初中语文课改论文:对新课改后初中语文课堂合作学习的思考 摘要:合作学习对于整个传统方面的学习模式来说是一种具有突破性的变革。学生为了能够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可以进行明确分工的共同协作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团结意识,使学生为了赢得个人利益以及集体的利益进行配合学习、相互促进,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实现自身的价值以及理想。本文作者结合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对新课改后初中语文课堂合作学习进行了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合作学习;初中语文教学;应用研究 1.合作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之中的实际应用 1.1 切实了解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为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对整个班级的学生实际的学习状况进行有关的了解与调查,然后进行合理的评价分析。在实际进行合作学习时需要对学生分组,而小组划分一定要依照科学的基础给予合理的组合,那么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充分掌握所有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前提。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对于所有学生的实际表现、作业情况以及课堂参与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与此同时在了解学生学习状况的基础之上还要了解到学生自身的性格特点,对于小组在实际中的划分工作来说,学生的特点也是能够对其产生很大影响的一个重要因素。依据具体了解到的状况,教师必须要保证任何一个小组的构成都能够促进小组之中所有成员的学习水平提升。 1.2 依照科学进行合理的分组。教师要根据实际了解到的情况进行小组划分的人员安排,要切实考虑到成绩优异的学生对于普通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并考虑到所有小组成员之间的男女比例、性格互补以及优差生比例等相关因素,进行科学有效的分组。正常情况下,小组中的男女生人数达到均衡时能够使学习效率达到最高;而性格互补实际上指的就是在小组成员之间其各自的性格特点能够形成互补型存在。例如,在某个小组之中有性格内向的成员存在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安排另一名在性格方面较为外向并且具有足够感染力的学生进入这个小组之中,经过性格之间的互补影响使性格内向的学生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有关的学习中去;在对于优差生的相关因素进行实际的分组时,要求所有的小组在实力方面都能够达到均衡,也就是说在一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小组之中一定要安排几名优等生给予带动,让成绩较差的学生也能够在小组的竞争之中产生足够的动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1.3 科学合理地分配有关的学习任务。教师在给所有的小组分配相关的任务时,一定要在问题分配上应用多样性的原则,保证每个小组之间的任务都各有不同,鼓励学生运用多角度以及多层次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与此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自主找到问题的关键点进行分析探讨,这样做能够极大地促进学生向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学生找到对其感兴趣的内容会使得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更强,所以在实际学习的整个过程也能有更多的收获。在此需要教师注意的是,各小组成员在进行问题延伸和探讨的时候不能脱离课堂的主要教学内容,极力避免出现一些与课堂无关的探讨内容。所以在实际确定课题以及之后的小组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给予学生及时的帮助以及指导。 1.4 模式及内容设计。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的合作学习模式和合作学习内容设计时,首先应在对学生兴趣了解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兴趣点出发,设计出能够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的合作学习模式和合作学习内容,从而充分调动起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在进行合作学习时,教师应针对在合作学习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应对策略的制定,对合作学习的操作理念有一个良好的掌握,从而能更好地理解合作学习理念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的应用。在对合作学习时间的分配上,一方面应给学生提供足够多的交流时间,另一方面也应保留相应的时间进行合作学习的总结和归纳,否则合作学习只是成为了一个学生讨论的形式,失去了其应有的效果。 1.5 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合作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是并不意味着教师就应对其放任不管,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出其导向性作用。合作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需要通过教学的导向性作用对学生的行为规范加以约束,并确保小组成员能够围绕着语文教学的教学内容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另一方面,教师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为小组学生设立相应的疑问,并引导其进行解答。比如在进行《黔之驴》的讲解时,教师可以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提出"文章中哪些为古今异义词""文章中的去字都有哪些含义等",使学生通过这些词语在现代不同程度的变化,能对其进行归类和总结,并在教师的引导作用下,加深对知识的掌握。 2.根据具体案例分析合作学习的应用 例如,在课堂上学习曹操的作品《观沧海》时,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学习。学生对于作者实际表达的感情不能准确地掌握分析,无法理解作者在文种描述的恢宏壮阔的场面。根据这个问题小组成员之间进行深入的合作理解。由学生甲进行课文的深情阅读,把文中所有的词句的相关解释详细地标注出来,然后根据这些注释的内容对于文章形成更深层次的理解;学生乙查找资料研究曹操对于本篇文章的创作背景,理解曹操的具体人物形象,根据这些相关的内容分析出曹操在进行创作时的心境;学生丙将前面两位学生总结分析出的观点以及理论进行整理和归纳,最后形成具体的文稿;学生丁对于学生丙归纳的文稿进行深入的研读并将整个小组的实践成果对全班同学通报,然后以本组总结的内容观点与其他小组沟通交流。在这个过程之中,所有的学生都进行了各自的分工,增强了学生的配合协作能力,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与此同时这种学习的方式也极大地提升了整个课堂教学的教学效率,深化了学生对于文章的认识理解,使得课堂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传神,充分调动了所有学生对于课堂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总之,合作学习受我国新课标影响而出现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增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促进了学生共同发展,建立一种积极互助的同伴关系,强化了教师教学与学生自主认知的效率。初中语文教学对于合作学习的有关方面固然得到了非常大的进步,但为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更有效率地学习知识,仍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对这种教学方式进行不断的完善、不断的改进。 初中语文课改论文: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创新策略研究 摘要:新的课程改革正在逐步深入,初中语文的教育教学面临着新的形势。课堂教学作为开展和实践新课程的主要阵地必须要有所创新,才能更好地适应新课程要求,从而不断提高教学实效,达到更好的教育教学目标。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创新 开展语文课程的学习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同时,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对于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而言是一个提高的阶段,对于高中和大学阶段的学习则是一个重要的打基础的阶段,所以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是一个重要的承上启下的阶段。那么,如何更好的开展初中语文教学呢?我们认为,抓好课堂教学这个关键环节十分重要。而要更好的抓好课堂教学这个关键环节,就要充分的认识和了解新的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并在教学的实际过程中贯彻好、落实好,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学要不断创新,舍弃旧的不适宜的做法,探索新的有意义的做法。下面我将结合自己对新课改的认识和理解以及自身的教学实际,对新课改背景下改革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策略进行研究。 1.新课改背景下教学模式的创新 教学模式的创新既涉及到课堂教学的整体过程,也涉及到教学过程中的关键问题。是"以本为本"还是"以人为本",是"以教为主"还是"以学为主",这直接关系到关键和核心的问题,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尊重和落实。新的课程改革是全面深刻的变革,与传统教学相比,一个很重要的变化就是还原教育教学更本质的追求,更加尊重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育就是要通过教的方式,来实现育人的目标;育人,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方法和技巧,还要让学生学会自我学习和自我建设,从而获得能够持续发展和长远发展的原动力。 教学有教有学,既需要教师的教,也需要学生的学。过去的教学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偏离了教育教学的原本轨道,做了很多工作,但成效不好,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没有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并不是一个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被动过程,而是一个主动选择和建构的过程,这对我们的教学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教育教学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服务于学生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以教为主"到"以学为主"教学模式的转变,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要实现这样的转变,教师必须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等多个方面努力,让学生充分认识和发挥出自身的主体地位,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从而促进"以学为主"教学模式的顺利实现。 2.新课改背景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创新 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的重要一项,能否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需要教师在完善教学内容方面下大气力。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深入学习,从而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教学成果的提升。实践证明,单一的学习内容是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语文课程不仅仅只是一门课程,还是一门艺术,艺术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所以,初中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局限在教科书的范围,还应该根据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以及接受能力,从日常生活、从社会发展变化中不断汲取营养,不断的丰富初中语文教学的内涵和延伸其外延,自主设置有关的教学内容。实践证明,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现分层教学甚至个性化教学,用有针对性、有吸引力的丰富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 内容和形式是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不论是教学模式的创新,还是教学内容的创新,都需要一定的教学方式的创新来支撑,所以,优化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方式,也是创新的重要方面。在语文课堂当中,如果教师应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可以调节语文课堂的气氛,使其更加活跃生动。比如,可以实行导学案教学方式,教师可以给学生绘制留有空白的蓝图,给予学生指导的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机会。具体的课堂教学可以广泛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发挥多媒体教学声、光、色等多种积极因素调动学生感官的力量,吸引学生的主动参与。同时在设计上可以采用设问式导入,让学生带着目的学习,可以采用情景演绎,用活泼的形式、生动形象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感和真实感。在具体的组织形式上,教师还可以采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学生互学互评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和谐的课堂氛围,为更好的实现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学模式的创新打下基础。 3.新课改背景下教学评价的创新 在以往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我们往往忽略了教学评价。但在新的课程标准背景下,我们应当还原教学活动的完整性,重视和发挥出教学评价对于教学活动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教学评价的创新对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创新而言可以起到倒逼的作用。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下教学评价注重分数,对整个教学活动就产生了比较大的导向作用,教学活动就围绕着如何提高学生的分数而开展。在素质教育和新课改背景下,我们教学的目标要求更为科学、更为全面,不仅追求学生对于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还要求学生获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升,不仅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和结果的有机统一。 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新的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全面的改革,需要我们做的工作有很多,仅靠自觉的摸索和实践还是远远达不到理想效果的,需要教学评价的倒逼和导向作用。教学评价要及时、要全面、要科学,既要有课后的整体评价,也要增加课堂上的及时评价;既要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要有学生自己的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教学评价还要注重知识和技能方面的目标、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层面的目标及过程和结果层面的目标等等。关键的是要通过教学评价,有针对性的优化我们的教学,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 总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要想更好的适应新课改目标绝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抓住关键环节敢于创新,并根据新课改要求以及教学的实际情况,合理准确的实施革新。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各个层面的创新和改革,从而不断完善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实效,达到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初中语文课改论文:初中语文课改的反思与感悟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几年了,我校广大语文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经过努力,语文课改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在教改初期,仍然走了不少弯路。比如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以至于在一段时间里课堂上活动虽然很多,形式也丰富多彩,热闹是热闹了,可是热闹过后留下的却微乎其微。此外,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在课堂上注入了大量的课外相关信息,让学生自己找出课文中自己最喜欢、最感动的内容,并阐述为何选择这些内容的原因,不管这些原因是否成立,似乎都是课堂的“标准答案”,都应该得到老师的赞扬和认可。甚至有时,教师还会被学生的某些与课堂毫不不相关的观点牵着走,进入了盲目讨论的误区,而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字词标点、句子段落的具体分析,文学创作手法及规律的讲解在语文课堂上渐渐隐退了。一段时间后,学生在作文中的错别字、病句数不胜数,他们甚至分不清什么叫表达方式,什么叫写作手法;不知道文章结构与顺序有什么区别,因此,学生在语文学习的阅读、写作能力的提高上收效甚微。 一、语文教改感悟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非我们的教学目标,而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和途径。语文学习中用什么样的学习形式来实现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都取决于教学目标的要求。 “语文教学应建立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之上”,这里的“平等”绝不是师生在任何事务上都是绝对平起平坐,更不是说教师与学生具有平等的知识水平。教师在尊重学生平等地位的同时又是高于学生的,他们要引导学生掌握更广泛且更有深度的语文知识。如果教师不加鉴别地肯定学生所有的言论,而不对其进行一定的点评和拔高,学生是很难获得进步的。因此,教师应在坚持学生平等地位的同时,在某些方面又要高于学生。 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并不是要求我们在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都要实现该教学目标,而是凭借语文活动使学生感受到课文内容中丰富的人文内涵,“润物细无声”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最佳教学境界。 很多教师认为,新课标的最终目标应是“学生的耳、眼、口、手等都动起来”,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下,达到大家都动起来的最终目的。其实不然,语文学习中的调动并不等于真正地激活,如果学生在调动的外表下内部的思维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这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动。不管课堂上采取哪些调动方式,只有那些能让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学生的感情一直沉浸其中的方式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动”。 二、课堂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教材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蓝本,“探究”不仅是学生的探究,也包括教师自身对教材的探究和挖掘,如何挖掘好教材的深层内涵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千万不能课文还未读懂,就找来课外知识以拓展学生的知识。教师须知知识的迁移不是“见异思迁”,向课外延伸应有“度”的限制,很多时候,将延伸的内容作为课外作业完成,会更有收获。 2.教法 任何一种课堂形式(包括电教媒体的运用)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活动要防止公式化、程式化:如有的课堂讨论或呆板单一,或信马由缰,或在枝节问题上争论不休;有的一节课则完全用鼠标代替粉笔,用录音代替教材等,这样的教学方法冲淡了语文教学的实际任务,难免有“作秀之嫌”。 3.师生关系 我们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但更不可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只有教师适时介入,进行必要的点拨归纳,对文本作最后的拓展,才能将探究引向深入,也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深层探究的兴趣,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和正确的观点。 三、课堂教学应避免的误区 第一,不能让语文课变成朦胧诗,即阅读文章不求甚解笼而统之,了解大意即可。 第二,不能将语文阅读变成警句摘读,即让学生只找出自己认为最精彩、最感人的语句,任意阐述缘由即可。 四、课堂教学建议 1.把预习、导读、复习、练习都纳入课堂 教师指引,让每个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去实践,教师的主导作用则画龙点睛地突显在学生思维受阻时给予指导和解决,使整个学习过程能把握重点,易化难点,激发疑点,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还可以让师生始终聚焦于教材,同时也节省了大量课内外学习语文的时间,以便组织指导学生进行更多的课外阅读。 2.把握好课堂讨论 在近几年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常见“你觉得哪里写得最精彩”“文章的哪里令你最感动”等问题,这些问题本身提得很好,但我们在设计这些环节时常常忽略了目的性:你想让学生通过回答这些问题得到什么?是对写作手法的了解?还是对内在含义的领悟?学生应该从哪个角度,用什么方法和思路去阐明“精彩”“感动”的缘由呢?漫无目的地提问,随意地回答,只是在做低效劳动。因此,课堂上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要有明确目的,此外,教师面对学生的讨论时要注意适时调控。 3.朗读教学中要授之以“渔” 朗读是品味文章的一个重要手段,好的朗读是建立在了解文章内容、揣摩文章语言和体会文章情感基础之上的,这些基础只是反复朗读或空泛地评价朗读的好坏,都是无效劳动。多问几个“这里应该怎样读”“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语调来读”“为什么要这样读”等,这样在教会了学生朗读方法的同时也能让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文章的情感,可谓一举两得。 以上是我在语文课改中的点滴感悟,从中不难发现,实行课改并非只是教学方法的转变,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思想、观念、方法等各方面的内容。它要求教师必须有一个脱胎换骨的转变,而转变的唯一途径就是钻研新《课程标准》,并在学习的过程中结合实践,不断反思、不断更新、不断突破,这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课改教师。 (作者单位:广西博白县实验中学) 初中语文课改论文: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适应课改的策略 课堂教学是实施课程教学的基本途径,也是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教师在统筹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确定好课程方案后,决定教学效率的便是课堂教学了。所以,课堂教学实际上成了新课程改革的重头戏。 1 课堂教学改革的第一任务是处理好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交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2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学习方式的转变 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已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传统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忽略了发现和探究,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影响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学习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因此成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亮点。 3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如何适应课改精神 3.1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3.1.1教师应该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而事实上在广大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都容易“老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模式,采用“一刀切”“齐步走”大运动量的办法,固守着一套陈旧的教学观念,教师主观分析教材,照本宣科,成了教材的奴隶,为教而教的机器。表面看来是对学生的关心负责,实则是对学生身心和智力的极大压抑与摧残,是严重违背教育基本规律的。 新形势下的教师,必须努力成为科研型、专家型的教师。不仅“能”教,重点是“会”教;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了解相关的边缘知识;不仅要钻研新的理论、新的思想,还要善于总结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与体会,并力求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指导自己更好地实践。正如马卡连柯所言:“离开教育理论我是不能工作的。”这一精辟见解,启示我们要认清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我们应从根本上实现由机器型的教书匠到艺术型的教育家的转变。 3.1.2教学模式从“课堂教授型”转变为“指导策划型” 传统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大都采用“保姆式”教学方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包办代替”,大到篇章,小到字词,全是老师说了算,“满堂灌,满堂问,一言堂”随处可见。学生毫无独立性可言,只是一个个记忆的机器,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都十分强调思考在学习中的作用。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我们必须打破旧的传统模式,让学生自己去掌握材料(包括教参书),省去机械传输所造成的大量时间的耗费。“课下自己吃、课上谈味道”,课上应该成为学生各种理解碰撞、质疑创新的一方舞台。“随文成形,随课成形”,可以是“启发式”、“自学式”、“讨论式”,也可以是传统的“讲授式”,但完全可以让学生轮流过把“教”瘾,当然准备必须充分,教师指导、集中小组智慧是少不了的。 3.1.3教学思维从“机械模仿”转变为“创造性思维” 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这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种满足内在需求的主动探索过程,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意识。授之以渔,把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通过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方式获得知识。语文教学无非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然而这几种能力的提高,无一不是靠学生自己的反复实践活动。老师要推学生一把,让他们下水自己游,告诉要领,还要随时把握水中情况,以便指导;而学生之间互相纠正与彼此丰富,更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3.2逐步实现两个优化 3.2.1优化教学实施及反馈体系 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一般包括教学实施和反馈两个相互依存的过程,它们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针对这两个过程的不同特征,我们应分别遵循“优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学困生吃得了”和“学困生做得了――中等生做得好――优生做得巧”的分层次教学原则。坚决摒弃“大锅饭”式的平均主义,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堂结构、教学情景,使全体学生人人有压力,个个有动力,激发他们的成就感、自信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才能在愉快融洽的气氛中完成自己的教学全过程。 3.2.2优化教学评价体系 在应试教育中,对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升学率的高低,学校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就是分数。考试成了老师的指挥棒,分数成了学生的存在价值。这样,人为地加大了师生的双方心理负担,严重违背教育发展规律。因此,在教学评价中应彻底摒弃惟分论、惟升学率论,由看谁的课讲得好,到看谁对学生指导得好;由看谁对问题分析上得透,到看谁的学生学习效率高。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得到最优化的过程。 3.3学生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语文的动态特征使学生的参与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尤显重要。教师要充分创设条件,刺激学生动眼看、动脑读、动笔写的能力,强化学生的读写过程、听说过程、读与写、听与说的训练可以相互结合。从学生的阶段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出发,精心设计、选择导学方法与课堂结构,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最佳教学情境,使所有学生都能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应该坚决摒弃那种“老师讲课照本宣科洋洋洒洒口干舌燥,学生听课埋头笔录手忙脚乱头昏脑胀”的局面。还学生一个真正的自我,还学生一片洁净的天空。 总之,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一个“导”字上,即“导学、导问、导思、导法、导行”,做一个学生学习的出色策划者、组织者,做一个导演。学生必须进行大量语言实践,这是老师的讲授哪怕是精讲所代替不了的,老师要为学生的这种实践多创造契机、提高效率。 初中语文课改论文:新课改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策略探究 【内容摘要】提问作为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手法之一,在传统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采取一问一答的形式来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由教师的提问贯穿教学始终,学生则被动的听老师的,其主体作用不能够得到充分展示。新课改下就初中语文提问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教师以平等交往和对话的形式进行提问。初中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涉及面较广,教学本身涉及到作者、文本、读者三者的对话,因此作为教师应结合学科的特点设计有效的提问。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提问 策略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问能够激发起学生的思维探究欲望,进而行使主动学习的行为。也正因为此,提问成为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常用的教学手段。心理学家也研究表明: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其认知领域和情感领域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提问则能够引导学生对某种事物形成一定的重组认知,帮助学生建立一定的知识体系机构。初中语文教学内容涉及内容较多,教师采取提问手段能够有效的引导学生开展思维能力,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粗略的谈一下新课改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策略。 一、提问内容的全面性 初中语文新课改的一大目标是:实现由教师权威的教授向师生平等的交往与对话转变。语文教学中涉及的内容教学,以阅读教学为例,它的对话和交流涉及三个内容:作者、阅读文本以及读者。教师想要学生自主探究并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其提问内容设计要全面。笔者在教学中结合这三个方面来对阅读文本进行设置开放性的问题,一方面确保学生对阅读文本的全面掌握,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语文思维的发展。 如: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内容时,笔者设置了这样的问题进行提问,诱发学生自主探究,即:作者写作这个文章的背景是什么?文章中都用到了哪些修饰词?为什么用这些修饰词?这些修饰词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文章中提到的“他有一条戎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存在吗?说明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在三味书屋时候的快乐事件有哪些?作者为什么将这个阅读文本归入《朝花夕拾》书籍中?这样,从作者还原到对阅读问本地剖析再到自我阅读的延伸,提问涵盖内容较为全面,学生通过这些提问自主探究不仅会增强自我语文知识技能,而且也有助于自我学习方法的形成,从而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奠定基础。 二、提问形式的多样性 初中语文中的内容是丰富多样的,单一的某种提问形式很容易让学生感到匮乏,同时,不同的阅读文本涉及到的提问涵盖是不同的,对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结合阅读文本内容,实施多样性的提问形式,以问来促使学生思维产生变化,生成新的感触,进而形成一定的阅读感悟,凸显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提纲挈领的提问形式。这种形式注重的是以阅读文本的主体脉络为基准,提问选择阅读文本的重心内容、教学目标以及新增加的知识点等。如:朱自清的《春》,笔者在提问时以作者的写作主体脉络为基准,即:作者选取什么样的方式来描述的“春”,写作结构是什么?便于学生直接接触阅读文本的核心内容,产生感悟,升华情感体验。 2.点发的提问形式。这里说的点发指的是阅读文本中最能够刺激学生情感或者具有某种特殊意义的话语为基准来进行提问,这个点往往是关系着阅读文本整体,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能。 3.委婉式的提问形式。委婉式提问能够有效的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启发学生的思维发展。这种提问形式不是直接的将某个问题进行呈现,而是运用阅读文本中的空白进行提问,促使学生想象、自主探究阅读文本。 三、提问预设的周全性 提问是为课堂教学顺利进行设计的一个环节,本身具有一定的预设性。有效的提问是能够刺激学生思维的碰击,进而产生新的体验和感悟,形成一定的知识技能等。这样一来就决定了教师在设计提问时需要注意提问预设的周全性,进而来确保提问的顺利进行以及学生通过提问能够主动学习、提升自我。提问预设的周全性有着催化剂的作用,设计得当能够强化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灵活运用性,以及自我知识体系的整体统一性。笔者在教学中,一般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从学生的自我发展、教学目标、学科目标为导向来进行设计提问,尽可能的确保提问的周全性。 如:在阅读教学中,笔者从教材的特点、学生的语文掌握情况以及提问的时机三个方面做出提问预设,首先,结合阅读文本内容,明确学生应该掌握的相关知识、技能等;其次,引导学生充分的、自主的探究阅读文本内容,张扬学生的个性特点,促使学生形成个性化阅读感触;再次,笔者分析这个阅读文本在整个教学阶段承担的教学任务是什么?想要学生达到什么样的学习目的,进而来把握什么时候提问能够较好。在这个提问预设过程中,问题提出的时机较为重要,笔者一般遵循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原则,将提问设置在学生疑惑、似懂非懂的状态下,借以来以提问引导学生豁然开朗,形成自我阅读感悟,提升自我语文技能和素养。 总的来说,提问作为一种教学手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更是一门艺术学问,作为教师应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新课改要求,采取多种形式、提出多元化的问题,促使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 (作者单位:江西省会昌县实验学校) 初中语文课改论文:新课改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发展思路探索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的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新课改理念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即是充分尊重学习主体的学习过程和学习体验,而学习过程的发展和学习体验的多样性,决定了课堂教学过程中产生预设之外的新突破,这正好是新课改下课堂教学所要求的境界。因此,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把握教学发展思路,追求高效课堂教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发展思路;探索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没有迈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对他来说,这是一堂无益的课。无效的劳动是每个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的最大的潜在危险"。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就是要在课堂45分钟内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育人目标,在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完美地实现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整合,以求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从教师的角度讲,语文课堂教学需要促进学生高效的学习;从学生的角度讲,语文课堂教学需要学生获得全面性、整体性、持久性的发展。笔者结合多年语文教学实践,主要从以下方面探索新课改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发展方向。 1.语文教学目标要准确定位 语文教师在备每一课前,都要研读语文课标,这个单元究竟要教给学生什么,这堂课究竟要带给学生什么。把这些问题系统的整理清楚才开始备课。备课过程中先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给学生学案,要求学生预习,自己查阅、解决相关问题并提出疑问。然后,批阅学生的学案,再把学生的需求转化为教师自己的教学目标,结合教材进行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预设。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细化到认知、技能、情感等领域各项目标,避免过分强调知识性目标,以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每个学生都是特殊的个体,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体现出合理的层次性,促使每个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长。 2.语文教师要善于转变师生角色 传统的教学因为过分预设和封闭,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生气和乐趣,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成了教师灌输知识的容器,课堂上倦怠应付,与创造的喜悦无缘,师生都无法在课堂上焕发生命的活力。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为学而教,以学定教,互教互学,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压抑学生创造性的教学环境,通过教学模式的优化,改变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信息传递方式,促成师生间、学生间的多向互动和教学关系的形成。高效课堂,以其鲜活的生命力在语文课堂上扎下了深根,真正留给学生一片想象的天空。 3.语文教学新课导入要有激情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有了一个新颖有趣的开场白,学生兴趣盎然,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课堂导入就好比击鼓的重锤,这一锤一定要浑厚激越,声声击到学生的心扉上,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或心理杂念的干扰,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提高学习效率。如我教学《苏州园林》时,我一边播放课件苏州园林美景图片时,一边导入新课:"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人生在世,不去苏杭游览实为一大憾事。同学们,今天,咱们就带上自己的好心情去"如在图画中"的苏州园林走一遭,欣赏一番她的"庐山真面目"。于是,同学们兴致盎然地进入了这一课的学习之中。 4.语文学习要激发学生自主性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够确立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及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在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要加以引导。例如,在教学《春》这一课中,我先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字、词、文学常识,还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这篇文章之所以吸引我们,使我们感受到了美,主要是什么原因呢?充分运用哪些感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描写景物?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让他们从课文中找出来,然后展示自学成果。 5.语文活动要善于营造合作探究高氛围 课堂上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在活动实践中学习语文,也更容易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要彻底改变"注入式,满堂灌,教师讲,学生听",把知识强行"塞入"学生大脑的传统教学模式和观念。创造一种使学生能真正处在学"语文",用"语文"的情景中,促其自觉、积极地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实施高效的课堂教学,就必须重视调动学习主体的积极性,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活动的自由度,大胆放手,让学生尝试,使每一个学生成为学习的参与者、探索者、发现者。教师营造的课堂氛围要让学生学会开放自己,敢于质疑问难,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能主动思考探究问题,积极参与合作讨论,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我经常告诉我的学生:"语文课上无对错,只要你敢站起来回答问题就是好样的!"所以在我的课上学生们的积极性比较高,从而使他们对课堂学习更感兴趣。 6.语文练习要随堂检测达标 随堂检测是用来检测当堂课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而反思教学的问题。在这一堂语文课上学生学到了什么,还存在那些问题,通过测试可以反映出来。教师设计的练习要少而精,对知识的检测的针对性要强,同时在学生练习过程中要不断巡视,将捕捉的信息及时梳理,个性的问题个别辅导,共性的的问题集体讲解。从而来提高课堂质量。除此之外,一堂语文课后,教师要反思这一堂课是否体现了教学设计的目标,是否将预设的教案转化为课堂的教学实践,总结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思考、讨论、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以及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等经过每一堂课的反思,教师业务水平也会有很大的提高。 总之,新时期初中语文教学发展任重道远,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师要从讲台走近学生,与学生交朋友,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既要优化教学过程,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我们的初中语文课堂才会更快更好地走上优质、高效之道路。 初中语文课改论文: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探讨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日益加强。新课改的出台就是国家为适应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的重要措施。新课改要求培养高素质人才,这就必须实行素质化教学,转变以往死板生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加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这就需要打造高效的语文学习课堂,引导学生学习语文,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关键词:重要性;模式多样;高效课堂;反思 1.新课改下语文课堂教学转变的重要性 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似乎有种居高临下的感觉,每次都是老师们在讲台上认真的讲课,而台下的学生却不见得认真的听讲,他们或打盹睡觉或交头接耳,老师讲得很卖力,而学生的学习效率却很低,这样不利于教学的进行。新课改要求的是实行素质教育,而不是僵硬的传统的应试教育。这就需要老师转变角色,不能只是做传授知识的教育者,而应该成为学生学习和前行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这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一步,当学生和老师的关系更加密切时,学生才更积极主动地提问题,平等的师生关系更能够张扬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语文课堂不应是灌输式的传授知识,更不应该只是无目的的死记硬背,机械式的训练。教师应该提高学生的主动思考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人沟通、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因为未来国家所需要的人才不是只会读书写字的书呆子,而是各方面能力都具备的全面发展型人才,这需要学生将知识灵活运用,并与实践和生活相结合。这就需要教师转变语文课堂教学的模式,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引导鼓励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当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语文课堂中时,学习效率必定会提高,而灵活的课堂氛围也有利于学生开放式思维的发散,这是符合新课改要求的,也是实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步骤。所以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是很重要的。 2.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 如果老师在课堂上只是讲一些空洞的课本理论知识的话,学生听起来必定会觉得枯燥无味,从而失去了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多种方式来使课堂变得生动形象,利用多媒体教学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老师可以制作精彩的PPT并插入相应的动画,这样学生就一定会感兴趣,通过特别的形式展现的内容会使每个学生印象深刻的,这就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大的提高了。教师也可以通过看电影的方式来介绍一篇文章的背景,学生的兴致高了,对文章的理解一定会更深入。这种看似娱乐似的学习方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偶尔放松会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更高。转变课堂模式,将课堂这个大舞台交给学生去展示,这就使得学生的主动性提高了,他们会更乐意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编排话剧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学习语文,要演出真正出色的话剧,一定要对人物的性格和他们所生活的背景有深刻的认识才行,这就需要学生课下多揣摩人物性格还要多查阅相关资料,而《雷雨》这种大悲大喜的文章,就可以通过即兴的表演和生动的朗读台词呈现出各个人物的喜怒哀乐,那周朴园奢侈的家族,奢华的生活以及光鲜亮丽的外表下却存在着一颗不为人知的丑陋的心,而是侍萍的卑微地位和毫无话语权的人生也就注定了其悲惨的命运,周萍的自私与不负责伤害了多少女子的心,而其实这些都是被命运捉弄的可怜的人。通过这个话剧的演示,我相信同学们都能够了解到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正内涵,其实这就是学习语文的真正意义。这几种课堂教学方法都能够极大的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能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会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3.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打造高效课堂 所有的科目都需要课前的预习,语文当然也不例外。充分的课前预习是上课能够听懂并充分理解知识的关键,学生在学习每一篇文章之前要做一个必要的预习工作,了解文章的背景及作者的相关简介是读懂文章的大前提,重点课文的重点段落也是必须要背诵的,这就需要学生有足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前主动完成老师未布置的任务,这会使课上教学顺利进行。例如:在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前,学生要充分了解作者所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这篇文章是出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的鲁迅先生通过细致的描写百草园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虫无不体现他本人幼年的童真美好和儿童率真自然的天性等等知识。通过了解这些背景,上课听老师讲解时学生就会学的更加透彻。此外,教师在上课期间留时间让学生进行快速阅读,并及时写一段阅读感悟,这对于作文的提高是很有用处的,日常的积累练习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当然关注时事政治也是中学生所必需的,学生从中可以积累许多新颖的素材,运用到作文中定会有很好的效果。 实行小组制也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方式, 教师可以通过给不同小组分配任务,让每个学生都参与,从而讨论出最佳结果,再找出代表展示成果。这种方式可以使每个同学都积极思考,提高团队的合作意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这样的课堂一定会是高效的,有价值的。 4.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虽然新课改要求实行素质教育,但这并不代表不重视知识的学习。相反,素质教育更需要知识作为基础,只有基础知识更扎实,才能谈更高层次的教育。这需要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多积累词语及优秀段落并默写背诵,学生只是听课而不去做题是不可以的,学生只有多练习才能准确的掌握各类题型,总结出答题的基本套路,这样学生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实行小组制是有效的学习手段,但是在小组之间的竞争合作中同样需要个人的独立思考,在实行小组制时常常出现一个现象:有些小组的成员回答问题非常积极,愿意踊跃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有些同学却不爱回答问题,只是随波逐流,对别人的观点表示赞同却没有自己的观点。这种不好的现象应该尽量避免,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这样才能真正的发挥小组制的优点。实行有趣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和谐放松的课堂会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精神上的满足,而这也是实行素质教育所必需的。但放松的课堂不可以变为放纵,学生在课堂上大吵大闹,无视课堂秩序的做法是必须要杜绝的,即使是实行素质教育,也不能把最基本的上课秩序打破。以上几点是课堂上可能存在的不良现象,这就需要不断去完善教学课堂,从而打造一个真正高效的,适合大多数学生的语文教学课堂。 初中语文课改论文:新课改让初中语文课堂炫出活力 纵观以往的语文课堂教学,虽然也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但仍显现出呆板、枯燥的特点,主要原因是教师的“一言堂”剥夺了学生的自由,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处在被动学习状态。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有这样的要求:必须改变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必须改变“繁,难、旧、偏”的现状,必须改变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因此,怎样在新课改理念下充分发挥学生主动进取的精神,让语文课堂炫出生命活力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下面是我的浅显看法,仅与大家共勉: 一、认真学习新课改精神,转变教学观念 作为一名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师,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当前的形势,应该有计划、有创造地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语文来源于生活,反映着生活现象,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新课改的深入,以前那种没有活力的“灌注式”教学已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因此,在学习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时,我认真学习新课改精神,积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用新颖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例如在学习《敬业与乐业》(梁启超)时,我没有像以前那样给学生讲解生字词、重点句子、中心思想等,而是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学习方式学习,我只是给学生引导、启发,当讲处讲,不当讲处就不讲,真正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样就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课堂充满了活力和生机。 二、落实新课改精神,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 传统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老师讲什么学生学什么,这样的教学形式僵化、呆板,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沉闷,没有活力。新课改积极倡导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学习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时,我积极落实新课改精神,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学习《观刈麦》时,我带领学生到田间地头,让学生体验劳动者的艰辛;在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时,我组织学生编排课本剧;在学习《孔乙己》一课时,我布置学生查找鲁迅的生平事迹;在学习《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舒婷)时,我采用分角色朗读的形式;在学习《看云识天气》时,我带领学生到操场观察云彩;在学习《安塞腰鼓》时,我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陕北人民打腰鼓的视频等等。这样的教学形式学生是喜欢的,课堂气氛是活跃的,课堂是有生命力的。 总之,新课改理念让语文课堂教学越来越有活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践行新课改精神,积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打造更有活力的初中语文课堂。 初中语文课改论文:反思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从容走进新课改 摘 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初中各门课程都紧随时代要求,进行新课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也走进新课改的行列。新课程标准要求全面推进落实新课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了完成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对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结合国内外以及自身教学经验,对初中语文教学如何进行新课改提出了一些观点。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新课改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衡量人才的标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今社会以创新能力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以一个人掌握知识的多少为标准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新课程标准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符合时展的要求,新课改已经成为必然趋势。笔者就初中语文教学如何进行新课改发表浅见,供广大教师参考,希望能为初中语文进行新课改做出一点贡献。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语文教学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首先,一些初中语文教师思想陈旧,没有摆脱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负面影响。一些教师根本没有认识到时展趋势,没有认识到课改的重要性及新课改的真正内涵,面对国家和学校的要求,只是一味地应付差事。 其次,一些教师一味地放任自流,所有课程环节均由学生自行完成,课堂处于无序状态,教师没有认清自己的职责所在。 再次,很多教师因为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并没有给予“读写结合”足够的重视,认为读和写互不相连。有些教师虽然注意到读写结合的重要性,但理解有偏差,出现了重读轻写的偏向。将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有利于改善学生面对写作无从下手的境况,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有利于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读写分家违背了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要求。 最后,一些教师盲目给学生减负,只留一点点作业,甚至不留作业,一些辅助教材被取缔,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语文能力、思想品质以及创新能力等语文综合素养,所谓物极必反,一些教师做得太过了,新课程标准要求在达到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标准上减轻学生的负担,过分的减负不利于对学生的教育。 新课改给初中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问题,教师要明白,没有一蹴而就的改革,改革要在摸索中慢慢进行。 二、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从容走进新课改的具体建议 1.教师要转变课堂角色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扮演着领导者的角色,高高在上,往往使学生陷入被动的局面,使学生丧失独立思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把主体地位交还于学生,将自己变成课堂的组织者和学生的扶持者。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为学生创造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的平台,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学习。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鼓励学生自己主动探究知识的奥秘,获取知识,充实自己,提升技能,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宰。 2.读写结合 阅读主要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开拓眼界、丰富阅历的一个过程。教师应当耐心地引导学生通过在阅读过程中解词析句、读段学篇、分析写作手法等学习文章的精妙之处,以使学生储备大量的语文知识。有了知识的储备,并不代表就会运用,不加训练,还是不会运用学到的知识。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多安排一些灵活多变的手写教学内容,努力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能够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之中,运用到实践当中,实现理解向表达的迁移。 3.转变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否适当直接决定了能否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学习内容确定不当,不但使新课改流于形式,而且会使学生陷入越学越枯燥的恶性循环之中。初中语文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心理及性格安排教学内容。初中生的内心世界充满对知识的渴望,充满了对情感体验的渴望,充满了激情。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安排富有感情色彩的教学内容,以情动人,去触发学生的心 弦,使学生在课堂之上、课文之中找到情感的共鸣。此外,教师要以让学生熟练把握课堂知识为最终目的,适当安排课后作业,不可过多或过少。 对初中语文教学进行新课改不可能一蹴而就,必定要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和研究。教师要充分理解新课改标准和初中语文素质教育的深刻内涵,一定要吸取之前改革的经验教训,结合一些初中语文课改的成功经验以及自身教学经验,跟随时展潮流进行新课改,让学生触及语文这门课程的灵魂,让初中语文教育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初中语文课改论文:新课改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微探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的“灌输式”、“满堂讲”和机械训练的传统教学方式,已经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的一大障碍。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新课程改革已深入教育教学中,面对此轮新课改,对从教语文的教师,如何尽快适应,怎样尽快提高课堂和效益,这是摆在数以万计的中学语文教师面前的任务。下面,我就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体会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关键词]新课改 初中语文 提高效益 1 讲究听课技巧,注意听课方法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是举疑解难的过程。听课方法得当,习惯有素,配合默契,能使课堂的每分钟有效地得到运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在听课的方法与习惯养成上,由于每个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特色各异,语文教师在刚开始接受新班级授课时,都有一个了解、融通、适应到默契的过程。适应与默契。首先老师要适应学生,适应学生的基础,适应学生的特点,关键要适应学生以往语文养成的一些好习惯;其次老师要放开架子让学生适应自己。适应的最高境界就是默契,每个学生不同的神情,老师能体察出对知识的掌握运用程度;老师的每一种神情、动作,学生都能体会出所传递的知识信息。当然,良好默契的语文学习氛围的养成,是语文教学活动的难点,也是闪光点,它要求教师:教风民主、知识全面、思维敏捷、驾驭课堂娴熟自如,调控得心应手。特别表现在学生质疑问难题上教师要坚信:态度上只有沉下来,学生的问题才能提上去。 2 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2.1 改变传统的导入模式,导入体现以生为主体。例如:我在组织学生学习《童趣》这篇文章时,我的导入设计是这样:①四人一小组,分别讲一个童年难忘的趣事。②全班集中由同学自主举手,然后抽2~3名同学各讲一件童年趣事。事毕,掌声响起来。③师请一名同学小结。先后对此活动总结,并引导全班同学再次响起热烈的掌声,最后自然过渡到《童趣》。再例如:我在组织同学们学习《看云识天气》这篇课文时,我的导入是这样设计的:①师问:天气对我们的学习、生活、外出活动重要吗?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然后各位讲一下天气与学习、生活、外出活动有关的故事。②全班集中,请2至3名同学给全班同学讲。③师作结:首先掌声响起来,感谢同学的精彩故事,接着师说:“今天我们在家要知道天气情况,非常简单一看天气预报,然而当我们出门在外又不具备条件时,要知道天气情况时怎么办?请同学们与我一起走进《看云识天气》,它会告诉你。古人云:“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有效,精彩的导入定能引领学生走向成功的课堂。 2.2 课堂提问讲求艺术。成功的提问,能促使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并积极动脑筋思考问题,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①提问要有目的性。提问是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的。所以,必须从对实现教学目的意义出发来设计提问。要做到有的放矢,教师就要对提问认真准备,精心设计。②提问要有趣味性。富有趣味性的提问,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热情,使课堂教学在比较轻松、和谐、融洽的氛围中顺利进行。③提问要抓住矛盾,激活思维。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并不是一开始就非常感兴趣,所以教师应抓住矛盾,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开动脑筋,从而拓宽学生思维的空间。④提问要注意总结评述。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能置之不理,或者简单说“行”、“可以”之类,需要在内容、思路、方法、语言等方面作出简要的评述。既要让答问的学生知道自己答得对不对,好不好,又要让全班学生知道正确的答案是什么,怎么回答更符合要求。总结评述是回答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对知识的系统与综合,认识的明晰与深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关系着提问的质量。 2.3 引导学生合理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就是要逐渐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些能力从何而来?精心设计教法并组织实施至关重要,此环节我是这样做的:①短小优美的文章,还朗朗的读书声于课堂。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例如:我在组织学生学习朱自清的《春》时,就是先采取各种方式让学生读,然后再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抓住了春的哪些方面进行描绘,结果大多数学生都能说出(春草,春花,春雨和老少迎春),②一篇课文侧重培养学生一至两个方面的分析能力,一篇文章什么能力都想培养,结果什么也得不到。例如,我在组织学生学习学习《中国石拱桥时》,此文我就只侧重培养学生学习说明文中说明的事物要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这一能力,教案中我的分析过程和对问题的探究设计都围绕抓特征而展开。③巧妙合理的板书设计是提高课堂效益的重要手段。良好的板书设计就像一则精美的广告,令人难忘。为了提高课堂效益,我对此非常看重。 3 全面树立“把课堂交给学生的意识”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广大教师的头脑中根深蒂固,为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尽快步入新课改行列,我一方面积极参与各方面培训;另一方面经常挤时步入新课改走在前面的名师课堂,向他们求取真金,不断树立把课堂交给学生的意识。新课改的意识逐渐占据了我的大脑,取而代之的是自然而然的行动。老师当导演,学生当演员的行动在我班的语文课上越演越烈,课堂活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课堂的效益也突显出来了。 4 渗透德育,巩固迁移,提高能力 结合课文内容对生进行德育教育都是我每节课堂设计不可少的内容之一。例如:我组织学生学习完《论语》十则后,作结时,我引导学生先归纳出文中我们如何学习,如何做人的名句,然后请生说感想,谈体会,事毕学生受到很大的振动,特别是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感想。学生是谈得振振有词,激动万分。后来写作文时,部分学生还引用了此文中的许多名句进行说理,启发读者,教育他人。 在课堂教学后的迁移练习,能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合适的消化土壤,从而使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锻炼和培养。 初中语文课改论文:新课改下如何才能真正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效率 〔摘要〕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主体地位,演员角色,制约着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多种需要和潜在能力,又忽视师生群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多边多重、多种形式的交互作用和创造能力。正所谓:语文学与不学一个样,教与不教一个样,语文课是休息课……面对这些现状,不仅学生对学语文提不起兴趣,就连老师们也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是处于完成教学任务的状态。尤其是初中语文处于一种高不成,低不就的窘境,课堂教学效率更是无从谈起。那么,如何才能使初中语文课堂效率大大提高呢? 〔关键词〕新课改 初中语文教学 效率 在新课改下,我们初中语文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涉足新领域,提高新能力,具有较高的自身修养和文学修养,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才能把课上得有魅力,深深吸引学生,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效率,才能真正适应新的教学要求,把初中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到一个新的层次。 1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基础 一直以来,中学语文教师的语言知识能力要求不高,认为中学语文简单,不需要太好的语言功底,只要有良好的教学技能就可以了。其实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随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而日新月异地变化着。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师故步自封,不求进取,那么不但自己的语言知识很快陈旧落伍,误人子弟,而且会被时代所淘汰。因此,教师要多学习来提高自身的素质。 1.1 掌握先进的教学理论。语文教学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语文教学法等理论便是这些规律的总结和体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有学好并掌握这些理论,才能形成鲜明的指导思想和实现正确决策 1.2 深刻领会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大纲。课标和教学大纲是教师从事教学和对学生进行考核的基本依据。只有吃透其精神,明确教学目的和要求,并在备课、上课过程中自党地贯彻,才有可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不研究大纲,只研究教材、教法,便很难实现教学目的。 1.3 拓宽知识面,提高教学艺术水平。教师的知识面越宽,驾驭教材教法的能力就越强。很多老师应该听说过这样一则故事:一位历史教师上了一堂极为成功的公开课,他的每一句话都有着极大的感染力。当听课的邻校教师问他备这节课花了多长时间时,他答复说:“这节课我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这个故事说明了只有厚积才能薄发的道理。教师只有努力拓宽知识面,认真琢磨教学艺术,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4 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就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并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把传统的以“教”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学生的“学”为重心;把传统的“我今天该怎么教?”改变为“今天学生该怎么学?”在课后还要思考“今天学生又学到了什么?”在不断的学习思考中提高自身的素质。 2 教师的课前准备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先导 一堂课时间虽短,但也是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微观教学过程。著名教育理论专家华东师大叶澜教授认为: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当前及今后的多方面的发展和成长;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涯的最基本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生命价值的体现。教师在做课前准备时,要注意一下两点: 2.1 教师在备课时,要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的与要求,找出教学重点和难点,了解学生的,教师要通过各种渠道来细心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状况,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备课要以启发准确、激发兴趣、主动参与、自主学习为目的,并据此确定教学方法。 2.2 教师要注意提前布置学生预习,并注重预习的有效性。我们都知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认真备好课;为了帮助学生学会预习,我们开始时可以将预习任务的布置安排在课内进行。 我们在学生预习前做到“三给”,即给时间,给要求,给方法。在充分了解和掌握学生实际学习能力布置课前预习。认真钻研新课标和教材,根据学生的年级段特点和实际的学习能力对课前预习内容进行设计。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预习并找出疑难问题。这样,学生就会带着强烈的求知欲上课。教师的充分备课和学生的充分预习相结合,课堂上就会减少“损耗”,从而能够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 3.1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保障课堂活动有效性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紧紧抓住“善导”、“激趣”、“引思”、“精讲”这四项教学要素,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教师要把以“教”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学生的“学”为重心,密切注意学生的小组讨论、做笔记等课堂学习方面的情况,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复习的状况,以便在课堂上进行针对性的调整。教师心里要有“对象”,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课堂要民主,课堂上学生自疑、自悟、自学、自练、自得,这样才会学会学习,主动学习,学而不厌。 3.2 引导学生及时做好课堂总结,解除学生的后顾之忧。一节课下来,有的学生精力不集中,难免会忽视一些重点知识;而且有时我们有的老师在课堂内容讲解中平均用力,面面俱到,教学内容上不注意主次、详略、难易之分,模糊了教学重点,这就需要及时做好课堂总结,再次强调课堂主要内容,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做好知识梳理,便于课后复习,让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 3.3 让学生自己精选练习,洲练就是实践。所以学生完成作业是学习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素质教育也要求我们减轻负担。那么,作为教师就要严格控制作业量,提高作业的有效性,减少或避免低层次的简单的重复劳动。因此,只要我们打好学生良好的学习基础,将学生的心态调整到主动积极的最佳状态,学习过程由于满足了优化条件而高效运行,学生学习负担由于避免了无效劳动而充分合理,我们就有可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教学效率 在整个课堂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应做一名导演起主导作用,对学生的情感起支配作用。教师要善于通过不同教学方式来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刺激和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以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初中语文课改论文: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之我见 [摘要]当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文本变为行动,从理论走向实践;当我们幸运地成为新课程的一名实验者,真切地走进新课程时,我们的心灵经历着一次强烈的震荡。先前的旁观变成了无助的彷徨,先前的惊羡变成了沉重的惊叹!新课程正在实际地变革着我们头脑中关于教育的信条,我们必须努力地重构心灵中的教育殿堂。 [关键词]语文教学 新课改 1 变革封闭的“教学”观念,重构开放的课程观念 课程,对于我们是一个比较陌生的概念,好像在教育学的课堂上有过朦胧的印象,天长日久也渐渐淡忘了;而我们对于教学却是很熟悉、很有研究的。淡忘了课程,没有了课程的视野,教学就渐渐地走向封闭,教学似乎仅仅只是为了传授教材;没有了课程的意识,教学就渐渐退化成一种技术,教学似乎只是一种知识搬家的技巧。这是课程的悲哀,教学的悲哀,更是教师的悲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然将“课程”凸现在我们面前,将会彻底变革我们习惯的“教学”和我们的教学习惯。教学与课程的关系是新课程实施中首先需要摆正的和面对的一对关系。在新课程的实践过程中,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走向教师,由学科走向学生的时候,课程就不再是预设的规范性的教学内容,不再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新知的过程,是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有机构成,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在新课程的实践过程中,教学也不再只是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被动地传授知识,而是课程的不断生成与开发。 2 变革教师奉献与牺牲的悲壮,重构教师分享与成长的快乐 有一首歌颂教师的诗是这样写的:“你是一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教师几乎成了奉献与牺牲的代名词,这是社会对教师的一种理想定位,也是教师沾沾自喜的一点虚荣与悲壮。 教师的命运是不是就应该这样?以前我们有过怀疑,却不敢质疑,因为自古以来“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就已深入人心,因为我们习惯于教育生涯就是一个挥霍积累、挥霍生命的过程。新课程让我们对教师的命运有了一种全新的体验。在新课程的实践中,由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多元价值取向,课程综合性的不断加大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应用,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都充满了发展性。教师由传统的执行者的角色转变为一个决策者,教师有更大的空间来设计自己的教学活动,创造独特的教学环境和教学形式,表达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师将与新课程同行,将与学生共同发展。在这样的教学工作过程中,教师当然还是需要奉献、需要有所牺牲,但决不至于悲壮;教师的生命中更多的是智慧的分享、情感的召唤、心灵的启迪,其中应该充满成长和伴随成长的快乐。 3 变革教育的功利与急躁,重构教育的平和与关怀 在漫漫的教育史上,我们特别怀念中国的“百家争鸣”,怀念西方的“雅典教育”,那是一个真教育的时代,一个以人为本,争取人的全面发展的启蒙时代,遗憾的是我们接受启蒙的时间太长了,长到我们有足够的时间来急功近利,来饮鸩止渴。于是,教育的变异渐渐开始。教育等于知识的传递,等于技能的形成;接受教育仅仅是为了谋生而不是为了生活,仅仅是为了升学而不是为了做人。 4 变革传统的教学常规,重构百花齐放的教学个性 一种具体的做法在重复千百次以后就会变成传统;一种传统在同一的价值观的认同下就会成为一种规范。我们的教学是有很多规范的,又叫常规,比如,课堂的形式,总是讲台在前,课桌在后,老师在上面,学生在下面;教学的程序总是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备课本是用表格制成的,规定了要写的项目和大致的篇幅;教学的时间是固定的,亘古不变;作业批改的符号是统一的……所有的一切,我们都习惯了,并且下意识地以为习惯的就是正确的。 在现代铺天盖地的广告中,有一句广告语是可以成为经典的: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在教育的主导理念正在发生嬗变的这样一个时期,我们更应该说:教师失去怀疑,教育将会怎样?在新课程的实践中,我们需要对传统的教学常规以及课堂常规经验和活动方式进行全面的重新审视,我们应该思考:教师课前准备什么?教师在课堂上做什么?教师怎样布置作业,怎样批改作业?甚至还应该思考:课桌椅的摆放、黑板的用途、教室的布置等。而所有思考与怀疑的标准是新课程环境下的教学是应该以传授知识为中心还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在语文教学中有一条基本常规:先学生字新词,扫清障碍;再读课文,理解内容。常规背后的思想是扎实基础,生字新词更是基础的基础。我们能不能改变这条常规:先尝试自己识字、读通课文,再熟读课文、理解课文,最后巩固生字。我们直觉地认为《语文课程标准》提倡的“多认少写,及早阅读”就是我们的理由;学生在课堂上读书的兴趣很高,书声朗朗是我们更充足的理由;学生的阅读能力明显提高、阅读习惯明显改善是我们不容置疑的理由。 事实上,单一的、被动的、接受的学习方式早已经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负担很重。学习应该多样化,现实的、有趣的、探索性的学习活动应该成为学习的主要形式之一,问题解决等学习活动应该处于重要的地位。大量的研究表明,学习方式是决定学习结果的决定性因素,而在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以任务为导向,通过元学习因素驱动他们的学习过程,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投入学习,能促进学生包括高层次的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 初中语文课改论文:基于新课改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很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一些专业教师竟不如代课教师,原因何在?一个课堂教学艺术公认不高的教师竟接连教出了好成绩,原因何在?一位教学极认真的教师却不受学生欢迎,教学质量长期低下,原因何在?敢于怀疑自己,敢于和善于超越自我,不断向高层次迈进是教师们共同追求的目标。面对新课改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实践,初中语文教学有这样三个问题值得思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 关注问题 1 课堂上是否关注和爱护学生 《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一书中提出,教师的教育关注历来是不同教育目标追求的行为表现,它是通过显性行为反映隐性理念的一种方式,通过教师的教育关注,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位教师的心灵世界。语文课堂上我们是否全方位地关注到学生的成长?其实很多老师仍然没有真正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为学服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等新教育理念仅仅停留于口号,谁都会说,其实在教师思想深处并未得到真正认可。因此,新课改理念下,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需求,给学生以更多的关注与爱护,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让课堂成为充满创造和神奇的过程,成为充分展示学生独特个性的过程。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对人生命价值的呵护和关注,对人内在精神的唤醒和激励,是塑造一个精神丰满、光彩照人的“人”。苏霍姆林斯基曾对此作过精彩的比喻:“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学生的心灵就如同脆弱的露珠,需要教师加倍呵护。”对学生的关注和爱护并不需要轰轰烈烈,对于我们一线的教师,更多地体现在对学生平凡的细节的尊重上。教师对学生不尊重,学生就学习粗俗浅陋;教师对学生不平等,学生就学习无礼野蛮。教师的无意失误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 2 课堂是否是和谐的、民主的、互动的、共进的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管理者和控制者,学生的一切活动都处于教师的监控下,课堂教学是一种“你讲我听”、“你问我答”、“你给我存”的填鸭式教学。教师庄严神圣、高高在上的权威角色使学生不敢与其平等对话。教师和学生应当是学习的共同体,教师与学生应该是平等的,教师讲课要以学生为对象,学生并非局外人。因此,我们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不应对学生有太多的限制,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并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学会质疑,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新课改环境下,我们衡量学生的学习重要的不是看学生掌握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发现了多少;重要的不是要学生仅会解决问题,而是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有勇气面对问题。另外,只有学生以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发现了问题,学习才有强大的动力,才能真正开启心智的大门,激发学习热情,领略学习的兴趣与魅力。古人云: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是我们的教育应该关注的。因而,我们的课堂应多设计让学生自主提问的环节,设计好激发点,把握好激发的火候,使学生从中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而作为教师的我们,首先要学会倾听,在倾听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敏锐地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和疑惑,从而决定何时插入对话,何时介入讨论,何时作出补充分析。其次,学生因生活阅历、知识水平、领悟能力、审美趣味、看问题角度等的不同,对文本思想和言语的感知理解会有所不同,让学生相互把自己的观点、看法、思考、疑惑等都说出来,甚至进行“针锋相对”的争论,非常有利于他们学习水平的提高、语感能力的增强和学习品质的锻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好引导作用:首先,要注重创设学习情境,要通过创设各种真实的、基于学习任务的情境,帮助学生认识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其次,要组织好协作学习,教师要通过组织协作学习,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师生、生生互动,从而成为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的合作者;最后,要促进问题解决,教师应抓住学生学习中产生矛盾的地方,设计问题情境,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线索与条件,帮助学生化解矛盾,促进问题的解决。 3 课堂是否注重实效 当下,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语文教学是师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多媒体课件的作用,仅在“辅助”两字,它不能完全代替教师的课堂讲解,更不可能代替学生的主体阅读。语文的魅力在于语言本身,有些内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而必须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去感悟、领会。若过分依赖多媒体,滥用多媒体,就会在无形中扼杀学生的想象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我们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应辅在学生经验的盲区、知识的盲点、思维的堵塞处、情感的模糊处。多媒体课件的使用,绝不能成为一种美丽的“包装”,而要坚持为学生的“学”服务,以起到启发、诱导、点拨、开窍的功效,追求点“石”成“金”的境界。合作学习已成为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时尚。教学中,教师们大都采用这种形式,让学生合作、讨论,且无论什么样的课都采用,应用次数频繁。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讨论时间给得不够,刚刚分好组,没说几句,就被教师止住安排下一项内容了,合作学习显得匆忙、零乱。其实这仅是为了给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贴上“以学生为主”、“研究性学习”等时髦的标签,根本不考虑讨论的质量和效果,不注重教学的必要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走进新课程,决不应该只是为应试教育披上一件漂亮的新外衣。新课程是理念、精神,更是实践和探索。应抛开形式主义和功利主义的诱惑,积极吸取先进的课改成果,投身新课程改革的浪潮,让自己的语文教育思想在反思中建设,在实践中成长,课堂一定会充满新的生命活力。 初中语文课改论文:关于初中语文课改的总结和心得体会 摘 要:随着新课标教材的使用和课堂教学的改革,现在的初中语文课堂呈现出新的面貌,学生也在课改的推动下提高了自己的学习成绩。 关键词:课外知识;备课方式;合作方式;作业批改 现在很多地区都将教材版本换成了新课标教材,这次课改的主要目的就是细化学习目标,并且真正地将课堂交给学生,使学生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中参与课堂,体味学习的乐趣。课堂效率是学生成绩提高的关键,学生真正地喜欢课堂,才能在课堂上高效学习,这次课改就贯彻了这一思想。以下是对初中语文课改的一些总结和心得体会。 一、知识多元化 在课改后的初中语文教材里,更重视对学生语文阅读、口语、写作等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再像原来只看重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而且课本知识也变得多元化,为学生增加了很多课外知识,拓展了学生的视野。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越来越重视人才的能力,学生要想在以后的道路上得到更好的发展,就要具备较强的能力和素养才能去应对来自社会上的各种考验。在课改后,学生的能力得到了重视和提升,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开始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还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有助于学生以后的成长。 二、教师备课方式改变 原来的课堂是教师占主导,教师在讲台上讲课而学生只负责知识的接受;课改后,学生要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要求教师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课堂中,在课堂上学到更多的东西。针对这一改变,教师的备课方式也要改变,教师不能再像原来一样单纯地将自己懂得的知识写成教案,教给学生,而是要想办法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把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在初中语文这门课程的备课环节,教师要在课堂开始为学生设置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程进行中,对于文章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教师也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不要简单地告诉学生正确的理解,让学生在讨论中弄懂文章的思路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在分组讨论中能提高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同伴互助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在自主学习中提升自己。随着课改的进行,教师的备课方式在改变着,学生的能力和成绩也随着课改的进行在进一步 提高。 三、让学生在学习中合作互助 语文教学方式的改变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这样学生既可以在合作中学到知识,又可以在合作中懂得互相帮助。语文是一门语言性的学科,这门学科在很多问题上没有固定的答案,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思维,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往往会只想到一点,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就可以让他们掌握更多的思维方式。例如,在语文写作方面,一段材料或是一幅图片要求学生写成一篇作文,这样每个学生对于自己看到的文章或是图片都会有自己的见解,每个学生都会从一个方面去写作。在写作前让学生进行讨论可以扩大学生的思考范围,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思路,而且学生在学习中的互相帮助对于学习有积极作用。因此,教师要让学生从初中就学会合作,明白合作的重要性,懂得互助得到的是双赢,这样有利于学生在以后的道路上走得更加顺利。 四、作业互批、互改 在课改的内容中还有一方面就是学生的作业,主张教师让学生互相批改作业,让学生在别人的作业中找到易错点和自己的弱点。学生在批改别人作业时,发现错误就会联想自己有没有犯同样的错,从而总结自己知识的盲点和易错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学生在批改别人作业时,也会发现同学在解答问题上更好的思路和方法,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作业互批、互改就是让学生在作业中做到自主,在作业中去发现自己和别的同学的差别,找到自己的弱点,弥补学习中的不足。教师在此环节中要做好对学生的监督工作,让学生认真地去对待同学的作业,认真批改,真正在互相批改中学到知识,培养个人的能力和素质,提升学习成绩,以避免学生敷衍了事,不认真对待作业的批改。只有学生认真批改才能在互批中学习到知识。 总而言之,课改的进行使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得到了重视和培养,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读得更多、懂得更多。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真正地参与到了课堂教学中,在课堂中提高了自己的学习效率。而且在课堂上通过自主学习、互相讨论找到了学习的乐趣,从而爱上学习。教师要认识到课改的核心和关键内容,并将课改真正地贯彻到初中语文课堂中来,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提高自己的能力,在学习中感受到语文的魅力。 初中语文课改论文: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探讨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日益加强。新课改的出台就是国家为适应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的重要措施。新课改要求培养高素质人才,这就必须实行素质化教学,转变以往死板生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加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这就需要打造高效的语文学习课堂,引导学生学习语文,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关键词:重要性;模式多样;高效课堂;反思 1.新课改下语文课堂教学转变的重要性 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似乎有种居高临下的感觉,每次都是老师们在讲台上认真的讲课,而台下的学生却不见得认真的听讲,他们或打盹睡觉或交头接耳,老师讲得很卖力,而学生的学习效率却很低,这样不利于教学的进行。新课改要求的是实行素质教育,而不是僵硬的传统的应试教育。这就需要老师转变角色,不能只是做传授知识的教育者,而应该成为学生学习和前行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这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一步,当学生和老师的关系更加密切时,学生才更积极主动地提问题,平等的师生关系更能够张扬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语文课堂不应是灌输式的传授知识,更不应该只是无目的的死记硬背,机械式的训练。教师应该提高学生的主动思考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人沟通、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因为未来国家所需要的人才不是只会读书写字的书呆子,而是各方面能力都具备的全面发展型人才,这需要学生将知识灵活运用,并与实践和生活相结合。这就需要教师转变语文课堂教学的模式,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引导鼓励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当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语文课堂中时,学习效率必定会提高,而灵活的课堂氛围也有利于学生开放式思维的发散,这是符合新课改要求的,也是实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步骤。所以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是很重要的。 2.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 如果老师在课堂上只是讲一些空洞的课本理论知识的话,学生听起来必定会觉得枯燥无味,从而失去了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多种方式来使课堂变得生动形象,利用多媒体教学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老师可以制作精彩的PPT并插入相应的动画,这样学生就一定会感兴趣,通过特别的形式展现的内容会使每个学生印象深刻的,这就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大的提高了。教师也可以通过看电影的方式来介绍一篇文章的背景,学生的兴致高了,对文章的理解一定会更深入。这种看似娱乐似的学习方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偶尔放松会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更高。转变课堂模式,将课堂这个大舞台交给学生去展示,这就使得学生的主动性提高了,他们会更乐意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编排话剧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学习语文,要演出真正出色的话剧,一定要对人物的性格和他们所生活的背景有深刻的认识才行,这就需要学生课下多揣摩人物性格还要多查阅相关资料,而《雷雨》这种大悲大喜的文章,就可以通过即兴的表演和生动的朗读台词呈现出各个人物的喜怒哀乐,那周朴园奢侈的家族,奢华的生活以及光鲜亮丽的外表下却存在着一颗不为人知的丑陋的心,而是侍萍的卑微地位和毫无话语权的人生也就注定了其悲惨的命运,周萍的自私与不负责伤害了多少女子的心,而其实这些都是被命运捉弄的可怜的人。通过这个话剧的演示,我相信同学们都能够了解到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正内涵,其实这就是学习语文的真正意义。这几种课堂教学方法都能够极大的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能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会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3.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打造高效课堂 所有的科目都需要课前的预习,语文当然也不例外。充分的课前预习是上课能够听懂并充分理解知识的关键,学生在学习每一篇文章之前要做一个必要的预习工作,了解文章的背景及作者的相关简介是读懂文章的大前提,重点课文的重点段落也是必须要背诵的,这就需要学生有足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前主动完成老师未布置的任务,这会使课上教学顺利进行。例如:在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前,学生要充分了解作者所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这篇文章是出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的鲁迅先生通过细致的描写百草园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虫无不体现他本人幼年的童真美好和儿童率真自然的天性等等知识。通过了解这些背景,上课听老师讲解时学生就会学的更加透彻。此外,教师在上课期间留时间让学生进行快速阅读,并及时写一段阅读感悟,这对于作文的提高是很有用处的,日常的积累练习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当然关注时事政治也是中学生所必需的,学生从中可以积累许多新颖的素材,运用到作文中定会有很好的效果。 实行小组制也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方式, 教师可以通过给不同小组分配任务,让每个学生都参与,从而讨论出最佳结果,再找出代表展示成果。这种方式可以使每个同学都积极思考,提高团队的合作意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这样的课堂一定会是高效的,有价值的。 4.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虽然新课改要求实行素质教育,但这并不代表不重视知识的学习。相反,素质教育更需要知识作为基础,只有基础知识更扎实,才能谈更高层次的教育。这需要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多积累词语及优秀段落并默写背诵,学生只是听课而不去做题是不可以的,学生只有多练习才能准确的掌握各类题型,总结出答题的基本套路,这样学生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实行小组制是有效的学习手段,但是在小组之间的竞争合作中同样需要个人的独立思考,在实行小组制时常常出现一个现象:有些小组的成员回答问题非常积极,愿意踊跃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有些同学却不爱回答问题,只是随波逐流,对别人的观点表示赞同却没有自己的观点。这种不好的现象应该尽量避免,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这样才能真正的发挥小组制的优点。实行有趣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和谐放松的课堂会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精神上的满足,而这也是实行素质教育所必需的。但放松的课堂不可以变为放纵,学生在课堂上大吵大闹,无视课堂秩序的做法是必须要杜绝的,即使是实行素质教育,也不能把最基本的上课秩序打破。以上几点是课堂上可能存在的不良现象,这就需要不断去完善教学课堂,从而打造一个真正高效的,适合大多数学生的语文教学课堂。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初中历史教学中闪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摘要: 初中历史教学找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切入点,使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成为历史课教学的血肉和灵魂。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具体采用假设性的体验使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得到合理的引导,也要求教师善于选择恰当而典型的历史片段有效地进行,更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强烈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意识。以各种方式方法让学生的“学”展现出来,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力、情感、态度、价值的碰撞,学生的人格,人性和文化素质的完善与升华,使之适应社会的能力显着增强。 历史是一门知识性、思辩性及强的学科;它的内容既古老又有时代性;它的知识既丰富又庞杂。所以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往往找不到一个合理的入点,更谈不上对蕴涵在历史知识中丰富的历史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挖掘和提炼。然而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在这方面的目标规定上与以往的历史教学大纲相比,所呈现出一个突出变化是它大大突出了以往教学大纲单纯的知识和政治教育的层面,注重了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把历史教育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功能结合起来,从而使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成为历史课程教学的血肉和灵魂。 那么怎么才能从丰富的历史知识中提取历史情感,完成新课程下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呢? 课堂是进行课程改革的前哨阵地,让学生感受是一种最优的教学方式。对于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思维方式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是我们所要传授的知识往往只能对他们形成平面的影响,所以教师在恰如其份的时候真正应该做的是如何使学生通过亲身感受去“内化”知识,将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个性得以张扬,以致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此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和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理解谈一些粗的认识。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通过假设性的体验使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得到合理的引导。 教师要巧妙地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置身于历史氛围之中体验历史。例如我给学生讲八国联军侵华这段历史的时候,让学生观看有关八国联军侵略时的录像资料,还展示了因此而流落到海处的一些国宝文物的图片。影片放完以后,同学们都很激动,我问大家,看了影片以后有什么感想,我们又应该怎样去对待这些曾经在侵华历史上犯下滔天罪行的国家呢?接着有的学生喊出:“去那些国家把我们的国宝抱回来、也放火烧他们的宫殿。”可以理解中学生的认识水平还停留在“以牙还牙,以仇报仇”的程面上,这显然学生被这个问题吸引了,但如何让学生在自己的情感态度当中做出理性的选择呢?我就假设、现在如果你们将要做的事情就是带着最先进的武器,跨过大西洋,来到那些曾经入侵中国的国家,攻入了他们的首都,没有人可以阻挡你们,你们可以干自己想要干的事了…… 同学们开始七嘴八舌地议论开来,“我要把中国的国宝找到拿回去。” “我要把他们的博物都烧掉。” “我要把那些值钱的东西都带走!” 我又说道:好的,你们要做的事情都做到了,等大家离开的时候,你们身后的城市变成了一片火海,老人,妇女在火海中惨叫,无数的人倒在你们的枪口下了。有人见证了这样的时刻,并记录下来,孩子们长大后再给他们看,他们看后的反映和现在你们的情绪一样,或许不久以后,战争和悲剧又一次重演了,或许我们的星球就因为这样的战争而最终走向灭亡。那么大家觉得你们今天的选择正确了吗? 教室里很快平静下来,过了一会,有人说:“那样我们岂不是就成了帝国主义了。”真是一语道破了“天机。” 最后大家讨论,到底该怎样对待呢?同学们得出了两种意见,一是发扬中华民族崇尚和平友好的传统,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友好相处,共同发展;另一种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建设更加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才能最终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由此,深化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引导教育。 二、 初中历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情感意识的培养和体验价值观,要求教师善于选择恰当而典型的历史片段有效地进行。 历史知识有丰富的情感因素,为实施情感教育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利用典型的历史片段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和体验价值观。例如学习《左宗棠收复新疆和甲午中日战争》中有邓世昌投海自杀殉国。我组织学生讨论他的这种行为,目的是引导学生提升爱国主义情操。出乎我意料、讨论中学生形成不同的观点:一部份学生赞同邓世昌的自杀殉国是爱国的,认为邓世昌以死抗争唤起民众、拯救大清死得其所;一部份学生认为邓世昌的生命意识太淡漠,不值得提倡,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如果人人都像邓世昌那样,谁来继续斗争?也有的学生提出,邓世昌是个懦夫,为一次战斗的输赢,就去自杀。如果我们都向他学习、一次考试失败了就也去自杀,那岂不是泛滥成灾了吗?学生们各抒已见争论不休,不可否认他们中有的观点确实有些偏颇,但是面对这此种情况,我没有粗暴地打断学生的讨论,也没有给学生一个“标准”的答案,而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继续查阅资料,用史实来完善自己的观点, 在这里没有结论,恰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正是这样的争论才不是被动接受历史知识,而是用心灵去感悟,主动探究与体验历史,这样有效地形成一种情感的体验和价值观的再现。 三 、初中历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强烈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意识。 曾说:“史学对于人生的关系,可以从知识方面和情感方面两部份去说。”历史的借鉴与智慧不是无意识就可以得到的,而要置身于历史氛围之中,用情境中的情节推出问题,渲染烘托气氛,才能增强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不段地去对历史事实进行感悟、理解和反思才可以得到。例如学习《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时,对于汉武帝如何才能解除“王国问题”的强大威胁,又不引起新的武装叛乱?我设计了“出谋划策”这样的情景,你是汉武帝面对“王国问题”,将采取哪些方法来解决呢?学生讨论后,果然学生想出了不少的“鬼点子”:派兵进驻;派官员去接管王国实权;挑拨王国间的矛盾,笼络收买;先礼后兵的武力办法制服;有不服从的就暗杀,使王国归顺;也可以鼓动民心,让人民自然服从朝廷等等。汉武帝却没有采用这些“鬼点子”而是实行“推恩令”,我进一步让学生明确“推恩令”的好处,进而明确了汉武帝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好的成效,从而学生体会到了汉武帝的雄才大略。 又如讲造纸术的发明时。课前就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要求每一个学生准备一种书写材料,上课时就叫每个人都拿出了自己的方案。有人说可以把字写在布匹上,有人说把字刻在木块上,有人说石头上也能刻字等等。我让学生分别在自己准备的材料上写上几句话,几分钟过去以后,只有一些学生完成了任务。我让大家停下来分析一下原因,台下的气氛一下子热烈起来。有人说石头太硬,没有办法流利地刻字,有的说木块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有的说在布匹上书写相对容易,但是价格太贵。还有人表示如果把刻有字的石头和木块带走是很费力的事情。我问大家如何来克服这些问题呢?大家异口同声地说,用纸来代替。接着我让学生写50字的心得体会。很多学生写到:“纸是一种方便的书写材料、价格便宜,还轻便容易保存,又便于携带。如果没有纸 的出现,人们就无法记录下如此丰富的历史知识,纸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我为祖国古代文明而骄傲等。”这样学生深受感动,价值观得到了深化,也初步树立了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培养了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事实上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用以上这些方式方法让学生的学习展现出来,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力、情感、态度、价值产生碰撞,学生的人格,人性和文化素质得到完善与升华,提高了自身的学习能力,使之适应社会的能力也显着增强。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新时期初中历史教学导入法初探 王仲孚教授说:“科教兴国,教育是基础,而历史是基础的基础。”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历史课更是起着其它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我校历史组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在初中一年级开始实施为期二年的“发挥历史功能,激发爱国情感”的实验。作为实验组的一员,我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初中历史教学的模式,寻求“发挥历史功能,激发爱国情感”的方式、方法。本文根据实验心得,结合多年的历史教学的经验,对新形势下初中历史教学的导入法作一些探讨。 教学艺术在于激励学生,引导学生。教育家第斯多惠就说过,“教学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教的东西感兴趣。”然而,要做到学生乐意听讲,并非一件易事,这需要教师不断摸索和完善各个教学环节,总结经验教训。其中,历史教学导入法语设计尤为重要,一个成功的导入法可以马上引起同学们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兴趣,如同徐徐拉开的帷幕,让同学们一眼看到精美的置景;又如乐章的序曲,使学生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为整堂课的成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然而,历史课传统的导入法设计多为新旧联系式,即采用复习法。当然,复习旧课而引入新课,有利于知识间 的衔接,使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因果联系,体现着温故而知新的教学思想,但往往缺少了趣味性,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时显得平淡呆板而常常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因此,不拘一格,因课而导,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来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产生渴求知识的心理, 那么定会大大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 我与实验组其他人员注重研究导入方式。在备课中根据课文内容精心设计导入方法,有些课有三种导入方式,在上课时根据班级情况再灵活运用。导入方式重视抓住学生兴趣,重视投入小而收效大,抛弃了以前纯粹的复习旧课,导入新课的陈旧方法。具体做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设悬念,激发兴趣 在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非智力因素中最为活跃的一个,是入门的向导,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通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抓住学生的内心,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我在讲《两汉与匈奴的和战》这一课时,我先问学生:“在2000年举办的悉尼奥运会上,我国共得了几块金牌?”学生几乎是齐声回答“28块”,我紧接问:“那同学们知道这第一名,也就是冠军的称呼从何而来呢?”学生都不知道,坐在那儿直摇头。然后我就指出:这冠军的称呼与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历史人物──霍去病有关,那为什么有关呢?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能知道了。 通过这样的导入,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吸收了他们的注意力,他们迫切希望得到解答,上课就认真听讲,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置图像,增强直观 教学实践表明:刺激强度大、变化性大、形象有趣的材料,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加强学生对重要知识的无意注意,起到强化记忆的作用,进而达到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的功效。一般来说,历史课中的插图是课本重要内容的体现。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重大事件及古代遗存尽入画幅,成为大脑兴奋的催化剂,它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对初中学生而言,形象直观的材料,比长篇大论更容易接受。利用插图,精心设计导言,是众多导入法中的一种,而且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效果显着。 如我在讲述《两汉经营西域和对外关系》时,在幻灯上投影出秦的疆域图,让学生说出它的大致范围,然后又投影西汉的疆域,请学生两相比较。然后指出在西汉统治时,在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都是西汉的统治范围,这一地区是在西汉统治时归属中央政府管辖的,称之为“西域”。那西域又是怎样在两汉时期归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呢?通过本课的讲述,我们就能知道原因。这样的导入,既联系了地理知识,把历史地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又能抓住学生的心理,起到较好的效果。 三、用时事,联系史实 在教学中,根据新闻时事,联系具体的史实来导入新课,既可以使学生看到历史无处不在,学习历史能增长我们的知识,锻炼我们的能力,又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提高学生的兴趣。 如在讲述《昌盛的秦汉文化》时,我这样用报上摘录的新闻来导入新课:据报导,1990年7月, 探险家们在美洲密林中发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汉人村,村民都讲汉语,保持了民族特色。据考证,这里的汉人可能是秦始皇时代徐福率领数千名童男童女漂洋过海留下的后代。在日本也有类似的传说,现在日本还有一座徐福墓的遗址。那么秦始皇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我们一起来看看秦汉时期,封建迷信思想怎样在统治阶级中盛行呢? 时事的来源,关键在于平时的留心与积累。它的运用除了上述作用外,还能起到活跃课堂气氛,融恰师生情感的作用。 四、渗理论,强调观点 对于知识尚少、抽象思维能力尚差而形象思维仍占主要地位的初一学生还不能进行纯粹的历史理论教育,必须在教学中“润物细无声”地将历史理论渗透到实际的教学中去,达到教学目的。在历史教学中,我也注意将历史理论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渗透到导入方法中去,这样的导入方法也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比如我在讲《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时是这样导入的:在前一课的学习中,大家对秦始皇的评价有两种说法,有的说他是暴君,有的说他是一个很有作为的政治家,也就是说,他既有功也有过,那我们上一堂课学了他的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他的过。通过这种导入法,既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初步明白了评价历史人物的最基本的方法。 五、叙家乡,引起热忱 学生对自己的家乡都非常熟悉,运用乡土历史导入,学生比较感兴趣,容易进入课堂的角色。 比如在讲《动荡中发展的南朝》这一课时,我先投影出常建的着名诗篇:“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印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我作出简单解释后指出这首诗所描绘这就是我们大家熟悉的常熟兴福寺,兴福寺初建于南朝齐代,名大慈寺,到梁代改名为兴福寺,因寺内正殿后有一块巨石上有着奇异的花纹,左看像“兴”字,右看像“福”字,故名兴福寺。它是在南朝齐梁年代修建的,那么齐梁年代是谁在何时建立起来的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 运用乡土历史的导入,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总之,以上的几种导入法,虽然形式各异,但殊途回归,目的都是为了使中学历史教学化抽象为具体,融趣味于严肃。导入法是一门教学技巧,方法多种 多样,有的可单独使用,有的可揉合着用。我们应当依据不同的教学对像,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导入新课的方法。但导入法的选择,都应当遵循一个原则,即学生听得懂,感兴趣。H·A多勃洛波夫也说过:“当学生乐意学习的时候,就比被迫强制学习轻松得多,有效得多”。这就要求历史教学工作者投入更多的精力,去探索这个领域的无穷奥妙,这也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例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迁移教学法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青岛已实施了七个年头,这七年里,大家有欢喜、有困惑、有汗水、有收获。为了推进下一阶段的课程改革工作,青岛市初中历史学科举行了 “历史学科内外迁移教学法”研讨会,在本次研讨活动中,我有幸参与《海峡两岸的交往》一课的展示,对迁移教学法进行了初步探索,形成了自己的一些感悟。 一、什么是迁移教学法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先前的学习会对当前的学习产生影响,或者当前的学习会对先前的学习产生影响,这种现象就是迁移。这里所说的“影响”有两种:一种是能起积极促进作用的,这叫正迁移,一种是会有消极干扰作用的,这叫负迁移。我们在教学中就要努力实现正迁移,而要防止负迁移。古人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是指学习中的这种正迁移现象。迁移的原理是客观事物之间普遍存在的联系,以及客观事物之间的互相制约性。所以,迁移的方法就是通过类比推理,沟通新旧事物之间的联系,通过比较、分析、综合,然后对事物进行抽象、概括。迁移教学法是教师依据“迁移规律”设法为新知识的生长提供联系的“认识桥梁”,通过迁移来发挥旧知识在学习新知识中的铺垫作用。其基本原理在于当学生具备从事某一新的学习任务所需要的认知先决条件越充分,他们对该学习任务的兴趣就越浓,即学生对原有知识掌握得越丰富、清晰、牢固,就越能更好地学会新知识,学习也就越有信心。 二、迁移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1.研究教学目标,明确迁移方向 教学目标具有把教学要求系统化、具体化的功能,具有对教学过程进行定向控制的作用。要使迁移方向具体、科学、明确,必须要研究这节课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教师在授课前如果有了这个“全局”,在授课时就会自觉地做好学习新知识的迁移,并为再学习、再迁移奠定坚实的基础。 根据本节课的三维目标,将教材做了整合,划分为《同根同源》、《漫漫归程》、《情牵两岸》和《心语心愿》四大板块。将海峡两岸的关系从历史讲到现实,从现实讲到对未来的展望,实现了由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转变。 2.运用认知结构,实现历史知识的纵向迁移 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不可能脱离过去学过的知识。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指出:“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已有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不受学习者原有认识结构影响的新学习是不存在的。”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学习新的知识,从而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就是纵向迁移。历史学科中有许多联系密切的历史史实,教师在教授新知识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已有认知结构中寻找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充分利用旧知学习新知,就能达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在中国古代史和近代史的教学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三国、元朝、明、清时大陆与台湾的关系,在本节课中学生能自觉地将学过的旧知识迁移到“为什么说海峡两岸同根同源”这一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来。在学习邓小平对台湾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时,什么是“一国两制”、在“一国两制”正确指引下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这些内容学生在前一课刚刚学完,这就为本节课对台湾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学习奠定基础,利用学习的迁移,使学生深刻体会一国两制方针的正确性,坚信一国两制同样能够解决台湾问题,激发学生为维护国家统一而努力学习。 3.联系实际,促进历史知识与社会热点之间的迁移 历史和现实生活是紧密结合的,如果把二者割裂开,历史课将很难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历史知识是静止的、稳定的而社会热点是发展的、变动的,要实现两者的有效迁移,关键在于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因而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尽量结合现实中的热点问题,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现实生活中感受历史、体会历史的趣味和作用,再通过对历史知识的再认识,引导学生将历史知识迁移到社会热点中去。 本节课在导入新课的设计上,联系了社会热点──2008年台湾大选,并播放新闻片段《马英九谈两岸关系》,结合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让学生思考海峡两岸关系的历史渊源,学生的思维很快进入亢奋状态,积极参与新知识的学习。在第二板块“漫漫归程”中,让学生思考“是什么阻挡了台湾回家的脚步?”引出现实热点:李登辉的“两国论”、陈水扁的“一边一国论”、“入联公投”等台独言论,再联系台湾岛内民众反对公投、反对台独、支持马英九的表现,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台独是不得人心的,实现了从知识到热点,从热点到知识之间的有效迁移。 4.注重学科渗透,实现历史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迁移 马克思说:“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科学,即历史科学”。历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到古今中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等,历来有政史不分、文史不分、史地不分之说。知识本身就是一个大系统,各门知识是彼此渗透、融会贯通的。中学历史教学必然会涉及其它学科,尤其是语文、地理、政治学科中的相关知识,这些学科不仅使历史学科多了几种记忆知识的途径,重要的是这些学科的知识积累和思维、表达训练十分有利于理解历史学科的知识内容。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一些与历史知识相关的文学作品,使知识互相迁移,适当渗透,让学生在文学中感受历史、认识历史、评价历史。比如诗歌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光辉灿烂的明珠,因此在本节课中运用了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的临终诗《国殇》:“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这首诗使学生深切感受到了国家分裂、骨肉分离给中华儿女造成的切肤之痛,这种痛源于上一知识点“台湾问题的产生”,又为下一知识点“推动祖国统一的政策”做了情感上的铺垫。在“心语心愿”中,一名学生朗诵了余光中的《乡愁》,这样一首意蕴深刻的诗歌更让学生体会到了海外游子的思归之情和诗人魂牵梦绕的“中国情结”,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从而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目标。 俗话说:史地不分家。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地理条件和社会发展是息息相关的。“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历史是一个 过去的概念,而地理学科则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空间概念,全方位地分析历史知识。特定的空间位置和空间概念是帮助学生学习历史的基础。例如本节课第一板块“同根同源”,学生不仅从历史的角度论证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的一部分,还能够运用所学过的地理知识,从地缘的角度来分析这一问题,将地理知识迁移到了历史课堂。 总之,迁移教学法是新课改中的一项有益尝试。虽然它只是处在探索阶段,还存在着不足之处,但它的实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了他们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他们的全面发展;同时,它也对教师的知识储备、教学技巧及教学艺术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谈初中历史教学问题与方法 对策一:加强理论学习,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手段来推进现代化进程 课堂教学的现代化是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全方面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对此教师要正确认识,并不是贴上现代化的标签,就是实现了课堂教学的现代化。教学的现代化需要从多方面着手进行。因此,要加强对新课改的学习与新课标精神的领会,突出历史学科特点,将新课改所提出的全新的教育理念、教学观念,先进的教学手段、教学模式运用于具体的实践教学中。对于教学手段而方,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选择合理的教学手段。问题二:课件越精美越好运用多媒体的主要目的之一就在于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传统教学中教师采用黑板加粉笔加教材的教学模式,将历史课上得枯燥无味,学生参与意识不强,学习动力不足。而多媒体具有图文并茂、声形结合的特点,这符合初中生的特点,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浓厚的学习兴趣。许多教师正是看到多媒体可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这一优势,而片面地认为多媒体课件越精美越好。因此,在制作课件前盲目追求课件外在表现形式的华丽与优美,插入了太多的图片、视频、影视剧资料等,只是这些素材的简单叠加,而忽视了与具体教学内容的关系。将学生的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这些素材上,而无法引起学生对知识本身的关注,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很少,更不要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对策二:课件要实现外在形式与教学内容的统一 有效成功的课件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将学生顺利转移到对知识本身的关注上来,使学生对历史知识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与欲望。这对课件的制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件不能只求素材的优美,而是要以具体的教学内容为中心来进行各种素材的选取。要选取最有代表性与典型性、最具说服力的素材,增强课件本身的知识含量与技术含量。做到既要以课件形象直观的素材来吸引学生,更要以丰富的知识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体性与主动性。因此,在制作课件时,一方面要研究教学内容与学生情况,达到准确掌握与全面了解,在二者间找准最佳的结合点,以学生最为感兴趣的方式来引入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要广泛收集各类素材。可以发动全校历史教师,依托强大的互联网,建立素材库,发挥全校教师的力量,将各类素材收录其中。这样在制作课件时便可以从素材库中直接提取。更为重要的是在制作时要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融入其中,使课件更具特色,更具个性,以独特的风格来吸引学生,带动学生。教师成了操作者,学生成了观赏者教学不是教师或学生单方的单向活动,而是教与学的统一。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控制者,学生是被控制者,将教师与学生推向了教学的对立面。但在运用多媒体的过程中,有的教师不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自身的主导性,而为多媒体所奴役,教师成了课件的操作者,而学生成了课件的观赏者,教师与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师生间与学生间的讨论与交流都没有了,都被多媒体所代替。教师只是埋头于电脑前,忙于操作课件、讲解课件,学生也常常是停留在精彩画面与图片的欣赏上,学生并没有太多思考的时间与探究的空间。 对策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性,实现教与学的互动统一 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也不是机械的传输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经过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构建,所形成的知识才是最为有用的知识,这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因此,不能把学生当作被动的接收者,而是要把学生当作主动的构建者,为学生的主动参与提供机会、创造条件。一切以学生为中心来进行教学活动。在运用多媒体的过程中,不要让学生将全部精力与视线都集中在多媒体上,而是要让学生有更多的阅读教材、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积极思维、充分交流与激烈讨论的时间与空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性,让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与启发下得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全面提高。问题四:多媒体成为唯一的教学手段多媒体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所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有的教师将多媒体视为唯一的教学手段,认为多媒体就是万能的,没有多媒体是万万不能的,而将其他教学手段完全排斥于历史教学之外。新课的讲解要用多媒体,习题课也要用多媒体,讲评课也是用多媒体,就算是讲解一个语言就能讲清楚、学生理解容易的小知识点也要采用多媒体,可以说多媒体无处不在。多媒体用得多了,教师和学生都会产生一种心理与审美的疲劳,甚至这种消极的情感、多媒体的负面影响会压过师生积极的情感与多媒体的优势,而使多媒体辅助教学成为鸡肋。 对策四:实现多媒体与其他教学手段的有机统一 多媒体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只是课堂教学的辅助,而非全部。在激发学生兴趣、化解教学重难点等方面多媒体确实具有很大的优势,但是其他教学手段也并非一无是处,它们同样有着多媒体所不具备的优势。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每种教学手段的优势,用彼此的优势来弥补不足,以为学生展现一个魅力四射的历史课堂,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中得到全面发展。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责任感的路径建设 作为公民素质考量因素之一,责任是公民人格素质的核心,是人才必不可少的要件之一。责任不是与生俱来,需要不断培养。责任教育成为教育的重点。初中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其责任意识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因此加强初中生的责任教育是社会赋予初中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当前初中生的责任意识并不十分强烈,甚至处于一种缺失的状态。这与当前我国初中责任意识教育的缺失存在一定关系。历史学科通过对祖国五千年文明历史以及世界历史的介绍,承担着培养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任务,但是遗憾的是当前我国初中历史教育存在种种缺陷,无法帮助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因此在当前背景下,从从历史课程实施的角度谈对初中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意义十分重大。 一、初中生责任感弱化原因分析 有些人在形容现代青少年时,称之为“垮掉的一代”,原因之一就在于现代的青少年责任感弱化。曾有一个调查显示,初中生在价值观取向中倾向于重个体和家庭、轻国家和社会,社会责任感相对淡化,并且在自觉性方面表现出明显的“跟风”倾向,容易受环境和他人的影响;在社会公德建设和社会责任感形成方面缺乏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面对不负责任行为和习惯选择的是独善其身、默不作声。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初中生生理与心理处于剧烈变化阶段,三观尚未养成。 初中阶段正是一个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情感上还不够成熟和稳定,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情绪波动较大,对一些社会现象和社会思潮缺乏足够的辨析能力和理解能力,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过程中容易出现偏颇,甚至误入歧途。此外,理想或者目标相对单一,导致对社会责任感认识不足。 (二)家庭教育存在误区,影响了初中生责任感的养成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很多家庭的生活水平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家里有家庭教师,去学校有专门的车接车送,孩子在家从来不干家务,同时现在的家长都在向“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转变,或许是阅历多了,或许是觉得没有意义。但是这些小小的言语,都在孩子的心理有了定义,同时少了一份关爱他人的心。 (三)学校教育存在偏差,忽视了对学生责任感的培养 在强大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了,重智育不重德育仍在大部分初中学校占据重要地位。智育被摆在了最主要和突出的位置被无限制地放大,其余的则只是蜻蜓点水般的涉及。此外,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与学生心理和实际生活严重脱节。目前学校对学生道德信念、道德情感的培养,包括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育主要采取的还是“填鸭式”的理论说教和灌输式教育,显得“假、大、空”,无形中加大了学生的心理压力。 二、初中历史教育与学生责任感培养的关系 (一)培养学生责任感是初中历史教育的目标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历史课程目标是“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能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对社会历史进行观察与思考,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教育,使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具有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改革开放、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培养积极参与国际活动和国际竞争意识;使学生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 (二)初中历史教育是学生责任感培养的重要载体 历史是一去不复返的,想要时光倒流,回到过去是不可能的。但是,人们借助有效的情境再观,也能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验。就是教师在历史的教学课程中,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的感官和思维进入历史情境当中去,经历历史,获得自己的认识和感受。体验认识历史知识的过程。新课程明确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教学目标,在课程标准中设置了许多有操作性的活动建议,在教材中设置了若干活动探究课,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其出发点就是在于抛弃陈旧落后的教育教学理念,提倡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也要看重学习的结果,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通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他们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并树立远大的理想,学生也有了正确的人生抉择。 三、在历史初中历史教育中培养学生责任感 (一)加强对学生的国情教育 有人说:“中小学生就像笼中的鸟,对外界的时事政治一概不通”。初中生不像大学生那样自由分配时间,要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学校的时间管理,每天大部分的时间在学校,有些学校是封闭式的,这样阻碍了学生对外界事物的了解,造成初中生对国家政治的不了解以及爱国思想的弱化。作为历史课程,就应该加入国情教育,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国家的了解,同时增进了与社会的联系。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就是让学生知道中国的历史、现状和社会发展趋势,以及本国家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变化。所以我们的教师一定要从学生的长远 规划考虑,树立远大的教育观,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更要重视当今国情教育的渗透。这就要求教师要扩大自己的知识储量,不仅要向学生讲述课本知识,还应该联系当今世界,议古论今,加强学生的国情教育。 (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当代初中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太少,这不仅不利于学生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深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和社会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新课程不断地在倡导要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尤其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更是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形成社会责任感,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德育靠践行,德育靠体验。“社会实践的最大作用在于帮助受教育者在受教育过程中,将接受的信息同一定的社会实践相比较,并作出选择。正确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帮助人们作出正确的选择”。新课程提倡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主体德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是历史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最重要的途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类型的实践活动,如参观历史纪念馆、组织学生献爱心等,从而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初中历史教学的“诵”“想”“问” 在对初中学生的历史教学中,会出现一些不足的问题:教师照本宣科讲课,学生会出现厌烦情绪;不给学生诵读课文,单靠老师的讲述学生较难记得牢;不用启发式教学,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会提高;不设计一些启发学生回答问题的提问艺术,学生就不能学会正确地分析历史问题、解决历史重难点。面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教学中运用“诵”、“想”、“问”结合的教学方法,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诵”:一是选取教材内容让全班同学诵读。朗朗的书声有助于课堂气氛和学生精力的集中。二是分小组诵读。有时可用评比的方式,哪组读得好给予表扬,使学生有一种荣誉感和团结精神。三是学生个人诵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胆量。四是学生的默读,有助于学生在“静”中找出问题。学生通过读书,读懂课文内容和线索。 “想”:是在学生读书后,让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找出问题,让学生多动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克服教师满堂灌、全面包办的现象。 “问”:是在学生“诵”、“想”的基础上,由教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回答,或有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让教师解答,再就是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提问,互相解决问题。 “诵”、“想”、“问”在教学中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紧密联系的。学生学得比较活,教师教得比较轻松。如在讲初一历史第一册的“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历史,由第一组同学读“北京人”的史料,第二组同学读“山顶洞人”的史料。读后让学生思考。由第三组同学提出问题给第四组同学回答,第四组同学提出问题给第三组同学回答。如:“北京人有什么特征?”“懂得什么?”“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是专门提供论文和论文的网站,]?”等。全班同学都参与了活动。这是一种由学生读书,自己找问题,提问题,分组进行的方法。在讲“秦汉与匈奴的和战”一课时让学生默读课文后,学生通过思考,教者要求每组同学分别回答一至二个问题。如:哪些是和?哪些是战?为什么要和?为什么要战?在讲到佛教的传入,道教的产生历史时,教者提问学生:“书中说佛教的传入,道教的产生对中国文化产生重大影响,你能在平时看到的、听到的一些史实说明其影响吗?”教者要求每组同学回答,看哪组答得多。学生兴趣起来了,在认真思考。很快从第一组到第四组的同学都积极回答。有的说《西游记》,有的和尚,有的说寺院、宝塔,有的说惠州元妙观,有的说少林功夫等等。最后教者肯定了同学们的回答,对一些不对的说法加以纠正。学生懂得了影响的真实性。这是一种通过读书、思考、提问,学生以比赛的形式进行的方法。在讲“秦汉文化”一课时,讲到“秦兵马俑”一目,采用全班朗读的方法,读后老师提出如下几个问题给学生回答:①兵马俑属于哪一门艺术?②兵马俑是用什么做成的?③兵俑和马俑的形态各有什么特点?④兵马俑有什么历史价值?这是一种学生朗读,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很快就解决了问题。在讲初二历史第三册第1课时,让个别学生读书,要求大家找重点、找疑问。老师问:“清朝政府为加强对西藏的管理做了哪几件大事?学生很快回答出三件大事。学生提出问题让老师解答,如:1727年当时的皇帝是谁?为什么同是一个喇嘛教会有两种不同名称的册封?老师作了解答,问题解决了。这是一种让学生提问题,老师解答问题的方法。 以上事例是通过学生“诵”、“想”后的一种“直问”的提问艺术。它能使学生更好地记牢课文的知识点。通过思考和启发的问,能培养学生综合、概括、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这种方式在教学中较常采用,学生对问题也较易理解回答。 在平时的教学中,可采用一种“曲问”的艺术方式。在讲初二历史第三册第 2课中的有关“清兵进入台湾和清朝设置台湾府”的问题。在讲完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先提问再读书分析。问:“郑成功及其子孙长期占据台湾与清朝对抗好不好?”“郑成功的后降归顺清朝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学生思考回答后再讲正文。这样的“曲问”,起到的作用有:一是提出悬念,以更好地引入正文。二是培养学生正确地分析历史现状的能力。三是联系了当今大陆与台湾分裂、实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的实际。郑成功的子孙归顺清朝,实现了祖国大陆与台湾的统一,符合人民的愿望,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当今台湾当局想搞台湾“独立”,将会成为历史的罪人。四是使学生懂得清朝设立台湾府的重要作用。 在讲清朝的“闭关政策”一目时,全班同学朗读后,教者问学生读出什么问题来?读懂了没有?学生只回答第一是原因,第二是影响或评价。我用“曲问”的方式问学生:“闭关政策”的含义是清政府把所有通往国外的关口都关闭起来对吗?有的说对,有的说不对,较多人不语。我说你们没读懂书,再找找书中内容、动脑思考思考。结果有同学很快站起来回答:“严厉限制对外贸易”。我立即表扬了这位学生。这种提问方式对培养学生正确地分析问题效果很好。 讲完“闭关政策”一目内容后,我又给学生一种带有假设性的提问要求学生开放性地讨论回答:假如清朝不实行“闭关政策”,中国会怎样?思考片刻后,学生一个接一个回答:有的说中国是封建社会,不实行“闭关政策”也比不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有的说只要中国是君主专制统治,人民照样受压迫剥削;有的说不实行“闭关政策”中国会很强大,中国人多,定不会受外国侵略,会打败外国侵略者等等。有些学生还用课外时间写成小文章交给老师。虽然有些学生答的观点不是很对,但这种问,有助于开发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对学生今后探索问题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在“诵”、“想;、“问”的教学过程中,“想”与“问”尤为重要。学生有去思考问题才能回答问题,提出问题又会使学生积极地、深层次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想”与“问”是前提,答是结果。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多样的教法,认真的思考、灵活且有艺术性的提问,显得非常重要。它是当前除了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外的一种教研教改的较好手段之一。这种教学,使学生掌握了重要知识点,培养了学生正确地分析问题等多方面的能力。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集体和个人的荣誉感。真正起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在任初中教学以来,自己在实践中感觉良好,学生很欢迎。自己把它作为教研方案在科组推行实施,老师们在探索中体会到切实可行。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初中历史教学创新之我见 论文摘要:教学创新是现代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和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初中历史教学创新的客观要求。为了适应历史教学新形势的需要,必须遵照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要求,创新历史教学原则、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等等。 一、历史教学原则要创新 历史教学原别的内容具有多层次、多方位联系性的特征,它包括: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之间的联系;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时事之间的联系,等等。这些联系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能更好地认识井分析历史。为适应现代化教育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现代化的思维方式,实现多层次、多方位的历史教学。历史教学原则就必须创新,要采用多维教学法,即多角度、多系统地启迪学生思维。并以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的能力为原则,使初中历史教学承负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任务。 二、历史教学理念要创新 理念是行为的灵魂,是创新的先导,教学理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目前初中历史教学尚未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应试教育没有真正转化为素质教育。然而,新的课程标准的人文性强调历史教学要致力于学生历史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我们应尽快转变教学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及情感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树立既教书又育人的教学新理念。传统的教学理念过分强调教师“教”的作用,而忽视了学生“学”的手段,这已不能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初中历史教师要尽快树立并适应新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师中心”的教学理念,树立起“学生中心”的新理念。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上课习惯于“一言堂”。要求学生对知识点死记硬背,这抑制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养成。因此,教师应该树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理念。 三、历史教学手段要创新 教学手段创新是整个历史教学创新的重点。历史教学手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和技术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现在的初中历史教材和课程内容都发生了变化,相应地,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手段上也必须发挥创新精神。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新的知识。学生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训练。因为,学生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发散性及创造性的思维,特别是对历史上因果关系的思考,这是对人的思维水平的考验。学生学习历史此外,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它不仅需要教师、学生来完成,更要借助网络技术与其它媒体才能提高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讲课前要充分准备。不仅是通过语言,还要发掘校本的资源,尽可能地调动学生自己动手,通过网络信息搜集和查找资料等多种渠道获取信息,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对历史资源的进一步探究和开发的能力。以达到历史教学创新的目标。 四、师生关系要创新 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被动地服从。这种师生关系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师生关系紧张,有时学生会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教师要和学生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首先。新型师生关系中,教师与学生是朋友,教师和学生之间要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师生关系。”其次,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尊重学生,树立平等和民主意识,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协作。最后,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应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核心,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表独立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总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改善师生关系。建立良好、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这样才能满足初中历史教学新形势的要求。 五、培养创新型教师队伍 教学创新必须依赖创造型的教师。在教学创新中,教师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要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就必须拥有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虽然目前在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广大的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创新方面做出了很多的努力,但还有一些初中历史教师满足不了新时期教学创新的要求,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还有待提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敢于打破常规的教学,组织开放式的教学,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新时期,初中历史教师若要适应时展的要求,就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知识。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加强师德建设,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总之,初中历史教学创新势在必行。进行创新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所以,一方面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加强各方面的修养;另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努力营造有利于历史教师创新性劳动的环境,并给教师提供必要的进修机会,从而不断提高历史教师的教学水平。的过程。也是训练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因此,初中历史教师所采用的历史教学手段必须能激发、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探究初中历史教学增强学生才能 一、教师要认真备课,把握好合作学习的时机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和前提。教师要求学生课前要预习本节课的内容,课前要出示本课的教学目标,便于学生对整节课有整体认识。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有选择地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一般来说,简单的学习内容,采取个人独立学习,而较综合、复杂的内容,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师要把合作落到实处,必须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安排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一是在学生意见不统一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二是在问题的答案不唯一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三是在学生思维受阻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从而训练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启迪。防止随意性与形式化,一节课中不宜安排过多的小组合作学习时间和次数。 合作学习把学生变为参与者,那些已经掌握技能和知识的学生把知识和技能教给其他成员。作为讲授者的学生,为了能够教得更透彻、清楚,必须对所学的材料进行认真地阅读和分析。学困生也希望在课堂上有出色表现,因此,他们要做好充分的预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自学能力也提高了,课堂效率自然提高,学生各种能力也得到锻炼和提升。 二、有效的课堂评价体系 “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还有一个重要的过程,就是如何对小组进行评价。教师对小组的评价信息主要来自学生当堂检测的成绩和课堂上学生的整体表现。下课前,教师要对小组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如何将评价转化为小组成员学习的动力,是我们教师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教师仅仅宣布小组所得的分数,或是表现的优、良、中、差,在起始阶段还行,与以往课堂相比,学生会有新鲜感,的确能起到促使学生学习的积极作用。不过学生很快就会对教师的评价失去兴趣、习以为常、不以为然。这样就使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的小组间的互相检测、互相比拼,小组内互帮互助模式效果大打折扣,也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所以建立一套有效的、长期的课堂评价体系至关重要,这关系到“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成败。 经过长时间的实验和摸索,我认为对小组进行奖优罚差、奖勤罚懒,才能有效地促使小组的每个成员以小组为“家”,关心小组的荣誉,用心建设自己的小组,为本小组的荣耀尽自己的一切努力。具体奖惩的办法应根据学生特点、班级特征而定,不能一概而论。采取奖惩措施就是在向每个学生传递这样一个信息:每个小组成员是坐在一条船上,必须要患难与共、风雨同舟;小组表现差我受损;小组表现好我受益。总之,在历史课堂中使用“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参与课堂管理,使学生正真成为课堂的主人。“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目标是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使课堂效率提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精神,增长学生的才能。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合理、更科学、更完善。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饱和”现象 “饱和”一词本来属于化学术语,如将糖加入水中,当它不能再溶解时,我们就说“饱和”了。学生学习“饱和”,是指学生因为长时间地学习同一内容,心理产生了厌烦甚至抵触情绪,从而不愿意再学习了。历史学科由于要求记忆的知识多,而且这些知识零乱、琐碎,学生学习就容易产生饱和心理。我们有些老师在教学中如果长期采用某一种方法教学,即使这种方法确实很好而且被实践证明是非常有效的,但学生也会感到厌倦从而产生饱和心理。 教育学、心理学研究都表明:人的大脑一般有一个抑制、兴奋的过程,当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时,人的情绪会比较高,学习、工作注意力也就比较集中,学习工作的效率也高。但这个兴奋期是不可能无休止地持续下去的,一旦大脑摄入的信息超过了学习者的承受力,就会产生“心理饱和”现象。下面笔者就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心理饱和”现象的原因作一简要分析,以供方家寻求解决的途径,从而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一、历史学科特点的制约 历史学科是以史实为载体,阐明每一历史发展阶段的基本脉络,揭示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一门科学。历史学科有很强的阶段性、综合性、延续性、文史相通性等特点。历史学科内容可谓条理多、头绪多、知识点多。比如,和其他学科相比,我们会发现历史学科本身所蕴涵的知识点很多,内容非常繁杂,历史年代、概念、背景、意义、作用及影响等这些知识,孤立起来看都比较枯燥乏味;历史知识的巩固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反复的记忆、理解来达到的,这种知识的反复记忆、理解如果缺少“技巧”,就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从而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饱和”。初中生缺少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和技巧,学习历史知识就认为是“背”,整天唱“仰脸歌”;不会整理、归纳、总结,导致历史学习效率低下。 二、学习历史的动机不明确 学习动机不明确,学习就没有动力,就没有兴趣,当然也就很难提高历史成绩。目前徐州市中考历史在总分中所占比例较低,江苏省高考把历史学科列为选考科目,成绩只划分等第而不计入总分,这也影响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动力和兴趣。我们都知道,学生对有兴趣的科目往往所投入的时间多,花的精力大;相反,对不感兴趣的科目,所投入的时间很少,花的精力也小。长此以往,学生对历史的学习也就失去了兴趣和动力,甚至把历史学科看成是一种负担,从而导致历史学习进入“饱和”状态。 三、历史知识诸备不够 学生学习实际上是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一个过程,历史学科在这方面体现得更为明显。我国古代就有“以其所知,喻其不知,使其知之”(《论语》)的精辞论点。所以新知识的习得和理解必须要有一定的旧知识作基础。如果学生原有的知识诸备不够,学习新知识就如天马行空,随时都有遇挫的危险,学生的大脑也会很快进入饱和状态。而近几年的初中学生由于在小学里学的是《科学》,头脑里根本没有系统的历史知识。笔者曾对某一个班级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情况作调查,(教学论文 )结果发现没有一位学生说得出我国古代王朝更替表。而《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明确要求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来分析问题和看待问题。看来《课程标准》的要求与学生实际水平之间有一定的差距。 四、心理承受能力不强 现在的学生心理承受力普遍不强,而这正是学生心理饱和现象产生的关键所在。这样的学生一开始以为学习历史只要背一背就行了,可一遇到考试,一些学生的历史成绩不是一般的不好,而是大红灯笼高高挂:预想与结果产生了极大反差。这对有毅力且对历史学习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可能会成为一种动力而去学习、去钻研,但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往往会束手无策,表现出过分的颓丧迷茫,常常采取逃避退缩的态度。这时,我们老师如果不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及时引导,这部分学生的历史学习的心理饱和现象就产生了。 五、社会、家庭的影响 在中考、高考升学率的重压下,一些学校、老师大搞“题海战术”,死盯学生背书默写,拼命延长学生学习时间。这一系列的做法,结果造成学生心理压力过大,厌学现象屡见不鲜。社会的负面影响,如“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大学生还不如小学生、小学生还不如不识字的”、“工作的还没有打工的拿我多”等纷繁复杂的价值观念和信息的传播,使很多学生对学习产生怀疑态度,甚至产生厌学、逃学现象。目前的家庭教育也走向了两个极端:一是不闻不问,读书无用;二是恨铁不成钢,“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家庭教育的偏差,使得学生除了学校里沉重的学业负担外又多了一种心理负担,这同样会导致他们产生心理饱和。 初中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会产生“饱和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只有研究这些原因,采取切实的措施,才能对症下药。同时,我们应联合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力量,共同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打破错误陈旧的观念,使学生的身 心得到自然的发展,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避免心理饱和现象的产生。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摘要:三维目标是感知历史、学习历史、理解评价历史的有机结合,是由浅入深,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只有落实“三维目标”,才能实现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历史 三维目标 教学 三维目标是感知历史、学习历史、理解评价历史的有机结合,是由浅入深,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只有落实“三维目标”,才能实现历史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落实三维目标呢? 1、知识与能力: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简称之为“双基”。 学科基础知识——指各个学科所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该学科所特有的基本事实、概念、规律、规则、原理、定理等。 学科基本技能——指各学科所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该学科所特有的操作技能。 知识和技能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教与学,都是通过知识与能力来体现的。知识与能力是传统教学合理的内核,是我们应该从传统教学中继承的东西。把“知识与技能”列在三维目标的第一维,既肯定了“双基”本身半个世纪以来在我国基础教育教学工作中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也是肯定了“双基”现在乃至今后在基础教育教学工作中仍应继续发挥其积极作用。 2、过程与方法: 过程——指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探究,自主实践的过程。包括:文本的认知发展过程;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强化思维训练,提高思维品质,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培养创新精神和提高实践能力的过程;情感体验的内化升华过程。 方法——指学生在动态的、开放的思维过程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掌握目标达成时的最好方法。 过程与方法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过程中常常蕴含着一定的方法,一定的方法也只能体现在一定的过程之中,并通过一定的过程掌握一定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处理各种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过程与方法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过程的体验、方法的选择,是在知识与能力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开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是从广义而言的,是指人的心理素质,包括动机、兴趣、感情、意志乃至品格、个性等在内的心理特征,即非智力因素。它所关注的是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 态度——是指最根本的态度,是对人生的态度,涵盖了一个人对方方面面的正确态度,社会责任。包含着德育的全部内容。 价值观——指一个人一生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价值定位,也就是生活理想,人生目的,亦即通常所讲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情感体验、态度形成、价值观的体现,是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深层次的开拓。 1、优化课堂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参与度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教师必须改变旧有的过于单一、被动的教学方式,建立和形成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把接受式学习与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密切地结合起来,以促进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的完善发展。 中国改革的总设计师提出的“黑猫白猫论”也告诉我们,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在教学方法设计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考虑教学内容、学情分析,从学生实际出发,必须选择科学化、合理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方法,达到课堂教学的最高效。各种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不是排斥的,而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因此,在教学方式设计时,我们必须充分考虑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以及自身素质等综合因素,实事求是、科学地取舍各种教学方法,而不能一味地求“标新立异”,走入“什么都搞‘探究’,否定接受式和观察、模仿学习;不顾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储备,也没有具体目标,彻底放开,让学生凭空想象,无据辩论”的形式主义的怪圈。 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方式,是达到学习目标的重要前提。因此,课程目标特别强调要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方法。在这方面,课程目标特别提倡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学习方式。如:开展课堂讨论与辩论;举办历史故事会、演讲会、讲座等;进行历史方面的社会调查与访谈;进行历史考察;仿制历史文物;鉴赏历史文物;采访历史见证人;编演历史剧;编辑、出版历史板报、刊物;举办历史专题展览;拟写历史论文、札记、社区史、家庭史等;观看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搜集各种历史材料;制作、填写历史图表和年表;学唱历史歌曲等。 学习历史的方法很多,最基本的包括:记忆、听说、阅读、观察、练习、写作、参观、表演、欣赏、研究、总结、评论、创作、讨论、调查、游戏、收集资料、制作图表、社会活动、辩论等。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结构程序、不同的遵循原则、不同的呈现方式和不同的获取手段。但无论怎样,历史方法的掌握都要在历史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完成。历史学习的许多特有的方法,带有技能性质的,如阅读历史读物,识读历史图表,知道古代纪年方法,正确计算历史年代,描述历史事件。其他带有综合性的方法,如搜集与整理材料的方法,运用历史的 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的方法、迁移的方法等。历史课程目标强调历史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这表明,新课程不仅关注历史学习的结果,更关注这种结果是如何获得的。因此,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把“以教论学”,转变为“以学论教”。教师要重视教学过程的每一环节,并以好的教学方法推进教学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本,注意以下几点。 ①善于引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学习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 ②善于从初中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出发提出要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才能。 ③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在知识获取上下功夫,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得出结论,使学生充分体验到探索过程的价值,增强学习信心。 ④为学生创设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学生学会各种不同的学习方法,如注重探究式学习,在探索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提高发现、分析和解决历史或现实问题的能力。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初中历史教学毕业论文 一、创设学习情境,提高学习积极性 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有效地提升历史课堂的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应该努力地为学生创设历史学习情境,提高学习积极性。例如,可以开展分角色扮演活动,在学习《外交事业发展》这一课时,挑选三名学生,分别扮演尼克松、、,表演签订《中美联合公报》时的情境。同学们对这样的“穿越”游戏表现出兴趣,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加深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培养师生情感,提高学习动力 那么,要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呢?例如,对待落后的学生不带有感情色彩,做到一视同仁;在课下主动找学生交流,解答疑难问题等。在师生交流活动中,改进师生之间的相处方式;通过调控师生双方的互动性,促进历史教学有效性的实现。 三、开展知识竞赛,提高学习兴趣 例如,一个教师在期末考试前对历史知识复习的过程中,准备了一些经典的历史练习题,然后把班级里的学生平均分成五组,给学生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通过反复,从而达到记忆的目的。一节课过去后,教师提问“:请问二战的时候同盟国和协约国各是哪几个国家?”学生为了回答问题,热烈地讨论问题,最后最先抢答出的小组获胜。通过竞赛,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合作意识。 综上所述,我们要充分地认识到创新教学模式、革新教学方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团队合作、勇于创新的能力。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初中历史教学有效运用提问艺术 田堂提问是中学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对于历史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温故而知新。在讲授新课之前,教师针对新知识,就旧知识提一些相关的问题。这样,教师可以通过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温习旧知识,同时为讲解新内容作好铺垫,有利于新内容的展开、讲述;二是通过问题的提出,引起学生的注意。教师经常就旧知识或是新知识提一些较有针对性的问题,发挥学生的积极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开展;三是强明主题,突出重点。教师一般就教材中的重点内容提出问题,为点化主题服务;四是问题的提出,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内容的理解,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目点,有利于学生形成历史概念。 一、把握原则,突出课堂提问艺术效果课堂提问在历史教学中既然有这么重要的作用,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在课堂上提问,我们应该遵循哪些原则,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提出问题才较为妥当?下面我就试着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浅显的体会。 1.遵循量力性原则。量力性就是一个适度问题。难度不宜过高,也不宜过低。如果一个问题的提出,全班同学哗然,争先恐后地抢着回答,也就是说这道题的难度系数过低,那这道题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问题的难度系数过高也是不足取的。一个问题的提出,应面向全班同学,能回答的人数需在4至9人之间。只有像这样的问题才有在课堂上存在的必要。 2.遵循启发性原则。在导入新课时,问题的提出是为了讲解新内容作铺垫的,不能就问题而提出问题。例如,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4课Ut.国联军侵华战争》这一课,在上新课前,先让学生回忆:近代以来,有哪些国家发动过侵略中国的战争?结果怎样?每次战争或战后,都签订了哪些不平等条约?然后设问,当历史进入20世纪时,中国还会遭到外来侵略和奴役吗?如果会,那又是那些强盗呢?接着引导学生阅读课前提示,从而导入新课。在讲解新课的过程中,对于刚讲述的知识,也可以提一些问题,为往下的内容服务。特别是在课堂总结之后,提一些问题需具有启发性,使学生能够清楚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本课时的主题思想,这些都需要在问题当中得到体现。 3.遵循思维性原则。学生既是发现者,又是探索者。每一个问题的提出,应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不要就课本的内容原原本本地提出问题,这样并没有多大的价值。问题的提出,应给学生想象的空间、思维的天地。如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元帝国拓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基业》这一课,其中讲到文天祥的抗元活动,关于这知识点看似不起眼,只是历史长河中发生的一件小事而已。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妨提出这样的问题:“元朝统一中国是进步的,文天祥抗元活动也给予充分的肯定,这两者会不会矛盾,为什么?”经这样一问,问题就出来了,课本上找不到它的答案,学生只好自己组织、发挥,别无它途。同时,教师可以以责任心为主题引导学讨论,要以褒扬的语言肯定大胆发言、参加讨论的学生,注意对不同观点给予引导,开拓学生的思维想象空间。 二、抓住关键,促进课堂提问艺术深入明确了课堂提问的原则性问题,这并不意味着能把问题提好、提妙,我们必须了解问题在什么地方提出来才较为妥当。把握好提问的时机。 1.置问题于新旧知识的联系处。在导入新课时,针对旧知识提出问题,是为讲解新知识服务。在讲述关于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8课《全民族抗战的兴起》这一节课的具体内容之前,先提出这样的问题:“在前面学过的内容中,日本曾经制造了哪些事变?造成什么影响?”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日本正是通过“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及《塘沽协定》等一步一步地打开入侵中国的门户。“卢沟桥事变”是由日军精心策划、突然进攻而发生的,同时是为日军全面侵华寻找借口。引出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是蓄谋已久的。这样,既为新内容的讲解提供背景材料,又有利于新内容的讲解。 2.置问于学生疑惑处。何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解决疑难问题,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针对学生的疑难问题,教师采取的一项较为有效的办法,就是针对不同的内容,提出不同的问题。通过问题的提出,把复杂、深奥的知识简单化、条理化。如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中讲到“人分四等与文化趋同”,教材中列举了许多方面,学生易于混淆,不易掌握,如果用这样的问题:“元朝的民族融合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进行授课,自然引出文化认同的问题,加深学生对历史发展趋势威力的认识,也能启发学生比较客观公正地评价元的民族政策,教材的内容就显得有章可循。 3.置问于教学的关键处。“牵牛要牵住牛鼻子”。教材中的每一章节,必有它的重点内容、主题思想,针对重点内容提出具体问题,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5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讲述了有关“遵义会议”的内容,针对这节课的重点内容,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先由学生讨论回答后指出:遵义会议肯定了等人的正确军事路线,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选举为政治局委员,遵义会议在事实上确立了以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共中央的统治,是我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会议,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它挽救了党和红军,是中共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确保了中国革命沿着正确的航道继续前进。针对重点内容,适时适地提出问题,既可以突出重点,又可以强化主题。此外,还要把握好三个时间提出问题:即导入布疑、讲中设疑、结语留疑。这样,在以上三个地方和时间提出问题,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试论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而创造性又是学生主体性的核心内容。创造性人皆有之,它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结构特征。它强化了主体对客观的主导地位和支配作用。在历史教学中更容易进行的是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而培养素质则需要教育工作者具有更高的业务水平,和课前的精心设计、对可能出现的各种现象要有准备,要能正确的分析和引导、具体在实际工作中,我有以下几点感受与大家交流共勉、 一、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根据初中学生具有好奇心强,接受能力强,可塑造强的明显特点,教师应让学生感到进行大胆想象、智力冒险是合理的,培养强化学生的创造意识,有意识地提醒学生成为创造性人才、独创性人才。如以讨论、辩论等形式,使学生各抒己见,想人所不想、见人之所不见、做人所不做,从而优化学生的创造心理环境,激发他们想象的冲动、联想的新颖、思路的开阔,有效调动学生的潜意智,能使之成为创造意识的策源地 、例如,在学习后让同学们辩论1929年经济危机的后果和影响有哪些 ? 08年的经济危机 又可能给世界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标新立异; “疑乃学之始”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造“潜质”。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学习《三国鼎立》时,对于神机妙算、遇事如神的“智多星”诸葛亮,我认为教材只是从正面谈到了他的智慧、才能、功绩,而历史上的诸葛亮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超人,他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当我这样问了以后,学生们立即来了兴头,七嘴八舌起来。有的对诸葛亮的聪明提出质疑,认为那是罗贯中“吹”出来的 ,有人还提出了诸葛亮的不聪明之处:事无大小,亲自过问;自不量力,盲目北伐;盲目愚忠,实无大志。学生通过积极思考,提出疑问,这一行为本身就蕴涵创造思维的火花。为此,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是这样,可不可以那样,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大胆地提出问题,不唯书、不唯上。“标新”和“立异”都是一种创新,它的关键在于“新”和“异”,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创造。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敢于打破“常规”,敢于在“新”和“异”上做文章。 三、和谐/民主的气氛; 和谐民主、宽容理解,这是学生创造性发展的前提条件。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抑制自我中心的意识,创造民主和谐的氛围,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得以生动活泼自由的发展。教师要平等地对待学生,无论其创造性的大小,都应具有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关心、尊重、信任的美好情感,才会促使学生内心产生积极效应,转化为创造性的内驱动力。当然,民主并非放任自流、为所欲为,不切合实际的空想、 教师要引导学生立足于客观现实,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不能为创造而创造,哗众取宠,喧宾夺主。 四、竞争激励创造; 心理研究表明,在竞争刺激下,人的思维是最积极的。由于竞争行为是“争先意识“力求优势”动机的表现,所以,它比平等状态有更大的紧张感、压力和动力。在竞争过程中,学生的创造动机更为强烈。例如,对于“秦统一六国”,因为秦灭六国的先后顺序容易混淆,于是我就把学生分成四组,每个小组集体思考讨论。几个分钟之内,看哪个小组能最快、最好的找出记忆秦灭六国先后顺序的最佳方案。结果有个组运用集体智慧,利用谐音,想出了“含赵魏,处燕齐”(秦口中“含化”了赵魏两国,后来又“处理”掉了燕齐两国,也就是秦灭六国的顺序是“韩(含)赵魏,楚(处)燕齐”)。结果,全班一致公认,这种方案既好记又新颖。 竞争,使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也培养了他们不倦的求知、进取、拼搏、努力克服困难去获取优异的成绩。竞争力成为求知的原动力,这种力发挥出来,将产生巨大的创造力、征服力。另外,对于一些创造性、主动性差的学生,教师必须循循善诱,认真启发、鼓舞其竞争的热情,不要因怕犯错误而放弃创造与竞争。“如果把错误关在门外,真理也将关在门外”。总之,历史教学也要自始自终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五、积极开展实践活动; 创造性作为一种心理品质的整体性只能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来,并得到发展。创造性离不开创造性实践活动,如制作各种模型、成立历史兴趣小组、参观考察等,使学生感官与感觉并用,劳心与劳力结合,激发思维创新发展。例如,我指导学生制作“筒车”的模型时,只告诉他们的工作原理,其他的由学生自己操作实践。于是学生们找来了竹筒、竹架、竹竿等材料,自己动手制作了一个筒车,并在水槽中吱呀、吱呀地转动起来。筒车模型虽小,但是利用水力转动的工作原理体现地淋漓尽致,学生的创造意识得到显示和发挥。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成立历史兴趣小组,进行古钱币的收集,历史剧的演出等,让学生在收集、组织和表演中发挥创意。 以上便是我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几点体会。当然培养创造性还有许多方法有待探索。另外,必须注意的是培养创造性的同时,教师一定要强化自身的创造意识,同时,调动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塑造其创造精神,以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为宗旨,以实施素质教育为目的,不断探索和改进!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初中历史教学创新之我见 论文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创新;原则;理念;手段;关系 论文摘要:教学创新是现代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和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初中历史教学创新的客观要求。为了适应历史教学新形势的需要,必须遵照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要求,创新历史教学原则、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等等。 一、历史教学原则要创新 历史教学原别的内容具有多层次、多方位联系性的特征,它包括: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之间的联系;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时事之间的联系,等等。这些联系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能更好地认识井分析历史。为适应现代化教育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现代化的思维方式,实现多层次、多方位的历史教学。历史教学原则就必须创新,要采用多维教学法,即多角度、多系统地启迪学生思维。并以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的能力为原则,使初中历史教学承负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任务。 二、历史教学理念要创新 理念是行为的灵魂,是创新的先导,教学理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目前初中历史教学尚未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应试教育没有真正转化为素质教育。然而,新的课程标准的人文性强调历史教学要致力于学生历史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我们应尽快转变教学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及情感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树立既教书又育人的教学新理念。传统的教学理念过分强调教师“教”的作用,而忽视了学生“学”的手段,这已不能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初中历史教师要尽快树立并适应新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师中心”的教学理念,树立起“学生中心”的新理念。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上课习惯于“一言堂”。要求学生对知识点死记硬背,这抑制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养成。因此,教师应该树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理念。 三、历史教学手段要创新 教学手段创新是整个历史教学创新的重点。历史教学手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和技术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现在的初中历史教材和课程内容都发生了变化,相应地,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手段上也必须发挥创新精神。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新的知识。学生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训练。因为,学生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发散性及创造性的思维,特别是对历史上因果关系的思考,这是对人的思维水平的考验。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也是训练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因此,初中历史教师所采用的历史教学手段必须能激发、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此外,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它不仅需要教师、学生来完成,更要借助网络技术与其它媒体才能提高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讲课前要充分准备。不仅是通过语言,还要发掘校本的资源,尽可能地调动学生自己动手,通过网络信息搜集和查找资料等多种渠道获取信息,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对历史资源的进一步探究和开发的能力。以达到历史教学创新的目标。 四、师生关系要创新 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被动地服从。这种师生关系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师生关系紧张,有时学生会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教师要和学生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首先。新型师生关系中,教师与学生是朋友,教师和学生之间要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师生关系。”其次,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尊重学生,树立平等和民主意识,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协作。最后,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应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核心,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表独立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总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改善师生关系。建立良好、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这样才能满足初中历史教学新形势的要求。 五、培养创新型教师队伍 教学创新必须依赖创造型的教师。在教学创新中,教师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要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就必须拥有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虽然目前在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广大的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创新方面做出了很多的努力,但还有一些初中历史教师满足不了新时期教学创新的要求,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还有待提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敢于打破常规的教学,组织开放式的教学,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新时期,初中历史教师若要适应时展的要求,就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知识。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加强师德建设,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总之,初中历史教学创新势在必行。进行创新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所以,一方面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加强各方面的修养;另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努力营造有利于历史教师创新性劳动的环境,并给教师提供必要的进修机会,从而不断提高历史教师的教学水平。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初中历史教学微课探讨 摘要 随着教育教学的快速发展,不断与新技术相融合,为教育持续发展提供广泛的思路。微课以生动形象、灵活多变的方式应用于初中历史教学中,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而且可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微课制作,对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发挥重要作用。根据实践可知,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可增强教学效果。针对初中历史微课的有效应用策略问题做进一步研究,以期为广大初中历史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微课;应用策略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增强教学成效,必须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满足学生学习需求,还能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有利于推动初中历史教学的发展进程。然而,基于微课的历史教学仍然处于实践阶段,其应用尚未成熟,因而需要有关人员对微课应用策略的问题做进一步探究,为历史教师的微课制作提供借鉴,同时促进历史微课应用逐渐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推动教育进步。 一、微课应用于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将微课有效应用于其中,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将微课视频应用于初中历史教学中,能够增添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重要作用。其次,在微课教学中,学生能够对历史知识进行反复学习和记忆,有助于学困生进一步学习历史,并深入掌握历史重难点知识。再次,通过微课视频的应用,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历史概念,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为初中历史教学的深入开展奠定良好基础条件。最后,微课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可通过新的形式开展历史教学活动,对增强教学效果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利。因此,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作用。 二、历史微课的制作与注意事项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制作微课,相关人员应遵循一定的步骤。首先,确定微课课题,使微课内容与历史教学活动紧密联系,为历史教学奠定良好条件。例如,在《冷战中的对峙》教学中,由于课程教学内容多且复杂,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确定微课主题,并有选择性的制作微课视频,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微课教学设计中,应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因此,在制作微课设计时,相关人员应进行必要的学情分析,并设计教案,使学生能够对教学内容一目了然,对提高其学习能力发挥重要作用。再次,教师录制微视频,在课堂教学前为学生播放,如若能够添加背景音乐、字幕等内容,则更有利于彰显微课应用的重要性。最后,教师微课的同时,应关注效果,及时改进不足,积极利用微课而深入开展历史教学活动。历史微课制作过程中,要增强教学成效,教师必须注意系列事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在微课设计环节中,应为学生提供完整的教学信息内容和配套资源,既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和热情,又能为学生深入学习历史知识做准备。同时,教师应对学生历史学习情况加以掌握,如通过练习题进行检测等,对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有利。其次,在历史微课制作中,由于微课的时间较短,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微课的内容。所以,教师应注重把握课题,对其的选择遵循适宜性原则。如在《冷战的对峙》教学中,由于初中学生对问题具备初步分析和解决的能力,但教师对学生关于教学知识内容掌握情况的了解少之又少,因而教师可从该问题着手,设置微课,为教育教学提供便利。最后,微课视频制作的长短应有度,通常将微视频时间控制在5~8分钟以内,避免学生产生视觉疲劳,同时将课堂教学内容呈现,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三、历史微课的有效应用策略 (一)微课内容应与学生实际相贴近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有效应用微课,应保证微课内容与学生实际相贴近,以便于学生对教学知识内容的理解。以《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为例。该节课教学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地名、知识点相对较多,如若要使学生对历史教学知识内容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记忆,教师则必须通过有效的微课设计而实现。对此,作者引导学生针对该节课教学内容而制作两个微课,一是以辽、北宋、西夏政权并立为主要内容;二是以金、南宋对峙为主要内容。如此,能够帮助学生对具有联系的教学内容进行对比分析,可强化记忆。简言之,在历史微课有效应用过程中,微课设计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与此同时,教师为学生提出关键问题,能够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指导,如“找出政权的分布位置”等,有助于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 (二)针对不同年级开展不同的微课教学 初中历史教学要有效应用微课,应针对不同年级而采取具体的应用策略。首先,针对初一年级学生的历史微课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微课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如在讲述“唐三彩”知识内容时,教师为增强学生记忆力,可为学生播放电视剧《宫》的部分片段,剧中关于唐三彩的台词有错误,说“这家人这么富贵,摆的唐三彩”,其实唐三彩是唐代的随葬品,不可以摆放在室内。如此,可激发学生学习自信心。其次,针对初二年级学生,教师利用微课而辅助历史教学活动的开展。最后,针对初三年级学生,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微课制作,以增强其对教学知识内容的认知。 (三)在历史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微课教学 初中历史教师逐渐意识到应用微课教学的重要性,并能够将微课与历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所以,在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不断完善微课教学,以发挥微课的应用成效。首先,教师将制作的微课资料汇总,形成资源库。基于此,在后期历史教学中,教师可对资源库中的微课资源作一定程度的修改和完善,与新的知识点相结合,能够使微课内容更为深入,更具与时俱进性。其次,初中历史教师在应用微课时,应做到微课资源共享。例如,学校成立历史教学研究小组,对各个历史教师分配任务,使其能够共同完成微课制作和共享微课成果。最后,教师鼓励学生亲手制作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所以微课的有效应用,必须注重将学生参与其中,包括学生参与微课制作和分享微课的过程中。在此过程中,历史教师引导学生积极积累微课制作经验,对微课教学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四、结论 在初中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如若能够采取有效策略而促进微课的应用,则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对推动初中历史教学进程发挥重要作用。当前,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有应用,但其应用效果并未得到充分发挥。所以,作者认为,相关人员有必要对于历史微课的应用策略加以研究。首先,微课内容应与学生实际相贴近;其次,针对不同年级开展不同的微课教学;最后,在历史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微课教学。 作者:赵玉双 单位:长春市第十九中学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初中历史教学趣味性浅谈 【摘要】 初中历史是学生必学科目之一,要想保障初中历史教学质量,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加入趣味性导入方法,以此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历史学习氛围,进而就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而本文主要对几种趣味性导入方法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趣味性导入 引言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导入这一环节十分的重要,其会影响学生对这一节课的兴趣,如果教师在导入教学过程中能够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就能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进而就能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尽可能采用趣味性导入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以此来实现历史教学的目的。 1.故事趣味性导入法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故事导入法就是较为常用的教学方法,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在对学生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历史本身就是以往发生过的故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利用历史本身的故事性对学生进行教学,而初中生年龄较小,故事对于学生而言本身就十分具有吸引力[1]。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导入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积极采用故事趣味性导入法对学生进行教学,以此来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保障教学质量。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秦始皇修筑长城》相关内容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穿插“孟姜女哭倒长城”这一故事,这样学生就会很好奇秦始皇修筑长城的时候发生了些什么,在教师教学过程中也会更加的认真,进而就能通过这一故事来激发学生对这一内容的兴趣,提高这一节课程的教学质量。 2.图片漫画趣味性导入法 在对初中生进行历史导入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图片漫画趣味性导入法对学生进行教学,其具体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联系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漫画或者是图片来对学生进行历史教学。初中生处于较为叛逆新奇的阶段,而漫画和图片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积极采用图片漫画导入法来提高导入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历史学习。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这一内容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结合这一章节的内容,选择一些具有较为强烈时代特征的历史漫画对学生进行教学,通过漫画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那个时代下的风气,再加上漫画本身就较为独特的特点,其自身的幽默和夸张表现方式十分符合学生性格特征,也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对这一内容的兴趣。 3.多媒体趣味导入法 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也可以积极应用多媒体技术对学生进行趣味导入教学。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红军长征》这一内容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在上课之前准备好有关于“红军长征”这一内容的视频资料,然后在导入教学过程中播放事先已经准备好了的视频资料,通过播放红军长征翻雪山、过草地这些较为典型的场景来向学生介绍红军长征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这样学生就能通过视频更好地理解红军长征所面临的各种困难,以及其百折不挠的精神,进而就能更好地实现这一章节的教学,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加深印象。总而言之,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初中历史导入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加强导入教学的趣味性,积极采用多媒体技术,以此来作为教学手段,这样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对初中历史学习的兴趣,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4.影视作品趣味导入法 在对初中生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采用影视作品趣味导入法对学生进行教学,这样也能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学生在家的时候,大多会观看一些影视作品,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采用这些影视作品来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比如说,就目前而言较为热门的一些古装剧、抗日剧等影视作品,教师就可以将其引入到历史导入教学过程中,这样也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有关“清朝”相关内容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影视作品“孝庄秘史”作为教学素材,然后让学生进行找茬,寻找电视作品中和当时朝代不相符的现象。就像是:“多铎佩戴大耳环、用唐三彩做礼物”等现象都是和当时那个朝代相违背的。学生在找茬的过程中会觉得十分的兴奋,能够激发学生对这一内容的兴趣,而完成找茬之后,学生就能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点,进而就能有效地保障教学质量。 结语 综上所述,在对初中生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趣味性导入法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使其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而本文主要对几种较为常见的趣味导入法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以期能够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 作者:张艳 单位:新沂市八一实验学校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初中历史教学素质教育应用 【摘要】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核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因此,学校贯彻和实施素质教育势在必行!但是,我们有些教育工作者对素质教育认识不够,教育观念陈旧,没有很好地把握素质教育的主体性原则,依旧使学生在学习中处于被动、顺从的地位。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就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使课堂教学更符合教育规律,也使历史教学真正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关键词】 初中历史;素质教育;作用及方法 一、初中历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分析 初中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历史课程具有很大的功能,其不但有非常强大的教育性质,同时还包含有很强的情感作用,我国历史悠久,有非常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有多才绚丽的经济,也有非常具有鲜明历史特点的历史人物,他们身上还存在着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历史上还有许多明达睿智的先人圣哲,这些人物以及历史事件的存在,促使我们的历史还呈现出非常鲜明的独特性,人文精神中还有非常可贵的真善美,这就使得历史课程呈现出非常高的教育意义,这也是很多其他课程所无法比拟的。历史课具有非常独特的教育性质和情感性质,学习历史课程能够使受教育者的素质可以得到非常显著的提升,作为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教学观念加以转变,对于传统守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进行改变,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调动,帮助学生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确保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历史学习方法和历史意识,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积极向上的品格,为其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初中历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作用发挥的对策 1.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加强对历史学科德育功能的发挥,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素质教育中,需要历史教师对教材中的思想含义加以深入的挖掘,同时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品德教育。历史教学中,要提升学生的素质教育水准,可以结合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来给学生讲做人的道理,在历史故事的熏陶中,能够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历史教材中的一些历史内涵和历史背景,加强对学生的感染和教育及启发,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再者就是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对于我们近现代史的学习,一般学生会存在着比较多的困惑,但是近代史的学习则能很好的加强对学生爱国主义的教育。我们的中国近代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的斗争史,而且近代环境下,我们遭受了各种战争,受到了无尽的侵略,所以中国人民为此也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开展了各种斗争。这些都是对初中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的素材。 2.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在现代化的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将一切跟表象相关的东西融合在一起,创造出生动真实、图文并茂的环境,最终将其构成一幅新的景象,用通俗易懂、生动具体的的语言将其表现出来。而且这种技术具有可视、直观的特点,能够帮助学生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现代化技术具有资源共享性、资源获取便捷性、信息范围广和信息量大的种种优势。在历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从多个角度为学生提供跨越时空的声、像、图示等信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利用感知的手段自由地获取信息,从而有助于丰富他们的想象力。而且这种教学方式也能给学生创造开放式、多方式、多途径的教学环境,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自主学习。这就需要初中教师能够更好地借助这些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来对教学过程加以辅助,这样取得的教学效果将会非常的好。历史课程教学中,因为课程内容具有很强的形象性、感染性以及表现力,能够营造出一种让学生自觉参与、充满趣味性以及与学生心灵产生呼应的直观感受。这样的方式方法不但可以快速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加以吸引,而且还能充分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产生乐于学习的心理需求,进入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大胆创新和实践活动中去。 3.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帮助学生能够进行自主的学习。历史课程的教学中,对于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需要格外注意学法。学法主要是指在历史教学的环节中,学生可以获得新的经验的方法的总和。当前的素质教育的主要本质就是承认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明确学习应当是快乐的、主动的、积极的。而且学习过程中的方法也应该是具有创造性的。历史课程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学得更高兴和快乐,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有所收益,者应当是每一位老师都应当不断加以探索的。站在心理学的角度上,乐学常把学生带到愉快的心境,使教和学产生共鸣、产生动力和主动性,这既符合教育规律又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运用这样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教育自己,这样的效果要比老师一味的说教效果要好的多,这样学生们不但学到了书本中的知识,还学到了怎样做人、怎样做事。 4.初中历史素质教育中还能促进学生性格更好地养成。历史中有许多有正义的、能够捍卫民族尊严和国家尊严的优秀人物,这些人物具有大义凛然、坚贞不屈等精神,这些优秀历史人物能够更好地引导青少年,帮助其素质的提升和个人人格的更好的建立。但是历史中也有一些造人唾弃的民族败类,这些人为了个人利益,不顾国家的利益,如秦桧等,所以学习历史,能够帮助学生养成明辨是非的能力,同时也能起到引以为戒的作用。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初中历史教师而言,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培养,需要学生能够全面掌握各种基础知识,同时增强学生对历史、对人类、对现实社会的理解和感悟,让学生从历史人物的经历和国王的活动中学习经验教训中汲取到智慧和力量,从而学会生存、学会创造。 作者:王春宇 单位:青冈县第二中学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初中历史教学故事运用 摘要: 历史故事对于每一个学生而言都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在本文中笔者就将针对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 历史故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运用 一、历史故事对于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的意义 (一)符合初中生所处年龄的心理特点 在进行初中历史课程教学的时候,采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能够收获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这是因为,讲故事这样的方式恰好符合初中生所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这个时候他们对陌生的、有趣的事物充满的好奇心。而历史故事不仅具有较强的情节,同时相比起枯燥的教材内容讲述以外,也更加生动,这样一来就能够很好的吸引他们对历史课程的兴趣,同时通过倾听故事内容,更加深入的了解历史史实,并且让他们更为积极主动的去探索历史中的点点滴滴。 (二)更为清晰具体 之所以说就讲故事的方式更加的清晰具体,是因为,历史教师在讲述历史故事时,通常会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影响进行清晰并且更有条理的描述。这样一来,通过聆听历史故事,学生就能更好的了解史实,并且梳理好历史脉络,使他们更加深入的了解历史事件。 (三)符合历史教学的要求 中国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古老国度,无论是中国的历史还是人类的历史,都是在神话传说中开启。可以说,故事其实就是人类社会文明的历史。在故事当中,不仅会涉及历史留名的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文明发展印记,同时故事也是传递人类社会在时光变迁中积累的经验和知识的一种方法。因此,故事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以及一个人作为个体的成长都是有着重大意义的。而历史课程的教学,正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历史中发生的事件及其影响,并且通过学习接收人类社会文明积累的经验和知识,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让他们更加全面的发展。 二、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一)引出新课 从笔者当前所观察到的情况来看,在进行新的历史课程学习之前,教师一般都只会对上一堂课的内容进行简单的回顾,或者是进行几个相关提问后就直接进入新课程的学习。这样的弊端在于,学生对于新课程没有一个前期印象,因此在课堂上无法很好的接收新课程的内容。然而,在这个时候,如果能用历史故事来引出新的课程,那么不仅能够让学生对新的课程有一个大致的印象,同时还能够设置悬念,对学生提出历史故事相关的问题,并且让他们在接下来的学习当中寻找答案,这样就可以更好的吸引他们投入到历史课程的学习当中。比如说,在讲述“贞观之治”时,可以挑选唐太宗李世民相关的故事进行讲述,同时还可以提及隋唐英雄传中有名的人物和事件。对于初中生来说,无论是隋唐英雄传的英雄事迹,还是太宗的“玄武门事变”都能很好的激起学生们的好奇心,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历史课程的学习当中,从而提高历史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穿插历史故事 在当前的历史课程教学中,阻碍学生历史课程学校效果提高的一大原因就是课堂教学过于的枯燥乏味,学生很容易就失去学习的兴趣。同时,如果只是单纯的讲述历史人物、事件以及所产生的影响,学生也很容易忘记。在这样的情况下,笔者认为,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能够很好的活跃课堂氛围。同时,在故事当中,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都会活跃其中,人物形象也更加的丰满。学生在记忆时不再是面对单纯的白纸,而是更为丰富立体的人物和有趣的事件,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好的记忆历史课程中的内容。比如说讲述秦末汉初时期,“鸿门宴”就是一个非常棒的故事,学生在了解楚汉争霸这个历史事件的同时,也能够对项羽和刘邦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三)历史故事在课程结束时的应用 在进行历史课程的教学时,许多教师都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开头易收尾难。大部分教师在进行教学方案的设计时,在历史课程的开头都会进行一些较为新颖有趣的教学设计,希望以此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然而,在吸引了学生兴趣之后,教师却很难保持学生的兴趣,在收尾的时候也是较为的潦草和仓促,这样一来就会给学生虎头蛇尾的感觉,而这对于课堂的教学效果也是有着极大的影响。而通过历史故事,则能够很好的进行历史课程的收尾工作,以此来营造更加良好的教学环境,并且感染学生的情绪,让他们更好的投入到历史课程的学习当中。比如说在进行“开元盛世”的教学时,可以以玄宗晚年的“安史之乱”收尾,这样一来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又引出下一堂的教学内容,为学生下一个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中引用历史故事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通过历史故事的讲述,能够使得初中历史课程无论是开篇、中场还是结尾都更加具有吸引力,从而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历史课程的学习当中,这才是提高初中历史课程教学效果最好的方法。 作者:张燕 单位:山东省新泰市楼德镇初级中学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初中历史教学信息技术建议 摘要: 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于现代化建设,应用于社会的方方面面。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中学教学是必然趋势。现在,不论城市学校还是农村学校,现代信息技术都已经被广泛应用,虽然信息技术的应用丰富了教学方法,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初中历史教学面临着多样的问题,应用于教学的信息技术更新缓慢,教师当前过分的依赖于信息技术等等问题。怎样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初中历史教学方法,将是本文重点论述的问题。 关键词: 信息技术;初中历史;教学;运用 1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现状 20世纪末期,现代信息技术开始广泛应用于教学,尤其是21世纪初期,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信息化建设使得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历史,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方法,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好奇心,促进了教学发展。由于发展的时间较短,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1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参与者,占有主体地位。教学是通过教师与学生活动的形式展开的,一问一答或者是一问多答的方式,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好奇心,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学生与教师的沟通交流的频率比较高。在互动的情况下,教师也容易掌握每个学生学习情况和思维发展情况,适当的鼓励的话语或者是眼神,都能调动学生积极的响应,但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阻碍了这种交流。 1.2抑制了学生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信息技术教学主要是以图片为主,文字为辅,通过对图片的认识,图片都是静态的事物,故事的发展都是依靠学生自己的想象力。每一个同学对图片的认识都不相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将内容限制在了某些特定的方面,剥夺了学生的想象和感悟。教师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过程中,内容的设置缺乏想象力的空间,教师过于注重自己描述内容,而没有让学生自己描述图片,或者是没有让学生对事物的发展展开想象,现代信息技术展示的内容占据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挤压了学生想象的时间和表达的时间。 1.3信息技术开发力度不够: 简单的现代信息技术已难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简单的图片堆叠,已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现在学生与以前的学生不同,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现在的学生接触面比较广,见识到的新鲜事物比较多,比较容易接触到新鲜事物。原有的信息技术已不能满足教学的目的,阻碍了教学的发展,致使课堂内容与学生的热情脱轨。只是简单的多媒体应用,未能将多种信息技术进行组合应用于教学,而且未能根据教学内容,改善和创新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但是应用于教学的信息技术发展力度不够。 2信息技术提升初中历史教学效果的创新 2.1高效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效果: 有些老师为了体现多媒体教学的生动形象,将一些不适合课堂的图片、画面做成多媒体课件,偏离了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还有的老师的课件内容形式过多,加大学生对学习恐惧心理以及心理负担,不仅会影响学生的视力,也会让他们产生厌学心理,多媒体信息技术要从教学目的出发,符合教学内容,还要增加符合实际情况的趣味,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老师可以根据课本,寻找与之对应的图片、文字、音频、视频教材资源,让历史重现,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感受历史的变迁。譬如,教师在教授《太平天国》相关历史时,可以让学生观赏同名电影。针对课本中所提及的相关知识点在电影中寻找答案、加深印象。这样的教学模式,就能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提高整体的教学水平。 2.2提高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能力 中学历史教学内容是丰富多彩的,要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也是比较多的,但是大部分老师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手段缺乏深刻认识,提到现代信息技术,大部分老师的反应就是多媒体技术,其实这是片面的认识。要达到丰富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目的,需要强化老师对信息技术的认识,通过培训、交流学习、外出参观等方法,使教师充分认识和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将网络技术、显示技术等技术充分应用于中学历史教学。对于历史课来说,如何教会学生让学会的知识“活”起来是每一位老师所应积极研究的课题。教学历史的过程中,老师务必要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清晰的时空概念,要让他们了解历史长河的整体脉络、进程,可以为学生设计、制定一个视频,将事件、时间结构分类归总。这样学生凭借视频,就能对历史知识加深理解、记忆,在一定程度上有机地将理论、实践相结合,并应用于学习生活中。 2.3丰富现代信息教学资源 社会飞速发展,事物更新快,学生的认知能力也跟着不断的提高,这就需要不断更新现代信息教学资源,更新教学内容,让学生能接触多样的理念和新的知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合理利用书本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当下的社会情况,在增加一些多彩的内容,丰富学生的认知,传递多样的信息。教师要结合不同的现代信息教育资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自己的现代信息资源。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初中历史教学方法,要认清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创新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方法需要创新,通过展示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历史意境,化抽象为具体,进而提高课堂效率,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 作者:周庆龙 夏龙森 单位:临沂临港经济开发区第四中学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初中历史教学学生主体地位 摘要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学生的学”作为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地位。在实际的历史教学过程中,融合一定的初中素质教育内容,全面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针对如何发挥学生主体性地位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教学措施,实现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历史教学;学生;主体地位 在初中教育阶段,初中历史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出学生课堂主体性作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初中历史教学在整个教育教学环节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学生的各项能力和素质的提升都有着不可以取代的作用。因此,在实际的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的历史学习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基础条件,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景,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乐趣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得以精神上的放松,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组织开展一些自主探究活动,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被激发出来,学生就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会获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在初中教育阶段,好奇心是初中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体现,初中生对周边一切新鲜的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一旦对一个问题产生质疑,就一定要弄个明白。因而,教师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年龄特点,多设置一些有趣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通过自己的探究来解决问题,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引导质疑,促进思考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当学生在问题思考之后依旧没有进展时,学生可能会向教师求解,这时,教师不要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还能启发学生思维。同时,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让学生进行积极发言;在别的同学发言时,要认真听取,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筛选能力,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给学生提供合作、探究学习的机会,给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展示的平台,适时地进行思想引导,让学生在合作、探究学习中获得知识,能力得到提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还可以组织一些实践性比较强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三、课内课外,相得益彰 在初中教育阶段,课堂教学是实现历史教学的主要场所,课外活动教学是对课堂教学的一个补充,也是学生进行自我展示的一个平台,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际的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课堂教学,又要重视课外活动教学,开展相应的课外活动课,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出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初中历史人物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多读一些历史故事和典籍,让学生了解历史知识,借鉴其中的精髓,指引现在的学习生活,通过这样的活动课,不仅可以有效的实现课堂教学目标,还能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以及简单的判断能力。这样不仅让学生将课堂所学的知识“活化”到课外活动中,还能增强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把握,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教育阶段,初中历史教学要根据新课程标准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在实际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融入新的教学理念,教师是历史课堂教学的参与者,而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际的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历史教材内容的需要,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为学生的课堂学习营造一个有特色、有活力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氛围,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 作者:王春梅 单位:山东省临沂第九中学
优秀管理论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管理工作 摘要:经历了五千年的沧桑变幻,中华民族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积淀,浓重的文化底蕴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将对高职学生的管理工作提供有价值有意义的思想指导。本文将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内含的教育理念和学生管理思想,认真探讨新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指出新时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途径。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职院校;学生管理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学生管理思想 1.以人为本。早在三千年前,我国就已经显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潮,西周时期三龙拥护一人的图形就展现了人的重要性,后来儒家思想也对这一理念非常推崇,成为统治阶级的重要执政思想之一。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育行业同样适用,即以学生为本,充分满足学生的需要,了解并尊重每个学生,实现教育的初衷。2.因材施教。孔子的弟子众多,但孔子坚持挖掘每个学生的特质,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和兴趣差异给予不同方向的引导,使学生们都能够发挥自己最大的优势,这一点是非常值得现代教育学习和借鉴的。3.修身正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传统文化对每个七尺男儿提出的要求,做好自身的管理是闯荡事业治理国家的基础,是现代教育对教育者提出的要求。儒家文化特别强调正己的思想,所谓正人先正己,教师的模范作用能够给学生健康三观地形成带来显著影响,因此修身正己的观念应该铭刻在每个教育者的心中。4.赏罚分明。早在先秦时期,法家就特别重视奖赏和处罚制度,这一观点随着我国朝代的兴替一直传承下来,成为有效的统治工具。赏罚分明在教育行业有非常恰当的应用,尤其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教育者应该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和赏罚机制规范学生言行,引导学生走向正轨。 二、新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1.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与教育行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尤其在人口基数较大的中国,教育观念对整个社会的舆论走向和价值取向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我国五千年历史的精华,将其融入高职学生管理之中有助于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有利于指引我国教育行业形成端正的价值观念。2.有利于培养高素质优秀人才。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应用于高职学生管理之中,不仅能够指导教学观念的树立,也能够发挥从上至下的作用,教育出道德品质健康发展的优秀人才。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渗透能够帮助高职学生在复杂的互联网时代守住初心,更快地适应大量的信息冲击,形成良好的品质。 三、新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途径 1.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的优秀文化精华要求高职学生管理中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一方面高职院校应提升教学品质,完善学生的基础生活设施,提高学生对高职院校的满意度;另一方面还要发掘学生精神层面的需求,帮助学生寻找自身的兴趣和优势,发现自我价值,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2.发掘学生的个体特色。因材施教的优秀文化精华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在进行学生管理时注重挖掘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选择,引导学生走多元化健康发展的道路。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设置不同类型的课程供学生们选择,让学生在自身爱好的指引下发展;另一方面要注意对学生进行选择上的指导,避免学生在多样的选择中误入歧途。3.发挥教师的模范作用。修身正己的优秀文化精华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注重自己的言行,确保发挥正向的示范作用。一方面要不断学习汲取营养,增强知识积累,提升个人魅力;另一方面对待学生要做到言行一致,要严于律己,为人行事让学生信服。4.建立合理的奖惩体制。赏罚分明的优秀文化精华要求高职院校设立健全的学生管理规范,要对学生的优秀表现进行奖励形成正向刺激,对错误行为进行惩罚避免再次出现。此外,奖惩机制要把握好力度,针对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区分实施强制性的奖惩或缓和性的奖惩,以此优化实施效果。 四、结论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文化厚积薄发的作用开展逐渐展现,在教育行业更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出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修身正己、赏罚分明的学生管理思想,新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有利于高职院校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培养高素质优秀人才。因此,新时期高职院校应着重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掘学生的个体特色,发挥教师的模范作用,建立合理的奖惩体制,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教育管理事业中发扬光大。 作者:余云龙 侯娜 刘洋华 宁廷国 姜德龙 单位:重庆能源职业学院 优秀管理论文:初探班级管理合格学生与优秀学生的评定 摘要:在职业学校的班级管理中,如何界定和评价“合格学生与优秀学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职业学校的学生无论从地域、学习能力、智力水平和家庭背景等方面与普通中学以及高中的学生都无法相提并论,所以评定中等职业学校里的学生是合格还是优秀的标准也不尽相同。本文结合合格学生与优秀学生的定义、作用以及班主任老师自己的实际工作经历,就如何运用评定“合格学生与优秀学生”这一方法加强班级建设和管理提出了一些想法和建议。 关键词:班级管理;职业;合格学生;优秀学生 一、“合格学生与优秀学生”的定义 从广义上来讲,合格学生是指能够完成学生应该完成的各项学习任务,且能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而优秀学生则是在合格学生中的拔尖生,德智体等方面都能为大家做表率作用的学生。对于我们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来说,不同的老师对学生进行的评价的标准和评价点可能不同,但无外乎是对学习成绩、平时表现、非专业素质等方面进行评价。在我们学校的的评价体系中更加注重学生的非专业素质方面的评价,在合格学生和优秀学生的评定中,非专业能力和素质占有很大一部分比例。 二、制定标准 第一,“合格学生与优秀学生”评定方法。“合格学生与优秀学生”的评定是对学生平时表现情况进行全方面的评价,实行扣分和加分制,基础分制为100分,在这基础上进行扣分和加分后的得分为该同学的最后考评成绩,每周(一)公布一次,一个月(四周)的累计分值即该月评定成绩。85-95分之间视为合格学生,85分以下视为不合格学生,95分以上视为优秀学生。第二,“合格学生与优秀学生”评定细则。根据学生的日常行为和违规违纪行为出现的频次制定扣分和加分的具体评定细则,以便在执行的过程中进行参考。 三、贯彻和执行标准 标准制定出来了,每位同学也都对标准及评定细则进行了学习,接下来就要进行贯标和执行标准了。在我的班级管理中是如何进行贯彻执行的呢?由班长,副班长,团支部书记和生活委员轮流值周进行考核计分汇总,每人负责第一,一周,将各班委(考勤员、纪律委员、体育委员等)和课代表及小组长的扣分记录进行汇总,核算出每位同学本周的最后得分情况,并在每周一在班级的微信群和QQ群里公布上一周的考核结果,如果值班班长不能按时完成任务则要扣值班班长的分数。第二,由生活委员和班长共同负责值日卫生方面的考核计分,出现问题班长和生活委员及小组长连带扣分。第三,由体育委员负责上课站队,间操站队,工服工鞋穿着方面的考核计分,出现问题班长和体委连带扣分。第四,晨检由考勤员负责考勤、病假和事假以及出入教室等情况的考核计分,出现问题班长和考勤员连带扣分。由纪律委员负责检查工服工鞋的穿着情况,出现问题班长和体委连带扣分连带扣分。第五,上课时有各科的课代表负责回答问题,出入课堂,提交作业,睡觉和玩手机等情况的考核计分,出现问题班长、学习委员和课代表连带扣分。 四、分数统计及公布 每周五所有班委、课代表和组长将自己的考核记录表汇总到值班班长处,由值班班长进行最终统计,周一在班级的QQ群和微信群公布上一周的统计结果,汇总表如表1。 五、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在刚开始执行考核的时候,可能会出现整体分数偏高或偏低的情况出现,这样班主任老师就要及时的引导,加大考核力度,召集所有执行班委开会研讨商定执行力度和调整分值,使合格学生和优秀学生的数量控制在目标比例之内。出现评定分值整体偏高的原因主要是各班级干部和课代表没有严格执行扣分原则,该扣分的地方没有扣分,这时班主任老师一定要对相应负责人严格要求,发挥连带扣分功能,使其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还有的同学会钻空子,例如某同学没有正当理由不到学校上课,正常应该进行请假,但他可能认为我旷课1天也就扣5分,请假也要扣4分,还不如我多回答几个问题就能够补回扣掉的分数。所以班主任老师这时就要对事件扣分进行修订,如果不请假要加倍扣分等细则进行弥补漏洞。 作者:边辉 孙焕新 单位: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 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优秀管理论文:优秀生管理教育强化措施 一、优秀生产生心理挫折的原因 优秀生发生问题的表现形式虽然是不同的,但是优秀生的心理挫折决不是以某个原因单方面造成的,而是几方面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即来自家长、学校、社会的不良影响,通过学生个性心理中的不利因素而引发的不良效应。 1.家庭教育的失误 家庭教育的失误主要表现在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过高、教育理念的缺失和教育方式的不当。绝大多数家长都期望自己的子女成绩“尖而又尖”,而且每个家长都认为自家孩子是聪明的,如果孩子不优秀的话,在亲朋好友面前觉得自己很没面子。作为优秀生,来自家庭的期望值越高,其心理压力越大,只有拼命地学才行,就在这样一种紧张、压抑的环境下被动地学习。 2.学校教育的失误 学校教育的失误主要表现在学习竞争激烈、学生负担过重,以及教师错误的教育观念方面。虽然实行素质教育已有一些时间,但学生依旧面临升重点班,升重点中学,升大学的问题,而且由于学校评价体系也注重升学率,各校可谓竞争激烈,但最后受累的当然是学生,更累的是优秀生,不仅要参加一轮又一轮的选拔和测试,还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老师、学校领导,特别是班主任对优生的思想管理教育不严,思想上偏信偏爱,往往为了维护三好生、优秀生的威信,对他们的表扬、批评缺乏辩证。如班里有几个学生一次中午隔栏买物,其中有个学生是三好生,当时我对其他几个平时表现一般的学生,当面进行了严厉批评,而对他只说了声“今后要注意”。我对三好生、优秀生往往是督促学习、交待工作多,思想上提要求少,总以为他们的觉悟高,表现好,能自己管理自己,对他们的思想变化重视不够,不能及时教育引导。班里有个班干部C同学,因为对他过分信任,放松了对他的要求,他与其他班的一名男生有了矛盾,结果他叫上班里几个男生与那名男生打架,违反了学校纪律。 3.社会环境中的负面影响 电脑游戏机已渗入到我们的生活,电视节目也日趋丰富,而这些也越来越多地对我们的孩子产生负面影响,经常一些优秀学生听到差生们在谈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就会怦然心动,很难静下心来看一本好书,完成一道习题,游戏机、电视机等对这些优秀学生的诱惑也很大。考试选拔人才制度有其公平性、科学性,但过分强调分数到“考考考,老师法宝;分分分,学生命根”的地步,只用分数对一个学生进行评价,给孩子带来了很大的精神压力,优秀生由于背负的“期望值”较高,因而受到的心理挫折往往更多一些,在过分焦虑的情况下可能会无法潜心学习,进而对学习产生反感、厌烦情绪。 4.学生在自身成长过程中产生的烦恼和困惑 学生在自身成长过程中会有许多烦恼。他们的内心世界比较丰富,他们的内心需求都很强烈,而当这需求得不到满足时,更会产生许多烦恼与困惑。大部分优秀生有着很强的虚荣心,过分追求完美。虚荣心就是以不适当的虚假方式来保护自己自尊心的一种心理状态,也是自尊心过度的表现,是为了取得荣誉和引起普遍注意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情感。这些优秀生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对自己期望和要求过高,稍有一点儿事情做得不够好,便惴惴不安,严重的甚至出现强迫症症状。这些优秀学生过于追求完美的特征使得他们总想给人留下好印象,因而很在意他人的评价,使他们在与人交往中对自己的举止反复考虑会不会有什么偏差,使自己很不轻松。事物总是处于发展变化过程中,品学兼优的学生也不例外,如果放松对他们的管理教育,他们也会朝相反的方向发展。因此,对三好生、优秀生的管理教育,必须加强。 二、帮助优秀生战胜心理挫折的措施 1.协调孩子家长的关系 爱,就是教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每位学生需要师爱,更需要父母的理解和关心,尤其是优秀生,父母的爱能让他们动心动情。家长对孩子一定要公平评价,要引导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科考试成绩只是孩子学习状况的一个表现,绝非唯一的衡量标准。家长也要加强和学校教师联系,孩子有什么特点,遇到什么事情,要及时向老师反映,以求得老师的配合。家长要支持老师的工作,老师布置学生做的事情,家长要监督孩子完成,对于学校组织孩子参加的活动,家长也应该热情支持。因为通过这些活动可以使孩子开阔视野,增强孩子独立活动的能力。 2.要把握好“严”与“爱”的尺度 老师特别是班主任在培养优秀学生和树立典型时,要注意全面了解考察,做到心中有数。不能把一些道听途说来的消息作为处理问题的依据,更不能凭一时一事的印象一锤定音。“严是爱,松是害”。对优秀学生的管理教育,要爱护其学习、上进的积极性,要从有利于其健康成长出发,对他们严格要求,做到严得合理,爱得真诚,做到放心不能放松,表扬不忘批评。既要防止超越客观实际和优秀生思想接受不了的要求的“严”,使其感到无所适从,挫伤其积极性;又要反对放松管理,搞迁就姑息的所谓“爱”,助长他们一些不良思想的滋长。 3.加大与社会的互动,提高教育合力 首先,社会要坚持正确导向。必须理直气壮地弘扬正气,弘扬高雅,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其次,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净化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加强少儿传媒、未成年人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青少年文化产品和青少年教育活动阵地建设,发挥文化科技体育设施的教育功能,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文化条件。再次,开展社区教育活动,如参观访问本地历史文化纪念地,组织当地老干部、老党员、劳模、英雄给学生作优秀事迹报告等。 4.学校开设心理健康课程,进行心理素质教育 要使优秀生摆脱这种状况,还必须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实际上是健康的生活观的教育,也是正确的社会观的教育。因此我们要借助各种力量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向孩子介绍报刊上心理健康栏目;请社会典型人物来校作报告,运用榜样的激励作用陶冶学生心灵;宣传心理咨询服务电话,鼓励学生接受社会心理服务;请心理咨询组织的人员来校为学生开展咨询活动等。综上所述,只有科学育人,才能提高优秀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最终使他们成为具有独立、自觉获取知识的智能,对周围世界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有敏锐、深刻的认识能力;对环境有机敏、灵活的应变、应激能力;善于协调人际关系,对人理解、尊重、宽容;具有健康的竞争心理,具有承受挫折、失败的良好心理素质,不嫉妒他人的成功;具有奉献精神和责任感;以及优良的意志品质、坚强的自信心和健全人格的优秀人才。 优秀管理论文:企业优秀人才思考管理论文 摘要:人才是当今企业竞争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如何留住人才是许多企业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要留住优秀人才应在建立新理念的基础上,靠事业留人、靠企业文化留人、靠职业生涯管理留人、靠优厚待遇留人,从而给优秀人才创造适合其发展的优良环境和平台。这样才能真正留住人才,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关键词:人才;竞争;激励;环境 企业间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当今企业间的人才之战硝烟滚滚,如何留住人才对各企业来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管理课题。导致企业人才流失的因素很多,有外部环境的诱惑,也有内部环境的影响。针对这些因素,企业管理者应该如何建立一个留住人才、留住人心的环境呢?笔者认为应该坚持以下几个方面。 一、留人应树立新理念 1.人力资本比财力资本更重要。财力资本靠人力资本推动才能增值,人力资本可以转化为财力资本。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才对企业的贡献率也越来越大,所以人才成了企业间争夺最激烈的资本。在美国,企业董事会中不带有财力资本的独立董事,已占到40%以上。当今世界强调能力、智力、智慧,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最佳动力源泉。 2.用好人比选好人更重要。左有伯乐,右有造父,前者会选马,后者会用人。有些企业总是认为“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而不注重开发本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注重在自己身边发掘优秀人才。这种做法会严重挫伤自身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浪费了许多时间和财力。只有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才能使企业的每一个职工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对于特别有能力的人,更应该给他广大的空间和舞台,这样才会使优秀的人才不会有怀才不遇的感觉而流失。 3.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同等重要。当今人性中不能忽视“利益人”的特点,市场经济交换的实质是利益交换。在泰勒的科学管理时代,对于人的认识是:人是由经济诱因来引发工作动机的,其目的在于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经济诱因在组织的控制之下,因此,人往往被动地在组织的操纵、激励和控制之下从事工作;人总是以一种合乎理性的、精打细算的方式行事,力图用最小的投入取得最满意的报酬;人的情感是非理性的,会干预人对经济利益的合理追求,组织必须设法控制个人的感情。根据这种关于人的观念,企业必须对员工实施严格的外部监督,同时运用物质刺激手段来强化其积极性。 当然我们不排除其他方式例如精神激励为主的优越性。现代社会学也认为,人的需要是分层圈的:第一层圈是“生存”,第二层圈是“交际”,第三层圈是“发展”。相应地剖析留人的三种途径———高薪、感情、事业,我们发现,如果忽略了“生存”,也就是薪水问题,任何“事业”都是空中楼阁。但忽视了感情和事业,留人也很困难,因为人毕竟是有事业追求的。 二、留人应重视“四靠” 1.靠事业留人。人才流动的方向一般都是哪里最能发挥人的潜能,人才就往哪里流动得越多。企业有前途、事业喜人,人都愿意留下。真正意义的人才注重的是自己的成长和发展空间,要留住人才,使人才有用武之地,就得靠事业留人。事业对人才有非常大的凝聚力,有才华的人会把事业作为自己的第一追求,所以应该让想干事的人有事干,能干事的人干成大事,这也是国内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最薄弱的环节。或许高薪能够一时留住人才,但是事业却能长期留住人才。如何创造良好的“事业”环境,这正是国企更应该思考的问题。 2.靠企业文化留人。文化力就是竞争力,文化力是凝聚力、环境力、素质力的结合,文化力可形成一个拴住人心的环境。企业必须拥有自身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本身必须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空间,同时又有实现想象的机会存在。人才在为企业服务的同时,除了工薪等利益之外,更重视追求的是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使自身在企业内部有机会得到再造与升值。如果企业没有文化或一味地追求利润,而忽视掉了员工的精神需求,就是给人才加薪,那也只能是留住人才一时,却留不住人才一世。 3.靠职业生涯管理留人。要使每个人都有适合的岗位,有全面的培训,有系统的学习,有整体的关心,给他目标、给他提升、给他机会、给他成才之路。为有才能的人制定他的职业生涯,这是留住人才的最好方法。因为对于一个人来说,职业的成就感有时可能会比他的生命更为重要。所以,给人职业生涯对于他来说,就是给他成功的阶梯,大多数人才在这个时候都会安心留下。宝洁公司、微软公司人才流失率低于5%,原因就在于此。 4.靠运用优厚待遇留人。具体地讲,一是“金色的握手”。即运用股票运作留人,因为员工持股,可解决资产占有与雇佣关系的改善;经营持股,可解决资产占有者与经营者的矛盾。二是“金色的手铐”。即利用股票期权,让经理人认股、入股权计划,这就给管理者戴上了柔软的“金手铐”。三是“金色的降落伞”。现在企业管理者当中有所谓“58(岁)现象”,也就是身在权位上的时候担心退下来后生活没有保障,于是拼命地为自己捞取钱财,导致贪污腐败。对此可以通过股权认购、退下后获得一大笔养老金,解决养老问题。 三、留人要为之提供“平台” 1.公平竞争的平台。企业内部的环境对于每一个创业者来说都应该是公平的。我们的人才市场市场化程度还不高,企业内部也仅是开展了公开竞争和选拔,而人员评价、工作评价还比较落后。与国外先进企业相比,我们的差距之一就是缺少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所以创建公平的竞争环境对于人才的成长来说至关重要。在某些企业内部,人们的不满往往是认知上的不平衡,而不是能力上的差异,所以最终将导致人才的流失;而留下的人也不会因此就获得平衡,如同一个天平,缺失了一方,另一方仍会有不平衡感受产生。 2.参与社会分工合作的平台。不少企业在留人上有一个误区,就是要求员工成为企业的附属品,不能朝秦暮楚。这种思想实际上是不把人当作一种资源来看待。但人是活化的资源,不是物。个人的能力也是多方面的,作为社会的一分子,他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应该允许他参与社会的分工与合作。只要遵守职业道德准则,应该允许人们到更广阔的天地去施展才华,毕竟人不是某一个企业所独有的财产。 3.企业领导能力是提供这些平台的关键。要想留住优秀人才,企业领导的能力非常重要。留人靠环境,更要靠好的领导,领导如果能把人力学运用好,留住好的人才自然不在话下。首先,领导要有人格魅力,形成同心,整合群力,这样企业的凝聚力就能形成,从而使员工心理上真正形成团队。其次,领导要激活每一个员工的开发潜力、个人潜力,这样创新力就会显现。第三,领导要做到修己以安人,只有安人才能留人。要了解每一位员工,根据不同情况运用不同对策解决其具体困难和问题。对有棱角、有个性、有特色的人,就要用人所长;对有勇、有谋、有特长的人,要相敬相亲,以贤相待;对有强烈私心的人,则要审慎对待,用其才但更要防其奸,必要时也不要吝惜,免得一条臭鱼搅得一锅腥,请其走人。 当今的企业应该在留人的理念、方法、制度上与时俱进,不断地变革、调整。只有留住企业的“明星”,留住骨干员工,企业才能更好地前行。 优秀管理论文:企业优秀人才思考管理论文 摘要:人才是当今企业竞争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如何留住人才是许多企业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要留住优秀人才应在建立新理念的基础上,靠事业留人、靠企业文化留人、靠职业生涯管理留人、靠优厚待遇留人,从而给优秀人才创造适合其发展的优良环境和平台。这样才能真正留住人才,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关键词:人才;竞争;激励;环境 企业间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当今企业间的人才之战硝烟滚滚,如何留住人才对各企业来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管理课题。导致企业人才流失的因素很多,有外部环境的诱惑,也有内部环境的影响。针对这些因素,企业管理者应该如何建立一个留住人才、留住人心的环境呢?笔者认为应该坚持以下几个方面。 一、留人应树立新理念 1.人力资本比财力资本更重要。财力资本靠人力资本推动才能增值,人力资本可以转化为财力资本。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才对企业的贡献率也越来越大,所以人才成了企业间争夺最激烈的资本。在美国,企业董事会中不带有财力资本的独立董事,已占到40%以上。当今世界强调能力、智力、智慧,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最佳动力源泉。 2.用好人比选好人更重要。左有伯乐,右有造父,前者会选马,后者会用人。有些企业总是认为“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而不注重开发本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注重在自己身边发掘优秀人才。这种做法会严重挫伤自身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浪费了许多时间和财力。只有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才能使企业的每一个职工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对于特别有能力的人,更应该给他广大的空间和舞台,这样才会使优秀的人才不会有怀才不遇的感觉而流失。 3.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同等重要。当今人性中不能忽视“利益人”的特点,市场经济交换的实质是利益交换。在泰勒的科学管理时代,对于人的认识是:人是由经济诱因来引发工作动机的,其目的在于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经济诱因在组织的控制之下,因此,人往往被动地在组织的操纵、激励和控制之下从事工作;人总是以一种合乎理性的、精打细算的方式行事,力图用最小的投入取得最满意的报酬;人的情感是非理性的,会干预人对经济利益的合理追求,组织必须设法控制个人的感情。根据这种关于人的观念,企业必须对员工实施严格的外部监督,同时运用物质刺激手段来强化其积极性。 当然我们不排除其他方式例如精神激励为主的优越性。现代社会学也认为,人的需要是分层圈的:第一层圈是“生存”,第二层圈是“交际”,第三层圈是“发展”。相应地剖析留人的三种途径———高薪、感情、事业,我们发现,如果忽略了“生存”,也就是薪水问题,任何“事业”都是空中楼阁。但忽视了感情和事业,留人也很困难,因为人毕竟是有事业追求的。 二、留人应重视“四靠” 1.靠事业留人。人才流动的方向一般都是哪里最能发挥人的潜能,人才就往哪里流动得越多。企业有前途、事业喜人,人都愿意留下。真正意义的人才注重的是自己的成长和发展空间,要留住人才,使人才有用武之地,就得靠事业留人。事业对人才有非常大的凝聚力,有才华的人会把事业作为自己的第一追求,所以应该让想干事的人有事干,能干事的人干成大事,这也是国内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最薄弱的环节。或许高薪能够一时留住人才,但是事业却能长期留住人才。如何创造良好的“事业”环境,这正是国企更应该思考的问题。 2.靠企业文化留人。文化力就是竞争力,文化力是凝聚力、环境力、素质力的结合,文化力可形成一个拴住人心的环境。企业必须拥有自身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本身必须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空间,同时又有实现想象的机会存在。人才在为企业服务的同时,除了工薪等利益之外,更重视追求的是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使自身在企业内部有机会得到再造与升值。如果企业没有文化或一味地追求利润,而忽视掉了员工的精神需求,就是给人才加薪,那也只能是留住人才一时,却留不住人才一世。 3.靠职业生涯管理留人。要使每个人都有适合的岗位,有全面的培训,有系统的学习,有整体的关心,给他目标、给他提升、给他机会、给他成才之路。为有才能的人制定他的职业生涯,这是留住人才的最好方法。因为对于一个人来说,职业的成就感有时可能会比他的生命更为重要。所以,给人职业生涯对于他来说,就是给他成功的阶梯,大多数人才在这个时候都会安心留下。宝洁公司、微软公司人才流失率低于5%,原因就在于此。 4.靠运用优厚待遇留人。具体地讲,一是“金色的握手”。即运用股票运作留人,因为员工持股,可解决资产占有与雇佣关系的改善;经营持股,可解决资产占有者与经营者的矛盾。二是“金色的手铐”。即利用股票期权,让经理人认股、入股权计划,这就给管理者戴上了柔软的“金手铐”。三是“金色的降落伞”。现在企业管理者当中有所谓“58(岁)现象”,也就是身在权位上的时候担心退下来后生活没有保障,于是拼命地为自己捞取钱财,导致贪污腐败。对此可以通过股权认购、退下后获得一大笔养老金,解决养老问题。 三、留人要为之提供“平台” 1.公平竞争的平台。企业内部的环境对于每一个创业者来说都应该是公平的。我们的人才市场市场化程度还不高,企业内部也仅是开展了公开竞争和选拔,而人员评价、工作评价还比较落后。与国外先进企业相比,我们的差距之一就是缺少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所以创建公平的竞争环境对于人才的成长来说至关重要。在某些企业内部,人们的不满往往是认知上的不平衡,而不是能力上的差异,所以最终将导致人才的流失;而留下的人也不会因此就获得平衡,如同一个天平,缺失了一方,另一方仍会有不平衡感受产生。 2.参与社会分工合作的平台。不少企业在留人上有一个误区,就是要求员工成为企业的附属品,不能朝秦暮楚。这种思想实际上是不把人当作一种资源来看待。但人是活化的资源,不是物。个人的能力也是多方面的,作为社会的一分子,他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应该允许他参与社会的分工与合作。只要遵守职业道德准则,应该允许人们到更广阔的天地去施展才华,毕竟人不是某一个企业所独有的财产。 3.企业领导能力是提供这些平台的关键。要想留住优秀人才,企业领导的能力非常重要。留人靠环境,更要靠好的领导,领导如果能把人力学运用好,留住好的人才自然不在话下。首先,领导要有人格魅力,形成同心,整合群力,这样企业的凝聚力就能形成,从而使员工心理上真正形成团队。其次,领导要激活每一个员工的开发潜力、个人潜力,这样创新力就会显现。第三,领导要做到修己以安人,只有安人才能留人。要了解每一位员工,根据不同情况运用不同对策解决其具体困难和问题。对有棱角、有个性、有特色的人,就要用人所长;对有勇、有谋、有特长的人,要相敬相亲,以贤相待;对有强烈私心的人,则要审慎对待,用其才但更要防其奸,必要时也不要吝惜,免得一条臭鱼搅得一锅腥,请其走人。 当今的企业应该在留人的理念、方法、制度上与时俱进,不断地变革、调整。只有留住企业的“明星”,留住骨干员工,企业才能更好地前行。 优秀管理论文:优秀学术著作管理论文 【摘要题】书业经纬 【正文】 学术著作是众多类别图书中的一个特殊种类,即相比较而言,学术著作的社会效益要显著地大于其经济效益,学术著作的印数(确切一点应该是发行量)一般都很难达到图书盈亏平衡点的量,因此只能是“亏本”经营。而且,从选题策划到图书营销,整个出版流程,学术著作的操作难度也比较高。 产生上述困境的原因一般可归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1)优秀学术著作的选题比较难发掘,从而减少了出版机会;即使能发掘到好的选题,从作者撰写、修改书稿到图书出版,周期也相当长,从而降低了出书频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出版社(主要指有工作量指标考核的出版社)的编辑为了能顺利通过年度工作量指标的考核,势必会降低策划此类选题、编辑此类书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由于存在读者群相对较小的原因,一般来说,学术著作的首印数量较少,重印的机会也较低,为了能顺利完成年度的经济考核指标,编辑也很难有动力投入较多的精力于此。要积极主动地编辑、出版学术著作,出版经费还是一道不可逾越的坎。这就引出了学术著作出版经费方面保障的困境。 (3)一部优秀的学术著作,不仅体现在其内容新颖、观点独特、论述层次清晰等方面,而且还要保证其有优秀的编校质量、体现其独特内涵的装帧设计,这些对学术著作的文字编辑和美术编辑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而也就决定了从事此类工作的编辑必须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包括学术涵养和业务素质)和高度的工作责任心。 (4)学术著作的营销渠道比较特殊,也较单一;而且,一部学术著作出版后,要想获得较理想甚至是最基本的经济效益,在出版之前或之后,对该图书做适当的宣传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但一般比较难做。这就引出了学术著作营销方面保障的困境。 针对以上学术著作四个方面的独特困境,笔者作如下对策探讨: 一、选题方面的对策 一部优秀的学术著作,首先应该从选题的内容上来评价。要从出版的源头进行把关,从而为出版一部优秀的学术著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优秀的学术著作能够打造出版社的品牌,提高出版社的学术文化品位。在适度把握图书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出版社要积极鼓励编辑策划、编辑学术图书,并在工作量指标和经济指标方面对给予适当的照顾。综合起来,编辑可以通过以下渠道发掘优秀学术著作的选题: 1.从高校、科研院所的学者中挖掘选题 (1)主动联络高校、科研院所中某些领域的资深学者或院士,因为他们的学术涵养深,其学术观点代表了该领域的主流思想,而且他们也精于写作,能够争取到他们的书稿,图书的社会效益肯定很好,而且说不定还能为出版社带来不错的经济效益。 (2)积极寻找高校、科研院所中某些领域的优秀青年学者。青年学者的学术思想比较活跃,容易提出新的甚至有突破性的学术观点,而成为该领域学术研究或学术争论的焦点。把这样的学术研究成果撰写成书稿,其社会效益不言自明。如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决策管理:理论、方法、技巧与应用》、《领导策略与团队管理》等,其内容和编写方式在该研究领域都是新颖的,其中《领导策略与团队管理》还获得了第四次全国人事科研成果三等奖。 2.认真遴选高校、科研院所的优秀博士论文 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博士生是一个知识层次较高的群体,他们所从事的研究工作在相关的领域均具有一定的先进性或新颖性,要积极地对这些博士论文进行适当的遴选,依不同的目标层次作区别对待:若只是一般重要度的学术论著,可把它们当作是有用知识传递的媒介,出版社有选择地挑选出版;若通过编辑审读(市场的眼光)和专家审阅(学术的眼光)后,确定为论点创新性强、学术价值高的学术论著,出版社则要对其做精心的编辑和装帧设计,图书出版后应该能够获得比较好的社会效益,甚至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3.关注各学科国家级或省级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的课题 能获得国家级或省级科研基金资助的项目,其研究内容在该研究领域内必定是具有创新性的。编辑应在充分掌握相关信息的基础上(即根据本出版社的出版方向,选择性地筛选有出版价值的基金项目),密切与这些项目主持人的联系,经常向他们了解项目的研究内容、研究进展情况,向他们提供该研究领域的图书出版情况,督促他们及时地把阶段性研究成果写成文字稿,并在其中指导他们规范书稿的撰写方式,这样,该项目的结题之时也就是书稿的成稿之日,从而为图书的出版节省了时间,也保证了质量。 特别要关注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成果专著系列,这些专著的研究内容在相关领域是填补空白的,达到国内甚至国际的领先水平。如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铸造旧砂再生利用及污染防治》、《泛欧几何——图文编码与模式识别》均获得了中南地区大学出版社优秀专著奖。 4.关注社会热点论题和有重要研究参考价值的选题 例如经济、管理、法律、社会等方面的研究专著,由于其内容对人们的实际生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或者其传达的观点是当前社会的热点论题或焦点话题,此类专著不仅对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开展研究工作具有参考价值,而且由于其读者面广、社会反响大,出版后还能引起更广泛读者的阅读欲望。例如,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民本书系”之《渴望生存——农民工流动的人类学考察》,推向市场后读者反应热烈,近期还将出版该书系的《参与式社会评估——在倾听中求得决策》、《寻求内源发展——中国西部的民族与文化》、《“自由”的都市边缘人——中国东南沿海散工研究》等几种图书。 二、出版经费方面的对策 出版学术著作,其社会价值与经济效益,对出版社来说历来是一对矛盾体。因此,要想在学术著作出版方面有所突破、有所发展,除了要积极挖掘学术著作选题、严格把握其内容质量以外,对出版经费方面的安排也是相当重要的。 从目前的情况看,要保障优秀学术著作的顺利出版,其经费支持主要有以下四种途径: 1.出版社出版基金的资助 一些优秀的出版社或大部分大学出版社,设立出版基金是它们支持优秀学术著作出版的惯常做法。其中,大学出版社的出版基金中部分经费是由其所在学校支持的,因此所资助的图书大多也是该学校的学术著作。这是一种良性互动的做法:出版社上缴给学校利润,学校以支持本校优秀学术著作出版的方式返回部分利润给出版社,以满足学校学科建设的需要。这里要严格把握学术著作的内容质量问题。方法是:成立由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组成学术委员会,对于不同领域的学术著作,聘请相关的学者来评价,进行无记名投票,决定能否给予出版。如果能成功运作出版基金,一方面,出版社能有效地扩大自己的学术品牌效应;另一方面,出版社所在学校也能通过系列高质量的学术著作来提升其学术地位,从而获得双赢的效果。 [page_break]2.课题经费中出版费用的资助 一些比较重要或重大的课题,申请时就会包含有科研成果出版的经费支持,出版社要积极主动地与相关课题的主持人沟通协商,争取获得课题主持人的信任和合作,并充分利用好这些经费。这里也应该指出,课题经费中所包含的出版经费,一般来说都不会太多,从出版社的角度来讲,应该较多地关注于人文社科、经济管理类等方面的课题成果,因为相对于理工类学术著作,人文社科、经济管理类学术著作的读者群会大一些、关注的人会多一些,因此出版社较容易达到图书盈亏平衡点的量。 3.作者所在单位的资助 近年来,国家对一些重点院校学科建设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强,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而高校要体现学科建设的成果,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出版一批高质量的学术著作(而不单单是开了多少次国际学术会议),这对出版社特别是这些重点院校的出版社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因为出版这些优秀的学术著作肯定能获得一定额度的经费支持,且能大大提升出版社的学术品位。 此外,高校中各院系为了提升自身的学术地位,或申请硕士点、博士点,每年都会留出部分资金用于出版高质量的学术著作。例如,中山大学出版社前一两年出版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的“国际经济与金融”系列,前后共计有近20种,取得了一定的规模效应,而且这系列学术图书还在扩充之中。 4.社会团体或基金会的资助 现今,一些社会团体,特别是一些社会学术团体或基金会,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或者是在学术界的地位,都会通过资助出版社出版一些高质量的学术著作来宣传自己。出版社应开拓并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促成一些学术著作的顺利出版,这是一个双赢的举措。 保障优秀学术著作的出版,出版社首先要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编辑。没有高素质的编辑,就不能做高质量的学术出版。一个高素质的编辑,需要有一流的专业素养和高度的工作责任心。专业素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编辑在某一专业领域要有较高的学术涵养,这样的编辑可以与这一领域的一流学者进行平等的探讨和交流,编辑能够看出一流学者的优缺点,可以改正他的瑕疵,使他的著作更加完美。二是指编辑要精通编辑出版业务(即业务素质)。一方面,编辑的文字功夫要好,通过编辑的修改和润色,使整部学术著作的语言表达清晰、文字叙述流畅;另一方面,编辑还要能灵活拿捏图书的版式设计、封面设计、图书用纸,甚至于图书的定价幅度等,做到能把最适宜的视觉感受赋予每一部独特的学术著作,争取让读者一拿到图书就爱不释手,且也能比较容易地付诸购买行动。 出版社要着力扶植和保护学术图书的编辑,虽然这是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出版社不能只注重市场策划编辑,一般商业图书与学术著作的编辑应该是有所区别的,出版社的学术品位还是要靠高质量、规模化的学术著作来打造。 2.学术著作的装帧设计 学术著作的装帧设计与一般的商业图书应有很大的差别,且在确定选题之初就要着手进行设计。从开本和版式设计、封面和内文用纸、封面设计,到图书的印制,整个操作过程都要围绕学术著做各自独有的风格,做到图书装帧设计所传递的信息与图书的内容协调一致,这样包装后的学术著作才能有效地吸引读者的眼球。 四、营销方面的对策 优秀的学术著作,其评价不能单单只是局限在图书本身上,而且还应该有一个扩大其读者面的问题,有一个扩大其社会影响的问题,甚至还有一个引起被广泛讨论、广泛关注的问题。因此,优秀的学术著作出版之前,争取让读者有一种期待的心理;出版之后,又能及时而有效地把它们传递给受众,给尽可能多的读者提供阅读的机会。这就涉及学术著作的营销渠道和营销方法问题,即:学术著作的营销,一要看是否有良好的销售渠道或销售方式,二要看是否有有效的宣传手段。 一般来讲,学术著作的销售渠道或销售方式最主要的有以下三类: (1)专业学术书店。顾名思义,专业学术书店的图书都比较专业,读者的知识层次也比较高,这要求书店的经营者要有比较高的学术涵养。从出版社的角度讲,就是要培养这样一支营销队伍:他们除了有一般的营销知识和沟通能力外,最主要的是有一定程度的学术水平,至少是拥有某一学科或某一领域足够的专业知识,这样才能与专业学术书店的经营者进行有效的沟通,进而把本版学术著作推荐给他们,与他们一起分析潜在的读者群,从而让他们有充分的销售信心。 (2)高校图书馆和科研机构的资料室。高校图书馆和科研机构的资料室是学术著作最大(总量)、最稳定的接受体。出版社要密切与图书馆配书(图书团购)单位的关系,把本版学术著作的出版信息及时地反馈给他们,并提供优质的服务。 (3)采取扁平化的分销模式,减少中间环节,这是学术图书销售方式的趋势。①直销模式。由于学术著作的读者定位比较明确,目标群体相对比较集中,出版社要加强专业渠道的建设,加强学校和学术团体直销、终端专业读者直销等工作,或提供优质而快捷的邮购服务,积少成多。②网络营销模式,即应用现代化的网络技术手段来实现学术图书出版、发行、销售信息的、收集、整理、传递和反馈。通过建立客户资料档案,把最新的本版学术图书出版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递给受众,并建立网上购书系统。 除了要有良好的销售渠道和方式,学术著作还需要被有效地宣传,其独特而有效的宣传方式有: (1)书评是图书宣传的一种常用手段。因此,在学术著作出版之前或之后,编辑最好能邀请该领域的专家或图书评论员撰写该图书的书评,并刊发于专业的报刊上,这样才有可能被那些独特的受众所接受,进而实现购买欲望。 (2)分析学术著作受众的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可以发现:他们应用互联网技术的能力很强,经常上网查找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对一些感兴趣的论题,会参与其中展开讨论,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或建议。利用这一特点,及时把新出版的学术著作上传到相关的学术类网站或学术论坛上,或把学术著作中一些独特、新颖或大家感兴趣的观点、论点刊发在网站或论坛上,供大家讨论,这对学术著作的宣传同样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提高受众的购买欲望。 优秀管理论文:物理理论优秀管理论文 十多年来,我一直致力于培养优秀学生,并努力探索培养物理优秀学生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1991年以来,我校涌现出一批又一批政治思想健康、学习成绩优异的好学生,为国家输送了一大批优秀科技人才的后备力量,特别是王泰然、任宇翔、杨亮、谢小林、陈汇钢等五位同学分别在第22届、第25届、第26届、第27届国际奥林匹克物理竞赛(IPhO)中获得金牌,为祖国争得了荣誉.我校学生在全国物理竞赛决赛中获一、二等奖各8人次,获上海赛区一等奖94人次,10人参加国家集训队.在令人瞩目的成绩后面,一般都有科学规律的东西. 有人可能认为培养优秀学生主要靠课外小组和个别辅导,与课堂教学关系不大,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实际上课堂教学也是至关重要的.本文着重从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这一侧面来总结取得这些成果的经验. 我们十多年来的课堂教学经验可以总结成三句话:追根寻源真一点,实验研究多一点,能力要求高一点,简称“三点”教学法,因此我们称自己的教材为“三点”法教材. 我们的“三点”法教学完全是根据国家教委颁布的高中物理教学大纲编写的.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全班学生,不可能而且也不应该把课堂教学变成物理竞赛辅导,我们确确实实通过课堂教学明显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为学生在高考和物理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一、追根寻源真一点 一个学生学习物理,首先接触到的就是物理定律.因此,怎样搞好物理定律教学,必然是每个物理教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在进行某一物理定律教学时,我们有意识补充了大量的与这一定律的建立过程有关的内容,这就是所谓的“溯源”教学.任何一个重要物理定律的建立,都有一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探索定律的工作只所以能成功,这个定律最后只所以能够确立起来,其中一定有很多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正确的推理思维方式,这些内容毫无疑问是属于物理学科中最重要的东西,是人类一笔宝贵的知识财富,也是我们物理教学的宝贵财富. 在讲授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时,我们从第谷对行星进行几十年的观测积累的大量第一手资料讲起,然后是开普勒在拥有这些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大量计算总结出描写天体运动的经验规律(开普勒三定律),最后才是牛顿用定量的动力学原理对这些规律予以解释,终于发现了对天上、地上的物体具有普遍意义的万有引力定律.在学习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中,我们还着重向学生介绍了“归纳法”、“理想化”和“间接验证”三种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在学习库仑定律的过程中,我们纠正了学生由于大多数教科书叙述笼统而形成的错误观念,使他们明白:1.库仑当年只用扭秤做了两个同种电荷互相排斥的实验,而未做两个异种电荷互相吸引的实验,因为在后一实验中的平衡有可能是不稳定的.库仑是用电摆来完成后一实验的;2.无论是扭秤还是电摆,精确度都是很有限的,根本无法确定两电荷之间的作用力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更不是和距离的1.98次方或2.02次方成反比.当年的库仑(实际上还有更早的卡文迪许),以及后来的麦克斯韦、普林普顿等人都是用另一种实验方法将指数的精度逐渐提高,直至今天的2±3×10-16,终于使库仑定律成为当今物理学中最精确的定律之一.结合库仑定律的建立过程,我们还向学生介绍了“类比”和“演绎验证”的方法. 在学习欧姆定律的过程中,学生一开始都以为研究通过导体的电流和导体两端的电压之间的关系是不困难的,只要用电流表、电压表再加电源和可变电阻器等组成电路即可.可是我告诉他们,在欧姆那个年代,非但没有电流表、电压表等仪器,连电压、电流和电阻的定义和单位都没有,欧姆所面临的困难之大是可想而知的.他到底是怎样得到这个电学中最重要的定律的呢?学生顿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学习欧姆定律诞生过程的同时,我们还结合欧姆的实践,介绍了用图线探究新规律的方法. 此外,我们还结合牛顿运动定律介绍了“理想实验”、“推理”、“实验研究”等方法,结合气体定律介绍了“分析法”,结合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介绍了“综合法”.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了一些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有的同学深有体会地说:物理定律是宝贵的,但研究物理定律的科学方法更宝贵.谁掌握了这些方法,谁就能不断地去探索大自然层出不穷的奥秘. 在物理定律的教学中,我们在课堂上经常采用设问的方法,不是直接告诉学生某个定律是怎样建立起来的,而是不断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思考,摆出困难让学生去克服,提出任务让学生去完成,制定目标让学生去实现.这样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要求学生在课外进行大量自学.早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苏格拉底明确强调过:“好的、正确的教学不是传递,而是对学生的自学辅导”.我一贯强调学生要学会自学、讨论、研究.我教的优秀学生,学得的物理知识,最多只有一半是在课堂上听我讲的,其它一概由他们自学.到一定阶段,我开始指定几个学得比较好的学生轮流给其他学生上课.每次课分两部分,前半部分由主讲同学讲,后半部分由全体同学提问、讨论.像王泰然和任宇翔在高二阶段就给其他同学作过二十几次讲座,杨亮、谢小林、陈汇钢等同学也不例外. 我们这种自学讨论式教学还延续到学生毕业以后.获金牌或学有所成的学生进了大学甚至出国留学后,有机会还回来给小同学谈自己的体会.例如1994年暑假任宇翔从美国回国探亲一个月,来学校给95、96届学生讲了10次课.他向小学友介绍物理学中一些新进展、中美物理教学中的差异以及他们当年学习过程中曾激烈争论过的问题,使听课的学生大受裨益.1996年暑假,谢小林和陈汇钢两位金牌获得者又为97、98届同学讲了十多天课.他们既讲物理知识,又讲国家集训队队员奋发学习的感人事迹,使小同学们大开眼界. 这样的训练方法也得到了权威人士的肯定.1992年10月,在上海召开的全国物理特级教师会议上,原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现全国中学物理竞赛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沈克琦教授在他的题为“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与中学物理教学”的报告中说:“我听到两名得金牌的上海学生讲他们的老师如何培养他们的情况,我认为这个经验倒很值得推广.他们说他们的老师不是采取灌输的办法,而是启发引导,要求他们给同学讲课,这对他们搞清概念原理和科学地进行表达都非常有帮助.我想这可能是提高优秀学生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那么自学为什么会对提高学生的能力起这么大的作用呢?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自学与听课可能有以下两点不同: (1)人类的思维活动表现为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过程.一个学生在自学某一个新的物理内容时,少不了理解、思考、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等工作,这里面充满了分析、综合、比较等过程.因此相对听课而言,自学对学生的思维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使他们得到更大的锻炼. (2)人们的注意可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事先没有预定的目标,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叫做无意注意;有预定的目标,在必要时还需作一定的意志努力的注意叫做有意注意.一个学生在自学的时候,他的目的一定是十分明确的,而且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否则难以坚持),因此学生在自学时,可保证在绝大多时间内都处于有意注意的状态,这一点对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都是很有好处的.有的学生在自学中往往会十分投入,进入一种旁若无人的境地,而相对来说,这种情况在听课时就比较少.一个学生坚持自学一段时间之后,便能渐渐地从有意注意转化到有意后注意,即不需要意志努力也能够将自己的注意力长期保持在这项工作上.有意后注意是一种高级类型的注意,它既有明确的目的,又不需要用意志努力来维持,是人类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必需条件.学生一旦进入这种状态,他们的物理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学习成绩就会有明显进步. 二、实验研究多一点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学中的每一个概念、规律的发现和确立主要依赖于实验.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加强学生实验方面的训练,无疑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一条必由之路. 目前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中安排了相对数量的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不难发现,这些实验存在着某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第一,教材中几乎所有实验是为配合所学内容而安排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因此学生不易通过这些实验掌握一些重要的实验方法. 第二,课本中每个实验的实验原理及操作步骤都讲得十分清楚,学生只需按部就班地完成实验操作即可.这样的实验只能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是不够的,也无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目前课本中的实验大多是验证性实验,学生只要学懂了书上的定律,一般都能轻而易举地完成实验.这种安排违反了教育应该走在学生智力发展前面的原则,对培养学生的能力是不利的. 针对以上不足,我们对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使实验教学为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服务.在实验内容的改革方面,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三条措施: (1)增加实验数量. 不论是在课堂演示实验,还是在学生实验或小实验方面,平均增加了60%的实验.其中有一部分新实验,学校没有现成的仪器,安排学生自己制作,对学生有较高的要求. (2)重视实验误差讨论. 物理实验离不开测量,测量是实验科学最本质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讲,结果准确的实验就是成功的实验,反之就是不成功的实验.因此在培养优秀学生的过程中,应该让他们掌握一些必要的实验误差的基本知识.在设计实验方案时,要求学生们尽量消除实验的系统误差;在选择实验器材时要考虑它的精确程度;在处理实验数据时,要采用尽量科学的方法. (3)加强重要实验方法教学. 在实验领域中有一些重要的方法,比如减小实验系统误差的方法、减小实验偶然误差的方法、实验探究规律的方法、迂回测量的方法等,这些方法不是在个别实验中,而是在许多实验中都有应用,因此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这些方法一定要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在必要时,我们甚至根据实验方法来安排实验内容,集中安排几个某种方法体现比较典型的实验,这样便于学生深刻领会和熟练掌握某一种实验方法. 在实验教学方法改革方面,我们做了以下尝试: (1)在课堂上创设一些实验问题让学生研究. 在高中阶段,每周至少有4节物理课,充分利用物理课中碰到的各种各样问题,可设计一些供学生讨论的实验题目,并引导他们一步一步地探索、解决. 我在讲功率一节时,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题目:要求测定一个人骑自行车的功率.在自行车由静止启动的过程中,人做的功除了增加人和车的动能之外,还要克服空气阻力和地面的摩擦力,其中哪些因素是主要的,哪些因素是次要的?学生根据自己骑自行车的经验,认为空气阻力是很明显的,不能忽略,而地面和车轮之间的滚动摩擦一般比较小,可以忽略.接下来的问题是怎样测量人克服空气阻力做的功?学生都有这样的体会:顶风骑车时,骑得越快风的阻力越大,因此可以设风的阻力和车的速度成正比.车的速度怎样测?风的阻力和车速成正比的比例因数是多少?问题一个接着一个地出现,被大家一个又一个地解决,终于找到了一个大家都比较满意的实验方案.接着全班同学兴高采烈地到操场上去做实验,最后再回到教室里,师生一起处理实验数据,作出图象,得出实验结果.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除了实验题目是由老师提出的外,实验方案和解决问题的途径都是由学生讨论研究出来的,因此他们都觉得很有意思,收获很大. (2)对课本中一些重要实验进行深入研究. 物理课本中有大量现成的实验,有时可以对这些实验进行一些讨论和改进. 在做直流电路的实验时,我们让学生对伏安法测量导体的电阻这个实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用简单的伏安法电路,不论是采用电流表内接还是电流表外接,都有系统误差.结合这个问题,我给学生介绍了补偿的思想,然后由学生自己设计了电流补偿和电压补偿两种线路.补偿法解决了由于实验电路不完善带来的系统误差,但这个矛盾解决了,电流表和电压表不够准确的问题上升为主要矛盾.怎么办?经过进一步研究改进,大家认为可以用准确度高得多的电阻箱来取代电压表和电流表,再辅以灵敏度很高的电流表,便可以明显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度,这就是常用的惠斯通电桥.接下来学生分别用简单伏安法、补偿伏安法和惠斯通电桥测量了同一个标准电阻,比较测量结果,可以证实先前的想法.在历史上,从伏安法到惠斯通电桥是有一个很长的过程的,而在我们这堂实验课中,学生经历了这么一个碰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这样的实验课对增强学生的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1)和(2)实际上都是不断地给学生提出新的目标,诱导他们提高实验水平,我们有时称之为“目的诱导法”. (3)给特优学生安排一些特殊实验. 我校有一批进口物理仪器,性能比较好,涉及的实验内容面也比较广.这批仪器的说明书是英文或日文的,我指定一名学生准备某一个实验,要求他先翻译好说明书,准备好器材,然后带领其他同学做实验.这个主讲的学生还要准备好一些讨论题,在实验后供同学们讨论.学生对这样的实验非常感兴趣.此类实验虽然有时和高考、竞赛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这种带有研究性的实验对优秀学生很有好处. 三、能力要求高一点 物理习题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在解习题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因此,习题教学的改革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就本质来说,物理习题是人们编制的一些假想物理场景.毫无疑问,物理学家是不会去做物理习题的,而他们是在研究那些真实的、尚未发现的物理规律.同样,发明家也是不会去做物理习题的,他们是在力图应用已有的物理规律去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让学生做那么多人为假想的物理习题?目的无非是要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推理等能力.所以物理习题教学应该围绕这个目标来进行. 我们常用以下两种方法来进行习题教学: (1)按照解题方法组织习题教学 一般的习题都是按力、热、电、光的顺序来讲授的,但我们比较倾向于按照解题方法来讲解物理习题.例如理想化法、整体法和隔离法、等效替代法、小量分析法、叠加法、对称法、图象法等,这样比较有利于学生掌握一些重要的解题方法.到学习的某一阶段,集中将一批用解决方法相同的习题安排给学生练习,使他们由不会用到会用这种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每隔一定阶段让这种方法再出现一次,以加深这种解题方法在大脑中的印象,达到牢固掌握,应用自如的目的. (2)采用“台阶法”帮助学生掌握一些难度较高的解题方法.学生有一道难题不会做怎么办?老师不是直接告诉他怎么做,而是另外出几道与这道难题内容相似,难度较小一点的题让他去做,或者是出一道内容完全不同,但所用方法有某些类似之处的题让他去做,直至他领悟出这道难题应该怎样解为止.我们称这种方法是搭一个台阶让学生自己往上爬,用这种“台阶法”进行习题教学能使学生自己提高自己的水平,比被动地听老师讲解那道难题的效果要好得多. 以上只是我们分别从物理定律、物理实验以及物理习题教学三方面介绍了我们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最近笔者根据国家教委1996年最新颁布的《高中物理教学大纲》编写了《名师讲高中物理》(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这套书比较适合重点中学或普通中学的提高班使用,欢迎对“三点”教学法感兴趣的老师和作者联系。 优秀管理论文:父母对孩子准优秀管理论文 父母对待孩子无外乎三种情况:一是事事管、时时管,做了很多事,效果却不好;二是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做,放任自流,不闻不问,结果更不好;三是也管但不全管,做得不多,但都切中要害,孩子成长一帆风顺。 显然,“什么都做”和“什么都不做”都过于极端,失之偏颇,并不可取。杰出的父母从来都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更明确地说,只做三件事。 第一件事: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 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父母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成功;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不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失败。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其关键在于“定位”: 1、不当“法官”,学做“律师”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出了问题,便迫不及待地当起了“法官”,这是很危险的。 孩子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父母要积极地影响与教育孩子,不了解其内心世界便无从谈起。而了解孩子的第一要诀是呵护其自尊,维护其权利,成为其信赖和尊敬的朋友。 即父母对待孩子,要像“律师”对待自己的当事人一样,了解其内心需求,并始终以维护其合法权利为惟一宗旨。 2、不当“裁判”,学做“拉拉队” 在人生竞技场,孩子只能自己去努力。父母既无法替代孩子,也不该自作主张去当“裁判”,而应该给予孩子一种保持良好竞技状态的力量,即“拉拉队”的力量。这样更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而这正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 父母做孩子的“拉拉队”,既要善于发现和赞美孩子,还要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失败,在挫折前做孩子的战友。 3、不当“驯兽师”,学做“镜子” 孩子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战胜自己,但他们通常只能依据他人的反馈来认识自己,这时父母的“反馈”作用即镜子的作用就很重要了。 不做“驯兽师”,学做“镜子”,才能帮助孩子提高自我意识,才能让孩子不害怕父母的“权威”,转而和父母沟通。 教育是三分教,七分等。“等一等”是很有用的。比如我们被蚊子叮一下,不管它,很快就会没事,若总去挠,却要很长时间才能好。原因就是人体有一定的自我治愈功能,被蚊子叮一下自己很快就会好,施加外力只会适得其反。 教育也是这个道理。停下来,等一等,给孩子倾诉的机会,和孩子有效地沟通,不用教育就能解决问题。 第二件事: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再也没有什么比习惯养成更重要了。父母如果不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无疑是在葬送孩子美好的未来。 1、一切从习惯培养开始 养成教育是管一辈子的教育。智育是良好的思维习惯,德育是细小的行为习惯,素质教育更加体现在人的细小的行为上。 大量事实证明,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孩子的一切都从习惯培养开始。 2、习惯养成绝非一日之功 习惯是个大问题,是大智慧。良好习惯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其主要原则是:低起点,严要求,小步子,快节奏,多活动,求变化,快反馈,勤矫正。 习惯养成关键在头三天,决定在一个月。父母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权利,让孩子在习惯养成中发挥主人作用。 3、通过习惯培养铸造品格 教育犹如海上行船,必须按正确的航线行驶,否则,船越大越有触礁沉没的危险。 人的品质,决定了人的发展方向。家庭教育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培养孩子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但人格的培养问题通常很难落实到具体操作上来。 不过,研究者发现,习惯与人格相辅相成,习惯影响人格,人格更会影响习惯。正派、诚实、责任心、爱心、合作精神、讲究效率等品格都可以通过习惯培养来铸造。 第三件事:引导孩子学会学习 吸引孩子热爱学习、引导孩子学会学习是父母的一项重要职责,也是父母的真正魅力所在。 1、孩子厌学是有原因的 放任不管,任其潇洒;乱管瞎管,种瓜得豆;唠叨数落,肆意打骂;代替包办,制造“机器”……父母若采取如此种种不明智的做法,只会使孩子越来越不爱学习。 孩子不爱学习只是表面现象,背后一定有原因: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没有找到孩子最擅长的方面?是没有科学用脑?是父母阻碍了孩子的“玩中学”的天性?是孩子没有意识到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找到背后的原因,才可能帮助孩子走出厌学的阴影。 2、孩子的求知欲和学习潜能是可以激发的 孩子缺乏求知欲,通常不是父母的影响或者严格要求不够,而是阻塞了孩子的兴趣。 兴趣(好奇心)、梦想、成就感、质疑、感恩、发奋、发愤等都是疏通和启发孩子求知欲的通道。而对于孩子来说,所谓竞争优势就是潜能得到有效的开发而已。心情、开窍、暗示、遐想、砥砺、计划是激发孩子学习潜能的六大原则。 潜能开发虽没有绝对的“时间表”,但也有步骤,比如建立目标、控制情绪、磨砺意志、专注于一点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3、孩子考第一是有方法的 “爱学”是“会学”的前提,而“会学”是“爱学”的保证,“会学”才能“学好”。 孩子要想考第一,必须要掌握一些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好方法,如:按计划完成、认真写字、慢慢看课本、整理错题、随手笔记、无私帮助同学、高效率考试、自由自在地作文等。 现在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步入了一个新的误区,即盲信盲从甚至痴迷于所谓成功教子的家教经验,但这些经验听着容易,做起来难。因为它们没有“可迁移性”,如果只是一味的克隆、模仿,不但不能落实到自己孩子的身上,反而容易“邯郸学步”,适得其反。 最有用的真东西是需要静下心来思考、提炼的。教育孩子并没有父母想像的那样复杂,抓好了亲子关系、习惯培养、学习这三件大事,父母成为杰出的父母,孩子成为杰出的孩子,就都不是遥远的梦幻了。 优秀管理论文:管理的风格世界优秀企业文化基因与卓越绩效模式核心价值观 时至今日,玛雅文化传说中的世界末日固然不会到来,然而未来依旧深陷于叵测,焦虑情绪发酵并扩散于空气。当下,外贸之路荆棘丛生,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持续发酵,世界经济复苏明显减速,国际市场需求下滑,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加剧。在接下来的5-20年间,哪里会有新市场出现?商业政策将发生哪些变化?即下一轮商业趋势是什么?如何快速行动来应对不确定的未来?……实际上,在变动发生的前一刻,有人就已经从蛛丝马迹中预见到了,并做好了完美的解决方案和战略规划,由此带来的巨大的竞争优势让他随即成为“圈儿内”的“先驱”。IBM、福特等世界级的“百年老店”无一不是靠长远的眼光和先一步的企业核心基因保持基业长青。 企业文化是管理的根部 曾有西方学者将管理比作漂浮在大海中的冰山,组织结构、规章制度等有形管理仅是露出水面1/3的部分,而企业文化等无形管理则是另外还隐在水中的2/3。企业文化在管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只是占有重要的份额,还是管理的根部。但作为灵魂,这还不够,因为企业文化在企业的各个层次发挥作用,贯穿于整个企业的经营活动。 历史上,百年企业最多的不是欧美,而是日本。日本创业100年以上的企业有50000家,创业200年以上的企业也超过了3000家。其中历史最悠久的公司金刚组,创立于公元578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日本企业在二战后飞速发展引起全球关注,本以理性管理自豪的美国也不得不正视日本迅速崛起之迷。而日本的成功却恰恰是理性管理所忽视的管理软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融入企业中的文化。企业文化毫无疑问是日本企业的灵魂,也许正因为此,日本人不会怀疑它的作用、不用正视它的存在,一个忙于成长的正常人是不会停下来思考 灵魂是怎么一回事并勇敢地率先提出企业文化一说。 有人调查过日本最著名的100多家企业,发现这些企业都很重视内部精神的培育。日立公司有“和、诚、开拓”的日立精神;卡西欧公司有“创造与奉献”的卡西欧精神;丰田公司有“好产品、好主意、彻底节俭”的丰田精神。在美国,托马斯・彼得斯和小罗伯特・沃特曼也认真地分析了美国43家优秀公司,发现优秀企业间的管理风格不同,而决定管理风格的正是优秀的企业核心价值观。 1982年10月,美国总统里根签署的一份生产力文件认为,美国的生产力在下降,其结果是美国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价格昂贵,缺乏竞争力。美国企业界和政府领导人认识到,面对更广阔、更苛刻、更激烈的全球一体化市场竞争,他们认为,美国企业不了解TOM,不知道如何人手提升产品质量,质量在美国企业中的重要性已迫在眉睫。1983年9月,白宫生产力会议召开,美国总统、副总统、总统顾问、财政部长、商务部部长都在会议上发言。会议呼吁在全国公立和私营部门开展质量意识运动(qua1ityawareness campaign)。 在这一背景下,美国政府部门和企业界对于TQM活动呈现出与日俱增的兴趣。许多政府和企业界人士建议,设立一个类似日本戴明质量奖那样的美国国家质量奖,帮助美国企业开展TQM活动,提高美国的产品质量、劳动生产率和市场竞争力。这个奖在美国被称为“波多里奇质量奖”是全球范围内影响最大政府质量奖之_。 波德里奇质量奖引导企业通过连续质的量改进和设定业绩的卓越标准而获得顾客满意。“质量”在波德里奇质量奖中有了更广泛的含义,由于国家质量奖是针对“管理质量”和“经营质量”而被称为“卓越绩效模式”。 卓越绩效模式的核心内涵 我们已经进入一个质量的时代。企业在面对一个不确定的世界,如何通过创建企业核心文化对公司进步以及洞见未来趋势、抢先制定精准战略的方法,提供了在夹缝中获得发展以及将潜在挑战转化为机遇的新思路。要像未来学家一样思考,你就必须学会从你的特定环境中跳脱出来并问问自己“我是谁”和“我将去向何方”。或许因为是两个哲学问题,所以很多人似乎都难以给出明确的答案。但是,通过世界各地质量奖的研究,我们从中可以轻松地得到答案。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世界最著名企业的共同基因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的11项核心价值观(2004版标准) 1.前瞻性领导 创建以顾客为中心的价值观和明确组织的使命以及存在的价值。 制定组织的发展战略、方针目标、体系和方法,引导组织的各活动,并关注组织的长远发展。 调动、激励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为实现组织的目标做到全员参与,发展和学习,改进和创新。 应对组织的治理机构的行动和绩效负责。 以自己的道德行为和个人魅力起到典范作用,形成领导的权威和员工对组织的忠诚,带领全体员工克服困难,实现组织的目标。 2.顾客驱动的卓越 质量和组织的绩效是由组织的顾客来评价的,组织依存于顾客。 为顾客创造价值,让顾客满意,建立稳定的关系,培育忠诚的顾客。既要了解今天顾客的需求,同时预测未来的顾客需求和市场潜力。 减少缺陷和差错以及消除造成不满意的原因,是顾客驱动的卓越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只是重视满足顾客基本要求的产品和服务特性,而且还重视将自身与竞争者相区别的那些特征和特性。 3.组织的和个人的学习 学习可以使产品和服务得到改进,员工责任感和能力得到增强,组织整体绩效得到提高。 组织的目的不仅是赢利,还要培育人。培育是组织对员工成长的投资,为员工提供发展机会,是高回报的投资。 学习不再作为额外的工作,而是日常工作的常规组成部分:学习实施在个人、部门及整个组织的诸层次上。 学习内容不仅限于技能和岗位培训,应包括员工的创意、研究与开发、顾客的意见、最佳方法的分享和标杆分析。 开展学习交流,在组织内作出知识共享;在岗培训是一种有效的培训方式,能够更好地将培训与组织的需要和重点相结合。 通过学习不仅带来了更好的产品和服务,还提升了员工的响应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效率。从而给组织带来了更强的市场竞争力和绩效优势,也带来了更高的员工满意度和追求卓越的动机。 4.尊重员工和合作伙伴 在内部要提高员工的满意程度;对员工的承诺、保障;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对优秀员工的认可;为员工提供发展机会;在组织内做到知识共享,帮助员工实现目标;营造一个鼓励员工迎接困难,敢于创新的良好环境。 外部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顾客、供应商、社会团体、院校、协会等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的原则是:实现互利和优势互补,增强双方实利和获利的能力。 成功的内、外部合作伙伴关系应建立长远目标,从制度和渠道上保证作到互相沟通、共同认识取得成功的关键要求,定期沟通的手段,评价进展的方法,适应情况变化的措施等。 5.灵活性和快速反应 要在全球化的竞争市场上取得成功,就必须具有敏捷性,即灵活性和快速反应的能力。 为了实现快速反应,要缩短产品更新周期和产品服务的生产周期,精简机构和简化工作程序,实现业务流程再造。 为了满足全球市场顾客多样化需求,不能满足于简单的“按规定办事”,“按标准生产”,要有更多的灵活性。 培养掌握多种能力的员工更为重要,以便能胜任多种岗位和任务变化的需要。 时间绩效的所有方面都变得愈来愈重要,周期时间已成为一个关键的过程指标。时间方面的改进通常会同时推动在组织、质量、成本和生产率方面的改进。 6.关注未来 在今天的竞争的环境下,关注未来就要求理解影响你的组织和市场的那些长期的和短期的因素。 组织未来持续增长和市场领先地位能给顾客、员工、供应商和合作伙伴、股东、公众、社区以长期信心,这是与之建立战略伙伴的基础。 要制定组织的发展战略,组织应当预先考虑到诸多因素:顾客期望、新的商机和合作机会、员工的发展和需要、全球市场的增长、技术发展、日益发展的电子商务环境、新的顾客细分和市场细分、不断变化的管理要求、社区和社会的期望、竞争对手的战略性举动等。 依据战略目标制定长短期计划,并配置所需的资源,保证战略目标的实现。 为了追求组织持续稳定地发展,要重视与员工和供应商的同步发展。 7.促进创新的管理 创新不局限于研究开发部门的技术和产品创新,管理的创新也很重要,包括新管理思想、组织机构、运行机制和业务流程等。 管理的创新应着重改进组织的产品,服务和过程并为组织的利益相关方带来新的绩效,创造新的价值。 在做法上,管理应使创新成为组织的学习型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使创新融入组织的日常工作中去,并被组织的绩效改进系统所支持。 创新建筑在组织及其员工所积累的知识之上,对于促进创新的管理而言,有效利用这些知识的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8.基于事实的管理 组织的运作依赖于对其绩效的评价和分析的反馈信息进行管理。 依据组织的战略目标,并对提供有关的过程和结果的重要数据、信息进行评价,找出差距,进行改进。 绩效测量所需的数据和信息应包括顾客、产品和服务方面的绩效;运营、市场和竞争性绩效的对比;以及供应商、员工、成本和财务方面的绩效。 分析可用于多种目的,如计划活动、整体绩效评估、运营改进、变革管理、与竞争者或标杆的绩效比较。 在绩效改进和变革管理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绩效测量指标的选择和应用。所选指标应能最好地描述使顾客、运营、财务和伦理方面的绩效得以改进的那些因素。体现顾客和组织绩效要求的一套综合测量指标,构成了将所有过程与组织目标相协调的一个明确的基础。 在对所追踪过程的数据的分析中,测量指标本身也会被评价和改变,以更好的支持目标。 9.社会责任 组织的领导应重视公众责任,伦理行为并强调履行公民义务的必要性。 在恪守职业道德、保护公民健康、安全、环境方面和有效利用资源,领导者应当成为组织的榜样。 从公民责任的角度而言,应从产品设计阶段就要考虑到环境、资源和安全等方面的要求。不能满足于达到国家标准,应注重持续的改进。 组织应在与所有的利益相关方的交往中强调伦理行为。组织的治理机构应对高层领导的伦理操行提出要求并加以监控。 履行公民义务指的是,在组织资源许可的条件下,积极从事公益性事业,在社会活动中起到引导和支持作用。例如:社区教育和医疗的改善、环境优化、资源保护和社区服务,产业习惯和商业风气的改善、非专有信息的分享等。 10.注重结果和创造价值 组织的经营结果是评价绩效的重点。组织的绩效测量应注重关键的结果。 经营结果不限于销售额和利润,还应包括顾客满意、产品和服务结果、财务和市场结果、资源结果、过程有效性结果(比如生产、经营、服务过程等)、组织的治理和社会责任结果。 经营结果应当被用于为关键的利益相关方(顾客、员工、股东、供应商和合作伙伴、公众及社会)创造价值和平衡其相互间的价值。 一套均衡组合的先行和滞后绩效指标的应用,为沟通长、短期的重点事项和监控实际绩效提供了一套有效的手段,也为结果的改进提供了明确的基础。 11.系统的观点 将组织看成一个整体,各项要求是协调一致的,通过共同努力实现组织的目标。要将组织各部门和各项工作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管理并实现组织绩效的改进。 系统的观点要求利用测量指标和组织的知识来建立组织的战略。 系统的观点要求高层领导关注组织的战略方向和顾客,依据经营结果来监测、应对和管理组织的绩效。 组织作为一个系统,其战略要与组织的关键过程联系起来并校准其资源配置,最终实现整体绩效的改进和顾客的满意。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为管理组织及其关键过程,实现卓越绩效提供了一个系统的观点。其七个类目和核心价值观构成了这一系统的模块和整合机制。 要对总体绩效加以成功的管理,还必须针对组织进行综合(synthesis)、校准(alignment)和整合(integration)。校准是有标准、有方向的,这里的标准就是战略目标;校准保证了方向一致,但不一定有节奏,组织要达到一定的节奏就要整合,整合是最高状态。 “卓越绩效”即现代企业管理之道 现代企业管理之父彼得・德鲁克说:管理必须同时需要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 1_必须考虑成果和绩效,这是企业存在的目的; 2.必须考虑在企业内部共同工作的人所形成的组织; 3.必须考虑外在的社会,也就是企业的社会责任。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明确指出:通过卓越的过程创取卓越的绩效,通过综合的组织绩效管理方式(approach),它能够: 1.为顾客提供不断改进的价值,从而取得市场上的成功; 2.提高组织的整体有效性和能力; 3.促进组织的和个人的学习。 尽管时代在变,现代企业管理的各位大师对管理的认识和看法却惊人地相似。卓越绩效准则反映了现代企业管理之道。它是成功企业的路线图,是通过卓越的过程创取卓越结果的综合组织绩效管理方式。 它通过系统的方法和有机的结构来倡导和实践11项核心价值观,指导企业管理者从日常纷繁复杂的细节性管理工作中跳出,以全面的、系统的视野来关注对企业取得成功最重要、最关键、最根源所在,集中所有精力,直奔首要之务! 优秀管理论文:学生会干部培养过程中引入优秀企业管理制度的优势 摘 要: 高职院校的良好管理离不开健全的学生自主管理,而高效学生会管理模式的开发,更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必备需求。不断改进完善学生管理体制,积极引入优秀企业的管理制度,不仅有利于学生干部了解掌握先进的管理体制与管理技术,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干部自身素养的提高,树立服务理念,增强服务意识,成为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与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 学生会干部培养 企业管理 引入优势 良好的管理企业管理制度不仅能维系企业的正常生产运作,而且有助于企业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学校的日常管理也是如此。职业院校多数实施学生自主管理体系配合院校管理,即成立职业院校学生会,由下设的相关部门进行学生各方面的专项管理,并形成适应学校文化的管理模式。为进一步优化管理模式,提高学生会管理效率,积极借鉴引入优秀企业管理制度,不同程度上解决学生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尽管学生自治管理模式与企业管理模式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性,但部分优秀的企业管理制度可以灵活应用到职业院校管理制度中,以便快速树立学生管理者的管理理念,明确管理要求与管理动力,提高管理意识与技术,提升学生会管理效率,强化学生会管理效果。 一、树立学生干部的管理理念,培养学生干部的企业管理思维 职业院校的学生管理非常有必要树立学生干部的管理理念。一些学生加入学生会的动机可能只是享受高人一等的管理者地位,并不明确作为管理者应有的理念与要求。这样的思维很有可能在日常管理中与学生群众产生分歧或者矛盾,并进一步激化。所以,在学生干部进入学生会的第一天起,就要有专门的辅导员对学生干部进行管理理念的培训,让学生干部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明确自身要求与目标,培养积极向上的服务意识,规范自身管理理念。在多数优秀企业中,管理者的目标非常明确,即竭尽所能为企业服务。因此,职业学生会成员必须明确自身的目标,全心全意地为学生服务。除此之外,积极培养学生干部的企业管理思维与管理方式,也有利于学生会管理的可持续发展。例如我校轨道交通系学纪部就适宜地引入企业生产管理模式中的看板管理,将每个班级每日的早晚自习情况记入看板,根据各班实际情况针对存在问题的班级进行重点管理与监察,并将反馈结果如实记录并上报系部相关责任人处理,使得问题班级的情况短期内得到及时解决,班级纪律情况的改善收效显著。 二、赢得学生基础的信任,树立尊重理念 学生会能够正常实施日常管理的基本核心要求学生干部管理者具备一定的群众基础,有一定的说服力与公信力,以便管理制度的顺利执行。很多日资企业和德资企业非常重视管理者在员工心目中的公信力,赢得员工的信任是企业长久发展的必要条件。将这一理念合理地引入学生会日常管理活动,通过各种渠道不断树立学生干部的公信力,赢得学生群众的信任并进一步增强信任感,与此同时,坚定树立尊重理念,保持管理者与学生群众融洽的关系,使管理者与学生群众真正融为一体,不仅可以从学生群众中汲取更有利于完善管理的相关建议,而且可以在相互尊重理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平等理念”,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实,实现职业院校学生素质的提高。 三、设立院校生涯培养制度,精熟管理体制 在日资企业工作超过一年的员工基本上不会选择跳槽,并且会服务于该企业直至职业生涯结束,这不仅受益于日企的人力资源体质,更受益于日企优秀的人才培养制度。在日企工作的职员,一年之内要经历多次企业培训,一旦发现员工有能力短板,公司会给予更好的培养,甚至几年之内就能够熟练掌握整个企业每一个环节的运作,自然而然地与企业融为一体,成为企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职院校学生会的培养机制应该引入这一点,构建院校生涯培养制度。高职院校学生会管理体系中人员精简,每个岗位基本上不会出现敷赘人员。但每每新老成员换届交替时就要求新成员快速胜任自己手头上的工作,以维系学生会日常工作的正常运转。因此,学生往往只经历短期的培训就直接上岗,以至于个别学生无法胜任本职工作后请辞,造成人才流失。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正确建立高效全面的培训体制,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掌握学生会的中体运作流程,并安排学生以三五天为一个基本周期在各个部门中循环实习,这样就可以在较短的一至两周内让新晋成员全面了解各个部门的具体流程,进而进行初期的合理调配,以避免人才流失。在新成员初步适应工作后,以“精熟管理体制”为要求,进一步安排完整而系统的培训课程,强化成员管理知识与管理经验,以“院校生涯制”为培养目标,将培训贯穿学生会成员的整个在校生涯中,这不仅有利于管理者快速发现问题并予以解决,更可以推动学生会的整体发展,使学生会成员间融为一体,形成牢不可破的团结型团队。 四、培养省思型、发展型、学习型并立的管理团队 学生会干部在日常管理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问题,与被管理学生群体之间也可能产生重大矛盾。在处理此类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干部往往依照规定原则做事,或者依照以往类似经验解决问题。这样的做法存在两种弊端:第一,不一定所有的学生问题在规章制度中都有明文规定或限制要求,第二,同一种处理方法不一定适用于两个人,依照类似经验处理不同的学生很可能产生截然相反的后果。要使学生会在管理经验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上得到长足提高,必须借鉴企业中的团队培养思路,培养省思型、发展型、学习型并立的学生管理团队,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建立高效地部门总结机制,分时段、有步骤地针对本部门工作进行实时性的分析与研讨,在不同的问题中找出共性,重视客观问题的独立性,因事分析,因时分析,兼顾前面,专项到位。同时,要丰富自身的管理经验,通过借阅资料、涉外培训、座谈等形式积极学习优秀管理经验,不断拓展学生干部的视野,不断更新管理思路,全面整合资源,拿出一系列有针对性、有时效性、全面高效、深思熟虑的解决办法,推动学生会日常管理的高效实施。 综上所述,引入优秀企业的管理制度并有效落实与职业院校学生会管理体制中,既能提高学生会的管理效率,优化管理模式,又能推动高职院校日常管理的良性发展,实现高职院校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 优秀管理论文:构建优秀团队素质模型,打造一流行政办公室管理团队 [摘要]:行政办公室作为每个单位的核心协调管理部门之一,工作性质和工作特点较为显著。通过行政办公室工作性质分析,阐述了将团队管理理念引入行政办公室工作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通过构建优秀行政办公室管理团队素质模型,提出了对打造一流行政办公室管理团队的建议。 [关键词]:行政办公室 团队管理 素质模型 一、将团队管理理念引入行政办公室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一)行政办公室工作性质分析 1.沟通协调性:行政办公室日常工作经常涉及到对内、对外的联系工作,包括与上、下级或外单位的信息沟通交流;与单位领导和各部门的信息汇报与传达;与一些个人的联系、指导或咨询等等。因此,沟通协调性强就成为行政办公室的工作特点之一。 2.战略全局性:行政办公室作为与其他单位联系的接口部门,在公务接待和外事管理等一些工作中常常代表着整个单位的形象和面貌。因此,在分析问题时往往都需要站在单位的角度去考虑,在处理问题时更要进一步统筹规划,使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够符合单位利益。 3.规范性:行政办公室的工作内容虽然繁杂多变,但要做到化繁为简,变杂乱为有序就需要工作的规范性。在公务接待、公文处理等工作中,虽然每一项任务都具有特殊性,但如果能够按照统一流程规范控制,工作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因此,行政办公室的工作常常伴有规范性特点。 4.创新性:行政办公室作为与外界接触最为广泛的部门之一,接受并吸收新事物和新方法的途径比较多;更为重要的是,行政办公室作为单位的一个重要管理部门,管理方法及制度上的创新是维持单位工作持续高效健康运转的必要条件。 5.高效性:行政办公室作为单位的重要枢纽部门,是各种信息上传下达的流转中心,是保证单位各项工作正常运转的控制环节。尤其在公文收发、批阅、传递过程中,是否高效将影响着单位各项工作的开展。因此,高效性也就成为行政办公室日常工作中非常重要、必要的特征。 (二)将团队管理理念引入行政办公室工作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团队管理方式是现代社会的产物,是促进当今组织发展壮大的科学之道。现代社会是一个到处充满合作、崇尚共赢的社会,纵观管理学的发展史,现代管理方法越来越趋向柔性管理,鼓励组织成员在公平合作的环境中实现自我价值及整个组织的利益。团队管理讲究“团结合作、责任分担、绩效共享、实现共赢”,这种理念正是现代组织生存的基础,发展的必要。因此无论是在政府机关还是企事业单位,团队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方式正在慢慢影响着整个社会和组织的发展。 2.依工作性质分析,行政办公室的发展离不开团队管理。如上所述,行政办公室的工作性质包括:沟通协调性、战略全局性、规范性、创新性、高效性。团队管理下的组织优势包括:成员之间互相尊重信任,更容易形成协作的氛围;团队同一目标下,更容易实现组织利益最大化;成员不仅遵守团队规则,更有心理契约的互相牵制;团队中的集体决策与互动学习更容易启发成员灵感,形成创新思维;团队成员之间的知识能力互补,更容易实现1+1〉2的组织高效运转模式等。而这些优势正是促进行政办公室发展的必须条件。 二、构建优秀行政办公室管理团队素质模型 (一)选取样本 按照绩优组与绩平组数量质量匹配平衡的原则,选取了3个优秀的行政办公室管理团队与3个普通的行政办公室管理团队。 (二)行为事件访谈 针对两个组6个不同团队,按照每个团队随机选取两名成员的原则,分别独立地进行行为事件访谈。认真详细记录每名受访者讲述事件中出现的团队管理特征。访谈前,告知每名受访者在访谈过程中要讲述在其所处团队中发生的一些记忆深刻的事件,包括成功或失败的团队行为事件。 (三)数据统计分析 汇总团队素质特征编码的平均等级分数,对绩优组和绩平组的这一指标进行差异检验,结果显示,两组在合理明确的分工、充分合理的授权、团队规范建设、团队文化建设、有效的领导、有效的沟通、团队战略管理能力、团队学习创新能力8项素质特征上的平均等级分数存在显著差异(见表)。 *表示在0.05水平上有统计学意义;**表示在0.01水平上有统计学意义 (四)模型初建 通过与普通团队的差异对比,优秀的行政办公室管理团队具有以下8项素质特征:合理明确的分工、充分合理的授权、团队规范建设、团队文化建设、有效的领导、有效的沟通、团队战略管理能力、团队学习创新能力。将这8项素质特征进行总结归类,建立优秀的行政办公室管理团队素质模型(如图): 三、打造一流行政办公室管理团队的建议 (一)在团队组织建设方面,要构建行政办公室内部的合理分工与授权模式 行政办公室工作繁杂琐碎,工作内容容易交叉重复,工作责任上也容易推卸扯皮,因此,首先一定要建立合理明确的内部分工。另外,行政办公室工作面宽,工作责任重大,为了调动每位团队成员的工作积极性,使得每位成员能够共同为团队整体负责,就要形成充分合理的授权。 (二)在团队能力建设方面,要努力培养行政办公室成员的战略管理与学习创新能力优秀的团队能够站在全局的角度考虑问题,经常能够根据整个组织的战略目标来调整与建立团队的目标,使得团队成员能够为实现组织利益最大化而奋斗。因此,要努力培养团队成员的战略管理与全局意识。另外,优秀的团队不是静止不前的,对于知识的渴求与更新是持续的。团队成员通过持续的学习与分享学习成果使得在团队面临新问题的时候总能以新方法解决。通过创新,团队的能力总是在不断地更新与提高,因此,要努力培养团队成员的学习与创新能力。 (三)在打造团队外聚力方面,要持续推进行政办公室文化建设和规范建设 优秀的行政办公室管理团队都有自己的文化氛围和道德准则。创建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不仅能够使得团队成员心情愉悦,更能让成员们在愉悦的环境下培养对彼此的友谊、信任和尊重的感情。因此,要持续推进行政办公室的文化建设。另外,还要建立一套较为系统的办公室工作准则,尤其在成员们多元的价值观尚未得到较好的融合之前,工作准则和集体威信就显得更加必要。 (四)在打造团队内聚力方面,要构建行政办公室多元有效的领导方式和沟通模式 团队领导者的工作作风与处事风格不仅能够影响一个团队的工作效率,还能影响到团队成员的工作热情和精神风貌。优秀的行政办公室管理团队领导者往往都能够通过科学分工、充分授权、宽容的处事态度、以身作则的工作作风以及一些独特的个人魅力来来影响着整个办公室的发展。另外,一个优秀的团队,其成员之间必定是相互依赖、相互信任的,优秀的办公室管理团队可以通过良好的沟通与交流,使得成员彼此之间充满默契,同时也在充分的沟通中避免了许多矛盾的产生。因此,要建立良性循环的沟通交流模式。
本文就高校足球文化的构建传承与发展策略进行系统阐述,以期为拓展高校体育文化、足球文化发展的新境界、新路径提供更多的参考与借鉴。足球运动是一种多人参与,具有高强度对抗性的体育活动。伴随着足球运动的发展与普及,人们对足球运动的认识与参与意识也随之愈发强烈。同时,在足球运动的发展过程中,足球文化也随之产生,并深刻地影响到足球运动地发展。随着我国校园足球运动的发展,其“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团结拚搏、振兴中华”的主旨也成为了学校体育文化、足球文化的精神核心,其对学生体育思想、体育形成的影响尤显突出。尤其是足球文化中的体育人文精神也对学生的体育意识与思想产生了强烈的震憾作用,并成为了参与体育学习、体育运动、足球运动实践的源动力[1]。2015年时,我国出台了《中国足球发展发展总体方案》,其在指明中国足球未来发展方向的同时,也为校园体育文化、足球文化建设提供了思路与方向。因此,正确地、科学地构建高校足球文化,系统研究高校足球文化的构建、传承与发展则是促进高校体育改革、足球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就高校足球文化的构建传承与发展策略进行系统阐述。 1.构建高校校园足球文化的现实意义 1.1高校校园足球文化的育人功能 高校校园足球文化的构建,既可以促进校园足球活动的开展,还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其健康意志品格。学生在校园足球活动中,既可以体验到体育运动的价值与快乐,还可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同时,学生在足球运动的对抗性、趣味性中还可以不断培养、提升意志品格,使之能够具备良坚韧、不畏艰苦的精神,还可以培养其团队意识、集体精神,并对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积极作用。另外,高校校园足球文化还是一种可持续的育人文化,其可以让更多大学生参与到体育运动之中,并在校园足球文化的影响下不断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使之能够在足球运动中逐步形成积极、向上、奋斗、拼搏的精神,真正为培养、提高大学生核心素养奠定基础[2]。 1.2高校校园足球文化的文化传承功能 “一切问题,由文化问题产生;一切问题由文化问题解决。”(国学大师钱穆)因此,构建高校校园文化既可以促进我国足球事业的发展,还可以推动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并在校园足球运动的深入开展过程中,真正地将足球意义、足球精神展现出来,这对足球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校园足球文化的传承还可以进一步推动我国足球事业的发展。 2.高校校园足球文化构建、传承与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2.1物质文化因素 物质文化是校园足球文化构建、传承与发展的基础。校园足球文化的物质基础主要涵盖了两大方面:一是高校足球运动场地设施;二是高校足球教学、训练的师资力量。高校足球场地设施的现代化水平及数量是发展校园足球文化的基础性条件,还是保障高校校园足球教学活动以及足球运动开展的基础,更是推动校园足球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先决条件。同时,高校足球师资力量及教学、训练水平也会直接影响到高校校园足球文化的发展。目前,很多高校因缺乏良好的物质文化基础而直接影响到了其校园足球文化建设、传承与发展[3]。 2.2规范文化因素 规范文化主要涵盖了规范体系和运动模式。因此,规范文化是高校校园足球文化构建的保障性因素。随着校园足球文化建设的深入化、成熟化,业已不再是单纯的足球教育、训练,更涵盖了日益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如果更好地保障校园足球文化建设与健康运转,这就需要进一步规范校园足球运动的相关运行模式与规章制度。但很多高校在校园足球文化建设过程中,因缺乏了科学的、规范的运动模式与规章制度,而直接影响到其校园足球文化的构建与发展。 2.3精神文化因素 精神文化是高校校园足球文化的核心与主旨。精神文化在高校校园足球文化建设中其承载着学生的精神寄托,也承载着全体师生的足球理想,更是体育精神、校园精神的结合体。因此,精神文化因素是推动校园足球文化构建、传承与发展的精神保障。一些高校在校园足球文化构建中过于侧重物质文化与规范文化,忽视了精神文化在校园足球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因此,对高校校园足球文化建设、传承、发展形成了精神上的阻断[4]。 3.促进高校校园足球文化构建、传承与发展的有效策略 3.1构建校园足球物质文化 3.1.1加强足球教学、训练场地设施建设。高校在校园足球文化建设过程中不断加大足球教学、训练场建设的资金投入,合理规划足球场设施建设、提高场地利用率,为学生搭建、提供良好的足球教学、训练、比赛的平台。3.1.2加强校园足球文化宣传媒介建设。高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各类媒体,积极进行体育文化、足球文化、校园足球文化的宣传,如借助校园广播、校园网、学生会、教务、团委等渠道多元化、多视角地进行校园足球文化的宣传,为校园足球文化构建、传承与发展提供媒介宣传的保障。3.1.3强化足球师资力量建设。高校应加强专职、专业足球教师及教练员队伍建设,以全面完善足球教师队伍结构的同时,还要充实足球文化建设过程中的师资力量。同时,高校还要坚持以体育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充分发挥出学术成果的引领作用,进而为全面推动、促进校园足球文化的传承、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3.1.4打造高水平、高素质校园足球队。校园足球队是促进校园足球发展、校园足球文化建设的基础。因此,学校应通过组建校园足球队、足球俱乐部等形式不断吸收优秀的大学生足球人才,且通过举行校园足球赛、校际足球友谊赛等来不断提高学生足球技术水平,为全面推动、宣传校园足球文化奠定基础。 3.2丰富校园足球规范文化 3.2.1规范高校足球教学、训练规章制度。高校应不断完善足球教学、训练以及相关比赛的规章制度,并通过协调学生在足球训练、比赛期间的上课、考试问题,来解决学生理论学习、专业学习方面的后顾之忧;同时,学校也要通过相应的奖罚制度来进一步明确足球队员在训练、比赛期间取得的成绩或是存在的问题,使学生能够在相关规章制度的规范、指导下更好地完成足球训练或是比赛。3.2.2创新、完善高校校园足球竞训机制。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缺乏科学、完善的校园足球竞赛机制。因此,高校应积极地将自身校园足球资源加以充分利用,或与社会中的足球资源相结合,积极地参与到各类社会足球赛事之中,或组织、开展校园足球竞赛,进而才能保证高校校园足球能够在实践中得到良好的发展,这对促进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5]。 3.3传承校园足球精神文化 3.3.1提高校园足球文化建设重视度。高校领导必须重视校园足球队伍及校园足球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同时,还要将校园足球文化及传承纳入到体育教学活动之中,在全面保障学生运动安全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校园足球运动之中,为校园足球运动发展及校园足球文化建设提供更多的新鲜血液。3.3.2营造校园足球精神文化核心氛围。高校在校园足球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为学生营造一个校园足球精神文化的核心氛围,如利用足球教育教学、训练以及各种形式的足球比赛、足球游戏等,使学生能够在自主参与到校园足球运动过程中能够体验、享受到更多的足球乐趣,使学生能够真正喜欢上足球,使之真正成为校园足球活动及文化构建与传承的一份子,进而才能促进校园足球文化的进一步发展[6]。 3.4发展校园足球行为文化 首先,建构高校特色化足球协会或俱乐部。高校建构特色化足球协会或俱乐部,既可以改善高校原有课外足球无秩序状态,还有利于高校组织、开展相关足球赛事、与足球相关的文艺活动,这对促进校园足球及校园足球文化的发展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次,开展多种形式的足球社团活动。高校可借助足球协会、足球俱乐部、校园体育活动等来不断丰富校园足球活动的形式,并通过鼓励足球受好者组成足球社团、足球运动组织等来进一步促进校园足球运动的发展,这对有效促进校园足球文化的构建、传承与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4.结语 高校足球文化建设对高校开展校园足球运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与意志品质等均具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高校必须重视校园足球文化的构建,并采用科学的方式、手段来积极传播校园足球文化,帮助师生树立起长远的、健康的足球文化构建与传承理念,并通过各种形式的校园足球活动来实现校园足球文化传承与发展,进而为拓展高校体育文化、校园足球文化发展的新境界与新路径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恒.基于足球文化传承的高校体育文化塑型[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8,(03):55+54. [2]酒华炜.“校园足球热”背景下高校校园足球文化的内涵与构建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16(01):102-106. [3]李恒.教育改革视野下校园足球在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与融合途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8,8(01):2-3. [4]高源.生本视域下高校校园足球文化的建设策略[J].运动,2018,(06):76+90. [5]陶运三.安徽省高校足球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与发展路径研究[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6(05):88-91. [6]张晓通.校园足球改革背景下高校足球文化的内涵与构建[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8,(11):66-67. 作者:徐智鹏 单位:南京艺术学院
铁路论文:铁路工务工程信息化管理论文 1铁路工务工程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1.1必要性 随着我国铁路系统改制的完成,我国铁路技术的发展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尤其是高铁技术的发展有了明显的提高,我国铁路运输速度有了更进一步的提升,而且铁路运行周期更加紧密,这样一来就会给铁路工务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因为铁路运输速度的提升、运行周期的缩短,导致工务人员的检修、维修工作量会增加,工作难度也会提升。基于国内外工务管理的经验教训可知:传统的铁路工务管理制度与管理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铁路技术发展的需要。为此铁路工务工程管理机构以及人员必须要改变传统的管理方法与手段,借助先进的管理设备以及工具,实现工务信息的统一管理,工务信息的科学分析与传递。而所有的信息统一管理与分析就需要借助现代计算机技术,因此在铁路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研究铁路工务工程的信息化管理对实现铁路工务信息共享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1.2现实意义 铁路工务工程是铁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铁路工务工作包含的内容比较多,其既要负责铁路沿线设备的安全、铁路基础设施的检测,还要负责铁路安全隐含的维修与上报。铁路工务直接影响铁路的安全运输,如果在铁路工务中出现了检修不及时的现象,就会导致铁路在运行的时候发生安全事故。同时铁路工务所消耗的费用要占到整个铁路运行成本的很大一部分,而铁路维修则几乎占到整个铁路工务成本的二分之一,因此为提高铁路运输安全,延长铁路设备使用寿命,需要对铁路工务工程管理模式进行优化,借助先进的管理技术,实现铁路工务的信息化管理。铁路信息化管理可以对铁路工务设备的性能进行科学的分析与判断,以及对铁路的维修与保养等进行科学的预测与规划,保证铁路工务工作的科学化、系统化,避免出现资源浪费,降低铁路建设与运营成本,实现铁路的安全运输、提高其经济效益。 2铁路工务工程信息化管理的应用现状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铁路工务工程应用计算机管理的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国铁路工务工程信息化管理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其主要表现在:原铁道部电子中心开发的铁路工务管理信息系统,其包含了铁道工务部门的主要业务,其主要采用Mapstreme作为GIS作为平台,其已经在我国很多铁路线路中得到应用;北京铁路局采用的“北京铁路局工务地理信息查询系统”其主要由工务设备地理信息、工务防洪地理信息查询以及工务综合信息查询系统构成。其主要利用GeoGraphicsGis软件和DB2大型数据库对铁路的地形、切面、配线图等病害进行查询、分析、管理等;上海铁路局利用的“沪宁铁路工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搜索铁路地形以及图像的功能,实现对铁路分段信息的查询,以及播放相关铁路活动图像的功能。但是我国铁路工务工程信息化管理还是存在一定的缺陷:①工务人员缺乏信息化管理意识。铁路工务信息化建设的前提必须要求铁路管理人员要具备一定的信息化管理意识,但是目前我国铁路工务工程的信息化管理意识还不高,虽然铁路工务工程实现了信息的自动化处理,计算机技术在工务工程中应用的范围在不断地扩大,但是管理者还是缺乏信息共享意识,他们对工务工程的信息系统建设主要集中在独立的信息处理系统,而没有将这些单独的信息系统进行统一的信息整合,实现工务工程信息的共享。②目前我国铁路工务工程信息化管理系统主要以GIS为基础,其对工务设备的技术状态能够准确的反映出来,但是其只能反映静态的技术,而不能提供具有动态化、主观性的数据情况,比如在发生山体滑坡或者地震等地质灾害时,不能将直观的相关数据反馈出来,不利于铁路便利快捷的维修。③对于大型机械设备的作业质量没有办法进行有效辨别。由于铁路技术的不断发展,铁路建设的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大型机械设备的应用率也越来越普遍,但是目前的工务信息化管理系统对大型机械设备作业的质量不能进行有效地辨别,结果导致大型机械设备做出的结果不能对其质量进行评价,结果导致因为大型设备而进行质量检测所造成的隐患遗漏,信息系统不能辨别。 3铁路工务工程信息化系统关键技术 铁路工务工程信息化管理必须要建立在铁路部门对各种数据的收集、积累以及共享的基础上,因此铁路工务信息化管理贯穿于铁路建设的整个过程,从铁路勘测设计—建设施工—运营维护的全过程,因此构建铁路工务工程数字数据库是信息化管理的具体体现。 3.1铁路工务工程数据库系统结构设计 为统一管理与分析铁路工务工程信息,需要将铁路工务各部门之间的信息进行汇总与分析,以此实现相关数据的自动处理,铁路工务工程数据库系统是将铁路工务设备的各种数据进行录入、管理以及打印等功能为一体的数据库管理系统。 3.2系统模块功能和处理过程设计 3.2.1线路地理信息模块 该模块主要功能是存储和管理线路地理信息数据资料,可以为线路检测维修人员提供该方面的数据资料,为工务设备、病害等的定位提供依据。该模块可以进行相关的数据维护(包括数据增加、数据修改、数据浏览、数据删除)和输入输出操作。 3.2.2工务设备信息模块 该模块主要包括了工务设备的各种属性信息,如桥梁、隧道、钢轨、路基等设备信息以及曲线、坡度等的信息。该模块主要功能是为线路检测维修人员提供设备的基础信息和统计信息,是工务部门技改、维修等工作的重要参考资料,除了可以进行相关的数据维护(包括数据增加、数据修改、数据浏览、数据删除)等操作外,也可以进行上述的输入和输出操作,如把数据输出到或者输出到打印机。 3.2.3线路秋检资料模块 主要功能是为养护维修人员提供线路秋检信息,包括正线、站线、道盆等的秋检资料,使养护维修人员能更好更方便的了解线路情况,线路病害等问题,并据此制定线路养护维修计划。除了可以进行相关的数据维护(包括数据增加、数据修改、数据浏览、数据删除)等操作外,也可以进行上述的输入和输出操作,如把数据报表功能。 3.2.4铁路动检资料模块 该模块的功能是保存线路的各级超限资料和动检数据,为养护维修人员提供超限类型、超限等级等指标,从而制定应对措施和维修计划。该模块可以进行相关的数据维护(包括数据增加、数据修改、数据浏览、数据删除)等操作,也可以进行上述的输入和输出操作,如把数据报表功能。 3.2.5轨道质量状态信息模块 该模块主要功能是保存轨道质量指数(TQI)资料、TQI综合统计信息和钢轨磨耗信息。为各级工务管理部门对轨道质量状态的宏观管理和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支持养护维修人员编制维修计划,指导轨道养护维修作业。该模块可以进行相关的数据维护(包括数据增加、数据修改、数据浏览、数据删除)等操作,也可以进行上述的输入和输出操作。3.2.6轨道质量状态汇总信息模块该模块主要用于保存轨道不平顺公里小结数据、TGM综合统计数据、钢轨检测区段汇总数据,提供综合反映轨道质量好坏的指标,工务管理部门可以据此提出针对性的维修方案,指导相关养护维修作业。该模块可以进行相关的数据维护(包括数据增加、数据修改、数据浏览、数据删除)等操作,也可以进行上述的输入和输出操作。 3.2.7设备养护维修资料模块 设备养护维修资料模块主要功能是保存高速铁路工务设备各种维修规则、维修计划、工务设备维修情况等数据,该模块可以进行相关的数据维护(包括数据增加、数据修改、数据浏览、数据删除)等操作,也可以进行相关的输入和输出操作。 3.2.8线路养护维修机械信息 该模块的功能是保存各种养路机械作业情况、机械的定期检查情况、制定的机械维修计划等。该模块可以进行相关的数据维护(包括数据增加、数据修改、数据浏览、数据删除)等操作,也可以进行上述的输入和输出操作。 4铁路工务工程应用信息化系统管理的具体措施 4.1加快铁路工务工程信息化管理,实现标准化管理 一是稳扎稳打,做好信息拓展优化。要求宏观布局,思维意识超前,做好信息资源的规划工作。信息资源的规划是整个信息系统建立的核心。信息资源的规划是指对于铁路工务工程建设各个阶段所需要的信息,从采集到使用(包含信息处理和信息传输)的全面规划。在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充满着信息的产生、流动和使用。要使工程建设的每个部门内部、部门与部门之间、部门与外部单位之间的频繁和复杂的信息交流畅通,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作用不进行统一、全面的规划是不可能实现的;二是铁路工务工程建设信息化应认真贯彻中国铁路总公司对建设工程信息化的要求,把铁路工程建设信息化作为标准化管理的重要支撑手段,纳入标准化管理体系,统筹加快推进。以市场化为手段,以建设项目为载体,坚持植根现场,自下而上,广泛发掘,开放推广,鼓励参建单位自主创新,广泛开展工程实践。 4.2规范管理工作,加快信息管理建设和应用 一是在信息系统建设及应用过程中,要配套工作,分步进行,坚决执行实施—培训—应用推进这一工作程序,发挥建设单位的领导作用,合理调控考察施工、监理等部门单位的工作,增强其主观能动性;二是建设单位核心地位的应用发挥,推行“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积极有序地开展工作,把握工作的进程,保证工程的质量。同时,在内部建设施工中总结经验,带头实现系统的全覆盖。建设单位是整个铁路工程工作的核心,保证建设单位工作的有序进行,可以加快整个工程进度。 4.3铁路工务工程建设信息化应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 当今世界,信息化技术日新月异,大数据中心、云技术、物联网等正在逐步得到应用和发展同时以BIM技术为代表的工程建设信息化技术也在飞速发展,正在改变一些传统的思维模式。铁路工程建设信息化一定不能受传统思维的禁锢,应充分地把社会先进的信息化处理手段运用到铁路建设工程上来,不断学习和借鉴世界上先进的铁路信息化管理技术,提高自身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4.4对系统运营进行专业的维护,确保系统正常有效的工作 对系统的运营进行长期不间断的维护,才能保证系统准确高效地工作,尤其是在施工前线的信息系统,系统运行的环境比较复杂,更需要专业的系统维护队伍来确保系统的正常工作。要建立维护工作的框架,通过设立严格的规章制度,建立权威的维护机构,加强维护队伍的建设,规范信息化系统运营的维护管理系统。对系统的维护类似于产品的售后,但又有所不同,对系统的维护需要长期不间断地进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系统的持续有效工作。 坐着:李建华 单位:朔黄铁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原平分公司 铁路论文:铁路信号机检修课程改革论文 1研究目的 1.1为铁路输送合格的电务工作人员 黑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面向铁路,为铁路运输系统各个技术部门提供专业技术人员的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毕业生也主要是面向全国18个铁路局(公司)的各个技术领域,铁道通信信号专业作为学院的特色专业,主要为铁路运输系统电务维护部门培养信号工作人员。进行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能够适应铁路运输电务维护部门的工作要求,让学生在毕业时具备一定是专业技术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能够使学生在短期内适应铁路运输电务维护部门的工作要求和工作氛围。 1.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习一定的文化知识,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教师本身具备的专业素质能否全部或者大部分传授给学生,学生是否愿意并且真正学习到教师教授的所有知识,这是完全不相关的两个方面,但是教学的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将教师所教转化为自己所有,那么着两者之间就又是相互矛盾的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现在的高职学生,那么如何将学生从发呆、玩手机或者睡觉之中解脱出来,去踏实的学习教师所讲就是每一名专业教师必须去研究探索的问题。教学改革的最初目的也应该在此,就是改变传统的呆板的教学方法,用一种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并且的喜爱的方式去教学。当学生们心甘情愿的放下手机、不再对老师讲的内容昏昏欲睡,那么教学改革的目的应该就基本达到了。当学生能够充满激情的去学习每一节课教师所教,教师和学生之间达到了一定的和谐程度,那么教师就不用再为了组织课堂教学而发愁了。 1.3提升教师自身的职业素质。 牛顿第三定律告诉我们: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笔者认为这一定律同样适用于情感交流。如果一个学生喜爱一名教师,那么他对这名教师所讲的课程也会感兴趣,反之,如果一名教师没有得到学生的肯定,那么他的教学效果也应该不甚乐观。在高等职业教育高度发展的今天,一名教师的教学改革水平也是衡量一名教师职业能力的重要依据。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工作者,我们不仅应该具备坚实的专业能力,如何将自己的知识能力传授给学生也是不容忽视的,所以,教学改革不仅仅是为铁路输送人才,也不仅仅是为了学生,更是为了教师自身。 2研究内容 本次教学改革主要运用了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方法。在上一学年,笔者有幸参加了一次戴世宏教授的关于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讲座,在讲座中,戴教授系统的介绍了教学改革、课程改革的意义与方法,使笔者收获颇丰。为这一年的教学改革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思考,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效果验证理论,使笔者教学改革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2.1课程标准的确定。 课程标准简单来说是一门的课程的大纲,在课程标准中应确立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与考核标准。传统的教学方法为讲授法,教学目标以记忆性内容为主,考核方式比较单一。如要进行课程改革,改革的核心是改变教学方法,那么教学手段就需要革新,教学目标就要从传统的知识目标变为能力技能目标,考核方式也要向多元化发展。 2.2课程的整体设计。 在本轮教学改革中,将教材内容进行了更加系统详细的整合,形成“一个目标,两条主线”的教学线索。一个目标:是指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本次教学改革主要突出能力目标的培养,最终的能力目标就是能够对信号机进行维护和简单的故障处理。这一目标其实还包括了信号机的识别等相关的简单能力目标,这是说在单元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小目标都是为了这一个最终目标的服务的。两条主线:一条是指信号机的识别与维护,另一条则是指信号机的设置。前者侧重于技能的培养,后者则侧重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2.3单元课程设计。 一门课程包含数量不等的学时和不同的教学内容,将整门课程按照教学内容或认知结构的不同分成多个教学单元,将每个教学单元进行合理的设计,按照教学内容的不同确定每个教学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目标的确定重点考虑学生能力目标的培养,通过教学和练习能够让学生练就某种专业技能,这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首要目的。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确定不同的教学手段,尽可能贴近铁路电务工作实际,如果有信号机设备,尽可能利用实景教学,若没有实际设备则尽可能使用图片或多媒体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在直观上了解自己所学。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主要是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为载体,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内容为载体的讲授教学方法,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方式,使用任务驱动、头脑风暴等先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去学习和练习,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锻炼专业技能。 2.4考核方法的改革。 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就是“一纸定江山”,学生在考试前一周甚至更短的时间突击背题,就可以通过考试甚至获取较高的分数,通过期末考试试卷决定一门课程的成绩,这是极不客观公正的考核方式,在课程改革中如果不改革考核方式,那么过程的改革将失去意义。针对《信号机检修》课程,制定如下考核方法:课程考核包括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学生成绩由学习过程成绩、实作考核成绩和记忆性考核成绩组成。过程考核包括教师教学过程监测考核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考核两部分。教学过程监测占比较少量的成绩,由教师根据学生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成绩综合给出,大约为总成绩的10%左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考核是在期中进行,考核方式是一张试卷,但是试卷内容不包括记忆内容考核,均为主观题目,题目内容包括信号机的设置等内容,题目没有统一答案,符合信号机设置原则均可获得相应分数,此项考核约占总成绩的10%左右。期末考核包括实践技能考核和记忆能力考核。其中,记忆能力考核为机考,事先将已经做好的题库写入计算机,学生在考试时直接进行机考即可,考试完毕即可知晓自己的分数,这样的考核方式既不需要教师阅卷,又增加了公平性,基本不会出现徇私舞弊的情况,此项内容成绩约占总成绩的40%左右。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目的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那么教学改革的目的则是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那么作为考核学生学习情况的期末考试就要包括专业实践技能考核,本门课程名为《信号机检修》,那么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就要能够对信号机进行检修,期末考核的实践技能考核部分就要考核学生对信号机的点灯参数进行测试,对信号机的故障进行处理,教师根据学生是否按照铁路电务维修标准操作进行评分,此过程要全程录像,以达到公平公正的目的。此项内容成绩约占总成绩的40%左右。考核方式的改革配合教学方法的改革,形成一条线,使得教学改革不会虎头蛇尾。 3结论 此次课程改革是自开始进行本门课程的教学以来最深入彻底的一次教学改革,跟以往喊口号式的改革不同,是真正将学到过的理论纳入到教学实践当中,虽然只是系级的课程改革课题,但是从教师自身的感觉来说,教学过程是令人享受的,教学效果是令人欣慰的,在进行课程教学的总结时,感觉自己是有发言权的,不再像以前的教学总结,不知道从哪些方面入手。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本次研究的结果表明,课程改革的确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能够改善目前全国大学生客观存在的一些不良的课堂状态,对教师自身职业素养的自信培养有很大益处,还能让学生从手机和发呆中解脱出来,真正学到一些技能,真正提高自身的各种能力,为以后在工作中的良好表现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一门课程的教学改革的成功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专业乃至一个学科体系的课程都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学校培养的毕业生才能够更加符合企业的要求。 作者:白玉娟 单位:黑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铁路论文:铁路物流企业风险管理论文 1物流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物流是一种极具风险的行业,我国每年在物流运输、物流包装、物流储存等方面的损失高达700亿元。目前,国内外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物流风险问题进行了探讨,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傅冬兰、任蓉等从物流风险与保险的角度探讨了第三方物流企业如何规避风险的问题;Fearne、欧阳明慧、岳文彤等分别探讨了食品供应链、冷链物流、农业物流中的风险,提出风险识别、风险评价的方法;刘永胜、王燕等探讨了物流风险预警的机制,建立了物流风险预警的指标和模型;Giaglis等认为高效率的路线规划系统能够有效地实施物流风险管理;云虹等围绕物流风险成本识别与计量展开研究,提出物流风险成本概念框架,建立物流风险成本计量模型。以上成果对物流风险的进一步研究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本文从供应链整体安全的角度出发,依据ISO28000供应链安全管理体系框架,探讨铁路企业物流风险的识别、评价和控制等问题。 2ISO28000与铁路物流风险问题 ISO28000系列国际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应运输和物流行业对共同安全管理标准的需求而制定的管理规范。其目的是为了保护人身、货物、信息、基础设施和设备的安全,最终目标是改进供应链的全面安全,适用于任何参与本地、国内和国际供应链业务的组织。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来说,物流贯穿于整个供应链,连接着供应链中的各个企业,是企业间相互合作的纽带。供应链环境下,铁路物流企业也不再是一个孤立的点,而是供应链上的一个连接点。铁路物流企业为客户提供一体化物流服务的同时,其面临的各种风险也对供应链中企业的有效运作产生直接的影响,其风险管理关系着整个供应链的安全。因此,对铁路物流的风险管理应立足于供应链的整体安全需求,不仅对铁路企业自身的安全风险因素进行管理和控制,同样也要将可能对供应链伙伴及供应链整体运作产生影响的风险因素纳入铁路物流风险管理当中。对于铁路物流企业而言,ISO28000管理体系规范首次为操作或依赖供应链中某一环节的组织提供了安全管理的框架,能够帮助铁路物流企业系统地识别和审核安全风险,并实施控制和减轻安全风险,从而管理供应链潜在的安全威胁,减少对其下游供应链作业者的安全影响,提升铁路物流企业参与供应链运作的能力。 3铁路物流风险识别 3.1风险识别的范围 根据ISO28000系列标准的要求,铁路物流企业对安全风险的识别应考虑八个方面:①客观失效的威胁和风险,如功能失效、伴随发生的损害、恶意的破坏行为、恐怖主义行为或犯罪行为;②作业的威胁和风险,包括安全控制,人为因素以及其他影响组织绩效、状况或安全性的活动;③自然环境事件可能导致安全设施和设备失效的风险,如暴雨、洪水等;④组织控制范围以外的风险,如外部提供的设备和服务失效;⑤利益相关方的威胁和风险,如未能满足法规要求、对名誉或品牌的影响;⑥安全设备的设计和安装风险,包括更换,维修保养等;⑦信息、数据管理及沟通风险,包括对信息及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的威胁以及数据篡改和丢失等;⑧对运行持续性的某种威胁。 3.2风险发生可能性较大的位置 ISO28000标准对于潜在安全漏洞所处的位置进行了归纳和建议,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①货物在被装于一个运输单元、托盘或以其他方式以备运输之前,所在的制造、加工或处理的场所;②备运货物在运输前,所在的储存或包装场所;③货物被运输过程中所处的场所;④货物从运输工具装上或卸下的场所;⑤货物保管权交接的场所;⑥与正在运输的货物有关的文档或信息被处理、生成或访问的场所;⑦用于多式联运的内陆运输线路和运输方式等。 3.3铁路物流企业风险识别 根据铁路物流企业在供应链中所承担的主要功能,以及ISO28000系列标准的指导,建立铁路物流企业风险识别模型。模型表示,针对ISO28000提出的每一种与供应链安全有关的风险类型,企业应根据其发生的具体位置,逐一分析和识别可能发生的具体的安全威胁情景。例如,当“信息、数据管理和沟通的风险”发生在“铁路货物到发交接车间”时,其具体的安全威胁情景可能有:数据丢失导致的无法交付、单据误审导致的错误交付等;当“客观失效的威胁与风险”发生在“铁路仓库和堆场”时,其具体的安全威胁情景可能有:仓库漏雨导致货物不能完整交付、仓库大门防盗系统失灵导致货物失窃等。该风险识别模型为铁路物流企业提供了一个依据ISO28000标准系统地识别风险的方法。其中的安全风险类型涵盖了来自于供应链内、外的可能的安全威胁。铁路企业对其所有的物流活动若都能按照标准要求分析安全威胁情景,则可以将企业运作过程中涉及的风险系统地识别出来。 4铁路物流企业风险评估 根据ISO28000标准的要求,铁路物流企业的风险评估,就是要求对之前识别出的安全威胁情景逐一评估其后果及可能性。安全威胁情景的后果被划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高等级后果包括:一定规模的生命损失;资产或基础设施的重大损失;大面积生态系统在多方面的彻底毁灭等重大环境影响。中等级后果包括:失去生命;需要修理的资产或基础设施的损害;生态系统某部分的长期破坏。低等级后果包括:人员受伤,但没有生命损失;资产或基础设施的最小损害;一些环境破坏等。安全威胁情景的后果出现的可能性也被划分为高、中、低3个等级。当安全措施能够对后果的发生提供实质性阻力的时候,则可能性级别为低。当安全措施对后果的发生提供中等阻力的时候,则可能性级别为中。当安全措施对后果的发生只能提供较小阻力的时候,则可能性级别为高。根据安全威胁情景的后果级别和发生可能性,对安全威胁情景进行逐一评价并讨论采取相应措施。当后果和可能性的级别都比较高时,意味着目前的安全措施不足以防范风险,因此应制定额外的对策;当后果和可能性其中之一较高,另一个较低时,应将其作为潜在安全事故考虑;当后果和可能性级别都比较低时,意味着当前的安全措施可以防范风险,只需对运作情况进行正常记录。在风险评估过程中,ISO28000还提出了一种绩效审查表,以便于企业自身、供应链伙伴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对企业当前的安全措施进行评价和审查。安全绩效审查表根据企业的风险评估需求量身定做。例如,对与信息安全相关的安全措施,设计其安全绩效审查项目。安全绩效审查表“项目”栏中列出了能够有效规避相应安全风险或减轻安全风险后果的措施。这些措施可以引导铁路物流企业逐步改善其安全管理水平。企业还可以根据这些措施对降低安全风险及其后果的重要性大小,对这些措施的重要性赋权值,并对措施的实施情况量化评分,进而可以运用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人工神经网络等评价方法对其安全管理水平进行量化评价。 5结论 近年来,随着国内市场不断开放,国外物流企业纷纷涌入。铁路物流企业不仅要面对国内公路、水路等运输企业的竞争,还要面对国外大型物流企业的挑战。物流风险问题给铁路物流企业的运营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为了在竞争中取得优势,铁路物流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安全信用水平以及供应链安全保障能力都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铁路物流企业正在采取一系列积极的措施,推进铁路货运改革。但不容忽视的是,铁路物流的作业过程和管理工作中存在很多人为因素的影响。装卸、搬运等作业基本靠人力完成,管理工作中存在大量人治的行为。这些行为在给企业自身造成安全隐患的同时,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供应链的整体安全。通过引入ISO28000系列标准,为铁路物流企业提供一整套安全管理规范,有助于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促进作业流程的标准化控制,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同时ISO28000也适用于第二方或第三方单位对铁路物流企业实施评估和审核,提高供应链伙伴对铁路物流企业的信任度,提升铁路物流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作者:嵇莉莉 单位: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铁路论文:铁路运输全面预算管理论文 一、全面预算管理在铁路运输企业中的作用分析 (一)全面预算管理的基本涵义 关于全面预算管理起源于上世纪初期,主要就是为对企业内部的管理以及控制得到加强的一种管理手段,从而提高自身市场的竞争力以及对市场风险的低于能力,进而实现企业的经营战略目标。在经过了不断发展过程中,全面预算管理已经成了具有现代化特色的管理模式,最为本质的就是对企业的战略目标的分解以及实施和控制实现的管理过程。 (二)全面预算管理的实际作用分析 在铁路运输企业方面进行全面预算的管理实施,是建立铁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要求,也是对铁路企业协调管理的内在需求。在铁路运输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能够对市场的发展要求得到满足,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也能够对基层站段以及班组和铁路局等方面的问题得以有效的解决,从而更好的满足铁路以及和谐发展的需求。对现代的铁路运输管理的基础性的管理制度的需求也能够得到满足。 二、当前铁路运输企业的预算管理现状与解决措施 (一)铁路运输企业预算管理现状分析 从当前的铁路运输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的现状来看,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有待进一步的解决,首先就是预算的机构在设置方面的不足,虽然在预算管理委员会方面已经成立但在实际的履行效果不是很好,没能够在系统目标上明确确立及检查等,在财务管理工作的投入方面不是很充足。预算管理组织缺乏相对稳定全面预算管理队伍。另外就是在预算目标上还有着缺陷,在铁路运输企业对年度预算以及发展的规划两者的衔接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从而使得预算的目标和企业的中长期的发展目标不相协调。在预算的认识上出现偏差,对预算的编制方面比较的单一,从而导致对企业的资金监控不能有效进行。在预算的审核方便不规范,缺乏完整的预算监控体系,缺乏规范操作的标准,预算的结果没有进行考核,在激励机制以及约束机制方面还没有得到完善。最后就是在信息现代化的水平还不够,这样就对全面预算的实现有着很大的差距。 (二)解决铁路运输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及成本控制的措施 在针对以上的相关问题笔者进行了分析,对其全面预算管理以及成本控制方面首先要能够对预算成本的目标制定要合理,成本预算只有在和实际相符合的情况下才能够得以实现,才能够促使各个责任后主体进行对生产经营的管理水平进行改善。对于铁路运输企业来说,相关的财政部门要能够将成本目标进行分解,逐个的实现。要能够把市场机制引入到成本控制当中,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来对铁路运输企业的盈利进行实现,从而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另外,要能够对全面预算的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强化,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强化。首先就是在全面预算的编制流程方面进行强化,对其要能够严格的按照资本预算以及筹资预算等进行实施。在后财务预算的流程要能够按照各预算执行的单位承担的经济业务类型的责任权限进行实施。其次就是在执行的过程中要能够严格的按照相关的要求,要能够将全面预算的可控性进行充分的发挥,在执行的责任体系的建设上要进行完善,对单位以及部门的责任要能够明确,在实时监控方面也要进行加强。最后就是要能够在铁路行业高度集中以及管理的模式下,通过对先进的技术进行应用,以及对固化编制的流程以及减少人为控制预算的编制模型进行适时设计,能够使得全面预算管理和成本控制具有更好的适用性以及前瞻性。在全面预算管理的考核指标方面也要能够得到完善,不同的预算责任的主体由于在权责的不同所以就会有着不同的目标以及责任。在考核指标方面主要可以分为预算编制以及执行过程和调整、执行结果这几个类型,其中最为重要的考核指标就是执行结果。所以在对人员考核的过程中要能够结合铁路局的全面预算管理指标进行,还要能够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这也是对成本控制进行维持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综合考评而对指标体系的建设要能够客观科学的得以体现。同时,还要能够结合铁路运输企业的内部各项的考核办法,在全面预算完成的情况以及审计情况的依据下,进行综合性的考核,要能够与各单位的奖惩得到有效的联系。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针对铁路运输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的现状进行优化要能够多层面多角度的进行,由于在总体上的基础比较薄弱,这就需要在实际的过程中在这一方面要能够得到充分的重视,在经验上多做总结,从而创造出适合铁路运输企业发展的全面预算管理的策略。 作者:酒琳 单位:北京铁路局石家庄土地房产管理所 铁路大中修施工计划管理论文 1铁路大中修计划制定的重要性分析 1.1铁路安全运行的重要保障 由于我国铁路交通系统承担了经济建设的大部分能源输送需求以及满足近些年来不断增长的客运量运输要求,铁路线路设备长期处于满负荷运行甚至是超负荷运行。铁路线路设备的日常维修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设备的疲劳程度,安全风险逐渐增加。此时就需要制定中长期维修计划并进行施工,通过封闭路段来加强施工安全的管理,以保障封闭铁路线能够及时得到修复,提高铁路运输的能力,满足经济发展需求。 1.2大中修计划制定实施能够有效弥补日常维修工作的不足 铁路的维修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日常的维护工作存在比较严重的不足,即使发现了存在的问题也不能进行线路的封闭来及时维修,导致了线路设备问题进一步发展,给正常的铁路运输带来了较大程度上的风险。为了满足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形势对能源的需求,我国主要的能源输送线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线路设备超期服役以及过载运输等问题,单靠日常的维护工作已经不可能有效解决。为了弥补日常维护工作的不足,就需要相应地制定大中修计划并且根据计划进行实施和管理,保证整条铁路线能够处在正常运转状态中。大中修计划的制定以及施工计划的管理是目前铁路管理部门采取的主要维修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铁路运输维修工作的有序运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大中修计划施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维修管理流程没有按照规范执行 大中修在制定实施过程中由于采取了封闭维修的方式导致了工作人员在维修以及施工过程中未严格按照安全生产标准来执行,出现了违规操作以及不按流程进行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中修以及施工计划的执行,对维修的效果和质量无法做到有效的保障。同时没有按照规范执行,也为实际的施工计划实施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整体工作进展缓慢,严重影响了铁路的维修和正常运转的需求,需要重点关注。 2.2人员维修技能较低,影响了施工进度 由于铁路的大中修需要众多的工作人员来进行维修工作,虽然机械化维修设备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维修人员技能水平低的不足,然而由于工作量巨大,还是不可避免地运用了大量的工作人员来进行人工操作。由于工作人员总体的维修技能参差不齐,导致了维修的质量和水平出现了较大的问题,影响了总体的进度,降低了施工管理所能取得的维修效果,维修工作需要重复进行的现象。 3维修施工计划的制定管理 3.1年度施工计划制定管理 铁路线根据实际运行情况来进行年度维修计划的制定工作,同时对维修计划进行施工的制定以及管理工作。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主要铁路枢纽采取的年度维修计划制定实施时间为每年的三月份,在上一年就需要针对维修的部分和内容进行制定工作,以保证时间上的科学合理以及施工计划安排能够符合实际铁路运输的需求。 3.2月度维修施工计划的制定管理 月度维修施工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是为了弥补时间跨度过长导致铁路线路设备出现较为明显的安全问题从而影响铁路整体的运输计划。通常在每个月的中旬将维修的部位和内容以及施工计划上报给上级部门审批,得到批准后以铁路局的名义下发到各个铁路部门。月度计划具有实效性、周期性以及偶然性等特点,因此月度维修施工计划的实施并没有固定的时间,需要根据铁路的实际运输情况以及路线设备的疲劳程度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 4推动大中修计划以及施工计划管理的具体措施 4.1强化现场安全管理 施工维修计划制定后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施工现场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以及设备使用的规范,杜绝因为人为原因导致的设备使用风险以及人身安全风险,保证整个施工维修管理能够处在有序安全的环境中进行,对现场的安全施工标准和规范进行严格的审查,防止违规操作的发生,为取得良好的维修效果打下坚实的保障基础。 4.2科学安排、周密布置 大机施工作业牵扯面广、涉及单位多,在没有固定的经验模式可鉴的情况下需要加强内外部之间的联系,保证工作的有序规范运行。每次施工前一天,由现场指挥所和施工管理人员对次日施工线路进行全面调查后,从人员、进度、安全、质量等角度考虑,科学合理地确定次日的施工计划,利用每天交班会进行安排、布置。当日清筛地段于次日进行捣固作业之前,撤掉轨下全部木垫片,整正扣件和胶垫位置,更换失效扣件,进行站螺丝涂油,并全面拧紧扣件,防止维修部位受到外力因素导致变形的状况发生。 5结语 综上所述,铁路路线设备的维修施工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对铁路安全运行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其在制定实施过程中需要充分参照铁路的实际运行情况进行科学合理安排,在不影响铁路运输的情况下提高维修的质量和效果,推动铁路维修事业向前稳步发展。 作者:刘峰 公超 陈文义 单位:济南工务机械段清筛三车间 铁路论文:铁路供电段物资管理论文 1铁路供电段现场物资管理存在的问题 1.1政企不分 铁路物资管理部门属于政企合一的部门,也正是因为如此,铁路物资管理部门既有权利行使政权,例如颁发相关的政策、文件等;同时其还以营利为主要目的,这就极有可能使得铁路物资管理部门由于过分追求利益,而滥用职权从而谋取一己私利,因此物资管理这方面就会被忽视。铁路部门政企合一的特殊性,使得铁路部门政企不分,将牟利摆在首位而减少对铁路物资的管理工作。 1.2重采购、轻管理 由于市场上有关铁路供电段的物资较为丰富,铁路部门在物资的采购缺少经验导致在选择上无从下手。加上因为市场监管存在的漏洞产生的大量伪劣假冒产品,其仍流动于市场之间,这就会造成铁路物资部门购买的物资质量不能的都保证。物资管理部门之所以会重采购而轻管理,这是因为采购物资是一项可以获取利益的工作,很多铁路部门的人员为了谋取个人利益滥用权力。 1.3管理基础薄弱 物资管理的基础工作一直存在着比较大的问题,这是由于铁路物资管理部门缺少明确的定位,进而对物资管理这方面的重视力度也不够。铁路供电段物资管理的基础较为薄弱,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铁路供电段物资管理实务无利益可图,许多从事物资管理的人员都不愿意去浪费精力对物资进行管理,这也就造成了铁路供电段物资无人管理的局面。再加上铁路的物资管理,包括设备以及材料的管理,在管理方面的工作较为繁琐,需要消耗较多的时间和精力,铁路供电段物资管理部门的人员没有愿意从事这项工作的。二是从事铁路供电段物资管理的工作人员,其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普遍较低,对于管理缺少相应的理论知识作为辅助。 2铁路供电段现场物资管理措施 2.1电子商务的物资购买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铁路供电段物资管理部门也应与时俱进,对物资采购采用电子商务技术。所谓的电子商务就是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远程通讯技术为基础,进而在因特网上完成交易和买卖的整个过程。铁路部门通过电子商务技术在网络上选择物资设备或是材料,进而完成物资的购买,物流的配送以及安全付款等流程。网上交易的方式不仅可以有更多的选择空间、加快铁路供电段物资的购买速度,同时其也具有一定的安全性,物资的质量可以得到保障。铁路部门也可以选择建立自己的门户网站,网站的建立不仅可以帮助铁路部门宣传自己,同时也可以将购买物资的相关信息到网上,实行招标。这样一方面可以为企业的物资购买节省很多时间和精力,同时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能获取比较合适的价格,这有利于减少企业的开支。 2.2加强供电段现场的物资管理 2.2.1加强铁路供电段现场设备的管理 铁路供电段设备管理是铁路物资管理的子系统之一,其对于铁路现场物资的管理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强铁路供电段现场设备的管理,就要做好其分支的细小工作。例如设备需求的计划设定、设备购买计划的设定、设备招标、设备合同的管理、设备的监督制造、设备的入库检验、设备的仓库管理等。这一系列都属于铁路供电段现场设备的管理内容,而且每一个流程都需要专门的人来进行管理。并且设备的管理要实行责任到人制度,这样可以保证设备管理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同时也能够提高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 2.2.2加强铁路供电段现场材料的管理 铁路供电段现场材料管理是铁路物资管理的另一个子系统,对于铁路物资现场的管理也有着很重要的地位。铁路供电段现场材料的管理内容与铁路供电段现场设备的管理内容大致相同,包括了材料的需求设定、材料购买计划的设定、材料的招标、材料合同的管理、材料的入库检验、材料的仓库管理等。对于铁路供电段现场材料的管理或是设备的管理,对于铁路物资的管理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需要加强铁路供电段现场设备以及材料的管理,将大大促进铁路物资管理力度的提高。 2.3完善物资管理机制 2.3.1规范物资采购行为 要想加强铁路物资的管理力度,首先要规范物资的采购行为。我们知道物资采购不当,很可能造成权力的滥用和物资的剩余。对于铁路物资采购的行为,铁路部门应当严格进行规范。所有的物资应最终归铁路物资管理部门的管理,铁路物资管理部门对物资管理应做到公开公正。各级业务部门以及领导应该遵守自己的职责,对物资的价格、质量提出合理化的建议。物资管理的部门应将最新的管理理论应用在实际的物资管理工作中,从而实现物资的科学管理。物资的购买还要做到分类管理、分级管理,没有管理资格的人员或是部门没有权利进行越级管理,但是具有提出建议的权利。 2.3.2强化物资管理的基础工作 如果要实现物资管理基础工作的强化,在进行物资管理人员管理观念提高的同时也需要其素质提高。首先物资管理人员需要学习先进的文化和科学知识,做到管理理念与时代相接轨;同时铁路物资管理部门应加强对物资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对于素质较高的人员可以引入到物资管理部门,从而从整体上提高铁路物资管理部门的水平;除此之外,物资的采购工作需要做到责任到人,这样出现问题时,才能够在第一时间找到负责人,从某种角度上看,这对于物资质量也是很好的保障。 2.3.3应用现代先进的管理成果 除了上述的管理办法外,还需要铁路物资管理部门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的管理成果。市场经济的发展,铁路供电段现场物资管理工作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为了提高铁路供电段物资现场管理的水平,加大对先进管理成果的应用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应用较为现代化的管理方式这一方面有助于可以物资管理时间的缩短,另一方面有助于物资管理质量的提高。不断提高物资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应用现代化先进的管理成果显得尤为重要。 3总结 通过本文对铁路供电段现场物资管理的研究,我们对铁路供电段现场物资管理有了一定的了解。目前我国铁路供电段现场物资管理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为了更大程度上提高对铁路供电段物资的使用效率,本文也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措施。这些措施主要是针对基于电子商务的物资管理、铁路供电段设备、铁路供电段材料以及完善物资管理机制。这些措施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对铁路供电段物资的管理起到了很好的帮助。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运营环境,铁路部门应格外重视供电段现场物资的管理研究。 作者:邱会 单位:郑州铁路局郑州供电段 铁路论文:铁路企业廉政文化论文 1加强铁路企业廉政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1)加强铁路企业廉政文化建设是铁路和谐发展的现实需要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铁路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随着城际列车、快速列车、重载铁路、高速铁路的发展,中国铁路成为引领世界高速铁路、重载铁路发展方向的作用。由于铁路网遍布全国,铁路新线建设需要庞大的资金,在物资采购、招标投标、工程建设、车皮管理、运输领域等环节存在滋生腐败、权钱交易的风险。铁路企业要和谐快速的发展,迫切需要大力加强铁路企业的廉政文化建设。 2)加强铁路企业廉政文化建设是铁路行风、路风建设的现实需要 铁路企业作为公众关注度较高的行业,铁路职工的一言一行代表着铁路企业的良好形象。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旅客货主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满足社会对铁路服务越来越高的要求,铁路企业一定要加强铁路职工的廉政文化教育,杜绝“以票谋私、以车谋私、以权谋私”现象的发生,自觉接受社会各界和旅客货主的监督,把旅客货主的意见看做铁路服务质量的“晴雨表”和“温度计”,牢固树立“路风就是形象,路风就是效益”的服务理念。铁路企业要树立良好的行风路风,迫切需要加强铁路企业的廉政文化建设。 2开拓创新铁路企业廉政文化建设的活动载体 当前,铁路企业对廉政文化建设方面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有的领导干部认为廉政文化不会产生经济效益,廉政文化是虚无缥缈的东西,可有可无;有的党员认为自己无权无位,不会产生腐败,廉政文化教育是领导干部的事情,与己无关;有的职工对廉政文化的概念与内涵认识模糊,认为那是机关部门的事情,与基层一线不沾边,与职工没有多大关系。由于认识上的理解偏差,铁路企业在开展廉政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廉政文化教育的对象不全面、不普及,廉政文化教育的形式不活泼、不新颖,廉政文化教育的氛围不浓厚、不热烈,以至于铁路企业开展的廉政文化建设走了过场,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铁路企业廉政文化是一种无形的、潜在的力量。 要开拓创新铁路企业廉政文化建设的活动载体,充分利用铁路现有的庞大的众多的铁路车站、列车、高铁、电视、电台、报纸、杂志、微信等各种各样的资源和一切有效载体,让干部职工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廉政文化教育、得到启迪。要积极拓展铁路企业廉政文化建设的市场,延伸铁路企业廉政文化建设的触角,整合各种有利有用的社会资源,形成全方位、立体化、多样化的铁路企业廉政文化建设格局,营造铁路企业廉政文化建设欣欣向荣发展的良好局面。加强铁路企业廉政文化建设,对促进铁路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建立健全铁路企业廉政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1)要建立健全铁路企业廉政文化建设主体责任制度 铁路企业领导班子要严格落实党要管党、从严管党的要求,把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作为重大政治任务。铁路企业基层党委要切实把企业廉政文化建设作为反腐倡廉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党委主要负责人是党风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必须坚持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点环节亲自协调、重要案件亲自督办。铁路企业的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不抓企业廉政文化建设就是严重失职、抓不好企业廉政文化建设就是不称职的责任意识,敢于负责,勇于担当。 2)要建立健全铁路企业廉政文化建设监督责任制度 铁路企业基层单位纪委要协助党委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要根据铁路总公司纪委的决策部署,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实际,向党委提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建议;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发挥反腐败组织协调作用,整体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各项工作;协助党委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任务分解到各部门。党委要支持纪委深入落实“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要求,集中精力严党纪、抓监督、反腐败。 3)要建立健全铁路企业廉政文化建设责任考核制度 对开展企业廉政文化建设重视程度高、工作有创新、实际效果好的,要及时给予表彰和奖励;对那些不履行责任、完不成任务的或因疏于教育而导致单位问题较多、群众意见较大的,要追究领导责任,必要时进行通报批评;严格按照廉政文化责任制考核制度,对开展廉政文化建设存在领导不负责、落实不到位的进行考核,追究相关人员的直接责任和领导责任,把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先、干部奖惩、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有效破解“抓长效”的问题。通过廉政文化奖惩激励制度,激发铁路企业参与廉政文化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形成持续、长久、有效的廉政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4总结 加强铁路企业廉政文化建设是铁路企业党风廉政建设永恒的主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铁路企业廉政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铁路企业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努力开创铁路企业廉政文化建设的新局面,为铁路事业的改革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作者:刘守仁 单位:太原铁路局大同站 铁路论文:铁路建设工程投资管理论文 1投资“三超”现象严重,投资计划失控现象普遍 所谓投资“三超”现象,指的是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结算超预算的现象。甬台温铁路项目可行性研究,铁道部于2004年批复投资估算总额为155.3亿元,其中静态投资149.8亿元,建设期投资贷款利息5.2亿元,铺底流动资金0.3亿元;铁道部于2005年批复初步设计概算总额为162.84亿元,其中静态投资157.3亿元(站前工程概算总额为141.98亿元),建设期投资贷款利息5.2亿元,铺底流动资金0.34亿元;站前工程投资检算总额为149.26亿元,较初步设计批复站前概算总额超7.27亿元;项目主体工程已完成,配套工程正在建设,结算价尚未出来,但目前已至少发生I类变更达100多项,据预计竣工决算总额高达270多亿元,其中静态投资达260多亿元,建设期贷款利息达10多亿元。虽然预计的竣工决算静态投资较初步设计概算增加高达100多亿元,但施工单位还是叫苦不迭,各施工单位还是亏损严重,主要原因就是建设条件不具备(如,征地拆迁、跨路、跨河手续尚未与地方谈妥甚至根本就未协商;“三边”工程等)施工时及停工待料筹款造成的人员、设备窝工引起的固定支出增加及“三边”工程引起的废弃工程增加和环保费用、地质条件变化引起的费用增加、地材水电价格成几何级上涨、II类变更引起的费用增加等尚未预计在竣工决算价格内。笔者认为造成这种多方利益均受损的局面,主要原因是概算未一次性打足,造成了参与建设的各方工作被动的局面。笔者敢断言若是本项目初步设计概算批复为270多亿元,则会造成参与的建设各方均赢的格局。据统计大部分铁路项目均有超概算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在国家决策部门以及经办的项目咨询单位及建设单位,设计周期短致设计深度不够造成的项目决策缺乏科学性和建设过程中随意扩大建筑规模和提高建筑标准或其它不可告人的因素,此文不予以详细分析。 2招标控制价控制不力,招标控制价不能反映实际造价水平 在铁路建设项目中,招标控制价往往是以设计单位的设计概算为依据,在设计概算的基础上下降一定百分比就成了招标控制价。一是招标控制价的水平就依赖于设计概算的水平,而设计概算又由于设计深度不够和设计概算编制精度不够及国家决策部门掺杂的主观意见等原因不能反映实际的造价水平;二是招标控制价未合理反映施工方案、施工工艺等措施费;三是招标控制价不能反映合同管理的水平,未反映合同风险程度。因此,在铁路建设项目中的招标控制价往往不能反映市场行情,不利于推动市场竞争,使建设管理单位不能准确选择施工队伍。 3铁路建设施工合同文本不规范,合同风险分配严重失衡 建设单位根据供需不均衡,存在买方市场的现象,铁路建设施工合同文本未根据国家九部委颁发的《建设工程标准施工合同》(范本)起草、签定,一是规定施工承包方基本上只有义务没有权利,建设方除了支付工程款义务外,均为权利条款,简直成了霸王条款,成了“以包代管”。工程实施过程中,凭借施工承包单位力量无法完成的任务,可建设方积极性不高,管理被动,造成工程项目实施效率低下、施工成本费用大额增加的不良现象;二是建设项目完全不具备签订固定总承包价的任何合同条件,建设方凭借买方市场的优势,强行施工承包单位签订,导致施工单位成本缺口巨大(成本缺口的主要原因笔者已在2009年第1~2期《工程经济》杂志发表的《浅谈在建沿海铁路工程造价缺口的主要原因》中已论述),参与建设各方负债现象严重、欠付职工、民工工资现象普遍,扰乱了建筑市场,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及造成了社会不和谐等不良现象。 4建设程序不规范,建设项目的投资管理与整个项目实施相脱节 工程投资全过程管理就是确保铁路建设工程投资效益的,对工程建设从可研开始到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竣工投产、决算等整个过程。根据建设程序,我国工程投资控制也是相应分阶段计价与控制,即投资估算、初步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竣工决算阶段。铁路建设工程的多次计价与建设程序是对应关系,各计价环节之间相互衔接,前者制约后者,后者补充前者。可能是由于铁路项目的特殊性,使一部分项目没有按规定进行批准及勘察设计等工作就匆忙上马,边勘察、边设计、边施工、边修改,属典型的多边工程,如甬台温铁路于2005年10月要求施工单位开工,但不具备《建筑法》规定的开工条件(没施工图纸、没地施工、没拆迁等),施工单位只好按建设单位要求履行合同,带足劳力、机具设备跑步进场,到现场根本无法施工,只好根据设计草图见缝施工,致使施工区域不连续,施工单位窝工较长且路地关系矛盾突出,增加施工单位协调难度和大额费用。因甬台温铁路尚未办理任何用地手续,致使路地矛盾激化,于2006年10月,浙江省发改委等6部门对甬台温铁路联合下发要求停建整改的通知,要求“暂定建设,限期整改,履行完相关审批手续后方可复工”。因为审批手续不全,导致征地、拆迁难,费用高,防洪及海事、跨高速公路施工协调难度大,并使建设投资增加。 5铁路建设工程变更程序执行不规范,索赔制度严厉 由于甬台温铁路项目匆忙上马,设计周期短,设计前期工作很不充分,跨路、地下管线等调查不细,设计不符合现场实际;施工组织设计、施工工艺无法周密考虑,导致存在的量差、漏项较多,产生的变更较多,某些施工措施明显与现场不符或根本无法实施。现场实施过程中,只好对设计的差、错、漏项目按《变更设计管理办法》规定办理I类变更。按《变更设计管理办法》规定“先批准,后变更;先设计,后施工”的原则,但甬台温铁路已通车,至今还有涉及金额高达10多亿元的I类变更文件堆在铁道部尚未批复,致使施工单位资金营运困难,带资、垫资、负债施工,违反建筑法律法规。再就是铁路项目基本上为政府投资项目,为了单方面保护投资者利益,单方面规避投资者风险,铁路项目实施严格的工程合同管理,对承包单位提出的索赔采取了严厉的管制,使得承包单位提出的索赔要求很难取得成功,工程造价不能反映施工实际,不利于工程造价管理水平的提高。 6清单计价不规范,“量价”未分离 铁路项目近期推出工程量清单招标与计价,但实际仍采用定额招标与计价。前面已提及了招标控制价就是建立在定额计价模式下编制确定的。铁路项目的工程量清单实际上就是由“综合概算表”改头换面来的,非常粗略,如,框架特大桥,清单工程量仅为桥面平方米,比概算指标还粗。再说工程量清单尚未制订工程量清单计价规则,只有工程量清单计价指南,尚不完善,不能指导工程量清单的报价与计价工作,铁路项目业主往往还是采用定额计价模式进行工程造价管理,变更项目不采用变更工程量乘以中标清单单价,还是套用定额计取费用,完全背离了合同单价,不按合同办理,影响了施工单位的今后投标报价编制的积极性,失去了投标报价讲究技巧性的意义。在市场经济时代,再根据这种“量价合一”的定额来确定造价,使造价不具有差异性而不能体现造价优势,不仅不利于竞争,而且造价也不能完全体现市场化的水平。再说,采用定额计价模式,会由于定额的修订跟不上新技术、新材料的采用,导致定额水平不能符合实际,使造价控制无法与市场的发展同步。如,现在的客运专线项目,大量采用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没有修编定额,仍采用在普通线路施工基础上测算的定额,导致各项目的成本缺口较大,由此反映出客运专线工程造价的确定存在一定问题。 7总结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我国的铁路工程投资管理领域还存在很多问题,已严重影响了投资方及参建各方的积极性,不利于铁路建设管理水平的提高,要不断地深化改革,严格规范建设程序,完善清单计价模式,采用标准合同文本,采用标准化管理办法,通过提高管理水平的方式防止索赔与开展反索赔,形成与国内建筑市场(建筑、公路领域)及国际市场接轨的工程造价管理新体制。 作者:陈洪军 单位: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 铁路论文:铁路基层站段物资管理论文 1系统开发 1.1设计理念 针对铁路检修车间物资管理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围绕实现物资的全过程控制设计,将物资管理延伸到生产班组,将班组用料纳入监督,实现物资从采购到使用的全过程控制,形成物资管理的闭环。 1.2确定系统控制的流程 一是检修车间各班组到材料科领料时,管库员查询检修物资管理系统,如果该班组有所领物资的库存,则拒绝发料,没有则按正常手续办理发料;二是材料科进行发料作业后,信息中心将发料单导出物资管理信息系统,导入检修物资管理系统,形成班组的库存料;三是物资上车使用时,班组物资管理人员要根据用料情况输入所用车号,以及具体的品名、数量,系统根据输入信息自动核减班组库存料数量;四是班组库存料不足时,由班组提报用料计划报送材料科;五是材料科计划员接到计划,应首先查询检修物资管理系统,查询该班组是否缺料。如果缺料,结合材料科库存情况编制物资申请计划,组织采购。 1.3系统模块 1.3.1检修物资领取模块。利用“铁路基层站段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导出功能,将相关数据导出至“检修物资管理系统”,保持两者数据一致且同步。 1.3.2系统登录人员信息维护模块。利用目前已在全段统一建立的“人员基础信息库”,共享相关数据。 1.3.3机车信息维护模块。利用目前在全段统一建立的“地勤系统”机车信息数据,共享相关数据。 1.3.4检修物资输入模块。检修人员输入时,输入相关配件名称的拼音简码,以及检修日期、机型、机车号、检修物资种类选择、检修物资消耗数量等信息。 1.3.5数据校验模块。对检修人员输入数据进行严格的逻辑校验,有效保障数据的准确性。 1.3.6数据查询模块。按相关功能需求,提供可按机型、机车、修程、班组等各种条件下的扩充查询功能。 1.3.7数据输出模块。按相关功能需求,提供可按机型、机车、修程、班组等可扩充的数据输出功能,生成各种报单和账表。 1.3.8数据分析模块。按机型、机车、修程、班组等条件实现物耗相关数据分析功能,满足各管理部门利用该系统及时掌握不同机型、不同修程检修成本使用情况,用于指导检修配件的发放管理及盘查检修配件的合理库存。 1.3.9配件索赔模块。由技术科负责,依据和谐机车各制造、二年检厂与原铁道部签订的购车合同规定,建立和谐型机车重要部件索赔库数据(阈值)。并纳入到索赔控制程序中,实现自动鉴定索赔配件。 2系统的应用 2.1进料环节的应用 材料员在编制物资申请计划时,要参照“检修物资管理系统”,结合材料科库存、车间班组库存、机车修车等信息,全面、准确地编制物资申请计划。在保证物资供应的前提下,尽量做到民用料零库存、机车配件小批量采购、加强零小配件的采购,达到减少物资库存、提高物资周转率的效果。 2.2发料环节的应用 材料科收到班组用料请领单后,管库员先进入“检修物资管理系统”,查看班组物资库存情况,若班组库存能够满足其需要,则拒绝发料。不能满足时,将其转为发料单,检查物资品名及数量,待班组实地领料时进行实物核对。同时,发料信息实时进入班组库存信息,确保班组库存信息和实物同步。 2.3用料环节的应用 班组录入用料记录时,需分3步操作:一是选择用料机车及其修程。在修机车车号及修程纳入一个下拉菜单,操作人员通过点选即可完成用料机车及其修程的选择;二是录入用料品名;三是输入所用数量。基层站段车间物资管理员通过“用料输入”模块,直接查询各班组库存配件情况,随时掌握机车配件在什么时间用在哪一台机车上及用了多少。 2.4调料环节的应用 部分综合性物资集中由综合组请领,其他班组使用时,进行班组间调料,提高物资使用的效率,缓解班组的资金压力。 2.5索赔环节的应用 由技术科负责,依据和谐机车各制造、二年检厂与原铁道部签订的购车合同规定,建立和谐型机车重要部件索赔库数据(阈值)。将依此文件中设定的应索赔范围内40种主要部件及对应的质量保证期限(走行公里或运用时间)规定(阈值)纳入到索赔控制程序中。系统根据索赔条件自动进行筛选,符合索赔条件的物资由技术科与相关大厂联系、尽快将赔付良好的配件送达机务段。索赔配件到段后,由技术科通知材料科、检修车间及专业工程师(三方)对索赔回配件进行开箱检验、验收,并及时将索赔情况输入到“检修物资管理系统”,使索赔配件实现从“随机性”、“糊涂账”到“及时性”、“明白账”的转变。 3效果分析 3.1提高了物资采购效率,减少了物资在库的积压 实行“检修物资管理系统”前,因为对班组存料和具体用料情况不掌握,所以材料员只是把保证物资的及时供应当做工作重心来抓,班组报什么材料科进什么。“检修物资管理系统”投入运用后,这一情况发生了彻底的改变。材料员经常查看班组物资的领用情况,及时掌握物资上车和班组备料的库存情况,有甄别性、选择性地去完成物资的供应,避免了物资沉淀在个别班组,提高了物资和流动资金的利用效率。 3.2促进物资部门合理发料,减少浪费 物资部门根据“检修物资管理系统”,可以对各机型各修程的台次进行检索分析,准确掌握各机型各修程的物资消耗,对重复领料或不按需领料的班组坚决说“NO”。例如,材料科在一次发料时发现,三门峡西行修组领用油脂,但该行修组的业务无需领用油脂,随即通知三门峡西整备油房不得向其发放油脂,杜绝了班组随意领料的现象。 3.3物资计划准确率显著提高 铁路物资计划是物资管理的首要环节,计划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着站段的成本控制。运行“检修物资管理系统”后,材料员能够掌握详实而具体的资料,结合库存情况、车间班组库存、机车更新改造情况及物资消耗规律全面、准确地编制物资申请计划,大大提高了物资采购的科学性,为准确编制物资采购预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4加强了物资的动态管理,让库存物资动起来活起来 例如,一次由财务、物资、检修车间相关人员组成的联合检查组对各班组库存配件进行盘查时,发现制动组库存列车管等配件较多,因列车管是橡胶制品,存在使用有效期,于是就通过“检修物资管理系统”合理调配到所需班组使用,有效防止了该配件过期失效,充分利用了物资的使用价值。 3.5及时发现配件的质量问题,加大了索赔的力度 通过“检修物资管理系统”,材料科与检修车间实行了无缝对接,材料员随时可以查看检修用料的支出情况,通过数据比对分析,发现物资的质量问题,从而促进物资的索赔工作。例如,2012年,计划员通过“检修物资管理系统”发现6K机车闸瓦季度更换量较以往增加很多,后经数据分析和与技术部门的联合调研,发现闸瓦普遍存在气泡和夹渣现象,材料科派出专人到厂家,督促厂家针对问题进行整改,提高闸瓦质量,同时,还索赔回相同数量的闸瓦。不但对机车质量起到了促进作用,还节省了生产成本。 4总结 “检修物资管理系统”是铁路基层站段在物资管理上的一种延伸,是将管理的触角延伸到车间班组,通过将班组用料纳入系统监督,实现了物资从采购到上车使用的全过程控制,为做到科学进料、合理发料,降低支出、节约成本做出了贡献。 作者:马宁 单位:郑州铁路局洛阳机务段 铁路论文:铁路施工企业经营管理论文 一、铁路施工企业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 1.经营管理理念淡薄思想观念陈旧。 大部分的铁路施工企业只注重施工进度的完成情况和工程质量的提高,却忽视了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其实没有有效的管理,铁路施工项目就很难在统一的管理下有序的进行。铁路施工企业长期以铁路建设为生,垄断性的行业性质深入企业思想,致使参与市场竞争的意识不足,企业也因此实行粗放式的经营,精细化经营管理的程度很低,使经济效益一直得到不到有效的提高。 2.管理体制不健全监督不到位。 健全的制度是一切工作有序展开的基础,没有有效监督的工作都无法得到良好的贯彻落实。制度是行为的标尺,健全的管理规章制度也是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最有效的途径。大部分的铁路施工企业其管理制度单一,没有对成本控制、材料预算、资金管理、人员管理等内容形成一套完善有效的制度监督体系,管理权力的集中也导致决策管理得不到监督,给企业的经济效益带来一定的损失。 3.项目核算不严谨。 许多铁路施工企业在进行项目核算时最常出现的问题就是长期将成本挂在存货项目中,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利润指标没有完成,成本结转不及时或者建设方的工程款结算不积极等。有些超出合同范围的工程项目结算发生在工程结束之后,导致建设方对该部分工程的核实结算一拖再拖,成本在存货项目中无法进行正常的资金流动。成本滞留现象的产生都是由于企业没有制定一套完善的项目核算制度,导致工程完工后无法按照既定的流程进行项目资金核算,滞留成本不断累积。 4.经营管理的现代化程度不高。 施工企业的现代化管理要求铁路施工企业对经营手段、人才培养以及资金管理等方面都进行现代化的综合管理。当前许多铁路施工企业的经营理念在思想、组织上仍存在许多差异,片面的追求产值和效率,在以经济效益为管理中心的思想指导下,资金成本居高不下,在管理组织上人员机构杂乱无序,外包工得不到有效管理,在进行市场预测与项目决策时管理效率低下。从管理手段上来看,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够广泛,尤其是在施工预算以及材料运输时,还是依照传统的方式进行,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二、提高铁路施工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具体措施 1.提高经营管理的核心地位。 提高铁路施工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根本方法就是提高经营管理的核心地位,这就需要企业的各级领导彻底改变观念,向日常管理要效益,对企业的计划、决策、施工、人员进行统一的规划协调,激励员工保质保量完成工作目标和任务。只有做到以点带面,才能逐渐建立健全经营管理体系。 2.健全管理制度实现有效监督。 铁路施工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发展,就需要使经营管理理念渗透到企业的各个层次,计算机信息技术等现代化的监管手段可以实现对企业全方位的监控监督,加大过程控制力度,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了避免权力过度集中,需要对重大事项交由全体会议决定研究。 3.建立业绩考核评价体系。 项目部的运营管理直接关系到整个铁路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需要加强完善整个项目部的业绩考核评价体系,促使项目管理人员积极实现预期利润,对未能实现利润计划的项目管理人员给予扣减工资减少福利的惩罚。项目部的盈利状况还要与项目领导的年薪挂钩,真正做到惩罚分明。对项目经理的考核尤其重要,考核机制不到位必然导致有效管理的缺席,因此,铁路施工企业要根据项目部的实际运行情况制订合理的措施,开源节流,有奖有罚,促进项目管理水平的提高。 4.提高项目核算的风险意识。 施工企业经济指标的实现需要依靠项目资金的及时结算,因此企业经济目标的实现就需要项目部加强项目核算的管理,提高项目结算人员的风险意识,首先就需要建立一个独立的项目核算组织,明确各个责任人,划分管理级别,实现岗位职责的分工明确。其次,要加强财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学习,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保证项目核算的真实完整。 三、创新铁路施工企业经营管理发展的几点思考 党的十八大强烈要求深化国有企业的经济体制改革,作为中铁系统下的铁路施工企业,需要以当前的机制转换为契机,紧紧围绕“企业创新、结构调整、提升效益、创立品牌”为根本目标,改革经营管理制度,在改革中求突破,努力将企业做大做强。 1.思想观念的创新。 思路决定企业的发展出路,因此铁路施工企业在经营管理中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树立诚信为本的经营管理理念,创新企业管理模式和项目开发方式,优化人事资源配制,时刻关注国内外的铁路市场趋势,面对经济政治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经营发展战略,把企业的经营管理和资本运作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把企业的主要业务做精,附属产业做大。 2.管理体制创新。 施工项目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对铁路施工企业的发展壮大尤其重要。铁路施工企业要正确定位企业和项目之间的关系,确定企业本身的主导地位,将工程项目交由项目部管理,具体的施工作业交给现场的施工队伍,合理看待三个主体之间的层次关系。企业管理层和项目管理层的决策都主导着企业的长期发展,企业管理层对整个项目更是起着宏观调控的作用,通过企业本身规章制度实现对企业整体的管理。项目管理层直接指挥着项目的具体实施计划和人员组织,并对建设过程中的各项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以期达到预期的经济效益。 3.管理方法创新。 管理方法创新的前提是推进信息技术在铁路施工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实现对经营计划、工程质量、项目成本、人力资源等的信息化管理,将人事档案的管理和各项应用报表的使用等基础工作纳入到信息管理系统中,并在此基础上,推进财务审计和监督的线上运行,对企业内部和工程项目实现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四、结语 针对当前形势下铁路施工企业经营管理存在的实际问题,需要管理者充分发挥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核心指导地位,针对当前铁路施工企业存在的问题,健全各项监督管理制度,通过考核业绩评价体系来提高经营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提高项目核算风险的防范意识,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郑红喜 单位:通号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 铁路论文:铁路客运施工企业档案管理论文 1铁路客运专线建设和档案管理特点 铁路客运专线的建设,与一般的铁路工程建设,有着明显的区别。铁路客运专线的建设,对于施工企业资质要求严格,建设技术难度大,工作接口繁杂且数量庞大。如果按照普通铁路建设施工,不仅难以保证施工质量,对铁路客运专线未来的管理维护,也会造成一定影响。会增加铁路客运专线的管理难度,提高客运专线的维护成本。所以,在铁路客运专线的建设过程中,要结合铁路客运专线建设要求,以及未来运行维护的相关特点,完成铁路客运专线的建设。在施工过程中,要构建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应用适宜的管理体系,保证铁路客运专线施工的质量。加强铁路客运专线施工质量的管理,建立健全好铁路施工项目的档案管理,是一条重要手段。根据我国档案法的有关规定,项目建设从设计筹划到竣工验收,所有的相关资料都要进行收集、整理,最后经过挑选、审核、补充等程序,将资料保存归档。铁路客运专线工程项目的建设,是一项耗资巨大的基础性工程,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铁路客运专线的建设来讲,参与建设的单位数量多,工程建设周期长,相关质量要求和技术标准,国家都有严格要求。在铁路客运专线的建设实施中,会产生大量的文档资料,做好这些文档资料的整理和归档,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管理工作。因为铁路客运专线的建设,涉及广泛,参与单位和人员数目庞大,持久复杂的建设过程,会产生内容繁杂、联系紧密的文档资料,造就了铁路客运专线建设所产生的项目档案来源分散、内容广泛、资料价值大等特点。所以,在铁路客运工程最终的竣工验收中,项目档案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铁路客运专线未来的运行发展中,项目档案是一项重要的凭证和依据。同时,如果铁路客运专线,在未来要进行扩建改造,项目档案也是必须的技术资料之一。因此,铁路客运专线的项目档案的收集管理,需要相关施工企业认真负责的完成,保证铁路工程建设项目的档案的质量。收集、整理和保存好铁路客运专线项目档案,不仅对建设企业未来的发展能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撑,同时,对于铁路客运专线管理水平的提升,有重要作用。 2铁路客运专线项目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档案资料的收集,是一项持续性的工作,因为建设单位所负责的具体项目不同,参与时间存在差异,相关资料的的标准规范并不统一。项目档案整理不规范,甚至会出现有关资料缺失的现象。这给项目档案的整理工作,带来了包括资料收集分散、收集的资料与相关工程的建设实施脱节,资料难以归纳整理等直接影响。铁路客运专线项目的档案管理,还存在档案制度不够健全,档案管理工作滞后于项目工程建设。虽然,我国铁路管理部门对铁路工程建设的档案管理,制定了制度标准,但是,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以前老旧的制度标准,已经难以满足现代化的铁路工程建设。一些铁路工程施工企业,没有建立起企业自己的工程档案管理部门,在铁路工程的项目建设中,也没有将项目档案的建设和管理,纳入到企业建设项目中去,严重影响了企业建设工程与项目档案的进度同步。没有专门的档案管理部门对施工档案进行管理,造成档案收集管理缺失,等到项目竣工的时候,才对项目施工档案进行突击补充。档案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缺乏保证,难以在铁路工程后续的维护建设中,发挥作用。 3加强铁路客运专线施工企业项目档案管理的措施 要加强施工企业项目档案管理,首先要从思想上,对项目档案重视起来。施工企业,要加强对企业员工的培训,改变员工对于项目档案不重视的看法。施工企业要在项目实施建设初期,就要开始筹建专门的档案收集管理部门,如项目资料室。对项目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资料,进行收集整理,为以后的归档做准备。利用好企业内部档案管理部门的资源,将以往工程结束后“赶”档案现状,转变为工程前期介入对档案进行收集管理的过程,避免在竣工验收过程中突击补充档案所出现的种种问题。企业内部,对于档案的收集管理,施工企业要投人相关的办公设备,要安排专人对项目档案的收集整理进行负责。在档案的收集管理中,根据项目档案的来源,做好项目档案的归类整理,明确好档案管理部门和人员的职责。企业负责人要对项目档案的收集编制的进度,有一定了解。对重要的项目档案,要做好备份工作。在项目档案完成之后,及时移交给对应接收档案管理部门,保证档案安全。施工企业的项目档案,内容繁杂,档案的收集整理过程中,必须要注意按照档案归纳的相关规范,做好档案条目的细化工作,便于后续的查验利用。因为铁路建设周期长,如果一直等到铁路建设完成之后,才开始对铁路建设所产生的各种文档进行整理归档,工作量巨大,而且也容易出现差错。所以,铁路客运专线的建设中所产生的项目文档,可以按照一个个分项目进行整理归档。当一个分项目建设完工之后,对其在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资料进行整理归档,不仅容易发现档案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项目档案的建设质量,也能大大提供竣工验收时,对项目档案验收的效率。 4结束语 随着我国改革的持续深入,旅游、物流等与我们的生活联系更加紧密,尤其是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对我国道路运输能力,提出来更高的要求,对铁路客运专线的建设发展,是一次重要机遇。这个机遇,对于任何施工企业来说,都至关重要。如果想要抓住这次机遇,就必须重视好项目档案的收集整理,保证工程项目按时验收,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更好更快发展。 作者:王秋红 单位:中铁一局集团物资工贸有限公司 铁路论文:铁路安全风险管理论文 一、《管理条例》出台的背景 (一)铁路企业科学发展需要法律规范 随着铁路企业不断发展,中国铁路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截止2013年底止,中国高铁通车里程为11152km。铁路企业的不断发展满足了人们运用现代化交通工具安全、快速、便捷的出行需求,同时带来了铁路安全施工、维护、信息技术等技术难题,对铁路企业提出了新要求。要想破解这些难题的就需要法律制度的保障。然而过去的《安保条例》并未对高铁建设、技术、安全等进行规定,不能满足高铁发展和人们出行需求的结构性变化。因此,如何进一步规范铁路建设施工,如何进一步提高铁路安全系数,如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进而满足人们出行需求的多样化,这都需要遵循客观规律,运用法律规范,保障人民群众的人身财产安全,确保铁路企业健康长久发展。因此,《管理条例》的颁布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二)铁路实际工作需要法律规范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而是曲折前进。近年来,《安保条例》在保障铁路运输安全的过程中起到积极作用,但是,随着铁路改革不断深入,市场环境不断变化,人民群众对点到点的铁路运输的要求变为多元的运输需求,正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出:社会经济运行的过程表现出来的是供给与需求被满足的客观过程。因此,我们发现《安保条例》对铁路线路与营运安全保护不足,对铁路建设、设备质量规定不明等问题日渐突出,它已经不能适应当前铁路运输发展的新形势。可见,这就需要一部操作性强的法律来严格把控铁路建设发展诸多环节中容易凸显的问题,为铁路发展保驾护航,因此《管理条例》应运而生。 二、《管理条例》修改的主要内容 (一)关于责任主体相关方面的修改内容 政企分开必然带来权职责的分离,形成了权、职、责相统一。此次的《管理条例》取消了《安保条例》中设定的部分行政许可项目,如:设置或者拓宽铁路道口、人行过道审批,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认定,铁路危险货物承运人资质许可,铁路危险货物托运人资质许可,超限、超长、超重、集重货物承运审批等。《管理条例》在法律责任一章,明确了进行行政处罚的主体:铁路监管机构也就是国家铁路总局和7个铁路监管分局等部门;同时,作为企业,各个铁路局会以市场主体,即法人的身份出现在市场经济活动之中,独立承担相应的民事权利义务。此外,《管理条例》进一步规定了社会公众的权利义务等。 (二)关于规范质量安全相关方面的修改内容 安全是铁路的饭碗工程,机车在线路上运行离不开安全。《管理条例》共八章108条,其中涉及安全字眼169处之多,可见,安全在《管理条例》中的重要地位。首先从划分的章节来看,安全包括了铁路建设质量安全、铁路专用设备质量安全、铁路线路安全、铁路运营安全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首先,此次《管理条例》增加了关于铁路建设质量安全的一章,增加了召回、许可、认可制度等,为铁路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其次从保障安全主体划分来看,明确提出与铁路安全相关的主体。一方面包含了铁路施工建设者,铁路运营维护者,另一方面包括了乘车旅客、货主、利益相关人等;再次从管理维护安全行为上划分,《管理条例》规定了国家机关、铁路企业和乘客、货主以及利益相关人应该遵循的行为尺度。可见,此次《管理条例》与之前的《安保条例》相比,突出了重者恒重的安全理念,为铁路安全提供法律上的保障。 (三)关于规定公众义务相关方面的修改内容 保障铁路安全不是铁路企业单方面的行为,而是社会公众合力作为的结果。在铁路运输的过程中,不仅需要铁路企业担当起安全的责任,而且也需要政府部门和广大旅客、货主和铁路运输参与人的通力合作。此次《管理条例》保留修改了有些《安保条例》中关于铁路运输参与人的权利和义务,增加了列车内吸烟、火车票实名购买查验制度,对干扰铁路运用指挥调度无线电频率的行为作出了禁止性规定,明确了违反《管理条例》行为的责任。同时出台了《违反<铁路安全管理条例>行政处罚实施办法》,增强了《管理条例》的约束力。 三、落实《管理条例》规范行为安全 (一)质量安全意识先导 行为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行为。意识是人们关于客观行为在脑海里的反应,正确的安全意识反映出安全的行为方式。《管理条例》中第五十八条明确规定:提高铁路专业技术岗位和主要行车工种岗位从业人员安全意识。纵观整部《管理条例》,我们知道,形成正确的安全意识,一方面要了解静态设备的安全管理和动态的铁路营运安全管理,规范铁路安全行为,形成正确的安全意识,另一方面,适应市场经济运行模式,运用法治思维解决纠纷矛盾,树立法律意识,规范市场行为。近年来,郑州局以“安全大检查”、“安全大家谈”等活动为载体,大力发展铁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增强职工安全意识,使职工实现“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转变,保障了铁路运输安全,恰恰用实践证明了这一点。 (二)研判风险树牢安全 树牢安全的重点就是要研判风险,关键是要明析研判风险、树牢安全的思路。从整体来看,《管理条例》是以安全风险管理的辩证思维为基础,找出安全风险点,提出安全风险存在于安全风险管理的整个过程,明确了安全风险管理的最底线,强调了静态安全与动态安全相结合,将铁路安全风险管理以法律的形式固化,形成安全风险管理工作的辩证思维模式,确保铁力安全畅通。近年来,郑州局树立“安全大如天”的理念,结合《管理条例》的具体规定,一方面从安全风险管理风险理论出发,找出安全风险点,例如设备质量、工程建设、运营安全等风险点,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另一方面,从辩证思维出发,在遵循安全风险的客观规律基础上,摆正影响安全因素之间的关系,确保铁路运行的安全因素大于风险因素,把控安全风险,保障铁路运输安全。因此,《管理条例》为研判安全风险提供了思路,为铁路通常有序的运营、树牢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三)规范行为和谐出行 行为规范是社会群体或个人在参与社会活动中按照一定规则、准则而表现出来的外部活动。规范行为是和谐出行的基础,和谐出行是规范行为的目标。近几年,铁路部门一面为了解决群众买票难的问题,优化售票方式,实行网上售票,铁路部门为了遏制不法份子倒卖车票,相继出台了实名制购票、实名制退票等一系列措施,同时,郑州局实行送票上门、开通“双微”平台等服务措施,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许;另一方面,铁路企业将《管理条例》与具体工作相结合,精心组织旅客乘降、规范铁路运输企业服务人员的行为,为旅客出行打造了更加温馨、和谐的出行环境。和谐出行不仅仅是铁路企业或政府单方面事情,也需要铁路运输的参与者的配合,共同遵守铁路运输安全的规定,主动规范自己的行为,才能营造出一个和谐出行的环境。 作者:李宁 单位:郑州铁路局党校基本理论教研室 铁路论文:铁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论文 1铁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内容 1.1前期准备工作 为了更好的做好铁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施工人员必须从制度、方案等方面着手。一方面,必须建立健全现场管理制度,为工作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做到各项工作有章可循,确保工作人员各司其职,分工明确。另一方面,施工人员必须结合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制定准确的施工方案,选择好最佳方案并付诸实施。 1.2工程技术管理 施工技术是铁路工程开展的关键内容。工程技术管理主要包括技术的培训、方案的筛选和设计的变更。此外工作人员还需要对施工图纸进行深入研究,弄清设计图纸中存在的细节问题,熟悉每个控制点的工作进程,确保现场工作准确进行。 1.3施工设备管理 铁路工程施工中,所需的设备种类全,数量多,必须加强管理。为了减少设备的闲置,提高工作效率和设备利用率,必须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这样,就能进一步降低设备维修成本,并能在设备出现问题时做到及时有效地检修,确保施工的正常进行。 1.4施工材料管理 为了确保铁路工程施工有效进展,必须确保材料的有效供应,为此,必须根据施工进度的变化及时调整人财物的分配,同时做到施工过程中不断进行材料的储备,做到各种施工材料的统一管理和科学合理配置。 2铁路施工工程的特点 铁路工程施工现场条件复杂多变,给整个施工工作带来很大困难,所以必须结合铁路施工工程的具体特点,妥善安排施工工作。 2.1工作的复杂性 铁路是在土地上建造的,所以决定了铁路施工具有复杂性,而且,在整个过程中,生产施工具有较大流动性,导致整个施工工作工程量大,也加剧了铁路施工的难度。 2.2施工机构的多样性 铁路工程根据具体的设计来开展,而建造铁路的每个工程会根据不同的需要来采取相应的办法,通常情况下各个工程具有不跳的结构,造成铁路施工工程机构的多样性。那么,在铁路施工中,必须根据不同的施工对象,采取不同的工作方法。 2.3施工任务的艰巨性 在我国,铁路线路少则几百公里,多则数千公里,整个施工规模浩大,建设周期较长,这就决定了施工工作具有艰巨性。规模大,就需要耗费更多的人力物力资源,建设周期较长,就需要考虑每个工程之间的衔接问题。 2.4施工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 铁路施工受自然条件制约较大,所以,施工工程不能持续进行。而且,必须根据季节的变化采取不同的施工方法,而且遇到雨雪天气,施工进程就会中断。例如,在修建青藏铁路时,就充分考虑了冻土因素,根据冻土的特性采取具体方法,既保证了施工安全又确保了工程质量。因此,在铁路施工中,必须充分考虑各种自然因素,避免因自然条件的影响对施工工作造成阻碍。 3铁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中的问题 “文明施工,安全生产”是铁路施工的基本要求,但是如果施工现场管理不善,就会造成现场人身安全事故的发生,影响施工的进程,阻碍铁路工程的有序发展。铁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设备管理不专业、技术管理经验不足 使用生产设备的过程中,很多操作人员对设备性能不熟悉,而且保养意识不强,设备的利用率和功能被大大降低。在技术方面,很多人员没有得到专业的培训和学习,经验不足。随着时代的推移,原来的技术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加上各项工作没有落实到人,严重影响了铁路工程施工的进程。 3.2工程事故频发,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我国铁路工程对于安全管理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但是铁路安全事故依然频繁发生。2011年10月29日兰渝铁路施工车辆翻车事故发生,遇难人数高达24人,成为近几年较大的铁路安全事故之一,也为铁路安全施工敲响了警钟。安全事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施工人员安全意识不够,安全制度条例不完善造成的。 3.3材料供应不足,影响施工进程 在材料供应方面,部分工作人员不能根据施工需求合理配备必需材料,而且有时候材料价格波动起伏,工作人员不能根据市场变动及时做出调整,就造成了成本的增加。材料供应不足,质量不高,不仅不能满足铁路施工的需求,影响铁路施工进程,而且还存在很大安全隐患,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4铁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问题的解决措施 4.1强化施工管理认识,促进管理水平提升 在铁路工程施工建设中,传统的施工管理观念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为了避免问题的发生,必须强化施工企业的管理意识。市场经济条件下,施工企业不仅要关注经济效益的提高,更要注重管理水平的提升。强化责任意识,改进管理方法才能从根本上预防铁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问题的出现。 4.2因地制宜,建立健全施工管理体系 现代铁路事业的快速发展要求企业必须加快管理体系的创新。结合铁路工程的特点,亟需建立健全铁路施工管理体系。通过体系的健全,防止问题的发生,促进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必须根据铁路施工特点对现场管理进行系统的测评,了解铁路施工的进程。 4.3培养技术人员,加强设备管理 作为铁路工程的施工人员,必须掌握最新技术,对施工图纸内容进行深入了解。高素质的技术人员是保证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所以必须对施工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促进他们掌握最新工程技术,同时做好技术交流,让员工掌握新本领,推动各项工作的顺利进展。另外,在施工中必须合理安排机械设备,既保证没有设备闲置,又要保证现有设备满足工程需要,提高设备的使用率。 4.4强化进度管理,预防安全事故发生 安全生产不仅关系到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更是关乎企业长远发展。在铁路施工过程中,一些企业为了赶进度而忽略了工程质量,造成安全事故不断发生。为了避免此事情的发生,必须对铁路施工的各个阶段进行全面跟进,对各个阶段的内容和时间等管理工作进行分析,对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 5结语 铁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中的问题不仅影响力铁路行业的发展,还带来了很多安全问题。因此必须结合现代铁路施工的特点,在确保工程安全的前提下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我国铁路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朱明杰 单位:中铁二十一局电务电化公司 铁路论文:铁路项目合同管理论文 1铁路项目合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未能做到全员、全过程动态合同管理 合同管理工作是全体参建人员共同的职责,管理合同的前提是对合同内容的掌握,遗憾的是许多参建人员并不了解合同内容,在工作过程中遇到合同外的事项并不能敏感地察觉,遇到可以索赔的事项并不能及时主张权益。合同管理应是全过程的管理,但实际工作中往往更侧重合同的签订环节,缺少对合同履行情况的实时监控,没有发挥合同应有的作用。 1.2合同管理脱节 一般情况下,在施工单位内部负责铁路工程投标工作的人员与工程实施人员是相对独立的,即一部分人员专门负责投标,中标后由另一批人负责实施。由于人员的更换,常常会造成投标阶段与实施阶段工作衔接不到位,这种现象对合同管理工作的影响尤为明显。 1.3对总价承包合同的解读不够透彻 铁路工程中施工单位与建设单位签订的总价承包合同内容冗杂,涉及的点多面广,实际工作中相关人员对合同条款的解读不够透彻。比如负责征地拆迁的人员对合同内与合同外的征拆内容划分不清;对于总承包风险费,哪些费用能纳入哪些费用不能纳入认定不清等等。 1.4缺乏严格按照合同办事的精神和勇气,合同条款形同虚设 铁路工程中协作单位违约的情况时有发生,虽然合同中设有违约条款,但很少严格按照合同规定执行,特别是当协作单位工期违约时,很少追究其违约责任,这不但助长了协作单位的不良风气,而且增加了项目的潜在风险。铁路建设过程中建设单位违约的情况也时常存在,按规定当工程进度款支付严重不到位时,施工单位有权采取停工措施,但在这种情况下施工单位很少这样做。虽然合同中规定了纠纷解决措施,但当纠纷真的发生时,施工单位很少按合同规定的途径维护自身的利益。 1.5施工单位内部合同示范文本不健全 近年来国家有关部委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合同示范文本,施工单位也大力推广使用合同示范文本,但在施工单位内部合同示范文本的体系还不够健全。由于施工单位缺少相关的合同示范文本,在与这类单位签订合同时往往采用对方提供的合同文本,对于施工单位而言这是极其不利的。 2问题产生的原因 2.1建筑市场大环境向建设单位倾斜 随着建筑市场的竞争日益加剧,许多施工单位为了承揽到工程项目,明知合同中存在不利于自己的条款,也只能忍气吞声地接受,这种现象在自身经营出现困难的施工单位尤其明显。在建设工程承包合同中建设单位处于强势地位,特别是在铁路项目中,许多施工单位在自身经营、发展过程中对铁路项目产生深深的依赖,为了维护和建设单位的良好关系、为了日后能顺利中标其他铁路项目,当自身利益受到损害时,往往缺少通过仲裁或诉讼途径维权的勇气。 2.2用人机制不健全 在合同管理方面主要体现在所用之人与所在岗位不匹配。合同管理是一项对人员综合能力要求很高的工作,但实际上从事合同管理工作的人员往往不具备相关能力。 2.3工作中更注重工程进度,向管理要效益变成了口号 如今施工单位都认识到管理的重要性,但这种认识更多的只是停留在思想层面,在行动上落实地还不够。在实际工作中项目决策者往往更注重工程进度,在进度面前其他工作都可以让步,在这种思想引领下,虽然项目部制订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但这些制度和措施并没有落到实处,经常疏于对细节的管理,向管理要效益变成了口号。 2.4“软件”储备与“硬件”扩张不匹配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为了谋求生存,施工单位纷纷延伸自己的业务范围,将触角伸向新的建设领域。此举的本意是扩张业务版图、壮大企业实力,但有些企业盲目扩张,不了解新领域的环境和规则,没有针对新的环境作相应的准备,这样难免在管理过程中出现问题。 3完善合同管理工作的措施 3.1将管理落到实处 管理既是项目平稳运行的前提,也是项目取得效益的保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仅要认识到管理的重要性,而且要把工作重心放到管理上来,真正把管理措施落到实处。 3.2完善合同管理机制 首先要完善用人机制,任命掌握合同相关知识、熟悉合同管理流程、具备合同操作技能的人员从事合同管理工作,此外对于施工单位而言,合同管理人员还应对工程技术有一定的了解。其次要完善培训机制,一是要适时组织合同管理人员培训,确保业务能力跟得上、思想认识不松懈;二是合同管理人员要对项目参建人员进行培训,强化合同意识、解读合同条款、解答合同疑惑。再次要完善奖惩机制,合同管理工作应实行岗位责任制,对于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要予以奖励,对于存在明显过失的人员要予以惩罚。要坚决杜绝做与不做一个样、做好做坏一个样的现象发生。 3.3做好合同交底工作 一是投标人员要向实施人员交底,投标人员应将投标阶段采取的策略、相关数据取值的考虑、施工组织及其他情况向实施人员进行说明;二是合同管理人员要向全体参建人员交底,介绍合同内容、明确合同范围,将责任分解到部门并指定负责人。 3.4建立信息平台 施工单位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单位内部使用的信息平台,信息平台包含各类合同范本、信誉良好的协作单位及物资供应商等信息,这样可以有效地整合内部资源,实现单位内部资源共享。此外还可以利用信息平台曝光一些信誉不佳的协作单位及物资供应商,起到预警作用。 3.5立足本职,做好工程建设工作 “打铁还需自身硬”,施工单位向建设单位主张权益的前提是把自身的工作做好,在这个基础上才能与建设单位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才能最大程度地取得建设单位的同情和理解,这样获得额外补偿的机会才更大。 4结束语 在建设工程中,合同是确立各方关系的纽带,也是平衡各方利益的纲领,更是规范各方行为的准绳。对于铁路施工单位而言,在纷繁复杂的不确定因素面前,一定要管理好合同、利用好合同,把合同视作“圣经”,充分发挥合同的作用。 作者:郗云彪 单位:中交一航局第四工程有限公司 铁路论文:铁路施工企业物资采购管理论文 1铁路施工企业物资采购管理现状 1.1铁路工程项目现状 铁路工程项目施工周期紧、质量要求高、成本控制严、专业性强、责任重大,因此,采购的物资品种与其他类工程项目有较大差异,主要表现为物资种类需求较多。一般铁路工程项目采购物资大概有700多种,涉及2000多个规格,如果遇到特殊的施工情况,还需要其他特殊物资品种。同时,因工程质量要求高,部分物资除了必须满足现行的国家标准外,一些重要指标还须满足铁路行业标准。目前,铁路工程项目单个标段标的额巨大,经常达到十几亿元、几十亿元,因此,对于占整个工程造价50%左右份额的物资采购管理工作尤为重要,铁路施工企业要实现合理的经济效益,物资采购成本的控制尤为关键。铁路施工企业只有不断完善和加强工程项目物资采购管理制度,提高物资采购效率,尽量减少中间环节,节约采购资金,降低施工成本,才能有效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1.2铁路施工企业物资采购模式 铁路工程项目物资采购管理模式仍执行原铁道部印发的《铁路建设项目物资设备管理办法》(铁建设『2012216号文)的规定,建设单位采购的物资称为甲供物资,承包方采购的物资称为自购物资,管理办法对甲供物资和自购物资类别进行了详细划分。自购物资的采购范围较以往扩大了很多,对进入工程实体的物资几乎都交由施工企业自行采购。采购物资范围的重新划分犹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是施工企业的采购权限增大了,很多物资可以自主进行招标采购,施工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项目的实际情况选择优质的产品和诚信的供应商;另一方面施工企业承担的责任和面临的风险也增大了,物资市场价格波动所带来的风险也要由施工企业自己承担。铁路施工企业根据原铁道部《铁路建设项目物资设备管理办法》,并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物资管理办法,要求所有铁路项目的主要物资实行集中招标采购的方式,并对采购物资的范围和权限进行细分。钢材、水泥、钢绞线、粉煤灰、外加剂、矿渣粉、土工材料等大宗物资以公司总部的名义进行公开招标采购,地材、二三项材料、辅料等物资由项目经理部进行招标采购。 1.3物资采购定标模式 目前,铁路项目的定标模式均为低价中标,即通过资格审查的投标人价格最低的为中标人。当然,从控制施工成本的角度出发,采购低价物资无疑是降低成本最好的方式。但是,低价中标面临以下问题:一是供应商采取不平衡报价方式,对单个包件物资进行拆分报价,部分高部分低,整体价格综合后总价较低;或者是两家单位联合,采取不平衡报价方式分别中标。二是供应商以低价的方式中标,但在操作过程中不能正常履约,部分不良供应商甚至采取供应劣质物资以次充好,例如供应“瘦身”钢筋、更换钢筋吊牌、更换材质书等。低价中标的结果,一是供应商价格低导致无利或亏损,供货积极性不高,或供应劣质材料。二是虽然签订了总价较低的合同,但因报价的不平衡性,实际操作下来反而是采购高价物资。因此,低价中标从表面上看是给施工企业降低了采购成本,但最终的结果却是影响施工的正常进行,影响整体施工工期,带来了施工成本的增加。 2影响铁路施工企业物资采购成本的主要因素 2.1物资采购招标计划不准确、不严谨 大宗物资是以铁路施工企业总部的名义进行公开招标采购,但作为项目实施主体的项目经理部应该有更大的发言权,因为他们更了解项目的实际情况和项目所在地资源的分布、物资市场的供求关系、价格的走势及潜在供应商资质等因素。实际情况是,很多项目部物资人员到达一个新项目后,在短时间内由于主观或客观原因不能及时和全面地掌握当地资源的分布、价格行情、市场供求关系、供应商的情况等。铁路项目存在进场后建设单位要求抓紧开工和施工企业抢进度,以及施工图纸不能完全到位等情况,为赶进度而抓紧进行物资招标,因此,项目物资人员只能凭仅有的部分施工图纸和以往的施工经验提报物资的采购计划,差错漏的情况在所难免。计划的不准确、不严谨会造成以下问题:一是因招标物资的规格型号不全、技术参数不明确、数量不准确、交货期及交货地点不清楚,供应商就会在投标过程中钻空子,采取非常规的手段获取中标资格后,在供应过程中对描述不清、或未提及的物资采取拖延、耍赖等方式,漫天要价,项目部由于施工急需和政策原因不能自行采购,只能与供应商通过谈判方式签订补充协议,导致物资价格大幅提高。二是因招标物资的规格型号、数量不准确,供应商在实际供应过程中不能严格兑现合同,若供应商有利润还好说,若供应商出现亏损,很容易引起供应商提出索赔或法律诉讼的情况。三是因招标物资规格型号、数量不准确,在实际供应过程中容易造成不常用物资的积压。 2.2规章制度健全,但在执行中走样 有些施工企业关于项目物资管理的规章制度非常健全,对于物资的采购管理、供应管理、仓储管理、限额发料管理等都做了详细的规定。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大宗物资,比如钢材、水泥、钢绞线等能够做到公开挂网招标,严格按照招标采购程序规范操作,对地材、二三项材料及辅料等物资,因物资金额较小,项目部出于考虑与地方关系的融洽等因素,很少采取公开招标方式采购,一般是采取邀请或询价采购,邀请当地供应商或熟悉的供应商参与投标和报价,评审过程不透明,签订的合同也不报上级单位审批。项目现场供应和管理工作混乱,各项规章制度仅仅是停留在墙上而已,计划提报随意性大,经常采取电话形式通知发货,没有留下任何书面资料。没有按照规定设置库房或料场,没有对进场物资进行抽检,没有按照规定对物资进行分类整齐堆放,没有按照物资消耗定额进行发放等。 2.3采购与技术部门沟通不充分 物资部门作为物资管理部门,其职责是根据技术部门提供的物资需求计划进行物资的组织、供应,掌握施工进度和各项物资的使用情况,根据施工组织的进度安排,做好各项物资收、发、存的合理安排,保证施工生产顺利进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项目物资部门与技术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导致物资供应工作不流畅。主要表现为技术部门主要考虑工程技术问题,缺乏对物资管理整个工作流程的认识,很多技术人员的惯性思维是工程今天需要什么物资,供应商就应该今天或在最短时间内将物资送到工地,对物资的生产、组织、物流、资金等整体情况缺乏了解。物资部门没能及时掌握施工进度安排和物资的使用计划,采购工作安排不到位,导致急用物资供应不到位而临时采购,不常用物资积压库房,造成施工成本的增加。 2.4降本意识薄弱,凭经验办事 目前,很多项目物资人员只是把采购当作例行工作来完成,没有对项目所在地资源分布、价格行情、市场供求关系、供应商的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和分析,没有意识到物资采购工作是施工企业降低成本的一个重要环节,没有意识到物资采购工作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直接贡献。再加上内部管理制度、个人观念、采购流程和设计上的一些因素,导致企业采购效率低下,影响了企业绩效。物资采购人员不对施工图纸进行认真核对,凭经验提报采购计划,造成物资的积压和短缺,出现停工待料影响工期的情况。在物资到达现场后,凭经验判断物资的型号、数量和质量,疏于检验,导致不合格的物资进入工程实体中,造成返工,严重影响工程质量和企业信誉,增加了项目施工成本。 2.5工作流于形式,忽视限额发料 物资的消耗对工程成本影响非常大,限额发料工作是现场物资管理工作非常重要的环节,是控制成本的重要的手段。物资人员应该根据工程量清单、物资消耗定额、施工组织安排做好分阶段的物资使用计划,并严格执行。在实际工作中,很多项目部物资人员不能严格执行限额发料制度,对各分部或作业队提报的计划不做认真的分析和审核,仅仅停留在统计汇总层面。只要各分部或作业队提报物资计划,并不按照工程实际进度认真核实,计划提报多少就通知供应商供应多少,不对物资的总量进行把关,造成物资的浪费,增加成本。很多项目的部分工程是以总价包干的方式分包出去的,但主材由合同单位提供,若疏于控制限额发料工作,一方面会导致分包单位超出预算总量使用物资,加大了项目自身的施工成本,另一方面将导致分包单位拿到多余的物资后在当地以低价的方式销售,势必扰乱当地市场价格,引起生产厂家的不满,甚至出现对簿公堂的情况。 3控制铁路施工企业物资采购成本的对策 物资采购成本管理作为铁路施工企业全面管理的关键环节,对促进企业施工生产、节约物资消耗、降低施工成本、加速资金周转和提高经济效益起着重要的作用。根据以上提及的影响铁路施工企业物资采购成本的主要因素,笔者认为应通过规范以下几方面的工作,达到降低铁路施工企业物资采购成本的作用。 3.1加强物资采购计划的审核 项目物资部门与技术部门应加强联动,确保物资采购计划的准确性。技术部门应根据施工图纸进行认真核对,包括物资的规格型号、数量、技术要求等重要资料,不能出现大的偏差。核对完成后提供详细的《物资需求情况表》,物资部门根据《物资需求情况表》制定详细的总体物资采购计划,该计划可以作为招标采购的依据。在总体物资采购计划下,根据施工工期的进度安排、具体工程量、物资消耗定额、内部任务的划分对总计划进行分解,制定详细的各分类工程量对应的物资需求计划,以及各分部年度需求计划、月度需求计划。总体采购计划、各分部年度和月度需求计划须明确各类物资的规格型号、数量、技术要求、交货地点、交货时间、交货方式等,交由技术部门复核,总工程师审核,审核无误后交由项目经理审批。经过对各分类工程量的物资需求计划进行分解,加上各部门的交叉审核、复核,计划的准确性得以更大的保障。 3.2制定切实可行的价格调整机制 对于钢材、水泥,由于需求量大且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项目的质量问题,而且市场价格的波动也较大,因此可采取结算价格浮动调整的方式。对于二三项材料和其他物资,由于需求量相对较小且市场价格波动不大,因此可采取在一定时间段内固定价格结算的方式。对价格波动较大的物资实行结算价格浮动调整的方式,可以形成供需双方良好的合作关系,供应商有稳定合理的利润,能够保质保量及时供应物资,不会出现停工待料和供应劣质材料的情况。以水泥采购为例,可利用《数字水泥网》,该网站对每个大中城市每周公布1次市场价格,比较贴近实际的市场成交价格。可以选择开标前一个月公布的项目所在城市水泥所有价格的算术平均价作为基准价,供应当月公布的项目所在城市水泥的所有价格的算术平均价作为比较价,结算单价=合同单价+(比较价-基准价)。根据水泥自身的价值和价格波动频繁与幅度,可以考虑采取正负值10~20元/t价格不做调整,但也要根据项目所在地水泥的资源情况而定。 3.3规范招标工作,加强合同审批制度 大宗物资的采购必须实行公开挂网招标方式,不能采取化整为零或其他原因规避招标。招标文件条款必须明确,不能设置带倾向性的条款,对交货方式、交货时间、交货地点、价格调整模式、结算方式、产品的技术要求等影响报价的重要因素必须明确,不能产生歧义。为防止投标人围标、串标、不平衡报价、低价中标后不履约等情况,在招标文件中明确规定经评委会认定属实的将扣取投标保证金或列入供应商黑名单目录,对签约后不履行的招标人有权扣取履约保证金,并选择其他供应商。招标文件应提交相关部门评审,对提出的意见建议沟通完善后开始实施。公开开标和评审工作应在监督部门的全程监督下完成,确保开标工作合法有效和评委能够根据招标文件要求独立开展工作。地材及二三项材料必须按照上级单位的要求采取公开或邀请招标的方式进行,项目物资人员应对招标物资做充分的市场调查,掌握资源分布情况、市场价格情况、供应商资质情况等。对于招标计划、招标方案、招标文件等资料,必须报上级单位审查或备案,由上级单位派员参与评标工作。对于采取邀请招标的物资,一定要选择有实力、有资质、信誉良好的投标人参与,要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科学择优”的原则进行,杜绝暗箱操作和个人决断。大宗物资的合同签订工作由公司总部进行评审,地材及二三项材料应先由项目部组织合同评审,物资、技术、财务、合同、总工程师、分管领导和项目经理签署意见,报上级单位审核同意后签订合同。 3.4强化物资管理制度的执行检查 物资管理制度的执行检查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项目部日常的自查,二是上级单位的不定期检查。日常的自查主要是检查物资采购招标行为是否规范,合同签订是否按照规定执行,合同的执行情况是否正常和可控,计划的提报是否准确,现场管理是否规范,物资的堆码是否整齐并建有明显的标识牌,仓储管理中账卡物是否相符,限额发料工作是否可控,内业资料是否完备等。由于项目物资人员长期在基层工作,容易滋生惰性,对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疏于执行,一切按自己的惯性方式开展工作。因此,上级物资管理部门应定期或不定期地到项目进行检查,检查制度的落实情况,检查各项工作是否规范运行。同时,上级物资管理部门应对公司物资管理工作新的管理办法或规章制度进行宣贯,让基层单位人员及时掌握公司物资管理工作的动态,跟上公司发展的步伐。检查工作必须落到实处,形成常态化检查,对项目部物资人员形成一种无形的威慑力,势必在某些关键环节上不敢违规操作。常态化的检查,可以将问题暴露出来及时加以改进,不至于积重难返,出现严重违规违纪的情况,对单位和个人都造成损失。 3.5有效加强限额发料工作 限额发料在现场物资管理中非常重要,可以有效地控制物资使用,不至于出现物资超额使用,能够对施工总成本进行控制。指标下放到各分部后,各分部必须按照指标进行物资的领用,以有效地控制物资浪费现象,以及防止各分部超额领用物资后挪用和倒卖。若对限额发料工作不加强管理,任由各分部想用多少就领多少,按整个工程造价物资占50%左右的份额计算,即便是超额1‰都是非常大的数额,对项目整体的盈利影响非常大。物资部门根据各分部以及分工程量计算的物资年度需求计划和月度需求计划,建立各类物资的需求台账。若在执行过程中出现工程量变更或其他情况,导致物资需求发生变化的,应及时更新台账。各分部根据施工需要进行物资的领取,物资的领取须要求各分部物资、技术人员及分管领导签字确认,对领取的物资当天必须登记入账,做到日清月结。每月底对各分部实际使用情况与台账进行对比,对出现的偏差应要求各分部说明原因。若实际消耗数量与计划数量不符合,且不能说明原因的,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查实。 3.6建立物资供应应急保障机制 在物资供应过程中,由于供应商资金、资源,以及生产厂家设备检查、检修,或者道路运输中断和限行,或者其他不可抗力等原因,造成物资不能及时送达施工现场。作为项目物资人员,应有未雨绸缪的意识,认真考虑各类不可控因素,防患于未然,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应急保障机制,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比如:钢材、水泥等大宗物资,在招标时应考虑选择两家或以上的供应商和生产厂。物资人员在供应过程中要多观察、勤思考,及时掌握天气、道路或其他非人为因素,与供应商加强沟通,掌握工厂生产、检修情况。根据掌握的信息,结合施工进度、物资需求和库存情况,调整物资供应计划,加大现场库存,或要求供应商加大库存量。 4结语 当然,在应急保障预案中,对资金的到位情况也应该做详细的分析,结合项目资金情况和施工进度安排,合理安排项目物资供应工作。在项目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应加强与供应商的沟通,不能采取只供货不付款的方式,此举会引发很多的后续问题和矛盾。供应商垫资肯定会存在资金成本,很多项目物资人员惯性的思维认为供应商垫资天经地义,没有进行换位思考。在2009、2010年铁路建设资金紧张期间,供应商因资金问题与施工方对簿公堂的事情层出不穷。作为供应商,采取法律途径解决资金问题也是迫不得已,但问题的出现是因为项目物资人员在问题出现的初期没有引起重视,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导致问题和矛盾不断地积累放大,最终爆发。 作者:刘军 单位:中铁二局集团物资有限公司
小学语文老师论文:浅谈新课改新教材对小学语文老师的素质要求 摘 要 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教师们不断地在教学前沿探索最新的语文课堂教学,尤其对小学语文教学来说,各种新的教学模式不断涌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我们要利用课改的有利时机,多动脑筋,勇于探索,让学生在紧张活泼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语文,多才多艺的高素质教师才能培养出更优秀的学生!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课改 新教材 综合素质 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教师们不断地在教学前沿探索最新的语文课堂教学,尤其对小学语文教学来说,各种新的教学模式不断涌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新时代期待着老师们重新审视对职业角色的定位,把自己从“神坛”中请下来,能与生为善;把自己从“经验”中请出来,正确地发掘其内涵,变通地实践其要求,给学生烹调出丰盛的素养套餐。课时代要求老师们来关注孩子们的学习方式,在教法上少一些墨守成规,多一些不拘一格;在课堂上少一些“话语霸权”,多一些百家争鸣。 目前,课改教改在全国全面展开,是一场深刻的教学革命。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要迎难而上,破旧立新,课改教改齐走,自主探究是基础。其中的关键在于观念的转变。新教材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着眼于少年儿童的人格发展和现代语文能力的提高,理解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集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汉语性于一体,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新教材显示了这些特点,而教师除了精深的专业知识,明确的教学目标和高度的责任感之外,还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我认为重点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搜寻信息 博览群书 汉语是一个民族的语言,是传递信息的载体。当今社会科技发达、信息灵通,教师必须注重搜寻信息、博览群书,讲课时渗透信息,充实教学内容,学生在自己合作探究的同时教师必须对学生的质疑有一个丰富完美的解答这样学生就会学得满足满意。同时还要注意课文阅读取材的广泛性,使教材承载着大量的社会、人文、历史及自然科学知识,学生在学习使用语言的同时,还将接触到许多诸如天文地理、文化艺术、古今中外的背景知识和一些未知领域。若老师孤陋寡闻知识面窄,在教学中就会捉襟见时,被动应付,就不能应付自如,举一反三。 2语文兼顾 训练驾驭 交际功能是语言最本质的功能。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具多义性的语言。运用语言表达思想要恰当;运用语言传递信息要准确;运用语言辩论事理要严密。教师要引导学生听、说、读、写,兼顾教材,学会在生活中撷取语言。生活处处皆语文,利用这一优势,尽可能地为学生打开语文世界之窗。所以教师应加强自己的文学修养,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使教学富有文学色彩,生活情趣,让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得以感化掌握知识。 3左右逢源 多才多艺 语文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施教的程序和方法与其它学科的巨大差异。语文重实践运用,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听的明白,说的清楚,看的透彻,写得生动,思的正确。新教材注重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乐于探究。不仅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给学生创造一个直观、具体、鲜活的语境是十分必要的,除了有限的电化教育手段外,教师可把书本知识转换成悦目的图文信息,我还把课文编成话剧、故事小品,组织晚会让学生在饶有兴趣的参与中巩固知识,培养语感,使课堂有声有色,情趣横生。 4情感交融 因材施教 课堂是教师工作的主要阵地,是探究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对学生有关爱,在教学工作中就会有动力、有办法、有信心、有成绩。教师要善于研究学生、了解学生。要认真钻研分析教材,把学生和教材联系在一起考虑问题。这样,教师既完成了教学目标,又让学生有所收益。不能一刀切,优生适当增“量”,困难生“吃饱”就行。这样可缩短学生之间的差距。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教导。 5多动脑筋 勇于创新 学习语文的目的在于运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检验和巩固课文知识的最佳方法,是课堂教学的延读。多开展语文综合活动,让学生走向社会,到语文世界去漫游,让他们去体验和感情语言的含义,让他们去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实际价值。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师应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强调知识结构的复合性,注重提高文学素养,不断尝试教学设计的创新,努力提升学习能力、现代化教学技能和教育研究综合素质,以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我们要利用课改的有利时机,多动脑筋,勇于探索,让学生在紧张活泼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语文,多才多艺的高素质教师才能培养出更优秀的学生! 小学语文老师论文:浅谈小学语文老师反思的学问 美国学者波斯纳总结了教师专业成长的公式:教师专业成长=经验+反思。意思是说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且行且思,思考自己的教学行为中亮点何在?又存在哪些遗憾?思考是什么因素影响了学生学习活动的成败?思考如何改进就能使教学活动更加顺利?等等。教学反思活动是一门很深的学问,长期做好这门学问作用颇多,可以完善教学,可以使专业成长,可以解决一些疑难问题等等。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了“教学反思、反思教学”的益处,那在教学活动中如何才能做好这门学问呢?下面简单说说我的一些不成熟的见解。 一、形成反思的意识 几乎所有的老师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如果你给两个不同的班级同时上一节相同的课,给第二个班级上课时一定会更加得心应手,效果也会明显好于第一个班级,原因何在?就是教师在上完第一个班级后会反思教学中的不足,会反思改进的方法等等,说明反思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是多么的重要。有人曾经说过,你写多年的教学设计你不一定会成为著名的教师,但如果你坚持写多年的教学反思,你就很肯定成为一个著名的教师,可见如果一个教师不懂反思是一个多么可怕的事情。所以教师要自觉形成反思的意识,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时刻注意主动并创造性地反思自己的一切活动,如教育目的的制定,如课堂情境的创设,如评价方法的实施等等,教师不仅是一个教育者,更是一个研究者,要用研究者的眼光看待教学实践中遇到的一切问题,并进行反思、分析,力求用新的理念指导教学行为,从而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一定层次的提升。 二、确定反思的内容 反思,教师到底该反思什么呢?我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首先反思一节课中有哪些精彩的片段,又有哪些缺憾?听一节相对成功的课,听课者都有这种体会,就是在时隔多日之后给你印象最深的一定是其中最最精彩的片段。每一节课教师都会精心设计,而且不同的人在设计时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主要体现在教材的处理上,体现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也体现在学习方法的指导上等等,这些独到之处就形成了课堂上的闪光之处,如精彩的导课,如重难点的突破之处,再如合理的评价语言等诸方面都值得教师去反思,并记下反思日记,指导自己以后的教学。同样,在每一节课中也一定会存在一些令教者不满意的地方,如表达不当,如过渡牵强,如朗读指导不到位,再如练习的难易不恰当等,这些不足之处教师课后都要仔细分析,然后再做出改进的措施,这样在日后的教学中就会有所提高。其次要反思这节课有没有达成教学目标,其实所有学科的最终目标都是让不同的学生都到不同的发展,那教师就要反思自己在教学中有没有做到因材施教?有没有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跳到相同的高度去摘吃桃子?一个班的学生水平常常是参差不齐,表现在学习态度不一样、学习能力不一样、学习基础也不一样等等,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不同程度的认知要求,如我在教学《春联》一课时,我要求一般的学生去初步背诵文中出现的春联,中等偏上一点的学生再去识记一点课外的春联,班级的几个学有余力的优等生则让他们在感受春联的音律美的同时学会自己根据一定的主旨创作春联,真正做到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第三,我还常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有过激行为,老师们在有人听课时一般都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无论课堂上出现什么状况都会心平气和地跟学生交流,可在平时的随堂课教学中,教师就可能出现过激行为了,记得有一次上课时我让学生用“会”说一句话,我们班上有一个平时成绩不好的学生也怯生生地举起了手,我立即给他提供了表达的机会,谁知道他的答案竟是:“我家的公鸡会下蛋。”我当时好像没有经过大脑思考一样,直接追问那个学生:“你长脑子了没有,你家的公鸡是从外星上来的,你哪只眼睛见过公鸡会下蛋的?”我话一说完,那个本来就胆怯的学生满脸通红,把头低得很低。课后反思自己的行为,我觉得自己的行为时大错特错,我应该首先表扬这个学生,首先肯定从语文的语法角度看,这个同学说的话是正确的,然后心平气和地告诉学生如果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这句话违背了自然现象。也许我这一骂,会使这个孩子仅有的一点勇气丧失殆尽,我就是一个刽子手。解铃还须系铃人,第二节课一上课我就当着全体同学的面向那个同学道了歉,并告诉他那句话是完全正确的,只是要把公鸡改成母鸡就行了。反思后,我要自己诚心的道歉呵护了这个学生的自尊心。………… 三、讲究反思的方法 反思是一门学问,反思的效果也高低相同,这就表明教师在反思的过程中还必须讲究反思的方法,基于反思的方法有很多,我就简单说说我常用的几种方法。第一,日记反思法,就是教师在每天的教学任务结束后,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分析和总结,并记下日记,日记中可以记载教学中的成败,可以记载教学中教师突发的灵感、顿悟,也可以记载教学活动中学生的独特的反馈意见等,养成记反思日记的习惯,对教师的教学会有很大的帮助。第二是听课反思法,就是把自己的课摄下来,然后通过录像再现,自己以听课者的身份客观评价自己的教学过程,以达到反思的效果,这种方法中教师成为“旁观者”,才能清楚地分析本次教学实践的得失,再修改教学设计,重新再在其他班级上课,有时间的话再重复一次上述活动,可以更好地弥补自己实践活动中的缺失等等。 掌握反思这门学问是一个长期的工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做到及时反思、有效反思、坚持反思等,那样教师就能获得自身成长的不竭动力,并不断地超越自我,促进自己专业的成长。 小学语文老师论文:做一个扎扎实实的小学语文老师 【摘 要】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有学校领导的悉心教导,有上一级专家的引领,也有名家大师们的陶冶,给我的成长带来深刻的影响。我已经由少不更事的年轻人成长为今天的市级教学能手。今后在教学中不断实践,我要形成自己的独特教学风格,一辈子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做一个勤于进取、扎扎实实的小学语文老师。 【关键词】勤于进取;扎扎实实 时光荏苒,转眼间我在从事小学语文教师、班主任的工作岗位上已经辗转了13个春秋。回顾13年来的工作,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毕业之初的豪情万丈,遭遇挫折后的自暴自弃,后来追求课堂形式上的轰轰烈烈,到现在教学中的踏踏实实。一路走来,有太多的想法和感叹。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想法就更加强烈。 初为人师时,徒有一腔热情,语文教学中没有目标意识,班主任管理中缺少科学性,有的更多的是盲目和冲动。使得教学和管理如同散沙,形散却神不聚。 课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走进了校园,走进了教师的心田,走进了孩子们的生活。顿时,课堂变得热闹了,精彩了。而我,成了导演,成了总策划师,让精彩的展示成了那些善于言辞、勇于问答的孩子们的舞台,却忽视了那些不爱思考、不善交流的弱势群体。素质教育是让每个孩子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关注个体差异,尊重个性。由于我个人对理论知识学习得不够深入,理解得不够透彻,导致了课堂上的严重跑偏,犯了多么严重的错误。好在我不是法官,否则,我将酿成多少冤假错案! 而今,走过了年少轻狂,走过了盲目无知,我开始变得沉着、科学、敬业了。我越来越发现,对于语言文字敏感的我,真的适合语文教学,我也越来越喜欢语文教学了。几年来,我边学习理论知识边进行教学探索和研究。时间再紧,也不能挤掉钻研的时间。我和同事们一起,用三年的时间进行了《小学语文质疑兴趣和能力的培养》的课题研究,外出学习、实地考察、问卷调查、摸索方法、分析案例、总结经验、撰写论文,在探索的路上留下努力的痕迹,洒下辛勤的汗水,收获成功的喜悦。2010年8月,我们的努力终于迎来结题的喜讯和一等奖的课题研究成果。这更加让我相信一句话:“一拿起课本,一走上讲台,一看到学生,一想到未来,一切苦和累都化作清冽的甘泉。”现在我又踏上了新的研究之路――《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研究,即使再苦再累,我也不放弃。因为苦在其中,乐在其中。 凭着对语文教学的热爱,我一直没有放弃对小学作文教学的探索和尝试。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我把看图、写话、读书、积累、自由创作、修改、评价紧密结合在一起,分层训练,重点突破,评改提高。 一二年级是写作的起始阶段,这一阶段重在培养兴趣,一幅画面、一次交流,只要孩子有话要说就让他们勇敢地说,大胆地写,不拘形式。中年级重在从整体入手,正确选材,自由表达,字数不设限,给学生自由练笔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感受到写作是快乐而不是负担。在创作后师生、生生之间相互评价、相互修改、自评自改。在修改评价中交流、提高。高年级时重点突破,拔高训练。教师从审题立意、布局谋篇、词句表达上给以指导,勤于练习,从而达到生动自然、行文自如。无论哪个阶段,都不能忽视大量阅读和积累的作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但这一切都贵在坚持,苦中求乐,其乐无穷。 老一辈教师是红烛型教师,工作中,他们没有一节课是马虎应付的,没有一课书不是精心准备的, 他们的示范让我自叹不如,更让我倍受鼓舞,这种红烛精神是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所缺少的,它在我心中掀起的不仅仅是震撼,更是老一代教育家对我精神上的洗礼。作为年轻一代,作为新型教师,我们要把这种红烛精神传承下去,更要做一个发展型教师。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有学校领导的悉心教导,有上一级专家的引领,也有名家大师们的陶冶,像市级讲师张建中、省级讲师张向葵,全国知名的贾志敏老师、窦桂梅老师、王崧舟老师,他们的思想和风格带给我深深的启迪和思考,给我的成长带来深刻的影响。我已经由少不更事的年轻人成长为今天的市级教学能手,虽然上级领导给了我一定的荣誉和鼓励,但我今后会继续在学习中不断充电,在教学中不断实践,形成自己的独特教学风格,一辈子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做一个勤于进取、扎扎实实的小学语文老师。 小学语文老师论文:小学语文老师应掌握的朗读方法与形式 一、朗读方法 (一)理解文章,把握情感基调。 (二)运用技巧:停顿(标点停和语意停)、停连、重音、语气、语速。 1.标点停顿时间长短一般是:句号、问号、叹号长于分号、冒号,分号、冒号长于逗号,逗号长于顿号。 2.语意停顿:即感情停顿,在一句话中没有标点的地方也可以有适当的停顿,受感情支配,声断而情不断。 3.停连: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不以标点符号的指示停顿,而将句子连接起来读的一种处理方式。 4.重音:根据文章情感:加强音量和气势、适当延缓音节的读音、变换音色、重音轻读等。 5.语气:要让学生懂得陈述、祈使、感叹、疑问句等的句式朗读时表达的各种语气和感情。 6.语速:注意不同的作品朗读的速度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二、朗读形式 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不能滥用,应根据教学对象、文章体裁、教学环境进行选择,可采用以下方式: (一)适合低年级朗读形式 1.范读:指老师运用多种朗读技巧,为学生进行示范性朗读,多适合低年级孩子。也可安排在初学课文时、某个重点段落、学生难以理解把握的长句等。 2.领读:即老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这是低年级要求学生读正确读流利最直接的方法。 3.引读:低年级往往好一字一顿的读,要么唱读,利用引读法伴读半放指导朗读,克服学生不良习惯,训练语感,培养朗读能力。 4.看图朗读:适时运用插图配合朗读,既对学生进行看图结合的训练,还能收到良好的朗读效果。 (二)适合中高年级朗读形式:精读、略读和浏览 1.精读:精读重在培养阅读理解,要对文章从内容到语言到写法比较全面的把握,在其中习得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要达到精读的朗读方法很多:自由读、默读、分角色读、齐读、开火车读..... (1)自由朗读:一般在初读课文阶段,是在自己的思维主导下的朗读,想自己所想,读自己所读,写自己所写。遇到不懂的查一查、问一问、反复读一读,遇到精妙之笔、疑惑之处画一画,一个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朗读权。 (2)默读:默读即无声阅读,它便于更集中地思考、理解读物的内容。课程标准关于默读特别指出:低年级“学习默读”,中年级“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高年级“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所以教学中必须要关注默读的训练。 (3)分角色朗读:分角色朗读是在学生流利的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走进文本,用绘声绘色的朗读、形象贴切的表演把课文中所描述的情境展现出来,加深学生对文本情境的体验,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形象地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4)比赛式朗读:小学生都喜欢参加竞赛,而且都希望自己在竞赛中获胜。激发朗读兴趣。 (5)比较朗读:调换字词,进行比较朗读。针对具体课文内容中某些重点词的理解,用换近义词的方法进行比较朗读。 (6)配乐朗读:音乐,往往能使人在一定的气氛中得到感情的熏陶和哲理的神悟。选择与各自朗读基调相宜的音乐进行配乐朗读,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7)想象朗读:创设情境的想象朗读。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创设一定的情境,把学生一下子带到课文的情境中,再启迪想象,不仅能激起学生愉悦的情绪,还有利于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章深层的含义。 (8)表演朗读:课堂上,教师应及时抓住时机,诱导他们进入角色,表演一下课文中的内容,加深对课文的了解,而且能启迪他们的思维,发展他们的表演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9)评读:评读可以分自评、生评、师评。所谓“评读”,就是边阅读边评议,评读要与理解课文紧密结合。评读的目的是通过评价、指导,适当点拔,给予鼓励,并提出更高的要求,引导他们逐渐在实践中掌握朗读的规律,学会朗读的基本方法。 (10)诵读:即背诵。这种朗读方式多适合于古诗文教学。当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已有了较深刻的理解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背诵某些精彩的语段或全篇。这样就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增强语感,积累名言佳句,体验艺术魅力,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养成高雅气质。 (11)齐读:当需要渲染气氛,重点强调,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朗读的形式还有很多比如:小组读、个人自读、同桌互相检查读、四人小组评议读、开火车轮读等形式。 2.略读:是学生从精读的方面得到种种经验,应用这些经验,自己去读长篇巨著以及其他的单篇短篇。中年级可以训练略读,以适应平日读书看报的需要,进而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3.浏览:指大略地看。可用于了解课文大概内容,还可平时消遣性阅读,浏览根据需要较快搜集信息。重点在高年级培养。教会学生有目的、带着任务进行浏览,学会一目十行,要培养课前、课外捕捉有用信息的能力。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 小学语文老师论文:简谈小学语文老师应具有的文学修养 摘 要:语文学科的教和学,都是以文学修养为基础的。但是受到小学生阅读的质和量的限制,发掘教材中的“各种因素”之责就必须由教师来承担。一篇课文的教学是否成功,首先取决于教师的文学修养,其次才是教学方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文学修养;阅读能力 曾经有一位网友把教师的文学修养比作扎根泥土的树根,而学生所体现出来的对文本的感悟就是树上的枝叶了。对于文本的解读只有深入进行才能进入作者的精神境界,才能亲切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由此说明,语文学科的教和学,都是以文学修养为基础的。但是受到小学生阅读的质和量的限制,发掘教材中的“各种因素”之责就必须由教师来承担。一篇课文的教学是否成功,首先取决于教师的文学修养,其次才是教学方法。 语文教师担当的责任是从语言文字、人格素质、道德意识出发,需要在文学修养、文化品位与语文教学艺术上下功夫。而对于语文的学习,它的极高的综合性,使语文授道者所具备的必须是全方位的综合素质,而丰厚的文学修养,却是语文教师素质的精华所在,像光源的聚光点,是具有生命力的。那么,语文教师应该具备那些方面的文学修养呢? 一、语文教师对文本的感悟 语文教师从事语文教学是依据课本来作为指导的,课本中的文学作品,都是作者用语言文字创作的,是反映社会生活和个人情感的艺术品,充满了灵性和创造性。能和作者的心灵对话,就是语文教师的文学底蕴在发生作用,每位作者的作品,代表的是一种思想,更是一种激情、理想和心情。语文教师要让学生和作者产生共鸣,了解作者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现实状况,将作品恰到好处的理解深、理解透,然后让学生体味作者的思想光华和情感波澜。作者通过文学作品,无论塑造怎样的形象、渲染怎样的情节,我们做语文教师从作品中既要窥视其人性的弱点,又要挖掘闪现人格魅力的光彩,从而诱发学生的心智和情感。这是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最本质的属性。语文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启发式教育,发挥自己的文学特长,可以就其作品本身入深、参透,幻化出更丰富的、想象的色彩,从不同的角度去点拨、指导,和学生一起投入再创作中,激活学生的思想火花,一种源动力的热情被感染,从而产生强烈的创作热情,在融通一气中,达到师生互动的对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 语文教师对文学的感悟,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素质,是教师本身的文化底蕴,有时候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冠冕堂皇的,它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对于语文教育,语文教师应该是民族精神的传递者,是社会的精英分子,是精神的布道者,是社会良知的启发者。有了对社会的感悟,才应该保持着高尚的情操,有着能够感悟人的精神力量,才不愧为一个语文教师,才会为社会的良知做锻造。 二、语文教师对文学的积累 古人曰:“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胸有诗书气自华”。只有教师勤于读书,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读书,只有教师热爱文学,才能教育学生热爱文学。胸中无墨,自然不能泼洒成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直接的和间接的积累,才能解决写作之源这个关键问题,学生提笔作文时,也才能做到厚积薄发。 人的素质就是受书籍的感染而慢慢的发生质的改变。语文教师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常常感染学生的阅读欲望,从而引领学生也熟读这些作品,在春风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中,滋生出灵感,感悟生命和理想,感悟人性和人生,然后产生创作冲动,更使人格和灵魂得到升华和净化。 作为语文教师要为教学做准备,注重多方面收集整理,探索丰富的教学资料,从教学论文、教学新点、学生习作、课堂实录、精彩时文等方面做积累,会给学生更多的引导。 语文教师肩负着学生的素质教育,这是大前提。而人格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关键。语文教师的正确引导,需要通过文学的途径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实现。 三、语文教师对文学的创作 这一素养,通俗地来说就是要会写下水文。所谓“志于道,游于术”。语文教学就是要使学生“学用语言,提高素质,培养悟性,促成创造”,学会应用语言是第一位的。虽说语文不仅仅是文学,但文学是语文教师必备的本能。作为语文教师,文学创作的体验,是对生活的艺术敏感,是对语文教学的感悟,是对周围新生事物的灵敏的反应。 从我国古代、现代教育史、文学史上可以看到,许多著名的教育家同时又是作家,他们在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仍不辞辛劳地在自己的责任田里不辍耕耘,留下了不朽的精神食粮,传承着灿烂的民族文化与人文精神,从而为教育起到了光辉的典范作用。 比如孔子,他既是传道者,同时也是创作者,他有非常深厚广博的文化底蕴和文学修养,他的教学语言典雅、规范,常常运用《诗》、《书》等古籍中的名言名句教导学生,也作“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来勉励学生在艰难复杂的形势中能保持高风亮节的气度。孔子还善于以物作比,把深奥或难以名状的道理说得既形象又明白,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来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使智者和仁者的“动”和“静”喻为“水”和“山”,而且做出“乐”和“寿”的美好状况和结果,非常有力地引导学生如何做一个智者、仁者。 因而,总的来说厚积薄发,语文教师只有练就了深厚的文学修养,将文本的精华部分传授于学生,学生对文本的生成才能更加枝繁叶茂!也只有如此,才能让审美的光华和理性的智慧之光一起闪现在文学的天空。 小学语文老师论文:小学语文老师到底该做个什么家? 摘要:有的人认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要知天文也要熟知地理,应该是一个掌握很多知识的“科学家”;有的人则认为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很深的专业知识,应该做一个实实在在的“专家”;也有人认为如今的语文老师应该是领着学生在玩中学习语文,语文教师还应该是个“玩家”等等,那新时期的小学语文老师到底应该做个什么家呢?我觉得如今的语文老师应该是一个全能的“杂家”。 关键词:积累底蕴;博采众长;留住语文味 用一句不太夸张的说法,几乎全世界的人类都在关注教师的素质问题,新课改同样也在呼唤高素质的教师诞生,甚至人们把课改是否成功就归结于教师的素质是否得以提高,而语文教师的素质尤其受到了人们的关注,我觉得如今的语文老师应该是一个全能的“杂家”,要求样样了解,看似“不务正业”,实则“百花齐放”,下面我就语文老师如何做一个名副其实的“杂家”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一、积累语文底蕴 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决定了语文教学内容的广阔性,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无论是天文还是地理,语文教材都有多企及,这就需要语文老师本身要积累深厚的语文底蕴,那样才能够游刃有余地开展语文教学,使语文教学真正姓“语”,而不至于将科普类的文章上成科学课,将哲理类的文章上成品德课等等,而且如今的学生是身处信息时代,一些健康的、不健康的知识铺天盖地地向学生袭来,这时还需要语文教师教给学生选择和判断的能力,引领学生去亲近健康文化远离糟粕文化也是新时期语文老师的一个重中之重的任务,可见语文老师需要积累的语文底蕴涉及各个角落的各个方面,那样才足以去培养合格的学生。 二、学会博采众长 要语文老师成为一个杂家,需要老师去积累语文底蕴,积累各个层面的知识,但是也不是要求语文教师做个全能选手,只是要求语文老师见多识广,兴趣爱好相对广泛一些而已,如今的示范培养出来的教师专业水平一般都是比较高的,遗憾的是他们的综合素质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弱的,语文教师要扮演好“杂家”这个角色,需要全面拓展自身各个方面的修养,那是不是让这些年轻的老师成为一个杂家后再走上讲台吗?这显然是不现实的想法,当语文老师自身的能力还不足以打开语文教学的视域时,这时的教师要学会转变思维的角度,自身不足时可以博采众长,其实我们不必小看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一本深奥的书,学生就是教师最可利用的语文教学资源,学生的知识面有时候完全在老师的意料之外,语文学科的一些技能的发展有时候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合作、探究,这时的教师只要适时地组织和评价。面对这群活生生的教学资源,教师引导得当,课堂对教师的关注程度就会渐渐转移,教师灵活地博采众长后依旧是一个合格的“杂家”。 三、要留住语文味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老师不能再为自己拥有一桶水而沾沾自喜,语文教学需要有源头活水,这需要语文教师有能力找到活水的源头,在觅水的过程中,会面对大千世界中缤纷的一切,教师要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行,不要被缤纷的万物迷花了眼睛,这样才会领着学生去科学又全面地认识世界。 语文教学的外延很广,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得有些语文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变得盲从了,语文课没有语文味,有的上成了美术味,有的上成了音乐味,有的带着浓浓的科学味,等等。这些老师上课过分依赖现代信息技术,以不变应万变,用别人的教学设计和课件机械教学,学生合不上拍时,教师就想方设法地牵着学生的鼻子往自己那个道上引,久而久之,这些语文老师就成了学生心目中独一无二的“专家”,现代信息技术成了这些语文老师的一块遮丑布,掩盖着语文老师自身综合素质的低下。依靠现代教学技术展现的知识看似很丰富,但一味地依靠多媒体的特点吸引学生的眼球,会眼中削弱学生对语文文字本身的感悟能力,而且因为课件是预设好的,还会严重限制学生的探究和自主思维能力的发挥。 虽然语文的综合性很强,有诸如审美教育、情感教育等的语文教育的重要因素,但教师不能因为要做“杂家”而过分抬高它们的地位,要巧妙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之中,把握好教学的度,千万不能喧宾夺主。还有的老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每一个都是固定的模式,好像哪一节课少了“延伸拓展”环节就违背了新课程理念,其实语文教学的“杂”不是漫无边际的,不随意、不盲目,适当有度的“杂”是为了让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更加高屋建瓴,让语文教学风景这边特炫目。 语文课改不是纸上谈兵,需要教师首先转变观念,然后以课堂为战场进行实地演习,在演习中不断摸索前进,就一定会诞生高素质的老师,继而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小学语文老师论文:如何当好小学语文老师 教师自身需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渊博的知识。做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最需有爱岗敬业的思想和乐于奉献的精神,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还要有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了解现代化科技知识,掌握必要的现代化教育手段;另外,需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在教育中勇于探索,创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用生动、形象的教育方法吸引学生,使学生觉得听你的课有趣、有味,从而能够自觉地、认真地投身学习。 一.实际教学中的必备“三招” 在实际教学中,还要讲究艺术和策略。笔者总结了“三招”:一是远近相宜。作为教师,不要把你的性格特点完全暴露给学生,注意远近相宜,若即若离。二是刚柔相济。如果说严格要求是“刚”,采用暗示诱导的方式是“柔”,那么必须刚柔相济,根据不同场合、不同对象,爱心与严格要求相结合,从而唤起学生的学习责任感。三是幽默教育。变沉脸为笑脸,寓斥责于幽默之中。这既是一门教育艺术,也是教师智慧和修养的表现。幽默教育是温和亲切、满怀善意的,妙趣横生的语言能活跃课堂的气氛,增强学生的记忆,能成为运用幽默教育的教师是学生终身难忘的、可敬可畏的老师。值得强调的是,在树立“威信”的过程中,要避免走入“权威”误区,为了让学生“听 话”,利用各种手段控制学生的言行,要求学生绝对服从教师的意志和愿望,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结果会适得其反。这样做会抑制学生的个性、情感、意志、品格的发展,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就学生而言,他们的心里同样有一杆秤,通过教师的表现,在他们的印象里就给你打了分,你的“威信”如何也反映了他们对你的评价。 二、好的小学语文教师是一座桥 好的小学语文教师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课本,学生与社会之间的桥。在教学中,教材是语文知识的载体,学生是获取语文知识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如何能让学生从教材中获取知识,并把这些知识迁移,运用到自身发展中去,教师这座桥就是为学生走进教材,与教材交流,汲取知识养分而铺设的一条通道。我们的任务就是解决学生与教材交流时出现的障碍和引导学生怎样更好理解教材,运用好教材。我们不能把我们对教材的认识强加给学生,而是要给学生发挥的余地。同时也要承认学生对教材理解的差异性,教师要扮演好桥的角色,就是让教师不要越权代替学生思考代替作者言论。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与教材交流。也就是说,教师应该是学生与教材联系的纽带。 在课堂上,教师应该作为引导者出现,而不是主导者。那么,教师如何能扮演好桥的角色呢?首先,要提起学生对教材的兴趣,因为兴趣是学习的首要条件。只有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否则,桥就搭不成,或者就是桥搭成了学生也不愿意通过。这一点我认为应从减轻学生阅读时的心理压力,提高学生感悟上入手,要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教材是一种享受,而不是沉重的负担。教材是砖,要用来引玉,而不是作为单纯的任务来完成。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时不要让学生感到阅读就是为了回答问题和做“条块”式的分析,而要他感到阅读是为了感受一种美。其次,我们要设计好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学生发现不了或感受不到的艺术美和思想美,使学生感到教材不仅是知识的载体而是艺术,思想的结晶,要让学生萌发从教材中感受到这些东西的欲望,最后我们在教学中重点教给学生理解教材的方法,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获取他们需要的新知识并加以运用,以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终极目标。 三.积极学习,积淀文化素养,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也许学习是老生常谈,但学习正是每一个有所成就者的不二法门。谁永远保持学习的热情,谁就能永远保持青春活力。什么时候放弃了学习,什么时候就开始停滞不前,甚至倒退。我们常常发现自己失去了读书学习的兴趣,觉得没什么好看了,好像什么都知道了。这是个危险的信号,我们开始固步自封了。一个语文教师,最重要的基本功是文本解读的能力,它直接制约着教师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和教学设计的能力。教学设计的水平是文本解读能力的直接体现。资深特级教师令人惊叹的便是极高超的文本解读能力,而文本解读能力背后,则是深厚文化素养的支撑。文本解读三个层次:课文说了什么,课文怎样说的,课文为什么这样说。 目前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都不是大学中文系科班出身的,这是无法追回的遗憾。但先天不足后天可补,那就是学习。学习是不管什么时候开始都不迟的,广泛阅读经典,阅读名著,日积月累,仍可期待。人的一生,其实是不断积累的过程。文化素养也是,文本解读能力也是,教学智慧也是。只要我们有心学习用心积累,总能一步一步走得更远,走得更高。 四.心存理想,坚持实践 契而不舍,金石可镂!我们大多数人并不是缺少灵感,缺少的正是灵感之后的坚持不懈!浅尝辄止,见难即退,正是我们不能成为大家的根本症结所在。平庸,就是这样形成的。任何伟大的事情,都是想了之后做出来的。只有想是没有结果的!更重要的是要实践,坚持不懈的实践,不断加以反思的实践!因此,我们如果能够心存理想,坚持实践,此生必有所成,必有所获。另外,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师,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育同学们如何面对现实生活,如何处理问题,同时要注意不能时刻以一位老师的形象出现去说教,必要的时候要以朋友的形象出现,当然同时不能丢了老师的那份榜样形象。当我们选择当老师的那一刻,教书育人,就成了我们的责任,学习是我们的准备,现在准备好了,就去实践责任,要用心,用爱,用认真去面对教育,用真爱去对待学生。 五、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 事物总有它的两面性,有些事情虽然危害到了你的情绪,但也会促使你思考更多的问题:一个好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素养?原来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也会出现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教师怎样才能把社会地位真正地提上来?你心目中的优质教育是怎样的?如果教师追求太多的功利会有什么不良的后果?什么样的教师才算是名师?是名师出高徒还是高徒出名师?你有很多苦恼要说,你要用一些别的方式来发泄自己的情绪,其实这些都会促使你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教育的责任是什么?这些思考会让你了解:真实地活着比什么都重要!每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都会有较为苦闷的一段路程,这一段路程将是你教育生活中不可多得的财富。此时,我建议你来读书!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要说自己没有时间,为自己找借口是人类最可耻的行为之一。读些什么书呢?一要继续阅读本学科的专业书籍,每过一年,要让自己的科学知识变得更丰富;二是要加强教育教学类书籍的阅读,教育者应当深刻了解正在成长的人的心灵,努力阅读一些教育学、心理学以及教学类的书籍,这可是青年教师迅速成长的凭借! 小学语文老师论文:如何做专业型的小学语文老师 怎样当好一个小学语文老师?我不止一次地这样问自己,也不止一次地否定自己的回答。 语文,它反映的是我们生活的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它包罗万象,所承载的东西实在太多了。有时,我深切地感受到,语文教学有一种难以承受之重。 语文有这些承载,当好一个语文老师何其艰辛!当好一个语文老师又何其艰难! 我常常羡慕那些造诣高深的老师,也常常追寻他们上课的路踪轨迹,我总能发现,他们都有一手非常自然而又巧妙的引导技巧,课堂上,学生在他们的引领下,仿佛在天地之间遨游,身心得到锻炼,精神得到陶冶,眼界得到拓展,知识得以提升。听他们的课,感觉他们与学生似在一起聊天,似在一起游戏,轻松简约,但却十分高效。所以我在想,语文老师该怎样做?大概就是要当好一个引领者的角色:挥动着你的双手,引领孩子们走进知识的殿堂,到五彩园中采摘鲜花,到广阔的海边拾取贝壳,引导他们去观察,启发他们去感受,引领他去体验……知识的汲取在默默中进行,语文的素养在不觉中提升。莫非这就是一个语文老师角色的基本定位? 我从事小学语文教育工作多年,在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成为学生成长的关怀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育的研究者。 一、小学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关怀者 在小学教育中不仅要关怀小学生的知识学习,更要关怀他们的情绪感受、情感体验,关注其知识的“安置”方式。如果在习得和掌握知识的同时并不能享受自己劳动的愉悦感,体验学习的兴趣、快乐以及从中获得的成功感、自尊感和自信心,相反产生对学习的厌倦、消极、退缩,甚至怨恨之情,这样的关怀则是片面的关怀,是“糊涂的爱”。教师作为关怀者的出发点是尊重,它建立在相互平等、协商和对话的关系上。这个道理以我多年的教学经验,真正领会到了小学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关怀者是非常重要的。平时经常和学生沟通,以相互平等、协商的朋友的关系对话,多鼓励学生,以宽容的心对待学生,因为学生必定是小孩,教小孩时我们要想到小孩会长成大人的,也就是只要我们做到“教学生一生,想学生一生”,才能把小学教育工作做得更好。 二、小学教师要成为学生的促进者 教师以知识传递为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受教师关注不够;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过程、结果和质量评定等都由教师决定和负责,学生的任务和责任主要是听课、练习、记忆、应试和接受评定。教师作为促进者的作用则是帮助小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以及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一个小学生从什么都不懂,不懂得写自己的名字到懂得写几千字,从不懂得1+1=?到懂得解奥数题,0,1,2,3,4,5,6,7,8,9怎么写,都经过我们教师一手教会的。如果没有小学教师教会“你”“我”“他”怎么写,没有小学教师教会“a、o、e”怎么读?怎么会读一篇课文,看一本书?怎么会写几百甚至几千字的作文?又怎么会写较深澳的说明文和议论文呢?如果没有小学教师教会1+1=?1-1=?,又怎么会解方程甚至解函数等数学几何题呢?所以说小学教师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教导者,也就是小学生的启蒙教师。启蒙教师在默默无闻工作中真正作到“教学生一生,想学生一生”。比如,我平时上课时,除了教给学生语文基础知识以外,还要教学生处人处世的道理,怎么尊老爱幼;教学生怎么遵守交通规则,怎么注意安全,不得独自去游泳,教学生怎样防火防煤气;要教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要吃“垃圾食品”,在家要勤洗理,在学校勤打扫;养成会学习的习惯,课前预习,课堂专心,课后练习;养成会爱的习惯,也就是能明辨是非,有正确的判断能力,有情感的爱,感恩的爱;会玩的习惯,在玩中锻炼,会玩的技巧,玩的时候就痛痛快快地玩个够,学的时候就认认真真地学,一心不得两用。 三、小学教师要成为教育学生的研究者 小学教师要成为教育学生的研究者,就要重新认识现代小学儿童的发展特征与教育;重新认识小学教育的性质、任务和特殊的教育功能。就要了解到“小学”的年龄阶段为8岁—15岁,这一阶段的教育与“大学”阶段相对,教育目的是打基础教育内容主要是“学事”、“学文”。了解到进入小学的少年儿童,随着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会遇到越来越多的道德问题,小学教育工作者应引导学生认识、了解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相联系的道德观念,并养成相应的道德习惯;小学是少年儿童身体迅速发展的时期,应当使少年儿童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掌握锻炼的基本技能、技巧,以保证少年儿童的健康发展。小学教师特别需要用目光、笑容、肤触及各种体态语言向儿童传递爱的信息,使小学生建立对学校及老师的依恋、信任的关系;小学是儿童道德成长最重要、最敏感的时期,学校教育可以运用诸如:移情、感情应答、共同感受等方式,以及儿童的羞涩、敬畏等情感来培养小学生的同情、友谊、孝敬、真诚、尊重、宽容等基础性的道德品质;小学教育恰当地、有分寸地运用奖惩手段有助于儿童接受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挑战,在心智和德性两个方面发展成熟起来。教师在课堂以及其他教育现场开展工作,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个体性。儿童观摩、模仿能力和感受能力强,小学教师的言谈举止格外需要掌握分寸。小学生兴趣爱好的多向性、小学生知识教育的综合性,对小学教师的知识面、性格气质、敏感程度及其应对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要求很高,小学教师职业与大学、中学教师相比较,在许多方面都具有鲜明的专业特殊性。比如,我们通过家访、电话和校训通、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了解学生在校外的生活、学习和交友等情况,及时掌握学生的动态,以便对学生各个阶段的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 我想,一名教师,只要热爱自己的职业,并且通过不断学习和探索,在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上踏实前行,就会有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小学语文老师论文:怎样做好小学语文老师 小学语文课程、教材、教法改革,必须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个大目标着眼,不能只拘泥于原有的学科体系,还应该着眼于小学语文学科固有的特点。从学科地位和作用的角度看,小学语文学科具有基础性、人文性和工具性特征。从学习过程和活动的角度看,小学语文学科具有实践性、累积性和外显性特征。从学习对象和内容的角度看,小学语文学科具有广域性、开放性和易学性特征。 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高低,将制约着他工作学习的成败、任务完成的好坏、活动能力的大小。而小学语文恰好是百科之母,因而小学语文的奠基作用就更显重要了。那么作为小学教师怎样才能教好语文呢? 一、教学工作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心,也是检验一个教师工作成败的关键。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坚持抓好新课程理念学习和应用的同时,还要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充分运用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大胆改革课堂教学,加大新型教学方法使用力度,取得了明显效果,具体表现在: 第一,发挥教师为主导的作用。①备课深入细致,平时认真研究教材,多方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难重点,在制定教学目的时,非常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案编写认真,并不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②注重课堂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特点,以愉快式教学为主,不搞满堂灌,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注重讲练结合。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重点,突破难点。③坚持参加校内外教学研讨活动,不断汲取他人的宝贵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经常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并经常在一起讨论教学问题,听公开课多次,使我明确了今后讲课的方向和以后课该怎么教和怎么讲。④在作业批改上,认真及时,力求做到全批全改,重在订正,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在辅导中做到有的放矢。 第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尊重孩子的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的生活感受和不同的表现形式,使他们形成自己不同的风格。不强求一律。有意识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各种游戏、比赛等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的天性和个性得以自由健康的发挥。让学生在视、听、触觉中培养了创造性思维方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相应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第三、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①教师用发展的观点看学生。应当纵向地看到:后进生的今天比他的昨天好,即使不然,也应相信他的明天会比今天好。②教师因势利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③真正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④关心学生身体健康,注意保护视力,指导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搞好班级的经常性管理工作。⑤经常与家长保持联系,互通情况,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指导家长正确教育子女等。通过以上工作,本班学生纪律、学习、生活习惯、日常行为规范等都有了较大转变,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打好了基础。 二、重视朗读品评感悟,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而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课文中的精彩之处没有可能引导学生一一感悟。为了使这些精彩给学生留下整体印象,我们可以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反复诵读,以悟出语言丰富的形象内涵,意义内涵,情感内涵。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居高临下地对课文进行品评,在品评中深化理解,升华认识,填补空白。 三、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美国的一位教育家指出:“课堂的外延与课外的外延相等。以课堂学习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 部分学生缺乏自觉性,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甚至有的学生欠交作业,针对这种问题,我就进行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树立学习的信心,有的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并不是他们没有潜能,而是不相信自己有潜能,在经历了一两次失败和挫折后,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因此形成“自己脑子笨”这种意识,久而久之,形成习惯,一遇到问题,先想自己不行,对自己没信心,结果自己什么都学不成,什么都不想学,作业不会做,造成成绩低下。针对这种情况,在课堂上我有意识地通过一些浅显易懂的问题为他们提供发言机会,让他们到黑板上做题,给他们自我表现的机会,同时对他们在学习中的点滴进步,我都给以表扬和鼓励,使他们逐步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四、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语文教学,应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新的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作心灵的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从而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新的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期待终身学习所带来的快乐。 小学语文老师论文:小学语文老师的定位分析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是一个学生在启蒙教育之后,接受思想定型教育的关键阶段。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要正确认知自己的工作定位,通过正确的工作和身份定位,确立自己的职责和任务。本文就是通过分析教师职责定位,以理性思维为中心,以创新教学为目的,谈谈一名合格的学者型语文教师应该具有怎样的品质才能为新时期语文教育教学工作做出贡献。 关键词:学语文;工作定位;学者型老师;小学教育 一、语文老师的定位 小学语文是一个学生思想形成的基础,更是一个学生道德培养的起点,做好小学生的语文教学的同时,必定要兼顾注意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所以一名语文老师,在这期间所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一个语文大师,更要是一个道德大师,他要给学生幼小德心里种下“真、善、美”的种子,最起码的道德是非观念的树立更是离不开语文老师的工作。大家都知道,在古时候,小孩子送入私塾首先要学习的是《三字经》,这是中国文明历史中的一盏明灯,它从第一句就开始讲“人之初,性本善”是给每一个学生最基本的品质培养的一门课程,当然,现在我们也不需要去给学生一开始就讲《三字经》,但是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他首先的职责是一名师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所从事的的职业是有着神圣的职责光环的,这就要求一名语文老师必须认清自己的定位:你是不仅仅是一个老师,更是孩子道德和思想的指引者,一个有一定学术深度的学者,你必须要自身建立起道德标准,不要像最近新闻中出现的那些猥亵小学生的“狼”们,落得千古骂名,给教师这一神圣的职责身上抹黑。 二、做好哪些方法让自己成为学者型老师 1.深度研究语文教材是一名优秀的师者所应该做的基本功 对于现行教材的研究,不能够仅仅像一般写出来的教案那样,而应该更深层里的挖掘一篇文章背后的故事,比如像四年级选的许地山先生的文章《落花生》一文,文章是许地山先生以自叙的方式写的一篇小散文,读起来清新简单,文笔流畅,而且背后有着一个做人的道理,做人应该注重你自身的作用,外表什么的都不重要。这篇文章可以说是在当下这个浮躁的社会下的一杯凉茶。老师应该在学生们读懂课文的前提下,结合历史背景和当下社会现象做对比,同时深度挖掘作者本人的做人风格和思想品质等,同时可以在课堂上讲讲相似的故事,或者是许地山先生生平其他的一些事迹,让学生们感觉到一个人的品质的培养离不开小时候的家庭教育。与此同时,还应该在学生和家长的关系处理方面做些研究,让学生们懂得尊重父母的重要性,这样从学术深度和思想深度上同时下手,在课堂上给学生呈现一堂丰富的一节课。 2.打破一本书挨个讲到底的方式,以专题研究的方法吃透文章和教材 要知道,作为一名语文老师,给学生教的不仅仅是一本课本,而是一门语言,传统的一学期从开始到结束挨个挨篇讲教的方式让学生感觉到的只有乏味,所以我们要打破这种方法,将一本课本划分为几个版块进行分专题研究教学的方法。比如横向方面,在讲四年级的语文课本的时候,将这一学期所要学的文章分为“诗词”、“应用文”、“散文”等几个专题,每一个专题分2周左右完成,让学生感觉到在学“诗词”的过程中只学诗词,争取在短时间内让学生对诗词有一个了解和把握。纵向方面可以把一学期总体的教学时间分为“学习阶段”和“实战阶段”,“学习阶段”主要是学习,“实战阶段”主要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自己把握课程内容,剖析内容,然后写读后感。实战阶段可以具体给学生一个“作文周”“作文月”等,让学生在某一学习阶段专门去做一个事情,把力量用到一个点上,得到的效果肯定比普通的一贯到底要好得多。 3.多样性的课堂教学手段让你成为学生眼中的高手 有效的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让课堂活气氛活跃起来,是现代教学的大方向。通过幻灯片、视频短片等现代多媒体手段,将情景教学进行到底。在语文课堂上给同学们最直观的的感官和影响,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感觉文章所要表达的意境。比如在古诗词《清平乐.村居》的课堂上,可以先放他一段网上的故事背景视频,将学生拉入到这种太平盛世之下,乡村祥和安静的境界当中去,然后引出作者面对此情此景有感而发写的文章,逐字逐句,应对文章中的各种景色相对应的人物去一一对应,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毕竟因为很多学生是生活在城市中的他们很大一部分人没见过这种景象。 4.坚持勇于实践和不断探究的精神 这是做一个学者型的语文教师必须始终要坚持的。不断投身到语文教学实践中去,在实践中坚持不断探究,其中,最要紧的是十分注意培养自己的“识见”和“识力”。“识见”和“识力”应当成为一个学者型语文教师的一项较高的和较重要的素质。“两识”对自己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以及确定价值观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不仅表现在对教材作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评价分析上,而且还表现在透视社会人生而表现出某种真知灼见、预见未来潮流、指出教材谬误、洞察学生潜能等方面。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通过自身的努力,让每一节课都能讲出花来,有效利用业余时间提高自己的学识素养,在深度挖掘每一篇文章所富含的各个方向的知识的同时,用科学现代的表现手法将学生带到文章所描述的境界当中去,将学生摆在一个和自己平等的地位上来。赢得学生的尊重,赢得学生的爱戴,为国家的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努力,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呼唤,是培养21世纪具有世界竞争力人才的迫切需要。我们,尤其是年轻的语文教师们,要向做学者型的语文教师的方向作不懈努力。 小学语文老师论文: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老师新课改下的教学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这些新的理念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预示着语文课堂教学将彻底改变过去以“一言堂”为主要形式,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枯燥无味的教学现状,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 1 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 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气氛,同时,最宽松的时候是创造性思维最活跃、创造力最丰富的时候。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把微笑常带入课堂,富有情感地教学,语言亲切自然,趣味盎然地启发、感染,积极捕捉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课堂重鼓励多表扬,放下传统教育观念中教师的高架子,勇于蹲下身来和学生平等交流,真诚喜欢每一个学生,为学生付出真挚的爱,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上真正意义上的良师益友,时刻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具有创造潜能的学生一般表现为淘气、顽皮和不受约束,所作所为不符合常规,常表现出玩世不恭的态度,教师就要善于正确引导,不要动辄指责,要充分肯定学生的积极不同表现,尊重学生的独特的学习感受,使学生不会因错误而尴尬,让语文课堂真真做到师生平等、生生平等,在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中,树立学生创新意识。因此在我的语文课堂上,我允许学生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允许学生对老师、课本质疑,也允许学生说出错误的答案。在我的课堂上,学生有完全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 2 创设生动教学情境,学生在乐趣中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无疑发挥着主导作用。但是,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往往被忽视。因此,教学中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要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一般可以提前布置思考题目,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深入思考。在随机提问时,也可以适当宽限时间,否则学生为了迎合老师,匆忙寻找只言片语作答,表面上气氛活跃,实际上走进了肤浅的一问一答的圈子里去了。 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求解。教育要培养人才,就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教师则要做好组织工作,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分享主动求知、独立思考的乐趣。 创造交流的机会。给学生一个交流的空间,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应在教学的关键之处,重点之处,设计同桌交流、小组讨论环节,这样可以让学生全面深入地思考问题,理解课文内容,可以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团结合作、互相竞争的精神。 留出当堂练习时间。语文课往往是说得多写得少,写的训练往往被拖到课外,课堂书面作业变成课外作业,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如果把练笔落实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当堂完成作业,通过教师的巡视指导,可以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辅导学困生,提高训练效果,使学生写得更端正,正确率更高,速度更快,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4 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 世界上最有价值的知识是什么?著名科学家达·尔文告诉我们: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语文教学应教给学生听、说、读、写的方法和基本学习方法。从现代科学意义理解,方法是指人们在有关的活动领域,把握事物规律,完成某种任务而采用的途径、手段、工具和方式的总结。古人也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足见指导学法在语文教学中是何等重要。 课前预习的方法适用于每门课程,而对于学习语文,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更是非常必要的。通过课前预习,学生掌握了其中的重点、难点,也有了疑难点,这样在老师讲课时,学生就会有目的的听,带着问题听,这样既加深了印象,又增强了记忆,比无目的、无重点、无计划的被动听有诸多好处。课前预习在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同时,又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一举两得。 课文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着语文学习的效果,所以教师帮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应在教学中教给学生课文阅读的思路,即教给学生理解文章结构,概括文章大意,总结文章中心等的方法,要从教学中不断摸索,指导学生阅读学习的各种方法。例如,理清文章结构,可以用“抓过渡句法”;阅读不同文体的文章可采用“析因阅读法”、“快速阅读法”、“重点语段突破法”等。科学的方法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这样,每教给学生一种方法,就好比教给他们点石成金之术,学生轻松自学的同时,课堂教学效率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总之,只有目标明确,教法科学,学法正确,手段先进,才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在新课改下,我们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涉足新领域,提高新能力,具有较高的自身修养和文学修养,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才能把课上得有魅力,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效率,才能真正适应新的教学形势。 小学语文老师论文:浅谈如何做一个有诗意的小学语文老师 【摘要】作为小学语文老师我偿到过课堂教学失败的辛酸,也享受过课堂教学成功的喜悦。我深深感到,一个教师真的在教学的实践中不断成熟起来,不付出艰辛的努力是不行的。于是,我总在想,怎样才能算得上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呢?怎样做才能把一个赏心悦目的课堂教学奉献给学生呢?本文着重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语文老师 有诗意 关注生命成长 文化内涵 新课程来临的时候,我们在理论上也接受过多轮的有关培训,也参加过多种形式研讨与交流。可是我们的多数课堂还是涛声依旧,不能不让人感慨万分。现在,教师牢骚满腹,把矛头指向改革。而我认为,改革没有错误,问题出现在倡导改革的同时,忽视了教师基本素养的提升。语文是诗意的语文,一个小学语文教师也应该是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做一个好的语文教师,不仅要有理论的支持,而且要有深厚的文学底蕴,更重要的是人格的力量。小学语文看似简单,可是它包容丰富的内涵。语文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人文性。我们面对鲜活的生命,你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与能力,还有方法与过程,更重要的情感与态度。 一、一个有诗意的语文老师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生命成长 生命的基本要需要是物质与精神。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我们满足不了孩子的物质需求,那么输入给孩子的精神就显得重要了。孩子的精神从哪里来,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靠教师人格的影响和人性的发挥。教师的崇高在于无私的奉献,在于爱心的流淌,在于对孩子的尊重。“你是快乐的,我是幸福的。”是一个教师永远追求的教育境界。语文是富有感染力的学科,如果说一个语文教师,没有丰富的情感,没有优美的语言,没有应变的智慧,怎么能驾驭课堂,怎能让孩子喜欢语文。一个好的老师应该让学生感到是一种精神的享受,包括你的外表,你的体态,你的眼神,你的笑脸,你的手势,你的语言??都能给学生心灵的震撼。 二、一个有诗意的语文教师必须有丰厚的文化内涵 不说通晓天下事理,至少要了解文学、史政、科学、哲学等。课堂中,学生提出了很多疑问,教师采用的策略都是“学生问学生答”。学生实在回答不了的,把问题留下,课后自己解决。也许有人说,这恰恰是教师的高明,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我认为不完全是。课堂教学是对话的过程,教师该解答的要解答,该告诉的要告诉。把一切问题推卸给学生,教师是不负责任的。从另一角度来看,不得不怀疑,这位教师也回答不了。如果我们的教师都这样上课,那么我们的教师真是个“大老爷”了。这个“大老爷”谁都能做。 要想让学生喜欢语文,首先要让学生喜欢老师。我的小学经历了几位教师,我暂且不责怪那个年代,但是,教师素质各有高低。有一个教师,整天的骂骂咧咧,说话冷嘲热讽,土话、粗话口不遮拦。学生几乎是在驯养中成长的,那么,谁还能喜欢老师,谁还能喜欢语文。有一个教师,言谈拘谨,幽默风趣,妙语连珠。在日常的用语中,就能透出他的文学素养,他引用的一句格言,一首古诗,一个典故,一个成语,都成为我们课下效仿的经典。这个老师看起来有点“文皱”,可是在他的熏染下,我们确实受益很多。我们感觉到学习语文是最大的乐趣。 三、一个有诗意的语文教师必须具备高超的教学艺术 艺术是技能与智慧的完美结合。艺术包括处理教材的艺术、课堂设计的艺术、教学方法的艺术、处理问题的艺术,以及语言、板书、操作等艺术。所谓艺术就不是大众化的,突出的是个性与新鲜。一个充满生机与乐趣的课堂,教师要有好“点子”,这“点子”就是艺术。同样是组织教学活动,不能简单照搬,甚至是反复操作一个模式。而应总能创设出富有个性组织形式。又如阅读方式,如果总是一个模式:复习—导入—学字—读文—作业。学语文就像走程序,学生还有什么兴趣可言。所以艺术,是智慧与技能的结晶。 上一节语文课容易,上一节生动活泼,赏心悦目的语文课不容易。做语文教师容易,做一个受欢迎的语文教师更不容易。如同高山流水,春雨缠绵。情景交融,自然流放。师生融洽,兴趣盎然。充满着自信与关爱。才华横溢,运筹帷幄。语言优美,风趣幽默。做到这些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始终追求的目标。 四、一个有诗意的语文教师要有激情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情感,它能让人兴奋,充满活力,如果发挥了它的积极性,便能使人产生超常的力量,出色地表现自我。拥有激情,会让人更自信,能力更强,它是成功的催化剂。教师作为一种综合角色,需要演员丰富细腻的表演天赋,政治家的机智雄辩,主持人的敏捷和口才,艺术家的独具匠心,更要具备这种能激发灵感才艺的职业技巧和品质——激情。这一点我们从徐老师身上领略的很充分。学生最爱听她饱含情感的教学语言,教师抑扬顿挫,缓急有效的讲课声,既能传情达意感染学生,又能帮助理解,引发兴趣,从感官角度上看,还会由于变化的刺激提高学生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减少听课疲劳。激情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不经意的表扬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一旦被融入积极的“心理场”,思维就被有效激活,注意处于高度醒觉状态,就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心理环境,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将极大的发挥出来。学生最尊重有教学激情的教师,只有教师兴致勃勃,学生也才能兴致勃勃。 (作者单位:江苏省盱眙县五墩实验小学) 小学语文老师论文:新课改环境下的小学语文老师角色转换心得 【摘要】新课改实行后,对现代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教师是教学的关键。所以,所有的要求都必须以老师角色转变为基础。本文作者针对小学语文老师角色转变提出了几点看法。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老师;角色转换 一、小学语文老师的传统角色 传统的教师只是扮演一个相对单一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也就是“传道、授业、解惑”。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小学语文老师在教育修养、教学水平和自身知识积累等方面的落后会逐渐成为小学语文教学发展的障碍。小学语文老师角色的局限性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 (一)观念陈旧 一些老师观念陈旧,他们认为做好小学语文教学就是讲好小学语文教材上的内容,以及把大纲上要求掌握的教给学生就可以了。而学生接受老师传输知识的方式也就是多做题、多考试。 (二)学科水平低 现在小学语文老师的学科水平普遍低下。他们的知识面窄,综合素质低,除了小学语文,其他的基本上什么都不懂,这导致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一味地讲一些语文课本上的知识,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教育科研能力弱 现在大部分小学语文老师不具备教研能力,他们的主要教学工具还是停留在“一块黑板讲遍全书”的阶段,不能够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比如:电脑和互联网等。 以上的这几点都与新课改对小学语文老师的要求相距甚远,所以我们必须进行小学语文老师角色的转变。 二、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一)单方面的教学行为 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既要有老师的“教”,也要有学生的“学”,这才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而在传统的教学中,小学语文老师基本上都是一个人控制了整个教学过程,他们往往忽略了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在实施新课改的今天依然存在“一言堂”的现象,一支粉笔,一本教参,一本现成的教案成为传统语文老师的经典教学工具。这种死板的教学方式剥夺了学生在课堂中表现自我,积极发言的权利,使学生与老师处在了不平等的文化地位上。我们经常提倡民主、平等、爱生尊师和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不仅仅是因为它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更是因为这样的师生关系更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和良好社会行为的形成。 (二)“开放教学”的随意现象 “教有定法,教学无法”,如果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片面理解新课改的要求,过分夸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忽略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就会使小学语文教学进入另一个误区。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毕竟没有深入理解、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让学生发挥充分的自主性,就会使学生在内容深刻的文章面前无所适从,只是简单地理解一些表面意思就不了了之了,难以掌握文章真正的精髓所在。同时,实际教学表明,过度的开放性教学会使课堂教学效果难以把握,进而影响到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求知欲和好奇心。所以,小学语文开放性教学的开放程度、如何开放等问题是需要我们依据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进行调整的。 三、小学语文老师角色转换的方法 (一)保持先进的教育理念 教学是教学行为的参与主体之间相互往来、相互影响、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首先,小学语文老师的角色必须从以往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教学过程的设计一定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这同样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现代教学理念已经不是传统的全面发展的观点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所以,全面发展是不可能的,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让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的长处。同时,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标准,只要他们能够朝着自己的成功方向努力就可以了。其次,现在是素质教育时代,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要不仅会读书,还要会运用书中的知识去解决一定的现实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传授知识外,还要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研究新的教学方法,发挥主观能动性 民主、开放、科学是新课改所倡导的教学理念。所以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地去接受新知识,新事物,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教师应该拥有创新精神,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能力。比如在课文赏析过程中,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自己预习,通过互联网等途径搜集资料,然后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成果,老师对同学的成果从修辞、写作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评价,然后给予肯定,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 (三)注重情感教育 新课堂标准把情感教育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传统课堂教育中我们过分注重了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缺乏人性化,这导致课堂上气氛沉闷,学生没有学习的激情,学生就如同“书呆子”一般。如果我们在授课过程中能够多点激情,让学生有求知欲、好奇心、成就感和紧迫感,那么我们的教学效率必将迈上一个新台阶。 总结:总而言之,小学语文老师角色的重新定位与新课改是息息相关的,同时对教师个人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小学语文老师应该主动积极地完成教学中角色的转换,为培养新型人才打下基础。 小学语文老师论文:做一名有心的小学语文老师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许多语文老师感到无所适从,甚至出现了部分老师埋怨新课改的情况。发牢骚和抱怨是无益的,应重视自身基本素质的提升和锻炼。语文是一种有心的文字,语文教师也应该做一名有心的语文教师。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心 做了多年的小学语文老师,听了许多节各式各样的语文观摩和优质课,其中的感悟也有许多。从小学语文教师的成功和失败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教好小学语文,必须做一名有心的小学语文教师。那什么是有心的语文教师呢? 一名有心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喜欢自己。学生们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对学生要多加赞赏和鼓励,少对学生进行训斥和打击。在上课的时候,尽可能做到幽默风趣、言谈拘谨。多多引用名言警句,唐诗宋词。经典寓言和成语故事也能被我们搬进课堂,让我们的课堂成为一片知识的海洋,让学生在浩瀚的大海中自由自在地去享受知识,让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一名有心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拥有激情。身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不但要有丰厚的教育教学理论做基础,还要具有浓厚的人格魅力。不但要备好课、讲好课,而且还要在课外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拓展自己的视野。我们在面对活力十足的青少年时,不但要把语文看成一种语言工具,而且还要用我们的魅力,把语文包含的人文性生动活泼、富有激情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培养热爱语文的情感和态度。 一名有心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在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时候,应该以人为本,在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提高他们能力的同时,要加倍关注学生精神的成长和要求。我们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每一位学生,让我们的尊重在课堂中散发出它应有的光和热。我们要让课堂充满美感和爱,用优美的语言和肢体动作,用充满关爱的眼神和笑脸去面对每一名学生,从而净化学生的心灵。 一名有心的小学语文教师还应该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我们不单单要了解文史哲,还要涉猎政史地和理化生等知识。小学生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授课时,我们要广泛地讲授与课堂相关的文化知识,不管是自然科学的还是社会科学的。 总之,我们要用自己的人格和智慧,用我们的知识和技能,用我们的爱心和宽容去感染每一名学生,希望大家都能做一名有心的小学语文教师。 (作者单位 河南省濮阳市清丰县城关镇中心小学)
行政与管理论文:试论高校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的良性互动 摘 要:针对当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中存在的管理职责混淆不清、行政管理权力泛化等问题。介绍了协调高校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的对策,从而促使高校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进行良性互动。 关键词:高校 行政管理 学术管理 良性互动 近几年来,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国际化以及教育需求的多样化,使得高校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于是各高校纷纷提出了“创示范、争一流”的口号,不断改革管理机制,创新管理方法,力争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确保“管理出效益”,如何促使高校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的良性互动也成为高校管理改革的必然要求。 一、高校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的关系 所谓高校行政管理,是指对高校内部行政事务的管理,即管理主体依据学校章程及上级赋予的职权,运用有效的管理方法对学校工作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具体说来就是高等学校为了实现学校工作目标,依凭一定的机构和制度,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务,实现预定目标的组织活动。 高校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管理侧重于对事物的管理,而学术管理侧重于对人的管理,它们在功能上互相支持、互相协调、互相补充。学术管理是高校管理的核心,决定着行政管理的方向;行政管理是高校管理的基础,为学术管理提供保障,二者是高校管理整体中不可分割的有机组织部分。只有恰当地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促使两者的良性互动,才能促进大学的不断发展,更好地发挥大学的培养人才、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职能。 二、高校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的现状 我国高等教育的相关法律已明确规定了高校各个主体的权力范围和内容,为高校依法自主办学、自我约束以及协调好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关系提供了法律保障,但由于种种原因,高校内部仍然存在着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关系失衡的现象。具体表现在: 1.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职能界限模糊 从各个高校设置的学术性质的机构与委员会实际情况来看,高校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机构的职能界限是非常模糊的。在实际工作中,学术性机构和学术性委员会经常成为行政机构的附属物,具体表现在:(1)在机构的设置上,按照行政机构的组织结构来设计学术性机构,按照行政组织的方式来对学术机构进行权力分配,并赋予其相应的行政级别;(2)在人员的组成上,各种委员会的成员,大多由院长、处长或系主任等有行政职务的教授组成,而无行政职务的教授委员所占的比例则很小;(3)在活动的形式上,很多学术性机构均无章可循,多数委员会都是不定期组织活动,且活动中职责不清、随意性较大的现象比较严重。这就使得“学术机构行政化”倾向非常明显,使得学术机构有形同虚设的韵味。 2.行政管理权力的泛化现象比较严重 我国高校的管理体制大多是沿用科层制的管理模式,这种高层管理者权力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势必会导致行政管理权力的泛化,造成对学术事务过多的干涉,产生许多不良影响。主要表现在:(1)行政管理的机构庞大,在高校的机构设置中,基本上是按照地方政府的模式设置的,如:党办、校办、组织人事处、宣传统战部、工会、团委等等,机构庞大,行政化色彩浓重;(2)行政管理的范围较广,多数高校行政管理几乎统揽了从招生到分配,从专业设置到科学规划,从人员录用到职称评定、经费分配等所有的事务;(3)行政管理人员的地位过高,由于学术机构的成员大多由院长、处长或系主任等有行政职务的人员组成,致使行政管理人员的地位往往高于学术权威。 3.学术管理权力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 学术管理是高校管理的核心,是确保高校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的导航仪,但是现实当中高校的学术管理权力的主体作用却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具体体现在:(1)学术权力的合法性在实践中难以体现。按照《高等教育法》的规定:大学学术委员会的职责是审议学科,专业的设置,教学,科研计划,评定教学,科研成果等有关事项。但在实践中,学术委员会主要发挥咨询审议的功能,学术委员会决议的效力不明。(2)学术机构的权力得不到充分体现。高校学术人员特别是一些基层的教授、专家和学者,他们参与决策的途径和方式有限,没有太多的发言权,或者其意见常常被束之高阁,这样就极大地削弱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严重制约了学术自由、民主氛围的营造。(3)学术规律遭到严重破坏。由于评价体系不完善和评价指标不合理,“计划学术”“量化学术”在各个高等学校盛行,学校通过给教师下达高指标,让教师成为为“指标”而拼命的“学术民工”,造成学术泡沫和学术垃圾的严重现象。 三、协调高校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的对策 1.明确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的职责 应该实行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适当分离的原则,使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依照法规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各行其职,各负其责。一方面要将“科层化”与“扁平化”的管理模式有效结合,将权力重心主要设在校、院两级,确保高校内部组织有序,运转高效;另一方面,要利用各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等组织,充分发挥学术机构在制订学术规划、政策方针、聘请和任命教师等方面的学术事务决策权,确保学术标准得以贯彻,学术人员的权益得以保证,从而形成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互补、协调的运行机制。 2.行政管理从“凌驾型”转向“服务型”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新闻会上,新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提出了未来教育去行政化的思路:“我们想建立起一套新的适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然后逐步取消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倾向。”由此可见,高校是以学术活动为主要活动的,行政管理应正确定位,摆正关系,去掉官本位意识,制止行政权力的泛化,加强服务和保障。 3.学术管理从“被动型”转向“主动型” 借鉴国外高校学术管理的经验,只有构建和优化学术管理机制,才能真正发挥学术管理的作用。(1)要健全学术管理机构,要成立“教授会”“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职称评审委员会”等学术机构对高校的学术活动和学术事务进行审议、咨询或管理,从根本上体现学术管理的理念,避免单纯的行政权力对学术事务的代替或过多干涉。(2)要健全学术管理制度,要明确学术权力和职权范围,规范以学术权力为核心的权力机制,给学术权力以应有的地位和权威,使学术权力在高校管理中享有真正的“发言权”。(3)要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要尊重学术自由和学术创新,最大限度地创造一种有利于高深知识传播、创造和应用的宽松环境和人文氛围,从而给教授专家提供精神动力,使高校学术管理焕发生机。 4.建立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 针对目前学术研究方面存在的急功近利、浮夸浮躁以及出现的大量的学术泡沫和学术垃圾等现象。笔者认为,建立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就应当对不同的岗位采用不同的考核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考核方法。如:对教师的教学考核应强调过程考核,而不能只注重学生的考试结果;对科研考核应注重研究的结果、质量和创新性,而不能只注重研究的数量。对基础性的研究,在区分学科领域的前提下,要强调刊物及影响因子、引用率;对周期长、工作量大、回报率低但又具有前瞻性或意义深远的研究要给予财力、物力以及时间上的支持,特别是重大成果要给予重奖,这样才能引导高校的学术科研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5.构建合理的监督机制 《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学校通过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等组织形式,依法保障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这条规定明确提出了高校教职工可以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等一定的组织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对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等进行有效的监督,因此我们要赋予教职工代表大会等组织足够的权力来充分发挥其监督和制约作用,从而使行政管理不取代学术权力,避免行政权力泛化;学术权力也不脱离行政权力单独行使,防止变成学术霸权,使两者按各自组织程序运行,进行民主科学管理,既不相互取代,也不相互泛化,促使二者良性互动。 行政与管理论文:大学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的比较 近几年来政府对高校办学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下放了部分自主权,给高校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但是高校的管理形态仍然强调层级、计划、稳定、控制的集中管理,高校的学术管理常常采用行政方式,忽视了学术性工作必须遵循教、科、产的特殊规律。本文从历史和现实出发,分析我国大学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学科概念与学术机构的设置和管理手段的运用 1.学科体系欠规范 高等教育行政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由于时间较短及其他多种原因,高等教育行政管理学学科体系不成熟,比如最基本的"管理"概念也是众说纷纭难以形成共识。因此,由于概念界定和理解不一,对同一论题的研究常常缺乏统一的立论基础,不能形成共识。 2.校、院(系)两级学术管理机构不健全,往往用行政管理代替学术管理 大学内部的权力集中在校、院(系)的行政领导和职能部门。校、院(系)行政管理机构承担着学校大部分管理工作。现有校、院(系)级的专门学术管理机构不多,而且主要是从事学位评定、职称评审等学术管理工作;而在学术规划的制定,学科建设战略及相关学术政策的制定等许多重大问题上,依然采取行政的方式。即:由行政领导临时组成一批教授和行政人员做出决策。例如:我们材料学院为了吸引更多的学生,便于招收更多的生源,将以前的铸造、塑性成型、焊接、金属材料等老专业合并成材料科学与技术和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两个新专业。专业课程也作了新的调整,通过整合,学院招生人数增加了。可是到了学生毕业分配时新的问题出现了,即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单位。原因是:专业概念太模糊。企业需要专业人才,而我们通过整改后的专业不是很专,培养的学生在“铸造、焊接、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和模具设计与制造等方面都略懂一点,但不是很精通。像这样一些学科建设性的重大问题,应该通过学术权威组织进行论证、审查后,提出可行性方案,并根据方案提出资源配置的建议,最后提交给学校最高行政机关决策。” 3.教师参与学校决策和管理的问题 大学的管理结构应有完善的决策执行系统、参谋咨询系统和监督反馈系统,这三方面的机构与制度应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在这些方面,大学应充分调动教师特别是教授和业务专家参与学校学术管理,发挥他们的作用。但长期以来,我国大学内部领导体制是校行政系统在学校领导工作中起着主导作用,忽视教授参与学校管理决策,即便有,占的比例也极少。教授是高校的学术精英,他们的意向最能反映大学的学术立场,教授是否参与学校的学术管理、行政管理以及参与的程度是衡量高校内部管理民主决策机制是否健全的一个重要标志。既然高校具有学科和事业行政单位双重权力的矩阵结构的特点,为了使两种权威能够更好地协调和结合,就要创造一种组织形式,尽可能多吸收教学、科研人员,特别是各学科、专业的教授参与民主管理。对于合并后的大学,涉及的专业面较广,作为校级领导他可能在某一专业方向颇有建树,但不一定是通才。因此,多吸收各学科、专业的教授参与民主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改革行政管理方式加强我国大学学术管理的对策 加强大学的学术管理,完善大学内部管理机制,已经直接关系到我国大学的发展能否进一步适应新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成为管理体制改革的当务之急。但是,要让大学的管理者从长期习惯的行政管理方式转移到以学术管理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认为,建全大学学术管理机制,只能采取渐进的方式,逐步加以解决。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如下的具体措施: 第一,实现观念转变,重视学术管理,营造浓厚的学术气氛,让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大学的兴衰以各学科的教、科、产综合效益为尺度,各学科的教师对如何办好大学应有无可争议的发言权。教师参与管理不仅能更好地掌握教育和研究工作的规律,提高管理效率,而且能增进教师与行政管理人员之间的相互理解,更重要的是对促进学术的繁荣,推动学校的教、科、产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调动广大专家、学者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是加强大学学术管理的基础。 我们华中科技大学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当时称华中工学院)的实践就证明了这一点。从1977年8月开始,历时半年多,学校组织了一大批名教师对国外一些著名大学的教学、科研的情况进行了一次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这次调查着重分析美国著名大学的情况,各系、各部门参与调查的教师、干部写出了数十份调查报告。在此基础上,学校发动教师、干部把本校同世界著名理工大学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找差距,订措施,于1978年4月提出了一份《我院同世界著名理工大学的差距和赶超的主要措施》。这次调查活动也是一次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探索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大规模学术研究和决策活动。 第二,健全学术管理机构。首先,建立专门的学术管理组织。可分为两种形式:①校、院、(系)各级学术委员会由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较高学术威望的资深教授组成。校学术委员会是大学的高层参谋咨询机构,着重参与讨论整个学校的发展规划及重大问题,其成员应经过民主选举产生,而不是由上级任命。各院、系的学术委员会由各学科和专业的权威教授组成,着重商讨学科规划和院、系的发展规划及其有关问题。②发挥校、院(系)务委员会的作用。教授参与决策可以通过校、院(系)务委员会来实现。校务委员会应成为教授和行政人员共同参与关于学校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策机构,而不仅仅是咨询机构和审议机构。校、院(系)决策机构的成员中,教授(指不兼行政职务的教授)所占比例应在50%以上。 第三,优化行政管理机制,实现管理重心下移。大学行政管理应当把重点放在学校建设重大问题的统筹规划和协调上。行政机构要“消肿”,理顺责、权、利的关系,明确行政部门的服务职能,提高行政人员的素质,特别是要树立为教、科、产服务的观念,重视学术管理。 学校一级要简政放权,让院、系一级真正拥有更广泛的管理权力,是符合大学组织管理特点的。 第四,建立制度保障体系。①健全规章制度,加强决策前的咨询论证,即明确校、院(系)学术委员会的职责。规定校一级重大学术管理问题包括学位和职称评审、学科发展规划,各院(系)专业发展规划和资源配置等内容的决策应在教授组织和职能部门中征求意义后,提交校学术委员会,经过专家论证后才能提交学校最高决策机构;院(系)学术委员会通过专家教授论证本学科规划后才能提交到校学术委员会,同时,校、院(系)学术委员会对学校最高决策机构有监督权。 ②加强监督反馈。学术委员会定期开展活动,校、院(系)各级领导应定期向各自学术委员会汇报工作;学术管理机构定期审查学科发展规划年度执行情况,如经费问题、研究阶段性成果等形成一定的工作程序。 行政与管理论文:企业行政管理与企业发展研究 行政管理工作在企业发展中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是否合理和充分调配企业技术、财务、物力、人力等资源,是否能够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是否能够促进企业经济效益提高,能否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合理的解决办法,促进企业健全发展等。做好行政管理工作是企业健康快速运行的保障,也是促进企业经济效益提升的重要条件之一,所以要把其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一、企业行政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分析 健全企业行政管理体系能够保证和推动企业经营、资金、运营、生产等业务健全、有效、顺利运营。行政管理工作从其重要性、深度、广度等方面来说,都不同于企业管理的其他方面,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在企业管理中要把行政管理作为单独部门。做好行政管理工作是促进企业快速有效运转的前提,也是企业领导人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着力点。企业行政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具体作用总结为如下几点: 1.是促进企业有序健康运营的保证 在企业运营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而员工在实际工作中和思想上也会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影响企业稳定运行的因素。同时,企业健全发展离不开领导人外部关系的完善,避免不了要同国家政府机关等部门沟通,更好地为企业争取资金和项目。而行政管理部门的任务,就是要做好企业同外部的联系工作,疏通企业与政府部门的关系,为其健全发展提供较好的外部环境,并且需要采取各种措施解决内部员工所存在的实际困难和思想难题,促进企业内部环境的完善,促进其更有序、平稳地运行。 2.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企业竞争力是否足够强,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经济实力强弱,但是并不是只要企业的经济实力较强就说明企业竞争力较强,从某一方面来说,企业竞争力的强弱还受到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科技竞争力的影响。要增强企业的科技竞争力需要促进企业与时展相结合,进行全方位的学习。行政管理在企业运行中发挥着保障和服务性的作用,可以通过行政管理的作用,打造技术型企业和学习型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可以强化员工学习,借鉴优秀企业的科学技术、经营理念、管理方式等,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企业发展和生产中,促进企业持续发展能力和竞争力的提升。 3.是促进企业适应时展的需要 随着目前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综合国力也在不断加强,为了能够更科学地发展,政府领导人推出了一些政策,建设新型社会主义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建立创新型国家、坚持科学发展观等,这些政策和任务不仅仅是目前社会形势发展的需求,对企业健康发展也有很重要的作用。要想促进企业合理落实这些政策和任务,促进其更好地发展,就必须要发挥行政管理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更好地适应时展的需要。 二、目前企业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目前很多企业行政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导致企业发展不健全,例如管理效率低下、管理模式不健全、企业风气不正、管理工作与实际运行不相符等,严重阻碍了企业向更全面的方向发展。领导人需要重视这些问题,并采取一系列措施保证企业合理健康发展。具体来说,企业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缺少与企业发展相符合的行政管理体系 目前,很多企业领导人没有意识到行政管理的作用,把其重点放在总务后勤、办公室管理、档案管理等方面,不利于企业充分发挥行政管理的作用。另外,很多企业为了更好地与政府部门相配合,在企业内部设立相关的管理机关,而也就是这种机关的管理成为企业行政管理最重要的内容,导致其行政管理范围缩小,基本集中于企业内部的事务性活动,这也就导致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基本工作中存在一些错误,最终导致管理体系缺失。 解决对策:建立健全有保障的行政管理体系。健全的管理体系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事务体系、技术体系和权利体系。事务体系主要是对企业会议管理、办公管理、文书档案等方面的管理;技术体系是指控制和监督、协调和沟通、管理与领导等事项的管理;而权利体系是指企业人事结合、职能分工等方面的管理。要把这三个方面相互融合,建立完善的行政管理体系,促进企业健全发展。 2.对高层决策的方向把握不精确,执行难度大 企业管理人员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管理制度的实施,影响着企业决策的正确性。就目前状况来看,很多企业为了节省人力资本,对管理人员的能力要求降低,这种不善于用人、任人唯亲的方式就会直接导致企业管理效率低下,方式简单,决策不准确,最终导致各项计划实施难度大,执行效果不好。 解决对策:要合理选用人才,把企业管理水平进一步深化。在招聘企业管理者时,不能一味地看重学历和表面,要把应聘者的能力和管理水平放在第一位,保证所选用的人才对企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具有较高的管理能力和觉悟能力。同时企业内部要加强培训,尤其是对高层领导人,保证高层决策具有可操作性,能够符合企业发展实际。 3.行政管理工作与企业实际状况相脱离。 就目前状况看,很多企业行政管理工作与实际发展不相符,一些管理人员对基本业务不能深刻了解,在进行管理时,不能较好地与其他部门结合,这就导致制定的政策不能推行,被其他部门反感和排斥。这种情况的存在会导致行政管理部门更加不了解其他部门的运行状况,从而成为一种恶性循环。 解决对策:行政管理部门开展工作要紧密结合企业实际,要时刻依据企业发展状况对政策进行灵活变通。同时,要进行文化建设,把行政管理人员的责任感和忠诚度提高,进一步规范企业工作。 三、结束语 做好企业行政管理工作是促进企业健全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企业效益的手段,企业领导人要把行政管理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并采取措施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企业健全发展。 行政与管理论文:解析服务型政府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一、建设服务性政府是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的迫切需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从本质上说,服务型政府指的是一切从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和根本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服务型政府的建立不仅克服了我国行政管理模式的种种弊端,也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和要求,是全面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重要表现,对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都有重要作用。 (一)是我国社会主义性质所决定的 我国是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也是我国各级政府应该坚守的职责。因此,服务型政府作为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应该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人民群众谋福利。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物质利益需求也日益朝向多元化发展,人民政府也面临着艰难的选择,能够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着国家和党的命运与前途。 (二)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的生产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影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逐渐改变了政企不分的局面,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同时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保证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政府的职能也由原来的“管制型”转变为“服务型”,有利于我国市场经济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三)是和谐社会的要求 “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民生”一词,将民生问题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战略决策,“十八大”继续对改善民生进行全面部署,体现了我国政府对“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在我国,政府作为执行机构,掌握着大量的公共资源,为改善民生问题,政府应履行好市场监管和经济调节职能,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还应该履行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大力发展社会公共事业,维护社会的团结和安定。 (四)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确立了科学发展观为我国重要的战略指导思想。“十八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有了新的定位,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滞后,导致物质供应比较短缺,政府长期充当了投资主体的角色,导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严重失衡。 二、推进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措施 服务型政府不仅是对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及服务职能进行强调,更重要的是对政府管理模式的探讨,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对政府管理的本质、政府管理方式即政府职能作用的实质性概括。具体来说,服务型政府应坚持以人为本,保障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权利,不断完善社会政策与公共服务体系,重点解决社会民生问题,更好地为企业、社会、基层服务。 (一)完善基本的公共服务体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是公共服务体系的主导者,不仅包括公共教育、公共文化、公共卫生、公共通讯、公共交通等社会事业,还包括了解决人的生存发展及社会稳定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从目前来看,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并不完善,总供应量不足且分配不平衡。因此,政府应不断完善公共财政制度,加大财政资金对公共服务的投入。同时,还应该优化公共服务的布局和结构,以民生 为总,扩大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覆盖范围,健全公共服务政策体系。 (二)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政府的社会管理及公共服务职能 要全面履行政府的职能,首先就应该转变政府职能,一是观念上的转变,应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及公共服务职能,增强政府的服务意识,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二是要准确定位,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减少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干预。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群众的公共服务需求不断提高,只有转变政府的职能,才能真正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更好地履行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 (三)改革公共服务体制,将管理与服务结合起来 服务型政府的建立,应突出制度创新的重要性作用,通过改革与创新,提高政府机构的服务水平。一方面,通过设定公共服务的底线,以约束政府的服务水平。另一方面,政府应改进管理的方法,减少行政审批程序,简化办事程序,推行政务公开。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将政府的管理职能与服务职能有机结合起来。 (四)加强政府的整合力度,实行大部门体制 为了提高政府机构的服务效率,就应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和配合。首先,应深化政府机构的改革,实行大部门体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人员编制与机构设置逐步规范,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政府机构重叠、协调配合性差、职责交叉、政出多门等问题依然没能得到彻底解决。因此,应深化我国政府机构的改革,推行大部门体制。其次,应加强政务沟通,完善政务协调体系,明确中央、地方政府的职责分工,规范使用权限,确保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最后,应提高政府机构的办事效率,为人民提供高效的服务。 结束语: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经历了数次改革,推进我国政府体制的完善和发展,也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新的时期,我国政府应关注基层民生,自觉履行经济建设职能、社会管理职能和公共服务职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建设服务型政府。 行政与管理论文: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高校行政管理与建设研究 一、当今形势下,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1)行政管理的泛化。自从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各类高校教育的改革有了重大变化,但高校中,依然存在着学术权和行政权严重失衡的现象。行政权主宰着学校内外的所有事情,而学术权根本发挥不出它的作用。站在管理学的角度看,行政管理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强调要按程序和规矩办事、又强调做事要有很强的“放射性”和“扩张性”,经常跨越自身的行政管理范围。正因为如此,导致了高校内行政权力对学术权力的严重干涉,影响到了学术权对学术事务的决策。重视学术和学术自由是高校整体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条件,所以,高校行政权力的严重泛化将使高校的发展陷入一个困境。(2)高校部门与部门之间缺乏默契。当今形势下,我国各类高校内部套用的是政府机关的行政管理模式,具有很强烈的“科层制”特点。在这种情况下,既要求组织运行有分工和合作,又要求每个部门之间要相互沟通和配合。可是在实际情况中,每个部门都可以完成好自己的工作,但又只限于完成自己职责范围内的工作。(3)学校内“双肩挑”利小于弊。“双肩挑”的现象是在之后,高校内专业人才稀缺的情况下兴起的,从此之后,我国开始大范围的实施“双肩挑”这种模式。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深入和扩张,使“双肩挑”这种模式的弊端逐渐突显出来。在我国,专家和学者在进入管理岗位的时候,普遍都没有经过相关机构的正规培训,更谈不上有工作经验,连最基本的行政管理程序都不知道,这就极大的削弱了学校的科学性和管理性,也使行政管理工作无法有效运行。 二、必须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高校的行政管理 在高校的行政管理体系中,管理者的作用是引导正确的方向,提供规范的服务和保障,组成了高校内正常发挥教学职能的基础。除了要有理论和规范的指导,也要不断创新。科学发展观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所以,科学发展观也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方针,必须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高校的行政管理。 三、我国高校内部,行政管理问题所产生的原因 (1)高校内部行政管理办学的定位模糊,这对专业的设施和课程以及师资管理体制上有各方面影响,具体原因体现在专业的设置、学生的管理和校园建设没有达到学校的预期水平。(2)高校内部的行政管理体系有很强的局限性,高校都是由国家和主管部门直接命令,形成了行政机构的办事规则,使行政管理体制“官僚化”,并不有利于行政体制的创新。(3)行政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落后。绩效的考核方式不合理,目前我国很多高等职业院校采用的都是较为传统的绩效考核方法,使体制得不到创新。 四、对我国高校实施行政管理的对策 (1)增强服务意识,对高校管理职能进行一个转变。当今形势下,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主要出现的问题有:办事效率低,讯息传达不流畅等弊端,早已不符合现在的实际发展需求。所以,目前高校的行政管理可以借鉴当今企业的营销管理模式,使用决策和参与的机制。在行政管理时,要分清权责观念,淡化权力意识,做到权责一致。(2)不断强化行政能力执行。行政的执行,是贯穿于整个行政管理体系的重要过程,是管理目标最为重要的行政活动,它最为明显的特点就是具有“目标性”。行政执行是对决策的落实,所以行政机关要经常执行,不能敷衍了事,走过场。在决策执行中,要坚决杜绝“决策雷声大,雨点小”的情况发生。 五、高校内部行政管理必须创新 目前形式下,我国的高等教育机构已经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阶段的转变。高校内外环境的错综复杂,使高校的办学难度不断加强,对高校的行政管理也提出了高要求。怎样塑造名师,怎么招揽更多人才,怎么培养好新一届学生,怎样做到可持续发展等,都需要高校教学管理的工作运筹,也需要行政管理工作的运作。在高校自身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适应新形式和新情况,还要不断创新,以适应高校发展的各种需求。 行政与管理论文:官僚制 理论与我国行政管理制度比较的研究 摘 要:马克思韦伯的“官僚制”理论是适应工业社会的公共管理制度范式,中国在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轨时期面对多种公共管理理论的情况下,必须学习和探索自身公共管理制度与马克思韦伯的官僚制度的差异,寻找自身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制度。在产生背景和内容及其精神方面中国转轨时期的公共管理制度都与马克思韦伯的官僚住理论有着不同的特点,这提示我们在借鉴其理论的同时考虑自身的具体情况,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制度。 关键词:马克思韦伯 官僚制 中国转轨 公共行政管理制度 比较 在西方工业化发展的过程中,20世纪,官僚制模式不仅是发达国家占统治地位的行政模式,也是这一时期私人企业占统治地位的组织模式,马克思韦伯的官僚制成为组织结构的最佳之选,主宰着西方工业化时期的组织理论研究,也是现在仍然在全世界各国各组织盛行的组织方式,虽然在20世纪 80年代以来掀起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对管理制进行了猛烈地批评,进而在组织方面西方世界在组织方面摒弃一些官僚制的科层设置,实行组织扁平化运动,将市场机制引入组织管理,试图解决组织僵化的问题,但总的来说都是对官僚制的修补,并非摒弃官僚制,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组织理论能够替代马克思韦伯的官僚制理论。处于从工业化社会向后工业化社会转型的西方国家在试图重新衡量官僚制理论对转型中的西方世界的价值,各个思想界大师也急于找出一种能够适应后工业社会的组织形式,应西方工业化而产生的官僚制理论在时展面前能否得到更好的发展还是作为过时理论而被抛弃或者被取代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对于正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转型的中国来说无疑这种适应工业化社会的官僚制理论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深入探讨的。转型期的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不同,正处于一个工业化不足的阶段,同时面对着信息化知识化,以人为本等观念普及的挑战和新情况,转型中的我国在官僚制先天不足的情况下是否能够承接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就官僚制而言,西方发达国家提出的改造,置换甚至是彻底摒弃的观念,能否在理论上立足,又能否成为中国改革的先导,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首要问题,笔者认为在目前的国情与面临的特定任务构成我国行政改革的土壤,任何政策,措施与操作都是在这片土壤上结出的果实,我们既不可以一味的批判官僚制又不能不考虑官僚制暴露出的弊端和新的市场经济情况下的产生的市场机制引进到组织管理的新公共管理理论,重要的是在于区别对待,针对中国的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地区四个世界的地域辽阔的中国的特殊国情,不可以一概而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制度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任务。 在转轨时期的中国,公共管理制度是在中国传统官僚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研究中国现今的公共管理制度和马克思韦伯的官僚制的差异是十分有必要的,我们可从中发现自身的问题,结合中国转轨时期国情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制度。 一、官僚制概述 官僚制这一概念,最早是由法国学者于1745年在描述普鲁士的政府形式时提出的。20世纪初,马克斯韦伯对官僚制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韦伯现代官僚制是一种纯粹理想类型的官僚制,韦伯官僚制的理想性体现在韦伯抛弃了对官僚制进行价值关联的考虑上。他放弃了西方若干世纪以来普遍采用的以叙述制度的价值规范为主的研究方式,转而以合理主义价值立场和类型化比较研究与发生学因果分析相结合的理想类型的方法论,韦伯把公职人员预设为行政动物,剥去了他们的所有感情价值和政治情感,以价值无涉的研究理论,用刚性的制度和法律建筑起现代官僚制的理论大厦,并开创了独特的官僚制研究范式价值无涉使韦伯官僚制充满了学术上的浪漫色彩和理想上的崇高预期。因此,在西方官僚制没有招致人们的贬义理解。[1]20世纪初,为了避免人们对韦伯提出的官僚制产生误解,有人将韦伯的官僚制翻译为行政组织体系、科层制或集权制然而,科层制并不能完全揭示官僚制应有的内涵,官僚制比科层制包括的内容广泛得多,比如,与官僚制一样,虽然科层制也是一种严密的、合理的社会组织,提供熟练的专业活动,具有明确的权责划分和执行严格的规章制度,金字塔式结构的权力配置和等级服从关系等特征,但是,科层制只具有官僚制的部分内涵。正如有学者认为:官僚制可以包容科层制的某些特征,但作为特殊形式的科层制。[2]则无法完成对官僚制的解释,如此看来,使用官僚制能够更好地表达韦伯的本意,但却容易使人们将其与中国传统官僚制产生文字联想,乃至发生理论误读实际上,中国传统官僚制是古典类型的官僚制,而韦伯官僚制是现代类型的官僚制,二者相距甚远,具有本质上的差别。 官僚制在中文语境下往往是一个贬义词,实际上历史地看,人们对中国传统官僚制存在明显的误解。其实,官僚制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恶劣,古代中国之所以高度发达,与中国传统官僚制密不可分,其严密的组织结构和完备的专制制度,使其成为人类历史上非常成熟的官僚制,一个官僚组织变得越成熟,它就越不可能死亡,成熟的官僚制之所以不容易死亡,一个根本的原因是官僚制都具有庞大的规模,而所有的大型组织都有很高的生存率。[3]它与具有贬义的官僚主义官僚作风是不同的概念,中国转轨时期的公共管理制度是在传统公共管理制度也就是官僚制发展而来的,今天的公共管理制度在吸取西方先进管理制度的同时很多也沿袭了传统公共管理制度的做法,与马克思韦伯的官僚制理论存在很大差异。 二、 马克思韦伯的“官僚制”理论与中国转轨时期公共管理制度的多维度比较 1、产生的背景不同 马克思韦伯的官僚制以相对专业化的官僚为主体所构成的政府和社会组织的一系列制度和原则的总和,它实质上是一种官僚体系,它是近代尤其是产业革命后发明与创造出来的主要用来指导政府和社会组织活动的组织形式,是适应西方产业革命发展的组织形式,也是与西方理性文化传统相应的组织形式,是迄今为止最有效,最流行和最成功的组织形式,符合西方发展市场经济追求着理性和效率的大环境,也是西方文化追求平等,防止极权主义统治,制约权力的有力的制度武器,之所以在西方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西方世界所采用的原因也在于它是适应产业发展的制度,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可以说建立在层级化、专业化、规则化基础上的马克思韦伯的官僚制是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的,西方的追求平等,讲究职能划分的文化基础与马克思韦伯的理性精神、法治、科学精神不谋而合,二者相得益彰,马克思韦伯的官僚制与工业化体系和西方文化体系都是相适应的。 中国转轨时期的公共管理制度源于中国古代的官僚制。在历史上,古典类型的官僚制始于封建社会,早在战国时代,诸候争雄促使文化精英们试图探寻一种万世不衰的国家管理方式"秦朝建立了传统官僚制的基本框架,标志着中国传统官僚制正式形成;隋唐开科取仕标志着中国传统官僚制走向成熟;随着清朝的覆灭,制度层面的传统官僚制宣告瓦解。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适应和小农经济相适应的传统的官僚制被传承下来。虽然在今天的中国随着形势的变化有了很多的改变但是大体上中国转轨时期的公共管理制度还具有传统官僚制的特点,以人治、集权制、等级制为特点构成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体制,明显发展工业化发展是不相适应的。 2、阐述的内容不同 马克思韦伯所阐述的官僚制在对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包括中国)进行历史研究与比较研究的基础上,论述了“权力”、“统治”与“正当性”,揭示了现代“自由社会”中唯一的正当统治形式“法治”的特征与内涵,提出了理性官僚制模式。主要有以下六大特征: (1)职能分工专化。必须从事的正常活动以正式规定的形式进行责任划分落实,具有清楚的职责范围。明确每人的权力与责任,并把这些权力与责任作为正式职责而使之合法化。成员按分工专精于自己的岗位职责的工作。 (2)职责等级明确化。为能够实行大规模的责任制与协作,职位按等级依次排列,任何官员的行为方向都由处于更高一级的官员决定,下级职务接受上一级职务的管理与监督。 (3)规章制度规则化。在理性官僚制组织中,组织运行,包括成员间的活动与关系都受规则限制。任何情况下,成员都要遵循一套抽象的规章制度,包括执行这些规章制度。这样有助于组织各部门协调一致,也有利于公平合理、平等地对待一切人和事。 (4)成员非人格化。成员不得滥用大权,应本着严肃与谨慎的非人格化精神,不参杂个人好恶褒贬,成员办事不影响组织的理性决策;公事与私事之间具有明确的界限;个人服从对象不是拥有特定职务的个人,而是其特定的职务;组织成员都按严格的法令与规章对待工作和业务交往,确保组织目标的实施。 (5)人才任用绩效化。成员凭自己的专业所长、技术能力获得相应的工作和岗位,享受工资报酬。组织按成员的技术资格授予某个职位,并根据成员的工作成绩与资历条件决定其晋升与加薪与否。 (6)行政管理效率化。成员的工作明确、快速、具体,有充分的经验和知识,有档案、文件等信息可供参考;工作性质有持续性、整体性且对个别事件有充分的裁量权;严格遵守上级的指令,尽量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有效达成目标[4]。 中国转轨时期的官僚制虽然在很多方面改变了原来传统官僚制的很多弊端但是仍然保留了很多传统官僚制度的遗风。转轨时期中国公共管理制度主要有以下特征: (1)一把手占据权力资源。处在转轨时期的中国在政治权威构架基本上是精英主义的,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官与民之间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泾渭分明的,并且按照人的身份差别区分官僚等级,其理论依据是,某些人一旦登上领导宝座就持有很多的可利用的资源,几乎单位一切的人员任用、解聘,资源配置等权力都集中于一把手手中,一把手说了算在今天的中国是被普遍认知的潜规则,无论在经济上社会上政治上都充分地表现他们的优势,就政治方面而言,他们凭借自己的权力不但垄断被领导者选举之权,在决定事项的过程中集体决议也只是走过场,实质决定权仍然是握在一把手手中,组织的规章制度在一把手面前也只能让步这种社会身份和经济地位的不同也造成了在法律面前的人格不平等,这些特征都与韦伯所设想的职务等级原则等级拉平化,只有专业技术和知识的差异大相径庭。 (2)权责分离。处在转轨时期的中国公共管理制度由于没有摆脱人治、集权的传统,在组织运转过程中就不可避免的存在权责不相一致的地方,有的有权无责,有的有责无权,有的权大责小,有的责大权小,部门之间往往权责不清,由此导致许多政府部门乱作为、不作为、少作为,造成政府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争权夺利、推诿扯皮。上级政府机关对所属部门缺乏明确的职责划分和授权,或包 揽过多、过细,以至下属部门越权作为、任意作为;或消极等待、不 作为,搞“矛盾上交”。进而公共部门决策时的盲目和执行时的任意妄为,出现大量的寻租行为,组织效率低下,权力腐败,影响组织的长期发展。这样的特征也与马克思韦伯所描述的权责一致、行政管理效率化存在相当大的差异。 (3)行政机构设置混乱。处在转轨时期的中国公共管理制度在原来传统官僚制的基础上一直在坚持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但是至今为止还是存在着行政机构设置欠合理的地方。首先,机构设置缺乏科学性。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虽然一直以精简机构为重点,但在精简机构的同时却常常忽视了机构设置的科学性、前瞻性与合法性,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这就常常导致机构臃肿、职能交叉、权责不清。另外,行政管理的专业化程度低。一方面是行政管理业务、程序的专业化分工程度低;另一方面,表现为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水平低,由于人员的录用不是依据严格的规定程序和手续,人员的晋升不是依据知识、技能和岗位需要,专业化水平低还表现在职位与人才的搭配上的不相适应,外行领导内行现象普遍存在。 3、蕴含的精神不同 一个制度的设置可以体现出设置的精神意蕴,马克思韦伯所设置的管理制理论体现出来的是理性精神、法治精神和科学精神。 (1)理性精神,韦伯根据行为的合法性来源,将行为分为四类:目的与价值的合理性行为,情感与传统型行为,实质合理性行为和形式合理性行为。情感与传统型行为由于其合法性来源于主观的情感和不成文的习惯,不具有合理性,只有现代官僚制才具有真正的合理性。实质合理性行为仅仅关注行为的后果是否合乎伦理、道德或功利方面的要求。而形式合理性不仅把行为的手段、程序看成是可度量的,而且把行为的目的、后果也看成是可度量的,是一种客观合理性行为。韦伯官僚制就是要追求这种形式合理性行为。体现了理性精神。 (2)法治精神,统治需要谋求合法性前提,其合法性可以是观念上的说教与认同,或理论上的确立与构架,也可以是技术上的设计与安排。韦伯认为,在人类社会的三种统治类型中,只有传统型统治和合法性统治才采取了官僚制形式。而传统官僚制,虽然有其合法性,但却具有较多的情感性与随意性行为,在制度方面也没有什么科学性,不具有合法性。只有法理型统治方式,是建立在人们对章程的合法性的认同和对合法性章程所确立的合法职位的自愿服从之上,因而既有合法性前提,又具有合理性基础。韦伯所倾心构建的现代官僚制就是这种法理型统治方式,是具有法治精神的表现。 (3)科学精神,韦伯认为官僚制中的公务员职位的取得是建立在契约受命基础上的。公务员将他们的职务视为唯一或重要的职业,并且接受严格的、统一的职务纪律和监督,职务升迁根据年资或政绩,或者二者兼而有之,体现出严谨认真的科学精神。 相反在中国的公共管理制度的设置中明显的不同于马克思韦伯的官僚制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它体现的是感性精神、人治精神和技术精神。 (1)感性精神,在我国,行政组织普遍缺乏理性精神。而往往是感情用事,官员们往往忠诚于提拔自己的上司而非制度本身,下级服从于权力而非服从于赋予权力的法律,很多行政人员做事任意专断,感情用事;民主被视为“做民之主”,人情行政,注重人治,无视规则与效率,缺乏追求真理与科学方法的批判精神与探索精神。 (2)人治精神,在我国,法治精神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法律法规制度不全,法律执行尺度不一,行政人员法治观念薄弱,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有法不遵”,“执法不严”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明显。人格化倾向明显,是家长制余风犹存,其次是由家长制衍生的一言堂现象。在当今行政组织内广泛存在“权力过分集中导致腐败滋生,邓小平同志曾说过: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就是在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的口号下,不适当地、不加分析地把一切权力集中于党委,党委的权力又集中于几个书记,特别是第一书记,什么事情都由第一书记挂帅、拍板。党的一元化领导,往往因此而变成了个人领导”全国各级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个问题。 (3) 技术精神,在我国由于缺乏理性精神和法治精神导致行政机构设置缺乏科学精神,在学习西方先进制度的时候往往忽视其背景而只得其皮毛,照搬来的只是技术层面的具体操作方式而未考虑其中蕴含的科学的设置理念,所以导致出现机构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尴尬局面,在公务员培训制度和检察制度也只是徒具形式的设置,就是由于只学到别人的皮毛而缺乏真正的科学精神,只是工具主义的技术因素的移植不足以治理中国的组织管理弊病。 结 语 综上所述,韦伯式官僚制理论与中国转轨时期的公共管理制度在产生背景、内容和体现的精神方面存在着本质的差别,在公共行政领域并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行政准则"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所进行的政府官僚体制上的变革主要针对的是西方传统公共行政模式的信条。对于许多行政传统各异且处于体制转型中的发展中的中国来说不一定适合"正如彼得斯所言:欧洲和北美国家的政府官员正寻找方法以转变成为更为企业型的官僚,并减少繁文缛节的羁绊"但许多体制转换中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却面临着不同的挑战"这种社会发展平台的历史性差异我们必须予以特殊的关切,绝不能忽视我国独特的文化背景和价值理念,而盲目地移植西方国家的理论设计和实践途径"因此,我们必须立足于中国具体的行政环境,同时要对中国古代以及国外的行政管理理论和实践进行选择,整理,总结,比较,分析,创造出适合本国国情的公共行政新理论,从而有力地推动中国公共管理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行政与管理论文:谈思想教育与行政管理相结合培养高素质的预备警官 论文关键词:思想教育 行政管理 素质 论文摘要:在科学、民主、严格原则的指导下,为全面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实现学员学在警校、练在警校、成才在警校的目标,本文通过两大步骤,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了思想教育与行政管理相结合在警校教育体制中的必要性,及二者相结合理论原则在警校具体应用的儿点方法,认为只有把思想教育与行政价理有机结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合格的预备警官。 一、采取思想教育与行政管理相结合方法的原因及其二者关系 社会转型期价值取向多元化,加剧了大学生们的“价值迷失”,使他们的心理堤岸更加脆弱。,据有关部门初步调查表明,在校大学生中有24%程度不同地存在心理障碍。社会转型包括意识形态的转型,甚至是意识形态先行转型在这个时期,传统的和现代的,理性的和非理性的,严肃的和调侃的各种人生信念交织在一起,双重价值标准甚至多重价值标准纠缠在一起,把现代人的精神家园换成了一个貌似繁华,实质上是杂乱无章的“集贸市场。” 高校学生的思想教育与行政管理是高校学生工作的两个里要方面思想教育是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观点,施以影响的一种有计划的活动。它是通过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的说服、劝导、宣传和咨询的方法及手段,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心悦诚服,最终解决学生的认识、心理不平衡等问题。 行政管理是依靠组织纪律和规章制度等具有强制性的手段来管理、规范人们的行为。对于高校,就是结合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根据现代化人才的需要,用教育规范、校规、校纪来管理和规范学生的行为。说它具有强制性就是不沦被管者是否从思想上真正有了认识,都必须在行为士_按制度要求去做,否则受到批评、扣罚乃至行政处分。 思想教育与行政管理在高校育人的整个过程中,形成互相作用、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互为条件、相辅相成的统一的有机体,思想教育与行政管理不能截然分开,思想教育是行政管理的思想基础,而行政管理又是做好思想教育工作的强有力手段。每次思想教育工作无不为模范遵守,执行行政管理的思想教育方面奠定基础;每一次行政管理的具体措施的实行,又无不包含着思想教育性的存在。没有思想教育的管理是盲目的管理;没有行政管理的思想教育是软弱无力的思想教育 行政管理既反映学校的意志和要求,也代表学生的根本利益和愿望,凡行政管理都带有强制性,要求必须遵守,决不能违反和破坏,但是学校对学生提出的一切要求,制定的一切规章制度,都要认真考虑学生的思想、品德、心理方而的现实基础和承受力.要求过高脱离实际.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学校行政管理过程必然是对学生思想教育过程。高校学生是社会上一个特殊的青年群体,除具一般青年特点外,更富有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不轻信,不盲从,对不知其所以然的事绝不轻易去做。因此,在大学生管理上不能搞“不理解也照办”,也不能满足于一般的宣讲某些要求的意义,而要“晓之以理”,切实讲洁某种要求与整体人才培养、’学生个人发展的重大关系,使绝大多数学生心悦诚服地去做,才能奏效,也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当然,对于那些不听劝告,严重违纪或屡教不改的学生,要给予行政处分,处分也是一种教育,使其蟠然悔悟,达到教育人的目的: 比如,辽宁警专《学员表现斌化规定》中规定,禁止学员吸烟饮酒,每当新生人学时都要反复讲清这一规定,既讲清兄弟院校因酗酒多次出现过恶性事件,又讲喝酒对于经济没有独立的学生来讲也是不尊重父母劳动的一种行为。多数同学都能按校规去做.对于那些置学校规定于不顾的同学,坚决按学校规定给予严重瞥告以土处分,这样基本上杜绝类似事件,这对学校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要在坚持以思想教育为主的前提下,必须与严格的行政管理相结合,这样,才能达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最终目的。 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思想教育的相互作用、相互渗透体现得更为明显比如,平时注意为心学主生活,严爱结合从吃、住、行、学等多方而给子较多一的照顾,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困难,使学生心情舒畅地生活、学习。 学生在校独立生活难免有些头一疼脑热.身体不适之时,及时给子热情关心、看望;同学间发生子盾,给子及时的耐心的开导,消除隔阂。这些实际间题的解决,与之有关的思想问题就随之解决了,因此说,日常行政管理工作本身就包含着思想教育内容在日常政管理工作中,不f达要做到对学生严格管理,而且要具育较强的寓思想教育于行政管理之中的意识-.一个一下关心学生实际困难、不愿帮助学生解决生活、‘节习问题的人,就不可能做好学生的思想教存1_作;一个只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问题,而不币故思想教育工作的人.他的廿理〔作也难以取得应有效果;〔几有在管理中渗透思想教育工作、在思想枚育中加强价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是学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最{土途径仅仅重思想教育轻行政管理或重行政管理而轻思想教育的观点和做法,都是非科学的 二、提高思想教育与行政管理具体方法的几点分析 1.开展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找竹理的方法 大学生日我意识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独立意回的发唤.浊迁处理学习、_工作、生活等各种问题,自尊廿亡明显突出,自我评价日趋成熟代们要了解和掌握大学生这些自我怠识的特点,在学生的日常思想教育中调动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心灵深处的闪光点,努力搞好学生干部的核心·津设,发挥集体的群体效应强化自我教方作用;带助大学生树立身边典型,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迈作用;依据少、’孕生的实际需要与追求,注意爱护和提高池们的自睁心.才能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在思想教育过程中要克服简单、’仁硬、漠式化的做法,本着“灵活、疏导‘渗透陶治”的原则,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不断达到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这是自我教育的重要条件,需要我们启发他们自觉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多指导自己的学习与实践。 实现大学生的自我管理,既能锻炼学生,又使份理干部从繁琐的事务之中解脱出来,因此必须要建立一个优化组合的学生干部系统,具有良好的干部结构,使他们各负其责、互相配合,学生干部工作范围不同组成一个庞大网络,他们都能发挥作用,可以把许多繁琐复杂的学生干部工作化整为零,自行消化,如学生考勤、检查卫生、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学生中生病住院、意外事故及学生中的矛盾。这些问题发生时常常教师不在现场,学生干部生活在学生之中,能及时发现及时解决。 通过学生会、团总支、团委干部网络.开展丰富多彩的第土课堂活动,如:演讲比赛、歌手比赛、各种联谊活动等。第二课堂活劝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陶冶了情操,也锻炼了各种能力,增强了学生群众意识,加弧了集体的凝聚力、向心力。 2.制定和贯彻执行规章制度 制定具有时代气息、高标准和适应大学生心理规律和行为规律的规章制度,有利于大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对于贯彻执行规章制度,一方面要大力宣传,使睡个学生都认真学习每项规范,知道不应做哪些事;另一方面要切实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坚决做到有章可循,奖惩分明,使这些规章制度保持它应有的权成性和严诩性但利用制度来约束.使管理制度化,决不是以惩处学生为目的,而应讲清这些规章规范成为制度不是以惩处学生为目的,是用夹作为学生准绳的,把一仁良倾向消灭在萌芽之中,做到防患于未然。因此.应抓住儿个关键环竹.比如.在新生进校前,就把(学员量化管理制度、哪汇到家;进校之前就让新生了解学生守则;在学教育时.再反复学习讨论,使这些规章制度在学生心中打一下深刻烙印。 3.利用疏异和激励的方法进行思想教育和行政管理 内向性和外向性的对立统一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活动一个显著特点,大学生的内浏性增加了我们认识和了解人的难度,但这种内向性一在某些人身的表现是暂时的、栩对的,有时他们的表现又具有很大外向性,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时,要改变那种你侃我听,你说我做的灌输方法,努力创造一个互相平等与理解、和谐与宽松的环境,真心实意地做他们生活和学习的知心朋友、顾问和向导,使学生觉得你和蔼可亲,无形中获得了同学的信任,使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激励的原理就是根据人的需要,给予必要的满足,从而激发出积极性、创造性,使人的行为遵守一定的规范,马克思曾说,人的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相关。奖励是激励的重点,它既是对学生正确思想和行为的一种评价和肯定,也是巩固和发展这种正确行为的手段学生对一年一度的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奖学金的评定都表现了极大热情尸、此外,在校内各种活动中也经常进行评比,对优胜者给予奖励。当然把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搭配得当,可以和辅相成,互相补充。实践证明:合理而恰到好处地运用奖励可以形成奋发向上的良好校风。 可见,似;理与教育是学生工作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互fl1促进。鉴于以上观点,首先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其次要坚持科学、民主、严格原则,再次要全面提高学员综合素质。教育是前提,管理是基础,因而要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开创学员管理的新局面,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合格的预备警官。 行政与管理论文:可持续发展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摘要: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的一项共同事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对我国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因为我国的生态环境质量逐渐恶劣,资源短缺状况逐渐严重,所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更为强烈。管理论文" target="_blank" 行政管理体制,是任何法律法规落到实处的重要保障,是鼓励创新、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动力,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有力措施,是公民积极平等参与国家社会事务管理的重要保证。在我国,行政干预、行政滞后、职能错位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一、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及内涵。 以保护自然资源环境为基础,以激励经济发展为条件,以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目标的可持续发展观是一种新的发展观、道德观和文明观。2002年中共十六大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提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党和国家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把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以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指出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 1.突出发展的主题。 发展不同于经济增长,发展是集社会、科技、文化、环境等多项因素于一体的共同发展,是人类共同的和普遍的权利,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享有平等的不容剥夺的发展权利。 2.发展的可持续性。 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 3.人与人关系的公平性。 当代人在发展与消费时应努力做到使后代人有同样的发展机会,同一代人中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当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 4.人与自然的协调共生人类必须建立新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学会尊重自然、师法自然、保护自然,与之和谐相处。 二、可持续发展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等内容的协调发展构成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体系,管理、法制、科技、教育等方面的能力建设就构成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支撑体系。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具体目标得以实现的必要保证,即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这个国家的政府和人民通过技术的、观念的、体制的因素表现出来的能力。具体地说,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包括决策、管理、法制、政策、科技、教育、人力资源、公众参与等内容。提高决策和管理能力,建立高效的管理体制,构成了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鼓励创新,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动力,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有力措施,是公民积极平等参与国家社会事务管理的重要保证。 历史与现实表明,环境与发展不协调的许多问题是由于决策和管理的不当造成的,而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有一个非常有效的管理体系。这种管理体系要求培养高素质的决策人员与管理人员,综合运用规划、法制、行政、经济等手段,建立和完善可持续发展的组织结构,形成综合决策与协调管理的机制。在我国,决策和协调管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行政管理方面。行政干预、行政滞后、职能错位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三、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体制束缚生产力发展,有悖于市场机制的完善,其突出表现在行政管理体制和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体制上。在行政管理体制方面:第一,职能错位问题突出。从政府与企业的关系看,政府还没有完全从企业活动中超脱出来,行政干预在某些领域依然存在。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看,市场能够发挥作用的方面,往往受到政府行政的干预;而市场失灵的方面,往往是政府管理的盲区。第二,部门职能交叉分散,导致多头执法和多层执法现象大量存在。第三,行政审批过多过滥,多头管理、多层管理现象十分普遍。第四,机构改革不到位,主要表现为财政供养系数过大。在国有资产管理方面:一是国有资本整体运营机制尚未形成。我国除东部少数省份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的改革明显滞后。一方面难以真正落实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另一方面也无法形成一个从整体上运营国有资本、推进其重组优化和战略性进退的法人主体。二是国有企业的市场经营机制尚未到位。国有资本出资人在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中没有真正到位,经营者既缺乏利益驱动,又缺乏责任约束,很难形成适应高度竞争的企业经营机制。三是支撑国有资产大规模流动重组的市场平台尚未建立,直接导致了国有资产产权置换和战略性进退的滞缓。 (二)地方与中央分权深化了行政管理体制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的存在,为生态经济基本矛盾作用的发挥提供了必要条件,也是造成我国自然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的重要原因。因为由于生态经济基本矛盾的作用,各地区为了获得其中的利益,必须会加强对公共性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从而加剧自然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地方经济造成市场经济的分割,阻碍资源的合理流动,并滋生腐败等。此外,地方经济的存在及其发展必然导致中央政府调控能力的下降,使自然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现象得不到有效的扼制,也使区域之间、阶层之间、城乡之间的分配关系得不到有效调节,重复建设现象得不到有效制止,许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的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 (三)政府职能紊乱,政府行为不规范。虽然近年来,我国加强了对政府机构的改革,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除了减少了政府的人员编制外,政府的职能作用却变化不大。如以行业管理为标准设置的政府机构,仍然是充当行业利益的保护者,而不是市场竞争的维护者。如电信管理局、航空管理局等政府部委对各自所属企业利益的维护,使政府成为市场垄断最主要的维护者和制造者,他们极力反对竞争,反对其他行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进入所管辖的领域,从而成为阻碍技术进步和效率提高的最主要因素,阻碍了市场机制作用的有效发挥。 四、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 (一)进一步理清和转变政府职能,优化发展环境。一是政府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职能范围必须按照“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要求来合理界定。二是进一步推进政事分开、政资分开、政企分开以及政府与中介组织的分开。三是继续抓好市场监管和经济调节,同时,更加注重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把精力更多地放在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上,政府经济工作的重心要转到制度建设、政策制定、规划编制以及维护竞争秩序、统筹协调上。 四是创新政府管理方式,把管理放在服务之中,规范和减少行政审批,更好地为企业、基层和社会公众服务。 (二)完善决策协调、执行和监督机制,健全公共权力的约束机制。一是从政府权力的组织结构上,真正建立起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权力结构,实现决策、执行、监督既相互协调又相互制约的目标。二是要有效约束部门利益,解决包括事业单位在内的公共部门利益泛化的问题。三是在行政体制改革中,建立权力制约机制,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 (三)推进依法行政。一是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必须遵从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的要求。二是转变政府的行为观念,政府只能从事法律法规所允许做或者要求做的事务。三是全面建立政府问责制度,切实做到侵权须赔偿、违法要追究。 (四)加快推进“省直管县”改革,优化省县关系。实行“省直管县”改革应在试点、扩权的基础上,按照因地制宜、先易后难的原则,采取“试点———县域扩权———行政区划调整———市、县(市)分治”分阶段稳步推进的改革之路。理顺地方各级政府的事权、财权关系,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并使之法制化;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促进地方均衡发展;完善地方税建设,规范和稳定地方收入;加强对基层政府的监督,建立民主理财机制等。第一步,加快进行全方位整体推进的“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试点。第二步,放权、扩权与行政区划调整。与省直管县改革试点同步进行的是省直部门的放权与县域扩权,以及县域和省辖市市区规模的部分调整。 第三步,全面推进省直管县,实现市、县(市)分治。 (五)大力推进乡镇体制改革。一是实行“扩乡、精县”。 扩大乡镇规模,在对现有乡镇政权架构基本不变的情况下,进行有效归并、重组,对县级机构按照大部制进行重组;二是推进“乡政”机构改革。乡镇政权职能要按照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经济社会管理的要求来合理界定,把主要的精力转到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三是定编制。对乡镇行政和事业编制实行总量管理办法,规范机构和岗位设置。要打破部门界限,科学设置乡镇机构,合理确定机构和领导职数。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务必要按照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职能分开的原则,对各类事业站所职能进行全面整合;四是确定事权与财权。坚持财政与事权相统一的原则,改革和完善县乡财政,科学划分县乡政府的事权与财权,科学合理地确定县乡财政职能,规范县乡财力权力,在一些经济不发达或欠发达地区尝试实行“乡财县管乡用”,改革财政收支形式和预算编制办法,逐步构建科学合理的县乡财政体制和运行机制,妥善解决乡村债务问题。 (六)继续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从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管理机制的调整和创新入手,进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管养分开改革,并建立强有力的事业单位监管机构,逐步使原来的事业单位主管部门由行业管理转为社会管理,切断部门和行业的利益联系。从事业单位内部管理而言,应当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相应的治理机制、治理规则,构建与外部的新型关系。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要引入市场机制、方法,对事业单位提供公共服务进行绩效合约管理。做大做强公益性和非营利性公共服务。加强制度创新,强化事业单位的行政监管和法人治理。确立事业单位提供社会公益性和非营利性公共服务的主体地位,纠正政府和事业单位承担公共责任方面的“市场化取向”和“内部人控制”带来的公共服务的扭曲,加强对事业单位的外部行政监管和内部的治理。 五、结论。 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化,进一步加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更加有力地推动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为实现以人为本,以发展为主题,经济、自然、社会、生态和谐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行政与管理论文:浅谈网络技术与行政管理变化趋势的前瞻 论文关键词:网络技术 行政管理 趋势变化 论文摘要:网络技术的发展对各行业或领域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 ,政府行政管理也不例外。本文探讨了网络技术环境条件下对行政管理在时空范围、管理理念、管理领域、组织层级权威、管理载体等方面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的问世和应用,使网络最初只是通讯与学术交流技术手段和工具成为现实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计算机网络自1993年美国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和1996年提出的“下一代因特网研究计划”后,在世界范围超高速、多功能发展计算机网络、电信网络和计算机网络并实现三网合一。据统计,当前,世界上运行的微机总数已达到3亿台,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达3亿,以数字、网络化为基础,多媒体为特征,数字式的电子信息产品将成为新一代产品中的主角。1996年世界计算机年销售额第一次超过了工业社会中最有代表性的产品汽车的销售总额,据国际数据公司统计,到2005年上网用户将超过10亿。借助电脑、电话线、调制解调器,人们就可以跨越时限进行无边界的、全球的运作,网络成为连接不同国家、地区、民族、肤色的纽带和桥梁,世界各部分被网络连接为一个整体,形成一个网络社会。行政管理是国家行政机关对社会事务实施的有效管理活动,进入网络社会后,与传统的社会相同仍然需要国家的行政管理活动来推动社会事务的有效运行。但是网络社会的行政管理与以往不同的是,它所呈现的全球性、平等性、精确性、共享性、知识性、自主性、虚拟性等特点将对行政管理运行过程产生巨大影响。表现为: 第一、行政管理客体时空范围全新化——网络空间域和网络时间态的凸现。自从麦克卢汉(mcluhan., m.)提出“地球村”(clobal village)的概念后,全球化的趋势日渐受到人们的重视,行政管理所面临的是新产生的组织为其成员和其他利益集团重写的时间和空间的定义。工作自此可以由各个地点合并完成,包括在家中,网络成为跨时空的有效载体。社会成员集群为网络,在全球范围内的合作与组织目标的达成借助高科技实现统一。网络漠视地理、距离和时间,它借助电脑等便可让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促使全球化十分现实的摆在人们的面前。作为国家重要组成部分的行政管理面对网络技术带来的全球化,管理的对象无论在网络空间域或时间态上都将更加复杂化。因为与传统的行政管理划定行政区域时空比较,网络空间管理存在结构和管理运作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强制性网络规范的制定与执行,网络资源共享性中的协同、合理配置与应用调适,网络流程管理运作程序和流动系统的重组,网络操作中行政管理手段和方式的置换,网络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并存与协调,网络文化的科学构建,网络行政管理的高效和优化,网络行政管理中的基本矛盾和与之相宜的基本方法确立。表明:行政管理对象的变革与复杂化。 第二、行政管理理念的重塑——行政管理思想、宗旨、意识的整合与超越。网络本身就是新的管理思想论文和管理模式的载体。在人——机——技术系统中,行政主体的管理理念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管理过程中有什么样的理念就会采用什么样的管理模式管理手段,从而产生什么样的管理后果。网络技术所提供的信息知识和技术手段。从不同层面撞击和涤荡着行政管理不同层级的管理主体长期养成的管理理念。网络对行政管理能力局限的突破,管理主体应改变对自身和管理系统的认识;网络对管理时效和管理投入的影响,管理主体应改变对管理的时空观;网络对先进管理思想、模式和经验的传播,管理主体应改变管理学习的观念和行为。网络技术促使人们管理思想必须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一性走向多样和全面性,从静态走向动态,从直线性走向立体性,从孤立性走向协调性,从经验性走向理性,促使管理主体形成开放、超前、创新、科学的管理理念,确立知识化管理和管理人性化、柔性化观念,竞争与协同合作的观念,对人的管理与对物的管理相结合的观念,区域利益与整体利益统一的观念。要求主体必须注重网络理念的培植,创造有利于行政运行以及管理对象和国家公务员积极性的发挥、有利于知识共享和增值的氛围。在此基础上行政主体形成网络技术管理时代所必须的网络价值观:网络法制行政观、网络行政道德观、网络政府职能观、网络行政环境观、网络行政效率观、网络行政行为观、网络行政技术观、网络行政组织观、网络行政信息观、网络行政调控观以及网络劳动观、网络生活观等等,以适应行政实践的变化和指导行政实践的变化 第三,知识管理是行政管理领域的新拓宽——软化管理翩然而至。20世纪后半叶以来,科学技术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向前发展,特别是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使全球各国从经济增长方式到行政管理及不同层面的管理发生着根本的转换。传统的行政管理比较重视对人、财、物等有形管理,而忽视无形的知识管理。政府的知识管理是以知识为对象的行政管理,是政府对各种知识的连续管理过程,以满足政府未来和现在的需要,以确认和利用政府已有和新获取的知识资产,从而为政府管理拓展新的机遇。传统行政管理比较重视对有形的人、财、物等行政要素硬管理,而忽视无形知识性软的管理。新增长理论认为,知识可以提高投资的回报,而这反过来又可以增进知识的积累这就存在着如下可能:知识可以通过溢散,从而在几乎不用额外投资的情况下重复利用,以减轻资金短缺对经济增长给国家所带来的压力。表明,知识成为行政运行中政府经济职能的重要要素,伴随着知识性的技术、专家系统、人工智能等相关科技的成长、繁衍,知识性工作成为行政效益、效率的基本来源,知识进入所追寻的行政目标的每一个环节。政府在实施知识管理过程中需要运用政府系统知识和智慧的整合来提出政府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之下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知识管理着力于组织调整和管理方法的探索,通过消除交流障碍来营造知识共享的环境,同时,建立广泛的外部网络系统,将信息技术转变成真正有竞争力的工具它要求,构建政府获取、开发、应用知识的管理系统和知识战略;组织协调好政府内外部人才和资源,实施政府的知识战略;有效利用知识,改善政府管理运行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从知识的角度来检测行政管理的状况,不断提高政府的知识管理的行政能力。 第四,网络技术促使行政组织管理平等性一一等级森严权威的“金字塔”结构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纵横交错的信息网络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使其由阶层(等级)型变为水平(自由)型,与信息传递方式紧密相连的行政管理组织机构就从尖顶的“金字塔”型变为扁平的“矩阵型”,原有中层行政层次组织的传输的纵向职能受到很大挑战,分工细化的行政管理组织将不适应发展的需要,而职能相近的行政组织的整合成为必然。同时也表明,网络推倒了传统管理砌就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上级与下级之间等级森严的“金字塔”,拆除了横隔在他们中间的妨碍信息交流和沟通的藩篱,还他们平等地位。通过网络,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可以瞬间直接沟通管理幅度原则为信息幅度原则所取代,因此,行政组织将发生三个巨大变化:一是扁平化。行政组织内部为提高沟通效率,信息沟通方式,就要进行改革,减少组织层次。利用网络,行政主体可以在不减少甚至强化控制的情况下,将组织建制设置得更合理、有序,可以让网络取代中层监督和控制部门的大量职能,通过网络交互服务功能,可简化行政办公活动,包括网络交互收取回执、获取在线资料、行政会见等。使行政组织的管理层和机构明显减少,使上下直接沟通,最高决策者通过网络能够迅速对各种决策后果进行评价,对不符合要求的决策采取纠正行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主要是服务,目标变了,机构也要作相应的调整。如仍沿袭和维持层层上报、层层下达的机制,则许多机会将不复存在,将给有效竞争带来很大影响。二是分权化。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高度集中的行政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不论是地方或部门都有了许多自主决策权。但在网络技术影响下,网络改变了信息传递的方式和渠道,使行政组织内部、各环节的信息传递可以直接进行,行政主体与行政对象之间将通过网络联结为一个整体。同时,在网络上,公务人员以知识工作者的身份出现,具有较大自主权,能够实施自主管理。网络促使行政组织扁平化,使每个人都成为网络上的一个结点,使直接平等沟通成为可能。当发现问题时,自己可以当机立断的处理解决,也可以直接向有关高层管理者请示和咨询。自主性管理体现了公务员的尊严,有利于公务员自我管理意识的增强和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因此,整个行政运行中的权力集中度还将进一步减弱,分权性还将进一步加强。行政控制主要是通过基层或部门承担必要的责任和制度化、规范化、监督机制、激励机制结合起来实现。三是虚拟化。跨区域、跨部门的合作将通过计算机网络,纳入到联盟体系中,形成网络组织。虚拟行政机构,它是借助网络实现内部沟通并开放窗口为服务对象服务的。行政组织的核心是提供服务,以往必须在某一固定时间、固定地点、某人对某人的情况下服务才能实现,虚拟化取消了这种外围的繁琐,抽空时间、地点、对象,直接回归核心—服务。也就是行政运行可以实行虚拟运作,将现实的资源迅速整合为一种没有围墙,超越时空的临时性行政网络组织,实行相关行政资料的共享,优势互补,以最快的速度适应行政对象变化的需求。虚拟行政运作产生虚拟行政管理,网络虚拟行政管理要求行政主体利用信息、知识去管理和协调各种协作关系,确保以最优的方式进行合作。行政组织内部也可实施虚拟管理,即借助外部力量,将一部分行政职能在有效、规范控制的前提条件下交给外部专业组织去处理。目前发达国家出现了虚拟办公室、虚拟工作小组、虚拟投票箱、虚拟议会等。 上述情况下,政府组织在精减人员和机构的基础上,要以服务对象为导向,以高效优化为原则,利用网络,建立以行政运行主要环节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实行组织内的柔性化管理,繁捷化的决策,对行政组织内部机构职责、权限重新调整和设定,设置科学合理的内部信息交流网络。建立人本管理机制,如人才培养机制、激励机制、创新机制、监督监控机制、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等多种合理机制。 第五,精确性改变着行政管理载体工具——数字化管理的跃然出现。以往的交流,信息不是类比的就是实体的(尼葛洛庞帝谓之曰“原子的”)。而信息时代,信息以数字形式(即bit,位元)存在,一切信息都可以转化为数字0与1,这样就实现了a (atom)到bit的转变。统一性、可压缩、光速传递、传输品质优良是数字化的突出特征。因此,行政组织内部在沟通上将由类比式(备忘录、报告书、打电话、图形图表、照片、模型、会议记录等等)转变为数字式。政府方案的实施和运作都将记入到浩渺的数字海洋之中。 在行政管理手段上,它将过去的人工模拟系统,发展成为数字神经系统,将复杂的事物都变成数据信息在网络上进行有效的处理,加快了行政信息的传递、加工、处理和反馈的速度,使信息资源可得到(上接第47页)可靠的保存和有效的利用,及时为行政决策等各行政管理环节提供相应数据。如利用决策支持软件,可以采集和保存数十年的历史数据,并在巨大规模数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多种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形成决策参考方案。再如:电子数据交换(edi)的发展把报关、审单、征税、核销、查验、放行等进出口贸易通过海关的各个环节整合在一起,从管理模式上加以革新。我国政府一直十分重视数字化工作的开发研究工作,科技部“九五”期间重点投资了“数字图书馆示范工程”、“分布式数据库共享系统”的专题研究,一大批科技文献数据库及信息服务系统(如chinainfo)已经投入使用。在行政管理领域数字化、信息化的进程正在加快,逐步建成网络传递与沟通的平台与网络数据库。同时,数据仓库的开发研究,人工智能、数据挖掘技术的完善,为行政管理的精减和效能提供了技术力量的支持。今天行政管理通过进入网站浏览资料获取信息,明天通过web来搜索数据仓库。网络技术将行政管理导入数字化的趋势昭示着行政管理精确化程度的加强,也将对国家公务员的工作作风与素质提出更加规范和更高的要求。 行政与管理论文:西藏高校行政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 摘要:高校行政管理是一个特殊的专业管理领域。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专业化的要求越来越高,期望越来越大。行政管理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高等学校的生存与发展。高校行政管理的改革是关系重大而又涉及很广的问题,需要高校领导、管理学者和行政部门的实际工作者共同探讨,才能树立正确的行政管理效率观,本文只是初步的尝试。 关键词:高校行政管理效率西藏 一、目前西藏高校行政管理的现状 多年来,在我区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高等教育稳步发展,教育质量和人才水平得到稳步提高。这为我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2006年,西藏职业技术学院、西藏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和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成立,标志着我区高等教育形成了综合大学、专业院校和高职高专层次分明、优势互补、文理交融、整体提升的办学格局。全区高等教育已形成了研究生教育、普通本专科教育、职业教育、远程教育、继续教育等多层次、多形式、多规格的办学体系。各高等学校立足我区实际,寻求特色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注重人才培养质量,以一批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为依托,加强高校创新平台、创新队伍建设,强化自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和水平。随着我区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人才培养规格不断提升,对高校行政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区高校行政管理方面表现以下共性的问题。 1.1对管理认识上存在误区。 首先高校突出教学工作,强调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多一些;其次只要求教学质量和学校下达的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对于管理人员的素质怎么样,任务完成的水平高低等重视不够;再次在管理上只要求按章办事,传统模式管理较多,开拓、创新方面不够,对高层次管理人才需求迫切性低等。由此导致,人们偏激或错误地把管理人员当作高校中的附属者等观念。长此以往,使得领导和决策部门在政策导向、职务评聘、津贴分配、进修深造、激励机制等方面都向教学倾斜,从而造成行政队伍建设相对滞后,整体素质较差、管理水平、效率较低。 1.2中层管理人员处于非职业化管理状态。 目前处于高校高中管理层的部门领导,尤其是教学单位的领导,肩负着承上启下的任务。他们除了党政工作之外,还要承担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带头完成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量。这些因工作需要走上了党政岗位的领导在学术上有很深的造诣,但在实际管理中,由于管理知识、管理技巧和管理手段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加之时间和精力的限制,给管理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因此,高校这种将专业的学术性和管理的科学性混在一起的状况,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高校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也使行政管理工作难以科学有效运行。 1.3重使用,轻培训。 从事高校管理工作的人员具有不同的专业背景,多数人没有接受过管理学、教育学方面的专门培训,由于忙碌于日常繁重的事务性或管理性工作,缺乏必要的继续教育时间与机会。致使他们只是凭着良好的愿望和有限的经验进行管理,甚至采取“传、帮、带” 的办法,缺乏运用现代方法去思考和管理的能力,其管理水平不能适应高校建设发展的要求。 1.4待遇、学历、职称偏低,队伍不稳定。 由于高校的特殊性,长期以来,高校一直存在着轻视管理工作的偏见。具体表现在:第一,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人员待遇偏低,特别是近几年,随着高校分配制度的改革向教学大量倾斜,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的待遇更是远远低于教师的平均水平;第二,年轻的、学历和职称高的人员中,即便有些从事行政管理,则都是教学、管理双肩挑,甚至是教学、科研、管理三肩挑,很难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管理工作中;第三,专职的管理人员年龄偏大,或学历偏低,管理水平也较低。又没有或很少有类似教师进修学习,或攻读学位的机会,致使高校的许多行政管理理念仍停留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水平,现代化的管理观念和手段很难运用在管理上。第四,我区高校管理系列没有职称评定或评了却不和工资、奖金挂钩;第五,按照我区现行职称评审政策,硕士研究生毕业,工作2年后就自然晋升为讲师,工资待遇相当于处级,高于正科;而升为副教授只要发表两篇核心文章。而科员到正科要跨两个级别,尤其到正科后,再到副处几乎不可能。行政职务不能自然晋升,也无具体必要规定条件就可实现。 二、目前西藏高校行政管理的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 从管理体制层面上看 1、对院、系两级或校、院、系三级的责、权、利的划分比较粗,尚有不明确、不规范、不合理之处。特别是在如何使责、权、利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调动院、系两级或校、院、系三级的积极性方面缺乏深入的思考和有效的办法。 2、校直党政管理部门尤其是有的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划分不够完善,一方面存在职能交叉、边界不清的问题,另一方面还存在职能不全、工作漏项的问题。校直管理部门之间、校直管理部门与校区管委会之间不仅存在职能越位、错位和不到位,权责交错,机构臃肿,效率低下,管理成本增高等问题,而且由于缺乏内在的激励与约束,部门之间推诿扯皮,人浮于事,服务意识淡漠。 3、由于权力相对集中于学校及校直管理部门,降低管理重心、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的管理目标没有得到很好实现。 4、目前我区6所高校中,西藏大学和西藏职业技术学院不仅在一个地区设有2-3个校区,而且跨地区还设有校区,仍需探讨科学的管理模式。 (二)从运行机制层面上看 1、决策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有的决策的超前性、整体性、系统性不够。有的决策缺乏整体性,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情况;有的决策甚至滞后于现实需要。因此,决策时一定要考虑整体性和系统性,要针对可能涉及的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方案及措施,防止一个环节的“梗阻”导致整个决策的难以运行。 (2)决策方式不够科学、民主,致使有的决策效率不高且效果不够理想。科学民主决策应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充分调研,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决策的规则和程序不健全,决策后的监督反馈,责任追究和纠错改正机制。以至于方案成熟度不高,浪费人力、物力、财力,又影响工作进程乃至影响工作大局。 (3)决策的执行环节,缺乏严格组织、指导和监督决策落实的措施与手段,存在着走过场和图形式、只求履行和不求效果。如,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情况一定程度上存在;执行中随意性大、自觉性不高,教育行政管理的服务职能严重削弱;执行中过于机械刻板和过于灵活随意的情况同时存在;部门间缺乏密切配合,缺乏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和协调沟通能力,虽然作到了各司其职,但遇到需多部门联合才能完成的任务时,往往扯皮、推诿。 三、提高西藏高校行政管理效率的具体对策 1、实现管理职能的转变,增强服务意识 长期以来我国处于政府主导型的社会,形成政府办社会的模式。在教育方面,尤其是我区的高校全部是由国家主办的,各高校的经费来源主要是由国家财政直接拨款。因此,在管理上政府按照现有的行政体制的模式进行直接管理,高校俨然是一个小政府在运转着。随着我国各项事业深化改革,目前的高校行政管理体制显得与现代环境越来越不相适应,已不符合当前现实发展的要求。我区现行的高校行政管理模式存在着管理机构过多,管理层过多的弊端。行政机关重叠,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办事效率低下,信息传递不畅,导致资源浪费。这种多头管理体制容易造成会议多、检查多、评审多等重复劳动现象,广大师生疲于应付,正常的教学科研工作受到干扰。这就颠倒了大学职能的主次关系,好像教学科研是为管理服务的。因此,笔者认为,我区高校行政管理可参照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实行授权或自主权。按照权责相应的原则,让每一位管理者在自己的岗位上都有一定的决定权,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2、大力强化行政执行 “行政执行是贯穿于全部行政管理过程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决策和管理目标最重要的行政活动”。由此可见,行政执行既是行政管理目标实现的手段,也是高校行政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没有执行,再正确的决策都将成为一纸空文而变得毫无意义。因此,高校在进行行政管理的过程中应在充分考虑高校高知识群体对行政管理的诉求、高校的民主与学术氛围、教育松散团体与劳动形式和劳动对象的特殊性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和理解行政执行,提高管理决策的执行力度。 3、适当分散权力,变垂直管理为扁平化管理 在今天的众多高校中,校-院-系三级或院-系二级管理体制日渐盛行。而学院制的建立根本上是要将高校权力中心逐渐下移,变垂直管理为扁平式管理,扩大学院和系的自主权,从而适当提高基层行政机构的适应能力,激发基层自主寻找自我发展的动力。因此,高校行政管理应按照学院建立,适当分散权力,变垂直管理为扁平化管理。在权力分配时,要注意将权力在更多的利益群体间进行分配,适当建立一些代表各种利益群体的机构让其参与学校的决策,提高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避免各种利益群体因相互间的分歧而产生不必要的冲突。建立和完善行政管理的科学决策机制往往来源于集体智慧和客观实际,而集体智慧又催生民主与科学精神。对高校重大问题的决策都须采取会前深入调研、会中广泛求证、会后追踪执行--指导监督直至落实。 4、推行行政执行监督问责制 (1) 建立执行监督制度以学校教代会和校办(院办)共同组成学校(学院)重大决策执行督导小组,对执行部门进行评估、监督,以督促重大决策的贯彻执行。(2)适当放权校(院)、院(系)主要行政领导应充分尊重职能部门的职务权力并还权于机关职能部门,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切忌越俎代疱。(3)推行执行责任问责制推行执行责任问责制,可有效推动决策的贯彻落实,提高管理效率。可试行由校监察处(纪检室)、校办(院办)、学校教代会组成重大决策执行失职或执行严重失误问责小组,对相应执行部门或执行人员追究失职责任。因此,加强行政执行监督问责制对行政管理的水平与效率,学校政令的畅通、校园秩序的稳定、人心的凝聚和工作热情的发挥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另外对于行政管理决策的正确性、决策的执行彻底性、决策者和执行者的忠于职守都有鞭策作用。 5、从思想上重视管理工作,提高管理队伍的素质, 切实解决好管理队伍的待遇福利问题。“一所高校有许多知识渊博、造诣精深的学者和先进的仪器设备,若没有高效优质的管理队伍加以组织、管理、协调和服务,是难以造就出高水平的人才和成果的”。目前,高校教育产业化这一观点已被公认,要让高校的发展健康有序,就必须把管理和教学、科研提到同等重要的地位来抓。高校行政管理不但在理论研究上比较落后,而且在管理队伍建设方面也比较滞后,管理者整体素质不高,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总体水平偏低。这就需要有一支精干的具有专业化知识的队伍来加以保证。一方面通过本校的管理队伍的改造,压缩行政编制,减少冗员,要因职用人,而不是因人而设职。同时,不断加大管理队伍的培养力度,把那些德才兼备、具有较强专业知识、管理能力强的年轻人大胆地提拔到重要的岗位上并予以重用。还应充分引入岗位竞争机制和管理合约机制,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对管理人员进行严格的考核、实行一定的奖惩。又要不断跟踪国内外管理科学研究新动态,掌握科学管理的技能和方法,更新管理观念,不断提高行政能力和水平。另外增加投入,关心行政管理人员的生活和待遇,是稳定行政管理队伍的关键。就必须让管理干部享受同高校教师、科研人员一样的待遇。在评定职称时,除了与教学、科研一样分配名额外,也应该破格选拔中青年管理人员直接进入高级职称行列,这不仅有利于稳定管理干部队伍,也有利于吸收优秀人才投身到管理行列,保证高教管理后继有人。同时,还要为管理者素质的提高创造条件。 6、加强与支援高校(单位)沟通协调,争取选派优秀管理干部到受援高校挂职,强化受援高校各级管理力量。进一步认真贯彻执行《教育部、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对口支援西藏工作的意见》(教民[2006]8号)精神,全面落实好与各对口支援高校(单位)签订的支援协议,继续加强师资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的力度,同时,争取支援高校(单位)的优秀管理人员到受援高校挂职,进入各级管理层,注入新的管理理念和发展观念,真正起到智力支援的作用。 四、结束语 需要指出的是,转换管理模式并不是高校行政管理现代化工作的终极目的,行政管理现代化最终还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行政管理存在目的”,更好地担负起为师生服务的使命,达到发展学术、培养人才的目标。高校行政管理应为教育目标服务,未来的高校应是开放式的并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高校的行政管理也应向透明度高的民主化、科学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行政与管理论文:浅论行政管理与提高政府公信力 论文 关键词:行政管理;提高;政府公信力 论文摘要:公信力是政府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它是政府行政能力的客观结果,体现了政府工作的权威性、民主程度、服务程度和法治建设程度。清楚认识政府角色定位、强化政府信用行为、巩固升华行政文化,以提升政府的公信力,是 现代 文明社会 发展 和民主 政治 自身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强行政管理,提倡行政“文明”、行政“ 科学 ”、行政“人性”,提高政府公信力,有利于推动我国 经济 社会健康、稳定发展。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是—个政府凝聚民心。树立权威的关键所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稳定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政府管理与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政府的信任也空前提高。但是,我国目前正处于改革攻坚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水平与人民群众的期待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加强行政管理,清楚认识政府角色定位、强化政府信用行为、巩固升华行政文化,以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是现代文明社会发展和民主政治自身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提高政府公信力的重要意义 公信力是政府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它是政府行政能力的客观结果,体现了政府工作的权威性、民主程度、服务程度和法治建设程度。同时,它也是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评价,反映着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政府公信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基础。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石和灵魂,完善的信用制度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转的基础条件;不讲信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无法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依赖于全体社会成员对普遍性的行为规范的遵守和信任。政府是社会秩序与市场秩序的维护者,政府不守信用,就会破坏整个社会信用的基础。由此可见,加强政府信用建设是构建社会信用体系的关键。 其次,政府公信力是政府治理社会的基本要求。政府公信力实质上是人民群众对政府履行公共职责情况的评价,同时也是对政府合法性的检验。信用政府能够增强人民群众的社会信任感和归属感,政府失信则会导致人民群众对政府信任的丧失,从而造成社会普遍失信,削弱政府的合法性。 第三,政府公信力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前提条件。政府公信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政府作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示范者、倡导者和组织者,只有具备较高的公信力,才能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统一起来,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政府公信力下降的原因分析 —些地方政府公信力下降主要表现在行为信用、政策信用、绩效信用三大层面。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1 没有摆正政府权力和公民权利关系的位置 —些政府机关及其公务人员由于法制及民主观念淡薄,仍受权力本位、官大于民的传统观念的支配,认为政府的权力是可以不受约束和任意行使的。极少数^甚至认为,政府是为着公共利益行使权力。因而可以享有不守信用的特权,以至于滥用公共权力i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多头执法、执法扰民以及执法监督不严等问题致使有些地方政府缺乏威性。特别是个别政府l机关及公务人员置党纪国法于不顾,利用公共权力进行钱、色交易。极大的影响了政府公信力在普通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令出多头以及腐败的存在,是造成政府行为信用上降的直接原因。 2 没有正确把握公共政策的各项原则 一些地方政府在自身利益驱动下制定出违背民众利益和意愿的公共政策,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和利益取向与民众相背离,盲目制定出某些脱离实际的公共政策,并造成严重失误之后,拒不兑现其承诺的责任。如一些地方政府基于所谓的“逼民致富”,盲目出台政策,强制农民种植某种经济植物,对违反行政命令的农民进行粗暴的处罚,同时又不切实际、不计后果地大开空头支票,一旦市场行情发生变化,无力支付农民的损失,不得已就以“打白条”的方式,推御责任。由于领导班子的变换,—些地方政府规制无度,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缺乏必要的规范性和稳定性,形成“—个班子—套思路,一届政府—个政策”的局面。公共政策变更的随意性很大,导致公众无法对政府的行为作出合理的预期。甚至基于地方及自身利益,—些地方政府随意制定同上级政府的政策相抵触的土政策,导致公众因国家公共政策体系的相互矛盾而逐步失去对公共政策的信任。 3 没有准确把握“ 发展 第一要务”和 科学 发展的关系 片面追求发展,而忽视科学、持续、协调发展,—些地方政府致力于所谓的“政绩”和“发展地方 经济 ”。追求的价值取向背离公众利益,以及这种绩效本身的真实性受到公众怀疑所导致的政府公信力下降。如—些地方以简单的经济增长数字作为官员业绩考核的主要参数,导致—些官员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短期绩效,行为取向惟经济指标是从,为了在经济绩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一些官员在行政过程中重索取轻服务,甚至置百姓生活实际于不顾,乱集资、乱摊派、乱罚款,使公众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对立情绪不断加剧。更有甚者,少数地方政府官员为达到个人升迁的目的,大搞所谓的形象工程,熟衷于做表面文章,在统计数字上弄虚作假,这些都严重破坏了地方政府的信用形象。 三、加强行政管理提高政府公信力 1 行政“文明”——加强行政法制化建设 政府讲不讲诚信,有没有公信力,一条重要标准就是看政府能不能严格执法,依法办事。各级政府及部门必须带头维护宪法和 法律 的权威,严格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要围绕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全面实施依法行政纲要,继续加强行政立法,努力健全行政责任体系,强化政府法律责任机制。要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规定,进一步清理、取消妨碍市场开放和公平竞争以及实际上难以发挥有效作用的审批事项,继续推进审批方式改革,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要切实加强和改进行政执法,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加大行政综合执法改革力度,加快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改革工作,切实解决层次过多、职能交叉、人员臃肿和多重多头执法的问题。要强化行政监察,及时处理和纠正行政不作为、滥用职权、执法不公、以权谋私等行为。要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统一,加强信用法规建设,加大失信惩罚力度,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2 行政“科学”——加强行政规范化建设。 要改革和完善行政决策机制,努力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要规范决策程序,健全决策制度,优化决策环境,强化决策责任。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制定涉及全局性、长远性和公众性利益的重大行政事项,都必须依据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措施的要求和规定的权限、程序进行决策。要拓宽人民群众参与决策的渠道,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全面推广重大决策事项公示和听证制度,制定重要经济社会决策事项公示办法,对事关全局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决策事项,必须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要强化行政决策责任制。对因违反决策程序和决策失误给国家和群众利益造成重大损失的,必须追究部门主要领导和当事人的责任。同时,要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增加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建立政府与公众对政府有关信息的互动回应机制,提高政府的反应能力和社会回应能力。 3 行政“人性”——加强行政文化建设 政府的公信力,应主要通过其代表—公务员自身的行政品性来表现。诚信廉明、公道正派、甘于奉献的公务员队伍,才能很好地代表政府,获得公信力。行政管理需要先进的文化领航,要明确行政队伍的文化素养直接关系到政府的形象。要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发展观、政绩观来规范行动,创建文明有序的行政环境,营造诚信和谐的人文环境,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各级政府及领导干部应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思想。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是建设信用政府的思想基础。政府的—切工作,都要以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领导干部要脚踏实地,有诺必践,讲究信用,靠自己求真务实的作风,在群众面前树起良好的诚信形象。要在政府部门和公务人员中树立诚信观念和责任观念,加强公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使其恪尽职守。同时,还要完善政绩考核办法,建立健全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和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坚决反对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 政府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就如同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通过文明、 科学 、人性的行政管理,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公正廉洁、透明公开、讲究实效的政府形象,才能获得公信力,才能更好地推进我国 政治 的文明、社会的文明。 行政与管理论文:关于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困境和现状与对策思路的研究 一、行政管理的理论概述介绍 行政管理是运用国家权力对社会事务的一种管理活动。也可以泛指一切企业、事业单位的行政事务管理工作。行政管理系统是一类组织系统。它是社会系统的一个重要分系统。随着社会的发展,行政管理的对象日益广泛,包括经济建设、文化教育、市政建设、社会秩序、公共卫生、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现代行政管理多应用系统工程思想和方法,以减少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支出和浪费,提高行政管理的效能和效率。 二、决策模型在我国改革中的运用分析 1.1982年政府机构改革 这次改革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我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转变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当时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相对应的是政府机构膨胀,人员繁多。 2.1988年政府机构改革 这次改革是在推动政治体制改革、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出现的,其历史性的贡献是首次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这一命题。然而由于当时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不充分,这种机构改革仍然是为了适应当时计划经济为主的经济体制,这就决定了当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政府机构必须进一步改革。 3.1993年政府机构改革 中国政府宣布正式开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首次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这次机构改革即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着重转变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并明确提出根本途径是政企分开。 4.1998年政府机构改革 虽然1993年的改革取得一定成效。但当时一切刚开始,不可能很快到位,成果有限。政企不分的组织基础、机构设置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1998年这次大刀阔斧的改革,国务院组成部门由40个减少为29个,政府机构和人员得到大幅度的精简,在很大程度上消除政企不分的组织基础。 5.2003年政府机构改革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政府机构还存在着一些不适应的问题,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这次改革主要在于抓住当时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突出问题,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另外以改革重点为突破口,完善政府机构设置也是这次改革重要内容。 6.2008年政府机构改革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政府机构改革,我国基本建成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系。但改革还缺乏政府职能切实转变的基础,改革对象大多集中于经济管理部门,对政府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关注不够。 三、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 1.转变政府职能是核心内容 转变政府职能是中国加入wto后进一步扩大开放的要求。为中国经济更大程度地走向国际、参与世界提供广阔天地和巨大的商机,中国经济体制与管理包括政府管理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和世界市场经济一般水平的差距凸现、矛盾突出,在入世的条件下,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交流与结合,无论是“引进来”还是“走出去”,中国现时的企业和政府均客观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和不适应性,加快中国经济的改革开放与发展,加快中国的政府机构改革与职能转换,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就是要建立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与国际规则相衔接的,职能限定、行为规范的有限政府、责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到经济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 2.强化行政权力的制衡和监督 现代政府的一切权力都必须受到制约和监督。一是在设计政府构架、调整政府职能时,要体现权力监督的精神,强化监督职能,科学设置监督机构。做到没有不受监督的机构和没有游离于监督之外的权力。二是权力的运作要做到公开透明、阳光作业,接受社会和公众的监督。要切实避免少数几个人说了算的“内部人”控制局面,最大限度地引入市场运作机制。三是政府的权力和利益必须分离。政府行政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获得利益,否则就会出现滥用公权、与社会争利的状况,权力和利益的结合更会催生腐败,造成分配不公、激励机制缺失。 3.行政管理适度仿企业化 确立适度仿企业化的理念,关键是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政府也要确立效率观、成本观,提高政府提供社会公共产品的水平和质量,对政府实施的公共项目要建立成本收益机制,树立经营运作的观念;对政府的公共服务,要树立“顾客至上”,“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指导思想,创造政府的服务品牌。二是政府要讲信誉、确立诚信观,要求社会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做出的决策要慎重,切实防止政策多变、朝令夕改;执行要严肃,要令行禁止,政府不能随意某种理由不履行自己做出的承诺。 四、深化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政策建议 1.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战略 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正处于深刻变革和全面转型的关键时期,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面临错综复杂的矛盾,改革进程应稳中求进。必须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总体部署,深刻分析行政管理体制自身所面临的各种矛盾,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任务对行政管理体制提出的客观要求,在此基础上制定正确的行政管理改革战略。 2.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部门改革 深化改革的重点主要做到:进一步调整政府机构设置;是合理规范党政机构设置;理顺上下级政府机构设置;减少行政层级。大力培养选拔德才兼备的后备干部,建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加大调整不称职干部力度;建立健全干部监督机制;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逐步完善激励机制。 3.加快行政管理职能转变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关键是政企分开,规范政府权利。凡是应该由企业自主行使的生产经营和投资决策权,都要由企业自行决定,政府不得包办企业投资决策,干预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坚决禁止各级政府代替企业招商引资,层层分解并考核招商引资指标。政府要将抓经济的主要精力放在为各类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真正做到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以及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 4.加强行政部门依法行政和制度建设 应该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确保行政权在依法的轨道内运行,解决好政府应当如何执法守法的问题。要保证法律真正得到普遍遵守和严格执行,政府必须首先受制于法,行政权必须受到全方位、全过程的严格监督和制约。因此,我们一定要真正把依法行政作为政府工作的基本准则,充分认识到它对行政行为的合法、公正和高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全局性的影响。 5.借鉴国际行政管理体制的经验 世界上很多国家自20 世纪70 年代以来,为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普遍开展了公共行政改革运动。我们应积极吸取一些先进国家的有益经验,为我所用。我们要在立足中国国情基础上,在我国成功经验和创造精神的前提下,有分析、有鉴别的学习借鉴一些发达国家公共行政的理论、制度和方法,以有益于完善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体制。但同时也要注意防止照抄照搬的倾向。 结论:我们要在立足中国国情,立足我国的基本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和行政体制,立足我们自己的成功经验和首创精神的前提下,有分析、有选择地学习借鉴一些发达国家公共行政的理论、制度和方法,以有益于完善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经验证明,只要我们要认真总结成功经验,就可以继续推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走向深入,也就可以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行政与管理论文:对知识经济与行政管理的探究 摘要: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包括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使用、转化等全过程,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它具有以下十个特征:产业形态知识化、资产投入无形化、市场全球化、经济信息化、产业构成服务化、知识资本化、发展可持续化、设施网络化、技术数字化、教育终身化。处于世纪之交的人类社会在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逐步推进的过程中,必然会导致管理思想上的巨大变革。为此,本文首先讨论了知识管理的内涵和在行政决策上实现由传统模式向网络化转变,接着分析了以人为本的管理?行政管理的信息化?行政管理者要终生学习和行政绩效管理,最后做了总结。因此本文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广泛的实际应用。 关键字:知识经济; 行政管理; 知识管理; 以人为本的管理 前言 知识经济是近几年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一个新概念。也是目前国内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在知识经济的带动下,美国近来表现出“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率 ”的良好发展态势,令世界瞩目。而作为知识经济的子学科“知识管理”则是一个更新的概念。虽然我们似乎还没来得及深人研究。但它在当今的行政管理中。已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行政管理的主要工具和管理模式。 一、知识管理的内涵 目前人们对知识管理的普遍概念是:知识管理是当面对日益增长的非连续性的环境发生变化时,能针对组织的适应性、组织的生存和竞争能力等实际情况而做出的一种迎合性措施。本质上,它包涵了组织的发展过程,并寻求将信息技术所提供的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人的发明创造能力这两方面进行有机的结合。这一概念首先从行政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阐明了知识管理的必要性,同时指出知识管理包括人和信息技术两方面内容,它以知识创新为直接目标, 使行政管理在非连续变化的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为最终目的。因此,人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与信息的这种相互作用和内在联系决定了“知识管理”是一种对人与信息资源的动态管理过程。我们理解“知识管理”应是以“人”为中心,以信息为基础,以知识创新为目标,将知识看作是一种可开发资源的管理思想。简单地说,“知识管理”就是人在行政管理中对其集体的知识与技能的捕获与运用的过程。从结构上看,它可分为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和信息资源的管理两个方面。其目的就是努力寻求信息处理能力与人的知识创新能力的最佳结合。知识管理要求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活动、信息与人连结起来,实现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和创新能力, 赢得竞争优势:从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的转化,是管理理论与实践中“蹦人为本”的管理主线的进一步体现。知识管理有助于信息处理能力与行政人员创新能力相互结台.进而增强行政单位应变能力和预见能力。 1.在行政决策上实现由传统模式向网络化转变 网络技术不仅能提高行政决策的透明度且能对决策的执行形成有效的监督。有效的监督是政策如实执行的保证,但要对政策进行监督必须先了解政策的制定缘起、内容和执行中的有关规定。过去,由于群众不了解政策出台的过程,无法对政策执行进行比照,即使政策执行中存在扭曲、变形也不知道,监督从何谈起。监督的不易和不力,造成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广泛存在。问题出现并不说明我们没有监督体系,而是体系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上下级间的互相包庇堵塞了正常的监督渠道,公众想监督又怕报复或苦于没有直接的监督渠道,外部监督形同虚设。网络技术的普及,使得行政决策的网络化成为可能。行政决策的网络化大大提高了决策过程的透明度。人们通过网络就可轻易揭开行政决策的帷幕,把决策方案的选择项与个人利益作对照,确定自身立场,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使决策由封闭的暗箱操作过程,变为下级、民众可以参与的开放、民主的过程。民众参与决策过程的同时也更好地了解了政策,为监督政策的执行提供了条件。此外,网络技术简化了监督反馈的传输环节。只要政府有“越轨”行为,民众就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向监督部门举报。同时网络以“秘密”方式进行投标,消除了民众的顾虑,大大提高了民众监督的积极性。 2.以人为本的管理 知识经济时代,一方面知识将日渐成为行政管理中的重要资源,人对知识的掌握和驾驭以及由此而带来的行政管理创新使得人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变得更加突出和重要;另一方面,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的自主性,个性化自我价值的实现愿望将得到充分的尊重和释放,这些都是促使行政管理中把对人的关注推到空间的中心地位,以此借鉴和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 二、行政管理的信息化 知识经济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高品位的不断创新, 二是以较高的加速度发展,创新越来越快。知识经济导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知识的生产、占有和利用的竞争。要提高竞争力, 行政管理单位必须在获取知识、创新知识、应用知识方面加以提高。所以管理者必须把信息的获取、提炼, 知识的研究、创新, 高新技术的开发、应用,作为一项重要的职责。现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一些行政管理单位已设专门的“知识主管”, 其职能是创造、使用、保存并转让知识。 在我国目前的行政管理领域,实际上有许多新的技术手段引入,如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但是这些技术都没有在我国的行政管理中被广泛运用,拿网络技术来说,虽然有些政府部门开始上网,可绝大多数基层政府部门连上网是怎么回事还不很清楚。在这种情况下,首先需要让人们树立起网络的概念。因此,从目前水平来说,对行政管理人员应加强现代管理技术和新兴科学技术教育,培养最起码的管理技术知识。 1.行政管理者要终生学习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有知识的领导,没有知识就无法胜任工作。我们的领导干部和管理者首先必须认真地学习好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邓小平理论,学习依法治国所必须的法律知识,学习领导科学,学习管理社会和行业所必须的专业知识和现代科技基础知识。同时我们还要学习好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把握社会发展的趋势 以适应履行职责的需要。现在知识更新速度难以想象,必须坚持终生学习,补充和更新自己原有的知识,才能跟上时代步伐。学习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学风,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切忌摆花架子、卖弄知识、名词堆砌和脱离实际。如果只把学习到的知识作为自己的讲话和修辞,那么我们和发达地区的差距将会越拉越大。 2.行政绩效管理 行政绩效管理是通过绩效评价对被评价对象按照制定的指标,参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对比分析,对被评对象在一定时期内的工作进行考察、评定、奖励和相关培训的活动;探索和创造可以反响的组织目标、组织价值的新视野;依次建立起激励与约束机制,促进其管理思想的完善和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绩效评价是绩效管理的前提,对被评对象激励与约束的依据来自于对其所进行的绩效评价结果。 绩效评价是绩效管理的核心内容,也有人直接称其为绩效管理。绩效评价是采用特定的指标体系,对照一定的评价标准,运用一定的数理方法来评价。这种方法从主观愿望上是要实现全面、客观、公正、准确地评价他们所取得的业绩和效益,找出被评价对象之间的差距和优势,帮助组织成员了解他们对于实现组织目标的理解与贡献。据此扬长避短,优胜劣汰。但传统的绩效评价却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组织竞争越来越依赖于对知识资产的创新应用和管理,绩效管理的评价重心也必须转移到知识创新能力与效益方面来。知识经济环境下的绩效评价必须包括知本含量。知识经济的运作使知本的地位跃居于资本的前列,知识的拥有量、拥有类型以及知识的运作方式,成为经济增长的最关键因素,组织管理者面临着在知识方面把战略与运作结合起来的高层需求,组织自己必须根据知识要素和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力量制定知识管理战略,对组织内部的知识资本进行有效的调配;组织的竞争对手不仅应该知道对手的物质竞争力,而且应该知道对手的知本竞争力。并且通过绩效评价促进个人知识组织化,组织知识社会效益化、商品化。 三、总结 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充满激情与机遇、富有诱惑力又具有挑战性的时代,我们只有搏击进取,开拓创新,凭借对知识、技术、信息、人才的高度重视,有效地运用各种措施与手段,通过不同的途径,实现管理的现代化,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增强竞争实力和综合国力,从而踏上持续、协调的发展轨道。 尽管知识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并不完整和丰富 但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以往管理理论报难适应新经济的变化发展。因此,知识管理的产生是必然的。不过.作为一种新的、更高的管理形式,知识管理是在传统管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本身要有一个成熟和完善的过程,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行政与管理论文:高校行政秘书参与民主管理的策略分析 一、发展高校行政秘书民主管理的重要意义 十八大报告从“制度自信”出发,以“制度”为切入点,系统提出了中国民主管理的基本策略。民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行政秘书的普遍追求。民主的实现有赖于适合的制度保障,有赖于正确的策略选择。翻阅几千年人类文明史,有一个结论日渐清晰:政治发展道路正确与否,不仅关乎民主进步,更关乎国家兴亡。扩大基层民主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管理的必然趋势和重要基础。广大行政秘书在高校政治生活中,依法直接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这已经成为当代高校行政秘书最直接、最广泛的民主实践。高校行政秘书民主管理有助于培养行政秘书民主意识和参政能力。在高校行政秘书进行民主管理,有利于民主意识在行政秘书中的渗透,从而唤醒广大行政秘书的民主意识,鼓励行政秘书参与政治生活,从而提高整体政治素质。 二、高校行政秘书民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高校行政秘书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难以充分发挥 由于大部分高校行政秘书工作基础条件、基层党务工作者的素质、基层工作的非智力因素还不够理想,因而高校行政秘书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难以充分发挥。高校行政秘书党组织和自治组织在工作中常出现“包办替代”的越位式、“放任自流”的缺位式、“各自为政”的脱节式等关系状态,使得在整个高校行政秘书工作中无法形成整体合力。很多高校行政秘书党组织面对新形势下行政秘书主体的多元化利益诉求,工作方式方法上缺乏创新和针对性。有的高校行政秘书党组织把在党员大会上学习传达上级党组织的文件规定作为开展工作的主要形式。这样的工作理念和方式不能对党员和行政秘书产生吸引力。 2.行政秘书缺乏民主意识 当前行政秘书的法制和权利保护意识比过去有了较大提高,但是,有相当数量行政秘书的政治素质、民主意识、社会公德与高校行政秘书民主管理不适应。加上宣传教育不够,导致行政秘书的民主意识淡薄。一些行政秘书在面对民主与法制、权利与义务、个人权益与集体权益关的系时,会过度强调民主而忽视法制、强调权利而忽视义务、以及强调个人权益而忽视集体权益。此外,中国百姓向来民主意识不强,因而,行政秘书们相互之间缺乏认同感,对高校行政秘书事务常采取只扫自家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态度。以高校行政秘书选举这一最普遍、最基本的基层民主参与形式来说,行政秘书的参加选举率虽然很高,但冷漠的心态显而易见:有的怀抱应付的态度,投票时随心所欲;有的怀有游戏心理甚至进行恶作剧;有的随大流,或者乐于接受别人的包办代替。 3.相应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 对高校行政秘书大力开展反腐教育,提高行政秘书的廉洁自律意识,筑牢道德防线,必须建立健全高校行政秘书民主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特别是程序制度。这就需要通过民主的方式接受普通行政秘书对学校职能部门民主管理的有效监督,避免权力的滥用,同时也要让普通行政秘书参与到高校事物民主管理中,并让其拥有一定的话语权和决定权,避免高校权力的过分集中,建立起权力运行的有效制约机制。 三、高校行政秘书民主管理的策略 1.加强高校行政秘书的党组织建设 中国共产党是基层民主管理中领导核心。党组织要成为高校行政秘书的主导力量,就要争取行政秘书,赢得行政秘书,真正成为行政秘书利益的代表者。只有党组织在高校行政秘书民主管理生活中的主导作用被行政秘书真正接受,行政秘书才能真正成为党领导和执政的有力的社会基础。要强化对高校行政秘书领导干部的配备,扩大任聘范围,采用公开招录的方式选择一批年轻有为、素质较高、适应高校发展新要求的行政秘书充实到高校行政秘书管理队伍。 同时,面对高校行政秘书发展中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高校还要重视加强对行政秘书干部的政治教育、业务培训,引导他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断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高校行政秘书的实践中创出新的路子、新的经验来。应该加强对在职高校行政秘书管理者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职业道德、民主 意识和对行政秘书领导的工作水平。可制定相应的民主管理制度,使高校行政秘书的民主管理制度化和规范化。 2.提升行政秘书民主意识 高校行政秘书民主管理需要行政秘书的参与才有坚实的基础,使行政秘书真正参与高校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加强思想教育,提高行政秘书民主意识,鼓励行政秘书参政议政,并保障他们的权利。繁荣高校行政秘书文化、丰富行政秘书生活。结合本高校行政秘书文化层次,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以文化活动为载体,宣传民主思想,鼓励行政秘书参与到民主中来,提高行政秘书的政治觉悟和文化素质。行政秘书参与组织化、制度化,以严肃的规章保障行政秘书参与民主权利的行使。如:建立高校行政秘书人才资源库;根据行政秘书爱好和特长组织志愿者队伍,开展高校行政秘书民主项目,如开展“行政秘书党员义务奉献”、“行政秘书义务巡逻”、“青春闪亮奉献祖国”等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提供激励约束措施等。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发展都离不开行政秘书的参与。而行政秘书的制度化参与是高校行政秘书“四民主”协调共进、纵深发展的关键。因此,要积极宣传、教育和引导行政秘书有序地、理性地、周期性地参与,提高其参与的意识和能力,促进行政秘书参与的制度化,从而推动高校行政秘书民主管理。 3.完善高校行政秘书民主管理立法 通过完善高校行政秘书民主管理立法,规范政府部门对高校行政秘书事务指导、帮助、支持的职责范围和高校行政秘书党支部自我管理的职责。确立行政秘书的主人翁地位和高校行政秘书党支部的自治地位,并始终贯彻尊重行政秘书的民主权利、发挥高校行政秘书民主精神,推进高校行政秘书民主管理。 4.规范工作程序,实行民主管理 规范高校行政秘书工作的流程化管理,必须坚持以促进行政秘书民主管理,有效实现民主管理为主要目标,以公开透明、廉政勤政为基本要求,以规范高校行政秘书事务的决策和管理为重点,通过健全制度、统一流程、规范操作,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机制,切实解决高校行政秘书事务管理中出现的各类突出矛盾和问题。高校行政秘书党支部在行政秘书中进行工作的时候,应当采取民主的方法。用疏导方式对行政秘书进行教育,用协调协商方式解决纠纷。另外,高校行政秘书党支部也要实行透明式管理,公开办事制度、办事程序,让广大行政秘书知晓实际状况,调动行政秘书参与高校行政秘书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规范高校行政秘书工作流程化管理,要坚持把行政秘书关注的高校重要事务作为流程化管理的主体内容。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高校行政秘书重点工作的管理制度,规范并严格执行每一项具体的工作程序,保证高校行政秘书民主管理工作按流程规范化运行。 高校行政秘书民主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积极推进高校行政秘书民主管理发展,但不能冒进,而必须走稳妥渐进的发展道路。通过民主管理的方式,民主精神的弘扬,赋予了行政秘书相应的自主性、自由性,制度化的法律法规保证普通行政秘书权利的广泛实施,这样极大地激活了行政秘书的积极性、创造性,使行政秘书内在潜能得以充分发挥,达到行政秘书个人发展的目的。同时,高校行政秘书的民主管理使得高校校园的文化氛围境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行政与管理论文:谈行政管理中的奖励与惩罚 高校一年一度的年终考核,对教职工的工作进行评价,科学地运用奖励与惩罚,这对于调动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激励人们奋发向上是十分重要的。 一、奖励、惩罚与人的需要 行政管理学告诉我们,社会是由各种组织构成的,学校、系、处都是作为组织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而组织的存在与发展,取决于组织的成员-一人。现行的行政管理已从以事和物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关键是使人的活动和力量的协调达到和谐一致。进而可以说,组织的存在与发展取决于组织成员的贡献与满足之间的平衡,这与人的需求是密切相联系的。 所谓需求即需要,是指个体缺乏某种东西时产生的一种主观心理欲望,它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其随时间、地点、所处环境、身体状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变化。对于人的需要,马克思和恩格斯把它分为:物质需要、精神需要、社会需要、以及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美国学者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归结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五个层次。我国有的学者又把人的需要分为:政治需要、劳动需要、文误需要、社交需要、生活需要。人的需要的产生,一方面来自于人类生存的本能,即初级需求,如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等;另一方面是由个人所处的社会,即周围环境所赋予的、引导的,即高级需求、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等。需要是人的行为积极性调动的原动力,科学地对待人的需要,才能调动其积极性。人员的积极性不高,常常是因为对工作有些不满足感,一些合理的需要没有得到应有的满足。 由此出发,行政管理中的奖励与惩罚就是以人的需要来调动其积极性,激励其工作热情,并利用各种各样的心理因素来激发与鼓励人的行为动机,使之始终维持兴奋的、积极的行为状态。奖励与惩罚既是领导者权力的象征,又是重要的管理手段。 二、奖励、惩罚的种类与形式 人的需要是各种各样的,大致可归为两类。一类为物质方面的,另一类为精神方面的。物质方面的奖惩主要是指满足或限制人的低级需求。这种奖惩,常常表现在金钱方面,如增薪、晋职、奖金或减薪、降职、罚款等。精神方面的奖惩主要指满足或限制人的高级需求,其中第一需求就是社交需要,它是指个体属于某个组织,受人爱戴,被人接受。其次是尊重需要,人们为了获得赏识、地位或成就而行动。研究告诉我们,人类的需求是动态的,一个运动的而非静止的事物,不停地在需求层次中上下运动。我们所谈的需求层次,其等级并非一成不变,不仅边界有重叠,而且有例外。因此这两大类奖惩,也是互补与贯通的。 行政管理中实施的奖励与惩罚的形式也是多层次、多样化的。从表现方式上,可分为口头的或书面的;从层级范围方面,可分为大范围的或小范围的;从所涉及的方面,可分为思想政治、专业技术、文化教育、科学研究等诸多方面。还可分为集体的、个人的等等。不同的形式适用于不同时期、不同类型、不同的人的需要的满足,从而调动不同人的积极性。 三、行政管理中实施奖励与惩罚的现状及分析 目前,在各级组织和行政管理中实施的奖励与惩罚尚不够科学,或多或少存在着“吃大锅饭”,单纯追求精神奖惩或单纯追求“金钱刺激”等现象。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与人们对人的需要的认识是分不开的。在我国,对人的需要的认识长期以来存在着几种倾向。 如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只强调社会需要、人民的需要、党的需要,忽视了劳动者本身的需要,即个人的需要,或者说不承认个人需要应给予合理的满足,人为地把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对立起来。基于这种错误的认识,行政管理在一段时间内似乎在追求一种“公平”。尤其在物质方面,没有严格可行的岗位责任制,缺乏必要的规章制度,一些所谓“考核”,也成为走过场。有的单位出现了“先进人人当,轮流来坐庄”;出工不出力,上班磨洋工,下班打冲锋;闲人大养,大养闲人的现象极为普遍。这样的管理从何谈效率,从何言及生产力的解放。 又如现在有些人,单纯强调个人需要,只着眼于个人私欲,根本不顾及社会需要、国家的需要,人民的利益完全被抛弃在一边。在这种错误的认识下,在一段时间内又似乎在追求“个人价值”,一切以个人需要为中心,个人得实惠,甚至不惜损工肥私,牺牲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中饱私囊。没有义务,不谈责任,这是应予以唾弃的。 再如,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在行政管理的奖励与惩罚的实施中,尤其是奖励的实施中,单纯强调提倡精神满足,忽视物质需求的现象。授予称号,提出表扬,追求的只是精神需要的满足。近年来又有些人单纯追求“金钱刺激”,奖励与惩罚一律向钱看,误认为物质需要的满足即是人的全部需要的满足,把人的精神需要与物质需要割裂开来的认识是十分错误的。 错误的认识,影响了行政管理中奖励与惩罚的实施,使得奖励与惩罚失去了它应有的威力,未能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 四、对行政管理中实施奖励与惩罚的思考 科学的、严格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和规章制度,是任何一个行政组织所必需的,合理地进行奖励与惩罚使之充分激励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分析 有效地实施奖励与惩罚,就是要正确满足和限制职工的需要,从根本上激励职工。因而重要的是把握其积极性的根源和影响其积极性高低、大小最本质的因素,并由此出发去调动人的积极性。这就需要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 结合高校来看,在职人员大体可分为三大类:一类是教员,这是学校的主体,他们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实施的具体工作者与直接责任者。一类是行政管理人员,他们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辅助人员,是联系学校各项工作的桥梁和纽带。一类是工人,他们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服务人员,是各项工作开展的基础。作为学校的成员,目前由于学校经费紧张,故而工资偏低,待遇不高,住房困难等等,他们有着共同的需求。同时由于所处地位不同,他们分别有着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需求。在年终考核中,如教员工作量的计算,由于学校办学规模所限,课时少、教员多,供大于求。而科研课题的获得,由于种种客观原因,有时也非个人努力所能达到,这些都影响着其工作量的完成,直接关系到对其的奖励与惩罚—奖金与聘任。如何使得考核的结果奖励与惩罚能客观反映教员的工作成果,给予评价,这关系到学校主体人员积极性的调动。在行政管理人员、工人的考核中也都反映出一些问题,有待具体分析,认真研究。充分了解广大教职工的需要,据此制定奖励与惩罚,并创造条件,尽可能满足不同人员、不同时期、不同层次的正当需要,达到调动其积极性的目的。与此同时,还应重视外界诱因,并不断激发人的动机,引导他们把个人需要同系、处,学校乃至国家的利益与目标一致起来,把这工作贯穿于职工从需要到满足的行为过程的每个环节。 2.处好关系 有效地实施奖励与惩罚,必须处理好在人的需要中存在的各种关系,其主要是:1.本能需要与习惯需要的关系;2.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关系;3.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的关系;4.眼前需要与长远需要的关系;5.主导需要与非主导需要的关系;6.共性需要与个性需要的关系。目前行政管理中实施奖励与惩罚出现的偏差,在很多时候都是未能处理好这些关系而造成的。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对人的需要,科学地认识,合理的把握,有机的协调至关重要。 3.创造环境 有效地实施奖励与惩罚,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是十分重要的。公平感是一个影响人的积极性的普遍心理现象。人的积极性不仅受其所得绝对报酬的影响,还受其所得相对报酬的影响。在奖励与惩罚的具体实施时,应力求公平合理,努力消除不公平现象,营造公平感的氛围。情感关系、行为的激励、目标的追求等环境诱因,都作用于人,不断激发人的动机,良好的环境,能使奖励与惩罚发挥更大的作用。 行政管理中的奖励与惩罚,是经常运用的管理手段,是激励人开拓进取,使组织兴旺发达所必要的。如何科学地实施,尚有待于深入地探讨和研究,使之不断改进,更趋合理与完善。在今天,我们还应在尽可能基本满足人们低层次需要的同时,注意及时引导其向高层次需要的发展,使之摆脱斤斤计较低层次需要的得失,而专心致志于远大理想、宏伟目标的追求,从而使得我们的国家和人民一步步走上富裕,走向文明。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论文: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对策 家庭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现代教育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从农村教育发展来说,根据农村教育实际发展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深入分析研究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实际情况以及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状况,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和措施,切实有效地促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发展。 一、家庭教育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 1.家庭教育缺失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正常发展。 心理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心理教育发展也是当下的素质教育最为重要的构成部分。在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导致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感受不到完整的亲情抚慰,不能及时地向父母反映自己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长此以往,儿童就会变得孤僻、内向、封闭,不喜欢与人交流,与于父母产生了隔阂,不仅影响了父母的家庭教育,也影响了儿童与父母正常的沟通、交流,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2.家庭教育的损失严重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化进程。 社会化是指人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学会参与社会活动,体现自己价值的社会互动过程。社会化伴随着人的一生,可以说社会化自始至终都存在于人们的社会化行为之中。在人的社会化发展过程中,儿童时期是人学习并形成社会能力、社会思维价值观的重要发展阶段。农村留守儿童从小就与父母分离,在儿童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得不到父母的陪伴,没有父母在身边进行正确、科学地引导教育,使得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化进程没有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感知不到父母的社会化信息,父母缺位于儿童的家庭教育,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化发展。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对策 1.积极调整政策,妥善解决外地务工人员子女上学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发展的滞后不仅体现在农村教育发展水平的相对落后上,而且还体现在外地务工人员子女的上学问题。在农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发展过程中,有关部门要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根据实际状况,整合教育资源。与此同时,政府还应出台保障农民工子女就学的政策,降低农村子女入学的收费标准,减免打工借读费用。通过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给农村留守儿童创造健康、稳定的教育环境,促进留守儿童的发展。 2.整合社会资源,全面促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发展进步。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发展不仅仅是农村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事关社会经济发展,体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问题。从社会层面来说,社会要建立起关爱留守儿童、促进留守儿童发展的工作机制,并建立实效性强的制度体系,保障留守儿童教育的发展。与此同时,政府还要加强与学校合作,成立相关组织,为留守儿童提供帮助,促进留守儿童的发展。另一方面,各类民间团体也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帮助,发挥好建设作用,依托于青少年教育领导小组、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委员会以及相关教育部门,促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发展。除了政府、社会团体的帮助以外,学校还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积极同政府、相关部门以及社会团体合作,整合社会资源,在扶贫助学、教育教学、预防犯罪、公共卫生、权益保护等诸多关键领域上开展相关工作,为农村留守儿童创造持续的,良性的教育环境,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水平。 3.增强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 农村中小学在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加强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刻不容缓,这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建立留守儿童跟踪管理档案,建立科学完善的农村儿童管理档案,筛选重点的帮扶对象,把重点帮扶对象工作与留守儿童帮扶工作相结合起来,全面的、系统的、有针对性地展开农村留守儿童帮扶工作。另一方面,学校要以学校领导为核心,成立相应的留守儿童帮扶小组,充分发挥学校领导的带头作用,并结合各班班主任、学科老师、帮扶教师小组以及相关志愿者的实际工作情况,整合资源,形成相应的合力,制定一系列的帮扶制度,促进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教育发展。 作者:韩艳秋 张维东 单位:吉林省大安市联合乡小学 吉林省大安市联合乡中学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论文:农村家庭教育留守儿童论文 1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 1.1农村留守儿童隔代监护比例过高 从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类型来看,91.3%的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照顾,7%的由外公外婆照顾,只有1.7%的由叔、伯等亲戚照顾。由此来看,隔代教育仍是留守儿童受教育的主要类型。实际中隔代长辈教育观念的滞后和他们对孙子溺爱等现象是经常看到的,这些现状使农村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中存在很多问题,隔代教育的弊病必须引起大家的关注。 1.2父母忽视对孩子心理方面的关注 在调查中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非常关心孩子的学习,其关心程度超过了非留守儿童,但在心理教育方面,几乎是空白。如在农村留守儿童中有33.2%的人会选择在不高兴时把心事憋着不说,而在非留守儿童中这个比例只有23.1%。在父母与孩子交流中,只有0.7%的父母与留守儿童谈到了心理问题方面,而非留守儿童中这个比例为7.7%,比留守儿童的高出近10倍,差异显著。 1.3监护人对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监督力度不足,交流少 监护人是指对无行为能力或限制行为能力的人(多为未成年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一切合法权益负有监督和保护责任的人,一般来说是父母,并作为被监护人的法定人,同时教育被监护人。而该地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构成主要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爱玩是孩子的天性,特别是小学阶段的孩子,他们的自制能力差,学习和生活都需要家长的督促。根据调查我们发现: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在学习被督促的构成结构比例中存在很大的差异。在留守儿童中,学习的监督人主要是老师和家长,比例分别为41.0%和46.3%,且两者的比例差别不大;而在非留守儿童中,学习的监督人主要是家长,比例为71.8%,老师所占的比例仅为20.5%,这种现状反映出在学习上非留守儿童的家长所起的教育作用远远大于留守儿童的家长。其次,在留守儿童中学习无人管的比例比非留守儿童高出一倍多。这种差异也许就给孩子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埋下了隐患。同时调查也显示出农村留守儿童与其监护人之间有效的交流并不多,有近一半的孩子很少与监护人交流,在缺少交流的环境下,监护人可能在留守儿童的情绪感知上出现落后,对他们的烦恼知之甚少,在这种环境中成长,农村留守儿童的性格很容易变得内向,暴躁等。 2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与成因分析 2.1隔代(或上代)抚养方式存在很多不利于孩子发展的因素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在农村留守儿童中有90%多的儿童是由爷爷奶奶监护,从而形成隔代教育。隔代教育是当代教育中的一个难点,但在农村却成为很多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的前提和保障,尽管隔代抚养解决了很多父母的后顾之忧,却掩盖不了农村隔代教育的诸多问题,老人负担和责任的增加是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抚养的直接后果。调查中大部分父母外出打工后,家庭中的老人不仅要种地,平时忙农活,还要照顾孩子,每天辛苦劳动后基本没有什么时间和精力去管孩子,在访谈中有很多典型的例子。其次,老人们的教育观念比较落后,文化素质和思想觉悟都很低,是凭经验带孩子,存在很多不利于孩子成长的因素:第一,他们很少注意营养的搭配,多采用溺爱的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上的满足,对孩子宽容、放任,甚至有些老人认为能让孩子吃饱、穿暖、健康就行了,所以对孩子的日常行为、心理状况等方面的教育有所缺失。第二,在学习方面,由于爷爷奶奶自身的能力有限,缺乏对孩子学业和品行的有效监督。在孩子读一、二年级时会在空闲时间查看、辅导他们的作业,但当孩子上高年级后,爷爷奶奶就无法解答出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难题。虽然不少爷爷奶奶仍经常提醒孩子的学习,但这样的督促对孩子所起的作用甚微,很多孩子会反驳“你们又不会,看了也白看”,有的甚至选择说谎话来搪塞爷爷奶奶的唠叨。久而久之,孩子不但养成了坏习惯,而且学习也每况愈下。还有一些农村留守儿童是由叔、伯等亲属帮忙照顾的,从而形成上代教育。在实际中,这些监护人对孩子的教育有所顾虑,他们认为不是自己亲生的儿女,不好严格管教。于是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农村留守儿童行为更容易被放纵,学习也只是靠老师的管束。现实中存在的这两种家庭教育模式很容易让留守儿童养成任性的心理行为,而且他们彼此之间语言上缺少沟通,很容易造成孤僻、自以为是的性格,遇到问题不向老师或亲属反映的心理,这些问题长期累积,不予改善,将不利于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性格。 2.2父母对家庭教育职能和内容的片面认识 总体而言,一般农村家长的综合素质较低,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带有较强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对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应发挥怎样的作用并没有形成科学的认识,农村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多数是随意的,没有确定的观念指导,也没有具体的理论支持。尽管在问卷调查中有80%以上的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重视孩子的学习情况,但这些家长长期不在孩子身边,他们能直接对孩子的教育产生的作用极其有限,而且他们对这些教育内容的重视主要是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和与老师的交流推测而来的。另一方面,老师与家长的交流中谈得最多的仍是学习方面的内容,老师对学习的强调反过来又会加强家长对孩子学习的关注,这会使家长对孩子教育内容上的片面认识形成恶性循环。在回收的调查问卷中也明显地反映出这一点,不仅在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中超过85%的人很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这个比例超过了非留守儿童,而且也因为受到父母的影响,留守儿童对学习的喜爱程度也远远超过了非留守儿童。这些都会造成家长们对孩子学习的片面重视,从而忽视如心理等方面的教育。 2.3父母、监护人与农村留守儿童间的有效交流太少 父母与孩子的交流对孩子有着直接、持久和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而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空间的限制,他们与父母交流的机会少很多,而和爷爷奶奶由于观念、想法和时间等原因,他们之间的交流并没有产生很好的效果。当留守儿童经常看到其他同学与父母朝夕相伴,被关心和疼爱,而自己得到的很少时,内心会感到失落和自卑。由于这些内心的活动很难向外倾诉,留守儿童们就会感到没人能够真正理解自己,在长期的比较和情绪体验下,逐渐产生了自卑的心理。自卑感一旦形成,就会以一种负向情绪存在,随着父母外出务工时间的延长,这种自卑感可能不断增加和泛化。在这种的情况下,他们可能会通过其他行为来解除自己的自卑感,比如对爷爷奶奶的管教不听不理,向父母提出无理的要求,父母回来时有更多的娇气和要求等。然而在很多家长看来,孩子的心理应该是简单的,他们的任务就是注意身体,好好学习,父母们在外面辛苦工作就是在尽自己的努力为他们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当孩子表现出这些情绪时,父母不会想到是孩子心理方面的问题,反而会觉得孩子在无理取闹,对孩子的这种情绪往往放任不理,有的甚至会辱骂孩子。家长的这种做法只会加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让他们在遇到心理方面的问题时不敢向父母或别人倾诉,他们更多的是选择把事情憋在心里。调查中也反映出,农村留守儿童选择把事情憋在心里的比例远远高于非留守儿童,他们的心理状况明显会差于非留守儿童。 3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对策 3.1通过交流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在高阳镇,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使务工人员分成两拨,一部分会在市里或较近的地方工作,另一部分则在北上广这些经济发展快的大城市,对于就近工作的父母一般回家次数较多,跟孩子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也会更多,而对于身处大城市的父母大多数都选择过年时回家,这样不仅可以节省回家的成本而且也是传统文化的体现。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通讯设备的应用拉近了外出务工人员和子女的距离,通过电话等通讯工具父母可以和孩子充分的交流,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庭教育的缺失问题,从电话中了解农村留守儿童在家里的生活状态,多去倾听孩子心里的想法,并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多去鼓励他们,适时地给予他们奖励或口头上的表扬、和她们分享外面有趣好玩的事情、自己的想法等,从而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3.2父母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的行为对孩子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家长的言传身教不可小视。家长应提升教育意识和教育观念,把孩子健康全面发展放到首位,从多个角度关心孩子的生活和心理的发展,使孩子从思想上不仅仅只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也应该通过书籍、电视等多了解其他方面的信息,从小树立孩子的是非判断能力、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父母们外出打工都是希望孩子能生活得更好,他们基本会把自己节衣缩食的钱拿出来补偿给孩子,以此弥补他们内心的愧疚。长期下去,孩子可能会习惯高品质的生活而不懂得勤俭节约和珍惜,家长不但没有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反而使孩子养成不好的生活习惯。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性格缺点会很明显,也很难抵挡住社会上的诱惑。如果他们缺钱了,就会习惯性的找父母要,而且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所以父母应该改变消费观。首先,不要用金钱去弥补亲情的缺失,而是应该多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其次,多了解孩子在生活学习上的想法,观察他们心理上变化,留意他们的行为,给予他们积极向上的教育。尽可能多地回家陪陪他们。再者,父母们也可以利用在外打工的条件,了解一些先进的信息,给自己充电,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取向,同时把这种积极向上的观念传递给孩子,这也能更好地教育孩子,孩子也会更加依赖,维护亲情关系。 3.3加强父母、监护人、孩子三者的沟通 在实际中,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是儿童的祖父辈,他们很难对留守儿童进行细致的照顾。所以父母们应该从以下方面做好与监护人的配合。第一,外出务工的父母有必要做好远程控制。不要将孩子托付后就不闻不问,家长应多和孩子的监护人沟通,了解孩子近段时间的动态,若发现孩子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赶紧和监护人、老师联系,尽快解决问题,防患于未然。建立家长、孩子和监护人之间良好的关系纽带,并通过配合学校教育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生活。第二,监护人要重视与农村留守儿童的交流。监护人跟孩子相处的时间要比父母的长,他们是真正承担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的一方,即使是祖辈,也应该尽己所能有意识地提高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多和孩子沟通,毕竟孩子年龄还小,性格较天真,多沟通就可以更多地了解他们的想法,在以后生活中做出改善,这将有助于孩子的成长。 作者:罗晨曦 陈小丽 杨彩秀 单位:武汉工商学院 高阳中心小学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论文:社会化家庭教育中留守儿童论文 1儿童社会化含义 家庭则是儿童早期接触最多的生活场所之一,而家庭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和互动是儿童社会化的起点。家庭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家庭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家庭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通过家庭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实现。在这一过程中,家庭教育应着重培养儿童以下几个方面:提升自我认知水平、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培育良好道德品质、培养社会角色认知、培养基本生活技能。具体说来即是家庭教育不仅有助于儿童习得社会生活的基本规则,而且有助于培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还有助于儿童锻炼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更有助于培养儿童正确的社会角色意识,从一个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 2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影响 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在外,造成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功能弱化或不完善甚至是缺失,使孩子教育处于“真空”状态,这对儿童的生理、心理、人格以及社会化进程都会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 2.1适应不良 郝振等的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在社会适应性的得分上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儿童适应不良是缺乏安全感的外在表现。农村留守儿童一般在其很小的时候父母就不能在身边照顾,一般将其交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亲戚或朋友代为监护,由于家庭结构的不完整,与父母分离带来的分离感以及与监护人的隔阂感,容易使留守儿童在焦虑、敏感等的检出率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即留守儿童相较非留守儿童更容易焦虑和敏感。留守儿童和父母相处时间减少,空间距离加大,渴望父母关怀、爱护等一系列的需要得不到及时的满足,导致留守儿童亲子依恋的安全性降低,相对非留守儿童更容易产生人格障碍,即容易形成攻击型人格或者是畏缩型人格,较难形成安全型的依恋。而根据美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威尔的研究表明,早期没有形成安全型依恋的儿童缺乏对人最基本的信任,不能与人很好地相处,人际交往能力得不到锻炼,容易使他们产生人际关系障碍。由于人际信任度低,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与人交往往往表现出退缩畏惧或目中无人,难以与人建立、维持稳定融洽的关系。从而使农村留守儿童更容易出现适应不良行为,例如:退缩或冲动、内向孤僻、敏感多疑、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 2.2认知偏差 有研究表明,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在认知偏差上存在着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留守儿童的认知偏差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这种认知偏差首先体现在对自我认知方面存在偏差,由于长期缺少亲情关注,留守儿童难以进行合理的自我认定、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留守儿童大都有比较严重的自卑感,对自我的认知和评价更多集中于消极方面。另一个表现则是在生活中对事件的认知上,相比非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更容易用消极的眼光看待事件,最显著的体现就是会把不好的事情发生原因都归咎于自己身上。缺乏父母的引导、教育,加上自卑感,使得留守儿童在认知方面存在普遍偏差,不能相对客观地评价自己和看待问题,缺乏自信,做事缺乏主动性。 2.3学业成就不高 父母长期外出打工会对留守儿童的学习动机、学习过程和学习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等级为“优”的比例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而等级为“差”的比例又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也有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不理想,在班级名列前茅的只占12.6%,处于中游的占63.6%,处于下游的占22.7%。以上研究结果都表明留守儿童的学业成就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从而导致农村整体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出现了农村学生自1990年以来考上重点大学的比例不断滑落的现象,进而影响我国人力资源整体素质的提升。 2.4难以形成亲社会行为 由于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隔两地,本身缺少清晰的榜样行为可供模仿,再加上没有父母对其亲社会行为进行及时的评价、奖励、强化和惩罚,使得留守儿童难以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质和形成正确的社会角色认知。按照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可预知,长此以往留守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将难以形成并转化为道德行为。更为严重的是当留守儿童在两难的道德情境下面临抉择和取舍时,当他们迫切需要一个道德知识的传授者、咨询者和道德行为的示范者时,他们却不得不面对的是有着陈旧观念、知识匮乏的监护人,不仅会引发留守儿童的困惑和内心冲突,更为严重的后果是由于道德学习过程的受阻,使他们无法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和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 3家庭教育缺失的原因 3.1父母亲情缺失 儿童所有的情感之中,父母亲情是最基本,也是其他感情所不能替代的。但是随着城乡经济差距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背井离乡到城市谋求更好的经济条件,造成的留守儿童从小便与父母分隔两地,由于时间、地域或是工作忙碌等原因,使得留守儿童同父母之间缺少必要的情感纽带,情感交流较少甚至几近于无。 3.2责任心不足 父母法律意识缺乏,责任心。有些留守儿童的父母以工作繁忙为理由将教育子女的责任完全推给委托监护人以及学校老师身上,认为自己只需要满足留守儿童的经济需求就完成了自己的义务,照顾、督促和教育留守儿童是委托监护人和学校老师的责任,将自己完全置身于教育子女行列之外,这是大多数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一大原因。 3.3教育观念和方式的滞后 据有关调查表明,在父母外出的留守儿童中,大多数的留守儿童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作为祖辈存在代际隔阂,容易出现沟通障碍;作为委托监护人,本身就没有直接教育留守儿童的责任,教育尺度难以把握;另外留守儿童父母本身囿于自己知识水平不高、教育观念陈旧所限,又受到新“读书无用论”的影响,不知不觉放松了对孩子的要求。 4对策 4.1家庭层面 4.1.1增强留守儿童父母的责任意识 增强留守儿童父母的教育责任意识。让其认识到将孩子扶养教育成人,不仅仅是宪法赋予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与责任,也是一种社会美德的体现。因此,留守儿童父母应具备较好的教育责任意识,不能忽视家庭教育,甚至将教育子女的责任完全交给委托监护人或是学校老师,无论工作多忙碌都应该尽量抽出时间主动承担起教育子女的责任。 4.1.2加强留守儿童同父母的沟通 必须加强留守儿童同父母的情感交流。留守儿童父母应主动关心留守儿童,不仅仅是关注留守儿童经济方面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增强情感方面的交流和关怀,真正地关心留守儿童情感方面的需求,给予足够的亲情支持和解答儿童成长方面的困惑,不仅从物质层面尽量满足留守儿童的需求,更要从精神层面真正关心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4.1.3革新教育观念和方式 无论是留守儿童父母还是委托监护人都应该有意识地通过不断的学习改善和提高教育子女的观念和方法,摒弃“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和粗暴的棍棒教育方式。留守儿童父母首先应当认识到读书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为了找工作。再一个教育方式也可以借鉴心理学行为主义强化理论的相关方法,当留守儿童习得或表现出一个有利的行为时,家长或委托监护人给予及时的物质或精神奖励,增加这一行为发生的频率,表现出不当行为时,家长或委托监护人要及时制止,减少这一不当行为再次出现的频率,改变只批评不夸奖的教育方式。 4.2学校层面 4.2.1切实贯彻“家——校”交流制度 学校应针对留守儿童建立专门的档案,制定并贯彻落实“家——校”交流制度,对家长和委托监护人传授有效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再一个就是合理运用如手机、微信和网络等多种手段保证学校老师与家长、监护人的联系,以便老师和留守儿童父母或委托监护人都能准确而及时地了解和反馈留守儿童的心理动态。 4.2.2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让更多的教师掌握心理学知识,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留守儿童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程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必备的心理知识,同时运用心理学中团体辅导的方法,以班级为单位成立留守儿童“互助小组”,让这些有着相同经历的留守儿童在一个理解、包容的环境中分享彼此的快乐和忧愁,交流他们成长中的困惑和疑虑,适时地让他们掌握一些积极悦纳自己和排解烦恼的方法。“互助小组”不仅可以丰富留守儿童的业余生活,而且还可以从共同的交往活动中培养和学会分享、互助和合作等意识和行为,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4.3社会层面 4.3.1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首先政府各职能部门应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继续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增加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机会,努力缩小城乡间经济发展水平和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质量的差距,切实保障农村留守儿童享有与城市儿童平等接受优质教育资源和服务的权利。再就是要把农村留守儿童的保护、教育工作纳入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规划中,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学业有教、亲情有护、安全有保。 4.3.2净化留守儿童外部教育环境 留守儿童大都处于学龄期,心理和生理本就不成熟,充满好奇,再加上缺乏父母监管,很容易被一些庸俗和低级趣味的社会不良因素所诱导。一方面,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应该尽快研究、制定、出台和落实相关的法规和政策,大力弘扬和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遏制和打击消极堕落的低俗思想;另一方面加大对学校周边网吧、电子游戏场所等娱乐场所的整治和监管力度,为留守儿童教育构筑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作者:庞懿 郭徽 单位:广西大学教育学院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论文: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论文 一、关于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研究的概况 (一)研究视角 目前的研究视角以单一学科为主,多学科结合为辅。其中,肖薇薇的《改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人文关怀的思考》从人文关怀的角度探讨如何加强留守儿童的教育;智世勇的《试析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原因》则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率上升的主要原因;高志强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补偿机制研究———基于湖南的调查和教育生态学视角》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对留守儿童的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补偿措施进行研究。除此之外,其它研究均以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单一或相互结合的学科视角进行研究,如郭晓霞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社会学思考》、张春玲的《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关怀》、黄晓慧的《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思考》。 (二)研究路径 从已有的30篇文献来分析,研究路径大致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单一论述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形成原因或应对措施。如:王海波的《浅谈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管理中的问题成因》主要分析了家庭教育缺失的成因;周帮琴的《农村学校如何做好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则侧重探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缺失的对策。第二种是除了分析原因、提出策略,还对当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现状与造成的消极影响进行论述,如:唐喜梅、卢清的《农村留守儿童亲子教育缺失问题及对策研究》。 二、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研究的主要内容 家庭教育对儿童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许多农村家庭的父母由于外出打工而不能对子女很好地履行教育职责,导致儿童严重欠缺家庭关爱和教育,现有的研究主要围绕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现状、成因、消极影响、应对策略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现状研究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缺失的表现,专家学者们作了详细分析。依据监护主体的不同,莫艳清将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缺失的表现模式分为四种:“单亲”家庭型,隔代抚养型,亲友代管型,自我管理型。其余学者的分类基本一致,且都认为无论哪种模式都不同程度地造成了家庭教育的欠缺,给留守儿童的成长埋下很大隐患。黄晓慧认为这些模式下的家庭教育有以下方面的表现:家庭教育时间严重不足,教育管理方式异变,教育过程重智轻德、重身轻心,教育上过分依赖学校。黄炳宣、阳崇波对六个乡镇的十二所学校进行专题调研,发现其中有三个村的留守儿童达到510人,占在校学生的80%,一两年甚至三五年没见过父母的留守儿童不在少数,且大多数孩子刚蹒跚学步时就和父母分隔两地,在生活上虽能温饱,但缺乏思想引导、监管。陈世海与占海玉进行调查和访谈发现,隔代教育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专制的方式非常突出,老人运用斥责、体罚以及剥夺儿童权利的方式逼迫孩子服从,对孩子的学习不甚关心,有些老人连孩子的生日、班级都不清楚。 (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消极影响研究 1.阻碍儿童身心的健全发展。李佳圣采用问卷、座谈、访谈等形式,对鄂东南2个县市的10所乡镇中心小学和10所乡镇中心初中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进行专题调查,得出留守儿童具有人格发展不健全、学习成绩差、人生价值观扭曲等特点。并指出,变相的亲情补偿造成教育方式失误,面对留守儿童所需要的亲情反馈,父母往往通过钱、物等补偿方式,使孩子产生错误的价值观并误入歧途。费招娣指出农村留守儿童存在性格障碍、人格发展障碍以及行为怪诞等问题:性格上容易自卑、任性、悲观、暴躁、内心封闭;人格发展上易嫉妒憎恨他人、与人交往不真诚、不友好、欺骗老师和家长;在行为上容易违纪打架、谩骂他人、随地大小便、对长辈没礼貌。 2.不利于社会结构的稳定。当前研究一般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分析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给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黄晓慧的分析是宏观角度的代表,她根据社会流动理论,认为当前社会的流动是机会均等的纯粹流动,而今后制约流动的主要因素是学历(受教育年限),城市人受教育年限高于农村人,流动机会多,会逐渐居于社会统治地位;农村人由于学历跟不上,流动机会受限,处于城市边缘人的位置,居于社会底层,这样造成城乡两极分化更为严重,构成社会不稳定。秦艳艳、闫军印的分析是微观角度的代表,他们从家庭的角度出发,说明夫妇与亲子构成了社会结构基本三角的基本社会关系,夫妇关系以亲子关系为前提,亲子关系以夫妇关系为必要条件,缺一不可。家庭教育是亲子教育的主要途径,是促使社会基本三角稳固的保证,若家庭教育得不到落实,必定影响以家庭为基本单元的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3.减慢农村教育的发展进程。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不仅关系着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众多家庭的和谐发展,更关系着农村人口素质的提升,对我国新农村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有学者指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使教育无法通过家庭教育得到更好保持或延伸。农村家庭教育的负面影响减弱甚至抵消了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正面影响,拉大了城乡教育的差距,延缓了农村教育的发展进程。 (三)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应对措施研究 广大学者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问题提出了许多应对措施,大致可分为以下几方面: 1.深化现行制度改革,消除城乡壁垒。姚忠旺建议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的城乡隔离制度,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为异地求学创造更加宽松的条件。柳浩翔提出国家应为留守儿童早日进城就学与父母团聚制定合理的优惠政策和条件,补偿父母的家庭教育权和儿童受家庭教育权。在考试制度改革上,学者们均呼吁: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升学考试制度改革力度,逐步取消因户籍原因造成的生源地限制,允许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就地参加各类升学考试,从制度上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 2.增加教育财政投入,调整资源分配。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吴支奎认为政府须强化中央与地方财政转移支付,向农村教育实行政策倾斜,增加农村基础教育投资,公平分配公共教育资源,促进城乡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他还建议把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建立“留守儿童”教育管理财政支持机制,如:设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专项经费,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等。同时,学者们一致认为还要加大寄宿学校的建设力度,按时发放农村教师工资,完善农村教师社会保障制度和工资报酬制度,防止教师资源流失。 3.完善教育补偿制度,加强学校关怀。若父母没法给孩子提供所需的家庭教育时,学校应该寻求途径给予留守儿童关怀。张春玲认为学校可以通过以下方面给予留守儿童更多关怀:开展家庭咨询,举办家长学校,成立家长指导委员会,建立留守儿童工作的组织(如建立留守儿童专项档案和监护人联系制度),教师家长与心灵对话制度,配备心理咨询师建立心理健康咨询制度,整治校园周边网络环境。王一涛、冉云芳则建议学校应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儿童健康的情感倾向,设立各类兴趣小组,开设书法、美术、体育、音乐、舞蹈等课程,让这些活动丰富农村留守儿童的校园生活,让他们在生机勃勃的校园里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和成长的快乐。专家学者们还指出教师作为专业的教育者,有责任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不足。针对此,周帮琴提议为学习能力差、监护人教育能力弱的留守儿童安排教师担任家长,关心留守儿童生活起居并辅导其学习。 4.转变父母家庭观念,强化教育意识。父母是家庭教育的实施者,父母重视家庭教育才是解决家庭教育问题的关键。胡花平、康春英提出双方要权衡双方外出务工对子女的利弊得失,要转变观念,深刻认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要把孩子的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确保孩子健康成长。留一方在家中照看孩子,避免“空巢”家庭,对孩子身心产生影响。沈优美也指必须扭转只要给孩子留下足够的钱就是对孩子负责的错误观念,家长就算外出工作也要为孩子选好委托监护人,并与委托监护人和学校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充分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5.整合社会力量,形成教育合力。黄晓慧提出“成功的教育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可偏废。”还举出榜样例子:衢州市柯城区华墅乡刘坂村成立了“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上级妇联组织还帮助招募了大学生志愿者在寒暑假期间来“指导中心”辅导村里的留守儿童,不但丰富了留守儿童的校园生活,还让他们得到有效的心理辅导和社会关爱。王一涛、冉云芳提出充分利用村里的广播及宣传栏扩大效应,印发图文并茂的家庭教育知识资料并派送到家,开展家庭教育知识竞赛、推选家教榜样等活动,还可以招募大学生村官、退休教师以及村里榜样父母作为教育干事,掌握村里留守儿童的情况,及时与学校沟通联系。 三、关于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已有研究为深入探讨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问题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弥补这些不足是未来研究的一个走向。 1.多学科综合研究不足。从研究学科看,介入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研究的学科还较少,且大多数研究都是在某一学科的范畴内进行,缺乏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这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研究视野较为狭窄,不利于研究的全面深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问题是一个具有多学科性质的领域,未来的研究应加强多学科融合研究,突出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分析的同时,把生态学、管理学、医学、伦理学等学科视角纳入研究,多角度多方位丰富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研究成果。 2.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当前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研究的成果大同小异,文章之间的借鉴率高,经验总结多,创新建议少,研究质量得不到很大提升。未来的研究应尽快脱离研究的瓶颈状态,提高理论研究的精度,减少重复的定性研究,注重实证研究与定量分析,把研究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与层次。 3.可行性策略研究不够。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解决方案,学界提出了各式各样的建议,有些取得了不错的成效,有些效果不佳,实行难度大,也正因为如此,可行性的策略研究成为今后研究的重中之重。解决措施关键是适用与否,寻求一套适用的计划方案,需要考虑各地的风俗、文化、经济、政治等多方面因素,不能忽略当地客观情况而随便套用策略。 四、总结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问题,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工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的努力和配合,但关键是要尽快结束留守儿重的留守生活。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问题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间,需研究者们用严谨的态度和开阔的视野,寻求切实可行的解决之道。 作者:杨梅 王小丁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论文:探求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不足及举措 一、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学校教育的制约。 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和亲情的缺失,留守儿童渴望从学校生活中得到温暖,学校是家庭之外对孩子教育起直接决定性作用又一渠道,学生的学习态度、自立意识、品德修养的养成等都离不开教师的教育和培养。然而,由于多种原因,农村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管理和教育方面还不到位。缺乏针对留守儿童的积极有效的制度安排。由于留守儿童存在问题较多,如学习成绩不佳,课堂表现不优,性格孤僻、行为异常等,需要教师对其进行经常、深入、细致的观察和了解,耐心的教育和管理。然而,由于农村学校缺乏合理的制度性安排和有效的保障机制,加之学校条件较差,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素质较低,待遇不高,部分老师既要承担繁重的家务劳动又要打理田间农活,不能把更多地精力投入于教学和管理中,于是形成了“放羊式”、“看孩子”的教育局面。致使大部分留守儿童在亲情关怀缺失的情况下并没有得到来自学校和教师指导和关爱。 据调查91%留守儿童反映,老师没有开过家长会;89%留守儿童反映老师没有和自己谈过心。不合理的教育评价机制。在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今天,学校考核教师的主要标准是升学率高低和学生成绩的好坏,据调查,学校主要以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升学率的指标的完成情况给老师们排名和确定奖金的数额,老师只以学习成绩作为评定学生优劣的标准,这样一种片面的考评机制,使得学校和教师最重视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就被忽视甚至被抛弃了,其中农村留守儿童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据调查,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学习兴趣还比较浓,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都还较好,优秀的也不少。但到了初中阶段,情况就发生了变化,极少的留守儿童能表现的优秀。 2.政府及社会环境的影响 相关管理部门责任不明。地方政府部门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不够,没有把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作为一项专项工作来抓,缺乏统一的部署和明确的责任分工,在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指导和管理过程中出现分管不力,管理不到位,甚至部门之间相互推诿的情况。再加上威县农村数量多,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地处分散且数量多,地方政府的经费投入不足,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不高,缺乏有效的指导和帮助,一些工作往往流于形式。地方政府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不足。由于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长期不足,使得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经费短缺,义务教育质量难以保证,更缺乏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专项资金,也造成了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出现。农村周边环境对留守儿童产生负面影响。由于村委会没有对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使得农村缺乏适合青少年活动的场所及设施,又没有农村图书馆和其他文化娱乐场所,有的只是网吧、麻将室、游戏厅,尤其是寒暑假,这些孩子就像出了笼的小鸟一样,到处疯跑、疯玩,网吧、游戏室随处可去,在这种情况下极易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据调查,83%农村或学校周边有网吧或游戏厅,几乎所有农村都没有图书室和适合青少年活动场所。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 1.改善家庭教育状况。 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在家庭教育中,由于情感因素的影响,常常会出现情感与理智的矛盾,甚至冲击理智的现象,使家庭教育失当。因此确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家长不仅要关心孩子学习,更要重视对孩子的情感培养,心理健康、品质、安全教育,帮助孩子确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重视责任心培养和能力的提高,避免过度溺爱,更不应所有的事情都包办代替,要大胆地放手让孩子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孩子从小树立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意识、规范意识,培养其自觉履行义务的自觉性。改进家庭教育方式。科学、理智的教育方式是家庭教育的关键,据调查,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在教育方式还存在,诸如打骂、放纵、溺爱等不理智现象,这对留守儿童的成长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因此,留守儿童父母或其他监护人要讲究科学的教育方式,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学业水平、思想道德状况、日常表现等慎重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教育方式,还要注意环境、条件的变化对教育方法的影响和制约,考虑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和方法,同时要重视加强亲子沟通和交流,运用亲情的力量创造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加强与学校的沟通与配合。留守儿童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应积极主动与学校联系和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交往、心理、行为等方面情况,并积极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和管理。 2.学校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系统管理,倾注更多关爱。 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监管,对留守儿童投入更多的爱心和耐心。各班级应建立起留守儿童个人档案,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和需要,把对留守儿童的监管列入学校管理的目标,并制定专门的管理计划方案。如班主任或任课教师经常与留守儿童沟通、谈心,给予他们爱的关怀,及时了解他们中表现出的不良倾向和问题,进行耐心地说服教育;尽可能让父母与孩子保持联系,定期通电话,便于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和沟通,也使留守儿童时常感受到父母关爱;定期家访,召开留守儿童监护人座谈会,了解留守儿童在家中的表现,相互沟通,交流管理留守儿童的经验,有针对性地制定教育策略;无论是学习、生活、安全、心理、交往等方面都要给予留守儿童更多地指导、帮助、关心、鼓励和支持,使他们融入到集体中,增强自信,活泼开朗,积极向上。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培养他们的素质和能力,增强同伴友谊、师生情谊,远离不良环境和场所。开展“爱心妈妈”志愿服务。结合我省妇联开展的“爱心妈妈”志愿活动,组织有条件、有意愿的教师,担任“爱心妈妈”,给予留守孤困儿童更多的物质帮助,心理疏导,感情抚慰,用母爱和亲情温暖留守儿童,使他们在感受到师爱的同时,又能享受到母爱,弥补他们的情感缺失。 3.强化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监管和帮助。 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本办法是,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从法律上、制度上把留守儿童问题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中加以解决。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教育,实现对留守儿童的规范化管理,学校利用有效的教育资源,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确保他们能够更多地得到学校和老师的关爱。借助于“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政策,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鼓励农民在家乡创办企业,使更多农民能就近务工;做到“挣钱养家”两不误,从而减少留守儿童,创造良好家庭环境。开办家长学校,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形成科学的教育方式,及时与孩子沟通感情,加深亲子关系,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4.构建社会关爱服务体系。 建立留守儿童活动场所。教育部门协同学校、村委会建立留守儿童活动中心、图书阅览室等活动场所,配备图书、活动用品等,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为放学后无人看管的留守儿童提供学习空间、娱乐场所。开展暑期兴趣活动班或建立大学生实践教育活动基地。建议村委会将缺乏监管的留守孩子们集中起来,征召大学生志愿者,利用闲暇时间辅导孩子们学习,或教他们绘画,唱歌、讲故事等,开展各种文化、娱乐、教育活动,既丰富了留守儿童们的文化生活,还可以对孩子们形成一定的监管。开展“爱心家长”志愿服务或由媒体携手社会各界、爱心企业共同发起“关爱留守儿童”活动,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和帮助,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感受亲情的温暖。 作者:宋素敏 单位:邢台学院法政学院
科技农业论文:推进农业科技事业发展的策略初探 1加强党建理论学习,提高领导班子思想政治水平 为了加强和保障政治理论学习,第一,必须制定科学的学习制度,统筹安排学习时间,解决好工学矛盾。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工作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学习必须顺应这个特点,农闲时集中学习,平时自己学习。党委中心组学习的示范带动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特别是扩大到处室和单位负责人共同参加中心组学习,甚为有效。第二,要求每个中心组成员都要按要求学习,并就学习体会和学习心得准备书面发言材料或提纲,在学习会上发言交流,为了在会上发好言,班子成员必须认真学习,充分准备。第三,充分利用集中学习的机会,精心安排好学习内容,将请人辅导、交流发言结合起来,使传授党建理论、相互启发有机结合。第四,坚持将拟提拔的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送到党校脱产培训,系统学习党建的思想、理论和方法。在开展理论学习时,既要坚持学习党建理论,又要结合农业科研单位的特点,切实把握好学习的针对性,通过学习提高班子成员的思想水平和科学思维能力。 要加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学习,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科学含义和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刻理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增强领导班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认识问题,科学分析和看待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矛盾和困难。同时,要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使领导班子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此外,要针对农业科研单位的主要任务,学习新时期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对农业科技工作的基本要求,牢固树立科技创新意识和服务“三农”的思想,带领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努力完成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任务。 2强化领导班子思想观念建设,提高领导班子综合素质 2.1强化追赶跨越观念 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还很不够,农业和农业科研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农业科研取得的成绩与持续保障我国农产品有效、安全供给和增加农民收入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地处西部的农业科研单位,其肩负的责任更大、担子更重,面对国家对农业和农业科研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强度都大幅度提高的有利形势,必须树立抢抓机遇、追赶跨越的观念,制定追赶型发展战略,提出跨越式发展措施,完成跨越发展的任务,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努力实现科技创新迈上新台阶,科技成果大规模转化,各类人才蓬勃涌现,科研条件大为改善,居住环境大变样的目标,更加有效地支撑现代农业发展。当然,在追赶跨越的同时,也要特别注意遵循科学的发展规律,避免蛮干盲上,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了实现追赶跨越,必须改变各级班子,特别是院领导班子的精神面貌和工作状态,不能再按部就班,要敢于作为,勇于担当,要有爬坡上坎、奋力攀登的精神和锐意改革的意识,埋头苦干,攻坚克难。 2.2强化民主集中制观念 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和根本制度。在新形势下,健全和坚持民主集中制,需要更新思想观念,营造民主环境,强化制度建设。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民主集中制教育,使各级领导和每个班子成员掌握民主集中制的运行程序和决策原则,在决策过程中自觉坚持和运用民主集中制。建立健全党委会和院(所)务会议制度,对关系到单位发展的重大事项由领导班子成员集体研究决定,并由院(所)务会贯彻执行。按照党内民主决策机制的要求和程序,完善党内情况通报、情况反馈和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在作出重大决策时,先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和广泛的意见征求,再由班子统一研究决策。对重大决策部署的执行情况要定期检查和专项督查,提高执行效率,使研究决定了的事情能够落到实处。 2.3强化勤勉尽责观念 勤勉尽责、改进作风,既是加强领导班子思想建设的保证,也是思想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按照“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要求,强化勤勉尽责观念,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由于农业科研单位的特殊性,不少院、所领导干部都承担了管理与科研双重任务,必须妥善处理好二者的关系。院、所领导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单位的管理工作上,切实负起领导责任,找准工作重点和难点,研究解决办法,推动工作发展,在此基础上搞好自己的科研工作。把理想信念的本质要求锲入反腐倡廉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对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教育,进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考核,加大对科研、开发、工程项目公开招投标和审计监督的工作力度。年终要加强对院、所班子成员的民主测评和党风廉政建设考核工作,并将考核工作与干部评价、晋升挂钩。 2.4强化服务大局观念 农业科研单位的领导一定要把服务地方现代农业发展作为单位发展的首要任务,围绕地方党委、政府“三农”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以及农业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难题,把单位的发展、科技人员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与现代农业的发展结合起来,把单位的局部利益与全省和国家的全局利益结合起来,坚持“项目从生产中来,成果到生产中去”,科学确定研究方向、制定研究目标、落实研究任务、转化科技成果。要用地方党政领导和农民的要求、科研体系的要求这两套考核标准来衡量和评价农业科研单位的工作。第一个要求是“三多”:多出创新性强的应用技术大 成果、多创大面积高产、多转化成果;第二个要求是“三高”:学术水平高的创新性研究论文、高等级的国家或省级研究成果、高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只有这样,科技工作才能被领导认可、被农民认可、被行业认可,单位和科技人员的发展才有充分的条件和保障。 3强化领导班子能力建设,把思想建设成果用于科技工作 3.1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单位领导班子的主要任务是带领职工克服困难,推动科研事业发展。近年来,四川省农业科学院面临着科技竞争日益加剧,科研条件急需改善等一系列难题。通过加强院级领导班子的思想观念建设和思想能力建设,增强了班子成员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提高了班子的决策能力和执行能力。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的科研基地是长期困扰科技人员的老大难问题,一直难以解决,严重影响了科研工作开展。院党委在反复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统一思想,从2008年开始,启动了基地建设工作。采取土地置换筹集的办法,并争取到各级领导和部门的支持,有效克服了房屋拆迁、土地整理、资金筹措等一系列复杂的问题,在离院20km的地方建成了近173hm2的高标准试验基地,彻底解除了科技人员的后顾之忧。 3.2提高领导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能力 农业科研单位的核心任务是科技创新,提高显示度要靠科技示范和成果推广。全院党的思想建设工作始终要围绕创新和转化这两个中心来开展,努力把思想建设成果用于推动创新能力的增强和转化能力的提高上来。院党委集中智慧,整合资源,突出学科优势和重点,做强作物育种、土壤肥料、植物保护等传统学科,加强生物技术和农业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应用与研究,加快农产品加工和烟草研究等新兴学科的建设步伐。“十一五”以来,全院年度科研经费比“十五”增加1倍多,共审定新品种400多个,研制出先进实用技术100多项,获得国家级成果奖10项。新品种在省内外年推广467万hm2,食用菌以及在全省果树种植面积居前二位的柑橘和梨的主推品种中,80%以上由四川省农业科学院选育和引进。四川省粮食和经济作物推广的主要栽培技术均来自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这些技术在粮食作物小面积和大规模高产创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创造了小麦单产10660kg/hm2、467hm2平均单产8878kg/hm2,玉米单产17724kg/hm2、667hm2平均单产12006kg/hm2、1.87万hm2连续3年平均单产超过9300kg/hm2的“三级跳”。在农业部组织的“十一五”农业科研单位科技综合竞争力排行榜中,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名列全国第7位、省级第2位。 3.3提高服务职工的能力 思想作风建设的一个重要作用是要让每一个班子成员转变作风,始终坚持把职工利益放在突出位置,调动科技人员的创新转化积极性,增强他们工作和生活的幸福感。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党委制定了院长接待日,要求班子成员必须下基层调研,认真倾听基层和职工的意见、诉求,主动关心职工生活,帮助其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同时,对职工过高的愿望和诉求,及时合理引导,倡导先有付出、后讲回报的观念。院党委作出明确要求,每年为职工办5件以上实事,并将其纳入年度工作目标内容,年终进行考核。院里还千方百计改善职工的居住条件,拿出大量资金美化工作和生活环境,在办公区和宿舍区安装安全监控设备。在院所文化建设上,2011年,由全院职工提出并投票产生了“求实创新,兴农利民”的四川省农业科学院院训,同时,还形成了每两年举办一次大型文艺演出或运动会的惯例。 科技农业论文:论农业科技推广之农民科技素质 一、农民科技素质教育在农业推广中的地位和作用 1.教育性是农业科技推广的主要特质。不管是从农业科技推广理论角度,还是从广泛的农业技术推广实践来看,其教育性特征都是非常明确的。主要表现在:针对农民,立足实际,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把实用的知识、技术、信息传递给农民,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推动农村社会的整体发展。 2.从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本身来说,农业科技推广过程就是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过程。它唯有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为最主要目的,帮助农民获取信息、知识和技能,更新思想观念,其所推广的技术信息及相应载体才有可能最快地在最大范围内充分发挥效益。我们应该认识到,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是全面、系统、有效的农业科技推广的必然成果。 3.反过来,只有农民科技素质提高,才能真正有效地推动农业科技推广工作。 (1)农民科技素质的不断提高,农民科技意识的不断加强,将使农业科技推广工作顺利融入农民的生产生活,农民对新技术、新理念更易于接受。 (2)农民科技素质的不断提高,势必大大缩短新科研成果、技术的传播推广过程,大幅提高农业科技推广的社会经济效益。 (3)较高的农民科技素质也加大了农民对新技术、新成果的需求,从而极大推动农业科技发明、创新。 二、当前农业推广中农民科技素质教育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农业现代化程度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制约因素已经不仅仅是自然资源的不足、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而是农民的素质,特别是农民的科技素质。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农民科技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仍然与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根据对公民科学素养的调查发现,发达国家每亩耕地平均拥有一名农业科技人员,农业从业人员中接受过正规高等农业教育的达45%—65%,而我国目前每万名农村人口中平均只有6.5名农业技人员。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只有六到七年,其中还包括大量文盲。这种农民科技素质普遍低下的状况相对于促进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推动农业现代化事业来讲是不容乐观的。而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农民科技素质教育事业的落后,主要表现在: 1.农村教育落后。根据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统计分析处理,农村教育的人员结构和数量约占全国九年制义务教育在校学生人数(9940万)的79%,但主要集中在小学阶段,初中阶段教育不尽如人意,高中程度则是凤毛麟角了;根据社会科学院数据统计,截至2008年末,我国农村人口数9.2亿,而以农民学校培训、资格证书和转岗为主的农民素质教育与农民职业技术教育仅为291万人,仅占全国农村总人口的0.32%,约300人中只有1人受过职业技能培训;以农村骨干、农技推广人员和农村基层政府管理人员继续教育为主的农村从业人员继续教育人数为5831万人,仅占全国农村总人口(9.2亿)的6.3%。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严重滞后,无法满足农村劳动科技文化素质提高的需求,无法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要求。 2.教育培训资源不足,农民科技培训渠道、形式单一。据调查,现有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机构主要是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涉农部门的各种职业学校、培训中心以及部分职中。这些培训机构一般只集中在县城或乡镇举办培训班,很少深入农民群体,甚至大部分农业技术培训学校形同虚设。通过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我们得知,当前农民接受科技培训渠道主要是自学和农技推广机构(包括农技推广部门、专业协会、龙头企业等)培训。培训形式以现场指导和课堂授课为主。调查还表明,不足三分之一的农民会一年至少接受一次培训,接受过三次以上技术培训的农民更是不足3%。 3.农业科技推广机制的不健全。主要表现在: (1)农业推广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早在1950年我国就颁布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站条例》,后续有1972年的《四级农业科学实验网》、1993年的《农业技术推广法》、1999年的《关于稳定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意见》及一系列相应的政策规定,再到地方出台的《农业技术推广法》的实施办法等,都从法律上对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进行了规范和制定,但在这过程中并没有建立起与法律和政策配套的实施机制,在许多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基本上被边缘化。 (2)以政府指令为主导。长期以来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手段基本以行政指令为主,习惯于下计划、要项目、等任务,为推广而推广。 (3)以技术为导向。目前人们越来越关注科研成果的市场性和实用性,但多凭主观推测,在传统推广模式引导下,无论科研人员还是推广人员,最关注的还是如何把技术成果本身推销给农户,而非市场需求和农民对它的接纳程度 三、加强农民科技素质教育、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对策和措施 农民科技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针对农业推广过程中农民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1.改革农村教育体制。首先要从法制的基础上重视农村教育。其次,要加大农村教育,尤其是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增加农民科技培训预算,从政策、资金、科技人员等多方面支持农村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三是建立并完善农村基础教育、中等农业教育和高等农业教育三级体系,使农村义务教育、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实现资源整合共享,全面开展农村教育事业,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知识水平。 2.完善农民科技培训体系,增强培训功能。选择部分有条件的中等农业学校和市、县级农技推广中心,以各大农业大中专院校、农 业科学研究院为科技依托和教育阵地,建立一批省、市、县逐级推进的农民科技教育示范基地,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逐步完善农民科技教育体系。以湖南农业大学的“双百”科技富民工程为例,“双百”工程是由湖南农业大学选派优秀科研人员组成一百个科技服务小组,在全省选择相应的一百个农业专业户或涉农专业组织、企业作为示范基地进行对接,组织技术培训和先进实用技术的引进与示范,探索并建立了农业科技推广与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入户率的新途径和新机制。 3.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机制,建立新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们知道,单纯由政府组织的以技术为导向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已经无法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组织多元化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才是必然选择。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如图2所示)建设应以大力调动农户以及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农业科技推广工作,逐步形成国家扶持和市场引导相结合、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相结合的推广体系为目的,坚持推广组织多元化、推广行为社会化、推广形式多样化的特征。当然,最根本的一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结合目前我国农民整体科技素质还不够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客观实际,我们应该认识到,当前农业科技推广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应始终坚持以利益引导为主,从农民实际需求出发,充分利用大众传媒等便捷有效途径,重点培养农民对科学技术知识、信息的兴趣,帮助农民树立正确积极的科学技术态度和科技意识,锻炼利用新技术、新知识的基本能力,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科技农业论文:农业科技灰色关联理念研究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要在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解决好三农问题。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占有耕地数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十分重视农业科技的作用。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专门就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进行了规划。舒尔茨[1]指出科技投入是农业长期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因素。国内一些学者对农业科技与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马梅芸[2]等研究了福建省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发展的贡献,测算出福建省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汪博兴[3]就农业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脉冲响应分析,结果表明,只有不断加大财政农业科技投入,才能实现农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才能推动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以上学者的研究结果将为笔者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笔者以灰色关联理论为基础,定量分析我国农业科技水平与农业发展、农民收入的关系,旨在为发展我国农业科技提供参考。 1数据来源、指标选取与研究方法 1.1数据来源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2~2010)。 1.2指标选取笔者以农牧渔业总产值(记为A,单位:亿元)作为衡量农业发展水平的指标;以财政对于农业科技投入费用(记为B1,单位:亿元)、农业科技人才数量(记为B2,单位:人)、农林牧渔业专利授权量(记为B3,单位:件)作为衡量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水平的指标。农牧渔业总产值能够最大程度地体现农业生产的水平,因此,以此作为衡量我国农业生产水平的指标。农民人均纯收入是衡量农民收入水平的最直接的指标,这个指标能够全面综合反映农民生活水平。农业科技投入代表国家财政经费用于农业科技发展方面的支出,是农业科技财力方面的指标;农业科技人才数量代表农业科技队伍的规模,反映农业科技人力投入;农林牧渔业专利授权量能够直接体现出农业科技的产出水平。因此,用这3个指标就能够表示出我国农业科技的总体发展水平。 1.3研究方法采用灰色关联动态分析法。 2结果与分析 2.1灰色关联动态分析的建模步骤 2.1.1建立原始数列的因变量参考数列和自变量比较数列。(公式略) 2.1.2将原始序列进行无量纲处理。这是为了消除数量级大小不同而造成的影响,便于进行计算和比较。可以运用初始化法,均值化法等进行,计算公式分别是(公式略) 2.1.3计算每个时刻点上母序列与各个子序列差的绝对值,找出最大差和最小差。(公式略) 2.1.4计算灰色关联系数。(公式略) 2.1.5计算灰色关联度。要求得总的关联度,需要考虑到不同的观测点在总体观测中的重要性程度,因此需要确定各个点的权重。一般情况下,采用算术平均数的方法计算灰色关联度。r0i=1/nnk=1r0i(k),r0i表示数列x0与数列xi之间的关联系数。 2.1.6关联度排序。根据r0i的大小进行关联度排序。关联度越接近于1,说明关联程度越大。根据经验,当λ=0.5时,关联度大于0.6便认为关联性显着[4-6]。 2.2灰色关联度分析 2.2.1计算序列初值。计算得到序列初值结果。 2.2.3计算极差。从表3可以看出,最大差=0.987,最小差=0。 2.2.4计算关联系数。取λ=0.5,得到关联系数。 2.2.5计算关联度。2003~2009年我国农业发展水平与科技发展水平各个因素关联度为:R01=0.759,R02=0.581,R03=0.731。 2.2.6关联度排序。影响我国农业发展水平的科技发展因素,按照关联度大小排序分别为R01 R03 R02。 3结论与建议 从以上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对于农业发展水平有很大影响。其中对于我国农业发展水平影响最大的科技因素是农业科技投入水平。农业科技投入不仅注重数量,而且注重质量。一方面,从数量上看,我国农业科技投入逐年递增,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农业科研投入占GDP的比值,世界的平均值为1.07%,发达国家为3.2%,而我国农业科研的投入只占GDP的0.5%。另一方面,我国财政农业科技投入质量不高,目前主要投入到农业科技研发方面,农业科技推广方面的投入不够。目前我国从事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数量较少,素质不够,普遍存在学历低、年龄大,待遇低的状况。 2012年中央1号文件对此推出专门的对策。要加大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培训,提高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素质。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大对于农业科技的投入,改变农业科技投入占农业GDP偏低的情况。农牧渔业专利授权量对于我国农业发展水平也有很大影响。该指标能够全面反映农业科技成果。目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一个情况是农业成果转化率低。农业部科技教育司的统计表明,“十一五”期间,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4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80%以上的水平。因此,我国要在进一步扩大农牧渔业专利数量的同时,采取激励措施,增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使得已有的农业科技成果能够实实在在地转化成生产力。要采用更加灵活的措施,让农业科技顺利转化。可以让农业科技研发人员参与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参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后的利润分配,从而调动农业科研人员积极性。 农业科研人员数量与我国农业发展水平关联性不够明显。原因在于:第一,我国农业科技人员结构不够合理,主要表现为缺乏大量高素质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人才。第二,农业科技人才的市场化意识不够,导致许多科技成果不能使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这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有较为明显的差距,比如,美国农业科技工作者习惯于从生产实践中寻找项目,科技活动的直接目标是服务于生产。由于在我国人才评价机制不完善,科研成果是科研工作者晋职调薪和评功受奖的主要依据,许多农业科研工作者从事科研不是为了服务于生产,而是为了多出成果。而成果的取得往往又是通过专家的评定形成的,这就难免受人情因素的约束而影响评定结果的公正性。同时,对农业科技成果的评价过分强调成果的先进性,而忽视科技成果对农业生产的实用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进一步导致科研与生产的脱节。所以,应该进一步改进我国农业科技体制,使得我国农业科技人员能够面向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进行有针对性的农业科技攻关,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对于我国农业发展的引领和促进作用。 科技农业论文:我国农业科技管理的现状和对策的浅谈 论文关键词:农业科技管理 现状与成因 新体系 论文摘要:通过对我国农业科技管理现状的阐述,对新形势如何构建中国农业科技管理新体系进行了探讨。 经过 2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着提高,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转向总量大体平衡和结构性、区域性相对过剩。这一方面说明现行的农业经济结构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另一方面也说明农业发展正酝酿着从量变到质变的崭新突破。农业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和战略目标的实现,也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制定和完善中国特色农业科技系,建立和健全农业科技管理体制,变革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和管理方法,则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最佳选择。 一、我国农业科技管理的现状 现代农业科技管理是依据农业科技自身发展规律和特点运用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对各项农业技术活动进行组织和策划,以求在时间和经济上最合理、最有效地达到预定的农业技术发展目标。它是现代科技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农业经济功效最大化的有效途径。然而新中国成立以来,为尽快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我国实行的是以城市为基地的工业化战略,把业中的资金强制性地转移为工业化积累,在工业化战略的推动下我国的现代工业在城市迅速扩张。而相比较而言,农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却整体徘徊不觚,发展艰难 。改革开放 以来 ,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国家加大了对农业科技资金的投入,加强了科研院所的组建,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以法律形式规范了农业科技专利成果交易。农业要发展,农民要增收,除了对国家政策的需求外,关键要靠农业科技的支持。然而由于一些体制不健全的客观因素制约,使得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与经济总体不相适应。其原因有四个方面。一是农业科技管理的主体不明晰。现代农业就是利用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把传统农业的旧“四靠 ”转变为一靠科技、二靠人才、三靠投入、四靠管理的新‘四靠”。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农业科技的管理主体是以各级政府纵向调控和直接领导为主,农业科技管理机构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一直没有在法律上得到应有尊重。同时,一部分农业科技投资主体和收益地位不明晰,产权关系不明确,使生产者和经营者缺乏积极性,没有产生出应有的效益,也严重制约了地方农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以政府的行政指令为转移,农业科技管理需要管理者遵循科技发展的普遍规律,因此在制度化的前提下也应该赋予地方科技管理部门以一定的自主权和灵活性,因地制宜地发展地方农业。二是地方农业科技管理资金匮乏。国家每年都会在财政预算中拿出相当部分资金用于农业科技的改革和完善,同时也要求地方各级政府投入部分财政资金以支持本地农业经济发展。但由于我国实行的是中央和地方两级预算,而地方自留可支配财政资金并不多,所以各级地方政府对于大量资金投入效果并不明显、对 GDP增长贡献不高、且见效期长的农业科技的热情 自然不高,也就造成了一些具备发展高新农业的地方因缺乏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而错过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三足政府对农业高新技术宣传力度不够,农民对采用高新成果缺乏热情。农民是农业关系的主体要素,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是要有广大农民的支持和拥护。而在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管理基本还是由政府主导和垄断,政府对农业科技的宣传缺乏力度,加之市场化的农业科技交易体制没有完全形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同时,由于广大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偏低、经营规模小、收益低,对采用高科技的热情商。 是农业总体的机械化水平不高,资金匮乏。严重制约了农业机械的发展,唰时也影响『.农业科技的研发和转化,我国农业机械化低水平层面运转的现状严重制约着农业新技术规模效应的发挥和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二、构建现代农业科技管理新体系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含量的高低是增加产量、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减少损耗、提高效益、占领市场的关键,因此提高科技的研发速度,改革传统的科技管理体系就显得尤为必要,必须采取有效对策。构建现代农业科技管理新体系。 (一)完善科技管理体制,制订长远科技发展战略 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业科技发展需要从战略的高度做出 再瞻性的部署,打破条块分割的科技管理体制,加强和完善农业科技管理的立法和执法,有效地保护知识产权,重奖取得重大成果转化效益的单位和个人。建立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公共资源保障机制,完善技术市场与资本市场。同时,必须将农业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层面,把对农业科研的投入看成不断增长的公共需求和维持农业续、健康发展的内在动力。制订长远科技发展战略不仅是农业济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在要求。国家农业、科技主管部门和地方都要从长远出发,对业科技工作做出合理规范,形成三个层次力量最优配置,为我转型农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二)进一步贯彻科教兴农战略,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技成果转化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永恒主题,也是至今我国在这方面尚无满意答案的现实难题。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涉及到不同阶段的发展过程。宏观看,科技成果转化是由科技给、转化、需求和科技环境系统等构成的大系统,其运行要求立、健全相关的动力机制、收益分配机制、约束机制、激励机制调控机制等。微观看,科技成果的转化包括实验室研究、中间试验、工业性实验、 工厂化生产等环节。因此,必须规范高校、科研院所科研和成果转化衔接体系,实施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和地方的科技联姻,动员各类农科教研机构和私营企业参与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科技的研发必须依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运作,以生产的实际需要为契机,而且科技成果也只有在转化为产力时,才能为社会增加更多价值。企业可以凭借自身优势,开展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研发和引进,成为创新的主体和技术推广的载体。科研机构、龙头企业和农民要形成密切利益共同体,使其成为教学与科研成果的孵化器,优良品种推广的生产基地,有效发挥科技辐射、带动效应。2003年南京农业大学等单位与连云港市共同发起的 “百名教授科技兴百村小康工程”活动(简“兴百村活动”)已初见成效,该活动不仅有力地促进了科研院校与农村的直接联系,避免了中间环节所产生的烦琐程序、信息中转误差和资源丢失现象,实现了事业单位职能和服务型观念转变,而且农民也可以把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遇的新问题、新情况及时地反馈给专家,力求把问题解决在最先发现环节。 ㈢提高农业科技人才素质,完善农业人才市场 要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教育是基础、科学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拥有多少受过高等教育和专业知识培训的高素质人才,如今已成为国际通用的衡量国家竞争力强弱的标准,而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及中介人才是科学技术成果转化的载体,只有这些人才的密切配合,才能实现政、企、校、研、资”多维互动。因此,必须要建立和健全以知识产权为资本的入股机制,切实加强知识资本在科技创新中的地位,降低知识资本准入门槛。同时,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应建立地方人才储备库,并将其作为一种长效机制稳定下来高校与科研院所应该为地方造就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在成人教育中定向地为急需农业人才的中西部贫困地区培训大专或大专以上的技术人员;实施远程教育和各种专业讲座,及时地把各种最新的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到农业地区;农业高校要设立农业推广硕士点,定单式地为基层培养农技推广人员;地方政府也要为农技推广人员提供各种条件,避免人才流失现象的发生。这样才能真正地在我国建立人才激励要素流动、市场选择的新机制,形成市场化、网络化、信息化和制度化的多维互动的创新模式,促进我国农业的跨越式发展。 (四)改革农业推广机制,完善农业推广体系 加强改革和完善农技推广体系,是决定现代农业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农技站早已变成了只有部门、没有人员或只有机构、没有作用的空架子或纯营利机构。现代农业经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农业要发展,基层推广站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建设好现代意义的农业推广体系将是最终解决 “三农问题”的关键。我国现行农技推广体系不仅无法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也无法应对加入 m 后世界农产品贸易对我国传统农业经济带来的冲击,因此应在确保农技推广体系稳定的前提下,深化体制改革,建立适应新形势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不能单纯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而应以社会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各地应从实际出发,深层次地发掘地方农业发展潜力,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与市场准入门槛,提升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帮助农民抵御各种风险。 (五)建立现代信息平台,实现农业科技“高速公路” 科技信息平台是指综合社会业已存在的科技与信息,为快速合理地利用科技资源提供 一个可供随时查询利用的信息资源库,为建立农业数字信/!/息“高速公路”,实现资源共享,应在各县建立以农业部门牵头的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包括建立农业科技‘‘l10”系统和专家库;要切实转变政府观念,合理设置农业管理和服务机构完善农业科技管理体制,避免多头管理和相互推委、扯皮现象发生;还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筹建高水准的农业情报信息体系组建统一的农业预警机制。平台的建立单纯依靠行政部门无疑是不够的,没有广泛非行政力量参与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政府应该推动、整合现有资源,采取多媒体信息交流手段,抓好农业基础建设、技术开发和科技服务工作,即科技的产前、产中与产后三阶段的管理,实现经济效益和技术效益的双赢。 农业科技信息“高速公路”功能的最大化,3s技术是核心因此合理利用 3S技术则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推动科技 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变革传统农业管理模式和以信息科技促进传统农业朝 “两高一优”的现代农业转变及变革传统农业的最佳途径 同时,政府要鼓励和扶持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科技的转化率与应用规模,并始终坚{寺“谁建谁管”的原则,注重发挥经济杠杆的规范和引导作用,引导其又好又快地发展。 三、结柬语 进入新世纪,新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科技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国际竞争更趋激烈,科技进步将成为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增强综合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成为农业比较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应当从宏观上总体把握现代转型农业发展的全局,全面把握好农业现代化改革的历史性机遇,勇于开拓创新,构造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农业科技新体系,为建设一个生机盎然的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科技农业论文:农业科技园区生态旅游模式探讨 摘要高科技农业具有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观赏性、可参与性,是一种极具开发价值和潜力的旅游资源。农科单位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其科技、人才、地缘、生态等优势,将高科技农业与旅游、教育、培训紧密结合起来,在转变观念、培训队伍、配套建设、狠抓管理、开拓市场、争取政府和行业支持等方面狠下苦功,大力发展高科技农业生态旅游。实践证明,利用农科基地办旅游是切实可行的,而且已成为投资省、风险少、见效快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可以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同步协调发展。这种发展模式极具推广价值。 关键词农业科技园生态旅游模式 生态农业是遵循生态经济学规律进行经营和管理的集约化农业体系,其最终目标是实现社会、经济、生态三个效益的统一。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生态旅游正日渐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而将二者融于一体、富含科技含量的高科技生态旅游农业则成为人们的抢手货,大有发展前途。 一、产生的动因与背景。 珠海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其前身为珠海县(后改市)农科所,成立于1963年,最初主要从事以水稻为主的农作物良种繁育,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建特区以后因城市发展需要,原在市区的1千多亩试验田被无偿征用,市府只在城乡结合部梅溪村划出247.9亩荒坡地,补偿10万元。珠海农科人发挥特区首创精神,积极发展以无土栽培、组织培养、转基因等生物工程为重要手段的高科技生态农业,主要从事蔬菜、禽畜、瓜果和花卉等科研、生产,开始了第二次艰苦创业。 经过数年的艰苦奋斗,基地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土栽培的“神话”,北瓜(新疆哈密瓜等)南移的奇迹,使珠海农科中心成为农业线的一面旗帜,对外开放的窗口。外国贵宾的参观访问,中央领导的亲临视察,兄弟省市的组团考察……成为我们搞旅游的外在诱因;而珠海被评为“旅游城”后,市旅游局亦在寻找新的旅游项目开发,特别是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发,他们亦把目光瞄准了梅溪科研基地。于是双方一拍即合,珠海市无土栽培旅游基地——“农科奇观”即告诞生。我们认识到农科单位如果不进一步摆脱计划经济体制下“等、靠、要”的束缚,就没有发展前途。必须面向市场,走科研为主,多业并举,综合发展的道路。而农业高科技资源不但是生产资源,其形成的奇特的生态景观和本身具有的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观赏性、可参与性,实际上也是一种极具开发潜力的旅游资源。几年来成功的探索和实践亦证明了这一点。 二、发展旅游业的优势及项目的起动。 1、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珠海是座会议、会展、休闲度假的海滨旅游新城,处在珠三角城市群同时又是一国两制的交汇点,而珠海“农科奇观”位于城乡结合部,兼具城乡优势,背靠碧波荡漾的梅溪水库,环抱连绵起伏的凤凰山脉,位置适中,交通便利。 2、前景广阔的客源市场。珠海被评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并拥有“环保模范城”、“优秀旅游城市”的称号,最近又被联合国授予“改善人类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因此吸引了大量的港澳台和周边地区的游客。98年“农科奇观”接待的国内外游客达20余万人次。此外,还有一个巨大的学生市场,作为珠海市学生农业科学教育实践基地,仅97年3月至98年接待学生就达6万多人,有不少幼儿园也组织小朋友来进行参观活动。珠海市有中小学生十几万,澳门也有十多万,香港则有百多万,邻近的广州、中山、深圳的学生市场更为广阔。目前已与港澳及广州、中山等地的教育部门达成了学生到“农科奇观”学农实践的意向。98年接待澳门学农学生4000多人,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3、别具一格的农业科技优势。现有各门类的科研人员70多人,建有无土栽培温室大棚65座,可种植四大类,100多个品种的瓜果、蔬菜和花卉。至今已获得35项国家、省、市科技成果,其中国家发明奖1项,国家专利2项,国家、省、市一等奖5项,特别是无土栽培项目,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都属国内先进水平。基地引种的是世界各地的名优品种主要是创造新、奇、特效果的观赏类作物,游客一年四季无论什么时候来,欣赏到的都是花的海洋、菜的世界、瓜果的天地,流连忘返。而高科技农业演示厅、传统农具展示厅、中心实验室、组织培养室、植物“克隆”工厂,都给游客带来意外的惊喜和收获。 4、独具特色的餐饮服务。游客在“农科奇观”不但可以看得入迷,玩得开心,还可以吃得惬意,满载而归。农科餐厅出品的菜肴原料都是基地自产的产品,以“回归自然、营养保健”的特色,赢得了广大游客的交口称赞,回头客大增。不少旅行社把我们的农科餐厅作为定点餐厅,慕名而来的食客更是络绎不绝。游客吃饱喝足,还可买上无污染、无公害的优质农产品带回家让亲朋好友分享。 高科技农业生态旅游项目的起动是在科研基地现有的基础上进行的。一是对基地环境进行全方位、大规模的绿化、美化、净化;二是对科研实验设施及生产大棚进行适当改造,以适应观光旅游的需要;三是增建一些为旅游服务的配套设施如旅游餐厅、农产品展销厅、农具展示厅、农业高科技演示厅、双龙山庄等;四是穿插点缀一些可参与性强的休闲娱乐设施如烧烤场、野炊园、钓鱼走廊、农家作坊及车水抓鱼、点瓜种豆、装盆栽花、组培实验等项目;五是要培训一支相应的旅游服务和管理专业队伍;六是对科研基地进行适当的形象包装并适度对外进行推介。 三、营造优美舒适的生态环境,吸引大众走上生态之旅。 农业科研基地大多地处城乡结合部,兼具城乡特点和优势,山青水秀,空气清新。既有朴实美丽的自然景观,又有高科技农业生产的奇特的动植物群落生态景观。既有科研实验、科教培训设施,又有接待服务设施。整齐的生产大棚,整洁的组培工厂,典雅的接待大楼,那成林的果树,葱笼的茶园,墨绿的蔬菜,盛开的鲜花,以及珍 禽园地,青青草坪,营造了一派田园风光。所以,无论是旅游参观还是考察访问的客人都认为基地是闹市中的田园,繁华中有野趣,不是公园胜似公园的都市村庄。 农科基地内上千种、上万株植物吐泻着人体所需的新鲜氧气。这里鸟语花香,月朗风清,行云流水,安宁幽静。先后建起的“神奇的瓜果世界”、“农科之窗”、“荷塘观鱼”、“八卦田园”、“野菜园”、“水车阵”、“垂钓走廊”、“珍禽园”、“蝴蝶兰园”、“沙漠植物园”等一批集科研、环保、生产、旅游于一体的生态园林景观,吸引了大量境内外游客。正在开发的还有“百鸟园”、“蚕桑园”、“药用植物园”、“茶文化庄园”等生态旅游项目。 农科基地不但有农大毕业的专业讲解员导游,还将所有的花草树木、农作物挂上说明牌,标明品种、属性、原产地、功能、栽培要领及注意事项,游客每来一次,便受到一次深刻的生态环境教育。基地生产的农产品亦成为人们喜爱的无公害的绿色食品。 四、加强管理与营销,促进高科技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 1、抓专业队伍建设。成立了旅游资源开发科,下辖导游部、餐饮部、客房部、产品展销部,并相应培训了导游接待、厨艺、服务、营销和园艺工程等旅游专业职工队伍;先后组织干部职工到国内外考察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情况,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并组团参加了96、97、98年香港国际旅游交易会和省旅游局举办的“旅游资源开发工作会议”、“’98广东人游广东嘉年华”、“江苏、淅江旅游推介会”等学习和促销活动,提高了旅游专业管理水平,拓展了客源市场。 2、抓接待设施配套。建起了环保停车场、接待楼、卡拉OK歌舞厅、旅游餐厅、农产品展销大厅和学生绿色营地、双龙山庄别墅等,大力开展旅游基地的绿化、美化工作,建凉亭6座,铺草坪2万多平方米,建大型花坛和天台花园多处,种果树3000多棵,其他绿化树1万余株,铺设双车道水泥环园路4.5公里,在排灌河道两岸砌花岗岩石雕护栏,安装新颖别致的行人道路灯,种植高大挺拨的大王椰,形成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3、抓科技旅游景点建设。在无土栽培65座大棚设施的基础上又相继建成了中心实验室、组培工厂、全光雾快速扦插育苗工厂、图书室、信息中心,以农业的高科技吸引游客。占地20__多亩的“农科奇观”拓展工程,也将在99年完成总体规划。 通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已初步开创了高科技农业旅游的品牌,中央、省市和港澳等地电视台、电台、报社等新闻单位竟相报道,大大地提高了基地的知名度。几年来,我们先后接待了78个国家首脑、专家的参观访问和4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接待了60多万国内外游客及8万多学农学生和各省市区兄弟单位考察团数万人。在旅游市场低迷的情况下,98年旅游收入305万元,比97年增长两倍多。现与港澳及周边城市80多家旅行社保持着良好的业务关系。我们还针对不同游客、不同需求对象适时推出“蜜瓜品赏团”、“龙眼荔枝团”、“学生套餐团”,学农欢乐一天游及二天游活动等促销措施,收效甚佳,得到了广大游客的欢迎和好评。 4、合理利用资源,狠抓节流增效。农科单位底子薄,资金有限,不可能一下子拿出几千万元去搞景点建设。只有在合理利用有限资源、提高高科技农业旅游项目开发的社会经济效益,加强内功的锻炼,实现项目的可持续发展等几方面作文章: 4.1转变观念,注重开发观赏实用型科研项目。科研和旅游管理人员应加强沟通,深入市场调查研究,开发人们喜爱的既具观赏价值,又有实用价值的科研项目,让游客既可观赏,又可品尝,亦可买下带走,如玩具南瓜系列、无土栽培的盆花等。此外,应不断更换作物品种,引进新、奇、特异的品种,同时不断变换栽培方式,如无土水培改无土基质栽培,基质也不断变换,如今有砂砾、珍珠岩、椰糠、锯末、石子等等20余种,使旅游吸引力越来越大,回头客愈来愈多,有的港澳游客甚至来了五、六次还想来。今年初,我们又开发了无土立体栽培项目,可节省土地25以上,提高产量50以上,且植株上、中、下错落有致,色彩斑斓缤纷,令人目不暇接。 4.2培训队伍,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形式进行职工培训。例如对专业讲解员采取请资深导游员现身说法,到旅游社跟团实习,参加全国导游员资格考试等方式,提高了其专业水平。又如餐饮部采取与市旅游职业学校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到餐厅实习,学校和学生找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餐饮部节省了人力费用,学生又学到了新的菜式和烹饪方法,经济、社会效益明显。此外,我们还坚持干部职工每周两天义务劳动制度,要求员工个个成为多面手。基地内的园林绿化、水电工程大多数为我们自己动手建设,既有农科特色,又节省了大量工程费用。游客爆满时,其他部门员工自觉到旅游部门当导游、售货员,端茶传菜,洗碗扫地,既保持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又节省了人工费开支。 4.3配套建设,不断推出新的旅游服务项目。我们刚开始开发旅游时,只有旅游接待部从事专业讲解导游服务,之后不断拓展新的业务领域,服务日趋配套。97年成立餐饮部,开设了农科餐厅和卡拉OK歌舞厅、烧烤场及钓鱼走廊。98年初成立产品销售部,开设了农产品商场、客房部,使基地逐步建成集吃住游乐于一体。服务配套成龙的综合性特色旅游景区。 4.4开拓市场,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我中心原是以珠三角及港澳团队游客为主,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港澳团队客人有所下降。97年3月,我们成为珠海市学生农科教基地后,打开了学生这一个大市场。98年除拓展了澳门学生市场外,又通过学生带动了散客市场。今年上半年我们又开拓了会议团和培训班市场,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4.5狠抓管理,提高旅游环境和服务质量。首先建章立制,年初制订了2万余字的《管理制度》和岗位责任制、服务规范和质量标准,使权责利落实到人,奖罚兑现。其次是狠抓环境卫生管理,大面积绿化美化环境。以优美的环境和优质服务留住客人的心。再次是建立标准的公共信息图形标牌,建设标准的公共卫生间和凉亭、护栏、宣传栏,设立投诉电话和意见箱,让游客游得开心,玩得遂心,吃得顺心,住得舒心,购得称心,行得安心,杜绝了宰客现象,保持了生态旅游持续稳定发展。 实践证明,利用农科基地办旅游是切实可行的。它投资省,风险少,周期短,见效快,已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但一项事业要想取得成功,离不开党的 好政策,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行业管理。我们之所以能够取得一定的成绩,是因为得到了珠海市委、市政府和市农委,特别是市旅游局和旅游协会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同时,我们也得到了国家、省旅游局、省旅游协会的肯定和支持,在98年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活动检查验收时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基地是“珠海市最具发展潜力的旅游景区之一”,并将99生态旅游年珠海开年仪式放在我中心隆重举行。所有这些都推动了我中心旅游业的发展,而旅游业的创收又为科研加大了投入,形成良性循环,促进我中心科研等各项事业和发展。 五、今后的发展设想。“文秘站”版权所有 生态旅游农业,已登上大雅之堂,它将成为旅游业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具有不可估量的发展潜力。传统农业生态旅游给人是自然纯朴的田园风光,而现代高科技农业生态旅游带给人们的则是不可思议的神奇世界和无可抗拒的巨大诱感力和吸引力,因而则更具发展前景。难怪有不少港澳游客来了五六次还想来。与主题公园景观相比较,高科技农业生态旅游则更富于创意与变化,一年四季均可推出新的旅游吸引物。 开展农科生态旅游可以实现社会、生态、经济三个效益的统一。通过社会各层人员的观光、旅游,可更好更广泛地普及良种良法等农业科技知识和生态环保知识,提高参观者的科技和环保意识以及发展“三高”农业的积极性。 生态农业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通过一系列农业高新科技,将农业生产及农产品加工以具有观赏价值的艺术风格充分体现出来。它不仅可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丰富人们的生活内容,更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因此,结合本地实际,建立资源、生态、旅游等为支柱的生态旅游农业产业体系,不但具有巨大的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更可以将社会、经济、生态三大效益合理地统一起来,必将为本省乃至全国部分地区探索出一条现代农业综合协调发展的产业化道路。 我们拟将“农科奇观”建设成为既是农业高科技的研究、开发、示范、推广中心,又是珠海市的动植物园;既是现代高科技农业生态旅游的风景区,又是学生农业科学教育的实践基地,力争三年内接待游客达到50-100万人次,旅游利润创收超过500万元,树立起珠海高科技生态旅游农业的品牌,创出珠海市旅游拳头产品,为特区二次创业,再造辉煌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科技农业论文:加强基层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实践证明,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农业科技人员在农业发展、改革、创新以及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同时农业科技人员具备着不可替代的技术优势。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扎根基层的农业科技人才越来越少,这对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造成了很大影响。为了加强基层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有效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文结合当前农业科技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与存在的主要问题,作出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充分认识当前农业科技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农业发展靠科技,科技进步靠人才,当今世界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人才的竞争,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加快农业科技人才工程建设,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科技队伍是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的前提。但是,我们有些人对农业科技人才工程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都认识不足,有些人认为,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而农业人口就占了8亿,人才资源必然十分丰富。须知人口与人才是不同的概念,人口多,说明人力的数量多;人才多,说明高素质的人才力多。事实上,我国人口资源丰富而人才资源相对缺乏,正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突出矛盾,这个矛盾在农村尤为明显。 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受过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的农业劳动力占全部农业劳动力的比重不足20%,而荷兰90%的农民受过中等教育,12%毕业于高等农业学院。在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方面,我国平均20__多个农业劳动力中,才有一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而发达国家平均400人就有一名。由此可见,我国农业科技人才严重不足,同时也给农业和农村工作带来很不利的影响,突显了农业科技人才的地位与作用。特别是国际粮油价格自20__年以来开始温和上涨,而近年来涨势明显加快。据联合国有关机构统计,仅20__年一年,国际粮价就上涨了42%。国际粮价的大幅飚升,不仅增加普通民众的生活成本,还可能引发局部或全球性粮食危机,导致部分地区政治动荡。而粮油生产的工作就需要广大的农业科技人员去努力工作,才能促进其生产发展,这就更加体现了农业科技人才在社会上的基础地位与作用。 二、目前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层次较低,体现不出应有的活力。首先,从学历来看,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相当少,大多数人员是中专及以下的;其次,从年龄结构看,普遍年龄偏大,大多数是35岁以上的农业科技人员;第三,从职称结构看,大多数是初级职称的人员,技术能力不够强,整个基层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中,真正科班出身,专业素质较强的只占少数,有相当部门人员都是本土人才通过多年的“摸爬滚打”成长起来。因此,近年来在基层的农业科技人员层次越来越低,即使有些层次的也都跳槽到不是农业的部门去了,导致农业部门的人员力量有限。 (二)总量偏少,严重影响发展的后劲。一是一线力量少。整个社会中直接在乡村一线工作的只有少数部分,特别是在乡(镇)中是农业科技的人员就更少了。二是引进人才少。近些年来,由于编制问题和机构精简,一批优秀的农业大中专毕业生被拒之门外,不少有真才实学的中青年干部因所学专业是涉农专业无法进入基层工作,只能去外地企业打工,从事一些与农业无关的工作。三是留守人员少。现在在基层的农业技术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因待遇差而外出打工或者另谋发展,真正服务农村的人才就很少,严重影响了农业发展的速度。 (三)经费不足,严重阻滞技术的更新。一方面,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处于非常低的水平,许多乡(镇)农技站人员只能象征性地拿很少的工资,农技推广基本上处于“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状况,有相当部分农业科技人员的待遇还比不上在外打工的普通员工,少数地方基层连养兵的钱也没有,导致许多农技推广人员不再安心本职工作,纷纷另谋出路,即使在正常上班的人员也无法正常开展工作。另一方面,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对农业技术的需求更加高,经费的严重不足,对农业科技人员的培训基本处于很低的层次状态,致使农业技术人员素质难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阻碍了现在在岗农业科技人员素质的提高,更阻碍了新技术的研究开发与扩散推广。 (四)体制不顺,导致工作的开展困难重重。从整个农业来看,普遍存在着队伍不稳、人心涣散、工作松散等现象,主要表现为:一是用人机制不科学,所需专业的技术人员进不到县、乡基层一线,非专业人员却时常占编。二是基层农业服务体系出现了“线断、网破、人散”现象,导致工作的开展工作困难重重。三是社会地位低下,农业属于弱势行业,而从事农业工作的大多数部门机构都是些行政管理和社会服务的职能,主要靠吃财政饭,没有其他的来源收入。在经济发展的今天没有经济的收入还要政府出钱,简直是难上加难,更不用说优先提拔干部的事。从而,导致农业科技人员在政治、经济待遇相比于其他部门每日遇下,发挥不了应有的职能作用。 三、加强基层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改善农业科技人才的工作环境。一是要以主业为本,科学确定农业科技工作的高度。农业县(市、区)在我国占多数,应在努力发展工业的基础上突出农业主体地位,切实提升农业科技工作的高度,建立考核机制,加大对县乡农业科技工作的考核力度和奖惩力度,提高积极性,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二是要加大农业科技工作的投入。通过财政预算或信用部门解决一定的科技示范经费,为农业科技工作开拓创新创造条件,并用适当的经济待遇稳住人才,激励人才。三是要营造农业科技工作的积极氛围。一方面要对农业科技工作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人才的优秀事迹要善于挖掘,善于推介;另一方面对其中德才兼备的应该予以优 先提拔,可以相互提拔在县农业系统部门工作,也可以提拔到乡(镇)工作。按《国家公务员法》的规定,分为综合、执法、专业技术类的公务员,那么可以说在机关事业单位中具有职称的人员就是专业技术类的公务员。这样出台一些优惠政策,让具有中级职称的不管在县(市、区)一级还是在乡(镇)一级可以享受科级干部的待遇,这样从正面鞭策他们更好地开拓性工作。 (二)壮大农业科技人才的队伍。一是要把部门的农业技术人才“沉”下去。县直部门的农业技术人才总量相对较多,且有一定的技术水平,更有在实践中研究解决问题的便利条件,应该建立定点联系制度等,多下到乡村组具体指导,充分利用人才资源做到才尽其用。二是要把农村乡土人才“吸”上来。健全乡土人才评聘机制,将农村中的“种养大户”、“流通大户”、“土专家”、“田秀才”和一些闲散人才等吸纳上来,他们知道农民想要什么,农村适合什么,让他们的实践经验通过提炼得到升华,更好地发挥作用。三是要把外地优秀人才“引”进来。通过技术入股,基地免费等优惠政策积极争取龙头企业和高级人才、优秀人才的进驻,开发新、特、优的产业,引领周边群众致富,通过全方位的开发人才资源,最大程度地整合壮大农业科技人才队伍。 (三)提高农业科技人才的业务水平。教育是发展人才队伍的根本途径。不仅仅要对技术干部和乡土人才加大培训力度,还要把中学生的农业科技知识教育提上高度。农村学生中的辍学者或中考、高考的落选者是农民的“接班人”,60%以上的农村学生中学毕业后就回到了农村。他们既对传统生产模式不感兴趣,也不懂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导致这新一代农民成为“社会盲流”。因此,应该适当加强在校期间技能教育中科技兴农方面的比例。其次,应该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为技术干部创造学习提高的机会,打造施展才华的平台。如建立县、乡人才结对联系制度或互动交流机制,促进两级人才共同提高;完善学习制度,制订培训计划,定期对县、乡、村技术人才进行知识更新;选派有能力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去高等院校或发达地区学习深造等等。 (四)健全农业科技人才的管理机制。首先要严格目标考核奖惩,加强人才个体的责任心。一是考核其业务水平,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能上能下制度;二是考核其工作业绩,实行以奖,绩效挂钩制度;三是考核其招商引资情况,对积极为群众联系龙头企业,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要予以重奖。其次要进一步完善县、乡、村的农业三级机构。县一级的农业工作部门做好行政管理、农业综合执法、综合服务等职能;乡(镇)一级的农业部门除了做好技术指导服务外,还应加强对本乡(镇)的各种农业信息收集和上报等,供县农业部门和政府决策农业工作,并积极做好本乡(镇)的农业事务管理,传送好的各种农业信息到村到农户,为农民服务;另外,建立村级农业信息联络机构,负责日常的联络,联络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等,传播农业信息和收集农业信息并上报到乡(镇)。通过完善管理服务机构,从而形成县、乡、村三级农业服务一体化的网络。第三要加强人才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增强集体荣誉感。应该认识到,农业是我国的基础。做好做实农业科技工作,对稳定农村、稳定国家具有重要意义。在新时期面临的挑战下,县、乡、村农业科技工作者担负着庄严而光荣的重任,虽然工作清苦,但是最能闪耀建设现代农业光辉使者形象的。 科技农业论文:农业科技改革问题与措施 1.当前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 1.1农业科技创新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强大动力。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关键在科技。当前我国农业仍然是以小规模生产和松散型合作经营为主,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提升,但农产品科技含量普遍偏低,这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我国农业目前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过渡期。因此,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必须依靠科技创新,通过科技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以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目的。 1.2农业科技创新是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新世纪以来,全球气候变化剧烈,灾害频发。近些年我国自然灾害也呈高发态势,加上我国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我国的水土流失、草场退化、农田污染等生态环境急速恶化。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保障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是当务之急。解决这一难题,只有通过科学技术创新,通过科技创新对土壤、肥料、水分、光热资源等提供高效利用技术、耕地保护与替代技术、精确施用技术、重大农业生物灾害防控技术、生态农业与环境工程技术等,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村农业可持续生态体系。 2.农业科技创新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对创新存在思想认识偏差。我国现在正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民族,科技创新在目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然而,人们对创新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人们往往认为科技创新是一种很神圣的、高不可攀的事情,认为科技创新只是科学家的事情,与自己没有关系,实则不然。从科技创新成果对经济社会的作用看,创新可以分为重大创新和一般创新。重大创新是对旧事物的破坏与颠覆,是新事物的创生,具有革命性,因此创新难度极高。一般创新是对旧事物的边际改善,具有改良性,创新难度相对低一些。所以,重大创新很难发生,一般创新更容易出现。从科技创新的实践来看,绝大多数创新都是一般创新,而重大创新,特别是那种能够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创新,是非常少的。所以,重大科学技术创新是一种“偶然”事件,而一般创新才是技术创新的常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技术创新并不仅仅是科学家的事情,人人都具有创新的可能性。 2.2人员的创新时间急剧减少。农业作为公益性、基础性的产业,本来应该得到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但众所周知的是,一直以来,政府对农业的科研投入就偏低,农业科技创新投入没有在公共财政支出中得到应有体现。财政基本支出严重不足,保障不了农业科研人员研究和机构运转费用支出,项目稳定性支持比例也过低,科研人员忙于“揽活”。另外,项目主持人在申请课题、应付各类检查等方面,花费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据相关调查,近20年来,骨干科研人员直接从事科研的时间比以前减少了23%。我国科研人才疲于争项目、揽活干,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处于“创收大于创新”的尴尬境地。 2.3研管理机制不完善。目前,我国涉农科技职能部门,中央层面有农业部、林业部、财政部、水利部、全国供销总社、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教育部、商务部、民政部、环境保护部、国家粮食总局、中国气象局等十余个,在省区市也有各类农业科研机构,这种情况导致我国农业科技管理体制机制不畅。一是国家部委、科研单位、项目实施组织(课题组)之间分工不明确。国家部委对科研项目进行过程性的具体管理,取代了科研单位、课题组的管理责任;科研单位对项目不能有效发挥其指导、监督和管理作用。二是科研项目多头管理,导致课题重复,资源浪费。农业研究课题来自多部委,缺乏统一协调,课题重复现象时有发生。有的课题组同时承担多个相关类似的课题,出现“一果多用”的现象。三是“节点式”经费管理不适应农业科研要求。财务部门没有考虑农业科研工作特点,而是按照工程技术经费的管理方式对农业科研进行“节点式”管理,结果经常出现经费拨付不及时,农业科研项目很难按照国家财政经费预算制度执行,或是经常出现年末“突击花钱”的现象。 2.4技研发缺乏“协同创新”平台。目前我国农业科研实行以课题制为主的管理方式,课题组多为“小团队”、“小作坊”,缺乏协同创新组织与平台,这不利于产生重大科研成果。科研团队内部,多数成员没有真正参与科研活动,研究任务实际上落在课题负责人一人肩上,科研多是单打独斗,难以发挥团队成员的协作效应,这种现象特别突出。这种以课题制为主的管理模式导致科研资源和力量分散,难以形成跨专业、综合性的协同创新团队与平台,引致科研效率偏低。 3.农业科技创新的相应对策 3.1想认识,树立“创新就是改变”的新理念。对于技术创新,必须提高对它的认识与理解,才能推进我国技术创新步伐。根据前文对创新的分析,可以认为,创新就是改变。因此,普通人也可以创新,当然也是科学技术创新的主体。因为从根本上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3]基于此,一是要加强宣传,让“创新就是改变”这一理念深入人心。二是要强化企业创新,特别是要提倡企业生产一线人员搞技术创新与发明。在注重高技术人才创新的同时,也不忽视基层人员的创新发明,这样才能使我国创新源泉充分涌流。 3.2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强度。201 2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指出,农业科技具有公共性、基础性和社会性,因此,国家必须稳步提高农业科技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要按照农业科技的性质定位建立财政投入体系:一是人员经费要按在职人员和离退休人员分类投入,将离退休人员经费单列,中央财政予以全额保障,然后逐步向社会保障过渡;在职人员财政投入要保证其工资待遇,并且其收入不低于同地域同类行业的平均收入水平;二是全额保障农业科研机构正常运转费用,并提高农业科技稳定投入的经费比例。同时,制订鼓励私人及企业投资农业科技的政策,大力吸引民间资本与外资进入农业技术创新领域,并充分发挥税收与金融对农业科研的大力支持。只有经费保障了,科研人员才能安心从事科技研发。 3.3制机制,统筹管理经费与立项。建立农业科技管理的宏观协调与会商制度,加强农业科技管理的统筹协调力度。根据农业科研活动的特性,建立科学合理的农业科研经费预决算和使用制度。强化农业科技创新的质量管理与分类评价机制。特别是要完善国家科研课题制度:严格课题申报与结题,坚持以质取胜;在课题申请环节坚决杜绝人情关系,以课题所产生的经济或社会效益作为课题的结题依据,而不仅仅是看发了几篇文章。 3.4业科技协同创新机制建设。推进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发挥政府、大学、科研院所及企业等不同主体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协同创新作用,是时代的必然选择。一是加强中央层面科技管理部门之间、中央与地方和各部门内部不同主体之间的沟通协调,就重大政策制定、经费预算、科研立项等方面建立畅通的沟通协调机制。二是继续推进农业科研机构分类改革,打造一支稳定的农业科研基地和研究团队。三是增强涉农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创建协同创新实体平台。 3.5业科研创新人才队伍。显然,当前我国农业科技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也不尽合理,创新性人才更是匮乏。要扭转这一不利局面,必须下大力气推进农业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一是着力培养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和科技创新团队,努力抓好各类创新平台建设。二是强化人才引进工作,不惜花重金吸引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高端科研人才。三是建立人才激励机制。科研人才的收入应在完善工资分配激励的基础上,突出岗位绩效激励,真正按照科研人员的贡献取酬。同时,建立强的科研奖励制度,对于真正做科研的和好的科技成果要实行重奖。 科技农业论文:“精细农业”的实践与农业科技创新 21世纪,人类将逐步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迅速发展与普及的信息技术将推动人们在科学利用资源潜力,发展节本增效生产方式,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基于信息和知识的生产过程管理决策方面,突破许多传统的模式和观念,开拓出一批具有创新意义的技术体系,以支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实践当今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中,九十年代初以来在一些发达国家开展的“精细农业”技术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就是一种具有创新意义的技术思想,已经引起一些国家政府和科技决策部门的重视。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为此曾专门立项组织了一批多学科著名专家对有关发展研究进行了评估,研究报告经过由美国科学院,工程院和医学科学院院士组成的评估组进行审议后,于1997年发表了“Precision Agriculture in the 21st Century-Geospatial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in Crop Management” 研究专著,全面分析了美国农业面临的压力、信息技术为改善作物生产管理决策和改善经济效益提供的巨大潜力,阐明了“精细农业”技术体系研究的发展现状,面临的问题及其支持技术产业化开发研究的机遇。近两年来,我国科技界在研究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中,对国外这一技术体系的发展趋势,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新闻媒体陆续有了一些报导,有的单位已开展了有关研究和试验示范工程准备工作, 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联系开始活跃,国外有关产业界开始向我国推荐其技术产品,密切关注中国走向21世纪实现农业现代化、信息化中这一巨大的潜在技术市场。可以预言:“精细农业”技术体系的试验示范及其相关技术产品的开发研究,将在世纪之交成为推进我国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中的重要研究课题。信息技术革命为农业生产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在开拓新的前沿科技应用研究领域中,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起跑线拉近了距离,时间上的差距在缩小。在某些重要领域实现技术发展上的跨越,将是机遇性的挑战。主席1998.9在安徽考察工作时的讲话中指出:“现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把基因育种工程、电子信息互联网络、卫星地面定位系统等高新技术应用于农业。我们必需有紧迫感,尽快迎头赶上”。 “精细农业”技术体系是农学、农业工程、电子与信息科技,管理科学等多种学科知识的组装集成,其应用研究发展必将带动一批直接面向农业生产者服务的电子信息高新技术与工程装备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对推动我国基于知识和信息的传统农业现代化,具有深远的战略性意义。 “精细农业”,即国际上已趋于共识的“Precision Agriculture”或“Precision Farming”学术名词的中译。国内科技界及媒体报导中目前尚有各种不同的译法和对其内涵的理解。如译为“精准农业”、“精确农业”、“精细农业”等。 实际上,目前国外关于Precision Agriculture的研究,主要是集中于利用3S空间信息技术和作物生产管理决策支持技术(DSS)为基础的面向大田作物生产的精细农作技术,即基于信息和先进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农田“精耕细作”技术。因此,作者认为采用“精细农业”或“精细农作”译名来表达当前实践的这一技术思想的内涵可能更为确切。诚然,当今实践的“精细农作”技术思想,应该扩展到设施园艺、集约养殖、产品加工及农业系统的精细经营管理方面,而形成为完整的“精细农业”技术体系。“精细农业”技术是直接面向农业生产者服务的技术,这一技术体系的早期研究与实践,在发达国家始于八十年代初期从事作物栽培、土壤肥力、作物病虫草害管理的农学家在进行作物生长模拟模型、栽培管理、测土配方施肥与植保专家系统应用研究与实践中进一步揭示的农田内小区作物产量和生长环境条件的明显时空差异性,从而提出对作物栽培管理实施定位、按需变量投入,或称“处方农作”而发展起来的;在农业工程领域,自七十年代中期微电子技术迅速实用化而推动的农业机械装备的机电一体化、智能化监控技术,农田信息智能化采集与处理技术研究的发展,加上八十年代各发达国家对农业经营中必需兼顾农业生产力、资源、环境问题的广泛关切和有效利用农业投入、节约成本、提高农业利润、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减少环境后果的迫切需求,为“精细农业”技术体系的形成准备了条件。海湾战争后GPS技术的民用化,使得它在许多国民经济领域的应用研究获得迅速发展,也推动了“精细农业”技术体系的广泛实践。使得近20年来,基于信息技术支持的作物科学、农艺学、土壤学、植保科学、资源环境科学和智能化农业装备与田间信息采集技术、系统优化决策支持技术等,在GPS、GIS空间信息科技支持下组装集成起来,形成和完善了一个新的精细农作技术体系和开展了试验实践。迄今支持“精细农业”示范应用的基本技术手段已逐步研究开发出来,在示范应用中预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近五、六年来,已有数千计的研究成果,实验报告见诸于国际学术会议或学术刊物;每年都举办专题“国际精细农业学术研讨会”和有关装备技术产品展示会;在万维网上设置有多个专题网址,可以及时查询到有关研究发展信息;美、英、澳、加等国一些著名大学设立了“精细农业”研究中心,开设了有关博士、硕士研究方向及培训课程;日、韩等国近年来已加快开展研究工作,并得到了政府部门和相关企业的大力支持。国际上对这一技术体系的发展潜力及应用前景有了广泛的共识,将成为世纪之交发展农业高新技术应用研究的重要课题。 “精细农作”技术思想的核心,是获取农田小区作物产量和影响作物生长的环境因素(如土壤结构、地形、植物营养、含水量、病虫草害等)实际存在的空间和时间差异性信息,分析影响小区产量差异的原因,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有效的调控措施,区别对待,按需实施定位调控的“处方农作”。正是信息技术革命为这一技术思想的实践,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千百年来的作物生产,都是以地区或田块为基础,在区域或田块的尺度上,把耕地看作是具有作物均匀生长条件的对象进行管理,如利用统一的耕作、播种、灌溉、施肥、喷药等农艺措施,满足于获得区域、农场或田块的平均产量的认识水平,很少顾及对农田的盲目投入及过量施肥施药造成的生产成本增加和环境污染后果。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也是在区域尺度上进行品种选择、土肥监测,通过地区试验积累的适于当地的栽培管理措施向农户推荐使用。实际上,即使在同一农田内,地表上、下影响作物生长条件和产量的明显时空分布差异性,包括农田内作物病、虫、草害总是先以斑块形式在小区发生,再逐步按时空变化蔓延的特性,早已为人们所认识。几世纪前,农民把土地划分为小田块来耕作经营,正是受到对作物生长环境和产量空间变异的感性知识的影响。我国农民几千年来在小块土地上经过劳动密集的投入和积累的丰富生产管理经验而形成的“传统精耕细作”技术,也可以在小块农田内达到很好的经济产量,只是没有现代科学方法的定量研究和现代工程手段的支持来形成大规模的生产力。本世纪初期,科学家就研究报告过作物产量和田间土壤特性,如N、P、K、pH、SOM含量等在田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差异性。1929年,Illinois大学C.M. Lins ley和F.C.Bauer 发表文章劝告农户应绘制自己田区内的土壤酸度分布图和按小区需求使用石灰的建议。 之后,一直都有关于农田土壤和收获量空间变异性研究的报导。八十年代以来,关于在农田中实施土壤肥力、植保和作物生产定位管理(Site Specific Crop Management)的技术研究受到广泛的重视。世界著名厂商先后向市场提供了装有空间定位和产量传感器的现代谷物联合收获机,已可以在收获过程中自动采集以12-15m2为单元的小区产量与对应地理坐标位置的数据,并进一步通过模糊聚类分析软件自动生成农田内作物产量分布图。多年的试验实践表明,田区内小区平均产量的最大差异可以超过100%。由于作物生产还受到气候变异的影响,经连续多年对同一田区积累的数据表明,同一小区年际间的产量差异性也可能是十分明显的。田区内产量上述明显的时空分布差异性,显示了农田资源利用存在的巨大潜力。现代农学技术与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定量获取这些影响作物生长因素及最终收成的空间差异性信息,实施基于知识和现代科技的分布式调控,达到田区内资源潜力的均衡利用和获取尽可能高的经济产量成为可能。图1是精细农作技术思想的示意图。其实施过程可描述为:带定位系统和产量传感器的联合收获机每秒自动采集田间定位及对应小区平均产量数据 通过计算机处理,生成作物产量分布图 根据田间地形、地貌、土壤肥力、墒情等参数的空间数据分布图,作物生长发育模拟模型,投入、产出模拟模型,作物管理专家知识库等建立作物管理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并在决策者的参与下生成作物管理处方图 根据处方图采用不同方法与手段或相应的处方农业机械按小区实施目标投入和精细农作管理。由图1可以看出,这一技术思想是通过多次循环的实践,来不断改善农田资源环境,积累知识,逐步达到作物生产管理精细化的过程。由于大田作物生产受到众多时空变化因素的影响,利用生产潜力的处方措施,还需要兼顾生产力、经济性、环境后果的优化目标,因此,其技术思想并不是单纯追求技术措施的“准确”。事实上,目前应用于获取小区产量数据的空间尺度为12-15 m2, 获取农田土壤信息的尺度大多还只可能精细到60 m左右。在实际操作上,对获取的空间信息还需要通过模糊聚类处理,生成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处方图来指导处方农作,因而还谈不到“精准”的操作。而且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农田土壤、作物苗情、病虫草害信息实时快速采集技术的突破,农业处方操作也将愈益精细化。上述精细农作技术体系在许多发达国家的试验和应用表明,可以显著提高耕地的生产潜力,节约良种、化肥农药和能源投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受到农户的欢迎。 “精细农作”是基于田间小区作物生长条件的空间差异性,为实现优化作物生产系统的目标而提出的。但工程支持技术的开发研究,对实现这一技术思想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农田信息采集与处方农作的空间定位,需依靠全球卫星差分定位系统(DGPS);地理空间信息管理和数据处理,需要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未来大量地理空间数据的更新,需要遥感技术(RS) 的支持;作物产量计量与小区产量图的生成需要能按秒记录收获机累计产量和对应地理坐标位置的智能型收获机械,以及计算机数据处理和产量图自动生成软件技术;田区空间变量信息的快速实时采集,需要研究基于新原理的传感技术与信号处理技术;按小区实施自动处方农作、调控目标投入需要变量处方农业机械;制定科学的农作处方需要农学知识和计算机作物管理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的支持;作为一个能协调运作的智能化系统需要有高效的信息集成以及有关信息传输、标准化技术的研究等等。 迄今“精细农业”在发达国家也不过五、六年的应用试验历史,部分支持技术手段还不十分成熟,有待不断研究完善,相关的应用基础研究还比较薄弱。“精细农业”应用实践可根据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围绕提高生产、节本增效、保护环境的目标,采用不同的技术组装方式,逐步提高作物生产管理的科学化与精细化水平。其中,获取农田小区产量空间分布的差异性信息是实践“精细农作”的基础。有了小区产量分布图,农户既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知识,分析小区产量差异的原因,选择经济适用的对策,在现实可行条件下采取适当措施实施调控;也可以根据技术经济发展的条件,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或智能化变量处方农业机械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调控。 “精细农业”研究的革命性的意义是提出了一种经营现代农业的新技术思想并付诸于实践,发展前景已在国际上具有广泛的共识。1998.1美国副总统戈尔第一次提出要建立以1米分辩率的“数字地球”的概念,在地理信息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它为认识世界科技进步对未来人类生存方式的影响提出了全新的观念。“精细农业”的实践将在下一世纪开发“数字地球”的实践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国农业仍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历史过程中,全面实践这一新技术体系的路程还很遥远。但启动这一新技术的示范与实践研究,将有利与推动实现我国农业生产知识化与信息化进程,改变传统技术思想,追踪科技进步,有利于推动基于信息和知识的农用先进支持技术产品制造业、服务业的发展。在“精细农业”技术体系的实践中,也将可开发出一系列适用新技术产品。 为支持当前的“科技兴农”服务。在发展研究中,个人认为需要重视如下问题: 加强对国际有关发展信息和经验的研究,提出符合国情的发展战略。九十年代以来,国外许多单位已经积累了一大批示范试验数据与支持技术产品开发研究成果。可以采取引进技术思想与部分装备技术和自主创新相结合。找准切入点,注重其支持技术产品的国产化及产业化开发。“精细农作”的技术思想在国际科技界共识的基础上有其特定的涵义,即认识农田内小区产量和影响作物生长条件的空间差异性,实施定位处方农作。它是适应集约化、规模化程度高的作物生产系统可持续发展目标而提出的,在我国可先在规模化农场、部分大城市郊区和农业高新技术综合开发试验区,力求在农田小区的尺度上进行研究与实践。我国广大农村农田经营规模小,生产手段仍较落后,实现广域的现代农田精细经营尚需有较长的发展过程,有条件的地区可先以村片、农田的尺度上对精细农作的技术思想进行示范试验研究,并可着重结合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方式创新中,开拓出新的服务领域。这样,既可以使我国的研究实践与国际上的研究发展趋势相接轨,又可以探索形成具有国情特色、有利于在农村逐步推广先进的农作技术体系。 科技农业论文:农业科技中信息技术存在的实用性 精品源自政治科 1电子信息技术在我国农业机械中使用情况 1.1首先是需要充足的资金和设施的投入,还有就是需要更多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而且对于其中的专业要求也更为严格,这些因素就对电子信息技术在我国农业机械中的运用造成了很大的困扰阻碍了我国农业的发展水平。 1.2我国农业的发展情况与国外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因为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发展水平还是比较落后的,例如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缓慢,没有实践性的作用,技术生产也比较落后,对于我国的农业发展有很大的影响,阻碍了我国农业的生产效率。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不断调整政策来改变现在的形式,加强对农业的扶植力度,对于农业设备加强资金的投入,还是有一定的效果,但是付出和回报不相等,所以就会造成资金的大量投入,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还有,我国在农业机械化方面还缺乏专业性的人才,没有坚实的科学技术作为支撑和没有专业性的人才进行帮助,使得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发展的运用不太理想。 2我国农业技术中运用电子信息技术的研究分析 2.1加强农业机械中的通信技术拖拉机是我国农业中最常见的使用工具,这也就要求其他的机器也要实现智能化的发展,当然还是需要统一的标准和良好的设计。就实际情况来看,在农业机械的设备中,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安装智能终端,利用光纤来连接其他的设备,所有的机器零件和电子零件都要和总线有准确的接口,这样才能保持数据的畅通和交换,能够第一时间拿到指令进行工作,完成数据和零件间的交换和传播,使得农业机械和电脑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对于彼此间的通信和交流有很大的帮助。 2.2农业机械中电子设施的技术支持现在的农业设备渐渐的向网络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特别是一些大型的拖拉机设备一般都装有电子产品,也就是有一个可以单独处理信息的电脑智能终端,通过不同的农业环境进行计算和设计,都有相应的标准接口。在国外的农业中在一些大型农业机械的操作和监控中都有电子装备技术的运用,每个零件都有独立处理信息的能力和控制单元,通过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指令的传输和农业作业的运行,还可以与外部保持联系,对于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判断和更新内容。 2.3加强机械和人之间的技术交流现在的农业器械在进行工作的时候,是需要人从一旁进行监控操作,原来的驾驶室里是用的仪表盘,现在换成了电子监控技术,而且原来是数字来表示的,现在是智能化的显示终端,技术上的不断进步,使得人和农业机械间的交流更加的深入,智能终端的主要界面是采用液晶显示屏,利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进行调控,也就是虚拟操作的方法,实施者可以根据需求的不同,进行不一样的选择,根据这些设备所反映出来的信息、图案和声音进行工作的调整和操作,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和很高的效率。 2.4对于机械进行调整和管理现在有的农业发达国家利用计算机和农业作业之间的机械,采用无线的信息化技术为传播媒介,进行数据的转换和传播,这种方式使得农场工作和管理有效的联系在一起,中心的那台计算机可以很清楚的了解到每台机器的操作情况和数据情况,从而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与此同时,在农场的计算机管理中还拥有大量的专业知识,建立相应的管理决策系统来对农场实行最佳的管理,通过计算机得出的数据资料,做出正确的决策,促进农场的进一步发展。当然无线通信也可以及时的发现问题,从而更快的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计算机所反映出来的数据,可以强化农场的管理,提高农场的生产效率,增加产量,实现农场的全面发展。 3总结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也是突飞猛进,尤其是在农业发展方面的应用,我国现在的国情是人口多、农业发展缓慢,因此急需要在现代的农业中加入科学的因素,让信息化融入到农业发展中去,实现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把电子信息技术运用到我国的农业机械中去是十分必要的,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有一定的作用。 精品源自政治科 科技农业论文:户户通平台构建及农业科技信息传播问题思考 论文关键词:户户通平台;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电话;互联网 论文摘要:科技信息户户通综合服务平台(以下简称户户通平台)是以电话网、互联网、广电网、专家网和组织网五网融合为基础,以电话机(固定电话、移动电话)、计算机、电视机、收音机、农信机为载体,以农村科技服务组织、农业科学数据库和专家团队为支撑的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系统。它以需求为目标、市场为导向,运用计算机技术、通信网络技术、现代管理技术对涉农政务、实用技术、社科知识、市场信息等科技资源进行系统整合,主要通过电话等应用终端曲线上网,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提供高质量的科技传播与咨询服务。 目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仍然面临着“网破、线断、人散”的局面,农业科技资源分散、条块分割严重,重复建设、封闭运行突出,科技资源共享机制尚未形成,信息瓶颈、梗阻现象相当普遍,涉农企业、合作组织、农民群众急需的科技经济信息无法及时获取和。以需求为目标、市场为导向,整合各类涉农科技资源构建的简便、快捷、经济、实用的户户通平台,其优势体现在:有利于提高各级政府、涉农组织联动解决“三农”问题的协作能力,较好地解决农业科技服务与农村需求相脱节的问题;有利于推动科学技术和其他生产力要素充分结合.较好地解决了如何提高农村电话电视普及应用率问题;有利于科技信息在农村的适时传播和广泛应用,较好地解决农业科技信息最后一公里问题。 1平台构建及科技传播过程 1.1平台系统体系 户户通平台主要以电话网、互联网和广电网为载体,通过语音、视频和网站提供信息的查询、、技术支持与协作,解决农业科技信息进村入户问题,其总体构架包括科技信息需求终端、科技信息处理平台、科技信息资源系统和科技资源协作网络等。 科技信息需求终端指户户通平台的受众对象或目标人群,主要包括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涉农企业、广大农民和城镇居民等终端用户。科技信息处理平台指系统具备的信息处理和资源配置管理功能,包括数据库、用户、权限、角色管理和信息匹配等。科技信息资源系统指市级科技信息咨询服务系统,主要结合农村需求统一设计数据标准和人机界面,组织信息搜集、分析和加工。科技资源协作网络指农业与科技管理部门、委托机构、相关单位及专家网络。 1.2技术功能和传播过程 (1)技术路线。为了保证户户通平台低成木、高效率地运行,程序设计采用浏览器/服务器模式。运用智能体技术,通过专用服务器和特定软件实施电话网与互联网的有效连接,如利用系统语音合成软件使动态文字信息转换成电话可以识别的语音信息;利用系统上传下载软件使户户通信息数据库和互联网的相关信息互联互动;利用数字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使动态信息静态化、静态信息号码化、复杂信息简单化;利用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使用户(电话)拨号进人户户通系统平台,查询互联网上的科技信息或把自己的信息到互联网上(称为电话曲线上网或电话间接上网)。在现有科技信息网络平台的基础上,建立户户通信息平台(外网)和工作平台(内网),使用统一热线电话号码或借助农村远程教育网,通过人工(或自动)接受与处理,构架用户与互联网之间的桥梁,通过各级专家团队的协作联动,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技术服务。 (2)平台功能。户户通平台主要具有信息、资源共享、快速查询、用户接人、文字语音转换、远程培训、协作互动、服务管理、系统维护等功能。信息平台(外网)主要用于公众信息和用户供需信息的。工作平台(内网)作为科技服务资源库和科技系统网络调度平台,存放当地技术、人才、市场信息,以备加工、和应用。 (3)咨询流程。当用户通过电话或机顶盒电视咨询问题时,可根据户户通系统提示按键进人户户通信息数据库获取和科技信息。当咨询者认为信息数据库无法满足自己需求时,可根据系统提示进人户户通人工服务平台,工作人员将利用信息平台进行答复处理。如果用户提出的问题咨询服务中心坐席专家不能实时处理,则提交调度服务中心或市县互动服务平台,由相关专家借助三方通话予以解答,对于技术性比较强或必须现场处理的问题,调度服务中心将根据情况就近指派专家随户户通现场服务直通车实地解决。 (4)管理模式。户户通平台运行的成败取决于管理模式是否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前期以政府投人为主,逐渐转为市场化运作模式。以市场为主的管理模式需在实施过程中逐步探讨。当前主要采取以政府为依托、农业和科技部门为主体、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要求的管理模式。可以组建户户通调度服务中心、咨询服务中心、农业专家团队和科技协作组织。 2户户通平台的运作实践 蹼阳市在媒体宣传、热线咨询、网络传播、实地指导、教育培训和示范开发“六位一体”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基础上,结合多年开通17S(要技术)科技服务热线(160S17S, 1688S17S专家咨询和语音信箱相结合)的成功实践,2004年投资15万元引进神农智能电话查询系统,开发建成了科技信息户户通综合服务平台,2005年蹼阳市科技信息户户通工程建设项目列人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2007年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其具体做法包括:①开发建设了户户通综合服务平台,该服务平台是一个集信息查询、信息、 信息管理和呼叫联动于一体的综合性科技信息服务系统,由“五个一”构成,即一个户户通网管系统、一个户户通网站()、一条户户通热线9600175)、一支强大的专家团队和一组电话应用终端。②开发建设了科技信息专家数据库,作为科技信息的主要来源和平台建设的核心。③引进开发了虚拟电子邮件系统,可以支持农户利用电话接收、发送“电子邮件”。④开发建设了农业科技短信平台,可以为用户提供农业技术、市场预测、市场行情、供求信息、务工信息和农家乐等点对点服务。⑤开发了科技信息供需甄别系统软件,可以把复杂信息简单化,解决农民甄别真假信息能力较弱的问题。⑥组建了一批综合性机动化的专家团队,利用户户通热线、现场服务直通车保证用户咨询问题的及时准确解答。⑦编制了户户通平台应用指南,解决了农民如何利用电话间接访问互联网的问题。⑧签订了符合市场规则的双赢合作协议,保证了户户通平台的持续运行和健康发展。⑨建立了市县乡三级高效协作体制,具备了组织开展联动协作服务能力。⑩建立了多媒体宣传推介机制,实现了农民、专家、媒体和户户通平台的良性互动。 由于户户通网络的科技信息丰富实用,专家服务权威热情,每天都有不少农民拔打户户通热线(9600175)来咨询各类科技信息。近年来,户户通平台咨询人数呈现出急剧增长趋势,有时一天超过50人次。 3户户通平台的成效分析和问题思考3.1应用成果 科学研究和运作实践表明:户户通平台运用于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主要可以取得以下三方面成果:①冲破传统农技推广观念和体制束缚,形成大农业、大科技联动工作格局,通过建立上下联动、协调运作机制,可以逐步实现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六化”,即服务组织网络化、服务管理规范化、服务机构市场化、服务手段信息化、服务利益共赢化和服务能力持续化;②遵循专业化市场化原则,符合现代农业科技传播的发展规律。平台的维护运行、信息的采集更新、团队的服务活动等都需要专业人才和资金支持,长期的运行必然要走专业化、市场化之路;③实行低成本启动运作,拓展户户通网络发展空间,既不收取信息服务费,也不收取技术服务费,甚至连专家现场技术服务的交通费都不收取,农民获取和科技经济信息的成本非常低、热情非常高,户户通平台在广大农村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大。 3.2优势特点 案例实践、社会调查和数学统计表明:户户通平台传播农业科技信息既科学实用又快捷节省,主要优势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投资量小、覆盖面大。所有电话普及的乡村用户只要有一部电话,记住户户通热线电话号码,就可以通过平台查询、信息。②内容丰富、实用性强。传播内容涵盖涉农政务、市场供求、农业科技、工业科技、卫生科技和大众科技等农村科技信息,农民用普通电话即可间接上网交流。③人机结合,异地同步。系统自动应答、昼夜服务,可以通过专家体系异地同步地为农民提供科技信息服务。④解决困难,节省花费。用户不用电脑、不用宽带,不付信息费,不付专家费,可以大量节省获取和科技信息的成本。 3.3存在的问题 户户通平台的协作机制不够完善,人机互动效应需要进一步强化,专家信息库的先进性和本地化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系统应用查询方法需要进一步改进,运行成本需要进一步降低,应用终端需要进一步拓展,媒体宣传需要进一步扩大。 3.4户户通平台的发展思考 (1)从户户通平台传播农村科技信息的过程看,应该运用现代科技传播理论,构建高效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体系,较好地做到以下三方面的结合:①网络平台的规划建设和协作体系的建立完善相结合。例如,在建成市级户户通综合服务平台、规划建设县区乡镇户户通信息服务平台的同时,建立市、县、乡三级科技资源协作系统,做到电话曲线上网和专家实时服务的有机结合。②传统的科技传播经验和市场化运行机制相结合。例如,在吸取现场指导和技物结合等传统农技推广经验的同时,进一步引进市场经营理念,用电信运营商的电话资费分成弥补户户通平台维护和运行经费的不足,可以避免重建轻管或有建无管现象的发生。③科技信息传播方法的实用性和科技信息传播内容的先进性相结合。例如,户户通平台上网查询科技信息的方法简便易行、快捷节省,具有经过专家团队甄别、符合农村需求的科技经济信息数据库,能够奠定户户通平台的应用基础。 (2)从户户通平台传播农村科技信息的内容看,应该以农村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先进实用的科技信息数据库。不仅要解决好把科学知识和技术信息传播给一般社会公众的问题,还要解决好传播过程中的信息搜索和甄别问题。科技传播的信息量和复杂度急剧增加,科技传播过程的不确定因素也日益剧增。户户通平台在选择相关信息时,要忽略不相关或者不先进、不实用、不准确、不科学的信息方面。另外,要充分发挥科技专家团队的作用,尽量减少农民选择应用科技信息时的盲目性,增强科技传播、信息传递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并使传播内容更加适应传播体制,传播方法更加适应农民需求。 (3)从户户通平台传播农村科技信息的效果看,应该更加符合中国农村科技传播的现实,既要解决或弥补当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也要解决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科研成果、技术信息棚架,以及农民急需的各种经济信息、技术服务无从获取的问题。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信息化指日可待,农民科技经济信息需求与日俱增,农村通讯事业长足发展,户户通平台的应用前景自然会更加广阔。 (4)户户通平台作为现代科学传播理论和农业科技传播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运用农村信息化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范例,对转变中国农村传统生产经营观念、变革中国农业技术推广体制,以及推动发展中国家农业科技传播事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5)户户通平台不仅适用于农村社区科技信息的传播与交流,也适用于城市社区科技信息的传播与交流。不仅适用于工农业生产和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信息传播与交流,也适用于商业流通领域市场经济信息的传播与交流。可组织科研力量进行相关技术开发,使户户通平台在现代信息传播和交流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6)户户通平台作为新生事物,既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也有其生长发育和成熟的过程。在各级 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由科技或农业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社会力量参与,共同推动户户通工程建设。户户通平台传播的内容要丰富实用,传播的方法要科学完善,传播的体制要不断改革,传播的机制要不断创新,切实增强农业、科技共同体与政府、媒体和受众之间的互联互动。 科技农业论文:农业科技发展建议研究 1制约辽宁农业科技发展的因素 加快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是促进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和谐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各地在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村科技发展方面均作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辽宁省紧紧围绕“科技兴农”的主题,农业科技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同时也有出现了问题和障碍。一、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比较脆弱,机械化作业水平不高,对基础设施、农业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是制约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瓶颈;二、农民文化水平不高,科学生产观念不强,较难适应现代化农业;三、科技资源配置不均衡,重复性研究多;四、科研服务体系机制不活、管理缺位,难以承担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与实际示范工作。五、农业科研单位普遍存在研究经费不足,制约了科技资源的研究利用,从而影响了科技创新效率;六、科技创新领军人物严重不足,科研创新能力有待提高;七、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完善,科研成果与实际生产联系不够紧密,能够形成科技产业的成果数量少,科技成果利用率不高[2]。 2加速辽宁农业科技发展建议 2.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 在全面建设富庶文明幸福新辽宁的进程中,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仍旧是制约农业共发展、农民增收、新农村建设的瓶颈因素。从整个地区农田水利设施来看,很多设施已经严重老化,或没有排水设施,阻碍了农业生产发展,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刻不容缓。应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抓住影响民生关键问题,从农民最迫切的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入手,择优扶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带动农业的进一步发展[3]。 2.2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和支持力度 邓小平同志曾说:“我们的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农民要致富,就必须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素质提高了,农民增收、农业增产就不是问题了。各部门沟通协调,建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体系,完善农民教育的培养内容和方向。形成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农民科技培训机制。科研院所也要做好示范引导作用,鼓励、激励农民主动学习新技术,开展全方位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方式。 2.3加强政府对科技部门的宏观调控能力 科技管理部门应加强区域科技的整体布局能力,集成省、市、地方的科技资源,进行汇总再分配。加强下级各级科技管理部门组织协调的基础上,政府应重点针对各地方资源环境建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所面临的重大科技问题进行定位扶持。增强县市科技服务和支撑能力,健全县市科技机构机制,推动基层科技队伍的建设。建立地区间区域性科技合作机制。以提高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地区创新能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2.4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 建立以农业科研机构为主体,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科技型企业、中介服务组织相连接的农业科技推广网络。建立以农业科技企业为主体,农业科技生产基地为依托的成果转化体系,从而不断提高全省农业科技创新的整体效能。积极推广科技特派、科技下乡、专家入户、“科研院所+企业+农户”等推广新模式,形成科技产业化的新格局,提高农业科技的快速转化成生产力的能力。通过媒体广泛宣传新成果、新品种、新技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有效发挥农业科技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积极作用。发挥试验示范基地的带头作用,建设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供广大农民培训学习。鼓励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利用该组织在农村社区中的组织优势,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和推广应用范围。 2.5建立以政府为主体持续稳定增加农业科研投入的长效机制 政府应建立对农业科研机构的长期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引导农民搞好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提高对农业科研投入的力度,增加基础性、经常性科研经费,支持从事农业重大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的公益性研究。优化政府科研投入结构,有效提高科技机构和科技人员的创新活力。完善农业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制度,科学合理地设计预算标准。同时,要引导和鼓励国内外知名企业投资,鼓励科研院所之间、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联合,开展科技攻关。逐步形成政府、地方、企业相结合的多渠道的投入环境,进而建构一个多元化、高效率产出的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投资体系[4]。 2.6加强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建造一流的农业科研团队 要广泛吸引,留住科研人才,稳定队伍建设,调动科技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完善各类人才的薪酬制度,逐步建立合理规范、公平公正、监管有力的岗位补贴制度。政府应拿出专项资金,给予数额不等的科研启动资金,为科研人员发挥聪明才智、实现自身价值搭建平台,创造条件。按照农业科技用人的基本需求,构建高水平农业科研人才及科研管理人才的培养基地,加快科技创新团队的构建。建立一套适应农业科技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机制,加快形成包括对科研机构、科技人员和科研成果的科考核评价方法和科学评价标准。要在科研项目、科研经费、平台建设等方面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激励优秀农业科技人才的选拔和创新团队的建设,使得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科研环境[5]。 科技农业论文:农业科技档案建设实践与构思 目前,台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已经尝试由档案人员与科技人员共同申报、参加“设施农业与物联网技术的集成创新与示范”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同步进行项目资料的收集与归档。另一方面,合理使用有限经费,对破损严重、亟需抢救保护的档案,经过汇编整理、深受科研人员欢迎的专题档案以及与当前现代农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档案优先进行数字化。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适应农业科技档案数字化的要求,必须加大档案数字化硬件投入的力度。 在信息采集环节,要购置相关的采集设备,如照像机、录像机、扫描仪等;在信息存储环节,要购置必备的磁带、磁盘、光盘及相配套的磁盘阵列和光盘库;在信息利用环节,要购置必备的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确保档案数字化工作顺利推进。三是加强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首先,要加强教育培训,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计划,鼓励档案管理人员通过在职培训、业余进修等形式,熟练掌握和运用档案专业理论和现代技术技能。其次,要面向社会引进掌握信息技术、具备软件开发能力的专业人才,建立一支能够胜任农业科技档案数字化建设任务的档案员队伍。 一、建设数字资源 一是建立目录数据库。2004年,台州市农科院购买了专业档案综合信息管理软件,开始建立归档科技档案案卷级目录数据库。在建设过程中,对案卷目录着录格式的标准化严格把关,控制好机读目录数据库的质量。目前,我院2005年以前形成的农业科技档案案卷级目录已经全部录入计算机。二是建立全文数据库。2011年,台州市农科院将档案综合信息管理软件升级为全文版,开始启动室藏科技档案全文扫描数字化项目。针对室藏档案资料量大、数字化力量薄弱的情况,农科院采取“外包与自建相结合”的数字化建设方案,对2005年以前形成的保管期限为长期和永久的农业科技档案进行全文数字化加工。 二、方案实施前 农科院与外包单位订立合同,约定了承包的数量、质量、报酬、承包方式、材料提供、履行期限、验收标准和方法等,并将工作要求列入合同条款,如:工作期间接受委托人必要的监督检查;完成工作后,向委托人交付工作成果、必要的技术资料和质量证明,并接受委托人的验收;妥善保管委托人提供的材料以及完成的工作成果;按照委托人的要求保守秘密,不得留存复制品或技术资料等。目前,已完成608卷共111566页农业科技档案的全文数字化加工任务,数据量计177GB。为保证数字化成果的及时应用,台州市农科院以目录数据库为依据,使用SQL语言将扫描影像数据批量挂接到相对应的案卷级目录中,确保图像文件与案卷级目录数据库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并在档案管理系统中实现了“全文浏览、下载和打印”等诸多功能。 科技农业论文:论建立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投融资机制 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健康发展又有赖于建立良好的相适应的投融资机制。我们认为,应从下面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建立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投融资机制。 一、转变管理职能,健全基础功能,全面支持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 我国现行体制下的农业财政投入主要是国家预算安排的直接和间接用于农业的投入。财政农业投入,一是农业投入的基本部分和中坚力量;二是近年由政府牵头、财政监督、部门配合实施的农业综合开发投入,这部分投入目前已形成“国家引导、配套投入、民办合助、滚动开发”的营运机制。提高财政投入对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促进作用,应在现有投入基础上实施优化组合,主要措施是提高开发投入的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投入含量和强化国家预算支出的眼务功能。①农业综合开发已基本确立了农业的产业发展模式,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可用公开招标、绩效分析、竟争立项的方式决定。对综合治理难度大,进展慢的地区,综合开发投入应兼顾治理项目和产业化项目,使其相互促进、共同发展。②强化预算农业支出对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服务功能,是财政推进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基本任务和基本要求。第一,“支援农村生产支出”要结合农业科技成果项目实行重点投入。按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编制预算政策,建立健全与之相应的执行制度;第二,强化农业科技支出和事业费支出对成果产业化项目的服务功能。一是统筹安排农业支出,支出项目化,实行成果项目为基准的“一揽子”管理。二是强化农业事业费的产业化服务功能。以项目管理为基础实行年度计划与项目管理相结合,农口工作与项目挂钩,视挂钩与否和实施情况为条件经费拨款。三是实行项目投入股份化、农口部门投入项目工作量可实行折金入股,收益分享,建立滚动投入机制。 二、拓宽筹资渠道,完善调控功能,建立稳定的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投入机制 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将主要依靠政府的传统投入,转变为按成果产业项目多层次、资金多渠道、投入多主体的产业农业体系和有市场融资力的经营型农业。据农业部有关调查显示,我国的农业利润率已从1978年的5%提高到了90年代初的60%,而工商业平均为10%和15%,表明农业产业的融资能力已客观形成。财政应转变理财观念,变财政单一投入为以财政为先导的融资性复合投入,通过财政资金的科学运作调控其他投入,建立稳定的农业投入机制。目前农业投入主要来自财政、银行、农户(家庭开发经营支出)。据《中国统计年鉴》资料计算,近十年在财政、银行、农户的农业总投入中,财政平均占17%,银行平均占61%,农户占22%,三者总投入平均增长20.6%,其中财政占7%,银行占76%,农户占17%。农业投资现状表明:财政投入量小,较稳定;银行投入量大,较不稳定;农户投入居中。以财政投入稳定银行和农户投入的措施是:①根据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投入方式的转变,实现财政投入向基础投入的归位。财政投入应注重外部效益显着的基础项目,为银行和农户投入创造条件。②银行以农业贷款贴息工作为重点,以财政补贴、担保、专款支持、信贷优惠、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引导集体和农户采用集资、股份合作、联营等集约投入方式。③根据成果产业化项目采取股份制方式,组建以财政牵头,国家、法人、公众参股的农业科技企业,使农业科技项目的市场融资功能制度化和规范化。 三、转变投入观念,确立引导功能,建立农业高科技的风险投入机制 1.建立农业高科技产业风险投资机制的必要性 (1)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巨大风险性的迫切要求。①时滞风险。据国内外经验证明,农业科技只有渗透至其他生产资源中才能真正成为有实际意义的创新。从一个农业科技成果到创造出产品往需几年、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②自然风险。众所周知,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因此有些农业高科技成果能否带来预期收益还很难说。③市场风险。一个农业科技成果能否最终实现其自身效益,取决于农业科技成果市场化中各环节各阶段各要素的协调配合、健康发展。④制度风险。政策不完善,缺乏明确具体的可操作性都使农业科技产业化的风险成本大大提高。⑤社会风险。主要是由成果开发者能力的有限性及成果的需求方——农户的文化素质差异性造成的。 (2)资金投入短缺已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①从资金需求来看,国外基础研究、开发应用研究(中试)与工业化生产所需要的投资大致为1∶10∶100,而我国当前仅为1∶0.7∶10。(林风林等,1996)众多科技成果由于缺乏急需资金不得不束之高阁,据统计,1996年促进农业发展的技术合同数为2.83万项,成交金额为27.05亿元,与1995年相比,成交金额净增5.95亿元,但仅为总额的9.01%。另外,我国成果转化率也只有10%-15%,专利技术实施率仅有10%左右,实现产业化的只有约5%。②从资金的供给看,一方面,资金投入的绝对总量不足。90年代以来,我国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R D)增长较快,从1993-1998年,我国R D投入分别为169亿元,222亿元,286亿元,327亿元,509.2亿元,551.1亿元,平均增长24.6%,仅相当于主要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1/25,韩国的1/3强,同期相比基本上与印度投入水平持平。同时,据统计,1998年国家财政科技拨款额达466.5亿元,科技拨款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为4.3%,与上年基本持平。由此可见,财政主导投入格局,在政府财力紧张的情况下长此下去恐怕难以为继,急待开辟新的融资渠道。另一方面,相对投入量偏低。我国R D与GNP的份额一直徘徊在0.7%左右,1994、1996年竟降至0.5%,已低于1988年前的水平,1998年也只有0.69%,离中央提出的“2000年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R D)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1.5%”,还有相当距离,成果开发和资本运用也存在“两张皮”现象。这些都说明了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融资体系,有赖于健康有效的市场化科技资金投入机制的形成。 (3)风险投资在农业高科技成果产业化 中有着巨大的生命力。总体看来,我国风险投资还太过零星破碎,力度规模也太小太弱。但从风险投资自身的特点和其他国家的成功实践来看是有着巨大发展前景的:①风险投资的本质在收益不确定性,能获得高资本效益的回报,从而也有现实的可行性;②风险投资参与技术开发、产品设计、中试、生产、销售,提供技术和市场等方面的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有利于降低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成本;③国际经验证明风险投资对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和繁荣有极其重要支撑作用。 2.加快建立农业高科技农业风险投资机制的对策 (1)面向市场,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农业高科技风险投资机制。一是由各级政府牵头成立农业高科技风险投资公司,对农业高科技项目提供风险资金支持,并对风险资本市场示范引导扶持;二是积极鼓励各金融机构、全国大中型企业及农业科研单位出资组建股份制农业高科技风险投资公司。此类公司应逐步成为主流投资形式和主流组织形式。三是创立和发展公开上市流通的农业高科技风险投资基金,通过股权投资,采取公募、私募或中外合资等形式,分散筹资风险和寻求收益最大化。四是组织农业高科技风险投资咨询管理机构,在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承诺制等)下,为国内外投资者进行评估项目的筛选、推荐、评估风险、市场分析、投资回收,并可受投资者委托对项目营运管理。五是在条件合适的情况下逐步建立二板市场或企业股权及基金上市交易柜台市场,拓宽发展渠道。六是适当放宽农业高技术企业和风险投资公司股票上市的条件。 (2)健全激励农业高科技风险投资的动力机制,完善农业高科技风险投入保障体系。一是在国家农业发展计划中详细规划,建立国家农业风险投资管理机构,负责风险投资具体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二是补充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法》、《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关于以高新技术成果出资入股若干问题的规定》等政策法规,使农业科技风险投资有法可依、有规可循。三是当前应由农业部会同有关金融管理机构制定《农业高科技风险投资管理条例》,保障风险投资主体的正当合法利益,在试行积累试验后,再着手制定《风险投资法》。四是财税政策中应增加农业高科技产业发展专项拨款,部分税收减免,风险损失补偿,贷款贴息和专项奖励,另外,应鼓励民间和商业金融机构进入农业高科技产业的风险投资项目。五是完善审计、信息咨询体系的建设。使风险投资处于社会和投资主体严密监督下,同时加强全国农业技术市场体系的联网建设,完善农业科技数据库。 (3)优化农业高科技风险资金的投入机制,确保投资的保值增值。一是规范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对农业高科技风险投资项目应进行严格的评审筛选,严格投资代款和投资决策,加强评估监督,保证投资的顺利回收。二是明确界定各利益主体的产权关系,明确各投资主体的风险责任个人承担制,农业高科技投资项目的业主负责制。三是加强对农业技术市场信息系统的网络化、规模化管理,使农业高科技成果能自由转让、买卖、科技入股等。四是农业部应尽快出台风险投资市场技术经纪人制度,严格实施咨询管理的行业规范和业务考核,实行农业科技市场的合理有序流动。五是健全风险投资资金的运行体系。对政府投入的风险资本,应关注市场发生的机会收益信号,而不以计划或行政意志运行,对于社会风险资本加强以盈利为目的的投资决策和信息分析,实现各项经济技术指标。 (4)建立农业高科技风险资金的风险规避机制,保证投资的安全增值。一是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机构内在风险防范机制。在投资前,注重市场调查;在投资分析评估时,应深入实地考察,全面评价该项目阶段性还款能力和贷款风险,确保信贷资金按时收回。二是提高投资风险化解能力。首先可由政府出资成立国家信用担保机构,为农业高科技项目的风险融资提供信用担保;其次可由政府、大中型企业、科研单位出资成立农业高科技风险补偿基金;再次可多方投资形成贷款组合,调整分化资本结构,投资项目组合上实行水平式管理,把某些风险投资的风险分摊转嫁;最后开拓风险投资的保险项目,在合适条件下可由保险机构直接投资或为风险投资项目实行联合保险。三是强化对风险投资监督管理。风险投资应注重全过程管理,定期以检查报告的形式反馈和上报。同时应帮助建立投资项目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保证投资主体利益能真正得到维护。 科技农业论文:农业科技成果在农村推广中的价值 1农民应用科技成果存在的问题 (1)农业生产条件差,农产品生产成本高,加大了农民应用科技成果的风险。一方面人多地少,生产不成规模,而且农户的土地一般零星分散,大型农业机械和先进科学技术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即使能够采用农业机械,也因生产规模小而效益不高;另一方面,我国农业生产设施较差,部分新技术受生产条件的限制,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 (2)经济实力不足,难以承担应用新技术带来的风险。农业作为弱势产业,农业新技术应用所需要的高投入和运用新技术所获得的收益,受自然、市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存在较大的风险,而农民承受风险的能力不强,不敢采用新技术。 (3)群众嫌“麻烦”,不愿采用新技术。通江县是有名的银耳之乡,采用新技术种植银耳的效益是大田作物的5~10倍,各级党政和农技部门积极倡导并大力推广,同时给予相应的奖补政策,但还是有相当部分农户不习惯、怕麻烦,不愿种植,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4)农民不能及时得到准确有效的信息和优质配套的技术服务。一是基层科技推广部门由于“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管理方式,出现了“该管的管不了,能管的不知情”的局面,在完成基层政府制定的科技兴农计划中,不能发挥应有作用。二是受编制限制,专业人才引进困难,难以满足农民对日益扩大的农业科学知识、科技信息和科技服务需要。三是农民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现代科学技术了解不够,对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知之甚少。 2加快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与应用的对策 (1)改善农业生产经营环境,为农民应用先进科技提供良好的社会条件。一是要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要坚持国家、集体、个人相结合的方针,继续增加对农业的投入,逐步提高固定资产、预算内资金和信贷资金对农业的比重,积极吸引外资从事农业开发和建设。二是要建立农业技术开发、技术储备、技术推广的财政补贴制度,支持农民引用新品种、新技术,改造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农业的经济效益。 (2)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一是各级政府应加强对农技推广工作的重视,统筹安排推广经费,确保科技投入落到实处,增加科研、试验、示范、引进推广等方面的经费投入。二是建立并完善农技推广网络,实现试验、示范、培训、推广相结合,重视和引导农民组建民间技术推广组织。三是建立一支思想、业务、作风过硬的农技推广服务队伍。 (3)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一是要以成人教育为突破口,结合生产实际,对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着力培养一批科技致富能手,要经常组织农民进行学习、交流、参观等活动,开阔视野,转变观念。二是要搞好科学技术普及工作,通过多种形式,传播科技信息、科技知识以及科技成果,逐步引导农民增加对新技术、新成果应用的投入。三是农技推广部门应搞好咨询服务、送科技下乡,培养科技推广示范户,让农民学有榜样,赶有目标,通过应用新技术、新成果得到实惠,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和应用科学技术的自觉性。 (4)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作用,帮助农民化解应用新技术可能带来的风险。一要充分利用“农网入乡”工程,为农户提供投资收益率较高的技术项目和有较高价值的科技信息。二要鼓励科技人员参与技术承包,让农民与科技人员结成利益共同体,增强农民应用新技术的安全感。三要抓好经纪人队伍建设,帮助农民把生产的东西卖出去,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生产格局。四要抓好龙头企业,有效地利用“公司+农户”模式,较好地发挥规模效益,减少市场和科技风险。 科技农业论文: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障碍与对策 一、影响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关键信息因素 在我国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矛盾的现象:一方面,农业科技成果的总量很大,据统计,我国每年产生6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另一方面,真正运用于生产,产生实际经济效益的科技成果又很少。世界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在65~85%之间,而我国仅为30~40%;世界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60~80%,而我国只有42%。造成这一矛盾的原因固然很多,而存在于我国农业科技成果信息的与接收诸环节中的各种障碍则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这些障碍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信息形式问题。英国著名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自身价值的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被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农业科技成果的价值也同样取决于其传播的深度与广度。 不仅知识的内容决定其是否构成信息,而且知识的传递与表达方式也决定着它是否构成信息[3]。虽然科技成果本身就是一种信息集合体,但是由于科技成果的生产往往相对集中于某些时间和空间,在对其进行相关的信息化处理之前,其本身的形式并不一定适合进行传播与运用。所以科技成果的信息传播形式就成为影响其最终价值的重要因素。在我国,由于农业生产者数量庞大,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虽然广播电视、报纸期刊等传媒在农业科技成果的传播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最主要、最有效的传播方式仍然是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与农业生产者面对面的沟通。然而,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和农业科技信息持有者尚未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成果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和传播特点,农业科技成果的创造者和传递者尚未建立起有效的沟通传递机制,从而造成大多数农业科技成果始终处于“阳春白雪”、深锁春闺的状态,没有以适合农业生产者特点的朴素简洁的形式与他们见面。 2.农业科技信息的载体障碍。农业科技信息的载体主要有互联网、广播电视、报刊杂志、推广组织等。 当前,我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发展很快,但网上资源匮乏,因此网络用户稀少,这又使得用户入网费用提高,进一步限制了网络信息的开发。同时,农业信息网络技术水平低,信息交流方式落后,传递速度缓慢,信息时效性不强,大大限制了信息网络作用的发挥。 由于近年来面对改革中遇到的新情况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原本效果不错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如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在人员与经费规模、工作所需投入上呈倒金字塔结构,即县级农技推广人员占的比重大,而乡村两级农技推广人员所占比重小;而据研究,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乡村两级农业科技推广队伍的工作状况(钱永忠,2000)。因此,目前的情况不符合农业科技推广的规律,对农业科技成果信息深入到千家万户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也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是农业科学技术知识的综合应用,是理论与实践经验的高度结合。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与日新月异的新知识、新技术大量涌现的新形势相比,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年龄大,文化水平低的问题日趋严重。 3.信息供体与信息受体的行为动力障碍。信息供给与需求双方的共同作用是农业科技成果顺利进行产业化的前提。 信息供体的行为动力当然地来源于市场诱因,但是又不完全依赖于市场机制。研究表明,越接近于科技成果形成的源头,科技成果的转化越依赖于非市场因素的作用;越接近于科技成果转化的终端,市场机制作用的强度越大。同时,由于农业科技成果公共物品的性质,免费搭乘“信息快车”,无偿获取农业科技信息的现象十分普遍,这使得成果拥有人(包括成果转化开发单位和各级推广组织)的经济利益不能得到切实保障,严重者甚至无法收回成本。作为回应,信息供给者常常被迫提高信息产品的价格或信息使用的门槛。这就使科技成果供应陷入了一个怪圈:免费或过低的收费,将使科技成果与信息的供给者血本无归,而过高的收费又往往造成潜在用户的流失。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还是要通过政府行为,提供完善的政策法规或一定的经济补贴来支持信息供体,鼓励其开展农业技术信息的传播与服务。当然,现实中也有少部分信息供应商,如一些刊物、报纸、信息咨询中心等通过有效的市场运营获得了成功,但网络信息供应商目前的经营状况还不甚理想。这主要是因为信息高速公路“最后一公里”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 此外,高质量、高效益的农业科技成果研发的困难,也使得技术供给者市场活跃程度较低。 农业科技成果使用者接受农业科技成果的原因来自于农业科技带来的产品创新或土地劳力等生产要素的集约。其本质是带来农业生产机会成本的降低和生产收益的提高,因而带来农民生活状况的改善。 由于农业产业的弱质性,我国农业生产者经常处在被市场挤压的境地,生产效益不高,单位产品的利润有限,加之生产规模较小,因而缺乏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同时,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中国农民更是深受“平安是福”、“小富即安”思想的浸淫,不愿意冒险行事,因此,他们不会轻易接受风险不明的农业科技信息。而等他们看到别人使用某项科技信息获利并开始模仿时,其技术收益又因使用者的增加而往往比预期的要低。这些因素又反过来成为进一步影响农业生产者接受农业科技信息积极性的因素。 4.信息的信度与效度问题。信度是反映事物稳定性、可靠性的指标。信度的作用在于消除不确定性。但是,如果信息路径的噪音太大,那么,科技成果信息的传播过程反而可能成为增加不确定性的主要因素。因此,对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每一个中间环节的控制就显得十分重要。 信息的效度即信息的准确性和应用效果。由于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加之农业生产环境的开放性,因此几乎没有具有普适性的农业科学技术。任何一项技术都需要结合一定的生产条件进行适度的改造。而农业科技信息的加工方法和改造程度直接影响着它的效度。 农业科技成果的立意是否以解决特定问题为导向是决定其信度与效度的关键因素。问题导向在决定科技成果内容的同时,也决定了科技成果的信息形式,即它充分考虑了接受者的特点。比如说,农业生产有很强的地域性,要提高技术使用效率,就必须使农业科学技术与当地生产条件相结合,实现技术的本地化。 5.信息的不对称性。在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现象非常普遍。 信息不对称最经常地表现为“不懂”技术的使用者(包括技术开发的风险投资商、科技推广组织、农业企业和农民)和“不懂”市场的技术持有者之间的沟通困难。 进行信息充分沟通的一个前提,是对话双方能够在同一个对话平台上把事情“说清楚”。可是事实上很难 做到这一点。而封建社会婚姻中常见的那样一种现象倒是时有耳闻——技术持有者出于对技术保密的心理以及法律、政策所允许的某些保护性措施,使得技术成果的信息不完全,就像一位护雏心切的家长,对自己的女儿娇宠过度,不让她抛头露面,同时又不论其长相如何,在自己看来总是貌美如花,因此希望她能找到一个上好的婆家;而对投资者而言,由于对技术了解程度有限,但出于保护自己投资利益及规避风险的本能,总想更多地获得有关的技术信息,可是科技成果这一待嫁的新娘却总是披着红色的盖头,在她与自己正式成婚之前,无论如何难睹芳容。于是,双方在成为亲家之前,总要先互为敌人,都想摸清对手的情况,而又往往云里雾里,不知所以,最后是“不打不成交”或者以告吹了事。在这样一种情况下,经常出现技术持有者对技术效果的高估,而投资者迟迟不予投资的现象。如果信用制度完善的话,这些问题应该不难解决。但恰恰是由于不规范行为的泛滥,政府评奖制度以及中立性的技术评估机构的评估结论往往仍不足以为投资者采信,所以,科技成果使用者对一项科技成果的接受行为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成果持有者的声望,投资者的眼光、胆魄和运气。 信息不对称的客观事实,加之制度的失范,造成了以上的尴尬局面。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当然不能是让科技成果使用者成为技术专家或者使科研人员成为项目经理人。完善法律制度,规范操作行为,确保科技成果评估机构的中立和专业化,提高农业科技信息的信度与效度,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6.信息的梯度转移问题。信息的梯度转移规律是指信息总是按照一定的层次和方向循序进行传递的。 由于知识和文化水平的差异,在信息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甚至在接受者群体之间都存在着“知识差”[4],由此也就难以避免形成“信息差”。这一差距的大小直接决定信息传递的速度、方向、范围和效果。“信息差”的大小决定了信息转移的梯度。梯度是指某物质的空间分布在一定方向上有规律的递增或递减的现象。实物的能量是沿着梯度最大的方向流动的:水向落差最大的方向倾泻,电向电位差最大的方向流动,热量向温差最大的方向传导,等等。然而,科技信息的传播扩散却与之相反。由于它是一种知识商品,如果接受的一方没有相应的知识、技术和经济基础,就很难接受、消化它。所以,科技成果是沿着应用梯度最小的方向转移的。 科技成果的生命周期与科技成果梯度纵向转移(由科技发达地区转向科技不发达地区,这是地域上的纵向转移;由发达地区的衰落型科技转移到落后地区变为先进型科技,这是时间上的纵向转移)规律,提醒我们要紧密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努力推动科技成果的“平民化”和相关科技知识的“普及化”,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工作。 二、政策建议与措施 1.进一步改革农业科技推广体制,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首先,要进行制度创新,改革农技推广项目的拨款制度,建立推广项目的基金管理制度;建立公开公平的农技推广项目招投标竞争制度;改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和个人发展条件,解决其长远发展的后顾之忧,以调动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其次,制定政策,健全民间科技推广体系。以农民专业协会为代表的民间科技推广组织是农业科技推广的新生力量,它有效地弥补了政府农技推广部门的不足,填补了农业科技推广的一段真空地带。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民间科技推广组织的作用,积极扶持、促进其健康发展。 第三,为涉农企业等中介组织提供良好的政策空间。融技术、产品、服务于一体的中介组织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将技术成果、技术转化、技术应用有机地联系起来,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交流与利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2.消除噪音,提高科技信息的信度与效度。消除噪音的关键就是要控制好信息源的信息行为。从理论上讲,科研人员、推广转化组织(包括科技园区)、高新技术企业、科技示范户都可能成为信息源。完善法律、行政管理和社会信用制度是消除人为信息噪音的根本。同时,缩短信息传输路径,减少中间环节,尽可能做到信息的直线传递,是减少信息噪音的技术手段。 实施信息的标准化是提高信息信度与效度的重要措施。农业标准信息是指反映农业标准的技术性文献。它不仅技术手段先进,而且通俗易懂,易于为信息用户所接受。农业标准信息对于建立科技成果的市场信誉,加快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努力做到农业科技成果信息的准确、规范,实现标准化和统一性的有机结合,避免无效和错误信息的出现。 3.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效率。农业信息化程度决定了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速度与效率。要结合国情,注重信息技术的先进性与实用性的有机统一,采用多种信息手段,尤其是农业生产者喜闻乐见、易于采用的信息手段来全方位、多角度地传播农业科技信息。 加快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通过政府和民间、国内和国外等多种投资渠道,加大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的投融资力度,促进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网络化,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在线推广。 4.遵循信息梯度转移规律,促进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根据不同的环境和发展要求,精心选择技术信息对象,因地制宜地做好科技成果和成果形式的选择工作,以提高产业化效率。同时,根据各地的经济、文化、自然等资源禀赋条件,以提升经济层次为目标,选择适合当地特点的适用科技成果,积极进行尝试,努力实现经济科技的跨越式发展。 5.建立完善、开放的科技信息管理体系。由于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各利益主体寻求自我保护或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本性,其彼此间互相进行信息的封锁,以确保自己处于信息垄断者的地位。然而,这种行为的最终结果是,由于彼此间的不合作,极大地影响了科技成果的市场化,最终是打碎了科技信息垄断者获得最大利益的梦想,使大家的利益都受到损害,而科技研究、开发的投资者成为这一行为的最大牺牲者。建立完善、开放的科技信息管理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做到科技成果信息的公开和共享,是科技成果产业化各利益主体实现利益最大化的最有效保障。 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信息本质,把握其信息特点,遵循信息传播规律,改善信息传播条件,以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来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科技农业论文: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思路 1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支撑了都市现代农业发展 “十一五”期间,天津在农业新品种选育、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研发、农产品贮藏加工及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等领域取得科技成果500多项,在黄瓜和花椰菜等蔬菜育种、西甜瓜育种、杂交粳稻和专用小麦育种、生猪育种、动物克隆、转基因农产品检测、全幅玉米收获机研发以及农产品保鲜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全国领先的成果,共获得市级以上各种科技奖励93项,保持了天津在蔬菜、作物育种领域的优势地位,实现了农业收获机械创新的突破。先后组织2541位专业技术人员实施了150项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项目,共引进推广新品种1021个、新技术195项,建立科技示范户9321户,取得社会经济效益38亿元,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4%。 2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对科技提出了更加紧迫的需求 2.1打造都市现代农业高地必须依靠科技的引领 按照天津市委九届七次全会确定的构筑“高端产业、自主创新、生态宜居”三个高地的奋斗目标,《天津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天津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目标是打造“三个高地、两个基地”,即打造现代农业高地、自主创新高地、生态宜居高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打造现代农业高地和自主创新高地,要求天津农业科技创新水平走在全国前列,发挥已有科技优势和产业基础,完善产业技术体系,做大做强一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全面提升优势产业科技发展水平,提升都市农业产业的综合竞争力,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农业发展。 2.2优质安全农产品有效供给必须依靠科技的保障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关系农产品消费安全、农产品贸易安全、农产品市场秩序的重大问题。保障总量平衡、品种多样、安全可靠和营养丰富的农产品供给必须依靠科技进步。通过选育一批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优良品种,攻克一批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的关键技术,构建一套完善的优质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体系、质量标准体系、检验检测技术体系和可追溯体系,建立规模化的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基地,可有效提高安全优质农产品生产能力和持续供给能力。 2.3实现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技的支撑 在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的新情况下,通过科技进步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现代农业发展最重大、最关键、最根本的出路和措施。天津土地和水资源严重稀缺,人均耕地面积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2,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15。“十二五”时期,天津农村城镇化率将达到75%,将步入快速工业化、城市化阶段,一方面人增地减趋势难以逆转,另一方面工业化、城市化所带来的农田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水域污染急需得到有效遏制,资源环境约束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进一步强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十分迫切。 2.4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必须依靠科技的助推 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提高农村人力资本的科技水平,是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途径。“十二五”期间,随着天津农村“三区”联动建设进一步加快,大批年纪轻、有知识的农村劳动力将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致使农业劳动力素质呈现出结构性下降,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同时,发展以设施化、科技化、生态化、标准化、产业化、外向化为代表的都市现代农业,迫切需要加大对农业从业人员培训力度,努力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使农民通过采用新品种、应用新技术、使用新设备、转化新成果等实现增收致富。 3强化天津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途径与任务 天津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取得了显着的成效,有力地促进了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然而,面对都市现代农业的紧迫需求,天津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仍存在重大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尚不完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急需加大等问题。“十二五”时期,天津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紧紧抓住有利时机,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支撑引领都市现代农业发展。 3.1优化整合科技资源,夯实基础条件平台 3.1.1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扶持天津市农业科学院搞好天津市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核心区、天津市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加快天津市渤海水产研究所、设施农业技术工程中心、盐碱地绿化技术研究中心、非常规饲料研究中心、转基因棉花技术工程中心、国家蔬菜中心黄瓜分中心的实施建设,积极筹建天津农学院现代农业综合试验农场、动物兽药与疫苗技术工程中心、葡萄技术工程中心、食用菌技术工程中心、观赏鱼技术工程中心;新建一批部、市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市级龙头企业技术研发中心。3.1.2农业科技成果孵化平台加快建设滨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滨海茶淀葡萄科技园区、滨海国际花卉科技园区、滨海耐盐碱植物科技园区、滨海杨家泊水产科技园区、滨海观赏鱼科技园区、滨海敖绿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科技型企业,把农业科技园区建成农业科技成果孵化平台。3.1.3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示范平台围绕设施农业提升工程,在现代农业示范园、养殖业示范园区和区县级现代农业园区内建设科技成果推广示范基地;围绕蔬菜、种猪、奶牛、淡水鱼、海珍品、花卉、转基因棉等优势苗种基地建设,强化农业科技推广;完善市、区两级农民教育培训实训基地建设。3.1.4农业科技合作平台深化与“三院两校”的科技合作机制,重点建设滨海盐碱地生物治理、农产品加工、海水养殖、淡水养殖及中日食味水稻、中日农村环境资源、循环经济等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基地。积极拓展合作领域,加强与中国科学院、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农机研究院、中国农业工程研究院等单位的合作,并逐渐深化合作内容,推进与台湾地区、加拿大的科技合作 。 3.2完善关键技术体系,提升科技支撑能力 3.2.1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一是重点巩固动植物育种、农产品保鲜等已有优势领域,实现做大做强,保持技术上处于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地位,引领支撑产业发展;二是重点提升动物营养与饲料、盐碱地绿化等潜在优势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三是重点培育设施农业、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村生态环境、农产品深加工等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急需的技术领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3.2.2推进资源整合,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一是完善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的科技资源组合模式,形成不同区域和不同专家联合攻关的新格局。二是围绕优势特色产业,打造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研究探索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与创新团队的对接机制,形成统筹规划、合理分工、密切协作、协同攻关的发展局面。 3.3壮大提升三支队伍,增强人才保障能力 3.3.1培育农业科研领军人才依托国家和天津市各类科技计划,建设若干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团队,鼓励采取联合攻关或合作研究等方式,拓宽研究视野,提升团队创新能力;支持各创新团队领军人才、岗位专家参加国内外专业学术活动,提高研究水平和影响力。3.3.2提升农业技术推广骨干人才建成天津市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采取学历教育、专业进修、专项技术培训以及经营管理培训等多种形式,形成系统的培训体系。鼓励区县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到基层任职,充实乡镇一线技术力量,稳定基层技术人员队伍。借鉴“村官计划”,开展“大学生返乡创业”行动,充实基层农技人员队伍。3.3.3壮大农村实用人才充分发挥天津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作用,突出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农村生产型人才、农村经营型人才、技能服务型人才。积极扶持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兴业,着力打造一支数量充足、有效服务天津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 3.4完善技术推广机制,创新科技服务体系 3.4.1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按照“整合资源、注重实效、填平补齐”的原则,建立健全区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乡镇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全面改善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服务条件,建立相对稳定的试验示范基地,配置必备的办公、检测设备及通讯、交通工具,对公益性技术推广机构依法给予人员、工作经费保障,健全管理机制,完善运行机制,发挥服务功能,确保农技推广机构履行公益性职能。3.4.2构建新型联合协作推广机制积极支持和引导农业科研单位、教育机构、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参与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促进农科教、产学研紧密结合。依托产学研联合,探索推进“专家+企业+农户”、“龙头企业+民营研发机构+农户”等多种类型的农村科技服务模式,提高农业技术服务效率。3.4.3建立供需对接的科技推广机制调整转变农业科技推广机构的观念、内容和方式,以尊重农民的意愿为基础,由科研成果有效推广为目的转向满足产业急需技术问题为目的,由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政令传达方式转变为自下而上的服务方式,围绕农业经营主体的技术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拓宽服务领域和服务内容,由传统的单一提供产中技术服务拓展到产前的信息、农资、种子服务以及产后的加工、销售、运输和储藏服务,由单项技术推广拓展到集成化产业综合技术体系推广。 科技农业论文:创新农业培训形式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大力培育知识型农民,实现农业生产由体力型向技术型转变,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也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应抓好的一项重要工作。近年来,各地农业部门在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工作中,针对劳动力素质低、经费不足、培训难度大等状况,找准切入点,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在培训机制、组织形式、培训内容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与实践,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1.农业科技培训工作的主要成效 1.1为新农村建设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实用人才 农业科技培训为新农村建设培养了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应用技术明白人、发家致富带头人和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头人。 1.2推进了农业结构调整与产业优化,促进了农民增收 通过创新农业科技培训形式、加快农业科技进村入户进程,提高了农民合理配置有限资源的能力和生产水平,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推进了农业特色产业的迅速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1.3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通过对农民开展市场营销、农产品加工等技术培训,提高了农民文化层次,丰富了其知识,使农民学到了致富的本领,促进农民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1.4转变思想观念,推动了农村文明进步 农民经过培训后,不仅提高了科技文化水平,转变了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而且还陶冶了农民的情操,在农村治理“脏、乱、差”,“弘扬传统美德,倡树社会新风,争做文明公民”活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全面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深入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工作的思考与对策 没有农民素质的提高,没有农民这个主体的现代化、知识化,要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新农村建设只能是空谈。要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讲文明”的新型农民,就必须最大限度地利用农村的现有资源,千方百计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在农业科技培训上,必须抓好“三个对象”,突出“四个重点”,创建“五个机制”,做好“六项工作”。 2.1抓好“三个对象” 在深化农民科技培训过程中,要抓好“三个对象”培训。一是抓好村、组干部的培训。村组干部是新农村建设带头人,对村组干部的培训工作,要提出更高的要求,动员村组干部参加农广校学历教育及农函大专培训,全面提高村组干部科技文化素质。二是抓好存量农民的培训。对存量农民,要积极引导他们参加各种形式的科技培训,提升他们在种植、养殖业方面的科技水平。三是抓好增量农民的培训。重点面向初高中毕业回乡务农青年,抓好新增劳动力培训,增强其自谋职业的本领。 2.2突出“四个重点” 要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打工经济向创业经济、农民向工人的转变,今后,农民培训必须突出四个重点:一是突出职业性和专业性。要根据农民的自愿,量身定做培训教材,师资送教上门,使农民接受所需专业培训,成为某一方面的行家里手。二是突出实用性和操作性。要注重实际,强化实践性教学,增强培训的直观性和操作性,让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三是突出针对性和系统性。让多年从事农业技术推广、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科技人员成为授课骨干,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切实解决农民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四是突出制度性和规范性。对参加培训的农民实行学籍管理,进行严格考核、跟踪管理。 2.3创建“五个机制” 一是创建农业培训工作的长效机制。围绕服务型、配套型、智能型、产业型四种形式和贴近农民实际技术的需求,进一步发挥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的作用,使农业科技培训工作的落脚点真正落在为“三农”搞好科技服务上,真正为农民科技培训搭建一个社会化服务平台。二是创建各级各类培训资源的准入机制。鼓励大中专院校、科研单位参与农业技术与劳动技能岗位培训,为加快农业科技和职能岗位培训营造公平竞争的良好社会环境,建立健全农民培训的教学支撑体系。三是创建以技术支撑的公共财政投入机制。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的技术需要,整合和优化农业科技资源,围绕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农业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加强关键技术攻关,集成可利用的优势科技资源、进行关键技术的研发。同时,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扶持力度,做到“农民点菜、专家掌勺、政府买单”,确保农村科技培训不收农民一分钱。四是创建科技人员与种养大户挂钩的培训跟踪管理机制。在实施科技培训过程中,要组织协调培训单位有关科技人员深入农村,对培训对象实行跟踪服务,了解培训效果和存在的不足,改进培训工作方式、方法。五是创建和完善调动农民参加培训积极性的激励机制。县、乡党委、政府要制定一些有利于农民参加培训后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优惠政策,如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优先承包项目、有偿资金援助、生产资料、物资贴息贷款等扶持优惠政策。用激励机制,进一步调动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2.4做好“六项工作” 以科技入户为载体,深入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结合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积极探索科技入户的有效模式,认真总结和推广典型经验。制定并落实扶持和激励政策,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科技入户工作的积极性,建立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的长效机制,逐步形成农业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应用得快捷通道;以提升农民科技教育培训能力为基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选聘有真才实学、热爱农民科技培训的专业技术人才充实到教师队伍。并建立农民科技培训师资库,实行县乡联网,有关乡(镇)可以根据农民需求,随时与有关单位联系,调出师资库里的师资进行培训;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目标,大力培养高层次农村实用人才,推进新农村建设;以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为依 托,以科技入户为手段,大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帮助农民增强依靠科技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生态家园、增产增收致富的能力;以围绕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行动为目标,积极开展农村能源职业技能培训;以农民转产转岗就业为目标,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以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城镇服务业为重点,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对需要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依托专业培训机构,根据市场需要和用人单位的技能要求,开展公共知识的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积极推动农村劳动力向其他产业、岗位和城镇合理有序转移。 科技农业论文:农业机械科技的发展趋向 欧洲农业机械科技界从1984年开始,每隔一年召开一次以农业机械为中心的国际性农业工程学术会议,已先后在英国、荷兰和法国举行过三次。1990年的会议由联邦德国工程师学会农业机械分会和农业机械化学会主办,在柏林召开。根据柏林会议主办单位的会议纲要,这次会议报告248篇,分别在大会报告和分组交流或以图片、录象形式交流。提供这些论文的代表来自32个国家。除欧洲以外,还有北美、亚、非、拉和大洋洲10多个非欧洲国家。近几年,欧洲国家对农业机械科技开发的投入较大,据介绍每年约520。万美元,而美国只1900万美元,而且在欧洲政府收入与工业投入结合密切,开发效果较好。因此,这次会议进行的科技交流,在相当程度反映了当今农业机械科技发展的水平和趋向。 一、柏林国际农机会议论文内容简介 现按会议分组的专业,将学术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介绍如下: 1.拖拉机和运输(1)轮胎与土壤系统包括特大轮胎和低压轮胎等动态特性、载荷、受力分布、轮迹、滑转优化等;(2)拖拉机底盘包括支承系统、铰接拖拉机、多轴底盘、静液压驱动等的特性,传动系统的传动效率,路感油泵特性,齿轮箱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等;(3)拖拉机及驾驶包括拖拉机驾驶和计算机控制,三点悬挂参数,拖拉机一犁系统的智能监视,拖拉机的发展和在土耳其、西班牙地区特点等;(4)拖拉机振动、噪声包括拖拉机噪声分布,乘座的振动,振动对土壤粘附性能的影响,驾驶室疲劳强度等;(5)运输工程包括自装卸拖车的重量,商品土豆运输系统等。 2.耕作与土壤保持(1)保土耕作制度包括保土耕作的实践和试验机架,不同农机具和农机化对土壤的压实,亚土层土壤压实,土壤的通行特性和工作特性的测定,并联双轮对土壤的压实和移动,减少轮子、链轨板对土壤的有害影响,土壤和犁,不同耕作系统的能耗和生态环境的影响等;(2)拖拉机一犁系统包括犁的作业载荷、犁地阻力的变化,速度、耕深与犁工作部件的受力,不同拖拉机系统对灌溉地的压实与能耗,窄铁轮在水田作业,以及苗床整备机具,苗床土块分布,作业时土壤水分的快速测定等。 3.田间作物的生产(l)谷物收获包括谷物新收获方法试验,田间直接脱粒收获,高湿谷粒的联合收割机脱粒机构,不同玉米收获方法的能耗,联合收割机茎秆粉碎装置等;(2)饲草收获包括饲草茎秆的切割,饲草的压碎与干燥,高密度草捆,散草的堆垛,圆草捆青贮,饲草青贮的物理特性和透气变质,提高饲料质量的机械处理和热处理,青贮玉米的产量测定,饲草收获机风送管的自动控制等;(3)水果和特种作物收获包括柑桔收获机器人,土豆收获的微电子技术等;(4)肥料和厩肥利用包括肥料运撒的物理性能,固体和液态肥料的撒施,液肥加工,提高固体肥料利用效果,施化肥机的颗粒流动,草地施厩肥等;(5)土豆、大豆、玉米地灌溉,草毒地喷水调温以及农作物特性数据库,近红外测定苹果品质,用充气轮测定种子,速生薪柴林用装备,间隙吹气的遮阴效果,土豆秧的火焰清除等。 4.植物保护(1)提高喷雾质量包括提高药液混合均匀度、雾滴均匀度、喷射均匀度的研究和方法,改进喷射系统和喷杆设计,建立自动监测系统,静电喷雾等;(2)防治化学污染包括农药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和通过计算机优化,药箱处理,非化学防治等。 5.畜牧业及牛奶生产(l)自动化挤奶系统包括挤奶台、挤奶系统的对比和发展前景,信息收集和传感器置放地点,标识系统,乳牛心态测定,环境和卫生,挤奶器优化,挤奶机器人,液力挤奶等;(2)猪群管理及畜舍设计包括不同猪群(母猪、仔猪、育肥猪)的管理,喂料系统,环境、称重与体形测定,猪舍设计,栅状地板载荷,畜舍垫料(草、旧报纸),禽舍通风、降温、机械化转运等。 6.贮藏、千燥和加工(1)粮食贮藏和干燥包括谷物干燥机理和模型,不同干燥方法对比,谷层厚度、状态对干燥的影响,冷冻、微波和对流的应用,湿谷贮藏工艺、能耗;(2)太阳能干燥包括农作物、药用植物的太阳能干燥和计算机管理,牛肉的冷藏过程分析,豌豆热于燥及贮藏质量,谷物和菜籽吸附性对干燥的影响,果品分级,干胡萝卜的再湿过程,农作物废料的沼气化等。 7.自动化和控制(l)计算机应用包括农机信息标准化,过程控制计算机,自动化的微机系统,谷物收获图象分析,水果收获机器人及其视觉系统,农用机器人的适时网络,温室内机器人;(2)计算机辅助农业(cAF)包括土壤耕作系统的图象评估,谷物收获过程优化,田间自动化灌溉系统,排水系统cAD,坝址选定;(3)过程监测包括种子发芽的计算机监视,盆栽作物的彩色图象系统,温室气流控制,农村废物沼气化过程监视,以及核磁共振质子测定水果成熟度,农用红外照相机,高速移栽机等。 8.人体工程与安全(l)安全标准包括欧洲共同体的农机具安全标准,房舍规划标准,植保人员的安全要求;(2)农用车辆的人体工程包括车辆行动分析,驾驶室热环境,乘座振动及支承系统改造,计算机辅助防止驾驶事故;(3)改善作业条件包括改善兽医、人工授精技术员、救护员的工作环境,降低挤奶员的噪声危害及袋装肥料提升杆的载荷分析等。 9.运用研究(])系统分析包括联合收割机市场分析,田间作物种植的咨询系统,美国中西部农业发展知识系统和农场决策支持系统;(2)规划方法包括农场设备投资规划方法,小规模机械化的优化,用于确定边际面积的软件包,仔猪繁育规划,苗木优化分布和管理规划,以及农用运输统计,农业管理 哲学等。 10?模拟与模型(])机器运动包括农机线性运动模拟,转弯的侧向运动学,不饱和土壤内的溶质运输模型;(2)动态模拟包括车辆的动态振动分析,乘座振动信息分析和计算机模拟优化,拖拉机载荷谱与疲劳寿命预估和发动机检测的专家系统;(3)饲草收贮包括饲草收割的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模拟,青贮的空气渗透损失以及厩料处理的技术经济分析模型。 11?机械设计(l)优化设计包括农机性能优化的战略,农机具的CAD,自装卸牧草车的新型割台和联合收割机逐稿器和清选装置,滑块曲柄机构降低速度浮动的改进设计;(2)液压系统设计包括农用液压系统的模块设计,拖拉机操作的压力流调节系统和静液压操作系统的动态分析,以及7千瓦柴油机燃沼气和低压燃气(LPG),联合收割机维修费用和中小企业的产销信息系统的计算机网络。 12?干旱半干旱国家农业生产都是发展中国家机械化题目。涉及的国家有亚洲的中国(含台湾)、印度、叙利亚和土耳其,非洲的摩洛哥、坦桑尼亚、苏丹、/!/突尼斯、尼日利亚和乌干达,拉美的古巴和巴西。(1)土壤耕作包括畜力牵引架,耕作机具试验,块根集堆锄,适耕期;(2)地区特种作物包括棉花、小麦、玉米、大豆的能量投入和产出,茶叶机械化,旱作高粱栽培,灌溉甜菜地除草,旱作巴黎果的灌溉效果,甘蔗机械化收获,奶牛饲料的青贮系统等;(3)温室包括温室参数、设计,土管热交换的周围空气加热,以及小规模农业机械化的合作经营,小榨油机和油料工业规划,低洼地作物生产的水利设施规划设计等。 二、世界农机技术发展动向 综合分析上述各专题交流内容,可以看出近期农业机械技术发展的一些重要趋向。 1.保土耕作,减轻土壤压实,减少耕作能耗,是土壤耕作的重要实践,仍继续发展 研究土壤耕性、通行性和压实性,轮胎和链轨板的形式、载荷分布,动力机的支承系统,犁和耕作机的配置,耕作制度和耕作规范(速度、耕深等),耕作的农业生态环境等,对保土耕作进行完善和提高。 2.收获新工艺新技术有较大发展 改进传统谷物联合收割机的清选分离机构,提高收获潮湿谷物的能力;谷物收获新工艺,尤其是田间直接收获工艺有了突破,取得了可行的成果;饲草收获中推行饲草打碎,发展散草收贮和圆草捆袋装青贮等工艺,对提高饲草收贮工效和质量都有明显作用;柑桔的视觉和彩色图象技术的发展,加速了自动化收获的机械手开发,苹果、葡萄收获的机械手也已有人着手研究。 3.防治环境污染 畜牧业发达的国家,牲畜粪便堆积侵占土地,污染周围水源和大气,并使大气暖化;粪便处理,液态和固态厩肥的加工、运输和向大田、草地施撒机械化是近期发展的热门课题,研制的新成果也不少;施用厩肥后,田间残磷增多,危害作物已引起注意,有的国家已经作出限制施用的决定。农药、化肥施用过多,土壤中残留量超标和污染水源日趋严重;提高化肥施撒质量,提高植保机械喷雾性能,从配药、雾滴形成和均匀喷射到减少飞逸散失的技术和装备以及静电喷雾、非化学防治都有发展;旧塑料容器多得成灾,已建立回收制度。 4.完善和提高畜牧业生产的机械系统 牲畜的识别装置、生产环境控制、喂料系统、称重系统、活牲畜和畜产品运送机械,均在不断完善和提高,重点是根据畜禽的生育生长特性,通过有关信息的收集分析,进行环境和饲养的优化和自动调控。如根据挤奶量、体重调控喂料量和喂料成分,根据产蛋量调控禽舍内部环境等以增加产量、提高质量和优化投入。 5.农产品贮藏和干燥技术发展的重点是提高质量和降低能耗 建立农产品品质的数据库,应用红外和近红外进行果品分级和品质评定,应用模型技术研究干燥工艺过程,应用微波技术和对流技术提高太阳能用于干燥的利用率,发展冷冻技术提高谷物的贮存质量等。 6.计算机技术应用发展迅速,几乎进人了农业机械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 计算机用于运用管理,有计算机辅助农业(cAF),农场决策支持系统和咨询系统,防止拖拉机事故的辅助驾驶系统;计算机用于农业工程和农业机械的辅助设计,有设计排水系统的CAD,农机整机的CAD和部件、零件的cAD和cAM;计算机用于作业过程研究,有种子发芽、废弃物沼气化过程计算机监视,图象分析和数据处理,各种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操作系统;模拟技术和数学模型的求解,多数都依赖于计算机。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用于过程研究和自动化控制,与传感技术的开发和发展是密切相关的。除力学参数的传感继续有发展外,光、热参数的传感、采集和图象处理技术也有较大发展,促进人们对作物生长特性、动物生育特征以及它们与环境关系的了解,进而带动工程技术的开发,促进农业和畜牧业生产的发展和产量的提高。正是由于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农业机械的技术水平提高很快。机、电、仪一体化的农机产品和技术不断涌现。 7.第三世界农业机械化发展趋向 第三世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不是这次会议交流讨论的重点,但从论文数量及内容涉及的地区来看,农业机械化正在开展,科技发展的趋向主要是小规模农业机械化问题的研究,畜力机具的开发,拖拉机和农机具的区域性试验和推广,灌溉农业机械化技术和特种作物机械化技术的开发。总的技术发展水平较低,但个别项目的水平较高。了解和掌握世界农业机械科技和发展,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条件,有选择地选用和参考,将有助于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发展和农业机械科学技术的提高 科技农业论文:农业科技创新模式初探 完善客户营销机制,实施多层次全方位营销模式 农业科技贷款业务专业性强,涉及行业领域多,农业科技成果认定与信息渠道相对单一,单纯依靠基层行开展客户营销难度较大。因此,要努力改变以基层行为主、自下而上逐级推荐的方式,首先由省级分行开展全面客户资源调查,由传统等客上门向主动营销转变,通过上门走访科技、农机等省直相关职能部门,开展贷款项目征询活动等,系统掌握农业科技成果认定体系及客户资源情况,进一步完善“政府部门推荐、银行独立审贷、多方联合监管”的政、产、学、研、金合作模式,主动协调各级农业科技主管部门、科研单位,促请其定期或不定期推荐优质农业科技项目,确定营销重点,指导基层行开展营销。应建立内部项目会商机制,对相关部门推荐项目,由分管行领导召集前后台相关部门进行联合会审,同意支持的项目纳入项目库专项管理,并按照成熟适用、发展前景、市场需求、资源分布等情况进行分类排队,确定营销次序。对列入国家农业科技重大专项、各级党政高度关注的大型优质项目,对战略性客户和黄金客户、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应采取高端营销、上下联动模式,确保营销效果。对暂不具备农发行贷款条件但确有发展潜力的客户,要实施跟踪,帮助客户逐步完善贷款条件,努力提高政策性金融服务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应积极营销新客户、新项目,保持一定规模的后备梯队,实行分阶段、分批次择优支持,实现农业科技贷款业务可持续发展。 加快金融产品创新,建立完善有特色的风险管控模式 (一)推动信贷产品创新。1.根据农业科技创新各阶段特点设置信贷品种。如将农业科技贷款细分为农业科技研发贷款、农业科技推广贷款、农业科技转化贷款等,分别制定准入标准和管理措施。要针对初创期、成长期和成熟期等不同生命周期科技企业特点与需求,提供个性化综合性金融服务。2.根据农业科技创新企业融资需求特点“量身定做”信贷产品。对于融资规模较大、项目较多的农业科技企业,探索银团贷款的风险分担机制,加强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有效降低单个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对处于产业集群或产业链中的中小型农业科技企业,探索联保联贷等方式提供金融支持。(二)实行分类管理。对于一般农业科技贷款、以财政补贴作为全部偿贷来源的农业科技贷款进行分类管理。对借款人承担农业科技项目、由财政补贴作为全部偿贷来源的农业科技贷款,可将全部财政补贴收入作为借款人(包括项目)自身综合性收益进行评估,可采取财政补贴收益权质押贷款方式。(三)创新风险防控措施。1.创新贷款担保方式。探索以股权、专利权、商标权、着作权等知识产权质押担保,完善林权抵押、大型农机具抵押以及应收账款质押措施,支持农业科技企业全方位的增信融资。2.强化外部风险缓释措施。建立投融资合作模式,积极推动农业科技贷款资金与相关涉农产业发展基金、涉农金融租赁、涉农融资担保等业务的对接。建立农业科技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协调政府设立农业科技项目风险补偿基金,专门用于补偿农业科技企业投资风险和银行信贷风险,形成政府、银行、企业以及中介机构多元参与的信贷风险分担机制。探索与涉农保险的合作机制,发挥保险在农业科技推广及产业化中的保障及风险分担作用。3.强化贷款管理措施。坚持将有效防控风险作为农业科技贷款业务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严格把好贷款准入关,防止“带病入门”。加强信贷资金用途的审核,确保专款专用。加强贷款运行监测分析,定期开展贷款后评价,及时发现解决问题,确保农业科技贷款业务稳健发展,良性循环。 优化业务流程,建立完善农业科技贷款业务经营模式 应按照差异化和弹性原则要求,结合不同客户、不同产品的实际状况,对农业科技创新企业的客户选择、业务营销、客户评级、授信评价、信贷审批、贷款发放、贷后管理等不同业务环节流程进行差异化设计,进一步优化农业科技贷款业务流程。既要明确每个环节的操作标准和要求,又要保持一定的弹性和灵活度,确保通过业务流程的优化,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全面提高业务办理效率。在客户评级模式上,要适应农业科技贷款由商业性贷款变为政策指导性贷款的调整,评级授信和办贷流程相应按照新的分类标准进行操作,更应关注农业科技创新企业的特殊性,实施差异化管理。在服务模式上,坚持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原则,根据农业科技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建立符合监管要求的灵活的差别化定价机制。针对部分农业科技产业项目周期特点和风险特征,可根据项目周期的资金需求和现金流分布状况,科学合理确定贷款期限。根据农业科技企业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适时调整贷款利率,实行不同阶段、不同幅度的浮动,对效益好、信誉高的农业科技企业,贷款利率可适当优惠。适当实行人力资源倾斜,强化个性化的信贷支持与服务,开辟“绿色通道”,实施“一站式”服务,在推进信贷制度和流程建设中切实做到“四个同步”,即科技企业营销与授信预调查同步进行、授信调查与贷款审查同步进行、前期授信检查与当期授信调查同步进行、信用评估与额度核定审批同步进行。应积极引进专业科技金融信用甄别和风险定价技术,鼓励探索完善外部评审制度并共享科技专家库,启动科技专家随机参与科技企业决策评审工作机制,切实优化办贷流程,提高办贷质量。 完善政策措施,为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支持力度提供保障 建议建立完善督导机制,将这些政策措施真正落到实处。进一步强化和完善政策措施,引导鼓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加快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要打破部门、区域、学科界限,推进农科教、产学研紧密结合,有效整合农业相关科技资源 。积极探索信贷资金与财政资金的有效衔接机制。应将目前政府财政无偿支持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资金作为贴息资金,农发行配套发放贷款,将农发行贷款与财政支农资金结合使用,通过政府科技成果转化计划,以及大力推广的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项目等为载体,实现农业政策性贷款与财政支农资金的有效衔接和优势互补。既扩大了支持范围,加强了支持力度,又有助于财政支农资金切实发挥引导作用,充分体现国家的政策导向。另外建立风险补偿和分担机制。建立风险补偿基金,探索财政资金的金融化运用。农发行在内部风险控制由专人跟踪资金使用和项目进展外,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取一定比例的损失准备金。政府应建立农业科技创新风险补贴专项资金,对农发行支持农业科技创新项目所产生的损失给予一定的补贴,避免风险过度集中。在其他方面,可加大直接融资支持,建立农业科技企业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商业性金融机构应制定符合农业科技企业特点的信贷管理办法,按照市场原则,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
护理安全论文:宫颈癌放疗病人的护理及安全管理 【摘要】 目的 探讨宫颈癌病人放射治疗全程护理干预措施以及实施护理过程中安全管理对策。方法 对195例宫颈癌病人行体外+腔内放射治疗的同时,加强心理护理、健康教育指导、饮食护理和放射性直肠炎、放射性膀胱炎的护理以及安全管理。结果 195例宫颈癌病人经体外+腔内放射治疗及护理,原发病灶得到有效控制,明显减轻了并发症带来的不适与痛苦,提高了护理质量,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也大大提高。结论 对放射治疗的全程护理干预及安全管理对策行之有效。 【关键词】 宫颈肿瘤;放射疗法;护理;安全管理 宫颈癌是我国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而放射治疗是宫颈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以腔内照射配合体外照射的方法应用最普遍,其适应范围广,疗效好[1]。目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者对保护自己的就医权意识很强,对医疗质量、护理质量、服务质量、医疗护理安全,其法律观念、经济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也不断增强。因此,对放疗病人加强护理及安全管理尤为重要。现将我科2003年7月~2005年6月收治的195例宫颈癌放疗病人的护理及安全管理情况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宫颈癌病人195例,年龄23~82岁,平均52岁。全部病例经病理确诊,其中鳞癌180例,腺癌15例,梅毒(+)10例,HCV(+)1例。 1.2 治疗方法 全部病例均采用直线加速器体外放射治疗配合高剂量率192铱近距离治疗机行近距离腔内后装放疗。体外照射方法:用直线加速器进行全盆腔和宫旁照射,一般每次2Gy,1次/d,4~5次/周,共10~15次。腔内后装放射治疗方法:采用高剂量率遥控192铱近距离治疗机行近距离腔内放疗,一般每次6~10Gy,每周1次,总剂量为30~40Gy,腔内照射的当日不做外照射。其中辅以顺铂(DDP)化疗增敏40例。 1.3 结果 195例宫颈癌病人接受体外+腔内放射治疗,同时给予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指导后,除1例因经济拮据,出院在门诊继续腔内放疗外,其余均在病房完成放疗计划。5例发生轻中度放射性直肠炎,发生率2.56%,2例出现放射性膀胱炎,发生率1.03%,经保守治疗和药物灌注后,均得到有效控制,好转出院,无交叉感染发生。同时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有所提高。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指导 多数患者对“放疗”缺乏了解和认识,治疗前应简明扼要地向病人及家属介绍治疗目的、效果、优越性、疗程、治疗的注意事项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常见处理常识等,并签《放射治疗知情同意书》,发放宣传小册子《放射治疗常识指南》供其阅读,让他们有一定的认识和心理准备,对放疗计划有一个完整的概念,消除对疾病和治疗的恐惧紧张心理。治疗期间定期对患者进行肿瘤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并进行个性化护理,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关护理知识传授,介绍治愈病例,增强抗癌信心,使其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 2.2 营养和饮食护理 宫颈癌体外+腔内放射治疗,直肠是最易受损伤的脏器,出现不同程度的腹痛、腹泻、腹胀,故宜进高蛋白、高维生素、少渣、低纤维饮食,避免吃易产气的食物,如糖、豆类、碳酸类饮料,忌辛辣、刺激性食物。严重腹泻者,需暂停放疗,检测患者脱水和电解质失衡的体征,通过吃水果、喝饮料、肉汤或静脉补液补钾等及时补充水、电解质和营养。 2.3 照射野皮肤的护理 照射野皮肤可出现红肿、干燥、瘙痒、脱皮或溃烂,放疗前应向患者说明保护照射野皮肤对预防皮肤反应的重要性。嘱其保持照射野画线的清晰,穿全棉、柔软、宽大透气的内衣,避免粗糙衣物摩擦。照射野可用温水和柔软毛巾轻轻沾洗,禁用肥皂擦洗,或热水浸浴,禁用碘酒、酒精等刺激性消毒剂,局部皮肤不要搔抓,脱屑切忌用手撕剥,防止损伤皮肤造成感染。保持外阴、腹股沟清洁干燥。 2.4 阴道冲洗的护理 2.4.1 阴道冲洗的重要性及目的 我科收治的宫颈癌患者绝大部分为中、晚期,均有不规则的阴道出血及阴道排液,随着癌组织破溃可产生浆液性分泌物、晚期癌组织脱落坏死继发感染,则出现大量脓性或米汤样恶臭白带。因此阴道冲洗是宫颈癌患者在每次体外放射治疗后和腔内放射前必不可少的护理措施。阴道冲洗的目的:清除坏死、脱落的组织,减少感染,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组织营养状态,避免阴道粘连,以利于炎症的吸收与消退;同时能清除放疗后坏死的组织,提高放疗敏感度,预防盆腔腹膜炎[2]。 2.4.2 冲洗的方法 放疗前首先进行健康宣教,告诉每位患者阴道冲洗的作用及对放疗的影响,让他们主动接受并积极配合冲洗。我科一般患者每日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冲洗1次,对分泌物多、异味浓的病人,每日阴道冲洗2次;对大出血者禁冲洗。冲洗时动作要轻柔,冲洗压力不宜过高,温度要适宜,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及无菌技术,防止交叉感染。 2.5 腔内放射治疗的护理 2.5.1 放疗前 按妇科手术前常规准备。放疗前用1∶5000的高锰酸钾溶液进行外阴、阴道冲洗,冲洗要充分、彻底,减少盆腔感染的机会,预防阴道粘连。 2.5.2 放疗后 (1)注意病人排尿情况,排尿困难超过4h者需导尿;(2)观察阴道有无出血、渗血,若发现病人面色苍白、大量出血,甚至晕倒,应立即给予卧床,阴道填塞明胶海绵或碘仿纱条;必要时使用止血剂、输液、输血,并作好抢救准备;(3)观察体温及腹痛情况,注意预防盆腔炎发生;(4)坚持每日阴道冲洗1次,以清除坏死脱落的肿瘤组织,提高放疗的敏感性。 2.6 放射性直肠炎的预防与护理 放射性直肠炎是宫颈癌放射治疗的早期并发症之一,通过减少阴道A点的照射剂量可使直肠炎和膀胱炎的发生率明显降低[3]。放射性直肠炎按严重程度可分轻、中、重3度。发生率因治疗方式及放射总剂量不同而有差别,约10%~20%[4]。其预防与护理措施:(1)病人出现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等肠道刺激症状,甚至直肠充血、溃疡而导致血便。应配合医生拟定个体放疗计划,通过适当调整,使子宫位置前移。进行腔内治疗时要保持直肠空虚,有利于阴道填塞,减少直肠的辐射受量。(2)对急性直肠炎应立即停止放疗,用消化道黏膜保护剂:思密达,口服,3次/d,或每晚保留灌肠;腹泻次数多,口服易蒙停,抑制肠蠕动,延长肠内容物的滞留时间。(3)严密观察大便的性状、腹痛的性质,防止水电解质紊乱;了解贫血程度,贫血严重者应少量多次输血,并加强全身支持治疗。 2.7 放射性膀胱炎的预防及护理 放疗可引起膀胱黏膜充血、水肿、溃疡、出血,病人出现尿频、尿急、尿痛、血尿、排尿困难。晚期放射性泌尿系统并发症以放射性膀胱炎最常见,表现为反复发生的血尿,可造成严重的贫血,除消炎、止血、解痉、矫正贫血治疗外,可行局部止血处理,必要时行膀胱造瘘术。总之治疗棘手,其发生率2%~10%[4]。其预防及护理措施:(1)在实施盆腔放疗前,嘱病人排空小便;腔内放疗时,在阴道内填塞纱布,以增加放射源与膀胱间的距离,减少膀胱受累。(2)轻、中度急性放射性膀胱炎,主要采用保守疗法:嘱病人每天饮水1000~2000ml,及时应用抗感染、止血及对症治疗,以缓解膀胱刺激征;每次排尿后注意外阴及尿道口清洁,防止逆行感染。重度出血者输新鲜血,纠正贫血,改善全身情况。(3)重度放射性膀胱炎反复出现肉眼血尿者遵医嘱用:庆大霉素24万u+地塞米松5mg+肾上腺素1mg+生理盐水50ml膀胱灌注,嘱病人排尽尿液后灌注,勤翻身、改变体位,使药液充分接触膀胱内壁,消炎、止血,促进上皮组织修复和黏膜愈合。 2.8 造血系统不良反应的预防和护理 放疗可引起病人血液系统的变化较多,主要因放射线抑制骨髓的造血功能所致,这与接触放疗的剂量、次数、照射面积有关;辅助化疗增敏亦与抗肿瘤药物副作用有关。因此放疗病人每周应化验血常规1次,根据不同症状及时对症处理,如口服维生素、利血生、复方阿胶浆等,必要时输成分血和升白细胞治疗。 2.9 出院指导 出院前制定指导计划:(1)保持阴道清洁,教会病人阴道冲洗的方法、适宜的冲洗液温度、冲洗头放入阴道的深度,转动冲洗头冲洗;(2)合理饮食,注意营养;(3)避免重体力劳动,适当休息;(4)性生活指导,保持生存质量;(5)定期随访。 3 安全管理 护理管理是日常护理质量中的重要部分,安全管理是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必备条件,是减少质量缺陷、提高护理水平的关键环节,是控制或消灭不安全因素、避免发生医疗纠纷和事故的客观需要[5]。 3.1 高度的责任感是保证病人安全的关键 (1)为病人提供安静、安全、舒适的住院及治疗环境,根据不同病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生活质量。(2)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业务技能,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确保护理质量。(3)正确执行医嘱是护理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长期坚持“三查七对”制度,是一种有效的防范程序。(4)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及无菌技术,预防交叉感染。(5)放疗后,定期监测血常规;腔内放疗后注意观察病情,预防阴道大出血发生,并作好抢救准备。 3.2 严格管理是放疗安全进行的保障 (1)每位放疗病人在放疗前签《放射治疗知情同意书》。(2)了解妇科护士职业暴露的高危因素。由于妇科病人的特点,护士在日常工作的很多操作中不可避免较多地接触到血液、分泌物、体液。我科部分宫颈癌病人合并梅毒、丙肝等,应注意防护。(3)加强管理与教育,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教育是减少职业损伤的有效措施之一。护士长要将护理人员职业防护作为管理职责的一部分,加强职业损伤防护的宣传,教育提高护士的自我防护、主动防护意识,建立完善操作规程,督促检查感染性疾病预防措施的执行情况。安全操作,从根本上减少职业感染血源性传染疾病。(4)护理操作时应戴手套。接触患者血液、分泌物、体液、排泄物等操作时,戴手套是十分必要的,手套可起到屏障作用。护士是医务人员中最容易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人群,如经皮肤接触[6]。戴手套是为了避免与任何可能引起感染物质的接触,在为患者服务的同时,既保护了患者也保护了自己。(5)采取有效隔离和自我保护措施。无论什么病人,只要手被患者的血液或体液污染就一定要洗手,洗手是预防疾病传播和安全防护的最经济而有效的手段。(6)意外暴露后的处理原则:接触到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立即清洗局部。锐器伤后要立即挤血(从近心端挤向远心端)+清水清洗+碘伏消毒,并检查患者的检验报告单[7]。必要时采取针对预防措施并立即通知医院感染科,请专家评估,必要时接受医学观察及可能的预防性治疗。 4 讨论 体外+腔内放疗是治疗宫颈癌的主要方法,由于射线辐射的影响,使子宫邻近器官造成损伤而产生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因此放疗前、后的全程护理和安全管理是不可缺少的,及时、正确、有效、仔细的护理可以帮助病人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本组病人除5例出现轻中度放射性直肠炎、2例发生放射性膀胱炎外,无一例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也无交叉感染的发生。病人得到高质、优效、安全的护理,减少和杜绝了因护理工作缺陷而造成的医源性问题的发生,最终病人满意度提高,护理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也大大增强。 护理安全论文:护理安全监管整顿方案 护理安全监管整顿方案范文一.切实加强护理安全教育,树立以病人为中心服务理念,大力倡导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的思想。 具体措施: 1.护理人员必须坚持每周一例会制度,参加每周的医疗安全教育学习,发现一次不执行按医院的规章制度处罚。 2.结合我院开展的“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的理念,提供主动服务,加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提倡护理人员用“爱心、细心、耐心和责任心”服务于患者,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先进个人评选活动。 3.通过加强临床护理工作,夯实基础护理服务,在全社会树立医疗卫生行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良好形象,弘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促进医患关系和谐。 二.建立健全有关规章制度,明确岗位职责。总结经验,逐步探索和完善适合我院的医院护理管理制度,建立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护理工作水平。 具体措施: 1.要进一步落实《护士条例》、《卫生部关于加强医院临床护理工作的通知》、《综合医院分级护理指导原则(试行)》、《住院患者基础护理服务项目(试行)》、《基础护理服务工作规范》、《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服务规范》的要求,切实加强护理管理,规范护理服务,夯实基础护理。 2.建立健全有关规章制度,明确岗位职责。 1)医院、病房有完整的创建计划、目标任务和实施措施,护理人员经注册上岗,规范执业。 2)建立健全临床护理工作规章制度、疾病护理常规和临床护理服务规范、标准。 3)建立护士岗位责任制,制定并落实各级各类护士的岗位职责和工作标准,规范临床护理执业行为。 4)建立护士绩效考核制度,根据护士完成临床护理工作的数量、质量以及住院患者满意度,将考核结果与护士的晋升、评优相结合。 3.明确临床护士应当负责的基础护理项目及工作规范,必须履行基础护理职责,规范护理行为,改善护理服务。 4.明确临床护理服务内涵、服务项目和工作标准。分级护理的服务内涵、服务项目要包括为患者实施的病情观察、治疗和护理措施、生活护理、康复和健康指导等内容,并纳入院务公开,作为向患者公开的内容,引入患者和社会参与评价机制。 三.加强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的学习。 具体措施: 1.开展《护士条例》、《卫生部关于加强医院临床护理工作的通知》、《综合医院分级护理指导原则(试行)》、《住院患者基础护理服务项目(试行)》、《基础护理服务工作规范》、《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服务规范》等法律法规的学习,每月至少一次,让护理人员掌握各项规章制度及法律法规条文。 2.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不断规范护理工作流程,制定病人安全管理预案。 3.加强质量监控措施管理,加大关键质量控制力度,科室建立质控小组,定期检查制度落实情况和各环节质量管理,把质量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消除和减少隐患的发生。 4.反复强化护士的法律意识,利用晨会和平时业务学习进行法律知识与防范医疗纠纷案例的讲课,用具体案例告知护士,任何一个细小环节的疏忽,都有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定期召开安全分析会,让护理人员结合岗位工作,寻找容易出现错误的环节,尤其对出现的问题,分析原因并制定改进措施。更新管理理念,鼓励护理人员上报安全隐患,并设立隐患自查报告奖励制度,如隐瞒不报,则按相应制度惩罚。 四.加强护理“三基”“三严”的学习考核, 具体措施: 1.每有一次理论考试,一次技术操作考核。 2.鼓励护理人员参加院内外的各种形式的业务学习、培训。 3.制订优惠政策,鼓励护理人员参加成人高等教育以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技术及理论知识。 4.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加强护理新业务新技术的学习,每二月请上级专家来我院指导讲课,护理人员轮流到上级医院短期培训。 五.加强护士条例的学习,严格执行医嘱执行制度,坚决杜绝用药与医嘱不符的现象发生。 具体措施:加大督促检查力度,一旦发现护士用药与医嘱不符,立即取消当班护士护理执业资格。 六.加强无菌操作规程的培训、无菌物品的管理、做好各种无菌物品的发放使用流程管理及高压锅灭菌监测督促检查工作;做好传染病人的消毒隔离工作,督促做好卫生员的病房终未处理工作。 具体措施:合力分工,加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 七.加强值班交接班制度。 具体措施: 1.一周一次核心制度的学习。 2.一周一次至少护理人员集体交接班。 3.加大行政查房的检查督促力度。 八.加强护患沟通。 具体措施: 1.认真学习丰卫[2009]168号文件《加强医患沟通工作的实施意见》。 2.切实转变思想,提倡以病人为中心的主动服务。 3.结合创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做好护患沟通。 4.把入院宣教、健康教育、疾病指导、出院指导、出院病人调查等工作科学的结合在一起,做好护患沟通工作。 九.做好抢救药品、物品的管理与保管工作。 具体措施: 1.制订抢救器械的修养与维修制度。 2.积极引进新型的抢救器械。 3.做好抢救药品、物品的处备用状态的检查工作 4.加强值班交接班的责任心。 十.严格掌握特殊药物的滴速,严格履行特殊用药的告知。 具体措施: 1.加强提示,凡医生特殊要求的药物滴速,一定要在输液瓶签上用红笔注明滴速。 2.加强责任心,严格履告知制度。 护理安全论文:肿瘤科护理安全隐患分析与防范措施 【摘要】 目的:分析医疗护理过程中存在的护理安全隐患,制定安全护理对策,防止护理差错事故和纠纷的发生。方法:对护理安全隐患进行分析,制定防范措施。结果:通过对护理安全隐患因素的防范,控制护理安全中可能出现的差错。结论:加强护理安全防范措施,可明显提高患者的满意度,降低护理差错事故和纠纷的发生率。 【关键词】 肿瘤科;护理安全;隐患;防范措施 放疗、化疗是恶性肿瘤治疗的主要手段,在治疗的同时,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毒副反应和并发症,有的甚至危及生命,而护理行为是否规范、各项规章制度执行是否出现偏差,直接影响病人生存质量的高低、生存期的长短,所以,在护理工作中应最大限度地消除不安全隐患,保障肿瘤患者的安全。 1 护理安全隐患分析 1.1责任心不强,规章制度执行不严格 有报道指出,由于责任心不强引起的医患投诉占所有投诉的25.0%[1],如查对制度执行不严格导致配错药、打错针;给化疗药物时巡视不够,未能及时发现渗漏而引起局部反应;病情观察不及时、不仔细,未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而延误抢救时机;抢救物品不到位,抢救器材失灵等,直接危机病人生命安全等。 1.2 专业理论知识缺乏,护理操作技能不精 由于专业理论知识的欠缺,对病情变化和并发症的预见性不够,未能采取一些必要的防范措施;护士操作技术不精,抢救病人时不能及时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对一些新仪器设备操作不熟练,延误了病人的治疗和抢救。 1.3 护患间缺乏有效的沟通 由于护理人员缺乏社会经验及与患者沟通交流的技巧,对患者及家属的提问,回答简单生硬、不予重视,引起患者反感;沟通简单机械,忽视了病人及家属的情绪与心理需要等。 1.4 法律意识淡薄,护理记录不规范 临床工作中常出现护理记录不及时、不严谨,漏记、错记、补记、涂改、医护记录不一致等现象,特别是对病人心理状态的评估及防范措施的记录不重视。 1.5 病人的心理因素 在各种疾病中,很少如癌症,带给病人以巨大的精神压力,并使其产生不良情绪[2]。尤其是晚期癌症病人,由于疾病预后差、生活质量严重下降、无法忍受的疼痛、缺乏情感支持、经济负担过重等原因,易产生恐惧、抑郁和厌世情绪甚至自杀。另外,还存在病人不遵从医护人员的指导擅自外出,造成意外事件的发生等情况。 2 防范措施 护理安全是指在护理全过程中,病人不发生法律和法规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缺陷或死亡[3]。肿瘤科护理中潜在的不安全因素与其他专科相比,更容易造成对病人的伤害,因此,加强对放疗护理各环节的管理,对保障病人的治疗、护理安全十分重要。 2.1 转变安全观念,加强安全文化建设 提高护士的安全意识,弱化苛责个人文化,强化系统分析,让护士能在一个正确做事容易,犯错却难的优良系统中工作。建立护理安全标识系统、安全护理警示牌、休息日护士长查房制、安全应急预案等。 2.2 强化核心制度,实行护理安全责任制 制定了护理部-科护士长-病区护士长安全护理责任制,签约了护理安全目标责任书,完善了对护理人员的评价激励体系,制定了处罚奖励细则。对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危重病人抢救制度、消毒隔离制度等核心制度,要求护理人员人人熟知,考核过关。 2.3 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 2.3.1 加大“三基”培训及考核力度 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各项操作技术,特别是静脉穿刺技术的训练。肿瘤患者的血管由于反复穿刺和化疗药物的刺激,血栓静脉炎甚为多见,加上该类患者的全身营养差,导致静脉穿刺困难,为此,我们要重点培养穿刺护士,成立静脉输液的专业组织(简称ins)及picc小组,保证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减少病人的痛苦。 2.3.2 加强肿瘤专科知识的学习,提高专科理论和技能水平 护理人员每人建立学习记录笔记本,病区每周组织两次专科理论知识学习,每月组织一次专科理论知识考试,每季度进行一次理论知识应知应会考试,护理部不定期进行检查并对所学内容进行考核。 2.4 强化法律意识,提高护理文件书写的内涵质量 举办护理文件书写培训班,要求从法律角度规范书写,根据护理星级考核标准,科护士长每周下病房检查2次,护理部每月检查1次,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提出整改措施,并与病区护士长考核标准挂钩。 2.5 掌握沟通艺术,提高沟通内涵质量 作为肿瘤科护士,要有高度的同情心、更多的爱心和良好的沟通艺术,积极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交流,对患者提出的疑问要耐心、细心地给予解释说明,对患者过激的语言行为应给予体谅安慰,以实际行动感召患者,增进患者及家属对我们的理解与信任,提高满意度,杜绝护理纠纷。 2.6 重视心理护理,预防自杀行为的发生 患者入院时,护士必须认真仔细地做好健康教育评估,了解患者的情绪是否低落、悲观、消极、厌世等,观察病人的日常行为有无异常,对有心理障碍者根据其原因有针对性地予以疏导。 2.7 完善科室规范化制度,加强安全护理防范措施 制定《住院病人自杀倾向应急预案》和《住院病人自杀应急预案》及《住院病人自杀处理规范》等,对有明显自杀倾向的病人耐心进行疏导,同时取得病人家属的配合,转移病人可能用来伤害自己的物品。安排病床时,避免靠窗,房间尽量靠近护士站,窗户安装防护网,病人24小时有家属陪同,不得离开病区。同时,护士加强巡视,尤其注意对厕所、浴室、配餐间等隐蔽地方的重点巡视。 2. 8 加强医院管理,保证设备、仪器、设施及相关医技科室的被服能够满足临床工作的需要,配备专人维护,定期维修,及时更换。护理人员的数量与梯队结构合理,科学运用弹性排班制,提工作效率。 总之,护理安全是衡量医院护理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护理安全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护理效果的安全 [4]。要做好护理安全工作,加强教育、提高认识是前提,加强防范是关键,提高素质技术经验是核心,加强管理完善机制是保障。近年来,我院肿瘤科患者的满意度达95%上,发生护理差错和纠纷的情况明显减少,真正做到了安全护理。 护理安全论文:我院强化护理安全管理的方法与体会 【摘要】 目的 探讨有效的护理缺陷管理方法,确保护理安全,提高护理质量。方法 建立科学的组织管理体系,加强护理安全教育,完善护理规章制度。结果 减少了护理缺陷的发生,提高了护理质量和病人满意度。结论 护理安全管理是一项持之以恒的工作,需要全体护士共同努力,达到减少护理缺陷发生的目的。 【关键词】 护理安全 护理缺陷 管理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病人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近两年以来,随着医院的整体搬迁,医院环境改善了,就诊病人大大增加了,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也随之增多了,我院采取了一系列防范措施,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我院是一所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编制床位 468 张;护理人员 231人;学历:本科 15人,大专 93 人,中专116 人;职称:副主任护师4人,主管护师 125人,护师 41人,护±50 人。 2. 方法 2.1成立护理缺陷管理小组 安全工程科学研究中的“海恩法则”,即每一起严重事故背后,必然有29起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为加强安全管理,我院成立了护理不良事件管理小组,其小组成员由各科护士长组成,形成从临床一线到护理部、再到临床一线完整的“管理链”。其工作职责是负责上报和处理护理不良事件,对全院上报的护理不良事件及时组织讨论、分析原因、提出处理意见和整改措施。科室一旦发生护理不良事件首先采取补救措施,使对病人的损害降到最低点,并及时上报。一般性事件每月30日前上报,但对病人有直接影响、有可能引起纠纷和有可能再次发生的共性护理不良事件必须立即上报,迅速处理。护理部每月对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反馈,根据保密性原则,在反馈时不暴露科室及相关人员姓名,将反馈信息以书面材料下发到各科室,让全体护士从中接受教训。各科护士长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出具体的防范措施。为鼓励科室主动发现、反馈问题,护理部对主动上报的护理不良事件不予扣罚,实行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对当事人和科室避免了单纯的批评、责备、惩罚。引导护士正确的归因方式,主动帮助护士寻找发生错误的原因。 2.2 加强护理安全教育 提高护士的安全意识 2002年4月9日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颁布后,医疗事故实行举证倒置。近年来,随着健康、法律知识的普及,人们对健康的需求越来越高,医疗纠纷也越来越多。为了保证医疗安全,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我们组织全体护士学习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条例》、《病历书写规范》、各种制度和各班职责等相关知识。通过学习使护士更加明确护患双方的责、权、利,从而加强了护士法律意识和护理安全意识。培养护士知法、懂法、守法,以严谨的工作作风及优良的服务,有效地维护患者的生命健康和安全。 2.3 严格执行护理规章制度 我院在原有护理规章制度的基础上,相继补充了护理常规、操作规程、护士各班工作程序、岗位职责及考核标准、各种应急预案等,不定时对全体护士进行护理核心制度的抽考和督查,要求全体护士严格按操作流程进行各项护理工作,每月对各科室护理质量进行评比和反馈,对做得好的科室给予奖励。 3. 效果 我院成立护理不良事件管理小组后,加大了护理安全管理力度,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护理质量和病人满意度均得到提高。 4. 体会 4.1前馈控制是护理安全管理的重点 护理安全管理的重点,不仅仅是发生了护理不良事件后分析个人护理行为中的不安全因素,更应积极改进管理制度和流程上的缺陷,从根本上杜绝其发生,最大限度地降低由此所引起的病人伤害,预防各种护理不安全事件的发生。 4.2经验教训共享是护理安全管理的有效方法 通过护理不良事件管理小组的上报、分析和反馈,使大家对护理不安全因素有了全面了解,从经验教训中学习,让经验教训共享,可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起到预防差错和不良事件的重要作用。 4.3全员共同努力是实现安全管理的根本途径 护理安全论文:抓好军队疗养院护理安全防范的几点体会 【关键词】 军队疗养院 ;护理安全; 防范 【摘要】 为了提高疗养院的护理质量管理水平,建立正常,严谨的工作程序,确保护理安全,我院护理部总结了以往的防范经验,认真查找自身存在的安全隐患,制定了各项防范措施,规范了护士的工作程序,强化了护理质量管理制度,两年来没有发生医疗纠纷及安全事故,护理工作满意率由94%上升到97%。 【关键词】 军队疗养院 ;护理安全; 防范 疗养院护士工作繁琐复杂、涉及面广,稍有不慎,轻者带来疗养员的误解,重者引起安全事故。随着疗养员法律意识的提高,任何细微的疏漏都可能造成医疗纠纷。为了提高疗养院的护理质量管理水平,建立正常、严谨的工作秩序,确保护理安全。我院护理部总结了以往的防范经验,制定了各项防范措施,规范了护士的工作程序。两年来,没有差错、事故发生,护理工作满意率由94%上升至97%以上。现将我们的具体做法和体会介绍如下。 1 强化护理质量管理 1.1 规范各项工作职责及标准 结合我院的工作特点制定了年度、季度、月、周工作计划及各级护理人员工作职责及工作质量标准等,要求护士长每天抽查,护理部每周检查,每季度小结讲评等措施。 1.2 定期完成各项检查指标 护理部每季度必须按照检查措施完成疗养区管理检查,护理技术操作检查,急救药品、物品检查及护理工作满意率调查等8项护理质量检查。并在每次检查后的一周内进行跟踪、督导,对各科室历次检查出的问题或者提出的新要求一抓到底,保证各项护理工作按质按量完成。 1.3 经常到科室走访 护理部每周至少两次到科室查房、走访,协助护士长想办法解决存在的问题,总结好的管理经验和措施,利用护士长周会时间向其她护士长介绍,让更多的人从中受到启发,提高护士长的思考能力和工作积极性。 1.4 妥善处理收集的各类信息 在参加科室查房、检查、走访过程中,经常会发现一些不良的工作行为或收集到一些负面信息,如疗养员反映部分护士服务态度不好,需要帮助时得不到及时的处理,以及护士与护士之间的矛盾等,作为护理管理者,一定要重视来自一线的呼声,以理解和信任的态度,本着“四及时”(发现问题处理及时,解决问题及时,分析原因及时,吸取经验教训及时)的原则,帮助疗养员及护士解决困难,让护理部真正成为一面放大镜,放大优点,推广经验,找出隐患。 1.5 灵活解决科室存在难题 对新提拔的护士长或护士长,护理部加强了传帮带的传统做法,采用蹲点式管理,指派助理员到科室蹲点,帮助她们熟悉工作环境,消除顾忌及恐惧心理,帮助她们理顺工作程序,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确保科室护理工作安全顺利进行。 1.6 认真落实护理人员管理制度 定期组织护士学习礼仪,规范护士语言、行为和举止,增强护士服务意识;对新调入或新聘用的护士严格执行岗前培训和考核制度,合格后才准予上岗;对外出学习、休假的护士,要给予及时的关心,详细了解人员的去向并要求保持通讯畅通。严格请销假及汇报制度;对拥有私家车的护士,应督促护士长经常教育,严格管理,令其认真遵守交通规则及有关法规,严禁酒后驾车,军人严禁穿军装驾地方车,以确保人员安全。 1.7 制订护理行为安全奖惩方案 对经常受到疗养员及周围同事好评,或能够及时发现不安全隐患,杜绝不安全事故发生的护理人员,要及时给予表扬或奖励。对疗养区内发生盗窃或受到疗养员投诉,或发现安全隐患,发生护理缺陷及差错、事故后,不按规定报告,有意隐瞒的护理人员,事后发现时,根据情节严重程度,给予当事人相应的处理。 2 加强预警,防患未然 2.1 制订“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定期进行模拟训练 每年组织各护理单元根据科室入住疗养员情况,设想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制定出相应的应急预案,组织护士进行情景模拟训练,并由护理部统一考核及讲评,有效的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及急救技能。 2.2 定期召开护理安全形势分析会 每季度召开一次护理安全形势分析会,要求护士长组织护士先自查,然后根据存在问题制定出整改措施,护理部检查落实。 2.3 加强护理薄弱环节管理 督促护士长执行中午及夜间查房制度,加强中午班、夜班、节假日及重点疗养员的督导力度,确保人员在岗在位,保证急救药品、器材设备完好。 2.4 对容易发生突发事件的时段和季节,及时提醒,严加防范 (1)组织护士学习消防知识,进行火灾急救演练,定期进行消防设施检查,保证安全通道畅通。(2)雨季来临,要及时告知疗养员,外出旅游、爬山时,要有人陪同,小心滑倒,当大厅,走道、房间有积水时,要及时清理,并有防滑标记。(3)暑假期间,疗养员流动性大,小孩多,要及时告知疗养员照看好各自的小孩,保管好随身携带的物品。对有心脏病及年龄偏大,不宜长线旅游及游泳的疗养员要做好解释工作。护士要做到勤查房及巡视三及时:观察病人要及时,治疗处置要及时,临床护理要及时。 2.5 对存在的护理安全隐患问题,要及时整改 疗养院存在的安全隐患: (1)入住的疗养员年龄偏大,平均60岁以上,潜在疾病较多,容易发生突发事件;(2)疗养院护士工作繁琐复杂,涉及面广,而护理人员床护比不足,且新聘用护士多,流动大,业务技术提高缓慢,护理经验欠缺,易发生护患纠纷;(3)疗养院楼层分散,地方人员住宿,会议较多,尤其是周末,人员杂乱,吸烟,乱扔烟头现象明显,存在火灾隐患及物品被盗现象;(4)由于年代久远,部分科室配套设施老化 (如 电梯常出现故障,电路老化、插座损毁严重等),存在安全隐患。整改措施: (1)按要求配备护理人员,满足护理工作需要;(2)加强新护士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3)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制度不全的尽快完善;(4)多与相关部门沟通,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尽快解决;(5)多征求疗养员的意见,提高护理质量,优化护理服务。 3 体 会 护理安全是疗养院的重点工作,安全事故的发生不仅严重制约着医疗护理质量的提高,而且是产生医疗纠纷的焦点之一。因此,作为护理管理者,要有高度的责任意识,心系疗养院的安全与发展,为疗养员提供一个安全、优质、高效的疗养保健和医疗护理服务场所。 护理安全论文:护理安全小贴示 在预防住院患者跌倒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 通过对跌倒原因分析,查找资料和护理经验形成的“护理安全小贴示”,利用医院电脑网络信息系统让全院护理人员学习借鉴,以达到预防跌倒的措施护理人员人人掌握的目的。方法 对2009年1月~12月住院患者中发生的跌倒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2010年提出护理改进的措施,制作“护理安全小贴示”专用文件夹通过医院电脑网络信息系统让全院护理人员学习,并定期进行考核,以达到掌握预防护理措施的目的。对2009全年与2010全年我院住院患者发生跌倒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 2010全年住院患者发生跌倒率显著低于2009年,p<0.05。结论 “护理安全小贴示”可以提高护理人员防跌倒知识的经验和技能,可以减少住院患者跌倒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护理安全小贴示 预防跌倒 作用 患者发生跌倒可导致患者机体损伤、功能状态衰退、日常生活能力的下降、自信心下降,给患者及其家庭造成负担,甚至可引发医疗纠纷。患者跌倒的原因,不仅与其年龄、原发疾病、服用药物、病区环境、患者自身重视程度有关,还与护理人员对患者的评估、健康宣教、护理经验有关。我院对2009全年住院患者中发生的跌倒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2010年提出护理改进的措施,建立“护理安全小贴示”专用文件夹通过医院电脑网络信息系统让全院护理人员学习,对我院2009全年与2010全年住院患者发生跌倒的数据进行比较,2010全年住院患者发生跌倒率明显下降。现将我们的做法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2009年住院患者跌倒的发生率及相关情况 2009年1月~12月,我院共收治37824例各专科的成人住院患者,其中男17593例,女20231例,平均年龄46.05岁,住院期间共发生跌倒19例,年龄在51~89岁,平均年龄67.8±10.0岁,其中男10例,女9例,跌倒发生率为0.050%。 1.2 2010年住院患者跌倒的发生率及相关情况 2010年1月~12月,我院共收治41421例各专科的成人住院患者,其中男19089例,女22332例,平均年龄59.0岁,住院期间共发生跌倒7例,年龄在29~90岁,平均年龄68.8±21.5岁,其中男5例,女2例。跌倒发生率为0.017%。 1.3 2009年与2010年住院患者跌倒的发生例数的比较 见下表下表。 表 2009年与2010年住院患者跌倒的发生例数比较p<0.05,统计学有显著差异。 2 “护理安全小贴示”的自制方式及内容 2.1“护理安全小贴示”的自制方式 对2009年1月~12月住院患者中发生的跌倒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经医院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讨论提出的预防跌倒护理改进措施,形成“护理安全小贴示”专用文件夹,通过医院电脑网络信息系统的“共享空间”,让全院护理人员在工作场所可点击查看及学习,并对护理人员定期进行考核,以达到其掌握并能运用有效的预防护理措施的目的。 2.2“护理安全小贴示”的主要内容为跌倒高危因素的提示、防跌倒护理方法及预防措施。其内容根据相关知识而不断丰富、更新。每次更新或补充内容均以“飞信”方式告知临床护士,使之及时掌握相关知识和信息,可对患者进行有效护理干预。 3 讨论 近年来医院专科飞速的发展,病床扩充较快,床护比的要求,以致护士扩招数量增多,年轻护士比例增多,他们对专科护理知识缺乏。我院工作3年以内的年轻护士占全院护士总数的28.6%。2009年低年资护士当班患者发生跌倒率为58.6%;护士对病情评估不足9例,占34.6%,主要存在对疾病知识和护理经验缺乏,对患者的病情评估不足,而致相应的防跌倒的措施向患者宣教不到位。所以提高年轻护士的防跌倒的专业护理技术知识水平,可充分利用网络通讯资源,通过医院电脑网络信息系统的“共享空间”,让全院护理人员在工作场所可点击查看及学习,在实际工作场所让当班护士能及时获得相关的知识信息,充分利用电脑信息资源,操作简单方便,学习方法省力省时易于掌握,可以提高护理人员防跌倒专业知识的经验和技能,能及时运用有效的预防护理措施以减少住院患者跌倒事件的发生。 4 小结 预防患者跌倒是临床护理工作中应该高度重视的一个环节。我院2010年通过建立“护理安全小贴示”,把有效的预防和控制跌倒的知识技能通过院内网络信息提供工作场所的护理人员,对临床防跌倒提供有意义的改进依据和护理预防干预措施,能切实提高护理人员对专业护理能力,护理人员能明确对高危患者和重点防控对象,理解并掌握相应预防的护理措施,对各种不安全因素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以改进护理服务,达到预防为主,减少患者不必要的意外伤害起到积极作用。 护理安全论文:护理工作中的安全隐患分析及措施 【关键词】 安全隐患;管理制度;护理人员;措施 随着现代医疗护理活动日趋复杂化,各种影响护理安全因素不断增加,病人在医院接受诊断、治疗、护理的同时也面临着一定的风险,如环境中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诊疗过程中的技术、药物、食物、心理等因素都可能直接影响护理效果和病人安危,也影响医院在病人和公众心目中的形象,甚至造成医疗成本的上升,物质消耗增加,病人经济负担加重。护理不安全因素的管理是护理管理的重点,是护理质量的保证,护理工作的安全性高低是衡量医院护理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医院应最大限度地消除护理不安全因素。如何消除护理安全隐患是每个护理人员和管理者的一项重要工作。 1 影响护理安全的因素 1.1 管理因素 1.1.1 管理制度不完善、不健全 有的医院没有编制护理安全质量管理文件,没有建立规范化安全管理平台;有的虽然建立了护理规章制度,但没有健全的管理组织进行监督,导致规章制度形同虚设。 1.1.2 上级监控缺乏力度 管理者对潜在的不安全因素缺乏预见性,没有定期召开护理安全专题会对护理过程进行分析、总结。没有制定常见急症抢救流程、工作环节流程、应急预案流程、服务规范用语以及科室护理质量控制标准等,使护士在日常护理工作中缺乏有章可循,随意性较大,存在安全隐患。 1.1.3 对护士教育培训不足 主要表现在仅注重护士的工作完成情况而忽视护士的在职培训。对护士的业务培训、职业道德教育不够及培训管理监督不力等。当前护理科学和发展对护理人员的素质和数量的要求较高,如果不能及时根据专业技术发展的情况进行调整,找不到有效的途径提高护士素质,这些方面因素对护理安全的影响将越来越显著。 1.1.4 护理人员配置不合理 护理人员的缺编,不能满足工作基本要求而埋下安全隐患。当护士人手紧缺、工作超负荷时,长此以往将使护士身心疲惫,也是构成护理工作不安全的重要原因之一。 1.2 护理人员自身因素 1.2.1 法律意识淡薄 护士在学校和在职教育中缺乏相关法律知识教育,临床工作中往往忽视引起潜在的法律问题。如对病人的隐私权、病人的知情权等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往往会导致与病人产生冲突[1,2]。 1.2.2 自我保护意识不强 由于护士职业的特殊性,很多时候是一个人值班。一些护理行为有时仅有护士参与,所有的诊疗和操作不可能全都做到让病人签字或知情,由于没有及时签字或履行好告知义务导致护患纠纷发生[3]。 1.2.3 以人为本服务理念欠缺 在工作中责任心不强,注意力不集中,遇事容易情绪化,对病人态度生硬,有的护理人员语言、行为不当或过失给病人造成不安全感或不良后果。 1.2.4 缺乏有效的护患沟通交流 许多护理人员的观念仍停留在功能制护理模式上而不注重与病人交流,导致护患间的沟通不及时,造成病人不理解,对护士不满意[4]。 1.2.5 专业技能不熟练 随着护理新观念、新技术的不断更新对护理人员的要求越高,这不仅对护理人员造成较大的压力,而且导致护理工作中技术风险增大。特别低年资护士由于他们专业知识不够丰富,技术操作不熟练,平时业务学习和专业技术培训跟不上,容易导致操作失败或操作错误而发生护理差错。 1.3 病人因素 1.3.1 病人或家属期望值过高 病人对疾病缺乏正确认识,对医院期望值过高,心理承受力差,易产生焦虑、恐惧等情绪。如出现治疗效果不明显或病情反复,就会不信任医生,怀疑诊断错误,更不听护理人员的安排,甚至拒绝治疗,导致病人人为的护理不安全因素。 1.3.2 病人的不良心境 病人及其家属由于疾病,特别是突发疾病的影响及经济承受能力的限制等因素,容易产生不良心境,可能导致过激行为,引发护患冲突。 1.3.3 病人的自身素质 由于部分病人所受教育的限制,素质不高,对护士工作不理解,易出言不逊或有不尊重行为,也是导致护患纠纷的因素。 2 措施 2.1 建立和健全护理安全质量管理 针对医院护理安全质量方面,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预防与控制措施,规范护理工作流程的各个环节[5]。成立以护理部、科护士长、高级技术人员组成的质量控制领导小组,各司其职,定期检查,定期召开会议,发现问题研究解决,并及时纠正处理。认真做到护理质量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做到每周各科室自查,每月重点抽查,每季护理部综合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及时通报全院,对在检查中发现护士违规、违纪等现象,应该视其情节轻重给予相应处罚。 2.2 重视安全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 必须重视安全管理,但安全管理不应仅仅是管理者的责任应该通过安全教育,使护理人员从被动接受安全管理的检查转变为自觉维护护理安全。安全教育不是一般性的讲大道理,而是要围绕如何有效保护病人和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使护理安全工作常抓不懈。 2.3 增强法制观念,依法管理 护理安全与法律法规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护理人员法制观念淡薄而发生的护理缺陷或纠纷时有发生。因此,应该经常组织护理人员学习与护理安全管理有关的文件等,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68]。 2.4 重视专业理论与技能操作的培训 加强护士规范化培训和继续教育对护士再学习是十分重要的,鼓励护士参加自学考试、函授大专或本科的再教育学习,可选送有前途的年轻护理骨干人员外出参加各类短期学习讲座、学习班、进修班,不断拓展理论水平,以了解国内外的新知识、新动态、新观念[9]。 2.5 加强监督检查 护理不安全因素的管理要特别注重抓好关键点,即那些有可能影响全面工作或容易出问题的环节,护理管理者要善于认识、处理这些关键性问题,并进行重点监督和管理。 2.6 合理安排护理人力资源 护士在医疗活动中担负着病人的保护者、依赖者、倾听者等多种角色,而在家庭中又扮演着女儿、儿媳、妻子、母亲的角色。在护理人员少、工作任务重时,护士就超负荷的工作。长此以往将对护士的身心健康造成危害,因此应重视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对排班模式进行改革,对以往工作负荷大的中班、夜班,由1人改为2人或3人,使护士超负荷工作的现状得到明显的改善。医院还应为家住较远的护士提供午休房,增加夜班补助等,为护士的身心健康提供保障。 护理安全论文:浅谈护理安全隐患及护理对策 护理安全是指尽一切力量运用技术、教育、管理,从根本上有效的采取预防措施,防范事故,将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患者安全、健康、高效的医疗护理环境[1]。护理安全的最终目标就是病人安全。护理安全成为衡量护理服务水平的重要质量指标。因此,护理人员应不断加强自身安全知识学习,正确评估、分析护理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促进护理安全。 1 影响护理安全的因素 1.1 护理人员的因素 护士责任心不强,执行规章制度操作规程不严,在工作中不认真执行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护理人力资源不足,长期以来由于护士的社会地位低,工作繁重,生活不规律,部分护士不安心本职工作,想方设法换岗或离岗,致使临床护士严重缺编[2]。护士自身综合素质偏低,由于社会对护理工作的偏见及受到环境的影响,医院对护理工作的重视不够,投入较少,使护士参加继续教育的机会偏少,知识得不到及时更新,导致护士应变能力差,护患之间沟通不良。另外由于在临床一线工作的护士大多是年轻护士,资历浅,临床经验不足,专业知识不扎实,技术操作不娴熟,工作中理论不能联系实践,容易导致操作失误而发生护理差错[3]。因此,护理安全问题也日趋突出。 1.2 患者因素 护理是一项护患双方共同参与的活动,护理活动的正常开展有赖于患者的密切配合及支持。个别病人的不遵医行为、不规范用药或住院期间私自外出,也是造成护理安全事件的因素之一[4]。 1.3 物质因素 护理设备是完成护理任务的重要工具,设备器械的性能是否完好,质量是否过关,都会影响护理技术的正常发挥,影响抢救及治疗工作,是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之一。 1.4 环境因素 医院的基础设施及布局不当也潜在着不安全因素。如地面过滑导致跌伤,床旁无护拦造成坠床,热水袋使用不当导致烫伤等。环境污染导致院内交叉感染;安全危险品管理制度措施不完善等都是潜在的不安全因素。 2 防范对策 2.1 增强工作责任心,加强护理核心制度的学习 严格执行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对病人进行操作时严格执行“三查七对”,防止差错发生。在护理工作中只要认真进行查对,很多差错都是可以避免的。 接班时必须认真检查抢救设备仪器是否处于完好状态,严格执行检修制度,如有特殊治疗等交班时必须要认真交接,保证治疗的正常进行,防止延误治疗。 2.2 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 充足的护士人数也是完成护理工作的必备条件。护理管理者应根据各个科室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护理人力资源,对护士的排班模式可采取弹性排班制,根据不同时段护理工作量的变化,动态安排人力资源,注重开发护士的潜能,以最少的人力投入提供最大的护理服务。 2.3 提高护士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 临床实践证明,护士的专业素质与护理差错的发生有着直接的关系,是维护安全护理最重要的基础。因此,管理者要千方百计为护士提供各种学习的机会,并且鼓励护士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拓宽护士的知识面,不断了解国内外的新知识。只有不断的加强学习,在护理工作中遇到难点、疑点时才会学会观察、分析和判断;同时还要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理论与技能的强化培训学习。另外,护士还要适当学习一些关于人文、心理、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以提高与患者的沟通能力[3]。 2.4 高危患者的安全管理 将大手术后、危重患者、长期卧床、有心理障碍、婴幼儿患者做为科室的高危患者对待。根据不同类型采取不同护理管理措施,对待高危患者要进行床头交接班。防止患者压疮,跌到,坠床等,这是护理管理的重点。凡是烦躁患者,除常规使用床栏外,还要对其双上肢进行保护性约束(需征得家人同意),危重患者外出检查或转科时,必须有医护人员护送,防止发生意外。对高危患者护士长要做到:每天要了解病情,治疗效果,基础护理工作完成情况,经常征求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意见,对患者提出的意见给予及时的解决,同时注意在护士晨会上进行讲评,引起大家的重视[5]。 2.5 加强医院感染及特殊药品管理: 严格执行手部卫生管理,在操作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范,一次性用品使用后及时毁型,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处置必须规范;高危险药品不能与普通药物混淆,要使用红色标识,引起注意,麻醉药品要加双锁保管,严格交接班并记录,备用药要每天核对确保无变质过期,抢救车急救药品要班班交接。用后要及时补充,以保证数量。特殊药物,要严格按医嘱给药,控制滴数,向患者及家属认真交代注意事项,勿擅自调整滴数,并加强巡视,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护理安全论文:神经内科患者护理安全隐患防范对策 【关键词】糖尿病 胰岛素笔 注意事项 护理 临床护理 1临床资料 2007年4月~2007年11月行胰岛素治疗的患者100例,均应用胰岛素注射治疗。其中使用诺和笔及诺和笔芯50例,东宝笔及甘舒霖笔芯50例。2种笔均使用诺和灵笔针头。 心理护理:临床上由于年龄、文化层次、家庭支持、经济基础及其他的原因,应用胰岛素笔注射的患者仍然比口服用药的患者要少。其原因主要来自于患者对应用胰岛素笔的顾虑,如担心注射时是否加重疼痛;注射剂量是否准确;能否自我操作;针头是否会断裂在体内等。这些问题对于一个初次使用胰岛素笔的患者来说,都是会出现的疑问,护士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应耐心倾听患者的提问,详细讲解胰岛素笔的操作原理及方法、应用胰岛素笔注射胰岛素的优越性、安全性和方便性,提供操作资料,如使用手册、宣传书、教育录像等,邀请使用胰岛素笔经验丰富的患者与之交流,使之消除恐惧、焦虑情绪,树立信心,更好地配合治疗。 (1)在使用胰岛素笔前,详细讲解可能出现的不适情况,征得患者及家属的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 (2)指导患者在胰岛素笔使用前应认真阅读产品附带的使用说明以及操作光盘。 (3)根据医嘱,选择合适的胰岛素笔芯类型,检查笔芯剂型、药液质量以及笔芯有无破损,如有破损应更换笔芯。 (4)将所需胰岛素在使用前1~2h从2~8℃冰箱中取出放置于室温下,避免因胰岛素过冷、过热产生气泡,不利于胰岛素笔排气。 (5)将笔芯放入胰岛素笔的笔芯架后,应用75%乙醇消毒笔芯前端的橡皮帽软皮塞,待酒精干后再安装针头,避免或禁止使用碘仿(安尔碘)消毒,以免影响胰岛素液。 (6)按照操作方法安装好完整的胰岛素笔装置。 (7)使用预混胰岛素或中长效胰岛素,应在安装前将笔芯先握在手中轻轻地上下摇晃直至将胰岛素摇匀。注射前再次将胰岛素笔上下颠倒将药液充分混匀,使胰岛素液成乳白色液体后再取针帽,转动注射选择环,调节2u胰岛素排尽空气,再调节至所需的剂量备用。 (8)指导患者根据自己所用胰岛素剂型的作用特点选择注射时间,注射前应先洗净双手。 (9)注射前再次检查胰岛素笔内是否有足够的胰岛素,空气是否排尽,然后准备注射。 2使用中的护理 (1)物品备齐后携至患者床前,查对后说明胰岛素治疗的必要性,解除其顾虑。 (2)护士应熟练掌握不同类型的胰岛素笔的安装、调试及常见故障的处理。 (3)选择好注射部位,常规用碘仿或75%的乙醇消毒待干。可选择的注射部位有腹部(离开肚脐5cm)、上臂、大腿和臀部(吸收速度由快至慢排列)。 (4)再次检查剂量是否已按医嘱调整到所需注射的剂量单位数上,请患者、家属或其他护士查对后方可注射。 (5)注射时,根据患者皮下脂肪的多少选择进针角度(体型消瘦选择45°,肥胖者选择90°进针)。不同部位对胰岛素吸收的速度不一样,为了使血糖尽量平稳,各部位的注射时间(距就餐的时间)应有差别,较好的方法是在同一部位排序(2次注射间距为一横指)注射一段时间后,再移至另一部位。目前临床上可以采取注射卡的方式对注射部位进行划区注射,这样避免了患者在同一部位多次注射引起的疼痛和其他不适。注意进针深度为诺和针头的2/3,避免将针尖部位全部进入体内,防止发生针头断裂。此外,还应指导患者避免在有瘢痕或硬结的部位注射。 (6)按照医嘱,准确注射胰岛素剂量,不能自行增减胰岛素用量。 (7)注射完毕,从剂量窗口观察到剂量选择环已恢复到o位,针头先不拔出,在体内停留6~10s,右手按压住诺和笔注射键,再拔出针头。直至针头从皮肤拔出为止,拔针后轻轻按压针孔,注意记录注射时间、剂量、部位。 (8)掌握减轻注射疼痛的技巧:提前从冰箱中将胰岛素拿出,室温中复温;消毒时待乙醇挥发后再注射;将笔芯内气泡排尽;进针速度要快;进针和拔针时握笔的手不能移动,以防改变针头方向;指导患者肌肉放松;定期更换部位注射;针头不能重复使用,以免感染。 (9)注射过程中,如出现注射键不能推动,但是需要注射的剂量还未完全注射进体内时,提示是笔芯内胰岛素已经用完,需要更换新的胰岛素笔芯。这时应记住还未注射的胰岛素剂量,重新安装1支新笔芯,排气后再次注射,补充未注射的剂量。 (10)为了确保安全,每次注射前更换笔用针头。 3使用后的护理 (1)注射操作完毕后,取下针头丢弃于锐器盒中,避免随处乱扔损伤自己和他人。此外,取下针头的目的是避免笔芯进入多余空气导致下次使用时排气困难。 (2)注射完毕后嘱患者不能剧烈运动,根据胰岛素起效时间准时进餐(如短效胰岛素为餐前30min注射)。 (3)注意观察注射后患者有无出现恶心、饥饿感、大汗淋漓、心慌、手抖等不适症状发生,如出现上述症状,应警惕低血糖的发生,并应指导患者做好处理,如立刻进食,口服含糖类食品,严重者或可口服糖水。 (4)注意定期观察注射部位的变化,如果局部发生红肿、疼痛、硬结,应注意是否出现局部炎症,指导患者进行局部处理,如理疗、局部涂抹抗生素、更换注射部位等。 (5)使用胰岛素笔注射后,还应指导患者严格监测血糖、尿糖等变化,根据血糖、尿糖情况调节胰岛素剂量。 (6)注射完后胰岛素的保存:常规情况下,未开启的胰岛素笔芯在冰箱内2~8℃保存可达30个月;开启使用后的胰岛素2~8℃保存最长可达3个月,临床建议越短时间内使用完毕越好,避免发生药物失效的事件发生。室温下(25℃)保存超过4周未使用应扔弃。笔芯胰岛素不能冰冻,冰冻后的胰岛素药液容易失去生物活性。胰岛素笔也不能暴露在阳光下。一般来说,各种胰岛素笔出厂后的有效期为1~2年。 护理安全论文:论护理工作中的安全管理 护理工作是医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整个医院的管理水平[1]。随着我国医疗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人们对自我保健意识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在就医过程中维护自身的权益,从而对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服务质量及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医疗护理过程中,由于受惯性的工作流程及个别护士安全服务意识相对滞后的因素制约,往往导致护患纠纷。而一旦病人认为是损害个人的权益的情况时,则易产生投诉愿望和行为,并会更多地运用法律程序或手段来处理。然而,在目前的护理管理中还存在着安全意识淡漠的问题[2]。因此,怎样不断加强护理工作管理,强化安全护理意识,改进护理工作,尽量减少或避免纠纷就成为护理管理者的当务之急,需要引起各级护理管理者的广泛关注。 2常见护理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 2.1 业务能力因素: 护理工作有很强的理论性和技术性。业务知识贫乏,就缺乏观察和处理问题的主动性和全面性,忽视某些先兆症状和反应,对疾病的发展和预后估计不足,从而影响和延误抢救治疗。例如对高热病人,在进行了药物等降温处理后,会因为体温下降,感到达到了护理目的,而忽视对因大量出汗,病人出现的虚脱或休克现象的观察和处理。另外,因未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混淆用药的剂量、浓度、用药途径以及操作不当而造成的错给、漏给、剂量过量或不足等,也会造成严重后果,引发护理差错或事故。 2.2 心理因素: 人的行为受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心理学家认为,注意力对人的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注意力不集中,就不能全面地接受信息和认真的处理问题,从而导致行为偏差,顾此失彼。常常有这种情况,当在认真地进行某项操作,又突然要求马上完成另一项工作,由于想着下一项工作,而急于完成现时操作,而违反操作规程,引发差错。另外,良好的情绪是搞好工作的重要前提,不安定的情绪,则会导致对周围信息反应不灵敏,不及时或不准确。表现为心不在焉,对自己的行为差错不能及时察觉。如一些错误地静脉注射导致病人死亡的事故大多属于情绪波动,影响了思维和行为所致。而抵触情绪则容易对工作产生厌倦感,对工作敷衍了事,不负责任,甚至掉以轻心,有章不循,这是发生事故的最大隐患。 2.3 生理因素: 人体生命活动是有周期性波动的。处于波动“正期”时,精力旺盛,心情愉快,思维敏捷;而处于“负期”时,则体力下降,精神不振,反应迟钝,容易发生差错。护理人员深夜值班时,往往是生物钟行为的“负期”,该时病人反应也低下,故护理人员应保持高度警惕性。当身体不适或过度疲劳时,在体力精力上就会出现不良状态。表现为头昏脑涨,反应不灵敏,工作效率低,对周围环境的变化接受能力降低,以至观察不仔细,不准确,判断失误,造成差错。 2.4 责任心因素: 护士的责任是24小时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护士应及时巡视病房,发现情况既有责任及时向医生汇报,同时将观察到的结果及处理经过详细记录。由于少数护理人员服务意识淡薄,责任心不强,以至观察不到位,汇报不及时,往往容易造成护理纠纷。 如有外伤患者,有短时昏迷史,入院时生命体征平稳,护理人员只对其瞳孔、神志改变较为重视,却忽略了可能存在复合性内脏损伤的观察和护理,从而延误了相应的处理和治疗。再如一新生儿脐带出血,值班护士多次巡视均未发现此情况,医生查房时发现病人病情变化,查看情况后立即采取抢救措施,尽管病人转危为安,但病人家属对值班护士极为不满。 2.5 法律意识淡薄因素: 病人到医院付费就医,标志着医院与患者建立了一种合同关系,称作医疗服务合同[4]。患者是特殊的消费者,他所接受的护理服务,主要靠护士的劳动去实现,少数护理人员依法服务的观念淡薄,工作中未能与病人及时、很好地沟通,对病人不够耐心,关心程度不够,语言生硬,服务不周到及护理技能欠缺,甚至技术不熟练延误治疗或抢救,都会引起病人及家属的不满或投诉。 3提高护理质量与确保护理安全的对策 3.1 坚持并遵循护理道德,护士慎独修养尤为重要。安全护理不但是护理质量的要求,也是护理道德的基本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素质水准,要有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和道德情操,慎独修养尤为重要。要把职业的责任感贯彻在护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使病人获得安全感、信任感。 3.2审慎负责,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是安全护理的关键。审慎负责就是要求护士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严谨查对,不得有误。这是由于护理工作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护理操作规程和各项护理制度,都是长期的临床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甚至用患者的生命和血的教训换来的,每一个护理环节都必须遵循具有科学性的操作规程,稍有大意都会铸成大错,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3.3广博扎实的专业知识指导护理实践,超前反馈,防患于末然,使不安全因素消失在萌芽中。护理学是一门“至精至微、性命攸关”的生命科学。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和医疗设备的更新,新技术的发展,这就需要护理人员不断充实和更新知识。对每一项治疗、护理医嘱、操作规程不仅要做到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如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盲目工作,往往事与愿违,铸成大错。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才能增强自己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提高敏锐的观察力和应急处理能力,有效的避免差错事故发生,遇到危、急、重病人做到心不跳、气不急、手不抖、腿不软,头脑清醒,在最短的时间内为病人提供有效的安全护理保障。 3.5 增强法律知识,强化法制观念: 随着社会的日益进步,国家法制建设的不断健全,人们的法制观念不断增强,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正当权益已渐成常识。由于护士的工作繁琐,与病人接触最多,因而护士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整个护理工作质量。当前,要特别注重强化护理管理者及护士的法律意识,用法律规范护士行为,提高其自律性。 总之,为了加强护理管理,强化护理安全,护理管理者不仅要以工作制度、医德规范、操作规程,而且要以法律规范来约束护士行为,明确护理行为与病人之间的法律关系,护理行为与病人生命健康之间的关系。护士在实施护理服务时应依法履行护士职责,在护理服务活动中,必须加强责任心,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熟练掌握技术操作技能,提高业务水平,防患于未然,杜绝差错事故发生。对在职护士要进行一般法律知识和卫生法规的教育,明确与护理工作的关系,树立法律观念,强化法律意识,要时时想到护理行为是卫生法律的客体,病人是主题,加强安全意识教育,以良好的医德医风,审慎负责的工作态度满腔热情地为病人服务。 护理安全论文:儿科病房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 【摘要】目的 探讨儿科病房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方法 分析儿科病房护理工作中不安全因素,采取相应防范措施。结果 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及护理业务水平。结论 通过对儿科护理安全隐患分析,做好安全管理工作,消除不安全因素,提高了护理质量,为患儿创造了一个安全、舒适的治疗、修养环境,改善了护患关系,减少了护患纠纷。 【关键词】儿科 护理 安全隐患 防范措施 护理安全是医院医疗安全的一个重要 组成部分,它是指护理人员在实施护理的安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1]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护理质量要求增高,尤其儿科病房,由于其特殊性,使其成为一个高风险科室,因此分析影响护理安全因素,采取防范措施,防患于未然十分必要。 1 护理安全隐患 1.1管理因素 质量管理是护理安全的核心,管理制度不健全,不认真执行护理“交接班制度、分级护理制度、医嘱查对制度”,对护士缺乏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意识教育,科室考核力度不够,护士长管理不到位,不能充分利用护理资源。 1.2护理人员因素 护士主动服务意识差,近年来低年资护士增多,专业理论水平及护理操作技术差,安全意识不强,工作中缺乏“慎独”精神,对儿科用药特点掌握不全面,主动巡视差,观察病情不仔细,护理记录书写不规范。 1.3护患沟通因素 儿科面对的病人大多无表达能力或表达能力差,加之陪护多,护士缺乏与患儿及家长主动有效沟通,甚至有时对家长的提问,表现不耐烦,回答问题语气生硬,做各项治疗、护理未履行告知义务,出现护患纠纷。 1.4家庭因素 一方面患儿绝大多数是独生之女,家长对他们平时过于溺爱,小儿患病家长常有内疚、焦虑的心理,住院后认为自己是上帝,护士就应当伺候他们,对护士的要求值高,要求静脉穿刺“一针见血”,用药后病情很快好转,花费低,住院时间短;另一方面陪护及探视人员多,难于管理,易造成患儿院内感染,家长出现不满情绪,护理工作稍有疏忽就会招到家长训斥、谩骂,发生护理纠纷。 2 防范措施 2.1管理方面 2.1.1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组织学习ㄍ护士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护士的法律意识做到有法可依,懂法、守法;组织学习《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培养高尚医德,认真执行疾病护理常规及护理操作规程。 2.1.2科内建立质控小组,护士长担任组长,制定工作职责、计划、考核目标,检查科内护理安全隐患,进行分析,制定防范措施,并督促落实。 2.1.3护士长对急救物品、药物应做好“五定”管理,充分利用护理资源,做好弹性排班,保证病人多时护士多,及时准确完成各项治疗、护理工作。 2.2护理人员方面 2.2.1更新护理理念,提高服务意识,加强护理人员思想教育,培养其“慎独”精神,严格履行岗位职责,根据护士年资不同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内容包括:专科疾病护理知识、护理技术操作、儿科用药等,通过培训使护士理论知识掌握全面;专科技术水平提高,熟练掌握儿科抢救知识和抢救技术,与医生配合密切。 2.2.2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分级护理制度、医嘱查对制度”,对病人做到“八掌握”,主动巡视病房,观察病情仔细,规范书写护理记录。 2.3护患沟通方面 2.3.1护士面对的不仅是病人,更重要的要面对家属,首先提出先服务家属在服务病人。[2]儿科病人陪护多,家长频繁更换,这就对护士提出更高要求,要善于与家长沟通,学会换位思考,理解家长的心情,对所提问题以真诚的态度,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予耐心解释,认真履行告知义务。 2.3.2护士和蔼友好的微笑,亲切轻柔的抚摸,都能给患儿带来心灵上的慰籍,使患儿感到安全与舒适。[3]对患儿应给予关心爱护、抚摸、微笑,经常给予他们激励性的语言,让他们配合治疗和护理。 2.4家庭方面 患儿入院护士应热情接待,安排床位,查看患儿病情,通知医生并遵医嘱完成治疗和护理,介绍医院住院须知,针对一些家长缺乏疾病知识,没有安全感,采取不同的健康指导,如:疾病知识、检查的目的、饮食指导、如何护理患儿、如何配合护士的治疗及护理、安全防护知识等,使家长消除不安心理建立信任感,积极配合护士的工作。 3 结论 儿科护士要做好护理安全的防范工作,首先要提高护理质量,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护理常规和操作规程,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和操作水平,加强护患沟通,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关心爱护患儿。其次,要加强病房管理,把病人放在第一位,为患儿提供一个舒适、温馨、安全的治疗、修养环境,做到病人及家长满意。 护理安全论文:外科护理安全隐患与防范措施 摘要: 目的:分析总结外科护理工作中的安全隐患,制定防范措施并进行评价。方法:回顾以往外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医嘱执行不到位、护理责任意识不强、护士培训工作不足、服务理念跟不上、法律意识相对单薄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制定了一系列防范措施,强调加强与医师之间的协作关系、提高工作责任心、加强综合培训、学会换位思考、加强法制知识学习等,全面提高护理服务质量。结果:自实施防范措施后,外科护理工作风险事件发生率从之前的2.31%降为了0.36%,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从之前的89.43%提升到了99.11%,差异显著(P<0.05)。结论:外科护理工作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应当提高护理服务意识,强调风险防范意识,从制度上改善,提高护士的工作责任心,从而实现护理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 外科;护理;安全隐患;防范措施 护理安全指的是全方位的利用管理、技术、教育等手段,从根本上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来减少护理差错事故发生的护理环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于护理安全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确保患者的健康、安全是护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1]。护理工作相对繁重,如何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切实有效的消除护理安全隐患,是摆在每一个护理人员面前的问题。对于外科护理工作而言,由于收治对象特殊,患者绝大多数需要接受开放型手术治疗,医院感染等风险事件的发生率也相对较高,找出工作中的安全隐患并制定防范措施,是提高护理服务质量的基础[2,3]。就外科护理工作中的安全隐患进行了总结分析,并提出了防范措施。 1外科护理工作中的安全隐患 1.1医嘱执行不到位 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常有医嘱执行不到位或执行不规范的情况发生,例如夜间患者疼痛难耐,医生仅单纯的下达口头医嘱给予止痛针注射,部分护士碍于情面就按照口头医嘱执行,第二天才补开医嘱,这导致医疗工作中存在明显的安全隐患,患者的病情易被掩盖。术后未及时对患者进行饮食宣教,患者在不了解的情况过早进食,导致并发症的发生。医生临时开具医嘱或未及时补开医嘱,导致患者部分治疗延误,不但会影响患者的健康,还会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而且在未做好交接班的情况下,下一班护士易产生错误执行。 1.2护理责任意识不强 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是确保护理质量的基础,部分护士工作责任心不强,在工作中未严格按照相关制度执行,为了减轻工作量而出现跳步、漏步的现象。例如护士在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的执行上不够严格,导致患者的信息被漏记错记,引发安全事件。交接班时未在床头交接,对于患者的皮肤护理重视不够,导致压疮的发生。物品交接未做好查对工作,两个班次护士相互推诿。患者留置针拔除后护士未及时终止静脉护理费用,导致患者对费用问题产生疑问。易发生坠床、跌倒的患者未及时做好防范措施,导致安全事件的发生等。这些情况都是护士责任心不强的表现。 1.3护士培训工作不足 护理资源缺乏是目前临床普遍存在的情况,这也导致护理队伍普遍年轻化,低年资护士的专业技能水平尚存在不足之处,如果在上岗前未做好相关培训,就容易导致风险事件的发生。低年资护士的工作经验不足、应变能力差、技术不够扎实、协作意识不强,这些情况都可能导致医患纠纷的发生。例如静脉穿刺技术不过硬、抢救患者时心理承受能力差、应变能力不强等,这些表现都可能导致患者家属不满,进而引发医患纠纷。对于查对制度执行不严,补液出现差错、体温记录不准确、发药错误等。对于药物剂量及配伍掌握不熟练,易出现配药错误等情况。 1.4服务理念跟不上 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医疗服务的重心已经转为了以患者需求为中心,而部分护士的服务理念尚未彻底转变,跟不上患者的服务需求。虽然优质护理已经开展数年,但仍有护士的态度未作出转变,患者在病痛的折磨下,往往情绪较差,遇到语气生硬的服务态度,就容易引发护患纠纷。部分护士不会换位思考,缺乏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对于患者的心态和护理需求掌握不够,护理工作被动,易引起患者的不满。在执行护理操作前未做好解释说明工作,患者易对治疗费用等情况产生疑问。 1.5法律意识相对单薄 虽然近年来法律知识的重要性一再被强调,但仍有护士的法律意识不强,在工作中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例如患者出现突发病情变化,护士仅限于医嘱的执行而没有做好护理记录,事后进行记录补充又出现差错,引发纠纷。对于存在肾损伤、静脉血栓的患者未做好健康宣教工作,未粘贴警示标识,导致患者发生意外。医嘱错误的情况未及时修正,而是采用涂改的方式,影响了记录的真实性,这些都可能引发医疗纠纷。 2防范措施 2.1加强与医师之间的协作关系 加强与医师的沟通交流,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但要严格遵守规章制度,按原则办事,坚决不执行非抢救患者的口头医嘱,必要时可告知护士长,由护士长进行协调,全面提高医嘱的规范性。强调医嘱规范执行的必要性,组成监控小组负责调查护士对医嘱的执行情况,同时核对医嘱的规范性,从双方面提高医嘱的执行效果。 2.2提高工作责任心 强调护理安全的重要性,要求护士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管理层应当对制度进行修正、完善,确保制度的可执行性和科学性,同时制定相关的监管措施,对护士的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提高护士的工作责任心。护士要向患者及家属做好解释说明工作,落实签字制度,护士长及监管小组要不定期抽查护士的各项制度的掌握和执行情况,一旦发现未执行到位则责任到人,将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2.3加强综合培训 全面提高护理队伍的专业水平,除了加强岗前培训外,科室还要定期组织全体护士进行针对性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培训,实行分层培训,根据护士的工作能力不同制定不同的培训计划,尤其强调心理、人文、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提高护士的交流沟通能力和心理干预能力,全面提升护理水平。对于低年资护士,可采用一帮一的形式,安排资深护师进行带教,从理论、技术双方面入手,帮助低年资护士快速适应临床工作,护士长要发挥带头作用,在集体查房中要针对难点、疑点进行全面详细的讲解。工作中注意培养护士的应变能力,提高护士的心理承受能力。 2.4学会换位思考 要重视患者的护理需求,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交流,学会换位思考。护士要摆正自身的位置和态度,了解患者的想法和需求,发自内心的尊重和关怀患者,尽可能去满足患者需求,才能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才能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尽可能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要求护士学会礼貌用语,用耐心、和蔼的态度与患者交流,将护理服务态度作为一项重要的绩效考核标准,提高护士的重视程度和责任心。 2.5加强法制知识学习 在医疗纠纷屡有发生的现在,必须加强护士的法律知识培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聘请法律专家定期进行专题讲座,提高护士的法律意识和相关知识掌握程度。尤其是针对《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管理办法》等[4,5]重要文件进行学习,提高全体护士的法律意识,强调护理文书的重要性,规范书写要求,监管小组加强管理,提高重视程度。 3成效 自实施防范措施后,外科护理工作风险事件发生率从之前的2.31%降为了0.36%,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从之前的89.43%提升到了99.11%,差异显著(P<0.05)。4结语综上所述,外科临床护理工作中仍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管理层应当提高重视,从各方面入手,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关的防范措施,提高护理服务意识,强调风险防范意识,从制度上改善,提高护士的工作责任心,避免医疗纠纷事件的发生,从患者的需求入手,改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从而实现护理质量的提高。 作者:姬倞 单位:湖州市中心医院 护理安全论文:手术室细节护理的安全性分析 摘要: 目的探讨手术室细节护理在提高手术室护理安全性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06月至2016年02月我院收治的110例手术治疗患者,按护理方案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55例,对照组患者治疗过程中采取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手术室细节护理,比较两组的护理质量安全评分及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理质量安全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采用手术室细节护理措施,可以确保患者手术安全性,改善手术室护理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手术室;细节护理;护理安全;效果 0引言 手术室护理具有技术性强、时间久、风险高等特点,存在着诸多隐患,如果出现问题,轻者影响患者护理质量,重者可致使患者死亡及伤残等。细节护理是将手术室护理工作做到细致到位,实施细节护理可以有效降低护理风险,改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有研究显示,将细节护理运用到手术室护理中,可以保证手术安全性,提高护理质量[1]。本文对我院收治的55例手术患者实施了手术室细节护理,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06月至2016年02月我院收治的110例手术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护理方案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观察组:其中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20-62岁,平均(44.5±11.3)岁;其中普外科12例,骨科25例,泌尿外科18例。对照组:其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23例;年龄19-59岁,平均(46.3±9.8)岁;其中普外科15例,骨科23例,泌尿外科17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手术类型等基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1.2入选和排除标准。入选标准: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心、肺、肾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所有患者均无内分泌及免疫系统疾病;所有患者术前、术后清醒,认知能力正常;所有患者知情并同意此次研究。排除标准:排除神经系统、造血系统、消化系统疾病者;排除术中出血 300ml者;排除不愿参加此项研究的患者。1.3护理方法。对照组治疗过程中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则实施手术室细节护理措施,具体如下。1.3.1术前细节护理:护理人员对患者身体情况进行详细检查,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消除患者紧张等负面情绪,帮助患者建立自信心,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术前准备好手术所需器械,并进行消毒杀菌等工作,确保手术的进行。1.3.2术中细节护理: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帮助患者熟悉环境,调整患者平稳心态,帮助患者调整体位,麻醉前做好器械检查,术中时刻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避免患者身体发生隐患[2]。1.3.3术后细节护理:认真核对术中所用辅料、设备及器械,做好记录,术后3h内护理人员做好患者探访工作,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观察患者恢复情况。1.4评价指标。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室护理质量安全评分,包括器械准备、消毒隔离、护士配合技能三个方面,分数越高代表手术室护理质量越高。通过问卷调查形式,对患者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包括满意、较满意、不满意。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计量资料采用(—χ—±s)表示,结果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χ2检验,(P 0.05)为差异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护理质量安全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4.0%,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80.0%,对比两组数据,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3讨论 目前,手术治疗方式已成为最直接有效的治疗方式,人们对手术治疗中采用的护理方式也有了新要求,因为手术室护理质量直接关联着患者的生命安全[3]。本次研究通过将手术室细节护理运用到手术室护理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及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所以,通过给予患者手术室细节护理,可以有效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手术安全,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苏伯达 单位: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第一医院 护理安全论文:妇产科护理的安全管理 [摘要]妇产科是护理工作较复杂的科室之一,发生医疗纠纷及安全隐患几率较高,如单纯依靠医疗护理技术,无法有效解决不安全问题,应当结合护理对象病情复杂性及特殊性,加强安全管理,减少护理差错及风险发生率。此文从妇产科护理不安全因素、管理措施等。对妇产科护理安全管理作出分析。 [关键词]妇产科;护理;安全管理 妇产科护理属于高风险、复杂服务性工作,护理对象为孕产妇和新生儿,人群比较特殊,较其他科室极易发生护理风险。护理安全指护理对象在护理干预过程中未出现身体、生理及心理上的损害或缺陷。妇产科安全隐患较多,直接危及孕产妇和新生儿健康安全,安全管理十分重要。 1妇产科护理不安全因素 1.1护士业务能力不强 妇产科护理对护士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有较高要求,很多护士缺乏专业知识,业务能力不强,护理服务无法满足医疗需求及患者要求,特别是高危产妇及新生儿,观察病情不及时,病情了解较少,给护理工作造成一定困难[1]。护士技术水平对母婴健康安全有直接影响,如接产技术、产程进展和难产判断、新生儿处理等,一有不慎便会导致母婴产伤和新生儿窒息等。护士在抢救高危产妇关键时刻,由于缺乏工作经验,技术不熟练,主次不分,应对能力差,对诊疗仪器设备性能不熟悉,慌忙中出现差错,无法准确、迅速的配合抢救,埋下安全隐患。除此之外,医学技术水平不断发展,各种新设备及新技术被应用在护理工作中,若护士知识不更新,如对新药物知识不了解、对药物不良反应认识不足、不会操作新设备等,都存在隐患。妇产科患者病情变化快,具有难预测特点。部分护士在护理时观察不细致,不能在第一时间及时找出问题,失去最佳处理时机,例如不仔细检查胎盘,胎盘残留,忘记取出填塞纱布等;产后未认真观察膀胱充盈和宫缩情况,引起大出血;未按各项制度执行,出现婴儿滑落、用错药、抱错新生儿、跌伤等,甚或危及母婴生命,直接影响两代人身心健康。 1.2护士缺乏服务意识和法律意识 在实际工作中,护士必须将孕产妇和新生儿健康安全放在首位,而大多数缺乏服务意识和法律意识,对知情权和告知权等重视不足,易导致隐私泄露及法律纠纷等。妇产科每日接诊量大,护士工作时易出现不耐烦、烦躁等,与服务意识不强有较大关系,当护士服务意识差,预见性差,患者易对其工作产生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加上护士此时态度生硬,沟通不够,极易发生矛盾和纠纷。 1.3药物损伤及机械性损伤 护士对所用药物知识掌握不全,不了解药物性质,导致用药错误,加上监管不严,造成药物损伤,患者出现用药不良反应,或者延误病情及治疗,因此,护士必须认真核对用药名称及剂量,按医嘱用药,一旦出现问题立即与医生沟通,避免药物损伤。机械性损伤主要为摔倒和摔伤,造成安全隐患[2]。护士应及时嘱咐患者注意安全,多巡视,及时发现不安全因素,予以纠正。 1.4缺乏完善管理制度 很多医院现行安全护理制度已经满足不了当前需求,未及时修改、改进及补充,导致管理制度不完善,不能发挥管理作用。及时发现并找出护理制度漏洞,立即修改和完善,消除安全隐患,能直接避免对患者造成的损伤。管理制度措施未落实到位,包括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等;护士在进行护理记录时内容不完善、不规范;查对仅流于形式;当出现突发状况时,不能及时掌握个体情况,延误最佳治疗时机,造成严重后果;交接班时过于简单,未按要求在床旁交接,导致接班护士不了解患者病情变化,发生特殊情况后容易造成意外。 1.5患者因素 孕产妇和新生儿属特殊群体,特别是高危产妇及产后虚弱产妇,由于医院医疗技术十分有限,加上个体生理及心理产生变化,直接影响病情发展及康复,埋下健康隐患。 2妇产科护理安全管理措施 2.1完善健全安全管理制度 安全制度包括分工负责体制、风险预测制度及管理制度等,目的在于通过制度约束和规范护士日常工作,保证护理服务有章可循,减少纠纷及风险事故。风险预测及管理有极大预测作用,可直接针对风险制定措施,如检查、接诊及告知流程等。除了明确风险管理之外,也应加强管理制度贯彻落实及执行。在护理记录方面,护理书写和记录必须详细、及时、准确,一旦出现纠纷,可作为重要的法律依据,维护个人权益。强化护理管理监控工作,成立质控小组,每月检查妇产科护理管理质量,并总结评比。护理监控应狠抓关键患者、关键时间、关键人员和应急状态管理。关键患者如初产妇、缩宫素引产等;关键时间有夜班、节假日和周末等,增加科室初级护士人数,交接班和晨会时由固定护士负责巡视病房,在人员较少、工作量较大时,及时增加人员,确保工作能正常进行。关键人员有日常生活中干扰因素较大者、进修实习、新上岗人员、技术较差及责任心不强的护士,重点监控,科学、合理排班,保证工作安全、及时完成。应急状态管理包括由专人负责急救物品,定量、定点放置,定期检查仪器性能,保证物品仪器完好,随时备用;常备应急护士,由心理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人员担任,出现紧急事故或大抢救时启动应急预案,增强援救,同时防止由于救治危重患者忽略对他人的护理。 2.2强化护士培训 为了保证护理工作能够顺利进行,护士必须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较强业务能力及专业素质。妇产科应加强对护士综合素质的培养,强化护士培训,定期组织技能操作比赛、小讲课及护理查房等活动,倡导护士不断更新知识,尽早接触掌握最新仪器操作及先进护理思想。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和有层次的培训方法,提高护士技能与素养,使其为孕产妇和新生儿提供质量较高的服务,增加安全系数,减少纠纷。作为妇产科护士,应不断拓展思维深度与广度,自觉积极参加培训,通过继续教育及课外培训,提高护理能力及水平[3]。当添置新设备时,尽快组织人员进行设备使用、日常维护等培训,使其熟练操作设备。护理教学中,应将安全教育贯穿始终,及时发现隐患,并采取措施,将隐患消灭于萌芽状态;对于已经发生的行为差错,与护生一起分析原因,加以改正。根据妇产科工作实际情况,制定人员考核制度,评价急救药物准备质量,定期检查和抽查护理记录填写情况,细致检查病房护理质量,设计问卷,发放给患者作满意度调查,最终获得考核结果,将结果直接与护士酬劳挂钩,以此提高护士工作热情,增强护士优质护理及安全护理积极性。 2.3增强安全意识 培养妇产科护士慎独精神,定期开展法律培训,要求护士基本掌握和了解《刑法》《民法》和《母婴保健法》,积极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医院护理工作管理制度》等,增强安全意识及法律意识[4]。管理部门应重点管理护理安全薄弱环节,加强改进,定期考核检查,确保法律培训落实到位。妇产科护士在工作中必须充分尊重患者人格和隐私,避免纠纷;在护理工作中要善于总结教训和经验,强化安全护理理念。 2.4重视护患沟通 营造护患之间和谐、良好、融洽关系,有利于培养患者安全感及信任感。在入院护理及治疗护理中,不断进行护患沟通,向其介绍医院环境、科室制度、医护团队、精湛技术、治疗方法及目的等,使患者认识到护理中可能发生的安全问题,告知其有效、正确的防范措施,必须严格按医嘱用药。护患沟通有利于拉近护患双方距离,增强信任感,增强患者依从性,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当患者提出问题时,护士应耐心、详细地解答,如医疗费用收取等。进行各项检查和治疗前后,都要详细介绍检查治疗前后需要注意的事项,认真观察患者心理变化,及时予以疏导、安慰等。定期组织护士进行人际交往培训,从语言交流到沟通技巧,从仪表面容到言谈举止,做到全方位提高,邀请资深人士来院授课,现场介绍《人际沟通》。 3结语 妇产科护理质量直接关系孕产妇及新生儿健康,关乎医院生存与发展,意义重大,加上该科室护理工作量大,产妇病情风险大、变化大,时间不规律,工作任务重,发生差错环节较多。作为妇产科护士,必须增强安全意识,加强对潜在安全隐患的分析,制定相应安全管理措施,减少纠纷,提高护理工作质量与效率。 作者:包国萍 单位:京山县妇幼保健院 护理安全论文:安全护理管理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分析妇产科手术室护理应用安全护理管理模式的临床效果。方法资料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12月前来该院妇产科进行手术的64例患者住院病历,对其进行详细的回顾与分析,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管理模式,而给予观察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管理基础上联合安全护理管理模式,分别观察两组患者实施不同护理下护理纠纷、护理差错以及临床护理满意度。结果统计发现观察组患者护理纠纷和护理差错发生率明显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对于患者对于临床护理满意度发现,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明显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妇产科手术室护理实施常规护理管理联合安全护理管理模式可有效提升患者对临床护理满意度,同时降低临床护理人员的工作差错和纠纷,提升临床整体服务质量。 [关键词]安全护理管理模式;妇产科手术室;常规护理管理;应用效果 近些年,随医疗水平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对于传统的疾病治疗服务,逐步渐变为优质护理管理服务,而对于妇产科护理管理模式,提出安全护理管理应用价值较高。手术室为重要治疗场所,手术管理者应严格要求护理人员术中各项护理操作,对于工作中的危险和不安全事件有预见性,减少术中发生风险事件的发生率。相关人士调查研究发现应用安全护理管理模式可有效降低妇产科患者在临床护理工作的风险,该文就该院64例妇产科手术患者进行分组,详细研究实施常规护理管理联合安全护理管理模式后临床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12月前来该院妇产科进行手术64例患者住院病历,对其进行详细的回顾与分析,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统计发现其中患者对照组年龄范围为22~54岁,平均年龄为(43.3±4.2)岁,子宫全切术11例,宫外孕单侧或双侧输卵管切除术9例,子宫肌瘤切除术8例,附件囊肿切除术6例。而观察组中患者年龄范围为23~56岁,平均年龄为(44.8±3.9)岁,其中子宫全且术10例,宫外孕单侧或双侧输卵管切除术10例,子宫肌瘤切除术7例,附件囊肿切除术7例。排除两组患者患有肝肾衰竭、凝血功能障碍、精神障碍等疾病,并与患者和家属沟通,告知相关事宜和注意事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以取得患者和家属配合。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发现年龄、患病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对比性。 1.2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 给予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管理模式。 1.2.2观察组 给予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管理基础上实施安全护理管理模式,详细护理措施如下:①开放静脉通路,要求穿刺后应严格执行书写穿刺时间和日期,并根据穿刺部位进行适当固定,固定应力度适宜,避免力度过大导致局部血液循环减慢,甚至由于手术时间长导致坏死。②摆放体位,手术室管理者应要求护理人员协助患者摆放体位,对于侧立式手术体位应进行约束带固定,避免由于患者麻醉后肢体失去自主支配能力导致倾倒,而发生不安全事故。③各项仪器连接线,手术护管理者应严格要求护理人员连接线的连接,且避免各连接线压迫血压。④定期培训和考核,手术负责人应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和阶段性考核,培训应采用模拟全程,配备配台护士和巡台护士,并针对于各个护理点制定设置相应分数,将阶段性考核分数与护理人员的业绩奖金挂钩,提升护理人员自主学习能力,以及配台和巡台护士的默契能力,同时强化护理人员对各知识点和管理制度的了解能力[1]。⑤交接班细化,手术室管理中应细化手术室护理工作内容,以及相关交接班事宜,如上下班交接班、术中巡台交接班等。且在术中交接班时,应详细核对患者信息,如输血、摆放体位、术中用药名称和量、配台纱布数量、麻醉师签字以及患者术中出入量等,双方交接护士应签字,交接班针对于可能发生压疮部位进行观察和适当按摩,促进血液循环,以及患者出手术室以病房护士或重症监护室护士交接班时应详细交接患者术中用药情况,待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方可交接完毕。⑥沟通技巧,要求护理人员与患者和家属沟通应保持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语言应通俗易懂,避免使用过度术语,导致患者和家属由于听不懂而导致紧张和恐惧,查阅相关文献发现,患者情绪的改变可导致患者生命体征发生变化,可直接影响患者手术质量和后期恢复效果。且护理人员应为防范医疗纠纷,应注意与患者和家属沟通应注意方式方法,避免由于表述不清发生医疗纠纷[2]。⑦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适当给予患者心理护理,告知术中相应防范安全注意事项和相关事宜,降低术中发生不安全事件[3]。 1.3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在术中护理纠纷和护理差错发生情况,以及采用手术管理者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统计患者对临床护理满意度。 1.4疗效判定标准 该次统计临床护理满意度采用科室负责人自制的满意度调查问卷,每份调查问卷为百分制,85~100分为非常满意,70~84分为满意,60~69分为一般满意,60分以下为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一般满意)/总例数×100%。 1.5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计算处理,组间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护理纠纷和护理差错发生率 对比发现观察组患者护理纠纷和护理差错发生率明显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2.2对比两组患者对临床护理满意度 对比两组患者对临床护理的满意度发现,观察组为93.75%,而对照组为78.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3讨论 手术室为医院重要组成部分,而对于评价手术室治疗的服务质量评价好坏,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为术者的操作,而另一方面为护理人员的配合和相关护理操作[4],而对于妇产科患者患者特殊特点,发生不安全因素应提高重视率,传统手术主要为保证手术顺利进行,而未将护理工作细化,往往由于护理人员工作的疏忽,可导致患者发生相应不安全事件,如输液配伍错误、预防压疮工作、漏记出入量记录、器械核对不清等[5],这就需要手术室管理者提升手术室护理管理安全性。而安全护理管理模式就是为提升手术室管理人员对护理人员在手术室工作中患者安全性而提出的,总结安全护理管理模式为科室护理人员应强化和完善相关规章制度,阶段性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和学习,并学习和培训期间应采用全场景模拟,提升护理人员工作的默契度[6]。回顾该次调查发现,给予观察组患者实施安全护理模式后护理人员护理纠纷和护理差错发生率明显较对照组单纯实施常规护理操作的发生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采用手术室负责人自制满意度调查表发现观察组满意度明显较对照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综上所述,应用安全护理管理模式在妇产科手术室护理中可大幅度降低护理工作中的纠纷和差错发生,提升临床护理满意度以及整体服务质量。
经典力学论文:论经典力学范围内现行的惯性观 摘要: 对经典力学范围内现行的惯性观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对于惯性要区分:个别研究对象的性质与存在的性质;保持某种状态的性质与改变某种状态的性质;物理学规律的动力学特性与审美性。 关键词: 惯性;存在;时间;空间 惯性是经典力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同时它又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基础性观念,并且惯性问题也是经常被物理学界讨论的一个话题(1)。可是,尽管经典力学经过了漫长的发展时期,大部分的物理教师在此问题上还存在着很多的混乱性(2),本文试从几个方面对惯性进行了讨论,望引起大家的共识。 一、惯性的意义 大家知道,惯性是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3)。一个物体,只要不受外力作用,原来静止的就会一直静止下去,而原来运动的则会一直作匀速直线运动。这里的问题在于:惯性是否是物体的性质?依据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任何物体均具有惯性。因而,看来惯性不是被研究物体的性质,因为这一性质是一切物体所具有的,也就是说它与物体的个别特征无关。因而,惯性只能是存在的一个特征,是被研究对象周围的环境在此对象上的表现。换一句话说,它是存在于物体周围的一种条件,一种约束。 二十世纪初,德国数学家诺特尔(4)证明了:空间平移对称性导致动量守恒、空间转动对称性导致角动量守恒、而时间均匀性导致能量守恒。事实上,物体的惯性是时间均匀性与空间对称性的必然结果。因而它与个别的特殊研究对象无关。惯性不是个别存在物的性质,个别存在物只是惯性的显现者,惯性的本质与个别存在物的特性无关。从而我们就不能用反映个别存在物性质的量(例如质量)来测度惯性。因为惯性作为存在的一种显现,并无大小可言,它只是存在之状态的表达。 二、惯性与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难易程度无关 通常认为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是据于这样的理由:质量大的物体在相同的力作用下其运动状态不容易改变。这是由牛顿第二定律所得到的基本结论。而事实上物体运动状态是否变化,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是难还是容易是与惯性无关的。惯性所揭示出的物体之性质不在于其使(或抗拒)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或代表改变的难易程度的能力,而在于它的保持某种特定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本领:在最相似的物之间,错觉说着最巧妙的谎;最小的罅隙是最难度(5)。因而惯性与物体的质量无关。倘若惯性与物体的质量有关的话,则我们也可以说力与惯性也有关系。因为对于相同质量的物体而言,力越小其运动状态就越难改变。因而,也即力越小物体的惯性越大。事实上,在惯性概念发展的最初时期,牛顿就将惯性与力进行等价的思考,当然现在大家知道牛顿的把惯性等同于力的思想是错的了。如果要说质量与惯性确有联系的话,作者以为也只能从这样的一个视角来看:惯性是由其表现物体周围存在着的与时空有关的天体质量分布情况决定着的性质。这是因为,根据广义相对论,空间的性质是由天体质量的分布所决定的。至于时间,自从奥古斯丁(6)提出“什么是时间?”以来,人们还没有认清它的真面目,也因而从更深的层次上而言,人们只认识到什么是惯性而还没有搞清惯性是什么。 惯性不是一种由个别物体自身所具备的原因(诚然,所有物体均会表现出惯性),它不是我们的一种吃力的、需要支撑的、痛苦感的反映,事实上,它是存在之美感的绽开。因而“惯性是物体对任何改变其运动状态的外来作用的阻抗的性质”(7)这样一种说法就是不当的。因为这一注释还是从对牛顿第二定律的基本分析而来的,在这一注释中已经隐藏了牛顿第二定律及对惯性与物体质量等价的认同感。其实,惯性是一种令人十分安全的、舒适的、和谐的存在之性质,它使物体的存在行为非常简单,而人们也往往由于常见到这种存在的简单性而忽视了它的深层含义。静止的永远静止,运动的永远作匀速直线运动,惯性就是将存在如此单调而重复地显现在人们眼前。凡是背离了这两种物体的存在情况而用惯性去解释其存在原因的,作者以为均属一种不当的诡辩行为。可是这种诡辩行为不仅麻木了人的脑神经而且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教科书(8),我们来看一些下面的例子。 例1.惯性也有不利的一面,高速行驶的车辆因惯性而不能及时制动常造成交通事故。所以,在城市的市区,对机动车的车速都有一定的限制,以利于行车安全。(9) 在这里,不能及时制动是由于惯性还是由于制动力不够大?略作思考,读者就可判断出是由于后者。将惯性看成一种破坏力是十分荒唐的。而发生交通事故的真正原因是,由于车辆质量较大,而相应的制动力在如此质量的物体上所产生的加速度很小,不能使车辆很快地减速,从而在短时间内停下来。倘若对于质量较大的车辆来说制动力也允许更大,那么作者认为还是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制动车辆的。 并且,这个例子中的“高速行驶的车辆”及“对机动车的车速都有一定的限制”的字句很容易使学生认为惯性和物体的运动速度有关。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误导。 例2.把斧柄的一端在水泥地面上撞击几下,斧头就牢牢地套在斧柄上了,这是什么缘故呢?(10) 通常标准答案是这样的:开始斧头和斧柄同时向下运动,当斧柄遇到障碍物时突然停止,而斧头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这样斧头就牢牢地套在斧柄上了。 事实上,斧头在斧柄上套牢是由于斧头克服了阻力相对于斧柄运动了一段位移,而惯性不是克服某种阻力使斧头运动的原因。在此问题中的一个效果是斧头相对于斧柄产生了某种(克服一定力的)运动,因而我们必须以斧柄为参照系来考察此种运动的实质。当以斧柄为参照时,实际上斧柄在撞击的过程中是一个非惯性系,它相对于惯性系有一个向上的加速度。因而斧头在此参照系中必受到一个向下的“惯性力”,正是此力与斧头的重力克服了斧头与斧柄之间的弹力与摩擦阻力使斧头相对于斧柄前进了一段位移,从而使斧头在斧柄上套牢。如果一定要以地面为参照系来看斧头在斧柄上套牢的问题,那么可以这样认为:虽然斧头在斧柄上向下套牢的过程中没有受到除重力以外的向下的另外力,但相对于地面而言斧头具有一定的动能和重力势能,正是这个能量克服了阻力作功从而转化为内能。所以从效果上看,一是斧头相对于斧柄向下移动了一段位移,二是斧头与斧柄的接触面上在发热。 如果仅从动力学的角度来看,斧头在斧柄上套得牢不牢是由其受到的作用力大小与作用时间(或所通过的位移)所共同决定的,也就是说它和斧头相对于斧柄的动能或动量变化有关。斧柄在“水泥地面”上“撞击”这两个条件只是使斧柄产生了相对于水泥地面的较大的动量变化率,从而也使斧头具有了相对于斧柄的惯性力。但是,虽然这个惯性力构成了斧头套牢在斧柄上的直接原因,可严格地说,斧头在斧柄上套得牢不牢的原因还和斧头的重力及斧柄的弹性和斧头与斧柄的摩擦力大小均有关系。并且斧头在斧柄上套得牢不牢和作用时 间也大有关系,因而,撞击“几下”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 例3.小车上竖直放置一个木块,让木块随小车沿着桌面向右运动,当小车被档板制动时,车上的木块向右倾倒。这是怎么回事呢?(11) 教科书上的答案是这样的:小车突然停止的时候,由于木块和小车之间的摩擦,木块的底部也随着停止,可是木块的上部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木块向右倾倒。 事实上,本例中小车上木块的倾倒是由于力矩作用的缘故。若以地面为参照物,小车对木块的摩擦力对木块的重心而言有一个顺时针旋转的力矩,从而木块向右倾倒。若以小车为参照物,小车被档板制动时已是一个非惯性系,作用在木块(重心)上的“惯性力”对木块的底端也产生一个使木块作顺时针旋转的力矩。 需要指出的是,在上述例2和例3中,斧头在斧柄上套牢和木块在小车上倾倒已是一个涉及物体在非惯性系中的动力学的问题。其中例2是非惯性系中的质点动力学问题,而例3则是非惯性系中的刚体动力学问题。可是,在非惯性系中,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论述的牛顿第一定律已不成立,从而也失去了此两例的代表意义。也就是说,这两个例子不仅是不准确的解释而且是不适当的例子。在涉及惯性的问题上我们必须分别那些是属于惯性现象,而那些则不属于惯性现象——即为动力学现象。牛顿的例子,毫无疑问是正确的(12),但我们许多的物理学工作者却将惯性对事物的解释范围作了相当随意而并不恰当的扩展或扭曲。其实在讲述惯性时,用不着举更新鲜的特别例子,倒是需指出惯性使我们对事物常态的存在方式太熟视无睹了。这里问题的关键在于,惯性不是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使火车制动、使斧头套牢在斧柄上、使小木块倾倒)的原因。严格地说,这些原因和物体的惯性无关,只和力有关,而至于火车制动得及时不及时,斧头套在斧柄上牢不牢,小木块倾倒得快不快,则不仅与力有关,还和物体的质量、形体、初速度有关。但即使如此地与质量和初速有关却也与惯性无关。 惯性,这个我们通常认为是由物体内在因素决定的性质,其实是物体存在方式的一种条件性:“试取汽车为参考系统来研究‘当汽车急剧刹车的时候,车中乘客有向前倾倒的倾向’这个问题,在汽车急剧刹车前,相对于汽车而言,乘客是静止的,在汽车急剧刹车时,乘客突然向前倾,这就是说,以汽车为参考系统,乘客由静止而突然向前倾,并不保持其静止状态,并不表现出惯性”(13)。这个条件就是:物体要表现出惯性,它必须处于惯性参考系中。而“事物的存在顽强地延续维持不变,无论运动是快是慢抑或停止。”(14)也只在惯性系中才成立。在研究物体的运动学与动力学问题时,惯性系总有着特殊的地位。可是,这个特殊地位的存在并不单单是人类抽象理性的功劳,并不是人类贪懒和间集化的一个报应,惯性系的存在有其形而上的基础:自然之美的呈现及人对自然之美呈现体认的同一性。如果没有了存在的时间均匀性与空间对称性,我们选取的相对于地面作匀速直线运动的参考系对研究动力学问题而言也就将成为一个畸形的怪胎。惯性系不仅在计算上向人类提供了联系物体的相互作用与相对运动的便利方式,其更根本的是它使人与存在的关系成为审美性的。惯性定律给我们的启示是:存在是美的。而惯性系则是自然对人的一个馈赠。也因而,我们应当从审美的视角来看待惯性,而不应当将它看成一个恶魔或一件便宜货。 所有的老师都要求学生不要把惯性与惯性定律混为一谈,可是当我们的老师用动力学的观点来看待惯性——也就是说,把惯性与牛顿第二定律混为一谈的时候,对学生的这一期望是合适的吗?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当教完一些物理学的基本概念与规律以后,就要求学生用它们解释自然现象。事实上,物理学中有些基本概念与规律不是要求我们去解释自然现象,它没有这个功能,它只是告诉我们要去感受些什么,它提供给我们的不是一种推理的方式,而是一个判断的原则 :它促成我们的判断更接近于自然之美的呈现。 三、惯性定律与牛顿第二定律的关系 当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零时,从牛顿第二定律可知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作匀速直线运动。可是,仅依据这一点却不能认为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第二定律的一个特例。因为这两个定律的论述对象其实是不一样的。牛顿第二定律的研究对象是一个物体,而牛顿第一定律论述的是整个存在的性质。惯性——这个任何物体均具有的性质其实不是我们的个别研究对象所具有的性质,因为这个“任何物体”,包括了天地间的万物,而万物的总称(15)即是宇宙:“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也即任何个别的物体都不可能无条件地具有惯性:惯性是存在的特性,是存在着的时空的特性,是宇宙的特性。 其次,牛顿第二定律是关于个别物体因果性的规律,而牛顿第一定律却与个别物体的因果性无关,它是存在之状态的表述,它的表述是与具体的特定的时间无关的、瞬时性的。正是这种非时间性(16)构成了牛顿力学的本质特征。也正是牛顿第一定律所成立的时间均匀性与空间对称性构成了惯性系的特殊地位,从而使我们可以在牛顿第二定律的意义上来研究物体的动力学关系。因为毫无疑问,物体的运动性质和规律与采用怎样的空间和时间来度量有着密切的关系(17)。由此可见,不仅牛顿第一定律不是牛顿第二定律和特例,恰恰相反,现行的动力学规律正是牛顿第一定律所揭示的存在之性在具体的个体事物上的展现。惯性定律比牛顿第二定律具有更强的基础性。也就是说,正是惯性现象,构成了牛顿动力学所以成立的操作平台。由于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下保持其速度不变,因而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才跟物体的受力相关。 最后,牛顿把惯性定律放在三个运动定律的首位也是与其对自然的信仰因素有关的。因为在文艺复兴之前的绝大部分思想家继承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运动内在决定论的观点。但在牛顿看来,基本的物质粒子完全是惰性的,没有任何自发的运动,而电、磁、光这些‘非物质’的力量则成为神在自然中的行动的载体(18)。也就是说,惯性定律内隐含着牛顿否定亚里士多德运动观的内在目的论从而建立新力学的形而上基础。 四、惯性与具体物体的质量无关 从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出:“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这个论题,在几个角度去看都是错误的。第一,质量不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个别研究对象的质量与其所揭示的惯性毫无关联。因为这两者从数量上来看是一对无穷大的关系,从内容上来看是个体与存在的关系,在它们之间,人类的理性不可能找到逻辑上的因果链。第二,“物体(的)惯性”这样的说法缺乏依据,因为惯性不是物体的性质。物体只是作为惯性的表现者而存在的。第三,“惯性(的)大小”这样的说法也缺乏依据,因为惯性没有大小,惯性只是存在的一种表达方式,一种特定状态的显现。第四,既然惯性并无大小,我们也不可去进行量度,事实上,任何一本教科书上也没有指出惯性与质量的函数关系,因为这一函数关系并不存在,它只是人们的一个虚假的逻辑推测,谁也不能证明质量与惯性成正比或不成正比 ,更不能得出它们之间的比例系数,因为这些关系均是虚假的。因而,物理学界流传的物体的惯性等于它的质量(19)只是人们一个随心所欲的错误言说。 由于物体质量与惯性无关,所以,将牛顿第二定律中的质量称为惯性质量就是不当的,质量的确对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有一种象力一样的阻抗作用,质量在改变物体运动的状态上而言似乎有一种“消解”、“抗拒”力的性质。因而作者认为可将现行的“惯性质量”改称为物体的“抗性质量”。正如牛顿所说:“物体只有当有其他力作用于它,或者要改变它的状态时,才会产生这种力。这种力的作用既可以看做是抵抗力,也可以看做是推斥力。(20)”因为质量与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快慢有关,它事实上具有动力学特征,当一个物体的质量大时,它对运动状态改变的阻抗能力就越大。 从逻辑上而言,我们只有将惯性从物质的内在因素中解除出来,才能完全地克服牛顿时代的机械论自然观与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之间存在着的深刻矛盾。也就是说,这样才能使牛顿第一定律恰如其分地建立在由文艺复兴所形成的机械论而不是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的形而上学基础之上。 五、惯性定律的表述方式 牛顿第一定律是动力学定律的基础,但它本身并不表征物体的某种动力学性质,它是关于人类体认自然之美、自然之和谐的陈述。据于上面的论述,对牛顿第一定律的陈述方式作以下的要求是并不过分的:反映时间的均匀性,空间的对称性 ,及自然之美对人的呈现。可是,现行的许多教科书中对牛顿第一定律的陈述是很不一致的。当然,这种不一致性用老眼光来看是无伤大雅的,但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种差异性就成为值得商讨的了。 例如:一个物体,如果没有受到其他物体的作用,它就保持自己的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21)。这样的陈述可能离惯性定律的本义较远,因为这一陈述的方式是在动力学的维度上来进行的,陈述的对象是“一个物体”。这和牛顿第二定律的研究对象是一致的,这样方式的陈述毫无疑问地可以把惯性定律认为是牛顿第二定律的一个特例,因为“如果没有”这几个字就表达了陈述事件的某种特殊性。 另外一种常见的陈述方式是: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22)这样一种表述比前一种完整多了,它几乎就是牛顿的原义,但这里的“一切物体”应当换成“任何物体”(23)。因为在此论述中的“任何物体”实际上是对一切物体的否定,而“有外力”应当换成“其它物体的作用”,因为惯性定律是不涉及力的,操作意义上的力这个动力学的基本概念与惯性无关。 作者试着这样来陈述惯性定律:存在着的宇宙有这样一种性质,它使任何物体在没有受到其它物体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许,这样的一种陈述方式是较明晰的陈述方式,它强调了惯性与惯性的表现者(个别研究对象)的严格区分,这个陈述的主语是性质,这样的陈述才可称为关于“惯性”的定律。而我们也应当将惯性定义为:使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 六、人们误解惯性的来源 人们在惯性问题上所犯的错误认识,既来源于历史上人们对于和惯性概念相联结的力与物体运动关系的一贯表达方式,又来源于牛顿的表述与对于牛顿力学理解上的偏差。“事实上,牛顿似乎注定要被人误解”。(24) 在牛顿所陈述的第一定律中:(25)“每个物体都保持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除非有外力作用于它迫使它改变那个状态(Every body persists it's state of rest or of uniform motion in a straight line until it is compelled by some force to change that state.)”。牛顿对“除非有外力作用于它迫使它”作出了对应的理解,即认为保持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是由内部原因的,这个内部原因即称为惯性:“vis insita,或物质固有的力,是一种起抵抗作用的力,它存在于每一个物体当中,大小与该物体相当,并使之保持其现有的状态,或是静止,或是匀速直线运动”。(26)在牛顿时代,作出这样的判断是无可厚非的:“一个物体,由于其物质的惰性(现称惯性——译者注),要改变它的静止或运动状态就极其不易。因此这种固有的力可以用一个最确切的名称‘惯性’或‘惰性力’来称它。”(27)因为在牛顿时代是无法判定惯性的本质的。从牛顿的这一段话我们大致可以判断出,他几乎是在第二定律的意义上来领会惯性的,因而他才认为(惯性)大小与该物体的运动和质量有关。 这一观点可以追踪到亚里士多德,它影响了包括牛顿在内的一大批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在牛顿之前的开普勒也就惯性说过(29):“如果天体不赋有类似于重量的惯性,要使它运动就不需要力,最小的动力就足以使它有无限的速度,但由于天体公转需要用一定的时间,有的长些,有的短些,因此非常明显,物质必须具有能说明这些差别的惯性”;“惯性,或对运动的阻力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在给定的体积中,物质的量愈多,惯性愈强。”由此我们也可见,在开普勒那里已经有惯性等同于力与质量的观点了。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人们对于惯性的错误理解主要是由历史原因所造成的,这个原因主要在于:人们普遍地认为事物外在的状态是有其内在原因的。当人们在物体之外找不到令人信服的可感觉的原因的时候,就只能把它归因于物体的内部。牛顿将惯性归因于物体的内部,把惯性看成阻碍物体改变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况的内力,他假设的惯性非常接近布里丹的冲力——即:惯性作为一个内力,在缺乏外部动力或阻力时,会引起无定限的直线运动(30),另一方面,牛顿的惯性观又来自于他对古希腊关于自然具有灵魂观念的继承,我们可以从他的着作中强烈地感到,他具有自然界的物体与人一样会在受到作用时产生反作用这样一种强烈的思想意向。显然,在现代人看来,自然界的物体是与人具有本质区别的。 在牛顿以后,欧拉则将牛顿关于vis insita 的比较隐晦的注释作了同牛顿之前的有些科学家的直感一样的有一定危险性的表白:“惯性是物体保持静止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能力.....惯性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例。”(31) 可是现在看来,这种危险性中是带有错误的。从那以后到现在,人们对于惯性的理解基本上是庸俗性质的。随着现代物理学的发展,特别是诺特尔之后,我们可以认识到使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原因并不在物体的内部、也跟力无关,而是由于物体所处的时间均匀性与空间对称性。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对牛顿意义上的惯性作出更开放性与发展性的理解,牛顿的vis insita(惯性是一个消极的本原,靠此本原物体维持它们的运动或静止,按照作用力的大小接受运动,按照受到阻力的大小抵制运动。(32))可以深入为两个层面的结论:在没有外力的作用下,一个物体,它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是由于惯性,即时间均匀性与空间对称性;在同样大小的力的作用下,一个物体它的运动状态较难改变是由于它的动力学特性——抗性,即它的质量较大。 经典力学论文:论经典力学范围内现行的惯性观 摘要: 对经典力学范围内现行的惯性观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对于惯性要区分:个别 研究 对象的性质与存在的性质;保持某种状态的性质与改变某种状态的性质;物 理学 规律 的动力学特性与审美性。 关键词: 惯性;存在;时间;空间 惯性是经典力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同时它又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基础性观念,并且惯性 问题 也是经常被物理学界讨论的一个话题(1)。可是,尽管经典力学经过了漫长的 发展 时期,大部分的物理教师在此问题上还存在着很多的混乱性(2),本文试从几个方面对惯性进行了讨论,望引起大家的共识。 一、惯性的意义 大家知道,惯性是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3)。一个物体,只要不受外力作用,原来静止的就会一直静止下去,而原来运动的则会一直作匀速直线运动。这里的问题在于:惯性是否是物体的性质?依据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任何物体均具有惯性。因而,看来惯性不是被研究物体的性质,因为这一性质是一切物体所具有的,也就是说它与物体的个别特征无关。因而,惯性只能是存在的一个特征,是被研究对象周围的环境在此对象上的表现。换一句话说,它是存在于物体周围的一种条件,一种约束。 二十世纪初,德国数学家诺特尔(4)证明了:空间平移对称性导致动量守恒、空间转动对称性导致角动量守恒、而时间均匀性导致能量守恒。事实上,物体的惯性是时间均匀性与空间对称性的必然结果。因而它与个别的特殊研究对象无关。惯性不是个别存在物的性质,个别存在物只是惯性的显现者,惯性的本质与个别存在物的特性无关。从而我们就不能用反映个别存在物性质的量(例如质量)来测度惯性。因为惯性作为存在的一种显现,并无大小可言,它只是存在之状态的表达。 二、惯性与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难易程度无关 通常认为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是据于这样的理由:质量大的物体在相同的力作用下其运动状态不容易改变。这是由牛顿第二定律所得到的基本结论。而事实上物体运动状态是否变化,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是难还是容易是与惯性无关的。惯性所揭示出的物体之性质不在于其使(或抗拒)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或代表改变的难易程度的能力,而在于它的保持某种特定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本领:在最相似的物之间,错觉说着最巧妙的谎;最小的罅隙是最难度(5)。因而惯性与物体的质量无关。倘若惯性与物体的质量有关的话,则我们也可以说力与惯性也有关系。因为对于相同质量的物体而言,力越小其运动状态就越难改变。因而,也即力越小物体的惯性越大。事实上,在惯性概念发展的最初时期,牛顿就将惯性与力进行等价的思考,当然现在大家知道牛顿的把惯性等同于力的思想是错的了。如果要说质量与惯性确有联系的话,作者以为也只能从这样的一个视角来看:惯性是由其表现物体周围存在着的与时空有关的天体质量分布情况决定着的性质。这是因为,根据广义相对论,空间的性质是由天体质量的分布所决定的。至于时间,自从奥古斯丁(6)提出“什么是时间?”以来,人们还没有认清它的真面目,也因而从更深的层次上而言,人们只认识到什么是惯性而还没有搞清惯性是什么。 惯性不是一种由个别物体自身所具备的原因(诚然,所有物体均会表现出惯性),它不是我们的一种吃力的、需要支撑的、痛苦感的反映,事实上,它是存在之美感的绽开。因而“惯性是物体对任何改变其运动状态的外来作用的阻抗的性质”(7)这样一种说法就是不当的。因为这一注释还是从对牛顿第二定律的基本 分析 而来的,在这一注释中已经隐藏了牛顿第二定律及对惯性与物体质量等价的认同感。其实,惯性是一种令人十分安全的、舒适的、和谐的存在之性质,它使物体的存在行为非常简单,而人们也往往由于常见到这种存在的简单性而忽视了它的深层含义。静止的永远静止,运动的永远作匀速直线运动,惯性就是将存在如此单调而重复地显现在人们眼前。凡是背离了这两种物体的存在情况而用惯性去解释其存在原因的,作者以为均属一种不当的诡辩行为。可是这种诡辩行为不仅麻木了人的脑神经而且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教科书(8),我们来看一些下面的例子。 例1.惯性也有不利的一面,高速行驶的车辆因惯性而不能及时制动常造成 交通 事故。所以,在城市的市区,对机动车的车速都有一定的限制,以利于行车安全。(9) 在这里,不能及时制动是由于惯性还是由于制动力不够大?略作思考,读者就可判断出是由于后者。将惯性看成一种破坏力是十分荒唐的。而发生交通事故的真正原因是,由于车辆质量较大,而相应的制动力在如此质量的物体上所产生的加速度很小,不能使车辆很快地减速,从而在短时间内停下来。倘若对于质量较大的车辆来说制动力也允许更大,那么作者认为还是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制动车辆的。 并且,这个例子中的“高速行驶的车辆”及“对机动车的车速都有一定的限制”的字句很容易使学生认为惯性和物体的运动速度有关。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误导。 例2.把斧柄的一端在水泥地面上撞击几下,斧头就牢牢地套在斧柄上了,这是什么缘故呢?(10) 通常标准答案是这样的:开始斧头和斧柄同时向下运动,当斧柄遇到障碍物时突然停止,而斧头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这样斧头就牢牢地套在斧柄上了。 事实上,斧头在斧柄上套牢是由于斧头克服了阻力相对于斧柄运动了一段位移,而惯性不是克服某种阻力使斧头运动的原因。在此问题中的一个效果是斧头相对于斧柄产生了某种(克服一定力的)运动,因而我们必须以斧柄为参照系来考察此种运动的实质。当以斧柄为参照时,实际上斧柄在撞击的过程中是一个非惯性系,它相对于惯性系有一个向上的加速度。因而斧头在此参照系中必受到一个向下的“惯性力”,正是此力与斧头的重力克服了斧头与斧柄之间的弹力与摩擦阻力使斧头相对于斧柄前进了一段位移,从而使斧头在斧柄上套牢。如果一定要以地面为参照系来看斧头在斧柄上套牢的问题,那么可以这样认为:虽然斧头在斧柄上向下套牢的过程中没有受到除重力以外的向下的另外力,但相对于地面而言斧头具有一定的动能和重力势能,正是这个能量克服了阻力作功从而转化为内能。所以从效果上看,一是斧头相对于斧柄向下移动了一段位移,二是斧头与斧柄的接触面上在发热。 如果仅从动力学的角度来看,斧头在斧柄上套得牢不牢是由其受到的作用力大小与作用时间(或所通过的位移)所共同决定的,也就是说它和斧头相对于斧柄的动能或动量变化有关。斧柄在“水泥地面”上“撞击”这两个条件只是使斧柄产生了相对于水泥地面的较大的动量变化率,从而也使斧头具有了相对于斧柄的惯性力。但是,虽然这个惯性力构成了斧头套牢在斧柄上的直接原因,可严格地说,斧头在斧柄上套得牢不牢的原因还和斧头的重力及斧柄的弹性和斧头与斧柄的摩擦力大小均有关系。并且斧头在斧柄上套得牢不牢和作用时间也大有关系,因而,撞击“几下”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 例3.小车上竖直放置一个木块,让木块随小车沿着桌面向右运动,当小车被档板制动时,车上的木块向右倾倒。这是怎么回事呢?(11) 教科书上的答案是这样的:小车突然停止的时候,由于木块和小车之间的摩擦,木块的底部也随着停止,可是木块的上部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木块向右倾倒。 事实上,本例中小车上木块的倾倒是由于力矩作用的缘故。若以地面为参照物,小车对木块的摩擦力对木块的重心而言有一个顺时针旋转的力矩,从而木块向右倾倒。若以小车为参照物,小车被档板制动时已是一个非惯性系,作用在木块(重心)上的“惯性力”对木块的底端也产生一个使木块作顺时针旋转的力矩。 需要指出的是,在上述例2和例3中,斧头在斧柄上套牢和木块在小车上倾倒已是一个涉及物体在非惯性系中的动力学的问题。其中例2是非惯性系中的质点动力学问题,而例3则是非惯性系中的刚体动力学问题。可是,在非惯性系中,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论述的牛顿第一定律已不成立,从而也失去了此两例的代表意义。也就是说,这两个例子不仅是不准确的解释而且是不适当的例子。在涉及惯性的问题上我们必须分别那些是属于惯性现象,而那些则不属于惯性现象——即为动力学现象。牛顿的例子,毫无疑问是正确的(12),但我们许多的物理学工作者却将惯性对事物的解释范围作了相当随意而并不恰当的扩展或扭曲。其实在讲述惯性时,用不着举更新鲜的特别例子,倒是需指出惯性使我们对事物常态的存在方式太熟视无睹了。这里问题的关键在于,惯性不是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使火车制动、使斧头套牢在斧柄上、使小木块倾倒)的原因。严格地说,这些原因和物体的惯性无关,只和力有关,而至于火车制动得及时不及时,斧头套在斧柄上牢不牢,小木块倾倒得快不快,则不仅与力有关,还和物体的质量、形体、初速度有关。但即使如此地与质量和初速有关却也与惯性无关。 惯性,这个我们通常认为是由物体内在因素决定的性质,其实是物体存在方式的一种条件性:“试取汽车为 参考 系统来研究‘当汽车急剧刹车的时候,车中乘客有向前倾倒的倾向’这个问题,在汽车急剧刹车前,相对于汽车而言,乘客是静止的,在汽车急剧刹车时,乘客突然向前倾,这就是说,以汽车为参考系统,乘客由静止而突然向前倾,并不保持其静止状态,并不表现出惯性”(13)。这个条件就是:物体要表现出惯性,它必须处于惯性参考系中。而“事物的存在顽强地延续维持不变,无论运动是快是慢抑或停止。”(14)也只在惯性系中才成立。在研究物体的运动学与动力学问题时,惯性系总有着特殊的地位。可是,这个特殊地位的存在并不单单是人类抽象理性的功劳,并不是人类贪懒和间集化的一个报应,惯性系的存在有其形而上的基础: 自然 之美的呈现及人对自然之美呈现体认的同一性。如果没有了存在的时间均匀性与空间对称性,我们选取的相对于地面作匀速直线运动的参考系对研究动力学问题而言也就将成为一个畸形的怪胎。惯性系不仅在 计算 上向人类提供了联系物体的相互作用与相对运动的便利方式,其更根本的是它使人与存在的关系成为审美性的。惯性定律给我们的启示是:存在是美的。而惯性系则是自然对人的一个馈赠。也因而,我们应当从审美的视角来看待惯性,而不应当将它看成一个恶魔或一件便宜货。 所有的老师都要求学生不要把惯性与惯性定律混为一谈,可是当我们的老师用动力学的观点来看待惯性——也就是说,把惯性与牛顿第二定律混为一谈的时候,对学生的这一期望是合适的吗?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当教完一些物理学的基本概念与规律以后,就要求学生用它们解释自然现象。事实上,物理学中有些基本概念与规律不是要求我们去解释自然现象,它没有这个功能,它只是告诉我们要去感受些什么,它提供给我们的不是一种推理的方式,而是一个判断的原则 :它促成我们的判断更接近于自然之美的呈现。 三、惯性定律与牛顿第二定律的关系 当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零时,从牛顿第二定律可知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作匀速直线运动。可是,仅依据这一点却不能认为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第二定律的一个特例。因为这两个定律的论述对象其实是不一样的。牛顿第二定律的 研究 对象是一个物体,而牛顿第一定律论述的是整个存在的性质。惯性——这个任何物体均具有的性质其实不是我们的个别研究对象所具有的性质,因为这个“任何物体”,包括了天地间的万物,而万物的总称(15)即是宇宙:“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也即任何个别的物体都不可能无条件地具有惯性:惯性是存在的特性,是存在着的时空的特性,是宇宙的特性。 其次,牛顿第二定律是关于个别物体因果性的 规律 ,而牛顿第一定律却与个别物体的因果性无关,它是存在之状态的表述,它的表述是与具体的特定的时间无关的、瞬时性的。正是这种非时间性(16)构成了牛顿力学的本质特征。也正是牛顿第一定律所成立的时间均匀性与空间对称性构成了惯性系的特殊地位,从而使我们可以在牛顿第二定律的意义上来研究物体的动力学关系。因为毫无疑问,物体的运动性质和规律与采用怎样的空间和时间来度量有着密切的关系(17)。由此可见,不仅牛顿第一定律不是牛顿第二定律和特例,恰恰相反,现行的动力学规律正是牛顿第一定律所揭示的存在之性在具体的个体事物上的展现。惯性定律比牛顿第二定律具有更强的基础性。也就是说,正是惯性现象,构成了牛顿动力学所以成立的操作平台。由于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下保持其速度不变,因而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才跟物体的受力相关。 最后,牛顿把惯性定律放在三个运动定律的首位也是与其对 自然 的信仰因素有关的。因为在文艺复兴之前的绝大部分思想家继承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运动内在决定论的观点。但在牛顿看来,基本的物质粒子完全是惰性的,没有任何自发的运动,而电、磁、光这些‘非物质’的力量则成为神在自然中的行动的载体(18)。也就是说,惯性定律内隐含着牛顿否定亚里士多德运动观的内在目的论从而建立新力学的形而上基础。 四、惯性与具体物体的质量无关 从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出:“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这个论题,在几个角度去看都是错误的。第一,质量不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个别研究对象的质量与其所揭示的惯性毫无关联。因为这两者从数量上来看是一对无穷大的关系,从 内容 上来看是个体与存在的关系,在它们之间,人类的理性不可能找到逻辑上的因果链。第二,“物体(的)惯性”这样的说法缺乏依据,因为惯性不是物体的性质。物体只是作为惯性的表现者而存在的。第三,“惯性(的)大小”这样的说法也缺乏依据,因为惯性没有大小,惯性只是存在的一种表达方式,一种特定状态的显现。第四,既然惯性并无大小,我们也不可去进行量度,事实上,任何一本教科书上也没有指出惯性与质量的函数关系,因为这一函数关系并不存在,它只是人们的一个虚假的逻辑推测,谁也不能证明质量与惯性成正比或不成正比 ,更不能得出它们之间的比例系数,因为这些关系均是虚假的。因而,物 理学 界流传的物体的惯性等于它的质量(19)只是人们一个随心所欲的错误言说。 由于物体质量与惯性无关,所以,将牛顿第二定律中的质量称为惯性质量就是不当的,质量的确对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有一种象力一样的阻抗作用,质量在改变物体运动的状态上而言似乎有一种“消解”、“抗拒”力的性质。因而作者认为可将现行的“惯性质量”改称为物体的“抗性质量”。正如牛顿所说:“物体只有当有其他力作用于它,或者要改变它的状态时,才会产生这种力。这种力的作用既可以看做是抵抗力,也可以看做是推斥力。(20)”因为质量与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快慢有关,它事实上具有动力学特征,当一个物体的质量大时,它对运动状态改变的阻抗能力就越大。 从逻辑上而言,我们只有将惯性从物质的内在因素中解除出来,才能完全地克服牛顿 时代 的机械论自然观与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之间存在着的深刻矛盾。也就是说,这样才能使牛顿第一定律恰如其分地建立在由文艺复兴所形成的机械论而不是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的形而上学基础之上。 五、惯性定律的表述方式 牛顿第一定律是动力学定律的基础,但它本身并不表征物体的某种动力学性质,它是关于人类体认自然之美、自然之和谐的陈述。据于上面的论述,对牛顿第一定律的陈述方式作以下的要求是并不过分的:反映时间的均匀性,空间的对称性,及自然之美对人的呈现。可是,现行的许多教科书中对牛顿第一定律的陈述是很不一致的。当然,这种不一致性用老眼光来看是无伤大雅的,但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种差异性就成为值得商讨的了。 例如:一个物体,如果没有受到其他物体的作用,它就保持自己的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21)。这样的陈述可能离惯性定律的本义较远,因为这一陈述的方式是在动力学的维度上来进行的,陈述的对象是“一个物体”。这和牛顿第二定律的研究对象是一致的,这样方式的陈述毫无疑问地可以把惯性定律认为是牛顿第二定律的一个特例,因为“如果没有”这几个字就表达了陈述事件的某种特殊性。 另外一种常见的陈述方式是: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22)这样一种表述比前一种完整多了,它几乎就是牛顿的原义,但这里的“一切物体”应当换成“任何物体”(23)。因为在此论述中的“任何物体”实际上是对一切物体的否定,而“有外力”应当换成“其它物体的作用”,因为惯性定律是不涉及力的,操作意义上的力这个动力学的基本概念与惯性无关。 作者试着这样来陈述惯性定律:存在着的宇宙有这样一种性质,它使任何物体在没有受到其它物体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许,这样的一种陈述方式是较明晰的陈述方式,它强调了惯性与惯性的表现者(个别研究对象)的严格区分,这个陈述的主语是性质,这样的陈述才可称为关于“惯性”的定律。而我们也应当将惯性定义为:使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 六、人们误解惯性的来源 人们在惯性 问题 上所犯的错误认识,既来源于 历史 上人们对于和惯性概念相联结的力与物体运动关系的一贯表达方式,又来源于牛顿的表述与对于牛顿力学理解上的偏差。“事实上,牛顿似乎注定要被人误解”。(24) 在牛顿所陈述的第一定律中:(25)“每个物体都保持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除非有外力作用于它迫使它改变那个状态(every body persists it's state of rest or of uniform motion in a straight line until it is compelled by some force to change that state.)”。牛顿对“除非有外力作用于它迫使它”作出了对应的理解,即认为保持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是由内部原因的,这个内部原因即称为惯性:“vis insita,或物质固有的力,是一种起抵抗作用的力,它存在于每一个物体当中,大小与该物体相当,并使之保持其现有的状态,或是静止,或是匀速直线运动”。(26)在牛顿时代,作出这样的判断是无可厚非的:“一个物体,由于其物质的惰性(现称惯性——译者注),要改变它的静止或运动状态就极其不易。因此这种固有的力可以用一个最确切的名称‘惯性’或‘惰性力’来称它。”(27)因为在牛顿时代是无法判定惯性的本质的。从牛顿的这一段话我们大致可以判断出,他几乎是在第二定律的意义上来领会惯性的,因而他才认为(惯性)大小与该物体的运动和质量有关。 这一观点可以追踪到亚里士多德,它 影响 了包括牛顿在内的一大批 科学 家的思维方式。在牛顿之前的开普勒也就惯性说过(29):“如果天体不赋有类似于重量的惯性,要使它运动就不需要力,最小的动力就足以使它有无限的速度,但由于天体公转需要用一定的时间,有的长些,有的短些,因此非常明显,物质必须具有能说明这些差别的惯性”;“惯性,或对运动的阻力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在给定的体积中,物质的量愈多,惯性愈强。”由此我们也可见,在开普勒那里已经有惯性等同于力与质量的观点了。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人们对于惯性的错误理解主要是由历史原因所造成的,这个原因主要在于:人们普遍地认为事物外在的状态是有其内在原因的。当人们在物体之外找不到令人信服的可感觉的原因的时候,就只能把它归因于物体的内部。牛顿将惯性归因于物体的内部,把惯性看成阻碍物体改变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况的内力,他假设的惯性非常接近布里丹的冲力——即:惯性作为一个内力,在缺乏外部动力或阻力时,会引起无定限的直线运动(30),另一方面,牛顿的惯性观又来自于他对古希腊关于自然具有灵魂观念的继承,我们可以从他的著作中强烈地感到,他具有自然界的物体与人一样会在受到作用时产生反作用这样一种强烈的思想意向。显然,在 现代 人看来,自然界的物体是与人具有本质区别的。 在牛顿以后,欧拉则将牛顿关于vis insita 的比较隐晦的注释作了同牛顿之前的有些科学家的直感一样的有一定危险性的表白:“惯性是物体保持静止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能力.....惯性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例。”(31) 可是现在看来,这种危险性中是带有错误的。从那以后到现在,人们对于惯性的理解基本上是庸俗性质的。随着现代物理学的 发展 ,特别是诺特尔之后,我们可以认识到使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原因并不在物体的内部、也跟力无关,而是由于物体所处的时间均匀性与空间对称性。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对牛顿意义上的惯性作出更开放性与发展性的理解,牛顿的vis insita(惯性是一个消极的本原,靠此本原物体维持它们的运动或静止,按照作用力的大小接受运动,按照受到阻力的大小抵制运动。(32))可以深入为两个层面的结论:在没有外力的作用下,一个物体,它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是由于惯性,即时间均匀性与空间对称性;在同样大小的力的作用下,一个物体它的运动状态较难改变是由于它的动力学特性——抗性,即它的质量较大。 经典力学论文:浅谈高中生如何学好高中物理之经典力学 【摘 要】经典力学,作为高中物理的重要章节之一,在考试中也占据着较高的分值。那么,如何让高中学生学好物理的经典力学是我们教师一直在关注的话题。就此,本文针对高中生如何更好地学习高中物理之经典力学的学习方法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高中物理 经典力学 学习方法 建议 力学贯穿着整个高中物理的学习,学生学好经典力学的板块,有利于他们今后在物理方面的深入学习,让他们后续的物理学习变得更加容易。当然,要学好某种知识讲究的是方法,方法对了,自然离成功也就近了,下面就来分享我经过多年教学而提炼出的针对高中生对经典力学的学习方法及相关建议。 一、理解掌握概念,巩固基础知识 对于理科学习,如果仅仅靠死记硬背来学习理科知识的办法是不可取的。尤其对于我们的物理学科,学生需要的是理解和记忆。只有这样两项结合,学生才能把基础知识学的更扎实,才能得巩固所学的知识,只有基础知识掌握牢固了,才谈得上更深入的学习。 就拿学生学习摩擦力来说,学生首先要掌握的是摩擦力的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做摩擦力”。其次通过定义需要总结出物体之间产生摩擦力必须要具备的条件:第一,物体间有相互接触、挤压;第二,接触面必须要粗糙;第三,物体间有相对运动趋势或者是相对运动。我们不需要学生硬性的去记住这些定义以及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但是,学生需要通过理解的方式来掌握我们所讲解的知识点。再者,学生可以通过生活中的一些例子,去感受摩擦力的存在,领悟产生摩擦力所需要的条件。比如,人在走路时,鞋底与地面的摩擦,在我们前进的时候也相对于地面发生了位移,也就是与地面发生了相对运动,而且地面也是粗糙的。这样的例子既贴近生活,而且也包含了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事例,理解知识,进而掌握知识,是学生在物理知识的学习上应该具备的能力。 二、掌握相关解决经典力学试题的典型方法 (一)整体隔离法在物理上的有效运用 所谓的整体法就是把多个物体看成一个整体的大物体。当学生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就不需要去考虑物体之间的内力,就只需要考虑外力对于物体的作用效果。在使用整体法时,学生省去对内力的求解。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在做题时计算量减小,而且更容易理解物体的运动情况。当然,学生在使用整体法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这些方面:首先要明确研究的系统的运动状态、过程;其次画出系统的受力示意图;最后根据相关的物理知识,进行列方程并求解。 隔离法就是把需要我们分析的物体从一个体系中隔离出来。这时需要我们学生的想象,把我们隔离出来的物体想象成单个物体,通过对隔离出来的物体进行分析。此时,不用考虑其他的物体对该物体的作用力。对于隔离法的使用,学生应该注意的是:首先要明确隔离的对象,其次对隔离出的物理运动状态加以分析,再画出物体的受力示意图,最后在运用相关的物理知识列出方程求解。 在物理经典力学中,连接体处使用整体隔离方法 ,可以让学生的计算量简化,并且对于物体的受力分析更清楚。计算量的简化在考试中能节约学生的时间,也让结果的正确率也提高了很多。 (二)改变研究对象法在经典力学上的运用 在我们的物理试题中连接体的试题是非常常见的。这类题会让学生求出其中一个物体在克服摩擦方面做了多少功。往往要分析清楚该物体的运动情况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并不容易,而且也很容易出错,而与此物体连接的另一个物体的受力情况、运动情况是很容易分析出来的。这时我们便可以通过改变研究对象来解决此题。就比如说,一个放在粗糙的木板的A物体经过一根细线,再通过一定滑轮连接一竖直静止的B物体(通过手捧住,保证物体最先处于静止状态),当松手后,B物体往下运动的过程中,求物体A的内能如何变化?对于该问题,当我们只对A分析时,过程是比较复杂,如果我们更换研究对象。对于体系来说,B物体的机械能的减少也就等于A物体的内能增加。对于这类题,当我们改变研究对象,把复杂的运动过程简单化,让我们的物理解题速度加快,正确率也会提高。 (三)模型法在高中物理之经典力学上的运用 所谓的模型法就是通过模型去揭示原型的本质特征。在物理上通过模型法,去解决试题的运用是相当广泛的。我们有理想化模型质点、点电荷,有想象模型电场线、磁感线……,总之模型法在我们物理上运用是比较多的。在遇到的试题中,同样有可以采取模型法去解答试题,比如我们常考的板块模型。学生可以通过老师讲解板块模型的基础知识去应对考试中改编版的板块模型试题。 三、端正态度,学习物理 (一)端正态度学习物理的好处 有了前面介绍的对高中物理经典力学的学习方法后,学生还应当作的就是端正学习态度。态度是决定做好一件事情的因素之一,有了好的学习物理的方法后,学生还要端正态度去对待物理的学习,这样才会让学生在物理学习方面取得更高的成就。 (二)课前预习,课中听课,课后温习 我们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提前进行预习,是让学生带着目的听课,学生不可能一节课都做到全神贯注,所以让学生有目的地,可以提高听课效率,课堂中我们要求学生是在他们困惑之处认真听,当然,课后的温习可以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印象,再者,在温习时去发现上课没明白的地方,通过问老师或者同学,可以把知识点弄明白。 (三)学会归纳总结 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再比较知识点之间的差异,是学生学习每一科都很实用的方法。对于我们物理的学习,学生在学完一个章节时,把所学的知识分类,通过对比找出各知识点间的差异。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归纳能力,而且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因为在物理的力学学习中,有些概念学生并不容易区分,如果他们自己通过去归纳,而找出其中的不同,这样能帮助他们在易混淆的概念上区分清楚。 总之,对于高中学生学习物理经典力学的板块是有一定难度的,然而经典力学却伴随着整个高中物理学习。只有学生采取正确的学习经典力学的方法时,才能更好地学习力学部分。以上是我根据多年的教学而感悟出的学习高中物理经典力学的方法。我还将继续探寻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学懂经典力学知识的方法,也希望其他物理老师能提出相关的建议,让我们的学生更好地学习物理。 经典力学论文:高中物理中关于经典力学局限性的思考 摘 要: 在实际高中物理教学中,从高一《万有引力与航天》这一章开始就遇到一些关于经典力学局限性的问题,高三复习时也有此类问题。本文立足高中物理教学就经典力学的局限性问题做了初步讨论。 关键词: 高中物理 经典力学 局限性 经典力学的基础是牛顿运动定律,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牛顿于1687年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发表了万有引力定律,牛顿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在宏观、低速、弱引力的广阔领域,包括在天体力学的研究中经受实践的检验,显示出牛顿运动定律的正确性和经典力学的魅力。但是,再伟大的科学理论,也不会穷尽一切真理,经典力学也有自己的局限性。那么经典力学的局限性究竟在哪里?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首先了解一下宇宙。 一、宇宙 1.经典的时空观 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关于时间,牛顿写道:绝对的、真实的和数学的时间,由其特性决定,自身均匀地流逝,与一切外在事物无关,又名延续;相对的、表观的和通常的时间是可感知和外在的(不论是精确的或者是不均匀的)对运动之延续的量度,它常被以代替真实时间,如一小时、一天、一月、一年。 关于空间,牛顿写道:绝对空间,就其自身特性与一切外在事物无关,处处均匀,永不移动。相对空间是一些可以在绝对空间中运动的结构,或是绝对空间的量度,我们通过它与物体的相对位置感知它;它一般被当做不可移动的空间。也就是说,时间自宇宙中均匀的流逝着,而空间就好像一个容器,两者之间没有联系,也不与物质运动发生关系。 牛顿的时空观与我们的经验是那样吻合,以至于我们会情不自禁地认为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太浅显了,而探索“时空究竟是什么”似乎成了一个多余而天真的问题。 然而,在1905年的时候,爱因斯坦提出了一种崭新的时空观念。他指出,在研究物体的高速运动(速度接近真空中的光速)时,物体的长度即物体占有的空间,以及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甚至还有生命过程的持续时间,都与它们的运动状态有关。这样,时间和空间不再与物体及其运动无关而独立存在了,世界在世人面前翻开了新的一页。 2.爱因斯坦的时空观 (1)狭义相对论的时空观 爱因斯坦的侠义相对论是建立在两个基本假设基础之上的。一是相对性原理,即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与选择任何一个参照系无关;二是光速不变原理,即对任何一个参照系而言,光速都是相同的。 从这两个基本假设出发,爱因斯坦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长度收缩,即运动物体在运动方向长度缩短;(2)时钟变慢,即运动着的时钟要变慢;(3)光速极限,即任何物体的速度都不可能超过光速;(4)同时性是相对的,即在一个惯性系中同时发生的事情,在另一个惯性系中测量便不是同时发生的;(5)如果物质运动的速度比光速小得多,相对论力学就变为牛顿力学,因此相对论比牛顿力学具有更普遍的意义。 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和统一性,是狭义相对论的核心思想。狭义相对论从数学关系上精确地揭示了空间和时间的统一性,所谓孤立的空间和孤立的时间在自然界是不存在的。爱因斯坦的这一新的时空观由他的大学数学老师闵可夫斯基(MinkowskiH,1864―1909)做了重大发展。他在通常的三个空间坐标系以外,又引入了新的第四个坐标,从此人们才弄清楚,原来自然界的每一真实事件,都只能在四维时空连续区才能作出全面描述。 (2)广义相对论的时空观 爱因斯坦对于1905年提出的相对论并不满意,因为其中只涉及了相对做匀速运动的参照系,而没考虑到加速运动,所以并不完备。这也是今天我们称它为“狭义”相对论的原因。1915年,爱因斯坦进而把相对性状原理从匀速运动推广到加速运动,完成了广义相对论的表述。1916年,他写成总结性论文《广义相对论的基础》,宣告了广义相对论的诞生。 广义相对论基础的两个基本原理:(1)广义相对性原理;(2)等效原理。广义相对论实际上是关于空间、时间与万有引力关系的理论,它指出空间、时间不可能脱离物质而独立存在,空间、时间随物质分布和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揭示了时空与物质的内在联系。广义相对论进一步指出,由于物质的存在,时间和空间会发生弯曲,万有引力实际上是时空弯曲的表现。 对这两种时空观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后,我们再讨论一下经典力学适应的领域。 二、惯性系和非惯性系 描写物体的运动,可以考虑研究问题的方便,而任意选择参考系。一个乘客在加速的火车车厢里行走,描述他的运动,可以用地面作参考系,也可以用车厢作参考系。但是,确定运动和力关系的牛顿运动定律,却不是对任何参考系都成立。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通常是相对地面参考系研究物体运动的。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高中物理里做过的研究运动和力关系的实验,都是用地面作参考系的。在地面上所做的许多观察和实验表明,牛顿运动定律对地面参考系是成立的。 那么,除了地面参考系外,牛顿运动定律还对什么参考系成立呢? 1632年,伽利略发表了《关于两种世界体系的对话》一书,他对于在船舱里观察到的现象有一段生动的描述:“……船停着不动时,你留神观察,小虫都以等速向各方向飞行,鱼向各个方向随意游动,水滴滴进下面的罐中;你把任何东西扔给你的朋友时,只要距离相等,向这一方向不比另一方向用更多的力。你双脚齐跳,无论向哪个方向跳过的距离都相同。当你仔细观察这些事情之后,再使船以任何速度前进,只要运动是匀速的,也不忽左忽右的摆动,你将发现,所有上述现象都没有丝毫变化。你也无法从其中任何一个现象来确定,船是在运动还是停着不动……” 伽利略的这段描述说明:在相对于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的船舱里进行的力学实验和观测,与地面上的力学实验和观测,结果并没有差异。这就是说,以相对于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作为参考系,牛顿运动定律也是成立的。 那么,在相对于地面做变速运动的参考系中,牛顿运动定律是否成立呢? 先设想有一辆做匀速直线运动的车厢,在车厢的桌面上放一个小球。相对于车厢参考系来说,小球保持静止,小球所受的合外力为零,符合牛顿运动定律。现在设想车厢开始向右做加速运动,在车厢里观测,小球将向左做加速运动,而小球并没有受到其他物体的作用力,所受的合力仍为零。这说明:在相对于地面做变速运动的车厢里,牛顿运动定律不再成立。 在物理学中,把牛顿运动定律成立的参考系,称为惯性参考系,简称惯性系。牛顿运动定律不成立的参考系,称为非惯性系。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地面参考系通常可认为是惯性系,相对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参考系,也是惯性系。在高中物理中,我们一般以惯性系作为参考系。 经典力学在处理宏观物体的低速运动问题时(如上面提到的各种宏观物体的运动),是完全适用的。20世纪初,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1879―1955)提出了狭义相对论,改变了经典力学的一些结论。在经典力学中,物体的质量是固定不变的,而相对论指出质量要随速度的增大而增大。即 m=■ 式中m■是物体静止时的质量,m是物体速度为v时的质量,c是真空中的光速。 按照上式计算,在低速运动中,如地球以3×10■ m/s的速度绕太阳公转时,质量的增大十分微小,经典力学完全适用。当速度接近光速c时,如速度v=0.8c时,质量约增大到原质量的1.7倍。这时,经典力学就不适用了。 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的研究深入微观世界,发现电子、质子、中子等微观粒子不仅具有粒子性,而且具有波动性,它们的运动规律不能用经典力学说明。20世纪初期,建立了量子力学,它能正确地描述微观粒子的正确性,并在现代科学技术中发挥重要作用。这就是说,经典力学也不适用于微观粒子。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经典力学只适用于解决低速运动问题,不能用来处理高速运动问题;只适用于宏观物体,一般不适用于微观粒子。 经典力学论文:对经典力学和时空理论以及重力理论的思考 【摘要】梁氏(笔者)对经典力学的思考发现其基本定律(公理)是牛顿――梁氏定律,对时空理论的思考发现其基本方程是梁氏变换,对重力理论的思考发现重力场场强的相对性和物体重力的相对性。 【关键词】牛顿――梁氏定律;梁氏变换;牛顿――梁氏力学;梁氏相对论 1. 对经典力学的思考经典力学是实验科学,其概念、方程、定理、定律、原理等等都直接来源于实验(实验可重复,实验结果可观测)。牛顿力学引入不可观测(找不到)的惯性系和不可测量(不可作实验检验)的惯性力是错的,不是实验科学的概念。经典力学理论之公理只有一条,即牛顿――梁氏定律。经典力学之基本方程(即数学基础)是牛顿――梁氏定律数学表达式,经典力学之基本定理是动量定理、动量矩定理和动能定理(这些定理的数学表达式均由基本方程导出),这样的经典力学称为普适经典力学或牛顿――梁氏力学。普适经典力学适用于任何一个参照系,地面参照系S上的经典力学称为S上的普适经典力学(其基本方程是牛顿――梁氏定律在S上的表达式F=ma ,此式被迄今物理学误认为是牛顿第二定律表达式〔1〕),相对于S匀速平动的参照系Sv上的经典力学称为Sv上的普适经典力学(其基本方程是牛顿――梁氏定律在Sv上的表达式Fv=mav,相对于S变速运动的参照系S`上的经典力学称为S`上的经典力学(其基本方程是牛顿――梁氏定律在S`上的表达式 F`=ma`),天宫一号实验室S*上的经典力学称为S*上的普适经典力学(其基本方程是牛顿――梁氏定律在S*上的表达式 ΣFi=ma*)。若将F=ma , F=mav , F`=ma`和ΣFi=ma*统一表为F合=ma 合(即质点所受合力等于质点质量乘以质点加速度),则牛顿――梁氏定律表达式就是F合=ma 合 。因此,迄今物理学将S上的经典力学称为牛顿力学成为历史性错误。牛顿力学基本定律只有一条牛顿第二定律,因其基本方程 F=ma 与牛顿第一、三定律无关,故牛顿第一、三定律不是牛顿力学之公理。公理愈少的理论体系愈好。值得指出,经典力学的应用其实就是牛顿――梁氏定律的应用, F=ma 的应用被误认为是牛顿定律应用,天空一号上的质量测量实验被误为是牛顿定律实验。还值得指出, Fv=mav证明伽利略相对性原理不成立(随之狭义相对性原理不成立);因为实验方程 包含 ,所以 反映的物理定律不能称为梁氏定律而只能称为牛顿――梁氏定律,随之经典力学不能称为梁氏力学只能称为牛顿――梁氏力学(又称普适经典力学,其中普适之意不言自明)。到此可见,牛顿――梁氏力学才是名符其实的实验的经典力学。 2. 对时空理论的思考以时间空间变换式(简称时空变换〔2〕)为基本方程(即数学基础)的理论称为时间空间理论,简称时空理论。洛伦兹变换是两坐标系(参照系)相对匀速平动的时空变换,因此狭义相对论是匀速平动情况的时空理论(简称为匀速平动时空理论或匀速平动相对论)。两坐标系的普遍的相对运动是变速运动,于是梁氏发现了变速运动情况的时空变换――梁氏变换〔2〕,以梁氏变换为基本方程的时空理论称为变速运动情况的时空理论,简称为梁氏时空理论或变速运动相对论或梁氏相对论。洛伦兹变换和梁氏变换(以及超光速梁氏变换)均可由光速不变性原理推导出来,说明时空理论基本原理(公理)仅一条光速不变性原理。由时空变换导出钟慢关系式、尺缩关系式、质速关系式、质能关系式、能量动量关系式等等有无实际意义(称为物理意义)均由光速不变性原理有无物理意义来决定。因为物理学是实验科学,物理学理论(例如牛顿力学)之公理(例如牛顿第二定律)必须是可作实验检验的公理(不符合公理可以不证明之说),可见牛顿第二定律是实验定律(误认为牛顿第二定律是理想定律而不是实验定律成为历史性错误)。无法证明光速不变性原理(找不到实验证明,也找不到数学证明),因此时空理论肯定没有物理意义,其数学意义是有的,数学理论之公理不用证明,例如欧氏几何、非欧几何只有数学意义而无物理意义。到此可见,时空理论(相对论)不是物理理论而本质是数学理论。值得一提,广义相对性原理不是物理学原理(无实验依据),等效原理同样不是物理学原理(爱因斯坦用理想实验证明等效原理成立,其实是用“理想实验”概念偷换物理学的“实验”概念,爱因斯坦无道理将惯性力说成引力随之将广义相对论说成引力论);另外,广义相对论构不成逻辑体系,不但不成物理学理论,而且不成数学理论。到此可见,爱因斯坦的地位比牛顿(世界最伟大的自然科学家)低一个层次是合理的,将爱因斯坦说成“人类宇宙中有头等光辉的一颗巨星”不成立(评价过高)。另外,值得一提,怀疑一种理论,首先应思考其公理,再到基本方程(凭空想出来的方程――例如爱因斯坦重力场方程,根本没有意义),再到其他(例如概念,爱因斯坦用理想实验或称思想实验证明的同时性的相对性完全没有实际意义即物理意义)……。还值得一提,梁氏将梁氏相对论称为普适相对论意在强调变速运动的普遍性,将普适相对论称为爱氏――梁氏相对论意在借爱因斯坦这位假神促使人们相信梁氏变换,其实狭义相对论就是爱氏相对论,普适相对论就是梁氏相对论。 3. 对重力理论的思考众所周知,地球附近的物体的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或其一个分力,万有引力定律是重力理论的唯一基本定律。我们将哥白尼日心说推广为宇宙旋转说:地球绕太阳转,太阳系绕银河系中心转,银河系中心绕银河系集团中心转,……。于是,我们可以说明地球附近的物体其重力虽然是宇宙所有其他物体对它的吸引力之合力,但是太阳对它的吸引力恰好提供它跟随地球公转所需向心力、银河系中心对它的吸引力恰好提供它跟随银河系中心绕银河系集团中心公转所需向心力,……,因此它的重力只能由地球吸引力产生。同理,月球上物体的重力只能由月球吸引力产生。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和力的分解,很容易得到地球附近各种参照系上的重力场场强方程,这些方程表明上述参照系S、Sv和S`上的重力场场强(即重力加速度),分别为 g、gv和g'且gv≠ g'≠g (此不等式反映了重力加速度的相对性)。重力加速度的相对性导致物体重力的相对性:质量为m的同一物体,对S、Sv、和 S`而言有不同的重力,分别为 mg、mgv 和mg'。迄今物理学没有认识到重力加速度的相对性和物体重力的相对性,误认为同一物体不管在S上还是在Sv上还是在S`上的重力都一样。这一错误导致引入惯性力这种鬼力,于是有所谓质点相对运动动力学基本方程,于是误导爱因斯坦将数学当成物理学。 4. 梁氏相对论的应用经典力学的应用,归根结底是牛顿――梁氏定律的应用(本文文献〔1〕有几个应用之举例,天空一号上的抛体运动是运动学)。梁氏相对论的应用,归根结底是梁氏变换的应用。应用梁氏变换可解释双生子佯谬、转动参照系上钟慢、 μ子实验、1971年原子钟环球飞行实验、光谱线红移和本文文献〔1〕中设想王亚平带原子钟环球飞行实验,都证明动钟变慢;应用梁氏变换可解释迈――莫实验、水星近日点运动、火车进入隧道的争论、转动参照系上尺长,转盘圆周率大于π ,都证明静尺缩短。文献〔2〕应用梁氏变换给出了双生子佯谬、 μ子实验、1971年原子钟环球飞行实验、水星近日点运动、光谱线红移、迈――莫实验、火车进入隧道的争论、光线弯曲和平面弯曲的数学解释,显示了梁氏相对论是比狭义相对论更普遍和更好的相对论。 5. 结论 (1)牛顿――梁氏定律是经典力学唯一基本定律,它导致了牛顿力学的修正,随之要改写经典物理学史。 (2)梁氏变换是最普遍的时空变换,它导致了爱因斯坦相对论的修正,随之要改写近代物理学史。 6. 后语梁氏希望世界物理学家以本文及本文文献〔1〕〔2〕来思考牛顿――梁氏定律和梁氏变换,公开发表评论,欢迎推倒它从而制止来自中国大陆(广西桂平市)的物理学大地震。 经典力学论文:浅谈对牛顿经典力学的认识 【摘要】牛顿是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他在科学上的贡献是非常巨大的,写成了伟大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 【关键词】三大运动定律 万有引力 牛顿(1643~1727)是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经典物理学的创始人。幼年时代就喜欢制作机械玩具。1665年发现二项式定理。 1667年他进入三一学院当研究生,次年获硕士学位。 1689年和1701年,牛顿两次以剑桥大学代表的身份被选入议会。 1703年起担任英国皇家学会会长。1727年3月20日逝世于伦敦。 牛顿在科学上的贡献是非常巨大的。1686年底,牛顿写成《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 这部科学史上伟大的著作在1687年出版。牛顿在这部书中,从力学的基本概念(质量、动量、惯性、力)和基本定律(运动三定律)出发,运用他所发明的微积分这一数学工具,不但从数学上论证了万有引力定律,而且把经典力学确立为完整而严密的体系,把天体力学和地面上的物体力学统一起来,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第一次大的综合。 在当今人类继续享受牛顿经典力学给我们带来的科技与文明成果的同时,我们也有必要追寻三大定律所包含的物理规律之深刻的本质意义。本文就牛顿在经典力学方面的杰出贡献简要谈谈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一、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300多年前,伽利略认识到:运动物体受到的阻力越小,它的运动速度减小得就越慢,他运动的时间就越长。他还进一步推理得出,在理想情况下,如果水平表面绝对光滑,它的速度将不会减慢,这时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1675年的著作《解释光属性的解说》中,牛顿假定了以太的存在,认为粒子间力的传递是透过以太进行的。)并把以太作为绝对理想的参考系的前提下产生的,牛顿曾经说过:“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成功的。”这句话就是针对伽利略的。所以牛顿概括了前人的研究结果,总结出了著名的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力的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 物体都有维持静止和作匀速直线运动的趋势,没有外力,它的运动状态是不会改变的。物体的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称为惯性 ,惯性的大小由质量量度。所以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 。 需要我们注意的是: 1.惯性运动是理论上的、概论性的物理现象,在宇宙中,不存在纯理论上的惯性运动,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分析事实,再进一步概括、推理得出的。我们 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验证这一定律。牛顿动力学基本定律是建立在绝对运动的基础上, 但是,宇宙中的任何物体都是运动的,根本不存在绝对静止的空间,自然也找不到绝对静止的惯性坐标系。 然而,从定律得出的一切推论,都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牛顿第一定律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 2.惯性系的必然条件,是它相对于另一个系统,特别是一个更大的系统而表现为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的状态。判定地表或地球是否是惯性系统,显然必须站在太空的角度。牛顿第一定律并不是在所有的参照系里都成立,实际上它只在惯性参照系里才成立。(地球是惯性系吗?)因此常常把牛顿第一定律是否成立,作为一个参照系是否是惯性参照系的判据。 二、牛顿第二运动定律(惯性定律) 物体在受到合外力的作用时会产生加速度,加速度的方向和合外力的方向相同,加速度的大小正比于合外力的大小与物体的惯性质量成反比。 如果用m表示质点的质量,F和a分别表示作用于质点上的力和质点的加速度,我们只要选取适当的单位,则第二定律可表示为:F合=ma 定律给出了质点运动的加速度与其所受力之间的瞬时关系,说明作用力并不直接决定质点的速度,力对于质点运动的影响是通过加速度表现出来的,而速度的方向可完全不同于作用力的方向。 同时,这个定律说明质点的加速度不仅取决于作用力,而且与质点的质量有关。若使不同的质点获得同样的加速度,质量较大的质点则需要较大的力,这说明较大的质量具有较大的惯性。由此可知,质量是质点惯性的度量。由于平动物体可以看作质点,所以质量也是平动物体惯性的度量。牛顿在万有引力定律中引入了引力质量以显示物体产生和接受引力的强弱,他定义的惯性质量与引力质量是等价的。 同样,在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时需要我们注意的是: (1)F=ma是一个矢量方程,应用时应规定正方向。 (2)牛顿第二定律是力的瞬时作用规律。 (3)根据力的独立作用原理,用牛顿第二定律处理物体在一个平面内运动的问题时,可将物体所受各力正交分解,在两个互相垂直的方向上分别应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分量形式:Fx=max,Fy=may。 三、牛顿第三运动定律 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同一条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表达式: F1=-F2 说明:牛顿第三定律中力的特点,在于揭示的是内力的作用规律,是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的内部作用机制。要改变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必须有其他物体和它相互作用。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力体现的。并且指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有作用必有反作用力。 在应用时需要注意的是: 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成对出现,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2.这一对力是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不可能抵消。 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同一性质的力。 4.相互作用力区别于平衡力 。 5.牛顿第三定律是动量守恒定律在经典力学中的表现形式.牛顿第三定律有两个前提条件,即“直接性”和“瞬时性”。“直接性”是指两物体之间由于接触(即:两物体之间的距离可忽略)而产生的相互作用;“瞬时性”是指相互作用的两物体在某一时刻分别受到对方施加的力。 四、万有引力定律 在牛顿以前,天文学家一直无法圆满地解释一个问题:为什么行星要按照一定的规律围绕太阳运行?在牛顿发现万有引力之前,已经有许多科学家严肃地考虑过这个问题,比如开普勒就认识到,要维持行星沿椭圆轨道运动必定有一种力在起作用,这种力像磁石吸铁一样。1659年,惠更斯从研究摆的运动中发现,保持物体沿圆周轨道运动需要一种向心力。 1673年,惠更斯推导出向心力定律;1679年,胡克和哈雷从向心力定律和开普勒第三定律,推导出维持行星运动的万有引力和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牛顿自己回忆,1666年前后,他在老家居住的时候已经考虑过万有引力的问题。最有名的一个说法是:在假期里,他常常在花园里小坐片刻。有一次,像以往屡次发生的那样,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了下来…… 1679年,胡克曾经写信问牛顿,能不能根据向心力定律和引力同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的定律,来证明行星沿椭圆轨道运动,但是他不擅长数学计算 。牛顿没有回答这个问题。牛顿高明的地方就在于他解决了胡克等人没有能够解决的数学论证问题。1685年,哈雷登门拜访牛顿时,牛顿已经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两个物体之间有引力,引力和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和两个物体质量的乘积成正比。 当时已经有了地球半径、日地距离等精确的数据可以供计算使用。牛顿向哈雷证明地球的引力是使月亮围绕地球运动的向心力,也证明了在太阳引力作用下,行星运动符合开普勒运动三定律。 牛顿在临终前对自己的生活道路是这样总结的:“我不知道在别人看来,我是什么样的人;但在我自己看来,我不过就像是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小孩,为不时发现比寻常更为光滑的一块卵石或比寻常更为美丽的一片贝壳而沾沾自喜,而对于展现在我面前的浩瀚的真理的海洋,却全然没有发现。” 这当然是牛顿的谦逊。 1727年3月20日,伟大的艾萨克?牛顿逝世。同其他很多杰出的英国人一样,他被埋葬在了威斯敏斯特教堂。他的墓碑上镌刻着: 让人们欢呼这样一位多么伟大的人类,荣耀曾经在世界上存在。 经典力学论文:对经典力学和时空理论以及重力理论的思考 【摘要】梁氏(笔者)对经典力学的思考发现其基本定律(公理)是牛顿——梁氏定律,对时空理论的思考发现其基本方程是梁氏变换,对重力理论的思考发现重力场场强的相对性和物体重力的相对性。 【关键词】牛顿——梁氏定律;梁氏变换;牛顿——梁氏力学;梁氏相对论 1. 对经典力学的思考 经典力学是实验科学,其概念、方程、定理、定律、原理等等都直接来源于实验(实验可重复,实验结果可观测)。牛顿力学引入不可观测(找不到)的惯性系和不可测量(不可作实验检验)的惯性力是错的,不是实验科学的概念。经典力学理论之公理只有一条,即牛顿——梁氏定律。经典力学之基本方程(即数学基础)是牛顿——梁氏定律数学表达式,经典力学之基本定理是动量定理、动量矩定理和动能定理(这些定理的数学表达式均由基本方程导出),这样的经典力学称为普适经典力学或牛顿——梁氏力学。普适经典力学适用于任何一个参照系,地面参照系S上的经典力学称为S上的普适经典力学(其基本方程是牛顿——梁氏定律在S上的表达式F=ma ,此式被迄今物理学误认为是牛顿第二定律表达式〔1〕),相对于S匀速平动的参照系Sv上的经典力学称为Sv上的普适经典力学(其基本方程是牛顿——梁氏定律在Sv上的表达式Fv=mav,相对于S变速运动的参照系S`上的经典力学称为S`上的经典力学(其基本方程是牛顿——梁氏定律在S`上的表达式 F`=ma`),天宫一号实验室S*上的经典力学称为S*上的普适经典力学(其基本方程是牛顿——梁氏定律在S*上的表达式 ΣFi=ma*)。若将F=ma , F=mav , F`=ma`和ΣFi=ma*统一表为F合=ma 合(即质点所受合力等于质点质量乘以质点加速度),则牛顿——梁氏定律表达式就是F合=ma 合 。因此,迄今物理学将S上的经典力学称为牛顿力学成为历史性错误。牛顿力学基本定律只有一条牛顿第二定律,因其基本方程 F=ma 与牛顿第一、三定律无关,故牛顿第一、三定律不是牛顿力学之公理。公理愈少的理论体系愈好。值得指出,经典力学的应用其实就是牛顿——梁氏定律的应用, F=ma 的应用被误认为是牛顿定律应用,天空一号上的质量测量实验被误为是牛顿定律实验。还值得指出, Fv=mav证明伽利略相对性原理不成立(随之狭义相对性原理不成立);因为实验方程 包含 ,所以 反映的物理定律不能称为梁氏定律而只能称为牛顿——梁氏定律,随之经典力学不能称为梁氏力学只能称为牛顿——梁氏力学(又称普适经典力学,其中普适之意不言自明)。到此可见,牛顿——梁氏力学才是名符其实的实验的经典力学。 2. 对时空理论的思考 以时间空间变换式(简称时空变换〔2〕)为基本方程(即数学基础)的理论称为时间空间理论,简称时空理论。洛伦兹变换是两坐标系(参照系)相对匀速平动的时空变换,因此狭义相对论是匀速平动情况的时空理论(简称为匀速平动时空理论或匀速平动相对论)。两坐标系的普遍的相对运动是变速运动,于是梁氏发现了变速运动情况的时空变换——梁氏变换〔2〕,以梁氏变换为基本方程的时空理论称为变速运动情况的时空理论,简称为梁氏时空理论或变速运动相对论或梁氏相对论。洛伦兹变换和梁氏变换(以及超光速梁氏变换)均可由光速不变性原理推导出来,说明时空理论基本原理(公理)仅一条光速不变性原理。由时空变换导出钟慢关系式、尺缩关系式、质速关系式、质能关系式、能量动量关系式等等有无实际意义(称为物理意义)均由光速不变性原理有无物理意义来决定。因为物理学是实验科学,物理学理论(例如牛顿力学)之公理(例如牛顿第二定律)必须是可作实验检验的公理(不符合公理可以不证明之说),可见牛顿第二定律是实验定律(误认为牛顿第二定律是理想定律而不是实验定律成为历史性错误)。无法证明光速不变性原理(找不到实验证明,也找不到数学证明),因此时空理论肯定没有物理意义,其数学意义是有的,数学理论之公理不用证明,例如欧氏几何、非欧几何只有数学意义而无物理意义。到此可见,时空理论(相对论)不是物理理论而本质是数学理论。值得一提,广义相对性原理不是物理学原理(无实验依据),等效原理同样不是物理学原理(爱因斯坦用理想实验证明等效原理成立,其实是用“理想实验”概念偷换物理学的“实验”概念,爱因斯坦无道理将惯性力说成引力随之将广义相对论说成引力论);另外,广义相对论构不成逻辑体系,不但不成物理学理论,而且不成数学理论。到此可见,爱因斯坦的地位比牛顿(世界最伟大的自然科学家)低一个层次是合理的,将爱因斯坦说成“人类宇宙中有头等光辉的一颗巨星”不成立(评价过高)。另外,值得一提,怀疑一种理论,首先应思考其公理,再到基本方程(凭空想出来的方程——例如爱因斯坦重力场方程,根本没有意义),再到其他(例如概念,爱因斯坦用理想实验或称思想实验证明的同时性的相对性完全没有实际意义即物理意义)……。还值得一提,梁氏将梁氏相对论称为普适相对论意在强调变速运动的普遍性,将普适相对论称为爱氏——梁氏相对论意在借爱因斯坦这位假神促使人们相信梁氏变换,其实狭义相对论就是爱氏相对论,普适相对论就是梁氏相对论。 3. 对重力理论的思考 众所周知,地球附近的物体的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或其一个分力,万有引力定律是重力理论的唯一基本定律。我们将哥白尼日心说推广为宇宙旋转说:地球绕太阳转,太阳系绕银河系中心转,银河系中心绕银河系集团中心转,……。于是,我们可以说明地球附近的物体其重力虽然是宇宙所有其他物体对它的吸引力之合力,但是太阳对它的吸引力恰好提供它跟随地球公转所需向心力、银河系中心对它的吸引力恰好提供它跟随银河系中心绕银河系集团中心公转所需向心力,……,因此它的重力只能由地球吸引力产生。同理,月球上物体的重力只能由月球吸引力产生。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和力的分解,很容易得到地球附近各种参照系上的重力场场强方程,这些方程表明上述参照系S、Sv和S`上的重力场场强(即重力加速度),分别为 g、gv和g'且gv≠ g'≠g (此不等式反映了重力加速度的相对性)。重力加速度的相对性导致物体重力的相对性:质量为m的同一物体,对S、Sv、和 S`而言有不同的重力,分别为 mg、mgv 和mg'。迄今物理学没有认识到重力加速度的相对性和物体重力的相对性,误认为同一物体不管在S上还是在Sv上还是在S`上的重力都一样。这一错误导致引入惯性力这种鬼力,于是有所谓质点相对运动动力学基本方程,于是误导爱因斯坦将数学当成物理学。 4. 梁氏相对论的应用 经典力学的应用,归根结底是牛顿——梁氏定律的应用(本文文献〔1〕有几个应用之举例,天空一号上的抛体运动是运动学)。梁氏相对论的应用,归根结底是梁氏变换的应用。应用梁氏变换可解释双生子佯谬、转动参照系上钟慢、 μ子实验、1971年原子钟环球飞行实验、光谱线红移和本文文献〔1〕中设想王亚平带原子钟环球飞行实验,都证明动钟变慢;应用梁氏变换可解释迈——莫实验、水星近日点运动、火车进入隧道的争论、转动参照系上尺长,转盘圆周率大于π ,都证明静尺缩短。文献〔2〕应用梁氏变换给出了双生子佯谬、 μ子实验、1971年原子钟环球飞行实验、水星近日点运动、光谱线红移、迈——莫实验、火车进入隧道的争论、光线弯曲和平面弯曲的数学解释,显示了梁氏相对论是比狭义相对论更普遍和更好的相对论。 5. 结论 (1)牛顿——梁氏定律是经典力学唯一基本定律,它导致了牛顿力学的修正,随之要改写经典物理学史。 (2)梁氏变换是最普遍的时空变换,它导致了爱因斯坦相对论的修正,随之要改写近代物理学史。 6. 后语 梁氏希望世界物理学家以本文及本文文献〔1〕〔2〕来思考牛顿——梁氏定律和梁氏变换,公开发表评论,欢迎推倒它从而制止来自中国大陆(广西桂平市)的物理学大地震。 经典力学论文:经典力学为何难以说明意识问题 摘 要 以经典力学为理论基础的二元论和唯物主义,在相反的立场上对意识的说明是心物关系问题日益复杂的重要原因之一。经典力学作为传统心物关系理论的固有范式,在说明意识的整体性等问题上存在困难。量子力学有可能为意识研究开辟一条新的研究路径。 关键词 心身二元论 经典力学 观察者 意识 意识涵盖了大部分的心理现象,它既是我们体验到的对心理状态的复杂的内省,又等同于“觉醒”的状态,或者感知状态。因此,在给意识下定义时就会出现困难,它所涉及的分支众多,难以用一个单一的定义将意识所包含的方面全部囊括其中。意识的核心问题是“现象性”,理解意识的关键在于弄清楚现象性本身的本质及其起源。在早期西方哲学历史上,意识问题是以“心身问题”为标志开始的,意识是“心灵”的一个特征。从最早时期开始,意识与死亡相关联,人们希望并且相信,意识是与物质性的身体相区别的东西。因此,对意识的研究首先要回溯到早期历史上的心身问题。 自从笛卡尔提出“心身二元论”,赋予“心灵”以实体地位以来,对于心灵是否存在、怎样存在、如果存在,心灵该如何与身体相互作用等问题的争论延续至今。笛卡尔认为,心灵与物质是独立的两个实体,物质具有广延的属性,却不能思考,心灵能够思考却不占有空间。从对日常经验的内在主义素朴描述出发来看,心灵与身体之间和谐地相互作用,促使人们能够相信,心灵必然有其独特的存在地位。为了说明两者如何互动作用,笛卡尔提出“松果腺”这一概念。但是“松果腺”的提出,却恰恰暴露出笛卡尔的心灵观念存在的矛盾。 从内在主义的角度看,心灵确实与物质相互作用,意愿、欲望能够促成行为的发生,导致行为对象的改变等。但是,由于心灵不具有广延且不占有空间的属性,又导致人们无法运用在经典力学基础之上形成的认知图式,来理解和说明心灵的存在形式,心灵怎样与物质相互作用更成为了一个难题。如果承认心灵的独特实体地位,则有悖于经典力学的科学原则,如果依照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把心灵与物质等同起来,用大脑内部的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说明意识活动,则导致无法说明为什么存在主观体验和感受的问题,这显然又违背了人类体验的直觉。因此,无论是坚持二元论还是唯物主义一元论,心物互动问题都面临着极大的理论困难,坚持内在主义观点,就必须说明心灵有别于物质的本体论地位以及心身互动的作用机制;坚持唯物主义的观点,就必须说明为什么人会有主观体验和感受。本文认为,除了上述两种对心物关系的说明之外,存在第三种对心物关系的思考,即对经典力学原则在说明心灵问题上是否具有适用性的质疑:经典力学的原则是万能的吗?它是否能够作为评判心灵是否存在以及怎样存在的标准?心物关系问题难以有所进展,是否因为我们用来评判心灵存在的标准出了问题?量子力学能否作为新的研究范式来推进心灵的研究? 随着人们认知程度的提高,自然科学的发展,对心灵问题的讨论更加如火如荼。古老神秘的“心灵”概念也逐渐以“意识”这一崭新的形式出现在哲学、神经科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的交叉研究视域中。本文将以“意识”这一概念来论述笛卡尔心物二元论中所提及的“心灵”。 “有一种古老的观点:自然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包含感觉和思想,另一部分在运动中包含有物质对象。这个观点在笛卡尔的时代复活,并成为经典物理学的基础。”①1687年,牛顿出版了著名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掀起了科学的革命。在这本书中,宇宙被描述成一个遵循严格规律的大机器,依照数学的精密性在空间中运动。一切事物都可以被还原成遵循严格规律运动的物质实体,作为因果决定链条上的一环,按照既定的规律运行。因此,经典物理学的世界被冠以具有决定论和客观性的特征。但是在涉及到微观世界的对象时,经典物理学的基本原则就失效了。 意识问题是当代哲学、神经科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交叉学科进行跨学科研究的热点难题。众多学科关注意识的原因在于,它是关乎人的本性根基和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根本性问题。不论是唯物主义立场,还是二元论立场来看待意识,都有不可回避的理论困难。 以上两种立场在说明意识问题的过程中,会遭遇到困难的原因,除了意识问题本身的复杂性之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唯物主义和二元论均把研究宏观事物低速运动规律的经典力学,作为思考意识问题的理论基础。二元论产生的部分原因是迫于经典力学的还原论和客观性压力,人们无法调和与说明物质活动和意识之间存在形式的不协调,但是却又难以违背自己体验的常识,放弃意识的主观性特征。唯物主义则恰恰相反,它遵循经典力学的客观性、决定论、还原论等根本规律,把物质放在优先地位,试图用经典力学的规律来同化或拒斥意识的主观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二元论与唯物主义这两种相对立的立场都是以经典力学的原则为根本依据,朝着各自相反的方向建构自己的理论,但是,二元论从理论内部割裂了意识与物质的关联,而唯物主义又混淆了意识与物质的差别。 以牛顿运动定律为主要内容的经典力学在20世纪以前被称为最美的物理学,它通过把“意识”排斥在研究范围之外来实现其理论的完备性。它假定时空的绝对性和依据初始值可进行精确预测等特征,为人类认识自然、了解自身的本性描绘了一幅因果封闭、清晰可测的蓝图。世界上的任何物理系统都能够被分解为各个组成元素,各个组成元素只能够与彼此相邻的元素发生相互作用,物理系统遵循着严格的物理因果封闭定律,根据一定的可观测的物理量,能够做出无限精确的预测。经典力学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已经否定了意识是有别于物质,具有独立存在地位的实体。大脑是世界上最为精密且复杂的整体系统,它作为意识活动发生的场所已经是毋庸置疑的科学事实。按照经典力学的观点,大脑与意识同样应该遵守经典力学的根本原则,但显然意识的诸多属性以及对应的神经活动的规律都无法用经典力学来说明。 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已经表明,意识活动的发生受到大脑整体活动的控制,它并不是固定发生在大脑的某一个区域。同样,大脑的某一部分神经通路也不是意识发生的场所,完整的意识的出现,需要调动大脑内部不同脑区的神经元进行放电。不同的意识场景所对应的神经元活动的组合也不一样。就目前的神经研究成果而言,神经科学只能够对意识活动的说明进行基于科学经验上的描述,而不能够进行充分的因果说明。经典力学中的整体可以分解成部分的组合的原则,无法说明意识的高度统一性;相邻部分的因果互动原则更加无法解释不同脑区的神经活动,怎样能够作为单一的意识活动的组成部分。发生在个体大脑中的意识转瞬即逝,难以捕捉,甚至毫无规律可循。大脑内部呈现的意识场景为什么具有统一整合性和动态的分化性,归属于不同脑区的神经元为什么能同时放电而形成单一的意识场景,控制这些神经元活动的机制是什么?这些问题,对于研究宏观事物运动规律的经典力学而言存在困难。经典力学中不需要涉及对微观事物的化学过程的说明,而这一点对于大脑研究来说,则非常重要。 如果从大脑内部和大脑外部两个维度,来对意识进行一种描述上的区分,从大脑外部,引入一个“观察者”,那么对意识就可以做出两种不同的描述。这两种维度的描述之间的区别也表明,经典力学难以说明意识。 按照经典力学的原则,每个脑区的神经元只能够与它紧邻的神经元发生互动,并根据所处的大脑区域的定域性而非全局性来表征意识场景。对意识的内在描述不是从外在的“观察者”或者元素集合所体现出的整体功能性角度进行描述,而是对这些独立的神经元描述的组合的描述。“根据经典力学,对物理系统和它的动力学的状态的描述,能够在内在的层次上表达出来。但是人们怎样来理解经验的整体思想的发生呢?”② 外在描述是在引入一个外部“观察者”之后而做出的描述,观察者知道大脑内部描述是由诸多元素所构成,但是,他能够从外在维度对内部元素进行整合,使内部元素组合起来具有整体的表征属性。同时,外部的观察者能够从整体的功能性角度出发来进行整体表征,在观察者的意识中形成的整体性描述,不会受到各个不同脑区神经元活动的区域性限制。总之,这个外在的观察者不仅具备“知道”大脑内部是由多个元素组合的能力,还具备把这些元素集合成整体的能力。因此,在内在描述层次上的独立元素的集合,在外在层次上可以被称为是一个单一的整体。 从功能的角度出发,大脑被看作是一个功能性的整体,但是在经典力学的框架中,功能基本上不具备任何实际的意义,因为大脑的过程受到不同脑区神经活动的控制,然而,大脑部分与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可能实现大脑的整体性功能作用。从根本上来说,一个从外在层次所描述的功能性整体,所表现出来的整体性含义要比逻辑上独立的要素的简单集合要复杂得多,而这一点恰恰是与经典力学的根本原则相悖。因此,意识的整体功能性概念在经典力学框架中也无法得到合理的说明。 依据经典力学的法则,整体可以被分解为独立的局部要素的集合。“功能性”对于物理因果封闭定律而言是无效的,因而不具备任何存在的理由,唯一承认它的理由就是方便我们从外在层次对它进行直接的理解。 灵感与顿悟是经常出现在人类思考过程中的真实存在的心理现象,在艺术和科学研究中表现尤为明显。它们具有突发性、偶然性、丰富性、瞬息变化等特征,它们常常会受到当下场景或意识内容的刺激而产生,但是其产生的机制与结果却远远超出了人对当下对意识的研究水平。按照经典力学的可预测性原则,依据一定的可观测的物理量,就能够对事物做出精确的预测,但是在灵感和顿悟这类具有突发性的心理现象上,经典力学的根本原则显然不适用。 根据经典力学的根本原则来解决意识问题面临诸多的理论困难,意识的高度整合性和高度的分化性、主观体验的整体性和动态多样性、从外在的功能角度所描述的大脑的整体功能性特征、灵感和顿悟这类突发性的心理现象都无法从经典力学理论中得到科学合理的说明。 斯塔普(Henry Stapp)认为,对于经典力学而言,意识和行为之间的紧密关系不可能从逻辑上推导出来,相反,这恰恰意味着经典力学的不完整性。经典力学不能够蕴含意识的现象性方面,除非意识是一种副现象。但是,如果意识是副现象,则显然有悖了直觉。如果经典力学控制自然的整个动态过程,那么作为人类大脑高度进化发展结果的意识就是一个令人怀疑的神话。经典力学的动态原则既不蕴含现象实在的存在,也不能够对它们怎样从简单形式进化到高级阶段提供一种自然的动态说明。在经典力学的理论框架当中,人类的体验既没有存在地位,它也无法对大脑的动态作用提供充分合理的自然说明,那么我们就应该放弃用经典力学的整体逻辑结构来研究意识,并转而寻求一种能让我们的体验充分发挥动态作用,且完全不同的逻辑结构的模式,这一模式就是量子力学。 量子力学的诞生打破了人类对经典力学关于世界的固有认识,传统的物质观念、物理封闭因果定律、决定论和连续性观点都遭到了破坏。量子力学重新为人类描述了一个新奇的、感官不可知、反常识的世界。量子力学的理论框架内,大脑被看作一个量子系统。 意识与大脑之间的紧密联系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科学事实,虽然经典力学在说明意识问题上存在许多的理论困难,但是科学的发展趋势表明,我们始终要在科学的框架内来说明意识。因此,意识研究必须转换一种新的研究范式。目前,最有希望将意识重新纳入到物质世界的科学理论只有量子力学。“冯诺依曼、诺伯特维纳和霍尔丹指出,自然的量子力学方面似乎是为了将意识重新纳入我们现有的物质概念而为意识量身定做。”③ 经典力学与量子力学的不同之处在于,量子力学引入了“观察者”因素,测量结果不再是具有绝对的客观性。尤其是在对意识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观察者”本身也作为物理系统的一部分而参与和影响着对意识的测量结果。由于意识具有高度的分化性,各种心理事件瞬息万变,每一次对意识的测量都会取得不同的结果,为了对意识现象做出完备的描述,每一次的测量结果彼此之间呈互补关系,这种互补性取消了在经典力学框架内应该具有的严格因果律,意识呈现出非因果性的特征。 当代著名的心灵哲学家查默斯也多次在其著作中谈到意识可能与量子力学有紧密的关系,但是对此他常常又持一种怀疑的态度。作为提出“意识的困难问题”而闻名于世的哲学家来说,他始终关注的是意识的主观经验问题,但是,在他看来,量子力学与经典力学相比,在意识问题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即便如此,这一范式目前还未能说明为什么会有主观感受的发生。“问题在于物理理论的基本元素都要归结到两点:结构和物理过程的动力学,但是从结构和动力学出发,我们只能获得更多的结构和动力学,而有意识的经验仍然没有被涉及。”④尽管如此,量子力学在意识研究上仍有许多探讨的空间。 经典力学论文:地方师范院校经典力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摘 要】新形势下,地方师范院校面临着两方面的任务:一是培养能胜任素质教育的中学教师;二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科研型学习人才。而当前地方院校的转型已经落后于素质教育的推广和高中新课改的全面实施。因此,改变传统的课程定位、教学模式、教学目标势在必行。本文讨论了经典力学课堂教学在学生角色转变、职业技能培养和科研能力培养等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地方师范院校 课堂教学 桥梁作用 教师职业技能 科研创新能力 进入21世纪,特别是在素质教育全面实施、高中新课改全面推行、本科教育面向大众化的新形势下,地方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将发生相应的调整。一方面需立足于地方性和师范性,担负起为地方培养素质教育合格人才(中学教师)的任务;另一方面,由于本科教育已经面向大众化,研究生教育已经是一种趋势,因此,地方师范院校还承担着为研究生培养输送合格的科研型学习人才的任务。所以,地方师范院校的课堂教学既不能实行单一的知识讲解和理论灌输,也不能完全脱离教学的师范性,将地方师范教育转变为考研加工厂。下面笔者以经典力学为例,谈谈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 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力学教学的桥梁作用 地方师范院校的力学课程往往是在大学一年级开设,此时,学生在学习方法和认知能力等方面还停留在高中阶段,对物理学科的认识往往有很大的偏差,对物理学习的整体印象还停留在强化记忆、定量计算上,不习惯或不能够对物理对象做完整而详细的定性分析,不习惯用物理语言、数学语言去描述物理现象和运用数学手段去解决物理问题。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养成用学术语言去定义物理概念,用物理语言去解释数学公式,用数学手段解决物理问题的物理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步引导他们从中学物理的学习方式转变到大学物理的学习方式上来,逐步适应大学的课堂教学方式,从而充分发挥经典力学课堂教学在学生角色转变上的桥梁作用。力学教学的另一桥梁作用体现在力学课程中蕴含的物理规律、科学思维、研究方法等对后续经典物理学基础课程的影响,经典物理学中电磁学、声学、光学、热学等基础物理理论的建立无一不与经典力学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学习方法和思维模式上深受经典力学的影响。电磁学的学习首先是从电场和磁场力的属性及能量的属性开始的,库仑定律、麦克斯韦方程组等理论的建立无一不是类比或借鉴于经典力学理论。在声学中声音被视为是弹性介质空气中的机械振动。在热学理论中,热运动被归结为分子无规则机械运动的统计表现,能量守恒被引入到热力学三定律的建立之中,而光学中光电效应爱因斯坦方程恰是功能关系的体现。可以说,整个经典物理理论均渗透着经典力学的痕迹,因而,在经典力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了解力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发挥经典力学在物理学知识体系中的桥梁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 二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师范类学生的职业技能 在素质教育和新课改全面推行的新形势下,对教师的职业技能要求越来越高,地方师范院校传统的职业技能训练往往采取的是学生分组试讲、教师单独指导,这一模式由于受时间短、试讲课堂虚拟化、教师指导理想化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很难将学生培养成为一名合格的素质教育工作者,因而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应该让其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积极学“教”。但在物理学的很多课程中由于受课时少、教学任务重、知识内容相对较难等因素的影响,要想让学生站在“准教师”的立场参与到教学中来,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而经典力学由于在知识层面上有很大一部分与高中知识点相重叠,课程相对较简单,因而在力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鼓励他们以“准教师”的立场去讨论和理解在中学阶段曾经接触过的物理问题,培养他们基本的职业技能,从而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真正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学习“教”,逐步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教师职业素养。 三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本科教育已经走向大众化,地方师范院校完全的师范性教育既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也不能促进学校本身的发展。因而,如何以科研促进教学,积极培养合格的“准研究生”已经是当前地方师范院校面临的难题之一。合格的“准研究生”不仅要求学生具有系统而扎实的专业基础,还应具备自主创新的学习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对本专业的前沿知识和发展前景均应有所了解,这些知识技能的获得,要经过长期的学习和熏陶,逐步积累和总结才能习得。所以,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必须把握和贯彻这一理念。经典力学作为师范类专业学生进入大学后较早接触的专业基础课之一,是整个物理学的基石,其课程内容具有基础性和实用性的特点,经典力学概念及其理论从形成到发展,都蕴含了丰富的物理学思维。经典力学研究问题的方法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经典力学的研究手段是整个物理学乃至自然科学的常用手段之一。经典力学课程的这些特点是课程本身的精华所在,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去把握、探究这些科学思想、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逐步养成研究式的学习方法,而不是单纯地接受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加大介绍物理学发展的前沿理念和科学技术的力度, 拓展学生视野,帮助他们理清物理的学习思路,引导他们走上物理学习和研究之路。 地方师范院校的教学改革,已经远远落后于素质教育的推广和高中新课改的推行,作为衔接中学物理和大学物理桥梁的基础物理课程,特别是物理学基础课程之中的核心课程——经典力学,其教学改革和教学模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地方师范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能否取得长足进步,因而,探讨和推行经典力学课程教学改革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经典力学论文:论经典力学的局限性 摘要:人类从愚昧走向文明,从神学走向科学,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物理学起到了绝对重要的作用。而物理学的第一次颠覆时刻就是经典力学的建立。但创造历史的人们总是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历史的制约,重点论述了经典力学的局限性。 关键词:经典力学;牛顿;局限性 在高中阶段,我们所学习的力学知识主要是以牛顿运动定律为基础的经典力学。那么经典力学是如何形成的、它的局限性表现在哪些方面?让我们一一解答。 一、经典力学的形成 17世纪牛顿力学构成了体系,可以说,这是物理学的第一次伟大综合。牛顿建立了两个定律,一个是运动定律,一个是万有引力定律,并发展了变量数学微积分,具有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他开创了天体力学这一科学,海王星和冥王星的发现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二、经典力学的主要观点 牛顿力学三定律构成了近代力学的基础,也是近代物理学的重要支柱。牛顿对于力学最重要的贡献则是万有引力的发现。 牛顿的力学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把天体运动定律与地上物体运动定律统一起来,建立起经典力学的理论大厦。牛顿把他的力学理论应用于太阳系,解决了天体力学中的一系列问题。他拿出了计算太阳质量和行星质量的方法,证明了地球是一个赤道凸出的扁球,解释了岁差现象,说明了潮汐的涨落,分析了彗星运动的轨迹和天体摄动现象等。 18世纪及以后的一系列事实,证实了牛顿力学的真理性,从而得到了广泛的承认。对证实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有重要意义的事实,一是哈雷彗星的发现,二是地球形状的证实,三是关于行星摄动现象的证实。此外,如关于引力常数G的测定等,也都证实了万有引力定律。 三、经典力学的局限性 创造历史的人们总是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历史的制约,牛顿当然也不例外。由于受到时代的局限,牛顿创立的经典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存在着固有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引入了绝对时间、绝对空间等基本概念 按照牛顿的说法,绝对的、真正的和数学的时间自身在流逝着,而且由于其本性均匀地、与任何其他外界事物无关地流逝着。绝对空间就其本性而言,是与任何外界事物无关、永远是相同的和不动的。绝对运动是一个物体从某一绝对处所向另一绝对处所的移动。 莱布尼兹、贝克莱、马赫等先后都对绝对空间、时间观念提出过有价值的异议,但却没有证据能表明牛顿绝对空间的存在。爱因斯坦推广了上述的相对性原理,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在狭义相对论中,长度和时间间隔也变成了相对量,运动的尺相对于静止的尺变短,运动的钟相对于静止的钟变慢。在广义相对论中,时空的性质不是与物体运动无关的:一方面,物体运动的性质要决定于用怎样的空间时间参照系来描写它;另一方面,时空的性质也决定于物体及其运动本身。 量子论的发展,对时间概念提出了根本的问题。量子论的结论之一就足:对于一个体系在过去可能存在于什么状态的判断结果,要决定于在现今的测量中做怎样的选择。这种现在与过去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与因果顺序概念十分不同的,暗含于时间概念中的因果序列要求过去的存在应是不依赖于现在的。 因此,用时间来描述事件发生的顺序,可能并不总是合适的。空间与时间是事物之间的一种次序,但并不一定是最基本的次序,它可能是更基本的次序的一种近似。 2.在经典力学中,物体的质量是恒定不变的,它与物体的速度或能量无关 在相对论中质量这一概念的外延被大大地扩展了。爱因斯坦著名的质能方程E=mc2使原来在经典力学中彼此独立的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定律结合起来,成了统一的“质能守恒定律”,它充分反映了物质和运动的统一性。质能方程说明,质量和能量是不可分割而联系着的。一方面,任何物质系统既可用质量m来表志它的数量,也可用能量E来表志它的数量;另一方面,一个系统的能量减少时,其质量也会相应减少,另一个系统接受而增加了能量时,其质量也相应地增加。 3.经典力学定律只适用于宏观低速世界 经典力学定律只适用于宏观低速世界,对于可与光速相比的高速情况和微观世界的适用问题,当时没有涉及也不可能涉及。1905年,出生于德国的美籍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发表了狭义相对论。这个理论指出在宇宙中唯一不变的是光线在真空中的速度,其他任何事物——速度、长度、质量和经过的时间,都随观察者的参考系而变化。 同样,纳入力学框架中的光的波动论也难以自圆其说。按照波动论,光被解释为充满宇宙空间的以太的振动。由于光是横波,因此以太必须具有承受切应力而不承受压应力的能力,又由于以太对可称量物质并不产生可观察到的阻力,它又必须具有极小的密度。为此,人们绞尽脑汁,臆想出种种以太模型。这种无所不能、无奇不有的以太反倒使人如坠雾中。 经典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在热力学中也遇到了一些麻烦。1865年,克劳修斯确立了热力学第二定律,该定律揭示出与热现象有关的物理过程具有不可逆性。在经典力学中,从未发现类似的情况,力学过程的可逆性是由普遍的力学原理作保证的。可是热力学第二定律也是普遍成立的,因此,这个矛盾是无法用力学的基本观念予以解释的。 四、广义相对论的提出 由于牛顿定律给狭义相对论提出了困难,即任何空间位置的任何物体都要受到力的作用。因此,在整个宇宙中不存在惯性观测者。爱因斯坦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又提出了广义相对论。 狭义相对论最著名的推论是质能公式,它说明了质量随能量的增加而增加,它也可以用来解释核反应所释放的巨大能量,但它不是导致原子弹诞生的原因。而广义相对论所预言的引力透镜和黑洞,与有些天文观测到的现象符合。 传统上,在爱因斯坦刚刚提出相对论的初期,人们以所讨论的问题是否涉及非惯性参考系作为狭义与广义相对论分类的标志。随着相对论理论的发展,这种分类方法越来越显示出其缺陷——参考系是跟观察者有关的,以这样一个相对的物理对象来划分物理理论,被认为不能真实地反映问题的本质。目前,一般认为,狭义与广义相对论的区别在于所讨论的问题是否涉及引力(弯曲时空),即狭义相对论只涉及那些没有引力作用或者引力作用可以忽略的问题,而广义相对论则是讨论有引力作用时的物理学的。用相对论的语言来说,就是狭义相对论的背景时空是平直的,即四维平凡流型配以闵氏度规,其曲率张量为零,又称闵氏时空;而广义相对论的背景时空则是弯曲的,其曲率张量不为零。 事实上,物理学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它自己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而继后的时期人们又往往夸大它们的作用,不适当地把它们误用到其所能及的范围之外。为了消除这种误用,每--W历史时期都需要一种新的启蒙,正是这种永不止息的启蒙精神,才使科学不致变为僵化的教条。 (作者单位 山西省大同市农业机械化学校) 经典力学论文:再议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 我们对物理这门学科并不陌生,早在17世纪,伟大的物理学家伽利略就曾想出用理想斜面来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他开创了“观察实验、科学思维、与数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发现了惯性定律、自由落体规律、力学相对性原理,从此奠定了动力学的基础。而天才的物理学家牛顿将研究方法发挥到极至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归纳演绎、综合分析的方法,总结出牛顿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建立了完整的经典力学。同时也确立了他在物理学界至高无上的地位,并被称为经典力学之父。但是人创造了历史必然也会受到历史的制约,因此经典力学有其巨大的成就性,但其也存在着局限性。 一、经典力学的成就 经典力学理论体系的完美和实用威力的强大使物理学家相信,天地四方,古往今来发生的一切现象都能够用力学来描述.许多科学家宣称物理学的大厦已基本建成,留给后人的只是补充与完善。经过三次革命,第一次,是一位年轻的物理学家几乎仅靠单枪匹马之力引发的。他就是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9世纪末科学家们发现,当研究有关光的问题时,用经典物理的理论解释一些相关现象,就会产生尖锐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爱因斯坦于1905年提出了狭义相对论;第二次革命的导火索是物理学史上的三大发现:伦琴发现X射线、汤姆生发现电子、贝克勒耳发现天然放射线 ,使物理学的研究从宏观领域进入了微观世界,人们发现,微观粒子所表现出的现象用经典物理理论根本无法解释,为了克服这一困难,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大胆提出了量子的观点,爱因斯坦等物理学家又将量子论进一步丰富、发展,形成了现代量子力学理论.因此对其做出阐述是:经典物理对物理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作了重点总结,它只适用于宏观低速的物体,相对论和量子论则适用于微观高速粒子的运动。因此,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建立,并不是对经典力学的否定。 二、经典力学的局限性 (一)绝对时间、绝对空间等基本概念引入。按照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所阐述的是,绝对的、真正的和数学的时间自身在流逝着,而且由于其本性而均匀地、与任何其他外界事物无关地流逝着。绝对空间就其本性而言,是与任何外界事物无关而永远是相同的和不动的。绝对运动是一个物体从某一绝对的处所向另一绝对的处所的移动。但是莱布尼兹、贝克莱、马赫等先后都对绝对空间、时间观念提出过有价值的异议,指出过,没有证据能表明牛顿绝对空间的存在。爱因斯坦推广了上述的相对性原理,提出狭义相对论。在狭义相对论中,长度和时间间隔也变成相对量,运动的尺相对于静止的尺变短,运动的钟相对于静止的钟变慢。在广义相对论中,时空的性质不是与物体运动无关的:一方面,物体运动的性质要决定于用怎样的空间时间参照系来描写它另一方面时空的性质也决定于物体及其运动本身。另一方面量子论的发展,对时间概念提出了更根本的问题。量子论的结论之一就是:对于一个体系在过去可能存在于什么状态的判断结果,要决定于在现今的测量中做怎样的选择。这种现在与过去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与因果顺序概念十分不同的,暗含于时间概念中的因果序列要求过去的存在应是不依赖现在的。因此,用时间来描述事件发生的顺序,可能并不总是合用的。空间与时间是事物之间的一种次序,但并不一定是最基本的次序,它可能是更基本的次序的一种近似。 (二)牛顿虽然对引力作了抽象的、纯粹数学形式的概括,把它实际看作是一种直接的、即时传递的超距作用力。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对万有引力做出一种解释,就是时空本身是有弹性的,可以弯曲、伸展。当一个有质量的物体置于某一空间时,空间就会弯曲变形,质量越大,空间弯曲变形就越严重。那么,空间为什么会在有质量的物体周围弯曲呢?爱因斯坦也没能给出答案。所以,爱因斯坦的弯曲空间理论也没有说明引力的本质是什么。量子力学关于电荷间的电磁力和强子间的强相互作用力的传递原理的解释也没有说明引力的本质是什么。认为引力是通过引力场或引力子来传递的观点也未得到肯定,因而至今科学家也没有找到传递万有引力作用的引力子。 (三)在经典力学中物体的质量是恒定不变的,它与物体的速度或能量无关。在相对论中质量这一概念的外延就被大大地扩展了。.爱因斯坦著名的质能方程E=mc2使到原来在经典力学中彼此独立的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定律结合起来,成了统一的“质能守恒定律”,它充分反映了物质和运动的统一性。质能方程说明,质量和能量是不可分割而联系着的.一方面,任何物质系统既可用质量m来标志它的数量,也可用能量E来标志它的数量;另一方面,一个系统的能量减少时,其质量也相应减少,另一个系统接受而增加了能量时,其质量也相应地增加。爱因斯坦从力学的观点出发,考虑两个球体的弹性碰撞,利用动量守恒定理和相对论速度相加定理能够导出著名的质速度公式 ,该式说明,物体的质量不再是与其运动状态无关的量,它依赖于物体的运动速度。当物体的速度趋于光速时,物体的质量趋于无穷大。 (四)经典力学定律只适用于宏观低速世界,对于可与光速相比的高速情况和微观世界的适用问题,当时没有涉及也不可能涉及。 (五)在经典物理学中,最难使人满意之处恐怕莫过于对光的描述了。如果微粒说是正确的,那么人们不禁要问,当光被吸收的时候,组成光的粒子变成了什么呢?而且为了既表示可称量物质又表示光,必须在讨论中引入不同的实体,这无论如何也不能使人心安理得。 同样,纳入力学框架中的光的波动论也难以自圆其说。按照波动论,光被解释为充满宇宙空间的以太的振动。由于光是横波,因此以太必须具有承受切应力而不承受压应力的能力,又由于以太对可称量物质并不产生可观察到的阻力,它又必须具有极小的密度。为此,人们绞尽脑汁,臆想出种种以太模型。这种无所不能、无奇不有的以太反倒使人如堕五里雾中。在1865年,克劳修斯确立了热力学第二定律,该定律揭示出与热现象有关的物理过程具有不可逆性。在经典力学中,从来也未发现类似的情况,力学过程的可逆性是由普遍的力学原理作保证的。可是热力学第二定律也是普遍成立的,因此,这个矛盾是无法用力学的基本观念予以解释的。 总之,物理学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它自己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而继后的时期人们又往往夸大它们的作用,不适当地把它们误用到其所能及的范围之外。为了消除这种误用,每个历史时期都需要一种新的启蒙,正是这种永不止息的启蒙精神,才使科学不致变为僵化的教条。
大学生心理问题论文:浅析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心理健康的实现 摘 要:当代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主要建设者,为使大学生能更好地承担起这一重任,学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便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健康心理的大学生能更好地应对社会的挑战。主要介绍大学生各种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对其提出解决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知识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重要的建设者,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大学生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这便要求大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可以适应社会的压力和在社会中遇到的挫折,但是当代大学生往往因为各方面的原因造成了一些心理上的问题,阻碍了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现实情况与自我预期不相符造成消极心理 现代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处于学校及家长的保护下,对一些事情的认识不正确,往往不是过于积极便是过于消极,对事情没有一个界定,处于两极之间。大学生对自己的大学生活充满幻想,这些幻想往往是过于美好且不符合实际的。当大学生真正开始大学生活时,便察觉到大学的现实生活和自己所想的完全不一样,这样的想象和现实之间的差距,使大学生不能更好地适应,从而导致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 2.挫折产生抑郁,有自杀倾向,抗压性差 生活往往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学生是独生子女,从小到大处于家长的宠爱下,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当面对这些挫折时,大学生会产生焦虑、自我怀疑甚至自我放弃,采取一些过激的行动。 3.互联网的自由使大学生沉迷网络 当代大学生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对大学生来说充满了诱惑,网络环境是自由的,大学生可以把在生活中遇到的苦闷通过暴力游戏和对别人的恶意攻击抒发出来,随着这种习惯的逐渐形成,大学生会把生活和网络环境相混淆,从而做出一些自毁前程的事情。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现方式 1.鼓励学生进行社会实践 大学生对社会认识不深,社会阅历不丰富,心理承受能力较轻。为了改变大学生这种现状,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学校要联合家长鼓励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让大学生走出学习和生活的环境,在新环境中体会挫折,增加对社会规则的认识。如,鼓励大学生在课余时间内打工、勤工俭学,通过勤工俭学让大学生抛开学生的身份,以一个社会人的身份体会社会中的酸甜苦辣。 2.丰富教师资源建立术业有专攻的教师团队 现今大学教师体系中,心理相关专业的教师较少,往往是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后,教师并不能及时发现,从而导致了不可挽回的后果。因此,学校要丰富教师资源,通过校园招聘、社会招聘或定向培养等多种方式,在大学校园中引进具有心理学知识的教师,做到术业有专攻。同时,要对普通的授课教师进行心理学方面的培训,如,对教师开展心理知识讲座或是开展关于心理健康的研讨会。普通的授课教师同学生接触的时间较长,为使教师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便需要授课教师拥有健康的心理,教师在教师生涯中也会遇到许多问题和挫折,有时也会产生心理问题。其次,学校要构建综合性互补的教师体系,通过将专业性教师同普通教师的教学活动相重合,让教师之间有话题可谈,增加教师之间的熟悉感,当教师授课时察觉到某些学生的异样时,可以与专业教师进行探讨,及时获得解决的意见、建议。 3.针对大学生普及心理知识 学校要通过各种手段向大学生普及心理方面的知识。首先,学校可以把大学生心理卫生健康以及心理学等课程引入学科体系中,通过把以上课程设置成大学生的必修课,使大学生了解维护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方法。在进行心理健康课程的授课时,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知识,了解心理健康的具体操作方法。如,在针对大一新生的期望与现实不符的问题上,授课内容主要应包括人际交往、自我探索、情绪表达与控制、网络运用、团结协作等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对学生进行课堂训练,让学生在课堂训练及不同角色的扮演中体会到新的感受,并将感受到的贯彻到自己的大学生活中。其次,要重视大学中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的社团组织,学校要积极支持这些社团的各项活动,因为这些社团组织中的成员都是在校大学生,大学生对这一群体是充分了解的,这些组织进行的活动往往都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可以规避大学生群体中的一些敏感问题。 总之,当代大学生中仍存在许多心理方面的问题,但是我相信,随着学校的重视以及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定会使大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卫生习惯,最终实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大学生心理问题论文:大学生心理问题辅导研究 【摘 要】主要对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及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加强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具体策略,旨在为做好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心理辅导;策略 近年来,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大学生面临的压力正在不断增大,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这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愈发重要。如何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使之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已经成为高校教育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1.心理抑郁 在大学生群体中,心理抑郁是一种较为普遍的不良情绪,是大学生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轻度抑郁有对事物缺少兴趣,不愿与人交流等表现,重度抑郁则常表现为苦闷、悲伤,甚至可能导致抑郁症。目前大学生抑郁心理主要要心情压抑和苦闷、学习缺少上进心、自我评价过低等表现。导致大学生出现心理抑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就是对大学环境的不适应。大学生在入学后,面对的是全然一新的环境,大学生刚刚脱离父母的关照,对新环境感到不适应是再所难免的,由于部分大学生适应能力差,情感脆弱,以致产生了较大的心理压力,如果不能及时进行调节,必然会导致出现消极悲观的情绪,当这种情绪发展至一定程度,便会引发心理抑郁。另外,人际关系矛盾也是导致大学生出现心理抑郁的重要原因,大学校园人群密集,如果缺乏沟通技巧,朋友较少,就会感到孤独、压抑,如果情况严重,很可能演变为心理抑郁。心理抑郁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负面影响非常大,应引起重视。 2.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现,其主要表现为对自己能力或品质的否定。自卑的人总觉的自己比不上比人,悲观失望情绪蔓延,毫无斗志。大学生的自卑心理主要表现为对自己评价过低、社交能力差、学习能力差等。在进入大学之前,每一个大学生都曾是佼佼者,进入大学后,发现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特别是当自己学习成绩落后时,会认为自己不如别人,总给自己消极暗示,产生自卑心理。社交能力差,会导致孤僻、离群、丧失集体感、荣誉感,当别人受到别人不善的言语时,自卑感会更加强烈。学习能力差会使自己的学习积极性逐渐下降,遇到的学习问题越来越多,长期得不到解决,学习成绩越来越差,自卑感越来越强。自卑心理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极为不利,它会抑制大学生自信,形成内在阻力,严重时会导致大学生采取过激行为,必须积极采取对策进行干预治疗。 3.职业发展与择业问题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我国已经取消了大学生毕业分配制度,这是一把双刃剑,毕业分配制度的取消使大学生的择业机遇更多,择业自由度更大,但是大学生的择业难度也随之大幅增加。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与日剧增,加重了大学生的行为责任与心理压力。当前对少数大学生而言,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窘况,许多人不知所措,这对于性格内向、心理适应力弱的部分大学生而言,毫无疑问会让它们产生矛盾的心理,使他们感到莫名的焦虑、烦躁,职业发展与择业问题也应当引起重视,否则会导致大学生对未来缺乏信心,对前途失去希望,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二、加强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策略 大学生在生活休闲和学习时间分配上较之以往轻松自由了许多,在由学生个人对一切事物进行分配和调节之时,从高中时期父母教师严格的管束转变为大学自主支配,这样突如其来的转变会让大学生在学习生活时出现一系列相关心理问题。因此,在大学生入学时,平时学习生活时,毕业季进行择时,做好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它贯穿在大学生生活学习的每个阶段和时期。关注大学生心理问题,在社会、学校、家庭给予大学生经济资助的同时,定期的、专业的心理辅导和咨询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问题,加强心理问题指导成为如今大学生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加强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实施心理辅导与大学生自我心理调节相结合 学校是大学生进行学习生活的最根本的阵地,校方主动为大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生活条件,鼓励学生之间进行知识生活上的交流和活跃,学校要定期开展一系列有价值、有意义的团体活动和学习,从多方面下手推动大学生个人荣誉感和自信心的增强,为大学生心理的健康打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与此同时,在进行外界的心理辅导之余,帮助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和辅导是极其必要的,自我调节能够有效地帮助大学生在遭遇挫折和困境时科学健康地对自身进行及时有效的调节,从而使得大学生善待自己、接受自己、正视自己,甚至还可以帮助大学生消除不良心理暗示和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错误心理,有效防止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 2.有针对性地为大学生心理辅导 在大学生入学后的学习生活生涯中,心理问题关系大学生的生活学习质量的优劣。不同阶段的心理问题都会有所差别。在大学生刚入学时期,曾有很多大学生因为孤僻或者不爱言语而逐渐在学校学习期间变成小透明,存在感不强。这种状况在大学生尚不能适应群体生活,在日常的生活交往交流中缺乏一定的自信心,从而造成自卑感等不健康的负面心理因素的产生。在进入择业期、学生在面对形形色色的社会岗位时,往往会有些许迷茫的情绪,此时做好相关的职业规划,帮助大学生释放择业压力、对个人身份转变进行保驾护航,从而有效地制止了心理问题的产生和发展。 3.个性化定制教学内容,为学生减负 大学教师在进行日常管理工作时要针对不同的学生提供符合其根本特征的施教行为,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就是最佳方式。相应的知识教育是教师主动根据大学生特点进行相对的引导教育。科学清楚地认识到个人能力的局限性以及专业知识内容的重要性,防止大学生过重学习生活压力的产生与发展。以互相不同的专业特点,为学生今后学业毕业的长远而认真慎重地考虑,从而根除学生在学习生活上走错路、走弯路,甚至在心理上所出现的相应问题,以最佳的状态来应对一切挑战、把握机遇。 4.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要学会互相尊重 大学生活中主要接触的对象就是自己的大学教师和处于同一班集体的同学,当教师对某一学生出现类似嘲讽的表情及话语,就会严重打击大学生的自信心,使得大学生产生不好的心理状态。这种打击所造成的心理伤害是巨大的。作为大学的一名教师,开阔的胸怀和渊博的知识是必备要素,同学之间也要以礼待人。教师在进行课堂教育时,要教会学生如何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自己,才能够以科学正确的眼光看待自己看待事物;尊重他人,才能够获取他人的尊重。 5.整合资源,以多种形式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教育 大学的校内资源是相当丰富的,各种团体部门和组织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和积极性,通过多渠道以多种方式展开多层次的心理辅导,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在物质和精神层面给予同等的关注。不论是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措施,还是网络环境中的诸如论坛、信箱、网络聊天等各种形式,都是针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重要内容,每一部分都不可或缺。 三、结语 在新的形势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愈发严重,因心理问题而导致的突发事件不断增多,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心理品质是高校现实而紧迫的任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工程,面对大学生存在的诸多心理问题,高校应积极采取措施,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增强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努力帮助大学生摆脱困境,健康成长。 大学生心理问题论文: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干预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单亲家庭日益增多,单亲子女的数量急骤上升。这使广大的单亲家庭和教育培养机构面临一个新课题――如何教育单亲子女,使他们健康成长?因此,本文针对当前单亲家庭教育的现状,制定具体的指导方法和有效策略,促进单亲子女身心和谐健康地发展。 关键词:单亲家庭大学生;教育对策 在现代社会,随着人们对婚姻观点的改变,离婚率不断上升。加上其它一些不可测因素(如疾病、意外伤亡),导致单亲家庭日益增多。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引发的教育方式不当、经济状况差等一系列问题,致使单亲家庭教育现状堪忧。本文旨在分析类似这样的单亲家庭学生的问题,以积极地态度从正面探索单亲家庭学生的特点及规律,为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联手营建有利于单亲家庭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思考。 一、 单亲家庭中学生心理问题产生原因 原因一:父母双方相互推卸,结果谁也不管子女。有的家长沉溺于自己的伤痛而忽略了孩子的痛苦,把孩子当成包袱和拖累,把自己的烦恼发泄在孩子身上,对孩子漠不关心,放任自流,连孩子上不上学都不加理睬,对孩子的成绩从不过问,结果造成了孩子成绩直线下降,甚至误入歧途。 原因二:有一方想承担家长的责任,但力不从心,无能为力。有些离异方缺乏稳定的经济来源,生活窘迫,不得不外出谋生,对于他们来说,能够承担起孩子的教育费用就已经不错,至于对孩子的照顾与监管,他们实在是有心无力,无业农民或下岗职工者多属这一类。 原因三:有一部分家长忙于生计,无法管教子女。单亲家庭父(母) 亲在各方面的压力都很大,一些家长忙于工作,没有时间、精力和物质条件抚养孩子,往往把孩子交给隔代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或者疏于管教,形成教育的真空,对孩子的学习动态、思想变化一无所知,待问题严重时才恍然大悟。 原因四:有的家长管教不得法,对孩子造成严重的负面效应。离异家长中有一部分,特别是男方性情粗暴。对孩子要么不管,要么毒打。结果,孩子不服教育,形成逆反心理。有的家长为了弥补孩子失去的父爱或母爱,在经济上对小孩百依百顺,有求必应,结果造成孩子好逸恶劳、挥金如土的习气。 二、根据上述现状和原因,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离异家庭单亲大学生进行教育 1、单亲家庭中小学生心理问题表现及对策 问题:抑郁粗暴、自卑狭隘、放任对抗、严重厌学。 对策: (1)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合力进行教育 思想教育,在生活方面多陪陪孩子,进行思想上的沟通,让孩子试着去接受即成的现实,正确面对人生; (2)注重将关爱和教育结合起来 对单亲学生的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简单的思想教育上,教师的关爱还更应该从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做起,让学生们在生活中能体会到别人的爱,从而恢复自我对爱的理解,由表及里; (3)注重环境的营造 特别学生在班集体中生活,班级的力量有的时候能让孩子走出阴霾的天空。学生的人格教育、集体观念、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应该是班级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集体活动的开展更有利于学生摆脱发泄的情绪,有利于对学生问题行为的转变; (4)心理健康教育 以学校为例,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更有利于学生行为的转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注意正迁移,用不同的单亲孩子成功的例子来激励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并朝目标奋斗。 2、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理问题表现 问题: (1)自卑、孤僻、乖戾、嫉妒、冷漠等,情绪波动较大,甚至形成带有反抗性、攻击性特征的行为。 (2)敏感、多疑,很难与别人建立起融洽的关系,甚至逃避与他人接触,逃避社会。 对策: (1)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单亲大学生社会化成长中的功能和作用。 (2)引导单亲大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3)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交礼仪教育 (4)大力开展和谐家庭建设 (5)建立针对单亲家庭的社会支持体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观念的更新,因离异等原因造成的单亲家庭必将呈日益增加的态势,由此产生的单亲子女的教育问题,是广大单亲家庭和教育培养机构乃至整个社会都必须面临的一个新课题。笔者在只是对学校中出现的问题做基本探究,在以后的工作中会多观察、多总结、多探索,为单亲孩子的教育问题作出应有的努力。 大学生心理问题论文:大学生心理问题及解决方案探析 摘 要: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就大学生群体特征及大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原因进行分析探讨,并就如何缓解大学生心理问题提出相应的方案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方案探析 目前,大学生已经成为心理问题爆发的高危人群。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表明,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心理上存在着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心理问题发生率高达30%左右,并有日益严重的趋势。[1]目前,相关文章已经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进行了比较多的讨论,归纳起来主要有环境不适、青春期心理动荡、个人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等等。[2,3]这些结论都是在精细调研数据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具有相当的说服力。但反而观之,这些因素几乎是该年龄段的孩子都要面对的问题。既然每个人都要面对,为何大学生成了心理问题爆发的改为人群,而其他未走入大学校园的孩子没有发生这种情况呢?在此的基础上我们有必要要重新讨论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大学生在心理问题上体现了其特殊性,大学生心理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1) 智力水平高,平均智商为116. 08,属于中上智力或高智力水平。(2) 考试焦虑,普遍存在于大学生中,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常见问题。(3) 在自我评价上普遍存在光环效应和心理脆弱。(4) 大学生通常会与自己的兴趣、爱好、价值观等相似的人群,建立起同伴群体。[4]以上心理特点造成了大学生在心理上普遍敏感、脆弱、缺乏面对挫折的经验和方法。因此,我们应该针对这些特点去寻求大学生心问题的解决方案。 目前已发表文章中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案大多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而心理健康教育又存在着师资力量不足、专业水准不够、课程设计不合理等问题。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确实存在诸多悖论,例如大多数高校没有心理学相关专业,所以没有专业人才资源,心理健康教育都是由思政老师、德育老师兼任。没有专业的老师自然难以设计出合理高效的课程,而国内目前还没有权威的心理健康教材。另外,因社会发展迅速,学生的心理也在迅速发生改变,例如90后和80后的大学生心理特点就有着明显的区别。非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团队既要做到课程设计合理又要做到与时俱进确实非常困难。而因为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让学校专门招募一个专业教师团队设置设立一个专业学院似乎更加不现实。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似乎是一条短时间内难以走通的路。 在以上观点基础上,本文就大学生心理问题提出三个解决方案。 一、鼓励学生加入社团 参加社团活动不仅可以让大学生满足兴趣爱好、社交等需求,而且可以让大学生体验做具体工作的过程,积累处理问题和面对挫折的经验。虽然大学生是心理问题的高发群体,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还是心理健康的。参加社团活动有助于让没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在心理上更加健康,并协助一些有轻度心理问题的同学走出心理问题。 二、 培养思政教师的心理诊断能力 对于少数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应该由思政教师及时发现,并指导其接受治疗。目前国内普遍对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认识不足,甚至一些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混同起来,把学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统统视为思想品德问题。[5]这类情况往往会造成一些患有心理疾病学生的病情遭到延误甚至加重。与生理疾病类似,心理疾病也需要早发现,早治疗,才能将不良影响降至最低。因此,应该培养思政教师的心理诊断能力,让思政教师有能力判断学生是否存在心理问题,甚至心理疾病,从而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三、 借助专业机构 学校的师资资源毕竟有限,不可能建立专业的心理诊疗机构,也不可能把思政教师培养成专业的心理医生。因此,在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应寻求专业机构的帮助,必要时学校应与专业心理健康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与此同时,学校应做好存在心理问题学生和其家长的思想工作,让学生认识到心理疾病和生理疾病类似,人人都可能得,只要及时治疗完全可以被治愈。让学生放下思想包袱,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接受专业机构的诊疗。 从长远的角度看,心理健康教育非常必要。但从目前的情况出发,似乎难以在短时间内将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到一个让大家满意的程度。因此,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基于现实、操作性较强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解决方案。本方案可以在现有条件下,以较小的成本在较大程度上降低心理问题对大学生群体的危害。对于大部分没有心理问题或心理问题较少的学生,我们采用了鼓励学生自我调节的方式。对于少数心理问题较大的学生,我们让思政教师扮演了类似校医院医生的角色,不需要太多专业技能,不需太多专业设备,只需要帮助学生判断病情,之后的问题交给专业心理健康机构。而在利用专业机构的过程中,我们也很重视学校在各方面的桥梁作用,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帮助学生尽快解决心理问题。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全社会所关注的,如何尽早发现大学生心理问题并及时缓解甚至解决问题,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 大学生心理问题论文: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剖析及提升心理素质初探 摘 要 当前,各方面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研究如火如荼,各种观点也是精彩纷呈。论文从心理素质对大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入手,通过剖析大学生目前所存在的心理问题,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在此过程中,通过高校与社会的共同努力,努力塑造心理素质与文化素质并重的新一代大学生。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问题 心理素质 大学是人生是一个重要阶段。这一阶段正是莘莘学子形成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时期,作为高校工作者,应当对大学生这一阶段的心理素质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并能善于发现这一阶段大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有的放矢地解决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以期塑造心理素质更强更高的新一代大学生,为党的十八提出的“两个一百年”培养出更多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 1 心理素质对大学生成长的重要性 大学是学校教育的终点,也是学生走向社会的一个桥梁。在这一阶段,培养大学生们健全的心智,对他们走出校门,适应社会至关重要。在这一阶段,我们需要一些具有什么样心理素质的大学生呢? (1) 有乐观主义精神的大学生。他们能笑对人生,坦然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得失。美国总统华盛顿曾经说过,一切的和谐与平衡,健康与健美,成功与幸福,都是由乐观与希望的向上心理产生与造成的。因此,要让大学生们明白,乐观主义对他们现在的学习,以及今后的成长是大有裨益的。 (2)有知行合一精神的大学生。他们不仅有正确的三观,还有勇于实践的决心和勇气。知行合一,止于至善。要让大学生们认识到:不仅要认识科学知识,尤其应当实践,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3)有人际交往能力的大学生。他们要有集体主义观念,胸怀宽广,学会包容,与他人和谐共处。要让大学生正确把握人际关系的本质,有效地处理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人际关系,建立和发展和谐的人际关系。 (4)有良好家庭观念的大学生。一个人的未来发展成功与否不是取决于血统,而是取决于良好的家庭氛围和家庭教育。如果他们有一个正确的家庭观念,对今后走上社会是大有裨益的。 (5)有健康体魄的大学生。健康体魄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身体;二是心理;三是社会适应能力。一个有健康体魄的大学生,他的心理素质也往往较好,并且能承担一些压力。 总的来说,如果具备以上的心理素质,大学生的成长就会形成一个良性互动。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现实中,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并不十分地过硬,也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高校工作者能正确地认识。 2 大学心理素质存在的问题 2.1 不能有效地适应新环境 近年来的心理学研究成果显示,当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出现了很大的变化时,个体就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刺激。刚走入大学的大一新生,首先要应对的就是与家庭生活环境不一样的变化,如果没有经历过初高中的集体生活的同学,在初入大学时,就会与同寝室的同学,在就寝时的作息时间,说话方式,洗衣休闲等诸多生活方式上是不一致的;在产生了这些不一致后,能否及时进行心理调整,都是至关重要的。一些大一新生对于这种变化一时还不能适应,于是出现了沮丧、孤独、不安、焦虑等心理不和谐因素。 2.2 不能适应新的学习任务 进入大学,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学习。但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很多大学生不能及时从高中阶段的被动式学习中调整过来,转向主动式的学习,并制订好相应的学习计划;同时,学习的目标不十分明确,学习的方法不妥当,学习的效率不显著,造成部分科目成绩差,甚至挂科等,这些会引起他们丧失自信心,进而引起诸多的生理问题和心理矛盾。 2.3 不能正确地建立恋爱观 大学生恋爱,当下已经成为校园里的正常现象。在这看似正常的风景背后,却潜滋暗长着一系列的问题。如女大学生打胎,如失恋后心理失常等;这说明,当代大学们正处在心理情感发展的关键时间段里,必须予以关注。如果不对这份失恋阴影进行很好的梳理,往往会引发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一所高校的某位学生,因失恋而精神失常,从楼上往下跳,让辅导员轮流看换等等,都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心理弱化的一面。 2.4 对未来就业产生恐惧 由于整体经济的低迷,对大学生的就业产生了冲击。当然,也由于大多数高校没有对学生产生针对性地就业培训。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没有做好就业的心理准备,不能很好的认清当前的严峻形势,对自我的定位及自我的评价不够确切,无法确认自己具备什么样的能力,能够胜任什么样的工作,从而产生焦虑、烦躁、恐惧的情绪,使他们对以后的生活失去信心,感到前途一片渺茫。 2.5 不能建立有效的人际关系 在当下的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更为广泛和深刻,角色呈多元化。面对新的网络时代,大学生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并不是十分突出,缺乏人际交往的能力。综观当下的大学校园,入校的新生大多是90后一代,还有相当多的独生子女,他们在与人交际中,往往想突出个性,而不懂得隐忍个性,与人合作共事;有的学生在说话办事中,以个人为中心,明显缺乏沟通技巧,情绪化地处理一些事情,这些都说明了他们的人际交流中的短板。 笔者认为,只有对上述这些问题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有的放矢地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帮助大学生们建立正确的三观,让他们以更加强大的心理素质来应对学习、社团等任务,进而为走向社会打好基础。 3 解决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措施 解决大学生心理素质弱化,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办法很多。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3.1 培养大学生经受挫折的心理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大学生们初入象牙塔,对未来的学习或工作产生美好的想像,这是人之常情。高校工作者,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大学们经受挫折的心理素质。要告诉他们,理想是美好的,但现实往往充满了艰辛与挫折,需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在降低了大学生们的心理期望值之后,还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古今中外,经受挫折后成功的案例很多。作为高校工作者,要有意识地从身边的人和事入手,这样说服力会更加显著一些。 3.2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从中学时代起,我们就接受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大学生们的三观也在无形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能一劳永逸地看待这方面的教育,要针对不断变化的世界,不断刷新的人生,不断更新的价值导向,有选择性地对大学生们进行三观教育。高校工作者要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大学作为青年学子三观定性的重要阶段,必须要有正确的三观导向,如健康、快乐、好学、助人、志向高远等,以便为社会输送一批三观健康、乐观向上的莘莘学子。 3.3 加强大学生自我心理教育 对于自已控制能力不强的同学们来说,适度地控制自己的情绪,相对来说困难些。当大学生有了一些负面的情绪之后,不分场合与地点,不看对方的情绪,而是倾一时之痛快的宣泄,会给周围的师生或室友造成一定的伤害,重新修补这种关系,也不懂得一些技巧等。高校工作者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时,要让他们学会控制自我的不良情绪,要让大学生们明白,成功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知识作背景,还要善于控制自我的情绪。要教育大学生们,在出现负面情绪时,要努力地转化这种不良情绪,如化自卑为自信,位移成学习的强大动力;化刀剑为犁锄,转换为同学们和谐相处的润滑剂。某高校针对大学生们年青气盛这一特点,为有效地疏导学生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开展了千名学生练太极活动,从体育方面来平衡学生们心理情绪,也不失为一个好的自我心理控制办法。 4 结语 大学生们的心理素质,历来都是高等学府所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不同时代,不同地域,面临的问题也是复杂多样的。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笔者认为,在有效地分析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短板之后,有的放矢地开展心理素质的教育,多进行一些情商方面的讲座,多开展一些心理方面的辅导,多宣传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并结合当代大学生们在校园中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强化心理素质研究与实践,就一定能向社会输送更多的优质人才。 大学生心理问题论文:浅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心理问题预防的途径 摘 要:本文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大学生心理问题预防的主要途径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 大学生是一类承载社会和家庭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他们正处于风华正茂的青春时期,个人价值心理定位较高,面对学业、情感、就业等多重压力,容易产生悲观、消极甚至是厌世的情绪和行为。因此,高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问题的预防。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 心理健康没有统一的定义,但心理健康的人一般应该做到善待自己,善待他人,适应环境,情绪正常及人格和谐。心理健康的人并不是没有烦恼和痛苦,而是面对这些烦恼和痛苦能够以积极的方式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扭转不利情绪,主动适应周围环境。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转折的重要时期,他们的心理、生理和所处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果不能很好地适应这一变化,他们的心理就容易产生问题。 根据严重程度,心理问题一般分为不良状态(心理困扰)、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一般来讲,大部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处于第一级别,即处于心理的不良状态,或称为心理困扰型。大学生产生心理困扰问题的诱因主要有同学之间的矛盾、学习的压力、恋爱等个人感情问题、就业压力和家庭变故等。心理困扰的主要特点是不良情绪的持续时间较短,通过休息、娱乐、体育活动等自我调适可以恢复。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心理困扰的诱因具有阶段性的特征,其持续时间一般较长,且很难自愈,因此需要配合专业心理医生进行心理治疗。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在大学生中开展切实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高等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急需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阵地,其中心理素质是人才素质的基石。其次,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将有力地促进高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坚韧的毅力、不屈不饶的拼搏精神和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使他们正确面对人际交往、学习、生活和今后的职场中产生的压力。 三、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措施 第一,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学校要重视课堂教育,还可以定期邀请社会上的教育专家、心理学家等到学校开设讲座,有助于他们快速融入大学的集体生活。 第二,学校要和学生家长建立起便捷的沟通渠道。学校可以及时将学生在校的生活、学习状态反馈给家长,家长也应该将孩子在家的一些情况及时告知学校,双方做好信息共享,共同应对学生面临的心理困扰。 第三,大学生喜欢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体育课的出勤率相对较高,因此教师要抓住这一有利契机,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体育活动中。 第四,高校应该在校医院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为大学生提供便捷的心理健康问题咨询窗口,同时要严格做好学生心理问题的信息保密工作。在大学生身边建立心理健康问题咨询窗口,便于学生及时进行心理咨询,可以有效防止心理困扰等一般心理问题演变成更严重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第五,高校可以为每个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定期进行心理健康问卷调查,并将调查结果记入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对于在问卷调查中发现异常的学生,要重点跟踪。班主任或辅导员要及时和他们谈话,了解原因,鼓励他们克服眼前的困难,并将了解到的情况及时通报给学生家长,让家长协助学校共同帮助学生战胜心理疾病。 总之,高校心理健康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的重要途径。高等教育工作者应该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积极探索大学生心理疾病预防的重要策略,防范大学生群体重大恶性事件的发生。 大学生心理问题论文: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应对措施 摘 要: 随着社会发展及教育进步,现在我国教育已经不仅局限于注重学生成绩,而是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心理健康是学生综合素质中非常关键的组成部分,当前大学生由于就业压力、情感、社会交往等各种原因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和生活,有的甚至会影响一辈子。所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当前已经不能被忽视,作者结合多年经验总结当前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成因,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应对策略,希望可以为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健康问题 应对措施 心理健康是一种心理状态,主要指内部环境给人安定感,面对环境变化时或者遇到困难及障碍时,心理不会出现失调现象,可以找到合适的社会形式加以克服,这种状态就是心理健康。衡量一个人是否心理健康,主要有三个原则,分别是心理和外界环境的统一性、心理和行为的统一性及人格的稳定性。大学生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学习和生活,而且关系未来和家庭,对社会和国家的影响很大,因此高校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建设,把它作为一门必修课,从根本上有效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1.大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 1.1学习成绩差导致自卑心理 大学里,有的学生所学专业并非自己喜欢的专业,有些是按照父母的意愿填的志愿,有的根本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专业,有的被学校调剂,导致这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不热爱,很难做到努力学习,成绩较差;还有部分学生由于不能适应大学生活,学习方法不当,很难将成绩提上去。在这部分学生中,有的不能调整好心态,总觉得是班上的“差生”,从而产生自卑心理。 1.2家庭经济困难导致自卑和仇富心理 在很多人眼里,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比一般学生更能吃苦耐劳、更勤奋好学,以此改变家庭现状。然而,也有很多家庭较为困难的学生,由于经济上的压力较大、周围人消费方式的影响,容易产生自卑和仇富心理。他们经常要为吃穿犯愁,而看到有的同学衣食无忧、出手阔绰,容易使他们感到巨大的反差,使他们感到心理不平衡。久而久之,就会对自己的前途感到悲观和失望,形成自卑、焦虑、孤僻等心理。 1.3感情问题 对许多大学生来说,恋爱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的重要内容。部分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感情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因为感情问题而做出过激行为的大学生屡见不鲜。 1.4人际交往问题 大学就是个小社会,形形色色的人都有,大学生多背井离乡在外求学,周围同学来自不同地方,有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同的社会背景、不同的性格和认知。部分学生不能学会与不同人相处,使他们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困难。 1.5网瘾造成孤僻心理 网络对人们的影响是巨大的。对部分学生而言,它的吸引力超过了一切。他们可以不上课,可以不和周围同学交流,可是就是不能没有网络。仿佛有了网络就有了一切。这部分同学过分沉迷于网络,已经严重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由于长期依赖网络,和周围同学缺乏交流,久而久之,极易形成孤僻心理。 1.6不正确看待社会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 进了大学以后,部分学生对社会的认识更深了。以前老师和家长跟他们讲的社会的美好逐渐被破坏,他们看到社会上不合理、不美好的一些现象,他们知道这个社会上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果不能正确加以引导,则容易成为“愤青”。 1.7就业压力导致的焦虑心理 现在的大学不像以前,毕了业还要包分配,学生毕业后都需要自己找工作。部分学生就业压力较大,导致他们产生焦虑心理。 2.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措施 分析我们在正确认识以上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要能解决这些问题,使大学生都能健康成长。 2.1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项工作 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部分高校已经开设了与此相关的一系列课程,甚至有些课程已经成为必修课。但值得注意的是,千万不能让这项工作变成单纯的“说教”,要注重方法,在课堂上下都营造一种良好氛围。 2.2开设心理咨询工作室 很多高校已经开设了心理咨询工作室。心理咨询工作室能够有针对性地帮助部分大学生正确认识他们遇到的问题,并引导他们走向健康成长的道路。 2.3多种渠道开展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可以帮助大学生有效利用课余时间,同时有助于大学生全面认识社会,接触社会,从而提高大学生认识自我的能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2.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大学生健康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校园里,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品性。学校应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多种文体和学术活动,从而营造积极健康、宽松愉快的良好氛围。大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生活和学习,才感到身心愉悦,有助于他们健康成长。 2.5建立学校与家庭共同教育的互动机制 要让一个学生健康成长,仅依靠学校努力是不够的,还要依靠家庭、依靠社会。建立一套学校与家庭共同教育的互动机制。大学生一直在自己的家庭里生活,家人应该是对他们最为了解的人之一。学校与家庭应该经常沟通,全面剖析大学生成长道路上遇到的各种问题,经过学校与家庭的共同努力,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3.结语 心理健康问题在大学生综合发展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助于学生日后学习生活和工作。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人才质量的关键任务,高校可以通过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及自我调节能力等发展他们的心理素质,这对大学生来说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心理问题论文:面向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的数据挖掘应用 摘 要 当前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数据挖掘是在大量的数据中提取有用的有价值的知识。本文结合高校学生心理测试产生的数据,采用ID3算法构造决策树分析预测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为学校的心理辅导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数据挖掘 ID2算法 决策树 心理健康 1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是指个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以及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有角色转变、环境变化、家庭因素的消极影响、就业形势严峻带来的心理压力等。大学正是人快速成长发展的时期,生理、心理与社会化的协调发展中会出现一些问题诱发的心理疾病,如何增进身心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变化的社会环境,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为高校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 2 数据挖掘在高校学生心理问题分析中的必要性 2011年教思政厅[2011]1号文《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中提到高校应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科,保证学生在校接受心理健康教育,除此之外,高校应开展课外时间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活动,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文件中体现出教育部非常重视心理健康建设。目前,各个高校每年举行心理测评不仅仅是为了获得心理测试结果,更重要的是从测试结果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采取对应的心理治疗措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如何充分利用在测评结果数据帮助心理健康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使测评结果发挥更大的作用,做到心理辅导工作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开展,提高心理辅导工作的水平和效率,这是体现出数据挖掘的必要性。 3 数据挖掘的工作过程 目前已进入大数据时代,各行各业都面临着大数据,但并非所有数据都是完整有价值的,许多数据还受到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人们希望从数据中找到有规律的知识,这就是数据挖掘。数据挖掘的工作过程如下:数据准备:包括数据的选择、预处理和转换。选择的原始数据来源于学生的心理测评结果,存储在心理测评系统数据库,每年的高校开展的各个年级学生心理测评,测评多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其中广泛采用症状UPI或者SCL-90收集大学生心理健康指标。对收集的数据进行预处理、转换、集成得到目标数据集。数据挖掘:选择合适的算法对所得到的经过转换的数据集进行挖掘。在心理问题分析中可以采用ID3算法的挖掘方法获得知识库。 4 基于ID3算法的数据挖掘分类预测 ID3算法是最早由Quiulan提出的一种采用自顶向下的递归分治方式构造决策树,构造决策树时首先利用信息论和数理统计的方法(信息增益)寻找数据库中具有最大信息量、最重要的数据项,通过自上而下的递归方法建立树的结点。采用ID3决策树算法计算出哪种属性与哪个心理问题最为相关(即信息增益值最大的属性),以此作为决策树的根结点,然后采用迭代递归方法将剩余的属性也进行分类,形成决策树分析模型,用它来对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数据预测分析。 高校采用SCL-90来测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指标,该测试将90个项目分为10个因子: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睡眠、饮食等)。SCL-90的每一个项目均采用5级评分制:没有(1)、很轻(2)、中度(3)、偏重(4)、严重(5),SCL-90的统计总分为90个项目的得分之和,10个因子分反映某一方面的心理情况。 结合大学生的4个主要属性(性别、独生子女、家庭住址、家庭经济状况),将10个因子和4个属性进行数据预处理后并给它们标号,如性别(男A10,女A11),独生子女(是B20,否B21),其他类似进行标号,每个学生测试结果形成一条记录,共14个字段,将标号代入表示转换为属性值向量,下面设挖掘任务为分析敏感症状与学生的哪些属性相关,关联程度如何,因此选择学生的4个属性和敏感因子作为挖掘字段,选练元组如表1。 将该表中的每条记录转换为向量,如(男,是,城市,不困难,无)、(女,否,农村,困难,有)分别表示为向量(A10,B20,C30,D41,M50)、(A11,B21,C31,D40,M51)。以某高职院校的400名新生测试结果为例,利用ID3算法构造决策树过程如下: (1)计算决策属性(有无敏感症状)的熵:S1(有)表示有敏感症状人数、S2(无)表示无症状人数,S=S1+S2表示测试人数。P1=S1/S(P1表示有症状人数的概率),P2=S2/S(P2表示有症状人数的概率),I(S1,S2)=-P1log2P1-P2log2P2。 (2)计算各属性的熵(过程如(1)),分别计算平均信息期望E(x)和性别信息增益Gain(S,x),其中x表示各属性。 (3)根据个属性的信息增益选择结点构造决策树。 从决策树的结果预测大学生的敏感症状与性别、独生子女最有关,在心理辅导工作中要特别关注这一类的人群,做到有计划性、针对性和有目的性的心理指导,达到事半功倍的工作效果。 5 结论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心理测评的结果是顺利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的必要准备。本文阐述了基于决策树的心理问题分析预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况,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 大学生心理问题论文:试论阅读疗法在大学生心理问题指导中的应用 摘 要: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十分普遍,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阅读疗法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指导方法。本文重点针对阅读疗法在大学生心理问题指导中发挥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并就在大学生心理问题指导中有效采用阅读疗法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阅读疗法;大学生;心理问题;指导应用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高校大学生面临的求学、择业等问题也越来越多。因此,如何通过心理指导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是当前摆在各大高校面前的重大课题。阅读疗法综合了心理学、医学、信息学等多门学科,通过选择合适的读物及阅读指导,使大学生掌握必要的心理知识,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解除内心的困惑,有助于防范心理疾病的产生。因此,利用阅读疗法可以科学地引导高校大学生阅读有益的图书,这对于解决其心理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阅读疗法的定义及作用分析 1.定义 阅读的保健及辅助治疗功能早已为人们所了解,阅读疗法被正式收入了《韦氏新国际词典》中,并被做出如此解释:(1)有选择性地采用读物为医学精神病给予辅助性治疗;(2)利用有指导性的阅读,解决个人心理问题。我国图书情报学词典对其如此诠释:为行为偏差或精神障碍人员所选读物,指导其通过阅读辅助心理治疗的方法。 2.阅读疗法在大学生心理问题指导中的作用 由于阅读疗法灵活、随意、易被接受等优势,因而在大学生心理问题指导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1)排解烦恼。大学生因心理问题难以纾解而形成的焦虑、自卑、抑郁等情绪通常很难自行排解。但是,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可以情不自禁地同作品感情产生共鸣,有助于排除其原本的烦恼,为读者带来愉悦之感,增强其自信。(2)振奋精神。高校读物通常具有较高的质量,且内容积极向上,因此,对于因目标不明、失恋、成绩差等原因所造成的精神萎靡不振等情况,可以利用阅读振奋精神,帮助大学生控制自己的情绪。(3)开阔视野。由于择业、就业等压力的困扰,不少学生焦虑难安。可以利用就业书刊等使毕业生尽早了解国家就业政策及招聘信息,以帮助其顺利就业,拓展视野,解决由此带来的心理问题。(4)汲取知识。高校图书馆心理学书刊颇多,有助于指导大学生交际,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对常见的心理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指导中阅读疗法的有效运用 1.加快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为了确保阅读疗法的有效实施,必须先让大学生了解何为“心理健康”,怎样辨别自身的心理问题,帮助其掌握心理问题的成因、症状以及危害,从而提高其心理保健意识。如若受负面情绪困扰,可能是因学习或生活压力造成,也可能由于隐私难以倾诉,不便向心理咨询师求助,此时,可以选择阅读疗法来释放精神压力。 2.多角度、全方位宣传阅读疗法教育方式 “阅读疗法”对于许多学生仍显陌生,必须多角度、全方位地展开宣传,使学生掌握普通阅读同阅读疗法之间的差异性。通过海报、知识讲座、网站、校园广播、社团、读者协会等多种途径进行宣传,使更多大学生认识阅读疗法,让一些备受心理问题困扰的大学生了解问题所在,使其学会了解自我,通过阅读疗法逐步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3.培养一批优秀的阅读治疗人员 阅读疗法的有效开展离不开专业人员的科学引导与心理辅导,因此,图书馆员除了要具有图书管理等专业理论知识体系以外,还必须具有心理学、医学等方面的知识。一方面,应在图书馆全员上下开展专业化的心理学、医学等专业理论知识及实践教育,提高全员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应选拔一批业务能力强,有责任心,服务意识好,阅历及经验丰富,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人员对大学生开展阅读指导,构建一支专业化团队,将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同相对应的书籍相结合,推荐给大家。 4.构建相应的阅读疗法服务性机构 高校应组建相应的阅读疗法服务性机构,由心理指导教师负责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如利用问卷调查等方式开展,针对存在的具体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如对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给予群体性指导服务,对于存在特殊心理问题的大学生,需对其进行个性化跟踪服务。馆员平时应多同学生保持联系,随时将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反馈给治疗服务小组,并将相应的治疗书目交予学生。 5.为阅读疗法的有效实施营造良好的环境 为了尊重学生的隐私,可将阅读疗法的场地建在图书馆这样一个相对较大的阅读环境中,在宣传中使学生掌握各类别阅读书籍的存放位置,以便查找。此外,阅览室环境应轻松、舒适、温馨,以便使读者保持一个愉悦的心情。馆员应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开展微笑服务,以消除学生的顾虑。 总之,阅读疗法可以使读者内心产生共鸣和暗示,有助于净化其心灵,调节其情绪,锻炼其各项器官的机能,最终达到保健治愈之功效。虽然阅读疗法不像心理疗法那样能够直接产生效果,但其保密性、灵活性等优势更易为大学生所接受。因此,可以利用阅读疗法解决大学生存在的各类心理问题,指导他们学会自我调适,更好地面对学习、生活及未来工作可能面临的各种问题。 大学生心理问题论文:文科女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 一 当今文科女大学生心理状况分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男女平等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接受了高等教育,接触了更多新思潮的文科女大学生,享有更多机会去认识自我、展示自我、实现自身价值。与此同时,文科女大学生在自身定位、人际交往、校园恋爱和就业竞争等方面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1 自我认识偏差 文科女大学生性格细腻,她们往往比较在意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并且渴望通过他人的认可来体现自己的价值。然而,这也使得文科女大学生在自身定位方面出现偏差,甚至是错误定位。 孟彩2013年的调查报告显示,女大学生最为关注的问题首先就是自我问题。在UPI测试中有58.3%承认十分在意别人的视线,55%有缺乏自信心的表现。[1]由此可见,文科女大学生在自我认识过程中过分依靠他人来进行自我定位,从而无法明确自身主体地位。 很多文科女大学生都具有自卑感,尤其是在进入大学之后,从高中的“唯成绩论”到大学“各显神通”的转变,使得她们不能很快适应,她们往往觉得自己技不如人进而自惭形秽。一部分的女生会出现强迫心理现象,感觉自己达不到自身要求。自我认识的偏差和自我定位的不恰当使文科女大学生产生深深的自卑感,对自我价值的期待也由此降低,不利于以后的发展与进步。 2 人际交往问题 文科女大学生人际关系敏感,在大学阶段更是对人际交往有多重需求和期待,她们也比较注重人际距离的拉近和人际沟通的顺畅。 首先在需求方面,在亲情、友情、同学情的基础上,文科女大学生开始追求亲密关系,尤其是恋爱关系。文科女大学生对亲密关系的诉求不只是出于爱慕,除了是被对方吸引,她们更多的是想寻找一种情感寄托,增强自己的安全感;也有一部分是出于对恋爱的好奇心理或者生活孤独、空虚,希望通过这种关系来了解异性,填补内心对异性的空白。但是大学期间的恋爱往往成功率较低,文科女大学生也因此在感情受挫时容易陷入孤独和恐慌,受伤较深。 另一方面,除了对亲密关系的渴求,文科女大学生也渴望顺利的人际关系和适宜的人际距离。可是因为来自全国各地,成长环境不同,文科女大学生往往在兴趣爱好以及特长方面存在很多差异,甚至有时会产生分歧。并且大学期间的人际交往趋于复杂,已经不是之前单纯的同学关系,文科女大学生很难敞开自己的心扉,及时地与同学沟通与交流,因此也会容易陷入焦虑和忧愁。 3 对未来规划感到迷惘,压力较大 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文科女大学生在就业方面更面临着重重困难。首先是对自己的未来没有清晰的规划,在考研和就业之间犹疑不决。考研面临的年龄风险和“毕业等于失业”的现实,让她们对未来规划感到迷惘,对于大三大四高年级同学来说,就业难问题尤其突出。她们会陷入到选择的苦恼当中,加重强迫心理。 其次,因其学科性质和性别身份在应聘时容易受到不公平待遇甚至歧视,文科女大学生就业前的期待和就业时的境况产生巨大落差,她们会产生深深的挫败感、焦虑甚至是抑郁。 另外受社会“男强女弱”观念的影响,文科女大学生多数情况下甘愿做“配角”,主体意识不强,不利于女生自信心的树立和进一步的发展。 二 文科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原因分析 文科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其形成因素也并不单一。既有其自身特质因素,也有社会环境等客观方面的因素。 1 自身特质导致自卑心理 从男女心理对比上来看,男性更倾向于自信、独立、坚强,相比之下女性往往低估自己的能力,容易表现出自卑、依赖、脆弱。文科女生往往感情更为细腻和敏感,容易产生多疑、猜忌的情绪,获得不被喜欢、不被理解、不被重视等负面情绪的体验,产生自卑等过低的自我认同感。文科女大学生也不同程度地拥有这些特质。虽然她们接受过高等教育,但文科相对较少的社会实践机会,以及文科学院女生较多的特殊群体结构,限制了文科女生接触社会和人群的范围,使其生活环境单一。一方面这容易造成思想局限;另一方面文科女大学生接受了相对较多的教育,反而不易接受其他人的建议,更容易陷在自己的思维死角中,从而一遍遍地否定自己,促进自卑心理形成。 男女平等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女大学生对自身提出更高要求,但男女相对不平等,甚至是女性遭到歧视的社会现实,仍在很多方面切实存在着。女大学生,尤其是面临形势更为严峻的文科女大学生,作为接受着高等教育的女性,希望通过自身努力,切实摒除人们对女性偏见这一社会认知。急切想证明自己的自尊心、好胜心,使其对自身的心理预期过高,导致一旦无法达到自己预设的要求,其挫折感便会被无限放大,承受超过事情本身不顺利带来的糟糕体验,使其勉强拼凑的自信心瞬间崩塌。愈加强烈的求胜欲望,便会演化成愈加强烈的自卑感。 2 安全感的缺失是寻求多种人际关系的一大动因 文科女大学生由于自信心不足,自卑感无法抹除,自身认同感低,便需要通过外界的肯定来增强对自身的认同,以使自我感觉维持在一个相对合理的范围内。需要通过外界的肯定来获得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这实际上是一种对安全感的需求。由此,文科女大学生在交往过程中,会形成对人际关系的需求过多的情况,尤其表现在恋爱过程中对亲密度的要求上。她们通常会在恋爱中寻找一种被保护、被呵护的感觉,往往会过分依赖对方,来获得“自己其实很重要”的潜意识层面上的心理体验,满足自身对安全感的需求。一旦两人之间的这种距离和空间没有得到很好地把握和控制,感情的破裂造成的心理上的冲击,很可能会演化成“我不够好”“我没有价值”的负面认同,使其产生自我否定和自我怀疑。 3 就业形势严峻导致就业焦虑 女大学生的人数不断增加,与男大学生几乎各占半壁江山,但初次就业率却远不如男生。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2014年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4)》指出:从性别来看,男性初次就业率显著高于女性,男性初次就业率(77.3%)高出女性(65.9%)11.4个百分点,性别差距主要体现在“已确定单位”和“自主创业”两项上,男性分别高出9.8和1.3个百分点。[2]一些企业招聘时往往对女大学生敬而远之,就业的性别歧视仍然不容忽视。对于就业更加困难的文科女大学生来说,俨然成了就业弱势群体。面对前途、未来发展、就业等问题,更易于产生焦虑心理。由于女大学生毕业时基本已达到婚孕年龄,如果公司聘用一名孕妇,不但要承担其休假期间的工资,承担期间岗位空缺带来的额外成本,以及返岗之后的再培训费用和哺乳期工作时间减少等方面带来的损失。怀孕即面临下岗的潜规则,也使得女大学生对未来充满恐惧和不安。 三 文科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解决措施 1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女大学生,因其本身文化素养较高,加之受到良好的教育,所以更通情达理,思想觉悟较高,更具深度。然而,改革开放冲破僵死格局至今,时代在变迁,经济在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变化。近年来虚荣心和嫉妒心不断滋生。心理学家认为,虚荣心是自尊的过分表现,是为了取得荣誉和引起普遍注意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情感。以独生子女为主体的大学生,容易出现以自我为中心、骄纵、懒惰、抗挫折打击能力很弱、不懂得与人沟通与合作等问题,而这在文科女大学生身上表现得更加明显。学校应当多提供成功女性代表的知识讲座,为文科女大学生设计专门的心理课堂,展开如校园最阳光女大学生评选工作的活动。帮助她们远离过分炫耀、攀比,对荣誉、面子、外在相貌持正确的认识和态度。引导她们以学术专家、不图虚名的人为榜样,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努力在自我人格上完善自己。培养文科女大学生坚强、勤劳、换位思考、合作和集体意识,帮助文科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恋爱观、就业观。 2 加强文理工科学院的交流,促进共同发展 文科学院班级男女比例不均衡,女生过多,导致女生相对而言缺乏重视,缺少和异性的沟通,人际关系也不容易协调。中国教育报指出,文理交叉更能激发高校创新能力。实行文科学院与理工科学院在创新项目上的合作,有利于培养文科女大学生的思辩和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文理科班级也应积极进行共建,共同举办并参加活动,共同上一部分公共通识课等,从而促进文科班级与理工科班级理念上形成一个大班,拓宽视野、全面发展、共同进步。 3 拓宽心理咨询途径,教师一对一指导 完善文科女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的建设,让学生不仅能面对面进行心理疏导,也能通过电话、网络等途径进行咨询。针对文科女大学生在大学生活的不同阶段,分层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文科女大学生能顺利度过大一迷茫期,大二、大三懒惰期,大四的再迷茫期。同时指导她们尽早地进行职业规划,丰富充实大学生活。此外,让每个文科班级都应该有相应的心理老师做持续指导,在大学四年建立起极其信任的师生关系,让文科女大学生感受到关爱。 文科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需要得到社会、学校和女大学生自身的关注与重视,只有在三方的共同努力之下,文科女大学生才会有更好的发展平台,拥有更好的发展前景,从而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大学生心理问题论文:关于大学生心理问题与违法犯罪行为关系的研究 当代大学生面对生活方式改变、愈来愈激烈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心理问题以及大学生违法犯罪行为问题也越来越让人忧虑。 一、心理问题与违法犯罪行为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而人的行为受其心理的支配。犯罪心理是一切犯罪的前提条件,它是犯罪行为的内在动因和支配力量,犯罪行为是犯罪心理的外部表现。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界定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一个一般性的概念,它可以描述为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异常等等。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没有绝对的标准,在心理学界,心理问题是与正常人对比而言的。一般情况下,绝大多数人拥有的心理与行为称之为常态,与众不同的、异于大多数人的心理与行为称之为异常。 (二)把“违法”与“犯罪”行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 原因有二,一从刑事法学的角度看,是违法与犯罪两种行为的性质是截然不同的,但就行为人的心理而言,很多犯罪人的违法与犯罪心理却没有太大的差别。再者,从辩证唯物主义观来看,一般的犯罪行为都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规律,由违法行为演变为犯罪行为是多种犯罪的发展规律。 二、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与违法犯罪行为的相关性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调查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敌意、偏执等方面。具体表现在: 第一,敌对的显著性高,反映的是大学生对他人的敌视倾向。面对激烈的竞争和学习的压力,学生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无形中增加了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这是校园大学生暴力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增多的心理原因。 第二,大学生精神偏执,也反映出大学生固执己见,盲目自信,缺少沟通与协作精神等,因而造成人际关系恶化,导致人际交往障碍,另外敌对的体验越发深刻,结果只会导致违法犯罪行为的增加。 第三,人际关系敏感,也反映出大学生交往知识和技能上存在不足,造成了大学生既渴望交往又害怕交往的心理困惑,从而增加了不自在感和自卑感,尤其是在与其他人相比较时更为突出。事实上缺少和谐的人际关系,往往会造成大学生封闭自我,恶性循环的结果,使大学生很难走出这个“怪圈”,很容易造成行为的异常。 (二)违法犯罪行为的调查 1.统计结果发现大学生犯罪主要以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为主。其中以抢劫、伤害、盗窃和杀人尤为突出。 大学生犯罪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物质欲求的驱动、一念之差而犯罪。二是青春期体格健壮、血气方刚,为发泄过剩精力而犯罪,表现为很强的暴力性。 2.大学生心理问题与违法犯罪相关性分析。相关是指两系列度量之间存在的数量上的相互依存关系。关于个人的欲求(心理)与违法行为之间的研究较多,其中“挫折攻击”理论认为,人有各种的欲求而且希望每一种欲求都能得到满足。一旦人的欲望不能得到满足就会产生挫折心理,这种挫折心理的产生必然伴生相应的“攻击”行为。如果行为人把攻击的目标指向社会或他人,必然会伴生出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大学生也不例外,不健康的心态是导致自杀、自我挫败和违法犯罪等越轨行为发生的充分条件。个人前途与就业、学业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恋爱问题、经济问题等需求不能满足时,产生的心理压力及其心理问题,最终引发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行为人的性格特质与其心理、犯罪行为问题的发生密切相关。一些大学生自制力弱,容易受外界的引诱,也容易屈服于内心的私欲或懒散,面对当今这个复杂纷呈、充满诱惑的世界,容易出现迷茫、甚至误入歧途。 三、预防大学生心理问题与犯罪行为发生的对策 预防大学生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的各个部门积极参与配合,相互补充。 (一)社会方面――净化社会环境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端正舆论导向,消除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净化社会环境。同时加强优良传统教育,使大学生素质得以提高,从而预防犯罪。 (二)学校方面――思想、法制教育 1.强化法制教育。学校要多组织在校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如组织学生旁听法院庭审;组织学生到监狱考察参观。同时,各大专院校应增设法制宣传栏、宣传刊,采取各种方式有针对性地加强法律常识教育。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常设心理咨询机构,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步入科学化轨道。通过教育和调适活动,使大学生出现的心理冲突得以缓解和消除。 (三)家庭方面――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要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努力协调家庭关系,维护家庭结构的完整。同时家长要提高素质,学会正确的教育方法,多与孩子沟通。要规范自身行为,更好地进行言传身教,使孩子从小懂得基本道德生存规则。对孩子的违法违纪现象,要多加教育、引导,使他们认识错误,更正错误,促进其健康成长。 大学生心理问题论文:家庭干预在大学生心理问题处理中的作用 【摘要】家庭是大学生生活的最主要的场所,家庭及父母教育,是大学生心理和人格形成的关键因素,也往往是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最主要原因,深入分析家庭干预在大学生心理问题处理中的作用,不断探索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家庭干预方式方法,是预防和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家庭干预 大学生 心理问题 作用 近年来,不断出现的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和极端事件,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为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同时,各个高校也越来越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家庭是大学生生活的最主要的场所,家庭及父母教育,是大学生心理和人格形成的关键因素,也往往是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最主要原因,据相关研究显示,“良好的家庭支持和积极的心理情绪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具有良好家庭支持的个体较少地遭受抑郁等不良情绪的痛苦”[1] 。由此可见,探索家庭干预在大学生心理问题处理中的作用,是解决部分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途径。 一、个案简介 大学生小张,女,来自于内蒙古一个贫困的农村,父母以务农为生。小张从小学习很好,高考时,以高出当地一本线70多分的好成绩考入理想中的大学。但是进入大学以后,面对许多优秀的同学,小张逐渐产生了消极和悲观心理,认为自己根本就不是学习的料,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后无奈之下,小张办理了休学手续。一年后,由于状况有了明显好转,小张重新回到了学校。但是返校后,她的情况一直不好。为了帮助小张尽快康复,学校老师请来了小张的母亲陪读。经过与小张母亲的深入沟通,发现小张的家庭教育中存在一定问题,了解到这一情况之后,辅导员老师与小张的母亲制定了专门的解决方案,针对家庭教育的部分问题,重点对小张进行社会性教育及挫折承受能力性教育,在面对困难时,能够更加勇敢,更加积极。经过一年多的专项训练,小张的情况有了明显好转,学习成绩有了较大提高,性格变得更加温和,与同学相处也越来越融洽。 二、案例分析 经过深入的案例分析,以及一年多来对于小张情况的实时跟踪,逐渐掌握了小张严重心理和精神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家庭环境导致的性格缺陷 小张的家出在内蒙古一个十分偏远的内陆山村,家中唯一的经济来源就是父母的务农收入,在上大学以前,小张从来没有出过远门,甚至连镇上都很少去。涉世未深,使得她过于天真,性格脆弱,人际关系和情感承受能力较差。 2.家庭教育导致的性格缺陷 小张父母的思想比较传统和保守,在父母的观念里,女孩就应该家教严格一些,懂规矩,少出门,因此,从小,小张就接受了十分保守、十分严格的家庭教育,这一方面使得她懂事、听话,但另一方面也造就了她保守任性的偏激性格,遇到事情,往往爱钻牛角尖。 三、家庭干预措施 认识到小张心理问题形成的具体原因之后,在心理中心专家的指导下,学校对小张进行了专项的治疗,形成了家庭式的治理方案,从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角度对小张进行有效治疗。 1.与母亲的面对面谈话,扭转偏激性格 为了让小张真正地敞开心扉,诉说自己心中的困惑,同时也为了能够真正从家庭的角度对小张进行有效治疗,学校利用小张母亲在校陪读的优势,由辅导员组织,与小张及其母亲每周进行一次深入的谈话,让她在完全放松的情况下,真正地敞开心扉,向母亲表达自己多年以来的想法,同时,再由其辅导员和母亲适时的对其进行现场分析、现场开导。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小张的状况有了明显好转。从严重时期的暴躁、自闭,到后来的乐观、开朗。 2.与父亲的良好沟通,塑造温和性格 为了消除小张对于父母干预治疗的抵触心理,在心理中心老师的指导下,学校安排辅导员和小张的父亲定时沟通,转变小张父亲与小张沟通的方式,由原来的“命令式”转为“商谈式”,遇到问题的时候,更多的要求他以尊重的商量的态度来与小张进行沟通,使得帮扶工作更能得到小张的认可,也让小张更加愿意配合治疗;同时,也在这种良性的沟通过程当中,让小张体会到父母的苦心与不易,深切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浓浓爱意。 四、家庭干预在大学生心理问题处理中的作用分析 从小张这一典型的大学生心理问题案例中,不能完全断定家庭干预在大学生心理问题处理中的绝对作用,但是却从一个侧面上真实地反映出来家庭干预在大学生心理问题处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性,充分重视家庭干预的重要性,不断探索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家庭干预方式方法,是预防和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是我们所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今后都应当十分重视的问题。 大学生心理问题论文:朋辈支持在大学生心理问题干预中的应用 [摘要]大学生朋辈支持与组织支持、家庭支持、自我支持都属于社会支持体系的范畴。由于大学生这个群体的独特性,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朋辈支持的应用和完善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朋辈支持;大学生;心理危机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在社会转型和不同文化的相互撞击下,我国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逐年上升。樊福珉等人在清华大学的调查显示,在校生活期间,个人前途和就业(80.7%)、学业问题(78.3%)、人际关系问题(53.8%)是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面对心理问题,部分学生不能及时、主动地寻求帮助,导致心理问题发展为心理危机,有的甚至选择轻生来解决问题。由此可见,由于大学生心理问题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特征,凭借高校专业心理咨询老师的力量已经无法及时并且有效地解决大学生心理咨询需求量大的难题。 朋辈支持,是指非专业心理工作者对需要心理帮助的年龄相当的朋辈给予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提供一种心理辅导。它的实质是一种“准心理辅导”。由于“朋辈”含有“同伴”和“同辈”的意思,通常具有年龄相近、所关注的问题相似、享有共同的经验、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特点,也具有自然性的共通性大、鸿沟小、防御性低、互动性高的先天优势。因此,朋辈支持在大学生心理问题干预中有着重大作用。 一、大学生朋辈支持的现状 朋辈支持最早源于美国,上世纪90年代被引入我国大陆,所以我国的朋辈支持具有起步晚、起点低的不足。高校扩招后,这种不足更加明显,具体表现为我国高校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数量严重不足,据调查,2006年我国高校专业心理咨询师与学生的平均比例是1:10986,这显然无法满足日益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报告显示,大学生有了心理问题,选择首先向朋友倾诉的占了79.8%,然后依次向母亲(45.5%)、同学(38.6%)、恋人(30.9%)、选择向心理咨询师倾诉的仅占3.2%。 为了弥补专业心理咨询老师的不足,同时考虑到大学生的偏好选择,朋辈支持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补充为我国许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接受和推广。我国沿岸地区,如浙江、广东地区的部分高校最先开始这方面的实践尝试,之后全国许多高校都开始逐渐更新和转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与方式,朋辈支持已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我国的朋辈支持实施时间虽然较短,但目前却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和成果。 二、大学生朋辈支持的方法 1、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指用表演的方式来启发团体成员对心理问题及自我情况有所认识的一种方法。角色扮演法适用于群体式的朋辈支持活动,它对于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角色扮演中,学生既是训练者,又是被训练者,学生通过扮演特定的角色,模仿现实中特定的生活情景,有利于宣泄和释放压抑的情感,达到排除心理困扰和解决心理问题的目的,而且也能取得教育其他同学的效果。 2、匿名互动法 匿名互动法是学生采用匿名的手段与朋辈进行互动,从而对朋辈的心理和行为施加积极影响的一种方法。匿名的意义不是取消身份,而是在于建立身份。同时,匿名的隔离功能可以跨越时空障碍与生理上的限制,从而实现面对面交谈中一般不能达到的功效。当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往往由于自尊心较强,不愿意受到别人的当面干涉和控制,所以从效果上看,匿名互动法要优于直接的建议和命令式的要求。 3、心理暗示法 心理暗示法是指用含蓄的间接的方式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态度的一种方法。其具体又可以分为环境暗示法、语言暗示法、肢体暗示法、榜样暗示法等。由于大学生之间通常具有默契多、模仿多、从众多、强迫少、要求少、命令少的特点,所以朋辈之间采用心理暗示法对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会取得比较好的效果。但要注意的是,采用心理暗示法要注意把握积极暗示,克服消极暗示。 4、换位思考法 换位思考法就是平常说的“将心比心”,是通过“设身处地”的角色换位来了解、分析和处理对方心理问题的方法。运用换位思考法,朋辈支持的辅导员能够对支持对象的具体情况与各自特点进行了解与掌握,进而认识到支持对象的实际需求。同时,换位思考法的运用要坚持不违背道德的原则,因为如果无原则地使用换位思考法,可能会导致过于偏袒对方或者角色混乱的后果,使心理问题更加复杂,不利于朋辈支持的开展。 三、大学生朋辈支持的问题 1、朋辈支持缺乏专业的督导 由于朋辈支持的辅导员都是由学生担任,虽然他们本身足够优秀,并且他们之前也或多或少经过了专门的培训,但是由于都是同龄人且专业能力有限、本身人生阅历有限等因素,他们更偏向于解决一般的心理问题,比如一些生活问题、情绪问题、人际交往问题,当遇到一些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时,作为朋辈支持的辅导员不但无法解决,自己反而容易产生新的心理困扰,需要向更高一级的心理咨询老师求助。因此为了提升朋辈支持辅导员的素质,提升其辅导能力,提高其工作效率,作为朋辈支持的辅导员必须接受定期的专业督导。督导的根本意义在于为朋辈支持的辅导员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供及时的、具体的、恰当的帮助与指导。然而我国很多高校由于没有开设心理学专业,专业心理学咨询老师数量很少,这就使得参与朋辈支持的辅导员的辅导能力缺乏专业的督导。 2、朋辈支持缺乏较好的载体 现阶段,朋辈支持的载体很多并且深入到了大学生活的很多方面,如海报宣传、拓展活动、个别帮扶、群体讲座等,但是由于其连续性较差和缺乏经费支撑等因素,这些载体并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另外,大多数高校开展朋辈支持基本利用心理嘉年华、“5.25”心理健康日作为载体,这也只是蜻蜓点水,往往热闹一时,没有真正将朋辈支持做到普及到全校、落实到个人。身为校级组织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作为校园中活跃的组织形式,尚未充分的发挥它的重要作用,而网络平台,作为大学生活动最密集、最频繁的空间,尚且还没有在朋辈支持中作为极佳的载体充分发挥作用。 3、朋辈支持缺乏校际的合作 我国的朋辈支持是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准心理辅导”。如果我们的借鉴只是模仿或者是简单的尝试,而没有结合自身特点发挥后发优势的话,我们必定将是永远落后的。以美国的朋辈教育联合会为例,它由美国500多个致力于朋辈心理辅导推广的组织构成,其中大多数组织就是学校,并它制定了一个朋辈心理辅导的统一标准。然而目前我国各大高校朋辈支持的开展都是各自为纲,每个学校都有其自己的工作流程、工作机构、培训机制和考评方法,同时,各个高校间沟通和合作很少,这也导致了学校之间的差异很大,总体水平很难得到统一的提高。 四、大学生朋辈支持的完善和提高 1、注重朋辈支持的质量督导与效果评估 朋辈支持是在学生之间进行的互助活动,没有固定的时间和地点,所以无法和专业的心理辅导那样进行科学的督导,但是可以进行一些类似的工作。其做法是相互督导,即在督导的过程中,朋辈支持的辅导员相互交流心得体会,互议互评,从“同行”的经验中反思、提高,形成一种相互提醒、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的局面。此外,对朋辈支持的辅导员进行效果评估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举措,它包括过程性评估、总结性评估和追踪性评估。而它的目的在于了解朋辈支持的每个环节是否科学、其效果能否持续以及成员对朋辈支持是否满意。 2、探索灵活多样的朋辈支持新载体 为了使朋辈支持的意义广泛深入人心,各高校要依托各种载体展开朋辈支持。如通过校园广播、校报、心理知识竞赛、讲座、广告栏等形式开展朋辈支持,大力宣传朋辈支持的优势,传播朋辈支持的理念,扩大朋辈支持的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作为一个校级的组织,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影响力,我们可以借助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这一载体扩大朋辈支持对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大学生的影响,更好的发挥朋辈支持的积极作用;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建立大学生朋辈支持网,开辟网上答疑栏目,增强朋辈支持的深度和强度。 3、建立朋辈支持的区域性组织机构 在全国不同区域内建立高校朋辈支持的管理组织,这个区域可以是一个大学城、一个区或者是一个市、一个省。其目的是用来协调和统筹管理各高校,从而可以通过制定一个统一的工作机构、工作流程、培训机制和考评方法,开展校与校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如师资共享、心得体会交流、定期举办主题沙龙、活动评析、个案会商和现场检讨等形式来提高朋辈支持的实施质量,拓展这项工作的深度与广度,扩大朋辈支持的影响。 大学生心理问题论文:大学生心理问题高危群体筛查及疏导机制研究 摘要:在校大学生学历层次较高,作为高素质人群也是心理问题高发群体的,尤其当代大学生面临更多的社会压力,高校教育管理者需要通过心理调查问卷等方式,将大学生中心理问题高危人权进行筛查、甄别,以确定大学生群体中心理危机的高发群体,进而通过建立完善的心理疏导机制,降低该群体心理危机发生的频率,确保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 关键词:大学生 高危群体 筛查 疏导 心理危机的发生一方面取决于个体本身所面临的社会环境,长期置于高压以及精神紧张的状况下,容易造成个体精神过敏等症状,从而诱发心理危机的发生。另一方面取决于个体本身的状况,个体对外在压力的反映不尽相同,面对压力的不同处理方式也是造成一部分个体心理危机高发的原因。大学生是接受高等教育的高素质人群,但也正是这个群体近年来心理问题发生的频率不断增高,基于心理问题为基础的突发事件不断出现,尤其是马加爵事件的发生,具有很强的警示性。因此,对心理高危群体的筛查与疏导是我国高等学校管理者必须面临的重要课题。 1 大学生高危群体筛查方式选择 高校大学生群体处于从高中阶段到社会、工作的过渡期,也处于生理和心理成长的重要时期。随着整体上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和生理成熟期的提前,高校大学生在生理上已经成熟,具备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基础,但心理成熟程度较低,人生观、价值观也没有完全形成,在处理社会问题、面临各种抉择的情况下,经常会出现目标不明确、方法选择不确定等心理不成熟表现。这种心理上的不成熟也致使大学生群体心理问题高发,同时加上高校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缺乏有效的筛查和疏导机制,致使大量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不能及早的发现,错过了最佳的心理咨询与疏导期。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扩招,高等学校大学生规模不断扩大,高校教育教育资源却没有得到相应提升,专业的心理辅导、教育教师队伍欠缺,也没有完善的心理疏导机制,这些都使得高校对大学生群体中心理高危人群缺乏有效的管控体制,完备的高危人群筛查机制已经是高校必须建立的教育管理制度。 心理问题高危群体的大学生大多在进入高校之前,受到家庭经济以及成长环境的影响,心理上已经存在心理问题的倾向,由于高中阶段教育普遍管理较为严格,问题倾向不易表现出来。进入高校之后,在较为宽松的管理环境下,个体心理问题倾向更容易表现出来。但大学相对独立的生活环境,导致心理问题高危的个体不易被发现:相对独立而又处于自尊心较重的年龄,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一般更加不愿与人交流,反而加重了心理问题的病发率。现在我国高校普遍实施的针对大学新生的心理普查的方法,通过使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在大学生自身完成问卷的基础上,由高校教育管理者完成问卷的整理与分析,但数据处理分析主要是由高校学生管理者、辅导员等完成,高校辅导员群体缺乏专业的心理知识,在问卷调查实施、调查以及分析过程中,都缺乏专业心理教师的专业分析能力,造成数据分析不够准确,不能够准确的把握新生中存在心理问题的群体。同时UPI问卷的调查方式也过于单一,调查数据缺乏其他检测方法的印汪,需要通过多种有效检测方法进行补充检测。 除使用UPI调查问卷之外,我国高校还在使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 CCSMHS)、艾森克人格问卷(EPQ)、近期精神健康状况(SCL-90)等。EPQ问卷是由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教授编制的,在艾森克看来,人的心理问题是由性格特征、人的情绪特征以及心理变态倾向特征等三个基本特征决定的,其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也是建立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的。在问题设定的基础上,通过设定内外倾向、神经质、精神质以及效度量表等四个维度的度量值,通过对制定针对性的问卷。可以有效的度量出被调查者的心理问题倾向。SCL-90同样是国际上比较通用的心理症状筛查方法,这个调查表同样是通过对调查者的行为方式、生活习惯以及人际关系等外在行为特征,以及调查者的情绪、思维、意识等等内在特征,综合来考察调查者的心理状况。CCSMHS我国学者根据我国大学生的具体特征,在SCL-90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增加了更多的调查维度,作为度量表,这使得CCSMHS较传统的调查表更加全面。通过使用多种调查方式,可以使得各种数据能够相互确认,获得大学生心理问题高危群体的准确数据。 2 大学生高危群体的特征 通过使用多种调查问卷,针对我国高校在校学生的筛查,发现我国高校心理问题高危群体主要有以下特征: 首先是大学生心理问题高危群体中,大多家庭存在问题。大学生的生长环境对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有着重要影响,家庭环境是否健全以及家庭父母关系是否融洽都对大学生心理状况有影响,在对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分析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心理问题高危群体存在着家庭不健全、单亲家庭或是失去双亲家庭,由于长期家庭成长情感环境的不完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心理情感长期得不到满足,家庭对其心理、情感长期缺乏关注,都造成这部分学生的缺失感和被忽视感。同样由于家庭成员之间长期关系紧张,致使大学生心理上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家庭经济状况对大学生心理状况也存在影响,尤其是经济困难群体,大学生在进人大学后,随着心理成熟和独立社会关系的形成,有着自身独立的人际交往群体,在与群体的交往的过程中,由于家庭经济闲难,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往往出现自卑感和孤独感,不愿意与其他人进行交往,造成性格孤僻,促使心理问题高发。 其次是大学生心理高危群体普遍存在学业上的闲难。在我国现在高等教育招生体制下,进入高校的大学生尤其是重点大学的学生,大多数是在高中阶段学习的佼佼者,但高校对教学模式和知识结构,不同于高中的应试教育模式。单纯的考试成绩不再作为唯一衡量学生成绩的标准,致使一部分原来学习优秀的大学生,在大学阶段学习中不能得到很好的成绩,尤其是在各种奖学金等奖项的评选中,学习成绩不是单一的衡量标准,成绩上的不如意造成大学生心理落差较大,心理出现问题。此外学业上的困境还存在于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高中阶段的教育属于应试教育,高中生学习很难出于兴趣,仅仅是为了参加高考。但在高考专业选择报考中,受到专业就业前景、不同学校各个专业培养方式以及不同专业之间的差异,都导致大学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因为专业教学不符合大学生的兴趣,大学生不能以积极的学习态度对待学习,从而在学习中表现出消极、厌学等心理。 再次是人际关系处理不恰当。大学阶段不同于高中阶段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大学阶段学生面临更为复杂的社会环境,有着各种人际关系需要去处理,这种社会关系一方面表现为同学之间、与老师之间、与社会各个主体之间的关系,大学生个体处理人际关系方式的不同,在处理社会关系中表现为人际关系处理的不融洽,不能很好地融人到集体生活中,遇到心理问题缺乏倾诉和沟通的对象。另一方面关系表现为恋爱关系的处理,在大学阶段,恋爱关系是大学生面临的另外一项重要关系,恋爱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更为严重,在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普查中,由于恋爱挫折诱发悲观、绝望等不恰当情绪倾向,会较长时间影响到大学生心理情绪,长期的情感关系处理的不恰当严重影响大学生心理。 3 大学生高危群体的疏导 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如果能够及时的进行疏导,能够有效的降低心理疾病发生的几率,尤其是对大学生心理问题高危全体的处理,通过筛查机制,将具有心理问题的高危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高校需要建立完善的心理问题疏导机制: 首先建立更为全面的新生入学教育体制,对筛查出来的心理上存在人际关系处理不恰当等方面存在倾向的高危群体,进行较为有效地入学教育,将大学期间人际关系、人际交往的特征,以及正确处理恋爱关系的方式等内容进行教育,让新生及早的适应大学的生活,确立正确的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同时对高校专业知识学习特征与高中学习的不同,以及高校各个专业的知识特征与学习方式的教育,把大学阶段的学习的特殊性教授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及时的处理专业学习中的各种闲难,克服由于专业学习不顺畅造成的心理问题。 其次是对大学生进行完善人格教育。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格形成的重要期,由于人格不健全造成的心理问题,同样是造成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障碍,我国现有的高校教学管理体制中,对知识的教育一直是最重要的教学内容,知识的传授被界定为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这本身的是对高校教学任务的曲解。高校对人才的培养,除了知识的传授以外,对大学生进行完善的人格教育,这也是我国传统教育应有的内容。在我国高校现行的课程教学体系中,除了通过思想道德修养、社交礼仪等课程教学之外,还可以再设置针对我国大学生人格形成的专业知识课程,完善大学生人格教育。 再次是对大学高危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我国的高校已经认识专业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也尝试建立心理健康教学、咨询以及治疗机制,但由于专业师资教学力量的不足,造成在我国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学、咨询过程中,对高危群体的教育、疏导不够及时。在高校课程教学中植人心理课程教育、建立专业的心理咨询室,将社会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引入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中,以弥补高校专业心理教师的不足,实现高校对心理问题高危全体心理健康教育、疏导的全覆盖。 高校心理高危群体的存在对该群体本身而言,在缺乏疏导的情况下会导致其心理问题更为严重,现在高校频发的走失、自杀等都是因为不能及时有效的对高危群体进行发现、疏导。该群体的存在对高校本身的稳定也是个重要障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者面临的重要任务就是要维持高校学生的稳定,心理问题高危群体的存在严重影响到了正常的高校教学秩序,也容易对其他学生造成不良的心理倾向的影响,这种心理问题传染效应对具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有着重要影响。这些都要求通过使用各种心理调查等方式,及早筛查出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及早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等疏导机制,降低心理问题发生的几率。 大学生心理问题论文: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探析 摘 要 文章探讨当代大学生心理存在的四个主要问题及其表现,并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指出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有复杂的社会因素和现实因素,进而根据大学生的不同心理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 当代大学生 心理问题 教育 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同传授知识与技能同等重要。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有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等等,但鉴于他们学习与生活是直接或间接在学校的管理之下,他们的心理状况与学校教育有最密切的关系,所以学校教育与引导对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学校应高度重视,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预防机制。 1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与原因分析 1.1 自我意识的模糊与困惑 新生入学后,没有形成稳定的价值观,自我意识还比较模糊,看问题与处理问题往往容易片面主观,伴随着自身的心理易损性,在遇到挫折和失败时,就会表现出怯懦自卑、灰心丧气。同时,新生对于他人给予的评价非常敏感和关注,有时一些并不重要的随意评价,也会引起他们内心很大的情绪波动和应激反应,甚至丧失了自我。 1.2 心理适应障碍 大学与中学的环境差别很大,环境的改变会导致大学生极易出现矛盾和困惑心理,情绪上表现为对现实的失落感。中学教师为了激励高中生努力学习,考上大学,习惯性把大学描绘成一个“世外桃源”,学生也将考入大学作为终极目标来激励自己。但当学生真正进入大学校园后,当最初的兴奋慢慢消退的时候,他们发现一些现实和事实与想象中的差别很大,由此在心理上会产生落差,会表现出各种不健康的心态,严重影响学生生活与自信心,学生对专业学习也会相当的困惑。大学学习与中学学习相比,方法迥异,大学学习更注重的是自主性、灵活性和探索性。部分学生进大学后,感觉突然从中学的严格管教模式中解放了出来,终日无所事事,无所适从,无法适应大学学习与生活,导致心中苦闷和焦虑。还有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大学新的生活环境不适应,从原来过多的依赖父母到完全独立的大学集体生活,心理上容易产生孤独感和空洞感。 1.3 人际交往障碍 部分大学生不善言辞,语言表达能力较差,在人际交往时有心理障碍。他们往往把自己的内心情感封闭起来,害怕与他人沟通,表达释放自己的思想感情。他们内心总是处于需要交流而又害怕交往的矛盾之中,情绪难以释放,最后极易导致孤独、抑郁,甚至自卑。另外部分学生因为性格上与大众有差异,平时与其他同学不合群,遭到多数同学的冷漠或者排斥,渐渐地,他们便独来独往,鲜与他人接触和交流,长时间之后就会产生受冷落、性格孤僻、性格粗暴等心理问题。 1.4 毕业生的危机感 当今社会迅猛发展,大学生顺应时代要求肩负起祖国发展的重任。但面对当今社会就业难的问题,毕业生承受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目前的大学教育普遍重视课本理论知识的教育,而对学生的职业发展教育不够重视,导致很多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不太关心,也不太注重自己求职技巧的学习与了解,缺乏必要的就业技巧。当面临毕业的时候,突然感觉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加之很多毕业生对就业期望值的过高,就业成了毕业生最大的心病,随着毕业的临近,许多心理问题也随之而来,表现为情绪上的焦虑、自卑,对未来生活的迷茫与恐惧。 综上,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有复杂的社会因素和现实因素。学生心理问题的实质主要在于两个方面:(1)社会交往方面部分学生进入高校后,不知道该如何具体地发挥自己的优点。与班上一些能力强、多才多艺的同学相比,感觉自己事事不如人,逐渐产生自卑心理。对于自身的缺点与不足,又无法有意识地克服或者改善、完善自己,进而逐渐产生自卑心理,产生抑郁心理。(2)学习方面部分大学生易产生学习焦虑。有的学生在中学成绩名列前茅,但进了大学后,人才济济,虽很努力但有时事与愿违,致使心理落差很大,造成精神高度紧张、思维迟钝、记忆力减退、学习效率下降等心理焦虑,有的还恐惧考试,出现精神紧张恐惧,心烦意乱等症状。 2 大学生心问题解决的对策 2.1 注重人际交往引导与训练 针对大学生在生活人际交往中的不良心理和情绪,应加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教育,及时加以耐心引导和帮助,合理设计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训练活动和实施程序,传授人际交往方法和技巧,并进行具体的实践,鼓励他们踊跃参加,在团体活动中,开放自己,接纳别人,形成新的人际交往理念和交往行为,使他们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大学中新的人际交往和人际环境。另外,引导他们注重自身在人际交往中的品德修养,让他们在训练中学会人际交往间的真诚、尊重、信任和宽容,获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真诚的友谊。同时,学校或班级应经常组织积极向上、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为大学生人际交往提供实践条件,充实生活,密切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联系,体验个人同他人、集体、社会的复杂关系,在实践活动中培养积极的人际交往心理,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丰富精神世界。对于个别性格特别内向、不善交际以及患有社交恐惧症的学生,可进行心理咨询,通过建立特殊的人际交往能力训练班等形式,使他们得走出自我,融入新的大家庭之中。 2.2 磨炼意志,提高情绪的调适能力与心理承受能力 大学要积极制定与引导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通过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最重要的是使他们的意志得到磨炼,正确地面对挫折与困境,积极寻求解决办法并总结经验和教训;指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控制与调节自己的情绪,遇事冷静,严以律已,宽以待人,适度地自我安慰,合情合理地对待自己的各种需要,提高对挫折与困难的心理承受力,具有较为过硬的心理素质。 2.3 增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形式,加强心理教育师的师资队伍建设 我国的心理学科建设还不是很完善,应注重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活动来检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加强心理教育老师的师资队伍,进行专业化的训练,当学生需要心理咨询时,学校老师可以担当心理开导的工作,让学生可以找到倾诉对象。要深入了解学生实际情况,针对客观事实,分析原因,找到解决的对策,引导学生走出困境和误区。同时,还要引导学生之间互相进行开导,他们之间是距离最近的,了解最多的,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更加有助于心理问题的提早发现和解决。 2.4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注重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当代大学生充满激情与理想,敢于追求,每个人的内心对社会、对自身都有美好的设计,但是由于他们还不够成熟,情绪波动大,感情时而强烈时而脆弱,知识与经验的积累不够,在对很多事物的认识上经常带有主观性,或者是比较片面和肤浅。高校教师需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教育他们在体现自我的同时,关注周边的社会而紧密联系社会实际,使之达成一种和谐的平衡,保持健康心理的水平。 总之,大学生心理教育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教师、学校教辅人员、家长和其他不同领域的社会角色都应给予高度重视,不断探讨其成因和提出解决办法。
交通运输研究: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城市化建设脚步也在不断加快,而城市发展过程中交通问题也随之出现。在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交通问题是伴随着城市发展而不断加剧的,特别对于我国的一线城市来说,其城市交通压力更加严峻。在最近几年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实现了对交通的规范性管理,而伴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加快,信息化技术在交通管理中的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重点就对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建设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建设 现阶段,我国经济还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想要保证经济处于高速发展期,就需要对我国的交通运输行业进行有效的管理及支持,以促进运输行业的发展。同时,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已经在交通运输行业中得到了一定的应用,这对于有效提高交通运输管理的效率及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保证我国运输行业处于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中。 1信息化建设在交通运输管理中的重要性 1.1能够有效推动现代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 近几年来,我国现代化信息技术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而现代化信息技术也在各个领域中都得到了一定的应用,其中,交通运输行业中就有效的应用到了信息化技术。根据全球发达国家的交通运输发展经验,信息化技术在交通运输行业中应用程度的高低对交通运输水平具有非常直接的关系,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程度也成为交通运输行业发展水平的有效衡量标准。作为现代化的基础,信息化技术是能够推动交通运输向现代化发展的动力,信息化技术的有效应用能够实现对交通运行的实时监测,进而做到现代化的管理,最终保证了交通运输行业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及提升。 1.2能够有效的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 随着现代城市化发展脚步的不断加快,我国各个城市的人口及车辆都在飞速的增长,这对城市的交通运输来说会造成非常大的压力。在现阶段,如果只是简单的运用传统的交通发展方式实现对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就会造成城市中各个矛盾更加激化,不能真正的做到可持续发展。伴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交通运输行业中的有效应用能够有效的实现交通运输发展方式的转变。交通运输相关部门能够依靠信息化技术,对信息共享进行有效的拓展,能够实现对网络互通系统的建立,实现对交通运输电子业务应用的全面推行,为实现交通运输行业的精细化管理,进而实现对交通运输效率的有效提高。 1.3能够实现对运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近几年,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也在不断提高,相应的居民对出行及运输交通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在此环境下,想要实现对交通运营管理效率的有效提高,就需要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交通运输的改革。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要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脚步不断加快,并对相关的水上交通与陆地交通进行有效结合;其次,就需要进行智能化网络系统的建立,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基础进行建立。只有通过上述两方面才能够真正实现对服务体系的智能化建设,并依据信息化技术实现交通运输的运输效率及服务效率,从整体上实现了交通运输的高效运行。 1.4能够有效实现交通运输服务质量的提高 我国现阶段汽车使用量在飞速的增长,这同时也是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的有力表现,相应的人们对于交通运输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而交通运输行业就需要以长远的发展为目标。在实际的交通管理部门,就需要对信息化技术进行充分的应用,对交通运输过程中出现的紧急问题等进行相关系统的建立,例如全程安全监管系统及通信保障系统等,同时还需要对智能化交通运输体系进行建立,以达到实现所有人民出行的需求。 2加快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2.1加快交通运输电子政务建设 新时期下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龙头就是运政部门的电子政务信息化建设,所以,这就需要相关的主管部门要对信息资源的利用形式进行深入的挖掘,并对电子政务体系进行多层次、多方位的全面完备。首先,相关部门需要做的就是以现代化信息技术发展为前提,进行信息化基础性工程的建设,并进行各省、各市交通网络系统的建立,以实现全网监控,数据交换的目的;其次,需要对网站的相关政策信息进行丰富宣传,并进行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将政府职能性的信息及管理信息要及时的进行公布,要实现政府职能向服务性方向的转变;最后,以政府部门对网站平台进行建设的契机,进行交通运输及日常管理业务在网络中的系统办理,并通过相关的数据共享等实现政务的公开、公正、透明化。 2.2加快信息系统的整合工作对于信息系统的整合来说,其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即:系统硬件互联互通与数据信息共享。而基础网络的互联互通主要受到运政部门体制条块化的影响,所以,相关的主管部门就需要 运用一定的行政协调及信息化完善标准等进行网络的有效整合,并对相应的技术规范进行一定的编制及推广。同时,在进行信息采集的过程中,还需要对信息化管理进行梯队的加强建设,要对所选用的人才进行分层次、分批次的培养,进而实现运政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能够高效的完成。对于信息系统的功能应用来说,相关的主管部门能够有效的将其与实际的交通运输相结合,进而实现交通运输的实时监控,当出现有违规违法行为时,能够做到运用运政执法实现公平公正的执法,以帮助外勤执行人员能够对现场执法做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2.3坚持“建管维人才”并重的策略 建管维人才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人才,即:建设层面的人才,交通运输信息化管理层面的人才及维护层面的人才。第一,对于建设层面的人才来说,其主要的任务就是要对我国交通运输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战略性问题进行有效的研究,并拿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同时还可以让他们进行发达国家交通运输信息化系统的学习,并通过发达国家交通运输系统成功的经验,在我国提出相应的适应方案。第二,对于交通运输信息化管理层面的人才来说,其培养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对我国交通运输进行有效的规划及信息化系统的管理,具体的可以通过校企联合的方式来实现对学生的培养。第三,对于维护层面的人才来说,其主要的工作内容就是要能够对相关的技术性工作具有非常强的业务能力,当他们在实际的现代化交通运输信息化技术系统中能够保证交通运输行业的正常运行。 3结语 综上所述,继续加强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建设,发展数字交通将是推动我国交通运输业持续高效发展的有效途径。在交通信息化建设中,政府要进一步关注信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信息安全管理以及数据库质量的提升,扎实有力地开创交通运输信息化监管的崭新局面。 作者:林永贵 单位:博白县公路运输管理所 交通运输研究:交通运输业档案管理工作研究 【摘要】企业档案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和基础工作,它的具体职责是收集、保存和提供数据和服务,维护企业的权益和企业的历史真实。运输企业档案管理是企业生产建设中的重要基础和管理的必要条件。所以加强档案建设,提高档案管理水平,能更好地服务交通运输管理的建设。文章分析当今交通运输行业内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加强档案管理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交通运输;档案管理;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交通运输业的档案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它不仅能够反映运输的经济运行能力,而且能为管理工作提供重要依据。但是,在具体工作中,档案管理是被经常忽视的,不被重视的,这就造成了档案工作质量下降,水平不高、人员素质得不到提升等问题,要解决好运输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是目前的当务之急。 一、交通运输业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由于领导认识不足,管理人员相对较少,工作能力相对较差,而工作又相对较繁杂,所以出现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1.对档案管理工作不重视。一些档案管理人员甚至包括少数领导干部在日常工作中,对档案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认为档案工作无足轻重,无关紧要,觉得档案工作是整理整理材料,存储存储数据,分分类,归归档,不能给单位创造直接的经济效益,只要不丢,不漏,可以应付外调就行了。在思想上存在轻视档案管理工作的误区,没有把这项工作列入全局工作日程,使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被忽视。 2.档案室设施不齐全。档案管理有些必要的设备、用品、工具不健全,有的个别单位没有专用档案室,即使有档案室也是一些采光条件不好,空间狭小,潮湿的房间、内部设备不配套,不完善极容易造成档案材料霉变、虫蛀,影响档案的整洁、完整及使用。 3.档案管理不规范。没有档案管理机构就不能保证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建立良好的档案管理机构是档案管理工作的前提和保证。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档案管理工作分工模糊,由非专业人员兼职,很多交通运输单位没有设置档案管理机构。 4.档案管理人员素质低。目前,在很多交通行业中缺乏档案管理专业人员,档案管理主要是由一些非专业人员来兼职。这些非专业人员没有经过专业技术的培养,缺乏档案管理知识,只是凭借主观臆断,照猫画虎,这使得整理出的档案个人因素明显,缺乏共性,档案质量受到影响。 二、加强档案管理工作的几点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不断完善档案管理责任体系。档案管理要始终如一地严格执行上级的规定和要求,积极构建覆盖全面、责任明晰的档案管理体系。一是完善管理网络。要建立单位档案管理领导小组,配齐基层档案管理负责人和档案管理网络员,做到领导力量不弱化。二是落实具体责任。要将档案管理纳入运管部门总体工作规划及年度计划,明确档案管理工作目标,不断加大档案管理的检查考核和奖惩兑现力度,确保责任落实、工作到位。单位档案管理领导小组要不定期地听取档案工作人员的汇报,对档案收集、整理和利用情况进行检查,对查出的漏洞和问题,及时整改,保障档案工作健康发展。 2.加大宣传力度,不断增强全员档案管理意识。为了全面提高单位全体职工的档案资源意识,要对《档案法》进行宣传教育。一是强化档案重要作用宣传。通过申报档案利用成果、撰写档案管理论文等形式,强化档案重要作用的宣传,让全体职工充分认识到档案是单位的重要资源,对规范管理行为、挖掘管理潜力、提升管理效能、维护单位利益具有重要作用。二是强化档案基础知识教育。为了提高档案收集和归档效果,确保档案资料的完整有效,要对单位各相关业务科室网络员进行培训。通过组织学习、发放宣传资料、进行考试等形式,提高单位各相关科室网员的档案意识和工作能力。三是强化档案法律法规学习。要根据《档案法》的重点内容,采用发放宣传单、悬挂宣传标语、出黑板报等形式进行档案法律法规集中宣教活动,有效提高单位全体职工的档案意识和法律意识。 3.加强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交通运输部门档案管理要实现信息化应做好以下三项工作:一是建立一个实用的档案信息网站。以网页的形式提供信息和服务相关的文件,文件信息在线咨询、搜索、电子文档、实时归档和直接访问的使用。二是加强电子文件的管理。这就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对储存和处置工作中产生的大量电子文件进行指导。确保电子文件的可靠性,使之与纸质文件一样发挥社会效用。三是做到档案信息的规范化、标准化。在进行档案管理信息化过程中,应该严格按照国家推荐的信息化管理标准,在实践中按照自身发展的需求和特点不断进行完善,制定出符合自身需要的管理标准体系。 4.加强培训、教育,不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一是专业培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只有掌握扎实的知识技能,专业的管理知识,才能在对档案进行收集、整理、保管、编研、提供利用中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二是自我修养。在任何情况下运输部门的档案管理人员,都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实际情况,尊重历史,恪尽职守,尽职尽责的记录历史的真实面貌。总而言之,道路运输行业的档案管理工作虽然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不断改进与完善,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行业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只要各级领导加强重视,档案管理工作一定能推陈出新、走出一条新路,为建设小康社会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为振兴道路运输事业服务。 作者:刘英 交通运输研究:交通运输法律法规体系模式研究 摘要:在交通运输业大部制改革和法治建设的大背景下,就如何建立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成为学术界研究的“新宠”,综合交通运输法律法规体系作为体制机制构建的核心层面,严重影响综合交通运输业的健康、有序、高效、公平发展。本文对构建综合交通运输法律法规体系领域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针对目前学术界关于建立何种法律法规体系模式所持不同观点进行浅析,并作出自己的预测。 关键词:综合运输法律法规;体系;运输法 一、研究构建综合交通运输法律法规体系的现实背景 综合运输体系是指用最恰当的方式去最大限度地满足有效的国民经济运输需求的交通运输体系。不同于传统的交通运输业只是五种运输方式的简单总和,综合运输体系更突出各种运输方式的协作配合,有机结合,连接贯通,达到运输发展的协调和运输管理的协同。所以说,发展综合交通运输不仅能提高交通运输总体效率和效益;同时增强交通运输组织管理;促使运输市场更加协调有序的发展。原交通部撤销、铁道部并入,交通运输部新成立以来,大部门体制改革被提上记事日程,综合交通运输法律法规体系构建作为体制建设的重要方面,其地位重要、作用突出。在2016年全国交通工作会议中,就如何实现“交通运输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又一次被推到风口浪尖,在今后五年综合交通运输工作部署和规划中要全面推进法治建设,加快形成完备的综合交通运输法治制度体系。交通运输法律体系本身作为交通运输管理活动的重要前提和依据,对运输活动当事人起到指引、评价、预测、强制和教育作用。梳理和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科学发展的法规体系,构建适应新形势要求的、符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律的体制机制,是大部门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之一。 二、目前学术界关于构建综合交通运输法律法规体系的主要观点 目前就综合交通运输法规体系研究展开了如下探讨:一、应建立一种什么样的交通运输法律法规体系。二、在现有的交通运输法规规章中,对需要重新建立,以及修改完善和立即废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做出判断、整理和说明。三、铁路、公路、水路、民航、邮政的法律、法规应如何衔接以提升综合运输效率等等。这些都有待于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达到“及时性”要求。本文就关于“建立什么样的法律法规体系模式”的问题,梳理出两种体系结构模式构建观点:第一种综合交通运输法规体系“5+1”模式即道路、水路、铁路、民航法和管道交通运输法,分别调整五种运输方式内部关系,各自完善并在此基础上增加城市公共交通法规;第二种是制定道路、水路、铁路、民航和管道交通运输关系法,统一调整五种运输方式之间的关系,即综合运输促进的法规体系(“促进法”)。 三、对建立何种法律法规体系模式的两种观点的评析 在这两种不同观点下,研究结论或者完全倒向一边,或者完全赞成两者,或考虑如何协调两者,均对这两种模式的构建展开了理论分析和实际评析,力求找到一种符合我国综合运输发展和管理规律的模式。1.支持“5+1”模式。张庭柱认为交通运输部成立以后,提出了构建综合交通运输法律法规体系的想法。这并不是不是意味着要把现有的立法模式推倒重来,建立一套新的体系,而是在现行的交通法规体系基础上,将民航、邮政、城市客运的立法问题统一纳入进来,统筹考虑。交通立法还是应该遵循:铁路、公路、水路、民航、邮政由各行业主管部门根据自己的行业特征来制定的方式。我国按不同运输方式立法的做法已取得很大成果,不会也不可能制定一部能解决各种运输方式问题的法律,用一部综合运输法律调整几种运输方式几乎不可能实现。认为应该在保留铁路运输法规、道路运输法规、水路运输法规、民航运输法规、邮政法规体系的基础上,不专门增加综合运输促进的法规,而是修订和完善原有的几个法规体系,将需要调整的综合运输衔接问题在各自的法规体系中予以明确。2.既支持“5+1”模式,又支持“促进法”模式。张迎涛等人认为既要考虑制定道路交通运输法、水路交通运输法、铁路交通运输法、民航法和管道交通运输法,分别调整五种运输方式内部关系,又要考虑制定道路、水路、铁路、民航和管道交通运输关系法,统一调整五种运输方式之间的关系。3.考虑根据不同分类方法下选择不同模式(协调两者)。张迎涛等人提出对综合运输事项进行分类,认为在制定综合交通运输的法律时,可以根据上述分类进行立法,分别制定调整各种类型内部关系的法律和调整各种类型之间关系的法律。a)类型内部关系法是指调整各种类型内部事项的法律,把综合运输事项按某一标准分为几种类型,相应地制定几部调整类型内部事项的法律。例如,根据运输路径、状态、空间、对象的进行划分,分别制定不同的运输法;b)类型之间关系法是指调整各种类型之间关系的法律,将综合运输分为道路、水路、铁路、民航和管道交通运输等五种运输方式之后,从逻辑上讲,既要考虑制定道路交通运输法、水路交通运输法、铁路交通运输法、民航法和管道交通运输法,分别调整五种运输方式内部关系,又要考虑制定道路、水路、铁路、民航和管道交通运输关系法,统一调整五种运输方式之间的关系。4.对建立何种法律法规体系模式的预测。综合上述观点可以预测,按不同运输方式分别立法基本格局一时不会改变,原因在于,《民用航空法》、《铁路法》、《公路法》、《海商法》、《港口法》、《邮政法》、《海上交通安全法》已经实施多年,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管理模式,加上各种运输方式有着自身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其管理依据的变更面临一些阻力,衔接还需要一段准备期和实验期。虽然这种按不同运输方式分别立法的基本格局暂时不会改变,但在一些法律法规层面,对管理方式的改进应予以进一步规定,如果加以改善将会更加符合现代道路运输管理的特点。如在对承运人责任限制制度方面、赔偿额度方面、旅客运输合同成立凭证方面等存在一些操作上的差异和管理上不能有效衔接,政府部门实际管理工作和人民生活出行带来不便,应在这些方面予以进一步研究。 作者:李彩云 毛萌 单位:长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交通运输研究:物联网智能交通运输系统发展现状研究 摘要:自2010年以后,全球经济发展趋势正在逐步向整体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出现了互联网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不但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也缩短了合作者之间的距离。通过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应用技术也在持续发展。那么,物联网技术到底是怎样与智能交通系统实现有机融合的呢?本文通过对济宁市智能交通运输系统应用的研究分析,找出其在智能交通运输系统中的应用点,以此为依据开发新的智能交通系统模式,以期为济宁市交通智能城市的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物联网;智能交通;交通管理模式 物联网是生产社会化的必然选择,是传统道路运输方式结构的重要支撑,也是创新运输管理新模式、实现管理能效新跨越的强劲动力。自1998年济宁市组建信息中心以来,主动适应网络时代的新趋势,运用物联网思维促进交通运输行业加快转型升级,不断满足社会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品质、个性化运输需求,在国家战略的新机遇下,牢牢把握创新驱动这一着力点,推进“物联网+道路运输”的新模式。物联网技术产业将形成一种新的经济形式,会对社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并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这不仅改变了社会生活方式,而且还会提高劳动效率,增强产品的竞争力,极大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促进中国经济的增长。 1济宁市物联网智能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现状 济宁市通过基础设施、运输工具、运行信息等物联网化,推进基于物联网平台的便捷化交通运输服务发展,进一步提高交通运输资源利用效率和管理精细化水平,全面提升了交通运输行业服务品质和科学治理能力,努力打造“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为交通运输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目前济宁市共接入218辆城际公交车辆、857辆城市公交车的车载3G视频信号,同时对1193辆“两客一危”车辆和4832辆教练车进行GPS/北斗动态定位跟踪监测。2015年新增光纤接入点5处,目前交通运输综合业务管理光纤网络已覆盖12处治超站点、14处违章处理室、47处驾驶员培训学校、13处驾驶员继续教育机构和11县(市、区)行政审批大厅、源头管理站点等,为各类交通运输业务系统的联网应用和平稳运行提供了集约高效的网络基础环境。现分析一下存在的问题。 1.1标准问题 目前国家要求重型半挂牵引车和重型载货汽车应全部接入国家联网联控平台,济宁市已有42329辆普通货车已接入该平台。但由于接口标准不统一,GPS设备目前存在的问题是该产品针对不同的行业应用对其功能和接口都有不同的需求,车辆在出厂时GPS终端设备无法接入全国联网联控系统,从而使运输业户重复安装终端设备,增加了企业负担,延缓将来大规模的行业应用。但交通物联网相关技术甚广,如何统一终端和接入标准都是推进交通物联网的问题。 1.2信息共享问题 国家各个行业管理部门对GPS车载应用要求不同,导致济宁市有些运输车辆出厂后消费贷款部门安装一部、入户时交警部门安装一部、交通部门安装一部,结果是一辆车上安装3部~4部GPS车载终端,所以交通物联网的普及需要解决信息共享的问题。济宁市交通信息化经过十多年的建设,网络条件不断改善,已经具备了良好的设施基础,交通管理和信息化程度都达到了很高的标准。但各部门信息不能共享,各自为政的状态仍有存在,缺少联动机制,阻碍了物联网发展进程。 1.3职责划分不清问题 目前经交通运输部公布的合格车载监控终端达到400余家,平台服务商50余家,进入济宁市的平台服务商21家。通过两年的运营服务,在这21家中,由于服务不到位退出市场的有3家。终端设备生产商与平台服务商的配合不力,导致企业重复更换终端设备和平台服务商,制约了物联网的发展。部分信息系统在应用管理中存在岗位工作职责和工作流程不清晰的现象,缺少配套的管理规定和措施,各单位未形成工作合力和协作意识,信息系统应用效果差。 2用物联网思维架起交通运输系统管理的桥梁 2.1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对光纤网络、电子政务、定位监测、视频监控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从最开始的ADSL线路到独立光纤接入,在治超站点、违章处理室、运政服务厅、驾驶员培训学校接入光纤点,梳理应急指挥中心接入信号,更新客运站场高清视频监控系统,持续推进城际公交和城市公交车辆的3G视频安装工作,对综合执法车载移动管理平台进行升级改造,将车载终端的WiFi模块更换为内置3G模块,使车载3G视频信号传输和移动监察系统的数据传输线路进行分离优化,提高视频流畅度和数据传输速度。 2.2建立公众出行信息服务平台 制定“济宁市公共交通出行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方案,目标是建成覆盖全面、信息准确、适度超前的公众出行信息服务体系。面向公众出行信息需求,通过移动终端、网站、微信等多种载体,提供涵盖公众交通出行的综合性、多层次信息服务,包括交通资讯、实时路况、公交车辆动态信息查询、客运班线运行查询、水路客运信息查询、城乡客运信息查询、运河快修服务、驾驶员培训服务、航班和铁路动态等,提供出行路径规划、出租召车、网上购票、换乘信息查询、业务信息查询以及出行过程中的信息交互等服务,并将把行业诚信体系建设纳入其中,建设基于互联网平台的一站式信息服务体系。 2.3搭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依托省级交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融合济宁市物流信息资源,鼓励互联网企业或物流企业建设济宁市交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将广大中小物流企业组织起来,按集约化模式开展干线运输、城市共同配送,提高运输组织化程度。鼓励物流相关企业依托互联网开展物流金融、保险等增值服务。选取3~5个地区开展农村物流信息平台建设试点,引导企业建设农村物流信息平台,有效融合广大农资农产品经销企业、物流企业信息,及时高效地组织调配各类物流、车辆资源,推进济宁市农村物流业发展和农产品供应链的完善优化。鼓励物流园区企业利用互联网大数据采集和分析、物联网、车联网、射频识别(RFID)等技术建设智能仓储体系,优化物流运作流程,并选取2~3个物流园区作为智慧物流园区产业示范基地。 2.4应急指挥平台建设 一是将车辆、轮船、车站、码头、船闸、港口、治超站、高速公路、客货运企业、驾驶培训学校、维修企业等交通运输资源数字化,即交通基础设施及其要素的GIS信息(地理位置信息)、GPS/北斗信息、应急电话、视频监控(包括固定点视频监控和公交车、长途客运班车、执法车3G视频监控)以及其他基础信息整合到一张地图上,融合到一个平台,形成“全市交通运输一张图”。二是加强与公安、安监、消防、环保、气象、医院等部门的数据共享,建立对内包括港航、公路、道路运输等部门,对外包括市公安、安监、消防、环保、气象、医院等部门的多级应急响应联动体系。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第一时间掌握现场信息,按照应急预案等级快速调度最近的交通运输资源,响应消防、医院等急救资源,提高在重大事件预警、突发事件的响应处理能力。同时结合“平安交通”建设,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隐患排查治理、标准化达标建设等纳入其中。实施交通运输领域“物联网+”行动,应坚持市场化原则,着眼新业态培育,加快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的集成创新与应用,促进互联网产业与交通运输行业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智慧交通发展水平。 作者:李晓旭 胡玉婷 单位:济宁市交通运输管理处 济宁职业技术学院 交通运输研究:交通运输网络复杂性研究 摘要:在实际生活中很多系统都可以抽象为节点与便组成的网络系统,尤其是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加深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网络的复杂程度也在不断加深,交通运输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交通作为中间的重要环节。因此交通运输网络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然而作为一项巨型的网络系统,我们应该全面并且深入的了解其内在运行机制与规律,从而提高交通运输网络的管理水平,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针对交通运输网络的复杂性进行简要分析,并且提出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交通运输网络;复杂性;研究;建议 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化,近些年来交通运输网络的研究已经成为了国内外的一个热点项目,尽管逐渐受到了重视,并且研究的程度也逐渐加深,但是效果却并不明显。交通运输网络不仅仅只包括陆地上的公路、铁路等,还包括航空网络和航海网络,尽管这三者之间的类型、功能以及规模都存在很大的不同之处,但是这三者之间却有着一定的联系。对于一个网络来说,是由点和线组成的,所以如果网络之中重要的节点遭到了破坏则会影响整个网络的功能,使其不再具有连通性。对交通运输进行研究不仅可以提供更好的交通运输条件,还可以使交通运输设计得到优化。 1交通运输网络复杂性的研究现状 1.1从复杂网络角度分析。作为一门刚刚开始的新综合交叉学科,交通网络复杂性的研究是将交通科学与复杂科学相结合而产生的,因为交通网络作为一种典型的复杂网络所以受到了复杂网络研究领域的重视,同时研究交通运输网络的复杂性也可以对现今的交通运输网络进行改进与优化,使其发挥最大的功效。在针对交通运输网络进行研究时应该依据不同的网络采取不同的研究方法,首先航空网络应该是交通运输网络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因为在所有交通运输网络中航空运输网络的发展是最早的,在行业内部数据也比较完备,同时一直以来都受到学者的广泛研究,所以在学术研究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基础,在针对航空网络研究时往往采用L空间。另外,在城市街道网络研究时往往采用原始和对偶两种方式进行研究,因为如果只是采用原始法研究,虽然可以保留该地区原始的一些地理信息,但是在所得到的网络点度上却没有明显的无标度性,所以综合对偶方式进行研究,解决原始法没有无标度性的问题。另外,对于铁路网络、船运网络等通常也采取L空间和P空间。总之,在进行不同类型的交通运输网络系统研究时,应该根据具体的需要采取最适宜的方式进行研究。 1.2从交通科学角度分析。随着科学研究水平的逐渐加深,交通科学领域的学者已经逐渐注意到复杂科学和复杂网络理论之间的联系,并且正在向着将交通科学应用于交通网络复杂性研究的领域发展。在交通科学领域可以采用交通流分配问题、控制理论以及动力学等多种手段为交通运输的研究做出贡献,在交通运输网络的研究中一直都是以追求一个平衡状态为标准的,例如针对一个交通网络的旅行时间最小的平衡设计,交通运输网络的出行成本与交通流量之间成正比例关系,即出行成本随着交通流量的增加而增多,期间由于交通流量的增多而导致的交通堵塞与拥挤会使成本也随之增加,在不断的反复过程中交通网络会出现一种平衡状态。从整体来讲,目前我国交通学者们已经开始重视交通网络复杂性的问题,随着研究时间的不断增长以及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到目前为止已经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但是对于彻底了解交通运输网络复杂性来说还有一定的距离,所以仍然需要在此方面努力。 2交通运输网络复杂性研究的难点 在交通运输网络复杂性研究方面尽管近年来已经逐渐受到了重视,并且也得到很大的发展,但是针对其中的一些难点仍然没有科学的解决。在刻画研究方面缺少系统的理论基础知识并且刻画的程序也不够完整,另外,在刻画方面由于需要以大量的数据作为基础,因此需要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够进行有效的刻画,所以在实际中影响了刻画方法的实用性。最关键的是对于交通运输网络复杂性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比较浅显的阶段,对于复杂性的管理与控制仍然处于空白的状态。 3对于研究过程中一些关键问题的解决方案 交通网络作为无标度的网络,在研究时应该考虑如何找到公共网络的集散点,并且将研究的内容与实践性很强的公交网络平衡配流研究相结合。首先是HUB点的确定,第一步就是对交通运输网络中各条路段流量的确定,一般可以应用公交网络用户平衡配流的方法可以实现,并且精确度很高;但是实际中有时候需要对某一路径的流量给出唯一的精确值,面对这种要求需要采用极大熵网络模型对该平衡网络进行求解,得出唯一的路径流量;另外,在对网络中某个点进行流量求解时需要依靠前面步骤求得的路径流量,即用已经求得的路径流量简介算某点的流量;另外,对于交通运输网络中站点的处理不只是要求求出流量,还要根据求得流量的大小对站点进行排序,之后计算出每一个站点流量在总流量中占据的比例,最后找出网络中的HUB点,上述这种方法是目前国际上所研究出的唯一一种既可以找出HUB点精确度又很高的方法。在实际研究中对现实的交通网络应用无标度网络的理论进行网络规划、设计、建设及管理是当前研究的主要方向,应该针对研究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有效解决。上述方法是包括了所有能够上下乘客的节点网络,然而实际的情况却与此有较大的差别,如果将多种交通交通工具进行转换这一事实加入到分析的条件中,则情况就应该另行考虑。可以将能力约束问题进行两方面的分类,即不考虑能力限制与考虑能力限制两种。总之,交通运输网络具有复杂性,实际研究时需要考虑的约束条件有很多,因此需要交通学者在分析交通网络时要有足够的耐心,并且全面考虑所有涉及到的条件以及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意义。 4交通运输网络复杂性研究的方向 交通运输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人们带来生活上的方便,所以在研究方向上应该构建出一套规范的基础理论和程序,并且针对上文提到的需要大量的数据才能够进行刻画的情况应该进行适当的改进,使小数据也可以适用,另外,应该将复杂性刻画应用于交通运输系统的管理和控制之中。以上所提到的就是当前研究的方向,想要实现交通运输系统的科学管理,首先必须做的就是对交通运输系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之后以此为基础进行复杂性的研究,最后应用复杂性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对系统的复杂性绩效刻画,并且根据结果选择最为适合的科学方法对交通运输网络进行控制与管理,同时这也是交通运输网络系统管理的发展方向。无论对哪个系统进行研究,首先都必须要明确所研究的方向,研究交通网络的复杂性就必须要在明确研究方向的前提下进行,针对其中的一些问题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 5结论 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以及科学技术信息的不断发展,网络的概念已经深入到了各个系统之中,网络将一个系统中的各个散点与分离的部分相结合起来,交通运输网络作为复杂性网络的代表已经引起了交通学者的关注。针对交通运输网络研究的现状可以从复杂网络角度和交通科学角度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明确研究过程中的难点,并且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案,也可以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拟解决方案。最后要根据实际研究情况明确研究方向,使交通运输的管理与控制系统化。 作者:孙宝鹏 单位:绥化市北林区运管站 交通运输研究:中小型交通运输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摘要:人力资源管理对交通运输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而目前中小型交通运输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却不尽如人意。基于此,本文针对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从管理意识、人才培训、人才选用和人力资源配置四个方面提出完善建议,希望能为中小型交通运输企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帮助。 关键词:交通运输;人力资源;完善建议 近几年,中小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交通运输企业的力量迅速壮大,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中小企业自身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其中之一。完善和优化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有利于企业获取市场竞争优势,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中小型交通运输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1.人力资源管理意识薄弱 中小型交通运输企业存在自身规模小、资金少、高级管理人才缺乏等人力和物力的局限性,再加上人力资源管理在成果上具有天生的隐蔽性——并不像生产或销售一样直接反映到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或年度损益表上,其更倾向于将有限的人、财、物资源投入到研发和营销上。其次,目前的中小型交通运输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还停留在早期人事管理的层面,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更是被束之高阁,仅仅在人才招聘、业绩考核、薪资核算等方面被动地发挥作用,缺乏对人才进行后期培养的意识,缺乏开发人力资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人才培训的资金投入不足 足够的人才培训资金是企业优化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的保障。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规模的限制和管理意识的薄弱,大多情况下把人力当作成本,为了降低成本而极力减少对人力的投资,这就导致人才培训方面资金的不足。其次,中小企业的稳定性差,内部人员流动频繁,企业文化建设落后,员工凝聚力和归属感缺乏,这就意味着中小企业在投入人才培训资金后要承担员工流失的风险。再次,中小企业的管理培训人才缺乏,进行人才培训甚至需要外聘专业人员,这就增加了培训成本,而且企业很难保证人才培训的经费。 3.人才选用方式不当 中小型交通运输企业具有家族式特点,在人才选拔和任用上多以内部招聘方式为主导,对人才的能力缺乏足够的重视,这就导致“任人唯亲”现象严重,并且,在这些企业中很多岗位是为了人而设置。这种“任人唯亲”、“因人设岗”的方式使企业既失去了从外部获取一流人才的机会,很有可能让不称职责者占据主管位置,又极大地挫伤了员工的积极性。其次,招聘者的个人素质对人才选用尤为重要,中小企业高级管理人才缺乏,一些决策者对人才选用方式不胜了解,相关部门制定出的招聘方案也不尽合理,导致在人才选用上领导的主观印象占决定性因素,人才选用方式有失妥当,人才选用流程有失公正。 4.人力资源配置不科学 通常,人力资源配置要达到“能岗匹配”的效果,即某个人的能力完全能胜任该岗位的要求,人得其职;岗位所要求的能力这个人完全具备,职得其人。而中小型交通运输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缺位,造成一些岗位人浮于事,另一些岗位则员工事务繁重;一些能人异士职务过低,只能在上级领导的指派下工作,无法尽施其才,另一些职务高的人却不具备领导者应有的素质;评估考核的形式化也使得一些员工得不到应有的提升。中小型交通运输企业人力资源配置不尽科学。以上是中小型交通运输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可见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弊端重重,亟待改善。 二、中小型交通运输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完善建议 1.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意识 领导者和决策者的管理意识是企业完善和优化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和前提。中小型交通运输企业应尽快改变早期的人事管理观念,树立“人本”观念,重视企业中人的宝贵作用,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作用,积极主动地开发企业的人力资源,实现企业员工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企业自身发展的有机结合。 2.建立健全人才培训体系 首先,企业在培训前要有明确的培训目标,这样培训才更有针对性和可实施性。其次,在培训方式上要改变传统的单一的“师带徒”培训模式,要根据培训对象的特点为其量身打造合理的培训方案,高层管理人员要侧重企业战略培训,中层管理人员要侧重管理技能的战术培训,作业人员要注重基本技能培训;企业还可引入轮岗、外派培训等培训方式。再次,培训后,企业要对培训结果进行考核,这有利于调动员工培训的积极性并为以后的培训积累经验。最后,中小企业要增加对人才培训资金的投入,确保足够的培训场地、培训设施和培训时间。人才培训可以帮助员工提高其知识、技能,在培训过程中有助于员工之间的相互了解以及员工对企业的了解,从而在提高企业绩效的同时还提高了企业的凝聚力,是企业生存发展不可忽视的一环。 3.改进企业用人机制 正确合理的人才选用方式是企业完善和优化人力资源管理的重中之重。中小企业要改变“任人唯亲”的用人局面,引入现代招聘方式,在招聘上要坚持适合、宁缺毋滥、公开公平、真实、企业文化认同等原则。在招聘前要进行细致的招聘需求分析,明确招聘工作特征和要求,制定健全合理的招聘计划和招聘策略,提高招聘者的个人素质,确保招聘活动的公开、公平和公正。改变传统招聘方式中用人单位完全被动的局面,发挥用人单位在员工招聘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发挥人力资源部门在招聘过程中的组织和服务的功能。中小企业要建立健全绩效管理机制,将员工的业绩与职位晋升挂钩,不定期裁员,实现用人上的优胜劣汰。 4.科学配置人力资源 科学的配置人力资源能使企业在完善和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小型交通运输企业要对引入的人才进行全方位评估,对相关工作岗位的特点作细致的分析,实现人才和岗位的最优匹配。同时,企业也要意识到学历高低、工作经验、所学专业、学校成绩并不是衡量“能岗匹配”的唯一指标,人力资源部门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识别人才,这是科学配置人力资源的前提。 三、结论 完善人力资源管理,首先要提高管理意识,树立“人本”理念,将人力投资和企业的科研和营销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正确发挥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作用,这是前提和基础;在人才培训体系、用人机制和人力资源配置上也应当改进,只有这样,中小型交通运输企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者:许可 单位:广州粤运交通运输有限公司 交通运输研究:交通运输建设养护计划管理平台研究 摘要:交通运输行业现行的计划管理业务,建设计划与养护计划存在没有统筹考虑,难以统一管理的问题。为促进建设及养护资金计划的精细化、科学化管理,整合资源、满足业务管理本文研究提出了一套完整的交通运输建设养护计划管理整合方案,从而提升计划工作效率,提升投资决策水平。 关键词:交通运输;建设养护;整合方案 1概述 交通运输建设养护计划管理业务整合涉及公路基础数据采集系统、养护计划管理系统、国省干线投资计划管理系统、路面养护管理系统等。需要整合公路及附属设施的基础属性数据、地图空间数据、养护基础属性数据、养护计划业务数据、建设计划业务数据,初步实现各类固定资产建设计划、高速公路养护计划、普通干线公路养护计划等各类建设和养护计划数据的联网数据共享和综合分析,提升计划工作效能,促进计划工作的精细化、科学化管理;整合资源,实现各类计划数据与中心数据库的定期同步交换共享和统一管理,提高数据利用效率,更好保证计划数据安全性;完善各类计划数据的检索查询及分析服务,为交通运输建设和养护计划管理决策提供支撑。 2需求分析建设养护计划管理相关业务系统分为四个层面: 1)公路GIS数据采集层。主要进行底层GIS基础数据采集,包括普通公路GIS公路与桥梁数据管理系统、普通公路GIS桥梁数据系统更新维护系统和普通公路GIS桩号系统。 2)普通公路及桥梁基础属性数据采集层。该层包括桥梁管理信息系统和公路路网结构改造工程管理系统,该层系统利用GIS基础数据进行普通公路及桥梁方面的基础数据采集,并能为建设与养护计划等业务系统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3)公路养护与计划业务管理层。该层系统包括普通公路计划与养护系统、高速公路养护管理系统。各系统在充分利用上述GIS、公路与桥梁两类数据采集层的系统所采集的基础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公路养护与计划等业务管理,同时,该层产生的业务数据作为业务基础数据提供给“交通运输统计分析监测与投资计划管理信息系统”。 4)业务统筹整合层。该层的系统为交通运输统计分析监测与投资计划管理信息系统及整合平台,该层系统通过充分利用上述三个层级系统产生的数据,实现规划、计划、统计三大核心业务“三位一体”。一方面进行相关的业务管理,同时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上述四层个层级业务系统相互支撑、相互关联,一方面对计划系统得基本业务进行了有效管理,有效地规范和有序地促进了公路养护、建设项目投资计划等管理工作。同时,采集和积累了大量基础数据,对提高计划管理工作效率与精细化、资金使用效益、养护与计划分析决策起到有效的推进和支撑作用。业务层次详见图1。 3应用平台整合方案 通过对高速公路、普通干线公路、农村公路等各个投资计划系统进行整合,形成覆盖路面、路基、桥梁、隧道的公路建设计划与养护计划的综合性投资计划管理系统(以下简称综合系统)。综合性系统将在保留原有业务系统的基础上,新开发建设“交通运输建设与养护投资计划综合管理系统”,以便于业务人员能更方便快捷地对全省公路建设与养护投资计划的查询汇总。综合系统将借助4A平台,实现用户和系统入口的整合。应用系统总体架构见图2: 4数据资源整合方案 根据应用系统建设方案,综合系统的数据库建设内容包括:公路及附属设施基础属性数据库、公路及附属设施地图空间数据库、养护计划基础属性数据库、高速公路养护计划业务数据库、普通公路路面养护计划业务数据库、路网结构改造工程业务数据库、交通运输建设项目计划业务数据库、建设与养护计划综合业务数据库等8个部分。其中前三个为基础数据整合库,后六个为业务数据库。其中第四至七个数据库是已有业务系统的数据库,为已建设好的数据库;建设与养护计划综合业务数据库为综合系统的中心数据库,将从四个业务库中汇集投资计划数据,是需要新建设的数据库。业务数据库总体结构如图4所示。 5结语 本文结合建设养护计划管理业务实际,提出了一套完整的交通运输建设养护计划管理整合方案,促进建设及养护资金计划的精细化、科学化管理,整合资源、满足业务管理需要。 作者:王一宁 段成民 王晓凤 张平 单位:黑龙江省交通运输厅 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 交通运输研究:低碳交通运输规划研究 一、低碳交通运输规划研究现状 (一)缺乏完善的规划理论与方法支撑 目前,低碳交通运输规划,虽然成为了客观上的硬性要求,但在执行相关工作的时候,因为没有确定的理论和方法,各个地区的低碳工作表现出参差不齐的特点。结合以往的工作经验和当下的工作标准,缺乏完善的规划理论与方法支撑,是比较重要的一项问题。[1]该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低碳交通运输规划理论、方法、模型等基础性研究并不多见。在各种理论框架缺乏的基础上,获得的大量数据和信息,根本不知道该如何运用,解决措施的制定也比较杂乱,在实施的过程中,还可能会造成一些冲突现象,这对低碳交通运输规划而言,是非常不合理的。第二,现实当中的很多企业在低碳工作中,并没有将其纳入到总体规划之中,仅仅是在国家严查严打阶段,或者是国家出台优惠政策阶段,通过一些表象措施来获得经济上的支持,实际上没有对低碳交通产生太大的积极意义。第三,已经编制规划的地方或者是企业,无法通过实际行动来保证阶段性的工作成果。从开始到现在,低碳交通运输规划,始终保持在原地,未有太大的转变,导致在规划工作中,遇到了很多的难点和阻碍。 (二)缺少国家低碳交通运输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 面对社会的碳排放量日益增大,低碳交通运输已经迫在眉睫。但是,由于在客观上和主观上缺少国家低碳交通运输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因此在很多工作中,都没有取得太大的积极成果,由此导致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大打折扣。该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单一部门的低碳工作相对集中,客观上造成了忽视全局的问题。[2]我国交通运输方式多种多样,公路、水路、铁路、航空,都会造成较大的碳排放量,如果仅仅在单一部门开展低碳工作,那么就会影响总体上的低碳交通运输规划。同时,在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时,由于单一部门已经取得成果,不能与这些低碳工作成果相互冲突,客观上为总体工作提供了较大的难题。第二,各种运输方式低碳发展、协调发展的目标和重点任务并不明确,发展路线不清晰。从主观上来讲,现阶段比较重要的问题在于,低碳交通是人人都能够意识到的事情,但如何去规划,每一年获得怎样的目标,具体的发展路线,都没有确立,导致很多工作都未取得突破性的成效。因此,现阶段的碳排放量依然严重,各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空气环境,都没有得到十足的改善。 (三)缺乏适应低碳技术与管理创新的配套政策体系设计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已经被商人视为第二地位,第一地位是经济收入。在低碳交通运输规划过程中,由于缺乏适应低碳技术与管理创新的配套政策体系设计,导致具体工作的落脚点无法确定,各个地区只能根据总体目标,设计一些具有试探性的措施,以每一个阶段的工作成果为标准,倘若成功则继续实施,倘若失败则停止落实。这种工作不仅耗时费力,同时还会影响国家的总体发展。缺乏适应低碳技术与管理创新的配套政策体系设计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行政监管、法律法规等方面,都是刚刚起步的工作,未能够在客观上形成工作体系,工作效果不突出。第二,国内在节能减排等方面的工作内容较多,但是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并不充足,无法较好地引领国际合作,大环境上没有为国内的低碳工作提供帮助。 二、低碳交通运输规划的发展趋势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低碳交通运输规划已经成为了十分重要的工作,且应在未来的几年内获得成就,否则将会遇到更多的难题。但由于碳排放量过大,一些简单的措施无法完成总体的进步。日后应在细节和大环境两个方面着手工作,以此巩固我国的交通运输规划,将低碳落实到实处,而不是仅仅作为一句口号。[4] (一)绿色低碳综合运输体系建设 低碳交通运输规划发展趋势,应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应促使我国全面低碳。同时,在具体的工作中,应落实阶段性保障工作,防止碳排放量因某些问题再一次提升,造成更为严重的损失。绿色低碳综合运输体系建设,是今后的重点工作。目前在交通运输方面的投入比较大,技术性的措施将作为日后绿色低碳的主要内容。笔者认为,在该体系的建设当中,日后可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要强化对低碳交通技术创新、低碳政策制度设计、低碳管理提升等方面关注,同时更加注重各种运输方式比较优势的充分发挥,特别是加大对水运、铁路等低碳运输方式的政策扶持力度,[5]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通过运输结构优化升级、构建绿色低碳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建设,从源头上降低对能源资源的占用与生态环境的影响,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满足最大的交通运输服务需求,为实现绿色低碳经济的愿景目标提供有力支撑。[6]由此可见,绿色低碳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交通发展而言,都具有较大的积极意义,能够在未来持续减少碳排放量,促进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改善。 (二)注重加强低碳交通运输战略规划的理论基础与顶层设计 低碳交通运输规划过程中,应进一步开展规划的理论基础与顶层设计,促使具体的工作都朝着同一个目标努力,还要充分利用已经获得的低碳工作成果。目前的经济发展非常迅速,低碳将会成为交通运输的重要衡量标准,加强理论基础与顶层设计,能够促使我国尽早步入低碳时代。不断深化对低碳交通运输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并适时调整战略规划,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内外部环境。在不断优化交通运输服务供给的同时,更加注重对交通运输需求的合理引导与管理。为提高规划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应注重规划理论体系的构建与完善、规划方法手段的创新、定量模型与软件的运用、规划的规范化管理与民主参与等,这些动向需要在低碳交通运输规划研究与实践中予以格外关注。 (三)更加注重政府公共政策创新与市场机制运用的有机结合 对于低碳交通运输规划而言,单一的努力势必无法完成较多的工作。未来,应更加注重政府公共政策创新与市场机制运用的有机结合。首先,需要对市场需求进行调研,低碳不过是一个范围比较大的词汇,为了能够更好地解决碳排放带来的问题,需要对市场的反应有一个充分的了解,之后再制定相应的对策。第二,政府的公共政策不能总是集中在国有企业和地方企业方面,应对一些私企和发展中企业投入较多的优惠政策,促使其为低碳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第三,需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一方面限制影响低碳交通的各项因素,另一方面为低碳工作提供便利。应着重运用因势利导的工作准则,将碳排放量大的工作,有效转化为低碳工作,促进交通运输规划的建设。从现有的工作来看,低碳交通运输规划已经不再是一句空话,而是将很多工作都落实到了社会发展中,总体上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值得肯定的。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进一步健全低碳交通运输的体系、制度、政策、规划、条件等,促使我国的低碳工作水平不断提升。 作者:刘慧 单位: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 交通运输研究:交通运输枢纽规划编制体系研究 1区域性综合交通运输枢纽规划编制存在的相关问题 1.1概念模糊 在区域综合交通运输枢纽规划编制过程中,存在概念模糊,对编制原则、编制目标不明确的情况,在规划范围和规划层次上存在着很多问题。第一,在规划时要将一些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作为重点,要将工作深度控制在规划内容以内。第二,明确研究对象,也就是说主要研究一些建设规模较大,货运量和客运量比较大的站场,类似天桥建设、公交站点的规划不在研究范围之内[1]。第三,要注意对不同类型的交通方式进行整合。第四,要对规划工作的具体范围进行明确,是一种将指定区域范围作为规划枢纽的一种行为。 1.2规划效果不佳 当前,部分地区只是从交通运输方面来规划交通枢纽,然后汇总已经存在的港口规划、铁路线路规划、高速公路规划、公路枢纽规划等,并没有综合性的考虑相关问题。然而城市交通规划实质上只能说是综合交通运输枢纽规划编制的基础,而不是参考依据,不同的项目规划编制所处的立场也是不同的,如果只是简单的按照已有的规划进行编制,是无法达到全面整合各种交通方式的目的。 1.3不能准确把握工作深度 在对交通运输枢纽进行规划时,要保证规划的基本任务和规划报告的内容相符合,在进行规划的过程中不需要全面分析项目的规划标准、规划规模以及规划方案,要保证规划范围和规划深度相匹配,要求规划具有长远性和战略性。 1.4对不同交通方式整合流程不合理 在整合各种不同类型的交通方式时,存在过度整合和整合不足两种情况。其中过度整合指的是没有对交通条件进行分析,组合手段过于强硬。一些规划仅仅是为了完成上级任务而进行的规划,导致交通拥堵的情况出现[2]。而整合不足指的是在已有的专项规划以内进行整合,只是简单的统计各种已经规划好的枢纽。对于深圳这种高速发展的城市来说,对综合交通枢纽进行规划是非常重要的,要将各个枢纽建设规模的上限确定出来。当前规划过程中,对规模的优化组合和研究不够充分,为了更进一步将枢纽规模控制好,首先要了解市政基础的规划情况以及基础设施情况。结合深圳当前的交通情况和城市规划水平,综合铁路客运枢纽每年发送的旅客流量最好控制在5000万以内,公路客运枢纽每天旅客的发送量最好保持在5万人以内。由于深圳交通拥挤情况比较严重,并且想要改善交通拥挤的情况难度也比较大,所以要将单个综合枢纽的规模控制好。 1.5规划内容不完善 当前还没有具体的规范和规程对区域性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中所包含具体内容进行明确,但是需要依据规划的任务和目标,在规划内容中加入实现规划目标任务的内容。对于工程建设来说,如果没有一个完善的项目规划表,那么规划是不完整的。项目表直接体现了规划的方案量,是对项目进行指导的一个主要依据。因此要根据规划实施的年限、实施的深度以及实施的内容,将项目建设的规模、项目建设的名称以及项目的宏观标准确定出来。 2交通运输枢纽规划的基本原则 2.1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交通建设是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交通建设过程中,要坚持扩展性和节约型的基本原则,从技术、观念、政策上对居民出行的基本需求、地域环境的质量、道路设备的供应进行分析,从而构建出对环境影响最低,达到城市居民出行基本要求的交通体系。在城市居民出行要求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交通系统的弹性逐渐增加,可以为居民提供一个更加人性化的空间和环境。要认真贯彻有序、协调、平等、延续和平衡的基本原则。 2.2交通规划要和土地的使用规划相协调 交通规划和土地使用规划是相辅相成的,首先交通规划是以土地的使用和规划为基础的;其次,如果在土地规划过程中,没有合理的配置运输体系和道路交通网络,也无法实现土地规划中的相关内容。所以,要将这两个因素紧密联系起来,对两者的关系进行协调,只有这样才可以达到共赢的目的,根本性的解决交通环境问题和城市交通问题。由于土地开发和城市交通之间的关系比较紧密,如果交通出行量呈增加势头也就意味着土地的开发能力增加。反之,如果过度开发土地或者未能合理利用土地形态,都会使交通容量达不到交通的通行要求,会对城市内部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的影响,并影响城市未来的发展。 3区域性综合交通运输枢纽规划编制体系的构建内容 3.1综述 此部分内容主要是综合性的论述和概括规划报告,以便可以让阅读人员更加全面、快速的了解到交通规划区的成绩,主要包含参考资料、编制依据、指导思想、规划背景、规划方案等内容。 3.2对现有规划取得的成果进行分析 作为一项基础性的工作,现状分析包括现有成果分析以及交通基础设施现状的分析,主要包含铁路、公路、管道、水运5种交通方式。在整合、分析已经完成的具体规划后,找出导致交通拥堵、布置重复、管理矛盾等相关问题。 3.3预测交通需求 预测交通需求是规划方案制定过程中重点参考的数据,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⑴预测各个枢纽站场的交通流量,预测长途客车、出租车、公交车等一些规模比较大的客运枢纽流量。⑵预测不同枢纽站场各种交通方式的货运量和客运量。⑶预测区域内部快速通道的交通量。⑷预测规划区中不同方向进出的交通量。 3.4规划区域中快速通道 为了保证各类交通流可以以一个较快的速度在城市中进出,要求对外主通道和区域中进出城的快速通道相对应,并且要保证各个外向主通道可以直接到达城市的中心区域[3]。当前,深圳的对外通道只和城市外环的高速公路相连接,这会导致车辆进出城会过多的绕行,增加了城市交通压力,影响车辆通行效率。所以,最好以快速路的标准建设进出城通道。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对各个枢纽快速路之间连接的问题进行分析,建立高效率、高层次、大规模的外通网络,建立和铁路枢纽、海空港枢纽、口岸枢纽等紧密协调的货运枢纽场站系统,不仅可以加快深圳经济的发展,而且可以进一步巩固深圳公路枢纽的地位。提高公路客运枢纽和其他交通枢纽的协作力度,确保所有的交通枢纽都可以高效率运转。 3.5对协调机制进行完善,发挥大容量效能 对协调机制进一步进行完善,对发展思路进行统一,对深圳的道路交通、轨道交通建设进行合理布局,建设出集运营管理、基础设施、技术标准、交通服务为一体的综合交通运行系统。对城市轨道线站位置的布局进行协调,对干线性道路建设进行完善,推行公共交通一体化的发展。建立高效能、大容量的口岸枢纽体系,对黄岗口岸、福田口岸、深圳北站的相关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建立出“东进东出、中进中出、西进西出”的交通格局。 3.6环境保护规划 此部分内容主要对影响环境的因素进行分析,分析项目对环境的承载力以及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程度,并且要保证规划可以真正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进而保证城市交通事业可以有序、健康的发展下去。提高深圳交通系统的管理水平,引导居民选择合理的出行方式。建立宜人、安全、慢性的交通环境,推进低碳交通系统的发展。例如,深圳市推行建设的自行车道、交通无障碍设施、休闲廊道建设等。提高交通节能减排的控制力度,鼓励人们使用清洁能源车辆出行。 4结语 当前,我国缺乏一套完整的交通运输枢纽规划编制体系,在规划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通过对交通运输枢纽规划编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简单的对规划编制体系的构建内容进行了探讨,旨在进一步提高我国区域性综合交通运输枢纽规划编制体系。 作者:曾亮 单位: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交通运输研究:智能交通运输研究 1选题的背景 当前国内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快,汽车工业也随之迅猛发展,城市中的私家车持有量也就越来越多,导致城市面临越来越多的交通问题。拥挤的交通对人们日常出行的方便造成了非常严重影响,当前城市交通拥堵情况已经是国内城市中非常突出的问题。通过部分城市的实际情况表明,要解决当前城市交通拥堵的情况,可以在目前城市交通的基础之上,提升城市交通管理的信息化能力,从而在根本解决交通拥堵的问题。作为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同时也是道路建设发展第一的国家,国内交通信息化的进度也在不断加快,在当前各个交通部门较为分散的交通信息系统基础之上,将云计算的智能系统充分应用到交通信息系统中,得以实现及时交通信息收集、研究、处理与,定时向居民适时的动态交通信息,指引居民出行的计划路线,以此来提升交通的效率[1]。 智能交通系统(ITS)属于一个非常庞大的职能系统,先进出行信息系统(ATIS)则是智能交通系统的核心子系统,属于ITS的重要组成成分[2]。智能交通出行系统的重要功能指的是从网络中收集即时交通情况,将信息处理之后,估计将来的交通发展情况,从而生出分析报告与路况预测。分析所得的数据能够作为即时交通公布消息,或者作为智能交通控制的系统,从而及时获得准确的交通控制措施;也能够将其用在分析交通事故中,为其提供定位[3]。因为过多的车辆同时占据相同的道路形成部分的交通拥堵,ATIS可以通过动态指挥、即时路况公布等策略指引道路中的车辆选择使用适合的道路资源,保证交通通畅。ATIS是根据道路信息资料整合系统与相关的信息资料,经过PDA、手机、网络、车载电视、滚动显示器、各个场所的大屏幕、交通广播等媒介,为出行的居民供应有一个完整的道路即时情况。为自驾的居民供应天气、环境、路况、施工等相关信息;为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的居民供应路况、施工、换乘、站务等相关信息。根据这些即时的情况,出行的居民能够在出门以前有充足的实践安排计划,从而改变出行线路,让出行更方便、更快捷[4]。 2研究的意义 2.1理论意义 云计算概念的起源是Google的公开核心文件和AmazonEC2(亚马逊弹性计算云)项目,云计算是一种基于Internet的超级计算模式,它是由分布式处理、并行处理和网格计算发展而来的。云计算是将一些必将庞大的计算处理程序通过网络拆分成大量较小的子程序,让后发送到由多服务器构成的云端,经过云端的计算分析,在通过网络将结果返回给用户,通过云计算计算,用户可以体验到与超级计算机式的网络服务[5]。 2.2实际意义 本文提出了对车辆的行驶情况通过云计算技术进行数据采集,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以获取实时的道路交通信息。该项技术首先需要建立交通数据的采集、计算平台,这就需要政府、出租车公司以及数据运营商做前期投入以做好基础设施和技术平台的建设。在采集基础数据时,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采集,才能保证后续计算达到一定的准确性,在数据前,要对采集的数据进行优化分析处理。实现智能交通系统的核心技术是动态导航技术,动态导航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显示意义。本文提出的智能交通云的构建对于实现城市只能交通系统有重要的意义,基于云计算来构建只能交通系统,可以有效的减少二线城市在交通信息化建设的前期成本,这有利于交通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环节城市交通压力,最终提升各地的出行效率[6]。 3国内外研究现状 本节对国内外的先进出行信息系统的发展现状进行了一定分析,这其中主要包括我国主要城市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美日两国的发展现状、趋势和经验。 3.1国内研究状况 交通的基础建设和管理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政府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交通的信息化建设是交通部确立的“十五”科技交通建设计划的重点之一;2001年计委和发改委共同的“2001年度有限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点领域”的通知中指出了智能交通系统的建设为其中一项,还指出了交通信息化相观的系统以及软件开发成为了我国IT也近期产业化的重点[7]。我过在IT产业的研发上投入也比较大,许多地方的IT项目建设已经初具规模。深圳市的笔录电视系统监控全市的交通,各大路口都安装了监控设备,并且还配备了智能车辆违章抓拍系统,其中的车牌辨识系统,能在发现违章车辆的几秒之内通知有关执法人员及时处理,深圳市的交通系统中还配制了交通诱导指示装置,它的主要作用是为驾驶员提供实时的路况信息;只能化的电子车牌可以让公交候车人员知道公交车入站的具体时间。在交通信息化建设方面上海市与深圳市相比自身的特点比较明显。上海市在澳大利亚的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的基础上,又建立了交通自适应控制系统。结合各区的高架以及桥梁,设置监控系统、通信系统和控制系统。上海是我国第一推出交通广播台的成市,它能及时的交通信息,并于世纪之交成立了上海交通信息中心,2000年底又相继推出了上海交通网,为出行者提供了方便有效的交通动态指南;并在公交站内设置了电子站牌。利用信息技术解决上海的交通问题已经成为了上海交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3.2国外研究状况 3.2.1美国 美国作为经济大国,虽然在信息技术的研究上一度落后,但是由于其先进的技术,已经后来居上,一跃成为世界第一的IT大国,目前,美国在各项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引用上都处于领先地位。美国对于IT业的重视程度非常之高,对IT技术在服务领域有的应用进行了深远的研究和实践。 1995年美国运输部根据之前颁布的地面运输效率法案正式公布了IT的基本系统以及子系统。此外,美国还在研发一个IT的新领域,这个领域及时信息化乡村运输系统。该系统把城市的信息化交通管理系统应用到乡村道路中去,主要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提高车辆的行驶安全,保证各国游客的顺利出行,以此促进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此系统主要包括无线电紧急呼救系统,恶劣交通状况实时警告系统以及相关的旅游服务信息[8]。 3.2.2日本 日本是一个经济大国,虽然面积不大,但是人口密度相当大,人口的总人数也有1.28亿,并且超过80%的人住在城市,这就对城市的交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此就造成了交通事故的大量增加,这也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据估计,每年因为交通问题为日本带来的经济损失高达12兆亿日元。日本政府也接如何解决交通问题作为重点工作,但是由于地域面积的限制,通过新建道路来解决此类问题显然不太现实。为此,日本政府就加大了对智能交通系统的开发建设力度。日本的信息技术产业的一大特点就是各政府部门的共同参与,减少技术研究中漏洞的出现几率。1993年,日本成立了智能交通协会,从而使与IT相关的多个部门之间建立了共同研究的工作机制,1995年,上述部门对信息用户的服务范围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对IT项目的研发进行了统一的规划,并且陆续开发除了交通相关的多个领域的多功能服务系统。 3.3综述 钱哨提出过,基于云计算的智能交通信息平台可以大规模的带动交通信系统的发展,可以对用户进行大规模的开放,并能实现大规模的创新。倪琴提出基于云计算的交通信息系统的组织架构主要包含了对资源资源、管理平台的云计算、基础服务体系、服务管理体系、以及平台服务体系和服务系统的门户建设[9]。杨晓光教授在2012年的中美澳智能交通国际研讨会中曾提出,在未来的智能城市建设中,要实现整个交通系统的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全面覆盖,这其中主要针对汽车与道路两方面,在这次会议中,美国的安德瑞教授明确指出,在未来,要实现车辆与道路的智能化,可以通过,车与车之间,车与路之间的各种信息的交换来增强汽车的感知力,为驾驶员提供良好的操作指示和决策,保证交通的安全畅通。在此基础上澳大利亚的华特森教授在此会议上详细的介绍了昆士兰科技大学自主研发的智能驾驶模拟器。 交通运输研究:交通运输企业发展物流可行性研究 一、现代物流的内涵及特性 现代物流是循环性物流系统,通过运输、仓储、装卸、包装、流通加工和信息等各个物流基本活动的有机整合,对供应链中物资的流动进行统筹协调、合理规划、整体控制,有利于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优。根据国内外物流发展情况,总结出现代物流的具体特征。 (一)现代化 现代物流对“物流”的认识已经不局限于物体的储存运输,而是对整个物流活动体系的整合、集成,是供应链管理的一部分。现代物流中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语音识别技术等得到普遍应用,如世界上最先进的物流系统运用了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卫星通讯、射频识别装置(RF)、机器人等物流智能设备,使得现代物流过程的可见性明显增加,物流过程中库存积压、延期交货、送货不及时、库存与运输不可控等风险大大降低,实现了物流行业效率最优和效益最大化。 (二)系统化 现代物流的本质在于其系统整合的功能,着重于将物流与供应链的其他环节进行集成,贯穿物资实体从原料采购、生产、销售到回收的整个生命周期,即将生产、销售、包装、装卸、运输、存储、配送、物流信息处理等各作业环节有效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系统科学方法整合实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提高以服务客户为主的综合能力。 (三)网络化 为了保证对产品促销提供快速、全方位的物流支持,现代物流需要有完善、健全的物流网络体系,网络上点与点之间的物流活动保持系统性、一致性,来打破单一物流系统之间的阻隔,形成专业化、综合化、社会化的物流网络,实现全社会范围内物流资源信息和市场供给与需求信息的共享,信息传递更加及时、透明、高效和真实。 二、我国物流行业发展现状 (一)物流产业规模迅速扩大 2005年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外资物流企业大量涌入我国市场,推动国内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社会物流需求总额不断扩大。中国社会物流总额呈逐年递增趋势,从2001年的19.45万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125.4亿元,平均年增速为22.3%。其中,2009年的社会物流总额为96.7万亿元,但增长速度仅有7.56%,这主要是因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物流行业受到沉重打击,但社会物流总额在2010年复苏强劲,社会物流总额增长速度为29.68%,与之相比,上升大约22.12个百分点,依旧保持接近30%的增长速度。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统计数据,初步预计2011年社会物流总额增长14%左右,物流业增加值增长13%左右,可以支撑国内经济8%-9%的增长水平。可见,现代物流业已成为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支撑,未来发展空间有待进一步挖掘。 (二)物流产业集中度提高 社会物流总额反映物流总需求,而物流总需求也反映出我国经济结构特点。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放开,物流产业的发展与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调整相适应。通过查询中国物流年鉴得知,从1991年到2009年的社会物流总额构成中,农产品、进口货物物流比例逐步降低,而近20年来,再生资源以及单位及居民物品物流额所占比例之和从未超过社会物流总额的1%,这反映出我国经济结构的仍以第一、二产业为主。同样,分析2010年社会物流总额构成情况:工业产品占社会物流总额为113.1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4.6%,所占比例最大为90.2%,可见这块业务是带动社会物流总额增长的主要因素;进口货物物流总额9.4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22.1%,增幅比上年提高近34.9个百分点,这表明我国进口货物物流重回快速增长通道;而农产品物流总额、再生资源物流总额及单位与居民用品物流总额所占比重较小,同比分别增长4.3%、39.5%和14.7%。 (三)社会物流总费用持续增加,总额占GDP比重逐年递减 2001年-2010年社会物流总费用持续增加,社会物流费用占GDP比重总体呈下降趋势,尤其是2010年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自2001年以来为最低,所占比例为17.8%,这说明全社会每创造1单位的GDP的物流成本是不断下降的,但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逐年变化不大,仍停留在18%左右。但这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物流运行效率仍然偏低,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高出一倍左右,我国物流业亟待优化和调整。 三、国有交通运输企业现代物流业务优劣势分析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专业化、社会化物流企业发展很快,多种所有制、不同服务方式的物流企业逐步成长壮大。其中,国有交通运输企业一直是我国物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公布的2010年50强物流企业排名中,中远集团、中国外运长航集团、中国海运集团位居前三,其他国有企业直属物流专业公司如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中国国际航空货运有限公司、招商局物流集团、五矿物流集团有限公司等也榜上有名。2010年我国前50名物流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4506亿元,而前三名国有企业营业收入总和超过前50名物流企业收入总和的49%。勿庸置疑,国有交通运输企业在我国物流企业中具有一定的规模优势,对于我国物流产业的平稳健康发展起到越来越举足轻重的作用。以下是几个典型国有交通运输企业的物流业务收入状况和各类物流业务板块的优劣势分析。 四、国有物流企业发展壮大现代物流业务的相关建议 从我国的3PL发展情况看,目前做得较大、较成功的物流服务企业大多数也是由交通运输企业,特别是由国有交通运输企业发展转化而来的。但是,有关数据表明,近5年来中国前50强物流企业的营业收入总额虽然逐年递增,但收入总和仅相对于我国物流市场总额的10%。这说明我国物流行业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国有交通运输企业在物流行业中的影响力、控制力远未发挥作用。因此,国有交通运输企业应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物流企业旗舰”。 (一)构建专业化的物流业务体系,把发展国有综合物流企业放在首位 央企物流企业应立足于国内市场,积极拓展国际业务,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在经营中应充分借助资本市场,优化资本结构,整合社会资源,发挥国有资本的放大功能和控制力;拓展综合物流的产品组合与运营网络,提升综合物流的服务能力和市场份额;以物流资讯技术为支撑,以高端客户体系为依托,加快建立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二)进行国有物流资产调整,优化物流行业的产业结构 从我国经济发展形势和物流企业发展走势来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既要保持对国有资产的所有权、控制权,又要使国有资产运营实现保值增值。央企物流企业为加快身发展,就必须真正按照企业制度的要求和市场经济的需要,对国有物流资源进行改革、改制、改组、改造;制定有效的、以投融资和股利分配为核心的资本运营战略,通过资本运作方式实现发展资金的有效聚集以及企业战略。 (三)推进企业间的战略联盟,整合并购国际物流资源 作为我国物流行业的中坚力量,国有物流企业需要做的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不断通过组织和协调,整合内外部资源,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全方位供应链管理服务,迅速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在完整的物流链中,央企集团应寻求上、下游的服务对象,与之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形成跨行业、优势互补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同时,还应增强全球化意识,建设全球物流供应链体系,加快海外布局和业务拓展,实现跨国并购。 五、结束语 目前,随着我国宏观经济的良好发展势头,经济社会发展对物流服务的需求持续高速增长,依存程度明显增大。这一现象表明我国物流行业整个市场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为国民经济的较快复苏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但从另一方面来讲,这又会给物流企业尤其是国有大型物流企业来说,面对更广阔更高层次的竞争与合作,应该如何适时调整和完善企业的战略,寻求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撑起民族物流业,这是当前所面临的重大议题。 交通运输研究:道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研究 摘要:“要想富,先修路”,道路是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现今乃至未来一段时间国家发展的重点。道路交通运输是我国除铁路运输外陆上交通中一项极为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其是我国构建陆上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补充。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道路交通运输体系日趋完善。道路交通运输的良好发展离不开良好的道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本文在分析现行的道路交通运输经济现状的基础上对如何做好道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进行了分析阐述。 关键词:道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现状;改进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各地之间的人员和物资交流日趋紧密,道路交通运输作为一种重要的陆上交通形式,其水平的高低对于经济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做好道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是促进道路交通运输发展的重要一环,近些年来,我国的道路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各地针对道路交通运输的运输服务项目的种类及多样化程度不断增加。道路交通运输业也从原先的野蛮式增长向着规范化和集约化的方向发展,为道路交通运输业规模的扩大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为更好地促进道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应当积极做好道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从提升道路交通运输的规模和服务质量等多方面入手,促进道路交通运输经济的健康稳定的发展。 1.道路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机动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我国的道路交通运输业进入了高速发展期。随着我国道路交通体系的不断完善,使得道路交通运输的触角逐渐延伸到了我国各个城市,从而构建起了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络体系。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我国的道路交通运输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说,道路交通运输网络仍存在着诸多的缺陷,如道路交通运输网络结构不合理、布局不完善等,这些因素的存在极大地影响着道路交通运输业的进一步发展。近些年来,我国加大了对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并通过构建高速交通运输网络以便使得各地之间的道路交通运输更为方便、快捷。随着道路建设的逐步完善,道路交通运输业也应当紧抓这一有利形势,积极推进道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通过做好道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提升道路交通运输的结构和管理水平,确保道路运输的质量及安全性,以确保道路交通运输健康、稳定的发展。 2.道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做好道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对于促进经济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1)做好道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对于制定道路运输产业发展政策有着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道路交通运输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对于道路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分析。只有在做好各种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才能针对性的予以解决。现阶段我国的道路交通运输产业的发展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与国家的经济发展现状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也与道路交通运输管理部门所制定的政策相关,其中政策的好坏对于道路交通运输产业发展有着巨大的导向作用。做好道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合理化,是道路交通运输产业发展的必然需求,同时也是道路交通运输市场发展的必然要求,为做好道路交通运输政策制定的合理化必须要要对道路交通运输经济现状进行正确的评定。通过对道路交通运输经济进行正确的评定可以对现阶段所实行的道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政策中的不足进行有效的分析及解决,并可以对道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政策的制定提供数据参考,此外,通过对道路交通运输经济状况进行分析能够为调节市场运力及运量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便于资源优化配置。 在做好道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对道路交通运输行业的基础性加以了解,并应积极加强对于道路交通运输市场规模化管理的能力,通过加强对于道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为市场提供一个有序、有效的管理机制,为道路交通运输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此外,做好道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还能积极促进道路运输单位的经营管理模式。道路交通运输市场管理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在这一市场中,道路运输单位是道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主体,其经营管理的模式对其规模化、集约化以及网络化管理的实现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通过道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对道路交通运输单位的经营方式进行动态的分析能够为经营单位的管理方式提供有效的帮助,从而进一步促进道路交通运输产业发展。此外,在道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如何做好道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优化改革一直是管理者所关注的重点。在道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做好道路交通运输经济与道路交通运输市场之间的关系,通过积极调整和优化道路交通运输市场结构作为道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结构调整和优化以实现道路交通运输市场规模的扩大,从而提升道路交通运输经济效益。 3.提升道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举措分析 在加强道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加强对于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通过不断地调整和完善用以构建起良好的道路交通运输网络。在实现道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水平提升的同时,要构建更为完善的道路交通运输网络,并推进道路交通运输服务的扩展,积极推进道路交通运输组织经济管理的优化,而这一切所实现的基础则是要做好相应的基础设施的建设。随着国家战略的推进,我国的道路交通运输建设进入了高速发展期,但是从道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管理方面来说,还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在骨干网络的建设上,应当更加重视对于国道主干线的建设,构建起以主干国道和高速公路为基础的纵贯东西、南北的运输大动脉,完成对于道路交通运输主干网的建设。在积极推进主干网络建设的同时也需要做好支线网络的改造,通过积极推进干线公路、支线公路的建设速度,提升道路交通运输的整体服务水平。在道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过程中还需要积极引入和应用高新技术。通过对道路交通运输经济理论模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现代化的运输技术对于道路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在道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过程中积极引入高新技术的应用从而为道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保障。以计算机技术为例,将其应用于道路交通运输中,将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将能极大地促进道路交通运输的升级。 在道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过程中,道路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及相关企业为提升其对于道路交通运输管理的水平需要通过使用计算机、电子数据交换以及GPS等的技术做好对于道路交通运输的管理强化,通过构建自动购票和异地结算业务,提升道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水平。在道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在充分考虑旅客出行便捷、舒适和安全性的同时合理地对道路交通运输车辆的运行班次进行安排,从而有效地提升相应的运输效率,积极提升道路交通运输产业的经济效益。做好道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关键是要做好相应的宏观调控,在做好道路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通过结构优化的方式来提升道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效率。结语道路交通运输是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人员和物资之间的交通运输的需求更为迫切。为实现道路交通运输的发展需要做好对于道路交通运输的经济管理,通过不断研究和改进道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方式,优化道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结构,为道路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提供强力保障。 作者:肖渝 单位:湖北省荆州市道路运输管理局 交通运输研究:交通运输业上市公司运输成本粘性研究 1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的会计研究发现,成本费用的边际变化率随着业务量的增减变化方向呈现不对称的“粘性”现象[1]。此后,国内学者从实证的角度证明了成本粘性的存在。AndersonS等[5]就大量研究都默认假设管理层对产能调整而导致了成本粘性这一推理提出批判。随后,WeissD[6]发现“反粘性”现象的存在,即当需求变动时,管理者可能会选择处置闲置的生产能力,从而导致成本下降比上升得更快。此外,BalakrishnanR等[7]建议对成本粘性的行业表现进行研究,认为由于同行业成本、发展周期具有同质性,可以提高研究结论的可靠性。CannonJ[8]对民航业运输成本的粘性进行研究,发现除了由于管理层在需求下降时,会采取保留运能而导致出现成本粘性的现象,还发现管理层的定价,以及对运能调节的决策也会导致成本粘性的出现。目前,我国正处在重点投资发展交通运输业的黄金时期,具有路网规模发展迅速、技术标准高、投资大的特点[9],作为资金密集性的行业,研究交通运输成本变化是否存在不对称性及其具体特征问题,对我国交通运输企业的投资及营运决策、预测,以及重大的运输能力调节、运价决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此,选取我国沪市和深市A股运输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探讨交通运输成本粘性及其特征。 2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AndersonM等发现销售和管理费用存在成本粘性现象,并首次提出费用粘性概念。传统的成本性态理论认为,企业成本的驱动因素是业务量,而与业务量变动的方向无关,无论业务量上升还是下降,成本变动幅度是相同的。AndersonM等研究发现当收入增加1%时,销售和管理费用增加0.55%;而当收入减少1%时,销售和管理费用仅减少0.35%,并将这种现象定义为成本粘性。WeidenmierM等[10]在AndersonM等人的基础上将费用扩展到“总成本”的范围,并将总成本定义为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销售成本之和,发现销售成本、总成本、管理费用都具有粘性特征。孙铮等[11]首次通过对我国制造业公司进行样本分析,证实了成本粘性的存在。AndersonM等利用美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通过实证分析证明了业务量与费用变化的不对称性,而成为研究成本粘性的经典代表,该研究方法也被广泛引用为ABJ模型。WeidenmierM等在验证美国上市公司总成本粘性存在的同时,还发现只有当销售收入的改变量超过10%时,总成本、成本及费用才体现出粘性的特征;CannonJ认为由于行业成本结构的相似性可以提高研究结论的准确性和现实意义,因而研究行业的成本粘性特征更具有现实意义。交通运输业是资金密集性行业,在我国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交通运输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较大,在建成投入使用后,对运输业的营运成本影响非常大。但是,交通运输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缔结大量的长期契约,费用的调整成本相对较高,在业务量发生变化时立刻调整的可能性较小。由于铁路等交通市场还未完全放开,其市场竞争存在较不成熟的特征,多数交通运输业公司为国有控股企业,公司投资、运营等重大决策等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反应较为迟缓,都会体现一定的成本粘性的存在。因此,提出假设H1:交通运输业上市公司运输成本存在粘性特征。反转性特征是指随着期间的延长,成本粘性特征会减弱或者消失。AndersonM等发现销售与管理费用粘性在以后的期间发生反转变化,并且研究区间的长度与销售和管理费用的成本粘性呈正向变化。孙铮等也证明了我国上市公司的成本粘性存在反转性的特征。效率理论认为,在短时间内发生业务量的变化,由于较大的调整成本及信息的不对称性,管理者很难立刻进行成本调整。但随着时间的延长,管理者可以制订出合适的方案应对业务量的下降。因此,提出假设H2a:交通运输业成本粘性存在反转性的特征。反向性是指收入同比例增加或减少时,成本的增加比例小于减少比例,变成了反粘性。即当收入下降时的成本降低程度比收入同比例增加时的成本上升程度要大。AndersonS等采用成本与业务量同方向变动的数据,按照AndersonM等的研究方法,也同样发现成本粘性程度降低,而且出现了反粘性。理论认为,管理者是自利并规避风险的。当业务量下降幅度较少时,并不足以威胁到自身利益,因而不会进行成本调整,采取保持现有的产能,成本粘性较大。当业务量下降幅度较大时,管理者往往会提高警惕,积极投入工作,处置剩余生产能力,其结果会缩减成本粘性。因此,认为我国的交通运输业上市公司同样存在着成本粘性的反向性特征,提出假设H2b:交通运输业的成本粘性存在反向性特征。 3研究模型与样本选择 参照ABJ模型,检验我国交通运输业上市公司成本粘性的存在性。自然对数模型的选择一方面可以对回归系数有较好的解释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方差过大对回归系数所造成的影响。通过公式⑴,检验假设H1和假设H2a。当J=1时,是检验成本粘性是否存在的基本模型。传统的成本性态模型为y=ax+b,表示主营业务收入与营业成本是等比例同向变化的,反映为 β2=0,不存在成本粘性。若β2 0,即主营业务收入减少变化时,营业成本下降的幅度小于主营业务收入增加时成本上升的幅度,这说明成本粘性的存在。当J分别取2,3,4时,检验不同时间间隔下成本粘性,即如果随着时间间隔的增加,β2的值变大,则说明成本粘性与时间跨度相关,即成本粘性有反转性特征。YasukataK等[12]对日本企业研究发现只有当销售收入相对于上期的下降比例超过5%时,成本才出现粘性特征。为此,在上述检验成本粘性的基本模型的基础上,加入业务量变动区间因素。从交通运输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变化率的描述性分析可以看出,中值为10.71%,因此将对10%的增加变化作为基本的观察区间,并将业务量的变动区间对称地分为4个区间,由此提出检验成本粘性反向性的模型⑵。业务量变化范围在10%以内的公司成本粘性程度是β5,超过30%的公司成本粘性是β8。若β5<β8,则说明业务量变化幅度小的公司的成本粘性要大于业务量变化幅度大的公司的成本粘性。研究对象为1994—2013年在A股上市的交通运输业公司,主要包括铁路运输业、水路运输业、公路运输业和航空运输业4大基本运输行业。为使样本数据的回归结果更加准确,对样本数据进行筛选,筛选步骤如下:①剔除财务数据异常和财务数据缺失的上市企业;②剔除在1994—2013年期间ST类及PT类的样本企业;③剔除营业成本变化率和主营业务收入变化率绝对值大于3的公司。最终得到25家交通运输业上市公司共计558个样本,其中铁路运输业3家,水路运输业12家,航空运输业5家,公路运输业5家。检验用的指标数据全部来自于国泰安CSMAR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数据库,数据分析使用SPSS20.0软件。 4结果与分析 4.1交通运输成本粘性基本特征及反转性特征检验交通运输业上市公司成本收入指标的描述性统计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交通运输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变化率均值为33.60%、中值为10.71%,主营业务收入的平均值129亿元,中值10亿元。可见交通运输业近20年来收入不断攀升,业绩呈上升趋势。主营业务收入的中值、均值差距较大,并且变化率的标准差为2.5219,说明不同企业的收入变化幅度差异较大。交通运输业上市公司成本粘性检验与成本反转性检验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结果来看,当J=1时,β2<0,并通过显著性检验(P=0.000),β1+β2为0.664,说明当主营业务收入增加1%时,运输成本增加0.9%,但当主营业务收入减少1%时,运输成本只减少0.664%,说明交通运输成本存在成本粘性的现象,假设H1通过检验。当J=2时,即将时间跨度延长到2年时,β2<0(P=0.000)说明仍然存在成本粘性,但β1+β2为0.662,比J=1时的值还小,说明随着时间跨度延长,成本粘性不是在减少,而是继续扩大。类似地,当J=3时,β2<0(P=0.000),也说明了成本粘性的继续存在,且β1+β2为0.659,比J=2时的值还小,也说明成本粘性扩大的趋势。说明成本粘性随着时间跨度的延长,成本粘性在扩大,即成本粘性的反转性的特征没有随即出现,假设H2a没有通过检验。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是由于主营业务收入持续下跌时,企业为增加收入而采取“开源”经营策略,会增加营销管理费用,导致成本总量的增加,而出现“成本粘性”加剧。随着时间跨度进一步延长,当J=4时,β2转为大于0,即4年总收入比3年总收入减少时,运输成本会出现“反粘性”特征,这个与CannonJ的研究发现有相似之处,即当主营业务收入显著下降并且可能成为长期趋势时,成本粘性的特征就不再明显,甚至出现“反粘性”。此时,管理层认为收入或者市场的需求下跌不再是暂时性的,而是已经成为长期趋势,会选择不再保持运输能力,而是采取减少运能,甚至处置现有的运能,从而大大降低营运成本。 4.2交通运输成本粘性的反向性检验由上述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的描述性分析可知,业务量变动率的平均数为33.6%,均值为10.7%,可见企业业务量变动的主要区间范围在[0,±0.30]之间,因此,将业务变动范围划分为[-0.10,0.10]、[-0.2,-0.1)或(0.1,0.2]、[-0.3,-0.2)或(0.2,0.3]、(-∞,-0.3)或(0.3,∞)共4组区间,β5,β6,β7,β8则分别表示各个收入变化区间的粘性程度。交通运输业上市公司成本粘性的反向性特征检验如表3所示。由表3可知,检验结果与预期结果有些不同。从系数来看,β1+β5为0.496,小于β4+β8的0.648,说明粘性有减小的趋势,但由于β5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4组区间的回归方程检验中只有β8为负且通过显著性检验,且β6与β7的值为正数,与预期不符,即H2b提出的反向特征假设没有通过检验。产生这种结果与样本的数量有关,交通运输业公司的总量只有25家,数据获取有限,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回归方程的检验;其次与区间的划分有关,描述性分析显示主营业务收入与成本的标准差较大,样本在不同区间内的分布并不平均,数量差异较大,因此对结果产生影响。同时,跟交通运输业成本特征、企业生命周期等也有一定关系。 5结束语 以1994—2013年交通运输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铁路运输业、水路运输业、公路运输业和航空运输业4大基本运输行业的25家公司,558个观察个体。与大部分的研究一样,发现我国交通运输业的总成本存在显著的成本粘性。但是,随着考察会计年度的延长,在前3个会计年度成本粘性存在进一步加剧的现象,这与成本粘性的反转性特征不符。在考察4个会计年度,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长引起的成本增加,与主营业务收入下降引起的成本下降是一致的,说明存在成本“反粘性”现象;对交通运输业成本粘性的反向性检验没有通过,说明我国交通业对短期内的市场需求变化而作出的成本调节措施并不明显。研究中由于各运输行业的成本构成、发展周期及管理经营决策差异化等因素影响,运输成本粘性特征可能存在差异。进一步探讨这些差异,以及引起差异的因素分析,也将是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作者:刘萍 何巍 单位:华东交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交通运输研究:交通运输管理的研究探讨 1当前交通运输管控活动中面对的不利现象 1.1运营单位没有积极的落实责任 首先,经济思想太强盛,社会责任意识较低。通过分析得知,一些运作单位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开展垄断,此时其不关注社会责任,花费非常大的代价,有时候是故意的生成一些问题,将其当成是向国家机构换取路线等的筹码,如果获取成功之后,就将目标变化,把资金以及安全等风险变化,根本不会在社会责任的承担和服务质量的提高上下功夫。其次,管控活动非常散漫,对于工作者的制约性不高。交通活动是城市的一大窗口,其代表着国家的文明性。驾乘者的语言不当,衣着不合适等等都会干扰到外界对其认识,特别是在出租中该项内容表现的最为显著。单位对于驾乘者的管控仅仅的局限在经济性的层次之中,不关注服务的品质,缺少沟通的力度。 1.2处理管控问题的方法 1.2.1加快运管机构编制体制改革步伐 在我国的新疆运管机构全部纳入了公务员管理,江苏、山西和陕西等省市也在积极探索运管部门的机构体制改革。云南省的主要做法是:一是积极主动争取省交通厅、省人事厅、省编委办公室等部门的支持,将交通运输管理机构纳入公务员管理;二是采取清理编制、严格控制人事调动、经费控制等措施推进机构改革;三是对新增录用运管工作人员提出“从严控制,逢进必考”的原则,按年度增人计划,严格执行《国家公务员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办理新增录用运管工作人员。 1.2.2加大监管力度,发挥市场调节功能 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采取有力措施,应对市场变化,维护市场稳定。进一步加强对运输市场特别是出租汽车市场的监督管理,对无照经营的车辆要进行彻底清理。通过整治“黑车”,规范市场秩序,为合法运营的出租车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积极探索和研究各类运输市场主体的准入、退出及日常监管的办法和机制。建议出租车经营推行市场化,首先,要放开出租车行业的特许经营权,让经营权真正成为商品,这样做只是减少了政府批指标的权力,把政府不该管的事,放给了市场;其次,在行业内部应建立起竞争机制,奖优罚劣。 1.2.3明确权责关系,充分发挥区县运管机构职能 一是应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调整职责权限,明确市、区级运管机构的权利和责任,严格落实“谁审批谁管理谁负责”。杜绝“好处大家抢,麻烦大家让”的不负责现象。二是明确区运管机构在区里的职责,以便更好的参加地方交通规划及建设。另外,尽可能实行着装标示上的统一,维护运管部门的威信,现在的运管机构“卸装”上门指导检查工作,很容易产生误会和误解,有形无形地破坏了运政管理部门的形象。 1.2.4建立和完善客运市场准入、监管和退出机制,规范客运市场管理 一是要大力推行企业质量信誉考核制。对客运企业的经营行为、诚实信用、安全生产、服务质量进行年度质量信誉考核,根据考核结果作出相应处理。对违法经营活动和公司蓄意制造不稳定事件,非法堵塞交通等行为要坚决打击,决不手软。二是积极推行安全行车和服务质量承诺合同制,各客运企业新增班线、新增车辆以及车辆更新要作出以服务质量为主的相关承诺,层层签订安全行车和运输服务质量承诺书。 1.2.5创建交通运输企业品牌 首先,要强化管控人员的品牌思想。运输单位是不是设置自身的品牌,主要是看管控人员是不是具有品牌思想。管控人员如果没有品牌思想,就无法获取自身的品牌。所以,管控人员要强化品牌思想,开展好相关的规划工作,落实权责,切实的带动该项创建工作的发展,强化管控以及维护活动的力度。其次,强化工作的培训力度。所有的创建活动都不能够脱离工作者而单独的存在,该项品牌的创建工作对于工作者的素养也有非常严苛的规定。相关单位可以对工作者开展有规划的培训工作,积极的开展演练,切实的提升工作者的业务素养。通过持之以恒和潜移默化地教育和星级服务制考核等来增强员工的文明、优质、诚信服务意识。切实的察觉并且培养工作者中的典型。切实的培育成单位的品牌。第三,强化安全管控活动的力度。安全是单位的声明,要经由切实的完善单位的安全管控体系,切实的使用GPS卫星定位、行车记录仪、电子巡更、电子监控、危险品检查仪等科技设施加强安管,强化管控力度,提升人员的素养,做好问题的整改活动,宣传安全思想,切实的营造出安全环境。最后,强化品牌管控力度。要对单位的品牌积极的宣传。生成一套有效的管控体系,经由比赛等来提升品牌思想,切实的结合简报等多项媒介开展宣传活动,营造浓厚的品牌创建氛围,不断提高顾客的知晓度和认知率。 1.2.6加强交通运输企业的文化建设 首先,单位的负责人要将单位文化创建工作看成是一项非常关键的活动来对待。要秉承着严谨务实的理念,当单位文化看成是一项十分重大的活动来开展。其次,单位的工作者要强化自身的主体思想,要具有优秀的自主认知能力。单位工作者要将单位当成是家,要以主人公的思想来积极的开展运作活动,为单位的发展贡献力量。和单位牢牢的团结在一起,共同的谋求进步。 2结束语 由于经济高速前进,此时交通运输业得到了显著的进步。该项活动由于它具有非常灵便的特征,所以获取了非常显著的成就。它是人们最先使用而且使用次数最多的运输模式。由于该行业的发展,道路基建装置的完善和运输需求的改变,此时的交通已经成为了地区间关键的运输模式,人类社会已经形成了以交通运输为主体的新的运输大动脉。运输行业的快速前进和相关的管控工作之间是有着非常紧密的关联的,必须将管控活动开展好,财会确保行业市场朝着更加稳固健康的层次进步。(本文来自于《科技创新与应用》杂志。《科技创新与应用》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王巍单位:黑龙江省哈绥高速公路管理处哈尔滨管理所 交通运输研究:公路交通运输管理研究 1公路交通运输管理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的交通运输状况来看,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公路运输压力大。随着社会对交通运输的要求不断增多,需要的运输量也会不断加大,这样就会导致运输车辆频繁出现超载、超速等违规的情况出现,给交通运输的安全带来很大潜在隐患,也使得交通运输的质量大大下降。 1.2公路运输发展不均衡。由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公路运输的发展也出现不均衡的现象。在发达地区的无论是客运还是货运,经常会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而有些地区则会出现相反的情况,形成很大的反差使得地区发展不均衡。 1.3客货运站服务机制不完善。由于我国公路运输的起步相对比较晚,再加上经济发展的限制条件,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交通运输体系,甚至有些地区缺乏完善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从而降低了我国客运站的服务质量。因此,针对不同的地区特点,要建立相对比较健全的服务机制。 2加强公路交通运输管理的措施 针对目前我国公路运输出现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发展,具体措施如下: 2.1加强公路运输管理,交通运输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先行官,因此,应该重视交通运输的工作,这对促进公路交通运输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2提高公路运输服务质量,目前,我国公路运输正朝着现代化服务方向发展,提高公路运输的服务质量,是保证公路运输快速发展的前提,也是必经之路。 2.3注重交通运输发展和创新,在高科技发展的影响下,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手段,建立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交通运输体系。 2.4完善客货运建设的体制,不断完善公路客货运站基础设施和管理体制,是提高公路交通运输管理的有效途径之一。 2.5协同交通运输管理工作,为了充分发挥交通运输系统的整体优势,使公路交通运输管理系统能够科学、合理的进行管理,就需要交通运输管理协同工作。 2.6建立交通运输安全监管网络,为了保证公路交通运输的安全运行,提高对客货运站和驾驶人的监督和管理,有效地为交通运输管理提供信息支持,这就要求建立专业技能强、办事效率高的交通运输安全管理监督队伍。 3新时期公路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深化改革的原则 3.1强化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管理职责。管理部门的职责要起到实效作用,即加强对公路建设、运营的日常监管工作。 3.2建立与“两个公路体系”相适应的管理体制。“两个公路体系”是指以高速公路为主的收费公路体系和以普通公路为主的非收费公路体系。各级公路部门要做好管理高速公路网的工作,使高速公路能够和谐发展,与此同时,增强高速公路路网的通行效率。 3.3做好公路收费工作。公路的建设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个民生工作,因此,要清理公路收费和完善公路收费政策,使普通公路彻底回归公益事业。政府可从高速公路收费所得资金中,支持普通公路的发展。 4我国公路交通运输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公路交通运输要求不断提高,面对我国公路交通运输的现状,其发展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需求会持续增长。虽然我国公路基础设施在不断地健全发展,公路运输能力也得到了明显地提高,但是,仍然无法满足大量客运量和货运量的需求。 4.2智能化运输系统。随着智能化运输技术的不断发展,高科技的不断发展,电子技术、通信技术、信息技术等高科技技术也会逐渐应用到公路运输领域。智能化运输系统的应用可在,且能够有公路安全运输、提高公路网络的通行能力等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4.3物流的快速发展。随着经济、网络的高速发展,现代的物流行业已经在交通运输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不仅是国内现有市场的需求,也是经济全球化必然趋势。 4.4集约化经营、规模化发展。随着我国公路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特别是高等级公路的飞速发展,公路客运市场也将会发生具有大的转折性变化。因此,我国未来的公路交通运输发展方向应当是集约化经营、规模化发展的趋势。 5结束语 公路运输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所需。它在给国家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会存在着较大安全的隐患,因此,公路运输的管理就显得至关重要了。随着时代的发展,设备、人员、组织方式等不断地变化,公路运输管理工作也会随之而发生较大变化,这就需要我们常抓不懈,不断研究,通过实践制定并完善公路运输管理,保障公路交通运输的安全,同时,给国家要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为社会和人民群众提供基本的服务保障。 作者:李艳霞单位:齐齐哈尔市道路运输管理处
小学生语文小论文:小学生语文自习能力培养 一、教会学生读书 在阅读教学中,加强读的训练,让学生学会读书的方法,掌握读书的规律,从而形成“自能读书”能力,这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读的训练,实际就是一种理解力、记忆力、思维力、创造力的综合训练,学生具备了“自我读书”的能力,便能独立地阅读有关书籍,以较快的速度较准确地获取所需的知识。为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读书步骤: 1.疏通读:学习新课,先把每句话读通,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掌握。 2.了解读:在初步读通的基础上,再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3.探索读:了解课文内容后,进一步思考重点词句的含义,分出文章的段落层次,探索作者的写作目的及布局谋篇的特点。 4.检查读:通过读来发现文章中还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 5.巩固读:理解课文内容、特点再读,巩固获得的知识。 6.弥补读:琢磨琢磨再读,通过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7.回味读:教过的课文经常诵读诵读,反复体味课文运用的语言文字的妙处,熟读或背诵某些段落。以上读书步骤符合”感知——理解——评论——运用”的阅读心理发展过程,是一种比较科学的读书方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上述步骤进行自读训练,就能渐渐掌握读书方法,形成“自能读书”的能力。 二、教会学生理解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学科的目的之一,是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能够自求了解。”所以,语文课要让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不可依靠教师逐字逐句地机械讲解。而必须促使学生在阅读时自求了解,养成“自能理解”的能力。而讲规律、教方法是培养学生“自能理解”的能力的关键。为此目的,我注重教给学生阅读评注的方法。即指导学生边读书边用笔圈画出重要词句,然后读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些语句所表达的意思,并动笔在旁边加上评注,评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为什么要用这些词句表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如教《美丽的小兴安岭》春景一节时,我指导学生根据写景文章的特点,边读边圈出具有春天特征的景物。划出有关写春天的词句,再读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思考这些词句写了什么,评评作者是怎样写了出春景美丽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通过划圈评注,学生体会到小兴安岭的春天是美丽的,是生机勃勃的。接着,我便让学生用此法学习欣赏写夏、秋、冬景的三个小节,自己理解小兴安岭一年四季都是美丽的、诱人的,深切感受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在教学这组课文《田园诗情》一文时我让学生再次用学到的方法,自己去学习、理解,以强化、巩固“自我理解”的能力。边读书边圈划评注,促使学生动手动脑,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化,使他们通过理解语言文字理解内容,又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了解并学习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的,从而有效地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三、教会学生探索 现代教学方法主张教师要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积极开展紧张的智力活动,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训练科学思维,培养探求精神和创造力。因此,教师应为学生指引一条探索的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去探索,去发现。 小学生语文小论文:如何启迪小学生语文课的学习兴趣研究论文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在学生的学习中,兴趣有着定向和动力作用,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基础。激发起了兴趣,学生学习就会积极主动,学得轻松而有成效。当前教育界提出的“愉快教学”模式,正是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定为“愉快教学”的基础。但是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教师想方设法诱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 主动性,进而能创造性地学,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一、指导预习,诱发兴趣。 预习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是课堂教学结构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教师在课前应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做好预习。如在指导预习《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可以先到野外捕捉一些小蝌蚪,养在玻璃缸内,然后进行了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平时看见过青蛙吗?谁知道它小的时候是什么样子呢?(出示玻璃缸内的小蝌蚪)这是小蝌蚪,是青蛙小时候的样子。小蝌蚪不知道它们的妈妈是谁,它们要去找妈妈。小蝌蚪为什么要去找妈妈?它们是怎样找到妈*的呢?回去后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找一找问题的答案。这样学生就有了学习和求知的兴趣,并且在课堂上学得生动、活泼、理解透彻。 二、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对新鲜事物特别感兴趣。导入布疑则能诱发他们的好奇心,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能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整堂课的效果。所以在学习新课时,就应在导入这一环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在愉快的心理状态中进入新课教学。 1、巧设悬念,课前激趣。 在导入时,教师用巧妙的语言巧设“悬念”,能把学生的好奇心诱导出来,就很容易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强烈兴趣。如教《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我巧设“悬念”:“同学们,这节课老师要带他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学生精神大振,跃跃欲试。我接着说:“带你去哪里呢?”说完板书课题《美丽的小兴安岭》。“哦!”学生恍然大悟,但随之产生疑问,小兴安岭?在哪里呀?那里是怎样的景象呢?这时,我顺势引语:“同学们,小兴安岭,在我国东北地区的黑龙江省一带,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有香脆的榛子,鲜嫩的蘑菇和木耳,还有许多人参和珍贵的药材,美丽的小鹿……要想领略小兴安岭的秀丽风光,就让我们随作者去小兴安岭旅游观光吧!”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更激发起学生热爱祖国山水的情感,从而在愉快而热烈的情绪中投入了学习活动。 2、借助现代教学手段,直观激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使用现代教学手段,结合课文教学内容,让学生听听美妙的音乐,看看生动逼真的画面,欣赏品味形象化的词句,可以使学生的精神处于轻松的状态,让学生迅速进入状态,走上一条到处充满轻松,愉快的学习道路。如教苏轼的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时,我先让学生边听古筝乐曲,边观赏西湖的美丽风光(视频),激发学生兴奋愉快的学习情绪,进入诗歌所描写的情境,享受作者所描写的自然界的美。这样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学好古诗打下基础。 3、猜谜语,激起兴趣。 俗话说: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则小小的谜语,往往能激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如教学《蜜蜂》这一课时,我用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新课。“嘴象小铲子,脚象小扇子,走路晃膀子,水上划船子。”生动形象的谜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很快就猜出谜底。这时我趁机将学生的兴趣引入课文:蜜蜂有什么本领呢?你们想知道吗?请大家打开《蜜蜂》这一课。于是马上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书本上来了。 上面只是举了一些导入激趣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许多老师孜孜探求,创设了好多导入方法:如插图导入、谜语导入、故事导入、影视导入、音乐歌曲导入、创设情境导入、设制悬念导入等等,举不胜举。不管使用哪种方法,只要能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激起学生的兴趣就行。 三、做游戏,讲故事,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低年级儿童 好动好玩,持久力差,有意注意时间短,容易疲劳,而语文知识的掌握,语文能力的培养和形成,是要在不断的练习中,才能巩固和熟练。因此,教师应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努力创设语文知识的故事性和游戏性情境,使他们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我在识字教学中经常用“一字开花”,“开火车”、“找朋友”等游戏进行扩词比赛、从而丰富学生词汇,巩固字词。“一字开花”就是老师在黑板上先画一朵花,再在花心里写上某一个生字,而后让小朋友口头扩词或板演。如果这个字的朋友多,就在花瓣外再画上一层花瓣,花儿越开越大,学生就越有兴趣,注意力非常集中。如我教“花”这一字时,用“花”字就扩词二十多个,为了进一步巩固词、“一字开花后就进行”开火车游戏。这样学生在欢乐的游戏中掌握了知识,特别对那些后进生帮助很大,教师就能达到较好地传授知识的目的。超级秘书网 语文知识的故事性,我在看图说话教学中常以故事进行教学,如教第二册基础训练与看图说话教学中《迷路和小白兔》,我先让学生看三幅图,看后让学生说说,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第一幅图画的是:早晨,小白兔走出家门,擒着篮子去森林采蘑菇,找不到家了,第三幅图画的是:乌鸦与小白兔说话,乌鸦给小白兔指路。为了使学生能围绕故事中心有目的进行说话训练,我引导学生根据故事的主要内容起个名字,有的学生起出了如《勤劳的小白兔》、《采蘑菇的小白兔》、《找不到家的小白兔》等题目,最后我板书《迷路的小白兔》,当学生对故事有一个深入的理解后,我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在音乐声中进行完整的表演。有的学生扮演小白兔,有的扮演乌鸦,学生们声情并茂,兴趣盎然,这样教可使学生实践与表演相结合,以趣引思,知趣结合,掌握了辩别方向的知识,学生愉快地受到了观察,思维和语言训练。 总之,只要我们巧妙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达到学好语文的目的。 小学生语文小论文:小学生语文习惯培养教育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 国外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于本世纪初,主要内容是对学生的职业辅导到学习、生活、人格辅导,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已经构建了较为丰富的理论体系,形成了从师资培训到学校心理辅导机构、制度、人员使用、服务范围等比较完备的教育体系。台湾、香港地区的学校心理辅导历经30年,也基本上在师资培训、课程标准、学校辅导工作等系统形成网络,使这项工作成为学校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投入到这一领域进行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尤其是有关心理卫生、心理咨询等理论技术,为我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专家指出:心理适应不良的学生往往会产生一系列不利于学习的“症状”:多动分心、情绪波动、易怒、爱寻衅挑事……这样的学生个性不成熟,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而社会的发展对学校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未来社会的公民不仅需要文化底蕴、聪明智慧、道德高尚,而且还要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自主发展能力和创造精神。现实与未来对学校教育的期望归结为一点,就是如何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因此,促进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就成为学校能否顺利实施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这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基础工程。 然而,家庭背景差异和个性差异客观地存在于我们的教育对象之中。学生间发展的不平衡现状也客观地存在于学生之中,教育者都充分地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未来世纪的建设者和保卫者,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接受良好的心理教育,使他们在学习、思想、行为等方面都健康地成长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更是学校和教师应尽的天职。 因此,引导学生在师生相互交往的过程中不断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家庭行为习惯等,掌握与人沟通的技巧,培养与人合作的精神,获取和完善独立探索中的未知,矫正自主学习中某些心理偏差和行为偏差势在必行。正如俄国一位教育家说的那样,良好的习惯,是人在他的神经系统所储存的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在增殖,而人在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新课程计划也提出这样的要求:“初步养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认真负责、诚实、勤俭、勇敢、正直、合群、活泼、向上等良好品质和个性品质,养成讲文明、讲礼貌、守纪律的行为习惯。”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校进行了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并已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二、研究内容: (一)对学生行为特点的思考: 行为,顾名思义,就是行动之所为。《墨经》说:“行,为也。”行乃行动,为系作为;行与为可以互训。亦即凭借行动有所为或有所不为,就叫行为。2000多年后的今天,心理学仍沿用这一观点。 行为是人的心理、意识参与外部活动时其外部表现的组合。心理、意识是行为的内部基础,活动、行动是行为的外部载体,行为是心理、意识、活动、行动的表现与结果。统观现状,学生行为特点主要表现为: 1、活动性:一为它总是凭借活动的动作与行动表现完成的;二是行为的表现与完成有一个活动过程。因此,必须引导学生在多种活动中,教育、矫正和评价习惯。 2、意识性:行为都受一定的心理、意识来支配,无意行为也在潜意识的操纵下产生。运用合理的心理辅导艺术,有利于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从而支配言行。 3、外显性:行为是在外部活动中表现和完成的,具有突出的外显性。教师必须及时捕捉现状,对症下药。 4、适应性:行为是个体适应环境的工具,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不同个体行为的适应性水平则不同,同一个体的行为水平也有差别。无论是社会、学校还是家庭都必须为学生创设有利的环境,促进学生良好行为的形成。 5、习得性:部分行为由遗传决定,大部分行为是后天习得。学校的责任尤其重大。 6、复杂性:人的心理纷繁复杂、所处的环境也五彩缤纷,因而心理与外在环境相互作用下的行为,自然具有复杂性。对学生的培养必须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7、良莠性:行为有优劣、好坏、良与不良之分。学校教育应当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预防其不良行为。 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是一种普遍存在,主要是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的差异。它的现实表现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不同的个体在不同的领域里会有不同的特长和才能;二是不同的个体在同一领域里会有不同的发展水平。由于智力差异、原有知识水平的差异和认知方式的差异的存在,学校教育要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一是要提高其心理素质,让它在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二是组织多种活动,使学生都有主动参与的机会。 (二)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思路与方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教育者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行为科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和技术,通过集体心理辅导、个别心理辅导等形式,帮助学生克服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开发自身潜能,取得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与人格健全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由于这种教育活动不仅体现了现代进步的教育观念,而且也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方法,所以得到了教师们的重视。 本课题比较系统、深入地探索了思想行为后进学生不良习惯的成因与对策、教育的途径、矫治的方法、研究对象转化的评估;并面向全体学生制定分阶段目标,根据学生思想行为的特点,制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并根据目标的达成度评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学校行为习惯培养工作的成效。课题在内容上侧重于小学生行为习惯的背景调查、成因分析和对策研究,帮助全体学生获得适应与发展,增强自我教育、自我矫治的能力。 在途径和方法上,侧重于集体辅导、个别辅导、教育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优化个案者家庭教育的辅导研究,并辅之一次定期教育、适时矫治和过程评价等多种方法。 1、立足课堂,面向全体,有机渗透学习习惯的培养。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教育是什么,往单方面讲,就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是在学习活动中通过练习和不断重复固定下来的学习方面的行为方式,也是一种定型化、自动化了的行为方式。习惯养成后,就会使人不必耗费多大精力而能自然而然地完成学习任务,并得到肯定的、愉快的情绪体验。因此,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使学生顺利地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小学生可塑性大,各种习惯容易养成,也易于改变。从小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们当前的学习和今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1)培养学生质疑问难,勇于提问,敢于挑战的学习品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形成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前提。 (2)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和自觉研讨的学习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自学时应注意结合各学科的具体任务,教给学生具体的学习方法,不放任自流。在自学过程中,如果遇到较难解决的问题,还应教会学生形成善于与他人研讨交流的习惯,以此相互砥砺启迪,集思广益、博采众长。 (3)联系学生实际,文道有机结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说:“习惯是从实践中培养出来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都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联系实际,指导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有机渗透预、复习习惯,听的习惯,读的习惯,独立作业的习惯,遵守纪律,尊老爱幼,热爱劳动等等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化,形成习惯。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指出:教师要在学生有了学习要求的情况下去教;要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要求记;要在学生明白行动规则的条件下再要求去做。因此,我们必须改变原有的教学习惯,努力创设和谐的教学气氛,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这不仅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日复一日,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将受益无穷。 2、优化环境,家校同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马克思曾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小学生生活在各自不同的环境,环境不同造就他们不同的思想品质、性格特征,根据一些资料记载和教学经验所得:小学生不良行为的根源不在自身,而在于现实社会中不良环境,以及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 (1)优化人文环境。 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受多方面影响的,需要各方面力量的配合。就拿学校来说,无论是教师还是校园环境都必须协和统一,形成合力,让学生在和谐的人文环境中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A、注重榜样的示范作用, 榜样的示范作用是巨大的,要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本身的示范作用就尤为重要。 a、仪表示范:教师随时随地都给学生留下端庄的仪表,整洁大方的形象。 b、语言示范:脸上的表情写满了一个人情绪。我们的工作对象是有生命、会思想的孩子。教师应时时以饱满的情绪,高涨的热情去感染每一个学生。 c、性格示范:教师良好的性格是积极的教育因素,性格是身教的重要方面。教师对现实生活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有助于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热爱生活、尊重他人的品格,教师有稳定情绪,有助于学生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教师坚韧的意志有助于学生形成坚毅的品格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 d、行为示范:教师的行为应充分表现其教育性,在讲课时应体现语言美,操作时表现出谐调美,板书时表现出文字美,教态中展现气质美,让学生在潜移化中接受教育。 e、人格示范:学生是教师的影子,教师的人格时时处处影响着学生。教师要做到诚实守信,求真正直。凡是答应学生的事情一定要保证做到,决不食言。 B、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校者,制造人才之所也。”尤其是现代社会,几乎每一个人都有十余年左右,乃至更长的时间在学校这个环境中生活。因此,学校的状况如何,对学生的学习、成长关系极大。因此,我们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如窗明几净,教室走廊地面发光见影,学生自然就不会随地吐痰或乱扔纸屑,教学设备先进,管理规范,学生自然不会乱刻乱画,教室物品摆放整齐,学生物品也会摆放得整齐有序等等。我们还充分运用学生自己的宣传阵地,如板报、特色专栏、名言警句栏、优秀作业栏等等,引导学生学会怎样生活,怎样做人,怎样学习。一是利用晨会课学习《日常行为规范》、校园《三字经》,联系现状,引起学生反思;二是在国旗下讲话中或组织班会、队会进行专题讨论,现身说法,深入领会,提高认识。三是做好专栏导向。宣传好的典型,刊登学生来稿,注意针对性,启发性,帮助学生在良好的育人环境中养成习惯,产生效果。 (2)优化家庭环境 家庭是孩子最初受到教育的课堂,父母既是孩子的家长,又是孩子的第一个教师,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家庭环境的状况和父母的言行,对子女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这一方面是由于子女与父母之间是有一种特殊的血源关系的感情纽带联系起来的,这是父母影响孩子、孩子向父母学习的最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也由于父母与子女朝夕相处,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对子女是有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家庭的传统习惯、生活作风、品德等,对孩子的个性,习惯和品德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孩子是否诚实、文明、谦虚等等,无不与家庭的熏陶和父母的潜移默化有关。再一方面,还由于家庭的影响具有早期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其特殊作用是其他影响所不能代替的,不论在学校接受教师、同学的影响,还是走向社会接受领导、同事的教育,都是暂时的、可离的,而家庭影响则是长期的、终身的。 作为父母,既要为孩子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购置必要的书籍、学习用具等,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还应在言谈、行为、思想、信仰、习惯、爱好等方面提供优良的示范。总之,父母要求子女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以身作则,才能把子女教育得更好。 因此,在整个行为训练和习惯养成过程中,我们注重与学生家长紧密联系,强调互访,要求互励,注重互谅,以其获得更佳的效果。我们将学生守则及一些规范中的内容化为可实践的东西,让学生分阶段,有重点地在家中“练习”,并定期召开家长会,或通过家校联系本,让家长把“练习”结果向老师汇报,如外出回家打招呼,尊敬长辈等。我们与家长结对子,渗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方法指导,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具体分为四步:第一步,师生共同填写家庭基本情况,教师填写不良行为习惯发生的时间和主要事实、教学效果;第二步,家校共同分析原因,进一步研究矫正措施,使看法趋于一致,形成教育合力;第三步,进行效验跟踪记载;第四步,开展矫正评价。 (3)优化社会环境。 社会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总体。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在人们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对学生学习影响最大的是文化传统、社会风气、政策和舆论导向。 a、历史文化传统。 每一个个体的学习过程,都是传递一定社会文化的过程。一个人的学习成长,离不开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一个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很丰富的民族;对下一代的学习成长就有很大的帮助,就能使之在前人创造的文化的基础上,创造更加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推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进程。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是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前提条件,是不可缺少的外部环境之一。因此,只有每一个人都遵守社会规范,学生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学习,才能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b、社会风气。 社会风气是一个社会精神文明的综合指标,它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诸如:习惯、志气、爱好等,对社会成员和社会团体来说,社会风气表现为一种无意的社会外部控制,对改变人的思想和情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说,良好的社会风气对人们学习心理的形成和发展有决定意义。这种决定意义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正确的学习态度。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良好的社会风气有助于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二是良好的学习情绪。学习情绪是伴随着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而出现的一定心理反映。这种心理反映,对人们积极努力学到更多的知识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三是坚定的学习信念。信念是人们对于生活、事业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学习信念的产生和形成,主要来源于自己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情绪,二者结合起来,共同支配着人们的行动,刻苦学习,实现理想和目标。可见,良好的社会风气,是人们学习的重要环境之一。小学生年龄小,明辨是非能力差。不良的社会风气,会腐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良好的社会风气,可以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因此,我们必须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 c、政策与舆论导向。 政策与舆论导向,都是个体学习的重要的外部条件之一。正确的政策与舆论导向,可以调动人们学习的积极性,推动浓厚的学习风气的形成;反之,则挫伤人们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社会文化知识的传递和积累。 政策是社会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可以控制人们的行为,还可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因此,适当的政策,特别是有利于学习的政策,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外部条件,也是强大的推动力量。 在我国社会,要做到自觉学习,其重要原因之一便是造成舆论,形成学习空气,调动人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精神。因此,我们一定要充分注意舆论的作用,千方百计造成一个有利于学习、能促进学习、能鼓励学习、能坚持学习的广泛的社会舆论环境。 3、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以学生为本,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素质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唤醒学生心灵深处的“主人意识”以至健康成长。 学生行为习惯的好坏直接反映了学校文明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高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学业成就的保证之一。陶行知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可见,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自我纠正行为偏差的能力。 (1)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在教研活动、学科教学以及点点滴滴的日常管理中,我们做到两个结合,一个强化: A、借助儿歌,自评和互评相结合。我们把行为规范化成“三字经”,每条为一颗星,在班内设置夺星栏,逐条学习评比,每周评一次,学校定期检查总结评比,通报情况。 B、干部负责与学生督促相结合。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还要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作用,千方百计激发他们的责任心与使命感。加强对小卫生检查员、作业量督促员、图书管理员、值日长等小干部的培养,让他们对全班学生一天的学习、生活、文体、常规等情况进行记载总结,指出不良习惯,必要时进行协调处理,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C、持之以恒,及时强化。学习行为一经规范,就要按规范严格要求,加强训练,经常对照,督促去做。在培养规范化行为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表现要及时予以强化,老师在日常的训练中要善于观察,发现正反两类典型。抓两头,促中间,树榜样,同时重点帮助习惯差生,促其改正,要求学生时时处处规范言行,长期这样,才能慢慢见效。 (2)提高学生自我导向能力。引导学生自己问自己:今天在学习、生活等各类活动中应注意纠正哪些不良行为习惯。做到胸中有数、井然有序、有的放矢。促使学生在积极地寻求自我目标的心理过程中,不断提高自我导向能力。 (3)提高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引导学生在行动中强化认识,自觉地、有目的地用实际行动做到自己认可的程度。 (4)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力。引导学生对行动进行对照、综合、鉴别,对一天行为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在全面剖析自我、客观公正地评价自我、肯定否定自我的心理过程中,找出值得肯定、发扬的,需要改进的,在自我认识、自我比较、自我反醒中提高自我评价能力。 三、研究法效果分析: 该课题无论是目标的确定,活动内容的安排,活动过程的策划,活动环境的提供,活动评价的构成,都是一种有意识的教育革新和尝试,其目的是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课题从1998年8月----1999年6月为初试阶段,1999年9月为发展阶段,2000年2月----2000年7月为深化阶段,2000年9月----12月为总结阶段。课题研究历时3年,我们对实验班在学习行为习惯、生活行为习惯、日常行为习惯、家庭行为习惯等方面作了调查或测评,并与普通班进行对照比较,认为,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已经达到。 (一)课题研究前后的数据对比。 我们共有26位教师进行课题实验,分别就语、数、英、体、音、自然等学科进行抽样调查。为了广泛地掌握实验情况,我们随机抽样400人次学生进行研究前后的行为习惯发展的对比,情况见下表: 1、学生学习行为习惯前后对比。 (二)良好的社会效应。 我们在对外进行的各项活动及调查反馈中,纷纷收到来信或接到来电:学生的习惯好,行为文明,整体素质较高。 一中领导给予学生的评价是:“清潭小学进入我校的学生,经过一阶段时间的观察、了解,发现他们在校园生活、课堂教学过程中,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敢于质疑,敢于向困难挑战。例如有位叫杨旭冬的同学,他已形成自觉学习和自主研究相结合的学习方法,使得他在短短的时间内,攻克了许多电脑难关,并被选往新加坡继续深造。再如今年毕业进入我校的李莎、张梦琛等同学,初入校门,就体现出原来学校所培养出的特有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坐立行走端正有礼,预复习工作自主而有系统。这些都得益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和熏陶。” 清潭中学的领导给予我们的评价是:“a、学生的学习行为品质及习惯能在较短时间内与中学的要求相适应;b、个人行为习惯、规范及文明礼貌比较好;c、集体荣誉感强,团结友爱精神较好。”一居委、二居委、三居委领导说:“该校学生在家庭以外和学校以外能自觉严格要求自己,习惯很好。” (三)来自家长的心声。 我们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对家长进行书面征询,他们普遍反映:“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他们的启发很大,感触更深的是学生的各方面习惯都得到有效培养,促进了孩子们的成长,这一研究很有必要。”郁葱同学的家长说:“从平常与学校的接触和孩子的反映来看,教师为人师表,学校在学生的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的确是花了很大的功夫,而成效也是家长们有目共睹的。学校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严格要求广大学生,通过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活动,来规范学生的各种行为,并强调和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同时学校还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学生家长联系会,主动与家长联系,互通学生信息,从而也进一步促使家长配合学校共同做好教育工作。我认为一个好的学生离不开好的家庭教育,但更离不开一个为人师表的老师,离不开一个学校好的素质教育。” (四)学生们的体会。 经过三年实验,学校学生都明确了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学生们对习惯培养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通过问卷调查,四(3)班学生沙志超说:“我家庭作业老出错,我想我的学习方法一定不对。自从学校发了三字经后,我认真学习,牢记心理,并付诸于行动。一段时间后,我发现自己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但作业错误减少了,而且上课发言也越来越积极。另外,三字经介绍的学习方法,使我能先审题,再动笔,现在不管做什么作业,我总要细心地一道一道地检查,错的马上改正。我会不断改正不良学习习惯,争取不断进步,学好知识,建设祖国。”戴宋一同学说:“上课时,专心听,习惯好,早养成,好习惯,重培养……”通过对《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三字经》的背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作为一名少先队员,必须从小树立良好的学习和日常行为习惯,为将来成为祖国的有用之才打好基础。我深深地感到:“只有靠自己,样样都能行。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才会成为对社会用的人。” 五(1)班栾宇晔同学说:“以前,我在做作业或课外活动时,经常会和同学闹小矛盾,还强词夺理。现在呢?通过老师的教育,我改掉了往日的面貌,遇事总是以礼相让,不和别人争吵,因为我做到了这一点,我与同学的矛盾减少了,与同学更加团结了,也得到了同学们的支持和信任。” 五(3)班任艳婷同学说:“自从开展了这项研究,我胆子逐渐大起来了。上课能积极发言,跟以前的我简直没法比。以前,老师提出了问题,我即使会回答,也不敢举手。我非常羡慕其它同学的胆量。老师看到这一缺点,上课有意识地经常鼓励我发言。我也在暗地里对自己说:“我能行!”老师总是及时表扬我。现在我发言可积极了,甚至站起来,希望老师叫到我的名字。” 六(1)班学生李心怡说:“结实的房子要从地下造起,房子才能经得起长年风吹雨打的考验;我们小学生的行为习惯也要从小抓起。因为学校非常注重习惯培养,我的进步可大了!平时在学校不时有老师从我身边走过,可我却旁若无人,只顾低着头走自己的路,连招呼也不打一声。自从学校进行了行为习惯的培养,我改正了许多。看见老师都能主动说:“老师,您好!”回家时遇见老师也能说一声:“老师,再见!” (五)教师堪为人范。 实验教师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改变了教育观念,教师们都把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作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去考虑和对待,对各类教学的评估都坚持把是否进行了习惯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条件。在教学中,教师们的言行更是充分体现其教育性:教态亲切自然,语言文明优美,能微笑着面对那些有思想缺陷或学习差的同学。在与学生交往时应以礼待人,多用谢谢、不用谢、没关系等礼貌用语,让学生始终受到文明语言的熏陶、感染,春风化雨,滋润学生心田;板书工整规范,操作轻拿轻放,并以其积极的生活态度,崇高的精神境界,坚韧的意志品格,启迪着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总之,学校教师提高了科研能力,增强了科研意识,已逐渐形成为一支有理论底蕴、教学言行规范的教师队伍。 (六)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从心理机制上看,习惯是一种内在的需要。学生习惯的形成与智力的发展是他们心理发展的“质变”。教师掌握心理辅导艺术,因人而异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纠正了学生的心理偏差与行为偏差,促进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同样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两者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 小学生语文小论文:小学生学习语文兴趣探析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认真倾听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观点,关心学生,主动和他们进行沟通和交流。学生在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后,会对教师教学的学科感兴趣,从而把对教师的喜欢转化成对语文学科的喜欢。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下,学生在课堂上能和教师进行积极主动的交流,课堂氛围处于平等和谐的状态,学生在没有压力的学习过程中,思维能积极地运转。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更深入地探究知识,使他们的创新思维获得发展。 二、创设生动而和谐的学习情境 语文教学中,情境创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既能调动学生感情、点燃激情,又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性思维。玩是孩子的天性。精心创设与学生知识相关的,使他们感兴趣的游戏情境,让学生主动去理解、思考、体验课文内容,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课堂活泼有趣,更有实效。在教学《奇怪的大石头》一课时,要求分角色朗读。为了让学生上好这节课,我做了头饰,让朗读的学生戴上头饰上台表演,学生又高兴、又激动,每个人都锻炼了自己的能力,而且每个学生都读得非常投入,很有感情。在这游戏的气氛中,加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为学生提供了交流的机会。让学生扮演角色也是有效的创设情境的方法。对写景的课文,让学生当“向导”带着大家旅游观光。如《桂林山水》,当向导的学生向大家介绍桂林山水的美景,学生仿佛置身于这景色之中,深深陶醉了。对写小动物的课文,如《猫》,可让学生当“小饲养员”,向大家介绍动物的外形特征、性格等,孩子们都很投入。没有一个孩子不喜欢听故事的,小学生关注的多是“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把教材图画编成简短的小故事,使课堂教学更有趣味性,更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尤其在作文教学中,首先创设故事化的情境,引导孩子们说,说写结合,不但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而且能收到实效。 三、设置疑问环节,抓住教学难点,调动学生兴趣 质疑要抓住课文的难点,例如教《万年牢》这课,我问学生:“课题的意思是指坐一万年牢吗?”学生哄堂大笑,有学生说:“万年牢”是指父亲做糖葫芦的技艺高,做的糖葫芦质量好,赢得了众人的口碑,同时体现了父亲做人的态度与方式。“那么你吃过糖葫芦吗?糖葫芦该怎样做呢?小组讨论一下。”同学们兴趣很高!在小组内七嘴八舌地说起来。最后我问:“做糖葫芦和做人有联系吗?那么在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做人?”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不知不觉中一堂课已结束,学生在快乐中掌握了所有的知识点。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 不断的创新小学的教学模式,要引进新的教学方式,其中多媒体教学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手段。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在很大程度上将枯燥而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丰富而形象,在另一方面,也大大地增加了学生的学习的信息量,能在学生在本身的基础上,得到更多有效的学习资料,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语文的学习中去。多媒体教学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将图、声、动画等相结合,最大程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语文的教学中,阅读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教师运用多媒体进行阅读教学,能在一些图画和音乐中插入标准的朗读,让学生真正的融入到阅读的内容中去,更好的理解阅读内容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感情表达。 五、积极开展课外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拓展课外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语文学习。语文课外活动是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手段之一。小学生年龄小,但是小学阶段是打基础的时候,学习任务并不轻松,课堂时间有限,并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教师必须要积极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围绕课文内容开展直观的活动,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鼓励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大胆发言,说出自己的观点,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教学效率。比如,学习《乌鸦喝水》时,如果教师能在课下模拟乌鸦喝水的情景,让学生有一个直观感受,那么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更深刻、记忆更牢固。 六、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激励学生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虽然有些在我们眼中不值一提,但对于学生来说,这就是他们能在学习中得到的快乐的最好的资源。为了让学生找到自己的闪光点,我曾经召开过一次班会,主题是“我是最棒的”,内容是学生讲讲自己成功的上事情。如“我的朗读水平提高了”“我为班级争光了”“我会模仿宋丹丹了”等。学生面对简化的谈话内容,侃侃而谈,无拘无束,很容易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在成功的快乐中起步,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来说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我们更要耐心帮助学生,学生有了进步,哪怕是微小的进步,我们也要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我们要共同努力,让学生树立自信。 七、总结 语文教学不应该是死板的教育,而是应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容易接受,这样子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在学习中得到快乐,真正做到快乐学习,快乐发展。 作者:杨秘良 单位: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凉水河总校 小学生语文小论文:小学生语文作文教学论文 1.增强学生日常的阅读素材积累 小学生想要写好了作文,就必须掌握大量的生活素材,素材是作文的骨血,只有合适的作文素材支撑的作文才是优秀的作文。因此教师要鼓励同学们积极地寻找生活素材,细心的观察生活。作为素材的来源非常多,在生活中可以将日常的事件积累起来,作为作文的素材,也可以是自己的生活经验。教师还要鼓励同学们拓展阅读量,在大量的阅读中积累作文素材。语文是一门综合的学科,包括大量的人文知识和社会生活知识,因此仅仅是教材中的知识根本不能满足作文教学的需要。首先,教师要给学生推荐很多的课外优秀阅读书目,鼓励学生在课下的时候认真的阅读这些优秀的中外经典,从中提高写作的能力。其次,学生要掌握大量的好词好句,在阅读中将喜欢的优美的句子和精美的词汇收集起来,还要经常的翻看这些摘抄,做到孰能成诵。教师还要鼓励同学们将阅读中的体会写下来,毕竟只有写下来的感悟才会更加的深刻。在进行课外知识阅读的时候,教师要做好引导作用,帮助同学们积极地理解经典中的场景,能够有自己的审美意识,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推荐的优秀经典书目一定要仔细的筛选,符合小学生的知识层次。推荐的书目不仅要有中国古代的优秀经典《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等,还要有外国的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悲惨世界》等,学生在阅读这些书的时候就能够提高对人物的形象有深刻的认识,在作文的过程中就可以合理的使用进去。在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中,教师尽量的选择一些简单的书,例如是《弟子规》《三字经》等,在高年级学生中,就可以提供一些高难度的书,《论语》《资治通鉴》等,都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有很好的帮助。 2.学生要多多的进行写作的实践 提高写作能力的最合理方法还是积极的进行写作训练。小学生只有多多的进行写作训练,才能够更好地掌握写作的方法,提升写作的能力。小学生要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可以在日记中增强语言表达能力。每天在睡觉之前的半个小时,回忆这一天发生的事情,可以是按照时间的顺序进行记录,也可以选择一件印象最深刻的事件进行描述。教师要鼓励同学们细心地观察生活中的事情,在生活实践中提高写作能力。例如有的学生就会这样写道:今天天气非常闷热,天上的太阳虽然很大,但是空气很闷热。经过这些年的经验,我知道这是要下雨了。我早早的将外面的被子收了进来,趴在窗台上向外看去的时候,我突然发现蜘蛛在结网。我仔细的看了一下,原来在它的旁边还有一个平面上的蜘蛛网,现在它正在织的网是竖直的。下雨之后,我急急忙忙的来到了屋外,发现横着的蜘蛛网已经被雨水打坏了,而这个蜘蛛正在这个竖直的网上悠闲的呆着,这个竖直的蜘蛛网还是好好的。于是,我就学会了看蜘蛛网识别天气的能力。学生的这个作文就是来源于生活的细心观察,体现了学生的细心,这样的作文才是优秀的作文。 3.结语 小学生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掌握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作文兴趣。教师要鼓励同学们细心的观察生活,在生活和课外阅读中积累优秀的生活素材。教师要教给学生的作文写作方法,可以使用多种修辞手法,提高作文的语言表达能力,加强作文的真情实感。 作者:周丽萍 单位:江苏省滨海县滨淮镇中心小学 小学生语文小论文:小学生语文创新教育论文 一、培养小学生自主创新意识 从以往的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方向转变。主动学习是善于观察和发现问题的基础,也是促进学生进行创新的基础,因此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比如在《小蝌蚪找妈妈》这篇文章中,要求学生先预习一遍,再展示出各种动物的图片,让学生回答都认识哪些动物,哪个动物是小蝌蚪的妈妈,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课后生词的拼音标注和解释,对生词进行发音,通过发音看学生在音标的认识和发音上还存在哪些问题,以便于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进行纠正,最后通过生词的偏旁部首学习刺激学生主动学习意识,比如生词中有“辶、艹、女”等部首,教师就可以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回想以往所学汉字中哪些字有这种偏旁部首,并要求回答这些汉字是什么意思,按照这种教学方式能渐渐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加强小学生对所学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书本知识都是固定的,只有将固定化的知识进行活灵活现的运用,才是对知识的真正把握,才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比如在学习《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时,学生不仅能对文章中的词句进行学习,而且能了解物候现象来临的影响因素,可以根据每年不同的开花时间,推算出当地的农业季节,这些都能应用在实际的生活中,所以教师可以利用这篇课文的知识,要求学生课后观察大自然的“语言”,增强知识的运用能力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创新思维的培养奠定基础。 二、改进和完善创新教学的方式 创新教学要营造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氛围,依据现阶段应用较多且教学效率较高的方式,认为小组讨论、情景教学以及多媒体教学比较适合小学语文教学环境。小组讨论式语文教学能增加学生创新的动力。将班级学生分成水平相当的小组进行讨论和比赛,能间接激励到那些不爱思考和学习的学生也参与其中。比如在讲解《》时,让学生分成小组熟读课本,要求小组成员讨论后回答给人们留下的深刻印象是什么,结合课本或是自己的语言来回答,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能力、语言组织和表述能力,又能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增加学生的创新动力。情景教学能增加学生创新的源泉。情景式教学不仅能营造学习的气氛,而且还能增加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为创新提供源泉。比如在学习《雪地里的小画家》时,根据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的内容来让学生发挥想象动手画画,展示自己所理解的竹叶、梅花、枫叶和月牙到底是怎么样的,有什么区别,这样一方面增加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另一方面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为创新意识培养提供有利的条件。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多媒体教学能比较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具体的形象,比如在讲述《翠鸟》一文时,教师就可以播放翠鸟的外形图、鸣叫声以及捕鱼的动作,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翠鸟的外形特征,再通过阅读课本,看书中是如何描述翠鸟的,与自己的描述有什么差异,通过这种形象的展示,也能有效提高学生创新的思维能力。 三、结语 三方面的探讨,我们看到,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育观念,弄清楚创新的内涵,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改进和完善创新教学的方式,并使这些方式能有效起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改革创新教育的作用。 作者:于婷泽 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劳技课实践基地 小学生语文小论文:小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提升与实践 摘要2012年,从一年级开始每周开设一次“儿童大讲堂”,一直坚持至今。现在学生已进入五年级,儿童大讲堂开设近120场,学生每学期都有机会站上讲台,当至少一次“小讲师”。2015年,开始在全校范围内推广“儿童大讲堂”。当然,在推广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新的问题和挑战,愿得到更多的建议和指导。 关键词“儿童大讲堂”;小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一、引言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课的基本特点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同时,语文课又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着重培养的也是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不仅要求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还积极倡导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综合性学习。1~2年级的学生,观察大自然,参加校园、社区活动,能对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口头或书面表达自己的想法;3~4年级的学生,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在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中,能提出问题,并学会合作,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口头与书面相结合,表达自己的想法;5~6年级的学生,要初步了解利用多种渠道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能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能策划简单的活动,并对策划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能对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组织讨论、专题演讲等。以上不难看出,综合性学习的目的就是要锻炼学生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很多教育工作者致力于探讨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作为一线教师,笔者多年来也在不断的摸索,并找到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其核心载体是在班级中开设“儿童大讲堂”———让学生自己选题、查阅和收集资料,经过整理和分析,形成正式的讲义后走上讲台给同学上课。2012年,笔者从一年级开始带课,每周开设一次“儿童大讲堂”,一直坚持至今。现在学生已进入五年级,儿童大讲堂开设近120场,学生每学期都有机会站上讲台,当至少一次“小讲师”。2015年,学校支持和肯定了笔者的工作,开始在全校范围内推广“儿童大讲堂”。当然,在推广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新的问题和挑战,笔者愿抛砖引玉,得到更多的建议和指导。 二、“儿童大讲堂”是提升小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实践 为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笔者最初采取的方式主要是针对教材内容,或者是重要节日、家庭与学校生活、当前社会关注热点等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和综合性学习,这可能也是大多数教师采取的方法。通常先由教师指定一个大致的选题范围,学生在课外收集和整理资料,并以口头或书面形式表达想法,高年级的学生可能还需要制作或撰写简单的PPT或报告,然后在课堂上进行集体讨论和交流。有时,教师还会让个别学生上台做一些简短的讲解。这种方法确实能起到一些锻炼学生综合能力的作用。但是,一方面,课堂时间有限,能真正参与讨论和交流的学生人数并不多,尤其当需要学生主动发言时,有的学生可能会因为害羞怯场等因素,一学期也不开口,变成一个“透明人”;另一方面,受限于这种交流形式的宽泛性特质,学生们讨论和交流的广度和深度一般都很不够,有些内容只是点到即止,没有进行深入探讨,这些现象对学生综合能力锻炼的局限性显而易见。经多方摸索并参考一些成功经验,笔者终于找到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开设“儿童大讲堂”。 (一)“儿童大讲堂”能弥补传统实践方法的不足 每一名学生不仅能得到展示和锻炼自己的机会,而且还能拥有可持续性互相学习和提高的平台。1.一学期18周,每周笔者都会腾出一节课,交由学生开设“儿童大讲堂”,学生可以自主开讲,也可以合作开讲。每一名学生都有站上讲台当“小讲师”的机会,本学期没排到,就顺延到下学期。2.“小讲师”的上课过程与笔者这些“大讲师”一样,不仅要使用PPT来展示教学内容,以方便听课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还要设计问题,与听课学生进行互动。3.听课的学生能随时向“小讲师”提问,进行讨论和交流,这一点很考验“小讲师”的课前信息收集和整理能力,以及随机应变的能力。4.每一名学生每周都有借鉴当堂“小讲师”成功经验或汲取他们失败教训的机会,然后扬长避短,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上。 (二)“儿童大讲堂”能全面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建立和增强自信心 课前:“小讲师”要根据选题查阅、收集和整理资料,按照40分钟的上课时间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设计互动环节、制作PPT(可请家长协助)、反复演练(讲给家长或同学听),必要时还得根据演练效果调整相关内容。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小讲师”们为了上好一堂课,往往提前十多天就开始热火朝天的准备,那股子投入劲,经常连家长们都吃惊。有的学生甚至会跑来向笔者请教如何安排教学内容、如何设计互动才能让学生们爱听、想听。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识字认字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都能得到强有力的锻炼。课上:“小讲师”要姿态大方、声音洪亮、注意语速的轻重缓急、突出和强调教学重点和难点、完成教学内容的讲解。讲解过程中,要随时注意听众状态,及时互动,调动学生听课积极性。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给予回答,暂时无法回答的,可以告知课后再讨论和交流。该阶段能大幅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建立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很多学生当过“小讲师”后变得开朗,不再惧怕当众讲话。用他们的话说,“我们都当上老师了,还怕开口吗!”课后:听到老师和同学们的掌声,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拥抱,在综合能力得到大幅锻炼的同时,自豪感、成就感油然而生。值得一提的是,“儿童大讲堂”在全校推广后,有同事请笔者所带班的学生去给他们班讲一次课。课后,同事激动的对“小讲师”说:“你讲的太棒了!我们班上有个不爱听课的学生,今天他听的眼都不眨,还积极举手回答了问题!”可想而知,“小讲师”当时的自豪感会有多强! 三、开设“儿童大讲堂”的几个小经验 (一)“儿童大讲堂”适用于每个年级 笔者所带班的第一次“儿童大讲堂”开设于一年级的第1周,不过,那其实只是一次“灵机一动”的活动。开学第一周,平均年龄6岁的小学生们以为上学跟上幼儿园一样,天天书包里都带着玩具。开学第三天的课间,笔者看到一名小男孩在桌上摆了大大小小好几杆枪模,就随口问了一句“这些都是什么枪啊?”结果小男孩立刻如数家珍般的讲解了起来。眼看快上课了,可小男孩还没有停嘴的意思,而且笔者也被小男孩的介绍所吸引,就灵机一动“老师周五有一节课,给你40分钟,你能给老师和同学们介绍一下枪械知识吗?”结果,周五小男孩带来了他的全部珍藏,没有讲稿,没有PPT,整整40分钟,“小讲师”讲的是激情四射,笔者和学生们听的是欲罢不能。下课后,学生们拥上来,有的说“我能讲飞机”,有的说“我能讲星星”,有的说“我能讲小兔子”……笔者干脆答应“好!以后我们每个周五都请一位‘小讲师’来讲课。”就是这么一次“灵机一动”的活动,拉开了“儿童大讲堂”的序幕,至今仍在“连载”中。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叶圣陶先生说过“只有做学生的学生,才能做学生的先生”,即使是一年级的“小豆包”,也有值得学习之处。所以,请相信学生的能力,只要给提供讲台,他们就能当好“老师”。如果可能,笔者建议“儿童大讲堂”开设的越早越好,低年级学生的自信心、好胜心和班级荣誉感强,推崇有力量的英雄,渴望得到关注和表扬。而且,教师们往往会对年龄小的学生更加宽容,只要学生能勇敢的站上讲台,哪怕有些磕巴,哪怕照着PPT念,也会为他们的勇气可嘉点赞。下课了,等学生回过味来,感叹“噢,讲课原来是这个样子啊,没什么好紧张的,下次我会表现得更好”时,自信心自然就慢慢建立起来了,综合能力的培养也水到渠成。 (二)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自由选题 教育学家朱永新提出了“新教育实验”的概念,他认为,理想课堂要具有六度: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整合度、练习度、延展度。相信很多一线教师,包括笔者在内,都在为建设这样一个理想课堂而努力着、探索着。没想到,由学生开设的“儿童大讲堂”竟已是接近完美的理想课堂了。这种感受初觉不可置信,但细思后却是“的确如此”。理想课堂应该是什么样?当然,是学生心目中的样。学生希望自己是课堂的一份子,希望教师亲和,希望能自由发言,希望能亲自动手实践,希望能用旧知识学好新知识,希望所学知识能用于社会生活。学生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所以当他去讲课时,就会不知不觉地朝这方面努力,会寻找更好的素材,会设计更有意思的交互,而他们在此过程中的付出也会转化成自身能力的提高。笔者开设“儿童大讲堂”近4年半,低年级的时候,由于学生的兴趣爱好非常广泛,出于拓宽学生知识面、开阔学生视野的考虑,由学生自由选题。三年级开始,每学期伊始就会划定一个大致的范围(例如三年级的主题是“民族”,四年级的主题是“古代人物”,五年级的主题是“科学”),学生从中选题,并向笔者报备,一是避免内容重复,二是初步审核学生的选题。至今,近120场的“儿童大讲堂”上,教与学的气氛始终都是热烈的,而且经过不断的尝试和磨练,“小讲师”们已对如何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过程驾轻就熟,甚至于笔者都会经常“偷师”,把看到的一些好方法运用到日常的教学中。 (三)家校一体,共办“儿童大讲堂” 语文课要锻炼的是学生在识字认字、阅读理解、写作、口语交际,以及利用各种渠道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至于如何制作精美的PPT,是《信息技术》课老师负责的工作。在讲课时使用PPT是必要的,一是可以在课前帮助“小讲师”对讲课内容进行安排、归纳和总结,二是可以在课上提示“小讲师”接下来要讲的内容,三是便于听课学生更直观的学习、理解和记忆。有时候,光用耳朵听“小讲师”讲,所获得的信息量是不够的,对知识点的印象也是不深刻的。因此,在学生们接触计算机相关课程之前,PPT的制作还得由家长代劳。为此,笔者曾专门给家长开会,讲解“儿童大讲堂”上PPT的作用和做法。对于自信的、理解力或记忆力较好的“小讲师”,建议家长以绘本的形式制作PPT,每页PPT以图片为主,附有少量文字。“小讲师”在讲课时,相当于进行了一次绘本仿讲,口语表达能力提高的会很快。对于害羞的、理解力或记忆力较弱的学生,可以多一些文字,但要告诉孩子,PPT上的内容只是给你作提示用的,不能在讲课时照着念,要把这些内容理解后换一种方式讲出来。这种换个方式表述的过程,也会“小讲师”在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有所进步。低年级的时候,开设“儿童大讲堂”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开口,让他们克服胆怯心理,敢于在一群人面前(人群中可能还有老师和家长)流畅清晰的进行口语表达。所以,哪怕家长代办了资料收集、整理与PPT制作等工作,也是可以的。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所学知识的增多,老师和家长们可以逐步放手,先让孩子使用网络、图书馆查阅和收集资料,再指导他们对资料进行重整和取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和家长的作用将慢慢减少,甚至全部消失。 (四)“儿童大讲堂”,让学生自主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笔者在开设“儿童大讲堂”的最初阶段,主要任务是提前和家长、学生沟通教学内容,上课时帮助维护秩序,准备“小讲师”临场发挥失常的应对方案,以及进行课后点评等。当学生们养成了“每周一讲”的习惯,“儿童大讲堂”也渐入学生自主管理的佳境。因为4年多的坚持,现在学生们已经把每周五下午的第一节当作“儿童大讲堂”的时间,雷打不动。每到这一天的中午,“小讲师”就会提前拷贝PPT,并准时站在讲台上,只等铃声一响就开始上课。其他学生会主动打扫、布置教室,在上课时认真听讲、积极互动,因为将心比心,当自己站在讲台上的时候,也希望下面的同学们热情响应。如此,笔者的工作直接被简化成课后点评。至于需要每周腾出一节课,时间是海绵,挤一挤总是有的。 四、结束语 叶圣陶先生说过“咱们当教师的人要引导他们,使他们能够自己学,自己学一辈子,学到老”,“儿童大讲堂”在这方面有着极大的优势,不仅能很好的锻炼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还让他们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希望学生们能像叶圣陶先生所希望的,“自己学一辈子,学到老”。 作者:郭丽萍 单位: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小学生语文小论文: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分析 摘要:对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单单是教学改革的要求,也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因为小学生年纪较小,尤其是那些低年级的学生,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比较差。然而,我们要充分意识到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是需要培养的,它需要教师利用各种手段和方式进行培养,同时也需要汇聚学校、家长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小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给语文课堂带来了非常大的变化,增加了教学资源的多样性;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氛围更加积极和高效化。新课标的理念在于学生可以进行主动、合作和探究式学习。在这方面,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可以进一步促进合作探究的学习。所以说,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非常重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这是需要我们进行探讨的问题。 1.加强信息技术的利用力度,全面开展语文教学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语文教学不再只是停留在原先的教学模式阶段,更多的是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从而促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因为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需要依靠情感体验和利用图画来进行,而多媒体技术就可以将这些内容进行转化,比如,可以利用立体化的图画以及相关的声音效果,从而绘声绘色地将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将学生的视觉、听觉等系统充分调动起来,促使他们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获得知识。这不但可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审美观,可以感受到教学内容中的美,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更易于获取所需的知识。信息时代,电脑以及网络走进学校和课堂,教师利用电脑以及多媒体技术将学习的内容通过动画、音响、图片以及文字等传授给学生。向学生提供相关的网络地址或者将这些资料进行下载,让学生自觉欣赏与阅读。资料中的图画和音乐可以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并且这些丰富知识可以促进学生提高读写水平。 2.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兴趣和习惯 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可以激发他们提高学习积极性。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可以利用电脑以及多媒体技术向学生进行展示,因为很多教学内容都不需要教师一一讲清楚,而学生就在多媒体提供的内容中进行细细的品味,有自身的体会感悟。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古诗词是有一定困难的,但是将音乐以及图片融入其中,让学生跟着音乐朗读。从而调动起学生的情感,在品读的过程中体会古诗的意境。另外,教师在课堂上要灵活转变其身份,在适当的情境下将自己转变为参与者、合作者以及指导者等,通过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方式进行知识的传授,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并在合作学习中解决问题。自主学习必须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基础。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就可以通过习惯慢慢养成。学习习惯的培养并不是一时可以养成的,它需要不断地进行强化,在这个过程中也是对学生性格的考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并将这种习惯逐步延伸到课堂之外,当然,教师要在其中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引导。比如说,对于学生仔细读书的习惯的养成,就是需要学生从各个方面进行培养。学生在读书的时候,就需要仔细看清,读准音调,不增加或减少字句;在读的过程中要思考这些字词和语句的大意,并将自己不懂的地方进行勾画,可以将自己的感想记录下来,方便对文章的理解。 3.加强语文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一种非常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主学习要求学生能够进行自主创新。在课堂上,学生可以展现自己的创新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课堂,注重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经过教师的相关指导,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从而对学习过的知识印象更加深刻。教师应当对学生课前预习情况进行及时的检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课文内容,并进行独力思考,完成文章课前要求和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如此可以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养成和提升。但是,有时候课堂预习并没有达到其目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师在安排学生预习后,在检查上不够重视和及时。所以说,检查学生预习状况,既是检查学生完成预习任务情况,也是和学生进行沟通。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得到了学习的结果,并希望老师能认可他们,课堂交流正是给了学生这么一个展现自身成果的机会,即能够满足他们的愿望,从而调动起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4.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探究与思考 问题,传授有效的学习方法在新课标的要求之下,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所以,教师要学会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营造融洽的氛围与情境,调动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利用多媒体手段,通过声音、图片以及游戏等方式,带给学生比较直观化的立体感受,对于喜欢探究新事物的小学生来说,可以引起他们的注意与重视。探究式学习可促进学生思维方式的创新。教材中的很多内容都是由简单逐渐变得较难,在设计的过程中,也是有很多且为多样化的探究问题以及活动,而这些教学活动可以将学生的主动性调动起来,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并且可以帮助学生分析进而解决一些实际存在的问题,增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定的创新,这需要教师对学生实践活动进行充分指导。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养成后,可以引导学生主动进行问题的探究,并不是学生自身摸索性地探究,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之下,有目的性地探索。学习方法养成后可以有效实现主动探究,所以说,学生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之下掌握相关的学习方法,在实践活动和学习过程中主动对问题进行探究。 5.对于学习效果进行开放式的评价 对于小学生而言,尤其是那些低年级学生,他们并不能够认识和理解语文学习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于学习效果进行开放式的评价,促使学生可以自由而独立地发表意见。对于学生进行多层次和全面的评价,及时挖掘学生自身的信息知识,将他们身上的优点要着重表扬,注重引导他们理解作为独立个体学习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6.加强学校、家长以及社会等多方面的联系 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之下,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但需要教师自身的努力,还需要学校进行相关的建设。语文科目的学习与网络信息技术相结合,就需要学校将自身的网络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完善,建立一个统一化的知识共享平台,促进学生可以在网络上进行学习。同时,家长是小学生的监护人,需要在学生上网以及浏览网页的时候提供保护,引导小学生正确对待和使用网络与信息技术,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另外,小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人才,社会各界要为小学生建立一个绿色的上网环境,使他们在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综上所述,对于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需要把学生放到核心位置上,教师应将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手段进行优化。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学习中学会竞争、创新以及合作,从而真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作者:黄云秀 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平桂管理区黄田镇东水小学 小学生语文小论文: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生语文学习策略 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使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探求和知识构建,养成较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下面我就小学语文学科信息环境下学生有效学习的策略,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学习技术,提高小学生信息环境下有效学习的本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对学生开展教学的时候,不仅仅要教学学生知识,还要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本领,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和发现新知识,感受通过自身努力获取知识的快乐。信息技术下的语文课程教学,首先要让学生适应信息化的学习环境,提升学生应用信息技术开展知识学习的本领。提高信息的获取、处理、分析、应用信息的能力。要在小学语文学科实现信息环境下的有效学习,必须重视学生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指导,提高小学生信息素养,使学生熟练使用信息化手段,有效学习。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是激发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是学习者自我建构的结果,小学语文教学不是传授、灌输知识的活动,而是一个重视对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重视对学生自我感悟,重视学生自身价值观和态度情感的价值观。教学就是要创设或者利用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利用先前的知识与已有的经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主动学习,以求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焕发了教与学的生机和活力,提高了课堂教与学的效率。 三、任务驱动,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信息化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探求知识的过程。教师通过情境创设、问题提出、让学带着问题和任务,自主学习,探究发现、获得知识,形成能力。任务驱动法,就是给出一个具体要解决的问题或一个学习主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在交互的信息环境中,自主、有目的地运用互联网或者是校园网中的海量资源开展信息资源的查找,通过对信息的融合和处理,从而形成个性化的主题(问题)的观点和答案。如在学习欣赏《秦兵马俑》这一课时,学生兴趣高涨,教师提出问题、布置任务:兵马俑到底有哪几种类型,他们又有着怎样的形象?请同学们选择一种最喜欢的兵马俑介绍给大家,同时说出喜欢兵马俑的原因。学生会带着任务就会去上网寻找问题的答案。而老师则只需要通过网络监控就能够了解到学生学习和查阅知识的过程,如果发现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和困难,则可以应及时引导、点拨,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得以顺利进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生自主学习,既要发挥老师在学习中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开展知识学习,也要注重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小学生主动进行知识学习的能力和意识。 四、协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新课程的标准指出,要学生学生具备一定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新的教育理念则认为合作要比竞争更为重要。进行分组协作学习之前,老师的主导(引导)作用非常重要,老师要分析不同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在信息技术环境下,通过学习专题学习网站提供的资料,上网学习探究。小组成员围绕一个主题任务,为了相同目标,共同协作,共同完成。学生通过协作探究、交流讨论,形成了小组讨论结果,最后以小组汇报交流,全班学生一起来分享,学生在信息化网络空间中进行相互的学习,一起进步,感受到集体的力量,体验到合作探究的乐趣,培养了学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五、网络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的学习不仅在课堂上,还可以延伸到课外。结合课堂内、外,根据小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及心理特征,选择和确定学习专题,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网络交流,从而使学生真正做到有效学习、快乐学习。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知识的主人,促进学生智力、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在《介绍家乡的一处美景》的作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网络技术,让学生通过网络教室上网进行专题学习写作,专题学习网站呈现出家乡风景名胜。如此巧妙开展作文教学,让学生充分感受家乡美景。进而有了表达的欲望后,再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捕捉自己最感兴趣的东西,自由选择写作的题材,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跨越进行情境写作的难关。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增强了小学语文教与学的有效性及针对性,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在自主、协作、探究性的过程中更有效地学习,从而培养和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作者:高国华 单位:金湖县教育局电教中心 小学生语文小论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培养 一、精读课文,体会手法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像一汪清泉,文章就是这个生活的清泉中流出的溪水”。这个形象的比喻告诉我们课堂之外的知识源泉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有很多知识是在课堂上学不到的。因此教师应经常补充一些课外的知识,让学生从一些科普文章中,文学作品中汲取营养,从诗歌,散文,童话,小说中获得美感,当然也可以从电视节目中获得知识,如《动物世界》等,还可以直接从生活中得到感受,勤于观察生活,了解祖国的名山大川、河流湖泊,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小学生对新鲜有趣的事物往往很感兴趣,而且有很强的想象能力,因此,我们可以培养学生多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如小动物,小台灯等,先观察它们的外形特点,然后进行联想和拟人化,赋予这些事物人的情感、语言和动作。再比如观察一个人的行为举止,各种行为动作时的神态。长年累月的积累之后,就会发现积累的素材不断增多,在写作时语言就会像滔滔江水一样滚滚而来。再结合课本中学习到的各种方法,便不再惧怕写作,反而对写作产生了兴趣,先开始不断的仿写,然后不断创新,写作水平就会突飞猛进。 二、读说结合,提高表达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先要让学生学会阅读,并且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读写结合才能在读得正确流畅有节奏的基础上把话说清楚流利并富有情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朗读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教师先范读,然后学生再进行朗读或齐读等,由于每一种朗读的形式都有它的独到之处,究竟何时采用什么形式要根据具体的内容而定。但我们主张多进行个性朗读,以展示学生的个性,齐读只是在很少的情况下进行,如文中反复的部分。以《长江之歌》为例,诗中有四行反复的内容可以齐读,但其他的部分最好是个人朗读,以读出个性特点。至于齐读和自由读等朗读形式,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减轻阅读的疲劳感。有时还会有配乐朗读和分角色朗读,这样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在教学《三亚落日》、《卢沟桥烽火》时都可以配上优美动听的与文中情感相一致的音乐,让学生在朗读时能够入情入境,不断地渗透自己的感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以读促写,灵活运用 小学语文教材在编排时所选择的每一篇课文都经过了精心挑选,多数为名家名篇,文章结构合理、语言优美,是学生初学写作模仿的佳作。学习中要引领学生深入研读教材,从教材中挖掘出对写作有用的因素,在读写中渗透为习作服务的指导思想。阅读方式以学生喜爱的方式进行,让学生愿意接受和乐于接受,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文中一些重点句,并学会精心品析,透彻理解,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用词的含义,获得感悟,以期在以后的写作中得到迁移。以教学《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为例,文中人物的心理矛盾是通过具体的描写体现出来的,复杂的心理斗争要通过朗读慢慢体会。注意体会作者是如何通过语言的描述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的。在对环境的描写方面也要仔细体会,作者运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主题的写法值得借鉴。这样的阅读才会有深度,而且随着阅读量的不断增多,积累的写作素材也会与日俱增,对学习写作有百利而无一害。教师在教学时再适当地引导学生注意作者的写作方法,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训练写作,开拓思维 法国教育家库西内说:“作文教学中应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审美教育,让学生获得愉悦的学习情趣”。事实也正是这样。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认真书写,告诉学生写字是一项基本功,在给予人以美的享受之外,还能够塑造一个人的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做事认真的良好习惯。在写作的过程中,小学生往往喜欢模仿学过的课文,按照范文的结构和写作思路来写作,这对于初学者来说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可以在短时间内找到习作的方法,快速入门。但经常这样,学生就会一直在这种思路中徘徊,没有创新,只在大家都熟悉的套路中逗留,永远找不到自我和个性。此外,生活以及学习中我们应多提供时间让学生走进自然去发现自然和感悟自然,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发现我们身边的美。在不断感受与体验的过程中获得创造性的思维。比如在学习《广玉兰》、《夹竹桃》等课文以后,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植物,把植物的美尽情地表达出来。总之,学生的读写能力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通过读写训练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源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不同的途径,引领学生将读写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读写和不断思考中,掌握知识,提升能力。 作者:许鑫鑫 单位:江苏省淮安市实验小学 小学生语文小论文:多媒体对小学生语文阅读兴趣的作用 一、通过课堂精心设计激趣 1、课堂导入趣味化设计。课堂的导言是小学语文课的开始,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课堂的整体气氛,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于新课、新内容学习的兴趣,也关系到阅读的重要性。教室设计语文课堂的导言可采取与语文教材有关的语文趣闻、语文小故事、语文谜语、歌曲、漫画等等内容,增强趣味性。这样,学生阅读的兴趣就被导引起来。还可以利用古诗词导入,巧铺垫,巧设疑,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教学过程生活化设计。在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语文阅读兴趣的培养极为重要。语文阅读的兴趣源头在于其能够直观的感受到语文在生活中的存在,并且,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的语言以解决学生的疑惑,满足学生的学习的欲望,就能够极大的刺激学生对于语文阅读的兴趣,使其能够较为积极和主动的融入语文阅读的学习中去。 为此,这就需要教师们能够在日常的教学中,选取一些具体和实际的生活材料作为教学案例,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形成互动,使学生的生活、学习密切的和语文教学相结合,从而达到使学生真正学会语文阅读的教学目标。具体到教学生活中,教师就要善于时刻捕捉生活中有用的语文事物和语文现象,适时地将生活中学生身边的例子穿插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中接受语文,了解语文,掌握语文。 二、基于课外实践活动增趣 兴趣需要一定的时间的持续,如果仅仅是依靠课堂的时间,那么兴趣是难以长久存在的,所以,在通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起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要通过开展课下“第二课堂”,进一步巩固学生们的阅读兴趣,使学生们学习阅读的兴趣长久保持。一方面,教师可以在课后作业中设置与课堂知识有关的字、词、句的趣味练习,通过该练习,不仅可以巩固学生的课堂所学,对课堂的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加深,还可以增加学生对字、词、句的兴趣,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及学习的兴趣不断的保持。 另一方面,教师可以组织小学语文识字比赛,来引导学生的积极参与与备战比赛,通过该活动不仅增添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更好地融入到语文字、词、句的学习环境之中,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基础知识;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应对比赛的心理素质。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在进行课外活动教学时,教师应该起到微观的指导的作用,一些具体的活动的内容、方式、方法等等方面需要一一做到位,使学生在浓厚趣味的语文阅读中真正的动起来,将“要我学”的心态改变为“我要学”。语文教与学的过程长久性的充满快乐,学生的兴趣自然会长久保持。 作者:王亚梅 单位:甘肃省会宁县杨崖集乡中心小学 小学生语文小论文:网络信息资源在小学生语文学习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社会进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在社会各行各业,特别是在学术交流方面,而其中对于小学生的学习也是一个新应用,本文从以往的语文教学与运用了信息技术后的语文教学相对比,得出了巧用网络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好语文的,一、查阅资料,课外延伸;二、增加阅读,开卷有益;三、加强交流,以说促写;四、了解社会,拓展视野;五、打字训练,熟悉拼音。 关键词:网络信息,小学语文,辅助教学 “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话在很久前提起,并广泛地受到教育界的一致认同,是一个不容质疑的真理!在十几年前,这个“渔”,主要指的是学习方法。而这里的“渔场”也莫过于工具书、爸爸妈妈或同学、图书馆(有条件的地方)。例如,给孩子解释词语时,往往不是直接告知,而是告诉孩子使用几种方法:1、近义词解释法;2、逐字义相加;3、查字典、词典等工具书;4、联系上下文推测,5、问爸爸妈妈或同学。 记得当时在山区工作时,有一个学生问我“围魏救赵”的意思,这是一个有故事的成语,要想自己解决,除了上面第3外,好像没别的方法,于是让他查字典,字典上的释义很简单: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现借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而学生对这个故事来龙去脉并不清楚,又跑来问我,我便详细地讲了这个故事及与之相关的三十六计与《孙子兵法》。这个学生当时听得认认真真,听完后,仰头期盼地问我:“老师,什么时候,我也能知道你这么多?”我只能说:“多看书,慢慢积累吧!”今天,已进入了网络发达的二十一世纪,我又突然想起了这件往事,现在想起来,要是能把这个问题交给网络解决,那该有多好啊,学生知道的可能就不单是词语的意思,而且能够独立地查阅到与之相关的无限广阔的内容,可能是图片加文字,可能是动画,还有可能引出其它的成语故事……并且这个过程是伴随着学生主动的、系统的、满腔的热情进行的,这比查阅书籍或看书偶遇,以及请教别人来得很丰富,更方便。人一生读的书是有限的,而网络是无限的。 可也有不少小学生的家长和老师“谈网色变”,生怕孩子沾染网瘾而难以自拔,于是一票否决,让孩子远离网络。我认为网络是一把名副其实的“双刃剑”,可我们不能因为它的一方面不足而不用在小学生的语文学习中,我们应该合理发挥网络在学习方面的巨大作用,尽力引导避免和杜绝网络弊端,通过实践,我们总结,网络在语文学习中可以发挥以下几方面无可替代的作用: 一、查阅资料,课外延伸 网络是相当丰富的知识宝库,对小学生知识结构来说,网络搜索比起在图书馆查阅图书也是极为方便的查寻方法。在例如我在让孩子预习《小萝卜头》一课时,让孩子查阅关于“小萝卜头”的相关资料,结果没想到孩子们不仅查到了小萝卜头的生平资料,还查到他父母的资料,以及白公馆、渣滓洞等资料,并且包括一些图片。查找到资料的孩子们交流时异常兴奋,在教学过程中,孩子们感悟人物的情感来得更快。在学完《鲁班造伞的传说》一课后,我说:“鲁班是传说中古代的名匠,除了造伞之外,还有关于他很多的传说,你们上网查找下,明天我们交流。”第二天,孩子们也很兴奋,有交流《鲁班学艺》的,有交流《鲁班造锯》的,有交流《鲁班雕凤》的,还有的观看了动画片和电影…… 二、增加阅读,开卷有益 网络中有不少的信息,我国网络阅读率6年增6.5倍。作为一种新型的阅读方式自然有着其他阅读方式所不具备的优势,网络的连通使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读者之间跨越时空限制而互通信息,而且计算机的存贮空间所能承载的信息量是纸质载体无法比拟的,据估计,每天网上刊载的免费阅览的新信息将近100万页,这是世界上英文图书出版产量的lO倍多,而今后3年网上刊载的东西将超过自印刷机发明以来,以印刷形式出版的总和。网络强大的信息搜索功能,加快了读者查询资料与信息的速度,节省了查找资料的时间,便捷了读者的阅读,缩短了获取信息的时间。 三、加强交流,以说促写 上学期我为我们班学生创建的QQ群,想通过网络及时了解学生的意见、建议和思想状况。自开学加入以来,学生积极主动和我讨论班里的状况,我才发现利用网络与学生交流的确有很大好处:第一、是班主任老师班级管理的好助手。网络班级中的师生互动能为老师提供一个与学生的沟通引导的新形式,弥补面对面教育引起的一些局限性,网络班级中的各种活动和展示能为老师提供一个更加全面了解学生的新平台,通过网络与学生交流,我发现我们班存在的问题,也了解到一些学生的想法,好多同学也能积极地提供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这些都方便我做好班级工作。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将所要表达的意思转化为文字,这无疑在无形中训练了学生写作能力。 四、了解社会,拓展视野 网络就是一个社会真实、快速的反映,是了解大千世界的窗口,让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了解社会万象,分析根源,使孩子受益匪浅。 五、打字训练,熟悉拼音 打字是一个人一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从小训练就很有必要,小学生在打字时多使用拼音,所以这不失为一个熟悉拼音的方式。 作者:徐晓勇 单位:重庆市南川区隆化第二小学校 小学生语文小论文: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升途径 语文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站在一个把握全局的高度去加以认识,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在关注其人文性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其工具性,只有本着这样的认知,才能有效地学好这门语言。 一、倾听――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的地基 学会倾听是一种很好的语言学习习惯,反观我们的课堂,语文比较好的孩子大部分都是上课认真听讲的,当然不光是在课堂上,在平时的生活当中,这些孩子也很善于倾听,从婴儿时的咿呀学语到幼儿时高声歌唱,无不是在由字到词、由词到句的倾听模仿中而不断习得的。这个倾听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获得了大量的语言信息,然后对这些庞大的信息自觉地进行组织再加工,这是一种复杂的心理和生理活动,孩子正是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中由量变积累达到质变飞跃,实现了知识能力和语言层次的逐步提升。 在平时的语文课堂上,我们要有意识地对孩子们进行倾听习惯的培养,不仅是在老师讲课时,还有其他同学在回答问题时更要认真听讲,回答问题的时候不是各说各的,而是在听取别人的回答后在其基础上加以补充,这样的课堂问答模式才会更加地全面、有效。课堂上的专门训练肯定会对孩子的行为习惯产生正面地引导,这样他在平时的生活当中,也就在有意识地学会倾听,捕捉有用的信息,久而久之,语言能力的提升也就在稳步推进了。 二、能说――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的支架 如果把“倾听”看做是低层次的信息输入的话,那“能说”便是较高层次的信息输出。我们经常会听到孩子们在课堂上积极发言,说了很多,表面看上去似乎是“能说”,细细琢磨,前言不搭后语,与要回答的问题牵涉不多,废话不少,里嗦的比比皆是。尽管现在的一些声音鼓励孩子大胆地说,说得越多越好,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来说,我们最应该做的就是有效地引导孩子们把话说准确,说到点子上,能用简洁的语言把话说清楚,就不要浪费过多的口舌进行无效劳动。 我们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能说”的训练,这可以是一个要求标准由宽到严不断提升的过程。比如先大体把话说清楚,然后在此基础上说得比较连贯、得体,接下来可以说得更有水准,让人信服。 三、悦读――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的砖瓦 信息输入的途径有很多,倾听只是其中的一种,要论其主要途径,还是“读”。古人提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都是这个意思。平时,很多家长反映:“我们给孩子买了不少书,可他就是不读”“我家孩子老是看那种漫画书,又没多少字,也不知道他咋想的”“孩子在家不是看电视就是玩电脑游戏,根本提不起看书的兴趣”…… 这些问题都是真实存在的,我们应该正视,一般的应对措施莫过于“亲子共读”“家长少看电视、少玩电脑,给孩子一个良好的示范”等,当然这些也是比较有效的应对办法。在这里,我们提到的是“悦读”,笔者认为,这才是解决孩子读书问题的一剂良药。让孩子充满喜悦地读书,课堂上精读,习得阅读的方法;全班共读一本书,交流书中的故事情节,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互相提出一个问题,轮流回答,看谁对书中细节了如指掌;交流自己最喜欢读的书,实现资源共享等都是经过实践验证能使孩子们充满喜悦的爱上读书的好方法。 四、慧写――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的宝塔 写是最高层次的语言输出。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有些孩子写作文时无话可写,抓耳挠腮、甚是无奈;有些孩子写了很多,仔细一看却是言不达意,不知所云;有些孩子则是完全为了凑字数,眉毛胡子一把抓,记流水账式写作,主次不分…… 针对这些现象,我们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分析原因:读的书太少,阅历少,视野太窄导致无内容可写;缺乏系统有效地指导训练导致写作技巧欠缺;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大多是面上的蜻蜓点水,很少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班级授课制的弊端;平时写得太少,一般是在上交语文作业或考试时被动地写作文,导致兴趣减弱等。对于这些原因的分析可能不够全面,但大体上应该差不多。我们如何才能使孩子们爱上写作,充满智慧地进行写作呢?经过多年的实践,笔者认为坚持写日记是提高写作兴趣及能力的最佳途健H帽欢地写作变为主动地抒发内心地真情实感,好像在和自己的知心朋友倾诉内心深处的秘密一般,内驱力在这里发挥的作用可以说是淋漓尽致。正如巴金先生说的那样――只有多写,才越来越会写。 倾听、能说、悦读、慧写,这四个方面是提高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四个基本点,它们是一个相互联系、互相促进的整体,而不能孤立地把它们分开。 翟吉修,山东淄博市淄川区罗村镇中心小学教师。 小学生语文小论文:新课标下小学生语文创新意识的培养策略分析 摘要:新课标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小学语文创新意识的培养势在必行。本文就小学生语文创新意识培养的策略展开分析,探索创新意识培养的最优策略。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小学语文;创新意识;策略 创新是一个民族复兴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支柱,是一个民族发展壮大的手段。小学生是一个民族鲜活的生命力象征,是一个民族复兴的力量支撑。所以创新意识的培养要从娃娃抓起,从小学生开始培养创新的意识。语文是多有学科的基础,在小学学语文才能为其他学科的创新做出贡献。那么,如何在小学生中语文创新意识培养教育呢? 一、教师创新理念培养 创新意识培养要从源头开始关注,设置创新理念课程,培养教师创新素养和创新教学理念。不难理解对教师开展创新理念课程,分析一下教学过程:教师培养、教师传授、学生学习、学生创新,源头是对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师是授道解惑者,也是学生的榜样者,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被学生模仿,所以对教师创新教育理论的培养是势在必行。作为教师不仅要具有专业的知识和丰富的教育经验,在新课标实施和高科技发展的时代,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也要与时俱进。学校应该定期组织教师创新教育课程,定期开展教师创新教学方法的交流会,不断更新教师的创新理念和创新教学方法,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形象。 二、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名言一直是激励学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兴趣是开展创造活动的起因,只有在人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时,意识也是最为活跃的,新的想法和思路才能像开闸的洪水一般涌出。在开始一节语文课程时,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比如在《美丽的地球》一文时,生动的展示一些现在地球环境破坏的照片,激起学生内心的情感态度,在阅读课文中描写的地球美丽景色。两者强烈的反差会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心中涌起无限的悲愤,呼吁学生一起保卫我们的地球。情境创设能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共Q和情感,也是学生开始探索之路的开始。 教师要把握课堂中的时机,适当点拨,设置提问,让学生产生兴趣,主动思考问题。知识的学习是为了以后在生活中应用解决问题,在语文课堂中要巧妙的设置提问,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思考的意识,才能培养创新意识。在《美丽的地球》一文中,在引发学生共鸣后,要抓紧时机提问,作为地球的一员,你为保护地球的美丽可以做哪些努力呢?现实中污染地球的问题,你能给出什么样的解决办法呢?小学生的思维是不受限制的,只要教师能抓住时机培养学生思考的意识,学生在习惯了思考,才能大胆的设想,才能更富有创造力。 三、突出学生主体 课堂的构成是教师和学生,教师传授学生知识,学生接收知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更注重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忽略了学生的情感和态度。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教师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才能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更能理解学生的思维。应试教育只会固定学生的思维模式,遏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潜在的创新也会随之掩埋。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要打破思维的牢笼,以学生为本,挖掘学生内心深处的创新意识。 比如实施小组学习模式,语文是很复杂、意思很深远的学科,对于语句和文章的理解,都是各抒己见。小组学习语文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共同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组学习语文是最能发散学生思维的一种有效模式。小组交流学习是建立一种愉悦的环境,学生的身心都能在其中得到释放,良好的心境会使人的思维更为活跃,感情更为充沛,在一种思维高度碰撞下,创新的思路更容易产生。因此在课堂中,教师要尽量设置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宽松氛围,带动学生的活跃性和积极性,发散学生的思维,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比如《美丽的地球》一文中,教师提出学生为保护环境献计献策,就可以以小组的形式,让学生展开讨论,小学生的思维就如一匹野马一样,想象驰骋,让思路相互撞碰。其中可能会有些异想天开的想象,但是教师不要为此打断学生的想象思路,要注意保护他们这种创新的意识。创新开始是没有对与错的,不到实践中验证,谁也没有权利评判一项创新的对与错。 四、教学方法多样化 创新意识的蹦出是要有一定的刺激的,也只有让学生接触更多新鲜的事物,才能让学生的创新意识更深远。小学生的好奇心是很强的,他们对任何事物的认知都是空白的,教师不应该一锤敲定事物如何如何,要通过不同的手段,让学生认识到事物的多面性,才能为创新埋下种子。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也是在新课程标准下提出的,要因材施教,发散学生的思维逻辑。比如《夏》一文中,文章是描绘的作者眼中的夏天,地球中各个地方的夏天是不一样的,不能单单以此让学生认为这就是夏天。教师应该多找些不同地区的夏天景色来供学生了解。事物的全面性了解是学生创新的必要知识储备。其实还有很多发散性的教学方法,如举一反三、一题多做、对立面思考等。 总之,教师不仅要注重自己的创新培养,也要从各方面训练学生,慢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以后创新能力的形成打下基础。
中职德育论文:中职德育环境研究——试析南宁市中职学校为例 【论文摘要】本文以南宁市中职学校为例,就中职德育环境现状分析了环境因素对中职生德育的作用机理,探讨了德育环境的不足与中职德育效果不良的关系,试图从改善环境着手来提高中职学校的德育效果,并为建立中职德育长效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论文关键词】德育环境 家庭德育环境 学校德育环境 社会德育环境 虚拟德育环境 中职德育环境依构成要素可划分为社会德育环境、学校德育环境、家庭德育环境、虚拟德育环境四大部分。参考前人的研究结果,笔者选取与中职生德育关系密切的部分环境因素作为研究对象,制定研究方案,2006年11月初至12月底,就南宁市中职学生德育状况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接受调查的包括广西水产畜牧学校在内共有6所学校,每所学校发出问卷500份。通过问卷调查获得了许多可贵的数据,这些数据较为客观地描画了目前中职学生的德育思想状况,显现出在家庭、学校、社区教育中中职学生德育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回收后,经逐项统计、归纳、分析,现将问卷调查结果比较突出的问题总结及分析如下: 一、家庭德育环境分析 (一)家庭成员的相互关系是孩子成长的最重要环境条件,而亲子沟通是形成良好关系的前提 调查表明,有48%的学生与父母沟通情况良好,还有32%的家庭沟通情况一般,15%沟通少,4%无沟通,这明显不利于孩子成长。父母与子女的沟通是良好家庭德育环境的首要条件,子女与父母的沟通情况反映了家庭德育环境的优劣。子女与父母的沟通即是家教,沟通方式和沟通内容就是家教的方式和内容。不同的沟通情况会导致孩子不同的个性。对孩子来说,如沟通情况良好,证明父母的教育能有效地引导子女,子女的人格能够健康成长。反之,对子女的人格成长很不利。 就本研究结果来说,由于一半多的被调查者家庭成员关系不理想,特别是4%的学生认为与父母之间没有沟通,这意味着这些学生背负着家庭问题来上学。在管理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如学生偏执、没有认同感、自我封闭或不善于沟通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并非因为管理的不力,其根源大多可追溯到家庭。因此,在管理中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沟通方式影响家庭德育的效果 进一步调查家庭成员的相互关系还可以发现,沟通的方式也影响家庭德育的效果。调查表明,发生矛盾时能与父母作交流并以父母意见为主的占65%,这属于沟通方式良好的情况;争吵或赌气的共占35%,这属于沟通方式不理想,这部分家庭的成员关系可能不太稳定。 父母与子女的沟通是良好家庭德育环境的首要条件,而沟通方式决定了沟通的结果。良好的沟通方式应是双向的、协商式的。有些父母家教时用讲道理的方式。子女与父母讲理由,意味着双方互谅互让、互相理解。但是以讲道理的方式家教,需要的技巧比较高明。讲得好就是循循善诱,孩子的反应是心悦诚服,即使有矛盾,也会和父母作良性沟通,并能尊重父母的意见;讲得不好就会变为讲大道理、讲空话、老生常谈,孩子的反应是面上不说,心里不服,有时会阳奉阴违。由于心里不服,产生矛盾时就会和长辈争论,争不赢时就会冷战,赌气不理。 有的沟通是属于单向的。父母过度威权,家教使用高压的方式,意见单方向从父母传递给子女;或者父母过度溺爱孩子,意见单向从子女传递给父母,这两种沟通方式的结果都不太好,最后容易导致争吵或“冷战”。争吵意味着子女与父母双方互不理解,各执一词,父母的教育基本不被子女接受。高压的家教方式比较简单粗暴,完全由父母一方说了算,孩子服也要服、不服也要服。小时候可能没问题,长此以往,到了青春期时孩子要求独立,对事物有了自己的看法,这种家教方式常会导致过度逆反。最大的弊端在于以一方意见为主,没有养成良性沟通的习惯,最后双方互不理解,各执一词,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基本不被接受。孩子没学会沟通,在社交场合要么孤独沉默,不善言辞;要么唯我独尊,一言堂。调查表明有35%的家庭沟通方式与结果不容乐观。在管理中发现有些学生脾气倔强不服管教,或者有些学生嚣张跋扈,有些学生冷漠以对,根源可能就在于家庭环境。 (三)交友指导反映的是父母的人际态度,也是对外界环境的认知态度 良好的家庭德育环境除了内部沟通良好,还需要对外良好的沟通。由于朋辈关系是影响青少年德性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交友态度是考察家庭德育状况的一项指标。到了一定年龄,青少年必然要求面向家庭以外,寻找更广阔、更精彩的属于自己的世界,而朋友是他们认识外界环境的一道桥梁。但是外环境比家庭环境复杂得多,青少年热情有余、警惕不足,辨别能力不强,容易受不良朋友的蛊惑。父母对子女进行交友指导,反映了父母人际态度开放,子女能较全面地认识外环境,成长将会比较顺利。反之,青少年依靠自己的本能结识朋友,容易受到伤害。为人父母必须正确认识这一点,注重教会孩子结交朋友的技能,孩子就会自己勇敢的长大。 调查结果表明,25%的被调查者表示没有得到来自父母的交友指导。在另一项调查当中发现,在面对老乡会的邀请时,43%的被调查者选择参加,这表明了部分中职生择友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和盲目性。而在管理中,中职生的朋辈关系依其密切程度来区分,最密切的是同班同乡,其次是其他同班同学,隔班交往的很少。有些学生终其中职生涯,朋辈仅限于同乡,与其他人少有交往。这说明中职生的交友行为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 一般而言,在入学初期一些学生往往能认真对待学习生活,当与一些散漫学生结交后,会慢慢变得懒散、怠慢,逐渐游离于管理之外。这提示德育工作者考虑,应在德育过程中指导学生交友,使学生在指导下选择好的学友,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 (四)礼仪礼节的教育,是为人父母的首要责任 礼仪是社交的润滑剂,掌握了礼仪,至少能让一个人在社交中不被排斥,不令人讨厌。调查结果表明,被调查者中有15%表示父母不曾对其进行礼仪教育,这表明这部分家庭德育有责任不尽之处。很多中职生的社交生活在进入学校后才开始。在管理中可以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在礼仪方面比较缺乏,体现在日常生活中,言行莽撞,对待同学不懂得相互谦让,有时为此而生出事端;对老师态度冷傲,或者公然顶撞老师;对陌生的同学或老师显得非常隔膜,等等。这部分学生并不会蓄意违纪,但是由于礼仪方面存在欠缺,和他人打交道时显得笨拙,人际关系比较紧张。 (五)父母的价值观影响着子女成长的方向 望子成龙的家长会对子女作各方面要求。调查结果表明,仅重视智育的家庭占16%,并无特别要求的占7%。为适应社会的激烈竞争,许多父母认为子女必须出类拔萃,因此在智育方面过度要求,这也是社会上常见的一种现象。本调查结果与此不符,原因可能是中职生的家庭背景与高中生的有所不同。中职生家庭一般对子女成长较为疏忽,要求普遍不太严,因此学生不仅学习成绩不太优秀,人格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道德领悟来自家庭的少,而大多得自社会、学校及其朋辈等。这些学生的道德知识来源不专、构成复杂,因此其德性是飘忽、游移不定的,在日常管理的观察中可以得到同样的印象。 健康的成长意味着德智体共同发展。与高中生相比,中职生的综合素质稍微偏低。调查结果表明65%的家庭要求学生的德育和智育共同发展,还有35%的家庭对学生的要求不高,这些在教学管理中都得到相应的验证。 二、学校德育环境分析 制度是学校德育环境区别于其他德育环境的特征,是学校实施德育的保障。了解制度是遵守制度的前提。调查表明,68%的被调查者表示不了解学校的规章制度。造成这种局面,学校制度过于复杂、抽象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学校制度应简明扼要、学生化,容易理解、容易遵守、容易执行的制度才是好制度。 (一)制度应人性化 制度规范着人们的价值取向,蕴涵着一定的伦理精神,也影响着德育的开展,因此,好的制度应是人性化的。也就是说,要考虑人的本性,从人性出发,限制人性弱点,发扬人性优点。以往制定相关制度,都是由上而下,仅从管理者的角度出发,制度为管理者的方便而设。调查结果表明,对于学校的规章制度,被调查者的24%阳奉阴违,37%采取排斥、拒绝的态度,将近2/3。这说明制度施行的结果不尽如人意。 近年来社会环境变化很快,网络普及,消费经济、快餐文化兴起,对学校德育冲击很大。几年前的一些制度现在看来已经不合时宜了,很多规定因为过时而无意义,很多行为又没有新的制度约束,因此。管理制度应随环境改变而适当修改。10年或5年前定的制度,今天已有一些条款失去了其意义。以无意义的制度来管理学生,无疑会损害制度的权威。因此有些学生阳奉阴违或排斥拒绝就不奇怪了。好的制度既应考虑管理者的方便,也应考虑被管理者的意愿。因此,学校的管理制度应参考学生的意见。 (二)校园生活应丰富而贴近学生生活 校园生活包括学校校容校貌、生活设施、文化活动设施、文化活动的形式与内容等,还有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系等因素。校园生活独立、自由、单纯、安全,学生在同龄人群体当中生活,遵守共同的行为标准,关注共同的热点话题,其个性可得到更大的舒展。 然而,调查结果表明,对于校园生活,有38%调查者表示不喜欢。这可能是由于学校的设置有所不当,也可能是由于学生对中职生活有不正确的理解所致。例如,对于学校设置的课外活动,就有68%被调查者表示不喜欢,还有15%表示部分喜欢,仅有17%表示喜欢。对此,学校可设置一些集体活动,以调剂枯燥的学习生活,舒展学生身心,健全学生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例如,可开展校运会、各种球类运动、歌唱、演讲、书画手工艺、计算机技能等比赛,还可以开展电影、音乐、生理卫生知识、法律知识、安全知识等各种讲座,力求实现形式和内容的多样化,增强学生的接受程度,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精神追求。 (三)加强校风建设 全校或年级大会是校风建设的主要形式。内容一般是对学校重大事项的通报,或者重要政治内容的学习。形式包括星期例会、新生入学典礼,学期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调查结果表明,对于大会的态度,表示认真听的被调查者为0;39%的被调查者表示感兴趣的地方听一下;42%表示懒得听,睡觉;37%表示不听,自己玩自己的。这表明校风、学风建设没有落到实处。究其原因,主要是是中职学校在进行校风建设的时候,定位不清,方向不明,往往把自己等同于普通中学,没有把握准中职的职业性、社会性、实践性的特点。中职学校的校风教育应务实,注重实践性;应以就业为导向,坚持职业性;应与社会相联系,保持社会性。学校在进行校风建设的时候应认真把握学生求学的心理。学生就读于中职学校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种:一是学习成绩不好,不想按部就班地读高中,考大学,但是又不想脱离学校马上进入社会。二是家庭困难,难以维持学业,于是走捷径以读中职的形式先求职业再谋进修。以上两种都是经过了认真考虑后才选择中职的。三是受父母之命或是从众心理的,这部分学生数量也不少。 (四)半封闭式管理 半封闭式管理是管理方式的一种,学校出于为学生安全考虑而设的制度,客观上对学生的出人造成不便。调查结果表明,28%被调查者认为不应该;29%认为有必要,但太严;43%认为很有必要。半封闭式管理是教育单位为了保证教学秩序而采取的一种管理方式,它能避免外界过多干扰校园,有利于营造一个清净的学习环境,使得广大学子能专心受教。和其他所有的管理制度一样,半封闭式管理带来一定方便的同时也会导致一些不便。学生对此的态度,可以反映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学生是否认同学校的管理方式;二是学生看待制度能否辩证,反映了学生受教化的程度。受过教育的人必定懂得制度的利弊,能否善用制度,自觉遵守制度。 三、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社会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所有方面都对学生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由于中职生受经济、政治环境的影响不大,因此本研究主要研究社会文化环境对学生德育的影响。 (一)通俗音乐、大众电影或热门电视剧 通俗音乐、大众电影或热门电视剧是流行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社会风潮的风向标。这些形式的社会文化所宣扬的精神对青少年具有巨大的影响力。调查结果表明,86%的被调查者拥有自己喜欢的流行文化内容。流行文化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流行文化是现代社会生活世俗化的产物,直接构成一种商品经济的活动形式;第二,流行文化以现代大众传媒为基本载体,并且在大众传媒的操作体制中流行、扩展;第三,流行文化的一种消费型文化,呈现出娱乐性、时尚化和价值混合趋势。这三个特征都决定了流行文化既容易为中职生所接触,也容易被为人们所接受。 流行文化消解了文化的层阶,对传统中关于文化的高级与低级、典雅与粗俗的定位作了否定。流行文化的产品有其精神上的内涵,但是它的精神不是提升人的内心世界的动力,而是满足欲望的一种消费品。中职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他们涉世不深,思想单纯,缺乏鉴别能力和批判意识。由于流行文化的娱乐性,许多中职生明确表示出对传统文化的排斥和对流行文化的青睐甚至痴迷。 就本研究的调查结果来看。流行文化的支持率远高于学校设置的校园文化。这表明,学校在开展课外活动时,形式上可适当参考流行文化的成功之处。 (二)青少年偶像崇拜 歌星、影星或体育明星等是流行文化、世俗精神的代言人,俗称“偶像”。偶像的存在反映了学生的精神依托对象。调查结果表明,75%的被调查者拥有自己偶像。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青少年们崇拜偶像主要有三个原因: 首先,追星的青少年是要追寻自我。当他们或早或迟地走过童年,面对纷繁的世界时,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他们这种内心深处的困惑缘于心中没有建立起一个稳定的自我形象,即所谓“自我同一性”。此时,他们开始思索自我的意义,他们亟须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活生生的形象作为自我的代表。他们在公众人物中寻找那些具有自己欣赏特点的人物,于是明星出现了。如果明星能够有足以让他们佩服的表演,就会成为被崇拜的偶像。从这个角度来说偶像是崇拜者的代言人,是崇拜者的理想自我,也是崇拜者心目中的未来。 其次,偶像也是青少年心目中父母的替代品。青少年在生理上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心理上的发展却远远滞后。由于生理上的发展,他们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希望能够独当一面,渴望摆脱父母的控制。然而,他们有限的生活经验又使他们不能没有父母的帮助,这种矛盾状况使他们感到很苦恼。因此,他们选择崇拜拥有能力、地位和独立的偶像,希望通过偶像崇拜来实现独立自主的目的。某种意义上,这不过是将偶像作为了父母的代替品,让偶像来行使父母对自己的控制。 再次,偶像崇拜也是青少年融入自己团体的一种手段。有些追星族是为了保持与同伴的一致而被卷入追星的行列的,相形之下他们是二流的追星族。他们追求的是让自己有所归属,是为了让自己和别人知道他属于那个团体。因而他们需要知道大家正在讨论的明星的各种资料。 偶像崇拜表达的是青少年对梦想和生活的美好追求,是其发泄不满和倦怠情绪的大胆呐喊,也是对传统价值体系与教化内容的叛逆表达,其终极目标是在寻找自我。这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正常心理现象。对青少年偶像崇拜行为,既不应采取淡化态度或者不干预态度,也不应把偶像崇拜定义为一种纯品德行为,简单粗暴地加以排斥和否定。这说明了大部分学生需要某种精神皈依,需要一个精神指引人,这是青少年的天性使然,我们在德育中应该好好利用。 (三)书、报纸或杂志的影响 书报杂志是比较传统的获取课外知识和信息的途径,也是中职生接受社会文化的一个主要方式。调查结果表明,有87%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喜欢某种书、报纸或杂志。这说明大部分的中职生不满足于课本知识,他们的知识面、人生观、世界观等受到课外读物的影响。这也表明,德育可以从图书馆开始。图书馆的建设应严把质量关,严格拒绝庸俗图书进馆,另外图书的购置要考虑学生的精神需要,在购置前可以在学生中作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来采购书籍。 特别要提出来的是,中职生已经性成熟,但是心理还没成熟,图书馆应成批采购青春期生理卫生知识的书,考虑到学生心理问题较多,而且有部分学生会主动寻求了解这方面的知识,还应批量购置青春期心理学方面的书,特别是针对中职生的心理问题分析的书,更要注意采购,从这方面营造一个良好的德育环境。 四、虚拟环境对学生德育的影响 虚拟环境即网络,网络对中职生来说,意味着讯息沟通、娱乐互动、学习创造、精神寄托等等。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网络对中职生身心成长的影响越来越大,对中职德育的作用已经超过了传统媒介而居第一位。 网络是一种工具,是一个虚拟的环境。对中职生来说,网络世界里面的规则、秩序都是新奇的:现实生活中必须遵守的,这里不用遵守;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或者不允许存在的,网络世界里都有;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这里可以得到。当中职生们在现实中得不到成功的体验、感受不到自身价值的时候,他们就会投向网络,抛弃许多正需要他们认真去做的事情,包括学业、前途、休息、健康、亲情和老师的殷切期待等。 由于网络资源的共享性,使得网上信息量相当丰富,上到天文、地理,下至生活百态,其中无所不包,无所不有。这种信息的丰富性,对于正在增长知识、好奇心强的中职生来说,肯定是一大兴趣刺激点。这种海量的信息使得许多中职生花大量的时间在电脑网络上,乐此不疲。但是在我们的调查结果中也可以发现,中职生上网主要是聊天和娱乐(游戏、看电影、听音乐等),用在工作和学习方面的学生比较少,这说明他们主要是在网络上寻找社会支持,寻求心理满足和利用网络创造新人格面具。这也表明,要让学生善用网络,必须给予他们一定的指导,一方面培养他们对色情、迷信、封建、庸俗等信息的免疫力,另一方面利用网络环境发展“自主型”道德。 网络所具有的符号、自治、开放等特点,改变了“依赖型”道德形成条件,即公众舆论监督的作用方式,却有助于“自主型”道德的发展。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网络行为的匿名性和网络主体角色的“不在场”不是网络道德作用弱化的理由,反而是网络道德大有用武之地的根据。“网民”等于“符号”,而不是“同学”、“公民”等角色。现实社会的舆论对存在于网络环境中的“符号”几乎失去了控制,这似乎是一件十分可怕的事情,但是这恰好是自主型道德发展的契机。自主型道德在网络环境中得到发展有着许多成功的例子,如在网上“求助”往往会得到及时的帮助,资助者也完全不是出于功利性的目的,而纯粹是履行道德义务。网络作为一把双刃剑,利弊共存。德育工作者应善于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因势利导,控制网络上的不良信息,利用网络逼真、开放、自治等优点,把网络建设为最强有力的德育环境。 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首先,部分家庭德育环境建设有明显不足之处,学校应该加强与家庭的联系,并对家庭德育作出相应的规划与指导,以营造良好的家庭德育氛围。其次,学校德育环境对中职生影响力偏小,原因在于学校德育的内容、形式与学生的精神追求不符。应从学生精神需求出发,发挥学校德育环境可控性、系统性等优势,增强学校环境对学生德育的影响力。再次。社会环境特别是其中的文化因素对中职生道德影响很大。社会文化的内容、形式与中职生的精神追求相吻合,对学生吸引力极强。学校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吸收社会精神财富,扬弃社会文化垃圾。又次,网络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环境,对中职生的道德感染力极大。网络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德育工具,学校应该善用网络,促进学生的现代化观念、自主意识、平等和民主观念等。最后,德育环境诸因素之间未能有效整合,需要在一个统一的目标下整合,形成家庭、学校、社会、网络的德育合力。 中职德育论文:浅谈基于后现代教育观下中职德育目标的定位思考 论文关键词:后现代主义 德育 德育目标 中职教育 论文摘要:目前,中国中职德育目标的设定存在着不尽合理的地方,这直接影响到中职德育的实效性。借用后现代主义的德育观理论,从中国中职德育目标的现状入手分析,认为对中国中职德育目标的设定要从力求实用效果、体现自由精神和个体差异、蕴涵人文关怀、注重发展效能等方面加以考虑。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各中职学校学生必修的基础课,是对中职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指导教育、创业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等的主阵地。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 一、后现代主义教育下的德育观 受现代教育封闭僵化思维的影响,在中国的中职德育中,道德往往被视为一种外在的约束人的行为的律令,道德教育强调灌输和说教,不重视理解和内化。因此,中职德育工作低效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后现代教育观否定批判传统教育模式,为创造性地构建中职德育模式提供了新的视角。后现代教育观的核心是强调差异性、多元性,主张偶然性、开放性、平等性、重视主体性和创造性。他“通过揭露教育中形而上学、认识论方面原先预设的观点的脆弱性,揭露教育中存在的偏见,从根本上威胁现在教育的可能性。”[1] 1.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崇尚差异性,主张主体性、创造性的德育目的。后现代教育观反对现代教育培养“完人”的教育目的,认为“这种教育目的往往是为了培养优势文化的支持者,强调教育具有一种‘文化中立性’,以此来推演一套民主和平等的理念。”[2] 况且,人要在教育过程中达到完善,各方面得到均衡发展的完人教育目的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后现代教育观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并不在于达成共识和统一的标准,而是通过宽松的争论去发现悖论和错误,引导学生理解他人对其选择的差异性所可能提供的各种良好理由,学习接受道德的差异性,从而培养具有社会批判能力、自我创造能力以及认可多元文化的公民。 2.后现代主义教育观主张多元化,提倡对话、内化的道德方式。后现代教育家反对以理性主义、认知主义为主要特征的现代道德教育,认为通过对学生实施理性和行为上的训练很难完全使其掌握普遍的道德法则,成为有道德的人。在后现代教育观看来,这种方式是一种对待物的方式,是把一套“世界如此这般”的看法强加给学生,是一种粗暴的道德权威主义。因此,后现代教育观主张道德教育多元化,主张允许任何方法,容纳一切思想,摆脱僵化的形式理性,从个体的差异性出发建立一个开放多元的道德教育;强调道德教育方式应以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生能以不同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接受道德教育;提倡道德情景和道德体验,以平等交流、理解、关怀的态度来对待差异的“对话式”教育方式[3]。 3.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强调开放性,主张去中心的德育课程。后现代教育观批评学科中心主义,主张构建动态的开放式课程,“要求在课程组织中倾听不同的声音,关注课程活动的不稳定性、非连续性和相对性以及个体经验相互作用的复杂性。”[4]后现代教育观提出:德育课程设置的宗旨是尊重每个学生发展的独特性,注重道德经验之间的联系;在德育课程设置上,事实和价值二者应该紧密结合,建设开放性的课程,德育课程内容应具有批判、怀疑的特性,应扩展到各个领域,关注那些边缘性的道德主题,让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同台演出;德育课程的具体实施应消除学科之间的界限,达到科际整合[4]。 4.后现代主义教育观主张平等性,提倡主体间性的道德关系。后现代教育观反对现代教育中的主客体二元对立的师生关系,主张师生关系“主体论上”的平等,提倡主体间性的道德关系[5],提倡教师和学生作为完整的精神整体在道德对话中交往,二者是平等的,在地位上没有尊卑的区别,同时也反对教师中心主义和教师的权威话语,反对教育人为地把学生随意划等分类,采取二元逻辑施教和管理。因此,后现代教育观主张在大学德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在道德讨论、对话中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不再扮演专家的角色,而是道德对话的推动者。“教师的职责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并不是拿出真理的人。”[6] 二、中职教育德育目标现状及反思 中职德育目标是中职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长期以来,中国中职学校德育目标定位的突出特点是理想化,重心偏高,片面强调政治性,同时,又缺乏层次性,忽视教育对象(中职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基本上是用一个统一的、和其他高校同等级模式去塑造所有的中职学生,更多的是按照社会规范的需要来确定培养规格和设计培养过程,而没有充分注意到中职学生在“德”的发展中的个性化发展需要,把培养中职学生的“德”的素质局限在一个过于狭窄的空间和理想化的模式中,主体精神的张扬受到一定抑制,“德”的养成缺乏丰满的内容,缺乏梯度层次,缺少选择的自由度,最终的结果是造成受教育者比较符合共性规范的要求,但其独立自由的思维、创造的意识、批判精神,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等个性化发展需求则在统一要求和进程中被大大地忽略了。因此,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中职学校德育必须坚持素质化目标,综合社会发展共性需求和中职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和发展个性需求,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眼光,真正从提高民族素质的高度,来检视我们中职学校德育的目标定位,实现从理想化的模铸到素质化的转变。 三、科学的中职德育目标的建构 1.力求实用效果。现实的德育目标是从较接近社会生活实际和人的实际精神境界的,是从当前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出发而设置的目标,它存在于教育过程参与者的教育思想之中,为教育实践所实际追求的目标。实际上,真正实用的德育目标的实然性是很强的,它能依据德育对象的品德认知心理与品德发展所呈现的规律,为德育实践活动实际操作提供可行的具体标准。因此,所设置的德育目标就必须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必须实用,必须把德育目标和实际德育活动紧密联系起来。由于中职学生在初中阶段,乃至小学以来就没有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和良好得学习品质,他们的道德意识淡薄,旷课、随意迟到、早退、男女生接触过密、打架斗殴、敲诈勒索、乱扔垃圾、破坏公物、辱骂教师的现象时常发生;在日常生活中自私自利,对家庭、集体和社会也缺乏责任感,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因而,中职德育目标的设定,必须充分考虑到中职学生的生理、心理、认知水平和德育效果差等问题来实施德育活动,才能使中职德育目标产生实效。 2.体现自由精神和个体差异。德育的最高价值是使教育对象达到“慎独”的品德自由境界。[7]所以,只有给中职德育目标赋予自由精神,在德育实践中,德育主体中职学生才能真正意识到自身存在的意义。同时,德育目的不是强调让受教育者达到统一标准,让他们臻于完人,而应让他们了解他人并接受道德的差异性,从而培养其批判性和创造性的人格,使之成为真实的自我。为此,中职德育更应该应尊重中职学生不同于其他高校学生的差异性、偶然性以及主体性地位,培养其批判性和创造性人格。中职德育目的应充分考虑到中职学生的实际需要,不应该再以统一的理想化的道德规范来约束甚至是压制中职学生,而应该是重视中职学生自我的实现,并要根据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设计开展德育活动,鼓励中职学生通过宽松的争论去发现悖论、错误,引导中职学生理解他人以开放心态对待他人,培养中职学生成为真实独特的自我。 3.蕴涵人文关怀。一直以来,德育往往采取灌输的方式,把德育对象当等待灌装的容器来看,这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德育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应承认道德知识传授的重要性。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就个人而言在当今时代,没有良好的教养,没有渊博的知识,没有较高水平的智力素质和多方面的智力兴趣,要提升到道德尊严的高度是不可思议的。但是,我们也应该关注德育的对象首先是人。关心和被关心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德育应该培养“善良的人”,即有能力、关心人、爱人也值得人爱的人[8]。中职德育必须围绕关心人来重新组织,教会中职学生关心自己,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在中职德育目标的设置上,要融入人文关怀,通过德育实践活动来建立一种充满关心的新型人际关系,让中职学生体会到个人道德生活的幸福,从而达到促使他们追求一种更高更完善道德情操。 4.注重发展效能。德育目标对德育对象来说实际上就是一种人生的奋斗目标。一方面要对自己的现实承认,另一方面要对自己进行批判与否定,才能使自己既基于现实又能不断地超越现实并高于现实,使自己既在现实之中又在提升和发展之中实现德育活动的提升和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要注重德育目标的层次性,让前一个层次德育目标的实现为后一个层次德育目标的实现作铺垫,并且每个层次德育目标的实现就是对自身的超越[7]。中职德育应打破以往传统封闭的一元教育模式,走出“规范化”的束缚,在平等开放的基础上,以积极开放的姿势对待各种外来的精神产品,在教育过程中积极面对各种矛盾和丑恶现象,尽可能在各种领域中最大限度地扩展,利用丰富的信息开阔中职学生视野,培养中职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重视发展中职学生道德推理、判断及选择能力;注重中职学生在对自我和他人的对话理解上,将道德内化为自身的信念,自发、主动地关心他人的教育方式;注重在德育活动中,尽可能以自然的方式,通过学习、社会实践以及在生活环境中进行道德渗透,促使中职学生个体产生内在需要和情感共鸣。 中职德育论文:浅析如何加强中职学校德育教育 提升中职学生品行素质 【论文关键词】中职教育 品德 素质 市场经济 【论文摘 要】中职学校如何提升学生的品行素质,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日益成为社会各方关注的焦点话题。职业学校中的德育教育是一个难题,我们只有在工作中不断地探索,才能得到提升。本文主要是从学校、老师和学生的角度来探索相应的对策。 教育作为社会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作用。职业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职业学校在各地已经遍地开花,它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实用型和技能型的人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中职学校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一、德育教育的作用 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基础,社会整体的和睹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一个杜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社会和谐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人的主流意识的自我觉醒。而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恰恰是突出了对“人”的教育,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其德育除了具有和其他备类教育所共有的目标、内容、途径之外,职业学校还承担起了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知识、培养健康心理、增进心理能力的义务,注重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以及就业观、刨业观的教育,培养学生学会与人和谐相处、与社会和谐相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可以使更多的青年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和人格,成长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坚实力量。 二、中职学校是促进德育教育的前提 我们认为,德育教育实施的好与坏,关键在于学校是否重视德育教育,是否以学生的进步为已任。 首先,要解决认识问题。这个认识不仅仅是学生的认识,还有教师和领导的认识,只有两方面都到位了,才能真正搞好德育教育,实施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其次,是学校主动增加德育教育方面的课程。例如有些学校在课余时间安排一些文化艺术活动。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真正成为主体,从而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德育教育知识不能生硬地加到专业课中去,老师要言传身教。把教做事与教做人结合起来,以形象化、生动化、感性化、审美化的教学方式教育学生,这样才能收到良好地效果。 第三,建立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在职业学校开设像高等院校一样多的正式德育教育课程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切合实际的。 第四,加强对人文社团的扶持。比如,文学社、诗社、书法协会、公关协会等。对这些人文社团的扶持,一是给经费。二是关心社团组织者的成长。三是帮助和鼓励他们搞一些大型活动。 三、教师是德育教育的坚强保证 为了适应职业教育需要,中职教师更应快速提高自身素质。我们从实际出发,积极抓好教师业务水平,采取全方位的培养教师的德育管理能力与人性化教育的思想。 一是加强“班主任校本培训”课题结题报告的准备工作。对以往学期所开展的班主任培训与实务比赛等资料进行收集,并对班主任论坛、案例分析、优质主题班团课教案组织教师进行筛选与汇编。排定计划,定期组织课题组教师开展研讨,在学期期末形成课题的初步框架。 二是抓好教师参与学生个案研究的培训与实施工作。学生处对受到处分的学生建立成长档案,并逐步推开教师联系制度,开展一对一帮教结对活动,从而使尽可能多的教师投入到学校的德育工作中,参与到班级管理的实务中。 三是增强班主任助理的培训工作。适当调整各班班主任助理,明确与细化班主任助理参与班级管理的内容和时间,及时协调与沟通班主任与班主任助理的工作,使之在班级管理中能形成最大合力。由专人落实班主任助理的培训与考核,注重培训与实践的结合、个体自学与集中交流的结合。 四、学生是德育教育的关键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我们认为德育活动必须与学生能力培养相结合。从职业教育的基本任务和现实情况出发,我们应该率先树立人人成才的观念,使我们能够满怀信心地去发现和珍惜存在于每个学生身上的个性特长和潜在的学习能力,并帮助学生逐步培育起自信、自强的生活态度,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与个性,通过活动“扬长避短”,根据学生的特点“量体裁衣”,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第一,注重学生自我推荐与创业能力的培养。职校的学生离校后直接面对的就是就业,如何让他们在学校里就学会对自我能力的认识与推荐,自信地步入社会,成为职校德育工作的一个支撑点。要正确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发掘自身优势,在人际交往、谋职技巧、社会调查等方面加以辅导。 第二,以开展社团建设为出发点,注重对学生优势能力的发挥。校园活动的丰富多彩,是培养学生能力、交流的沃土。通过各种活动,为学生的团体意识提供良好的契机。加大对文学社的指导和工作条件创设的力度。使文学社既成为学校的氛围营造者,又成为文学社成员交流思想、培植能力、发挥特长的团体。指导教师每学期有计划地安排2至3次学习、交流沙龙和校外采风等活动,同时确定运行机制和相关章程,使文学社有机地运转,服务学校,服务学生。职教校园的氛围应体现自身特色,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设施,筹划与布置,使校园的墙、黑板、草坪都成为我们体现职教特色和提升学生专业思想的载体。 第三,优化学生会的工作职能,培养学生干部的组织与协调能力。进一步理顺团委、学生会组织机构,明确两者的工作内容与分工,让学生干部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工作中,使这两个学生团体运作模式从教师组织开展,逐步过渡到教师指导,学生干部自主管理的模式,形成学生管理学生的校园化发展模式。进一步建立与完善学生干部培养体系,通过定期地组织学生干部学习管理方法,开展热点问题的讨论,到本市内的相关学校对流,邀请来访等形式,拓宽学生干部的交流面,使他们在交流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形成和谐的协调能力。进一步发挥学生团体的优势,组织开展学生喜闻乐见、参与性强的活动,通过活动锻炼他们的组织协调能力,培养他们的筹划和宣传的能力。 中职德育论文:论析中职德育课如何实施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 论文关键词:中职教育 德育课程改革 小组合作学习 论文摘要:在新一轮中职德育课改背景下,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值得实施和推广。作为德育教师,如何实施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本文作者作出了相关的思考。 新一轮中职德育课改要求德育课“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切实加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在新课改背景下。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水平,培养了学生的积极情感,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值得实施和推广。那么怎样实施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呢? 一、正确理解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 小组合作学习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它把社会心理学中的合作原理引入课堂教学。强调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其基本做法是将全班学生按照性别、个性特征、兴趣爱好、智力水平、能力倾向、家庭背景、文化环境、社会联系等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倡导“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如果教师只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坐在一起讨论。小组成员之间并没有实质的合作,这只能算是传统教学中的小组讨论,并非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也不应该仅仅作为调节课堂气氛的一种手段,它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应该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二、精心选择小组合作学习的主题 精心选择小组合作学习的主题是保证小组合作学习质量的前提.是关键性的第一步。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及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恰当地选择小组合作学习的主题。主题的设计应该充分体现德育课改对认知、知识运用、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要求.符合德育课程“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三贴近”原则。教师应该紧密联系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紧密联系中职生的思想实际、心理需求、生活环境等重新整合教材。开拓和挖掘小组合作学习的主题。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课,可以把小组合作学习的主题设计为“5.12地震与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等,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在心灵的感悟与震撼中真正理解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是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社会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是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在“企业中的劳动者”这一课,可以把小组合作学习的主题设计为“当前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劳动者”.让学生通过采访调查等小组合作学习了解当前企业最需要的是爱岗敬业、技术熟练、吃苦耐劳、勇于创新的劳动者,从而立志奉献社会、苦练专业本领。总之,教师设计的小组合作学习主题应该具有时代性、生成性、活动性和开放性,一定要尊重学生学习的兴趣,贴近学生发展的需要。 三、认真指导小组合作学习的进程 1.指导学生分组分工 教师指导学生分组要尽量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组合,在小组成员之间形成最大程度的差异,使小组成员在各方面形成互补。组与组之间则要尽量保持相对均衡的水平,从而保证每个小组在大致相同的水平上展开公平竞争。 教师还要指导每个小组进行明确细致的分工。例如各小组设小组长,负责组织督促组员开展合作学习;设资料员,负责多渠道搜集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料;设书记员,负责及时记录整理小组各成员的学习成果,并汇总形成本小组统一的结论;设对外联络员,负责联系采访、调查、社会实践等事宜。这样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小组里展示自己的才华,既增强了责任感和成就感,又培养了团结合作精神。教师还要指导各小组内部实行角色轮换制,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不同的角色和任务,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经常会有学生等待观望或盲目跟从。产生“无效合作”的尴尬。这主要是因为一些学生还没来得及独立思考问题,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方案。由于缺乏思维的碰撞,观点的交流,小组合作学习只能流于形式。其实,独立思考是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前提。没有独立思考的合作学习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探究。例如“人生价值的实现”这一课,小组合作学习的主题为“中职生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要求每个学生都要独立思考,为交流合作做好准备。在我的鼓励下,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认为要找到与自己专业对口的企业,有的认为要进修培训以提高学历,有的认为要在各类技能大赛中脱颖而出。有的认为要抓住创业的机遇,还有的认为要当公务员,为百姓办实事,等等。有了独立思考,每个学生才能踊跃发言,互相切磋,甚至据理力争。实践证明,只有建立在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小组合作学习才是高质量、高效率的。 3.促进学生团结合作 在竞争激烈的2l世纪.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关键将更多地体现在与他人的合作上。同样,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合作技能是小组合作学习成功的重要保证,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 (1)教育学生树立团队意识 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一种个人行为,而是一种集体协作。教师应该教育每个学生树立团队意识,以小组集体利益为重,顾全大局,齐心协力,团结互助,为达到共同目标而奋斗。 (2)教育学生学会倾听 倾听是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学会倾听不仅是学会学习的需要,而且是学会交往、学会做人的需要。教师要教育学生倾听时不要随意打断别人发言.要注意听出别人的主要观点,听完后要及时评价。并发表不同意见以展开探讨。而对于别人正确的意见则要虚心接受。 (3)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是现代人立足社会.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能力。小组合作学习特别需要每个人能准确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与他人进行交流探讨。有些中职生发言不能紧扣主题,表达也不够精练,教师应该帮助其训练语言表达的技巧。还有些中职生由于自卑胆怯.不敢大胆、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而教师则要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帮助其克服自卑胆怯的不良心理,并尽量为其提供获得成功的机会。 (4)培养学生人际交往的技能 在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的技能是一个人事业走向成功的保证。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教育学生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礼仪,做到礼貌待人,真诚待人,宽容待人;教育学生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如尊重对方,赞美对方。亲和微笑,培养友情等;教育学生掌握思想沟通、情感沟通甚至心灵沟通的方法与技巧;教育学生以谦和友好的态度对待争议,求大同,存小异,建设性地解决问题。 四、科学评价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1.对各小组整体表现的评价 小组的整体表现和总体成绩是评价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基本依据。评价的指标可以划分为:各小组的学习是否认真,探究是否积极,可设立最佳态度奖;各小组内沟通是否有效,配合是否默契,可设立最佳合作奖;各小组搜集资料是否全面细致准确,可设立最佳资料奖;各小组学习心得体会、调查报告、总结发言是否科学严谨,可设立最佳成果奖。除了单项奖外,还应该对照以上指标评出各小组的总分。总之,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只有共同参与、共同奋斗、共同进步才算得上成功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 2.对各小组成员个体表现的评价 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展示自己、悦纳自己、发展自己的舞台。教师的评价要使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获得成就感与幸福感。比如要让探究能力强、合作热情高的学生更优秀更自信,让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体验到宽容与鼓励,让成绩落后、自卑怯懦的学生发现自身的潜力与闪光点,增强信心与勇气。 除了教师外,小组长、组内学习同伴、学生家长甚至学生自己都可以作为评价主体,多元化的评价主体更能保证评价的科学与公正。 中职德育论文:浅谈认知教育和情感教育在中职德育工作过程中的反思 [论文关键词] 情感教育 认知教育 反思 感情智力 智商 [论文摘 要] 中职的德育教育比较偏重于认知教育,对于情感教育有所忽略,本文从反思角度切入,论述了情感教育在中职德育过程中与认知教育同等重要,甚至会影响认知教育的效果。 一、在进行认知教育的同时,绝不可以忽略了情感教育 一般来说,认识教育都以教育学生认清道理为主,而情感教育是促进学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心理学研究表明,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统一。记得当学生违反了宿舍纪律时,我曾当全班同学的面严厉地指出和批评这种行为是如何地损害了班级其他同学的利益,直到看到违纪的学生把头低下来为止。事后此学生找到我忧怨地说“老师,你怎么可以当着全班同学把宿舍违规这事连说了三遍啊,弄得我在同学中的面子全都没了”。当时我还想:就得这样啊,效果多好,本人认识反省得够彻底,对其他同学也起到了很好的警醒作用。然而今天回想起来,真得好好地进行反思:如此做法是多么地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呀,帮助学生认清道理固然没错,但如果完全忽略了学生的情感感受,是毫无益处的。面对违规了的学生,教师在说理的同时能否也顾及学生的感受,从理解、尊重、信赖和欣赏的角度出发,帮助学生找到自身的优点加以扩展从而缩小其存在的缺点呢?反思:在严格要求的同时,也要满足情感的需要。这样,才会有融洽的师生关系,教育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做到认知教育和情感教育兼顾,下面两点非常重要: 1.教师要理解、尊重、信赖和欣赏每一个学生 学生是受教育者,他们在通过各种事情来体验以丰富人生,体验的过程本无对错之分,作为师者,去欣赏、信赖和尊重你的学生,同时给出相应的规矩就行了。给学生“规矩”、进行认知教育是必需的。在认知教育的同时,教师只有本着“理解、尊重、信赖和欣赏”的心态,才会对学生的感受感同身受,才会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进而引导学生换位思考——站在老师、家长的角度来看待其本身的违规行为,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与自我教育。用教师尊重、信赖与欣赏的眼光陪伴着学生,使学生自觉屏蔽粗野、轻浮、急躁的情感,培养学生自信、谦虚、勇敢、进取、尊重他人的情感。这样师生双方都心情舒畅,不但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有利于教师的身心健康。 2.情感教育的准确实施需要教师能够很好地控制好自我的情绪 淡泊名利、不为“文明班”或“先进班”等荣誉所诱惑;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出发点,以看到学生灿烂的笑容、看到学生的点滴进步、听到学生学有所成为满足。教育者不被名利所左右后,能很好地控制好自我的情绪,做到关心、热爱学生,准确地解读师生交往过程中学生的情绪变化,能够去控制其变化。上例学生违反宿舍规定的案例中,我当时就是只考虑到因此班级中被扣了十分从而弄丢了“先进班”,只顾让名利占有着大脑,心中窝着火,批评学生的语气与态度已经相当地重,再加上只顾着自己生气而没看到此时学生的情绪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导致学生自尊心的挫伤。今天回想,实感惭愧。反思:做一个充满智慧的老师,让智慧引领着师者控制好交往中的情绪变化。老师需要的是引导学生用自我的优点与自我的缺点进行斗争,学会“轻声细语说重话!”,这是学生成长的需要,也是老师成长的必需。 二、对越聪明、智商越高的学生,越需要进行感情智力的培养 智商英文缩写IQ,用来表示人的智力水平,包含了语言和非语言能力,包括记忆力、词汇量、理解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视觉驱动能力等等。这些能力都是构成智商的“一般智力因素”,是学生发展的先决性条件。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以来,智商一直被确立为判定一个学生聪明与否的标准。一般认为,智商高的孩子聪明。然而,一个学生智商高低与成绩的好坏、工作的成败并不成正比。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越是聪明的学生、往往也就是问题最多的学生,如果他们的感情智力不能同步发展的话,他们往往会成为令家庭和学校头疼的问题学生,甚至走上犯罪道路。所以,对待越聪明、智商越高的学生,越需要进行感情智力的培养。 1.高智商又低“情商”的学生容易走上毁人或自毁的道路 1991年的11月1日,被公派到美国爱荷华大学凡艾伦物理系留学的原北大高材生卢刚,在拿到了博士学位后,却因为妒忌自己的中国同伴山林华、对自己的博导戈尔咨教授和史密斯教授误会以及对副校长安妮克黎利(Anne Cleary)女土的误解而将他们有目的、有预谋的进行了枪杀,最后自己也举枪自杀,制造了震惊全美的校园枪击事件。卢刚在学有所成时毁人和自毁,其实他的智商高乎常人,同时,他在现实生活中也是感情智力的低能儿,高智商和低“情商”的不平衡最终导致了悲剧、惨剧的发生。 2.高智商而低情商孩子的教育反思 作为家长,面对你的特别聪明的孩子时,要万分地呵护其心灵,你对孩子的心灵满足比你物质上的给予更为重要,要常与你的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及时让孩子的情感需求得到满足,同时为其制定适当的“规矩”;作为老师,遇到这些智力特别不一般的学生时,要第一时间与家长联系,尽可能快地获取到其成长过程中的第一手资料,从而协同家长一起共同制定出这类学生的情感教育目标、方式与方法,绝不可以被他们的“好成绩”所蒙骗。引导这些智商很高的学生正确与其他同学相处,赞赏这类学生把他们的“智慧”分享给别的同学的做法,全然地尊重和信任他们,相信他们本身有足够强的能力把把事情做好,同时给予他们适时适度的帮助,让他们融进班集体中,让这类学生成为其他学生的“小老师”,帮助这些特别聪明的学生享受到班集体带给他们的成就感与幸福感。 三、通过情感教育来加强和巩固认知教育 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受教育者成为社会上有用的人才,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在培养学生智能、体能的同时,让他们懂得做人的道理。懂得道理,其实就是进行认知教育。要提高认知教育的效果,最好先确保学生能够乐意主动地去“认知道理”,或起码不对“道理的认知”产生反感情绪,其所谓“亲其师,信其行”。 1.教师用充满情感的激励,使学生具有积极价值取向的情感得到张显与发展,形成良好的品德 一方面,教师善用自身的榜样力量和创造性的劳动,能带给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造就学生良好的人格特质。教师对自己所教科目、所教知识充满着热情,通过教师的创造性劳动,课堂中的每个环节处处显露着对知识本身的热爱、体验着知识带给人类的积极良好的感受,这样的知识学生自然而然地会喜爱去认知与学习。反思:当教师本身对学校的规章制度也充满反感时,对学生说的 “要遵守学校的XXX规章制度”是毫无说服力的,学生对“规章制度”的认知效果将会极差。有如家长自己在麻将桌中“乐不思蜀”时,却对旁边的小家伙说“你好好读书、好好完成你的作业”,这种孩子的作业肯定写得不好,书也读得不好。另一方面,教师善于把握学生中出现的良好品质,及时地、充满情感地进行激励,能使认知教育取得很好的效果。教师在学生很好地遵守了“规章制度”的那个时刻,及时给予充满情感的激励,认知教育的效果就会很好。相反,如教师只是轻描淡写地一句“某某同学不随意踩踏草地,遵守了学校的规章制度”,学生对于“不随意踩踏草地”的认知会随风飘过脑边一样,老师说完也就吹走了,没在学生的大脑中留下“认知”。可见,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需要认知教育,而认知教育要取得好的效果需要学生有很好的情感体验,通过情感教育的途径,能把认知教育的作用发挥到极至。 2.教师要学会“轻声细语说重话” “轻声细语”体现的就是教师与学生相处时的情感流露,显现着教师在认知教育过程中的个人修养与教育智慧。“轻声细语”即以学生能够接受、乐意参与的教育方式,开展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个性特征的认知教育。“说重话”:对于学生某些屡教不改的不良生活、学习和行为习惯,教师决不姑息与放纵不管,而是严格要求与纠正。现在的学校需要学生认知的规章制度和社会行为规范、法律法规很多,学生必需共同遵守团体中的这些行为规范和法律法规,这样才能更好地立足于社会,并得到很好的发展。反思:在进行这些法律法规和行为规范的认知教育过程中,情感教育尤其重要,学会“轻声细语说重话”,是教师智慧体现的一个过程,教师用智慧使法律法规、行为规范深深地印留在学生的大脑深处,这是一门高超的艺术,一门需要教育者不断提升的艺术。 随着现代社会节奏的加快,人的学习、就业、生存压力也越来越大,相对应的是人对于情感的需求也就越来越强烈。学生的德育工作过程中,认知教育固然必需,情感教育同等地重要,甚至影响着认知教育。因而,情感教育在中职德育工作过程中占有着很重要的地位,让我们都善用情感教育这个法宝吧,以助认知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 中职德育论文:提升信息素养促进专业发展——中职德育课教师培训路径的探索和实践 论文关键词:中职德育课 信息素养 专业成长 论文摘要:中职德育课程信息量大、更新快,中职德育课教师的信息素养是促进中职德育课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信息素养的提升与中职德育课教师的专业成长互为动态循环关系。通过多年的实践与研究,我们提炼了中职德育课教师专业成长的三种培训路径,一是通过开网络式培训提升教师的信息采集素养,二是通过协作式培训提升教师信息评价素养,三是通过自助式培训提升教师信息管理素养发展。关注和探讨中职德育课教师的信息素养与其专业成长的关系,对有效进行校本培训改革,优化中职德育课师资队伍具有重要的意义。 现行中职德育课教材涵盖内容广、材料新,对任课教师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要想提高中职德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必须通过当今高度发展的信息网络获得第一手资料,丰富中职德育课堂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高中职德育课教师的信息素养,可以通过培训提升信息采集、评价和管理能力,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和学生学习方式,在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已经成为时代的要求。中职德育课教师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的人才特征。 一个人的学习能力与工作能力,在现代企业生产、科研、商贸和社会交往中,体现为对信息工具的掌握和使用的同时,还涉及信息伦理、信息意识等问题。开展信息教育、培养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和重大问题。一个有很好信息素养的中职德育课教师,他能够从浩瀚的信息流中根据中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精确把握与德育课有关的信息,确定信息需求,形成基于信息需求的问题,确定潜在的信息源,制定成功的检索方案,评价信息、组织信息应用于教育教学实际,将新信息与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融合,在批判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用信息。 中职德育课教师的信息素养与专业成长中职德育课程包含的信息量大,既有法律的又有职业指导的;既有经济的,也有政治的。这些信息不仅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更新速度非常快。从这个方面来说,德育课教师的信息素养要求比其他学科任课老师更高。因此中职德育课教师的信息素养与专业成长密不可分。提升信息素养的现实意义就在于为中职德育课教师专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1.信息素养是促进中职德育课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 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通过教学实践和自我学习,不断增进教学专业知识、技能、态度以及信念,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达成教育目标的过程。教师专业成长是动态的建构过程。优秀的中职德育课教师能够运用信息管理的方法或策略对自身的经验进行提炼,对其教学观点、教学决定、教学行动与反思进行有系统地梳理。事实上,相当多的优秀教师都自觉或不自觉的地搜集信息,应用于自己的实践知识,为自己的教学所用。只不过这些信息管理的质量还比较低,仅限于一般的文档、计划、方案和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对信息的使用和创新、交流和共享还明显不足。中职德育课教师要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必须掌握大量有效信息,这些信息获得一靠自身积累,二靠同伴互助,三靠专家指导。可以说,中职德育课教师提升了信息素养就促进了自身的专业成长。 2.信息素养的提升与中职德育课教师的专业成长互为动态循环关系 信息素养的提升会推动教师工作创新。一方面中职德育课教师通过信息素养发展,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提升教师素质,实现持续专业成长。另一方面教师的专业成长,使得教师更加主动积极地主动进行学习,探索与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对自身知识的整理、利用、创新的质量不断提升,从而也推动了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所以信息素养的提升是一个真正的学习过程,而学习永远是信息取舍增进过程,这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从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信息素养的提升与教师专业成长二者形成互动、循环、螺旋上升的关系。 提升中职德育课教师信息素养的路径信息素养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是随着工作和学习的进展不断积累与更新的,要真正体现信息素养的价值和作用,促进中职德育课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教师和学校树立长远的发展眼光,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最佳效果。随着学校多媒体小平台的普及,大部分中职德育课教师能够较为熟练地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扩充中职德育课堂的信息量,但是信息采集、评价和管理能力有待提高。我们据此开展了三种培训,一是网络式培训模式;二是协作式的培训模式;三是自助式培训模式。不管哪种方式,都是以提高中职德育课教师信息素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目的。 1.以技术整合为基础的网络式培训提升信息采集素养 现在,信息技术已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中职德育课的教学活动中,它不仅极大地充实了德育课的教学内容,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中职德育课教学模式的变革。信息技术不仅能够丰富中职德育课堂教学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它能够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个资源共享、同伴互助的平台,为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提供了技术支持,同时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中职德育课教师要在专业教学方面获得长足的进步,需要通过自身的不断研磨反思和其他教师的热心帮助。信息技术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使教师之间的切磋变得更加迅捷频繁。在线学习的网络式培训已经逐渐成为网络时代的新学习方式。因此我校通过因特网提供的电子邮件、QQ网络论坛、资料搜索和远程课堂等众多的服务内容,建立一个学习的大空间,给学习带来一个全新的前瞻视野。这种培训方式没有严格的监督考评机制,但是教师只要有心学习,心态开放,自我激励,在线学习便是一个更新专业知识获取持续成长的最佳学习途径。 目前,我校已经以教研组为单位建立了网络资源库。丰富的教学资源是校园网应用的基础。但如果教师缺乏将资源应用于教学的意识,或者不能有效地使用资源,资源越多也就浪费越多。因此,加强对校园网资源的管理,特别是让德育课教师参与资源的组织与管理也就显得十分重要。如我校通过在校园网设置“空中职业指导室”栏目,提供就业创业方面的信息指导;通过网络心理辅导室的设立将德育课的辅导从课内延伸到课外;通过教研组网页建设,相关德育课程信息,集成资源库。为了提高教师采集运用信息的积极性,我们将校内资源的开发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考核结合起来,使广大教师在参与校内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自觉地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同时,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又为学校开发出优质的校内教学资源奠定了基础。 2.以同伴指导为主导的协作式培训提升信息评价素养 中职德育课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课例。中职的德育课程外延相当广泛,从“小德育”课程范围讲包括法律、经济政治、哲学、职业指导四门功课,从“大德育”范围讲还包括心理健康、体验生涯等功课。每门功课都有自己独特的诠释方式,因此,德育课教师必须根据中职生的认知特点,学习和尝试利用各种技术设计和开发学生学习单元,并且这些单元会在他们的课堂教学中真正实施。在这个过程中,单靠教师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因此必须在学校层面借助同伴的力量,定专题、定时间进行课例研讨。每位教师在开学初根据教学进度安排分工协作,搜集相关信息资源,在教研组每周的例会中进行交流研讨,评价信息的有效性。然后在课堂实践中进行运用,利用学生的反馈,评价信息的适切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们投入地进行研究,进行对话沟通。学习技术工具的使用,学习各种创造胜的方法,参与者从各自经验出发,尝试、探究、学习、设想…一通过这样的努力,我校德育课教师信息素养得到了很好的提升,中职德育新课程标准、教学材料、评估方式、教学方法、技术、改革得到了很好的理解和实施。教师也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通过信息的汇集和批判式评价,保证了中职德育课程改革真正能够发生,也保证了教师持续的专业成长。这样的教师培训是有后续反馈、支持的学习,是有反思的学习。他们在同伴互助中分享自己的成功,从成功的同事那里学到成功的范例。 3.以自主发展为特点的自助式培训提升信息管理素养 实践证明,有效的信息素养和专业化发展的整合,从根本上说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教育问题。教师要将新的信息整合到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他们要学会使用新的技术技能,学会信息的应用,要探究还有其他什么方法能够进行课程的设计和课程内容的教学,还要能够在新的不同的情境下解决问题。此外,他们还需要对自己的教师角色进行重新定位,需要对自己关于信息应用的看法进行反思,思考信息在社会、在学校教学、在自己的13常生活中应该如何发挥作用,应该发挥哪些作用。通过先进的信息管理方法,教师可以节省大量学习时间,可以对纷至沓来的各种资料去粗存精、去伪存真,使得信息获取与分析加工成为厚积薄发过程。但每位德育课教师都有自身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和技术基础,整齐划一的培训会使教师产生厌烦情绪。自助式培训可以使培训内容与他们要求获得的知识、能力和技巧协调一致,提高教师解决问题及适应发展的实际能力。我们学校有非常优秀的教师团队,他们成为我校稳固的校内讲师队伍。每学期,我们根据需求开列培训项目“菜单”,提供必须的技术支持。这些培训项目不一定以讲座的形式,有的就是以网络资源的形式,让教师有选择地学习,自主地学习。在自主学习中提升自身的信息管理能力。 通过两年多的实践与探索,很多德育课教师提升了信息采集、评价和管理能力,能够多渠道寻找信息,并能制作个人、班级网页以及开通博客信息,有的教师可以通过设计Moodle课程推广德育课程教学。信息素养的提升是一个持续不断地学习过程,这个过程永远是信息取舍增进的过程,这是中职德育课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 中职德育论文:浅析如何加强中职学校德育教育 提升中职学生品行素质 【论文关键词】中职教育 品德 素质 市场经济 【论文摘 要】中职学校如何提升学生的品行素质,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日益成为社会各方关注的焦点话题。职业学校中的德育教育是一个难题,我们只有在工作中不断地探索,才能得到提升。本文主要是从学校、老师和学生的角度来探索相应的对策。 教育作为社会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作用。职业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职业学校在各地已经遍地开花,它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实用型和技能型的人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中职学校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一、德育教育的作用 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基础,社会整体的和睹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一个杜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社会和谐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人的主流意识的自我觉醒。而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恰恰是突出了对“人”的教育,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其德育除了具有和其他备类教育所共有的目标、内容、途径之外,职业学校还承担起了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知识、培养健康心理、增进心理能力的义务,注重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以及就业观、刨业观的教育,培养学生学会与人和谐相处、与社会和谐相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可以使更多的青年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和人格,成长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坚实力量。 二、中职学校是促进德育教育的前提 我们认为,德育教育实施的好与坏,关键在于学校是否重视德育教育,是否以学生的进步为已任。 首先,要解决认识问题。这个认识不仅仅是学生的认识,还有教师和领导的认识,只有两方面都到位了,才能真正搞好德育教育,实施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其次,是学校主动增加德育教育方面的课程。例如有些学校在课余时间安排一些文化艺术活动。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真正成为主体,从而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德育教育知识不能生硬地加到专业课中去,老师要言传身教。把教做事与教做人结合起来,以形象化、生动化、感性化、审美化的教学方式教育学生,这样才能收到良好地效果。 第三,建立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在职业学校开设像高等院校一样多的正式德育教育课程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切合实际的。 第四,加强对人文社团的扶持。比如,文学社、诗社、书法协会、公关协会等。对这些人文社团的扶持,一是给经费。二是关心社团组织者的成长。三是帮助和鼓励他们搞一些大型活动。 三、教师是德育教育的坚强保证 为了适应职业教育需要,中职教师更应快速提高自身素质。我们从实际出发,积极抓好教师业务水平,采取全方位的培养教师的德育管理能力与人性化教育的思想。 一是加强“班主任校本培训”课题结题报告的准备工作。对以往学期所开展的班主任培训与实务比赛等资料进行收集,并对班主任论坛、案例分析、优质主题班团课教案组织教师进行筛选与汇编。排定计划,定期组织课题组教师开展研讨,在学期期末形成课题的初步框架。 二是抓好教师参与学生个案研究的培训与实施工作。学生处对受到处分的学生建立成长档案,并逐步推开教师联系制度,开展一对一帮教结对活动,从而使尽可能多的教师投入到学校的德育工作中,参与到班级管理的实务中。 三是增强班主任助理的培训工作。适当调整各班班主任助理,明确与细化班主任助理参与班级管理的内容和时间,及时协调与沟通班主任与班主任助理的工作,使之在班级管理中能形成最大合力。由专人落实班主任助理的培训与考核,注重培训与实践的结合、个体自学与集中交流的结合。 四、学生是德育教育的关键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我们认为德育活动必须与学生能力培养相结合。从职业教育的基本任务和现实情况出发,我们应该率先树立人人成才的观念,使我们能够满怀信心地去发现和珍惜存在于每个学生身上的个性特长和潜在的学习能力,并帮助学生逐步培育起自信、自强的生活态度,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与个性,通过活动“扬长避短”,根据学生的特点“量体裁衣”,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第一,注重学生自我推荐与创业能力的培养。职校的学生离校后直接面对的就是就业,如何让他们在学校里就学会对自我能力的认识与推荐,自信地步入社会,成为职校德育工作的一个支撑点。要正确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发掘自身优势,在人际交往、谋职技巧、社会调查等方面加以辅导。 第二,以开展社团建设为出发点,注重对学生优势能力的发挥。校园活动的丰富多彩,是培养学生能力、交流的沃土。通过各种活动,为学生的团体意识提供良好的契机。加大对文学社的指导和工作条件创设的力度。使文学社既成为学校的氛围营造者,又成为文学社成员交流思想、培植能力、发挥特长的团体。指导教师每学期有计划地安排2至3次学习、交流沙龙和校外采风等活动,同时确定运行机制和相关章程,使文学社有机地运转,服务学校,服务学生。职教校园的氛围应体现自身特色,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设施,筹划与布置,使校园的墙、黑板、草坪都成为我们体现职教特色和提升学生专业思想的载体。 第三,优化学生会的工作职能,培养学生干部的组织与协调能力。进一步理顺团委、学生会组织机构,明确两者的工作内容与分工,让学生干部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工作中,使这两个学生团体运作模式从教师组织开展,逐步过渡到教师指导,学生干部自主管理的模式,形成学生管理学生的校园化发展模式。进一步建立与完善学生干部培养体系,通过定期地组织学生干部学习管理方法,开展热点问题的讨论,到本市内的相关学校对流,邀请来访等形式,拓宽学生干部的交流面,使他们在交流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形成和谐的协调能力。进一步发挥学生团体的优势,组织开展学生喜闻乐见、参与性强的活动,通过活动锻炼他们的组织协调能力,培养他们的筹划和宣传的能力。 中职德育论文:浅谈基于后现代教育观下中职德育目标的定位思考 论文关键词:后现代主义 德育 德育目标 中职教育 论文摘要:目前,中国中职德育目标的设定存在着不尽合理的地方,这直接影响到中职德育的实效性。借用后现代主义的德育观理论,从中国中职德育目标的现状入手分析,认为对中国中职德育目标的设定要从力求实用效果、体现自由精神和个体差异、蕴涵人文关怀、注重发展效能等方面加以考虑。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各中职学校学生必修的基础课,是对中职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指导教育、创业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等的主阵地。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 一、后现代主义教育下的德育观 受现代教育封闭僵化思维的影响,在中国的中职德育中,道德往往被视为一种外在的约束人的行为的律令,道德教育强调灌输和说教,不重视理解和内化。因此,中职德育工作低效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后现代教育观否定批判传统教育模式,为创造性地构建中职德育模式提供了新的视角。后现代教育观的核心是强调差异性、多元性,主张偶然性、开放性、平等性、重视主体性和创造性。他“通过揭露教育中形而上学、认识论方面原先预设的观点的脆弱性,揭露教育中存在的偏见,从根本上威胁现在教育的可能性。”[1] 1.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崇尚差异性,主张主体性、创造性的德育目的。后现代教育观反对现代教育培养“完人”的教育目的,认为“这种教育目的往往是为了培养优势文化的支持者,强调教育具有一种‘文化中立性’,以此来推演一套民主和平等的理念。”[2] 况且,人要在教育过程中达到完善,各方面得到均衡发展的完人教育目的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后现代教育观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并不在于达成共识和统一的标准,而是通过宽松的争论去发现悖论和错误,引导学生理解他人对其选择的差异性所可能提供的各种良好理由,学习接受道德的差异性,从而培养具有社会批判能力、自我创造能力以及认可多元文化的公民。 2.后现代主义教育观主张多元化,提倡对话、内化的道德方式。后现代教育家反对以理性主义、认知主义为主要特征的现代道德教育,认为通过对学生实施理性和行为上的训练很难完全使其掌握普遍的道德法则,成为有道德的人。在后现代教育观看来,这种方式是一种对待物的方式,是把一套“世界如此这般”的看法强加给学生,是一种粗暴的道德权威主义。因此,后现代教育观主张道德教育多元化,主张允许任何方法,容纳一切思想,摆脱僵化的形式理性,从个体的差异性出发建立一个开放多元的道德教育;强调道德教育方式应以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生能以不同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接受道德教育;提倡道德情景和道德体验,以平等交流、理解、关怀的态度来对待差异的“对话式”教育方式[3]。 3.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强调开放性,主张去中心的德育课程。后现代教育观批评学科中心主义,主张构建动态的开放式课程,“要求在课程组织中倾听不同的声音,关注课程活动的不稳定性、非连续性和相对性以及个体经验相互作用的复杂性。”[4]后现代教育观提出:德育课程设置的宗旨是尊重每个学生发展的独特性,注重道德经验之间的联系;在德育课程设置上,事实和价值二者应该紧密结合,建设开放性的课程,德育课程内容应具有批判、怀疑的特性,应扩展到各个领域,关注那些边缘性的道德主题,让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同台演出;德育课程的具体实施应消除学科之间的界限,达到科际整合[4]。 4.后现代主义教育观主张平等性,提倡主体间性的道德关系。后现代教育观反对现代教育中的主客体二元对立的师生关系,主张师生关系“主体论上”的平等,提倡主体间性的道德关系[5],提倡教师和学生作为完整的精神整体在道德对话中交往,二者是平等的,在地位上没有尊卑的区别,同时也反对教师中心主义和教师的权威话语,反对教育人为地把学生随意划等分类,采取二元逻辑施教和管理。因此,后现代教育观主张在大学德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在道德讨论、对话中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不再扮演专家的角色,而是道德对话的推动者。“教师的职责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并不是拿出真理的人。”[6] 二、中职教育德育目标现状及反思 中职德育目标是中职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长期以来,中国中职学校德育目标定位的突出特点是理想化,重心偏高,片面强调政治性,同时,又缺乏层次性,忽视教育对象(中职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基本上是用一个统一的、和其他高校同等级模式去塑造所有的中职学生,更多的是按照社会规范的需要来确定培养规格和设计培养过程,而没有充分注意到中职学生在“德”的发展中的个性化发展需要,把培养中职学生的“德”的素质局限在一个过于狭窄的空间和理想化的模式中,主体精神的张扬受到一定抑制,“德”的养成缺乏丰满的内容,缺乏梯度层次,缺少选择的自由度,最终的结果是造成受教育者比较符合共性规范的要求,但其独立自由的思维、创造的意识、批判精神,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等个性化发展需求则在统一要求和进程中被大大地忽略了。因此,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中职学校德育必须坚持素质化目标,综合社会发展共性需求和中职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和发展个性需求,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眼光,真正从提高民族素质的高度,来检视我们中职学校德育的目标定位,实现从理想化的模铸到素质化的转变。 三、科学的中职德育目标的建构 1.力求实用效果。现实的德育目标是从较接近社会生活实际和人的实际精神境界的,是从当前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出发而设置的目标,它存在于教育过程参与者的教育思想之中,为教育实践所实际追求的目标。实际上,真正实用的德育目标的实然性是很强的,它能依据德育对象的品德认知心理与品德发展所呈现的规律,为德育实践活动实际操作提供可行的具体标准。因此,所设置的德育目标就必须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必须实用,必须把德育目标和实际德育活动紧密联系起来。由于中职学生在初中阶段,乃至小学以来就没有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和良好得学习品质,他们的道德意识淡薄,旷课、随意迟到、早退、男女生接触过密、打架斗殴、敲诈勒索、乱扔垃圾、破坏公物、辱骂教师的现象时常发生;在日常生活中自私自利,对家庭、集体和社会也缺乏责任感,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因而,中职德育目标的设定,必须充分考虑到中职学生的生理、心理、认知水平和德育效果差等问题来实施德育活动,才能使中职德育目标产生实效。 2.体现自由精神和个体差异。德育的最高价值是使教育对象达到“慎独”的品德自由境界。[7]所以,只有给中职德育目标赋予自由精神,在德育实践中,德育主体中职学生才能真正意识到自身存在的意义。同时,德育目的不是强调让受教育者达到统一标准,让他们臻于完人,而应让他们了解他人并接受道德的差异性,从而培养其批判性和创造性的人格,使之成为真实的自我。为此,中职德育更应该应尊重中职学生不同于其他高校学生的差异性、偶然性以及主体性地位,培养其批判性和创造性人格。中职德育目的应充分考虑到中职学生的实际需要,不应该再以统一的理想化的道德规范来约束甚至是压制中职学生,而应该是重视中职学生自我的实现,并要根据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设计开展德育活动,鼓励中职学生通过宽松的争论去发现悖论、错误,引导中职学生理解他人以开放心态对待他人,培养中职学生成为真实独特的自我。 3.蕴涵人文关怀。一直以来,德育往往采取灌输的方式,把德育对象当等待灌装的容器来看,这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德育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应承认道德知识传授的重要性。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就个人而言在当今时代,没有良好的教养,没有渊博的知识,没有较高水平的智力素质和多方面的智力兴趣,要提升到道德尊严的高度是不可思议的。但是,我们也应该关注德育的对象首先是人。关心和被关心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德育应该培养“善良的人”,即有能力、关心人、爱人也值得人爱的人[8]。中职德育必须围绕关心人来重新组织,教会中职学生关心自己,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在中职德育目标的设置上,要融入人文关怀,通过德育实践活动来建立一种充满关心的新型人际关系,让中职学生体会到个人道德生活的幸福,从而达到促使他们追求一种更高更完善道德情操。 4.注重发展效能。德育目标对德育对象来说实际上就是一种人生的奋斗目标。一方面要对自己的现实承认,另一方面要对自己进行批判与否定,才能使自己既基于现实又能不断地超越现实并高于现实,使自己既在现实之中又在提升和发展之中实现德育活动的提升和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要注重德育目标的层次性,让前一个层次德育目标的实现为后一个层次德育目标的实现作铺垫,并且每个层次德育目标的实现就是对自身的超越[7]。中职德育应打破以往传统封闭的一元教育模式,走出“规范化”的束缚,在平等开放的基础上,以积极开放的姿势对待各种外来的精神产品,在教育过程中积极面对各种矛盾和丑恶现象,尽可能在各种领域中最大限度地扩展,利用丰富的信息开阔中职学生视野,培养中职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重视发展中职学生道德推理、判断及选择能力;注重中职学生在对自我和他人的对话理解上,将道德内化为自身的信念,自发、主动地关心他人的教育方式;注重在德育活动中,尽可能以自然的方式,通过学习、社会实践以及在生活环境中进行道德渗透,促使中职学生个体产生内在需要和情感共鸣。 中职德育论文:中职德育环境研究——试析南宁市中职学校为例 【论文摘要】本文以南宁市中职学校为例,就中职德育环境现状分析了环境因素对中职生德育的作用机理,探讨了德育环境的不足与中职德育效果不良的关系,试图从改善环境着手来提高中职学校的德育效果,并为建立中职德育长效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论文关键词】德育环境 家庭德育环境 学校德育环境 社会德育环境 虚拟德育环境 中职德育环境依构成要素可划分为社会德育环境、学校德育环境、家庭德育环境、虚拟德育环境四大部分。参考前人的研究结果,笔者选取与中职生德育关系密切的部分环境因素作为研究对象,制定研究方案,2006年11月初至12月底,就南宁市中职学生德育状况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接受调查的包括广西水产畜牧学校在内共有6所学校,每所学校发出问卷500份。通过问卷调查获得了许多可贵的数据,这些数据较为客观地描画了目前中职学生的德育思想状况,显现出在家庭、学校、社区教育中中职学生德育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回收后,经逐项统计、归纳、分析,现将问卷调查结果比较突出的问题总结及分析如下: 一、家庭德育环境分析 (一)家庭成员的相互关系是孩子成长的最重要环境条件,而亲子沟通是形成良好关系的前提 调查表明,有48%的学生与父母沟通情况良好,还有32%的家庭沟通情况一般,15%沟通少,4%无沟通,这明显不利于孩子成长。父母与子女的沟通是良好家庭德育环境的首要条件,子女与父母的沟通情况反映了家庭德育环境的优劣。子女与父母的沟通即是家教,沟通方式和沟通内容就是家教的方式和内容。不同的沟通情况会导致孩子不同的个性。对孩子来说,如沟通情况良好,证明父母的教育能有效地引导子女,子女的人格能够健康成长。反之,对子女的人格成长很不利。 就本研究结果来说,由于一半多的被调查者家庭成员关系不理想,特别是4%的学生认为与父母之间没有沟通,这意味着这些学生背负着家庭问题来上学。在管理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如学生偏执、没有认同感、自我封闭或不善于沟通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并非因为管理的不力,其根源大多可追溯到家庭。因此,在管理中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沟通方式影响家庭德育的效果 进一步调查家庭成员的相互关系还可以发现,沟通的方式也影响家庭德育的效果。调查表明,发生矛盾时能与父母作交流并以父母意见为主的占65%,这属于沟通方式良好的情况;争吵或赌气的共占35%,这属于沟通方式不理想,这部分家庭的成员关系可能不太稳定。 父母与子女的沟通是良好家庭德育环境的首要条件,而沟通方式决定了沟通的结果。良好的沟通方式应是双向的、协商式的。有些父母家教时用讲道理的方式。子女与父母讲理由,意味着双方互谅互让、互相理解。但是以讲道理的方式家教,需要的技巧比较高明。讲得好就是循循善诱,孩子的反应是心悦诚服,即使有矛盾,也会和父母作良性沟通,并能尊重父母的意见;讲得不好就会变为讲大道理、讲空话、老生常谈,孩子的反应是面上不说,心里不服,有时会阳奉阴违。由于心里不服,产生矛盾时就会和长辈争论,争不赢时就会冷战,赌气不理。 有的沟通是属于单向的。父母过度威权,家教使用高压的方式,意见单方向从父母传递给子女;或者父母过度溺爱孩子,意见单向从子女传递给父母,这两种沟通方式的结果都不太好,最后容易导致争吵或“冷战”。争吵意味着子女与父母双方互不理解,各执一词,父母的教育基本不被子女接受。高压的家教方式比较简单粗暴,完全由父母一方说了算,孩子服也要服、不服也要服。小时候可能没问题,长此以往,到了青春期时孩子要求独立,对事物有了自己的看法,这种家教方式常会导致过度逆反。最大的弊端在于以一方意见为主,没有养成良性沟通的习惯,最后双方互不理解,各执一词,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基本不被接受。孩子没学会沟通,在社交场合要么孤独沉默,不善言辞;要么唯我独尊,一言堂。调查表明有35%的家庭沟通方式与结果不容乐观。在管理中发现有些学生脾气倔强不服管教,或者有些学生嚣张跋扈,有些学生冷漠以对,根源可能就在于家庭环境。 (三)交友指导反映的是父母的人际态度,也是对外界环境的认知态度 良好的家庭德育环境除了内部沟通良好,还需要对外良好的沟通。由于朋辈关系是影响青少年德性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交友态度是考察家庭德育状况的一项指标。到了一定年龄,青少年必然要求面向家庭以外,寻找更广阔、更精彩的属于自己的世界,而朋友是他们认识外界环境的一道桥梁。但是外环境比家庭环境复杂得多,青少年热情有余、警惕不足,辨别能力不强,容易受不良朋友的蛊惑。父母对子女进行交友指导,反映了父母人际态度开放,子女能较全面地认识外环境,成长将会比较顺利。反之,青少年依靠自己的本能结识朋友,容易受到伤害。为人父母必须正确认识这一点,注重教会孩子结交朋友的技能,孩子就会自己勇敢的长大。 调查结果表明,25%的被调查者表示没有得到来自父母的交友指导。在另一项调查当中发现,在面对老乡会的邀请时,43%的被调查者选择参加,这表明了部分中职生择友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和盲目性。而在管理中,中职生的朋辈关系依其密切程度来区分,最密切的是同班同乡,其次是其他同班同学,隔班交往的很少。有些学生终其中职生涯,朋辈仅限于同乡,与其他人少有交往。这说明中职生的交友行为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 一般而言,在入学初期一些学生往往能认真对待学习生活,当与一些散漫学生结交后,会慢慢变得懒散、怠慢,逐渐游离于管理之外。这提示德育工作者考虑,应在德育过程中指导学生交友,使学生在指导下选择好的学友,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 (四)礼仪礼节的教育,是为人父母的首要责任 礼仪是社交的润滑剂,掌握了礼仪,至少能让一个人在社交中不被排斥,不令人讨厌。调查结果表明,被调查者中有15%表示父母不曾对其进行礼仪教育,这表明这部分家庭德育有责任不尽之处。很多中职生的社交生活在进入学校后才开始。在管理中可以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在礼仪方面比较缺乏,体现在日常生活中,言行莽撞,对待同学不懂得相互谦让,有时为此而生出事端;对老师态度冷傲,或者公然顶撞老师;对陌生的同学或老师显得非常隔膜,等等。这部分学生并不会蓄意违纪,但是由于礼仪方面存在欠缺,和他人打交道时显得笨拙,人际关系比较紧张。 (五)父母的价值观影响着子女成长的方向 望子成龙的家长会对子女作各方面要求。调查结果表明,仅重视智育的家庭占16%,并无特别要求的占7%。为适应社会的激烈竞争,许多父母认为子女必须出类拔萃,因此在智育方面过度要求,这也是社会上常见的一种现象。本调查结果与此不符,原因可能是中职生的家庭背景与高中生的有所不同。中职生家庭一般对子女成长较为疏忽,要求普遍不太严,因此学生不仅学习成绩不太优秀,人格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道德领悟来自家庭的少,而大多得自社会、学校及其朋辈等。这些学生的道德知识来源不专、构成复杂,因此其德性是飘忽、游移不定的,在日常管理的观察中可以得到同样的印象。 健康的成长意味着德智体共同发展。与高中生相比,中职生的综合素质稍微偏低。调查结果表明65%的家庭要求学生的德育和智育共同发展,还有35%的家庭对学生的要求不高,这些在教学管理中都得到相应的验证。 二、学校德育环境分析 制度是学校德育环境区别于其他德育环境的特征,是学校实施德育的保障。了解制度是遵守制度的前提。调查表明,68%的被调查者表示不了解学校的规章制度。造成这种局面,学校制度过于复杂、抽象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学校制度应简明扼要、学生化,容易理解、容易遵守、容易执行的制度才是好制度。 (一)制度应人性化 制度规范着人们的价值取向,蕴涵着一定的伦理精神,也影响着德育的开展,因此,好的制度应是人性化的。也就是说,要考虑人的本性,从人性出发,限制人性弱点,发扬人性优点。以往制定相关制度,都是由上而下,仅从管理者的角度出发,制度为管理者的方便而设。调查结果表明,对于学校的规章制度,被调查者的24%阳奉阴违,37%采取排斥、拒绝的态度,将近2/3。这说明制度施行的结果不尽如人意。 近年来社会环境变化很快,网络普及,消费经济、快餐文化兴起,对学校德育冲击很大。几年前的一些制度现在看来已经不合时宜了,很多规定因为过时而无意义,很多行为又没有新的制度约束,因此。管理制度应随环境改变而适当修改。10年或5年前定的制度,今天已有一些条款失去了其意义。以无意义的制度来管理学生,无疑会损害制度的权威。因此有些学生阳奉阴违或排斥拒绝就不奇怪了。好的制度既应考虑管理者的方便,也应考虑被管理者的意愿。因此,学校的管理制度应参考学生的意见。 (二)校园生活应丰富而贴近学生生活 校园生活包括学校校容校貌、生活设施、文化活动设施、文化活动的形式与内容等,还有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系等因素。校园生活独立、自由、单纯、安全,学生在同龄人群体当中生活,遵守共同的行为标准,关注共同的热点话题,其个性可得到更大的舒展。 然而,调查结果表明,对于校园生活,有38%调查者表示不喜欢。这可能是由于学校的设置有所不当,也可能是由于学生对中职生活有不正确的理解所致。例如,对于学校设置的课外活动,就有68%被调查者表示不喜欢,还有15%表示部分喜欢,仅有17%表示喜欢。对此,学校可设置一些集体活动,以调剂枯燥的学习生活,舒展学生身心,健全学生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例如,可开展校运会、各种球类运动、歌唱、演讲、书画手工艺、计算机技能等比赛,还可以开展电影、音乐、生理卫生知识、法律知识、安全知识等各种讲座,力求实现形式和内容的多样化,增强学生的接受程度,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精神追求。 (三)加强校风建设 全校或年级大会是校风建设的主要形式。内容一般是对学校重大事项的通报,或者重要政治内容的学习。形式包括星期例会、新生入学典礼,学期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调查结果表明,对于大会的态度,表示认真听的被调查者为0;39%的被调查者表示感兴趣的地方听一下;42%表示懒得听,睡觉;37%表示不听,自己玩自己的。这表明校风、学风建设没有落到实处。究其原因,主要是是中职学校在进行校风建设的时候,定位不清,方向不明,往往把自己等同于普通中学,没有把握准中职的职业性、社会性、实践性的特点。中职学校的校风教育应务实,注重实践性;应以就业为导向,坚持职业性;应与社会相联系,保持社会性。学校在进行校风建设的时候应认真把握学生求学的心理。学生就读于中职学校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种:一是学习成绩不好,不想按部就班地读高中,考大学,但是又不想脱离学校马上进入社会。二是家庭困难,难以维持学业,于是走捷径以读中职的形式先求职业再谋进修。以上两种都是经过了认真考虑后才选择中职的。三是受父母之命或是从众心理的,这部分学生数量也不少。 (四)半封闭式管理 半封闭式管理是管理方式的一种,学校出于为学生安全考虑而设的制度,客观上对学生的出人造成不便。调查结果表明,28%被调查者认为不应该;29%认为有必要,但太严;43%认为很有必要。半封闭式管理是教育单位为了保证教学秩序而采取的一种管理方式,它能避免外界过多干扰校园,有利于营造一个清净的学习环境,使得广大学子能专心受教。和其他所有的管理制度一样,半封闭式管理带来一定方便的同时也会导致一些不便。学生对此的态度,可以反映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学生是否认同学校的管理方式;二是学生看待制度能否辩证,反映了学生受教化的程度。受过教育的人必定懂得制度的利弊,能否善用制度,自觉遵守制度。 三、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社会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所有方面都对学生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由于中职生受经济、政治环境的影响不大,因此本研究主要研究社会文化环境对学生德育的影响。 (一)通俗音乐、大众电影或热门电视剧 通俗音乐、大众电影或热门电视剧是流行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社会风潮的风向标。这些形式的社会文化所宣扬的精神对青少年具有巨大的影响力。调查结果表明,86%的被调查者拥有自己喜欢的流行文化内容。流行文化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流行文化是现代社会生活世俗化的产物,直接构成一种商品经济的活动形式;第二,流行文化以现代大众传媒为基本载体,并且在大众传媒的操作体制中流行、扩展;第三,流行文化的一种消费型文化,呈现出娱乐性、时尚化和价值混合趋势。这三个特征都决定了流行文化既容易为中职生所接触,也容易被为人们所接受。 流行文化消解了文化的层阶,对传统中关于文化的高级与低级、典雅与粗俗的定位作了否定。流行文化的产品有其精神上的内涵,但是它的精神不是提升人的内心世界的动力,而是满足欲望的一种消费品。中职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他们涉世不深,思想单纯,缺乏鉴别能力和批判意识。由于流行文化的娱乐性,许多中职生明确表示出对传统文化的排斥和对流行文化的青睐甚至痴迷。 就本研究的调查结果来看。流行文化的支持率远高于学校设置的校园文化。这表明,学校在开展课外活动时,形式上可适当参考流行文化的成功之处。 (二)青少年偶像崇拜 歌星、影星或体育明星等是流行文化、世俗精神的代言人,俗称“偶像”。偶像的存在反映了学生的精神依托对象。调查结果表明,75%的被调查者拥有自己偶像。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青少年们崇拜偶像主要有三个原因: 首先,追星的青少年是要追寻自我。当他们或早或迟地走过童年,面对纷繁的世界时,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他们这种内心深处的困惑缘于心中没有建立起一个稳定的自我形象,即所谓“自我同一性”。此时,他们开始思索自我的意义,他们亟须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活生生的形象作为自我的代表。他们在公众人物中寻找那些具有自己欣赏特点的人物,于是明星出现了。如果明星能够有足以让他们佩服的表演,就会成为被崇拜的偶像。从这个角度来说偶像是崇拜者的代言人,是崇拜者的理想自我,也是崇拜者心目中的未来。 其次,偶像也是青少年心目中父母的替代品。青少年在生理上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心理上的发展却远远滞后。由于生理上的发展,他们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希望能够独当一面,渴望摆脱父母的控制。然而,他们有限的生活经验又使他们不能没有父母的帮助,这种矛盾状况使他们感到很苦恼。因此,他们选择崇拜拥有能力、地位和独立的偶像,希望通过偶像崇拜来实现独立自主的目的。某种意义上,这不过是将偶像作为了父母的代替品,让偶像来行使父母对自己的控制。 再次,偶像崇拜也是青少年融入自己团体的一种手段。有些追星族是为了保持与同伴的一致而被卷入追星的行列的,相形之下他们是二流的追星族。他们追求的是让自己有所归属,是为了让自己和别人知道他属于那个团体。因而他们需要知道大家正在讨论的明星的各种资料。 偶像崇拜表达的是青少年对梦想和生活的美好追求,是其发泄不满和倦怠情绪的大胆呐喊,也是对传统价值体系与教化内容的叛逆表达,其终极目标是在寻找自我。这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正常心理现象。对青少年偶像崇拜行为,既不应采取淡化态度或者不干预态度,也不应把偶像崇拜定义为一种纯品德行为,简单粗暴地加以排斥和否定。这说明了大部分学生需要某种精神皈依,需要一个精神指引人,这是青少年的天性使然,我们在德育中应该好好利用。 (三)书、报纸或杂志的影响 书报杂志是比较传统的获取课外知识和信息的途径,也是中职生接受社会文化的一个主要方式。调查结果表明,有87%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喜欢某种书、报纸或杂志。这说明大部分的中职生不满足于课本知识,他们的知识面、人生观、世界观等受到课外读物的影响。这也表明,德育可以从图书馆开始。图书馆的建设应严把质量关,严格拒绝庸俗图书进馆,另外图书的购置要考虑学生的精神需要,在购置前可以在学生中作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来采购书籍。 特别要提出来的是,中职生已经性成熟,但是心理还没成熟,图书馆应成批采购青春期生理卫生知识的书,考虑到学生心理问题较多,而且有部分学生会主动寻求了解这方面的知识,还应批量购置青春期心理学方面的书,特别是针对中职生的心理问题分析的书,更要注意采购,从这方面营造一个良好的德育环境。 四、虚拟环境对学生德育的影响 虚拟环境即网络,网络对中职生来说,意味着讯息沟通、娱乐互动、学习创造、精神寄托等等。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网络对中职生身心成长的影响越来越大,对中职德育的作用已经超过了传统媒介而居第一位。 网络是一种工具,是一个虚拟的环境。对中职生来说,网络世界里面的规则、秩序都是新奇的:现实生活中必须遵守的,这里不用遵守;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或者不允许存在的,网络世界里都有;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这里可以得到。当中职生们在现实中得不到成功的体验、感受不到自身价值的时候,他们就会投向网络,抛弃许多正需要他们认真去做的事情,包括学业、前途、休息、健康、亲情和老师的殷切期待等。 由于网络资源的共享性,使得网上信息量相当丰富,上到天文、地理,下至生活百态,其中无所不包,无所不有。这种信息的丰富性,对于正在增长知识、好奇心强的中职生来说,肯定是一大兴趣刺激点。这种海量的信息使得许多中职生花大量的时间在电脑网络上,乐此不疲。但是在我们的调查结果中也可以发现,中职生上网主要是聊天和娱乐(游戏、看电影、听音乐等),用在工作和学习方面的学生比较少,这说明他们主要是在网络上寻找社会支持,寻求心理满足和利用网络创造新人格面具。这也表明,要让学生善用网络,必须给予他们一定的指导,一方面培养他们对色情、迷信、封建、庸俗等信息的免疫力,另一方面利用网络环境发展“自主型”道德。 网络所具有的符号、自治、开放等特点,改变了“依赖型”道德形成条件,即公众舆论监督的作用方式,却有助于“自主型”道德的发展。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网络行为的匿名性和网络主体角色的“不在场”不是网络道德作用弱化的理由,反而是网络道德大有用武之地的根据。“网民”等于“符号”,而不是“同学”、“公民”等角色。现实社会的舆论对存在于网络环境中的“符号”几乎失去了控制,这似乎是一件十分可怕的事情,但是这恰好是自主型道德发展的契机。自主型道德在网络环境中得到发展有着许多成功的例子,如在网上“求助”往往会得到及时的帮助,资助者也完全不是出于功利性的目的,而纯粹是履行道德义务。网络作为一把双刃剑,利弊共存。德育工作者应善于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因势利导,控制网络上的不良信息,利用网络逼真、开放、自治等优点,把网络建设为最强有力的德育环境。 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首先,部分家庭德育环境建设有明显不足之处,学校应该加强与家庭的联系,并对家庭德育作出相应的规划与指导,以营造良好的家庭德育氛围。其次,学校德育环境对中职生影响力偏小,原因在于学校德育的内容、形式与学生的精神追求不符。应从学生精神需求出发,发挥学校德育环境可控性、系统性等优势,增强学校环境对学生德育的影响力。再次。社会环境特别是其中的文化因素对中职生道德影响很大。社会文化的内容、形式与中职生的精神追求相吻合,对学生吸引力极强。学校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吸收社会精神财富,扬弃社会文化垃圾。又次,网络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环境,对中职生的道德感染力极大。网络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德育工具,学校应该善用网络,促进学生的现代化观念、自主意识、平等和民主观念等。最后,德育环境诸因素之间未能有效整合,需要在一个统一的目标下整合,形成家庭、学校、社会、网络的德育合力。 中职德育论文:浅析当前中职德育的现状、成因及对策 【论文关键词】当前 中职德育 现状 成因 对策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呈现多元化,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和职业教育一样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现象,以往一些 贯用的德育工作方法与途径,已明显不适应新形式发展的要求。为此,笔者通过对湖南近十多所学校的学生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 并与同仁们一起研究其对策,希望这些能为我们当前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有所帮助。 在中等职业学校从教十多年以来,社会在变,学生在变,职 业学校德育工作和职业教育一样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 现象,以往一些贯用的德育工作方法与途径,已明显不适应新形 式发展的要求。为此,笔者通过对湖南近十多所学校的学生现状 进行了调查,并与所到学校的同行们一起分析其成因,研究其对 策,希望这些能为我们当前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有所借鉴、参考。 一、职业学校学生的现状 大多数中职生都是应试教育体制下的中考失利者,他们普遍 共同的特点就是自卑心理重,自信心不足。又因用人制度的改革 尚未完善,才起步,公开、公平、公正、合理的用人机制尚未建 立;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的对接尚不吻合,学不为所用,市场不 能有效消化人才,部分专业就业难以对口;社会对职业教育、职 校学生存在偏见等,致使学生身心发展不成熟,呈现出异样的特 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理想信念方面 思想上不求进取,对前途悲观失望,认为上职中没有出息; 学习上得过且过,目的不明,缺乏动力;职业理想模糊,职业目 标不明,认为现在学的不一定将来有用,对学习没有兴趣,只想 混个文凭;有的是父母觉得孩子还小,在学校有老师管着就行, 等等。突出表现为:意志消沉、无所事事、生活懒散、贪图安逸、 今朝有酒今朝醉、谈恋爱、找对象、搞破坏等。 2.行为意识方面 侧重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意志为出发点,不考虑行为后果, 追求自我满足,有的甚至把个人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表现形式有:损坏公物、破坏环境、扰乱秩序、打架生非、抽烟 酗酒、以及赌博等。 3.纪律卫生方面 强调自由、随便,淡化时间观念,纪律约束和卫生意识追求 低层次。表现形式为:迟到、早退、旷课,自习、就寝讲话、随 意走动、进出;个人生活用品不全、生活习惯不好,常用他人碗 筷、毛巾、牙刷、梳子;衣服、袜子、鞋子、头发等不勤洗、勤 换,不讲究公共卫生,随便乱吃、乱吐、乱扔等。 4.勤俭自律方面 劳动观念淡漠,不注重勤俭节约,行为自控能力差,自律性 不强。表现形式为:花钱无计划、奢侈浪费,还自诩为“日光族”; 佩戴手饰、比吃穿、赶时髦;拉帮结伙称大哥。 5.礼仪交往方面 不善于与身边的人交往,不注重塑造自身形象,不懂得基本的礼仪常识,不会使用礼貌用语。表现形式为:不谦恭礼让,不 尊敬师长,不尊重他人,不诚实守信、举止轻浮,给他人以侮辱 性绰号,公开揭他人伤疤和隐私、男女交往过度等。 6.心理障碍方面 看到社会腐败现象,忧虑、焦急;目前教育方法、教育手段、 教育思想陈旧,对学生教育不当,产生逆反心理;学业成绩不好, 缺乏自信,苦闷自卑;竞争激烈,感到压力大;感到家庭压力大, 烦躁苦恼。突出表现为:排它心理、自我封闭、自暴自弃、破罐 子破摔等。 二、导致现状产生的原因分析 1.客观原因 (1)社会因素:当今社会环境复杂化,各种腐朽没落的思想、 文化、言行充斥其中,如聚赌、斗殴、黄色书刊、音像制品、吸 毒贩毒、封建迷信等等,很容易使青年学生受到污染和毒害。又 因青年学生喜欢交友,且容易结成小群体,而某些落后的小群体 的不健康甚至不法活动,很容易使他们受到不良影响。 (2)家庭因素:家庭教育在青少年学生的成长中占有重要比 重,家庭成员的思想品德、文化修养、生活习惯、教育经验等都 会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一般而言,学生不良品德的形成往往与 家庭的不良影响相关。如,有的家庭家风不正;有的家庭成员行 为不检点,作风不端正;有的父母离异导致家庭结构破坏,有的 是单亲家庭,有的是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的留守学生等,但影响更 大的还是家庭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方法。如,有的实行家长独裁, 要求孩子唯家长命是从,不允许孩子有自主权和主见,否则就训 斥、体罚或打骂;有的家长过分溺爱,对孩子百依百顺;有的家 长对孩子不放心,实行全方位监控,时时、事事唠叨、指教;有 的家长实行放鸭,认为孩子自会成人,不需要家长管理和干涉; 有的家庭成员之间思想、意见不一,导致孩子经常处于家长争执、 “我自得利”的教育空白地带;有的家庭家长缺乏对孩子内心的 了解,缺少与孩子的对话、沟通与交流等,致使学生缺少健康成 长的环境、缺乏正确引导,容易形成不良品德。 (3)学校因素:首先,教师的人才观、教育观陈旧;教育方 法简单、缺少与学生心灵的对话、沟通和交流;全员育人意识不 强、教学渗透德育少、关爱学生少;师生信心缺乏“交叉感染”。 其次,办学条件较差,不能满足学生求学、求技等需求。 2.主观原因 (1)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能用发展的、 辩证的观点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喜欢用狭隘的视角、个人私利、宿命论的观点来为自己消极的人生价值观作辩护,加之外部 环境的影响,更使其人生价值观显现出享乐性、功利性。 (2)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不能准确理解社会道德准则在社 会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缺少独立的道德评价能力,很容 易受外界影响和欲望驱动,做出有违准则和他人利益的行动。 (3)好奇心强,精力旺盛,追新猎奇,盲目模仿消极东西。 仅凭一时好奇或兴趣,便对新鲜事物不加辨别和选择的模仿、实 践,误入歧途。 (4)意志薄弱,不能用正确的观念战胜不合理的需求,从而 产生许多利己、消极的行为。 (5)不良行为习惯致使在实施时会产生某种方便,甚至舒适 的情绪体验,从而又成为实施不良行为的内在动力,久而久之, 便形成为不道德行为。 三、应对措施 1.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强化责任意识,以职业能力报效祖国。 爱国主义教育应当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革命战争年代,许 许多多的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为了中国的解放事业,前赴 后继,用生命报效祖国;改革开放年代,社会主义经济事业需要 实践者的开拓,莘莘学子为了追回十年浩劫给国家科技造成的损 失,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用科学武装生产力,用坚韧、勤劳和 智慧创建了如联想、海尔这样举世闻名的民族品牌。今天的职校学 生正处于历史上国家综合国力最强盛的时期,但也应该看到,我们 与一些发达西方国家还有明显差距。目前,我国非常重视中等职业 教育的发展,指出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 础性工程。为此,职校学生应当明确职业教育在国家教育结构中的 战略地位和历史使命。只要努力学习,提高职业技能,在自己的岗 位上尽职尽责,那就是最具体、最质朴的爱国主义表现。 2.严格行为规范,培养集体观念。 校园文化是一种软监督,行为规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 容之一,是形成良好职业道德的催化剂。学校要形成全校动员, 齐抓共管,“学校以我为荣,校荣我也荣,我与学校共荣”的局 面。我们可以告知学生,游子远行要入乡随俗,这样才能与人愉 快相处,与环境和谐相处。进入校园,只要你能够遵守学校的行 为规范,你的环境适应能力就基本过关;进而学校可将学生环境 适应能力作为就业推荐的一项重要指标。在管理上,学校应注重 培养一支优秀高效、责任心强的学生干部队伍,利用信息化平台, 对学生每天的学习及日常行为进行规范和管理,培养学生的良好 行为习惯,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 3.加强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的廉耻心。 在我们的德育中,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的三观教育固然重要,但对中职学生而言,学生对此缺乏感性认 识。荣辱观、廉耻心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教育中最起码的道德要 求。无论市井与乡村,在我国的古代社会,荣辱观、廉耻心的体 现俯拾即是,如“人穷志不穷”、“人要脸、树要皮”、“廉者不受 嗟来之食”等等。进行荣辱观的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廉耻心, 即自尊心,有助于学生加强自我修养,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也 有利于“三观”教育。古人云:“人有廉耻,百事可立;人无廉 耻,百事不为。”“礼仪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遗憾的是,长期以来,我们把这种主张当作封建糟粕而弃之如敝 屣。每每看到我们的国人违背了道德规范却面不改色、心不跳的 时候;每当我们的国人触犯了法律,非但不投案自首,反而畏罪潜逃的时候,我觉得这是他们廉耻心、荣辱观丧失的表现。与中 国古代文化有着某种渊源的日本人十分注重面子,脸面是他们受 尊敬的标志。日本人的行为均离不开对“面子”的维护。这种观 念的产生,植根于日本的“耻”文化,使多数日本人不会也不敢 造假制假,日本人作了某种违背道德规范或法律的事,他们会因 为受到良心的谴责而寝食不安,甚至在法律还没有制裁时,就自 寻短见,以死谢罪。对于日本人这种过于看重“面子”而轻视生 命的做法,我们不能完全认同,但是,重廉耻、知荣辱的观念已 成为日本人行为规范的重要部分,对日本形成文明礼貌、诚实守 信、秩序井然的社会风气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党 提出“以德治国”和“以法制国”的今天,增强学生的荣辱观, 培养学生的廉耻心已经迫在眉睫。“徐力弑母”之后,人们普遍 呼吁:改变人才标准,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家庭和学校对学生进 行科学的竞争教育。大学生“硫酸泼熊”事件发生后,有识之士 一语中的地指出这是忽视人文教育造成的人格确实的表现;“马 加爵事件”更是引起社会对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关注。这些都是 我们痛定思痛后的深刻反思。愿这些反思能对我们的德育走向完 善、趋向成功有所推动,愿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关注德育,愿我们 的德育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乘风破浪、与时俱进! 4.倡导健康生命、提高心理承受力,中专职校应当特别注 意培养学生的健康观念。 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白到底什么是健康。世界卫生组织的健 康标准是:健康应该是躯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品德状态良 好的综合表现。健康是所有目标、理想、生活的根本保证,应提 醒学生健康也是相对的,包括老师在内,都可以通过良好的行为 习惯维持或提高自己的健康水平。学校健康教育的核心是叫树立 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以降低或消除影响 健康的危险因素。通过健康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哪些行为是正确 的、健康的,哪些行为是不正确的、危害健康的;通过健康教育, 为学生提供改变行为所必须的知识、技能和服务。比如,让学生 知道,学校作息制度所定制的行为模式就是为了从根本上保证学 生的健康。在个案处理上,学校可以广泛发动党员、班主任,积 极与习惯不良的学生结对子,有针对性的开展情绪稳定性训练、 挫折承受力训练、动机持久性训练、相融合群性训练、开拓创造 力训练等等,并形成交流笔记,由学生处、教学处、心理咨询处 共同研究,形成一套有针对性、可行的行为不良干预办法。 5.培养感恩习惯,让感恩成为一种生活态度。 在我担任班主任的时候,曾做过这样一次实验:让学生列一 张名单,写下他最感激的人,很快,他们写了,有的写父母,有 的写××老师;我再让同学们写出感谢他们的理由,同样,感谢的往事就历历在目,很快他们就完成了。最后,我让同学们写出 最近一次向名单中的人员表示感谢的时间、行为,这时他们大多 都有点窘迫了。感谢需要表达,感谢可以和谐人际关系,感恩应 该成为一种重要的生活态度。我们可以要求学生每个学期给父母 写一封感恩信,在爱父母的“感恩教育”中,树立责任意识、自 立意识,同时对奢侈、攀比、享乐等毛病心生愧疚。在多年的工 作过程中,我总是非常乐意和同学们唱这首《感恩的心》。歌词 写到:……感恩是生活中最大的智慧。时常拥有感恩之情,我们 便会时刻有报恩之心,便会给予别人更多的帮助和鼓励,和谐之 光就会熠熠闪耀。 中职德育论文:浅论中职德育的有效性途径 论文摘要:中职学生是个特殊群体,其道德的完善比技术和职业训练更为重要。中职德育不仅需要传授道德知识,还需要以公共生活为中心,向生活世界回归,注重对学生的日常生活习惯和行为的养成,还需要道德体验的交流,并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特殊群体;中职德育;现状;理论认识;有效途径 道德是人的精神世界中“最壮丽的日出”,人因道德而崇高。正如古代著名思想家苟况在(苟子中所言:“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道德教育永远是一种脚踩大地,仰望星空的存在。脚踩大地是因为教育必须扎根实践;仰望星空是因为教育必须执着人类的理想和理想的人类。任何教育工作者,对德育的道理既懂也能讲,而且对德育都能评判一番,而难的是操作与践行,难的是有实效,中职德育更是如此。 一、中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 中职学生的弱势表现在下述三个方面: 第一,义务教育阶段处于学生群体中的弱势,大多数文化课学习成绩不理想,受到来自家长、教师甚至同学的歧视。他们不是中考的胜出者,而大多数是中考的“失败”者,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不主动、不积极。 第二,大多数来自弱势家庭,如农村、城市下岗职工家庭。家长的文化水平不高,收入水平偏低,家境较为贫困。 第三,不少学生自卑心理较为严重,内向和离群现象较为突出,“我不会”、“我不是学习的料”、“我做不好”等成了其心理定势。他们常常感到前途无望,有的迷失了方向,上网成瘾,沉浸在虚无缥渺的空幻之中,进网吧、聊天、玩游戏、吸烟、酗酒…一忘却了生活目标。而且,学生的不良心理有相互“传染”之势。 二.学校德育显得苍白无力 中职德育的现状突出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其一,照搬普高德育经验,认为中职学生与普通高中学生同属一个年龄阶段,两者在身心特点上有许多共同之处,德育工作也自然有共性。因此,在德育工作中照搬或过多借鉴普高经验,偏离职业学校德育应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未注意到:中职学生的培养目标不同于普高,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的差异,学生思想、心理状态的区别。 其二,德育课特色不明显。 中职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在德育课教学的具体实践中,依然以知识传授为中心。重视道德知识的教学和灌输,学生成为接受道德规范和教条的容器。道德知识与道德能力脱节,学生拥有一定的道德教条,却又在多元的现实中手足无措。有调查表明:中职学生对德育课程不抱喜爱态度,认为学校德育与现实不合拍。 三社会环境对中职德育的负面影响 社会环境对中职学生的教育存在许多负面影响。譬如,有的流行音乐和影视节目,基调消极、颓废、低俗;网吧可随意进入,网上一些不良的内容诱惑着学生。使得学生在校接受的道德约束急剧减弱甚至消失。其次是不健康的家庭教育,突出体现在不健康的亲子关系上,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完全变成了索取和给予,孩子认为父母的给予是天经地义的。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完全物质化、金钱化。有的家庭教育方法不当,教育方式简单化和极端化。 四 中职德育的理论认识 第一,一般地说,道德要求社会公正地对待个人,并且不要忘记,道德的产生是有助于个人的好的生活,而不是对个人进行不必要的干预。道德是为_了人而产生,但不能说人为了体现道德而生存。显然,道德的目标指向是个人幸福生活。德育是快乐的、是有用的。 第二,教育的职能,第一是培养人格,第二是开发智力,第三是传授知识和技能。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认为,道德的完善比技术和职业训练更为重要。 第三,学校道德教育需要进一步创新和夯实,要构筑道德精神,增强道德教育的生命力。 第四,道德教育不仅需要进行道德知识的传授,道德规范的训练,还需要道德感受与道德体验的交流。 第五,德育理论专家对普教的德育与心理研究深入,但对职教德育未予攻坚。中职德育不应孤立无助,它需要在呈现中张扬,在张扬中认同,在认同中壮大,因此,它需要专家的系统理论支持。 五、中职德育的有效途径 1.把中职德育融入职业教育全过程 第一,创建职业的教育环境和实施环境。 培养企业所需的员工,不仅仅要有精湛的技能,更需要有过硬的职业道德和奉献精神,没有专长的人才是次品,没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学生是危险品。因此,中职德育应紧紧围绕培养“职业’作为主线,学校的德育内容围绕企业的用人标准进行组织,按岗位需求进行德育创新。构建全员参与、全程管理、全方位渗透的管理模式。 学校与企业相结合,职业教育必须引进企业文化开展学生德育,要让学生熟悉企业,不能关门搞德育,要把那些职场能手(尤其是自己的毕业生)请进来,现场说法,培养学生的职业自豪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氛围。 把学生在校的一日行为和在校三年的行为规范化,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培养方式可分为集中与分散,集中训练形式至少有拓展训练与成长训练等,其内容可为:激发潜能、挑战自我、学会沟通、熔炼团队、自我保护、吃苦耐劳、抗击挫折、逆境求生、顽强自立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训练,逐渐促进学生职业道德和专业纪律的养成。让学生在任何时候都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同时发挥学生相互之间的同伴影响作用,形成一个富有道德影响力的德育“场”。 第二,突出职业特色和专业特色。 职业教育的定位,是“以就业为导向”。职业教育培养学生,是根据市场需求和岗位需求进行的,只有以高尚的职业道德、强烈的职业意识为统率,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胜,使学生具有在岗位上发挥才能的思想基础和职业基础。离开职业特色,中职德育就会失去立足点。 在职业教育中,不同的专业有着不同的职业特征、职业纪律和职业行为,如幼师专业与模具专业就有不同的职业要求。因此,中职德育要强调专业特色。职业教育强调特色是质量的标志,质量特色除了技能以外,更重要的就是学生的职业道德特色和行为规范特色。如若忽视,培养出来的学生就难以就业,就难过用人企业检验关,就缺乏竞争力。 2.引导学生以“成功者”的心态走向未来 中职学生与普通高中生在心态上相差很大,因此,中职德育必须在抓住同龄人的德育共性的基础上,准确地把握其个性,即抓住中职学生德育的特殊性,才能增强德育的针对性、时代感,提高德育的实效。为此,学校应努力引导他们以“成功者”的心态走向未来,如通过拓展训练,让其点燃激情,超越自我在活动中分享快乐、感悟生活。同时,以心理辅导为牵引,重视学生的心理辅导,目将“教育、辅导、咨询、服务有机结合增强学生自信。 设法让学生领悟:自卑是事业的大敌,立志、工作、成功是人生活动的三大要素,立志是事业的大门,工作则是登堂人室的旅程,这旅程的尽头,就是成功在等待着你,并庆祝我们努力的结果。我们不会遭遇失败,碰到的不过是暂时的挫折而且让学生在成功训练中经历磨砺生存意志的逆境体验,使其遇到挫折时而不选择逃避。 3.填补以往教育内容的空白——感恩 有位哲学家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悲剧或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有人给我任何东西。因此,我们需要有意识地去做感恩教育。现在,人们有意或无意地容易忽略身边所拥有的一切,在学生群体中,尤为突出。有位退休老师曾伤感:有个班级他做了近三年的班主任,仅一次在教师节收到该班学生的贺卡。可后来有个实习老师只待了一个月,却得到了学生的鲜花和礼物。这说明学生对新鲜的事物在意,而对于已拥有的珍贵的东西,并不珍惜。再如,许多学生对父母的嘘寒问暧,不但不感动,却认为是唠叨。 针对这一现状,应通过一系列的“感恩”教育活动,从教师开始,做好“感恩”榜样,让学生懂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正直的人起码品德。因为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如算算读书期间所花费用),老师对我们有教育之恩,同学对我们有帮助之恩,社会对我们有关爱之恩,军队对我们有保卫之恩,祖国对我们有呵护之恩等等。也就是说:感恩是对生命恩赐的领略,感恩是对生存状态的释然,感恩是对现在拥有的在意,感恩是对有限生命的珍惜,感恩是对赐于我们生命的人的牵挂……只有学会感恩的人,才拥有谦虚之德。 事实说明,我们不要责备学生缺乏感恩,问题在于,我们的教育不能把学生“教”成不懂得感恩的一代。 4.为学生成长创造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 中国有一支令世界吃惊的网络文化参与大军,据统计,在13亿人口中,有1.38亿网民。在网络狂潮呼啸而来的时候,人们的认识发生了混乱。比如,一些媒体在大量报道青少年上网成瘾的同时,出现了网络妖魔化的倾向,似乎互联网就是海洛因。这种误导造成许多家庭禁止孩子上网,甚至让父母产生了网络恐慌。 然而,21世纪最重要的学习是学会管理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换句话说,能否有效地掌握互联网这个工具,在相当程度上标志着能否有效地学习。应该说,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形态,对青少年成长具有积极的作用。 对于中职学生,关键是引导他们正确地对待和使用网络。为此,学校应购置和利用网络资源,组织学生在校上网,并由老师值班指导。明示上网要做到“五要五不要”,即: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程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在有组织有纪律的网络环境中,就能使学生自信友善,学生既善于自我管理又有责任感,而且具备抗挫折的能力。这样,学生就会以自身的免疫力,主动规避网络风险。网络不但不会伤害他们,而且会让他们充分享受网络时代的新成果。 5.在实践中锻炼和检验学生品德 在学生班级管理中,大多数学校采取了分项扣分评比的方式对班级进行考核,但效果欠佳。因为对于集体荣誉感强的班级来说,可能会出现全班口诛笔伐的现象,用集体的舆论压力来惩治学生个人的过失。对于集体荣誉感不强的班级来说,扣多少分都无所谓,且德育的目的,绝不是为了让学生学会重视学校的检查与评比,而是让学生接受扎扎实实的、贴近学生实际的、经常化生活化的公民教育。因此,学校应让各班教师具有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或开展特色班级活动的自主权,为学生提供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体验高尚的时间和空间。要在实践中锻炼和体验学生的品德,就要让学生走向社会,在社会实践中提高和检验。换言之,就是学校应给学生提供一个环境和机会,让他在社会上、在岗位上展示自己的才干,同时也暴露出问题,很多问题没有机会和环境就检查不出来。 6.构建师生平等高效对话交流机制 杜威在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中说,你可以将一匹马牵到河边,但你决不可以按着马头让它饮水。对于德育而言,如果没有对学习主体的了解与尊重,就不可能取得应有的效果。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人与人主体间的灵与肉的交流活动,而不是理智知识与认识的堆集。转化学生,需要通过师生的情感交流、观点碰撞,教师真正与学生互动起来,给学生以人性的温情,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从而从认识上取得一致,使学生与教师在精神领域相遇、相识进而达成共识。因此,中职道德教育应构建一种机制,使师生之间的道德交往和交流成为一种习惯,用教师自身的高尚德行和人格魅力感化学生。 除此之外,中职德育还需强化队伍,加强研究,不能单打独斗,而要形成合力。换句话说,中职德育工作只有进一步“洗脑、补钙、壮骨”,方可从“贫血”的背景下突围出来。 中职德育论文:浅析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德育与人才培养新模式 论文关键词:就业导向 中职德育 人才培养 论文摘要:以就业为导向构建中职德育教育新模式.是建立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创新中职学校德育观念,选择德育内容,拓宽德育途径,提高中职德育的实效。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与指导思想。目前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困难,除了因其专业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更为重要的而往往又被我们所忽视的是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中职教育是一项培养人的系统工程,高质量的中职教育不仅体现在培养人才的高技能上,而且体现在其思想素质上。因此,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德育新模式,就要积极创新德育观念,选择、设计中职德育教育内容,拓展德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以提高中职德育的实效。 一、以就业为导向的创新德育观念 在新形势下,德育工作要强化法律、政策、制度等方面的制约功能,善于把正确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渗透在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中.使自律与他律、内在约束与外在约束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良好育人环境。 1.树立中职德育人本观。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就业为导向,造就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是中职教育的基本目标。中职德育必须围绕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为基础,把德育融人中职教育的全过程。学校应紧紧围绕学生的思想特点开展思想教育.将其个人理想同国家和社会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人、引导人的优势,又要发挥其关心人的强势。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为目标的中职德育就是德育人本观的最好体现。 2.树立中职德育实践观。要使道德教育取得实效,就必须顺利实现两个转化。即把教师所传授的品德规范信息内化为学生的品德信念,又将学生的品德信念外化为具体的品德行为。若要顺利实现道德的内化和外化,就必须促进学生的道德体验。实践是道德体验的场所及主体性生成的基础,同时是道德体验深化、发展的动力。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教育,要求理论教学时间与实践教学时间的比例达到1:1.从而使中职教育的实践性、职业性、社会性这一本质特征有机结合起来:充分保证学生的实践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积极地自我发展{通过实践体验来内化教育内容,调节自我意志,完善自我认识,形成道德品质,实现知、情、意、行的有效统一。 3.树立中职德育开放观。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教育是一种开放的教育,这就要求中职德育也应是开放的,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从纵向来看,中职德育培养的目标不只是好学生,更应该是好员工、好公民,我们应以开放的眼光向前看:德育教育要随着社会进步、社会物质条件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因此,学生德育内容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它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不断地得到调整、充实和提高。从横向来看,中职教育中不同的专业其德育内容也有不同的要求:另外,中职德育绝对不能“闭门造车”,学生从家庭到学校、到工厂(实习基地)、到社会都有广阔的活动天地.这就决定了学生德育素质的形成,除受校内影响外,还直接受家庭、工厂、社会的影响。而学生的德育素质,也会反过来不同程度地影响家庭、工厂、社会的德育建设。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选择德育内容 中职德育以就业为导向,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企业需求对德育内容进行选择、充实、调整和创新。要求所有德育教育内容必须能融入和贯穿于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之中,确保德育内容的实效性和穿透力,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1.把基础文明教育作为中职德育的基础工程。目前,要重点抓好“八荣八耻”荣辱观教育,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加强公民道德教育,铸造健康饱满的人格。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逐步完善,我们应树立市场经济的基本意识与规则,强化学生的公平意识、竞争意识、诚信意识、规则意识,使学生牢记在任何行业、企业、职业岗位上.都要始终如一地按市场经济的规律、规则去做人做事。 2.把择业观念教育作为中职德育的特色内容。以就业为导向,就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良好的择业观念应该是:以发展的观点审视自己,顺应时代要求,价值取向与社会利益一致,具有宽泛性和可调试性。加强对学生择业观的教育,要让学生明确:职业分类是由社会分工所致,无论什么职业都是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身并无高低贵贱之别,都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只要顺应市场需求、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人才就都有用武之地 3.把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中职德育的核心内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是企业赢得市场竞争的内力所在,也是企业选人用人的重要标准。加强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内容.是中职学校培养人才的竞争优势之所在。首先,要加强爱岗敬业、吃苦耐劳、遵规守时、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基本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掌握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并依据不同职业岗位的要求,分专业进行特殊职业道德训练,提高职业道德培养的针对性,如要培养酒店管理专业学生“顾客至上、服务第一”的思想,培养营销专业学生“诚实守信、不欺诈”的思想,培养会计专业学生“一丝不苟、谨慎稳妥”的态度,等等。 4.把心理素质教育作为中职德育的重要补充。中职学生必须加强心理素质教育、磨难教育和抗挫折教育,从而增强适应能力与就业能力。 三、以就业为导向拓宽德育途径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教育。要求增加实践教学时间,加强校企合作与产教结合,开展订单式培养,这同时也极大地拓展了德育教育的途径。丰富了德育资源。 1.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首先是充分发挥“两课”主渠道的作用,并改变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在方法上突出引导和启发,突出案例教学。在内容上突出职业道德教育、择业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内容,让“两课”教学成为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和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其次,要充分发挥其他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教学的德育功能,真正做到管教管导,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但这点常常被人们所忽视,它理应成为德育教育的一条主要途径。 2.利用实践教学网络.强化中职德育实践。中职教育中丰富的实践教学环节也是德育实践的过程与实践的基地。传统德育往往只注重德育理论知识的教育、案例的讲授,忽视了道德的实践。从而没能形成“德行”。中职学校应把丰富的实践教育资源统一纳入德育课程教学体系,统一规划、设计、实施和考核,让学生在德育实践中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例如,在企业或学校的实训基地引入企业的职业要求。对学生建立和实行8小时工作制和严格的考核、训练制度,从着装、打卡到整个生产流程的每个技术环节,都要实行严格的规范训练,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 3.以企业的要求营造育人环境。“环境育人”是德育的一条重要途径,要培养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按照企业的要求创造育人环境。首先。校园文化的设计应该与企业文化进行对接。根据联合办学的企业或订单式办学企业的企业文化来强化校园文化,在办学理念上凸显以就业为导向.在制度文化建设上引进企业管理的相关理念。其次,紧紧围绕“以就业为导向”这一主题。多开展企业与学校互动的活动.如请企业专家、优秀毕业生来校讲座,到企业进行见习参观。举办企业招聘现场会,成立就业指导协会等社团组织。 综上,在新的历史时期,中职学校必须积极创新德育观念,选择、设计中职德育教育内容,拓展德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德育新模式.提高中职德育的实效 中职德育论文:关于中职德育课教学应贴近企业贴近学生 论文摘要:中等职业德育课教学要了解企业的需求,结合学生的现状,这样教学才有针对性、实用性。 论文关键词:中职德育;贴近;企业需求;学生现状 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具有较高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能适应岗位的变化要求并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的初中级技能型人才。由此德育教师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应该了解学生的现状,结合社会的需求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一、要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 从中职学生的现状来看:他们大多都是中考的失利者,曾经的理想破灭,进入中职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他们背负着来自家庭、社会鄙视职业教育的精神压力,学习没有动力,生活没有目标。他们有着很强的自卑感,自信心不足,一旦遭遇挫折,便萎靡不振。他们似乎淡忘了理想这个词,单纯的只是玩,把学生生活当成是摆脱家长管理、逃避社会责任的场所,有着很多的不良习惯和人生态度,表现在: (一)学生的人生目标不够明确,人生理想不够清晰,开开心心地度日月,忙忙碌碌地谈恋爱,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 (二)目标模糊、无追求,有的学生直接说我是来混时间的,要不要毕业证无所谓。 (三)态度懒散,生活无约束,无视校规校纪,对老师的管理抵触性强,把老师的严格要求看成是一种管制。 (四)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视为正当要求,不考虑是否有合理性,享受型心理比较严重。 对企业的调查发现:很多企业的用人理念是有德有才重点使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无德有才弃之不用。一位企业的老板说:有理想的员工总是有责任心,讲业绩,讲贡献,勇于挑担子;有理想的员工总是只要有一份希望,就付出百倍努力,不断尝试,不断探索,直到成功;有理想的员工总是善于不断学习新知识,研究新技术,善于提高,善于创新。我们的员工要努力成为有理想的员工,成为值得信赖、引以为豪、能作为、有大作为的卓越员工。 针对学生的现状,为唤醒学生心中那已经破灭的理想,结合社会的需求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观念:天生我材必有用。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个个成才。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职业理想对人生发展的作用,理解职业生涯规划对实现职业理想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理想,学会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树立为职业理想奋斗的信念。 二、要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娇生惯养,优越的生存环境使他们只想到自已的需求,而从不站在他人立场上看待问题。回报他人的意识也很淡薄,感谢他人的言语和行动匮乏。缺乏对他人的尊重与理解,缺乏对父母付出的认可,认为所有的人对自已的付出都是理所当然的。学生的自我倾向相对较浓,主要表现为自私、霸道、个性强,不懂得付出,人际关系冷漠,以自我为中心。 对父母:大多数学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愿意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部分学生是家里的“太上皇”,稍不顺心就与父母吵架,只知道无限制地向父母索取,却从不懂得关心父母;一些中学生盲目追风,挑吃捡穿,相互攀比,不懂得体贴父母的艰辛,甚至抱怨父母无能。 对老师:不珍惜老师的劳动成果,认为老师的提问和改错惩罚都是故意刁难自己,和自己过不去;部分学生在校园遇到老师,就像不认识一样,课堂上更是无视老师的存在;甚至顶撞老师,不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老师的工作。 对同学朋友:表现为自私自利,自我中心,只重索取,不求贡献,需要朋友的时候一个样子,不需要的时候什么都不是;物化朋友之间的友谊,认为一切都是可以用金钱来购买和衡量的;不能宽容别人,甚至想找机会报复。 从企业的需求看:感恩之心是职业精神的核心。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说:如果一个员工有能力,就会是一个可用之才;如果一个人懂得感恩,就会是一个优秀的员工;如果一个员工既有能力又有感恩的心,那么可以把工作放手交给他去做,因为这样的员工不会找借口来搪塞自己的职责,也不会做任何表面工作来欺骗老板。他们会珍惜一切,善待别人,并认为努力工作是对公司、对事业最好的回报,也是对自己和他人最好的交代。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会对家庭、对公司、对朋友、对社会都真正负起“责任”。一个企业重点要培养和提拔那些懂得感恩的人。学会感恩是一个员工做好工作的动力。懂得感恩是一个员工优秀品质的重要体现。 鉴于学生的现状,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让他们常怀一颗感恩的心,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企业的需求。 (一)让学生学会“知恩”。通过感恩教育让学生明白,她们每时每刻都在享受着父母、老师、同学、朋友和他人、学校、社会的恩惠,人人都需要一颗感恩的心来对待这一切。 (二)让学生学会“报恩”。通过感恩教育,让学生产生一种回报恩情的冲动,懂得对生活和他人心存感激,学会理解和关爱他人。不断增强学生的报恩意识和报恩能力,学会如何回报父母、老师、同学、朋友、学校和社会。 (三)让学生学会“施恩”。当我们能够做到“知恩图报”时,还应当怀着宽容的心态、愉快的心情,尽自己所能地去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 三、要对学生进行抗挫折教育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是家里的“小太阳”、“小皇帝”,很少经历过艰难困苦、生活的磨练和大的挫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应对挫折的能力也相对较弱。不少学生在求学、求职、就业时只想到成功,没有想到失败,一旦遭受挫折就会一蹶不振,陷入苦闷、焦虑情绪之中不能自拔。一份来自企业的调查发现:一个优秀的员工即使面对失败也是积极乐观的,因为失败对于他们来说是成功道路上最为平常的一个插曲,失败能够让他们更加努力,激发他们的潜能,让他们在竞争中更胜一筹。为培养优秀的员工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挫折教育,联想集团会定期邀请专业心理人士来为知识型员工作《压力管理》讲座,世界500强企业中有80%的企业都提供类似的心理培训课程。可见企业需要的优秀员工应该有抗挫能力,能够满怀希望地完成工作。 为此必须对学生进行抗挫折教育,让学生了解挫折是人生路上不可避免的,正确对待挫折,提高抗挫折能力。树立自信心,让挫折成为他们向上攀登的垫脚石,努力战胜挫折,做生活的强者。 四、要对学生进行注重细节的教育 从在校学生的现状看:由于他们文化基础比较差,他们身上毛病很多,而且大多都是些小毛病,小细节。如:走路左右摇晃,站坐没规矩,坐在座位上双腿不停的晃动。衣冠不整,见领导,老师不问候,不起立,上学迟到,上课串座位,摆弄手机等。 从实习学生的现状看:来自企业的调查显示,相当多的实习生不注重自己生活中的的细节,面试时言谈举止随意,叼着烟卷,衣着打扮很随便,手放在口袋里,东张西望,接听电话等一些细节问题而造成面试失败的超过了77%,一份份职业梦随之破碎。步入职场的实习生有的迟到、早退,无故请假,工作中煲电话粥,发短信,见到领导同事不打招呼等。 中国道家创始人老子有句名言:“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现在很多企业都倡导“细节之处出效益,精细管理促发展”的管理理念,引导员工注重从细节做起,从身边事做起、从小事做起.在当今激烈竞争的商业社会中,公司规模日益扩大,员工成千上万,其分工越来越细,绝大多数员工从事的都是繁琐的看似不起眼的小事,也正是这一件件不起眼的小事才构成了公司卓越的成绩。这是细节的美,细节的魅力!即细节决定成败。各类企业的人事部门经理表示“企业越来越看重员工的细节,注重他们的'软'素质”,不仅停留在专业、技能、经验上,还要考虑人才的性格、创新能力、合作精神、团队意识等等,注重从细节上考察人才。很多企业要求优秀员工应做到:(一)一定要有时间观念,上班决不允许迟到,下班绝不能早退;(二)不要把请假当成小事,有些人一旦有什么事就马上请假,非常随便,这是一种非常对公司不负责任的表现。只要能坚持上班,最好不要请假,必须秉持平日认真上班的态度;(三)见面问声“早上好”,是一天工作情绪的开始,是精神充足的保证,更是沟通人际关系、给人留下好的印象的要素;(四)上班时不要随意离开座位乱串门、办私事,用公司电话谈私事;(五)和领导谈话、汇报工作或开会时关掉手机这是有教养的表现;(六)工作场所一定要保持整洁,一天的工作从工作场所整理和打扫卫生开始。可见细节的竞争才是最终和最高的竞争层面。 为此在教学中让学生认识到任何大事都是由一件件小事积累而成,没有小事的积累也成就不了大事,细节决定成败。所以对待任何工作都要尽职尽责,一丝不苟,这不仅是工作的原则,也是做人的原则。 总之德育课教学只有贴近企业、贴近学生才有针对性和实用性。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职业道德教育,还要针对学生的现状对他们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感恩教育,抗挫折教育,注重细节教育,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符合企业的需求,做到学校和企业的无缝对接。 中职德育论文:论析中职德育课如何实施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 论文关键词:中职教育 德育课程改革 小组合作学习 论文摘要:在新一轮中职德育课改背景下,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值得实施和推广。作为德育教师,如何实施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本文作者作出了相关的思考。 新一轮中职德育课改要求德育课“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切实加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在新课改背景下。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水平,培养了学生的积极情感,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值得实施和推广。那么怎样实施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呢? 一、正确理解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 小组合作学习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它把社会心理学中的合作原理引入课堂教学。强调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其基本做法是将全班学生按照性别、个性特征、兴趣爱好、智力水平、能力倾向、家庭背景、文化环境、社会联系等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倡导“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如果教师只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坐在一起讨论。小组成员之间并没有实质的合作,这只能算是传统教学中的小组讨论,并非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也不应该仅仅作为调节课堂气氛的一种手段,它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应该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二、精心选择小组合作学习的主题 精心选择小组合作学习的主题是保证小组合作学习质量的前提.是关键性的第一步。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及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恰当地选择小组合作学习的主题。主题的设计应该充分体现德育课改对认知、知识运用、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要求.符合德育课程“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三贴近”原则。教师应该紧密联系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紧密联系中职生的思想实际、心理需求、生活环境等重新整合教材。开拓和挖掘小组合作学习的主题。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课,可以把小组合作学习的主题设计为“5.12地震与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等,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在心灵的感悟与震撼中真正理解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是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社会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是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在“企业中的劳动者”这一课,可以把小组合作学习的主题设计为“当前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劳动者”.让学生通过采访调查等小组合作学习了解当前企业最需要的是爱岗敬业、技术熟练、吃苦耐劳、勇于创新的劳动者,从而立志奉献社会、苦练专业本领。总之,教师设计的小组合作学习主题应该具有时代性、生成性、活动性和开放性,一定要尊重学生学习的兴趣,贴近学生发展的需要。 三、认真指导小组合作学习的进程 1.指导学生分组分工 教师指导学生分组要尽量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组合,在小组成员之间形成最大程度的差异,使小组成员在各方面形成互补。组与组之间则要尽量保持相对均衡的水平,从而保证每个小组在大致相同的水平上展开公平竞争。 教师还要指导每个小组进行明确细致的分工。例如各小组设小组长,负责组织督促组员开展合作学习;设资料员,负责多渠道搜集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料;设书记员,负责及时记录整理小组各成员的学习成果,并汇总形成本小组统一的结论;设对外联络员,负责联系采访、调查、社会实践等事宜。这样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小组里展示自己的才华,既增强了责任感和成就感,又培养了团结合作精神。教师还要指导各小组内部实行角色轮换制,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不同的角色和任务,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经常会有学生等待观望或盲目跟从。产生“无效合作”的尴尬。这主要是因为一些学生还没来得及独立思考问题,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方案。由于缺乏思维的碰撞,观点的交流,小组合作学习只能流于形式。其实,独立思考是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前提。没有独立思考的合作学习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探究。例如“人生价值的实现”这一课,小组合作学习的主题为“中职生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要求每个学生都要独立思考,为交流合作做好准备。在我的鼓励下,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认为要找到与自己专业对口的企业,有的认为要进修培训以提高学历,有的认为要在各类技能大赛中脱颖而出。有的认为要抓住创业的机遇,还有的认为要当公务员,为百姓办实事,等等。有了独立思考,每个学生才能踊跃发言,互相切磋,甚至据理力争。实践证明,只有建立在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小组合作学习才是高质量、高效率的。 3.促进学生团结合作 在竞争激烈的2l世纪.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关键将更多地体现在与他人的合作上。同样,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合作技能是小组合作学习成功的重要保证,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 (1)教育学生树立团队意识 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一种个人行为,而是一种集体协作。教师应该教育每个学生树立团队意识,以小组集体利益为重,顾全大局,齐心协力,团结互助,为达到共同目标而奋斗。 (2)教育学生学会倾听 倾听是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学会倾听不仅是学会学习的需要,而且是学会交往、学会做人的需要。教师要教育学生倾听时不要随意打断别人发言.要注意听出别人的主要观点,听完后要及时评价。并发表不同意见以展开探讨。而对于别人正确的意见则要虚心接受。 (3)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是现代人立足社会.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能力。小组合作学习特别需要每个人能准确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与他人进行交流探讨。有些中职生发言不能紧扣主题,表达也不够精练,教师应该帮助其训练语言表达的技巧。还有些中职生由于自卑胆怯.不敢大胆、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而教师则要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帮助其克服自卑胆怯的不良心理,并尽量为其提供获得成功的机会。 (4)培养学生人际交往的技能 在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的技能是一个人事业走向成功的保证。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教育学生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礼仪,做到礼貌待人,真诚待人,宽容待人;教育学生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如尊重对方,赞美对方。亲和微笑,培养友情等;教育学生掌握思想沟通、情感沟通甚至心灵沟通的方法与技巧;教育学生以谦和友好的态度对待争议,求大同,存小异,建设性地解决问题。 四、科学评价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1.对各小组整体表现的评价 小组的整体表现和总体成绩是评价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基本依据。评价的指标可以划分为:各小组的学习是否认真,探究是否积极,可设立最佳态度奖;各小组内沟通是否有效,配合是否默契,可设立最佳合作奖;各小组搜集资料是否全面细致准确,可设立最佳资料奖;各小组学习心得体会、调查报告、总结发言是否科学严谨,可设立最佳成果奖。除了单项奖外,还应该对照以上指标评出各小组的总分。总之,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只有共同参与、共同奋斗、共同进步才算得上成功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 2.对各小组成员个体表现的评价 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展示自己、悦纳自己、发展自己的舞台。教师的评价要使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获得成就感与幸福感。比如要让探究能力强、合作热情高的学生更优秀更自信,让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体验到宽容与鼓励,让成绩落后、自卑怯懦的学生发现自身的潜力与闪光点,增强信心与勇气。 除了教师外,小组长、组内学习同伴、学生家长甚至学生自己都可以作为评价主体,多元化的评价主体更能保证评价的科学与公正。 中职德育论文:浅论中职英语教学环境下的德育探索 论文关键词:中职学校 英语教学 德育 论文摘要:英语教学环境是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实践阵地之一。积极开发英语教材的与人价值,勇于推广英语教学的育人实践,尽力优化英语教学的育人环境,努力提炼英语教师的育人魅力,方能针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开创中职学校英语教学德育工作相融的新局面。 英语教学是中职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肩负学校的德育任务。德育虽居于学校工作首位,但它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渗透在各门学科教学之中,从而影响着学生自我成长和成熟的过程,尤其是中专职业类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由于缺乏升学压力,他们空闲时间多,剩余精力多,小缺点多。空闲时间多就需要大量的活动填充空虚的心灵,剩余精力多就需要适当的方式供他们释放和发泄,小缺点多就需要学校和老师花费大量的和精力帮助他们改正。单纯的应试英语教学无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纯粹说教式的德育方法更无助于他们的态度转变和人格调整。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英语教学和学校德育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种形势下,作为中职学校的英语教师,我们要利用好英语教学这块舞台,开展有特色的德育工作,是新课程的迫切需要。 一、开发英语教材的育人价值 每一本优秀的教材就是最好的育人资源。翻开江苏省中职学校的英语教材,篇篇都是绝佳的育人素材。经过归纳分类,我们可以利用教材从十个方面对学生开展德育工作。 1.培养正确的健康观念。"food" , "keeping fit" , "sports" ,"growing up" , "health”从我们的日常饮食和锻炼谈起,提醒学生不但要从均衡的饮食、日常的运动方面注意保持身体健康,而且要从控制自己的情绪、释放白己的烦恼和避免亚健康状态等方面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 2.培育和谐的交流环境。"going places" , "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告诉学生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除了有风格各异的自然美景,还有当地的人们经过长期的生产和社会实践形成的别具一格的风俗人情。世界的融合需要交流,交流的前提是尊重,尊重的条件是了解。所以,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人乡随俗,尊重对方的社会习俗,相互之间的交流就会更畅通。同理,同学之间相互尊重,师生之间相互理解,和谐的学习和生活氛围不是遥不可及。 3.具备基本的审美能力。通过对“popmusic", "films", "fun-ny stories”的学习,学生会拥有基本的影视知识,会就具体的作品和任务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英语教师可以钊一对学生的时下喜好作出正面引导,提倡男孩的阳刚之美和女孩的清纯之美.减少学生的“哈日”、“哈韩”及“非主流”倾向。 4.树立正确的人生观。"success and failure" , "wealth andhappiness”明白地告诉学生在人的一生中,人既要与自然打交道,又要与社会打交道。在与自然和社会打交道的过程中,人们得到的结果往往不同。有成功也有失败,有成功带来的满足和幸福,也有失败带来的烦恼和痛苦。坚信“失败乃成功之母”,坚持“梅花香自苦寒来”。一时的考试失利并不意味着自己永远的失败,一次的名列前茅并不能代表自己可以“一劳永逸”。抱一颗平常心,失败和成功就不会成为烦恼的事。 5.拥有充分的环保意识。"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natural disasters" , "problems of our times”向学生展示了一个不断进步的社会的同时,也呈现了一个不断受到人为破坏、污染和自然灾害所侵害的地球:污染加剧、森林消失、土地沙化、灾害频发,除了无可抗拒的自然因素外,人类对地球的影响越来越大,破坏的程度也越来越强,自然对人类的惩罚也越来越多。地球作为人类的共同家园,需要所有的人承担起保护它的权利,那样我们才有继续生存下去的可能。作为学生,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创建清洁校园和绿色校园。 6.形成规范的文明礼仪。“good manners”向大家展示了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规范性语言和行为。简单的举手投足、招呼问候,小则反映一个人的基本文明素养,大则体现一个国家的整体形象。文明礼仪应该是先由外而内的强制行为,后由内而外的自发行为。爱因斯坦说,学校教育的成功与否,就在于学生将课本知识遗忘之后,还留下什么样的素质。对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就是对其人格素质施加影响,使之向着我们所希望的方向发展,从而达到让其一生受惠的目的。 7.走进伟人的心灵世界。作为生活在和平年代和信息时代的独生子女们,伟人离他们的生活比较遥远。利用教材帮助学生走近伟人,了解伟人的内心世界,学习他们的高贵品质和精神。great men and women就向学生们展示了一个平凡而伟大的邓小平:在留学法国期间,他做过许多工作,充分体会了低层人民生活的困苦和没有强大祖国作为后盾的失落;他有雷厉风行、坦率务实的工作作风,也有普通和谐的家庭生活;他为改善中国人民的生活和国家的繁荣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也因为疾病的折磨而未能亲眼目睹香港回归祖国。号召学生学习他的诚实、坦率与务实,踏踏实实、努力勤奋,因为任何的成就都离不开平时的脚踏实地。 8.进行正确的职业规划。将“planning your future" , "jobhunting”和“三创”结合起来,帮助学生认识什么是职业,什么是职业规划,为什么要进行职业规划,职业规划的简单步骤是什么,职业规划要遵循哪些原则等问题。作为中职学校的学生只有在充分认识自己的基础上,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清楚而全面的规划.不断地充实提高自己、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9.保护传统的文化遗产。"festivals" , "cultural heritages"告诉我们,中国的节日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一到过节,举国同庆,这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面对中华文明的瑰宝,教师有义务和责任帮助学生熟悉、掌握并且懂得继承和保护这些文化遗产。 10.学会辩证地对待新生事物。“television”, “science andtechnology”让学生懂得科学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带给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对我们的生活产生负面影响。“everycoin has two sides.”教育学生在运用任何一项现代科学技术为我们服务的同时,不要对那种技术产生依赖,不要成为技术和机器的奴隶,过理智而充实的生活。例如:电视和电脑游戏可以作为适当休闲的方式打发业余时间,但是不能作为主业替代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切勿本末倒置,学生应当清醒地过自己的青春生活。 二、推广英语教学的育人实践 在英语教学环境下,德育的课堂不仅仅局限于书本育人价值的开发,还可延伸到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中。 作为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有力补充,竞赛、课外活动、兴趣小组是充分提高学生英语能力的最佳舞台,可以是英语教师自行进行,如:课外阅读、能力竞赛、英语应用文写作竞赛;也可以与校团委和学生会协作,举办一系列的英语课外活动:唱歌、朗诵、演讲、讲故事、单词接龙、智力大冲浪。这些活动在提高学生英语能力的同时也是在进行育人实践,因为这些活动可以培养其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锤炼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刻苦勤奋的优良品质,将德育渗透到英语教学的课堂内外,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从而避免陈旧的说教给学生带来的老生常谈。 三、优化英语教学的育人环境 与以英语为母语的英语环境所不同的是,我们所提的英语环境是在中文生活环境下营造的英语氛围。正因为如此,我们更要用心经营出一个既不丢弃母语教育又在英语方面有所突破的育人环境,使他们耳濡目染学到许多东西。英语教学环境对学生的英语学习和人格塑造有巨大的影响作用,英语教师对此不可忽视,而应加以利用,特别是教室英语环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黑板报。将黑板报辟出一隅,作为固定的英语德育小故事的刊登地,简单易懂,增长知识,既语言诙谐,又意味深长。 2.学习园地。教室后方黑板两侧任意一端,发动学生,创新设计,作为专门的英语交流场所:英语作文,择优选用张贴,英语竞赛活动场景及获奖照片等。如:与奥运会同步推出各种赛事项目的英语表达,为学生的课余时间增加知识和乐趣。只要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就要不吝纸墨和精力。 3.英语格言、谚语、名句。"faster, higher,stronger”不但简单,而且激励学生,催人奋进。 4.英语美文和英语歌曲欣赏。如若机械记忆英语语法必将抹杀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那么优美动听的英语歌曲和短小精悍的美文就可以改变他们对英语学习的成见。课余十分钟,教师可利用教室的多媒体设备,播放没有负担的英文歌曲,培养学生的审美和欣赏能力,同时,给学生一种惬意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5.亲情树。一般地说,亲情常限于家庭成员之间感情和爱意的表达,在学校呈现出来更多的是友谊和师生情。但是,只要英语教师细心,特别是作为班主任的英语教师,在充分关注班级里每一个学生的前提下,给某些单亲家庭或“留守孩子”如亲人般的目光,在他们过生日时送上一句简单的"happy birthday”就足以让他或她心存暖意。根植于师生和同学之间的这颗小树,只要有了大家的共同浇灌,就会发芽、开花、结果。 四、提升英语教师的育人魁力 为人师表即德育,英语教师在德育生活化的推进过程中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学校生活中,教师、学生一起构成学校这个大的生活环境,教师的一言一行势必影响着学生的人格塑造和品质形成。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提出“躬白厚而薄责于人”“以身立教,为人师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等师德要求;同志也曾说过,“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而且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教师如果迟到或有事不能上课要用英语说明原因并且真诚道歉,用英语向为教师办公室拖地倒垃圾的学生表示感谢,用英语表扬取得细微进步的学生,用英语对学生的作业进行中肯的评价和祝福过生日的同学,用别具一格的颁奖仪式对学习态度欠端正的学生进行由衷的批评指正。只要有英语教师的身体力行,用自己的魅力去影响和引导学生,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也一定会在心灵上有所触动、有所进步。 总之,只要中职学校的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处处注重细节,勇于实践,那么处处即德育实践的课堂。
煤矿安全论文:乡镇煤矿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对策 贵州省乡镇煤矿经过1998年以来的“关井压产”和多次整改,安全生产设备投入明显增强,大多数煤矿已形成了正规的壁式采煤方法,煤矿生产规模和安全生产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有的煤炭管理部门和煤矿通过向社会招考或向国有大矿招聘录用了一批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充实了煤炭安全生产队伍,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不同程度的得到提高。但是,按照《煤矿安全规程》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颁发的《煤矿安全生产基本条件》(二十条)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乡镇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通过对全省乡镇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调查分析,提出存在的问题和相应解决的办法及对策。 1乡镇煤矿安全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1机构不健全人员配备不足 全省除六盘水、毕节2个地区(州、市)有独立的煤炭管理局外,其它6个地区(州、市)、县(区、市)、乡(镇)大多数均无专门的煤炭管理部门,地、县两级煤矿管理部门均由乡镇企业局兼管,多数只有煤炭管理科,没有安全监察科,全省产煤乡(镇)在机构改革中,大多数乡(镇)煤管站已撤销,由乡(镇)社会事务管理站兼管。在三级煤炭管理部门人员中,大多数为聘请临时的管理人员,少数为事业编制人员,煤炭管理人员一般1~3人。 1.2专业技术管理人员缺乏 地(州、市),县(区、市)、乡(镇)三级煤炭行政管理部门大多数没有专业技术人员,在聘请的管理人员中,虽有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和近年分配来的大、中专毕业生,仅有书本知识,没有煤矿安全生产技术管理经验。因此,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是全省乡镇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最大隐患,也是管理严不起来和安全事故隐患整改落实不到位的主要原因。在聘请的管理人员中,以前的工作均从煤矿管理费中开资(含事业编制人员),现今上级部门已不允许收取煤炭管理费。由于有的煤炭管理部门财政紧张,工资待遇低,工资发放不能按时到位,煤矿安全技术管理人员不安心、缺乏积极性,缺乏创新热情,不能主动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煤矿安全检查责任心不强,有的安全检查人员不懂,查不出问题。有的未尽心、未尽责,煤矿 安全检查工作存在死角。 1.3对如何搞好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心中无数 全省地、县、乡三级煤炭管理部门的领导大多数均不是专业技术人员,可以说他们也想把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搞好,管理的力度也比较大,但没有人知道怎样才能把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搞好,没有长期打算和远期目标,对如何搞好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心中无数。有的煤炭管理部门的领导对煤矿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重视不够,管理混乱,流于形式,对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责任意识从上至下呈现层层衰减,逐级弱化趋势。 1.4领导调动频繁 1998年“关井压产”以来,全省地、县、乡三级煤炭管理部门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调动频繁,至今,大多数均全部更换。由于煤矿是地下作业,技术性强,危险性大,工作环境差,煤矿井下作业点受水、火、瓦斯、煤尘、顶板、运输、有害气体等灾害的危害,新领导又不是专业技术人员,难以胜任煤矿安全管理工作。对乡镇煤矿安全生产技术管理工作只停留在一般工作布置上,管理、监督和责任制也只停留在口头上,纸面上,会议上。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贯彻文件的问题仍然相当突出。 1.5煤矿安全检查和安全隐患整改落实不到位 有的煤炭管理部门未按照目标责任书要求对煤矿检查到位,有的只有检查,没有落实,有的未建立安全隐患检查和安全隐患整改跟踪落实档案。没有按照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颁发的《煤矿安全生产基本条件》要求找差距,抓整改。煤矿安全意识淡薄,存在着“侥幸的心理”等。 2对策及建议 2.1从人的因素上消灭安全隐患 从全省乡镇煤矿发生的安全事故和存在的安全隐患来看,可以说都是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不到位和人为造成的。这就充分说明了决定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好坏因素是人。所以,要搞好煤矿的安全生产,首先要从人的安全因素上消灭安全隐患。根据全省各级(地、县、乡)煤炭管理部门安全技术管理人员较少和无安全技术管理人员的实际,建议各级煤炭管理部门配备1名主管煤矿开采技术和安全技术管理的工程师,负责指挥和指导本辖区内的煤矿开采技术和安全技术管理工作,对目前所有不是安全技术管理的人员全部组织培训,经考试合格取得煤矿安全执法证书者方可从事煤矿安全技术管理工作。因此,只有消除人的安全隐患,才能消除煤矿安全事故隐患,才能有效地遏制煤矿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2.2建立健全煤炭管理机构 建议地、县级设立煤炭管理机构和煤炭监察机构,重点产煤乡(镇)设立煤炭管理站。根据本辖区内乡镇煤矿的实际,配备足够煤矿开采技术和安全生产技术管理人员,从事煤矿开采技术和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并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规章制度,层层分解,处处落实和把关,变领导负责为全员负责,变领导关心为大家关心,真正的形成一级向一级负责的良好局面。地、县级煤矿管理部门和重点产煤乡(镇)配备一名主管煤矿安全生产技术管理的总工程师,负责指挥和指导本辖区内的煤矿安全生产技术管理工作,煤矿安全生产才有保障。 2.3聘用合格的领导干部 作为煤炭安全生产管事部门的总工程师或主要分管领导是各级煤矿安全生产技术管理的指挥者,必须具备丰富的采矿工程专业理论和独立解决采矿工程专业技术领域重要技术问题的能力,以及采矿工程专业相关科学技术专业基础知识的技能,有丰富的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经验。在煤矿安全生产技术管理方面能撰写有重要价值的技术报告或提出重要价值的建议和意见。熟悉国家煤炭安全生产管理的有关规程、规范、法律、法规、以及方针政策,并应用到煤矿安全生产技术管理的实践中去。要从指导方针上、措施对策上有“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飞跃,要知道如何扭转该辖区内煤炭工业的投资环境和提高对外开放的整体水平;要知道如何营造一个良好的国内外商家的投资环境和符合国际惯例的法制政策环境 。要能够为今后该辖区内煤炭工业的发展和推广介绍引进国内外商家的煤矿建设项目、煤炭深加工利用项目、煤炭洁净技术(选煤、型煤、水煤浆、煤炭高效燃烧、煤电、煤炭气化、煤炭液化、煤炭脱硫等技术)项目,要能够为将来煤炭工业的发展指明方向。 2.4提高安全管理人员素质 随着国家对乡镇煤矿开采技术要求的提高,那些传统的煤炭开采方法将被先进的符合现代化的开采技术所取代,先进的煤炭开采技术必须要有高素质的人来管理,因此煤炭安全生产技术管理部门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必须专业化。所以提高各级煤矿安全生产技术管理人员的素质是全省各级煤炭管理部门今后煤矿安全生产技术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只有依靠科学的进步和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才能促进煤炭工业的健康发展,才能把煤矿安全事故降下来。 2.5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煤炭安全管理队伍 针对全省各级(地、县、乡)煤炭管理部门存在的问题。各级主管煤炭安全生产技术管理的领导要深刻地认识到搞好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要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要思想认识到位,领导表率作用到位,安全意识到位,安全教育到位,技术管理到位,监督检查到位,齐抓共管到位。坚决做到“不安全不生产、措施落实不到位不生产、隐患不排除不生产”的原则,真正做到煤矿安全生产警钟长鸣,常抓不懈。 煤矿安全论文:浅析三违对煤矿安全生产的威胁与对策 摘要:通过对煤矿企业员工“三违”心理的成因分析,进一步论证了煤矿企业安全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对家庭美满与幸福的作用;阐述了“三违”行为对“生命价值”的锁链关系,并提出了一些个人见解和防范对策。 关键词:“三违”心理威胁防范生命价值 正文:众所周知,“三违”是违章作业、违章指挥、违反劳动纪律的简称。就煤矿企业的管理者而言,治理“三违”是最头痛的一件事情,寝食难安,百事不解。为了整治这三种“不规范安全行为”,遏制因此引发的事故,确保一方和谐平安,他们不仅绞尽脑汁,任劳任怨,制订出台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来规范人的不安全行为,诸如:《煤矿三大规程》、《矿山安全法》、《煤矿安全监察条例》等,而且警示后人,贴近实际,探索编制了一些事故教训案例,来启发人的要安全良知,诸如:《煤矿安全教训——历史上的今天》、《企业安全事故案例过程分析及防范措施》和《企业管理人员不安全履职行为及员工不安全行为的界定标准》等等。殊不知,他们的所作是为了谁?所为又图什么呢?在此,我要坚定地告诉大家,他们的所作所为是为了维护职工的生存权益,为了员工家庭的美满幸福,为了捍卫企业的稳定发展,为了完成肩负的历史使命……。可是,对煤矿企业的员工来说,我们又做了些什么呢?“三违”行为的屡禁不止,让人揪心,痛恨之极;“三违”现象的环生连发,让人胆颤,汗毛耸立;“安全”教育的瞬间进出,让人叹息,使人悲哀! 从近年来的我国煤矿事故调查分析报告中,不难看出:煤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伤亡事故,大多是由于职工违章作业、违章指挥和违反劳动纪律造成的。“三违”现象已成为严重威胁职工生命安全和国家财产,影响企业形象和制约企业发展的“顽症”。“三违”整治,也就成为了煤矿企业抓安全生产的一项重点工作。 一、“三违”现象概述 在煤矿企业的生产过程中,“三违”现象已成为长期的井下行为的积淀,存在于较多员工的工作过程中,代代相传,根深蒂固,它不仅伤害自己、而且伤害别人,甚至被别人所伤害。严重影响着安全生产的顺利进行。究其原因,人们常常将其概括为“图省事、闯大胆、碰侥幸”。实践证明,“三违”是一种过错:首先,它要遭受制度、章程的制裁,甚至受到法律的严惩;其次,要受到良心亦即“本我”的谴责;第三,可能要出现事故,使身体遭受痛苦,甚至可能要丢掉生命。 二、“三违”心理分析 煤矿企业要想实现本质安全目标,杜绝违章,首先要明白什么是违章:违章就是违反安全管理制度、规定及章程,违反安全技术措施及所从事工作的规范。违章包括:作业违章,指挥违章,失职违章。作业违章是指员工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违章行为;指挥违章是指各级承担管理职能的人员,在引领、导向中出现的违章指挥行为;失职违章是指承担安全管理、监督职责的人员,在行为过程控制中,不履行安全管理责任而出现失职、渎职行为。那么,滋生“三违”行为的心理有哪些呢?笔者认为,突出的有: ㈠作业人员部分。 1、侥幸型心理。人们所以存在着侥幸心理,是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这也是人们最基本的心理需要。人们都希望顺利,或者是获得成功。然而,现实生活工作中,事物的纷繁复杂、变幻莫测,总有许多的不如人意的想象和曲折,有一部分人在几次违章未发生事故后,慢慢地就滋生了侥幸心理,混淆了几次违章没发生事故的偶然性和长期违章迟早要发生事故的必然性。 2、习惯性心理。心理学认为,习惯是一种比较固定地、机械地去完成自动化动作的倾向。习惯性心理是人们在习以为常的境中逐渐形成的心理状态。在同大自然的搏斗中,部分人员一旦掌握了某一客观规律,或者是用某种方法和定律操作取得了成功,这部分人就把它视为财富,也就逐渐形成了习惯性的思维方式。凡类似情况出现,他们就千遍一律,机械操作,而不去考虑自然条件、环境因素等,以致酿成事故,无法自拔。 3、从众型心理。别人做了没事,我福大命大造化大,肯定更没事。尤其是一个安全秩序不好,管理混乱的场所,这种心理向瘟疫一样,严重威胁着煤矿企业的生产安全。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平时不注重对煤矿安全规程的学习,安全知识的积累,缺乏工作经验,在遇到类似操作工序或独立作业时,不去考虑和分析现场情景,没有自己的意志和见解,头脑简单,而是“随波逐流”,效仿操作,盲从执行,最终反受其害。 4、麻痹型心理。一些职工安全意识薄弱,缺乏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在生产过程中疏忽大意,放松了安全警惕,干活“毛三斧、马虎、凑乎、不在乎”。还有一些职工对违章行为司空见惯,习以为常,认为以前这样干过也未出过事,心里就满不在乎,上岗后草率从事,图省事,怕麻烦,投机取巧。 ㈡指挥人员部分。 1、逞强型心理。有的人自以为技术好,有经验,常满不在乎,虽说能预见到有危险,但是轻信能避免,用冒险蛮干当作表现自己的技能。还有的人管理能力缺乏,文化水平不高,技术经验稀少,凭借自己是(管理人员)班组长,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急于表现自己,急于多拿“荣誉”(泛指煤矿异军队伍),以便于完成留转硬件指标,在安全与生产相抵触的情况下,只要产量,不要安全,只求短期效应,违章指挥,以自己或他人的痛苦来验证安全制度的重要性,用鲜血和生命来证实安全规程的科学性。 2、放纵型心理。例如:20__年6月21日某矿某掘进单位,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后面的矸石没有出完,前面迎头空顶5、6m(表面看顶板坚硬,无脱落现象),在没有采取任何措施的情况下,打眼工张某急匆匆扛着风锤来到迎头,实施打眼操作工序,时隔近两小时(已经打好9个眼),这时班长李某到了现场,不但未制止,而是停留了约半小时,就溜之大吉了。事不凑巧,在打第11个眼时,因空顶时间长,造成伪顶脱层,一块 长约60cm、宽约50cm、厚约30cm的矸石将打眼工张某撂倒,砸在他的腿上,撕心的呻吟和直流的鲜血,迫使工友们只有停工将其送上井抢救,但是张某的右小腿至下部分却永远脱离了他的身躯,让他成为了一位名副其实的瘸子。从上面的事故教训中,我们看出:作为一名煤矿企业的现场指挥员,不管是对员工,或者是对自己的放纵型心里、行为,是要付出沉痛的代价的,这样的指挥员将会成为和谐社会创建工作的罪魁祸首,严重阻碍煤矿企业本质安全型目标实现,我们也应该将他驱逐出伍。㈢监察人员部分。 1、同情型心理。说起人的同情心,是一种对他人的不幸遭遇产生的共鸣并表示关心支持的情感。但是,煤矿企业的安全监察人员,对于安全生产过程中的“三违”人员、行为的遏制与处理,决不能心存“同情心”,因为同情违章行为、同情隐患的存在,等同于同情冻僵的毒蛇,所以,这样的“同情心”是对煤矿企业的安全十分有害的,不仅会滋长“三违”人员的恶习,“三违”现象的蔓延,而且会殃及国家、企业,祸害他人、家庭。 2、避重型心理。目前,在煤矿企业的安全监察人员队伍中,在处理“三违”人员,整治“三违”现象,遏制“三违”行为时,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视而不见、见而不管,总认为职工干活也不容易,存有“得饶人处且饶人”的想法,造成考核上的“心慈手软”、“点到为止”,甚至背道而驰,替“三违”人员说情。其次是在执行企业安全规章制度上不严,有避重就轻的想法,总认为处罚严了,会不会遭来报复、黑杠,罚款多了,反而适得其反,职工不上班给劳动力紧张带来更多的矛盾,我不如好人做到底,免除处罚最好,一定程度上纵容了惯性“三违”的蔓延。 三、消除“三违”的对策 通过对“三违”心理分析,笔者认为,反“三违”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单凭严处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因此,“三违”整治还要推行人本管理,积极探讨安全管理的多样化。 一是要领导重视,全员参与。要坚持“以人为本、从我做起”的理念,以完善“三项制度”为核心,以杜绝“三违”行为为重点,以实现“三个转变”为标准,以形成先进安全文化为目的。 二是要加大宣传,狠抓基础。要通过各种形式,如用形象生动的事故录相片、典型的事故案例或发生在身边的违章事故,经常对班员进行教育,使全体员工认识到,违章就是走向事故,靠近伤害,甚至断送生命;事故的后果是,“一害个人、二害家庭、三害集体、四害企业、五害国家”。另外,要明确反“三违”的工作方法。着眼于重点区域、重点部位、重要环节,全方位做好安全管理工作的预控、可控、在控。要在活动期间进行监督检查,使员工认识到:制止“三违”是对违章者最大的关心和爱护,是对工作、对集体极其负责的表现。处理“三违”人员时,要公平、公正、公开,做到“处理一个人,教育一大片”,人人警钟长鸣。相关部门要建立职工个人安全档案,针对具体情况,区别对待,超前防范。同时,安全宣传工作要建立“长效机制”,不能因安全形势稳定,宣传工作就要喘息,而遗忘盲区、盲点、,盲时。 三是要因人而宜、有的放矢地开展安全教育,增强安全教育的有效性。安全教育的方式,不能仅仅满足于“文件发了、会开了、精神传达了”,而应与时俱进,讲究方法,增强针对性、有效性。如新职工安全知识匮乏,就要对新职工注重加强基本安全法规和规章制度以及相关安全常识的教育;对惯性“三违”就要在严格考核的基础上,采取包保帮促、现场监控相结合的方法,促其转变;对全员就要经常开展事故案例警示教育,采取“以案说法”、“现身说法”等形式多样的教育方式,用惨痛的事故时刻警醒职工:关注安全、珍爱生命,提高职工自觉保安全的认识。 四是要重视和抓好职工的责任心教育。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每一件事故的背后都伴随着一系列“三违”作业的发生,因此我们只有时刻从细微处入手、从小事抓起,抓小防大,防微杜渐,不断增强职工的责任意识,使职工自觉严格地按标准化作业,才能有效地杜绝“三违”的发生,这样事故这只人见人烦的苍蝇也就无处下口了。 五是要借鉴同行业的成功经验,建立“安全罚款”之外的配套机制,诸如:安全担保、风险抵押、安全帮教、安全陪护、安全学习、常规军训、拓展训练等多种“处罚”方式,并赋予职工权利,让其自主选择一种处罚方式。这样做让职工既能体会到处罚的痛心,又能感受到企业的关爱,还能够从内心深处触动其“安全神经”。假设让“三违”人员自主选择“安全陪护”处罚方式,我想他们会通过看到伤者的痛苦表情,家人的焦急神情,孩子的期盼眼神,良知启发:一定会按章作业,再也不违章蛮干的。 六是要严格落实“逐级负责”的安全管理和考核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严不起来、落不下去”的现象。“蜻蜓点水、点到为止”式的管理与考核,只会使规章制度丧失应有的权威性和警示作用,更会使职工产生“违章亦不过如此”的错觉,导致“三违”的屡禁不止。由此可见,管理人员要切实负起责任,“依法”大胆管理,这样“落实”才不至于成为一句空话,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克服管理上的官僚主义、检查中的形式主义、考核上的好人主义,彻底解决“严不起来、落不下去”的痼疾。 总之,人的生命是宝贵的,它属于我们只有一次。同时人也是脆弱的,我们应该把安全和健康放在第一位。行动起来吧!为了你,为了她,为了家庭,为了社会,请你克服各种违章行为,尤其是各种“三违”心理,做到“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做好“本身无违章”和“身边无事故”,我想,煤矿企业的明天一定是美好的,辉煌的,充满活力的。 煤矿安全论文:浅析煤矿安全心理的科学应用 摘要:本文指出了安全心理和煤矿安全生产的关系,分析了安全心理各要素对安全生产的影响,提示了人们心理活动与安全工作的客观规律,揭示了运用安全心理学提高安全生产水平的途径和方法。现代煤矿安全管理,是一项综合性以人为中心的科学管理,是煤炭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反映了煤矿综合素质的高低。煤矿安全与否决定于人的安全行为和物的安全环境,而人的安全行为与人的安全心理密切相关。换句话说,煤矿安全管理,主要是对人、设备和矿井自然环境的安全防护管理,其中,对人的管理是核心,因为人的因素是主导、管理因素是关键、物的因素是基础、环境因素是条件。在安全生产的管理工作中,应由事后追查为主转变为事前预防为主,按照人的心理规律和客观规律制定安全预防措施,引入和运用心理科学这个手段更好的为煤矿安全管理服务,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个全新的安全管理体系。 具体讲,煤矿的安全生产运行过程就是指人——环境——安全行为——安全状态——人的反复循环,其中,人是安全生产运行中的核心因素。安全管理就是要着重研究和控制在生产活动中自由度极大的人,这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前提、基础和保证。煤矿发生事故,除了环境和设备诱发的因素外,更多的是人为事故,即责任事故。要克服人为事故的发生,必须要运用安全心理学的原理,培养训练员工养成自我控制的素质,从而减少不安全行为的出现,避免事故的发生。 知觉在安全生产中的运用 知觉在安全防范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为知觉对客观事物属性的认知程度如何,对人的行为有直接的影响和制约作用。矿工们在井下作业,要做到高效和安全,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主要是通过对井下一系列复杂事物和特殊环境的感知、记忆、理解,达到人与性格、事物与环境、生产与安全的适应和协调。只有清晰地感知到井下的客观环境,才能为排除不安全隐患奠定认识基础。同时,只有矿工知觉出不安全隐患才能在行为上、技术上做到预防,及时消除不安全隐患,实现安全生产。 要按照感知规律来认识和观察井下环境,具体运用知觉的方法有: ——运用强度性,增强刺激感。被知觉的事物必须要有一定的强度才能达到知觉的清晰。一般来说强烈刺激容易被知觉;微弱刺激容易被忽略。在井下安全管理中,适当运用知觉对强度的敏感特征,多搞一些安全标志,搞一些相对强度如静与动、白与黑等,提示矿工们注意,增强知觉效果。总之,煤矿安全管理应充分利用知觉对强度的反映规律,改进和完善矿井的安全标志,以此自觉提高矿工的安全警惕性。 ——运用对比性,增强印象感。为了突出不安全的隐患,提高员工对安全的重视,在管理中要自觉地运用不同事物的对比,以增强人的知觉印象。不同的颜色对比、不同的形状对比、不同的声音对比、不同的环境对比等等,这些都可以增强安全知觉印象,达到观察安全隐患的能力。 ——运用协同性,增强有效感。在安全教育过程中,要运用协同性原理,调动各种感官,参加知觉运动,使人的知觉达到更加有效的程度。据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听的东西只能记住15,而看的东西则可以记住25。所以,搞安全教育应做到形式多样化,达到耳听、眼看、手到,特别是对新设备的操作和新技术的掌握,要进行试操作以及岗前培训。 安全行为中的动机激励 安全动机是推动着矿工进行安全生产的一种内部动因,推动着员工积极注意安全,对安全精力达到高度集中,使之成为一种定向力量。安全动机是符合安全生产要求的动机?真正把安全当作生产的第一需要,正确处理好安全与生产的矛盾。这就要求在生产操作的每个环节中,都必须坚持执行好安全生产制度。从煤矿安全管理的角度来说,通过预测矿工的动机来培养提高矿工安全动机的行为,主要有以下两个途径: ——强化目标的吸引力。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开展“百日安全生产整顿”、“无事故季”、“安全生产月”活动。按工种不同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如对机械工种类开展“安全运转1000天”,对个人提出“安全标兵”、“十佳安全能手”、“安全红旗手”等等。值得一提的是推行的目标一定要有强度,对员工要产生吸引力,使人产生积极的、强烈的反应和情感。 ——增强安全动机的外界压力。开展“安全家庭”、“安全帮教”活动,家属对矿工要做到“敲安全钟、吹安全风”、“亲友提安全希望”等,对矿工安全动机的形成有一定的促进效应。 安全行为中的个性培养 安全管理是以具体的人作为对象的,因此,对员工个人特征的掌握,对员工性格特征的了解,是搞好安全工作的必要前提。从性格上看,煤矿工人憨厚朴实,不拘小节。煤矿生产中“愣头青”发生的惨祸比例也很高。从心理过程、特征和状态看,普遍存在侥幸、麻痹心理,这是安全生产的大敌。 矿工有不同的个性,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我们决不能凭想象去改变矿工的个性。但是,就实现煤矿安全生产来说,我们却有必要引导矿工的个性去适应和服从这个总目标,在安全管理上应发挥人的个性。因此,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根据矿工不同的性格采取不同的工作方式。矿工的性格是多种多样的,在处理安全与人的关系问题上不能搞一刀切,在方法上要讲究,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性格,采取不同的方式,这样才能有效地发挥性格的作用,做好各项工作。 ——根据性格在社会倾向上的优劣,要把性格引导到有利于安全工作的轨道上来。这就要求管理者摸透每个矿工的性格,哪些是内向型的?哪些是外向型的?哪些是冷静的?哪些是急躁的?最好让工作岗位与性格协调起来。比如看守工、机车司机、电工等,最好安排沉着冷静的职工担任。 ——根据性格的相对稳定性,我们管理者要有耐心,因势利导,不要激化矛盾。比如对急躁和有冒险性格的人,不要简单的批评,要让他们干自己适当的工作,随时提醒他们遵守《安全规程》,以利于他们发挥热情和积极性。 注重安全心理培训 我们常常提出希望通过培训来提高矿工的素质,但往往强调他们的思想素质、技术素质和身体素质,而忽视了他们的心理素质,虽然思想素质、技术素质、身体素质不可少,但它们都要受心理素质的制约,必须要以心理素质作为共同基础。实践证明,在紧张、危险的工作环境中,心理素质强就会激发斗志、振奋精神、增强信心,员工的技术素质就会得到更好的发挥,处理好险情,保证安全生产。因此,我们务必对矿工开展好安全心理培训。矿工安全心理和安全态度的形成,不是自发产生的,可以说是一个自觉学习的过程。对矿工进行安全心理培训,就是要运用心理学这个手段,建立矿工安全心理模型,形[:请记住我站域名/]成安全心理定势,提高安全心理容量,从而使员工在生产中能够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做出适应性的反应,用心理指导行为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矿工安全心理培训是一个新内容、新任务。培训工作要采取逐步展开的方式,内容从简到繁,方式由易到难,做到经常化、渐进式,有计划、有步骤、有程序的进行。通过培训,使员工自觉地控制心理活动,指导好自己的工作行为,保障安全生产的正常进行。 结论: 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关键是人,人又有心理活动, 因此,在煤矿安全上运用心理学的原理,才能抓住安全生产的关键环节——人及其心理,才能使安全工作做到有预见性和主动性,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使安全管理达到更加条理化、系统化、科学化,从而真正把安全生产纳入到科学的轨道。 煤矿安全论文:浅议煤矿安全文化 安全事故是制约我国煤炭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突出矛盾,始终是煤炭企业头等重要的工作任务。因此,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安全第一”的方针,坚持以安全生产为前提做好其他各项工作。 安全文化是企业安全工作的灵魂,是企业全体员工对安全工作集体形成的一种共识,是实现安全长治久安的强有力的支撑。因此,实施安全文化工程,坚持“以安全塑文化、用文化保安全”的原则,突出加强观念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物态文化建设,真正用文化铸造安全盾牌,从而可以保证和推动企业安全生产稳定的发展。 一、加强观念文化建设是提升职工安全思想境界的前提 安全文化的培养,要从思想观念转变着手,更需要从陈旧的思想禁锢中解脱出来,用现代企业管理的理念和思维方法来思考这个问题。如,“煤矿条件差,出现事故是必然的,不出事故是偶然的”和“违章不一定出事故,按章作业事故不一定不出”等思想观念,就是错误的。这些问题不解决,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就难以推进,安全生产就没有保证。 山东曹庄矿坚持以职工为核心,把“人本”管理作为安全工作的灵魂主线,推行人性化安全管理,从抓思想、提认识、转观念入手,突出“安全”主题,不断丰富和提升安全文化,构建起以“从安全意识强,家家幸福欢乐多”、“抓安全就是抓效益”、“安全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等为内容的安全文化体系。为提高干部职工的安全意识,该矿充分利用安全活动日、班前班后会等时间,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化宣传工具,广泛深入地进行宣传动员,形成强大的舆论声势,为安全文化奠定了思想基础。同时,他们精心组织团员青年进行安全法律法规的宣传活动,在全矿职工中开展安全生产大讨论,唱响了“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主旋律。另外,组织伤亡职工家属到井下区队现身说法,并将矿井历年来发生的事故案例编印成册,发放到职工手中,起到了警钟长鸣的教育效果。 该矿还美化了矿工业广场,从矿大门口到采掘楼建起了安全灯箱“一条街”;在新福利楼内,设置矿长安全指令、矿长书记安全寄语、安全警句等牌板,形成了安全教育的“走廊”;在井口候罐大厅,安装了大型电子显示屏幕,滚动播放安全警语、安全信息、安全电教片;工、团、妇、少等群众组织在井口不间断开展安全活动,建成了安全教育的“阵地”;在井下主要巷道设置安全标语警示,在采掘头面安装了安全灯箱,形成了安全教育“一条龙”;由工会系统分工负责矿工业广场宣传栏、黑板报,更新了基层区队学习室的设施,健全了安全教育的“园地”。 这些工作增强了干部职工的超前安全防范意识,形成了“安全无小事,小事当大事,确保不出事”和“安全是企业的第一政治、煤矿的第一效益、职工的第一福利、干部的第一责任”的安全理念,使“我要安全”成为干部职工抓好安全工作的行动指南。 二、加强行为文化建设是提高职工技术素质的关键 人的素质是决定煤矿的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提高人的素质对安全生产尤为重要,必须不断强化对职工的教育培训。 曹庄矿在安全生产管理中牢固树立“安全培训是职工最大的福利”的思想,加强对全矿职工的安全技能和安全知识的系统培训。针对当前安全生产任务繁重、职工人员紧张的实际,他们采取以会带训、半脱产培训等简单实用、灵活方便的学习形式进行安全教育。在技术培训上,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落实具体的培训计划。一般工种侧重于岗位技能的应知应会培训;安全管理人员及要害工种的培训,侧重于安全法律法规、操作技能和安全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他们对事故的处理能力和对突发事故的应变能力;对特殊岗位职工、新职工、劳务工、转岗工严格按照“先培训、后上岗,先培训、后就业”的原则进行安全培训,明确规定“培训学习达不到考核要求的不准上岗”,切实增强了培训学习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对薄弱人员及时开展安全预防性教育,有重点有步骤地进行培训和帮教,从而使职工能够干标准活、干放心活。基层区队还坚持利用安全活动、技术学习等时间组织职工学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操作规程等有关现场安全生产的知识,进一步促使职工提高素质,打牢安全生产的思想根基。 三、加强制度文化建设是健全安全管理机制的根本 将加强人的管理贯穿企业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必须抓好管理机制,使安全管理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曹庄矿不断创新安全管理机制,建立完善了严格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 一是安全风险押金制,实行全员安全风险抵押金,把安全管理和个人利益挂钩,增强了各级安全管理的责任心。 二是安全检查拉网制,加大安全检查的力度,建立安全检查盲区排查制度,实行纵到底、横到边和盯住式的检查办法,不留死角,使安全生产的各项制度得以真正落实。 三是安全隐患排查制,狠抓安全隐患的治理,把着眼点和立足点放在事故的超前防范上,健全完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对排查出的安全隐患实行跟踪制,落实人员、落实时间进行整改。 四是安全信息公示制,严格安全信息管理,推行安全信息卡公示制度,开展评选优秀班组长活动,对当月无事故、无“三违”、无重大安全隐患的班组长,在安全例会上进行公开表扬。 五是安全生产联责制,严格执行职级管理、干部工人双向监督、 安监部门主管和生产技术科室业务保安等责任制的落实,做到管理到现场、措施落实到现场、解决问题到现场。 六是安全生产检查制,制定“安全生产检查制度”,充分发挥安监员、专业技术人员、党政工团齐抓共管保安全的作用,对井下各生产头面、边远岗点进行不定期的巡回检查,做到各类检查时时有、不断线。 七是区队干部盯班制,使干部切实把100%的精力和100%的时间放在抓现场安全生产上,做到职工三班倒、班班见领导。 八是工程质量挂牌制,在工程质量上,严把工程质量关,推行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质量事故行政追究制、工程质量留名挂牌制、工程质量验收监督制等多项安全质量管理制度,真正做到“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人管理,凡事有监督考核,凡事有奖有罚”。 四、加强物态文化建设是创造企业良好安全环境的保证 良好的安全环境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必要条件和保障,先进的技术装备是营造良好的安全作业环境和避免事故发生的前提条件。该矿始终坚持科技兴矿的原则,不断加大安全投入,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不管经济形势如何变化,只要安全生产需要,都积极筹措资金保证投入。 该矿主井提升一直是制约该矿产量提高的“瓶径”,过去企业都是盯住缩短每钩提升时间、增大箕斗提升量做文章,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潜力越来越小。该矿党政班子抓住了问题关键,做出了改造老副井、实行双井提升的决策,得到了集团公司大力支持。同时还组织开展了《新副井马头门加固技术》、《分层同采工作面通风系统解决方案》等科研课题攻关活动,从根本上改善作业环境,保证了安全生产的顺利进行。 煤矿安全论文:煤矿安全生产中计算机的运用 文章重点从人员精确定位。瓦斯气体检测等安全生产监测系统、计算机安全生产综合调度信息系统、计算机煤矿安全生产自动检测系统几个方面对计算机技术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实际应用展开论述。 开发科学、高效的煤矿安全生产检查系统,其最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要做好对井下工作人员的安全生产进行精确定位、对井下瓦斯状况进行精密测度。(1)计算机对煤矿井下工作人员的精确位置检测技术分析“煤矿井下工作环境复杂,是安全生产事故易发地区。一旦井下作业发生安全事故,其最大的原则就是保证人员在第一时间升井或组织自救,将伤亡数量降至最低。”[2]实现这一目标,对井下人工作人员的数量及其所处位置进行精确定位是至关重要的,这是开展安全营救的重要参考标准。计算机对井下工作人员精确定位技术的工作原理及流程如下:工作原理:在矿井下布设网关以及参考节点,(需要指出的是:所布设的这些网关必须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布设好节点之后,需要再进一步设定一些位置已经固定的参考节点,通过该方法以保证每一个移动的节点都处于多个参考节点的射频信号范围之内。对井下工作人员精确定位技术通过利用集中定位的方法,能够将人员具体位置、数量、活动情况等详细信息及时发送到地面,为开展营救赢得时间、提高效率。(2)计算机对井下瓦斯气体监测检查技术分析煤矿井下瓦斯气体浓度直接关系到矿工工作环境、甚至是矿工的生命安全。基于计算机对于井下瓦斯气体检测技术是充分运用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工作原理;计算机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应用于瓦斯浓度的检查对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伴随着这项技术的逐步成熟,更加显示了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此项技术主要涵盖传感器技术、无线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微电子技术和嵌入式系统技术,是一项综合性的计算机网络监测应用系统。工作原理:通过计算机监测技术实现对瓦斯气体浓度实时监测,将监测到的数据进行及时传输,通过远程服务器的高性能处理器对检测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并作出进一步处理,通过无线电传播技术将处理结果反馈给一线员工,为现场安全生产提供必要的参考。计算机对井下瓦斯气体监测检查技术最大的特点就是具备长距离的传输、高可靠的性能、低消耗的功率,能适应煤矿井下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由于该项技术对计算机传感器要求比较高,所以在设计与应用该项技术时,要在网络节点的硬件设计上实现低功耗、确保工作稳定性,并按照节点的特征对嵌入式操作系统进行裁减、实施功能优化措施,在占有最小CPU的基础上实现对节点的全面控制。 计算机安全生产综合调度信息系统在煤矿安全生产中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该项技术工作原理是:首先,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由计算机底层控制系统对生产过程中的实时数据进行采集,并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综合性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对实际生产过程实施调度、监控,以实现对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进行优化,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其次,对煤矿井下管理者及员工的工作效能、规章制度执行状况、采煤质量、井下运输状况进行及时反馈,在此基础上形成与之相对应的绩效汇报;再次,对煤矿生产中各个环节的设备设施状况进行有效监控,为实现设备安全运转提供有效保障。通过计算机安全生产综合调度信息系统的工作流程,不难发现,该项技术具有强大的实际应用功能,具体体现在:(1)对煤矿生产管理者、员工遵守安全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周密检测,实现对事故隐患的实现预警与排查;(2)对安全生产过程中的调度实施有效管理,充分实现在第一时间排查安全隐患、启动应急处理机制;(3)对煤矿生产设备工作状况进行全方位监测,通过建立设备电子档案的管理办法,详细记录设备运转状况;(4)对煤矿生产计划实施有效管理,实现生产过程全环节的持续性计划管理监测。 计算机煤矿安全生产自动检测系统,在煤矿安全生产中发挥的作用最大,本身具有科学技术含量高、研发难度大,目前正处于逐步完善阶段,在煤矿安全生产中有巨大的应用潜力。构成该项系统的主要子系统及其主要功能:中心站点、井下分站、传感器集群、通信接口的终端设施。(1)在整个系统中,中心站点始终处于最核心的位置,发挥着全程操控的作用;(2)井下分站作为中心站点的子站点,分布于煤矿生产的各个区域和各个工作流程,主要任务是收集相关信息,并将信息在第一时间反馈到中心站点,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煤矿生产区域广泛、作业环境复杂,需要对子站点的自动智能工作进行深入研究,目前这一技术还有很大的欠缺性,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水平;同时,井下分站要充分发挥灵活、智能的优势,当出现故障时可以实现即时查修、及时调整;(3)在整个系统中,传感器处于系统的神经感应地位,主要功能是将各项信息实现无干扰化、高质量化传递。传感器自身具有的特殊功能,对传感器在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要求比较高,因此,在整个系统中的造价也相对较高。 计算机技术在煤矿安全生产中有待解决的主要问题:(1)计算机信息的共享和互通方面存在很大不足,"信息孤岛"现象依然严重存在。由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供应商相对较多,应用系统繁多,型号、性能很不规范;煤矿安全生产实现有效联动,就需要检测系统、控制系统和管理系统实现无缝对接;而现实是,一些信息不能共享,系统应用价值大打折扣。[3](2)重建设、轻维护现象依然严重。由于计算机应用技术系统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需要及时维护,避免出现各种隐患,毕竟煤炭生产直接关系到生命财产安全。一旦计算机检测系统自身出现故障,为整个煤炭生产带来不可预知的后果。因此,要对煤炭安全生产起着至关重要的计算机检测设备进行 经常性检修,要有相应的制度、相应的人员进行专门维护。 煤矿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只有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应用到煤炭安全生产过程中,加强计算机应用技术管理、加快计算机与煤矿安全生产相结合的技术研发力度,才能充分实现现代计算机技术为安全生产服务,实现煤矿生产安全化、人性化、效益化。 煤矿安全论文:煤矿安全生产监控和通信技术探究 引言 我国拥有较为丰富的煤炭资源,是煤炭开采大国,同时,煤炭也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与居民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但煤矿行业在展过程中一直存在安全问题。 一、煤矿安全生产监控与通信技术的现状 我国相关部门针对煤矿生产工作中存在的电气防爆、传输距离远、电网电压波动范围大、工作环境恶劣、传感器宜采用远程供电、不宜采用中继器、抗故障能力强等特点,提出了一些具有可行性的安全生产方法。包括CAN等现场总线本质安全防爆方法,煤矿监控信息传输方法,煤矿监控数据处理方法,断电控制方法,馈电状态监测方法,开关电源本质安全防爆方法,矿用本质安全防爆电源与备用电源连接方法等方法。并根据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主要技术要求、试验方法、装备要求等制定了一系列安全生产与监控技术标准。特别是安全生产监控系统,成为了在煤矿生产中起到及时的发现问题并能够提出解决方案的有效的管理与监控系统。 安全生产监控系统采用的是信号采集、计算机监控和数据通信的系统,以模板化设计思想来对硬件电路和软件程序的各个子系统进行设计。由于简便线路连接的硬件系统,使安全监控系统在恶劣的环境下依然能够工作,并以良好的通用性,广泛地应用在煤矿生产的过程中。 安全生产监控系统不仅仅是对煤矿生产活动进行了监督,也是通信技术在煤矿安全生产监控中予以运用的表现。安全生产监控系统是以计算机为媒介的,运用了专门的软件作为技术支撑。具体来说,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通过数据编码和数据通信技术对数据进行计算、判定并及时对安全隐患进行预警,并在非本质安全电路的情况下进行断电控制,从而保证煤矿生产在安全的状态下进行。特别是对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的应用,可以将整个煤矿生产活动进行记录,帮助相关管理者从中发现在煤矿生产中存在的不足,也能对曾经出现的安全隐患或者安全生产事故进行记录,便于之后对事故原因的寻查。通信技术的应用,可以将煤炭的生产由视频记录转化为更为直观与理性的数据,让相关管理者能够更为直接的掌握煤炭生产工作的进程,也能从中找出煤炭生产存在的问题以及推动生产工作顺利进行的手段。 二、煤矿安全生产监控、通信技术与方向 我国对煤矿安全生产的监控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有值得完善的地方。首先,可以更巧妙的开发与利用矿用物联网技术。矿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将煤炭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物资进行整合,并将各种物资的质量、价格、特点等进行比较,给煤炭生产者提供自主选择的机会。从而可以通过矿用物联网根据本煤矿的实际情况,选取最优的物资,不但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还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矿用物联网技术还可以为煤矿行业提供安全生产技术交流与学习的平台,也能够方便国家相关部门对煤矿行业的整个生产流程进行监督。 其次,要建立煤矿一体化通信技术与系统。这一系统是将煤矿安全生产监控与通信技术相结合的典范。这一系统需要具有生产调度、报警联动、应急扩音通信、紧急呼叫、避险与逃生声光提示、位置监测等功能。从而为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的实现予以技术支持,全方位对煤矿安全生产进行监控。还需要具备语音、视频、短信等通信功能,这样能够使煤矿一体化通信技术与系统的负责人和煤矿生产者随时进行交流,对其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出并予以指导纠正。这一通信功能还可以让相关管理者与上级管理人员进行联系,将上级管理人员的工作规划进行落实,成为高层管理者与基层工人沟通交流的桥梁。通信功能使相关人员在发现安全生产问题时能够及时与救援人员进行沟通,及时解除安全隐患,并最大程度上降低安全问题带来的人身与财产损失。 最后,需要引入无人地面遥控技术。采掘工作面是煤矿事故多发地点。因此,要通过煤矿监控、通信与机械化,减少煤矿采掘工作面作业人员。将工作人员集中在更为安全的施工地点进行人工作业,一些较为危险的工作地点和工种可以由无人地面遥控技术来完成。目前,采煤工作面能够做到工作面有人巡视条件下的回采巷道遥控和记忆割煤,但不能自动识别煤岩,不能实现工作面无人控制。因此,需要研究煤岩分界识别技术和仪器,研究液压支架、采煤机、刮板输送机精确定位技术,进一步提高监控的可靠性。无人地面遥控技术节省了人力资源,也减少了煤矿生产事故的发生,极大程度上保证了煤矿生产的安全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煤矿行业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值得相关人员进行不断探索与完善从而推动其不断发展的。但煤矿行业在生产过程中安全事故时有发生,需要引起更广泛的重视。在煤矿生产过程中,进行合理的煤炭安全生产监控与信息技术是十分必要的,需要巧妙的开发与利用矿用物联网技术,建立煤矿一体化通信技术与系统,引入无人地面遥控技术,不断将煤矿安全生产监控与通信技术相结合,实现对煤矿生产工作的现代化、信息化管理。从而不断完善我国煤矿行业的安全监管体系,推动其科学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持。 煤矿安全论文:煤矿安全生产预警机制探析 摘要: 内蒙古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煤炭工业持续、健康发展将对全区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由于生产技术落后、员工风险意识淡薄、监管不力等因素,煤矿事故严重影响了我区煤炭工业的健康发展。本文将结合我区煤矿事故,对煤矿安全生产预警机制加以论述。 关键词: 安全成本煤矿事故预警机制 一 内蒙古自治区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截至2001年,全区共发现煤田318处,累计探明保有储量2232.4亿吨,仅次于山西省,居全国第2位。经初步测算,我区煤炭资源的潜在价值为11.2万亿元。丰富的煤炭资源不仅为我区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也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目前,我区已经形成了以煤炭生产为主,洗选加工、多种经营、综合利用和地质勘探、设计、科研、施工等配套的较为完整的煤炭工业体系。形成了乌达、包头、平庄、神东等10个国有重点煤矿生产矿区;宝日希勒、万利、胜利、白音华等4个国家重点建设矿区;神华集团神东煤炭有限责任公司等20户自治区重点煤炭生产企业。2001~2004年,我区共生产原煤5.55亿吨,向区外输出煤炭2.95亿吨,占总量的53%。 “十五”期间,我区煤炭产量大幅增长,特别是2002年突破亿吨大关之后,以5000万吨的速度逐年递增,2005年底原煤产量已达2.55亿吨。全区煤炭工业总产值也快速增长,以每年平均增长50%以上的速度递增,“十五”期间实现总产值911.35亿元。仅2005年,全区煤炭工业总产值就达到365亿元。随着煤炭开采量的增加和煤炭企业经营观念的转变,我区煤炭转换、深加工产业方兴未艾,煤炭产业链条逐渐形成。除传统煤电项目外,神华集团煤制油和煤制烯烃项目、新奥集团60万吨煤制甲醇及40万吨二甲醚项目、多伦大唐160万吨甲醇及46万吨烯烃项目等一大批上规模、上水平的煤化工项目相继落地,这些项目将极大地提高我区煤炭资源的就地加工转化能力。 二 我区煤炭工业持续发展的同时,煤矿事故时有发生,重特大事故没有得到有效遏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区煤炭工业的健康发展。“十五”时期,在全区11个产煤盟市中,除巴彦淖尔市未发生一次死亡3人以上的煤矿事故外,其他10个产煤盟市都不同程度地发生过重特大事故,包头市、乌海市、赤峰市、呼伦贝尔市、阿拉善盟5个盟市是事故的重灾区。这个时期,全区煤矿发生事故406起,死亡701人。其中,重特大事故44起,死亡275人。 煤矿事故的发生不仅会影响到企业员工的生命及其家庭的正常生活,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还会影响到煤炭工业的健康发展,特别是煤炭行业的生产效率。煤炭企业一旦发生了由管理不善或违规操作导致的瓦斯爆炸、透水、火灾、冒顶、供电、运输、爆破等事故并造成了人员伤亡,企业的内部失效成本将会随着伤亡人员的经济补偿以及停工损失和修理费用的产生而大幅增长,并最终导致企业安全成本的上升。在企业生产能力和产量一定的情况下,安全成本的上升势必影响企业的成本收益比,降低企业的生产效率。 三 我区经济能否实现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煤炭行业的良性发展。煤炭行业持续、稳定的发展又取决于煤矿事故能否得到有效遏制。煤矿安全生产预警机制能够及时消除事故风险因素,防止煤矿事故的发生。因此,构建科学的煤矿安全生产预警机制极为必要和重要。 首先,企业员工的风险意识是建立健全煤矿安全生产预警机制的前提 风险意识是现代社会中人们应该具有的一种思维方法和生存态度,它要求人们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应对在现实中遇到的各种风险,在行动上努力减少风险。我区发生的一些重特大煤矿生产事故与企业员工淡薄的风险意识直接相关。2000年11月25日,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大雁煤业公司二矿发生了特大瓦斯爆炸事故,死亡51人。内蒙古煤矿安全监察局事故调查处的专家认为“11·25”事故的发生是“由于大雁矿务局属于低瓦斯矿井,长期以来个别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对瓦斯危害缺乏足够认识,瓦斯管理水平低,措施不到位。” 2003 年,牙克石市牙克石煤矿一号井也发生了特大瓦斯爆炸事故,22人死亡。该事故也是“由于牙克石煤矿属于低瓦斯矿井,长期以来个别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对瓦斯危害缺乏足够认识”所致。 其次,先进的安全生产技术及其维护管理是建立、健全煤矿安全生产预警机制的物质保障 国外在应用先进安全生产技术预防煤矿事故方面有比较好的经验。2004年美国产煤接近10亿吨,但煤矿事故中总共只死亡27人,2005年这一数字又降到22人。美国之所以能够实现这样的煤矿安全生产数字,主要原因就是在预防活动成本上多投入,购置先进的安全设备。比如计算机模拟、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应用既可以大幅度减少煤矿挖掘过程中的意外险情,也可以帮助制定抢险预案;推广安全性较高的长墙法,取代传统形式的坑道采掘;推广新型通风设备、坑道加固材料、电器设备等。在国内,河北省沙河市煤矿2003 年安装了先进的井下监控系统和地面图像系统。由全市煤矿根据生产能力和实际监控范围共同筹集资金安装。系统建成后,共监测出了将近900 起瓦斯和一氧化碳超限现象,及时排除了12 起重大隐患。 2001~2005年9月,我区煤矿发生死亡事故393起,死亡664人,其中瓦斯事故51起,死亡218 人,分别占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的13%和33%。如果发生事故的煤矿能在事故发生之前多投入些预防活动成本,装备先进的瓦斯监控系统,也不会付出惨重的安全成本。此外,对安全生产设备的管理也是很重要的,一旦缺乏及时的维护,安全生产设备将无法在预防煤矿安全事故中充分发挥作用。2005年5月5日,内蒙古兴安盟突泉县万隆煤矿发生瓦斯爆炸事故,该矿本来安装有瓦斯监测仪,但由于线路接错了,没有和电源闭锁装置相连接,瓦斯超限后虽然发出了警报,但电源没有切断,引起瓦斯爆炸。 再次,政府监管是建立健全煤矿安全生产预警机制的制度和法律保障 煤矿安全生产预警机制必须以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管行为作为制度保障,严厉的监管措施可以对煤矿企业产生预警作用,促使企业及时发现、消除事故隐患。2001~2005年10月,自治区煤矿安全监察局监察人员入井监察5.11万人次,查处不安全隐患11.01万条,并向地方人民政府提出加强和改善安全管理建议书489份。 行政部门对煤矿企业的监管不力往往使诱发事故灾难的风险因素得不到及时处理,以至于一些已经得到安全预警信息的煤矿企业发生了可以避免的事故灾难。2004年4月30日,乌海市海南区鑫源煤矿发生一起特大透水事故,造成13人死亡,2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287.5万元。这起特别重大事故告诫煤炭行业行政管理部门,对煤矿生产企业的预警和监管工作一刻也不能松懈,事故风险因素就是责任所在,风险因素的最终消除才意味着具体责任的结束。“监管没有止境”不是要塑造全能的政府监管部门,而是要求行政监管部门以公共权力人的身份改变煤矿企业风险意识淡薄的状况,做到事故风险所在之处就是煤矿监管所到之处。另外,煤矿安全生产的实现,不能仅靠安全生产监察部门的监管。因为这是一个多行政部门共同参与的过程,国土资源部门、煤炭行业管理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安全培训部门、公安和电力等部门都要参与其中。 最后,科技专家是建立健全煤矿安全生产预警机制的技术保障 在我区,若将“十五”时期重特大事故死亡人数按事故类别划分,重特大突发事故中以瓦斯事故居多,占到71%。瓦斯作为一种主要的煤矿事故风险因素严重地影响到我区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形势。煤炭生产必须发挥科技专家的作用,控制瓦斯的危害程度和范围,避免事故发生。2005年5月,国家煤矿安全专家组对神华集团所属的乌达矿业公司、包头矿业公司、赤峰平庄煤业集团、呼伦贝尔大雁煤业公司4个国有重点煤矿进行安全专家会诊,4个重点煤矿普遍存在重大安全问题:一是生产条件复杂、生产成本高、安全投入欠账多,技术装备相对落后;二是各矿区存在不同程度的瓦斯灾害隐患;三是高瓦斯矿井瓦斯抽放系统未建立,或者不够完善;四是各类重大灾害防治技术装备和手段薄弱;五是灾害应急救援预案和事故预防处理计划不具体、可操作性不强;六是普遍存在灾害监测监控系统功能不全,装备数量不足等问题。可以看出,专家“会诊”为煤矿安全生产预警机制提供了技术保障。科技专家不同于煤矿企业和政府部门的一般技术人员和监察人员,他们对煤矿安全问题的认识更为全面、深刻,能够发现其他技术人员和监察人员无法察觉的煤矿事故风险因素和安全漏洞。应该通过发挥技术专家的作用,编织一张覆盖范围更广阔、应急反应更灵敏、技术水平更雄厚、预测预警更准确的煤炭企业安全预警网络。 煤矿安全论文:试论煤矿安全思想教育的实效性 [论文摘要]安全生产是煤矿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有效的安全思想教育,能够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使之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提高自主保安的能力,促进安全生产的实现。本文论述了煤矿安全思想教育必须注重实效性。 [论文关键词]煤矿企业 安全生产 思想教育 安全生产是煤矿永恒的主题,也是制约煤矿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而安全思想宣传教育则是煤矿各级党团组织的重头戏,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安全思想教育,能够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使之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提高自主保安的能力,促进安全生产的实现。所以,煤矿安全思想教育必须注重实效性。 煤矿工人井下作业,时刻面临顶板、瓦斯、煤尘、水、火等五大自然灾害的威胁,同时又具有劳动时间长、强度大、易疲劳、事故频发等特点。因此对职工进行思想教育,不考虑煤矿安全生产危险的众多因素,不考虑客观实际,不去探讨适应职工心里需要的方式方法,只是高喊口号,泛泛要求,就解决不了教育入脑入耳的问题,也谈不上实效性。解决实效性问题,在安全思想教育内容和方法上应突出五个重点: 一、安全教育要以情感人,发挥舆论影响效应,形成“安全第一”的氛围 目前,煤矿在安全教育中注入人性化色彩,倡导“亲情化”教育,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五个一”安全教育工程:从井口到井下运输大巷安全灯箱“一条龙”;地面工业广场安全牌板“一条街”;广播、电视、板报安全宣传“一阵地”;采掘地面安全“一条线”;区队换班室走廊安全标语“一园地”。生动的图片配上温馨的叮咛,从井下运输大巷到每个工作面,亲切温馨安全牌板、灯箱和标语随处可见,这触动了员工的心弦。这种“亲情化”安全工作法,营造了浓郁的安全亲情文化氛围,使安全思想深入人心,迫使职工在安全的强大舆论氛围中形成共识,自主保安。 二、要掌握职工心理活动规律,把握职工的思想苗头,做到对症下药,抓住重点 从目前看,不安全的心理大致可归纳为七种:1.撞大运的侥幸心理;2.凭老经验干活的习惯心理;3.抢任务、想多挣钱的冒险心理;4.环境影响的烦闷负担心理;5.耍小聪明的心理;6.逞能心理;7.“三违”难免的顽愚心理。这些不健康的心理障碍,往往容易导致事故的发生。这就要求在教育过程中,针对不同心理的人要进行不同的教育,对症下药,做到“药”到“病”除。比如:对具有撞大运有侥幸心理和凭老经验干活的习惯心理的职工。重点应进行安全知识教育,使他们认识到安全生产的科学性;对抢收任务,想多挣钱的冒险心理的职工进行摆“关系”教育,使他们认清安全生产的辩证关系;对环境影响烦闷负担心理的职工及时进行个别谈心式的思想疏通,以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对耍小聪明的逞能心理的职工尽量采取一些事故案例来启发开到他们,必要时可以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给他们暴光;对认为“三违”难免,有顽愚心理的职工进行“三讲清”教育,即讲清客观规律的可认识性,讲清预防事故的重要性,讲清“三违”的危害性。 三、灵活多样,入耳入脑 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是安全思想教育的优势,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把握以下两点:一是抓住影响面大、教育面广的事故案例,进行反思教育。要把一个个事故案例,变成生活的安全法规和安全知识教育内容,用大量事实给人以深刻印象,这种方法适用于班前会后。结合安全规程“对号入座”,反思一下我该怎样做,会收到较好的效果;二是把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民主性有机结合,具体方法可以概括为8种:1.安全知识抢答竞赛;2.安全知识演讲;3.安全图片展览;4.安全文艺表演;5.安全工作大家谈;6.读安全书;7.送安全“警报”和“喜报”;8.建立安全暴光台。 四、抓好对职工的自主保安教育,树立本质安全型文化理念 安全生产是每个职工的希望所在,所以安全生产教育必须提倡自我教育。所谓自我教育就是广大职工自觉的学习党的安全生产路线、方针、政策,学习安全知识和规章制度,并结合岗位工作实际经常不断地查隐患,查不足,自觉遵守纪律,反“三违”。简单的说,就是自己教育自己,自己规范自己,自己约束自己,自己做自己的思想工作。煤矿安全分工细密,工作环境和地质条件千变万化。改善工作环境固然有助于安全,但适应突发性变化就要靠自己,自己把安全这根弦绷紧,提高对突变事件的反应能力。安全在煤矿生产中的特殊地位把安全思想教育提高到特殊的高度。安全思想教育能不能促进安全生产,关键在于安全思想教育有没有实效性。 五、安全管理要以理服人 “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领导干部应自觉为员工搞好安全成产做好表率。如矿级领导工作面蹲点、区队干部跟班下井和机关干部安全联点制度,把安全工作的重点放在井下和工作面现场,及时排查处理现场隐患。针对安全工作中出现的四种不放心人(懒人、马虎人、鲁莽人、糊涂人),要联合社会、家庭和单位的力量,精心设置六道安全关口,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管理。一是上岗关,高质量的开好班前会,严格执行下井前的各项检查制度;二是现场关,跟班干部做好现场安全生产的督促指导工作,时刻提醒员工不能违章冒险蛮干;三是帮教关,由社区组织人员对他们进行帮教,使其认识到违章蛮干的危险性;四是休息关,家属要当好贤内助,保证工人有充沛的精力投入工作;五是娱乐关,家属要提醒员工掌握好娱乐时间;六是守纪关,告诫亲人不要无故迟到或早退,一定要正规作业,杜绝事故发生。 煤矿安全论文:浅析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的内容 论文关键词:煤矿企业 安全文化建设 内容 论文摘要:煤矿安全文化建设是我国新兴的安全体系,也是煤矿企业势在必行的体系建设之一,构建一套完善的安全文化建设的措施,可以有效的避免事故发生的同时,大力发展煤矿企业的生产。目前,煤矿企业已具备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安全文化建设体系,大体上是在增加物态文化的同时加强员工的安全意识,在完善的制度下,提高员工的责任心。 近年来,煤矿产业安全问题不断出现,煤矿安全文化建设作为一种全新的体系越来越被重视,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各煤矿企业都形成一种适合本企业发展的独特的安全文化建设体系。一套完善的安全文化建设体系是企业和谐发展的基础,对企业的健康发展,长治久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煤矿安全文化建设主要体现在人文和自然相结合方面,即在一个安全的自然条件下进行安全的生产,其本质是在煤矿企业大力发展的同时,通过各方面共同努力来消除安全隐患,防患于未然,达到和谐发展。本文试从以下几方面浅谈安全文化建设的内容。 一、安全文化建设的内涵 安全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珍惜生命、珍惜健康为前提来实现人类的价值。安全文化包涵:安全意识、安全素养、安全责任、安全制度、安全设备、安全技术、安全监管等。排除自然隐患,人的行为是煤矿企业安全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所以,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及安全意识是进行安全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 二、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 据调查显示,我国的煤矿行业事故大部分是人的违章作业和人的违章指挥造成的。例如2011年11月18日凌晨,内蒙古自治区镶黄旗塬林煤矿发生顶板塌方事故,7人获救,5人遇难,1人逃生。此次事故是由于煤矿老顶空顶距离超过规程标准,造成采空区大面积垮落,摧毁工作面的责任事故,如果管理人员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不会出现如此的惨剧,5条生命就此付出惨痛代价。发生塌方事故时,井下作业13人,其中1人逃离,12人被困。在被困的12名员工中获救7名,5名遇难。由此,我们可以深思:同样被困,为什么有的活下来而有的遇难?当然不排除个人自身的体质原因,但是,在同样遭遇,结果却不同。在此临危时刻才凸显出人类是渺小的,连基本的急救措施都不了解那只能是等着死亡的来临。这就需要管理者应在岗前对员工进行必要的安全培训,结合实例去引导员工怎样才能在危险中求生。而管理者应时刻的注意工作现场的设备是否正常运转、环境是否适合作业等等。管理者在加强员工的安全意识同时也要加强自身的安全意识,可以通过海报宣传、广播宣传、讲座以及电视宣传,让安全意识稳扎员工的心中,只有这样才能具备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高效的工作以及完善的安全制度。 三、增强职工的责任心 增强职工的责任心是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基础,而要想增强员工的责任心就必须要有一套制度去约束员工,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特别是对于管理者,其责任心应比普通员工都强,自己有这样才能在作业时及时发现问题,果断采取措施去解决问题,而不是为了逞一时之利而造成不良后果。企业管理者一方面是对企业不负责;另一方面是对生命不负责。煤矿企业本身的不安全因素复杂,基于本身行业的自身特点,更应实施一套完善的安全制度以培养员工的责任心。在各个岗位设立安全标准操作规程,以随时提醒操作者按照标准操作。严格遵守国家安监局的规定,实施领导带班子下井,及时排除隐患,整改不良作业习惯。定期的对员工进行培训,在对待在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上,鼓励员工主动汇报以解决,只有这样,职工在满怀责任心的状态下,才能对安全隐患发现的早、整治的早。 四、增强物态文化建设 在职工的人文素质提高的基础上,增强作业环境建设也是必不可少的。要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必须要为员工创造一个稳定的、良好的工作环境。没有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即使员工的安全意识再强,事故发生的几率也是相当大的,可以说,在不安全的环境下工作,活着就是侥幸。好的工作环境是安全生产的保障,只有全方位质量达标,才能保证井下作业的安全生产。基于煤矿企业自身的特殊性,其安全文化建设的开展具有相当大的难度,企业员工的学历、文化修养、专业水平、性格品质各不相同,管理起来确实不易。所以,安全文化建设的开展,对于煤矿企业来说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要使之成为安全与生产、安全与发展之间相互关系的桥梁和纽带。安全文化建设在树立员工的自信心、增强员工的责任心、保证企业正常运营、及时排除事故隐患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煤矿安全论文:关于视觉环境与煤矿安全生产关系探讨 论文摘要:视觉环境是煤矿安全生产的必要条件,也是安全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视觉生态理论,阐述了煤炭企业改善视觉生态环境,稳定矿工情绪,规范上岗行为的意义和方法。 论文关键词:视觉生态环境;视觉信息;颜色;安全生产 0 引言 最近,环保专家提出了一个长期被忽略,但却关系到人们身心健康的新课题——视觉生态。俄罗斯《独立报》曾刊登一篇文章指出:“一提到生态,人们自然而然会想到污浊的空气、肮脏的水源、嘈杂的声音和可怕的辐射,从来不会想到视觉环境。其实,恶劣的视觉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甚至比上述因素更大”。这里所指的人体健康,除生理的完善外,还包括心里的平衡。恶劣的视觉环境既会损害人得身体,也会使人的注意力涣散,心情烦躁,警觉丧失。多年来的实践证明,80%以上的事故都是由于矿工的安全意识淡薄、思想麻痹、精力不集中造成的。恶劣的视觉环境不仅关系到矿工身心健康,而且对工作效率和安全生产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1 视觉生态理论的提出 多年来,我国煤矿生产安全系数不高的问题始终未得到很好的解决。根据煤矿事故统计,绝大多数煤矿事故都是由于矿工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因此目前对于防止煤矿事故的对策,已从主要着眼于检查、监督转向管理、装备与培训并重,以及强化矿工的安全意识方面来了。许多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提出了多种改进措施。这些措施在不同程度上都起到过有益的作用,但它们仅仅是以改善和提高矿工对安全生产的认识和操作两方面,却较少注意到情绪这个重要因素。该因素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偶然的情绪反常也会使安全意识正常的人因一时冲动而酿成事故。 远在视觉生态理论提出之前,人类就已知道利用视觉呈现取得各种期待的心理效果。然而,视觉影响情绪的理论,直到实验心理学高度发展的今天,才被人们从科学的角度加以研究和认识。 原来,人类从环境中获得的80%以上的信息要依靠视觉来完成;而视觉信息来自视觉呈现的光度、色度、形状、大小、远近等时空变化,是通过大脑处理加工后才被认知的。如果视野中没有上述变化,就得不到任何信息。因此,我们的眼睛总是要通过自动的生理机制,不停地搜索事物变化,比如眨眼,就是这种自动机制之一,目的是使射进眼里的光线至少有瞬间的强度变化,以维持眼睛处于工作状态。生态学家认为,像呼吸需要空气一样,人的视野中也必须有不断变化的具体内容,否则,单调而静止的“单质视野”会造成视觉饥渴,使人精神涣散、心情烦躁。 以上由视觉生态学得出的不利于身心健康的视觉环境的判断,可以简单地归纳为:缺乏时空变动的单调或重复。它的理论依据在于:有害的视觉环境与人类作为一种动物而形成时所处的自然环境大不相同,破坏了自然的视觉生态。 2 改善视觉生态理论的应用 煤矿井下的视觉环境显然是不健康的,因此,必须在可行性范围内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善,尽量减少由于井上、下有害的视觉环境给矿工带来的烦躁情绪。 2.1 消除不健康的直接视觉画面 (1)井下大巷中的光线较差,巷道中的主要色调是黑色和灰色,色彩十分单调。这对于进入工作面从事艰苦工作的矿工来说,无疑会产生“与世隔绝”的禁闭感觉。为此,应把工程心理学布置工作场所的有关成熟经验尽量加以利用,如:把巷道粉刷成鲜艳明快的蓝色或明快的白色,就会使人心情舒畅起来;在漫长的巷道两侧布置一些用发光材料制成或人工照明的假窗户,并饰以自然风光,使井下工作人员感觉不到自己置身在条件艰苦的作业场所。这些对于调节井下矿工的情绪将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2)对井下大巷的污水坑,按照设计要求开挖排水沟,并加上盖板或箅子,使人看不到肮脏的污水。同时,把附近的排水管线吊挂起来,并加以整理和美化。这些对于改善井下的视觉生态坏境,无疑是很有益的。 (3)加强井下大巷和采掘头(面)文明生产的管理,使之达到视觉上的美观效果。一是管线管理,把井下巷道中的压风管路、供水管路、排水管路、高低压电缆、信号线等悬挂起来,排列整齐,并涂成不同的鲜艳颜色(如:红色、橘黄色、绿色、白色等);二是做到整洁美观,无淤泥积水、无悬煤危岩、无浮矸杂物;三是整齐划一,做到管线、牌版规格及吊挂高度、间距一致,设备材料存放间距一致,设备材料存放整齐划一。确保人们身临其境时感到心情愉快,至少不致产生厌烦心理。 (4)对于大巷中的设备及运输车辆,综采工作面及掘进头的大量装备,如液压支架、输送机、采煤机及电器开关等,按照以前的做法,这些设备都会被涂以黑色,这对于长时间在井下工作的矿工们来说,难免会感到单调、枯燥,产生窒息、压抑的感觉,心情往往会变得烦躁不安。为此,把这些设备都涂以不同而且鲜艳的颜色,这对于改善井下视觉环境、调节矿工们的情绪将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5)矿工的宿舍应该建筑在一个空气新鲜、绿化良好、安静无哗的自然环境中。矿工们在井下从事艰苦劳动后,回到宿舍,要充分休息。如果矿工宿舍四周的环境不能给他们提供健康生态的营养,以致上次在井下形成的烦躁情绪尚未康复,就又下井工作,那么,他们在井下的情绪就会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从而容易酿成不自觉的失误。楼房的设计可采取小范围多变化、大范围循环的构思,以改变目前视觉生态学称之为“有害视野”的单调或重复的外观。这样,矿工们在工作之余,能够充分吸取自然生态的视、听营养,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迎接第二天的工作。 2.2 用音响引发美好的视觉环境 把井下的视觉环境装扮成大自然的景象,既不可能也无必要。然而,通过人的不同感觉渠道相互作用,使井下呈现某些自然生态的假象,从而取得有益的心理效果却是既经济又实用的。神经心理学实验发现,听到的声音或语言暗示可以在大脑皮层的视觉区引发电效应和视觉感受。虽然视野中并没有这种实物呈现,但声音对人的生理和心理两方面,都能引出视觉图形。人们经常用视觉感受来形容听到的声音,如形容声音经常用“大小”、“高低”、“粗细”、“宽窄”、“尖‘、”圆“等。音响还可以引发某种视觉境界,使人产生特定的心理感受,如电影中山野的鸟叫声和流水声使人舒畅,夜晚的风声使人紧张等。我国古代诗人已知道利用这种效果使诗句发出奇妙的魅力。例如唐代诗人钱起,在渲染鼓瑟的高超艺术时,曾用“曲中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这两句来渲染鼓瑟所造成的一片似真如幻、绚丽多彩的世界,随着曲子的终结,一瞬间烟消云散,让人回到了现实世界——湘江的山山水水。对于井下的恶劣工作环境,为什么不可以用人造的美妙声音来加以改善呢? (1)在井下工作的电机车及绞车司机,特别是调度绞车司机,工作环境较差,在暂时停机时,四周一片寂静,往往会使人产生困倦和烦躁不安。可以在他们工作的地方配置音响,播放优美、动听的音乐,使他们的心理状态趋于平和,心情变得舒畅起来。 (2)对于在采掘头(面)工作的矿工们,人们常用“四块砖头,一块肉”来形容他们工作环境的艰苦、危险。对于在这种环境中工作的矿工们,除了经常向他们讲明安全规程,操作规程,作业规程外,在班中休息吃饭时可以播放美妙的音乐、好听的歌曲等,借以调节矿工们在恶劣工作环境中的情绪,使他们得情绪变得轻松愉快起来,从而更有利于他们的安全操作,主动避免不安全行为的发生。 (3)在井下从事了8~9h艰苦劳动后的矿工们,挤在井下候车(罐)室里候车(罐)时,经常会感到疲劳、饥饿,在这种心态下,往往心情不好,遇到稍不如意的事,就会勃然大怒。可以在候车(罐)室里播放轻松、悦耳的轻音乐,如展现出一派恬静的田园风光或莺歌燕舞、潺潺流水的秀丽山水画面,同时张贴一些相似内容的图画或照片,矿工们在拥挤的候车(罐)室里听着美妙动听的音乐,欣赏着美丽的图画,情绪自然会放松,心情也会随之好起来。 3 结语 重视视觉生态环境的改善,决不意味着可以削弱矿工们的安全意识或放弃其他行之有效的安全、技术措施,它们之间应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群策群力,多管齐下,互相促进,煤矿安全生产的奋斗目标才能够实现。 煤矿安全论文:浅析煤矿安全生产管理防护措施浅析 论文关键词:煤炭;安全;精细化管理;体系 论文摘要:本文着眼于煤炭安全生产中如何强化安全文化建设,论述了对人、设备和矿井自然环境的安全防护管理及安全与生产的关系,突出了要强化精细化管理,筑牢安全生产防线,要进一步加强对人的管理。提出了在安全生产的管理工作中要按照人的心理规律和客观规律制订安全预防措施,引入和运用心理科学分析方法更好地为煤矿安全管理服务,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全新的现代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随着国际形势不断发展变化,我国从进入wto后为适应国际形势更好地发展壮大。党中央人民政府把安全工作推上了新的台阶,“关注安全,关爱生命”成为安全生产的主题,党和国家领导人每年亲自到煤炭安全生产的第一线视察指导工作。由此可以看出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煤炭安全生产的重视,同时也看出煤炭安全生产也是他们的一块心病。我认为煤炭安全生产最主要的环节是现代煤矿安全管理,主要是对人、设备和矿井自然环境的安全防护管理。其中,对人的管理是核心,因为人的因素是主导、管理因素是关键、物的因素是基础、环境因素是条件。在安全生产的管理工作中,应由事后追查为主转变为事前预防为主,按照人的心理规律和客观规律制订安全预防措施,引入和运用心理科学这个手段更好地为煤矿安全管理服务,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个全新的安全管理体系。 1 煤矿安全与生产的关系 煤矿安全与生产是相互依存关系,安全是伴随着生产而言的,没有生产就没有安全,生产过程中必须保证安全,不安全就不能更好地生产。但在实际工作中,对安全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思想还比较普遍,造成事故几率也会增加。在当前煤炭市场较好的形势下,煤矿的各级领导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树立“一切为安全工作让路,一切为安全工作服务”的观念,坚持安全第一,把安全生产的方针落到实处,落实到现场,才能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安全生产。煤矿安全生产运行过程是指人-环境-安全行为-安全状态-人的反复循环,其中,人是安全生产运行中的核心因素。安全管理就是要着重研究和控制在生产活动中自由度极大的人,这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前提、基础和保证。煤矿发生事故,除了环境和设备诱发的因素外,更多的是人为事故,即责任事故。要克服人为事故的发生,必须要运用安全心理学的原理,培养训练员工养成自我控制的素质,从而减少不安全行为的出现,避免事故的发生。 2 安全意识在安全生产中的作用 安全意识在安全防范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对自已所处的工作环境及工作方式所存在的安全隐患有一定的认识;其次,对于隐患有一定的防范措施;最后,这些意识始终在人的大脑里跟随。在进入工作场所后,这些意识就不断地提醒自己,从而消除人为的不安全因素。安全意识对客观事物属性的认知程度如何,对人的行为有直接的影响和制约作用。要让安全驻足于人的意识中,必须依靠安全教育培训和对煤矿安全生产知识的学习,只有清晰地感知到井下的客观环境,才能为排除不安全隐患奠定认识基础。同时,只有矿工意识到不安全隐患才能在行为上、技术上做到预防,及时消除不安全隐患,实现安全生产。 3 煤矿安全文化的建设 “安全文化”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指导和约束企业整体安全行为及员工安全行为的价值理念。首先,要明确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的目标。建设煤矿安全文化的最终目的,是有效控制和最大化降低安全事故,确保煤矿安全生产。建设煤矿安全文化的目标应定位于“使人们牢固树立安全观”。其次,要明确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的原则。根据实践经验,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的原则应确定为“以人为本、坚持和树立安全发展思想观、将安全文化这一看似抽象的概念转化为有实用价值的指标”。最后,构建煤矿安全文化的运行机制和落实措施。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安全文化建设的宣传力度,使人们对安全文化的内容、目标、重点、原则、方针及其推进安全文化建设的作用和意义有系统的了解。制订安全文化的建设规划,不断总结,逐步形成有煤矿特色的安全准则、安全理念和安全管理模式。把安全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对人的观念、意识、态度、行为等有形与无形的安全氛围的影响,达到对人的不安全行为的有效控制。 4 推行精细化管理 推行精细化管理,进而提高职工的质量标准化意识、管理人员科学管理意识。这样一来职工与管理人员普遍感到工作压力增大,学标准、干标准活的思想意识普遍形成,职工的素质和工作积极性逐步提高,促进企业的发展。 首先,在生产管理上推行精细化管理矿及各基层单位制订精细化管理文件,在全矿范围内形成精细化管理体系。精细化体系文件的建立是管理控制体系形成的体现,是对安全生产管理的制度、方法、活动、程序等内容的体系整理和总结,使安全生产管理的所有活动,都能得到充分而有效的控制。科学的体系文件建立,使基层管理人员和广大职工在生产中“有法可依”有了工作的标准,减少了以往在安全生产中的随意性,杜绝盲目蛮干,做到正规上岗,上标准岗。精细化管理的推行在管理上实现层次化、制度化,做到安全生产工作人人有责,使各项工作协调配合,实现预定的目标。 其次,在环境上推行精细化管理对生产环境特别是井下生产环境提出了严格的要求,狠抓工程质量管理,狠惩“三违”,切实有效地落实煤矿安全生产的“安全第一,不安全不生产”方针,为煤矿的安全生产创造良好的生产环境。 最后,在外部环境上加大煤矿安全生产教育宣传力度,以粘贴标语、广播、电视、座谈、走访等各种形式大力广泛地唱响安全文化,为企业营造“人人讲安全,事事要安全”的安全氛围。 5 加强安全心理培训 通过培训来提高矿工的素质,但强调思想素质、技术素质和身体素质,往往忽视了心理素质。虽然思想素质、技术素质、身体素质不可少,但都要受心理素质的制约,必须要以心理素质作为共同基础。实践证明,在紧张、危险的工作环境中,心理素质强会激发斗志、振奋精神、增强信心,员工的技术素质就会得到更好地发挥,处理好险情,保证安全生产。 矿工安全心理和安全态度的形成,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一个自觉学习的过程。对矿工进行安全心理培训,就是要运用心理学这个手段,建立矿工安全心理模型,形成安全心理定势,提高安全心理容量,从而使员工在生产中能够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做出适应性的反应,用心理指导行为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 矿工安全心理培训是一个新内容、新任务。培训工作要采取逐步展开的方式,内容从简到繁,方式由易到难,做到经常化、渐进式,有计划、有步骤、有程序的进行。通过培训使员工自觉地控制心理活动,指导好自己的工作行为,保障安全生产的正常进行。 在煤矿安全生产中,大力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采掘工艺和安全基础设施的投入,为职工创造良好的安全工作环境更是非常必要的。总之,实现煤矿的安全生产长治久安,任重而道远,只有建立长效的安全管理机制,提高全员的整体素质和安全意识,煤矿的安全工作才能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认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建立安全生产的管理机制,以人为本,营造安全生产氛围,从而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水平。 煤矿安全论文:浅谈加强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摘 要】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创造安全生产环境和建立有效安全事故预防机制的客观要求,是实现安全生产科学化管理的重要途径,是引导煤矿企业安全生产发展方向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的工程,需要长期抓、反复抓。 【关键词】煤矿 安全文化 以人为本 法制观念 一、以人为本,构建安全文化主体 煤矿企业安全文化的主体是职工,职工的安全文化素质、安全观念、安全行为等都离不开人的因素。以人为本,构建安全文化主体的目的就是为了全面提高全体职工的安全文化素质,要把“安全第一”当作首要的价值取向,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提出明确的要求,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并作为确定安全文化建设目标的中心环节,精心安排各项活动,构建以人为本的安全文化主体。在此基础上,还要建立激励机制,严格考核,特别要把过去安全管理方面的一些好做法和经验上升到文化理论高度来认识,以人为核心,突出员工的安全意识、思维、哲学和价值观,增加职工全员培训、质量标准化、安全生产等活动经费,做到全员激励与重点激励相结合。针对安全事故“血的教训”采用“反弹琵琶”的形式教育职工摆正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的关系,抓住“访、谈、办”的形式,使安全生产深入人心:“访”就是深入职工家庭、岗位、宿舍、医院,把企业的关怀送到职工的心坎上,使“一人安全、全家幸福”成为每个职工的共识。“谈”就是对“三违”人员谈心交友,摸清思想脉搏,用“润物细无声”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好“三违”人员的转化工作。“办”就是为职工办实事、办好事,解决实际困难,调动职工管安全、保安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之在企业安全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围绕安全生产实际,营造浓郁的安全文化氛围 安全教育是提高人的安全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系统的安全教育包括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和安全态度三部分,缺一不可。安全知识教育的目的在于“知”,安全技能的目的在于“会”,安全态度的目的在于“行”,三者的有机统一是围绕安全生产实际,营造浓郁安全文化氛围的关键,对于能否实现安全教育的最大效果,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教育网络至关重要。一要充分运用各种宣传工具,大张旗鼓地宣传推广安全生产先进典型和工作经验,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使职工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争当安全生产的模范。二要发挥安监员、群监员、青岗员和协管员的作用,实施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安全监督检查和宣传教育,筑牢安全生产防线。三要经常性地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和竞赛活动,不断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鼓励职工争当“安全文化标兵”,班组争创“安全示范岗”,增强职工自保互保能力。努力在实践中形成“六员八网”的安全文化氛围,即:抓党员,发挥党组织的保证作用;抓团员,发挥突击队作用;抓岗员,发挥骨干作用;抓网员,发挥监督作用;抓安检员,发挥对现场事故的控制作用;抓协管员,发挥宣传和规劝作用。以各种媒体为中心的宣传教育覆盖网;以安全展室为中心的阵地教育网;以职工群众广泛参与安全活动为中心的寓教于乐网;以区队(车间)和班组为中心的安全知识学习网;以强化领导干部转变抓安全工作作风为中心的公开透明监督网;以各单位工业广场为中心的安全环境氛围网;以职工之家活动室为中心的渗透网;以职工家属和青少年学生为中心的吹风劝心网。 三、遵循环境效应规律,优化安全文化环境 共同的生活群体能产生一种共同的心理追求,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有利于强化安全生产,提高安全水平。 1.强化生产现场管理,消除隐患,优化安全生产的“硬环境”。生产现场既是干部职工的劳动作业场所,也是容易出事故的地方,实行现场管理的标准化,加大资金投入,改善作业环境,增大安全系数,提高安全生产的质量。既可以通过创建文明生产,创造整洁文明的劳动环境,使职工产生舒适感,保持良好的劳动情绪,提高作业环境的安全系数,又可以通过加强作业环境的巡查和督察,并与考核奖惩结合起来,及时消除现场安全隐患,来保障安全生产。 2.强化安全意识教育,优化安全生产的“软环境”。一是领导干部要发挥示范带头作用,运用人格的力量感召职工讲安全,严格遵守安全生产指令,不违章指挥,不违章作业。二是加大安全教育力度,做到安全生产时时事事敲警钟,绷紧生产这根弦,增强安全意识教育不断线。三是要建立互相监督与约束机制,职工与职工之间按照“三不伤害”原则生产,及时制止职工违章作业,形成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和谐稳定的生产环境。 3.正确处理好安全生产与职工收入的利益关系,优化职工内心的“小环境”,使职工的积极性沿着正确的取向发展。实践表明,物质利益的诱惑也是导致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正确处理好安全与利益的关系有利于提高安全生产系数。鉴于煤矿职工收入与承担的安全生产责任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安全罚款与安全奖励差距失衡等,都不利于安全生产系数的提高。因此,要把收入与安全生产严格依人、依事挂钩,处罚的力度要达到警醒的目的,奖励的幅度要达到令人心动的目的,确保职工内心“小环境”的平衡。 四、强化法制观念,保障安全文化建设健康发展 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既是煤矿企业安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加强法律法规建设,使安全文化建设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保持安全文化建设健康发展的武器。一是要根据煤矿企业安全管理的需要,重点组织干部职工学习《安全生产法》、《矿山安全法》,夯实依法抓好安全工作的基础,使广大职工充分认识到岗位的法律责任、行为准则和工作标准,把自身的个人行为变为社会的法律责任行为,求效益、求进尺、求产量、求省时都只能在合法的前提下进行。二是要经常组织“违章”就是“违法”、“安全与法”知识竞赛或讨论等活动,让职工在活动中受到浸染,得到释疑解惑,掌握有关法律法规知识,明确“章”与“法”的内在联系,尤其要结合在安全方面的正反事例进行分析,弄清违章与违法的关系,树立法制观念,提高遵章守法的自觉性。三是要对各类事故一查到底,进行严肃处理,不手软、不姑息、不迁就,并将处理结果广而告之,做到惩戒前人,警示后人,使职工深刻懂得依法搞好安全生产、自觉守法来不得半点马虎。 煤矿安全论文:坚持以人为本,强化煤矿安全生产管理 摘要:针对安全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煤矿企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理念,各级领导干部都要从大局出发,牢固树立安全生产“一盘棋”的思想,将人的生命摆在第一位,提高员工安全意识,注重安全生产的管理和技术创新,实现煤矿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关键词:以人为本;安全生产管理;煤矿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在煤矿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以人为本”首先要以人的生命为本,就是人的生命第一,也就是“安全第一”。“以人为本”包括两个内容:其一是一切工作是为人的根本利益,当人生安全与经济利益或其他的安全发展冲突要无条件地服从人的生命;其二是一切工作是靠人去完成的,要充分调动安生产全管理中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以人为本”,抓好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过程中是一个全员、全方位的管理过程,既是贯彻党的“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生产方针的具体体现,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之一。 1.“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 人既是安全工作的受益者,又是事故发生的受害者,搞好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做好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第一步,就是要解决对安全工作的认识问题,也就是能否从思想上真正地把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放在其它一切工作的首位的问题。事实上,每个人已认识到安全是最重要的,就是思想不牢固。道理很明显,每个人一出生到懂事后就想安康长寿,平平安安度过一生,安全需要是人类最根本的本能需要,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或者是因为“见利忘命”,或者是为了“省时省力”等原因,不顾客观条件,不顾法律、法规及制度的约束,忘记了“安全”的重要性,冒险蛮干,结果酿成终身遗憾,事故一出现,“安全”这两个字又拿到了第一重要位置去思考,但已经晚了,前者悔之已晚,但后者不鉴教训,仍然重走旧路,这样就造成“安全第一”的思想不牢固。那么怎样才算真正地树立起“安全第一”的思想呢?就是在实践过程中,当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安全与发展发生矛盾的时候,必须首先想到安全,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组织生产,就是要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就是要服从“安全第一”的原则。企业要树立起每一位员工的安全意识,巩固“安全第一”的思想,把实现“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根本性转变作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中心任务。坚持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理念,营造“人人关注安全”的良好氛围,拓宽宣传教育形式,建立起整体性的、全方位的、全过程的、全员的安全环境。 2.“以人为本”,强化技能培训,提高全员素质 现阶段煤矿属劳动密集型企业,作业工人素质低,不能适应煤矿安全生产的要求。现在煤矿井下作业工人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不具备必备的文化程度、安全知识和技术素质,这既拖了煤矿发展的后腿,也给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增加了难度。因此,有必要对国有煤矿现有全民合同工、农民轮换工和副业工进行一次文化考试,达不到初中文化程度的全民合同工要进行文化知识补习,农民轮换工按合同,期满的予以辞退,末满期的,必须补习文化知识并辞退各类副业工;达到初中文化程度的,必须按工种分期分批进行不少于1个月的脱产安全技术培训,以提高国有煤矿作业工人的素质。乡镇和个体煤矿的作业工人流动性大,人员成分复杂。因此,该部分作业工人必须经过政府有关部门授权的安全培训中心进行不少于1个月的安全培训,并取得合格证,否则不许上岗作业。政府煤矿安全监督部门对此要从严管理,发现未经培训或不符合培训规定的工人上岗作业,要对煤矿经营者或个体矿主从严处罚。 在抓煤矿安全思想教育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强化对职工的安全知识和业务技能培训,以提高全员的安全技术素质和操作水平,如果只抓前者,而不抓后者,即使有了很高的安全意识,但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不懂、不会,必然是凭经验去做,违章冒险蛮干,其结果不出事是侥幸,出事是必然,这只是一个时间长短问题。在实践过程中,没有保证安全,那么安全思想教育的目的难以实现,“安全第一”的思想等于空谈,没有体现“安全第一”思想的真正内涵。 3.“以人为本”,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要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牢固树立安全才能发展、发展必须安全的思想,落实企业法定代表人和政府行政首长两个负责制,落实企业的安全生产及政府的安全监管两个主体责任,真正把安全生产工作摆在第一的位置,由“第一把手”负总责,用第一的决心、第一的力度、第一的措施,一心一意、一如既往、一以贯之地抓紧、抓细、抓实、抓好。安全工作人命关天,责任重于泰山。煤矿工作条件差,实现安全生产的难度大,这是一个公认的问题,但为什么在同等的条件下,有的煤矿能够实现安全生产,而有的煤矿却事故频发?在同一个矿井中,为什么有的区队能实现安全生产,而有的区队却屡次发生安全事故?同样是矿工,为什么有的人下了一辈子井都平平安安,而有的人却是经常出问题?关键的一点就是思想认识高低和工作责任是否落实、工作是否到位的问题,只要思想认识到位、工作到位、责任落实到位,实现安全生产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工人没有安全意识,施工没有相关措施,也没有正确到位的安全监督,整天靠自以为是、靠运气、靠侥幸干工作,早晚都要出问题、出事故。安全工作不是老大难,和生产一样,安全仅仅是煤矿企业的一项本职工作而已,不具备多大的特殊性,只要肯抓,就能管好。抓与不抓是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重大问题,决不能有丝毫马虎。国务院《转发劳动部关于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意见的通知》( 国办发[1997]36号) 规定,要按照“企业负责、行业管理、国家监察、群众监督和劳动者遵章守纪”的总要求,以及管生产必须管安全、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领导责任制并实行严格的目标管理。我们将“谁主管谁负责”作为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基本原则,企业每位员工都有自己的工作岗位,谁负责什么工作,就要对其所负责的工作内容所涉及的人员、机械、材料、操作方法、作业环境、监测监督、操作过程等所有方面负全面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各方面的安全责任和保障安全的措施。全面落实好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是搞好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通过责任制的落实,可以增强各级管理人员的责任感、使命感。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必须做到为官一任,既要发展一方经济,更要保一方平安,不能以发展经济为由,不顾安全生产或放松安全生产管理。否则一旦发生事故,必须严格按照《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坚持“谁办矿、谁负责、谁受益、谁负责”和“谁审批、谁发证、谁负责安全”的原则,落实企业和行政部门的安全责任,进行严肃处理,不能不了了之。 4.“以人为本”,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并举 要努力改善职工的劳动和文化生活条件,大力提倡文明生产,营造煤矿安全生产文化氛围。要全面落实“十一五”安全生产科技规划,加强安全生产领域的科技创新与进步工作。搞好产、学、研结合,围绕安全生产技术与装备水平的提升,大力推进原始创新、消化创新,力求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出好成果,并搞好科研成果的转化。着重狠抓科学技术在煤矿安全生产工作中的应用,努力提高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和抵御风险的能力。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现有煤矿的技术改造,推行一个矿井一个工作面的新井建设,提高煤矿装备现代化、系统自动化、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快安全高效矿井建设。发展适合于中小型煤矿的机械化装备,加快培育和发展面向小型煤矿的综合服务体系,新建中小型煤矿必须采用机械化开采,现有煤矿限期进行技术改造,尽快提升中小型煤矿技术装备水平。完善煤矿“一通三防”、防治水等防灾系统。建立矿井安全监测监控系统,重点煤矿实现企业内部监测监控联网,其他煤矿实现县(区)范围内联网。加强劳动用工管理,严禁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生产,建设安全质量标准化和本质安全型矿井。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及使用、风险抵押金、企业负责人和经营管理人员下井带班等制度。 5.“以人为本”,搞好质量标准化工作 质量标准化工作实质上就是现场管理问题,是工程质量,工作质量,规范操作及文明生产的一些问题。一些局、矿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认真总结多年来的事故教训,并将每次事故发生时的工程质量,工作质量及以操作行为进行对照,使大家清醒地认识到,煤矿的事故几乎都与之有关,如果大家都上标准岗、干标准活,事故就会杜绝或大量减少。从而明白了一个道理,就是工作质量,工程质量搞不好,安全就搞不好。生产也就搞不好,安全就搞不好。生产也无法保证,效益也好不了。从1987年开始,国有重点煤矿开始了质量标准、安全创水平活动,真正铺开这项活动是1988年,通过方方面面的质量标准化,使安全状况有了好转,1986年国有重点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为2.99,1989年下降到1.74。随着标准化的深入,1990-1999年10年间,国有重点煤矿的百万吨死亡率一直在1左右。仅此每年少死600人左右。 要抓质量标准化,确保安全生产,首先要破除3种错误思想:一是矿井基础差,标准化工作搞不好的认识。正因为底子薄,基础差,才需要从抓基础建设开始。质量标准化是煤矿安全工作的基础,抓住了标准化才抓住了根本,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安全被动的局面。二是破除财力紧张搞不好标准化的思想。通过算事故损失账认识到,把钱用在标准化建设上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大同矿务局的“5.9”事故和“9.5”事故导致的两矿提前破产就能说明安全的负效应。三是破除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思想。认为用以往几十年总结的老经验、旧套路办事省力能多出煤,没必要按照标准要求束手束脚地去做。其实,不出事则已,事故一出就懂得了仅靠经验型管理难以适应煤矿发展的需要,必须与实践紧密地合起来,在实践上寻找管理的捷径,那就是“搞质量标准化建设”。 搞标准化建设,要从严从细抓管理,高标准,严要求,从每个干部到工人,从井上到井下,从机关到基层,从生产到经营,从思想政治工作到职工生活,全部制定严格的工作标准,使项项工作有标准,件件事故有要求,并要一丝不苟,真抓实干,持之以恒。搞标准化建设,要严格制度不放松,对工程质量的检查,应该“班班有验收,旬旬有检查,随时抽查”,执行制度不迁就,不讲人情。 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只有树立并真正落实了科学发展观,用其统领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才能明确安全生产工作的方向,把握安全生产工作的大局;才能抓住安全生产中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夺取工作的主动权;才能理清思路、周密部署,强化措施、完善对策,加大力度、狠抓落实,不断推进、取得实效。我们必须学习好科学发展观,深刻领会其内涵,尤其要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对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重大指导意义;实践好科学发展观,用以统领和指导煤炭安全生产工作;落实好科学发展观,沿着科学发展观指引的道路,把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切实抓好、抓出明显成效。 煤矿安全论文:煤矿安全生产自动监测系统的探究 【摘要】本文提出了煤矿安全生产监测系统的总体结构图和实现方法,重点讨论了系统开发中涉及到的数据传输技术、链表的使用等主要技术。本系统的开发和使用将大大改善煤矿安全生产中的不安全因素。 【关键词】煤矿安全生产 监测 数据传输 链表 一、引言 煤矿安全生产是指通过改善劳动环境,减少生产中的不安全因素,防止伤亡事故的发生,从而确保煤矿生产的顺利进行。在安全生产中,安全是前提;生产是目的,是维系安全的物质基础。但是二者之间仍存在一定的矛盾,从某种意义上讲,在投入资源一定的情况下,投入安全中的资源增加,意味着投入生产中的资源减少;另外,许多企业由于缺乏长远的战略目标。为了追求短期的高效益,往往会以牺牲人员或设备的安全为代价来换取暂时的利润。而且,煤矿生产本身具有特殊的作业环境,加上地质和环境的复杂性,致使煤矿生产具有更多的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在日常的生产过程中,由于安全管理不善而引发各类安全事故层出不穷。从而影响了煤矿的生产经营秩序,企业总体经济效益不断下降。 由此可见,煤矿安全管理己成为煤矿生产经营的“瓶颈”,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正是基于上述背景条件下产生的。该系统是以煤矿企业预警管理理论为指导,针对煤矿企业生产中的不安全因素提出的,是一种新型的、具有创造意义的研究课题。它通过及时反馈安全事故信息,提出一种能够监测、预控安全事故的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旨在为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提供一种具有实际运用价值的安全管理新模式。 二、系统的总体设计 1.系统结构概述 煤矿安全监控系统采用以b/s(browse/server)与c/s(client/server)相结合的方式来架构整个系统。b/s方式用于查询实时数据和历史数据,c/s方式用于实现各矿动态图形的上传和维护管理。 在设计上,本系统采用三层结构。三层结构的特点是在传统两层结构的基础上加入一个业务逻辑层。它将c/s体系结构中原本运行于客户端的应用程序移到了中间件层,客户端只负责显示与用户交互的界面及少量的数据处理(如数据合法性检验)工作。客户端将收集到的信息(请求)提交给中间层服务器,中间层服务器进行相应的业务处理(包括对数据库的操作),再将处理结果反馈给客户机。这样减轻了中心服务器的负担,提高了整个系统的安全性。 2.系统总体设计结构图 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的总体结构图如下图2-1所示: 3.服务器程序的详细介绍 在图2-1中,体现出服务程序是整个系统的核心,各矿点的数据是通过它来中转的。 各个矿点通过tcp传送数据时,服务程序为各矿点开辟了一个实时连接线程,进行实时数据的传输。然后将数据排入缓冲池,缓冲池的设计防止了数据因为同时的发送,而造成数据接收时的冲突,解决数据收发的速率匹配问题,防止从监控程序接收的数据直接发送至客户端而带来的延时及数据丢失。 数据通过两路前行,一路是数据存入数据库,这是一个后台的操作。另一路是数据流向安全客户端,同样安全监控客户端也与服务程序的客户端连接及管理开辟连接线程,通过tcp接收数据。 从总体上来说,安全监控客户端和各矿点的监控程序与服务程序采用了c/s的结构,这种结构不但能够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性,而且能够保证数据的实时性。 三、功能实现中的主要技术 1.数据传输代码的实现 服务端的监控部分和客户端的访问部分都用到了数据的传输,有两个关于数据传输的基类,分别是连接类和连接管理类,这两个基类分别用了microsoft的socket类和tcplistener类。 (1)socket类 socket类为网络通信提供了一套丰富的方法和属性。socket类允许您使用protocoltype枚举中所列出的任何一种协议执行异步和同步数据传输。socket类遵循异步方法的.net framework命名模式;例如,同步receive方法对应于异步beginreceive和endreceive方法。 (2)tcplistener类 tcplistener类提供一些简单方法,用于在阻塞同步模式下侦听和接受传入连接请求。使用tcpclient或socket来连接tcplistener,使用ipendpoint、本地ip地址及端口号或者仅使用端口号,来创建tcplistener。可以将本地ip地址指定为any,将本地端口号指定为0(希望基础服务提供程序分配这些值)。如果选择这样做,使用localendpoint来标识已指定的信息。 start方法用来开始侦听传入的连接请求。start将对传入连接进行排队,直至您调用stop方法或它已经完成maxconnections排队为止。可使用acceptsocket或accepttcpclient从传入连接请求队列提取连接。这两种方法将阻塞。如果要避免阻塞,可首先使用pending方法来确定队列中是否有可用的连接请求。 调用stop方法来关闭tcplistener。stop方法不会关闭任何已接受的连接。需要用户负责分别关闭这些连接。 2. 程序所用链表的代码实现 在程序中我们经常会用到链表这样一种数据结构。很幸运microsoft为用户提供了很好的数组类arraylist,用起来很方便,如同在用一个链表。 arraylist类提供在大多数collections类中提供但不在array类中提供的一些功能。例如: array的容量是固定的,而arraylist的容量是根据需要自动扩展的。如果更改了arraylist.capacity属性的值,则自动进行内存重新分配和元素复制。arraylist提供添加、插入或移除某一范围元素的方法。在array中,您只能一次获取或设置一个元素的值。arraylist提供将只读和固定大小包装返回到集合的方法。而array不提供。另一方面,array提供arraylist所不具有的某些灵活性。 四、总结 本系统希望在以后能投入使用,各煤矿企业将实现井上下探测有毒、有害气体浓度的实时监测警报,井上下主要设备运行状态监控,采掘动态位置显示,隐患整改督察,调度指挥,故障、事故调查分析“黑匣子”功能。 煤矿安全论文:煤矿安全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研究 摘 要 煤炭是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基础,也是我国目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的主要能源。随着煤矿信息化工作的深入,各种各样的自动化监控以及信息系统在矿井生产中的普遍应用。本文就煤矿安全信息化管理系统展开分析研究。 关键词 煤矿安全;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研究 煤炭是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基础,也是我国目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的主要能源。2011年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比高达70.5%,预计到2050年还将占到50%以上。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对煤炭工业的发展将提出更高的要求。 因此,进一步加强煤矿安全生产的监管,提升煤矿安全管理的水平,确保煤炭工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是当前乃至未来一个时期内煤矿安全生产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1 煤矿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我国安全生产的历史和各煤矿安全生产的现状来看,目前安全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下。 1)煤炭生产向深部水平延伸,各种灾害威胁日益严重。 2)技术装备维护管理比较差,未能充分发挥应有作用。 3)安全管理工作计划性较差,安全监管工作不规范。 4)重大事故预防体系不健全,缺乏有效动态监管手段。 5)员工安全操作行为不规范,未能及时有效得到纠正。 6)查出安全隐患处理不及时,不能有效杜绝事故发生。 7)各级管理者履职缺乏监管,安全职责未能落到实处。 8)考核奖罚未细化量化及时化,安全责任落实不具体。 9)应急预案与现场结合不紧密,指导应急处置作用差。 10)各级领导不能实时全面掌握安全体系运行动态情况。 从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人、机、环三要素考察,以上存在问题的核心因素就是——人,即除了煤炭生产环境条件恶劣、自然灾害严重这个客观因素以外,其余问题的存在都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因此,要逐步减少乃至杜绝煤矿生产事故的发生,解决人的问题是关键。 2 煤矿安全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目标 2.1 建设目标 1)建设完整的人员分工、职责明确的煤矿安全管理组织体系。 2)建成煤矿安全工作计划、实施、监督和总结动态管理系统。 3)实现隐患采集、五定、整改、复查验收的无纸化闭环管理。 4)建设三违查处、员工计分、事故责任全员安全行为动态档案。 5)实现重点工程、隐患管理、工作进程等实时短信提示和报警。 6)建成责任明确并细化量化的全员安全绩效自动化考核系统。 7)实现矿井五证一照、三项人员持证等安全资质的实时管理。 8)实现领导下井、管理层履职、队干跟班等重点人群的管理。 9)实现重点头面挂牌、现场安全确认等安全节点的实时监控。 10)建成安全法规、规范标准、制度文件、规程措施动态知识库。 11)实现隐患分类、三违人员、监督检查等业务数据图形化显示。 12)实现煤矿安全管理记录、台账、报表、分析图表自动生成。 13)实现煤矿安全评估、预警等图、文资料的实时实施。 14)建成煤矿井下安全监督检查辅助设备及相关网络支持系统。 3 煤矿安全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方案 3.1 系统的构成 安全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方案主要包括系统硬件和系统管理软件两大部分。 3.1.1 系统硬件 系统硬件主要由井下工业环网、井下工作平台、井下无线基站、井下无源地址卡、指示牌、地面计算机中心站、系统应用服务器(兼做数据库服务器)、各科队应用计算机终端、打印机及其他配套辅件组成。 3.1.2 井下工作平台 安全信息化管理系统井下工作平台的载体是安全监察仪,在安全监察仪上设置了常用操作模块操作页面,通过井下工业环网和井下无线基站与地面系统进行实时信息同步运行,实现了井下现场检查、三违查处和井下现场办公。 3.2 系统软件 3.2.1 主要功能模块 按照编制的系统建设规划,开发形成了组织体系、管理规定、资质许可、员工安全行为、计划任务、安全评估、监督检查、安全工程、隐患闭环管理、矿井质量标准化、违章管理、事故管理及预测、安全培训、应急救援辅助系统、绩效考 核、安全信息综合分析、图形化系统业务数据展示、数据集成及分析展示、安全管理信息门户、统一消息预警及用户权限管理等20多个功能模块。 3.2.2 软件分层及专业功能 系统软件分四层,即运行支持层、管理体系构建层、管理控制层和安全效果评估层。主要功能分述如下: 系统运行支持层包括:用户管理、用户权限管理、数据集成管理、统一消息预警、数据图形显示及系统运行安全管理。 管理体系构建层包括:组织体系、岗位职责、管理规定、资质许可、安全工程和计划任务的管理。 安全管理控制层(人、机、环)包括:任务执行、违章管理、隐患管理、质量标准化、规程措施、安全培训、应急救援辅助。 效果评估层包括:员工履职、绩效考核、安全评估和综合分析。 从效果评估层能及时发现存在问题,通过调整系统运行层,使得新的管理模式及时实施,促进了系统的良性循环、自我提高。 4 系统软件主要功能模块简介 4.1 隐患闭环管理模块 4.1.1 构建隐患基元库 为了方便隐患的识别与确认,实时动态跟踪每一条隐患的闭环管理进程,实现隐患100%及时整改及量化的隐患买断和责任人处罚,根据安全生产实际建立了隐患基元库。 隐患基元库是对矿井可能存在隐患的标准化界定,是目前已知隐患及隐患处理经验的集成,该库按专业及隐患的危险度等级进行了分类,从而方便了操作人员正确地识别不同隐患。 系统内设置的隐患基元库在实际应用中,具有自我更新和自我完善的功能。 4.1.2 隐患处理流程 系统建立了隐患处理的标准流程,检查人员通过使用矿用安全监察仪,在实现从井下发现并确认隐患、登记隐患、现场五定隐患、区域隐患查询、指导处理隐患和现场隐患整改复查、确认的全过程。 系统在隐患处理流程的每个环节都指定了责任部门或者责任人员,负责及时处理流程中规定的隐患管理环节,从而增强了隐患相关单位及业务科室的协同处理能力,减少了隐患处理各环节所需要的时间,实现了隐患整改的及时化和管理规范化。 4.1.3 隐患统计分析 通过不同的统计方式如:隐患图表分析、隐患处理超时或重复隐患分析,以及对查出的隐患按照专业分类、隐患级别、发生地点、隐患状态(未五定、已五定、未复查、已闭合)责任单位、隐患检查人、检查类别、处理周期等来进行分析。根据统计发现规律性的结果,可以对隐患管理工作提供更有针对性整改措施和决策依据。 4.2 违章管理模块 4.2.1 违章处理流程 系统建立了发现、确认、帮教、处罚和审核违章的闭环管理流程,即发现人员违章后首先进行确认,确认后进入说服帮教流程,并按照违章严重程度和违章者对错误行为的认识态度,进行适当的处罚从而警告其下次不再违章。 对违章人员的管理涉及到矿井多个部门及人员,一旦违章信息进入系统,系统就对违章处理流程进行自动监控,凡相关部门对违章没有及时处理的,系统就一直处于提醒状态,直到处理完成闭环为止。从而确保对每起违章都严格按照流程进行帮教或处罚,杜绝了违章处理不及时或不按照流程处理的情况。 4.2.2 违章信息查询 有关领导或部门人员在需要了解或查询违章情况时,可以随时进入违章综合查询页面和违章详情页面,很方便地查询到违章人员姓名、所在连队、违章内容、违章性质、违章处理等基本情况。选择具体的违章人姓名,可查看违章的基本信息,包括违章地点、违章内容、录入时间、录入人和当前处理状态等 4.3 动态质量标准化管理模块 安全质量标准化是煤炭行业经多年发展完善形成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安全质量管理体系和方法,涵盖了采煤、掘进、机电、运输、通风、防治水等主要生产环节的安全质量必须符合法律法规、规章规程规定,并持续达到和动态保持这一状况,确保煤矿安全生产动态、持续处于良好、稳定、安全的状态。 4.3.1 建立质量标准化考核评级模型 系统按照各专业质量标准化考核评级办法中的必备条件、工程质量检查评分表内容,建立起检查数据、信息与计分考核评级方法相关联的数学模型。 4.3.2 动态的质量标准化检查和结果确认 检查人员携带矿用安全监察仪下井检查质量标准化,首先对检查的质量标准化专业、组织检查人、参与检查人、受检部 门连队以及检查头面、区域进行确认,然后将现场采集的数据信息输入系统,立即传输至地面工作站,地面系统自动完成以报表、图形的方式形式展示考核的结果。有效地避免了人为因素影响检查考核结果,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安全质量标准化动态检查、动态反映了现场的实际情况和结果。 4.4 员工安全行为管理模块 4.4.1 员工安全行为信息库 系统围绕员工安全行为管理的内容,建立了全体员工安全行为信息库,在库中存储了如下信息: 1)基本信息:包括员工姓名、性别、身份证号码、参加工作时间、职务、工种、持证情况、家庭住址、电话、配偶姓名、联系电话等,方便日常安全管理中掌握员工基本情况。 2)安全行为:主要存储了员工受伤、违章、事故责任等信息,可以随时掌握员工安全履职和安全操作情况。 3)安全奖罚:主要存储了员工受到奖励表彰、处分处罚和安全计分等信息,可以随时掌握员工安全工作态度及业绩情况。 4.4.2 员工安全行为动态管理 与员工安全行为信息库相关联,建立了员工安全行为动态管理模块,主要功能如下: 1)严重三违、多次重复三违和安全积分超限人员预警。提示有关部门立即对其采取停止工作、组织学习、帮助教育等强制性的专门措施。防止此类人员继续违章作业造成事故等严重后果。 2)三项岗位人员持证自动化管理。对矿井主要领导、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持证情况进行动态监控,一旦发现所持证件快到期,系统立即提示有关部门及时安排参加复训,防止证件过期出现未持有效证件上岗情况发生。 通过建立全员安全行为档案,全面反映了员工的安全行为信息,十分有利于煤矿安全工作的细化和量化,提高了安全管理水平。 4.5 计划任务管理模块 4.5.1 工作计划 煤矿的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依靠系统管理,才能把各项安全管理工作落到实处。系统首先将煤矿定期召开的安全办公会、防突专题会、防止瓦斯事故专业会等安全会议决定文件或纪要,通过任务文件页面形成安全工作计划,通过系统网络向各终端用户即时,避免了公文流转时间长、基层科队不能及时了解上级会议精神和工作开展滞后的弊端。 4.5.2 任务执行 模块具有任务、跟踪、提示、监督、考核和处罚功能,即根据会议决定或文件安排将工作计划分解成任务向各科室、连队下达。同时,通过消息预警功能提示各科、队及时开展工作并按时完成任务。对超时限开展工作或未按时完成任务的,系统自动进入考核处罚流程,按照考核扣分或处罚标准自动执行。 使各科队做到任务明确、时限清楚、心中有数、考核有据。形成了严格的计划、实施、检查和考核闭路安全管理循环,对于提高安全工作的实效性、规范性起到很强的促进作用。 4.6 安全绩效考核管理模块 按照本矿安全奖惩办法和安全绩效考核标准,系统建有安全绩效考核管理模块,该模块根据当月员工的安全工资指标、下井次数、查隐患条数、隐患买断、抓违章及违章处罚、事故处罚、任务完成及其他处罚考核情况,自动进行考核、计算和汇总后得出全员安全绩效工资。即免去了人员手工汇总的辛劳,也杜绝了人为因素影响考核的客观公正,还具有快速、准确、动态的特点。 4.7 人员考勤以及领导下井公示 通过给每位下井管理员工配备一台安全监察仪,用来记录巡查地点及其时间,系统按照不同工作内容的下井时限要求,自动判断本次下井是否为有效考勤,并自动统计该员工的入井情况,矿领导的下井情况通过安设在井口的led进行公示,随时接收上级连队和群众的监督。 4.8 多种消息、任务的预警提示 系统具有隐患整改、三违帮教、工作任务和资格证到期超时限预警:员工安全积分超限报警;以及事故紧急报警三种预警类别。同时,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不同方式的提醒或者预警如:声音、弹出消息、手机短信等方式。及时督促有关部门、人员开展工作、办理事务或处理事故等紧急情况,确保各项工作的全面、有序、规范开展。 随着煤矿信息化工作的深入,各种各样的自动化监控以及信息系统在矿井生产中的普遍应用。系统开发了可视化井下安全信息的图形显示,可以方便、实时采集井下各主要现场生产的相关参数如:瓦斯浓度、风速、电流强度,风机的开停状态等,为 级领导、专业管理部门实时、动态掌握井下的安全生产情况提供了便利条件,使矿井的安全管理工作进入动态管理持续改进的良性循环,为矿井实现思想无懈怠、管理无空档、设备无隐患、系统无死角、质量零缺陷、安全零事故的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简介 黎建(1975-),籍贯:重庆市綦江县,毕业于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助理工程师。
销售人员管理论文:销售人员绩效管理研究 摘要:绩效管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种工具和方法,对于企业管理的重要性已得到广泛认同,很多企业在这方面投入了很多精力进行研究和实践。但是,只有较少的企业我们通过绩效管理达到了预期目标。因此,如何对销售人员进行有效的绩效管理,已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本文将从目前我国企业绩效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入手,探讨如何完善企业的绩效管理,以真正起到提高绩效的作用。 关键词:销售人员 绩效 管理 一、销售人员绩效管理的现状 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加强对销售人员的绩效管理成为企业管理和保持竞争力的重要内容。目前对销售人员难以做到有效的绩效管理,原因如下:一、缺乏完善的管理体系;二、缺乏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三、销售人员的选拔和培训制度不完善。基于以上原因,销售人员的管理一直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难点。 二、销售人员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绩效管理与企业战略相脱节。绩效管理是企业战略实施的重要工具,销售人员的绩效管理与企业战略实施脱节,会导致销售绩效不能圆满完成,但企业的总体绩效不佳的状况。一方面是企业绩效目标过分追求片面的销售数量,这种“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的导向让企业的精力没法集中在长远的战略目标上。另一方面,许多企业在制定整体目标时往往是将部门自行制定的部门目标稍加整合,这种自下而上的目标,往往来源于部门利益本位主义和职能的局限性,不利于企业整体战略的制定和实现。因此,会出现销售部门制定的目标和取得的短期绩效可能对企业整体战略目标实现的不具有太大价值的情形。 第二,在绩效管理中缺乏沟通。一个完整的绩效管理流程包括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评估、绩效反馈、绩效改进五大环节。绩效沟通贯穿于整个流程中,通过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沟通协调,达成目标,实现任务的完成。但是在当前不少企业中,无论是最初绩效目标的制定,还是如何达成绩效目标的实施,以及最后绩效结果的反馈与改进,都缺乏这种互动和沟通。 第三,绩效管理的考核指标不够科学。设置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是在绩效考核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但目前较多企业的考核指标中都缺乏科学性。一方面,部分企业的考核指标过分关注一些短期的财务指标而忽视了员工和公司的长远发展目标,致使销售人员工作热情不高,销售业绩不稳定,跳槽现象成为常态。另一方面,不少企业在设计销售人员的绩效考核时,重视结果而轻视过程,科学合理的绩效指标应当兼顾结果指标和过程指标,只重视结果的考核使绩效管理变成了事后考核。 第四,绩效考核方式不科学。科学的绩效考核涉及多方面的评价,考核方式的不科学会导致评价结果的偏差。使员工对考核结果产生不满,工作积极性会受到很大的打击。销售工作是销售人员、客户、销售主管三者互动完成的过程,对销售人员的考核应兼顾主管评价和客户评价。但很多企业对销售的考核主要是主管层面的评价,忽略了客户层面。这种主管审查式的考核方式会较多地融入考核者的个人喜好及偏见等,容易使考核结果产生偏差,达不到有效管理的目的。 三、我国中小企业销售人员绩效管理的发展对策 第一,将绩效管理上升到战略高度。企业的绩效管理一种以绩效为导向的管理思想,它强调沟通和发展。企业的决策者应将绩效管理放到其应有的战略高度,并做到“软硬兼施”。“硬件”主要是指企业内合理的组织结构、规范的职位设计、明确的责任划分以及清晰的整体战略。如果这方面存在问题,就难以明确绩效不良的责任。“软件”方面主要包括两个核心内容,一是企业决策者以及高层管理人员对绩效的关注程度高,形成重视绩效的氛围,从而为绩效文化的塑造打下了思想基础。二是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能够切实承担起管理者的角色,尤其是对自己所应承担的管理职责有明确的认识。 第二,建立完整的销售人员绩效管理体系。完整的绩效管理体系使绩效考核融入到管理流程之中,成为评价销售员工工作业绩的有效工具。一个完整的绩效管理体系应当具备以下五个流程:制定绩效目标,进行相关辅导,记录业绩档案,进行绩效考评,完善管理体系。这五个流程从绩效目标的设定开始到绩效管理的完善结束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管理良性循环过程。 第三,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方式。企业在确定绩效考核方式时要在适合企业自身的考核指标的基础上,借助一定的考核方法,对销售员工的工作绩效作出全面的评价。对销售人员的绩效考核指标,可以从财务、客户、内部运营、学习成长等方面加以考虑。笔者认为这里并没有万能的公式可以套用,各个企业在实际操作中要选择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考核指标,突出反映与企业发展战略相适应的销售业绩指标,并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摸索和优化。各种绩效考核方法都有其优点和自身的局限,将它与企业自身特点相结合,对各种方法进行整合吸收,以期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优点,克服局限。另外,企业要从各个有关的方面收集销售人员的绩效信息,包括来自上级、同事、自我以及客户等方面的信息,将获得的信息用于了解员工的销售情况,从而明确今后工作改进的方向。 销售人员管理论文:软件销售人员的自我职业生涯管理 [摘要] 本研究以中关村15家IT企业的211位软件销售人员为实证对象,运用因子分析发现,软件销售人员的自我职业生涯管理为三维结构,包括目标与胜任因子、职业发展准备因子、跨组织流动因子。并应用结构方程建模,发现培训和考核措施对员工自我职业生涯管理有差异性影响。文末建议企业结合实际激励员工。 [关键词] 自我职业生涯管理 管理措施 结构方程建模 一、研究目的 销售工作挑战性强、薪水高、考核体系透明,深受年轻人所青睐;加上劳动力市场对销售人员有强烈需求,因此销售人员的离职率远高于其他群体。尤其在产品更新速度很快的高科技行业,软件销售人员为了避免技能陈旧带来的人力资本贬值,更重视跨越不同组织的边界,频繁地流动。 销售人员除了跨组织流动以外,还有哪些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策略?企业采取的培训和绩效考核措施是否会减少员工的流动率?这一系列问题涉及到企业的职业生涯管理策略,是从理论和实践上有待探究的问题。 我国在职业生涯管理方面的本土化研究起步较晚,特别是实证研究有待加强。本研究试图在以往研究的薄弱领域进行探索,以使企业认清员工的职业发展策略,有针对性地实施相应的措施。 二、文献回顾 自我职业生涯管理(Individual Career Management)是个人洞察自己和环境,形成职业生涯目标和战略,在职业生涯历程中获得反馈的过程(Greenhaus,2000)。 对于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的构成,学者们有不同观点。Pazy(1988)认为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的结构包括自我评价、职业生涯规划、主动性。NOE(1996)认为是职业探索、职业目标设置、职业策略。King (2004)则认为是职业定位、建立影响力、职业边界管理。我国学者龙立荣(2003)对11家卷烟、机械等企业的399位员工进行实证调查后,认为我国企业职工的自我职业生涯管理是5维结构:职业探索、职业目标、继续学习、自我展示、注重关系。 以往研究不仅在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的结构上没有取得一致,而且在组织职业生涯管理对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的影响方面也存在争议。例如,培训对员工离职率的影响,就一直是众说纷纭。有的研究者认为,培训提高了员工的人力资本,增加了员工进行人力资本套现的概率;有的研究者则认为,培训提供了职业发展支持,会使员工留恋组织氛围。 已往研究的结论差异很可能是样本差异引起的,任何结论都具有一定的适用性。本研究拟采用实证分析来检验销售人员的自我职业生涯的组成,及企业实施的培训和绩效考核措施对其的影响。 三、研究过程 1.问卷的编制 在Gutteridge(1993)、龙立荣(2003)的研究基础上,自编自我职业生涯管理问卷,经访谈后修订而成。问卷采用Likert四点量表。 2.样本的特征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向15家中关村IT企业的软件销售人员发放800份问卷,有效回收问卷211份,问卷有效回收率26%。正式样本中员工平均年龄28.6岁;平均工龄6.01年;平均服务期2.83年;男性员工占56%;基层管理者的平均年龄为29.2岁,中层管理者的平均年龄为30.9岁,高层管理者的平均年龄为39.2岁;69.7%的员工具有大学本科学历,14.7%的员工具有大专及以下学历,15.6%的员工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样本特征与中关村地区软件销售人员高学历化、年轻化的特征较吻合,样本具有典型性。 3.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本研究自编的自我职业生涯管理问卷(含15道题项)的Cronbach α系数分别为0.852。且问卷测量项目的因子负荷值均超过0.50,表明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均较理想。 4.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的统计分析软件为SPSS11.0,路径分析软件为AMOS5.0。 四、研究结论 1.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的结构 利用SPSS软件,采用正交极大转轴法,将自我职业生涯管理抽取为三个因子,解释了58.97%的变异。题项在因子上的聚集程度良好,不存在双重载荷。研究显示销售人员的自我职业生涯管理为三维结构。根据因子含义分别命名为: (1)目标与胜任因子。即制定职业目标并采取措施来胜任本职工作,包括:根据企业实际制订近期职业目标、根据岗位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努力胜任本职工作等。 (2)职业发展准备因子。即为了将来的职业发展而预先积累知识技能及社会资本,包括:学习其它岗位的知识和技能、主动寻求上级的指点和帮助、结交许多各行各业朋友等。 (3)跨组织流动因子。即有意识地在多个组织间流动,包括:关注外部招聘信息、换单位以积累职业阅历等。 值得注意的是,因子分析的结果显示,职业发展准备的因子载荷最大,其次是跨组织流动因子,最后是目标及胜任因子。这很可能表明,与其它职业的员工相比,软件销售人员的职业发展和职业流动意识更强,他们会为了职位晋升或更高薪酬,而有意识地在多个组织间流动,尽早实现人力资本的套现。 2.培训、反馈措施的影响 培训和考核是IT企业常用的两种管理措施。培训为员工提供了技能发展的支持;反馈则为受训员工提供了相应的激励措施。对于能力增强的员工,企业给予加薪、晋升、轮岗等正反馈措施,对于绩效不佳的员工,则给予辞退等负反馈措施。 本研究利用AMOS软件对培训、反馈措施与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的三因子建立结构方程,结构方程如图1。 根据路径影响系数,得到4点结论: (1)培训措施与跨组织流动无显著关系 培训措施与跨组织流动的路径没有通过显著度检验,说明企业实施岗位技能培训、职业态度培训等措施,既不会使员工流动率上升,也不会使员工流动率下降。某些企业担心员工受训后会跳槽,得不到数据的支持。本研究分析,培训对员工离职具有双重影响,一定程度上起到抵消作用。通常员工所受培训中有一部分是关于本企业的服务流程、产品规格等专业知识,在本企业有很高价值,但是在其它企业的用处不大。员工离职会使这部分技能无法在劳动力市场上流通,相当于损失了部分人力资本投资。因此,尽管培训使员工有更多“跳槽的资本”,但同时也约束了员工随意流动。 (2)培训措施会加强员工的目标及胜任、职业发展准备行为 培训措施与员工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的另两个因子(即目标及胜任、职业发展准备行为)分别在0.001的统计水平上有0.236和0.357的影响系数。这说明,企业实施培训,有利于员工加强自我职业生涯的规划和发展。 (3)反馈措施影响员工的目标及胜任、职业发展准备行为 反馈措施比培训措施更强地影响员工的目标及胜任、职业发展准备行为,影响系数在0.001的统计水平上分别达到0.306和0.433。这说明,企业要重视培训,更要重视对受训后员工的反馈。 (4)反馈措施影响员工的跨组织流动 反馈措施在0.01的统计水平上对员工的跨组织流动的影响系数为0.186。这意味着企业的反馈措施每上升1个百分点,会引起员工跨组织行为上升18.6个百分点。这说明,基于绩效考核的反馈措施会使员工更倾向于流动。本研究分析,这既可能是低绩效员工被辞退,也可能是高绩效员工主动离职。许多IT企业严格地根据考核情况来调整员工的薪水和职位,给员工很大工作压力。导致部分高绩效员工萌生退意,想到其它企业去调整一下工作状态,然后再做打算。因为这类IT企业的工作机会是永远向能干的高绩效员工敞开的,以后要回来也可以。这部分员工离职时并不过分担心自己未来的就业。 五、启示及未来研究方向 与以往研究相比,本研究针对特定群体,揭示出其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的结构,及组织措施对员工职业生涯管理行为的差异性影响。 本研究建议企业要根据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决定所需要的销售人员的类型,并因人而宜地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如果企业处于成熟期,已占据较稳定的市场份额,希望软件销售人员的流动率控制在一定范围;那么企业可以多实施培训措施,激发员工胜任本职岗位,高质量地完成本职工作。 如果企业处于初始期,希望软件销售人员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那么企业应该给予基于绩效的反馈措施,会更强地激发员工的自我职业生涯管理,进而激发员工的工作绩效。但是,企业也要承受相应的代价,即员工离职率的上升。 本研究由于时间所限,选用了横截面数据,今后的研究可以采用面板数据,更好地揭示管理措施对软件销售人员的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的作用机制。 销售人员管理论文:基于生命周期的销售人员管理模式 [摘 要] 本文通过对销售人员不同生命周期特点的分析,提出了销售人员如何在不同时期进行学习和提高自己能力的策略,从而提高销售效率。 [关键词] 销售人员 生命周期 管理 任何有生命力的事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因此销售人员也有自己的生命周期,从学徒期、发展期、成熟期、到后成熟期这样一个历程。那么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管理者应让销售人员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呢? 一、学徒期 对于刚刚从事销售工作的人员来说,他们处于生命周期的开始,用学徒一词恰到好处地定义了这一阶段的一些共同特征。这一时期关键要解决的问题是基本销售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积累,这些问题解决的好就能成为一名业绩优秀的销售人员,并有潜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学徒期,销售人员自身存在明显的长处与不足,长处方面表现在:一是干劲十足充满激情,不畏艰辛,可谓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二是可塑性强,他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有一种积极进取的心态,在脑海里渴望自己能够早日成功。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社会阅历不足和营销知识匮乏,理论和实践有很大差距,没有经过亲身实践得到的理论是肤浅和机械的,在工作中不完全能够灵活运用。 因此针对种种不足学徒期最主要的任务是在实践中学会基本的推销技能。一般来说,基本的推销技能可概括为以下内容:(1)形象良好使其接受;(2)表现热情使其感染;(3)推销理念使其认同;(4)针对所需谈产品,这一阶段对方也许会比较顺利地接受产品;(5)突出优势谈价格;(6)周到服务促成交。 二、发展期 经过了学徒期,如果继续用心去学,细心体验,成长的速度就会加快,到达发展期。在发展期,销售人员学习的重点应放在针对区域市场的知识学习上,具体要把握以下三部分重点内容: 第一,做好客户关系的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的任务就是要提高客户忠诚度,目的是为了满足客户的同时提高企业盈利能力。众所周知,开发一个新客户的成本比保留一个老客户的成本要高几倍,所以企业要经常走访老客户以了解其所需,尽力帮助其解决,提高客户忠诚度,这就要求销售人员要在稳定老客户的前提下再积极开拓新客户,走巩固核心区域市场、抢占新市场、提高企业利润的良性发展道路。学会区分客户,正确对待客户满意和客户抱怨。第二,能够了解区域市场的有关信息。这是一名有经验的销售人员所必须具备的能力,这些信息包括该区域范围内的经济、文化、法律等环境特点,现有客户和潜在客户的有关信息,主要竞争对手在该区域的产品销售状况、同类档次的竞争产品的定价如何、采用何种促销策略等等一系列的相关信息。第三,从一个区域市场上成功到多个区域市场上成功。这不仅需要销售人员对已取得成功的区域的经验进行归纳与总结.还要对新的区域市场进行深入的观察和分析,去发现新的区域市场的环境上的差异、客户素质上的差异、竞争对手营销策略上的差异等等众多差异,然后根据以往的经验再考虑到现实差异的基础上重新制订新的营销方案,以争取在新的区域市场上取得成功。 三、成熟期 能够进入到成熟期的销售人员都是优秀的,成熟期的销售人员要做到:第一,能帮其他业务员解决难题。老的销售人员能够将自己所取得的经验传授给他人,将自己犯过的错误告诫给他人,使他们减少出错的成本,特别是在别人遇到棘手的问题时帮助他人分析、解决工作中的难题,这对他人的成长以及减少企业的损失都大有好处。第二,能够带领一个团队。随着销售人员的工作历练增加、知识和经验的积累,阅历的增长,他们有责任选拔一批有发展潜力的不同类型的年轻人将他们组织成为一个团队,为企业进一步扩大市场,获得更多的利润做贡献。 当然,完成成熟期的销售人员,他们的经历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很大一部分人由于不善于总结经验教训,面对成功不知道因何成功,面对失败不知道为何失败,找不出成功或失败的根本原因,他们始终无法到达成熟期这个台阶,只能是在原地踏步或者更糟――提前进入衰退期。 四、后成熟期 经历了成熟期后,销售人员将迎来后成熟期。后成熟期包括两个方向,一方向就是做得很好,进入高峰期,另一个方向就是做的不如从前,进入衰退期。 1.高峰期。能够继续向上走的人可以说是人中的精英,但接下来的高峰期面一临的压力会更大,在享受高待遇的同时也承担着巨大的责任。此阶段的学习重点要继续上升到针对行业的知识学习,并且还要能处理好内外各方面的关系,主要需要具备的能力是战略规划能力。作为高层的营销管理人员要接受业绩数字的“硬”考核,这种考核具有刚性,是要想尽一切办法去完成的数字指标,这时的压力会非常之大。为此,要有很强的战略规划能力,要调兵遣将,将主要精力放在最有发展潜力、能取得最好收益的地方,只有这样才能完成任务。 2.衰退期。作为销售人员进入衰退期主要的原因不外乎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首先,知识结构老化,思维模式僵化,这是最主要的原因,环境在不断的变化,若想保证自己永远都处在高峰期,那就必须时刻处在整个营销领域的前沿,不断地丰富自己,否则停止学习的那天就是由盛转衰的开始,再则,不能用过去的模式来解决新问题,因为时代已经变了,特别是环境的一些重大变化或突变,自己的预见不能适应新的环境的变化,导致不得不退出舞台的中心位置。其次,生理年龄的影响,能顺利走到高峰期的销售人员在商场上摸爬滚打也要经历几十个寒暑,身体上的透支已经使得一部分精英分子不得不面临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尴尬境地。 综上所述,销售人员的成长每个周期都有不同的特点,销售人员要做的就是不断地发现自己在工作中的不足,以不断的学习来丰富自己,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只有这样自己的生命周期才会不断地得以提升或被延续下去。 销售人员管理论文:浅谈销售人员薪酬管理 [摘 要]销售人员对一个企业目标的实现非常重要。销售人员的薪酬设计与管理对任何一个企业来说,都是十分重要而且棘手的问题,因为有太多的变量需要考虑、宏观环境和微观条件在时常发生变化。所以,销售人员薪酬管理应该建立起一套既稳定又动态的科学管理机制和系统,激励和鞭策并存、机遇和挑战兼顾,最大限度的调动绝大多数销售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快、更好地实现企业经营目标。 [关键词] 薪酬管理 经营目标 资源配置 薪酬体系 薪酬方案 激励 科学配套 销售人员是企业与顾客之间进行交流沟通的特殊纽带,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处于关键地位。 企业能够吸引、激励并留住销售人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薪酬设计与管理是否合理、科学。如果薪酬管理得当,就能很好地激励员工,如果运用不当,则会导致销售人员积极性下降,严重的还会导致企业人才流失,市场下降,甚至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销售人员薪酬管理对任何一个组织来说,都是十分重要而且棘手的问题,有太多的变量需要考虑、宏观环境和微观条件在时常发生变化。公司文化、人员结构、行业状况、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企业经营理念、顾客状况、服务支持体系等等,都需要考虑。 建立起一套既稳定又动态的销售人员薪酬管理体系,激励和鞭策并存、机遇和挑战兼顾,最大限度的调动绝大多数销售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此,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销售人员薪酬管理的进行简要阐述。 一、销售人员薪酬管理的基本原则: 1.公平性性原则。这是最主要的原则,是指销售人员的薪酬必须与其本人的能力和业绩相一致,并且能够维持一定合理的生活标准。同时,还应该考虑到企业内部员工薪酬的公平性,是销售人员认识到企业内部人人平等。 薪酬的公平感可以分为三个层次:(1)内部公平性。(2)外部公平性。(3)个人公平性。 2.适度性原则。销售人员的薪酬应定在客观、合理的水平上,既不能让销售人员感觉到过低,也要让公司觉得付出的值。 3.竞争性原则。在社会性的人才市场中,企业销售人员薪酬标准定的有吸引力,才能招到所需的经营人才。但有竞争力,开价至少应不低于市场平均水平。 4.激励性原则。薪酬设计必须能给营销人员充分、有效的激励作用,以促进销售人员最大的发挥各自的潜能,同时也起到引导销售人员努力工作,确保其任务目标按计划完成。 5.平衡性原则。薪酬管理系统的各个方面应该有效、平衡,不能只注重直接薪酬,而忽视非直接薪酬;不能只注重金钱薪酬,而忽视非金钱类的奖励;不能只注重短期的奖励效果,而忽视长期、长效的激励机制。 6.吸引性原则。薪酬必须是富有竞争性的,对于优秀的营销人员,给其提供优越于竞争者的条件和高于竞争者的薪酬,吸引人才,良性循环。 7.交换性原则 企业的薪酬系统与外部市场社会薪酬系统要有效接轨和配套,不能自成一套。 8.稳定性原则 薪酬水平要保证销售人员有基本稳定的生活收入,这样才能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促使销售人员全身心的投入工作并保持高昂的斗志。 二、如何确定销售人员的薪酬水平 1.工作评价。工作评价是一套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和办法。它是用来确定企业内各种工作的相对重要性以及其相对价值。 2.行业薪酬水平标准。为了吸引并留住优秀的销售人员以及保持合理的人力成本,可以参照行业状况和本企业的特点,制定出比本行业的平均薪酬水平略高的薪酬标准。当然,要物质的和精神的综合运用,不能单从数字上做简单比较。 3.几种常见的薪酬方案: (1)直接提成薪酬方案:把销售人员的薪酬完全的与其一定期间的销售业绩挂钩,按一定的提成比例来支付薪酬。这种方法,简单易操作,利于调动销售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但是,薪金完全靠提成,没有基本工资,其安全性很低。(2)固定薪酬方案:指无论销售人员的销售额多少,均按一定的时间固定的薪酬进行发放。大部分销售人员不喜欢在薪酬水平不稳定并且可能大幅度波动的环境中工作,他们倾向于稳定的正常的收入,增加安全感。值得重视的是,如果处理不好,固定薪金会使优秀的营销人员不思进取,而使一般的销售人员可能没有动力改进工作。(3)混合薪金方案:这一方案是将直接提成和固定薪金结合起来。薪酬总额中的固定部分给予销售人员基本的生活保障,提成或红利部分,对达到目标或超过目标的销售人员进行奖励。 三、销售人员薪酬管理应把握好的几个关键点 1.合理的薪酬水平有利于员工队伍建设。为了确保称职员工的稳定和吸引适用人才加盟企业组织中,基本工资水平必须达到社会公认的标准。 2.保证底薪员工的劳动力再生产的需要,对他们在企业中自觉劳动所消耗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应与其基本薪金水平相适应,即能够维持劳动力的再生产最低生活费用。 3.建立科学薪酬体系,使薪酬的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增长同步。 4.不要过于依赖薪酬刺激的功能。单靠增加薪酬而产生的经济刺激所起的直接效果是相当有限的。 5.充分关注员工对薪酬收入的期望水平及其人际关系、归属感等意识形态的因素。 6.主动关心企业员工之间的利益分配比例关系,维持员工关系的和谐。不要等到一定数量的员工直接提出加薪要求时,才考虑加薪的必要性。 总之,销售人员薪酬管理的效果,直接影响整个企业的经营效果,关系到员工队伍的稳定和团结。因此,必须要有新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管理灵敏性和科学的动态机制,用好薪酬的激励和杠杆作用,最大的发挥薪酬的企业价值社会价值。 销售人员管理论文:激励视角下的销售人员绩效管理分析 [摘 要] 本文阐述了销售人员在企业中的特殊地位,并对销售人员绩效管理的重要意义进行了分析,结合销售人员绩效管理与激励现状,给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销售人员 绩效管理 激励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在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推动技术创新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销售人员的业绩表现关系着整个企业的价值实现,加之销售部门是连接企业与消费者的桥梁。因此加强对销售人员的绩效管理,不仅能增强企业实力,同时还能提高企业的公众形象,对提升企业竞争力也具有重要作用。 一、销售人员的绩效管理现状分析 企业一般按照销售工作的内容,将专职销售人员分为高级营销人员(如销售经理)、一般销售人员(多为客户管理员)、推销人员(包括商场售货员和挖掘客户的推销人员)。其中销售经理和客户管理员的薪酬中固定薪酬所占比重较高,而推销人员往往是“低底薪、高提成”甚至“无底薪”的薪酬政策,从而导致部分销售人员在工作中有所顾虑,积极性不高。当前大多数企业在销售人员绩效管理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与不足,主要问题有:只重视销售额的考核、缺乏市场战略支持、定额考核法制定的不合理、对员工个人的考核不成体系等。 1.只重视销售额的考核 目前很多企业都很重视对于销售额的考核,但对于不同类别的产品、新老产品以及不同区域市场之间的差异比例没有规定,对于利润和市场管理的考核重视不够,销量是唯一的考核标准。销售人员为追求销量,只把精力放在销量大的产品和市场上,而不重视新产品和高利润产品的推广,不管品牌、市场秩序等具有长远影响的要素,导致销售人员的行为短期化,使整个营销体系的运作缺乏策略性发展。 2.缺乏市场战略支持 一些企业在考核销售人员时强调硬指标销售额、利润、回款,却没有对应的市场战略相支持。企业在市场开拓过程中,产品的竞争力、人员的努力、广告的投人、渠道的建设等是一个相辅相成的体系。如果自己的产品和广告投人都要比竞争对手强,当然可以对销售人员的工作成果要求高一些;但如果产品的竞争力和广告的投人都不如竞争对手的话,也就无法要求销售人员快速的达成很高的销售业绩,否则对于销售人员来讲就是不公平的。 3.定额考核法制定的不合理 有的企业采用定额考核法,依靠历史数据的经验估计加以测算。定额是一个综合了产品竞争力、销售人员素质、公共关系、企业知名度等多种因素的结果,然而一些企业在制定绩效目标时,仅仅在上一期定额目标的基础上增加比例,而没有综合多种影响因素,更没考虑不同地区、时间、员工能力大小等因素,往往造成“鞭打快牛”的现象。 4.对员工个人的考核不成体系 没有建立起一套分层分类的科学、系统的关键业绩指标体系和有效的绩效反馈、绩效改进及结果运用机制。员工认为考核仅仅流于形式,只是对绩效定额实现情况的考核而没有涉及影响企业长期发展的软指标的考核,实际效果不明显。 二、基于激励的销售人员的绩效管理措施 绩效管理与激励两者相辅相成,有效进行绩效管理的基础是调动销售人员的积极性,使他们充分参与到绩效管理的各环节中来,从而达到绩效提升的目标。要把握目标明确、过程监控、全方位评估、结果反馈四个方面,在此基础上建立一种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公平、公开、公正”绩效考核模式,在具体执行上应注意: 1.制定具有激励性的绩效目标 在绩效管理中如能有效运用激励措施和手段,激发销售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将大大提高销售人员及群体的工作绩效。因此在制定销售人员的目标时要坚持使销售人员能控制并能掌握其进度的目标,使其既能够全心为个人绩效负责,又有利于调动其本身的积极性并实现满足感的获得。 2.绩效管理中综合激励的应用 波特和劳勒的综合激励模式在管理理论界被认为是比较全面的说明了各种激励理论:一定的激励会产生一定的努力,他将导致相应的绩效。但此绩效对员工而言只是一个结果,是工具性的;通过达到一定绩效,可以获得所期望的奖酬,这才是员工的主要目标。基于这个模型的启发,在针对不同销售人员设定目标时,应充分与其进行沟通,达成共识,使其对自己充满信心。 3.建立综合考评体系 综合考核体系的建立会从根本上影响销售人员的行为模式。企业对销售人员的考核要取消目前的承包责任制度,可以采取目标考核的方式,按照公司的年度销售目标、分解到区域,然后再分解到人员。设定具体目标时,注重软、硬指标的搭配,销售奖励注重综合管理,销售费用,注重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使用方式,销量考核注重不同产品的均衡发展,销售推广注重市场基础工作的建设,另外薪酬设计要参考同行业平均收人水平。对于广大销售人员的激励除了命名为“模范”颁发“嘉奖令”等精神鼓励外,平时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是与薪资分配相结合。让销售业绩直接体现在薪资分配上,这是比较现实且乐于被接受。 4.重视绩效沟通,及时制订绩效改进计划 考核不是为了惩罚或者扣款,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工作绩效。要想做好绩效考核,必须做好销售人员考核时的结果反馈工作。考核结果出来后,考核者一定要做出相应的响应,在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进行正负激励,与销售人员共同制定今后工作改进的方案。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给予指导,形成管理上的“有效回路”。 三、结论与建议 在设计绩效管理系统的同时,应注重把对员工的激励因素包含进去,这样才能激发销售人员的积极性,达到令人满意的绩效,从而实现企业目标。绩效评估和考核体系的建立对于企业的现代化运营以及销售人员的良性成长具有促进作用。但是还需建立起一系列配套制度,因此在企业内部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激发销售人员的竞争活力和创新精神具有重大意义。 销售人员管理论文:浅析销售人员的薪酬管理遇到的问题 摘 要:建立一套“对内具有公平性,对外具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是目前我国很多公司的当务之急。员工薪酬制度是寻求经营成功的最有效的管理工具之一,制定明确的薪酬体系,使其能够提供有效的信息并最终促成预期的经营成果,对公司取得成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销售人员的薪酬管理中经常遇到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薪酬;企业;员工;制度 一、市场分析 目前,国内市场竞争空前激烈,怎样才能战胜对手,提高市场占有率呢?这就要考虑企业的薪酬制度能否留住人才,企业员工之间,薪酬是否公平,与其他企业相比,薪酬是否具有竞争性。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就需要采取果断的措施,只有那些仅希望保住自己的职位和薪水的平庸的员工才会留在企业中,素质较高,能力出众并想干一番事业的优秀的员工会选择更适合自己发展的、能体现自身价值的企业。本章旨在研究销售人员的特点,明确销售人员薪酬的概念及原则,以便于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设计有效的薪酬制度。 二、薪酬的秘密发放问题 保密工资制是通过灵活反映企业经营状况和劳务市场供求状况,并对员工的工资收入实行保密的一种工资制度。这种工资制度在某些企业中比较盛行。保密工资制度是一种争议较大的薪酬管理制度,或者说是一种管理方式,它具有一些优点,也有非常明显的弊端,其优点在于:避免员工之间在工资上的攀比,减少因分配不均产生的矛盾;在工资确定时,可以较充分的吸纳员工意见,有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管理者可以根据企业对短线工种和特殊人员的配置要求,保持企业各类人员之间的合理配置。由于大多数人有高估自己的付出而低估他人付出的倾向,并很容易接受自己的薪酬高于他人,哪怕这种高薪酬是不公平的。为了避免“不患寡而患不均”争议以及日后的尴尬,很多公司将彼此的薪酬保密。这样,大家都不知道他人的薪酬水平,自然不会有相互尴尬的局面出现。 在一般情况下,员工的猜测是不正确的,他们常常高估他人的薪酬,而认为自己的薪酬偏低。这会加深员工对薪酬的不满。根据美国一些学者的研究显示:员工有一种高估较低职位的薪酬,而低估较高职位的薪酬的倾向,这种错误的猜测会导致上级与下级之间的薪酬差距较实际上的差距更加缩短。这种被压缩了的上下级薪酬差距,降低了员工对升职的兴趣,同时,对上级也没有太大的积极性。同时,将薪酬保密也成了掩饰一些不公平现象的薪酬制度,容许了一些不良习惯的蔓延而不被发觉,不被员工指控。相反,如果将正确的薪酬信息传递给员工,并向员工解释清楚,可以减少员工作出错误的猜测,并且对公司的薪酬制度有正确的认识,从而直接影响员工的工作态度。 三、招聘市场的起薪问题 目前的劳动力市场的薪酬竞争,说到底是对人才的竞争。保证企业在外部薪酬竞争中能够获得更大的优势,涉及许多薪酬政策和技巧问题。其中,招聘市场的起薪问题就是一个比较关键的环节:如果起薪低,招不来质量高的员工;起薪高会遇到两个最直接的问题:其一,总成本中的人工成本控制问题。工资水平上升,有一个联带关系,引起总成本的上升,在很多情况下,企业不能支付很高的薪资是因为受成本约束,“心有余而力不足”。其二,与原有员工的工资关系问题,如何避免新人比旧人薪资高得太多,特别是干同样的,或类似的工作,否则就会由所谓外部的公平导致内部的不公平。在起薪制定上,一些常规的技术性问题是:1、兼顾学历及同工同酬,在没有科学的标准衡量的前提下(例如技术资格证书),可以按照学历起薪;2、不同的学历起薪虽不同,但做同一职务,则职务起薪要一样;3、起薪要有一定的公开标准,各种福利也要有公开的标准;4、要有明确的调薪政策及标准。 目前企业对于销售人员在市场上的起薪问题上普遍存在着两种做法。一种是“顶薪减扣分”,另一种是“低薪加得分”。如某公司对销售人员是“顶薪减扣分”,如招聘时说明起薪是3000,实际上只有当销售人员全额完成销售任务时才可以拿到“全薪”,如完成任务80%,则只拿到3000×80%=2400元,若再有其他不佳表现,可能还要扣罚一部分薪资。这种起薪策略的优点是比较容易形成招聘市场的薪酬竞争力,且员工对薪酬有明确的期望值,缺点是让员工有一种被愚弄的感觉,并在长期为企业服务的过程中时时被笼罩在惩罚之中,当员工被扣工资有多有少时会产生不公平感,会认为销售计划制定不合理,对销售队伍的稳定性不利。克服这些缺点的方法主要有在销售人员的日常管理中增加奖励项目,改变“只罚不奖”的状况,另在制定销售任务时,销售主管要与员工进行有效的沟通,使双方达成共识,而不是把销售任务强加给员工。 总结:本人阅读了大量的文献,根据自己多年的人力资源管理经验,结合案例,对销售人员的薪酬计划进行的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薪酬制度与绩效考核体系的匹配程度决定了绩效管理的持续性和有效性,薪酬制度与战略之间的匹配程度通常决定了战略是否能够有效实施。薪酬计划的价值取决于它是如何设计的、它的主要特征被员工理解的程度如何,它如何为薪酬的参与者提供反馈,以及经理们为支持它付出了多大程度的努力。 作者单位:湖北省咸宁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 销售人员管理论文:企业销售人员管理探讨 摘 要:就企业销售人员的营销、管理、任务、存在问题及应采取的管理措施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营销;销售人员;管理 1 销售人员管理的任务 (1)发现和巩固客户。在销售过程中,善于发现新的客户,扩大市场销售范围,并通过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巩固老客户,保持与客户之间的较长久的正常交易关系。 (2)加强营销过程监控。对销售业务的全过程,包括销售人员的工作过程和货物、资金的流通过程实施监督和检查,防止出现偏差和漏洞,最大限度地规避由各种内部和外部原因引起的营销风险。 (3)建立高效的激励机制。通过对销售人员某种需求的满足及对销售人员工作业绩的正确评价,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出最大的潜力和智慧,形成一种良好的工作气氛。 (4)宣传企业形象和产品形象。通过良好的销售、服务、咨询等,在顾客和公众中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较高的声誉。 (5)收集情报信息,为企业经营提出导向建议。销售人员在推销产品的过程中,能够收集到各类产品的信息、竞争者的信息、消费者的信息,这些信息及时反馈到企业,经过整理归纳汇总,可以为企业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为企业进行产品更新换代、创新营销思路提供依据。 (6)建设一支能打硬仗的营销队伍。市场营销工作的顺利开展,关键要有一个好的营销队伍。要造就一支知识、年龄结构合理,能征善战的营销队伍。要通过各种措施提高销售人员的综合素质,包括个人品行、敬业精神、团队意识、营销知识、业务能力、公关技巧、语言表达、经验积累等。 2 销售人员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必要的监督、检查体系。有些单位虽然建立销售人员管理监督检查体系,但其方式方法不到位,导致营销管理漏洞甚多,营销费用居高不下。有些单位只注重目标管理而轻视过程管理,即使注意到过程管理,也未掌握必需的科学方法与技术。 (2)销售人员业务管理不规范,使企业由于人为的因素造成不必要的损失。销售人员对营销基础知识、理论掌握得少,对广告、公关、促销的认识肤浅,营销技术薄弱,市场实操能力太低。销售队伍不论在人员数量、业务素质、工作经验等方面还不很适应,急待充实和培训。 (3)销售人员变成了销售机器。他们忙于推销、签约,冥思苦想的只是如何销售产品,如何提高销量,似乎已经机械化了。对营销工作没有创新,对企业整体营销工作很少考虑,缺少活力与朝气。 (4)很多企业对销售人员实施的工资政策很不合理,不够灵活,致使销售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没有被充分地调动起来,更没有实现利用工资这一有效的手段,激发销售人员认真研究市场、积极采取切实有效的市场策略,创造性地开展营销工作,以提高该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 (5)销售人员开展业务时,相互干扰,无序竞争,产品价格管理不规范,存在自相残杀的情况。 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致使某些企业产品销售不顺畅,影响和制约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将会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3 加强企业销售人员管理的措施 (1)要建立和完善营销激励机制。企业要积极探索更合情合理的报酬分配制度,在企业内部也可以对于不同的销售人员采取不同的报酬方式,即在企业内部允许多种不同的报酬制度存在,对于刚进公司不久、能力经验不甚突出的销售人员可采取低风险、低回报的报酬制度。 (2)加强营销过程管理。一是选拔销售人员时,坚持品行第一、品行重于能力的原则。二是加强应收帐款的管理十分必要,企业应设立一个与财务、销售人员、客户均保持联系的管理部门。此外,尽可能用转帐支票、银行汇票结算,也可以避免货款不及时上缴及携款潜逃的发生。三是建立行动报告制度。要求每个销售人员认真做好工作日记,并定时汇报业务开展情况、获得信息情况及存在问题。四是对销售人员实施定期审计和风险抵押。五是在管理上建立相互制衡的制度。企业与销售人员之间本身就是一种依赖和被依赖的关系,在建立各项制度的同时要加强两者的关系,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发展。六是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营销调度制度。如:在每月或每季的特定时间,召开营销工作调度会。 (3)增强销售人员敬业精神。激烈的竞争要求企业要充分发挥好员工的智慧和精力。一是采用销售人员调查、销售人员座谈等方式,了解销售人员的意见,及时发现销售人员的思想苗头,应通过生动、形象地描绘企业的发展前景,培养销售人员爱企业、爱岗位的感情,使其更努力地工作,齐心协力实现企业的目的。二是培养销售人员的团队意识。作为企业应该提升大部分销售人员业绩,让优秀的销售人员的经验共享,提高优秀人员数量以增加平均度,增强团队集体效益。三是明确说明企业对销售人员行为与工作实绩的期望,增强销售人员的责任感。四是关心、尊重销售人员。 (4)做好销售人员的培训工作。培训的目的就是要提高销售人员的素质。现代营销对销售人员素质的要求是多方面的,它包括品质素质、知识素质、业务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企业要投入资金,通过多种形式对销售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素质和工作能力。要坚持先培训后上岗原则,培训要有针对性,逐步对销售人员实行上岗资格认定制度。销售人员培训工作可采取以下四种形式:①课程培训:对各个层次的销售人员进行在职培训。②经验培训:管理人员合理安排销售人员的工作任务,轮换销售人员的工作岗位,组织销售人员参加特别工作小组,接受老销售人员的指导,以便积累工作经验。③情景培训:参加培训的销售人员在指导下,解决实际工作问题。④研讨式培训:项目小组成员通过研讨,相互学习,共同完成项目工作任务。 (5)做好销售人员的选聘工作。一要严格掌握选聘原则。坚持能力与学历并重,择优录用原则;市场营销专业和具有企业产品知识的人员优先原则;坚持试用原则;坚持公开与公开原则。二要周密拟定选聘程序。包括人员报名、考试、录用、培训的全过程。三要严格按照优秀销售人员的标准选拔。具体要求:要诚实、正直、可信赖;要乐观向上、自制力强、能正确对待不幸和挫折、有自我批评精神;要反应敏捷、具有洞察力、判断力和创造力;要敢于接受挑战;要能重视群体力量、体谅他人、善于合作;要有原则性、责任心、心胸开阔、能包容人;要有工作自信心;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思路清晰。四是对那些不适应工作、无法达到实绩标准的销售人员,企业应采取公正合法的程序有计划地解聘。 (6)加强销售人员的业绩考核。一要坚持客观原则,考核必须依据事实,避免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坚持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的原则。二要科学制定考核内容与标准。要注重销售人员的工作责任心,要考虑销售人员的个人努力程度,要强调销售人员的任务完成程度。 (7)制定科学、合理的销售定额。太高的销售定额,有可能导致销售人员采取寅吃卯粮、竭泽而渔的方式进行销售,甚至为了达到销售额而不惜损害企业形象和消费者的利益,当销售额不能实现的时候,还有可能挫伤销售人员的积极性;太低的销售定额不利于企业实现销售和利润目标,不利于企业积极地开拓市场并实现应有的市场份额,使企业处于不利的市场地位,造成企业的效益低下,销售人员也可能因为过于轻松而形成惰性。所以,制定销售定额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工作,为保证销售定额的科学、合理,应建立健全销售统计资料和记录,对目标销售市场进行深入调查,分析其市场潜力,同时了解各销售人员的工作能力、特长等。 销售人员管理论文:销售人员忠诚度与企业效益管理研究 摘要:在广泛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究销售人员忠诚度对企业效益管理的影响。首先分析国内外对于员工忠诚度研究情况进而探讨出销售人员忠诚度对于企业效益管理的影响。其次总结出研究的新趋势即销售人员忠诚度在一些企业中有下降的趋势。最后得出结论提高销售人员忠诚度对于提高企业效益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 关键词:员工忠诚度;销售人员忠诚度;企业效益管理 1 研究意义及背景 目前我国很多员工忠诚度存在下降的趋势,主要表现为:人员流失率,消极怠工和人为泄露企业秘密等。其中销售人员的流失现象更为普遍,主要表现为销售人员由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大量流向中外合资和(或)外商独资企业,以及销售人员在中外合资和(或)外商独资企业之间频繁变换工作单位。对此,企业应分析销售人员忠诚度下降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培育和提高销售人员的忠诚度。销售人员的忠诚度又直接影响到顾客的忠诚度,进而影响到企业的效益。因此,对销售人员忠诚度与企业效益管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员工忠诚度影响因素的研究开始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主要倾向于通过量表调查进行实证研究,目前已经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七个方面: 2.1.1 员工自身素质 从员工个体层面来看,影响忠诚的因素包括员工任职期限、年龄、性格等,但各项素质的作用机理和影响强度还没有一致的研究结果,而且分歧极大,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员工的年龄和任职期限均与忠诚程度呈正比。第二,FerdrikcRecihheld(2001)发现某些员工天生就更倾向于对企业忠诚,因此提出企业应设法寻找合适即与组织目标一致、愿意与企业长期共存的雇员,并设法留住他们,即在招聘员工时要考察员工性格、对待工作的态度和文化适应力。Geo飞eM.10gna(1954)的观点和Ferdriek不谋而合,他认为提出员工自身是否具有强烈的使命感是影响员工忠诚的关键,因为使命感能够帮助员工体会工作的意义,这种使命感渗透到管理者日常的工作,有助于提高员工忠诚度。第三,BrinaScharg(2001)从道德的层面提出:任何人本身就有对企业有忠诚的需要,个人道德水准不同,忠诚度也不同,企业应该激发和培育员工的忠诚。以上三个个体因素的研究对企业的招聘和后续管理有积极的影响和意义,也是目前许多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忽略的方面。 2.1.2 领导者素质 Mcugimless(1998)认为领导者具有良好的管理诚信将有助培养和提高员工忠诚度。Jacqueline和Mihonfield(2002)认为领导者的沟通战略是影响员工忠诚度的关键因素。FerdrcikRecihheld在《忠诚法则》(2001)一书中也强调了领导者个人素质及言行对员工忠诚度的影响,他认为领导者是否意识到员工忠诚的重要性,是否重视培育员工忠诚度,并在制订经营决策时坚持忠诚原则,把员工等合作伙伴的利益放在首位将影响员工的忠诚程度。FerdrikcRecihheld建议领导者选择良好的沟通渠道,把忠诚的观念传播到企业各部门,并在日常的工作中做到言行一致。 2.1.3 企业文化和群体关系 RogerHemrna(1999)提出企业文化是影响员工忠诚度的重要因素,因为企业文化能够在员工与员工、员工和企业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并使员工对企业产生依赖感,觉得自己的工作有价值。这一点对新一代年轻的雇员尤为重要,因为他们更注重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及自身价值的实现。GeogreMolgna(1984)提出管理者与下属亲密而稳固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员工忠诚度的提高,而这种亲密关系的建立则有赖于管理者有意识的管理行为建立和强化。Allen(1998)和FerdriekReiehheld(2001)在文章中提到了信任对赢得员工忠诚度的重要性。Yul-Timwong等(2002)学者的实证研究也证实了信任对员工忠诚度的影响。 2.1.4 员工参与和沟通机制 Dvad(1989)在对纽约TPF C公司的实证调查结果显示员工参与和沟通能够增强其忠诚程度,ness(1998)认为有效、公开坦诚的交流是员工忠诚度的重要因素。FerdrikcRecihheld(2001)也谈到类似的观点。AlnaD・Smiht(2002)提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运用语音信箱、电子邮件等科技手段传递信息,但员工忠诚度是无法由这些只注重内容的硕士学位论文沟通方式获得的,只有面对面的人际沟通和交流机制才能使员工体会到人际情感交流,因此主张公司必须有意识地采用人际情感沟通方式以培育和提高员工忠诚度。 2.1.5 员工职业发展 David w・Rhodes(1989)在对纽约TPF C公司的实证表明调查能否获得足够的职业发展机会是影响员工忠诚度的重大因素。DvaidFgainao Ci993)则认为面对裁员和机构改革,员工和企业需要重新构建心理契约的内容,让员工意识到企业不会承诺一生不变的保证,但却可以为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帮助,他提出企业可以向员工提供获得“雇佣能力”的机会和所需资源,以员工对自身能力的肯定代替传统的工作安全感,培育员工忠诚度。 2.1.6 薪酬福利和工作安全感 盖洛普(Gall即)公司1991年对美国7千名员工进行的实证调查结果显示薪酬与员工忠诚度成正比。 Mcugi(1998)则认为为了培养和提高员工忠诚度,员工的工资必须根据绩效发放,同时福利政策应该比较灵活,适合员工的实际需要。Brinaschrga(Z001)强调工作安全感是影响员工忠诚的重要因素之一,他的研究表明:对蓝领的裁员在降低其忠诚度的同时也会降低其他未被裁员的员工尤其是管理层对公司的忠诚。一项在经济萧条裁员时期对财富500强公司686位经理进行的调查也证实了他的观点,调查结果显示这些裁员风暴下的幸存者对公司的忠诚在过去的几年中有所下降。尽管他们平均年龄37岁且至少拥有硕士文凭DavidW・Rhodes(1989)在对纽约TPF C公司的实证调查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 2.1.7 企业伦理价值因素 Esnavaelnmie(2002)等认为企业的伦理价值观及企业内部的伦理状况对员工忠诚度有显著影响,当员工面临新的工作机会时,往往根据个人对某些企业的构想和声誉进行决策,而且员工更愿意到伦理状况好的企业工作。sheauboreck(1994)的研究表明组织公平感是影响员工忠诚度的重要因素。 2.2 国内研究现状 对员工忠诚度形成过程的分析可得:较高的员工忠诚 度是员工期望得到满足的结果。国内学者对于员工忠诚度影响因素的研究也都主要从企业对员工期望的满足程度着手,但国外学者的研究内容更为丰富,不仅考察了薪酬福利等物质因素,也探讨了员工自身素质、职业发展等工作因素,更提升到组织伦理价值观的高度。国内学者的研究大多停留在薪酬福利和员工职业发展上。除许小东的研究包含组织公平感外,唯一讨论组织内部信任的研究者黄炽森也是香港中文大学的教授。 内容的差异不仅反映了员工需求、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意识和研究者关注重心的差异,更是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还未完全的表现。但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心理期望逐渐由物质期望向精神期望转变。经济全球化使世界逐步发展成为单一的经济空间,企业社会责任(CoarteSoealiReonsibili,yt简称CSR)运动的兴起和SA8000社会责任国际标准的推行也迫使国内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为员工权益的满足和全面发展提供各种机会和条件。因此,从企业道德管理层面考察员工忠诚度的影响因素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新课题。 3 发展趋势 如今,国外一些成功的企业,如美国的贝恩策略顾问公司、国家农场保险公司等,纷纷采用了一种“忠诚管理”的经营模式,创造了骄人业绩。在我国,尽管一些企业也己认识到“皋于忠诚的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实现顾客满意并创造顾客忠诚,但遗憾的是,这种认识基本上仍停留在“顾客忠诚”的阶段,忽视了“员工忠诚”,忽视了忠减的员工给企业所带来的效益。基于以上的现实背景,为企业提高销售人员的忠诚提供依据,并且通过对空调行业中企业销售人员忠诚度与企业效益管理的实证研究,为企业制定有效的留人政策提供了一些实证性的依据,使得该留人政策不仪能够留住优秀的人才,解决目前企业所面临的销售人才危机问题,而且可以提高企业的效益管理水平。 4 结语 基于我国目前企业员工流失特别是销售人员流失严重的情况,企业急需找到解决这类问题的办法。销售人员忠诚度的影响因素,并通过中间变量顾客忠诚度为桥梁建立起销售人员忠诚度与企业效益管理之问关系模型。这为企业系统解决企业中人员的不稳定因素对企业效益的不利影响提供理论指导。 销售人员管理论文:软件销售人员自我职业生涯管理与三维绩效的实证研究 摘要:为探究自我职业生涯管理对员工绩效的影响,本研究以中关村15家IT企业的211位软件销售人员为实证对象,运用因子分析法和结构方程建模法探讨了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的结构及效果。研究指出自我职业生涯管理对任务绩效具有强影响,而对适应绩效和关系绩效的影响力较弱。三维结构的自我职业生涯管理中,制订职业目标及胜任本职的策略会导致员工的高绩效。文末提供了企业选聘员工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自我职业生涯管理;任务绩效;关系绩效;适应绩效 一、研究目的 在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组织不是期待员工的忠诚,而是期待员工的绩效。销售人员是高度注重个人职业发展空间的特定群体,尤其在产品更新速度很快的高科技行业,他们不甘于长期就职于特定岗位或特定企业,跳槽频繁。爱流动的员工是不是好员工?能不能胜任工作并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组织认同?换句话说,以个人为主的职业发展策略,能否导致组织所期望的行为绩效,这正是本文的研究目的。 我国长期受计划经济影响,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差,职业生涯管理方面的本土化研究有待深入。本研究试图在以往研究的薄弱领域进行探索,以企业最关心的员工绩效做效果变量,探究个人导向的自我职业生涯管理对行为绩效的作用机制。 本研究采用扩展的三维绩效做效果变量,克服了以往研究仅选用单一绩效的局限性。研究结果可使企业了解员工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的具体策略,认清其对各种行为绩效的影响,从而根据企业的需要选聘员工,有针对性地实施相应的措施。 二、文献回顾 美国著名职业指导专家Greenhaus(2000)指出,自我职业生涯管理(Individual Career Management)是个人洞察自己和环境,形成职业生涯目标和战略,在职业生涯历程中获得反馈的过程。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中国员工的职业生涯意识日渐觉醒,本土化的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的结构及效果的研究成为热点。 对于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的构成,学者们有不同观点。例如NOE(1996)认为是3维结构:职业探索、职业目标设置、职业策略。而龙立荣(2003)认为是5维结构:职业探索、职业目标、继续学习、自我展示、注重关系。研究者不仅在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的结构上没有取得一致,而且在自我职业生涯管理对工作绩效的影响上也存在争议,特别是自我职业生涯管理对工作绩效的影响。Jacobs(2003)认为,个人积极参与职业生涯规划和开发,能够促进工作绩效。而部分学者持相反观点。NOE(1996)认为自我职业生涯管理与工作绩效无显著相关关系,原因是员工有不同的职业目标定向。例如有的员工的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目标不是追求职业能力的提高,而是达到考核的最低标准即可。龙立荣(2003)也持类似观点,他认为员工注重自我职业生涯管理,可能会使工作投入相对减弱,影响了工作绩效。 尽管存在分歧,但是前人的研究勾勒出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的结构及效果,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略显不足的是,以往研究多选择实际工作业绩为绩效变量,忽视了影响实际工作业绩的因素较多,其中的市场状况、产品质量、公司声誉等因素是个人不可控的外部因素。显然,将个人可控的自我职业生涯管理同个人不能完全控制的业绩变量进行相关分析,并不恰当。 本研究吸纳了绩效研究的最新成果,将绩效看成一种行为,是对员工工作表现的行为性描述。它是包括任务绩效、关系绩效、适应绩效的三维变量。任务绩效(Task Performance)是“员工履行组织规定角色的行为”;关系绩效(Contextual Performance)是“可以促进任务绩效和提高整个组织有效性的非直接生产和服务活动”;适应绩效(Adaptive Performance)是“当工作要求和条件发生变化时,个体在一个任务上的学习能够有效地迁移到另一个任务上的行为”(Borman,1993;Pulakos,2000)。基于行为观的绩效概念剔除了员工无法控制的外部因素,比基于结果的绩效概念更准确地衡量员工的努力程度。而且扩展的绩效概念比单一的绩效概念更全面地揭示员工对组织的贡献,既有任务绩效(如高质量地工作,完成本职岗位的任务),也有关系绩效(如主动加班,帮助同事解决工作困难),还有适应绩效(如适应工作新要求,适应新工作岗位)。 三、研究过程 本研究认为,前人研究的结论不一致,很可能是由于抽样群体的差异性引起的。由于不同时空下的不同群体有不同的职业生涯管理措施,因而应将实证对象限定在特定群体中,以便减少抽样误差。考虑到知识型员工有较强的自我职业生涯规划和开发意识,而销售人员跳槽频繁,典型地代表了员工在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下的职业流动,因此本研究选择软件销售人员为研究对象。 1.问卷的编制 自我职业生涯管理及三维绩效问卷是在龙立荣(2003)、温志毅(2005)的研究基础上,经过访谈后修订而成。问卷经初测和再次修订后,形成正式问卷。问卷采用Likert四点量表。 2.样本的特征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向15家中关村IT企业的软件销售人员发放800份问卷,有效回收问卷211份,问卷有效回收率26%。正式样本中员工平均年龄28.6岁;平均工龄6.01年;平均服务期2.83年;男性员工占56%;基层管理者的平均年龄为29.2岁,中层管理者的平均年龄为30.9岁,高层管理者的平均年龄为39.2岁;69.7%的员工具有大学本科学历,14.7%的员工具有大专及以下学历,15.6%的员工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由于软件销售需要一定的技术背景知识,不同于消费品销售,因此员工的学历普遍较高。又因为销售工作挑战性强、薪水高、考核体系透明,受年轻人所青睐。本样本特征与中关村地区软件销售人员高学历化、年轻化的特征较吻合,样本具有典型性。 3.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本研究自编的自我职业生涯管理问卷(含15道题项)及绩效问卷(含12道题项)的Cronbach α系数分别为0.852和0.853。且问卷测量项目的因子负荷值均超过0.50,表明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均较理想。 4.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的统计分析软件为SPSS11.0,路径分析软件为AMOS5.0。 四、研究结论 利用SPSS软件,采用正交极大转轴法,将自我职业生涯管理抽取为三个因子,解释了58.97%的变异。题项在因子上的聚集程度良好,不存在双重载荷。 根据因子的含义分别命名为:目标与胜任因子(即制定职业目标并采取措施来胜任本职工作,包括:根据企业实际制订近期职业目标、根据岗位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努力胜任本职工作等);职业发展准备因子(即为了将来的职业发展而预先积累知识技能及社会资本,包括:学习其它岗位的知识和技能、主动寻求上级的指点和帮助、结交许多各行各业朋友等);跨组织流动因子(即有意识地在多个组织间流动,包括:关注外部招聘信息、换单位以积累职业阅历等)。 对绩效问卷进行因子分析,得到的3个因子解释了65.33%的变异,分别代表任务绩效、关系绩效、适应绩效。 利用AMOS软件对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的三因子同三维绩效建立结构方程,结构方程如下图。 实证研究得到一下结论: 1.跨组织流动因子与三维绩效均无显著相关关系 从直接影响系数来看,跨组织流动因子与三维绩效均无显著相关关系,而其余二因子与绩效显著正相关。 这说明自我职业生涯管理对绩效的影响具有双重性,某些策略的结果是利组织的,而某些策略则相反。譬如单纯的跨组织流动。假设某销售人员频频跨组织流动,采取尽快积累职业阅历的策略,把企业当成临时过渡的“跳板”。既不制订在本企业内的职业发展目标,努力掌握岗位所需技能;也不积极建构人际网络,与单位同事和领导关系疏远,那么该员工不可能有高绩效。 2.目标及胜任因子对任务绩效的影响最显著 在0.01的统计水平上,目标及胜任因子对任务绩效的直接影响系数达到0.48。这说明,有抱负的员工倾向于采取“先站稳,后站高”的做法。即便对目前岗位不满意,仍然会积极设法胜任本职工作,以出色的任务绩效引起上级关注,向外界发送自己是高效率员工的信号。这类销售人员,会表现出办事效率高、工作质量高等行为特征。 3.目标及胜任因子对关系绩效的影响相对最显著 从直接影响系数来看,职业发展准备因子和跨组织流动因子与关系绩效均无显著相关关系。只有目标及胜任因子对关系绩效在0.05的统计水平上,直接影响系数达到0.25。 这说明,以个人发展为中心的职业管理策略,考虑的是个人职业技能的提升及职业发展空间的延展,而不是组织的利益。但是个人的抱负总是在特定的组织内实现,职业成功离不开组织。而员工要得到组织的接纳,得到调配组织资源的更多权力,需要表现出认同组织的行为,以及乐意为组织奉献的姿态。例如向年长员工请组织的文化规则;在企业需要时主动加班;在同事遇到困难时,主动帮助同事解决问题。这些行为便是有利于组织、有利于他人的关系绩效。因此,当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策略侧重于胜任本职工作时,他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利组织行为。 4.职业发展准备因子对适应绩效的影响相对最显著 从直接影响系数来看,职业发展准备因子对适应绩效的影响在0.05的统计水平上达到0.21,超过了目标及胜任因子对适应绩效的影响。这说明,个人积极地构建社会人际网络,学习其它岗位的知识技能,能够提高自身对工作新要求或新岗位的适应能力。 五、启示与未来研究方向 与以往研究相比,本研究更细致地揭示出自我职业生涯管理对绩效的差异性影响。本研究显示,员工以自我为中心的职业生涯管理策略,对于员工绩效有利有弊,具有双重性。侧重跨组织流动的员工没有表现出组织期望的任何绩效行为;但是侧重胜任本职工作的员工,为了获得组织接纳或得到更多组织资源,会表现出高任务绩效和亲组织行为;至于积极为职业发展做准备的员工,通常职业适应力强,一定程度上能完成本职工作,但未必有利组织和利他行为。 因此,企业要因时制宜地选择销售人员。 如果企业希望销售人员队伍保持稳定,员工乐意为组织奉献,则企业挑选的员工,应该是偏好胜任本职工作,不太喜欢跨组织流动,表现在履历上就是较长时间地服务于某个企业,在某个岗位上的工作时间较长,工作业绩突出。这类员工的任务绩效和关系绩效都是最高的,他们不仅工作质量高,还愿意帮助同事解决工作困难,分享工作心得。 如果企业处于初始期,希望销售人员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那么企业挑选的员工,应该是热衷社交、偏好工作轮换,即侧重职业发展准备的员工。表现在履历上就是在某个企业有一定的服务年限,且有若干工作岗位的工作经历。这类员工的适应绩效是最高的,也有一定的任务绩效。 至于频繁更换岗位及就职企业的销售人员,如果他/她缺乏职业目标和胜任本职工作的行动,亦无积极学习新知识的倾向,实证显示,这类员工在各方面的绩效都较低。 由于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策略会受到所在企业的管理措施的调节,而本研究尚未探讨组织职业生涯管理与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的交互作用机制,这是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作者单位:李维 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 销售人员管理论文:新疆燕京啤酒有限公司销售人员薪酬管理研究 摘要:啤酒企业属于典型的快速消费品,其产品功能和技术日趋同质化,企业很难在产品功能、技术方面保持长久的创新,即使有所创新,也可能面临被其他企业快速复制的风险。新疆燕京啤酒有限公司自2007年投产以来销售量增长了400%,但是企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销售人才的大量流失、销售人员满意度低等问题。新疆燕京啤酒公司急需分区域实施全面薪酬计划提高销售人员满意度; 实行核心员工激励计划以降低销售人员流失率;以燕京特色的福利计划增强销售人员归属感。 关键词:新疆 燕京啤酒 薪酬管理 截止2011年12月,新疆燕京啤酒有员工936人,其中销售人员达421人。自2009年,三年产销量增长了4.13倍,实现销售收入近3亿元,实现利润200万元,同比增长41%[1]。但是,在企业快速增长的同时, 员工对薪酬的总体满意度低;薪酬问题导致人员流失、招聘困难;薪酬问题引发员工对公平性的质疑等。新疆燕京啤酒急需针对不同区域的市场,提供不同薪酬管理优化方案,通过薪酬管理的优化,使企业留住人才,更好地为企业的长久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国内薪酬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大块,即绩效薪酬、全面薪酬和宽带薪酬;其中目前国外发展形势来看,全面薪酬发展最为迅速,适用最广。学术界和企业界普遍认为薪酬体系必须和绩效体系有效结合,才能发挥激励作用。近年国内对绩效管理和绩效考评的研究同益完善,从绩效的定义、绩效考评的目的、对象、程序到绩效考评体系的设计、指标的确定等方面均有大量的著述,一些企业已经开始探索平衡计分卡的运用。并且随着人们对内在激励作用的认识,全面薪酬体系已成为国内薪酬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但目前的研究大多仍停留在全面薪酬、自助式薪酬的概念、内涵、意义等理论层面,对技术性较强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全面薪酬方案的研究相对缺乏。 本研究通过对新疆燕京啤酒公司薪酬管理现状调研问卷的分析及二次开发得到合理的薪酬管理制度,为新疆燕京啤酒有限公司的薪酬管理,提供具体的、可操作的优化策略;为快消品其他企业的薪酬管理提供借鉴。 1.研究内容及方法 1.1研究内容 对新疆燕京啤酒公司销售人员薪酬管理进行调研。 在对新疆燕京啤酒销售人员薪酬调研的基础上,得出影响薪酬管理质量的因素分为7个因素,分别是培训、工资待遇情况、工作性质、绩效考评情况、工作关系、领导与领导效果、职业生涯情况和员工流失概况,并对其进行研究。 1.2研究方法 本文首先在查阅大量有关快速消费品薪酬管理的基础上,结合新疆燕京啤酒销售人员的实际,发现啤酒企业的薪酬研究暂时缺乏,故提出了新疆燕京啤酒有限公司销售人员薪酬管理研究。 其次,本文利用上海交大的唐宁玉学者的薪酬管理调研问卷,针对新疆燕京啤酒的薪酬现状,将影响薪酬管理质量的因素分为7个因素,分别是培训、工资待遇情况、工作性质、绩效考评情况、工作关系、领导与领导效果、职业生涯情况和员工流失概况。 然后本文对问卷进行了二次开发,对人员培训、人员晋升公开与透明、不同地区薪酬差等方面进行研。 2.结果分析 2.1调查问卷结果与分析 本次调研共计发放200份至直接的调查对象,如业务代表、销售主管和销售经理。被调查人员占公司全体人员的47.5%,问卷回收188份,回收率94%。 调查结果如下: 第一,三大综合指标的综合 图1 新疆燕京啤酒销售人员对三大指标的综 第二,三大指标各细项得分 图2 新疆燕京销售人员对薪酬满意度调查的结果 由图1可以看出,员工对薪酬的满意度指标最低,满意度仅为57%;其次是流失率指标,最后是归属感指标。由图2可以得到销售人员普遍对绩效考评情况、职业生涯和培训情况感到不满意。而得分相对较高的是领导和领导效果以及工作关系。 2.2人员培训方面调查 图3 问卷针对培训项目的调研结果 由图3可以得到:第一,仅有26%的人了解公司有关于培训方面的明确政策, 并且这26%的人了解公司有关于培训方面的明确政策,这些人全部集中在石河子办事处。这说明公司有关于培训方面的明确政策,但是在实际执行中,只是传递给了离公司最近的石河子办事处。;第二,仅20%人参加了由人力资源部门组织的培训。如果连公司人力资源部的相关培训都不甚了解的话,那么势必难以形成培训的合力,也难以将培训效果最大化。 2.3人员晋升公开与透明 由表1可以得到:第一,新疆燕京啤酒公司的销售人员,在企业工作的直接动力来源于工资,其次才是晋升机会;第二,95%的销售人员认为,公司提拔销售人员时,特别是提拔为经理职位时,最重视的是有没有关系,关系到不到位,其次才是重视人员的个人能力。第三,80%的销售人员选择在公司待1-2年,在实际访谈中,这些销售人员普遍认为,公司效益好就在干1-2年,效益差,马上换单位。 图4 新疆燕京啤酒对销售人员的薪酬计划相关项目 由表4可以得到:第一,71%的销售人员,由于内部分配的不公平和不满意,从而对目前的工资待遇感到不公平;第二,仅32%的认为公司的工资待遇是能充分反映各工作的责任轻重和难易程度。这部分主要体现在弱势区域的数据对比,特别是北疆区域的销售人员;第三,有52%的人员,满意公司现行的福利制度。这些人员集中在南疆区域和部门中线核心区域,其薪酬待遇水平较高。 2.5不同地区薪酬差 图5 新疆燕京啤酒分区均货币薪酬域的月平数据 图6 新疆燕京办事处月均货币性薪酬差距 图5表明:一、南疆区域的人均薪酬达5000元/月,是北疆区域的两倍;二、中线区域,作为企业的重要盈利和销售量贡献区域,工资不如偏远的南疆区域;三、北疆区域,作为公司销售阻力最大的区域,销售人员的薪酬是最低的。过分注重销售量和利润指标,必定造成经理和销售人员的市场行为短期化,其结果必定导致绩效考核缺乏内部公平性,从而引发人员对薪酬分配的不满。图6表明:同样是销售人员,做得一线基础工作基本是雷同的,但是2011年底喀什办人均货币性薪酬达8100元/月,而全公司最低的阿勒泰办事处其货币性薪酬仅为2300元/月。不同区域工资差异太大。 结论 燕京啤酒薪酬管理的三大因素,分别是员工流失率问题、员工满意度问题以及员工归属感问题。分区域实施全面薪酬计划提高销售人员满意度; 实行核心员工激励计划以降低销售人员流失率;以燕京特色的福利计划增强销售人员归属感。才能使企业留住人才,更好地为企业的长久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校园文化论文: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它体现了一所学校的校风。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能给师生创造一个有形而庄重的心理“磁场”,能在无形中统摄全体师生的灵魂,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魅力。正是认识到校园文化的重要性,我校注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使其成为全面育人的辐射源,成为素质教育的能量库,成为一部无声的教科书。 一、环境育人,凸现教育无穷魅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校园的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整个校园,就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大课堂,要让学生视线所到的地方,都带有教育性。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赋石壁、砖壁生命,让墙壁“说话”,并使其成为陶冶学生的“主体的画,无声的诗”。 1.走廊艺术,成为孩子们努力攀登的又一高峰。在我们每个班级外面的走廊里,都有一张巨幅照片,那是大家一致推选的“每月之星”。上面有他们的自我简介,更重要的是还有他们获得的一份份荣誉。所以,每每新更换一期,都有同学们驻足欣赏的身影,那是对被选同学的羡慕,也是对自己的期待。校园走廊成了同学们引以为豪的领地,因为在“每月之星”旁边的墙面上,还有属于他们的“名人名言”。每到征集“名人名言”时,每个人都绞尽脑汁,希望自己能成为班级中的名人,就算平时懒于写作的同学也不例外。 2.教室布置,是孩子们各显神通的绝佳时机。教室里分布了各种各样的版块,这些版块上都有不同的名字“优作园地”、“我们的故事” 、“成长的足迹” ……学生的优秀作文、成长记录、美术作品在这里展示,从而形成了每个班级不同的人文氛围。我们欣喜地看到他们的汗水在这里凝聚,智慧在这里闪光,个性在这里张扬,梦想在这里起航…… 3.“温馨提示”,是孩子们品德形成的又一途径。走进校园,你会发现门口的草坪上有着孩子们温馨的提示:“建文明校,做文明人。”、“手上留情花自香,脚下留青草如茵。”、“珍惜一份绿,留于千人赏。”、“ 学校是我家,洁净靠大家。”……这些儿童化的语言对学生良好品德习惯的形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同学们驻足观赏或嬉戏玩耍时,那些提示语是他们无声的老师,告诉孩子们其实它们也有生命。 二、主题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活动是学校生命力所在,活动是学生思想教育的有效载体。因此,寓思想品德教育于生动活泼、形象具体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 1.有本文来源:文秘站 //重点、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结合重大事件、传统节日、法定节日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主题月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 2.开展一系列文化体育活动。如三月份“学雷锋”活动,四月份“书香校园读写大赛”,五月份“春季运动会”,九月份“庆祝教师节”,十月份“祖国颂诗朗诵”,十二月“冬季三项运动会” ……从而丰富师生文化生活,增强校园文化氛围。 3.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学校要求班级每月出一期黑板报,每学期看两次电影。星期六还组建了校美术、书法、足球、篮球、乒乓球等兴趣小组。以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展示我校学生的青春活力和无穷动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高尚师德,促进学生养成教育。 1.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在学生面前。教师就是一本无字德育书,学生时刻都在阅读。教师是立校之本,而师德师风则是教育之魂。著名教育家斯霞也曾说过:“要使学生的品德高尚,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因此,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思想建设的首要工作。我们每个星期一坚持组织教师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学习教育理论、常规,使每位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近年来,我校广泛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深入学习师德规范,涌现了一大批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开拓创新的先进典型,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广大教师坚持育人为本,以德立教;广大干部勤政、廉政,师德师风的主流是好的。 2.狠抓制度和规范建设。明确而严格的校规和校纪是强化校风的重要方法,我们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学校的特点,师生共同制订了体现时代要求的校训、校风、校歌、校服等,制订了一系列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规章制度,严格抓好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坚持开展文明班队等的评比活动,以加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规范学生的行为,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联系社区,繁荣通小文化建设。 1.学校作为社区的一部分,同样学校文化也是社区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校园文化更重要的是带动整个社区 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学校成立了社区家长委员会,成立了家长学校,通过对家长家庭教育的指导与沟通,提高家长家庭教育的水平及家庭的文明和谐,提升家庭教育效能,从而达到对社区文化的辐射。我们经常组织师生走访社区各单位,同时邀请社区各届代表人物走进校园,为学校作报告、进行法制讲座、交通法规宣传等,以社区文化来推动校园文化,以加强“亲密接触”。校江海小记者则如辛勤采蜜的小蜜蜂,对居委会进行了采访,收获颇丰。同时,新近成立的学校“爱心社”也将把爱心奉献给社区,开展各种形式的公益活动。 2.充分利用社区文化推动校园文化,使之成为学生认识和了解社会的窗口。我们学校地处城镇,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十分丰富,为此学校与有关单位建立了联系。同时,邀请市政法委书记担任校法制副校长,定期给家长开展法制教育讲座。 如今,校园文化已经升华为一种全方位塑造教育的生命文化。在这样的文化熏陶下,通源小学已经成为充满思想、底气和智慧的校园,通小人的观念、品味、学养……也都在逐步升华,通小文化也让学校真正成为师生一路进取和成长的精神家园 。 校园文化论文:绿色童谣丰富小学校园文化的实践与探索 二十一世纪的校园里传来了各种不同的新童谣,长期吟诵 “灰色童谣”必定会给孩子们的心灵蒙上不健康的影子,必定会直接影响孩子们健康个性品质的养成。为此,东苑小学2010年开始着手研究绿色童谣丰富小学校园文化,该课题研究符合小学教育的实际,对儿童品德的提高意义重大,研究过程注重学生参与,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成果显著,较好地达到了预期的研究目标。如今童谣传唱活动已经成为了我校师生们的行为规范,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学生的不良言行,绿色童谣起到了润德、启智、养文的效果。 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建设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先进文化思想道德素质的基础,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因而,从小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素质,为祖国建设输送合格接班人,成了学校工作的主要任务。绿色童谣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组成部分,具有传承性。随着时代的发展,新课程的改革,童谣等儿童文学价值得到充分认可,特别是在“灰色童谣”等不良影响侵袭校园文化之际,适合学生认知规律,满足学生心理需求的新童谣更能彰显其价值,展现其魅力。此课题研究,旨在通过课堂教学的积极引导,在校园中弘扬积极向上的童谣氛围,激发小学生对童谣的喜爱之情、对生活和学习的热爱之情,对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课题研究的目标是通过绿色童谣传唱丰富校园文化,达到寓教于乐,从而形成书香的校园文化,书香的社会;通过此次研究,使学校的德育工作着眼于学生生活的“底线”,重点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净化少年儿童的“口头文化”,进而达到净化儿童心灵的目的。这一目标的确定既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又适应了素质教育的需要。课题确定的有关“校园童谣现状调查分析、选择和编制童谣、绿色童谣的传唱、绿色童谣对丰富校园文化的作用、汇编“童谣集”、创编校本教材”等内容,为实现上述目标提高了有效保障。 在创编特色童谣集活动中引领学生、家长、教师共同参与到童谣创作中来,采用“大手牵小手”的方式,共同创作符合本年龄特征的童谣,并用多种形式予以展现,在创作中张扬学生个性,不断开掘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真正让童谣唱响校园,让童谣深深扎根在学生心中,使童谣成了一种对学生行之有效的快乐德育教育。本课题研究主要内容有: 我们创造了自己所特有的校园文化氛围,把征集来的几百首童谣进行筛选、提炼,由刘玲、吴茜、赵佳老师带领年级组老师汇编成低、中、高三个年级段校本教材,每册教材分五个主题单元和一个写字专题单元,每班利用周一下午的队会课进行童谣教学,两周一节童谣课,通过班主任向全体同学发出倡议,努力做到“天天诵童谣、时时唱童谣”,全员参与的优秀童谣创编活动使此项活动赋予强大动力。无定界的创编,给了师生、家长无限的遐想空间和创作的兴趣,使他们的思维更活跃,语言更灵动。 童谣传唱活动按学生的知识水平,分层次、分学段进行传唱。中、低年级选用韵律优美、通俗易懂、简单实用、富有趣味性的童谣,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养成良好习惯。中、高年级选用适当沉潜的童谣,在规范行为的同时陶冶情操,增长见识。传唱童谣是一种很好的沟通方式,也是口语训练开发智力的最佳途径。通过自编童谣、自配音乐和舞蹈与音乐学科教学进行融合,传唱表演童谣配上情景图画与美术学科教学融合,配上相应的动作与体育大课间活动相结合,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创新童谣载体,赋予它更加鲜明的时代特征,让学生通过童谣传唱将爱祖国懂感恩、爱科学勤实践、爱学习勤思考,讲文明懂礼仪、护环境讲环保的理念深深地植入孩子的心田。 课题组课题立项、开题论证之后,通过学习有关文献资料,总结前期童谣传唱活动经验,制定了完善的实施方案。研究过程中的主要特点是强调主题活动的开展,如开展低年级段的读童谣活动、在体育活动和课间游戏中唱童谣、组织学生和家长中开展绿色童谣创作和传唱活动、通过红领巾广播站每周播报优秀童谣、利用主题班队会课演童谣以及“童谣大王”“童谣之星”评选活动等。活动的开展营造了一种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让教师和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会到中华美德的价值,感受到优秀文化的影响。 经过四年多的不懈地探索与实践,东苑人在绿色童谣丰富校园文化方面已经开创出自己独有的校园文化特色,并结出丰硕的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绿色童谣传唱活动培养了学生文明意识,丰富了校园文化。今年,学校组织学生举办了两期《优秀童谣大家唱》专题文化长廊,在丰富的洗手间文化中也体现了童谣内容,将优秀童谣布置在校园显目位置,让每一幅作品都富含教育意义,每一面墙都能说话。同时我们结合学校的常规教育,让学生在文明、礼仪、实践活动、环保中,用童谣中的道理规范和引导自己的行为。学校的每一个角落,充满童谣文化的气息;学生的每一个空间,都融入了童谣,润物细无声。 童谣赢得了课堂教改,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名家辈出,什么本色语文,诗意语文,情智语文等等,层出不穷,我们的课文改写童谣,数学童谣,可能也是一朵奇葩,形成了学校的教改个性。我们的童谣经典诵读,既传承了传统文化,又焊接了当前的新文化,给孩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新童谣创作,学生们各显神通,个性各异,思路广宽,有视空万里,思接千载之感。在童谣创作教学中,教师们一边收集,一边研究,一边实践,一边梳理,开发了教师编写校本课程的能力:一是研究能力的提升,原本不知何为研究,现在梳理出了一条研究实践的路子;二是提高了教师的语言功能,特别是节奏语言的掌握和运用;三学会了编辑能力,会编报编书。每班都编写有童诗童谣集。教师通过课题研究,更新了教育理念,促进自了身的专业发展。对绿色童谣的创作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我校在市区最先开展童谣活动研究,如今全市已经推展开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11年安徽省优秀童谣启动仪式选在我校开展,也是因为我校童谣研究起步早,推动好。童谣研究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一方面,今年暑假中央电视台来我校作了论坛专题采访。苏校长创作的童谣《校园多美好》这首童谣在参加马鞍山市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获表演一等奖和创作奖;该节目影像资料同时获安徽省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二等奖和创作奖,还多次参加市廉洁文化演出,受到多方面领导的好评。有几十位老师、学生、家长的童谣作品在报刊发表,多位老师相关论文获奖,其中苏娜校长论文《让童谣焕发出时代的心声》获得省一等奖;陈燕、洪成老师的论文《唱响绿色童谣,丰富校园文化建设》获得省二等奖。 结束语 现如今“读童谣、写童谣、唱童谣”活动已成为东苑的一个特色亮点,把学生、家长、教师创编的童谣上升为校本课程,进行童谣课程设置,向纵深推广开,继续挖掘童谣育人功能和辐射功能,让童谣走进社区、走进家庭,与经典诵读并行,与建立学习型家庭、学习型社区结合起来,以童谣为抓手进行辐射,从而打造出具有东苑特色的小学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论文: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心得体会 本文作者:对滦南县明德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几点见解 文秘站原创投稿 构建校园文化 提升教学水平 ——对滦南县明德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几点见解 司各庄中心小学 杜海梅 校园文化是现代教育的关键词,这证明了校园文化在教育中的重要性,校园文化的实施,对学生品德与素质的形成有着陶冶、启迪、塑造的功能。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教育和引导作用。它能不时的提醒和启发学生的潜能意识。良好的校风及校园师生互动,能使学生在言传中互补,形成良好的品质。高标准的校园文化,具有强烈的感染和渗透性,对学生群体及社会道德的提升起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从而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校园文化建设它具备着,变化的多面性及广泛性和灵活性,它的影响力辐射强度,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力。故此本人通过滦南县明德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进行以下简单的阐述。通过对明德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特点、现象、进行考察分析后,得出以下见解。 滦南明德小学位于渤海北几十公里的一个滦南县小镇的中心地带,建筑虽不雄伟但很优雅。走进校园给人以清新温暖的感觉。洁白的墙壁加上醒目颜色的点缀,更会使人有着奔放豪情。当叙述到这里的时候就会想到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一、我理解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一种整体文化的一个分支,是在学校发展过程自然形成的文化形态。校园文化以它独特的个性形成物质、制度、精神、课程、活动等文化。这些文化来源于学校在行使国家赋予的权利时,在规律的教学中挖掘、发现、发展、巩固的精神文化,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沃土,以校园精神为特点的群体互动文化。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它无形的让人难以形容。但当你发现它的时候,就会感觉它的能量是巨大的。为此,我们要积极的挖掘它的潜能,不断的进取,通过各式各样的文艺形式、体育活动等形成一种勃勃生机、努力进取的文化气氛。 学生自身融入这种环境之中,受这种精神的启迪和熏陶,在不知不觉中被感染成为一个有文化、有教养、有积极向上精神的气质学生。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小学生的校园文化建设比起初高中校园文化有着很大不同,在某种意义上是有着差异的。校园文化在教育体系中占有很重的地位。在小学更是一个不可估量的潜能,然而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也会更难。它通过文化环境和各种各样文化活动,以及群体行为的互[!]动,直接或间接使小学生受到影响。因此我们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谨慎分析每一个细小的情节,科学细致的做到言传身教,因为小学生的观念、思想、都会因此而根深蒂固。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很强,也很容易被一些混淆的观念所迷惑,这就是她与中高学生的差异和区别。小学生思想不成熟在她们很幼稚的心灵世界里我们的灌输,周围的环境都在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启迪着孩子童稚的思维。 小学的校园文化本身,是一个教学系统在规律运转时最具有挑战性的,无形的,智慧、知识、精神的一个缩写。它具备着各种文化的素质与特点,可以给人不可置疑的精神力量,它等待我们去挖掘,它在我们的无限想象过程中不断的完善。它所具备的教学、管理、服务、组织、课程等等细微的规则和方案,能使我们在不断的求索中得到补偿,使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使我们的道德品质得到提高,使我们的精神得到激发,使我们的素质得到熏陶。希望我们每个教师、员工、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得到应有的启迪和收获。 大家都知道一个学校,教学是我们每一教师都应该具备的资格,一谈到校园文化建设可能大家都会一口同声的回答:“那太复杂了。”的确校园文化建设这个系统工程是既抽象又复杂,但它的潜能和对教学事业的推动力是巨大的,也是不可估量的,就我校的实际情况,几年前对校园文化建设认识不高,目标就一个:抓好学生的成绩就好。把教学和建设校园文化搅在一起,单一的只求成绩忽视了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严重的违背了一个自然的教学规律。只是单求教学成绩却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少数学生的成绩上去了,但他们的身体素质、道德修养并没有得到提升。教师只教书,却没有做到育人的职责。对此,教育部于20__年4月25日下发了《关于大力加强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通知指出:“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良好的校园文化,对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意义,各地必须高度重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不断推进、长期积累的过程”。因此,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有很多问题值得思考,这项工作不仅关系到小学生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更会关系到我们国家教育事业的未来发展。20__年明德小学开始了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在校领导的带领下,对各个小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进行了调研,通过分析才感觉到校园文化的建设的重要性,校园文化建设不光需要积极的态度,热情的耐力,更要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重要意义的理解和认识,因此我们呼吁大家: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全身心投入,把校园文化建设推上一个新台阶。在此基础上,我们希望大家就摆在我们面前的校园文化建设献计献策,为校园文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为更深一步发展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和要求,摆在我们面前的校园文化在小学校园的生活中,具有的特殊性是其它教育不能替代的作用,比如:小学生的潜能意识必须在自然的环境中、心情愉快时、特定条件下、好奇心情迫切时、骄傲虚荣的情绪下,在别人热情鼓舞下,就会使人潜能意识突然出现。虽然这是一个很小的例子,但它进一步的证明了校园文化的建设的重要性。校园文化培养人的素质,修养人的品德,开发人的知慧;是教育事业未来发展宝藏。它需要我们不断的去挖掘开发。因为校园文化不仅是小学生的第二生命,更是小学生通向幸福的桥梁。 学生们一早就来到校园,当他们回家的时候已是傍晚,清醒的每分每秒都在接受着校园文化的熏陶,校园的每一个细小变化都在学生们的眼里,也装进了他们的心怀,都为他们编织美好的梦想提供着素材。校园文化也是造就着小学生幸福的摇篮。总之校园文化关系到小学生的个性发展,更关系到他们的终身幸福。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就是人民造福,是教育后代的百年大计。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小学校园文 化是人类文明的基础,是人类文化的奠基,科学的萌芽,知识的幼苗,是国家栋梁的出生地。校园文化被众人所关注,磁性之大,是因为它在人类文化教育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作用。它以其自身的潜能,渗透到每个学生的思想、道德、心理、行为,从而使学生的德、智、体得以全面发展。从滦南明德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中,不难看出小学校园文化具有深远的发展意义。校园文化可以通过组织各种各样文化活动,形成一种别开生面的文化气氛,使学生们不由自主的形成一种规律性的互动,从而学生们的思想观念、道德体系得以不同程度的提高。实践证明良好的校园文化不仅能陶冶小学生的情操,更能提高小学生思想素质和品德修养。要想长期使小学生保持积极向上进取的精神,只有良好的校园文化才是激发小学生精神的唯一环境。校园文化不仅能给学生精神带来鼓舞,还可以在此条件下,激发小学生的潜能意识。人的潜能意识是一个智慧的宝藏,人很难发现自己的潜能意识,他需要挖掘启发,还需要特定的条件和环境,比如各种娱乐活动、知识、体育、文艺等各方面的比赛都是发挥小学生潜能意识的良好环境。具备这种唯一条件的就是大家最关注的校园文化。种种事实证明:不论是学生文化知识的提升,还是道德品质的不断提升高,都离不开校园文化给予我们的第二次生命。校园文化建设不光是民意,更是国家关注的大事。在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纲领性文件《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要建设健康的、主动的校园文化,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使学校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为此把校园文化建设搞好是重中之重,势在必行。这是人类教育史上的新篇章,也是校园文化悠远绵长的引力和深远的意义。 校园文化论文:校园文化科学发展观论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校园德育氛围,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在培养与促进学生思想、政治与道德素质的德育中,各种教育因素(体智德美劳各育)、各种教育力量( 家庭、学校、社会)、各种教育影响(经济、社会、政治与文化)以及各种教育形式(活动教学、学科教育与环境中的体制和气氛的教育作用)是各成系统并各以整体的形式发挥其全息整体教育作用的。校园文化具有很强的德育功能。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价值观影响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它包括校风、校容、制度、体育、文艺熏陶等。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良好的文化氛围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正如人民教育家陶行之先生所说:“生活即教育”。在学校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受什么样的教育,学校要引导学生过进步、文明、健康的生活。 校园文化以校园的管理文化、课外文化和课堂文化为主要内容。 校园的管理文化主要是指学校管理的各种制度、学生守则、校纪校规、行为规范等。学生对教育者所灌输的思想、行为方式的接受过程是通过自身的心理活动内化为自身思想和行为的过程。学校的德育要求、内容、形式对学生来说是不可选择的,不管学生愿意否都必须接受,因而容易被学生看成是一种非意愿的外界制约力,从而出现一种压抑感。学校在制订规则、规范时,要考虑不同年级层次提出要求,要认真研究其内容和形式是否被学生接受,并转化为内在需要。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行为规范,是国家制定的法规条文,其中充分体现了它在学生中的可接受性。各校都有一套较完整的学校管理制度汇编,其中有关对学生提出的行为要求,大致也体现了这个原则。此外,优化集体内部的人际关系,在教师中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敬业爱生,加强师生之间的人际沟通,增进彼此了解,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对促进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集体意识,培养主人翁精神也具有十分重要作用。 课外文化是指学生课外文化活动。如第二课堂活动、课间活动等等。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商品经济促进了市场文化的发展,使社会文化具有明显的商业的特征。千姿百态,复杂纷繁的社会文化对学生产生着广泛而复杂的影响。因此,在校园环境建设中,要吸收社会文化信息中积极有益的因素,充实校园文化的形式和内容,给校园文化注入时代色彩和生机。在学生身上反映出的形形色色的问题,学校德育只能因势利导,教会他们正确辨析社会文化的“香花”和“毒草”。近年来,各级学校的第二课堂活动和兴趣班,对增强学生辨别什么是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培养学生广泛兴趣、爱好,提高学生对社会文化的认识水平有着十分重要作用。 课堂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部分。坚持以思想品德课和语文课为德育主课程,坚持充分发挥学科教学教学渗透德育的功能,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有目的地在学科教学中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善于发掘德育因素,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做学习的主人。要达到这个目标,关键在于改善课堂文化的气氛。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时常提到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注意启发引导,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方法,近年又推广“乐学”经验,归根到底是要求教育者要同教育对象建立一种和谐的亲密的友好合作关系。教师心中要有学生,使学生在课堂中减轻心理压力,激发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做学习主人,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探索精神。 改善课堂气氛教师起着主导作用。老师在继承和借鉴传统的和国内外的有益的教学理论的基础上,要勇于改革创新,适应时代要求。其中,中老年老师惯于坚持传统观念,接受新事物也比较迟缓,同学生的代沟比较深。在社会观念、社会行为、生活方式的评价和取向方面存在一定差距,因而付出的气力要大一点。 学校的校园文化表现在学校校风与课外文化活动等方面。建立和完善校园文化环境,营造校园德育氛围对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养成,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校风包含学校管理、师生精神状态、行为作风、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等等。它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结果,也是德育的手段。学生每天有差不多三分之一时间生活在校园里,他们时刻受着学校各种纪律制度的约束,师生的言行,校园的一草一木,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和环境制约的作用。这是因为校园与环境在德育中同时具有潜在性、渗透性和感染性的特点。 学生的课外活动是课堂以外的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形式,它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部分。商品经济社会中,社会文化形式新颖多样,龙蛇混杂,对青少年儿童适宜与不适宜问题,学校要通过自身的文化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文化的辨析能力,并引入健康的适合少年儿童特点的内容和形式,充实发展校园文化,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课外文化环境,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 学校可组织歌咏队、管弦乐队,定期组织演唱会和音乐欣赏会活动,鼓励学生文艺创作,写影评、社会调查报告。通过第二课堂活动,既充实了学生的精神生活,又给予学生健康思想的熏陶。培养了一批小歌唱家、小画家、小书法家。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增强了学校对少年儿童的吸引力、凝聚力,有助于培养学生朝气蓬勃的精神,增强了学生对社会文化的辨析力和自控力,自觉抵制社会各种丑恶现象的侵蚀,使他们能在复杂的社会中健康地成长。 校园文化是校园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它的作用在于德育渗透。对于校舍不足、场地窄小的学校,从整体美的角度出发,有计划地安排设置各种活动场室,完善各种制度,提高校舍和场地的利用率十分重要。许多学校在近几年的教育投入中,大大改善了办学条件,这是值得高兴的事。在办学条件已上等级的学校,校园文化的硬件建设,更要注意布局的合理,总体协调,富有特色,兼实用性与艺术性;中学、小学、 幼儿园的校园文化建设,要适合各类学校学生的年龄特点。目前,一些学校在校园文化的硬件建设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一,过滥的编排布局。过于注重标语口号,墙壁上到处是校训、名言警句。其二,缺乏整体协调。高档次建筑,低品位艺术,内容形式呆板,投入大,效果小。某些学校花数万元搞个雕塑作品,还是两个小朋友举着个原子结构模型,五十年来一个面孔。三是管理不善,周期性长,过时的板报随处可见。还有是严肃性不够,不使用规范字,一些人物塑像不注意保洁等等。没有实践活动就没有学生的成长,就没有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素质的平台。为搭建提升学生道德品质的平台,按照德育工作实践育人的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学校应精心设计和组织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活动,并注重寓教于乐,循循善诱,使广大少年儿童有自觉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结合国内外大事,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古今中外名人故事、新时期各行各业英雄模范先进人物的事迹,对学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和规范学生日常行为的养成教育,加强法制和安全教育。充分民发挥先进典型的影响力和教育作用。 校园文化论文:高校工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摘要: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高校工会在对丰富校园管理文化,培养校园民主精神,推进学校民主政治建设,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等方面,发挥着积极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工会;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是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良好的校风、学风,优化育人环境,提高师生员工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主导地位的教职工的文化建设不可或缺,作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教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高校工会必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一、高校工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所谓校园文化,就是在教书育人环境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促进学生成长和提高全员文化素质及审美情操为目标,由全体师生员工在教学、科研、管理、生产、生活、娱乐等各个领域的相互作用中共同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成果。其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点,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文化环境是校园文化发展的条件。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所以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应该在党委的领导下,建立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工作体制。高校工会有责任和义务引导教职工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 1、高校工会自身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有着共同点 良好的校园文化系统,有效的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有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严谨的制度体系。工会作为高校的一个重要组织,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参与管理校园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协助校党委开展工作。工会组织健全并发挥作用,必然会促进校园文化的整体进步,必然会促进广大教职工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必然会更好地引导和带领教职工进行校园文化建设。 2、高校工会组织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骨干力量 (1)高校工会组织开展的教学竞赛,群众性的合理化建议,工作方法革新与工作途径协作的活动,都提高了学校的办学能力,是校园文化建设中最有实际意义和影响的活动。 (2)工会对教职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民主、法制、法律教育,以及科学、文化,提高教职工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技术、业务素质,使教职工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劳动者,与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相符合,并且是校园文化中最全面、最深刻、最高层次的教育活动。 (3)工会这个集体,拥有大量的既具有理论水平,又具有社会实践经验,既具有全面素质,又具有个人专长的人才。以他们为主力,主导校园文化建设事半功倍。 3、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与工会的任务统一 (1)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要繁荣校园文化,在吸收社会文化营养的前提下,使文化层次更高、氛围更浓的校园所诞生的校园文化成为社会文化的先导。而工会无疑有繁荣文化、丰富文化活动的任务,不难看出,这项任务可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来完成。 (2)校园文化建设是要建设文化设施、文化队伍、文化环境,营造校园精神、文化心理、文化追求。这些正是工会更好发展职能,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重大使命的具体任务。 (3)工会有普及文化,全面提高教职工文化素养的任务,这一点也正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之一。 二、高校工会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校园文化的职能就是通过一定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意无意地在思想观念、心理因素、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等方面与现实文化发生认同,从而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和性格的塑造。工会作为校园文化的主要倡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开展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活动,全面提升教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今天,伴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以及社会对人才质量的攀高,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职工队伍尤为重要。工会可以通过举办人文讲座、知识竞赛等活动,提升教职工的人文素质,开展“三育人”先进个人、五好文明家庭等评选表彰,营造争先创优的进取向上氛围,增强教职工的责任感、使命感。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树立新时代良好的师德形象。 2、宣传培育校园精神,提升教职工的人文素质。工会要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积极主动地同有关职能部门深入发掘校旗、校歌、校徽、校训的丰富内涵,通过使广大师生员工易于理解和接收的形式和语言,诠释校园精神的基本精髓、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工会还应根据学校不同时期的中心工作,不断赋予校园文化新的内容,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同时要加强校园文化的养成教育与培养,从小事抓起,用校园文化规范教职工的行为。 3、弘扬民主精神,推进学校民主政治建设。大学的民主精神主要表现在学术和管理两个方面,在学术上应倡导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学者有追求学术进步、献身真理的权利,在管理上应坚持依靠教职工办学、依法办学的指导方针,凡涉及办学理念、发展规划、教学改 革等重大事项,都应在一定范围通过不同渠道广泛征求广大教职工的意见与建议。高校工会作为教代会的工作机构,应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适应本校发展的教代会的工作机制、组织形式,畅通渠道,依法主动科学地维护知识分子特殊群体的权利,抓好校园民主精神的培育和民主氛围的营造。 4、举办健康高雅的文化体育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高层次的校园文化,能提升师生的素质和能力,高品质的校园文化,能提升学校的品位和声誉。工会应以部门工会、工会小组、协会等文化层面为载体,以体育竞赛、知识讲座、书画摄影作品展览等文化形态为手段,培养教职工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提升教职工的人文素质和文化品位。健康、高雅有益的文化体育活动,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而且激发了教职工献身教育事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总之,应正确认识工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充分发挥工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特殊作用,切实利用校园文化这笔无形资产,更好的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服务。 校园文化论文:校园文化建设研讨 文化是人类文明与科学的象征和代表,是人类美德和智慧的表现。学校是传承文明和创新文化的重要阵地,是人类文化的神圣殿堂,学校文化是各类优秀文化、先进文化存在、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学校生命和灵魂的集中体现,继承文化、整理文化、传播文化、创新文化是学校的职责和使命,只有优秀的学校文化才能孕育出优秀的教育品质,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和成就教师的人生价值。 一、对校园文化的认识和定位 什么样的文化才是校园文化,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是不是校园文化,墙壁上的校训、名言警句是不是校园文化,校长的办学理念、教育思想是不是校园文化。我的理解是可能是也可能不是,所有文字、规章制度、条文、思想、图腾,只有转化为学校全体师生的内在需求和相同值取向,外显为共同的处世原则和行为方式,这样的文化才可以称之为校园文化,才是真正意义的校园文化,不然,它最多只是一种文字,或文化的符合,不能构成影响人、教育人、激励人、规范人的校园文化。学校文化一旦形成,它象物理学上的“场”具有巨大的能量,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对置身其中的每位成员都施加着一定的制约力和影响力,规范着每个人的思想、言论和行为,这就是校园文化的威力和魅力,也是我们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根本原因。 二、确立核心价值,丰富校园文化,促进“人·教育·自然”和谐发展 校园环境、教育氛围,是一所学校的脸面和眉目,是一所学校的品位;学校精神,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和品质,也是一所学校的气质;学校的规章制度,是一所学校的核心和精髓,更是一所学校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的具体体现。如何为全校师生创造一个风光旖旎、赏心悦目、情趣高雅、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如何创生一个教师勤教、学生乐学、艰苦奋斗、自强不息,面对问题乐此不疲不懈探索的教育氛围,如何营造一个尊重、信任、理解、宽容、欣赏、激励、支持、诚信的具有亲和力的人文空间,使身处其中的每一位师生员工既感受到工作、学习的快乐和生活的幸福,又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这些都是构筑校园新文化的重要内容。为此,我们对教育资源进行了有机整合,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入手,对丰富学校文化这一主题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实践。 1、确立核心价值,创新规章制度,形成了人本和科学相融的管理机制 核心价值是学校在追求教育过程中所推崇的基本信念和奉行的目标,是全体或多数教职工一致赞同的关于学校意义的终极判断,从内表现为相同的价值取向,在外体现为共同的行为方式,是学校文化的精髓和核心,为此,学校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持久的探索,并形成了有澄中特色的校园文化。 一是及时总结、不断提炼。在近几年办学过程中,学校根据教职工的职业信念、角色认同、责任意识、情感态度和行为方式,总结并形成了有澄中特色的一系列教育理念,爱心和责任心已成为澄潭中学的教育品格,为每个学生的一生的幸福奠基作为学校的办学宗旨,努力追求每个学生更好的发展已成为全校教师的教育信念。在澄潭中学,没有人打扑克、搓麻将,也没有你来我往的应酬,班子作风正、教师工作实、学生学习勤。“做好工作是最好的人际关系”、“敬业比能力更重要”、“勤奋不用怀疑”等等深入每位教职工心中,正是这样的信念、思想、风气、作风和态度,澄潭中学才有“教师勤教、学生乐学、情趣高雅、文明和谐”的优良校风,才有学校的全面快速协调发展。 二是不断完善人本和科学相融的规章制度。学校以“学生成长、教师成才、学校发展”为导向,完善并形成了65项规章制度,在提倡实干勤干、精业乐业的同时,努力使学校工作走上规范化、科学化、人性化的依法治校的管理轨道,在探索学校内部管理过程中,我们把师生的发展作为目的和价值取向,把人性的激励和开发以及促进师生成长统一起来,把精神激励和物质奖励有机结合起来,在科学管理中体现人文关怀,关怀师生的发展,关怀师生的生活和情感,关怀师生的心理感受,对于关系到教职工切身利益的各项制度,注重制度的形成程序,让教职工共同参与制订、修订并提交教代会讨论、修订和表决,使制订修订制度的过程变为教职工参与、熟悉、理解、接受学校管理的过程,变为认同、遵守、维护学校规章制度的过程,增强了制度的生命力和激励效应。同时在管理的过程中进一步体现人情味,如50周岁以上教职工病假三天不扣全勤奖,有5周岁以下小孩的女教职工夜办公可少上一节,不影响工作的看病和外出处理事务不作假,在工作时间允许接送小孩上学回家等等,从而形成了科学与人文相包相融、协调统一、被大家所认同又规范着全校师生行为的制度文化。 三是对学生进行持久的学习习惯和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我们从报到的第一天开始,从高一军训开始就进行学习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教育,并持之以恒,因为好的习惯、文明的行为不是自发的行为,需要长期的规范训练和养成,才能成为自觉行为,才能形成良好的习惯,才能使澄中培养的学生既符合现代文明社会的要求,又有显明的澄中个性(怀文抱质、自强不息、勤奋好学、刻苦钻研、书写清晰、做事严谨、行为文明、乐于合群、勇于竞争、善于赞美)。我们期望通过澄中教育的学生能做到:卫生不常打扫,地面干干净净,纪律无人专管,教室安安静静,做操无人组织,队伍整整齐齐,集会无人监督,秩序井井有条。 2、美化校园环境,丰富校园文化,为全校师生提供融学习、工作、生活、休闲、娱乐、欣赏为一体的绿色环境,使校园的一草一木一石都成为富有哲理的教育诗篇,使校园成为滋养心灵、陶冶情操、充满诗情画意的人文空间 一是校园美化、绿化体现澄中特色。科技广场以升旗台、空旷文化石场地为主,它是学生课外活动的乐园。 行政广场因在校园入口处,以典雅、大气、绿色为主,盆景、桂花、铁树、色块交相辉映、悦人心目。信息广场是学生休闲学习的乐地,向上的含笑、挺立的银杏、卵石的小路、菱形的草地、五边形的座椅是它美丽的风景。湖滨休闲区是师生休闲、欣赏、交流的空间,石块、古树群、湖、古桥、小溪等合理组合,最能体现澄中校园美化、绿化的人文性和娱乐性。还有那原生态的小溪、师生健身小区、书形草坡、五环造型以及别具一格的石头、路灯、音箱……无不流露着澄中校园独特的文化气息。校园内春天有鲜花、夏天有浓荫、秋天有果实、冬天有绿意,置身其中的不仅仅是消遣娱乐的场所,而是传情达意的综合空间,睹物会意,触景生情,情景交融,这种散发着深蕴情致的优美空间,使我们体悟到绿色不仅仅是一种环境,更是一种思想,一种价值取向,校园不仅仅是校园,而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充满诗情画意的空间。 二是注重校训、名言警句的生成过程。物化形态的名言警句只是一种文字符号,只有当它被师生认同并转化为内在需求体现为外在行为的时候,才能成为本校的校园文化,才能成为陶冶人、激励人、提升人的精神食粮,因此,学校向全体师生征集校训、名言警句、校旗、校徽、校歌、道路名称,征集的过程其实就是比较、选择、认同并遵循的过程,同时把大家讨论定稿的内容再次返给全体师生并组织教育学习,进一步内化其中所包含的人生哲理(例我校的校训:怀文抱质、自强不息,前一句是内容,它告诉学生经过高中三年学习要形成文理兼备、内外一致、表里如一、科学与人文相融的综合素质,古人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后一句是精神,做人要自强、自立、自信、不甘落后),楼梯走廊上的艺术化的名言警句,信息中心的对联、怀文抱质扁额以及省吾亭等等,已成澄中校园文化的一道风景线。 三是注重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和科学景观的象征意义和审美取向,使之具有教育性、哲理性、诗情性、艺术性和人性化的特征,具有影响人、感召人、净化人、陶冶人、催人上进的功能。我们把校园内的道路用大学名校的校训来命名,使每天走在“上进大道”、“求是路”、“自强路”、“诚信路”上的学生能放开眼界、志向远大、埋头向学、学有所成,将来成为民族复兴的栋梁。为让澄中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教育·自然”和谐一致的诗意栖居地,我们把从大自然收集到的美好东西和校园内存在的巧加安排,形成了十个校园自然景观:绿荫水榭、古桥倒影、沧波石町、翠拂琅玕、荷塘清韵、芦花淡月、柳浪桃烟、碧萝翠霞、踏雪寻梅、丹桂飘香,以及设计中的日咎、DNA模型、原子模型、地动仪等等,不仅仅这些景观本身是赏心悦目的,而且组成的整体使人既有“春有诗情,秋有画意”的审美情趣,又有“夏有佳思,冬有奇想”的丰富联想,理因趣,其理益彰,趣因理,而趣益浓;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科学景观交相辉映的澄中特有的校园文化景致,使人所见的不仅是一草一木一石一景,而且还有“风摇竹影有声画,月照梅花无字诗”的想象和美景,想人所欲想而未及想,言人之所欲言而不能言者,启人心智,达人意会,真正发挥文化场教育人、启迪人和制约人的作用。 2、弘扬澄中精神,构筑校园新文化,为全校师生可持续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行动指南 学校精神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形成的独特的文化现象,它的形成既与这所学校独特的历史、地理、人文环境有关,也与校长、优秀教师、杰出学生密切关联。澄潭中学五易校址,自力更生、艰苦办学,到63届学生李成尧、张才华勤奋好学,艰苦奋斗的精神业已形成并得以代代相传。在新的形势下,澄潭中学自强不息、自加压力,在无地理、师资、生源、硬件情况下,进一步弘扬和深化“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澄中精神,面临弱势不气馁,顽强拼搏,走出了校园建设和教育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子。在继承传统、面向未来的创业过程中,澄中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一是过去别人说澄中是“三流的生源、三流的师资”,但我们是知耻而后勇,承认不足,急起直追,作为教师,把学习作为自身发展的源动力,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作为学生,进校时虽然基础较差,但他们面对劣势不气馁、不放弃,在“不到最后,永不言败”的信念指导下,以顽强的意志、坚韧的态度,一步一个脚印,勤奋好学,不耻下问,不断进取,最后勤奋的澄中学子都考上了理想的大学。“勤奋好学,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是“教师成才,学生成长,学校发展”的保障,也是学校教育质量持续辉煌的前提。二是澄潭中学在弱势情况下发展到现在省级文明单位、省二级重点中学、省科研兴校200强和花园式学校,靠的是先进的办学理念,如果没有“未来有多近,在于你想得有多远”的思考,就不会有学校新的发展思路和新的校园建设,如果没有“今天如果你不生活在未来,那么明天你将生活在过去”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就不会有新的教育策略和教育改革。我们在积极倡导“行成于思”的同时,同样注重“行胜于言”,敢想敢做会做,教师踏踏实实地教,学生踏踏实实地学。学校任何一项教育改革也都非常注重操作性层面的构建和探索,使每一项改革都能促进学校的发展和质量提高,澄潭中学能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序上得益于这种“观念领先、步子扎实的实干精神。三是发扬了“团结协作、智慧共享”的团队精神。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师专业成长是系统整体效应作用的结果,在一个学校里,教师群体相互协作、相互促进,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风格的互动和碰撞,可以产生1 1 2的智慧火花。学校建立“系统责任制”,意义就在于使各职能部门、各教师之间能实现系统信息的互换和共享,从而通过知识共享,资源共用,运用集体智慧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此,我们在进行学校管理改革中,把年级组、备课组、办公室协调成一个整体,变针对教师个体的点式管理为以组室为主的块式管理,利用集体的力量管理、指导、引领、帮助个人,形成了各系列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协作提高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这种“竞争、合作、欣赏”的团队精神,为澄潭中学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生机和活力。过去,“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勤奋好学、不甘落后、观念领先、步子扎实、团结协作、智慧共享”精神造就了澄潭中学,并形成了澄中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澄中精神必将绽放新的异彩。 文化之为文化,是因为文化具有强大的制约力和推进力,让我们共同来构建丰富校园文化,使之成为全县师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动力,使之成为我们走向文明、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行动指南。 校园文化论文: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文化育人的主战场与主要承载者,很自然成为众多学校践行文化育人思想的首选。而如何把校园文化建设抓出成效、抓出特色,发挥其最大的育人功能,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我从所在学校多年发展特色教育的探索实践里,深刻体会到,加强或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既要继承传统,更要创新发展。 校园文化建设首先在于继承。每所学校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都有丰富的文化积淀,这种厚实的积淀和蓬勃的生命活力,就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所在,是一种重要的、不容忽视的教育资源。可以说,校园文化是学校在动态发展过程中,经过长期的办学实践形成的以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办学传统、校风、学风、校园文化活动风格、师生的行为方式及其背后的价值观念等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化形式,是一所学校全体成员共同的观念形态和文化形式的总和。从形式上看,校园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种表现形式。从校园文化形成的层面上讲,它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所学校在发展中不断累积并以文化积淀的形态呈现的结果。显然,我们要加强或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传承学校固有的传统校园文化显得尤为关键。 首先,要很好的传承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支撑,属于校园文化的硬件,是看得见摸的着的东西。物质文化的每一个实体,以及各实体之间结构的关系,如富有书卷气息的图书室、一届又一届毕业班师生努力拼搏过的教室以及与他们曾经朝夕相伴的一桌一椅、一届又一届毕业生意气风发走过的林荫校道······这一切无不反映了某种教育价值观,譬如注重秩序、守纪、讲究整洁卫生、追求积极向上、重视团结协作等等,这是我们要传承校园物质文化的根本所在。 其次要很好的传承校园制度文化。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传承校园制度文化的重点在于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制度建设蓝本。只有在立足学校原有规章制度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现行规章制度、规范师生的行为,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风,才能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 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是继承校园精神文化。它又被称为“学校精神”,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它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并具体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和学校人际关系上。我所在的阳明中学,创办于1980年,因初创时隶属县城所在地阳明镇,本着纪念王阳明奏请设立和平县治之初衷而得名,是一所地处粤北山区的面上普通中学。在30多年的风雨磨砺中,阳明人以拓荒牛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艰苦创业,锐意创新,勤勉耕耘,以教育的智慧,不断积淀教育文化的底蕴,凝练成“艰苦奋斗、团结协作、开拓进取、迎难而上”的阳明精神。正是凭着30多年的精神传承,学校不断发展壮大,近几年来,教育教学尤其是特色教育年年上新台阶,虽是一所面上普通中学,高考上本科线人数近五年却连续突破百人大关,2010年还被教育部授予“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荣誉称号,被广东省教育厅列为2010-2020年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学校······这些成绩的取得,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学校重视了校园文化的传承与校园精神的发挥,重视了优良校风、教风、学风与良好师生关系的培养与传承。正如教育局长黄伟平所说言,“阳明中学最为难得的,在于全体师生传承着一种宝贵的精神。” 当然,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不光要重视继承传统,更要重视创新发展。没有创新发展就没有生命力,校园文化就会沦为一具没有血肉的空壳,了无生气,这也不符合当下校园文化建设与时俱进、强化育人功能的时代要求。 同志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形成学校独具特色校园文化的源头活水。如果说继承是为了传承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那么,创新则是通过充实文化内涵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如上所述,校园文化的形成是一个连续发展、逐渐积累的过程。它受制于时展特点、人们的思维观念、学校周边的社会环境和自身教育话动的历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甚至还包括生源构成及师资质量等,加之,校园文化一经形成,它会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又会落后于时代要求,脱离学校发展实际,甚至有被淘汰的可能性。因此,校园文化建设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不断创新,在于不断淘汰落后的腐朽的思想与文化的同时,不断培育和拓展新的校园文化内容以丰富其内涵,从而发挥它更大的育人功能。 同样以我所在的阳明中学为例,多年前,学校与其它面上普通中学并无二样,在普及高中教育大背景下,随着重点中学大幅度扩招,面上普通中学面临的挑战日趋严峻,学校遇到了诸多发展难题。为此,学校充分发挥开拓进取、迎难而上的阳明精神,立足现实,大胆创新,一是给学校重新定位,寻找突破口;二是重新诠释办学理念,确立了新的“以人为本,特色引领,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三是创新办学模式,坚持“两手齐抓”(一手抓普通类文化课教学,一手抓体艺类特色教学。)和“两手都硬”的方针,将普通高中传统单一的文化课教学模式拓展到图音体特色教学领域,开创体艺特色教育发展模式,形成双轮并驱的教学班级架构。从而实现了从发展普通高中教育向开创体艺类特色教育的完美转型,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实现了办学条件的不断优化和改善,取得了从较低起点到快速发展的蜕变。 不难发现,阳明中学通过创新发展,在原有校园文化的基础上繁衍出了全新的“以人为本,特色引领,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以发展体艺类特色教育为主的办学模式、以培养特色人才为主轴的办学目标。这一切成为了学校教育改革 和谋求特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并内化成为校园精神文化的重要内核。只有创新才能开创新的发展思路,才能谋求特色发展。当创新由一种意识上升为一种指导思想,进而指导探索实践时,这种创新其实已经升华到了精神文化的最高层面。在这里,创新在充实、丰富校园文化内涵的同时,更为学校的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大活力。可以断言的是,没有创新,就没有阳明中学特色教育迅速发展的今天。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既要继承更要创新,还要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唯有如此,校园文化建设才能取得更大成效。(编辑:华华) 校园文化论文:以素质教育目标为导向,搞好校园文化建设 教育文化建设 确立素质教育目标,并以之为导向,开发潜在课程,搞好校园文化建设,规范了教师的教育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奠定基矗。 1、确定素质教育目标。做学习的主人(乐学、多思、善练、勤奋),做生活的主人(惜时间、重技能、善运用、力进取),做时代的主人(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求创新)。 2、制定校训、校风、教风、学风、校歌。我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与形势发展相适应的校训(德育为首,教学为主,育人为本),校风(乐教、乐学、拼搏,拓展),教风(敬业、爱生、严谨、创新),学风(好学、多思、善练、勤奋),校歌(《朝霞映照着美丽的校园》),并认真落实校风建设工作,优化舆论环境,激发拼博拓展精神,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3、搞好物质文化的建设。物质文化的内容是净化、绿化、美化校园,完善设备设施。我校位于新塘镇的中心地带,拥有占地面积15508平方米的校园,(教师宿舍含内),建筑布局合理,设计新颖,楼寓同走廊连成一体,楼前室后宜花则花,宜草则草,宜树则树,各室具有隔音、通风、采光功能。标准操场,运动场,小生物园等环绕错落,“七室”“一潮设施设备按一类标准配备,还增设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电教室、电脑室、语言实验室、自然实验室。一年多来,我们向社会宣传尊师重教的思想,游说社会各界支持学校,自筹六十多万元(政府投资、集资四百多万元基建款不含内)投入新校舍的环境设施和教学设备。一间设备较完善、环境优美、向心力强的花园式学校已初具规模,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奠定了良好基矗(广东柏宁)""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办出山区学校的特色""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办出山区学校的特色农村中小学,特别是山区农村中小学,如何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我就沁水山区的实际来谈谈这个问题。 一、山区的实际对办学模式提出了新要求 我们沁水山区的实际最大特点有3个:一是地面辽阔,村庄分散;二是交通闭塞,经济落后;三是资源丰富,人才奇缺。全县300里河山,400万亩面积,50万亩耕地,21万人口分居在2622个自然村中,其中6户以下的就有644个,真是“一去二三里,烟炊四五家”。每个山村平均17.5户、80口人,尽管全县中小学达到700多所,3.4个村庄也才能平均1所。10个学生以下的单师小学占36%,其中5个学生以下的小学就有165所。这样的实际如何办学就很值得研究。加之山大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交通闭塞,信息不灵,直接影响着经济文化的发展,是全省的贫困县之一。不过随着侯月铁路的开通,交通状况将得到很大的改善。沁水县是沁水煤田的一部分,含煤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90.4%。“地下有黑色宝库,地上有绿色银行”,具有林、牧、煤、铁、蚕五大优势,但由于人才奇缺,致使长期以来“端着金碗讨饭吃”。如何适应山区需要办学,培养各种实用人才,这就尖锐地提出了改革办学模式的新要求,和怎样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问题。 二、办好“三型”学校,加强素质教育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以来,为了推进“普九”,我们针对沁水山区实际,实施“科教兴县”战略,采取边实验,边总结,边提高的办法,在全县大力提倡办“三型”学校,即:综合型的复式小学,集中型的寄宿制小学,技术型的乡镇初中。 所谓综合型的复式小学,就是10个学主以下的三级复式小学(村小),提倡办成提高农民素质、为农民致富服务的综台型复式小学。就是把一个山村的几个学校、几种教育融为一体,统筹安排,统一管理,使其彼此渗透,互相贯通,协调发展,即普通教育(含幼儿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教统筹,三管齐下,三种教育一齐抓,实施“农科教结合”“村校一体”。这样做的最大好处:一是提高了办学经济效益,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减轻了农民办学负担。 三校合一校,男女老少一齐教,三校开支变一校,农民负担大减少。二是发挥了学校内在优势有利于农民素质的提高。一个综合型复式小学就成了几个山庄几户十几个人家的大组合,男女老少,互教互学,“超前反刍”,共同提高。三是在一个学校实行三教统筹,就从根本上加强了职业教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四是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自然地紧密地结合起来了。五是综合学校担负了对农民进行终身教育的任务。使成人教育强化了计划性、系统性、实用性、长期性,把提高农民素质落到了实处。六是参加者又是办学者,学校的许多问题都得到了解决。 所谓集中型的寄宿制小学,就是小学1--3年级低段办村小,4、5年级高段实行联村办寄宿制小学。服务半径一般10华里左右,远看15--20华里,全县119所五年制小学,寄宿制小学就有90所,占75.6%。 这样做,减少了复式小学的层次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保证了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尤其是小学高段办成单轨和多轨制的单式班。师资力量相对集中了,学科教师配套了,能按照国家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开全课程,开足课时。但四五年级复式教学就不行,学生小学毕业了,但没有真正达到小学毕业的程度,办寄宿制小学就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特别是在上好文化课的同时,也有时间、有师资、有条件上好体音美、自然常识、劳动技术,也能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有利于从根本上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近2年来,各乡(镇)又都试办了1--2所包括低年级在内的寄宿制小学。办这样的寄宿制小学难度较大,只能成熟一个办一个。因七八岁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离开了父母,首先要解决好吃、注玩、睡,卫生保健等问题,才能保证学习好,使家长放心。办好寄宿制小学,管理工作至关重要,一要建立一支具有特殊素质的管理队伍,校长要有统筹全局的艺术,要有社交能力和应变能力,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班主任要把温柔体贴、一专多能、忍耐持久,归结为一颗赤诚的“爱心”;后勤人员思想觉悟要高,烹调技术要强,服务态度要好。二要针对寄宿制小学的特点,采取特殊的管理办法:建立“董事会”,民主管理学校;采取有效措施,搞好学生伙食;开辟多种渠道,丰富课外生活,强化纪律教育,培养学生自治能力等。管理问题解决好了,寄宿制小学就会有效地推进山区普及义务教育,把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战略任务落到实处。 所谓技术型的乡镇初中,就是农村中学必须面向农村,为振兴农村经济培养各种实用人才。我县的做法是:一、普通初中带有专业性,认真上好劳动技术教育课,切实做到教师落实、教材落实,时间落实、基地落实。劳技课不及格者不发给毕业证书。二、教学、科研、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学生把理论知识用于生产实践,真正成为有文化有技术的劳动者。三、实行初三分流。就是初中阶段一进入级,就由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四方面协商决定,把学生分为回乡就业的“职业技术教育班”和准备继续升学的“提高文化基础知识班”,由学生自愿报名,分别编班就学。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有利于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有利于大面积发展初级职业技术教育;有利于为农村培养各种实用人才;有利于解决“3+1”难以解决的题(经费、住房、教师等);四、进行多种形式的爱农教育,诸如:深入农村调查,往届毕业生回校作模范事迹报告,成立学农科研小组,学校附设回乡学生短训班等。 沁水县通过“三型”学校,使“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每年都要为农村输送3000多名具有一技之长的各种实用人才,为振兴沁水经济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加之党的富民政策在农村的进一步落实,沁水山区在脱贫的道路上一年一大步,一步一层天,199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214元,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20倍。同时,沁水县的中小学教育也为高等教育输送了一大批合格新生,今年高考达线80人,创历史最高水平,晋城市的文理科“状元”也都出在了沁水,有2名学生被北京大学录取,成了沁水有史以来的大喜事。人家都说,“‘三型”学校出人才,素质教育出人才,既出脱贫致富的人才,也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层次人才。 三、办好山区特色学校应重视的问题 1.提高认识问题。有人说“三型”教学“不正规”。我认为,正规不正规不能看形式不看实质。看实质,就要看山区的实际,看山区教育的普及,看山区农民素质的提高,看山区学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果只讲“正规”,山区不能脱贫致富,那再“正规”的学校也是没有价值的。所以,振兴山区经济,必须办具有山区特色的学校。这既要解决群众的认识问题,更要解决好“政府行为”的问题。 2.师资队伍的素质问题。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办好“三型”学校必须建设一支具有“一颗红心,多种本领”的教师队伍。“一颗红心”,就是要有扎根山区办教育,无私奉献育新人的思想。“多种本领”,就是要适应山区学校需要,成为教学上的“全把式”,不论哪个年级、哪门学科都能拿得起。特别是单师小学,既会当校长、当教员,还会当干事当工勤人员,身兼多职,又得多能。 3.组织管理和改进教法问题。综合型复式小学,既要办普通教育的复式班,还要办成人复式班,统一学政治,分级学文化,结合专业需要学技术,解决好成人教育的分散性、流动性、专业教育多样性的问题。初三分流同样存在教学计划、教师配备、专业设置、实习基地筹问题。这就必须敢“闯”、敢“冒”,走出自己办学的一条新路,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 4.有关部门协同、配合、支持问题。 办好“三型”学校,在政府统筹下,教育部问责无旁贷,要主动进攻,农、林、牧、煤、蚕桑等部问都要大力配合。师范院校要根据山区农村学校的需要,改革教育体制、教学内容和方法,解决好中师毕业生不愿搞复式教学,不会搞复式教学的问题。教研、科研、编缉出版部门,要在教学计划、大纲、教材、参考用书等方面大做文章。县级有关单位要从需要出发编写乡土教材。各级教研科研部门要把办好山区特色学校列入教研和科研项目,试点、总结、推广这方面的经验。只有上下同力协作,才能使山区学校为提高农民素质,为振兴山区经济不断做出新的贡献。 校园文化论文:如何认识论和政治论视角下高校校园文化的价值取向 论文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 本质 认识论哲学 政治论哲学 论文摘要:高校校园文化是文化在高校的重要表现形式,它的本质是人的全面发展。认识论哲学和政治论哲学中对人的价值追求的不同观点影响着高校校园文化的理念选择。认识论哲学家认为人的价值和幸福的最高体现是理性知识和真理,求知和知识是人存在的最高形式。政治论哲学家认为人的价值侧重体现在社会价值方面。在这两种不同的哲学视角下,高校校园文化的价值取向选择也是认识论和政治论哲学之间不断冲突与融合的过程。 高校校园文化在引领、塑造高校物质形态、观念形态方面起着重要导向作用。它既有着文化的共性,又有着自身的个性。在多元的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下,高校校园文化如何选择符合自身发展的价值取向,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1 高校校园文化的本质是人的全面发展 1.1 文化的本质 伯顿·克拉克主编的《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一书中提出了用文化的观点来研究高等教育,并指出文化是一种共同使用的思维方式和集体的行为方式,“文化塑造个人的心智”。也有人认为文化就是教育,教育就是文化。文化的本质不是别的,而是人本身的发展。① 1.2 高校校园文化与文化的关系 1.2.1 高校校园文化是文化在高校的普遍表现形式 高校校园文化(环境)是“由一代又一代的师生和管理者经过长期的培育而形成的,它反映了社会文化发展的要求和校园群体的智慧与意志。”②从文化在高校的表现形式来说,高校教育的基本组成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学资料三个部分,教育者是文化的传承、传播者。同时又是文化的受传者,作为文化化了的人对文化进行传播;受教者接受一定的文化,又将这种文化进行新的创造,最终也是被文化化了的人;教学资料实质上是文化通过教材、辅导书、工具书等形式表现出来。高校校园文化作为文化这个大系统中的子系统,有着文化的共性。通过校园环境进行的文化选择,具体体现在学校的校风(包括教风、学风等)建设、良好的人际关系(包括师生关系、学生之间的关系等)的确立、校园活动的组织、学校规章制度的订立和各种设施的建立等方面。③高校校园文化是各个高校中都有的一种文化,只是依据高校层次、类型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1.2.2 高校校园文化是文化在高校的特殊表现形式 高校是传播高深学问的场所,高校校园文化也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它体现了高校不同的办学理念或办学理想。从整个学校教育系统来说,高校校园文化的主体是有着高知识、高学问的教师和处于青年时期、激情洋溢、充满理想的大学生群体。作为高校主体的特殊群体,他们的思想更具先进性、开放性与深度性。高校校园文化主体的特殊性也决定了文化体现在高校校园文化中的复杂性、针对性与多元性。从不同层次、类别的高等院校来说,各个高校的校训的不同正是高校校园文化不同的一个突出表现形式。如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北京大学的校训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武汉大学的校训是“自强弘毅,求是拓新”;武汉理工大学的校训是“ 厚德博学,追求卓越”。 1.3 高校校园文化的本质:人的全面发展 高校校园文化是文化作为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高校校园文化的本质在于作为高校主体的大学生群体的全面发展。长期以来,人们对高校校园文化的本质的认识不足。以为高校校园文化只是丰富高校师生的业余文化生活;以为高校校园文化只是树高楼、搞绿化、开办讲座等;以为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只是学校特定部门如团委、学工处等部门的工作。没有认识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各项工作的基石,没有认识到到校园文化的深层本质是学校的元气,各项工作都应是这种元气的流布,广大师生都应能够受到它的滋养。④ 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也具有动态性。但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本质是不变的,它是人的全面发展。在中国,人的全面发展表现为人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高校校园文化引导着人的全面发展的方向。高校校园文化一般选择的是社会的主流文化,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受到非主流社会文化的冲击。在主流与非主流文化的不断冲突与融合过程中,高校校园文化表现为高校主体的自主与自觉选择的特性。有人说,校园文化的变迁本质上是大学生正确的社会感知、成熟的文化自觉和整合的群体互动。这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大学生群体在文化的变化过程中不断适应、调整的自我发展。 2 高校校园文化的价值取向:基于认识论和政治论的视角 布鲁贝克指出,研究高等教育主要有两种哲学基础:一是以认识论为基础;二是以政治论为基础。高等教育的哲学指导思想支配着高校各个方面的发展。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这种哲学指导思想的影响。 2.1 认识论视角下的高校校园文化 认识论哲学的指导思想在西方有着传统而悠久的历史,它强调认识论的人趋向于把以“闲逸的好奇”精神追求知识为目的,强调高校是探究高深学问的场所,是为了学术而存在的。这种哲学思想提倡的是能够训练人的思维、发展人的理智,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学理性知识”。但是,传统认识论哲学的这种以理性思辨、逻辑推理求取知识和真理的活动并不单纯为获取系统化的理性知识。在这个直接目的的背后还有更为高远的目标,这就是人的存在、价值和幸福。⑤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核心是以人为本,客观上要求大学继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尤其是在科学主义占主导地位的现代大学里,更加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从而在二者之间找到平衡,构建形成科学人文的理念以适应大学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高校校园文化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日益呈现出开放、公平、民主的文化气息,表现在不同的学术观念的共存、对个性的包容、对个体的尊重等。高校教师和学生作为高校教学活动的主体,他们的存在是为探索知识、传播真理而存在的。教师不仅传授知识、培养具有开放视野、创新能力的学生,而且通过科研对知识进行探究。教师和学生都带有自身独特的个人文化,他们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个性特征、思想观念。高校校园文化正是学习、工作、生活在校园里的人所共同营造的共性文化。它通过营造良好的教风、学风来约束人们对知识探索的态度和行为。 2.2 政治论视角下的高校校园文化 政治论哲学认为人们探讨深奥的知识不仅出于闲逸的好奇,而且还因为它对社会、国家有着深远的影响。高校的产生和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要求密切相关。高校只有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使自身不断发展壮大。高校必须依靠培养的人才以及知识、技术的不断创新来满足社会不断发展的需求。高校的存在是为社会服务的。它提倡的不仅仅是“学理性知识”,更重要的是“应用性知识”。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科学技术变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创新对一个民族和国家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这样,应用性知识更能为社会的发展服务。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也在高校校园文化中体现出来。高校校园文化向社会传播正确的思想观念,积极引导社会舆论,直接为社会文化建设服务。 3 高校校园文化的价值取向选择 3.1 高校校园文化价值取向的冲突 政治论和认识论之间一直存在着冲突,高校校园文化存在着认识论和政治论的两难选择。其矛盾之处在于,探讨高深学问的认识论方法想方设法摆脱价值的影响;而政治论方法则必须考虑价值问题。⑥选择了认识论的人认为,高深学问的坚实基础是严格的客观性,如果不能避免高校的政治化,将迟早会歪曲和干扰学者研究的客观性,从而导致学术贬值。选择了政治论的人,更多的从社会发展的功利主义的角度出发,认为高校存在的意义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高校校园文化认识论和政治论价值取向的冲突具体体现在对高深学问、高校自治、学术自由、大学功能的不同态度上。认识论注重知识的学理性,政治论注重知识的效用性。认识论认为高校应该完全自治。应该让高校里的学者、教师独立自主的解决知识领域的问题。因为高深学问是高于普通知识的专门学问,那么只有学者能够深刻地理解它的复杂性。由于他们最清楚高深学问的内容,因而最有资格决定应该开设哪些科目以及该如何讲授,应该决定学校规章制度的制定如招生、考试、学生的毕业要求、评聘教师等。政治论认为高校的自治不完全由教师们决定,学术上的自由也是有限定的。应该依据社会事务的要求决定高校的办学方向、办学标准、质量要求等。由于认识论注重知识的学理性,持认识论的人认为大学的主要职能是教学和科研。政治论注重知识的效用性,持政治论的人认为大学的职能是为社会服务。 3.2 高校校园文化价值取向的融合 高校的职能发展由单一的教学功能到洪堡的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再到弗莱克斯纳的社会服务功能,是一个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高校功能的多样化发展趋势反映了社会发展的总要求。在知识经济时代,既要通过教学来传递知识、保存文化、培养人才,又需要通过科学研究来创新发展知识,还需要为经济社会的发展直接、间接地提供服务。任何国家、任何时候的高等学校都摆脱不了政治论的根据,只是程度有所不同。当国家处于非常时期,或是在专制的国家里,总是要特别强调政治论的根据。⑦长期以来政治论哲学思想占据着主导地位,认识论哲学处于被压制的状态。但是大学是探索知识、传播知识、追求真理的重要机构。对知识的保存、选择、传承,对真理的探寻都需要大学具有自治和自由的权利,是大学发展的内在要求。 高校校园文化的价值取向选择应该是认识论和政治论的融合统一。高校校园文化需要营造出追求学术、追求真理、以人为本的氛围,从而推动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大学发展的过程表明,大学内部需要有专门的行政人员来参与大学管理。但是,目前在高校中存在行政管理权过度的倾向,行政级别化、干扰学术、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需要在教学、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之间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点,使得大学能和谐有序地运行。从现实社会发展的需要来看,大学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与他们的关系也愈来愈密切。现代大学功能强大,它在国家和社会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正越来越成为政府借以实现国家利益的工具。⑧市场力量也成为干预大学的重要因素。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更加需要坚持自治,倡导学术自由、追求真理。新时期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背景下,我们坚持这种价值取向,绝不是要求大学脱离社会,而是在自治、自由的基础上更好地履行社会赋予的职责、为社会服务。认识论者洪堡就曾这样指出:大学倘若实现其目标,同时也就实现了,而且是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了社会和国家的目标。 校园文化论文:浅谈校园文化如何体现生命本真 论文关键词:校园文化 生命本真 培育功能 对策分析 论文摘要:生命本真是教育的本初,是学校育人的根本,校园文化应当自觉体现生命的本真形态。校园文化具有凝聚的功能、导向的功能、娱乐的功能和育人的功能, 其核心是育人功能。本文将科学分析校园文化对生命发展的培育功能,提出呼唤生命本真回归校园文化的几点意见,以供借鉴、参考。 所谓校园文化, “就是在学校育人环境中, 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以促进学生成人成才为目标, 由全体师生员工在教学、科研、管理、生活等各个领域的相互作用中共同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成果。”而生命本真简要地说,就是指人是活生生的人,是具有独特个性的人,是发展中的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生命本真是教育的本初,是学校育人的根本,校园文化应当自觉体现生命的本真形态。 一、校园文化对生命发展的培育功能 (一)校园文化促进生命的全面发展 生命的全面发展是指个体的体力和脑力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具体地讲,也就是指个体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得到协调统一的发展。以生命本真为根基的教育力图满足人生命发展的各种需要,它不仅促进了人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而且满足了人的生理、心理、情绪、社会、灵性、人际关系以及道德修养等方面的需要。文化是由人创造出来的, 但文化最终又回到人的生活中去,一个人一出生就生活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之中,随时随地都在接受着一定文化的教育和熏陶,接受来自特定文化内涵的滋养和人格塑造。 (二)校园文化促进生命的自由发展 “生命的自由发展是指生命在全面发展过程中, 通过消除一切自发性所获得的文化特征。”1人的自由可以分为主体自由、社会自由和个体自由,生命本真教育所追求的就是促进学生个体自由的获得和发展,强调要学会尊重、关心、理解和信任身边的每一个人,从而发现人的生命价值,发挥人的无限潜能,发展人的独特个性。当代校园文化应当极力引导校园共同体孜孜不倦地追求自由愉快的发展,努力实现生命的价值,进而促进共同体形成与时俱进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促进个体生命的自由、全面、和谐发展。 (三)校园文化促进生命的终身发展 要实现生命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从时间上来说是具有终生性质的,也就是说, 生命本真教育其实就是一种生活教育,它所追求的是生命价值的提升和自我实现,即生命的终生发展。因此, 以唤醒生命本真为核心内容的教育是伴随着人一生一世的。校园文化着眼于个体独立的生活能力、独立的思维方式和选择能力以及独立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其个体社会化的进程和个体生命的持续发展。 它们当中总是会有一些东西对个体生命发展产生刻骨铭心的作用,在其一生的发展中,经常会以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手段和方法对其心理和行为起到熏陶和激励作用。 二、呼唤生命本真回归校园文化的对策分析 (一)塑造良好的校园精神 “校园精神文化是指师生在从事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中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和心理素质,以及在这种心理状态下,为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而长期形成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准则、审美情趣等展示人格风貌的群体意识。”2校园精神(如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健康和谐的民主精神、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求善求美的爱国精神等)是校园文化的灵魂与核心,它既是源于深层的群体意识,又是师生群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所在,同时也是校园群体共同的价值取向、价值认同和行为方式。营造有序、进取、文明、和谐的育人环境,塑造以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融合的校园精神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特个性,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进取意识,发展和完善学生人格,从而促进学生生命意义的获得和生命价值的实现。 (二)构建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是指在校园的日常工作、生活和学习中表现出的学校管理的独特风格,是学校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制度文化是一种管理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层面。校园制度文化应当立足于生命的本真内涵,改变以往专制、僵硬、缺乏人性的模式,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坚持以人为本,并融入适应时代要求和人身发展的人本管理理念,着眼于调动学校全体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和创造性,始终追求生命的全面发展。具体地说,就是要施行人性化管理,靠群体的价值认同和凝聚力来保证实施,努力实现以非强制性方式和非权威性的力量来引导、帮助学生。首先,要弱化组织的权威力量和等级化的权力矩阵,树立生命本真的意识,尊重个体的独特个性、生命自由和发展潜力,把实现师生的生命价值作为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其次,在制度制订和执行过程中,要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坚持“从基层中来,回到基层中去”的原则。再次,制度内容应当尊重学生的生存和发展权利,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谋求学生生命本真的回归、努力实现学生全面自由发展作为学校管理的终极目标。 (三)加强校园文化载体建设 校园文化要实现生命本真的回归,其载体建设的合理性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校园文化载体建设具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校园物质环境载体建设。校园物质文化主要由学校的建筑设计、设备设施、活动场地、绿化状况和景点布置等构成。学校应当把校刊、广播站、宣传橱窗、阅报栏、墙报、黑板报等传媒手段整合成一个系统的生命教育网络,以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发展生命,进而发现生命的本真意义,提升生命质量。 因此,学校在规划校园文件建设时,必须坚持这几个方面的协调统一发展,争取让每一株花草,让每一节课,让每一面墙,让每一条通道,让每一处设施,让一条制度都能向学生传达生命的价值和本真的意义,让校园环境真正成为滋养学生心灵、体现生命文化、熏陶学生情操的沃土。 校园文化论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探究 论文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 人文素质 素质教育 论文摘要: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适应社会全面发展和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而具有教育导向、开发创造、自我教育功能的高校校园文化在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方面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拟从高校校园文化内涵、总体特征入手,分析校园文化建设在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的功能及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不适应时展的问题,并进一步探讨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协调发展的思路。 引言 具有教育导向功能、开发创造功能、自我教育功能的高校校园文化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的重要环境。网络时代,随着信息的急剧扩散,迅速增大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主流文化与通俗文化在校园的碰撞,校园文化已经越来越成为影响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因素。如何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功能、更好地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已成为高校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校园文化内涵及其特征 高校校园文化是指一种群体文化,而这种群体文化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其特征具体表现为:第一,互动性。校园文化是学校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的。这里教师的作用,学校领导的作用,即教师的教授作用是关键。领导者的办学理念、办学意识和行为对师生员工的影响不可低估,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是巨大的。第二,渗透性。校园文化,象温暖的春风一样,漂散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渗透在教师、学生、员工的观念、言行、举止之中,渗透在他们的教学、科研、读书、做事的态度和情感中。第三,传承性。校风、教风、学风、学术传统、思维方式的形成,不是一代人,而是几代人或数代人自觉不自觉地缔造的,而且代代相传,相沿成习。任何一种校园文化,一经形成之后,必然传承下去,不因时代、社会制度不同而消失,只是会有不同程度的损益。 二、高校校园文化在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的功能 1.约束功能。一切文化对其主体都具有约束支配功能,校园文化也不例外。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制度文化对其主体的约束和精神文化对其主体的行为习惯的规范和支配上,此外还有道德约束和舆论约束等。一方面,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维护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促使学生养成文明的举止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学校的独特节日、典礼、仪式等,以学校群体价值观和群体行为规范的方式熏染着学生。 2.校园文化具有导向功能。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导、情感熏陶、意志磨练和人格塑造,起着环境育人的作用。在校的师生员工在优秀的校园文化氛围中,自觉不自觉地受其熏陶、影响和激励,逐步升华和完善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这正是我们常说的“风以化人”。 3.校园文化具有自我教育功能。校园文化中,学生既是参与者和受教育者,又是创造者和教育者,一旦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入校园精神文化之中,就会保持其相对稳定性,持久地对大学生产生巨大的作用,并通过学生的自觉行为不断地得到强化。 4.激励功能。校园文化对其载体无时无刻不发挥其影响,特别是对校园文化的主体——学生的影响作用就更大,全面教育的功能表现得最为鲜明、最为突出,校园文化对其主体——在校大学生的影响教育是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着,并且影响也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政治意识、思想观念、道德情操、行为习惯、生活方式、心理健康等几个方面。校园文化,作为学校内部的精神环境,引导着人才的塑造。优良的校园文化有一种催人奋进的积极作用。对崇高理想的执著追求,对祖国对人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可以激发每个学生高昂的学习热情,并内化为一种自我向上的动力。 三、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在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1.缺乏与校外力量的交流。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参与人员主要是校内人员,包括学生、学工干部以及极少数的专业教师,而缺乏校外人员的参与。校外人员包括是企事业单位以及政府工作人员,他们实际上也是校园文化建设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校园文化活动把目光主要集中在校园内,而极少关注现实社会,与社会脱节,最终导致校园文化成为“空中楼阁”。 2.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系统性与前瞻性。目前,大学校园文化虽然丰富多彩,但主要偏重于娱乐、体育及各种社团活动,这些活动虽在某种程度上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近期效果明显,但缺乏长期规划,使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系统性与前瞻性,从而削弱了校园文化的整体育人功能。 3.忽视专业教师的作用。长期以来,大家一谈起校园文化,就认为是学生处、团委、学生会等学生工作机构和学生的事情,与教师没有多少关系。但实际上,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教师,教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教师的人格和文化涵养直接影响所培养学生的质量,他们的整体凝聚力对校园文化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从我国高校校园文化的现状看,教师的校园文化生活极为贫乏,一学期难得有两次活动,教师之间的交流也很少,校园文化建设的形式限于名目繁多的各种具体活动,而把教书育人、服务育人和管理育人等潜在的教育活动排斥在外;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中,除学生参与外,主要是学生工作队伍的教师参与,而专业教师与其他行政人员很少参与,与学生的交流也很有限。 4.专业知识所涉不多。在对上海一所财经类院校近一年的调查结果中,校园文化活动内容的比例为:文体活动占30%、青年志愿者活动占18%、社会实践活动占25%、讲座报告占20%、学生其它活动占7%等。调查显示:校园文化活动项目大部分是娱乐项目,与专业知识有关联的活动少,绝大部分学生集中在文娱体育、人文素质、社会服务实践等活动上,即使是学生科技活动,主要是学工队伍的策划,缺乏专业教师的积极参与,所策划的活动专业知识的含量不高,从而导致校园文化建设的简单化和低层次化。 四、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 1.校园文化建设贯彻“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即要坚持以育人为根本宗旨。要充分利用高校的人才资源优势,开展多形式、高品位、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教学不能只重视学科专业的系统性,而忽视了人的完整性以及健全人性、人格的培养,要做到教书和育人的有机结合。要从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出发,让学生自己设计适合自己的一些校园文化活动,这些活动要追求小型化、多样化、经常化,充分满足学生不同层次和种类的需要。这样,通过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学生既能增长知识,又能陶冶情操;既能丰富校园生活,又能达到育人的目的,让他们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得到和谐发展。 2.建设高层次的校园文化。如前所述,缘于当前校园文化与专业知识相连甚微及其它方面原因,导致尽管各高校都在积极提倡并加大力度建设,但结果是表面上轰轰烈烈,实质上却收效甚微。加之当前各种传媒的活跃,学生接触信息越来越广泛,活动层次较低的校园活动既起不到导向作用,也不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现其总体功能。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该超越低层次的以娱乐性为主导的校园文化建设,以科研、学术为中心内容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创建出高层次的校园文化。 3.提高专业教师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校园文化建设要转型,要建设以科研、学术为中心内容的高层次的校园文化,必须做到教师主动指导,学生积极参与,结合专业知识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开展富于创新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政策上对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专业教师给与支持和鼓励,如可通过减少课时等举措切实吸纳广大专业教师投入到校园文化建设这项需要全员参与的活动中来。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向学术领域演进发展,其结构和内容将发生重大变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专长自由参与活动,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加深专业知识,提高学习的兴趣,培养创新精神,促使具有强烈求知欲望的学风的形成,又可以促进教学改革,带动科研,为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内在的保证。 4.顺应时展,建设更加开放的校园文化。“开放”是校园文化的应有之义,当前很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处于“闭门造车”的局面,而相反地,现代大学教育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和创新型人才,这种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思维,因此“闭塞”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目标的,必须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吸引社会各界力量加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如以往的校友是一个很好的资源,吸收校友、企业以及政府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推动校园文化与社会的广泛接触,达到校园文化建设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目标。 2l世纪呼唤人才,时代也呼唤素质教育。作为高等院校,我们应该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功能,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开展,为我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合格人才。
工程论文:谈通信工程教导建设的思考 加强实践教学的层次性和递进性 与其他高校对比,我校通信工程课程实验设置的层次性和递进性明显不足。参考我校对口援助单位厦门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国家级电子信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的经验,结合我校实际,把课程实验分为验证性实验、开发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验证性的特点是,操作多为插线和测量,操作步骤是确定的,要求准确性。开发性实验以编程为主要方式来完成,要求的结果是确定的,但实现过程——即编程具有一定的自主性,老师需要对程序进行评价和指导。专业方向课即通信工程专业各方向的专业课,实验一般包含一定程度的综合性和设计性,甚至创新性,操作方式为编程或软硬件结合。综合性实验要求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多门课程的知识来思考、解决问题,实验的结果一般来说也是确定的,老师需要对实验过程进行评价。我校通信专业验证性实验过多,导致学生兴趣越来越不足。验证性—开发性—综合性实验层次递进性不好,不利于学生逐步积累经验,提高能力。我校历来对区内区外学生的培养目标是不同的。通信工程专业对区内学生的培养要求是技工型—工程师型,即以职业技术人才为主、工程师人才为辅;对区外学生的要求是工程师型—创新型,即以工程师人才为主、复合创新型人才为辅。但这一分级培养目标并未在实践教学的培养方案上体现出来。结合我校实际,图1和图2分别提出了面向区外和区内学生的实践教学培养方案。区外学生的验证性实验主要包括电子和计算机的专业基础课实验;开发性实验包括四门专业核心课实验以及电子线路综合设计,四门核心实验课学生对通信专业有总体上的把握,而电子综设则放在大二下的后半学期,表现出色的学生选拔参与全国电子设计大赛;综合性实验为专业方向课实验,包含四个方向的实验群(每群2-4门实验课),要求学生任选两个方向的实验群,鼓励学生对综合性实验进行延伸开展创新性实验项目。区内学生培养方案与区外学生的区别在于,实验课程减少了,整体难度减低了,综合性实验更偏重职业技术应用而非设计开发。创新型实验项目和开发性、综合性实验的最大区别在于,创新型实验的结果是不确定的。这一不确定性既可反映在结果成败的不确定,也可反映为结果与预期有差别,学生需要在一定规划下在实验过程中不断调整具体思路。创新性实验项目不设为专业必修项目,而是鼓励有能力、有热情的区外区内学生通过已在开展的“大学生创新计划”参与。创新性实验项目的选题既可以是老师的科研项目子课题,也可是老师的企业项目,还可以是学生联系老师自主择题。另一方面,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实验实践教学的层次性与递进性建设和相关教学实验室建设是密切相关的。这就要求教学实验室建设要有必要的规划和前瞻性。目前,我校通信工程专业相关教学实验室设备比较落后且损坏严重、实训基地尚未建立,亟须在良好的规划指导下加快建设。 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采用“双师型”模式 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开展各种方式加强教师实践教学的学习——包括组织高年级学生与教师就课程实验的衔接做交流;组织教师到对口支援单位进行实践教学(特别是课程实验)的相关学习;定期邀请企业工程师来校与本校教师做交流等等。我校教师擅长知识性、理论性、前沿性教学,但缺乏企业生产实践的锻炼和经验,难以把握企业一线的技术动态。采用“双师型”教学模式是一种可行的弥补办法[3]。“双师型”模式指,除了本校专职教师外,聘请企业工程师担任兼职教师。本校专职教师完全负责专业基础课和核心课,而安排企业工程师担任部分专业方向课及部分实训项目。这样有利于本校教学与企业工程师加强交流,有利于学生把握产业技术发展,有利于加强校企交流、为进一步的校企合作开辟空间,也有利于缓解我校通信工程专业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 加快实训基地建设,推进校企合作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营单位,校企合作必须要实现“双赢”才能得到企业的认可。很多高校以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作为主要校企合作模式。但是学生缺乏经验,一般很难直接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还可能对人员安全、设备管理等带来不便,所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接待学生实习意愿较低。我校通信专业培养学生作为整体尚未被企业认可,在动员社会资源尝试建立企业基地的同时更需要加强内功。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将有助于本校学生获得社会认可,有助于校外企业实习基地的建设。我校需要加快校内实训基地的规划与建设。对于通信工程专业而言,实训基地的建立涉及昂贵的通信网络设备的购买,在设备购买的同时应引入企业认证机制,为参加培训的学生提供华为或中兴等企业的专业技术认证[4][5]。实训基地可同时挂牌工程技术中心,鼓励教师以实训基地设备为平台,与企业进行工程技术合作。这样有利于与企业建立联系,为后续合作打下基础。5结语实践教学建设是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也是一项需要不断反思、不断完善的建设规划的过程,需要积极协调与发挥学校、老师、学生三者的积极性。本文从总体培养方案、区内外具体培养方案、教师队伍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四方面提出了思路和对策,为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建设提供助力。 工程论文:对建筑工程电气安全隐患分析 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建筑工程电气施工的大力支持,对于目前电气施工容易出现的安全隐患,需要电气施工单位加以重视,给予有效的处理、改进。下面先是分析了建筑工程电气安全保护的意义。 一、建筑工程电气安全保护的意义 建筑工程电气施工具有高危性、高事故性的特征,在进行电气施工时需要做好安全保护措 施。一些资料表明,建筑工程电气施工中的事故发生原因,大多不是施工人员的施工技能低造成的,而是施工人员的没有具有相关的安全意识造成的。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是建筑工程电力安全的基本保障。由此可见,对电气施工人员进行电气安全性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坚持“安全第一”的施工原则,在员工里形成安全意识,完善企业安全隐患防范机制和管理机制。对于监督部门要根据自己的本职工作,加强施工人员监督,杜绝安全隐患的发生,保证电气施工的安全性。 二、建筑工程电气安全容易出现的隐患分析 1.静电危害 当系统没有进行必要的检修工作以及维护保养工作、对于跨接的装置、接地的装置设置不完善、工作人员静电防护不到位导致静电危险以及静电火花危险。 2.触电危险 当建筑工程人员设计电气设备的不合理、安装电气设备的不合理、维护系统疏忽导致电气设备出现绝缘失效、过热、PE线断线等问题,对建筑工程人员造成人身的安全威胁。 3.电气爆炸或火灾危险 电气爆炸或火灾危险是由系统设计或运行中出现错误、操作错误造成电气系统运行短路、发热、过载等问题,容易引起局部系统的过热,导致电气爆炸或火灾危险。 4.雷电危害及电磁危害 当电气系统缺少一定的防雷设备或者防雷设备的设计施工有缺陷时,就会造成建筑工程电气系统在面临雷电环境时,容易造成雷电安全隐患。电磁隐患是由于电气系统的高频设备调整错误、屏幕设备有缺陷造成的,当工作人员长期处于电磁照射时,给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带来危害。 二、预防建筑工程电气设备安全隐患的方法 1.电气设备、材料的绝缘检查 在电气设备、材料进场前要进行绝缘性检查工作,更加建筑工程电气施工质量规范规定,对设备、材料、半成品、成品进行详细验收,比如内部导线厚度要大于0.6mm,对于开关、插座的爬电距离、电气间隔要大于3mm,电气设备的电线产品还需要具有安全认证标准,保持电线、电缆绝缘层的完整、电线、电缆的厚度要保持均匀,符合规定的厚度要求。对于工艺需要而破坏的电线、电缆绝缘层要用绝缘胶带、色相带来捆绑,使之高于原来电线的绝缘等级。在电线铺设检查时,尽可能保证减少同一处电线的重叠次数。当电线不能紧贴处理,需要用水泥块对电线层进行分离。 2.漏电保护工作 电流对人体伤害程度与电流通过人体的途径、持续时间、电流频率有关。对于漏电保护器可以选用30毫安每秒,这样可以具有足够安全性的同时满足触电保护需求。在建筑工程电气系统中的漏电保护方法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分支线保护方式,另一种是末端保护方式,其中末端保护方式是人们经常选用的方式。尽量缩小了发生触电造成的停电范围,使其他用户免于受到影响,方便查找故障,使建筑工程电气系统可靠性提升。漏电保护器在具体选用时,要考虑到以下几点原则。一是漏电保护器要符合国家的电流动作标准,有电工产品认证会的认证。二是要符合漏电保护方法对电流动作的要求,满足分级保护的协调原则。三是有专业部门的检查报告和试验合格证明文件。 3.防雷接地工作 为了防止雷电危害,可以进行防雷接地。接地可以有效释放雷电流,对于建筑工程基础底板的钢筋贯通工作,底板主筋的防腐、焊接工作,需要有接地电阻阻值测试,查看电气系统是否符合设计图纸的有关规范。可以适当增加人工接地极来使接地电阻值降低。对于接地线的连接、端子的预留需要根据规范操作要求进行。关键做好建筑工程外墙防护栏杆、金属门窗、屋面金属的防雷工作,搞好电气系统工序间的衔接工作,防止工序的遗漏,完善金属设备的外壳接地工作,把立柱筋当成引下线,从上而下标记引下线立柱筋。使之贯通成一体,做好电气设备的防腐处理、焊接处理。人工的接地引下线不能存在死角,要顺直,金属保护管和引下线电气联通。为了接地体屏障效果的降低,需要保持人工接地装置间距大于5m。 4.经监理批准后施工,进行定期安全巡查 建筑工程电气安全管理人员须对完成的每一分部分施工进行安全检查验收,还要随时抽查正在进行的施工项目,将检查结果详细登记,询问监理工作人员核对建筑工程电气项目是 否符合安全标准。若安全标准达不到既定的要求,要及时进行整顿、修改。在定时安全巡查方面,在建筑工程电气施工时每天要进行详细的安全巡查,专职电气安全人员还要负责记录当天的安全台账。台账的记录内容包括对安全隐患的详细检查和登记工作。最后还要形成相应的安全检查制度,还可以把建筑工程电气施工项目分为多个部分,要求在每个部 分安置安全指导员,确保有效预防电气安全隐患。对于电气施工标牌的检查要求做到:安全标牌摆放在正确的位置,还要有针对性。 6. 加大电气安全投入 建筑工程电气系统施工过程中必要的安全防护设备和材料必须投入,不可偷工减料,不能抱有侥幸心理。对于保障电气安全的资金投入要加大,配置足够的防护设备,例如防火设备、防静电设备的投入。那些在实施工程中故意减少的安全防护投入行为,监理公司应该对其负责单位进行严惩;建筑工程电气系统施工单位要对员工进行三级安全教育,有关安全技术交底都要有监理公司参与旁听。交接人最后进行亲自签字,不得由他人完成。 7.对监理及工程部的要求 对于监理公司,监理全部成员要对每个环节分别进行专项安全检查,至少一周一次检查。应按照实际针对性的进行检查,把检查结果和整改意见做成可考的文字,例如检查施工单位巡检记录,把巡检记录作为监理部考核绩效的一个重要依据。还要把整个安全责任分解,把责任目标分解为多份,再把分解后的安全责任传达给工程部,让工程部就按照此为标准对监理的安全工作进行抽查。对于工程部来说,各分管工作人员应参与每周监理部进行的检查,同时也包括电气系统施工单位每天进行的巡检记录的检查。 总结: 当今社会发展迅速,离不开建筑工程电气项目的建设,但电气安全事故一直在增加,给人们的 生活带来了重大的损失。这就需要我们在建筑工程电气施工时,把安全管理放在最重要位置,对于出现的安全隐患及时处理,定期进行电气安全巡查,加大建筑工程电气安全投入对于出现的安全隐患进行及时制止,使建筑工程电气系统可以有效预防各种安全隐患,发挥出自己对社会的应有效益。 工程论文:水利工程坝址选择的工程地质勘察探析 1 引言 水利项目和常见的项目不一样,它有着自身的独特性。由于它的存在,会使得很广阔的区域之中的水文等出现改变。进而会导致渗漏以及淤泥等问题出现。所以,要积极的关注勘察和设计等活动,要不然的话其结局会非常的不利。在选择坝址的时候,不但要分析其地质状态,还要探索溢洪等的建筑体的状态,进而为后续的建设工作提供精准的参考信息。 2 选坝的时候要开展的勘察工作 在天然的背景之中,地质状态优秀的坝址总数是不多的,特别是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对于地质对规定很是严苛,无法合乎当前的规定。此处讲到的最合理的规划是比对来看的,就算是最优秀的也会面对一些不利要素。所以,地质状态不是很好,估算费用较高的规划是不应该落实的。在选址的时候,工程地质论证的主要内容包括区域稳定性、地形地貌、岩土性质、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和物理地质作用以及建筑材料等,同时还应该分析或许会出现的一些地质现象以及处理此类现象要耗费的人力物力等。接下来具体的探索。 2.1 关于地区的稳定性 该项要素的探索在水利工程的建设活动中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针对坝址以及那些要探索的区域,开展稳定性的测试活动意义很是关键。尤其是地震的干扰关乎到其选择,通常来讲,烈度是由地震机构提供的,但对于重大的水利枢纽工程要进行地震危险性分析和地震安全性评价。所以,对于大规模的水电项目,在开展该项探索工作的时候,要协调有关的人员积极地分析稳定性相关的内容。 2.2 地形地貌 它是明确坝形的关键参考内容,而且其对于项目的布局以及建设条件等有一定的制约意义。狭窄、完整的基岩“V”型谷适合修建拱坝,宽高比大于2的“U”型基岩河谷区宜修建混凝土重力坝或砌石坝。宽敞河谷地区岩石风化较深或有较厚的松散沉积层,一般适于修建土坝。对于不一样的地貌区域,它的岩性和构造等具有自身的很多独特性,像是宽阔的区域,它的阶地特征等存在一些渗漏性的现象。通常老河道掌控着渗漏的方式等。所以,在选取地址的时候要积极的分析该项要素。 2.3 岩土性质 岩性对于建筑的稳定性来讲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其对于选址来讲,是要认真分析的一项要素。我们国家已经完工的和正在建设的高坝,有超过一半的都是建设在有着较高的强度的岩基之上,一别的是设置在砂岩等上面,很少会存在于强度较小的岩石之中。经由项目的具体分析,我们得知要结合坝体的具体状态等对其关键的事项开展探索。 2.3.1 侵入的块状结晶岩体,一般致密坚硬、均一、完整、强度大、抗水性强、渗透性弱,是修建高混凝土坝最理想的地基,其中尤以花岗岩类为最佳。这类岩石需注意它们与围岩以及不同侵入期的边缘接触面,平缓的原生节理,风化壳和风化夹层的分布,选坝时避开这些不利因素。 2.3.2 喷出岩类强度较高、抗水性强,也是较理想的坝基。像是东部的一些靠海区域以及东北等区域的坝体都是设置在这种状态之中。喷出岩的喷发间断面往往是弱面,存在风化夹层、夹泥层及松散的砂砾石层,还有凝灰岩的泥化和软化等,对坝基抗滑稳定性的影响不可忽视。此外,玄武岩中的柱状节理,透水性很强,在选坝时也须注意研究。 2.3.3 深变质的片麻岩、变粒岩、混合岩、石英岩等,强度高、抗水性强、渗透性差,同样是非常优秀的坝基。不过在此类岩体之中进行选取活动的时候,要分析一些具体的要素,比如软弱层等,在选取坝体的时候,不应该存在于软弱物质非常多的区域之中。 2.3.4 沉积岩中,以厚层的砂岩和碳酸盐岩为较好的坝基。这类岩石坝基较岩浆岩、变质岩的条件复杂。这是因为在厚层硬岩层中常夹有软弱岩层,这些夹层力学强度低,抗水能力差,易构成滑移控制面。碎屑岩类如砾岩、砂岩等,强度与胶结物类型有关,一些胶结物在水的作用下可能产生溶解、软化、崩解、膨胀等。在构造变动下往往发生层间错动,经由次生活动会出现泥化反应。在选取坝址的时候要积极的分析此项内容。 除此之外,在开展比对分析的时候,松散层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在修筑土坝的时候,要确保其设置在基岩之中,假如河床的遮盖层太厚的话,就导致开挖总数增加,此时建设条件就会变得非常繁琐。因此当别的状态大体上一样的时候,要把项目选取在覆盖层的尺寸不是很宽的区域之中。一些区域由于该层的尺寸太厚,必须要用土石坝比选松散土体坝基的坝址时,须研究渗漏、渗透变形和振动液化等问题,而且应避开如淤泥类土等软弱、易变形土层。 2.4 地质构造 这个要素在选取的时候也具有非常显着的意义,对于那些地形非常敏感的坝体来讲,作用更是显着。在地震多发的区域之中,在选取的时候要躲避活断层,要设置在地质稳定的区域之中。在选坝前的可行性研究时,应进行区域地质研究,查明区域构造格局,尤其要查明目前仍持续活动或可能活动断裂的分布、类型、规模和错动速率,并预测发生水库诱发地震的可能及震级。国外有些水坝就因横跨活断层而坝体被错开或致垮坝。地质构造也经常控制坝基、坝肩岩体的稳定。在层状岩体分布地区,倾向上游或下游的缓倾岩层中存在层间错动带时,在后期次生作用下往往演化为泥化夹层,若有其他构造结构面切割的话,对坝基抗滑稳定极为不利,在选坝时应特别注意。因为缓倾岩层的构造变动一般较轻微,容易被忽视。陡倾甚至倒转岩层,由于构造形变强烈,岩石完整性受到强烈破坏,在选坝时更要特别注意查清坝基内缓倾角的压性断裂。总之,要尽可能选择岩体完整性较好的构造部位作坝址,避开断裂、裂隙强烈发育的地段。 2.5 水文地质条件 在将渗漏事项当成是关键要素的岩溶区域之中进行坝体的选取工作的时候,要积极地分析水文地质要素。站在防渗的层次上分析,其坝址的寻求要设置在具有隔水层的区域之中。而且要积极的分析项目是不是存在渗漏性,库区最好是强透水层底部有隔水岩层的纵谷,且两岸的地下分水岭较高。当岩溶区无隔水层可以利用的情况下,坝址应尽可能选在弱岩溶化地段。这就要求仔细分析研究岩层结构、地质构造和地貌条件。 3 结束语 通过具体的情况我们得知,选坝是当前建设工作中非常关键的一个事项,其关乎到建筑体的安全性以及稳定性。地质要素在选坝的时候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选取优秀的坝址,并据此合理配置水利枢纽的各个建筑物,进而切实的发挥出积极的地质要素的优势,避免不利现象的出现。 工程论文: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工程实践 论 文 摘 要:最近几年,国家电网正处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工程的密集阶段,结合阜阳供电公司在变电站综自改造工作中继电保护专业的经验和体会,同大家一起探讨,同时提出继电保护专业在改造工程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及采取的措施。 关 键 词:继电保护;自动化改造;安全运行 近年来,随着电网改造的深入开展,大量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工程(以下简称“综自改造”)的工作正在进行中。变电站的综自改造与继电保护及二次回路的改造关系密切,它主要表现在信号的传送方面。对于老变电站来说,就是把一次设备的信息状态通过二次回路和继电保护装置传递到网络监控后台机上,以达到减少运行人员对现场设备操作和巡视次数的目的。 一、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工程概述 综自改造工程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对于老变电站的改造来说,它牵扯到对用户的停电、运行人员的操作、一次专业设备改造的工作和二次专业技术改造的工作。为了保障对用户的可靠供电,电力生产者有义务对停电时间进行严格地规划和控制。应提前对要进行综自改造的变电站进行现场勘查工作,做好“三措一案”(组织措施、技术措施、安全措施和施工方案)后,对于需要停电的工作,就要制定停电计划并报上级生产部门审批,然后在规定的时间内向运行方式部门提交停电申请,提前在规定的时间内通知用户,并且与上级主管部门及相关专业进行沟通,确保施工过程中各专业工种之间的衔接配合,以最大化地缩短工期,减少停电时间,及时为用户供应优质的电能。 综自改造工程是一个需要多专业班组相互配合的复杂工作,以阜阳供电公司(以下简称“我公司”)为例,运行人员属运行工区管辖;一次人员由修试所管辖,又分属变压器、开关、试验和油化专业;二次专业人员由计量所和调度所管辖,在变电站的综自改造二次回路中,表计由计量专业负责,计量回路以外的二次回路由调度所负责,而调度所又分为保护专业、自动化专业和通信专业。众多的专业人员在同一个工作中同时出现,安全问题就成为了综自改造工程的关键所在。 二、做好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工程的途径和方法 结合笔者作为继电保护工作者20年的工作经验和体会,主要从保证人身安全、确保继电保护装置安全运行的设备安全和杜绝继电保护“三误”发生的角度论述如何做好变电站综自改造工程工作。 1.防治人身触电,确保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在综自改造工程施工开始前,为了确保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必须按照《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现场保安规定》的要求做好开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办理相关手续,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标准化作业指导书”和符合实际的“现场操作票”,具备经过审核符合实际的施工图纸,工程施工所必需的设备、材料、施工风险分析,等确保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的措施。 工作负责人是现场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进入变电站实施变电站综自改造工程后,确保人身安全,就要充分履行工作负责人的安全职责。工作负责人在开工前应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1)开工前“三交待”:交待工作任务要清楚明了;交待安全措施要具体详尽;交待技术要求要全面细致。 (2)接受任务“三明确”:工作任务明确,安全措施明确,操作步骤明确。 (3)严格执行现场工作“八不准”,即精神不振不能工作、应办工作票而未办工作票不准工作、应停电不停电不准工作、应验电接地不验电接地不准工作、不经许可不准工作、安全距离不够不准工作、无人监护不准工作、安全措施不明确不准工作。 (4)要求对工作班成员进行“三查”,即查着装是否符合要求,查精神状态是否良好,查使用的安全工器具是否符合要求。 (5)工作许可人许可工作后,工作负责人要陪同工作许可人到现场再一次确认工作票所列安全措施是否符合现场实际和施工安全后,方可对工作班进行工作安全交底。待交待完现场工作任务、工作地点、人员分工、带电部位、现场安全措施和注意事项后,确保每一个工作班成员均已知晓并签字确认后方可对许可其工作。在施工过程中不准凭经验工作,不得擅自扩大工作范围和随意变更安全措施,必须改变安全措施或扩大工作范围的要重新办理工作票并重新履行许可手续。 为了确保施工过程中的人身安全,必须要有工作负责人在现场监护。但也不能完全依赖工作负责人对工作班成员的监护,现场施工地点分散、工作班组混乱、人员分散,工作负责人不可能监护到每一名工作班成员,因此分工作负责人在综自改造工作中是必不可少的。由各个专业设立本专业的工作小组负责人(为了有效区分工作负责人与分工作负责人,我公司的工作负责人穿印有“工作负责人”的红马甲,分工作负责人穿印有“专责监护人”的红马甲),该小组负责人对自己的专业工作任务和人员进行监护,工作人员之间互相提醒,以保证工作安全,由此达到人人有人监护的目的。 2.确保继电保护装置安全运行的设备安全 综自改造施工往往时间短、任务重,小组之间的配合工作一定要做好,合理地安排工作顺序是笔者总结出的重要经验。在我公司,工作许可手续完成后,首先由修试人员进行一次设备的改造工作,同时保护及计量人员分别到保护室和端子箱拆除的需要拆除二次回路接线,自动化人员进行后台调试,保护及计量拆除的二次线工作结束后,立即组织人员敷设电缆,大约修试所进行的一次设备工作结束,二次电缆基本敷设完成。一次人员撤离现场后,由二次人员在开关端子箱和保护室同时进行二次电缆工作,三个小组同时工作,互相配合,电缆头制作、对线工作完成后,三个小组又分开,各自完成所属专业的接线工作。最后进行调试和做传动工作。在做继电保护装置调试的过程中,自动化专业小组联系运行人员核对保护装置上传到后台的信号与保护装置发出的信号、集控站收到的信号是否一致,若不一致则再次更正。 为了保证在保护装置调试过程中不发生微机保护装置设备的损坏事故,结合笔者工作的实际经验,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 (1)试验前应仔细阅读试验大纲及有关说明书 。 (2)尽量少拔插装置模件,不触摸模件电路,不带电插拔模件。 (3)使用的电烙铁、示波器必须与屏柜可靠接地。 (4)试验前应检查屏柜及装置在运输中是否有明显的损伤或螺丝松动。特别是CT回路的螺丝及连片,不允许出现丝毫松动的情况。 (5)校对程序校验码及程序形成时间。 (6)试验前对照说明书,检查装置的CPU插件、电源插件、出口插件上的跳线是否正确。 (7)试验前检查插件是否插紧。 (8)试验前检查装置规约设置是否与后台相匹配。 3.杜绝继电保护“三误”的发生 通过以上各点的严格执行,保护装置本身基本上不会发生人为原因造成的设备损坏事故,但是这还不能保证继电保护“三误”不发生。要杜绝继电保护“三误”,还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1)防误传动:严禁使用短接出口接点的方法来传动保护装置,以防止不小心跑错位置而误动运行设备。插拔继电器和插件,应先断电,防止继电器和插件插错位置,严防继电保护“三误”事故的发生。 (2)防其它保护误动作:保护装置上电试验前,应检查接线是否正确,校验功能、出口压板是否正常。对交流回路加电流、电压时,要注意把外回路断开,防止反充电或引起其它保护装置误动。 (3)防误整定:因为试验的需要而修改定值,一定要牢记在调试工作结束时务必改回原定值。工作终结前会同运行人员对定值核对,确认无误,并打印、双方签名并交运行人员存档。 (4)防短路、短路和接地:在保护装置试验完毕后,将打开的二次回路、连片按照继电保护安全票和措施票进行逐项恢复,并要求第二人进行核对,保证其正确性,防止出现开路、短路、断路等可能影响安全运行的事故发生。 三、确保设备安全运行的具体措施 在变电站综自改造工作调试试验结束后,人身安全得到了保障,继电保护装置不会发生人为原因的设备事故。继电保护“三误”得到有效控制后,还应保证改造后的设备安全运行,工作人员还要进一步做一些工作,确保改造设备安全运行。 带负荷测向量工作在改造工作完成后,是必不可少的一道工作程序,电力设备投运后,必须进行保护的带负荷测向量检查,通过向量图分析交流回路接线,确认正确后,方可将保护投入运行。例如,笔者在进行110kV东平变电站综自改造时,由于10kV高压室内设备改造成保护测控装置与开关柜一体工作,承包给安装公司施工,在#1主变低压侧141开关改造结束后,#1主变保护投入运行前进行带负荷测向量的工作中发现,#1主变低压侧差动保护回路和低压侧后备保护回路中电流回路的向量为反极性,给保护设备的正确动作带来了隐患,因此保护班人员及时采取措施,将电流回路的极性及时调整回路,保证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 对设备运行后发现的缺陷和异常要及时消除;不能解决的,在经过分析后,在不影响运行的前提下,需要报请上级部门并做好记录向运行人员进行交底,运行中重点巡视,并尽快消除组织消缺验收时发现的缺陷和异常。例如,2004年我公司110kV阜南变综字改造工程中需要将原先为电磁型的变压器保护更换为南锐继保公司的RCS-9000型微机变压器保护。改造工作结束后,进行带负荷侧向量工作时,发现高压侧电流为反相序。阜南变是一座单电源终端变电站,由于历史原因,整个变电站都处在反相序的特殊电力系统下运行,由于很难把110kV进线线路和35kV、10kV出线全部停运,把反相序调整为正相序电力系统下运行。由于RCS-9000型微机主变保护是按照正相序电力系统进行设计的保护装置,可能造成保护装置的误动或拒动。在征得生产部门领导(总工程师)同意的前提下,将主变保护的定值11点钟接线方式强制改为1点钟接线方式,加强巡检力度,待条件允许后再将反向序调整为正相序,此项工作终于在220kV白果变投入运行后,于2009年7月完成。现在反相序已调整为正相序,为阜南变主变保护正常运行创造了合格的运行条件。工程中的反事故措施要严格按国家电网十八条反措的要求执行。 公用电压互感器的二次回路只允许在控制室内有一点接地,为保证接地可靠,各电压互感器的中性线不得接有可能断开的开关或熔断器。已在控制室一点接地的电压互感器二次线圈,宜在开关场将二次线圈中性点经放电间隙或氧化锌阀片接地,其击穿电压峰值应大于30·Imax伏(Imax为电网接地故障时通过变电站的可能最大接地电流有效值,单位为kA)。 工程论文:关于土建工程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一、我国土建工程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我国土木工程业事业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现如今土木工程在实践和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显着的成就,无论是结构力学分析还是结构设计的理论和方法以及结构的施工工艺,都取得了非常大的突破,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高层大跨结构方面的成就更是令世人瞩目。然而,我国土建工程技术仍存在许多问题,在项目建设工程中,常会出现工程结构位移、变形、渗漏水、刚度和强度不足、断面尺寸不精确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将会严重影响到整个土建工程的质量。一般情况下。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除了人为原因和外部环境的影响外,便是由于施工技术存在不足导致的。 二、土建工程技术的重要性 随着土建工程行业的不断发展,土建工程的规模越来越大。因此,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要,促进土建施工技术的发展,提高土建工程的施工技术。现阶段,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进步,一方面给技术创新的经济和管理基础提供了保障,另一方面,技术实现创新又反过来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进步。但是目前,我国建筑工程施工行业技术创新水平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技术创新作为土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以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就必须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强化企业的实力与竞争力,推动企业施工技术的不断改良与创新,同时积极将建筑施工技术创新的成果应用到实际中去。 三、土建产业技术创新的方法 3.1 土建产业创新过程的人才管理 企业技术中心应是技术创新的基本组织机构,其体系包括决策层、咨询层、管理层和执行层。这些组织机构对于土建工程产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决策层应是企业技术中心的技术委员会,对企业的科技发展政策、研究开发方向和对集团发展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及超前性的重大科技开发项目、重大引进技术、设备的立项和执行,起决策、立法咨询和监督的作用。咨询层是由众多专家构成的,其作用是探讨新的技术规划,提出新的设计方案。管理层是很重要的,主要负责整个生产过程的管理,运筹整个企业的生产转换,技术创新。执行层负责贯彻落实企业的技术创新规划和计划,并结合各成员企业的实际组织开展科技创新、成果推广和成果产业化活动。这些机构进行有效的管理之后,还应该进行整体的人才管理。最重要的就是重视人才,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推动技术创新工作。土建施工企业必须牢固树立人才就是财富,人才就是效益,人才就是竞争力,人才就是发展后劲的观念,积极落实人才队伍的培养工作。不仅如此,还要在企业招聘的过程中把握人才,能够慧眼识英,学历仅仅是考虑的一部分,最主要的还是在于人才的创新能力。企业要稳定和吸收一大批胜任新形势下技术创新工作的骨干力量,为企业的长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对于人员的管理还包括培养大家的创新意识,使得人们的创新思想跟上企业的技术创新步伐。 3.2 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体制 企业要进行技术革新,首先必须要有合理完整的技术创新体制,这样才能统筹企业的技术创新。这一体制的制定必须要有专门的人员进行长期的规划与探讨,在了解了市场的动向,国家的政策、同行的优势等多方面条件的基础上进行设计与编写,经过一些列的探讨与审核才能通过,保证思路清晰与完整。只有具备了完善的技术创新体制才能够对企业的整体创新发展进行指导,以促进土建产业创新与发展。 3.3 利用社会的创新资源 土建产业企业要进行技术的创新,就要充分利用社会的科技创新资源,大力开展产学研结合, 补充和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其实,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有一部分土建施工企业一般都是有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的,只是,企业还没有这种创新理念,研究的深度还不够。但是,社会上却有很多相关方面的研究,在土建行业来看是可以被运用的。我国众多的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却在土建施工的一些方面有独到的研究。这些研究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是可以被很好地应用的。 此外, 这些单位一般都有许多科技信息渠道, 能及时了解到国际土建方面的最新发展水平, 所以, 土建企业应该时刻把握这一信息,建立相关的企业信息部门,或成立专门的外聘专家委员会, 并就有些科技创新项目与这些单位开展联合攻关,这样展开合作就可以更进一步的促进土建企业的技术创新。 3.4 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技术创新投入 目前,一些企业之所以不愿意进行技术创新,较为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们缺少相关的技术研发资金。所以,最重要的就是解决资金问题。首先政府要对资金问题负起责任,对土建企业的技术创新给予支持,设置多个鼓励项目,如资金补贴、专家咨询、项目管理等,这样的支持对于企业的创新是十分有动力的,尤其是进行资金的补贴,政府在企业进行创新时给予资金的投入,减少了企业的预算,有利于企业本身的技术创新。另一方面,企业自身也有有资金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多渠道的融资。例如设立企业技术创新基金, 多渠道、多形式筹集技术创新资金。企业所属单位或成员企业应按上一年产值的一定比例提取技术创新基金。 3.5新型高分子材料的应用 在土建工程施工过程中,高分子材料的应用能够显着增强地基基础的承载能力,同时对地下水起到一定的阻隔作用,加强地基的安全性和稳固性、延长其使用寿命,改善混凝土的性质,增强建筑物保温、耐火、耐腐蚀的性能。 高性能混凝土技术。这项技术主要应用于高层建筑和大跨度建筑,可以提升建筑物的坚固性,增强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目前比较常用的种类有:聚合物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浸渍高分子混凝土以及碳纤维材料复合混凝土等。 土工复合材料。该材料目前在土建工程建设中应用较为广泛,因为土工织物具有耐腐蚀和耐微生物侵蚀的优势,所以该技术的主要作用就是保护土体,提高土体的强度、改良土体性质等。该技术常用于 水利设施和环境保护工程、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的建设等方面。 高分子化学灌浆材料。该材料的应用时间较短,是一项新兴的技术。因为其化学性能上的优势,所以在对建筑物,特别是水利建筑物的加固和防渗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高分子化学灌浆材料主要有环氧树脂类灌浆材料、聚氨酯类灌浆材料和甲基丙烯酸酯类灌浆材料等。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整体水平离世界先进水平尚有一定差距,这就要求土建工程企业在今后的发展中,能够结合着我国土建工程的实际发展状况,积极创新施工技术,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学习国先进的施工技术,将其运用到我国的土建施工中。 工程论文:论土建结构工程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由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建筑学部发起,并会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工业建筑诊断与改造工程技术中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学部共同主办,清华大学结构工程与振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承办的“土建结构工程的安全性与耐久性”科技论坛,于2001年11月17~18日在清华大学举行。论坛的宗旨是:分析我国土建结构工程的安全性与耐久性现状,交流近年来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探讨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与应对途径,并积极提出建议为政府有关部门制定或修订相关的技术政策或技术标准提供参考依据,以期土建工程结构的安全性与耐久性能够更好地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求,适应我国经济转型后面向市场经济的需求。 会议收到论文报告58篇并印发了文集,有140人参加会议,在第一天的大会和第二天的分组会上分别有17位和26位专家作了报告,另外还安排了半天时间进行自由发言和讨论。会议气氛热烈,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不同观点之间也进行了较为充分的交流。 鉴于这一会议的论坛性质,以下仅就会上提出的一些问题及建议作一归纳,提交与会专家考虑并审议。 一、土建结构工程的安全性 结构安全性是结构防止破坏倒塌的能力,是结构工程最重要的质量指标。结构工程的安全性主要决定于结构的设计与施工水准,也与结构的正确使用(维护、检测)有关,而这些又与土建工程法规和技术标准(规范、规程、条例等)的合理设置及运用相关联。 1.我国结构设计规范的安全设置水准 对结构工程的设计来说,结构的安全性主要体现在结构构件承载能力的安全性、结构的整体牢固性与结构的耐久性等几个方面。我国建筑物和桥梁等土建结构的设计规范在这些方面的安全设置水准,总体上要比国外同类规范低得多。 1.1构件承载能力的安全设置水准 与结构构件安全水准关系最大的二个因素是:1)规范规定结构需要承受多大的荷载(荷载标准值),比如同样是办公楼,我国规范自1959年以来均规定楼板承受的活荷载是每平方米150公斤(现已确定在新的规范里将改回到200公斤),而美、英则为240和250公斤;2) 规范规定的荷载分项系数与材料强度分项系数的大小,前者是计算确定荷载对结构构件的作用时,将荷载标准值加以放大的一个系数,后者是计算确定结构构件固有的承载能力时,将构件材料的强度标准值加以缩小的一个系数。这些用量值表示的系数体现了结构构件在给定标准荷载作用下的安全度,在安全系数设计方法(如我国的公路桥涵结构设计规范)中称为安全系数,体现了安全储备的需要;而在可靠度设计方法(如我国的建筑结构设计规范)中称为分项系数,体现了一定的名义失效概率或可靠指标。安全系数或分项系数越大,表明安全度越高。我国建筑结构设计规范规定活荷载与恒载(如结构自重)的分项系数分别为1.4和1.2,而美国则分别为1.7和1.4,英国1.6和 1.4 ;这样根据我国规范设计办公楼时,所依据的楼层设计荷载(荷载标准值与荷载分项系数的乘积)值大约只有英美的52%(考虑人员和设施等活载)和85%(对结构自重等恒载),而设计时? 菀匀范ü辜?芄怀惺芎稍氐哪芰Γㄓ氩牧锨慷确窒钕凳?泄兀┤匆?扔⒚拦娣陡叱龅?0~15%,二者都使构件承载力的安全水准下降。日本与德国的设计规范在某些方面比英美还要保守些。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结构设计多根据发达国家的规范,就如我国解放前和建国初期的结构设计方法参照美国规范一样。至于中国的香港和台湾,至今仍分别以英国和参考美国规范为依据。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建筑物的活荷载标准值上,与国外的差别并没有象办公楼、公寓、宿舍中这样大。不同材料、不同类型的结构在安全设置水准上与国际间的差距并不相同,比如钢结构的差距可能相对小些。 公路桥梁结构的情况也与房屋建筑结构类似,除车载标准外,荷载分项安全系数(我国规范对车载取1.4,比国际着名的美国AASHTO规范的1.75约低25%)与材料强度分项安全系数均规定较低。 尽管我国设计规范所设定的安全贮备较低,但是某些工程的材料用量反而有高于国外同类工程的,这里的问题主要在于设计墨守陈规,在结构方案、材料选用、分析计算、结构构造上缺乏创新。 1.2 结构的整体牢固性 除了结构构件要有足够承载能力外,结构物还要有整体牢固性。结构的整体牢固性是结构出现某处的局部破坏不至于导致大范围连续破坏倒塌的能力,或者说是结构不应出现与其原因不相称的破坏后果。结构的整体牢固性主要依靠结构能有良好的延性和必要的冗余度,用来对付地震、爆炸等灾害荷载或因人为差错导致的灾难后果,可以减轻灾害损失。唐山地震造成的巨大伤亡与当地房屋结构缺乏整体牢固性有很大关系。2001年石家庄发生故意破坏的恶性爆炸事件,一栋住宅楼因土炸药爆炸造成的墙体局部破坏,竟导致整栋楼的连续倒塌,也是房屋设计牢固性不足的表现。 1.3 结构的耐久安全性 我国土建结构的设计与施工规范,重点放在各种荷载作用下的结构强度要求,而对环境因素作用(如干湿、冻融等大气侵蚀以及工程周围水、土中有害化学介质侵蚀)下的耐久性要求则相对考虑较少。混凝土结构因钢筋锈蚀或混凝土腐蚀导致的结构安全事故,其严重程度已远过于因结构构件承载力安全水准设置偏低所带来的危害,所以这个问题必须引起格外重视。我国规范规定的与耐久性有关的一些要求,如保护钢筋免遭锈蚀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和混凝土的最低强度等级,都显着低于国外规范。损害结构承载力的安全性只是耐久性不足的后果之一;提高结构构件承载能力的安全设置水准,在一些情况下也有利于结构的耐久性与结构使用寿命。 2.调整结构安全设置水准的不同见解 我国结构设计规范的安全设置水准较低,与我国建国后长期处于短缺经济和 计划体制的历史条件有关。但是,能够对土建结构取用较低的安全水准并基本满足了当时的生产与生活需求,而且业已历经了较长时间的考验,这是国内土建科技人员经过巨大努力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但是,由于安全储备较低,抵御意外作用的能力相对不足。如果适当提高安全设置水准将有利于减少事故的发生频率和提高工程抗御灾害的能力。国内发生的大量工程安全事故,主要是由于管理上的腐败和不善以及严重的人为错误所致。现在提出要重新审视结构的安全设置水准,主要是基于客观形势的变化,是由于我们现在从事的基础设施建设要为今后的现代化奠定基础,要满足今后几十年、上百年内人们生产生活水平发展的需要,有些土建结构如商品房屋则更要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具备商品属性的需要。国内近几年来已对建筑结构安全度的设置水准组织过几次讨论,在如何调整的问题上存在较大的意见分歧,这次科技论坛上同样反映了这些不同的见解: 1)认为我国现行规范的安全设置水准是足够的,并已为长期实践所证明,而国外就没有这种经验。我国取得的这一成功经验决不能轻易丢掉,在安全度上不能跟着英美的高标准走;安全度高了是浪费,除个别需调整外,总体上不必变动。 认为我国规范的安全度设置水准尽管不高,但在全面遵守标准规范有关规定,即在正常设计、正常施工和正常使用的“三正常”条件下,据此建成的上百亿平米的建筑物绝大多数至今仍在安全使用,表明这些规范规定的水准仍然适用;但是理想的“三正常”很难做到,同时为了缩小与先进国际标准的差距以及鉴于可持续发展和提高耐久性的需要,在物质供应条件业已改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结构的安全设置水准应适当提高。这种提高只能适度,因为我国目前尚属发展中国家。 3)认为我国规范的安全设置水准应该大体与国际水准接近,需要大幅度提高。这是由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土建工程特别是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出现事故所造成的风险损失后果将愈益严重,而为了提高工程安全程度所需要的经费投入在整个工程(特别是建筑工程)造价中所占的比重现在已愈来愈低,材料供应也十分充裕。过去的低安全水准只是适应了以往短缺型计划经济年代的需要,但决不是没有风险,如果规范的安全水准较高,曾经发生过的有些安全事故本来是可以避免的,而规范的这一缺陷在一定程度上为“三正常”的提法所掩盖。在建的工程要为将来的现代化社会服务,安全性上一定要有高标准。低的安全质量标准在参与将来的国际竞争中也难以被承认,即使结构设计的安全设置水准能够提高到与发达国家一样,由于我们的施工质量总体较差,结构的安全性依然会有差距。 3、结构设计规范的概率可靠度设计方法 自1984年国家建委和国家建设部颁布了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以来,我国的建筑结构设计规范已从80年代末期起抛弃了传统的多安全系数设计方法,从而统一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可靠度设计方法;其它的工程部门如公路、铁路、港口、水利的结构设计规范也正在或计划作这样的转变。我国规范的可靠度设计方法是参考国际上的相应标准ISO2394并经过国内科技人员努力后得以实施的。将可靠度设计方法用于结构设计规范,在国际学术界内通常被看成是一种发展趋势,但在工程内界则存在不同看法。尽管有了ISO2394,国外却鲜有重要或着名的结构设计规范已直接采用了可靠度设计方法,至今仍采用多安全系数设计方法或称荷载抗力系数法。在我国,对于建筑结构设计规范中的可靠度设计方法以及企图将我国各个行业的各种结构设计规范都用可靠度方法统一起来的做法,虽然工程设计界颇有微词,但学术界持赞成和肯定者是主流,不过仍不时有人对可靠度方法用于设计规范的适用性提出质疑。这次科技论坛上则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对规范可靠度方法的意见分歧。 对我国规范的可靠度设计方法持肯定意见的专家认为这是重大的科技进步,可靠度方法对安全度的概率定义要比定值的安全系数更清晰、更科学、更合理,当然概率可靠度设计方法本身尚有不少缺陷,有待进一步修改完善。持相反意见的人则认为,结构设计规范所面向的是类型多样的复杂群体,在安全度上需要考虑的不确定性与不确知性非常复杂,并不是“从统计数学观点出发的概率定义”所能科学描述或处理;规范可靠度方法在我国十多年的实践表明,它并没有给结构设计的安全性带来明显实效,反而造成了安全概念上的某些混乱;对工程技术人员来说,结构的安全度用可靠指标和虚假的失效概率表达后变得更加不可揣摩和模糊不清,不如安全系数那样从安全储备出发的度量方法更为直观和便于处理具体工程的安全问题;现行设计规范中的可靠度方法很不成熟,存在不少根本缺陷;他们认为半概率的多安全系数方法更适用于规范,也不排斥可靠度分析的结果可以作为一种参考,在综合判断安全系数的合理取值时予以考虑。 二、土建结构工程的耐久性 土建结构工程的耐久性与工程的使用寿命相联系,是使用期内结构保持正常功能的能力,这一正常功能包括结构的安全性和结构的适用性,而且更多地体现在适用性上。 1、土建结构工程的耐久性现状 大多数土建结构由混凝土建造。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是当前困扰土建基础设施工程的世界性问题,并非我国所特有,但是至今尚未引起我国政府主管部门和广大设计与施工部门的足够重视。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混凝土应是非常耐久的材料。直到70年代末期,发达国家才逐渐发现原先建成的基础设施工程在一些环境下出现过早损坏。美国许多城市的混凝土基础设施工程和港口工程建成后不到二、三十年甚至在更短的时期内就出现劣化;据1998年美国土木工程学会的一份材料估计,他们需要有1.3万亿美元来处理美国国内基础设施工程存在的问题,仅修理与更换公路桥梁的混凝土桥面板一项就需800亿美无,而现在联邦政府每年为此的拨款只有50~60亿美元。另有资料指出,美国因除冰盐引起钢筋锈蚀需限载通行的公路桥梁已占这一环境下桥梁的1/4。发达国家为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投入了大量科研经费并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如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公路桥梁为对付除冰盐侵蚀及冻融损害,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从50年代的2.5cm逐渐增加到4cm、6cm直到80年代后的7cm,而混凝土强度的最低等级也从50年代的C25增到后来的C40,桥面板混凝土从不要求外加引气剂、不设防水层到必须引气以及需要设置高级防水胶膜并引入环氧涂膜钢筋。而我国遭受盐冻侵蚀地区的公路桥梁在耐久性设/!/计方面至今仍无明确要求,对混凝土保护层和强度的要求仅为2.5cm与C25,与上面提到的加拿大50年代水准一致。国内 按这种标准设计的一座? 笄牛?ǔ珊蠼?年,由于盐冻侵蚀,现已不得不部分拆除重建。 我国建设部于80年代的一项调查表明,国内大多数工业建筑物在使用25~30年后即需大修,处于严酷环境下的建筑物使用寿命仅15~20年。民用建筑和公共建筑的使用环境相对较好,一般可维持50年以上,但室外的阳台、雨罩等露天构件的使用寿命通常仅有30~40年。桥梁、港工等基础设施工程的耐久性问题更为严重,由于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过薄且密实性差,许多工程建成后几年就出现钢筋锈蚀、混凝土开裂。海港码头一般使用十年左右就因混凝土顺筋开裂和剥落,需要大修。京津地区的城市立交桥由于冬天洒除冰盐及冰冻作用,使用十几年后就出现问题,有的不得不限载、大修或拆除。盐冻也对混凝土路面造成伤害,东北地区一条高等级公路只经过一个冬天就大面积剥蚀。我国铁路隧道用低强度的C15混凝土作衬砌材料,密实度和抗渗性差,不耐地下水与机车废气侵蚀,开裂与渗漏严重;对几个路局所辖的隧道进行抽样调查表明,漏水的占50.4%,其中1/3渗漏严重,并导致钢轨等配件锈蚀以及电力牵引地段漏电,影响正常运行,而1999年颁布的铁路隧道设计规范仍未能对隧道的耐久性问题采取适当的对策,如适当提高混凝土的最低强度等级和在混凝土中掺入化学纤维等。 耐久性问题的严重性和迫切性在于我们许多正在建设的工程仍未吸取国际和国内的大量惨痛教训,还沿着老路重蹈覆辙。一些北方城市新建成的立交桥和高速公路桥,仍没有在材料性能和结构构造等方面采取必要的防治冻融和盐害的综合措施。甚至大型工程如2000年投入运行的珠海莲花跨海大桥,其主体结构在浪溅区仍采用不耐海水干湿交替侵蚀的C30混凝土与3~4cm厚的保护层厚度。 有专家估计,我国“大干”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的高潮还可延续20年,由于忽视耐久性,迎接我们的还会有“大修”20年的高潮,这个高潮可能不用很久就将到来,其耗费将倍增于当初这些工程施工建设时的投资。 使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问题进一步加剧的原因有: 1) 由于混凝土的质量检验习惯上以单一的强度指标作为衡量标准,导致水泥工业对水泥强度的不适当追求,使水泥细度增加,早强的矿物成份比例提高,这些都不利于混凝土的耐久性。我国对水泥质量的检验在强度上只要求不低于规定的最低许可值,而国外则同时还要求不高于规定的最高值,如果强度超过了也被认为不合格,这种要求还有利于水泥产品质量的均匀性。 2) 工程施工单位不适当地加快施工进度,尤其是政府行政领导对工程进度的不适当干预。混凝土的耐久性质量尤其需要有足够的施工养护期加以保证,早产有损生命健康的概念同样适用于混凝土。国内媒体上大加宣传的所谓几个月就修成一条大路、建成一座大桥、或盖成一幢高楼的工程以及抢工献礼工程,很可能就是今后注定要花掉更多资金进行大修的短命工程。提前完成合同规定施工期的在国外要被罚款,因为意味着工程质量有遭到损害的可能。 3) 环境的不断恶化,如废气、酸雨,我国的酸雨面积已超过国土的30% 。 当前迫切需要进行的工作是尽快编制桥梁、隧道、港工等基础设施工程耐久性设计的技术条例,修订补充现行规范中对结构耐久性的要求。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各种基础设施工程的设计工作寿命,在重要工程的设计文件中必须有使用寿命的要求和论证。当前在建的众多工程在耐久性上之所以仍然沿着重蹈覆辙的道路走,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工程设计施工技术人员在耐久性上没有可资遵循的新依据。更为严重的是现行规范中的有些条文,本身就对耐久性有害。为了提高混凝土耐久性,在混凝土中合理使用粉煤灰、矿渣等矿物掺合料是重要的技术手段,国外有的规范甚至规定在桥梁等混凝土结构中必须加入粉煤灰等掺合料,而我国的铁路混凝土桥隧施工规范仍在明文禁止使用。此外,工程技术界还存在长期形成的一些过时的看法,对改善混凝土的耐久性能造成阻力。例如,顾虑会影响混凝土强度而不愿使用引气剂,而引气本应作为改善混凝土耐久性和工作性的常规手段;又如,希望加大水泥用量来保证混凝土强度,而尽可能低的水泥用量本应是提高混凝土抗裂和耐久性能的重要途径。 在修订规范的耐久性要求上,交通部于2001年颁布的港工混凝土结构防腐蚀技术规范已为其它土建工程行业起到较好的示范作用。我们一方面要参照国内外已有的资料和经验,尽快编写出相应的设计施工技术文件以应急需,另一方面则要安排系统的研究项目,加大耐久性研究工作的支持力度;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是当前国际上结构工程学科最为重要的前沿研究领域之一,而我国在这一方面相当落后。混凝土的耐久性研究离不开原材料和环境等特定条件,需要考虑本国的特点,是不能完全依赖国外研究成果的。 重视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生产混凝土所需的水泥、砂、石等原材料均需大量消耗国土资源并破坏植被与河床,水泥生产排放的二氧化碳已占人类活动排放总量的1/5~1/6,而我国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已居世界第二。我国现在每年生产5亿多吨水泥,与之相伴的是年耗20多亿方的砂石,长此以往实难以为继。延长结构使用寿命意味着节约材料,而耐久的混凝土一般又应是水泥用量较低和矿物掺合料(工业废料)用量较高的混凝土,所以耐久的混凝土正适应环境保护的需要。国际上对桥梁、隧道等土木工程的设计工作寿命多为100年,有的如英国为120年。考虑到耐久性不足所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和资源浪费,国际上近年来有要求将这些工程的最低工作寿命进一步延长的趋势,如提出城市环境中的桥梁至少应有150年。 2.土建结构工程使用阶段的正常检测与维护 结构耐久性和使用寿命的概念,与使用阶段的检测、维护和修理不能分割,对处于露天和恶劣环境下的基础设施工程来说尤其如此。为了保证结构安全性和耐久性,一些工程在建成后的使用过程中,应该进行定期检测和维护。我国有结构工程的设计规范与施工规范,但没有如何使用的规范。有些工程倒塌事故,例如最近四川宜宾的南门大桥发生桥面坍落事故,就是因为桥面结构与主拱之间的吊杆在连接处发生锈蚀,如果有定期的检测要求,这样的事故很有可能避免。有些国家对于结构的损坏可能导致公众安全的建筑物与桥、隧等公共工程,强制规定必须定期检测;即使是建筑物的玻璃幕墙和外墙面砖等建筑部件,因其坠落后容易伤及公众,也有强制定期检测的要求。我国由于施工管理水平和事故操作人员的素质相对较差,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制度不够健全,规范对结构安全与耐久性的设置水准又相对较低,已建的工程中往往存在较多隐患,所以更有必要从法制上确定土建工程的正常使用和定期检测的要求。对于土建结构工程的安全质量,虽然政府已作出了设计与施工的责任单位和个人需对其“终身负责”的规定,但是这种要求执行起来缺乏可操作性。要将结构安全质量事故减少到最低程度,还应以预防为主,通过例行检测及时发现问题。 现在国内有大量土建工程因步入老化期需要诊治,也 有大量已建的违章工程需要评估,更有许多工程发生病害需要诊断和加固,各地已涌现了不少从事土建工程诊断、治理与加固的队伍,并有蓬勃发展成为一种新兴行业的趋势。出现问题和病害以后再来治理固然重要,但是我们应该更加强调预防。对于在役土建工程的检测和评估,要建立相应的法规和标准,要有从业人员的注册和从业机构的资质认证制度,在管理体制上予以规范。 从国家对公共工程建设的投资和对工程设计的要求来看,需要有工程整个使用期限即全寿命费用支出的论证。只注意工程项目建设的一次投资支出,很少考虑工程建成后需要正常维护与修理的长期费用,不但可能损害工程使用寿命和正常使用功能,而且经济上算总账会很不合算。在发达国家,由于新建工程少,用于维修的费用往往更为主要,英国1978年的土建维修费上升到1965年的3.7倍,1980年的维修费占当年土建费用总支出的2/3。我国虽是发展中国家,现在正大兴土木,可是过去建成的大量工程已经或过早老化。国内40%公路桥梁的桥龄已大于25年,加上进入90年代以后交通量猛增,超载严重,以往的设计标准又低,路、桥的维修问题十分突出。由于养护维修费用得不到保证,造成工程安全隐患并在以后需要支出更多的大修费用。在土建工程的投资上,希望有关部门能加大已建工程维修的费用。 为加速路桥等公共工程建设,国家现在鼓励投资公司出资并给以一定期限如30年的经营收入作为补偿。如果对重要土建工程有必须进行定期检测与评估的法规,就能保证这些工程在一定期限后归还国家管理和经营时的良好功能,对于设计工作寿命为100年的桥梁,至少还可正常使用70年,而不至于30年到期后国家接收的已是一个破旧的工程。 三、技术规范的作用与管理 这次科技论坛对于土建结构工程技术规范的定位、作用与管理也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一些看法。 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们往往视技术规范为法,将规范的具体规定和要求等同于法律条文来对待。技术规范或规程,与各种技术条例、技术要求、工法、指南等技术文件一样都是技术标准,本身不具有法律作用,只当工程各方(业主、设计、施工企业)认同作为设计与施工的依据并在契约的基础上,才能作为法律仲裁的依据。将技术问题法制化并强制执行,不利于技术进步和创造性的发挥,反而容易成为推卸责任的借口。当然,政府部门从国家和公众的整体利益出发,需要在安全、环保等重大原则上对土建工程的设计施工提出必须满足的最低要求并制定相应的法规,但法规一般并不需要提供如何达到这些要求的具体技术途径和方法,后者是技术标准的任务。政府也可以原则认可或批准某些重要的技术规范或其中某些内容使用。 土建工程有着强烈的个性,需要工程技术人员针对具体特点去解决设计与施工问题。所以规范作为技术标准宜强调其指导性而不是强制性。如果规范条文看作为一般意义上的法律条文,就有可能束缚设计施工人员的主动创造性并阻碍新技术的应用。。我国土建工程在结构设计上与国外相比的最大差距就在于方案与技术上的创新,这与以往过分强调规范的法律地位从而形成所谓“结构设计就是规范加计算”的倾向不无关联。我国的技术规范在编写风格上也有模仿法律的倾向,极少提及使用者需要注意规范可能存在的某些不足之处或允许并鼓励使用者在某些问题上可以另辟蹊径。如果在设计施工中要取代规范中已经落后过时甚至有害的技术规定,则无异于违法行为。相反,只要墨守规范,即使出了事故,就可不负法律责任。这样就在客观上降低了对工程技术人员的业务技能要求与职责要求,不利于提高我国建筑企业和从业人员的素质以及参与今后的国际竞争。为了消除这些负面影响并杜绝钻规范条文的空子进行偷工减料,应有必要建立这样的共识并作出规定,即遵守了规范条文并不意味着就可免除法律责任。国外有些规范就是这样规定的。 企图不断加强技术规范的强制性来解决屡禁不止的工程事故,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现在,有关主管部门将建筑结构设计规范中的部分条文抽出来,明确列为强制性条文,同时规定各个设计单位完成的设计,须通过有关部门或其授权委任的其他企事业设计单位的审查,而审查的主要内容就在于对照规范强制性条文的要求,其任务已类似于执法;这种做法是否明智似可商榷。我国土建工程事故频繁的原因,主要在于管理不善,特别是管理环节上的腐败;其次是施工操作人员素质低,又难以短期解决;过分强调规范的地位与作用,未能建立与规范配套的完整标准体系,比如缺乏指南、工法等更为详尽具体的技术文件,可以用来指导和规范设计与施工的各个具体环节,也有一定的关系。从设计角度看,出现事故主要不是由于没有按照规范强制性条文的规定,而是方案性的错误或忽略主要的设计条件;也有一些工程则因过去的设计标准过低,耐久性不足,在使用过程中又缺乏应有的例行检测而导致失效。其实,要做到设计规范强制条文的要求最为容易,为此请专业人士审查似无必要。重要的工程设计应规定请专业单位全面审核,其要点也应在结构方案、构造方法与计算分析的原则上。从结构设计的国家规范中抽出的强制性条文不免支离破碎,个别条文的规定也不一定适合某些地区和某些工程的具体特点,反而造成麻烦。 我国幅员广阔,各地经济发展很不平衡,技术力量悬殊,环境条件各异,客观上要求规范能给设计人员更多灵活性,少一些强制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在规范的指导下,根据工程的特点和具体条件去解决问题。总之,在规范标准上,要摆脱计划经济年代遗留下来的过分强求统一、较少考虑个性和缺乏实事求是灵活性的倾向。要提倡和鼓励各省市编制地方性规范,在工程的安全性和耐久性标准上,可有不同的设置水准。比如上海、北京、广州这些大城市应该高些,在抗震防灾要求上,更应区别对待。 全国性的规范订得愈详细,其适用性可能变得愈差,造成的混乱也可能愈多;特别象岩土工程那样的规范更是如此。 技术标准中的强制性越多,也意味着政府有关部门在具体技术问题上需要承担的责任越重,而这些本来不该是政府部门的职责。规范中的要求是最低要求,在安全设置水准上,政府需要干预的也应是保证公众安全的最低要求。对于土建结构的抗震设计,政府有关部门至今仍规定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随意提高抗震的设防标准(建抗586号文件)。事实上,如将商品房的抗震设防烈度提高1度,抗震能力可提高约1倍,而增加的房屋造价相当有限,在众多城市中可能仅及居民用于室内装修费用的几分之一。政府的这一规定无异于限制居民只能购置抗震安全质量标准最低的房屋,如果发生地震造成损害,有关部门如何解释? 规范等技术标准的管理体制亟待改善。建国以来,由政府部门负责统管并指定有关企事业单位分别承担每本规范编写和修订工作的做法已越来越不能适应当前的形势,有些在经费和人力上得不到保证,平时基本上没有专门人员去搜集了解规范使用中的问题并及时修改补充规范条文;面对新的结构型式、新的材料和新的工艺,规范的过时条文不但成为推广新技术的阻力,而且有被误用或盲目套用而造成工程质量安全事故。 发达国家有关土建结构工程的规范及与之配套的各类技术标准多由行业协会或专业学会编制及管理,规范的翻新周期短,不象我们要长达10年以上。我国的学会与协会重复设置,分工不明,并且至今还依附于某一政府部门,基本上只起到政府职能部门非官方代言人的作用,距离独立和富有活力的健全机构还差的很远,如何发挥这些机构在技术标准编写和管理中的作用也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建议随着改革的深入,整顿合并有关的学会、协会,加强其职能,并逐渐成为技术标准编制管理的主体。 四、准备提交政府有关部门考虑的建议 为了改善我国土建结构工程的安全性与耐久性,这次论坛中提出了以下建议供政府有关部门考虑,: 1、桥梁、隧道、道路、港口等基础设施工程的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已是当前亟待采取措施应对的重大问题。否则,一些工程的正常使用功能和安全性将得不到有效保证,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国民经济会蒙受巨大损失,并将给生产和公众生活带来长期困扰。 建议国家建设部、交通部、铁道部主管土建工程设计标准的部门,能对工程的耐久性要求作重点审查,明确土建工程的设计应有最低使用寿命的要求,重要工程的设计文件中应有正常使用寿命和耐久性设计的独立章节与论证; 建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能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对混凝土工程耐久性的基础理论研究给予重点支持; 建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为在近期内编订有关法规标准给以立项资助; 建议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建筑学部在其咨询研究项目中,联络国内有关专家,促进土建结构耐久性设计指导性技术条例的编制。 2、土建工程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应有定期的检测和正常的维护修理加以保证。对于重要土建工程,我国尚无必须进行安全检测的法规。在基础设施工程的投资上有重新建、轻维修的倾向,不利于工程寿命和投资效益。 建议对桥、隧等重要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建筑物,在其使用期内实施强制性的定期安全检测。为此,需要制定法规,编制相应的技术标准;对于土建结构工程的检测与评估,需要建立从业人员的注册制度和从业机构的资质认证与监管体制。凡属已建工程的安全诊断也可一并归入这一行业。 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在桥、隧、道路等土建基础设施工程投资上,根据需要,加大工程维修费的比例。 3、完善技术标准体系与管理体制,发挥学会、协会在技术标准编制、修订和管理中的作用;逐步淡化技术规范条文的强制性质;鼓励编制地方性规范(标准)和企业标准,适应不同地区在环境地质和经济、技术水平上的差异,并鼓励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 工程论文:试论铁路通信工程接入网技术和应用 前言:结合以往实践经验整理论证,铁路通信长期以来承接着生产运输项目组织、铁路沿线不同站点调度指挥、行车信号计算机网络连锁监测、货运电子制票、生产维修、信息高速传输等职务,如若此类工程接入网技术控制期间,衍生任何不良冲突状况,都会对我国铁路运输事业长期可持续发展前景,产生深度限制危机。事实上,经过铁路列车高速化改革影响,技术人员为了充分协调铁路运输指挥和维修管制等需求,贯彻人机控制和提升运输效率等指标,便不得不开发应用全新样式的通信传输和接入模式,从此落实铁路通信网的升级改造任务。 一、接入网通信技术内涵机理论述 依照国际电信联盟标准部提供的ITU-TG、963指导建议,涉及接入网(Access Network),可以被视为业务节点和用户网络接口之间保留的各类传送实体媒介,其在OSI/RM中继、中间系统中扮演通信子网支撑要素角色,借此全部或是部分取代传统用户本地线路网结构,当中包含重复应用、交互式衔接和系统化传输等功能。其间提供特殊形态的传输媒质,多样、灵活性显着,能够顺利支持不同类型和业务的布置拓展诉求。截至至今,我国铁路通信工程接入网技术在接入模式上,已经顺势划分出有线和无线接入两类。有关其在我国布置拓展的现实状况主要表现为: 1、有线接入技术方面 亦可称作是高速率数字用户环路控制技术,主张透过3对左右的双向双绞线,进行基群数字速率信号对称传送,传输距离稳定在3~5km之间,此时上下和下行速率基本上一致。整个工序流程中,技术人员利用回波抵消贯彻一对双绞线全双工传输,特定编码和调制渠道大幅度提升信号传输质量,多线对并行传输途径降低每对双绞线以上的传输实效等指标,借此增加无中继传输空间距离。而非对称数字用户环路技术,整体上迎合视频点播VOD系统规范诉求。其整体优势在于不需要额外针对双绞线作出任何调整,即可获取较为可观的信息传输速率。在有线电视、不同区域中心和光节点之间,主要发挥光纤连接,光节点和不同设备之间的同轴电缆连接功效,需要借助副载波调制,使得原有的CATV单向传输系统顺势过渡成为双向传输系统。透过光纤向用户延伸的距离观察鉴定,则细化出光纤-路边、光纤-大楼、光纤-家等架构,当中价格相对经济合理,能够在时间成熟基础上及时扩单到FTTH,是切实可行的。 2、无线接入技术方面 此类接入网络,主张部分或是全部引入无线传输媒介,借此为不同用户开放供应固定和移动终端业务类型,即固定和移动接入。其大体结构,是利用控制器具、基站、用户终端设备等,配合微波一点多址、蜂窝和微蜂窝技术衔接疏通,整个工序流程衔接便利且建设简易,如今已经得到大力推广覆盖。 二、我国铁路通信系统内部开发沿用接入网技术的必要支持性因素研究 首先,OAN技术。实质上就是在本地或是远程交换模块-用户之间,开发推展光纤通信传输系统,全程配合光纤进行以往铜质双绞线替代。 其次,XDSL技术。此类技术主张沿用既有双绞铜线传输方式,不单单能够节约一定的路费,同时对于铁路通信网系统来讲,适用性较强。 再次,DPG技术,其希望配合普通样式的电话线,在交换机和用户终端内部,进行多路电话复用传输技术穿插,确保多路电话信号得以流畅性传输转接。不过此类技术,始终是短期克制用户线不足的手段,无法系统化迎合端口之间信号透明化传输诉求。所以,如若铁路通信系统中长期沿用该类技术,而不做出适当的改革调试,最终必然会严重限制铁路接入网发展规划前景。 最后,以太网技术。具体就是配合以太网交换机,进行不同局域网网段自由衔接,至此衍生出规模更大的局域网。此时,以太网交换机能够在不同端口之间设置多个对点专用通道,其间顺势绽放宽带独占掌控功效,从此大幅度降低网络拥塞危机滋生几率,真正提升该类网络传输效率。 三、日后接入网技术在我国铁路通信领域内部灵活应用拓 ! 现如今我国社会信息化改革步伐日渐加快,对于铁路通信网安全运营功能提出更加严格的规范要求,希望借此全面发挥铁路机构全网运营优势地位,拓展并完善铁路电信全新增值服务项目,为旅客和网络覆盖区域的用户,广开方便之门。如在全方位铁路运输咨询信息和火车票推定查询等业务支持下,旅客随时可以透过手机进行相关邮件收取发送。但现实中,我国不同区域铁路通信系统设施还是不够先进,如若短时间无法予以全面克制,必将会对铁路运输网络发展产生致命性打击。透过现下我国铁路通信系统发展实况观察验证,其时刻表现出道具应用效率高、组网方式灵活等特征,尤其是在旅客通话质量和等级优化需求满足基础上,列车工作人员随时可以借助已有的业务通信调度功能,进行应急通信和收容沿线作业布置。以上行为模式基本上都和我国铁路通信事业可持续发展诉求不谋而合,因此大多数铁路客运专线,如今已经推广落实该类系统,借此彰显铁路移动通信一切创新式服务功能,如列车地理位置实时定位追踪,令列车之上工作人员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车辆自动调度。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铁路积极引进现代接入网技术,其核心动机在于通过强化接入网施工技术和组网模式的研究实效,进行我国铁路通信现代化事业可持续发展支持性策略探索论证。作为内部专业化工作人员,必须积极采用数字式调度交换机,进行接入网调度主用系统流畅性接入控制,全程依靠接入网供应的音频专线加干缆中的实回线,以及传统样式的DC27调度机总机,提供充分详尽的调度备用数据,进一步提升该类调度系统的可靠性,维护行车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工程论文:探究水电工程中的生物保护 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程序 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可以分为评价筛选、确定评价范围、确定影响源和受影响者、影响的定量化、提出缓解措施以及剩余影响评估6部分[5]。评价筛选评价筛选用来决定某个项目是否需要部分的或者完整的环境影响评价,是确定评价范围的基础,确定了需要深入研究的关键影响因子。考察工程项目影响的区域是否位于已确认的生物多样性敏感区(如自然保护区等),工程是否影响到重要物种的栖息地,是否直接危害到珍稀物种的生存。如果存在上述问题中的某一问题或多个问题,则需要评价工程对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影响。确定评价范围确定评价范围要充分立足于现状的数据信息基础,需要的基础数据资料包括:保护区的位置及边界、珍稀动植物生活环境、受保护物种的分布区、被受保护物种所利用的动植物的分布等,在划定评价范围的时候都要给予充分的考虑。确定影响源、受影响者和影响途径从影响成因、影响结果确定工程对生物多样性造成的影响,包括确定是否侵犯了珍稀物种的栖息地、破坏了非生命环境或直接引起某物种的灭绝;确定工程的哪一部分哪一阶段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了影响,是施工过程还是工程的正常运营,还是工程设计的问题;确定工程如何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影响,也就是确定影响途径。影响定量化根据上面对影响源、受影响者和影响途径的分析,科学预测生物多样性受影响的程度。如:生物栖息地将遭到破坏的面积,受影响珍稀物种的数量,受影响生物体数目占该种生物体全部数目的比例,物种数量的变化对其它物种将造成的影响,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多样性造成的影响等。制定解决措施根据定量化影响分析结果,针对性提出减少负面影响的对策。依据生物保护目标,解决措施分为3类:避免、减缓和补偿措施。避免措施:采取可行性措施最大程度上避免潜在影响;采取合适的替代方案;针对生物多样性影响巨大的项目考虑采用“不实施”方案。减缓措施:对于不可避免的影响,应采取一切可能的可行的减缓措施,包括:工程设计时尽量考虑保护生物多样性;采用影响较小的新技术;移植或迁移保护;将工程施工限制在特定的地域和季节内;工程建成后改善或恢复受影响区域的生态系统。补偿措施:因工程建设而消失的物种或栖息地可以在其它地方得到重现。补偿性种植(如森林等);重建新栖息地(如湿地、人造海岸等);原有栖息地的扩建及改善。生物多样性具体评价过程中优先考虑采取避免措施,其次考虑减缓措施,最后是末端措施也就是考虑采取破坏后的补偿措施。剩余影响评估与决策综合分析结果,预测执行缓解措施以后工程所剩余的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出现的可能性。在剩余影响评估中要创建公众参与平台,积极进行公众调查,确定剩余影响的可接受程度。决策者根据剩余影响判断是否实施该项目,或确定实施哪套可选方案。 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中引入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的必要性 生物本身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要素,表征生态系统的资源属性,因此在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中进行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是非常必要的,也是贯彻坚持以保护生态为前提全面加强水电开发环境保护工作的根本途径。我国传统的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对于生物多样性的衡量和监测、工程的间接影响、未列入保护范围的地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非珍稀物种的保护、不同利益团体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认识水平等方面的问题没有深入考虑,亟待于将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纳入到环评中,深入研究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技术方法,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在水电开发过程中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4水利水电工程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在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的主要开发方式有:大江大河上的区域性重点工程(如三峡工程)、跨流域调水工程(如南水北调工程)、河流梯级开发、地方性中小型电站等。水利工程和水电工程可能带来的生态影响有如下:一般的水利工程对于河流生态系统的胁迫主要表现在两方面[10]:(1)自然河流的渠道化。包括河流平面形态直线化,即将蜿蜒曲折的天然河流改造成直线或折线型的人工河流;河道横断面几何形态规则化,即把自然河流断面的复杂形状变成梯形、矩形及弧形等规则几何形状;河床和边坡材料的硬质化,即渠道的边坡及河床采用混凝土、砌石等硬质材。自然河流渠道化必然会导致生物多样性的降低,两岸生态环境的变化与水文环境的改变,对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2)自然河流的非连续化。非连续化包括沿水流方向及垂直水流方向的非连续。一类是筑坝使沿水流方向的河流非连续化,改变了天然水文情势的变化,流动的河流生态系统变成了相对静止的人工湖,流速、水深、水温及水流边界条件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对生物的生境与栖息地产生极大的影响,导致生物种类与数量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另一类非连续化是由于河流两岸建设的防洪堤造成的侧向水流的非连续性,堤坝妨碍了汛期主流与岔流之间的沟通,阻止了水流的横向扩展;把干流与滩地和洪泛区隔离,使岸边地带和洪泛区的栖息地发生改变;原来可能扩散到滩地和洪泛区的水、泥沙和营养物质,被限制在堤防以内的河道内;该类非连续化终而导致两岸植被面积明显减少,鱼类无法进入滩地产卵和觅食,失去了避难所,鱼类、无脊椎动物等减少,导致滩区和洪泛区的生态功能退化。水电工程(尤其是大型工程)的兴建在不同程度上改变了水体的天然状态,必然会对其周围的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水电工程(尤其是水库大坝工程)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主要是由于水库蓄水、下泄受阻、流水贮存以及下泄控制4个方面造成的[11]。本文从影响途径来进行大坝工程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分析。(1)水库蓄水。①增加岩石压力——增加地震频次——影响陆生动物数量——改变陆生生物多样性;②库区土地淹没——损失岸边栖息地——岸边动植物数量改变——改变岸边生物多样性;③地下水位上升——增加库区周围土壤湿度——影响岸边植物数量——改变岸边生物多样性;④增加浅水面积——形成新的岸边栖息地——岸边动植物数量改变——改变岸边生物多样性;⑤坝上形成湖泊——改变坝上水生生物栖息地——昆虫种类及数量增加;⑥被淹没的有机物分解——释放营养物质——影响浮游生物数量——富营养化风险/鱼类食物增加——影响鱼类的种类和数量——改变水生生物多样性;⑦有机物分解增加氧消耗——形成厌氧环境——影响浮游生物及水生动植物数量——改变水生生物多样性。(2)下泄受阻。①水库入流流速减缓——库尾泥沙沉积——库区水生栖息地改变——影响上游河滨植物数量及库中浮游生物的繁殖——影响水生动物种类及数量——影响河滨及库中生物多样性;②水库泥沙沉降——库中水体混浊度下降/营养物累积——影响水库浮游生物繁殖——影响水生动物种类及数量——影响库中生物多样性;③下游清水下泄——改变下游河道冲淤——改变下游河道形态——影响下游水生动植物种类及数量——改变下游河道水生生物多样性;④清水下泄——减少河漫滩泥沙淤积——改变河漫滩形态及营养含量——影响河漫滩动植物种类及数量——改变下游河漫滩生物多样性;⑤清水下泄——减少河口三角洲泥沙淤积——改变海岸形态及营养含量——影响河口 三角洲植物种类及数量——改变河口三角洲生物多样性;⑥阻挡迁徙物种的运动——影响河流中的迁徙物种——改变下游河道、河漫滩、河口三角洲的生物多样性。(3)流水贮存。①水库表面热辐射——调节局部空气温度——影响岸边植物种类及数量——改变岸边生物多样性;②水库表面蒸发——增加局部空气湿度——有利于昆虫生长繁殖;③水库水体热量分层——改变水库的物理化学性质——影响浮游生物繁殖及库中植物种类及数量——影响库中动物种类及数量——改变库中水生生物多样性;④水库热量分层——影响下泄水温——改变下游河水的物理化学性质——影响下游浮游生物及植物数量——影响下游动物种类及数量——改变下游河道水生生物多样性;⑤减少年平均下泄流量——增加下游河水盐度——影响下游浮游生物及植物数量——影响下游动物种类及数量——改变下游河道水生生物多样性;⑥下泄水流吸收空气中的氮和氧——影响坝下鱼类生存环境——改变下游河道水生生物多样性。(4)下泄控制。①水库水位波动——库岸侵蚀——影响库区植物数量——改变岸边生物多样性;②库岸侵蚀——水库中侵蚀物分解——库中营养物增加——影响浮游生物及水生动植物的数量——改变库中水生生物多样性;③水位波动——影响库中水生栖息地——影响水生动植物的种类及数量——改变库中水生生物多样性;④降低下游洪峰流量/改变河流自身规律——减少下游漫滩洪水——改变河漫滩的盐平衡/减少河漫滩营养物泥沙含量——影响河漫滩动植物种类及数量——改变河漫滩三角洲的生物多样性;⑤下游频繁快速的流量变化——改变河岸及河床侵蚀——改变下游河道形态——影响下游水生动植物种类及数量——改变下游河道水生生物多样性;⑥改变洪峰的大小及时间——改变迁徙信号——影响河道中迁徙鱼类的数量——改变下游河道水生生物多样性。基于以上分析,水利水电工程通过改变流域和河流的水土资源时空分布、工程产生的占压、水力隔断和遗传基因阻隔作用,最终对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产生不利影响,特别在我国水电资源丰富的地区一般与生物多样性丰富地区相重合。因此,开展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尽可能地避免或缓解不利影响,是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水利水电工程中的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现状 工程对生物的影响大多是通过直接改变生境而间接影响生物多样性,尤其是水利工程产生的水土资源开发模式变化引发生态变化、水动力学条件和水文情势变化及水土资源时空改变对河流生境和流域重要栖息地的影响。因此,关注生境的变化可以及时预测生物多样性的改变,同时应尽量保持河道的自然特点及水流的多样性,各项工程建设时尽量保持沿河湿地、沼泽地的水源补给,以及有序地保留水、陆连续通道,为各类水生物及两栖生物提供觅食、栖息和繁衍的空间。以影响途径分析为主链,评价除了珍稀鱼类以外的水生生物的影响,注意“top-down”效应[14]。淡水生态系统中高营养级类群可以对低营养级类群产生强烈的影响,最终导致整个生态环境的改变,这一现象被称作下行(top-down)效应。Top-down效应还表现在当原来生态系统中的高营养级类群缺少时,也会造成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因此,在淡水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应注意高营养级类群的保护。从工程施工和正常运行两个阶段来评价项目对陆生动植物的影响。施工期对陆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主要是铺路、开挖和弃渣对植被的破坏及噪声对动物栖息地的影响;正常运行阶段对植物的影响主要是淹没及沼泽化,对动物的影响大多是间接的,通过对生境及其捕食植物的影响而作用于动物。定量预测水利水电工程导致的生物多样性损失。采用定量评价方法量化生物多样性损失的大小,亦可预测工程建设带来的生物多样性减少的货币价值,据此与工程运行的经济效益相比较以供决策。保护生态系统完整性。由于人力活动的干扰,生物生存的空间越来越小逐渐成为一个个“孤岛”。该种生态环境下生长的生物近亲繁殖,导致逐步退化直至消亡,因此保持生态系统完整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方面。水利水电工程修建过程中,需要构建“生物廊道”、“生物岛屿”,保障上游与下游、陆地与水域间的水力联系,保障河流系统中生物通道的联通性。提出针对性保护对策。坚持以就地保护为主,迁地保护为辅,两者相互补充[8]。陆生动物保护:对于淹没线以上陆生动物的保护,关键是保护现有的自然植被,保护其原有生境;对于生活在水库淹没线以下的陆生动物,在库区附近非淹没区选择相似的新栖息地,规划好迁移通道,在蓄水前实施迁移保护。陆生植物保护:依次选择就地保护、移植保护、异地重建等措施。水生动物和鱼类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设置过鱼设施、人工增殖放流、采用生态调度方式等。 工程论文:钢筋加工及安装工程的施工技术要点 摘 要:钢筋加工及安装工程施工是建筑工程上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在加强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的同时,对钢筋工程的施工质量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并采取措施对钢筋加工及安装的质量进行控制,避免钢筋在加工及安装上出差错。 关键词:建筑施工;钢筋加工及安装;质量控制 1 钢筋工程的制作 钢筋加工制作时,要将钢筋加工表与设计图复核,检查下料表是否有错误和遗漏,对每种钢筋要按下料表检查是否达到要求,经过这两道检查后,再按下料表放出实样,试制合格后方可成批制作,加工好的钢筋要挂牌堆放整齐有序。 1.1钢筋表面应洁净,粘着的油污、泥土、浮锈使用前必须清理干净,可结合冷拉工艺除锈。 1.2钢筋调直,可用机械或人工调直。经调直后的钢筋不得有局部弯曲、死弯、小波浪形,其表面伤痕不应使钢筋截面减小5%。 1.3钢筋切断应根据钢筋号、直径、长度和数量,长短搭配,先断长料后断短料,尽量减少和缩短钢筋短头,以节约钢材。 1.4钢筋弯钩或弯曲 1.4.1钢筋弯钩。形式有三种,分别为半圆弯钩、直弯钩及斜弯钩。钢筋弯曲后,弯曲处内皮收缩、外皮延伸、轴线长度不变,弯曲处形成圆弧,弯起后尺寸不大于下料尺寸,应考虑弯曲调整值。 钢筋弯心直径为2.5d,平直部分为3d。钢筋弯钩增加长度的理论计算值:对转半圆弯钩为6.25d,对直弯钩为3.5d,对斜弯钩为4.9d。 1.4.2弯起钢筋。中间部位弯折处的弯曲直径D,不小于钢筋直径的5倍。 1.4.3箍筋。箍筋的末端应作弯钩,弯钩形式应符合设计要求。箍筋调整,即为弯钩增加长度和弯曲调整值两项之差或和,根据箍筋量外包尺寸或内包尺寸而定。 1.4.4钢筋下料长度应根据构件尺寸、混凝土保护层厚度,钢筋弯曲调整值和弯钩增加长度等规定综合考虑。 2 钢筋绑扎与安装 钢筋绑扎前先认真熟悉图纸,检查配料表与图纸、设计是否有出入,仔细检查成品尺寸、心头是否与下料表相符。核对无误后方可进行绑扎。 采用20#铁丝绑扎直径12以上钢筋,22#铁丝绑扎直径10以下钢筋。 2.1墙 2.1.1墙的钢筋网绑扎同基础。钢筋有90°弯钩时,弯钩应朝向混凝土内。 2.1.2采用双层钢筋网时,在两层钢筋之间,应设置撑铁(钩)以固定钢筋的间距。 2.1.3墙筋绑扎时应吊线控制垂直度,并严格控制主筋间距。剪力墙上下两边三道水平处应满扎,其余可梅花点绑扎。 2.1.4为了保证钢筋位置的正确,竖向受力筋外绑一道水平筋或箍筋,并将其与竖筋点焊,以固定墙、柱筋的位置,在点焊固定时要用线锤校正。 2.1.5外墙浇筑后严禁开洞,所有洞口预埋件及埋管均应预留,洞边加筋详见施工图。墙、柱内预留钢筋做防雷接地引线,应焊成通路。其位置、数量及做法详见安装施工图,焊接工作应选派合格的焊工进行,不得损伤结构钢筋,水电安装的预埋,土建必须配合,不能错埋和漏埋。 2.2梁与板 2.2.1纵向受力钢筋出现双层或多层排列时,两排钢筋之间应垫以直径15mm的短钢筋,如纵向钢筋直径大于25mm时,短钢筋直径规格与纵向钢筋相同规格。 2.2.2箍筋的接头应交错设置,并与两根架立筋绑扎,悬臂挑梁则箍筋接头在下,其余做法与柱相同。梁主筋外角处与箍筋应满扎,其余可梅花点绑扎。 2.2.3板的钢筋网绑扎与基础相同,双向板钢筋交叉点应满绑。应注意板上部的负钢筋(面加筋)要防止被踩下;特别是雨蓬、挑檐、阳台等悬臂板,要严格控制负筋位置及高度。 2.2.4板、次梁与主梁交叉处,板的钢筋在上,次梁的钢筋在中层,主梁的钢筋在下,当有圈梁或垫梁时,主梁钢筋在上。 2.2.5楼板钢筋的弯起点,如加工厂(场)在加工没有起弯时,设计图纸又无特殊注明的,可按以下规定弯起钢筋,板的边跨支座按跨度1/10L为弯起点。板的中跨及连续多跨可按支座中线1/6L为弯起点。(L-板的中一中跨度)。 2.2.6框架梁节点处钢筋穿插十分稠密时,应注意梁顶面主筋间的净间距要有留有30mm,以利灌筑混凝土之需要。 2.2.7钢筋的绑扎接头应符合下列规定:(1)搭接长度的末端距钢筋弯折处,不得小于钢筋直径的10倍,接头不宜位于构件最大弯矩处。(2)受拉区域内,Ⅰ级钢筋绑扎接头的末端应做弯钩,Ⅱ级钢筋可不做弯钩。(3)钢筋搭接处,应在中心和两端用铁丝扎牢。(4)受拉钢筋绑扎接头的搭接长度,应符合结构设计要求。(5)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符合结构设计要求。(6)板筋绑扎前须先按设计图要求间距弹线,按线绑扎,控制质量。(7)为了保证钢筋位置的正确,根据设计要求,板筋采用钢筋马凳纵横@600予以支撑。 3 钢筋接长的要求 3.1对焊操作要求:Ⅱ、Ⅲ级钢筋的可焊性较好,焊接参数的适应性较宽,只要保证焊缝质量,拉弯时断裂在热影响区就较小。因而,其操作关键是掌握合适的顶锻。 采用预热闪光焊时,其操作要点为:一次闪光,闪平为准;预热充分,频率要高;二次闪光,短、稳、强烈;顶锻过程,快速有力。 3.2电弧焊:钢筋电弧焊分帮条焊、搭接焊、坡口焊和熔槽四种接头形式。 3.2.1帮条焊:帮条焊适用于Ⅰ、Ⅱ级钢筋的接驳,帮条宜采用与主筋同级别,同直径的钢筋制作。 3.2.2搭接焊:搭接焊只适用于Ⅰ、Ⅱ、Ⅲ级钢筋的焊接,其制作要点除注意对钢筋搭接部位的预弯和安装,应确保两钢筋轴线相重合之处,其余则与帮条焊工艺基本相同。一般单面搭接焊为10d,双面焊为5d。 3.2.3钢筋坡口焊对接分坡口平焊和坡口立焊对接。 3.3竖向钢筋电渣压力焊:电渣压力焊是利用电流通过渣池产生的电阻热将钢筋端溶化,然后施加压力使钢筋焊合。 电渣压力焊施焊接工艺程序:安装焊接钢筋安装引弧铁丝球缠绕石棉绳装上焊剂盒装放焊剂接通电源,“造渣”工作电压40~50V,“电渣”工作电压20~25V造渣过程形成渣池电渣过程钢筋端面溶化切断电源顶压钢筋完成焊接卸出焊剂拆卸焊盒拆除夹具。 3.3.1焊接钢筋时,用焊接夹具分别钳固上下的待焊接的钢筋,上下钢筋安装时,中心线要一致。 3.3.2安放引弧铁丝球:抬起上钢筋,将预先准备好的铁丝球安放在上、下钢筋焊接端面的中间位置,放下上钢筋,轻压铁丝球,使接触良好。放下钢筋时,要防止铁丝球被压扁变形。 3.3.3装上焊剂盒:先在安装焊剂盒底部的位置缠上石棉绳,然后再装上焊剂盒,并往焊剂盒满装焊剂。 安装焊剂盒时,焊接口宜位于焊剂盒的中部,石棉绳缠绕应严密,防止焊剂泄漏。 3.3.4接通电源,引弧造渣:按下开头,接通电源,在接通电源的同时将上钢筋微微向上提,引燃电弧,同时进行“造渣延时读数”计算造渣通电时间。 “造渣过程”工作电压控制在40~50V之间,造渣通电时间约占整个焊接过程所需通电时间的3/4。 3.3.5“电渣过程”:随着造渣过程结束,及时转入“电渣过程”,同时进行“电渣延时读数”,计算电渣通电时间,并降低上钢筋,把上钢筋的端部插入渣池中,徐徐下送上钢筋,直至“电渣过程”结束。 “电渣过程”工作电压控制 在20~25V之间,电渣通电时间约占整个焊接过程所需通电时间的1/4。 3.3.6顶压钢筋,完成焊接:“电渣过程”延时完成,电渣过程结束,即切断电源,同时迅速顶压钢筋,形成焊接接头。 3.3.7卸出焊剂,拆除焊剂盒、石棉绳及夹具。 卸出焊剂时,应将料斗卡在剂盒下方,回收的焊剂应除去溶渣及杂物,受潮的焊剂应烘、焙干燥后,可重复使用。 3.3.8钢筋焊接完成后,应及时进行焊接接头外观检查,外观检查不合格的接头,应切除重焊。 工程论文:探讨规划多媒体教学环境工程设计 本文阐述了现多媒体的设计,根据教学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为了更好的完善教学功能和管理的功能,作者对此也是做出了分析及探讨。 1.设计思想及基本原则 多媒体环境的设计基本原则:为学校多媒体教学提供可靠保障,提高学校多媒体教学化程度和多媒体教学技术水平,适应现代化教学的趋势。 设计思想:项目设计方案上采用较先进的技术,选用设备上运用适当超前的理念,提高设备技术参数,力争在几年内不落后,多媒体环境建设应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进行项目子系统的设计。 2.多媒体教学环境前期设计 对于新建多媒体教学大楼,在教学楼建筑设计时,就应该考虑多媒体环境所涉及的结构设计、管线设计、安防设计和供电需求设计等内容,多媒体环境建设人员与建筑设计人员应及时沟通,并将这些内容在建筑设计图纸中体现,在教学楼土建时整体建设,预留好相应管线管道、供电线路等。 建筑设计时对管线的考虑主要用于多媒体设备的布线、安防系统的布线、网络系统的布线以及内部语音系统的布线。除了各楼层间弱电竖井应充分考虑到这些布线需求外,同时在竖井相应位置应考虑电源插座,为这些系统的中继设备供电。 建筑设计还应该考虑主控室、管理室、设备间、安保监控室的设置。主控室主要用于服务器、主交换机、内部语音系统设备的放置,主控人员的值班地等;管理室主要是多媒体维护管理人员的值班室,一般安排在大楼主进门通道位置附近,主要考虑上课教师借还设备和寻求服务支持方便。主控室和管理室可紧邻安排,也可将主控室和管理室整体考虑,安排在一个房间,中间用玻璃隔断分开。如果教学楼的规模较大,就要考虑设备间。设备间主要是用于网络系统的接入层和汇聚层交换机的放置,设备间的位置应与最远处教室网络布线距离不超过100米,在教学楼中可考虑多个设备间。安防监控室主要是监控系统的放置和安防人员的值班室,可根据教学楼的实际情况进行布置。 供电需求设计是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除了教学楼的照明等用电外,还需考虑多媒体设备的用电量,多媒体设备的用电量根据实际情况还应预留空调用电容量,一般单个教室(含空调)不超过8kW。教室电源应采用多组空气开关控制,多媒体设备和空调电源应对应单独分组开关。 3.多媒体教学环境子项目设计 多媒体教学环境是一个整体系统,主要考虑的是多媒体教学使用功能和多媒体教学环境的管理功能。多媒体教学使用所涉及的子项目主要有多媒体教室设备系统、教学信息显示系统、网络系统、课件服务器存储系统等,多媒体教学管理的子项目有网络安全与控制系统、多媒体讲台IC卡锁控制系统、内部语音系统、大楼安防系统等。 3.1 多媒体教室设备系统 为了满足多媒体教学的基本需要,多媒体教室的标准配备包含多媒体投影机、计算机、功放音箱、有线(无线)话筒、电动屏幕及中控系统、影碟机、录像机、展示台等设备。其中影碟机、录像机、展示台这些设备通常是电视新闻专业课、书画艺术及欣赏课等需要,为可选设备,不用每个教室都配置。 普通的多媒体教室投影机通常选用3LCD液晶投影机,一般100座大小教室选用亮度为3000ANSI流明就可以了,200座或以上座位大教室可以选取3500ANSI流明或4000ANSI流明亮度投影机,再高亮度指标的投影机由于性价比较低一般不选用。在目前DLP数码投影机应用得较少,主要是同样标称亮度参数上其亮度实际测试与LCD液晶投影机有差异,并且DLP投影机在动态图像的表现上比LCD投影机稍差。 在中控设备的选择上尽量选用具有“一键通”功能、操作简单的中控,这样可以免去对教师使用多媒体设备的适应时间,减少教师在使用中的出现问题几率。 在无线话筒的选择上可考虑具有2.4GHz无线对频或红外对频功能的话筒。这种话筒相对于传统UHF(VHF)话筒来说有一个无可比拟的优势:话筒(发射机)可以通用,教师中途换教室上课不用另外更换话筒,同时对于大规模集中使用不用考虑错频问题,在管理上如果话筒有问题也可迅速用其他话筒替代,不用刻意寻找同频点话筒。 3.2 教学信息显示系统 教学信息显示系统主要用于及时显示本楼教学信息安排和其他相关信息,应有网络与教务处等相关部门连接,可通过网络对教学信息进行更新。教学信息显示系统主要由LED显示屏、网络和显示系统服务器组成。在大楼主要出入口安装采用双基色LED的显示屏,每块屏面积根据安装位置实际情况设计,一般6平方米左右。安装在室内的显示屏多采用普通亮度的LED,安装在室外的显示屏需要选用高亮LED显示。LED显示屏所显示内容可以是教学楼教室课程安排、考试考场安排、学生所需的公告信息等,主要显示文字信息。 3.3 多媒体讲台IC卡锁控制系统 IC卡锁控制多媒体讲台从2002年高校多媒体教学环境大规模建设时开始应用,随后建设的多媒体教室讲台一般都采用IC卡锁。IC卡锁具有去掉钥匙,采用非接触式IC卡来开启讲台柜门,能方便地设置权限的特点。同时可以将IC卡直接发放给教师使用,省却管理人员逐个开讲台柜的工作;如果采用集中式网络控制管理,IC卡还可以在主控计算机上进行远程控制讲台柜门的开关,强化多媒体教学环境的管理,是多媒体管理不可或缺的一项功能。 3.4 网络系统及网络安全系统 较大规模多媒体教学大楼的网络系统一般采用三层架构形式构建,外线一般可以用千兆光纤接入。三层架构的核心层、汇聚层可用光纤直接连接,接入层与终端(多媒体教室计算机)之间可用超五类双绞线连接,一般桌面理论速度可达到百兆。 安放核心层交换机的机柜一般放置在主控机房;汇聚层和接入层交换机可配合配线架安装在机柜中,机柜应具有良好的散热性能。这些机柜根据教室分布放置在与最远信息接入点(教室)小于100米的位置。 在布线过程中应对每根网线进行详细标记,并整理成完整的布线图、交换机端口与配线架网线的对应关系表等资料。在网络安全方面,可采用硬件防火墙和杀毒软件相结合的手段。硬件防火墙处于本楼网络外线接入前端,可有效防范和隔离本楼外部病毒的侵入;在教室计算机上安装杀毒软件和设置安全策略也是一种有效的防范病毒的手段,也可以在教室计算机上安装硬盘还原卡来对硬盘进行还原保护。 3.5 内部语音通话系统 为了教师在上课期间方便联系,可设计楼内语音通话系统。楼内语音通话系统有多种形式,如IP电话系统、楼内对讲系统、内线电话系统等,根据实际情况可选择不同的语音系统结构。 3.6 课件服务器存储系统 课件服务器存储系统为教师提供FTP上传空间服务,教师申请服务器空间后,在任何一个能上网的电脑上都可以将自己所需的授课内容上传到自己的空间中,上课时访问FTP空间下载课件或上课资料使用。也可以将多媒体教学环境设备运行情况、相关通知、信息等通过网页形式在服务器,便于全校师生浏览。 3.7 大楼安全防卫系统 多媒体教学楼的安防也是需要重点考虑的一个问题。为保障多媒体教学楼的安全,一般可采用红外监控和视频监控相结合的安防系统,在每间教室的投影机处和讲台柜处要分别安装红外探测头,用于晚间的安防;在经费允许的情况下,可采用全视频监控系统,对整个教学楼进行监控。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可简化在每层楼的楼道安装视频监控。红外探头和摄像头的信号都由安防监控室监测,可构成较严密的安全体系。 4.结语 设计多媒体的楼宇都是属于一个繁琐的系统工程,不单单是设计人员的规划,也是和设计人员自身联系在一起,设计的初衷就必须考试多媒体环境所需要的各类要求;需要。对在建多媒体教学楼来说,只要能认真考虑到本文所述的系统,就能有完善的教学功能及其管理的功能。
大数据时代论文:大数据时代药物化学教育创新 1药物化学教学内容改革 综合基础知识讲授,增强教学内容的交互性。药物大数据的概念的提出以及相关研究的开展,给现代药物化学教学内容改革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将创新意识、药物大数据的概念融入基础知识教学中,以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每一类型药物的讲授,应以重点药物、经典药物为例,同时将该药物在最新的数据库中进行搜索,进而引出目前该药物的研究前沿。作者在讲授药物结构、命名、合成方法、理化性质、代谢形式等基础知识的同时,着重引导学生思考研究者在药物研发过程中的设计思路、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属,将该类型药物的发现、发展和衍生化,药物的作用靶点信息,现阶段临床用药、类似药物的研究进展、最新理论和技术等信息进行有机整合,从而将药物设计方法整合入知识点的介绍中。比如在讲解循环系统药物受体阻滞剂的时候,介绍从药物结构数据库PDB数据库中下载和展示受体的三维结构的方法;在讲授抗癫痫药物苯妥英钠时,介绍药物数据库Drugbank中查找相关药物性质的方法,介绍磷苯妥英作为水溶性磷酸酯前药的一个成功实例进行讲授。这样使得前药、药物信息等内容有机、生动的展现出来,也将药物综合知识、药物大数据概念和内容落实到了具体的药物教学中。挖掘药物研发信息,使得教学内容具体生动。从药物大数据中出发,挖掘以药物发明史、药学新前沿、药物化学家创造的社会价值、药物化学研究的趣事等相关信息,激发药化学习兴趣。比如在青霉素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穿插亚历山大•弗莱明青霉素的发现过程,教育学生严谨的科研态度和细致的科研观察的重要性;在讲授抗肿瘤药物时,也介绍最新的抗癌药物临床研究,介绍密西根大学王少萌教授基于结构设计策略成功获得强效的、口服的MDM2小分子抑制剂,进而实现成果转让约3.6亿美金的成功案例;在糖尿病药物教学中,列举了最新批准的药物,最近一年的糖尿病畅销药物排行,各药物相关的靶点信息,创造的社会价值,带给学生药学新近动态信息。通过生动的药物发明故事,最新的药学动态数据,让药物化学教学课堂更为生动化、具体化、人性化,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加深入掌握药物化学知识。结合科学前沿讲解案例,赋予教学内容创新理念。从大数据中寻找药物研发的历程,将药物的科学研究过程以及最新的进展融于教学中,不断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在药物化学课程安排中,作者采用了案例教学的方法,安装主要疾病靶标类型,选取药物研发的成功实例,分析药物研发过程,进行案例教学,不仅包括目前临床使用的经典药物,近年来研发的热门药物、靶点,也涉及老药新用、多靶点药物、系统生物学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一课一例的专题讲解。以反应停(沙利度胺)药物的讲解为例,一是讲解孕妇使用反应停后抑制了孕吐反应的同时也产生了海豹胎儿的药物历史上的灾难的经典案例,使学生认识到了手性在药物研发中的重要性;二是突出强调沙利度胺在1998年又被投放到市场,作为多发性骨髓瘤、麻风结节性红斑等病症的治疗,以及2013年FDA还批准了沙利度胺的类似物上市用于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是学生了解药物是可以改造、可以优化,甚至可以重新定义适应证、重新回到市场的。三是介绍关于沙利度胺的最新研究成果,包括2014年Nauture上发表了确证沙利度胺的作用靶点为CRBN的研究论著,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该药物研究最新进展。类似的案例教学是将科学实践来验证课本中的理论,在教学中融入药物化学领域的新信息、新思想和新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充分使用各种药物大数据资源,将药物化学研究的相关数据库应用到药物化学的教学中,其中包括scifind-er、chembl、drugbank等。SciFinder数据库可以透过网络直接查看《化学文摘》自1907年以来的所有期刊文献和专利摘要,以及八千多万的化学物质记录和CAS注册号。Chembl数据库是欧洲生物信息研究所(EBI)开发的免费在线数据库,从大量文献中收集各种靶点及化合物的生物活性数据,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非常便利的查询靶点或化合物的生物活性数据的平台。Drugbank数据库中包含了现在上市的或者正在做临床研究的药物的药代、药效、靶点等相关信息。通过该数据库,学生可以快速了解药物的合成方法、适应证、作用靶点等信息,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查阅相关数据库了解类似结构骨架的化合物在药物研发中的研究发展历史和最新的研究前沿。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作者安排了1次讨论糖尿病药物的课程,将学生分成两组,分别在数据库中查找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和DPPIV抑制剂的临床应用情况、化合物的合成方法、目前的研究前沿。以项目讨论的方式,分别介绍了这2类药物的情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充分利用各种教学科研软件,将现代化教学方法手段应用到药物化学教学中。从2009年开始,笔者所在的教研室编制标准化幻灯片(PPT)课件,并根据每年的科学前沿,更新PPT的内容。此外,作者也在尝试使用其他软件来表现药物化学教学中设计的药物、蛋白结构,包括Chem3D、PyMol等软件。其中,Chemoffice中的Chem3D是一款三维立体分子结构的演示软件。Chemdraw可以从二维的角度观察药物逐步的优化过程,展示药物合成的方法,而Chem3D能够更加直观地从立体上来考察和展示药物功能团变化给立体构型上带来的改变。PyMol是一款显示和分析分子三维结构的软件,应用PyMol软件可以图形化地表达分子动态过程,不仅可以用球棍、飘带等多种方式显示分子三维结构,也可以对蛋白质三维结构进行编辑、修改、显示,更为重要的是还能够清晰的展示显示药物与受体的结合原理,并能够以三维图形的方式展示分子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使得原本抽象的教学内容直观而又形象地呈现出来。在课程的各个章节的PPT课件中均使用PyMol软件制作蛋白、小分子的三维结构图。通过各种软件的辅助,负责的药物结构、特殊的构效关系,许多语言难以描述的内容,变得形象生动,降低学习难度,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对药物结构有更直观形象立体的了解,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随着大数据产生,云计算的概念和运用越来越广泛,将云计算的教学平台用于现代化的教学中,能够有效的整合利用计算资源,降低了基础资源建设中巨大的软、硬件成本。同时,云计算教学平台能够加速药物设计相关知识更新速度,追踪科学前沿,实现个性化教学的实际需求,将理论知识和科研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能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作者所在的教研室,搭建了药物化学云计算网络课程,学生在登陆云计算服务器后,不仅能够通过网络复习上课课件,也能够通过网络进行课后练习并进行在线作业提交、提问。教师能够通过云计算网络回答学生问题、了解学生学习情况。除了云计算平台之外,云服务辅助教学平台对于信息化教学尤为重要。云服务辅助教学的理念使得课后辅导工具变得多样化,通过时下流行的交流工具如QQ、微信,不但可以保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畅通交流,也可以促使学生间的交流。教师可以通过截图、群发辅助学习资料等方式,共享学习材料和经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学员的QQ、微信发言提问情况全方位的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此外,作者也将药物设计相关的最新文献通过群共享的方式分享给学生,同时也加上自己的对文章的创新点的点评意见,培养学生的追踪科学前沿的习惯和科研创新的能力。 3合理的课程体系 药物化学是连接化学和药学的桥梁,主要涉及设计、发现、开发创新药物。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药物化学承担了从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出发发现创新药物的特殊任务,已经越来越多地融合了系统生物学、化学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结构生物学等内容。除了必需的基础课以外,还需提供合理的课程体系才能达到药物化学教育目的。因此,在药物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培养创新型药学人才,除了药物化学课程外,还需要以相关课程群为依托,从宏观角度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使得基础知识得到巩固、知识面也得到拓展。以药物化学为主干课程,以药物化学实验、药物设计学、高等有机化学等为专业辅助课程,主题性更强的课程(如临床用药案例、生物信息学、G蛋白偶联受体药物化学等)可作为为选修课程。目前,作者所在教研室也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一方面进行药物化学实验课程改革创新,另外一方面开设G蛋白偶联受体药物化学本科生暑假课程、生物信息学选修课程、临床用药案例作第二课堂,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总之,药物大数据背景下的药物化学教育改革,要从药物大数据的综合性出发,改革单纯的教学方式,拓展教学思路和教学内容,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为导向,训练学生的学习思维方式为动力,确实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挖掘有效药物数据能力。在巩固基础知识的教学的同时,与时俱进,培养出能适应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创新型药学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 作者:欧阳勤 王懿 李海波 刘天渝 单位:第三军医大学药学院 大数据时代论文:大数据时代下高校学籍管理研究 一、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籍管理工作的特点 (一)高校学籍管理工作数据量增多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和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学生入学信息、学生学籍档案、学生成绩数据等大量高校学籍管理信息和数据也逐年增加。数据量增多,单靠原有的学籍管理者手工纸质记录学籍信息,已经完全不能适应大数据时代的要求。新增的数据量,给高校学籍管理工作者带来了巨大的管理难度和精神压力。 (二)高校学籍管理工作业务种类繁杂 在大数据时代下,由于数据量增多,高校学籍管理工作变得繁杂多样。高校学籍管理工作内容包括:按照国家和高校的相关规章制度和政策对学生取得入学资格进行审核;根据学生在校期间的日常表现和生活状况建立学生学籍档案;通过学生课程成绩掌握学生学习动态和高校教学质量;严格对毕业生进行毕业和学位审核;为在校生和毕业后学生提供其他各种学籍服务等。高校学籍管理具体事务有:新生入学注册;学生火车票优惠卡注册;在校生学年注册;学生学习成绩监管;毕业生学历及时注册;毕业生学历查询认证等。高校学籍管理工作的服务对象是:为在校生服务、为毕业生服务、为用人单位服务、为社会相关部门和机构服务等。 (三)高校学籍管理工作及时性强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学籍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时效性。特别是我国采用“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学信网)”对高校在校学生和毕业学生学籍信息数据都有明确的时间管理:各高校学籍管理者都应该在规定的时间内,按国家《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及各高校学籍管理规章、政策和流程,准确及时完成新生入学信息维护、在校生数据管理、毕业生即时注册。此外,在日常的高校学籍管理工作中,各高校学籍管理者还要应对为学生维护核实学习成绩;为在校生开具学籍证明;为毕业生补办毕业证明材料;为用人单位回复学历查询;为相关机构学历认证核实信息等,这些学籍管理工作也强调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及时性。 (四)高校学籍管理工作专业人员缺乏 大数据时代最终的意义是要体现数据的价值,但数据的价值要靠管理者的洞察力去挖掘、分析。在大数据时代下,高校学籍管理工作也需要专业的学籍管理工作者对学籍信息数据进行有价值的剖析和研究。但现在高校从事学籍管理工作的人员大多数来自于教育行业,他们并没有受过专业的学籍管理工作的培训,普遍缺乏对计算机、信息、数据分析挖掘技术的知识。此外,国家相关部门没有统一规范的学籍管理政策,各高校甚至忽视学籍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不重视对高校学籍管理队伍的建设和人才培养,形成了各高校学籍管理工作者只关注应对日常学籍管理工作,对建立严谨的洞察力去分析高校学籍信息和数据几乎没有涉及,这使高校学籍管理信息数据分析研究领域成为空白。 二、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籍管理工作的发展前景 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籍管理工作是在管理学籍工作的过程中,大量收集、分析、运用各类信息和数据,尝试不断创新和改进繁杂多样的学籍管理工作,使学籍管理标准化、规范化和智能化,以服务学生、服务社会,从而提高高校学籍管理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提升高校学籍管理工作者自身修养和业务素质,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发展。 (一)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籍管理工作,要求学籍管理创新化 大数据时代下的高校学籍管理应该注重思维模式的创新化。高校学籍管理思维模式不能只停留在现有的学籍管理模式中,应该不断创新,建立适应大数据时展的思维模式。高校学籍管理思维模式既要符合高校学籍管理,以“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学信网)”中的高校在校学生和毕业学生的数据和信息管理为依托,还要支持大数据时代的特点,集聚社会资源,体现学籍管理数字化,校园服务智能化,使高校学籍管理数据和信息易整理、易保存、易查询,为高校管理服务,为高校学生服务,为国际社会服务。 (二)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籍管理工作,要求学籍管理规范化 大数据时代下的高校学籍管理应该做到学籍管理信息系统程序的规范化。在大数据时代下各高校要以学籍管理公开、公正、公平为基础核心,按照国家《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认真做好学籍管理制度的改革,不断完善学籍管理工作的流程,建立学籍管理信息系统体系,改进学籍档案管理,加强学籍保密制度等。应利用大数据的特点,合理规范高校学籍管理工作,使学籍管理工作有序、高效、合法。学籍管理规范化有利于高校学生在大数据时代下增强自律性,认真贯彻执行学校的规章制度;有利于维护高校在大数据时代下的正常教学秩序,提高工作效率和教学质量;有利于高校促进大数据时代的全面发展。 (三)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籍管理工作,要求学籍管理智能化 大数据时代下的高校学籍管理应该通过不断规范和创新达到最终学籍管理手段的智能化。在大数据时代下,高校学籍管理数据信息量较大,学籍管理工作繁杂多样,但通过管理思维模式的不断创新和发展,通过学籍管理信息系统的不断规范和完善,采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和方法,结合各高校自身的学籍特点,深入挖掘、系统分析和有效处理高校学籍管理工作中的数据信息,能简化高校学籍管理工作流程,提高高校学籍管理工作效率,最终实现高校学籍管理数字化、简单化、人性化、智能化。 (四)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籍管理工作,要求提升学籍管理工作者自身的修养 学籍管理工作者在大数据时代下,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不断进取,熟练掌握现代化管理手段,准确运用大数据时代特有的“查询能力、思维能力、甄别能力”。学籍管理工作者要认真学习法律知识,利用法律武器维护学校和学生的数据信息及合法权益。高校学籍管理工作者还要不断增强教育事业心和管理责任心,在日常的工作中,善于在大数据形态中发现新问题,研究新情况,探索新规律,总结新经验,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提高自身在大数据中的决策能力和协调沟通能力,更好地发挥学籍管理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提高管理效率,确保学籍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 (五)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籍管理工作,要求提升学籍管理工作者的管理水平 高校学籍管理工作者,应该意识到大数据时代下的学籍管理不只是简单的管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繁多的学籍数据进行整理、挖掘、分析、利用。高校学籍管理工作者应该了解大数据时代学籍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及其工作特点,端正工作态度,做好学籍管理数据分析研究,更好地服务学校、服务教师、服务学生,真正做到大数据时代的“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三、结语 高校学籍管理工作者还应重视学籍管理队伍建设,有计划地加强对高校学籍管理工作者专业素质的培训,制定适应学籍管理工作者队伍建设发展的方针和策略。大数据时代要求学籍管理工作者对大数据挖掘、大数据分析有所了解,还应该熟练掌握、操作和应对各种繁多类型的大数据对高校学籍管理工作带来的冲击和变革,将其合理开发和利用。要提升学籍管理工作者的管理水平,就要整合各类信息,重视高校服务,加强学籍管理,建设一支强信息、重服务、细管理的高素质学籍管理队伍。同时还要促进各高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作与沟通,提高高校学籍管理队伍整体水平,使高校学籍管理工作在大数据时代稳步发展,不断提高。 作者:杨奕 田宝柱 王艳彦 梁黎明 单位:河北联合大学 大数据时代论文:大数据时代图书馆管理研究 一、大数据在图书馆管理中理论及应用现状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物联网、云端计算等一系列新兴事物的发展,其中强大的数据服务功能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实践领域。“大数据”概念提出后,立刻成为Microsoft、Oracle、IBM等IT企业研究与开发的焦点,逐渐成为信息技术又一创新优势。从理论研究现状来看,大量理论研究成果都出现在近几年,通过以“大数据”为关键词,在CNKI、万方数据以及百度文库等平台进行搜索,2010年之前仅有46篇,而2012年324篇,2013年达到1044篇,截至2014年12月,各类研究成果达到了3000余篇。分析研究内容:国内大部分研究仍停留在理论阶段,宏观层面分析较多;能够立足现有技术进行深度挖掘,但具备实践创新的成果不多;侧重点单一,大部分研究成果都是以数据的存储、获取、处理和安全为主。从图书馆管理应用来看,完全实现“数据化”仍然存在几道关卡。第一道关卡是数据应用的复杂性。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很多研究成果都是以纸质或者口口相传流传至今,未能及时转化成为数据信息,部分研究成果看似过时,但却是某一时代科技发展的精华,因应用不多,很难及时转化。而图书馆馆藏量巨大,其数据类型、结构以及模式都存在极大的复杂性,给搜索引擎、索引建设以及冗沉信息清理带来极大困扰;第二道关卡是数据识别的不确定性。无限交互性是网络应用的最大亮点,但对于图书馆管理而言,其多维海量的数据种类为“大数据”应用带来了很多的不确定性,除数据本身特点之处,数据学习和应用模式上,也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第三道关卡是数据涌现异质性。在研究过程中,常常把“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视为数据系统涌现特质,用于区别于其他数据,在多元化、异质化以及功能化相对突出的网络数据当中,数据发展是在完全没有进行控制和定义的前提下进行的,缺乏统一规范的标准,理论创新成果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必然会导致无序开发和资源浪费,国内的大量研究成果仍然需要宏观理论的指引和实践检验,才能够形成完善的“数据化”应用指导理论。 二、基于大数据背景下图书馆管理作用定位 “大数据”应用能够提升图书馆管理整体水平,推动服务能力、个性拓展、资源整合以及数据处理等方面的创新及改革,在图书馆管理上的定位也将更加明确。 1.管理与服务重点逐步向上游拓展。 大量的研究成果显示,无论是传统的纸质图书还是当前快速发展的电子媒介,从服务对象来看,都是以下游为重点,其功能主要体现在馆藏资源的整合、存储、提取与应用上。但在“大数据”理念指引下,图书馆的功能得到开发与拓展,实现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变化趋势,除提供可检索书目库、资源库以及功能信息库外,还提供可选择的个性化服务,其服务与管理重点逐步向上游转移。图书馆“数据化”功能不再以阅读为重点,而是通过数据搜集整理,多角度分析,形成具有决策参考和情报分析的数据包,为使用者进行决策提供准确的服务。 2.功能集成化多元化发展趋势明显。 从社会整体架构来看,图书馆的公共性特征使其成为社会服务体系的重要环节,历来都是基础教育、文献服务、休闲娱乐的重要活动,在人类繁衍生息、科技发展以及思维启蒙上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图书馆“数据化”发展成为必然趋势,以往受图书馆容量、管理人员素质以及管理权限限制,很多图书馆只发挥了存储功能,随着数据密集化、集成化和交互性发展,图书馆功能得到开发拓展,在原有的资源存储功能基础之上,又延伸为数据处理、资源整合、服务决策等,功能多元化发展趋势明显。 3.图书馆构成大数据网络结点终端。 随着国内馆藏资源联网检索功能的完善,大量的数据资源实现共享,公共图书馆除提供最新的书籍阅读之外,其服务功能更像是一个网络终端,一个可以为使用者提供舒适空间的数据服务中心。传统的图书馆馆藏资源,地域性特征极为明显,受流动性和保密性限制,很多信息资源和研究成果都是“信息孤岛”,大量的研究成果在管理中逐渐消亡。“大数据”的发展,使得图书馆管理不再是个人或者组织行为,而是社会支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通过信息技术,与其他公共服务模块、使用终端、信息空间等形成了完整的网络,每一个公共图书馆都是一个网络终端。既可以通过“数据转化模块”实现信息的搜集,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实现信息辐射。 三、大数据时代对图书馆管理影响因素分析 1.管理工作的服务结构影响数据提取。 相对于图书馆的管理结构而言,传统的管理模式突出的点、线、面纵向覆盖,资源服务结构往往不够均衡,地域性、专业性以及独有性特征明显,其服务人群仅限于某一地域的某一类人群。大数据时代来临,使得图书馆管理和服务实现扁平化交互发展,但终端发展受基本制度、馆藏资源、安全防范和服务结构的影响,往往很难达到预想的效果,大量的动态管理口令和管理,使图书馆信息检索、共享和决策功能大大降低。 2.信息平台的互不联通影响资源集成。 “大数据”服务最大优势是信息存储、集成、处理和应用,我国96%的公共图书资源都实现了基本数据化,引进和完善信息服务功能,具备信息互通的基本条件。但从功能应用上还存在很多问题,如信息孤岛普遍存在,很多公共图书馆为保持自己的资源优势,往往不愿意将自己处于优势地位的资源共享;平台对接程度不高,受技术条件、管理因素和安全要求限制,图书馆资源很难实现信息对接联通;数据化资源占有率较低,很多图书馆仍然采取“双轨制”运行模式,纸质图书占有比例较大。 3.服务人员的基本素质影响综合效益。 面对数据化发展的图书馆管理模式变革,工作人员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思想观念更新较慢、个体基本素质不高和普遍适用性不强等,无法实现从管理者向引导者的角色转变、从管理约束功能向服务保障功能拓展。“大数据”时代来临,要求服务人员不仅要有良好的服务和发展意识,还要具备常用的计算机知识、网络维护知识和基本语言常识等,将管理员、导航员、维护员和服务员的角色扮演好,只有这几种角色达到完美统一,才能够实现更大的综合效益。 4.信息资源的服务模式影响创新标准。 在图书馆管理“数据化”的呼声中,很多省市的图书馆都进行相应的信息改革创新,力图融入“信息化”大潮,获取更大的生存空间和利益。但从信息资源的服务模式来看,仍然是以存储、检索、管理为重点,实际上是以计算机代替人的功能,整体突破不大。市场需求决定服务定位,需求层次决定发展水平,图书馆“数据化”标准与服务模式是一致的,只有真正将信息资源的共享功能、决策功能、分析功能、服务功能开发出来,才能够提高创新标准,建设符合中国发展实际的数据化网络。 四、基于大数据背景下图书馆管理方法策略 1.改善服务结构,以制度推动数据终端开放式发展。 对于图书馆而言,其开放及共享程度是知识资源分配的重要标志,必须要在宏观调控前提下,建立数据终端开放式发展模式,完善服务结构。要发挥职能部门管理作用,在供给、回应、规制等方面积极介入,优化政府、资源平台以及使用者之间的关系;要建设安全防护体系。信息的开放性必然会导致安全问题发生,要通过“互联网遗忘”法则,设置数字记忆存储期限,净化数据生态环境;建立开放信息机制。依托图书馆服务功能,推动数据化全景控制,加强管理、共享与互动,防止在信息权力分配过程中,出现数据独裁现象。 2.推动资源整合,以共享提升服务平台发展水平。 图书馆信息化的终极目标就是在中国及至世界范围内,建设一个统一、规范和集成的数据化智慧平台,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交易、共享、协作和服务功能。按照特定的建设原则,有限度构建以源数据、感知层、转化层、服务层以及应用层为主体的技术体系,使用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对图书馆数据化的资源、服务、过程、目标及任务进行对接,进一步完善大数据服务评价体系和质量评价体系,建立支持可视化、多元化数据交互技术,以此推动最大范围内资源整合,提高智慧平台的发展水平,发挥其共享功能。 3.加强素质培养,以智慧强化数据网络的人力支撑。 我国的图书馆管理,从传统的人工发展到人工智能,而后又发展到更高的智慧层次,可以说是基于数据化模式下的必然发展趋势。不仅要做到网络平台的智慧化,还要做到管理人员的智慧化,按照约翰逊的理解:必须要具备相应的水平资质,有终身学习意愿,思维开放,能够积极参加公共活动,具有一定的创造力等特征。对于数据化平台而言,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培训更像是一种投资,通过对他们的技术、能力和观念上的投资,获取发展上的回报。而有的学者也认为,图书馆管理员的最终发展可能是“数据科学家”或者“数据分析师”,这是一种标准,更是一种期望。 4.不断提高标准,以创新促进平台功能多元化发展。 图书馆管理数据化发展,必然会解决当前文化发展滞后的现状,提高信息资源的发展速度与质量。文化发展重视传承和创新,图书馆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紧盯社会发展需求,用需求去引导创新,推动平台功能多元化发展。要加快数据信息采集力度,提高电子媒介与纸质媒介的比率,在做到自身扩容和安全运转的基础上,使用网络平台的交互、联通和共享功能,实现最大限度的开放链接,使信息平台由专业化向综合化模式转化、由体系化向领域化方向发展。本文站在数据化时代背景之下,对图书馆管理工作进行分析研究,力求为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进行探索。从文章分析可以看出,图书馆管理定位正在逐步发生转变,影响图书馆数据化发展的因素也更加多元,从服务结构、资源集成、人员与素质,到创新标准都在发生着新的变化,急需管理工作在思想观念、制度标准、评价体系和资源整合上做出新的突破,以应对不断发展的市场的需求。由于研究时间较短,参与实践不多,很多研究仍然停留在理论阶段,其结论有待于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和修正,以提高其适应能力和发展能力。 作者:刘丽霞 单位: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 大数据时代论文:大数据时代中网络教育论文 1数据教育是网络教育的发展理路 1.1数据教育的内涵 什么是数据教育?目前尚无定论。笔者认为,在整合用户资源的基础上,数据教育可以通过数据分析与管理实现拉长数据产业价值链,改善网络教育的结构和模式,是以大数据为核心整合网络教育资源所进行的信息、产品与服务的交易活动。大数据正在重构很多传统行业。麦当劳、肯德基以及苹果公司等旗舰专卖店的位置都是收集、整理生活中大量的相关数据对其进行分析挖掘,从中获得有价值的数据信息而演化出更有使用价值的新的商业模式。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是行业战略扩张的本质动因。网络教育向数据教育发展,本质是依托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来强化网络教育的影响力、延展网络教育经济规模、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数据教育的主要对象的是网络教育的使用者,具体为学习者和教学者。利用数据教育使用者在学习中产生的大量数据,建构数据分析模型来发现社会关系和有价值的数据信息,进而预测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并提供个性化建议。因此,数据教育的范式中首先应测量、收集、分析和报告有关网络教育使用者及其学习环境的数据,然后进行理解和优化产生的学习环境。网络教育教育平台的使用会产生积累大量系统化、结构化的学习结果和学习行为数据。网络教育将这些数据提取出有意义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为教育者、学习者、管理者、教育软件开发者和教育研究者等提供服务是大数据时代网络教育的必然趋势。 1.2数据教育的发展理路 网络教育与数据的融合是网络教育扩张的战略选择。目前网络教育的融合转型中没有成功先例,原因是大家都把科技对网络教育的作用看成是渐进使用过程,而没有看到它实际上对整个教学内容从生产一直到传播、到效应的发生,全都是一种革命性的改变。若能认识到这一点,就可以在全世界的网络教育发展过程当中占领、占用这样一个产业的制高点。用互联网的思维、用互联网所代表的最好的技术、最好的文化形态,再加上相应的政策支持,就能够全面开启数据教育。由于数据教育本质上归属于信息传播与网络教育融合的服务产业,因此,它们之间具有众多邻接点,网络教育的传播力、公信力和影响力等无形资产以及信息生产、传播途径等资源和能力便于转移到数据教育过程中,从而形成独特的数据教育运营模式。以物联网、云计算等综合技术的成熟为基础,在用户在线学习的数据库中挖掘出有价值的深数据,然后进行过程性和综合性的考量,找到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学习习惯以及学习兴趣等之间的内在联系,考量背后的逻辑关系,并作出恰当的教学决策,是数据教育的发展理路。作为网络教育的高级应用和发展路径,数据教育可以分析学习者的一些静态数据和动态数据,静态数据如过去的成绩和学习行为,动态数据如在线登陆方式,讨论发帖量之类,通过分析这些数据追踪分析学习者的类型,把学习者进行分类,诸如高成就、比较危险、社会型学习者等不同的类型。在分类的基础上对不同的学习者进行实时干预,对高成就类型可以提供具有挑战性和具有一定难度的学习任务,对处于危险状态的学生,给予特别关注和一些学习上的帮助,对社会型的学生,给予社交上的一些支持。在学习开始时做一个学习能力测验对于期末考试成绩预测最可靠的方法。设计更复杂的数据驱动预测模型,则必须在此基础上进行改善,这一改善需要进一步的数据分析。数据分析的目的是确定能够准确预测哪些变量。目前,Purdue大学的CourseSignalsoftware已经部分实现了这一技术。Sig-nals在学生的学习过程设置了红色、黄色、绿色等信号,这些不同的信号可以帮助使用者了解目前的学习状态。CourseSignalsoftware的评估报告显示,参与CourseSignal项目可以使学生获得更高的平均分,并快速地寻找所需要的资源。 2数据教育的理念分析 通过数据教育的内涵和发展理路的分析和梳理,数据教育包涵以下几种核心理念,即用户为中心、巧用慢数据、借力数据思维和构建数据产业链。 2.1数据教育的核心理念仍是用户为中心 新的科技出现之后,网络教育用户的需求不但是量的增加,还是层次的增加,过去人们对共性的东西有需求,现在对个性的东西也有需求,过去对理性的东西有需求,现在对涉及到人们的情感、情绪等过去在主流网络教育中所占比重很少的东西也有很大需求。如用户对网络教育的游戏化,反转式的趋向,数据教育让这些趋向变成了现实。网络教育的竞争是各种教学法的精细化准确化,并且在呈现给学习者的用户前端界面上进行优化,增强前端界面与学习者之间的黏合度,如整个网络教育教学的链条才会不断下移,才会更加符合学习者个体的特点。数据教育是一个更加了解并最大化满足用户需求的方式,借助多样化的科技实现了用户之间差异化学习与学习模式的无缝对接。数据教育能够检测数据中的模式,因为这一教育模式是建立在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方法的基础之上的。类似技术可用于智能教学系统,以动态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类而不是进行诸如人口统计的简单分类,也可以利用协同过滤技术对特定的资源建立模型。如隐含的人与人在论坛上的互动和外显的人与人、朋友或者关注对象之间的关系,这些分析用于数据教育的学习分析中来探索网络集群、影响力网络、参与及不参与状况。数据教育可以用来对所提供的数据进行意义建构,数据教育的价值在于对大量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进而形成教育模式为网络教育提供帮助。相比传统的网络教育,数据教育能够提供更加细致和有效的反馈,如学习者掌握熟悉和了解概念到何种程度,根据数据自动呈现以后的学习内容或者不呈现影响学习者掌握后来学习内容的材料。 2.2数据教育要巧用慢数据 2014年5月29日,第九届百度联盟峰会上百度董事长兼CEO李彦宏预测了未来5年有非常大发展的两大产业机会,这两大产业是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三者都不大可能涉足的领域:第一是新型企业级软件,这些软件可以解决企业从内部到外部链接的问题;第二就是挖掘新的有价值的慢数据,发掘具有个性化针对性的预测信息,为用户寻找真正有价值且能产生效率的慢数据。李彦宏的这一分析和预测不但权威而且有说服力。目前,互联网企业在网络用户规模不断扩大、流量激增的情况下,面临着新的尴尬,即搜集到的数据真正有价值的很少,无价值的增多。很多的数据根本没法分析更谈不上运用。因此,李彦宏建议搜集慢数据来获取真正有价值的数据,找准并挖掘能真正帮助用户解决问题的新数据。另一个与之印证的观点是,阿里巴巴集团执行副总裁曾鸣分析说,大数据最重要的特征不在大小,而在死活。数据的死活决定一切,从数据的管理到数据的运用,数据必须能活起来,开始跑通迭代,才能产生持续价值。网络教育和其它领域一样,在利用大数据方面基本处在同一起跑线上。数据教育的特点在于能够为网络教育平台提供实时数据,通过利用这些实时数据,达到为网络教育者提供帮助的目的。数据教育可以通过分析学生的诸如课程材料等学习资源来追踪学生的学习轨迹,通过设计和优化教学模式和统计方法来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的目标。对数据教育来说,抓住机遇去挖掘应用好慢数据和活数据,让大数据成为网络教育改革的一大新的增长点,是网络教育工作者亟需解决的问题,通过数据共享、交叉复用后获取最大的数据价值是数据教育对待大数据应有的态度。 2.3数据教育需借力数据思维 好的数据教育需要有好的教学内容点、技术支撑以及用户洞察。目前的网络教育都没有占齐这三点。互联网不但对这个社会重新组织、重新结构与自己革命性改变的声音,而且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中枢操作系统和底层的操作架构,数据教育必须要和它的规则去接轨对接,在这种及ID那个规则的框架中来决定资源配置和运作方式。在这个层面上讲,大数据时代数据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互联网数据思维的竞争。没有可循环利用的数据,就无法提供数据教育的开发。用好数据思维,首先要注重数据积累的长期性和动态性,避免数据库的短期化行为;其次要注重数据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完整性即数据的精确性和可靠性,统一性即一致性,是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正确和完整。统一性保障了完整性。数据的缺失和不精确,将会带来分析的偏移,因此在这种分析上进行的一系列开发也没有针对性甚至是徒劳。因此,在采集和管理数据的时候要设计和完善多种数据维度,有助于数据仓库中设置更多更有效的细分标签。保证收集到的数据精确、可靠,用以分析的数据形式统一,才能确保通过大量数据分析得出的用户行为习惯是有效的。最后要注重数据挖掘和利用。用户数据的积累和挖掘是一个长期、动态、循环的过程,如果把数据枢纽中心比喻成一个大型的水利枢纽工程,那么数据教育要利用枢纽对水进行过滤和引导,让它长期保持动态和循环使用,在这个数据的枢纽中心,要不停地激活用户数据,积累用户的消费行为和消费习惯,让大数据在这个枢纽型中转站得到动态的循环。 2.4数据教育应建构数据产业链 从价值链和传统网络教育的角度分析,网络教育即使在用户数据的采集、处理、储存、分析等各方面完全数字化后,即使数据量再大也不可能去做基于数据本身的公司。因为与很多互联网入口企业相比、与真正生成大数据的公司相比,这些数据量的量仍旧是非常单薄远远不够大的。因此,相对理性和可行的选择是数据教育的运用着力点应放在以下三个方面。 (1)借力数据资产中介。 在互联网上,任何主动收集庞大数据的行为,其成本都难以想象。目前我国已有不少学校开始了数据挖掘的探索。如东华大学的智能实验室项目、浙江大学的资产数据项目、复旦大学的学生数据分析和清华大学一些学生成长类的数据分析。总体来看,开始进行数据挖掘的高校共同特点是信息化做得好且规模较大并拥有有充足的数据量。建立网络教育数据的资产中介,专门进行数据的挖掘使用和分析,是数据教育的可行之道。对不具备大规模数据资源的机构来说,数据资产中介是有效的可行之道。 (2)进行数据资产管理,实现学习内容深加工、学习行为分析和监测,是网络教育应用大数据重点挖掘的项目。 全球复杂网络研究权威艾伯特•拉斯洛•巴拉巴西曾指出,在大数据背景下,人类的很多行为都是可被预测的。但海量的数据沉淀在网上,没有精准而靠谱的分析和应用,就没有价值。用户期待网络教育提供的,不是大而全的教学资源,而是满足自己需求的教学内容范围更广的信息类产品。数据教育不是单纯的资源集大成者,而要从数据库中深度发掘有用信息,进行趋势分析。数据教育显然是大数据时代网络教育一展身手的方向。通过使用各种集合的综合技术,平台上可以自动留存用户关于学习行为的各种数据,如学习一个知识点花多长时间、学习的顺序是否有断点、是否会反复重新学习等等,但需要注意的是,仅仅是远程教育和在线课程,这些信息只能称之为数字并不是数据。在媒体领域,我国媒体拟与甲骨文公司展开了多样化的数据库营销合作,并且建立有效的数据库体系,目的是实现数据库营销方面的收入拓展。数据教育可以借鉴这一模式对海量数据进行挖掘,以及数据的分析。 (3)做好数据驱动的解决方案,量身打造个性化资讯内容,私人定制、精准推送内容。 传统网络教育把所有网络教育的内容向所有人传播,缺乏针对性、精确度,这是粗放型的教育模式。目前网络教育之间的同质化非常严重。数据教育在充分利用大数据和关系链,为用户筛选、推荐最适合的内容并提供私人订制的教育内容的同时,还应使他们体验网络学习的新感受。大数据时代,基于用户兴趣生产和传播是重要趋势,根据用户上网的习惯、浏览的痕迹、参与的话题以及讨论的内容,对其较长时间的浏览数据进行分析,便可得知其上网习惯以及浏览喜好等的数据。根据这些数据,选取合适的时间应用恰当的方式向用户提供其需要并且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和信息,在此基础上就可以定制学习内容。理论上网络上的每一个用户都有自己的一幅网络肖像以及一个属于自己的UID(UserIdentification用户识别)号。个人的兴趣图谱就是数据教育的基础。基于用户识别特征和兴趣图谱建构的数据教育不但目标明确,可以强化与用户的黏度,而且有利于整合网络教学资源,甚至达到自动生成匹配高效精准教学模式的效果。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借助大数据技术和相关分析软件,建立可挖掘、可分析的用户资源数据库,通过对数据的整合和分析,针对不同的用户需求,推出满足用户个性化和专业化需求的各类内容产品。 3结语 大数据正在重构很多传统行业。数据教育为未来网络教育内容打开充满想像的空间。对数据进行分析与过滤,数据教育解放了传统网络教育的思维方式,创新了传统网络教育的学习形式。数据可以帮助用户选择适合自己学习水平和学习习惯,满足自己学习需求的学习模式。在某种程度上讲,网络教育的未来就是分析数据。因此,数据教育是网络教育以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大数据时代,基于数据教育的的发展潜力,数据教育会越来越显示出其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哈佛大学社会学教授加里•金指出,庞大的数据资源使得包括学术界、商界以及政府在内的所有领域都开始了量化进程。因此,借助大数据发力,做优质的网络教育模式,期待数据教育给出答案。 作者:孙华 单位:四川广播电视大学 大数据时代论文:大数据时代下金融风险防控 一、银行业所面临网络金融风险的类型 1、业务类型风险 (1)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银行的网络金融服务无法满足客户的要求所产生的风险,这一风险严重阻碍着网络金融业务的发展。众所周知,银行的网络金融业务乃是基于传统的柜台业务基础之上发展而来,因此传统银行业务发展的影响因素———信用风险,也对网络金融业务的开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因为网络金融业务所提供的是虚拟的金融服务,这种服务也是建立在信用的基础之上,因此信用风险对网络金融业务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反映信用风险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不良贷款,不良贷款指的是借款方有很大可能无法按照原贷款协议按期偿还贷款本息所形成的借款,不良贷款的存在较为严重的阻碍着银行业务的发展,也对银行开展网络金融业务有着重大的影响。银监会提供的数据显示,商行的不良贷款率对银行的总资产和总负债均有着显著影响,因此信用风险同银行的资产、负债存量均有明显的相关性。信用的建设是一个极为缓慢的过程,而且一旦发生信用的违约和倒退,将对银行开展业务产生巨大的影响。各银行均有并执行严格的信用制度,并直接影响着网络金融业务的发展。 (2)操作风险。 网络金融业务方面的操作风险主要存在于以下方面:人员、系统、程序及突发事件;由于银行职员的操作错误或者客户的疏忽,可能引起银行网络账户的错误或混乱,进而使银行同客户的信息沟通出现问题,一旦使银行无法进行正常的金融交易,将很有可能给银行和客户带来经济损失。同时,存在缺陷的风险管理系统也将无法良好地力助银行规避网络风险,存有缺陷的系统流程设计将会影响银行网络业务的日常进行,给银行带来潜在的系统风险。有时候,流程缺乏合理性和规范性,将使网络金融业务产生不必要的繁琐步骤,也将降低银行的工作效率。同时,如果发生一些突发的意外事件,如果银行没有事前制定良好的应急方案或应急方案准备的不够仔细充分,也将不能及时化解这些风险,这将使银行遭受到严重的损失。网络经常具有放大银行操作风险的倾向,国内外已经有不少因微小操作失误所引起巨大经济损失的例子;对于网络金融业务而言,如果无法合理规避操作风险,将可能带来非常严重的损失。 (3)法律风险。 新兴的网络金融业务所面临的法律风险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第一是相应法律文件的缺失问题;目前我国还缺乏配套的对网络金融业务进行专门监管的法律法规,网络金融业务适用的法律法规主要是对原有的金融、商务等法律条文进行引申、修订所产生的法规,这并不适应于网络金融业务的发展;另外。关于电子交易合同的法律目前还处于空白阶段,加上全国的网络银行还远未达到统一性,这造成了跨行业服务质量低下。第二是关于此方面法律适用的较大不确定性。在现阶段,一旦发生网络金融交易的损失,其责任的划分归属仍然存有十分大的争议,同时适用何何种法律也尚无明确的规定,这导致了今年来很多网络金融犯罪事件的频繁发生,这毫无疑问会对网络金融业务的发展带来严重阻碍。法律方面的风险无法解决,出现损失和纠纷无法合理适当处理的话,就无法从根本上确保网络金融交易业务的安全环境,也将对网络金融业务的发展带来阻碍。 2、技术类型风险 (1)平台风险。 网络金融业务的发展有赖于先进的交易平台系统,技术及平台的不当选择也很可能给银行带来比较大的风险。一方面,如果网络交易所支持的技术滞后,将很可能会使银行错失良好的交易机会,并且耗费银行的大量资源,给银行带来效率上的损失;另一方面,技术及平台如果与客户的软件版本不兼容甚至发生冲突,将导致信息的传输发生滞后甚至无法传输,在信息化时代这种事情是不能令人容忍的。 (2)安全风险。 安全风险是网络金融业务所面临的一大问题。网络金融业务所面临的安全风险主要有以下几大方面:第一是源头方面,即银行端;银行可能由于风险管理机制的漏洞,存在严重的安全方面的漏洞,并且可能没有相应的处理机制;第二则是用户方面,很多用户在进行网络银行交易时,风险防范意识不高,不及时对杀毒、防毒软件进行更新,容易导致个人信息被盗取;第三方面是第三方平台,即网络传输平台;客户在输入银行秘钥或口令并通过网络传输时,在传输过程中便有可能被黑客通过各种非法手段将其截取,使用户无法正常登录或者出现网络连接超时的情况;黑客便可利用截取到的信息,进行犯罪活动,使银行和用户蒙受损失。 二、银行网络金融风险管控的分析及防范思考 1、及时完善、规范个人银行信用体系 在我国,各级金融机构基本都开展了网上金融交易业务;因此,要完善信用体系的建设,首先要建立一个标准规范的个人征信体系,对个人信用的评价标准作出一致规定。鉴于网络金融交易是建立在虚拟的平台之上,交易双方的交易基础很大程度上是双方的信用,因此信用对金融交易实质进展的关键性因素。国内应当建立全国范围的个人信用体系,使个人的信息及信用情况及时反映在征信体系之内,并且实现银行间的数据共享;同时还应有意识提高全民的信用意识,以期提高全民的信用水平。建立个人征信体系的工作需要跨行之间的合作,并且需要线上线下的同步进行;这种基础性工作可以使银行实现长久的健康性发展,显著降低网络金融交易面临的风险水平。 2、加强银行对内部风险的管理能力 网络金融业务的发展同现代科技紧密相关,因此对人才层次有着比较高的要求。银行的很大一部分人才,不仅要对经济、金融方面的业务十分精通,也要擅长于网络科技与技术。因此,银行在未来进行人才招聘培养时,应当做到以下两大方面:第一,在引进新人才方面,要着重选择具有现代知识素养的高水平金融管理人才,同时也要适度引进国外的高级技术人才,同时注意培养国内人才到外国学习交流先进经验和技术;第二,要注重对老员工的培训工作,提高他们关于网络金融业务的业务和能力,及时加快他们的知识更新速度。只有专业化的人才队伍还不够,银行还必须要制定针对网络金融业务的风险管理制度,并对其中的风险行为和管控举措进行明确和细化,同时还要注意风险同收益的均衡关系;银行应当在保持适度风险的前提下尽量增加自身的收益。一套合理的风险管控制度应当是使银行的风险水平同盈利性保持适当的平衡。但是,随着资金流动性的变化、管理系统的操作性等因素影响,银行的风险管理系统也要及时进行改进和变化。 3、建设、健全配套的法律体系 配套法律制度的滞后是影响网络金融业务发展的重要掣肘因素。我国关于网络金融风险的法律文件《网上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目前仍然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需要结合我国的网络金融业务环境来尽快制定相关法律。在制定法律时,可以适当借鉴成熟的西方国家的相关法律规定,对国内同国外金融环境所表现出的共性,在此借鉴国外的有关法律防范措施,结合国内的环境制定出符合我国特定法律环境的法律制度。另一方面,应当注重区分传统银行和网络金融业务违规违法行为的不同,不得随意交叉滥用法律,在对违法犯罪行为制裁时要注意法律适用的针对性。 4、加大对网络金融业务安全方面的投入 安全问题一直是影响网络金融业务的重要问题。虽然目前我国银行已采取多种安全防范措施来应对网络金融业务风险问题,但网络金融业务风险还一直存在。首先,应当注重客户个人信息的保密问题;从银行的角度来说,银行应建立并加强网银账户的管理机制,对于交易金额异常或巨大的交易及时引起重视,并及时与客户取得联系。客户在开展网络金融业务时,也要保持高度的谨慎,同时银行应当提醒客户注意保护个人信息。客户在开展业务时,一般是通过浏览器进入相关的网络金融服务页面,因此用户最好将常用的银行网站等信息放于浏览器的固定位置,这样可以起到防止假冒页面窃取用户个人信息的发生。个人在开展业务时,也要注意下载相应的安全控件,并及时下载最新的漏洞补丁和最新的安全程序。此外,银行的开发部门也要及时的对产品进行创新,以及时应对黑客的攻击及自身产品的漏洞。同时,由于新开发产品的上市时间不长,认知度相对较低,不容易成为黑客的攻击对象,这样也可以降低网络金融交易的安全风险。不过,在进行新产品的开发及上线推行时,要切记加强做好安全防范的测试工作;必须待通过全部的测试工作,才可以上线运营,以免给客户造成意外的损失。 三、结论 目前,我国在现代网络金融风险防控方面还处于初级的发展阶段,因此更要审慎重视对网络金融业务风险的防范工作。网络金融业务的优点与优势已经初步展现出来,但也暴露出了一部分的缺点与缺陷,这需要监管机构同银行等不同部门合作起来,工作来降低网络金融业务的风险,有效降低网络金融业务的风险水平,创建一个健康的网络金融发展环境。 作者:林燕珍 单位:中国建设银行福建省分行 大数据时代论文:大数据时代网络教育论文 一、大数据特征 大数据的特征常用4V来表示,具体是指大数据的四个显著的特征:第一是数据体量,主要指的是巨大的数据量与数据的完整性。第二是数据类型,指数据的种类非常的多而且复杂,大数据技术就是要在这些复杂的数据类型之间寻找其关联性。第三是处理速度,爆炸式增长的数据量要求快速化的处理速度,才能使得数据的有效利用。第四是价值,大数据的最终目标是将庞大数据中找到数据时间的价值关系,通过找到低密度的数据价值对决策做支持。当前大数据技术不仅产生于特定领域中,而且还产生于我们每天的日常生活中,Facebook、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上的数据就是最好的例子。大数据发展为社会各领域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信息时代育人的新载体自然无法回避这个新的环境变化。分析大数据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巨大机遇与严峻挑战,探讨如何在大数据时代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措施,进而为下一步发展提供有益的指导已然成为热点研究问题。 二、大数据时代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发展方向 (一)树立大数据时代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数据意识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顺应科技与时代的发展。大数据时代教育工作者需要树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数据意识,这是发展大数据环境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前提。针对大数据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分为如下三个方面。首先是要全面了解和分析大数据本身,理解大数据是什么、大数据的变革力量何在、大数据的未来发展趋势等等;其次是在理解大数据的基础上,系统地分析大数据时代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能产生的影响,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最后是充分的确立数据意识,意识到数据是现代社会最具价值的资源,是发展与决策的源泉。用数据意识驱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发展,例如在一定的数据分析基础上将灌输式集中教育变为交流式个别教育。 (二)借助大数据技术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行量化研究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研究方法。定量分析法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方法。定量分析使用数学模块对研究对象可量化数据进行的分析,通过分析对目标给予评价并做出判断。定量分析方法始终受到教育工作研究人员的关注,因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和动态性的因素,定量分析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科学评价。但与此同时定量分析方法具有很大的复杂性,受很多技术因素的限制,一直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大数据技术的出现为定量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手段,成为科学研究新的范式。定量研究可以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理论假设、建立数据模型以及数据分析验证。由此可见,大数据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需要与数据资源丰富的机构单位合作,借助这些数据载体的平台、资源以及高精尖的技术,进行合理合法的挖掘教育对象的信息,从而精确的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另外,要建设一支过硬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不但要具备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具备创新的网络教育观念、精通大数据等新技术手段。 (三)促进大数据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资源建设 发挥大数据技术的优势,分析网民的接受习惯,增强教育内容的实效性、趣味性,以服务成长成才为核心有针对性地加强功能开发,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资源的受关注度。此外在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好以下几点:首先要把握信息资源内容的方向性,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其次信息资源的形式要多样,通过文字、声音、图像等形式,经由微博、微信等新兴传播手段,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再次,信息资源来源要丰富,可以从各大媒体引进、从理论学习资料借鉴、从大型活动中总结、从日常工作中提炼,确保信息资源及时更新。 三、结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大数据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继承传统中实现新发展。坚持不动摇的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结构、功能以及原则。创新发展的是符合大数据时代的教育内容与内涵,进而找准变化点,更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方法,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带入新的发展阶段。 作者:方世敏 单位: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 南京陆军指挥学院 大数据时代论文:大数据时代计算机网络安全论文 一、大数据时代下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现状 1.计算机网络安全概述。 计算机网络安全,是指利用相关网络管理控制与技术,确保在一个网络环境中数据的完整性、保密性及可用性。计算机网络安全,主要包括逻辑安全与物理安全两个方面,其中,逻辑安全包括数据的保密性、完整性及可用性,防止没有经过授权对数据进行随意篡改或破坏的行为;物理安全包括相关设备与设施在受到物理保护的条件下保护设备上的数据免于丢失、破坏。 2.计算机网络存在的主要安全问题。 目前,计算机已经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人们对计算机网络的认识与利用水平也显著提升,办公、社交、生活等方方面面都离不开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在丰富和改变人们生活的同时,其存在的安全问题也不得不让人们警醒,经过笔者梳理,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病毒所导致的安全问题。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越来越多、感染力越来越强的新病毒,它们无时无刻地影响着计算机网络的安全。由于计算机网络病毒具有复制性,能够感染其他程序和软件,因此,一旦计算机中了病毒,其所运行的每一步都将是危险的,都会存在让病毒也随之运行并产生破坏行为,然后应用程序被破坏,机密数据被盗用或被破坏,甚至让整个计算机系统瘫痪。 2)人为操作失误所导致的安全问题。 在人们进行计算机相关操作过程中,人为操作失误可能会引起计算机的安全漏洞,或者泄露了某些重要的信息,而这些信息一旦被不发分子所利用,便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3)网络黑客攻击所导致的安全问题。 在大数据时代下,网络黑客对计算机网络的攻击具有更隐蔽、破坏性更强的特点。由于在大数据时代下,网络黑客通过非正常手段窃取到某一重要数据时,一旦其利用这些数据进行非法行为时便会引起巨大的波及。同时,在海量的数据中,难以及时识别网络黑客的攻击行为,对于计算机网络安全而言是一种严重的威胁。 4)网络管理不到位所导致的安全问题。 在网络安全维护中,网络安全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但是目前很多使用计算机的个人乃至企业、政府部门并没有对网络安全管理引起足够的重视,从事使得计算机网络的安全受到各种威胁,最终导致大量的计算机网络安全事件频繁发生。五是,网络系统自身的漏洞所导致的安全问题。理论上而言,一切计算机网络系统都存在某些漏洞。同时,在用户使用各类程序、硬件过程中由于人为疏忽也会形成一些网络系统漏洞。二者相比,后者的破坏性常常是巨大的,很多不法分子通过非法途径给用户造成计算机系统漏洞,进而窃取用户信息,给用户造成巨大的损失。 二、大数据时代下的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对策 1.加强病毒治理及防范工作。 在大数据时代,计算机病毒的种类与数量与日俱增,对其进行治理与防范是较为困难的。在对计算机病毒进行治理与防范时,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防范,这种防范是一种主动的、积极的治理,可以通过加强计算机防火墙部署来提高网络环境的安全性,将那些不稳定的、危险的网络因素隔离在外,进而实现对网络环境的安全保护。同时,计算机使用者树立正确的病毒防范意识,在计算机日常使用中,能够定期利用杀毒软件对所使用的计算机网络环境进行杀毒,并更新病毒样本库,进而确保对计算机网络的扫描能及时识别计算机病毒并进行及时的处理。 2.加强黑客防范工作。 隐藏在大数据背后的网络黑客一旦实施其不法行为,常常会产生巨大的安全问题,因此,为了防范计算机网络安全,应当积极整合大数据的海量信息优势,建立科学的网络黑客防范攻击的模型,以此来提升识别网络黑客的反应速度。通过加强计算机网络的内外网的割离、加强防火墙配置,能够有效降低黑客攻击的可能性。同时,还可以大力推广数字认证技术,加强对访问数据的有效控制,并合理认证,有效避免非法目的用户的非法访问,进而提升对网络安全的有效保护。 3.加强网络安全管理。 使用计算机的个人及机构,需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网络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在熟悉大数据的特征与性能的基础上采取安全的管理措施,时常关注网络安全管理,从技术上给予网络安全保障的同时,还需要通过有效的网络安全管理来实现大数据时代下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防范目的。对于机构而言,需要从宏观上认识到网络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并建立动态的、有序的、系统的管理规章,依托于云计算技术构建一个更加高级的智慧平台来加强网络安全的防范,进而确保网络安全。对于个人而言,需要从主观上认识到网络安全的重要行,在进行计算机操作中,要养成规范化的、文明的使用计算机网络的习惯,尤其是对于一些钓鱼网站、非法链接,要从主观上认识到其危害,并做自我做起,将网络安全问题尽可能消灭,不传播有安全隐患的信息或链接。 4.加强网络系统漏洞的修复工作。 在大数据时代,数据更新快、存在的漏洞多,需要确保计算机系统的不定能够及时得到更新,进而使得整个计算机网络系统能够安全、正常地运行。及时对计算机网络进行修复,能够有效避免蠕虫病毒攻击计算机网络。微软不定期在专门的update站点最新的漏洞补丁,对于使用微软系统的计算机用户而言,便需要及时进行下载这些漏洞补丁,并及时安装。目前,大家可以使用金山毒霸、百度卫士、360安全卫士、腾讯电脑管家等安全管理软件完成对网络系统漏洞的修复工作,进而有效保护计算机网络安全。 作者:张国强 单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725台 大数据时代论文:大数据时代下信息安全论文 1“大数据”的内涵 1.1“大数据”定义 所谓大数据(bigdata),或称巨量资料,通常情况下,是指涉及的资料规模庞大,在现有的技术条件的基础上,难以通过主流软件,在合理时间内对其进行撷取、管理、处理。对于“大数据”来说,其特征主要表现为:一是数据量(volumes)大,在实际应用中,把多个数据集放在一起,形成PB级的数据量。根据IDC(国际数据公司)的监测统计,2011年全球数据总量已经达到1.8ZB;二是数据类别(variety)大,数据来自多个数据源,无论是种类,还是格式,数据日趋丰富,以前所限定的结构化数据范畴等,已经被冲破,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早已囊括其中;三是数据处理速度(Velocity)快,在数据量非常庞大的情况下,能够对数据进行实时的处理;四是数据具有较高的真实性(Veracity),随着社交数据、物联计算、交易与应用数据等新数据源的兴起,冲破了传统数据源的局限,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有效的技术,进一步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安全性。 1.2“大数据”技术 “大数据”的价值不只在于其数据量之大,更大的意义在于通过数据采集、处理、分析、挖掘等技术对“大数据”的属性,包括数量、速度、多样性等等进行分析,能获取很多智能的、深入的、有价值的信息。而这些信息提取过程可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2.1数据输入 将分布的、异构数据源中的关系数据、平面数据等数据进行采集抽取,然后对其进行清洗、转换、集成等,最后将数据加载到数据仓中,进而为数据联机分析、挖掘等处理奠定基础。其特点主要表现为并发数高,因为成千上万的用户有可能同时访问、操作数据,比较典型的就是火车票售票网站、淘宝等,在峰值时,它们并发的访问量能达到上百万,在这种情况下,在采集端需要部署大量数据库。 1.2.2数据处理 “大数据”技术核心就是数据挖掘算法,基于不同的数据类型和格式的各种数据挖掘的算法深入数据内部,快速地挖掘出公认的价值,科学地呈现出数据本身具备的特点。并根据用户的统计需求,对存储于其内的海量数据利用分布式数据库或分布式计算集群进行普通的分析和分类汇总等。其特点主要表现为用于挖掘的算法比较复杂,并且计算涉及的数据量和计算量都很大,常用数据挖掘算法都以单线程为主。 1.2.3数据输出 从“大数据”中挖掘出特点,科学的建立模型,通过导入数据,以得到用户需要的结果。这已在能源、医疗、通信、零售等行业有了广泛应用。 2“大数据”安全隐患 “大数据”时代,数据量是非线性增长的,随着数据价值的不断提高,黑客对于数据的觊觎已经由原来的破坏转变成窃取和利用,病毒或黑客绕过传统的防火墙、杀毒软件、预警系统等防护设备直接进入数据层,一些高级持续性攻击已经难以用传统安全防御措施检测防护。“大数据”的安全风险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2.1从基础技术角度看 NoSQL(非关系型数据库)是“大数据”依托的基础技术。当前,应用较为广泛的SQL(关系型数据库)技术,经过长期的改进和完善,通过设置严格的访问控制和隐私管理工具,进一步维护数据安全。在NoSQL技术中,没有这样的要求。而且,对于“大数据”来说,无论是来源,还是承载方式都比较丰富,例如物联网、移动互联网、车联网,以及遍布各个角落的传感器等,通常情况下,数据都是处于分散存在的状态,难以对这些数据进行定位,同时难以对所有的机密信息进行保护。 2.2从核心价值角度来看 “大数据”技术关键在于数据分析和利用,但数据分析技术的发展,对用户隐私产生极大的威胁。在“大数据”时代,已经无法保证个人信息不被其他组织挖掘利用。目前,各网站均不同程度地开放其用户所产生的实时数据,一些监测数据的市场分析机构可通过人们在社交网站中写入的信息、智能手机显示的位置信息等多种数据组合,高精度锁定个人,挖掘出个人信息体系,用户隐私安全问题堪忧。 3“大数据”安全防范 由于“大数据”的安全机制是一个非常庞大而复杂的课题,几乎没有机构能一手包揽所有细节,因此业界也缺乏一个统一的思路来指导安全建设。在传统安全防御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对“大数据”攻击事件模式、时间空间特征等进行提炼和总结,从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应用安全、终端安全等各个管理角度加强防范,建设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安全防御方案,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提高“大数据”环境的可靠度。 3.1网络安全 网络是输送“大数据”资源的主要途径,强化网络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一是通过访问控制,以用户身份认证为前提,实施各种策略来控制和规范用户在系统中的行为,从而达到维护系统安全和保护网络资源的目的;二是通过链路加密,建立虚拟专用网络,隔离公用网络上的其他数据,防止数据被截取;三是通过隔离技术,对数据中心内、外网络区域之间的数据流量进行分析、检测、管理和控制,从而保护目标数据源免受外部非法用户的侵入访问;四是通过网络审计,监听捕获并分析网络数据包,准确记录网络访问的关键信息;通过统一的策略设置的规则,智能地判断出网络异常行为,并对异常行为进行记录、报警和阻断,保护业务的正常运行。 3.2虚拟化安全 虚拟机技术是大数据概念的一个基础组成部分,它加强了基础设施、软件平台、业务系统的扩展能力,同时也使得传统物理安全边界逐渐缺失。加强虚拟环境中的安全机制与传统物理环境中的安全措施,才能更好地保障在其之上提供的各类应用和服务。一是在虚拟化软件层面建立必要的安全控制措施,限制对虚拟化软件的物理和逻辑访问控制;二是在虚拟化硬件方面建立基于虚拟主机的专业的防火墙系统、杀毒软件、日志系统和恢复系统,同时对于每台虚拟化服务器设置独立的硬盘分区,用以系统和日常数据的备份。 3.3数据安全 基于数据层的保护最直接的安全技术,数据安全防护技术包括:一是数据加密,深入数据层保护数据安全,针对不同的数据采用不同的加密算法,实施不同等级的加密控制策略,有效地杜绝机密信息泄漏和窃取事件;二是数据备份,将系统中的数据进行复制,当数据存储系统由于系统崩溃、黑客人侵以及管理员的误操作等导致数据丢失和损坏时,能够方便且及时地恢复系统中的有效数据,以保证系统正常运行。 3.4应用安全 由于大数据环境的灵活性、开放性以及公众可用性等特性,部署应用程序时应提高安全意识,充分考虑可能引发的安全风险。加强各类程序接口在功能设计、开发、测试、上线等覆盖生命周期过程的安全实践,广泛采用更加全面的安全测试用例。在处理敏感数据的应用程序与服务器之间通信时采用加密技术,以确保其机密性。 3.5终端安全 随着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用户终端种类不断增加,很多应用程序被攻击者利用收集隐私和重要数据。用户终端上应部署安全软件,包括反恶意软件、防病毒、个人防火墙以及IPS类型的软件,并及时完成应用安全更新。同时注重自身账号密码的安全保护,尽量不在陌生的计算机终端上使用公共服务。同时还应采用屏蔽、抗干扰等技术为防止电磁泄漏,可从一定程度上降低数据失窃的风险。 4“大数据”安全展望 “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安全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如何采用更加主动的安全防御手段,更好地保护“大数据”资源将是一个广泛而持久的研究课题。 4.1重视“大数据”及建设信息安全体系 在对“大数据”发展进行规划的同时,在“大数据”发展过程中,需要明确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对“大数据”安全形式加大宣传的力度,对“大数据”的重点保障对象进行明确,对敏感、重要数据加大监管力度,研究开发面向“大数据”的信息安全技术,引进“大数据”安全的人才,建立“大数据”信息安全体系。 4.2对重点领域重要数据加强监管 海量数据的汇集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暴露隐私信息,广泛使用“大数据”增加了信息泄露的风险。政府层面,需要对重点领域数据范围进行明确,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操作制度,对重点领域数据库加大日常监管力度。用户层面,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和完善使用规程,对“大数据”的使用流程和使用权限等进行规范化处理。 4.3加快研发“大数据”安全技术 传统信息安全技术不能完全适用于新兴的“大数据”领域,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大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应用提出了新的安全挑战。加大“大数据”安全技术研发的资金投入,提高“大数据”安全技术产品水平,推动基于“大数据”的安全技术研发,将有利于“大数据”更好地推动国家和社会发展。 作者:乔书芳 赵巍 单位:河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大数据时代论文:大数据时代公共管理论文 1对公共利益诉求的精益响应 就公共管理理论内涵而言,迄今为止学术界还没有形成一个被广泛认可的范围界定,然而诸如精细化的专业管理、明确而有效的绩效评估、强调结果而不是程序、不断的提升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等,一些基本的价值取向还是在被学界不断的接受。基于这些价值取向,对公共利益的积极响应将伴随着治理变革的进程不断的深化,其内在的要求也将不断的提升公共管理的水平。应当确认的是,无论是宪政层面还是民主层面的要求,政府都应当在追求公共利益实现的过程中,承担起主要的公共责任,并不断提高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政府应当无遗漏、无差别地关注所有的公共价值和偏好,以此来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和公共利益的实现程度,这不仅是政府存在合法性的要求,也是公共管理的绩效要求。从实践层面而言,公共利益实现的基础是公共诉求的表达,这就要求作为公共责任主要承担者的政府,必须积极创造公民表达和形成公共利益诉求的条件,以使得公民之间、公民和政府之间能够围绕其关心的公共事务,在观念、价值、手段等层面进行充分的交流和融合,以实现公民个人需求的社会定位,并在公共领域和公共决策层面形成“共识”,推动个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然而,作为公共利益实现的逻辑起点,现实中公共利益诉求的形成存在着表达和整合的障碍。由分工、社群等因素造成的社会系统的复杂性会造成信息传递的困难,会造成公民之间、公民与政府之间大规模的沟通和协调的困难,甚至会引发其间的矛盾与冲突。在传统的社会运作方式下,信息传递和沟通的效率已经不能满足公共管理的需求,同时,依靠随机抽样等方式来解决数据收集和处理问题的方式本身也存在着许多固有的缺陷。而在数字化时代,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和研究方法已使得数据的收集和处理变得更加容易、更加快速,而且,与数据交流的困难看来也已经不是理所当然的了,在组织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拥有了处理数据的更大的信心和能力。大数据所代表的网络信息技术和数据处理能力无疑成为解决公共管理问题的一种新的、有效的方式。一方面,大数据可以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渠道,这种多样化使得公民的广泛的利益诉求变得可能,可以打破由阶层、教育、收入、习惯等造成的沟通障碍,进而在公共利益的实现过程中,建立一种围绕公共事务的共享的价值观念和利益观念,帮助公民超越短期利益诉求,并为对话表达共同价值提供舞台,以形成对公共事务的共识和公共利益实现的基础。另一方面,政府不能止于为公民提供均等化的产品和服务,而应当和私营部门所做的一样,通过市场细分,精益化地实现公共利益。相对于大数据时代,在以往的社会运作方式下,由于管理理念的落后和数据技术的缺乏,社会生产是通过大批量的、同质化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客户需求的。而在以先进的数据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大数据时代,在公共利益实现的过程中,则应当通过精益性、无遗漏、精细化、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公民的需求。作为一种技术回应,大数据技术使管理者可以对管理对象的独特需求进行追踪和分析,进而实施管理行为或投送有针对性的服务。研究表明,这种根据个体或人群将公共服务进行细分与定制的管理模式,能够提高效率、效果和公民满意度。事实上,精细化的管理模式,在有效响应公众诉求的同时,也能提升政府的运营效率和管理品质。这就要求在公共管理中,政府对于数据的态度,应当实现从“宏观把握”到“微观差别”,从“决策参考”到“精确分析”,从“数据使用”到“智慧支持”的转变。 2对公共管理决策的全新认知 政府存在的合法性和权力的来源,决定了在对公共利益的追求和实现过程中,政府在公共管理的体系中所具有的主导地位,以及政府所必须扮演的积极角色,而这种地位与角色的有效性极大程度上受到其决策方式、能力和效果的影响。在半个多世纪的漫长过程中,决策支持系统曾经一度因为缺乏有效的数据组织方式而徘徊不前,虽然其后的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加速度。作为公共决策的重要主体,快速和灵活的大数据时代特征也对政府的数据管理和使用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数据的出现颠覆了传统的数据管理方式,在数据来源、数据处理方式和数据思维等方面都会对其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正是如此,在公共管理的决策领域,由于拥有了全面的信息,过去那些建立在非完全信息假设上的管理思维和方法,已经被彻底地改变。因此,大数据不仅带来了政府决策的巨大挑战,也提供了变革公共决策的现实机遇。大数据对于决策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通过对大数据的挖掘,可以有效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时效性。一方面,决策是为了解决问题或抓住机会,大数据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抓取数据,并可以发现其中反映的异常问题和有利时机以把握决策的进程;另一方面,决策的有效制定依赖于完整的信息,大数据可以提供庞大的信息,高质量的、全方位的信息可以有效提高决策的效果。诚然,庞大的信息并不意味着都高质量的信息,事实上,质量远远比数量重要。也就是说,肯定数据价值的同时,也应当认识到数据分析的局限性。例如,可以描述政府与公民网络互动的频数,但并不意味着能确切地说明其相互关系,而解释和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则更加困难。由此,决策环境的改变必将带来政府公共管理模式的巨大改变。首先,政府应当开放透明,持续完善公众公平、便利地获取公共信息的渠道和手段,以利于公众参与公共决策。诸如在公共政策制定、公共财政开支、公共资源分配细节等方面都应当充分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在更大范围内实现数据共享。这既是决策效率提升的要求,也是行政民主的价值诉求。其次,在大数据时代,社会主体和公众意见的有效体现是决策的合法性和合理性的基础。一方面,这要求政府培养数据意识,全方位的重视数据的收集和积累工作,为实施大数据战略做准备;另一方面,应当不断推动社会媒体、社交网络等数据平台健康快速的发展。为此,在数据的收集、更新,尤其是数据利用方面,政府都应当不断地调整管理思路和方法,并积极改善公共管理决策的数据环境,提升决策过程中的数据意识,建立有效的决策支持数据系统,以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提高公共决策的质量。 3对公共治理战略的深刻影响 目前,大数据已经在商业领域中被广泛应用,并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商业领域,新的研究方法拓展了现有的理论模型,可以利用社会网络、数据挖掘和统计等方法挖掘出高维度的市场信息。即便是在社会领域,大数据同样会帮助我们认识和适应公共治理的社会环境。大数据管理不仅是一种技术或管理方式的创新,还代表着人类对于信息更加全面的把握能力,同时也反映着人类自身特性的深刻展现及发展。因此,在公共管理实践中,必须在大数据的语境下,用大数据的思维方法理解和分析新的治理问题。 3.1信息技术是一种社会赋权工具,大数据造就了一个权力碎片化的社会 在某种成程度上降低了群体压力对个体的影响,凸显了个体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网民可以在表达和交往的过程中,将他们认为重要的问题变为公众议程的一部分,并成为公民之间、公民和组织间关注和讨论的公共问题。信息和数据将围绕着这些问题产生,而且一旦实现信息的自由和数据的开放,知识和权力在每一个公民之间就是等距的,社会的主体结构就将从分层转向网状,社会形态和社会结构就将会出现新的变革。在这种情况下,公民也就越来越多地倾向于社会公共领域,其结构特征和特性就成为公共管理价值性和工具性实现的原因和意义。而且如果个人在互联网上的交往活动能被系统地捕捉到,那么我们就可以有史以来第一次对非正式沟通的流向、观点在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传播,以及隐藏在沟通之下的实际网络结构进行观察或作出合理的推断。也就是说,在这种治理环境中,大数据不仅带来了社会结构的新变革,也发展了认识这种结构变革的方法。因为,大数据可以有效地反映舆情和民意,网络上产生的海量数据反应了社会结构中网民的行为、能力和态度,这是信息时代现实社会与网络空间深度融合的产物,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很多规律性信息。 3.2大数据可以有效地降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在现代社会,政府转变治理思维、提升危机意识、调适治理模式的着眼点在于,危机的产生和演化是公共管理和公共利益实现的巨大挑战。一方面,危机的突发性要求政府不断提升危机响应的效率,不但要具有前瞻性的战略视野,也应当具备强大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同时,把大数据技术引入危机管理领域,绝不应只将其视作一种技术手段的进步,而应该以大数据技术为基础对整个危机管理的流程进行再造。另一方面,危机的社会性要求政府密切关注社会范围内的所有信息,在日常活动中,防范和化解可能出现的危机。在大数据背景下,人类的大部分行为都受制于规律、模型以及原理法则,而且它们的可重现性和可预测性与自然科学不相上下。因此,对现实的、潜在的公共领域的数据信息进行实时分析,可以提高政府对危机的识别和判断能力,及时发现卫生、环保、灾害、社会管理等领域的危机,为实现科学有效地防范和化解危机管理提供基础。 3.3大数据将极大的影响和改变政府的发展和竞争战略。 事实表明,大数据不仅仅影响的公众个体和企业组织,大数据也可以提升行业、经济体和社会的发展活力。为此,一方面,着眼于大数据时代的环境变迁,政府必须前瞻性地将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与大数据的发展联系起来,政府必须解决人力资本、隐私保护、知识产权、信息共享、通信和技术开发等领域的一系列问题,以发挥大数据的价值潜能。另一方面,政府必须通过大数据来改造自身,通过政府机构跨部门的整合,通过不断学习和掌握大数据管理技术,挖掘和利用公共行政的海量数据,来改善和提高公共管理与服务水平。此外,大数据管理还将成为推动政务公开和政务监督的有效模式,以此来保障政府运作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作者:王峥嵘 单位:甘肃政法学院 大数据时代论文:大数据时代大学教育论文 1大数据时代概述 1.1大数据时代的思维方式 人类一直以来都在不遗余力地探索事物的本质和追求能够快速、高效地解决问题的方法,传统上,人们在生产、生活和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因果论,利用因果论推导事物的本质,需要用极其严谨的逻辑方法和缜密的思维,所以能够利用因果论做到这一点的从来只是少数人。理论上每一个件事的发生都是事物本质的片段表现,只要能够收集到足够多的相关信息,通过事件之间的相关关系,就能够跳过繁杂的分析过程,直接还原事物的本质,但是在信息技术出现并普及之前,通过传统的市场调查方法,想要收集到足够的相关信息,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事情,甚至令人绝望,现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几乎覆盖了整个地球表面,完全可以在有效的时间段内收集到足够多的信息,信息来源的广泛性和即时性完全能够满足运用相关关系求得事物本质的条件。可以说,大数据就是利用事件之间的相关关系的一种方法论。 1.2大数据时代大学教育典型案例 2007年,美国科罗拉多州的WoodlandParkHighSchool的两个化学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制作成视频,有学生课前在家观看学习,教师在视频中布置作业,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作业,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结果是学生成绩提高,学习兴趣增加,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肯定,这种教学方法就是为“翻转课堂”。受“翻转课堂”的启发,2012年,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联合创办了在线教育平台edX,斯坦福大学创办了Cours-era、Udacity,开创了大数据技术在大学教育领域应用的先河,现在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已经成为了席卷全世界大学教育新风尚,斯坦福大学SebastianThrun与PeterNovig教授开设的“人工智能导论”课程,全世界有超过16万人在线注册学习,2.3万人通过了考试,成为大学教育世界化的典范,现在国际上类似的在线课程几乎涵盖了大学教育的各门学科。2013年,上海高校率先成立了中国的MOOC平台,随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加盟了edX。 2大数据时代大学教育的特点 大学教育会被时代打上烙印,大学教育的产品要满足时展进步的需求,还要承担为时展进步提供人力资源的责任。现在的大学教育是第二次产业革命的产物,其特点就是批量化、快速的培养了大工业生产所需求的劳动力,现在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以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社会,原有的大学教育在功能上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了,基于云计算和物联网的大数据技术正在改变着传统的大学教育方式,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传统的流水线式教育正在向着自组织学习改变,学校和课堂由封闭式变为开放式平台,课程周期以微课程为主,学生学习安排更加个性化,学科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学习内容不限于书本,还有来源于实际的需求,一刀切式的教育方法正在向个性化发展,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由占主导地位变为引导者和帮助者。极具戏剧性的是,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1970年出版的《未来的冲击》中描述的未来教育的图画与大数据技术支持下大学教育能够做到的惊人的一致。 3大数据对现代大学教育创新的积极影响 3.1更开放的校园 在大数据时代,大学校园的围墙只保留了其象征意义,大学教育通过网络的触手延伸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大学更加兼容并蓄,包容性更强,大学不再是知识垄断的殿堂,而是知识交流、思想碰撞的平台。尤其是MOOC和edX已经在全世界高校范围内被广泛认可并使用的情况下,世界其他国家的学生完全不需要到国际名校去听令人向往的著名教授的课程,在网络上就可以实现了,所以高校教育在一定的意义上已经国际化了。 3.2更符合时代需求的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教育的灵魂,在“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孔子老师培养出了七十二贤人;没有蔡元培先生提出的“思想自由、兼并包容”的教育理念,就没有现在的北京大学。大学的教育理念应该是培养出有组织能力的人、能够独立做出理性判断的人、能够在繁杂的现象中发现规律的人、能够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生存发展甚至脱颖而出的人,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给了现代教育工作者实现这一教育理念的绝佳机会。 3.3更具时效性的教学内容 教科书中知识的特点是系统性和全面性,但是教科书中的知识有一定的时滞性,教学内容大多枯燥无味,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很难从教科书中了解到专业学科的研究现状和国际前沿的研究方向、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另外,学生一般在学校期间又很少有社会实践,绝大所数学生都是从校园直接进入社会,导致学生毕业后很难直接和社会接轨。大数据时代教师完全有可能收集到来自全世界相关学科最新的前沿信息,在课堂上有选择地向学生介绍,甚至学生在掌握学科基础知识之后,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或者分组完成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工作,让学生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学习知识,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3.4更具合作性的教学过程 大数据时代教学过程的合作性包括三个层面:一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合作,大数据方法改变了传统的教师和学生之间教与学的关系,韩愈提出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观点的基本条件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大数据时代这一现象被打破了,学生甚至可能在某些领域掌握的信息远远超过教师,所以,教师和学生之间角色的界线再也不可能像从前一样泾渭分明了,这一变化给教师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和挑战。教师的引导功能和组织功能将被放在突出的地位,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之下将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教师和学生合作共同完成对传统知识的传承和新知识的探索。二是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传统教学中教师与教师之间也有合作,但是信息交流手段比较网络时代的效率要低得多,大数据时代教师之间交流在深度和广度上要远远地超过以往的任何时代,同时教师之间的交流对教师业务水平的促进作用是最明显的。三是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合作,大学期间学生之间相处的时间更久,所以学生之间的合作在时间上远比和教师的合作更多,大数据时代为学生之间的合作提供了更广泛的空间,而且学生之间的交流更轻松,也更容易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取长补短。 3.5更具开放性的教学过程 开放性教学过程的特点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学习诉求、强调师生之间互动。大数据时代的教学过程突破了传统教学在时间、空间和地域上的限制,让课堂变得无处不在,为师生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之间提供了极为方便的交流平台。学生掌握了更强的主动性,学生可以更深入地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可以向教师提出符合自身条件的学习诉求,教师收集到所有来自于学生的学习诉求之后,和教师或学生讨论出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并将之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上述的一切过程都可以通过方便的网络平台高效地完成,并运用大数据手段得到最合理的结果,使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得以实现。 3.6更有生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媒介是黑板,教师的教学工具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加一本讲义或教案,学生的学习工具是一本笔记加一支笔,教师埋头写,学生埋头抄。现在的课堂教学媒介大多都采用多媒体教学系统,但是无论课堂教学采用何种方式,其学生和教师互动的本质却不会改变,不断变化的是师生之间交流的媒介。大数据时代可以采用小班化、多师同堂、家庭课堂、网络课堂、MOOC等方式更灵活、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教学模式,运用大数据技术的课堂教学模式,把工业时代流水线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变为更符合现代市场经济所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大数据时代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的支持和服务的具体化表现,进一步开发学生的逻辑判断能力和自组织学习能力,解放学生与生俱来的学习能力,而不是传统的教化和规训。 3.7更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 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是通过问卷调查式方法得到的,调查时间一般是在学期的期中与期末之间,内容包括知识掌握、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表达能力、情感交流、教学态度等等,最后由学生打一个优良差的评价。这种方法得到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教师课堂教学的优劣,但是局限性也非常明显,首先是客观性程度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干扰而有所降低,例如学生因为对期末考试的担心而给课堂教学情况并不理想的任课老师一个过得去的评价,或者任课老师能够对学生的辅导员产生一定的影响,或者是任课教师本身就是院系的领导等等;其次是这种方法几乎没有明确体现出学生的诉求,比如学生没有提出教师课堂教学的哪些方面需要进一步改善;三是没有反映出教师对学生的客观评价。而大数据时代的解决方案能够避免这种局限性,通过收集学生和教师平时在微博、博客、网络社区、校园bbs、飞信、qq群等聊天交友平台中的发言或聊天记录建立一个课堂教学评价分析模型,因为学生在和老师交流时往往会显得比较保守而有所保留,以至于老师无法听到学生的心里话,学生之间的交流由于没有利害关系而明显会更加真诚和真实。一方面学校可以根据分析的结果,对每一个教师提出富有针对性的改善课堂教学的建议或培训计划,从而快速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不同教师对同一个班级学生的评价,掌握这一班级学生的真实状况,包括生活、学习、思想动态等信息,从而在学生培养方面更有针对性。 3.8更高效的社会信息反馈 大学教育是否成功最后还要经过社会实践的考验,传统的高校社会信息反馈系统收集毕业学生就业信息的手段一般采用电话调查,这种方法很难得到学生一段时间的就业信息,根本没有办法掌握毕业学生就业环境的全面信息,大数据技术可以收集学生就业环境的全面信息,并加以分析,掌握社会实际需求的毕业生需要具有什么样的素质和职业技能,并迅速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社会实际的需求。 4大数据时代给大学教育带来的挑战 印度教育学家苏伽特•米特拉在印度乡村街头安装连接互联网的电脑,那里的孩子从没见过电脑,也不会英文,几个月后他发现孩子们在没人教的情况下学会了电脑,他还在其他国家做过很多类似的以数学、语言等为内容的实验,实验结果都与上述情况类似,根据实验结果分析,苏伽特•米特拉对教育提出了新的定义:教育是一种自组织行为。据此,在教育过程中大学和大学老师便要重新寻找自己的定位了。据美国新媒体教育联盟(NMC)的研究,人类学习行为需要的媒介或载体都有其对应的技术基础,也就是以新技术为基础的学习方式会被旧方式阻碍。斯坦福大学SebastianThrun和PeterNovig教授全世界的粉丝超过16万,而且还在持续增加,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同时也为其他大学教师树立了信心,大学将变成一个巨大的训练场,教师就是教练,这个转变过程需要时间,也会有重重困难,对大学和大学教师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同时也是一种难得的机遇。 5结语 大数据时代的大学教育创新以培养信息时代社会需要的人才为目标,这一阶段的大学教育结合信息时代的新技术将更具智慧,是对学生心智的全面开发,也是信息时展的必然选择。 作者:侯大为 杨江帆 单位:武夷学院 福建农林大学 大数据时代论文:大数据时代思维下的服装设计论文 一、大数据时代思维模式及其在服装设计领域的体现 1.海量信息思维模式 以往人们总是尝试先发现问题,再获取相关信息,探索解决之道。而大数据时代,人们总是先尽可能多的去获取和储存信息,而信息数据价值密度低、数据量大,当遇到问题时再尝试解决问题,其解决的效率和精准度率也有所提升。这种“海量信息”的思维在进行服装流行款式、流行色彩的市场调研时,依然十分适用。 2.新媒体思维模式 信息数据附着在各类新媒体之上,数据格式多种多样,从网页论坛、视频、网络日志、微博微信、甚至地理位置信息等等。新媒体思维正在改变服装市场的营销方式,服装企业传统的营销手段是实体店集中推广、平面广告以及电视媒体宣传,节假期间雇佣大量劳动力街头派发促销传单。而大数据时代,服装企业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植入式广告、病毒式推广以及低成本营销,打造网络交易平台,全方位收集消费者信息数据,分析消费者潜在消费动机与偏好,从而在推广品牌的同时扩大销售量。 二、大数据时代对高校服装设计教育的启示 1.教学方式的变革 随着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逐步进入课堂,教材、教学活动不断被数字化,教育方法应以更丰富多彩的形式融入课堂。网络教学和讨论方式也是大数字时代课堂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以服装设计课程为例,在服装风格与流派章节学习中,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相关文献查阅,了解不同历史时期服装风格的含义与表现,以演示文档的形式进行小组讨论,并设计“最受欢迎的大学生潮流服饰搭配”问卷进行市场调研,感受数据的多样性以及数据分析方法。 2.课程知识点的设置 “因材施教”的理念在班级授课制中开展有着相当的难度,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和教学空间内,教师对学生的“材”无法充分的了解和引导。在大数据时代,教师可以对每个学生学习数据进行分析,将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数字化,例如知识点可以被数字化并与测试题建立联系,测试题中每道题的完成时间、错题数等都以数据的方式记录。计算机通过错题分析出每个学生对各章节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从而从根本上落实“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在服装结构设计类课程中,将知识点与知识点进行组合并设计考核题目,例如人体测量部位与原型版的对照练习,放松量章节的知识点与不同类型板型对应,款式分析与服装风格分析相关联,从而建立知识点与测试题的联系,用相关性思维解决结构类课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问题。 3.侧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 随着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逐步进入课堂,教材、教学活动不断被数字化,学生学习过程也将逐渐数字化,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受到关注,而对于这些数据的分析与利用,将使得每位学生的发展都有据可依。例如,在服装工艺类课程中,将更注重实验课程环节的设计与实验过程考核,根据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来评定学生的综合成绩。鼓励学生海量收集学科咨询,通过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通过不同考核项目的得分,分析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学习类型。 三、大数据时代对高校服装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1.获取有效信息数据的能力 互联网上各类教学视频、教学文库林林总总,各类网络学院、网络公开课、精品课程应接不暇。高校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加深学生对当今社会变革的理解和认知,使学生具有大数据思维能力和判别能力,能够在时间学习中利用资源,使数据为专业学习所用。 2.分析数据的能力 要求学生能根据不同的需求,利用有效的问题解决思想和方法论,最终形成有效的数据,并能够为大多数人使用。利用定量和定型的分析方法,挖掘数据之间的相关性,并形成数据分析报告。该项能力需在服装专业考察、服装创新实践平台等实践环节的课程中,得到充分的训练。 3.团队的建立和管理 在大数据时代,单凭一己之力无法应对海量的数据,需要以团队的形式,在共同目标的引导下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因此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团队意识、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完善的团队管理制度。基于以上大数据背景和启示,大数据思维模式正在由商业服务领域向教育领域快速蔓延,大数据时代带给人们主要的思维模式为相关性思维、海量信息思维和新媒体思维,能够与高校服装设计教育理念多角度、多层面融合,从而指导服装设计专业从教学方式、课程知识点设置、考核评分标准等方面做出适应时代的变革。 作者:李霁 单位:江汉大学设计学院 大数据时代论文:大数据时代学校管理论文 一、大数据时代学校管理环境的变化 以前学校用到的数据多是随机样本,随着大数据时代悄然而至,海量的数据源源不断产生,数据不仅更多,而且更为复杂,使学校管理的内外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给学校的管理决策等带来了极大影响。学校管理模式面临挑战。大数据时代,数据成为学校发展的一种重要资源。学校掌握的数据越来越多,越来越活,数据的价值日益凸显。如何采集数据,并从学校办学行为数据中提取具有完整性和可用性的信息,进行科学决策,减少决策行为的盲目性?如何用数据来说话,让“隐秘”的数据回应教育规律和学校文化?如何利用大数据为师生服务,维护师生的隐私,保证各种数据资源的安全?……这些都是每一个学校管理者必须面对的问题。这些变化催生了学校管理模式的变革。教育信息化建设重点的转移。 大数据作为信息技术变革的一次重生,它不仅仅是一门技术,也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变革。此前,不少学校把教育信息化的重点放在信息化系统和教育装备建设上,忽视数据的挖掘、分析与整合。大数据在教育领域的发展使数据建设成为教育信息化的重头戏。如校园网络系统的运行、教学教务管理支持、面向特定学生的分析等等,都需要面对数据的采集、处理及其分析的集成问题。关注数据建设,开发以数据分析为基础的新一代教育平台,这将对学校的发展与未来的走向产生深远的影响。学校竞争要素的调整。此前,设计教育环境、布置教育实验场景、洞察师意学情、采集教育信息、进行教育决策等等,往往依靠决策者拍脑袋或者办学者凭借经验来决定。随着大数据技术在学校管理中的广泛应用,办学理念再好,办学经验再丰富,也不一定能在教育竞争中获得优势,数据开始决定学校之间竞争的胜负。数据的数量、数据的分析与处理的能力、数据主导的决策,将成为获得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以数据为灵魂来主导学校管理成为学校管理的旗帜。 二、大数据时代学校管理的发展趋势 “不会量化就无法管理。”大数据时代的学校管理更加强调数据依赖、数字化管理。大数据为学校管理者提升管理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学校管理的数据观念大大强化。发展是学校的主旋律,科学管理是学校发展的助推器。大数据没有否定这一原则,而是强化了科学管理的数据观念。数据是学校发展的基石,也是学校决策的基础。数据忠实地记录着学校的办学行为,并通过网络传输到“云”中。学校办学理念的提炼、发展规划的制定、办学模式的形成、教育评价的完善等,都源于各种数据的挖掘、积累与整合,并以数据可视化形式加以体现。数据资源成为提高学校决策科学化、管理精细化的生命基因。如果缺乏对学校管理数据资源的挖掘、掌握和利用,就谈不上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更不用说要赢得未来的竞争。学校管理内容的拓展。 大数据时代,数据化管理首先表现为数据采集。学校拥有大量的教学、科研、管理等数据,为数据分析提供了一定的信息基础。进一步加强学校数据采集工作,是构建完备的信息系统,释放数据应用潜力的保证。其次是数据分析。这是数据管理的关键,其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开发数据信息的功能,发挥数据信息的作用,实现对数据信息的有效掌控。例如,教师不必囿于主观认知和学养,只需通过数据关注学生的微观表现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数据便可掌握学生的学情,实现对学生的个性化评价。再次是数据安全。大数据把学校教学、行政、科研、财务等各个要素整合在一个系统。维护师生员工的隐私,有效存储并安全保护各种数据资源,是大数据时代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学校管理方法的创新。大数据的本质就是教会人们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即面对问题时从数据里面找到问题的根源,进而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过去,不少学校数据的完整性与系统连贯性缺失,数据分析不力,刻板的原则和单纯的主观判断常常左右教育决策。大数据技术和应用不断推陈出新,推动学校向以数据为基础的教育管理模式转型。大数据反映了客观现实,不仅带来学校管理技术和管理理念的革新,还带来管理方法的创新。 大数据时代,学校师生员工几乎“透明”地生存,每个人在数据空间中都会留下痕迹,折射其兴趣爱好、需求意愿、性格特征等内心世界。管理者只需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便可以洞悉和预判现实中师生员工的未来行为,准确定位师生的需求,从而实现精细化管理。重塑学校管理职能。大数据时代,不同专业、不同类型的数据都可能被广泛获取,在学校组织内有序传播,被合理解读,学校组织内部的透明度和沟通效率大幅度提升;同时管理层级进一步扁平化。这些特征使学校的管理流程和决策机制乃至管理模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数据成为改善学校管理服务质量的重要工具。学校管理决策将基于众多数据及其分析而得出,而非单一的直觉和经验。学校管理的重心将转移到围绕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致力于教育数据资源的采集、组织和管理,数据资源价值的挖掘以及核心数据资源、紧密相关的数据资源的利用等职能上来。 三、大数据时代学校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大数据的出现是社会进步、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大数据对于学校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直面还是逃避?这是学校管理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1.增强大数据意识 大数据承载着师生的需求,反映了师意学情。大数据意味着学校管理的重生,大数据正在颠覆传统的教育发展模式。学校管理者应抢抓这一机遇,树立大数据思维方式,善于透过忠实记录现实教育教学活动的数据,发现背后内在的教育规律,以数据管理推动科学决策,推动学校各项改革与发展。 2.推进大数据发展战略 第一,从学校发展战略上理解大数据的价值,更加注重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与建设,重视教育信息技术的创新,重视数据采集环境建设及其数据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分析与整合。第二,从数据资源的质量层面看,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使学校已经具备大数据的基础条件,但是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数据质量参差不齐、数据整合不深入、数据利用率低等。许多学校的数据分析、利用仍停留在初级水平,数据很难被发掘利用也反映了在系统建设和使用过程中的数据不准确、不精确、不一致等诸多质量问题。因此,改进数据建设质量成为学校发展的当务之急。第三,在数据资源应用上应加强数据信息共享平台建设,使更多的数据可视化,降低数据的复杂性,助推数据资源共享,满足公众对数据的需求,重构并优化学校与公众、学校组织与员工之间的关系,提升学校形象,增进学校的美誉度。 3.创建大数据实现机制,提高从数据到决策的能力 首先,科学的教育决策既需要创新思维,又需要大数据的支撑。加强数据资源库建设,优化、整合现有的学校信息管理系统,是建构大数据实现机制的前提和基础。其次,大数据时代,教育信息资源极其丰富,数据被大量产生、汇集,快速地流动更新、存储。大数据的核心不在于拥有数据,而是拿数据去做什么。为适应这一变化,学校管理者必须掌握数据分析与数据处理的技能,创新数据处理技术,提高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同时充分发挥数据分析专家的作用,建设高效的数据治理机制,充分挖掘大数据带来的新价值。再次,以建设数据开放机制为契机,用数据说话,重塑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评价体系,以评促建,以数据纠偏,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 作者:李忆华 阳小华 单位:湖南南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湖南南华大学校办 大数据时代论文: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一、大数据催生了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新环境 在大数据时代,数字技术条件日趋精密,人们的活动、决定、社会关系都能够被记录,人类的行为不再被视为互不相关、随意偶然的独立事件,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串联。例如,亚马逊通过收集用户在网站上搜索、浏览、打分、点评而留下的数据痕迹,就可以勾勒出用户的特征与需求,进而开展精准营销,推荐他们想要的书,捕获用户最佳的购买冲动,提高客户的购买意愿,创造经济价值。再如,医疗机构利用数据实时监测用户的身体健康状况,教育机构更有针对性地制定用户喜欢的教育培训计划,社交网络为网民提供合适的交友对象,这些都是大数据核心价值的体现。总而言之,通过对大数据的深度智能分析和信息整合,能够帮助人们找到事物间的关联性,判断事情发生的概率,从而预见事物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以获得“大知识”和“大价值”。最后,隐性沟通是大数据的实质。对于大数据而言,人是其形成和产生的直接和间接的核心来源,其最终的逻辑指向和服务目标也始终是人。 大数据在本质上而言,是人与人之间的隐性沟通,包含着数据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给”与“受”的过程,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行为。但是这种隐性沟通完全不同于传统的语言、肢体等沟通方式。大数据时代下,隐性沟通是以计算机、网络等硬件为基础的,以数据及其运算为依托的,主要通过信息传递、服务宣传等手段,以挖掘用户需求,并迎合用户的心理诉求,最终实现互利双赢效果的新型沟通形式。不论是用户在网络上内容产生的数据,或是用户运用鼠标、键盘在网络上留下的数据痕迹,只要通过分析整合,就可以与用户进行一种隐性的对话,预测用户的需求,并进行推送服务,以不断满足用户的需要。事实上,这其中所蕴含的深层沟通逻辑关系并没有改变,但实现方式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不仅降低了沟通的成本,而且提高了沟通的效率。总而言之,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使信息传达的范围、传递的速度与传播的效果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正深刻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形式的变革,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无法回避和拒绝的新环境。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微传播化 大数据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进入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视野,特别是微博、微信、微视等新媒介的灵活运用,孕育了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变革,产生了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微形态。具体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的微传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趋势: 1.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载体的迷你化 大数据的惊人发展导致传播载体更加小巧便捷,易于携带与移动。这与传统的报纸、书刊、电视等宏观传播载体有着明显的区别。例如,一台电视机的显示屏从19到55寸不等,一台笔记本电脑的平均显示屏为13寸,而一部手机的平均尺寸则只有4寸。手机凭借其自主性强、便携性好等特点,已经成为微传播的主要载体。根据《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3年12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5亿,年增长率为19.1%,继续保持上网第一大终端的地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者只要在手机或平板电脑上利用微博、微信等软件便可以随时随地查看、、更新思想政治教育消息,设置新的议题,从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活动的范围,进一步突破时空的限制,使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呈现出流动的状态。 2.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信息的精简化 事实上,传播载体的迷你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信息精简化的特征。因为流动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容易将传播时间分割得更加琐碎,造成了人们愿意选择零散的时间来接收信息,而繁杂冗长的信息是难以引起人们兴趣的,有时甚至带来反感。同时,在数据膨胀的时代,信息的高速流动性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和习惯,大家需要用更快的方式吸收更多的内容,催生了人们对信息快速阅读和传播的需要,短小精练的“微言微语”反而更受青睐。有学者指出:“传播和建筑一样,越简洁越好,你必须把你的信息削尖,好让它们钻进人们的大脑;你必须消除歧义、简化信息,如果想延长它留下的印象,就得简化,再简化。”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传播需要契合这种社会信息化、时间碎片化的发展要求,传播内容变得更加简短、新颖、有重点,可以是通过微博、微信传递的一张图片、一句话或一小段话,也可以是微电影播放的一小段视频。这些微内容较之以前的信息更具有即时性、互动性、视觉性,简洁明了,有的放矢,容易获得受众的注意和兴趣。同时,因为信息篇幅较小,呈现出更多的灵活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过程中容易被更快速地传递出去。 3.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受众的细分化 大数据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数据服务变革,即通过数据分析,可以把用户分成不同类型的群体,甚至是不同特征的个体,从而进行精准服务。例如,我们通过数据分析,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分成青年、中年和老年等几个层次,或者学生、工人、农民、干部等不同类型,从而进行分层传播。当然这中间会存在一定的重合,但总体来说,一种媒体的受众在性别、年龄、学历、经历上都有其固定的范围。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微传播过程中,一方面,教育对象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相关的教育信息和服务,并通过分众化的媒体来传递信息给教育者;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借助网站、软件和课程以及网络学习平台收集、分析数据,对教育对象的个性、需求进行判断,从而针对不同教育对象的特点与需求,制定不同的传播策略,有的放矢地解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教育对象的各种思想矛盾与问题,使教育对象更加认可、理解、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个性化与精准化。 4.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结构的扁平化 在大数据时代,随着信息传递渠道的多元化、信息传递数量的极大化,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也逐渐由逻辑清晰、管理严密、分工细致的科层结构过渡到以个人媒体为代表的扁平网络结构,每一个拥有传播载体的对象都是一个传播节点,每个人都在进行自己的二次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微传播中,传播者不再局限于专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人,传播的专业门槛大大降低,最普通的对象也可以作为教育信息的制作者与传播者参与到信息的传播过程中来,并且传播者与受众的位置经常互换、重叠并且逐渐变得模糊,他们既是某些教育信息的传播者又是另一些信息的接收者。人人在对话中实现决策参与,成为传播活动的主体,这就使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活动更加便捷、高效、平民化。 三、思想政治教育微传播的应对之策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思想政治教育微传播呈现出速度快、精准性强、互动性好等诸多特点,但大数据也是一把双刃剑,其负面作用不容小觑。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微传播的过程中,要树立起大数据思维,培养良好的数据处理能力,从而顺应大数据时代的潮流,切实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微传播。 1.树立大数据思维,警惕“信息茧房” 大数据时代,信息的碎片化、受众的细分化容易给思想政治教育的微传播带来“信息茧房”效应。所谓“信息茧房”是指受众往往根据个人的需求和兴趣对信息进行片面择取,选择个人偏爱的主题和观点,喜欢与自身兴趣相投的“他者”进行交流,长此以往,就会将自身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在这个自我建构的信息脉络中,个人容易因为他人“赞同性”的暗示而逐渐放大自己的偏见,盲目自信,从而错过一些新的或者相反的信息,导致视野狭隘,个人价值观呈现出碎片化,有时甚至会产生极端主义现象。诚如桑斯坦所说:“生活在茧房里,他们就不可能考虑周全,因为他们自己的先入之见将逐渐根深蒂固。”而同时,持不同观点的各个集团间又容易形成话语隔阂,分化明显,认同困难,社会黏性缺失。这些都增添了思想政治教育微传播的困难。因此,要提升微传播的精准度和凝聚力,迫切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者树立起全面性、模糊性、开放性思维,走出自己的固有思维,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微传播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首先,形成全面性思维。大数据时代,记录、存储和分析数据的技术已经大为提高,要求收集全面而完整的数据,只有对数据的全面掌控才能真正挖掘数据的潜在价值,进行精准预测与传播。在思想政治教育微传播中,虽然实时快捷,却以屏蔽开阔的信息视野为代价,造成传播内容的片面性和片段化,影响到教育对象接收信息的广度与深度。同时,教育对象思想的复杂性也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者树立起全局性思维,形成系统意识。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者应自觉掌握教育资源库、视听觉媒体、各类搜索引擎、社会性软件及其他各类数据库的海量数据,并进行系统的分析与整合,努力为不同思想观念、不同价值取向、不同生活习惯的教育对象提供量身定制的教育信息和服务,同时又要涵盖多方面的内容,使之成为多种要素协同作用的有机整体,从而对教育对象的思想特征、认知能力、话语倾向、发展需求等方面进行全面把握和积极引导。因此,“在任何细微的层面,我们都可以用大数据去论证新的假设”,“它让我们能清楚分析微观层面的情况”。 其次,培养模糊性思维。尽管现代信息技术以其高速准确的演算能力以及严格的逻辑证明能力为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精准化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手段,但也带来了数据的迅猛增加和错误数据的混入,使思想政治教育微传播受到挑战,因此迫切需要树立模糊性的思维。模糊性思维并不意味着思维本身的含混不清、抛开逻辑、舍弃精确,而是当事物由于其本身的复杂性处于亦此亦彼状态时,思维主体利用模糊识别、模糊控制等非逻辑方法把各种相关的精确元素与模糊元素加以整合、匹配,来弥补逻辑推演链条中的不足环节,以越过缺环所造成的障碍,从而促使人们由模糊向精确转化,达到精确性与模糊性的有机统一,实现寓精确于模糊。事实上,在思想政治教育微传播中,教育对象的思想具有不确定性、动态性、隐蔽性,使得传播过程中的诸多数据错综复杂,或明或暗、或微或著地呈现着,既表现出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也有稳定或短暂的联系,需要传播者通过抽象、概括、综合和推理,找到事物间的关联,从而准确认识教育对象的思想特点与行为习惯,保证传播的对症下药。因此,“相比依赖于小数据和精确性的时代,大数据因为更强调数据的完整性和混杂性,帮助我们进一步接近事实的真相”。 最后,建立开放性思维。开放性之所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微传播的重要思维方式,是由当前大数据环境下数据产生与信息传播的广阔性、多元性、动态性所决定的。“现时代是一个开放的时代,突破了过去自然经济、计划经济条件下人际环境的小天地,结束了长期以来疏于交往的封闭状态。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社会信息化、网络化的特征越来越明显。”这就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微传播过程中,人们对传播信息要有特殊的感受力以及价值的判断力,多与不同意见的人交流,有效消除隔阂,形成共同经验,避免因信息割裂带来的“信息茧房”现象。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过程中产生的错综复杂、日新月异的数据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需要传播者具有开放性思维。 2.增强数据处理能力,缩小“信息鸿沟” “数据海量、信息缺乏”是思想政治教育微传播过程中面临的尴尬问题。大数据时代,人们利用微博、微信、微视等各种媒介上传图片、语音、视频等表达自己的思想,并通过转发等方式对信息进行高频率的传播。但传播的不只是时事新闻、调查报告、娱乐广告,更有预言、传言和谣言;传播环境也已不再是经过传统媒介“精心配置”的逻辑清晰、主旨明确、规格严整的“营养餐”了,而是丰富多元,但同时又是逻辑混乱、主旨各异、良莠不齐甚至互相抵触的信息“自助餐”。面对如此规模化、高速化、多样性的数据,如果没有良好的数据处理能力,就会被海量数据淹没,最终导致由大数据的拥有和处理能力的差异带来的信息差距,即“信息鸿沟”。因此,如何在“浩瀚”的数据海洋中缩小“信息鸿沟”是当今思想政治教育微传播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 首先,尽可能搜集全体数据。大数据具有多样性、多源性,既有传统的结构化数据,也包括网站日志数据、社交媒体中的文本数据、图片、视频等诸多半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用以分析的数据越全面,分析的结果才越接近于真实。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者要与数据资源丰富的部门、媒体和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掌握海量的、多方面的数据。 其次,对海量数据进行筛选。面对浩瀚的数据,需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者的数据识别能力,对海量数据进行取舍。只有在被大数据灌满之前明白自己需要的是什么,才能避免“硬盘和大脑,在数据海啸到来后,成了无用信息的垃圾场”。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善于对数据及其来源进行鉴别,形成良好的“信息资源观”和“信息价值观”,并善于选用适当的数据计量方法或应用程序软件等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挖掘大数据潜在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再次,对得出的分析结果作出合理解释,并进行科学预测。大数据时代,数据分析是关键,而数据分析结果的显示及预测更直接关系到教育对象对分析结果的接受程度,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微传播的效果。因为,如果正确的分析结果没有得到适当的显示和解释,就难以让教育对象信服,甚至会产生信息误读。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微传播过程中,我们可以引用可视化技术,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用更生动形象的方式向教育对象展示分析结果,并采用人机交互技术,使教育对象理解并参与到具体的分析过程中来。同时,我们还要通过正确的数据分析,找出事件之间的关联性,并对事件的发展走向及趋势进行预测,最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微传播的效果。 因此,大数据时代,我们不仅需要海量数据,更需要对海量数据进行挖掘、处理与管理。只有不断提升人们对数据的处理分析能力,才能将海量数据不断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微传播的重要资源,使微传播过程得到较好的分析、控制和预测。 作者:刘辉 单位: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大数据时代论文:大数据时代心理学研究变革 [摘要] 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大数据逐渐得到各行各业的重视。心理学中有很多研究表明大数据对技术的高效率,如果将其运用到心理学研究领域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和作用。基于此,本文针对大数据时代的心理学研究变革,探讨大数据时代对心理学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关键词] 大数据;心理学研究;变革 和传统的数据库管理相比,大数据具备搜索快速、信息齐全、共享资源等优点,更是很好地解决了数据冗余的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大数据在很多行业、学科等领域得到了重视。近年来,大数据在心理学研究领域也有很多的作用和效果,心理学能够通过事物的表象反映出事物的内在特性,当然也需要对表象进行大量的研究分析,大数据在其进行研究分析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1大数据 1.1大数据的特点 大数据相对于传统数据,对社会的发展影响力更大,它的特点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一,数据十分庞大,已从TB级别进阶到PB级别;第二,数据的类型也是非常丰富和复杂的,在图像、文章、视频和定位等一些方面有非常多的有用信息被提供;第三,它处理的速率特别快,可以通过很多途径在数据中快速提取出有用的信息,这是传统数据无法与其相比的;第四,数据提取的准确性,在任何时候数据分析准确性的高低都是关键,公司能因其准确性的高低做出最佳的决策,在现今时代,快速获取有效性信息是决定成败的重要元素之一。也正是因为大数据具备的功能和作用,它被各行各业广泛采用。 1.2大数据的用途 目前,虽然大数据在心理学研究领域并没有得到广泛的普及,但大数据技术上已经是相当普遍了,大数据在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是大数据科学性的一种体现,它主要是发现和验证大数据的实际应用。同时,其在天文学、基因组学、生物等其他复杂的科研中应用广泛,是不可忽略的。通过研究者的不断改善和革新,大数据将会给各行各业带来不可估量的作用和效果。1.3大数据于心理学研究利用大数据开展心理实验研究已经是水到渠成。2014年一项针对Facebook大量用户的情绪调查研究表明,情绪对心理的影响,利用大数据把研究结果进行分类。令人惊讶的结果出现了,在主要接受积极情绪的人群中,积极向上是人们主要的想法。在接受了较多的消极情绪后,原本积极的人都会慢慢就变得消极。在以前的心理学研究中收集近70万个样本,将耗费巨大的人力与物力,而大数据技术却能够轻易的做到。 2心理学 2.1心理学的特点 人都是通过刺激下丘脑产生各种情绪,不管是何种表现都是表象,内在的情感需要通过心理学研究进行探究,心理的变化和发展是重点考虑的因素。大多数人都很排斥心理学家,认为他们是能轻易地探究人的内心。然而,在真实的心理学界并不存在人们普遍的这种想法,心理学家必须通过人们的行为举止,推测他们的心理,以逐渐推断出人心里真正的想法。心理学对于保持人们思想的积极性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并有助于人们的身心和身体健康。 2.2心理学的研究逻辑 在心理学研究上首先要提出一个假设:在当下飞速发展的数据采集技术,不管结果是支持哪一种推测,都会使人们展开无限遐想。然后再证明研究结果与预想的大规模用户实验,进行全程跟踪记录并证实,否则意味着预想错误。心理学在进行假设检验时的研究逻辑与其他学科不同,它具有先验性,在得出最终结果前先进行推断。另外,和心理学研究的逻辑有所不同的是,大数据得出结论之前必须要经过严密的数据分析,它的研究逻辑具有后验性。心理学研究的先验性实质上是由于传统研究方法在获取数据上的局限性,而大数据可以帮助心理学突破这一局限,使先验变为后验。这有利于推动心理学研究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同时也符合理论与实践辩证统一的哲学理念。假设检验有一个很明显的缺陷是,要想得到正确的推断,必须逐次验证各项假设,这极大地浪费了人力、物力和时间。而大数据不同,其从各项数据中提炼出来的信息就可以引导出最终要证实的结论,这就是“数据驱动”的妙处,它极大地提高了最终推断的正确性和获取合理结果的可能性,提高了工作效率。 2.3心理学传统的研究方法 大数据不仅可以解决数据冗余资源共享等问题,还让心理学研究逻辑不断得到数据采集的改进和完善,带来了全新的契机。在传统的研究方法中,心理学采用系统抽样法,抽取样本进行检验,再把结果统计在一起进行比对。反复地抽取样本才能体现结果的综合性,才能得出最终的结果。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让传统的研究方法得到改进,庞大的数据不再是头疼的问题,它能对数据进行快速对比,得出总体的比对结果,不再仅仅依赖于样本的检验。在心理学研究中,调查法占据重要的地位。问卷调查是最常见的调查法之一,把要调查的问题集中在一起,统一打印出来分发给众人填写,之后集中在一起查看大家对问题的看法。除了此之外,访谈法也是调查法中的一种。它一般是用面对面的交谈,了解各方面的信息,从而达到要调查的目的。除了听,看也能很好地对心理学现象进行阐述。人内心的想法都会有相应的肢体语言,对于一些不能用听获取信息的问题,观察法能很好的从侧面获取所需的信息。想得到比较严谨的研究结果,测验法是一个选择,它能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完整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实践性,更能说明研究结果。与之相像的是实验法,在大数据时代,实验法仍然是心理学研究中的“宝法”。实践让它在时代的洪流中仍不逊色,心理学研究的突破不仅要靠病例,也需要大量实验的数据证明,变与不变的量是一次次实践得来的,严格的实验条件是实验法的首要条件。 2.4心理学研究的载体 量表和问卷作为心理学研究中的主要载体,需根据自身的情况,回答问题以让别人获取信息,信息的准确度取决于提供信息的人。这受表达者表达方式的限制,而情景式和投射式的量表,可以很自然地避免这种限制。情景模拟可以直观地反应人在这种情况下的行为,这时的行为是由下丘脑直接控制发出的,具有较高的真实性。投射测量会向被研究对象提供一些刺激情景,被研究者自由表达,分析其反应推断其人格特征。这几种工具载体被积极地应用于研究各种心理学问题,同时还有很多专门针对某种研究的载体工具,不同的载体在针对不同问题时,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近些年来,随着认知精神科学的兴起,记录神经方面的设备和技术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和发展。 3大数据时代的心理学研究 3.1大数据时代的网络运行 大数据时代,网络是人人必不可少的联系媒介。网络浏览也是人们最快获取信息的途径,浏览过的网站会留下浏览的痕迹,浏览的痕迹能间接反映一个人的性格和内心。大量的浏览痕迹也能被快速捕捉,这些微小的痕迹在探究用户的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方面有着相当大的作用。数据冗余不再是提取庞大数据需要担心的问题,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与大数据越来越息息相关,对于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也能够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恰当的解决。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用社交网络进行交流,传统的社交是永远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和作用的,所以网络社交从根本上创新了人们的交流方式,而通过人们在社交网络中的浏览痕迹,可以分析人们对彼此的心理,会对某些事做出什么样的回应。为什么会有虚拟世界的存在?什么样的虚拟世界可以构成一个虚拟的社会?网络的存在不是构建虚拟世界的主要因素,它只是一个虚拟基础。主要因素是人们在网络中的行为,只有类似于人类现实社会的生活状态,才能被称之为社会。在现实社会中的一切在虚拟世界中都要得到体现,其所表现出来的状态是个体在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的一致性,构成了人们对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的理解,对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已知悉的研究,探究两者之间的不同和一致,对认识虚拟社会、研究有关心理学理论,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2剖析心理 研究表明人在接受某项服务或者用过什么产品后,一定会在心里产生一个想法,这可以归纳为人的主观心理感受。用户在使用某种产品上会产生海量的使用记录,大数据方法能筛选出一些类似的记录提供给需求者,快速、有效地使研究者得到数据的有效值,有利于加快研究的进度,同时尽量准确地得知用户的想法,尽最大能力满足用户的心理需求。 3.3避免错误 个体或者群体行为数据的逐渐增多,可以通过大数据进行心理行为分析,这能反映出比较大众的认知和感受,群体情绪的好坏能直接影响处理事情的能力,也有利于把握大事件的走向,避免由于数据调查精确性低导致恶性事件的发生。 3.4在线心理干预 心理干预在心理学研究中对人是很有效果的,但是执行人员的不足让心理干预不能同时进行,需要耗费大量的资源。然而运用大数据技术在网络上进行快速有效地信息获取,能提高流程的速度,这样的在线心理干预能大面积进行,也会提高效率。 3.5在线心理测评 目前,心理学界通用的主要测评手段是主观性较强的、来自用户自身的心理报告,这种方式的推广难度较高,且时效性也会受到限制,迫切需要改进。国内外学界对此已经展开了多项研究,试图运用数据技术,建立心理评估模型,借助超级计算机的力量,专家可以运用模型对广大用户实施实时的动态分析。3.6心理学知识体系的构建在大数据背景下,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体系也将迎来革新。目前,心理学界的知识体系是在分析了大量现实的个体案例后建立起来的,然而大量研究表明,许多人的性格在网络上与现实中差别较大,大数据为相关人员分析人们在虚拟网络世界的人格提供了便利,有助于其了解在不同环境状态下人所能表现出的人格。 4心理学研究的新动力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心理学的研究离不开大数据采集信息的技术,对于人类行为等的预测,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目标。而现今的心理学虽然已经有了很多研究成果,但仍然需要继续在研究的路上不断创新和前进,这对人类未来的发展有着很积极的作用。从某方面来说,行为预测这种外部表现是决策的关键。如果人们在研究结果上不过度加以解释的话,大数据方法将能直接通过群体的行为来进行数据分析,这可以对研究起到较大的帮助。心理学在逐渐发展的途中,需要的不仅是列出一大堆的课题研究,更需要考虑使用高效的方法去进行研究。 5结语 随着科技的发展,大数据成为了体现科学技术的重要产物之一。在心理学领域应适当运用这种技术,尤其对于行为这种外在表现的研究分析。目前,在大数据时代的心理学研究方面,很多研究都能依靠大数据取得较为有效的帮助,尤其是在效率和信息价值方面。同时,心理学与其他学科在很多方面也有密切的联系,适当在研究上提取出对其有用的信息也是必要的。对于研究的目标,相关人员需要充分运用高科技技术和设备,将心理学研究与大数据相联系,给传统的心理学研究提供一个新的发展方向,让心理学研究不断得到提升和完善。 作者:张振国 单位: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 大数据时代论文:大数据时代教育管理模式变革路径 摘要:本文针对大数据时代下教育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实现教育管理模式的变革,主要从改变教育工作者思维,建立并充分利用大数据分享平台,以及转变教学模式,开发利用网络教学方式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大数据;教育管理模式;变革路径 1大数据时代下进行教育管理模式变革的必要性 1.1教育管理模式变革是时代的发展必然 首先,教育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创新是出于时展的必然。一方面,当下是一个人才很多,但是优质人才比较紧缺的时代,加上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化脚步加快,对优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对于高校来说,他们承担着培养人才的重任,所以必须要对原来的教育管理模式进行改革,适应时代的发展,在大数据时代利用大数据走出一条创造性的发展之路。大数据给人才培养提供的是一条个性化的道路,也就是学校可以利用大数据,获得每个学生的相关信息,比如通过大数据平台,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生活等信息,然后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管理,从而实现因材施教,这样就避免了同质化管理和无效管理。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学校持续性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要。对学校来说,想要获得长远的发展,必须要提高其教学的质量,老师还需要提高其教研的能力。在利用大数据以后,学校的各个部门可以及时并且完整地获取想要的资料信息,然后及时地去处理教学教育管理中的问题;而教师在进行教学备课或者进行教学研究的时候,也可以通过大数据准确地获得有关信息,然后进行充分地备课或者有效开展教研工作。对于社会来说,学校是一个向社会输送人才的接口,所以在社会需要高质量人才的时候,学校就有义务为了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在积极适应社会发展的同时,主动去创新教育管理模式,使得新的教育管理模式可以和社会发展接轨,促进社会和国家进一步发展。 1.2大数据时代教育管理模式中存在问题 另外,要进行教育管理模式的变革,主要还是和当今的教育管理模式有关。首先,教育管理工作者在思想上对教育管理的改革创新,对大数据的重要性认识不清。比如有的教育管理者依然沉浸在过去传统的教学思维上,认为教育管理就是根据学校的发展目标去制定管理的措施,然后按照计划实施就行,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也没有意识到及时发现并预防教学教育问题,系统解决问题的重要性。比如有的老师对科技的发展不关注,不重视,导致对大数据有一定的误解,一直没有认识到大数据的重要意义,更不要说去积极利用大数据了。其次,是在大数据时代,大数据平台没有被充分有效的利用。不可否认的是,当今很多学校也开始引入了大数据应用平台,通过建立数据分享平台去获得相关信息,但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由于相关人员专业知识的欠缺,或者学校部门在建立大数据平台的时候本身就存在技术上的短板,所以平台建立以后很难被有效地利用起来。另外,虽然很多学校也开始在进行教育管理模式的改革,但是改革得不全面,不彻底,大多还是停留在表面,或者只是几个方面的革新,并没有充分考虑教育管理模式的所有方位。 2大数据时代实现教育管理模式变革的路径探析 2.1转变教学管理工作者思维,提高大数据管理素养 在大数据时代,要实现教育管理模式的真正革新,首先要从教育工作者入手,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一方面需要提高他们对于大数据的正确理解,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育管理模式变革工作中。比如有的老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管理观念,要意识到时代在发展,新时代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才,所以必须要有适应社会发展的管理模式。比如有的老师对大数据没什么了解,就需要主动去补充这方面的知识,要主动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热点有一定的敏感度。另一方面教育管理工作者还要有较高的大数据管理的素养。比如需要有相应的数据意识,有一定的数据采集、分析处理以及反思决策的能力,通过主动收集数据,去挖掘数据背后的相关信息,从而可以提高教育管理工作的预见性、时效性和系统性等。 2.2利用大数据平台,实现教育的个性化管理,提高管理的时效性、协调性等 其次,需要充分有效地利用大数据平台。一方面是要利用大数据平台对所有学生的信息进行分类汇总,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比如有的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就需要在学习上对其进行更多的指导,而有的学生在心理情感上比较脆弱,就需要和心理咨询平台结合起来,学校心理咨询老师需要充分地利用数据分享平台获得相应的信息,相关部门建立好心理预警机制,然后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全面跟踪,及时干预心理危机。另一方面通过大数据平台,可以提高教育管理的协调性,并且结合网络教学平台,使得网络教学方式得到推广普及。比如学校的不同部门在数据共享以后,处理教学管理问题的时候就不会出现重复处理,发生管理矛盾等现象了。比如大数据平台优化以后,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特点安排相应的网络课程,学生可以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微课、网络直播课等。 3结语 综上,大数据时代,出于社会发展,学校发展和人才发展的需要,教育管理模式必须要实现变革。虽然目前教育管理模式革新中存在不少的问题,但只要积极主动地利用好大数据,学校、老师和学生积极配合,就可以将变革事业朝着更好的方向推送。 作者:赵春辉 单位: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
综合管理论文:对海南省社区综合管理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 论文摘要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无疑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这一系统工程的重要保障。本文从有关概念的定义、海南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出发,建议从社会工作职业体制、教育培训体系、人才激励机制、社会整体氛围等方面对海南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加以积极建设。 论文关键词 社会工作 人才队伍建设 综合管理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必须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机制、能力、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当前,海南正处在转型时期,经济体制变革,社会结构变动,利益格局调整,价值观念变化,势必引发社会的一些重要关系的重组,产生着不协调与不平衡,矛盾与冲突逐渐凸显,这需要社会管理发挥作用,以实现社会服务、社会控制和社会发展之功能。社区综合管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无疑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这一系统工程的重要保障,如何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建设已成为当下海南各级政府、广大民众共同关注的话题。 一、有关概念的界定 什么是社会工作?根据百度百科,代表性的定义有6种:一是社会工作是一种助人自助活动;二是社会工作是一种助人过程;三是社会工作是一种助人方法;四是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五是社会工作是一种制度;六是对社会工作的综合性定义。过去海南学界对社会工作研究不多,对社会工作概念的界定主要是指专业社会工作,源于之前的社会工作主要是在教育系统展开,受国际定义的影响,为教育界所认同的专业社会工作。2006年10月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从事研究社会工作多了起来,于是有了专业社会工作、行政性非专业社会工作、甚至包括从事社会建设的其他工作的不同角度的探索。本文主要是从专业的角度来使用社会工作的概念的,是指在社区管理中,遵循专业伦理守则,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社区等,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一种专业化、职业化的活动。 什么是社会工作人才?社会工作人才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是整体性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日报于2006年12月18日发表了《努力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三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组织保证》的文章,把社会工作人才界为“以助人为宗旨,运用专业知识和方法,进行困难救助、矛盾调处、权益维护、心理辅导、行为矫治等社会服务工作的专业人才。”中组部在2007年3月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问题专题研究班,将社会工作界定为“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一定的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或技能,创造性地进行社会服务与管理、社会工作教育和研究等工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积极贡献的人员”。《海南省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提出,社会工作人才主要分布在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区建设、减灾救灾、慈善事业、优抚安置、扶贫开发、青少年服务、残疾人服务、流动人口服务等领域,为有需要的个人、家庭、机构和社区提供专业社会服务,帮助其舒缓、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 二、海南省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 根据海南省民政厅2011年统计,海南省共有社会工作人才11814人,队伍呈现以下四方面特点:(1)年龄趋于年轻化。35岁及以下的4306人,占36.45%;36-45岁的3818人,占32.32%;46-55岁的2721人,占23.03%;56岁及以上的969人,占8.2%.(2)素质相对较高。研究生学历413人,占3.50%;大学本科学历4650人,占39.36%;大专学历4007人,占33.92%;高中(中专)及以下学历2744人,占23.22%.(3)大多由政府支付报酬,主要分布在三类领域。一是以提供社会服务(管理)为主要职能的部门和单位,以民政系统为代表,包括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人民团体;二是以提供社会服务(管理)为辅助职能的领域,包括卫生、教育、司法等系统;三是综合性领域,包括街道、社区和农村的社会工作人员。(4)城乡分布不够均衡。社会工作人才主要集中在城市地区,占65.50%,分布在乡镇、农村的社会工作人才4076人,占34.50%.目前,海南省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许多突出问题: (一)社会工作人才匮乏,专业化、职业化水平较低根据海南省民政厅2011年统计,专业从事社会工作的仅1676人, 占4.99%,社会工作相关专业5792人,占17.24%.竖在职在岗的11814名社会工作人员中,绝大部分工作人员均未接受过专业学习和技能训练,工作方法和手段陈旧落后,难以开展个性化、多样化、系统化服务,无法有效及时解决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 (二)社会工作人才教育培训起步晚,教育培训力量相对薄弱由于海南省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起步较晚,基础薄弱,人才队伍的教育培训体系尚不健全,教育培训力量相对薄弱。直至2012年3月“海南省社会工作人才培训基地”才在琼州学院挂牌成立,这是我省唯一的一所设立社会工作专业的公办高校。根据海南省委省政府2011年7月出台的《海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培养造就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使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数量、结构、素质能适应和谐海南建设的要求”,预计至2015年,我省社会工作人才数量达到1.6万人。至2020年,社会工作人才数量达到2.1万人,实现所有在社会工作岗位的就业人员,都系统接受过专业教育或取得相应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证书。显然,仅靠一个教育培训基地,是很难承担起这样的建设任务的。 (三)社会工作岗位设置不规范,任职条件标准低海南省由于条块分割体制存在,社会工作管理体制比较混乱,各级各类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部门各自为政,下派任务多,提供支持少,社会工作岗位设置不规范,任职条件标准低,岗位职责不清晰,导致专业人才进不去,管不好、留不住,社会工作队伍整体素质偏低,人才队伍专业化、职业化的建设进程缓慢。 (四)政策措施和制度保障体系不健全,社会评价认同度低目前,海南省关于社会工作人才以培养、评价、管理、使用、激励、保障为一体的政策措施和制度保障体系尚未健全,开展社会工作的环境和氛围不浓厚,财政资金支持的力度不够,就业岗位渠道不多,工资福利待遇低,工作条件较差,社会地位低下,社会评价认同度低,很难吸引高素质人才到社会工作队伍中来。 三、海南省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推进海南省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任重道远,必须结合海南省情,从社会工作职业体制、教育培训体系、人才激励机制、社会整体氛围等方面进行创新,探索出符合海南省情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来。 (一)建立高标准的社会工作职业体制首先,实现社会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建立包含职业资格认证、从业规范、教育培训、登记管理、考核评估等在内的一系列社会工作职业制度,推动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第二,建立高效率的行政管理体制,健全社会工作的行政管理机构,统筹协调社会工作的发展,为社会工作者提供良好服务。第三,政社分开,实现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建立政府购买服务机制,通过加大财政资金向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力度,由定量拨款向定性拨款转变,由人头计费拨付向服务质量拨付转变,为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另一方面出台社会组织扶持办法,培育专业社会组织,根据个性化、多样化、系统化的服务诉求,设计服务项目,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第四,实行社区治理任务责任区域网格化。按照政府、社区自治组织、社会工作专业团队等主体权责,运用网格地图技术,对包括居住人口、区域公共设施在内的300-500户的标准划分成立体网格单元进行空间定位,实行管理与服务。 (二)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社会工作人才教育培训体系社会工作教育培训平台的多元化和专业化,是海南未来社会工作实现专业普及、提升的必然选择。探索建立贯穿高校专业教育、社工任职培训、社工继续教育等立体式的教育培训体系,可从三个方面着手进行:一是根据社会工作不同领域的专业要求,在各类专门院校设立教育培训基地,全面推动社会工作专业化改革;二是整合现有民间社会工作机构教育培训资源,按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有关规定,建立实训基地,完善社会工作人才终身学习培训机制。三是积极开展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社会工作人才的交流与合作,特别是港澳台的交流与合作,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探索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 (三)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人才激励机制要使社会工作人才进得去,管得好、留得住,必须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人才的各类激励机制:一是建立社会工作人才薪酬保障机制。按用工渠道不同,采取多层次的薪酬保障机制。以公务员岗位录用的,按相应职级的公务员薪酬待遇;以事业编制录用的,执行专业技术人员工资待遇;以社会公益性民间组织录用的,按学历、资历、业绩、岗位等多种指标体系,实行以岗定薪、以绩定奖,按劳取酬的原则,其待遇不低于同等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薪酬待遇。二是建立社会工作人才职业晋升机制。健全社会工作者职级体系,规范职业资格条件和程序,创造合理的职业晋升空间,保障社会工作者可持续发展。三是建立社会工作人才合理流动机制。建立统一的社会工作人员数据库和信息网络,设置就业指导机构,定期举办社会工作人才专场招聘会,及时人才信息,搭建供求双向选择平台,促进社会工作人才有序合理流动。 (四)优化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社会整体氛围社会工作是促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和谐发展的基础工程,扩大社会参与度,提高社会认同度,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是势在必行的。一方面要借力宣传媒体,提高社会认同度。通过先进典型推介、宣传报道、总结表彰等,让广大民众了解社工作用,接受社工模式,参与社工活动。另一方面完善志愿者、义工队伍的管理。完善志愿者协会,培育和组建社会工作不同领域的专业志愿服务组织,逐步推行义工登记制度,开通义工服务网,为专业社会工作开展储备力量。积极推动“社工带领义工,义工带领群众”,扩大社会参与率,增强全体社会成员的责任感和助人意识。 综合管理论文:对变电综合自动化运行管理要点探索 摘 要:随着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变电站自动化和集控技术的成熟,以集控中心为依托的无人值班变电站先后投入运行,标志着一种新型的变电运行管理模式诞生。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是门新型技术、可供借鉴的工作经验较少,又无部颁标准;系统怎样运行、怎样维护管理、系统的安全性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困扰着我们。我们在工作中,以开拓进取、不断创新的精神,总结经验、教训,摸索出一套管理变电综合自动化经验,与大家商讨,以求共同提高。因能力有限,文章观点难免有错误请批评指正。 1、汉中电网变电综合自动化运行、管理的现状 1.1 监控系统的组成 主站端采用东方电子DF1800大型集控站系统、对17个分站进行实时监控(其中14个分站为综合自动变电站,3个分站为常规RTU远功终端构成),12个站是无人值班站。 主站SCADA功能:数据采集及监控,事件报警,事件顺序记录,事故追忆遥控, 遥调,计算趋势曲线,历史数据存储,远方投切保护,调取定值、采样值,修改定值,综合自动化报警信息和短信平台等功能。 1.2 综合自动化运行管理 1.2.1 抓重点工作 变电综合自动化系统到目前还没有相应的设计,运行维护规程,我认为工作时只要抓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就可。一个中心:综合自动化实时监控系统其关键是安全稳定,只要管理好主站的SCADA 数据库,使每一个数据点号正确。两个基本点:组成综合自动化网络的关键设备是厂站二次设备和计算机网络,这两类设备维护 可以延用现有继电保护及远动《规程》即可。但远方投退保护软压板、修改保护定值工作应在《规程》制定后开展。 1.2.2 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管理 (1)系统备份运行管理。综合自动化系统有强大的信息处理功能,但也有非常脆弱的一面,它完全依赖于计算机及其网络稳定运行,如果计算机出现故障有可能导致整个系统瘫痪,而且恢复系统很困难。为此我们必须作好以下两项工作。1) 厂站端:作好系统数据备份工作。2) 主站端:定期作好数据库备份,同时作好以防主站系统崩溃时备用系统的运行管理工作。 (2)网络安全管理:监控系统是一个实时运行的控制系统,如果系统受到攻击其后果很严重,为此必须有独立的综合自动化网络,并在监控网与其它网络联接处,装加硬件防火墙。 (3)厂站端监控后台管理。1)设制权限管理。2)后台操作由专人监护执行工作票。 (4)主站端监控系统管理。1)权限、口令管理。2)保证图—库—点的一致性与正确性、特别是遥控量。 (5)主站端数据、报文的管理。1)专人专责定时分析各厂站数据、报文。2)根据主站端数据、报文定期作好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分析报告。 1.3 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1.3.1 综合自动化变电站新建、扩建间隔工作复杂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因综自系统资源缺乏,软件设计不够成熟;新建、扩建间隔时必须修改系统数据库,但修改后的综自系统因变电站处于运行状态无法完成综自系统逐一“对点”工作,为综自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可能带来隐患。建议在新建综合自动化变电站时,综自系统设计应统筹考虑一次到位。 1.3.2 备品、备件缺乏 已运行的综合自动化系统要求二次设备备品、备件必须同型号、同软件版本号,因此造成备品、备件缺乏;建议在新建变电站时应提前考虑备品、备件问题。 1.3.3 综自系统设计存在部分缺陷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处于发展阶段,系统的稳定性较差,经常出现因通讯设备损坏致使系统崩溃。建议综自系统采用双网、主备系统设计。 变电综合自动化Scada数据齐全、正确是系统实时监控功能强的基础。同时也是监控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基础。如果工作时不认真造成数据错位和数据不全或遥控号错位其后果是监控误诊断、误拉回开关等。因此从事综合自动化运行维护人员必须养成“高严细实”的工作作风,作好每项工作,不放过每一个缺陷,否则会因高科技技术的使用不当而引起技术灾难。 2、管好、用好SCADA数据库是监控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 严把新投变电站工程验收关。在验收新投变电站时按一下方法进行。 遥测、遥信功能正确性检查。 遥控、遥调功能、正确性检查。保护装置报文、定值、采样值、软压板必须正确。严把维护关:定期作好数据备份,定期检查遥控号。 3、实现二次设备状态检修 科技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变电综合自动化系统,实现了对变电站运行自动监视、管理、协调和控制。即变电站运行发生故障时能即时提供故障分析报告,指出故障原因,提出故障处理意见,实现了变电站二次设备由“定期检修”变为“状态检修”的基本功能。为此我们积极总结工作经验,从理论上论证在集控系统实现二次设备状态检修的可行性;同时制定了在集控系统进行二次设备远程维护的具体工作方法;并根据实现二次设备状态检修的需要,在集控系统开发了二次设备故障诊断决策知识库系统。 继电保护专家系统是监控继电保护装置运行状态的信息管理系统。专家系统有以下特点:(1)组网方便:利用计算机网络把保护装置连接起来,通过远动通讯装置把保护信息上送控制中心。(2)投资小:常规变电站仅增加1~2套远动前置机。(3)SCADA数据库小。(4)远程维护系统功能强大,能够远程调取保护定值和采样值并能在线修改保护定值和投退保护。(5)报文信息丰富,便于远程故障诊断。(6)管理方便。维护人员只需定时检查,不需实时监控。 4、结语 随着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广泛运用,以集控技术为基础的远程维护、故障诊断、实时监控功能的完善,为我们变电运行提供了一套全新的工作、管理模式。我们只有不断地总结工作中的经验与教训,以开拓进取、不断创新的精神,管好、用好变电综合自动化系统使电网更安全、更可靠、更经济的运行。 综合管理论文: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护理管理思考与研究 【摘要】三级甲等医院护理管理在整个护理管理中体现着领先和话语权。但是,我国医疗机构系统化护理管理质量和水平和日益增长的护理需求还有距离,和世界先进护理管理比较,还有待从硬件和软件方面,特别是人本管理方面,进行不断地改革和完善。研究、分析,进而深入思考护理管理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从而使护理管理经过改革得到质的提升。 随着护理工作科学化的不断提升,在护理管理方面不可避免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如何尽快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是当前护理管理工作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 1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系统化护理管理的现状 20世纪80年代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医学模式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和“系统化整体护理”先进理念和实践在我国的逐步推广,我国的护理状况和护理管理发生了重大变化,从理念、实践、管理等多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升,特别是医院分级管理的施行,更让护理管理迈出了一大步。 1.1 科室、床位和护理人员的激增,倒逼护理管理上水平、提质量。上世纪80年代末,我院仅有科室 26 个,护理人员280名,护理管理人员 28名,住院床位800张。2011年初新门诊住院大楼启动运行后,科室增加到 60个,护理人员猛增到近1159名 ,床位增加到2166张,仅护士长就增加了 85名 。护士长和护士一次就分别增加了近3倍。医院护理管理质控组织由原来两级护理管理改为三级护理管理,采取护理部总体抓、科护士长分片抓、病区护士长具体抓的组织形式,各级质控组织做到年有计划、月有安排、周有重点的检查落实,采取随机抽查和定期检查,科室自评与质控组织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使护理工作质量得到及时反馈、及时改进,并施行了护士长轮流每天24小时全院巡查制度。人员和硬件设施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护理差错率逐年降低,护理管理提升了档次。 1.2 “整体护理”先进模式在我国的逐步推广,促进了护理管理迈上新台阶。随着 “整体护理”在我国的推广,护理工作由被动执行医嘱变为对病人生物、心理、生理、生活全身心的主动整体护理,护理管理发生了相应的重大变化。就兰大二院来说,虽然整体护理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没有达到所认知的目标,但在护理管理的理念、制度、监督、检查、目标任务的实施等方面,已经有了十分明晰的实践和工作要求边际 ,在报酬、奖惩、层级分类管理等方面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制度约束,信息化、制度化、人本化、系统化护理管理完全取代了过去单纯抓人的护理管理,主要实行了在院长领导下,设护理副院长——护理部主任——科护士长——病区护士长,垂直管理的护理管理机制,较好地推行了“系统化整体护理”,减少了管理中的漏洞,护理投诉逐年降低。 1.3 护理人员学历的普遍提高,保证了护理系统化管理的向前推进。目前我国护理教育仍以中专教育为主,大专、本科及研究生教育仅占一小部分。三级甲等医院较全国平均水平而言,学历程度较高。以兰大二院为例,从上世纪90年代后招聘录用的护士几乎都是大专以上文化程度,都接受过正规护理专业教育。护理人员学历的普遍提高,奠定了整体护理的实践基础,增强了对整体护理的理解和认知程度,大大降低了护理工作中的差错率,整体护理成为了可能。 2 对在推进整体护理的中凸显的矛盾、问题的认识和分析 毋庸置疑,我国的护理管理事业较从前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还明显底气不足。诸如护理人员数量偏低,每千人口平均护士(师)数偏低,护理教育层次偏低,护理管理仍受硬软件条件的制约,护理科研有待走向前台,整体护理还没有在临床护理实践中普及等等。 2.1 一些医院领导对护理及护理管理工作的认识存在偏见,思想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据《健康报》报道,宁夏某医院党委书记在阐述医护关系时说,“病人到医院来是找大夫的,不是找护士做护理的,做护理还不如去桑拿,那里有小姐按摩,多舒服。”此番讲话极大地损坏了护士的自尊心和工作积极性,导致该医院护理工作几乎陷于瘫痪。虽然这是一个对护理工作存有偏见的特例,但反应了一个不重视护理工作的事实。这种行政式管理偏见,虽然反映在个别地方,但对护理工作重视不够,就往往扼杀护理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导致护理管理不能得到有效的执行和实施。 2.2 护理人员数量不足,床护比例失调的矛盾加剧,难以适应医学科学及新医学模式发展的需要。由于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护理人员的数量长期处于缺乏状态,护理人员长期以来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在新的医学模式的推进中,心理护理,生理护理,生活护理一股脑儿对护理工作提出较高要求,但床护之比一直没有得到较好的落实。在近年对医院体制的改革中,这种状况并未得到有效缓解,在部分地区或医院,甚至矛盾更加突出。由于护士待遇低,收入少,工作苦,责任重,职称低,晋升难,理解少等原因,护理人员“转行”现象较为严重,其中受到当前市场经济副作用的影响,使护理专业的吸引力下降。 2.3 护理服务价格体系缺乏市场调节机制,致使护理管理处于尴尬的境地。长期以来,我国护理服务价格体系一直处于与实际价值相背离的状态。许多基础护理服务收费低廉,甚至不收费。如床上洗头擦浴.洗脸洗脚,口腔护理,翻身,更换床单,观测生命体征,陪送重病人作特殊检查以及心理护理等,均是耗时多却 无费收或收费甚微的护理劳动。如像我们眼科,不管轻重病人,由于蒙住眼睛,事事都需要护理和帮助,可这种护理往往是免费的,在这种情况下,基础护理质量就难以保证。护理管理面对这种无费收或少费收或高收费的情 况,追查起来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使护管质量受到影响。 2.4 护理管理人员专业化程度低,继续培训教育落实不到位,影响护理管理任务的落实。一是护理管理人员绝大多数是从护士中选拔而来,缺乏科学的专业护理管理知识和管理经验,缺乏创新基础和自身动力。二是新上岗的管理者没有机会进行系统的、规范的培训;三是院内护理管理新理论、新知识培训的深度、广度不够。因此,势必造成管理上的缺陷和误差,进而影响护理质量的控制管理。 3 在应对策略上的几点建议 在医院这个随时随地都可能存在风险的特殊环境里,如果不能正视护理及护理管理工作在整个医疗工作中的的重要作用,不能正视护理人员的正当诉求和护理工作必备的软硬件条件,不能正视医院的系统化整体管理,整个医疗事业都会受到影响。 3.1 医院各级领导解决护理问题和矛盾的先决条件,是转变自身对护理工作认识的思想和观念。要真正解决护理工作、护管工作中不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减少或者杜绝医患矛盾,首要的问题是要转变各级领导的思想观念,牢固树立医院一盘棋思想,真正把医疗和护理的作用等同起来,真正树立起“三分治疗,七分护理”的观念,把护理工作始终放在议事日程中。 3.2 以改革的精神着力逐步解决护理工作的一些问题,是推进护理工作发展的必备要件。要以改革的精神去正视这些矛盾和问题,以改革的办法着力去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要不断克服困难,逐步创造一个宽松的护理环境。 3.3 推进以人为本的内涵管理和人性化制度管理相结合的护理系统化管理,是科学化护理管理的真正体现。在推进以患者为上的人本理念的过程中,要非常重视护理工作的要素配置,在制定制度、计划时,要自下而上进行讨论,广泛征求一线护士的意见。在确定福利奖金时医院要确定统一的奖金分配系数,适度考虑护理人员的利益,以免造成利益分配上的过度倾斜。 3.4 不断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教育培训、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素质,是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和水平的关键。当前一方面护理人员教育层次较低,知识结构单一,综合素质不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亟待进一步在岗继续教育培训;另一方面,护理人员培训教育机制不够完善,护理人员培训财力投入有限,培训教育计划得不到很好落实。要真正解决好医患关系,要推进医院的整体发展,护理人员的教育培训非抓紧不可。 3.5 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护理管理队伍,将为整个医疗事业的发展带来活力和动力。《又具备科学管理知识、能力的护理管理队伍,到2010年底,100%二级以上医院护理管理人员取得岗位培训证书。为了达到《纲要》要求,全面落实护理管理任务,院本部、护理部和各科室都要重视护管人员的培训,要有计划选派管理人员外出学习,参观学习其他医院成功的管理模式,拓宽视野、激发管理思维。同时开展院内培训和岗位指导,如轮岗多科室或到护理部参与全院宏观质量管理和工作规划的制定。要加强医护沟通,建议建立每周一次医护沟通会,以加强治疗和护理的信息舆情和讨论,促进每个人对整体治疗计划的理解和服从,从而确立护理管理的针对性、目的性和有效性。 综合管理论文:风险管理综合框架的评价 摘 要 在分析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的基础上,对企业风险管理的优缺点给予了评述。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对现代审计有着重要意义,应积极应对。 关键词 企业风险管理框架 内部控制 注册会计师 审计 2004年9月29日,美国COSO委员会(The 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 of the Treadway Commission)了《企业风险管理综合框架》(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Integrated Framework》(即ERM-IF,简称“ 框架”),描述了适用于各类规模组织的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构成要素、原则与概念。框架集中关注风险管理,为董事会与管理层识别风险、规避陷阱、把握机遇进而增加股东价值提供了清晰的指南。 1 风险管理综合框架的二分法评价 风险管理综合框架开发时正值企业丑闻与失败的高发期,而企业丑闻与失败使投资者、公司员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遭受重创。之后,改善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颁布新的法律、规则及上市准则的呼声日益高涨。对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的需求,冀望由此提供关键性的原则与概念、共同的理解基础以及明确的方向与指导变得日益迫切。COSO认为,此份《企业风险管理综合框架》填补了上述需求,并预言它将会被公司与其他组织(实际上所有的股东及利益相关方)广泛接纳。 COSO委员会提出,企业风险管理是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共同参与的一个过程,应用于企业的战略制定和企业的各个部门和各项经营活动,用于确认可能影响企业的潜在事项并在其风险偏好范围内管理风险,对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根据管理者经营的方式划分,企业风险管理包括8个相互关联的组成要素: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与交流和监控。内部环境是企业风险管理的基础,为企业风险管理所有其他组成部分运行提供了平台和结构。企业的目标制定是企业风险管理的起点,是其他步骤的驱动力量。整个过程是环环相扣的。在目标制定的前提下,企业需对影响目标的风险进行事件识别,进而对识别的事项进行风险评估,风险评估驱动风险反应,影响控制活动,信息与交流和监控贯穿于企业风险管理的整个过程,并对前面的各个组成要素进行修正。这样,企业风险管理不只是一个直线过程,即一个组成部分只会对下一个部分产生影响,而是一个多元化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即几乎任何组成部分都能够并将会影响另一个部分。企业风险管理的八个组成部分体现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企业风险管理综合框架》对《内部控制综合框架》不是局部的修补和简单改良,而是在理念上的本质突破,体现在从“控制环境”到“内部环境”。这一修改使得企业关注的范围不再局限于控制方面,而是从更宽阔的视野更综合更直接地考虑各种因素对风险的影响;强调管理层的责任,这在如今资本市场企业管理欺诈和舞弊泛滥的今天,是有积极意义的;目标制定中增加“战略目标”,使企业在追求短期利益的同时,从战略的高度关注企业的长远目标和可持续发展;将“风险评估”扩展为“事件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反应”,不是对原“风险评估”进行简单的细化,而是代表着企业风险意识日益增强和积极主动管理风险。 《企业风险管理综合框架》拓展了内部控制,对企业风险管理这一更宽泛的主题作了更全面地关注。尽管后者并不旨在并且事实上也未曾替代内部控制框架,却将内部控制框架融入其中,因此,公司利用企业风险管理框架,既能满足对内部控制的需求,亦能向更完善的风险管理进程推进。 《企业风险管理综合框架》指出,企业风险管理的基本假设是,每一主体存在的目的是为其股东创造价值。所有主体面临不确定性,管理层的挑战便是确定在其为股东创造价值的过程中须在多大程度上接受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同时代表风险与机遇,即侵蚀或增进价值的潜在性。企业风险管理强调应对所有事件既包括正面事件与负面事件进行综合识别,并且应该将其以适当的组合方式加以看待,而后通过对固有风险和剩余风险的综合评估做出适当的风险应对措施。企业风险管理能使管理层有效地处理不确定性及与之相关的风险和机遇,增进创造价值的能力。当管理层制定战略与目标,在增长与回报目标及相关风险之间进行最佳权衡,并在追求主体目标的过程中有效率、有效益地配置资源时,便可实现价值最大化。 企业风险管理有助于:①风险偏好与企业战略的协调,即管理层在评价战略方案、制定相关目标及开发相关风险管理机制的过程中应考虑主体的风险偏好;②改进风险反应决策,增进识别风险与风险反应(在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共享以及风险接受等方案中进行选择)的精确性;③识别并管理多元化风险与企业内部交叉风险。企业面临无数风险,影响组织的不同部门,企业风险管理促进对相互关联的影响作出有效反应,对多元化风险作出综合反应;④获得健全的风险信息,促使管理层有效评估总的资本需求,改进资本配置。企业风险管理的上述潜在能力有助于管理层实现主体的业绩与盈利目标,防止资源损失,有助于确保有效的报告并遵循法律与规则,避免损害主体声誉及产生类似后果。总之,企业风险管理帮助主体实现既定目标,避免过程中的陷阱与意外事件。 企业风险管理受到了极大的赞扬,在理论的层次上它也许很完美,但很明显,它的可操作性有限,它特别强调战略的高度,这也特别要求一个由责任心和有能力的领导,毕竟人的行为,特别是高层管理者的行为是不可观测的,作为经济人,必然会考虑个人效用,从而使整个管理体系不能有效执行,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败,都可能导致整个风险管理的失效,可以说战略目标的要求既是这个框架的优势,也是它的软肋。同时,它的实施成本是很高的,中小企业实施可能不符合成本效益,面对高昂的成本,大企业的操作也可能流于形式。 2 风险管理综合框架对现代审计的意义 可以看到,风险管理综合框架自出台以后,风险导向审计的实施便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推广,风险导向审计的重点是在评估审计风险后确定高风险的审计领域,并把有限的审计资源在高风险的审计领域和低风险的审计领域之间进行合理分配,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同时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事务所的效益。然而,从它实际在“四大”(安达信因为安然事件而解体)事务所中的应用情况来看却不是很理想,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风险导向审计的内在无法克服的缺陷。 安然公司破产案不仅撕破了安然的假面具,而且也揭开了安达信会计事务所的暗箱操作黑幕。随着案情调查的不断深入,安 达信公然违反公认会计原则,丧失起码职业道德的恶行昭然若揭。安然事件爆发后,许多新闻报道的资料显示,“四大”的审计质量令人担忧。20世纪80年代末国际商业信贷银行倒闭案,迫使普华支付了1亿多美元的赔偿,才与蒙受巨额损失的投资者达成庭外和解;90年代加州奥然治县破产案、巴林银行理森舞弊案也把毕马威、德勤、永道卷入了代价高昂的诉讼;最近发生的施乐公司、朗讯公司、山登公司等重大恶性案件,“四大”也都牵涉其中。人们在对“四大”的审计质量表示担忧的同时,也对被“四大”广泛采用的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模式提出了质疑。 (1)风险导向审计要求注册会计师高度考虑战略目标,强调行业关注,要求注册会计师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行业的特定知识,客户的特定知识,从某种程度上说,要求注册会计师成为一个全才,全才导致通才,对各方面都了解,但对行业的评价就没有深度,那么有必要按行业分类吗?这种专业化可以带来审计质量的提高,形成规模效益,提高审计效率,但是专业化也会带来垄断,垄断会造成腐败,进而造成低质量。另外,要求注册会计师有能力判断企业是否具有生存能力和合理的经营计划,这对内部高管都有困难,更何况外部审计人员。 (2)风险导向审计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必须建立功能强大的数据库,以满足注册会计师了解企业的战略、流程、风险评估、业绩衡量和持续改进的需要,因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必然要求持续的、大量的培训和再教育,这会巨大的增加成本,从而使规模小的事务所可能不堪重负,使小所面临破产和被并购的危险,是否会引起新一轮的制度变迁的混乱呢?事务所考虑成本效益,是否会采取更简化的审计策略,从而造成审计过程中的“偷懒”现象呢? (3)在风险导向审计下,注册会计师很容易把审计当成生意而不是职业,这将带来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注册会计师缺少应有的职业判断。审计判断是注册会计师工作的精髓,然而,一旦注册会计师把审计当成生意,其审计判断就会大大减少,取而代之的是考虑成本(风险)与收益的权衡。这里的成本既包括审计费用,又包括因民事诉讼而承担的赔偿责任。风险导向型审计的实质在于风险控制,而与审计相关的风险最终都体现为客户的经营风险。也就是说,如果客户不会出现经营失败或其他重大事件,注册会计师通常不会承担风险,因此注册会计师往往忽略了审计判断。特别是在我国现阶段民事诉讼及赔偿制度尚不够完善的情况下,更容易使注册会计师失去应有的职业判断,这将严重影响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②注册会计师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与医生和律师不同(医生只是对病人负责,律师只对当事人负责),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是面向社会公众的,“社会公众是注册会计师的惟一委托人”。鉴证是注册会计师的基本职能,注册会计师通过对财务会计报告进行审计,为社会提供鉴证服务,保证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并直接影响着国家宏观经济决策的正确性和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如果注册会计师提供了不实的审计报告,将会造成决策的失误和资源使用的低效甚至无效,给公众带来的损失将是惨重的。因而,注册会计师应该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但是,一旦注册会计师考虑的只是生意,这种社会责任感将会淡化甚至消失,这将是整个社会的不幸。③注册会计师缺乏诚信。诚信原则大致包括诚实、信誉、正直等与道德标准有关的一些内容。在市场经济下,市场的各参与方都是理性的经济人,有着各自的利益动机和利益追求。在市场中,尤其是资本市场,充满着机会和诱惑。面对巨大的利益诱惑,有的人会用道德约束自己,而有的人会经受不起利益的诱惑而置道德于不顾。如果市场参与者不讲道德,那么,再完美的制度安排、再严厉的制裁措施也是没有作用的。资本市场的参与者,无论是上市公司,还是投资银行、证券经纪公司、投资基金,或是律师与会计事务所等,除了必须达到必需的专业标准外,还必须在道德操守上做到诚信。离开了诚信二字,市场经济也就谈不上效率与公平。 综上所述,风险管理综合框架的出台,既给我们进行风险管理提供了指南,也带来了挑战,它有技术性和非技术性的因素,我们要积极主动的应对。 综合管理论文:如何加强安全生产培训机构综合管理 安全生产培训是以达到安全生产为目的而进行的职业教育和训练,是提高劳动者安全意识和安全技术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搞好企业安全生产的基础和前提,更是企业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安全生产培训机构作为安全生产培训的主体,主要任务就是抓好从业人员的安全技术培训,增强从业人员防范与处理安全生产事故的能力,促进地方的安全生产向可控性目标迈进。 随着国家安全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大,各项安全培训制度的逐步建立,各地安全培训机构在全面开展安全生产培训工作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安全培训机构的管理工作也不断得到了加强和完善,正向着信息化、规范化的方面发展。 但是各地安全培训机构现实所面临的困难和自身存在的问题却也是不容忽视的。首先是政府重视不够,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监督管理机制还不健全;其次是企业关系摆不正,责任不落实,培训投入不足,这都给安全培训机构工作的全面开展带来一定的困难。同时培训机构自身也存在着管理不规范,教学理念陈旧,师资队伍素质不高,培训文秘杂烩网方式单一等均多问题。重形式、轻内容;重培训、轻考试;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管理模式,使得安全培训机构管理的基本任务并没有得到有效地完成。 作为安全生产培训机构,如何提高安全培训的教育质量,加强安全培训的综合管理,还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多下功夫: 一、更新培训观念,创新安全培训方式、方法 安全培训的对象是进入社会的成年人,所以安全生产培训同其他形式的职业培训和教育相比较,更有着专业性、强制性、科学性、成人性、多元性、实践性等特点。针对这些特点,就需要我们培训机构不断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更新培训观念,开展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的安全培训,要树立培训是生产力,培训是提高企业核心力的观念,切实推进和开展各项安全培训工作。 具有竞争力的安全培训机构,更是要有以保障劳动者安全健康作为最高价值观,确立以学员为主体、以知识能力提高为目标、以市场需要为主导、提高教学质www.量达到学员基本满意为标准的办学宗旨,创新安全培训方式、方法。针对非煤矿山、危化品、烟花爆竹等高危行业经营生产单位,一般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及安管人员,以及特种作业人员所从事不同行业的特点,深入细致地做好调研、分析、设计工作,坚持专业技能培训与安全思想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坚持目前需求与长远需求相结合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在培训方式方法上也要改变传统的你教我学的教学模式,多实行参与式、研讨式、案例式、提问式、答题式的互动式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受训学员的学习热情,从而达到最佳的培训效果。 二、提高培训机构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一支好的管理人员队伍是做好安全培训管理工作的根本前提和基本保证。无论是安全培训机构负责人还是普通管理人员都应该注重自身的学习和锻炼,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新时势下安全培训工作的需要,所以对培训机构的管理人员各方面的要求都很高。 1、政治思想要求 安全培训管理工作的政策性很强,这就要求我们安全培训机构管理人员应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坚定正确的思想路线,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安全培训法律、法规和各项制度要求。每一位培训机构的管理人员对培训工作都应该充满热情,坚持原则,尽职尽责,与时俱进。 2、基础知识要求 安全培训管理又是一门技术性比较强的管理学科,过硬的业务能力是安全培训机构管理人员应该具有的必备素质。当前,很多培训机构的管理人员都是“半路出家”,大都没做过安全培训管理工作,因此必须不断地加强学习。在学习法律法规、管理学、教育学、财务管理、信息技术等基础知识的同时,安全培训管理知识、有关安全知识及安全文化知识等专业知识更是要长期坚持学习。 3、业务能力要求 作为安全培训机构的管理人员,要有制定培训规划和计划的能力,要有开发培训项目的才能,要有进行本文来源:文秘站 //需求分析、课程设计、项目实施和评价评估的才能。这就要求我们培训机构管理人员在日常的工作中不断学习、积累和创新,组织建立科学的培训课程体系,不断推进信息化建设,才能够适应客观环境变化和满足新时期下安全培训工作的需求。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多数安全培训机构的教师队伍目前都存在着同样的问题:教师责任心不强、兼职偏多、年龄偏大,专业能力不强等实际问题。培训机构也是在多渠道寻找符合条件的优秀教师,包括到人才市场招聘,或者选拔人员参加省局举办的教师资质培训班。最重要的则是要花大气力做好现有师资的在职培训工作,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目前,具有终身教育性质的高层次师资培训将比学历教育具有更为重要的地位。因此,各地安全培训机构要尽快完善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体系,满足在职教师对专业知识、技术知识、专业技能、技巧的更新要求和职业技术教育能力、素质的再提高教育。 要贯彻以在职进修为主、以自学为主的原则和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对教师要进行转换专业的培训,以解决教师总体缺乏和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对学历不合格的教师应做到文化水平的提高与专业技术培训双管齐下,同步前进,实现学历上(大学本科)、专业结构上一次性合格。 四、建立安全培训制度,完善安全培训机制 每一级安全培训机构都应该根据国家安全培训相关法规制定出完善的安全培训制度,推进依法培训。坚持“统一规划、归口管理、分级实施、教 考分离”的原则,建立健全培训机构的教学管理、教务管理、档案管理、学员工作管理、后勤服务管理等各项制度。在制度的实施过程中,严格监督检查,落实培训责任。加强基础建设,完善培训机构的织机制、激励机制、竞争机制。 完善的制度才能保证培训计划的有效实施,合理的机制才能保证培训资源的最大利用,促进培训的规范化。 综合管理论文:供应链中的综合物流管理发展方向 供应链中的综合物流管理的系统法子久长以来1直请求在1种进程环境中实现各个商务功能的统1。1个企业投人、出产以及产出的管理传统上体现在采购、运作以及配送各个功能上。跟着供应链管理理论以及实践的发展,咱们假定这些商业功能现在必需以及组织在供应链中的投人与产出相互制约、抉择。因而,这类综合、统1对于供应链管理是致关首要的(引自Schary一九九九),其专业特性树立在下列原则的基础上: l、为创造附加值而存在的供应链成员之间的合作是通过瓜葛 协约达成的(引自Macneil 九八0),而且一般为互相依赖的结构性供应者瓜葛所致使的结果,这类瓜葛使各个组织为到达商业的发展而提出共同的目标、付出共同的努力(引自Fungl 九九九)。 二、发展精干型组织结构以便在供应链中实现高效的商业运作进程(引自Elfrm一九九一)。 三、着重于终究消费者,把供应链看做1个单独的实体(Houlihan一九八五)。终究用户所请求的质量特征的总体性在有竞争力的客户服务中是1个首要的抉择因素。相应的,采购、运作以及配送等功能拥有了更广义的内容,在这里,各种有关结构性供应者瓜葛、精干商业组织以及有竞争力的客户服务等问题的信息性决策、运作性决策以及战略性决策患上以作出。 这类现在被称为供应链管理的综合总体与供应链中的综合物流是同义的(引自c/f Cooper and Pagh,一九九七)。表略 现在,在先进的企业中,综合物流管理的功能规模愈来愈广泛,咱们在这里提出1个改良综合物流有效的法子。 表4:改良综合物流的法子纲领 略 供应链管理法子着重于终究产品以及症结组成部份,也包含总本钱评估内、外供应链成员所带来的产品以及进程本钱也包含在内。 结论 物质管理以及物流毫无疑难已经经进入了1个新时期。负责传统的采购、运作以及配送的经理人员必需从新认识他们在供应链管理结构中的作用。供应链中的综合物流管理需要来自上游以及下游各方面合作者的努力来实现减少本钱、改良质量以及快速反映的共同目标。在各个组织之间并不是没有冲突,所以在各个供应链合作火伴之间需要达成共鸣以及欲望,使他们能够为了提高所有成员的竞争力的长时间利益作出短时间调剂。致力于提高自己综合物流运作水平的组织必需对于现存的物质管理政策以及实务作出能够反映新思想的调剂。这类调剂是在1种相互支撑的、信任的文化氛围中进行,必需反应1种相互学习的态度、团队合作的精神以及实现职员个人负责。 综合管理论文:企业管理竞争力综合评价的探讨 企业的竞争力大小很大程度上是由企业的管理竞争力所决定的。企业管理竞争力的大小是与其经济的发展情况紧密相关的,我国整体的企业管理竞争力也是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关的。所以如果一个企业想要最大程度上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就应该大力提升企业的管理竞争力,并对其进行综合的评价。 一、企业管理竞争力综合评价体系 想要对企业的管理竞争力做出准确有效的评价,必须要建立非常行之有效且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而企业的管理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创新管理实力、经营管理实力和企业形象实力等等。所以在建立综合评价体系的时候要注重系统性、科学性和可行性等原则。 二、企业管理竞争力综合评价方法 对企业管理竞争力的评价方法是要对其中多个影响因素进行综合的处理。想要知道一个企业在一段时间以内的管理竞争力系数是多少,就要建立函数的方法来进行评价,通过计算之后得出指标值。评价值要在0~1之间,数值越大,就表明企业的管理竞争力越强。 三、企业管理竞争力综合评价体系的分析 (一)企业管理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如果想要提高企业管理竞争力就必须了解影响企业管理竞争力的因素: 1.从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上看,企业发展的根本是企业的经营管理情况。企业想要提高自身的管理竞争力,就要对企业的经营业绩进行充分的管理,才能让企业的发展走上正确的发展道路。所以在企业进行经营水平的提升具体工作时,要以企业的财务管理为核心,顺应市场的发展潮流,建立健全的成本管理办法,保证企业在保证产品质量的情况下,尽可能地节约成本的支出,从而减少企业的资源浪费。还可以建立统计信息和会计信息的电算化管理制度,用信息的发展来促进企业的管理水平,让企业的管理更加科学化、合理化。通过这些措施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切实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2.在企业的形象实力上看,拥有一个良好的企业形象也对提升企业的管理竞争力十分重要。企业的形象管理是以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形象为主,来建立企业自身的发展目标和内外在素质的。所以如果企业在产品形象管理和员工形象管理上多下功夫,就会给外界一个更加优质的企业形象,那么企业就会吸引到更多的投资者和客户,更能有效地提升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会使企业的管理竞争力得到全面性的发展和提升。 3.在企业的管理创新上看。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和核心,所以企业通过进行管理手段的创新有利于企业更加适应市场的发展潮流。现在市场的发展趋势日新月异,所以企业在经营的时候如果可以对其生产的产品进行不断创新,就会更加适合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如果企业在经营理念上进行创新,就会让企业内部更加充满活力,让企业更符合现代企业朝气蓬勃的发展趋势。以上三种因素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管理竞争力,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合理分析就会让企业管理竞争力体系更加完善。 (二)企业管理竞争力评价要坚持的原则 一个企业想要建立其管理竞争力的综合评价体系,就要根据很多原则进行构建。只有在原则上十分严谨,才能够更加符合企业的发展趋势,提升其综合竞争力。所以在构建企业管理竞争力综合评价体系的时候,要坚持系统性、可行性和科学性的原则。系统性是指构建体系的过程中要对评价体系的整体进行全面的分析,要对企业的内部与外部进行合理的协调与调配。在企业内部的调配中 ! ,要让企业中的每个管理环节进行整体的结合,在资源配置上要进行系统性的调配,不能在过程中出现某一环节漏掉的情况。在企业外部的调配中,要对外部资源进行系统性的整合,采取更多模式的融合方法才能够构建出一个更加系统、更加合理的外部环境。科学性原则体现在企业在管理上要使用科学的理论进行指导,这样才会让企业的管理竞争力评价体系处于正确的方向发展,同时市场经营水平也会根据科学性的指导而逐渐增强。另外,企业的技术水平也会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提高。可行性原则就体现在企业的管理办法一定要符合企业的发展方向,要在构建评价体系的时候针对企业的情况进行合理的制定,保证企业可以完成,从而达到评价体系的合理实行。 (三)企业管理竞争力指标的评估 企业管理竞争力评价体系的分析指标比较繁杂,所以要这些指标进行定时定期的评估,企业管理的竞争力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指标。所以就可以通过数学计算的方式让企业的管理者可以实时地对企业的管理竞争力进行监控。通过监控发现企业的管理出现问题的时候,企业管理者和相关部门就要对问题及时的解决,从而有效地提升企业的管理竞争力。 四、我国企业管理竞争力的综合分析 (一)我国企业管理竞争力能力观分析 运用能力观来进行我国企业管理竞争力的测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反映企业实际状况的分析方法。这种分析方法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优势,所以在企业管理中把企业的管理竞争力当成是企业的一种发展能力,对企业发展的未来有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从企业的整体角度来分析可以将能力观分为两种能力:一是核心能力、二是动态能力。两种能力进行紧密的联系和配合才可以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企业的整体能力体现在核心能力上,如果企业的核心能力较强,就证明企业的管理竞争力非常强。核心能力主要是指一个企业在管理中的所有能力,还包括企业在运行过程中所有累积的经验,这些能力通过企业产品、内部个体与企业组织等载体进行展示,企业的产品是让企业更加面向市场的基本物质保证,所以对企业进行考验的时候,企业产品形象质量就成为了重要的考核标准。内部个体是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运行的机构,这些机构必须要在企业运行中发挥其管理能力。企业组织是指在企业运行中的管理组织,对企业的事务进行严格的管理。想要对核心能力进行深刻的了解,就要对影响核心能力的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技能因素可以适应市场的发展就能够切实地提高企业的技术发展水平。要求管理者在企业管理时掌握社会的发展需求,再对技能进行一些调整和完善,通过管理系统整体的协同和调配,更加科技化地提升企业的管理竞争力。企业的动态能力是指企业的知识水平,如果一个企业知识水平比较高,那么它的发展方向也会更加宽阔。所以企业要不断进行知识的积累,丰富企业的知识集合,才能有效地提高企业的实力和自信。同时还要掌握比较具有时代特征的知识,保 证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更加与时俱进,才能在如今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中提升其竞争力,并且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我国企业管理竞争力外生论分析 对企业外部资源的管理调配工作可以利用外生论的角度进行分析。企业的竞争力来源大部分是通过外部资源的组织整合来实现的,竞争者和外部因素越来越成为企业管理者所注重的问题,在管理中只有对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实时的关注,才能够制定出更加适合企业未来发展的合理管理措施。所以想要提升企业的综合管理能力,就要尽力维护外部环境的安全稳定,企业的组织结构才能够更加符合企业的发展特色。外生论分析方法有效地拓宽了企业的发展空间,让企业有更多有利的条件来赢取经济利益。只有企业禁得住外部环境的严格考验才能让企业有一个更好的平台来展示自己,还能让企业未来的发展有更多种的可能性。外生论的外部因素会影响企业生产管理的每一个环节,所以外部因素的影响力越大,对企业发展的作用力也就越大。但是企业更应该在这个过程中将作用力转化为发展的动力,从而提高其管理竞争力。外生论的竞争者因素会让企业的进行更全面的改进和发展。在竞争环境之中,企业要对外部环境充分的适应和尊重,在管理工作中进行协调发展、统筹兼顾等方法才能确保企业不被外部环境所淘汰。所以切实地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和组织能力,才能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从而走上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五、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对企业管理竞争力的评价,可以了解到企业内部的管理情况,了解管理的成功之处和失误之处,从而发挥其优势,对劣势进行改善,切实提高企业的管理竞争力,以优越的管理来推进企业的经济发展,从而实现企业的整体发展和进步。 综合管理论文:自来水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探索 摘 要: 本文探讨了自来水行业信息化的现状,讨论了综合信息系统的主要组成、指导思想、建设内容和系统功能以及在建设综合信息系统中需要注意的几个关键问题。 关键词: 自来水 信息化 管理信息系统 一、自来水企业信息化的现状 我国城市供水企业从90年代初期就不同程度地开始致力于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在长期的探索、开发和应用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建设经验,企业信息化的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近几年来,“数字供水”、建设信息社会等的出现,对自来水企业信息化的要求越来越高。过去以生产管理、管网管理、营业管理、无纸化办公为主要核心的管理信息系统,得到长期的应用实践,已经成为城市供水企业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但是,与此同时国际供水企业的信息化大都采用以SCADA为基础的数据系统,它很好地解决了设备实时运行状态监测的数据采集、分析等支持功能;以ERP/EAM为核心,并与SCADA系统对接,对设备的运行、维护实施全面的在线实时管理;以GIS为辅助系统,与SCADA系统、ERP/EAM系统整合,形成实时在线的一体化数据管理平台,全面提高城市自来水信息化水平。与之相比较,我国城市供水信息化建设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1.信息系统机制薄弱,体现在:生产的安全性低,对事故的应急处理能力差,资产利用率低,输配和管理成本高。 2. 企业体制、机构和人才与信息化的建设要求不相适应,现代企业管理思想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甚至有一些城市供水企业的领导在理念上还没有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信息化建设只完成了传统的业务流程管理,还远没有实现信息化带动企业现代化的目的;虽然建设了基础数据库、积累了大量数据,但是尚不注重数据的整理和挖掘。 4.缺少一个规范的自来水信息统一管理平台(自来水企业信息门户);一些子系统各自为政,信息的处理和流转只局限于本部门,不能在整个公司进行很好的共享,信息孤岛现象严重。 二、自来水信息化的实际意义 自来水企业的业务性质与一般的企事业单位有很大的不同,它面对着千家万户的服务需求,管理着全市范围内纵横交错的地下管网和大量设备。因此,所研制开发的管理信息系统,必须要为安全稳定供水的严格要求服务,必须要为做好用户服务这个工作宗旨提供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手段。这就要求自来水企业必须以整体信息化为出发点,将企业运营相关的所有数据进行集中管理,在此基础上针对自来水运营模型的要求,统一规划,构建生产调度、管网运行、营业收费、用户服务等专业应用系统,形成自来水综合管理信息平台。 此外,自来水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也是响应国家确立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信息化推动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思想。自来水信息化不仅适应城市信息化迅速发展的需要,而且对自来水企业的企业现代化建设和管理工作来说至关重要,充分体现了自来水企业“数字供水”的服务理念和管理水平。 三、自来水信息化系统的组成 按业务内容、业务性质和服务对象的不同,自来水企业目前的业务模式,可以分下面几个部分:客户服务中心系统(包括业务咨询、信息查询、业务申报受理、业务投诉受理、用户服务热线等);营业收费管理信息系统(包括抄表、收费、与银行间代收自来水费数据处理);GIS系统(自来水管网运行管理、维护等);ERP系统 (包括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料供应管理、工程管理、档案管理、设备管理、经营计划等);SCADA(包括自来水生产管理、质量管理及供水调度等);企业门户网站(展现公司形象、提供用水常识、安全知识等)。 自来水企业信息系统建设内容之间的逻辑层次关系见图1。在这个关系图中业务应用系统和辅助支持与决策系统统一运行在公共信息平台上;业务应用系统与辅助支持与决策系统数据通过中心数据库平台实现双向互通;业务应用系统中只有客户服务中心系统和营业收费管理系统直接面对用户,GIS、SCADA和GPS系统是公司内部生产运行系统,主管部门和外部相关机构只与业务发展管理系统联系。 四、自来水信息系统建设指导思想 建设高水平的自来水行业管理信息系统,需要从企业的实际发展需求和资源条件出发,调动企业内外多方的力量,运用行业内领先的现代化科技手段和信息网络技术,对企业的整个运营系统进行完善和更新,形成适应企业发展变革和社会服务需求的先进的综合信息管理系统。通过信息系统对业务的整合,实现业务流程的优化和业务创新,以信息技术再造企业管理,促进企业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市场响应能力,提高社会满意度,实现自来水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信息化建设原则 自来水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应遵守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先易后难原则;统一标准、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系统开放原则;技术先进、可靠、实用原则;“以人为本“的服务体系;信息安全原则。 1. 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坚持标准。总体规划是信息化建设的前提。自来水企业在信息化建设前要制定建设规划,统一规范标准,以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为导向,做到结合实际、重点带动、分步推进、按标准进行建设,让信息建设与管理建设同步进行。 2. 系统设计要先进、可靠、实用。要利用成熟可靠的公用网络,根据自来水企业各个分支机构分散在整个城市的特点,采用方便、安全、可靠的VPN虚拟局域网,保证数据的实时准确传输。整个系统的规划要站在一个高的起点,信息产业几乎每年都要更新换代,所以做系统规划的时候在充分考虑技术成熟性的同时必须采用国际标准的计算机软硬件和信息网络技术开发系统,确保系统的先进性。 3. 系统运行的开放性。系统必须十分注意开放性,选用符合国际标准的硬件设备和软件操作平台,便于开发、使用、维护、管理和系统升级的支持;应用软件设计开发也要充分考虑开放性,相关系统中留有相应的软件接口,使各类数据资源得到很好的共享。在实用性方面,随着人们管理意识的提高,计算机的应用更加追求实用效果,要完成人工作业,还要完成很多过去人们想做而无法做到的工作。 4. 建设“以人为本”的服务体系。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要实现内部业务流程自动化,提高效率,改善管理,提升服务素质,最终提高社会满意度;因而便民利民应是信息化建设的一项基本原则,必须保证系统简单易学,建立企业与用户沟通的友好界面,建立用户自我服务系统。 5. 系统的安全性。在地球村时代,安全性是整个系统最重要的部分,建立信息化系统的安全机制,制定规章制度,防数据泄密、丢失,防病毒和黑客的恶意攻击。 (二)自来水信息化建设总体目标 1. 建立统一的企业信息平台。企业信息平台建成一个B/S结构的Intranet访问平台,即企业信息门户。完全基于三层结构Web 应用技术,使企业内部上至高层领导,下至普通员工都可以通过各自的权限在浏览器上共享、分析、处理和应用企业内部的各种信息,实现生产自动化、运营智能化、管理决策科学化、信息资源化和运作网络化。 2. 建成核心数据交换中心。通过对各个业务环节信息数据的实时全面采集和发送,实现企业运营信息的集中存储,形成一个信息共享体。以完善的信息流和信息共享机制带动整个业务流程运作的顺畅,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决策管理系统对各个业务环节的监控和指挥,并通过对信息的分析和数据挖掘,实现宏观决策和计划指导,同时建立信息中心实施对数据交换中心及整个信息系统的建设、管理、维护、升级等相关职能,并进一步健全信息管理机制,形成法规、标准规范和安全体系框架。 3. 根据实际情况分步重点建成急需的应用系统。这包括营业收费管理系统、GIS系统、SCADA系统、客户服务中心、ERP系统、OA等。 4. 通过企业信息系统与产业链上其它信息系统的互连和信息共享,实现企业经营的社会化和系统增值,促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向飞跃。 五、自来水信息化建设内容及各个子系统功能 自来水信息系统建设是以提高业务的效率和质量为目标,内容包括多个面向具体应用的应用系统以及支撑应用系统的公共信息平台。 (一)系统体系构建 自来水企业信息系统体系应根据自来水企业目前计算机应用体系结构和状况,考虑以下方面: ①适应自来水企业目前的应用背景和现状;②保持与IT新技术的同步发展;③建立基于Internet技术的主流的VPN形式的信息网络。 该系统体系结构比较适合自来水企业的应用要求。它以数据库为核心,在企业内部网上(Intranet)将资金流、物质流、信息流统一共享;在企业外部网上(Internet)与政府、银行、用户相关联,适应社会信息化要求。 (二)统一公共信息平台 建立统一的企业信息平台,重点是建立基础设施平台,搭建全公司的VPN虚拟局域网络,建立起数据共享机制,数据安全、访问控制机制,各类客户端信息访问机制等。提供一个统一的数据环境,利用计算机的三层结构技术,实现自来水企业集成平台与现有各类计算机系统的无缝集成及平滑过度,以及今后新增系统的数据集成。 (三)营业收费管理系统 营业收费管理系统几乎覆盖了直接面对用户的所有业务,包括抄表、收费、与银行间水费代收数据处理等。 营业收费管理系统是自来水企业整个信息化系统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是自来水用户基本数据库的主要数据来源,是城市的基础性公益性大型数据库的一个组成部分。系统不反完成营业收费的管理工作,系统的数据将直接共享应用于城市自来水规划、城市输配自来水管网数学模型、城市GIS系统以及自来水企业各有关管理部门和各有关上级领导决策部门。 (四)客户服务中心系统 客户服务中心是自来水企业与用户和社会各界的直接面对面窗口,也是信息化工程中的关键部分。这部分的好坏直接影响公司形象和社会稳定。客户服务中心以用户基本信息数据库为基础对每一个自来水用户建立一组档案,记录着用户开户之日起到现在的所有的情况,使自来水企业对自己的服务对象有一个非常清楚全面的了解,是自来水企业搞好对外服务的基础工作。此系统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即用户报装管理系统、自来水表管理系统和热线服务管理系统。 (五)ERP系统 ERP系统包括自来水企业的办公自动化、人力资源管理、仓库管理、档案管理、设备管理、物流后勤管理、自来水表管理等。这些系统良好运行,为自来水企业规范化管理提供良好的条件,并为领导层提供及时、准确的经营信息和辅助决策信息。 (六)生产运行管理系统 生产运行管理系统主要由GIS、SCADA、GPS等构成。这是以实时动态管理系统为主,包括自来水企业的主营产品—自来水的整个生产处理过程和把产品通过管网系统送到千家万户的整个传输过程。这一部分以基本生产信息数据库为基础对自来水输配过程进行控制。基本生产信息的数据一方面用于生产运行,另一方面和基本用户数据一起作为管网建模和GIS两个系统的主要基础数据来源。通过管网模型和GIS系统的分析处理,得出的结果可以科学地指导整个生产过程的控制和合理的管网运行,以及对管网的建设和规划提供宝贵的数据。 六、自来水信息系统建设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自来水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是在新的信息技术支持下成长起来的新型管理系统,过去的计算机应用程序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陷,自来水企业的“信息孤岛”现象非常明显。在信息技术相对成熟的,新的管理系统体现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模式,管理思想和信息技术融为一体,因此老的管理模式和机构设置必须适应新的信息化系统。在这个互融过程中,建设自来水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体现出的几个问题是系统是否成功的关键。 (一)领导重视,企业“一把手”亲自抓,是信息系统建设成功的保证 首先,最高领导一定要亲自挂帅,实施“一把手”工程。因为信息系统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符合现代企业管理要求的管理手段;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和各个层次;企业管理方式的变化和业务流程的重组;信息公开和规范化管理所导致的管理人员的权限变化。因此从实质上来讲这是一个管理系统而不是一个单纯的计算机系统。整个系统实际应用都是要体现领导建立在现代化信息平台基础之上管理思想的,所以企业“一把手”和其他主要领导不亲自抓是搞不好自来水企业的信息系统建设的。 (二)注重“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战略 搞好总体规划和可行性研究是非常重要的,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订“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战略。信息系统建设要从全局的观念出发组建系统,制定总体规划和分步实施计划。规划重点考虑企业全面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编制系统功能目标。确定部门信息处理应用要求和公司全面管理需要之间的合理配合,根据系统要求和市场技术经济条件,合理配置系统软件、硬件和网络的能力并留有发展余地。 (三)系统建设符合可持续性发展要求 系统建设的可持续性关键是应用程序可以持续使用。这要求应用程序要易于理解、扩充和改动,并可以方便地移植到升级的平台上。对此,在开发阶段就应该按照软件工程的标准,深入分析,合理地做出安排,使系统具有良好的结构。 (四)编码技术标准化和管理业务规范化 自来水企业的信息技术应用涉及到大量的信息编码标准化工作,这既是提高应用水平,信息共享的需要,也是满足今后扩展的前提。重视基础数据开发,实施信息挖潜,是项目成功的保证。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大量时间花费在整理、改进、补充完善传统业务的规范作业制度,形成一套规范的基础数据,达到编码技术标准化和管理业务规范化。 (五)注重人才的培养及梯队的建设 加大培训力度,实施以人为本是自来水企业信息化建设可持续的保证。公司内部必须要建立自己的系统维护力量,这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否则难以完成系统的日常运行。系统维护应当能够完成系统硬件、软件和网络平台的日常维护,处理一般的系统故障、系统参数设置、数据库的维护和备份、用户权限分配、在应用层面上对软件功能和界面的调整修改等。同时,还要求企业员工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新型管理工具,而且这也是一个企业走向现代化和成熟的标志之一。各类操作人员必须熟练掌握相应工作岗位的系统模块的应用,力求操作的快速和数据录入的准确,减少甚至杜绝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差错。 七、结束语 自来水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是自来水企业信息化的完整解决方案。系统建设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充实和完善的系统工程。随着管理体制的变化,在系统建设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要求,所以信息化工作是在科学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水平指导下实施的。同时,信息化工作是公司内部各个部门分工合作,相互协调的过程。 综合管理论文:论建筑智能化管理系统的分布化、综合化和动态化 摘 要 在阐明智能化建筑基本问题的基础上,从战略的高度提出建筑智能化管理系统的分布化、综合化和动态化的观点;在分析智能大厦的实施基础上,提出工程设计的实现需要前期仿真的观点。 关键词 分布式系统 综合化 动态化 前期仿真 1?引言 智能建筑的基本问题实质上是信息、资源和任务的综合共享与全局一体化的综合管理。它实现的核心是系统集成,也就是说通过系统集成实现综合共享,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达到多快、好省和高效的目的[1]。然而,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日益发展和受人们对经济日益国际化趋势的认同,智能建筑必将呈现出新的态势,这种态势体现在进行系统集成的同时,考虑建筑物的异构性、分布性、动态性和碎片性等因素的影响下[2],应充分体现系统的分布化、综合化、动态化和智能化[3],这是建筑智能化进程中一个必须重视的战略性问题。另外,任何工程对方案的考核是至关重要的,就智能大厦而言,对方案的考核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所以对设计方案的前期仿真很有必要。 2?一体集成的分布化 智能大厦的系统一体化集成实质上是建立在系统集成、功能集成、网络集成和软件界面集成的多种集成的基础上的一门高新技术。智能一体化集成化的本质是计算机网络的管理。传统的集成式网络管理系统难以适应网络规模日益扩大、网络元素日益复杂的楼宇智能化要求,需要引入分布式管理方法。 分布式管理就是将管理的功能合理地分布于多个管理实体,以便有效、及时地对网络资源进行监视、约束和控制,提高响应效率和扩展功能,更好地实现网络管理目标。一个实际的网络系统,可以根据管理的需要,按照地域、功能子系统、网络等定义相对独立的管理域并选定其管理者;各管理域通过管理者的交互实现全局管理目标。管理者之间的交互有两种结构:层次的和全分布的。层次结构是通过上层管理者与下层管理者的交互来完成各管理域的管理者之间的协调。全分布式结构是一种对等结构,采用该方式的管理者之间能直接对等通信。一个实际的应用系统,管理的分布化的过程就是将管理应用功能由集中式客户机/服务器(Client/Server)模式转移到分布式计算平台的过程[4]。分布式计算平台的目标是实现跨平台资源的透明互操作和协同计算。 当前支持分布式计算主要有两类环境:基于过程的分布式计算和面向对象的分布式计算。目前的主流是后一类。如基于CORBA(Common Object Request Broker Architecture,公共对象请求体系结构)和Java的计算,它们采用面向对象的技术,提供对象式的应用编程接口,主要是针对重用和异构环境下的操作问题,这对相对庞大和复杂的智能大厦系统是非常适用的,目前CORBA技术已引起业界的关注和重视[5]。CORBA是一个开放式跨平台的、语言独立的分布式标准,它引入的概念屏蔽了下层的网络传输,利用面向对象概念,实现分布式应用软件的可重用性和可扩展性,既大大简化了分布式应用系统的开发和维护,又便于异构环境下的集成,具有更高的可用性和可靠性的优点。目前遵从CORBA规范的产品主要有Inprise公司的VisiBroker,IONA公司的Orbix,Digital公司的ObjectBroker,IBM公司的Component Broker等,将基于面向对象的分布式计算技术引入智能建筑是顺应技术潮流的,同时它应是甲乙类智能建筑的技术要求[1]。 另外,分布式管理系统更容易实现大厦的智能化,不仅能实现管理的并行性和分布性,而且具有对管理活动的全过程进行多目标、多因素、多阶段、多层次的协调,实现管理系统的整体协调和全局优化。 3?一体集成的综合化 网络是建筑物智能化的基础,系统一体化是以网络为支撑的,网络信息来源于不同实体,随着智能建筑的不断深化,被管理的对象趋于复杂化,复杂化的因素主要有:被管理的对象趋于复杂化,复杂化的因素主要有:被管理的数量、对象的种类、组织的异构性、物理分布、参与组织的单元的数量、服务综合的程度等,这时,由传统的相对单一的网络管理扩展为基于分布化的网络综合管理是环境的必然要求。 环境是系统存在、变化、发展的外部条件;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进行信息、能量或物质的交换。 综合管理是指确保系统的所有资源根据其目的而有效运营的所 有手段,它是系统与环境相统一的产物。有关综合管理的平台也在不断涌现和改进,如基于事件(event)的驱动轮询方案,基于CORBA平台的方案。 4?一体集成的动态性 事物的发展是m相对稳定的,在相对稳定的情况下,随着环境的需要仍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智能建筑系统一体化集成的动态性是基于分布式的管理系统,也只有分布式的管理系统才能更好地实现其动态化。 动态化有两个含义:其一是故障的检测与动态重组恢复;其二是系统具有可扩展性。分布式系统具有故障诊断软件包,采用互查技术来检测系统发生故障的部位,并进行处理,动态地分配或重组系统,使系统工作于可靠状态。分布式系统采用并行处理技术,可满足智能大厦分阶段建筑使用的要求,边组织,边开通,从而减少了一次性开通的难度和避免了一次性投资的方式。另外分布式系统的硬件和软件都是模块化的,模块的连接嵌入比较方便,能够很好地配合日益扩大的系统需求,便于提高和完善系统的性能,保障了系统的动态先进性。系统的动态化要求使用动态的管理策略,由于Java和CORBA的迅速发展,动态管理技术也在日趋成熟。 5?前期仿真 智能大厦的建设除了要达到预期的目标,即提供安全、舒适、快捷的优质服务,建立先进、科学的综合管理机制,节省能源和降低成本,还要达到系统的优化配置以减少投资。这就需要在工程实施前对系统设计的基本要求和功能进行考核,以便查漏补缺和修正。另外,因为智能大厦的网络集成不同于研究试验网,网络系统可靠性、开放性等要素对大厦的智能化管理和提高运行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对智能大厦的前期仿真就显得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十分重要。 由美国的Cleve和Moler博士在1980年前后创立的、正在蓬勃发展的Matlab为系统的动态仿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6]。Matlab的家族成员之一的Simulink为系统的仿真更是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综合其它软件的使用可以使该软件在智能建筑的CAD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此软件也能为其它软件提供良好的接口,便于SynchroHome等智能化集成系统软件的调用[2]。该软件有两个明显的功能;连接与仿真。首先利用鼠标在模型窗口上画出所需的系统模型。然后利用软件提供的功能对系统直接进行仿真,在系统的任何节点上可以输出波形,从而更好地监控系统的工作过程,并实时地对系统模型进行修改以达到预期目的。这种思想和方法适合于智能大厦一体化集成的仿真与分析,相信基于Simulink的仿真技术必将在智能建筑的CAD中打开一个崭新的局面。 6?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随着智能大厦进程的不断加快和深化,随着“数字城市”和“数字地球”研究的不断深入[7],智能大厦系统集成的主要趋势将是分布化、综合化、动态化,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辅和承和互相促进的;同时由于智能大厦的建设是一种投资行为,对其进行前期仿真是十分必要性。 综合管理论文:激励机制在综合性医院科研管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 综合性医院科研管理 随着我国卫生事业改革进一步深入,医疗市场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各级医疗卫生单位越来越注重加强自身的内涵建设以增强医院核心竞争力。面对这一变化,我们深感医院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这就要求重视科研在医院各项工作中的作用与地位,然而大型综合性医院的医务人员每天不仅要处理大量的医疗工作,还要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这在客观上使得从事科研工作的时间大为减少。因此,能否帮助医务人员发挥其内在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克服外部不利因素的影响,就成为科研管理工作中一个重要问题。我们在工作实践中发现,建立适合院情的科研激励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1]。 1 激励机制的涵义 建立激励机制的实质就是管理者通过制定政策或采取某种方法对所期望的目标进行激发和鼓励,使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最终目的就是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克服困难,达到预期目标。 2 激励机制在科研管理中的必要性 激励是促进医务人员自身发展的需要。激励是通过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而调动积极性的过程。医护人员知识水平和基本素质较高,事业心和成就感较强,对于他们工作和学术上取得的成绩,适时给予物质或精神的激励,可以激发他们的进取心和积极性,使他们学有所成。同时还应看到,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研过程对医务人员的才能要求越来越高,科研管理人员必须适时实施激励行为,以充分发挥医务人员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使他们在事业上蒸蒸日上。 激励也是实现医院科技目标的重要手段。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兴院成为医院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如何将医院的科技发展战略落到实处,这就需要科研管理者研究激励的心理活动过程,想办法激发动机,强化动机,运用动机的机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把医院目标变成每个职工的个人目标,把集体利益与个人需要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使广大科技人员为实现医院共同目标而努力奋斗[2]。 3 医院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措施 3.1 激励措施的制定 激励作为一种管理行为,其制定有具体的过程,首先是要进行调查,做到有的放矢。科研管理工作的对象主要是科技人员,而他们的情况各异,其需求也是各不相同,因此,在管理中首先需要了解的是他们需求的内容,需求的强度与结构等;其次是总结分析,主要针对需求分析激励的范围、力度;再者就是制定措施,制订奖励办法。这要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考虑。在物质激励方面,对承担课题者实行津贴,对专著、论文、专利、科研成果给予奖励,对科技开发、新药临床试验等科技活动实行奖励和提成。在精神激励方面要注重营造浓厚的科技文化氛围。这样一来,所制定的机制就比较合理,且具有较好的可行性,从而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作用[3]。 3.2 设立专项科研基金 医院从多种途径为科研事业争取资金,除课题本身的专项资金外,医院每年按卫生预算差额的3%拨款;将科技合作、技术转让等纯收入的7%及企业社团或个人捐助都投入科研基金,以保证资金的来源。例如在今年抗击非典的斗争中,霍英东先生捐献给我院800万元人民币,我们就将其全部投入到科研基金中去[4]。 3.3 落实激励措施制定以上措施之后,医院以文件的形式下发到全院,除了日常工作中按制度进行奖励外,医院每年召开表彰大会,大张旗鼓地表彰优秀科技人员,还通过光荣榜、宣传栏、院报等形式,对在科技工作中有贡献的有功之臣进行表彰,营造一种科技兴院的良好氛围,使科技人员受到鼓舞。 4 实施激励措施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激励机制的引入和应用,推动了医院科技的发展和科研水平的提高,但在激励的具体运用实施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4.1 要注意实事求是 激励要把握正确的导向作用,应体现实事求是,按劳分配的原则,奖励为医院做出贡献的人,重成绩、重贡献,以扎扎实实的成绩作为奖励的依据,这样才能提高奖励的效果。心理学家亚当斯提出的公平理论认为:人都有一种追求公平的心理要求,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会把自己对工作的付出与所得的报酬,同他人的付出与报酬进行比较,管理者在制定激励措施时,应充分考虑到,科技人员在衡量自己“投入”和“报酬”的相对值。这里实际存在着攀比心理。如果彼此的“投入”差别很大,而管理者却给予相同的物质待遇,就会失去激励作用。 4.2 要注意物质与精神激励相结合 人们在生活工作中,不仅追求物质生活丰富,而且追求精神生活丰富、充实。因此,要增强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既要运用好物质激励,又要注意精神激励,他们是激励因素的两个不同的方面。科技人员的文化程度和心理素质比较高,它们的事业心、荣誉感等精神需要在一定条件下会胜过物质需要。因此,医院管理者应该善于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紧密地结合起来。 4.3 实施激励措施要及时、适度 对取得成绩的科技人员 实施激励要注意时效性,以使他们及时得到鼓励和鞭策。要激发情感,把激励的着眼点放在激发人的上进心、调动积极性上来。 适宜的激励措施能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使他们自觉主动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来。激励、激发了广大科技人员的学习热情,调动了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变压力为动力,自觉主动地投入到科技活动中来,提高了自身的素质,创建了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推动了医院的科技进步,奠定了医院科技发展的基础。 综合管理论文:浅谈综合布线智能实时管理系统 摘要:随着结构化布线工程的普及和布线灵活性的不断提高,用户变更网络连接或跳接的频率也在提高,而布线系统是影响网络故障的重要原因,如何能通过有效的办法实现网络布线的实时管理,使网管人员有一个清晰的网络维护工作界面呢?这就需要有布线管理。 关键词:综合布线 智能 实时管理 今天,智能建筑的写字楼、大厦、大学校园、政府部门甚至住宅小区中的绝大多数语音、数据、图像的传输,在其物理层结构上都是基于结构化布线系统的基础架构上。我们知道,在ISO/OSI协议中,物理层是网络系统的基础,所有网络通讯依靠物理层的线缆来将语音、数据传到目的地。 随着结构化布线工程的普及和布线灵活性的不断提高,用户变更网络连接或跳接的频率也在提高,而布线系统是影响网络故障的重要原因,椐调查60~70%的网络故障是由于跳线的不明确,导致整个网络的不可靠或瘫痪,网管人员已不可能再根据工程竣工图或网络拓扑图来进行网络维护工作。那么,如何能通过有效的办法实现网络布线的实时管理,使网管人员有一个清晰的网络维护工作界面呢?这就需要有布线管理。物理层布线管理能实时(一天二十四小时,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监视布线的连接状态和设备的物理位置,同时有任何更改的时候,能准确的更新布线文档数据。这样做的好处是连续提供可靠、安全的连接,防止任何无计划的、无授权的更改,降低整个网络系统的事故时间、运行和维护费用,最终能有效的管理整个网络资源,提高布线管理效率。 二、构化布线目前设计的现状和管理方式 目前,结构化布线设计一般采用国际标准的结构化布线系统,将语音、数据的配线统一在一套布线系统中。系统设计一般按六个子系统进行设计: 1. 工作区子系统:由终端设备连接到信息插座的连接线缆(3m左右)所组成。 2. 水平配线子系统:各楼层弱电井兼作楼层设备间,由设备间至工作区信息插座采用6类4对8芯UTP双绞线,配线电缆长度不超过90米。 3. 垂直干线子系统:传输数据的垂直干线采用6芯多模光纤,并采用6类4对8芯UTP双绞线作为备份;传输语音的垂直干线采用5类非屏蔽大对数铜缆。垂直干线沿弱电竖井桥架敷设。 4. 设备间子系统:各楼层弱电间作设备间,设置接入层网络交换机、配线架等连接器件。 5. 管理子系统:计算机网络中心、电话总机房,是整个大楼的网络、电话交接中心。 6. 建筑群子系统:将建筑物中的线缆延伸到建筑物群的另一些建筑物中的通信设备和网络设备上。 这样设计思路简洁,施工简单,施工费用降低,充分适应通讯和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为今后办公自动化打下坚实的线路基础。 但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不仅仅满足布线,施工等的方便,对维护、管理也提出了要求。引言所述,如今公司、办公人员变化很快,如果还是到设备间去跳线,是非常麻烦的,所以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能进行随时的改变和调整,这对管理人员的要求会很严格。管理人员要清楚地知道工作区的点与配线架点之间的对应关系,并能及时的跳接。根据TIA/EIA-606标准即《商业建筑物电信基础结构管理标准》的规定:传输机房、设备间、介质终端、双绞线、光纤、接地线等都有明确的编号标准和方法。通常施工人员为保证线缆两端的正确端接,会在线缆上贴上标签。用户可以通过每条线缆的唯一编码,在配线架和面板插座上识别线缆。 目前,由于用户每天都在使用布线系统,而且用户通常自己负责布线系统的维护,因此一般标识使用简单的字母和数字进行识别。现在尽管许多制造商在生产面板插座时预印了“电话”、“电脑”、“传真”等字样,但大部分业主建议不要在面板插座上使用这些图标。因为,首先这些标识信息不完全,达不到管理的目的;其次,布线基础设施将不再具有通用性,随时可能发生变更。到一段时间后,设备间跳线乱成一团,标签脱落现象等很严重。 三、设计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必要性 综合布线实时智能管理系统是采用计算机技术实现综合布线的实时自动化和智能化管理。在计算机市场中,已经有多种网络管理应用软件来帮助网络管理员来监视网络的连接情况,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应用绝大多数都工作在网络层,而非物理连接层,它只能告诉网络管理员哪个逻辑链路断了,哪个设备不能连接上了,但是不能告诉管理员物理错误的位置和问题发生的原因,到底是电缆断了还是插头脱落了。传统的交换机端口到配线架端口的连接是通过跳线完成的。竣工时候的跳线一旦发生更改必须由人工改变图纸加以记录,以备今后查询。配线架的端口仅代表着客户端端口,这样造成的一个问题是,管理难度高,跳线在今后改动中难以查询所连接的端口;另一个问题是,交换机的端口由于改变需要经常插拔,容易导致昂贵的交换机设备的损坏。一个统一实时的物理层管理系统能够准确、可靠、安全、提供端到端的实时监视和相应的文档,是十分必要的。综合布线智能实时管理能节约时间,使业务中断达到最小,能有效利用有源设备,能精确完善的记录文档,能在修复故障时降低中断时间,对有计划的 MAC (Move 移动、Add 添加、Change 变更) 能迅速作出反应。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企业和行政单位使用了网络系统,改变了传统的办公模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在单位中也多了一个部门--电脑部。传统企业中的电脑部的职责也从文字处理、计算机维护转入了网络维护为主的新时代。在网络维护中,除了对服务器系统、网络设备的状态监控外,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根据其他部门人员变更,提供网络(包括电话等)连接支持,以及更改后的文档管理。 随着时代脉搏的加快,人员变动,乃至部门的变动都越来越频繁,如何让网络变动跟上这日益加快的节奏,同时又要保持文档的正确性?这个问题逐步显现出来。传统的由人为管理的主要手段的模式已难以承担这项工作。例如,电脑部人员变动造成新的工作人员对网络一无所知的情况也比比皆是。若将整个企业比作一个机器,那么,这时的网络系统将是最薄弱了。即使是最有经验的网络技术人员,面对一个混沌的网络也束手无策。服务器设备、网络通讯设备的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的物理层的管理有没有新的突破呢?回答是肯定的。 四、构化布线计算机管理系统组成 传统的网络连接有这样几个部分:交换机端口到配线架端口的连接、配线架端口到客户端端口连接、客户端端口到终端设备(电脑、电话机等)。一般情况下,配线架端口到客户端端口的网络连接已经在最初的安装中完成,很难在今后改动。所以,交换机端口到配线架端口的跳线是我们机房管理的重点。 结构化布线实时智能管理由两部分组成:硬件和软件。 系统的硬件部分: ·电子配线架:分超五类性能、六类性能和光纤配线架,在每个配线架端口上方具有内置传感器,是24位实时接口的一部分,在实时布线中,端口传感器和接口电缆连接器用于提供“实时”网络连接信息。 ·主扫描仪、副扫描仪:用于实时管理现有的基于RJ45的设备。 · 实时跳线:实时跳线设计一根第九条导线,这条导线的长度与跳线的长度相同,其每一端接有一个监视针脚,实时跳线在实时配线架端口传感器和扫描仪相连接并提供电子触点。 ·实时链路电缆:在每一个电子配线架的背面都有一个扁平电缆接口,它是用来和扫描仪相连接的。 另可配一保安控制器:能使整个系统连接远端的装置,如门锁、门开关、风扇等。保安控制器有密码进入系统的安全机制,使整个实时布线系统从实际场所到控制平台变的更安全。 系统的软件部分:结构化布线实时智能管理系统的软件是一套典型的CLIENT/SERVICE系统,由服务器端和工作站端构成标准的体系。它的服务器端是构件在MICROSOFT SQL SERVER7.0基础上的数据库系统,对各项数据进行标准化的管理。客户端是一般为自行研发的系统,承担着数据库系统与管理员之间的交互式地管理职责。 软件系统对计算机的要求。服务器端最小要求为:PENTIUM II 400MHZ,128M RAM, 2G FREE SPACE;同时需要安装WINDOWS WORKSTATION/SERVER 4.0 并安装了SERVICE PACK 4以上的补丁;INTERNET EXPLORE 5.0以上,以及MICROSOFT SQL SERVER 7.0,和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ICE。客户端的安装需要配置为:PENTIUM II 300MHZ以上,64M RAM,500M FREE SPACE;并安装了WINDOWS 95/98/NT WORKSTATION/2000操作系统。 五、结构化布线智能管理系统的解决方案 结构化布线智能管理系统能够自动检查和监视通信机房或者设备间内跳线面板和交叉连接的变化。设计时在标准机柜里设有电子配线架,还有它的硬件设备扫描仪,扫描网络配线架端口状态设备。安装在机柜中的管理系统可以管理许多个端口,配线架上所有端口的移动、增加、改变在机房主机一目了然,网络管理人员只需按动一个按钮就可以得到状态跟踪报告记录,并能辅助技术人员进行跳线管理。它的连接方式为:从交换机端口连接电子配线架(一)的端口,而客户端的端口连接电子配线架(二)的端口。电子配线架(一)的端口代表着交换机上个各个端口,而电子配线架(二)上的端口则代表着各个客户的端口。管理员需要做的就是将电子配线架(一)的端口和电子配线架(二)的端口如何实现连接,即实现了网络资源的分配。这样,当需要改变连接时,所有的改变都发生在配线架和配线架之间,减少了交换机的端口更改次数,同时也便于将各个厂商的交换机集中进行管。 目前,这类实时管理布线主要有:美国AVAYA公司的SYSTIMAX SCS的iPatch系统;Panduit泛达公司推出的PANVIEW综合布线实时智能管理系统;以色列RIT推出的PATCHVIEW综合布线实时智能管理系统;ITRACS公司推出的iTRACS系统;美国Molex推出的实时布线系统;南京普天智能布线物理层网络管理系统。 六、结构化布线智能管理系统的发展趋势 布线系统与管理系统通过智能配线架有机的连接起来,使得网络管理和布线系统管理同步,但目前该系统并未大面积推广,其功能,技术并不尽人如意,一个大楼采用智能布线系统将比一般的布线贵50%左右。一般的业主、建设方不愿在此投资。而目前最先进的布线应是在智能布线管理的基础上有自动跳线技术,它是智能布线的发展方向。目前,主要有美国DynaTrax系统。用户只需移动鼠标,就可以进行布线的移动、增加、改变。可在现有的各种网络上运行,并支持现在网络将来的升级。 网络技术是一项日新月异的技术,是一项飞速发展的技术。网络技术中没有完美的事物,只有更好的技术。电子配线架技术到现在也只有短短二年时间,在技术上、工艺上一定存在着漏洞和有待改进的地方。比如,扫描仪就牵涉到扫描速度,系统稳定性等因素。但是,一项技术只有被实践,才会有改进和再发展的机会。网络技术不是纸上谈兵的技术,是实际工作的技术。希望电子配线架能成为网络技术中一项成果,改进网络管理人员的管理概念、管理效率和管理方法。 综合管理论文:关于综合仓库管理方案的研究 【论文关键词】入库 仓库管理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定义入库原则,寻求最优库存(包括布局)方案作为控制手段,使仓库管理实现物流流程的整合,达到总成本最低的目标。 仓储,是指商品从生产地向消费地的转移过程中,在一定地点、一定场所、一定时间的停滞,是产品生产、流通过程中因订单前置或市场预测前置而使产品、物品暂时存放[1]。从某种意义上讲,仓储管理在物流中占据着核心的地位[2]。如果借用运筹学的观点来描述仓储管理在物流中的地位,可以说就是在运输条件为约束力的情况下,寻求最优库存(包括布局)方案作为控制手段,实现总成本最低的目标。在我国,作为供应链的核心环节的仓储管理中存在着数据获取不及时、错误率;库存位置不能准确管理;操作流程的随意性较大;报表部完整及时;人力物力资源安排不合理,影响效率[3]。 因此,针对以上问题,文章针对商场仓库的实际情况和集中采购、物流配送的需求,进行全面的分析,建立一个快响应速度、降低库存成本的物流仓储系统。 1权重入库出库原则设计 仓库库存按照各自的用途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波动库存(或称安全库存)、预期库存、运输库存、批量库存和投机库存。文章研究所涉及到的库存主要包括波动库存,投机库存,预期库存和批量库存,不包括运输库存。 就仓库的管理要求来说,一般而言,入出库需要满足三个要求:确定调度作业合理的响应时间和作业顺序,保证作业任务能够快速地、准确地入库,二是确定合理的库位布局,使得货物的出入库时间减少,并保持货架较高的稳定性,三是无额定合理的作业路线,确定合理的作业路线,保证机械操作效率。此处文章主要是结合信息系统技术知识,对货物的摆放位置进行设计,保证在摆放和排列时能够以最高的综合效率完成出入库的工作。因此设计了一些入库准则。入库时调度基本原则如下: (l)就近原则 先低层后高层,先左排后右排,先近列后远列。这一原则可以提高效率。不同频率、重量的货物在仓库中的位置也是不相同的,按就近原则,入库时在相应的区域内寻找最靠近入口的空货位,出库时寻找时间最早又最靠近出口的货物,这样使出入库时间最短,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2)物品的同一性和相关性原则 相同相关的物品放在一起或附近。例如有一货物A(部品号3011000)要存储,首先搜索在库是否有同样的部品号为3011000的货物在库,如果有同样的货物则计算库位剩余空间是否可以存储该批货物,如果还有存储空间就将货物优先进入该库位,如果存储空间不够则搜索该库位附近是否有空库位,按最近的库位入库。如果没有同样的货物在库,则按就近原则搜索相似的部品号为3011****货物,并在附近寻找空库位入库。 (3)产品尺寸原则 根据产品的尺寸确定物体的存储位置,例如对于小件货物,不提倡放在下层,入库和出库都比较复杂,而大件货物同样也不宜放在高层,以免存在安全隐患,同时还可以有效地利用存储空间。在物品信息数据库表中建立物料的尺寸信息,在入库中根据物品的外形尺寸来分配库位。但由于物品外形尺寸以及外包装情况比较复杂,加上各物品存储的特殊要求(例如能堆高的层数要求),即使通过长宽高的设定也很难通过算法来确切计算库位的实际存储数量,所以需要在库位物品限度管理数据库表中预先设定该物料在不同的库位最大限度的存储数量。物品除了尺寸的要求外,物品重量也是存储需要考虑的要素之一,需要在综合物品的外形尺寸、重量以及存储要求的因素下,预先进行人工设定最大存储数量。 一般而言,在货物保存时,根据这些处理原则可以确定货物存放位置,但是由于商场和一般的单纯仓库不同,除涉及波动库存(安全库存)、预期库存、运输库存、批量库存和投机库存外,还和销售情况是紧密相连,因此在入库时会存在一些特殊性,不能简单地根据上述原则来处理。 例如,将货物简单地放在最靠近入口的空货位,如果该货物长时间不用,则放在靠近门口的位置则弊大于利,但对于投机库存和预期库存而言,如果是短期保存或是出库时间确定,一旦时间到,立即出库,则采用上述原则处理较好。但是某些时候对于一些货物而言,同时具备以上几种库存的特性,例如,某种典型产品月销售量为1千件,每月库存将收货1千件。如果均匀地消耗掉,则平均批量库存就是五百件。为弥补需求的波动,可能再额外持有250件作为后备或安全存货,因此该物品的平均总库存量将为750件。为迎接即将来临的某个假期,那时工厂将关闭,可能要给库存再加上250件,这就是预期库存。 上述这种状况如果简单地根据就近原则、物品的同一性和相关性原则和产品尺寸原则进行入库处理,则效果非最佳。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同一批货物有着不同的用途,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将同一批货物根据存储目标分为三类:即其中平均批量库存500件,采用一般的原则处理方式进行处理,预期部分则按照预计的时间,寻找和预期时间相近的货物群进行堆放,而对于后备存储,一般而言主要用于以防万一,可以保存在在仓库的后备位置,其中对于后备存储的具体位置选取时,还需要保质期等原则,如果是电器类不易损坏的货物,则可以对方在入库和出库操作比较复杂的位置,如果是食物或者易被淘汰的衣物等,则必须在后备位置中再次采用就近原则、保质期等原则等。 2系统设计 仓库管理系统采用三层架构,前端开发工具为JAVA,后端数据库为ORACLE9I。在具体实现过程中,系统设计的入库步骤如下: (l)当货物需要入库时,首先通过编码系统对货物进行编码处理。对己贴有条码标签的标准件,沿用原来的代码,否则,按编码系统进行统一编码,并在货物上贴上条码标签。在进行编码设计时,可以根据物体的类别和预估存放的时间,以及实用的用途进行编码。 (2)录入入库任务完毕后,将入库命令缓冲区中的记录写入入库历史记录中,以备以后查询,更新库存中的资源信息,并对该货物做相应的描述。 (3)更新货位占用标注情况,如有新的货位被占用,则将货物代码与货位代码建立对应关系,并将信息写入数据库中。 (4)由托盘等搬运设备将货物放到指定货位,然后将信息进行统计后传输到上一级管理系统。 3结论 文章通过定义入库出库原则,寻求最优库存(包括布局)方案作为控制手段,使仓库管理实现物流流程的整合,达到总成本最低的目标。在文章研究的基础上,开发完成了一个用于大型综合商场的仓库管理信息系统,协调解决了现有流程中信息技术运用不足所产生的总体效率不高、物流信息不一致造成的仓储、配送不协调、水平不高的问题。 综合管理论文:试析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过程管理问题 【论文摘要】2005-2010年全国各地开始大规模的建设电站和电网,投入的人力、物力达到历史之最。同时网架结构得到加强,规模不断扩大,驾驭大电网能力不断提高。在电网建设方面,为了提高电网的输送能力与可靠性,除了新变电站的建设,对老变电站也投入相应的资金进行综合自动化改造。虽然投入的资金比建新站少得多,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的质量直接影响日后的电网安全,同时也为日后变电站集控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在以往的改造过程中,没有人真正去研究工程的控制过程,人们只是按照口头命令去施工,管理人员也是只拿个笔记本,工程的人员分配、物资供应、各个活动的过程控制等等一切都在脑子里。这种凭记忆施工,常常造成一小部分人干活,大部分人无事做的局面,因此急需规范施工过程的管理。在改造过程中为了追求工期,认为工期短、一次送电成功就是好工程。往往在工程竣工后需要追加投资,还需要进行大量的查疑补漏工作,维护难度大,在经过实际运行后,部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功能还不能充分发挥出来,存在问题较多,缺陷率很高,不能实现真正的无人值班。通过本文的研究,针对变电站改造工程过程管理的问题,提出一套具有较高参考价值的过程管理方案,对于保证项目工期,降低项目施工成本,提高工程质量和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供同类项目参考借鉴。 【论文关键词】变电站改造;排序;历时估算 工程项目过程管理主要着眼于项目目标的实现,即成本、质量、进度和项目过程的控制,目前的项目过程管理注重数据分析过程和量化管理,以达到预控目的,使得工程项目过程管理处于一种可控状态。在国外各种案例的分析与应用中,都是以一些大型的工程和典型的施工过程为研究对象,项目管理的过程控制也是应用在大型电站建设的项目中。 1.国内外变电站改造过程管理的现状 项目过程控制理论在国内的综合自动化改造过程中的应用也有不少,但过程控制理论与方法在改造过程中还没有形成一个可供人们参考的范本,也就是没有经过系统分析与研究。在国内的一些期刊(如: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电工技术 等)上也有不少论文,江震勐在 2007年3 月《电世界》中的《变电站自动化改造》一文中提到自动化改造方案和一些二次回路的改进措施,如二次回路的事故音响改为在后台设置延时等技术问题,在 2006.18《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工程应用中的“变电站自动化改造”一文中提到的是在改造中遇到的问题,如生产厂家设备技术标准、不同厂家的接口问题、设备抗干扰和通讯规约等问题,《在电工技术》2007/2 期 “高频开关电源系统工程实践”中讲述的是站内直流系统这一部分接线方式与组件配置及功能的实现, 其讨论的主要是改造方案、改造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很少涉及改造的过程控制的详细内容。本文的目的就是要规范自动化改造过程,为改造过程管理提供一个有科学依据的过程控制作业指导书,项目管理者可以依照其进行科学、有序的工作。 在我国,项目管理已成为一门多维度、多层次的综合性交叉学科,项目管理范畴发展为全寿命管理,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管理理论与方法不断有新突破,在理论上已形成复杂性系统(高度不确定性、多目标、多维变量)的决策和各种资源配置与控制运行等理论;在方法上,与计算机结合形成项目管理系统(PIMS)、项目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等。 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过程管理中,从项目开始一直到结束,人们侧重研究技术层面的理论和方法,比如通讯规约、技术改造方案、不同厂家的接口等问题。从管理层面考虑较少,在过程管理中,能偶尔的应用项目管理方法,能对项目过程的进度进行历时估计,工程进度表就是甘特图的一例应用,对工程的各方面协调与配合研究较少,没有一套有效的方法能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常常是工作中遇到问题,才开始梳理工作中的不足,没有充分考虑工作中的不确定因素,导致工期延长、工程质量不高。总之,我国变电站自动化改造过程管理的研究现状还处于很少应用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的阶段。 项目过程管理理论在我国经历了这几年的快速发展,在国民经济的很多领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在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应用情况也不尽相同,要发挥项目管理过程管理理论的作用,必须要研究应用领域的运作过程和特点,这样项目过程管理理论才会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才能转化为经济和社会效益。因此,本文首先对国内外项目过程管理与现状进行研究,通过大量实际项目调查和近年参加的多个项目现状分析,深入研究变电站过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最后运用项目管理的方法与理论,设计变电站改造项目过程管理指导书,并根据变电站改造项目过程管理指导书要求进行项目控制和实施。 2.变电站自动化改造项目的过程管理含义及原则 2.1 项目过程管理的含义 项目过程的概念是现代组织管理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在ISO9000:2000《质量体系基础和术语》中,将过程定义为:“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过程的任务在于将输入转化为输出,转化的条件是资源,通常包括人力、设备设施、物料和环境等资源。组织应当对过程进行策划,建立过程绩效测量指标和过程控制方法,并持续改进和创新。 2.2 变电站的改造过程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2.2.1 缺乏工作计划和控制 改造过程中很少有科学的控制方案,只有一个非常粗略的工作顺序表,经常导致加班,但有时又没事做的场景。一般情况下,大家都能够做到把工作内容想清楚并安排相关人员落实。但只做到这些是不够的,还要做到为实现目标而进行必要的技术准备;组织人员拟定完成目标的工作方案;制定工作进度、成本、质量标准、资源配置等工作计划。做好计划工作能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避免浪费、降低成本、加快进度,起到以最小的代价缩短项目运作周期。 2.2.2 工作协调方面出现问题 由于各种原因,在改造过程中,各个活动配合不协调,经常有部分人等待、部分人在加班,不能有效的解决活动间、人与人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下级与上级之间、专业人员与应用人员之间、领导与被领导之间、项目经理与组员之间配合的问题,经常会出现一些茅盾或误解,造成项目质量的降低和进度的拖延。项目经理需要从项目一开始就保持各方面密切的沟通。所有问题都可以通过沟通的方式得以解决。 2.2.3 缺乏对工作过程的监控和结果的考核 由于项目的实施基本上都是以具体的工作负责人为主,项目的计划、时间安排、进度的控制往往不由项目经理决定,所以项目经理处于被动位置,造成项目经理对项目进程了解不多,对预期的结果缺乏直观的认识,只能听信具体的工作负责人汇报,对过程中问题隐患不能及时发现和处理,因此对项目过程的监控和考核很不利。 2.3 项目过程管理实施的原则 (1)以人为核心人是质量的创造者,工程质量过程管理必须“以人为核心”,把人作为管理的动力,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人的责任感,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提高人的素质,避免人的失误;以人的工作质量保证工序质量、促进工程质量。 (2)以预防为主“以预防为主”,就是要从对工程质量的事后检查把关,转向对工程质量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对产品的质量检查,转向对工作质量的检查、对工序质量的检查、对中间产品的质量检查,这是确保工程质量的有效措施。 2.4 建立变电站改造的过程作业指导书的必要性 针对上述普遍存在的问题,必须规范变电站改造的过程管理,应用项目过程管理理论编制变电站改造的过程管理作业指导书,可有效改善过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劳动效率,能有计划的对工程中的人力资源、时间、和各个工序实施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3.通辽市河西220KV变电站自动化改造项目概述及其作业指导书设计 3.1 通辽市河西220KV变电站改造项目概述 河西220kv变电站自动化设备是于1999年7月份投入运行,采用的是东方电子的DF1331系统,能够实现遥测量、遥信量的采集与转发功能。设备运行近十一年,且设备功能已经不适合变电站的发展和系统建设智能电网的要求。 3.2 河西220kv变电站自动化改造项目工作分解 河西220kv变电站工作可以分为10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是承前启后,不可或缺。第一部分是厂家联调,监控设备在工厂生产出来送至调试车间进行组屏加电调试,对各个屏上的测控设备进行组网,加入模拟量,进行遥信、遥控传动。待所有厂验功能进行测试完毕后,进行设备组屏包装,运往施工现场;第二部分是准备阶段,首先是确认新设备到站日期,进行施工方案和安全措施编写、审批。协调改造期间人员安排、后勤资金安排、确认甲供材料是否到达现场,进行临时雇工人员的安全合同签订、对运至现场的设备进行拆包装、核对设备数量、获取安装调试资料;第三部分是调试阶段,对调试厂与厂第一次通讯的设备、调试其它设备、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调试完毕编写调试报告,注明可否开始安装; 第四部分是安装调试部分,进行准备工作、查看工程物资到位情况、核对工程人员是否到位。核对现场保护盘的布局,在核对现场保护盘的布局时还要考虑1)核对主控室内每一面保护屏内的每根线的作用及每根电缆的走向;2)将改造时可用的电缆做好标记,并核对其上面的电缆芯长度是否合适;3)核对室外端子箱内的电缆走向,并将可用电缆做好标记,尤其是交、直流混用的电缆,在 2000 年前的变电站当中,有很多诸如此类的电缆。第五部分是办理相关手续,包括编制改造方案,制定工作计划和停电计划、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批准、向变电站值班人员办理工作许可手续。第六部分是安装,包括以下部分1)打开电缆通道(全站改造的变电站建议将电缆沟全部打开,为日后安装可快速进行创造便利条件;2)敷设电缆;3)提出停电申请并得到许可4)拆除旧设备;5)安装新设备。第七部分是调试,对新设备进行调试,并交付使用,办理工作结束手续。第八部分是验收送电部分,依次进行得到安装调试人员完工答复;所有设备外观检查均无异常;进行逐项试验,在进行逐项实验的时候,要首先得到安装调试人员完工答复;继而对所有设备外观检查均无异常;进行逐项试验;尤其对交、直流、信号回路绝缘测试,符合要求,并核实开关、刀闸远方/就地操作动作正确,其中最重要保护装置带断路器传动,检查控制回路的完好性。同时保证保护装置同监控系统得通讯畅通、正确;检查信号回路同保护装置、监控系统一致、信号动作、命名正;必须在现场进行升大电流试验,检查电流回路的完好性、验收合格、最后要安装人员交付调试报告。第九部分是合闸送电,作为变电站改造成功的标志就是送电成功,送电成功代表整个回路正常,一、二次设备没有问题。在送电前,需要安装调试人员与值班人员一起检查一次设备和二次回路带电后情况,并确认良好。第十部分收尾部分,工程结束后,需要整理旧设备、工作现场,并与与值班人员交接所有资料,还需要将施工图交回设计单位已备初竣工图,最后,撤离改造工作现场。 3.3 项目活动的排序设计原则 项目活动的排序是至关重要的一项工作,如能排列出科学合理的活动排序,那就为以后改造工程的控制和优化打下坚实的基础。项目过程管理应用于改造工程时,不能完全照搬项目过程管理理论,还需根据工程自身的特点进行排序。具体应用时有如下原则和注意事项: (1)坚持根据最佳实践来确定活动间的软性逻辑关系 (2)进行排序前要熟悉工作流程,更要具有项目管理知识,排序工作要有工程技术人员和项目管理人员的共同参加和协商后方可定稿。 (3)活动排序方法有很多,在工程中要使用符合人们习惯的方式方法,如箭线图法符合人们的习惯,应用起来方便、易于被人们理解。 3.4 变电站改造项目活动历时估算 说明:该设计参考改造变电站规模为220KV为双母线,6条 220KV线路;66KV为双母线,14条线路;两台主变,一台站用变,4台电压互感器。保护装置全部为微机型保护。在自动化改造中历时估计的活动清单就是WBS的分解结果,约束条件是安装和调试人员的技术水平、人员数量的限制等。所拥有的资源尤其是技术人员水平和数量,可以满足工作的需要。在估算时充分考虑完工的最乐观时间、最保守时间和最可能时间,对于每一种活动: 都采用三种估算值、乐观时间、悲观时间和最可能的时间、每种活动的时间则取决于加权值,加权值为: 我们把关键路上的工序的始节点依次记为 1,2,…,n。由此可计算出项目完工时间的概率,或有一定概率值的项目完工时间。 下面分析变电站改造过程的安装调试过程。安装调试过程由前期准备、安装设备、调试等工序(或称活动)组成。各项工序需按规定的顺序,花费一定的时间去完成。所有工序完成后,安装调试工程告以结束。 并计算出最可能完工的概率,下面的时间是通过收集每个活动历史信息(历史信息是通过近两年的变电站改造数据得来的),采用专家评定和类比估算的方法,最终得出各个活动的历时估计。 (1)在厂家联调阶段,具备调试的情况下,调试时间可按下面计算: 220KV 线路保护装置:8小时/套6套共48小时 主变保护装置:8小时/套2套共16小时 66KV 线路保护装置:2小时/套14套共28小时 PT 并列装置:1.5小时/套 2 套共 3小时 小电流接地、消谐装置:3小时/套1套共3小时 这个时间已包括厂家处理问题时间,这是2个人在调试时边调试边处理问题所用的时间,共用时间86.5小时。 (2)安装调试阶段,具备安装调试的情况下,时间可按 323.0小时计算。 (3)验收送电部分 共用时间19.5小时 (4)收尾部分 共用时间4小时 整个工程用时528小时。 经过以上研究得出的结果,在项目改造实施过程中,已经的到了良好的效果,工程进度、工程质量达到了在控、能控、可控的状态。 4.结论 项目管理在我国已有较为广泛的应用,但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过程中很少应用,本文通过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过程中的应用与研究,尝试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过程管理,期望对我国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过程管理提供理论指导,并对规范这一工程的过程控制产生影响。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1)本文根据自动化改造过程现场所提出的管理思路符合理论联系实际的指导方针。本文基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过程现场,并记录其改造过程,进行分析总结,结合国内外过程控制的先进理论和方法,达到深化关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过程的应用与研究。 (2)本文设计的河西变电站工程项目过程控制指导书对该项目实施具有前瞻性的指导意义。河西变电站工程项目过程控制指导书给出变电站改造过程的详细设计内容。即改造项目的工作分解、历时估算和进度的安排。经实践检验该指导书易于掌握、务实高效,具有前瞻性。 (3)本文设计的实施河西变电站工程项目过程控制方法科学、合理。本文所设计(方法),该方法解决了施工工期长,过程不受控制等问题。 (4)本项研究的局限性。河西变电站工程项目过程管理仅限于控制指导书设计和实施。有关项目过程管理中的组织管理、绩效管理、质量管理是本文进一步研究的主要内容,笔者将在今后的理论学习和实际工作中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综合管理论文:基于GIS的节水型社会水资源综合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初探 摘要:节水型社会水资源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是节水型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计算机手段对水资源进行规划管理。该管理系统包涵了节水型社会“水问题”的各个方面内容,从宏观上对水资源进行分析和决策,提高水资源主管部门及其相关部门的日常管理水平。系统设计基于GIS技术,采用浏览器/服务器网络结构,从系统的总体设计以及技术路线等方面进行论证。 关键词:节水型社会 水资源 GIS 系统设计 1、引言 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替代的资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我国人均水资源不足,时空分布不均,缺水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制约因素。为此,国家提出创建“节水型社会”,其目的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缺水问题。通过节水型社会的建设,将使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得到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从而推动全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1]。建设节水型社会要从宏观上对水资源进行整合,协调好各部门间的关系,这是一个资源系统工程。在已开发的一些针对水资源在某一领域的信息系统中,普遍存在着应用单一、与其它系统信息传递不畅、数据异构、信息不共享等问题,已无法满足节水型社会的管理需要,要实现对全市水资源进行统筹管理,开发节水型社会水资源综合管理信息系统迫在眉睫。 水体具有空间属性,因此可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对水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基于GIS技术进行系统开发,能实现水资源管理系统的定量、定位、可视化管理,而且对于合理规划水资源的使用、水环境分析、灾害分析、预测等都是必不可少的[2]。本文就如何应用GIS技术来设计一个节水型社会水资源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做出探讨。 2、地理信息系统(GIS)在节水型社会水资源管理中应起的作用 地理信息是水资源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提供了管理空间数据最有效、最直接的手段,为水资源信息管理的标准化、网络化、空间化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在节水型社会水资源综合管理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 (1)地理信息系统是节水型社会水资源综合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办公软件结合起来开发出面向具体部门、功能更为完善的应用软件,可以完成整个节水型社会水资源综合管理系统中的各个部门、各个阶段所能做的工作。 (2)地理信息系统能有效解决空间数据的采集、处理、编码等问题,具有海量数据管理功能,所建立的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有效关联,为整个系统的运行提供基础数据保障。 (3)地理信息系统结合专业数学模型以及系统优化模型,以便进行深层次分析,使系统具有辅助决策支持功能,为有关部门提供科学的计算结果和和决策数据[3]。 3、系统设计方案 3.1总体设计 水资源综合管理体系涉及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人口和水资源工程等相互影响与制约的诸多方面,因此系统的设计应该综合考虑到各方面的应用,从对水体本身的评价分析到水的应用管理,再到对一个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支持能力的评价,几乎囊括一个城市的所有“水问题”,是一个资源系统工程。在系统设计阶段,充分考虑了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指导方针、基本原则与目标任务,依照《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标准,针对水资源管理工作的特点,提出了节水型社会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建设方案,如图1。 3.2系统功能组成 系统主要由以下子系统构成:基础地理信息子系统、水资源管理及辅助决策子系统、防洪减灾子系统、水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子系统、水务管理子系统、水价体系仿真子系统、电子地图或三维显示子系统,系统结构如图2所示。 数据库是系统的数据源,是系统运行的关键。数据库中包括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水资源专题数据等空间数据,还要涉及到大量的社会经济信息、相关法规,以及面向各部门的专用属性数据,数据量大、数据结构复杂,这就要求在建库之初要进行深入的需求分析,针对各个子系统的需求合理设计数据结构,保证整个系统的顺利运行和交互通信[4]。 3.2技术路线 3.2.1系统软件结构 用Oracle数据库来管理海量数据,基于ARC/INFO系列软件,用VC语言进行二次开发,制定节水型社会水资源综合管理系统平台,软件结构体系如图3所示。 数据和属性数据。利用Oracle Spatial建立以要素为单位与比例尺无关的集中统一的空间数据库,实现海量数据存储。 (2)逻辑层:采用VC编写应用程序,安装Oracle Client,通过Oracle NET请求数据层服务实现对图形数据的修改。将Oracle下载的空间数据类型转换为ARC/INFO对象,再传给客户端。逻辑层将数据层与客户端隔开,负责识别用户身份、传输数据的加密,保障数据安全、有效和便于控制。 (3)客户端:安装节水型社会水资源综合管理系统,实现图形数据的显示和浏览、图形打印以及图形的编辑处理。客户端与上层采用TCP/IP联接,没有安装Oracle Client,减少系统的开销。 3.3.2网络拓扑结构 考虑到系统的应用范围、业务规模和区域的地理分布以及相关部门的业务特点,建议采用Client/Server和Browser/Server结合的方式,将系统建成资源共享、又可灵活拓展的实用的GIS系统,并为上级水资源管理部门以及其它相关部门的系统提供接口和服务支持,网络拓扑结构如图4。 4、结语 节水型社会水资源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从宏观上对水资源进行规划利用,实现水利信息化,达到水资源合理分配使用,推进节水型社会的建设。 在节水型社会水资源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过程中,将要着重考虑以下两个问题: (1)由于系统涉及到多个部门,因此要解决如何设计好各子系统之间以及与上级网络的接口,保证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畅通[5]。 (2)由于系统涉及地理、社会、经济等各方面信息的存储与更新,传统的关系数据库难以适应,因此,在系统数据库的建立过程中,可以考虑将空间数据仓库这一最新技术应用到开发中。 综合管理论文:简析基于元数据的文化信息综合管理系统研究与设计 论文关键词: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元数据;SCC- IIMS;DC;图书馆;XML 论文摘要:分析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数据特点和文化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要求,提出了基于元数据和I I MS的文化信息综合管理系统的设计模型,建立了模拟现实社会行政管理机制进行用户分级管理和针时单位统一收费的模式,阐述了文化信息综合管理系统框架的设计思想和相关技术,并对四川文化信息综合管理系统试验系统进行了测试。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共享工程)是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文化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2]7号)精神,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保护我国优秀文化资源,向广大城乡人民群众传递丰富的文化信息,提供各种文化信息服务,活跃文化生活,充分发挥文化信息资源在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由文化部、财政部在全国范围内倡导、组织和实施的文化资源信息化与共享应用工程。共享工程基于网络,在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和相关政策支持下,通过整合全国文化信息资源,以虚拟文化社区形式向社会公众提供科技普及等文化信息服务,其应用框架如图1所示。各种服务通过建立在Internet上的以国家中心为核心、省级分中心向基层中心扩展、基层中心到终端用户、覆盖全国城乡乃至全世界的网络中的各种应用加以实现。 共享工程省级分中心的网络建设目标是实现以国家中心为龙头、省中心为基础平台和枢纽、县(市)图书馆为骨干、城市社区和农村文化站为基础的文化资源共享网络。文化信息综合管理系统作为共享工程省级分中心平台的核心,利用省级骨干网络,主要承担全省各级用户基于省分中心的数据交换和应用逻辑以及典型数据应用。本文以四川文化信息综合管理系统(SCC'—11MS)为例介绍系统的框架设计及其相关技术,最后对框架系统进行了测试。 1系统设计需求和设计原则 1.1设计需求共享工程省级分中心的基本设计需求主要由共享工程提出,除一般系统的要求外,还包括资源查询、资源服务、资源发送和资源索取四部分。其中资源查询实现对省级分中心存放的元数据提供查询功能;资源服务实现对省级分中心存放的对象数据提供应用服务;资源发送实现响应基层中心的索取要求,提供相应数据;资源索取实现向国家中心提出资源索取请求,并将数据装人省级分中心资源库。另外,为使共享工程步人良性循环,系统可以提供有偿服务机制。 1.2设计原则共享工程是一个覆盖范围广、涉及机构多、数据情况复杂、专业性与通俗性相结合、技术含量高的庞大的系统工程,因此文化信息综合管理系统设计遵循实用性和先进性、开放性和扩充性、可靠性和稳定性、兼容性和经济性、免费服务与付费服务相结合等原则。 2系统总体构架 2.1技术思路对异构、海量数据的管理和应用是信息应用研究的热点之一,基于元数据对海量信息进行综合管理和应用是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文化信息综合管理系统是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巨系统的重要支撑,基于元数据技术设计系统框架是一个总的设计思路。 2.1.1元数据。共享工程共享的是由无数文化珍宝数字化而来的海量数据,它们的数据类型不同,并以不同方式存储在不同位置、不同存储介质上,在组织上具有异构、分布的特点。在这样的数据海洋中高效、准确地查找数据,使用简单的SRL查询方法是困难的。元数据(Metadata)是“数据的数据”,是从大量对象数据集合中抽取出来描述这类数据特征的属性数据。相对于大量对象数据来说,元数据的数据量要小得多。查询时可以根据要查找的对象数据的特征,先利用元数据找到这类数据集合,最后加以确定。这样,不仅查询速度快,准确率也很高。为方便元数据的生产和查询,各行业都需要建立元数据标准来规范元数据内涵,如图书管理中普遍使用的有MARC/CNMARC和DC两种元数据标准。元数据的形成过程如图2所示。 2.1.2元数据的综合管理。由于利用元数据可以提高查询效率和准确率,因此对象数据应该以元数据为线索进行综合组织和管理,既要考虑元数据库的建立和对象数据的归档,还要考虑对象数据的可获取性和可维护性,这样才能保证对象数据提供者能提供适当的数据,数据使用者能得到需要的对象数据。目前市面上已有具有这些功能的商业系统,IIMS( Information Integrated Management System)就是一种。IIMS可以进行信息的检索、集成、归档、共享和,主要由提供服务的IIMS服务器(DMD元数据服务器和DSD数据服务器)、用来进行元数据管理和系统管理的IIMS工具(服务器端管理工具和客户端工具)以及用于二次开发的API接口三个组件组成。 2.1.3数据。基于元数据的数据系统涉及到元数据和对象数据两方面。由于元数据来自于不同异构系统,且必须适应于各个应用系统,因而建议用XML作为中间格式保存,具体应用系统再对它进行释读和。 2.1.4收费与用户管理。I IMS用户分为IIMS系统管理员、数据管理员和普通用户三种,具有对数据操作和管理的不同权限。由于系统覆盖范围宽、用户复杂、免费与收费兼有,因此可以利用IIMS对用户权限的管理策略,使用户管理模拟现实社会行政管理机制,以便制定统一收费政策和管理用户。 2.2系统概念设计文化信息综合管理系统是一个包括数据层、管理层和应用层三个层次的体系,如图3所示。数据层实现数据的生产、获取、注册、更新、维护和数据备份;管理层提供管理功能,支持分布式、异构、多源文化信息的综合集成、交换与快速检索机制;应用层为社会公众提供共享信息查询、对象数据下载和各类应用。其中,每层都通过相应的规范和协议来保障功能目标的实现。 2.3系统总体构架 2.3.1系统结构模型。基于IIMS的文化信息综合管理系统模型如图4所示。元数据服务器作为其核心,存放所有对象数据的元数据、提供元数据查询和用户访问控制;数据服务器存放对象数据和对象数据下载;WWW服务器提供绝大多数用户的访问人口,提供元数据查询、对象数据下载和收费管理等相关逻辑。用户可以相应权限通过广域网和局域网操作数据。 2.3.2数据管理和应用逻辑。基于图4的系统模型,数据的管理和应用的逻辑如图5、图6所示。 2.3.3用户 管理模式。基于I-IMS的功能特点和有偿服务的考虑,文化信息综合管理系统可以模拟现实社会行政管理方式对所有用户进行划分和管理,即采用虚拟单位和普通软件用户分组的方式管理用户,形成了图7的用户管理机制。其中,系统管理员可以进行系统的建立和维护、系统初始化、非单位个人用户账号管理、单位费用查询和管理、单位日志查询与管理等;单位数据管理员可以提交元数据、管理元数据等;单位管理员可以管理本单位个人用户账号和费用、查询本单位费用和日志等;单位个人可以权限查询、接受服务、更改密码查询自己的费用和日志等。系统管理员针对虚拟单位制定收费策略,兼顾了收费的灵活性与统一性。 3系统实现 3.1试脸系统拓扑结构作为文化信息绿合管理系统的特例,基于元数据的四川文化信息综合管理系统(SCC一IIMS)以四川省图书馆为依托单位建立共享工程四川省分中心试验系统,试验系统网络拓扑结构如图8所示。 3.2试验系统逻样结构SCC- IIMS试验系统主要完成数据的管理和,其内部逻辑结构如图9所示。 3.3实例在元数据技术基础上,利用Java,XML等实现了元数据的管理、查询、对象数据应用、收费管理等,达到了设计要求。元数据查询实例如图10、图11所示,其中查询系统采用中国图书分类法建立导航树,元数据采用DC标准。 4结束语 对异构、海量的数据的管理和应用是信息应用研究的热点之一,基于元数据对海量信息进行综合管理和应用是信息化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本设计重点考虑了信息可管理性和可操作性。从试验系统来看,系统能实现数据的可控共享和信息服务,并具有系统移植性好、可拓展性强、数据管理维护方便、数据查询效率高等特点。 SCC - IIMS是共享工程巨系统的组成部分,对四川省共享工程的建设有着重要作用。 综合管理论文:谈以经济核算为中心构建设备综合管理体系 论文关键词:设备管理 水务 预算 资产 运行 维修 质量 论文摘要:论述以经济核算为中心,,从设备的资产管理、运行管理、维修管理和选型管理等方面构建设备综合管理体系,对深圳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的设备管理工作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建议。 深圳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供排水一体化经营的大型现代企业,担负着深圳特区90%的供水任务,供水能力达187万t/日,污水处理能力达142万t/日。公司下辖供水厂、污水处理厂、分公司、泵站管理所等生产经营单位,各类设备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并且分布分散。近年来随着公司的快速发展和资产扩张,公司的设备管理工作以“成本控制”为中心,从设备计划人手,从资产管理、运行管理、维修维护管理、设备选型等方面逐步适应合资企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作出了贡献。 一、加强设备资产管理。变静态管理为实时动态管理 1.投资有预算,成本有控制 自供排水合并以来,公司实施了更加严格的以财务指标为主线的预算管理。各单位必须提前申报第二年的投资和改造计划,经公司各职能部门和公司领导办公会议审议通过后方能实施。经过审批的项目无特殊情况的必须按计划实施。成本有了明确的控制,资产更加明晰,加强了设备管理与计划管理、生产管理和财务管理的关系,保证了公司经营目标的实现。 2.设备信息网络化,跟踪预算落实 因设备资产数量多,分布散,资产管理工作非常艰巨。为此,公司开发研制了信息化管理系统,建立设备数据库,实行资源的优化管理,把设备台账、管理报表及相关的采购信息等都纳入公司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内部信息网,使设备的分布、构成、变动、利用等情况得到及时反映,把设备的实物形态管理和价值形态管理充分结合起来,各二级单位均可查阅。 为保证设备资产的准确性,公司设备部配置了设备条码识读系统,通过对现场设置的条形码扫描,可准确了解设备的详细信息及与台账的对应情况。同时每年定期与财务信息核对,确保了设备资产的准确有效。 二、完善设备的运行管理,注重精细化、专业化、科学化,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1.强化设备“三级”巡检制度 巡检制度是一项保证机械和电气设备安全运行的基本制度,在详细调研各厂生产一线状况的基础上,逐步配置了红外线测温仪、轴承分析仪等巡检设备,推出了《般备巡检管理规定》和备分类管理规定》,把三级巡检制度化,运行班组为第一级,维修班组为第二级,技术室为第三级,对A类设备的三级巡检周期和巡检部位作了详细规定,并要求各厂对其他各类设备结合具体状况制定相应办法。在实际点检中,重在检查、清洁与润滑,变被动的“修”设备为主动的“养”设备,大大减少了重大故障,而且提高了设备使用寿命。 2.完善二次加压泵站及设备的管理 因接收供水中间层,公司目前已有146个二次加压泵站,仅2006年就接收约50个泵站。相当部分的加压泵站在接收后因前期设计和建设的缺陷,需进行大量的改造工作。为了减少泵站施工和运行对市民生活的影响,公司临时制定了泵站改造标准,选用低噪声水泵,加强自控系统的建设,由分公司对片区泵站运行集中监控,达到了较好的运行效果。同时建议负责具体泵站管理工作的单位设立岗位进行定员管理,保证泵站的运行安全和设备维护,提高服务质量。 3.积极利用专项政策,降低生产成本 电费是公司供水成本的重要部分。基本电费是根据报装容量来计算的,而在实际生产中,实际用量与设计容量有一定的差距。在经过调查后,对用电容量进行了调整,调整生产应对“峰谷用电调节”政策,利用优惠电价,半年节电数百万元。近年来,根据供电系统对不同类型用户的用电政策,结合水厂实际生产情况,对部分用户采取由大量用户改为高需求用户等措施,电费支出减少上百万元。 4.完善考核体系,真正发挥管理和监督作用 过去对设备管理的考核集中于设备完好率、用电统计等指标上,近年来各项管理制度趋完善,相应增加了设备巡检制度执行情况、主要设备的维修保养记录、台账准确性和及时性、应急预案的建立和落实、主要设备零配件库存等指标,对主动解决问题的给予一定的鼓励加分,完善了月考核、季度考核和年度考核的长效考核机制,受到使用单位的好评。 三、完善集中维修体系,降低维修成本 1.不断推进集中维修,提高维修水平和质量 水厂和污水厂同类单位的同类设备较多,但各单位都设立了各自的维修班组,造成人员和工具配置的浪费。为此公司设备部会同维修中和各生产单位,以使用量较多的潜水泵和供水泵机组为突破口,根据需要配置了激光对中仪、动平衡机、喷砂机等,并完善了检查、派单、配件供应、检修、试运行等各个环节,人员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提高了维修质量。2006年检修保养水泵数十台,基本满足了生产单位的需要,降低了维修成本。 2.依靠专业化检修市场,加强重点安全设备管理 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有的设备检验项目,如起重机、压力容器、阀门的检测及维修保养已经非常专业化。深圳市提高特种设备检测标准后,公司克服了原始资料缺乏、设备陈旧等困难,建立了完善的管理程序。特别是经过近几年的实践,已和相关专业厂家和专业检测机构建立了顺畅的联系和合作,不但减少了使用单位的工作量,又保证了年检质量,设备质量和运行性能都得到了提高。 3.进口设备与配件的国产化探索 公司目前污水处理中的大型潜污泵以进口机组为主,供水泵也有部分是进口设备,其机械密封、轴套、密封环等损耗性配件如完全进口,不但价格昂贵,而且供货周期长。通过不断尝试,公司现已基本实现机械密封和轴套的国产化,大大降低了配件成本,缩短了维修周期,提高了设备的使用效率。叶轮修补方面,损坏严重的,联系国内厂家按样制作,小面积或局部损坏的,用高分子材料进行修补,小型泵的叶轮基本可满足需要。 4.发挥技术实力,自行研制非标设备 在污水处理工艺中,格栅除污机也是污水泵站和污水厂用量最多的设备之一。由于介质条件复杂,工作环境腐蚀严重,设备选型和维护存在很大难度。在泵站初建时,有不少格栅机选用了英国、美国、比利时等国的产品,运行数年后耙齿、链条、链轮等配件都需要更换,价格昂贵,有的使用时间较长的已难以找到配件。有的已不适应现在的工况要求。公司维修中tl,结合以前的制作经验,对各种工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和深入研究,听取了生产单位的使用意见,不断研究和试制,对无使用价值的部分设备逐步更换,现已陆续更换为回转式、高链式、网箅式、转鼓式等多种型式、适合不同工况的格栅机,成本大大降低,使用效果良好。链条等关键配件也找性价比较好的制作单位,以保证提供合格配件。 链条回转式刮泥机是近年来国外使用较多的一项工艺设备,公司使用台数也较多。在对进口设备剖析其结构和原理后,经国内多方研制,关键部件已实现国产化,取得了良好的运行效果,成本仅为原进口产品的1/3。 四、加强设备选型管理,加强质量检测,降低运行成本 1.设备选型结合经济性分析,重视寿命周期成本 随着生产自动化和工艺水平的不断提高,公司每年要进行大量的设备改造,在除臭、消毒、深度处理等方面的新设备不断增加。设备管理人员不但要考虑设备的初期投资,还必须考虑设备的运行费用和环保要求。因此,不拘泥于设计的初步选型要求,编制了公司水厂、污水厂建设技术要点,对各种设备的运行效率、环境噪声、适应性、材质及耐腐蚀性等都提出了具体要求。在项目实施时,要求各使用单位的设备管理人员在调试阶段逐步介入,对试运行的设备,必须在运行参数和工艺指标达到要求后方予以验收,避免了在设备试运行中未彻底解决的问题可能对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保证了设备的运行质量。 2.加强质量监测,保证进网质量 阀门是管网上用量最多的设备之一,由于阀门生产厂家众多,价格和质量差距大。此外,由于使用周期长,其质量问题可能多年后才会暴露出来。而目前的招标采购机制对选型有相当的限制。因此,在前期加强了对供货厂家的生产规模、生产工艺的考察,在后期加强对材质和强度、密封质量的检测来进行控制。为此公司成立了阀门检测中心,杜绝了劣质产品进入管网。
青少年心理问题论文:青少年心理问题及调治论文 青少年所遇到的心理挫折、负担或困惑,大体上可以从自我心理、性心理、家庭(亲子)关系、朋友关系及社会适应几个方面来探讨。 (1)自我心理。随着心理的成熟,青少年在内心世界有许多复杂的事情要考虑,甚至操心。其中青少年最关心的是对“自我的认识”,即怎样认清自己的行为、性格及心理上的表现。在日新月异、快速成长的过程中,觉得时时刻刻都要去摸索“自己心理上的肖像”,即去发觉自己的性格如何,自己在别人眼里的印象,自己的兴趣及志向在何处,交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机关报人等等。由于对成长变化的自我肖像常摸索不清而感到烦恼,同时也对别人的批语与反应甚为敏感,只要稍微被人批评就反应强烈,而且很难过。如何正确认识自己,并增强自己的信心,是青少年们常遇到的内心顾虑。 (2)性心理。随着性生理的发育,青少年的性心理也随之发展。随着日益增长的性兴趣与愿望,如何适应社会文化的要求而加以控制,是青少年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同时,更重要的是如何建立起自己的“心理性别”。生理上的性别取决于人的解剖器官与生理现象,倡在心理及行为上,每个青少年要学习如何按生理性别角色去讲话动作穿着;怎样才能引起异性的好感与喜欢;如何与异性朋友结交相处等等,是青少年们必须去学习并且建立的“心理性别”。只有“生理性别”与“心理性别”相一致,才能完全定义为男性或女性。这些心理上的问题,也常是烦恼、压力的来源。 (3)家庭关系。如何与父母亲相处,是青少年们的心理负担与困难之一。随着思考方式的改变,年轻人改变了对父母的看法,开始批评父母的言行,甚至“看不起”父母,形成代际隔阂。假如父母处理不当,就有亲子关系的冲突而不悦。再者,年轻人追求独立自主,力求减少依赖父母,而有些父母却不关心孩子的自主精神,造成亲子争吵、家庭不睦。 (4)朋友关系。与同学、朋友交往是青少年的一种需要,在交往中相互学习、帮助,会增长知识。因此青少年们的朋友感情非常浓厚,自己是否被别人喜欢,是否被朋友接纳,很是重要。对于同学或朋友的言语接纳很敏感,也容易产生嫉妒或争夺别人关心的现象。有时,受到群体朋友的压力,非采取某种行为不可,唯恐被大家排除,也是心理问题根源之一。 (5)社会适应。青少年们对自己的社会环境常常很敏感,崇尚时髦,追随社会上流行的风气,最易被感染或鼓动,也容易批评传统的社会观念。假如民生剧烈的社会变革,价值观念改革,年轻人常易落入变迁的漩涡当中,首当其冲受社会文化剧变的影响。 青少年心理问题论文:浅谈当前青少年心理问题与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中小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已势在必行。本文,指出了心理教育的途径方法,希望能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使之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所帮助。 关键词:心理问题 青少年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品质 一、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健康,人人向往与追求。一个人只有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才能是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心理的健康可能更重于身体的健康。试看中国体坛上的运动健儿们,他们取得那么好的成绩,除了有强健的体魄、竞技,更重要的是他们都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 同志曾指出:“一个民族的新一代没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个民族就没有力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之林。”青少年的心理素质,作为心理塑造的重要时期,它的健全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 二、 心理健康的标准 那么,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良好的个性。中学生要情绪稳定,性格温和,意志坚强,胸怀坦荡,豁达乐观。 (二)良好的处世能力。观察问题客观现实,具有良好的自控能力,能适应复杂的环境变化。 (三)良好的人际关系。助人为乐,与人为善,有好人缘,保持心情愉快。 三、当前青少年心理问题 当前中小学中存在心理问题比例相当高。好动、多话、厌学、打架、嫉妒、愤怒等并不是单纯的品行问题,而往往是由心理问题引起的。这些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情绪方面的极不稳定,喜怒无常。当其情绪喜悦时,学习积极性高涨,与别人相处和谐;当其情绪烦燥忧郁时,学习积极性低落,与别人难以友好相处,甚至出现逃学、打架、斗殴等现象。 (二)意志脆弱,优柔寡断,虎头蛇尾,缺乏主见,独立处事能力差,一味盲从他人。 (三)性格一般表现为:1.自私狭隘型,斤斤计较,并且在很长时间不能自己解脱,甚至耿耿于怀;2.自大自负型,自以为是,瞧不起人,缺少对别人的欣赏与尊重;3.自卑怯懦型,这类人较为孤僻,做事优柔寡断。 (四)贪玩好动,懒惰散漫。主要表现在课堂不听课,一味搞小动作或睡觉。 (五)爱出风头,虚荣心强。表现为部分学生只图表现,不比学习比打扮比吃穿。 (六)自信不足,自卑感强。表现为部分学生因一时的挫折,便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常拿缺点同他人的优点比,对自己失去信心。青少年以上的这些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矫正,后果严重,轻则有损身体健康,有碍生活、学习、工作效率;重则造成离家出走、轻生、偷盗、抢劫、杀人、强奸等。所以这些心理问题,要及时医治。 四、导致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原因 导致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原因很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家庭原因。家庭是一个人生活的起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一个人能否健康成长,同家庭的教育无不密切相关,部分学生家长只重视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而忽视对孩子的心灵塑造和思想品德教育,有的家长缺乏教育方法,对子女教育过于武断,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有的过分娇宠子女,忽视与子女的沟通和监管教育;有的父母自私自利,唯利是图,给孩子造成消极影响,这无形中为学生不健康心理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学校原因。现在虽然强调素质教育,但没有相应的评价制度,分数仍然是评价学生乃至老师的标尺,决定着师生的前途,使学校只重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文化课的学习,忽视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得部分老师对差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态不了解、不研究,从而导致部分学生由厌学到弃学到辍学,闲散于社会。这些有着类似遭遇和感受的青少年,在他们团伙中强烈的认同感给了他们畸形的自信与自豪,往往会结伙从事违法犯罪活动。 (三)社会原因。一些非主流文化及不同背景的西方文化、港台日韩文化乘虚而入,尤其是网络媒体的负面影响,使得一些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暴力凶杀色情等信息,严重误导了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成为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的直接原因。 (四)学生原因。青少年处于这个时期,自制力差,对外界不良影响缺乏抵制力,加之对心理知识认识不足,无法用心理知识矫正心理发展的曲形,是导致学生心理不健康的主观原因。 五、心理健康教育方法途径 针对以上学生的心理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既然,家庭、学校、社会存在的问题都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那么三者之间就必须协调起来,积极采取办法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家庭方面,要发挥家庭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特殊作用 1.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家长要树立为国教子的思想,教育并自觉履行职责。重视培养子女的独立生活能力,重视培养子女良好心理品质,并注重发挥子女的个性特长。多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多与孩子沟通交流,要引导孩子树立责任意识、自立意识,克服攀比、享乐等毛病,让孩子学会感恩,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2.优化家庭的学习环境。注意创建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家庭成员之间应平等相处,交谈要语言文明,父母之间要相敬如宾,尊敬长辈,邻里团结,避免吵吵闹闹,大动干戈。注意引导孩子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力争培养积极向上、对孩子成长有促进作用的兴趣爱好,要尽力为孩子创造一个宽松、安静、舒适的家庭环境,以促进孩子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 3.常与学校沟通。家长要常主动向老师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各方面的表现,保持教育的一致性。避免家校教育的不统一。 (二)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 1.在学校教学中加大心理教育的力度,改变忽视心理教育的现状,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创设优良的校园环境,教师做到为人师表,以自己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影响学生,学校注意确立积极向上的校风、班风,提倡优良的学风、教风。通过健全机制,加强心理教育专业培训,强化教师的心理教育工作意识,开展各种有益学生身心发展的活动,开展心理咨询等,教给学生自我心理保健的方法。还可以创设良好的心育h境熏陶学生,如通过美化、净化校园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以丰富的校园文化,占领学生思想阵地,培养学生高雅的情趣、积极向上的进取心,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促进心理健康发展。通过开设心理辅导课,对有关心理行为问题进行矫治,以增强心理辅导工作的实效性。这种有意识地磨练学生的心理品质,是矫正学生不健康心理的根本途径。 2.教育者要有高度的责任感,不断学习文化知识和教育科学理论,掌握科学的育人方法,以育人为己任,积极投身心理健康教育。热爱学生,向学生讲解心理知识,开展“心理讲座”活动、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扩大视野,积累知识,开阔心胸;学会关心帮助他人,明白做人道理,淞⒄确的人生观,远大理想,磨练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培养自强不息的精神。 3.学校老师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老师要主动接近学生,走进学生的心里,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理解他们的内心感受,做学生的贴心人,取得学生的信任,这样学生才可能畅所欲言,把自己的心里话说出来,促使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克服孤僻、自私、脆弱、自卑、虚荣、傲慢等不良心理特征,自觉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4.学校需承担起指导家庭教育的责任。学校应通过网络、家访、召开家长会等方式指导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教育孩子的能力。对单亲家庭和有特殊困难家庭的孩子予以更多的关爱和帮助。 (三)充分发挥社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熏陶作用 1.大力发展先进文化,为青少年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全社会的思想文化战线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大力发展和传播先进文化,树立先进事例,形成弘扬正气、扶正祛邪的社会舆论氛围。大众媒体、各文化单位要制作、刊播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文化作品,制作具有知识性、教育性的刊物。 2.努力优化文化环境。一是要加强文化市场的综合治理。新闻出版、公安、工商等部门要深入开展“打黄”、“扫非”斗争,坚决杜绝转播色情、暴力、等出版物,坚决制止向青少年兜售不良出版物。二是要加强对学校周边营业性娱乐场所的管理,坚决取缔无证网吧,尽力防止青少年接触不良场所。 (四)教育部门应进一步完善学生学习的评价制度,把心理素质的好坏作为评价学生的一个重要指标,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五)青少年自身要在家长、老师的指导下,学会调节、控制情绪,正确对待困难。培养广泛的兴趣,多参加身体锻炼,加强心理训练与修养,自觉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塑造完美人格。 总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这是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责任。随着时代的发展,青少年心理品质必将出现新的特点,这就需要我们在探索中不断总结经验,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使他们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健康快乐成长,最终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作者单位:宜州市民族中学) 青少年心理问题论文:青少年心理问题常见的表现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误区与对策 【摘 要】本文列举了青少年心理问题常见的十种表现、以及目前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误区和对策。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误区与对策 所谓心理问题,就是心理活动失调或心理失去常态。人的心理活动为此源头河水,日夜不停地流动着,如果心里流动遇到某种阻塞,这就是心理问题。目前青少年学生心理问题已经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开始重新并着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了,但是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对多数人来讲还是一个新课题,加之,目前有关方面对这项教育的内容还缺乏统一、规范的要求,因此,实践中存在不少误区,进一步明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做些什么是十分必要的。 1.青少年心理问题常见的十种表现 1.1抑郁 表现为郁郁寡欢、沉默、孤独。这在一般情况下属性格弱点,但严重的则是一种心理问题。患者时常愁眉苦脸、动作迟缓、忧心忡忡、对人冷漠无情、对生活缺乏热情、甚至对什么都不感兴趣。 1.2狭隘 一般的狭隘只是性格弱点,但严重的狭隘则是一种心理问题。心胸狭隘表现在对人对事斤斤计较、常为细小过失烦恼苦闷,不能自解。 1.3怯懦 表现为在公开场合畏首畏尾,手足无措,唯恐别人笑话自己,甚至在课堂上做作业也要遮盖起来,生怕别人见到了耻笑,没有自信心。 1.4恐惧 由于多次的失败和挫折,心灵刺激较深,产生恐惧心理。有的青少年学生受到不及格分数的困扰,以致一看到分数就恐惧。他们害怕见老师、家长、生人,一见到责备的目光就呆若木鸡,有的被恐惧心理压抑的不能进行正常思维,连责备别人时,也会惴惴不安。 1.5神经过敏 表现为异常敏感又失去自制。注意力不易集中、且不能专注于学习、过分关心人际关系。心理脆弱又无主见,易被引诱,行为坦率,一些小刺激也会引起大吵大闹,易产生敌对情绪和报复心理。 1.6虚狂 表现为情绪极不稳定、性情暴躁、一触即发。同时,蛮横任性、好冒险逞强,追求刺激,极好表现自己,常与人争吵、打斗,行为不计后果。 1.7过度激动 这是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后产生的一种反常心理。表现为极易激动、举止冲撞、待人态度生硬、爱发脾气,有时则歇斯底里、不听劝告。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厉害,但又想不出恰当的发泄手段,处于一种谁碰到他让谁倒霉的心理状态。 1.8无动于衷 表现为为对一切都满不在乎。往往是受到不公正待遇后表现出的一种反常心态,由于看不到自己的出路,就索性一切都不在乎、对来自任何方面的批评指责均若无其事。有时故作怪态,使你对他无可奈何。但满不在乎的外表下却充满着自尊心受到伤害的痛楚。 1.9报复情绪 有的青少年犯了错误以后,认为周围的人都以轻蔑的态度看待他,在内心激起一种仇恨与对立的情绪,任何一点动向都会触动他的神经,连别人看他一眼也觉得是在嘲弄他,甚至把无关的行为也视为挑衅,在内心时时升起一种报复情绪,并用破坏、捣乱来发泄自己心中的怒气。 1.10不良行为习惯 行为习惯本并非属于心理范畴,但不良积习则是源自后天的下意识动作。不良行为习惯表现为恶意的模仿、说谎、捣乱、抽烟酗酒、小偷小摸等。有时已知不对,就是不改、难改。 2.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与对策 2.1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搞心理测验 把开展心理测验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似乎只有对学生进行了繁多的心理测验,才算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其实,这种做法更多的是成人的功利需要,轰轰烈烈造势的需要。测验了解孩子发展状况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难以避免的负面影响。 目前,我国合格的心理测验专业人员严重缺乏。由于缺少专业人员的指导与训练,许多学校在心理测验量表的选择,实施心理测验的过程中都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学校对测验结果缺乏科学的认识与处理方法,随意公开结果,或以此给学生分类,这些都在有意无意的伤害学生和家长,而且违背了教育原则。心理测验的目的主要是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信息与服务,它侧重与描述学生心理发展现有状况,学校应根据测验结果反映出来的规律、特点及问题,调整与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不等于心理测验,它重在教育。 2.2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搞心理咨询 随着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建立心理咨询室,为此还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派出教师参观、学习,并要求教师开展面向家长、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在很多学校人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开展心理咨询。事实上,由于专业能力的限制、时间、精力等局限,很多开展心理咨询教育的教师承担不了这一责任,感到力不从心。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主要是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因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应局限于心理咨询,它应当体现“重全体、重预防、重教育”的思想,而不应仅满足于个别学生和家长的特殊需要。心理咨询只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方面,心理咨询室应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中心。以此为依托,它应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心理健康讲座,开展广播、电视、刊物等各类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至于根据实际开展针对个别学生、家长特殊需要的心理咨询活动,只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一种补充形式。 2.3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向学生提供心理卫生知识,开设心理课 其实这也是片面的。首先,心理健康教育中有许多属于非知识性的内容,它需要让学生通过活动、实践、训练等亲自体验获得,而心理课所能提供的活动空间、体验的机会是远远不够的。其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处主题内容外,还包括测验、咨询、班会活动、野外训练等,而这些内容无法由心理课来涵盖。再次,心理课侧重于一般性、共性的心理问题,它无法深入的解决特殊的、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而“因材施教”对心理健康教育更为重要。不对症,岂能乱下药? 心理健康教育应向学生日常生活渗透,心理知识传授与心理教育活动相结合、对全体学生的心理教育应与对个别学生的心理咨询相结合、心理课程与心理训练、心理辅导相结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实践和应用为主的教育活动。应遵循目标性、现实性、发展性、差异性和活动性原则。 (作者单位:平凉农业学校;甘肃 平凉 744000) 青少年心理问题论文:“穿越”文化折射当代青少年心理问题 摘 要: 作为21世纪以来最引人瞩目的大众文学题材之一,“穿越”文化俨然成了当今社会的一种流行文化,吸引了许多青少年的青睐。“穿越”文化的火爆,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青少年群体的心理需求倾向,它迎合了当代部分青少年逃避现实,释放压力,寻求自主性的心理需要,反映了青少年现实化、功利化、庸俗化的价值选择。这些都是值得教育界、心理健康领域的研究者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 “穿越”文化 青少年心理问题 干预策略 当前,作为21世纪以来最引人瞩目的大众文学题材之一,“穿越”文化俨然成了当今社会的一种流行文化。“穿越”小说借助网络的形式迅速走红,“穿越”题材的电视剧、电影、漫画和游戏更是以其奇妙、刺激、未知等特色受到了许多人的青睐。“穿越”文化的主要受众为青少年群体。“穿越”文化的火爆,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当代部分青少年群体的心理需求倾向。在“穿越”热潮的背后,隐藏着青少年群体怎样的社会文化心理和深层意义呢?这些都是值得教育界、心理健康领域的研究者深思的问题。 一、穿越文化的现状分析 穿越,作为时下热门词汇,意即人或物发生时间和空间上的转移。近几年,穿越小说狂飙突起,以一种势不可挡的劲头席卷了整个网络小说,成了最热门的题材之一,并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穿越小说粉丝群。1994年,黄易的武侠小说《寻秦记》成为穿越小说的雏形,此后又有了席绢的《穿越时空的爱恋》,这些都是早期的穿越类作品。目前图书市场上也出现了多种穿越小说,其中较知名的有《绾青丝》、《梦回大清》、《步步惊心》等,且大多拥有不错的销量。作家出版社更一口气推出了“四大穿越奇书”——《木槿花西月锦绣》、《鸾:我的前半生,我的后半生》、《迷途》、《末世朱颜》,现在这些穿越小说更是成了电视剧改编的对象。2010年以同名网络小说为蓝本,穿越古今的电视剧《宫锁心玉》的热播,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效应。据湖南卫视的官方微博透露,《宫》自2010年1月31日开播以来,收视率一直位居全国同时段节目之首,2011年2月16日的收视份额甚至达到14.28%。近来,受“穿越剧”收视率节节攀升的影响,穿越题材小说继续升温,尤其受到了广大青少年的追捧。 铺天盖地的“穿越”文化大多有雷同的内容、相似的模式,它汇集了历史、言情、宫廷纷争等多种元素,讲述现代人穿越时空与古人的爱情故事。其情节通常是描述一个当代青年在遭逢变故,机缘巧合下,穿越到古代的某一个朝代,美其名曰“架空”,在那里经历欺凌、磨难,阴谋、宫闱政变、后宫纷争等,女主角利用自己超前的现代经验,百折不挠地对抗恶势力,在英俊且痴情的英雄男主角的保驾护航之下,最终走向一个共同的结局——有情人终成眷属,过着神仙般的潇洒生活。这期间还不忘宣传现代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教文卫等知识。这些文字、影视剧带来的是青少年对穿越的羡慕、模仿,甚至崇拜。 二、从穿越热潮透视青少年心理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穿越”就像一场华丽而旖旎的“清秋大梦”,其主要功能在于满足观众休闲和放松的需要,对于普通大众起到消遣娱乐的作用。然而,穿越热潮在青少年学生群体中的甚嚣尘上,折射出当今社会,尤其青少年世界的一些心理问题。 (一)“穿越”文化迎合了当代部分青少年逃避现实、释放压力的心理需求。 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梦有解除心理压力的作用。从这一层面来看,“穿越”文化更像是青春世界里一场“豪华的白日梦”,它迎合了年轻人在某种惶恐与迷惘状态下的情感需求。有学生表示:“其实我们爱它并不是因为小说本身,而是当今在学校压力、家庭压力、社会压力之下,我们暂且躲在穿越中找到一个避风港,那里天马行空,有各种我们想要却在现实中找不到的世界。”青少年“穿越迷”着迷“穿越”文化,正是因为这种文化中所展现的无忧无虑、逍遥自在的生活令人向往。 当代部分青少年学生之所以有这样的文化选择,与当代社会环境不无关系。当今社会的变化发展日新月异,经济呈全球化趋势,中国市场化步伐不断加快,社会各阶层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一种集体意义上的精神焦虑和心灵困惑,这是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穿越”文化大行其道正说明现代社会中人类的焦虑心理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某些青少年学生对“穿越”文化的痴迷,可以说是这种焦虑和困惑在校园文化生活内的折射。当代青少年处在时代与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社会观念巨大变化,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沟通、家庭关爱等因素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对青少年的成长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当今社会的激烈竞争直接体现在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父母对孩子、青少年学生本身对自我的期望往往偏高,家庭矛盾突出,家庭、社会成员之间的亲密度降低,社会关爱匮乏,个人情感的孤独等,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了部分青少年性格中的消极因素的形成。孤独与寂寞成了部分青年人共有的情感体验。 青少年正处于向成人的过渡时期,生理成熟而心理不成熟,面对未来,他们有着美好的憧憬,有对理想的期待和对现实社会的失望。而现实生活中,各种压力使他们有时处于紧张和彷徨之中,他们需要一种排遣寂寞、填补空虚、释放压力的方式。缺乏有效的缓解途径,容易导致其心理失衡,产生逃避现实,在虚幻的“穿越”中找寻自我、宣泄挫折的潜在愿望。“穿越”文化创造的就是一种精神的虚拟。在另一个世界里,有张扬的个性和不羁的叛逆,也有对真、善、美的渴求,是当代青年理想与现实矛盾心理的最好写照。它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当代部分青少年在压力下自我解脱的心理需求。他们在“穿越”制造的虚拟的空间里自由自在地生活,放松自我,“穿越”进入的另一个世界满足了他们的幻觉,释放了他们的焦虑,使他们获得了一种假想式的满足和替代式的补偿。他们把自我从现实世界放逐,实现精神上的“诗意栖居”。这种令人暂时忘却现实的“穿越”功能满足了青少年的消费口味和精神需要,其实也是一种无奈的逃避,是一种缺乏主体精神和时代责任感缺乏信心和勇气的表现。 (二)“穿越”文化迎合了当代青少年寻求“自主性”的心理需要。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相应的都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层次,也是难以实现的需要。弗洛姆认为,现代社会精神危机的表现之一是人们日益感觉到自我的疏离,尽管他们有思想,有情感,却不能支配自己,从而陷入深深的焦虑之中。 当今青少年在所处的社会环境中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社会终究是成人控制的社会,而青少年学生是成人教育培养的对象,他们无法实现对社会的控制。青少年学生的主体性的实现受到社会及成人的制约,无法与成年人抗衡。在当今社会,青少年的自身发展更多的不是自我的选择,而是对社会的适应。他们生存于社会的种种规定和控制之下。社会和成人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影响青少年的成长路程。社会的价值观、教育制度、就业政策、舆论力量,都对青少年的发展有决定性影响。 青少年伴随着生理和心理的逐渐成熟,心理呈现出“独立感”和“成就感”的需求。他们渴望摆脱成人的控制,迫切希望独立自主,喜欢独立探索和思考问题;他们开始关注“自我”,关心自己与他人的内心世界;他们开始了解、接纳和逐渐掌握更多的行为规范、价值标准、社会角色,并渴望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社会的认同。一方面青少年要求自主,另一方面得不到自主,缺乏自我的空间与自由。“穿越”回古代,他们是“主宰者”,不仅能主宰自己,还可以主宰所处的社会。因而当某些青少年学生的“自主性”的需要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后,他们往往在虚拟的世界中寻找满足,“穿越”文化就成为他们欲望的无拘束宣泄的介质。“穿越”回古代,已经经历了现代文明,他们作为现代人的强势就充分体现了出来。他们追求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多的自我独立意识,运用现代人的理念在古代混得如鱼得水。因此,在颠倒的现实与虚幻的情境中,他们的自主性和成就感油然而生。某中学高二、已读过30余本穿越小说的小温同学表示:“小说中的现代主角正身处困境,但在另一个时空只要懂得一条基本的化学公式就大显威风,我也想像他这样到了古代变成神人。”青少年学生对“穿越”文化的热衷,反映了他们寻求“自主性”的心理需要,其实也是一种对现实教育和文化的抗议。 (三)“穿越”文化反映了当代部分青少年现实化、功利化、庸俗化的价值选择。 广大青少年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还没有完全成熟,受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还比较大,尤其对社会转型时期的各种现象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和评价,这给广大青少年的心理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青少年成长的良好社会大环境要靠各方努力营造。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一些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不利因素。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中出现了一些有悖常理的现象,对主流文化造成了猛烈冲击,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尚待重建,社会评价体系失序,在一部分人中产生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负面价值观。在此背景下,某些青少年学生更关心的是如何过好自己的生活,更注重对“小资情调”的追求,对“生活质量”的讲究。 “穿越”小说、“穿越”剧中,女主人公在穿越前也许资质平平,貌不惊人,但是穿越后,无不拥有成熟的心智、美丽的容颜和特别的个性,因此更容易获得王公贵族的青睐。而男主角无不是王公贵族、皇亲国戚,他们英俊潇洒、富贵多情,要风得风,要雨得雨。青少年学生对“穿越”文化的热衷折射出了他们对现实爱情和生活的态度。这种跨越时空的爱情追求,既豪华富贵又浪漫温柔,把物质享受和精神追求共同推向极致,无疑容易引起青少年学生的向往。他们深谙美貌、物质、金钱、地位的重要性,把自己想象为“穿越”小说、“穿越”剧中美丽多才的女主角,潇洒富贵的男主角,宣泄个人对权势的支配欲和对金钱的占有欲。在“穿越”文化备受推崇的背后,透视出当代青少年的现实化、功利化、庸俗化的价值选择。 三、穿越热潮背后的隐忧及干预策略 “穿越”就像是一次华丽而旖旎的心灵旅行,在一场梦幻中的生死之恋里,拥有一个“率性而为的我”,这个“我”万人瞩目且极尽完美,确实可以让现代人暂时缓解紧张生活节奏下的压力。然而,它仅仅是一种消遣娱乐,绝不能当成精神食粮。当代青少年通过“穿越”文化折射的心理问题应该引起重视,得到矫正。社会应该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宽松、积极、公平的社会环境,这样有利于缓解与释放他们的压力。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自我实现、释放压力、逃避现实、填补精神空虚是当代青少年群体沉迷“穿越”的主要原因。因此,学校和家长要注重培养年轻人独立生活的能力,给予他们更多的自我锻炼、自我服务的机会,提高其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广大青年需时常调整自己的心态,尽可能从容地接受和融入社会大环境中,提高社交能力,拓宽社交范围,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学会通过各种方式排除不良情绪,缓解压力。我们应该让青少年学生清楚,与其把情感寄托在想象空间里,不如通过脚踏实地的奋斗创造精彩的未来。 青少年心理问题论文:网络环境下的青少年心理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摘要: 网络环境对当代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青少年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会导致情绪、性格、行为与品德、人际交往诸多方面的心理问题。因此,要积极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开设上网指导课,监督其上网行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与社区活动,防范青少年受网毒的侵害,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 网络环境 青少年 心理健康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青少年上网的人数和时间呈上升趋势。网络文化以其独特的开放性、互动性、平等性、趣味性、丰富性等特点,满足了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强烈地吸引着青少年一代,对其人生观、价值观等的确立、心理的健康发展产生着深刻影响。由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还尚未完全成熟,好奇心强,辨别力与自控力还不是很强,因此,网络在给青少年带来空前的自由与满足、丰富的信息的同时,也导致不少青少年长期沉溺于网络世界不能自拔,给他们的心理健康带来了许多隐患,出现了一些心理障碍。因此,分析网络环境下青少年出现的心理问题并探讨解决策略,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网络环境下的青少年心理问题分析 沉迷于网络的青少年容易出现下列心理问题。 (一)情绪障碍 青少年长时间沉迷于网络,欲罢不能,流连忘返,一方面会对外界刺激缺乏相应的情绪反应,内心体验缺乏,严重时对一切漠不关心,导致情绪冷漠症。另一方面会造成精神、躯体对上网的依赖,如果得不到满足,情绪就会变得异常低落、烦躁、焦虑不安、脾气暴躁,无法入眠。 (二)性格障碍 在网络的虚拟环境中,对信息接受者来说,接受的过程是相对封闭的,青少年一旦离开电脑,就会感到孤独,很难表达自己,难以与人交往、沟通。 (三)行为与品德障碍 撒谎,遨游在网络世界中的人不需要真实姓名、身份,人与人的交往不需要有责任和义务,容易引发撒谎行为。 暴戾,在网络环境中,网络游戏所营造的虚拟世界充满血腥和暴力,对生命毫无同情和怜悯之心,只有好勇狠斗,久而久之,会引起青少年情感的匮乏和冷酷无情,行为的暴戾。 (四)人际交往障碍 在网络世界中,人的姓名、性别、身份、行为目的等都可以得到隐藏,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具有平等性、互动性。且网络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具有全球性。这使得青少年倾向于在网络上与人交流,在网上尽情地发表自己的观点,畅所欲言,充分而真实地展现自我。也喜欢在网络世界中发泄自己的苦闷、排解孤独。传统的情感交流方式逐渐被淡化。许多青少年面对网络,能够将内心丰富复杂的情感通过键盘熟练地敲打出来,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沉默寡言,与人交谈时不知从何讲起,也不知道说些什么,导致人际交往障碍。 二、解决策略 网络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客观存在的,需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形成合力,齐抓共管,采取有效措施,共同防范青少年受网毒的侵害,以保证其身心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一)净化网络环境 加强对网络环境的监控与管理,规范网络运作,以防止不良信息危害青少年。政府要严格控制网络,对网络服务提供商和内容提供商实行许可制度,要求网络服务提供商限制青少年进入负面影响大的网址,要求内容提供商遵守网络操作法典,不将色情、暴力、煽动种族和宗教仇恨的内容提供给青少年。加强立法、执法,用强制性的手段对不良网站予以打击。建立有效的安全检测机制,开发安全检查软件,过滤网络信息,对色情、暴力、迷信等有害信息进行甄别和查堵,以保证网络信息的纯净,放心让青少年绿色上网。 (二)开设上网指导课 面对丰富而又复杂的网络信息,要注意对青少年的上网指导,积极引导他们树立健康的上网意识。首先要求他们遵守网上公德,以道德的、合法的言行介入网络,防范网上失范行为。其次要教会青少年保护个人隐私,教育他们不要轻易与网友约会,不轻易把自己和家人的地址、电话等信息告诉网友。还要教育青少年正确分辨、判断、选择网络信息,远离黄毒等有害信息,以避免受色情、暴力、诈骗等有害信息的侵蚀。 (三)监督上网行为 家庭、学校相互协调,共同防范青少年受网毒的侵害。随着电脑的普及,家庭成了青少年上网的主要渠道,家长在监督孩子上网行为方面负有重要责任。家长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不浏览不健康的信息。注意安装必要的软件或加设密码,将不良信息排除在孩子视线之外。另外还要限制、监督孩子上网的时间和内容。老师要经常与家长联系,了解学生的上网情况,协助家长做好监督工作。 (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要更新观念,清醒地认识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把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到与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的必修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青少年学会运用心理学的知识进行自我调适,保持心理平衡,提高自我免疫力,促进心理健康。此外,学校还应该开设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栏,举办心理健康讲座,举办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在校园网上开设心理健康与心理辅导专版,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青少年富有朝气、精力旺盛、求知欲强,各种文体比赛、知识竞赛、晚会、英语角、郊游、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对他们有着强烈的吸引力,使他们在广阔的生活空间中尽情地施展自己的才能,旺盛的精力能够得到合理释放,从而有效遏制他们沉迷于网络,还有利于增强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建立和睦、融洽的人际关系,塑造健全的人格,提高自我心理保健能力,促进心理健康发展。此外,可举办一些有特色的活动,如网络知识竞赛、程序编写比赛、我的博客、电子信箱、论坛等,以激发青少年学习、使用计算机的热情与兴趣,把他们对网络的注意力引到查询资料、提高写作能力、拓宽知识面等有意义的活动中,有效防止沉迷于游戏、聊天等易成瘾的活动。 青少年心理问题论文:学业不良青少年心理问题、成因及干预策略研究述评 【摘要】学业不良青少年较容易出现的心理与行为问题有社会适应、人际问题、情绪问题、危险行为等;问题的成因来源于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四大方面;文章对学业不良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干预策略进行了分析,期望对相关的教育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学业不良 心理问题 干预策略 一、前言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越来越关注教育中的每一个个体,注重教育质量整体的提高,而学生学业不良问题也一直倍受关注。国内外研究表明,学业不良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问题突出,影响其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因此,迫切需要对学业不良青少年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及成因探索并进行教育干预,相关的研究成果将会对学校对这类学生进行教育引导提供指导,有利于促进学业不良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目前关于学业不良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问题较多关注其类型、成因、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及教育干预策略。 二、学业不良青少年的心理问题 学业不良指学习成绩低于群体平均水平,且不是由感官或智力障碍引起的。 孙红梅,姚本先(2010)研究总结发现青少年常见的心理与行为问题有:情绪问题、学业问题、人际关系问题、青春期性心理类问题、网络问题、危险行为问题等。 关于对学生的成长的影响方面,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学业不良对学生心理与行为健康的影响。有研究显示,学业不良学生会出现各种心理与行为问题影响其健康成长。国内外研究表明,学业不良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问题突出表现在社会适应、违纪行为、人际关系问题、焦虑抑郁情绪、自杀倾向、自我认识问题、网络问题等方面。学业不良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又会反过来进一步影响其学业表现,形成恶性循环。 俞国良等人(2000)对小学四至六年级学生的研究发现,学业不良学生的孤独感明显高于一般学生,并且学业不良学生的同伴接受性较差。程黎等人(2011)对10-12岁学生研究发现,随年龄的增长学业不良高智商儿童考试焦虑水平在五、六年级时显著高于学业优秀高智商儿童;而在成绩目标掌握方面低于学业优秀高智商儿童,且表现出更多的成绩回避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业优秀高智商儿童的非学业自我概念在五、六年级时显著高于学业不良高智商儿童。 三、学业不良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影响因素 随着对学业不良学生的教育干预的迫切需求,研究者们逐步探索学业不良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问题的成因,期望对其教育干预提供指导。一般研究者从智力与非智力因素两方面来分析影响学生学习最重要的因素;国内外研究表明,学业不良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大致来源于个体自身因素、家庭因素、学校教育因素和社会因素。 1.个体自身因素。个体自身因素方面,学业不良学生的大脑发育程度、智力水平、个性特点、归因风格、应对风格等影响其心理与行为问题。刘爱书,陈力(2004)研究发现智力不平衡和P300潜伏期延迟提示的脑功能损伤可相互验证;且有混合行为问题儿童的脑功能损伤程度比单一问题儿童严重;智力不平衡且有混合问题儿童的脑功能损害更有可能是器质性损害。其结果一定程度反映了脑损伤影响智力发展进而影响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类型。蒋航英(2011)研究发现学业不良者的倒摄抑制更明显,记忆绩效较差。 2.家庭因素。家庭因素方面,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气氛、家庭结构、父母受教育水平、亲子关系等因素均影响学业不良青少年心理问题。 家庭气氛包括家庭环境、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等。家庭气氛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家庭成员之间的心理关系以及孩子学习的环境,良好的家庭物理与心理环境、和谐融洽的夫妻关系、相对亲密的亲子关系将有利于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学业发展,相反,不良的家庭气氛也会产生消极影响,从而影响他的学习成绩导致学业上的失败,引起各类心理问题。俞国良的研究发现,学业不良儿童更多的生活在父母关系紧张的家庭中,而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教育分歧大,父母对孩子的情感投人相对较少。 父母教养态度和方式对青少年的认知发展和人格发展都有比较重要的影响;正确的教养方式塑造青少年良好的行为习惯,使青少年认知能力和个性得到正常发展;错误的教养方式和教养观念,影响其认知能力及个性的健康发展。谷长芬等人(2009)研究显示学业不良儿童的孤独感与父母的“情感温暖”呈显著负相关,与父母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呈显著正相关;对学业不良儿童而言,母亲的惩罚严厉和父亲的温暖理解是最主要的解释变量,即母亲的惩罚越严厉其孤独感越高,父亲的温暖理解越多,其孤独感越低。 家庭教育资源不足是影响学业不良青少年心理与行为问题的重要因素。刘颂,刘全礼(2007)研究显示学业不良儿童的家庭教育资源在家长受教育水平、家长期望值、家庭学习氛围方面显著低于一般儿童,学业不良儿童家长提供的学业支持存在不同于一般儿童的特点。 3.学校与社会因素。学校教育因素方面:教师对待学业不良学生的态度和给予的支持,学校同学关系、班级氛围等影响其心理与行为问题。社会因素方面,社会支持、同伴团体特征等影响其心理与行为问题。社会支持是学业不良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它包含学生从父母亲、教育工作者、朋友等处获得的支持力量。社会支持的力度对学业不良学生的心理发展会产生影响。葛娟(2011)研究显示:学业不良学生在获得父母亲、教师和同性朋友的总体社会支持上均少于普通学生,且学业不良学生对异性朋友支持的需求高于对父母与教师。另外,同伴群体的特征也会影响学业不良学生的各类心理行为问题产生。 四、学业不良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干预策略 学业不良青少年的干预,目前大致有两类干预模式:医学-心理教育结合干预模式和只进行心理教育的干预模式。 国内主要的青少年心理教育干预策略为:心理健康检测并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团体心理辅导、家庭干预和学校干预等。 学校教育中,教育者应关注青少年心理与行为问题的成因并开展相关的干预。对于源于家庭因素的心理问题,家校合作是其中一种重要的干预形式。学校和教师可以通过家访、家长会、开办家长学校等形式,使家长了解和体会到健康的家庭功能对于教育和矫正学业不良学生的重要价值;并且学校也可针对学业不良学生的家长举行关于学生问题的特点、成因及干预策略方面的讲座,指导家长如何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孩子,积极改善学业不良儿童的家庭教育环境,改进学业不良学生家庭环境中的社会性发展状况,也可开设关于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讲座与家长交流会。对于社会适应不良的学业不良学生,应引导他们掌握一定的社交礼仪和人际交往技巧,并为他们提供应用这些社交礼仪的机会和场所,以发展其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结交朋友并维持友谊的能力;且可在教学中积极开展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有利于学业不良学生的同伴接纳积极发展。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应对学业不良学生予以积极关注,学习运用班级气氛、班级同伴关系、师生关系来对学业不良学生的各类问题进行教育干预。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应认识到积极乐观对待学业不良学生对此类学生发展的重要性,有效的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班级同伴关系,特别是引导学业不良学生发展积极的同伴关系,增强社会交往技能。 针对学业不良儿童的严重心理问题,也可以开展相关的个体与团体辅导。关于心理辅导进行干预方面,戴育红等(2004)研究发现,小组辅导活动是帮助学业不良学生提高学习适应性和学习效果的一条重要途径。普通学校宜采用个体干预和团体辅导相结合的综合干预模式,实行朋辈帮扶、学校教育、家庭辅助、社会支持的多层面结合,形成教育与预防同时并进的三级防御系统。 五、关于学业不良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的反思 综上所述,研究者对学业不良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问题的探索在逐步深入,学业不良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问题相关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研究的特点。然而,目前,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学业不良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实证研究非常欠缺,对于学业不良学生的发展性研究不足。 从研究成果对实践的指导意义来讲,目前的大多研究是揭示学业不良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问题现状,静态研究成果较多,而相关的动态干预研究成果较少,然而对于这类群体来讲更需要的是干预研究成果来指导教育实践。 从研究方法方面来看,目前对学业不良青少年的各类问题的研究绝大多数研究者采用的是定性的调查法,然而,每一种教育现象的发生都有具体的教育情景,学业不良学生都有独特的教育生活实践,因此质性的研究方法,特别是行动研究和叙事研究对学业不良问题的研究尤其是其心理问题的干预研究更容易解决实际问题,这将是将来研究的新的方法学取向。 青少年心理问题论文:农村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 [摘要]随着改革開放的不断深入,现代医学和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健康水平得到了空前的提高。文章分析了青少年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以及不健康心理成因分析,最后提出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 随着物质财富的不断扩大,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新的健康问题又出现了,那就是心理问题。由于这些心理问题源于早期心理素质训练的缺失,并且这些病症具有较强的不可逆转性,特别是现在的青少年儿童,其心理问题呈现出一种快速增长的趋势。如果我们不从现在開始,加强对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那么作为祖国未来建设者的他们将很难适应这种高强度、高速度、快节奏的社会生活,进而成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一、青少年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大,对挫折承受力差 在高手如林的高中,学习竞争十分激烈,每一次考试,学生心情十分紧张,总担心考试会失败,失掉“尖子”地位,受到老师、父母的责备,同学的冷眼,产生高焦虑,而一旦真的考试失败,就立即灰心丧气,情绪十分低落,这种现象在高三更为突出。在咨询中不少学生倾说“想到压力来自四面八方,既难以接受又不能摆脱”,“一旦成绩不好,不能升入大学,哪有脸见人”,“我自认为我学习是努力的,但中期考试又是班上的尾巴,这样下去还有什么意思”,“我是学校保送来的,学习不好,我无脸见老师和校长”,“有时真想一死了之”,于是挫折感“油然而生”,表现为焦虑、失意、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和同学的言行敏感、失眠、神经衰弱等症状。 (二)人际关系不协调 由于初中学习成绩好,常受到老师和家长赞扬,加之是独生子在家多为“太子”“千金”,自我中心意识强,人际交往能力弱,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显得人际关系不协调。 (三)自信心不足 由于家长、老师(主要是班主任)对学生的期望质过高,表现出对学生(特别是优生)的缺点看多优点看少,拿家长和有些老师的话说,“要常敲打才能成才”,消极评价多于积极评价,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常因一次考试失败“老觉得自己智力不高”,“自己老是失败,考大学肯定没有希望了”于是恢心丧气,“前途渺茫”,失去自信心。 (四)早恋问题的困扰 中学生自身的生理发育日趋成熟,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导致“早恋问题”,高中这种现象也较突出,在我们的咨询中略占1/7,“总是想看到他”“我总想和他在一起”“我和他说话心情总是很兴奋”,甚至于“我爱上了我的语文老师”,由此感到“烦燥不安,吃不下,睡不香”,成绩開始下降。由于走进了恋爱的误区,心理冲突加剧,产生种种心理病态反映。 二、青少年不健康心理的成因分析 我们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必须明确学生产生心理问题、心理疾患的原因,以便对症下药。 (一)社会原因 我国当前正处在全方位的社会转型之中,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必然会使社会产生震荡。人们的理想、信念、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都会由于震荡而产生变化,甚至发生紊乱。而理想、信念的缺失,价值观体系的紊乱,对心理还不成熟,行为尚不够完善、缺乏人生与社会经验的青少年、儿童来说,就会显得不知所措,无所适从。多重的价值观,增加了他们选择的难度。另外,再加上大众传媒上的一些误导,使学生难以形成一个稳固的、正确的价值体系,很难形成真正的“自我”。这就为心理问题的产生埋下隐患。 (二)学校原因 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与学校教育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主要表现在: 1.课业负担过重 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由于受老的传统的影响,部分教师还一直把眼光盯在学生的考分上,忽视了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为了使学生能考出好成绩,教师便对学生重重加码:内容上多讲,上课和补课时间延长,作业量加大。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身心疲惫,根本没有喘息的机会。这就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极易形成恶性循环。 2.教育教学方法落后,过于简单 部分教师在教育学生时方法简单、粗暴,不会因材施教,只会用老一套对学生管、卡、压、灌;教育学生缺乏耐心,学生稍有问题就批评、训斥、责骂甚至体罚学生,对学生搞“精神虐待”。受自身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习惯的影响,教师在评价学生的时候,往往会出现评定不当的现象,不会用发展的眼光一分为二地去分析学生,把学生看死;用不同的标准对待学生,对优等生关怀备至,对后进生不管不问,甚至歧视、虐待后进生,等等。这样的教育方法势必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伤害。 (三)家庭原因 家庭是学生社会化的最初的重要场所,是家长把品质行为传给下一代的地方。家长的品质行为是影响学生在学生乃至社会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学生们知道的许多知识不是在学校里学到的,而是从爸爸妈妈那里学来的,现在许多家族缺乏文化氛围,有的家长工作之余忙于喝酒,赌博,或忙于发财致富,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导致孩子放任自流,走向堕落;有的家长品行不端,行为放纵,对孩子起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更有许多家庭对独生子女采取娇宠态度,使孩子娇生惯养,受不得半点艰辛,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或心理失衡,出现偏激行为。即使对小孩严格要求的家长也有不少总想把自己的期待强加给子女,而对于子女在情感,需要,意志,性格等等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置之不理。其结果是,中学生阶段不少学生对家长采取的能骗就骗,能瞒就瞒,结果是受害的是学生,心灵情感必然不健康。 (四)学生自身的原因 主要表现在:心理承受能力偏低,特别是独生子女,由于他们往往受到家长过多的保护,从小就缺乏失败与挫折的体验,缺乏应付困难与挫折的心理准备,意志薄弱,感情脆弱,依赖性强但又盲目自尊,再加上他们缺乏心理卫生知识,缺乏心理调节技术与方法的训练,长期的内心矛盾、苦闷、压抑,尤其是面临重大挫折的打击,很容易使他们张皇失措,“心理崩溃”,做出异常的或病态的行为。 三、教育工作者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对策 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重视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当务之急的重要任务。根据心理学发展的规律和要求,依据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我对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调动多方力量营造心理教育的优良环境 调动学校各个方面的力量,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学校首选策略。首先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给予高度重视,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纳入学校教育工作系统。只有得到了高度重视,该策略才有实施的基础;然后将心理教育分布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构建一个专门渠道与非专门渠道有机结合的教育网络。 (二)加强素质教育的时效性 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学校课堂教学,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教师通过不同的教学途径,变换多种教学方法,运用每一教学步骤,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发挥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辅导作用 班主任工作既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工作,学生健康的人格,优良的心理品质与班主任工作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现有教学体制看,班主任既是教育者也是管理者,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辅导至关重要,但现实中,班主任大多数缺少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心理咨询技术,还不能胜任对学生心理健康指导。加强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培训,使班主任人人能胜任这项工作,这是学校的当务之急。 (四)開展心理健康咨询活动,组织学生收听收看相关的心理知识节目 心理咨询主要是借助语言、文字,给咨询对象以启发与教育的过程,即教育者让学生诉说自己的烦恼、痛苦、疑惧,使学生在得到情感宣泄和净化的同时,因势利导,促进学生找到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办法。一些具有自私、自卑、嫉妒、孤独等心理的学生,大多是在感到不受人们欢迎时,才丧失自信心,表现出心理缺陷的。 当然,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和方法还有很多很多,而这些方法的实施、完善、发展还需要社会、学校、家庭齐心努力,共同探索,相互协作。 目前,我国的心理教育工作才刚刚起步,任重而道远。我真心的呼吁全社会,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健康的受教环境,为孩子们寻找一种切实的教育方法,为孩子们编织一个美好的成长梦境。 青少年心理问题论文:620例青少年心理问题分析 【摘要】目的:研究青少年心理状况,为青春期门诊开展青少年心理咨询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2006年~2009年来我院青春期门诊接受心理咨询的青少年620例,分析各种心理问题的发生情况。结果:620例青少年前4位常见心理问题依次为性心理问题、学习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情绪问题。结论: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关系着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应引起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广泛重视。 【关键词】青春期门诊;青少年;心理问题 在我国,10~24岁的年轻人接近3亿。大约每4个中国人中就有1个是青少年。青少年在体格形态、生殖系统迅速发育的同时,心理也发生巨大的变化。全国14~16岁儿童青少年精神卫生问题发生率为12.20[1],因此,青少年心理问题也应引起重视,本研究通过对我院青春期门诊青少年心理咨询情况的总结,为开展青少年心理咨询提供科学的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2006年~2009年来我院青春期门诊接受心理咨询的青少年620例,年龄均为10~24岁。 1.2 方法:咨询方法包括门诊咨询和电话咨询,通过耐心真诚的交谈,建立融洽的咨询关系,对青少年给予无条件尊重,完成咨询后马上记录,咨询记录格式标准化。记录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在校生(小学、初中、高中或中专、大学)、校外生、咨询内容及医生的指导意见。 1.3 统计分析方法:用SPSS10.0进行统计分析。用百分数表示各类型问题。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门诊咨询403 例,电话咨询217 例。年龄最小的10岁,最大的24岁。其中,10~14岁78例,占12.6 %;15~19岁 264 例,占42.5 %;20~24岁278 例,占 45.0%。全部未婚。 2.2 主要心理问题见表。 3 讨论 3.1 青春期性心理问题:本研究显示,性心理问题占青少年心理问题咨询的首位,占30.2 %。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关心的问题不同。在15~18岁的男性青少年中,手淫成为首要咨询问题。在咨询中发现,93.6%青少年初次手淫的诱因是接触色情录像或读物。由于对手淫缺乏正确的认识,他们担心:手淫是否会缩短寿命,是否会影响婚后的性功能,是否引起生殖器感染等。19~24岁组的青少年,性成熟并开始有性经历,性行为、避孕、人工流产以及由此引起的心理问题成为首要咨询问题。咨询中发现,他们对避孕方法的选择、性传播疾病、人工流产后的危害及保健知识知道的很少。 因此,要重视青春期性教育。学校不能只是重视知识的传播,忽略了生殖健康保健的基本技能指导,而是要将性与生殖健康知识和技能系统地传授给青少年。开设学校心理健康咨询室,建立比较完善的校园内学生健康档案,心理辅导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性格感情等特征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有针对性地开展辅导和帮助[2]。医院的青春期门诊不仅要针对青春期出现的生殖器官疾病,还要涉及青少年身体发育、疾病预防、心理咨询、性健康咨询、性健康教育等多种青春期保健服务内容[3],设置青春期健康网络。家庭要针对性对青少年适时进行性卫生知识及道德伦理教育,引导他们科学地对待自身的变化和正确地对待异性,把充沛的精力投入到有益的活动中去。 青少年无保护性性行为使青少年非意愿妊娠和性传播疾病发生率明显上升。在许多国家,性传播疾病发生的第一人群是20~24岁年龄组,其次是15~19年龄组和25~29年龄组。性传播疾病可引起多种并发症,如不孕、生殖道癌症等等,直接威胁到成年期以致终身的生殖健康。医院青春期门诊要开设生殖卫生专科咨询,教会青少年选择避孕的方法,如何避免性传播疾病的传播等等。 3.2 学习问题:学习问题占21.3%。由于父母对自己的成绩不满意,经常批评抱怨,一些中差等学生产生消极情绪,他们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心灰意冷、自暴自弃、。有些学生抄袭别人的作业,甚至逃学。这种现象被称为“习得性无能”[4]。是指个人经历了失败与挫折后,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这种现象在中差等生中很常见。指导原则: 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鼓励对青少年进行赏识教育。老师布置适合学生实际水平的作业,使他们通过完成作业获得成就感,及时检查学生的作业,发现进步及时表扬,家长要多关心孩子的家庭作业,有困难共同克服。 3.3 人际关系:因人际关系求助的青少年有共同的特点:自卑、害羞或嫉妒。由于自卑,往往过低估计自己,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顾虑重重,行为退缩。害羞是青少年常见的心理现象,常常表现出过分的自我注意和自我约束。在陌生人面前害怕、不安、拘谨,影响人际交往。嫉妒心理也很常见。看到别人进步、成功、成绩好、有能力时容易产生嫉妒心理,这些会严重影响与同学和朋友的关系。从而导致青少年无法满足依恋感,内心苦闷无法宣泄,对心理健康有极大的危害。青春期是人生的第二反抗期,易产生亲子矛盾、师生矛盾,而诱发人际关系问题。家长和教师多给他们更多的理解,耐心倾听他们的意见,交给一些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给予正确的帮助和引导。 3.4 情绪问题:情绪与身心健康关系极为密切,正性情绪可促进身心健康,而负性情绪如果持续时间长,则易导致心理和身体的疾病。目前调查,青少年情绪问题发生率在10%~30%之间[2]。抑郁是最常见的心理障碍之一。抑郁可以导致自杀。兴趣与快乐是人的最主要的正性情绪状态,对青少年认知行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快乐情绪有利于青少年在心理发展时期,自信而稳定地面对各种复杂的外界环境。因此,对家长来说,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要想方设法地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和爱好,以使孩子保持积极健康稳定的情绪状态。 总之,青少年的心理卫生问题,关系着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关系着民族的素质水平,应引起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广泛重视。 青少年心理问题论文:社区青少年心理问题干预进展 作者:季卫东 方文莉 郑云飞 高建军 【关键词】 社区;青少年;心理问题 社区青少年是指年龄在14 a~25 a、不在学校读书、尚未就业或没有固定工作、缺乏或没有家长监管的青少年。社区青少年的概念具有特殊的意义和地域特点,社区青少年的概念,有别于以往的“问题青少年”、“边缘青少年”“问题青年”等概念[1]。在社会舆论与公共生活中,后者有着很重要的价值评价和负面标签色彩,而“社区青少年”是一种较为客观的描述,比较容易为社会、家庭和社区青少年自身所接受。随着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人们逐渐认识到,在青少年中,社区青少年作为一个游离于学校或家庭之外、处于社会控制边缘的特殊群体,其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其危险性也更高。学校教育的缺失、家庭教育的不当及社区教育的不到位,使得社区青少年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为突出,这不仅成为困扰他们成长的重要问题,也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 1 社区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从总体上看,社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是良好的,通过对比,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明显低于普通在校学生和工读学校的学生,其心理状况令人担忧[2]。另外有研究还表明[3],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全国常模,敌意因子分显著高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社区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表现有:情绪问题(抑郁或焦虑)、网络过度使用、暴力、精神活性物质滥用、逆反、自卑、猜疑、自伤或自杀、性心理问题、人际关系不适等,由此往往导致青少年多种危险行为的发生。 参考国内外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我们发现除了生理和遗传等内在因素的影响外,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外在因素主要集中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4]。研究进一步显示,家庭环境是青少年成长的首要环境,是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最重要因素,其中父母教育子女的方式、父母的文化素质及家庭关系的好坏都直接影响着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而社区青少年作为游离于学校和工作单位之外的特殊群体,家庭环境无疑成为其成长的最重要的环境,生活在健全、和睦家庭的孩子普遍心理素质好,而生活在单亲、离异、夫妻不和的家庭中的孩子相对来讲心理较敏感,承受能力较差。调查表明,在家庭方面,青少年感到心理压力的生活事件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家庭成员死亡、家庭成员患急重病、父母关系紧张和家庭负债等。父母教育子女的方式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粗暴的教育方式不仅使子女的身心受到创伤,而且会增大与父母的隔阂。而父母给与子女更多的温情与爱,子女出现问题行为的可能性就会降低,这不仅有助于形成和谐的亲子关系,同时还有利于子女的心理健康,说明家庭关系对青少年的影响很大;学校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场所,资料显示社区青少年多数有学业失败感,对学校有抵触情绪;社会因素对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影响更是不言而喻,那些不在学校、无人监管的社区青少年面对社会上形形色色的现象,部分青少年沉溺于网络、暴力、色情中不能自拔。 2 国外社区青少年心理干预 在美国,没有“社区青少年”这一提法,用的更多的是“at?risk youth”这一表达方式。美国青少年群体分布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数量庞大且由于年龄、种族、信仰、家庭背景、生活区域等不同而导致其兴趣爱好、人生追求、生活方式、职业趋向有很大的不同。纵向的类别差异和横向的层次分化使得当今青少年群体越来越多样化。美国青少年在道德问题上的缺陷体现在“自我为中心”意识较强。这与美国社会所倡导的价值取向是分不开的。美国提倡的是个人主义,美国人认为,个人发展了社会就发展了。美国对于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干预主要基于以下方面:完善的社区发展基础,美国每年大约有30~50万志愿者加入到社区工作当中,其中不少人员参加社区青少年的心理矫治工作;针对性强的社区青少年矫治项目,包括依据其特点设立专门的青少年辅导中心、咨询室、训练中心等机构,辅导人员必须具有学士以上学位和丰富的专业经历;丰富多彩的团体活动,包括集体观摩富有趣味性和教育意义的影片,或听榜样讲座、角色扮演活动、团体训练等[5]。 NYA(National Youth Agency)是培育英国青少年和社会人士专业训练的组织机构,其服务的范围涵盖所有青少年和社会工作人士。NYA能帮助青少年通过非正式教育活动去学习和挑战更多的新知。NYA广泛地向年轻人提供运动、艺术及社区的机会,并在青少年心理发展和个人技能方面提供帮助,让他们在工作上有所改善与进展,其工作内容还包括培训和签署高等教育学院及区域雇主讨论学问小组计划。 3 我国社区青少年心理干预 我国在社区青少年心理干预方面进行的比较好的城市有香港、上海等,在香港,除了“青少年服务中心”和学校社会工作以外,专业的社会工作机构还在课余时间和休息日专门派工作人员前往青少年常去的场所和街头,特别是青少年犯罪率较高的地区,和青少年接触、交朋友,对中途辍学的学生、离家出走的青少年,以及一些青少年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和服务工作,帮助他们恢复学业、回归家庭,引导他们走上正途。此项工作在香港被称为青少年的“外展社会工作”,是一项颇有特色的青少年社会工作。“外展社会工作”选取了一个非常有效的角度,来整合社会资源,可以说,香港的外展社会工作非常有针对性,对国内的社区青少年工作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近年来上海在社区青少年工作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6]。2002年5月,建立了上海市社区青少年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市委、市政府分管综治工作的领导担任召集人,全市18个委办局作为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团市委,负责日常工作的推进与协调。浦东新区、长宁区、杨浦区率先开展社区青少年事务试点工作。同时,共青团上海市委与零点调查公司合作,组织了近5千名调查员,采用专业调查、上门家访、一对一访谈的形式,首次对上海市社区青少年群体的状况进行普查,并建立了信息系统。调查显示,当时共有6?3万名具有上海市户籍,16 a~25 a,没有固定工作、没有就学、缺少监管的青少年(统称“三失”青少年)。2002年9月,上海市社区青少年工作会议召开,向全市推广试点经验,推动上海市19个区(县)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并在街镇和居(村)委会配备相应的工作力量,形成了市、区(县)、街镇、居(村)委会四级工作网络。2003年8月,为加强社区青少年的教育、管理和服务,从源头上预防社区青少年违法犯罪和促进社区青少年健康成长,上海市委、市政府专门批准在共青团上海市委下设立了上海市社区青少年事务办公室(与上海市社区青少年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合署办公),浦东新区、徐汇区、卢湾区、闸北区实施第二轮试点工作。2004年2月,民办非企业性质的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挂牌成立,并推荐产生董事会、监事会和干事人选。2004年5月,上海市全面推进预防犯罪工作体系建设动员大会召开,标志着社区青少年工作在上海市全面推开。近年来,以杜亚松教授为主的上海市儿童青少年行为发展中心在青少年情绪障碍、青少年网络过度使用的预防干预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同时针对社区青少年也开展了相应的干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就[7]。 4 结语 总体而言,国外社区青少年心理问题干预体系比较完善,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和可借鉴性,值得我们学习和总结。国内社区青少年工作起步较晚,即使是已经有一定基础的香港、上海也是在某种基础上摸索前进,更多的精力和设备放在青少年犯罪预防和控制上面,但在社区青少年心理干预方面还有待加强,尤其是要加强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队伍建设,我国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的发展需要建立队伍网络,其中应该包括精神卫生工作者、社会工作者、社区工作人员、政府的各级相关人员、特殊治疗者以及社会志愿者等。不同的人员都需要接受相应的社会学、社区工作、临床心理学、预防医学、精神病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了解心理发展、环境、社会、人文的相关知识,各类人员都要以人为中心,以社区服务为主,以心理保健和预防为先,注重和搞好社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工作,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比率,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和谐社区。
交通安全论文:影响高等级公路交通安全的因素和对策 0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高速公路建设也在突飞猛进,高速公路通车里程每年都以20%的速度递增,截止2010年3月我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经达到6.5万公里,列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吉林省交通建设也在奋起直追,目前高速公路也已通车1813公里。随着高速公路的增加,交通安全事故也逐年递增。做为一名高速公路管理者,我们有责任认真总结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特点和规律,深入分析影响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的主要原因,提高交通安全管理水平,有效预防交通事故的发生,已成为管理上的紧迫课题。如何做好交通安全工作,根据本人在高速公路管理工作十多年的经历,现与大家共同探讨。高速公路发生交通安全问题,都与道路、人、车的因素和气候因素有关。 1道路因素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道路因素主要包括:道路设计、道路质量、道路施工、道路绿化等。 1.1 道路设计道路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①直线与曲线长度的比例不合理。高速公路直线的最大长度和最小长度应有所限制,直线与曲线的长度设置应合理,否则容易形成驾驶单调感,对驾驶员起到催眠作用,引发交通事故。②纵坡及纵坡长度不合规范。坡度大、坡长小的坡段事故率相对较高。③弯道超高不合理。特别是在高速公路入口的匝道路段,弯道超高设置不够或出现弯道反超高等情况容易引起车辆侧翻等事故。④路面设计中影响安全方面主要有:路面强度、路面稳定性、路面平整度、路面抗滑性能等。 1.2 道路质量影响行车安全主要有:①路面坑槽、断板严重影响路面平整度,容易造成高速行驶车辆方向把握不准而引发事故。②路基沉降形成的路面积水现象是行驶车辆的一大事故隐患。③“桥头跳车”现象也严重影响行车安全。 1.3 道路施工高速公路道路养护施工作业不规范是造成交通事故的重要方面。①施工标志不规范。设置区域太小、过近,施工标志不全,陈旧不清晰等。②施工材料乱堆放,占道情况严重,特别是夜间行车,造成车辆撞上施工材料引发事故。③施工现场管理不严。表现为施工人员不着标志服,施工车辆随意掉头、逆行。 1.4 道路绿化道路绿化对交通安全的影响有:①有效的道路绿化可以遮蔽道路线形中一些影响驾驶行为的不良景象,使驾驶员,行车视野集中,设计不合理容易使驾驶员产生视线涣散,思想不集中,从而导致事故的发生。②道路绿化的欠缺,减少了道路的线性特征,影响道路的连续性。③还直接影响了降低噪音和夜间行车防眩作用,对车辆高速行驶产生一定事故隐患。 2人的因素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人对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的影响主要是针对驾驶员、乘车人、进入高速公路的行人。 2.1 驾驶员的因素由于高速公路全封闭、全立交,路况良好,车辆行驶时不需要驾驶员采取太多措施,导致驾驶员警惕性下降,据了解高速公路交通事故80%以上都是由车辆驾驶员的原因引起的。①驾驶员缺乏高速公路行驶经验。高速行驶时驾驶员动态视力明显下降,有效视野变窄,对必要的信息可能发现过迟或根本发现不了,导致行驶中观察,判断失误的可能性增大,或对突发性危险惊慌失措,处理措施不当造成失误,这是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②超速行驶引发事故。高速公路限速最高时速为120公里,部分驾驶员认为高速公路路况好、视线好,盲目超速行驶,极易发生事故。③低速行驶引发事故。高速公路实行分向式行车能够确保车辆高速行驶。而低速行车造成的流动障碍,特别是夜间或其它恶劣气候下,更易发生追尾事故。④疲劳驾驶引发事故。高速公路平坦舒适,长时间行车极易导致生理和心理疲劳,一些驾驶员为经济利益所驱动,昼夜连续赶路,导致疲劳过度,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⑤违法停车引发事故。有的驾驶员在高速公路随意停车进行修理,车后不放任何警示标志,有的随意停车换驾驶员、解手、问路、检查车等,特别是夜间,极易导致交通事故发生。⑥未保持车距引发事故。道路安全法规定,车时速在100公里时,车与前车间距必须保持100米以上,但是,许多驾驶员对保持车距必要性认识不够,还存在着普通公路上的跟车习惯,如遇突发情况,会出现连环追尾事故。⑦违章逆行、掉头、倒车引发事故。在高速公路上,逆行、掉头、倒车是比较常见的违章,极易发生事故。有的驾驶员盲目起车,强行超车以及从右侧紧急停车带超车等,都可能引发交通事故。⑧长期占用超车道引发事故。超车道是车辆借道超车的专用车道,许多司机特别是货车司机长时间,长距离占用超车道,阻碍了后面要超车的车辆,使后面车辆在车阵中左冲右插,容易发生交通事故。⑨还有的驾驶员在高速公路行驶时,与人闲谈、抽烟、打手机等,注意力不集中的行为也容易引发事故。 2.2 乘车人因素①在机动车驾驶室以外的车厢违章载人。②个别旅客闯入高速公路等候长途客车。③客车超员并在高速公路上随意上下旅客。 2.3 行人因素①周边群众贪图方便,擅自进入高速公路行走,随意横穿高速公路。还有一些无行为能力人和流浪人口任意进入高速公路。②高速公路养路工、施工人员未按规定穿反光衣,随意走动,也容易引发交通事故。 3车辆因素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高速公路行驶的车辆要求车况良好,但还存在有些不符合交通法规规定的车上路,有的驾驶员在上高速公路前忽略了对车辆的检查,所以发生事故较多。 3.1 报废车和病车上路引发交通事故由于车辆源头管理不严,有的驾驶员盲目驾驶到年限的报废车辆上路,有的驾驶员不重视对车辆维护保养,进入高速公路前不进行检查、车况性能差。这些车辆随时可能酿成交通事故。 3.2 制动系和转向系故障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①制动系故障包括、制动跑偏、制动侧滑、制动甩尾、制动摇摆等。制动跑偏是由于转向轴左右制动器制动力不相等或车辆重心位置左右不对称造成的制动间隙调整不均,轮胎气压不均,个别制动衬片与鼓接触不良均可造成制动跑偏。制动侧滑主要是车辆在附着系数小的路面制动时容易发生侧滑。②转向系故障包括,机件损坏、车辆发飘、反映迟钝、转向甩尾等。造成故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车辆总质量的大小及轴荷分配,前轮定位参数,减震器的衰减力,轮胎的形式及性能,车轮动平衡及路面附着系数等,其中转向甩尾在高速时或系数小的路面上易发生事故。 交通安全论文:当前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隐患及治理对策 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农村道路交通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农村交通工具由原来的非机动车被现在的机动车所取代,农民出行由七十年代的步行、骑自行车,发展到最近几年的摩托车、小轿车,买拖拉机、汽车、农用车搞运输,这给农民的出行带来了方便,也给农村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同时也暴露出农村道路基础设施不完善,道路交通安全设施相对缺乏;交通结构比较复杂,混合交通比较普遍;交通参与者的法律观念和安全意识较为淡薄等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使农村道路交通事故呈逐年上升趋势,因道路交通事故造成的伤亡人群中大多数来自农村,给许多农村家庭造成了破坏。因此,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预防和减少农村道路交通事故,是摆在各级交通管理部门面前的一项重大和紧迫的任务。笔者结合辖区农村道路实际情况,从中分析了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的特点和存在隐患,并提出粗浅的建议和对策。 一、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存在的主要隐患 (一)道路交通环境差,安全设施建设滞后。具体表现在:第一,道路通行条件差。近年来,虽然实施“村村通”工程后,道路增长比较迅速,使交通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原来的泥巴路、砂子路变成了平坦的水泥路,但是,这仅仅是对路面进行了简单的硬化,道路的环境未得到根本改变;第二,道路安全设施未能配套,交通标志标线不齐,甚至成为“盲点”,导致危险重重;第三,事故黑点路段长期得不到有效的治理。因资金短缺,事故多发路段的路况不良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的治理,甚至连必要的交通安全基础配套设施也缺乏,导致危险路段时刻仍威胁着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机动车驾驶人整体素质不高。一是驾驶技术比较“毛糙”。在农村因很多驾驶员文化程度不高,担心去考驾照过不了关,所以无证驾驶的情况较多,尤其是拖拉机、低速载货汽车驾驶人较多,由于缺乏严格的学习培训,交通法规及安全知识知之甚少,导致遇到险情时应变能力差、心慌、手忙脚乱,从而极易发生交通事故;二是守法意识及安全意识不强。哪怕有驾驶执照的人,由于很少参加交法知识的学习活动,导致平时守法观念差,开车只顾自己前行,丝毫不顾别人的安全,随意超速行驶、酒后驾驶、人货混装等严重影响安全的现象比比皆是。从农村发生的交通事故来看,绝大多数就是因为违法驾车造成的。 (三)交通参与者守法意识和安全意识极其淡薄。具体表现在非机动车、行人随意穿行道路和闯红灯,与机动车争道等等;有些群众不考驾驶证就驾驶车辆上路,连起码驾车靠右行驶最基本的交通安全常识都不懂,不要说其它不戴头盔、违规载客驾驶无牌无证等违法行为;还有集市占道乱摆乱卖、占道晾晒农作物等行为,他们这些人只是考虑到他自己的利益,贪一时方便,不考虑交通安全问题,导致交通事故频发。 (四)机动车数量增长迅猛,车况安全性能差。近年来,机动车数量大幅度增长,机动车除了作为交通运输工具外,还被用作生产工具和生活工具而进入农村家庭。四轮农用车、电动车、三轮汽车、两轮、正三轮摩托车等种类繁多,且每年增长迅速。同时,在农村由于受利益驱使,一些性能、质量达不到国家强制标准的机动车也一拥而入,加上繁杂的手续、费用等,使得农村大多数机动车无牌无证或假牌假证或非法拼装,甚至是报废机动车辆在道路上行驶,给道路交通埋下了安全隐患。 (五)道路管控未到位。目前,由于警力不足,农村交警中队设置不够,而每个派出所只有一名民警负责交通安全,他们本来应付治安案件的任务已相当繁重,很难再腾出时间和精力来帮“打理”交通,这就导致农村交通安全管理力量仍然十分薄弱,交通执法未能保持长期严管态势。同时,地方政府重视程度也不够,往往觉得交通管理工作是交警部门的事,缺乏必要的协调,以至于整体防控体系不能有效地形成。凡此种种,导致农村地区道路交通管理工作未能有很大的、明显的改观。 二、农村道路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公安交警部门警力不足,交通宣传跟不上。农村道路具有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管理难度大,管理方式和手段相对陈旧,事故隐患多;由于农村农民的文化程度普通相对较低,法律意识和交通安全意识谈薄,对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学习少、了解少、受教育少,大部分人认为只要不发生伤亡事故,一般的交通违法行为无关紧要;而针对农村广大农民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少之又少,交通安全公益性宣传教育几乎空白,没有形成从源头对农村群众教育的有效途径。 (二)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及农民的交通安全意识落后。近几年来,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农村道路密度不断增大,车流量成倍增长,但交通安全设施建设、交通安全管理及农村农民的交通安全意识相对落后,农村道路绝大多数是在原来的泥土路、砂石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硬化而成的,存在转弯半径不足、视线不良、临坡、临河、临崖而建的现象十分普遍;加之,道路标志、标线、警示、警告牌、路口减速带等交通安全设施未列入道路施工的规划、预算中去,导致相应的配套设施不到位;加上驾驶人、行人等道路交通参与者的交通安全意识落后,在农村机动车无证驾驶、随意调头、行人随意横穿、超载超员、超速行驶等现象十分突出。 (三)交通安全监管措施和方法需要进一步完善。近几年来,农村机动车辆急剧攀升,而且种类繁杂、质量参差不齐,与交通安全法相配套的法规很难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如对低速载货汽车、摩托车、电动车等车类在安全技术标准、行驶规则、违规处罚方面很难界定,管理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具体的交通安全管理日常执勤执法工作中,难以做到执法规范,在安全监管上也很难取得实效。 三、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隐患排查与管理的对策 (一)全民动员,提高交通参与者的交通安全意识。良好的交通环境不是靠出台一部法律,或者仅凭几个交通 警察就能做好的,它是涉及每一个人切身利益的大事,它需要每一个人都参与,而每一个人的意识又是千差万别的,每个人对交通安全都有自己的看法;实行全民交通安全教育,做到全民参与,共同管理,政府要责成相关部门制定长期的交通安全教育规划,因为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是长期养成的,因此,在交警部门平时的工作中,应将交通安全意识融入到人们的经常思维之中去,使之在交通活动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变被动接受管理为主动遵守,使他们将自觉遵守交通法规,预防交通事故,视为自己责任和义务,真正做到交通安全深入人心。 (二)尽快建立完善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应以政府部门为主导,公安、交通、公路等部门为主力,深入排查,科学论证,进一步开展交通安全隐患的全面排查。根据道路交通事故信息系统进行统计分析,再根据事故隐患治理的难易程度,把具体“隐患”是否落实到责任单位,责任单位是否落实了整改措施,作为一项系统性的工程。研究制定一年、两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治理计划,设定考核目标,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意见,不断建立完善治理工作长效机制。 (三)抓好源头管理、加大监管控制和法制宣传力度。一是加强机动车驾驶员这个重点人群的管理,对他们的安全管理教育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需要多途径、多管齐下地进行管理教育,公安、交通等部门要建立和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加强对驾驶人培训机构的资格审查,严格驾驶人培训、考试和发证等环节的管理,在培训中穿插事故案例分析、安全行车经验介绍及评论、以及未经培训学习在外面购买假机动车驾驶证给行车安全所带来的危害,建立完善驾驶员上岗证制度。二是由政府牵头加强对广大群众进行交通安全宣传和教育,通过摆放事故案例图板、发放宣传单等形式,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交通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三是针对中小学生在上学和放学途中容易发生交通事故的实际情况,交通管理部门应联合教育部门经常到学校,为同学们上交通安全常识课,告诫同学们怎样走人行横道和看交通信号灯,注意避让过往车辆,增强交通安全意识,同时,加强对辖区学校道路周边环境的整治力度,采取施划学生通道、增设安全警示标志、完善路面标线等措施。四是制定行之有效的与经济挂钩的奖惩办法,严管常教。有效地防止交通事故的发生对无证驾车、醉酒驾车、驾驶带病车上路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坚持教育和处罚相结合的原则,发现有违法行为时在教育的同时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处罚。另外,必须全民动员,做好普法宣传教育,杜绝说情风,从小培养中小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营造一个良好的道路交通环境。 (四)突出重点,严管严治。农村交警要充分发挥农村交通管理主力军的作用,实行中队负责人包镇、包村,民警包线、包段责任制,实行激励机制,制定奖惩措施,加大管理力度,采取定人、定车、定时、定责任的工作法,对无牌无证、农用车载人、报废车、拼装车上路、酒后驾车、不戴头盔等重点交通违法行为进行严查严纠严处,规范道路行车秩序。在管理中,要及时掌握农村集日等群众活动情况,科学安排警力加强管理,采取日常检查与定点检查相结合,日常查纠与不定期整治相结合,保持整治力度。要有重点地加强傍晚、凌晨和午后等重要时段农用车和摩托车的管控,严防违法载人、酒后驾驶等违法行为引发交通事故。特别是对无牌无证违法行为,要做到发现一起,依法查处一起。要通过严查严处,最大限度地减少摩托车、农用车交通违法行为,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农村地区道路交通事故。 总之,要解决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隐患问题,只有在农村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通过交通管理者与广大交通参与者的共同努力,要靠全社会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彻底消除农村目前存在的诸多道路交通安全隐患,每个人都要引起重视,大家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养成良好的习惯,加强自我安全保护意识,给自己也给别人酿造一个良好的交通环境,让交通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带来更多的方便和财富,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当前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隐患及治理对策 交通安全论文:对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中注重以人为本之探析 摘要:以人为本是调动道路交通参与者自觉遵守交通法规,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确保人身财产安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文章深入剖析在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及严格执法、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之间的关系,认为以人为本是保护守法者,而不是保护违法者,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的原则及方法。 主题词:以人为本实践思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已施行一年多,实践中我们体会到,正确处理好“以人为本”、“严格执法”、“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之间的关系,是深入贯彻执行《道路交通安全法》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道路交通管理中“以人为本”的主体是所有的交通参与者 “以人为本”不能理解为,就是指行人、非机动车驾驶人为本。《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安全法》“以人为本”的主体是包括所有的交通参与者。 正因为,某些媒体过多地宣传“以人为本”就是保护弱势群体——行人、非机动车驾驶人,而造成很多负面影响。众所周知,道路交通管中的三大矛盾,就是人、车、路,三大矛盾起决定作用的是人,这个人包括所有的交通参与者。“以人为本”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框架内实现的,绝不能脱离《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去谈“以人为本”,必须严格遵守“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必须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的基本原则,特别是在办理各类道路交通事故案件中,必须遵循: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办案原则。 “以人为本”是保护守法者,绝对不是保护违法者。只要法律赋予他一定的路权,他就可以在自己所享有权利的路上,依法行(走)驶,并且要求其他交通参与者,承担不得妨碍其安全行(走)驶的义务,同时他也必须承担不妨碍其他交通参与者行(走)驶的义务。只有惩罚侵权(侵犯路权)肇事的违法者,才能保护守法者,只有这样做了,就可以体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也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没有以守法为出发点和归宿,就谈不上什么“以人为本”。换句话说:违法者没有资格谈什么以人为本。行人横过机动车道不走过街天桥,地下通道,人行横道,而去闯信号灯,翻越道路隔离设施发生事故,这种人有什么资格谈“以人为本”呢?非机动车驾驶人,驾驶非机动车行驶在机动车道内,与机动车抢道,横过机动车道不下车牵行,闯信号灯等发生道路交通事故,这样的违法者也配谈“以人为本”吗?那么,法律的公正性、严肃性,权威性,不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必须在守法的前提下,依法行车(含非机动车)、走路、乘车、道路作业,才能确保出行安全,才能保护他人和自己的生命安全,才能把“以人为本”真正落到实处。 二、各行其道是确保交通参与者人身安全的决定因素 1、各行其道 各行其道原则是道路交通通行中的一个基本原则,是保障交通参与主体有序通行的重要原则。各行其道的原理是通过划道确定不同交通参与主体,不同空间上的法定路权而实现的。 2、变更车道 在道路上,同一方向有二条以上机动车道上行驶的机动车、必然存在变更车道的问题。主要是进入导向车道前的变更车道,超车、调头、转弯、停车而变更(借道)车道,具体地说:机动车在左侧快速车道上行驶,减速行驶后,转换(变更)到右侧车道或者右侧车道上的机动车为了超车、变更到左侧车道(借道)超车等。 机动车高速行驶过程中变更车道,必然会对将要驶入的机动车道内正常行驶的机动车产生影响。根据分道行驶的机动车,在本车道内正常行驶的机动车有路权优先的原则(优先通行权),将安全义务赋予变更车道的机动车驾驶员是合理的。 3、借道 通常情况下,借道是指行人在没有划人行横道的道路上通过车行道,车辆转弯、会车、超车、调头、停车时驶入其他道路,包括机动车变更车道,驶入非机动车道或人行道、非机动车驶入机动车道或人行道都属于借道。 比如:驾驶小轿车从家(或单位)出发,首先出大门要借人行道(大门前的横断路面,绝不是车行道,更不是单位出入通道,而是人行道的延续),非机动车道,转弯进入慢速车道,最后进入快速车道的整个过程都是借道过程。那么,返回同样有个借道过程。只要机动车一发动,开始行驶都必然存在借道,借道必须让本道内的交通参与者优先通行,借道要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才能借道。绝不能与在本道内正常通行交通参与者抢道,抢道必然肇事。 4、行人横过车行道必须遵守的原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六十二条规定:“行人通过路口或者横过道路,应当走人行横道或者过街设施;通过有交通信号的人行横道,应当按照交通信号灯指示通行;通过没有交通信号灯人行横道的路口,或者没有过街设施的路段横过道路,应当在确认安全后通过。 该条的核心是:行人横过车行道应当在确认安全后通过。确认到什么程度?才算确认安全呢?确认到我此次横过车行道,不会与车辆发生遭遇,换句话说,不会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的基本判断为准。 行人通过路口或横过车行道,首先必须按信号灯指示通过,在通过没有信号灯或黄灯闪烁的路口,首先应选择过街天桥,过街地下通道,其次选择人行横道线内通过,没有标线的道路,应当确认安全后直线通过。同时还应遵守以下三条原则: 第一条原则:当你准备迈第一步前,必须先看左侧有否来车,来车的速度、距离、确认安全后,才可以迈出第一步向前行走,当走到道路中间时,停下脚步看右侧有否来车,来车的速度、距离,确认安全后,才可以继续向前行走,确保安全通过车行道; 第二条原则:横过车行道不得斜穿或猛跑,只有垂直通过最安全;斜穿会延长行人在车行道的步行距离和时间,影响行人在车行道内观察往来车辆的视野。行人猛跑会使机动车驾驶人神情紧张,不能迅速作出判断,采取正确防止事故发生的措施,也会使猛跑的行人,在左右来往车辆的挟持中,由于猛跑时产生的贯性作用下,该停而停不住,造成与机动车相碰撞,而造成伤害; 第三条原则:不要闯信号灯(闯红灯、抢闪烁的绿灯及注意黄灯闪烁的危险路口)、机动车临近时不许横穿机动车道。 与机动车抢道(机动车临近时,绝对不要横过机动车道)。红灯亮时或相反方向的绿灯闪烁时,行人不得横过机动车道;黄灯闪烁的路口是一个危险的警告路口,提示所有的交通参与者都要注意,都要在确认安全后通过;遵守信号灯,按信号灯指示通过是确保安全的重要保证。在机动车临近横过机动车道是最危险的,因为机动车在不同的速度下,有着不同的制动距离。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四十七条有明确规定:“机动车行经人行横道时,应当减速行驶;遇行人正在通过人行横道,应当停车让行”。 “机动车行经没有交通信号灯的道路,遇行人横过道路,应当避让。”但是,行人若在机动车的制动距离内突然横穿(机动车在不同的时速、不同的路面上行驶,有不同的制动安全距离。干柏油路面:20公里时速制动安全距离为4.11米;25公里为6.41米;30公里为9.24米;35公里为12.25米;40公里为16.48米;45公里为20.8米;50公里为25.68米。干水泥路面: 20公里为3.54米;25公里为5.52米;30公里为7.84米;35公里为10.83米;45公里为14.15米;50公里为17.91米。),机动车驾驶人必然会猝不及防,即使采取了正确的避让措施,也不能完全避免事故的发生。另外,在道路上同向,不同车道行驶的车辆与行人之间存在视线盲区(比如在紧邻右转弯导向车道的直行导向车道上行驶的机动车,发现行人闯红灯,必然停车避让,但是在紧邻左转弯导向车道的直行导向车道上,行驶的机动车就看不到该行人闯红灯,因此,该车正常通过路口,当他发现行人,采取制动措施已不及,造成与该行人相碰撞,致行人死亡,该行人虽然侥幸躲过第一个直行导向车道上的车辆,但躲不过第二个直行导向车道上正常行驶的车辆,行人若在机动车临近时突然横穿,他极易发生事故。“以人为本”绝不能把呵护自己的生命权交给其他人。 行人横过机动车道,必须坚持做到以上三条原则,才能确保安全通过机动车道。 在此,举一个案例,鼓楼辖区的古田路与古田支路口,南北方向绿灯的亮灯时间为23秒,东西方向的绿灯亮灯时间为45秒。一位70多岁的老人由南往北横过古田路,当行至该路口的北侧机动车道(中间车道)与一辆由东往西行驶的公交车相碰撞,致老人死亡。经过现场勘查,调查取证,证实该公交车是距前车50米距离(前车在停车线遇红灯,当绿灯亮时起步往前行驶通过该路口),当该公交车发现行人时,采取制动措施,制动距离16.1米,通过采集到的目击证人,前车驾驶员的证人证言,肇事驾驶员的供述,红绿灯亮时间,对老人的步幅,步速的分析(军人正步的步幅为75CM,步速每分钟为119步),老人的步幅,步速分别按50CM、120步计算,按每秒走二步(每秒走1米)测算,从南侧的人行道与车行道的边缘至肇事点为25米,老人从南侧行走至与公交车肇事点,从理论上测算需行走25秒(25米),而肇事车距离前方车辆50米(且刚遇放行信号灯通过路口)的车距测算,可以确认该公交车方向为绿灯,这就可以确认老人为闯红灯横穿古田路。从公交车驾驶员所驾车辆的制动距离看,说明驾驶员已采取了正确的措施,老人横穿至道路中间,如果有观察右侧有否机动车、车的速度、距离,确认安全后再继续行走,或者听到机动车的制动声音,停住脚步的话,就不会发生该起亡人交通事故。因此,“以人为本”,绝不是把呵护自己的生命权,寄托给机动车驾驶员,而是教育行路人珍爱生命,严格遵守交通规则。 5、非机动车驾驶人应遵守的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五十七、五十八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六十八、六十九、七十、七十一条都明确规范了非机动车如何行驶、载物及非机动车的定义。 具体地讲:非机动车通过有信号灯控制的路口,必须按顺时针方向,按道依次通过路口,不得逆向通过。比如由东往南左转弯,必须等东西方向的绿灯亮时,由该路的北侧通过路口,通过路口后,有导流岛的路口应当在导流岛或路口等待,当南北方向的绿灯亮时,由该路的西侧通过该路口,才能确保您的安全(非机动车左转弯要经过二次信号灯)。如果没有信号灯控制的路口,必须下车推行,与行人一样的待遇通过车行道,这点比原《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管理条例》的第五十八条第(三)项更加严格。目的是保护非机动车驾驶人通过路口(含横过机动车道)的安全,用法律的形式规范这一部分交通参与者的行为,就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 那么,非机动车的驾驶人,是否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呢?请看事实。有一部分人,驾驶残疾车、电动自行车在机动车道上与机动车争道、抢道,优其是凌晨和夜间随处可见。当发生事故、问其为什么在机动车道上行驶?回答的也很到位:“机动车道宽,没有车”难道这个时段非机动车道就会挤吗?绝对不是的,这一部分人的法制观念等于零。这些人根本不知道法律,认为违反《刑法》才算违法,难道违反《安全法》就不是违法吗?任何法律都是全天候的,绝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只管上、下班前、后的时段,而是全天候的。法律的公正性、严肃性,权威性,依法治国,依法治路的问题,大家都知道的,但是具体做起来就难了,难就难在对行人(比如翻越道路隔离护栏、闯红灯;晨练在机动车车道上纵向跑步等)管理、处罚上,这是每个城市普遍存在的难题。 三、正确理解和处理好“以人为本”、“严格执法”、“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三者之间的关系 作为交通参与主体必须时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确保自己和他人的人身安全。 “以人为本”应体现抢救交通事故中的受伤人的生命上。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五条规定了医疗机构的救死扶伤的职责和义务,不论是公立或私立医疗机构,赢利或非羸利医疗机构,均应积极参与交通事故受伤人员的抢救治疗,避免因抢救治疗不及时,或者因收治手续繁杂冗长延误最佳抢救治疗时机;或者因当事人不能缴纳抢救治疗费,而拒绝或者放弃抢救治疗等加重伤害后果或者导致其死亡。抢救费用由保险公司支付、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会垫付,《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行一年多,这三家机构如何运作呢?目前全国找不到一家《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会》,医疗机构、保险机构根本不履行职责,客观地说,只有公安机关依法履行自己的职责。笔者曾在该法施行几天后,就针对这一严酷的事实,写了《不要让伤者流血又流泪》的一文并在“人、车、路”刊物上发表。这种让伤者流了血又流泪的事实至今没有丝毫改变。 该法的七十六条明确了民事赔偿的规定,明确了当事人(强者:机动车驾驶人例为强者)所要承担的民事责任。民事责任不与机动车驾驶人的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挂钩,换句话说:《交通事故认定书》中的责任不影响弱者(行人、乘车人、非机动车驾驶人)的合理赔偿请求。交通事故民事赔偿部分,人体伤害原法规规定11个项目,新法增加到13个项目。特别是扶养费的对象,其中不满16周岁,扶养到16周岁,改为不满18周岁,扶养到18周岁;死亡补偿费改为死亡赔偿金并从标准上有了大幅度提高,从10年改为20年,从上年度的平均生活费改为上年度可支配收入。即:20__年4月30日前的死亡事故(一人)的标准为:10年×6632元 4500元(丧葬费)=70820元;20__年5月1日之后的死亡事故(一人)的标准为:20年×9189元 6635元(丧葬费)=190615元。从死亡赔偿金额的提高幅度可以看出新法比原法规更合理。当然人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人是无价的,只是从另一个层面说明新法是对“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 在处理各类道路交通事故中,很多受害人家属,对受害人有承担道路交通事 故责任的不理解,特别是主要以上责任更不理解,这对执法者严格执法,依法办案,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及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办案原则带来了很多麻烦。甚而个别不懂安全法、不懂交通事故处理业务的上司,其瞎指挥也严重影响了司法公正。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工作是个系统工程,涉及的法律、法规、规章、标准,法释等达30多部,有些规定是很具体的,如:有责任的当事人100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其中机动车一方没责任,而是非机动车驾驶人或行人、乘车人承担全部责任的,机动车一方还要依法承担无过错赔偿的民事责任等,处理中应全面衡量,力求做到合法、客观、公正。 严格依法行政,绝不能以照顾弱势群体,照顾死者家属的情绪或某些压力,政治因素,而把道路交通事故责任,全部强加给强者机动车驾驶员,这样做就违背了“在法律面前从人平等”的立法宗旨。“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严格执法,处罚违法者,就是从根本上净化、治理道路交通秩序,增强交通参与主体的法制观念,告别不文明的交通行为。行成文明、有序、畅通、安全的交通环境,减少道路交通事故,消灭群死、群伤的恶性道路交通事故,应尽最大限度地保护公、私产财和人身安全。因此,必须处理好以下两个关系:不能一讲“以人为本”就不依法治路,不处罚违法者,以人性化为由,放任对违法者的教育处罚,必将造成交通混乱,会对交通参与者带来更大的伤害;不能一强调“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严格执法”,就不讲以教育为主,以处罚为辅的原则,执法的目的是教育交通参与者守法,不能以罚代处,如果以罚代处就违背了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特别要处理好机动车一方无责任的死亡事故的善后理赔工作,必须依法坚持无过错赔偿的法律规定,因为,人死了不能复生,钱是可以挣来的,尽量从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多给死者家属一些死亡赔偿金和精神损害抚慰金,来安慰死者家属。只要我们坚持“立警为公,依法行政”,就能正确、圆满地处理好每一起违法行为的处罚和道路交通事故案件处理,可以教育当事人或死者家属,加深他们对安全法的理解和自觉遵守、维护道路交通秩序,形成良好的交通环境,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因此,正确理解、处理好“以人为本”、“严格执法”、“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搞好道路交通管理、营造畅通、有序、安全的交通环境的根本保证。 四、思考 1、媒体应全面、客观报道安全法。 由于某些媒体为追求宣传上的社会效应,弄得使人哭笑不得。比如,东北某省提出10多种情况,主张发生行人、非机动车驾驶人与机动车相碰撞,“撞了白撞”,一时间,被一些媒体大力宣杨;当《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施行前夕和施行后的初期,又大篇幅地报道“以人为本”,机动车撞了人,就得“撞了全赔”。并例举了北京法院两起道路交通事故的民事判决案例。本人认为“撞了白撞”和“撞了全赔”都是错误的,为什么说这两种提法和实践都是错误的呢?一是行人或非机动车驾驶人在没有信号控制的路口(闯红灯,或者在没标线的机动车道上与机动车抢道)在机动车临近时突然横穿机动车道,在机动车安全制动距离之内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就算机动车驾驶人没有责任,这个没有责任,是指没有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并不等于没有民事赔偿责任.原《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四十四条规定:……机动车一方无过错的,应当分担对方10的经济损失.“四十四条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123条规定,具体运用到道路交通事故的民事纠纷处理上,当时是起了积极作用的。因此,怎么能说“撞了白撞”。二是“撞了全赔”也是错误的。如果机动车一方与行人、非机动车驾驶人相碰,机动车驾驶人在道路交通事故中没有责任,也要“撞了全赔”?那么,就以鼓楼辖区道路交通事故为例:一人死亡的道路交通事故,测算出的经济赔偿都在23万至30万之间,或者更高一些,我们可以设想一位工薪阶层的人,购买一辆经济型轿车,发生了一起死亡一人的道路交通事故。他没有责任,保险公司因投保车驾驶人没有责任的道路交通事故是不理赔的,这位当事人能赔得起吗?符合中国的国情吗?符合“轿车进入百姓家庭”的国家政策吗?如果象北京20__年的那两起道路交通事故民事判决的案例,谁敢购买汽车。如果没有人敢购买汽车,汽车生产厂不就倒闭了吗?从这个意义上说“撞了全赔”的审判实践,从政治经济学上讲,是破坏社会主义生产力。因此,北京的这两起道路交通事故的民事赔偿判决是错误的。所以,后来媒体又报道说:“道路交通事故的官司好打、赔钱难”。本人认为“撞了白撞”到“撞了全赔”都是从一个极端走上另一个极端。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法则,有一定的度。那么,怎么掌握比较合理呢?如果机动车一方无过错的道路交通事故。机动车一方最多只能承担受害人(包括伤者,但不包括机动车驾驶人)总的赔偿金额的10-20的民事赔偿责任。80以上应由受害人自理,所以,自己酿成的这粒苦果,理应由他(她)自己吞下去。 2、生命诚可贵,自己要珍惜。 在残酷的道路交通事故中,有多少家庭遭到不辛而家破人亡。当然死者死了,一了百了,没有眼泪,没有嘱托,更没有遗言,只有无言的怨恨。而活着的亲人为死者伤心、流泪、心在流血。从处理道路交通事故的实践看,在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工作中,除了个别意外、机械事故外,95以上的道路交通事故,都是违法行为造成的。前段有领导问:“是机动车不让行人和骑自行车人的事故多呢?还是行人、骑自行车人不让机动车的事故多呢?”客观、准确的回答,应当是双方都不让,双方都是抱着侥幸心里,认为对方会让,结果双方都不让才肇事。只要有一方认真观察路面情况,确认安全后通过路口,就不会肇事。实践证明违法行为是肇事的根源,肇事是违法行为的结果。因此,每位交通参与者都要依法行车、走路、乘车、道路作业、确保自身和他人的安全。 3、人行横道线是一条死亡线。 人行横道线是一条死亡线绝不是危言耸听,笔者自1996年11月到鼓楼大队工作,统计过1996年全年的死亡人数为26人,死在人行横道线上的25人,占死亡人数的96.15,因而觉得人行横道线是一条死亡线,只要把人行横道线上的死亡人数降下来,就可以大幅度减少亡人事故的发生,真正还这条“斑马线”是条“生命线”。只要交通参与者(行人通过车行道做到以上讲的三条原则;机动车减速或停车避让行人的措施)都在确认安全后通过“人行横道线”或路口,才能确保自身和他人人身安全。整顿交通秩序,应当从“路口”、“人行横道线”作为重点,只有整顿好闹市区横道线上的道路交通秩序,才能把亡人事故降下来。 4、认定交通事故责任也应遵循“疑罪从无”的原则。 ①交通事故中的死者,永远都开不了口。肇事驾驶员讲:“我是绿灯,对方闯红灯”的供述。经过计算亮灯时间和该肇事车,当时在道路上的位置测算,确实可以确认骑电动自行车人为闯红灯,但是没有证人证言,也没有路口探头记录,换句话说没有证据印证肇事驾驶人说的:“对方闯红灯”,那么,此类事故就不能认定谁的过错,只能按《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47条第二款规定:“对无法查证交通事故事实,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制作交通事故认定书,载明交通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当事人情况及调查到的事实,分别送达当事人”。人身损害赔偿由当事人(或家属)向当地人民法院提起 民事诉讼。 ②跨压双实线、单实线(逆向)行驶,抢道转弯,导向车道变更,变更车道未让本车道的车,借道不让本车道的非机动车、人行道的行人都应承担主要或全部责任。 ③非机动车通过没有信号灯(含黄灯闪烁)控制路口,或者横过机动车道未下车推行与机动车相碰,应当承担主要以上责任。 ④行人未在确认安全的情况下横过没有信号灯(含黄灯闪烁)的路口,没标线的机动车道与机动车相碰,双方应负同等责任。人行横道不等于人行道,还属于车行道,只不过在路口或一定的路段划出人行横道线,行人或非机动驾驶人必须下车牵行非机动车,在划出的横向空间通过,通过前必须观察、确认安全后,才可以迈步通过。由此说明行人在人行横道线上发生与机动车相碰的事故,行人是有责任的。 5、用生命代价形成的法规必须坚决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70条规定:“驾驶自行车、电动自行车、三轮车在路段上横过机动车道,应当下车推行”,这就比旧的法规更严格,是从无数生命的代价换取的经验教训,非机动车在道路上行驶过程中的突然转弯,会使机动车猝不及防,肇事的概率高,所以,规定非机动车横过机动车道,应当下车推行,并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必须坚决无条件贯彻执行,才是对生命安全负责。 总之,“以人为本”不是专指行人、非机动车驾驶人,而是所有的交通参与者。不能把机动车驾驶人排除在“人”的范畴之外。执法者必须坚持严格执法,坚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整顿治理好辖区的道路交通环境,使交通参与者在道路上没有违法行为,没有道路交通肇事,努力营造文明、畅通、有序、无事故的辖区道路,为维护《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公正性、严肃性、权威性,为保护辖区道路所有的交通参与主体的人身安全,做出自己的贡献。 交通安全论文:论水利交通安全的管理机制 在教育规划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培训组织机构,定期开展职工教育。(1)成立组织机构。为了将职工安全教育培训工作落到实处,成立职工培训领导小组,进行明确分工、任务分流和检查督导。(2)以综合管理培训为主线,搞好各业务部门工作协调。培训工作主要分内部培训和外部培训,内部培训注重基层职工专业技术素质的提高及相关知识的学习。外部培训主要针对管理人员和特殊驾驶工种人员择优送外培训。(3)学习培训坚持“三对口、一结合”,即:教学教案、教学记录、教学计划三对口,结合实际工作和需要。 构建学习型管理机制是做好水利交通安全的坐标点 安全工作就像一根高压线,谁都不能掉以轻心。交通的聚焦在安全,安全的聚焦在事故。事故无论对国家经济建设、对单位形象、还是对个人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和危害是不可估量的。增强工作的针对性、预见性,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建设的重要课题。 第一,事故是可以认识的,关键是要处理好偶然与必然的关系。事故有突发性、偶然性等特点,同任何事物一样,是可以认识的,尤其是在发展过程中,总是同时包涵着必然性和偶然性两个方面。认真学习哲学,把辩证法的法则变为工作和生活的智慧,只要善于见微知着,以小见大,一旦发现苗头就会觉察起来,事故就可以有效认识和防范。 第二,事故是可以预防的,关键是要处理好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在预防事故或处理问题时,要把现象作为认识本质的出发点,坚持从本质上看问题,透过现象抓本质,从而把握事物的规律性,掌握预防事故的主动权。我们在抓预防事故工作中要分清性质,识别真假,区别对待,抓住本质。尤其是要对事故的认识态度、重视程度、落实力度等进行分析、教育和管理,以提高群防的能力。 第三,发生事故不可怕,关键是要处理好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害怕发生事故在一些单位具有普遍性,尤其是在基层、在重点行业、在关键部门工作的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有的甚至是到了谈事故色变的地步,致使有的单位被束缚了手脚,不敢创新、不敢放手抓工作,为了避免事故,有的地方和单位对应该做的工作不敢做,该搞的建设不敢搞。消极保安全,实质是回避矛盾,这对一个地方或一个单位的建设与发展是不利的。 任何事物都是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不可分离的统一体。能够有效防范事故的发生固然是好事,把事故看成绝对的坏事也是一种片面认识。预防事故工作和其他工作一样,有它自身的一般规律。要通过对事故发生的原因和教训的总结,得到深刻的认识,保持清醒的头脑,对以后的工作才有正确的指导。要用正确全面的观点来评价发生事故的单位及领导,原因一定要找准,板子一定要打实,同时也不能以偏概全,抹杀其他的工作及取得的成绩,对因发生事故而受处理的人,也要一分为二,不能“一棍子打死”,要为他们吸取教训、从发生事故中成长起来创造条件,这样才能调动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因此,在抓安全工作中要把功夫下在如何防、如何抓、如何教育、如何落实措施制度上,不能把功夫下在追责任、处分人上。另外,预防事故工作还要坚持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既要全面抓,又要突出重点。当前,要重点在交通等方面下功夫预防,做到重点行业重点管、重点部位重点防、重点地区重点监、重点季节重点抓、重点环节重点堵,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工作具体研究,预防事故工作就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构建学习型管理机制,建章立制,积极预防,减少或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是抓好水利交通安全的落脚点 根据水利行业的工作特点和目前我国交通安全现状,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交通安全常识学习规则、交通法规学习计划以及交通安全预防措施,使大家掌握交通安全常识,严守制度规范,下大力营造想安全、预防为主,做工作、安全第一的良好氛围。 一是为强化大家的交通安全意识,组织编纂交通安全常识,作为驾驶员上岗的必读测试科目。对酒后驾车五大危害、行车安全距离知多少、遇突发事故该如何避险、饮食为行车上把“安全锁”、车辆安全必备五项随车物品、夏天安全使用车辆八大注意事项、十大特殊情况下的驾车注意事项、疲劳驾车的预防等都要进行细化和分析,促使大家尤其是驾驶员学安全、懂安全,把安全措施落到实处。 二是在构建学习型管理机制工作中坚持按制度管、按职责抠、按原则办事的工作思路。根据驾驶员工作规范、驾驶员守则、车辆管理规定等加强司机队伍建设,着力强化驾驶员工作“十不准”和“十不开”。 交通安全论文:浅析抓好施工道路段交通安全管理工作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道路交通工具不断改善,机动车大幅度迅猛增长。由于道路狭窄,车辆运行能力低,不适应交通量日夜增多,更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正常交通秩序和安全畅通。特别在近几年里,为完善我国公路网络布局建设,进一步改善交通条件和投资环境,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使高速公路的改建、扩建、新建道路显得愈来愈迫切,施工道路段越来越多,实施道路施工后,有的实行全封闭,有的实施半封闭,有的绕道而行,给道路交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存在着诸多安全隐患。为认真抓好施工道路段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有效地预防和遏制施工道路段交通事故的发生。笔者结合当前交警工作实际,对如何抓好施工道路段交通安全管理工作谈谈几点浅见。 一、加强对施工单位的有效监督,做到文明施工、安全施工。为更好地做好施工现场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交警部门应积极参与,全程跟踪,特别在道路施工之前,要主动与施工和工程建设单位取得联系,共同研究,对整个施工期间的道路交通安全提出具体要求,督促施工方建立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安全责任人,预见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因素。并协同施工等有关单位一起制订施工期间道路交通安全工作计划和签订安全责任书。 二、加强对施工单位的车辆和驾驶人员的源头管理。按照“五整顿”“三加强”的要求,施工前交警部门应严格对施工方的各类工程车辆进行一次安全大检查,保障车辆性能完好且安全有效,坚决杜绝不合格的机动车辆上路行驶、进场施工。同时要经常深入施工单位检查、督促各项安全措施的落实情况,加强对施工单位驾驶人员的安全教育学习,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确保行车安全,保证不发生各类交通违法行为。 三、加强对施工道路段的巡逻监控和交通疏导工作,严厉查处各类交通违法行为。交警部门要派足警力,重点放在上下坡,连续弯道,流量大,易拥堵,事故多发点等薄弱环节,实行定时间、定人员、定车辆、定路段,做到专人、专点、专责,从而提高路面见警率和管事率。坚持本着什么问题突出就重点整治什么问题,哪里交通秩序混乱就重点整治那里的原则,发现一起,取缔一起,始终形成严管高压态势,消除安全隐患,确保道路安全、有序、畅通。 四、加强对施工道路段的交通安全防护保障工作。为不影响施工进展,对部分施工道路段实行半封闭和全封闭都会影响车辆和行人的正常通行。因此,必须做到:一是要设置醒目齐全的指示标志、标牌、标线等,以免驾驶员走冤枉路;二是要设置一些限宽、限高、限重、限速、危险等警告标志,及时提醒过往司机注意安全;三是要设置和采取相关防护措施。如警示灯、黄色闪光灯、彩旗、彩带、防护网、隔离墙、隔离栏等,确保司机和行人看清施工路面情况,防止车辆和行人不慎坠入。 五、加强社会宣传力度,提高全民交通安全意识。借助社会和媒体力量,向市民、村民广泛宣传文明交通行为,建立公益广告主渠道,利用报纸、电视公开曝光,因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导致的交通事故和道路堵塞事件,从正面教育和引导,在舆论上形成文明交通行为“人人有责,引以为荣”的良好社会氛围。从而达到广大交通参与者,严格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共创和谐社会的文明交通。 六、加强和完善道路交通管理工作机制。按照“政府领导,部门协作,社会联动,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总体要求,由政府牵头,会同交警、交通、高速公路等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各司其责,形成全社会各方齐抓共管道路交通管理工作新局面。 交通安全论文:浅谈当前交通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预防对策 内容提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道路交通事业迅速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 用。但是总体上看,我国的道路交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道路交通安全形势严峻,城市道路拥堵问题日益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和人民群众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突出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机动车驾驶人素质不高;2、群众交通安全交通法制意识谈薄;3、道路交通设施不完善;4、整体交通管理水平不高。针对目前交通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应采取以下预防对策,以减少预防交通事故的发生。1、提高驾驶人素质;2、加强交通法规宣传和交通安全宣传;3、完善交通设施;4、提高整体管理水平。 关键词: 行人、驾驶人、车辆、交通设施、道路、交通法规、生命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交通流量迅速增长,道路交通运输日益繁忙。由于人、车、路、发管发展不协调,交通管理工作在存在的深层次矛盾逐渐显现出来,交通事故发生频繁,给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重大损失。据统计,2003年,河南省共发生交通事故12317起,死亡2247人,受伤11767人,直接经济损失53535019元。造成交通事故的原因很复杂,综合起来,存在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问题: 一、机动车驾驶人素质不高。驾驶人作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基础和源头,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道路交通事故的多少。但是近年来随着驾驶人队伍的日益壮大,整个队伍良莠不齐,鱼龙混杂,驾驶人文化素质低下,思想素质不过硬,安全观念不强等问题日益突出。同时,由于驾驶人教育培训比较落后的局面还没有根本好转,在培训、考核中,培训课程、方式方法、考试内容、程序、严格程度等都在不断完善和提高的过程中,因此,在现实中,驾驶人技术不高,处理问题能力不强,尤其是在紧急状态下,如何正确采取果断措施等都影响交通安全。 二、群众交通安全和交通法制意识淡薄。由于交通安全知识宣传教育面相对较窄,群众的交通安全知识普及程度较低,相当一部分交通参与者缺乏必要的交通安全常识,不遵守交通法规,随意行车走路现象十分普遍。近年来,虽然交通管理部门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不断翻新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形式,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由于宣传少,群众缺乏对交通管理工作的认识,不能正确理解和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甚至认为交通管理部门执法是故意刁难,从而不支持、不配合交通管理工作。另外,受传统观念影响,一些交通参与者没有认识到交通违法行为的严重后果,不认为交通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随意违法行车、走路,甚至逃避、抗拒执法现象时有发生。 三、道路交通设施不完善。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带来了人流、物流、车流和驾驶人数量的高速增长,交通压力骤增,致使人、车、路发展不协调,从而影响到交通安全。如:一些道路线形设计不合理,道路间衔接不科学;一些建筑物距离路口过近,妨碍机动车驾驶人安全行车视线;一些道路未设隔离带、或隔离带开口过多,车辆、行人混行现象严重;一些公路交通安全设施建设不完善,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标线等必要的交通安全设施严重不足,不能及时对交通参与者进行警示、诱导。由于道路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使得不同种类、不同车速的交通工具在同一断面内行驶,增加了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 四、交警队伍力量薄弱。交通管理部门编制少,警力不足,人员构成复杂,素质较低,经费、装备、科技投入等方面都有诸多困难,直接影响公安交通管理工作水平。警力的严重不足,导致日常管理捉襟见肘,顾此失彼,尤其是乡村道路长期处于失漏管状态。此外,由于财政困难,不能及时拨付必需的办公经费,车辆装备、通讯装备落后,不能适应公安交通管理工作的需要。 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交通供需矛盾日益加剧,城市路网结构不合理,公路质量较低、通行条件差,道路交通工具总体构成不合理,安全性能差,交通参与人违反交通法规行为非常普遍,交通秩序不好,政府管理交通的整体水平不高,专业人员素质差等等。 针对目前交通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以消除道路交通事故隐患: 一、提高驾驶人素质。驾驶人的素质提高决不仅仅是驾驶技能的提高,安全知识和法律法规的学习及安全意识的养成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首先要做好机动车驾驶人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使其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不断提高安全防事故的意识。其次要严把驾驶人“进门关”,强化驾驶证考领工作,把好考试、发证关,以确保考试质量。三是要对机动车驾驶人的交通违法行为严管重罚,减少交通违法行为和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人的生命权和生存权。此外,还应坚持开展技能培训、法规学习,切实提高驾驶人熟练驾驶技能,交通管理部门要坚持每月一次的安全例会制度,组织学习《道路交通安全法》、观看警示片、通报安全形势、剖析典型事故,使驾驶人对交通安全工作的重要性从灵魂深处得到高度认识,做到自觉遵守交通法律法规。 二、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交通安全意识。提高全民的交通安全意识是当务之急,但仅仅依靠交警一家是远远不够的,这需要依靠整个社会的力量进行共同努力。交警部门可以通过对驾驶员、车辆和道路的管理以及向社会和群众宣传来达到预防事故的目的,但是要提高全民的交通安全意识,还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交通安全应当从娃娃抓起,从儿童一入学就要灌输交通安全意识,开封县在这方面先走了一步,在中、小学校设置交通安全课,并专门编制有关交通安全方面的教材,笔者认为很好,孩子受到了交通安全方面的教育,转而会进一步影响其父母、祖父母等亲戚朋友,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在提高全民通安全意识方面,新闻媒体要充当主力军,要多作一些有关交通安全方面的宣传报道,使大家都知道我们每天都要进行的交通活动,怎样行进才能保障安全,怎样才能避免发生交通事故,使交通安全这个主体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交通安全宣传是一项社会工程,仅靠交警一家唱独角戏显得势单力薄,很难做到面面俱到。为推进交通安全宣传的社会化进程,全方位开展交通安全宣传,首先要由政府牵头,将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纳入普法教育的轨道,明确各职能部门在宣教工作中的职责,建立社会化的宣传教育网络,形成强大的宣传教育声势。其次要更新宣传教育形式,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地提升群众的交通道德水平。以往宣传教育形式的单一很难产生深入的影响,要适应当前以人为本执法为民的行政理念,通过开展文艺演出、征文比赛、摄影比赛等活动,广泛调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还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办好宣传教育栏目,扩大社会影响。三是要牢牢抓住中小学生这一宣传教育阵地,打牢基础,“交通安全从娃娃抓起”,要在幼儿教育、学生教育中将交通安全教育纳入基础性的内容,让孩子们“学走路”,培养具有较高交通道德素质的文明公民,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交通文明素质比较低的现状。 亡羊补牢,为时不晚。这需要我们的驾驶员管理部门在驾驶证审验过程中,要认真负责,全面审核驾驶员的驾驶资格,在正常审验的同时,要开展对驾驶员的安全宣传,强化驾驶员的交通安全意识。 搞好交通事故预防工作首先从驾驶员抓起,才能有效地减少和防止交通事故的发生,切实抓好源头管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交通事故处理部门在处理交通事故中,首先要强调“法治”原则,在国家法律规定的基础上,正确适用法律、法规处理交通事故,与此同时,还要强调“德治”,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宗旨,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既要讲原则,又要讲策略,既要讲公正,又要讲效率,公正和效率是时代永恒的主题,二者的有机结合,是妥善处理交通事故的有效方法。长期以来,事故科坚持时刻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我们事故处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是努力实践“法治”和“德治”这一思想主题的忠实体现。 三、完善道路交通设施,消除交通安全隐患。首先要对危险路段、事故多发点段进行专项整治,根据实际需要,科学分析,该改造的改造,该完善交通管理设施的完善,改善道路通行条件,把道路危险性降低到最小限度。其次要加强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标线及隔离设施建设,充分发挥交通安全设施约束、管理、服务、诱导的功能,在弯道、交叉路口、穿越村镇路段及经常发生交通事故的点段,科学渠化交通,完善警告警示等交通设施设置,确保交通安全设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四、提高政府整体管理交通水平,充实警力,保障经费。面对当前繁重的交通管理工作任务,只有充实警力才能保证交通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才能保障人民群众的出行安全,各级政府还应保障交警经费,通过改善车辆、通讯等基础装备,增加高科技管理设备等,来减轻交警工作压力,缓解警力不足的问题。 强化路面管理,就是要进一步加强对道路的管理范围,把有限的警力布置在所管辖的各个路段上,加强对道路的巡逻,提高交警的机动性和单兵作战能力,建立道路交通事故快速处理机制。从树立交警形象的工程,向注重提高工作实效、提高交警科技含量的方向转化。 在交通要道路及市内十字路口设置电子警察,加大对道路的监管力度,从时间上实现了全天候24小时对道路的监管,从管理上实现的向科技要警力,提高了交警的科技含量,同时,从某种含义上来讲对城市的品位也是一种提升,也是城市管理科技化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经常发生交通事故的交叉路口和一些路段,合理布置相应警力,加强对违章车辆,以及对驾驶员的违章行为纠查,设立警示标志,对交通参与人的交通行为提出善意的警示。 上述问题,归根结底是与政府管理交通的整体水平不高,与道路交通法制化的不完善密不可分。因此,为了维护道路交通秩序,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财产安全及其他合法权益,提高全社会的通行效率,必须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切实解决道路交通中的各种难题。通过规范道路交通行为,明确权利义务关系,保证道路与交通参与人的合法权益。通过确定法律制度,增强道路交通的有效管理,提高管理水平。通过规范执法行为,增强公民的守法意识,保障道路交通的有序、安全和畅通。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已经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并于2004年5月1日开始在全国施行。这部法律是我国道路法制建设过程中的一座里程碑,是我国道路交通事业走向法制时代的崭新开端。这必将推动我国的现代化交通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赶上和超过世界发达国家的交通管理,建设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现代化交通管理体制。 交通安全论文:浅谈农村公路交通安全 【摘 要】本文通过有关农村公路交通事故的数据分析,得出农村公路交通安全问题的主要特点。针对农村公路发展不均衡,交通安全设施不完善,驾驶人员和行人安全意识缺乏,车辆类型繁多的交通现状,提出相应改善措施,为农村公路安全管理提供依据。 【关键词】农村公路;交通;安全 0 引言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公路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农村公路的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随着农村公路的快速发展,农村交通状况不断改善,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地区的交通出行状况。随着收入的不断增加,农民购买摩托车、机动三轮车、面包车等交通工具数量大量增加,农村各类机动车拥有量也快速上升,方便了农民出行[1]。然而,农村公路的交通安全也成为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农村交通事故呈逐年增多之势,严重危害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1 农村公路交通安全现状 在我国,随着“村村通”的建设发展,农村交通呈现出行量大、交通出行工具多元化、小型客车增长快的新特点、新趋势,但农村道路安全防护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管理力量十分薄弱,安全隐患日趋突出[3]。由于人、车、路和环境等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农村公路交通安全问题也较为突出。而且农村公路缺乏交通安全设施与应急救援体系,农村公路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往往造成比城市道路交通事故更为严重的损失。 公安部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乡村道路事故死亡人数上升13.9%,农村地区发生一次死亡5人以上事故82起,同比增加4起。25起重特大事故中,7起发生在农村地区,其中3起涉及面包车超员。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机动车数量成倍增加,农村公路里程不断加长,大部分村修通了简易公路,部分实现了硬化,然而,农村公路交通安全事故频发,这让农村公路陷入了“公路通了,路面好了,事故却多了”的尴尬局面。据有关数据显示,农村地区面包车数量多、增长快,2012年年底保有量约590万辆,年增长107万辆。这些车辆超员、超速违法多发,事故上升明显。 农村公路交通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如何加强农村公路交通安全工作,预防和控制交通事故,已成为道路交通工作者的紧迫任务。 2 农村公路安全问题特点 2.1 技术等级低、交通安全设施不完善,道路状况复杂 目前,在通村公路的修建中,基本上只是对原有土路进行硬化处理,没有对道路的宽度、线形进行调整,从而存在弯急、路窄、坡陡等问题,有些达不到《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和《农村公路建设指导意见》的要求。这些都存在安全隐患。很多农村公路因为资金困难,路面狭窄,坡陡路险,弯道半径小,遇上阴雨天气,很多地方根本无法行车。 农村公路很多没有标志标线,造成安全事故频发。农村公路没硬化前都是坑坑洼洼的泥路,行车走路的速度相对较慢。现在路面的硬化带来了车速的提高,也带来了新的安全问题。农村地区的驾驶人员缺乏必要的安全意识和速度控制,路面硬化了,就提高车速,加上缺少是道路交通安全标志,农村道路交通安全事故频频发生。由于没有标志标线,不但造成驾驶员开车随意,也使行人在路上无所顾忌[2]。 在事故多发路段增设警示标志和防护标杆,在交通流量较大,情况复杂路段、视线不良位置设置信号灯、警示标志或增强执勤力量,最大限度地预防事故的发生。及时排 查、发现和整改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中发现的隐患,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关的解决对策。对交通事故多发路段、道路设计和标志标线等安全设施的设置情况以及危险隐患路段进行汇总,分析原因,并提出整改建议。 2.2 行人和司机安全意识淡薄 农村群众交通安全意识和交通法制意识比较淡薄,农村交通秩序比较混乱,开无牌无证车辆上路行驶、无证驾驶、人货混装、酒后驾驶、违规超车等违法现象十分普遍,是造成安全事故的重要原因。 很多农村群众酒后驾驶,无证驾驶,开无牌车、报废车。农村的车辆越来越多,无证驾驶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其原因是部分农民司机交通意识差,认为摩托车、农用车等车辆操作简单,无需考取驾驶证。因而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因缺乏经验而错误操作引发大量的交通事故。 2.3 农村公路安全事故以中、小型车辆为主,事故人员以青壮年为主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用运输车在市、乡、村之间的短途运输作用日益增强,农民农用运输车的拥有量也与日俱增。但农用机动车和驾驶人管理难度较大,使农用机动车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率较高。农村交通工具以中小车型为主,在我国广大农村主要交通工具以摩托车、农用车和中型车为主。下表是某县乡公路产生交通安全事故车型统计。 表1 农村公路交通安全事故车型组成 表2 农村交通安全事故中年龄结构组成 由表1数据中摩托车和农用车交通事故占31.57%,但这些事故所造成的基本上都是严重的人员死伤。由于摩托车机动性强、稳定性差,农村驾驶员驾驶摩托车上路时不戴安全头盔、非法载人等现象大量存在,存在严重交通安全隐患。 在农村公路安全事故中青年占到了78.96%,而这一年龄段正是农村家庭顶梁柱,很多家庭因为交通安全事故劳动力的损失使得家庭陷入困境,为家庭、社会带来了很大的损失。交通事故的发生会影响的整个社会的安定和谐,所以要重视农村公路上交通安全问题。 3 提高农村公路交通安全的建议 农村公路交通安全水平受到农村地区社会文化传统、经济发展阶段、法律普及程度、交通安全意识等条件的限制,改善农村公路交通安全现状需要各方面统筹兼顾、协调发展[5]。 3.1 完善农村公路交通安全设施 农村公路建设和改造受到地形、资金等限制,农村公路的升级不能简单地采用加宽和硬化等提高通行速度措施,而要采用与道路安全技术标准相适应的措施,完善农村公路的交通安全设施,提高行车的安全性。设置标志标线,尤其在路口、穿越村镇等位置设置交通安全设施。改变农村公路沿线交通安全设施设置不够或不当现象,如路侧防护设施不够、标志标线缺失和设置位置不当、视线诱导设施不完善等。 3.2 提高驾驶人员及行人的安全意识 对驾驶人员加强安全知识培训,尤其是农村广大的中青年,通过有针对性的交通安全法学习和事故案例分析,促其深刻认识驾乘摩托车要戴安全头盔重要性和农用车、拖拉机载人及无牌无证驾驶等交通违法行为的严重危害性,吸取血的教训,增强社会责任感,做到警钟常鸣,谨慎驾驶,安全为先。 3.3 加强农村地区机动车管理 机动车管理部门深入乡村,提供机动车上牌服务,促进农村地区机动车上牌领证,加强机动车年检与保养,消除机动车交通安全隐患。严厉打击无证驾驶、驾驶改装车和报废车的行为。规范农村客运交通管理,改善农村公路交通出行,提高农村交通安全。 3.4 加强交通安全宣传 根据农村公路交通参与者的年龄结构、文化层次、地域环境不同,有针对性的开展宣传工作。交通安全宣传必须从娃娃抓起,使之从小养成文明安全的交通行为,使交通安全进入千家万户。采取播放安全宣传光盘,摆放事故展板,上安全课,文艺演出等农民易于接受的形式,教育广大群众,遵章守法,钟爱生命,警钟常鸣,平安出行。 交通安全论文:试论中国交通安全形势的刑法原因分析 论文摘要 本文从现代交通安全的“以人为本和安全至上”等理念和要求出发,通过比较中国道路交通安全水平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差距,从立法、司法等角度进行分析,得出中国当前交通安全形势严峻的刑法原因包括:立法上未凸显以人为本理念、交通犯罪的法定刑偏低,司法上对交通犯罪的处理轻刑化等。 论文关键词 交通安全 刑法原因 法定刑 交通安全与公众的人身或财产安全息息相关,也关乎家庭的完整幸福与社会的和谐稳定,更关乎国民经济的健康和长远发展。作为公共安全的一种,广义上的交通安全包括道路交通、水路交通及航空交通的安全,未来也许还包括太空的交通安全。众所周知,在当今世界,道路交通的交通事故发生率、事故伤亡人数及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均远远高于水路交通及航空交通。“平时看起来惊天动地的灾害,如矿难、空难甚至洪水、地震,所造成的生命损失与道路交通事故比起来,显得轻得多。”一般而言,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交通安全体系里,道路交通安全居于基础和核心的地位。它的水平高低,直接决定着所在国家或地区的交通安全水平高低。本文从现代交通安全的“以人为本和安全至上”等理念和要求出发,通过比较中国道路交通安全水平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差距,从刑事立法、司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中国当前交通安全形势严峻的原因,以期为通过刑法改善中国交通形势提供参考。 一、现代交通安全的定义及要求 关于现代交通安全的定义、特征及衡量标准,欧美发达国家的理论界及实务界已经取得较大的共识。现代交通安全,是指以生命至上、以人为本、人员安全为基本原则和第一前提,最大限度实现人员、交通工具、交通设施及环境保护的交通安全的工作理念和综合评价体系。“现代交通的要求是:安全、畅通、高速度、高效益、低公害”。现代交通安全以最大限度减少、预防甚至消除交通事故的发生及交通事故人员伤亡为核心目标和基本评价标准,力求在最大限度地实践生命至上、以人为本的现代工商业文明社会人道主义理念的同时,积极践行以人为本、凸显公共利益的交通安全管理理念。在维护交通系统的公共安全的同时,能够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并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现代交通安全的特征包括:以人为本理念贯彻到交通运行与管理的每一个环节,质量可靠、保护严密的交通工具,方便快捷、设计周密的交通设施,交通事故风险预防前置化,文明礼让、井然有序的交通秩序,高效优质的交通事故处置救援体系等等。要建设现代交通安全体系,需要“统筹协调城市与乡镇交通、交通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强化理念、科技、体制和政策创新,实现交通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以人为本式的发展。” 二、中国交通安全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中国当前的交通安全总体水平,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以占交通安全事故核心和主要部分的道路交通事故为例,中国官方通讯社新华社透露,目前中国道路安全形势异常严峻,死亡人数呈加速增长趋势。2001年以来,连续三年交通事故中的年死亡人数超过10万人,平均每天死亡300人。来自中国国家安监总局的数据显示,“十一五”(2006-2010年)以来,中国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已达年均7.6万人,占所有安全生产事故死亡总人数的80%以上。中国交通部数据显示:中国汽车保有量只占世界的2%,道路交通事故中的死亡人数却占全世界的15%左右,中国的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及死亡率多年来均高居世界榜首。而从七十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道路交通事故就处于逐渐下降趋势并保持在较低的水准线下,其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仅占全球总数的1/4,车辆数却占全世界的2/3左右。欧美及亚洲发达国家的汽车保有量及每年发生的交通事故总量不在少数,受伤人数也较多,但死亡率却稳定控制在较低水平。以2011年为例,美国全国保有汽车2.85亿辆,车祸死亡人数只有4.2万人,与历年平均数基本持平。保有汽车7000多万辆的日本,同年因车祸死亡的人数更低至4611人。而保有汽车1.04亿辆的中国,在严禁酒后驾车的2011年,仍然有6.4万人死于交通事故。中国交通事故死伤人数连续十年高居世界第一,已成“中国第一害”。而中国低下的交通安全水平在最近几年的极端表现,就是几宗全国瞩目的恶性交通事故,比较典型的有2009年江苏南京“6.30”张宝明醉酒驾驶致5死(包括一名孕妇)4伤案,2008年四川成都“12.14”孙伟铭无证酒驾撞死4人伤1人等案例,均震惊全国。 三、中国交通安全形势严峻的刑法原因分析 中国交通安全形势严峻,危害严重,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公众文明素养不高,缺乏良好的驾驶习惯或出行习惯,交通安全意识淡薄,交通设施不完善,交通设施、工具疏于维护,安全技术和救援手段贫乏,交通行政管理多部门扯皮水平低下等等。我国刑法没有在立法及司法上体现现代交通安全的以人为本、风险预防前置等理念,也是不容忽视的关键原因。 在我国制定实施刑法修正案(八)之前,我国刑法将交通安全视为公共安全的一种,在危害公共安全一类犯罪中规定了十条危害交通安全的犯罪,包括交通肇事罪及(过失)破坏交通工具罪等十条罪名,涉及水、陆、空交通安全。而在司法实践中,最典型的妨害交通安全犯罪,当属常见的交通肇事罪。其他类型的交通犯罪罪名实践中适用较少。面对交通安全形势的日益严峻,尤其是酒后驾驶引发越来越多的恶性、重大交通事故。2011年,我国颁布实施刑法修正案(八),规定醉酒驾驶构成危险驾驶罪,酒后驾驶行为受到有效遏制。但纵使如此,我国的交通安全形势依然不容乐观。究其原因,与作为保障法的刑法未能充分发挥其规范主体行为的最后防线作用有关。这一点表现在实务界和理论界对交通肇事案的激烈争论。学者专家不停地对交通犯罪的刑法法条和司法解释进行研究,也充分表明刑法在规制交通犯罪上的困局。在笔者看来,在遏制交通犯罪问题上,我国《刑法》法条和刑法实践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在立法理念上,未能凸显以人为本、风险预防的人本主义思想预先以法律防范一些比较重要的社会秩序的失序,日益变成现代化条件下风险社会的潮流,这一点在刑法上的反映,就是刑法不断增加关于危险犯的规定。作为公共秩序的一种,交通安全同时是国家的制度性建构之一,关乎不特定人的生命健康、财产安全和交通自由。交通安全本身就应该被视为个人法益得以具体实现的条件与保证。立法者应当从制度性利益的保护需要出发,对那些破坏制度性利益的行为作扩张性的风险预防,直接拟制特定行为具有破坏制度的危险潜在性,通过刑法规范集中加以预先保护。在大陆刑法中,无论是古典型的核心刑法典,还是现代型的经济刑法、环境刑法等特别刑法,充斥着抽象危险犯的立法模式。对系统复杂、关联广泛、充满风险的交通系统而言,一旦发生交通事故特别是重大、恶性的交通事故,往往带来不特定人员伤亡或不特定财产损失,且这种后果不可逆转。故笔者认为,应该对破坏交通安全的行为进行扩张性、前置化的风险预防,切实做到安全第一,以人为本。遗憾的是,我国刑法并未能做到这一点。在刑法修正案(八)实施之前,我国刑法关于交通犯罪的规定,“注重结果犯忽视危险犯的规定,未将危险驾驶行为犯罪化。”如前所述,我国《刑法》与交通安全相关的罪名共10个,但唯有交通肇事罪与我国要解决的主要交通安全问题紧密相关。该罪属相当典型的结果犯。我国刑法并非未规定危险犯,但仅破坏交通设施罪及破坏交通工具罪两个,面对形式多样的妨害交通安全危险行为,可谓严重滞后。刑法修正案(八)将醉驾行为及追逐竞驶行为规定为危险驾驶罪,提前预防公众遭受醉驾者或飙车者侵害的风险,在实践以人为本的理念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世界卫生组织的事故调查显示,大约50%-60%的交通事故与酒后驾驶有关,酒后驾驶已经被列为车祸致死的首要原因。在我国,每年由酒后驾车引发的交通事故多达数万起;而造成死亡的事故中50%以上都与酒后驾车有关,酒后驾车的危害触目惊心,已经成为交通安全的第一大“杀手”。 但这一步迈得太小。刑法修正案(八)规定:犯危险驾驶罪,应受拘役。窃以为这个处罚较轻。《德国刑法典》第316条规定,因醉酒而无法确保行驶安全仍驾车者处一年以下监禁;过失者亦要处罚。我国司法实践对那些未造成人员或财产损害的醉驾者,往往判处缓刑,对醉驾者的惩罚和威慑未尽显立法本意,导致刑法以危险驾驶罪降低交通事故风险的能力也减弱。 另外,我国刑法修正案(八)仅将醉酒驾驶及飙车行为规定为危险驾驶罪,笔者认为这是人为缩窄了危险驾驶行为的范围。有的人把危险驾驶表述为:“是指在驾驶机动车过程中制造为社会所不容许的交通危险的行为,主要包括无证驾驶、超速驾驶(包括飙车)、酒后驾驶(包括醉酒驾驶)、疲劳驾驶、吸食或 服用镇静类药物后驾驶、超载驾驶、明知是存在安全隐患的车辆而驾驶等行为”。有的人则把危险驾驶定义为:“是指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高度危险性驾驶行为,包括酒后驾驶、醉酒驾驶、道路飙车、无证驾驶、吸毒后驾驶等行为”。关于危险驾驶的定义无论哪一个有道理,都不应该只包括飙车及醉酒驾驶。这一点,欧美国家及我国台湾地区的相关法规是最好的证据。英国《1991年道路交通法》规定,以远未达到令人满意的、谨慎的司机所被期待的程度进行驾驶,构成危险驾驶罪。按照台湾地区刑法第185条之规定,因服食、酒类或麻醉药品等物品,无法安全驾驶却驾驶动力交通工具者,处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并科十五万元以下罚金。中国刑法没有为了人的安全而将应视为危险驾驶行为的抢夺行驶中的巴士方向盘或吸毒后驾驶等行为视为危险驾驶,正是在贯彻交通秩序以人为本理念上仍有较大不足的体现。以上危险驾驶行为若被我国刑法犯罪化,当能彰显人本主义,指引大众之交通意识及行为趋向安全,有效遏制危险驾驶行为,以刑法一般预防机能之强化,提升交通安全水准。 (二)在具体立法上,违反罪刑相适应原则,交通犯罪的法定刑偏低 驾驶员及交通系统操作员等交通从业人员均经过业务培训和考核及格方能上岗,人们信任并期望他们有能力履行确保交通安全的义务,法律期待他们比非交通从业人员更能维护交通安全,都属合情合理。若交通事故是由交通从业人员之业务过失引发,对其业务过失的处罚重于普通过失是正义的。我国《刑法》规定了交通肇事罪及过失损坏交通工具罪等一共5个危害交通安全的过失犯罪。当中3个属业务过失,两个属普通过失。但其法定刑大致一样,未体现业务过失与普通过失轻重不同之责任,亦未反映出其与别的普通过失犯罪之责任区别。以最常见的交通肇事罪来看,交通从业人员从事之业务危险性较大,其专业技术及业务素养理当比普通人高。法律及公众均有正当理由要求其在交通运输活动中保持高于普通人的谨慎,负担更高的注意义务和更强的注意能力,以防范危害社会安全结果的发生。故犯交通肇事罪者应比犯普通过失犯罪者受到刑法更重的处罚。我国交通肇事罪的基本法定刑反而比过失致人死亡罪低。“因逃逸致人死亡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的规定,更导致了难以让人接受的处罚结果。因为,在特大交通运输事故中,即使数十人伤亡,损失财产上百万,若被告人未“因逃逸致人死亡”,其最多也只会被判刑7年,显然违背罪刑相适应原则。相比间接故意犯罪,危险驾驶致人伤亡,在主观故意上往往差别甚微甚至一样,若按交通肇事罪处理,会导致重罪轻罚,难以服众。 交通犯罪的法定刑,体现的是一个国家对交通犯罪的价值取向。从反面来看,则反映了一个国家对人的生命、健康和幸福的重视程度,也证明了一个国家愿意用多大的心思和多合理的刑罚来威慑那些不负责任的交通从业人员,防范因为他们的失职引发交通事故的风险,尽量避免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如前所述,1997年刑法颁布后,我国交通安全形势连续多年恶化,正是我国交通犯罪法定刑过轻,无法有效预防交通从业人员犯罪的最好例证。这也从侧面证明,单纯从立法技术来看,我国刑法离真正实践以人为本、安全至上的交通安全理念依然有不小的距离。 (三)在司法实践中,对交通犯罪的刑事处罚轻刑化,过分突出经济处罚 刑法是通过矫正来维护正义。交通犯罪与其他犯罪受到的惩罚轻重,都应依法而定。但司法实践中司法机关对交通犯罪特别是交通肇事罪的犯罪人往往处罚较轻,注重对被害人的经济赔偿,罪犯若能及时、足额赔偿往往可获得缓刑。上述处理交通肇事犯罪的规则,还被最高人民法院明文规定作为下级法院的办案指南。2000年11月15日该院出台的《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交通肇事造成财产直接损失,被告人负事故全部或主要责任,其无能力赔偿的数额达30万元以上的,构成此罪的基本犯。该解释将交通肇事罪的经济损失等同为被告人无能力赔偿的损失,直接指引司法机关办案,也引起了理论界和舆论界以钱减罪和破财消灾的广泛质疑。江苏新沂检察院办理的221件交通肇事案,判处缓刑率竟达91.4%;2008年重庆开县法院共办理6件应判实刑的交通肇事案,因被告人赔偿受害人全部被判缓刑,缓刑率达到惊人的100%。 刑法乃公法,规范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以扬善惩恶、维护社会秩序为宗旨。笔者认为,交通犯罪罪犯损害公共安全,要对国家承担刑事责任;其也侵犯公民的民事权利,要对被害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交通犯罪中的刑事责任及民事责任是两个相对独立且并行不悖的责任。积极赔偿的态度或行动当然可以作为衡量刑事责任轻重的理据之一,但这不等于我们可以民事赔偿代替刑事处罚。如果这样做,会淡化刑法的公法性质,削弱刑法的权威,国家无法震慑犯罪人实现刑法特殊预防以减少交通事故发生的目的。同时,这样做也无法面对以钱买刑的质疑,更会给全体国民树立一种错误而有害的价值观:在交通肇事案中,无价的生命和健康,可以用有限的金钱买到。这种价值观在现阶段的最极端表现是:交通事故中,犯罪者撞伤被害人不如将他撞死,因为撞伤比撞死的民事赔偿要重。漠视生命和他人健康的恶性交通观念和消极风气由此逐渐形成。 交通安全论文:试论上海交通安全信息网对信息安全的研究 论文摘要: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迅猛发展,网络已经进入了千家万户,与此同时网络信息安全必然成了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上海交通安全信息网为广大市民提供交通安全信息、违蕈查询、邮件等多项服务,本文对此平台做了信息安全方面的研究,已经实际运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论文关键词:网络 信息安全 防火墙 负载均衡 1引言 随着计算机和电子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国内政府部门都不约而同地意识到利用网络传递信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办事效率、提高政府的对外形象。上海市交警总队已经建成上海交通安全信息网,通过internet宣传交通法规以及交通违规的查询,与传统的方式相比较有着明显的投资少收益大的效果。另一方面随着生活条件不断提高,私家车的比例越来越高,对于通过网络了解交通法规以及交通违规查询的需求越来越大,上海交通安全信息网越来越成为一个市民离不开的门户网站。正因为这样,网站信息化安全问题的重要性就日益凸现出来。 目前交通安全信息网的服务器主要承载的应用有以下几个方面:网站web服务器;主网站数据库;电子监控/违法记分查询数据库;第四焦点点播/交通安全联席会议平台;邮件服务器等。交通安全信息网服务器托管在上海电信的机房,该机房提供100m共享网络。在所有的服务器前段架设了cisco防火墙,根据需要对公网开设了相应的端口。现有配置架构如图1所示。 2存在的安全问题 下面从五个方面对该现有系统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 2.1物理安全风险分析 网络的物理安全的风险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地震、水灾、火灾等环境事故;电源故障;人为操作失误或错误;设备被盗、被毁;电磁干扰;线路截获。以及高可用性的硬件、双机多冗余的设计、机房环境及报警系统、安全意识等。它是整个网络系统安全的前提,现有系统主要托管在电信机房,物理的安全风险相对比较小。 2.2网络平台的安全风险分析 网络平台的安全涉及到网络拓扑结构、网络路由状况及网络的环境等。现有系统主要对外提供/network/" 网络的信息流;排除网络上的病毒恶意扫描及蠕虫攻击对网站服务器的影响,需要防火墙过滤恶意的信息包,保护内部的服务器免受感染。调整防火墙的工作模式,变透明模式为nat模式,保护内部的服务器安全,以此提供第一道防线。 3.2.2部署入侵检测设备 监控网络中的信息,统计并记录网络中的异常主机以及异常连接;及时中断异常连接;通过联动机制,向防火墙发送指令,在限定的时间内对特定的ip地址实施封堵。考虑到与现有思科防火墙的兼容以及联动,拟采用部署思科ids.4215-k9。思科ids4215~准确地查看和保护65mbps流量,适用于多t1/e1和t3环境。此外,ciscoips4215上支持多个监控接口,能在单一设备中提供入侵检测和防御(ids/ips)服务,从而同时保护多个子网。入侵检测系统(ids)是防火墙的补充解决方案,可以防止网络基础设施(路由器、交换机和网络带宽)和服务器(操作系统和应用层)受到拒绝服务(dos)袭击。由于问题比较复杂,先进的ids解决方案一般都包含两个组件:用于保护网络的ids(nids)和用于保护服务器及其上运行的应用主机ids(hids)。考虑到站点复杂性,袭击技术多种多样,黑客数量只增不减,必须采用全面的解决方案才能有效预防黑客的袭击。这种解决方案应该能对抗多种袭击技术,并防止在典型袭击过程中执行恶意操作。 3.2.3部署防病毒防垃圾网关 现有系统部署有邮件系统,所以要考虑部署一套防病毒防垃圾邮件网关。通过分析决定采用梭子鱼垃圾邮件防火墙300,它是整合了软硬件的较完美解决方案,提供以下防护:反垃圾邮件;反病毒;反欺骗;反钓鱼;反问谍;拒绝服务器攻击。 3.2.4 ldc的应用监测服务 可以和idc托管提供者协商要求提供7×24/小时实时主页监控服务,根据url实时监测主页变动情况,一有变动立即告警。同时保障所托管设备的网络链路。 3.2.5服务器的负载均衡 要想解决好不断增加的对外应用响应的风险,部署服务器的负载均衡势在必行。负载均衡的设计如图3所示。 考虑到用户访问端不会修改数据库内容,而只是由管理员对服务器数据库进行更新,所以将电子违章查询平台与数据库同时部署于4台服务器,通过负载均衡设备将外部访问的流量动态分配到各台服务器,而后台数据库利用数据库同步软件更新一台服务器其他同步到位,从而实现对外应用服务的均衡。部署之后实现了负载的均衡和高可靠性,解决了原有对外应用的瓶颈和单点故障。另外部署了4台对外的web服务器,按照单台服务器250并发数的标准可以保证1000个并发数,可以保证每天86400000人次的访问,能满足3~5年内不断增加访问需求。 3.2.6安全维护制度以及应急制度 为了使这个网络平台能够正常工作,还必须建立相关规章制度,我们已经建立《维护设备档案》、《系统部署规范》、《设备维护规范》、《密码设置规范》和《应急制度》。在日常维护中,我们所有的员工都是严格按照这些规章制度操作,已经取的不错的效果。 4结束语 本次研究的解决方案是相对的,在这样的网络应用环境中,以及当前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前提下,本解决方案发挥巨大的作用,到目前为止已经9.84乙访问人次,最高并发访问量达n6ooo人,没有出现重大信息安全问题,得到上海交警大队和广大用户的一致好评。但是,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可能会产生新的网络安全隐患,我们将继续努力,确保信息安全。 交通安全论文:浅析公路的安全设计与交通安全 摘 要:如何减少安全不利现象,保证路桥的稳定性就成为了当前人们一直都非常关注的事项。特别是道路的建设工作中,不当的道路状态,以及附近环境的布局不合理,道路的品质不好等都会带来非常恶劣的问题,所以,在开展设计的时候就要关注此类要素,要重视人类的生存模式。因此,在发展道路事业的时候要确保道路的稳定性较高,以此来降低不安全的现象。 关键词:公路设计;交通安全;重要性 1 道路设计的关键要素 1.1 一般二级公路线形设计时速为每小时40公里或60公里,在具体状态中,那些小规模的车辆的速率要更加的快,如今,路线的设计活动是结合设计的速率来分析其最低的半径内容,涵盖设计的超高等切实的结合这个规定来开展。目前的技术要素等并不是非常优秀,希望快速的变革路线来获取总的速率的提升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的。 1.2 掌控好路基的高度能够确保其不会受到水的影响,不论是降雨亦或是地层之下的水都会干扰到路基,只有控制好高度就可以防止不利现象发生,此时就能够保证总的耗损率减弱,在山地区域之中,路基的高程一般都要超过六米,如果低于六米的话,就会干扰到驾乘人员的视线,进而就会发生不利现象,此时就要设置防护装置,这样就有助于驾乘者掌握视线。 1.3 关于道路的防滑性能,如今,我们国家的许多道路的表层都是沥青物质,其在刚刚完成的时候不具有优秀的防滑意义,但是,经由长久的损害等,其防滑性就不如当初好了,会干扰到车辆的运行速率,干扰到启动和运行等,进而导致很多的不利现象。 1.4 不一样的安全装置,其意义也不相同,一般是结合所在区域的经济状态和道路的险情等要素来明确,对于那些资金较少的区域设置的标志非常少,又或是选取一些廉价的物品,此时就会干扰到驾乘者的精力,很多标志的方位不精准,当发现的时候就过晚了,此时安全不利的现象就出现了。 2 关于道路的设计对通行的意义 作为道路的关键构成要素,线条和安全有着非常紧密的关联,假如其布局不有效地话,道路的通行量和速率等都会被干扰,此时使用人的时间和资金等都得不到有效的使用,而且会引发不利现象,此时就容易导致问题发生。只有积极地开展设计活动,才可保证驾乘者具有非常好的舒适性,其视野才能够非常的宽阔,而且很安全,对于驾乘来讲意义很好,而且能够提供合理的要素,重视驾乘者的心理模式,确保驾乘活动顺畅。当开展设计的时候,干扰到安全的要素非常多,几何设计是不是优秀,对于道路来讲很是优秀,结合线路的选取,明确精准的行走路线,所以别的装置也结合这种方向来开展,比如广告牌等,所以线条的设计活动会导致很多的要素的改变。 2.1 平面设计与交通安全 对于平面设计,直线是基础线条,如果直线形成道路的一部分,则利于观察和计算,方向清晰,速度容易测定,但是直线过长会让驾驶员精力涣散,打瞌睡,因此,直线需要有一定长度限制。我国规定最小直线长度为:当设计速度为60km/h,同向曲线间最小直线长度以不小于行车速度的6倍为宜;反向曲线间最小直线长度以不小于行车速度的2倍为宜在实际设计中,利用可以连成直线的地段,形成直线路,更利于通车顺畅,当然,要配合适当的曲线来促进驾驶员变换视野,改变动作,提升精神。 2.2 关于竖面的设计和通行的稳定性特征 纵面线形应注意纵向坡度和变坡点处的竖曲线两类。从大的层次来看,对于相同的设计区域要按照一样的行进速率来开展设计活动,对于竖直方向的坡度和其他的一些要素来讲,存在着一些差异,车辆和它的运输性能都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干扰,假如动力不一样的车辆一起进行爬坡的话,假如不布局有效的爬车道的话,就会由于运动的水平不一样而使得车辆彼此的干扰,发生撞击问题,此时就导致不利现象出现。在明确坡度的具体角度的时候,要综合的论述多种要素,要掌控好速率,假如下坡的角度比较的大的话,对于那些速率较快的车来讲,就容易引发不利现象。因此,要明确坡度。 2.3 横断面设计与交通安全 公路的路面横向分布即路幅宽的布置方式对交通安全也有一定的影响,车行道、路缘带、路肩以及中央分隔带的形状和尺寸,都应根据使用功能、交通量大小、交通流的组成以及安全行车要求进行合 设计,做到连续性和一致性。交通事故数的相对值与车行道宽度有直接关系,一般随车行道宽度的变窄而增加,但如果车行道过宽,易形成一个车道两列车并行行驶,因此,一般车行道的宽度控制在3.5~4.0m之间。车行道宽度的有效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路缘带和路肩的状况,高速公路设置规定宽度的路缘带能起到分隔车行道和路肩、车行道和分隔带的作用,并诱导驾驶员,有利于安全行驶。 2.4 平纵横组合设计与交通安全 平纵线形的组合,对视觉诱导起重要作用,在视觉上违背自然诱导的线形组合是导致事故多发的主要原因。在平纵线形设计中,要避免竖曲线与回旋曲线重合;杜绝竖曲线的弯度较极端,驾车人通过这种地方时没时间反应,车辆因为速度太快被甩出弧线,因此,最好少用反曲线,陡转曲线以及复曲线。 3 改善交通安全的措施 3.1 二、三级公路根据路线设计、路基高速、路面防滑程度,分路段竖立限速标志。所设立的限速标志要到位,其中大型车的限速和小型车的限速要分开限制时速,每条公路的起讫点和中段都应设立,一般路段设立的距离应以每10分钟的车程为间隔,路段过长会引起司机大意,就有可能酿成事故。 3.2 交通安全设施需加强,比如目前使用的减速标线,其中包括振荡标线、减速方块,大多数都没有明确减速到多少时速,应在减速标线的起始端设立限速标志,这样效果必然有保障。 3.3 改善路线设计,一条公路在设计时最好将指标统一,由其是山区公路,既使是相同的指标,设计时相邻的曲线半径比也应控制在1.5范围内;长直线段的两端曲线的半径不应小于该段直线的长度。这样使得行车时司机的心理有过度阶段时间,对行车安全有利。 4 要认真探索的事项 4.1 目前,针对道路的安全性的分析均是在理论层次上开展的,最好是转换思想,要站在驾乘工作者的层次上来分析,确保其更加的人性,更加的合理。 4.2 要指出一种涵盖线形的设计,要确保其连续,而且合乎安全性规定。所有的设计都是互相的存在的,而且存在很紧密的关联,其展示了当前道路设计的相关规定。 交通安全论文:浅谈高职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探索 摘要:在分析高职课程体系建设基本思路的基础上,结合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的岗位及职业技能需求分析,提出了基于“工学结合、理实一体”构建“三层次专业课程体系模型”的方法,探讨了立体化、精品化、系列化专业教材建设的思路。 关键词:高职;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课程体系;培养目标 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以下简称交控专业)是适应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的快速发展趋势,融合交通工程、交通运输、信息工程、交通电子、自动控制技术等多学科的综合性跨领域专业,因此,宽口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是本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据调查,目前国内绝大多数开设交控专业的高职院校都以当地的智能交通系统(its)产业为依托,面向高速公路或城市道路企事业单位培养急需的各类its应用的专门人才。根据对its产业的调查分析,对人的认知规律的基本认识以及高职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笔者拟对交控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思路进行探讨。 高职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基本思路可综述如下:(1)按照专业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进行设计;(2)按照专业的知识体系和技术体系进行设计;(3)按照专业的工程和实践特点进行设计;(4)按照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认知特点进行设计。 根据上述思路,学生的培养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理论修养。要求学生掌握交通控制、交通工程基本理论、交通系统优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知识修养。要求学生熟悉主要交通运输设备安装调试、维护和运营要求;掌握从事交通运输规划、建设、经营、管理所必需的知识(包括经济管理、交通工程、交通控制、信息技术等);熟悉国家关于交通安全的方针、政策和法规。(3)技术和技能修养。主要是掌握交通基础设施规划、设计的基本能力,具备现代化交通运输的生产组织和经营管理能力,熟悉计算机在交通行业中应用的基本技术。(4)创新思维和能力修养。得到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初步培养和训练。 上述基本素质和能力培养,必须将课堂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校园文化及社会实践几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整体推进,为培养优秀人才提供良好的条件。根据我国高职教育的要求,交控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由职业岗位能力、基本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三部分组成的“以能力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交控专业职业岗位及技能需求分析 为配合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笔者对本专业所依托的its产业进行过深入调查,现就该专业所面对的职业岗位及各类工作岗位所需要的职业技能进行分析,以深圳市its企事业单位为例,总体上its职业岗位涵盖了设计、研发、生产、营销、客服、技术支持、采编、制图、工程、项目管理等十大类,如表1所示。 表1所列各工作岗位需要的知识或技能从表面上看非常杂乱、宽泛,但深入分析不难发现,交控专业人才的核心技能可归结为两大类:一类是交通电子技能,另一类是信息管理技能。围绕交通电子与信息管理技能的培养,基本可以使学生满足上述岗位的知识与技能需求,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交控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的课程体系完全遵循“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高职教学模式,图2给出了本专业的层次结构课程体系模型,由文化基本素质类课程、职业技能类教育课程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教育课程三个体系构成。 文化基本素质类课程体系文化基本素质和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应当是统一的工科高职教育基础课程设置的基本框架,由综合基础(包括“两课”、形势教育、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与艺术、国防建设等课程)、基本技能(计算机、外语基础技能等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组成,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进一步发展和接受终身教育打好基础。 职业技能类教育课程体系职业技能类教育课程体系是根据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设置的,应由专业基础、专业核心和专业方向(专门化方向)三部分课程组成。(1)专业基础课程侧重对学生数理知识的培养和训练。(2)专业核心课程是针对交通专业的特性和一般工程技术专业的共性,由交通工程类、电子、信息与控制类和交通安全类组成,目的是加强最基本的工程技术基础理论和方法的培养,有效拓宽交通专业的工程技术基础,强调“工程技术”意识的培养。(3)专业方向(专门化方向)课程是针对专业就业岗位的具体理论知识内容,目的是加强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和训练。具体内容有专业主修、专业特色和专业拓展三部分,应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组成。上述三部分课程都涉及实训课程,构建实训课程的关键是基于“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实训项目及实训资源库建设,涵盖校内生产性实训和校外实习两种模式。实训项目的开发至少应包括立项、设计、开发、维护、使用与评估六大环节,贯穿专业知识、能力与素质教育的全部内容,最好由校企合作兼职教师团队实施。 可持续发展能力教育课程体系为提高学生的自主教育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应设立自主教育课程,主要通过全校选修课、院选修课、专业限选课、技能大赛及创新工程加以实现。 根据高职教育是为生产第一线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宗旨,本专业培养具有大专水平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能解决智能交通相关企事业现场技术问题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和经营管理型人才。经实际调查和分析预测,交控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分布如图3所示。 交控专业教材建设思路 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系列教材建设的基本思路是:立体化、精品化、系列化。通过总结高职教学经验,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形成具有原创性教材的编写思路,按照交控专业教学中的共性、规律性内容进行归类整理,积极与国内同类高职院校联合,创新性地开展交控专业教材的建设工作。 立体化建设主要包括教材建设、电子教案建设、网络课件和专业资源库建设。教材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印刷品,教案不再局限于板书,电子教案和网络课件的建设,可为学生提供更直观、生动的教义阐析和语境表达,也可为学校成人培训和网络教学提供更为科学、方便的手段。 精品化建设每门教材都按照大纲要求,精心设计教材知识体系和篇章结构,克服不同课程之间的内容重复,充分体现专业教学热点。在教材编写过程中,除严格实行教材主编和主审制度外,还要由学院学术委员会成员和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对教材进行审议和把关,对教材的编写、出版和使用期限做出明确要求,统一规划、同步建设,改变教材建设各自为战的局面,使各门教材建设遵循和体现课程体系建设的整体思想和精品意识。 系列化建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专业课程的系列化,各主干课程形成系列,系统、全面地涵盖整个专业知识体系;二是课程本身的系列化建设,除教材以外,还包括教学实训指导书、习题库、考工培训、现场实纲、专业资源库等配套建设。 教材建设绝不能急于求成,要避免因急功近利导致教材粗制滥造,应在尽量能够满足专业课程发展的基础上,建设一门,成熟一门,先建设好适应本课程的教学讲义,而且每一门课程都要经得起几个学期严格的实践教学考验,再考虑出版发行及推广。 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本内容之一,其关键是深入分析和准确把握专业定位、专业培养目标、专业职业岗位及技能需求,在此基础上厘清建设思路与操作策略。 交通安全论文:新时期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若干突出问题探析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做好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涉及面较广的综合性工程。需要社会各界与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搞好道路安全工作作为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之一,近些年来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并且也出台了不少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在实际管理中,仍然有不少急需解决的问题。由于我国在相关领域起步较晚,所以距离先进水平存在一定差距。本文通过分析目前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然后提出了如何提升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水平的建议。 关键词: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措施建议;探讨分析 一、前言 北京市交管局在近日宣布,将加大力度全面治理行人交通违法行为,行人闯红灯处10元罚款。无独有偶,在北京表态不久,南京交管部门也对行人闯红灯、横穿马路加大了处罚力度,即每次闯红灯罚款20元。而稍远一些,3月1日启动的浙江公安机关2013年“一号行动”,就包括整治行人闯红灯行为;再远一些,去年12月中旬,正是深圳市代号为“绿马甲01”、“绿马甲02”的行人违章整治行动开展得热火朝天的时刻,这两次行动中,行人闯红灯被罚款20元,不愿罚款可穿上“绿马夹”协助维护交通秩序。不用再多举例了,实际上,数月来,行人交通违法行为整治行动“大戏”一直在全国各地上演,此起彼伏。 据统计,去年全国共查处不按交通信号灯指示通行交通违法行为2649万起,平均每天7万多起。全国接报涉及人员伤亡的路通事故4.6万起,造成1.1万人死亡、5万人受伤,分别上升17.7%、16.5%和12.3%。其中,因路口违反交通信号灯导致的事故起数上升17.9%。全国私家车导致的事故起数、死亡人数上升5.5%和6.5%,分别占机动车肇事总数的68.7%和58.8%,比2011年上升6.4和6.2个百分点。 二、目前我国在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 目前,导致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出现问题的原因很多。发生麻烦的原因往往是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下面将重点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分析。 (一)我国交通管理机制有待改良 做好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涉及面较广的综合性工程。需要社会各界与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搞好道路安全工作作为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之一,近些年来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并且也出台了不少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还缺少一个话语权较强的机构来协调道路管理、建设、宣传等综合类工作。导致各部门之间各自为政,既不能提高综合效率,也不利于提升部门合作性。 (二)交通安全管理措施与水平难以跟上飞速发展的现实 学界研究发现,交通信号设计不合理是“中国式过马路”的最大诱因。中国首部《城市道路人行过街设施规划与设计规范》规定行人过街可忍受等待时间不宜大于80秒,但调查发现,在杭州、上海等闹市区路口,等待红灯时间最短115秒,最长达180秒。 而等待时间小于最大可忍受等待时间时,行人基本能按信号灯通行;反之,等待时间大大超过其可忍受等待极限,行人闯红灯等问题就很难避免。 交通信号设计不合理的原因,在于中国式路权分配过程中,更多考虑交通运行效率,维护机动车利益而牺牲了行人的利益。这与过去“以物为本”的发展模式未更多考虑人的利益如出一辙。 汽车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国人多自豪于汽车社会已到来。但汽车社会不是汽车的社会,而是“人”的社会。道路交通管理不能只看到车,中国道路要保证上亿辆机动车畅通,更要保证以人为本,方便十多亿行人安全而高效出行。 不论道路交通管理还是汽车社会,法治都是最低底线,有尊重、关怀行人的理念与措施才是最高境界,这方面,中国亟需补课,最迫切的即是尽快改革交通信号设计。这值得正大张旗鼓整治行人交通违法的各城市深思。 三、如何在当前新形势下提升交通安全管理水平 (一)完善交通安全管理机制 制度建设是交通管理工作和队伍建设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性、全局性、根本性问题,当前要着力解决制约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发展进步的机制性和保障性等突出问题。我国的交通安全管理工作需要借鉴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宝贵经验,彻底改变目前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既负责道路交通安全生产,又负责道路交通安全执法和交通安全评价与考核的不合理、不科学的传统做法;明确政府和企业在道路交通 故预防中的主体责任,建立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产业界和非政府组织职责明晰、分工合作、协调联动的社会化交通安全合作机制。与此同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防止交通管理工作中立案统计不实的问题,为领导决策和科学研究提供准确的依据。此外,还要明确交通安全科学在整个安全科学中的学科地位,明确公安交通管理在公安学中的学科地位,建立科学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科研体系,要突出行业和职业特色,明确不同部门的职责、研究对象和研究重点,推动道路交通安全理论的科学发展。 (二)明确道路交通安全整治目标 目前我国一些省份已经出台了关于道路安全综合整治的规定。根据有关规定,今年将出台加强摩托车安全管理办法、全省性的非机动车管理办法。这些规范性文件将着力解决历史形成的无牌无照摩托车规范管理问题,坚决打击摩托车违法违规行为,降低摩托车交通事故多发现象。指导推进各地制定超标电动车的管理措施,全面启动对超标电动车的专项整治,坚决遏制超标电动车安全事故多发的势头。 在渣土运输企业和车辆日常监管方面,也会出台专门的指导意见,明确市场准入、资质审核和日常管理等管理措施,切实加强渣土车辆有效监管。同时,还将制定外挂货车管理指导意见、拖拉机报废管理办法、改进和加强农村交通客运工作措施及办法,出台福建省道路交通安全设施与道路建设主体工程“三同时”制度。即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以及制定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整治效果评价体系等。 而且规定还明确要求了,要全面整顿驾驶培训机构,认真落实驾驶人培训电子计时制度、定期排查通报制度和责任倒查制度。对年内发生一起较大以上事故负有责任或3起以上死亡事故负同等以上责任的,且驾驶人驾龄在三年内的,对其驾驶培训机构给予暂停考试预约的处罚。 今后,机动车是否遵守交通规则,直接影响到保险费率。并将制定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和亡人道路交通事故抄告制度,将驾驶人及企业违反交通法规和责任事故情况纳入驾驶人及企业的诚信评价系统,推动文明交通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与此同时,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和亡人交通事故发生率也将与“文明单位”的评选及绩效考评挂钩。此外,一些地方还将推进高速公路智能管理系统建设,加快省际交通卡口升级。 (二)加大力度开展专项整治工作 同时,还要全面严格地核查客运驾驶人资质,建立客货运驾驶人“黑名单”信息库,实现客货运驾驶人从业信息、交通违法信息及交通事故信息的跨部门共享;在重点行业推行不适岗制度,对驾驶客运车、危化品运输车、校车和渣土车的驾驶人继续实行严管。加大对酒后驾驶、超速行驶、低速货车及拖拉机违法载人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继续深化开展整治严重交通违法行为的专项行动,把严厉查处酒后驾驶、超速行驶、低速货车及拖拉机违法载人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作为交通秩序管理中一项常抓不懈的重要工作来抓。 还要开展客运车辆专项整治。针对公路客运车辆违法行为发生特点,进一步强化客运车辆管理,严防超员、超速等交通违法行为引发的交通事故,不间断地组织开展各种整治行动,除抓好白天常态化的管理外,还在夜间重点时段,安排足够警力,重点检查超员超速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并对客运车辆使用年限、车辆状态、审验等情况进行详细核查,最大限度地减少客车存在安全隐患上路行驶。 校车专项整治工作也很重要。近年来屡屡发生的校车安全事故为人们敲响了警钟,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让人民群众对政府机关的管理执行能力产生了怀疑。为了杜绝消除校车事故的发生,各级政府部门要联合辖区教育、城管、交通运输等部门联手加大违规校车整治力度,全面加强辖区中小学及幼儿园校车管理工作。利用接送学生的高峰点对相关车辆进行安全检查,认真查验车辆车检情况、安全技术状况及驾驶人准驾资格、安全违法记录等情况,消除车辆安全隐患,保障车辆正常通行。对校车超速、超员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严格监督、依法查处。对校车驾驶人因交通违法、交通事故等原因,不符合《条例》规定的校车驾驶人条件的,坚决依法取消其校车驾驶资格。 三是开展工程车专项整治。针对上路行驶的工程运输车闯禁区、车速快、噪声大、污染大等问题,大队投入优势警力,重防范、抓源头,对一些主要道路严密布控,引导分流大货车减少城区交通 压力;以早上6时至夜间24时为重点时段,进一步加强值班备勤,加大路面巡逻管控的力度,狠抓施工运输车辆管理,与城管部门联合开展抛撒、车轮带泥、扬尘等违法专项整治,努力为创建全国卫生城市创造和谐良好的道路交通环境。 四是开展危化品车辆专项整治。以未悬挂警示标志的罐式货车、载运钢瓶或桶装物品的货车为重点,严查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疲劳驾驶、违法停车、超速行驶、占道行驶、酒后驾驶等交通违法行为,严查无证运输、不按规定的通行时间路线速度行驶、不配备押运人等违法违规行为,依法对其交通违法行为顶格上限处理,形成高压严管态势。 五是开展农用车专项整治。针对春季农忙时节农用车辆使用频繁,违法行为突出,安全隐患较多的实际,大队组织民警深入辖区乡镇,以无牌无证低速载货汽车、三轮汽车和拖拉机为重点,在车站、集贸市场摆放交通事故警示牌,发放宣传资料,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村地区驾驶人安全意识。同时加强对重点路段的监管监控,加强巡逻管控,重点对无牌无证、农用车违法载人、超速超员、酒后驾驶、逆向行驶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进行大力度查纠治理,确保农用车违法现象得到有效治理,净化辖区道路交通环境。 五、结语 《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行人通过路口或者横过道路,应当走人行横道或者过街设施;通过有交通信号灯的人行横道,应当按照交通信号灯指示通行”、行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关于道路通行规定的,处警告或者五元以上五十元以下罚款”。法律对行人过马路早有约束,警方依法整治、处罚行人交通违法,是日常规定动作,怎么突然演变成了兴师动众的全国性大行动呢?或许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行人交通违法行为一直未被重视,等到重视时,已愈演愈烈、难以收场,不得不下“猛药”了。事实也是。去年10月就有热心网友在微博上披露,将行人乱闯红灯现象总结为“中国式过马路”,即为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过马路,与红绿灯无关。这引发全社会共鸣,也引发全民大讨论与思考。 交通安全论文:浅析交通安全设施标志的施工过程与质量控制 摘要:公路标志的设置是以保证 交通 畅通和行车安全为目的,应结合道路线型、交通状况、沿线设施等情况,根据交通标志的不同种类设置和施工。以利于向道路使用者提供正确的信息,通过交通标志的引导,使车辆能顺利、快捷地抵达目的地。 关键词:公路标志 作用与设置特点 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 0 引言 交通标志为交通参与者提供明确、直观、易懂的交通信息,从而保障众多出行者行车、走路的安全和顺畅,最大限度地发挥道路和功能。实践证明,合理设置的交通标志,可以提高道路和能行能力、减少交通事故、防止交通阻塞、节省能源、降低公害、美化道路沿线和周边的环境。 1 交通标志、标牌的作用与设置特点 公路标志在 现代 道路交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交通标志设置的原则和特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1 一般情况下标志均设置在公路的右侧,驾驶员正急于寻找的位置。对于象超车道、行车道、紧急停车带这类车道划分和道路指示标志,设置在路侧确有困难时,通常采用门架式支撑,将标志板安装在公路上方,为了便于驾驶员判读,确保交通安全,在高速公路终点附近,还将一些禁令或警告标志设置在中央分隔带内。 1.2 交通标志的设置位置均保证标志与标志之间互不影响,而且没有其它结构物阻挡视线。 1.3 互通式立交及服务区附近的标志设置,以交通车辆接近交叉口或分流、合流处不会影响驾驶员视线为原则。 1.4 标志设置能保证驾驶员有足够的反应时间以便作出安全运行所必须的判断。因此,为了使标志内容起到应有的作用,标志的设置应有一段提前量。这里,还需要明确一点,即板面尺寸越大,标志内容越简单,这个距离提前量可以越小。 1.5 路侧标志保证与路肩外缘有25cm的净距,标志板下边缘与紧急停车带外侧路面间有2m的净空。在公路上方设置的标志,保证板下边缘与路面间的净距 5m。 1.6 标志板正面面向来车方向,与公路走向基本成直角布置,板面稍向内倾斜。关于路侧标志的倾斜问题,目前尚有不同意见。有些国家的规范认为,只有当标志板与路肩边缘相距9m以上时才向内倾斜,当标志板与路肩外缘相距不足9m时,为防止反光造成的目眩现象,反而将它向外倾斜3°。 2 交通标志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般交通标志的施工工序为:基础定位放样基坑开挖基础混凝土浇注标志立柱安装标志板安装。 2.1 基础定位放样 交通标志的设置要有一定的提前量,要能够保证驾驶员有足够的反应时间来作出正确安全的判断。驾驶员从看到标志到按照标志所提供的信息采取相应的操作,通常经过感知、判断、操作几个信息处理的阶段。标志的内容不同,所需信息处理的时间也有所差异,完成这个过程一般需要3至10s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车辆已向前运行了一段距离。因此,为了保证标志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标志应提前一段设置,特别是对于警告标志,距离危险点的距离应根据 计算 行车速度确定,不可少于安全停车视距。 在施工前,应根据批准的施工组织设计,依据设计图纸、现场交底的控制桩点以及实际地形、地物情况进行标志位置的施工放样,使用经纬仪、钢尺或者全站仪等测量仪器,准确确定交通标志基础的平面位置,以及交通标志立柱中心的平面位置。若道路沿线的设施构造物、高压线等对标志板面造成遮挡,影响标志的认读,应调整标志的位置,并注意控制基础标高。测量人员在放线定位完毕后,在基坑开挖前通知监理工程师以便查看或检测标志位置。 2.2 基坑开挖 基坑位置、基坑几何尺寸、深度应满足施工图设计要求,基坑挖到图纸规定的深度和大小,如有扰动的开挖面,加大开挖量,达到设计规定要求。基底应整平夯实,同时要控制好标高。双柱基础不能同时施工。开挖的基坑要防止雨水进入。经监理工程师批准后方可进行下一步施工。 2.3 基础混凝土浇注 标志基础根据设计的规定进行就地浇注,其质量控制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2.3.1 要按照施工配合比拌和混凝土。 2.3.2 每个底座顶部的地面外露部分要按图纸要求立模,要符合施工技术规范。 2.3.3 基础钢筋排列的形状及各部件尺寸应符合图纸要求,钢筋纵横交叉处应采用规定直径的铁丝绑扎牢固,不滑动,不遗漏。 2.3.4 底座法兰盘的安放位置应符合图纸要求。底座法兰盘应与基础对中,其顶面应与混凝土基础顶面平齐,预埋地脚螺栓应与底座法兰盘垂直绑扎,外露长度控制在10~20cm,并妥善保护。 2.3.5 混凝土应紧靠未松动的开挖面浇注,浇注混凝土的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混凝土浇注在基坑开挖后24h内完成。 2.3.6 浇注混凝土时必须进行振捣,无论采用人工或机械振捣都应按层依次进行,捣固应密实均匀,不得出现跑模、漏浆等现象。振捣时要保证底座法兰盘和地脚螺栓的正确位置。 2.3.7 底座顶面抹平,所有基础外露边缘要修抹整齐、混凝土颜色一致。混凝土表面外观必须平整、光洁,不允许出现蜂窝、麻面。 2.3.8 浇注完结后应避免被阳光直晒,要按规定养生混凝土。 2.3.9 为保证双柱式标志安装角度符合要求,对双柱式标志基础施工时,应重点控制两个基础之间的中心线,特别是两个基础高度不一致时。 2.3.10 为保证门架标志横梁的正常安装,对门架式标志基础施工时,应重点控制基础之间的间距和中心轴线。要根据门架横梁的实际规格尺寸数据确定基础间距,从而控制标志基础的间距偏差和中心轴线偏差在较小范围内。 2.4 立柱安装 标志立柱要按技术规范和图纸的规定制作和安装。 2.4.1 立柱安装时必须配有吊车,标志立柱应尽量保证垂直,且不允许向车行道一侧倾斜。因此,安装的同时要检查立柱的竖直度,用垂线和直尺(精度0.5mm)测量,用垂线对照立柱的竖直方向,固定垂线,量取立柱偏离垂线的距离及其对应的立柱长,每处测量三次,并 计算 竖直度后取平均值,要求竖直度符合规范要求。竖直度的检验也可用经纬仪测量。若竖直度不满足要求,要不断调整标志杆竖直度。 2.4.2 双柱式标志或门架式标志的两根立柱均应垂直并互相平行,其顶端在同一高度上,连接件应对称布设。 2.4.3 立柱安装时要考虑到标志板下缘至路面净空高度及标志板内缘距路边缘距离的要求。 2.4.4 安装时,要注意保护立柱,不得有划痕、檫伤等损伤。 2.5 标志板安装 2.5.1 标志板的净空要求 严格控制单柱标志的标志板内缘到土路肩边缘的距离、悬臂和门架标志的标志板下缘至路面净空高度。标志板安装紧固方法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 标志板安装完毕,须对标志板进行清扫,且不得损坏标志版面。标志板安装完毕后,检查其外观、视认性、颜色、镜面眩光是否符合施工图设计。标志板的净空要求包括标志板下缘至路面的净空高度及标志板内缘距路边缘的距离,施工时要严格控制这些距离。这些距离由规范及设计图规定,在测量时应事先确定边线的正确位置。 2.5.2 标志板的安装角度 标志板的正面应面向来车方向,并应尽量减少对驾驶员的眩光,与公路走向成直角或一定角度布置,板面稍向内倾斜,具体规定为: ①路侧安装时,标志板面的法线应与公路中心线平行或成一定角度,指路标志和警告标志为0~10°,禁令标志和指示标志为0~45°。②采用悬臂式、门架式或附着式支撑结构时,标志的安装角度应与公路中心线垂直,并与道路垂直线成0°~10°俯角。③在曲线路段,应根据 交通 流的行进方向来确定标志的安装角度。标志板安装后,若安装角度不满足要求,应调整标志板安装角度。 结语:交通标志是交通安全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交通标志的工程质量直接影响到道路整体工程质量和 现代 运输对道路美学的要求。施工中对交通标志的质量加以控制是完善交通标志的重要手段。因此,从施工的角度来分析交通标志质量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交通安全论文:城市轨道交通安全体系研究 摘 要:文章在分析城市轨道交通运输方式特点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因旅客密度大、地理位置特别所引发的安全问题,同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从事故防范、监控、妥善处理三方面建立城市轨道交通安全体系。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安全体系;防范;监控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综合实力的日益增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人们对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问题也空前重视,建立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体系迫在眉睫。 1 城市轨道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城市轨道交通分为两种,一种是地铁,一种是轻轨。两种运输方式都是采用轨道运输,同时由于这两种运输方式主要承担城市内部旅客的运输任务,因此城市轨道交通具有旅客列车同公交汽车二者结合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运输对象为人。②城市轨道交通主要分布在各大型城市中。目前我国地铁及轻轨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四座城市,此外武汉、重庆也拥有轻轨列车。③列车开行密度大,运行区间短,最小地铁运行间隔仅为2min。④列车上旅客密度大,旅客流通量大。据上海地铁运营公司对外公布的数据,每天早晚上下班高峰时段,原本载客2000人的地铁列车,现在某些站点常常要运载3000多人,在地铁车厢内每1 人数约在15人至20人。⑤城市轨道交通地理位置特别。地铁均建在地面以下,只有在两端终点站处才延伸至地面;而轻轨虽在地面以上,但其绝大多数采用高架结构,高出地面。二者与其他的运输方式在地理位置上有明显的不同。也正是因为这个特点,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往往是一个独立的封闭系统,仅在车站处才能与其他运输方式联接起来。 2 城市轨道交通容易出现的安全问题 作为城市中旅客运输的主要载体,其安全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焦点,但安全事故仍时有发生,这里拟结合城市轨道交通的特点重点分析容易引发的几方面安全问题。 a)列车开行密度大,导致列车相撞等运行事故的发生机率增大。如2001年8月美国芝加哥市两辆电气轻轨列车高架铁路上发生追尾,造成141人受伤,当时车上坐满了赶着上早班的乘客。2003年1月英国伦敦发生地铁列车撞月台引发大火事故,至少造成32人受伤。 b)车站及列车内旅客密度大,旅客流通量大这一特点容易引发较多问题:旅客车内人身安全问题。列车内过度拥挤,导致旅客容易与列车车体等接触过多容易引发烫伤、触电等问题。旅客人数过多导致上下车过程中非常拥挤,容易发生旅客被踩伤及挤伤的问题。旅客密度大导致车内空气流通差,容易引起呼吸系统生理功能较弱的旅客发生窒息等生理问题,同时也引发传染病在人群中的扩散。旅客密度大直接导致治安问题的出现。在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及列车内借拥挤的环境实施偷盗的现象较为严重,同时也出现部分年轻女性受到性骚扰等问题。大量的旅客容易成为恐怖份子袭击的目标。韩国大邱地铁惨案、东京地铁沙林毒气惨案、莫斯科地铁爆炸惨案这一系列恐怖事件都在向人们发出警示:人群密集的城市轨道交通越来越成为恐怖分子的“最爱”。自杀问题越来越严重影响城市轨道交通。根据心理学分析自杀者往往喜欢选择人员较多的地点进行自杀,近年来城市轨道内自杀事件频繁发生。从1995年7月至2003年底,上海轨道交通共发生了65起自杀性伤亡事故,其中只有17人被救起,48人都自杀死亡。也就是说,平均每年都有8起地铁自杀性伤亡事故发生。 c)由于城市轨道交通特别的地理位置及封闭性的特点容易产生以下几方面问题:地铁顶棚及轻轨高架桥比一般运输形式的基础设施更容易受到破坏,并直接影响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行。更容易受到天气状况的影响。恶劣天气对城市轨道交通影响较为严重,如发生大雨、大雪、大风等恶劣天气状况将产生地铁排水问题,轻轨防风、防滑、排水等问题。城市轨道交通封闭性的特点加上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如在部分车站没有设置卫生间,将导致旅客一旦进入车站后无法大小便,以至于经常发生旅客跳下站台进入运行区间大小便的事件发生,严重影响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 3 建立城市轨道交通安全体系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安全问题的产生与繁重的旅客运输任务及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自身的特点紧密相关,而这些又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所无法改变的事实。因此,提高城市轨道交通安全性应以安全事故为对象,从事故的防范、监控、处理三方面全面入手,建立城市轨道交通安全体系。 3.1狠抓安全防范 安全防范工作是避免城市轨道交通发生安全事故的根本,其防范工作应主要注意两方面:一方面要改善现有城市轨道交通的硬件条件;另一方面应该完善管理机构设置等。 1) 完善基础设施,设立卫生间。在所有城市轨道车站内设立卫生间,防止旅客因情况紧急进入列车运行区间大小便,即危害人身安全又严重影响列车运行安全。 增添城市轨道交通防护门。在站台与列车线路建设隔离门,在列车没有进站时,隔离门处于关闭状态,当列车进站后,隔离门才打开允许旅客进入列车。这样可防止旅客在候车过程中因过度拥挤跌落车站,同时可以避免旅客从车站之间进入列车运行线,可在相当程度上防止地铁自杀事件的发生。 2)建立功能齐全的监督系统。监督系统主要负责监控城市轨道交通基础设施及列车运行状态是否正常、车站及列车内旅客行为是否正常两方面,一旦发生异常现象可及时发出警报,。因此,建立全方位的城市轨道交通监控系统,对于提高城市轨道交通安全性有很大帮助。 监督系统具体监控任务如下:电力设施监控。监控沿线变电所供电设施是否正常运行。车站基础设施及车内设备状态监控。该监控系统主要负责对全线各个车站的通风空调系统设备、给排水设备、自动扶梯、电梯、车站公共区照明、广告照明、车站事故照明电源、屏蔽门、人防密闭隔断门等车站设备及列车车门、车窗、车内报警设备等进行全面、有效的自动化监控,确保设备处于高效、节能、可靠的最佳运行状态。列车运行状态监控。负责监控列车运行速度等运行指标是否正常。旅客行为监控。主要负责监控车站内及列车内旅客是否有故意破坏设施、行为异常等行为。 3)使用先进的列车信号系统。由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行区间短、运行密度大,负责指挥列车运行的信号系统对于保证列车运行安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采用先进的列车信号系统,减少因人为失误造成的安全事故意义重大。 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应由列车运行自动控制系统(atc)和车辆检修基地信号控制系统两大部分组成,用于列车进路控制、列车间隔控制、调度指挥、信息管理、设备工况监测及维护管理,由此构成一个高效的综合自动化系统。 运行线atc系统由列车自动防护(atp)子系统、列车自动监控(ats)子系统、列车自动运行(at0)子系统和车次号传递(pti)子系统组成。 4) 建立完备的管理机构。在城市轨道交通先进的硬件设备基础上,完备的管理机构必不可少。只有在人员与设备良好的配合下,才能使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得到充分保证。城市轨道交通管理部门中除了设立专门安全管理部门外,还应成立以下两方面的专门小组:安全宣传小组、治安维护小组。充分发挥这两个小组的作用,可避免相当程度的城市轨道交通内安全事故的发生,而这两方面在目前城市轨道交通中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5)加大职工安全培训力度,提高职工安全意识,增强处理突发事件能力。职工安全教育在各个行业当中都普遍存在且定期进行,但由于事故发生率较低,以至于相当大一部分人没有引起重视,仅仅是形式上的走过场,对于突发事故的训练更是缺乏。而正是这种思想在事故突发时造成了重大损失。 城市轨道交通管理部门应建立全面的职工培训制度,并由城市轨道交通管理部门安全主管领导直接负责职工安全培训工作,要真正引起职工对安全问题的重视,同时针对容易发生的事故进行有针对性的模拟训练,提高职工在事故突发时处理问题的能力。对于不重视安全问题,在培训及训练过程中思想不端正的职工,给与严肃处理,决不手软。 3.2 重视日常监控监控 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各种监控系统在列车运营过程中启动监控作用,实时掌握设备及列车运行状况,一旦发生问题马上启动警报。工作人员对监控设备状态的监控,也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行监控任务中的主要一方面,由于各种监控设备的采用,城市轨道交通无论是在设施,还是在列车运行状态等方面都得到了良好的监控,先进的城市轨道列车信号系统及列车控制系统,可以保证列车安全运行而不发生安全事故。因为在设备状态良好的情况下发生旅客安全事故的概率十分微小,所以监控任务也就主要体现在了工作人员对这些先进设备运行状态的监控上。如果人员无法实现对设备的实时监控,可采用定期检查及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两方面结合实现。 3.3 妥善处理突发事故 首先为保证运营安全,针对可能出现的爆炸、火灾等突发情况,应制定相关突发事故处理方案,以增强地铁站务人员对突发事故的应急处理能力。 一旦发生突发事故,突发事故处理小组工作马上启动,根据相关预案一方面指挥工作人员安全疏散旅客,另一方面通知相关救护人员组织救援,疏散及救援工作应由城市轨道交通管理中心统一指挥,有条不紊,最大程度减少旅客伤亡。 4 结束语 从事故防范、监控、处理三方面着手,真正的建立起城市轨道交通安全体系,相信在城市轨道交通管理部门的统一管理下,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将得到巨大的保证,旅客可以放心地乘坐城市轨道列车,真正享受方便快捷的都市生活。 交通安全论文:对当前公路几何设计与交通安全探析 一、概论 1. 研究交通安全的重要性 近几年来,随着公路建设的发展,公路交通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交通部《公路勘察设计典型示范工程咨询示范要点》明确提出了“安全、环保、舒适、和谐”的设计理念。交通部副部长冯正霖强调,在交通发展的新理念上,勘察设计工作必须做到“六个坚持,六个树立”,第一个即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安全至上的理念”,可见安全问题已经被提到首要重要地位了。因此,在大力发展交通事业的同时,必须将“安全意识”引入道路的设计中,通过完善的道路设计,来有效地控制交通安全,减少交通事故,减少经济损失。 2.公路几何设计对交通安全的重要性 公路几何线形设计要考虑公路平面线形、纵断面线形两种线形以及横断面的组成相协调,还要注意视距的畅通等等。确定公路几何线形时,在考虑地形、地物、土地的合理利用及环境保护因素时,要充分利用公路几何组成部分的合理尺寸和线形组合,从施工、养护、经济、交通运行等角度出发,保证平面、纵断面、横断面的组成相协调。线形的好坏,对交通流的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公路线形不合理,则会降低公路通行能力,造成运输者时间和经济上的损失,而且更不能容忍的是会诱发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交通事故。 合理、优质的公路设计,可以提供清晰醍目的行车方向,提供足够的视距及其他信息,能够符合驾驶人员普遍期望的设计效果。在公路设计中,影响交通安全的因素虽然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公路几何线形、路面设计、安全设施、构造物位置及形状设计),而公路几何设计对公路的安全性则起到先决的作用,一旦通过选线确定公路走向并由此确定几何线形,则其他项目几乎都已经随选定的几何线形得以确定,其他如桥涵构造物的位置、安全设施等几乎只是成了更趋于合理的问题了。 我们作为勘察设计工作者,在工程设计中,一定要综合考虑公路功能、行车安全、自然环境等因素,既要坚持地形选线、地质选线,更要做到安全选线;既要充分考虑公路设施的自身安全和运营安全,又要消除公路事故多发点和安全隐患;要尽量采用改善平纵线形的措施,从根本上解决行车安全问题,尤其是对长陡纵坡行车安全问题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总之,在公路几何设计等各种方案中要将安全放在首位,采取一切有效措施,为公路使用者提供安全保障和人性化的服务,切实提高公路交通的安全水平和服务水准。 二、平面设计与交通安全 在平面线形设计中,直线是最常用的线形,其优点是勘测、设计简单,方向明确,距离短捷,但直线单调,对驾驶人员易产生乏味感,降低集中力,不利于行车安全。在选用直线线形时,一定要十分慎重。我国规定最小直线长度为:当设计速度为60km/h,同向曲线间最小直线长度(以米计)以不小于行车速度(以km/h计)的6倍为宜;反向曲线间最小直线长度(以米计)以不小于行车速度(以km/h计)的2倍为宜 在实际设计中,要充分利用地形,尽量采用直线,特别在平原地区,不能过多的人为改变直线线形,但也要注意适当引入曲线,以便吸引驾驶员的注意力,一般直线最大长度为20(v+δv),其中v为设计行车速度,δv为通常在直线段的实际行驶速度与设计行车速度的差值,一般取δv=15~20km/h. 曲线线形要适合地形的变化,并能圆滑的将前后线形连接以保持线形的连续性。圆曲线的曲率半径尽可能大些,一般避免采用极限最小半径。缓和曲线通常采用回旋线,对于设计车速较高的公路,在计算缓和曲线时,横向加速度变化率宜采用0.45m/s3,并相应增加缓和曲线的长度。 在较小半径弯道上,应该设置超高,超高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应该根据弯道半径以及道路等级、所在地区的寒冷积雪程度、地形状况等综合考虑。对超高、加宽值的计算,必须有足够的满足,超高、加宽不足往往是引发交通事故的直接原因。 曲线转角对公路交通安全也有影响。大量资料统计,小偏角曲线容易导致驾驶员产生急弯错觉,不利于行车安全。因此,在公路设计中合理确定路线转角十分重要。 三、纵面设计与交通安全 纵面线形应注意纵向坡度和变坡点处的竖曲线两类。道路原则上按在同一设计车速路段保持同一行驶状态来进行设计,纵向坡度和别的线形因素不同,受车辆和行驶性能的影响较大。爬坡能力明显不同的车辆混在一起,不采用适当纵向坡度和在路段设置爬坡车道,就会成为道路通行能力低和发生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 纵向坡度的标准值,要在经济容许范围内按尽可能较少的降低车辆速度的原则来确定。在连续下坡时,车速越来越快,不安全,因此必须控制坡长。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应对纵坡长度受限路段采用平均坡度法进行验算。 一般,凸曲线段事故率要比水平段高,小半径凸曲线往往成为事故的诱因。竖曲线频繁变换会影响行车视距,严重降低公路安全性。在夜间没有照明的公路,凹曲线必须考虑视距问题。 四、横断面设计与交通安全 公路的路面横向分布即路幅宽的布置方式对交通安全也有一定的影响,车行道、路缘带、路肩以及中央分隔带的形状和尺寸,都应根据使用功能、交通量大小、交通流的组成以及安全行车要求进行合理设计,做到连续性和一致性。交通事故数的相对值与车行道宽度有直接关系,一般随车行道宽度的变窄而增加,但如果车行道过宽,易形成一个车道两列车并行行驶,因此,一般车行道的宽度控制在3.5~4.0m之间。车行道宽度的有效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路缘带和路肩的状况,高速公路设置规定宽度的路缘带能起到分隔车行道和路肩、车行道和分隔带的作用,并诱导驾驶员,有利于安全行驶。桥面宽度与路基宽度不一致时,或者桥上的人行道与护拦引起路面、路肩宽度发生变化时,或者跨线桥下车行道侧面的桥墩、桥台过近,侧向余宽不够时,都会引起驾驶员心理作用发生变化,导致不应有的事故发生,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对此类问题要高度重视。 五、平纵横组合设计与交通安全 平纵线形的组合,对视觉诱导起重要作用,在视觉上违背自然诱导的线形组合是导致事故多发的主要原因。在平纵线形设计中,要避免竖曲线与回旋曲线重合,特别是凹形竖曲线与平面上两反向回旋线的拐点重合;避免竖曲线顶部有急弯,以免驾驶员靠近顶部来不及判断,从而造成速度过高引发交通事故。在平曲线的组合中,尽量避免或少采用反向曲线、断背曲线和复曲线。 看起来扭曲的路段,破坏了线形的一致性(美国工程师认为线形一致,是公路设计中一条最重要的原则),造成驾驶员心理、视觉不舒服,对线形变化不适应,使视觉诱导紊乱,往往是行驶上危险的路段。特别是行车速度较高时,公路粗线条的轮廓成了驾驶员判断方向的重要因素,因此特别应该注意线形的配合与视觉效果。 六、视距设计与交通安全 视距是驾驶员在公路上能够清楚看到前方道路某处的距离,是公路几何设计的重要因素。足够的视距对保证行车安全,提高通行能力将起到重要作用。在行驶过程中,路况信息要有足够的时间来处理,就要选择足够的行驶距离来完成。在视距设计过程中,反应时间的取值要大于所有驾驶员的正常平均值,特别在复杂情况下,如交叉口、立交匝道处、车道变化处、交通标志等设施处,在取反应时间时,应增加判断时间,该值应大于2.5s.。 美国事故率与行车视距的关系调查统计表明,事故率随视距的增加而降低。设计中应该注意停车视距、会车视距、错车视距、超车视距的设计与计算。 七、结束语 公路交通安全研究是一个涉及多因素的动态系统工程,大量交通事故表明,整个交通系统中公路属于基础设施,是交通安全的一项重要因素。良好的道路几何线形,平整坚固的路面结构,清晰易懂的交通标志,合理有效的防护措施等都能为驾驶员提供安全可靠的行车条件。 虽然造成交通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多数交通事故并非一定是几何设计不当造成的,但科学完善的交通安全设计特别是加强几何设计等内容是减少交通事故、减轻旅客生命财产损失有效的手段。为了提高整个交通系统的交通安全水平,必须在道路的规划设计各个阶段诸如公路几何设计等方面重视安全因素,从而使道路设计有效地控制未来事故的发生,达到安全性、舒适性、愉悦性的和谐统一。
档案类论文:轨道交通建设设备分类及档案类目设置分析 【摘要】轨道交通建设单位作为一个大型工程建设企业,参建单位众多,涉及专业众多,形成的档案资料内容广泛,档案分类尤其是轨道交通建设项目档案的分类必须合理、科学规范,才能做好项目档案管理工作,才能更好地服务企业,服务民生。 【关键词】轨道交通建设单位;设备分类;设备档案;类目设置 在传统的档案分类“十大类法”中,是把项目和设备安装分开的,即设两个一级类目:基本建设和设备仪器。在轨道交通建设项目中,这两类比较难以区分。尤其是设备部分概念的模糊,哪些设备安装可以随基本建设归类,哪些设备应单独归类。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涉及档案资料的分类也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轨道建设工程中设备分类的现状 轨道交通建设工程的组成可分为工程基本设施和运营设备系统两大部分:工程基本设施主要包括轨道、路基、隧道、桥梁、车站、主变电站、控制中心和车辆段综合基地八大项。运营设备系统主要包括车辆、供电、通风、空调、通信、信号、自动扶梯、防灾报警、屏蔽门、自动售检票、监控设施和给排水及消防等,所以在轨道交通建设工程中,设备安装工程是除土建工程以外的第二大工程,相应地,轨道建设工程施工资料也分为两大类:土建施工资料和设备安装资料。 在国家行业标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档案整理标准》(CJJ/T180-2012)里,施工资料就分为两大类:土建和机电设备施工资料,只是两类资料包含的内容与我们前面的划分有所不同。它将电力安装工程分为建筑电气和供电系统两个部分,把建筑电气纳入土建施工范围,供电系统则纳入机电设备安装范围。 在广东省地方标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文件归档要求与档案分类规则》(DB44/T1308-2014)里,施工资料类别的划分则复杂得多。土建施工范围只包括车站、区间土建、公共区装饰装修三个方面,将通风空调、给排水和消防、建筑电气(简称“风水电”)、车站设备区装修、智能建筑统称为建筑设备安装工程,将供电、通信、信号、电梯与自动扶梯、屏蔽门、地铁车辆等统称为系统设备安装工程,将控制中心、变电所、车辆段综合基地等的土建与设备安装合并在一起,作为一个独立的单位工程,称之为复合工程,另外还将人防、轨道、声屏障、钢结构等称为专项工程,与前面四类并列。 在这两个标准里,关于轨道交通建设工程里的设备分类并不统一:国家行业标准里除建筑电气外,其他设备统一称为机电设备。由于建筑电气与土建工程关系密切,而将建筑电气纳入土建工程的范围,使得建筑电气有无类可归的嫌疑。而广东地方标准则将风、水、电等设备称为建筑设备,将供电、通信、信号等称为系统设备。通常,“风水电”也称为通风空调系统、给排水系统、建筑供配电系统、电气照明系统、弱电系统,从这些设备的名称来看,也就是说风、水、电也是系统设备,所以,既然系统设备包含了建筑设备,那么就不能将系统设备和建筑设备并列。 这里出现了几个比较容易混淆的概念:机电设备、建筑设备、系统设备,建筑电气与供电系统,究竟如何区分这几个概念呢? 二、轨道交通建设工程中设备的概念 (一)建筑设备。建筑设备是现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建筑物使用者提供生活和工作服务的各种设施和设备系统的总称。建筑设备种类繁多,按其作用可分为改善环境的设备(如调节空气温度和湿度的空调设备等)、提供工作和生活方便的设备(如电话、电视、电梯和卫生器具等)、增强居住安全的设备(如消防报警、防盗、抗震设备等)和提高工作效率的设备(如计算机管理、办公自动化设备等)等。按专业划分,建筑设备主要包括通风空调、建筑给排水和建筑电气三大类。 建筑安装单位的习惯做法是,把通风空调、建筑给排水和建筑电气即“风、水、电”统称建筑机电设备(简称建筑设备),与工业机电设备相对应。“风”指建筑物的通风空调系统,包括送风、回风、新风、排风及消声、减振和空气净化装置等;“水”指建筑物的给排水系统:包括生产给水系统、生活给水系统和消防给水系统,排水系统,热水供应系统;这里的“电”就专指建筑电气,也就是建筑供配电系统、电气照明系统、弱电设备、电梯和电气安全与建筑防雷等。建筑电气是建筑设备的一个专业组成部分。 所以,在建筑行业里的机电设备和建筑设备是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达方式,即建筑机电设备,都是指组成建筑物的设备部分,依附于建筑物而存在,是建筑物现代化程度一种标志。 (二)机电设备。机电设备指机械和电力设备的总称。在现代社会,绝大多数设备都采用电力作为动力的情况下,机电设备的涵盖范围最广,当然也包含了建筑电气在内,在轨道建设工程项目中,几乎所有设备都是机电设备,那么把机电设备中的建筑电气归入土建范围,而将其他所有设备称为机电设备,有以偏概全之嫌。 (三)系统设备。系统设备是指某些设备按一定关系组成的有机整体,共同完成某些特定功能,它是一组机电设备的统称。所以,系统设备是相对于单台套的设备而言的,单台套的机电设备不能称为系统设备。在轨道交通建设工程中,只有车辆段里的一些检修设备是单台套的设备。所以系统设备与建筑设备不构成并列关系,而是包含关系,不能作为同一级分类类目来设置。 (四)建筑电气与供电系统。供电系统就是电源经过主变电站、开闭所、牵引、降压变电所等层层降压,通过接触网等送达轨道交通车辆运行所需的“工业用电”设备安装、运行系统;而进入建筑物供电线路之后的设备供配电、动力照明等低压、智能建筑等弱电安装部分,称建筑电气,与建筑物相对应,也可以理解为“民用电气”。在一般小型建筑工程项目中,只有建筑气的施工内容。 在轨道交通建设工程中,我们可以这样划分整个工程中的电力系统:高、中压变配电系统及提供地铁车辆设备运行所需的电力设备系统(供电系统)、低压系统(建筑电气)、弱电系统三部分。其中弱电系统,根据设备不同的服务范围,单体建筑物的弱电系统即为建筑物提供舒适安全的生活或办公条件,称之为智能建筑;为地铁车辆运行提供服务的弱电系统,根据涉及的专业不同,分别称之通信、信号、综合监控等系统。因为在轨道交通建设工程中,通信、信号、综合监控、自动监控、火灾报警等弱电系统是由线路控制中心统一控制的子系统,而不是单独作为一个车站建筑附属物而存在的,因此与单体建筑中的弱电系统(即智能建筑)应有所区别。所以本文所指建筑电气概念里不包含弱电系统,将其原有范围进行缩小。弱电系统与机电设备、建筑设备、系统设备一样,他们相互之间是包含或交叉关系,不能同时设置为同一级档案类目。 档案类论文:市政工程质量监督档案分类整理刍议 【摘要】质量监督档案和竣工验收备案档案是工程质量监督档案的两大部分内容,通过分析两类档案的内容组成,探索内部联系,结合工作实际合理确定分类整理方法,编制方便快捷的检索工具,实现工程质量监督档案的科学整理,便捷利用,提高档案管理水平,取得了明显的工作成效。 【关键词】质量监督档案;竣工验收备案档案;分类整理 武汉市市政工程质量监督站是承担市政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和竣工验收备案工作的事业单位,2010年顺利通过档案管理AAA级认定,成为武汉市建设领域第一家档案管理AAA级单位。2013年、2016年,顺利复查换证,确认为省特级,保持了档案规范管理领先水平。在武汉市市政工程质量监督站室藏档案中,工程质量监督档案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一、工程质量监督档案类别及内容 (一)质量监督档案的主要内容。包括工程质量监督注册登记资料、工程监督工作方案及监督交底资料、工程质量监督工作记录资料、工程质量验收监督记录资料、工程质量监督报告、工程质量事故报告及相关资料、行政执法资料、需要保存的其他文件资料等。 (二)竣工验收备案档案主要内容。包括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竣工验收备案表、工程施工许可证、工程质量评价资料、工程质量监督报告、相关机构认可文件、工程质量保障文件、法律法规要求的其他文件资料等。 二、分类整理方法 (一)类号的确定。将工程质量监督档案确定为专业档案,采用混合号码制方式确定类号,工程质量监督档案确定为“Z1”,竣工验收备案档案确定为“Z2”。 (二)分类方法的确定。工程质量监督档案围绕工程建设分阶段逐步自然积累,以工程项目为中心,对象明确,实体单一,联系密切,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档案资料有明确的内容,外部界限清晰,便于归类。基于上述特征,采取“性质―工程项目分类法”进行分类。 (三)档案号的确定。市政工程大多跨多年施工,以年度为单位整理难以完整反映工程建设全过程,在编制档案号时不以年度为限,直接以流水号顺序排列,采取“分类号+案卷顺序号”的方式编制档案号。 (四)档案保管期限的确定。工程质量监督档案是与工程质量密切相关的原始资料记录,是工程一旦发生质量问题、出现投诉后进行调查处理的重要依据,是监督机构和监督人员履职尽责的有效凭证,依据《建设工程文件归档整理规范》及《湖北省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确定保管期限为永久。 三、结合档案实际的特殊处理 (一)两类档案的对应。每项工程既有一套质量监督档案,又有一套竣工验收备案档案。为照顾其相互联系,在分类整理过程中,对两类档案分别确定类别号,但使用相同的案卷号。如此,通过工程名称按照案卷号查阅到质量监督档案后,同一案卷号对应该工程的竣工验收备案档案,反之亦然。 (二)工程建设周期的对应处理。利用流水号方式顺序编排案卷号,直接从档案号中无法反映档案的生成年度和工程建设周期。整理过程中,采用增加备注、编制专用检索工具的办法予以解决。首先在档案装具封面上标注质量监督注册登记号和竣工验收备案号,直接反映工程的开工建设时间和验收时间;其次是在编制检索目录时,在案卷号后备注对应工程的质量监督注册登记号和备案号,在检索工具中实F一目了然。 (三)特殊档案的处理。市政工程情况复杂,有的工程完工后迟迟不办理竣工验收备案手续,造成质量监督档案已经形成,竣工验收备案档案无从整理。按照两类档案对应一致设置案卷号的原则,已形成的质量监督档案也难以编号整理。为解决上述问题,对单独形成的质量监督档案,采取类别号剔除阿拉伯数字只确定为“Z”,案卷号仍以流水号方式编排的方式加以整理,集中保管时归为临时档案,待对应的竣工验收备案档案形成后再重新编号整理。 四、相关工作体会 (一)根据档案实际合理分类。各地工程质量监督体制多样,质量监督机构承担的工作职责也不尽相同,有的监督站可能并不承担工程竣工验收备案的工作职责。在工程质量监督档案分类整理过程中,档案人员应从已有的档案资料出发,合理确定分类整理方法,保证档案资料得到妥善保管。 (二)加强内部协同配合。在质量监督机构中,档案部门并不是监督档案的生成主体,要做好档案管理,就要加强与一线监督部门的协同配合,档案人员要主动出击,不仅把档案管理的要求宣贯下去,更要充分掌握工程质量监督档案的内容构成和内在联系,为合理分类、科学整理、便捷利用打下基础。 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监管任务繁重,相对于监督执法检查工作,档案工作往往是薄弱环节。在痕迹管理日益重要的今天,做好档案管理刻不容缓。只要全体人员不断提高档案意识,加强协同配合,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档案规范管理工作必将持续走向规范,不断提升水平。 档案类论文: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档案分类管理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特种设备的需求与关注度也越来越高。但传统档案管理思想中存在着一些弊端,工作人员认为它只是单一的统计和记录方式,并不需要过多的技巧和经验。所以,在执行阶段并没有给予其过多的重视,使得数据测量和记录存在偏差,引起后续实施的不便。因此,本文从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档案分类管理的问题入手,对主要方式进行研究。 【关键词】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档案管理 特种设备档案管理工作主要是指根据设备的种类与特点进行的文字、图片整理方式。管理者可以从档案中一目了然地对各类设备进行深入化理解,并作出基本的活动判断。同时,单位对相关人员也有着一定的要求。例如:特种设备检验数据要精确地表示出来、管理方法不得混乱,要有一定的对应性等等。从这个角度来看,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档案分类管理势在必行。 一、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档案分类管理的问题 (一)档案管理意识薄弱。对于许多工作者而言,档案管理的意识不是非常明显,甚至会出现松懈的情况。从本质上来讲,此工作的重点主要体现在“分类”“管理”上。如果对这两个词进行延伸,相关人员不仅要掌握现代化的实施手段,还要做好档案的安全保护工作,提高生产的有效性。但现实的情况恰恰相反,工作人员片面地认为只有登记是他们的本职,其他的后期保护与业务管理都不应该计算在内。 (二)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相关负责人没有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定期的宣传,转变管理者的思想。第二,没有给予档案管理部门适当的便利,使他们在数据采集、特种设备的文件归类中无法形成一个明确的方向。通常情况下,管理人员都要定期对任务进行规划,实现工作程序的统一分析。如果缺少了这一指向,则不利于后续方案的设定与实施。第三,少数的领导认为,特种设备的档案管理工作是根据设备检测明细中合格证书内容对照来达到管理的目的,并进行文件的定期核查工作。在这种条件下,工作者缺少一定的技术支持,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因此,在相P资料检索的过程中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与金钱,使管理工作混乱。 (三)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在许多特种设备检测单位中都是比较常见的。一般情况下,都是由于工作人员管理方式的缺失所导致的。首先,有些单位虽然建立了一定的档案管理制度,但没有将具体的惩罚和奖励方案落实下去,工作只是流于形式,员工对其中的认同感欠缺。其次,在档案外借、归还以及安全保密工作上没有体现得当性。档案借出的条款不明确,一些人员没有及时归还,管理者也没有与其进行协商或者催促,使得一些特种设备的资料“有去无还”。同时,还有一部分人对资料并不爱惜,管理手段不得当,当数据记录错误时随意进行涂改,使档案的真实性出现了缺失。 二、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档案分类管理 (一)提高档案分类管理的认识与责任感。特种设备档案管理的认识与责任感的提升主要针对两部分人群。第一,对于实施部门的工作人员来讲,他们应该转变传统理念,以服务为宗旨,以特种设备的不同类型划分为主要目标,将维修改造、使用年限、产品参数、生产厂家等重点记录下来,以保证每一个特种设备的日常状态都能够记录在案。档案管理人员要将其进行重点划分。第二,从管理层人员的角度来讲,要加强特种设备档案管理的宣传工作。例如:可以在每月定期召开例会,档案管理人员以工作的分类总结为主,对其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着重说明,并提出改进方案。对于一些工作积极、认真负责的人员,管理者要以表扬、鼓励的方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反之,对于一些投机取巧的工作者,管理人员也要及时批评,并督促其改正。 (二)建立完善的特种设备档案管理工作。完善的特种设备档案管理工作的确立是必不可少的。工作人员除了要协调记录与核准方式外,还要将档案的借阅与归还放在首位,实现工作体制的有效性。第一,每一个特种设备都要登记在案。管理人员要根据其编号进行排序,并适当调整入库时间,将范围精确到分钟。具体执行者要建立一个excel表格,将设备管理中的对应事项都审核清楚,并查看是否有遗漏,便于日后的验证工作。第二,档案管理人员在信息预览、复制和外借方面予以创新。例如:可以在本单位的官网上设定一个OA软件。每个特种设备都有其具体的号码,我们也可以将其理解为它们的身份象征。内部人员如果有需要,可以将自己的员工编号输入进去,并依照特种设备的号码进行预览。在借出和归还方面,内部人员要携带上级负责人盖章以及档案管理人员同意的证明,管理者将借出时间与限定日期在系统中输入,程序会进行自动提醒。当借出者归还档案时,工作人员同样要进行审查,以保证内容中没有被涂改或者损毁的地方。如果出现了此种情况,要及时向上级汇报。 (三)建立严格的绩效考核制度。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的管理者应该及时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综合性评估,提升他们的整体素质。第一,要聘请专业的人员对档案工作者的操作技能进行培训。例如:指导人员要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对他们进行培训。在理论方面,主要讲解一些档案的统一管理方式。在实践方面,带领工作人员“走出去”,让他们去其他地区与单位进行业务观摩,学习别人的长处,改进自身的管理技术。第二,每隔一段时间对工作人员的能力进行考察。以“综合简述题”“日常操作管理”作为两个重要记点。前者主要是对工作者的工作方法进行考察,选择10道覆盖面较广的题目来进行查验。后者则是以平时的工作经验总结为主,看工作人员是否按照记录的标准和要求将设备运行维护和事故处理等内容具体化。总体来说,管理者对两部分成绩进行统一设定,对连续两次排名在首位的员工,升职加薪时予以考虑。而对于成绩不合格者,也要有一定的经济惩罚。 三、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档案分类管理的有效性 第一,优化档案监督与交接工作。特种设备档案的分类管理工作是文件合理交接的重要前提。如果工作人员出现了岗位上的变动,工作的交接是必不可少的。假定档案的分类不明确、设备的种类设定不完整,会为交接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影响检测秩序。第二,促进档案的定期检查工作。管理的有效性会使得档案按照一定的编码表示出来,操作人员能够依据具体的明细进行装订或查询,提升了工作速度。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从三方面入手。第一,对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档案分类管理的问题进行分析。第二,阐述了档案管理的主要措施。第三,对管理的有效性进行研究。从而得出:档案分类管理工作在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中至关重要。因此,管理人员要提高对工作的重视程度,定期召开例会进行宣传,完善内部秩序。同时,工作者也要以技能的提升为标准,促进档案安全,为分类质量的增强奠定基础。 档案类论文:试析档案管理归档整理分类技巧 摘 要:档案以文字、声音、图像等信息形式记录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档案也往往涵盖了社会的方方面面,为了更好的做好档案管理工作,需要档案管理人员能够充分的认识到现阶段档案管理工作的不足之处,并且在管理、归档、整理等面提升专业技巧,从而促进档案管理事业的发展。本文就档案管理归档整理分类技巧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档案管理;归档;分类;整理 档案具有记录宝贵信息的作用,无论是社会的关键变革、科学重大发展或者是历史上伟人的决策、重大会议的记录都能够在档案中找到相应的资料,可见档案无论是对于社会发展还是个人成长是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档案是一种传承,它不仅对于当代社会有着推进作用,更能够传承到后世并对后世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而档案的管理工作能够使档案在很大程度上保存的更加安全,也使得人们能够更快速的查找到人们所需要的资料,因此需要档案管理人员能够掌握相应的档案归档、档案整理以及档案分类技巧。 1 现阶段档案相关工作分析 1.1 档案管理工作存在不足 在现阶段的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档案管理理念落后的情况,档案管理事业的不断发展使得传统的档案管理理念已经不能够适应现代的档案管理工作,时代的发展使得现阶段档案管理工作所涵盖的行业、档案内容、档案形式都有了较大的变化,这也就直接导致了档案管理工作的复杂程度有所上升,为了能够更好的应对这一状况,就需要档案管理人员能够与时俱进,通过不断学习掌握先进的档案管理理念。另一方面,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目前档案管理行业的从业人员,有很大一部分的管理人员不具备专业的档案管理专业学历背景,这一部分的档案管理人员大多原本是在单位内部的其他工作岗位工作,之后通过岗位调动的方式组成了当前的档案管理团队,这种情况下也就直接导致目前的档案管理团队缺乏专业的档案管理能力,影响了正常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现阶段很多单位对于档案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使得档案管理团队的成员频繁调动,这也就导致了虽然单位经常展开担纲管理工作的培训,但是档案管理团队的管理能力迟迟上不去,最终影响档案管理工作的效果。 1.2 档案归纳整理工作存在的不足 在现阶段的档案归纳管理工作中,经过调查发现一部分的档案管理人员未能够掌握相应的档案归纳整理技巧,在调查过程中最为直接的表现就是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对档案没有清晰的认知,尤其是一些篇幅较大的资料不知道应该对其进行删除还是整体保留,这也就使得在目前的档案归纳整理过程中出现了大量不必要的档案文件,不仅占据了有限的档案储存空间,还消耗的档案管理人员的经历。 1.3 档案分类工作存在的不足 在档案分类上,没有根据工作实际情况制订合理的分类方案是比较突出的问题,分类标准的交叉使用,使得档案文件分散归档,对文档的检全率具有较大影响。在《归档文件整理规则》中,归档文件的分类方法有三种,分别为保管期限-年度-机构、保管期限-年度-问题以及保管期限-年度,但在实际的归档文件分类中,采用级次分类法、收文发文分类法、文号分类法等方法的现象多有存在,这些分类方法不是全国统一的分类标准,在反映归档文件间的历史联系、形成规律以及文件内容方面多有不足,容易给文件检索与存取造成困难。 2 档案管理工作的相关技巧 2.1 档案管理的相关技巧 档案的管理技巧并非一成不变的,档案的管理技巧往往随着时代的发展自身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革,所以档案管理人员在学习档案管理技巧之前要充分的了解新时代下,档案管理工作的相P理念,并且将先进的管理理念应用到档案管理工作中,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档案管理过程中我们有几个非常需要注意的地方,首先要注意档案是否有损害,档案有历史以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作用,有重要的意义,许多原始档案是非常珍贵的孤本或是脆弱的磁盘,在管理中注意档案是否有损害,有哪些损害这些都要进行细致的记录,否则一旦档案发生损害,甚至不可恢复的话,会导致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损失,特别是文化断层的出现,不利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削弱了国家的软实力;其次还要注意到维护档案安全,一方面的安全指的是作为实物存在的珍贵文物、孤本等的安全,这些珍贵的实物能够真实的映射出当时的统治阶级、政治思想、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必须让它们能够安全存在。另一方面的安全指的是档案作为记录国家政治、军事等方面决策的文件,如果不能保证它的安全,导致泄密情况的发生的话,那么国家在政治上就会处于不安全的情况,不利于国家的安全、团结和发展;最后还要注意到要延长档案的寿命,有些纸质或老化的机器,由于脆弱性和不可恢复性的特点,在档案管理工作中要注意采取恰当的措施延长档案的寿命,防止不必要的损失。 2.2 档案归纳整理技巧 在档案的整理归纳过程中,首先,注意对档案文件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确定档案中哪些是有用的,哪些是需要删除的,科学取舍进行归纳整理,还要根据档案的重要性进行细致的划分,同时档案之间是存在历史联系的,因此在档案归纳整理过程中要注意档案间的联系,不要把它们分割开;其次还要注意加大档案资料的收集力度和收集质量,这样在档案归纳整理过程中可以保证档案完整性,不会有信息的缺失,确保整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其次,由于从前国家针对档案归纳整理没有制定统一的规则标准,因此省市县之间的档案归纳整理方法不尽相同,不利于档案馆之间的交流,针对这种情况国家下发文件《归档文件整理规则》制定了统一的规则标准,我们在进行档案归纳管理时要注意改变从前的归纳整理方式,遵循统一的规则,这样馆和馆之间的交流就变得容易许多;最后还要注意在档案归纳整理过程中如果发现类目不符的情况要逐一进行修订,还有已归档文件如果出现错误的话要注意及时进行更正,同时一些细致的工作如装订、封皮、卷皮填写要保持仔细认真的态度,否则在出现错误后再进行更正的话,就会浪费许多时间和精力,不利于档案事业的发展。 2.3 档案分类技巧 在档案分类过程中要注意,对档案文件内容有大概的了解,根据档案的具体内容进行科学分类,分类是档案工作的核心工作,档案分类正确的话可以保证档案信息的提供和档案利用率的提高,同时针对分类文件要有明确的标识,确保寻找方便,有利于档案工作的顺利进行。 3 结束语 档案无论是对于现代社会还是后世都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使人们能够更加清晰、全面的确定未来的发展方向,如果在档案的管理工作中出现失误,那么就将不利于人们对于相关资料的查询,甚至还会造成重要历史信息、资料的缺失。档案归档整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除缺乏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外,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也是重要因素,因此,加强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的宣传,强化档案管理意识,也是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成效的重要内容。 档案类论文:档案与人类同在 【文章摘要】 档案的要义是记载,记载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人类的存活和发展。人的记忆有限,生命也有限,要想有所记住和传承,要想让经验有所保存,要想让知识得到积累,要想让思想认识能够获得完好的延续和提升,就需要有外储记忆来帮助,档案可以说是人的容量无限的另一个大脑。档案学,或可说是少数人的学问,然而档案对于每一个来说都是有用的,人无一不生活在档案的支撑中,就从积累了许多相关智慧和知识的医药档案来说,正是它保护着人类一步步走到今天,而且还将向着更好地保护生命的方向不断发展,档案工作者尤当意识到,档案与人类同在,它是人类生命的一部分。 【关键词】 档案;医药;生命 说到档案,一般人会想到那些纸张上书以文字,成摞、成袋、成排、成架存放起来的东西,然而档案并不局限于此,比如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就还存有冯玉祥的印章和民国三峡水利工程设计模型图。 2007年7月,东北大学出版社推出丁海斌、陈凡编著《中国科技档案史》,作者对远古先民的石器、陶器、岩画以及火种、粮食、麻布、住房乃至家禽、家畜的出土遗骨也是从档案学的角度去打量的,这些无不代表着远古先民的智慧和经验,对这些智慧和经验的接收和继承无疑又抬高了后继者的起点,从而能向更高处发展,中国的科技档案史,就是在这种背景和基础上开展起来的。 从生命繁衍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档案的要义是记载,记载的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人类的存活和发展。石器是有记忆的,陶器也是有记忆的,前者记住了狩猎,记住了打磨的不断精进,后者记住了汲取和保藏,记住了烧制可以越来越精致,而岩画,则既有远古先民祈祷年丰人瑞等祭祀意义,又是对其生活经验之存档,如内蒙古白岔河永兴一幅青铜时代的狩猎岩画上绘有猎人手持弓箭,这既证明了当时当地人的智慧程度,也使后人看有所学。人猿揖别,抛石头的时代过去了,在这里,岩画有了档案的意义,档案为历史记下了光辉的一页,从而也光荣了档案本身。 随着语言文字和书写印刷的发展,最能帮助人记忆的书册文本占了上风,档案到底是以此为主了,《汉语大词典》解释“档案”一词即说:“档案,指具有查考使用价值,经过立卷归档集中保管起来的各种文件材料。”卷,既具体指书籍字画的卷轴,又泛指书籍、书本,作为量词,又指书籍的册、本,这些都与书册文本有关,而案卷,恰是档案的意思,一个“卷”字,相关意思都隐含于其中了。 人的记忆有限,生命也有限,但是,倘不能不断地有所记住和传承,多少经历过的痛苦必然会重复经历,多少用生命换取的知识和经验,也必然还要用生命去换取,以人的大脑容量和生命局限,面对大千世界悠悠时空,要想有所记住和传承,要想让经验有所保存,要想让知识得到积累,要想让思想认识能够获得完好的延续和提升,就需要有外储记忆来帮助,档案可以说是人的容量无限的另一个大脑。 自古以来,凡需有所记载和传承的,多与生存有关,衣食住行之外,对人类生命至为重要的,便是医药,没有医药的保护,人类走不到今天。据那本《中国科技档案史》介绍说:“中国古代的医药史,是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开始的。此外,原始社会还有‘庖牺制九针’以治病的传说。考古发现证明,远古时代的人们已使用了砭石、骨针等医药器具。按照正常逻辑推断,当文字产生后,人们就应开始记录病状和药性等,并因此产生了初期的医药文件、档案等。关于这方面的文献记载较多,如晋代皇甫谧《帝王世纪》载:‘黄帝使歧伯尝味本草,定《本草经》,造医方以疗众疾。’又《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载:‘于是雷公之化,授业传之,而内经作矣;历代宝之,未有失坠。’这些记载不但说明了远古时期已有医药文件,而且‘历代宝之’,作为档案代代相传。” 今天的人们越来越发现,《山海经》是一部宝书,研究上古神话用得着它,研究远古地理用得着它,研究古代矿物、民族、物产等等也用得着它,就是中国远古医药,在这部书里也有存档,不仅有,而且惊人。《中国科技档案史》是这样说的: 《山海经》中有大量的药物方面的记载。有人对《山海经》中的药物名作过统计,其中矿物类药5种,植物类药28种,木类药23种,兽类药16种,鸟类药25种,水族类药30种,其他类药5种,计达132种,部分药物至今仍在利用,而大部分不得其知。药方相当简单,都是单药单方单功用,没有复方,故产生时代原始。有学者指出,药物的发现离不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渔猎畜牧时应动物类药发现多,而植物类药大量出现,是农业有较大发展的结果,矿物类药少,表明手工业采矿业开始时间还不长。《山海经》中的药物名,是出自对远古以来人们辨识和利用药物医疗经验的汇集,也可以说是借鉴了相关的医药档案编撰而成的[1]。 从《本草经》到《山海经》,可知中国人行医识药之早,而且“授业传之,而内经作矣;历代宝之,未有失坠”,早早地意识到了存档的重要。 如果说“黄帝使歧伯尝味本草”还属于传说,夹杂于《山海经》中的药物方面的记载还有些散乱,那么,早在周代,关于中国医药档案工作已经有了大致记载,档案工作也已步入专业化。《周礼・天官冢宰第一》:“医师,上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杨天宇撰《周礼译注》是这样译的:“医师,由上士二人担任,下士四人为副手,[还配有]府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 “府”是做什么的,“史”又是做什么的?杨译没有说明,《中国科技档案史》则破解道:“其中的府、史,应是医疗部门的文书、档案工作者。”而到了秦汉时期,中国医药档案事业已是非常可观,这个时期“出现了最早的医学著作和许多名医。医药事业的繁荣导致并有赖于医药档案工作的发展。这种发展首先表现在当时出现了最早的有明确记载的医案,即现在所称之病历档案。据司马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西汉著名医学家淳于意,‘所诊者,皆有诊籍’。这些诊籍详细记载了患者的姓名、籍贯、职业、病名,分析了病因、病理、脉象,并载明了治疗方法和治疗结果等”。 数字信息化时代,档案越发不仅仅局限于纸质文件,档案载体的增多,无疑给档案工作者带来了新的课堂,当此时代,有人及时地提醒和指出道:“目前除了大量的传统纸质档案,还有许多珍贵的声像档案、照片档案。由于各类载体形式的档案的管理制度尚未健全,没有把各种载体的档案分类排放,造成了管理上的混乱;不仅不利于档案的长期保管,更对以后的开发利用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随着计算机、医疗信息系统在各个医院的普及,还形成了海量的电子医疗病案。这些不同载体形式的档案管理条件各不同。因此要根据不同载体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按照不同载体档案的具体要求管理档案[4]”。 结 语: 档案学,或可说是少数人的学问,然而档案对于每一个来说都是有用的,人无一不生活在档案的支撑中,就从积累了许多相关智慧和知识的医药档案来说,正是它保护着人类一步步走到今天,而且还将向着更好地保护生命的方向不断发展,档案工作者尤当意识到,档案与人类同在,它是人类生命的一部分。 档案类论文:饮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探析 摘要:由于大量饮食技艺面临失存、失真、失信、失传、失众的危险,本文以保定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白肉罩火烧加工技艺为例,探析饮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式保护,目的在于通过档案的视角,反映传统饮食技艺的发展演化过程,为饮食技艺的传承贡献力量。 关键词:饮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 “民以食为天”,饮食技艺伴随着人类的繁衍生息,不仅是饮食文化的系统映射,更是进行民俗、历史、经济、文化等方面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饮食技艺指饮品与食品加工制作的技术与工艺,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技艺的一部分,目前已有48项饮食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些项目大多存在于经济较发达地区、知名企业(如五芳斋粽子制作技艺、茅台酒酿制技艺等),主要通过生产性保护、旅游资源开发、媒体宣传等途径进行保护,着重开发其经济价值。事实上,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大量民间饮食技艺受制于生产技术难度大、周期长、劳动强度大、环境艰苦、利润空间有限等原因,面临着失存、失真、失信、失传、失众的危险。档案式保护使无形的文化遗产能以档案的形式得以“存下来、传下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措施,已多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法律法规中被明确提出,尽管如此,饮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式保护并未引起档案界关注,保护实践仍处于自发状态。本文以保定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白肉罩火烧加工技艺”的档案式保护实践为例,探析饮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式保护,以促进其规范性、科学性。 一、白肉罩火烧加工技艺档案式保护实践 白肉罩火烧最初名为“猪头肉锅罩火烧”,是创建于1908年义春楼饭店的经典小吃,深受保定市老百姓的喜爱。该小吃是将上好的猪肉煮熟切成薄片,再将外脆里嫩的火烧撕成彩云状,用秘制的汤反复浇制而成。冯玉祥对该小吃的评价是“肥而不腻,瘦而不柴,脆而泽鲜,软而不烂。”在现代化、快节奏的冲击下,与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白肉罩火烧加工技艺也面临着传承的困难。出生于1949年的李领根师傅是“白肉罩火烧加工技艺”的第三代传承人,多年来,他在经营义春楼饭店的同时,利用新闻媒体、学校教育、传统节日展示等多种宣传方式寻找第四代传承人,虽然期间有很多人愿意尝试学习、传承该项技艺,但尚无一人能够坚持下来,目前仍无合适人选。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活态流变性,即非物质文化遗产会随着社会实践的变化而不断发展演化(如白肉罩火烧由传统的一种口味发展到现在的六种口味),甚至会由于实践条件的变化而永远消失(如集体劳动、田间劳作时哼唱的劳动号子)。因此档案式保护就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途径,即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文字、声音、图像、影像等形式记录下来并形成档案,进而通过对这些档案的整理、保管、开发与利用来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1]南京云锦、金陵刻经、金线金箔、秦淮灯会等项目的档案式保护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措施的科学性,同时也为其他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实践提供了经验。结合相关实践经验以及白肉罩火烧加工技艺自身情况,其档案式保护实践主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 (一)采集白肉罩火烧加工技艺档案 白肉罩火烧加工技艺档案是全面记录和反映白肉罩火烧加工技艺本身及其保护、管理过程的信息集合,包括该项目的本体档案、传承与保护档案、申遗档案。[2]白肉罩火烧加工技艺于2013年入选保定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其历史发展演化过程中,积累了大量档案,但都与第三代传承人李领根师傅的个人档案、家庭档案、图书以及其收藏品混放在一起。经过选择,与白肉罩火烧加工技艺密切相关的档案主要包括:图书档案9册、实物档案13件、报纸档案33份、文书档案3份、照片档案66份、光盘档案7张。 由于现存档案不能全面反映该技艺的历史演化过程及传承现状,因此通过拍摄、访谈等方式对档案资源进行了补充:第一,针对目前项目本体档案数量少且不系统的状况,对整个白肉罩火烧加工技艺进行录制形成完整的本体档案,包括选面、和面、火烧制作、撕火烧、熬汤、选肉、炖肉、切肉、浇制以及各种小料制作的整个过程,同时每个环节的操作技巧、技术要领、体会等由李师傅讲述。第二,形成口述档案,主要由李师傅讲述该技艺的传承脉络、经典的事件,如白肉罩火烧名字的由来、一些名人与白肉罩火烧的故事等。第三,由于实物档案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和历史价值,极其珍贵,通过拍照、文字记、测量的方式形成记录并与实物一同保存。 (二)为已有档案建立登记册 参照《档案著录规则》《照片档案管理规范》《国际标准书目著录》等,对以上选择出来的档案按载体及表现形式进行分门别类登记,建立登记册。图书主要登记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页码、备注(主要用来说明与本技艺或传承人的关系)、损毁状况等。照片主要登记照片的拍摄者、拍摄时间、拍摄地点、背景、主要内容或人物、是否清晰、损毁状况等。文书档案主要登记标题、文件编号、形成者、形成时间、内容摘要、关键词、文种、载体形态、损毁状况等。报刊主要登记报道的标题、内容简介、关键词、报刊名称、刊发时间、刊次、损毁状况等。实物档案主要登记实物名称、描述、规格、来源(是征集而来,还是传承、购买而来)、获得时间、存放地点、是否采取保护措施等。光盘主要登记拍摄者、主要内容、关键词、拍摄背景、时长、损毁状况等。由于照片档案、实物档案、光盘档案的背景信息没有准确记录,主要依据李师傅个人回忆进行著录。 (三)档案修复与保护 由于大部分保存下来的档案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损毁,笔者利用河北大学档案保护实验室的设备和材料对部分档案进行除酸、修裱、字迹加固等处理。但需修复档案种类多样、数量较大、问题繁多,目前仍有大量档案(如光盘)处于不可读、不可用的状态,亟需社会力量的关注。另外,数字化技术与网络的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提供技术支撑,也为其保护、宣传开辟了新的窗口。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享受白肉罩火烧加工技艺,利用扫描、文字识别、图像处理、全息拍摄等技术对传统载体形态的档案进行了数字化建设上传至网站“保定名小吃――义春楼白肉罩火烧加工技艺”,将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借助网络平台提供给更多的公众享用,以实现更有效地保护与传承。 二、白肉罩火烧加工技艺档案式保护的问题 (一)建档不齐全 李领根师傅具有较强的档案保护及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积累了大量与该技艺相关的档案,如证书、牌匾、题字、照片、光盘等。但由于该项目存在历史较长,义春楼在历史变迁中经历了多年风雨,大量珍贵资料被损坏,加上档案主要是靠李师傅个人力量保管,保存下来的档案不全,不能系统反映该技艺的历史演变过程。如项目本体档案只有一些成品的照片,而其选料、配料、加工制作过程并没有形成记录;传承与保护档案中,只有李师傅在白肉罩火烧加工技艺传承以及参加相关比赛、组织社会活动、进校园、进社区开展的技艺传授活动、传承人的选择和培养等活动中,积累下来的各种奖章、证书以及编著的书籍(有的并没有正式出版)等档案,而有关第一代、第二代传承人的档案已经全部遗失。 (二)档案实体保管分散 由于义春楼在经营中经历多次迁址、开设分店,其照片、实物、证书、奖章、牌匾等各种形式的档案也随着饭店的每一次搬迁被分散保存在义春楼原址、总店及各个分店。由于缺乏档案保管的专业方法和设备设施,各种载体、形式的档案被堆积存放,分类、整理工作也没有展开。另外,一些档案涉及商业秘密、个人隐私,部分档案(如白肉罩火烧加工技艺创始人张洛丙使用过的独梨木案板等工具,冯玉祥赠予的牌匾等)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被分别保管在李师傅家中以及专门的保管场所中。 (三)档案保护不科学 虽然李师傅尽其所能地积累了各种载体形式的档案,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保护设备及专业方法,档案保护面临着较大的问题,表现在:许多珍贵的书籍、报道该小吃的新闻报刊以及其他相关的档案,不仅纸张变黄变脆,掉页、缺页严重,还有部分档案由于潮湿、虫鼠咬噬等原因导致有些内容已经不能识读;虽然部分意义重大的老照片经过了塑封,但是还有许多老照片(包括黑白照片、彩色照片、数码照片),由于是在不同历史阶段冲印的,大量照片图像已经不清晰,照片的拍摄背景、时间、地点、拍摄者、照片中的内容等信息完全依靠李师傅的回忆才能弄清。此外,光盘无专门设备保管,未采取任何保护措施,部分光盘内容已经不能读取。 三、饮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实践的思考 不同饮食技艺的历史沿革、传承状况、所用原材料、工艺流程、设备、技法、产品、社会组织与经营状况等方面各不相同,白肉罩火烧加工技艺及其传承状况在我国复杂的饮食技艺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档案式保护实践也启发了对饮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的几点思考。 (一)全面建设档案 建档是传统饮食技艺档案式保护的起点,全面系统的档案资源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得以延续的基础,这就要求所建档案不仅要真实反映该技艺的技术、工艺与文化内涵,还要动态反映其历史演变过程。首先,提高传承人的档案意识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传统饮食技艺档案主要是在技艺传承中积累下来的,有关该技艺的本体档案、传承档案、申遗与保护档案是否会被有意识地保留下来,都取决于一代代传承人的档案意识。另一方面,档案式保护更加强调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的保护,其效用是潜移默化而不是立竿见影的。因此,档案式保护还需要传承人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对已有档案进行整理,拍摄、补充饮食加工制作的过程,离开传承人的付出,终将无计可施。其次,建档需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可应用于档案采集、档案管理、档案开发利用等多个环节。如可利用全息拍摄、运动捕捉技术、动态三维成像、复原与演变模拟技术、立体扫描等技术,采集饮食技艺加工制作过程及与之相关的生产工具、原材料等;利用数据库技g组织与存储档案;利用数字化模拟与再现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基于移动智能设备的数字化展示等技术,通过多种平台吸引公众参与,并将所建档案资源进行更广泛的传播。 (二)系统保管档案 系统保管应贯穿于传统饮食技艺档案式保护的整个过程。由于大部分档案都由技艺传承人个人保管,而档案保管又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活动,因此系统保管档案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需要档案部门的积极参与,档案式保护已多次在法律法规中被明确提出,但做什么,如何做都尚未予以明确。档案部门利用其专业优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采集范围、采集方法、采集标准、分类、著录标引的工具与标准、鉴定等专业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系统的解决方案,供档案管理者借鉴,以确保所建档案是系统资源而非一盘散沙。二是全面提高档案保管者档案管理知识和技能。由于传统饮食技艺档案被分散保管在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群众艺术馆、烹饪协会、餐饮协会等不同机构和个人手中,档案保管的质量也取决于这些机构档案管理者的水平,但是这些档案管理者大多为兼职人员,未必具有系统、专业的档案管理知识和技能,因此通过培训、交流等方式,使其准确理解档案保管的要求、内容、方法也是至关重要的。 (三)科学保护档案 确保档案安全是传统饮食技艺档案式保护成果的保障,但该类档案具有内容丰富、载体多样、保管分散、利用频繁等特点,因此档案保护的复杂程度和实施难度略高。科学保护档案,首先,遵循“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除了日常要采取措施防火、防盗、防潮湿、防高温、防鼠、防虫、防水、防污染以外,还要通过制度建设和技术手段做到防泄密、防僵化、防无序。这是由传统饮食技艺的部分档案内容具有一定的机密性、档案形成的持续性、档案利用较频繁等特点决定的。其次,妥善保管、修复各种载体形式的档案。因为大量伴随传统饮食技艺“幸存”下来的档案不仅稀缺,而且都面临不同程度的损毁,修复这些档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任务。这些档案大部分以纸质、照片、缩微胶片等传统形式存在,因此可借鉴修裱、复制、缩微影印、数字化扫描、数字化迁移、异质异地备份等方法进行补救。尤其要重视实物档案的保护,实物档案是在传统饮食技艺的传承活动中产生、使用的一系列实物,如生产工具、作品、牌匾、奖杯、锦旗、印章等。这些实物档案大多散落在传承群体中,或是由于饮食加工制作中仍需继续使用(如工具、道具等),或是由于需要保存在特定文化空间进行展示、宣传(如牌匾、奖杯、锦旗、印章等镇店之宝),对于这些实物档案的保护,可借鉴博物馆、档案馆保护文物、实物档案的方法。 档案类论文:优化企业合同档案管理分类的措施研究 [摘 要]在企业生产活动中,合同是企业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一种主要手段,因此,做好合同档案的管理工作,也成为了风电企业日常管理的重要任务。随着风电企业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展,合同档案的数量随之增加,如何更好的管理合同档案,为企业发展提供信息支持和便捷服务,是档案管理部门需要考虑的问题。本文首先概述了企业合同档案的基本特征,随后在分析合同档案分类优化的措施的基础上,结合笔者的实际工作经验,提出了优化合同档案管理分类的可行性方法。 [关键词]合同档案;风电企业;管理分类 合同档案详细记录了风电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在企业制定年度预算、评估和审计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参考价值。调查发现,许多企业对合同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不高,合同档案管理存在分散、混乱等问题,给档案的查找和利用带来了很大困难。因此,风电企业必须要采取合理的合同档案管理分类办法,实现合同档案的科学分类和优化管理,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1 企业合同档案的基本特征 对风电企业来说,企业运营中产生的档案种类主要有技术合同、劳动合同、工程合同等,这些档案虽然在具体内容和使用价值上各有不同,但在某些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共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1 法律性 法律性是企业合同档案的基本特征,也是区别于企业其他档案的标志之一。合同档案的内容主体是合同,而依法成立的合同,受到法律的保护。因此,企业合同档案具有明显的法律特征,这也意味着无论是合同档案的保存、管理还是销毁,都必须严格依照相关的法定程序。除此之外,合同作为记录了企业经济活动和维护企业法律权益的文件,也只有在具备法律特性的前提下,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1.2 凭证性 近年来,风电行业蓬勃发展,风电企业在推动自身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行业内竞争的激烈程度。部分企业为了谋求私利,往往会采用不正当的竞争手段,从而带来许多经济纠纷。合同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真实记录,对企业应尽的义务和拥有的权利进行了明确说明,在解决经济纠纷、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凭证作用,从而避免了不必要的损失。 1.3 规范性 规范性是企业合同发挥法律效力的必要条件,合同档案的规范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合同档案内容的规范性。一份完整的合同档案,应当包括具有法律效力的内容、当事人的H笔签名、合同的数量以及书写形式等,只有这些条件符合法律规定,才能确保合同具备法律效力。另一方面是合同档案管理的规范性。合同档案在管理过程中,如果出现损坏或缺失,都会影响其法律效力的发挥。因此,必须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管理,保证合同档案的完整性。 1.4 繁杂性 企业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的合同,合同档案的管理工作面临着较大的压力。同时,企业合同档案还需要根据不同的类别进行分类管理,例如,合同签订前的洽谈、招投标等;合同签订后的招标书、评标报告、会议记录等。要想确保合同档案应用价值的发挥,相关工作人员就要收集、整理和保存好这些合同档案。 2 企业合同档案管理分类的优化措施 2.1 强化企业合同档案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合同档案管理机制,能够为合同档案管理工作的优化开展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完善的管理机制应当包含合同档案的收集、汇编、整理、保存等工作。相关工作人员要根据风电企业经营业务的发展情况,有针对性的补充合同档案管理制度的内容,以确保合同档案的管理能够与企业发展向适应。从企业发展的角度说,只有在完善的合同档案管理制度下,才能借助于合同档案,帮助企业减少市场竞争风险,进而在保证自身利益不受损害的情况下,推动风电企业实现健康和持续发展。 2.2 加强合同档案之间的联系 企业合同档案数量较多,如果采用单独整编和单独管理,必然会导致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剧增。因此,为了提高企业合同档案的管理效率,在进行合同档案的整理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有重点的寻找合同档案间的内在联系,而合同档案的分类管理,可以显著提升其工作效率,减轻工作压力。例如,可以根据实际工作情况,单立类目、分类组卷,这能够起到化繁为简的效果。当然,企业管理者也要为合同档案管理分类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可指派独立部门负责合同档案管理的相关事宜。 2.3 实施合同档案的统一编号 为了便于进行合同档案的管理,风电企业在开展分类管理时,可以将不同的合同进行统一编号。这样一来,今后在查找某一份合同档案时,不需要花费过多的时间进行翻找,而是直接查找编号,极大的提高了合同档案的管理效率。合同档案的编号要按照一定的要求进行,例如可以根据合同档案内容的不同进行分类,如物资类、工程类等;还可以根据合同档案的生成时间进行分类等。需要注意的是,无论采用何种分类形式,都需要在档案袋上进行标注,避免混淆。 2.4 定期进行档案材料的整理 合同档案的管理是一项动态的工作,随着企业各项业务的不断开展,也源源不断的产生了许多新的合同档案。因此,风电企业在进行合同档案的管理分类时,也要注重对新生产合同档案的整理和保存。档案管理人员还需要定期进行档案检查,确保合同档案的完整性和安全性。例如,要保持合同档案储存室的整洁干燥,避免因空气潮湿导致档案发霉、变潮。在合同档案移交时,也要提前清点好合同档案的数量、种类,对于失效的合同档案要按照法律流程进行销毁。对合同文件变化情况都要进行及时的掌握,由于有些合同文件资料的不确定性,不能一次性终结,因而不主张将刚签订的合同归入档案室,而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关注合同的变化情况,将完结的合同档案统一移交给档案管理部门,这会使合同档案分类管理更为全面和系统化。 档案类论文:房地产档案的分类原则及利用 摘 要:我国目前正处于房地产热的阶段,每天都会发生大量的房产交易,在这些交易完成过后,必然会留存相应的文件材料以证明交易的发生。将这些文件归类分档的工作是必不可少的,然而房地产的扩建、买卖、交换、赠与等状况都在不断的发生,在建档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麻烦,但为了保证房地产档案的真实性和连续性,就必须要及时运用相关的房地产档案分类原则,做好房地产档案分类工作。 关键词:房地产;档案;分类原则 房地产档案的种类繁多且复杂,为房地产档案进行分类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不仅需要专心还要十分的细心,要做好这项工作就必须要运用相应的分类原则才行,只有弄清了房地产档案的分类原则,再按照分类原则来判断此次房地产交易档案符合哪一原则,根据相应的分类原则进行分档即可,既省时又省力,还能够保证房地产档案的真实性和连续性。 1 房地产档案分类原则 1.1 什么是房地产档案 房地产档案是房地产行政管理部,经过一定手段将收集整理来的,文字材料、音像制品等能够反映房屋、土地等现今的产权人及使用状况的文件材料进行建档的行为。 1.2 依照用途进行分类 在房地产档案的分类过程中,可以依照房地产的用途来进行分类。按照用途来对房地产档案进行分类简单来说,就是依照房地产的不同使用用途,对房地产档案进行分类,将相同用途的房地产档案集中排列管理。这种方法在房地产档案的分类工作中被频繁利用。 1.3 依照产别进行分类 依照房地产的产别来对房地产档案进行分类整理,也是房地产档案分类工作中常见的手段。其产别的性质是由相关的房地产管理部门制定的,有其固定的硬性的标准。我们在运用产别进行分类时,只需要按照规定先判断其产别性质,再将相同产别的房地产档案进行集中的排列整理,按其不同产别对房地产档案进行管理和利用即可。 1.4 依照地域进行分类 在房地产档案的分类工作中也会运用到按照地域进行房地产档案分类工作的情况。按照地域进行放那个地产档案分类,顾名思x即根据房地产档案内容所反映的地域特征进行分类的原则,在分类的过程中一般第一层都是按区域分布平面图进行划分,第二层按照地域分布平面圈划分,第三层按照街名、路名进行划分,之后按栋分开,再在每栋内按照权属和单元划分。 2 房地产档案的利用 2.1 房地产档案利用必要性 房地产档案房产合理、合法拥有的有效凭证,它能合法的证明权利人与房屋、土地之间的权力关系。房地产档案在实际运用中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因此房地产档案的来源必须要具备真实性和有效性,必须要有相应的真实性保障,以确保房地产档案能够在我国的产权保险体系中发挥效用,保证房地产的产权保护和产权管理,能够在合法合理的范围内有效进行。 2.2 利用面窄、准确性得不到保障 目前我国房地产行业的档案利用,基本都是在本部门、本系统内部运用,并没有拥有一个能够面向外部、面向社会的机制。只在部门内部运用房地产档案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再加上目前房地产档案的准确性得不到充分的保障,很有可能出现错记、漏记的现象,这样一来不仅不能促进房地产事业的兴旺发展,反而还会抑制房地产事业的发展,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增加阻力。 2.3 房地产档案工作人员良莠不齐 房地产档案工作不仅仅是一份简单的档案整理工作,房地产档案还是反应房地产经济发展和房地产从属关系的有效凭证,它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必须要保证它的真实性、延续性和有效性。为了减少房地产档案工作的错误率,房地产档案的工作人员就必须要具备过硬的职业技能,减少自身的出错率,从而保障房地产档案的真实性。然而我国目前在房地产档案的工作中,其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都有待提高。只有当房地产档案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提高时,才能真正的从根本上促进我国房地产事业的繁荣发展。 2.4 完善房地产档案利用工作的侧重点 当今社会已经是一个飞速发展的网络时代了,我们在房地产档案的利用上不能还仅仅是局限于过去的老眼光。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潮流,完善网络房地产档案的更新工作,建立全面的完善的目录数据库和全文数据库,实现数据的一体化。能够通过网络来实现房地产档案的共享,扩大资源利用率。从而促进房地产的开发与利用,推动我国房地产经济繁荣昌盛。 3 房地产档案的利用方向 3.1 利用房地产档案管理房地产权属关系 我国房地产每天都会有大量的交易产生,这种权利的交易转换显示着房地产权属关系的更迭变换。房地产档案的开发利用是确定房地产权属关系的直接的、有效的、合法的证明材料。房产、地产的买卖、交割、转增、合并、裁决等情况能够导致房地产权属关系的变更。由于房地产档案具有真实性和延续性,所以房地产档案是最直接、最明显且最易得的能够证明房地产权属关系的原始凭证,因此在房地产权属关系的排列管理过程中,是绝对离不开房地产档案的。 3.2 利用房地产档案规范房地产市场行为 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它的繁荣和发展又取决于规范的房地产市场的日益活跃,这些都要以明晰的房地产权利归属关系为前提。因此要想确保拥有一个稳定的规范的房地产市场环境,使我国的房地产经济继续繁荣,就必须要明确房地产档案工作的重要性,保证其真实性和延续性,从而明确房地产权利归属关系,以便在必要时能够有理有据有效的证明其真实性,从而规范房地产市场。 3.3 促进房地产市场的经济发展 房地产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方向和经济评估的判定都离不开房地产档案,房地产档案可以反映出近几年房地产市场的状况,产权的更迭变换频率和地域间的产权变更现象,能够很好地反映出房地产发展热度,和房地产地域性的差别,能够准确的判断出房地产行业热度中心地。从而令相关工作人员明确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应该具体针对哪些地区、那些现象实施相应的促进房地产市场经济的手段。 3.4 解决房地产交易纠纷 在房地产交易过程中很可能会产生纠纷,当这种纠纷产生时就要有相关的依来判定,谁是正确的一方。并且这一依据必须要具备可信度,首先必需是真实的有效的,能够清楚地反应此房地产的权力从属关系,并且要具备法律效力,不能是虚假的不真实的信息。那么房地产档案正好符合这一要求,其具备真实性和延续性,真实的反映了房地产的从属关系并且具有法律效力。是解决房地产交易纠纷的有效依据。 4 结语 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属于大热阶段,房地产市场还具有不完备性,这就更加明确了房地产档案建立工作的重要性,只有克服了房地产档案工作的弊端,才能在产生房地产交易纠纷时及时提供有效的凭证解决纠纷,同时完善房地产交易市场的法律制度,促进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兴旺与繁荣。当然具备完善的房地产档案体系的过程仍然困难重重,但只要按照规定的要求严格执行,总有一天会实现的。 档案类论文:浅谈地方高校艺术类专业档案管理问题 摘要:档案是学校办学发展过程中的历史记载,也是高校档案管理中的核心,它是衡量一所高校教学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教学档案是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形成的最原始的材料,是发展过程中留下的珍贵历史资料,妥善保管教学档案对今后查找类似教学管理、教学实践活动、教研教改等资料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艺术专业的教学档案与非艺术专业教学档案的保管在方式上有所不同,艺术专业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档案管理工作应该针对不同的类别有针对性地开展。 关键词:高校 档案管理 问题 对策 一、艺术类专业教学档案包括范围 艺术档案包括的范围很广,加之艺术类别的不同,内容繁杂。 (1)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学籍档案。从学生一进校后,就产生了相关的学籍档案材料,学生高考档案、进校后新生学籍核对、电子注册学籍信息、各类等级考试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学籍变化相关材料、作弊违纪处分材料等。 (2)艺术类教学管理档案。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与教学有关的档案材料,比如相关的教学实践活动材料、教师教学活动的材料、教学进度计划、教案、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学生考试产生的试卷、记分册、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 (3)艺术类学科竞赛作品。各类参加学科竞赛的活动档案,报名表、指导教师指导过程、参赛作品、照片、获奖证书等;教师和学生公开发表的论文;教师和学生在公开场合进行的艺术展演活动档案。 二、艺术类专业档案管理现状 1.档案管理的意识不强 长期以来,教师、领导都将大部分精力用于教学、科研活动过程上,而忽略了对教学档案进行收集和归档。在思想上对档案工作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同时教学档案是一个长期形成的过程,需要时刻保留好档案。人们往往意识不到教学档案的重要性,同时部分二级系院领导对于教学档案管理工作比较懈怠,没有意识到完善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很多艺术专业档案往往都保存在创作者手中,没能及时归档到各档案管理部门。 2.档案管理员专业性不高 各二级学院的档案管理员往往是由各学院的教学秘书担任,大部分的档案管理员并不具备档案相关专业的学科背景,学科背景的缺失意味着从结构上就决定了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性不足。而且相对于其他专业的档案而言,艺术专业的档案内容更加繁琐,保存方法更加细致,工作难度更大,需要注意的细节更加繁杂,而艺术专业的档案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因此对档案管理员的职业技能和专业素质要求更高。艺术专业档案有别于其他类别、传统意义上的单纯文本档案。教学秘书大多时候已经忙于教学工作,很少有精力来系统地收集管理档案,加上档案的特殊性,如果缺乏基本的艺术修养,缺乏艺术档案的鉴别能力,容易发生分类错误的问题。 3.艺术专业档案管理难度大 由于艺术专业的特殊性,产生的艺术档案的形式和方式也是多元化的。例如,美术专业的绘画作品就有大、中、小不同的尺寸和规格,舞蹈专业学生跳舞的视频,播音专业的音频档案,影视专业的戏剧视频档案,等等,加上有些档案对温度、湿度等都有要求,这就对存放这些档案的地点有着一定要求。但是地方高校有别于专门的艺术高校,艺术档案的保存地点和存放设施不能符合要求。 三、加强艺术专业教学档案管理的措施 1.对艺术专业教学档案归档建章立制 从制度上,应该建立和完善一套完整的收集存档的体制。因为艺术专业的特殊性,所以在对档案管理员进行培训的时候,应该明确保管档案的范围,什么档案需要存档、怎么存档、存档年限都应该有具体的实施指导方案。明确领导、教师、档案管理员的职责,在整个过程中应承担的工作,从制度上给予保障。档案管理员要动态和定点两个时间点收集相结合。加大对艺术档案管理的监督和指导的力度,培养教职工自觉保存和上交档案材料的意识。 2.艺术教学档案的数字化管理 目前处于大数据时代下,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时展,数字化的管理方式应该应用到对艺术教学档案的管理中来,这能够最大限度地延长艺术档案的生命,使得查阅资料变得简单轻松,有利于避免艺术档案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也提高了艺术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率,避免了艺术档案处于沉睡的状态。 3.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 注重提升档案管理员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通过各种渠道,如邀请艺术专家来讲座、外出培训等方式,提升管理人员的艺术修养和文化素养,提升他们在工作中的鉴别能力。在当前所处的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由于互联网的普及,对教学档案人员的计算机使用水平也提出了要求,而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现在很多教学档案都是通过互联网传递,越来越多的是电子档案的使用,所以熟练掌握信息管理技术是必然的要求。教学档案管理人员应加强这方面的培训,提升自身的计算机水平。 艺术教学档案内容和种类丰富多彩,精彩纷呈,收集和保护好档案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部分,应最大限度地对师生开放,发挥艺术教学档案数字化的作用。
电力安全论文:电力科学发展观征文-安全管理的科学发展观调查和思考 摘要:安全工作关系民生大计,是一切事业和发展的基础,是企业发展和员工生产生活的基本保证。安全管理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伴随不断的社会进步和意识转变,安全管理有了长足发展。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完成了量变,要实现“我要安全”关键在于是否实现了“我会安全”和“我能安全”,才能完成安全管理的质变。必须坚持科学发展,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群众。 关键词:安全管理 科学发展观 需求 培训 安全是人命关天的大事,既关系着国计民生,又牵挂着家庭幸福。安全管理,是服务于生产同时又能引领生产,规范组织行为和个体行为,处理好管理要素、管理方法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识事物发展之间的关系,利用有限资源实现最大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称之为有效安全管理。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推进安全管理事业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也是安全管理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一、安全管理科学发展的度量表征 我们研究和探讨的全面安全管理,包含了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关联到各行各业的协调统一和健康发展,是我们生活和事业的根基。安全管理是一个国家、组织或企业的“发展能力”、“发展潜力”、“发展速度”及其可持续性,构成了国家、组织或企业“发展”的动力表征。一个国家、组织或企业的“自然进化”、“文明程度”和“生活质量”及其对于理性需求(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需求)的接近程度,构成了衡量国家、组织或企业“发展”的质量表征。其中包括物质支配水平、生态环境支持水平、精神愉悦水平和文明创造水平的综合度量。 第一,它能衡量一个国家、组织或企业的“发展度”。发展度强调了生产力提高和社会进步的动力特征,即判别一个国家或区域是否在是真正地发展?是否在是健康地发展?是否是理性地发展?以及是否是保证生活质量和生存空间的前提下不断地发展? 第二,它是衡量一个国家、组织或企业的“协调度”,协调度强调了内在的效率和质量的概念,即强调合理地优化调控财富的来源、财富的积聚、财富的分配以及财富在满足全人类需求中的行为规范。即能否维持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平衡?能否维持效率与公正之间的平衡?能否维持当代与后代之间在利益分配上的平衡? 第三,它是衡量一个国家、组织或企业的“持续度”,即判断一个国家或区域在发展进程中的长期合理性。持续度更加注重从“时间维”上去把握发展度和协调度。建立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所表明的三大特征,即数量维(发展)、质量维(协调)、时间维(持续),从根本上表征了对于发展的完满追求。 二、日常安全管理调查发现 “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人本化管理思想是实施安全管理的宗旨。安全管理的受众体是“人”,受益体也是“人”。但为何执行起来这么难?深入调查不难发现受众体是“人”,受益体也是“人”这没有错,而安全管理的利益体却存在天差地别,即安全管理回报和边际收入的悬殊,是事故频发的最大诱因。国家《安全生产法》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规则问题,使铤而走险的人受到了抑制和打击,也把安全管理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职业安全、健康和环境是每个国家、每个组织和企业应该关注和必须关注的事情。首先,是如何把握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平衡,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及其关系的合理性存在。同时,我们必须把人的发展同资源的消耗、环境的退化、生态的胁迫等联系在一起。其实质就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与协同进化。其次,是努力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通过舆论引导、伦理规范、道德感召等人类意识的觉醒,更要通过法制约束、社会有序、文化导向等人类活动的有效组织,去逐步达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调适与公正。全球所面临的“可持续发展”的宏大命题,从根本上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协调。 伴随不断的社会进步和意识转变,安全管理有了长足发展。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完成了量变,要实现“我要安全”关键在于是否实现了“我会安全”和“我能安全”,才能完成安全管理的质变。通过调查走访电力、化工、煤矿、医疗等行业的近二十家单位,统计发现所有的单位都有专门的安全管理机构,系统的安全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以及良好的学习培训办法。但认可以发现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仅仅归根于“违章、麻痹、不负责任”能说得过去吗?不免会想起追根溯源,统计得出,这二十家单位20__年度全员安全考试(考核)达到11000多人次,数理分析表明:其中满分的约占40%;85分以上(含满分)的约占80%;75—84分的约占总数的20%;其中发现三家单位四人次为不及格补考的。调查发现这完全符合考试的“正态分布”原理,也恰恰印证了安全事故的“倒二八”规则,即80%的事故发生在同一行业、同类事件的20%的人身上。就体系管理而言,考试应该是下一步教育培训和日常工作的“输入”,在深入调查中并没有发现针对“20%人群”的专门培训。 自然辨证法的观点认为:∑部分≠全体!?分解为:部分>>全体(数量而言);同时满足,所有部分∈全体(性质)。安全只有100%而不是99%,因为:∑部分1%∞。而这“部分1%”就成为事故发生的祸根和必然,只有把“部分1%”的问题在新一轮的培训中得到解决才能实现“一切事故都可以预防”,同时使得培训和考试有的放矢。 进一步调查中发现,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的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执行人员认识不够,不能把安全问题与工作业务进行有机结合,制定的管理制度不能做到有效实施和监督执行。对应该做的、能够做的、不能做的、做得到的和没做到的划分不清,没有学习改进和持续发展的突破点。 二是行为的主动性不够,对制度和文件学习理解不充分,需要别人指点和不断敲打。造成工作职责不明确,目标不具体,措施针对性不足,解决问题不能举一反三。安全工作要实现“四不伤害(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不让他人受伤害)”干好本职工作还不够,应了解上一步该干什么、自己应承担什么、该对下一步创造什么,充分沟通和协调。 三是对记录和证据收集不真实、不及时、不具 体。日常工作记录、总结评价和考核不充分,造成证实证据的支撑性材料的缺乏。我们要主动承担责任,必须建立在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基础上,文字是最忠诚于事实的,文字是永恒不变的演说家,它能始终如一地告诉每一个人过去、现在和未来。这就是文字的妙用。“谈”不如“看”,“看”不如“站”,“站”不如“记”,“记”不如“写”。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工作强调的是“您如何证明给我看?”而不是“您如何证明给我听?”四是“规定动作”完成情况不理想,没有对制度和职责有效分解,每一件事情的前因后果不连贯,不能进行有效封闭。大多数自身管理制度中明确要求的事情都没有追溯,有些不能完成的事情、似懂非懂的写入制度建设中来。形成自己划的圈自己不能圆,可以推理出其他相关要求的执行情况了。 三、安全管理科学发展的几点思路 随着科技和社会的进步,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不可同日而语,安全管理必须坚持科学发展,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群众。 首先,领导干部做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重在落实,贵在执行。科学发展观的实效,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执行的力度上。群众看干部,不仅看干部怎么讲,而且看干部怎么做。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人民群众最反感;以文件传达文件、以会议贯彻会议、以讲话落实讲话,人民群众最看不惯;作风飘浮、好大喜功、急功近利,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人民群众最不满意。做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不为虚名所累、不为私利所诱,在脚踏实地、崇尚实干、推动科学发展上当表率、树标杆,把心思用在干事业上,为安全管理和生产贴上标签。真正做到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切实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观念。 第二、安全管理从业人员做到监管的职责,做好服务安全的义务。在工作中要充分体现专家的知识理性,又要甘做全面安全管理的“自愿者”和“推广人”,真心诚意地激励先进帮扶后进,使得安全管理参照有标准、实施有路子、检查有依据、考核有度量。要求安全管理从业人员做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戒虚、戒假、戒浮,求实、求真、求深,动真情、出实招、求实效,让广受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应敢于担当、善于谋划、身先士卒、靠前指挥、真抓实干,务求科学发展的新成效,感受安全文化新变化新气象。 第三、充分利用科学方法和先进工具,积极开展安全性评价工作。安全管理应该统筹兼顾,倡导安全管理技术化,“人、机、料、法、环”数量化,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才能使管理者有决心,参与者有信心。合理有效利用统计报表、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合规性评价、pdca循环等科学方法服务安全管理和生产;摄像、监控、警报等在仓储、银行、车间等广泛应用,牧羊犬不是运用运动能力来管好他的团队,而是带领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安全性评价是对安全基础进行的一次全面、综合的诊断过程,通过对不安全因素、特别是隐藏在较深层次的隐患和一些长期熟视无睹的不安全现象的挖掘,找出人员、机械、环境和管理各系统中的薄弱环节,找出这些隐患的危险程度并实现“量化”,使各级领导和有关管理人员对设备的安全现状和安全管理的薄弱环节心中有数,从而为制定各种预防事故措施、各项规章制度、安全教育和加强企业安全管理基础工作提供依据。 第四、“树冠原理”的安全文化营造。任何文化都是继承传统优势,不断发展创新并在实践中检验有效,不断去粗取精,日积月累而来。文化驱使能使事半功倍,然而安全这棵大树要枝繁叶茂就必须保证根系发达,任何盆栽和移植的东西好看但不实用。形式主义对安全生产是极其有害的,从表面上看,形式主义很容易打出各种创新的旗号,造出各种各样貌似新颖的说法和各种各样看似开创性的做法,但由于缺少实际调查研究的根基和对安全生产深刻认识的把握,而让一个行业、一个单位付出的人力、物力甚至生命的代价。从本质上看,形式主义有损于党的形象,贻误党的事业,疏远的干群关系,工人师傅们把这种做法称之为“那是挂在空档上转哩”,只闻其声不见其动。安全管理横如何横到边,纵如何纵到底还待有志之士数量化分解。 第五、注重人文关怀和心里疏导。安全管理与任何一门学科的不同之处是取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太大了,随着时展,人的思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解放和自由,民主意识加强,同时也遭遇了多元化时代必然经历的价值观念的混乱和迷茫。在任何一项安全事故调查的背后,我们似乎忽略了原因分析中的心理暗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和比较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安全上的需要。这是人类要求保障自身安全、摆脱事业和丧失财产威胁、避免职业病的侵袭、接触严酷的监督等方面的需要。整个有机体是一个追求安全的机制,人的感受器官、效应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寻求安全的工具,甚至可以把科学和人生观都看成是满足安全需要的一部分。” 五种需要可以分为高低两级,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需要都属于低一级的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需要,他们是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的,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任何一种需要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消失。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和重叠,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安全管理必须关注和意识心理是支配行为向左转还是向右转的关键因素。注重人文关怀要求我们真正找出需要帮助的人,并让他们乐意接受我们的帮助,从而确保安全持续有效 电力安全论文:电力工程的新型安全管理模式探究 进行工程建设时,安全管理工作必不可少。在电力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做好安全管理工作,不仅能有效的提高工程质量,而且还能保证工程的进度,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为企业赢得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因此,积极探索电力工程的新型安全管理模式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1建立新型安全管理模式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力工程在建设技术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也完善了相应的运行体制,电力工程的建设以及管理水平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但是,由于电力工程建设的特殊性,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着很多不确定因素,导致安全事故频发,电力工程建设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这样不仅大大降低了电力企业的经济以及社会效益,还打击了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积极性,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2电力工程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电力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常常会出现重大的人员伤亡事故。据相关统计数据表明,我国最近几年来死于安全事故的人员多达十几万人,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数十亿,间接经济损失则难以估量。因此,要积极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新型安全管理模式,提高电力企业的管理水平,从根本上防止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是电力工程建设施工中的核心工作。要以人为本,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建立新型的安全管理模式,首先需要了解电力施工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积极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措施。 首先,电力工程中的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较差。在我国,电力工程中的管理人员主要是由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他们缺乏必要的安全管理知识。另外,长期盛行于企业的老式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其次,缺乏安全责任意识,一旦出现事故就互相推诿,逃避责任。再次,缺乏先进的安全管理手段,没有及时的对供电设备进行更新换代,在供电网络上存在着结构不合理的情况等等。总体来说,在电力工程的安全管理中存在着管理不到位、分红不明确、职责划分不清、处罚力度不够等诸多问题,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对于电力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新型安全管理模式探究 3.1建立新型的安全管理模式应坚持的原则 (1)要坚持安全第一原则。这个毋庸置疑,建立安全管理模式理应以安全为核心。安全和质量是工程建设企业孜孜以求的两个方面,但是安全永远排在第一位。忽视了安全的质量我们不能要,即使要也承受不起。只有安全保证了,谈质量才有意义。因此,我们要在安全管理中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另一方面,要处理好安全管理和保证工期的关系。做好安全管理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工程施工的进度,施工人员也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工作,因此在二者的关系中要坚持安全管理优先的原则。 (2)安全资金落到实处的原则。要做好安全管理,必须要完善相关的安全设施。施工单位要将安全管理的费用落到实处,积极修建和完善安全设施,为施工人员提供一个相对安全的施工环境。因此,在电力工程建设中,要将有关安全的资金用到实处,努力提高电力工程的安全管理水平。 3.2建立符合电力工程实际需要的新型安全管理模式 顾名思义,要建立安全管理模式自然是要以安全工作为核心。那么如何有效的解决好“安全”问题?这就需要建立新型的安全管理模式,现论述如下: (1)要对日常的电力管理工作进行严格要求。日常的电力管理工作具有重复性强的特点,久而久之就使许多电力工作人员犯上了经验主义的错误。而电力运行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仅仅凭个人经验必然会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很多电力事故都是由于使用人员的安全意识淡薄和麻痹大意有关;有的电力工作人员在实际操作中比较随意,违背了安全操作以及安全管理的相关规定,从而给企业和个人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 (2)建立动态的安全管理模式。在电力工程的建设中,施工人员的认识水平往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有时候做好了一方面的工作而忽视了另一方面;有的时候没有认识到施工环境以及施工条件发生变化而仍旧采用原有的安全管理模式。这样就会产生很多安全隐患,时间长了自然就会发生相应的安全事故。因此,在安全管理工作中,要对整个系统的环境、设备以及人员进行综合考虑,形成一个有机的动态的整体,在不同的时期或不同的情况下采取不同的安全管理模式。 (3)提高工程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并对其实行有效的监督。由于风险的存在具有必然性,因此我们需要对可能发生安全风险的原因进行合理的预测,并积极探索相应对策,这个时候就需要发挥整个团队的作用。在这个团队当中,工程的管理人员和监督人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加强工程管理人员的安全教育,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同时,还要对工程管理人员加强监督,才能保证新型的安全管理模式得以顺利实施。 (4)控制好各种不安全因素。不安全因素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其一,人的不安全行为;其二,物的不安全状态。要做好相应的控制工作,需要工程施工人员在操作和使用设备时严格遵守既定的规章制度,发现问题和危险情况之后要及时加以处理,同时一定要服从管理人员的指挥;要定期对电力设备进行检测和检修,做好维修和养护工作,有效的延长其使用寿命。 (5)做好安全预警和应急管理工作。在电力工程施工之前,要首先做好风险评估。评估的主要内容是施工单位的安全生产条件以及安全管理水平。从收集信息以及以后的各个环节都要开展相应的预警工作,并建立完善的预警以及应急机制。风险评估结果出来之后,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整改,有效的降低施工风险。电力部门还要做好应急管理工作,设立并完善相应的应急预案,并进行必要的演练,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就可以迅速有效的实施预案,将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在安全事故中,有些是由不可抗力的因素引起的,这个无法避免。但是绝大多数的安全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其中有人为的因素,也有各种复杂的因素。只要企业在安全管理模式上积极探索,建立健全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是完全可以实现企业安全管理的目标的。 4总结 随着社会用电需求的不断增长,电力工程也日趋复杂,给安全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实践证明,在电力工程管理过程中建立新型的安全管理模式不但必要,而且可以有效的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对于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对于增强电力企业的竞争力以及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综上所述,在电力工程的施工建设中,要高度重视安全管理工作,针对安全管理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运用新的科学管理模式,切实提升电力工程的安全管理水平。 电力安全论文:电力公司员工安全管理心得体会 安全管理要以人为本,只有充分调动了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安全工作才好开展。工作了十几年,我觉得公司的安全管理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力度。 一、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施工程序进行操作,相关管理人员要熟悉施工程序,这样才不会冒险在安全设施不完善的情况下工作。安全设施到位,才能减少安全隐患。在施工现场,每一个危险部位都要悬挂相应的标志牌,以便提示职工预防危险的发生。在施工过程中正确使用“三宝”,在“四口”防护设施要定型化。每天的站班会要针对危险源和危险点进行仔细讲解,并就如何采取防范措施讲解清楚,施工过程是要对不断出现的问题及时处理。 二、不断加强培训学习。职工安全意识低,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是造成目前伤亡事故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通过不断培训学习,可以掌握更多的安全理论知识,并在工作实践中不断补充完善。通过安全技术培训,使员工及时掌握各种新技术,这样才能在施工中适应新的工作要求。广泛开展安全培训教育活动,努力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素质。尤其是对新进场的员工必须进行上岗前的三级安全教育,使员工人懂得安全工作人人参与,从“要我安全”变为“我要安全”。公司有计划地安排安全管理人员参加安全培训,不断提高安全管理人员的素质,安全管理人员要脑勤、眼勤、腿勤、嘴勤,恪尽职守,为企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四处交流经验,到安全工作做得好的地方参观学习,取长补短。 三、要落实《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安全生产,人人有责。不论协作工或者职工都是单位的一员,都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要一视同仁,给予必须的关心和沟通,才能用情感留住人。现在正是炎热的夏天,有很多员工为了舒服,穿拖鞋、裙子、不带安全帽等上班,要杜绝这类习惯性违章,就要一视同仁,这样才能树立公司的形象。不论科室人员还是施工队人员,都代表公司的形象,应该同等对待。不论是安全大检查,还是平时施工都要注重安全文明施工,让员工有个舒适的施工环境。做到奖惩分明,做好有奖,不好就罚。奖励有精神和物质奖励两种,让员工们觉得付出就有收获。 四、管理人员要和各级人员沟通好。每一项制度的落实都是一级到一级,沟通不好容易让原意传达走样。安全员要和各班班长沟通好,才能把项目部的有关精神和公司的宗旨通过班长传达到每个员工。现在工期紧,任务重,点多面广,单靠安全员一人肯定管不好整个施工现场。安全员和班长沟通好,班长要给组长交待清楚工作和安全注意事项。上下一心后才能把安全工作控制在手中,人人快乐工作。 电力安全论文:我国电力安全法规体系建设及发展初探 [ 摘 要] 分析了我国目前电力安全法规体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现状和问题,探讨了我国电力安全法规体系建设的任务和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 法规体系;安全法规;电力安全法规,主要是指为了保护职工的安全健康,保护国家与集体财产不受破坏,由国家制定并由国家强制实施的行为规范。它主要涉及安全管理、安全技术、工业卫生及女职工和未成年人劳动保护等方面的法律规范。对于电力行业,为确保其安全运行,我国立法机构和各级电力管理部门经过近20多年的不懈努力,通过加强电力安全法规的建设,从而全面、有效地改善了电力行业的安全状况。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电力体制也发生了很大变革,使得许多法规、规章或它们的某些方面已经不能适应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所以,从电力事业的发展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出发,必须加紧电力行业立法,建立更加完善的电力安全法规体系。笔者就目前我国电力安全法规体系的现状、不足和当前的任务作一探讨。 1、我国电力安全法规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现状我国政府历来都很重视电力安全生产工作,在“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总体方针下,使电力安全法规与电力事业同步发展。目前我国的安全法规遵循“三级立法”的原则,即在国家法规、政策的统一指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立法的积极性,形成全国人大,国务院,行政部门、地方立法部门的三级立法体系。我国的电力安全法规也是按照这一原则进行立法的。从2002年出版的由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主编的《电力安全法规制度汇编》来看,党和国家及地方政府陆续颁布的电力安全法规、规章和其他有关安全方面的行政规范已有4大类160多项上千多条,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很大的发展,特别是1996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以下简称《电力法》),对加强电力安全工作有很大的指导作用。所以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电力安全法规体系迅速组建,法规体系初步健全,执法机构也逐步形成。 1.2 存在的问题 1.2.1 缺乏系统性安全法规的系统性,是指在编制安全法规的过程中,要依据安全法规体系的结构,建立、健全具有各自功能的生产技术、安全技术、安全工作、安全奖惩4种不同类型安全法规。而我国现阶段的电力安全法规,从数量上看,虽有上百部之多,枝繁叶茂,但缺乏比较清晰的主干。换句话说,对于如此繁多的电力安全法律法规,除了《电力法》外,还没有一部充分适应实际情况的电力行业综合性法规。由于这一体系缺乏系统性,给安全法规的汇编、管理和查找带来了困难,在耗费人力和财力的同时,又因不能及时获得准确的信息而影响了安全生产与管理工作。 1.2.2立法层次不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按法律地位及效力等同原则,安全法规可划分为3个层次:由全国人大及专门立法会议制定的根本大法,由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及各省人大常委会确定的一般法以及国务院下属部委及各地方政府制订的行政法规。目前,电力行业的安全法规中,根本大法和一般法不多,绝大多数是由行政部门、地方政府制订和颁布的行政法规,从立法的层次上看,仅属于法规中的第三个层次。即使国务院颁布的某些电力安全法规,也只是某个方面的问题或某一个时期制订的规范性文件,法律的权威性不够。由于缺少权威性,在实施过程中就要逐级制订规定、办法、细则,这就不可避免地有随意性。 1.2.3 覆盖面不广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制订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打破独家办电格局,实行多家办电,形成多元投资主体,对促进电力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但是,电力行业仍然主要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垄断经营模式,在电力行业面对许多实际问题时,尤其是在市场经济初步发展的过程中暴露出来的新问题、新情况,立法工作没有跟上,有些方面法规还是空白,或者某些法规还停留在原有计划经济中,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就拿《电力法》来说,从1986年开始起草到颁布实施前后经历了10年,它是在计划经济框架内制订,在市场经济时期颁布实施的。很显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少内容已经不适应电力市场化改革要求。《电力法》在贯彻执行中遇到了法与法之间的冲突与矛盾,这些冲突与矛盾使得电力企业在许多方面无所适从,一些具体的工作难以开展。 2、建立我国电力安全法规体系的设想 电力安全法规体系,是指以《电力法》为主体,以国家颁布的有关电力安全方面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规和电力主管机关颁发的规章为补充,形成不同等级、不同层次、内容完备、界限明确、结构合理、组织严密和统一协调的法规群体。电力安全法规体系的建立过程中,我们有必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电力安全法规体系不是单一的电力安全法典,而是不同层次,不同颁发等级的法律法规网络。 (2)电力安全法规体系不是对法律法规的简单汇编,而是要明确各法律法规之间调整范围的界限,但又必须把它们相互协调起来。 (3)电力安全法规体系不是仅仅覆盖电力安全各个方面的原则规定,而是更要注重其科学性和可行性。 鉴于上述基本思想,关于电力安全法规体系的构成,初步设想为下面3个层次: 第一层次:法律法规。这一层次的安全法规是电力安全通用法,法律效力最高,主要由全国人大、专门立法会议颁布的根本大法和一些权威性较高的一般法组成。这些电力安全法律法规应该是比较综合的,应该规定该法的协调关系和对象、电力安全技术法规的立法程序、执法主体 、监督、实施等。以此法为基础,其他有关部门可以行政法规和技术法规,譬如依据《电力法》制定的一些行政法规或依据电力安全标准制定的一些技术法规。 第二层次:规程规范。这一层次的安全法规主要根据通用基本法授权制定处理电力安全技术问题的技术性法规,或根据法律的强制性电力安全技术标准。它是对第一层次的法律法规的技术性补充和对第一层次中的法律法规的一种权威性的解释。它一般不涉及具体的细节问题,如《电业安全工作规程》,这类法规主要涉及行政和技术管理内容,是行政与技术的综合表现形式。 第三层次:规章制度。这一层次的电力安全法规主要由地方政府与电力企业制定的电力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组成。由于考虑到许多电力安全技术细节问题以及具体的执行办法,所以在制定时需要产业部门和法律部门的共同协调。可以说,这些在协调过程中制定的法规是集科学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另外,由于它的具体性,也有利于作业人员实施和监督。 3、对我国电力安全法规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面对我国电力安全法规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应努力建立新的安全法规体系,为此,提出几点建议: (1)进一步完善电力安全法规体系。在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结合电力行业改革的实际需要,对原有的电力安全法规体系框架进行修改和完善。根据遇到的新情况补充制定一些新的法规,力求满足电力安全工作各方面的要求。 (2)做好已颁布法规的修订工作。根据实际情况,对原有电力安全法规体系中已经不再起作用,或不能适应时展的法规必须进行修改。修改后的法规更有利于电力企业去适从,有利于电力企业的工作开展。 (3)加紧制定新的法律法规。现阶段我国的立法没有跟上市场经济的发展形势,有些方面的法规还是空白。电力行业也是如此,这样势必导致工作中存在混乱和不规范的现象。所以,应该根据电力安全工作发展的要求和实际工作遇到的新问题,按照电力安全法规体系,有计划有步骤地制定一些新的法规。 (4)加强安全法规的宣传与教育工作。“安全第一”的思想不是自发的,必须依靠安全宣传与教育的正确引导。在安全生产的同时加强电力安全法规的宣传与教育工作,努力提高企业领导和广大职工的法律意识,提高他们搞好安全工作的责任感与自觉性,防止工作中的不安全行为和减少人为失误的次数。 电力安全论文:我国电力安全法规体系建设及发展初探 [ 摘 要] 分析了我国目前电力安全法规体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现状和问题,探讨了我国电力安全法规体系建设的任务和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 法规体系;安全法规;电力 安全法规,主要是指为了保护职工的安全健康,保护国家与集体财产不受破坏,由国家制定并由国家强制实施的行为规范。它主要涉及安全管理、安全技术、工业卫生及女职工和未成年人劳动保护等方面的法律规范。对于电力行业,为确保其安全运行,我国立法机构和各级电力管理部门经过近20多年的不懈努力,通过加强电力安全法规的建设,从而全面、有效地改善了电力行业的安全状况。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电力体制也发生了很大变革,使得许多法规、规章或它们的某些方面已经不能适应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所以,从电力事业的发展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出发,必须加紧电力行业立法,建立更加完善的电力安全法规体系。笔者就目前我国电力安全法规体系的现状、不足和当前 的任务作一探讨。 1 我国电力安全法规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现状 我国政府历来都很重视电力安全生产工作,在“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总体方针下,使电力安全法规与电力事业同步发展。目前我国的安全法规遵循“三级立法”的原则,即在国家法规、政策的统一指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立法的积极性,形成全国人大,国务院,行政部门、地方立法部门的三级立法体系。我国的电力安全法规也是按照这一原则进行立法的。从2002年出版的由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主编的《电力安全法规制度汇编》来看,党和国家及地方政府陆续颁布的电力安全法规、规章和其他有关安全方面的行政规范已有4大类160多项上千多条,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很大的发展,特别是1996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以下简称《电力法》),对加强电力安全工作有很大的指导作用。所以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电力安全法规体系迅速组建,法规体系初步健全,执法机构也逐步形成。 1.2 存在的问题 1.2.1 缺乏系统性 安全法规的系统性,是指在编制安全法规的过程中,要依据安全法规体系的结构,建立、健全具有各自功能的生产技术、安全技术、安全工作、安全奖惩4种不同类型安全法规。而我国现阶段的电力安全法规,从数量上看,虽有上百部之多,枝繁叶茂,但缺乏比较清晰的主干。换句话说,对于如此繁多的电力安全法律法规,除了《电力法》外,还没有一部充分适应实际情况的电力行业综合性法规。由于这一体系缺乏系统性,给安全法规的汇编、管理和查找带来了困难,在耗费人力和财力的同时,又因不能及时获得准确的信息而影响了安全生产与管理工作。 1.2.2立法层次不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按法律地位及效力等同原则,安全法规可划分为3个层次:由全国人大及专门立法会议制定的根本大法,由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及各省人大常委会确定的一般法以及国务院下属部委及各地方政府制订的行政法规。目前,电力行业的安全法规中,根本大法和一般法不多,绝大多数是由行政部门、地方政府制订和颁布的行政法规,从立法的层次上看,仅属于法规中的第三个层次。即使国务院颁布的某些电力安全法规,也只是某个方面的问题或某一个时期制订的规范性文件,法律的权威性不够。由于缺少权威性,在实施过程中就要逐级制订规定、办法、细则,这就不可避免地有随意性。 1.2.3 覆盖面不广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制订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打破独家办电格局,实行多家办电,形成多元投资主体,对促进电力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但是,电力行业仍然主要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垄断经营模式,在电力行业面对许多实际问题时,尤其是在市场经济初步发展的过程中暴露出来的新问题、新情况,立法工作没有跟上,有些方面法规还是空白,或者某些法规还停留在原有计划经济中,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就拿《电力法》来说,从1986年开始起草到颁布实施前后经历了10年,它是在计划经济框架内制订,在市场经济时期颁布实施的。很显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少内容已经不适应电力市场化改革要求。《电力法》在贯彻执行中遇到了法与法之间的冲突与矛盾,这些冲突与矛盾使得电力企业在许多方面无所适从,一些具体的工作难以开展。 2 建立我国电力安全法规体系的设想 电力安全法规体系,是指以《电力法》为主体,以国家颁布的有关电力安全方面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规和电力主管机关颁发的规章为补充,形成不同等级、不同层次、内容完备、界限明确、结构合理、组织严密和统一协调的法规群体。电力安全法规体系的建立过程中,我们有必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电力安全法规体系不是单一的电力安全法典,而是不同层次,不同颁发等级的法律法规网络; (2)电力安全法规体系不是对法律法规的简单汇编,而是要明确各法律法规之间调整范围的界限,但又必须把它们相互协调起来; (3)电力安全法规体系不是仅仅覆盖电力安全各个方面的原则规定,而是更要注重其科学性和可行性。 鉴于上述基本思想,关于电力安全法规体系的构成,初步设想为下面3个层次: 第一层次:法律法规。这一层次的安全法规是电力安全通用法,法律效力最高,主要由全国人大、专门立法会议颁布的根本大法和一些权威性较高的一般法组成。这些电力安全法律法规应该是比较综合的,应该规定该法的协调关系和对象、电力安全技术法规的立法程序、执法主体、监督、实施等。以此法为基础,其他有关部门可以行政法规和技术法规,譬如依据《电力法》制定的一些行政法规或依据电力安全标准制定的一些技术法规。 第二层次:规程规范。这一层次的安全法规主要根据通用基本法授权制定处理电力安全技术问题的技术性法规,或根据法律的强制性电力安全技术标准。它是对第一层次的法律法规的技术性补充和对第一层次中的法律法规的一种权威性的解释。它一般不涉及具体的细节问题,如《电业安全工作规程》,这类法规主要涉及行政和技术管理内容,是行政与技术的综合表现形式。 第三层次:规章制度。这一层次的电力安全法规主要由地方政府与电力企业制定的电力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组成。由于考虑到许多电力安全技术细节问题以及具体的执行办法,所以在制定时需要产业部门和法律部门的共同协调。可以说,这些在协调过程中制定的法规是集科学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另外,由于它的具体性,也有利于作业人员实施和监督。 3 对我国电力安全法规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面对我国电力安全法规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应努力建立新的安全法规体系,为此,提出几点建议: (1)进一步完善电力安全法规体系。在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结合电力行业改革的实际需要,对原有的电力安全法规体系框架进行修改和完善。根据遇到的新情况补充制定一些新的法规,力求满足电力安全工作各方面的要求; (2)做好已颁布法规的修订工作。根据实际情况,对原有电力安全法规体系中已经不再起作用,或不能适应时展的法规必须进行修改。修改后的法规更有利于电力企业去适从,有利于电力企业的工作开展; (3)加紧制定新的法律法规。现阶段我国的立法没有跟上市场经济的发展形势,有些方面的法规还是空白。电力行业也是如此,这样势必导致工作中存在混乱和不规范的现象。所以,应该根据电力安全工作发展的要求和实际工作遇到的新问题,按照电力安全法规体系,有计划有步骤地制定一些新的法规; (4)加强安全法规的宣传与教育工作。“安全第一”的思想不是自发的,必须依靠安全宣传与教育的正确引导。在安全生产的同时加强电力安全法规的宣传与教育工作,努力提高企业领导和广大职工的法律意识,提高他们搞好安全工作的责任感与自觉性,防止工作中的不安全行为和减少人为失误的次数。 电力安全论文:关于电力信息网安全现状分析及维护方案浅析 论文摘要:分析了电力系统信息安全的应用与发展存在的安全风险,安全防护方案、安全肪护技术手段及在网络安全工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并对信息安全的解决方繁从技术和管理2个方面进行了研究,探讨了保证电力实时运行控制系统和管理信息网络系统信息安全的有关措施,同时以朝阳供电公司为例,进一步进行有针对性的剖析。 论文关键词:电力;信息安全;解决方案;技术手段 1电力信息化应用和发展 目前,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硬件环境已经基本构建完成,硬件设备数量和网络建设状况良好,无论是在生产、调度还是营业等部门都已实现了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已经成为新世纪开局阶段的潮流。在网络硬件方面,基本上已经实现千兆骨干网;百兆到桌面,三层交换;VLAN,MPLS等技术也普及使用。在软件方面,各应用十要包括调度自动化系统、生产管理信息系统、营销信息系统、负荷监控系统及各专业相关的应用子系统等。计算机及信息网络系统在电力生产、建设、经营、管理、科研、设计等各个领域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安全生产、节能消耗、降低成本、缩短工期、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也逐步健全和完善了信息化管理机制,培养和建立了一支强有力的技术队伍,有利促进了电力工业的发展。 2电力信息网安全现状分析 结合电力生产特点,从电力信息系统和电力运行实时控制系统2个方面,分析电力系统信息安全存在的问题。电力信息系统已经初步建立其安全体系,将电力信息网络和电力运行实时控制网络进行隔离,网络间设置了防火墙,购买了网络防病毒软件,有了数据备份设备。但电力信息网络的安全是不平衡的,很多单位没有网络防火墙,没有数据备份的概念,更没有对网络安全做统一,长远的规划,网络中有许多的安全隐患。朝阳供电公司严格按照省公司的要求,对网络安全进行了全方位的保护,防火墙、防病毒、入侵检测、网管软件的安装、VerJtas备份系统的使用,确保了信息的安全,为生产、营业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但有些方面还不是很完善,管理起来还是很吃力,给网络的安全埋伏了很多的不利因素。这些都是将在以后急需解决的问题。 3电力信息网安全风险分析 计算机及信息网络安全意识亟待提高。电力系统各种计算机应用对信息安全的认识距离实际需要差距较大,对新出现的信息安全问题认识不足。 缺乏统一的信息安全管理规范。电力系统虽然对计算机安全一+直非常重视,但由于各种原因,目前还没有一套统一、完善的能够指导整个电力系统计算机及信息网络系统安全运行的管理规范。 急需建立同电力行业特点相适应的计算机信息安全体系。相对来说,在计算机安全策略、安全技术和安全措施投入较少。为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高效运行,应建立一套结合电力计算机应用特点的计算机信息安全体系。 计算机网络化使过去孤立的局域网在联成广域网后,面临巨大的外部安全攻击。电力系统较早的计算机系统一般都是内部的局域网,并没有同外界连接。所以,早期的计算机安全只是防止外部破坏或者对内部人员的安全控制就可以了,但现在就必须要面对国际互联网上各种安全攻击,如网络病毒、木马和电脑黑客等。 数据库数据和文件的明文存储。电力系统计算机网络中的信息一般存储在由数据库管理系统维护的数据库中或操作系统文件中。以明文形式存储的信息存在泄漏的可能,拿到存储介质的人可以读出这些信息;黑客可以饶过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控制获取这些信息;系统后门使软硬件系统制造商很容易得到这些信息。弱身份认证。电力行业应用系统基本上基于商业软硬件系统设计和开发,用户身份认证基本上采用口令的鉴别模式,而这种模式很容易被攻破。有的应用系统还使用白己的用户鉴别方法,将用户名、口令以及一些安全控制信息以明文的形式记录在数据库或文件中,这种脆弱的安全控制措施在操作人员计算机应用水平不断提高、信息敏感性不断增强的今天不能再使用了。没有完善的数据备份措施。很多单位只是选择一台工作站备份一下数据就了事,没有完善的数据备份设备、没有数据备份策略、没有备份的管理制度,没有对数据备份的介质进行妥善保管。 4电力信息网安全防护方案 4.1加强电力信息网安全教育 安全意识和相关技能的教育是企业安全管理中重要的内容,其实施力度将直接关系到企业安全策略被理解的程度和被执行的效果。为了保证安全的成功和有效,高级管理部门应当对企业各级管理人员、用户、技术人员进行安全培训。所有的企业人员必须了解并严格执行企业安全策略。在安全教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应该有一定的层次性和普遍性。 主管信息安全工作的高级负责人或各级管理人员,重点是了解、掌握企业信息安全的整体策略及目标、信息安全体系的构成、安全管理部¨的建立和管理制度的制定等。负责信息安全运行管理及维护的技术人员,重点是充分理解信息安全管理策略,掌握安全评估的基本方法,对安全操作和维护技术的合理运用等。 信息用户,重点是学习各种安全操作流程,了解和掌握与其相关的安全策略,包括自身应该承担的安全职责等。当然,对于特定的人员要进行特定的安全培训。安全教育应当定期的、持续的进行。在企业中建立安全文化并纳入整个企业文化体系中才是最根本的解决办法。 4.2电力信息髓安全防护技术措旌 (1)网络防火墙:防火墙是企业局域网到外网的唯一出口,所有的访问都将通过防火墙进行,不允许任何饶过防火墙的连接。D M Z区放置了企业对外提供各项服务的服务器,既能够保证提供正常的服务,又能够有效地保护服务器不受攻击。设置防火墙的访问策略,遵循“缺省全部关闭,按需求开通的原则”,拒绝除明确许可证外的任何服务。 (2)物理隔离装置:主要用于电力信息网的不同区之间的隔离,物理隔离装置实际上是专用的防火墙,由于其不公开性,使得更难被黑客攻击。 (3)入侵检测系统:部署先进的分布式入侵检测构架,最大限度地、全天候地实施监控,提供企业级的安全检测手段。在事后分析的时候,可以清楚地界定责任人和责任时间,为网络管理人员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入侵检测系统采用攻击防卫技术,具有高可靠性、高识别率、规则更新迅速等特点。 (4)网络隐患扫描系统:网络隐患扫描系统能够扫描网络范围内的所有支持TCP/IP协议的设备,扫描的对象包括扫描多种操作系统,扫描网络设备包括:服务器、工作站、防火墙、路由器、路由交换机等。在进行扫描时,可以从网络中不同的位置对网络设备进行扫描。 扫描结束后生成详细的安全评估报告,采用报表和图形的形式对扫描结果进行分析,可以方便直观地对用户进行安全性能评估和检查。 (5)网络防病毒:为保护电力信息网络受病毒侵害,保证网络系统中信息的可用性,应构建从主机到服务器的完善的防病毒体系。以服务器作为网络的核心,对整个网络部署查、杀毒,服务器通过Internet从免疫中心实时获取最新的病毒码信息,及时更新病毒代码库。同时,选择的网络防病毒软件应能够适应各种系统平台、各种数据库平台、各种应用软件。 (6)数据加密及传输安全:通过文件加密、信息摘要和访问控制等安全措施,来实现文件存储和传输的保密和完整性要求,实现对文件访问的控制。对通信安全,采用数据加密,信息摘要和数字签名等安全措施对通信过程中的信息进行保护,实现数据在通信中的保密、完整和不可抵赖性安全要求。对远程接入安全,通过VPN技术,提高实时的信息传播中的保密性和安全性。 (7)数据备份:对于企业来说,最珍贵的是存储在存储介质中的数据信息。数据备份和容错方案是必不可少的,必须建立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数据备份设施及切合实际的数据备份策略。 (8)数据库安全:通过数据存储加密、完整性检验和访问控制来保证数据库数据的机密和完整性,并实现数据库数据的访问安全。 4.3电力信息网安全防护管理措施 技术是安全的主体,管理是安全的灵魂。只有将有效的安全管理实践自始至终贯彻落实于信息安全当中,网络安全的长期性和稳定性才能有所保证。 (1)要加强信息人员的安全教育,保持信息人员特别是网络管理人员和安全管理人员的相对稳定,防止网路机密泄露,特别是注意人员调离时的网络机密的泄露。 (2)对各类密码要妥善管理,杜绝默认密码,出厂密码,无密码,不要使用容易猜测的密码。密码要及时更新,特别是有人员调离时密码一定要更新。 (3)技术管理,主要是指各种网络设备,网络安全设备的安全策略,如防火墙、物理隔离设备、入侵检测设备、路由器的安全策略要切合实际。 (4)数据的备份策略要合理,备份要及时,备份介质保管要安全,要注意备份介质的异地保存。 (5)加强信息设备的物理安全,注意服务器、计算机、交换机、路由器、存储介质等设备的防火、防盗、防水、防潮、防尘、防静电等。 (6)注意信息介质的安全管理,备份的介质要防止丢失和被盗。报废的介质要及时清除和销毁,特别要注意送出修理的设备上存储的信息的安全。 5电力信息网络安全工作应注意的问题 (1)理顺技术与管理的关系。 解决信息安全问题不能仅仅只从技术上考虑,要防止重技术轻管理的倾向,加强对人员的管理和培训。 (2)解决安全和经济合理的关系。安全方案要能适应长远的发展和今后的局部调整,防止不断改造,不断投入。 (3)要进行有效的安全管理,必须建立起一套系统全面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可以参照国际上通行的一些标准来实现。 (4)网络安全是一个系统的、全局的管理问题,网络上的任何一个漏洞,都会导致全网的安全问题,应该用系统工程的观点、方法,分析网络的安全及具体措施。 6结语 电力企业网络安全是一个很严肃的话题,它是电力企业各种部门之间工作的纽带,这就要求作为网络管理人员更应加强自己的安全意识,对工作更加要严格要求自己。选择先进的网络管理软件,提前发现潜在问题,防患于未然。使用网管软件能够优先“发现”网络的所有设备,并绘制一份网络拓扑图。为网络的物理设备和链接创建一个精确的图像或拓扑图,有利于加快故障检修时间和解决问题。建立清晰简明的网络规则,确保网络安全等级与业务安全要求相符。保证对设备进行优化处理,及时修补网络安全漏洞。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配置智能工具找到问题根源,提高发现问题根源的效率。 电力安全论文:安全管控在电力施工中的适用性 行政部门颁发完施工许可证以及安全生产许可证之后,并没有对于工程的后续工作加强监管力度等等,导致了电力施工的安全管理似乎由许多部门进行管理,但在实际工作中,却由于职能职责的协调合作不够,很少有部门真正落实到位。电力企业的最高负责人同时也是电力施工进行安全生产工作的第一负责人,但是由于在实际工作中,电力企业的最高负责人往往还有其他的工作要进行,从而导致了对于电力施工安全管理的疏忽,或者将职责全权下放,交给副手或者项目负责人,而他们一般也有其他工作要进行,又将职责再次下放,层层传递的结果就是电力施工的安全管理工作没能够真正落实到位。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电力企业必须要设立电力施工安全管理的专门机构,并配备专职的工作人员。但是在我国目前的电力施工企业中,却很少有遵循这条规定的。许多企业都由工程管理部门兼管安全管理的机构,安全管理人员也是由其他工作人员兼任的,从而使得安全管理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大大下降。安全培训是有效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安全管理水平的重要方法,对于提高相关从事人员的安全意识以及应对安全事故能力有着重要作用。但是在实际的安全培训工作中,却往往被人所忽略,要么是培训的课时严重不足,要么是培训内容过于简单空泛,或者两者兼而有之,使得安全培训工作没能起到实际的作用。 电力施工的队伍综合素质不强 (1)电力建设工程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劳动力的来源往往就是边远不发达地区的一些农民工,尤其是对于一些跨省市、跨地域的施工队伍,现象尤为严重。这点固然无可厚非,但是由于一般的农民工的相关专业技能和安全操作意识都比较差,如果未能对其展开有效的培训,往往容易酿成安全事故。(2)有一部分电力施工队伍在施工过程中,为了节约资本,提高经济效益,没有严格按照工程设计图纸要求进行施工,经常会出现偷工减料、弄虚作假的现象,从而给电力施工埋下严重的安全隐患。(3)部分施工队伍,不考虑自身的实际能力,为了抢得工程的招标,盲目地压低竞价价格,从而使得施工企业的利润降低。为了获取足够的利润,又往往会压缩施工工期,而工程的发包单位,也往往急于见成,结果导致双方无视所签合同中规定的合理工期而提前竣工,往往使得工程的质量得不到保证。施工安全问题(1)我国的电力工程建设往往都是通过招投标的方式来确认施工单位,这就使得竞争的单位往往会尽力降低标价,而所放弃的利润部分,又往往会通过降低安全投入的方法来获取,使得施工安全的安全措施所投入的费用远远低于应投入的费用。(2)由于电力工程的项目比较大,往往都是由多个施工队伍交叉进行建设,导致施工现场的安全隐患比较多,而施工队伍对此也互相推诿,不积极地排除这些安全隐患。 电力施工安全管理的对策 (1)电力施工的相关管理部门,包括电力工程项目的审批部门、安监部门、行政部门等等,对于彼此之间的职能职责,要加强了解、沟通和协作,逐步建立起企业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系统。比如说项目的审批部门在批准电力项目进行后,应当将相关的资料信息交由安监部门和行政部门,以方便安排相关的安全管理机构进入,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一旦发现问题,也要及时通知相关的部门机构。(2)电力工程项目的相关负责人应当各司其职,把安全建设生产放在第一位,不能够以各种其他原因推诿自身的职责,更不能以包代管。在将工程承包给其他施工队伍时,不仅要严格审查其施工的资质,更要与其签订相关的安全生产协议,明确双方的安全责任。(3)在组织生产的同时要加强对于安全事故的预防措施,任何的事故在发生之前都会有一定的征兆,所以应当加强对于施工现场的分析辨识工作,一旦发现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就要立即着手进行整改。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于电力建设工程相关人员的安全培训,保证培训有充足的课时和充实的内容,不仅要提高其安全意识,更要学会安全施工的技能。(4)设立专门的施工安全管理机构和配备专职的安全管理工作人员,既要确认该机构的工作人员具备专业的安全管理知识和技能,也要保证其有充足的工作时间对施工现场进行监管、整改。(5)加强对于施工现场的安全检查监督,对于施工现场的危险点进行安全施工的指导,同时要加强对于施工队伍的监督,杜绝非法分包转包的现象,并确定合理的施工工期,不能抢赶工期。(6)工程的设计单位应当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合理设计相关施工项目,并反复进行核查,避免有因为设计不当而导致的安全事故发生。同时,在设计时就应当考虑好安全施工与安全防护措施,对于其中重点环节应在设计文件中进行重点说明,并给出专业意见。(7)进行安全监管的单位机构,应当根据相关规定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监管力度,一旦发现违规行为,要及时予以制止,并向有关部门反映,承担起相应的安全监理责任。加强电力施工的安全管理,能够有效保证其施工安全,从而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和进度,对于电力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电力安全论文:电力调度自动化网络安全与现实管理 摘要:在电力领域,科学的进步为电力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但是随着电力企业的不断发展,电网规模不断的壮大,导致企业在进行电力调度的时候更加依赖于调度自动化系统的正确性与稳定性。特别是在国网公司推进“三集五大”及智能电网的形势下,自动化系统的重要性日益明显。文章主要对电力调度自动化网络安全与现实管理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措施。 关键词:电力调度;自动化网络;安全管理;网络架构;二次安防 目前,我国的电力企业飞速发展,并且各大企业的电力调度自动化水平也在不断增强。但是在电力调度中,大量的数据以及信息不断的交流,因此很容易受到网络黑客的攻击,它们会对信息进行窃取并修改,这样会严重影响电力企业的安全及经济利益。特别是“棱镜门”的发生,使信息安全成为国家安全的重点。所以各大电力企业一定要提高电力调度自动化网络安全技术水平,来保证其安全可靠性。 1 我国电力调度自动化网络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电力系统结构混乱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也必须要不断地更新升级,但是在很多电力企业,无法很及时地对其进行升级加固,最终导致了电力调度系统的结构混乱。另外在电力企业,对整个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没有一个完整的规划,并且很多调度自动化网络安全防护措施都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在电力调控过程中无法起到防护的作用。 1.2 企业的网络安全管理力度不强 在电力企业中,由于电力调度自动化网络安全管理的组成结构十分复杂,因此在安全管理方面会有很大的困难。现今在因特网技术发展的时代,一些黑客以及新型网络病毒也随之产生,对网络产生很大的危害。在一些调控中心以及发电厂,在建设一些信息控制系统以及交互数据时,对网络安全问题不够重视,对于一些网络问题的处理规划不够完善,存在很大的问题,导致了安全防护能力很差,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并且网上的一些黑客可以利用各种手段对调度数据进行窃取修改,以此来对电力设备进行非法性操作,严重影响电力调度自动化的运行。 1.3 系统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较差 电力企业在进行电力调度自动化网络安全维护中,相关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十分重要。但是在现今我国的很多电力企业,相关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准不能满足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要求,综合素质普遍过低,并且对于网络安全缺乏相应的认识。因此在发生安全问题时,无法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且过分依赖厂家,没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导致了电力调度自动化网络的维护出现很大问题。 2 增强电力调度自动化网络安全防护的建议 2.1 建设科学的网络架构 对于科学的网络架构,主要是根据我国的电力调度自动化网络系统中的混乱问题所提出。因此在网络规划、建设时,一定要遵循网络安全体系的统一性以及整体性原则,并且一定要遵循电力调度自动化网络安全的相关要求,以此来实现对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网络的一次性安装。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在物理角度进行分析。在对电力调度自动化网络系统的架构中,其中物理层面是确保网络安全性的基础。并且在网络系统的安装过程中,要对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考虑,其中包括地震等自然灾害。另外对于建设的电力调度自动化机房也必须要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建设,对机房的温湿度进行全面的策划控制,以此来做好机房的降温保护,从而防止设备事故的发生。同时也要做好防静电保护,对于机房的地板选择,一定要选择符合规定的防静电地板,这样可以充分地确保电力调度自动化网络系统物理层面的安全。此外,自动化机房的辅助设施,包括ups电源系统及环境监控系统,必须同步完成建设、投运。 (2)系统角度的安全分析。在电力调度自动化网络建设安装中,要加强对网络系统的保护,其中主要是针对电力生产控制系统。要重点对边界防护进行控制,提高其安全防护能力,并且要保证电力生产控制系统数据的安全。另外,调度端及厂站端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应满足“安全分区、网络专用、横向隔离、纵向认证”基本原则要求。安全防护策略从边界防护逐步过渡到全过程安全防护,安全四级主要设备应满足电磁屏蔽的要求,全面形成具有纵深防御的安全防护 体系。 (3)网络角度安全分析。电力调度自动化水平直接受到网络结构有效性的影响。所以,电力企业在进行网络系统的安装中,一定要确保网络结构的科学性以及有效性。另外在网络的结构设计中,必须要利用树状分支与环状联接相结合的方式对网络进行构建,在不同的节点上设置不同的电力调度系统,以此来有效地提高电力调度自动化的效率和稳定性。 2.2 坚持电力二次安全防护策略的执行 在对电力企业的电力调度自动化网络系统进行架构时,一定要根据系统业务的重要性对系统的影响程度进行分区,并且要对实时控制系统进行重点保护,将所有的系统都要置于相应的安全分区中。对安全分区进行相应的隔离,尤其是核心系统,隔离的强度一定要高,以此来增强安全性能。另外,要在专用通道上建立电力调度数据网络,从而来实现与其他网络的物理隔离。同时,要利用mpls-vpn在专用网上形成多个相互逻辑隔离的vpn,从而来实现多层保护。并且利用加密手段对数据进行加密处理,以保障数据传输中的安全。 2.3 加强对网络日常维护的安全管理 在电力企业中,对电力调度自动化调配过程中,一定要加强日常维护工作,以此来提高对网络安全的管理水平,确保安全可靠。其中主要的维护内容有:网络系统物理安全方面的研究、数据信息安全性的研究、对网络软件的安全性维护。在网络维护过程中,可以利用一些杀毒软件,来对网络病毒进行相应的查杀,并定期升级,从而有效地保证网络的安全运行。应制定和落实调度自动化系统应急预案和故障恢复措施,系统和运行数据应定期备份。 3 结语 现今,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科技水平不断更新进步,各大企业的电力调度自动化水平和二次安防技术也在不断地增强。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在网络发展的时代,随之而来产生的黑客以及病毒给网络带来了很大的威胁。尤其是对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来说,会对一些电力调度数据信息进行窃取修改,从而有可能引发很大的电网事故,甚至危及国民经济安全。因此,各大电力企业必须要加强对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安全的研究,加强对其控制管理,以此来保障其安全稳定运行。 电力安全论文:电力工程的新型安全管理模式探究 进行工程建设时,安全管理工作必不可少。在电力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做好安全管理工作,不仅能有效的提高工程质量,而且还能保证工程的进度,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为企业赢得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因此,积极探索电力工程的新型安全管理模式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1建立新型安全管理模式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力工程在建设技术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也完善了相应的运行体制,电力工程的建设以及管理水平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但是,由于电力工程建设的特殊性,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着很多不确定因素,导致安全事故频发,电力工程建设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这样不仅大大降低了电力企业的经济以及社会效益,还打击了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积极性,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2电力工程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电力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常常会出现重大的人员伤亡事故。据相关统计数据表明,我国最近几年来死于安全事故的人员多达十几万人,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数十亿,间接经济损失则难以估量。因此,要积极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新型安全管理模式,提高电力企业的管理水平,从根本上防止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是电力工程建设施工中的核心工作。要以人为本,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建立新型的安全管理模式,首先需要了解电力施工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积极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措施。 首先,电力工程中的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较差。在我国,电力工程中的管理人员主要是由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他们缺乏必要的安全管理知识。另外,长期盛行于企业的老式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其次,缺乏安全责任意识,一旦出现事故就互相推诿,逃避责任。再次,缺乏先进的安全管理手段,没有及时的对供电设备进行更新换代,在供电网络上存在着结构不合理的情况等等。总体来说,在电力工程的安全管理中存在着管理不到位、分红不明确、职责划分不清、处罚力度不够等诸多问题,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对于电力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新型安全管理模式探究 3.1建立新型的安全管理模式应坚持的原则 (1)要坚持安全第一原则。这个毋庸置疑,建立安全管理模式理应以安全为核心。安全和质量是工程建设企业孜孜以求的两个方面,但是安全永远排在第一位。忽视了安全的质量我们不能要,即使要也承受不起。只有安全保证了,谈质量才有意义。因此,我们要在安全管理中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另一方面,要处理好安全管理和保证工期的关系。做好安全管理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工程施工的进度,施工人员也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工作,因此在二者的关系中要坚持安全管理优先的原则。 (2)安全资金落到实处的原则。要做好安全管理,必须要完善相关的安全设施。施工单位要将安全管理的费用落到实处,积极修建和完善安全设施,为施工人员提供一个相对安全的施工环境。因此,在电力工程建设中,要将有关安全的资金用到实处,努力提高电力工程的安全管理水平。 3.2建立符合电力工程实际需要的新型安全管理模式 顾名思义,要建立安全管理模式自然是要以安全工作为核心。那么如何有效的解决好“安全”问题?这就需要建立新型的安全管理模式,现论述如下: (1)要对日常的电力管理工作进行严格要求。日常的电力管理工作具有重复性强的特点,久而久之就使许多电力工作人员犯上了经验主义的错误。而电力运行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仅仅凭个人经验必然会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很多电力事故都是由于使用人员的安全意识淡薄和麻痹大意有关;有的电力工作人员在实际操作中比较随意,违背了安全操作以及安全管理的相关规定,从而给企业和个人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 (2)建立动态的安全管理模式。在电力工程的建设中,施工人员的认识水平往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有时候做好了一方面的工作而忽视了另一方面;有的时候没有认识到施工环境以及施工条件发生变化而仍旧采用原有的安全管理模式。这样就会产生很多安全隐患,时间长了自然就会发生相应的安全事故。因此,在安全管理工作中,要对整个系统的环境、设备以及人员进行综合考虑,形成一个有机的动态的整体,在不同的时期或不同的情况下采取不同的安全管理模式。 (3)提高工程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并对其实行有效的监督。由于风险的存在具有必然性,因此我们需要对可能发生安全风险的原因进行合理的预测,并积极探索相应对策,这个时候就需要发挥整个团队的作用。在这个团队当中,工程的管理人员和监督人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加强工程管理人员的安全教育,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同时,还要对工程管理人员加强监督,才能保证新型的安全管理模式得以顺利实施。 (4)控制好各种不安全因素。不安全因素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其一,人的不安全行为;其二,物的不安全状态。要做好相应的控制工作,需要工程施工人员在操作和使用设备时严格遵守既定的规章制度,发现问题和危险情况之后要及时加以处理,同时一定要服从管理人员的指挥;要定期对电力设备进行检测和检修,做好维修和养护工作,有效的延长其使用寿命。 (5)做好安全预警和应急管理工作。在电力工程施工之前,要首先做好风险评估。评估的主要内容是施工单位的安全生产条件以及安全管理水平。从收集信息以及以后的各个环节都要开展相应的预警工作,并建立完善的预警以及应急机制。风险评估结果出来之后,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整改,有效的降低施工风险。电力部门还要做好应急管理工作,设立并完善相应的应急预案,并进行必要的演练,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就可以迅速有效的实施预案,将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在安全事故中,有些是由不可抗力的因素引起的,这个无法避免。但是绝大多数的安全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其中有人为的因素,也有各种复杂的因素。只要企业在安全管理模式上积极探索,建立健全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是完全可以实现企业安全管理的目标的。 4总结 随着社会用电需求的不断增长,电力工程也日趋复杂,给安全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实践证明,在电力工程管理过程中建立新型的安全管理模式不但必要,而且可以有效的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对于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对于增强电力企业的竞争力以及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综上所述,在电力工程的施工建设中,要高度重视安全管理工作,针对安全管理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运用新的科学管理模式,切实提升电力工程的安全管理水平。 电力安全论文:加强电力安全生产管理的探讨 【摘要】电力企业的安全管理关系着国家能源安全可靠、经济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起居等问题。文章对电力生产安全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问题;对策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高速发展的大好时期,对电力需求十分迫切;与此同时,我国电力工业体制正处在改革的关键时期,电力生产安全显得尤为重要。它既是改革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也是检验改革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志。不管电力体制如何改革,电力生产内在的固有特点和客观规律不会变化,各级领导的安全责任不会减弱。在电力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衡量一名领导干部的政治敏锐性、思想觉悟高不高,关键是看对“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措施落实得深不深、细不细、严不严、力度大不大。本文对电力生产安全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和建议。 一、安全生产中常见的一些问题 (一)安全职责落实不到位 目前,各电力生产企业大部分都已制定了一系列安全生产的制度,也明确了安全生产职责,但也有一些单位对安全生产责任落实不到位,只停留在开会讲话,只作一般性、原则性的动员和要求水平上。分管生产的领导忙于事务性工作,没有深入地开展调查研究,很少分析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或没有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对一些事故通报内容不详,语言含糊,没有把事故的直接原因和深层次的根源及事故责任、需要吸取的教训等介绍清楚;也有一些单位将上级转发的事故通报一转了之,既不认真分析,也不提出和落实防范措施。专业人员对电力安全生产没有真正做到心中有数,没有熟练掌握必要的规程制度,不能很好地指导基层班组的工作。 (二)习惯性违章 习惯性违章是指定安全生产工作中经常发生的习以为常的违章行为。它包括违章操作、违章指挥和违反劳动纪律。有些临时性工作,特别是配电修理工作容易发生无票作业。如某配电修理人员,在没有填写修理票的情况下开始进行修理工作,导致了一起人身触电死亡事故。有些需要停电的作业,在没有停电、验电、挂地线情况下,就开始工作。如一些人身死亡事故,就是在处理变压器二次刀闸接触不良故障时,没有对变台停电、验电,未挂地线,严重违章作业而酿成的。 (三)安全工器具管理混乱 一些使用中的安全工器具质量堪忧。尤其是一些基层农村供电所或供电营业所的登高作业器具和小型起重器材等安全器具的质量合格率不高。同时,对安全器具的定期检测意识淡薄,报废管理流于形式。许多已明显损坏的工器具仍在超期使用,该淘汰的没有被淘汰。 (四)管理工作不到位 一些电力企业重视大型作业的管理,轻视日常管理。近几年发生的事故,多数是在进行小型、分散作业时发生的。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部分领导仍然习惯于靠搞运动的形式抓经济建设,抓企业管理,不注重研究事物的客观规律,不注意通过规章制度管理,不注重通过抓事前控制来预防事故。同时,设备的检修记录、试验报告、设备档案记录也不及时、不准确、不规范,保管不认真。 二、加强电力安全生产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一)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强化安全意识 各级领导要树立“管理就是责任,责任重于泰山”的思想,要以身作则,带头遵守好《安规》和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健全完善各级安全网络。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要了解每一个员工的思想状态和喜怒衰乐,既严格要求他们,又热忱关心他们。这是因为,电力生产一线的职工日常工作单调、重复、枯燥,要应对随时发生的电力事故,心理承受着很大的压力。此外,我们还要对全体人员进行深入细致的安全思想教育工作,努力提高全体职工自保、互保意识。 (二)坚持理论、制度、机制、科技创新,是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重要措施 安全生产管理也要根据形势的发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与要求。首先要坚持理论创新,树立与市场化运作相适应的现代管理理念。其次要坚持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指能使创新者获得最大利益的变革,是在组织形式、经营管理方面的一种新发明的结果。再次要坚持机制创新,关键是继续深化企业内部改革,要开展多层次的员工职业道德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管理知识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以适应电力体制改革与发展的要求。最后要坚持科技创新,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要高度重视企业信息化建设,在安全管理上充分发挥计算机信息网络的优势,利用先进的微机监控系统与网络结构可极大降低电力安全事故的发生率。 (三)加强现场管理,严格执行规章制度 现场管理是落实安全管理制度的关键,必须从严要求,养成良好的习惯。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班组管理是安全作业的基础,必须高度重视,抓细抓实。在一些电力安全事故中,往往是由于现场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疏忽大意,酿成了事故。一些工作人员或者是贪图省事,抱着侥幸心理,或者是自以为是,盲目自信,不仅给自己和家庭带来了不幸和灾难,而且也给国家和人民财产带来了巨大损失,给社会带来了不稳定因素。因此,建议对多发性和重复性的事故进行认真的总结,提高改进办法,并形成规定和制度,治理薄弱环节。例如,可在企业中制定可操作性的“工艺、工序安全责任书”、“现场作业安全手册”、 (下转第20页)(上接第16页)“工艺、工序管理卡”等标准化管理制度。这些标准化管理制度,应尽量简明详尽,操作性强,使每一个职工都能了解所从事的工作应采取的安全措施。此外,还应做好事故通报汇编工作,事故通报汇编是血的教训,是经验和教训的积累,必须组织全体员工认真学习,举一反三,以杜绝重复事故的发生。又如,可在企业里推行安全生产责任追溯制度,对发生的责任事故和未遂事故,一定要按“三不放过”的原则进行严肃处理,让事故责任人及其相关人员受到应有的教育并从中汲取教训。 (四)加强安全工器具的质量管理 其一,要求严格工器具的报废制度。到期的,己损坏的和定期试用中检查到不合格的工器具一律要强制报废并破坏至不能使用。要禁止以任何形式将己报废的工器具转售(租)给其他企业或个人使用。其二,要严格外包施工队伍的资质审查制度。发包单位和监理单位应认真行使安全监督职能。其三,要制定并落实安全工器具检修管理标准化制度。对使用的工器具,需要的材料,修试记录、验收记录都应做出具体详细的规定,做到有据可查,责任落实。 (五)加强安全性评价工作 开展安全性评价是实现安全生产的管理创新并与国际安全生产管理先进水平接轨的重要体现。以往的安全管理手段在预见事故的水平和超前控制事故的能力上不尽人意。安全性评价是应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手段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推动安全生产全员、全方位、全过程闭环管理的方法。它综合运用系统工程这一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日常生产工作的安全性进行度量和预测,确认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提出相应的整改和控制措施,达到预防、控制隐患和事故。开展安全性评价是对现有的安全工作进行诊断,做到心中有数,也是提高安全管理整体水平的有效途径。 开展安全性评价工作是对全体干部、职工进行一次全面、深入的安全思想教育和广泛的业务培训。全体职工在参与这项工作的过程中,通过深入学习安全生产各项规程和规章制度,可以提高安全意识,熟悉和掌握国家和电力行业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程、规定、规章制度。尤其要通过安全业务培训,进一步提高全体员工的安全事故的防范能力、事故的处理能力。 总之,只有不断加大安全监督力度,严格执行安全生产奖惩规定,严格重大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努力提高电力生产的科学管理的水平,才能确保安全生产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电力安全论文: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探析 【摘要】我国电力企业正处在深化体制改革的新时期,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各行各业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对电力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在我国电力企业体制改革的关键时刻,电力企业的电力安全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对电力企业本身经济效益的提高,以及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针对目前电力企业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字】电力企业;安全管理 1 电力企业安全管理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1 人员素质的问题 员工缺乏安全生产意识这主要表现在员工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执行不到位的情况下而进行的违章操作和指挥等方面。员工在电力安全生产方面缺乏一定的认识,在进行电力安全生产工作时,并不知晓或者不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操作,而只是习惯性的进行习以为常的违章操作和违规指挥,因而导致~些电力安全事故的发生。人是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企业员工的敬业精神、素质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的稳定和电网的安全。 1.1.1 生产一线人员力量相对薄弱。电网企业存在结构性缺员现象,特别是变电运行、检修、试验等工种,后备力量不足。一方面是近几年电网企业在减人增效方面,采取员工内退的办法,使一些基层骨干提前离岗;另一方面是电网设备档次提高而人员技能素质跟进不及时。 1.1.2 由于存在结构性缺员情况,在主业生产岗位存在部分农电工混岗的现象。目前,农电工的政治待遇、经济收入、社会保障等问题还没有很好地解决,存在同工不同酬现象,带来农电工的不稳定,工作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对电网的安全生产带来了不确定的因素。 1.1.3 生产现场仍然存在违章作业的现象。虽然电力企业用"三铁"反"三违"的力度一年比一年大,严格落实安全责任制和事故问责制的要求一年比一年严,但生产现场违章的现象并没有完全杜绝。 1.1.4 其它方面的因素。存在领导干部安全职责落实不到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班组安全管理基础薄弱、安全隐患排查整改未形成闭环、农电安全管理基础薄弱、配网安全用电管理不严,安全用电宣传不够,农网涉外伤害等个别现象。 1.2 注意权力控制因素的影响 因为任何组织都由各种利益集团所组成,权力控制集团中的各成员都在不同程度地代表着某一集团的利益。一个组织的组织结构必然反映出最强利益集团的利益,或是多个较强利益集团之间的妥协。企业组织结构的再造的首要任务是对权力的重新分配。另外,企业的集权与分权是相对的,而且各有利弊。如果过度集权就会产生:不利于合理决策;不利于调动下属的积极性;阻碍信息交流:助长企业中的官僚主义。而分权也有其不可避免的缺陷:决策的统一性较差,需要进行统一协调,而协调也是需要时间和资源的;容易失去控制,形成分权单位权利控制的各方割据现象。因此,企业必须处理好集权与分权的关系。 1.3 建设安全问题 安全生产的主体是人,安全生产的实现要靠人来完成。因此,企业必须加强安全文化的建设,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不断提高职工的安全观念、安全意识和行为规范,营造良好的安全氛围,解决安全工作深层次的问题。加强安全获救教育,树立安全生产榜样,不断提高员工的安全忧患意识和做好安全工作的信心,不仅要通过企业内外事故的剖析,而且要建立电力生产事故警示教育室,展示恶性事故发生现场及当事人的照片,用血的教训来唤起员工地安全生产的责任心和自觉性。同时,要及时对安全生产做得好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分析、总结并推广他们的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 2 企业安全管理的主要对策 2.1 建立有效的安全管理体制 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为方针,建立企业安全管理体制。主要包括企业安全管理领导责任制,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及责任追究制度,企业安全生产规范化制度,企业生产设备安全、环境安全等管理制度,企业经营安全管理制度,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企业人力资源安全管理制度等。 2.2 企业管理的激励机制和长效机制 目前多数企业在安全管理方面缺乏激励机制,突出表现是安全奖吃大锅饭,或有罚无奖。安全管理最重要的是预防,而不是事后处理。有罚无奖,常常使受罚人只认倒霉不认错,其他人袖手旁观,觉得事不关己。因此,安全管理的激励机制应当克服上述两项缺点,重奖预防事故的有功人员,通过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使有功者成为企业英雄,成为广大职工学习的榜样。安全生产有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要给予奖励,对违反安全生产制度和操作规程造成事故的责任者,要给予严肃处理,触及刑律的,交由司法机关处理。要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全面加强安全管理、安全技术和安全教育工作,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尤其在企业每年的各项先进评比活动中,要实行安全生产一票否决,突出安全生产奖励优先,奖励额度也应体现优先,促使员工自觉养成安全行为的习惯。 3 企业安全管理的主要措施 3.1 提高全员安全素质 3.1.1 注重全员安全知识培训 加强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力度,普及设备基础知识,加强对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负责人、班组长的安全教育培训,重点讲解电网新技术、新设备知识,确保在岗员工对新设备的产品结构、技术性能、运行特点有全面掌握,对设备存在的缺陷能及时发现,出现故障能及时消除。 3.1.2 注重技能培训和评选 加强首席师、技术能手评选和技术比武工作,在变电运行、电力营销、送电线路、变电检修等14个专业中大力实施"导师带徒"活动,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提升生产人员对设备的掌控能力。 3.2 加强设备运行、维护和管理 3.2.1 以缺陷管理为中心加强设备管理 要应用好红外测温及成熟的在线监测和信息管理系统等技术手段,掌握设备运行状况,及时消除设备隐患。 3.2.2 提高设备的检修质量 合理安排输变配电设备检修计划,做到“应修必修,修必修好”。加强设备检修管理,稳步推进输变配电设备状态检修,建立健全输电线路设备状态评估办法。 3.2.3 改善设备性能 增加和完善保证安全的技术手段,加快老旧变电站、输电线路的改造,提高电网输送能力和安全稳定水平,提高供电可靠性。 3.2.4 加强监测与跟踪 对一时难以消除的设备隐患,加强监测和跟踪,制定完善的应对预案,采取果断措施,不能存在有任何侥幸心理和麻痹思想。 3.2.5 加强设备的运行管理 根据电网迎峰度夏、防洪、防汛等特殊时期保供电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强电网设备各个时期的运行管理,对重要输电通道、枢纽变电站定期巡视,重点检查。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只有不断加强电力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力度,转变电力安全的管理过程,树立电力安全的管理思想,加强电力安全的现场管理,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改变电力安全的详细方法,夯实电力安全的行动行为,增强电力安全的线路监督,才能确保电力企业安全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以构建和谐的电力安全环境。 电力安全论文:简论电力企业安全生产要诀分析 论文摘要:大量血的教训告诫人们,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安全生产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掉以轻心。从确立三种思想,坚持三个一样,构建三大机制,硬化三大措施,着力三大并举的“五个三”,阐述了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的要诀。 论文关键词:五个三;电力企业;安全生产;要诀 近年来,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形势固然呈现出比较稳定的局面,但是我们却从来不可以说是“阳光灿烂”。大量血的教训告诫我们,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安全生产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掉以轻心。那么,电力企业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抓好安全管理工作,保证企业平安、健康发展?对此,笔者建议从以下“五个三”入手。 一、确立三种思想 1.确立“人人抓、抓人人”的思想 安全关乎生命、关乎企业的兴衰。安全工作决不是仅靠几个领导或有关部门就能搞好的,需要全员性的人人参与,群策群力,才能从根本上奠定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础。事故不问“出身”,企业的任何人都需要接受安全教育,遵守安全规程。国家电网公司在进一步完善安全保障体系中提出了“三个百分之百”的要求,其中要求必须做到人员的百分之百,全员保安全,无疑是“人人抓、抓人人”观念的精髓。 2.确立“时时抓、抓时时”的思想 安全工作具有长期性、隐蔽性、复杂性、偶然性等诸多特点,不能幻想毕其功于一役,就可万事大吉、高枕无忧。前几年,某供电局刚刚开完了“安全生产2000天祝捷大会”,就发生了一起高空坠落事故,这就是在安全管理工作上缺乏长期作战思想而导致的结果。因此,电力企业安全管理必须保证时间上的百分之百,每一时、每一刻都要保安全。 3.确立“面面抓、抓面面”的思想 一个事故的发生看似简单,其实是很复杂的,牵涉到方方面面。如电力企业经常发生的人身触电事故,一般主观上大都是违章操作,但是在客观上可能有规章的缺陷,管理的缺位,还可能有装备的落后,防护的差距,甚至可能有教育的、培训的空白等诸多因素。为此,我们坚持综合抓、系统抓、抓系统,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面上做好这项工作,正如我们常说的“党政工团,齐抓共管”,以及力量的百分之百,集中精神、集中力量保安全。如果“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能是治标不治本,没有抓到要害处。 二、坚持三个一样 1.坚持把无事当成有事一样 一个电力企业安全形势再好,也不可能是“金刚之躯”,没有薄弱环节,居安思危的道理尽在如此。安全生产形势越好,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善于从企业平稳之处查找和发现问题,善于找“病”,善于挑“刺”,并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解决,切不可船到江心才补漏。 2.坚持把小事当成大事一样 祸患常积于忽微。“小事”与“大事”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只是外在表现形式的区别,而“小事”的潜在危害性因为其愈小而愈大,往往就是大事的信号或苗头,而却不被人们所重视。抓安全工作是个实功夫,细功夫,抓小才能防大,抓小才能无大。所以,我们要充分认识和把握事故发生和发展的规律,牢固树立“安全无小事”的思想。以“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态度,把隐患苗头当成事故抓,真正做到防微杜渐,把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3.坚持把邻事当成己事一样 别人、别的企业出了事故,有了教训,是我们进行安全教育的教材,而决不能与己无关。实际上以邻为鉴,可以成为本企业以及本人的“他山之石”。电力企业在安全生产上共性的东西很多,发生事故的根源一般大同小异。我们要善于“借题发挥”,从邻事中查找到己事的不足和漏洞,从而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安全生产措施,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三、构建三大机制 1.构建预警机制 多年来,我们在抗击自然灾害中取得辉煌的业绩,其中一条很重要的经验是我们采取了预警措施,事先进行了大规模的演习。事故有其萌芽、发展到爆发的规律,而在爆发之前必然有着种种迹象,作为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者,一定要扎扎实实地搞好防范工作,做到未雨绸缪,有备无患。 2.构建快速反应机制 快速反应是应对事故的重要措施,是取决成败的关键,它可以把事故降低到最低限度。同样,在历次抗击自然灾害的战斗中,我们由于发扬了“第一时间”精神,争分夺秒,才尽可能地避免了一些重大损失。快速反应机制还包括信息渠道的畅通,人们在“第一时间”准确、无阻、无误掌握企业安全信息,以便为安全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 3.构建教育培训机制 电力企业具有技术型密集的特点,电力设施及设备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对于作业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而需要把教育培训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以其保证作业人员具备安全操作技能以及增强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理能力。关键岗位、特殊岗位必须“持证上岗”,不能滥竽充数,否则一旦因为无知而违规操作,就有可能酿成事故,给企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意即教育培训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硬化三大措施 1.硬化投入 安全防范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人防不如技防”,安全技术装置及安全技术防护,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一定的投入,就不会有可靠的安全保障,而安全出了问题后,代价是沉重的,不仅没有后悔药,而且是用金钱也无法挽回的。有人做过测算,在安全管理上的投资是1∶10的关系,即投入一份资金,可以收到10份以上的安全与经济效果。所以,我们要把安全投入当成第一投入来抓,该花的钱坚决花,不能省的钱一分钱都不能省,而这钱也正是花在了刀刃上,确保安全工作的硬件真“硬”。 2.硬化责任 安全管理责任重于泰山,发生事故后“四不放过”,其中就有一条是“不搞清责任不放过”。目前,电力企业普遍建立了安全责任机制,甚至把这种责任当成一票否决的内容,或当成业绩考核的主要指标。但是落实责任,也就是硬化责任,却是关键所在,这样就需要我们一是建立安全管理网络,在电力企业做到有专人抓、专人管、专人问;二是层层签定责任状,实行契约化管理,做到责任明确;三是严格监督、考核,坚决不打和牌。 3.硬化制度 制度带有长期性、根本性的特征,是安全管理的指针和大纲。电力企业安全管理者要学会用制度去管人,去规范人,去约束人,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没有不遵守制度的权力。安全制度不能由少数人闭门造车式制定,一旦制定后,每条制度就应该具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和实践经验,要严谨、严肃、严厉,制度本身不能有漏洞,要设法使制度能牢固地扎根于职工的思想深处。所定的制度要实在、管用,同时要根据设备、环境、人员的变化不断地充实、细化、硬化。对违反安全制度者,要按照规定严格奖惩,决不允许迁就。实际上,我们只要遵守制度,坚决按制度办事,就能从根本上减少或避免事故,而电力企业所发生的大部分事故,除了不可抗御的自然灾害,一般都是违反制度所致。令行禁止,是电力企业搞好安全生产的首要任务。 五、着力三大并举 1.着力内外并举 唯物辩证法告诉人们,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安全工作也不例外。有些事故的发生牵涉到方方面面的因素,仅从内部寻找原因是不够的。所以,我们在安全管理中就应该内外并举,放宽视野,在抓好内部管理的同时,还要从更多的方面去寻找避免事故的途径。如有的供电企业召开家属联谊会,或发动家属做职工的后盾,以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这都是切实可行的。总之,在安全管理上要创新思想观念,创新方式方法,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积极营造全社会“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良好舆论氛围,进一步强化全社会的安全意识,促进安全工作得到落实。 2.着力刚柔并举 安全工作固然需要传统的查、堵、逼、罚等“刚”性手段,但不是全部的和唯一的。安全工作要与时俱进,在抓好刚性管理的同时,还要坚持以人为本,实行柔性化、人性化管理,以安全文化来构建和谐企业。柔并不是软,而是使安全理念深入人心,珍爱生命,德以修身,从而达到“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的自觉转化。实施柔性化管理要做的工作很多,如改善劳动环境和工作条件,关心职工的思想和生活,营造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使职工能够集中精力、全身心地、愉快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3.着力防治并举 “治”就是在事故发生后,要对事故对症下药进行综合性、彻底性治理,即落实“四不放过”的原则,同时要以各种形式来宣传一些有典型意义的案例,充分发挥其引以为戒的作用。但是,安全工作的重点还应该在“防”上下功夫,安全第一,预防为主,这是安全工作坚定不移的方针。衡量电力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的标准就是看其每个工序、每个现场能否做到可控、在控和能控,说到底就是牢牢地掌握安全工作的主动权,把“任何事故都是完全可以避免”的理念,通过各项预防性措施而落到实处。
物理力学论文:物理力学特性及利用简析 1堤基覆盖层工程地质条件 萝卜市段岸坡稳定,堤基由含砂漂卵石层组成,漂卵石磨园度较好,岩质坚硬,粒间充填较紧密,处于稍密~中密状,无不良的软土夹层,承载力较高,堤基漂卵石层能满足承载及变形要求。堤基开挖边坡高7.5~13.5m,由含砂漂卵石层组成,建议开挖坡1∶1.0~1∶1.25。萝卜市段存在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有:(1)堤基含砂漂卵石层透水性强,基坑开挖时应有相应的排水措施;(2)含砂漂卵石层结构松散,抗冲能力差,且该段位于回水区,施工应采取适当工程处理措施以避免堤基冲刷、淘蚀,影响堤身稳定;(3)原港务大楼楼脚外侧存在架空层(桩号K2+688~K2+717m、(堤)0+19~(堤)0+30范围内,宽近11m,东西长近39m的含砂漂卵石层中架空层)(见图1),该处早期原为一条小河沟并架一座人行石桥,后期经人工改造回填,局部形成架空结构(CH48钻孔中架空段达3.7m,深度为16.61~20.58m),该段沉降量较大,应采取有效的工程处理措施。 2堤基覆盖层的利用与处理建议 萝卜市段岸坡稳定,堤基由含砂漂卵石层组成,颗粒粗大,承载力较高,能满足承载及变形要求。在设计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有:(1)地形上该处为一回水区,堤基含砂漂卵石层结构松散,抗冲能力差,对堤脚部位应进行适当保护,以免堤基冲刷、淘蚀,影响堤身稳定。(2)港务大楼外侧楼脚前存在架空层,原为一条小河沟,距堤轴线15~30m范围(见图1),后期经人工改造回填,局部形成架空结构,因此施工中针对其进行钻孔高压灌浆处理。经回填灌浆检查孔注浆法检查,满足设计要求。该段堤脚(桩号K2+679.04~K2+930.58m)采用现浇C15混凝土挡墙(高程:136.20~142.10m,宽1.0~3.0m),挡墙顶高程由140.4m自然过度到142.10m。由于堤基漂卵石层透水性强,针对漂卵石基础抗渗稳定性差,预防漂卵石层被冲刷、淘蚀以保护细颗粒不被水流带走,设计施工时在基脚混凝土挡墙外侧长20.50m左右漂卵石层范围内采取铺盖防渗处理。确保大堤抗滑稳定。 3结束语 重庆涪陵防护工程运行至今,经历了2004年该处长江段165m(黄海高程)的较高水位,近年来进行了回访,大堤竣工后进行不定期检查:城区的地表水、地下水,尤其是大的厂矿排放的污水严禁进入堤体,严格按照城区规划或向防护堤排洪渠集中排泄;对埋设在堤基、堤体部位的各种监测仪器进行长期观测,认真分析各种监测资料,尤其是萝卜市段软基建堤:桩号K2+688~K2+717m、(堤)0+19~(堤)0+30范围内,漂卵石层架空结构回填灌浆处理后的沉降量满足设计要求,确保了大堤安全。通过对该工程堤基覆盖层物理力学特性的分析,根据其特点提出了覆盖层利用与处理的合理建议。今后遇类似堤防工程需建在河漫滩深厚覆盖层之上,应研究覆盖层物理力学特性及工程性质,并根据不同的覆盖层特点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对于工程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者:李廷友 单位: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 物理力学论文:物理力学教育效率提升路径 物理力学教学作为基础课程,其教学中把握教材,分析现状,提高教学效益,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它只是阐述了物理学中最基本、最基础的知识,并不是十分严谨的物理。其主要内容是经典物理学的基础知识,而以力学、电学为重点。我就以力学部分的教学方法为例谈谈看法。 一、物理力学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部分教师的课堂提问仍以封闭型为主,激编辑。不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几乎所有教师都参加过不同类型的培训。大部分教师通过培训了解了新课程实施的目标与理念,转变了教学观念。但是部分教师已有的课堂提问技能跟不上学科发展的速度,课堂提问仍以封闭型为主。所谓封闭型问题,是指教师提问时要求学生朝某个特定的方向去思考,只有一个或者几个固定的标准答案的问题。而开放型问题是指没有明确的、固定的标准答案的问题或者说有多个正确答案的问题。他们虽有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愿望,但实施效果不佳。 (二)对培养学生学习探究能力的重视不够。 在注重升学率的今天,物理教学只注重了教材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培养,这是学生感到物理难学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力学教学中还需要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函数图像、矢量的运算、几何知识、极值等多种数学工具的综合运算对学生来说,是非常生疏和困难的。这更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很难提高。 (三)物理力学教学中普遍存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不当的问题。 当前学生的学习更多地习惯于由教师传授知识,主动学习开展很少。加上目前我国的教育更多关注的是为高等学校输送人才,物理的实际教学目标与要求过高,多数学校用两年时间上完三年中学物理内容,平时加时加量,使一部分基础薄弱及思维反应稍慢的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导致问题越积越多,最后完全丧失学习物理的信心,无奈地选择文科。这是导致物理力学教学问题的人为因素。 二、提高物理力学教学效率的具体措施 (一)改革单一的师资培训模式,内化教育理念。 新课程发展的核心是新课程理念的落实,改变教学行为首先要转变教学理念。上述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内化教学理念,没有掌握新的教学方法。目前我国大多数地方采用的是单一的师资培训模式,即集中讲座式培训,专家讲,教师听,培训内容主要以课程纲要和标准的解读为主。但是,这种培训本身就是传统教育模式的反映,且仅靠一两次这样的培训整理就让教师们掌握和内化教育理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是不现实的。 (二)把握教学的起点,注意阶段性和层次性。 在教学衔接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平均学习能力确定教学起点,认真抓好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教学,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和层次性,防止出现忽略学生的接受和理解能力等问题。在教学时,设法创设思维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类比、等效、控制变量等方法,在学习中抓住主要因素和本质的联系,忽略次要因素和非本质的联系,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建立科学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总之,在不同的阶段应通过不同的物理规律来深化力的概念,通过解决具体的物理问题加深对力的概念的理解。 (三)强化学生学习的相关环节,做到有的放矢。 1.做好新课内容的预习。通过预习,初步了解新知识的大致内容,回顾所需要的旧知识并及时复习淡忘了的部分,找出本节内容的要点,初步学习导出新知识的思路和方法,找出那些仍不明白的问题。有了这样的准备工作,学生上课听课就具有针对性、主动参与性,由知识的表面深入知识的内涵,进入较高层次的学习阶段。为了增强预习的效果,在高一开始阶段,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预习。 2.认真听课。听课是学习物理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能使学生更好地听好课,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尽量设置一些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活动,包括动手、思考、讨论等,尽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强调学生听课的几个环节,真正做到教师能有效地教,学生能有效地学。 3.课后复习。复习是学习知识的继续和深化。复习,一是要及时,当天的内容应当天复习,这是高效、省时的学习方法之一;二是要抓住课本,抓住基础知识的要点,进行一番认真深入的思考,融会贯通;三是注意总结、归纳,使知识系统化;四是记住、记牢所学的知识。 课后复习的总结,一章或一个单元后的总结相当重要。知识在于积累,积累不是简单的堆砌,而是要使知识系统化。要使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注意及时总结所学的知识,归纳整理出本章的结构,找出章节之间的联系,建立起一个新的认识结构和知识系统。这样既巩固和加深了所学的知识,又学到了方法,更提高了能力。 (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1.增强教师个人魅力。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起到“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大学生处于心理成熟期,生活中受到来自多方面的诱惑,有些学生反感某位老师时也会反感上这位老师的课。这就要求教师能吸引学生,将他们的注意力引导到课堂上,为他们指引学习的方向。教学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具体做法如让学生口头或书面向教师提出意见,指出教师的不足之处,以及提出他们能接受的或他们觉得更好的教学方法或讲授内容。 2.各章引言介绍。“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除了认真准备好第一堂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外,在讲授每一章前都准备一个精彩的引言,介绍高科技领域的新成果,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 3.多媒体的合理使用。多媒体是指文字、图像、音频、影像等形式相互结合的媒体,通常是指在计算机程序控制下,将文字、图形、动画、视频、音频等结合的信息传播媒体。在流体力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有利于学生对流动现象的感性认整理识,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 (五)认真上好学生分组实验课,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验操作技能。 分组实验多以测量性、验证性和实用性实验为主。要提高学生分组实验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明确课堂教学的目的不在于教师完成某种过程,而在于通过某种活动促使学生在行为上发生某些重要的变化,如引起学生在认识上、理解上、技能上、态度上的变化。如果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教学,在教师的积极指导下获得物理知识,则会印象更加深刻,并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 总之,只要我们切实掌握物理力学的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就一定能实现中学物理力学教学效益的提升。 物理力学论文:物理力学的教育 一、力学教材的基本知识结构 牛顿运动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础,也是经典物理的基础之一.动能定理和动量定理及其守恒定律为经典力学的栋梁.现行教材的体系是先讲静力学,后讲运动学,最后讲动力学.把牛顿三定律按三、一、二的顺序安排,第三定律放在静力学中讲授.这种安排符合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即学习静力学时,有牛顿第三定律作准备知识,学习牛顿第二定律时,有力的合成与分解作先行.通过静力学的教学,要求学生正确理解力的概念。 二、物理思维方式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加工的过程,是人脑的功能,通过表象、概念判断和推理以及其它过程来反映客观现象的能动过程.物理思维就是运用思维的一般规律于物理学习、研究中所体现的具体的一种思维方式。 第一章“力”要重点讲清三种力产生的条件及力的大小和方向,为物体受力分析做好准备.力的三要素,在初中已经讲过,对质点来说不会发生关于力的作用点的问题,而对刚体来说,力的作用效果除了跟力的大小和方向有关外,还跟力的作用点的位置有关.教材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刚体概念,但所说的物体都是指刚体.力的作用点可以沿力的作用线移到刚体内任一点而不改变力的作用效果.因此,与其说力的作用点是一个要素,还不如说力的作用线是一个要素.物体的平衡,用了“平衡”和“固定转动轴的物体”等理想模型方法;“力的分解和合成”用了分析、综合、整理等效的方法。 第二章“物体的运动”用了理想模型(过程模型)的方法.高中教材以初中教材为基础,先提出质点这个理想化模型,在研究物体在一直线上的运动以后,立即研究物体在一个平面内运动的有关概念、规律和描述方法.运动学是力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其它各章的必备知识.对平面运动的速度的合成与分解运用了分析、综合、等效的方法。 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用了经验归纳方法论.虽然第一定律不能用实验直接证明,但由第一定律推导出的一切结论都与实验结果相符合,这就间接地证明了牛顿第一定律的正确性.当今的实验已能近似地验证这个定律,例如用气垫导轨实验,运动物体——滑块在水平方向可以近似地认为不受力,因而它近似地做水平匀速直线运动.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牛顿第一定律有可能得到更加严密的证明.牛顿第二定律是通过实验归纳得出的.在功和能,机械能守恒定律,动量、动量守恒这几章中,主要是用了推理的方法.如教材中机械能守恒定律是借助于运动学和动力学的知识推导出来的.但应当明确一点,这是一条实验规律,是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客观规律的反映.这此规律能够相互推导,这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动量定理出自于牛顿第二定律,又异于牛顿第二定律。 三、数学是表达物理学规律最精确的语言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将教材的教学方法、结构搞清楚,才能达到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目的.在“力”这一章中,重点解决什么是矢量和矢量的运算方法问题.对物理矢量必须透彻理解,掌握其数学运算法则——矢量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引导学生对“代数和”与“矢量和”进行对比,体会矢量的质的差别,从而自觉地运用矢量运算法则.在“物体的运动”这一章中,先提出质点这个理想化模型,并研究质点动力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位移、速度、加速度等.从数学角度分析这些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包括文字叙述、数学公式、函数图象等),再进行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矢量运算。 在“牛顿运动定律”这一章中,牛顿运动定律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即能进一步加深对静力学、运动学知识的理解,又能为顺利学习机械能和动量铺平道路.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只有以地球和相对地球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为参照系才是适用的.教材由分析物体只受一个力产生加速度与力的关系,过渡到分析物体受几个力产生加速度,以及加速度与力的关系,从而概括出能适合各种情况的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ΣF=ma.在公式中,力与加速度都是矢量,故此式是一个矢量式整理.牛顿第二定律概括了力的独立性原理(或力的叠加原理),即几个力同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所产生的加速度,应等于每个力单独作用时所产生的加速度的叠加——矢量和.在解题中,运用了正交分解法等基础知识。 机械能和动量这两章是在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基础上,讨论力的空间和时间积累效应,从而引出功和能、冲量和动量等概念.功和能将矢量运算变成了代数运算.教材从力对物体做功引出动能和动量定理,研究了重力、弹力做功的特点,引出势能的概念,得出在只有重力、弹力做功时,机械能守恒.最后,从一般的功能原理阐明功的本质是能量变化的量度作为本章的总结.能的转换和守恒揭示了物理学各部分的内在联系.在讨论动量定理时,应强调牛顿第二定律的关系式是一个瞬时关系,而动量定理则说明状态过程,应用它研究某一过程而不是研究某一瞬时,只有在t0时,才是相等的.实验是讲述动量守恒定律的基础,教材这样处理是考虑到动量守恒定律的产生不是从牛顿运动定律推导得出的,而是一个独立的物理规律。 物理力学论文:油杉木材物理力学性质探讨 摘要:对油杉Keteleeriafortunei木材的物理与力学性质进行测定与比较,结果表明,油杉木材的气干密度为0.576g•cm-3,全干密度为0.544g•cm-3,属中密度木材。油杉木材的气干径向、弦向和体积干缩系数分别为4.408%、3.272%和7.892%,气干差异干缩为1.347,油杉木材具有不易开裂和变形的特征。油杉木材的抗弯强度、顺纹抗压强度分别为92.701、57.217Mpa,端面、弦面和径面硬度分别为4635.9、3420.8和3606.8N,其抗弯强度、顺纹抗压强度和硬度均属中等。50年生油杉木材的物理力学性质优于22年生马尾松Pinusmassoniana、湿地松Pinuselliottii和28年生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秃杉Taiwaniacryptomerioides。 关键词:油杉;木材;物理性质;力学性质;差异比较 油杉Keteleeriafortunei为松科大乔木,喜光树种,根系粗壮、发达,对土壤的适应性较广,适宜干旱环境。其树干端直,木材黄褐色,材质重,纹理直,耐水湿,抗腐性强,是珍贵的用材树种[1—2]。目前关于油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以及育苗和造林等方面[3],未见对油杉木材材性研究的报道。本文对取自福建省永春县的油杉试材进行物理力学性质测定,并与马尾松Pinusmassoniana、湿地松P.elliottii、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秃杉Taiwaniacryptomerioides木材进行比较,为油杉木材的加工利用提供技术参数。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在福建省永春县桃城镇大坪村湖内,海拔490~590m,地理坐标为东经118°17′44″,北纬25°21′05″。土壤类型为山地红壤,土层深厚,立地质量等级为II级,林下植被主要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树种和蕨类植物。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1676.3mm,极端最高温39.2℃,极端最低温–3.2℃,年均气温20.4℃,≥10℃年均积温6984℃,年无霜期310d。群落面积约2hm2,2000年划为自然保护小区[1—3]。 1.2试材采集 在试验山场的上坡、中坡和下坡三处各设1个10m×10m样地,在各样地选择标准木1株,共选取标准木3株。标准木树龄50年,平均树高22.66m,平均胸径23.81cm。标准木伐倒后,在0m、1.3m、1.5m及以上按2m区分段,分别取5cm厚圆盘;在1.3m以上部位截取2m试材各一段,将每个圆盘和每段试材分别编号。 1.3方法 按照GB/T1929-2009《木材物理力学试材锯解及试样截取方法》对油杉试材初步加工,加工的试材进行自然气干后,再按照《木材物理力学性质试验方法》(GB/T1932、1933、1934.2、1935、1936.1、1941-2009)进行各项物理力学性能测定。采用全数字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和摆锤式冲击试验机对各项力学强度指标进行测定。测定的有效样本数为30个。将50年生油杉木材的物理力学性质与22年生马尾松和湿地松[4]、28年生杉木和秃杉[5]木材的物理力学性质进行比较。 2结果与分析 2.1油杉木材物理性质 2.1.1木材密度 木材密度是直接反映木材性质的重要指标,影响着木材的抗压强度和抗弯强度等木材力学指标,木材密度与力学强度呈正相关关系[6]。从表2可以看出,油杉木材的气干密度为0.576g•cm-3,全干密度为0.544g•cm-3。根据《木材的主要物理力学性质分级表》[7],油杉木材属于中密度木材(气干密度0.551~0.750g•cm-3)。 2.1.2干缩性 干缩性能是木材性质的重要指标,直接影响木材和木制品的尺寸、性状和结构的稳定性以及使用性能的美观等[8]。油杉木材全干径向、弦向和体积干缩率分别为7.363%、5.397%和12.855%,木材气干径向、弦向和体积干缩率分别为4.408%、3.272%和7.892%(表2)。油杉木材干缩率较小,表明油杉作为用材时,具有尺寸稳定性好、变形小的优点。差异干缩(弦向干缩与径向干缩之比)是判断木材是否容易开裂及变形的重要依据。差异干缩数值偏大,说明木材干燥时容易发生翘曲和开裂;木材各方向的干缩较均匀,说明木材尺寸稳定性较好[9]。根据木材差异干缩的大小,可以大致判断木材对特殊用材的适应性[10]。油杉木材从湿材到全干状态,差异干缩为1.364,从湿材到气干状态,差异干缩为1.347,均小于2,说明油杉木材不易开裂和变形。 2.1.3湿胀性 木材湿胀性反映木材吸水后的尺寸变化。沿各方向的尺寸变化不均匀会导致木材开裂和变形,从而影响木材制品的利用[11]。油杉木材的径向、弦向、体积气干湿胀率分别为3.195%、2.250%和5.708%,径向、弦向、体积饱水湿胀率分别为7.963%、5.715%和14.794%,差异湿胀分别为2.492、2.540和2.592(表2)。油杉木材湿涨率和差异湿胀较小,表明油杉木材尺寸稳定性较好。 2.2油杉木材力学性质 2.2.1抗弯强度 木材的抗弯强度体现了木材承受静力弯曲荷载的最大能力[12]。油杉木材的抗弯强度为92.701Mpa,根据《木材物理力学性质分级表》,油杉木材的抗弯强度属于中等(88.1~118.0Mpa)。 2.2.2木材顺纹抗压强度 木材的顺纹抗压强度体现了木材沿纹理方向承受压力荷载的最大能力[10]。油杉木材的顺纹抗压强度为57.217Mpa,根据《木材物理力学性质分级表》,油杉木材的顺纹抗压强度属于中等(44.1~59.0Mpa)。 2.2.3硬度 木材硬度是指木材抵抗其他刚体压入的能力[10]。木材的硬度跟木材的密度密切相关,密度越大则硬度越高,反之则低[13]。油杉木材的端面硬度、弦面硬度和径面硬度分别为4635.9、3420.8、3606.8N,根据《木材物理力学性质分级表》,油杉木材的硬度属于中等(端面硬度4010~6500N)(表3)。 2.3油杉与其他树种木材物理力学性质比较 将油杉木材物理力学性质与福建省主要造林树种马尾松[4]、湿地松[4]、杉木[5]和秃杉[5]等进行比较(表4)。油杉木材的气干密度和全干密度最大,分别是马尾松、湿地松、杉木、秃杉的1.11、1.09、1.51、1.61倍和1.25、1.22、1.66、1.86倍。油杉木材的抗弯强度仅次于湿地松,分别是马尾松、杉木、秃杉的1.03、0.96、1.48、1.47倍。油杉木材的木材顺纹抗压强度最大,分别是马尾松、湿地松、杉木、秃杉的1.68、1.56、1.65、1.75倍。油杉木材的端面硬度、弦面硬度和径面硬度均为最大。油杉木材径向气干干缩率、弦向气干干缩率和体积气干干缩率最大,分别是马尾松、湿地松、杉木、秃杉的1.53、1.51、3.22、3.36倍、1.70、1.66、1.14、1.20倍和1.61、1.59、1.83、1.91倍,但油杉木材的差异干缩最小,油杉各个方向的干缩比较均匀。采用加权法综合评价木材物理力学性质(其中气干密度、全干密度、抗弯强度、木材顺纹抗压强度、端面硬度、弦面硬度和径面硬度的比重分别为1/7),50年生油杉木材物理力学性质优于福建省主要造林树种22年生马尾松和湿地松、28年生杉木和秃杉。 3结论 油杉木材的气干密度为0.576g•cm-3,全干密度为0.544g•cm-3,属中密度木材。木材气干径向、弦向和体积干缩系数分别为4.408%、3.272%和7.892%,气干差异干缩为1.347,木材具有不易开裂和变形的特征。油杉木材的抗弯强度、顺纹抗压强度、端面硬度、弦面硬度和径面硬度分别为92.701Mpa、57.217Mpa、4635.9N、3420.8N和3606.8N,油杉木材的抗弯强度、顺纹抗压强度和端面硬度均属于中等。综合比较,50年生油杉木材的物理力学性质优于22年生马尾松湿地松和28年生杉木、秃杉。根据对油杉生长规律的研究[1],在快速生长期时,油杉树高年均生长0.55m,胸径年均生长0.61cm。目前,马尾松的松材线虫病害严重,而同为松科的油杉具有木材好、生长较快,抗病害性强和抗瘠薄等优点。因此,从木材利用和林木生长速度方面以丰富造林树种的角度考虑,油杉推广种植意义重大,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 物理力学论文:初中物理力学有效教学的策略 力学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内容,但学生在学习压强、密度、浮力等力学知识时存在着理解物理概念、规律的能力、知识的应用能力不强的现状,究其原因,“应试理念”尚未革除,教师大搞死记硬背、题海战术,合作探究变为无效的玩耍,自主学习沦为“放羊式”,启发式教学成为无聊的提问,影响了物理教学成效,也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力学教学中,教师要树立生本理念,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力学教学成效。 一、关注过程,将知识传授与发展能力结合起来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积极的思考者、倾听者、质疑者,教师不能为知识而教,而要关注学生的发展。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发展彼此联系、相互促进,两者不可偏废。如在《浮力》教学中,教师既要让学生了解阿基米德原理,也要让学生亲历探究测量浮力大小的过程。让学生将曲别针、乒乓球、石块、木块放入盛水的烧杯,观察实验现象,发现石块、曲别针沉入烧杯的底部,而木块、乒乓球漂浮在水面上,会提出问题:“石块、曲别针等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吗?”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提出自己的假设,有同学认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不受浮力的作用,理由是物体没有浮起来。也有同学认为它们受到浮力的作用,理由是物体下沉的速度比较慢。教者让学生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量石块、浸没在水中的石块,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有无变化。学生在探究中习得知识、培养能力,也提高了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以情优教,实施积极情感策略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以渊博的知识、良好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以高度的热情投入到课堂学习中,要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与学生沟通、交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愿意学习物理、了解物理。“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教师要挖掘教材之美,让学生感受到大到天体运动,小到分子运动,都是物理学研究的范畴。教师要拓展学生视野,为学生描绘物理研究的广阔天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以物理学史影响学生,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进化过程,以科学家的故事激励他们不断前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教师以灵活的导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导课显得至关重要。一是以生动的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科学家的不懈探索中受到感染。如在学习浮力内容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亥尼洛国王做了一顶王冠,怀疑工匠以银替金,让阿基米德在不损坏王冠的前提下查出是不是纯金制成的,阿基米苦思冥想而不得其解。一次,他跨入放满水的浴桶,这时有一部分水溢出,他看到这个现象,智慧的火花迸发了,狂奔街头,大呼“找到了”。他获得真理的快乐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二是以问题导入。教师也可以设置疑难问题,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觉得好奇有趣的同时,将学生置于愤悱的境地。如在学习压强内容时,教者提出问题:在雪地上行走,人为什么容易陷入积雪中,而穿上宽宽的滑雪板就不会陷入雪中还能滑行?用手指轻轻夹住钢笔的两端,为什么两个手指会有不同的感受?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思考、讨论、交流,考虑到可能与受力面积有关,从而进入压强的学习。三以多媒体导入。多媒体集视频、动画、图画文字于一体,能给学生带来直观的感受。如在学习《物体的浮与沉》内容时,教者向学生播放辽宁号航母在海面上自由航行,潜水艇可以自由在水中下潜、上浮的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生活中随处可见浮沉现象。教师以有趣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的探究物理知识的欲望。 三、因材施教,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特点开展 教学一是灵活开展实验教学。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教师要借助于物理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合作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要重视演示实验,向学生完整展示物理规律,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解决疑难问题。如在学习《阿基米德原理》内容时,教者让学生动手实验验证,比较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关系,从而验证了阿基米德原理。有一些实验,无法在教室里完成,如测定大气压强值时,需要做托里拆利实验,而汞是有毒的,教师可以借助于多媒体完成实验,测得大气压强的值,弥补了无法实验的遗憾。二是以类比生活。在学习液体、气体压强时,学生常会提出问题:“液体容器内的压强是否随深度的加深而增大?同一深度液体向各方向的压强是否相等?”教者将液体所受的压强与班级相类比,大家在班级是平等的,如同同一深度所受的压强相同;大家都受到纪律的约束,随着年级的增大,对学生提出的要求也增多,如同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加深而增大。通过类比,学生能学得轻松,不再感受到物理知识抽象难懂。 总之,在初中物理力学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教学情境,拉近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距离,以问题开启学生思维,引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作者:窦长国 单位:安徽省明光市津里中学 物理力学论文:初中物理力学试题的设计分析 苏教版新课改革不断深入,许多地区的初中物理教学逐渐趋于开放性,意在建立学生的思维模式并且引导其不断地总结提高自己.开放性试题需要通过不同的角度,达到锻炼学生,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的目的,因此开放性试题的设计要具备一定的技巧和方法.通过对试题的条件、结论及解题策略等方面的训练,有针对性的设计题目,使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 1物理力学开放性试题的设计技巧 1.1推陈出新,用新颖的方法设计问题在设计试题时,摆脱传统的试题的提问方法,运用新颖的提问,或者不同形式的描述题目的方法,通过图文设计,将试题变得有新意.这种试题可以增加学生对于题目、问题的印象,提高其记忆力. 1.2用小制作设计问题在设计物理力学题目时,可以使用动手制作的方法,用身边常见的物品将题目具体化,通过制作以及实验的方法,加深对题目的印象和对试题的理解,有助于快速掌握题目中涉及到的知识点.通过小制作,设计出相关的问题,是设计物理力学开放性试题的有效方法. 1.3用生活中的事例设计开放性问题物理力学知识本身就充斥于我们周围的生活中,通过开放性试题的设计,将力学问题应用到生活中.让同学能够多观察周围事物所存在的力学现象,思考其涉及到的力学知识.不仅能够使学生通过观察,增加他们对于生活的热爱,还充分学习和应用了初中的力学知识. 1.4利用其它学科的知识设计开放性试题物理力学的学习涉及到的不仅仅是物理方面的知识,还可能会涉及到其他学科的知识.在设计物理力学开放性试题时,可以通过不同学科与物理力学之间的联系,设计出新颖独到的试题. 2物理力学开放性试题设计案例 例1“5.7”大连空难飞机的黑匣子已经找到,潜水员在出事地点从10m深的海底将它匀速托出水面.它是体积约为50×20×10cm3,质量为20kg、表面桔红色的长方体.黑匣子防护要求很高,能经受1000℃的高温而不被烧坏,平放时能经受2.5×104N的挤压而不变形,在海水(设ρ海水=1.0×103kg/m3)中浸泡36h而不渗水,请根据上述条件,自己设计提出一个问题,并解答你所提出的问题.(g=10N/kg)分析此问题为结果开放性试题,给出了许多物理条件,并且要求学生通过给出的条件自己设计相关问题.这个题目的答案具备多样性.首先分析题目,涉及到了重力、水中压力两方面的问题.可根据这两个方面进行问题的设计.提出问题:“黑匣子”在水中受到了多大的作用力?解答:黑匣子本身的重力G=Mg=20×10N=200N,黑匣子受到海水的浮力F=ρgh=1×103×10×10N=1×105N,黑匣子受到力的总和为F总=F-G=9.98×104N.因此,黑匣子受到了浮力的作用,力的总和为9.98×104N.例2实验室提供的器材有:量程为5N的弹簧测力计两只,木质刻度尺一把,烧杯两只(每只50g),溢水杯一只,铁架台一架,水和细线若干,待测小矿石一块(ρ矿>ρ水).要求测出该矿石的重力.小刚同学设计的实验数据和实验方案如表1和图1所示.(1)计算阻力大小.(2)并且根据所给器材设计出另外一个测量矿石重力的方法. 分析: 此题涉及到了杠杆的平衡、力的合成、浮力等物理知识.主要考察了重力的测量和计算.第一题通过动力臂和阻力臂与其所受力的大小成反比的定律计算出矿石的重力后,根据矿石的重力设计出其他方案,计算矿石的重力.第一个问题考察范围窄,第二个问题具有典型的开放性试题的特征.解答(1)6N(解题过程略)(2)弹簧测力计的量程为5N,经第一题的计算,矿石的重力为6N,超出了其测量范围,不能使用一只弹簧测力计直接测量.方案一:用平行并列的两只弹簧测力计将矿石吊起测量,则矿石的重力为两个弹簧测力计上读数相加之和.方案二:先将一个空烧杯放入盛水的溢水杯中,再将矿石放入空烧杯中,拿另外一只烧杯接住溢出的水.拿出矿石,将烧杯中的水倒入另一个烧杯中,用测力计通过细线分别测出两只烧杯和水的重力,示数为F1、F2,烧杯重力表示为G0,则矿石重力为G=F1+F2-3G0. 总结: 此类结果开放性的试题有许多,以上述两个例题为例,一个是让学生自己设计问题,并且根据自己设计的问题作出解答.另一种是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通过不同的实验方案达到巩固知识,发散思维的目的.3结论在初中物理力学的学习中,开放性试题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够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巩固所学知识,将力学问题综合考虑,有时可以通过其他学科内容的运用,达到掌握力学知识的目的.本文中所提到的两个例题,仅仅是开放性试题中的结论开放性问题,希望能够对初中物理力学开放性试题的设计提供借鉴. 作者:杜海麟 单位:南通市田家炳中学 物理力学论文:结构动力学系统的物理参数 摘要: 提出了一种动力学系统的物理参数辨识方法。应用Padé多项式对动力学系统的动刚度曲线进行拟合,通过最小二乘法确定Padé多项式中的系数矩阵,利用遗传算法对Padé拟合式中的参数进行优化,从而得到系统的质量矩阵、阻尼矩阵和刚度矩阵。数值算例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辨识精度且适用于黏性阻尼系统和非黏性阻尼系统。 关键词: 参数识别;系统辨识;结构动力学系统;Padé拟合;最小二乘法 在动力学响应分析过程中,系统辨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结构动力学系统的物理参数辨识一直是结构动力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准确辨识结构的质量矩阵、阻尼矩阵和刚度矩阵,是准确地预计结构动力学响应的前提。Phan[1]等利用系统的输入输出信号,通过状态空间模型辨识系统的质量矩阵、阻尼矩阵和刚度矩阵。Chen和Tsuei[2]同时考虑了黏性阻尼和结构阻尼来对系统的物理参数进行了辨识。Lee和Kim[3]对Chen和Tsuei的方法进行了改进,将原来方法拓展到多输入多输出系统,并在实验验证中发现,Tsuei等人的方法若从动刚度的角度出发,辨识过程将得到很大简化,且辨识结果受测量误差和噪声的影响较小。但是,正如Lee和Kim[3]在文中所说,利用结构动刚度进行动力学参数辨识的研究还很少。广泛应用于系统降阶及参数拟合的Padé多项式是一种曲线拟合方法。Chazot[4]等将Padé多项式用于黏弹性结构降阶,其计算效率与直接计算方法相比,得到很大提高。王学雷[5]提出了一种基于Padé近似的频域辨识方法,研究了基于积分最小二乘指标的SISO时滞系统频域辨识问题。叶华[6]等利用Padé多项式来逼近时滞环节,提出了一种时滞电力系统特征值的计算方法。Fournodavlos和Nestoridis[7]从数学角度也研究了Padé在参数拟合方面的应用。作者[8]在之前的研究中,曾研究过利用Padé多项式对频域广义气动力拟合,得到时域气动力表达式,进而研究带迟滞非线性环节二元机翼的气动弹性响应问题。本文从线性结构动力学系统的动刚度出发,采用Padé多项式拟合,对动力学系统的物理参数进行辨识。首先分别从黏性阻尼和非黏性阻尼两种动力学系统介绍了系统参数辨识方法,并通过数值仿真算例对两种动力学系统的物理参数进行辨识,验证了该方法具有较高的辨识精度。 1系统物理参数辨识方法 1.1黏性阻尼系统由式(11),(13)可见,βi的取值会影响参数辨识的结果,因此,在对动刚度矩阵进行拟合时,需要对βi的取值进行优化,即βi值的确定为一个寻优过程。本文利用遗传算法对优化变量βi值的选取进行优化,优化目标为使得重构后的动刚度矩阵与原始的动刚度矩阵在关心的频率范围内其误差的范数最小,其中,重构的动刚度矩阵通过对重构的频响函数求逆获得。此时刚度矩阵也不再是一个常矩阵,但对黏性阻尼系统和非黏性阻尼系统来说,刚度矩阵都应是常矩阵,所以当辨识得到的阻尼矩阵和刚度矩阵不再是常矩阵时,说明之前假设的阻尼模型不恰当。由此可见,采用式(11)或(13)不仅可以辨识结构的阻尼,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结构的阻尼机理:即如果识别出的频率修正项比较小甚至接近为零时,说明结构的阻尼为黏性阻尼,否则,结构的阻尼应按照非黏性阻尼模型重新辨识。 1.2非黏性阻尼系统对非黏性阻尼结构,其阻尼项一般用核函数的卷积分表示[10],系统的运动方程可写为令c(t)=C0g(t),C0为对称的正定系数矩阵,g(t)为核函数的类型。显然,当g(t)=δ(t),δ(t)为狄拉克函数(Diracdeltafunction)时,式(15)退化为黏性阻尼系统。 2数值仿真算例 2.1算例1如图1所示的三自由度质量-弹簧系统,假设阻尼为黏性阻尼。本例中Padé多项式的取修正项数l=2,利用Matlab遗传算法工具箱对βi的取值进行优化,选择概率、交叉概率等参数的选取采用默认值(本文所有算例均采用默认值),采用遗传算法得到的一组优化解为[β1β2]=[-1.4572.296],相应地按照第1.1节的黏性阻尼系统辨识过程进行参数辨识,得到系数矩阵如下。然而,在实际情况中,往往存在模态截断的问题,此时,动刚度曲线为有限长度,即动刚度曲线没有覆盖全部模态,如本例中仅利用覆盖第一阶模态的0~2Hz频段内的动刚度曲线进行辨识,采用相同的辨识过程进行辨识,则遗传算法得到的一组优化解。 2.2算例2如图2所示的二自由度质量-弹簧系统,假设阻尼为黏弹性阻尼。 2.2.1用黏性阻尼模型进行辨识为了说明本文方法对系统阻尼模型的辨识功能,首先对算例给出的黏弹性阻尼系统采用黏性阻尼模型进行辨识。同样,取Padé多项式的修正项数l=2。可见,质量矩阵得到准确辨识,但识别得到的系统刚度矩阵不是常数阵,阻尼矩阵为实数矩阵,由前文所述可知,选用黏性阻尼模型对该系统进行辨识是不合理的。这里,仅给出在1~100rad/s频率带宽范围内,辨识得到的阻尼矩阵(或刚度矩阵)与原始阻尼矩阵(或刚度矩阵)中的一些元素随频率的变化曲线对比,如图3和4所示。由图3和4可见,虽然刚度矩阵中的元素K11和K22的最大相对误差分别为1.99%和3.32%,但已表现出随频率变化的特性,而且阻尼矩阵的虚部信息明显缺失,所以用于辨识的阻尼模型选用黏性阻尼模型是不合理的,应按非黏性阻尼模型进行辨识。 2.2.2用非黏性阻尼模型进行辨识当辨识阻尼模型选用非黏性阻尼模型时,采用前述针对非黏性阻尼系统的Padé多项式拟合法,对系统的物理参数矩阵进行辨识,取修正项数l=2。如图5所示为对βi的取值优化前,取不同βi值得到的辨识结果,其中实线表示的是松弛因子μ取100时的原始阻尼矩阵中的元素随频率的变化曲线。显然,需要按前一节所述对βi的取值进行优化。可见,松弛因子和系数矩阵得到了精确地辨识。在1~100rad/s频率带宽范围内,如图6所示为辨识得到的阻尼矩阵与原始阻尼矩阵的各个元素随频率的变化曲线对比(根据阻尼矩阵对称性,C21=C12,C22=C11)。显然,阻尼矩阵的辨识精度也相当高。当出现模态截断时,如本例中仅利用覆盖第一阶模态的0~20rad/s频段内的动刚度曲线进行辨识,采用相同的辨识过程进行辨识,则遗传算法得到的一组优化解为[β1β2][]=100.006128.503,辨识得到的系数矩阵如下。 3结论 (1)本文利用Padé多项式对系统的动刚度进行拟合,提出了动力学系统参数辨识的一种新方法,该方法同时适用于黏性阻尼系统和非黏性阻尼系统。并且,本文方法的辨识结果能够反映一定的阻尼机理,当频率修正项较小或接近为零时,用于辨识的阻尼模型应按黏性阻尼模型进行辨识;当频率修正项较大时,用于辨识的阻尼模型应按非黏性阻尼模型进行辨识。(2)本文以Padé多项式修正项中的参数为变量,求得辨识得到的动刚度矩阵与原始的动刚度矩阵之间的误差矩阵,以误差矩阵的范数为目标函数,通过遗传算法对修正项中的参数进行优化,从而提高Padé多项式曲线拟合的精度,辨识得到的质量矩阵、阻尼矩阵和刚度矩阵具有较高的准确度。 作者:杨智春 丁允停 王乐 单位:西北工业大学结构动力学与控制研究所 物理力学论文:软粘土物理力学特点分析 1前言 目前,开发和利用沿海滩涂资源进行的围垦工程成为解决我国沿海地区用地紧张、推动区域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近年来,沿海地区围垦工程呈现逐步向深水、低涂、超软地基发展的特点[1]。沿海地区多有深厚的淤泥、淤泥质软土层,这类软土一般具有高含水量、高压缩性、低渗透性、低抗剪强度、显著的结构性与流变性等特点,这些基本特性对工程会产生潜在的不利影响,其中以土体的结构性最甚。沈珠江院士早已指出粘性土结构性问题研究的重要性[2]。吕海波与汪稔等[3-4]对琼州海峡南北港防波堤区软土的结构性进行了初步的机理分析。研究结构性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及其相关性对于土体特性的判定、工程特性的分析及其为工程提供可靠的设计参数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通过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利用常规的土性参数预测变形与强度参数也有一定的工程价值[6]。然而目前对结构性粘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的变化规律及其相关性的研究并不多见[7]。因此,有必要对结构性存在条件下软粘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及其相关性展开统计分析。 2工程概况 浙江漩门三期围垦工程是至今该省最大的围垦工程,总围垦面积45.3km2。实体工程位于玉环县楚门半岛与玉环岛之间的漩门港湾,海堤总长5314m。本试验重点研究最长的中段珠港海堤范围内的深厚淤泥质软土的物理力学特性,珠港海堤地基主要由Ⅰ层淤泥夹粉土、Ⅱ层淤泥、Ⅲ层淤泥质粉质粘土、Ⅳ层粘土夹粉细砂等组成。本研究钻探取样位置选择在海堤建造影响范围外(编号BZK),取土最大深度为59.8m,所取土样主要为Ⅱ、Ⅲ层,兼有部分Ⅰ层。 3土层的物理力学特性指标 根据研究内容,我们设计了相关的室内试验方案,进行基本物理性质试验,同时还进行了一维固结试验与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以上试验的操作方法均按照《土工试验规程》[8]严格进行。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分析见表1,其随土层深度的变化见图1。从表中可以看出,漩门湾海相软粘土的天然含水率高,孔隙比大。液性指数范围1.15~1.94,土体全部处于流塑状态。各物理力学特性指标的变异系数较小,表明该地区各土层的性质空间分布的差异较小,在设计中可将每一土层的设计参数取作常量。从图中可以看出,只有灵敏度与土层的深度呈近似线性关系,其他各指标与土层深度并非线性关系,而在Ⅱ层中出现突变,表明该层土与上下土层物理力学性质存在较大的差异,原状土与重塑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的结果表明,该层土的结构性强、灵敏度大,表明该土层物理力学指标的变化与结构性相关。该地区软土的灵敏度在2~4之间,与已有文献调查台州地区的软土灵敏度的数据吻合[9],按照该指标评价此次试验软土为中等结构性土。 4结构性粘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相关性分析 土体的工程特性与其物理力学特性指标密切相关,因此,对漩门海相软粘土各项物理力学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对于该地区土性的认识与工程实践经验的积累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文采用最小二乘法对各项指标间的相关性进行回归分析,为了便于工程应用,这里仅采用一元线性关系对其进行分析。其物理力学指标相关性见图2和图3,获得对应的回归方程式见表2。从图表中可以看出,土体的密度ρ、塑限wP与含水率w之间线性相关性较差;而孔隙比e与含水量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性,同时液限wL与w、e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这些表明土体的微观结构与粘粒含量对土体含水量与液限均产生较大的影响。塑性指数IP与含水量的相关性较好,而与孔隙比e的相关性稍差,表明天然含水量对IP影响更大。压缩系数a1-2与w相关性较好,而与e相关性稍差,由于该层土体结构性较强,使得该层的压缩系数与孔隙比的相关性较差。压缩系数随着e的增加而增大,在Ⅱ层增大的速率上升,表明该层土的压缩系数较大,强度较低,在建造堤坝的过程中易破坏,故不宜作为持力层。另外,由于含水量与a1-2的相关性较好,故可根据基本物性试验,通过经验公式推得a1-2,具有一定的工程意义。从图中可以看出,土体灵敏度与孔隙比的相关性较差,表明灵敏度与土体的孔隙比没有明显的线性关系,也可能由于样本较少造成分析存在误差,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才能做出合理的判断。 5结论 通过现场原位取样与室内土工试验对漩门湾海相软粘土进行了物理力学特性指标的统计分析,得到以下基本结论:(1)该地区各土层的物理力学特性指标的变异性较小,空间分布差异性不明显,可忽略空间变异性的影响,取常量作为设计参数。(2)土层的物理力学指标与土层深度呈非线性关系,各指标沿深度的变化与土体结构性的强弱密切相关。(3)软粘土的ρ、wP与含水率w之间线性相关性较差;而e、wL、IP、a1-2与w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性。液限wL、IP、a1-2与e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而St与e的相关性较差。根据含水率w的变化,结合经验公式能够获得土体的变形参数a1-2,可为该地区工程评价提供一定的经验依据。 物理力学论文:高中物理力学实验论述 一、引言 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物理是难度较大的一门学科,相对而言其学习过程也较为枯燥,而在物理的力学学习中,物理力学实验又是学习的重难点,考试当中会直接考查物理力学实验相关内容,同时物理理论的学习往往也是以力学实验为基础。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大部分学生在物理力学实验学习方面面临着较大的困难,无法有效掌握物理力学实验的内涵,这不仅为物理理论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同时也影响了考试成绩的进一步提高。因此,对高中物理力学实验的学习方法进行探索成为每个高中生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在下文当中,结合自己的实际学习经验,一起来探讨一下关于高中物理力学实验的具体学习方法。 二、注意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们的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反复强调学习物理应该有一双善于观察生活的眼睛,因为物理就是通过前人不断的观察生活,找到规律,理解分析之后才慢慢形成的一门学科。而物理力学实验就是前人对生活中的物理力学现象进行观察与分析之后,对相关理论进行验证的一种手段,实践性强是物理力学实验的基本特征,同时高中物理力学实验的相关内容在实际生活当中也具有非常丰富的具体表现,因此,从生活入手进行高中物理力学实验的学习可以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要有观察生活的基本意识,对生活中遇到的相关问题,积极地从物理力学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第二,挖掘力学实验素材,对生活中所遇到的现象进行分析之后,通过力学实验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 三、深入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在学习高中物理力学实验的过程当中,对于老师所提出的问题我们必须要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与我们学生刚开始接触物理不同,老师多年从事物理的教学研究,在多年的教学生涯当中,对物理力学实验的内容、原理、考点等都有非常深入的了解,其在课堂当中所提出的问题往往都整合了大量的力学实验信息,其内涵极为丰富,如果我们不能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则必然将只能停留在力学实验学习的表面当中,无法进行深入学习,阻碍力学实验学习能力的进一步提升。而且,我们在思考老师所提问题的过程当中,不能抱着应付差事的态度,不仅需要进行深入的思考,同时还需要结合具体问题通过实验进行论证。 四、参与物理力学实验学习兴趣小组 物理力学实验相对较为枯燥,学习的难度也相对较大,为了更好地学习物理理论知识,掌握力学实验的相关内容,可以通过参与或组建兴趣小组的方式来进行探讨和学习。我们班就自发地组建了物理力学实验学习兴趣小组,大家自愿参加,积极参与,合理的安排搭档,互相帮助,共同去完成物理力学实验,讨论自己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兴趣小组不仅营造了一个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大家的物理力学实验学习兴趣得到提高,而且通过互相分析与讨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可将自己的知识进行查漏补缺,进一步整合。 五、加强物理力学实验动手实践 在现阶段,高中物理高考时并不会考查学生的动手实践,而仅仅是通过实验题目的方式进行考查,因此,许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也倾向于采用做题的方式来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而不愿意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去探索物理力学实验的相关内容,这就必然导致大家对于物理力学实验的理解依然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真正的物理力学实验动手能力并没有得到充分的提高,仅仅是做题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我们必须要转变这种学习理念,积极主动地进行物理力学实验实践才能加强自己对物理力学实验的理解,提高物理力学实验能力。 六、加强对物理力学实验的分析与总结 许多学生认为物理力学实验就是对物理的力学原理进行验证的过程,在实际的学习过程当中,往往只是照本宣科重复课本当中的力学实验,最后完成相应的数据处理,并不会对实验过程进行充分的分析与总结。其实在做物理力学实验的过程当中,包含的信息相对较多,如果我们不能充分地挖掘潜在的信息,进行自我思考,就无法实现力学实验能力的有效提升。因此,我们在完成实验学习之后,还需要对实验过程当中所遇到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与讨论,归纳总结其中的问题,并探索具体的解决方案。 七、总结 可见,高中物理力学实验学习虽然困难而且枯燥,但是只要掌握好良好的学习方法,善于思考,勤于思考,认真地参与物理力学实验就可以帮助自己提高学习效率,牢固掌握相关知识内容。 作者:朱文谦 单位:湖北省武汉市常青第一中学 物理力学论文:高中物理力学学习技巧总结 摘要:目前素质教育得到快速发展,掌握一定的学习技巧对我们学生来说极其重要。它不仅能够让学生在答题以及解题的过程中事半功倍,还能让我们的逻辑思维得到全面性的加强。力学学习技巧在高中物理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对高中物理学的学习技巧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措施,希望能对相关同学有所裨益,下面做具体的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高中物理;力学学习技巧;总结 高中物理学习的知识内容较为丰富,知识点相对比较抽象,尤其是在进行力学的学习过程中,不仅需要对公式进行深层次的理解,还要对受力情况进行正确的分析。但力是一个看不到、摸不着的抽象物理量,想要进行深入的研究以及学习,需要对其学习技巧进行全面性的总结。 一、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力学的框架及内容 1.力学框架体系的构建 在高中物理的学习构成中,力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在对力学的研究中,除了要了解力学本身的特性之外,还需要对力学的概念进行一个非常深刻的了解。高中物理力学会涉及到多方面的知识,这些不同的层面都会与力学构成一定的联系,同时,在对力学概念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还需要对其不同的规律进行一定的区分。在高中物理力学知识学习的过程中,除了要注意做好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之外,还需要不断进行归纳总结,要根据自身学习的情况,对知识进行仔细整理并进行详细分类,尤其是书本上的一些特定的定律,一定要进行一个非常深入的理解,必要的时候,还可以进行相应的推导,并对其中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进行总结。这样就可以在学习的基础上,构建一个适合自己学习力学的知识框架,理解更为深刻。 2.力学重点内容的总结 基础概念是物理力学学习的基础。现在,我们很多的高中老师都会采用整章齐下、重点攻克的方法来给我们学生进行讲解,老师对知识点的总结与归纳是非常的清晰、有条理,对力学知识的理解也是非常深刻的,在老师的引导下,大多数学生能够对物理力学的知识有着更深一层地理解,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习的效率,但是在进行力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对其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在对内容进行总结的过程中,我们尤其要注意牛顿第二定律的全面使用,其公式为:F=M×a。牛顿第二定律成功的将力与重力加速度结合在一起,让物体的整体受力得到了更为直观的表达,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当在牛顿第二定律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延生以及拓展,因为在力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通常会考虑到很多力学的因素,如重力、支持力、摩擦力、压力以及电磁力,这些都是我们在物理学习中应当注意的重点。在高中物理的学习中,我们学习力学的主要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板块:其一,物体在运动过程中速率变化与力产生的关系,其是加速度与力的整体结合;其二,磁场的磁效应产生的力的变化。在学习这两个重要的板块内容时,我们都会用到牛顿第二定律进行力学的阐述,所以,在进行力学的总结以及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深层次的理解牛顿第二定律,并对其进行灵活的运用,从而让自己在学习力学的过程中更容易掌握力学的变化规律。 二、构建知识模型,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在高中物理学习的过程中,除了要做好基础概念的学习和掌握,还需要对相关概念中的理想化研究模型建立一定的认知,并了解其研究过程。理想化模型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科学抽象化的方法,也就是说,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要注重主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从而达到简化研究问题的目的。例如,匀变速直线运动、平衡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等理想化运动模型,质点、点电荷等理想化模型,还有能量守恒定律,这些都可以说是一个比较理想化的定律或概念。在进行物理问题思考的过程中,也在建立物理模型,因此在遇到相关的作业题型时,一定严格按照相关的模型建立思路,来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这是学习高中物理力学的最高要求。在进行物理学习的过程中,一般都会遇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引进理想模型的原因;(2)理想模型与实际模型的差别;(3)如何建立一个正确的理想模型;(4)理想模型研究的意义。我们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对这几个问题进行一个深刻的思考,在探索物理规律的过程中,对物理模型的作用能够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认知,并在实际的解题中,能够明确地进行运用。 三、掌握重要研究方法和基本的解题技巧 在进行受力分析的过程中,还要运用一定的方法,对其进行归纳和总结。例如,在进行受力分析的过程中,可以运用整体法对其进行整理,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解题的效率,但在进行实际应用的过程中,需要不断进行联系,不断归纳总结,才能够又快又准的解决问题。例如:在力的动态平衡问题中,通常都是采用图解法来进行解题,但是在一些探究性的试验中,通常都是采用控制变量法来解决相关的问题,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比较普遍,但是非常必要,在一些实证性的试验中,也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四、注重图像法在力学问题中的作用 一般在物理力学的分析过程中,图像法的使用是非常普遍的。图像法的应用通常都建立在坐标系的基础上,是一种用于描述物理规律的重要方法,并且,图像法在物理学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其不仅仅在力学中有着非常充分地应用,在电磁学、热学中也是比较常用的。例如,磁核振动图像、波动图像、电磁场图像、温差图像等,都可以运用图像法将运动的状态非常直观地描述出来。在物理学中,图像法具有非常直观的优点,但是在应用图像的时候,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在看图像的时候,一定要看清楚横纵坐标的物理量及其相应的单位;(2)在理解图像物理意义的时候,需要非常清楚地了解到图像所代表的函数关系与相关物理公式之间的联系;(3)要对图像的斜率、截距、面积等相关的物理量所代表的物理量有一定的了解。但是最关键,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要熟悉图像的特性,了解基础的物理图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通过类比的方法,来对相应的问题进行解决。 五、注重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 在高中物理力学学习的过程中,除了要对基本的概念以及方法进行掌握之外,还需要建立一个比较严密的逻辑推理思路。例如,在机车启动这一专题中,就会遇到汽车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问题,在对这一问题分析的过程中,需要了解机车运动的一个状态。当机车启动的时候,先是匀加速运动,但是当机车的功率达到额定功率的时候,就会做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最终达到最大的速度。这类问题的分析一直是一个难点,但是它的计算比较容易,主要是进行全面的推理,并对各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一定的梳理。 六、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物理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首先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找到基础的解题方法,并采用多种方式优化。在学习技巧的总结过程中,我们需要对力学知识的各种学习方法进行应用,在高中物理力学的学习中,一定要扎实学习的基础,并不断进行归纳总结,找到适合自己的逻辑分析方法。同时,我们学生还要注重自己逻辑思维的培养,要学会养成找到问题、把握重点、快速解题、题后反思的学习习惯。我相信,只要同学们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出持之以恒的努力,定能使高中物理学的学习难度得到全面的降低,自身的综合物理素养也会得到很大提升。 作者:蒋勇睿 单位:聊城市第三中学 物理力学论文:高中物理力学学习策略探讨 摘要:在学习高中物理课程过程中,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对学习物理知识、解决物理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保证学习效率和质量,节省解题时间,而且还能够减少解题的计算量,确保解题的正确率。下面围绕力学相关知识分享一下学习高中物理知识的感想和心得。 关键词:高中阶段;物理学科;学习 无论课程怎样改革、变化,物理一直都是高考理科重点考察的科目。对于作为理科生的我们来说,对物理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直接影响高考整体成绩。所以,在学习高中物理知识的过程中,沿着正确的学习思路,采用恰当的学习方法是非常必要的,能够获得较为理想的成绩。 一、加强对解题思路的梳理 在对力学知识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在力学方面问题的过程中大多时候都需要借助能量守恒定律、运动定律等来帮助解题,并且由于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与数学具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在解题过程中也需要用到许多数学知识,例如,几何图形、三角函数、图象等[1]。所以,在学习物理力学知识前,应当注意积累基础知识,从而熟练掌握函数知识和物理相关定律,以此来形成明确的解题思路。 二、加强对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良好习惯的形成也离不开自主学习意识的支持。在学习物理力学知识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有意识的、有针对性的学习一些较为常规且容易出错的知识点,例如,养成正确使用物理符号的习惯,在日常做题时保证解题步骤书写的规范性、严步性。唯有如此,才能在解题时清晰、明了的以文字、符号的形式将解题思路表达出来。针对物理试卷中难度较大的压轴题,我们在解题时可以先根据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进行推理,将可能用到的定理、公式等知识简要的书写下来,然后进行推导和计算,在草纸上进行演算的过程中激发解题灵感,从而成功解题。同时,还应当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在审题时,仔细观察是保证解题准确率的重要前提,只有认真审题,仔细观察,才能明确的掌握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从而充分利用已知条件进行解题。 三、加强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明确学习规律 如上述所说,基础知识的掌握对解决物理力学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学习物理力学知识的过程中,对于物理力学中涉及的定理、定律等知识,我们应当熟练掌握,从而在实际解决物理力学问题的过程中可以针对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有依据的进行推理,以此来理清解题思路,成功攻克力学难题。在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可以将概念图学习法巧妙的应用到其中,首先应当构建概念图谱,对构建概念图所需知识点进行选取,保证所构建的概念图能够有效加强物理新旧知识点的联系,完成对新旧知识脉络的梳理。然后,对物理知识体系中较为重要的内容进行归类、整理,明确概念图的各部分内容[2]。最后,按照特定的规律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排序,明确概念图的横纵结构,完成概念图的制作。通过将概念图应用到高中物理学习中,我们能够在制作概念图的过程中对知识点形成系统认识,为后期学习提供相应的辅助,有助于学生物理学习效果的强化。例如,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相关知识的过程中,可以将其中涉及的知识纳入到概念图谱中(图1),通过整理、制作概念图明确牛顿第一定律与牛顿第三定律之间的联系。 四、加强对学习方法的积累 对高中物理力学方面知识体系进行分析可知,力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安培力、电场力、引力、摩擦力、重力、弹力、洛仑磁力等。在对力的存在进行判断时,需要注意下面几个方面:其一,状态能够影响弹力的情况;其二,以相对运动为机理;其三,通过提示可以判断重力;其四,通常都是先弹力后摩擦力;其五,若是相互垂直的力较大,则平行方向的力不存在。在对力的方向进行判断时,借助同一直线能够判断力的方向,标量是运算结果。针对力隔离和整体相关题型,首先可以通过外力来判断横踢,经过隔离后能够求出内力。在保持同一状态时,需要先看整体,而在处于不同状态时,则运用隔离。若是在不同状态,想利用整体,则需要先假设力的存在或不存在,然后根据已知条件进行推理计算。在坐标方面,一般运用正交分解,轴上矢量较多。在对力的运动趋势进行判断时,在速度与加速度的影响下,同方向的力相叠加,而反向的力则相互抵消。同时,在力的影响下,加速度发生变化,应当明确径向和切向,若是径向的方向发生改变,则切向的大小也发生改变,运动的方向就会偏径向。 五、结语 综上所述,物理课程是高中学习过程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其内容的逻辑性和实践性比较强,若是在高中物理学习过程中未掌握正确的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就会觉得物理学习难度大,逐渐丧失学习兴趣,最后变成学困生。为了有针对性的改善物理学习难的现状,我们应当善于在日常学习过程中积累学习经验,掌握正确的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为更快、更准的掌握物理力学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韩庚樾 单位:正定中学 物理力学论文:高中物理力学知识学习技巧探讨 高中物理中的力学是很重要的一个知识点,如想在高考中获得高分,掌握一些解题技巧是非常有必要的。掌握高中力学要从基础知识开始,只有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不断地提高学习成绩,提高学习效率。高中物理力学的解题技巧有哪些呢? 1.高中物理力学解题步骤分析 力学解题通常可分为以下步骤:一要明确研究对象,面对一道力学题,在解题之前必须要了解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之后对这个对象的运动进行分析,对受力进行分析,按照物理特点进行分段,以确定解题的思路。二在研究对象和解题思路确定了以后,就要找出与其对应的力学规律,把对应的方程式列出来。三从所有问题中找到重点,对潜在的条件进行深挖,同时,针对问题的特点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建立辅助性方程式。 2.打好基础,做好受力分析 无论是哪一门学科,基础知识都非常重要,牢固的基础是今后学习的必备条件,也是提高分数的有效途径。力学的基础知识是受力分析,一定要掌握熟练。力学中有一些概念和定理,不仅要背下来,最重要的是理解其中的含义,不要进入误区或理解上的错误。比如,速度和加速度这两个概念,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意思却是不同的。有些同学很容易混淆这两个概念,认为速度是零,加速度也是零;加速度越大,速度也会越大。当基础概念理解错误时,就会大大影响解题的成功率,不能有效提高成绩。所以,在高中物理力学中受力分析是解题的基础,能够正确画出受力分析图,就等于解题取得了第一步的成功。 3.培养逻辑思维,能够举一反三 逻辑思维可以助推物理力学中的解题,在解题过程中,当遇到很复杂的受力,就能够进行有效的分析,使整体的界限清晰明朗,有利于把复杂的力学解题变得简单化。比如:有两个物体相互纠缠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划分彼此之间的作用力是比较困难的,如果单独划分其中一方的作用力,显然,在一定程度上,对解题是有负面影响的,就会使解题变得更难了,如果把这两种物体看作为一个整体的话,对于区分彼此的受力情况就不那么难了,换而言之,也就降低了解题的难度。此外,还要掌握一个技巧,那就是能够“举一反三”。在解题过程中,常常会碰到一些类似的题目,其实这些题目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对于同一种类型的题,要学会总结,找出其中的解题规律,久而久之就培养出了一种良好的学习能力即“举一反三”。 4.注重审题,挖掘其中信息 审题对于解题是至关重要的,审题要特别注意,尽最大限度从题目中挖出深藏的信息,体味题目中的内涵,这样才可以提升解题效率。力学题目大多会与生活发生或多或少的联系,在审题过程中,要一边审题一边认真思考,在题目中挖掘其中的含义,找到重要的信息,这些信息对解题大有帮助。具体地说,在审题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对物体的运动形式进行分析,确定其是变速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还是静止,注意运动的相对性。第二,要弄清物体的受力情况,然后进行分析,物体具体受到的外力有哪些,它们的方向怎样,假如是几个物体受力,就要对各个物体之间相互的作用力进行分析,把单个物体受力的情况及整体受力的情况分清楚。第三,当物体的受力情况很复杂时,要先考虑整体受力情况,然后列出所对应的受力方程,再分析每一单个物体的受力情况,这样才能保证物体的受力分析正确。总之,高中物理力学是高中阶段学习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在力学解题过程中,需要多种解题技巧,这样才能提高解题效率和准确率,提高成绩。 作者:周灿 单位:河南省南阳市一中高三(15)班 物理力学论文:高中物理力学三大解题技巧探讨 摘要:高中物理力学是物理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我们在学习中发现,力学知识是构成整个物理结构体系的关键所在,所有的物理题目解答几乎都离不开力学知识,因此我们在学习中应当重视力学解题技巧的分析,针对不同的题目采用相应的解题方法,应用合适的解题技巧,从而在解题中少走弯路,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性。 关键词:高中物理;力学知识;解题技巧 高中物理的逻辑性和理论性较强,很多人在物理学习中会产生物理难学的观念,从而影响了其学习成绩,甚至有很多人直接学习落伍。在物理学习中,力学知识点的作用十分重要,几乎贯穿到整个物理体系中,几乎所有的题目解答都用到了力学知识,因此对同学们而言,要熟练掌握解题技巧,首先打好理论知识,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力学题目解答中,下面根据物理学习的经验,详细谈谈物理力学解题的三大技巧。 1强化审题、寻找有效信息 高中物理中审题的至关重要,题目所提供的解题信息很多都隐藏题目中,因此我们要重视从题目中挖掘有效的信息,尤其是在物理力学题中,稍不留神就会造成题目理解错误,从而无法组织起正确的解题思路。同时在力学题目审题过程中,要做好审题记录,对出现的信息进行重点标注,对可能用到的公式或定律进行列举,发现其题目中暗示的信息,防止对题目信息挖掘不足,造成思维困难。再者在题目审题时,要努力将题目类型和实际生活中遇到的现象进行结合,例如在自由落体运动章节中,我们可以利用自己的经验来联想自由落体现象,从而增强了对题目的理解能力。物理受力分析是题目中常见的题型,给出一个物体或者多个物体,我们要通过受力分析来确定物体的状态,所给出的物体中有的是部分受力,有的则是全部受力,这时候就要根据实际情形进行力学分析,从而找出相应的解题思路。在力学受力分析中,其目的是明确物体的受力情况,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有哪些,如果是多个物体组成的整体,就要分析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受力关系。再者要分析力学作用下的运动形式,判定其运动是直线运动、静止运动及变速直线运动等,有助于解题思路设计,根据受力分析列出相应的受力方程。 2夯实基础知识、正确分析受力 在物理力学解题应用中,应当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只有这样才能理清题目中暗藏的知识点,并清楚其题目要求,从而做出正确的受力分析。对我们高中生而言,一定要弄清楚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定理,并活学活用,有些同学对于基础知识点的概念不清楚,其适用范围也不明确,没有夯实基础知识,在受力分析时就会出现各种错误,因此我们首先要做好物理力学的学习,强化基础知识的应用。首先要对滑块进行受力分析,作用在滑块上的力分别有拉力、重力、支持力、摩擦力,其中支持力垂直于其运动方向,因此支持力并没有对物体做功,对物体做功的力只有重力、拉力及摩擦力,利用这受力分析就可以列出动能方程和能量守恒定理方程[2]。在本题目的解答中,受力分析至关重要,我们在解题时可以列出动能定理方程和能量守恒方程,把各种技巧相互配合,从而到达融会贯通的解题能力。力学解题是一个经验性的工作,我们要反复进行受力分析训练,在解题分析中,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要强化对错题的回顾,建立相应的错题记录本,利用这些错题来纠正解题思维上的错误,防止在同一类型题目上反复犯错,从而夯实基础知识,提高力学题目解题能力。 3注重举一反三、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力学解题中培养逻辑思维至关重要,高中物理力学题型的特点是题目组成较为复杂,一个题目中包含了很多力学知识,这就要求我们把物体的受力过程进行分解简化,以严谨的逻辑性思维来深入分析力学受力,例如对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其受力不是孤立存在的,单独对其中一种力进行划分,就会割裂整体性的受力分析,容易造成解题错误。因此我们在力学解题上要注重对题目类型划分,对类似的题目要注重其关联性,通过反复的训练来提高思维逻辑性,从而得到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力学解题准确性。 4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物理的逻辑性和科学性较强,尤其是力学知识点的相互联系性较强,我们要在复杂的受力图中理清其受力关系,并得出相应的方程进行求解,这就需要我们掌握力学解题的技巧,在题目中寻找有效信息,同时夯实基础知识,正确分析其受力,通过反复训练来提升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提高高中物理力学题目的解题效率和准确性。 作者:胡嘉奇 单位: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
幼儿生命教育论文:幼儿生命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其策略研究 【摘要】幼儿期是人一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教育既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从小培养幼儿珍爱生命、尊重生命的情感,使他们形成正向的生命观和生命态度,对个体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幼儿 生命教育 困境 策略 关注生命、珍爱生命、实现生命的价值,是人类社会所关注的永恒话题。幼儿期是人的生命历程的关键时期,幼儿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都处于尚未形成、容易塑造的阶段。因此,从小开始进行有关珍爱生命的启蒙性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幼儿已开始注意到周围人的生老病死、花草树木的生长和凋敝,这些均为生命教育提供了契机。 一、幼儿生命教育面临的困境 1.中国传统文化的禁忌使人避谈生死。死亡是生命的终极状态,代表着生命的结束,死亡是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人和其他任何生物概莫能外,正是生命的有限性使人生变得格外珍惜和可贵。受这种重生忌死的传统文化的影响,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社会都将“生”作为儿童教育的重点,而对死的问题则避而不谈。在对待死亡问题上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和教育观念,形成了一种形而上学的思维定势:见生不见死。对于死亡的回避模糊了死亡的事实,给儿童带来了负面影响,让他们感觉死亡是神秘的、可怕的。这种传统当然也会影响生命教育的开展。 2.教育功利化对个体完整生命的漠视。教育功利倾向在本应无忧无虑的幼儿阶段已然出现,高考的压力已经从中小学延伸到幼儿教育。无论是在家庭教育还是在幼儿园教育中,教育的功利色彩都十分强烈。幼儿教育的这种功利倾向会成为以情感体验为主要特征的幼儿生命教育的重大阻碍。幼儿教育的这种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情感的教育目标忽视了幼儿生命的完整性,使教育内容远离了幼儿的生活世界,剥夺了幼儿对生命情感和意义的体验,扼杀了幼儿的天性泯灭了幼儿好奇心、探究欲、想象力和创造性的发展,剥夺了孩子获取知识的乐趣。幼儿的自然生命受到压抑,社会生命的发展不受重视,自我精神生命无法激发。 3.幼儿生命教育的认识和方法的欠缺。由于对幼儿的心理状态和发展特点缺乏足够的认识,即使成人采取一些应对方式,这些方式也往往有失偏颇,缺乏科学性,容易对幼儿的心理造成不良影响。在处理幼儿关于生死的问题上,采取回避的态度或不恰当的言词为死亡蒙上了一层神秘感,这反而让孩子感到好奇,一有机会就想去弄个明白,如果渠道是不正确的,就会使孩子得到不正确的信息甚至是错误的结论。一般的教育方式采取恐吓的教育方式或者用浪漫的方式来解释死亡。这种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让幼儿远离对死亡的伤心和焦虑,但是却会阻碍幼儿正确的理解生死,难以获得科学客观的生死认知。 4.传媒对于幼儿生命认识的负面影响。传媒在儿童生死概念认知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影响儿童生死观念的重要因素。现在一些电视、卡通动漫、电脑游戏、绘本中常常会有死亡讯息,而其正确性有待商榷,虚幻的死亡情境,死而复生的童话色彩,使幼儿似乎觉得生命并不重要,甚至死亡可以重来。刘惠美的研究发现,幼儿对死亡的解释受大众传播媒体的影响,有较多暴力的解释。 二、幼儿生命教育的策略思考 1.转变观念,深化认识。在我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开展幼儿生命教育,首先必须使人们建立合理的生死观念,理性面对生死,并且对幼儿的生命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和生命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其一,需要树立合理的生死观,理性面对生死议题。其二,珍惜生命,树立合理的生命价值观。其三,树立正确的儿童观,避免教育过度功利。 2.探索生命教育的原则和方法。生命教育是以儿童为主体,注重儿童的参与、体验、实践和反思的教育,它要贴近儿童的生活,着眼于知、情、意、行的统一,以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儿童渗透教育影响。由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幼儿生命教育的教学方法必须考虑其年龄特点和思维发展水平,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关注幼儿实际经验的获得。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应以幼儿体验为核心,坚持认知、体验与实践相结合,同时尊重教育中幼儿的主体性、自主性,并使教育方式尽量贴近幼儿的现实生活。因此,幼儿生命教育应具备以下的原则:(1)主体性和生活化原则;(2)科学性与人文性并重原则;(3)认知、体验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 3.培养教师,提升素质。生命教育的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生命教育目标的确定与细化,生命教育课程的开设与教材的编制,生命教育师资的培育等等。其中,加强师资培育是生命教育实施的首要任务。教师是儿童学习的支持者、促进者和引导者,在生命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教师的生命观影响着幼儿对生命和死亡的认知,生命教育的顺利实施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参与和配合,教师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生命教育的成败,因此我们应当重视和加强生命教育师资的培养。作为幼儿生命教育实施的主体,幼儿教师是否具有生命教育观念和相应的生命教育能力是生命教育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 (作者单位:西昌市马道幼儿园) 幼儿生命教育论文:幼儿教师生命教育观的访谈研究 [摘要]幼儿教师生命教育观是幼儿教师对生命教育的观点与看法,对幼儿生命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对重庆市主城区36位幼儿教师生命教育观开展访谈调查,了解幼儿教师生命教育观及幼儿园开展生命教育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生命教育观 幼儿教师 幼儿园生命教育 近年来,幼儿生命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冯建军提出“关注生命、促进生命,把自由、主动权交给儿童”。[1]顾荣芳提出“要树立正确的健康教育观”。[2]学前教育阶段也开展了“幼儿生命教育项目活动”初探。在实践过程中,幼儿教师对生命教育的看法和认识究竟如何,影响其观念的因素是什么?其观念对教育者的行为及幼儿生命教育活动有什么影响?本文基于上述问题开展了下面的调查研究。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 研究对象 抽取36位不同年龄、不同学历层次的重庆市主城区6所公办、民办幼儿园教师(包括园长和教师),具体为20-30岁(12人)、30-40岁(12人)、40-50岁(12人)。其中本科文化水平12人,本科以下文化水平24人。共调查6个幼儿园,两个公办一级园、两个公办二级园、两个民办普通园。 (二)研究方法 1.访谈法。 访谈过程皆是在教师自愿的情况下,围绕事先编制的访谈提纲,采用个别访谈形式对所要研究的问题进行半结构式深度访谈。访谈提纲的编制主要围绕:幼儿生命教育的目的、幼儿生命教育的内容、幼儿生命教育的实施这三方面设立。 2.文献法。 查阅幼儿教育方面的近年来的文献资料,了解研究的进程和现状。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重庆市主城区幼儿园教师生命教育观的现状 1.幼儿生命教育的目的。 问及“您听说(了解)生命教育吗”,“您认为幼儿生命教育对幼儿最大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70%的幼儿教师表示“听说过生命教育”,但是对于生命教育这一概念不理解。通过访谈我们发现:部分教师有观念不行动,在实施过程中不予重视,活动开展比较零散,缺乏主动性。 66%的幼儿教师认为幼儿教育的目的是:“基础性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促使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促使幼儿健康成长”。教师不同教龄在教育目的认识上有显著差异。教龄≤10年的幼儿教师认为:“幼儿教育的意义即是为幼儿创造幸福的童年,尊重幼儿个性与自由,关注其当下的生命情感、兴趣、信仰的培养。”其观点渗透出时代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教龄>10年的幼儿教师则更多的是从幼儿一生教育来论述,认为幼儿教育是基础性教育。 2.幼儿生命教育的内容。 问及“你听说过(了解)生命教育吗?生命教育包括哪些内容”,85%的幼儿教师回答是“有听说”,认为生命教育内容主要是“安全教育,自我认识教育”,“较为宽泛,主要是对自身身体认识、自我体认”。 3.幼儿生命教育的实施。 对于生命教育的实施,教师们普遍认为幼儿生命教育比较抽象、不好把握。生命教育的开展围绕社会、科学、语言为主的领域进行。在问及“您尝试过对幼儿进行生命教育吗?您遇到的最大的困惑是什么”,大部分教师表示“尝试过”,他们认为困惑有“谈话活动,感觉生命教育离孩子很远,教师空洞讲解”,“对于生死教育、对于遗弃儿童等方面的教育,困惑是孩子们缺乏经验,孩子理解有难度,不好引导”。 (二)不同幼儿教师的生命教育观的比较及其影响因素 根据访谈幼儿教师生命教育观,不同年龄和不同层次的幼儿教师的生命教育观不尽相同。其主要影响因素如下: 1.学历差异比较。 比较而言,本科学历幼儿教师的生命教育观能融入时代背景,积极关注当前身边发生的事,并能教学结合实际,如环保教育等。本科以下学历的幼儿教师对其内容与实施方法上多围绕安全教育开展,多为随机性教学。 2.教龄差异比较。 比较而言,尽管目标与内容不同,但两者在教育实施上比较一致,教育除了以安全教育与自我认识教育之外,贯穿于一日的生活环节之中,多为情景性教育。 3.不同性质幼儿园生命教育观差异比较。 公立幼儿园定期会开展主题教学教研活动。而民办幼儿园对此关注程度不高,开展内容不够丰富。 据上所述,教师的文化水平、教学年龄、教师所处的幼儿园性质均影响着幼儿教师生命教育观的形成与提升。 三、完善幼儿园生命教育的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幼儿生命教育观 教师正确的生命教育观既是一种教育理念,又是一种教育策略,其目的是促使受教育者增强生命意识,构建生命意义,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得到和谐的发展,从而提高生命质量。 (二)建构完善的幼儿生命教育体系 针对教师们在实施幼儿生命教育时的困惑与无所适从,有必要探索并建立完善的幼儿生命教育体系。 1.构建幼儿生命教育活动的目标体系。 幼儿教师首先应关注自身的生命成长,培养自我生命发展意识。其次,自身应该具有创新精神,树立可持续性的教育理念。最后,在目标体系构建中教师应该重视对幼儿自我生命情感的关怀与体验这一情感性目标的设置,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生命教育资源。 2.选择适合幼儿生命教育活动的内容。 幼儿教师应该建立多元化的生命教育视角,选择适合幼儿发展特点的生命教育内容。教师应该围绕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等主题开展生命教育内容。教师在开展幼儿自我认识、自我健康、自我安全、卫生等教育的同时,可渗透生命情感的教育,把教育内容上升到珍惜生命与尊重生命的高度。 3.探索幼儿生命教育活动途径和方法。 幼儿教师应该逐步探索与完善生命教育活动的途径与方法。首先,明确生命教育的原则重在体验,教师应该通过教学能让幼儿体验与思考,多为体验情景性教学。其次,教学方法要丰富多彩,多采取欣赏教学、参观访谈、角色扮演、讲述、探究与合作等方式教学。角色扮演促使幼儿更加形象鲜明地了解故事中的人物角色,探究与合作能激发幼儿在生命教育中感受集体的力量。最后,在生命教育活动过程中应注重目标定位的切实性,教师应该根据幼儿认知特点、心理特点及品德形成规律定位教学目标。 (三)加强幼儿生命教育的师资培养 开展职前职后的师资培训具有一定的必要性。首先,提升幼儿教师生命教育观的理论知识,幼儿园应该定期举办生命教育教学研究会与教学观摩会。其次,教育部门应该大力提倡生命教育,宣传生命教育,定期开展专题性讲座。最后,高校教师应该提升生命教育理论研究,定期到幼儿园提供实施生命教育相应的方法与策略。 四、结语 访谈显示,整体上来说现阶段重庆市主城区幼儿教师生命教育观较为乐观,但是教师的生命教育观差异较大,主要受学历、教龄、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生命教育观,构建完善的生命教育体系,加强幼儿生命教育的师资培训。不断地提升幼儿个体的生命质量和生命境界,引导幼儿学会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 幼儿生命教育论文:生命教育关注新视角:生死教育应从幼儿开始 摘要:由于幼儿对任何的事物及知识都充满好奇与探究能力,所以从幼儿阶段开始实施生死教育是最佳的时机,这样才能使生死教育往下扎根,让幼儿对生命有更积极与正面的看法,学会珍惜生命、尊重别人,以及如何面对死亡。文章认为,儿童教育是一生人格发展关键期,生死教育更是人格教育的一环,应引领幼儿思考死亡的真实性,促进人格健全发展。 关键词:生死教育;生命教育;幼儿 生命及死亡一直是中国教育中所忽视的议题,其中死亡更是在中国文化中避忌碰触的。所以,儿童的生死教育相对受到忽视,不但学校中避免谈到死亡议题,许多家长更常以负面或敷衍的方式处理死亡相关事件,现今媒体传播信息速度快,通过传媒可以了解到大量的天灾人祸所造成的死亡事例。诸如9・11恐怖袭击、SARS风暴、南亚大海啸、5・12大地震等震撼人心的惊恐的死亡事例,触及了根源于社会文化中集体的一种“死亡否认”价值体系。 大多数人认为幼儿就像刚萌芽的树苗,教导生命喜悦的课程都来不及,何必教导生死的悲伤,甚至还以为太早进行幼儿生死教育,会造成幼儿生命中不可承受的“重”。因此,许多家长与保教人员认为幼儿不需要生死教育,即使想要实施,也无从着手。无可讳言,幼儿生死教育的实施确有其先天的局限,因为幼儿的身心既不够成熟,又缺乏生活经验,以致这方面的教育往往被忽视,认为生死教育应该等幼儿长大后再讨论。然而,如果一味逃避或置之不理,不仅无法真正发挥幼儿教育的功能,更无法让幼儿成长为“健康的新世纪公民”。(赖伶蜜,2005) 一、在幼儿阶段实施生死教育的重要性 由于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以致儿童越来越多地接触到比以往更直接深刻的死亡事实的信息传递,顿时觉得死亡离生活是如此的近,儿童虽然对死亡存有高度好奇、迷惘,却仅能通过图画书、卡通、大众传播或民间传说得到拼凑的、不完整的生死概念。 死亡心理学家认为儿童自幼便对消失与死亡产生疑问与好奇,如果过度避讳,或反而以神秘恐怖的方式来处理的话,容易对儿童人格与人生观的发展造成负面的影响。(张淑美,1989、1996)我国文化更是将“死亡”视为禁忌,刻意忽视生命从生到死的完整历程。反而会因为忌讳逃避而丧失孩子自然接触生死意义的机会,甚至会让孩子造成对生命的错误认知。然而人们对死亡的知觉、概念与看法,将可能影响其一生的思想行为,也是生命中重要的组织原则,对人格形成、情绪、心理与认知等方面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力。(Crase,1982;Kastenbaum Aise nburg,1976) 哲学家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在分析死亡意义时也曾说到:“逃避死亡的话题,只会使自己更远离生命本质的真相。”唯有正视死亡的不可规避性,才能真正摆脱对死亡的恐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坦然地将死亡纳入生涯规划的一部分,积极地用有限生命创造无限的价值。因为有死亡,生命才显得有限,所以我们必须珍惜有限的生命;体验了死亡,就是体验了生命价值;而学习接纳死亡,则是让我们学会承担生命的责任。(赵可式,1998) 由于幼儿对任何的事物及知识都充满好奇与探究能力,并且其吸收力非常强,更没有先入为主的定式,所以从幼儿阶段开始实施生死教育,应是最佳的时机,这样才能使生死教育往下扎根,此外,由于幼儿的这些特性,使他们容易有奇思幻想,无法分辨真假,往往容易被误导而造成憾事,如:2005年7月1日《青岛都市报》报道了一位三岁幼儿学习电视剧上吊,不幸身亡,这就是幼儿受到传播媒体的不良影响所产生的悲剧。(林慧珍,2004)对幼儿进行有关生死问题的教育,并不是提早告诉幼儿悲伤或是不美好的事,而是通过“生死”的教育,让幼儿对死亡有正确的认知,以及在面对“生死”、“濒死”的问题时不会恐惧,更重要的是让其了解生命的美好,使其在活着时会更努力增添生命的意义,不过,让幼儿对生死有所认识或了解,只是教育的手段,真正的目的是要让幼儿对生命有更积极与正面的看法,学会珍惜生命、尊重别人,以及如何面对死亡。 幼儿或许可以等到成人阶段再接受生死教育,但如此一来,他的人生观及世界观已经成形,吸引力及影响力反而没有那么强了。虽然成人有了足够的身心成熟度、认知能力、生活体验,并且会主动寻求解答,生死教育的实施成效似乎在他们身上较容易察觉与受用,但不能就此就认定成人比幼儿需要接受生死教育。因为生死教育就是从生始到死终,谈死是为好好地生,所以幼儿从小就接受生死教育,将会一生受益,就经济效益而言,比起到成年才实施生死教育,幼儿时期就实施生死教育的好处是难以估计的,毕竟根基扎得越深,日后才长得更壮、更结实,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 当然,对幼儿实施生死教育困难重重,教育者不仅要了解生死教育,更要了解幼儿,但实际上生死本来就是无解的谜团。(郑晓江,1995)何况幼儿的能力有限,如何将一个极为抽象的概念教给幼儿确定比较困难,而且幼儿生死教育只是生死教育不同阶段的一个起点,假若这个起点做得好,不仅使往后的不同阶段的(青少年、成人)生死教育都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更能使教育的功效发挥到最大,毕竟我们不能等到青少年自杀后,才开始重视及实施生死教育,因为这时为时已晚,要彻底减少自杀,以及解决对生命不珍惜的问题,就要从小开始教导,一旦幼儿生死教育能够落实,到了青少年及成人时再接受深度不一的生死教育才能解决问题,并可减少青少年迷失及自杀等种种问题。无论如何,幼儿生死教育的成败在于教育方式,除了专业的从业人员外,最重要的是父母的支持与参与。尽管幼儿生死教育比起成人生死教育更棘手,但其作用却更广、更远,急需大力推广,一旦生死教育能确实打下基础,他日一定能开花结果,所以对幼儿进行生死教育实在是当务之急。 二、幼儿所面对的生与死 生命是指从生到死的过程,因为生是死的体验,死则是生的完成,如果生死这个根本人生课题没有获得正确的教育,则一切的学习都是空谈,(许雅芳、刘翠华,2005)所以幼儿生死教育是所有教育最根本及基本的一环。毕竟幼儿的经历不多,而且心智不够成熟,对死亡的认知概念不清。(Margaret,1993)一旦面临突发、震撼的生死事件,身心必会受到极大的创痛。但不幸的是,在幼儿的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总会遇到一些预期的,或突发的事件,这些事件可能会造成幼儿的身体及心理的伤痛,例如天然的灾害或人为的意外:地震、火灾、海啸、恐怖事件、重大的车祸、飞机失事等;遭逢生死威胁:幼儿自身遇到生命威胁的意外,如被绑架、生大病、慢性重病(癌症)、罕见重大疾病等;幼儿经历生死及分离等失落事件:亲友、宠物死亡,或是父母离婚及搬家等;幼儿亲身经历或目睹的暴力事件;幼儿经历被虐待或性侵害事件。 由此可见,诸如此类事件在幼儿的身边随时会发生,幼儿年龄小,虽然不能确切地了解这些事件的意义及其因果关系,但一旦亲身遭受上述事件的任何一项,都有可能造成幼儿身心终生受创的遗憾,即使身体的外伤不明显,经过一段时日,或许幼儿的外伤已经痊,但其心理的创伤可能才开始反应在身体、心理及行为上,也就是所谓的“创伤症候群”,他们最初出现惊吓、紧张、僵硬、呆滞等心理反应,然后会有尿床、失眠、做恶梦、焦虑害怕等心理反应,久而久之,就会变成习惯性的身心创伤症候群症状,如下列几个情形:心情常常起伏不定;对突然的声音或噪音感到吃惊;不容易入睡,常常失眠或做恶梦;心情容易沮丧,并且变得脾气易怒;出现人际疏离的倾向;对可能引发创伤回忆的事件害怕、恐惧;身体紧张、记忆力退化、注意力不集中。 我们通过生死教育让幼儿了解生死的变化,可使幼儿在面对这些事件时能有最起码的调适能力,也可帮助他们从这些创伤事件中勇敢地走出来,只有这样才能造就一个健康的人。毕竟“生死”是生命中不可避免的事,加上儿童从幼年就对“生死”产生好奇与疑问,(张淑美,2000)并且认识到生死随时都在身边,并不分老幼,因此,为幼儿规划及实施适当的生死教育是现今幼儿教育刻不容缓的课题。虽然云南省从2008年开始全面推行“三生教育”,然而,现在的幼儿教育在这一环的努力仍不足,这是因为长久以来社会文化对“死亡”禁忌,导致在学校通常不提死亡,家长在面对孩子时,常以忽视、隐瞒、欺骗、恐吓或敷衍方式处理,以致幼儿对死亡存有高度的好奇、迷惘、焦虑、恐惧及压力。(纪洁芳,1990)因而幼儿容易被笼罩在死亡的神秘面纱之下,只有通过电视、电影、报纸杂志、童话故事书(或神鬼故事)等略窥死亡面貌。但也无法获知真相,所以容易受到夸大、不实、扭曲或神秘的报导影响,使幼儿或青少年产生错误或片面的死亡认知,影响其对死亡的态度,往往是恐惧、害怕、恐怖、疑惑、神秘、纳闷等等,多是负面且复杂的情绪。(巫珍宜,1991;张淑美,1996、2000)甚至有自杀倾向和形成不正确的死亡观念,(张淑美,1997、2000)所以幼儿生死教育已迫在眉睫,它可以突破各种禁忌,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生死观、人生观及世界观。 三、幼儿生死教育的教学目标 及早给幼儿实施生命教育有其必要性与重要性,通过生死教育的课程设计,让幼儿认识生是什么?生活是什么?生命是什么?进而领悟生命的变化和交替,并了解死亡是什么?不存在是什么?什么是不朽?等,让他们对生死有初步的了解,进而能自由联想生与死,让生与死成为他们坦然接受和谈论的对象,(许雅芳、刘翠章,2005)必须提供幼儿一个健康、活泼、生动、愉悦并且可以和生活紧密结合的课程,让幼儿能通过这些课程的实施,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爱惜生命,进而惜福感恩、认真负责,实现真正的全人教育,(李锡津,2000)成为日后健康的公民。幼儿生死教育的范畴可定为幼儿与自我、幼儿与大自然、幼儿与群体、幼儿与生和死等。幼儿生死教育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几点:让幼儿了解生命的成长过程,愿意对死亡进行开放思考;引导幼儿适度认识及谈论死亡,破除死亡的传统禁忌;建立幼儿正确的死亡常识,当面临死亡问题时,可以适当调适心态与情绪;引导幼儿对死亡的了解,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恐惧与害怕,并能坦然地接受生命中的失落与死亡;感受生命的变化,培养创造力及美感;培养尊重生命、爱惜生命及大自然的情操。(刘翠华、许雅芳,2004) 总之,幼儿是刚发芽的幼苗,需要成人细心呵护与照顾,而且他们的生命如初升的太阳,所以对幼儿实施生死教育要格外的小心谨慎,否则会适得其反。幼儿生死教育的真正目标是让幼儿更加爱惜生命、珍惜生命,对幼儿而言,生死教育是“为生所准备的教育”,为确保幼儿生死教育能顺利的实施,政府、幼儿园必须重视这个课题,制定可以具体实施的教学活动方案,同时培养真正具备教学能力的教保人员,以使幼儿生死教育确实而有效地实施。 四、结束语 中国平均自杀率为23/10万,每年自杀死亡人数约30万人。这相当于一个欧洲中等国家四分之一人口数。15~24岁占自杀总人数的26.65%;5~14岁的少年儿童自杀占自杀总人数的1.03%。自杀的原因非常复杂,虽然生死教育的实施不见得就能减少自杀率,毕竟生死教育并不能立竿见影,但不能等待问题产生时,才急于下猛药。生死教育从幼儿就开始阶段性的教学,也并不是否定在成人、青少年等不同阶段进行的生死教育,而是强调生死教育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相当重要,毕竟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认知及需求,而经过不同阶段的学习,才能彻底实施生死教育。 从长远来看,生死教育实施效果的关键在于能否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往大多忽略了幼儿阶段,以为幼儿不需要,等待他们长大后再实施,但他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而且都有无穷的潜藏力,所以不应限制他们对生死的好奇与探索。其实,生命并不能传授,我们只是创造一个适当的学习环境及教材,让幼儿感受生命变化的奇妙,即使每个幼儿领悟程度不一,收效不一,也无妨。毕竟这只是起点,只求尽心尽力,以后必可看见繁花盛景。 “知死,焉知生”,从死亡来领悟生命是什么?整理出人恐惧死亡的原因,并提出从死亡来领悟生命的意义,从而引领孩子调整价值秩序,认清什么是生命中最重要的。 儿童教育时期是人格发展的关键期,生死教育更是人格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希望引领孩子通过对死亡真实性的思考,理解生命的珍贵,让儿童了解到事物不会永恒,应珍惜生命中所拥有的,学会放慢脚步开始享受生活,让人生如泰戈尔诗中所写:让生灿如夏花,死美如秋叶。 幼儿生命教育论文:通过多元体验对幼儿进行生命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本文探讨了幼儿生命教育的具体内涵,包括尊重生命的态度、理解他人的感受、肯定自我的能力、面对死亡的态度以及关怀生存环境的态度等。并从实践上,研究了幼儿生命教育对幼儿自我认同、与同伴的关系、学会关心和尊重生命、初步了解生命意义等方面的影响。 [关键词] 幼儿教育 生命教育 自我概念 教学研究 人的生命价值概念包括自我概念、人际关系、生命态度、生命价值和生命概念等,这些对人的一生都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人的生命价值概念的形成在于幼年时期,除了幼儿时期的自我体验和感悟外,教育也对人的生命价值概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探讨了幼儿生命教育的具体内涵,包括尊重生命的态度、理解他人的感受、肯定自我的能力、面对死亡的态度以及关怀生存环境的态度等。并从实践上,研究了幼儿生命教育对幼儿自我认同、与同伴的关系、学会关心和尊重生命、初步了解生命意义等方面的影响。 一、对幼儿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意义 人生存的价值不仅是对自己生命的尊重,也是对他人生命的尊重与关怀,进而追求生活的意义。幼儿对于生命的态度与价值往往是受成人所传递的信息影响的,幼儿阶段正值各种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如何在幼儿教育阶段也融入生命教育,变成了教育工作者需要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 生命教育的意义在于,让人明白生命的价值,学会爱惜一切生命,学会爱护自然,适应环境,获得自我认同和自我欣赏,同时学会跟其他人打交道,关怀别人,拓展人际关系。特别是学会跟人打交道,对于幼儿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很多研究表明,一些孤僻、自闭性格的人,性格的形成,跟幼年的经历,特别是家庭、幼儿园的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幼儿阶段正值孩子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及早建立正确的生命信念与生命态度,无疑是最好的时机。黄乃毓就认为,生命教育是帮助人探索、认识生命的源头,从心建立信心与实践的力量。 二、幼儿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教育应对一切生命的历程等人生课题加以探讨,使学生能够对生命的本质有深刻的认知,学会爱惜生命、自我认同、尊重他人、爱护环境、崇尚自然,获得完善的人格和健全的精神。作者通过在幼儿园的丰富经验和实践,结合自己的思认为,幼儿生命教育的内涵具体应包括: 1.教育幼儿认识生命。幼儿透过各学科方面的学习,研究植物、动物及人的生命与孕育生命的环境,而探问“生命是什么”这个主题,并分辨出人和植物、动物有什么不同,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在哪里;以知识为基础来认识生命,实施生命教育。 2.引导幼儿欣赏生命。教学中引导幼儿欣赏各种美丽的生命,例如,赏鸟、赏蝶活动等培养幼儿的生命美感,体验生命的美与真,进而欣赏人的美,透过文学、音乐、美术去欣赏人的美丽与丰富,从欣赏人到爱人,以建立我爱人人,人人爱我的世界。 3.期许幼儿尊重生命。当幼儿领悟生命的奥妙时,能感受生命的美,会去欣赏与赞美,则渐渐形成尊重生命的信念,希望所有生命都能依照它本来面貌活着,自在的成长。对任何生命存有戒慎尊敬的心情,对人尊重其意见,则所有人都会觉得生命是有价值的、被人尊重的。 4.鼓励幼儿珍惜生命。生命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践“爱惜”生命,在日常生活中帮花木浇水、不攀折花木,日行一善,过着俭朴的生活而不浪费资源和过度消费等具体行动,真正实践爱惜生命的行动,具体做到珍惜生命,使生命教育与生活教育结合,在生活当下呈现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与价值。 三、幼儿生命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作为成人,教师对生命的态度五花八门,却是十分鲜活。在生命教育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首先就要让教师对生命树立健康的态度和感受,才能正确引导和教育幼儿。 幼儿对生命的态度与成人不同,更为感性,更带有情感色彩,更容易受成人的影响。例如,有一次我带领一群孩子在花园里散步的时候,无意间在草地上看到一只毛毛虫,几个小女孩立即叫了起来:“好可怕喔!”于是,一伙儿人围着毛毛虫议论着要怎么办,一个小男孩冲上去抬起脚用力一踩,得意洋洋地说:“我很勇敢,我不怕!”毛毛虫贴平在地上,还流出青绿色的汁。这一幕让大家都愣住了,而我也一样感到惊愕,问他:“你为什么要把它也踩死?”小男孩声音响亮地说:“我不害怕毛毛虫。每次在家里,妈妈见到小虫子都很害怕,都是叫我踩死的。”这说明,孩子对待生命的态度,是受周围人的影响和感染的,特别是家长和教师。如果教师也像这个小朋友的家长一样持有对生命漠视甚至敌视的态度,以此来教育孩子,必定会让孩子产生不好的体验和经验。 Carole Basile在他的文章中提到,一个5岁的孩子会担心人行道上的毛毛虫被同年龄的孩子玩弄,而小心翼翼地将毛毛虫从人行道搬到他认为比较安全的草地上,这样的念头并不是突发其想,而是因为有人曾经花时间教导孩子认识这个生命(毛毛虫)及其居住的地方,这个孩子因而学会了尊重生命。如果小男孩也有人教导他认识毛毛虫,或许他就不会一脚踩死它了,所以对生命的认识和尊重生命的态度是可以被教导的,而且,教导的人对生命的态度非常重要。这就要求幼儿园教师对待生命要有正确的理解和感受。 自然角、种植园为孩子观察植物、照顾小动物提供了空间。有时,孩子对所种的植物观察的新鲜感过了,没耐心照顾了,对这些了无生气的植物老师较随意地就处理掉,会间接让他们养成不爱惜、尊重生命的习惯。而因为担心孩子面对生命消逝的感受与冲击,老师十分忌讳谈论“死亡”。有一次,自然角里饲养的蚕宝宝死了,为了怕孩子难过,我一发现,就赶紧处理掉,当孩子问起,就淡然带过,不知该如何和孩子谈“死去”。 四、生命教学的多元化实践 为了更好地对幼儿实施生命教育,作者经过自己的探索、结合与其他同行和家长的交流,经过自己的总结和思考,通过在日常生活中采用多种方法,来实践幼儿的生命教育,加强孩子们的感受和体验。具体实践和体验如下: 1.讲解、说明阶段 (1)影片(阅读)。影像资料是一种很有感染力的传播媒材,若善加选择内容,将是非常好的生命教育方式。 (2)故事。从儿童到成人的使用都非常广泛,尤其透过童书的阅读,常能具有投射的作用,让阅读者产生认同感,学习童书传达的生命观。 (3)隐喻法。经主题隐含在故事或比喻中,个人与内在经验世界连结之后,对自己的经验产生意识层面的顿悟。 (4)随机教学。生活中发生的生命相关的事件即是最好的生命教育题材,如能于生活中随机教育,定能发挥最佳的教育功效。 (5)榜样作用。社会学习理论主张幼儿经由观察与模仿而学习,在教室中,老师及其他幼儿即是最好的模仿对象。老师以自己的经验分享或表扬其他幼儿的优良行为提供认同的对象,发挥“以生命影响生命”的功效。 2.体验阶段 (1)反思法。对自己参与或经历过的经验进行反思,以便从经验的体验获得个人意义。 (2)团体游戏。透过团体游戏吸引年龄较小幼儿的注意力,达到体验生命教育精神的活动,适合用在学习团体尚未熟悉,或是年龄较小的团体,如小医生照顾小病人游戏。 (3)角色扮演。模拟扮演特定的人物、揣摩其心境转变,以获取经验学习。 (4)创作。让幼儿透过美术、音乐、绘画等创作来抒发情感,或欣赏他人的艺术作品以提升对生命的体认,达成生命教育。尤其对文字运用能力不强的小学低年级学生或幼儿园小朋友而言,透过绘画等创作是传达创作者想法,也是一种与教学者沟通的管道。 (5)体验。透过直接的体验可以协助年龄较低的学童,了解与自己生活经验差距较多的情境。例如,体验“妈妈怀孕”的辛劳,进而学习爱惜自己的身体。 3.实践阶段 (1)实践。生命教育在生活中发生,也需要在生活中实践。因此,实践课程也就特别的重要。教师进行生命教育时应特别鼓励实践活动,引发认同进而效法。 (2)参观、访谈或校外调查,可用以协助幼儿实际观察、采访、了解事实与现象。 (3)拜访、服务活动。如拜访敬老院与老人聊聊天等活动都能协助参与者察觉生命的不同,找出自己生命的意义。 五、开展生命教育的总结和思考 通过在幼儿园进行生命教育的实践,作者体会到: 1.生命教育课程必须有系统、有组织地实施 仅仅在幼儿园开展生命教育是不够的,必须形成一个系统教育,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都要进行相关教育,才能让这个教育持续下去,让学生受益。 2.尊重幼儿个人的独特经验与情感 生命教育强调尊重个别的人,幼儿个别的独特经验应受到尊重,且透过自己的经验来学习体验、感受生命的意义。提供与幼儿实际生活经验相近的探索性学习环境,以及与幼儿实际生活历程相近的价值概念。以利幼儿澄清个人价值信念,建构必要的价值观。 3.接纳不同的价值观 现代的教育观强调接受、尊重多元的价值观,生命教育并非灌输某一“标准价值观”。而是发展幼儿价值观的思考、选择与决定的能力。 4.兼顾幼儿的群体特征与个性 孔子说过,有教无类。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不但要促成幼儿群性的发展,也要顾及幼儿学习风格与个别差异。 5.启发重于灌输 生命教育强调让幼儿获得意义观与价值观,而意义及价值的产生须以启发的方式引发幼儿思考、价值澄清、进而建立自己的价值观,发现自己生命的价值。 总之,进行生命教育教学活动设计时,必须认识到,生命教育不是一种教导式的外在行为改变,而是一种内省与反思的自发的改变。因此,清楚掌握生命教育的内涵,让教导者和学习者,在互动中体会生命的真义,认识生命的源头,由内而外产生实践的信心与力量。 幼儿生命教育论文:幼儿教育的思考原点 【摘要】幼儿的生命是幼儿教育的基石,它包括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当前的幼儿教育不仅对幼儿的生命价值本身缺乏应有的关注,对幼儿生命的理解也很片面和肤浅。幼儿教育应该具有鲜明的生命性,幼儿的生命教育理应成为幼儿教育的思考原点。 【关键词】幼儿生命教育;幼儿教育;思考原点 从20世纪初瑞典作家爱伦・凯提出“20世纪是儿童的世纪”,到澳大利亚教育史学家康纳尔提出教育要转向“人文关怀”,再到20世纪80年代末国际社会提出要“学会关心”,我国的幼儿教育也随之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最为明显的就是开始关怀儿童的生命,关注儿童的生存状态。但目前经历了20多年风风雨雨的幼儿教育,对幼儿生命的关怀还仅仅停留在对自然生命的解读上,对幼儿生命的关爱只较多地保留在无数的教育文本里。然而,幼儿的生命恰恰是幼儿教育的基石,幼儿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使幼儿这一弱小的生命体在现有的生存状态下开放出更加绚丽的生命之花。幼儿教育应该具有鲜明的生命性,幼儿的生命教育理应成为幼儿教育的思考原点。 一、生命关怀:幼儿弱势群体的特殊需要 幼儿与其他年龄阶段的个体相比,不管是从生理条件、心理素质还是从个体精神的发生和发展来看,都处于生命发展的初级阶段。就像一粒蕴含着生长潜能的种子一样,幼儿是一个拥有巨大发展潜质的生命发展体。这一生命发展体的特殊性决定了幼儿实际上在很多方面属于弱势群体。他们需要身体的关心、心理的呵护,更需要生命的关爱和尊重。 然而,我们生活在一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既拓展了人们的生活空间,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提高了生命的质量,同时也使人们在对财富的聚敛、技术的运用和权力的争夺中放逐了对生命本身的追求。“教育的工业化把儿童的整体生成仅仅变为行为功能的增加,把‘人’当作了无生命的‘机器加工品’。在工具理性的价值视野里,‘生命’也就只能是一种‘挣扎’。”[1]这种对生命原生状态的忽视和对急功近利思想的追逐已在不知不觉中下放到了幼儿教育领域。“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了这种思想的自然代言。幼儿教育本应是为幼儿的,而幼儿却在短视的教育中被放逐掉了。这种放逐不是冠冕堂皇的“顺应儿童的发展”,而是对幼儿生命价值的漠视,对幼儿本身自然生态的破坏,更是对幼儿生命原生状态的扭曲。 对幼儿的生命关怀就是要关怀幼儿的身体,尊重幼儿的发展需要和规律,引导幼儿追求生活的“美好”和生命的完善,追寻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这种关怀不是仅仅为了达到家长和老师的种种要求的“预设”关怀,不是仅仅为了更好适应小学生活的现实关怀,也不是仅仅为了保持生命体存在的外在关怀,而是发自内心的、从幼儿生命价值本身出发的关怀。这种关怀没有层层的包裹,没有附加的条件,更没有急功近利的目标。它是对幼儿生命原始状态的尊重,对生命本身价值的追逐。我们的幼儿教育如果忽视了对幼儿生命本身的关怀,又怎么可能培养幼儿对生命的尊重和珍爱呢? 二、生命理解:幼儿生命教育的基础和前提 我们面对一个鲜活的生命体时,直观感觉到的就是一个具体的活生生的自然生命。这是作为个体的人存在的物质载体和本能性的存在方式,也是最基本的生命尺度。从这个意义上讲,生命体首先是一个与动物没有本质区别的物质存在。然而,人不仅仅是物质性的存在,他还是能有意识地支配自己的生命活动,超越肉体生命的精神性存在和在人的社会性生产和交往活动中的社会性存在。如果没有意识的萌生、精神的贯注和社会关系的支撑,人的自然生命就不能成其为人的生命。也就是说,“本体生命的存在,实际上有三重生命:一是自然生理性的肉体生命;二是关联而又超越自然生理特性的精神生命;三是关联人的肉体和精神而又赋予某种客观普遍性的社会生命。”[2]自然生命是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存在的物质基础,而社会生命则是精神生命在社会领域和应用层面的延伸。“人就是由这三重生命构成的具体而完整的生命存在,人的这三重生命是一个互为前提、互为因果、循环往复的生命流程,实现着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社会的交换和协调。”[3] 幼儿尽管处于生命的萌发和生长时期,但他同样是三重生命的结合体。幼儿教育总的原则是“保教结合”,此原则的提出固然与幼儿身体发育的特殊性密切相关,但我们不能因为这种特殊性而忽视幼儿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存在。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萨特最浓缩的一个观点就是“存在决定本质”。我们只有承认幼儿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存在,才会关注它们的现实存在,才会在我们的教育生活中关怀幼儿的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忽视甚至是漠视幼儿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存在价值,这是我们幼儿教育的最大失误,也是对幼儿的最大伤害! “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4]幼儿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系统的重要一环,作为基础教育之基础,它也必须直面幼儿的生命,关怀幼儿的生命,把幼儿的生命教育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它还必须尊重幼儿的生命,了解幼儿的生命,把对幼儿生命的理解作为幼儿生命教育的基础和前提。 三、生命教育:幼儿教育的思考原点 当前,人们对幼儿的生命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在大力提倡人文关怀的呼吁声中,开始了对幼儿的精神能量和教育的生命基础的关注。但对幼儿生命价值本身的探索还远远没有引起幼儿教育界的真正关注。然而,“生命价值是教育的基础性价值,教育具有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和创造人的精神生命的意义。换句话说,对生命潜能的开发和发展需要的满足,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责任,因而生命构成了教育的基础性价值。”[5]作为基础教育之基础的幼儿教育,也应该从生命的本体意义出发,把对生命本体价值的追逐作为自己的起点和原点。“生命本体论是从人的生存出发对世界所作的本体承诺,对世界作任何本体的承诺――诠释都要建立在生命的基础上,因为它本身才是唯一的认识的出发点和归宿。”[6] 1.保护幼儿原有的生命状态 幼儿有其自身的生命发展规律,有其特有的生命节奏,关怀儿童的生命,首先就要尊重幼儿的自然生命规律,保护幼儿原有的生命状态。与动物相比,人类有一个长得不成比例的不成熟期。“儿童发育专家Krogrnan指出:在所有生物中,人类的幼年期、童年期和少年期绝对是最延迟的。也就是说,人类是幼态持续或生长期长的动物。他的整个生命周期的几乎30%都用于生长。”[7]由此看来,幼儿有其特殊的生物规律和固有的生命状态。这些生物规律的存在更多的来自生理和遗传的影响,它不是教育能主宰的。幼儿教育同样也不能主宰和改变幼儿原有的生命状态。幼儿教育不论其出发点是否是善意的,它对幼儿原有生命状态的破坏和超越,它对幼儿自身发展步伐的任意改变和加快,都将对幼儿生命的自然发展带来恶果。因此,幼儿生命教育的首要内容就是要保护幼儿原有的自然的生命状态。因为“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个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秩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他们长得既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8] 保护幼儿原有的生命状态,一是要遵循幼儿生命的生物性,保护幼儿的天性,舒展幼儿的天性。人的天性是生命自身长期自然进化的结果,“教育对于天性应当保持敬畏,教育应该首先尊重儿童的天性”[9];二是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保护幼儿的身心不受人为的伤害。作为幼儿生命的呵护者,成人要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可能性,细心地照料他们,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机会和环境,保障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幼儿有着不同于成人的发展特点,也有着不同于其他年龄阶段的生命规律。幼儿生命教育的目的不是要改变它,改造它,重建它,而是要顺从它,保护它,维护它。幼儿的生命教育一定不能人为地改变幼儿生命的自然发展路径,而必须保持它原有的生态平衡,养护它原有的自然生命状态。 2.释放幼儿的生命精神能量 人类的生命发展过程不仅是一个自然生命的展开过程,更是一个精神潜能的释放过程。动物只能遵循遗传信息,按照遗传密码行事,而人类在其生命发展的背后,却有着精神动力的支撑和推动,有着精神能量的释放和补充。“生命的精神能量是教育转换的基础性构成,教育活动就其过程的本质来看是人类精神能量通过教与学的活动,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实现转换和新的精神能量的生成过程。”[10] 幼儿的身体尽管不是非常强壮,他的自然生命也还非常柔弱,但他的生命精神潜能却是巨大的。然而,我们对幼儿生命精神潜能的认识却是肤浅的、表面的、口头的。尽管随着“儿童期的确立”和对“儿童的再发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幼儿精神生命的漠视状态,但这种改变与幼儿自身的巨大精神潜能相比,显得那么的卑微和渺小。关注幼儿的精神生命,承认幼儿精神潜能的存在,帮助他们补充自己的精神能量,并创造良好的条件疏导和释放他们的精神能量,这既是他们生命规律的内在要求,也是他们生命特征的本真体现。 3.促使幼儿追求更好的生活状态 在纷繁复杂、变幻莫测的现代社会,尽管生存是人们的第一要义,但人们决不仅仅是为了生存而活着,更多的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幼儿的生命教育,也不仅仅是保障他们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健康发展,还要让他们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运用自己的主体性智慧,更好地适应社会,并在与他人的相互交流和交往中,生活得更加惬意和美好。幼儿的生命教育,不是基于抽象的理论和纯粹的理想的教育,也不是无病呻吟、偷梁换柱的教育,而是真正基于现实又超越现实,在“生活世界”观照下的教育。[11]而生活世界正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主要标志。因为动物只有生存而没有生活,更没有生活世界。“人之为人而不是神在于他现实地生存于一个生活世界之中;同样,人之为人而不是动物在于他不仅仅感性地生存于生活世界之中,他内在而且必然地包含着一种理性的超越和自我反观。”[12] 生活世界是充满活力、魅力和温情的世界,也是最真实、最具体、最本源的生命存在的世界。幼儿在这样的世界中可以体会到生命存在的意义,更能体验生活本身的美好。因此,对幼儿进行生命教育,不但要养护幼儿的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让他们在这样多元的社会中安全、健康地成长,在现有的条件下更好地生存,而且还要引导他们了解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帮助他们提高自己超越生存状态的能力,逐步向更好的生活世界迈进。这种迈进不是向幼儿传授深奥而抽象的理论,而是让幼儿在日常生活的渗透中逐步地感悟生命之美、生命之韵和生命之道。通过这样的渗透,他们可以知道自己生命的来之不易,知道自己生命对自己、对家人的重要意义,知道自己和他人生命的珍贵。同时,他们还可以知道,人不仅仅是为了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存在,更重要的是让自己和他人生活得更美好、更完满。 幼儿的生命是稚嫩的,它需要成人的关心和呵护;幼儿的生命是有规律的,它需要成人的理解和尊重;幼儿的生命又是孕育着潜能和希望的,它需要成人的养护和激发。让幼儿的生命之花在我们共同浇灌下,开放得更鲜艳夺目、更多姿多彩吧! 幼儿生命教育论文:论幼儿生命教育的可行性及实现途径 【摘要】当前我国对生命教育的理论分析和实践探讨仅停留在中小学校教育阶段,而相对忽视幼儿阶段的生命教育。本文从生命教育的四个基础概念:价值、良心、意志自由和人我关系出发,对幼儿生命教育的实施作了可行性论证分析,最后从幼儿园、教师、家庭和社区教育角度分析了幼儿生命教育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幼儿;生命教育;教学方法;家庭;社区 近年来,生命教育开始受到我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各类大中小学的重视。上海市于2005年3月14日正式公布了《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征求意见稿)》,之后于6月份公布了试行条例,在2005年9月份新学期开学时在全市160万名中小学生中首次全面实施生命教育。黑龙江、辽宁等省也于近两年出台了相关政策以保证生命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贯彻落实。生命教育在新世纪初受到如此关注无疑是可喜可贺的事情,但是从国内相关报道和已有研究文献来看,我国当前的生命教育仅仅停留在中小学校教育阶段,对幼儿阶段的生命教育研究少之又少。相比之下,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及亚太地区的马来西亚等国已开始重视对幼儿生命教育的研究。借鉴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及国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开展有中国特色的幼儿生命教育研究,不仅是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世界教育终身化的要求。 一、幼儿生命教育的涵义 1.生命教育的涵义 “生命教育”概念被明确提出的时间可以追溯到1979年。这一年在澳洲悉尼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Life Education Center,LEC),其目的在于开展青少年药物滥用、暴力、艾滋病的防治工作。日本1989年修改的《教学大纲》中针对青少年的自杀、欺侮、杀人、破坏自然环境、浪费等现象日益严重的现实,也明确提出以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敬畏的观念来确定道德教育目标。综观《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1]以及邱惠君[3]、肖川[3]等人对生命教育涵义的陈述,我们认为,生命教育的核心就是“全人教育”的概念,它是以“人”为中心,做横的延伸,纵的连贯,包括身、心、灵的健全成长以及德、智、体、美的平衡发展,帮助孩子将内化的价值理念统整于人格内,从观察与分享生、老、病、死的感受过程中,通过“知、情、意、行”的整合体会生命教育的意义与存在的价值,最终达到“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目的。生命教育的四个最基础的概念为:价值、良心、意志自由和人我关系。 2.幼儿生命教育的涵义 关于幼儿年龄范围的划分,存在着不同的说法,我们赞同陈帼眉等人的分类标准,即“从3岁到6岁,是进入小学之前的时期,称为学前期,又因为这是进入幼儿园的时期,所以又称为幼儿期”[4],我们这里指的幼儿就是3~6岁儿童。幼儿的生命教育是个体生命教育的最初阶段,指的是教育幼儿从观察与分享生、老、病、死之感受的过程中,通过“知、情、意、行”的整合初步体会生命的意义与存在的价值,完成生命教育的幼小衔接的任务,初步达成人生第一阶段“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目标。 二、对幼儿进行生命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幼儿期是儿童身心发展极为迅速的阶段,是儿童初步社会化发展阶段,幼儿园为幼儿提供了身心发展的舞台。而价值、良心、意志自由和人我关系这四个关于生命教育的基础概念,是进行生命教育内容建构的基础和判断能否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标准。通过以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对幼儿适时、及时地进行生命教育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1.价值 每个幼儿都是独特而鲜活的生命体,每个幼儿都有其存在的尊严和意义。 1~3岁儿童身心的发展为幼儿园阶段的生命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这一时期,儿童经历了身体发育的第一次“飞跃”,学会了走路,开始说话,形成了人类特有的语言、表象、想象和思维活动,开始出现独立性,开始产生自我意识,知道“我”的初步含义。皮亚杰(J.Piaget)的研究发现,幼儿处于他律阶段,他们受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支配,他们具有强烈的尊重父母、教师、警察等权威人物的倾向,以此获得自身存在的尊严和价值。科尔伯格(L.Kohlberg)也认为,处于前道德水平的幼儿具有服从――惩罚及相对论者的利己主义的特点,其特点表现与皮亚杰的研究结论相似。[5]在幼儿期,孩子会说“我要做妈妈的乖宝宝”“我要做一个好孩子”。在幼儿园里,当老师表扬某个小朋友的良好行为时,该小朋友的自尊心会得到满足,此后也会维持该行为以求得教师的再次表扬。每个幼儿的个别差异都需要得到尊重,每个幼儿的良好行为都期待得到关注和强化,每个幼儿的潜能都希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每个幼儿的尊严和价值都渴望得到发现。自我意识的产生、对权威的服从和价值尊严的形成使幼儿生命教育成为可能。 2.良心 良心是道德内化为品德后的一种产物。每个幼儿都具有初步的恻隐、羞恶、忍让之心,具有初步的对他人及他类物种的体悟之心。 在幼儿期,儿童开始出现人类典型的认识活动形式――思维,具备了初步的判断和推理能力以及极强的观察学习能力,情绪逐渐趋向稳定,个性初具雏形,形成了对道德的初步判定标准,在科尔伯格所做的关于海因兹偷药的道德判断实验中,我们可以发现,幼儿能坚持权威的标准,他们认为偷窃是不对的,是违法的,是应当受到惩罚的。[6]这表明幼儿已经在父母和教师的教育中形成了一定的是非观念和道德判断标准。在幼儿园,当我们拿走一个孩子的东西时,他会说“你真坏,我不跟你玩”“你是只大灰狼”。他们看到别的孩子或父母、教师因不开心的事愁眉不展甚至伤心流泪时,会过去安慰甚至陪他们一同流泪。在绘画时,儿童会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图画的方式表现出来,这些都表明了幼儿已经具有人类的最初情感,具备初步的道德感和美感。初步的道德感和惊人的观察学习能力也成为幼儿生命教育的必要条件之一。 3.意志自由 幼儿开始明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只有理智才是自由意志的基础,能初步判断哪些行为是不自由的,以及为什么会不自由,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意志,在活动中完善自己的品德和人格。 由于父母及外界环境的诸多限制,婴儿往往口不能“言”,耳不能“听”,只能通过哭喊抓握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婴儿最早发现了自身能力的局限性。由于语言等认知能力的发展,幼儿逐渐产生了自身与环境的互动,认识到自我的力量之所在,认识到某些欲求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是能够达到的,但是达成欲望的行为也存在合理性的问题。有的幼儿会通过严格遵守游戏规则来赢得教师的表扬,这就是合理的行为;有的幼儿用突然大喊大叫或哭闹方式以赢得教师或父母的关注,或者在与父母逛街时想要自己喜爱的东西,遭到拒绝便满地打滚直到父母答应为止,这些则是不合理的行为。教师和父母要采取合适的教育手段,利用发展和教育心理学中的原理对合理行为用正强化予以保持,对不合理行为用干预和控制手段促其消退。思想家和教育家洛克和卢梭等人都认为通过身体机能的锻炼,幼儿能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用理性、意志控制自己的欲望的能力。[7]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等人通过实验也发现,儿童能在教育中实现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的顺利过渡,走出自我中心和权威主义,更好地掌握判断事物的标准,最终明白意志自由选择的真实涵义。意志力的初步形成和对事物判断标准的初步建立使幼儿生命教育具有实现的可能性。 4.人我关系 幼儿逐渐明白人与人总是生活在关系之中,通过人际交互作用而生存的。幼儿能通过亲情、友情和师生情谊,逐渐发展珍爱自我,关爱他人的能力。 随着身心发展变化,幼儿独立性日益增强,情感初具稳定性,逐渐产生了扩大社会交往的需要。入园的幼儿交际范围扩大了,原先的亲子关系扩大为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与师幼关系共存。没有入园的幼儿也在不同的场合与更多的人接触,扩大了自己的人际关系范围。皮亚杰指出,幼儿思维已经由感觉运动阶段步入了前运算阶段,并具有了具体运算的可能性。[8]幼儿在感觉运动阶段已经获得与父母亲和外界事物交互作用的初步信息。在前运算阶段,幼儿虽然思维还不是那么系统和合乎逻辑,但是已经学会用符号和内部语言去想象,确立了与人交往的初步标准。前运算思维的发展和具体运算思维的萌芽,使得幼儿具有“做中学”的能力。他们能通过游戏、摆弄玩具、绘画、音乐、语言等形式与教师、同伴和父母接触,发展人我关系。在幼儿园中,幼儿能根据性别角色和社会角色的不同扮演想象中的不同的角色。幼儿前运算思维的发展、具体运算思维的初步萌芽和交际范围的扩大也为幼儿生命教育提供了可能。 综上所述,幼儿已经初步具备了进行生命教育的生理基础和心理保障。只要幼儿园、社会和家庭三方面共同着力,幼儿生命教育将会显露出蓬勃的生机。 三、幼儿生命教育的实现途径 幼儿生命教育是终身生命教育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充分利用政策支持,赢得幼儿园和教师重视,鼓励家长参与,寻求社区资源,将促进幼儿生命教育的更好实现。 1.政策支持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政策的制定和资金的保障为教育理念及理论构想的落实提供了有力保障。教育部于2004年出台了《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修订后的《守则》和《规范》增加了珍爱生命、诚实守信、加强实践、合作创新、网络文明、安全自护、远离等内容,近几年又相继出台了《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并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虽然这些规章和政策没有明确提出生命教育,但是已经体现了在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和高校教育各阶段进行生命教育的要旨。上海市于2005年颁布的《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条例》,明确提出在中小学教育中实施生命教育。我们期望该市今后能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将生命教育扩展到幼儿教育阶段。近几年,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以及一些东南亚国家的教育行政部门已十分重视生命教育的开展,明确提出了生命教育在中小学阶段的具体实施内容、阶段和步骤,并规划了从幼儿至高中阶段相应的生命教育教材。我国台湾地区和马来西亚等国还召开会议,对学前生命教育进行学术探讨。我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借鉴上海和港台地区及国外经验,充分认识到幼儿生命教育并不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而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事关儿童生命和民族教育兴衰成败的大事,积极制定生命教育各项政策法规,规划幼儿生命教育课程,探索中国特色幼儿生命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开发与幼儿生命教育有关的教材,以促进我国幼儿生命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幼儿园及教师重视 如果只有上级行政部门的政策法规的支持,没有幼儿园和教师的重视,幼儿生命教育的贯彻落实也是不可能的。幼儿园应重视生命教育的育人功能,制定生命教育课程,积极探讨生命教育课程的衔接问题,保证生命教育贯穿儿童的生命发展教育全程。教师也要积极配合并支持生命教育政策的推行,与幼儿生命教育专家及心理学专家积极合作,共同探讨生命教育的实施途径和措施,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推进生命教育。教师可以尝试运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进行幼儿生命教育。 (1)讲授法:教师通过投影片的方式向幼儿说明、解释有关主题或知识。 (2)欣赏讨论法:包括团体讨论和小组讨论的形式,前者以问答方式进行,后者以幼儿互相探讨方式进行。 (3)随机教学:以生活中发生的有关出生与死亡的事件为教材,随机教学。如某小朋友家人突然身患绝症或病故,教师可以和小朋友共同探讨死亡的意义。帮助幼儿理解死亡的不可逆行及其给关爱的人带来的无限伤痛,使其初步明白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4)模拟活动法:借助角色扮演、情境模拟想象以及故事主角模拟、绘画等活动进行生命教育。 (5)阅读指导法:阅读有关生命的图书,讨论和分享心得。可以结合模拟活动法,让幼儿在阅读后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懂得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道理。 幼儿园和教师只有为幼儿提供认知支持和情意保障,才能促使幼儿健康成长,帮助幼儿迈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处”的第一步。 3.家长参与 家庭是一个人一生中的物质与精神双重支持系统。良好的家庭环境,和谐的亲子关系,对儿童知、情、意、行的整合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家庭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家长不仅要力争为孩子创造合适的物理环境,更要为孩子生命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和谐的亲子关系有利于幼儿依恋感的形成和人格的健康发展。父母要信任和尊重幼儿,民主而平等地对待幼儿,鼓励幼儿的探索精神,使其树立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感;父母要教育幼儿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在提出奖惩规则时,要加以说明,而且应随幼儿的反应加以调整,以此培养幼儿的道德感;父母要注意培养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利于其自由意志的养成;父母要与幼儿多作情感交流,多参与幼儿的游戏活动,并带幼儿与邻居家孩子多交流,以培养幼儿的人我关系。 4.社区保障 幼儿在走出家庭,与社区的互动过程中扩大了交往范围,开阔了眼界,获得了身心的快速成长。因此社区中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人际关系对培养幼儿的知、情、意、行起着重要作用。 首先,社区应注重自然环境的保护,为儿童身心成长创造良好的物理环境。其次,社区应注重人文景观的建设。教师可定时组织儿童参观社区博物馆或烈士陵园等,为其讲解社区的历史由来和民族文化知识,以培养幼儿的自我意识、道德和民族认同、民族自豪感。教师还可带幼儿去公共图书馆的幼儿阅览室以多途径发展幼儿的认知能力,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再次,社区应注重幼儿公共活动场所的建设。幼儿公共活动场所是幼儿除幼儿园之外与同伴交往的重要地方,幼儿在这里能得到身心锻炼,分享与同伴交流的经验,发展人我关系。最后,社区应整合家长与教师资源。社区居委会可以请社区内外的幼儿生命教育专家、心理咨询专家或其他教育界人士,通过定期举办各种幼儿生命教育讲座和幼儿家庭教育讲座的形式,丰富家长及教师对幼儿的生命教育知识,以利于幼儿生命教育的更好开展。 总之,幼儿生命教育这一系统工程要争取政策的支持,调动幼儿园、教师、家长、社区等多方力量的参与,围绕生命教育的四个基础核心概念――价值、良心、意志自由和人我关系选择教材、建构课程体系和探讨教育方法,最终成功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幼儿生命教育体系。 幼儿生命教育论文:幼儿生命教育可能存在问题的研究 【摘要】当前,生命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生命教育的课程也开始引入我国内地。本文就我国特定文化背景下实施生命教育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对家长和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幼儿进行了认知理解方面的访谈。问卷调查表明,家长和教师希望幼儿具备调节情绪情感的技能,希望幼儿了解死亡的概念以更好地面对生活,但他们同时又担心如果教育方法不当,会给幼儿的心理带来阴影。这种矛盾心理是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对死亡的态度碰撞的体现。访谈表明,中班幼儿已掌握死亡概念的一些客观内容。因此,实施生命教育应该充分考虑中国特有的文化传统,采用幼儿、教师和家长能接受的方式。 【关键词】生命教育;态度;家长;教师;文化 一、研究背景 (一)生命教育的概念界定及其开展情况 生命教育和死亡教育、生死教育在本质上相同但适用于不同的背景。在国外,人们一般称“死亡教育”或“生命教育”。“死亡教育”引入我国内地后被称为“生死教育”。20世纪末我国台湾地区教育界首先引介了死亡教育,并称为“生命教育”。〔1〕 因此,“生死教育”或“生命教育”是“死亡教育”在中国本土化的产物,是中国化的术语。〔2〕 从学术角度而言,“死亡教育”的说法更为准确,但“生死教育”的说法更符合我国国情,也更具中国文化特色。〔3〕“生命教育”更准确地涵盖了“死亡教育”或“生死教育”的意义。我们把生命教育、死亡教育和生死教育等同起来,在不同情境下选择使用最适合当时情景的术语。 生命教育旨在帮助儿童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欣赏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4〕对于生命教育,不同国家的学者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见解。我国学者张淑美综合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意见,将它定义为“探讨死亡的本质以及各种濒死、丧恸主题与现象,促使人们深切省思自己与他人、社会、自然乃至宇宙的关系,从而能够认识生命的终极意义与价值。它是正对死亡、克服对死亡的恐惧与焦虑、超越死亡、省思生命,体会谦卑与珍爱,展现人性光辉,豁出生命意义的教育”。〔5〕 早在1928年,John C.Gebhart发表了一篇对美国丧礼及殡仪馆的评论文章,自此,“死亡学”研究和“死亡教育”在美国蓬勃兴起。随后,英国、爱尔兰等欧洲国家纷纷响应,一场“死亡觉醒运动”在20世纪60年代拉开帷幕。日本也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关注“死亡教育”这一课题。〔6〕 20世纪80年代起,美、英等西方国家规定在中小学开始实施生命教育,其目的在于帮助儿童科学地了解人的生死关系,以理解的态度面对生命历程中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从而活得更充实、更有意义和价值。〔7〕 英国计划为年龄达到11岁的在学儿童开设有关课程,使儿童体验与遭遇损失和生活方式突变有关联的复杂心理,并学会在各种非常情况下控制情绪。20世纪末,我国台湾地区教育界引入了这一课程内容。〔8〕 但迄今为止,我国内地还很少有幼儿园或中小学开展这样的教育。 (二)“比比和朋友”①课程介绍与本研究的意义 目前,“比比和朋友”课程即将在我国内地实施,它是一套关于幼儿情绪情感教育的课程,旨在让幼儿学会“应对”。该课程包括六个单元,其中有一部分是关于如何面对死亡的教育内容,即生命教育。先前它已在巴西、加拿大、丹麦、中国香港等十个国家和地区得到成功实施,并收到良好的效果。但是,由于每个国家或地区都有自己的国情、区情和文化,因此适应于一种文化的课程在另一种文化中实施时就可能产生问题。由于死亡的话题历来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禁忌,因此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实施效果很好的“生命教育”课程在我国内地实施时就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 我们借“比比和朋友”课程实施的契机,从家长对死亡以及死亡教育的态度、教师对死亡教育的态度、幼儿对死亡的认识三方面来分析在我国内地幼儿园进行生命教育可能遇到的问题,为在幼儿园实施生命教育提供第一手材料。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我们随机抽取上海不同区的七所幼儿园中班幼儿家长300人、上海不同区的五所幼儿园教师100人及中班幼儿23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回收的有效家长问卷是167份,有效教师问卷是54份;对23名中班幼儿进行了访谈。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及访谈法。 问卷调查使用自编的“家长对生死及生死教育态度的调查问卷”和“教师对生死教育态度的调查问卷”。 “家长对生死及生死教育态度的调查问卷”包括四部分内容,分别是家长对死亡的态度、子女对死亡的了解、家长对子女询问死亡等相关情形的处理和家长对死亡教育的态度。 “教师对生死教育态度的调查问卷”则包括两部分内容,分别是教师对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询问死亡等类似问题的处理以及教师对生死教育的态度。 访谈中班幼儿时分两组进行并录音,主要了解幼儿对死亡的认识,包括对死亡基本概念的认识以及对经历死亡的主角的情感理解。 三、结果与分析 (一)家长问卷统计结果分析 1.家长对死亡的态度 2.子女对死亡的了解 表2表明,问过有关死亡话题的儿童人数与没有问过死亡话题的儿童人数相差不多。 此外,32.3%的儿童经历过亲属的去世,18.6%的儿童“见过丧葬,并对此有所理解”。 3.家长对子女询问死亡等相关情形的处理 在孩子遇到和死亡相关的情形时,79.6%的家长能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关于死亡概念的教育。例如,会告诉孩子死去的动物“再也不会回来了”;46.7%的家长会利用移情的方式陪伴孩子一起伤心,安慰孩子;92.8%的家长会“分散孩子的注意,鼓励他做开心的事”。 4.家长对生命教育的态度 如果孩子在幼儿园自发地玩死亡游戏(如装死、丧葬等),教师应该怎么做?对这一问题,有69%的家长同意教师制止,有31%的家长不同意教师制止。经检验,发现两者有极其显著性差异,即持“制止”态度的家长远远超过持相反态度或模糊态度的家长。 对于是否能接受幼儿园开展和死亡相关活动的问题,有63%的家长明确表示难以接受,37%的家长表示能够接受。表示难以接受的家长远远多于持相反态度的家长。 但对另一相似问题“是否希望幼儿园开展生死教育”,57.5%的家长表示不希望,而42.5%的家长则表示可以接受,希望开设。也就是说,对是否在幼儿园开设生死教育课程的问题,从整体上讲,持支持或默认态度的家长与持反对态度的家长人数比较接近。 5.对死亡的态度和对生死教育的态度的相关 研究者首先就“对死亡的态度”会影响“对生死教育的态度”进行皮尔逊相关分析,结果发现“家长对死亡的态度”以及“家长对生死教育的态度”之间存在极其显著的正相关。 为了进一步确定“家长对死亡的态度”与“家长对生死教育的态度”的关系,研究者以“家长对死亡的态度”为自变量,以“家长对生死教育的态度”为因变量进行一元回归分析,发现家长“对死亡的态度”的确影响“对生死教育的态度”,但影响程度不大。 (二)教师问卷统计结果分析 从“如果幼儿园的小动物死了,我会告诉他们小动物再也不会回来和我们一起玩耍了”的统计中可以看出:79.0%的教师能给予幼儿正确的回答和引导。 教师对假设情景“如果幼儿园养的小动物死了”该怎么办的回答情况如下: 83.3%的教师能够尊重幼儿,和他们一起商讨处理所遇到的问题,认为“儿童应该有关于死亡的客观概念”,66.7%的教师认为“死亡教育可以降低儿童对死亡的恐惧”,94.4%的教师认为“生死教育能帮助儿童认识到生命的意义”,88.9%的教师认为“儿童应该具备一些面对不幸和困难时调节自己情感的策略”,96.3%的教师认为“在儿童对死亡的话题感兴趣时应该给他们一些指导”。但63.0%的教师认为“儿童太小还不能理解什么是死亡”。 如果在幼儿园有幼儿自发地玩死亡游戏,教师该怎么办呢?教师对此的看法统计如下: 从表4可以发现,对幼儿自发玩死亡游戏持制止和相反态度的教师人数比较接近。但对于“如果幼儿园开展生死教育,是否愿意实施这个课程”,教师的回答不容乐观,仅有25.9%的教师乐意去实施这一课程。 (三)教师、家长对生死教育态度的比较分析 鉴于教师和家长问卷中有9道关于“对生死教育的态度”的同质题目,为了比较教师与家长对生死教育的态度,研究者对两者的态度进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结果表明,教师和家长“对生死教育的态度”不具有显著性差异。 (四)幼儿访谈结果 研究者在对幼儿的访谈中发现,中班幼儿已经知道一些关于死亡的知识:他们知道无论是人还是动物一旦死亡就“不能吃,不能喝,不能再和我们一起玩耍,心脏不会再跳动了”,即他们了解死亡的躯体功能失效性――身体一切器官停止一切生命活动,死亡的不可逆性―― 一旦死亡就无法复生。虽然有很多幼儿希望小动物能被救活,但他们也知道这只是一种情感上的期望。同时,幼儿会对死亡的小动物深表同情,希望小动物的妈妈把它带回家去,把它埋葬掉等等。 四、讨论 (一)家长对死亡有客观理性的看法 中国传统的儒文化重生轻死,对死亡采取回避态度。儒家文化把死亡问题排斥在生命视野之外的现实主义生存哲学,是中国人忌讳死亡、恐惧死亡的文化根源之一。谈论死亡总会或多或少引起心理冲突,因此,和“死”同音的汉字和数字被认为不吉利;“死”可以用不同的词来代替。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对死亡的态度较坦然。恩格斯说:“生就意味着死。”生与死是一个问题不可分割的两方面。西方文化认为人的一生由许多不确定组成,唯有死亡是亘古不变的。 在现代生活中,家长同时接受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对死亡独特的态度。从研究中可以看出家长已经能客观理性地看待死亡,理解死亡是生命的一种自然现象,能正视死亡问题,但对于死亡问题还存在一些焦虑。我们还可以看出,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新一代年轻父母对传统文化有一种再思考,例如,他们并不完全赞同传统“好死不如赖活”的观点,同时,由于现代丧葬方式的改变――接受西方文明的结果,他们减少了对墓地或者间接地说对死亡的恐惧,这是一种理性的表现。但对死亡问题的焦虑却很难找到合适的解决途径,很多人仍然避讳谈论死亡,因此他们不愿更多或主动地了解关于死亡的相关知识。这里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对死亡的态度。现代人正是在两种文化碰撞中比较、徘徊,最终形成了矛盾的心理。 (二)家长希望孩子能更好地面对生活和不愿对孩子谈论死亡的矛盾心理 许多研究者曾在文献中论述过死亡教育,但他们的论述都集中在理论层面:死亡教育的必要性,国外死亡教育的历史与现状,国内外死亡教育的比较,死亡教育的目标、内容、可能途径,等等。〔10〕 而且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小学,涉及高等教育的不多,关于幼儿教育的少之又少。虽然我国内地在上世纪80年代已经在医学界开始对死亡学进行研究讨论,〔11〕 但这些研究局限于抽象理论层面,并未像国外一样涉及在学校和广大普通民众中开展死亡教育的问题,所以对社会的影响还是非常有限的。直到今天,我国内地各级学校还没有把生死教育作为一门课程来实施。因此各种研究也只是局限在理论探讨上,还未通过实践检验。家长对死亡教育的态度也只是依据自己的经历和认识作出的相应反应。 本研究表明,大部分家长对幼儿进行死亡游戏和幼儿园开展与死亡相关的活动持否定态度。在幼儿园实施生死教育也只有一半左右的家长赞同。这是有背景的:大部分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具备一些调节情绪情感的技能,他们也觉得开展生死教育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孩子对死亡的恐惧,获得正确的认识。但是,家长之所以对开展这种教育存在疑问,是因为他们觉得孩子还太小,害怕如果方式不恰当或内容不合适反而使孩子产生对死亡的错误认识,贻误孩子。这就是家长的矛盾心理。这是开展生命教育时需要注意的。如何使生命教育真正起到降低孩子对死亡的恐惧的目的,使他们对死亡有正确的认识,更好地面对生活,获得面对困难时调节自我情绪所需要的技能技巧,是实施生命教育课程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三)教师希望幼儿能更好地面对生活和不愿实施生死教育课程的矛盾心理 和家长一样,教师希望幼儿具备一些调节情绪情感的技能,更好地面对生活。他们也能在幼儿需要时给予正确的指导,并尊重幼儿自己的选择。这充分体现了教师对幼儿教育更理性化的倾向,及更尊重幼儿的教育观。不过,在实施生死教育课程问题上,教师却反映出传统的中国文化观念――对死亡的禁忌,表现在不愿实施这个课程。据此看来,在幼儿园真正实施这个课程还需要教师转变观念。 (四)教师和家长在生死教育态度上没有本质差异 从上述统计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在生死教育态度上,教师和家长没有本质差异。他们都肯定实施生死教育的积极意义:使幼儿更好地掌握调节情绪情感的能力,更好地面对生死问题。他们同样能在幼儿需要时给予适当的指导,但他们又同样对方法不当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忧心忡忡,并谨慎地谈论自己死亡的问题:家长在家中不愿谈论死亡问题,教师在幼儿园中不愿实施生死教育。 教师和家长态度的无实质差异性说明当前我国内地幼儿生命教育依旧处于理论探讨阶段。生命教育可能存在于非正规的社会教育中,它实施的条件完全依据偶然性因素。可以说,生命教育尚未在正规的学校教育中以课程的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另外,教师也未受过专门的教育或培训,他们尚不能运用正确的知识、方法和途径在适当的时候去教育幼儿。据了解,在美国的幼儿园,教师正视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和死亡相关的问题,如幼儿园小兔子的死亡、幼儿遇到的不幸等。教师会和幼儿一起面对已发生的事实,告诉幼儿关于死亡的正确答案,和幼儿一起经历痛苦,帮助幼儿调节情绪,在家长的协助下,让幼儿尽快恢复正常的生活。〔12〕 我们知道,教师是一个专业的指导者,他们和家长是有差异的。因此,在真正实施生命教育的课程时,还应加强教师的培训与专业性指导。 (五)幼儿能理解关于死亡的某些内容 对于死亡的理解通常涉及五个方面的内容(Brend and Speece,1993;Corr,1995):universality(死亡的普遍性,即人都有一死)、irreversibility(死亡的不可逆性,即一旦死亡就无法恢复)、nonfuncationality(躯体功能失效性,即身体器官停止一切生命活动)、causality(死亡诱发性,即是什么导致死亡)、noncorporeal continuation(非实体状态的延续性,即躯体死亡后以另一种形式继续存在,也就是生者与死者的情感联系等)。〔13〕 根据访谈结果分析,中班幼儿已掌握一些关于死亡概念的客观内容:死亡后躯体功能失效性――身体一切器官停止一切生命活动;死亡的不可逆性―― 一旦死亡就无法复生。他们能根据生活经验对死亡的原因作出自己的猜测。但幼儿的这些认识很可能来自他们的朴素知识。此外,他们试图避免死亡或减轻由死亡带来的痛苦和后果。认识的来源虽然是多样的:媒体、父母或教师等,但无疑他们已经具备了一些关于死亡的客观认识。 五、结论 (一)教师、家长对生命教育的态度处于矛盾之中 教师和家长对生命教育功能的认同以及对生命教育内容和方法的质疑,表明他们对生命教育的态度处于矛盾之中。这个问题需要在实施生命教育课程时给予重点关注。怎样运用适当的方法实施好生命教育课程是一件需要技巧的事情,教育专家和教师要在理论和他人实践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特色设计合适的方案。 同时,在实施生命教育课程时应该注意到教师和家长的情绪情感反应,使教师和家长能在课程中受益,避免造成心理压力。尤其是教师,应该接受专门的培训。一旦教师具有正确的态度及应对措施,就能真正作为指导者实施好该课程。 (二)家长对死亡及生命教育的认识逐步趋于理性 中国传统文化对人们的影响根深蒂固,但从本研究中可以发现,在多元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人们已经能逐渐正视死亡,人们也由此更加积极地投入生活,更理智地对待生活,从而展示生命的意义。这也正是生命教育所关注并要努力实现的目标。 对死亡及生命教育的理性认识需要有一个过程,我们不能急于求成。随着社会的发展,相信人们会逐渐理性、客观地看待生死问题,同时也能逐渐认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并开始关注如何在幼儿园开展此类课程,从而使幼儿能正确地认识死亡,珍惜生命,活得有意义。 (三)生命教育的实施需要考虑中国的文化背景 一种课程能在某些地区成功实施并不意味着它同样可以在其他地区成功实施。从调查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幼儿的家长和教师(限上海地区)对生命教育处于双重认识中,既看到它的积极意义,又担心它的消极意义,这里明显带有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交融的痕迹。因此,在实施生命教育课程时,应充分考虑中国传统文化对生命教育的独特观点,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运用适当的方法实施生命教育,以真正使生命教育成为对幼儿有益的教育。 幼儿生命教育论文:基于叙事的幼儿生命教育实施之路 摘 要 幼儿生命的独特性和丰富性使幼儿生命教育的实施方法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状态。结合幼儿的叙事性思维特点和叙事在教学领域中的应用,笔者试以叙事为视角提出对幼儿生命教育实施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 叙事 叙事课程 幼儿生命教育 叙事学自产生以来便被广泛地应用于各门学科,叙事学的普遍应用是源于人们对故事影响力的认可。在幼儿教育领域,叙事占据着独特且重要的地位。叙事广泛地存在于幼儿的一日生活、学习活动之中,它是幼儿最亲密的伙伴,幼儿学于故事、乐于故事、成长于故事。幼儿叙事研究工作者苏珊・恩杰说“我们听过的故事、我们讲的故事,会决定我们将来成为怎样的人”。故事在幼儿的生命世界中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因此,笔者认为叙事或许可以为幼儿生命教育的实施之路提供新的视角。 一、叙事之内涵 (一)叙事是生命经验讲述和传达的重要途径 故事与生命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故事承载生命、记录生命、表现生命、传播并激发生命。叙事产生于生命表达的需要,生命亦因叙事得以记录和延续。生命叙事是人类叙事的永恒话题,在生命叙事中生命得以复演和共鸣。生命叙事是指叙事主体表达自己在生命成长中对生活和生命的感受、体验和潜意识的价值指向,它包括叙事主体自己的生命经历、生活经验、生命体验和生命追求,同时也包含自己对他人的生命经历、生活经验、生命追求和感悟等。 (二)叙事是幼儿认识世界的思维模式 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我们都知道一个事实:幼儿喜欢故事。但幼儿为什么喜欢故事?幼儿与故事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实际上,故事不仅是幼儿亲密的童年玩伴,更是幼儿理解生命世界的独特方式,幼儿以故事的形式组织经验并理解周围的世界,这就是布鲁纳提出的“叙事智能理论”。布鲁纳认为叙事思维是人类获得和建构意义的主要途径,儿童的智能中就具有这种叙事性的结构。在儿童认识周围世界,获取各种不同信息的时候,他们把周围所有的事物都联系起来,从相互关系的方位去把握它们,儿童联系周围世界的方式就是“叙事”。 二、叙事:幼儿生命教育实施的新思路 (一)以幼儿叙事为起点,关注幼儿的生命成长需求 幼儿生活在故事的世界,他们学于故事、乐于故事、成长与故事。幼儿不仅喜欢听故事还喜欢讲故事。幼儿讲故事的范围很广,从与父母的简短对话,到包含人物、情节和细节的事件叙事。幼儿讲的故事有时并不完整,因此成人很少有耐心倾听并记录他们的故事。实际上幼儿的只言片语就是他们内在生命经验的外化和组织、探寻生命经验的过程。幼儿心理学家华丽・琼菲(Wallace Chafe)说“对我而言,叙事是内在行为的外显,就像内心的窗户一样”。发展心理学家阿利莎・马可贝(Allyssa McCabe)也认为从孩子说的故事中可以了解他们的思考。 (二)以文本叙事为载体,充分利用丰富的幼儿文学资源 “我们的树会死么?” 弗雷迪问。“总有一天树也会死的。不过还有比树更强的,那就是生命。生命永远都在,我们都是生命的一部分。”“我们死了会到哪儿去呢?”“没有人知道,这是个大秘密!”“春天的时候,我们会回来吗?” “我们可能不会再回来了,但是生命会回来。” 节选自《一片叶子落下来》 这段故事选自儿童文学故事《一片叶子落下来》,故事包含着对生命与死亡的深刻思考,这样的命题我们无法直接传递给幼儿,然而通过故事却能让幼儿潜移默化的接受关于生命的哲理。文学故事是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这是因为文学故事是作者所看所听所经历的事件,因此它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生命体验和多元的生命价值观;另一方面,近年来随着幼儿教育领域对生命教育的重视,出现了专门以生命为命题的作品。幼儿文学中覆盖着形形色色的生命知识、生命情感和生命体验,如《一片叶子落下来》《世界为谁而存在》《活过一百万次的猫》《爷爷变成了幽灵》《獾的礼物》等。 在传统的幼儿教学中,也经常使用幼儿故事作为教学载体。然而,很多故事类教学关注的是故事中的知识,教师运用故事的目的是将其中的知识或观念传递给幼儿,而忽视了故事本身的作用。教师在使用生命叙事的儿童文学作品时,应当关注故事本身,让幼儿感受故事、参与进故事并表达对故事的理解,做到从故事中来到故事中去,让幼儿通过体验和参与故事主动地构建生命知识观和价值观。 (三)以师幼共叙为主要渠道,在生命教育的现场启迪并激发生命 师幼共叙是指教师和幼儿围绕故事或事件共同展开的叙事活动。叙事活动与一般的讨论活动、谈话活动不同,叙事是连续的、有情节的、有高潮和冲突点的。这就要求教师与幼儿在生命教学中的交流不是零散的、而是连贯的,不是随意的、而是有情节性的,不是平淡无奇的、而是有高潮和矛盾的。所谓连贯性是指教学目标的层层递进和关联性,这是组织叙事教学的关键。所谓情节性是指课程设计的叙事线索,线索来自故事或幼儿的生活,叙事线索是串联活动、实现教学叙事性的核心因素。所谓高潮和矛盾是指叙事性教学的戏剧性和趣味性,基兰伊根在《教学:作为故事讲述的方法》中指出,矛盾和冲突是故事吸引读者的核心也是故事化教学吸引幼儿的必要因素。另外,师生共叙的形式除了叙述、讨论、讲故事的言语形式以外,还有角色扮演、艺术表达等形式。 幼儿生命教育论文:幼儿生命教育的反思与重建 【摘要】对生命之爱需要从小播种。现实中的幼儿生命教育被窄化为安全教育和对死亡的回避。究其缘由,主要是因为父母对独生子女的过分关爱、教师不科学的教育理念和现代科技文化的虚无性及去文化性使然。应该如何开展幼儿的生命教育,需要从生命教育目的、生命课程内容以及课程实施方式等方面进行反思和重建。 【关键词】幼儿生命教育;归因;应然取向 生命教育是幼儿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最重要的教育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孩子用仁慈、恳切和同情的态度来对待一切有生命体的东西,因为这些东西身上体现着生命的伟大和美。”然而,学习的压力和攀比的心态已侵蚀到幼儿园这片原本纯洁、充满诗意的净土。幼儿生命教育是对幼儿童真的拯救,是对幼儿作为一个真正的人的导引。在此意义上,幼儿生命教育刻不容缓。 那么,幼儿阶段的生命教育现状是怎样的呢?应该如何实施幼儿生命教育呢?为此,我们采用“课程合作行动研究”的方式共同梳理有关幼儿生命教育的观念,探讨目前幼儿生命教育的现状与问题,以提升对生命教育的认识,为幼儿生命教育课程的研制提供思路。 一、现状:被窄化的幼儿生命教育 (一)“生”与“死”:颇受忌讳的话题 认识生命是尊重生命、提升生命价值的前提。在与成人和同伴的交往中,幼儿不可避免地表现出对诸如“我从哪里来”“死是怎么回事” 这类生命问题的好奇心。而受保守观念的束缚,父母无法坦诚地和孩子讨论人的出生问题。而对此类问题,幼儿园则一般会开展相关的主题活动,让幼儿了解生命是如何诞生的,以此加深幼儿对生命的认识。 由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重生轻死,对死亡采取回避态度,成人会尽量避免让幼儿见证“死亡” 的场景,因此幼儿对死亡知之甚少。幼儿对动植物死亡的体验成为他们理解“生”与“死”的重要途径。在幼儿园,教师通常会以“小鸟死了,就是永远也见不到爸爸妈妈了”这样的方式,让幼儿对“死亡”产生移情体验。 (二)将“生命教育”等同于“安全教育” 通过对园长的访谈我们了解到,目前的幼儿园生命教育倾向于安全教育。针对幼儿的安全问题,幼儿园采取了诸多保护措施,但较少为孩子提供学习自我保护的机会。在各种现实压力下,幼儿园被迫将安全教育放在了首要地位,这显然是有失偏颇的。 生命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保护”,更不能是“过度保护”。生活中的挫折同样是个体成长中不可或缺的教育资源。把幼儿的生命教育简单归结到“安全教育”这一点上是非常狭隘的。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或所谓“安全问责制”,便违背教育规律,人为地把幼儿关进“温室”,不让他们接触生活中的“风雨”,这对幼儿的成长是不利的,也会削弱他们在生活中的抗挫能力。 二、归因:幼儿生命教育何以如此 在访谈中我们看到,目前的幼儿生命教育存在一种窄化的取向。生命教育应是对生命整体的理解和认识,而非仅仅对生命的保护。即使是保护,也不仅仅是来自他人的保护,而应该让幼儿学会自我保护。那出现生命教育窄化的原因何在呢? (一)家庭缺乏对幼儿生命教育的正确认识 今日的中国家庭尤其是以独生子女为主的家庭,普遍存在溺爱孩子的现象。家长通常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孩子,而很少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们的感受。孩子大多处于被保护的状态,几乎没有选择的机会,接受的都是经过父母过滤并且是父母认为有益的东西。其实,回避疼痛和快乐成长并非是一回事,而只有经过疼痛后才能体会到不痛的快乐。父母剥夺了给孩子受挫的机会,这些在温室培育的生命,其生命能有几分活力、几丝韧性? 独生子女的个人成长背景、父母落后的教育观念以及教师不科学的教育理念等成为幼儿生命教育窄化的重要因素。在这一背景下,“保护”成了教育的关键词。生命教育的内容应该从幼儿的成长来考虑,安全教育其实只是生命教育中的一条教育“底线”,生命教育的内容应当更加丰富和多元化。 (二)现实社会忽略对幼儿生命教育的关注 由于受强大的科学主义取向的影响,现实生活处处被科学知识所包围,孩子失去了自我理解和想象的机会,没有了浪漫的幻想,丧失了原本的童真,生命活力慢慢萎缩。在有些幼儿园甚至还存在一些扼杀孩子个性的教育方式,这些都是与“生命教育”背道而驰的。 生命教育内涵的窄化,还受到现代科技传媒文化虚无性、去文化性的影响。柏格森认为生命是一种绵延。生命不只是实体性的东西,更是一段活泼、自由、充满创造性和可能性的绵延。存在的过程是一种时间的过程,而本质则是对静止不动的事物的一种逻辑判断,它应在这过程结束之后出现。因此,生命的空间不能靠冰冷的知识来充斥填塞,生命是在自由的状态下展开自己的过程。现代科技传媒文化所展现的是物质性、数量化、可重复性的生命,这样的生命观被抽空了精神的文化内涵,只是一个空洞的生命符号,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 此外,受强大的传统文化束缚和现实压力的驱使,幼儿园仅关注了生命的安全而忽略了真实生命的丰富与多元。教师在教育中不能充分发挥主动作用,无法按照自己的教育理念去教育幼儿,无力投入过多的精力考虑教育艺术、关注儿童生命体验等问题,而把工作重心放在生命安全上。此外,当前的幼儿教育还存在小学化现象,小学的课程被提前到幼儿园来施教。受现存教育体制考试导向的影响,大多数家长认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点,幼儿园也开始将幼儿学业的考核标准小学化。家长只求功利目标的达成,而忽略了孩子相对隐性的良好品质的培养,在某种程度上急功近利,只重视结果,不注重过程。在家长看来,更多关注孩子所谓显性、可见的 “素质”,重视孩子知识的获得与技能的习得,这从客观上给幼儿生命教育的实施带来了困难。 三、应然取向:解放儿童,关注整体 生命教育是一个系统的整体。从教育学的角度看,应从教育目的、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等方面进行关注。从具体内容来看,幼儿的生命教育需要促进幼儿对“生”之灵动的体验,为幼儿提供认识与体悟人的诞生、成长与发展的机会,关注对自然起源和演变的探究。幼儿生命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幼儿学会珍爱、保护自己的生命,同时尊重和珍爱大自然和其他生命体。无论是哪个阶段的生命教育,都应该关注生命的三维,即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幼儿生命教育也应从幼儿的生命意识、生命品质和生命态度三方面展开。 (一)幼儿生命教育的目的 生命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幸福、完整的生命个体。教育的目标是生命教育的内在主线,生命教育应该解决培养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普遍意义上的教育目标是要培养“成功”的人,而衡量“成功”的标准是对社会贡献的大小。由此衍生的生命教育的标准和目标在于培养受教育者的良好品行、同情心和被人尊重。人们所谓的成功往往是利他的,侧重于个人对他人与社会的贡献,忽视个人自身的感受――幸福。正是这样的观念导致人们衡量人生意义与价值的尺度走向片面、单一,因为他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几乎就是如此平面,如同动漫、小人书中的人物,不是好的就是坏的,不是宇宙英雄奥特曼,就是破坏地球的怪兽……原本丰富多彩的人生、缤纷绚丽的自然被简化成黑白乏味的零星片断,厚重的生命由此愈来愈单薄,本真的个我(尤其是自我价值所在)愈来愈模糊,蕴含着知、情、意、行的完整生命逐渐被肢解,乃至外化、物化、异化,直至走向反生命。而幼儿生命教育的愿景应在于培养快乐的个体,而不是培养社会的工具。 (二)幼儿生命教育的内容 生命教育应该是对一个生命整体的教育。没有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形态便失去了基础;没有精神生命,个体如同行尸走肉;没有社会生命,个体终将孤独乃至枯萎。因而,完整的生命教育包括生死观教育、安全教育、生命品质教育和快乐教育等。 幼儿生命教育和成人生命教育大体趋于一致,只是两者的侧重点和方式有所不同。幼儿生命教育重在生活规范教育和快乐教育,并由此逐步引入生死观教育。就整体而言,笔者认为当前幼儿生命教育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 生死观教育 与各年龄段的生命教育一样,幼儿园需要通过活动来唤醒孩子们的生命意识和生命情感,其核心是生死观教育。在幼儿期应培养幼儿良好的生命意识、正确的生命态度,让他们用仁慈、恳切、同情的态度对待一切生命;引导幼儿关爱生命、欣赏生命,产生对生命敬畏与生命珍惜的情感体验。只有建立了这样的意识和情感,孩子才会既尊重自己的生命,也关爱他人的生命,甚至把一切看作有生命的存在,激发他们主动保护生命的使命感。同时,生命教育中也应该讨论一些关于死亡的问题,并尽量使用恰当的方式应答。 2. 品德与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期是交往品质形成的关键期,生命教育应关注生命品质的教育,涉及到精神层面有关自信心、同情心、分享、诚信等问题。人从出生伊始就会遭遇到许多挫折,但现在很多家长都期盼着能把孩子一直放在“保温箱”里,希望他们不受一点挫折,导致现在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都较低。应当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重视其心理教育,加强他们心理承受能力。卢梭主张自然教育,提倡尊重自然,顺应孩子天性。快乐是孩子天性中的一部分,童年应当是人一生中最无忧的时光,教育首先要使孩子体会到生命中的快乐,才能谈得上培养他们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 3. 安全教育 幼儿园把工作重心放在安全问题上并无不妥,因为生存是生命活动的基础,生命保护是最基础、最重要的工作。幼儿是弱势群体,对危险毫无知觉,但安全教育不等同于保护教育,更不能成为最终和唯一的生命教育。在生命教育的理念中应将保护分为两种,一是让个体接触危险的保护,另一种是避免个体接触危险的保护。对幼儿来说,适当地体验危险是需要的。然而,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中,成人出于对生命的担忧,对幼儿实施的更多是替代性保护,缺乏直接体验危险、化解危险的应急能力培养,长此以往,幼儿容易形成依赖的性格,这是不利于他们成长的。为此,教师应在幼儿生命教育中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清晰地教给幼儿遇到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时的应急措施。 (三)幼儿生命教育的实施 1. 采用多种方式进行生命教育 在幼儿生命教育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教育的方式与技巧。有人主张利用童话式的比喻或游戏,有人主张使用真实的情境体验,但无论采用何种方式,都需要将艺术性与科学性二者巧妙结合,以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生命。教育需要艺术,生命教育更需要艺术化的智慧。在生命教育中处理人文理性(艺术)与工具理性(科技)之间的冲突是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教师在表述科学概念时应具有艺术性,应在幼儿理解的基础上运用艺术的语言,教育方式的运用也应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结合具体的教育情景,让孩子在情景中理解生命的生与死,体会生活的艰辛与幸福。因此,幼儿生命教育应回归儿童,回归童真、童趣,回归自然。现存的幼儿生命教育往往倾向于让幼儿从动植物的生死历程中了解生命,这使得幼儿常常无法区分自然生命和人类生命。生命教育应让幼儿从认识自然生命过渡到认知人类生命,从关爱自然生命转变关爱人类生命,让幼儿体验动植物之生命与人之生命的差异,从而了解人类生命的意义及其与宇宙生命之间的联系。幼儿通常在观察到动物死亡后的第一反应是:它们不能见到“父母”了,这是因为对于幼儿来说父母是最亲密的。我们可以很好地捕捉这一契机,帮助幼儿将对动物死亡的认识过渡到对人类死亡的体认,进而学会珍惜亲情,珍视自我和他人的生命。 2. 重视生命教育中榜样的作用 在幼儿生命教育中,“他人”的榜样示范是非常重要的。榜样的作用是在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触动中自然发生的。如今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大多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认为“被爱”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因此,需要在生命教育中引入“他者”的视角,让幼儿学会关爱他人。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是由内向外的,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电视上曾有这样一则公益广告,妈妈给自己的妈妈打水洗脚,这个画面被儿子看到了,他就学着妈妈的样子,也给妈妈打水洗脚,由此可见,家长的身教比言传更能够影响幼儿,从而潜移默化地融入到他的生活中。 3. 多方力量推进生命教育的实施 幼儿生命教育不仅仅是幼儿园和教师的工作,它需要来自家长和社会多方的关注,以大家的合力共同推动整个社会生命共同体的发展和相互融通。教师、家长和社会作为幼儿的“重要的他人”是幼儿生命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课程资源。因此,幼儿园可以建立幼儿家长学校,向家长介绍生命教育的教育理念,提高家长参与生命教育的积极性,与家长一起推动幼儿生命教育;开展针对教师的生命教育,丰富教师的生命教育知识,激发教师的教育智慧;借助社会力量,创造机会让健康幼儿与特殊幼儿接触,培养他们关爱他人、珍惜生命的意识。 幼儿生命教育论文:幼儿生命教育的启蒙 摘要:现今我们的老师总是在理念上理解了生命教育的含义,而真正实施起来却感到压力、迷茫和困惑,而生活教育更是对幼儿进行生命教育的启蒙,是幼儿园生命教育的切入点。本文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对生活活动的认识和实践提出若干建议,旨在和广大教师共同探讨。 关键词:生命;启蒙;生活 我们进行生命教育的目的应在于:让孩子尊重生命、学会生存、珍惜生活,热爱生活,感恩生活,培养孩子的爱心和责任心,以及勇敢、自信、友善、进取等良好的品质。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他们的认识是直接的,他们无法理解生命是什么,而教育是生活的,应该回归生活、服务于生活,对于幼儿来说,身体的发展、基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的形成是最为重要的目标。 1.当前幼儿园生活活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1 教师往往理念上了解生活活动的重要性,行动中却不能落实。 1.2 对生活护理有厌烦情绪,在生活活动指导中言行不当,或者有一大部分的教师认为这是保育员的事情。 1.3 缺乏有效的策略方法。 2.生活活动的自我效应机能 2.1 生活活动是自我适应的过程。在小班和中班初期,帮助幼儿掌握基本的生活能力,培养幼儿适应生活、享受生活是生活活动的重要任务。如小班幼儿会正确地盥洗,能在午睡时脱下自己的衣裤;中班的幼儿会安全地使用剪刀,制作自己喜欢的简单玩具,等等。这些能力的活动都是在帮助幼儿适应现实中的生活。 2.2 生活活动是自我服务的过程。学会自理可以说是幼儿成长的第一步,是幼儿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的基础。让幼儿养成基本的生活能力,学会自我服务。如学会整理自己的衣物、收拾自己玩过的玩具、把自己的物品柜清洗干净……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还能自己在气温变化时增减衣物,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饮水、如厕和盥洗等活动。 2.3 生活活动是自我享受的过程。幼儿每天都处在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因此,我们应该通过生活活动让幼儿体验到其中的快乐,享受生活给他们带来的一切。如午睡前,教师放一段轻松、安逸的音乐,让幼儿在音乐声中愉快地脱衣服、整理摆放后愉快入睡。在两个活动环节之间,有的幼儿在厕所里如厕,有的幼儿在喝水,有的幼儿三三两两在图书区看着书,还有的幼儿边交流边玩着玩偶,这也是享受。而对于中大班幼儿来说,他们已经逐渐体验到了幼儿园有规律的生活,因此,有序的活动,整洁、丰富的环境就是一种享受。 2.4 生活活动是自我迁移的过程。幼儿在自我服务的基础上,开始尝试为同伴、为集体服务。我们安排值日生每天为班级进行一次劳动,小组长负责收拾整理小组中的用品和图书,中大班幼儿在幼儿园里捡树叶,给花、菜园浇水……幼儿在园的生活是有规律的,虽然每天的活动不一样,但是幼儿能体验到这种规律。可是在家庭中,幼儿的生活却各不相同,如活动不同、习惯不同、获得不同……这些差异使得幼儿拥有各种不同的生活经验。这些经验经常会慢慢地渗透到我们的生活活动中,幼儿把自己的经验和所得进行自我迁移,使生活活动的内容更为丰富。 3.生活活动的有效实施要点 人类生活不仅是个体的生存状态,还是个体在一定的环境中通过不断实践的活动,是体现自我价值的过程。因此,在组织幼儿的生活活动时,我们力图让幼儿的生活活动变得自由、自主、积极。本人认为可以考虑以下几点: 3.1 善于观察、抓住教育契机。教师在生活活动中只有细致地观察,才能发现问题,抓住教育契机,帮助幼儿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从而形成好的生活习惯。 案例:“喝水” 小班的幼儿在排队喝水。前两个幼儿站在水壶前的胶印标记上,后面的幼儿没有标记可参照,互相拥挤起来,教师发现了,要及时提醒。等大家都喝完水,教师把幼儿召集起来,引导幼儿练习在人多的时候怎样排队。通过几次练习之后,喝水拥挤的现象自然就消失了。 3.2 不同年龄,分层指导。对于不同年龄层次的幼儿,在生活活动中的要求也是不同的,我们的指导要有针对性,有所侧重。 如:小班幼儿——其组织特点是自主的、分散的、宽松的,生活中我们应该更注重师幼之间情感的交流,把生活、游戏融合起来,让幼儿边游戏、边生活。 案例:“吃午饭” 到了午饭时间,丁元不肯自己吃饭,老师喂他吃饭,他也不要。老师想起了丁元最喜欢的小动物--小白兔。于是,老师对丁元说:“丁元现在做小白兔好不好?”丁元很开心。老师接着说:“小白兔跳累了,要吃饭了。”丁元点点头,老师说:“小白兔吃一口”,丁元张开了嘴巴……“小白兔会自己吃啰!”丁元自己动手拿起了勺子。 而中大班幼儿——这个年龄段的幼儿已逐渐养成了独立生活的能力。在中班开展生活活动时,既要给幼儿一定的示范引导,又要考虑给予幼儿一定的自主权。 案例:“值日生” 进入中班后,就要安排值日生了,我们可让幼儿开始尝试为班级服务。经过一段时间后,幼儿都能明确和熟悉自己的值日生任务。进入大班后,教师可以开始和幼儿商量,班级中哪些任务可以作为值日生的工作,经协商后,师幼共同确定新的值日生工作内容,教师把这些任务拍成照片制作在"值日生标记牌"上。每天晨间活动时,当天的值日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进行劳动,这样能充分提高幼儿的自主能力和劳动积极性。 3.3 根据生活活动内容的要求,采取有效策略。我们经常能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幼儿在盥洗间里是最兴奋的,往往忘记活动程序与规则,还喜欢玩水,容易产生纠纷。因此,我们可以先用图标展示出洗手的正确方法,并和幼儿讨论如何节约用水、为什么要节约用水。同时,采用提醒、建议等方式,提醒幼儿规范自己的行为。 在进餐活动中,幼儿的个体差异比较明显,食欲好的幼儿能自主、愉快地进餐,我们就给予赞赏式、评价式的互动策略予以支持;食欲差和习惯差的幼儿往往情绪不稳,喜欢求助并寻求老师的安慰,我们就采取激励式、抚慰式和帮助式的互动策略进行支持。 幼儿午睡时,我们对能力层次不同的幼儿进行合理搭配;鼓励能力强的幼儿帮助能力弱的幼儿;对能力弱的幼儿,以激励其自主穿脱衣服为主,并辅以适当的帮助和照顾。例如,小班幼儿我们可以在小床前贴上小胶印,帮助幼儿固定摆放鞋子的位置;区域里张贴“叠衣服”的图示,引导幼儿学习如何叠衣服等。 幼儿生命教育论文:家园共育,促进幼儿生命教育 摘 要 幼儿阶段是实施生命教育的最佳时机。目前,生命教育在高等教育和中小学教育中正逐步兴起,而在幼儿教育中却较少得到关注。幼儿的生命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功利化的教育观念忽视生命教育,当代社会对死亡话题的忌讳,传媒对幼儿教育的误导等三大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家园共育的措施,以促进幼儿生命教育。 关键词 幼儿生命教育 死亡教育 家园共育 很多人认为,生命复杂而又深奥,在幼儿阶段就开展生命教育不切合实际,等孩子大了再说[1]。其实,幼儿从三四岁开始就对“死是什么”“我从哪里来”这类问题充满了好奇,这是开展生命教育的契机;另外,幼儿阶段是人格发展奠基的重要时期,可塑性强,从小让幼儿“认识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对他们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幼儿阶段是实施生命教育的最佳时机。目前,生命教育在高等教育和中小学教育中正逐步兴起,而在幼儿教育中却较少得到关注。 一、生命教育与幼儿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美国。在我国,香港地区于2002年提出以生命教育整合公民教育和价值教育;内地的生命教育起步较晚,由省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牵头的生命教育始于2004年。 目前,关于生命教育概念的界定可谓百家争鸣。这里引用冯建军[2]的观点,他认为生命教育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生命意识熏陶、生存能力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教育,使学生认识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探索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 幼儿生命教育指的是在尊重幼儿发展主体性的基础上,通过生理教育、心理教育、生活教育等途径[3],让幼儿认识人与自己、人与他人、人与环境、人与宇宙的关系,最终让幼儿认识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达成全人健康发展的目标。 二、幼儿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功利化的教育观念忽视幼儿生命教育 现在看重分数和技能的功利化的教育观念仍然盛行,不少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被送进各种各样的培训班,接受才艺训练,并且还要参加各种各样的比赛。孩子们被当成了学习的机器,而不是一个完整生命的存在。他们没有太多机会去认识自己、感受大自然,更谈不上去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这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很可能面临生命的空虚感,容易失去生活的热情,甚至漠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二)当代社会对死亡话题的忌讳 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是,一个奇怪的现象是,远古时期的人类能正视生死的话题,而越是文明的社会里,人们越是“谈死色变”。在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中亦是如此。老师和家长们对幼儿关于死亡方面的问题要么避而不答,要么无法正确解答。因此,幼儿对死亡往往无法获得正确的认知。 (三)传媒对幼儿生命教育的误导 在现代的社会里,电视、电脑等传媒工具越来越多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动画片和电脑游戏成了许多孩子的最爱。这些动画片开阔了孩子们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力;电脑游戏也让孩子们的生活增添了不少的欢乐。不过,由于孩子们没有渠道得到正确的生命教育,这些传媒中的错误的生死观很可能趁虚而入,并先入为主。电脑游戏包括一些优秀的动画片中都不乏死而复生的情境,这使幼儿似乎觉得生命并不重要,因为生命可以重来。 三、幼儿生命教育的措施 (一)建立幼儿生命教育的课程体系 现行的幼儿教学大纲较少涉及生命教育的内容,生命教育缺乏完整的课程体系,不少幼儿教师对幼儿生命教育的理解还不是很到位。教育部门应尽快确定幼儿生命教育的目标,细化幼儿生命教育的内容,编制幼儿生命教育教材,并进行生命教育师资培训。 (二)通过多种方法对幼儿进行生命教育 教师应不断探索幼儿生命教育的有效方法,利用多种形式对幼儿开展生命教育的教学。其中,结合绘本和说故事的方法是进行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Jean Debbie提出绘本在幼儿园教室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绘本能拉近成人与孩子间的距离,让彼此能很快的以绘本的内容交流、讨论。教师可精心挑选幼儿能够理解的生命教育绘本作为教材,透过绘本故事的分享,丰富幼儿生命的经验和知识。教师在使用生命教育绘本进行教学时,应让幼儿感受故事、参与故事并表达对故事的理解,做到从故事中来到故事中去,让幼儿通过体验和参与故事主动地构建生命知识观和价值观[4]。 (三)家园互动,促进幼儿生命教育 开展幼儿生命教育自然离不开家庭的配合,如何将幼儿生命教育的理念推广普及给家长呢? 首先,幼儿园可利用多种渠道向家长普及生命教育的知识。比如,可借助网络平台向家长进行相关知识的宣传,可以编订《幼儿生命教育家长读本》等材料指导家长开展幼儿生命教育,也可以举办讲座或交流会的形式让家长进行学习。 其次,共同阅读亲子共读绘本可在幼儿园或班级设立生命教育绘本的图书架,让家长和孩子挑选自己感兴趣的绘本带回家一起阅读和交流,共同体会书本中的生命寓意。另外,家长要注意选择自己喜欢的生命教育绘本与幼儿分享。Jim Trelease在 “朗读的禁忌”中提到的:“别读自己不喜欢的故事,因为你的不喜欢会表现在朗读上,造成反效果”。所以,只有家长只有选择喜欢的生命教育绘本才能让幼儿也喜欢。 总之,幼儿的生命教育需要家园同心,不仅需要教师和家长从观念上认识生命教育的重要性,还要通过不断的合作和互动来促进幼儿更好地了解生命与热爱生命。 幼儿生命教育论文:浅谈幼儿生命教育的意义及实施途径 一、幼儿生命教育的意义 什么是生命教育?那是一种引导个体了解、体会和实践“爱惜自己,尊重他人”的价值性的教育活动。许多幼儿教师和家长可能对此并不认同,觉得幼儿年纪太小,所知有限,生命教育意义不大。但回顾近年来频繁出现的青少年轻生事件,不得不承认,他们的生命教育是有缺失的。那如此重要的生命教育在幼儿阶段就开始是否操之过急?笔者认为,幼儿阶段即开始生命教育,符合幼儿教育规律,很有必要。 众所周知,学前教育阶段是幼儿认知学习和习惯养成的重要奠基阶段,对孩子的性格养成有很大影响。生命教育理应成为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幼儿的生命教育,对其养成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发展其健全的人格有着深远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及家长的作用缺一不可。 二、幼儿生命教育的途径 对于幼儿期的孩子,如何实施“深奥”的生命教育?笔者认为该把握以下几点: 1.幼儿生命教育重在浸润。 生命教育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教育,通过一两次活动不可能达成目标,需要融于幼儿生活的点滴。可以说,生命教育离不开生活,它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是注重安全教育。这是生命教育的基础,其重点在于培养幼儿基本的自我保护意识。一是自觉遵守基本的安全规则。例如过马路时要走斑马线,并知道红灯停、绿灯行等基本的交通安全知识;与同伴玩耍时要遵守游戏规则,不用玩具砸同伴、不做危险的动作。二是培养基本的自我保护方法,如教育孩子不玩刀具、火等危险物品,外出时紧跟大人,不独自走开,不跟陌生人走,不攀爬危险的建筑等。其次,是积极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家庭是塑造人的品格的第一所学校,其对每个人的方方面面都有不容忽视的影响,父母悲观厌世的人生态度,会给子女塑造一个沮丧、消极、失望的家庭环境,在这种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对于外界的一切生命现象多少会表现出冷漠、敌意与憎恨,缺乏对生命的殷切关怀。反之,父母拥有乐观向上的心态,“润物细无声”,孩子也会受到一定的熏陶。家庭的每日生活处处蕴藏着生命教育的因素,家长要为孩子营造一种乐观积极、尊重互助的家庭氛围,使他们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和灿烂, 唤醒他们愉悦的生命情感,从而达到一种潜移默化的生命教育效果。 2.幼儿生命教育重在体验。 生活中各种鲜活的生命需要我们去切身感受,幼儿生命教育也重在体验与感受。首先可引导孩子感受生命的存在与美好,如与孩子一起种种花草,一起见证种子发芽开花的奇妙旅程,让孩子感受生命的奇妙与美好。其次,可以与幼儿一起感悟大自然生命的力量,如带领孩子外出踏青,在青青寸草、艳阳花开中感知大自然中各种生命的朝气,同时强化孩子的绿色、环保意识。另外,切勿抹杀孩子的同情心,在孩子感叹路边的小动物时候,在孩子抚摸路边流浪猫狗的时候,切勿让其赶紧走开,给孩子一些支持,让其天性中善良的光辉散发出来。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路边的乞丐、小动物都是生命,生命教育往往蕴藏在其中!通过这些,能够使孩子领悟生命的可贵,懂得要关爱他人。 3.幼儿生命教育成于感悟。 好的绘本是生命教育的载体,好的绘本往往会给孩子带来无穷的乐趣,会对孩子的心灵进行洗礼,会触及孩子心中最柔软的地方。我们不妨在给孩子选择绘本的时候关注一些有关生命教育的绘本,让其在书中感悟生命的美好以及坦然面对有关生命中比较沉重的话题,比如“死亡”。如绘本《一片叶子落下来》,它告诉小读者万物都会死,书中一片叶子和它的伙伴们在经历了四季的变化后,逐渐懂得了生命的意义在于经历美好的事物,在于给别人带来快乐;明白了死亡并不是代表一切毁灭,而是另一种形式的新生。当你带领孩子读此绘本的时候,相信会带给孩子不一样的感动。如绘本《小鲁的池塘》,它讲述了一个生命与友谊的故事,当孩子在读到此绘本时,一定会为对“好朋友”与“生命”有进一步的认识,会更加珍惜自己的好伙伴。 生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生命教育是一门终生的教育课程,关系到每个人的一生,也应该贯穿于每个人的一生。而幼儿生命教育只是一个起点,我们应重视幼儿的生命教育,让孩子们的生命之花开得更加绚烂多彩! 幼儿生命教育论文:生命教育理念下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的再认识 目前,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中存在着生命教育缺失现象,主要在于教育者忽视幼儿生命的生活性、体验性和发展性上。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应是关注生命发展中的幼儿和幼儿的生命发展,旨在教育者以理解生命本质为基础,以全面提升幼儿的生命质量为目标,积极树立生命意识理念,充分发挥生命教育理念下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的特点,立足要点,促进幼儿社会性能力的发展。 幼儿园生命教育社会领域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是以幼儿的社会生活事件及其相关的人文社会知识环境为基本内容,以服务幼儿的生命完整发展为目的,以社会及人类文明的积极价值为导引,在尊重幼儿的生活及兴趣,遵循幼儿社会性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而进行培养幼儿的社会情感、态度、价值观与行为品质,促进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去探索生命与生活意义的教育过程。科学的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应是提高幼儿的生活质量和生命意义的前提和保证。然而,现行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仍关注幼儿对外部世界固有的属性和规律的认识,仍关注幼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忽视幼儿的主体性,忽视对幼儿内在需要和生命的呵护,使幼儿园社会教育偏离了它本真的意义。因此,本文以生命教育理念作为指导,旨在教育者以理解生命本质为基础,以全面提升幼儿的生命质量为目标,积极树立生命意识,充分发挥生命教育理念下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的特点,进行生命教育理念下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的实践与探索,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健康发展。 一、生命教育在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中的缺失 生命教育与幼儿园社会课程内容中的“生命教育”不同,其意义更为宽泛,它是立足于生命对教育本质的一种重新理解和界定。生命教育不仅关注生命本身,而且关注对个体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在生命教育理念下来实施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其实质是要求教育者关注幼儿的现实生活,来引导幼儿发现生活意义、体验生命价值和提升生活质量的过程,这过程是一个教育者追寻教育本源的过程,更是一个创新的过程,使幼儿园的社会领域教育散发出熠熠生辉的生命力。基于生命教育理念,教育者应充分关注幼儿的现有的生存状态,通过创设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和环境等途径,来帮助幼儿建构生活经验,提升幼儿的生命品质。但现行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中不乏存在生命教育的缺失现象: (一)偏离生命现实性的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 生活即教育,教育即当下。幼儿在生活中生活,在生活中成长,在生活中享受生命过程。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应以现实生活为基准,教育更多要关注当下,在他们最为熟悉、最为真切的一日现在生活开展教育。但许多教育者在实践时,重正规活动的组织轻现实生活中的引导,如教师在开展主题《生病以后》时,只是仅仅关注几个正规的活动,对《我的朋友生病了》等正规活动较为认真的去组织,但忽略平时班上小朋友生病时如何引导幼儿去关注朋友生病,同伴应持什么样的态度和行为,如何学会去关心他人等等。在日常生活中教师没有时时处处地引导幼儿去关注周遭发生的事件,那么要发展幼儿的社会性也只是空中楼阁了。杜威曾提出“学校要呈现现在的生活”。幼儿的学习应是现实生活的一部分,带领幼儿探寻生活和生命的真谛,而不是未来某种预设生活的机械准备。 (二)忽视生命体验性的传统社会领域教育模式 社会领域教育的方法很多,有角色扮演法、调查法、讲解法、谈话法、讨论法、观察法、移情训练法、实践练习法等。然而,现实中的社会领域教学中,教师多以语言性教学法为主,即空口说白话的“填鸭式”教学。一些适合采用参观式教学的可让幼儿获得社会环境和社会文化方面的直接经验,会使幼儿身临其境,加深学习了解的内容都自然改成出示图片或者语言教学了。究其原因,很多幼儿园因担心幼儿外出的安全问题的考虑,因噎废食,将适合用参观法实施的教学活动进行替换或改变教育模式,活动自然缺少了生命在现实情境中的体悟。又如,面对幼儿的“冲突”,许多教师持着说教的态度,教幼儿如何谦让等,没有更多地把幼儿置身于“冲突的情境”中,让幼儿进行切身的体悟,让幼儿学会解决冲突。因为,在这样一个真实情境中,幼儿要解决的不仅是与人交往的问题,也是包括情感,态度,个性品质等多种综合素质培养的良好契机。社会领域的培养包括知、情、意、行四个方面,在当前的教育中,则过于注重知识的教育而忽视现实的真实的生命体验。 (三)忽视生命生成性的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 一套科学的幼儿园教材是决定着课程教学的质量的,课程的理念和目标是导向,它所秉持的理念直接影响着教师对课程实践的理念,因为有什么样的课程理念就有什么样的课程目标,也就有什么样的课程内容和相应的课程设计。笔者所在幼儿园先后使用过不同的社会领域课程文本,有些版本的教材预设很具体,甚至包括教师的一个动作、一个表情等都有设计,预设性太强,缺乏给教师和幼儿预留生成的空间。其次是实践中教师较少地关注幼儿的特点和兴趣,无视幼儿的主体性,可以说是对幼儿个体生命的一种漠视,即使在活动中有很多由幼儿生发的值得研究的话题,但教师通常是忽略和不予理睬,只想一味地把话题“拉回”授课的主题上来,一味照本宣科,致使丧失了许多课程内容的生成点和生长点。满足不了幼儿自发学习的愿望,更严重是抹杀了孩子的好奇心,忽视了生命的生成性。 二、在生命教育理念下重新审视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 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教育的基点,它是对为了“未来”而牺牲现在及当下漠视个体生命的观念和行为的一种挑战,是针对现实教育无视生命现象而提出的一种召唤。生命教育认为教育应该是要遵循生命的特性,在教育过程中应体现生命的主体性,赋予个体生命发展的自主权、主动权,不断地为生命的成长创造条件,促进生命的完善,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将此理论引入幼儿园的社会教育领域,就是凸显幼儿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彰显和提升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的生命意义。生命教育理念下幼儿园社会教育应体现以下特点: (一)生活性 生活是人生命的基本存在状态,生命的意义就在生活之中体现。生活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归宿。生命教育关注生活,回归幼儿的生活世界,是教育对生命的呼唤。幼儿园社会教育充分利用现实生活,在生活事件、生活活动中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让幼儿认知、实践、感悟,让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真正走入幼儿的现实生活世界,从关照现实生活世界中的幼儿出发,全面关照幼儿的认知和体悟。只有这种结合现实生活的社会教育才能真正取得成效,才会真正具有生命的活力和价值意义。因此,生活是幼儿最适合的学习资源和背景,也是最有效的学习途径和方式。 (二)主体性 主体性是生命教育的基本特点。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与幼儿生活世界紧密相连,是一个以幼儿为主体的动态的教育体系,它与幼儿的生活息息相关。如果丧失了对幼儿主体的关照,将教育与现实剥离,那么教育也没有丝毫意义可言。其实,从生命教育意义上讲,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是最能实现幼儿的发展,提高幼儿的情感和道德情操,健全幼儿人格,提升生命意义的一个教育领域。因此,在实践中,教育者要关注幼儿不同的个体差异,从幼儿的个性特点出发,培养其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真正体现教育的主体性。 (三)体验性 体验是幼儿最本真的感受生命存在的方式。生命教育实质上是一种情感教育,而情感教育的关键在于体验。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是一种生动的生命体验过程,它不是教育与幼儿的简单的,唯有认知和技能成分的授受过程,而是通过幼儿与其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而实现认知和发展情感的建构过程,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注重幼儿的亲身体验,如体验快乐与忧伤、合作与竞争、成功与失败、善与恶、美与丑等等不同的生命感受,从而感悟生命价值的意义。 (四)发展性 教育要面对的是一个动态发展和不断更新的世界。幼儿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基础,幼儿园课程不仅要着眼于幼儿现实的生活,更要为幼儿未来生活做准备。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绝不仅仅是一个社会认知的过程,而应该是关系到幼儿的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的发展过程,更是一个促成完整的人的成长与发展的生命不断丰富和充盈的过程。在实践中,教育者的关注点应将从知识层面上升到生命层面,对幼儿实施整体的、长远的、创造性的教育,将幼儿置于自然、社会情境中,产生对自我的悦纳和关怀,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对社会的认同和关注,为他们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生命教育理念下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的实施要点 生命教育是现代哲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它代表着一种生命世界观,体现着一种积极的生活思维观念,凸显着一种回归教育本源的理念。生命教育理论注重人在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主张将人的各种活动看成是生命的组成部分,并以个体的幸福生活,个体的发展作为最终目标。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的实施要点不外乎以下两个方面: (一)以人为本,回归教育本源 “以人为本”已成为教育人所奉行的理念和追求的目标。生命教育应当是以幼儿生命为本的活动,在教育过程中应体现幼儿的主体性,赋予个体生命发展的自主权、主动权,为幼儿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教育所面对的是一个个有生命的、有主体性和差异性的个体,是各个有着生命理想和追求的活生生的人。生命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必须把人当成“人”,即依据生命的特征,尊重生命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创造适合生命发展需要的教育,树立生命整体观。一方面,要顺应幼儿年龄的身心发展规律,运用科学的方法,努力促进幼儿生命的发育和成长;另一方面,要重视幼儿爱好、兴趣、动机、态度等非智力个性因素,依据生命的特征来激发生命的灵动,张扬生命的个性。因此,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是致力于更深切的关注幼儿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关注幼儿与自己、幼儿与他人、幼儿与周围世界的互动,关切幼儿的自主活动、探索活动。在探索时留给幼儿更多的空间和时间,允许幼儿有互动的过程、有思考的过程,有疑惑的过程。 (二)生活为源,回归真实世界 生活即教育,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是以现实生活为基准,生活是教学内容的基础、条件和价值源泉。教学内容贴近生活有利于人的本体意识和生命意识的确立,有利于培养幼儿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综合实践能力。一方面,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主张回归生活,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成长,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亲历”接受和体悟教育的意图。如在中班《交朋友》的内容中,就是让幼儿通过具体、真实的情景来学习如何与同伴交往,从而掌握必要的交往技能和方法,体验与人交往产生的快乐情绪。在实践中教师应时刻树立一日活动皆课程的理念,用当下的教育让幼儿去学习,去体悟,让幼儿聆听生命拔节的声音。另一方面,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不仅仅只局限幼儿的生活,而是超越生活,将关注点延伸到幼儿与家长,幼儿与环境,幼儿与职业的生活中去。如在区角活动中,我们依据年龄段的特点和要求设置了娃娃家、医院、超市、银行等,将诸多社会生活规则融合在游戏中,让幼儿在这些模拟生活世界的场景中去“亲历”,从而提高认知水平,发展了社会性。回归生活世界其实就是用生成性和发展性的眼光看待幼儿及幼儿的世界,把幼儿的生活和成长看作是一个可以不断创造属于他们的有趣生活的过程。 幼儿园的社会领域教育必须要回归本源,回归生活,必须去关注幼儿园当中的每一个生命和个体,改变教育教学的内容和方式,改变课程的理念,由课程内容的预设向课程内容的生成转变,由单一的认知性向多元的体验性教学转变;由注重正规活动向关注一日生活的转变,促进幼儿社会性能力的发展。 幼儿生命教育论文:幼儿文学与生命教育 【摘要】生命教育应该从幼儿抓起,幼儿文学既富于童趣又蕴含了深厚的生命内涵,这一特征为幼儿文学活动中生命教育的开展提供了重要依凭。 【关键词】幼儿文学;生命教育;童趣 关于生命的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的重大缺失。生命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使人具备生命意识,只有当人具备了生命意识,才能认识和理解生命,尊重和敬畏生命,并在真正意义上热爱和珍惜生命。 这一教育需要从幼儿抓起,幼儿拥有至纯的赤子之心,幼儿又拥有“天地间最健全的心眼”(丰子恺语),他们就像一张张洁白无暇的纸页,等待着描绘上最美的图画。而幼儿文学展示着人生最初始的生命状态和生命体验,它充盈着美好的童真,集聚了旺盛的生机,这就为幼儿生命意识的开启提供了一片广阔的天地。 童趣,是幼儿文学最显著的美学特征,也是幼儿文学最具魅力的特色,发掘和品味童趣,一直是幼儿文学活动中最为重要的使命。童趣,是童心真纯、稚拙的反映,也是生命意识的投射。它源于生命最初始阶段自然本真的状态和丰沛强劲的动力,“还联系、融合着历史的古老,现代的年轻和未来的无限可能”。法国哲学家加斯东认为“童年是存在的深井”,在这口“井”中,埋藏着丰厚而深刻的生命内涵。 幼儿的心智水平无疑制约了幼儿的认知能力,但无法否认的是,幼儿自有自己的精神世界,有自己关照世界的方式,因而,幼儿教育工作者应结合幼儿思维及审美特点,引导他们在文学活动中加深对生命的认识,培养他们的生命意识。 一、认识生之美好 正如前面所述,童趣本身就是美好生命的体现,趣味盎然的幼儿文学作品总是洋溢着生机与快乐,能让幼儿发自内心地感受到生命之美。幼儿童话《竹笋戴草帽》就是这样一篇作品。这是一首色彩明亮、十分有趣的春之歌,作为一篇小童话,故事情节颇富戏剧性:小熊猫头一天将自己的小草帽戴在一支大竹笋的头上,当夜下了一场春雨,“大胖笋喝饱了春雨,一夜长得好高好高”,也将戴在头上的小熊猫的小草帽顶得老高老高,以致小熊猫一开始并没有找见,抬起脑袋才发现。多有意思啊!作品既表现了小熊猫的天真好玩,又歌颂了春天里大自然生命的蓬勃生长。欣赏这样富有童趣的作品,能让幼儿在愉悦的审美情绪中领略到生命的美好,并发自内心地产生热爱之情。 幼儿具有“泛灵”心理,在幼儿心目中,一切东西都是有生命、有思想感情的活物。因而幼儿文学作品里,充满了被灵化的人和物:“太阳是一个怕黑的孩子”,“小溪流一边奔跑,一边玩耍”,“小蚱蜢,学跳高,一跳跳上狗尾草”,这里,世界从来不会沉默静止,更不会单调,永远充盈着生命律动带来的乐趣,这样的世界怎不让人心生热爱? 二、生命是一个变化的过程 与成年文学一样,幼儿文学也在整体上反映着社会生活。它既能把孩子引向他们稚嫩足迹难以到达的遥远国度,使之增加见闻,开阔眼界;又能促进他们对生命的思考,加深他们对人生的了解和认识。 大量的幼儿文学作品用充满趣味的表现手法阐述了生命的重要原理:生命是一个运动变化的过程。我们来看幼儿故事《明天》: 明天 妈妈和爸爸在说明天的事。桐桐听见了,天真地问:“妈妈,明天是什么样子?” 妈妈想了想说:“明天桐桐又长高了一点,一个个明天加起来,桐桐就长成大人了。” 桐桐眨眨眼睛问:“到了明天,我是不是也像爸爸那样会长胡子呀?” 妈妈点点头:“会的,不过要等很多个明天以后,那时,桐桐就和爸爸一样,能做许多许多大事情。” 桐桐的脸儿笑成了一朵花。 忽然,他问妈妈:“明天你会是什么样子?” 妈妈说:“等你长大了,妈妈也变老了。” 桐桐立刻把头摇成拨浪鼓:“我不要妈妈变老,我不要明天!” 妈妈笑了:“傻孩子,不老的妈妈,不会有长大的孩子;长不大的孩子,不会有出息!” 桐桐却不这样想,他在想:能不能有这样的明天,妈妈不会老,我也会长大呢? 这是一个有趣的故事,大概不少人都曾经经历过类似的对话。故事中的桐桐天真无邪,对世界充满了疑惑,他不断地追问“明天”,尽管妈妈的回答并没让他感到满意,甚至又因之而产生了新的困惑,但就在这追问的过程中他认识到生命的运动变化,明白了“明天”不同于“今天”,人就是在这一个个明天中渐渐长大。故事其实是隐喻“成长”,“成长”,原本就是一个充满生命感的话题,成长的过程也是生命不可逆转地由盛转衰的过程。所以,桐桐在故事结尾产生了孩子才会有的天真幻想:“能不能有这样的明天,妈妈不会老,我也会长大呢?”随着年龄的递增,这样的幻想会一个个地破灭,在这幻想的破灭中,孩子对生命的运动规律也会一层层加深。 像《明天》这样的幼儿作品还有很多,它们在充满童趣的表述中表达了对生命的深情眷恋,能够让幼儿在心理上产生一定的“流逝感”,并因此而萌发珍惜生命的意识。 生命的底色是明亮的,但如同太阳底下总有阴影的存在,生命又有其残酷的一面,如生命的脆弱,不可逆转的衰落等。幼儿文学是审美的,却也是生命的真实反映,当然,这种反映有时并不直接,有时并非创作者主观意愿。但只要恰当地表现生命的“弱质”,就能够唤起孩子的怜惜、同情和呵护的感情,激起他们对生命的关爱。 幼儿生命教育论文:幼儿园生命教育课程开发的思考和实践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和价值的载体。选择和利用课程来促使幼儿获得最优化的发展,是每一位幼儿园教师、幼儿园及幼教工作者毕生追求的目标。本文从课程开发策略、课程开发内容、开发研究的体会与建议进行过程性的阐述,希望能为幼儿园课程开发研究提供一个思路。 园本课程开发策略幼儿教育一、园本课程开发策略 园本课程开发策略是:帮助教师树立课程整合观;挖掘和开发安全资源,进行有效整合;通过研究实践,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逐渐形成园本课程,供教学参考选用,丰富幼儿园课程。 二、园本课程开发内容 1.制定幼儿自我保护能力培养目标,提高研发生命教育园本课程的目标性 我们依然根据《纲要》要求,以《福建省示范性幼儿园评估办法(试行)》和《福建省示范性幼儿园评估标准(试行)为立足点,根据实验数据、反思笔录等资料,经过课题组成员反复思考和斟酌,我们经历了“制定——实施——修改——实施”的过程,完成了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总目标及逐层分解大、中、小班水平目标的制定工作。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目标包括自我保健及自我防护两个项目,制定幼儿自我保护能力培养目标既完善了课程体系,更提升了我园研发生命教育园本课程的目标性。 2.结合幼儿园自身条件及生源特点,开发生命教育园本课程 我们按照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以园本课程中制定的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总目标及相应分目标为基点,根据课题开展情况,开展了各项安全教育活动,进而逐渐开发蕴涵生命教育的相关课程。 (1)根据地理环境挖掘教育资源 我园是一个地属城区闹市的幼儿园,走出园门口就是交通较集中的十字路口,行人车辆非常拥挤。基于这个特殊的地理位置,我们从立项开始就非常关注交通安全这项内容,现今这一年着重陆续开展了交通安全系列活动。如:针对大班幼儿即将升入小学,多数孩子面临自己步行上学,步行回家,几乎天天要在道路上行走的问题,开展了《走在马路上》、《怎样过马路》、《遇到交通事故怎么办》、《上学、放学路途安全》等,让幼儿懂得了基本的交通安全知识,养成了遵守交通规则的良好习惯,增强了交通意识,提高了防护能力。 (2)根据生源多样性挖掘教育资源 我园生源较为复杂多样,农村或移民的孩子占幼儿园的50%,针对生源多样的实际情况,我们从各方面考虑各层面孩子的需求,开展了一些农村或者移民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能直接或间接感受的、涉及农民生活生产最基本的安全知识的系列活动。如:根据农村家庭中农药、农用工具随手放置的常见现象而引发的误食、割伤等情况,我们开展了《认识农药》、《劳动者的工具》、《农具使用安全》等活动。此外根据农村附近河流、水井、鱼塘众多,易发生溺水事故,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开展了《水的安全》、《认识周围的环境》等活动。提高了孩子们对危险物品、危险环境的鉴别能力和自护能力。 (3)根据生源差异性挖掘教育资源 我园每班都有一半为农村或移民的孩子,一半为城里的孩子,群体与群体之间存在差异。农村或移民的孩子父母或全天上工或外出打工较多,过着“放养式”的生活,自护能力较强,但卫生习惯较差、攻击行为较多;而城里孩子的家庭一般相对比较稳定,有固定带养人,比较讲究自我卫生、安全知识比较丰富,但也存在不足,自护能力较弱、行动反应较差。他们之间各有优势,我们采取“结对子”的方式,开展同伴间强项带弱项活动,推进优势互补。 (4)根据“浅”和“近”两原则,收集、创编教育资源 根据“浅”和“近”两个基本原则,全园教师还从幼儿接触的家庭环境、幼儿园学习、生活等去收集大量资料,创编故事、情景活动、音乐活动、儿歌等,如:创编歌曲《危险的东西不能碰》、情景活动《遇上火灾怎么办》、创编故事《邦迪小熊》,制作了各种标识、道具、玩具、多媒体课件、预设了许多主题活动。 3.运用幼儿周围生活、社会事件资源,丰富生命教育园本课程 “生活即教育”就是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使生活成为课程的源泉,让幼儿喜闻乐见的资源成为幼儿的课程内容,利用孩子最熟悉最常见教育资源来开发园本课程。 (1)抓住社会突发事件,生成主题活动 抓住生活中的社会突发事件,生成具有现实意义的安全教育内容并开展活动。手足口病和大地震事件引起了幼儿的极大关注,孩子们从电视上、从大人的交流谈论等渠道了解了多方面的信息,且非常关注,来园后会主动与同伴谈论相关的话题,此外我园一墙之隔正进行县城紫金南路旧城改造工作,孩子们经常能听到机器隆隆的声音、看到拆迁的场面。基于此,我们适时抓住契机及时开展《预防手足口病》、《地震来了》和《拆迁话安全》等主题活动。在《地震来了》主题活动开展前,与幼儿谈论大地震的所见所闻,进而引发幼儿共同制定、开展具体活动。如《收集地震资料》、《讲述地震中的故事》、《认识地震》、《地震中如何逃生》、《逃生演练》以及《送给灾区小朋友的礼物》、《爱心捐款》等。 (2)采集孩子特例事件,开展系列活动 我们从幼儿的行为入手,通过捕捉不安全因素,及时开展针对性的集中活动,帮助幼儿归纳、总结、提升自身的认知知识与经验,促进其安全意识的提高。 如针对中、大班幼儿在上下楼梯时有拥挤推打现象,及时拍摄各种行为剪辑成短片创设成多媒体课件开展《知道等待》、《上下楼梯慢慢走》等集中教育教学活动,让幼儿在观看课件的同时,能及时反思自己的不良行为所带来的安全隐患,感同身受,在老师的引导下共同制定一些简单规则,进而促进幼儿将情感向良好的行为转变,顺利完成了上下楼梯及相关的安全教育。 三、园本课程开发研究的体会与建议 1.善于发现,敏锐捕捉 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有教育价值的;要善于发现哪些是幼儿已有的经验,哪些是他们必须知道的知识,我们就可根据幼儿的实际认知水平,选择组织活动的内容和采用教育组织形式。 2.认真思考,努力再构 幼儿看到的、听到的一切可纳入幼儿园的课程,但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是有益的、有教育价值的,这就要求教师应对幼儿生活经验进行认真思考,进行价值筛选、重组之后进入课程中。 3.合理使用,有机整合 园本课程内容在使用的过程中,要注重活动内容与方式、方法的有机整合,根据活动主题开展及幼儿需要进行选择、渗透及拓展使用,当与其他领域进行渗透整合时要科学设计、合理契入,才能避免牵强附会,才能保证园本课程的有效性。 开发和建构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诚然,关于生命教育园本课程的开发和建构,我们的研究和实践尚有不足。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将遵循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继续深入研究和实践,使我们的生命安全自护园本课程建构在发展中日趋完善和丰满。
公路管理论文:可持续发展的高速公路扩建工程的建设管理 [摘要]阐述了高速公路扩建工程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针对扩建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体系,将高速公路扩建工程作为项目群系统研究,构建了扩建项目全寿命周期集成化管理系统。围绕集成化管理的三维坐标体系,解释了扩建工程全寿命周期的涵义,分析扩建工程的项目群特征及 “扩建 —运营 —交通管理 ”一体化组织结构。建立了高速公路扩建工程全寿命周期信息结构矩阵和信息管理系统。采用可持续性晴雨表建立高速公路扩建工程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模型。总结了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高速公路扩建工程的建设管理能够为后续工程建设和行业发展提供的启示。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高速公路扩建工程;全寿命周期 ;集成化管理 1前言 高速公路是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必工程实施和运营的目标。应当时刻以可持续发展作不可少的公共基础设施,是衡量一个国家国民经济为扩建工程建设和运营管理的理念,以此体现高速实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然而,由于社会经公路自身发展和对地区未来发展的反思和探索,并济的快速发展引起的交通量持续快速增长,以及受且每条高速公路扩建工程都应不断创新发展,寻求原建设条件等诸多因素制约,部分高速公路已不能新的技术方法与管理思路,为其后续其他地区高速承担国民经济运输大动脉的作用,甚至影响或制约公路的扩建树立典范和给以启示。 了沿线产业布局和城镇规划。自广佛 (广州 —佛山)高速公路扩建开始,我国高速公路开始进入扩 2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建的密集时期,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高速公路扩建 2. 1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将成为我国公路投资的主要领域。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第一次高速公路扩建本身就是对原路功能适应性的改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即: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进,又是对其功能的传承。作为一个地域的重要组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成部分,高速公路扩建不仅要能充分满足基本的质力。”[2]经过 20多年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涵义也量、费用和进度目标,还需要从更深层次反映地区风在不断发展,不同研究领域的科学家对可持续发展貌和经济发展水平,符合党中央提出的治国理念、国的定义不同。但归纳起来,有三点是一致的 :a.发家发展战略和总体指导方针。因此,高速公路扩建展必然要有经济的增长、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社会的工程必然承担很大的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要求其进步 ;b.发展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实现经济、环 境与资源协调一致发展;c.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发展相协调一致,社会经济的发展应以生态承载能力为基础。欧美国家的建筑业相继提出了可持续建设的行业发展战略,将可持续建设作为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全球建筑业的延伸和深化,希望通过在建筑业中引入可持续发展理念促进建筑行业从过去片面的、只注重实施阶段管理的生产方式向可持续建设生产方式转变。例如,英国政府在 2000年《创建更高质量生活 ———实现更可持续建设的战略》报告,确定了英国政府相关部门和建筑业发展方向[3]。 2006年 1月,英国政府总结过去 5年的实践经验,形成了《2006年可持续建设发展战略报告 (草案)》,对未来英国 2015年前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具体化的指导性措施[4]。在发达国家,环境与公共关系在高速公路扩建工程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地体现出来,国外研究越来越多地重视扩建如何减少对自然环境和公众生活的影响。可见,可持续建设已经随着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不断深化,成为高速公路建设、乃至建设工程发展和变革的趋势。高速公路扩建工程的可持续建设是指将全寿命周期方法贯穿于工程的策划、设计、建造和运营的全过程,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变革实现高速公路扩建工程全寿命周期内生态、经济、文化和人居环境的多重目标,包括 3层涵义 : 1)创造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产品 ———可持续工程。工程运营自然资源消耗量少、使用过程能耗低、拆除后大部分材料还可回收利用。 2)可持续建设模式,即在扩建过程中通过先进的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如集成化管理理论、信息化手段等实现低自然资源消耗、较高生产率和集成化协同工作。 3)体现以人为本,在管理过程中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以实现人与组织机构共同发展。不但在组织内部体现以人为本,扩建工程与运营并行,也对通行者体现以人为本,要求扩建过程中通行的顺畅与舒适。高速公路扩建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含义要求以全寿命周期集成化管理理论和方法进行工程建设与管理,以全寿命周期信息化体系为支撑。 2. 2 全寿命周期管理是实现工程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具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是以实现项目全寿命周期的质量、经济和时间价值的最优化为目标,从项目构思阶段就引导人们着眼于整个项目寿命周期,这样就将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长远眼光与人们的现实决策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全寿命周期管理,寻找一次性投资与长期运营维护费用之间的最佳结合点,也综合考虑项目的环保与健康问题,使得项目全寿命周期内的总投入最少,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节约和项目的经济效益最优,这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因此,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正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和管理工具。 2. 3 高速公路扩建工程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战略建设项目的价值是通过建成后的运营实现的[1]。工程项目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战略是由多方面 的目标体系组成的。没有可持续性的目标体系会导致建设项目全过程的不连续性,造成项目参加者目标的不一致和组织责任的离散,容易使人们不重视建设项目的运营,忽视建设项目对环境、对社会和对历史的影响,不关注工程的可维护性,导致目标战略的失败。结合高速公路扩建工程特点,依据全寿命期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参考《中国 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提出了表 1所示的高速公路扩建工程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体系。 3高速公路扩建工程全寿命周期集成化管理系统高速公路扩建工程的可持续性要求项目的建设与运行并行,必然集项目群与并行工程的特征于一体。可持续建设必须应用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构建高速公路扩建工程全寿命周期集成化管理系统。分析高速公路扩建工程和项目管理的特点,应用系统工程原理,研究高速公路扩建工程的全寿命周期各阶段、工程系统和项目群结构、项目管理各要素,构建了高速公路扩建工程全寿命周期集成化管理系统 (见图 1),以实现项目全寿命期、全过程动态管理和项目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综合协调与优化。它是包括如下 7个方面的三维系统。 表 1高速公路扩建工程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体系 Table 1 Objective system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目标体系一级目标二级目标目标解释功能性目标工程项目本身固有的功能性目标和项目管理目标,使高速公路本身能够长期健康、稳定、高效率地运行,可持续发展经济性目标在保护自然资源和其所提供服务的质量的前提下,运营经济利益最大高速公路扩建工程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体系经济与社会目标人性化目标社会发展目标资源保护目标保证扩建期间高速公路的通行者的便利,减少干扰 ;保证建成后为用户提供更加安全、稳定、快捷、更为人性化的服务;保证施工期间施工人员的安全、健康,保护基层施工人员的切身利益;不仅考虑到业主、政府、投资者的需求、目标和利益,而且充分考虑到沿途城市和周边居民的利益和交通要求,达到使各方面满意的结果促进扩建沿线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结构和城乡结构调整,加速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完善劳动就业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大幅度提高区域的公共服务水平尽可能节约使用自然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节约使用土地,少占用耕地。充分有效使用原公路基础设施,充分利用扩建工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达到原工程废弃材料的循环使用生态与环境目标生态保护目标采用生态工法,使扩建工程的周边边坡和场地、取(弃土 )场地保持生态功能,减少对当地生态环境的损害。充分使用其他废土、河道和湖泊清淤土方,减少对耕地和山林的损害环境保护目标注重与环境的协调,应用环保、清洁生产工艺等环境友好型技术,保护环境,减少环境污染,工程设计、施工和运营必须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法律和各项环保指标图 1高速公路扩建工程项目管理系统Fig. 1 Management system of expressway extension project注: HSE为健康 ( health)、安全 ( safety)、环境 ( environment) 1)工程项目的综合计划和综合控制体系。 2)基于整个扩建工程的项目范围,工程项目管理的集成化必须针对整个项目范围。 3)管理要素集成 ———项目管理维度的集成。 4)必须将整个扩建项目的工程系统作为整体来考虑,这涉及构成高速公路扩建项目的各个工程专业和拼接中对老路的诊断以及再利用子系统的集成,把扩建项目包含的子系统作为项目群结构进行分析研究。 5)全寿命周期各过程的集成 ———时间维度上的集成,综合考虑项目从前期决策到运营各阶段的关系。 6)项目集成化管理系统要求项目的全寿命周期必须贯彻先进的可持续的设计理念,扩建实施的同时不中断交通,做到设计 —施工 —运营的并行管理与协调。 7)分析项目全寿命周期内的信息流,以全寿命周期信息化管理体系为集成化管理的支撑。 4集成化管理系统的要点研究 4. 1高速公路扩建工程全寿命周期的涵义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理念关注工程项目从构思到运营报废的全过程[5],将它作为规划、计划和管理的对象,注重项目全寿命周期各个阶段的一体性,注重工程项目运营阶段的功能、健康和持续发展。高速公路扩建工程作为项目来说,也有其产生、发展、实施和结束的过程,也就是说有完整的寿命周期。这个过程是指从高速公路扩建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开始到建成后全面评估以及运行阶段所持续的时间。但扩建同时又是原路的全寿命周期 (新建 —运行维护 —扩建 —运营维护 )的一部分,是原路生命的延续。因此,高速公路扩建工程应以全寿命周期管理的理念进行建设管理。这个全寿命周期不仅包含扩建工程自身的全寿命周期,还应当向前延伸至原路的运行阶段,与原路的全寿命周期相衔接。 1)扩建项目的决策、设计和计划必须以原路建设和运营情况调查和总结、病害分析为依据。 2)扩建项目的建设必须以高速公路运行目标为导向,提高高速公路的功能、服务功能的可靠性、人性化、可维护性等。 3)为我国新建高速公路的规划、设计、建设提供借鉴与新的要求,并为项目运营与保证高速公路项目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启示。根据提出的高速公路扩建工程全寿命周期的涵义可以确定其全寿命周期过程管理的主要工作 (见图 2)。图 2高速公路扩建工程寿命周期过程和管理的主要工作Fig. 2 Life-cycle process of expressway extension project and major work in the whole life-cycle management 4. 2 高速公路扩建工程的项目群特征分析高速公路扩建工程一般线路长,沿线跨地域较多,地域划分清晰,工程系统共包含道路、桥梁、互通、服务区、通道涵洞、收费站等子系统。每个子系统又由几十个独立的项目组成,其中每一个项目可作为独立标段发包,也可捆绑发包,而这些独立的项目之间又处于同一线路上或同一区域中,之间有着相互的联系。因此从整体来看,高速公路扩建工程系统是一个由若干项目组成的项目群系统,具有典型的项目群特征。图 3为沪宁 (上海 —南京 )高速公路扩建工程项目群系统常州段的分解结构。建设管理必须研究工程对象系统,高速公路扩建工程的对象系统具有项目群特征,因而必然要求项目管理方法随之改变。通过对目标体系和项目群的结构分解明确项目的系统结构,结合相关法律法规及原路状况的调查说明,做出扩建工程的项目分解结构 ( project breakdown system,PBS),确定项目系100中国工程科学图 3沪宁高速公路扩建工程项目群系统的分解结构Fig. 3 Breakdown structure of programme of Shanghai-Nanjing Expressway system extension project统范围。 4. 3 “扩建 —运营 —交通管理 ”并行的管理要素集成通过对沪宁高速公路扩建工程成功的项目管理,笔者认为高速公路扩建工程全寿命周期集成化管理系统中的管理要素集成与一般工程相比,不仅集成了传统的项目管理各要素,而且它的特点是 “扩建 —运营 —交通管理 ”的并行工程管理。并行工程管理集成体现在建立 “扩建 —运营 —交通管理”一体化组织 (见图 4)。通过有效的组织结构,提高运营管理与扩建工程施工的关联程度,实现建设与运营并行协同管理,保证高速公路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图 4 “扩建 —运营 —交通管理 ”一体化组织Fig. 4 Incorporate organization of“extensionoperation-traffic management”一体化组织模式能够有效地提高建设与运营的结合度,但也需要外围专业协调组织参与到项目管理中来进行协同管理,以解决边建设边运营带来的交通协调管理难度大的问题。例如,向用户提供及 时的信息、保障交通的运行等。扩建工程实施 过程中各参建方积极沟通,及时准确地理解项目管理组织的要求。同时,项目管理组织要接受交通部、省交通厅、省审计厅等单位的监督和指导,使各方面形成一切为了工程质量和利益的工作伙伴关系,主动和高层管理者、项目经理、技术人员等联系,使扩建工程得到各方的主动配合,形成一种和谐的合作氛围。 4. 4全寿命周期信息体系扩建工程的特点决定了在工程实施中不同的部门之间有大量的数据、文字、图表等业务信息需要传送和,充斥着大量的信息流,高效的信息流可以有效地加强对物流、工作流、资金流的管理。高速公路扩建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全寿命周期的信息体系 (见图 5)作为支撑才能实现。将高速公路扩建工程的信息按工程对象系统进行分解,形成了各子系统在工程实施期间所需要的信息模块。如路基工程在勘察阶段所需要的信息 LJ1等。图 6高速公路扩建工程综合信息管理系统Fig. 6 Integrate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面对项目群的并行工程实施,对各个施工段和综合交通分流方案进行分析,建立快速的交通管理综合信息系统,以保证施工安全、交通平稳运营。 5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模型借鉴 Prescott-Allen提出的可持续性晴雨表[6,7],建立高速公路扩建工程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见图 7)。图 5高速公路扩建工程信息结构矩阵Fig. 5 Information structure matrix根据高速公路扩建工程的项目群系统结构和扩建与运营并行的特征,构建高速公路扩建工程的综合信息管理系统 (见图 6)以全面提高项目的管理效率。这种综合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充分体现高速公路扩建工程对象系统的特点,构建适时控制的项目管理集成系统和快速反应的交通管理综合信息系统模块。 1)基于对扩建工程各个职能部门的管理模块的分析,构建投资、合同、计划、费用等综合管理集成系统,努力构建各方绿色无阻尼沟通的个人信息门户( personal information portal,PIP)信息平台,实现各个管理职能的综合集成,从而提高各级参建单位的管理效率。 2)扩建工程在不中断交通的前提下组织实施,图 7高速公路扩建工程可持续发展的晴雨表评价模型Fig. 7 Weatherglass evaluation mode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评价模型通过计算新的高速公路运营期的经济与社会目标的实现状态指数 f1和生态与环境目标的实现状态指数 f2来评价扩建工程可持续发展程度的好坏。f1和 f2又是各自二级目标实现状态的函数。 f1= f( x1,x2,x3,x4 )( 1) f2= f( x5,x6,x7 )( 2)式( 1)和式 ( 2)中,x1表示功能性目标实现状态指数; x2表示经济性目标实现状态指数 ; x3表示人性化目标实现状态指数; x4表示社会发展目标实现状态指数 ; x5表示资源保护目标实现状态指数 ; x6表示生态保护目标实现状态指数; x7表示环境保护目标实现状态指数。评价模型在工程实际评判中可采用如下步骤: 1)针对每一工程的可持续性各项指标的重要程度不同,通过 Delphi等专家评判的方式首先确定 x1~ x4在状态指数 f1中的权重和 x5~ x7在状态指数 f2中的权重。 2)将评判时的各状态指数所代表内容的实现情况与计划中期望实现的可持续性的状态指标进行比较,定量化的数据直接计算百分率,定性指标可以采用专家打分的方式计算各状态指数。 3)各状态指数 x1~ x7的数值乘以各状态指数的权重可以计算出生态与环境目标的实现状态指数 f1和经济与社会目标的实现状态指数 f2。 4)将它们绘制在相应的坐标轴上,就可以确定新建成的高速公路的可持续性晴雨表的标值。这些指标的交叉点就是该扩建工程的可持续性标值,与历年可持续性标值比较得出的趋势表示了该工程是否达到可持续性的进展。 6结语 高速公路扩建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应当能够推动和促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每条高速公路的扩建在结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目标以及公路交通发展状况的基础上,能够总结建设管理经验和丰富的技术经验,为后续同类工程的建设发展和行业的发展提供启示。 1)对新建高速公路建设的启示。包括对新建高速公路的前瞻性要求、新建高速公路的可维护性、可扩展性、以人为本、各方满意等。 2)对新建公路运营管理的启示。运营管理的提前介入,对新建工程的规划设计提出运营管理的意见,保证工程功能齐全、质量一流、安全、经济、快捷。a.运营管理对扩建工程提出的规划设计要求。工程设计要符合人性化、可施工性、可维护性、可靠性等要求。b.运营管理对新建工程提出的全新的施工要求。要求追求工作质量、扩建工程质量、最终整体功能、运营服务质量的统一性,注重运营,发挥工程的整体功能价值,并关注工程在运营过程中的健康和安全性检测、监督工作。 3)为扩建后新高速公路运营管理提供新平台。a.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全寿命周期费用理念的提出,完善了扩建工程总体功能,延长了大修年限,减少了运营和维修费用,优化了项目全寿命周期费用结构,实现了项目整体资金和资源投入的节约。b.建立全寿命周期信息体系,为工程诊断和维护提供及时有效的管理平台,可以动态了解扩建工程运营的整体状况,及时反馈各类问题信息,根据发生问题的程度、范围等基本情况,保证维护处理的及时实施和资金的及时拨付 公路管理论文:浅析公路工程中安全技术与管理 公路施工存在着工期长、流动性大、工程量大、工序衔接多等特点,这就给公路施工安全管理带来了许多问题。针对这些特点,笔者结合公路施工安全事故发生的机理,分析得出公路工程安全管理的重点与难点,以减少公路工程安全事故,提高安全系数。 一、导致公路工程安全事故的常见原因 经过对公路施工安全事故进 行调查与分析,导致公路工程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公路工程施工特点。工期长、流动性大、工程量大、工序衔接多是公路工程施工的特点,这就导致公路建设工程的安全管理容易出现漏洞。 (二)缺乏安全意识与安全管理制度。业主过于注重施工的速度和成本,施工企业没有把安全作为施工工作的重点来抓。两者都过于注重经济效益,安全意识淡泊,没有意识到安全施工的重要性,施工企业没有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也缺乏对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安全培训。 (三)成本因素导致减少安全防护措施。工程承包企业为了拿到项目,不惜以低于成本价的报价投标,中标之后势必要在施工中压缩成本,才能盈利。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安全保护措施能省就省,安全保护费用一降再降,一些必须的防护设备,一些必须投入的人力资源,都在压缩成本中砍掉了。这样做的后果就是直接导致安全系数降低。同时,为了降低成本,不惜缩短工期、加大施工人员的劳动量,施工人员超负荷工作、疲劳作业,这些都是人为的安全隐患 二、公路工程安全管理对策研究 建立一套安全管理制度是保证安全顺利施工的前提,一套安全制度的组成部分有三部分:安全责任制度、安全日常管理制度和安全事故紧急预案。安全责任制度和安全日常管理制度是保障公路工程施工安全的重点,起到预防事故发生的作用。而安全事故紧急预案则是在事故发生之后进京,其中安全责任制度和安全日常管理制度是日常安全管理、预防事故的关键,而安全事故紧急预案是为了应对突发的安全事故的,最大程度地减轻安全事故带来的人员、财产伤害的保证。 (1)日常安全保障管理 日常安全保障管理的关键在于实现安全生产责任制,这主要指对施工组织所有人员划分负责区域,明确每个人的责任与任务,确保每个参与者都能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和义务。制度要细化到每一个细节,使得每个人的安全操作规范都有制度可依,杜绝安全管理过程中人员的漏洞,使责任明确,使得发生问题时可以有针对性地寻找负责人。 1)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不仅要制定岗位职责,明确每个工作岗位上的人员应该承担什么责任与义务,同时还应该将安全责任细化到指标,制定奖惩办法与考核办法,让项目经理做出安全保证,可采取建立安全风险保证金的制度,不仅要按规定处罚相关责任人,而且要扣除风险保证金。 2)开展安全知识与技能培训:在施工人员开始动工前,要对其进行安全知识与技能培训,不仅要介绍相关的安全知识,而且要将该工程的特点分析透彻,明确该工程危险与薄弱的环节。对于一些重点岗位,需要经常开展安全培训,及时考核,以确保重点岗位不出一点纰漏。 3)持证上岗作业:对于一些需要持证上岗的岗位,要严格把关,没有相关证件不得上岗。同时,按照相关规范与标准,对符合持证上岗条件的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在其通过考试,获得操作证后方可作业。对于持证人员还应该建立定期复审制度,对资料进行登记存档,定期复审操作证。 4)建立安全检查制度:施工企业相关部门可要建立安全检查制度,定期对工程进行检查,同时发现的安全问题、隐患要及时登记在册,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同时还要建立非定期检查项目,视工程进展情况进行检查,特别是在采取新工艺、季节变化、节假日前后等特殊时间段,要组建班组对工程进行全面的检查,确保没有影响人身安全的隐患出现。 5)建立完善的防护制度:在危险部位或者施工容易发生危险的部位,比如在高压变压器附近、地下管线密集处、易燃易爆地段等危险地方施工,需要对危险源进行调查、分析与预测,并制定合理的安全防护措施,取得总监理工程师代表批准后,才能在该地段展开作业。在该危险部位的附近,需要采取更加严密的安全防范措施,安全员要跟班作业、现场监督。 6)建立安全评比制度:将量化的安全检查指标作为评比的标准,建立定期的安全评比制度,考核班组的安全工作情况,并结合奖惩措施,调动班组安全施工的积极性。 7)安全生产宣传制度:施工现场组织编排黑板报、安全生产月报等安全生产宣传工具,做到定期安全生产月报,并组织施工现场全体人员学习。 对于已经发现并且处理的安全隐患,及时印发处理报告,供全体人员学习分析。 (2)安全事故应急救援 在安全施工体系中,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是必不可少的一环,虽然不能预防事故的发生,但却能最大程度地减轻事故的伤害,及时查找原因,恢复正常施工。该组成部分主要包括: 1)施工企业要有专门协调安全事故应 急救援的部门、组织或专人,组/:请记住我站域名/织承包单位成立安全事故救援小组,确定救援小组的负责人。在紧急安全事故发生时,安全管理部门要负责组织各部门、各单位以及各救援小组,协调工作,并调集资源,全力协助救援工作的进行。 2)施工现场要有一定数量的应急救援人员值班,可指定部分施工人员作为兼职应急救援人员,确保施工现场有紧急救援的力量。并给值班应急救援人员配齐应急救援所需物质。 3)安全管理部门要定期组织救援小组成员开展事故救援演练活动,按照安全事故应急方案的部署,进行安全事故救援工作。同时救援设备与器材要定期维护,确保安全事故救援小组的战斗力。 4)安全管理部门要保存好安全救援的 档案和资料。救援设备目录,安全事故记录,事故救援演练记录等资料都要保存完整,以备查询。 3.3施工安全预测控制 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就是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在对工程进行环境、条件等因素分析后,得出安全管理的关键和重点,对这些关键点进行重点监控,及时预测安全事故的发生,采取预先控制措施,防患于未然,把安全事故扼杀在萌芽状态。建立一套安全预测控制制度,主要有以下功能。 (1)监控公路施工现场的环境条件,对施工作业的安全程度进行评价,及时发现不利于施工作业的安全隐患。 (2)监控施工机械的设备状况,评价机械设备的健康程度,避免施工机械带病工作,造成安全隐患。 (3)监控施工人员的生理、心理状况。对施工人员的状态进行评估,确保施工人员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4)监控安全措施的执行情况。评价安全措施的执行效果,建立反馈与修改的制度,使安全措施能够切实符合保障施工安全的需要。 三、结语 人的因素与制度的因素交叉是事故发生的必要因素,不仅需要完善安全管理制度,而且也需要考虑人的因素,只有加强对人与制度的管控,双管齐下,才能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公路管理论文:浅谈加强高速公路基层管理所员工队伍建设 【摘要】着力于员工个人成长进步和全面发展,以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为导向,不断强化员工队伍建设,注重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努力建设一支“敬业爱岗,诚信服务,业务熟练,奋发向上”的员工队伍。管理所通过与思想教育、业务培训、和谐管理等三方面紧密结合,全面提升员工队伍。实践证明,加强员工队伍建设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根本保证,是管理所发展的主要根本,在实现全体员工整体素质提高的同时,也实现了管理所总体工作的明显提升。 【关键词】基层管理所 员工 队伍建设 高速公路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兴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步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高速公路的员工队伍是一支十分年轻而朝气蓬勃的队伍,承担着维护交通形象的重要任务。由于收费工作性质相对枯燥,容易形成岗位疲劳。 一年来,蔡甸管理所着力于员工个人成长进步和全面发展,以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为导向,不断强化员工队伍建设,注重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努力建设一支“敬业爱岗,诚信服务,业务熟练,奋发向上”的员工队伍。 实践证明,加强员工队伍建设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根本保证,是管理所发展的主要根本,在实现全体员工整体素质提高的同时,也实现了管理所总体工作的明显提升。 1、管理所员工队伍的现状 蔡甸所现有员工41人(其中正式员工32人,合同制收费员6人,临时用工3人),实际在岗35人,目前所内员工普遍到了婚育年龄,恋爱、结婚、生育进入了高峰期,其中已婚28人,占总人数的68%;未婚13人,占总人数的32%,员工个人生活问题凸现。同时大多数是高速公路开通进来的老员工,年复一年的工作让员工产生了疲倦的心理,因此员工的积极性普遍不高。 2、管理所员工队伍的组成 员工队伍建设包括班子建设、中层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和职工队伍建设等,其中班子建设是关键,班子的素质、能力直接影响整个队伍建设的质量和效果;中层管理人员队伍是管理所的骨干力量,两办主任、财务、办公室人员、班长等,起到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职工队伍是基础力量。它们相互渗透,相互监督,相到促进,共同组成了管理所的主力军。 3、加强员工队伍建设的具体举措 员工队伍的群体性决定了建设工作对象面广量大,工作内容丰富多样,工作难度高,因此,抓员工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一年来,蔡甸管理所就加强员工队伍建设积极探索,不断改进方法,吸取经验教训,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员工创造一个和谐工作环境。 3.1队伍建设与思想教育紧密结合,全面提高思想素质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动,因此,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是加强员工队伍建设的基础。 3.1.1 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员工。为了切实提高员工的政治理论水平,用量先进的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我所大力宣传,引导员工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同时,有针对性的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民主法制教育。规定各班组每轮班有一天为固定的学习日,并鼓励员工进行讨论交流。积极开展读书活动,管理所今年分两批添置和更新了图书,员工每月写一篇读书笔记。通过坚持不懈的进行科学理论教育,提高了员工的理论水平和思想觉悟。 3.1.2用严格的制度管理员工。管理员单一的工作节奏与年轻员工的活跃思想常常会形成冲突。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我所制定严明的纪律,加强和完善管理制度,如《蔡甸管理所绩效考核方案》、《蔡甸管理所紧急情况处置预案》、《蔡甸管理所安全生产月工作方案》、《蔡甸管理所保安管理办法》等,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充分发挥制度的约束功能,引导员工“讲文明话”,“做有益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优秀的思想品质。 3.1.3用真诚的关心感动员工。在工作中,我们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从关心关爱员工的细微处入手,员工嫁娶、生育、生病住院及时看望,送去管理所的一片真情,给员工带去了温暖,员工坚信管理所就是他们的家。同时管理所积极举办了“三八”观影日、六一亲子游园会、七一红安革命老区行等系列活动,等通过活动加强与员工的沟通交流,提高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励员工更好的投入工作中。 3.2队伍建设与业务培训相结合,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随着高速公路事业的迅速发展,社会对高速公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员工的业务技能和服务水平也必须向更高层次迈进。在日常工作中,我们把服务培训作为重要任务,让员工用如沐春风的服务质量,让司乘满意,让社会满意。 3.2.1让微笑成为一种技能。微笑人人都会,但是,收费员每天面对南来北往的司乘都能笑得自然,真诚,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随着“微笑京珠”不断深入的今天,我们通过加强员工教育、培训、考核等手段,有效的促进的工作的开展,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员工的“微笑疲劳”也逐渐凸显,管理所结合实际,加强员工的培训。首先 ,持续加强对收费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司乘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提供优质服务是我们份内的事,服务就是我们最好的产品,从而在收费员和司乘之间驾起和谐互信的桥梁。其次,以打造“江北微笑圈”为载体,通过与武汉西管理所开展“微笑京珠”轮岗学习交流,开展“微笑京珠”座谈,自动发卡机业务观摩学习等活动,全面开展“微笑京珠”的再学习、再培训、再提升,实现“江北微笑圈”服务无差异的目标。3.2.2让微笑成为服务的最高境界。在管理处的统一部署下,我所以“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为出发点,丰富“微笑京珠”的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让微笑成为服务的最高境界。通过在全所范围内开展“百日微笑明星”竞赛活动,做到全岗全员参与,促进提升文明服务标准,提高畅通保障力度,不断拓宽服务内涵,丰富文明服务措施,形成“微笑京珠”制度化、常态化的工作机制和考核机制,推进员工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3.3队伍建设与管理提升相结合,营造和谐工作环境 管理所着重为创造一个员工和谐的工作环境,为每名员工潜能和能力的发挥提供机会与平台,以管理带动服务,使员工全面发展,从而促进管理所全面发展。 3.3.1典型激励,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具体生动性和鲜明性。管理所通过开展远学管理处“十佳标兵”、近学管理所先进典型,开展“争先创优”活动,使员工向榜样看齐,鼓励他们学先进、帮后进、积极进取。同时通过培养“青年岗位能手”、“收费状元”、“发卡状元”、“微笑明星”等典型,用同龄人教育同龄人,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使全所员工学有目标,赶有方向,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做先进的良好氛围。 3.3.2提供舞台,体现员工个人价值。一是开展公平公正的选人用人机制,进一步优化班组人力配置,让业务精、能力强的员工走上管理岗位,盘活人力资源,带动队伍建设。二是开展“收费状元”、“收发卡状元”、“微笑明星”、“红旗班组”、“无误操作”的评选活动,让全体收费员参与竞争,展示自己的业务技能和水平,每月评选并进行表彰奖励,使有才华、业务能力强的员工得到充分展示,全所上下争当技术能手蔚然成风。 结束语:提高员工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系统的计划和安排,管理所今后将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帮助员工成就自我,努力造就一支“敬业爱岗,诚信服务,业务熟练,奋发向上”的员工队伍。 (文章来源:蔡甸所 刘剑 尚丽娜) 公路管理论文:新时期公路经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重点 [论文关键词]公路经营企业财务管理 工作重点 [论文摘要]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根据公路经营企业的行业特点,公路经营企业的整个经营期可分为三个阶段,即筹建期、建设期和营运期。本文对公路经营企业在不同经营时期的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论述。 八十年代末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一日千里,公路经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应运而生。处于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广东,经过近二十年的探索和积累,在公路经营企业财务管理方面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以下是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对公路经营企业在不同经营时期的财务管理的工作重点所作的思考,就此与业内同仁探讨。 I 公路经营企业在筹建期的财务管理工作 本文所指筹建期是一个广义的筹建期,指公路项目从立项到正式开工建设的这段时期。由于筹建期涉及的因素较多,如政府对项目的审批情况,投资伙伴的选择、融资方式的确定等,因而不同的公路项目筹建期长短可能差异很大,短则一年半载,长则数年。筹建期财务管理工作的好坏将对项目整体经济效益和后续的管理产生深远的影响。 1、立项阶段财务管理的重点 这里所说的立项阶段并非政府机关审批立项而是指企业的经济立项,即可行性研究与投资决策阶段。由于公路项目的投资建设属于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因此具有浓厚的政府决策色彩。以往,公路项目的建设与否都是政府说了算,企业没有自主权,因此也不需要进行可行性研究与投资决策。随着市场的开放和投资主体多元化,政府转变了观念,企业也增强了竞争意识和自主决策权,对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与投资决策日益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项工作。2003年,广东省交通厅率先推出的 “业主招标”活动中,需要参加投标的企业对政府补贴的项目资本金和经营期限作出 判断,要求资本金最少、经营期限最短者中标,这时企业的可行性研究与投资决策就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立项阶段,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 是做好项目可行性分析,为投资决策提供财务依据,具体来看就是要收集和整理各种可能获得的与项目相关的财务数据和资料,测算项目在各种边际条件下的净现值 (NP~)、内部收益率 (IRR)和投资回收期 (包括静态与动态的回收 期),以作出本企业是否投资、投资方式的决策。 2、筹备阶段财务管理的重点 当项目业已立项转入筹备阶段后,企业面临 的工作就是办理国家规定的基建程序手续、决定 项目组织形式、寻找合作伙伴、对合作合同进行谈判、决定项目的融资方式和渠道、注册成立项目公司等。在此阶段,财务管理的重点是: (1)分析项目组织形式对企业现金流和未来 收益的影响。项目的组织形式可以是本企业自营,成立分公司或筹建处的形式,也可以与另外一个或几个投资者合作,成立项目公司。具体采 用哪种方式,需要结合本企业现有的融资能力 税收政策和项目风险等对不同模式下本企业现金流和未来收益进行财务分析决定。 (2)确定项目的资本结构。根据 《国务院关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试行资本金制度的通知》(国发 [1996]35号)规定,交通设施建设项目的最低资本金比例为 35%。目前广东省内 199年以后新建公路项目的资本结构基本都是35%资本金、65%负债,未充分考虑项目本身收益状况和财务杠杆的作用。笔者认为,项目的资本结构不适宜,也不应该采用一个固定的资本结构而应结合项目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如果项目的收益情况良好 (资产报酬率大于预期的债务资金成本),项目可采用较高的负债比例,以减少投资者资本金的沉淀和获取更多的财务杠杆收益;反之。如果项目的收益情况较差 (资产报酬率小于预期的债务资金成本),则要提高项目资本金的比例,以保障债权人的利益和维持企业的持续经营。例如广(州)一深(圳)高速公路项目总投资约120亿元,项目真正资本金仅2OOO万元 (7.42亿元的项目资本金中,除2OOO万元不需计息外其余资本金尚需计算利息),债务比例高达99.83%,但由于项目收益好,该项目自1994年通车至2002年仅八年时间就实现了盈利。试想如该项目也采用35%的资本金比例,资本金高达42亿元,带给投资者的不仅是资金的积压还有巨额的税收损失和财务杠杆的损失。 (3)详细审查合作合同和章程中关于出资分配、税收、重大会计政策、经营管理模式等财务管理方面的条款,保障企业的应得利益。合作合同和章程作为约束投资各方行为,保障各方利益和明确项目公司经营管理的纲领文件,一经签定不轻易修改或变更,因此在合作合同和章程的谈判与首次签定过程中详细审查有关出资、分配、税收、重大会计政策、经营管理模式等财务管理的有关条款显得尤为重要,这是保障企业今后应得利益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点上笔者深有感触,90年代初、中期成立的一些中外合作公路经营企业,由于当时国内企业对合同中有关财务管理的规定不予重视,如今在丧失很多管理和决策的权利以及经济上的损失后再试图修改合作合同与章程,难度非常之巨大。 (4)确定项目融资方式和渠道。项目的融资方式主要是指除项目资本金外的资金的融资方式,投资者 (股东)筹措资本金的方式暂不述及。目前项目融资方式主要有国内 银行贷款、国外银行和国际金融组织机构贷款、发行债券、股东或其他单位委托贷款等方式,其中股东委托贷款方式目前已较少采用。在确定项目融资方式和渠道时。需要综合考虑资金成本 (利率)、融资方式的难易程度、项目对资金的需求时问和数量、有关的附带条件等因素。由于国外银行和国际金融组织机构对贷款发放条件要求较高,手续比较繁琐,而且只能通过财政部或专业银行进行转贷,因此只有比较少的项目可以取得;而发行债券和委托贷款的利率虽然相对国内银行贷款利率低,但由于其规模难以满足整个项目的需求,而且债券的偿付风险很高,因此只能作为辅助的融资方式。综合来看,目前公路项目融资方式的选择还是以国内银行贷款为主体的方式为宜。 Ⅱ.公路经营企业在建设期的财务管理工作 建设期是指公路项目正式开工建设到建成可使用状态并开始收费营运的阶段。在此阶段,已成立项目公司的,财务管理工作的主体转移到项目公司;如为自营项目的,则财务管理工作的主体仍为本企业。由于公路建设的资金巨大,少则几千万,多则上百亿,巨额资金要在这短短几年内注入、流出,因此不论财务管理工作的主体是谁,这一时期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都是资金的管理与成本的控制,关键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制订全面详细的财务管理制度,尤其是资金管理规章制度,确保资金的安全。资金管理的原则,任何时候都是 “安全第一”,因此在巨额资金集中流人流出的时期,资金的安全更成为重中之重。建设期间必须建立严格的资金存取制度、操作流程、审批程序和岗位责任,确保资金安全到达、安全使用。 2、严格控制工程款项和有关费用的计量、确认、审批和支付。随着科技的日益进步和管理效率的不断提高,公路项目建设工期也大幅缩短。目前广东省内高速公路项目的工期一般在2.5年左右,少数项目甚至只有 1.5年。建设工期的缩短意味着资金流出更加集中,在短短两三年间,十几亿到几十亿的资金要从项目流出,如果没有一套严格的支付程序和审批手续,很难保证巨额资金合法、合规、合理地支付,因此工程款项和有关费用的计量、确认、审批和支付成为建设期财务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在此过程中还应特别加强合同的管理以及计划管理与会计核算之间的衔接与对应。 3、满足资金使用需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债务资金成本。由于银行贷款是目前项目融资的主要方式,在利率既定的条件下,缩短贷款资金的停留时间和金额成为减少债务资金成本的直接手段,这就需要根据贷款合同的规定、项目建设的进展情况和资本金的到位情况,合理、精确地控制贷款提款时间和数额,在确保资金使用需求的情况下尽量减少贷款资金库存,为此有的企业甚至提出 “零贷款库存”的管理目标。目前也有很多企业通过搭桥贷款、票据贴现等方式将长期贷款短期化,尽可能降低贷款利率,从而达到减少债务资金成本的目的。 4、根据合作合同、章程、董事会决议以及项目建设的进展情况,合理安排和督促股东进资。由于公路项目投资额巨大,即便按照35%最低资本金比例,所要求的资本金数额也非常大,一般股东很难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在公司注册成立前将全部项目资本金投入,因此目前普遍的做法是:在合作合同中将项目资本金中一定数额确定为项目公司的注册资本,注册资本需要在合同规定的时间内投入;超过注册资本的那部分项目资本金则根据项目的建设计划安排,在合同中明确分期投入的时间和金额或约定根据工程建设进度,由董事会决议确定具体进资时间和金额。因此,需要根据工程进度合理安排股东进资时间,或按照合同、章程约定的时间督促股东进资,一方面避免资本金的积压,减少股东的融资成本,另一方面确保工程资金的需求。 Ⅲ.公路经营企业在营运期的财务管理工作 营运期是指公路项目正式收费营运至经营期满的这段期间。在这一时期,公路经营企业也具有鲜明的行业特点:稳定的现销收入、没有赊销、没有存货(产品)的积压,单个项目一般没有扩大再生产的需求、成本费用的支出主要是为维持公路资产的运营能力,经营风险较小而财务风险较大因此这一时期财务管理的工作重点是: 1、控制和化解企业的债务风险,确保企业正常、持续经营。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亏损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企业的 “支付不能”即资金周转失灵。如上文所说,目前广东省内绝大多数的公路项目都采用35%资本金、65%债务资金的资本结构,对于这些项目来说,进入营运期后面临的一个巨大的困难就是债务本息的偿付问题。目前,除个别效益非常好的项目在营运初期的现金收入能够按期支付贷款利息外,多数项目的现金收入不足以支付当期的利息费用,少部分项目的现金收入仅够维持项目营运必需的成本费用!这就形成了 “借新债还旧债”的局面,企业的债务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企业所面临的债务风险也越来越大,一旦银根紧缩,融资环境恶劣,企业就要面临破产清算的可能。因此进入营运期后,对企业债务风险作出科学的预测,根据预测的结果寻找控制和化解债务风险的办法,以维持企业正常、持续的经营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首要内容。 2、加强营运成本和费用的控制,尽可能减少企业的付现成本。 由于公路交通的车流量主要受公路沿线区域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影响,因而公路经营企业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就是公路收费收入与营运管理水平没有特别紧密的联系 (指在正常管理水平下,不包括某些管理特别混乱、票款丢失严重的企业)。因此,在 “开源”的可控因素不多的情况下,“节流”,即对营运成本和费用的控制成为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公路项目的营运成本和费用主要包括征收成本、养护成本 (含配套设施维护、绿化等)、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目前广东省内公路项目的营运管理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项目公司自己管理,另一种是委托专业的营运公司管理。企业可对两种模式下的各项成本费用进行定量分析,选择综合成本最低的模式作为本企业营运管理的模式。在这个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公路资产是一项长期使用的资产,在努力降低营运成本和费用的同时,还需审视其中是否存在短期行为,以免给企业的后续经营带来隐患继而造成更大的损失。 3、加强收入管理,确保收入资金的完整和安全。 由于目前电子收费网络的建设还不是很成熟和完善,通行费收入基本上还是以现金的方式进行结算。因此现金的收取、保管到缴存银行成为收入管理的中心环节。在现金收取的环节中,主要要做到 “应征不漏”,加强对车辆出入口的管理和收费票亭的监督,杜绝车辆换卡、逃票的现象和收费员贪 污的现象;在现金的保管阶段,主要注意现金存放地点和器具的安全性和不相容职务的分离;在现金缴存银行的阶段,主要注意现金从存放地点取出到存入银行这段期间的风险控制。目前,为减少收费站点对车辆通行速度的影响,广东省内粤西、粤东和粤北部分地区的高速公路已形成区域联网收费的模式,取消了网内各条高速公路在主线上设置的收费站点。在这种模式下,还应加强对收入分配过程的管理和监督。 公路管理论文:践行科学发展观加强高速公路经营管理 高速公路的运营管理要不要讲效益,回答是肯定的,要讲效益,这是共识。至于效益在高速公路经营管理中处于什么位置,可能有不同的认识。但从实际看来效益在高速公路经营管理中应处于中心地位,对高速公路经营管理要用科学发展的眼光来看待。 一、高速公路的效益是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首先,高速公路有其社会公益性质的一面,目前国家投入大量的资金修建高速公路,改变交通滞后的被动局面,改善投资软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达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一目标,更多地体现了社会效益。与一般商品生产企业不同,高速公路的社会效益体现的更加直观,高速公路所产生的社会效益是修建高速公路所投入的几倍,甚至几十倍,上千倍,具体的高速公路社会效益会因时空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但高速公路的社会效益又是客观存在着,高速公路通车后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给所在地带来的变化是实实在在的,看得见的。目前社会上流传的"要想富,先修路,要大富,修大路"就是高速公路社会效益的真实写照。其次,高速公路有限公司或股份公司就其本质是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同样要讲效益,讲效益是企业的本质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用最少的投入,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高速公路,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满足国家、社会的需求,同时提高企业自身效益,两种效益应在这里达到有机的统一。第三,高速公路的社会效益是主要的,根本性的,高速公路企业要把社会效益摆在首位,当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发生矛盾时,企业效益应服从、服务于社会效益,这比一般商品企业显得更为突出。 二、围绕以效益为中心开展经营管理工作。高速公路经营管理工作应该从效益出发,通过加强管理,达到提高效益这一目的,并通过提高效益促进高速公路的良性发展,为公司带来更大的效益。从"效益"这一思路出发考虑我们的管理体制,管理机制、管理制度、管理方式等。"效益"也是检验我们高速公路管理水平的主要尺度。那就是我们的管理体制如何设立,实行何种管理模式,同样应以"效益"为中心来考虑,而不能走小而全,大而全,不讲成本,不讲效益的路子。根据这一思路,在建路段应考虑人员集中后对房建需求的变化;已通车的路段,在现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探索并所管理的路子。总之我们应更新观念,与时俱进,本着精干高效的原则,考虑管理体制、管理模式、管理方式。 三、正确认识"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科学发展"之间的辨证关系,并运用于具体业务工作之中。思想解放的程度,直接决定着改革创新的力度、决定着社会经济发展的进步程度。思想没有大解放,观念就没有大的更新,就没有大突破,更难有大发展,只有解放了思想才能深化改革。而深化改革就必须扩大开放,而扩大开放的目的是促进发展、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是扎根于改革发展伟大实践,又是科学依据导致改革发展,实践的行动指南,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决定性的意义。所以,改革是手段,解放思想是前提,科学发展才是最终目的。这四者之间是统一与紧密联系的,缺一不可的有机结合体。从高速公路的建设管理和经营上说,解放思想的关键是怎样提高管理效率和经营效果,有力支持地方和区域经济的发展,不仅要发挥高速公路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推动作用和对投资的带动作用.更重要的是要发挥战略性作用。 __省地处祖国西南边疆,国境线长,在当前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国际形势下,高速公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更多的是体现在贯彻国家经济发展意图,__省在建的保腾路以及昆曼大通道的竣工,就是体现以__为核心,形成繁荣而有可持续发展的东盟经济贸易体。在这里就应该以一种宏观的、战略性的眼光看待高速公路的建设和管理。具有这种眼光才能真正做到解放思想,科学发展。 四、科学发展观要求高速公路经营管理必须使社会效益和财务效益和谐平衡。 高速公路的效益是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高速公路具有公益性质的一面,国家投入大量的资金修建高速公路,改变交通滞后的被动局面,改革投资软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基于此,高速公路更多地体现的应该是社会效益。但是与一般商品生产企业不同,高速公路的社会效益体现的更加直观,高速公路所产生的社会效益是修建高速公路所投入的几倍甚至几十倍、上千倍,高速公路社会效益因时空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一时还难以用一个直观的数学公式来表达,但高速公路的社会效益又是客观存在的,高速公路通车后,给公路沿线经济所带来的变化是实实在在看得见的。 在__这种地质地貌复杂多样的地区,至今公路运输量占全省总运量的93%的省份,公路仍然将会是今后很长一段时期的主要交通载体。只有公路或是高速公路将会更高效率地带来物流、人才劳工流、资源流和信息流。这是__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历史的经验总结,也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其次,高速公路经营管理大都是高速公路有限公司或股份公司控制。采取这种经营方式,主要是做到产权明晰,权责明晰,最大效能发挥公共产品的基础服务效益。 第三,高速公路的社会效益是主要的、根本性的高速公路企业要把社会效益摆在首位,当企业效益于社会效益发生矛盾时,企业效益服从服务于社会效益。 从总体看,高速公路的建设总是社会效益和外部效益大于项目本身的财务效益,这是社会公共产品的特点所决定的。但是,为了连续持久地发挥高速公路的效益,在运营过程中适当收取相关的使用费用不仅是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扩大建设或者重置建设所积累资金所必须的。 从理论上看,取得一定的现金流量并获得一定的效益,是高速公路自身生存的前提,也是更高效提供社会服务的基础。如果项目本身都不能通过养护、修理得到存续又怎么能持续有效地对外部进行服务,发挥其社会效益。同时按照西方经济学的公共选择理论,产权不明晰和不收费的社会公共产品必然会产生大量的"搭便车"的行为,导致公共产品的浪费和低效使用。 另一方面,社会效益与自身财务效益是可以兼顾和统筹安排的,关键在于提高管理效率和经营水平。通过科学管理和有效经营,社会效益和财务效益两者达到和谐平衡。 围绕以效益--必然是兼顾社会效益与财务效益为中心开展经营管理工作,高速公路经营管理工作应该从效益出发,依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通过加强管理,从管理体制、管理机构、管理方式等入手,提高高速公路的效率。 五、科学发展观要求高速公路管理有新的思路。面对日趋激烈的国家竞争带来的严峻挑战,高速公路经营管理部门要增强意识、居安思危 ,有危机感,才会有新的突破和新的发展。(一) 从养护、多种经营方面拓展发展空间。高速公路养护在管养分开框架下,现阶段应大力扶持养护公司壮大势力,形成规模,逐步放开养护市场引进有资质的养护队伍参与竞争,以降低养护成本,根据这一原则,高速公路经营管理应从管理入手,壮大自己,以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服务区等多种经营也应从长计议,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探索、租赁、合作、自营等多种路子,走效益最大化,形成高速公路良性发展。 (二)引进和培养管理经营人才。一流的企业、一流的工作业绩、一流的效益,要有一流的人才队伍。培养和锻炼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提高高速公路经营管理效益的根本保证。管理出效益、优质的管理必须依靠一流的管理人才队伍去完成。管理一条路,锻炼一批人才。人才是高速公路企业发展的基石,在当今人才流动加快的市场条件下,高速公路企业坚持经营管理以效益为中心,既要注意培养人才,又要善于留住人才,更要合理使用人才,为人才的发展提供平台。特别是目前__省人员流动比较频繁 ,这给我们的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所以应为人才的发展创造必要的氛围,在工资、培训,使用维护职工利益等方面建立健全一套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制度。 从战略的角度综合考虑高速公路的建设和管理问题是解放思想,科学发展的具体体现。经济和社会发展,必然对高速公路这种社会公共产品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兼顾社会效益和财务效益是必须坚持的基础和原则。否则必然会导致低效使用和浪费。这样的要求对高速公路的业主和管理部门管理效率和运营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从战略的角度深入研究战略对策;深化产权体制改革和内部管理机制改革,提高管理效率;扩大开放,引进战略投资者,提高资金投入规模;坚持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引导产业升级 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带来的严峻挑战,高速公路经营管理部门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高速公路在中国目前是朝阳产业,这是大家公认的。但也应看到高速公路的经济效益主要是靠收取车辆通行费,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国家有关政策所限制,这与一般商品企业比,既是高速公路企业的优势,又是高速公路企业的劣势,说是优势,因为有政府批准的收费标准,可以合理合法收费;说是劣势,政府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可以降低收费标准,甚至取消收费,因此高速公路企业应未雨绸缪,从效益出发,充分利用高速公路这一平台,从养护、通信监控、多种经营等方面拓展发展空间。高速公路养护在管养分离这一框架下,现阶段应大力扶持养护公司,壮大势力,形成规模,逐步开放养护市场,引进有资质的养护队伍参与竞争,以降低养护成本,根据这一原则,高速公路养护公司从现在起要加大自身的改革力度,从加强管理入手,壮大自己,以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通信监控也应走发展的路子,要学习河南省高速公路公司的做法,充分利用高速公路通信监控这一业务平台,凝聚一批通信监控的高级人才,在保障本省高速公路通信监控工作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向社会拓展,做大做强通信监控这一业务。服务区等多种经营也应从长计议,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关系,单个服务区与全线、全省服务区运营管理关系,探索租赁、合作、自营等多种路子,走效益最大化的路子。探索高速公路一业为主多种经营,正确处理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关系,单个公司效益和全省高速公路效益关系,形成全省高速公路的良性发展。 培养和锻炼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是提高高速公路运营效益的根本保证。管理出效益,优质的管理,需要一流的管理人才。修一条路培养一批人才,管理一条路锻炼一批人才。人才,是高速公路企业发展的基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速公路企业坚持运营管理以效益为中心,既要注意培养人才,又要善于留住人才,更要合理使用人才,为人才的发展提供平台,为人才的发展创造必要的氛围,在工资、培训、使用等方面建立健全一套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制度。 公路管理论文:高速公路卫生环境管理分析 【摘要】 十六届五中全会从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六个方面,对建设和谐社会作出全面规划,高速公路事业面临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必须始终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刻理解构建和谐高速的基本内涵和特征,准确把握构建和谐高速公路管理环境的重要途径,探讨思想政治工作在构建和谐高速公路事业中的创新应用,为构建和谐高速提供思想支持和精神动力。 【关键词】 和谐 公路 环境 高速公路作为社会交通公共产品,因其特殊的社会公益性质,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深入推进和拉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积极创造和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高速公路事业的跨越进步让社会公众充分普遍享受到发展带来的实惠。具体到高速公路管理行业,建设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高速公路事业的核心在于始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大力构建和谐高速公路管理环境,深入推进高速公路行业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率先发展。下面笔者就如何构建和谐高速管理环境作一些浅谈地探讨。 一、构建和谐高速公路管理环境,必须准确理解和谐高速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交通部张春贤部长对和谐交通的基本内涵做了精辟的概述,即:和谐交通,就是能够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的交通,能使广大人民群众的交通需求得到满足的交通,能让广大人民群众对运输服务感到满意的交通;具体地讲,和谐交通对交通行业内部层面来讲,就是充满活力、法治有序、各尽其能的交通;就交通行业外部与其他行业、社会公众层面来讲,就是公平共享、便捷高效、安全可靠的交通;就交通行业与自然、环境层面来讲,就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关爱自然的交通。因为高速公路是社会大交通的子行业,所以说这样的基本内涵的表述,同样适用于和谐高速公路。 具体到高速公路而言,“充满活力、法治有序、各尽其能”,要求我们通过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等途径,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增强全行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通过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使所有高速公路参与者遵纪守法,保证高速公路有序畅通。“公平共享、便捷高效、安全可靠”,通过提供让社会公众满意的服务,使各个群体都能充分享受到交通发展与改革的丰硕成果,取得社会各界对交通发展的认同和支持,保障货畅其流、人便于行;通过加强安全监管,提高高速公路产品的安全使用性能,切实减少交通伤亡,增进公众安全感。“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关爱自然”,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好交通建设与土地资源紧缺的矛盾,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尤其是保护好耕地资源;正确处理好交通建设、运输与保护生态环境问题,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防止掠夺自然和破坏自然。 二、构建和谐高速公路管理环境,必须重视以人为本加强高速公路企业文化建设 (一)加强机制建设,构建和谐的法制环境。构建和谐高速离不开法治,也离不开各项规章制度,一个制度不健全的企业就不会实现和谐。要坚持以“四五”普法工作为主线,始终把制度建设、制度创新贯穿于企业改革发展的全过程,建立健全科学的制度体系,用制度来规范和调节各种关系,形成有效的构建和谐企业的工作机制。在内部管理上,对领导层可以建立领导干部约法三章,政务公开、民主管理、廉洁勤政等规章制度;对员工可以推广本行业的管理理念、行为理念、规章制度、员工手册等,规范职工行为,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树立企业积极向上的创业氛围、创新动力、创造活力,积极营造和谐有序的管理环境。在外部管理上,要严格规范执行国家有关高速公路管理的法律法规,切实加强通行费征收监管,保证通行费征收“应征不漏,应免不征”,为高速公路事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二)加强民主管理,构建和谐的人文环境。在构建和谐高速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重大事项集体讨论民主决策的原则,充分发扬民主,不搞“一言堂”,定期召开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及时剖析民主管理的薄弱环节,切实增强班子整体的工作合力。要充分重视党组织的领导协调作用,坚持抓党建促和谐,全面履行领导、监督、维护、参与、建设、教育的六项职能。充分发挥工会、妇联、共青团和职代会等群团组织的纽带和推进作用、倡导和组织作用以及沟通和协商作用,不断充实和丰富内容,逐步建立形成企业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基本制度,充分代表和体现广大职工主人翁的地位。同时,还要积极建立正确的人际关系舆论导向,强调团结合作的重要性,敦促每个员工为建立起一个融洽、和谐、向上的人际关系而努力,形成一个“能干事、想干事、干成事”的创业氛围。 三、构建和谐高速公路管理环境,必须创新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 作用 第一,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构建和谐高速的思想政治工作。建设和谐高速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和必然要求。因此,在建设和谐高速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作用,加强职工思想教育工作。要在着力推进经济健康快速持续发展的同时,更加重视企业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和谐社会建设,更加重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努力提高新形势下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能力。要对高速公路运营企业的属性、责任和任务,重新进行认识和定位;对员工在高速公路中的地位、作用、价值以及如何全面发展,重新进行评价和安排,着力推进企业体制、机制、制度和政策的创新,坚决摒弃那些过时的理念和做法,推动高速公路运营管理企业走上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和和谐发展之路。 第二,坚持究宣传和谐发展理论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和谐社会、和谐发展、和谐理论已经成为今后一段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旋律,要把和谐发展理论的研究、宣传作为重要任务。在当前构建和谐高速的征程中,思想政治工作要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研究,并用来指导我们构建和谐高速的各项工作。通过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国内外的和谐比较理论研究,深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规律性认识,推动和引领和谐高速公路的理论建设、思想建设,乃至职工文化建设。 和谐是美的一种形态,和谐可以凝聚人心,和谐可以团结力量,和谐可以成就一番事业。构建和谐高速公路,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念为统领,才能全面提高道路服务品质,增强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为社会公众提供良好的道路服务水平。但构建和谐高速公路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构建和谐美好态势依然任重而道远,还需要我们每一个高速公路管理生产人员孜孜不倦地去努力,去追求,为实现和谐共处、幸福安康的和谐社会积极贡献力量。 公路管理论文:高速公路建设项目集成化管理的要点研究 文章来源 经济的高速发展所带来的交通运输量的空前繁重,部分高速公路已经不能担负本身的运输作用,因此,必须要引进新的管理模式以便打开高速公路现今的尴尬局面,这种新型的管理模式就是集成化管理,它的目标就是项目的一体化,从而促使高速公路生命周期中的各项元素的连续性和完整性,这种新型的项目管理模式可以向业主和人民提供价值最大化的产品。 集成化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保证某项项目在完成的过程中,各方面因素得到全面的利用,各方面工作得到全面的协调,其本质是从项目的全区出发,将项目的最大化利益作为最终目标,将各方面工作,例如成本、质量、范围等工作全面协调为内容的一项综合性管理内容。 1 高速公路现状 1.1现状分析 我国的高速公路建设始于20世纪80年代,高速公路属于高等级公路。中国交通部《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高速公路指“能适应年平均昼夜小客车交通量为25000辆以上、专供汽车分道高速行驶、并全部控制出入的公路”。各国尽管对高速公路的命名不同,但都是专指有4车道以上、两向分隔行驶、完全控制出入口、全部采用立体交叉的公路,中间设置分隔带,采用沥青混凝土或水泥混凝土高级路面,设有齐全的标志、标线、信号及照明装置:禁止行人和非机动车在路上行走,与其他线路采用立体交叉、行人跨线桥或地道。通过高速公路的建设情况可以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交通发达程度、乃至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 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发展经过30年左右的时间,取得了辉煌的建设成就,但伴随经济发展而来的是环境的日益恶劣,资源的日益紧张,各方面因素不断制约着告诉公路的发展,因此,社会经济增长方式必然要改变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例如:在项目管理的招标上实行采购招标制度,工程建设项目方面设立明确的目标任务,以及制定较为严密的目标控制体系等。 1.2现存问题 (1)项目决策阶段:在项目决策阶段,介于某些项目没有预先制定全面的策划工作,项目的某些功能没有进行明确的界定,工程的质量、进度、安全、投资等目标的分析部够深入,制定计划不够全面:个别项目的可行性不够科学,项目审批脱节;针对下一阶段的项目计划不能提出明确的可行性方案和建议,导致项目脱离目标计划,设计的随意性过大,使项目运行过程逐步脱离项目目标计划。 (2)项目实施阶段:组织结构设置的不合理,业主、代建单位、征迁等部门管理任务分工不明确;在进度设定和管理上,其计划和控制系统不够完善,工程安排和进度混乱;在安全管理上,安全生产事故隐患不能消除。 (3)随着高速公路资金来源的多元化,业主的管理能力欠缺,行为不规范;项目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影响项目工程的进度;审批难以同步;不合理的收取保证金,不支付或难以及时支付工程预付款等,在法治化进程逐步加深的今天,由于业主的不规范行为,仍然会导致承包商、供货商以及农民工等利益遭受侵害,诱发社会不安定的因素。 2 项目集成化管理评价体系 2.1集成化管理 项目管理要素的目标是将项目各方面工作有效的配合和协调,其内容包括达到预期期望去协调各方面工作的要求、计划、目标而安排的项目行动方案,以及项目的变更和后续的协调工作。从全区观点出发是项目集成管理的本质,其目标是以项目整理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其内容是项目时间、本、质量、范围、采购等各种项目专项管理的协调与整合。 集成化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强调运用集成的思想和观念指导企业的管理实践是其核心内容,从而实现各方面全方位的资源优化,激发单项目的最大潜力,今儿最终促进整个管理活动的效果项目运行效率的提高。集成化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保证某项项目在完成的过程中,各方面因素得到全面的利用,各方面工作得到全面的协调,其本质是从项目的全区出发,将项目的最大化利益作为最终目标,将各方面工作,例如成本、质量、范围等工作全面协调为内容的一项综合性管理内容 2.2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的构建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建设项目管理理论,二是国内优秀高速公路项目管理体系,三是其他建设项目的成功管理经验作,以此三部分作为标版指导评价体系的构造,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高速公路时一种大型而复杂的项目评估,需要科学的标准和方法,这些标准和方法及它们之间形成的关系,形成了项目管理评估模型,构成了项目管理评估体系。该评价体系有两大模块,分别是项目管理和项目结果。项目管理主要有项目目标、项目实施、项目资源组成。评价体系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评价模块、评价指标、评价点和观测点。评价模块是指每个模块中设置若干评价指标,若干评价指标是指专家评价、利益相关方评价和用户评价。追加评价是以进度、质量、安全结果等为主要内容;利益相关方评价是以监管单位和施工单位等利益关系单位对项目结果的评价;用户评价是以工程投入运营后的运营、养护等对项目结果的评价为内容。 在项目集成化管理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评价系统,管理活动离不开评价。管理模式是否行之有效,管理模式的改进军医评价体系的内容为依据。由于高速公路这一项目的独特性,目前在我国尚未形成一种统一的管理评价体系,要在工作当中不断完善建立评价体系的结构;不断推广科学的管理模式在高速公路建设和运营当中的应用;全面提高相关人员的素质,夯实项目管理与评价工作的基础。 公路管理论文:公路施工质量管理中的问题与控制的技术措施 随着我国公路建设的迅速发展,各项公路建设已成为现在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近几年来,得益于国家的大力投资和支持。公路建设事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出现了许许多多的质量佳、进度快且造价低的精品优良工程。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目前来说,面对公路建设企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针对公路的设计标准、技术要求、工程质量、施工进度等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提高公路的施工质量。并且要保证资金的投入有效、正确,就必须重视和加强公路施工现场的工程质量管理,这就要求必须具备过硬的施工技术水平和先进的精细化管理模式。构建现代化施工质量管理体系全面提高企业施工技术管理水平、提高公路工程施工质量,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1 做好施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1.1在工程准备进入工地前,要结合该施工项目的具体情况。组织参与施工建设的全体人员认真学习合同文件、技术规范,根据相关文件精神。制定全体施工人员的质量责任,明确各自的岗位职责,强化施工队伍的质量意识教育,加强施工队伍的岗前培训,并制定出适合本工程的详细的质量管理工作计划。将质量目标逐层分解,使其真正的落实到每一个施工人员的身上。落实到每一项单项工程和每一道施工工序上,确保施工质量控制落到实处,为质量工作顺利进行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 1.2为了加强质量管理,在工程中标后,中标单位要按照分级管理,层层负责的原则,建立该项目的组织机构,将每个部门的人员责任都明确分工,质检科的所有成员负责开展具体的作业工作,并按要求组建试验室、质量检查组、资料整理组等。要求每个成员各尽所能、各负其责。将各自相应的岗位职责落到实处,从而使工程质量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1.3对参加施工的全体人员进行工程施工应知应会教育。并进行严格的考核,使全体施工人员都持证上岗、挂牌作业,从而做到工程施工严格按照设计与相关的技术规范来操作。与此同时,还要加强与职工间的情感交流和思想沟通,尽最大能力满足职工的心理需求,使员工从潜意识中自觉自愿的接受管理者的要求,并积极渗透到日常行动中,也可以通过开展技术比武、技能竞赛等活动来激励广大员工们的积极性,对胜出的员工进行物质和金钱上的奖励,使员工更大程度上的为之而服务, 2 施工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2.1严格执行质量控制程序 工序质量是施工质量的基础,工序质量也是施工顺利进行的关键,为达到对工序质量控制的效果,在工序管理方面应做到: (1)制定严格的质量控制程序,根据工程的合同要求,在工程施工中,制定严格的质量控制程序。开工前,编制上报“开工报告”;施工中,首先施工企业进行自检,自检合格后,报请监理工程师抽检,抽检合格方可继续施工。 (2)做好施工技术交底工作。项经理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编制详细的施工工艺方案,明确质量目标。通过认真细致的技术交底工作,使参加施工的全体人员明确设计意图,明确工程施工技术标准及操作细则,明确工程的质量目标,使各项工程质量目标及质量控制落实到最基层的全体施工人员身上。 (3)认真做好试验路段的施工。遵照“公路工程施工技术规范”的要求,认真做好试验路段的施工,确定各项工程的施工技术方案及质量控制措施,指导全线工程的施工。 2.2对施工企业单位管理水平的促进 现代公路施工技术对策管理工作是施工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施工企业综合管理水平的根本体现,其直接影响到工程施工过程中各项技术参数的控制及公路工程的施工质量控制。公路施工技术管理的有效实施能够整合优化现代公路工程施工流程、促进成本控制的有效实施、及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 2.3对施工质量的促进作用 公路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的科学开展能够有效提高施工过程中技术的监督与管理,保障公路施工质量。在进行公路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中,通过技术方案的编制、日常技术管理、施工过程工程测量管理、变更管理等工作,能够有效的保障工程质量处于受控状态,提高公路工程施工质量,能够有效的保障施工方案的可行性与经济性,为保障公路工程施工质量提供重要保障。 3 施工过程中日常技术管理 技术管理工作是为了保障工程能按施工方案进行,解决施工中所出现的问题,指导施工人员按技术要求进行施工。其内容可分为基本工作和琏础工作两大部分。基本工作包括技术准备工作、施工过程中的技术工作和施工技术的开发与更新三大项,前两项工作保证生产过程中和技术秩序,立足为当前生产服务,第三项工作为企业的技术储备和为下一个项目的施工打基础。 3.1建立和健全集中统一的技术管理系统,从工区项目部到施工队各级组织都要有技术管理的职能机构和技术职能人员,明确各人职责,在总工程师领导下,全面负责工程的技术工作。做到有职有权。 3.2组织技术人员学习设计图纸、施工规范、施5一组织设计,明确图纸及规范要求、操作要领、质量标准、检验方法、实验内容等,结合技术人员各自的工作内容,解决发现的问题 3.3在正式施工前认真做好技术交底工作,使参与施工任务的全体职工明了所担负工程任务的特点、技术要求、施工工艺等,做到心中有救,以利于有计划、有组织、多快好省地完成任务。 3.4认真做好测 量管理和试验管理两项最基本、最关键的工作。 3.5认真做好施工过程中的监督、管理和指导、服务工作。 4 工程测量管理 在公路施工中,测量管理工作是一项最基本、最关键的工作。 4.1根据工程内容配备数量上、精度上符合要求的测量仪器及工具,认真做好测量仪器管理工作。测量仪器在运输、使用、存放过程中要有专人负责,要定期进行检验、校核,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建立仪器档案,对仪器的类型、编号、产地、主要性能状况、维修及校验情况进行详细登记。 4.2对全体施工人员进行教育,加强保护测量标志的意识。各级测量人员要经常巡视。发现控制点和标志、标志有毁坏或位移时应及时补设。永久性导线点、水准点在每年开春后和雨季后应进行两次全面检测,临时性的点位要经常进行检测。 4.3加强测量资料管理工作。测量资料应字迹工整,工程项目、地点、部位、使用仪器、日期、观测记录 者姓名应齐全,记录的数据和数字直准确无误,严禁涂改,记录不得转抄。外业观测必须用铅笔记录在测量专用本或表格上。各种放线定位、施工测量资料必须事先计算复核后才能在现场应用。测量资料要按工程项目、施丁顺序及部位进行整理。妥善保存,及时归档。 4.4中心测量组要认真组织好工程竣工测量的实施工作。 5 加强质量控制 5.1实施工程质量责任制 质量目标责任制是确保质量目标实施和实现的根本保证,当前公路工程中业主往往对建设方和监理方提出了质量目标,但在具体工程实施过程中应将该类目标进行具体细化,以将各具体目标落实到相关部门和人员上,并应定力明确的责任制以确保各层各个管理人员在质量管理中均有明确的质量分工和职责范围从而保证在质量控制与管理中各方能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可实现其依靠先进的质量管理技术和相关管理手段对质量活动进行监督和控制。 5.2对原材料的质量控 (1)优化各种原材料的采购流程,降低采购成本。通过招投标的方式与各种原材料的供应商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减少供应与需求之间的中间环节,原材料的进场价格都必须遵循工程投标时的报价和市场价格信息,应尽量控制在工程报价以内。 (2)降低各种原材料的损耗。a.要对各种进场的原材料进行分类堆放并设有标识牌;b.对水泥、钢材等容易受潮、变质、锈蚀的材料,要及时检测,严禁不合格材料用到工程施工中,造成不应有的质量隐患。 6 结语 综上所述,在整个公路建设质量管理中,公路建设和公路施工企业必须知道施工技术对质量管理的重要性,用科学的方法和合理的技术解决方案,来加以促进道路工程项目的实施和建设优化的质量管理,提升企业综合管理能力,为企业的稳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公路管理论文:分析高速公路建设项目集成化管理 经济的高速发展所带来的交通运输量的空前繁重,部分高速公路已经不能担负本身的运输作用,因此,必须要引进新的管理模式以便打开高速公路现今的尴尬局面,这种新型的管理模式就是集成化管理,它的目标就是项目的一体化,从而促使高速公路生命周期中的各项元素的连续性和完整性,这种新型的项目管理模式可以向业主和人民提供价值最大化的产品。 集成化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保证某项项目在完成的过程中,各方面因素得到全面的利用,各方面工作得到全面的协调,其本质是从项目的全区出发,将项目的最大化利益作为最终目标,将各方面工作,例如成本、质量、范围等工作全面协调为内容的一项综合性管理内容。 1 高速公路现状 1.1现状分析 我国的高速公路建设始于20世纪80年代,高速公路属于高等级公路。中国交通部《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高速公路指“能适应年平均昼夜小客车交通量为25000辆以上、专供汽车分道高速行驶、并全部控制出入的公路”。各国尽管对高速公路的命名不同,但都是专指有4车道以上、两向分隔行驶、完全控制出入口、全部采用立体交叉的公路,中间设置分隔带,采用沥青混凝土或水泥混凝土高级路面,设有齐全的标志、标线、信号及照明装置:禁止行人和非机动车在路上行走,与其他线路采用立体交叉、行人跨线桥或地道。通过高速公路的建设情况可以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交通发达程度、乃至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 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发展经过30年左右的时间,取得了辉煌的建设成就,但伴随经济发展而来的是环境的日益恶劣,资源的日益紧张,各方面因素不断制约着告诉公路的发展,因此,社会经济增长方式必然要改变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例如:在项目管理的招标上实行采购招标制度,工程建设项目方面设立明确的目标任务,以及制定较为严密的目标控制体系等。 1.2现存问题 (1)项目决策阶段:在项目决策阶段,介于某些项目没有预先制定全面的策划工作,项目的某些功能没有进行明确的界定,工程的质量、进度、安全、投资等目标的分析部够深入,制定计划不够全面:个别项目的可行性不够科学,项目审批脱节;针对下一阶段的项目计划不能提出明确的可行性方案和建议,导致项目脱离目标计划,设计的随意性过大,使项目运行过程逐步脱离项目目标计划。 (2)项目实施阶段:组织结构设置的不合理,业主、代建单位、征迁等部门管理任务分工不明确;在进度设定和管理上,其计划和控制系统不够完善,工程安排和进度混乱;在安全管理上,安全生产事故隐患不能消除。 (3)随着高速公路资金来源的多元化,业主的管理能力欠缺,行为不规范;项目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影响项目工程的进度;审批难以同步;不合理的收取保证金,不支付或难以及时支付工程预付款等,在法治化进程逐步加深的今天,由于业主的不规范行为,仍然会导致承包商、供货商以及农民工等利益遭受侵害,诱发社会不安定的因素。 2 项目集成化管理评价体系 2.1集成化管理 项目管理要素的目标是将项目各方面工作有效的配合和协调,其内容包括达到预期期望去协调各方面工作的要求、计划、目标而安排的项目行动方案,以及项目的变更和后续的协调工作。从全区观点出发是项目集成管理的本质,其目标是以项目整理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其内容是项目时间、本、质量、范围、采购等各种项目专项管理的协调与整合。 集成化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强调运用集成的思想和观念指导企业的管理实践是其核心内容,从而实现各方面全方位的资源优化,激发单项目的最大潜力,今儿最终促进整个管理活动的效果项目运行效率的提高。集成化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保证某项项目在完成的过程中,各方面因素得到全面的利用,各方面工作得到全面的协调,其本质是从项目的全区出发,将项目的最大化利益作为最终目标,将各方面工作,例如成本、质量、范围等工作全面协调为内容的一项综合性管理内容 2.2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的构建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建设项目管理理论,二是国内优秀高速公路项目管理体系,三是其他建设项目的成功管理经验作,以此三部分作为标版指导评价体系的构造,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高速公路时一种大型而复杂的项目评估,需要科学的标准和方法,这些标准和方法及它们之间形成的关系,形成了项目管理评估模型,构成了项目管理评估体系。该评价体系有两大模块,分别是项目管理和项目结果。项目管理主要有项目目标、项目实施、项目资源组成。评价体系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评价模块、评价指标、评价点和观测点。评价模块是指每个模块中设置若干评价指标,若干评价指标是指专家评价、利益相关方评价和用户评价。追加评价是以进度、质量、安全结果等为主要内容;利益相关方评价是以监管单位和施工单位等利益关系单位对项目结果的评价;用户评价是以工程投入运营后的运营、养护等对项目结果的评价为内容。 在项目集成化管理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评价系统,管理活动离不开评价。管理模式是否行之有效,管理模式的改进军医评价体系的内容为依据。由于高速公路这一项目的独特性,目前在我国尚未形成一种统一的管理评价体系,要在工作当中不断完善建立评价体系的结构;不断推广科学的管理模式在高速公路建设和运营当中的应用;全面提高相关人员的素质,夯实项目管理与评价工作的基础。 公路管理论文:依托信息化建设构建“环境友好型”高速公路管理系统研究分析 摘要:以高度信息化的收费系统为突破口,对实现一个集不停车收费、监控、通信、物流、救援、环保为一体的高速公路智能化管理系统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高速公路;收费系统;信息化技术;效益 经过“十五”期间的快速发展,中国综合交通体系在设施总量规模、运输能力供给和服务质量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交通运输已开始进入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能力扩张与质量提高并进,全面建设现代综合交通体系的新发展阶段。但从适应经济发展要求、促进社会进步和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等方面来衡量,[文秘站:]仍有相当差距。在党的《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提出“交通运输,要合理布局,做好各种运输方式相互衔接,发挥组合效率和整体优势,形成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要建设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要以科技应用自主创新为动力,加快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提升运输质量和服务水平。基于上述目标和要求,本文以高度信息化的收费系统为突破口,对实现一个集不停车收费、监控、通信、物流、救援为一体的高速公路智能化管理系统进行了初步探讨。 1.收费系统在智能化管理系统中的作用 经过17年的发展,我国高速公路已突破3万多千米,居世界第2位。信息采集方式可分为人工采集和自动采集。我国的高速公路收费系统是一个封闭式的收费系统,目前正向跨省市区域联网和电子收费的方向迈进。在国外,如美国90%以上的高速公路不收费,而且多为开放式的收费系统,潜在的交通信息远不够丰富。我国的高速公路收费系统具有专用的通信网络,能够实时地将每一辆车的车辆及载运信息、出人及路径信息、收费信息传递到结算中心,据此可以得到实时、准确的流量、行程时间、行程车速、OD、拥挤度、事件以及运营特征等常规方法不易获取的重要信息。从这个意义上讲,与其说是收费系统,不如说是先进的交通信息采集系统。因此,完善的收费系统是我国的一大特色,收费系统中具有宝贵的信息资源。可惜目前我们对收费系统的功能开发得不够[1]。 2.基于GPS的不停车收费系统的构建设想 高速公路目前的收费方式一般有人工收费、半自动收费和自动收费三种。人工或半自动收费方式不仅影响了高速公路的通行能力,现金交易中还存在着一些其它弊病,以及导致环境污染、等一系列可持续发展问题。据资料统计,仅广州地区1996年因为停车等待交费而损失的车时就达数百万小时,由此导致的汽油浪费达亿元之多[2]。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自动收费方式到了人们的重视。人们把不停车收费(NoStopElectronicTollCollectionSystem,简称NSETCS或ETC)系统作为智能交通系统(ITS)的重要研究内容。采用不停车收费系统,对使用高速公路这种“商品”的“用户”来讲,减少等候时间,节约了燃料,减少废气排放量,具有“友好环境”的特征[3]。 90年代起,我国交通部展开了一系列的电子收费项目组织和研究工作。目前多个示范点的工程己经开始了试运行。这些工程基本都是采用了国外的车辆识别技术和DSRC短程通讯手段,所以也称为ETCbasedonDSRC,即基于DSRC的不停车收费系统。这种技术方式经过国外的多个系统测试,并且已经形成相应的国际标准。但基于DSRC技术的收费站点建造昂贵,同时这种收费方式在我国随着区域性收费转向联网收费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我国至今还没有相应的技术标准。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智能交通系统(ITS)中运用无线通信技术进行车辆的调度、监控、防盗等各种服务。现在第三代无线移动通信技术已付诸于商用,其高速率的数据通信能力在智能交通系统的有着更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目前世界各国都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同时,全球定位技术(GPS)在交通系统中的使用也越来越普及,特别是在日本、美国和欧洲;我们国家也己经出现了比较成熟的商品,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各地的车载定位产品和导航装置也在逐渐增加。在这种情况,采用第三代无线移动通信系统和全球定位技术相结合的电子收费方式也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线。 GPS是一种全天候的空基导航系统,用于精密定位、测速和提供精密时间,它可以看作一种卫星从空间已知位置发射信号,用户接收信号测定到达卫星距离的测距系统。GPS系统由三部分组成:广播信号的卫星组成的空间部分;控制整个系统运行的控制部分;各种类型的GPS接收机组成的用户部分。基于cPS-cu的不停车收费系统中,其基本设备包括车载设备(OBE,On-BoardEquipment)和中央设备(CE,CentralEquipment)两类。车载设备和中央设备的交互功能实现是通过移动通信网络进行实时的信息交换而得到的。 这种基于GPS-CN的不停车收费系统在理论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在国际上也还处于实验阶段,没有什么成熟的标准可以遵循,国内对这一技术基本上持观望态度。我们在“十一五”期间对这种技术要“有所作为”,不能再向其它技术一样等国外开发好了在引进,始终在技术和标准上受别国的牵制。 3.基于GPS的不停车收费系统的增值效益 此种收费方式还可以提供其他由通信技术带来的一系列的增值服务功能。全球定位技术在车辆调度、监控和管理的优势也可以得到充分的应用。 1)可以对各种类型的道路进行任何形式的收费。DSRC技术只能在道路的入口和出口 处收费,在区域收费中,基于全球定位系统的不停车收费系统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可以按距离收费也可以按区域收费。也可以依据时间、空间或道路进行收费。这一优势在长距离的跨省市的联网收费中可以得到更好的体现。2)利用该系统可以按不同时间和不同路段收取不同的路费,以缓解交通拥挤状况。由卫星跟踪车辆的位置、在公路上行驶的时间以及所使用的道路种类等,这些资料将被传送到地面的中心站计算路费。这样可把路费和交通拥挤与否挂钩,而不是向车主征收统一路费,可以大大缓解国内大部分城市的交通拥挤的状况,同时降低尾气排放量,减少空气污染[4]。 3)与GPS结合还可以实现普通的车辆导航功能,配合系统自带的无线蜂窝移动网络,更可具有调度管理和监控的功能,能够完成智能交通系统中其他的一些服务功能。如:车辆跟踪、信息查询、交通指挥、紧急援助等。 4.信息化技术在高速公路管理系统的应用展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高速公路是以高科技为先导谋求发展的,在建设、运营、管理等各个环节中,无不体现出高科技的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运营管理以人性化为根本,使整个系统始终在实践着管理现代化、运营自动化。以各省乃至全国高速公路联网收费及不停车收费为代表的智能化交通建设势在必行。 高速公路科技仍面临着制约发展的以下几个问题,仍然要依托信息化技术来解决。(1)技术协调。联网收费涉及到的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通信技术及视频监控、银行结算等,在不同地域,对技术程度、水平、要求也不同,如何有机地集成应用到高速公路上,保证三大系统的统一性、整体性和有效性。(2)资源整合。高速公路电子通讯、骨干网建成之后,在收费监控、监控调配、紧急救助、应用通讯等方面,如何把所有资源进行整合,以提高高速公路通行能力为前提,以安全畅通为保障,实现人、车、路全天候无障碍沟通与对话。(3)技术拓展。在高速公路建设、管理、经营、服务等多方面如何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高速公路企业为主体的高速公路现代电子商务平台,拓展到交通征稽、公路运输、运输管理、交通管理等方面的管理领域,实现面向社会公众的交通全方位服务。 5.结语 总之,我国高速公路在十几年间的发展令人叹为观止,已成为世界上高速公路里程增长最快的国家。高速公路在交通乃至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可小窥,其管理和服务与经营虽正在逐步迈入良性发展轨道,但应该全方位地进行管理“提速”,切勿让低效率、低水平的制约因素和问题成为发展的羁绊。 公路管理论文:浅谈公路工程索赔及管理程序 摘要:根据招标文件及合同要求中有关规定提出索赔意向书,意向书中应包含索赔桩号(结构物名称)、索赔事由及依据、事件发生起算日期和估算损失,无须附有详细的计算资料和证明。这样,使监理工程师通过意向书就可以把整个事件的起因、地点及索赔方向有大致了解。 关键词:公路工程工程索赔 1.工程概况:济德路七合同段地处济南市西北部,北接黄河二桥,西接济泰路,东接绕城路通向济青路,合同段内设有互通式立交l处,分离立交桥1处,中桥3座,小桥3座,箱通1道,涵洞19道;工程于1997年1月18日开工,1999年7月6日竣工。济南绕城高速公路A合同设计有互通式立交l处,小桥l座,分离立交桥6处,箱通2道,圆管涵2道;工程于1998年1月28日开工,1999年9月30竣工,七合同、A标段全长10.78公里,共有路基填方l64.7万立方米,沥青路面l393.8千平方米,砌石防护78838立方米,总造价为22980万元。两合同段路基为高填土路段,多数跨越渔塘、稻田,地形条件复杂,设计中地基已采取砂桩、粉喷桩及抛石挤淤处理,但部分地段仍不能满足要求,我单位在施工过程中根据工地实际情况,积极的向上级有关单位提出合理化建议,且多数被采用,工程质量得到了保证,工程进度明显加快,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引起工程造价增加。为做到既保证工程质量,又能维护业主和承包商双方利益,我部实事求是地分别向业主和保险公司提出各项索赔,经过大量的索赔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方法。 2.工程索赔原则: 2.1根据招标文件及合同要求中有关规定提出索赔意向书,意向书中应包含索赔桩号(结构物名称)、索赔事由及依据、事件发生起算日期和估算损失,无须附有详细的计算资料和证明。这样,使监理工程师通过意向书就可以把整个事件的起因、地点及索赔方向有大致了解。 2.2索赔意向书递交监理工程师后应经主管监理工程师签字确认,必要时施工单位负责人、现场负责人及现场监理工程师、主管监理工程师要一起到现场核对。 2.3索赔意向书送交监理工程师签字确认后要及时收集证据,收集的证据要确凿,理由要充分;所有工程费用和工期索赔应附有现场工程监理工程师认可的记录和计算资料及相关的证明材料。 3.索赔的具体操作步骤: 3.1当索赔事件发生后,及时在合同规定的时限内(济德路、绕城路规定的时限为2l天)向监理工程师提出索赔意向书,意向书应根据合同要求抄送、抄报相关单位。 3.1.1索赔项目种类及起止日期计算方法: a.延期发出图纸引起的索赔:当接到中标通知书后28天之内,施工单位有权得到免费由业主或其委托的设计单位提供的全部图纸、技术规范和其他技术资料,并且向施工单位进行技术交底。如果在28天之内未收到监理工程师送达的图纸及其相关资料,作为施工单位进行技术交底。如果在28天之内未收到监理工程师送达的图纸及其相关资料,作为施工单位应依照合同提出索赔申请,接中标通知书后的第29天为索赔起算日,收到图纸及相关资料的日期为索赔结束日。 由于为施工前准备阶段,该类项目一般只进行工期索赔,相应施工机械进场,达到施工程度因未有详细图纸不能进行施工时应进行机械停滞费[机械台班停滞费=(机械折旧费 经常维修费)×50%]用索赔。 b.恶劣的气候条件导致的索赔:分为工程损失索赔及工期索赔;业主一般对在建项目进行投保,故由恶劣天气影响造成的工程损失可向保险机构申请损失费用,在建项目未投保时,应根据合同条款及时进行索赔;该类索赔计算方法:在恶劣气候条件开始影响的第一天为起算日,恶劣气候条件终止日为索赔结束日。例七合同97年5月l3日-18日济南市骤降大到暴雨,使便道、A匝道桥承台基坑、部分涵洞及砂垫层受灾,我部立即向保险公司申请损失费用。 c.工程变更导致的索赔:分为工程施工项目已进行施工又进行变更、工程施工项目增加或局部尺寸、数量变化等;计算方法:施工单位收到监理工程师书面工程变更指令或业主下达的变更图纸日期为起算日,变更工程完成日为索赔结束日。 d.以承包商之能力不可预见引起的索赔:由于在工程投标时图纸不全,有些项目承包商无法作正确计算,如地质情况,软基处理等,该类项目一般索赔工程数量增加或需重新投入新工艺、新设备等。计算方法:在承包商未预见的情况开始出现的第一天为起算日,终止日为索赔结束日。 e.由外部环境而引起的索赔:属业主原因,由于外部环境影响(如征地拆迁、施工条件、用地的出入权和使用权等)而引起的索赔。根据监理工程师批准的施工计划影响的第一天为起算日。经业主协调或外部环境影响自行消失日为索赔事件结束日。该类项目一般进行工期及工程机械停滞费用索赔. f.监理工程师指令导致的索赔:以收到监理工程师书面指令时为起算日,按其指令完成某项工作的日期为索赔事件结束日。 g.其他原因导致的施工单位的索赔,视具体情况确定起算和结束日期。 3.2同期记录: a.索赔意向书提交后,就应从索赔事件起算日起至索赔事件结束日止,要认真做好同期记录,每天均应有记录,又有现场监理工程人员的签字;索赔事件造成现场损失时,还应做好现场照片、录象资料的完整性,且粘贴打印说明后请监理工程师签字。否则在理赔时难以成为有利证据。 b.同期记录的内容有:事件发生时及过程中现场实际状况、导致现场人员、设备的闲置清单;对工期的延误;对工程的损害程度;导致费用增加的项目及所用的人员、机械、材料数量、有效票据等。 3.3详细情况报告:在索赔事件的进行过程中(每隔一星期,或更长时间,或视具体情况由监理工程师而定),承包人应向监理工程师提交索赔事 件的阶段性详细情况报告,说明索赔事件目前的损失款额影响程度及费用索赔的依据。同时将详细情况报告抄送、抄报相关单位。3.4最终索赔报告: 3.4.1当索赔事件所造成的影响结束后,施工单位应在合同规定的时间内向监理工程师提交最终索赔详细报告,并同时抄送、抄报相关单位。 3.4.2最终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a.施工单位的正规性文件。 b.索赔申请表:填写索赔项目、依据、证明文件、索赔金额和日期。在高速公路工程施工中,索赔项目一般包括工程变更引起费用、工期增加,由于地方关系影响造成局部或部分地段停工等引起的机械、人员停滞,相应工期及费用增加等。索赔依据一般包括在建工程技术规范、施工图纸、业主与施工单位签订的工程承包协议、业主对施工单位施工进度计划的批复、业主下达的变更图纸、变更令及大型工程项目技术方案的修改等。索赔证明文件包括业主下达的各项往来文件及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收集到的各项有利证据,施工单位往往在施工过程中只对存在的问题向上级主管单位进行口头汇报或只填写索赔意向书而不注重证据的收集,故业主使很多本来对施工单位有利的索赔项目不进行最终批复。索赔金额及工期的计算一般参照承包单位与业主签订合同中包含的工程量清单、交通部公路工程概预算定额、定额编制办法、机械台班单价,地方下达的定额补充编制办法及业主、总监下达的有关文件。 c.批复的索赔意向书。 d.编制说明:索赔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束的详细描述。 e.附件:与本项费用或工期索赔有关的各种往来文件,包括施工单位发出的与工期和费用索赔有关的证明材料及详细计算资料。 4.索赔的管理: 4.1由于索赔引起费用或工期增加,故往往为上级主管单位复查对象,为真实、准确反映索赔情况,施工单位应建立、健全工程索赔台帐或档案。 4.2索赔台帐应反映索赔发生的原因、索赔发生的时间,索赔意向提交时间,索赔结束时间,索赔申请工期和金额,监理工程师审核结果,业主审批结果等内容。 4.3对合同工期内发生的每笔索赔均应及时登记。工程完工时应形成一册完整的台帐,作为工程竣工资料的组成部分。 5.索赔存在的误区:可以说索赔是对施工单位有百利而无一害的,故很多施工单位在索赔工作上大做文章,然在索赔过程中往往存在不少误区,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以下几点: 5.1当索赔事件发生时,有些施工单位考虑与业主、监理单位的下一步合作,而不敢提出。 5.2项目经理和技术负责人对索赔工作意识不到位,对可提可不提的索赔往往不提出。 5.3主管人员对技术规范文件及业主、监理、施工单位往来文件理解不深刻,对实际存在的索赔项目无充分理由。 5.4只注重索赔意向的提出,不重视索赔过程中的证据收集和及时作最终索赔报告。 6结语:随着公路工程招、投标制度的不断完善及业主、监理、施工单位管理章程进一步健全,索赔工作也逐步步入正常轨道,只要我们充分理解施工图纸、技术规范及业主、监理、施工单位签订约合同协议和各项往来性文件,在索赔工作中做到有理、有据,将会有更多的索赔项目被受理或批复。 公路管理论文:高速公路营运管理论文 【摘 要】当前,湖北京珠高速公路营运管理严格执行内部稽查机制,是有效提升高速公路收费管理在社会上的窗口形象,提高营运管理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保障人与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如何更加规范内部稽查机制,健全管理制度,建立起各环节相互制约的监督制约机制,是确保湖北京珠品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 【关键词】营运管理 内部稽查机制 健全 执行控制 现阶段的营运管理工作中,从稽查队的组建、人员结构的设立、稽查工作的执行、稽查结果的公示及反馈到最后的通报考核,是对营运工作的监督、控制及查缺补漏逐步完善,具有实效性的作用,如何进一步建立健全内部稽查机制,不断完善内部稽查的内容、方法及措施,从根本上发挥内部稽查的作用,努力提高湖北京珠高速公路营运管理工作质量和水平。 一、收费稽查评价考核指标体系是内部稽查制度的主要依据 湖北京珠高速公路营运管理工作的内部稽查机制的内容主要分为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两部分。定量指标是选取有代表性,能反映“政策执行”、“窗口服务”和“业务指标”等有关收费稽查工作要求的指标,建立起定量考核评价模式,通过对各项指标的实际达到值、评价基准值和指标的权重值进行计算和评分。定性指标主要根据上级和管理处有关政策、文件规定,以及收费稽查管理实际需要选取,用于评定管理所对有关政策文件的执行情况,以及收费稽查日常工作的开展情况。确定定量和定性指标评价基准值的依据是:凡省厅、省高管局有关文件中已对该项指标作出具体要求的,作为管理处的考核评价标准;未作出具体要求的,则根据管理处近年来达到的平均水平作为考核评价标准,为综合反映基层单位收费稽查工作的整体水平,在定量和定性考核评价分的基础上,将这两类指标的考核得分按不同权重予以综合计分,进行考核评价,管理处将月度考核评价分值与绩效考核挂钩,其扣分值将按月累积到季度一并考核。 各项指标的制订该如何更趋于合理性,是随着工作开展过程中的不断探索和完善,近几年来,每年都会修订完善稽查管理制度,对不再适应现行收费稽查管理工作的相关内容进行修订和调整,还包括完善对外稽查的稽查补助制度,细化明确补助标准和审核程序等等,其目的是激发内部稽查活力。其次是工作开展的持续性,在开展对外稽查工作的同时应该做到坚持不懈抓内部稽查,全面推进营运管理内部稽查工作的常态化、制度化。 二、采取不同的稽查方式是内部稽查的一种手段 稽查方式以录像稽查、现场稽查和突击稽查等多种方式。在实施内部稽查过程中,稽查组人员把特情处理流程、录像资料作为稽查的重要内容,认真查看每个细节,切实堵塞漏洞。通过重点稽查收费人员文明用语、微笑服务是否规范、着装是否规范、各种记录是否及时准确、操作是否符合程序等,从细节出发,努力提升收费窗口整体形象。 日常的营运管理过程中,内部稽查环节强调逐级管控,分层管理,对各管理所的要求同样是要采取多种稽查方式,但在实际运行环节,我们更应重视事前稽查、事中稽查,相对而言弱化事后稽查,道理很简单,基层管理所日常营运管理工作中忽视班前讲评、现场稽查、当班时的监督和提醒,营运岗位人员思想上容易放松,误操作容易产生,违规违纪事件也容易出现,问题一旦产生,事后监督意义不大。当然,不是说不执行事后监督,在细节上采取事后监督能起到防漏补缺的作用,比如在接班后对上一班次工作情况进行稽查、复核,堵塞因疏忽产生的漏洞。 三、对于内部稽查管理重在提高执行力 为了进一步提升内部稽查的功效和主动性,以查促管,努力提高收费管理水平,在提高执行能力上下功夫势在必行。 一是营运内部稽查管理是一场“持久战”,要想持之以恒地开展下去,就必须严格执行收费政策,完善岗位考核制度,严格减免管理,严格各级收费管理人员的职责和权限,控制特情处理,严禁擅自减免车辆通行费,提高通行费实征率;进一步加强特情车、免费车等有关政策的培训和检查力度,确保在政策理解和执行上不出现偏差。同时加强营运监管力度,严把票卡审核关、特情处理关、规范操作关、监控核查关,切实做到应征不漏、应免不征。 二是进一步提升窗口形象。为树立湖北京珠品牌,首先是深入推进“微笑京珠”工作,开展“微笑京珠”交流会和促进会,总结和交流员工中好的经验做法,积极推广,不断增强“微笑京珠”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其次是完善便民服务设施,立足岗位积极开展多形式的便民服务活动,在窗口形象工程上,抓好广场卫生、收费站边沟、设施维护及保养,持续收费广场“畅、洁、绿、美、安”的良好形象。 三是强化收费现场管理。进一步提升收费现场绿色通道、逃费车辆等特情的处理速度,强化恶劣天气、春运等特殊时期的现场保畅管制,保证道口畅通;加快推进主线站保畅通、保安全的工作方案,提升道路通行能力。 因此,我们应清醒的认识到高速公路内部稽查管理是管理部门依据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规定,为保证通行费管理规范,杜绝贪污行为所进行的监督管理工作。实践证明,只有不断加强内部稽查,才能促进员工工作的自我保护意识,促进稽查工作质量的提高,从而营造一个公开透明的高速公路收费管理工作环境,增强内部稽查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不断提升收费管理水平。(编辑:华华) 公路管理论文:高速公路收费管理论文 【摘要】“贷款修路,收费还贷”是我国加快高速公路发展的主要政策之一,高速公路的建成最先是贷款修路,紧接着的收费还贷、收费管理等一系列的调节过程,从而更有效地使用高速公路。因此,收费管理工作的意义远远超出了收取通行费本身,而是将商品经济观念注入我国建设与管理之中,使之焕发生机和活力。高速公路作为现代公路运输基础设施,其产生和发展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对公路实施收费和收费管理,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关键词】高速公路 收费管理 高速公路收费管理的目的是为全面加强高速公路的收费业务管理工作,规范管理所和收费人员行为,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维护高速公路的社会信誉,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运营,从区域分段收费到高速公路联网收费,我国逐步实现了高速公路收费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结合日常工作实际,对提高高速公路收费管理谈谈个人体会。 一、抓工作规范,提高管理水平 工作规范化是做好各项工作的保证。在建章立制上,结合高速公路收费站的工作特点,建立健全各级组织机构,规范相关工作程序,完善各级收费、票款、监控等不同岗位的工作职责,严肃工作纪律,按章办事抓制度,健全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严明纪律,规范行为,做到有章可依,违章必究,以健全完善的制度来促进工作。在此重点强调制度建设,要从严开展制度廉洁性评估工作,发现缺陷和漏洞及时修复,真正做到用好的制度管人管事,从而规范权力运行,防范和化解腐败风险。 在绩效考核方案的基础上,形成一整套目标绩效奖罚细则,确定适合的物质和精神奖励方式,最大程度地激励了广大员工完成目标任务的积极性。从各个层面上,积极推进各级考核体系,提高工作积极性,以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管理体制保证各项收费业务的顺利开展。 在业务考核上,通过强调规范进出口操作流程、监控图像稽核、特殊事件核查制度等,规范特殊情况下车辆的处理和操作流程,制定完善的收费保通应急预案等,来强化现场管理控制职能。 在考核内容上,突出平时工作目标、年终工作目标考核两部分。在考核办法上,加强平时考核,以强化各项目标任务的日常督查和落实。例如:每月根据业绩评选出收费状元、服务能手、业务能手等,并将奖励列入月度绩效分,将日常稽查表现计入个人考核记录等。在考核过程中,进一步增加考核的公正性、科学性和透明度。同时,把考核结果与年终评先、岗位调整挂钩。对全年目标考核优秀的集体和个人给予奖励,对收费管理工作出现一票否决事项的直接责任人,给予相应的绩效处罚。 二、抓队伍培训,提高素质建设 员工队伍素质的高低是通过日常工作直接表现出来的,代表着收费站在社会上的形象,这就要求建立一支政治上高标准、思想上高境界、廉政上高要求、业务上高水平、工作上高效率的过硬队伍,保证收费工作的持续稳定开展。 针对目前员工队伍年轻单纯的特点,应积极引导,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各方面工作,加强党团组织的建设工作,扩大党团组织和党员的影响力,感染、吸引青年员工向党组织和正确的政治思想靠拢。做好人生观、世界观、婚恋观教育,引导员工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对职工进行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 在思想方面,认真组织学习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加强收费人员的职业道德培训,使之形成爱岗敬业、团结互助、乐于奉献的良好道德风尚。 在业务上,常抓不懈,根据不同的工作岗位分别对站长、副站长、收费监控室主任、收费监控员、收费班长和收费员进行不同层次的培训考核。采取多种形式的岗位练兵活动、竞赛活动,在各种岗位上树立一批先进模范,形成“比、学、赶、帮、超”的工作局面。 抓队伍素质建设的同时要抓队伍廉政建设。首先领导干部要做清正廉洁的表率,不仅要抓好自身建设,更要从严抓班子,从严带队伍。要牢固树立抓好反腐倡廉建设是本职、不抓是失职、抓不好是不称职的观念。一是要强调教育先行。要经常在员工中开展各类廉政主题教育活动,通过教育达到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从思想上筑牢反腐倡廉的防线。收费人员每天都要和现金打交道,在日常工作中一定要坚持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统揽工作大局,牢记“八荣八耻”,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牢固树立反腐倡廉的思想防线。要在全体收费员工中经常性进行廉政、纪检、行风等方面的培训学习及反腐倡廉教育活动,做到逢会必讲、逢事必抓。带领员工走进警示教育基地,切身感受或聘请专业人员讲解职务犯罪案例,及时敲响警钟,帮助员工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在日常考核中,要把廉政建设纳入考核内容,并实行责任追究,最大限度发挥站一级的稽查和监控职能,规范各种行为,将不正之风消灭在萌芽状态。 三、抓精神文明建设,提升企业形象 在收费管理工作中,搞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一是积极做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培养“团结坦诚、朴实无华、勇于奉献”的群体精神品质,并自觉体现在各项工作之中,努力做出成绩。将窗口文明优质服务、深化标准所建设、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党工团妇活动等多项工作作为全年重点工程。每项重点工作分配到班室,明确一名负责人,随时监督指导。在每项重点工程中,又确定出重点工作,进行重点突破。例如由收费班组负责的窗口文明优质服务工作中突出抓好“文明窗口”、手势服务规范月、规范劳动纪律行为、百日劳动竞赛等重点工作。每个重点工作都明确具体的考核目标和实施责任人。通过这些措施,收到以亮点促重点,以重点带全面的效果。收费管理不光是设定目标,同时还要使整个组织把各种资源调动起来,围绕目标往前走,这就需要管理所管理考核小组不断对工作进行追踪。如果发生 了偏离目标,通过工作追踪及时把这个偏离的情况进行评估,然后把这个信息反馈给所务会,并采取一定的措施,保证全所的目标能够按照原来的设定实现。二是积极开展岗位创先争优活动,管理所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员工文化生活,陶冶员工精神情操。三是根据实际成立绘画小组、舞蹈队、足球和篮球队等业余小组,达到凝聚人心、振奋精神、鼓舞干劲、增进团结的良好效果,努力丰富员工的文化生活。四是积极开展建设“员工之家”活动,努力为员工办好事、办实事,营造精神家园。五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努力贴近员工,关心员工,爱护员工,培养员工,倾听员工呼声,为员工解决实际问题,做他们的知心人、贴心人。六是高度重视、充分调动发挥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促使全体员工上下一心、扎实苦干,在工作中形成强大合力,从根本上保证收费管理任务的圆满完成。 四、抓堵漏增收,提升收费目标任务 收费任务是收费工作的核心工作,一定要确保收费任务保质保量完成。根据各管理所的实际情况,对收费任务进行细化分解,责任到人,形成“千斤重担众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的局面,每一名收费人员都要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线的收费人员要对过往的车辆认真核对,严格把关,坚决做到“应征不漏,应免不征”。 根据高速公路目前层出不穷的逃费手段,要争取政策支持,采取积极措施,加大对车辆偷逃通行费行为的综合治理力度,推行“黑名单”制度及惩处制度,积极与路政、军检、高速公路交警等执法部门开展有影响、有声势的稽查活动,联合打击各种偷逃费行为,切实维护健康有序的营运环境,确保颗粒归仓。 总之,要做好高速公路收费管理工作,务必狠抓落实,真正做到强化管理、优化服务、提速创优,按照“对外优质服务、对内精细管理”的理念,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工作,用科学的方法开展工作,坚定走责任诚信、自然和谐、节约高效的发展路子,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推进各项收费工作的创新,实现收费队伍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编辑:华华)
市场经济论文: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渠道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当前社会保障基金筹集的现状、问题的分析,说明必须建立由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共同承担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模式,并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三方各自在资金筹集中的地位和责任,明确了各自应承担的方式和份额,以及对基金筹集的财政管理问题。 以社会救助、社会保险和杜会福利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保障制度作为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标志,已广为人们所认识和接受。综观当今实行市场经济比较成功的国家,都无一例外的有着比较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起步较晚,一度成为制约国有企业改革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滞后因素。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首要环节和核心问题是建立符合市场经济体制总体要求的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渠道,因为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模式筹集和建立社会保障基金是社会保障制度得以建立并正常运行的前提和财力保证。 一、我国当前基金筹集的现状及问题 回顾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历程,大体上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新中国成立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这一阶段从1951年政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开始,在城镇全民所有制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逐步建立了以劳动保险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保障制度,这一阶段基金的筹集主要由国家和企业负担,职工个人不负担任何社会保障费用。第二阶段是从改革开放开始,特别是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将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和目标以后,我国有步骤地进行了以养老、医疗、失业为重点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养老、失业、职工医疗等方面的暂行规定,并在全国陆续选定了若干城市作为试点,以积累经验、发现问题,为全国性推广奠定基础。这一阶段在筹资方式上进行了一步步的改革,先后实施过多种筹资方案。后来在全国大面积推行了企业职工养老金社会统筹办法,起步阶段以市县为统筹基本单位,参加统筹的企业采取“以支定收、现收现付”的办法。到1993年末,国有企业全部实现了市县级以上统筹;集体企业的职工养老保险统筹达到1927个县;外商投资企业统筹达到800多个县。在此基础上,国家又决定逐步提高各地社会统筹的层次,从市县级统筹逐步过渡到省级统筹。 由此可见,经过几年的改革,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和筹措方式目前正处在新旧交替的特殊阶段。一方面,旧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资金筹措模式已经渐渐解体,而另一方面新的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筹资方式还刚刚起步,远未达到规范化、系统化的要求。这种新旧交替的现状导致了现阶段各种相互矛盾的做法并存的局面,出现了过渡阶段特有的特点,也存在明显的问题。 首先,虽然国家不再统揽一切社会保障经费的筹措,但国家和企业的负担仍然很重。国家负担重除了因为由国家财政支撑的项目如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继续由国家负担外,还因为国家目前还负担着一部分本应由三方共同分担的社会保险费用。如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的离退休费实际上是由国家财政在负担;虽然在“两江”等地进行了职工医疗制度改革,但就全国范围而言,公费医疗制度的基本框架也依然没有实质性变化。企业在现阶段的负担仍然过重。据统计,到1993年末,全国共计有59万户各类所有制企业,8000多万职工和近20__万退休工人参加了退休费用社会统筹,分别占城镇企业职工的60%和退休人员的80%。但就费用的筹集来源而言,绝大部分由企业统筹,个人缴费率还不足1.5%。 其次,与国家和企业负担过重相联系,特别是由于企业负担过重,又导致社会保障基金收缴困难。有的地方强制性统筹甚至演变成了“友情”募集。以1993年养老保险基金的收缴情况为例,全国平均收缴率为86%,较往年下降7%一8%,有的市、县情况更为严重。基金收缴困难存在客观原因,当前国有企业亏损严重,在这样的情况下再负担过重的社会保险费用实在难以承受,而在国家行政强制统筹收费的情况下,企业也只有采取拖欠的办法。 第三,由于采取行政方式,按各地具体情况征收统筹基金,而统筹的范围层次以市县为主,省、地、县各种规格的均有,交纳统筹基金的比例和计算办法,不同地区、不同所有制性质均存在差异,这导致出现一个突出问题,即各地各自为政,各地方财政和企业的负担水平极不平衡,从而社会保障的社会性未能得到充分体现,降低了统筹基金分担社会风险的能力。 第四,基金多家负责筹集,管理体制不畅,基金筹集欠规范。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涉及到劳动、人事、卫生、民政、财政以及行业系统统筹部门和保险公司,特别是许多部门都错误地把养老保险视为一块肥肉,各争一块,造成政出多门、多头经办、标准各异、业务交叉的“多龙戏水”局面,直接影响到社会保障制度的声誉。而今年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的成立,标志着社会保障工作将逐步走向统一,这一问题也将相应得到解决。 可见,从克服我国目前社会保障资金筹集上的缺点,规范社会保障资金的筹措渠道,减轻国家和企业负担等诸多方面考虑,我国应借鉴国外经验,建立由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共同负担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模式,以给我国社会保障事业提供可靠的资金来源。 二、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共筹基金的筹资渠道 按照三方共同负担的原则,国家、企业(劳动者所在经济单位)及劳动者个人都要按照一定的方式和比例承担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并且通常是以国家立法形式明确下来的。 (一)国家财政在社会保障基金筹集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过程中,国家财政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忽视的。长期以来,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主要依靠国家财政和企业,企业在 计划经济条件下是统收统支的,所以实际仍是财政负担。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方向之一是社会保障社会化,要逐步减轻国家财政的沉重负担。因而今后国家财政在社会保障基金筹集中的作用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它扮演的是组织者和管理者的角色。其首要任务是尽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搞好社会保障的立法工作以疏通、理顺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渠道,为社会保障资金提供稳定的有法律依据的资金来源。另外,作为组织者和管理者,在有关的经济政策方面如税收、利率方面给予社会保障事业适度的优惠,以促进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如:根据《民政部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规定,对于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国家要给予政策扶持,其扶持办法主要是通过对乡镇企业支付集体补助予以税前列支体现。 其次,要适度承担一部分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政府在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中主要应该承担的是那些只能由财政支撑的保障项目,包括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区服务四项。因为社会救济、优抚安置和社会福利属于国民收人再分配的范畴,体现国家对达不到基本生活水平的人群及特殊人群应尽的救助责任,体现公平的原则,只能是由国家财政支付资金。而社区服务起始阶段也是由财政支撑兴办的项目。以上保障项目资金的筹集是国家财政要承担的主要部分。 除此之外,从国家财政对社会保险事业的支持角度看,国家财政主要负担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管理社会保险支出的行政费用,这是因为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属于非营利性事业机构,其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开支理所当然应由财政支出。二是通过财政拨款弥补社会保险费用收支不足的部分,即在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过程中,国家财政扮演着“最后出场”的角色,是社会保险的后盾。在社会保险基金的各个项目发生困难收不抵支的情况下,国家财政包括各级地方财政在内要给予适当补贴。诚然.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应按照保险的原则,主要由企业和个人负担。目前世界上多数国家采用的均是这一方式。但社会保险一旦出现收不抵支的情况,财政必须给予补贴。因为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是不允许出现收支不平衡的,具体而言,养老保险基金出现支付困难时。由同级财政给予适当补贴;失业保险计划发生困难时,由地方财政给予补贴。 政府所承担的上述社会保障基金份额是通过财政预算拨款的方式进行的。即通过国家预算的转移性支出项目来完成,其资金的来源是政府的一般性税收,支出属于国家预算支出项目。在目前未设立单独的社会保障预算、国家财力不足的情况下,财政所能拨付的社会保障资金也受到整个国家财政收支状况的影响。但从规范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方式角度来说,应该明确国家财政究竟应承担多大的份额,给予哪些方面以最后补贴,并测算出这一部分所占的比例。这对于克服我国现行社会保障基金筹集缺乏刚性、非规范化的缺点是大有帮助的。目前,我国有关专家认为国家财政应承担的份额.比例大约是全部社会保障费用的30%一40%(含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基金支出在内),如果是在这个比例之间,国家的负担应该说是有所减轻的。这里还有一点值得说明,财政所承担的社会保障份额并非仅仅指中央财政,也包括各级地方财政在内,如失业救济发生困难即由地方财政予以补贴。 由此可见,在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中,国家主要承担的是那些只能由国家财政支撑的保障项目如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等,至于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国家只作为支持者、后盾的角色出现,主要还是依靠企业和职工个人。 (二)企业和个人在社会保险基金筹集中的责任和义务 在三方共同负担社会保障基金的原则下,劳动者所在经济单位(企业)和劳动者个人必须按照自己的承受能力承担相应的社会保险基金份额。根据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和要求,我国要逐步采取由企业与个人共同负担社会保障费(税)的办法,并实行养老、医疗保险的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社会保障费(税)将成为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的主要来源。 由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社会保险费,具体操作办法是;首先,由职工所在企业单位和职工本人以工资总额为基数,按照规定的比例向社会保险管理机构交纳社会保险费。然后,在企业为职工交纳的社会保险费中提取一定比例,形成统筹基金,以体现社会保险的社会互助性质,职工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险费及企业为职工交纳的社会保险费的另一部分则记人职工个人帐户。其中,统筹基金主要用于实行个人帐户之前已退休或即将退休的老年人的退休金或医疗费。个人帐户主要用于职工个人养老金或医疗费的支付。至于企业和个人所承担的具体比例各项基金有所不同: 1、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比例1995年3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要求各地区按照国务院推荐的两个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中的一个方案改革本地区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两个方案对我国养老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渠道及基金的设立作了具体规定。各地按所选方案规定的比例迅速组织了基金筹集工作。到目前为止、已有22个省、市、区出台了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改革方案、全国已有61.7万户企业、8738.2万职工和2241.2万离退休人员参加了地方退休费用社会统筹、总覆盖面约为1.2亿人。据不完全统计,1996年城镇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达1020亿元。但两种方案的实施也导致出现了全国各地个人帐户比例、企业缴费比例、管理层次和待遇支付标准的不同,为此于1997年8月国务院公布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要来各地按照新的统一的方案尽快实现并轨。方案重新规定企业和个人的承担比例。 新方案规定,企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比例,一般不得超过企业工资总额的20%(包括划人个人帐户的部分),少数省、自治区。直辖市因离退休人数较多,养老保险负担过重,确需超过企业工资总额的20%的,应报劳动部、财政部审批。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比例,1997年不得低干本人缴费工资的4%,1998年起每两年提高1个百分点,最终达到本人缴费工资的8%。有条件的地区和工资增长较快的年份,个人缴费比例提高的速度应适当加快。同时规定,按本人缴费工资11的数额为职工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其余部分从企业缴费中划入。随着个人缴费比例的提高,企业划入的部分要逐步降至3。 从上述新方案规定可以看出以下几点:规定了企业总的社会保障负担水平,这有利于减轻国有老牌企业的负担,为消除企业之间负担畸轻畸重的不公平现象提供了依据;在企业和个人承担的份额中,随着个人负担份额的逐年提高,企业负担呈逐年下降趋势。这体现了减轻企业负担、发挥个人在筹资中的作用的精神。 2、医疗保险费用的筹集比例由于我国原有的医疗保险制度(公费医疗制度和劳保医疗制度)缺乏合理的医疗经费筹措机制和稳定的医疗费用来源、因而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存在着职工医疗经费紧张的问题,而另一方面有限的医疗资源又浪费惊人。经济体制改革以后,国家组织在江苏镇江和江西九江两地先行进行了职工医疗制度改革试点。1996年4月开始,试点又逐步扩大到57个城市。这些试点均采用了建立社会统筹医疗基金与个人医疗帐户相结合的医疗社会保险制度,其资金来源由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缴纳两方面构成。 用人单位缴纳的比例,“两江”均规定改革之初以本单位在职职工工资总额与离退休人员费用总额之和为基数,暂按10提取。今后根据经济发展和实际医疗费用水平变化适时调整。职工个人缴纳的比例,改革起步时暂按本人年工资总额的1%缴纳,今后随经济发展和工资增加逐步提高。为不过多增加职工负担,职工个人缴纳医疗保险费,应在增加工资的基础上进行。 职工个人和用人单位按上述比例缴纳的医疗保险费要按一定比例分别进行社会统筹医疗基金和个人医疗帐户。镇江市职工医疗制度改革 实施方案规定个人医疗帐户中的基金来源于三个部分:一是职工个人按年工资总额的1%缴费部分,二是用人单位按职工个人年工资总额10%提取的医疗保险基金,要按不同比例(45岁以上和45岁以下)计入个人医疗帐户;三是用人单位按退休人员个人年退休费用10%提取的医疗保险基金,其中一半划入个人医疗帐户。用人单位为职工缴费的其余部分及用人单位按退休人员个人年退休费用10%提取的医疗保险基金的另一半则进入社会统筹医疗基金,由当地社会保险机构集中调剂使用。九江市对个人医疗帐户及社会统筹基金的来源也有类似规定。 事实证明,新的医疗保险制度很好地落实了医疗保险基金的筹集渠道问题,所以它既可以满足生病职工的医疗需要,同时也可以避免药品浪费等问题,提高了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益。 3.失业保险基金的筹集比例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是在1986年7月国务院《关于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之后逐步建立起来的。失业保险建立至今,发放了大量失业救济金和医疗费,并建立了一系列转业训练基地、生产自救基地,对解决我国失业人员基本生活问题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目前,失业保险基金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企业缴纳的失业保险费。企业要按本单位职工工资总额的0.6%一l%向社会保险机构缴纳失业保险费,具体的缴费费率由企业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社会保险机构根据本地的失业状况确定;失业保险计划发生困难时,由地方财政给予补贴。职工个人不缴纳失业保险费。 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情况来看,失业保险基金的筹集均不同于养老保险,它一般都是由政府和企业(雇主)负担,职工个人不交纳或只交纳名义上的失业保险费,但鉴于我国目前及今后的人口和就业压力,我国宜拓宽失业保险基金的筹措渠道,按照三方共同负担的原则筹集失业保险基金,起步阶段职工个人所缴纳部分可以采取较低的比例,不致给职工个人造成负担。 综上所述,在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中,国家主要是通过财政拨款的方式来支撑、支持社会保障事业,企业和个人要按一定比例缴纳各种社会保险费。社会保障基金主要来源于这两条渠道,由三方共同负责。那么如何才能明确体现三方的权利与义务、规范三个行为主体的行为、保障三方严格履行自己的职责?这除了加强各项社会保障的立法、执法、宣传工作力度之外,将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纳入国家预算进行统一管理,能从根本上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三、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应统一纳入国家预算 目前,我国虽然已经确立了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共同负担社会保障费用的原则,并且已着手在养老、医疗等项目上实施或试点,但现在纳入国家预算的仅仅是由国家财政直接拨款的保障项目,如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军人抚恤及行政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障,并且行政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障经费虽然包括在预算内,但与行政事业单位的经常性支出混淆不清。至于企业职工社会保障基金的收支,包括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及住房公积金等各项社会保障基金目前都由其主管部门管理,这部分社会保障基金目前还属于预算外资金范畴。这种局面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金管理的混乱,致使各项基金提取的比例以及管理请水平偏高,结余投资运营混乱,流失、挪用、浪费现象时有发生。据调查,陕西省5年内共动用了养老保险基金2.5亿元。因此,为了保证国家、企业、个人各方筹集的社会保障基金能专门用于社会保障事业,必须尽快改变目前预算内、外分散管理的格局,将社会保障资金统一纳人国家财政预算管理。 统一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就必须单独建立社会保障预算,为此,首先要将现行的由经常性预算和建设性预算组成的复式预算改为由政府公共预算,社会保障预算和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组成的三式预算,并重新划分收支。将社会保障方面的收支全部纳人社会保障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也包括目前尚未纳人、属预算外资金的部分社会保障收支。社会保障预算和政府其他预算之间必须保持相互独立,特别要注是不得将社会保障收人用于弥补政府公共预算赤字或挪作其他用途。关于这一点是许多国家在实施社会保障预算实践中得出的普遍经验。 其次要确定社会保障预算收人的来源。社会保障预算的收人主要来源于三方面:一是国家按照三方共同负担的原则面向全社会征收的社会作障税,目前我国是按照这一原则征收各类社会保险费;二是政府的社会保障拨款;还有社会保障基金积累部分的投资收益。社会保障税由财税机关会同劳动保险业务部门根据社会保障工作需要和可能共同制定其税率、征收范围,分别由个人和用人单位缴纳;政府社会保障拨款即应由国家财政负担的社会保障支出可直接从政府公共预算划转;投资收益是政府将社会保障基金的收支余额用于投资所获收益。 同时还要确定社会保障预算支出项目。社会保障基金必须专款专用,主要用于拨付给劳动保险部门建立各项社会保障基金,具体包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失业保险基金支出,工伤保险基金支出,医疗保险基金支出以及社会福利基金支出,社会救济支出等项目。各项基金的金额。应由财政部门纳入社会保障预算统一安排。 最后是关于社会保障预算的收支平衡问题。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预算必须保持收支平衡。社会保障预算不同于政府其他预算,一般不得发生赤字。若发生赤字,应提高社会保障税的税率或重新调整社会保障支出的范围和标准,或者增加政府的社会保障拨款,以保证预算的平衡。而社会保障盈余应开展运营,主要用于购买国债以及银行储蓄,也可用于政府担保的投资项目,以确保社会保障资金的保值增值。 将全部社会保障资金统一纳入国家财政预算,有利于强化对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但也还必须解决相关的一些问题。如必须有相应的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出台,作为准绳;要协调、规范社会保障各管理部门的职责和工作。最主要的是要改缴纳各类社会保障费为统一的社会保障税,并解决社会保障基金统筹层次过低问题。关于以社会保障税取代目前的规费形式已有许多文章述及,这里不再赘述。社会保障基金统筹层次过低问题的解决取决于几个方面的因素:一是社会保障税的开征,按统一的税率征税,统一各地基本保障水平,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二是各地经济及社会保障事业本身的发展速度、程度。目前国家已决定统一全国基本养老金收缴比例,这对于解决统筹层次过低问题是一大突破。相信随着整个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上述一系列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规范化的社会保障资金筹集渠道将逐步确立。 综上所述,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要求,今后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将按照三方共同负担的原则,主要依靠两条渠道:一条是社会保障税收人,它来自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按一定比例共同缴纳的社会保障税;一条是国家财政的转移性支出,它来自于国家的一般性税收收入。其中,社会保障税将逐步成为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筹资的主渠道,而财政则构成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坚强后盾。上述两条筹资渠道均应统一纳入国家财政预算,建立社会保障预算进行管理和监督。 市场经济论文:市场经济下行政法的效率职能 提要:理论界关于行政法的职能的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近年来涌现了一系列关于行政法职能的理论,各理论都有一定道理,然而,作为对现代行政权和现代行政管理活动起作用的行政法必须承担的效率职能却鲜有研究。行政法的效率职能要求行政系统确立新的价值体系、确立新的体制结构、确立新的技术知识分系统、确立新的行政过程、确立新型人际关系。 关键词:行政法的职能、效率、法律表现、市场经济 所谓行政法的效率职能是指行政法在对行政权的全面作用和调适过程中,促使行政权效率化、效能化、明显社会效果化的职能。它是对行政法传统的控权职能、程序职能等职能的必要补充。从发达国家的行政法制实践看,20世纪中期后,不单单强调行政法的民主性、程序性,更重要的在于突出行政法的科学性和超前调控性。一方面是由行政的迅速发展所决定的,另一方面也是由国家管理中的权利义务的新取向所决定的。最根本的决定因素在于社会结构和经济模式以及经济参与主体的自由意志。众所周知,本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世界一体化的经济市场逐渐形成,传统的劳动价值理论被劳动和信息双重价值论所取代。就是说,在当代不仅劳动决定价值,而且信息也决定价值。使整个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有了显著的信息色彩。为了适应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新变奏,行政管理不得不发生一场革命。50年代产生于美国的X理论和Y理论以及60年代在日本出现的Z理论就生动地体现了这场革命的实质。显然,对行政权进行约束和限制的行政系统的外壳已难以容纳新的行政权和行政管理的内核。其立法机关不得不对原来的行政法规进行修改和废止,补充和制定新的行政法规。在一些单行性的行政法律文件中确立“行政自由裁量制度”、“制度”、“时效制度”、“简易程序制度”、“紧急处理制度”等等。这些制度集中到一点就是促使行政权具有高度的、规范化的效率模式。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效率职能已成为各发达国家行政法的基本职能。 一、市场经济下行政法效率职能的科学内含 行政法的效率职能不但是市场经济的必须要求,而且有相对完整的科学内含。以市场经济下政府职能和行政管理的状况而论,行政法的效率功能有如下强烈要求。 其一,效率功能要求行政系统确立新的目标——价值目标。任何行政系统或行政机构都以一定的目标为存在的前提。行政目标甚至是行政体系和行政机构的决定因素,它赋予了行政权独有的特性,决定了行政活动的原则、行政机构的组织体系等。同时,行政机构处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文化、政治、民族等环境中,无论机构总体还是机构中的个人都受这些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因而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价值体系。为了使这种目标和价值体系适应政府大系统,国家往往制定一系列的法律规范将其确定下来并形成定式。我国传统的行政系统目标价值体系既是由历史延续下来的,又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更是行政法程式化、权威化、一统化功能的必然结果。市场经济下行政法的效率功能要求确立新的目标——价值体系。其基本含义是:以政府责任法和公务员权利义务立法确立新型的行政系统与社会以及经济、文化诸事务的关系形态,使行政系统的目标具有服务、统筹等属性,使政府行政价值以市场为基本观念。 其二,效率功能要求确立新的体制结构。行政体制结构是指行政系统的分层、分工和相互协作关系。包括权责关系、信息技术流通关系、工作流程关系和各级别之间的勾通关系等等。科学合理的体制结构是机构是否高效工作的关键。以前我国行政机制结构弊端很多,正如全国人大和国务院多次指出的,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相互扯皮、职责不明、权责不清、踢皮球等。这些弊端导致了两个结果:一是机构消耗过大,即总体行政开支和职员的个人消耗。据财政部公布,这两项开支近年来呈上升趋势。二是机构不能高效工作,使得行政管理职能难于实现,甚至一些机构的存在已成为一种社会负担。目前这种行政体制结构恰恰是行政法效率功能的对立物。那么,依效率功能新建立的行政体制结构应当一则具有较少的规模,机构数和职员数都应少而精;二则机构层级应当少,不能有较多的中间环节;三则行政机构的工作过程和流程关系应当短而有序,等等。新的体制结构的确立应与行政组织法的完善同步。就是说,通过有关的行政组织法实现体制结构上的效率化。 其三,效率功能要求在行政系统内部确立技术知识分系统。现代行政系统越来越朝着知识化、专业化、技术化方面发展。行政机构的组成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和管理业务技术。而且每个政府部门都有自己的专业化要求,只有一定知识结构的人才能够胜任。市场经济对政府行政系统的知识和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使行政的效率功能在这方面体现出来,刚性的行政编制法是不可缺少的。通过行政编制法使机构设置从工作需要出发,考虑机构是否需要,是否能够胜任和适用工作。机构不能重叠,对于多余的要依法撤销、合并。机构的设置必须从提高工作效率出发,包括办事环节等。另外,在一个行政系统内,各机构合理分工、任务明确、职责分明,最主要的是通过刚性编制确定行政机关的员额,并考虑人员的知识和其它比例关系。 其四,效率功能要求确立新的行政管理过程。行政管理过程是行政机构的动态要素,也就是机构如何活动,依什么序列活动和具体的活动过程等问题。对于一个行政机构体系和单个的行政机关来讲,其活动可分为三种类型,三者的有机结合构成了一个活动序列。行政机构的目标价值、社会职能就是通过活动过程的循环往复而实现的。这三类活动包括:1.战略性活动。即把行政机构与社会环境和其他环境联系起来制定计划和实施方案的活 动。机构中较高层次的人员和组织的活动大多属此类。2.协调性活动。主要是机构内部活动,使内部各机构和人员协调工作,它由机构中的中层机关和人员来完成。3.作业性活动。就是机构中的各种操作活动。计划经济体制下这三类活动都较前发生了质的变化。行政法的效率功能将使行政活动过程具有较高的效率,以相应的行政法制度保证高效性,如通过行政程序法确定公开化制度、听证制度、会议制度、工作交接制度、期限制度等。 其五,效率功能要求在行政系统内部确立新型人际关系。行政机关是由相互作用着的个人、集体、单位、部门所组成的,其中各个公职人员的行为与动机、地位与作用以及相互关系,单位、部门的利益关系,个人的感情、态度、影响,集体的价值观都是诸种人际关系的因素之一。然而,决定人际关系的因素还在制度方面。计划经济体制以及在其下形成的人际关系往往呈现出极大的中庸、折衷等色彩,上级对下级以指挥集合和下级对上级以绝对服从为主要关系形态,而不是依法合理执行职务的权利义务关系。市场经济下,要求人际关系以法律上的权利义务为纽带,互相支持、互相监督、共同对行政过程起作用。当然,新的关系形态要通过确立新的行政法原则和新的行政法规来实现。上列行政法效率功能的科学内涵既是今后行政立法的方向,也是行政执法实践必须予以考虑的。 二、行政法效率职能的法律表现 市场经济下行政法的效率职能不但使行政法制体系有了全新的含义,更使行政法的调控手段发生了深层次的变化。笔者认为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由同步调整到超前调控。法律与社会的发展可表现为三种关系形态:一是置后于社会,此种情况下,法律落后于社会的发展和进程,往往起着阻碍社会向前发展的作用。二是与社会同步,即法律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但这种适应是被动的、消极的。三是超前于社会进程,此时法律承担了预测功能、信息功能,可以为社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行政法对社会关系的调整也往往表现为上列三种情形,当行政法对社会关系的调整落后于社会进程时,便起到了相反的作用,各法律规范自身的价值也就丧失。在行政法对社会关系的调整还能适应当时的经济、文化、政治水平时,它自身的价值仅实现了一部分。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我国行政法制体系对社会关系的调整要么是滞后的,要么是同步的。如有些法律规范认可了政府行政部门的一统化权力,而忽视了管理相对一方的自主性。市场经济对行政法的时代特征提出了新的要求,除了与时代同步外,最重要的是要承担超前性的调控职能。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各种社会关系具有复杂性、多变性、未来性等特点。那么,作为承担效率职能的行政法不仅要积极地适应和调整现有的社会关系,更重要的是能够设定和在一定范围内调控即将出现的社会关系。要有一定的预测性和超前调控性。 (2)由程式到疏通。行政法学中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就是认为行政法的核心任务就是为行政机关的活动提供范式和程序。该观念不只是学者所特有的,立法者往往也有此种观念作为行政立法的出发点。它作为意识范畴对行政法制实践、尤其对行政立法起着重要指导作用。受其影响我国传统行政法突出了程式化的特性。换言之,计划经济体制下行政法制所追求的是严格的程式和行政过程中的工作环节。一个行政行为的做出,要经过许多道环节,许多道手续,往往贻误时机。行政管理相对人在取得某项权利时也要经过复杂的程式。例如,在我国有关行政许可证的取得,须经过六至八道环节。显然,程式化的行政立法倾向、行政执法过程既不适应市场对政府职能的要求,更不能适应各市场参与者在市场经济下活跃的经济行为。所以,效率职能要求行政法的法律表现必须由程式化转化为疏通化。即市场经济下,行政法的主要目的是疏通行政管理的各个环节,促使行政系统内部形成一个完整的运行系统。不致于出现阻塞、中断等不良现象。疏通各管理相对人之间的经济权益、政治权益、文化权益关系,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对象间的摩擦。疏通行政机关所管理的各种社会事务。很明显,疏通和程式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法律表现。疏通所肯定的行政法制手段是宏观调控,而程式则强调行政权的全面干预。 (3)由规范到转化。行政法是用以规范行政过程和行政管理关系的,这似乎已成为一种毋须证明的真理。然而,笔者认为,市场经济下行政法的转化作用似乎比规范作用更重要。规范作为行政法的法律表现其实质在于,确认各种现存的行政管理关系,确认行政关系中的权利义务,约束行政主体和管理相对一方当事人,其立足点在于维护已经存在的行政法秩序。显而易见,规范性的法律表现很难创设出新的社会关系,更难于起到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作用。而行政法的效率职能要求必须由规范的法律表现转变为转化的法律表现。所谓转化,我们认为包括三个有机联系的含义:首先,通过行政法把抽象的权力关系和社会关系转化为固定的形式,使每一个特定的权力关系具有法律的外壳。而这个外壳能够容纳各种变化了的新的权利义务关系,使行政权力受到法律原则和市场原则的限制。其次,把各市场参与主体传统的政治信念和经济信念转化为适应市场要求的价值观念。再次,通过行政权把各种社会因素转化为促进市场发展的物质力量。如果说,规范的法律表现侧重法律静态倾向的话,那么,转化的法律表现则使行政法具有了明显的动态属性。正是这种动态性体现了行政法的效率职能。 (4)由侧重制裁到侧重激励。现代管理一般有两种手段,即“棍棒”和“胡萝卜”。前者指通过制裁、强迫等手段使管理相对人就范。后者指通过引诱或诱导的方式使管理者服从管理。我国传统行政侧重前者,就是说,为了实现行政法的社会价值,国家赋予了行政机关制裁、强制、命令等权力,并把此作为主要的行政手段,促使相对义务当事人忠实履行义务。但没有给激励以应有的法律地位。市场经济下,无论行政机关还是被管理者,都呈现出了极大的主动性,就行政机关的职权行为而论,应当是主动的、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被动的。就相对人对市场的参与来讲,亦应是自觉的、自愿的。这就要求,行政法无论对行政机关的作用还是对相对一方当事人的作用都应以诱导为主。国家必须在行政法上确立相应的激励制度。通过建立激励机制调动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积极性,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真正成为一种自觉、自愿、自主和平等的经济制度。 市场经济论文:分析我国市场经济下经济法的发展研究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成功加入WTO已经有了几年的时间,我国市场经济法受到国际经济法的影响较深,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本文主要就当前市场经济下,我国经济法的发展进行解读,希望为我国市场经济法的完善提供一些参考。 经济法是国家从整体经济发展的角度,对具有社会公共性的经济活动进行干预,管理和调控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经济法的概念是经济法学研究的首要问题,也是经济法立法,司法等活动的基础问题。改革开放30年间,我国市场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相关的问题,在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如何运动法律进行市场调节,合理干预经济发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当前市场经济下经济法要解决的问题。 一、经济法对市场经济发展的作用 1.促进对外经济联系,发展国际经济合作 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同时,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的经济政策,是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战略方针。当代科学的进步,生产专业化和协作的日益发展,促使各国在经济上的联系不断加强,任何一国,包括社会主义国家在内,在考虑发展本国经济时,都必须着眼于国际关系的总体。我国经济法是正确体现对外开放政策的具体法律规范,它调整我国利用外资和外国技术过程中与外国政府、外商之间所发生的各种经济关系。 2.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增强经济活力 企业管理是搞好微观经济活动的根本措施,是我国国民经济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经济法规定的经济核算制是企业进行经营管理的基本制度。它要求企业必须合理利用人力、物力、财力,以尽可能少的劳动消耗,取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同时,规定了必须合理安排和科学地组织生产,掌握现代化的科学管理方法,在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使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对于企业不计成本、不计消耗、浪费严重,造成损失的现象,以及在履行经济合同中的违法情况,还规定了经济制裁。总之,经济法要求企业一切经济工作都要把经济效益放在重要位置,建立和健全各种生产经营责任制和一整套符合客观经济规律要求的管理制度,促进企业认真改善经营管理。不断提高企业素质和劳动生产率。 二、市场经济发展中经济法存在的问题 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市场经济法律制度的基本框架已经建立,法制建设速度和成就是不能否认的。但同样必须承认的是,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法治状况令人担忧,由于法律责任这块短板的存在及长期得不到弥补,公权力滥用的现象不仅没有得到有效遏制,而且还继续呈现发酵、膨胀状态。公权力滥用方面,选择性执法是其着例。选择性执法的本质是为了获取部门、地方、行业,甚至个人非法利益,将本应履行、不能放弃的职责、公权力视同可以行使、可以放弃、甚至可以交换的私权利,随意、恣意执法,权力商品化,造成法律适用的不公,增加了市场环境的不可预期,降低了违法的成本,减损了法律的实效,破坏了法律的权威,使法律失信于民。 三、完善经济法的策略 1.完善经济行政立法 经济行政立法在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秩序中具有重要作用。经济行政法就是规范政府对经济的管理和监督关系,维护公平竞争,保障市场经济秩序的法律。目前,我国颁布了许多经济行政立法,在实践中也起到了应有的效果。但有一些立法和规范性文件质量不高,这主要是因为我国许多经济立法是由行政部门起草的,而某些部门在起草中注重争权,导致不少立法中同一事情有诸多部门参与管理或有权处罚,以致于某种违法行为发生后,多个部门相互扯皮或均不予管理,造成职责不明,责任不清。一些法律的规定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且法出多门,造成行政执法人员在执行中任意解释的余地很大,执法的标准尺度也极不统一,甚至有的规定之间发生冲突。还有一些规范性文件没有做到透明、公开、客观、公正、合理。这些都表明我们的立法质量需要尽快得到提高。按照世贸组织的有关协议要求,各成员国的法律必须透明、公开、客观、公正、合理;凡可能影响商业环境贸易条件的规定及措施均要求公布,法律不能与公认的公平贸易条件相抵触。按照这一标准,我们现有的行政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清理、修改和完善。 2.制定和完善加强宏观调控方面的法律 市场经济并不是自发的无序的,由于市场机制本身带有一定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在任何国家都要颁布一些经济立法,以加强对经济的宏观控制,我国也不例外。尤其是在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原有的计划体制并没有得到完全的改变,而新的市场法治秩序尚没有完全形成,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宏观调控更显得必要。我国刚刚制定了十五规划,其中许多内容需要通过立法加以确定。例如,有关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积极的 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启动市场和扩大内需的方针等等,都需要通过立法加以确定。 四、小结 经济法对于实现经济体制调整,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发展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对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要不断对经济法进行完善,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市场经济论文:对市场经济中企业销售的财务实证探析 销售差异分析这个方法是用来衡量各个因素对造成销售出现差异的影响程度。产品销售量分析:选择不同的产品,选择相应的时间,生成相应业绩分析数据。例如,某公司年度计划要求在第一季度销售4000件产品,售价为1元,售额为4000元。季度末却只销了3000个产品,而且售价仅为0.8元,销售额为2400元。实际比计划销售额少40%,差异为1600元。造成这一差异的因素是销售额下降和价格降低,问题是这两个因素对造成销售额差异的影响程度如何,从计算结果可知,造成销售额差距主要是由于没有实现销售量预定目标。微观销售分析通过对产品,销售地区以及其他方面考察来分析未完成销售目标的原因。选择不同的片区,选择相应的时间,可对选中的片区生成业绩分析报告。如假设某公司在3个地区市场销售,销售目标分别为1500件、500件和2000件,总数为4000件,而实际销售量分别是1400件、525件和1075件。三个地区市场完成的销售量与计划目标差距分别为7%、+5%、-46%。可见,地区市场差异是造成销售差距的主要原因。 实证分析 1.公司简介菖菖有限责任公司,主要从事机床、机器零部件加工、法兰制作。公司组织机构严密,经理层负责日常生产、销售,在全国较有名气,产品销往华北、华南地区,个别零部件远销海外。2.菖菖公司基本生产销售情况菖菖公司是一家制造业的企业,主要生产三种不同型号的机床零部件xa5012、xa502、xa602。下文中我们将分别以甲、乙、丙来代称。在工业企业经济活动分析中,产品产量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为社会提供的产品数量,一般有三种指标来衡量即实物量、价值量、劳动量指标。所谓实物量指标是指用适合产品特征、性能并能够体现产品使用价值的计量单位计算的产量指标。他能够比较鲜明的体现产品的使用价值量,但是却不能综合反映整个企业的产量规模。价值量指标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表示的根据产品产量计量的指标,通常称为产值。劳动量指标是用小时表现的产品产量,一般用定额工时计算。3.产品品种计划完成情况分析由于企业生产的产品不止一种,不同品种的产品之间是不可相互替代的,产品结构不仅影响企业对社会需求的满足也影响企业未来的销售状况。因此,对产品品种的分析也是产品生产计划完成情况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分析产品品种计算实际产值时,对完成或超额完成计划的产品按计划产值计算,不计算超额部分;对没有完成计划的产品,按实际产值计算,也就是不能用超产品种多完成的产值抵补未完成计划品种少完成的产值。下面将展开分析:产品品种计划完成率=完成计划产量的品种数/列入考核对象的全部品种数品种计划完成程度=按不抵补原则计算的实际产量/计划总产量由以上模型套入相应数据分析可以看出,企业分析期三种产品全都在考核对象之列,可以清楚的知道甲产品、乙产品和丙产品哪个产品没有完成计划任务,哪个产品完成了计划任务。4.全部产品销售完成情况分析销售在传统的经济管理理论中被认为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三阶段之一,是企业能够保证连续运营的基本条件。因此,对产品销售的分析也就有着不寻常的意义。全部产品销售完成情况分析就是通过对销售收入总额是否完成计划,以及对产品各个品种销售的分析来为企业扩大产品销售,提高经济效益提供依据。产品销售计划完成率=不抵补销售收入/计划销售收入=36250000/37350000≈97.1%从上表可以看出,企业全部产品销售量和销售额都完成了计划任务。其主要原因是甲产品和丙产品的大幅超额完成计划,甲产品比计划增加540000元完成任务,超额2.4%;丙产品实际比计划增加了950000元完成计划,超额37.3%。总销售收入增加了390000元,比计划增加1.04个百分点。但按不抵补原则,企业的销售计划完成程度却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他的产品销售计划完成率为97.1%,仅差2.9%未完成计划,但没有影响销售业绩。 结论及建议 总的来看企业在分析期内,虽然生产计划没有得到很好的完成,但是他的销售结果还是很好的。结合企业具体的情况进行更深一层的分析,可以找出使企业不能完成生产计划的原因并加以改正,同时也可以通过分析找出使企业最终能够在生产计划没有实现的情况下却有着比较好的销售状况的真正原因。以上模型的应用和分析,能够为企业在未来避免走弯路、提高经济效益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整个模型不仅说明生产均衡化能够为企业带来诸多的好处,还可以减少企业的库存,缩短各个产品的制造周期。由于市场需求瞬息万变,对于企业生产与销售最为重要的是针对市场变化的应对能力。如果采用均衡化、小批量的生产,企业就能够提高对市场的适应性,随时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幅度调整生产,降低产品的生产周期,以提高效益。 市场经济论文:从市场经济角度重新理解学习型组织 目前,创建学习型组织在我国企业界以及整个社会掀起了一股热潮。社会上出现了各种有关学习型企业理论学习班、研讨会,创建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城市、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等口号此起彼伏。学习借鉴“学习型组织理论”这种当今世界最前沿的管理理论本来是一件好事,反映了我们跟踪世界管理潮流的可贵进取精神。但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对学习型组织理解的泛化、庸俗化、片面化的现象,最突出的表现是一些单位或个人根本就不去认真领会学习型组织的内涵和本质,望文生义地认为学习型组织就是组织员工开展学习活动,或对员工进行培训,把“学习型组织”错误地理解成了“组织型学习”,使创建学习型组织成了一种赶时髦的形式主义。 一、被误读的学习型组织 北京索奥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裁张成林在mit读博士时曾听一位老教授讲起,斯隆学院一个年轻教授刚刚出了一本名为《第五项修炼》的书,异常火爆畅销。可他当时处在该书所说的“碎片化”的学习压力之中,无暇关注邻近大楼里彼得。圣吉的火爆。 十年后在挪威理工大学(ntnu)新泰富研究院(sintef)时,张成林的夫人美达。霍斯曼在sol欧洲研讨会上结识了彼得,后来还成了他的博士后。张成林记得在挪威和彼得第一次见面,彼得就说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人的修养和修身的方法,在西方几乎是完全陌生的,但对现代组织中的自我超越和系统思考修炼意义重大,大有开发的价值和潜力。 5月,张成林参加了《新智囊》杂志举办的“智囊沙龙”企业责任论坛,会上国资委改革局原副局长周放生先生引用副总理在美国回答金融危机起因问题时所讲的话,就两个字:“贪婪”。很显然,没有自我超越,这样或那样形式的“贪婪”就早晚会使组织和个人的“生意”覆灭;不认识个人或个体(组织乃至国家)行为在(全球)“系统问题”中的角色并承担相应的变革责任,也不会有真正的系统思考和协作解决系统问题的方案。但如何才能使长期被忽视的东方数千年经典人本文化底蕴的种子,在由西方现代外向型文化主导的(中外)组织机构中生根发芽并与时俱进呢?如何使有关人的成长、发展和修养提升的可能性,在组织管理、教育界乃至社会中形成广泛认同并付诸开发实践行动呢?尤其对中国的组织机构,这是个严峻而深刻的时代挑战。 前几年张成林和美达负责协调sol中国项目和“谊来亚”国际创新领导人进修项目(elias),就一直带着这个问题。在各种论坛、培训班、研习班上,他被问及最多的是,到底什么是“学习型”组织?却几乎没有人问,到底什么是“修炼”,或者,什么是组织的修炼? 在张成林看来,学习型组织,英文learningorganization,直译是“学习中的组织”,或“学习实践中的组织”,或“获取(知识和能力)过程中的组织”;在《第五项修炼》一书中,特别是第一章末“心灵的转换”一节,更是强调其精神取向和行动能力。由于它并没有特别的“型”或“式”的含意,所以译成“学习型”有很大歧义,还特别影响了这套理论和以往案例在中国的学习和实践。只是它早已成为习惯用语,恐怕要一直沿用下去。 张成林进一步分析说,中国在进行前所未有的转型——要成为创新型国家,要推动世界和谐,甚至引领全球可持续发展。因此,中国的组织要成为创新型组织,其实正需要突破各种已有的“型”和“式”,并真正培育团队和组织的深层沟通和互动协作,这样才能有强大的“团队”,才能改变“三个和尚没水吃”、都要当“龙头”或“鸡头”的传统习惯。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不能靠简单地使用过去熟悉的方法,靠解决危机中的问题、靠灭火消除“危”;根本的出路在于创新,在于寻找“机”;而且关键在跨界协作,即超越传统条块划分、部门或集团利益界限的利益相关方组成的社群协作。靠学习西方2工业化时代的“型式”不行了;靠精英个人“才能”、“背景”和领袖“魅力”驱动的家长式领导模式来实现企业发展,像中国过去30年那样,恐怕也不是未来的根本方法了。 学习不是搞“运动” 在创建学习型组织的时代,一定要弄清楚学习型组织的实质,最怕那些根本不是学习型组织的组织滥竽充数,冒充学习型组织。这种冒充会大大地延误学习型组织创建,而且也会因此败坏学习型组织的名声,降低人们学习的兴趣。 北京仁达方略管理咨询公司董事长王吉鹏认为,“学习型组织”理论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应运而生的管理理论,是当今世界最前沿的两大管理理论之一。曾经有些人一看学习型组织理论,就以为是谈论学习意识和学习方法的理论。其实,它是一项管理理论。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很多优秀的企业,如通用电气、壳牌石油、摩托罗拉、att等,都争相成为学习型组织的典范。在我国,自开始也掀起了一股创建学习型组织的热潮,涌现出了“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家庭”、“学习型城市”等等,一时颇有“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景象。但是,在形势一片大好中,中国的学习型组织研究与实践却出现了“泛化”和“虚化”的倾向。 在理论研究方面,学习型组织(learningorganization)的内涵不断扩大,从最早的“组织学习”(organizationallearning)扩展到“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组织行为学、战略管理、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社会心理学、信息技术等领域,其内容越来越庞杂。这种倾向可能有利于学习型组织理论体系的完善,但同时也有可能使学习型组织成为一个无所不包的“大杂烩”,失去 自己的特色,也失去持久的生命力。在理论研究方面,学习型组织的虚化表现为浮躁、不踏实,只是停留在表面,讲讲大道理,或做些官样文章,更有甚者是随便拼凑和抄袭。国内学习型组织领域内大部分“专家”根本没有企业实践,将一些经典理论的理解和读后感再加上一些管理哲理和管理故事到处贩卖。不可否认,学习型组织理论来自海外,在其发展的初期,翻译、引介非常重要,介绍性、描述性的文章也是有价值的,但由于学习型组织需要结合组织及其外部环境的机制、文化背景,如果我们不塌下心来深入研究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学习型组织就难以在中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在这方面,目前不仅缺乏深入研究和原创性的研究成果,甚至是案例整理也流于浅薄。 在实践领域,这种泛化倾向的一种表现是挪用概念,将其范围不适当地延展。不仅出了各种各样小到“学习型个人”、“学习型领导”、“学习型班组”、“学习型社区”,大到“学习型城市”、“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社会”等名词,而且,这些不同范畴的组织特性也存在显著差异,如果用同一理论去套用,肯定滑稽可笑;如果用不同理论去“自说自话”,又难以令人信服。这种泛化还表现在什么都被贴上“学习型组织”的标签,包括培训、企业文化建设、战略规划与业务流程优化、信息技术应用,甚至送温暖活动、兴趣小组、读书会等等……学习型组织建设虽然是一个系统工程,但如果企业的每一项活动都被作为学习型组织的重要内容,那时的学习型组织将会是一番什么景象?很难令人想象。 学习型组织在实践领域的虚化表现为,很多组织把学习型组织创建活动形式化、表面化,只停留在口号上,没有落实到行动中,没有与企业的业务结合;或者只当成领导者个人的“政绩”,到处去“炒作”,实际上是敷衍了事。 市场经济论文: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行为分析 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如何发挥作用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课题,处于市场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国家,都在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研讨本国政府的行为和职能的变化。我国目前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政府如何作出有效的行为才能既顺利地完成这一过度并适应新的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又正确地处理好政府与企业、社会的关系,这是我国现实社会需要加紧理论上研究、急需解决的焦点问题,也是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趋势的前沿问题。因此,对政府行为的特性、作用、范围及其方式等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搞好宏观调控,加快国民经济市场化进程,建立和完善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 政府的特性及其作用的再认识 政府作为一种社会组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政府就是指全部的国家机构,即包括全部立法、司法和行政机构,它可以视为等同于国家;狭义的政府,就只是包括国家的行政机关。本文在论述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行为时,采用的是广义上的政府概念。 我们虽然可以在广义上把政府视为等同于国家,但这并不能因此而可以掩盖政府本身的特性。政府是由许多不同的部分及其相互联系(运行机制)所组成的一个非常复杂的有机整体(或称系统),政府自身具有一定的结构:在相互关系即运行机制上,政府具有一定的权力结构,政府以国家的名义行使权力,这种权力的行使表现出自上而下的垂直性和强制性;在组成形式上,政府具有一定的组织结构,它包括:主要组成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区域层次结构,主要组成为不同部门或行业政府的部门(行业)职能结构以及与此相关的因各级各类不同职别的政府首脑、政府官员、一般公务人员所构成的官僚结构(在社会主义国家称为干部或公务员结构),行政、立法、司法机关包括在部门(行业)职能结构之中。 政府结构对政府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不同的结构、不同的运行机制和组成为政府结构的不同部分,都将产生不同的政府行为,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产生着不同的影响。因此,在分析政府的行为时,不但要分析权力的运行机制,还要分析政府系统的整体行为、分析构成政府系统的各个部分如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不同部门(行业)的政府行为,甚至代表政府行事的政府官员的行为。弄清楚这一点,有助于界定政府行为的范围及方式。政府行为就是指政府根据宪法和法律,通过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事务进行组织、管理和控制的活动,是国家权力的运用和实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离开了市场的力量来侈谈政府的干预和控制,只能是原有体制复旧,或者是天真的幻想;也正是国为市场的巨大力量,才更需要政府的引导和适当的宏观调控,需要人文社会因素的参与和制约,我们才能在市场经济的大海里趋利弊害,不迷失方向。 从政府概念的分析中,由此我们可以分析出政府的特性:强制性和公共性即社会性。 关于政府的公共性即社会性特征,马克思、恩格斯曾明确指出:“现代的国家政权不过是管理整个资产阶级的共同事物的委员会罢了”。①这一著名论断不仅揭示了资产阶级国家的本质,而且说明管理资产阶级的共同事务是资产阶级国家的主要特征,不过,它的管理方式不同于个别资本家或工厂主管理工厂企业的方式,它主要通过立法形式进行管理并具有强制的性质。因此,“国家”或政府的公共性(即社会性)特征的主要表现在于,它是“整个社会的正式代表”,关于“国家”或政府的强制性特征,列宁曾明确指出:“国家一直是从社会中分化出现的一种机构,一直是由一批专门从事管理、几乎专门从事管理或主要从事管理的人组成的。人分为被管理者和专门的管理者,后者属于社会之上,称为统治者,称为国家代表。这个机构,这个管理别人的集团,总是把持着一定的强制机构,实力机构,不管这加之于人的暴力表现的原始时代的棍棒,或者是奴隶制时代较为完善的武器,或是中世纪出现的火器,或是完全根据现代最新技术造成的二十世纪的奇妙武器,反正都是一样。”2“当专门从事管理并因此而需要一个强迫他们意志服从暴力的特殊强制机构卿监狱、特殊队伍及军队等)的特殊集团出现时,国表,是社会在一个有形的组织中的集中表现”,它体现的正是表面上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因而它总是要集中反映和代表整个社会的利益和意志。家也就出现了。”列宁的这段论述揭示了公共权力是“国家”或政府的另一个基本特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认真理会政府所具有的上述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一,政府不同于一般的社会组织,因而,试图用其他任何社会组织来代替政府行使对社会的管理,都是行不通的。现代社会管理本身所具有的政治性尚未消除,目前我们需要一个有活力的、强大的和非常活跃的政府。其二,单纯地从政府本身来研究政府特性的研究方法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上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政府所作的精辟论述,为我们理解、研究政府莫定了理论基础。但不能只停留在对政府本身进行研究的传统思维的框架上。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把市场经济分析纳入政府研究的视野之中,从社会客观需求的角度来研究政府怎样提供符合社会需求的行为;我们也只有通过这一角爽的研究,才会发现政府本身的政治性与政府要满足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着内在冲突,即政府的政治性是政府满足社会需求的障碍,而只有当政府的政治性与政府满足社会需求这两个方面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情况下,障碍才会削除。关于政府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反作用,正如恩格斯在致施米特的信中所指出的,国家权力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可能有三种: (一)它可以沿着经济发展方向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就会使经济发展比较快些; (二)它可以沿着与经济发展相反的方向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它现在在每个大民族中经过一定的时期就都要遭到崩溃; (三)或者是它可以阻碍经济发展沿着某些方向走,而推动它沿着另一种方向走。这第三种情况归根到底还是归结为前两种情况中的一种。但很明显,在第二种和第三种情况下,国家权力给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的损害,并能引起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的浪费。”4所以恩格斯又说:“一切政府甚至是最专制的政府,归根到底都只不过是本国状况所产生的经济必然性的执行者。它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好的、坏的或不好不坏的――来执行;它们可以加速或延缓经济发展及其政治和法律的结果,可是最终它们还是要遵循这种发展。”⑤ 在这里,恩格斯对于国家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所作的精辟论述,表明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这一原理。但是,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谈政府的作用,井不能只满足于这一原理,我们必须越来越多地使政府成为经济基础的内生因素而起作用。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总是要运用市场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其目的。 二、政府行为的范围 政府行为的范围问题,实际上是权力运用问题,即政府的控制能力问题。为了能够更加清楚地说明这一问题,我们不得不对有关的模糊认识进行深刻的阐述。 1.在市场经济下,政府放权,限制政府权力在经济体系中的使用范围,并不意味着权力的消失,而是意味着部分权力的转移。政府放权过程不是单纯地下放政府权力和实行政企分开,而是一个双向过程:一方面体现出权力要集中,如国家的宏观调控权;另一方面,权力要下放。也就是说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宏观调控的程度与政企分开、权力下放的程度是一种互相制约的关系。要想停止政府对企业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就必须强化政府对宏观经济生活的调控能力,否则就会导致经济生活的失控混乱。政府下放的只是部分权力,是把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权力切实交给企业。弄清这一点,有助于吸取我国改革中的经验教训,加速我国市场化进程,建立和完善政府宏观调控机制。 2.在市场化过程中企业和社会权力的强化并不必然地意味着政府权力的弱化。关于这一问题的认识,众所周知,在经济体系中政府权力范围的广泛程度和政府行使权力的有效程度并不是一回事,如果抽象地、笼统地谈权力的强弱就混淆了这种区别。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调节作用,市场化要求限制政府权力在经济体系中的使用范围,也就是要把政府权力在经济体系中的使用限制在其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同时,根据权力有限的原则,正如加里?沃塞曼所论述的:“权力有限的政府原则意味着政府的权力要受被管理者的权力和自由所限制。这一原则基于立宪政府的根本思想:人们把宪法列举的权力和职责授予政府,同时把其余的权力留给自己。这项政府协定意味着政府的行动必须依据法律规定,而法律是得到被管理者的同意(虽然是间接的)而批准的。”因此,在经济体系中,对政府权力需要限制的是权力使用的范围,而不是范围内政府行使权力的有效性。在政府权限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政府应拥有不可动摇的绝对权威。 3.政府在经济体系中行使权力的范围、程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政府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政府行使权力的范围、程度也会有所不同。这种发展变化,是由市场经济发展各个阶段上的具体情况决定的,具有客观性。经济发展阶段上市场经济发育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两者之间存有较大的关联,一般地,在市场经济发育程度不高,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就比较突出,因为培育市场体系发展,弥补市场的缺陷和不足,组织经济活动,都必须依靠政府力量才能完成。而在市场发展较成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情况下,政府作用的程度和范围就有所下降,市场作用变的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重新选择经济运行机制,采取积极不干预的经济政策就成为必要。因此,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是有效发挥我国政府作用的关键。我国目前正处于转轨时期,经济、社会矛盾都呈现出许多新特点:新旧两种体制并存与交替,新体制的框架虽已初具规模,但市场体制还很不完善,市场体系还尚未形成,由此必将产生许多摩擦与问题;既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保证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方向,又要实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形式;经济高速增长与高通胀并存;经济运行中存在着阶段性周期波动;经济运行速度快,但结构效益低;经济市场化、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但人员、企业素质和宏观与微观管理水平却跟不上形势的需求;贫富两极分化;东西部差距;国际上政府与经济的关系日益密切,一体化的趋势更加明显等等。因此,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进行市场经济建设,政府作用的力度就要大,范围也要广。 总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也就是政府如何发挥其组织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建设的作用的问题。在市场经济发展模式上,因具体国情不同、因国际环境条件不同,我们不能走西方国家先是完全放任自由的市场经济,然后才有国家干预的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要求我们根据国际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必须实施有效的政府宏观调控;同时也要求我们尽量研究、熟悉市场、把握市场规律,尽可能避免与市场规律相冲突的政府宏观调控行为。为此,在转轨时期,我国政府的活动范围可概括为:制定和执行宏观调控政策;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培育市场体系,监督市场运行和维护平等竞争;调节社会分配和组织社会保障;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管理国有资产和监督国有资产经营;实现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 三、政府行为的方式 政府行为的方式就是政府权力的实施方式,它直接表现为一种调控能力。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行为以什么样的方式表现出来,就显得十分重要。 关于这一点,萨瓦斯有一句名言:“政府的职责是掌舵而不划浆。直接提供服务就是划浆,可政府并不擅长于划浆”。的确,多掌舵少划浆的政府才是力量更加强大、更具有生机和活力的政府。因为,说到底,那些为航船掌舵的人对目的地影响的力量远比那些划浆的人要大得多。 掌舵只是一个形象而深刻的比喻,其含意是表明了政府的控制能力。-因此,政府行为的方式问题,也就是政府如何调控社会、调控市场的问题。当然,正如掌舵人与划浆人的关系一样,政府对社会、市场的调控,是方向上的调控,其所要达到的结果是使社会和谐有序地发展,使企业充满生机和活力;凡是市场能办的,政府就不去办,凡是能由社会做的,就让社会去做。 那么,究竟政府通过什么样的行为方式来达到对社会和市场的调控呢?显然是政府通过制定、执行政策和法规、通过对社会、市场行为的规范与监督,从而达到对社会和市场的宏观调控。这种决策,制定和执行法规、规范和监督的行为方式,都是政府似国家的名义行使权力,以表现出极大的强制力。这些方式,都是政府所享有的决策权、执行权、行政立法权、监督权的具体运用。 根据我国宪法和法律,任何政府均享有决策权,县级以上的政府均享有制定行政法规的权力。制定全国统一的有关方针、政策和行政法规,处理全国性和对于国家具有战略意义以及其他只适宜由中央政府处理的问题,只能由中央政府作出决策;各级地方政府对其管辖范围内的重大问题作出决策。但是,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政府这两项权力的实行,应该强调两点:第一,市场经济要求我们把政策制定(掌舵)同服务提供(划浆)分开,因此,在实施过程中也要求我们把高层管理和具体操作分 开,即把决策权和事权分开。政府层级越高,决策权越大;政府层级越低,操作性工作越多,这样就能做到不同级别的政府各有其使命和目标,各有其行动的范围和自主的权限,否则的话,即使是中央政府也会被具体操作的任务分散精力,基本的指导性决策便无法作出。为此,宏观调控权必须集中在中央政府,重大事务的决策权必须集中在高一级政府,这也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职权的一个原则。第二,无论是政府的各项决策、各项行政法规的制定,都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决不允许有任何一级政府的决策、制定的行政法规与国家的宪法和法律、与上一级政府的决策和行政法规相抵触、相冲突的现象存在。否则,将不是社会、企业的原因使社会、企业失去了政府的控制,而是政府本身把社会搞乱了。这是地方主义,各自为政现象产生的根源。强调这一点,对于建立统一的市场和市场经济的新秩序极为重要。 任何一项法律、法规、政策和决策,都是靠政府的执行行为才能在社会中产生效力,发挥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切政府机关不仅都必须依法行政、程序化行政,而且还应该通过严格地执行政策、法律,使人们认识到法律不但可以用来惩治邪恶,还可以用来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从而达到人们自觉守法的社会效果。党的“十五大”提出以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决不是老调重弹,而是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是党的领导方式,政府行为方式的重大改革,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监督既是上级对下级,政府对社会、企业行为的检验与再规范,也为政府制定决策和法规提供依据。因此,监督必须同样具有强制力。监督并不只是舆论的宣传,而必须建立一支专业的监督队伍。政府自身应有一个较完善的监督体系和监督机制,并有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监督手段。同时,还要把政府监督、党内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结合起来。监督的作用就在于纠正错的,并追究违法者的责任,使社会真正纳人政府的调控之下。 在市场化过程中,要正确理解和运用政府决策、制定、执行和监督的行为方式,有两方面值得强调:首先,市场化过程和反腐败、机构改革,建立高效廉政的政府必须同步。从历史的状况上分析,之所以有些行政性主管部门不愿被撤销和摆脱企业,当然有条件不成熟的社会环境因素存在,但更重要的是利益的驱使所致。党的“十五’喷提出推进机构改革,把综合经济部门改组为宏观调控部门,调整和减少专业经济部门,其意义远不只局限于机构改革本身,而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化进程的重大举措。其次,要实现政企分开,就要把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权力切实交给企业。这一点自我国改革以来就开始做了或者邢分地做了,但为什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从根本上真正实现政企分开呢?关键还在于没有弄清楚政府不能象企业那样来运作。政府和企业是根本不同的两种机构组织:企业的行为动机是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政府的行为动机是使社会既充满生机和活力,又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企业的收人大部分来自顾客,政府的大部分收入则来自纳税人;企业的动力通常来自社会竞争,政府则来自垄断。因此,作为民主的和开放式的政府而言,其基本的使命是“办好事”,决定社会的前途,而不是挣钱。政府必须经常提供能满足社会、企业和个人所需求的行为,并不问其支付能力与否,这样政府也就做不到象企业那样的市场效率。但政府的效率是通过企业、杜会的效率而体现的,是一种社会效益。因而政府也就不应该有其自身的利益,更不应该参与到生产经营的经济行业。政府是以裁判者的身份参与到经济活动之中,但却不能与“运动员”分享比赛奖品。政府虽然不能象企业那样来动作,但并不等于政府不应有企业所具有的那种责任心和实干精神。如果我们不能弄懂政府为何不能象企业那样来动作的道理,那么,政府将是企业化的政府。在买卖自由、契约自由、经济联系和经济交往千丝万缕的市场条件下,又如何能做到政企分开呢? 市场经济论文:市场经济与政治发展研究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与完善,以及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政治发展的任务必然随之产生。根据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治发展的道路和模式,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发展观,是当代政治科学的重要任务。 政治发展的课题是当代政治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本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些发展中国家纷纷实现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然而在这些满目疮痍的国度里,不仅面临着经济发展的任务,而且同样面临着政治发展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西方的一些政治学家受到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研究的启示,提出了政治发展的概念,对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进而产生了所谓政治发展的理论。这种理论致力于为新兴独立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一种政治发展的模式和道路,使这些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逐步走向现代化。 许多当代政治学家为政治发展理论的建立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他们的一些著作也因而成了政治发展理论的代表作,如勒奈的《传统社会的消失》(1958)、阿尔蒙德和科尔曼合著的《发展中地区的政治》(1960)、阿普特的《政治现代化》(1965)、派伊的《政治发展面面观》(1966)以及亨廷顿的《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1968)等等。 一般的政治发展理论以政治体系从一种形态到另一种形态的转化和变迁为研究对象,这就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政治发展的不同阶段和过程。因此,西方政治发展理论一般把政治发展分为三个基本阶段,即传统社会的政治形态、过渡社会的政治形态以及现代社会的政治形态。 根据政治发展理论,所谓的传统社会,是指那种政治结构尚未出现较为复杂的分化,社会政治形态还处于比较原始的状态,如那些尚不具备完整国家性质和形态的部落、部族和部落联盟,这种社会在现在的世界上已不多见。所谓的现代社会,是指那些政治意识形态高度发达,政治结构已明显分化而且政治决策能力已相当高的社会。在当今世界上,除了极少数的传统社会以及为数不多的现代社会以外,更多的是过渡社会的过渡型政治形态。 一些政治发展理论对政治发展的模式提出了概念性的框架。撇开其次要的方面,大致有以下一些主要的内容:第一,政治参与的扩大。在传统政治形态中,社会成员中只有少部分人能够参与到政治过程之中,而绝大多数社会成员只能是消极被动的被统治者。随着政治的不断发展,社会成员参与政治过程的人越来越多,新的政治成分参与政治过程越来越快。政治系统越发达,这种参与的程度也就越大。第二,政治结构的分化。阿尔蒙德写道,“政治发展在结构方面的表现就是分化。在分化中角色发生变化,变得更加专门化或自主化,出现了新型的专门角色,出现了或创造了新的专门化的结构和次体系。主管征税、训练官员、传递信息、维持秩序和动员支持等等的专门组织建立起来了,或是从原来的结构中分离出来了。所谓角色分化和结构分化,不仅仅是指新一类角色的出现和旧一类角色的变化,而且包括角色之间或结构之间相互关系上可能发生的变化”[1]。在传统社会,结构分化的程度是很低的,同一个结构或角色同时承担着若干不同的社会功能,而同一个功能又往往由若干性质不同的结构或角色承担。政治发展之后,社会的各种政治结构发生功能分化,不同的结构分别承担着不同的政治功能。第三,政策能力的提高。在政治参与的不断扩大以及政治结构的充分分化基础上,政治体系将日益增强其影响国内外环境的能力。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政治体系功能的不断增强,政府的活动范围和活动规模也随着政治发展程度的提高而不断扩大。在政治发展的社会中,政府的职能范围已经相当广泛,传统上不属于公共管理的事务,也越来越多地为政府所左右。政府的管理对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西方政治发展理论的根本宗旨,是要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一种政治发展的道路和模式。但是,这种理论明显的西方主义色彩,又使得这种理论实际上并没有在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引起多大的反响。一些政治学者也注意到,政治如同自然现象,具有明显的生态特征。一定的政治体系模式本来就具有一定的环境基础,离开了特定国家的政治环境条件,试图用一个统一的规范模式来影响不同国家的政治发展,显然是不可能收到预想之效果的。 政治发展理论产生之后,其研究范围很快得到了扩展。人们认为,无论是就政治发展的含义还是就它的目标来说,政治发展绝对不仅仅是发展中国家独有的任务。和经济的发展一样,政治的发展也是一个不间断的永无终极点的过程。即使是在一些政治学者看来政治已有足够发展的国家,其政治状况也不是说达到了尽善尽美的程度。事实上,任何国家都毫无疑问地存在着政治发展的任务。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一个新型的社会主义国家,因而同样面临着政治发展的任务。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作为政治上层建筑基础的经济体制以及社会生产力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成了政治发展的直接动力。近20年来,我国的改革从农村包工包产到组的责任制,到包产包工到户的责任制,最后到全面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到城市经济体制的综合改革,到多层次、多形式、多方位的对外开放,最后到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战略目标的提出,都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迅猛发展和深刻变革。这种情况无疑构成了上层建筑的发展动力。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我们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内涵,已远远超出了经济发展本身,而直接间接地涉及到了政治发展领域的问题。现代社会已经越来越使经济和政治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离开了经济而谈政治和离开了政治而谈经济一样,往往使人们既不能理解政治也不能理解经济。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经济必须在政治的包容下才能得以运转,经济的发展同样也必须得到政治的支持和推动。所以如果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没有对政治的发展提出规划和设计,那么事实上也就不可能使经济发展的战略得到顺利的实施。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那样,“现在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进行得基本顺利 。但是随着改革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会遇到障碍。……重要的是政治体制不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2]。 政治发展的动力不仅产生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迁,而且还产生于人民生活结构的变化。改革开放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的发展使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了普遍的提高。根据人的生活结构及其需要的一般规律,在物质生活达到了一定的满足之后,精神生活、文化生活、政治生活以及其他各种社会生活的需要也就随之产生。50年代我们在概括当时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时曾提出,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是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要的矛盾。这种概括当然符合当时的客观情况,但是如果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日益增长的恐怕就不仅仅是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而且还有政治生活、精神生活以及其他社会生活等等多方面的内容。 尤为重要的是,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分配制度和福利制度等等的变革,使社会的利益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个突出的现象是,社会的利益在地区与地区之间、单位与单位之间以及个人与个人之间得到了充分的分化。而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就更加希望参与政治生活,影响政治过程,以维护其自身的合法利益。所有这些,都构成了政治发展的基本动力。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重视政治的发展,早就为我们党所认识。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一再强调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在邓小平的一系列讲话中,他反复指出了现行政治体制的弊端以及与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的不适应性。例如,他指出,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领导体制,妨碍了从国务院到地方各级政府的强有力的工作系统的正常运转,影响了工作效率;干部管理权限的过分集中,压抑了人才的脱颖而出,不利于把一大批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干部提拔到急需的工作岗位上;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妨碍了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实行;机构重叠、人浮于事、官僚主义使机构失去了活力,压抑了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等。对此,邓小平指出,建设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是一场革命,“这场革命既要大幅度地改变目前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改变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国家对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3]。如果现在再不实行不仅包括经济体制而且也包括政治体制在内的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4]。1980年,邓小平同志又发表《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改革》一文,更加明确地指出,“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了适应党和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的需要,为了兴利除弊,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以及其他制度,需要改革的很多。我们要不断总结历史经验,深入调查研究,集中正确意见,从中央到地方,积极地、有步骤地继续进行改革。”[5]在1986年9月至11月间,邓小平又几次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问题,并就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作了原则性的规定。他指出,“我们政治体制改革总的目标是三条:第一,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第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第三,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6]可以看到,邓小平同志为我们确立的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完全符合由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提出的政治发展的基本方向。 在当代我国社会政治和经济始终交织在一起的情况下,一方面,经济的变革和发展已经对政治的发展提出了要求;另一方面,正如邓小平所说,没有政治上的变革和发展,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必然会遇到障碍。根据唯物主义的观点,经济的发展决定着政治的发展,并为政治的发展开辟前景和道路。但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样给人以另一方面的启示,即任何一次经济发展的飞跃,它必然存在着一定政治变革的背景。恩格斯指出:“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影响并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并不是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而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这是在归根到底不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的互相作用。例如,国家就是通过保护关税、贸易自由、好的或者坏的财政制度发生作用的。”[7]无论是在宏观上还是在微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任何一种经济上的伟大成就,必然存在着它的政治原因和理由。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显然是政治变革的直接结果。对政治发展理论作出过重要贡献的政治学者阿尔蒙德说得好,“政治发展一方面是社会经济现代化的结果,但它另一方面越来越成为现代化的原因”[8]。因此,采取积极的态度推进政治的发展,不仅是完善政治体系本身的要求,同时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许许多多政治发展的课题展示在我们的面前,需要我们积极稳妥地、合理有序地去研究解决的途径。因而,通过政治发展的研究,为我国的政治发展提供一些理论上依据,既是政治科学的重要任务,也是推进我国政治稳定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研究政治发展的课题很多,从目前以至未来一段时期的情况来看,有这样的一些问题是特别值得政治学研究的。 第一,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如何使其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成为我们国家深化改革的战略目标。而市场经济体制得以正常运转的一个根本要求,就是如何处理市场与政府的基本关系。因而可以说,市场经济的体制是否得以顺利建立以及正常运转,其关键之点就在于能否规范政府管理的职能。几年来,在经济动力的促进下,我国的政府管理职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但是由于几十年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使得一种能够满足市场经济体制运行的政府管理体制应该说还远远没有形成。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政府的角色还没有完全到位,政府的职能还没有完全理顺,因而不能不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政治发展的首要课题。 第二,研究抑制腐败行为的途径,以建立清正、廉洁、高效的政府管理系统。社会转型中的腐败问题,历来是困扰政治统治的一大毒瘤。这不仅是因为腐败带来了国家和集体以及人民利益的巨大损失,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腐败行为直接导致了政府管理系统的权威受损,使人民对于国家和政府的认同意识受到严重影响;正因为这样,又使得政府管理 的效率和质量下降,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的统治关系。政治发展理论对于腐败的研究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因为按照一般的规律,腐败问题在社会转型以及经济与政治发展的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我们党和政府对于腐败问题一开始就有清醒的认识,因而采取了切实的措施,对腐败现象和腐败行为给予了坚决的打击。多年来,我们的反腐败斗争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同时也初步形成了一套有效的对付腐败行为的制度规范,使腐败现象和腐败行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但是,要从积极的角度建立一种能够有效抑制腐败得以滋生的政治环境和政治制度,则需要政治发展的进一步推进。 第三,研究政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以建立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实现国家政治统治的长治久安,是任何一种政治统治追求的重要目标,同时也是变革社会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但是,一种能够实现长治久安的政治体系,从根本的意义上说,存在于这个政治体系之中而不是存在于其外。就是说,探求一种政治体制的稳定之途,应致力于从这个政治体制自身的完善结构以及科学运行等方面入手。邓小平同志在谈到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时候,反复强调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他认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不是说个人没有责任,而是说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9]。历史的经验需要我们认真地来对待这个问题,需要我们通过政治发展的研究以及实际的政治发展,从政治制度的完善方面来寻求国家长治久安的途径。这既是政治发展的重要课题,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长久之计。 市场经济论文:职业教育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 一、瞄准市场,调整思路,准确定位,主动适应职业个性需求 以市场为导向,适应企业需要,保持自身鲜明特色及其无法替代性,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生命力所在。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根本特性,在于它对市场利益主体个性需求的针对性及适应性,即职业个性 1、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从瞄准职业个性需求出发。高等职业教育的准确定位是职业,是职业个性的特殊需要。因此,我国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应坚持以适应职业个性需求为目标,以培养职业人才资源为主题,以操作性,应用性学科建设为主线,以改革不适应市场经济个性化需要的职业教育体制机制为动力,采取先培养后录用,先录用后培养,先找出路后招生,先同用人单位签订培训合同后招生,或者定人定向定职培养等多种形式的办学路子。 2、各用人单位,招生院校,招生计划制定部门,组织精干人力深入市场和基层,认真调查和研究,详细摸清各市场利益主体所需职业人才的知识结构,专业比例,技能构成,变动趋势及总量规模。有条件时,用人单位与相关高职院校或招生计划制定部门签订协议,意向书等,亦可采取由各利益主体根据市场走向及自身未来个性化人才需求上报计划,教育主管部门根据个性需求向各相关职业院校下达招生培养计划的方法,并以这些数据作为高职院校及其主管部门进行准确定位,主动适应积极应变的基本依据。 3、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确定专业设置,进行学科建设。从根本上改变学校按传统思维定势进行学科建设,按现有专业师职力量招生培养的职业教育现状,实行按用人单位的个性需要设置专业,确定课程,进行学科建设,逐步实现用人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高职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的稳定性与适应性,应变性,灵活性相统一的高等职业教育体制。根据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类型的需要设置或变更专业,增减课程和增删内容。 4、主动适应个性需求,坚持学以致用原则,科学确定个性和知识结构及其课程设置。坚持学以致用原则,是职业教育的显着特征。学而无用,如同不学。职业教育的卖点,使学生学会做人,胜任职业之事。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以他们在未来职业岗位上有用,够用为宜,同时,还要教会他们应用所学知识,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技巧。 5、在教学大纲的制定,教材选编,教学内容处理与方法的应用上,组织有丰富教学经验和一线有实际工作经验的高级技术人员,工程,管理等相关方面的专业人才共同研究商定。对于不适应个性化职业需求的原大纲,教材内容要大刀阔斧删减、调整。不同职业院校不同类型的学生,使用不同的教材。要编写出适合职业特点,针对岗位需要的,反应职业发展变化,以够用为原则的融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训练为一体的实用型教材。教材要适应学生边学边练的职业要求。 6、对高职院校教师更应突出职业道德责任感、专业技术水平和实际动手能力。鉴于在我国短期内不可能建立各级各类职校各专业师资的培训基地,立足于本校培养,选优秀毕业生留校任教,或许更符合个性化实际。选派优秀教师去国内外学校,企业进修,聘用有实际技能的一线高级技术骨干,工程技术专家和高管人员作兼职教师,教授等,都是省时省力省费用的有效途径。 二、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权利,激发学生自身潜能与积极实现个人价值,满足用人单位的个性需求 职业高校教学是以未来职业要求为目标,以学生的个性发展、终生发展为主线的教育。高等职业院校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尊重学生个性价值及人格尊严,使之主动完善自我。在实践教学中,兼顾学生创新意识、能力的培养。如请发明者,研制人给学生作报告,引导,鼓励学生重视和积极参与科研活动,为职业创造打下基础。职业教育实行学分制,鼓励学生勤工俭学,为他们尽早适应社会独立工作提供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更多,更大的个性发展,实践锻炼机会。通过勤工俭学,基地训练与单位实习,培养他们对环境适应能力和机遇意识,职业能力与自立精神,竞争能力与协作精神,职业行为能力和职业法规意识等,以名副其实地反映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 三、加强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学术研究 随着市场利益主体的个性化特征日益明显,加强对职业个性与职业教育个性特点方面的学术研究,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通过一些重要课题的研究,寻求适合本国国情的职业教育模式;及时掌握市场动态,抓住市场利益主体的个性化需求,就抓住了职业教育的“牛鼻子”。四、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管理为了遏制浮躁情绪和单纯被利益驱动的倾向,建立严格的审批制度和完善的评价体系是必要的。我们要把国外的高知名度,高水平职业教育的普遍原则,成功经验,通行做法同本国实际结合起来,制定合乎中国市场经济个性化行业,职业及岗位发展要求的考核,评价细则,进行年度,日常考核,实行优胜劣汰机制,规范和激励高职院校健康发展。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机构改革分析 我国目前正处于国民经济市场化的历史进程中。如何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上,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研讨政府的行为和职能的变化,分析和研究我国政府机构的改革,并使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相适应,这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机构改革的根源分析 政府作为一种社会政治组织,是由许多不同的部分及其相互联系所组成的一个非常复杂的有机整体,是上层建筑重要的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关系是不能脱离经济而孤立存在的,它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有什么样的经济关系就产生什么样的政治关系;当经济关系发生变化时,就必然地要引起政治关系发生变化。基于这一原理,我们认为,政府机构与市场经济关系和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是其需要改革的深刻根源。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但从产生来看,新中国是诞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是在当时社会主义苏联的影响下,主要按“苏联模式”所建立的。“苏联模式”在政府行政管理体制上的重要特点就是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管理制度必须对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都实行中央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把计划作为资源配置的唯一手段,国家实行统一计划、统一政策、统一指挥的办法去管理经济;政府部门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政府权力无所不及,其触角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政府权力和经济权力的界限、政府与企业的界限已经湮灭,诸如经济资源完全由政府以指令性计划加以配置,企业从人、财、物到产、供、销完全由政府支配;并由此使政府权力日益强化,政府机构愈加臃肿庞大。这样,也就形成了我国高度集权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经济关系、经济体制的发展变化,是伴随着我们对计划与市场问题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开始的。这种认识又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十二大,讲的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新概念;十三大时,提出了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提出了建立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正是由于我们对计划与市场问题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步步加深,我国实行了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改革,采取了扩大地方和企业自主权、扩大市场调节范围的改革措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根本上改革了传统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和经济关系的变化在客观上要求政府转变职能,从经济事务的微观管理中解脱出来,做到政企分开,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把属于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还给企业,属于市场调节的职能转移到市场,属于辅助性、技术性、服务性的职能交给事业单位和服务性组织,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这就必然地要求改革原有高度集权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中,我党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1992年在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了下决心进行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切实做到转变职能、理顺关系、精兵简政、提高效率和尽快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1997年党的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分开,把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权力切实交给企业;根据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进行机构改革。 从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现在已经历经了六年多的时间,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正日趋完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交流不断扩大,现代化建设突飞猛进;国有企业的改革也由试点正转入全面推进的阶段。在这种情况下,与传统经济体制相应的政府机构极大地阻碍了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其所表现的弊端更加明显:政企不分,政府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能形成科学决策的投资体制,容易造成责任不清和决策失误,难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许多本应该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或者通过社会中介组织来解决的问题,也是通过设立政府机构管理,把过多的社会责任和事务矛盾集中在政府身上;政府机构重叠庞大,人浮于事的现象严重,不仅滋生文牍和官僚主义,助长了贪污腐败和不正之风,也给国家财政造成了沉重负担。这都表明,政府机构与日益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相适应性,是政府机构需要改革的深刻根源;行政体制和机构改革的严重滞后,阻碍了国民经济市场化的进程和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定位分析 机构是政府运转的组织载体,是形式,政府的职能才是根本。转变政府的职能,既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又是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职能能否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到位,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而转变政府职能和搞好政府机构改革又是以合理界定政府职能为前提。 政府作为国家机器的组成部分,具有公共性和强制性的特征。关于政府的公共性特征,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一文中指出:“一切政治权力起先总是以某种经济的社会的职能为基础的。”1政府的这种公共性特性主要表现在,它是整个社会的正式代表,是社会在一个有形的组织上的集中表现,它体现的正是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总是要集中反映和代表整个社会的利益和意志。 关于政府的强制性特征,列宁曾明确指出:“国家一直是社会中分化出来的一种机构,一直是由一批专门从事管理、几乎专门从事管理或主要从事管理的人组成。人分为被管理者和专门的管理者,后者属于社会之上,称为统治者,称为国家代表。”2 由此可见,政府并不是一般的社会管理机构,而是与强制机构联系在一起的,政府的管理是以强力为后盾的,而管理 本身又成为强制机构能够维持的基础。居于社会之上的管理者――国家代表,用强制机构使他人意志服从政府权力,使被管理者在一定秩序中生活,这才是政府管理的真正本质。政府的这种“超经济的强制”性特征,主要是来源于国家政权的力量,表现为一种政府权力,政府就是依靠国家权力而发生作用的机构。因此,政府具有什么样的职能,我们不但要从它是否运用国家权力这一点来考虑,国家权力成了划分政府职能与非政府职能的基本界限;而且,与公共性特征相联系,政府又具有公共管理职能。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着政府的职能。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政府职能将越来越简化,纯行政性机构将会逐渐减少,工作内容也将逐渐减化。社会越向前发展,越进步,政府的这种公共性特征就越突出。在这种过程中,也就越需要政府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转变其职能。 上述关于政府基本特性的认识,是我们合理界定政府职能的理论前提。但是,由于政府职能会随时间、地点、条件和社会经济关系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因此,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转轨时期,我国政府的职能主要包括:1强化市场经济法制建设,创造平等竞争的市场秩序与环境;2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造就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3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4依靠宏观调控手段,保证社会经济的稳定与增长;5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充当公共物品的提供者;6制定并实施分配与再分配政策,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7加强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促进本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8转变职能和精简机构,实现政府自身的改革。 从对我国转轨时期政府职能的界定中,至少可以得到两点带有普遍意义的经验启示:一点是,市场具有极大的重要性,它是提高效率的关键,因而也是提高国际竞争能力和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应该将这条原则作为自己的指导原则。如果由于热切希望加速经济的发展,而偏离市场运行所要求的路线太远时,就应该根据这一原则重新调整自己的方向。政府的努力不仅仅限于切实增强自己的经济作用这一方面,还应该注意到努力加强市场的力量,提高市场的效力,既要利用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的力量,推进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也要运用计划和其它干预方式,引导市场的发展方向并矫正市场的失效。我们不能限制商品货币关系,也不能只把商品货币关系当成核算的工具,而应该根据社会主义经济具有商品性的特点,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第二点是,必须依据本国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具体程度来确定政府的职能。一国的经济,在由落后的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阶段中和完成工业化发展过程中,这两个不同发展阶段,政府的职能是不同的。在发展的初始阶段,为了迅速地摆脱经济落后的制约局面和较快地建立起相当规模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政府对经济进行广泛的、决策性的干预,这对于许多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几乎是唯一的选择。我国的情况也是这样,为了排除经济增长的传统障碍,建立各种能够促进经济发展的机构和经济条件,常常需要运用政府的资源或是用发展战略产品的办法,来进行宏观调控。而在工业化深入发展的阶段,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原有的政府干预制度几乎无一例外地造成效率低下和发展的阻滞,市场的作用将会逐渐变得更为重要。因此,在整个这一过程中,政府必须负责按照市场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形势的需要来建立、调整乃至撤消某一些机构。由此看来,转轨时期我国所实行的政府机构改革必须坚持以政府职能转换为中心的改革方向。但我们也必须清楚,这并不等于政府对经济的撒手不管,完全听凭市场;我们必须注意到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还较低、市场发育不健全、经济规范化程度差、法制基础相当薄弱的现实,从而正确对待政府职能的转变和机构改革。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机构改革的思路分析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向前发展,邓小平同志1980年8月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这是我国进行政府机构改革的指导性文件。但是,从改革的效果来看,“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顽症”、“难区”,常常伴随着我国改革的左右,困惑着改革者和决策者。关于这一点,只要我们对历次政府机构改革的思路进行分析,更不难发现: 第一,之所以会形成“怪圈”,是因为机构改革没有从转变政府职能这个关键问题入手,或在改革中没有把它落到实处;只是在机构的裁减和隶属关系的转移上想“点子”、“抠”人头。十三大提出了机构改革必须抓住转变职能这个关键,但由于我国政治与经济二元化的过程只是初始阶段,政府部分除直接经营着庞大的公共服务行业以外,还各自从其管理的经济活动中抽取实实在在的利益,而一个部门、地区的经济发展好坏更直接关系到主要领导人的政绩。所有这些,无形之中将政府与企业的利益紧紧地捆在了一起。政治与经济的结盟,政府行为尤其是地方政府行为的过分商业化,社会组织的“官本位”化以及法治结构与功能的被分割,使政府行政权力继续在社会生活的主要方面起着决定一切的作用。同时,由于对政府职能的转变认识不够,传统的经济体制还没有彻底被打破,企业对于政府的依赖性还存在,结果使这一改革方案未能付诸实施。实践证明,在政府职能不变,工作量不变,人员职责不清的情况下,机构虽然合并的合并,撤的撤,但原有职能没有从根本上转移或消失,领导方式、工作作风没有改变,这样,改革的风头一过,又增人设机构,重蹈旧制,终于形成了一个走不出去的“怪圈”。市场经济条件下所进行的政府机构改革,要吸取过去的教训,把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作为第一位的原则。 转变政府职能并不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要求具体分解每一项具体的行政权力,并对其存在的理由,政府宏观调控的方式以及这种行政权力会给社会带来的成本与收益等进行全面的考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转变政府职能,就是要求政府做到不该管的退出来,该管的管好。其中,不该管的是企业、生产、流通等,该管的是社会公共管理。公共管理职能是市场经济中政府最基本的职能。 第二,之所以会成为“顽症”,是因为政府机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打破原有的行政管理体制的模式,没有真正触动高度集权、政企不分、部门分割的要害部门和基本格局。分析起来,政企不分的根源是在于“政治权力和经济权力结合在一起”的体制,而这两种权力的“结合一体”,正是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核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机构改革应以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体制为目标。在具体作法上,首先,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原则,调整政府组织结构,按照不同的职责,政府机构合理划分为宏观调控部门、专业经济管理部门、教育科技文化、社会保障和资源管理部门以及国家政务部门。加强宏观经济调控部门,调整社会服务部门,加强执法监管部门,发展社会中介组织,这样,才能真正把政府职能切实转变到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来,把生产经营的权力真正交给企业。其次,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调整政府部门的职责权限,明确划分部门之间的职能分工,把相同或相近的职能交由同一个部门承担,这样,才能真正克服责任不清、互相推诿、机构重叠庞大、人浮于事、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弊端,做到机构真正精简。这样的改革,对旧的行政管理体制的要害部门和基本格局,无疑是一个有力地冲击,再也不是在旧体制内的“不良循环”。 值得指出的是,以转变职能和实行政企分开为要害的政府机构改革,并不意味着政府权力的消失,而意味着部分权力的转移;在改革和市场化过程中,企业和社会权力的强化也并不必然地意味着政府权力的弱化。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权力范围的广泛程度和政府行使权力的有效程度并不是一回事,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只是把政府权力在经济体系中的使用限制在其应有的职能范围之内。正如加里?沃塞曼所说:“权力有限的政府原则,基于立宪政府的根本思想。”3因此,在机构改革和市场经济中,实行职能转变和政企分开,对政府权力需要界定和限制的是权力使用的范围,而不是职能范围内政府行政权力的有效性;相反,在政府职能范围内,政府应拥有不可动摇的绝对权威。 第三,之所以会出现“难区”,是因为改革没有进行总体规划,只囿于在单个部门的增减上做文章,未能领会社会经济关系决定政府职能,紧紧抓住适应市场经济这个主旋,进行统筹谋划、配套设计、周密处理。一个部门的问题解决了,其它部门的问题却又突出了。所以,改革的错位往往使改革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政府机构改革自然就成了屡攻不破的“难区”。 改革是一项综合的社会系统工程,它不但涉及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人民的生活,涉及到发展和稳定的全局,也涉及到所进行改革的部门的权力、干部的切身利益和人员的分流,这也是历次机构改革的难点。改革一定要打破这种狭隘的利益观念。市场化进程和反腐败、机构改革、建立高效廉洁的政府必须同步。很明显,之所以有些行政性主管部门不愿被撤销或摆脱企业,有些政府官员不愿从琐细事务中摆脱出来,关键是利益的驱使所致。因为主管的事务越细越多,就越接触利益,就越能享有特权,也就越容易以权谋私。这不仅是改革的巨大阻力,也是市场化过程的极大障碍。 过去政府机构改革的教训,应当成为现在改革成功的经验。总体而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政府机构改革,在思路上应把握如下几点。 第一,应该明确政府机构改革,在性质上,是一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的行政管理体制对旧的行政管理体制的革命。既是一场体制上的革命,就要打破旧体制,建立一种新的管理体制;它不是一阵风,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它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因此,必须发挥社会舆论的宣传作用,使改革的观念深入人心,增强人们的改革意识。因为任何一个体制的革命,都是以意识的更新为先导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机构改革也不例外。 第二,政府机构改革必须首先确定一个与市场经济要求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改革目标和总体方案;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改革原则。这些目标、方案和原则,不是凭空想象的,也不是空洞的政治口号,而应该是由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是来自于社会的。其次就是要组织力量自上而下,有领导、有步骤的实施,使之落到实处,使目标得以实现,而决不能一拥而起,一蜂而散。 第三,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政府机构改革必须围绕政府职能转变、政企分开这个中心,合理界定政府职能和权力的范围。当务之急,就是要按照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分开的原则,通过政府与企业相互关系的变革实现政企分开。改革既然是一场体制的革命,就不能再象过去那样,当遇到问题时,就收回权力,或者在改革浪潮之下,把不该下放的权力也随意下放。 第四,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化的宏观管理知识最主要。因此,进行政府机构改革,建立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行政管理体制,公务员队伍的素质极为重要。培养和造就大批懂得管理、有专业知识、熟悉国家方针、政策,有现代化意识的高素质的公务员,既是政府机构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没有这样一批素质好的公务员在政府机构里工作,改革也不能取得最后成功。 市场经济论文:再论公有制和市场经济结合 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以下简称“结合”)是学术界关注的老话题。由于这不仅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否建立,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命题是否成立,因而,这是一个伴随改革推进时常引起困惑而又无法回避的“尖端”问题。笔者7年前也写过有关“结合”的文章,本以为可不必再议,但近来随着一些国有企业战略性退出,人们的困惑更为严重,认识分歧更为突出,必须在理论上进行深入的探讨,至少应从以下三个方面作进一步研究。 一、“结合”的必要性 “结合”的必要性来自于公有制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潜力、优势和市场经济的客观必然性。 现阶段发展市场经济的必然性已被广泛地认同,不必赘述。问题的关键是,对于现代生产力发展,公有制是否适合并且具有优越性。 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社会化大生产协调发展,首先,要求宏观经济系统中的微观组织——企业能自我协调投资与消费的比例,从而为总供需的平衡奠定基础。其次,要求宏观能进行有效地调节。这不仅依赖调节者雄厚的经济实力,而且需要微观积极配合。这就提出了财产制度的适应性问题。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必然带来生产和消费的对抗性矛盾,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就是植根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西方国家进入凯恩斯时代以及前一阶段美国经济持续增长的现实似乎又使人们产生了种种疑惑。其实,凯恩斯虽然避开资本主义财产制度,依据心理规律考察总供需结构,但最终还是承认在资本主义社会必然存在“有效需求不足”。 二战以后,美国经济发展的轨迹明显地告诉人们: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创造需求政策对凯恩斯以前的尖锐矛盾(生产过剩危机)虽在一定时期起到缓解作用,但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了经济滞胀,这表明凯恩斯主义是以积累矛盾为代价去缓解当前矛盾的。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的政策主张及其运用虽然有助于凯恩斯以后矛盾的缓解,但凯恩斯以前的矛盾又会尖锐起来。美国1990—1991年的经济衰退以及2001年第三季度以来出现的衰退和萧条就是明显的反应。前一时期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主要得益于高新技术产业尤其是信息技术产业的国际优势。据统计,美国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请记住我站域名%,每年用于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占总投资50%以上。由于在世界范围内,美国高新技术产业具有明显的领先优势,使其产品畅销于全球市场。正是由于国际贸易、经济全球化缓解了发达国家的国内市场矛盾,才有可能使这些国家处于持续增长状态。但这不等于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体系内根本矛盾消失了,更不等于多数资本主义国家可以摆脱困境。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领先国家的状态改变同样不可避免。 当然,资本主义私有制目前依然具有生命力。适应市场竞争是该所有制存在的主要依据。市场竞争中的经济人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市场经济规律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私人所有权关系具有内在的天然保护资本的功能,加上政府的必要调节,该类所有制所容纳的生产力并未完全释放。另外,国内市场的饱和对于具有开拓国际市场能力的发达国家而言,在较长时期内并未形成危机。然而,如前所述,社会发展的趋势必将证明,这种所有制必然成为历史性的过渡类型。 需要说明的是,现阶段的公有制优势只能通过公有为主的混合所有制结构来体现,这一所有制结构的最大潜力就在于适应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生产的发展趋势,因而是更具有生命力的一种所有制结构。从质的层面分析,它不排斥私人经济的应有比例和渗透机制,从而与构建适应市场竞争机制的要求无根本冲突。值得赞许的是,它对于需求的扩张提供了内在的机理。较大比例的公有资本运作着眼于民众利益,加上在此基础上的政府调控,也是致力于共同富裕的目标,这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克服由私有制造成的需求不足的矛盾。从现实状态看,似乎不尽如人意,因为我国也存在需求不足、通货紧缩现象。即使避开判断的争议,以需求不足为客观事实,也可作具体分析。其一,对需求不足感受最强烈的是走向开放的国内企业。近年来,大批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凭借其资本实力和技术优势迅速获得不断上升的市场占有率。这样,就经济全球化而言,市场扩大了,但对于原国内企业,市场则销售若能回升,实际上是需求的盲目扩张。现在商店中大量积压商品相当一部分就属于低档次重复商品。从所有制结构观察,这属于调整中过渡现象,是计划经济惯性的产物。其三,正常经济运行中的购买力不足如名牌产品同样难以销售,一方面与上述两种原因导致的企业陷入困境(职工收入下降)有关,也与消费结构调整相联系。现在,一方面新的消费热点受种种条件制约一时难以到来,如汽车消费、豪宅消费等;另一方面原有消费层次普及过快,这种脱节式的消费状态自然带来购买力不足。从这里看不出所有制结构选择的失当。 总之,“结合”的必要性决定于财产制度选择的合理性,这种合理性不仅体现在趋势上,而且体现在现实经济运行过程之中。 二、“结合”的可能性 人们之所以对“结合”缺乏信心,主要原因在于存在三大疑虑:一是感到公有制企业无法真正成为市场主体,不仅政企无法真正分离,而且自负盈亏也存在制度性障碍,负盈不负亏是必然结果;二是认为公有制企业无法建立人格化机制,无人负责必然缺乏第一推动力;三是认为现实中公有制企业普遍效率低下,国有企业使用了三分之二的资源,却只能对GDP作出三分之一的贡献。 公有制企业能否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成为市场主体,这需要作深入研究。首先,就自主经营而言,怀疑者主要指国有企业。其实,这里存在两个误解:一是未区分国有企业竞争性和非竞争性两种类型,将政企分开泛指全部国有企业。对于非竞争类企业,如关系国家安全、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以及自然垄断企业,并不存在真正意义的政企分开,政府举办这类企业主要着眼于提供公共福利。二是混淆了资产与经营上的政企关系。有一种观点认为,只要政府掌握资产,就不可能有严格意义上的政企分开。应该承认,在资产上政企很难分开,因为只要政府成为国有资产的代表组织,政府必然与投资企业存在产权上的归属关系,但并非一定通过行政系统去操作,可构建独立的资产管理组织,通过选择投资主体运用授权经营的方式去运作。政企分开作为企业成为市场细胞的基本条件,主要指在生 产经营活动上,政府不直接进行行政干预,由企业自主经营,这在政府拥有尤其是部分拥有所有权并且在政资分离的状态下是完全可以做到的。现实操作过程中企业日常经营权已经基本到位,相对于计划经济体制中的附属物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当然,由于政资分离还未彻底,部分政府干预行为的消失还有一个过程,但无论如何,政府放弃对竞争型国有企业的直接行政干预必将成为现实。公有企业能否具备市场经济所要求的自负盈亏状态,对此要作具体分析。 自负盈亏,是指企业作为利益结合体相对于其他经济主体和政府而言,自我承担盈亏责任,即企业利益的损益与其经营状况直接联系。根据企业利益联系人的损益程度可将自负盈亏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经营者、劳动者的收益与企业经营直接挂钩,职工不吃企业的大锅饭。二是经营者、劳动者的就业机会与企业经营挂钩,经营者、劳动者不捧铁饭碗,在企业经营过程中承担失业风险。三是财产损益与企业经营挂钩。这是从所有者的角度来看自负盈亏的,即财产的保值增值维系于企业经营,并直接关联所有者的切身利益。第一层次的自负盈亏是最低程度的自负盈亏;第一层次加第二层次的自负盈亏是中等程度的自负盈亏;如果三个层次的自负盈亏同时存在,这是完全意义上的自负盈亏。此外,对自负盈亏与企业自我约束行为的联系也应作恰当的判断。自负盈亏固然是企业自我约束行为产生的基础,但也不是唯一的因素。影响企业约束行为的另一种因素是企业精神或称企业文化,包括经营者的责任感、事业心、企业职工的主人意识和凝聚力等等。健全的自负盈亏制度和催人奋进的企业精神状态,这是企业行为合理的基本保证,两者缺一不可,并且具有互补性。近年来,公有企业尤其是国有竞争企业通过内部机制(劳动用工和分配制度)改革,明显改善了自负盈亏的状态。在人们的视野里,那种负盈不负亏的形象开始消失,分配、就业已和企业经营状况紧紧地捆绑在一起,职工的危机感逐渐增强,计划经济年代存在的懒散劳动状态基本不复存在。即使从产权意义上看自负盈亏,关系职工整体利益的法人财产也进入了自负盈亏的轨道,加上公有企业精神文化上的特有优势,公有企业的自我约束行为塑造不会遇到根本性障碍。 公有制企业能否建立人格化机制,这是一个亟待探讨的课题。人格化机制的核心是:出资人利益通过人格化行为得以维护和放大。在企业发展的初始阶段,如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其人格化行为主要通过投资人自身行为去实现。随着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公司制尤其是股份有限公司的诞生,人格化行为则体现为出资人行为和人行为的组合,并且人行为比重日渐增大,因为股权愈是分散,个人的影响力愈小。尽管人行为往往由于内部人控制而难免偏离人格化行为,但出资人为了追求资本流动效益和投机效益,总是予以认可或采用某些防范措施(健全法人治理结构等),尽力减少损失,与此同时,公司制依然成为企业发展的主导形式。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市场经济的发达国家如美国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形:股本资金来源多数是各类基金,而基金的相当一部分是无主投入如公共资金和私人捐献等。这表明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和企业组织形式的演进,人格化行为的实现形式也在改变,即由单纯的出资人行为转变为更多地依赖人行为。 市场经济论文:试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犯罪 郭绍扬 经济犯罪是扰乱社会主义经济秩序,致使国民经济或集体经济、他人物质利益受到严重损害,因而应受到刑罚惩罚的行为。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犯罪的新特点,提出相应打击和预防犯罪的对策,以保障我国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市场经济系件下经济犯罪诱发因素 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有不同的犯罪诱发因素。我们可以从市场经济有关特点来看犯罪诱发因素的一些变化:一是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每一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关系表现出来”(恩格斯语),拜金主义必然诱使一些人钻社会需求和价格的空子,干方百计捞钱,甚至非法占有他人或社会劳动,从而走向贪污、盗窃、抢劫等犯罪道路。二是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激发本来潜在的一些违法乱纪因素,不仅很可能使一些竞争中的失利者、失意者挺而走险,以身试法,而且也可能使有的人为了获得最大限度的盈利,不惜搞歪门邪道,走向犯罪深渊。三是在对外开放的活动中,西方一些腐朽思想、道德观念、价值观念通过多种渠道对人们潜移默化,为经济犯罪提供了外部条件。经济价值、实用价值在等价交换原则的影响下,成为部分人的行为准则。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犯罪的特点 1、职业性:有的人为了获得更高的利益或满足某种邪恶的欲望,把自己的精力和时间用于实施犯罪活动。 2、职务性:由于思想疏导工作弱化,有的国家工作人员在行使职务过程中,以身试法,以权谋私。 3、技术性:大多数罪犯为了减少风险,往往在作案时非常重视技术的运用和提高,犯罪工具(包括交通、通讯、武器装备等)、犯罪手段、作案方法、反侦察等方面,都有技术化倾向。一些在社会竞争中失意的科技人员、知识分子,也可能主动或在犯罪分子的协迫下为犯罪提供技术服务。 4、组织性:犯罪分子为了增加作案成功机会,往往采取团伙作案,大至武装走私贩毒,小至街头勒索,均是多人联手作案,结帮行凶,表现为黑社会性质的犯罪团伙。 5、渗透性:为了与社会对抗和获取更多的财物,以及在案发后有保护力量,犯罪 团伙往往有意识地向政府机关、甚至是执法机关进行渗透。 6、隐蔽性:指的是犯罪主体以合法身份进行的法人犯罪。这种犯罪的特点,一般都是经过精心策划的故意犯罪。 7、复杂性:就犯罪主体、犯罪目的和犯罪手段而言,情况母益复杂,犯罪主体呈多元化. 以上所迷的经济犯罪特征,都是与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一新情况分不开的,这是我们采取防范和打击经济犯罪时应充分考虑的。 三、预防经济犯罪的基本本对策 1、强化社会舆论的积极导向作用。我们要通过各种渠道强化社会舆论的积极导向作用,坚持“两手抓”的方针,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加强法制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树立市场经济法制观念,加强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全体公民的法律素质,着力减少社会矛盾,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防止经济犯罪的发生,为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2、强化经济立法,建立和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要根据市场经济规律客观要求,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以保证市场有序运行,真正贯彻社会主义公共利益的原则以及公开、平等竞争的原则,促进市场经济运行的规范化和法制化。 3、强化司法和执法队伍建设,进一步改善社会治安力量,努力增强社会控制机制。充分发挥这些职能部门在发展市场经济中的保驾护航作用,以推动和促进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社会环境,从深层上解决经济领域的违法犯罪现象。 4、强化技术防范,加大打击经济犯罪的力度。首先要高度重视技术防卫设施与装置的研制与应用,不断提高设备性能,以适应社会各方面的保安防卫的需要,以新技术、新设备装备有关专业人员;其次,要充分重视技术防卫装置的安装和利用。通过强化技术防范,进一步强化社会防范和打击违法犯罪的能力,以保证社会治安环境的安定,保障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使社会治安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与社会进步相协调。 市场经济论文:财税改革要服务市场经济全局 魏革军:非常感谢您接受《中国金融》杂志的采访。新一届政府在调整结构、深化改革方面作出了很多部署。国务院批转的《关于2013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确定今年在行政体制、财税、金融等领域加大改革力度,而财税改革是其中的重点。那么您认为,进一步推进财税改革有哪些重要意义? 贾康:我国经济持续30多年高速增长,与财税改革的推进密不可分,在几轮重大的经济体制改革中,财税改革都成为先行者和突破口。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持续增长,收入分配不公、经济结构失衡、资源环境瓶颈等问题越来越明显。财政是国家政权“以政控财、以财行政”的分配体系,财税问题实质是公共资源配置体系与机制问题,具有“牵一发动全身”的联动效应,与公共权力主体的改革息息相关,也和社会整体资源配置机制的优化息息相关。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以放权让利和“分灶吃饭”财政体制为突破口,启动了经济体制改革。1993~1994年,以统一财务会计制度起步,实行税利分流制度开路,统一税制为主旋律,初步理顺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特别是以分税制结合转移支付理顺了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内容最深刻的一次财税改革,形成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间接调控的财税体制基本框架,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全面、持续发展。1998年后,我国又明确提出公共财政转型建设,实行部门预算、政府收支分类、收支两条线、国库集中收付、完善税制等多项改革,提高了财政收支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 1994年的财税改革中有些问题没来得及深入研究和实际推进,如政府间事责事权细分、地方税收体系建设、转移支付制度的完善以及公共财政体制建设等,均有待继续推进。20年来,国内外经济形势和我国经济社会运行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都需要在深化财税改革中加以解决。当前宏观环境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加剧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难度。 比如,经济结构失衡成为影响我国经济质量和效益提高的主要问题,发展方式仍然粗放,产业升级和服务业发展不尽如人意,资源环境制约加剧。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企业所占份额较高,居民内部的收入差距有所扩大,基尼系数高达0.47以上。再有,中央与地方政府分权方面,宪法中仅有原则性规定,实际除外交、国防等少数事权专属中央外,地方政府事权在很多方面与中央政府事权同构。各级政府之间的职责也缺乏立法层面的界定,出现财力向中央集中,而事责向地方尤其是基层政府集中的现象。有人将其形容为“中央财政喜气洋洋,省级财政满满当当,市级财政勉勉强强,县乡财政哭爹喊娘”。由于收入能力有限,地方政府对土地出让金依赖严重,加上“GDP挂帅”机制作怪,地方平台公司失控,大规模隐性举债,财政风险积累不容忽视。 总之,我国目前仍处于可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也处于矛盾凸显期和改革深水期,财税改革任务紧迫。如果不能在短期内使改革有较大突破、缓解各种矛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但会丧失发展机遇,还可能使各种矛盾集中爆发,危及国家稳定和长治久安。 魏革军:从财税体制自身运行角度来看,您认为,当前存在哪些突出矛盾和问题? 贾康:从财税体制角度来看,我认为主要有以下问题: 一是政府收入体系存在结构性问题。从收入总量来看,非税收入比重偏高,规范程度不足。比如,2012年一般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即狭义宏观税负)为19.4%,再加上社会保障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在内的全口径政府收入(即广义宏观税负),占GDP的比重超过了32%。从税制结构看,我国间接税收入占比接近70%,与OECD成员国相比,处于最高水平;流转税收入占比过高,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类收入占比过低。这种税制结构意味着消费大众(其中大多数又为低中收入群体)承担大部分税负;直接税尤其是个人所得税和财产税占比过低,无法体现量能纳税的基本原则。适于作为地方大宗财源的资源税和财产类税基窄和税负轻导致地方财源不足。 二是政府支出体系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财政支出和公共资源过多地用于经济建设和投资领域,干预了微观经济运行,扭曲了价格信号,严重干扰了市场机制基础性作用的发挥,对民生投入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不足。大量采用企业补贴,降低了政策效用,比如上市公司2013年就获得各种名目的财政补贴570亿元。 三是预算收支体系不完整,部门色彩明显。全口径政府预算还未到位,规范性的公共预算收支占全部政府收支的比重不过60%,政府性基金、社保和国资预算的部门色彩浓重;预算编制透明度不高,细化不够;预算的编制、审议、执行、监督各环节制衡机制不强。 四是政府间财政关系不够明晰,不同级次间职责不清,税基不顺。比如,政府和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不清,政府间事责事权划分不清,中央与地方之间、省以下各级政府之间事责事权界定不明晰,基层政府的支出责任与财力保障不匹配现象尤为严重。另外,我国地方税体系建设严重滞后,地方缺乏稳定、自主、大宗的财力财源。转移支付制度不够规范,专项转移支付决策随意性较强。 五是财税其他领域的矛盾与问题也较为突出。比如,地方债务管理制度欠缺,政府债务风险增大。地方政府通过地方融资平台等非正规方式举债随意性强,收支不透明,资金使用效率低,债务风险增大。地方债的审批、发行、使用、统计、监督各环节均缺乏基本、完整的制度,数据准确性和透明度极低,财政部门不能全面掌握债务信息。再比如,财税基础信息缺失,没有全国性的信息系统,财政收入、支出及其相关信息尚未形成共享机制,严重制约了财税管理效率的提高以及重大改革科学决策方案的设计实施等。 市场经济论文:市场经济与财务报告规范研究 刘 威 [提要] 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为我国会计理论的研究开辟了新的土壤。研究会计理论,规范我国的证券市场,特别是规范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是当前会计学术界应重视研究的课题之一。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市场经济和财务报告的规范问题进行探讨。第一部分提出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否需要对公司的财务报告进行规范的问题;第二部分从财务报告规范的性质、行为和影响等方面探讨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对财务报告进行规范的问题;最后一部分归纳了财务报告规范理论给我们的一些启迪。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否需要对财务报告进行规范 对这一问题的讨论,主要有两种观点:市场调节论和政府规范论。 (一)市场调节学说 市场调节学说认为,如果市场是完全有效的,那么公司的财务报告如何呈报应由市场调节来决定,没有必要做更多规范。支持这一学说的有理论、信号理论和私有合同理论。 1.理论 理论认为:公司的投资者与公司的经营者之间存在委托关系,这种关系是通过签定契约来实现的。在签定契约时,双方都希望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因此契约的实现就是他们的利益最大化的实现。财务报告体现的是经营者管理公司的业绩,是投资者评价公司的经营者是否履行契约的最可靠的依据。因此,公司的财务报告呈报是经营者自愿履行契约的行为。如果有人怀疑公司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那么投资者可聘请审计师,通过审计鉴证来解决。 在公司经营者的报酬与公司的利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的前提下,对财务报告的规范越多,公司编制财务报告的成本就越高。因此,公司的经营者就不会赞成市场对财务报告需要规范。从投资者的角度看,只要他们手中有衡量经营者业绩的依据,即契约中的各项规定很详实有效,他们也不希望对财务报告有更多的规范,因为规范越多,他们支付的监督费用也就会越大。 2.信号理论 信号理论源自于市场竞争,市场竞争向供求双方发出产品供销的信号。公司定期向市场呈报财务报告,这也是市场经济竞争机制的产物。如果公司自愿向市场公布财务报告,公司财务报告披露的信息越充分,公司的筹资成本就越低,公司就能赢得竞争,带来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这个结论已被美国许多学者的实证研究报告证实。因此,经济利益的驱动是公司能够向市场公布财务报告的核心。公司自愿呈报财务报告信息有三种情况:经营好的公司,有动机公布公司好的财务信息,因此,这些公司会自愿公布财务报告;经营中等的公司,因为怕被认为经营不好,所以也有自愿呈报财务报告的动机;经营不好的公司,如果不呈报财务报告,就可能被市场默认为是经营不好的公司,因此有压力去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营业绩,也会自愿呈报公司的财务报告。 因此,信号理论认为,市场已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来规范公司财务报告的呈报,就不需要再有更多的对公司财务报告的规范。 3.私有合同理论 对于上述的两种观点或许有人会提出:公司呈报的财务报告的信息并不能满足个别使用者的需求。对此私有合同理论认为,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设法得到它,即通过签订私有合同或出资去购买。 如果市场上存在职业的财务分析家,那么财务报告的信息使用者就可以通过与职业财务分析家签订私有合同,来获得需要的信息。如美国证券市场上的机构投资者。另外,信息使用者也可以通过购买专业的报纸或杂志来获得所需的信息。购买时发生的支出,就是信息使用者为获得财务信息所支出的成本。这也可归结为是市场常常利用“看不见的手”,来调节信息产品的供求关系和价格,从而达到对市场上的信息产品进行合理的配置。 私有合同理论进一步提出,公司的财务报告是一种信息产品,政府并不需要对公司的财务报告的信息如何披露,进行强制性的规范。公司的财务报告如何编制和呈报,完全可以由市场上的供求关系来决定。因此,对公司财务报告的规范应采用放权(Deregulation of disclosure)的政策。 (二)政府规范论 政府规范论认为,一个完全有效的市场事实上是不存在的。因此政府必须对公司的财务报告进行规范,同时,这也是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和利益的。 1.市场并不是一个完全有效的,有时往往失灵。有以下三个具体理由: (1)如果政府不对公司的财务报告进行规范,那么市场上就会出现生产信息产品的垄断 者。 如果市场是一个竞争的、但不规范的市场,那么生产的竞争就会带来垄断。其后果是,垄断产品的价格提高了,生产的数量减少了,最后导致市场上产品的短缺,使产品的使用者购买和消费这一产品的成本增加。公司的财务报告在市场上是一种信息产品,它同样符合其他产品在市场上进行竞争的一切规则。因此,根据成本效益原则,政府应该对财务报告这一信息产品进行规范,才能有效抑制信息产品生产垄断者的产生,降低全社会信息产品的购买和使用的成本。 (2)财务报告和审计报告的失误,会导致财务报告的信息的质量下降。 尽管公司有向市场自愿公布财务报告的动机,但是如果政府不对财务报告进行规范,就可能会影响到公司财务报告的质量。因为公司经营者对财务报告编制的方法的选择性一般较大,各公司间的财务报告的信息的可比性较差,如果没有统一的财务报告信息规范的标准,就市场的总体来看,财务报告信息就会失去可比性,导致财务报告的信息质量不高和有用性程度的下降。而如果审计师在审计时缺乏统一的审计依据,则可能导致审计的失误,即没有发现公司财务报告中存在的问题。 公司的财务报告的信息的质量问题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要依靠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心,而投资者对资本市场建立的信心来自于高质量的财务报告的信息。因此,政府必须对财务报告进行规范,使会计信息能够满足财务报告使用者的需要。 (3)公司财务报告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 公司的财务报告作为该公司会计的信息产品,具有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最明显的有两个:一是消费的非排他性;二是生产的非竞争性。消费的非排他性表现为可以被所有与它相关的使用者免费使用,因此它的生产成本往往得不到合理的补偿。如果在一个市场生产的产品是可以被消费者进行免费使用的,那么生产者就不愿意生产这种产品,导致这种产品在市场上的短缺,这就是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的表现。显然,如果会计信息产品是短缺产品,这样的状况是不利于市场的健康发展的,因此政府必须对财务报告进行规范,以防止和解决信息产品的短缺问题。 但是这样做也会带来另一个问题,即规范所带来的成本应由谁来承担。如果由政府承担,就成为政府对财务报告信息呈报的公司的一种“补贴”,这会导致公共产品的生产过剩;如果由公司承担,就会增加公司的经营成本,公司则不会赞成政府这样的规范。对于这个问题如何解决,我们将在本文的第三部分讨论。 2.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和社会经济利益的驱动,要求政府对公司财务报告进行规范。 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是:能够使全社会的资源得到最 优的配置,使社会获得最大的利益。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仅依靠市场的调节是不够的,政府必须对市场进行必要的规范和调整。因为在一个不规范的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信息产品的生产者和使用者各自所拥有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如果不纠正这种信息的不对称,那么市场的竞争就可能不公平。对此,政府规范学说认为,规范财务报告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市场竞争的公平性,使市场上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具有对称的信息;法典理论解释:规范就是为了解决社会各个集团之间的利益的合理分配。规范具有公开性和民主性。因此,对财务报告进行规范,是完全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和基本利益的。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对财务报告进行规范 (一)财务报告规范的性质 对公司财务报告进行规范,看起来是一种经济行为,实质也是一种政治行为。规范本身具有政治行为的性质,它与政府行为具有密切的关系。如我国对财务报告规范机构主要是政府,财政部代表国家政府行使规范的职能。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尽管是一个民间组织,但得到了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强有力的支持。SEC是美国的一个准立法机构。1973年SEC公布的第150号公告(ASR150),阐述SEC与FASB的关系。“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通过其公告和解释性文件所颁布的原则、标准和实务,将由本委员会作为具有重要的实质性的支持来加以考虑,而那些与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公告相对立的意见将被认为不具有这方面的支持。” (二)财务报告规范的行为 财务报告规范的行为是指参与制订规范的主体的行为。规范的成功与否,规范的参与者就显得特别重要。特别是政府作为财务报告规范的主要参与者,对规范行为有着极大的影响。以美国为例,FASB在制订会计准则的过程中遵循的程序是,准则的起草、准则的讨论、举行听证会、投票表决。而最后准则是否能够在市场上由各公司采纳,取决于SEC的认可程度。从美国的历史看,国会和SEC都曾有否定FASB已制订的会计准则的先例。SEC的官员曾这样认为,由民间组织FASB制订会计准则、然后由SEC批准会计准则的实施,这是最好的模式,因为既能发挥专家在制订中的作用,又能体现准则实施过程中所必须的政府的权威性。而我国的财务报告的规范主体是政府,这样的规范主体显然代表了我国国家和政府的利益。 (三)财务报告规范的影响 财务报告规范的影响是指财务报告规范实施的后果。财务报告规范的实施会影响到方方面面的财务报告的使用者,涉及到他们各自的经济利益。 Watts and Zimmerman(1978)的实证研究表明,对于即将公布的规范财务报告的新准则,财务报告的使用者的影响是不同的:1.对于政府来说,政府一般会支持新准则的制订与实施,以更好地规范市场经济的运行。2.对于公司的经营者来说,如果新准则能够给公司带来更多的收益,那么公司的经营者会积极地应用新准则;反之,则会反对应用新准则。3.对于审计师来说,在一般的情况下,审计师会支持新准则的应用以减少审计师的审计风险。但是,如果新准则要求公司财务报告的信息披露越多,那么审计的风险就会越大,审计师就可能反对新准则。4.对于财务报告信息的免费使用者(Free-riders)如财务分析家来说,他们一般都会支持新准则的应用,并希望新准则越多越好。在这种情况下,准则的制订者就应十分谨慎,因为财务报告的规范越多,就意味着公司编制财务报告的成本就越大,这些成本应由谁来承担?这是准则制订者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报告规范理论给我们的启迪 (一)在制订财务报告规范时,必须要考虑它所产生的经济后果 既然财务报告规范的主体是政府,它的行为是一种政治行为而不是经济行为,那么规范所产生的影响有多大、经济后果如何就应成为规范时最重要的问题。如美国把财务报告规范研究归为“会计政治经济学”(Political Economy of Accounting)。在美国会计学术界,如何规范财务报告、改进财务报告已成为会计理论研究的主流。 我国目前正处于市场经济的形成和财务报告的规范的探索阶段。1992年至今的8年中,我国颁布了十多个会计准则,但对会计准则的颁布和实施产生的经济后果、经济影响,会计学术界却研究得不多。如我国在八十年代初就引进了西方国家固定资产采取加速折旧的思想,但至今在企业的会计实践中却应用得并不广泛;稳健性原则是西方会计中常采用的一个基本原则,但为什么在我国应用时有些企业愿意采纳,有些企业却不愿意采纳;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采用会计准则来规范公司的财务报告,可使公司会计人员有更多的选择公司会计政策判断机会,但我国会计准则实施后也会产生如此的影响吗? 笔者十分赞成刘峰、李少波(2000)的观点。他们撰文认为当前我国在制订会计准则中存在的问题,可归为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会计理论的研究不够而引起的知识存量不足,对会计准则制订产生不良影响;二是我国制订和公布的各项会计准则都体现了很强的英美取向,即会计准则无论在外表上还是在具体内容上,都借鉴了英美模式。他们认为:我国目前为止的会计研究总体水平不高,很多研究是对同一问题在低水平上的重复。 (二)重视对公司财务报告规范所产生的成本,解决好“公共产品”的成本分配问题。 公共产品的成本分配问题,是由政府对公司财务报告的规范具有强制性这一特征所带来的。如果规范财务报告的准则过多,就会带来公司编制财务报告的成本的增加和准则在应用上的困难。尽管人们认为美国是一个对公司财务报告规范比较完善的国家,但是美国也有许多会计学家批评FASB制订的准则过多,目前FASB制订的准则有130多个,每年的费用高达1500万美元,制订的成本过大。我国在制订准则的过程中必须引以为戒,不能认为制订的准则越多越好,也不能认为大、中、小公司都必须应用同一的准则,更不能认为所有的企业都应与国际接轨。会计准则的制订和实施应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结合,以减少不合理的成本的支出。另外,过去对于“公共产品”的成本分配问题,会计界研究的不多。SEC曾设想:随着财务报告规范的增多,编报成本的增加部分应由财务报告信息的使用者来承担。但究竟如何操作还有待于在实践中探索。 市场经济论文:WTO法律规则对我国市场经济法治的影响 目录 一、根据WTO法律规则和我国对外承诺的要求,商事经济立法改革步伐应当提速 二、中国加入WTO后,政府干预市场经济走向法治势在必行 三、完善企业立法,推动国内外投资者的投资热潮 四、我国“入世”后消费者权利的法律保护前瞻 我国“入世”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来说,既是一次严峻的挑战,也是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虽然我国“入世”在短期内会遇到一些前所未有的问题和困难,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入世”符合我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入世”后我国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也要作出相应的完善。中国能否真正融入世界经济、并从中受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一个好的游戏规则;而其关键在于法律环境的改造与建立。20年来改革开放的经验已经证明了这一点。鉴于我国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直接面临WTO的影响,本文拟从探讨我国商事经济立法改革方向的基础入手,分别剖析 一、根据WTO法律规则和我国对外承诺的要求,商事经济立法改革步伐应当提速 为切实履行我国作为WTO成员国根据WTO法律规则(含宗旨、原则、具体协定等)应当承担的义务和对WTO及其成员国所作的承诺,实现我国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现代化,实现政府和国内外企业、消费者、投资者、劳动者和社会经济团体的法律角色定位,必须按WTO规则要求和对外承诺,从中国的市场经济和法治建设的实践出发,大胆借鉴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先进的经济立法经验,以确认和保护市场经济体制为价值取向,义无反顾地进行经济立法改革,构建门类齐全、结构协调、功能合理、层次分明、动态开放、与市场经济规律相契合、与国际惯例相接轨的经济法律体系。鉴于我国不少经济立法文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或者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过程中制定的,因而有许多条款打着计划经济的烙印。因此,必须抓紧对现有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和地方性立法文件中与WTO规则和对外承诺相抵触的条款进行一次认真彻底的清理,该废止的,坚决废止。至于在满足WTO规则和对外承诺方面尚付阙如的条款,应当根据世贸组织规则和对外承诺抓紧制定。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推进经济立法改革的主要动因不仅来自于WTO及其成员国的施压,更重要的是来自于我国对吸引外商投资、拓展国际贸易的经济利益驱动。这就决定了,为了最大限度地吸引外资和充分利用好WTO,我国立法改革除了真心实意地满足WTO多边规则的要求外,还应当尽可能多地参照国际惯例(并不一定写入WTO规则)对我国经济立法进行除旧布新的改革。例如,WTO《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TRIMS)的协议》的内容只涉及与货物有关的投资措施的效力问题,而未对成员国的一般投资政策作出系统规定。但为了强化国内外投资者对我国企业法律制度的信心,我国企业立法就不能仅仅满足于《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TRIMS)的协议》的要求。而是要主动借鉴WTO主要成员国(包括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的先进立法经验,构筑良好的投资法律环境。可见,我国的经济立法改革要想抓住这次难得的历史机遇,就应当采取主动挑战自我的雄姿,而非被动应付的态度。 虽然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已修改了《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海关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外资企业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但上述立法改革仅仅是废改立工作的开始。除了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根据加入WTO的需要,抓紧制定和修改相关的法律,如制定《反垄断法》,修改《对外贸易法》和《进出口商品检验法》等法律外;国务院及其组成部门应当抓紧对有关行政法规、行政规章进行审查、清理。据2001年3月的初步统计数字,国务院及其组成部门拟修改的外经贸行政法规、规章共有148件,拟废止的共有571件,以适应加入WTO的需要和维护公平贸易。2001年10月6日朱镕基总理签发的《国务院关于废止2000年底以前的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指出,国务院对截至2000年底现行行政法规共756件进行了全面的清理,废止了71件行政法规;对80件行政法规,宣布失效;对1994年至2000年底公布的法律、行政法规已经明令废止的70件行政法规,统一公布。此外,地方立法中违反WTO规则的条款,尤其是分割市场、具有地方保护主义色彩的条款,也要抓紧废止。 要充分发挥我国法律在推动、保护和规范自由贸易和公平竞争方面的积极作用,迫切需要抓紧制定与完善四个领域的经济立法:一是市场主体立法(包括公司法、证券法、投资基金法、个人独资企业法、合伙企业法、合作社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劳动法、中介机构立法);二是市场行为立法(包括债法、票据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垄断法);三是政府干预市场经济立法(包括产业政策法、政府采购法、经济行政指导法、行政许可法、行政 合同法);四是社会保障立法(包括社会保险法、社会救济法等)。 通过法律形式确认的部门腐败是最大的腐败。一些政府部门打着法治的招牌,企图运用立法形式把本部门不应享有的权力和利益合法化。建议立法机关在委托政府部门起草法律时,警惕一些政府部门利用立法手段巩固部门利益、争权夺利,确保法律的公正性。倘若立法机关一味鼓励或纵容政府部门起草法律,极易导致政府部门的行政权力膨胀,甚至有可能使政府侵害公民人权与基本自由、侵害企业商事权利与利益的非法行为或脱法行为合法化,立法机关的立法权也会被行政权吞没。这与我国依法行政、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背道而驰。 由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现行不少立法是由政企不分的政府部门起草的,其中包含着不少有违公平原则、维护垄断利益、剥夺或者限制消费者权利的条款。如《电力法》第60条[1]之规定,就大大低于《民法通则》第123条[2]之规定对于消费者的保护力度。从长远看,立法机关应当收回立法草案起草权,亲自起草法律,避免委托政府部门起草法律。中央政府有权制定行政法规,中央政府组成部门有权制定行政规章,但无权起草法律。如果立法机关工作人员专业和编制有限,可委托法学专家起草法律,然后提交立法机关审议。当然,政府及其部门作为成千上万社会利益集团的一种,还可以就法律草案发表意见、甚至与法学家争鸣商榷。建议立法机关对现有法律中包含的某些确认和纵容政府部门腐败的恶法条款进行一次彻底的清理,该废止的,坚决废止。 行政机关制定的法律实施细则或实施办法有可能私自塞入部门利益的条款,甚至背离立法宗旨。另外,让行政机关集规则制定权、规则执行权和规则监督权于一身,既不合乎公平理念,也容易滋生腐败。目前立法机关授权国务院或国务院组成部门制定法律实施细则或实施办法的做法亟需改革。经济法律的制定应当尽量详细、具有可操作性,原则上不应依赖于实施细则。否则,经济法律过于原则、抽象、圆滑,就丧失了存在意义。《海商法》是我国唯一一部不需要实施细则的商事法律。这一立法典范应当对今后的经济立法具有启发价值。即使确需制定实施细则,也应当由立法机关自己亲自制定。当然,这并不排除立法机关就某些专业知识向专家和实践部门咨询。此外,在立法机关收回经济立法权之后,立法权必然较以前有所扩张。因此,预防立法机关在立法过程中的腐败又将是一个崭新的课题。 二、中国加入WTO后,政府干预市场经济走向法治势在必行 以邓小平南巡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我国开始从根本上摆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藩篱、清除轻视法治的左倾思想,实现国家从依靠计划手段和行政命令管理计划经济到依靠市场机制和法律手段驾驭市场经济的伟大历史转变。但无庸讳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彻底建立起来。相反,我国目前仍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变型阶段。而我国加入WTO将进一步加快我国经济市场化、市场法治化的历史进程。 市场经济固然不是行政经济、计划经济和审批经济,但也决不是放任自流、无法无天的经济。市场也有盲目性和局限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不是甩手掌柜,不能对已经或者即将到来的市场失灵、金融风险和经济混乱采取大撒把的态度。政府对市场经济进行适度干预是必要的。但是,政府如何干预才能顺应市场经济全球化、法治化的历史潮流,取得适度、公平、高效的预期效果,便成为一个难点问题。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无论企业的市场活动,还是政府的干预行为,都要服从法治的要求。近年来,依法治企的呼声日益高涨,企业要依法经营的认识趋于统一。但对经济行政法治的强调仍然有些黯然失色。总结多年来政府管理经济的经验教训,要真正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治,政府必须率先垂范、以身作则,甘当法治改革的促进派而非抵制派。否则,就难以避免行政权的腐败变质,就难以赢得企业和社会公众的信赖、敬重与合作,就难以有威望求企业和其他市场主体依法办事。 WTO促进世界自由贸易和鼓励公平竞争的宗旨,最惠国待遇原则、国民待遇原则、透明度原则、法制统一原则和司法审查原则,以及WTO代表的一系列多边贸易规则,不仅仅影响着企业和消费者等市场主体的切身利益,而且对于我国政府干预市场经济提出了更加严格的法治化要求。 强调政府干预市场经济走向法治化,就是要把政府干预市场经济过程中的每一个行政机关、行政行为(包括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和行政环节都纳入法治化轨道。在该目标取得后,经济行政行为将完成以下转变:由恣意行政转为法治行政,由专横行政转为民主行政,由审批行政转为监控行政,由压制行政转为促进行政,由管卡行政转为服务行政,由黑箱行政转为公开行政,由低效行政转为高效行政,由政府本位行政转为企业本位行政。这对政府来说既是一次机遇,也是一个挑战。要实现这一改革目标,应当推出一系列标本兼治的重大法律举措。 (一)树立经济行政法治观念是政府行为走向法治化的前提 政府部门要自觉抛弃人治和官本位的封建思想、树立法治行政光荣的观念。政府部门要真正认识到,依法办事,不麻烦,也不吃亏。因为,强调依法行政的最终目的不是刁难政府、让政府难堪、束缚政府的手脚,而是督促政府更加高效、合法地发动行政权,从而做到积极而不越位、守法而不无为、干预而不添乱、有权而不滥权。因此,强调依法行政对于政府来说,即是一种制约和督促,也是一种关心和爱护。 法律对于经济行政行为的巨大作用,不仅体现在经济行政纠纷的事后救济上,而且体现在经济行政纠纷的事先预防上;不仅体现在消极地减少和预防由于法律失误和法律风险所导致的国家、企业和消费者损失上,而且体现在积极地运用法律手段保护和鼓励企业和消费者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上;不仅体现在规范经济行政机关与企业、投资者、消费者、社会经济团体之间的行政关系上,而且体现在规范经济行政机关之间、经济行政机关与其工作人员之间的行政关系上。可见,强调依法行政具有消防与预防、去病与保健、治标与治本、规范与保护兼重的功能。 行政权介入市场经济的范围极其广泛,内容十分丰富,稍有不慎就会出现行政权的滥用,导致市场秩序的混乱,甚至诱发金融风险和经济危机。这绝非耸人听闻。经济行政机关必须从思想上把依法行政摆到经济行政工作一盘棋的首位。领导干部要象重视红头文件、领导讲话和会议决议那样,重视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带头学习法律知识,认真吃透市场经济法律的基本原理和精 髓,树立依法行政的好样板。对于领导干部的素质和知识结构来说,法律水平与政策水平具有同等程度的重要性。 法律人才是高级管理人才。加强法治工作是经济行政行为规范化的内在要求,是政府工作水平上档次的重要表现。除了领导重视,还要在每个经济行政机关中配备一定比例的高素质的专职法律工作者。他们作为本部门的法律顾问有权介入各个职能机构开展经济行政活动的全过程。对未经法治机构审核的法律文件,各级经济行政机关的负责人应坚决拒签。要鼓励法治机构在经济行政行为之前参与、影响经济行政行为的决策过程,力求防患于未然。很明显,如果经济行政机关在作出某项行政行为之前,充分进行了法律论证,那么既可以避免自身的违法、违规行政行为,也可以事先采取措施避免企业和市场主体的违规行为;更重要的是,还可以直接降低经济行政的成本、提高全社会的经济效益。 要在政府官员中继续加大普法力度,务求每位政府官员都熟知涉及本行业的相关法律和法规,以及WTO的相关法律规则。为保障依法行政的先进管理机制制度化、长期化和稳定化,建议建立政府官员法律知识资格考试制度,只有通过司法部组织的相应考试的政府官员才能上岗。既得利益和期待利益影响甚至决定思想观念。因此,增强政府官员的法治观念,也要发挥奖惩制度的作用。对于行政法治工作有功、作出贡献的的官员,实行精神和物质奖励;对于那些法治观念淡漠、轻视法律知识学习、不喜欢依法行政的政府官员,应当在任免、考核、晋升时建立一票否决制。对于违法行政、给国家和企业造成经济损失和其他重大事故的官员,要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二)要严格区分政府的双重法律角色,禁止行政权力侵害民事权利 国家与政府是两个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概念。政府是国家机关之一种,只代为行使国家行政权,无权干扰立法和司法工作。而国家经济行政权的职能主要是由政府,特别是经济行政机关承担的。 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作为公权主体的国家和作为私权主体的国家被人为地混淆起来。不仅企业的法人所有权或法人财产权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国家作为企业投资者所享有的股东权和国家作为公权主体所享有的行政权也是混沌不清的。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正是凭借着行政管理者与企业投资者的双重身份直接干预各行业和各企业的生产经营等微观经济活动。这一做法曾被误以为社会主义的一个优越性受到长期肯定。 我国当前要严格区分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所享有的经济行政权与其作为国家财产人所享有的民事权利。区别的实益在于,政府在参与不同的法律关系时,享有不同的权力(权利),负有不同的职责(义务)。例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订立和履行政府采购合同时,扮演着私权当事人的角色,应当象普通买方一样,履行其对供应商的付款义务,享有对供应商的合同权利;在对侵害消费者行为予以行政处罚时,扮演着公权力主体的角色,享有行政处罚权。因此,政府应当时刻牢记自己在不同场合下的法律角色。为约束政府滥权,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所享有的经济行政权与其作为国家财产人所享有的民事权利应当交由不同的政府部门或其他法定主体行使。 为彻底贯彻政企分开、官商分开的原则,建议尽快制定《商事主体法》,明确规定哪些人有资格成为商法上的商事主体、从而取得商事权利能力与商事行为能力,明文禁止禁止政府部门和政府官员从事商事活动,并切实斩断他们与企业之间有形、隐形的金钱纽带。出台《商事主体法》既与国际惯例接轨,也符合中国国情,更是依法整顿投资与贸易秩序的题中应有之义。立法机关应当正确认识商法与民法之间的特别法与普通法关系。商事法律关系具备民事法律关系的一般特点,但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商事法律关系与一般民事法律关系在法律依据、主体、客体和内容等方面存在诸多区别,不容混淆。就主体而言,商事主体不同于一般民事主体,商事权利能力不同于民事权利能力,商事行为能力不同于民事行为能力。政府部门和官员都可以成为民事主体,都具有民事权利能力、民事行为能力,但不能成为商事主体,非依法律特别规定,不能取得商事权利能力与商事行为能力。既不能以商事主体制度吞没、代替民事主体制度,也不能以民事主体制度吞没、代替商事主体制度。 从法理上看,政府不是商事主体,而是公法主体,以追求社会整体经济利益为价值取向。但目前一些政府部门在营利性的商事活动中仍然陷得比较深。政府应尽快远离投资与贸易等商事活动,毅然决然地与商事主体脱钩。政府部门不得“下海经商”、从事投资与贸易活动,不得搞有偿行政、有偿担保、收取超过工本费以上的审批费和管理费,不得向企业拉赞助、“化缘”。对那些热衷于商事活动、且乐此不疲、甚至“师出有名”的政府部门,国家要尽快将其商事权利能力阉割掉。 目前一些政府下属的市场中介服务机构(如资产评估、设计、咨询、会计、审计、律师、工程监理等机构)应当彻底与政府脱钩。最为“经济警察”的市场中介服务机构要具有竞争性、公正性,就不能成为政府的“摇钱树”和“第三产业”。脱钩后,政府部门不得为了私下收取介绍费、好处费,而向中介服务机构提供客户来源;不得向作为管理相对人的企业指定某家中介服务机构,也不得向企业作出某种带有倾向性的暗示,更不得以“不批准”相胁迫。 为确保政府官员履行对党和人民所负的忠实义务和勤勉义务,防止个别奸诈的政府官员暗渡陈仓,参酌外国立法例,《商事主体法》应当明文禁止政府官员或明或暗地以各种形式瞒天过海、非法从事商事活动。被禁止的商事活动,是指政府官员以任何方式,主动或被动地参与的,任何与其所负忠实义务和勤勉义务相悖的的各类商事活动。既包括办企业、开公司的投资行为,也包括贸易行为;既包括直接的商事活动,也包括间接的商事活动。政府官员不得 持有公司股份,更不得接受公司馈赠的“干股”或“好汉股”。政府官员也不得在公司任职,从事经营管理工作。根据《公司法》第58条之规定,国家公务员不得兼任公司的董事、监事、经理。这意味着,政府官员既不得兼任公司董事、董事长,也不得兼任经理、总经理、监事、监事会主席,就是影子董事、隐名董事也不行。为杜绝腐败、确保公平竞争与公正交易,除了铲除政府官员的实质性经商活动之外,还要很刹一下政府官员与商人进行不正当私人结盟的歪风邪气。对政府官员违背上述禁止性规定的经营所得,国家享有归入权。若有关国家机关对此熟视无睹或束手无策,因而拒绝或怠于行使归入权,任何公民个人均有权以自己的名义、为了国家的利益,对违法经商的官员提起代表诉讼,从而实现国家的归入权。 虽然政府行政权力与其民事权利是互相分离的,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权力与民事权利存在着诸多密切联系。例如,行政权力在特定条件下是物权、债权和股东权等商事权利取得的一个合法途径;根据民商立法的邀请和授权,行政权力还可以为商事权利赋予公信力。前者如行政划拨,或者如行政登记。在政府干预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二者极易相互交织,共同作用于某一企业或市场主体,甚至相互发生碰撞。那么,行政权力是否就永远优于民事权利(含商事权利)呢?行政权力是否就能当然地在市民社会中“一竿子插到底”、直接决定所有民事权利的得丧变更呢? 回答是否定的。从理论上看,行政权力与民事权利(含商事权利)之间泾渭分明、井水不犯河水。行政权的效力射程原则上仅局限于行政法律关系之中。行政权对市场经济的干预不得非法侵入意思自治领域、侵害市场主体的商事权利(如,不得擅自对私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实现国有化征收)。否则,公法与私法、经济法(实质上是行政法的特别法)与商法(实质上是民法的特别法)的划分也就丧失了意义。行政权与商事权利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二者效力没有高低之别。认为“行政权高于商事权利,部门红头文件高于商事合同”的观点是错误的。有效的合同就是法律,而法律的效力高于违法行政部门的“红头文件”。有些行政机关试图运用行政权以干扰、限制和阻挠商事关系的设立、变更和终止,显然不妥。例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吊销公司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就不能消灭股东的公司清算权。否则,公司的债权债务关系无法了结,善意第三人和股东的利益难以得到应有的保护。行政机关还要区分强行性行政法律规范中的效力性规定与训示性规定。市场主体的某一商事行为如果违反了前者,不仅导致相应的行政处罚,商事行为也归于无效;如违反了后者,虽承受相应的行政处罚,但商事行为依然有效。 (三)政府干预市场经济应限制在五种法律层次上 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为数众多、职能重叠、效率低下的政府部门有权直接干预企业的人财物产供销等生产经营活动。政府部门向企业发号施令的必然结果是,不能形成科学决策的投资体制,容易造成责任不清和决策失误,难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近年来,虽然政府对市场经济的控制有所减弱,但仍然存在着必要干预不足、不必要干预过滥的问题。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必须根据邓小平理论和经济法的一般原理,恰当地界定政府干预市场经济的范围。 界定的原则是,既要重视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又要注意发挥政府在弥补市场机制缺陷、维护良好市场秩序方面的导向和校正作用;既要着力塑造和保护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市民社会,预防政府行政权对商法自治领域的不当侵入,又要强调和树立政府在经济生活中的应有权威;既要告别政府万能论,避免重弹政府大包大揽的老调;又要摒弃政府无为论,反对漫无边际地削弱政府职能;既要坚决转变和革除政府直接管理企业的旧职能,又要创造性地扩充和发展政府干预市场经济的新职能。 基于以上考虑,以经济行政机关和企业的相互关系为座标,政府干预市场经济的法律形式可以从以下五个层次上去观察: 1·尊重市场主体自治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简称尊重型干预)。 这是第一层次的干预,既是WTO自由贸易和公平竞争宗旨的要求,也是市场经济的要求。市场主体(含企业和消费者)自治,也称私法自治(Prinzip der privatautonomie)或意思自治原则(L‘autonomie de la volonte humaine)强调,市场主体在法律强行性规定和公序良俗容忍的范围和限度内,有权为了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以自己的名义实施各种商事行为,从而为自己创设一定的商事权利、设定一定的商事义务,国家对此只能消极地予以确认和保护,而不能积极地予以干涉和妨碍。企业商法自治原则是市场经济和市民社会的需要和体现,也是现代商法和经济法的共同基础。市场主体自治原则又可以引申出两项基本原则:(1)市场主体财产权利尊重(绝对或不可侵)原则。无论是物权(含所有权与他物权),还是债权,抑或股东权;也无论是消费者权利,还是企业权利,都应得到政府的尊重。对企业来说,尤为如此。因为,企业生存和盈利的前提条件是,拥有实实在在的财产所有权(包括法人所有权)、特别是可以使用的资源,最为典型的包括资本、劳动、管理与技术。(2)行为自由原则。行为自由原则,既包括双方行为自由(契约自由),也包括单方行为自由,还包括多方行为自由(如章程自由)。尽管有些当代法学家发出了“合同死亡”的慨叹,但契约自由在商法中作为一项根本原则并未发生动摇,而且在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时代获得了再生与扩张。行为自由原则有助于企业放心大胆地开展商事流转,缔结商事关系,取得利润的最大化。 在我国加入WTO之后,有必要根据WTO促进自由贸易和公平竞争的宗旨,重新审视和修改我国目前有关市场监管的法律、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和行政惯例,进一步扩张市场主体自治空间,尊重企业财产权利和经营自由,满腔热忱地推动企业主体的商人化、法人化和平等化,推动企业行为的市场化、自由化、契约化、竞争化、公平化、公正化、规范化和诚信化。政府作为市场经济中的“裁判员”,要主动撤离资源的配置活动,不得随意越过市场、直接干预企业的投融资等商事活动,更不得与民争利。 为保护投资者的投资自由,有必要对各类公司(包括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乃至上市公司)的设立采取以登记制为原则,以审批制为例外的立法态度,限制审批制范围,扩大登记制范围;根据国民待遇原则,对于外商投资企业的设立也应采取这一立场。原则上,对于包括外国投资者在内的股权转让行为,都不应当再以政府主管部门的审批为生效条件。为确保投资者选择企业组织形式的自由,有必要承认一人公司、有限合伙、隐名合伙等多种企业组织形式。 为保护合同当事人契约自由,有必要排除行政权力对合同订立和履行行为的干预,尊重交易形式的多样性(包括在立法严格规制下重新允许合法传销行为)。行政机关制定的范本合同,仅具有对当事人的建议作用,不应当具有法律约束力,不应当仅仅由于当事人未采用范本合同而影响其订立的合同的效力。对于合同登记、合同备案、合同鉴证,均应尊重合同当事人自愿,行政机关不得干 预,更不得歧视未登记、未备案、未鉴证的合同效力。当然,属于法定强制登记范围(如不登记就不能生效或者不能对抗第三人)之外的合同,不在此限。 针对超越《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或者《营业执照》核定的经营范围而订立的合同的效力,有必要进一步扩大契约自由的空间。1993年之前,我国对企业的经营范围采取了一种十分苛刻的态度。如,1987年7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在审理经济合同纠纷案件中具体适用经济合同法的若干问题的解答》中曾指出,“工商企业、个体工商户及其他经济组织应当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核准登记或者主管机关批准的经营范围内从事正当的经营活动。超越经营范围或者违反经营方式所签订的合同,应认定为无效合同。例如:非法经营重要生产资料和紧俏耐用消费品的;零售商经营批发业务的;代销商搞经销的;只准在特定地区内销售的进口商品,未经批准私自流入其他地区的,等等,均应按无效合同处理。全部为超营项目的,全部无效;部分为超营项目的,超营部分无效”。 但1993年之后,最高人民法院开始解放思想,对经营范围采取了较为宽松的解释方法,从而达到了成全合同当事人、尽量使合同有效、加快商事流转的社会效果。1999年12月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10条就正确地指出,“当事人超越经营范围订立合同,人民法院不因此认定合同无效。但违反国家限制经营、特许经营以及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经营规定的除外”。因此,只要商事主体与他人签订的商事合同不具备法定的无效事由,没有违反国家限制经营、特许经营以及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经营的规定,即使一般性地超越了经营范围,也属于有效合同。 当然,根据《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第71条之规定,超出经营范围的公司经营活动,要承受相应的行政法律责任(包括责令改正、罚款等)。从国际公司立法的发展趋势来看,淡化对经营范围的法律管制也是大势所趋。英美法系虽曾有越权(Ultra Vires)原则之规定,但大都已经废除。我国企业登记立法亦应从之。笔者认为,在立法修改之前,只有违反强行性法律规范(包括效力性规定与训示性规定)的超越经营范围的行为,才应承受行政法律责任;至于一般的超越经营范围的行为,则不应承受行政法律责任。 强调市场主体自治,是政企分开、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民事权利由政府回归市场主体的关键。因为绝大多数商事活动是靠无形的手,即市场主体的个体自我调节机制去实现的。在这个意义上说,尊重型干预就是不干预、少干预;微观干预最少的经济行政机关是最好的经济行政机关。鉴于我国多年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政府尚未完全养成自觉尊重市场主体自治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的习惯,政府的这种尊重义务应当被视为当前我国经济行政机关对企业所负的首要义务。要在实践中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在观念上打破人们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盲目迷信国家和政府、甚至认为国家和政府万能的固有观念。在相当长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我国将实行“小政府、大市场、大社会”的市场经济体制,国家和政府不可能为公民和企业提供“从摇篮到坟墓”的一揽子福利,并因此而取消公民和企业的自我奋斗。 2·保护企业公平竞争与公正交易应有秩序(简称保护型干预)。 这是第二层次的干预。仅仅尊重市场主体自治是不够的。因为企业的经营自由,在不法利益和不良动机的驱使下,有可能被滥用。假冒伪劣、限购排挤、商业贿赂、商业欺诈、虚假广告、非法传销、倾销、搭售、绑标、围标、行政垄断、经济垄断等丑恶商事现象也会滋生蔓延。没有健全的市场管理法治,就没有消费者和企业赖以公正交易和公平竞争的大舞台,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信号也会失真,从而误导企业行为。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政府应当及时运用法定的行政登记权限、行政调查权限、行政处罚权限、行政调解权限,确认合法商事行为的效力,坚决制止和反对损害消费者和竞争者利益的不法、不正当行为,为企业和经济组织创造良好的公平竞争与公正交易秩序,努力培育和维持一个涵盖各类生产要素的、成熟、开放、诚实、公平、统一的社会主义大市场。在我国加入WTO之后,随着审批范围的萎缩,登记范围则会逐渐扩张。包括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内的市场监管部门应当强化登记机关的职责,为提高商事行为的公信力和透明度,保护善意第三人,降低全社会的交易成本,推动我国信用制度的建立,发挥积极作用。要维护市场经济的公正性、公开性、公平性,经济行政机关必须发挥应有的保护性职能。但政府不得为了私利而限制公平竞争、垒起行政垄断和地方保护主义的“篱笆墙”。所谓“地方保护主义是块臭豆腐,闻着臭、吃着香”的实用主义态度必须予以纠正。 保护型干预与尊重型干预是密切相连的。因为,保护企业公平竞争与公正交易应有秩序,实际上就是要保护企业商法自治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不被滥用。但要明确,企业商法自治原则受到了侵害,并不必然导致行政权的干预。在很多情况下,博大精深、体系严密的民商法原则和制度,包括诚实信用原则、公序良俗原则、合同制度、制度、侵权制度和民事责任制度等,都足以被市场主体自觉运用,从而铲除不法、不当的市场行为,理顺受害人与不法、不当行为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恢复市场的正常秩序。而且,即使行政权介入的结果,导致了不法、不当行为人的行政法律责任,也不能代替受害人与不法、不当行为人之间私法关系的再调整。经济行政机关以行政罚款代替民事赔偿的做法更是错误。 3·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简称宏观调控型干预)。 这是第三层次的干预。政府直接管理经济的传统模式要尽快向宏观经济调控模式转变。在真正还权于企的同时,把大多数经济行政行为由政府对企业的直接、微观管理模式转变为间接、宏观调控模式。把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改为宏观调控部门,绝不是简单的名称更换。宏观经济调控要“抓大放小”,该管的管住、管好;不该管的,放开、放活。宏观经济调控的对象与其说是企业,不如说是市场。因为,政府原则上不能直接介入企业的微观商事活动,对企业决策直接产生影响作用的,与其说是政府,不如说是被政府引导和调控的市场。政府、市场、企业这三者的关系可以概括为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 宏观经济调控以追求社会整体经济利益、宏观利益为目标。如果说市场机制和商法自治原则的主要功能是保持和增强企业的个体活力,那么宏观调控和宏观调控法律制度的主要功能是对国民经济进行合理的调节,确保国民经济经济有序运行。所谓“没有微观管理权,宏观调控权必然用不好”的观点是错误的。 要确保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方向正确、效果良好,就必须明确宏观调控的目标。在实践中,对此存在着广狭不同的解释。狭义解释仅限于经济增长率和全国商品零售价格涨幅;广义解释除覆盖这两项内容外,尚包括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财政收支差额、货币发行量、外贸进出口总额、人口自然增长率、城镇登记失业率、农村贫困人口减少数量、主要工 农业产品产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基本建设计划新增主要生产能力、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率。 笔者认为,宏观调控的目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的社会经济政治背景下,有着不同的内容。但不管在何时何地,宏观调控的目标还是具有一些本质性的要求,那就是:平衡经济总量,优化经济结构,防范金融风险,抑制通货膨胀,推动国民经济的稳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其中,总量平衡与可持续发展是宏观调控目标中的精髓。当然,这种目标需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允许在不同的情形下有所侧重。 为了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就要设计一系列宏观经济调控手段。这些手段主要包括:(1)政策引导。即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方针和产业政策,在此基础上制定行业规划和行业政策,控制总量平衡,规划和调整产业布局;(2)杠杆引导。即根据产业政策和规模经济要求,运用利率、税率、汇率和价格政策等经济杠杆,引导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实现资源合理配置;(3)信息引导。政府要及时各类与企业经营密切相关的宏观调控政策及其贯彻情况的反馈信息,从而引导企业决策行为;(4)市场准入。即政府为了实现特定的宏观调控的目标,根据法律规定,对适格企业发放行政许可。未获行政许可的企业不得进入特定市场。为兼顾宏观调控的有效性与经济行政的廉洁性与公正性,应当严格规制政府发放行政许可的范围与程序。行政许可的适用范围要少而精。(5)行政指导。即政府为了实现特定的社会经济利益目标,运用其享有的行政权,引导和规劝企业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6)法律监督。事中和事后的监督,与事先引导同等重要。政府要加强对企业商事行为的监督检查,制止违反宏观调控法律制度、破坏宏观调控的企业活动。 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绝不是互相孤立、互不搭界的。它们应当彼此协调、相互衔接、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一个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即宏观调控体系。在一部庞大的全国性宏观调控大机器中,每个调控部门只不过是一个螺丝钉。因此,各个宏观调控部门一定要识大体、顾大局,随时牢记共同的宏观调控目标。要强调部门间的团结、合作、沟通、默契和团队精神。宏观调控机制内部不能发生内耗。要力戒不同的宏观调控手段之间各自为战、互不协调,甚至互相矛盾、互相抵销、让企业和市场主体搞不清究竟以哪个调控手段的马首是瞻。 应当明确,宏观调控法的重心与其说是规制被调控者的行为,不如说是规制调控者的行为。宏观调控者应当自觉接受法律的规制和监督。 4·促成企业享受法定权利和利益(简称促成型干预)。 这是第四层次的干预。这一干预的特点是促成和帮助企业取得最佳的经营效果。它既不同于消极的尊重型干预和保护型干预,也不同于直接的给付型干预。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例如,提供企业决策和经营活动所需要的信息和咨询;协调企业与其他单位之间的关系,保障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秩序;为企业正常的购并活动、投融资活动和其他商事活动,清除地方政府、政府部门或其他社会组织的不正当干预;为企业摆脱历史包袱、轻装上阵而建立和完善职工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 政府进行促成型干预要注意度的把握,力求帮忙而不添乱、热情而不专断,力戒喧宾夺主、包办代替,更不得助纣为虐。例如,政府可以为民营企业的合并和重组创造条件,但不得越位干预,硬性捏合、拉郎配;政府可以为企业的股票上市清除障碍,但不得搞“捆绑上市”、“包装上市”的恶作剧;若此等等。 5·向企业提供某种经济利益(简称给付型干预)。 这是第五层次的干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当的经济利益给付也是必要的。经济行政机关有义务为了推动整体社会经济利益(如鼓励开发中西部地区、保护环境、鼓励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而向企业提供政府采购、政府补贴和奖励(如退税、贴息)等经济利益。为了提高政府采购行为的透明度,同时保护好政府采购人与供应商的合法权益,早日出台《政府采购法》已经迫在眉睫。经济行政合同将愈来愈成为国家干预市场经济的重要有效形式。 政府的给付型干预不仅适用于企业,而且也适用于作为公民个人的劳动者、消费者、投资者等市场主体。如政府有义务为劳动者创造就业机会、提供社会保障体系等。从广义上说,经济行政机关向企业提供的信息和社会服务,实质上也是一种给付,只不过与传统的财物型给付有所不同而已。 给付型干预是围绕特定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或者为了国民经济的整体利益而展开的,不是为了企业的个体经济利益而搞扶贫救济、“普渡众生”。应当充分体现平等对待的原则,不得开后门。因而,这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无止境地向企业输血、企业无休止地向经济行政机关要钱要物的“跑部钱进”现象不同。 值得注意的是,政府进行给付型干预时,既要遵守我国法律规定,也要遵守WTO规则。我国政府目前针对某类企业、某类产品、某类地区、某类产业提供补贴、贷款和税收优惠的政策,有违WTO《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所反对和限制的补贴专向性原则以及被禁止补贴的规则,急需作出如下调整:要么彻底取消,要么普遍实行。例如,对出口产品或企业特别是先进技术型企业和产品出口型企业所得税和流转环节税的退抵减免、成本或费用补贴、利润减免或返还、折旧或科技费用提取、贷款或购置土地优惠等变相资助,即被《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所禁止。又如,我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在所得税税率、税收减免、税收返还三个方面对外资企业实行了分地区、有重点、多层次的税收优惠办法,创设了所谓的“超国民待遇原则”,既违反WTO规则中的国民待遇原则,也为《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所禁止。再如,近年来我国政府对512户国家重点企业实施了“双保”性质的封闭贷款和一些技术改造贴息贷款等一系列扶持政策,也有悖WTO规则,在我国加入WTO后不宜继续推行。 (四)经济行政权的行使要遵守法定、效率、公平、人权尊重、透明度和司法审查六原则 1.经济行政权法定原则 经济行政权法定原则应予尊重。虽然政府与被干预企业之间不平等,但也要贯彻经济行政权主体法定、内容法定与发动程序法定原则。要杜绝违法行政、脱法行政、卖法行政、弄法行政。经济行政权的行使不仅要合乎行政法,也要合乎民商法和经济法的规定。民商法和经济法实质上都是对经济行政权的限制。因为行政权力与商事权利都是资源的法律配置方式,二者此消彼长。商事权利的应有生存空间被确认、扩大了,行政权力的滥用空间也就相应地缩小了。 不仅具体行政行为要合法,抽象行政行为也要合法。在政府制定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时,既要大胆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果敢地进行制度创新,也要注意避免无谓的名词创新,预防和减少不应有的概念混乱。经济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中的术语应尽量与现行法律和基本法学原理中的术语一致起来。为解决好这一问题,政府部门应当自觉、主动地聘请法学家参与经济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的论证、起草和把关。 2.效率原则 经济行政权的行使要体现合法性原则,也要体现效率原则。政府要增强服务和效率意识,自觉树立尊重市场主体合法利益的市场主体本位意识,从骨子里面剔除轻视企业权利、鄙视商法自治的封建官本位意识。要增强政府的公仆意识,必须十分强调纳税人的主人意识、公民的人权意识。一些政府工作人员误以为“经济法治”是指政府用法律手段(法)治企业、整企业,而不是指依法保护、成全、服务于企业。这种观念急需转变。要破除官气十足的衙门作风,克服“门难进、脸难看、话难说、事难办”的怪现象,制止公 文丢失、公文旅行、审批速度过慢、甚至谎称公文丢失、拖着不办、坐等进贡行贿等封建社会旧官场上恶劣伎俩的重演。经济行政机关应当有一部可资遵循的、对办事期限作出明确规定的《行政程序法》。依笔者之见,如果经济行政机关超过了法定办事期限,仍然不给予明确答复,既不表示同意,也不表示反对;那么,有关的企业和市场主体有权推定经济行政机关已经默示地表示同意。此种推定权,应当得到包括办事拖拉机关在内的所有经济行政机关,乃至全社会的尊重。其他经济行政机关不得以该机关没有审批、盖章为由,拒绝为企业和市场主体提供行政服务。 此外,各部门经济行政权的界定,既要分工明确、提高行政效率,避免各部门之间由于职能的不当交叉而互相推诿、互相争权;又要互相制衡,避免某一部门的经济行政权过分集中,出现“部门权力垄断”;还要互相衔接,避免出现三不管的问题。 3.公平原则 经济行政权的行使要体现公平原则。政府在行使行政权时,应当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政府是企业竞争游戏中的“裁判员”。政府应当站在中庸、公允、超然的立场上,对于所有市场主体都一视同仁,而不得厚此薄彼,随意为某些企业开小灶、开旁门左道。 强调公平原则,也是政府干预市场经济走向法治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原因在于,政府干预市场经济的法律基础不是国家所有制,而是社会管理者的法律角色。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是投资的主体。专业经济行政机关正是靠在国家所有制的大树上直接管理企业、对企业的设立和经营活动进行层层审批的。经过二十年来的改革开放,不仅国有经济的规模日益扩大,而且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已经展开,企业的投资主体日趋多元化,企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干预市场经济的法律基础只能是社会管理者的法律角色,舍此无他。 既然是全社会的管理者和人,政府在行使行政权时,对于所有市场主体当然要平等对待、一碗水端平。政府不得为了增进自己由于私利而偏爱的某些企业的利益,而去剥夺、限制其他企业的合法权益。既不能在投资者所有制性质上有所偏袒,也不能在贫富企业间、大小企业间、内资与外资企业间、本地与外地企业间有所歧视。 为实现经济行政权的公平行使原则,既要注重经济行政的公开化,也要强调经济行政的民主化和科学化。例如由官员、学者和社会公众代表所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制度就应导入经济行政机关的决策体制。不仅宏观调控政策的制定要实行专家委员会制(如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委员会),其他重大经济行政行为也要实行专家委员会制,如政府采购的招标评审委员会等。 4.人权尊重原则 经济行政权的行使要体现人权尊重原则,实现人道主义行政或仁政。我国历来重视人权问题,已经加入17个国际人权公约,签署了联合国《经济、社会与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并且正在研究加入《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党的十五大报告在谈到健全民主制度时,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把“尊重和保障人权”写进了党的政治报告。现代社会之所以要赋予和保护人权,主要是由于公民个人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政府滥用权力(包括经济行政权)的威胁。因此,经济行政机关在发动行政权时,必须顾及、尊重公民的人权与基本自由,既包括第一代人权(民事权利和政治权利),也包括第二代人权(经济、社会、文化权利),还包括生存权和发展权等。即使行政权的发动符合法定原则,也不能侵犯人权和基本自由。因此,人权与基本自由也是经济行政行为的最低道德基线。只有同时符合法定原则和人权尊重原则的经济行政行为,才是既合法(legal)又正当(legitimate)的。 在经济体制转轨变型期间,经济行政权与人权发生碰撞、冲突的概率和机会极大。在这种情况下,若二者无法同时兼顾,应当采取人权优于经济行政权的价值取向。经济行政机关对此不可等闲视之。例如,经济行政机关不能以片面强调行政审批手续为由,捣毁没有社会保障和收入来源的老年人摆地摊的个体营业活动。又如,政府无权为了社会公共利益之外的其他目的(例如为了帮助港商或外商赚大钱),强迫城市繁华地段的居民搬迁,搬迁后不予及时、充分、有效、妥善的补偿和安置,更是有违人权保护的精神;即使政府强制居民搬迁的各种行政批文一应俱全,也不能逃脱人权法对经济行政权的约束。普通百姓与百万富翁在人格尊严和价值上是平等的。再如,除非情况紧急又合乎法律规定,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措施不得剥夺、妨碍、限制公民的人权与基本自由。 5.透明度原则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灯泡是最有效的警察。没有监督或监督流于形式的经济行政权必然产生腐败。现在的问题是,经济行政机关的工作和生活往往处于很神秘的状态,离一般纳税人十分遥远。现实经济生活中,有些政府部门制造和虚假统计数字,企业、学者、社会公众向有关部门查询信息经常受到冷遇和刁难,就是有些政府部门之间也是互相保密、甚至有偿提供信息。长此以往,将会严重背离政府干预市场经济的宗旨。 为确保经济行政权的廉洁、提高经济行政行为的透明度,借鉴证券法上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建议在全国实施经济行政行为公开化的阳光工程。除确需保守国家秘密的情形,政府都有义务及时、全面、真实地向社会披露。经济行政机关的职责、办事制度、办事程序和办事期限如何;每月、每周、每天都干了哪些工作;公费吃喝、坐车(包括车辆的种类、档次、价格)和住房情况如何;政府采购和重大投资项目的招标等政府经济行政行为,以及其他与广大纳税人利益密切相关的各种情况,都要形成真实、易懂的文字,并备置于经济行政机关的办公场所。经济行政机关还应当经济采用现代通讯技术,及时全面地通过政府公报、大众传媒和电脑互联网等信息载体以上经济行政信息。 与经济行政机关信息披露义务相对应的,是利害关系人的知情权。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所有人民都有权监督经济行政行为。不仅上级行政机关、同级权力机关,而且所有纳税人、企业、大众传媒、社会经济团体和其他社会组织都对此享有知情权。每位纳税人在办公时间之内,都有权前去查阅,也有权自费复印有关内容。经济行政机关对于这种知情权必须予以尊重,并满腔热情地提供有关方便和条件,如为方便纳税人复印有关内容而购置复印机等。如果纳税人的知情权遭到了经济行政机关的无理拒绝,纳税人有权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舆论监督成本低、覆盖面广、社会影响快而深远。经济行政机关应当满腔热情地鼓励和支持大众传媒对其经济行政行为进行经常而有效的监督。新闻记者是党的喉舌,是党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而表扬先进、鞭挞丑恶的忠诚卫士。当前,新闻记者在披露违法经济行政行为时,不时受到明目张胆的破坏和干扰。建议参照处理妨害公务的违法行为的有关政策和法律,严厉查处殴打新闻记者、破坏新闻记者采访工作顺利进行的各类违法犯罪案件。另一方面,新闻监督也要依法进行。大众传媒要恪守新闻监督的真实性、客观性、中立性和公正性原则,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 要切实加大权力机关的监督力度,克服权力机关在经济法律监督机制中的监督权威虚置现象。政府是由同级权力机关选举产生的。权力机关当然有权对经济行政权的运作行使监督权。政府的主要负责人还应定期向国家权力机关述职、接受质询。权力机关还有权对经济组织的违法行为进行监督检查。 这对于制止行政权专横,确保经济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妥当性和效益性意义重大。 6.司法审查原则 为确保经济行政权的行使符合法治精神,必须把经济行政行为置于法院的司法审查范围。具体行政行为自不待言,就是抽象行政行为也不能游离于司法审查之外。鉴于违法的抽象行政行为(包括违反法律的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行政机关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等)造成的损害从广度上和深度上都甚于具体经济行政行为,自由裁量行为也容易逸出法治框架,有必要尽快承认和加强法院对抽象行政行为和自由裁量行为的司法审查权。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法院对自由裁量型经济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既需要法院的勇气,更需要法院在公正解释法律和公平原则、综合衡量各种利益关系的基础上发挥法院的司法自由裁量权。只承认经济行政机关的自由裁量权,而否认法院的司法自由裁量权,就无法把经济行政权的行使纳入法律的监督和控制之下。 鉴于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相比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为稳妥起见,确定法院管辖权的原则应当是,各级人民法院有权对同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部门的抽象行政行为进行审查,也有权对下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部门的抽象行政行为进行审查;但下级人民法院无权对上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部门的抽象行政行为进行审查。 政府在行使经济行政权的过程中,拒绝或怠于履行自己所负的法律义务、或者滥用职权的,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行政责任与刑事责任。就经济行政机关的行政责任而言,以其对应的权利主体为准,可分为对国家所负的行政责任和对管理相对人所负的行政责任。其中,对国家所负的行政责任又可分为行政处分与行政处罚。在两类责任并存的时候,从切实保护受害人合法权益的角度来说,追究经济行政机关对管理相对人所负的责任处于更加根本、基础的地位。这也是现代法治社会权利本位思想的必然要求。以行政违法行为的表现形式为准,对管理相对人所负的行政责任又分为行政侵权责任与行政违约责任。政府违反了其与经济组织订立的经济行政合同应承担行政违约责任。政府就其侵犯经济组织合法权益、并造成损害的具体行政行为,应当承担行政侵权赔偿责任。 政府承担行政侵权赔偿责任的具体行政行为从外延上看,包括:(1)违法实施的行政处罚(如罚款、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财物);(2)违法对财产采取的行政强制措施(如查封、扣押、冻结);(3)执火明杖地乱征收财物、乱摊派费用、乱化缘的行为;(4)造成财产损害的其他违法行为(如瞎指挥、非法干预商事活动的行为、侵害企业商誉权、商业秘密的行为)。具体行政行为既包括积极的作为,也包括消极的不作为。除了法定的无过错责任原则的适用情形外,如果经济行政机关由于无过错而实施了某一具体行政行为,虽不属于行政侵权行为,不应予以行政赔偿,但仍应予以行政补偿。 企业和经济组织遭受的侵害,既可以体现在财产权方面,也可体现在人格权方面。按照我国《国家赔偿法》,目前经济行政机关的行政侵权责任只限于财产权方面,对财产权造成损害又坚持直接损失赔偿原则,拒绝接受实际损失赔偿原则,从而把企业遭受的间接利益损失(即期待利益损失)请求权拒之门外。殊不知,间接利益损失和直接损失一样,也是实际损失,把间接利益损失请求权排斥在外,诚属不公,亟待改革。 三、完善企业立法,推动国内外投资者的投资热潮 (一)抓紧修改公司法 公司制度作为现代社会的伟大发明之一,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原动力。要发展市场经济,推动国有企业的公司制改革,就得有一部科学、完善的《公司法》。我国《公司法》到2000年7月1日,即将施行8周年。由于我国公司实践起步较晚、公司法理论研究薄弱、起草时间仓促等原因,致使《公司法》存在不少缺陷,修改《公司法》已迫在眉睫。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99年12月25日作出的《关于修改公司法的决定》,增设了国有独资公司监事会,放松了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发行新股和申请股票上市的条件,允许在证券交易所内部为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开辟第二板块市场。这些修改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毕竟不是对《公司法》的全面修正。 修改《公司法》应当坚持以下指导思想:既强调保护股东的权利(含自益权与共益权),也强化股东的足额出资义务;既强调公司的营利性,也强调公司的社会责任;既强化公司董事和经理的忠实义务与善管义务,也注重保护他们的创业精神;既尊重股东的投资自由和股东权益,也保护善意第三人和交易安全;既立足于中国国情,也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公司法接轨;既扩张公司自治和股东民主的范围,也注重强化登记机关和登记行为的公信力;既要解决好企业进入市场的问题,简化公司设立程序;也要解决好企业退出市场的问题,填补公司解散程序中的立法空缺,如清算人缺位的问题;更要解决好公司治理和投融资中的难点问题。 应当完善的具体制度很多,将其主要者列举如下:(1)进一步丰富股东权的内涵与外延,切实保护好股东权;尤其是规定股东行使代表诉讼提起权的条件和程序,以强化股东对大股东、公司董事和经理的监督与制衡。(2)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借鉴法国经验,将“双层制”与“单层制”同时作为可供公司章程选择的公司治理机构模式。在“双层制”下,把监事会重新确定为董事会的上位机关,监事会有权任免董事会的成员,以强化监事会的监督职能。在“单层制”下,应当全面导入英美法系的独立董事制度;进一步完善职工董事和职工监事制度,将这两种制度推向雇工规模达到一定数额的所有公司,而不问该公司是国有公司,还是民营公司,是内资公司,还是外资公司。(3)建立健全公司经营者的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既要明确公司董事和经理善管义务的折衷性标准,导入经营判断原则,规定董事和经理责任保险制度,也要设计一套面向公司经营者的年薪制度和股票期权制度等激励机制。(4)针对控制股东滥用资本多数决原则的现象,有必要确认控制股东的对小股东所负的诚实义务。(5)有必要把公司社会责任写入立法宗旨或公司目的条款,实现公司目标的营利性与承担社会责任并重。(6)为强化投资者在投资及经营中的欺诈行为和违反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应当导入公司法人资格否认理论,明确规定出资不齐、抽逃出资的股东对公司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二)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纳入《公司法》调整轨道 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实质,就是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实现国有企业的公司化。要尊重《公司法》的权威,把每一个国有企业纳入《公司法》的调整轨道,建立明晰的产权结构和廉洁高效的公司治理结构。 为促进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建立,必须严格区分国家参与的行政法律关系与国家参与的民事法律关系(含商事法律关系)。一方面,从国家公权力执掌者的地位出发,强化国家对市场的适度干预职能;另一方面,明确国家作为企业投资者所享有的股东权(包括自益权与共益权);企业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对国家股东及其他股东投入的资本和企业财产积累享有神圣的法人所有权。国家行政权、国家股东权与企业法人所有权“三权分离”的模式即股东权模式,是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根本出路。企业只对投资人负责,而不是对政府部门负责,国家原则上不能再直接管理企业。当然,要在实践中彻底划清国家的两种职能和身份还需要一个过程。 有人认为,国有企业的投资主体是缺位的。这是一种误解。国有企业的投资主体很明确,那就是国家。真正处于虚位状态的是国家股权的人,而非国家本身。有鉴于此,国家股权的人必须界定清楚。当前,这一人身份是由政府、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或部门共同承担的。从近期看,要鼓励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或部门与行使经济行政权的政府部门脱钩。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是私法人,受破产法的规制,以确保其与其他商事主体间的公平竞争秩序,落实国家作为公司股东所享有的有限责任利益。国家授权投资的部门是公法人,为防止其滥用权力,从长远看不应作为代行国家股权的主体。从长远看,国家财产人应当向商事公司方向发展。 为降低国家投资风险,建议把政府代表国家投资的范围限制到法定范围,例如企业不愿、无力或不适合投资的公用事业领域和少数产业开发领域。为减少国家股权的多环节多层次成本(包括腐败现象),应当严格限制国有独资公司的适用范围,不宜把国有独资公司作 为国企改革的主要方向。鉴于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后,国家股在大多数公司中仍将处于大股东的支配地位、国家股东权的机构有可能滥用资本多数决原则、也极有可能把传统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弊端传染到现代企业制度中去,国家所持的股份原则上可以界定为在股东大会上没有表决权、但在公司利润和剩余财产分配上享有累计优先权的股份。这样既可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又可充分调动其他股东的积极性;既减少国家股东权的成本,又能避免其他股东和公司经营者侵害国家股东权益,有一举四得之效。 按照股东平等、国家股东权有进有退的原则,应当允许国家股东权依法自由流转。既要稳妥地探索国有股权减持的作价方案,避免国有股减持对证券市场的不必要负面影响,强化投资者信心;也要探索增进国家股东利益的其他新途径,如允许国家股东购买其他公司的股份,等。 (三)落实抓大放小的方针,完善公司集团立法和中小企业促进法 可以预言,我国加入WTO后,世界级公司巨星、尤其是跨国公司集团将纷纷到中国安营扎寨、占领市场。有必要通过兼并、联合等手段组建一大批以母子公司关系为纽带的、“航空母舰”式的、我国企业按照金字塔形式层层控股的、资本充裕化、经营多角化、管理科学化、品牌民族化、利润理想化的巨型公司集团。搞公司集团,眼睛不必只盯在国有企业上,凡是有实力的城镇集体企业、乡镇企业、私营企业甚至外商投资企业都可以被吸收到国家控股的公司集团里面来。在国有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参与组建企业集团时,应当获得国家股东机构的批准,而不宜由企业经营者擅自拍板;但国家股东机构在批准时,应当秉持审慎原则,进行充分论证,切忌“拉郎配”、“归大堆”。 相应地,国家应尽快完善公司集团立法。我国现行《公司法》以若干股东设立独家公司的“核心公司家庭”为假定调整对象。当时,立法者尚未预料到公司作为股东设立子公司、子公司复出资设立孙公司、孙公司又出资设立曾孙公司的“四世同堂乃至五世同堂公司家庭”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有必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立法例,从规范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关联交易、建立公司集团的合并财务会计报表制度、保护子公司债权人与小股东的合法权益方面,实现对母公司利益、子公司债权人利益及小股东利益的均衡保护。从单纯规范单一公司,到同时规范单一公司与公司集团,反映了立法者对公司法律现象的认识规律,体现了现实经济生活对立法的迫切需要。 在完善公司集团立法的同时,为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还要抓紧制定《中小企业促进法》。因为,包括国有中小企业在内的中小企业在活跃城乡经济、满足社会多方面需要、吸收劳动力就业、开发新产品、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等方面,已经并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运用法律手段,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也是一大国际趋势。例如,为改善经营环境,鼓励企业、尤其时中小企业的设立和发展,欧盟(包括其前身欧共体)为协调各成员国的中小企业立法,在欧盟和欧共体层次上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欧共体理事会先是于1986年11月3日通过了《中小企业行动纲领》,又于1988年6月30日通过了《关于改善经营环境、采取措施推动欧共体范围内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决议》,并于1989年7月28日通过了《欧共体理事会关于改善经营环境、推动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决定》。《中小企业促进法》的宗旨在于:消除妨碍中小企业发展和设立的不合理的行政、金融和法律限制,从制度上保障全社会能够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咨询、市场开拓、筹资融资、贷款担保、技术支持、人才培训等服务,并着重扶持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企业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同大企业建立密切的协作和伙伴关系,提高生产的社会化水平。 (四)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治理机制,维护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 我国上市公司的现行治理状况,既暴露出了《公司法》和《证券法》的立法瑕疵和不足,也暴露出了证券市场监管机构和司法机构在执行《公司法》和《证券法》方面的无能和低效,更暴露出了广大中小投资者在依法护权方面的软弱和无奈。近年来上市公司中的琼民源、红光、银广夏等一系列公司肆无忌惮地编造虚假财务资料、欺骗广大投资者,且有中介机构为其摇旗呐喊的丑闻,一而再、再而三地印证了这一点。 为强化我国上市公司对外国投资者的吸引力,切实改进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水平,提高公司经营的透明度,确保公司经营者对广大投资者负责,必须推出一系列标本兼治的过硬措施。如严格划分行政权力与股东权利,切实做到政府部门与母公司、上市公司之间的政企分开;强化信息披露制度;加大对上市公司经营层、证券公司、机构投资者等市场主体沆瀣一气,实施内部人交易和其他违法交易行为的法律规制力度,等等。但完善公司治理的关键,在于保护广大中小投资者享有实实在在的权利。尤其要明确,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和其他广大股东利益,投资者有权对公司经营者、中介机构、机构投资者的违法行为、违约行为和侵权行为,提起民事诉讼(含股东个体诉讼、股东代表诉讼、股东集体诉讼),获得民事损害赔偿和救济;投资者有权对证券市场监管者的违法行政行为(含作为与不作为),提起行政诉讼,获得国家赔偿和救济。对于我国广大中小股东对公司的董事、其他经营者和中介机构提起的民事诉讼被一些基层法院无故驳回的错误做法,在我国加入WTO之后已经到了非扭转不可的地步了。在许多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法官以法律没有规定为由拒绝受理民事诉讼案件是违法的。例如,《法国民法典》第4条明确规定:“法官借口法律无规定、不明确或者不完备而拒绝审判者,以拒绝审判罪追诉之”。我国未来的《民法典》或者现行的《法官法》、《法院组织法》都应当采取这一立法态度。法院更不得以当事人提起的诉讼不属于现有的法院立案案由而拒绝受理案件。至于公司经营者和中介机构的违法行为已被追究行政法律责任,不应成为法院拒绝受理以被处罚者为被告的民事诉讼案件的理由。须知,要把投资者权益保护运动全面推入21世纪,必须综合运用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三大克星。其中,民事责任在法律责任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对于实施欺诈行为、侵害投资者权利的管理人、托管人和其他投资基金当事人,应当借鉴《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的经验,实行惩罚性赔偿制度。三大法律责任在许多具体情况下,是同时适用、并行不悖的。所谓“罚了不赔、赔了不罚”的说法是十分错误的。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法律的补偿、制裁和教育这三大功能。 值得一提的是,在发达国家有“经济警察”之美誉的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机构、律师事务所、公证处等中介机构,作为市场经济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其是否具有较强的公信力、独立性和公正性,直接关系到我国加入WTO后的中国证券市场的兴衰成败。因此,应当完善相关立法,以强化中介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和业务素质,实现中介机构执业标准与国际惯例接轨。涉及对中介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具有约束力的法律条文,应当具有明确的表述。例如,《证券法》的第161条规定,出具虚假报告的中介机构“应就其负有责任的部分承担连带责任”。但是,究竟何为“负有责任的部分”,这种表述就显得非常模糊。完善上述中介机构立法势在必行。 (五)实现外商投资企业立法与公司立法的并轨,赋予外商投资企业国民待遇 我国从1979年以来陆续制定了三部外商投资企业立法。在《公司法》出台之前,我国已经颁布了三套外商投资企业立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和《外资 企业法》。而这些外商投资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法》与三套外商投资企业立法就同一事项有不同规定的情形不少。 这三套外商投资企业立法对于吸引和规范外商投资企业的设立与经营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从立法技术上和实体内容看,还存在着不少缺陷。外商投资企业立法已经不再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例如,根据其中在《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和《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将外方投资者界定为“外国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而对中方投资者的界定中却没有“个人”。显然,这对中国的个人投资者不公平。《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界定为“有限责任公司”,其董事会为最高权力机构,公司不必设立股东会和监事会。而国内投资主体办的有限责任公司,根据1993年制定的《公司法》应当设立股东会、董事会及监事会三套组织机构。例如,根据外商投资企业立法,外商设立有限责任公司实行绝对审批制,一律报经对外经济贸易主管部门批准;而根据《公司法》第8条规定,国内股东要设立有限责任公司,实行登记制为主、审批制为辅的原则。 鉴于现行外商投资企业立法的某些特别规定,不仅不合乎国际通行的公司治理结构,也大大落后于我国现行的公司立法,为鼓励外商投资,应当尽快废止现已落后的三套外商投资企业立法,实现外商投资企业立法与《公司法》的并轨。凡是涉及外商投资企业设立、组织机构、股东权、合并、分立、破产、解散、清算和财务、会计等事项的,都应与内商投资的公司一体纳入《公司法》的调整轨道,立法者不应当、也没有必要就这些内容作出与《公司法》相重叠、相抵触的规定。不必要的立法内容的重叠,是立法技术粗糙的集中表现,是各国立法者最忌讳的败笔之处。而不必要的立法内容的抵触,则直接违反了市场经济社会中的平等原则,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而应当采纳的国民待遇原则更是背道而驰。在合同法领域,1999年新《合同法》的出台标志者涉外经济合同法、经济合同法与技术合同法的三足鼎立局面的结束,也标志者中国与外国的法人、自然人与其他组织之间在合同领域已经确立了平等原则。既然在行为法和债法领域能贯彻中外平等的原则,在组织法和公司法领域也不应存在例。 至于不采取法人形式的外商投资企业,当然不能适用《公司法》。但可以分别纳入《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和《合作社法》的调整范畴。当然,针对外商投资的特殊性,立法者可以考虑制定《外商投资促进法》。但是,该法不是商法中的组织法,不是公司法的特别法,而属于经济法中的促成型干预法,具有浓厚的公法色彩,主要规制允许、限制、鼓励、禁止外商投资的产业政策,以及政府鼓励外商投资的经济杠杆。 在外商投资企业立法修改之前,应当明确《公司法》与三套外商投资企业立法之间一般法与特别法的关系。也就是说,《公司法》与三套外商投资企业立法就同一事项有不同规定时,优先适用外商投资企业立法;《公司法》就某一事项没有规定、外商投资企业立法对此有规定时,应当适用外商投资企业立法;《公司法》就某一事项有规定、外商投资企业立法对此无规定时,应当适用适用《公司法》;《公司法》与三套外商投资企业立法就同一事项均无规定时,应当适用《公司法》的基本原则(如资本多数决定原则、股东平等原则)和公司法理。法院和仲裁机构裁决有关外商投资企业的纠纷时,也应当根据上述精神确定裁判案件的法律依据。 四、我国“入世”后消费者权利的法律保护前瞻 我国广大消费者将是我国“入世”后的最大受益者。由于我国“入世”后要进一步削减关税,逐步取消一些非关税壁垒,来自其他世贸组织成员国的物美价廉的商品将会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国市场。届时,我国的买方市场将更加不可逆转地形成和发育,我国消费者将会需有更多的选择自由,外国进口日常家电等耐用消费者品的价格将会进一步下调。除了商品之外,外国高质量的金融、保险、旅游、娱乐、电信等服务也将纷纷登场,供我国消费者选择。更为重要的是,我国国内的生产者、销售者和经营者也将在外国同行的竞争压力面前,被迫开发和采用高新技术,进一步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降低商品和服务价格,从而对消费者提高更多的便利和实惠。我国不少国有企业(如电信、金融、保险、商业批发等企业)曾长期处于垄断地位,即使消费者对其服务不满意,也只得忍气吞声。但外国竞争者的进入,将会从根本上杜绝这一问题。因为,消费者可以“用脚投票”或者“用钞票投票”,冷落那些官商作风沿袭多年的企业。 不断涌来的外国商品、服务和外国商家,既意味着消费者可以更自由地“用脚投票”或者“用钞票投票”,也意味着消费者会面临更多的诱惑和陷阱。因此,在中国大幅降低外国货进入中国市场门槛的同时,应当切实提高我国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水准。这就需要改革和完善现行立法,加大对消费者权利的保护力度,强化商家对消费者的社会责任。例如,《消法》中虽然规定了“经营者有警示义务”,但对国外商品的说明是否必须使用汉语,则语焉不详,需要进一步细化。以下仅对我国入世后消费者权利保护的前瞻问题作一初探。 (一)消费者权利和商家义务将会进一步扩张 消费者权利不是一项权利,而是一束权利。以其内容为准,消费者权利可分为自益权与共益权,前者指消费者为维护自身利益而行使的权利,如公平交易权;后者指消费者为维护广大消费者利益而行使的权利,如监督权。以其行使人数为准,消费者权利可分为个体性权利(单个消费者即可行使的权利,如多项消费者权利)与集体性权利(数个消费者共同行使的权利,如结社权)。可分为以其产生依据为准,消费者权利可分为法定权利(法律赋予的权利)与约定权利(商家与消费者约定的权利,即合同权利)。以其保护的法律依据为准,法定权利又可分为《消法》确认的权利与其他法律(如宪法、民法通则)确认的权利。《消法》列举了消费者的九大权利(安全权、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损害赔偿请求权含惩罚性赔偿请求权、结社权、受教育权、受尊重权、监督权)。除了这些权利之外,消费者还享有其他法律赋予的一系列权利,如隐私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游行示威权、言论自由等。随着我国入世和法治改革步伐的进一步加快,消费者享有的各项权利和自由(含联合抵制特定商品的自由)将会越来越多。 与消费者权利对应的商家义务也将日趋缜密。商家所负的法定义务绝不限于《消法》第16条至第25条规定的十项法定义务。其他法律也有许多条款扩张了商家的法律义务,从而强化了消费者权利。诸如《合同法》规定了商家对消费者所负的先合同义务、缔约过错责任、合同附随义务、后合同义务、格式合同条款、商家违约行为与侵权行为竞合时消费者的选择权、合同解释规则等,即属此类。 除了法律意义上的义务,商业伦理意义上的商家义务,也会获得进一步重视与强化。有良心的商家可以在法定义务的门槛之上,向消费者承诺履行更高层次的义务。例如,虽然《消法》第45条规定商家对国家规定或者约定包修、包换、包退的商品,在保修期内两次修理仍不能正常使用的,应当负责更换或者退货;商家可以更加慷慨地承诺:只要保修期内一次修理仍不能正常使用的,即负责更换或者退货,也可以承诺无理由退货。 为确保消费者权利的兑现和商家义务的履行,消费者将享有更有效的法律救济手段。例如,《合同法》对商家违约实行严格责任原则和实际损失赔偿原则,从而为违约商家赔偿消费者遭受的原始实际损失(含直接损失与间接损失)、以及二次实际损失(即投诉成本,含支出的费用和遭受的损害)铺平了法律道路。又如,为维护消费者的人格尊严,人民法院应当以实现法律的补偿、制裁和教育功能,尊重和保护消费者权益为价值取向,公正审理消费者提起的精神损害赔偿诉讼,维护消费者的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精神损害赔偿很难由立法者确定一个固定的数额,应当赋予人民法院必要 的自由裁量权,以便在具体个案中找到相对公平的赔偿标准。但是,这一自由裁量权的运用必须慎之又慎。再如,在仲裁与诉讼程序上,对于技术含量高、消费者消费知识匮乏、或者争议事实发生在商家的经营场所之内的消费争议可以实行举证责任倒置,以解决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不仅消费者权利的内容将会日益丰富,而且消费者权利的保护的主体也会进一步扩大。例如,电信、互联网、金融、保险、法律、医疗、交通、娱乐、旅游、购房装饰装修等新兴领域的消费者群体将会日益壮大。 (二)进一步完善消费者保护立法,抓紧清理、废止侵害消费者权益的立法文件 消费者法绝不局限于《消法》一部法律,而是一个由民事法律规范、行政法律规范与刑事法律规范构成的、成龙配套的法律体系。例如,《民法通则》中有关消费者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规定,《合同法》有关消费者合同的订立和履行的规定,《产品质量法》有关商家产品质量责任的规定,《反不正当竞争法》有关商家竞争规则的规定,《公司法》、《合伙企业法》与《个人独资企业法》有关商家投资者责任的规定,都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息息相关。 保护消费者权利绝非《消法》一部法律所追求的立法宗旨,而是我国整体市场经济立法的宗旨之一。凡是与消费者权益有关的法律、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都应接受该宗旨和原则的约束和指引,不得与之相冲突。建议立法机关尽快对现有法律中确认和纵容垄断企业不当利益的条款进行一次彻底的清理,该废止的,坚决废止。例如,随着我国“入世”步伐的不断加快,除了公有制医院,非公有制医院、外商投资医院(包括外商独资医院、中外合资医院)、乃至于外国医院将会进入我国医疗服务市场。可以预言,未来的医疗事故纠纷将逐渐增多。为理顺医患关系,有必要废止过时的《医疗事故处理办法》,将医疗事故纠纷导入《消法》、《合同法》和《民法通则》的调整轨道。 (三)正确理解普通法与特别法的相互关系,适用对保护消费者有利的法律规范 在实践中,在适用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律时,存在普通法与特别法的相互关系问题。但一般法和特别法是相对的。例如,相对于《民法通则》而言,《消法》是特别法;相对于《消法》而言,涉及特定消费领域的行业管理法是特别法。一般法和特别法在适用上是特别法优先适用,一般法补充适用的关系。 在立法机关废止有关法律(尤其是行业管理法)中侵害消费者权益的条款之前,人民法院、仲裁机构、调解机构可否仅适用这些条款,而拒绝适用作为一般法的《消法》、《民法通则》或者《合同法》呢?例如,有人将《邮政法》有关邮局投递延误免于承担民事责任的规定视为特别法规定,从而排除适用一般法有关违约责任的规定。该观点颇值商榷。 一部法律(包括民法通则、消法以及行业管理法)中既有民事法律规范,也有行政法律规范,有时还有刑事法律规范。因此,《民法通则》有关民事责任的法律规范属于民事法律规范,《邮政法》有关邮局投递延误免于承担民事责任的规定也属于民事法律规范。虽然根据特别法优于普通法的法理,《邮政法》的规定理应优先于《民法通则》适用。但是,不管是普通民事法律规范,还是特别民事法律规范,都是民事法律规范,都要遵循公平、诚实信用原则。违反该原则的民事法律规范,不应予以适用。易言之,《邮政法》有关邮局投递延误免于承担民事责任的规定固然不应予以适用,但原因不在于该规定不是民事法律规范,而在于该民事法律规范违反了民法和消法的基本原则(如公平原则、平等原则、自愿原则、诚实信用原则),不应予以适用。当然,从根本上说,立法机关应当追根溯源,尽早废除《邮政法》中的不公平的特别民事法律规范。对于涉及其他垄断性行业的法律规定,也应采取这一态度。 (四)强化商家对消费者的社会责任 现代公司法中的公司社会责任理论认为,公司不能仅仅以最大限度地为股东们赚钱作为自己的唯一存在目的,应当最大限度地增进股东利益之外的其他所有社会利益,包括职工利益、消费者利益、债权人利益、中小竞争者利益、当地社区利益、环境利益、社会弱者利益及整个社会公共利益等内容,既包括自然人的人权尤其是社会权,也包括法人和非法人组织的权利和利益。强化公司社会责任的理论依据在于公司的经济力量及其推动社会权实现的社会义务。公司的社会责任与人权中的社会权,尤其是消费者权利紧密相连。 商家对消费者所负的社会责任,既包括商法意义上的社会责任,也包括商业伦理意义上的社会责任。商法为商家设定的社会责任是有限的,而商业伦理为商家设定的社会责任则是无限的。 聪明的商家不仅应当成为守法经营的模范,而且应当成为诚实敦厚的儒商。缺乏商业道德、不诚实守信的商家,即使算得上合法商家,也必将为广大消费者所唾弃。商家应当把增进消费者利益视为公司的经营目标和行为指南之一,而非赚钱的手段。当消费者利益与股东利益发生冲突时,商家应当尽力兼顾二者利益;如果二者实在无法兼顾,消费者利益应当优先考虑。实际上,商家对消费者承担社会责任,既是确保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的基础,也是商家占领市场份额、赚取利润的远期经营方略之一。商家在激烈竞争中获胜的唯一法宝就是尊重消费者的权益,及时对消费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价值和目标作出反映,及时按照消费者需求调整自己的经营思路和市场营销战略,注重在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的同时,尽可能地向消费者提供更多的实惠、便利和承诺。因此,《公司法》应当调整董事只对公司和股东利益负责的传统立法态度,授权董事在作出公司经营决策时适当考虑消费者的利益。商家应当制定并公布充分尊重消费者利益的、系统全面的《消费者政策》。 为强化商家对消费者的社会责任,还应积极探索消费者代表参与公司董事会的新路子。具体说来,鼓励与保护消费者代表步入公司决策层,并赋予其全方位的知情权、与股东董事、职工董事一道就公司的经营战略、投资计划、产品开发、产品质量检验等重大问题参与表决的决策权、就涉及消费者切身利益的问题行使的否决权等积极、有效的权利。目前,许多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积极推行独立董事制度试点。独立董事中应当有适量的消费者利益代表。当然,消费者董事必须来自消费者,由消费者所选,并为消费者服务,不能为侵害消费者权益的公司所收买,不能与制假卖假的奸商同流合污、狼狈为奸、助纣为虐。因此,消费者董事应当具有很高的素质,既要有德,始终不渝地把消费者利益的维护放在自己的心坎上;还要有能,通晓公司的经营管理,熟悉公司生产或经营的商品的有关知识,尤其是该商品对消费者切身利益的影响,从而做到耳聪目明,不为奸商的巧言令色和表面文章所欺骗,更有效率地在产品和服务投入市场之前为广大消费者站好岗、放好哨。为确保消费者董事的廉洁与效率,立法中还要规定消费者董事对广大消费者的定期社会报告义务,这种报告要在新闻媒介上公开。 为鼓励商家善待消费者,立法者应当要求商家导入社会公开法律机制,把消费者等利害关系人与股东和债权人一道纳入社会公开机制的保护伞下面,并把信息公开披露的内容由传统的财务性公开,扩大到包括财务性公开和社会性公开在内的广泛内容。消费者协会还应组织商家制定科学的指标评价体系,建立商家社会信用评级制度,帮助消费者行使购物的投票权。 (五)建立快速解决小额消费纠纷的法律机制 1.小额消费纠纷应当引起全社会重视 在小额消费纠纷中消费者与财大气粗、深谙商品和服务知识的商家相比,往往处于弱者地位。例如,消费者在投诉和起诉中支出的费用都是由自己预付的,而商家的诉讼费用却可以打入经营成本;消费者为了讨回“小额的公道”,有可能影响自己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而商家却可以从容地委托律师和雇员与消费者展开拉锯战和持久战。消费者的弱者地位,恰恰说明了妥善处理小额消费纠纷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丘建东和高河垣等为赢得小额官司而提起的诉讼被社会褒奖为公益诉讼。 一种观点认为,小额消费纠纷案件的诉讼成本过高,主张消费者应当忍让。此说动摇了有关机构受理小额消费纠纷的积极性,而且削弱了消费者的权利意识,助长了商家的侥幸投机心理。实践证明,公正而及时地解决小额消费纠纷有利于补偿消费者遭受的损失,制裁商家的不法、不道德行为,警醒其他商家好自为之,增强消费者的安全感和自信感,刺激消费需求,拉动市场内需。 2.鼓励商家与消费者通过友好协商化解纠纷 一旦发生小额消费纠纷,消费者和商家应当首先选择友好协商的方式化解矛盾。通过协商的方式解决小额消费纠纷,对于消费者来说省时、省力、省钱,对于经营者来说有利于保持自己对消费者负责的良好形象,避免伤害消费者的感情,有利于延续和巩固过去形成的客户关系。许多商家设立了专门机构,受理消费者的小额投诉,取得了一定效果。对商家而言,为取得友好协商的成功,有必要保持应有的风度和姿态,切忌纠缠于细枝末节。 3.进一步提高行政调解和民间调解的成功率 商家与消费者在通过协商解决纠纷时,往往偏执于一端之理,很难听进对方当事人的不同意见,致使协商很容易搁浅。而由消费者协会出面以调解方式解决小额消费纠纷,省去了消费者与商家因为参加仲裁与诉讼所要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与财力,也不伤害双方当事人之间的感情。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其他行政主管部门也可根据消费者的请求,主持消费者与商家之间的调解。但由于调解机制建立在双方当事人自愿的基础之上,且调解机构的人员编制、调查手段有限,更无强制执行手段,致使大量小额消费纠纷无法通过调解解决。 4.加快设立小额消费纠纷法庭 诉讼克服了协商与调解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久商不决、久调不决的缺点,有利于及时解决双方当事人之间的纠纷,使双方早日投入到各自的工作、生活和经营活动中去。各级法院理应扭转“抓大放小”的错误观念,对小额消费纠纷案件采取积极的态度,及时、公正地受理和审结各类小额消费纠纷案件。 一些地方人民法院积极设立专门审判机构审理小额消费纠纷案件。例如,黑龙江省绥化地区中级人民法院和基层人民法院目前已设立73个保护消费者权益合议庭,并吸收消费者协会等组织的代表担任陪审员;湖南省常德市也先后在全市9个基层人民法院设立了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法庭。鉴于小额消费纠纷案件量大面广,关系到千家万户,有必要在全国推广小额消费纠纷案件专门审判机构试点工作。建议最高人民法院针对小额消费纠纷案件的特殊性、以及运用传统的民事诉讼程序审理小额消费纠纷的障碍,根据《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和具体制度,人民法院在审理小额消费纠纷案件中适用《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设立专门审判机构处理小额消费纠纷案件有法律依据。根据《消法》第30条之规定,人民法院应当采取措施,方便消费者提起诉讼。这里的“采取措施”当然包括设立小额消费纠纷审判机构在内。 设立专门审判机构处理小额消费纠纷案件一般应当适用《民事诉讼法》规定的简易程序,在立案、审理、判决和执行诸环节充分体现简便、快捷的原则,重点解决立案难、执行难的问题。为避免消费者遭受旷日持久的讼累,人民法院应当尽量引导消费者与商家在诉讼过程中达成调解协议。从长远看,小额消费诉讼应当由目前的简易程序跨入特别程序,实行一审终审制。另外,《民事诉讼法》第54条规定的集团诉讼登记制度也可适用于小额消费诉讼,从而方便广大消费者在其他消费者起诉时搭便车。 5.尽快打通消费纠纷的仲裁途径 同诉讼相比,仲裁实行一裁终局原则,具有省时、省钱、省事的简易性特点,能够充分体现消费者与商家的意思自治。但各地仲裁委员会受理的商事纠纷较多,而对面大量广的小额消费纠纷无暇顾及。尽快打通消费纠纷的仲裁途径,既是完善仲裁制度的需要,也是推进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浙江、辽宁、山东、河北、河南等地消费者协会与仲裁委员会共同努力,设立以消费者协会为依托的仲裁委员会分支机构,专门受理消费纠纷,尤其是小额消费纠纷案件,收到消费者与商家好评。该类分支机构的仲裁员多由消费者协会的工作人员担任。 如果目前的仲裁机构无力受理大量消费争议,又不同意下设消费争议仲裁分支机构,可否设立具备法人资格的消费争议仲裁委员会呢?回答是肯定的。根据《仲裁法》第10条之规定,仲裁委员会由符合法定条件的市的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和商会统一组建。这里的“统一”二字,含有反对滥设仲裁机构之意,但在措辞上有别于“唯一”。设立消费争议仲裁机构,要坚持积极稳妥的原则,扎实试点,稳步推进,切忌一哄而上。仲裁机构制定仲裁规则时应当充分考虑小额消费争议仲裁的特点,拟定好简易程序规则。 为推动更多的消费争议案件进入仲裁程序,各级消费者协会应当鼓励商家自愿向消费者承诺将其未来可能发生的消费者争议提交特定仲裁机构。这种承诺,一旦被消费者接受,就构成了仲裁协议,消费者就可将纠纷提交仲裁机构,而无需再与商家另订仲裁协议。商家是否愿意作出这一承诺,是衡量一个商家是否具备诚信资格的重要指标。一旦商家作出承诺,除了仲裁协议和选择仲裁的承诺,商家在保修卡、产品说明书等文件中所作的仲裁条款对商家也具有约束力,应予鼓励。 处理消费争议的仲裁员应当符合法定任职条件,具有良好法律知识修养和过硬的职业道德素质,不断改进开庭审理艺术。为早日化解消费争议,加速市场经济流转,还应鼓励商家与消费者之间调解结案。 6.处理协商未果的小额消费纠纷需要配套法律机制的建立与健全 小额消费纠纷的解决需要一系列配套机制的支撑。例如,为应对消费者无力聘请律师的问题,应当建立健全消费者法律援助制度,设立小额消费诉讼基金;消费者协会依据《消法》第32条和《民事诉讼法》第15条之规定,有权支持受损害的消费者提起诉讼(包括担任消费者的诉讼人);等等。 要建立健全维护消费者权益的监督体系,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质检部门、行业主管部门、价格主管部门)、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等国家公权力的监督,消费者、商家等市场主体的监督,以及新闻媒体、社会团体(消协、行业协会)等社会权力的监督。执法部门和司法部门握有国家赋予的行政监管权限、行政处罚权和裁判权,要坚决强调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杜绝执法与司法中的腐败与专横。 市场经济论文:市场经济下对学生德育工作的思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广阔的开放市场,这种大环境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活跃了学生的思想,使其看到自己未来事业的前景。但同时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也会在学生的价值取向上发生作用,因此在思想品德教育的策略方法上应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定位,以适应发展变化了的形势的需要。 一、充分认识市场经济对德育的负面影响 首先表现在外向型经济对学生的思想影响。改革开放国门大开,外向型的“三资”企业,中西方文化混融,各种思潮纷纷涌入,使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发生了变化,一些不健康的思想开始悄悄侵蚀学生的灵魂。涉外企业中的外方管理方法、手段及思想意识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一些学生盲目崇洋。收入待遇等因素使一些毕业生将外企作为择业的热点目标,国营企业即使有正式录用名额也不受他们青睐,祖国意识在一些学生的心目中渐渐淡化。其次是市场经济与学生价值观念的转变。由于部分学生对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认识不足,界线划不清,不能全面理解其共性、特性和作用,以及积极主流与消极支流的关系,致使认识上出现误区,价值观念发生扭曲。商品经济的等价交换是市场经济的一个原则,一些学生错误地将其视为思想行为的准则,导致了做事讲价钱,付出要索取,把自己的行为用“等价交换”来衡量。在为社会付出的价值观上具有浓厚的“务实性”,在利他的同时首先要利己,更有甚者表现出只顾自己的方便和利益,而不顾他人和社会公德,认为生活的真谛就是享受。无私奉献已不再成为人的价值范畴,造成理想境界的空虚。第三是劳动力市场及用人制度的变化,提出了新的人才质量要求。 企业之间的人才竞争,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为企业输送人才的院校在培养人才上向质量要效益,应培养出觉悟高、能力强、懂理论、会操作的复合型人才。企业为适应商战竞争,还突出表现在管理制度、管理手段上的变化,强调制度的执行与制裁要奖罚分明。培养人才与工厂生产的产品一样,受到供求关系的制约,培养的人才类型、规格、特点、素质及管理手段,必须与人才市场的需求、管理制度相吻合;否则,我们的毕业生将会在人才市场的竞争中失去竞争力,甚至失去人才市常第四是市场经济给思想品德教育带来的困难。在我国市场经济运行中,社会观念的变化,知识的更新,信息的接受,对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来说几乎是同步的。 就学生而言,他们的社会接触面及接受新事物的速度远比在校门内的教师要广、要快得多。因此,教育者往往不能提前把握社会环境的发展与变化,当学生身上已反映出一定的思想问题时,教师才被动地去进行教育,这给德育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使教师的说教显得软弱无力,针对性不强,更谈不上“及时”甚至“超前”了,造成对在校生思想品德教育滞后的局面。 二、对在校生进行德育的思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搞好德育工作的思路应是: (一)突出爱国主义的教育主线在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院校德育要坚定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将其作为思想教育的主旋律,引导学生在接触开放的文化环境时,自觉抵制民族虚无主义和崇洋媚外的思想,把爱国主义教育落到实处,由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引导学生由爱父母———爱师长———爱他人———爱集体,最后上升到爱祖国。 (二)加强对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引导德育的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的“悟”性,使其认识到如何做人。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价值取向呈现多元性。然而学校的德育必须坚持一元化的导向,使学生明白社会所容纳的并不都是时代所提倡的。价值的真谛在于无论是社会价值还是自我价值,都要通过自身劳动来实现。说到底,人的价值就是更多地为社会创造和奉献。进行人生观教育,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人活着为什么,怎样生活和做什么。在这个基础上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理想教育,从学生生活的最贴切处入手,诱发他们的生活理想,从而激发出强烈的职业理想,把社会理想、为祖国做贡献的理想教育落实到学生的职业理想上。理想是动力,也是激励,在理想的驱动下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三)树立新时期人才质量的德育观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最终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速度的根本不是物质资源,而是人才资源,当今市场的激烈竞争,实质是人才质量的竞争。做为为社会输送人才的高等院校,在德育上要积极探索新时期对人才质量的要求,建立新时期的人才质量标准。新时期人才质量标准,已不再单纯是过去那种踏实加肯干、服从命令听指挥的类型,而是思想和能力是复合型、适应型、开拓型的人才。因此,在德育上要给学生全方位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职业意识、创业意识、敬业意识、质量意识、竞争意识、公关意识、科技意识和法制意识,同时要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自省能力,能经受挫折和失败的考验。 总之,新时期的院校德育应培养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现代的人和国际型的人。 (四)德育管理制度和手段要与企业管理相衔接学校的德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工程,德育必须把参照系由封闭的院校教育转向人才市场和企业要求上来,这一转变要求学校在德育管理制度和教育方法上都随之进行相应的转变,使之与企业的要求相衔接。如若不然,学生在校接受的是一套管理方法,到企业后是另一套,这将增加学生的不适应性,减低学生在社会上的竞争力。 为此,必须做到: 1、在日常行为规范上要与相应的企业要求衔接,把企业要求职工的行为规范,作为学校培养学 生日常行为的部分规范要求,同时要设置专业环境,在环境中训练学生的日常行为。 2、德育的管理制度和方法要与企业管理相适应。一位饭店的总经理说:“你们学生不及格还有补考机会,而在企业做错了一件事就难以挽回”。因此,在校的德育管理要与企业要求吻合。首先,应突出制度化管理,将规章制度熟知熟记,严格按制度办事,奖罚分明;其次,是在制度的执行上不能沿用“事不过三”、“下不为例”等旧的教育方法,制度不容违犯,否则就要受到处罚;第三,要适当减少耐心说服的思想教育过程,加强针对性和时效性,培养学生自律和自我调节的能力,否则就不能适应企业化管理的环境。 3、使学生进入人才市场参与竞争。创造条件使他们参加各种形式的供需见面会。在平时的学习、社会工作及各项评比和比赛中为他们设计竞争舞台,创造优胜劣汰的竞争氛围,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达到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在共同的目标导向下,进行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从而提高德育的针对性。 4、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市场经济活跃,人才竞争激烈,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他们能否承受竞争机制冲击的淘汰和排挤?能否经受挫折的考验?实践证明,学习好的学生不一定能在社会中经受住挫折和胜利的考验,这就要求德育应把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放到首位。新时期的素质教育包括:道德品质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心理健康素质。教师应成为学生的“保健医”,把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作为培养新时期人才的着眼点,使学生增进心理环境的内稳性和肌体对环境的有效适应性,以积极主动、平衡灵活、正确理智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和协调社会环境,成为竞争中的强者。这首先要培养学生对竞争的心理适应力。在校期间应为学生设计竞争的舞台和竞争的环境,训练学生对竞争的适应力。教师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心理诱导,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优势,积极参与竞争。其次是培养学生的预见性。做好上岗前的心理准备,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了解人才市场情况,理论联系实际,交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理论方法,塑造出身体健康、道德健康、心理健康的人,使其在激烈的竞争中健康成长。 5、加强信息反馈和教师的理论培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德育能否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应注意以下两点:(1)加强社会信息反溃经常了解社会思想动态,推断哪些社会事务可对学生产生影响,使教育走在学生思想意识形成之前。经常了解企业管理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时扩充学生的应变能力。(2)要经常对教师进行社会主义德育理论的培训。加强班主任(辅导员)工作,建设一支忠于党的教育事业的政治思想工作队伍,深入到学生中了解他们的思想、学习和需求。尤其是在社会变革的每次微小变化前,首先对教师进行理论指导,使教师具备指导学生的理论准备,注意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不断更新观念,紧握教育的主动权,使教育具有超前性。 针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而采取相应的对策,是增强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有力保障。综上所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德育工作,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重在实践的探索和理论上的总结。北京旅游学院管理系在德育上推出的“三自教育”、“学生行为守则”及参与各项活动的“严、细、活、竞、创”的五字要求和“教师形象”的讨论,正是在市场经济下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思考、探索和实践,相信在全系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定会结出丰硕的成果。
生活科技论文:智能科技重新定义生活 [摘 要]现实世界中,科技产品已经越来越成为人类生活中最不可割舍的一部分。它们填补着生活中的空白时段、用最轻松的娱乐内容忘记生活的乏味、用各种服务创造低成本的满足感。正是人类和科技关系前所未有的亲密之时,越来越多的电影电视剧也在撕破科技美好的一面,让人类意识到其中的隐忧。人应该如何与之相处呢,科技又会向哪里发展呢。 [关键词]科技突破;智能机器人 前言 电源《她》就是这样一部探讨人和科技建立起亲密关系主题的电影。这部电影引起了科技界的热议。电影里的男主角西奥多在人生最失意和孤独的时候,爱上了他的电脑和手机智能操作系统OS1。这个虚拟系统化身一个有着自我学习能力的聪明女性,名叫萨曼莎。她就像苹果手机里的Siri,可以和西奥多聊天并为他处理各种邮件、日程安排。逐渐地,西奥多发现自己爱上了萨曼莎,因为她是如此的幽默风趣,两人的情感交流自然亲密。她又会不会在生活中存在呢。 1 智能系统代替人 科技本着解决人类难题的使命创造出了这样聪明的智能系统,以满足孤独者的情感寄托需求。但世界真的会因为一个无所不能的智能系统就充满幸福吗?而是她其实仅仅是由一串代码制造出来的虚拟服务。而这并不符合人类在付出真实感情时所期待的回报。不要把你的生活难题统统抛给科技来解决。这个信号并不仅仅存在于电影中。更重要的是,即使记忆消失,也并不意味人类就能远离曾经犯下的错误。一般人以为一切都能回到过去时,但是发现现实不像她想象中美好,因为这个以前的人不可能带来那种真实的不可捉摸的变化。这些所刻画的技术都是因解决人类的痛苦而诞生,无论是帮助需求者逃避问题还是创造一个不会制造问题的智能人。可过于依赖技术的结果就是它太容易让我们在表面上摆脱困难,却失去了痛苦反思时的成长。 2 现在的智能系统 阿尔法围棋(AlphaGo)是一款围棋人工智能程序,由谷歌(Google)旗下DeepMind公司的戴维・西尔弗、艾佳・黄和戴密斯・哈萨比斯与他们的团队开发,这个程序利用“价值网络”去计算局面,用“策略网络”去选择下子。 阿尔法围棋(AlphaGo)的主要工作原理是“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是指多层的人工神经网络和训练它的方法。一层神经网络会把大量矩阵数字作为输入,通过非线性激活方法取权重,再产生另一个数据集合作为输出。这就像生物神经大脑的工作机理一样,通过合适的矩阵数量,多层组织链接一起,形成神经网络“大脑”进行精准复杂的处理,就像人们识别物体标注图片一样。经过过滤,13 个完全连接的神经网络层产生对它们看到的局面判断。这些层能够做分类和逻辑推理。这些网络通过反复训练来检查结果,再去校对调整参数,去让下次执行更好。 仅仅是外观出挑并不能令PowerEgg成为一款“黑科技产品”,其独有“super easy control”易用操控功能是重点加分项。这款体感遥控器为无人机小白用户,甚至女性和儿童,大开方便之门。包括红外+可见光一体挂载的四旋翼无人机、可在海拔6000米工作的无人直升机、可连续飞行12小时的固定翼无人机等。臻迪旗下设有多个海内外研发机构,研发范围涉及无人机编队算法及服务、消费级智能机器人等领域 Atlas机器人由美国波士顿动力公司为主开发,和由美国国防部国防高等研究计划署(DARPA)的资助和监督,专为各种搜索及拯救任务而设计,Atlas是世界上最精密的机器人之一,借助于四肢和身躯的传感器维持身体平衡,再加上头部的激光雷达和立体视觉传感器帮助导航和避障,Atlas已经能够适应户外和室内的环境。它不仅被设计能够行走、取物,并且能够在户外穿越严酷地形,使用手脚攀爬。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Atlas能够第一时间作出反应:爬起来、捡起来等动作。 百度无人驾驶车包括高精度地图、定位、感知、智能决策与控制四大模块。 百度自主采集和制作的高精度地图记录完整的三维道路信息,能在厘米级精度实现车辆定位。同时,百度无人驾驶车依托国际领先的交通场景物体识别技术和环境感知技术,实现高精度车辆探测识别、跟踪、距离和速度估计、路面分割、车道线检测。 Oculus Rift是一款为电子游戏设计的头戴式显示器。它将虚拟现实接入游戏中,使得玩家们能够身临其境,对游戏的沉浸感大幅提升。已经很可能改变将来的游戏方式,让科幻大片中描述的美好前景距离我们又近了一步。虽然最初是为游戏打造,但是Oculus已经决心将Rift应用到更为广泛的领域,包括观光、电影、医药、建筑、空间探索以及战场上。Oculus Rift这款设备很可能改变未来人们游戏的方式。 Oculus Rift具有两个目镜,每个目镜的分辨率为 640×800,双眼的视觉合并之后拥有 1280×800 的分辨率。并且具有陀螺仪控制的视角是这款游戏产品一大特色,这样一来,体验的沉浸感大幅提升。 3 结论 中国智能市场有规模最大、影响最广、专业性最强的品牌展会,回归现实却发现一个不争的事实,科技创新20年未迎大变革。产品做足科技感。我们不缺市场,缺的是人才。机器人等其他领域是个跨学科行业,包括机械工程、人工智能等,中国机器人产业要发展,要加强相关人才培养,另一方面紧盯核心零部件研发和生产,在基础研究、工艺等方面多下功夫。 生活科技论文:现代生活中电子科技的应用 摘要:随着电子科技的发展,各类电子产品不断涌现,在生活中广泛应用,同时也会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影响。当前社会逐渐进入了信息化和电子智能化的时代,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本文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了电子科技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并阐述了电子科技应用给人们带来的便利。 关键词:现代生活;电子科技;应用 电子科技的发展极大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当前各式各样电子科技产品的应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质变,同时电子科技产品更急贴近人们的生活方式,给人们带来生活享受。 1.LED节能技术在生活中应用 灯具的发展一直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光明为人类指明了前进的道路,从电灯发明开始,人类就致力于改善照明技术,并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当前随着电子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精神和物质得到极大的满足,很多人开始关注对环境的保护,推动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LED节能技术的发明实现了照明的节能和环保,同时在电子设备屏幕中应用广泛,带给人们视觉享受的同时,也实现了环保绿色的目的。LED可以实现电能到光能的转变,为人们提供可见光,相对于传统的白炽灯发光,LED节能灯具采用三基色粉发光,通过电流来激发电场,从而发光照明。LED发光的特点显著,其电能消耗小,发光寿命较长、光源效率高,不会产生辐射,从而在电子设备中应用广泛,逐渐成为当前设备屏幕和灯具的主流选择。 2.现代汽车电子技术在生活中应用 汽车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象征,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汽车工业飞速发展,同时电子工业在汽车行业内应用越来越广泛。汽车是机械类产品,同时电子信息智能化在汽车中体现越来越突出,这也是当前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 2.1 电子控制喷油装置 当前电子控制喷油装置在汽车中应用广泛,之前的汽车喷油装置采用机电混合式的运行方式,但是这种运行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智能化的追求,也不符合汽车智能化的发展趋势,电子技术的发展逐步实现了汽车操作的智能化和自动化,采用电脑编程的方式来设置发动机状态,与其和内部各系统之间的配合联系,来得到一系列的参数,然后再电脑里进行编写程序,将写好的程序存储在微机当中,然后应用到汽车上,这种电子技术应用于汽车中极大提升了汽车的自动化。 2.2 电子技术在汽车底盘中应用 电子技术在汽车底盘中应用体现在电控自动变速器中,智能化设计系统实现了变速杆的自动调变,运行程序采集发动机的载荷、车速、控制器、驾驶员等多方面的参数数据,并把相应的数据录入到计数机中进行分析,从而判断汽车底盘的运行状况,实现变速器换挡的最佳控制。在汽车底盘中,电子气动换挡装置优化了汽车的操纵,实现了汽行驶的安全性,其采用电子装置取代机械换挡杆,从而提高变速器机构之间的运行效率。电子转向助力系统的应用提高了汽车在低速下操纵机动性,其整个系统采用直流电机助力系统,并采用蓄电池作为动力,极大提高了汽车在驾驶稳定性。 2.3电动汽车的发展 电动汽车是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电子科技加快了电动汽车的研发和应用,随着电子科技的发展,其电路控制系统研究逐渐成熟,从而极大提高了电动汽车运行稳定性和安全性,也减少了汽车的故障率,为电动汽车的发展扩宽市场。 2.4 汽车关键技术环节的应用 首先是传感器技术,当前汽车电子技术向着高精度、高稳定性、低成本的趋势发展,传感器技术是未来汽车行业的重点突破点,智能化的传感器不仅可以提高对信号的处理能力,同时提高了信号处理的精确性,自动化的进行时漂、温漂和非线性的校正;具有高的抗电磁干扰的能力。再者是汽车车载电子网络的应用,在电气内部设置微型处理器可以对汽车的运行状况进行评估和判断,强化对关键运行部件的工况检测,提高汽车运行的安全性。此外是智能交通系统在汽车中的应用,例如自动驾驶的实现就依赖于电子技术的发展,同时需要融合电子、卫星、远程定位等学科的知识,逐步提升系统的全面性。 3三网融合技术在生活中应用 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为三网融合提供了技术支撑,电子技术解决了光纤传输的问题,为用户提供了高性能的信号传输,再者电子科技解决了三网融合的核心技术云计算,为大数据的存储、分析、评估提供了技术保障,涉及数据存储、数据计算、数据再处理、软件开发、数据传输、网络协同等多个方面。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使数字音视频广播将完全取代模拟音视频传输,形成有线广播电视网络;使计算机互联网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使电信网络成为我们赖以交流的平台。总之电子科技的发展实现了手机、电视、电脑的融合,实现了电子信息的系统化融合,为人们生活提供了优质的电子资源,提高了网络运行的安全性和高效性。 4 结语 总而言之,电子科技的发展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当前电子科技依然保持着高速发展的趋势,其在LED照明、汽车工业、网络融合、交通运输等各个行业内具有巨大的应用市场,从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生活科技论文:科技创新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摘 要:早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之中,就提出了科学是重要的生产力的论断,之后邓小平同志以及同志都结合中国的实际特点对这方面的理论进行了补充。时至今日对于科技创新我们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系统的理论体系,这部分理论其实也反应了时代的要求。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人是一种懂得用心去感悟生命的生物,如果生活被操纵了,那么人感受到的就不是快乐。像如科技创新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我们不能让它去操控我们的生活,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认清科技创新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和变化。 关键词:科技创新;生活;影响 面对科技创新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我们只有心怀质疑和探究的精神,保持独立的特质,才能够真正达到丰富我们的生活又不丧失生活本质的目的。下文从日常生活的角度对科技创新对我们日常生活带来的影响进行了总结,希望能够对科技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带来一些思考。 1 科技创新改变我们日常生活的具体例子 1.1 风力发电 其实风是一种潜力很大的能源,各个历史时期风给人们带来的灾害数不胜数,但是如果能够将这一能源进行利用那么是能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便利的。根据有关的数据分析,现在地球上可以用来发电的风力资源有100|千瓦时之多,这个数字几乎是其他发电方式的近10倍。所以说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来说,利用风力发电能够有效改善国内电力能源的供给状况。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丹麦、苏联、美国等国家率先开始进行了风力发电方面的尝试,最早制作而成的小型风力发电机被广泛应用在农村以及沿海的港口城市,但是因为技术的限制那时发电机的发电量较低,大部分都在5000瓦以下。国内开始这方面的实践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西北地区以及内蒙古地区拥有丰富的风力资源,目前国内很多风力发电工程都已经投入使用,这有效的稳定了国内的电力能源供给,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助力。因为科技的创新我们不仅能够合理利用风能,更能够让风能朝着我们需要的方向去转化,这是一个令人可喜的变化。 1.2 磁悬浮列车 和普通列车有所不同的是,磁悬浮列车利用了磁铁之间“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原理,这样磁铁就能够抗拒地心引力并且使得列车完全脱离轨道,进而保持高速前进。这种“零高度”空间飞行的奇迹正式人们利用电磁技术而得到的,相比较传统的列车,磁悬浮列车在速度上可以说是具有明显的优势。 2009年我国第一次开始进行中低速磁悬浮列车的试运行实验,而且当时那辆磁悬浮列车我国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低速磁悬浮列车是现在跨省高速磁悬浮列车的前身,主要用于旅游景区与市区以及中近距离城市之间的连接,我国在中低速列车方面进行的实践为我国高速列车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其实必须磁悬浮列车与普通列车来说,速度快只是其中的一个优点,因为是悬浮于轨道上方的,所以说行驶过程中产生的噪音较小,而且震动较小。更重要的是磁悬浮列车的线路铺设条件要比传统铁路线路铺设的条件要宽松的很多,目前我国政府已经制定了相关的政策细则来推动磁悬浮列车的发展与建设。 其实作为一名高中生来说,这方面的变化感受最深的方面就是,现在我们的出行已经非常方便了,只需要一张高铁票,一天的时间就可以从广州到北京。在科技创新的影响之下,我们的出行方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地球真正变成了“地球村”。 2 科技创新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2.1 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 科技创新会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这是因为科学技术的变迁,人们改变了过去的生产方式,使得社会生产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现在的生产工艺已经在向着现代化、自动化的方向发展了,不仅降低了污染和能耗,而且还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过去还只是停留在理论阶段的产品现在已经被生产出来了,所以说因为有了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社会生产力才能够不断的发展,进而各个国家在这个过程中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其经济的繁荣。 2.2 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提高了人们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 科学技术实际是在人们认识自然规律并且运用思维去改造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的,当人们借助于科学技术去认识世界的时候,又会开阔人们的视野,进而更准确的把握自然规律,从而造福于人类。所以说科学技术的不断应用与创新,就是一个不断开阔人们视野的过程。 此外科技创新衍生出的产品现如今已经融入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现在人们的衣食住行以及工作和学习都在享受科技创新给我们带来的便利。所以说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相比较过去有了显著的提高,在这个基础之上人们开始更加重视对于内心的探索,一直在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 3 科技创新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困境 作为一名高中生,需要应对繁重的课业压力,甚至有时候在课下也需要借助手机以及网络来与老师进行沟通。所以说现在我身边很多同学的家长都有为他们购买电脑或者手机,但是这却出现了另一个问题。很多同学喜欢把手机带到学校里来,甚至上课的时候也是在看小说,看电视剧,这样听课的效率根本没有办法保证。甚至有很多同学一回到家,就沉迷在游戏之中不能自拔,不仅没有办法按时完成老师交待的作业,更影响了与家长的正常交流。这也就违背了家长给我们购置这些设备的初衷,通过这一表述其实我们就可以看出,要想让科技创新发挥其该有的作用,其实还面临着很多的问题。 就像是很多人都表示自己离不开手机,不可否认在某种情况之下确实是这样的,但是人们的思维以及对于问题的认知其实也正在慢慢被手机、电脑这样的“科技产物”所左右。现在的人很少会抱着书本,拿出固定的时间来进行阅读了,也很少会端正的坐在电视机前对新闻媒体之中的某一个事件“评头论足”。这种科技创新之下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其实也同样会使得人们对于生活失去该有的热情,所以说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满足人内心的诉求其实是同样重要的。 4 结束语 科技创新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在享受科技给我们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却也在慢慢迷失着自我,所以说如何正视科技创新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就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上文是笔者站在高中生的角度对这类问题进行的总结,希望能够对有关人士完善这方面的工作带来一些思考。 生活科技论文:物理科技改变人类生活 摘要:物理是源自于生活的科学,它是祖先对于现实生活中现象总结的一种高度凝练,而物理上升到一定高度则会对人类的生活产生影响,物理与生活一直处于一种往复循环,互相影响的状况。本文主要从各种发明的不同层面诠释物理对人类生活的不同影响 关键词:物理;力学;热学;电学;光学 从人类的起源开始,物理就一直伴随着我们的生活,人类利用周围的环境为自己制造生机,无意间发现了钻木取火的原理,火的制取和火种的保存是人类生命兴旺的源头,火让人类的食物更加美味更加健康,使他们居住的环境更加温暖,更有助于驱逐凶猛的野兽,火种的保留使得他们每到一处都可以使用火,虽然他们并不知道摩擦生热,能够燃烧的物体温度一旦达到着火点就会燃烧的物理原理,但是却还是有意无意地利用了这些物理原理为自己创造一线生机,没有火,就不会有生生不息的文明。所以是这些物理原理为人类的兴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虽然此时的人类无法控制物理科技,但是能正确地使用这些物理科技为自己创造更好的生活。 物体如果密度小于水,就会漂浮在水面上,此时的物体会受到浮力,人类最初并不知道物体会受到浮力,但是却能利用木头可以漂浮在水中的特性,造出了木船,木船对于人类也是一个伟大的发明,虽然人类不知道它能承载多少重量,但是却能利用它来往于其他的陆地,并且打捞一些鱼类,通过船的发明,人类丰富了自己的食物系统,并且能与其他的陆地加强沟通,进行来往贸易,使得人类初步展露出了社会的模型。而后,伟大的物理学家阿基米德,正苦苦求索如何测定王冠的体积,在沐浴的时候水从木桶中溢出,却使他灵光一现,发现了浮力定律,以后的科学家循着他的思路一路探寻,终于发现了流体力学的奥秘,他们可以对水中的船只进行受力分析,得到船能承载多大的重量,更进一步改造了这一工具,使得人类的海上航行技术突飞猛进,也为人类文明的推进做了巨大的贡献,郑和出海南洋,使得中国国威得以彰显,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开拓了人类的视野,使得世界的全貌得以重现,麦哲伦环球航行,证明了地球是圆的,揭开了人类心中对于地球的一层疑云。如果没有船,可能人类对地球的认识还是天圆地方,美洲则会屏蔽在人类的视野中,可能各个国家也会老死不相往来,人类有如此的繁荣兴旺,与物理科技是分不开的。 一个铁球与一根羽毛从同一高度落下,自然是铁球先落地,然而伽利略却毅然决然地否认了这个观点,于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被永久地记在了史册,伽利略从比萨斜塔拿出了两个质量不同的铁球,同时下落,两个铁球几乎同时落地。而他又利用了归缪法成功推翻了物体下落速度与质量有关的观点:一根羽毛和铁球相连,落下地面,正常来说羽毛比铁球速度慢,会拉低整体的速度,但是两个拴住一起重量增加,按照之前的理论应该速度加快,因此,原结论被推翻,物体下落速度与质量无关。此举无疑将人类对于物理的认识提升了一个境界,从原本的单纯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升华到以理论为依据进行拓展,伽利略创造的运动学,更是将两种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力和运动联系在了一起,人类对于物理的理解不再肤浅,而且渐渐深入。 1946年2月15日,世界上第一台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埃尼阿克”(ENIAC)宣告研制成功。“埃尼阿克”共使用了18000个电子管,另加1500个继电器以及其它器件,其总体积约90立方米,重达30吨,占地170平方米,需要用一间30多米长的大房间才能存放,是个地地道道的庞然大物。当时的计算机只是为了计算一些繁琐的,计算量较大的科学实验数据,但是经过科学家的研究与改良,变成了集成电路式计算机,投入了数据流,通讯技术,人工智能和模式识别,办公室自动化,计算机也不再是那个笨重的机器,甚至于变成了能拿在手中的小型笔记本,现在的计算机早已进入人们的生活,成为了人们娱乐工作生活的必需品,它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解放了他们的双手与思想,使得整个世界彻底联通。而电视,手机等的出现也使人类的生活大为精彩,不再闭塞。一个恶霸不再敢横行乡里,因为有互联网和电视的监督,一旦做了违法的事,必定会尽人皆知,网上和电视也会把最新的实事,并且传播正能量,丰富人们的生活。互联网的普及让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更加频繁。互联网上WWW网站众多,比之传统媒体,能快速提供信息。但互联网只是一个平台,还需要科技创新。众多的基于互联网新产品的出现带给人们全新体验。微信、QQ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素不相识、从未谋面的人也能成为好友。微博的出现更是带来了媒体的新变革,通过微博,即使是普通人也可以快速发送信息,并被世界范围内的他人获取。中国境内最大的微博平台是新浪微博。 然而,物理科技为我们带来的未必都是好的影响,凡事有利必有弊。火虽然可以烤熟食物,可以取暖,但是也有人用火来作为攻伐的利器,排除异己,荼毒生灵,残害同胞,船虽然可以承载人漂洋过海,来往贸易,但是也有人在船上装载军火,征伐其他国家,通过武力使得对方屈服。蒸汽机虽然推动人类工业革命的进展,但是却会产生大量的污染,使得环境破坏,并且消耗大量的煤炭资源与人力物力。电的使用为人类带来了便利,但是也会有很多人使用电不善,导致事故伤亡,计算机虽然让人类跨入了信息化社会,但是电脑的出现,也让一些新兴的职业――黑客悄悄进入其他人的电脑,窃取别人的资料,使用电脑病毒侵染别人的电脑,甚至于涉及到国家安全。手机虽然使通讯变得便捷,但是却让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显得淡薄,每个人的手机号码仿佛成为了他们每人的囚犯编号,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电视机虽然丰富了人类的娱乐生活,但是却让人容易迷失自我,沉浸在电视剧里的世界无法自拔,却忘记了现实的生活。这一切,其实都是源于人类心理的贪婪,惰性,欲望,等一切的恶性心理。但是如果能克制住这些心理,好好地利用物理科技,必定会使人类的生活大放异彩。 生活科技论文:《大学物理》教学内容结合现代生活科技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本文跟踪最新科技发展动态,列举了几个精心挑选的结合大学物理培养方案的新鲜实例,抽取其主要物理学原理,引入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内容的现代化结合和习题引入生活化。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获得知识。不仅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提高了学生驾驭知识的能力。 关键词:大学物理 现代科技 生活 课堂结合 一、引言 既然物理来源于生活,那么我们的物理教学就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通过有声有色、有血有肉的生活化教学,不但能培养学生学习的“趣”,激活了学生探究的“思”,也提高了学生的“智”。从而体现了物理教学的课改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培养了学生见物思理的学习意识,真正把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学而有用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源泉。广泛而紧密的联系现代实际生活,不仅大大的扩充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更使学生感到物理学就在身边,是一门活生生的学问,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既有利于知识地拓展,又有利于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甚至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中国常年的应试教育,学生的物理知识范围窄,眼界局限,应用能力差,这就要求在大学物理教学中补上这一课。 二、《大学物理》教学内容结合现代生活科技的主要举例 物理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和自然现象,日常生活以及生产技术有着非常广泛而深刻的联系,应当充分挖掘物理学知识点和现代生活的联系。《大学物理》主要可以分为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以及近代物理部分。以下举例说明: 力学中的转动惯量是《大学物理》中新接触到的一个概念,这个概念对理解刚体运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刚体定轴转动定律中的组成部分。在课堂教学这个内容的时候,作者首先通过播放花样滑冰视频引入,提出问题“旋转过程中运动员是如何控制旋转速度的?”然后按照顺序讲授课堂内容,包括:转动惯量,角动量,角动量定理,角动量守恒定律等知识。最后回到课前所提出的问题,解释由于忽略冰面水平方向上的摩擦力,花滑运动员在旋转过程中角动量守恒,运动员通过双臂的伸展与收缩改变自身的转动惯量,从而改变旋转速度。由此拓展讨论:铁饼的质量分布于边缘,转动惯量大,惯性好,不易翻转,陀螺效应稳定。 热学里面的电冰箱和空调的工作原理来源于热力学第二定律是中学大家就熟知的。保温瓶胆的真空度和原理就有赖于《大学物理》热学中平均自由程()的概念。随着分子数密度n的减小,将增大。当气体压强减小到一定程度,使得分子的平均自由程大于器壁之间的距离时,分子之间的碰撞概率小到可以忽略,即减少热传导[1]。还有空气动力环保汽车,医学上的气体血栓等都需要用热力学的原理来说明。 电磁学里面我们所熟知的:振荡电路给钢琴调音,热电偶与温度传感器。电磁学甚至还可以和艺术结合起来,日本科学未来馆展出的玉幸子的磁流体(magneticfluid)艺术展,通过电磁控制给粘稠状的黑色磁流体赋予了艺术生命,美轮美奂。以及军事上中东战争爱国者导弹的电磁轨道炮,电磁炉加热的基本原理,冶金工业中真空感应炉,红外,蓝牙技术,电磁辐射及其有效屏蔽等等都是电磁学结合现代生活科技的实例。 光学中3D电影与光的偏振,CR-ROM与光的干涉,激光炮,激光测速仪等。近代物理学中夜明珠与放射性物质,GPS导航与相对论,量子物理学与STM等等物理学与结合现代生活科技的实例不胜枚举。 三、习题引入生活化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阵地,学生的作业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助推器”,是学生成长的生长点。学生学习物理学就是要应用到将来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去,作业不应是为了做题而做题,而应该向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向发展。将现代物理知识以例题或习题的形式渗透到教学的各个部分,以下简单列举几道习题: 1.美国双螺旋运输机CH-46"海骑士"运输直升机(Sea Knight),分析为什么双螺旋桨的旋转方向一定相反。 2.求:乒乓球小球(38mm)变大球(40mm)后,绕直径的转动惯量增大为原来的几倍?对飞行过程中转速的影响如何? 3.根据播放的跳水视频,用物理学规律解释其运动规律。 四、小结及展望 虽然生活中物理无处不在,但是将其与教学知识点完美结合却需要精心挑选与准备。教学方法的改革也还值得深入改革与探讨。希望以后能通过引导学生收集资料、动手操作、合作讨论等活动,探索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解决生活中的物理问题。引导学生主动了解现代科技生活中的物理学,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及学习能力。尝试在课后收集丰富而有趣的相关资料,并相互交流。 在我国现行教材中,有部分课外补充书籍涉及此方面的内容[1,2],但很少有教学内容直接结合现代生活科技,容易使学生在学完物理学课程后,感到物理学只能解决一些理论模型的问题,而对他们的专业,对他们今后的发展和生活没多大作用,认为物理学可有可无。如果结合教学内容介绍所学知识在现代生活科技中的应用,不仅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是整个自然科学的基础,认识到学学物理的重要意义。 随着素质化教育的推进以及大学教育的大众化,加之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今后我国的研究趋势,尤其是工科基础物理教学,在利用现代先进教学手段的基础上,会向更加现代化,生活化的方向拓展。 生活科技论文:树立大科学教育观念,挖掘生活中的科技因素 摘 要: 科技活动是以推进科学思想、科学活动、科学知识、科学技能为一体的青少年科技教育,是推进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重要载体,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农村小学科技活动缺乏必需的实验室和实验器材,学生缺乏科技的课外阅读知识,没有科技馆,更没有接触高科技的机会。这就需要农村教师挖掘身边的科技,激发学生对科技的兴趣,进一步了解科技,认识科技,从而更好地利用科技,探究科技。 关键词: 农村教师 科学教育观念 科技因素 农村孩子接“地气”,熟悉生活,接近自然,所以农村教师要树立“生活处处即科学”的大科学教学观,让课堂教学和社会生活、自然万物、风土人情等都成为科学课程资源,发挥其应有的教育功能。教师必须强化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开发和整合利用各种生活资源,积极开展科技综合实践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因而农村小学要挖掘生活中的科技,切实有效地开展科技活动,使学生感到创新、发明就发生在身边,并非高不可攀。 一、挖掘身边的科技,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 教育学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手段,兴趣是一种求知欲,是学生探究知识的动力,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一旦唤起求知欲,所有问题便会迎刃而解,从而大大提高科学教学质量。那么如何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启发学生思维,激起学生创新的浪花呢?这是每个辅导老师都关心的事。农村教师可以根据现有条件,通过变魔术、显本领等引领学生进入科学领域。 在四年级的公开课上,我在课前变了一个小魔术,把学生都惊得目瞪口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我趁机说自己能认读“无字天书”,话音刚落,立即引来学生的一片哗然,没有一个学生相信。我拿出一碗淀粉水及一支毛笔,让一个同学走到边上,在上面写几个字,不让一个人看到。等一会儿,水干了后在白纸上看不出字来,先让同学们看看上面写了些什么字?学生在仔细观察后,确定看不出写了什么。就在学生不知所然时,告诉他们:“我能看出来,他写的是什么字?”学生当然不相信,这时我在讲台下用碘酒擦一擦,所写的字便显现出来了,然后大声地告诉学生是什么字。学生还是不相信,一齐去问写字的同学。最后我揭示谜底:“是我有一双神奇的眼睛吗?当然不是。大家看……”拿出用碘酒擦过的白纸,刚才那个同学所写的字跃然纸上。就在大家一脸茫然时,我不失时机地提问:“是什么原因产生了如此奇妙的变化?”学生纷纷举手猜测,这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兴趣。 二、挖掘身边的科技,培养仔细观察的习惯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了解世界的第一个窗口。有人把它比作“进入心灵的门”,任何知识、事物要想装入我们的脑海,不通过观察这道随时开启的门是无法办到的。观察是学生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智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学生有良好的观察习惯,所获取的信息就丰富多彩。因此,教师要善于通过对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提出问题,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如:浴缸或水池等放水时会形成旋涡,这个旋涡是怎么形成的呢?这个旋涡是逆时针还是顺时针呢?为什么?大家在用水桶或脸盆端水时,要走得很小心,否则里面的水会晃出来,这是为什么呢?有没有什么办法解决呢?秋天到了,树叶为什么变颜色并落下来?通过这些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的现象,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三、挖掘身边的科技,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操作能力一般是指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现在小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差,有些连最简单的叠被子都不会。一个人的实践活动能力是其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既要学生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又要学生具有应用知识的能力。而知识也只有在能够应用时才具有生命力。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规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在体验中领悟、学会想象、学会创造。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在农村,捉几只蜗牛比较方便,可以出这样的题目:开展一次蜗牛力气有多大的有趣的观察实验。先向学生讲清实验的方法与步骤:先捉来十几只小蜗牛,并随便取其中三只,分别编上“1,2,3”号码。先称出“1”号蜗牛的重量,然后用棉线拴住这只蜗牛的外壳,棉线另一头拴上砝码,放在玻璃板上让蜗牛去拉。这样把砝码一直加,直到这只蜗牛拉不动为止。对“2”号“3”号蜗牛用同样的方法实验。讲清楚方法与步骤后,可以放手让学生实验。学生通过捉蜗牛,称重量,加砝码等一系列动作,锻炼了实际操作能力。通过实验得出结论,蜗牛能够拖动比它本身体重100多倍的物体。最后透过玻璃板仔细地观察蜗牛爬行的足,找出蜗牛能够拖动重物前进的原因。 四、挖掘身边的科技,培养坚韧不拔的毅力 人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支配行为,以实现这一目标的心理过程就是意志。意志过程必须以认知过程、情感过程为基础,它是人心理上的自觉性和能动性的表现。坚强的意志与其一生的发展、生活、工作乃至身体都有直接关系。每一项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都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艰难的过程,体验一些学生身边的科学技术的发现、操作过程,对培养学生如何面对挫折、坚定信念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如以“如何种好一种庄稼”为主题对庄稼能手进行一次专访;以“如何养好一只家禽”为主题,开展一次科技实践活动。通过实践听、做,体验到做成一件事的不易,从而磨炼学生意志,培养坚韧不拔的毅力。 农村小学生对一些高科技往往比较陌生,卫星、宇宙飞船等离他们实在太远,参观科技馆的机会很少甚至没有。因此,教师应该把挖掘身边的科技作为农村小学科技活动的切入点,在平时教学中让学生认识到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很多神奇现象、许多深奥的知识我们还不懂,提高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最终打开科学世界的大门,在神奇的科学海洋里遨游。 生活科技论文:科技带来崭新的视听生活 【摘要】 在全球总体经济不稳之局势下,2011年全球平面电视市场出货约2.22亿台,尽管仍较2010年同期成长7.5%,然成长率增幅已不如以往,在技术不断超越精进的同时,人们也渴望怀旧,因此传统被赋予新定义.... 由台湾经济研究院于2012年8月所公布之制造业景气信号之灯号(表一)可发现,制造业景气在2月小幅回升之后即陷入衰退状态,主要导因于先进国家债务问题仍悬而未决,而新兴市场成长动能逐渐趋缓,虽上述问题未持续恶化,但若长久处于现状之下,制造业景气恐难起跑。 若再细看产品类别(表二),不难发现近几年发展快速的电脑、电子产品及光学制品受到全球经济状况下滑及消费者对于新产品之期待而递延购买之影响,数月来持续处于蓝灯之衰退状态,其中包含「电脑产品、「电脑周边设备、「电脑组件及「视听电子等产品,而电脑产品及视听电子设备尤为低迷,因此本文将针对「视听电子产品做一概述探讨。 一、 视听电子产品业所囊括之产品项目 随着台湾经济结构变迁及产业持续发展,旧有工业产品项目恐不敷使用,因此“经济部统计处”定期修订产品分类,以适当反应当时经济状况及产业结构等需求,而据其2011年第十五次修订之工业产品分类,视听电子产品业归类于:制造业 电脑、电子产品及光学制品制造业 视听电子产品制造业。 视听电子产品制造业可再依据产品群细分归类,视听电子产品业所囊括之产品项目详如下表所示。 二、 台湾地区视听电子产品业大型企业TOP 10分析 依据中华征信所近五年台湾地区大型企业排名资料显示(下图一),视听电子产品业TOP10业者营收总额由2007年的新台币1,043亿元成长至2010年的新台币1,990亿元,其间成长幅度曾高达44.8%,2011年则滑落至新台币992亿元,营收几近腰斩。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传统电视由硬体技术之演进转向创新内容应用,各厂商除了加强外型设计、提升硬体设备外,亦开始精进其内容应用,结合电脑作业系统、数位相机、MP3、互动技术、3D效果等崭新功能,智慧型电视于焉诞生,赋予几近成熟之电视产业新生命,在数位化及网路化之潮流趋势下,智慧型电视可望为液晶显示器创造出一番全新的市场需求。 此外,在智慧型手机及平板电脑问世并形成主流文化之后,连带拉抬可携式、轻薄之专用音响Airplay技术,及3D音效信号处理器之高阶多媒体喇叭系统之需求,而专业用铝质音箱则因其超低音技术,成为小型演唱会之首选器材,加上人均所得普遍提高,民众对于生活品质要求提高,娱乐需求亦随之提升,高品质、高科技及高享受之视听娱乐设备产品尚有成长空间。 然在世界各地陆续传出重大天然灾害、先进国家面临债务问题、以及新兴市场成长力道不如预期之下,全球经济状况持续萎靡,非属必需品之视听电子产品终端需求势必受到影响,加上消费者对于新奇科技之向往,使得产品生命周期缩短,厂商欲求营收成长之路必然艰辛。 另依近五年视听电子产品业TOP10排名状况分析表(表四)观察,经过金融海啸洗礼后,该产业之厂商可说历经一番大洗牌。五年前之龙头业者歌林(股)早已不在榜中,而纬创资通(股)及瑞轩科技(股)窜出头后即竞争激烈,抢攻该产业龙头宝座;台湾松下电器(股)、佳世达科技(股)亦在前五名徘徊;美律实业(股)则稳定居中;大同(股)排名则是蒸蒸日上。 2011年龙头业者瑞轩科技(股)成立初期系从事CRT显示器产销业务,后来由于LCD显示器渐成为显示器主流,该公司于1996年开始推出LCD显示器,并曾先后于1997年通过ISO 9002国际标准品质保证、1998年通过ISO-14001认证,并于1999年12月获颁台湾精品奖,另于2002年开始推出液晶电视及电浆电视。 目前该公司以高阶LCD TV、显示器及PDP TV、LED TV之产销为其主要业务,主打大尺寸产品,主流尺寸集中在32至42机种,约占该公司平面电视出货量比重70%,往来客户不乏国际知名大厂,而其自有品牌「VIZIO产品,凭借着价格竞争优势,亦顺利打入国际知名量贩通路。 由此显见,在科技日新月异的情况下,惟有持续精进技术,不断因应市场状况调整营运策略,带给消费者全新的产品体验,并满足其消费感受,才能在这场混战中生存。 三、 产业前景及展望 根据DisplayBank统计指出,在全球总体经济不稳之局势下,2011年全球平面电视市场出货约2.22亿台,尽管仍较2010年同期成长7.5%,然成长率增幅已不如以往。液晶显示器方面,由于市场已趋饱和,出货成长率难以续创新高,加上欧美债信风暴,消费市场无疑雪上加霜,2012截至目前仍未有起色,故整体市场局面仍有待观察;而工研院IEK则认为数位内容及服务应用之差异化将成为智慧型电视之销售焦点,再加上其应用不再局限于传统影音收视,可与游戏、教育等整合,因此估计2016年智慧型电视渗透率将可达65%。 在技术不断超越精进的同时,人们也渴望怀旧,因此「传统被赋予新定义:电视不再只是坐着收看、游戏不再需要拿着摇杆、电话不只是通讯工具,而画面不只是看的到就好,必须逼真、清晰、生动;声音不只是听的到就好,必须震撼、具有临场感。面对数位影像时代的来临,视听电子产品大发利市,虽技术上仍有许多待突破之处,但其潜在市场不容小觑。 视听电子产品业SWOT分析 优势(Strength) 劣势(Weakness) 岛内上/下游产业整合度高,降低产业风险。 海外设有生产基地,分工整合能力强劲。 部分产品制程良率不足,成本高昂。 电价及人工成本调涨,压缩获利。 机会(Opportunities) 威胁(Threats) 新兴国家成长动能可期,提高消费性电子产品需求。 多功能娱乐整合,提高消费者接受度。 全球经济状况不甚稳定,影响终端需求。 产业走向成熟阶段,难有高度成长。 价格竞争激烈,压缩获利。 资料来源:自行整理 生活科技论文:扬州生活科技学校女生体育活动现状调查与分析 【摘 要】中职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分支,中职学校是输出初、中级技工人员的主要场所,中职学校女生是充满青春活力的群体。本文采用问卷调查,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扬州生活科技学校女生的体育活动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多数女生喜欢体育课,但是对体育活动真正感兴趣的却很少;对体育运动项目选择广泛;喜欢教师组织与自由学习的组织方式;场地、器材是影响她们参加活动的一个因素。 【关键词】女生 体育活动 现状分析 1 前言 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贯彻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重要途径,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中职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分支,中职学校是输出初、中级技工人员的主要场所,它担负着培养劳动者素质的重要任务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占重要地位。中职学校女生是充满青春活力的群体 ,这个阶段她们生理发展趋于成熟,但心理却处于不稳定、不成熟的时期,常常表现出惧怕困难、害羞、容易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等形态。如何根据中学女生身体生长发育和心理发展的特点,结合中职体育的实际,分析中职女生体育活动开展现状,有计划地组织与实施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强健身意识和培养其锻炼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研究课题。 2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校内全体女生 2.2 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2.2.2问卷调查法 2.2.3 访谈法 2.2.4 数据统计法 3 结果与分析 3.1体育兴趣和体育参与动机调查分析 对体育课兴趣程度的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女生都喜欢上体育课,没有人讨厌体育课。但对体育活动真正感兴趣的占少数,而不感兴趣的仅占多数,虽然不愿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并不多,但女生厌学体育的现象仍然较为严重,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女生厌学体育呢? 通过对部分中学女生面谈,虽然多数学生把造成厌学的原因归为大量的客观因素,但通过仔细分析,其中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的因素。 分析:从调查结果看,所有的中学都把增强学生的体质和让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应对考试为课程目标,却忽视了体育课程中培养学生的个性、养成良好的体育活动习惯等方面的最初定义。在中职的教学中,提倡以技能为主要教学目标,体育课程在与技能大赛或是相关活动冲突时往往也会被占用。 3.2对体育课兴趣程度及对运动项目选择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通过调查结果显示,中职女生对体育运动项目兴趣广泛,其中大多数的女生对羽毛球很热衷,主要原因是羽毛球项目较易开展,学校提供的器材资源较多,运动负荷相对较易控制。其次是软式排球,多数女孩喜欢排球,是因为,学生在课堂上已经初步的学习,对其有一定的了解和技术的支撑,而且软式排球相对柔软,不易受伤,这就奠定了部分学生喜欢软式排球的基础。然而作为同时学习的篮球,绝大多数女孩不喜欢,究其原因:一方面女孩子不喜欢篮球激烈的抢夺和碰撞;另一方女孩子又偏爱干净,不喜欢大量出汗,相互之间的碰撞易将衣服弄脏。对于体育课程中健美操,形体课程也备受青睐。 3.3 对体育课形式倾向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中职女生倾向于既要有教师的组织教学,也要安排学生自由活动的结合形式。对部分高中女生进行了访谈,部分学生不喜欢老师组织的按照教学大纲来的教学内容,比较单一重复,教师不能真正将区别对待完全做到位;部分同学倾向于由教师组织教学的主要原因是在学习与锻炼过程中能及时得到教师的指导,对掌握身体锻炼内容的理论、方法、要求有帮助,而这种指导与帮助在学生自己活动中体现就较少。由此可见,科学地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把体育课上得更生动活泼和朝着充分培养学生个性的方向发展,开发体育运动项目资源并运用于体育课教材之中都是中学体育教学面临的改革课题。 3.4场地器材对体育活动参与的影响调查与分析 本校操场为200米塑胶场地,操场上一节课同时上课的班级可达3-5个,每个班级20-50人不等。而从体育组器材来看,器材数目相对于上课的班级来说明显过少,器材种类不多,羽毛球、乒乓球数量较多,但是女孩子甚少玩乒乓球,篮球排球对于女孩子来说,缺乏新鲜感,这也是导致一些女生不愿或不能参与体育活动的一方面原因。体育教学除了徒手教学之外也少不了器械的支撑。 场地的器材设施是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健身的基本条件,充足的、 合理的体育设施是保证学校体育事业良好发展的一项重要条件。 4建议与结论 4.1结论 中职体育教学要围绕“健康第一为主题”,在介绍体育的基本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力求处理好体育技能、健康知识与提高专业综合技能之间的关系。对高中女生的体育兴趣及相关因素进行了问卷调查与分析,提出了激发和维持高中女生的体育兴趣的实施途径,提高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兴趣,养成锻炼的习惯,培养健全的人格。 4.2建议 学校领导重视学生的体育健康意识 ,加强对体育工作的投入 ,教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上好体育课。由于中职阶段的女生知识经验日渐丰富,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对体育的兴趣、爱好趋于集中、稳定,这常常是推动她们进行自学锻炼和自觉上好体育课的主要动力。总的来说,大部分女学生有参加体育课的兴趣,动机也正确,由于部分条件约束,少数女学生讨厌上体育课,但我们可以努力改善教学方法帮助他们,使他们逐渐热爱体育,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 生活科技论文:科技与社会生活中的食品安全问题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饮食的多样化,食品卫生与安全已成为人们极为关注的话题,食品安全问题也牵动着广大民众的心。 【关键词】食品;安全 一、我国食品安全现状 (一) 食品原料在生产环节缺乏统一管理 我国的产品生产和经营者多数以家庭为主体,分散的生产方式难以保证食品原料的质量和安全。缺乏统一管理,滥用抗生素、激素、农药、化肥等现象,使我国初级农林牧渔等产品的农药残余量时有超标。在原料质量难以保证的情况下,即使最先进的生产工艺与设备也难以生产出符合国际标准的安全食品。 (二)农产品等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的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不断加剧。工业三废的污染和城市排污量日益增加,加上农产品生产中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及畜牧养殖业的粪便污染,致使我国的大气、水域和土壤污染进一步加剧。这些对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出口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 在加工与制造过程 1不规范操作 食品在加工环节可能出现不规范操作的现象,例如加工设备的不卫生,加工过程中使用的容器、工具、管道清洗不净或使用不当,造成其中的有害物质析出,形成食品污染;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不良造成食品的微生物污染。 2加工过程中的食品添加剂 加工过程中的添加物,如超标使用食品添加剂,甚至添加非食品级的色素、香味剂、防腐剂、发色剂、护色剂等。 (二) 运输与储存过程污染 由于运输工具不洁会造成食品污染,如用装过农药或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的车船不净彻底清洗就装运食物。运输车辆不清洁,在使用前未经彻底清洗和消毒而连续使用,同车混装食品与非食品,生熟食品混装等。另外在运输途中,包装食品如果条件比较差或破损,食品也会受到尘土或其他有害物质的污染。 (三)人为污染 一些非法的食品生产经营者,为牟取暴力,以次充好,以假代真,违反食品法规超标使用食品添加剂甚至人为地掺入有毒、有害物质,这些人为有意造成的食品污染是一种严重违法行为。特别是为了使农产食品“保鲜”,在流通过程中,一些不法经营者用一些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来处理鲜活农产食品。如用硫酸处理荔枝、胡萝卜、生姜、银耳;用硫酸镁、硫磺、甲醛处理木耳、鱿鱼等干制品;用色素处理鱼、米等;用氨水催熟番茄等。食用这样有问题的农产品,会导致非常可怕的安全事故和疾病。 三、如何做到食品安全的有效控制 (一)储运过程 商品的质量管理,采购过程是关键,而索证是采购环节的重要工作,通过索证审查供应商的资质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对供应商的索证包括供应商营业执照副本、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卫生许可证、产品质量标准、生产许可证。索证的全部材料应有供应商盖章的复印件。采购人员对高风险、技术含量低、非知名品牌及自有品牌供应商要进行实地考察。对食品质量的审查包括,商品条码系统成员证书、商品检验报告、保健食品批准证书、绿色食品证书、原产地域专用标志证明等等。要加强对农产食品的检查,对禽、肉、水产等食品要实行按进货批次索要检疫证明和进货票据,并详细记录进货来源、品名、数量、日销售量,做到一旦发现问题,可以迅速追溯到生产源头。 (二)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控制与正确使用 食品添加剂的生产和应用不仅关系到消费者的健康与安全,也关系到我国食品工业的国际声誉与市场信心。管理部门应重视食品添加剂的每个生产及流通步骤,规范食品添加剂市场,逐步走向规范化、标准化和制度化。 1、完善相应的制度法规 完善食品添加剂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加快完善我国食品添加剂标准体系。参照国际通行做法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采取许可使用名单制,规定食品添加剂的名称、使用范围、最大使用量和最大残留量。为此,必须以有关国际组织制定的危险性评价作为制定相关标准的基础,对现有《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进行全面、科学的修订和补充,保证标准体系与国际接轨。加强对食品添加剂安全管理的立法,明确质量监督、卫生、安全等部门和社会的监督职责以及生产、销售、使用单位的内部管理职责,形成共管范围。 2、强化对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督管理 监督食品添加剂使用企业和个人严格自律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者,必须按照《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或规定的品种及其使用范围、使用量进行使用,并在产品标签上按规定要求进行标示。禁止以掩盖食品腐败变质或以掺杂、掺假、伪造为目的而使用食品添加剂。要建立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备案制度。做到在购买食品添加剂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索取检验合格证或者检验报告单;必须使用属于食品用途的添加剂,添加剂产品说明书的内容必须真实,禁止使用非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应设专人负责管理;严格按照标准要求进行添加,不得随意扩大使用范围或者用量;建立严格的食品添加剂采购、验收、使用登记台账,并作为分类并分开存放,以防误用。 3、提高食品添加剂检查水平 目前,我国对食品添加剂的检测技术相对比较落后,准确性和快捷性需要进一步提高,这就要求有关部门采用现代分析技术对食品添加剂进行检测。如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在榨菜中存在的苯甲酸钠、山梨甲酸以及柠檬黄着色剂等;采用固相萃取与高效液相色谱测定苯甲酸、山梨酸、糖精钠,这些方法简单快速,易于操作,稳定性好,精确度和准确度高。采用这些高效、准确和方便的测定方法能够进一步完善食品添加剂检测的标准体系。同时,相关部门根据检测技术以及食品添加剂的发展,进一步完善食品添加剂使用的标准和法规,规范食品添加剂的使用。 生活科技论文:用数学沟通生活,以科技引导课堂 【摘 要】数学知识和科学技术、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但数学课堂常常因为很强的理论性而使学生失去兴趣,本篇文章就从如何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展开论述。 【关键词】数学 兴趣 生活 科技 数学是人们参加社会生活,从事生产劳动和学习,研究现代科学技术不可缺少的工具。但是由于数学理论性比较强,学习起来比较枯燥,学生们很容易就对数学这个学科失去兴趣。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因此,怎样唤起同学们的学习欲望,就是数学老师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了。作为一名有多年经验的数学教师,我对数学教学中如何唤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有着自己的见解。 第一,教师要善于从生活中的事件出发,不断地引导学生,亲自动手解决问题,创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便能顺利地建立数学概念,把握数学定义、定理和规律 比如学生对实验的兴趣是很大的,而数学实验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每次有实验的时候,连最不喜欢学习的学生也会认真的动手去做,去尝试,数学教材中有许多数学实验,能使学生在分工合作、观察、记录、分析、描述、讨论等过程中获得与概念、规律相联系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识。千万不要因实验的条件或教学进度的原因放弃实验,而失去一个让学生动手的机会。例如,将一三角形的硬纸片剪拼成一个矩形,使这个矩形的面积与原三角形硬纸片的面积相等,学生运用硬纸片剪剪、拼拼,充分地进行动手、合作,发现有多种剪拼的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进行抛一枚硬币的实验研究概率时就需要学生合作,一个学生反复抛一枚硬币,另一个学生记下每次抛硬币的结果,在大量实验下,得到一组数据,利用这组数据定性的去分析硬币正面朝上的概率。通过实验可以激发他们探究新知识的积极性,让教学内容事先以一种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使学习的内容富有吸引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了解这些知识的实用价值,懂得在社会中如何对待和应用这些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应用能力。 第二,精心编制习题,让学生认识数学的“工具性” 教师可在遵循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的前提下,根据当地实际,适时地编写与生活、市场经济等有关的内容,融入教学中。学生可以看到,利用所学数学知识可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很多问题,进而体会到数学应用的重要性。 比如,在讲述函数内容时,可编写投资与消费等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问题。例如这样的题目:西湖中学计划购置一批某型号电脑,市场价每台5800元,现有甲、乙两电脑商家竞标,甲商报出的优惠条件是购买10台以上,从第11台开始每台按70%计价;乙商报出的优惠条件是每台均按85%计价,两家的品牌、质量、售后服务均相同,假如你是该校有关部门的负责人,你选择哪家?请说明理由。这样的题目,能让学生了解如何提高经营和消费的决策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让学生自己编发展题,然后从中选出几个有代表性的问题让全体学生解答,逐步形成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第三,要善于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能为数学教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能创设、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开阔学生数学探索的视野。而且,作为新时代的学生,同学们一般都会对这种新型教学手段有着浓厚的兴趣。比如初三几何“探究性活动:镶嵌”,可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进入问题情景阶段,教师投影“美丽的镶嵌世界”,把学生引进一个五彩缤纷的图案王国之中,并提出探究的各种问题。第二阶段为实践体验阶段,学生利用校园网资料,搜集一些平面镶嵌图案,在教师的启引下,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探究各种问题,并总结规律和归纳结论。第三阶段为表达交流阶段,每组学生把探究成果贴在“我的成果”目录中,互相交流,对比,归纳。丰富的信息资源,开拓了视野,激活了思维,增强了想象,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总之,数学知识和科学技术、社会生活息息相关。让数学与现实生活上连接起来,关注现代数学科学技术的发展,能使学生真正了解到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使数学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过程,让学生感悟到实际生活中的数学的奇妙和规律,从而让课堂更加活跃和高效率。 生活科技论文:实施生活化科技教育深化高中课程改革 编 者 按 随着《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通知》的,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职业技术”的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程成为高中选修课程的重要内容。台州市第一中学是一所以科技教育为办学特色的省一级重点中学,在二十多年的探索中,学校的科技教育通过开展“学一门生活中的技术”活动、整合普通高中与职业技术学校资源开发选修课程等措施,着力于学生生活技能和职业技术的培养。这一探索正契合深化高中课程改革的精神,且在实践中成效显著。本期“视点”,我们采访了台州市第一中学的洪仙瑜校长,并约请学校的多位教师撰文,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学校开展科技教育的具体情况,以飨读者。 洪仙瑜,现任台州市第一中学校长,中学数学高级教师。曾被评为台州市名校长、科研型校长,浙江省名校长培养人选、先进教育工作者、劳动模范,“十五”中央教科所先进实验工作者;2010年4月,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洪仙瑜坚持特色兴校的学校发展策略,完善了以“专题选修、课堂教学渗透、课外活动”三大课程为支撑的科技教育课程体系,倡导并构建生活化科技教育模式,使科技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成为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大力推进科技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的科学融通。近年来,在全省率先开设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程,实现普教、职教优势互补,为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提供了成功经验,得到了省教育厅领导和省教科院专家的充分肯定,《中国教育报》《浙江教育报》对此也作了深入报道。他先后主持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教师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探索与实践研究》和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高中科技教育生活化的研究》,出版了《教师职业生涯设计与发展》《走向生活化的高中科技教育》等著作,多篇论文在公开出版的刊物发表或获奖。 记 者 洪校长,您好!作为高中选修课程的重要内容,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程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职业技术,培养学生的专业倾向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贵校的科技教育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职业技术等方面成效显著,得到了省教育厅刘希平厅长的高度评价。我想,成绩的取得一定是学校长期努力的结果。 洪仙瑜 是的。我校是一所科技教育特色学校,从1989年开始,我们就进行了科技教育的探索。从“小发明、小制作、小实验、小论文”起步,到实施生活化科技教育,我们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的时间是1989—1994年,这一阶段,我们主要通过课外活动的方式开展科技教育。第二个阶段的时间是1995—1998年,这一阶段,我们开始构建科技教育的课程体系。第三个阶段的时间是1999—2007年,这一阶段,我们尝试在科技教育中切入学生现实生活。 从2008年开始,我校的科技教育进入第四个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一是探索如何将科技教育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联,以生活的视角解决自然、社会科学中的问题,突出技术教育的地位,不断完善科技教育的课程体系;二是使科技教育从面向部分优秀学生的精英教育转向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教育,促使学校形成“崇尚科技、倡导环保、走进生活”的鲜明特色。 记 者 显然,学校在实践中越来越注重科技教育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听说学校的课题“高中科技教育生活化的研究”获得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和2009年度教育部重点规划课题的立项,请您谈谈贵校对“生活化科技教育”是怎么定位的。 洪仙瑜 我们倡导的生活化科技教育,是以学生生活中的科学、技术、环境问题为切入点,以课程为依托,从校园到社会,从课堂到生活,让学生运用科学技术知识、方法来研究身边的实际问题,促成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使他们在实践中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形成服务社会、服务人类的科学情怀,养成创新素质,发展综合实践能力。生活化科技教育具有大众性、草根性、生活性等特质:大众性就是面向每一个学生;草根性就是学生的问题来自于基础的、原始的;生活性就是一些科技问题来自学生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其实践流程是:生活中产生问题—解决问题—为生活服务。 记 者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学校是怎样推进这项工作的? 洪仙瑜 生活化科技教育模式涉及学校教书育人的各个环节,我们从办学理念、课程体系、校园环境、校园文化、规章制度、校外拓展以及教师培训等多个方面全面抓起,以丰富和完善课程体系为出发点,各个环节相互补充、互相协调,多途径、多渠道推进模式的实施与开展。 一是依托丰富的课程体系,全面推进生活化的高中科技教育。我们的生活化科技教育注重建立包含学科教学、综合实践活动以及技术技能培训等内容的课程体系,通过丰富和完善课程体系特别是选修课课程体系,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最大化的个性发展空间。(1)在必修课程中渗透科技教育。我们充分挖掘生活中的科技问题,并通过学科教学设计,借助课堂活动进行科技知识的渗透、科学方法的演练和科学精神的陶冶。(2)在选修课程中深化科技教育。在知识展类选修课程中,我们编写了生活化科技知识读本《科学·技术与学科拓展》,该读本尝试将科技知识、生活实际和高中各学科的学习紧密结合,尝试用高中生能接受的科技知识和具备的思维能力来初略阐明科技原理和生活中的应用。在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中,我们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3)在技术技能类课程中丰富科技教育。技术教育必须立足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经历,立足于“做中学”和“学中做”。2010年和2011年暑期,为了推进本课题的研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了“学一门生活中的技术”活动。活动以即将升入高二年级的高一学生为对象,安排4天时间在椒江职业中专集中进行职业技能课程学习。2010年暑期,开设了电子、电工、钳工三个专业,共有101名学生参加培训。2011年暑期,在原有基础上增设计算机CAD、计算机Photoshop、计算机网页制作等专业,参加实践课程的学生人数为208人,实现了成倍增长。 二是整合校内外科技教育资源,提升科技教育品位。除上述通过丰富学校课程体系来推进生活化的高中科技教育模式实施外,学校还从以下六个途径和环节保障模式的有效落实。(1)通过合理定位办学思想来加强指导。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我校确定了“立德、立志、立业、立新”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理性、开放、服务、卓越”的“八字”办学理念。其中,人才培养目标中的“立新”指的是“创新的思维;会学习,具有反思能力和创新精神”。根据相关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实际,我校最终确定了“崇尚科技,倡导环保,走进生活”的办学特色,并以此为追求目标,将其长期、持续地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2)通过规范学校规章管理制度来予以保障。为确保学校生活化的高中科技教育模式顺利有效实施,学校制订了科技教育激励机制、学分认定与考核评价机制等一系列相关的规章制度,形成了保障“生活化的高中科技教育”的管理体系。(3)通过规划校园环境设施以创设条件。学校从美化和合理规划校园环境入手,使校园环境成为学生科技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科技创新中心,将原绿化带改建成船模比赛固定航道,兼作水波干涉、衍射实验用,将两侧走廊的水磨石地面作为车模比赛的固定场所,将半圆形栏杆的楼梯下方作为“鸡蛋撞地球”的固定赛区;建立了机器人实验室、建筑模型教室、电子制作室、航模制作室等,建造了两个声波共振装置供学生动手尝试;地震科普馆由地震发生模拟器、逃生演练中心、地震科普知识展厅等部分组成,在地震体验屋,学生不仅可以体验地震,还能考验自己的动手能力。除了科技创新中心,学校对中心广场、人工湖等区域以及常规的科技教育设施进行了合理规划。(4)通过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来加速催化。学校已经实施的校园科技文化建设主要包括:形成“和谐、务实、团结、进取”的精神;打造“尽责、好学、合作、创新”的教师文化;狠抓班集体建设,深入开展专项主题活动;以读书营造科技校园氛围。(5)通过提高教师科技素养来确保质量。学校主要通过校本培训和校本校验,构建教师文化,重建教研文化。采取“经验交流、案例分析、教学练兵、课堂研讨”等形式来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用“终身学习”的理念指导、鼓励教师多读书,促进教师养成自觉读书学习的习惯。提供机会让教师走出去学习,落实学校教研组教研制度,加强教师之间的对话、互动和合作;要求教师做好教学反思,在自我反思中提升教学综合能力。(6)通过拓展和建设校内外基地来丰富资源。学校在校内建设了“椒江区青少年科技创新中心”,中心设有各项技术设施、航模、建模、电脑机器人及无线电测向、电子制作活动室等,使更多的学生有了一个动手实践的广阔平台。科技创新中心由小院士委员参加管理。每位小院士分别确定自己的研究项目,并组织相同兴趣爱好的同学建立科研小组。参加研究的200多名学生亲身感受研究过程,如采集样本、检测数据,整理报告等。同时,学校还充分利用本地生活化科技教育资源。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工农业生产情况及新兴城市的城乡结合部实际,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建立了十余个固定的科技教育基地。 记 者 经过这些年扎扎实实的实践,贵校在科教教育方面的成效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洪仙瑜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特别是通过三年来的课题研究,我校的生活化科技教育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效。 一是使学生获得了成功体验,助推学生成长。我们就“学习了职业课程,你觉得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这一问题在高一年级全体学生中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很有收获”的占52%,认为“有收获”的占43%。在调查中,学生表示在提高动手操作能力、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体会工作艰辛、培养劳动品质和成功体验等方面都有所收获。 二是融合普通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实现普通高中多样化的育人目的。我校通过尝试在科技教育中整合普通高中与职业技术教育资源,把高中必修课程“通用技术”校本化,注重学生生活中的实用技术,开展“学一门生活中的技术”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一些生活中的有用技术,而且更多感受到技术的价值和魅力。普通高中与职业中专资源整合的尝试,促进了普通高中与职业中专科技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为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开拓了一个新的实践视角。 三是提升了学校的区域影响力,提高了办学绩效。我校的生活化科技教育,得到了政府、家长、学生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和认可。我们经过问卷调查发现,95%以上家长支持学校开展的一系列科技教育活动。浙江省教科院方展画院长在《中国教育报》(2012年2月27日)撰写《试水“职业技能”:普通教育“突围之路”》一文,专门介绍了我校的科技教育情况。浙江省教育厅刘希平厅长专程考察了台州一中的科技教育,对我校在普通高中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程中所作出的有益探索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指出,台州一中所开创性的普职融通课程合作开发,成绩令人鼓舞,这种合作,很有价值,很有借鉴意义。 四是为学生提供了展示才能的平台,使每位学生走进“科学殿堂”。学校每年举办红五月科技活动和科技文化艺术节活动。群体性科技活动的开展,为我校科技创新教育成果的不断丰富和质量的稳步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近年来,我校在全国创新大赛、浙江省创新大赛等各级各类竞赛中成绩斐然,在无线电测向、电子制作、电脑机器人、航模、船模、建模等方面都取得过丰硕成果。 五是提高了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形成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学校二十多年的科技教育实践提高了教师的教科研能力。特别是近三年来,为确保课题研究的深入、持续推进,学校建立了以总课题统领形成课题群研究体系,促进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形成教师自主参与、师生实践互动的研究平台,合力推进课题研究的广泛、深入开展。学校充分挖掘科技教育和其他课程资源,面向全体学生设置各类选修课程,使科技教育从面向部分优秀学生的精英教育转向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教育,从而大大丰富了科技教育的文化内涵,形成鲜明独特的办学特色。 记 者 在取得这些成效的过程中,学校一定也克服了很多困难。 洪仙瑜 是的。在实施过程中,学校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教师素质的提升及管理评价制度的完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科技教育管理体系与教师考核体系尚未有效衔接。尽管学校科技教育活动管理体系已建立,并逐步制度化、程序化和规范化,但教师在课题研究中投入的精力及时间没有得到充分认可,缺乏有效量化考核指标。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部分教师参与科研、投身实践的热情与积极性,阻碍了教师主动提升自身科技素养和科技教学技能的意识和兴趣。 二是教师知识结构的缺失制约着科技教育的深度展开。科技活动方案的设计和对学生科技项目的指导,都需要教师有多方面的知识,因此,师资培训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我们尽管在前期做了很多努力,但离工作需要还有很大的差距,目前科技教师知识的宽度不够等问题,有些无法依靠学校自己解决。 三是学校及当地的科技教育隐性资源未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物质资源和人文资源以及一些社会资源,都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日常行为,这些是科技教育的一种隐性资源,但目前因为种种原因还未得到充分利用。在使用一些校外科技教育实践基地的时候,学校往往存在学生安全、师资配备、时间安排等方面诸多顾虑和限制,有时会引起部分教师的畏难情绪,这也造成了部分校外基地的闲置浪费等问题。 记 者 根据这些存在的问题,学校在深入开展生活化科技教育上有什么新的打算? 洪仙瑜 学校计划在未来的研究和实践中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进一步改进教师管理评价制度,倡导教师自觉的科研文化氛围。任何一项教育改革的成功,都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师管理制度革新和教师文化重构。今后,我校要通过教师评价制度的革新来促进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通过管理制度跟进来满足教师的成长需求,通过搭建校内教科研和培训平台来鼓励教师进行交流合作,通过加强学校精神的塑造来培育教师的教育信念,进而实现教师自觉文化的重建与沉淀。 二是加强对校外师资的利用和共享。今后,我校将具体研究如何与高等院校及相关科研部门建立长期的互助合作机制,以便进一步充实和加强学校的科技教育师资队伍。 三是完善学分认定与考核评价制度,建立长效发展机制。对现有考核评价方式进行改革和完善,积极构建以“职业技术资格证书考核、学生作品成果展示、研究报告评价”为主的多元评价制度。将资格证书、学生作品、研究成果与学分认定挂钩:学生参加职业技能类资格证书考核获得初级、中级职业技术资格证书的,参加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相关比赛获得奖项的,进行研究性学习获得荣誉或者专利的,经市、县教育局等相关部门认定,均可获得相应的学分。 四是积极争取将职业技能实训项目纳入政府的社会培训体系。学校在椒江职业中专开设职业技能实践课程,由于产生如耗材、水电、场地、设施设备折旧以及人工费用等各项支出,因此需要一定的经费为活动实施提供切实保障。虽然从学校的实践经验来看,普通高中依托职业高中开设职业技能实践课程的经费开支尚在一个可承受的范围内,但从长远看,我们还应积极争取将职业技能实践项目纳入政府社会培训体系,如作为预备劳动力培训项目,争取一定的经费支持。 生活科技论文:通过语文教学促进生活化科技教育的策略 语文不仅是一门“工具性”学科,也是一门“人文性”学科,它承载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史,记载了人类科技进步与发展的历史足迹,包含着科技进步与发展的方方面面。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不仅促使着语文学科的发展,也丰富着语文学科的教育教学内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教育应从孩子做起。实现科技教育,语文教学义不容辞。 一、课文解读生活化——搭建科技与生活的桥梁 科学不仅是生活现象与生活规律的理论归纳或演绎,也是生活现象与生活规律的形象描述与解说。语文教材中的科技内容可谓丰富多彩。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文学形象具有科技的意义,也要让严密的科技理论演绎成实实在在的生活现象,以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与科技能力。教学《祝福》,我们既要让学生明白诸如“族权”“政权”的封建政权的腐朽及诸如“三从”“四德”的封建礼教的罪恶,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诸如“祭神”“捐门槛”的“伪科学”的害人不浅;不仅要从理论的高度分析课文所蕴含的科学哲理,也要引导学生联系目前生活实际以分析现实生活中“祥林搜”的存在现象。教学《南州六月荔枝丹》,我们既要引导学生准确解读荔枝的外形及内部构造,也要引导学生了解与明白现实中荔枝的生产与发展现状,以实物进行教学,从而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活的情趣。教授《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这些科学概念,同时,也应让学生回到现实生活中,并使之明白“尊老爱幼”“民族气节”“忠孝节义”等是“文化传统”而非“传统文化”,而我们每年正月初一“放鞭炮”“贴春联”、五月初五“吃粽子”“赛龙舟”、八月十五“赏月”“吃月饼”等是“传统文化”而非“文化传统”。严密的科技理论与实在的现实生活结合,文本才可“鲜活”起来。 课文内容解读的生活化,不仅可使课本内容通俗化,易于让学生接受,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而且也可使语文与生活间的距离大大缩短,让学生明白学习语文就是学习生活,以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增强语文教学的生活性与实用性。尽管语文教材中的许多科技内容,由于条件限制,教者无法将它生活化,但我们必须明确的是,生活化了的语文课堂教学无疑给语文课堂教学增添了魅力,引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对语文教学而言,也无疑是一条有百利而无一害的途径。 二、生活内容书面化——构建科技的生活舞台 能力的形成不仅需要相关理论的建构,更需要现实实践。语文教学也不会例外。“学以致用”,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否则,便是对生命与知识的极大浪费。学习文学作品,必要时,要让学生根据课堂所学,结合生活实际,并以生活实际为出发点,运用生活逻辑,发挥合理想象,写出符合生活逻辑与科学逻辑的文学作品。如学了《骑桶者》而写作《骑云者》《站在火星上》《跨上飞碟》等,学了《沙之书》而写作《水之书》《云之书》《风之书》等,学了《祝福》而写作《祈祷》《膜拜》《崇拜》等。学了科技作品,要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学写自己身边的事物或者自己生活中的事物。如学了《南州六月荔枝丹》而让学生写作《黄岩蜜橘》《仙居杨梅》《玉环文旦》《临海勾青》等,学了《景泰蓝的制作》而让学生写作《椒江燃香姜汁的做法》《台州泡虾的制作》《临海麦饼的做法》《三门食饼筒的制作》等,学了鲁迅的《拿来主义》及庞朴的《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而让学生写作《中国人过圣诞节的文化思考》《韩国“端午祭”与中国“端午节”的文化区别》《“乞巧节(七夕节)”的文化演变》《春节的文化内涵》等。 叶圣陶有言:“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阅读”与“写作”始终是语文教学的两条主线。语文教学的理想或者说是理想的语文教学应该是“阅读”与“写作”相辅相成,也就是说,以“阅读”促“写作”,以“写作”促“阅读”。用教学篇目的学习来指导学生的作文写作,进而再以其写作促使学生对文本的更深透的阅读,这无疑是实现“阅读”与“写作”相互促进的一条有利途径。让生活内容书面化,让所学能在实践中得以应用,使得“生活与科技”的教学内容在语文“阅读与写作”的教学中得到切实的落实,从而构建科技的生活舞台。 三、语文练习“科技生活化”与“生活科技化”——创设教学共赢局面 高考关涉千万考生的人生命运与前途,也在一定程度上关涉教师的教学前途,说得严重点,也可能关涉到教师自身的人生生计。语文教材中少不了科技文,高考语文试题的现代文阅读中,也有一块是科技文(也叫社科文)的阅读。科技文(社科文),内容范围广——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语言表达严密。科技文(社科文)的阅读训练,不仅可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语文与科技间的密切关系,还可使学生的科技意识与素养得以培养与提高。从实用的角度看,语文课堂教学的科技文(社科文)阅读训练必不可少。提高科技文(社科文)阅读的答题正确率,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教与学双方实现共赢的一个重要点,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机会以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提升学生的科技素养,这无疑是再好不过的一件事了。 利用科技文(社科文)的阅读训练以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提升学生的科技素养,实施科技教育,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我们选用的什么样的科技文阅读材料,而在于我们所选的科技文文本与现实生活有多大的联系。中学生知识层次有限,他们对艰深的科技文(社科文)阅读也许有一定的困难,但倘若我们所选择的文章与他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那么,学生所感受到的也许更为强烈,而其学习自然也就有了乐趣。选择具有生活内容的科技文(社科文)抑或选择与学生生活较为贴近的科技文(社科文)文章作语文阅读训练文本,并配以适当的题目,这既能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时也会激发学生阅读科技文(社科文)的兴趣,寓教于生活,寓生活于教,学生高兴,教者自然也受益匪浅。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选用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科技文(社科文)作为学生的语文阅读练习,是个让学生与教师双赢的方法,也是我们实现科技教育生活化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四、丰富课外活动——奠定语文科技教育的基础 获得教养的途径不止一条,获得科技素养、培养科技意识、科学品质的途径自然也不止一条。丰富的课外活动不仅能使语文书本知识得以生活在运用,进而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更为重要的是,丰富的课外活动,对培养学生“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实践精神、科学品质有着重要意义。 科技以“善”为根基。“忠”“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民族科技发展与创新的奠基石。高中语文教材中涉及此类话题的文章不少,如李密的《陈情表》、韩愈的《祭十二郎文》、《论语·仁者爱人》等等。《陈情表》练习中有关儒家的一系列“忠”“孝”的理论,这不仅为学生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作好了材料上的准备,也对学生从思想深处了解传统文化精髓作了很好的铺垫。在获得“忠”“孝”文化理论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孝”文化来一次系统的文献上的整理,并联系当今实际,尤其是现今社会上一些不孝儿女不良的行为,构成鲜明对照,产生一种心灵的震撼,进而达到“从自身做起、从孝顺父母做起”的教育目的。不仅如此,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走访养老院、开展主题演讲活动以及辩论会等,不仅能让学生理解与把握课文所学,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联系现实而“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实践精神、科学品质,进而奠定语文科技教育的基础。■ 生活科技论文:德国:科技就在百姓日常生活中 德国是一个科技强国、创新强国,公民科学素质高,其诀窍究竟在哪里? 2006年8月26日和27日,是德国联邦政府1999年从波恩迁至柏林后的第八个“政府开放日”。这两天,总理府和所有联邦各部敞开大门,铺上“红地毯”,把普通百姓当作“国宾”,欢迎他们来进行“国事访问”。于是,我带着上述课题踏访了德国教育和研究部、经济和技术部、联邦新闻局、联邦总理府等,所到之处,都能看到有关科普知识的展览,例如“纳米技术展”、“2006年技术年展”等等。随着采访一步一步地展开,德国科普谜底开始在我的脑海中一点一滴地被揭开。德国政府官员认为,德国科普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个性培养土壤好、公众开放活动频、政府企业支持多、历史原因有传统,这些因素或许可以解读上述谜底。 夏日德国,清晨非常凉爽。每当周末,孩子们便在大人们的“吆喝”下纷纷走出家门,进行户外运动。在人民日报社驻德国柏林记者站附近的一个公园里,孩子们都喜欢到内设的儿童游乐场玩耍。在一个玩水装置前,一个小女孩使劲地摇着铁把,于是,水就从水龙头中哗啦啦地流了出来。 无疑,这个取水装置实在是太普通了,让人回忆起人类祖先取水的情景。但是,小家伙在这玩水的过程中无意识地接触到了一些知识。她或许不明白深奥的道理,水为什么可以从地下抽上来,但是,她知道水可以从地下获取这个结果。而当水从水槽的高处向低处流动时,她又感到好奇。在不断地好奇过程中,她或许开始思索为什么了。 2000年夏天,我的女儿那时才4岁,她到德国来探亲。作为父亲的我自然带着她转了不少地方。在她回国前,我问女儿:“你觉得在德国什么印象最深啊?”女儿毫不思索地脱口而出:“就是门前我可以玩的沙地。”6年之后,当她再次来德国探亲时,在她的记忆深处唯一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是那个小小的沙地。沙地虽小,但却是她最喜欢的地方,在那里,她可以和德国孩子们一起玩耍。“玩中求知”,这是德国教育孩子的最典型方式,而大大小小、非常普及的儿童游乐场在向幼小的德国孩子提供感性知识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德国,几乎所有的公园都免费向公众开放,而几乎所有的公园都有专供孩子玩耍的场地。在这些场地,地面全部是沙子,那是为了孩子们的安全。此外,场地或多或少地放置一些如同上述取水装置那样可以让孩子们“玩中求知”的设施。同样,在任何一个小区都有孩子玩耍的场所。人民日报社驻德国记者站所在柏林市的住宅小区,面积不大,但很温馨,内设儿童游乐场,经常看到孩子们在那里嬉戏,不禁感慨万分。住宅区所在的柏林市威廉区政府新闻发言人梅茨格对我说,除了住宅小区内的儿童游乐场由小区物业管理公司负责外,几乎所有城市公园内的设施都是由当地政府投资兴建、管理和维护。当然,这种做法并不始于联邦政府才有,就拿上述公园来说,早在20世纪初就建成了。当时,威廉区并不属于柏林,而是一个独立的城市。虽然,投资这些设备价格比较昂贵,但是,政府舍得投入,因为这是政府应该做的事,政府承担的职责就是为公众服务。 “从娃娃抓起”,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但德国人实实在在地做到了。向孩子们提供各类游乐场所,让孩子们“玩中求知”,这是德国人科学素养普遍高、动手能力强、富有创新意识的最基本社会土壤。 生活科技论文:科技创造新舒适生活 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人一生几乎有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卧室里温度适宜,而且安静、舒适、湿度适中,是舒适生活的重要指标。 不管人们有没有意识到,科学技术已经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在经济社会发展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无形中成为我们生活的源动力。想象一下,如果没有手机,我们如何随心所欲地与亲人保持联系呢;如果没有网络,我们又如何与远在异国他乡的朋友谈天论地;如果没有空调,我们又如何度过炎炎夏季?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科学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也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改变着我们的文化,改变我们对新生活舒适主义的追求。 然而,科学发展是把双刃剑。科技的每一次突破都蕴含着新的发展的可能性,又蕴含着不断增长的危险性。社会的每一次发展都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巨大变革而来,创造并实现了今天的物质文明。科技进步是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往往又是对人类生活环境的巨大威胁,埋下诸多隐患。让我们爱了,同时也怕了。 科学技术是现代工业文明的基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逐渐紧张,全球生态环境恶化不断向人们提出警示:科学技术与社会进步之间又具有显明的二律背反性。所以,著名的科学史家萨顿说,就建设性而论,科学的精神是最强的力量;就破坏性而论,它也是最强的力量。汤因比说:“技术每提高一步,力量就增大一分。这种力量可以用于善恶两个方面。”总之,人类正是在“知识就是力量”的伟大口号鼓舞下从愚昧走向文明、走向现代。同样,人类也正是在科学万能论的迷梦中悄悄执行了自己精神的“安乐死”。 拿空调为例,空调的发展历史是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地区发生罕见的干旱天气,为解决干旱缺水地区的空调冷热源问题,美国率先研制出风冷式冷水机,用空气散热代替冷却塔,简称为Chiller!WRAC是最简单和最便宜的系统,能够很容易地在零售商店中购得,并在持续高温米的时候自己安装。之后,设备设计和制造技术在90年代被转让到中国。在90年代中国也从其他先进国家吸收了较大型空调设备的先进高新技术。如今,中国已是一个顶级的空调出口国,在2001年出口的WRAC、SRAC和SPAC机组总数达500万台,2002年预计有750万或800万台机组出口,而日本正在失去出口的地位。 当人们享受着空调带来的惬意之时,太阳的臭氧层遭到严重破坏。1981年日本东芝研发了世界上第一台变频空调,当时世界对环境问题不够重视,变频空调的概念没有很好的在市场推广。2009年,“变频”突然打响了整个世界的空调市场,各大空调厂家纷纷押宝变频空调市场,直流变频、180度正弦波、360度正弦波、窄频宽频真频等宣传概念令人眼花缭乱,让消费者无所适从。 早在1993年,美的与东芝这两家世界上最大的空调专业化企业的强强联手,双方从空调技术方面开始合作,国内第一款东芝款机型诞生于顺德。十六年来,他们的技术及产品不断创新,专心研发了变频的核心技术,而这必然会推进变频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和升级,为亚洲乃至全球的空调节能开启一个“变频”新时代。 随着新科技的发展,人们对舒适要求指数越来越高,尤其在睡眠上。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人一生几乎有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睡眠质量差而引起的亚健康状态正逐渐成为危害人体的“隐形杀手”。如何选择空调成为了人们良好睡眠的必备物品。有专家表示,卧室20℃是睡眠的最佳温度,而且环境要安静、舒适、湿度适中。美的空调作为国内率先推出睡眠空调的厂家,倡导空调超级静音、强力换气空调,一跃成为健康空调的领导者。美的的挂机采用静柔风道设计,噪音可低至24分贝,即使是柜机,也能低至31分贝。除了在噪音控制方面实现了突破,还具有“舒睡温控技术”,温度每小时自动升高1摄氏度,两小时后不再改变,自动调节到人体舒适的睡眠温度,减少人体水分蒸发,同时还能根据睡眠温度智能化调整风力强弱,以维持室温沿人体深度睡眠的黄金曲线变化,延长深度睡眠时间。 生活科技论文:数码相机:生活中的高科技 从某种意义上说,摄影技术的进步主要表现在摄影器材革新上,其最直接、最显著的表现,是现代照相机技术突飞猛进的更新步伐。自1839年法国人达盖尔发明世界上第一台金属机身照相机以来,至今已161年。一个半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可谓一日千里,照相机已由最初的光学和机械相结合的产品,逐步发展为综合光技术、精密机械加工技术、微电脑技术、数码影像技术、传输感应技术、电机驱动技术、人机工程学等多项现代高新技术的产品。 采用微电脑等高新技术控制的自动化照相机已是司空见惯,“把照相机上与构图无关的操作彻底实现自动化”这一人类在攀登照相机自动化高峰之初所定下的目标早已达到。在当今最具代表性的35毫米单镜头反光照相机上,自动化功能渗透到了除构图操作以外的所有领域,这些自动化功能,无论是设计的科学性还是其实用价值,都经对摄影器材十分挑剔的摄影师实践所公认。可以说,现代照相机自动化功能的设置,几乎到了无以复制地步。 BZ-Ⅰ型紫外痕迹搜索照相机 项目简介:该课题研究的BZ-Ⅰ型公安刑侦现场便携式紫外痕迹搜索照相机,是一种新型刑侦现场痕迹搜索和采集专用器材,可在不破坏现场条件下,快速搜索并高质量提取刑事现场可疑指纹、血迹、精斑、咬痕、火炸药残留物等物证和其他刑侦证据照片,是当前国际公安刑侦必备有效装备。 采用新型二代紫外变像管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相对孔径紫外光学系统,具有较大搜索视场,在相同成像质量下,大大降低紫外照明灯功率,减小对操作者伤害和环境污染。系统设计先进,可扩展用于近红外、可见光波段的痕迹搜索与照相或夜视观察。该产品系统体积小、重量轻、便携性和操作性好、性能价格比优于国内外同类产品。 三维数字造型相机 项目简介:该技术包括三维视觉传感系统、三维标定、多视点深度像自动匹配/数据融合及三维数字模型的压缩与细分等,拥有视频数据获取速率、130万像素数据密度、0.02mm的测量精度,多视点深度像自动拼接功能。该技术面向个性化产品开发、数字化设计、快速响应制造、医学成像、虚拟现实等领域,具有极其广阔的应用市场和利润空间,对模具制造、个性化产品设计、数字博物馆、文物保护、数字化设计、景物仿真和分析、医学成像等诸多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广阔应用前景。 跟踪型数码照相机 项目简介:依据自己在数码照相机生产、技术上优势,开辟一条新的研发思路,将数码技术、热感应技术、遥控技术、激光技术和红外LED夜视技术集成一体,创新研发了一种跟踪型的数码照相机,实现了在10°感应区域内,自动对被摄物体进行跟踪拍摄或遥控拍摄,且色彩效果良好,画面成像清晰。解决了目前数码相机离开了人不能对所需要的被摄物拍摄以及人不能方便到达的环境下可以遥控拍摄功能。 该项目系自主研发,拥有全部知识产权,经有关照相办公设备质量监督检测站测试全部技术指标达标,填补了国内该项产品技术空白,产品能全部出口创汇。 数字水印数码相机 项目简介:该成果采用软件内嵌方式,结合数码相机的电路设计,在不改变其他功能前提下实现数字水印添加,当图像信息发生任何变化时,可以通过水印信息反映出来,通过检测易损水印信息的变化,还可以找到图像变化准确位置。 该成果最主要功能在于使数码照片的真实性得到有效保障,使数字影像也可以作为证据存在,因此具有广泛的潜在用户,除公、检、法单位外,还可用作电子证据的保险、合同、票据等照片的拍摄,以及摄影者所拍照片的版权保护和真实完整性的认证等等方面。比如,此款相机可用于新闻图片的拍摄、交通事故现场图片的拍摄、犯罪现场图片拍摄等。 纳秒分幅相机系统和可见光皮秒扫描相机 项目简介:该项目研制皮秒扫描相机最高重复频率为1MHz、脉冲前沿为2ns。使用这种扫描电路研制的扫描相机其时间分辨率为2.7ps。研制的纳秒分幅相机是采用光学分幅、多通道门选通,利用光学分幅方法使得图像在空间上分离,对于空间上分离的图像每一个图像用一个门选通近贴像增强器,在像增强器阴极上加门脉冲进行选通。采用棱镜分光方法,起始相位固定的受控振荡器产生等幅脉冲串,ECL电路控制产生触发脉冲加门脉冲进行选通实现纳秒曝光时间,画幅间隔大、范围可调,应用于高能量脉冲技术研究中。获得八幅图像,最短曝光时间3纳秒,画幅间隔由10纳秒到1微秒可调,空间分辨率15lp/mm。 刑侦搜索照相机 项目简介:该成果完成对维护治安,打击违法犯罪,保持社会稳定,具有重大社会效益和潜在经济效益。该成果研制了标准接口的大孔径紫外伸缩式光学镜头,对标准照相机机身进行了特殊的结构设计和改进,采用了高性能紫外变像管和小功率的紫外照明灯。 该照相机具有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和操作等特点,性价比优于国内外的同类产品,并可扩展用于红外、可见光波段的痕迹搜索与照相,并可作为夜视观察镜使用。为数字化紫外痕迹搜索照相机等新产品开发保留了技术扩展空间。 紫外光固化手机及照相机壳清漆生产技术 项目简介:该技术生产紫外光固化高耐磨、高耐候手机壳、照相机壳表面保护与装饰清漆,具有高耐磨、高耐候和极佳的附着力,各项性能指标接近日本武藏机壳清漆。其主要生产设备是高速分散机等。原材料成本约40~45元/公斤,平均售价大于90~150元/公斤不等。成本随原油价格而波动,因生产批量不同而变化。 ProCam F258自动聚焦数码相机 项目简介:该自动聚焦数码相机,采用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500万像素AF光学镜头以及高集成度的单片式数码相机处理器和完善的处理算法、静止图像分辨率500万像素以上的CMOS影像传感器、高清晰度TFT液晶显示器,集数码相机、数码摄像、录放、MP3、MP4、等多种功能。 该产品主要技术性能指标包括,图像传感器为5.17百万像素CMOS;图像大小有2560×1920,2048×1536,1600×1200,800×6003648×2736;显示器为2.5″TFT LCD;变焦为数字变焦,拍照4倍,回放16倍;镜头为0.1m~无穷自动聚焦(Optional range 0.1m~infinity);可连拍4张等。 大面阵彩色CCD数字航测相机 项目简介:该课题研制成功具备多项自主知识产权,主要用于城市规划中航空拍摄,像素高达8100万的中国首台大面阵彩色CCD数字航测相机系统。主要用途是城市规划建设等领域的1:1000、1:2000大比例尺航空摄影测绘,可在1000米左右的高空获取190平方公里、总计180G的图像数据。 取镜镜头与机身分离的数码相机 项目简介:该项目将取镜的光学镜头安置在与眼睛接近的地方,需要拍摄时,只要用一个手指按下控制键,就能抓拍到所需的场景。目前数码相机一般是将光学镜头和CCD影像处理器与其它部件组装在一起的;在眼睛观察到拍摄物、人之后,使用者还是需要用手持的方式完成拍摄,也就是通过相机的显示屏完成取像,进而完成拍摄过程;尤其是即时抓拍时,如手中有其他物品,就浪费了宝贵的抓拍时间。 多功能宽幅数字印相机 项目简介:该推荐成果功能是将数码影像输出在彩色相纸、黑白相纸或灯箱片上。其原理是利用激光作为曝光光源具备的极佳单色性和极高对比度等特点,使材料感光成相,产生高分辨率、高色彩还原能力的图像,同时可利用计算机进行图像处理和精密的色彩校正,是目前彩色图像输出的最高端产品。其分辨率:300ppi;曝光方式:激光点扫描;输出介质:感光相纸/灯箱片/半透片;输出速度:457毫米/分钟;色彩:4bit;灰度:8bit;宽度:127~813毫米;长度:127毫米以上。 该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在于:采用三光分离扫描的成像方法;通过独创的颜色算法使输出图像达到所见即所得的效果;采用新型送纸机构,使相纸大小规格随意;采用CAN总线技术和分布式控制体系,可靠性高、易扩充;独特的色差补偿方法解决了fθ镜头轴外色差的难题。 COMS数码相机噪声去除方法 项目简介:采用COMS器件制作数码相机具有成本低,可集成度高的优点,如果用COMS相机在光线不足的室内进行拍摄,则会出现噪声干扰很强的问题。该项目的主要对COMS相机所拍摄图像数据进行去噪声处理,达到在保持画面清晰度的同时,抑制噪声的干扰,提高COMS相机性能。 该项目技术与目前经典平滑滤波算法相比,其画面模糊程度降低,噪声去除效果好。可大大提高相机拍摄图像质量。 数码相机闪光灯用软磁铁氧体磁芯(EPC13) 项目简介:该项目产品通过提高烧结区氧含量,研制开发出了数码相机闪光灯用软磁铁氧体磁芯(EPC13),产品功率损耗小、饱和磁感应强度高、电感稳定、产品性能一致等特点,满足了数码相机闪光灯使用寿命长、功率高、响应时间长、闪光色彩精准,器件损耗小,降低连续使用时器件温升的要求。数码相机闪光灯用软磁铁氧体磁芯(EPC13)的试制成功,符合近年来国内铁氧体磁行业飞速发展需要,为数码相机闪光灯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是高新技术产品,产品推广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随着科技不断进步,软磁铁氧体材料的需求量会不断增加,有着广阔市场。 微笑识别智能数码相机系统平台软件 项目简介:该系统平台软件的内核苦函数采用标准 C语言实现,具有广泛通用性和可移植性,可针对不同的数码相机的处理平台进行代码优化,以提高实际处理速度;可自动检测数码相机中多分辨率的输入视频帧中是否包含由人物脸部图像,支持同一帧中对多个人物脸部的检测。该系统对检测出的人物脸部图像可自动确定戚眼睛、嘴巴的位置,并进行眼睛、开口判断,根据此进行人物微笑的表情理解;可自动从数码相机拍摄过程中的食品序列中寻找拍摄对象的特定帧并编码记录;可依据用户设定,丢弃拍摄过程中拍摄对象闭眼时的照片,自动从相邻多个视频帧中寻找所有对象都睁眼的照片;若寻找失败,则自适应进行人物脸部替换,将多幅连续图片拟合在一起,形成一张不存在闭眼现象的图片并加以编码记录。 会展信息: 会展名称:上海2008中国家电博览会 展出时间: 2008年4月17日――20 日 主办单位:中国家用电器协会 承办单位:北京时瑞展览有限公司 涉及行业:家用电器 展览范围: (1)中国国际家电展:家用制冷器具、家用空调器具、家用清洁器具、厨卫电器设备、家用太阳能产品、网络家电、其他家电产品; (2)中国国际小家电展:厨房电器、浴室电器、家庭清洁电器、居室空气调节电器、取暖电器、个人护理电器、卫生保健电器、水处理电器、家用电动娱乐电器、其他小家电产品; (3)中国国际家用(个人)电子产品展:家用视听产品、个人电子产品、通讯产品、智能家居、车载电子产品、其他电子产品; (4)中国国际家电产业配套展:家电产品原材料、家电产品零部件及配套件、家电生产设备、家电产品检测设备、废旧家电回收处理设备、信息及技术服务。 作者单位:湖北省枝江市第三高级中学。 生活科技论文:改变人类生活的五大科技 IBM公司日前公布了未来5年有望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五大科技变革。这五大未来科技变革分别是无处不在的太阳能应用、根据DNA提前预知身体的健康状况、与互联网进行直接的语音互动、拥有数字个人购物助理、遗忘可能会成为历史。 1 无处不在的太阳能应用 你是否想知道,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人行道上、机动车道上、铁轨上、屋顶上或窗户里究竟有多少太阳能有待我们去开发利用呢?在未来五年中,太阳能将成为人们广泛应用的能源之一。到目前为止,生产太阳能电池的过程仍然非常复杂,所需原料也相当昂贵,因此现在太阳能还远远无法达到广泛应用的程度。但是随着“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出现,这一状况正在悄然发生变化。“薄膜”是一种新型的低成本太阳能电池,它比普通硅片电池要薄100倍,而且生产成本更低。这种新型电池不仅适合安装于屋顶,还可以安装在建筑物的侧墙或窗户上,甚至还可以印刷或装订于柔软的书脊或衣服上,它将广泛应用于手机、笔记本电脑或汽车中。 2 根据DN提前预知身体健康状况 如果你能够预知你未来的健康状况,你是否会因此而调整你的生活方式呢?在未来五年内,医生将能够根据你特殊的DNA向你提供一幅遗传学图,告诉你在未来的人生中可能会面对的健康风险,并向你提出防范建议。所有这些服务仅需要花费200美元。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尝试绘制人类完整的基因组图,并将其作为解开人类基因秘密的一个新途径。如果能够绘制成功,它将会帮助人们预测自己的健康特征以及可能的患病倾向。医生将根据这些信息向人们推荐合理的生活方式或疾病的早期治疗方案,而制药公司也将能够根据患者各自不同的情况有针对性地生产更新、更有效的药物。遗传学图将在未来五年内从根本上转变现有的卫生保健理念,让你更加细心地照顾好自己。 3 与互联网进行直接的语音互动 网络服务也将在未来五年内发生戏剧性的变化。在新的技术支持下,我们只需通过语音就可以与电子商务网站进行信息交流,不再需要通过键盘敲击来专门创建或输入文字形式的信息。比如在印度,人们之间的口语表达方式比起教育、政府或文化领域的书面表达方式效率更高。在这种情况下,利用“语音对话”界面与网站沟通就比其他方式的接入界面速度更快。将来,人们只通过“语音站点”服务就可以享受到网站所提供的所有好处和便利,而不管他是否具有读写能力。语音技术将使得上网冲浪更加容易,只需要一部电话就可以自由地收发邮件、浏览网页、即时聊天、查阅资料等。 4 拥有数字个人购物助理 在商场购物时你是否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面对各种尺寸的服装无法选择,却又找不到一个导购员来咨询你所选择的衣服是否合身和美观。在未来五年中,顾客将不再需要店内导购员的解说和帮助,而是依靠自助方式完成购买流程。新技术的出现和下一代移动设备的进步,将极大推动商场自助购物,并形成一种新的商务形式。商场试衣间内将装备有数字导购助理,触模式屏幕和互动式对话亭将帮助你选择合适的衣服,甚至还可以帮助你更换并重新选择。数字导购助理收到你的决定后,将把你所选物品直接传送给你。 每试一件衣服,你都可以为自己拍照,然后通过电子邮件或短信息将照片发送给你的朋友或家人。听听他们的建议。顾客可以阅读以前的顾客对某种商品质量的评价,甚至还可以在店内下载优惠券并当场用来购物。 5 遗忘可能会成为历史 你是否曾经有过因为有太多的信息需要牢记而让你彻夜难眠的经历?在未来的五年里,新技术将可能会大大提高你的记忆能力。届时,将可能会出现一些便携式或固定的智能应用工具,将你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细节或需要备忘的事件详细记录、存储下来,并对其进行技术分析。智能工具会在适当的时间或地点提醒你曾经发生过的事情或去做计划内的事情。比如,首先由麦克风和摄像机录下你的对话和行为,然后由个人电脑对这些记录下来的数据进行存储和分析。如果你曾经有购物的计划,这样当你在某一特定时间段经过某一商店时,配备全球定位技术的智能电话将会提醒你购物。不难想象,电视机、遥控器,甚至是茶几有朝一日都有可能会成为我们存储和分析数字信息的智能平台。 生活科技论文:科技与生活 在朝着信息化发展的时代,我们体验到了信息技术创新给生活带来的便捷,感受着互联网改善我们未来的城市生活。在被誉为“互联网之父”的美国科学家罗伯特•卡恩眼里:“任何事物都不可避免有好坏两面,我们所能做到的,就是将其优势发挥到极致,而将负面影响降至最低。”他相信,未来人类社会还将进一步探究互联网的潜能,在前人所留下的良好基础上,年轻人的创意与想法会给互联网带来更多的革命性变化。 微博打拐:全民总动员 2011年春节期间,针对各地被拐卖、被虐待、被迫行乞甚至参与盗窃等行为的儿童,于建嵘等一些网络知名人士掀起了“微博打拐”运动,号召有心人通过拍照、网络串联等活动帮助解救,在很短时间内即成为社会热门话题,而由信息时报等组建解救乞讨儿童的QQ群也相继建立。同时,壹基金也表示资助建数据库和网友救助行动系统,这一活动甚至还引起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的关注,考虑在今年“两会”期间针对此问题进行提案和议案。而社会的行动,也引发了公权力部门的高度关注,公安部打拐办主任陈士渠在微博上对此表示支持,广东、江苏常州等公安官方微博已公告,号召辖区网友参与活动。“微博打拐”有值得肯定的积极因素。尽管微博和公众的参与,可以激发强大的力量,但如何善用这股力量,却是必须认真斟酌的,如信息传播要慎重,应以儿童利益和安全为第一考量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乔新生认为,这次公众自发的打拐行为,精神可嘉,但一定要注意方式和方法。 精要点评:“微博打拐”行动不仅让我们看到全社会在为打拐而努力和由此产生的巨大社会效益,更重要的是让人看到了社会重建的希望。 适用话题:爱心、参与、公众热情、社会力量、网络力量…… 善意的谎言? 2011年3月22日,广州天河路,母亲谢三秀怀抱孩子往体育中心方向,边走边跪,并向媒体诉苦,网友“广州的富家公子”说如果她爬完1000米就捐款2万元给她女儿治病。结果网友“广州的富家公子”的失约,让谢三秀成为被“富家公子”戏弄的可怜母亲。此事经广州媒体报道后,“跪行母亲”谢三秀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同情。 不久便有网友爆料,这是有炒作之嫌。所谓“广州富家公子”是一个网络推手,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原天涯某版主“金泉少侠”,同时拥有自己的策划营销网站。河南3.6亿元巨奖事件、小月月事件,都是其策划营销网站对外宣传的案例。该消息一出引起哗然,原本饱含同情的网友猛然醒悟自己的爱心掉进了恶意炒作的圈套,谴责声浪汹涌澎湃。 在舆论的压力和天涯的介入下,幕后推手石金泉(图)现身承认以上所述为事实。“社会太冷漠了,论坛上那么多求助的帖子,根本没人帮。”他自称这样做的目的是引发社会关注,以筹得善款。面对网友痛骂,石金泉依然坚持自己的初衷:“救命比道德重要。”他认为媒体不应该揭露真相内幕,应该让他一直骗下去,达到捐款给当事人的目的,还控诉媒体曝光真相,使得整个社会诚信大大受到了伤害。 精要点评:正如“狼来了”,经历欺骗后,人们很难再对类似的事情有同情心,甚至会产生厌恶,这是对公众信任的一种不尊重和践踏。无论如何,一个道德诚信缺失的社会是极其危险的。高尚目的必须要有正当手段的支撑,唯有如此,方能促使社会健康发展。如果我们谅解了“救命比道德重要”,将来再次面临的时候,我们又该原谅吗?而在一次次谅解的恶性循环中,社会诚信体系又该如何构建? 适用话题:诚信与欺诈、争议、双刃剑、言行一致、价值取向、道德底线、方式、理解和原谅…… 凡客体和咆哮体 当作家韩寒、演员王珞丹代言的凡客诚品宣传广告铺天盖地的映入公众眼帘时,一种新的网络语言也随之诞生。凡客诚品广告意在戏谑主流文化,彰显该品牌的个性形象,然而更引人关注的是其表达的新颖手法――凡客体,独有的文字句式与图片排版被众网友所追捧,在网络间广为流传,掀起了一股“凡客体”热潮。 在“凡客体”尚热之时,以感叹句为标志的“咆哮体”又抢占了人们的目光。咆哮体最早起源于豆瓣网的“马景涛同好组”,他们调侃在影视作品中表情夸张、情绪激动、常常以咆哮之态出现在荧幕前的演员马景涛为“咆哮帝”,继而创造了一种每句话都是感叹句,且结尾都以感叹词结尾,每句话结尾时还有一连串多达几十个的感叹号的咆哮体,借以表达种种强烈的情感,让读者在看到时有一种作者在耳边咆哮的立体感觉。“有木有”、“伤不起”等句式更是贴上了“咆哮体”的标签。 现今网络上更是流行起了方便快捷的凡客体和咆哮体生成器,只要输入些许关键词,或是单单你的名字,生成器就会创作出一条有“水准”、有特点的文体,这种方便快捷的参与方式使得新生网络语言在人们的生活中更迅速的流传开来。同时,这些新兴文体句式简洁、明快,且内涵颇具谐趣意味,网民能够轻松借鉴,恶搞新宠话题,进而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娱乐消遣方式。 精要点评:和之前流行的各类网络文体一样,人们对凡客体和咆哮体的新奇和模仿,让它在短时间内大红大紫。众多年轻人以这样独特的方式调侃、诉说自己的遭遇和感受,成为宣泄压力的一种途径。其实未免有这么多的内容套加模板上遣词造句,人们只是以模仿为乐,获取集体认同感,找到一同围观的乐趣。 适用话题:我们的生活、自我调侃、娱乐精神、方式、创造力、发现快乐、心态、网络社交、时代特征、共同的记忆…… 周立波的网络骂战 “海派清口”掌门人周立波在2010年的微博上,算得上是一个活跃人物。周立波稍早前的一则争议性十足的微博流传开来:“网络是一个泄‘私粪’的地方,当‘私粪’达到一定量的时候,就会变成‘公粪’,那么,网络也就是实际意义上的公共厕所!(所谓的‘公厕论’)”此后的半个多月时间里,周立波与无数网友“开战”。有网友在微博上发起了“拒当周立波粉丝”的活动,而周立波则一反以前批评时政的态度,呼吁政府整顿网络,实行网络实名制,并公开宣称,要和网络暴民开战。最终,周立波以关闭自己的微博和评论系统的方式,结束了这场“骂战”。 方舟子就此在微博上表示:“自我感觉过于良好的名人不适合玩网,否则就会觉得互联网是粪坑,然后就破罐子破摔和网民‘同粪’了。比如周立波……是被微博彻底毁掉文化形象的文化名人。”他还指出,很多名人都对网络显得很不适应,“部分网民的素质的确很差”,但周立波作为名人,应当具备起码的包容心,不应自视为道德法官,跟网民对骂;即使必要时作出回应,也应有理有据。“这一回,周立波充分暴露了自己的虚伪和素质差。他原本是舞台上的小丑,现在却变成了网络小丑;周立波从喜剧变成了悲剧。” 精要点评:周立波与网友粗口对骂实在是一种失态行为,让他的公众形象一落千丈。显然,人的言行会让别人对他的感官有很大的影响,不管是否是公众人物,都值得注意这一点。 适用话题:谨慎、素质、包容、低调做人高调做事、认清自己、说和做、品德、言行一致、名人效应、道德修养、网络道德、网络文明、气质与修养…… “鸭梨山大”的背后 “鸭梨山大”是2011年1月网络热词,取人名亚历山大的谐音,用诙谐的方法表达年青一代所负压力像山一样的苦楚。这种现象在大都市的白领中普遍存在,特别是一些北漂、南漂族。他们在当地没有根基,面临的压力比当地人大很多,如房贷沉重,身为独生子女既要赡养长辈又要抚养孩子,或没房没车没老婆,工作竞争越来越激烈……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背负的压力也越来越多。不断出现的奔奔族、蜗居族、捏捏族等,均凸显出压力大已成为都市白领的普遍问题,其直接后果就是身心亚健康。 当代人不应在压力下牺牲了健康和快乐,应该懂得以平和的心态迎接压力的挑战,并能寻找合适的方式进行自我调节和恢复,始终以富有激情的状态快乐地度过每一天。这是当代饱受压力折磨的人群需要学习的生活态度。也可以通过努力学习,挑战自我,把压力转化成正面的动力,因为适当的压力能够激发人的潜能。 精要点评:压力大不仅是都市白领面临的问题,已成为现代社会的普遍问题。为压力纠结不已,还不如“让压力飞”。 适用话题:现代病、心理健康、压力与动力、压抑与宣泄、平和心态、自我调适、减压…… 热词泛滥的冷思考 给力是中国北方的土话,表示给劲、带劲的意思。“给力”一词最初的火热源于日本搞笑动漫的中文配音。在2010年世界杯期间,“给力”开始成为网络热门词汇。淮北方言“给力”,具有加油的意思。“给力”或“不给力”,言简意赅又传神,旋即风靡网络。像“给力”这样的热词真不少,根据调查,“给力”、“神马(‘什么’的谐音)都是浮云”这两句话在投票者中拥有60%以上的使用率。其他诸如“雷人”“杯具”“”等新鲜的网络词汇也逐渐走入大众生活。 这些“草根”阶层创作的词汇,形象传神地表达了时代特点、传达了大众心理诉求,既体现了大众自我意识的觉醒,也反映了时代的包容与博大。调侃诙谐的语言,也是一种减压方式。但是,当它不断重复撞击耳膜和眼球,则让人有些审美疲劳了。是什么驱动热词泛滥?一方面,从众心理和思维跟风。模仿能让我们最省力地跟上潮流,直接享受“成果”,获得满足。另一方面,害怕落伍和排斥。中国人害怕特立独行,“人云亦云”是最保险的生存策略。 “给力”标题泛滥报端更是暴露出快餐文化盛行的网络时代,社会的浮躁风气、传统文化的褪色,以及国人创造力的缺失。有人说“给力”要浇水降温,其实,最需要降温的是现代人浮躁的心灵。我们不妨静下心来,读几本好书,挖掘自己的智慧;或者重温经典,古为今用,启发独特的灵感。 精要点评:网络热词折射的多是少数媒体人的思维惰性、简单盲从和媚俗取向。我们的时代需要有新思想、新观念,有了新思想、新观点,智慧的源泉才不会枯竭。但同时不摒弃传统文化,我们的未来才能生机勃勃。 适用话题:智慧、盲从、跟风、媚俗、流行语、双刃剑、媒体把关、思维惰性、物极必反、审美疲劳…… “苹果”与“果粉” 有人说过,迄今为止,有3个著名的苹果曾对人类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一个诱惑了夏娃,一个砸醒了牛顿,一个现在握在乔布斯手中。这3个苹果说明爱、求知、创新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比起前两个,乔布斯的苹果最具现实感,赋予其创新二字,也最为贴切。在3月,初苹果宣布新一代平板电脑iPad2上市后,其市值即增至3330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二。 苹果系列产品,以奢华的质感、简洁优美的线条、色彩艳丽的画面,以及对细节的完美追求,一点一滴的累积,令其别具一格风光无限,俘虏了时下追求时尚人们。无论电脑、手机、MP3,每每新产品亮相市场,总是被抢占一空,带起一阵席卷全球的“苹果”浪潮。 苹果公司被咬了一口的商标,被视为标新立异的“残缺美”,而对于很多怀揣着创业梦想的年轻人来说,这个残缺的苹果也有着另外一番定义:苹果热潮之下,苹果商机人人都可以来咬一口。“苹果”热,带动了周边产品的经济。 自苹果手机上市后,相对于修理手机更简便的“刷机”生意也火了起来。他们只需要一台电脑、一节柜台、几根数据线,就能开门迎客。只要购买了苹果手机,就离不开刷机,保证收入高而稳定。各种样式好看的苹果卡通手机套、平板电脑套也是大受欢迎。许多配件专卖店,苹果配件品牌应有尽有,吸引了很多零售商来这里进货,他们基本不怕价位高,因为苹果使用者多为时尚人士,都更偏爱有创意的产品。另外,苹果专卖店里销售的同类产品价格要高出许多,也使得他们的产品供不应求。 只要有一双会发现的慧眼,机会无处不在。 精要点评:一直以来,苹果通过其带有强烈反抗意识和挑战权威的嬉皮精神的广告传达出来的品牌创新个性,深刻的影响着信仰于苹果文化的每一个人,精致、完美、奢华的生活态度是追求美好梦想的强大驱动力,并使人坚定不移迈向自己理想的国度。它的出现,也带动了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
营销道德论文:广告营销道德问题及措施 1中小企业广告营销道德的研究意义 王文俊先生在其著作《论营销道德与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中认为,广告营销道德的建设对构建社会主义市场营销道德体系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广告营销道德是企业与国际市场接轨的需要;第二,广告营销道德是市场经济良性运行的要求;第三,广告营销道德是指导市场经济运作的政策导向;第四,广告营销道德是市场营销主体的行为导向;第五、广告营销道德为市场营销管理机构的运行提供理论依据。一直以来,中小企业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产品,为经济和民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同时,有些中小企业为了片面追逐短期利润最大化,置广大消费者及社会公众利益于不顾,推行严重违法违德的广告营销宣传。宣传不正当价值观广告;采取不正当的对比广告;制作及播送虚假广告等,严重违背法律与道德原则,损害了广大消费者及社会的利益。总体上我国学术界对广告营销道德的研究刚刚起步,众多企业的营销道德观念还很淡薄,制定广告营销道德标准的企业为数很少。因而,深入开展对广告营销道德的研究,对构建社会主义市场营销道德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鉴于此,本文以广告营销道德为切入点,讨论提高中小企业的广告营销道德水平的对策。 2中小企业广告营销道德的存在问题 2.1广告社会责任意识薄弱中小企业广告营销道德负责的原则,要求中小企业对消费者、对社会负责、对生态负责。不少中小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广告营销道德意识的薄弱,他们将大部分精力和资源,集中用于产品的增产和市场的扩张,忽视广告宣传的规范性。增强中小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和广告营销道德意识,是中小企业广告营销道德建设的首要问题。 2.2广告内容失范①非法广告。近几年被称为“城市牛皮癣”的非法小广告,在大街小巷的墙壁上泛滥,大部分张贴“牛皮癣”的组织为中小企业,如:家政公司、小型建筑施工单位、小型医疗单位等。中小企业的这种行为严重污染了社会风气,损害了城市整体形象,损害市民的利益也损害了企业的形象。②虚假广告。诚信是企业广告营销道德的首要原则。不实广告是指工商企业者以刊登或散发虚伪不实广告,使消费大众信以为真,而从事价格、品质不相称的经济交易。夸大事实是虚假广告最主要的表现形式。③低俗广告。很多小广告语言低劣、粗制滥造,甚至色情污秽。如:某洗衣粉广告“:泡了吗?漂了吗?”,非常卑琐浅薄。有些中小企业表现出玩物丧志的格调。有些使用语言暴力,强迫消费者认同其观念。④价值观误导广告。为迎合某些人的不健康观念如:崇洋媚外、帝王情结、物质主义,对这些观念通过广告进行放大,有损主流社会道德规范。 2.3广告不正当竞争在中小企业当中,不正当竞争广告普遍存在。比较广告是指在广告中采用对比方法,比较不同产品的特点和优劣为消费者购买选择提供参考。比较广告本身具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但中小企业却往往利用比较广告的反面性来贬低其他生产经营者的商品,直接影响了中小企业的有序竞争和行业的健康发展。 2.4广告新闻化诚信是企业广告营销道德要求,广告新闻化是指一些广告主体为增加广告的可信度,体现广告的份量,采用新闻报道的形式进行广告宣传。与普通广告相比,新闻化广告欺骗性更严重,更容易让广告受众上当受骗。2.5广告渠道混乱中小企业囿于企业财力的短缺,往往不能像大型企业那样,可以在电视、网络、报刊、户外广告等媒介购买大量的时间段和版面,进行大规模的宣传。于是他们采用在街头和住宅区投递、散发、张贴小广告;通过骚扰性的短信广告群发等不正当渠道。这些广告渠道虽然减低了中小企业广告营销的成本,但却是以牺牲广告营销道德为代价。给消费者造成不良影响,对社会环境造成视觉和文化污染。 3中小企业广告营销道德的提升策略 中小企业广告营销道德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企业、行业、政府和社会等多方面的配合,才能真正促进中小企业营销道德水平的总体提高。 3.1中小企业自身建设①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和广告营销道德观念。中小企业虽然有一定的资源贫乏,但这不是阻碍其广告营销道德建设的借口,增强中小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和广告营销道德意识,是建设中小企业广告营销道德过程中首要解决的问题。②理顺广告渠道。广告给消费者的印象不仅仅由广告内容构成,广告的媒介和渠道也占重要地位。不合法街头和住宅区投递、散发、张贴,骚扰性的短信广告群发均不合理。可以采用低成本的媒体进行信息,如购买报刊、杂志的小篇幅版面;使用邮递广告;或与图书、杂志结合的附带广告。③协调产品生命周期与广告营销道德关系。表面上看中小企业忽视广告营销道德基于成本,但从根本上看是中小企业管理上缺乏广告营销道德诚信、负责道德意识。因而要求中小企业无论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任何一个阶段,都应该遵守广告营销道德诚信、负责原则。④重视广告内容和广告美学。中小企业广告内容常表现为非法广告、虚假广告、价值观误导广告、广告新闻化、不正当竞争广告等。企业应该增强自律管理,破除广告中的夸大成分,宣传文明的价值观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以诚信的原则消除广告新闻化的欺骗成分,用正当的方式制作产品的对比广告。 3.2行业自律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市场经济越发达,行会组织的作用越重要,服务的范围越宽泛。随着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深人,随着全球化的深入经济活动与国际惯例的迅速接轨,建立中小企业行业协会自律性运行机制将提上议事日程。①建立行业准入认可制度。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主要负责依法确定市场准入,对一些不属于法律调整范围的行业状态和行为却不便直接干预,如经营者的素质水平、信誉可靠度、职业道德等,这些既不属于法律调整的范围,又可能会给正常的市场经营秩序造成影响的行业因素,只能依靠行业自律加以解决,由各中小企业行业协会对中小企业经营者进人市场前进行必要的审核和培训,取得业界认同,以减少进人市场后的纠纷。这样就有利于中小企业广告营销道德建设的预防。②实施行业资质评审。通过对中小企业经营者的广告营销道德进行量化考核,综合评审,按标准划分出不同的等级,一方面向社会广泛推荐介绍优秀者,以便消费者依据不同的素质决定消费,另一方面通过评审拉开经营者之间的档次,使作业层面得到优化,推动行业资源向优势企业整合。③重视行业纠纷调整。针对违背广告营销道德的比较广告之类的纠纷通过行业中介组织居间协调,可以使大多数可能激化的矛盾冲突和利益磨擦及时得到化解,增进和谐的行业气氛。④履行行业公告制度。定期向社会广告营销道德的情况,通报严重违反广告营销道德的行为,表彰遵守广告营销道德的模范,开展行业广告营销道德指导,使行业监督与社会监督有机结合。通过正确的舆论导向,增强行业广告营销道德的建设和社会影响力。⑤建立合理的行业激励模式。要树立良好的广告营销道德风气,有必要运用激励机制,培育一种个个奋发向上、人人争先创优的行业氛围。通过多种多样的激励形式,如建立“广告营销道德奖励基金”等,定期评选出业界杰出贡献者,向社会推荐和宣传行业先进人物和优秀成果,促使中小企业职业道德水平不断提高。⑥建立信誉档案制度。按照国际惯例,这项工作一般由中小企业行业协会来承担。要将中小企业的广告营销道德方面的清况纪录在案,向社会公示,并以备查询。 3.3政府执法监管中小企业广告营销道德的建设必须具有一个系统且稳定的法律环境,必须创新广告营销道德建设机制,提高广告营销道德建设水平,通过规范管理和指导服务,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平等、自由和公开竞争的公共条件,创造健康有序的广告市场环境。①重新界定虚假广告的定义。广告的真实性涉及消费者的切身利益,甚至涉及社会稳定和健康发展。广告真实性的维护是世界各国的广告营销道德管理的重点。我国现行的《广告法》虽然一再强调真实广告的重要性,却未明确界定虚假广告。有必要重新界定虚假广告的定义。②进一步限制比较广告,维护市场竞争的公平和公正。目前,关于比较广告不当引起的法律纠纷日益增多。为防止出现不正当竞争广告,应对广告主利用比较广告形式开展市场竞争行为做出更明确的界定,在原来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限制,如哪些广告允许比较,允许采用的比较手段,允许比较的范围和程度,应该指明比较商品必须是同类同级的对比,对比资料是权威的、可以检测的,必须负法律责任等。③从强调管理向公共服务转变,营造良好的广告市场环境。随着全球化的深入,良好的政府服务和安全稳定的社会经济环境要比优惠政策重要得多。作为政府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职能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积极主动地开展对广告业发展的研究和指导,制定广告业发展规划,指导行业协会开展广告战略运用培训,帮助企业塑造良好形象,培育品牌价值。④从行政管理为主向行政与司法管理并重转变。在我国广告立法和执法中,突出了行政处罚,过多地倚重于行政控制,而弱化了司法处罚和司法主导,司法机关对广告的管理是滞后、被动和缺乏系统的。但在西方国家广告营销道德问题大都寻求法院解决。因此,作为行政部门应当与司法部门的沟通,逐步引入司法管理,进一步完善广告营销道德管理体系。⑤从单兵作战为主向综合监管转变。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强与政府其他职能部门如药品监督、卫生、规划、市容等部门的沟通与联系,协同努力,共同规范广告市场。还可以借鉴国际惯例,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积极推动中小企业行业协会的发展。发挥中小企业行业协会的作用,建立政府、行业协会之间新型的合作关系。 3.4社会监督 中小企业广告营销道德的社会监督,就是消费者自身或通过消费者组织,依据《广告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对广告宣传及广告行为的道德行为实行的监督。①信息披露分析和比较。消费者组织通过比较实验、评劣选优、劣迹档案、舆论监督等方式,要求企业给社会公众提供完整、全面、准确的信息。②社会直接援助。通过要求广告主停播、媒体公开批评、要求政府介人、代表消费者向法院控告等方式,给社会公众提供维护合法权益、免遭不法侵害的有效而权威的渠道和手段。③行会规范管理。在西方发达国家,独立的行业协会致力于制定行广告营销道德的标准,根据行业特点制定规章,规范会员经营行为,并解决涉及行业的消费者纠纷。④媒体和舆论监督。消费者受到侵害后,在于厂商协商未果情况下,可集合起来采取召开新闻会、记招会等形式,扩大正义社会的影响。 广告每时每刻都在将一种给定的价值观念诉诸大众,狂轰滥炸的广告传播已使其成为人们认知的一部分,作为价值判断的模具深植在我们头脑里。广告多方面、多层次地影响和塑造人们的日常生活,对人的成长、心理的成熟和变化,以及行为方式的选择,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任何广告都不应该突破传播伦理的道德底线,造成对任何社会都存在的“弱势群体”事实上的侵犯。改善企业广告宣传的质量,提升广告作为媒介的社会宣传功能作用,需要多角度、全方位的管理,需要社会各个部门的共同努力。 营销道德论文:保险营销监管与道德教育综述 一、前言 2009年2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保险法,并于2009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新《保险法》最核心的三大变化是突出了保护被保险人,突出了加强监管和防范风险,突出了拓宽保险服务领域,对保险业的依法合规经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更强调保护投保人、被保险人的合法权益。人寿保险作为一种以人的生命为保险标的,以生、死为保险事故的人身保险,它与投保人、被保险人的合法权益息息相关。如何对于人寿保险进行良好的营销管理及职业道德教育,对于保险公司和客户来说,都是相当重要的,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二、人寿保险营销管理及职业道德教育的概念 良好的人寿保险营销管理及职业道德教育是寿险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寿险营销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只有搞好寿险营销管理工作,才能使寿险企业的商品迅速不断地销售出去,保证企业营销战略目标的实现。 1.寿险营销管理的概念。寿险营销管理的概念可以分广义和狭义两种。所谓广义的营销管理是指寿险企业为实现市场营销职能的有关经营活动所进行的管理,它是以整个市场营销活动为管理对象的。狭义的营销管理,是指寿险企业对有关市场营销活动之一的销售活动的管理,它的具体内容包括:制定销售计划,建立销售组织,选定招聘销售人员.组织培训销售人员及销售业务管理。狭义的营销管理就是综合地组织销售活动的管理工作。在绝大多数公司里面所要涉及的人寿保险营销管理就是狭义的营销理。 2.人寿保险职业道德的定义。保险作为社会经济补偿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发挥着实现经济补偿、保证社会经济稳定和人民生活安定的职能作用。保险职业道德作为社会职业道德部分,是适应保险职业活动的要求,在保险职业实践中逐渐形成和演变的,与保险职业行为密切相关。保险职业道德具有它自身存在的客观基础、基本特征和类型特点,具有历史的继承性、国际的共同性、鲜明的行业特色。保险职业道德,是每个从事保险职业活动的人必须要认识的基本问题。可以说,每一个从事保险职业工作的人都要有科学的保险职业道德观。保险职业道德,是指保险从业人员在履行其职业责任、从事保险工作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普遍遵守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也是社会对从事保险工作的人们的一种特殊道德要求,是社会道德在保险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三、良好的人寿保险营销管理及职业道德教育的意义及作用 1.合理组织生产力。管理职能的发挥,体现为营销管理合理组织生产力的作用,寿险企业中的营销员以及各种设备和手段,是寿险营销活动的人身条件和物质条件。营销管理,就是要通过管理职能把业务员和各种经营手段组织起来,结合起来,使之成为现实的生产力。这是营销管理的首要任务和作用。 2.提高人寿保险营销员思想水平与业务技能。通过早会、周会等多种形式,加强对营销员精神、心理和感情的培育,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造就一种向心力、凝聚力,使一种精神将所有的员工联系在一起,团结在一起,有效地激励每一位营销员自觉学习业务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技能,为着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3.充分调动人寿保险营销员的积极性。在用人制度管理上,做到人员经过考试、培训,择优录用,持证上岗,优胜劣汰。人员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在业绩考核面前人人平等。优秀人才受到重用和及时提拔,充分体现动力与压力、风险与机遇的有机结合,是一种把寿险企业经营目标溶于员工个人具体行为的管理机制。从而使寿险营销员队伍充满活力。有效地调动全体营销员的积极性。 4.能够更好地保护投保人、被保险人的合法权益。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能够通过为保险从业人员提供行为规范,使保险从业人员坚持以人为本、以诚取信、以和为责的基本理念为保户提供最专业的服务及最优的产品,为保户服务。并且在现有产品和服务笨础之上升发新的保险商品、拓宽服务的领域,开拓新的服务渠道。 四、良好的人寿保险营销管理及职业道德教育建立过程良好的人寿保险营销管理及职业道德教育建立过程包含以下几个环节: 1.制定营销和职业道德教育计划。任何一种管理活动都是从计划开始的,计划是管理的基础和首要职能。所谓计划,就是为企业的未来确定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方法的过程。营销和职业道德教育计划为整个营销活动设计了一个行动蓝图,各种营销活动都应围绕如何实现这一蓝图来进行。 2.建立营销和职业道德教育组织。营销和职业道德教育计划仅仅是一种设想,一种文字性的东西。要将这种设想变成现实.需要做一系列艰苦细致的工作。其中,最重要的是营销组织工作。此项工作应按照“因事设人”的原则进行。切不可“因人设事”地在没有业务发展前景的地区设置机构。营销组织工作的最终成果是机构设置后的业绩。 3.招聘(配备)营销和职业道德教育人员。有人才有业绩。人寿保险公司招聘合适的营销和职业道德教育人员应按照“不缺、不烂”的原则。既要大胆吸收,又要严格把关,以保证营销和职业道德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4.对营销人员进行教育、培训和指导激励。招聘了合适的营销人员以后,就面临着一个如何对他们进行指导和激励的问题。所谓指导和激励,就是对下属进行业务指导、培训。引导下属朝着组织目标努力工作,认识自己所从事工作的意义。充分调动下属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就是说,指导和激励是与人打交道,是通过有关工作去影响和改变下属的心理与行为。而人的心理和行为是非常复杂的,特别是寿险营销员,受到内在和外在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营销管理人员对营销员的指导和激励是一项非常困难但同时也是非常富有挑战性的工作。 5.对营销活动全过程加以控制。对营销活动全过程加以控制主要指营销管理人员对整个营销业务活动从展业、核保、签单、售后服务等环节进行全方位管理,并随时加以监控。对业务活动中发现的偏差采取相应的纠偏措施。这就是营销控制活动,营销控制是营销管理中必不可少的职能,离开丁营销控制,就难以保证企业营销目标的实现。 五、结语 良好的人寿保险营销管理及职业道德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很有必要对其进行探讨,这是一个很漫长而艰巨的任务,同时也是一个研究的新趋势,具有较大的社会意义和经济价值。 营销道德论文:市场营销中道德资本的意义 一、道德资本在市场营销中的重要价值 道德资本是一个有争议的概念。把道德作为资本,即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东西,这本身似乎与传统经济学中对于资本的定义是不相一致的。但是,主张道德是资本的学者,又认为资本在创造剩余价值的过程中,是不可能完全脱离道德这一因素的,因此道德也在参与剩余价值的创造,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资本形态。支持企业进行道德资本投入的理由主要有:公众支持企业追逐经济利益的同时承担道德责任;具有道德责任感的企业更容易获得稳定的收益;承担道德责任可以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企业承担道德责任有助于解决社会难题,会导致较少的政府管制。反对企业进行道德资本投入的理由主要有:进行道德资本投入淡化了企业的基本使命,企业追求经济利益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在承担道德责任;企业缺乏处理道德问题的必要技能,承担道德责任所需的成本得不到补偿;追逐道德目标将会使企业的权利泛化;企业与道德建设等社会行动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笔者认为,道德资本在市场营销中的重要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道德资本是基于一定的核心价值观念而进行投入与运营的,它的重要价值之一就在于能够帮助营销渠道成员基于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念而有效地开展经营管理 道德资本投入主体能够以有形的资本投入形式支持营销渠道成员针对产品流、信息流、促销流、文化流、所有权流、资金流、收益流等不同的经营内容和经营层面进行物质创造与精神提升的系统性改造,使营销渠道成员管理行为能够通过建立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念尤其是一种有利于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核心价值观念而统一起来,进而使营销渠道各个环节中可能出现的经营风险和管理冲突降至最低水平,并为整个营销渠道带来直接经济利益。市场营销作为产品价值实现的主要方式和重要过程,它不可能完全脱离现实社会环境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而独立存在,因而以道德资本形式将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的经济利益直接联系起来,避免在核心道德价值观念迷茫以及商业文化观念对核心道德观念构成较大冲击的社会发展阶段出现的严重对立和冲突,这对解决核心价值观念不稳定、核心价值元素缺失、经营管理道德失范、价值观念冲突等问题具有重要导向作用。 (二)道德资本在市场营销中的重要价值在于它能够带来覆盖面广泛的间接经济利益 一般而言,市场营销活动中除了渠道成员参与者,还应当有非渠道成员参与者,例如从事金融、保险、运输、仓储、广告、咨询等业务的企业,因而一个完整的营销过程需要依赖于非渠道成员参与者的有效参与才能完成。从这个意义上讲,市场营销有时会突破营销渠道的空间限制而发展成为一种合作边界较为模糊的经营管理活动,而且作为渠道成员主体的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的经营管理规模越大,这种边界就会变得越模糊,此时它们需要借助于“价值观念”“经营理念”等道德传播工具与经济领域中不同类型的经营实体即非渠道成员开展广泛接触,依据市场价值、道德价值等标准对其他参与者的行为作出一致的观察与判断。道德资本投资于营销活动能够从本质上提升非渠道成员参与者的道德水平,消除渠道道德空白、道德障碍和道德观念冲突,从而为所有渠道参与者(包括渠道成员和非渠道成员)带来间接的经济利益。 (三)道德资本在市场营销中的重要价值体现在它能够带来广泛的社会效益 道德资本投资于营销领域会带来并不完全属于营销渠道参与者的社会利益。因此,加大在营销领域的道德资本投入,不仅会使营销活动中的各类经营主体之间的交易成本降低,而且会通过道德资本效益扩散所形成的“外部化效应”增进整个社会的福利。社会越是进步,营销活动越是频繁,社会大众就越是受营销活动的影响。因此,道德资本投资于市场营销能够使那些通过政府部门和社会公益组织无法完成的道德建设任务,可以直接或间接地通过营销渠道来完成。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市场营销客观上承载了道德建设的使命和任务。道德不论是被作为最终目的,还是被视为一种赢利工具,它都会产生一种有助于改进社会风气的作用。“因为,以赚钱作为人有义务要达成的目的本身,作为‘天职’,这样一种观念是与任何时代的道德观感相背反的,这几乎无须证明。” 符合道德的生产经营比不符合道德的生产经营对于社会发展更有益。作为目的性的道德投资和作为工具性的道德投资,尽管在理论上可以进行划分,但在现实中却很难区分。尽管道德资本在市场营销中具有以上三个方面的重要价值,但是企业营销道德资本运作是否一定会产生价值增值效果,这不仅需要考虑企业所处的道德环境,同时还需要考虑企业自身经营运作资本的能力。道德资本不仅是带来生产过程价值增值的工具,它同时也是联结企业与消费者的重要纽带。强调道德资本在营销过程中的作用,事实上是为了让企业从单纯地追求利润的逻辑思维中走出来,进而能够从长远发展角度着眼来审视自身的或者所在群体的行为,使企业成为合乎道德规范的组织。 二、市场营销道德缺失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产品策略中的道德问题 主要表现为:企业所生产产品在满足消费者需求方面存在严重的物理性能层面的缺陷和道德文化层面的缺陷,有的企业甚至专门生产一些低级趣味的产品,消费者在消费这类产品时会产生不健康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意识,逐渐形成不良的生理、心理反应,最终导致对于生产企业的不信任和强烈不满,进而危及到整个社会伦理价值观念的基础。企业过于强调产品外在形式的奢华特征和过于强调产品核心内容的经济性,都将使产品的生产制造严重脱离普通大众消费习惯进而步入误区。这种在满足消费者需求时存在的过度生产和生产不足,而不是如西方伦理学强调的走“中道”,势必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和消费环境的严重破坏。 (二)价格策略中的道德问题 主要表现为:在价格制定过程中缺乏公开、透明的定价决策机制和约束机制,严重脱离成本地制定超高价格,对于消费者这一相对处于价格谈判弱势地位的群体实施价格欺诈。价格决策直接决定利润利益的分配,因此,针对普通消费者制定超出其消费能力的高价格,事实上是直接将消费者剩余压缩到了尽可能小的空间之内,进而极大地减小了消费者由于消费产品所获得的生理和心理的满足感,在顾客满意度下降的同时,使生产与消费之间由于价格扭曲而产生尖锐矛盾。而针对竞争者所采取的竞争性价格策略,在以低价格引发价格战时,又会导致竞争伦理发生变化,参与竞争的企业会以本能取性,进而误导社会资源配置,使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出现极大的非理性成分。同时,围绕争夺市场定价权产生的激烈竞争,也会使“生存意志”伦理思潮盛行,最终导致道德伦理核心元素“同情心”“公平”“正义”的持续减弱,危及整个社会的安全、秩序与和谐运转。 (三)渠道策略中的道德问题 主要表现为:中间商未能站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角度进行渠道设计和渠道经营,而是单纯地追求渠道整体系统的利益最大化。比如,为了提升渠道竞争力而扩大经营规模、拓展经营领域,压缩中小竞争者的生存空间,以大量减聘雇员的方法来提升竞争力,以增加顾客的自选活动范围而大量减少一线服务人员,以及为赢得竞争优势地位而大量经营品牌产品,不经营适合普通大众消费的一般产品,提高产品进入商场的门槛和提高铺货费用等,这些做法都严重地恶化了社会就业和生活消费环境,导致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下降。 (四)促销策略中的道德问题 主要表现为:不择手段地制作和传播专门针对竞争者的攻击性广告,用以提高本企业及其产品在行业中的地位。制作过度夸大产品功效或隐瞒产品缺陷的广告诱惑消费者购买本企业产品。使用含糊其辞的广告宣传词句误导消费者。促销人员缺乏基本的道德培训和道德素质,利用公共社会资源即人们长久以来彼此之间建立起来的相互信任的善良心理,在营销活动中设计专门针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促销活动和针对亲戚、朋友、同事的促销活动,有的甚至将这些促销活动演变为非法传销,在组织结构上发展成为“金字塔”诈骗和“老鼠会”。促销策略中的各种不道德行为及非法行为,已经严重地扰乱了社会的正常秩序。 有时营销道德缺失并不是仅仅局限于上述某一个具体方面,而是表现为一种综合性的或者全面的道德缺失。例如,近年来普通消费者比较关注的药价高的问题。其实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价格方面道德缺失的问题,它是涵盖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等各个层面,包括在生产、批发、零售等各个环节的综合性或全面的营销道德缺失问题。有的药品生产企业,其产品生产成本很低,比如只有几元钱,但是在市场上却标价上百元。为了获取高额垄断利润,有的药品企业甚至在具有大批量生产能力和经销能力时,也只是少量地供应市场以保持价格和产品的优势地位,为此在营销渠道选择上也会作出符合企业利益的经营安排。这种不顾患者消费需求的生产经营行为本身就存在着营销道德缺失的问题。为此,消除营销道德缺失现象必须重视道德资本的重要价值并增加道德资本的总量和比例,同时要强调道德资本在营销环境改造方面的具体指向性。 三、道德资本在市场营销中的具体运用 在营销实践中所表现出的各种道德缺失现象,其重要原因除了人们对于道德规范重要性的认知水平较低之外,另外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就是企业对于道德环境改善所投入的道德资本不足或者是使用方向不正确所致。因此,在当前以家庭投入为主的个人私德品质教育和以纳税为基础的政府主导公共道德统一建设的现行道德教育体制下,强调企业对道德资本的应用更加具有现实意义。企业道德资本的投资与使用主要应当是针对改善企业内部环境和企业外部环境两个方面。 (一)道德资本投资于企业内部环境改造 1.个体因素和道德培训。营销人员的言行举止、价值判断、道德观决定了企业营销行为的道德与否和道德水平的高低。规范企业的营销行为,必须在营销人员选择上作出准确判断,即雇用有道德的员工,解雇不道德的员工。因此,企业应当设定合理的道德标准和采用科学的甄选技术,并将其运用于营销人员的雇佣和评估过程之中,特别是对于营销管理者的甄选和评估。营销道德培训具有重要意义,它是强化营销道德的一个有力手段,它能够使营销员充分了解营销道德的重要性,当他们真正面临营销问题时,就不至陷入道德迷茫之中。通过设立研讨会、专题讨论会和类似的营销道德培训项目来鼓励有道德的营销行为,这是提升企业营销道德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这种方式,企业可以把自己的营销道德期望与营销人员对于本身工作的理解进行有益的沟通。 2.组织关系和组织结构。营销道德的选择不仅受个体因素影响,而且受组织中上级与下级、同事之间的关系的影响。科学合理、准确明晰的组织结构有助于形成营销者的道德行为。正式的规章制度中的职务说明和明文规定的道德准则,可以形成营销行为的一致性。企业领导者的行为对个人在道德与非道德行为的抉择上具有强有力的影响,员工之间在营销道德策略中也会相互影响。绩效评估系统评价标准影响着营销者的道德性策略选择。明确而现实的营销目标的设定,对于营销人员的激励与绩效考核至为重要。如果对营销人员的要求不切实际,即使再明确的目标也可能引起道德争议。目标切实可行,就会使这个方面的压力降到合理的程度。绩效评估既要关注营销人员的业绩,同时也要关注他们所使用的营销方法的合理性。一般而言,雇员面临的工作压力越大,就越有可能在道德标准上妥协。 3.企业文化和道德准则。高强度、高标准的企业文化会促使营销者制定道德的营销策略。企业文化通过员工行为规范、工作习惯、业余活动及趣闻逸事等细节表现出来。倡导优秀的企业营销文化,首先要强调社会责任感,营销行动要兼顾社会利益、消费者利益和自身利益;其次要以人为本,营销目标设定合理可行;第三要帮助营销人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将其关注的重点从眼前经济利益转到长远发展上来。营销道德准则的制定应遵循三个原则:第一,内容应当详尽具体,对应当鼓励的行为和不应当从事的行为,以及雇员各项行为所依据的基本思想,都应当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第二,企业推行的营销道德准则应当有一定的伸缩空间,以便于员工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自由、灵活、恰当的判断;第三,企业不能孤立、静止地制定和应用营销道德准则,应根据外部环境变化适时对其作出调整,并不断向营销人员传递企业的营销道德期望,各级营销管理人员应当支持并不断重申这些准则的重要性。 (二)道德资本投资于企业外部环境改造 1.社会环境。长期以来,中国社会的道德教育主要是通过家庭和政府来完成,而企业组织和社会群体并不承担主要的道德教育义务。这种教育状况使道德教育与道德实践产生了严重割裂,道德规范对社会大众行为的影响程度渐趋下降。道德资本形成是一项系统工作。因此,现阶段要通过大众媒体的宣传教育,加强对于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塑造注重营销道德的社会氛围。鼓励个人、家庭、企业、媒体等都参与到良好社会氛围的构建中来,树立并褒奖道德典范,披露并惩治不道德行为,使诚实守信、公平公正、承担社会责任成为每一个人理所当然的道德取向和行为准则。对企业管理者、职工、营销人员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企业道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提升其道德水平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同时引导企业具有战略思维,兼顾社会整体利益、消费者利益和自身长远利益,寻求可持续发展。 2.行业环境。建设和完善行业协会,强化行业协会各项职能。行业协会介于政府与企业、商品生产者与经营者之间,是同行业企业之间的非盈利社会中介组织,具体履行沟通、监督、自律、协调等职能。行业协会促使整个行业的所有企业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这有利于企业之间的相互监督。因为,如果一家企业出现道德问题,可能会影响到整个行业的商业信誉以及整体利益。行业协会应当对本行业营销道德准则作出明确规定,树立道德典范企业并予以多种形式的褒奖,如宣传、帮扶、政策优惠等,引导其他企业追随、效仿,对非道德行为实施处罚。行业协会应通过加强行业间的沟通协调,解决行业中出现的营销道德难题,通过多种措施并举,充分发挥协会的多种职能,最终提升行业整体道德水平。 3.在鼓励企业进行道德资本投入方面,政府部门也可以发挥关键作用。比如,可以明文规定企业用于营销道德建设的资本投入数量、比例以及投资对象和具体项目;在企业利润分配中,明确规定用于道德资本积累的比例和数量;对于道德资本投资所带来的经济收益可以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对于在营销道德资本建设中表现突出的企业进行表彰,扩大有道德责任心企业的社会影响力,同时加大对于破坏道德环境的企业的惩罚力度;从政府管理市场经济秩序的角度出发,加强道德资本筹集力度,监督道德资本的使用,加强对于该项资本使用效益与效果的研究力度,通过政府引导企业道德资本投入方向,进而把家庭道德教育、社会道德教育、企业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营销道德论文:营销渠道道德建设发展 摘要营销渠道道德是规范渠道参与主体行为的标准。通过分析渠道道德系统,指出其道德问题的主要表现,同时构建了渠道道德建设模式,指出社会、政府、企业在其中的作用。 营销渠道是企业实现产品转移的重要环节。斯特恩认为营销渠道是促使产品或服务顺利地被使用或消费的一整套相互依赖的组织,邓胜梁认为营销渠道是一种完成产品分配活动的相互作用的有机系统。营销渠道的参与者是生产商、中间商及消费者,在其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会产生产品流、信息流、所有权流、促销流等,各主体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彼此之间存在着冲突与矛盾,必将产生道德性问题。渠道道德是规范各参与主体行为的标准,在产品分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倡导营销渠道中的道德,不仅使生产商、中间商、消费者认清在渠道中的责任、义务及道德规范,提高各参与主体的道德觉悟,而且能协调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促进分销活动的顺利进行,还能降低社会的交易成本,促进社会和谐进步。本文从营销渠道的各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入手,研究营销渠道的道德内容系统,并构建营销渠道道德控制系统,为认识渠道道德关系和渠道道德构建提供参考。 1营销渠道道德系统 1.1营销渠道道德系统构成 现代企业的营销渠道参与者一般为生产商、中间商及消费者(直销除外),这三者在营销渠道中相互影响、相互联系。这些参与主体两两之间的道德关系,构成了整个营销渠道道德内容系统,如图1所示。 营销渠道道德系统由两两之间的九种关系组成,构成了以下六种道德关系:①生产商之间的道德关系——供应道德关系(Ⅰ),指生产商在建立渠道时,在渠道的选择、渠道设计(长度、宽度)、渠道目标等方面与其他同类产品或互补品生产商之间产生的道德性问题。②生产商与中间商的道德关系——上游道德关系(Ⅱ和Ⅱ’),指生产商与中间商在谈判及合作全过程中产生的道德性问题。上游道德性关系是双向的,既有生产商对中间商的道德问题(Ⅱ),又有中间商对生产商的道德问题(Ⅱ′)。③生产商与消费者之间的道德关系——营销道德关系(Ⅲ和Ⅲ′)。企业建立营销渠道,是为了实现其营销目的,将产品转移给消费者。生产商在产品销售过程中的道德问题及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的道德问题构成了营销道德关系。④中间商之间的道德关系——中间道德关系(Ⅳ)。与供应道德关系类似,指中间商之间在、销售竞争过程中为了自身利益而产生道德问题。⑤中间商与消费者之间的道德关系——推销道德关系(Ⅴ和Ⅴ′)。中间商不是产品生产者,它只是产品的推销者。在产品推销过程中双方行为的道德问题构成了推销道德关系。⑥消费者之间的道德关系——消费道德关系(Ⅵ)。不同消费者之间在购买产品时产生的道德问题,构成了消费道德关系。 另外,社会是营销渠道道德系统的组成部分。首先,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对渠道道德有重要影响;其次,渠道中的不道德行为会损害整个社会的利益;最后,社会环境对于渠道道德建设有重要作用。 1.2营销渠道道德问题的主要表现 1.2.1生产商道德问题的主要表现 生产商与其他生产商、中间商及消费者存在道德关系。其他生产商主要是指与之有渠道竞争的中间商,如同类产品、互补品生产商以及对共用渠道有控制或影响的生产者。其道德问题主要表现为渠道的选择、渠道目标冲突、渠道设计(长度、宽度)等;与中间商的道德问题表现为生产商在产品定价、质量、库存、供货合同、促销、交货时间、账款支付、技术支持等相关的道德问题,损害中间商的利益;与消费者的道德问题表现为生产商在产品选择、价格(价格虚高和歧视价格)、质量、分销目标、渠道设计等方面的道德性问题,损害消费者利益。如产品质量低劣、不方便顾客购买、不及时分销、售后服务跟不上等。 1.2.2中间商道德问题的主要表现 中间商与生产商、其他中间商及消费者有道德关系。与生产商的道德问题表现为中间商的恶性窜货、库存、分销不力、信息反馈、售后服务等方面的道德问题,损害生产商的利益;与其他中间商的道德问题表现为争夺经销权、窜货等道德性问题;与消费者的道德问题表现为中间商在产品推销过程中的虚假广告、服务态度恶劣、隐瞒产品缺陷、价格虚高等道德问题,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1.2.3消费者道德问题的主要表现 消费者与生产商、中间商及其他消费者存在道德关系。与生产商和中间商的道德问题是消费者恶意损害企业利益的行为,表现为恶意索赔、漫天杀价、虚假宣传而损害企业声誉等;与其他消费者的道德性问题主要表现为抢购、商业投机、内部购买等行为,损害其他消费者的利益。 2营销渠道道德建设模式 2.1营销渠道道德建设模式构成 营销渠道中的矛盾和冲突,不能仅靠法制来解决,即使有健全的法律体系,现代企业的营销渠道仍然需要道德来维系。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与营销的扩展,需要大力加强营销渠道道德建设。构建完善的营销道德体系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如图2所示。 营销渠道道德建设系统主要由四部分构成:渠道道德认知、渠道道德标准、渠道道德评价以及渠道道德控制。 (1)渠道道德认知。根据营销渠道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进行深入的研究,对问题的成因、规律进行研究,实现对营销渠道中的道德问题的准确认知。 (2)渠道道德标准。根据对渠道道德的认识以及社会中普遍的道德观念,制订渠道道德的评价标准和渠道道德规范,便于在实际工作中操作。 (3)渠道道德评价。对渠道主体进行道德性评价。渠道道德评价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对整个渠道的道德性进行评价;二是对渠道的某一主体的道德性进行评价。道德评价的关键是建立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再采用适当的方法。 ⑷渠道道德控制。对渠道道德的研究,目的是减少或消除渠道中的不道德行为,因此,渠道道德控制是最终的目的。渠道的道德控制主要从文化引导、赏罚机制、教育培训和监督管理四个方面进行。 2.2社会、政府、企业在渠道道德建设中的作用 在营销渠道道德构建过程中,社会、政府、企业都应该发挥重要作用,全方位推进营销渠道道德建设。 (1)社会的作用。社会环境是营销渠道的重要环境,在渠道道德建设中理应发挥作用。社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道德认识、道德标准、道德控制上。首先,道德问题出现在社会中,需要社会中的人、组织、机构对道德问题进行认识和研究;其次,社会的价值观、善恶观是制定渠道道德标准的重要依据;最后,社会的价值、文化引导是道德水平提升的重要环境。 (2)政府的作用。政府的作用体现在道德标准规范的制定、道德评价、道德控制上。政府首先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道德规范标准及后赏罚机制,并建立专门的机构对各渠道主体进行道德性评价。政府在道德控制中要进行正确的引导,建立相应的道德培训机构,广泛教育和宣传,并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使企业不道德行为的后惩罚成本高于其收益。 (3)企业的作用。企业是渠道的重要主体,在渠道道德建设中首先要加强自律,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坚持等价交换原则,互相理解,共享利润,做到义利统一,寻求长期合作关系;其次要对企业员工进行正确的道德教育,提高员工的道德性水平。 3结论 本文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①供应道德关系、上游道德关系、营销道德关系、中间道德关系、推销道德关系和消费道德关系构成了渠道道德系统,并分析了各主体道德问题的主要表现;②渠道道德建设是一个系统过程,包括渠道道德认知、渠道道德标准、渠道道德评价和渠道道德控制。社会、政府、企业都应发挥自身的作用来提高渠道道德水平。 营销道德论文:营销道德复杂性及其衡量标准 营销道德的复杂性 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是:公平、自愿、诚实和守信。公平是指买卖双方互惠互利,平等交易;自愿意味着消费者有自由选择商品或服务的权力,企业有自由买卖的权力;诚实要求买卖双方在交易中要互通真实信息,消费者对商品有充分的知情权。然而在企业的营销实践中,一些企业不时的违反上述基本要求,侵犯消费者或社会公众的利益,引发了各种营销道德问题。 一方面,影响营销道德的因素多种多样,既有市场、政府的因素,又有企业文化、企业领导个人的因素;另一方面,企业营销道德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既有营销实践中的不公正、弄虚作假的现象,又有浪费、污染环境等问题。同时,一些营销行为的不道德性表现明显,而有些营销行为是否道德却存在争议,呈现出复杂性。 (一)影响营销道德的因素 市场因素。当市场趋势呈现出供不应求的格局,企业产品不愁销路,市场缺乏竞争,这将驱使某些企业凭借其对某些产品的垄断地位,采用某些非经济手段参与市场竞争,侵害社会及消费者的利益。当市场趋势呈现出供大于求的格局,市场竞争越激烈,企业在竞争中的行为越是受到其他企业和消费者的监督和制约。 文化因素。文化因素是制约企业营销道德水准的又一重要外部因素。任何企业均在一定的社会文化中生存和发展,受到社会文化的制约和影响。 政府因素。政府因素是影响企业营销道德水准又一重要外部因素,主要包括政府立法调控体系健全程度,政府对企业违法及违德行为的态度。如果地方政府对企业非法与非道德行为采取严厉的态度进行制约并加以正确的引导,这将有力地限制非道德行为的泛滥。反之,如果地方政府对本地企业违法与违德行为持纵容或包庇、保护态度,这必然会加剧本地区企业的非道德行为。 企业领导者个人因素。企业最高领导者是企业的人格化,其个人道德哲学必然会融入企业的经营决策中。企业领导者个人哲学对营销决策的道德水准起决定作用。领导者具有正确的经营哲学,在制定营销决策中,才能既考虑企业的利润同时兼顾消费者及社会利益,而体现出企业营销决策的道德性。反之,如果企业领导者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从而不惜损害消费者与社会利益,营销决策必然会偏离道德的轨道。 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也是直接影响企业营销道德的重要因素。企业文化是指处在一定社会背景下的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独特的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以及以此为基础而产生的行为规范、道德标准、企业风格习惯及传统,经营哲学和经营战略。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价值观,而企业价值观引导着企业的经营行为,规定着企业领导者及广大职工的决策动机。 以上因素对营销决策的作用不是孤立地发生的,它们相互交错、彼此渗透交溶在一起共同起作用,其中企业领导者起主导作用。 (二)营销不道德的表现形式 营销道德是进行市场营销活动的行为规范与标准,其实质是解决企业如何承担社会责任,妥善解决企业利益同消费者利益、自然环境利益以及社会利益的关系,强调营利与道德的双重标准,在谋取利润的同时,也要满足消费、引导消费、传递新的生活标准和新的价值准则,引导社会道德风尚,推动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实际生活中,企业营销中不道德形式多种多样,具体来说主要有: 市场营销中的不公平:产品生产或服务中侵害消费者的健康与人身安全,如有潜在危险性的玩具;满足大多数消费者利益的同时,忽略了其他少数人的利益,如香烟满足了广大烟民的需求却导致了许多被动人吸烟,间接损害了被动吸烟人的利益。 营销中的弄虚作假:经常出现的欺诈型的特价、减价广告促销,即欺骗了消费者,又影响了其他企业合理减价销售的正常开展;过分夸张的广告能够增加广告的吸引力,诱使消费者购买,而消费者作出错误的购买决策但购买后发现实际利益小于期望值,无疑使消费者受到了伤害;滥用质量标志。如产品中滥用“纯羊毛”、“纯棉”标志,给消费者判断产品的质量档次带来困难。 营销中的浪费现象,如计划废旧,过度的包装,过高的广告、宣传费用等,既浪费了资源又加重了消费者的负担。 环境污染,一些企业在努力满足消费者需要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污染,损害了广大消费者和社会的长远利益。如汽车尾气排放、塑料制品废弃后形成的白色污染等等。 上述营销行为有些易于识别,其不道德性一目了然。但由于个人价值观及生活经历不同,每个人对道德与不道德存在着不同的见解,有些营销行为是否符合道德,在很多情况下要判别清楚并不容易,如:夸张性的广告宣传,产品宣传广告都带有夸张的成分以便增强其吸引力,然而过度夸张实际上诱使消费者上当。 营销道德的衡量标准 营销道德是用来判定市场营销活动正确与否的道德标准,即判断企业营销活动是否符合消费者及社会的利益,能否给广大消费者及社会带来最大幸福。要对企业的营销行为进行有效的道德约束,首先就必须有一套道德评价标准。 西方国家伦理界对营销道德的判断存在两大理论。一是功利论,主要以行为后果来判断行为的道德合理性。二是道义论,主要从处理事物的动机来审查是否道德。 按照功利主义的观点,一种行为如果在道德上是正确的,只有当或仅仅当这种行为能够为所有那些受这种行为影响的人带来最好的结果时才是可能的;而且,这种结果在任何其他以这种方式来行为的人那里表现出来也是如此。这就是说,一种营销行为道德与否主要看这种行为产生的结果,与其他方式相比这种行为方式带来的结果是最好的就是道德的。 而按照道义论的观点,道德内置于人的理性观念,道德是由理性的意志决定的,出于人自觉的一种善的行为,即是不计功利、不讲结果的,纯粹由一种道义感或说是动机决定的善的行为。如果善被与某种条件,例如结果联系起来,那就不能被认为是真正善的。判断一个行为是不是道德上正当的,关键是看它的动机。相同的行为可能是完全不同的行为准则作用的结果。道义论,主要从处理事物的动机来审查是否道德,并从直觉和经验中归纳出人们应当共同遵守的责任和义务,以这些义务的履行与否来判断行为正确与否。 存在于企业和社会间的契约意味着企业必须感激他们生存在社会里,这个社会期望他们关心他人的福利和普遍的社会利益。因此,企业在确立自身营销行为的道德标准时,必须兼顾行为的动机和行为的结果,纯粹的功利主义原则和纯粹的道义论原则作为指导都是不可取的,这是两种极端的标准。现实中,人们通常把功利论与道义论结合起来评价营销过程中的道德问题。 营销道德论文:国外营销道德理论 一、国外营销道德理论与保险公司营销活动 国外评价营销道德的一般理论主要有功利论(U-tilitarianTheories)、道义论(DeontologicalTheo-ries)、相对主义论(Relativism)。所谓功利论,是指判断某行为是否有道德,主要看其行为所引起的后果如何。当某行为能够为大多数人带来最大幸福便是道德。反之。便不是道德。如何界定功利?一般都认为,功利是指事物的内在价值或者内在的善,而不是外在价值或道德上的善。内在的善是指健康、快乐这类非道德意义上的内在价值。外在的善是一种手段的善。某事物是否具有外在善,是需要通过它能否获取“内在的善”的能力来证明。道义论认为,某些行为是否符合道德不是由行为结果,而是由行为本身内在特性所决定的。也就是说,判断某一行为是否具有道德性,只需要根据本身的特征可以确定,而不一定要根据行为的“善”、“恶”后果,即符合义务原则的要求时,便是道德的。义务论从人们在生活中应承担责任与义务的角度出发,根据一些普通接受的道德义务规则判断行为的正确性,是有现实意义的。事实上,诚实信用、公正公平、不偷窃、不作恶和知恩图报等品行已经被大多数人视为一种基本的道德义务并付诸于行动,而且这些义务准则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国家法律、公司政策及贸易惯例等方面。相对主义论是指事物对与错及某行为恶与善的判断标准因不同社会而有异。这是由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而引起的。在某一国家考虑的道德及道德标准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国家。,不同国家文化的差异使企业伦理教育与伦理原则很不相同。如在商业经营活动中,某些国家对贿赂行为深恶痛绝,法律上是禁止的,而有些国家则容许贿赂,认为这是开拓商务不可缺少的方法。可见,对同一行业道德性的判断,在不同国家是有区别的,从而产生了道德的相对性。 从以上三个理论来看,营销道德与保险公司营销活动的营利性并不矛盾。营利性是指公司的存在以营利为目的,力争在一定投人的条件下收益最大或在一定收益的条件下投入最小。营利性是公司“与生俱来、终生不变”的性质,是公司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动力。但是公司的营利活动并不意味着对顾客和社会造成危害。按照对顾客和社会是否有利。公司的营销活动可以分为三类:利他活动,损他活动。害他活动。即公司营销活动=利他活动+损他活动+害他活动。其中,非道德的营销活动=损他活动+害他活动,因为非道德营销或多或少地要损害顾客、社会的利益;符合道德的营销活动=利他活动。保险公司在营销道德的规范下,通过创造顾客满意,推动社会进步来实现自身营利和发展。 二、保险营销道德陷阱及成因分析 (一)保险公司的过度包装 根据《保险法》第三十条规定:“对于保险合同的条款,保险人与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有争议时,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关应当作有利于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解释。”也就是说。作为保险公司,在理论上,并不存在为投保人设置陷阱的条件!然而,在现实的投保和理赔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形成道德风险的存在,却往往充斥着很多保险人设下的、合法的温柔陷阱。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保险公司险种设置和宣传上的过分夸大。主要表现在:表述避重言轻。模棱两可。2.保险条款中相关内容的复杂化表述。由于信息不对称,保险公司在保险条款中对于可以简单明了说清的问题做复杂化表述,使保险合同条款让许多人觉得不知所云、不知所以。有时甚至让人产生种种错觉。3.投保容易理赔难。由于投保人自身的保险知识欠缺、保险公司相关合同条款的模糊化表述及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保户感觉理赔很难。 (二)保险营销员道德陷阱 保险商品是一种劳务商品,没有具体的实物形态,不能为人们提供一个直观的外界对象客体,不能以某种物理属性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上的需要。正因为保险商品的无形性使得顾客不能凭五官感觉来判别哪一种险种适于自己,也很难读懂保险合同,这就要业务员做深入浅出的介绍,并能对客户提出的问题做出明确的回答。同时,从保险公司的运作机制上进行分析,其结论是:保险业务员一般都会“站在客户一边”。最大限度地挖掘保险责任,客观公正地解释保险合同,为客户争取最大的保险利益。然而,在现实的保险实务中,却并非如此。有些消费者对“拉保险的”非常反感,其原因是认为保险业务员“素质差”。为了说服人们购买保险,一些保险业务员往往“王婆卖瓜”。极力夸大保险责任,过度渲染保险保障利益、推荐高比例返佣险种等,而对于保险的除外责任避而不谈。与此同时。部分保险业务员缺乏专业知识,本身对保险条款一知半解,不能正确理解保险的条款及其相关法规,从而使客户的保险利益无法得到最大化保障。如:对新推出的各投资类保险不能根据不同客户需求相应介绍不同的险种,甚至客观上误导客户选择不合适的险种。理赔时又不按规定办理。加之保险业务员频繁流动,对于这些违规者行业内缺乏禁入机制。所以业务员违规现象屡禁不止。误导、欺诈客户的现象也屡见不鲜。特别是近年热销的投资连接险,这本是一种与股市关联、客户自担风险的险种,但一些营销员为拉保单拿提成,对风险避而不谈,对回报夸夸其谈,结果往往导致客户“期望有多高,失望有多大”,进而引发退保纠纷,影响保险公司的声誉,大大损害了保险业的形象。 三、保险营销道德建立的办法 (一)进一步修改完善保险法 保险公司在营利性和安全性的双重约束驱使下,往往表现出“寻缝行为”,即寻找国家法律和行政管理的漏洞、社会舆论的盲点和其他市场环境因素的可乘之机,以实现安全性,增加营利性。如果法制不健全,无法可依,有法不依,非道德营销行为就会泛滥。许多国家通过一系列的立法来保证营销行为与社会利益相一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二)开展营销道德观念教育 营销道德首先是一种理念,这种理念只有被包括保险公司和公众在内的全社会广泛接受,才能成为保险公司的自觉行为。为此,必须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进行营销道德规范的宣传和教育,使保险公司和公众深刻认识到营销道德是社会进步与文明发展的要求,是社会伦理在公司营销活动中的延伸,是公司行为约束机制之一,是对法律规范的补充。从保险公司方面讲,公司文化建设应以营销道德规范的树立为核心,形成“重道德、讲责任”的氛围,把营销道德规范渗透到全体职工的意识中去,把执行营销道德规范作为自己的基本责任。从社会方面讲,政府有关部门或社会有关团体应广泛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广泛宣传,使公众意识到抵制非道德营销行为是自己的基本权力, (三)充分发挥保监会的作用 由于个别保险公司的非道德营销行为会损害全行业的商业信誉和利益,保监会应针对本行业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营销道德准则以及对非道德营销行为的处罚规则,规范全行业的营销行为,维护全行业的利益。 (四)加强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 对于保险公司的非道德营销行为应借助新闻媒介的作用予以监督和约束,唤起群众抵制其产品,引起国家执法部门的注意,增加这类公司的经营风险和“投机成本”,通过舆论的力量使其回到道德营销的规范中来。 (五)建立专门的保险消费者协会 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20世纪60年代就爆发了保护消费者权益的运动,涌现了许许多多消费者组织。这些组织揭露出企业种种非道德的营销行为及其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采取各种方式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把保护消费者权益运动推到了高潮。我国应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建立保险消费者协会,保险消费者协会迫使其保险公司接受某些共有的道德原则,放弃某些非道德原则,从而弘扬优良作用,监督抑制某些不良行为和作风。 (六)丰富市场保险品种的供应。强化竞争机制,运用经济规律淘汰非道德营销行为 在本世纪初,西方发达国家也曾出现过非道德营销行为泛滥的现象。这与当时较低的生产力水平相联系。我国目前保险险种少,无特色,不能满足不同客户的需要,保险公司之间缺乏竞争。广大保户没有选择余地,非道德营销行为乘机猖獗。公司之间竞争激烈,遵循营销道德规范的保险公司维护了保户和社会利益,将受到市场欢迎而蒸蒸日上:违背营销道德的保险公司损害保户和社会利益,将受到市场抵制而被淘汰。 (七)建立保险信用体系。建立不良记录名单 为了保护投保人的利益,各地根据实际建立保险系统的信用体系。保险信用体系建立一个“不良记录名单”。主要对三类人进行记录,首先是保险公司的总经理、经理等高级管理人员,不良记录可分为直接取消资格、警告等。第二类是保险公司的一般员工。第三类则是针对保险营销员,如果某营销员有着严重的误导行为,将被记录在案。 (八)提高保险营销人员的品质素质,重塑诚信形象 营销活动是一项塑造形象、建立声誉的崇高事业。它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有优秀的道德品质,诚实严谨、恪尽职守的态度和廉洁奉公、公道正派的作风。同时。保险是以“最大诚信”为原则的职业,保险关系的发生,以保险人的信用度高、声誉好而得到投保人的信任为前提条件,保险关系的确立。以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形式为基础,合同当事人都承担了讲信用的法律责任,保险关系的维护和实现,以严格履行承诺为条件。所以保险服务人员不论在任何条件下。都应自觉地、坚定地毫不动摇地、完全彻底的重合同守信用,遵守承诺,履行义务,增强维护保险和保险执业群体的信用和声誉的自觉性。 营销道德论文:国际市场营销道德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各国企业市场营销的范围不断扩展,国际市场营销活动中一样会遇到各种道德问题。同时,国际市场营销面临的道德问题因各国文化差异而使其更加复杂和多样。所以,基于全球化视角,探索国际市场营销道德行为及其评价,并思考国际市场营销道德建设问题,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其现实意义。 一、国际市场营销非道德行为 1、国际营销贿赂 国际营销贿赂是指跨国企业在进行国际营销活动时,通过提供、给予有价值之物,以达到影响政府官员或企业人员履行其职责时所作所为的目的。国际营销贿赂目前是一个普遍性问题,在伊拉克“石油换食品”计划中,美国多家企业卷入了营销贿赂丑闻之中。 2、国际营销胁迫 国际营销胁迫是指用暴力或威胁达到营销目的。使用胁迫手段的目的是让某人(或企业)做违背意愿的行为。国际营销胁迫经常表现为跨国公司强迫一个零售商要得到其想要的产品必须经营某种特定产品,或零售商经营跨国公司产品时提出诸如赞助费的额外条件。 3、国际营销欺骗 国际营销欺骗是指通过误导来达到企业的营销目的。这些不诚实行为是违反营销道德的最经常形式。欺骗包括对研究数据或会计数据进行歪曲或做假,做误导性广告,以及不真实地描述产品。它的表现还有篡改花销报告,剽窃其他产品的性能鉴定证书,以及不真实地描述财务状况。 4、国际营销歧视 国际营销歧视是指针对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企业或个人开展营销活动时采用带有歧视性营销策略或战略。例如在定价方面,国际上仍然存在价格分级问题,表现在国内、国际两个价,发达国家、中等发达国家、不发达国家不同价。国际营销歧视是国际政治歧视在经济领域的延伸。 二、国际市场营销道德评价理论 目前,国际市场营销道德的一般评价理论是目的论和道义论。 1、目的论 目的论(teleology),是指判断某行为是否有道德,主要看其行为所引起的后果如何。当某行为能够为大多数人带来最大幸福便是道德。反之,便是不道德。这种注重结果的伦理观点,最受指责的是只强调决策的后果,而不重视行为过程;只偏重组织权益,不重视个人的权益。 目的论理论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杰米里•边沁(Bentham)和约翰•穆勒。迄今为止,目的论已经形成多种流派,尽管这些流派存在分歧和差异,但它们的共同点是基本的,都是以目的和行为所产生的效果来衡量什么是善,什么是最大的善的问题,并依此判断行为的道德性。 功利理论强调行为的后果,并以此判断行为的善恶。一种行为在善恶相抵后形成净善,该项行为才是符合道德的。西方学者韦斯和弗里切等人认为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但出发点是利己或功利的。由此曾提出利己主义(Egoism)和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的道德观点,前者是指结果对个体(包括企业等个别组织)有利,后者则指后果对受行为影响的所有人有利。 2、道义论 道义论认为,某些行为是否符合道德不是由行为结果,而是由行为本身内在特性所决定的。道义论重视决策过程,重视这种过程中的个人权益与个人原则。也就是说,判断某一行为是否具有道德性,只需要根据本身的特征可以确定,而不一定要根据行为的“善”、“恶”后果,即符合义务原则的要求时,便是道德的。例如,企业之间签订经济合同,他们必须履行合同义务,否则经营活动便会瘫痪。 道义论还强调行为的动机和行为的善恶的道德价值。例如,有三个企业都进行同一工程的投资(如希望工程),甲企业为了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以便今后打开其经营之路;乙企业为了捞取政治资本;丙企业为了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很显然,丙企业投资行为是来自尽义务的动机,因而更具有道德性。 3、目的论与道义论在国际营销中的作用 目的论和道义论在国际营销中有广泛的应用,但也有一定的缺陷。目的论只重视行为的结果,而不顾此行为的手段与动机。所以它的缺陷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忽视个人权益,只重视整体权益,体现在国际营销中只注重本国利益,而不考虑其他国家的利益。第二,忽视正义与权利原则,忽视平等与分配的精神,即只重视幸福的总和,而不考虑幸福怎样分配,这就造成不公正的结果,体现为国际营销中的发达国家有实力的跨国公司对不发达国家的掠夺。第三,忽视公平,尤其不重视行为的过程,就可能导致欺骗、说谎、不公正等非道德的行为发生。在跨国经营中,这一点表现的很突出。 道义论从人们在生活中应承担责任与义务的角度出发,根据一些普通接受的道德义务规则判断行为的正确性,是有现实意义的。事实上,诚实信用、公正公平、不偷窃、不作恶和知恩图报等品行已经被大多数人视为一种基本的道德义务并付诸行动,而且这些义务准则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国家法律、公司政策及贸易惯例等方面。总体来说,道义论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强调个人权益、公正与道义,忽视组织的整体利益。第二,忽视企业盈利性,跨国经营的利益取向更明显,利润导向在一定程度上被人们接受。第三,过多地考虑人类福祉,事实上很难做到,缺乏实用性。道义论在国际营销中应得到提倡,应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三、国际市场营销道德建设的几点思考 1、跨国公司应将营销道德建设纳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去 对于道德价值观的认识差异体现在企业文化中。日本、韩国的经理往往将贿赂作为一种商业活动的入门费。日本、美国的经理更关注环境污染的合法性和风险性。亚洲的经理对道德的回答不如美国经理的回答肯定。日本和台湾的经理在道德上的妥协性较大。可见,对于道德的认知和行为受到所处社会文化的深刻影响并深植于企业文化之中。 我们通常理解的企业文化有两个层次。深层次的文化包括企业成员共有的价值观,浅层次的企业文化包括指导企业员工日常行为活动的规范。将营销道德建设纳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来,就要在两个层次上予以体现。在深层次上要树立符合文化的道德观念,在浅层次上要制定诸如《业务行为指南》(波音公司于1985年制定,缔造了波音经营良好、成功而且道德良好的公司形象)的道德行为规范。 2、理论界应构建国际性营销道德体系 对于什么行为是营销道德行为,什么行为是营销非道德行为,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公司对此的认识差异很大。在政治领域,现已存在诸如《国际法》、《国际人权宣言》等用以调整政治冲突的理论依据。同样,在经济领域,在国际市场营销方面,也应构建国际性营销道德体系。 国际性营销道德体系应贯穿企业营销活动的全过程,即从营销调研活动开始,到针对目标市场特点,制定产品,定价,分销,促销,公共关系,政治关系策略等。在这些营销活动中的道德性问题涉及到不同的主体,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地域,在构建上显然存在很大难度。但这一体系一旦构建成功,将会在很大程度上规范国际营销行为,会极大地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3、国际经济组织应进行基于诚信的营销道德测评 可以设想,如果有一家国际性组织,诸如WTO,世界银行,每年度公布全球公司营销道德状况排名,这将会引起不次于《财富》500强的商业效应。就目前而言,展开基于诚信的营销道德测评在理论上已经可行,只是还没有进入实践层面。 如果展开了基于诚信的营销道德测评,会在两个方面产生积极影响。一是促使更多企业认同国际营销道德标准,将其营销行为纳入到国际营销道德规范中来,这将掀开国际营销发展新的一页。二是在开展国际营销活动,寻求合作伙伴时,会在信息搜集难度大,国外情况不了解的现状中更有效地选择合作伙伴,降低国际营销的风险。 4、提高消费者维权意识 在国际营销中,消费者维权的成本更高,而消费者维权的意识也较淡泊。由于文化的差异,亚洲消费者多奉行传统文化,讲究息事宁人,在商品价值不是很高的情况下,一般不愿向消费者协会投诉或对簿公堂,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国际企业的不道德行为。而欧美发达国家的消费者消费意识较强,消费者起的作用也较大。从总体上讲,消费者维权意识的增强,可以削弱国际经营企业的不道德动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国际营销道德建设。 5、制定相关法律 虽然法律与道德不是一个范畴,但当经营者的道德意识不能提升到一定的层次时,法律的作用就突显出来了。目前,国际经营企业在境外经营主要受所在国法律的限制,而本国法律一般不予以关注。笔者认为,基于国家形象和国家经济利益的长远考虑,世界各国应考虑制定相关法律,或在已有法律中体现对境外营销行为的约束。以我国为例,虽然我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5年多,但我国目前还没有针对在境外经营的专门法律,如《境外投资法》等,所以我国应加紧修订相关法律,并本着树国际良好营销形象的原则在相关法律中引入国际市场营销道德问题的处置办法。 营销道德论文:营销渠道道德系统 营销渠道是企业实现产品转移的重要环节。斯特恩认为营销渠道是促使产品或服务顺利地被使用或消费的一整套相互依赖的组织,邓胜梁认为营销渠道是一种完成产品分配活动的相互作用的有机系统。营销渠道的参与者是生产商、中间商及消费者,在其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会产生产品流、信息流、所有权流、促销流等,各主体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彼此之间存在着冲突与矛盾,必将产生道德性问题。渠道道德是规范各参与主体行为的标准,在产品分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倡导营销渠道中的道德,不仅使生产商、中间商、消费者认清在渠道中的责任、义务及道德规范,提高各参与主体的道德觉悟,而且能协调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促进分销活动的顺利进行,还能降低社会的交易成本,促进社会和谐进步。本文从营销渠道的各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入手,研究营销渠道的道德内容系统,并构建营销渠道道德控制系统,为认识渠道道德关系和渠道道德构建提供参考。 1营销渠道道德系统 1.1营销渠道道德系统构成 现代企业的营销渠道参与者一般为生产商、中间商及消费者(直销除外),这三者在营销渠道中相互影响、相互联系。这些参与主体两两之间的道德关系,构成了整个营销渠道道德内容系统,如图1所示。 营销渠道道德系统由两两之间的九种关系组成,构成了以下六种道德关系:①生产商之间的道德关系——供应道德关系(Ⅰ),指生产商在建立渠道时,在渠道的选择、渠道设计(长度、宽度)、渠道目标等方面与其他同类产品或互补品生产商之间产生的道德性问题。②生产商与中间商的道德关系——上游道德关系(Ⅱ和Ⅱ’),指生产商与中间商在谈判及合作全过程中产生的道德性问题。上游道德性关系是双向的,既有生产商对中间商的道德问题(Ⅱ),又有中间商对生产商的道德问题(Ⅱ′)。③生产商与消费者之间的道德关系——营销道德关系(Ⅲ和Ⅲ′)。企业建立营销渠道,是为了实现其营销目的,将产品转移给消费者。生产商在产品销售过程中的道德问题及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的道德问题构成了营销道德关系。④中间商之间的道德关系——中间道德关系(Ⅳ)。与供应道德关系类似,指中间商之间在、销售竞争过程中为了自身利益而产生道德问题。⑤中间商与消费者之间的道德关系——推销道德关系(Ⅴ和Ⅴ′)。中间商不是产品生产者,它只是产品的推销者。在产品推销过程中双方行为的道德问题构成了推销道德关系。⑥消费者之间的道德关系——消费道德关系(Ⅵ)。不同消费者之间在购买产品时产生的道德问题,构成了消费道德关系。 另外,社会是营销渠道道德系统的组成部分。首先,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对渠道道德有重要影响;其次,渠道中的不道德行为会损害整个社会的利益;最后,社会环境对于渠道道德建设有重要作用。 1.2营销渠道道德问题的主要表现 1.2.1生产商道德问题的主要表现 生产商与其他生产商、中间商及消费者存在道德关系。其他生产商主要是指与之有渠道竞争的中间商,如同类产品、互补品生产商以及对共用渠道有控制或影响的生产者。其道德问题主要表现为渠道的选择、渠道目标冲突、渠道设计(长度、宽度)等;与中间商的道德问题表现为生产商在产品定价、质量、库存、供货合同、促销、交货时间、账款支付、技术支持等相关的道德问题,损害中间商的利益;与消费者的道德问题表现为生产商在产品选择、价格(价格虚高和歧视价格)、质量、分销目标、渠道设计等方面的道德性问题,损害消费者利益。如产品质量低劣、不方便顾客购买、不及时分销、售后服务跟不上等。 1.2.2中间商道德问题的主要表现 中间商与生产商、其他中间商及消费者有道德关系。与生产商的道德问题表现为中间商的恶性窜货、库存、分销不力、信息反馈、售后服务等方面的道德问题,损害生产商的利益;与其他中间商的道德问题表现为争夺经销权、窜货等道德性问题;与消费者的道德问题表现为中间商在产品推销过程中的虚假广告、服务态度恶劣、隐瞒产品缺陷、价格虚高等道德问题,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1.2.3消费者道德问题的主要表现 消费者与生产商、中间商及其他消费者存在道德关系。与生产商和中间商的道德问题是消费者恶意损害企业利益的行为,表现为恶意索赔、漫天杀价、虚假宣传而损害企业声誉等;与其他消费者的道德性问题主要表现为抢购、商业投机、内部购买等行为,损害其他消费者的利益。 2营销渠道道德建设模式 2.1营销渠道道德建设模式构成 营销渠道中的矛盾和冲突,不能仅靠法制来解决,即使有健全的法律体系,现代企业的营销渠道仍然需要道德来维系。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与营销的扩展,需要大力加强营销渠道道德建设。构建完善的营销道德体系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如图2所示。 营销渠道道德建设系统主要由四部分构成:渠道道德认知、渠道道德标准、渠道道德评价以及渠道道德控制。 (1)渠道道德认知。根据营销渠道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进行深入的研究,对问题的成因、规律进行研究,实现对营销渠道中的道德问题的准确认知。 (2)渠道道德标准。根据对渠道道德的认识以及社会中普遍的道德观念,制订渠道道德的评价标准和渠道道德规范,便于在实际工作中操作。 (3)渠道道德评价。对渠道主体进行道德性评价。渠道道德评价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对整个渠道的道德性进行评价;二是对渠道的某一主体的道德性进行评价。道德评价的关键是建立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再采用适当的方法。 ⑷渠道道德控制。对渠道道德的研究,目的是减少或消除渠道中的不道德行为,因此,渠道道德控制是最终的目的。渠道的道德控制主要从文化引导、赏罚机制、教育培训和监督管理四个方面进行。 2.2社会、政府、企业在渠道道德建设中的作用 在营销渠道道德构建过程中,社会、政府、企业都应该发挥重要作用,全方位推进营销渠道道德建设。 (1)社会的作用。社会环境是营销渠道的重要环境,在渠道道德建设中理应发挥作用。社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道德认识、道德标准、道德控制上。首先,道德问题出现在社会中,需要社会中的人、组织、机构对道德问题进行认识和研究;其次,社会的价值观、善恶观是制定渠道道德标准的重要依据;最后,社会的价值、文化引导是道德水平提升的重要环境。 (2)政府的作用。政府的作用体现在道德标准规范的制定、道德评价、道德控制上。政府首先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道德规范标准及后赏罚机制,并建立专门的机构对各渠道主体进行道德性评价。政府在道德控制中要进行正确的引导,建立相应的道德培训机构,广泛教育和宣传,并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使企业不道德行为的后惩罚成本高于其收益。 (3)企业的作用。企业是渠道的重要主体,在渠道道德建设中首先要加强自律,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坚持等价交换原则,互相理解,共享利润,做到义利统一,寻求长期合作关系;其次要对企业员工进行正确的道德教育,提高员工的道德性水平。 3结论 本文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①供应道德关系、上游道德关系、营销道德关系、中间道德关系、推销道德关系和消费道德关系构成了渠道道德系统,并分析了各主体道德问题的主要表现;②渠道道德建设是一个系统过程,包括渠道道德认知、渠道道德标准、渠道道德评价和渠道道德控制。社会、政府、企业都应发挥自身的作用来提高渠道道德水平。 营销道德论文:国际市场营销道德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各国企业市场营销的范围不断扩展,国际市场营销活动中一样会遇到各种道德问题。同时,国际市场营销面临的道德问题因各国文化差异而使其更加复杂和多样。所以,基于全球化视角,探索国际市场营销道德行为及其评价,并思考国际市场营销道德建设问题,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其现实意义。 一、国际市场营销非道德行为 1、国际营销贿赂 国际营销贿赂是指跨国企业在进行国际营销活动时,通过提供、给予有价值之物,以达到影响政府官员或企业人员履行其职责时所作所为的目的。国际营销贿赂目前是一个普遍性问题,在伊拉克“石油换食品”计划中,美国多家企业卷入了营销贿赂丑闻之中。 2、国际营销胁迫 国际营销胁迫是指用暴力或威胁达到营销目的。使用胁迫手段的目的是让某人(或企业)做违背意愿的行为。国际营销胁迫经常表现为跨国公司强迫一个零售商要得到其想要的产品必须经营某种特定产品,或零售商经营跨国公司产品时提出诸如赞助费的额外条件。 3、国际营销欺骗 国际营销欺骗是指通过误导来达到企业的营销目的。这些不诚实行为是违反营销道德的最经常形式。欺骗包括对研究数据或会计数据进行歪曲或做假,做误导性广告,以及不真实地描述产品。它的表现还有篡改花销报告,剽窃其他产品的性能鉴定证书,以及不真实地描述财务状况。 4、国际营销歧视 国际营销歧视是指针对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企业或个人开展营销活动时采用带有歧视性营销策略或战略。例如在定价方面,国际上仍然存在价格分级问题,表现在国内、国际两个价,发达国家、中等发达国家、不发达国家不同价。国际营销歧视是国际政治歧视在经济领域的延伸。 二、国际市场营销道德评价理论 目前,国际市场营销道德的一般评价理论是目的论和道义论。 1、目的论 目的论(teleology),是指判断某行为是否有道德,主要看其行为所引起的后果如何。当某行为能够为大多数人带来最大幸福便是道德。反之,便是不道德。这种注重结果的伦理观点,最受指责的是只强调决策的后果,而不重视行为过程;只偏重组织权益,不重视个人的权益。 目的论理论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杰米里•边沁(Bentham)和约翰•穆勒。迄今为止,目的论已经形成多种流派,尽管这些流派存在分歧和差异,但它们的共同点是基本的,都是以目的和行为所产生的效果来衡量什么是善,什么是最大的善的问题,并依此判断行为的道德性。 功利理论强调行为的后果,并以此判断行为的善恶。一种行为在善恶相抵后形成净善,该项行为才是符合道德的。西方学者韦斯和弗里切等人认为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但出发点是利己或功利的。由此曾提出利己主义(Egoism)和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的道德观点,前者是指结果对个体(包括企业等个别组织)有利,后者则指后果对受行为影响的所有人有利。 2、道义论 道义论认为,某些行为是否符合道德不是由行为结果,而是由行为本身内在特性所决定的。道义论重视决策过程,重视这种过程中的个人权益与个人原则。也就是说,判断某一行为是否具有道德性,只需要根据本身的特征可以确定,而不一定要根据行为的“善”、“恶”后果,即符合义务原则的要求时,便是道德的。例如,企业之间签订经济合同,他们必须履行合同义务,否则经营活动便会瘫痪。 道义论还强调行为的动机和行为的善恶的道德价值。例如,有三个企业都进行同一工程的投资(如希望工程),甲企业为了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以便今后打开其经营之路;乙企业为了捞取政治资本;丙企业为了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很显然,丙企业投资行为是来自尽义务的动机,因而更具有道德性。 3、目的论与道义论在国际营销中的作用 目的论和道义论在国际营销中有广泛的应用,但也有一定的缺陷。目的论只重视行为的结果,而不顾此行为的手段与动机。所以它的缺陷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忽视个人权益,只重视整体权益,体现在国际营销中只注重本国利益,而不考虑其他国家的利益。第二,忽视正义与权利原则,忽视平等与分配的精神,即只重视幸福的总和,而不考虑幸福怎样分配,这就造成不公正的结果,体现为国际营销中的发达国家有实力的跨国公司对不发达国家的掠夺。第三,忽视公平,尤其不重视行为的过程,就可能导致欺骗、说谎、不公正等非道德的行为发生。在跨国经营中,这一点表现的很突出。 道义论从人们在生活中应承担责任与义务的角度出发,根据一些普通接受的道德义务规则判断行为的正确性,是有现实意义的。事实上,诚实信用、公正公平、不偷窃、不作恶和知恩图报等品行已经被大多数人视为一种基本的道德义务并付诸行动,而且这些义务准则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国家法律、公司政策及贸易惯例等方面。总体来说,道义论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强调个人权益、公正与道义,忽视组织的整体利益。第二,忽视企业盈利性,跨国经营的利益取向更明显,利润导向在一定程度上被人们接受。第三,过多地考虑人类福祉,事实上很难做到,缺乏实用性。道义论在国际营销中应得到提倡,应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三、国际市场营销道德建设的几点思考 1、跨国公司应将营销道德建设纳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去 对于道德价值观的认识差异体现在企业文化中。日本、韩国的经理往往将贿赂作为一种商业活动的入门费。日本、美国的经理更关注环境污染的合法性和风险性。亚洲的经理对道德的回答不如美国经理的回答肯定。日本和台湾的经理在道德上的妥协性较大。可见,对于道德的认知和行为受到所处社会文化的深刻影响并深植于企业文化之中。 我们通常理解的企业文化有两个层次。深层次的文化包括企业成员共有的价值观,浅层次的企业文化包括指导企业员工日常行为活动的规范。将营销道德建设纳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来,就要在两个层次上予以体现。在深层次上要树立符合文化的道德观念,在浅层次上要制定诸如《业务行为指南》(波音公司于1985年制定,缔造了波音经营良好、成功而且道德良好的公司形象)的道德行为规范。 2、理论界应构建国际性营销道德体系 对于什么行为是营销道德行为,什么行为是营销非道德行为,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公司对此的认识差异很大。在政治领域,现已存在诸如《国际法》、《国际人权宣言》等用以调整政治冲突的理论依据。同样,在经济领域,在国际市场营销方面,也应构建国际性营销道德体系。 国际性营销道德体系应贯穿企业营销活动的全过程,即从营销调研活动开始,到针对目标市场特点,制定产品,定价,分销,促销,公共关系,政治关系策略等。在这些营销活动中的道德性问题涉及到不同的主体,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地域,在构建上显然存在很大难度。但这一体系一旦构建成功,将会在很大程度上规范国际营销行为,会极大地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3、国际经济组织应进行基于诚信的营销道德测评 可以设想,如果有一家国际性组织,诸如WTO,世界银行,每年度公布全球公司营销道德状况排名,这将会引起不次于《财富》500强的商业效应。就目前而言,展开基于诚信的营销道德测评在理论上已经可行,只是还没有进入实践层面。 如果展开了基于诚信的营销道德测评,会在两个方面产生积极影响。一是促使更多企业认同国际营销道德标准,将其营销行为纳入到国际营销道德规范中来,这将掀开国际营销发展新的一页。二是在开展国际营销活动,寻求合作伙伴时,会在信息搜集难度大,国外情况不了解的现状中更有效地选择合作伙伴,降低国际营销的风险。 4、提高消费者维权意识 在国际营销中,消费者维权的成本更高,而消费者维权的意识也较淡泊。由于文化的差异,亚洲消费者多奉行传统文化,讲究息事宁人,在商品价值不是很高的情况下,一般不愿向消费者协会投诉或对簿公堂,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国际企业的不道德行为。而欧美发达国家的消费者消费意识较强,消费者起的作用也较大。从总体上讲,消费者维权意识的增强,可以削弱国际经营企业的不道德动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国际营销道德建设。 5、制定相关法律 虽然法律与道德不是一个范畴,但当经营者的道德意识不能提升到一定的层次时,法律的作用就突显出来了。目前,国际经营企业在境外经营主要受所在国法律的限制,而本国法律一般不予以关注。笔者认为,基于国家形象和国家经济利益的长远考虑,世界各国应考虑制定相关法律,或在已有法律中体现对境外营销行为的约束。以我国为例,虽然我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5年多,但我国目前还没有针对在境外经营的专门法律,如《境外投资法》等,所以我国应加紧修订相关法律,并本着树国际良好营销形象的原则在相关法律中引入国际市场营销道德问题的处置办法。 营销道德论文:我国企业营销道德建设论文 一、营销道德与顾客忠诚度 顾客忠诚度是现代市场营销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反应了顾客对企业的某产品或服务在态度上认可、行为上重复购买的程度。最初,顾客忠诚度主要被理解为顾客重复购买的次数,不考虑顾客是否真心购买,只考虑顾客的购买行为。随着研究的深入,有学者开始考虑顾客的情感因素与心理因素,并将其作为考察顾客忠诚度的变量因素。时至今日,学术界对顾客忠诚度比较一致的定义是行为重复论、态度取向论和综合论。行为重复论是指消费者重复购买某一品牌某一产品的频率、购买比例以及忠诚度持续的时间长度等,主要表现在购买行为上,不考虑消费者的情感因素。态度取向论是指某企业的企业文化、营销行为、品牌个性等与消费者之间有某种情感的契合点,得到消费者的认可,消费者愿意长期、持久地拥护此产品、此品牌、此企业,并且愿意将其推荐给其他的顾客。综合论认为顾客忠诚是顾客对某企业、某品牌、某产品既有较高的态度忠诚,又有较高的行为忠诚。学术界普遍认为影响顾客忠诚度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一是品质保障。无论是实体产品还是服务类产品,质量将影响顾客满意度。二是顾客满意度。这是顾客忠诚度研究的关键因素,许多学者通过实证研究都证实了在竞争激烈的营销环境中,顾客满意度与顾客忠诚度呈正相关的关系。顾客满意的程度越高,忠诚度就越高,重复购买的意愿就越强烈,反之,则会产生不满,不仅自己不愿再次消费,而且会在熟人圈中进行负面传播,给企业造成损失。三是顾客的信任。这是消费者对企业产品以及企业文化的认同,是对企业放心的一种态度表现,是在顾客满意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情感承诺。四是转换成本。它也是影响顾客忠诚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包括货币成本、心理成本、服务成本等。营销道德是企业伦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判断企业营销行为是否符合利益相关者利益的道德评价标准的总和。企业作为社会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道德建设,尤其是营销活动中的道德建设,以道德营销为指导原则,不是将完成营销业绩作为最高目标,而是将消费者利益、社会利益等与企业利益联系在一起,将有助于提高顾客的忠诚度。一是积极主动地进行道德建设,道德地进行营销活动的企业能保障自身的产品质量、服务水平等,将增强顾客的直接的消费体验,提高顾客的满意度。二是企业注重营销道德建设,加强道德营销的力度,使消费者感知到企业的德行、德性,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公共形象,增强顾客对企业的情感承诺,提高心理认同感,从而进一步促进行为忠诚和态度忠诚。三是企业注重营销道德建设,将有助于强化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度。在信任的关系中,消费者相信企业的行为对自己是有利的,所以愿意与企业保持持久的关系,并将这种关系延续到其熟人圈中,进行口碑宣传。 二、评价标准 要通过营销道德建设实现顾客忠诚度提高的目标,首先需要知道营销道德的评价标准。营销道德作为企业伦理的核心内容,其评价理论既有功利论与德性论两大基本理论,又有三大营销评价理论,即显要义务理论、相称理论和社会公正理论。功利论产生于19世纪初的英国,以边沁、穆勒等为代表,基本思想是判断某一行为是否具有道德性,要考察行为的结果是否给大多人带来幸福或效用,不考虑行为本身是否具有道德性。德性论主要以康德为代表,基本思想即某一行为是否具有道德性,不在行为的结果,而在于人们是否出于自己的自觉遵守神圣义务,强调行为的动机。显要义务理论是罗斯于1938年提出来的,主要是指智力正常的人,不需要推敲就能意识到的一种道德义务,包括诚实、感恩、公正、行善、自我完善和不作恶的义务。相称理论是加勒特于1966年提出来的一种判断营销行为是否符合道义的营销道德理论,其核心思想是将营销行为的目的、手段及后果综合起来分析判断,如果某行为没有相称的理由就放任“小恶”或“大恶”发生,那么这种行为就是不道德的。社会公正理论是罗尔斯于1971年提来的,罗尔斯在《正义论》中通过对无知之幕和原初状态的构想,试图建立一个公平自由的社会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每个人事先对自身以外的情况都不了解,为了自己获得公平的机会,就需要对别人公平,但社会中又确实存在弱势群体,因此不能损害弱势群体的利益。它没有直接涉及到营销道德,但对企业建设营销道德判断具有指导意义。根据自由原则,在营销活动中,企业应该尊重顾客自由选择商品的权利;根据差异原则,企业不得损害处于弱势地位的消费者的利益。我国学者也从4P的角度对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四个方面构建了一些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比如甘碧群从诚信度、诱导性、公平竞争、公平交易、顾客价值、社会责任和强迫性等七个方面对营销道德进行评价。本文结合西方学者及国内学者的理论研究,从4P的角度构建营销道德的评价标准: (1)产品领域,诚实守信,从原材料到加工生产、成品,不偷工减料、不奢侈浪费、不损人利己、不以小恶谋大利,以为消费者提供安全、放心有品质保障的产品或服务为企业之根本。 (2)价格领域,定价公道,不得进行欺诈性定价、垄断性定价、歧视价格、暴力价格、恶性价格竞争等。欺诈性价格、垄断价格、歧视价格、暴力价格主要是针对消费者的,而恶性价格竞争主要指竞争者之间的。无论是对竞争者还是消费者,都不能以损害他人的利益来实现自己的利益。 (3)渠道领域,无论是供货商还是中间商都应该诚实守信,并以一种感恩的心相互协作,快速、便捷地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渠道成员不得挟持、操纵对方。 (4)促销领域,不得进行广告欺诈,误导消费者,不得通过不正当的手段促销产品,不得强买强卖,同时还应该考虑消费者的价值,公开告知消费应该知道的信息,尊重消费者货比三家的权利,尊重消费者选择的权利等。总而言之,判断企业营销是否道德的标准就是企业的营销行为是否是道德的营销行为,不能简单地只考察销售这一个环节,而应该对应4P策略每一个环节,考察这些环节是否有违背法律法规、损害消费者的利益、损害社会利益的行为,是否做到了诚实无欺、公平竞争、回馈社会,否则就是不道德的营销行为,企业就是不道德的企业。 三、对策与建议 通过前文的论述,企业在4P营销策略过程中,通过加强道德建设,进行道德的营销活动,提高顾客满意度、强化顾客的情感承诺,强化顾客的信任度,将增强顾客对企业的行为忠诚和态度忠诚,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而企业如何进行道德建设,笔者有如下对策与建议。 (一)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企业的二重性(社会性、经济性)决定了企业不仅是道德的主体,也是经济的主体,经济人的本性就是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利益。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企业不仅可能寻找法律法规的漏洞,来满足企业的利益诉求,甚至可能为了追逐高额利润做出违法乱纪的事。随着我国的立法日趋完善,违法成本将日趋提高。遵守法律法规是企业道德的底线,道德的最低要求就是不违法,即认识法律法规,遵守法律法规,合法经营。这不仅是法律的强制性使然,也是道德的习惯性使然。企业经营者道德水平越高,遵纪守法的意识就越强,法律的效益就越明显。因此,企业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不仅可以规避法律风险,履行自身的道德义务,而且还可以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顾客的忠诚度。 (二)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强化企业道德营销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各种活动及其结果中,以共同价值观为指导并在实践中体现出来的以文明取胜的文化系统。它主要通过企业宗旨、企业战略规划、企业行为标准、企业思维方式等方面表现出来,实质上就是企业的价值观。它是企业的精神支柱,是企业领导者和员工共同恪守的信念,是指引企业决策者和员工行动的指南。通过建设企业文化来强化企业道德营销,也就是营造一种道德的经营文化、一种既考察市场需求又能提高消费者和社会福利的经营理念。这种理念不仅仅考虑企业自身发展的问题,还考虑消费者的身心健康以及社会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等长远发展的问题。企业将这种经营理念通过文化建设内化为企业的伦理价值观,外化为全体员工的习惯行为。 (三)在企业营销战略中贯彻实施道德营销 营销战略属于企业战略中的职能层战略,但对于希望取得卓越表现的企业来说,不仅是实现企业总战略的业务性战略,还是伦理性战略。即对于追求卓越表现的企业来说,不仅要在营销过程中实现优秀的业绩,而且要体现优秀的道德品质。即在营销过程中将道德营销作为企业价值观的指导,秉承“负责任”的态度去获得营销业绩。一是制定道德化的营销目标,即不将营销业绩看得高于一切,而是优先考虑消费者、社会的利益。二是将营销目标加以细化,逐一分解到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四个环节中,在每个环节中都考虑消费者、社会的合理利益是什么,企业的义务是什么,并制定以道德营销为基本原则的营销战略,并予以贯彻执行。 (四)完善监管体系,把好营销道德关 企业要有效地开展道德营销,不仅要有道德原则,还必须有正式的组织保障。一是以道德原则为基础,制定道德评价准则;二是明确整个营销过程的道德责任主体;三是完善监管体系,在组织结构上设立监管部门,隶属营销总裁,主要负责营销道德的监督管理工作;四是建立信息反馈机制,设置奖惩措施。 作者:李吉艳单位:太原学院经济贸易系 营销道德论文:企业道德网络营销论文 一、网络营销相对传统渠道的优势 (一)网络营销的优势 1、降低了企业营销成本 企业开展网络营销可以通过互联网商品信息和商家信息,利用网络工具广告进行宣传,所耗费的成本相对于传统营销活动而言要少很多,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降低企业营销成本,包括通信成本、采用成本、促销成本、广告成本等。 2、增进了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流 互联网平台拉近了消费者和企业之间的距离,它提供了一个活跃的信息传输渠道,企业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有关商品和企业的各类信息,将商品和企业推广给消费者,并及时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变化;消费者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询价或者了解订购信息,同时提出对商品的改进意见,实现互动双向的市场销售流程。 3、突破了时空限制 企业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网络营销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企业利用网络可以开展全天候的销售活动,随时为消费者提供产品和服务;同时,网络营销可以突破地域的限制,把企业的销售渠道建设到网络存在的地方,为企业带来了更多的销售机会。 二、企业网络营销道德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一)企业网络营销道德缺失的表现 网络营销属于电子商务的范畴,在电子商务中将资金流、物流、商流、信息流融合为一体,网络营销道德涉及的范围也较为广泛,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这里从企业网络营销流程结构示意图可以窥见网络营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道德问题(图1)。 1、资金流中存在的道德问题 目前,我国网络交易的信用体系建设尚不健全,由消费者、网络商家、银行和认证机构参与的信任体系仍然存在不足,安全的电子支付体系还没有完全构建完善,商家在交易过程中往往把风险转嫁给消费者,为了获得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商家往往无故取消订单或者以种种理由要求消费者增加支出,扣押来往的货款,导致消费者财物两空,降低了网络营销资金流动的安全性。 2、物流中存在的道德问题 商家一般会通过自建的物流体系或者借助第三方物流配送将消费者通过网络购买的商品发送到消费者手中,这也标志着一次网络营销活动的结束。商家往往为了自身利益,无故延迟发货,而商品一旦在物流配送过程中发生损坏,商家与第三方物流配送企业则相互推诿,拒不承担责任,给消费者的利益带来了较大的损失。 3、商流中存在的道德问题 根据销售的阶段性划分,网络营销过程中商流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售前环节,商家采用虚假宣传,在网店中所描述的产品质量和功能与实际不符,过分夸大产品质量和功能,以次充好,消费者在网站上看到的商品信息和图片大多数都是经过美化和夸大的,与商品本身存在一定的区别;售中环节,商家为了达成销售,在利用网络客服与顾客商讨交易细节时往往作出无法兑现的口头承诺,比如顾客拍下商品后给予一定的折扣或者返款,诱导消费者尽快购买商品,当销售目的达成时却拒不兑现承诺;售后环节,商家承诺的售后服务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或者商家要求消费者为原本应当免费的售后服务支付费用等,原本在“三包”期限内的产品或者赠品出现质量问题,商家以种种理由拒绝履行自己的义务,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4、信息流中存在的道德问题 信息流中的道德问题主要涉及信息的安全性、私密性、真实性、数字化产权和信息竞争等。信息私密性。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即便是没有得到消费者的许可,企业也很容易通过多种渠道获取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包括消费者的姓名、联系方式、家庭地址、职业、收入、个人爱好甚至银行卡密码等私密信息,这些信息被不法企业当做商品出售给有需要的商家,这种私自公开或者出卖消费者个人信息的行为侵犯了消费者的个人隐私权;信息的安全性。虽然目前网络营销过程中采用多种安全加密技术和安全机制来保证信息的安全性,但是目前的信息安全机制和加密技术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不法分子仍然可以利用系统和商家网站的漏洞,窃取消费者的个人信息甚至银行卡号和密码,增加了网络营销的风险;信息的真实性。在商家利用互联网商品信息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利益的驱使,部分商家利用网络自身的虚拟性和隐蔽性,在网站上虚假的广告、不健康或者违法的商业信息,部分消费者难以甄别信息的真伪,难以选择合适的商家和产品或者被恶意引导而受到侵扰,这给消费者带来了相应的损失,也有违公德;数字化产权。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版权意识的提高,数字化产权问题在网络营销活动中日趋受到关注,数字签名、数据的所有权、电子合同、信用记录、数字商标等新型道德问题开始不断浮现,成为对商家网络营销道德的拷问;信息竞争。企业为了提升知名度、美誉度,获取商业利益,往往在网络中采取不正当的广告竞争,如在网络平台设置弹出式广告和浏览器插件,或者利用网络工具恶意捏造散布不利于竞争者的信息,混淆视听,侵扰了消费者网络购物的自主权。 (二)企业网络营销道德缺失的原因分析 1、网络营销的道德意识缺失 网络营销建立在一个开放虚拟的互联网平台之上,在交易的过程中买卖双方没有直接的接触,交易的虚拟性强、可追踪性较差、监管难度大[1]。为了短期内尽可能地获取更多的利益,部分企业虚假的商业信息、以次充好,道德意识缺失;由于法律意识淡薄且网络维权成本较高,因此许多消费者在网络消费过程中自身利益受到损害往往忍气吞声,对企业道德缺失的行为不予追究,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实施不道德商业行为的成本,助长了企业不道德行为。 2、网络营销的立法缺失 目前针对我国网络营销的政策法规尚不健全,当消费者遭遇不道德的商业行为时往往难以从现有的政策法规中找到相应的法律法规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近些年来,我国网络营销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网络营销中新的道德缺失行为形式更加多样,原有的政策法规中缺少对这种新行为的判定和约束条例,更谈不上如何对商家采取惩罚和追究,网络营销的法制建设急需改善。 3、消费者处于弱势地位 虽然网络营销大大增强了消费者对产品和商家的了解,但是信息不对称现象仍然严重,消费者依旧处在信息弱者的地位[2];网络营销过程中的监管、追踪和事后取证难度大、成本高,消费者网络消费遭遇侵权的事件较多,保障自身合法权益的途径却比较少,导致消费者在网络营销中处于弱势地位。 4、道德监管机制不健全 现阶段我国网络营销的商业环境、信誉体系、诚信档案建设尚不够完善,再加上网络自身的虚拟性和跨时空性,造成一旦在网络营销过程中出现道德问题很难真正有效地进行监管,这也是网络营销中出现不道德商业行为屡见不鲜的根本所在。 三、企业网络营销道德缺失的影响 (一)损害了消费者的切身利益 企业网络营销道德缺失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损害了消费者的切身利益,企业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随意侵犯,不仅会给消费者造成相应的经济损失,也会影响到消费者的身心健康。 (二)不利于企业自身发展 尽管企业在短期内可以通过不道德商业行为,如:欺诈、误导消费者可以获得眼前利益,但是从长远来看,企业的不道德商业行为必然会导致消费者对企业的忠诚度和美誉度降低,一旦这种行为被大范围披露,势必会对企业的声誉和信誉造成极大的破坏,企业将会遭受来自消费者、社会的谴责和监管机构的追责,难逃失去顾客和市场的命运。 (三)破坏市场竞争秩序 在正常的市场秩序下,企业处在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中,通过正当的手段获得相应的合法利益,这有助于市场环境的健康发展。但是,有部分企业为了抢占市场份额、打击竞争对手、获取更多的利润,在市场竞争中采取不道德的商业手段,比如虚假宣传、诋毁竞争者、窃取商业机密、欺骗消费者和社会舆论等。这些行为对整个市场的竞争秩序造成了极大的损害,破坏了市场的公正公平,严重影响了其他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同时危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四)破坏整个社会道德秩序 当企业在开展网络营销的过程中实施不道德行为造成部分消费者上当受骗时,由于消费者具备相应的外部连带性[3],他们会将上当受骗的信息传递给其他的消费者,考虑到信息的扩散效应,这些虚假信息将会在短期内以几何级数在信息源周围扩散。虚假信息将会驱逐真实信息,会造成消费者和社会对网络营销的不信任,进一步影响整个社会的信任机制,导致全社会道德秩序混乱、诚信水平下降。企业泛滥的网络营销失德行为不仅会对整个网络的诚信水平造成极大的伤害,也会严重败坏整个社会的风气,不利于精神文明建设,损害了整个社会的公共利益。 四、网络营销道德建设途径研究 (一)建立健全网络营销法律规范体系 为了建立网络营销诚信机制,加强网络营销的立法建设是必经之路[4],要想把对网络营销的监管落到实处,就必须制定出相关的法律,将网络营销行为纳入到法律法规可控的范围之内。对于网络营销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完善电子商务立法。我国的电子商务立法还处于初级阶段,许多问题还缺少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解释和约束,这也成为制约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一大障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必须加快电子商务的立法,利用法律法规来规范网络营销中的商业行为。二是修改广告法。网络广告已经成为“第五媒体”,但是针对网络广告制定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现有的针对传统广告媒体的法律法规也不能完全适用于网络广告,因此必须强化针对网络广告的立法建设。三是完善电子合同法。随着网络交易的兴起,电子合同作为一种新型的合同形式越来越多地被人们采用,而电子合同作为一种电子凭证,它与传统的书面合同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于电子合同、电子单证的认可、电子证据的有效性等问题尚没有相应的法律规范,这势必会影响到网络营销的健康发展。四是加强对网络隐私保护的立法。网络隐私关系到消费者的切身利益,一旦网络隐私权被侵害,极有可能给消费者带来极大的损失。但是目前我国关于网络隐私保护的立法几乎处于空白阶段,因此必须对现有网络法律法规进行合理的补充完善,切实保护网络营销消费者的隐私。 (二)加强社会监管,提升企业网络营销道德意识 对于企业在网络营销中出现的不道德商业行为,应当加强社会监管,利用全社会的力量配合政府机构一同对企业行为进行监管,增加企业违德经营的风险和成本,提高企业的网络营销道德意识,规范企业的网络营销行为。具体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来实施:一是充分利用网络舆论监督,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将不道德的企业暴露在广大消费者的视野下。二是充分利用消费者的舆论监督,网络为消费者之间沟通和交流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如公告栏、论坛等等,消费者可以在平台上分享自己的购物心得,将自己在网络消费过程中遭遇的商家不道德的商业行为通过各种网络途径进行曝光,引起其他消费者的共鸣。只有广大消费者积极参与进来,共同抵制市场中的不道德商业行为,才能抑制整个网络营销过程中的不道德商业行为,迫使企业提高自身的网络营销道德意识。三是利用行业的监督,行业监督是整个社会监督的重要环节,行业在对企业进行管理的同时也应当发挥自身的监督作用,约束行业内企业的道德规范。 (三)提高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和鉴别能力 在目前我国网络营销法制尚不健全、管理还存在不足的现实情况下,政府机构及各类社会团体应当利用各种传播媒体进行广泛宣传,提高广大消费者的维权意识、鉴别能力等。市场中的每一位消费者都有权利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积极与不法商贩做斗争,减少受骗上当的可能性、避免遭受损失。 (四)提高企业的道德自律意识 提高企业的道德自律意识,是加强企业网络营销道德意识的重要途径,企业应当充分考虑网络营销的特点[5],在保护消费者隐私权、商业信息等多个方面加强道德自律工作。主要来说可以从3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企业全员道德意识教育,引导企业内部广大员工从思想上重视网络营销道德。二是建立网络营销道德规章制度,当企业自身或者员工在网络营销过程中出现不道德行为时,做到有根有据,将企业网络营销道德伦理落实到日常的规章制度中,并通过制度建设防范网络消费者遭遇道德风险。三是严格执行道德规章制度,企业可以通过建立专门的监督机构,来负责企业网络营销道德制度的执行情况。 (五)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可以从技术层面上减少企业网络营销过程中不道德问题的发生几率。网络营销的安全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安全技术的完善,政府应当完善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各类信息安全技术的建设与应用,从技术层面上减少企业网络营销不道德问题的发生。 作者:刘放工作单位:安徽审计职业学院 营销道德论文:浅析我国网络营销中现存的道德问题 摘 要:网络经济时代,网络营销俨然成为大众营销模式,由于互联网自身的虚拟性特点,各企业在网络营销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道德问题。因此,认真分析我国网络营销过程中存在的道德问题,有助于我们有针对性地改善网络营销环境。 关键词:网络营销;道德问题 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市场营销突破了传统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入到了网络营销时代。然而,在提高了营销效率的同时,网络营销也导致了部分企业的网上行为出现偏差,出现了一系列违背道德良知甚至是违法犯罪的现象。这些现象所反映的道德问题,具体表现在网络营销活动的各个阶段: 一、网络市场调查阶段 企业在网络营销之初,一般都会做网上的市场调研,这个阶段里最突出的道德问题就是侵犯隐私权。细分来看,主要有以下两方面表现: 1.非法获取消费者信息。在网上开展的市场调查过程中,个别企业在未经消费者同意的情况下,可能会利用大数据等网络技术锁定消费者的位置获取浏览记录或手机通讯录,从而攫取到消费者的有效信息,甚至包括个人银行账号密码等绝密资料。互联网+的大数据,在方便了公众生活的同时,也使得消费者的个人隐私权无形中受到了侵犯。 2.非法公开或使用消费者信息。大多数企业开展网络营销活动时,会要求消费者注册成为网站或网店会员,并承诺对消费者所提供的个人信息进行保密。但事实上,有些企业往往为了获取私利或是为了与相关企业实现业内的资源共享信息交换,违背保密承诺,私自公开或出卖消费者个人信息给其它企业,从而导致消费者邮箱或是手机里时不时会收到具有商业广告性质的邮件和推送信息。 二、网络营销产品策略阶段 这一阶段的道德问题主要集中在数字化产权上。具体表现为: 1.版权。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使得复制和修改数字化作品、上传及下载各种带有知识产权的信息变得简单。一些企业在营销过程中未经允许,私自采用版权所有企业的网页背景图案、图片或者外观设计,或是任意转载其它媒体上的信息资料,严重违背了商业伦理道德。 2.商标权。企业在互联网上的注册商标是通过网站的域名来表现的,这个域名具有一定的商业识别功能,是企业独一无二的标志。但就是这个标志,经常被一些不法分子拿来做文章。个别企业会欺诈性地注册与现有企业实体或竞争对手域名及商标相似的域名,从而混淆消费者的视听,败坏正规企业的声誉,违反了诚实信用的商业原则。 三、网络营销价格策略阶段 为积聚人气、提高市场占有率,营销企业往往利用消费者爱贪便宜的心理,开展各种各样的促销活动,一些不诚信经商的企业就会利用信息欺诈来误导消费者。具体表现为: 1.或传播免费虚假信息。在营销活动中,有些企业会承诺满足一定条件的参与者有机会通过抽奖得到免单惊喜,但实际上许多时候,这些承诺得不到兑现,或者是低于承诺值的兑现;还有些企业会在网上免费领取产品的信息,但当消费者点击免费领取后,常常被要求在收费网站注册后才能领取,或者,要求消费者先交押金,待使用完产品给出满意的评价之后,企业才会把押金退还消费者。 2.虚假促销信息。有些企业网络营销价格政策不透明,开展的促销活动大多是先涨价后再打折,乍看之下是便宜了,但实际上消费者并没有得到任何好处。还有一些企业参与团购网站活动,当消费者团购商品后进行线下体验时,并非能够按照商家既定的承诺进行,需要另外支付一定的价款之后才可享受。目前这种信息欺诈问题,在较大的团购网站和网络购物网站非常常见。 四、网络营销渠道策略阶段 由于网络交易中商流和物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离,使得消费者取得商品所有权的时间与得到实际商品的时间不一致,这就为一些不道德的营销者提供了欺诈的空间,使消费者权益受损的可能性加大。其具体表现为: 1.以次充好、以假乱真。消费者在网上获取商品信息的方式来自于大量的图文介绍。而就目前的图文处理技术来说,任何文字和图形都可以进行美化处理,这就使得消费者在网上看到的商品和真实的商品两者之间可能存在差别;另外,部分网店打着具有网络特许经营权的幌子,发售非正规渠道得来的商品,以次充好、以假乱真,使消费者以为买到的是企业正品,更有甚者会利用非正规渠道价格优势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 2.虚假交易、骗取货款。网络交易中,买卖双方不再像传统交易那样“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而是通过第三方物流的参与来完成交易。因此,有些企业可能会发空快递、假快递,并把消费者无法获取满意的商品归咎于物流一方的工作失误,反复拖尾扯皮之后强行完成交易,使消费者钱款受损。 五、网络营销促销策略阶段 网络营销促销策略中,较为普遍的道德问题就是违背他人意愿强行商业信息。最典型的事例就是部分企业利用网络信息技术,通过邮件搜集软件大规模地搜寻散布在网上的邮件地址,然后发出数以百万计的具有商业广告性质的垃圾邮件,轻则侵扰消费者个人的生活安宁,重则利用伪基站和钓鱼软件套取消费者的真金白银。有些企业通过网络技术强行在消费者浏览网页时设置弹出旗帜广告;有些企业混淆软件下载地址,强行推送其它软件下载信息;更有些企业为了博取关注和点击量,在网站上一些内容与形式不健康甚至是违法的色情信息,严重威胁到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 当然,目前我国网络营销中的道德问题远不止以上这些,更多时候,是以上多个问题的组合。要解决网络营销中的道德问题,营造出良好的网络营销环境,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和社会多方面的努力才行。 作者简介:康博涵(1981- ),女,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网络经济、电子商务;赵杰丽(1972- ),女,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电子商务、外贸英语 营销道德论文:营销道德研究综述 【摘要】本文在整理出涉及营销道德的已有研究基础上,将已有的营销道德研究划分为三个类别,即:营销道德的个人层面、营销道德的组织层面、营销道德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层面,并对营销道德的个人层面与组织层面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文献回顾,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坚实的文献基础。 【关键词】营销道德,非道德行为,文献综述 一、引言 随着国内外学者对非道德行为研究的逐步深入,营销,与企业的另一个运营职能――会计,共同受到了学者的普遍关注。企业的营销,由于集中了企业对内对外的各种关系,是一个利益冲突高度集中的领域。同时,大量实践中出现的非道德行为,也促使学者们更加关注这一领域。 从1961年到1981年的20年间,根据Murphy和Laczniak的统计,在营销中的道德问题这一领域,已经出现了接近100篇学术文章。根据研究者的观点,这些研究可以分为以下6个方面: (1)从哲学上的一般性道德理论与营销领域的相关性角度:例如Robin在道德相对主义上的研究;McMahon在情境道德上的研究;(2)发展营销中的道德决策模型的角度:例如Bartels提出,影响道德决策的因素包括:对经济的影响、组织的期望,以及不同的支持群体对决策的影响;Pruden提出,影响道德决策的因素包括:个人的道德观、组织的道德观,以及职业道德;(3)检验营销中特殊领域的道德问题并试图找出道德与非道德的判断标准:这一方面所涉及的领域包括:营销研究、营销管理、营销人员、广告、社会营销,等等。这一类的研究包括:Crawford对市场调查公司总裁的研究;Dubinsky等人对假想的销售行为的研究;Krugman和Ferrell调查了广告从业者的道德认知;Lusch等人研究了社会营销中的道德问题;(4)营销研究机构与其客户间的相互责任关系:例如Bezilla等人的研究;(5)营销研究者对他们的调查对象和调查项目间的责任关系:例如Tybout和Zaltman的研究;(6)研究公司的高层管理者能让下属更有道德地决策的行为有哪些:Coe和 Coe提出道德准则;Kaikati和Label提出迅速地对道德违规行为进行惩罚;Murphy和Laczniak提出使用咨询顾问和道德研讨会。 在此之后,后来的学者们对营销道德从多个角度进行了研究,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多年来若干这一领域的研究者们,在不断地反思和总结的基础上,不断有新的理论与学术贡献。 综合来看,已有的对营销道德或营销人员非道德行为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营销道德的个人层面、营销道德的组织层面、营销道德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层面,下面将根据这一分类,对营销道德方面的研究进行文献综述。 二、营销道德的个人层面 营销道德的个人层面,是指研究者从个体的角度出发,主要研究组织中个体的营销道德及非道德行为,根据每一项研究的重点与着眼点的不同,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主要方面。 1. 营销经理或营销员究竟面对何种道德问题以及这种道德压力的程度:这方面的研究例如:Chonko和Burnett发现道德所引起的冲突是所有三个类别的样本群体都认为引起冲突最多的来源;Chonko和Hunt对1076位营销经理在营销中是否考虑道德问题作了研究,结果显示,贿赂是他们遇到最困难的道德问题,且高层管理者的行为的确影响下属的非道德行为。DeConinck和Good的研究结果表明,销售经理对营销人员非道德行为的认知的确随道德问题情境的变化而不同,该项研究的重要之处在于,道德问题情境影响了销售经理是否开除这个营销人员的意愿;Chung和Khan将非道德行为的研究引入到了管理信息系统(MIS)领域,并运用行为锚定等级评价法对管理信息系统领域的非道德行为进行了分类与评价;Harding对于一个工程学学生的学术造假状况是否与将来在专业领域的非道德行为意愿相关作了一项探索性研究,数据说明,工程学学生在学术上造假的参与度,完全可以预测将来在专业领域从事非道德行为的概率。 2. 哪些因素影响了营销经理或营销员,使得他们更容易面对道德问题:这方面的研究包括:Dubinsky等人的研究发现,允许主观选择是可以创造道德困境的,营销人员因此希望管理层能够给出详尽的面对道德困境的行动指南;Dubinsky和Ingram的研究结果显示,营销人员的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都与道德冲突的相关性不显著;Verbeke等人的研究结果显示,组织的内部沟通状况与控制系统共同影响了道德决策制定,且这一影响由马基雅维利主义水平来中介影响道德决策制定;Vitell和Davis的研究结果显示,管理信息系统的专业人士是能够感知存在着从事非道德行为机会的,但是他们很少参与。同时,成功的管理信息系统专业人士被认为是道德的。最后,当公司的道德准则缺乏的时候,高层管理者被认为是更能够影响员工的道德标准的;Gregory等人的研究结果显示,当面对陌生人时,个体更有可能采用非道德手段来进行谈判;在谈判中,女性、更倾向于合作而不是竞争的个人、有规律参加宗教活动的人更不倾向于使用非道德手段来谈判。 3. 组织应该采取何种对策,才能有效缓解或降低营销非道德行为的压力:这方面的代表性研究包括:Levy和Dubinsky的研究显示,31种情境中的13种营销人员认为是不需要公司政策来解决的,该研究结果向我们表明了在哪些领域可能产生道德冲突,并进一步指出在这些领域,需要管理者制定政策以降低道德方面的压力;DeConinck的研究表明,销售经理在面对下属的非道德行为时,实施什么程度的惩罚措施是受到该营销人员绩效水平影响的,同时也受到该非道德行为后果严重程度的影响;Valentine的研究表明道德训练(Ethics Training)对于个体对上级和同事的满意度有正向的影响,同时道德训练也通过正向影响道德情境(Ethical Context)来正向影响对上级和同事的满意度。这意味着,在从道德训练到对上级和同事的满意度上,道德情境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从营销道德的个人层面上出发的研究,拓宽了学者们对营销道德问题的认识。但是,逐渐增多的影响因素,使得学者们开始寻求新的角度来对营销道德展开研究。 三、营销道德的组织层面 将个人的营销道德决策置身于组织/企业内部的情境下进行考察,导致学者们在营销道德的研究上,具备了更为广阔和整体性的思考空间。这一层面包括大量企业营销道德决策模型及相关研究启示,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1、对之前道德决策模型的检验 例如,Mayo和Marks运用Hunt和Vitell于1986年提出的市场营销道德通用理论模型,采用一个较小的样本,实证检验了市场营销道德通用理论模型的正确性,同时发现,因为对于后果的优先考虑,大多数的道德选择可能不会作出非道德行为;同样的,Singhapakdi和Vitell的研究部分支持市场营销道德通用理论模型;Donoho等人同样基于此模型进行了一项跨文化的模型检验研究,在Mayo和Marks所做的检验基础上,运用路径分析方法,跨越美国、加拿大、荷兰和澳大利亚四个国家的不同文化,成功的验证了市场营销道德通用理论模型核心思想的正确性; Jones和Kavanagh基于Jones于1991年提出的道德决策整合模型与问题权变模型的基础上,对于个体的非道德行为意愿展开研究,实验结论为,仅有2种交互状况是显著的,即管理影响与同伴影响、马基雅维利主义与控制点的交互状况是显著的。Bellizzi的研究结果显示,非道德行为与受害者的状况以及销售团队的激励方式相关,同时发现,如果是一个即将离职的同事,更容易发生针对她或他的非道德行为。 2、与组织相关的整体性变量对非道德行为的影响研究 Granitz和Ward的研究说明组织中的群体边界像所想象的一样,实际上也建立起了一个共享道德推理与道德意向的边界,同时个体表现出低估与群体外成员间的道德推理与道德意向的共享,并高估在群体内成员间的共享。基于此结论,研究建议管理者应当致力于消除或者模糊组织内部的内部群体边界。该项研究对于社会网络理论的引入起到了指引作用,虽然研究采用了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角度,但是也引起了后续研究者的注意。 四、非道德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 在营销道德的个人层面和营销道德的组织层面的相关研究基础上,伴随着实证研究的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手段的逐步发展,在营销人员非道德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上,涌现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极大的丰富了我们对于营销人员非道德行为的理解。在这一领域,有三篇综述性文章,分别是:Ford和Richardson的《道德决策制定:一个实证文献的综述》,Loe等人的《商业道德决策评估的实证性研究综述》以及O’Fallon和Butterfield的《1996―2003的道德决策实证研究文献的综述》。这三篇文献中,集中对涌现出的大量道德决策实证研究文献的总结和回顾,为我们更快捷的了解和掌握这一领域的研究状况提供了方便。因已在笔者的另一文章中提及,在此不再赘述。 五、研究结论 综上,从上述三个层面上对营销道德的研究回顾中,我们不难看出,对于哪些因素影响营销道德及其决策过程,学术界仍然在持续的关注与研究中。 但这三个层面上的研究数量却有着一定的区别,感兴趣的研究者可以在本文的文献回顾基础上,继续寻找本研究方向上可以进一步深入之处开展研究,也可以在某些研究缺失上展开后续研究。本研究有序进行的同时,笔者欣喜地看到在营销人员间非道德行为的研究上,出现了一系列较突出的研究进展,这进一步确证了本研究的应用价值。 营销道德论文:浅谈有市场营销专业特色的职业道德课堂教学 摘要:党的十八大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如何利用德育课程中的相关教材来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是我们德育教学工作者应尽的责任。笔者以市场营销专业的《职业道德与法律》课堂教学为例,谈谈提升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的教学法。 关键词:市场营销专业; 职业道德;课堂教学;教学法 各种工作,都有各自不同的职业道德,这也是最基本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是指与人们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在市场营销活动中,市场营销人员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能维护市场环境稳定,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营销职业道德要求营销人员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在协调处理好企业利益、客户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三者关系,以及在遵守道德规范前提下,去获得个人的经济利益,树立良好社会风尚,促进社会健康发展。 市场营销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是不能仅仅依靠在工作中和用人单位的培训中培养出来,更不能用一线工作实践中碰壁后得出的“血”的教训,这都容易让社会、企业和个人付出沉重的成本。职业教育是为就业和生产一线服务的,职校学习期间,学校就应该加强学生所学专业的职业道德教育。下面笔者就围绕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状况,谈谈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职业道德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职业道德与法律》课堂教学实际,浅谈提升该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法。 一、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现状 结合社会公德,用人单位对营销人员职业道德的要求主要有遵纪守法、自律守节;爱岗敬业、尽职尽责;忠诚可靠、诚实守信;办事公道、平等待人;积极进取、锐意创新;团结协作、奉献社会。而目前中职校培养出来的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不同程度的缺失职业道德,主要表现在学生职业道德意识淡漠,很多学生不知道职业道德是什么;学生眼高手低,缺乏脚踏实地的精神;学生以自我和金钱为中心,缺乏团队合作和和谐共处的精神;诚信不足,借口有余,不少学生为达到自己的目的,找出各种借口去欺骗师长;心术不正,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缺乏礼仪知识,有待提升人际交往能力等。 缺乏市场营销专业的职业道德,是不利于该专业学生求职就业的,也不利于学生成长成人成才,职教工作者应该积极从职业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寻找机会,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 二、教材《职业道德与法律》在培养学生职业道德中的作用 在中职学校学习期间,我们有不少课程可以培养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笔者以教材《职业道德与法律》为例,作为中职德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该书的核心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要求的文明素养、道德修养、诚信品格、敬业精神、责任理念、法律素质和遵纪守法意识。为较好地实现《职业道德与法律》的教学目标,中职德育教师应该从学生的求职就业要求出发,采取符合学生年龄心理特征和学科内容特点的教学策略,突出教学的时代性、实践性和针对性。 为达到教材《职业道德与法律》的教学目标,并从中汲取有利于提升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内容和教学法,必须结合现代学生的心理和专业实际,采用有的放矢的教学法,事半功倍地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 三、有市场营销专业特色的《职业道德与法律》课堂教学法 面对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活泼善于表现的实际,面对市场营销专业须要有更高的交际能力和更高的职业道德这些事实,笔者认为,市场营销专业的《职业道德与法律》课堂教学,须要运用好情境、案例和合作探究教学法,来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 (一)创设营销教学情境,让学生感悟其中的职业道德,增强学习兴趣。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特点,适时创设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富有感染性和启发性的营销教学情境,有效触动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学生思考市场营销人员的职业道德,增强学生提升职业道德的意识,从而增强学习兴趣。在讲“恪守职业道德――我诚信,我公道”这部分内容时,笔者先给学生提供了不诚信营销的情境,学生模拟不同层次、能力和性格的消费者采取的不同措施,以及市场营销人员应对这些措施的策略,并演绎双方博弈的最终结果,让学生从情境中认识到不诚信给他人和社会造成的严重后果,以及给营销者自身带来的不良影响,强化认识不诚信只有损人损己,反证了诚实守信对营销者的意义和价值。通过该情境,充分展示了以诚实守信为主的市场营销专业应有的职业道德,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诚实守信给自己给他人及社会带来的益处,增强了学生培养职业道德的意识和行动。 (二)展示营销真实案例,让学生品味营销行家的道德,激发学习情感。职业道德是不可能完全通过学习教材中总结的职业道德,就能完成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的,它是须要将理性的知识,用符合学生感性认知的材料,学生容易理解,并能轻松地接收。例如,可以通过营销的行家里手的具体案例彰显其职业道德,让学生有感触,从而有效吸引学生的情感投入。为此,教师可以通过展示营销行家里手的真实案例,尤其是他们成长成功成才的典型案例,将书本理论的职业道德知识与现实人物的职业道德结合起来,展示职业道德素养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例如,在讲“恪守职业道德――我奉献,我快乐”时,展示这样的真实案例,日本著名推销之神、毕业于营销专业学校的原一平,他在取得巨大成就后仍然不忘提升自己的个人素养和职业道德――练坐禅、练笑容,并让身边的朋友、顾客来指出他的缺点不足,更好地提高他的服务质量,让更多顾客满意。最终,原一平在提升自身包括职业道德在内素养的同时,取得了更大的成就,道德的提升让他的职业生涯大放异彩。通过该案例,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提高包括职业道德在内的个人素养,对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作用。典型案例不仅增强了学生提升职业道德等个人素养的意识,也激发学生学习职业道德的兴趣。 (三)引导专题合作探究,让学生营造争鸣的求学氛围,转变学习方式。职业教育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从培养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高度,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因此在教学上,推动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方式变革,潜心引领学生挖掘教材中蕴含的、能引发共鸣的、有关职业道德的内容,开展个人扩散思维、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系列合作探究活动,使学生在热烈而有序的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会理性、全面思考,形成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观念。在讲授“践行职业道德,反对职业腐败”内容时,笔者让学生探讨市场营销专业存在的职业腐败及其危害,探究市场营销专业的职业道德与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引领学生展开讨论和辨析。由于问题有较强的时代性和针对性,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心理认同,学生思维活跃,据理争辩,真正把“讲堂”变成了“学堂”,使学生在学习方式由被动向主动转化的过程中更爱学习和探究,并在探究中认识职业道德的力量,萌生践行职业道德的信念,能更好地认识职业道德的价值和意义,引导学生提升职业道德,为职业生涯添彩。 职业教育应时刻关注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学生职业道德的要求,提升学生职业道德,弘扬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能动性,自觉提升职业道德。在市场营销专业的《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课堂上,用鲜活、精彩与灵动的教学法,来吸引学生对该专业职业道德的思考,引导学生关注该职业道德,让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稳步提升,努力构建有专业特色的德育课堂教学。 营销道德论文:企业营销道德的有效构建 [提要] 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速度不断加快,国内一些企业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为此企业不得不采取增加营销力度的方式来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然而,就在营销越来越受到企业重视时,营销道德的各种不良现象也就随之而来。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企业营销道德的有效构建进行探讨。 关键词:企业;营销道德;构建 为了能够迎合我国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很多企业都相继的加入到了战略营销模式的队伍当中。但由于很多企业过于重视经济收益,所以将工作重点都放在了战略和战术的制定当中,从而就忽视了营销道德。然而,很多企业没有意识到的是,战略战术作用的有效发挥是需要建立在合乎市场规定以及营销道德的基础之上的。基于此种情况,在未来的工作中企业必须要将构建科学、系统且高水平营销道德的任务上升到首要位置当中。 一、建立具有社会性质的营销理念 在开展营销活动之前,企业首先需要完成的就是树立一个具有社会性质的营销理念。其中,企业应在今后的工作中将消费者和社会的利益放在与自身利益相同的水平当中,并且尽可能的实现一个共赢的营销氛围。具体的要求如下:首先,企业需要改变自己的价值体系和观念,赋予自身一定的社会性营销使命;其次,企业需要面向社会尽可能多提供一些有益的产品;最后,企业需要坚持“绿色营销”的生态准则。为了能够保证社会性营销理念的有效建立,企业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位置,从根本上意识到自己更为准确的身份应该是“社会组织”。社会性营销的理念就是保证经济收益的整体性,其一直以来所坚持的就是适度营销和低营销的管理原则。这种高水平的营销道德体现不仅能够降低社会整体的消费成本,同时还能够有效的增加客户同企业之间的情感指数,继而达到提高客户忠诚度的目的。 二、正确处理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一)正确处理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同企业组成商务链条的包括设计商、制造商、分销商、货运方以及其他各种类型的金融机构,等等。为了能够更好的维护企业与其他商务盟友之间的关系,应该要按照如下两个原则来相处:首先,相互合作原则,其中的内容包括踏实守信、相互平等、互敬互利、合作稳定以及实现共赢等;其次,平衡相互依存与相对独立的原则,通过正确的处理方式让企业同其他商务链中的成员能够更好的形成合力,避免出现供应链条断裂的现象。 (二)正确处理与所有者、管理者、员工之间的关系。企业所有者与管理者之间的关系能够随着管理模式的改变而出现各种差异性。管理者对于企业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他就是企业发展道路中的指路明灯,但是同所有者相比,管理者却缺少了应有的执行权利。为此,企业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合理的处理企业所有者同管理者之间的关系,并且采用科学化的方式来明确的制定出所有者和管理者所拥有的各项职能。同时,所有者还应该对管理者实行奖励机制的方式,从而更好的激发出他们的工作热情。此外,企业内部的普通员工也是企业赖以生存的保障,为此管理者也需要对他们实行人性化管理,让员工同企业之间能够真正形成一种鱼水难分的状态。 (三)正确处理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维权意识对于消费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其不仅能够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同时还能够有效的净化我国的市场环境。维权意识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安全权、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建议权以及维护环境的权利等。而作为供应商品的企业一方来说,其不仅需要坚持顾客至上的服务宗旨,同时还应该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具体包括三个坚决和三个坚持:坚决不提供假冒残次的商品;坚决不谎报商品的安全等级;坚决不欺骗消费者;坚持消费者权益高于自身权益;坚持虚心接受消费者的意见;坚持提供绿色环保类商品。 (四)正确处理与竞争者之间的关系。企业是我国经济市场的组成部分,所以它是无法脱离市场竞争的。为此,各个企业需要将严于律己作为基本理念,在坚持平等的原则中处理自己同其他竞争对手之间的关系,从而避免出现恶意商斗的现象。 三、加大企业道德营销的监管执法力度 约束道德最有力的武器就是法律,它同道德之间的关系就如同是鱼和水一般难分难舍。当前的社会经济体系最为重视的就是法律,所以加大监管企业道德营销的执法力度是非常具有实际意义的。如今,国家也相继推出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对企业的营销活动进行约束,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却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尤其是针对工商、物价、计量以及相关的技术部门来说,由于它们缺少应有的执法意识,所以让营销道德问题屡见不鲜。为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国家仍然需要对现行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出企业的自我约束能力,继而形成一个能够对道德问题进行接受和处理的良好制度。其次,企业也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监督机制,将监督执行主体的范围扩大到社会当中,通过群众和党政机关的力量来对自己的营销道德建设工作进行督促。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营销道德归根结底还是为了让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它不仅能够让企业的营销活动更具规范性,同时还能够有效的维护企业同社会、客户以及其他主体之间的融洽关系。为此,在今后的工作中,企业需要在为自己谋取利益的同时树立一个引导消费的道德新风尚,继而让我们的社会、环境以及国民的消费理念都能够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当中,从真正意义上构建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经营氛围。
特殊教育论文:试析对特殊教育语文教学方式认识与思考 论文摘要:新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化社会和信息时代,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基础是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实现由教到学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总书记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能力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势在必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作为特殊群体的聋哑学生,将来到更高一级学校深造的机会少之又少,毕业后走上社会就业又远比正常人困难的多,这对我们特殊教育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因此,特教工作者要转变教学观念,在语文教学方面,语文教学方式的改变应该是我们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论文关键词:特殊教育;语文教学;方式 一、目前特殊教育语文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然而,特殊教育语文教学模式仍然存在着部分不良的状况,如:低年级反复地枯燥乏味地学词学句,忽略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中、高年级语文教学则是被“灌输──分析──训练”的方式占据了主阵地;一些教师依然“以学科为本”,忽视了教育对象的发展,把聋生当成机器的复制品,在教学流水线上进行打磨,然后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成品验收,这实际上是对孩子最大的不尊重和身心摧残。应是学习主人的聋生们一直处于被动、压抑的地位,只有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资格。这样的教学模式根本不能适应聋生的学习需要,也不可能让他们去发现、去创造,更谈不上提高教学效率了。 二、让特殊教育语文教学回归现实生活 陶行知先生在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出:“生活即教育”,认为教育与生活从来是分不开的,“教育是从生活中得来的”。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提倡走近学生,走进生活,在新理念的指引下,我觉得要让我们的教学活动回归到现实生活中,从而加强聋生的语文实践,提高聋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和水平。 “从概念到概念,活泼泼的文字变成了僵死的东西,活生生的形象黯然失色。语言文字本是交流思想的工具,尤其我们的语言,是最讲究神韵的,没有形象的感受,没有对字里行间的情感的体会,没有对语言文字的品尝意会,学生怎么能读好作品,又怎么能写出好文章。”在特殊教育中,聋生由于听力障碍,主要依靠视觉、肤觉、味觉、嗅觉等其他途径感知外界事物。生活是聋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可见,传统的“讲解、灌输”式课堂教学是不利于聋生的语文学习的。因此,我们的学习活动一定要“以人为本”,把教科书与聋生的生活融合为一体,给聋生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事件、人物、过程的机会,让聋生在与现实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使他们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一定要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回到聋生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中去,去激发聋生作为学习主体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的欲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内化为聋生作为学习主体的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生命活力的知识。 三、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更多增加生活实践 (一)仔细观察与认识生活。特殊教育语文教材中有一些课文描述比较贴近聋生实际,常常被聋生见到的生活现象,但是由于聋生没有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他们往往容易忽视或知之甚少。因此,教师要在平时注重生活的积累,指导聋生留心去观察,认真写观察笔记。这样聋生才可以通过仔细观察和写观察笔记,去认识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现象和规律,积累生活素材,从而为学习这些描述生活现象的文章打好基础。 在我的要求下,学生曾经留心观察过下雨前一些小动物的活动情况,并对自己观察到的情形仔细做了记录。当学习《要下雨了》一课时,孩子们翻开自己的笔记本给我看,在我的赞扬声中,他们表现得那样满足,体验到了学习的幸福滋味。上课时,他们很轻松地划出了课文中描写小动物们在下雨前活动的句子,还纷纷举手把自己观察到的其他小动物的活动情况讲给大家听。这样,学生不仅在学习课文时显得游刃有余,而且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了他们观察和理解的能力。 (二)通过体验生活提高生活方面的技能。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应使学生从中产生发现的惊奇、自豪、满足求知欲的愉快和创造的欢乐等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带着高涨的情绪进行学习和思考,使教学成为一种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活动。”对于聋生来说,表演是他们最擅长的,恰好在我们的教材中有一些富有情节性的童话、寓言和故事。我在教学这些课文时,常常让聋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学习活动中注重借助情境的创设,使聋生身临其境,体验课文中的故事情节,便于他们较好地理解课文,收到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效果。 (三)联系实际生活提高生活感悟水平。教材中有的词句描写的情景和聋生的生活经历似曾相识,教学此类课文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勾勒场景,把课文中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地展现在聋生面前,让他们如置情境之中,联系生活中已经有过的体验去感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在低年级教学看图学词学句《春天来了》时,可以做充分的课前准备,给聋生展现春天的景象,勾起他们曾经有过的生活记忆。上课前,可以组织孩子们走出校园去踏春,郊游时可以拍照片,比如春天郊外的美丽景象、孩子们活动的情景,之后把这些图片资料加以整理,制成多媒体课件。上课时给孩子们展示“柳树发芽”、“桃树开花”的画面,还可以让他们观赏更多春天美景和他们自己活动的场面,帮助学生从多角度理解“春天来了,春天真美丽”这句话的含义。学生通过欣赏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回忆郊游时的情形,仿佛又回到了当时的活动中。到了朗读训练时,虽然只是几个词语和短短的一句话,但是他们却读得那样认真,从他们沉醉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他们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感悟到了充满活力的生命世界。通过联系实际生活,让聋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我们特殊教育的语文教育更要走近聋生,走进生活,注重让聋生去感悟、去体验。作为特教战线上的教师,更应该牢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真正把聋生看作是发展中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学习的潜能,在教育中坚持不懈地探索最适合他们的教学方式,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特殊教育论文:浅析特殊教育中的美术教育 论文关键词:特殊教育;美术教育;关怀;生活 论文摘要:在缓解精神压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或是改观心理状态等方面,美术教育有十分明显的作用,这恰好和特殊教育的教学要求不谋而合。正是由于此,特殊教育中的美术教育逐渐受到了特殊教育界的关注和重视,所以在特殊教育中,美术教育不仅仅是一门学科,还逐渐成为了一种教学方法,本文就将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 特殊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中十分独特的一类教育形式,由于特殊教育的受众在生理或者心理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所以特殊教育的形式、内容和方法与常规教育相比都有较大差异。特殊教育的目的往往不在于教授知识的深度,而关注于特殊教育群体精神和心理上的变化,致力打开特殊教育群体心扉,扫除其心理阴影和障碍,能够走出阴霾,更好地融入到与周围人之间,进行较为正常的社会生活。 在缓解精神压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或是改观心理状态等方面,美术教育有十分明显的作用,尤其是在压力不断增大的现代社会,美术艺术已经成为了社会人群放松身心,愉悦心灵的一种有效方式,而这恰好和特殊教育的教学要求不谋而合。正是由于此,特殊教育中的美术教育逐渐受到了特殊教育界的关注和重视,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人们也发现了美术教育对于抚慰心灵,释放心理压力的明显作用,所以在特殊教育中,美术教育不仅仅是一门学科,还逐渐成为了一种教学方法。关于特殊教育中的美术教育,我们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进行分析。 1.特殊教育中美术教育的优势 1.1使教学生动化形象化 与其他教学形式相比,美术教育在形象性和生动性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例如对于聋哑儿童,由于其听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均受到较大的限制,于是视觉感知便成为其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途径,而美术教育中可以运用大量的运用图片的形式来讲述相关的知识,一个个的画面有效地弥补了聋哑儿童听觉上的不足。不仅如此,当学生想和周围人或是老师交流、沟通、甚至是讨论时,除了传统的哑语之外,学生还可以通过图画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大大丰富了聋哑儿童的表达方式,也加强了他们与正常人群沟通的能力。 1.2 良好的心理教育功能 众所周知,一件优秀的美术作品,很容易引起观赏者的共鸣,进而进行发散式联想,对其心灵产生影响甚至是震撼。特殊教育受众是弱势群体,他们由于生理心理上的缺陷普遍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表现为自闭症、妄想症等等。在这样心理因素的影响之下,特殊教育的教学效果要大打折扣,而美术教育可以在教学中展示大量表现真、善、美元素的作品,教师可以这些作品为突破口,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美好且积极向上的方面。例如通过赏析《自由引导人民》,来与学生讨论为了取得自由和尊严,多少人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从而鼓励学生积极乐观,不畏艰险,这些教学内容对于改善学生的心理状态有十分明显的作用,从而为其他教学带来便利。 1.3有效地多感官协同训练 美术教育一般包括了赏析和创作两个部分的内容,而当中又涉及到色彩、搭配、比例、构图等一系列的因素,通过赏析可以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思维和理解表达能力,而创作更可以将学生的手、脑等多个部位充分调动起来,尤其是对于智力有缺陷的学生,这些训练对于开发其智力和激活大脑部分功能而言,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2.特殊教育中开展特殊教育的方法 正如前文所言,特殊教育中由于受众包括了聋哑、残障、智力缺陷、心理缺陷等一系列的非正常人群,所以其开展美术教育的方法与一般教育也有所差异,一般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入手: 2.1加强理论教学的融合 基本的美术理论是美术教学的基础,但是考虑到特殊教育的受众在理解和表达能力上的缺陷,美术教育的教学目的应该更多的放在感知和感官的训练及开发上。因此,我们可以尝试将大量的美术基本理论融合到趣味化的教学之中。例如,可以在课堂上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想法,描绘一定的场景,待大家绘画完成之后在课堂上集中进行展示,再一起评选出大家觉得“最好看”的作品,在这里要注意,我们不要用深奥的理论去引导学生,标准就是简单的“觉得最好看”就行了。之后我们再组织大家讨论,为什么大家都觉得那几幅画得“最好看”,是不是在色彩搭配、画面比例、布局等方面有一些优势?在这样的引导之下逐步将色调、构图等美术理论引出,学生接受起来会比较容易和自然。 2.2以学生为中心 由于特殊教育学生的特殊性,所以在美术教学中我们更需要将学生的需要放大,更多的关照他们的心理状态。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围圈的座位布置形式,教师站在中间讲课,以拉近和学生的亲近感,同时还应该对学生的作品多鼓励多引导,必要时可以采用“角色互换”的方式,让学生轮流在圈的中间和大家交流,这样的教学方式更容易使学生敞开心扉,加强与周围人的交流与融合。 2.3以生活为素材 特殊教育的美术教育应该将素材锁定在学生日常所见所闻的事物,而不是高深的名作或是费解的大师作品,生活素材可以给学生带来亲切感,同时也可反过来加强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例如我们可以用图片的形式来讲解生活中的电话、自动售票机、公交车等事物,之后再让学生一边练习画这些事物一边讲解它们的功能。通过这样的练习,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生活自理的能力,同时可以提高他们美术动手的能力,更可以让他们认识到美来源于生活,学会用开放的眼光去搜寻周围的事物,发现生活中的美,这其实达到了特殊教育中较高的层次。 特殊教育需要我们共同关注,当中的美术教育对于改善和提升特殊教育有重要意义,只要我们多总结和创新,善于引导和关怀,相信特殊教育中的美术教育一定可以迈上更高地发展平台。 特殊教育论文:特殊教育书籍读书心得 学习《教育学》,就知道我国有个大教育家叫陶行知的。但那时对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连一知半解都说不上。这学期,我认认真真地读了《陶行知教育名著》,真正认识了我国的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读罢《陶行知教育学》,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在书中先生指责现在的学校论起名字来,居然是学校;讲起实在来,却又像教校。这都是因为重教太过,所以不知不觉地就将教和学分离了。先生提出:然而教学两者,实在是不能分离的,实在是应当合一的。现在的新课程思想,不正是从重教到重学的思想吗?传统的教学,主要是看老师教得如何,而忽视了学生学得如何。或者误解为只要老师教得好,学生就必然学得好。评价一堂课,也主要是看老师讲得如何精彩,即使看学生,也只是看学生是否与老师的讲配合得好。陶公早在八九十年前,就深刻地提出了老师的责任在于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这才是我们教育的真传统!现在的新课改,其实就是回归传统,回归教育的真传统。这不由得使我想起这么些年来,教育上不断提出新思维、新口号、新观念,不断地在搞着仿佛是在打破传统的改革。一会儿素质教育,一会儿新课程,一会儿创造性学习,一会儿探究性学习,把我们的一线教师弄得晕头转向了,无所适从了。我们何不少提那么多口号,少抛那么多新理论新观念,静下心来,真正回归传统,从孔子学起,从陶先生学起,从苏霍姆林斯基学起。今天的新思想,新口号,新观念,都从他们那里找得出来。 传统,有优秀与糟粕之分。优秀的传统,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真理,是须我们永远继承的。不但要继承,还要在传统的基础上,随着时代的变迁、事物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将其发扬、拓展、光大。比如孔子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温故知新,比如陶公的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等等。至于传统中之糟粕,或称之为习惯势力、传统势力,才是改革的目标。我们的改革,不仅是教育改革,乃至于社会改革的很多方面,都喜欢摧毁一切,然后重来。结果糟粕未除,而优秀传统却荡然而失。 陶行知先生谈到:学校里的先生叫做教员,他所做的整体为教书,他所用的法子为教法,好像先生是专门教学些书本知识的人。他似乎除了教书以外,便没有别的本领,除书以外,就没有别的事教。而在这种学校里的学生除了受教之外,也没有别的功课。这就是我前面提到的传统中的糟粕,也就是习惯势力。习惯势力虽然恶劣,阻人进步、碍事发展,但它真是强大得很,难以根除。你看陶公所讲之现象,八九十年前是这样,八九十年后的今天,仍然是这样:学校里的一些先生,我们叫他们教书匠,他在学校里所做之事,就是教书。他全然不管学生怎么学,他只管自己怎么教,我怎么教,你学生就怎么学。除了教那本教材上的东西之外,便没有其它可教,学生便没有了其它可学的内容。先生们不准学生看课外书,不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学校不给学生接触自然,走近生活的自由,学生除了一心只读教科书、一切只为考高分外,便没有了其它。老师除了教课本知识,就没有,或很少教给学生做人处事和生活的道理。教师,这本活的教科书的作用没有体现出来。学生们从老师身上学到了什么? 教师没有爱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没有对学生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教师有不偏爱学生的义务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师爱是包含教育目的的爱,而且通过这爱以受到教育效果。陶行知称学生为爱人,说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爱和教育视作天生的结缘。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 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伟人还大。陶行知先生这样尊重学生。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而好恶之而褒贬之,绝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把差生视为朽木。有的教师口诛之余,施以体罚,更是辱人之举。任何一种体罚都是使学生肉体痛苦,它不仅于事无补,反教学生精神倍受刺激,以致他们会摔破罐,撑破船。陶行知最最反对体罚,他准确地说明了体罚的危害:体罚是权威制度的残余,在时代的意义上说它已成为死去的东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儿童改善行为,相反地,它是将儿童挤下黑暗的深渊。罚非爱,害也。作为现代学校的教师,我们要记住陶行知的话:我们奋斗的工具是爱力不是武力。动武,意味着教师自身的失职。 其次,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爱还应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父母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师也想到了。由此我想我们现代教师做学生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这是陈校长教育思想的体现,也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实践,我们必须认真加以贯彻。 当然,爱不是放纵,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陶行知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又嘱之以俭朴为美德,绝不可浪费,特别是看到学生出现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就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中找到前进的路。作为现代的教师更应如此。 老师们,热爱自己的学生吧!当我们对学生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思想感情而一时不理智地做出有伤学生人格的事,是否想到这学生也许是一块特殊的钢坯,需要更多的爱去熔炼锻造呢?教师爱学生,就不能没有自我克制,怒是必须要制的,否则既无补于事又伤神伤身,久之反倒说明自身无能。要注意克服自己情感上的弱点,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乐其所乐,忧其所忧,用师爱引导他们走向光明、走向未来。 特殊教育书籍读书心得范文2 7月,正处于炎炎盛夏。我们有幸地成为武汉市教科院特殊教育教师培训班学员,为期五天。虽然武汉的天气酷热,而且暑期和爱人相聚的时间减少,但我在这几天却又快乐又充实。此次培训形式多样,有武汉市十佳教师雪湘明讲座、华师博士邓猛特校校本教材开发介绍、华师教科院雷江华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心得交流等各种活动。这些如春雨,无声地滋润着我的心田,不仅使我在理论上得到了指导,基本技能上得到了提升,而且让我眼界开阔了、思考问题能站得更高了。现将在培训中所感所想小结如下: 一、初步接触相关教育法律法规,了解校本的开发。 邓猛博士先带着我们一起温习了美国特殊教育的发展及现状,以及特殊学校校本教材开发。美国教育制度很好,提供免费的公共教育,其费用是由当税收津贴的。还设立双语学校,以ESL课程由具有专业知识的教师帮助因为语言障碍而导致学习困难的孩子,减轻在过渡期间遇到的苦难。在家教育方式也适合,但是父母要使用经过鉴定的合格教程,而且要由一位合格教师监督。 特殊学校校本教材的开发,要首先有特色,必须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必须要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教材内容的选择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面向未来社会生活;以儿童现有经捻为基础;科学的知识与规范语言表达,寻找典型范例与主题活动等。 以后,我将用这些知识来规范和鞭策自己,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保护残疾学生的身心健康,保障残疾学生的合法权益,促进残疾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二、拓展心理学的点面视野,理解儿童的困惑。 华中师范大学博导雷江华讲的《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讲座》让我受益匪浅。以前没学过这些知识,以为孩子们是故意听不懂老师的讲课,练习时老是出错,接受新知识慢了几拍。现在知道了,他们有认识发展的矛盾和障碍。 如何解决特殊儿童认识发展的矛盾和障碍,我们要在生活上关心他们,在学习上帮助他们,让学生在感受爱的过程中,理解爱,学会爱。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在他们身上显现的亮点顿时让我开拓了思路,自己平时碰到的难题或许换一个角度就能很好的解决。 其实,每一个残疾学生都是好学生,他们身上有不同的闪光点,只是有的没被我们老师发现罢了。我暗下决心今后也一定会把更多的爱,倾注在那些后进残疾学生的身上,倾注在那些需要帮助的残疾学生身上。 三、展现聋生舞蹈之特色,感悟美 武汉市特殊教育教研院文洁教师带我们观赏《千手观音》舞蹈节目,然后介绍我们一些宝贵的教学经验。舞蹈是一种视觉强烈的课程,所以非常适合聋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人为本的艺术形式,是表现生命、情感、美这三大主题。我们可以通过基本功的训练、加大模仿练习、渗透意念、气息的方法教授他们,使他们得到心灵美的升华。现在,我知道了聋生具有听觉、动觉对内在节奏的感知,要好好利用这个特点发展他们的优异之处。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学习是教师的终身必修课,在信息化时代,我们更要时刻提醒自己要不断充电,才能适应我们的教育发展。校本培训与时俱进,给我们照亮了前进的方向,当然,有些理论知识还需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细细琢磨、思考。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就一定能进步! 特殊教育书籍读书心得范文3 《特殊儿童个案研究》分上、下两篇。上篇收集了国内外大量研究资料和相关成果,并予以分析、概括和梳理,全面、系统、深入介绍了特殊儿童个案研究方法的有关理论和具体技术,观点阐述正确、内容结构合理、资料介绍详实、方法可行性强、行文条理清晰。下篇汇集了30个接受教育干预的各类特殊儿童典型案例。这些案例都是来自特殊教育的实践,贴近鲜活的生活和特殊教育实际,能为读者尤其是特殊教育一线的工作者提供丰富的有关各类特殊儿童特点、教育评估以及康复训练的成功经验。 下篇的案例分析小魔王转变法、松开紧咬着的嘴,通过对文中小彬、小军的训练,使我体会到了对待这样的孩子,在训练时要综合运用多种治疗和训练手段,不仅从儿童本人、班级集体、家庭环境等多方面着手,而且将各方面的训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向着同一个目标共同努力,并能针对儿童行为问题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方法加以及时纠正,使儿童的不良行为得以消退。 又如案例肚子疼痛的背后,通过读这一案例,让我体会到了对于轻度弱智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充分发挥学科教学的功能,帮助学生获得成功,增强自信;要运用集体的力量,让学生感到同学的关心,消除交往的顾虑;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帮助家长了解孩子的情况,理解孩子的想法,维护孩子的心理需要,使其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另外,对智力落后儿童的教育训练要持之以恒,因为智力落后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作为老师要有充分的耐心。 再如案例我也会打电脑,文中小青学电脑收获的知识,改变了我认为弱智儿童学电脑是不可能的错误观点。首先,弱智儿童虽然学习能力差,身心各方面存在缺陷,但是具有学习电脑的能力。通过以上事实也证明,弱智儿童学电脑是完全可行、可信的。其次,他们有掌握和使用现代化工具的权利。全社会要爱护、欣赏他们,为他们提供尝试现代化工具的机会。我们应该以学生为本,注重他们的发展,爱护、欣赏他们,为他们今后能适应、融入信息化社会打下基础。 案例学习成绩提高了,给了我以下几点启示。首先,教育者自己要树立信心,认识到对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所以要避免急躁,做好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宽容地对待学习困难学生,并且信任他们。在教育中,要针对学习困难学生的特点,采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帮教,使学习困难学生获得进步。其次,帮教应该从重新建立学习困难学生的自信心开始。判定一个学生有学习困难后,要找出他们学习困难的原因,也要发掘其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帮助他们重新建立对学习的自信心。最后,要为学习困难学生创造一个宽松、接纳的学习氛围。 其他案例分析也都带给我不小的收获和不同的感受,但由于时间仓促,我只是大略地浏览了一遍,没能够进行深入思考。今后,我会继续研读这本书,让书中成功的经验来指导我的工作,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更好地学生服务。 特殊教育论文:浅析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特点与专业发展途径 摘要:教师职业具有专业性,特殊教育教师是关注并探究生命存在的职业。职业角色的多样化、职业要求的高标准是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特殊教育教师要成为专业人员必须经过漫长的学习历程以具备一定的能力素质,因此探究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途径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聋童 语言沟通 语言教育 1 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特点 1.1 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性质:教师职业具有专业性,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的职业是一种要求教师具备经过严格训练而持续不断地研究才能获得并维持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职业。特殊教育教师是关注并探究生命存在的职业。职业角色的多样化、职业要求的高标准是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 1.2 特殊教育教师职业角色的多样化:一般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然而对于特殊教育教师,仅仅停留在这样的角色定位是不够的,特殊教育教师职业角色更为多样化。 首先,特殊教育教师是学生特殊教育需要的诊断者、评估者。学生特殊教育需要的诊断者、评估者角色要求教师应具有综合化的知识结构。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过硬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技能,而且要求掌握一定的医学、康复学和心理学测量评估的基本常识。 其次,特殊教育教师是学生缺陷的补偿者和潜能的开发者。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不仅要懂得学生缺陷补偿的知识和技能,更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智能强项,取长补短。教学应是发现并满足学生需要的一种行动。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能强项和弱项,智能强项是个体潜能开发的重要依据。特殊教育需要学生也不例外,在多元智能理论视野中没有“残废”的概念,只有智能结构的差异。 再次,特殊教育教师是差异教学的设计者和实施者。所谓差异教学,我国学者华国栋认为,是指在班集体教学中立足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学生个别学习的需要,以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美国学者diane heacox认为,差异教学是指教师改变教学的进度、水平或类型以适应学习者的需要、学习风格或兴趣。无论何种定义,国内外学者均强调要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差异,不以同一标准要求所有学生,要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兴趣等需要,要使所有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要探讨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其最终目的是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最大的发展,促进自我教育。 最后,特殊教育教师是富有同理心的人。同理心,英文表达为empathy,简单地说,就是将心比心,即站在当事人的角度和位置上,客观地理解其感受及内心世界,并且把这种理解传达给当事人的一种沟通交流方式。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在与有各种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及其家长的沟通交往中,不仅应具有同情心,更应富有同理心。富有同理心,能使教师学会倾听、学会了解,进而使教师真正懂得学生及家长的心态和想法,教师在正确地表达出同理心的同时,能够让对方感受到,并最终促成他们在态度、行为、心理等方面的良性改变。 2 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专业化概念产生的根本动因是人们关注教育质量和强调教师地位与作用的产物。教师专业化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同时,这一概念把教学工作视为一种专门职业,把教师视为一个履行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因此,要成为一个成熟的教育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历程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 目前国内所倡导的教师专业化主要针对普通学校的教师,教师专业化的要求也多指向普教的老师。在特殊教育领域里,还没有对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标准作明确成文的规定,而特殊教育教师的个体素质水平直接影响着整个特殊教育的质量和发展水平。因此,基于特殊教育教师职业要求之高、扮演角色之多,关注并探讨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1 特殊教育教师职前培养中的主要问题:我国特殊教育起步晚,尽管在改革开放以来,特殊教育获得了飞速的发展。但是,在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培育方面存在诸多的问题。(1)长时间没有正规的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机构;(2)现有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机构存在诸如专业课师资力量薄弱、专业结构不完整、办学经验不足、培养模式有待改进等问题,此外,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培养目标和规格等方面也缺乏系统深入的论证;(3)特殊教育师范生就业体制没有理顺。一些地区对特殊教育重视不够、认识不高、投入不足 、支持不到位等,间接地导致很多特殊教育专业的师范毕业生不愿从事特殊教育而另谋他职。抛开以上原因,有志于特殊教育的毕业生到特殊教育学校就职往往也并不一帆风顺。 2.2 特殊教育教师职后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教师专业化的理论认为:教育机构培养出来的教师,他们的入门培训对他们的余生来说是不够用的,他们必须在整个生存期间更新和改进自己的知识和技术。因此,为教师提供必须的职后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而在特殊教育教师的职后教育中存在着诸多问题。(1)特殊教育教师学历提高、学位获得与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不存在根本性的联系;(2)教师进修的课程内容未能满足特教师资的实际需要;(3)职后教育的模式基本上定位在受训者听讲,课堂主义、本本主义;(4)职后教育只是满足教师的个人利益,未能真正服务于学校的实际需要;(5)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脱节的现象较为普遍;(6)教师职后教育的目的性与提高,改进自身工作的联系不密切;(7)提供进修者与进修者的关系往往是单方面的,二者不存在合作关系;(8)教师所习得的新思想、新观念与学校内部旧有的组织与运行方式不相吻,不利于教师将进修所学运用于实际的教学改革。 3 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特殊教育教师主要由于其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以及与教育对象相关并对教育成效产生重要影响的其他因素的复杂性,使得他们面对的情况往往比普通教育更为复杂和典型,这决定了对教师个人能力与素质的更高要求,而不是相反。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经历与普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同样历程,甚至更为漫长和曲折。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在专业发展的历程中到底能走多远,发展到何种程度,取决于以下两方面因素:一方面取决于政府和学校为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成长所提供的客观条件如何;另一方面有赖于教师自身的终身学习意识和自我完善的要求。因此,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探讨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问题。 3.1 从整个社会教育的宏观角度:从整个社会教育的宏观角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为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拓展渠道:(1)改革师范教育的培养模式、完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提高教师素质。随着国家整个教师培养模式的转变,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模式也必然会改变,在打破传统定向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可借鉴西方通行的培养模式,先取得普通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再经过特殊教育的专业训练,获得特殊教育教师资格。同时,还要完善特教教师任职资格制度,根据教师所达到的层次和水平授以不同档次的教师资格证书,以调动教师参加进修的积极性,对达到一定要求的教师提高其待遇,使教师素质得以提高,教师队伍能够比较稳定。(2)提高教师地位、待遇,为其顺利开展工作提供必要且有效的支持。(3)持续稳定的特殊教育经费投入。 3.2 在特殊教育学校内部的微观方面:在特殊教育学校内部的微观方面,促进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鼓励教师通过多个渠道,参加多种形式的业务进修。鼓励教师报名参加短期非学历培训和长期学历培训,参加校际经验交流,尤其是要鼓励教师与普通学校建立联系,到普通学校进行观摩学习,帮助教师走出校园,开阔视野,在学习中建立起终身学习的意识,调动起自我进取、不断完善的内在动力。(2)奖励积极参与教育科学研究,尤其是参与推广新教学或教育法的教师。这有助于教师创新,有利于培养反思型、专家型教师人才,还有助于增强教师的积极参与意识。(3)改进学校的文化和教学生活,增进教师对教育未来前景的兴趣,建立合作、团结、互助的教职工集体关系和团队文化,强调在教师个体的发展中,发挥教师集体的积极作用,增强教师个体的团体归属感。(4)开展定期与非定期的专题培训,以帮助解决教师某个时期或某个方面的特定问题。如计算机网络实用技能培训、心理辅导专题培训、有关某项实验课题的培训、校本课程的开发、运用的培训,等等。 特殊教育论文: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德育与心理健康初探 在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运用各种手段,帮助学生了解自己、认识世界,根据自身的条件建立起有益于个人与社会的生活目标,在学业、职业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得以充分发展,从而获得最佳的生活适应。特殊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与发展都与德育、心理素质的发展水平有密切的联系。了解和掌握特殊学生的心理,及时发现特殊学生的心理异常现象,并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有助于我们有的放矢地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从而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达到德育与心理健康同时教育的目的。 特殊学生心理异常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判断是非的能力差,易上当受骗。 2、意志力薄弱,易产生自卑的心理。 3、依赖性强,不善于自主学习。 4、自私自利,排斥他人。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他人的利益、处境、心理感受,与别人(包括家长、老师、同学、邻居)关系疏远,常发生冲突。 针对以上的论述,我认为在学生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与家长配合,提高家教水平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我国特殊儿童入学年龄一般比正常儿童来得晚,他们在家庭生活的时间比正常儿童长,家长的人格、品德、学识、情感及生活习惯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孩子,家庭教育以其启蒙性、连续性、终身性、潜移性的特点对孩子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完整的家庭结构、温馨的家庭教育氛围、科学的教养态度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学校可通过家校联合的方式,使学校与家庭及时沟通,使教师与家长统一认识、分工合作,形成教育合力,确保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创设良好的教育生活环境 好的环境能使人振奋。对特殊学生来说,影响最直接、最经常的是学校班级以及与他们交往密切的老师和朝夕相处的同学。有序的学校管理,优美的校园环境,良好的校风、班风,和谐的人际关系,浓厚的学习氛围,共同的理想目标,这些都会使特殊学生在心理上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为此,我们应该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和“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原则,积极创建团结协作、互助友爱、乐观向上的班级环境和丰富多彩、轻松活泼的课外环境以及优美文明的校园环境。面对社会上一些不良影响和学生的现状,我们应把堵与导结合起来,通过各种激励性的活动,努力营造校园文明氛围,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集体规范的认同效应、校容校貌的陶冶效应、人际关系的凝聚效应和良好校风的导向效应。特殊教育学校也必须坚持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常规制度是一套系统的行为规则,它确定着对儿童行为活动规范的方式和标准。 特殊学生由于易遗忘、丢三落四、时间观念差、个人卫生差,坚持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更为重要。 例如每周一升国旗,在国旗下奖励卫生好、学习好、不迟到、爱劳动、讲文明的优秀班集体和优秀个人。学生养成了每周日自觉洗头、洗澡、剪指甲、换衣服的习惯,每个星期一都能穿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按时到校上课。这些都对学生的德育和心理健康发展有促进作用。 三、架起沟通桥梁,融入文明社会 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更需要我们每一个健全人与他们架起心与心沟通的桥梁,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则更要关注他们、了解他们,及时发现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时给予疏导和矫正。我们要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知识,依照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排除他们心理上的苦恼,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消除他们的紧张和焦虑,避免他们可能产生的挫折感,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使他们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让他们融入文明的社会大家庭中。 如,与正常学校建立友谊班,加强与正常儿童的接触和交往,增强其自信心和独立意识。正常儿童每月来帮他们打扫卫生,辅导他们做数学题。他们也可以为正常学生表演他们的文艺节目,或者向正常儿童赠送小礼品等。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学生们懂得了人与人之间需要理解、需要友爱,从而培养了正常儿童理解、尊重、帮助残疾儿童的良好美德,对特殊学生来说也克服了自卑感,增强了独立意识,也学习了正常儿童的办事效率与优秀品质。 四、将德育融入生活,感恩社会 在抓好特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还应该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生活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在监护和安全条件下,开展有利于他们品德发展的活动。 如:教育学生孝敬长辈,让他们学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这样既能培养他们尊老爱幼、关心他人、热爱劳动的观念,又能提高他们做事的能力,提高自立、自强的信心。毕竟,这群学生早晚是要走向社会的,将来想在社会上生存肯定要获得更多人的帮助。那么,现在就要学会感恩社会、回馈社会。 教师满腔热情的爱心、理解和信任是对特殊教育学校儿童少年进行品德教育的前提。在这里学习的儿童少年是社会的不幸儿,在社会和家庭中他们受到的常常是冷落和歧视,很少能享受到温暖和爱,这就使他们的缺陷程度加重,如胆小任性、蛮横无理,动不动就表现出一种防卫姿态,丧失自信心,自卑心理突出……这些病态的心理,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但教师满腔热情的爱心,再加上特殊的理解和信任,可使他们智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并能逐步建立起向上的信心,使不良行为习惯得以淡化,使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步强化。其实有时候这些看起来好像是不道德行为,但实际是这些儿童少年的某种器官功能缺陷所造成的,教师必须从这些孩子的生理、心理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作出正确的处理,使他们时刻感受到老师的爱、集体的温暖,这样才有利于他们良好品德的培养。 作为每一名特殊教育工作者,时刻都要立足发展中国的特教事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做好,从而对得起学生,对得起家长,对得起社会,对得起党的教育事业。 特殊教育论文:浅谈特殊教育学校聋生美术欣赏课教学与审美评价 【论文关键词】特殊教育美术欣赏 教学特征 审美价值与评价 【论文摘要】针对特殊教育学校聋生美术欣赏课程出现的问题,结合特殊教育的对象,按照特殊教育教学的特征与规律,提出美术欣赏课程的教学特征,以及审美价值和评价。 一、特殊教育学校美术欣赏教学的特征 对于特殊教育学校美术教师而言,欣赏教学难于实践教学。一般情况下,身体有残疾的学生在欣赏传统的艺术作品时,只能够欣赏一些具象的图像资料,而对于图像后面深层次的内涵(绘画风格、时代背景等相关知识)理解起来就很难了。这是因为听力有障碍的聋生,由于学生身体的原因,造成他们接触正常社会较少,与人沟通困难,一时无法超出自己的生活学习环境和经验范围,由于受到自身审美欣赏习惯的局限,进而审美素养和欣赏水准比较低。使美术欣赏课程收效甚微。针对这种情况,如果美术教师没有采用相应的教学手段,来启发引导他们,那么,美术欣赏课程的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对特殊学生进行“有意味的形式”的感知和体验并不是简单的日常美术课程所能做到的。审美意识的培养和形成需要有个漫长的过程。这并不是说对作品的欣赏不是一种审美意识的活动,学生似乎都能顺利地欣赏写实(再现性)作品,而对于比较抽象(表现性)作品就不知所云。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聋生的审美与欣赏评价标准尚未建立在审美价值的基础上,当面对着新的视觉审美现象时,其评价标准就混乱了。 我们已经知道,欣赏教学具有三个主要功能——认识、教育、审美。从欣赏中不断获取多种功用是审美欣赏中继发性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对特殊学生群体时,教师通过身体语言来表述、传递给学生,使他们通过欣赏具象或者抽象的艺术作品种,体会到自我思维意识中潜在的某种审美能力的存在,并与作品之间形成一种情感的交流。 二、艺术的审美价值与评价 1.审美价值的客观性。艺术的审美价值是建立在实践价值基础上的,具有客观性。在欣赏中,由于每个特殊学生的知识结构、家庭环境、性格等方面的差异,会产生完全不同的价值标准。在对某一作品实际判断中,不同主体会出现不同感受。在教学中,欣赏材料的选择和教师的讲评是极为重要的。倘若欣赏材料选择不当,教学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在学生鉴赏力尚处于低水平时,让他们欣赏人体艺术,可能使教学无法开展。同时,需要教师在课前查阅多方面的史论资料和作品的文章,从中选出普遍性的规范和准则,这样才能使评价标准更符合审美价值的客观性。 2.审美评价的功利性。在美术欣赏中,对作品的审美感知具有功利性。一方面,审美意象和信息在激发主体(身体有残疾学生群体)审美经验的同时,也可能激发起个人的现实意识,即审美判断中潜在的相关联分析与判断。如,对画中苹果的色彩和形状产生美感时,也可以作为“望梅止渴”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美感中包含着对人类社会有益的内容制约着审美价值判断。在欣赏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之间存着知识和经验的差异,这些都会影响审美判断和评价,故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修养和丰富的知识,理解作品形式和内容最普遍的审美意义,以宽容的态度容纳学生的感受和评价,启发引导学生以审美意识去感知作品,将日常情感升华至审美的判断。 3.审美评价是主客观的统一。审美价值的客观性并不排斥主体感受在审美现象上的多样性。欣赏是在主体参与下进行的,个人的视野和知识经验决定了评价具有主观成份,这些成份造成欣赏活动的复杂性,也造成评价难于统一。教师在讲解作品前,首先对自己的判断作内在的判断,理清情感中审美的和非审美的成份。在教学中,把自己的判断从推测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去感知和评价作品。如,“我体验到……”和“我感觉到……”等非定性语气。使学生觉得教师的评价也并非是权威的和终极的。于是,听力有残疾的学生也会进行自我分析,使他们了解哪些反应代表自己个性中的基本和永久的成份,哪些是暂时的情绪或片面的判断。将自己的判断和他人的判断进行对照,使其看到自己的评价哪些方面符合多数人的意见。如此反复开展教学评价活动,使学生养成自觉验证判断,减少盲目冲动的评价,使评价达到主客观的统一。 诚然,教师对作品的评价总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并在教学中表现为一种灌输性。尤其是针对听力有残疾的特殊学生,他们本身就有某些程度的自卑感,面对陌生作品时,更容易产生陌生和无从理解的情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进行欣赏教学活动中,要及时的调动学生的主观审美情绪,将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始终贯穿教学活动全过程。 三、绘画欣赏中的评价 1.作品内容与形式。一般认为,再现性作品形式服务于内容,而表现性作品内容往往体现于形式的本体之中。任何绘画都具有表现性和再现性的多重性内容。在具象绘画中,再现性内容比较明显,而表现性内容则比较隐蔽。这些都需要与特殊群体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并进行详尽讲解。由于绘画具有多重性内容,在教学中必须分清它们的主次关系,使学生的感知和评价有的放矢。 2.欣赏与形式。在这一阶段的评价,需要我们把注意力固定在作品上,并试图把握其中那些相互作用着的主要成份。例如,塞尚的《苹果与桔子》,产生顺畅、和谐及愉快情绪的形式机制是由那些主要成份造成的,线条是流畅的、形状是柔滑圆润的、色彩是暖调的;静物在大面积白衬布映衬下,整个明度是高调的。构图是由各种大小方向不一的三角形组成,变化而统一。桌面向左倾斜造成圆滑的果子不稳定感,但似乎又在右倾斜的果盆强力牵制下取得了平衡。这样画面既有欢快的动感,又有祥和安静的均衡感。但这些定性的分析必须在学生的评价之后,教学应当首先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因为对形式因素的剖析是比不过对形式的直觉,直觉是对形式全面综合性感知,是动态的。尤其是对于听力有障碍的聋生,他们在听力损失的同时,身体其他器官比如眼睛就比较灵敏。在教学中,两者缺一不可。一方面,我们需要直觉形式,但不能把直觉神化。另一方面,直觉后的理性分析帮助我们了解所能直觉的东西是由哪些因素造成的。我们要求特殊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尽管对形式的剖析会使欣赏失去了愉悦性,但对提高形式的直觉水平是极为重要的。整个教学是一个从引导感知分析(史、概念、形式因素)再感知的循环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使特殊学生群体的直觉水平从感性阶段到理性的高度。 综上所述,使我们明白了欣赏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活动。教学的开展都必须依据聋生前一阶段的基础,提出具体教学目标侧重点。尽管教学活动的各阶段和各层次都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但都必须围绕着以提高聋生对形式的审美感知水平和对形式意味的直觉能力为宗旨。对实际作品进行多维的和有效的审美评价,是达到这一宗旨的唯一途径。 特殊教育论文:构建适应省情特殊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成长的策略调研 [摘要]文章采用问卷法对湖北省特校师资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省特校师资数量、质量和结构比较合理,职前教育覆盖面广,职后教育渠道畅通,但也存在在职培训方式单一、缺乏针对性与实效性等问题。文章提出了完善“前后融合”“三方参与”的师资培训体系;政策支持,建立特殊教育师资继续教育的经费保障机制;提高特校青年教师教科研能力;建立行之有效的评估体系四个方面的适应省情特教师资队伍专业化成长策略。 [关键词]特殊教育 师资培训 调查研究 一、调查目的 了解我省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发现师资队伍专业化成长存在的问题。借鉴其他各省以及国外特殊教育教师继续教育的经验,探究构建适合省情的完善、开放、高效的特校教师专业化继续教育体系的对策,以期提高特教学校教师专业素质。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本次调查了1165名专职教师,覆盖湖北省襄阳、宜昌、荆沙、黄冈、恩施、武汉、咸宁、十堰8个片区培智学校、聋校、盲聋培智合校、盲校、盲培智合校、聋哑培智自闭症合校等66所不同残疾类型的特校,占全省特校的86.8%。其中,随机抽取各校义务教育、高中和幼儿教育阶段的不同学科(如语文、数学、律动、音乐、思想品德、美术、体育与健康、社会自然、物理、信息技术、职业技术教育、英语以及心理辅导)、不同专业层次(市级骨干教师、县级骨干教师、校级骨干教师、一般教师)、不同教龄(5年以下、6~10年、11~15年、16年以上)的教师。 2.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法,将教师的基本信息、学历进修、在职培训和专业分布等要素编制成问卷,包括教师队伍的现状、职前教育情况、在职培训情况、职后学历进修四个方面共32个问题,其中28个问题为选择题,4个问题为开放式问答题。即职后发展面临的困难与问题、专业成长中的期望与途径,在职培训的动因与效果,以及对职后进修的意见与建议等。对全省66所特校教师进行了调查。 本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165份,回收有效问卷1107份,回收率为95.01%。 三、调查结果 1.湖北省特校专职教师队伍的现状。湖北省聋、盲、盲聋培智合校、盲培智合校、聋哑培智自闭症合校、培智学校的在职教师1802人。学历结构显示:本科学历教师占75.4%,硕士比例为0.2%。教师的年龄结构合理。其中,普通教育的专业毕业生占教师总数的51.3 %。从职称结构来看,中学一级和小学高级人数最多,占教师总数的40.4%。 2.职前教育情况。问卷调查主要涉及职前学习特殊教育专业知识的途径;是否参加过特殊教育岗前培训,以及目前所教学生年级、班级、人数、障碍类别、科目等几个方面。全省特校中,职前学习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师人数为325人,占教师总数29.4%。在接受调查的1107名专职教师中,学习普通教育(如学校教育、学前教育、小学教育、普通师范),但在学校选修过特殊教育专业课程有43.2%,学科教育(如语文教育、数学教育、英语教育等)的有27.4%。在从事特殊教育工作之前,89.2%的人参加过岗前培训。 3.在职培训情况。在职培训主要涉及教师参与培训的目的、培训形式、培训安排、培训效果和建议等几个方面。在1107名教师中,有96%的教师接受了特殊教育专业培训。关于参与在职培训的目的(该选项为多选),学历进修最多,占46.1%;学校规定的占14.51%,日常教学工作需要的占21.01%;学校安排的最少,占12.9%;其他占5.48%。 关于参与在职培训的形式(该选项为多选),特殊教育培训班占55.14%;专题讲座占39.82%;学术交流占5.04%。可见开办培训班是在职培训的主要形式。 关于培训的组织级别,曾经参加过校本培训的教师人数为1107人,占100%;县区级培训的850人,占76.78%,省市级培训有227人,占20.50%;参加国家级培训的30人,占2.72%。 关于培训的效果,即对教 的现实工作有无帮助:认为帮助很大的占36.7%,有些帮助的占41.21%,认为帮助很小的占2%,其他占20.09%。 关于培训的建议,有两个部分:一是岗位置换培训,开展襄阳职业技术学院特殊教育专业学生与特校教师的岗位置换培训,每年的春节,安排特教专业学生到特校顶岗实习,特校教师来学院进行专业学习,以缓解特校师资的不足。集中培训的时间安排在4~6月,便于培训教育教学管理。二是分科分类培训,开展智力落后教育、聋教育、自闭症、听障教育教师分科培训,主要侧重学科教学设计与技术培训,便于按需施教、经验交流与分组研讨。 4.职后学历进修。从特校教师的第一、第二、第三以及正在进修的新学历来看,特校教师的学历亦正在逐步提高之中,尤其是 1995~2009年期间,特校教师的第二、第三学历提升速度很快,逐年呈上升趋势。 在调查1107名教师的过程中,无论是第一学历还是第二、第三或正在进修的新学历,学习或进修的学校都是以普通师范院校为主,25%的教师选择了特殊教育专业学历进修。这对落实特殊教育资格证书十分重要。 四、问题与原因分析 1.教师专业发展不能适应特殊学校布局需求。传统以聋哑为主的县级特校存在招生与办学困难。比如,十堰、襄阳、荆沙市辖区特校比较明显。生源结构变化对特殊教育转型提出严峻挑战。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省包括随班就读的智障学生共有18882人(占三类残疾学生的36.8%),还有902名智障儿童和121名精神疾病儿童没有入学。面对日益攀升的智障学生数,聋哑类特校已无法满足受教育者的需求,急需进行转型或增设发展智障专业。2.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偏低。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教师总量不足,省内教育主管部门对特殊教育编制给予了极大倾斜,但仍不能满足实际需要。2004年,武汉市明确了盲校1∶5.2、聋校1∶6.5的定编标准。2010年湖北省特殊学校专任教师生师比10∶1,相对低于江苏等其他发达的省市。特殊教育教师跨专业、跨科目、跨年级、跨残疾类型教学的现象依然存在,除智障教育教师之外,康复师、语言治疗师、物理治疗师、职业治疗师等十分缺乏。二是教师结构不合理,2010年,全省25岁下教师仅为57人,所占比例为3.81%。年轻教师比例较低。三是教师职前培养不足,国内高等特殊教育高校,专科、本科层次的生源萎缩,导致职前培养不足。 3.在职培训模式单一,缺乏实效。基于学员素质的参差不齐,培训的质量无法保证。有78%的省级特校骨干教师认为以前我省开展的特教培训,其效果为“一般”。 培训内容主要侧重于特殊教育的理论,缺少实践课程;课程设置实用性不强等,造成了培训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培训效果事倍功半。 4.教师待遇有待提高。目前我省执行的特殊教育津贴占教师工资15%的标准过低;部分残疾老师因受语言能力、书面表达能力的影响,职称考试屡次不过的情况较多,导致每年均有一定数量的教师从特校分流。随班就读教师培训机会较少,相关待遇难以兑现。 五、对策及建议 1.完善“前后融合”“三方参与”的师资培训体系。在现有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体系基础上,特教主管部门建立“前后融合”师资培训体系。构建教师的职前培养、在职培训、职后学历提升的通道,特教主管部门、高等特殊教育院校和特校共同参与,三方面加强联系和合作。培训团队主要由华师大的教授、襄樊职院的专家、片区校教学经验丰富的一线专家、教师组成。项目支持,优扶持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办好特教专业,在重点实验室、校内实训室、师资培养、校校合作、校外实习基地等方面,给予经费保障。与特校、康复训练机构合作,共同开展“师范类课程+学科课程+特殊教育专业课程”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改革。十二五期间,实行五年制单独招生制度,用好国家助学金、省级助学金、院级奖学金的评定政策,吸引优秀农村地区的初中毕业生报考特教专业,扩大现有的招生规模,从源头上解决特教师资队伍来源不足的问题。 2.建立特殊教育师资继续教育的经费保障机制。完善三方分担制度。政府、财政局等部门制定《关于建立加快我市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经费保障机制的意见》实施细则,明确特殊教育师资继续教育的经费合理分担办法。培训经费的支出可采取各地教育局、学校及个人三方面共同分摊的办法。政府支付培训费、学校支付教师的交通与补贴 、教师支付生活费等。边远山区的几所特校、随班就读教师实施免费培训。 设立特殊教育发展专项资金或学术奖励基金制度,主要落实省内特殊教育名师、省级一等奖、国家级教学竞赛获奖教师的相关待遇等。 3.提高特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高校参与,课题拉动。依托省教科所和省教研室,引导探索研制特殊教育教师编制标准、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等方面的课题,龙头校每年都有研究课题。搭建全省特校网络教研平台,全省8个片区的学校,每年至少开展一次活动,交流工作,学习新政策,研究新问题,探寻新措施。通过教科研,使广大青年教师掌握理论,提高能力,勇于创新,敢于开拓,成为研究型的教师。同时,办好会刊。依托省教育厅基教处、特教专业委员会办好两刊(《特教天地》《武汉特教》),开辟学术争鸣专栏,按期出刊,为教师教研提供阵地。 4.建立行之有效的评估体系。主管部门组织,特教专业委员会参与,根据教育部关于《特校暂行规程》的有关要求,将队伍建设作为评估的a类指标,研制特校现代化要求的评估指标体系。在省内逐步推行特殊教育资格证书制度。人事、财政、教育等部门联合,面向社会招考信息,公开招考,严把教师的入口关,择优聘任。逐步实施省级、市级和校级督导相结合的形式,加强对特校教师的考核,考核结果作为特教教师的职称评定、评优晋升和福利待遇等方面的主要参考指标。加强随班就读教师的教学督导,逐步完善分配制度,激励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 特殊教育论文:特殊教育学校德育管理方法 【摘要】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残疾人是必然要出现的一个群体。为了使残疾人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能够更好的生存在这个社会,特殊教育是我国义务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点部分。特殊教育在社会中承担着残疾儿童适应社会的重任,因此,国家要在这一方面加大投入,为了使我国特殊教育能够深入到每一个残疾人。本文重点就残疾学校在德育管理方面应当考虑的问题入手,分四方面讨论了德育管理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德育管理;方法 在国家加大特殊教育工作之后,我校积极参与其中,成立了一所以培智教育为主要工作的特殊教育学校。在学校成立之后,主要以残疾儿童为主。从日常生活入手,逐渐培养残疾儿童的各方面素质。为了使得这些儿童能够更好的融入到当前的社会中,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了许多的引导以及教育。通过不断的摸索研究以及实践教学,我们可以总结出几点可以应用到各个学校的措施。 一、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的育人特色,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优雅整洁的校园环境能为我们带来的不仅是健康成长,同样是对心灵的洗涤。有人说,一个整洁的校园能影响学生的生活习性。就像每天都是崭新的,每天都是不一样的精彩。所以,美化校园同样是育人特色,启迪智慧,激发灵感。也正是我们学校多数是特殊学生人群,更应该关注到细枝末节,爱护花草,可以教会他们懂得关爱他人。将每一个死角打扫干净,也会让他们的自卑心理随之挥去。让他们体会到无论是谁,哪怕是校园环境无人问津的死角,同样是值得关注,这样可以使得学生们培养出非常高尚的道德。 二、有效开展喜闻乐见的校内外活动,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给学生充分的娱乐活动,这就是在现代各大中小学校中应用最为广泛的课外活动。课外活动的实质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多动手,能够充分发挥出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课外活动中,采取不同的形式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以及事业观,并且提高他们在社会中辨别是非的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组织课外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走向社会,更好的接触社会,培养出对社会的感情。在活动的过程中,同学之间可以更加的团结友爱。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科学意识以及遵纪守法的意识。除此之外,还要组织学生进行征文比赛,例如说《给父母的一封信》等等,促进学生的感恩意识,体会到父母的不易。培养学生的这种意识可以帮助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加美满,家庭更加和睦。 三、有计划地开展主题班会课,使学生受到系统的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是每个学生接受的教育,是成长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项性格完善的课程。不得不说主题班会是德育教育的最传统也是最广泛应用的方法。这就要求每次班会都要定好方向。可以借助同学们较为感兴趣的话题引出,也可以通过近期舆论热点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们在班会上增长见识,完善品质。让他们在校园的小圈子里也能体会社会正能量,让他们不仅懂得摄入书中宝库,又能为他们提供一双睿智明亮的眼睛观察世界。主题班会课的点睛之笔在于课件的准备是否充足,老师的讲解是否到位,插播的视频是否精彩等等,这都是开展德育教育中不容忽视的关键。 四、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俗话说得好“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这句话在校园管理制度中分外应景。学校这个大集体想要规范化管理,就必须有科学的管理制度与管理方法。这样才能让广大师生合理有效的完成自己的分内之事。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各司其职,积极向上,让学校的至高理念深入每一个师生心中。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发展平台,设立文化小标兵,艺术小标兵,等。让学生们的天分充分被挖掘,营造力争上游的学习氛围。同时要关注到智障儿童的心理健康,为其多提供表现机会,同时设立奖学金项目,对优秀学习榜样要不吝奖赏,进而增强学生荣誉感与自信心。设立计分制评奖评优,安排值日生并责任到人,每个学生都是班级的小主人翁,这样班级会更加便于管理,学校制度文化建设也会蔚然成风。 五、结论 结合我国的现状来分析,特殊教育的发展和壮大给我国广大的残疾人群体带来了希望,并且进一步增加了我国社会群体的稳定以及和谐。在特殊教育学校中,我们应当将德育教育的管理放在首位,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技能以及能力,引导学生拥有一个积极向上以及健康乐观的心理状态。在教育的过程中,想要德育管理的顺利实行就需要社会以及国家的大力支持,只有在众人的帮助下,特殊教育才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 特殊教育论文:特殊教育教师薪酬制度障碍及对策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特殊教育不断发展,然而特殊教育教师的薪酬制度却还存在一定的障碍,影响着特殊教育人才的去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特殊教育的发展。课题组在已有的前期基础上,对我国目前的特殊教育教师薪酬制度进行调研分析,总结出其存在的障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特殊教育;薪酬;障碍;对策 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特殊教育起步晚,发展慢,任务艰巨,目前特殊教育教师的薪酬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并且作为地域广阔和风俗文化多样的中国,每个地方的特教教师薪酬制度都不一样,考虑到当地政府部门的重视程度、城市贫富差距和社会风气先进性等,很难制定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薪酬制度,这也给特殊教育教师薪酬制度的落实和实施带来较多障碍。 一、我国目前特殊教育教师薪酬制度存在的障碍 (一)特殊教育津贴增幅小。特殊教育津贴是对从事特殊教育编制内的教师的一种鼓励性补贴。1956年,我国就设立了特教津贴,也就是在基础工资上再另外加发15%的补贴。然而61年过去了,如今的社会经济形势与当年新中国成立初期已是今非昔比,15%的特教津贴对于教师而言已经失去了所谓的鼓励性质。即便是如此低的标准,有些地方政府也不够重视,而一些重视特殊教育的地方政府,提高了一定比例的本地区特教津贴,个别地区还把特教津贴纳入了长期从事特殊教育工作并且在该岗位退休教师的退休金。尽管如此,从总体上来说,因为定的初始标准过低,导致全国范围内特教津贴的实施标准仍然是一片乱象。(二)特教基础工资偏低。特殊教育教师要面临的是一群有生理或心理上疾病的孩子,这些孩子通常生活不能自理,且存在沟通障碍,不能确切地感知正常人的语言和思维,很难引导,这给特教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工作压力,特教教师要付出比普通教师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管理教导这些孩子。但是特教教师的基础工资却比同级普通教育教师要低,工作艰辛而回报少,特教教师在物质和精神都得不到很好的满足,这对于留住特殊教育人才而言是一个很大的障碍。(三)特教绩效考核无优势。特殊教育教师的绩效考核标准与普通教师一样,并未向特殊教育教师倾斜。但事实上,特殊教育教师教学难度及心理压力更大,他们的教学要求更高,需要具备与残疾学生交流沟通的专业技能,还要花费大量的精力管理学生的生活,承担更多的安全责任,精神常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另外,面对特殊的孩子,还要因材施教,然而学生的反馈却不一定有成效,这样的长期教学会导致特教教师身心疲惫,成就感缺失,甚至想退岗离岗。所以,在绩效与考核上理应向特教教师予以一定程度的倾斜,给予他们额外的物质精神奖励,减少特殊教育教师的流失。(四)特教职称晋升困难。职称的评定关系到教师工资、晋升以及以后的退休待遇,是很多教师的终生奋斗目标。但特殊教育教师的职称晋升并没有考虑到特教的特殊性,只是纳入普通教育职称评定体系同步进行,需要、课题研究、学业成绩评定、普通话等职称评定“硬条件”,这些都是完全依据普通教师的条件制定的,因此,特教教师的反响十分强烈。特教教师的从业资质也与普通教师有很大区别,特教教师从事的是“康复教育”、“医教结合的教育”,既不是单纯的医学,也有别于普通教育。然而目前无差别的评定标准并不利于特教师资队伍的培养,更不利于调动广大特殊教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而且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评比名额少之又少,在评选特级教师时完全不考虑特殊教育的特殊情况,和普通教师一样的标准,看似平等,实则很不公平。如果这一基础性问题不能很好解决,极其不利于特教教师队伍的稳定。(五)特教教师编制名额少。相对于普通学校教师而言,特殊教育教师的编制名额十分有限,有些特教教师从事了数年的特教工作,却依然不能入编,这对辛勤耕耘的特教教师们来说有很强的挫败感,因为没有入编,就意味着享受不到特殊教育教师正常的福利补贴,不能满足物质需求,精神上也得不到很好的激励,会导致特教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最后可能会造成特教人才的流失,不利于特殊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破解特殊教育教师薪酬制度障碍的必要性 (一)破解特教教师薪酬制度障碍是吸引和留住特教人才的关键。特殊教育教师工作压力大,工资低,保障差,导致特殊教育行业成为一些毕业生选择就业对象时一开始就抛弃的行业。因此,提高特教教师薪酬待遇对于吸引和留住特教人才是十分必要的。(二)破解特教教师薪酬制度障碍有利于激发特教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特教教师的投入如果能得到更多的回报与认可,这无疑能最大程度地激发教师们工作积极性,增强职业认同感,使特殊教育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特殊教育事业中,从而加快特殊教育的发展。(三)破解特教教师薪酬制度障碍有利于减少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薪酬待遇,缩小与普通教师的薪酬差距,并适度增加特教补助津贴,是对特教教师工作的一种认可,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 三、完善特教教师薪酬制度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特殊教育经费投入力度。加大特殊教育公共财政投入,提高残疾学生资助水平,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加快普通学校资源教室建设。(二)充分考虑到特殊教育行业的特殊性,提高特殊教育教师工资待遇,并且按比例享受额外津贴,来吸引和留住人才,更能调动特殊教育教师的积极性,最大可能的发挥主观能动性。(三)深化体制改革,将特殊教育事业作为行业重点来对待,借鉴和吸收国内外良好的管理制度和系统,完善特殊教育教师薪酬制度,保证内部公平和外部公开,通过对绩效评估系统的完善和薪酬激励机制的健全,才能更好的提升特殊教育教师的满意度,打破重重阻碍,营造高效合理的环境。(四)当地政府应该充分认识到特殊教育作为特殊的群体,更应该受到政府政策和相关法律规章的保护,不仅在物质薪酬上,更要关注特殊教育教师精神上的满足。在职称晋升和绩效考核上做适当放松处理,并妥善采取优惠政策。(五)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尤其是特殊教育教师的社会保障制度。他们为特殊教育行业兢兢业业,勤勤恳恳,默默奉献了一生,就应该也必须得到应有的荣誉。在社会保险上向这些劣势人群提供“保护伞”。社会保障就像是他们最后一道安全线,只有真正保障了他们切身利益,只有这样才能让特殊教育教师没有后顾之忧,才能充分发挥乐观热情的工作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特殊教育伟大事业中。 特殊教育论文: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探讨 特教学校的学生由于在生理方面有所缺陷,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为了培养聋哑学生坚强的意志,我们可以利用体育教学来引导他们积极的投入到体育活动当中去,并感受运动的快乐。体育课程的开展,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让学生养成勇敢坚强、团结合作等良好的道德品质。具体来说,对特教学校的学生开展体育教学,有哪些科学的方式呢? 一、转变体育教学理念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当前的教育教学模式下我们不仅仅重视对学生进行文化课的培养,更加注重学生的整体身体素质。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在学习方面也是如此,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良好的体格,才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集中注意力,保持积极的精神状态。在开展特教学校体育教学工作时,教师首先做的就是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的核心,让体育课为特校的学生带来更加快乐的学习体验。众所周知,聋哑学生往往在听觉方面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方面有一定的欠缺,因此他们无法像正常的学生那样进行体育训练。而在特校开展体育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所以说在开展教学时我们可以利用快乐教学的方式来让体育课程成为聋哑学生放松心态、感受快乐的途径。我在开展体育教学的时候,会将体育课看作是聋哑学生放开自我的时空,所以我经常会在课堂上引入一些简单的小游戏,通过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来帮助同学们在体育课上获得更加快乐的上课体验,让同学们在玩耍的过程中流汗,在流汗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比如说简单的赶鸭子游戏,这个游戏的方法是在地上画一个圆圈来代表池塘,然后准备一根长的竹竿,在学生当中选出一个人来赶鸭子,其他的学生则扮演鸭子。游戏开始,赶鸭子的人手拿竹竿,竹竿的另一头要接触地面,通过来回的奔跑走动来追赶其他的学生,其他的学生要在画的圈里面进行躲闪,从竹竿上面跳过去,如果谁在躲闪的过程中触碰到了竹竿,他就成为下一个赶鸭子的人,继续游戏。这个游戏参与性强,并且形式简单,广泛地被学生所接受。 二、培养学生体育兴趣 对于聋哑学生来说,他们其中的大部分的人内心都是比较自卑的,由于在生理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直接导致了他们的心理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严重的创伤。情绪敏感、内心自卑、容易暴躁、严重孤僻等等,这些都有可能是聋哑学生身上所存在的一些特点。因此对他们开展体育教学要比对正常的学生开展教学难的多,所以笔者建议在开展教学时可以从兴趣方面入手。不论一个人在生理方面存在怎样的缺陷,只要他的心理是完整的,那么就会产生兴趣。俗话说,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如果我们能够培养聋哑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兴趣,那么相信这对于教学质量的提升会有积极的影响。培养兴趣的方式有很多种,但是我们要遵循的唯一的一个原则就是要以学生为本,也就是说要深入了解学生,尽可能地选择一些学生能够乐于接受的教学策略。举个例子,我在开展跳绳教学的时候,为了能够让聋哑学生产生对跳绳这项运动的兴趣,在教授技能的准备部分进行了一个简单的小活动,这个活动的内容就是躲闪跑动的长绳,同学们跑动的速度由慢到快,这样一来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家对于体育运动的适应能力,同时也能够充分的热身,对跳绳这项运动产生初步的了解。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对于体育项目的热情。除了前面所提到的活动之外,教师还可以在开展完教学之后组织学生进行竞赛,设置一些相应的奖品来激发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良好品质。 三、明确体育教学重点 由于聋哑学生和正常学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在开展体育教学时,教师要根据特校学生的特点划分出体育教学的重点内容。对于正常的学生来说,可能体育运动是为了增强技能,但是对于聋哑学生来说,他们在体育运动方面可能天性比较弱,因此应当将重点放在加强身体素质方面。在对聋哑学生进行体育教学时,教师应当以宽容的态度来面对整体的学生,不能够为学生制定太过严厉的教学制度,也不要强制学生必须要达到怎样的水平,要帮助学生通过体育运动来增强体质,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加强与其他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比方说有很多聋哑学生他们肺活量比较低,作为体育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身体特点来制定教学计划。针对肺活量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来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肺活量。坚持做持久性的耐力运动能够促进肺活量的提升,像跑步、游泳都是不错的运动方式。根据实际情况来说,跑步更加容易实现,因为它没有过多的限制条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培养跑步的习惯来达到提高肺活量的目的。除此之外还要教授给学生一些跑步的技巧,比如说在跑步时要注意调整呼吸,放慢呼吸,深深一口吸足气,在缓缓吐出知道全部吐尽,平时自己也多这样反复练习。通过这种专项性的训练,能够明确体育教学的重点,帮助聋校学生提高身体素质。综上所述,其实特校的体育教学工作也并不是那么的难以开展,只要教师能够深入的了解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就能够设计出适合聋哑学生的教学策略,从而从整体方面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茆如善 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特殊教育学校 特殊教育论文: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创新探析 特殊教育学校是每个地区都设立的学校,主要是针对当地的一些特殊人群所创办的,这一类特殊人群主要是有残疾儿童或者自闭症等疾病的青少年等。正常的孩子可以通过学校学习丰富的学习知识,还能了解更多的课外知识,让自己的思想体系越来越丰盈,而特殊学校的孩子就不一样了,他们只能依赖自己的内心来感受世界的美好。所以,政府以及社会团体组织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就创办了这样的学校,来帮助更多的人用语言或者是感受语言带来的魅力。目前而言特殊教育学校是针对社会上的特殊人群所创办的学校,为了使这些特殊人也向正常的学生一样享受同样的教学资源,教育部门也在大力进行资源整合,让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享受最优质的教学资源。语文教育对于我国的学生是属于母语教学,对于语文知识的充分掌握是学生最基本的能力,通过语文教学,特殊群体的孩子能够像正常的学生一样学习专业的语文知识,能够用文字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更能进一步弥补这类人群内心的缺憾。然而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也需要进行正规的学习指导,让这些特殊教育的学生也能在语文学习上有所造诣。所以本文就从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创新研究方面进行分析。 一、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创新研究的原因 (一)新时期教育事业改革的需要 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进步,经济改革也在大力的开展,不仅仅是经济发展在一步一步的改革,各行各业都在着力进行改革以保证本行业能够在社会发展大军中站稳脚跟,甚至能够走到前沿。同时,经济改革的浪潮中也包括教育行业,然而这里要着重讲的是特殊教育学校所要进行的教育改革。特殊教育是针对特殊人群所设立的学校,因此,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模式不能完全的遵从正常学校的教学模式,但是教学资源就必须要同正常学校的教学资源一样,要保证这些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能够与正常的孩子站在同一个高度,让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也能正常享受先进的教学资源。 (二)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化 目前很多的特殊教育学校对于特殊人群所制定的教学计划过于单一,没有任何的新意,不能够很好的引起学生的兴趣。首先来说就是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都有这样那样的残疾或者缺陷,其次,这一类的学生群体更容易出现心理疾病,最后就是说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求也是极为重要的。然而综合这些原因,很多特殊学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是采用不够合理的传统教学模式,没有附加过多的优秀教学资源,让这些特殊人群觉得这样的课程太过于乏味,更加使得他们内心的负担变的大起来了,所以,依赖单一化的教学模式是不长久的。 (三)教学内容过于书本化 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教学首先要做到将教学正常化,不要带有任何的其他想法去教学。很多的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教师都是依赖课本为学生讲解相关的知识,老师通过朗读课本,将一些优美的语句单独提出来供学生学习,这样一来就能很好的完成教师的教学计划,但是实际的教学质量还是很差。例如在特殊教育学校,一部分学生是聋哑患者,老师在朗读课文时,对他们不会起到作用的。通过这样的教学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习思维也开始变得退步,这也可以说明很多学生的兴趣点无法被老师清楚的了解到,使得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有了一定的退步。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创新研究的推广策略 二、改进教学模式,提倡多元化教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依托教师对于课本内容进行解读,依赖于老师为学生传达这些语文知识。然而对于这些身体有残疾或者缺陷的学生更加需要比较适合的教学模式,例如教师可以采取多元化教学模式,借鉴国内外一些优秀的特殊教育教学模式,可以在借鉴教学模式的同时还可以借鉴一定的教学内容来丰富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内容,进而将这些教育模式中的优秀内容进行专门的研究,再结合本地的情况很好的处理教学单一化的问题。 三、创新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引进先进的教学资源 目前的语文教学还是过多的依赖国家印发的课本,对于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而言,对于这些教学内容的学习存在一定的难度,这就降低了特殊人群的学生学习语文的一半兴趣,然而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还是为学生朗诵课文,这就完全降低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越来越多的特殊群体接受的教学内容越来越少。所以,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要积极锻炼自己的教学能力,积极参加专业的技术培训班,学习更加优秀的教学方式,进而让学生学到更优秀,更有趣的语文内容,让他们敏感的心灵温暖起来。同时教育部门还要积极为这些特殊学校引进先进的教学资源,例如在信息化时代的影响下,微课也开始慢慢进入学校课堂,能够帮助学生培养独立学习的意识,解决更多学习问题。特殊教育学校在引进这些教学设备后能够帮助特殊群体的孩子接触更多新鲜的教学内容,培养自我学习意识,让这些孩子的内心独立起来,让他们能够更好的面对社会带给他们的挑战。针对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而言,就必须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出新的教学计划,创新教学方针,积极引进先进的教学资源,培养这些特殊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让这些孩子能够积极参与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中。 作者:王伟 单位:徐州市特殊教育学校 特殊教育论文:特殊教育培智班的体育教学探究 摘要:体育课教学对智障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极为重要,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学应该尊重智障学生,关注个体差异,满足智障学生的需要,引导智障学生主动参与体育与健康的教育,激发智障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个智障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更健康的适应社会。如何合理的设置教学内容、培养智障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不断探索的问题。 关键词:特殊教育;培智体;教学;探讨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查认为:“如果是学生习惯于简单的接受或被动的学习,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在培智体育教学中,要想使智障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就应及时调整教学目标,灵活处理教材,并根据教材的难易程度、学生的体能差异,场地器材等实际情况,讲求一定的教学艺术,培养智障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1合理设置培智体育校本课程 目前,培智体育教学的教材是从普教教材参考而来,只是延长学习段,降低了一些高技术型项目难度,并不符合智障学生接受能力,也难以适应智障学生发展需求的训练项目。为切实推动智障学生身体素质发展和品格形成,在课程目标设置、内容设置上应该注意做好以下几点:首先课程设置目标必须以康复学生身体和心理,恢复学生身体各项机能为基础。智障学生具有肢体动作不协调、灵敏素质差等特点,所以课程内容设置必须优先考虑发展、康复学生的上述机能,只有有了良好的运动技能和协调基础,才能较好的进行下一步的技术性教学,否则,极易偏离学生发展轨道,使学习体育技术变为一句空谈。另外,课程设置内容必须要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智障儿童参加体育竞技机会较少,这与智力发育和身体发育有关,除非有特质,一般来说身体素质较差,甚至有残疾,长期自闭也让他们对技术性东西不感兴趣甚至有望而生畏心理,而对生活中玩的项目常能自觉训练。教学中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一点,抓住这一点,在内容设置上与生活实际和生活习惯、运动习惯相联系。如走直线可与现实生活中的走斑马线、右侧通行联系,抛物体(抛石子而非投掷铅球)、漫步机训练与公园或社区的健身联系,跨跳、跳上跳下练习与生活中遇有小河沟联系,使他们感到不陌生,学了就有用。并在此基础上告知学生什么是危险,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便于良好意识和良好品格的形成。 2师生之间建立和谐的氛围 什么是和谐的气氛呢?我认为就是教师上课时态度和蔼,讲解具体生动,示范优美正确,培智学生能在积极愉快,严肃活泼的气氛中学习锻炼。众所周知,体育课主要是从事各种身体练习,身体练习属于运动条件反射,它是在大脑皮层支配下而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意义的随意运动。和谐的气氛能够使培智学生的大脑皮层建立起适中的兴奋状态,便于接受新知识,掌握新动作,并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学习锻炼。相反,课堂气氛沉闷,师生之间存有隔阂,培智学生的心理状态就会出现不均衡,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就会降低,甚至会处于抑制状态。因此主动肌与对抗肌的协作也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引起动作失调。 3教学方法多样化 ①把猜谜、讲故事引进体育课。目前,体育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教师讲解动作概念、要领,示范,然后学生随教师进行模仿练习,方法单调,吸引不住学生的兴趣,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如果采用提问式教学,可收到良好的效果。针对低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猜谜语的特点,我在教《前滚翻》时,出了个谜语让学生猜:“两手用力撑,两脚迅速蹬,团身如球滚,展体似雄鹰。”谜语一出,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使学生对所学的东西易学易记,从而达到了寓教于学的目的。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法,要有选择性和针对性,常变常新,步步深入,始终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想学、乐学的自觉行动。②做一些集中注意力的练习。由于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上课时往往是“人到课堂心未到”。我们学校是寄宿学校,学生半个月才回家一次,每逢开学上课,这种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就更加严重,甚至连队伍都排不好。针对这一情况,我根据教材内容,编一些韵律操,配上音乐或指挥学生做反口令练习、模仿动物动作等各种新颖、有趣的集中注意力的练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③教师要多用激励性的语言。现代管理研究的结果表明,以勉励的口气布置任务,可以利用人的自尊心和荣誉感,使潜在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如对智障进学生行技巧前滚翻的教学时,学生通常表现怕,不敢做,尤其是滚动没有成功时,学生不愿意再进行尝试。此时,要针对学生的心理,及时进行鼓励,“你一定行,来,再试一次,老师来帮助你。”当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有一定的进步时,要及时进行表扬,“好,有进步,我说过,你一定行的。大家对于他(她)的进步以掌声鼓励。”其效果肯定要比“你真笨”的训斥好得多。 4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 把过程性教学评价系统地融入到日常教学活动中去,有助于学生充分、及时地认识自己取得的成绩,并且能欣喜地发现他们所学知识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动机,促使学生重视每一个学习活动和认真完成每一个学习任务。因为评价体育教学效果首先是一种教育评价,即必须从现代教育的一些基本原理出发进行评价,反映出学生在学习和锻炼中的变化,鼓励学生。①多方面了解学生并分析确定学生自身的状况及努力后所能取得的进步,让学生清楚自我潜力,根据各类型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类型的标准,引导学生在反复练习中取得进步。②教学中,教师要及时把进步快、效果明显的智障儿童作为其他学生的榜样,并令其帮助其他学生练习,激发其他人的练习兴趣和热情,增强“我也能完成”的信心。另外,让学生相互观察、发现,并以“送糖豆”的形式指出别人练习中的正确与错误,对照自己进行讨论评价,明确自己的不足,从中得到提高。总之,培智学生的体育教学是一个特殊的教育过程,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为基本出发点,兼顾其个体差异,要针对培智学生特点,坚持以康复技能为首要训练目标,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开好体育与健康课,全方位对学生进行训练,使智障学生养成良好地、自觉地、符合自身特点的锻炼习惯,并形成良好的体育品质和品格。 特殊教育论文:特殊教育师生互动策略探析 【摘要】信息时代的到来为特殊教育师生互动的发展提出一定的机遇和挑战。信息化环境下,特殊教育师生互动方式和手段的多样化、互动信息和内容的丰富化、互动过程和活动的动态化、互动效果和质量的监控性。在教师、学生和信息化手段的影响因素下,对师生互动策略探析:巧妙预设疑问,激发学生动机和兴趣;增进与学生的情感互动,创造宽松愉悦的课堂环境;联系现实生活,创设学习情景;合理使用技术手段,落实师组和师个互动;践行“以生为本”,促进互动公平。 【关键词】信息化环境;特殊教育学校;师生互动 自20世纪70年代始,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得到大量广泛应用,极大地改变了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手段等。教育步入信息化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应当为特殊教育所用,为特殊教育师生提供和普通教育一样的教育资源和环境。众多教育理论认为师生互动是教学过程的核心。师生互动,一般是指在教育教学情景中教师个体和学生个体或者是教师群体与学生群体间在活动过程中的一切相互影响与作用。现代教学强调“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育理念,重视师生共同参与的互动课堂。伴随信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手机通讯平台、视频会议系统、即时通讯软件等异地互动通讯工具和软件的广泛普及,对师生互动提出一定的机遇和挑战。信息技术的介入使师生互动形式更为多样化、丰富化、形象化,同时需要教师协调好教师、学生、信息技术三者之间的关系。 一、信息化环境下特殊教育师生互动的特点 (一)互动方式和手段的多样化 信息化环境下,催生出微信、QQ等多种网络通讯工具,让手机、电脑等成为师生互动的重要载体。师生间可以通过文字、语言、声音和视频等进行直接性的互动交流,不再受时空限制,随时随地互动,实现了互动方式的多样化和直接化。特殊学生存在听力、智力、视力等障碍,在沟通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多样化的手段实现了沟通无障碍,让师生可以在看得见、听得着、摸得住的环境下进行互动。同时,由于通讯手段的发展,师生互动实现异地和延迟交流,如运用微信或QQ留言等网络通讯工具在不同时间和地点进行互动。特殊学生由于障碍,在学习速度、质量等方面相对来说比落后于普通学生,间接性特点为特殊教育学校提供了离线教学模式,弥补了课堂教学因无法全方位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接受能力的差异、不能因材施教的缺陷,使特殊学生在想学、愿学、乐学的时候实现师生互动,也便于教师可以监控自己的教学和学生的发展。此外,由于课堂上多媒体设备、电子白板的介入和应用,教师需要调整多媒体或计算机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借用多媒体资源搭建师生互动的桥梁,处理教师、学生、多媒体或电子白板也成为信息化环境下师生互动的一大机遇和挑战。 (二)互动信息和内容的丰富化 信息化环境下,呈现出来的信息量更加丰富,如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动画、游戏等。教师需根据学生现有水平和障碍特征为不同学生选择合适的内容,将集体教学和个别化教学有机结合。每个类型的特殊学生,差异极大,同一类型的学生,个体差异也很大。信息化环境为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提供了丰富的信息,使师生互动的信息扩大化。信息网络为师生互动教学打开了新的一扇窗,不仅为教师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学生也可以实现信息的增加和搜索途径的多样化,课堂上随时出现的问题,教师可通过信息网络技术及时解决,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需求,随时上网查找相关内容,实现课内与课外知识的共享与互补。让特殊学生实现知识的即时消化和吸收,提高教学效率。 (三)互动过程和活动的动态化 相较于传统课堂,信息化环境下的课堂,网络的出现让课堂教学始终处于活动的状态,师生互动的过程不再仅限于教师和学生,还包括信息化手段的参与和使用,不易组织、管理、掌控、协调学生,对于教师有一定的挑战性。特殊学生是否学习,学习进度怎样,学习效果如何,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技巧来把控这些动态化的互动。 (四)互动效果和质量的监控性 信息化的手段有助于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录制学生学习全部的互动过程,把互动结果复制和记载下来的。特殊学生的生理发展,心理变化对于师生互动的影响非常大,互动效果和质量的复制记载,利于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反思互动方式的合理性和互动信息的成效,及时做出调整和改变,促进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二、师生互动策略的影响因素 (一)教师素质 教师素质是指能顺利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品质或基础条件,包括教师道德、教师知识、教师能力和身心素质。教育观念影响互动的结构与内容,如认知互动、情感互动、行为互动;知识素质影响互动的深度,如灵活处理教材、创设互动情境等;教学监控能力影响互动的调整,如及时发现课堂互动存在的问题、灵活采取适当补救措施;信息技术素养影响互动的协调性,如协调人机互动、避免出现人际冷漠。 (二)学生特征 师生互动中的主导是教师,但主体是学生。学生特征影响着师生互动的方式、节奏和内容。一般来说,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对象是身心障碍者,身心特征和障碍特点不同的学生影响师生互动的方式和节奏。信息化环境下,师生互动可以实现同步互动和异步互动,面对面互动和非面对面互动,听障学生和视障学生的互动方式多于智障学生,互动节奏快于智障学生。 (三)信息技术手段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师生互动途径可分为两大类:同步互动、异步互动。师生同步互动类包括不借助通讯媒介的师生面对面互动,以视频系统为主的师生视频互动和以手机、电脑通讯工具为主的师生语音、文字互动。电子邮件、留言和评价等在师生互动过程中由于回复及时性的无法保证,具有滞后性归类为师生异步互动。借助信息技术手段的互动促进了智力正常的特殊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但对于智障学生来说,更多的是面对面的互动,应用最多的信息技术就是交互式电子白板,实现传统的交互功能、生成性资源的保存和更广互动,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反思和交流、营造师生互动的情感空间。 三、师生互动指导策略 传统课堂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游戏法等形式,但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由于信息技术手段的介入,师生互动具有更丰富、更新颖、更难控等特点。师生互动过程中,需要考虑特殊学生的特点和差异性,注意协调教师、学生、信息技术三者之间的关系,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师生互动。 (一)巧妙预设疑问,激发学生动机和兴趣 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使用比较频繁的一种师生互动方式,因发起者的不同而分为教师向学生提问和学生向教师提问两种。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特征,精心设计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利用疑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互动学习。如某教师在教听障学生学习《EXCEL的中公式计算》一节内容时,首先出示一张全班学生的成绩表。让学生在电脑中利用WINDOWS操作系统中自带的计算器工具来算一算每个人的总分,学生们踊跃地参与计算,并把他们的计算结果报出来。然后先不动声色,把他们报出来的正确结果一一填入表格中,并对他们熟练使用计算器给予肯定。这时,再出示一张相同的表格,利用EXCEL中的公式(求和SUM、平均值AVERAGE)计算第一行张某同学的总分。老师使用公式复制的方法把张某的总分单元格的公式快速复制到所有同学的总分单元格(使用拖拉填充柄可在瞬间完成这一操作)。学生睁大了眼睛,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说道(打手语):“我们今天的任务是学习EXCEL的这种神奇的功能:公式的计算与复制。”巧妙地激发了学生求知的动机和欲望,更增强了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 (二)增进与学生的情感互动,创造宽松愉悦的课堂环境 情感互动伴随于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是师生互动的核心体现和精髓,是互动的起源和落脚点。师生情感互动常通过教学过程中的音容笑貌、形态举止、态度行为等外在形式表现出来。如教师和蔼、亲切、激情,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意识,唤起特殊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学生有效参与和积极配合会激发教师上课的热情和机智,生成更多的教学意外之喜。显然师生的情感互动具有调节师生行为的功能,影响师生间的其它行为和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相长也”。由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特殊性,常会有学生无法控制自己等不符合上课要求的行为;特殊学生思维直观具体性,辨别能力稍弱,面对信息的大爆炸,有些举手无措。应具体分析,或疏或堵。某特教学校教师说:“我的学生几乎都是我的QQ好友,我在网上进们行沟通和交流,学生把我当朋友,我有时会有意地向他们提出一些问题,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汉字输入技能。”在课堂上他时常给听障学生讲的一句话就是:“今天学习的内容很简单,老师相信每一位同学都能轻松掌握!”给予学生的关怀和鼓励使学生相信老师,也使教师轻松与学生建立互动关系。 (三)联系现实生活,创设学习情景 教学情境生活化既是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内容,也是一种其他学科师生互动的润滑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入学生身边的案例或感兴趣的话题,有利于学生参与积极性的提高。作为特殊教育,学生目标首先是生活自理和自立,学习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生活是特殊学生的学习来源和落脚点。将学生身边的生活案例和感兴趣的信息技术手段相结合,创设学习情境,增加师生互动内容和情感,提高特殊教育的质量,促进特殊学生发展。例如在智障学生学习《季节的变换》可以利用课件创设生活情境:季节的变换对于北方的学生来说,可感知到的颜色非常多,但要直接感知却比较困难。利用多媒体设备通过图片、视频等丰富形象生动的画面,帮助学生直接感受春季的万物复苏、夏季的生机勃勃、秋季的硕果累累、冬季的飞雪寒冷。电脑利用顺序方式呈现学生所喜欢的季节及所展示的特点—情景的创设、人机的交互为学生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与建构知识搭建了平台。 (四)合理使用技术手段,落实师组和师个互动 由于信息技术课堂的特殊性,若使师生互动顺利进行,需要一些技术手段来保证。如:在教师讲授和提问时,为不分散学生注意力,需要用控制软件对学生机进行控制,以使学生只能访问特定的网站;教学过程中请学生演示或展示学生作品时,需有相应的转播软件;为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需有学生作业上交和查看系统;为对学生进行反馈,需要有反馈和监控系统等。特殊教育的一个“特殊”之处在于其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比较大,每位学生都有与其他学生不同的生理、心理等特征。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交互性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根据不同类型不同障碍程度学生不同的需要选择内容、制定需求。例如,在《认识钟面》的教学中,要求中度智障学生能认识整点,在他们根据画面直接口答结果后,用鼠标点击画面往下进行;对重度智障学生则根据他们的反应,给予相应键的提示,如说不出几点整时,点击喇叭按钮,用钟声加以提示。在操作训练时,让中度智障学生根据画面要求自己动手操作;重度智障学生则是根据课件的动态演示过程来操作。 (五)践行“以生为本”,促进互动公平 学生原有发展水平、障碍特征和“最近发展区”的差异会造成互动上的不公平。部分学生基础较差,使得这些学生不敢或无法参与师生互动。另外教室座位特别是机房中计算机的摆放位置也影响师生互动。目前,大多数的机房都采用类似普通教室的“秧田型”,某些位置可能成为“被遗忘的角落”。这些客观存在的差异,要求教师必须主动,甚至特意加以关注,引导全体学生参与互动。应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时,应注意参与机会、互动机会的公平,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师设置的多媒体情景中。如利用电子白板播放音乐时,教师发现有的智障学生或自闭症学生不能和班级一起演唱,可以走到这位学生身边,用自己的歌声、眼神、动作带着学生一起唱,让其融入班级活动中。 作者:魏雪寒 特殊教育论文:边远农村特殊教育改革发展对策 摘要: 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了教育的进步,特殊教育也随之受到社会各界更多的关注并逐渐占据重要的地位。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支持特殊教育",充分证明特殊教育在中国教育事业中的地位进一步得到提升,特殊教育的发展在当前是势在必行。党和政府出台了多部法律法规来保障残疾儿童接受公平教育的机会。但是,特殊教育仍然是我国基础教育事业中的短板,各地的教育水平更是良莠不齐。在中国的西部地区,特别是地处边远地区的广大农村,特殊教育基本就没有普及,还有很多残疾儿童处于没学上的状态。本文针对当前边远农村地区特殊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结合自己多年来从事特殊教育管理和研究的践,提出加强边远地区农村乡镇特殊教育改革发展的对策和措施,保障边远农村地区残疾儿童享受教育的权利,切实贯彻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促进教育事业整体发展、科学发展。 关键词: 边远农村;特殊教育;问题;对策;措施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国家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等文件的出台,政府和社会各界对特殊教育的重视度越来越高,投入也越来越多,极大地促进了特殊教育的发展。但是,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导致对特殊教育的投入和重视度也就存在很大的区别。和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西部地区尤其是边远农村地区的特殊教育的发展远远滞后,严重影响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整体推进,影响整个教育与社会和谐发展的进程。 一、边远农村地区特殊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特殊教育学校分布不均,残疾儿童入学困难 据2015年教育部的资料显示,全国共有特殊教育学校2053所,但是这些学校大多分布在经济发达的城市里,不少西部地区尤其是边远农村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很少,甚至没有。以重庆市为例,1997年重庆直辖后,由重庆市直管的9区12县扩大到40个区县,边远的万州、涪陵、黔江三个地区所辖19个区县(其中5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划归重庆市管理。在3400多万总人口中,有2000多万是农村人口,是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的特殊直辖市。目前全市40个区县中,只有36个区县设立了一所特殊教育学校,还有4个区县没有创办特殊教育学校,重庆市供视力障碍儿童就读的学校也仅有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唯一一所。在已办起特殊教育学校的区县农村,特别是地处渝东南武陵山区的少数民族地区,以及地处渝东北三峡库区的边远山区农村,仍有相当一部份残疾儿童未能入学。越是贫穷落后的农村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残疾儿童的数量也就相对较多。而这部分孩子,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由年迈的爷爷奶奶代为抚养,这种抚养,大多也仅仅是让孩子能够吃上饭而已。经济的压力,交通、信息的闭塞,意识的落后,导致这些孩子完全不可能到离家较远的特殊学校上学,他们成为孤独的留守儿童,除了身体残疾外,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缺失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二)政策落实不到位,特殊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边远农村地方政府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特殊教育支持力度不够,重普教轻特教的思想很严重。他们看不到特殊教育深远的社会意义,认为一个区县残疾入学适龄儿童顶多100—200多人,与普通中小学动辄十几二十万学生来说,特殊教育完全没有可比性。特殊教育学校一个区县只有一所,而其他普通中小学至少有100多所,多的达300多所。从学校所数和学生人数来看,特殊教育投入大、人数少、效益差,也就变得可有可无。我国实行义务教育保障经费由国家财政统一支付的体制改革后,有的地方政府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特殊教育学校的生均经费与其他普通中小学一样,仍按人头经费划拨,殊不知特殊教育学校及学生的费用开支要大得多,运行成本要高得多。比如说,现行教育经费投放是按学生人数划拨的,一所普通中学或小学的学生人数一般在1000人左右,有些学校学生人数达到4000—5000人,如果特殊教育学校的保障经费也按普通中小学的生均经费划拨,特殊教育学校就会面临办学经费严重不足的尴尬境地。 (三)办学资源不足,设施设备配置不到位 由于残疾儿童学生数量较少,上级部门划拨给特殊教育学校的校舍面积也就很小,有的甚至把学校选址放在城镇的边缘地区或远郊农村,根本不按照国家颁布的《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执行,这样的学校无法为残疾儿童提供无障碍的学习生活环境,提供应有的设施设备,更谈不上进行各种康复训练、技能培训的功能教室等,完全无法满足特殊教育和残疾儿童的发展需要,从而导致学校的办学特色无法形成、办学目标无法实现。 (四)师资队伍建设严重欠缺,教学水平不达标 作为特殊的教学单位,特殊教育学校虽然学生人数少,但教学班级的分配和课程设置都有特殊的要求。边远农村地区的特殊教育学校,师资短缺,尤其是接受过比较系统的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培训的教师更是少之又少。特教教师的待遇很低,以重庆为例,不少地区的特殊教育津贴还是15%,几十年不变。教师评职晋级的机会少,且评审标准没有考虑到其特殊性,执行的是和普通学校一样的标准,极大地增加了特教老师评职晋级的难度,严重挫伤了老师的积极性。笔者作为教师职称评委,全市有2000多名特教学校的教师,有的年度进高级职称的教师一个也没有。特教教师扮演着教师、父母、朋友、保姆等多重角色,工作十分辛苦。且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使得教学和管理工作变得复杂而艰巨,特殊教育要求教师应具备综合化的知识结构,掌握教育与康复的复合型知识,严格的要求,工作强度和工作压力与工资待遇形成的反比关系,导致部分教师不安心在特校工作,师资队伍严重不足。留下来的部分教师专业水平不高,专业技能缺乏,得过且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继续教育学习受到严重影响。不少特殊课程无法开齐开足,因材施教、按需施教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二、发展边远农村地区特殊教育的对策措施 特殊教育事业作为中华民族教育事业千秋基业整体中的一部分,关系到千万个家庭的幸福,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和千万个残疾儿童的健康与成长,针对边远农村地区特殊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应当采取以下解决措施。1、政策法规引导,措施落实到位。依法治国,必须依法治校。近年来,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特殊教育法律法规,这些特殊教育的法律和规章,为发展特殊教育事业提供了坚实的保证,特殊教育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作为各级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执行法律,落实制度,责无旁贷。由于边远农村地区的社情民意不同,特别是像我们重庆地区,有相当一部分区县农村地区是土家族、苗族、彝族、侗族等多民族杂居的少数民族地区,政府在制定相关特殊教育政策法规时,必须深入调查研究,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特殊教育政策。一是认识必须到位,政策措施落实。二是分管领导责任明确,特别是各区县教育委员会(教育局)这一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有专门的领导分管特殊教育工作,有专业的业务科室主抓特殊教育。三是资金必须保证到位。在义务教育保障经费支持中,特殊教育经费必须重点倾斜,不能按普通中小学校那样以人数划拨保障经费。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与同级财政部门,对特殊教育经费应专项资金支持并及时划拨到位。四是校舍改造,校园环境建设方面政府应予以大力支持。对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活动场地、校舍修建改造、环境绿化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残疾儿童从人生出世落地来到这个世界,首先遇到的是先天性的身体残缺,随之而来的是心理残缺,如果不能让他们接受良好的教育,不能在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里学习、生活、度过自己幸福的童年。那么,对他们残缺的身心就会雪上加霜。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是一个文明社会大家庭,需要的是文明和谐,共同幸福安康。2、拓宽特殊教育模式,保障残疾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随着《残疾人教育条例》(修订草案)的颁布,边远农村地区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根据条例要求,统筹安排教育资源,结合地域特点、针对当地残疾儿童的分布情况,建立特殊教育学校,在普通学校设立特殊教育班,安排残疾儿童就近入学,通过到特教学校就读、或到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不能到校就读的提供送教上门服务等举措,努力保障残疾儿童公平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3、优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特殊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均衡发展与质量提升需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边远农村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文件精神,制定相应的特殊教育教师培训计划,划拨专项培训经费,分级分类对教师开展业务培训。做到数量与素质并重,树立科学合理的特殊教育师资质量观;培养与培训结合,形成完善的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厚望与厚待相称,建立高效实用的特殊教育教师聘任制度;文化知识与职业技能并举,打造"双师型"的特殊教育师资队伍;激励与制约制衡,良性运行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机制。4、因地制宜,开发资源,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体系。边远农村地方的特殊教育学校,应坚持“以人为本”的观点,在开设国家规定课程的基础上,立足于本校的地域特点,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结合不同类别残疾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实际需求,开发相应的特色课程,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体系。比如,在我们重庆市的黔江区、彭水县、石柱县、秀山县、酉阳县等少数民族地区,许多残疾儿童从小就跟着父母或民间艺人吹唢呐、吹奏葫芦丝、巴乌等民间乐器,学校就可以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艺术课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特殊教育事业也必须均衡、重点发展,大力拓展。只要各级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政策落实,常抓不懈,措施到位,特殊教育学校积极贯彻落实,工作主动,班子成员和广大教师尽心尽责,全社会大力支持,共同关心边远农村地区残疾儿童的成长,中国的特教事业就会迎来又一个灿烂的春天,春天的阳光就会洒满一个个残疾儿童的心灵。 特殊教育论文:特殊教育学校历史贡献与局限性 摘要: 福州市盲校已有百年历史,久经不衰、发展至今,与其前身灵光盲童学校和明道盲童女校的创办与贡献密不可分。两所盲校虽然不是福建最早的特殊教育学校,但却是办学成效最为卓越、影响最为深远的。福州盲校虽为教会所创办,但其建校理念、课程设置、培养出来的盲人学生能够自力更生,凭技艺在世上生存,为现代特殊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与经验。 关键词: 福州盲校;发展历史;教会特殊教育学校;贡献;局限性 先秦时代的文献中记载商代有一种“瞽宗”学校,“瞽”就是“盲”的意思。从此处可见我国特殊教育萌芽较早,然而,在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下,中国古代特殊教育的发展被掐死在摇篮中。近代“特殊教育”一度曾被关注过,但只是过眼云烟。如《资政新篇》有论及特殊教育,提倡开设“跛盲聋哑院”,教授“鼓乐书数杂技”,办学经费主要来自捐助。尽管特殊教育重被提及,但此时的特殊教育仍很羸弱,真正的早期体制化的特殊教育是缘起于近代西方传教士来华创办的盲童学校和聋哑学校。战争敲开了中国特殊教育发展的大门,教会学校在特殊年代破壳而出,来华传教士成为推动福建近代特殊教育学校建立与发展的主力军。教会管辖的特殊教育学校在福建各地崛地而起,如古田、福州、建宁、泉州等地皆有设立盲校,数量不菲。教会在闽开办的特殊教育学校中,影响至今贡献最大的当属福州灵光盲童学校与明道盲童女校。新中国成立后,两所特殊教育学校于1951年合并为“福州市盲人学校”。本文试图通过研究福州市盲校前身———福建中华圣公会福州私立“灵光盲童学校”和私立“福州明道盲童女校”的创校及发展历程、教学内容、学生毕业后就业状况等方面,对教会开办的特殊教育学校历史贡献和局限性进行探讨,以期对当前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一、教会特殊教育学校创建及发展历程 福州灵光盲童学校和明道盲童女校在闽创校时间较早,且在持续发展中招生人数、办学规模都在逐渐扩大。同其他昙花一现的教会特殊学校相比,两者皆具有较为稳定的长期发展特点。这与两所盲校的创办人、经手人的艰辛付出与贡献密不可分。两所教会特殊教育学校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初创波折困难时期(1898—1920年) 福州灵光盲童学校初创与创办历程颇为曲折,创办人是岳爱美(AmyOxley)女士,一位来自澳洲的女传教士。1882年,岳爱美女士在连江传教时看到当地盲童生活窘迫无助,政府与民众都不关心残疾人教育。基于其当过看护的经历,有爱心的岳爱美女士想致力于盲童特殊教育。当岳爱美女士到顺昌县传教,与同样是传教士的柯先生偶遇。柯先生注重盲人教育,试图在华运用盲文。在此契机下,两人共同将盲文转译成连江之福州方言,并在福州地区得到推广。1898年,她在连江创办了盲童学校,招收的第一位盲童学生在其教学下,学会抚摸盲文认字读音,而且也会写马可福音。其后陆续招收学生,学生人数增至17人。1900庚子年,八国联军侵华,国家陷入纷争,乱事四起,义和团运动爆发,学校被迫暂时关闭。岳爱美女士并未放弃盲校,而是趁机返回澳洲寻求募捐,期望筹得资金重建盲校。1901年岳爱美女士有幸回闽,教会派其转至福州传教,同年与传教医生惠更生结婚,随后夫妻俩合力重办盲童学校,至此,福州灵光盲童学校正式成立。明道盲童女校的创办历程与灵光盲童学校成立缘由不同。该校的创办人是传教士司蒂芬,其隶属于英国圣公会女部所属的“印度妇女传教会”。办校是因为一个加拿大女士收养了教会的盲女婴,而后,这名女士资助教会办盲女收养机构。是年,碰巧有12名被弃养的盲女央求教会收留,机缘巧合下明道盲童女校建立起来了。学校移址多次,1903年学校在福州仓山梅坞建校舍,1905年在南台设立学校地址,1922年迁往施埔。建校之初,学校面临着内忧外患:学校内缺乏盲人教育的专业师资人员;外要面对中国民众对西方传教士的敌意与质疑。最终在传教士的耐心教育下,民众才对教会特殊教育学校的态度有所改观,甚至当地士绅还会对学校有所资助。 (二)逐步平稳发展时期(1920—1944年) 1920年—1944年为灵光盲童学校和明道盲童女校的发展期,期间有些小波折,但皆能逐步平稳发展。到1920年,灵光盲童学校逐步完善,己设置幼稚园,及初级、高级小学各部。1929年夏天,学校迁入新校舍,设备更加周全,办学规模也逐渐扩大,并增设特种中学4年(小学6年)。课程种类多,还包括党义、符号、常识等科目。课程设置也颇为完备。课外活动开设了体育,组织铜乐队等。盲校还注重培养盲童的生活能力,开办学生实习工场如席科、竹科、棕科等五科。因开支不足,学校力求学生生活自立,校内建有养鸡场、菜园,自给自足。1922年,英国人黄淑玉接任明道盲童女校校长,在仓山施埔扩建校舍,学校规模也逐步扩大。其学制大致同灵光盲校相似,设幼稚园,及初级、高级小学各部,幼稚园2年、小学6年。课程设置也颇为丰富,有语文、英语、珠算、钢琴、体育等。民国20年,即1931年,上海教会特殊教育发展较为成熟,出版了供盲人使用的盲文课本。由此契机,明道的学生也开始学习华语普通话盲文。民国37年,即1948年又增设初中班,学习汉语、历史等文科课程。学校分为学习部和织工部两个部门,学习部的盲童半工半读。因社会对盲童的看法并未完全改观,所以毕业了的盲童就业状况仍然困难,大多只能在学校的织工部从事全日工作。 (三)两校合并改组时期(1944—1951年) 1944年圣公会委任华人李孟雄为灵光盲童学校校长。第二年明道、灵光两盲校开始合并改组,并成立灵光明道联校校董会,由李孟雄兼任校长,一直到1951年学校由福州市救济分会接办。1951年,灵光盲童学校和明道盲童女校正式完成合并改组任务,合并后的学校改为福州盲人福利院附属盲人学校。1954年又改为福州盲童学校。1979年与福州市聋哑学校合并,并改名为福州市盲聋哑学校。1995年最终定名为“福州市盲校”。 二、教会管辖的福州盲校课程设置与毕业状况 (一)宗教课程 无论是在普通教会学校还是教会特殊学校,其皆隶属于教会管辖,因而宗教课程是主要课程,占有很大的比例。1922年,教会对其管辖的特殊教育学校列出一系列宗教课程教材,教材均来自《圣经》等宗教典籍。大英圣公会甚至为了便于盲童学习圣经,还向学校提供了用“布莱叶盲文法”印刷的圣经教义。教会特殊教育学校仍同普通教会教育一样,都是以传教为宗旨的。在“收回教育权运动”和“非基督教运动”的冲击下,其他教会宗教课程萎缩,而灵光与明道两所特殊教育学校仍坚持以宗教课程为主。尽管学校在多次运动压力下不得再将宗教课程设置为必修课,但却以开设形式多样的宗教选修课来吸引学生,企图间接达到“传教”目的。灵光和明道盲童因入学后传教士的温暖感召与宗教课程的引导,产生了极为虔诚的宗教信仰,大部分人都成为基督徒。据统计,1929年时,灵光师生与在校工作人员共有62人,基督徒就有44个。明道创校时收养的12名女盲童中的大部分成了基督徒。从以宗教为主的课程设置与影响结果看出,灵光与明道两所学校宗教氛围极为浓烈。 (二)基础文化课程 灵光与明道虽为盲校,但其基础文化课程设置却也不失偏颇。初级小学课程有初等国语、注音、算术等;高等小学加设历史、地理、英文等科目。1929年起,增设特种中学,学制4年(小学6年)。在原有课程基础上又增加了党义、符号、常识等科目。起初灵光盲童学校基础文化教学用书为学生手制,到20世纪20年代末,台湾某同道赠送一套盲字印刷机,这对盲童接受基础文化教育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盲童也并未因其自身缺陷而使文化课程学习落后于常人。不少学生毕业后也以其学到的基础文化课程服务于本校。例如1902年入校的一名学生凭其娴熟的英语知识留校当英文教员,其打字口述英语精确度极高。 (三)职业谋生工艺课程 长期以来,盲哑人一直被视为“废人”,大家普遍认为他们非但不能为社会生利,反而成为分利之人,成为社会的负担。1914年一份调查报告指出:不少教会特殊教育学校“,即盲校,惟规模皆甚狭小,成绩未能昭著,大半皆以传教为宗旨,而工艺一门,不甚注意,盲童依然不能自谋生理。”然而灵光与明道两所盲校却在早期就已关注学生的习艺谋生能力,设置谋生职业工艺课程,半天工作半天读书。灵光盲校开办的习艺谋生工艺课程内容颇为丰富,包括席科、竹科、棕科等五科内容。1929年学校又将制席部扩建成为工艺部,拓展了学生的手工制作产品与能力,除了制作席子外,还增加了遮阳帘、篮筐等。其制作的工艺品多次获奖,扬名国内外。其名声之大甚至获得当时的中华民国政府主席的赞赏,称其为全国盲校之冠。当时的教会也推崇其办学经验,号召全国其他教会特殊教育学校向其学习。从学生学习中可以看出灵光学校盲童精湛的制作技艺,学校开设的职业谋生工艺课程非常成功。因明道盲童女校学生皆为女生,学校在设置谋生技艺课程上更偏向家政方向。学生从小就要学习布置住宅、洗碗、洗衣等家务。从高小起,学生开始学习手工艺,主要包括织布、织带和编织毛衣等等。明道盲童女校还创办了工厂,为小学毕业生提供工作。 (四)音乐课程 《阴符经》中有记载:“瞽者善听,聋者善观。”《周礼•春官•宗伯》记载:“其无目,无所赌见,则心不移于音声。顾不使有目者为之也。”《淮南子•说林训》也有记载:“瞽无目而耳不可以塞,精于聪也。”。古人早已意识到盲人虽目不能视,但听觉敏锐、富有音乐天赋。因此,从古至今,音乐教育始终贯穿于盲人教育过程。灵光与明道两所盲校也不例外,皆有开设音乐课程,但男女生所学乐器不同,男盲童学铜管乐,女盲童学钢琴。灵光盲校的铜乐队与明道盲校歌唱团的音乐演出脍炙人口,《福州市志》中有记载,1917年—1919年,灵光学校盲童乐队不仅在国内多地巡演,而且还到英国表演,甚至得到英国女王的接见。因两所特殊教育学校属于教会学校,因此,音乐课程内容也是以宗教音乐为主。明道盲校学生还是福州不少教堂唱诗班的钢琴手。音乐课程的设置丰富了盲童的精神世界,让精神有了归属感。 三、教会特殊教育学校的历史贡献与局限性 回首19世纪—20世纪福建省众多的教会特殊教育学校,灵光和明道两所盲校是最具有代表性与典型性的。从对灵光与明道盲校的研究中就可窥探到福建省盲校的发展与特点。教会特殊教育学校具有双重性质,既是教会学校,又是特殊教育学校。在评价教会特殊教育时,应当将其与普通教会学校区别对待,从历史的角度,客观公正地看待教会特殊教育学校。 (一)教会特殊教育学校的历史贡献 在教会特殊教育开展之前,我国的特殊教育几乎一片空白,基本忽略了盲童接受教育的权利。不得不承认正是传教士的博爱、公正的基督精神,打开了盲童受教育的大门。盲校的创始人及一代代承办者,以其坚强意志、吃苦耐劳的精神呵护盲童,为盲童黑暗的世界带来一丝色彩与光芒。教会引进并加以改造的盲人识字方法、谋生职业教育、音乐课程等为特殊教育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职业谋生工艺课程不仅培养了盲童自力更生的能力,使其能凭自身技艺在世上生存,而且也为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提供了资金。教会特殊教育学校的发展模式、建校理念等为现代特殊教育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借鉴与经验。从灵光与明道两所盲校各自创立、发展,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教会特殊教育学校逐渐被政府和相关部门所接管,两校合并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当今的福州市盲校不仅继承了灵光与明道盲校积极先进的一面,而且在时代推动下有了新的发展理念与运行轨道,为特殊教育谱写了新的篇章。 (二)教会特殊教育学校的局限性 1.灵光与明道盲校的创办人并非特殊教育专业人士,只是或因个人善心,或因机缘巧合而创校。早期在华创办盲人学校的传教士大多缺乏系统的盲教理论指导,限制了盲校的科学发展。 2.因其早期具有教会学校性质,处于教会管辖,因此,盲校的宗教色彩浓烈。尽管受到“收回教育权运动”与“非基督教运动”冲击,但其仍依附于教育以期达到传教的目的。直至1944年起,宗教教育才退出历史的舞台。 3.尽管称为学校,但教会特殊教育学校有极为明显的特色,即:慈善救助。身体残缺的可怜盲童皆能进入灵光或者明道盲校。既然是慈善救助,那么首要任务就是保证接收的盲童能够生存,继而谋生。这就使得特殊教育学校忽略了教学质量,忽略了盲童心灵真正渴求。当然,在19世纪初那个年代背景下,中国教会特殊学校的局限性大多是无法避免的,今天在看到其局限性的同时,更多的应该是看到创办者和历任承办者对我国特殊教育的历史贡献。 作者:黄靖 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特殊教育论文:特殊教育律动教师职业素质建设 [摘要] 文章从特殊教育及律动教学的概念入手,阐述了特殊教育律动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和内涵,分析了目前我国特殊教育律动教师的职业素质现状,从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校本培训与自身发展并重的角度提出了提升律动教师职业素质及内涵建设的途径。 [关键词] 特殊教育;律动教育;教师职业素养 在新时代下,尤其是国家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律动教育作为特殊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提升律动教师的职业素质,加强内涵建设,不仅能够提升律动教学的效果,而且能够帮助特殊儿童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对特殊儿童的成长有积极的影响。 一、特殊教育及律动教学的概念 特殊教育是指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模式和教学设备等多方面做出针对特殊儿童的修改、设计与编排,以适应特殊儿童的学习习惯、目的与要求,最大限度地满足特殊儿童的教育需求,使他们增长知识,获取技能,完善人格,最终适应社会,成长为有用之才。特殊教育在我国起步时间较短,在实践方面取得的成果不多。大力发展特殊教育,提升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素质,加强特殊教育教师的内涵建设,对提升我国特殊教育水平有着重大意义,将有更多的儿童从中获益。律动教学是指系统地、有计划地组织特殊儿童开展律动教学活动,以矫正或补偿特殊儿童的身体或心理的缺陷,促进特殊儿童身体和心理各方面实现健康的、全面的发展。律动教学的主要教学活动有舞蹈、基本体操、音乐和游戏等,能够让特殊儿童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体验情感,培养素质。教师作为律动教学的主要实施者和引导者,其职业素质决定了律动教学的效果。高素质的律动教师是特殊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更是推动特殊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特殊教育律动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及内涵 1.渊博的知识。作为一名律动教师,需要具备渊博的知识,不仅包括专业知识,还应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美学和社会学等相关知识。律动教师应保持时刻学习的态度,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掌握更多的知识与技能,使自己在学生面前有威望,得到学生的认可。特殊儿童不同于普通儿童,大多数在生理或心理上有缺陷,需要律动教师在教授知识、传授技能时有更多的激励、鼓舞。这就对律动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律动教师拥有广博的知识,能够引导学生发展具体和抽象思维,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对特殊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2.正确的动作示范。作为一名律动教师,正确的动作示范能力对律动教学非常重要。正确的动作示范将教师的知识、技能与身体相融合,直观地展现教师的职业技能,是衡量律动教师职业素质的重要因素。正确的动作示范能够提高律动教学效果,律动教师以正确的动作示范和富有感染力的表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觉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一名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尤其是面对特殊儿童的律动教师。特殊儿童在身体或心理上有一些缺陷,在学习知识与掌握技能等方面比正常儿童慢,这就更加需要律动教师以耐心、热心、积极的心态教育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让律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以耐心的态度教育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当学生犯错时,以鼓励取代批评,以包容的心态进行日常教学活动。这样特殊儿童才能够在一个包容、积极、乐观、向上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对他们的未来大有益处。 4.科学的教学管理能力。科学的教学管理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作为一名律动教师,需要具备高水平的教学组织能力,有效掌控课堂,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科学的教学管理能力能够让律动教师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进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中有所收获。尤其是面对特殊儿童,他们的接受能力差,学习效率低,更考验教师的教学管理能力。当学生认真学习时,教师应当及时表扬,对影响课堂纪律和教学进度的学生,教师应当与学生一起,找出原因并帮助其改正。 三、特殊教育律动教师职业素质现状 1.职业感不够强烈。职业感是教师最根本的素质,是指教师对事业拥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作为一名特殊教育教师,在热爱教育事业的同时,更应有为特殊教育事业奉献一生的敬业精神。强烈的职业感能够让教师更加热爱教育事业,也更容易从中获得乐趣和成就感。特殊儿童的缺陷和障碍使其更加需要教师的关爱和教育,成功的教育能够帮助特殊儿童正视自己的缺陷或障碍,更好地适应自身与社会,教师也能够发现职业的意义与价值。与普通教育相比,特殊教育是一项艰辛的工作,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职业感,才能更好地胜任这份工作。目前,特殊教育律动教师的职业感并不十分强烈,大部分教师只是将其视为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工作动力主要来自于生存需要,只有少部分人认为工作能够体现自身价值。大多数特殊教育教师认为假期长、压力小,或者没有更好的选择,迫不得已才选择这份工作。由此可知,律动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不高,缺少职业理想,职业感不强烈。 2.专业知识相对不足。特殊教育对专业知识要求比较高,教师不仅需要具备基本的教育学知识和心理学知识,还需要具备特殊教育知识。目前,大多数特殊教育律动教师的教学实践水平较高,能够掌握相关教学技能,完成日常教学活动,但专业知识相对不足,主要体现在特殊教育理念和特殊教育专业知识方面,尤其是科研能力较差。一部分特殊教师没有学习过特殊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入职后的专业知识培训较少,在教学工作中更是追求教学工作的熟练化,加之平时工作繁忙,没有时间阅读相关书籍。此外,有关特殊教育的课题研究成果比较少,科研层次低,律动教师参与科研的主要动力是评职称,绝大多数不会主动参与科研工作,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参与科研。 3.教学能力仍需提高。特殊教育律动教学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比较高,要求教师在掌握科学的教学理论体系后,能够因材施教、启发引导,满足特殊儿童的教育需求。良好的律动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运用符合学生发展水平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效控制课堂,有计划地完成教学目标。特殊教育律动教师应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能够根据特殊儿童的身体和心理特点,制定出相应的教学计划,运用科学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科学的课堂设计,同时具备一定的观察力、号召力和感染力。目前,特殊教师律动教师的教学能力不是很高,律动教师的课堂设计能力和课堂组织能力相对较强,但因材施教的能力则稍显不足。这主要与特殊儿童的个人差异较大有关,律动教师的精力有限,无法根据每一个特殊儿童制定出不同的课程设计。 4.心理素质有待提升。特殊儿童作为弱势群体,在物质和精神上都没有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应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促进教学活动,提高自身的律动教学能力。例如,沟通感悟能力,通过多种手段与特殊儿童进行沟通;交际能力,争取学校和社会的支持;合作精神,与家长、同事和学校领导之间进行合作;心理承受能力,积极应对高强度的工作。律动教师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特殊儿童的素质状况,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律动教师的总体心理素质较强,但是面对特殊儿童,需要具备更强的心理素质,以满足特殊儿童的发展。 四、特殊教育律动教师职业素养及内涵建设的途径 1.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要加强律动教师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促进律动教师的职业素养及内涵建设。教师职业素养建设需要经过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使教师在上岗之前掌握相应的教育知识与理念,入职之后通过在职教育转变角色,增强职业感,强化知识,提高教学技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特殊教育律动教师。完善职业教育与培训,构建完整的特殊教育教师培养体系,有利于提高律动教师的职业素养,促进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 2.运用专业语言艺术及手势语。律动教师的教学活动通常会涉及学生的形体和动作训练,教师应运用专业语言艺术及手势语,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语言艺术包括口头表达能力、手势表达能力和肢体语言表现力,专业的语言艺术能够使教师更好地讲解知识、表达意思、传递感情。在律动教学的动作教学中,主要涉及动作的构成、动作的要点和难点、实施方法和手段,律动教师需要实现口语、手势语和肢体语言的相互配合,准确表达意思,生动形象地展示动作。专业的语言艺术能够增加学生对教学的兴趣,启发他们的思考,激发他们的潜能,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3.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特殊教育律动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应当积极学习特殊教育理论知识,并切实运用到日常教学实践活动中。理论知识是指导律动教师教学实践活动的准则,律动教师应当学习先进的特殊教育理论知识,了解特殊儿童的学习需求,运用符合特殊儿童身心发展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成为特殊儿童的知识传授者、技能培养者、道德培育者和良师益友,提高教学质量,促进特殊儿童的成长与发展。 4.校本培训与自我发展并重。特殊学校应当积极开展校本培训,结合校内外的各种优势资源,结合教学实际,促进律动教师的职业素质培养和内涵建设。同时,律动教师应当注重自身发展,以积极的态度提升自我素质,自觉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律动教师可以通过校本培训、在职研修、与他人沟通合作、教学反思等途径,提高个人职业素养。特殊儿童在身体和心理上有缺陷或障碍,他们理应受到更好的教育和更多的关注。律动教师作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中的一员,其职业素质和内涵建设直接关系到特殊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应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以及学校层面和教师个人的重视,采取多种途径加强教师职业素质和内涵建设,从而推动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 作者:彭琳 单位: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艺术学院 特殊教育论文:特殊教育后勤管理服务意识思考 摘要: 随着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与壮大,我们应多思考师范院校后勤管理中的服务意识。特殊教育师范院校与普通师范院校有着较大的差异,故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建立全新的管理理念,进行全面的改革,形成一套适合特殊师范院校的管理模式。要想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学管理体系,后勤管理部门的工作是重中之重,应从后勤部门的服务意识抓起,从小事做起,努力做好后勤服务的本职工作。本文首先介绍了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后勤管理的现状,其次讲述了后勤管理服务意识的薄弱环节,最后围绕“服务群体”来介绍如何加强后勤的服务工作及如何提高服务意识,最后本文笔者谈一些浅见。 关键词: 特殊教育;师范院校;后勤管理;服务意识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后勤管理中需面对的服务群体主要有:师范生(为全国特殊教育学校、普通学校特殊班和随班就读班以及残联、康复中心等机构培养教师和相关专业人才)、聋人大学生、肢体残疾(小儿麻痹症)、广大教职员工等。因其服务的群体特殊性,对于整个院校的饮食、零星修缮、医疗、校园建设、教育科研等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作为特殊教育师范院校的后勤管理部门,应与时俱进,结合现实进行适当的改革,提高相关人员的服务意识。为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思考: 一、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后勤管理的现状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式的需要,许多高校引入后勤服务社会工作体制,特别是对于我国的特殊教育师范院校,后勤管理是保障特殊教育师范院校正常教学的重要保障,随着社会体制与特殊教育师范院校的不断改革,我们也应唤起特殊师范院校后勤管理工作的服务意识,传统的后勤管理人员大多数处于被动阶段,总是一种不求无功、但求无过的状态,没有较强的忧患意识及服务意识。因我院服务的人群为师范生、(为全国特殊教育学校、普通学校特殊班和随班就读班以及残联、康复中心等机构培养教师和相关专业人才)、聋人大学生、肢体残疾(小儿麻痹症)、广大教职员工等,所以需要负责的工作范围广。随着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的事业发展,后勤管理的工作内容不断的增加,后勤工作也逐步展露出破绽,不能满足广大师生的需求和期盼。现如今,后勤工作主要为维修改造、水电保障、校园环境建设、绿化、饮食、医疗、为教育教学科研提供服务保障支撑,如何为一线师生服务、为教育教学服务等。后勤管理人员服务意识相对薄弱,没有从根本上认真考虑过自己的职业性质,责任感需增强,没有意识自己服务的为特殊学生,且管理人员不专业,在医疗、饮食、教育等方面未能很具相应的特殊学生要求进行管理,这必然会影响后勤管理工作的效率与效果,影响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后勤管理服务意识的薄弱环节 对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的后勤管理工作是对特殊学生的缺陷进行补偿并给予支持,并不是站在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上来对待,目前我院后勤管理人员服务意识相对薄弱,缺乏爱心、责任心,且没有对特殊学生管理服务的完整妥当体系,部分管理人员没能保证自己的心态,不能很好的理解并胜任此项工作。后勤管理服务意识不强,缺乏责任心,主动服务群体的意识薄弱。后勤管理工作服务意识不强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1)校园内部零星修缮不及时,主动服务的意识不够,后勤管理人员应根据服务的人群来确定工作的性质及内容,部分学生为肢体残疾或患有小儿麻痹等行动不便的缺陷,后勤管理人员并未认识到其服务人群的不便性,服务意识不强,得过且过,没有设身处地的为特殊学生着想,缺乏责任心。(2)水电保障,作为老校区,平时的水电应急保障工作应尽量放在首位,过少考虑停电停水对残障大学生带来了不便。(3)饮食,因后勤服务的群体有较多的残障大学生,对于患有残疾的特殊大学生,饮食也需要特殊对待,如部分学生不能过多摄入糖类,应多准备饮食清淡、维生素含量价高的食物,所以在饮食方面应全方面考虑。(4)精细化管理缺乏。后勤管理人员服务意识薄弱,缺乏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系统性、细致性。 三、对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后勤管理中服务意识的思考 1.更新服务观念,强化自身素质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后勤管理部门在学校中虽然只是众多部门中的一个,但是工作内容多,琐碎繁重,若没有较高的服务理念及相应的先进管理理念,很难使后勤工作做到最好。根据后勤所服务的特殊人群建立服务体系,首先确定管理部门的核心服务思想:“以残障大学生为中心,切身服务,主动服务”,如小儿麻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弛缓性瘫痪、肌张力消退,很难自主运动,肢体缺损,身为后勤管理人员,工作的内容大多数与特殊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应保持一个博爱的心,将特殊学生看作自己的孩子,工作认真,多为特殊学生考虑,因其与正常学生不一样,更是需要管理人员的爱护与帮助,更新传统的“被动型”服务理念,转变为“主动性”服务;如聋人大学生,我们在服务的过程中,就应该加强自身的手语学习;多交流,多沟通,作为特殊教育师范院校的后勤管理人员,因其服务群体的特殊性,更需要强化后勤人员的自身素质,首先前提是必须要有爱心,其次加强自身业务能力,掌握服务技术与理念,以“服务的特殊群体”为中心,一心多为特殊群体考虑,这样才能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将服务意识提高。 2.坚持正确服务方向,提高管理效能 提高学校教育的教学质量是每一个学校的宗旨,特殊教育师范院校也不例外,来到南京特殊师范学院的学生也是怀揣着一颗学习知识的梦想,渴望得到知识,今后在社会中能够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奉献一份爱。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的各个部门为了帮助特殊学生完成梦想,更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爱心与服务精神,其中后勤部门的工作对学生的生活及学校都有着较大的影响。要想完成学生的梦想,后勤部门不许摒弃那种将自身远离学生教学工作之外。不应在觉得后勤只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仅此而已,应意识到后勤部门服务于教学部门是提高学生学习水平及学习质量的重要改革之一。后勤部门管理着学校的饮食、修缮、医疗等,这不仅仅是管理学校的基础保障这么简单,对于残障大学生而言,因其自身的缺陷不能与正常孩子一样去生活去学习,因此在后勤部门服务过程中,能够多从残障大学生心理考虑,为他们提供便利,使孩子感觉在自己的家里学习一样,没有被人歧视、蔑视的感觉,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中。在日常的后勤管理中,后勤所承担的工作内容较多,几乎除了教育教学其他均涉及后勤管理和服务。因此,后勤管理的模式是保障后勤工作的重要部分之一。在后勤管理服务模式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我们应把服务、管理、协调、配合、育人有机的结合,不再是传统的被动、消极服务,在服务的同时根据制定服务体系,有条不紊的工作,加强管理,主动服务,充分发挥后勤各个部门的管理,服务职能、带着创造精神做好后勤负责的内容,促进特殊教育师范院校教育的不断发展。 3.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提高特殊教 育师范院校后勤管理人员的待遇因服务于特殊师范院校的学生,服务群体特殊,工作内容较多,故需要负责及管理的内容与普通后勤管理人员要复杂,工作更为艰辛,特殊教育师范院校应重视此后勤部门工作的重要性及烦琐性,秉着公正、公开、公平的态度对待后勤部门员工,可适当提高后勤管理人员的待遇,给予较为合理的薪资,如此一来,既能保证后勤部门工作的积极性又能安抚员工,使其能够更加积极的服务于学生。 4.树立后勤工作的服务意识 树立后勤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就是要从根本上给学生及工作人员带来帮助,必须面对全体师生,后勤服务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着每个工作及学习的人员,在校园的零星修缮、维修改造、水电保障、校园环境建设、绿化、饮食、医疗等方面服务均要以全体师生为中心,且在进行工作时,要与师生进行沟通,多征求广大残障大学生的意见,想师生之所想,急师生之所急,帮师生之所需。要树立较强的服务意识,全体员工需有积极性,全方面的为师生服务。 5.加强后勤管理工作的主要措施 针对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后勤职工的实际及心理特点,我们可定期开展关于服务意识的思想教育讲座,加强服务意识,提高后勤工作者的思想素质及道德品质,使后勤员工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大意义,是为特殊教育这项崇高的事业在服务,是为社会在做贡献;其次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在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更要在管理育人方面下功夫,对服务实行承诺制,有规划的完成工作,在提高服务意识的同时,高效完成工作任务。 6.心怀博爱,主动服务 后勤管理中的服务意识是贯穿整个教育的中心思想,服务的中心为人,管理的主体为人,故人是提高服务意识的第一要素,在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的后勤管理中,人既是接受管理的客体,又是承担管理、提高服务的主体,身为特殊院校后勤管理部门人员,心怀博爱是主体,若他们能够给予师生优质、高效的服务,那么他们也会得到全校师生的赞赏、配合及欣慰。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的学生将来大多从事和特殊教育相关联的工作,其中有部分的残障大学生,若他们能得到后勤部门给予的主动服务、关爱、关心,会感到格外的感动与欢喜,使其能够更好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将来能够更好的为特殊教育和残疾人事业服务,作为后勤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也会充满激情,能够更加积极的服务于师生,服务于特殊教育这项事业。无论是从事特殊教育的老师、后勤部门或是学生主体,都需要有一颗博爱的心,身在这个社会,我们要学会适应与不同人群一起生活、学习、融合,特别是对待残障大学生,他们身残志坚,怀揣着与别人同样的梦想,身为从事特殊教育院校的后勤管理人员更应认识到这点,以心对心,提高服务意识,主动服务。 四、小结 特殊教育师范院校后勤管理工作是整个管理育人工作的主体,教育工作离不开后勤工作,后勤管理部门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加强服务意识,真正的把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融为一体,为教育教学、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促进特殊教育和残疾人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作者:吴兴 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特殊教育师范学院 特殊教育论文:特殊教育美术教学作用 摘要: 特殊教育体系的建立是我国人道主义发展的重要标志,对于特殊教育群体来说,美术教学十分重要。在实际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美术教学可以促使特殊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感观能力、认知能力逐步增强。随着当今社会人们道德意识的不断加强,特殊教育成为全社会关心的热点话题。内容简要分析了特殊教育中美术教学的现状,并以此为依据,说明了特殊教育中美术教学的作用。 关键词: 特殊教育;人道主义;美术教学;作用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输送人才,为了使特殊群体实现更好的人生价值,我国政府和社会大力支持特殊教育的发展。美术教育的宗旨是培养人们发现美、认知美、创造美的能力,这些能力具体表现在信息处理、语言交流、思维推理的过程中。美术教学非常有利于对人智力的开发与创造才能的培养,高素质、高能力、高文化人才的培养必然离不开美术教育。 一、特殊教育对于特殊群体的改变 许多特殊学生进入学校,是第一次离开家庭独立生活。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的特殊学生从小被呵护,对独立校园生活感到不知所措。相比于正常学生,特殊学生的文化课成绩不是特别理想,加上生理的缺陷,学生的自卑感剧增,缺乏公正、客观的自我认识与评价。校园为特殊学生带来的改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所处环境的变化。校园生活环境相比家庭生活相对独立,需要学生有较强的自理能力。(2)学习方式的变化。学校教育要求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3)人际交往的变化。学生在学校的人际交往环境比较复杂,特别是特殊学生,很难用正确的心态处理同学之间的人际交往活动。 二、特殊教育中美术教学的优势 1.教学活动更加生动 与其他教学活动相比,美术教学活动更加形象、生动。例如,对于聋哑学生来讲,由于其听力与表达能力受到生理缺陷的限制,视觉感知就成为聋哑学生感知世界的主要手段;而美术教学正是通过对图片的观察向学生输送知识,非常有利于聋哑儿童吸收知识。除此之外,美术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利用图画的形式与教师和同学的交流能力,间接加强了其沟通能力。 2.教学活动更具团队性 相当一部分特殊学生性格比较孤僻,不愿参加集体活动,而美术教学活动正好能改变这一点。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手工制作的过程中,可以提升特殊学生与正常学生之间配合的默契程度。不仅如此,美术教学也是特殊学生展现自身魅力的平台,在美术教学过程中,特殊学生有更多机会展示自身能力,包括绘画能力、动手能力、想象能力等,使特殊学生在班级活动中找到存在价值。 3.美术教育以学生为中心 由于特殊教育的特殊性,美术教学实践中更应将学生的地位进一步提升,教师等相关教育工作者应更加重视特殊学生的心理情绪和状况。例如,在实际的美术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改变学生座位,让学生采取围圈的形式,分散坐在教师周围,以此拉近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距离。在必要的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角色互换的方式,让学生站在中间与大家交流关于美术的知识。同时,教师要善于发现特殊学生的优秀作业作品,并提出表扬,增强特殊学生关于美术学习的自信心。 4.美术教学题材源于生活 艺术源于生活,艺术高于生活。美术教育与专业性比较强的文化课不同,特殊教育中的美术教学活动主题应锁定在学生的日常生活范围内,而不是艺术成分较高的名作或是令人费解的大师作品。切合实际的生活素材可以为特殊学生带来感同身受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加强特殊学生对生活的认知和感受。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资料,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中的事物,然后让学生尝试画出这些事物,并说出它们的使用功能。长此以往,通过这样反复的练习,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对于特殊学生自理能力的提升也有很大的帮助。更为重要的是源于生活的题材,可以引导特殊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美、发现美,积极接受生活中的正能量,这也是对特殊教育更深层次的理解。 三、美术教学在特殊教育中的作用 1.有利于提高特殊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 在教师引导学生绘画的过程中,会特别强调作品整体的观赏性。从哲学的角度来说,整体优于部分存在,整体的发展决定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以及存在的意义。特殊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从观察能力到绘画手法都要求整体性,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从宏观思考问题的习惯。作为教师来讲,在教学素描时,要引导学生学会用明暗调子来塑造作品形象的方法,在色彩写生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色彩搭配来塑造作品整体形象的方法。对于没有经历过专业美术培训的特殊学生来讲,观察的形、色都是孤立的,对于作品的理解也是从局部开始的。然而在素面和色彩写生课中,美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全方位地观察作品中的形形色色,以寻得对作品更深层次的理解。美术教学过程就是培养学生手、眼、脑相互协调的过程,从更深的角度来说,美术的全方位教学也是在特殊学生的潜意识里输入整体重要性的过程。 2.有利于培养特殊学生的认知能力 人类的各项能力是一个整体,在发挥的过程中相互配合,在眼睛观察的过程中包含大脑对事物的思考,在鼻子闻味道的时候,配合着味觉的感知能力。人类大脑思维的过程是运用储存在记忆中的处理经验,对获得的信息、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比较的过程。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学会运用大脑对信息的分析、综合功能。例如,特殊学生通过透视知识来理解和学习结构素描,这就是大脑分析能力的应用,在学生的大脑中将各个结构的组合想象成完美的画面,就是大脑概括能力的运用。比较是特殊学生在绘画过程中使用色彩的基本依据,通过对不同色彩的比较找出最适合作品创作的色彩搭配方案。特殊学生获取的信息资源有限,所以如何在有限的信息中获得更多的价值非常重要,美术教学通过对学生大脑分析信息、比较信息、综合信心能力的培养,能直接提升特殊学生对事物、对生活、对世界的认知能力,进而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3.有利于培养特殊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创造能力是特殊学生发散性思维与聚合性思维结合的优质产物。散发性思维指的是主体从各种设想出发,尝试使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聚合性思维是根据已存在的处理经验与技巧解决问题的思维。特殊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写实色彩课、装饰色彩课、结构素描课等会对学生的思维提出不同的要求。其中,学生在色彩写实的过程中,要有非常良好的客观观察能力,并根据观察到的事物进行写真。在色彩装饰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尝试用不同的色彩搭配方案装饰作品。这种学习的过程,促使特殊学生的思维角度得到了扩充,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散发性思维能力。学生在学会了各种观察方法和绘画思路之后,就会从中寻求适合自己绘画风格的绘画手法,这就是聚散性思维具体应用的具体表现。在各种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各种作品进行观察,激发学生各种思维潜力,从而在极大程度上改变和扩充特殊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特殊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尝试利用这些思维来解决问题,想象力、创造力大大提高。大部分特殊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求知欲望较强、想象力比较丰富的年龄,一线美术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利用美术教学的独特优势,将他们的思想引向自然、引向生活、引向艺术,让他们全方位地感受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鼓励特殊学生把实践知识应用到作品创作中去,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4.有利于增强特殊学生的自信心 在长期的美术学习过程中,特殊学生的勇气和思维都会得到积极的锻炼。特殊学生会逐渐发现自己可以独立理解和解决一些复杂的美术问题,发现自己的理解能力原来这么出色。一部分特殊学生的家庭条件不是特别理想,通过与其他学生生活条件进行对比之后更加自卑,通过长期的美术学习以及老师对创作作品的肯定,性格也会慢慢开朗起来。从课堂上的教育学到艺术的实践运用,只有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艺术创造精神,才能证明艺术面前任何人都是平等的,艺术的伟大正在于此。对于学校和相关机构来说,可以开展各种美术活动,让学生感受艺术魅力的同时,可以从艺术中寻求自己的人生价值。 总结: 毫无疑问,艺术是伟大的,而真正伟大的艺术面前人和人之间没有任何区别。在特殊教育中应用美术教学的特有优势,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认知能力等,更主要的是,学生可以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人生价值,感受源于生活、社会、国家的关怀,将来以感恩的心回报社会,实现其应有的价值。 作者:杨丽媛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滨海特殊教育学校 特殊教育论文:特殊教育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 【摘要】 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背景下的重要教育环节,语文教学是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介绍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 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德育渗透 语文是人文性的课程,本身具有诗性特质,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将德育教育工作充分融入到其中,让德育教育成为语文教学的灵魂,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受到优质的德育教育,统一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提高自身道德品质和人文素质。 一、在教学的内容中融入德育教育 语文教材中包含了多种多样形式的文学素材,如小说、散文和诗歌等,其素材的内容也是丰富多样的,有美丽的自然景象、开动脑筋的寓言故事、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热爱祖国和共产党、生活中的科学、团结互助等内容,是一本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并且蕴含了较多的德育教学素材。教师在进行语文科目的课堂教学时可以通过对这些素材的运用,将德育教育融入其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例如在进行《手捧空花盆的孩子》的讲解时,要从文章的内容着手,国王要根据孩子种花的成绩来选定下一任的国王,到了规定的期限每个孩子都捧着开出漂亮花朵的花盆聚集到王宫,只有一个孩子捧了一个空空如也的花盆,他诚实地告诉国王他并没有种出花朵,然而因为他的诚实被国王选中为王位的继承者,因为国王所发放的种子都是被煮过的不可能开出花来。通过这个关于诚实的故事对学生进行德育思想的传达,引导学生要拥有诚实的美好品德,只有诚实的人才能够立足于社会,才能够被赏识和重用。在讲解《吃水不忘挖井人》时,要围绕亲自动手为乡亲挖水井和百姓最后在井边立石碑纪念的行为展开讲解,通过对的刻画和描写体现出对人民的关心与体恤,最后民众通过石碑来表达对的深深热爱和感激之情,激发出学生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拥护之情。 二、在课内外实践中融入德育教育 1.通过朗诵进行言传身教。 在特殊教育学校当中有一部分的听力障碍学生,这些学生的发音并不标准,其听力的补偿程度也各不相同,即便如此,语文课堂中的朗读教学仍然十分重要,文章作者在文章中所蕴含的情感不全部是显性的,也有深层次的情感表达,因此教师要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进去对深层次的情感进行感悟,与作者形成情感共鸣,感悟当中蕴含的道理。再举《吃水不忘打井人》的例子,在进行有感情朗读的教学时,要指导学生对重点语句的朗读和感悟,如“解放以后,沙洲坝人民在井旁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学生在进行情感带入的朗读时,会深深体会到沙洲坝群众对的感激之情,用最朴实的方式表达出了对的热爱和怀念,或是朗读“在挖井的日子里……沙洲坝的人民终于喝上了清澈甘甜的井水。群众激动地说:‘我们从来没有喝过这么甜的水,真是我们的大恩人哪!’”这一小段,在朗读的过程中能够深刻体会到人们喝到清澈的井水那一刻的激动与感慨之情,让学生从中领悟的沙洲坝人民真挚朴实、不忘感恩的道德品质。 2.通过课外活动进行德育教育。 在进行语文科目的教学时要充分开展课外的实践活动,学生的日常活动和行为能够将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德育修养充分反映出来,教师可以将课堂的教学内容作为依据,设计一系列的课堂外的实践活动,将德育教育工作融入到学生的实际生活当中。例如在讲解《玩具柜台前的孩子》之后,可以开展一个主题“助人为乐”的活动,要求班级内的学生每天都帮助他人,利用早间自习的几分钟时间让学生将自己的助人为乐事迹分享出来,并在活动结束后开办相应主题的班会,对在活动中表现较好的学生进行表彰,通过开展此类活动,让学生养成助人为乐、团结他人的优良品质。 三、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德育教育 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经常会用到多媒体设备进行辅助教学,多媒体设备已经成为语文课堂的必备教具,多媒体设备对于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有着更为重要的存在意义。听力障碍的学生无法通过声音感知外界,其社会经验会因此大打折扣,而多媒体设备可以将知识以更加丰富的画面展示出来,能够激起学生对学习的热情,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设备教学的同时也可以将德育教育融入其中。在讲解《美丽的小兴安岭》时,可以先向学生展示小兴安岭四季的景色,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小兴安岭美丽的四季景象所带来的视觉冲击,再通过对课文的阅读感受作者对小兴安岭美景的热爱,引导学生要热爱和保护我们美丽的自然生态环境。 四、结语 德育教育的工作应当在日常的教学和生活当中逐渐渗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将德育工作充分融入到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活动当中,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充分利用教材的内容、课堂内外的活动和多媒体辅助设备进行德育教育工作。 作者:阿依仙木•麻木提 单位:新疆哈密五堡中心小学 特殊教育论文:语文课堂特殊教育合作学习研究 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特殊教育也受到更多的关注,为帮助身心存在障碍的孩子能够更有效的学习,语文教学模式也得到了更多的改进和完善。其中合作学习模式在特殊教育下语文课堂中的应用使得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更好的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 一、合作学习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特殊教育的学生在知识的学习方面比其他同龄孩子要更困难,并且思维发展也较慢,教师应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帮助学生更好的提高自己,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从而更好的学习语文知识。合作学习模式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能够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的教学活动中,并且能够让学生相互之间进行有效的交流和学习,同时也给学生创造了更多表现自己的机会。并且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分享彼此的生活阅历、学习经验等,并且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的发现自身存在的缺点,从而得到及时的完善。并且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能够丰富学生的见识,促进学生更有效的积累知识,并且合作的过程中学生能相互补充,有利于学生克服思维定势等限制,让学生能够对问题有更加全面深入的理解。同时通过合作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形象能力,帮助学生更加全面的思考,让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考虑问题。教师在教学中采取合作学习模式时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二、合作学习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且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合作学习模式能够促进语文课堂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并且能够很好的约束一些自控能力差的学生,形成积极活跃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更加有效的学习。同时良好的课堂气氛能够让学生和教师之间进行良性互动,并且能够让学生更加投入到文章的学习中,充分感受文章的内涵以及作者的思想,从而更好的学习其中传达的情感和精神。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结合生活实际来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可以引用学生身边的一些生活现象,让学生对知识有很深刻的理解,引导学生更容易的吸收知识。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学会观察生活,并将其与语文知识联系起来,丰富学生的认知,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掌握更加全面的知识以及探究事物本质的方法。如在学习《要下雨了》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分工合作,分别观察几种动物在下雨前的表现,并详细的记录下来,然后在课堂中小组成员进行相互补充,并派出代表描述下雨前各种小动物的反应。通过这种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之间更好的交流和学习,并且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建立起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热情。 三、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特殊教育下的孩子由于本身存在的身心问题,在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也需要教师采取更加直观有效的方式来进行,并且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采取有效的方式促进学生实际能力的提高,保证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化为己用,提高自身的语文素质。并且语文是一种交流的工具,语言运用也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交际能力的提高。合作学习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锻炼孩子们对语言的应用。并且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能够相互交流彼此的见解,并在交流的过程中掌握语言表达的方法,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同时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为了向其他小组成员表达自己的看法,会更努力的琢磨自己的表达方式,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为学生日后的交际生活积累更多有用的经验。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对文章中描写的父亲和“我”的相关句子进行分析和讨论,并对文章中父亲的塑造的方法进行讨论,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对文章进行更准确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四、合作学习强化学生主体地位 在新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必须保证学生在课堂中在主体地位,同时引导学生更加有效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且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生活经验、思维方式等都存在差异,因此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也存在很大的偏差,而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正好能够满足语文个性化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课堂学习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从而更加有效的学习。并且在合作学习中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合作形式来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如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表演课本剧,并分角色朗读文章,同时让学生进行一些文章的自主学习,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综合的补充,让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充分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理解,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并且让学生在小组的讨论和争议中促进学生对文章更加细致的解读,充分发挥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综上所述,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教学素质,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合作学习模式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帮助学生更加有效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语文水平,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作者:杨琴 单位:江苏省泰州市特殊教育学校
职业道德论文:会计职业道德建构路径思考 随着网络经济的迅速发展,不良的网络风气给会计人员造成了很大的影响。部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意识薄弱,不能抵制较高网络诱惑力的物质条件,不能严格按照会计准则进行财务会计活动。他们不顾会计行业的的道德规范,在个人利益的驱使下,利用职务之便,利用网络条件,坚守自盗,大肆贪污、挪用公款。 国家网络法律建设的不健全,使得个人的道德修养缺乏强有力的支撑。因为社会生活不但要受市场规律调节,还要受法律调节,所以需要用强有力的法律条款去规范人们的市场经济行为。我国在93年修正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此法对电算化形势下的犯罪鲜有涉及,对违法会计行为的制约缺乏强制性和操作性,不利于遏制违法的会计行为,当会计人员在抵制违法会计行为得时候,缺乏法律保障。 在非网络互连经济中很少会有公共决策的机会,作假行为的客观基础也相对较小。但是在电算化开发经济时代就有不同,因为除个人消费之外的一切经济决策,包括生产、投资、收入分配、资源配置和产品销售等等,这些都普遍含有公共决策的性质,这些都可能导致滋生腐败和作假。由此可见网络经济比非网络经济有着更容易产生腐败和作假的客观基础,使作假市场供求更为广泛。 加强电算化形势下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措施: 1加强电算化形势下会计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会计职业道德是一定社会公德在会计职业的具体化,它既反映一定社会道德规范和社会公德的一般要求,又具有鲜明的会计工作特点,同时还体现了会计职业责任的要求,结合会计电算化工作实际,把会计职业责任变成自觉的会计道德行为,从自觉地履行会计职业义务,实现电算化会计管理的目的,使会计工作达到一个新的水平。会计人员只有遵循职业道德要求,才能更好的履行自己的职责,做好本职工作。 2健全电算化形势下会计法律规范体系 健全的法制法规是制止和防范会计人员利用会计职业之便,主观臆造虚假会计信息的保证[1]。在进行法制建设的时候,我们不仅应该完善立法,制定有关会计信息质量的管理法规,还应对电算化形势下违法行为规定明确的惩治措施。通过制定完善的法律制度,使会计诚信信息的采集、整理、评价及后续的激励约束有法可依、有规可循。国家的相关法律部门也要加大了执法力度,加强互联网建设,对违法犯罪分子加大打击力度,严格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 3建立和完善点算化形势下的自律机制 会计职业道德自律作为会计职业道德的一类情感,是职业会计人员对他人和社会义务责任的强烈感情表现,而作为一种自我评价能力素质,会计职业道德自律又是一定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在职业会计人员意识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会计信念和意志的表现。同样需要指出的是:会计职业的道德自律和他律是相辅相成的,是法制和德治相得益彰的统一和相互补充。因此建立和完善自律机制,有效发挥自律机制在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中的促进作用。 职业道德论文:浅谈科技期刊编辑的素质与职业道德标准 科技期刊作为展示科研成果,交流科技信息,指导科研发展方向的载体,深受广大科研工作者的青睐,在科技和社会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科技期刊的编辑人员在市场经济挑战的考验中,能否坚定立场,刻苦钻研业务,谨守编辑职业道德,充分发挥科技期刊的编辑作用,进一步提高了科技期刊水平,是能否更好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服务的关键。科技期刊编辑的素质与水平决定期刊的命运 新世纪的到来,科技期刊也迎来了新的挑战。科技期刊的编辑水平决定期刊的命运,同时科技期刊编辑应不断的提高办刊质量作为自己的努力方向,编辑没有好的职业道德,就很难自觉地把科技期刊质量的提高作为自身不懈的追求。 一个国家整体科技实力的形成要素很多,比如:国家重视科技的政策,科技投入,科技环境,科技意识,科技机制以及科技人才的利用等都十分重要。而在这些因素之外,科技期刊的重要性也同样不可忽视,这已经成为学术前沿人士的共识。权威的科技期刊应源源不断的采集到科技前沿以及资深学者的研究进展,推介科技发明与发现,介绍最新的科技动态与方向,使之成为科技信息的交流中心。由此可见,科技期刊的编辑不但要有较高的编辑水平,同时也应掌握本学科的科技动态,科技发展及发展方向。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刊物质量,从而推动全国科技期刊质量的整体水平。 科技期刊编辑素质包括的内容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可分为两个方面: ⑴政治素质。政治素质的高低,决定着编辑对国家大政方针的理解程度。具有较高素质的编辑应有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可以明辨是非,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不至于迷失方向。 ⑵业务素质。作为科技期刊的编辑业务素质尤为重要。科技期刊编辑对所从事的专业对象的认识能力,业务素质的高低,决定了编辑本人能否及时发现所审读文稿的价值,并使具有较高价值的文稿及时变成编辑产品而发表。科技期刊编辑就更要求具有所从事专业的较高水准,熟知所从事专业的发展现状及动态、趋势。除此之外,编辑的知识积累,编辑的文字功底,编辑的处理事务能力等也同样重要。 科技期刊编辑在工作实践中能够把办刊质量的提高变成个人的自觉追求。在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两者之间,政治素质是根本,具有了较高的政治素质,才能自觉地去学习,不断进步,提高业务素质。而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是搞好编辑工作的基本前提,没有很好的业务能力,就不能分辨稿件的优劣,不能对稿件的取舍做出公正的评判,也就不能对稿件进行有益的加工,期刊质量的提高也就无从谈起。 只有编辑具备了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才能具有编辑工作的满腔热忱,才能在工作中养成严谨的作风。无论对稿件的取舍,还是编辑工作的每一环节,都能高标准,严要求,一丝不苟,严格把关。在当今信息社会中,新知识,新事物层出不穷。这就要求科技期刊编辑更具有敏锐的视角,强烈的职业意识,善于发现甚至发掘前沿的科技信息和科技成果。只有这样科技期刊才能在众刊林立中站稳脚跟并脱颖而出。反之,如不能注意信息的收集,不注意获取新的前沿的科技成果,编辑反应迟钝甚至麻木,长此下去,刊物便会失去生机和活力。 科学技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刊物的生命同样在于创新。不同的期刊有不同的要求,但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应当始终作为提高刊物质量的不懈追求。期刊在形式上的创新主要为内容上的创新而服务,应把形式上的创新与内容上的创新相结合,期刊的创新不能停留在形式上,内容的创新才是最根本、最重要的。这就要求科技期刊编辑在树立精品意识和策划的基础上,及时了解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捕捉科研前沿信息,在本学科科技期刊中不断推出新作,将最新的科研信息及时传播给广大科研人员,推动科学技术的进展,这样,期刊本身也才能够长久地受到广大科研人员的喜爱。 总之,科技期刊的编辑素质是科技期刊的命脉所在,就像企业生产出精品,创出名牌那样,科技期刊也同样应有名牌意识。刊物不奉献精品,不能推出学术前沿新作,就会被读者淡忘,被市场所抛弃。而要提高刊物的质量,期刊编辑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业务素质,满腔的工作热情,勤奋的敬业精神和不断的创新追求。善于思考和总结,不断学习,努力进取,要有一种使命感、责任感,从而精通业务,不断超越自我,使自己的刊物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的思想在改变,观念在更新。出版环境的改变给编辑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也使不少人陷入了困惑与误区。在这样的历史变革面前,某些人经不起名利的诱惑,在新情况下,新问题面前处置不当,丧失了编辑应有的立场和道德。在这种情况下,编辑的职业道德修养尤为重要。 作为一种特殊商品,科技期刊与其他精神产品一样接受市场的检验。而科技期刊的编辑也同样面临着编辑职业道德的检验。新的时期当然要有转型意识,科技期刊编辑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大环境,然而,这并不是说要急功近利,只顾眼前利益,不惜牺牲长远发展。在实践中,人们不难看到出版产品中华而不实的平庸之作,也常常见到只为抢占市场的粗制滥造货色,这与传统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 重视道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自古以来,历史上思想家都把道德的追求作为为人处世的价值准则。今天,在继承优秀古代传统的基础上,同志提出“以德治国”的号召,这不仅是对官德的呼唤,也要求各行各业建立和遵守自己的职业道德。从某种意义上“为人作嫁衣”的编辑行业讲求职业道德尤为重要。 编辑行业是一种特殊行业,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当然必须有与行业要求相一致的道德水准要求。编辑队伍应当加强管理,加强自身约束,加强个人修养,防止违背职业道德,丧失敬业精神,背离行为规范的事情发生。1995年1月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制定了出版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要求编辑要对国家和人民负有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要对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负责,对国家和人民负责;要处理好与作者之间的关系,尊重作者,自觉维护作者权益。这些是对期刊编辑的起码要求,自然也应当成为编辑界同仁的自觉约束。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编辑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水平,首先应该站稳立场,遵守出版工作者准则,分辨是非,通过自身的努力,自身的工作实践以及自有的高尚职业道德修养,以大众利益的追求为最高追求,以自身健全完善的编辑人格,渗透自身的文化参与意识,从而做到明察秋毫,努力使自己无论在何时、何种情况下,以出版工作者准则作为标准,默默无闻,讲求奉献,不求索取,淡泊名利,抵制各种诱惑,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以一个编辑的崇高精神境界,高尚的人格力量,渊博的学识水平,担负起为社会、为现代人呼唤道德的历史重任。 职业道德论文:银行会计职员职业道德现状和培养对策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会计队伍的素质还不够高,它与适应银行业发展的要求还的距离还是比较大。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人员素质不高的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现状还不够好。虽然我国当下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近况固然有其好的地方,但是其存在问题还是比较多。 一、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概述 (一)相关概念阐述 道德是人们生活中较为耳熟能详的一个概念,道德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一个问题。在我国古代,道德不仅指处理人际关系之时应当遵循的行为原则以及规范要求,还兼指个人的行为品质以及修养境界。在现今,道德涉及的范围非常大,是好与坏、是与非、善与恶等高的概念来评价人们的各种行为。 职业道德是道德的一个特殊的领域,是一般道德在社会职业生活中的具体表现。职业道德与职业活动息息相关,具有鲜明的行业特点,它的形成与商品经济之进展有着随同关系,成为商品经济活动中一种全新的道德观。 会计职业道德是从事会计工作人员在会计工作中的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了工作人员的职业行为,成为权衡一个会计工作者工作的优劣的尺度。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之提高,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会计职业活动的范畴愈来愈普遍,职业活动的内容愈来愈丰富,现在商业银行会计行业就是其中一例。商业银行会计职业关系的变化也促进了商业银行会计职业道德的发展。 (二)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 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是职业道德在商业银行会计职业行为以及商业银行会计职业活动的具体体现。现今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主要有爱岗敬业、廉洁自律、诚实守信、客观公正则以及坚持准则,提高工作技能,参与管理,加强,服务这八个基本的要点,具体体现在商业银行会计人员保持公正;通晓业务,能力足以担任会计工作;对银行企业加以保密,绝对不以非道德手段获得别人秘密;提供客观的信息,并予以充分揭示。 二、提高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及培训的意义 商业银行会计的服务对象涉及到多个方面,供给的管帐信息无疑属于公共产品,商业银行会计信息的质量直接作用于社会经济之发展,此外,商业银行会计职业道德能够积极与我国的法律法规搭档,调整工作关系中的经济利益关系,因此,倘若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低劣,那么严重影响到我国大众的切身利益。 大部分商业银行不乏职业道德素质颇高的会计人员。然而,目前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的确确仍然发生还是一少部分违背职业道德,乃至犯的不耻作为。因此,提高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及加强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培训的意义非常重大。提高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及加强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培训是非常必要的。究其原因,无非是会计职业道德是商业银行会计人员形成良好的会计行为的必要保障;会计职业道德能够激发商业银行会计工作人员专业技能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加强,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自我涵养的主动性。强化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培训,能够建立全新的商业银行会计行业作风,培育会计人员的杰出工作德行,培育品学兼优之会计人才,维护会计行业之威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现状 (一)积极的一面 1.热爱自己的岗位 商业银行会计人员只有热爱自己的岗位,才能敬重会计这个职业。现在的商业银行会计人员一方面出于对会计工作的兴趣,另一方面出于当下激烈的工作岗位竞争,大部分的会计人员都热爱着自己的岗位。 2.服务意识逐步提高 当下的大多数商业银行会计人员对于服务对象的服务意识是不断加强的,他们对服务主体非常忠实,心里面自始至终都是以服务对象的经济利益为主。与之同时,他们树立起强烈的服务意识,摆正自己的工作位置,谨记把为所有者服务,为社会公众服务是自己的责任以及义务。此外,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还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对待工作,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得失,以谦虚文明的态度对待服务对象,这样的文明服务促使他们的服务达到了高质量的效果。 3.守法合规意识不断增强 当下大多数商业银行会计人员都可以准确对会计职业权利与会计职业义务的关系对做出一定的安排并解,加强抵抗行业不正之风的本领,积极培养良好的遵纪守法之习惯,积极遵守企业组织纪律,并且积极履行维护财经纪律的责任,勇于与违法乱纪行为作斗争。商业银行会计人员不断增强守法合规意识使得所有者的权益得到了保护,国民经济得到了良好地运转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1.职业道德观念较为淡薄 尽管我国根据国际惯例以及体制改革的需要制定了相关的会计职业的法律法规,使得我国的金融行业业务活动有法可依,然而因为经济利益的驱动,当下有少量商业银行会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观念比较淡漠,诚信意识不够,再加上他们的上司不乏一些法纪观念不正之辈,廉洁自律意志力不坚定,因此造成底层商业银行会计人员难以遵守和维护职业道德,丧失掉自己的职业责任感,致使他们无法提供准确的会计资料,随意更改核算办法,会计核算混乱,财政体系丧失平衡,胡乱造假账,严重致使商业银行出现诚信风险。 2.保护客户信息的行为存在偏差 商业银行客户的信息具有很大的保密性,商业银行会计工作人员是可以掌握大量的商业、工作以及客户信息。如果这些信息非特殊情况下是万万不能泄露的,倘若这些信息严重泄露,对于社会经济的损失是难以估量的。 3.缺乏钻研专业技能的精神 会计专业是一门专业技能很强的职业,当下我国多数商业银行会计工作人员由于忙于处理繁琐的业务,难以抽空学习,再加之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不高,认为会计专业无非就是一些数据处理的简单问题,无需花费大量时间学习,致使他们的会计专业知识量跟不上时代的信息更新节奏,导致商业行会计专业工作效率的下降。如果商业银行会计人员不具备高质量的技能水平,会计信息是一种空谈。 4.违背客观公正的职业道德原则 会计人员在处理商业银行会计工作之时,其务须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光明正大,然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会计工作者鉴于岗位的局限以及上司的影响,出现了很多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这与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违背客观公正的职业道德原则有关。倘若商业银行会计工作者难以坚持客观公正的职业道德贵伐,那么管帐信息大有可能会不真实,社会经济效益将大会损失。会计信息的本质要求为真实客观,倘若会计信息失却这 个特质,势必导致广大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失误,引起社会经济秩序混乱局面之产生。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 1.社会整体信用环境较差 目前我国社会整体信用环境较差,整体表现为社会信用体系,企业信用质地,个人信用制度尚未建立。现时银行交易中出现诸多的信用缺失事件,这与整个整体信用环境较差息息相关,使得整个社会道德价值观受到冲击,商业银行也不例外。 2.职业道德教育边缘化 当下中国从事商业银行会计职业人数逐步增多,构成的会计步队异常巨大,然而我国的会计队伍总体素质较低,懂核算、懂管理的员工不多。之所以会出现我国会计人员的知识面与职业水平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会计的要求的局面,是因为我国的会计道德教育边缘化,很多时候我国的会计,教学都呈现出我国教育的弊端--注重专业素质教育但是却忽略职业道德教育。这样培养出来的工作人员难成大器,造成违法行为时常发生,漠视法纪,银行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纪律等执行得不严格,轻忽会计危机防备以及银行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建造,导致会计政策水平以及营业技能不能很好地适应工作需求。 3.内控制度和考核晋升机制不科学 防止管理疏漏需要依靠一个科学的内控制度,然而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的内控制度的科学性令人担忧。某些商业银行缺乏良好的内控岗位制约的管理制度,商业银行会计岗位的设置难以互相约束和监督,而管理则是较为松懈和脱节,即使某些银行拥有一个较为行之有效的制度,然而却缺乏一个健全的运行保障机制,如此势必助长个别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违法行为的形成。 当下我国商业银行的考核晋升机制也是不科学的。商业银行中的会计人员中的热爱自己的岗位,兢兢业业者却不能得到应有的奖励,另一方面就是他们得到的奖励是微不足道的,这样导致那些职业道德良好的商业银行中会计人员的积极性大大挫伤,同时也滋生了某些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滑坡。 这种不好现象的产生究其原因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考核晋升机制不科学,重业绩而轻行为。 4.经济利益驱动,个人职业道德滑坡 前面提及,尽管我国根据国际惯例以及体制改革的需要制定了相关的会计职业的法律法规,使得我国的金融行业业务活动有法可依,可是现在有些商业银行会计相关人员尤其是领导层,职业道德观念较为淡薄,容易受经济利益驱动,利用手中的权力以权谋私,个人职业道德滑坡,进行商业银行的会计违规和做假账行为产生。因此,会计信息失真和恶性经济犯罪频繁发生,会计职能弱化。 四、如何加强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培训 (一)不断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当下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需要持续完善,政府应当支持鼓励社会公众中有着良好信用的人士以及企业,对他们的信用道德给予一定的奖励,运用大众媒体来宣传诚信的好风气。 其次,当局务须建立较为成熟的社会信用档案制度,建立一个健康的社会信用监督体系。 (二)加强银行企业文化建设,营造职业道德良好氛围银行企业应当坚持"以德治企"的理念来塑造企业形象,用职业道德来树立企业形象,打造企业品牌。银行企业应当积极构建自己的企业文化,不断提高员工素质,在实际工作中培养企业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和企业精神,注重行为规范方面的管理,把企业道德与企业的理念、行为、经营方向、发展战略、服务特色等进行系统科学的整合与策划,强调企业和会计员工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勤于风险,贡献社会,把"让客户满意、政府放心"作为价值观念,营造出一个职业道德良好的氛围。 (二)加强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 强化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对提升银行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培育会计人员会计职业道德情感,建立会计职业道德信念大有裨益。在对在校学生进行基本的会计学历教育的同时,也要对商业银行在职会计工作者的继续教育。 为了加强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企业应当适当对其进行培训,采取适应性学习,扩展性学习和系统性学习等多种于培训形式;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培训内容;采用讲授、讨论和研讨等培训方法,这种灵活的教育方式不仅可以提升会计工作者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性,还能减缓其工作与进修研习的冲突。此外,商业银行会计人员应该积极主动地加强职业道德自我教育,养成自觉抵制不良行风影响,提升个人的职业道德修养,积极践行职业道德规范的好习惯。 (三)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为了促使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更加健全,发挥职业道德的作用,应当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可以促使商业银行会计工作人员之间有章可循,形成相互监督约束的良好氛围。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更是为了加强商业银行会计工作者对各项规章制度的遵守情况,并且根据其结果进行相应之表彰和惩罚,建立起商业银行会计职业道德的奖惩机制。倘若缺乏科学合理之奖惩机制,那么商业银行会计工作人员检查就会只顾着形式,却难以施展其应有的鼓励以及震慑功用。因此,为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政府部门应当对会计职业道德实施必要的行政监督;会计职业道德应当纳入被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注册登记和年度检查验证制度;会计职业道德应为商业银行会计技术资格的重要条件;商业银行企业应当完善银行业内部激励机制,对银行会计人员检查中呈现出的先进人物事迹给予一定数额的物质奖励,同时通过公开刊物等大众媒体予以广泛的宣传,这样众多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者从这些道德楷模中得到鼓动的力量,营造抑恶扬善的企业环境。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与银行企业的利益是相辅相成的。商业银行会计人员的优良的职业道德有利于展现企业特色,得到社会公众的了解、认同与偏爱,提高银行企业的知名度、信誉度以及竞争力,推进企业的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职业道德论文:论建立在激励机制上的图书馆员继续教育与提高思想职业道德素质 [提要] 本文从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动力和现实出发,提出将激励机制引进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管理,并对建立在激励机制上的馆员继续教育及其全面提高素质,进行了从实践到理论的探索。在文章的结构上力求层次清楚,在写作特点上力求逻辑性强,文通理顺,这既是征文内容的要求,也是笔者努力争取的一个目标。此外,在手法上从宏观着笔,微观收笔。 开展继续教育的迫切性,不一定为每个馆员所认识,但决策者从实际工作发展考虑,急需提高工作者素质,从而认识其迫切性。 一、信息观念和信息技术的冲击力,是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动力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知识日新月异。在我国图书馆,每个馆员面对信息观念和信息技术的冲击,都有一种适应变化更好地生存下去的需要。继续教育作为信息社会的产物,提供了满足这种需要的可能,成为“弥合昨天和明天世界差距的桥梁”。 基于此,汉川市图书馆于1994年底,将馆员培训与继续教育提到关系全馆工作再上新台阶的战略地位,开展了以业余为主、上班为辅的馆员教育,坚持了3-5年,每年分两个阶段(学期)开展,力争馆员素质上一个台阶,作为一项工作向高层次发展的前提。 二、我国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现实 观念 当前,继续教育应该是指对达到国家规定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采取多种形式进行的以提高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为重要目标的培训。 虽然继续教育是“弥合昨天和明天世界差距的桥梁”,开展馆员教育是迫切和有长远效益的,但教育观念在我国图书馆界并未深入人心。一些图书馆在决策层即馆领导中,对馆员教育的战略地位存在认识上的分歧。较多的图书馆在管理层即中层干部中,对馆员教育的迫切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或认为科班出身的馆员学识已够丰富,足以应付业务的需要;或认为图书馆一般岗位工作简单重复,经过培训后,即可上岗完成任务。相当一部分馆员,对教育或逃避、或应付,甚至漠然处之。 对象 在我国,馆员继续教育是对从事图书馆工作的专业人员中具有大、中专学历和一定技术职务、职称的人的教育。教育对象量大、面广且在年龄、学历、职务、职称、知识、技能等方面具有多层次性,因而开展教育必须多类型、多层次、多渠道、多途径、多形式办学。 机构和管理人员 我国图书馆大多无专门继续教育或职工培训机构,也少有专职或专管的人员。较普遍的是,由图书馆人事部、馆长办公室、辅导部或业务部等负责馆员的教育管理,管理人员以兼职为主。 师资和教材 继续教育的师资来源越来越多样化,师资以兼职为主,以图书馆内为主,主要来源于馆内业务岗位上的骨干,教学相长,又以此类教学活动作为这些骨干提高业务水平、开展自身教育的一种方式。 馆员继续教育的教材一般难尽人意,有些内容已显成旧或是馆员已经掌握了的,有些教材理论和实际工作联系不紧密,不能很好地学以致用。 时间 继续教育,时间是必不可少的保证条件,实行五天工作制后,图书馆更难有时间保证。在汉川馆的教育实践中,只好以业余为主,上班为辅,实行时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业余学习;二是不在减免工作量和工作定额的情况下,上班时间学习 。 经费 我国图书馆员继续教育以公费为主,主要来源于图书馆事业经费。但教育的效果是远期的,效益是潜在的和隐性的,而经费的付出是实际的、现时的。因此,经费压力较大。从汉川馆实践看,自费公助加奖金是现实和可行的一种方式。 三、建立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激励机制 从图书馆继续教育的现实看,其观念尚未深入人心,管理一般无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师资多样化且以兼职为主,教材不尽人意,教育对象多层次,内容多样,办学多形式,时间和经费难以保证,而学习是主观努力占主导地位的过程,这样我国图书馆员教育难以采用严格、有效地行政管理模式。 馆员继续教育的目标靠人去实现,成绩有赖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人的行为是由动机引起的,而馆员的学习动机和主观努力,不能完全由行政管理控制。但动机是由需求产生的,在教育管理中,引进激励机制,采取多种手段,创造一种有利于提高馆员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物质环境和心理气氛,通过对馆员不同需要的激励和满足,唤醒其开展教育,提高自身素质的心态,激发其学习动机、欲望和觉悟,从而可达到教育的有效管理,实现教育的各项目标。 汉川馆从1995年开始尝试建立在激励机制上的馆员继续教育的管理,力图通过激励机制,建立馆员教育管理体系,达到教育的有效管理。这种建立在激励机制上的教育,其内涵是“更新知识,提高素质,学以致用”。具体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馆员通过教育,更新知识,提高能力,适应变化,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二是通过教育及其考评,将馆员素质同明确的量化指标、目标联系,将这些指标同岗位调动、晋职、晋级和职称评定等联用,作为聘用和晋级的主要依据,最终实现人才资源的更优配置和科学管理。这种建立在激励机制上的教育管理,包括观念转变、立法保证、规章制约,健全教育机构,控制教育内容以及建立考核评估体系等方面。 观念转变 大力宣传开展继续教育的重要性、迫切性,树立危机感、生存意识和竞争意识,让馆员从主观上认识到教育的必要性,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学习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因此主观上重视和自觉对开展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立法保证和规章制约。 据报载,北京市人大通过一项地方性法规,从1995年10月1日起,该市国有企、事业单位受聘各级专业技术职称者,需依法进行继续教育,每年不少于72学时。这样采取强制性的法律手段,对馆员教育作出具体规定,为教育的开展提供了立法保证。 从实际工作情况来看,汉川馆在无相应法规提供立法保证的情况下,制订了有关继续教育的暂行办法,对教育的目的、内容、课程及师资、组织管理、激励机制作了具体规定。按规定,全馆业务技术人员需参加教育,每年不少于40学时。该办法成为全馆教育的制约性规章,使图书馆教育有章可循。 从笔者自身情况来看。1986年3月,派至孝感地区(今孝感市)图书馆,系统地受到了为期一月的“全区图书 资料管理干部”培训。1988年9月参加电大图书馆学专业学习。1992年11月,参加由地区人事局、文化局联办的(全脱产)图书馆业务培训。1997年1月,参加汉川馆的业务培训。成绩合格,先后获得各级主管部门验印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书。 健全机构 有了立法和规章,还须健全执行机构,以保证法律和规章的贯彻实施。汉川馆在继续教育管理实践中,确定馆员教育由分管业务的副馆长负责计划的实施和落实,每月双周五组织全体馆员进行业务培训,然后进行考核,考分进入人事档案。 内容控制 继续教育的内容丰富多样,办学多类型、多层次、多渠道、多途径、多形式,使教育的内容控制成为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实践中,汉川馆通过对课程、学时、学分等方面的控制和激励,将内容引导和制约到以下4个方面。 1)综合素质的提高教育,包括行为修养、职业道德、政治思想等方面的教育。人的素质比人的知识、智力对工作的促进作用更重要,提高馆员综合素质是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 (2)图书情报专业教育,根据对象的不同层次开展。 (3)图书情报现代化新技术和新知识教育,多以研讨和馆内外讲座的形式开展。 (4)语文课程学习,包括外语、古汉语和写作等。 建立考核评估体系 对继续教育效益进行评估,认定教育的成果,可以用事实向人们展示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教育考核评估体系,是馆员教育激励机制的基础,有利于更好地改进和完善教育及其激励机制,保证教育的质量,实现教育的科学管理,促进教育的发展。 四、全面提高馆员思想职业道德素质。 所谓职业道德,就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工作或劳动过程中所应遵循的、与其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道德规范的总和,它既是对本职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行为的要求,同时又是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 图书馆作为集文化、教育、宣传、信息传播、服务于一体的社会公益机构,馆员的自身道德对图书馆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李鹏同志在致国际国联第62届大会的贺词中指出:“图书馆作为人类知识的宝库,在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高度的评价,无疑是对我们图书馆员神圣职责的肯定,也是对我们思想道德、敬业精神在新形势下提出的更高要求。 馆员的思想职业道德,并非仅仅表现在“文明用语”、“态度热情”、“服务周到”等具体行为上,确切地说,素质才是一种“实力”,拥有“实力”的馆员才能成功地适应读者的各种需求。素质也是一种潜力,有了它就可以在岗位上作出有价值的创新。道德是素质的充分再现,是道德的基础,是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慢慢积淀而成的,是人们内在的品质,包括政治思想、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伦理、法制观念、文化程度、科学知识、审美趣味、生活方式、身体状况等多方面的内涵。一个合格的馆员,必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勇于冲破陈旧的思想禁锢、狭隘的思维方式,自足的心理障碍,求稳的精神状态,增强勇于探索和实践的创新意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不断更新知识接受继续教育,懂得现代化管理知识。否则,何以谈接待社会各类层次的读者群。 我国正处在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社会转型期,提高馆员的思想职业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不仅是我国改革开放实践的总结,而且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迫切需要。 作为一名青年,更要注重自身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职业道德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无愧于文化工作者的形象。 作者:湖北省汉川市图书馆 许德鹏 文育红 职业道德论文:有关我国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研究 公务员的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公务员的职业道德是推行以德治国的一项战略性任务,是实施以德治国的关键;以德治国、以德治官,对于增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通过研究目前我国公务员的职业道德建设的现状,分析其失范的原因,目的在于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对策。 一、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推进小康社会的发展。“以德治国”重在治理“官德”,为“官”要有“德”,是“以德治国”方略的固有之义。对承担着治理国家任务的执政党各级公务员来说,只有达到了相当的思想境界,具备了相当的道德水准,才能胜任领导工作。“官”为民之表率,“官风”决定着民风。公务员特别是高层次公务员,是从群众中产生的,他们的道德行为应成为群众的楷模和标杆。公务员对自己所倡导的道德身体力行,就会以自己的榜样和模范行动,来影响广大群众,他就有人格魅力,就有威望;相反,如果公务员不能以身作则,以道德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言行不一,甚至贪污腐败却不以为耻,就不能做人民群众道德的表率,对人民群众的道德教育就成为空洞乏力的说教,以德治国就会遇到很大的阻力。公务员自身道德水平不高,还会使一些群众产生失望情绪,从而降低对自身的道德要求,导致“官德毁而民德降”的不良后果。公务员不同程度地掌握一定的权力,“官德”合格与否从根本上决定着权力的行使方向和效果,官德好的公务员会自觉为社会,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取福利,相反则必然会以权谋私,甚至祸国殃民,给国家、社会和人民带来灾难。从这个意义上说,“‘官德’实质上是一种政治文化,一种行政伦理。新时期加强‘官德’建设,就是落实我党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要求,丰富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涵”。“以德治国”,迫切要求党和政府的全体公务员身体力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加强道德修养,提高道德素质,模范地遵守道德规范,以高尚的道德品质、良好的道德形象和强大的道德魅力吸引人民,团结人民,凝聚人心,带领人民群众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二)有利于提高行政机关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根据机关的职能和对不通层次公务人员的要求制定出的有针对性的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规范,可以确立公务员的行为标准和道德标准,约束公务员在履行职责、执行公务时的主观随意性,以形成和维持良好的秩序,保障公务员履行公务的规范性和合法性。同时,在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的引导、约束下,公务员在履行职责,执行公务时就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以及如何做,这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三)有助于促进行政机关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建设。公务员的行政行为与行政机关的组织行为、管理制度、运作机制、领导行为等等因素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双向互动的。公务员行为的规范程度更多地取决于行政机关内部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管理制度和领导方式及其行为的规范化程度,这种程度越高,对公务员个体行为的规范作用越大。如果这些因素不稳定和不规范,其直接后果会造成公务员情绪上的不稳,心理上的不安,行为上的失范,管理上的混乱,就很难保证公务员行为的规范。所以,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对行政机关正常有序地运行与发展具有保障作用,还可以促进行政机关的制度化、规范化和 科学化建设。 二、当前我国公务员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危害 (一)腐败现象丛生。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时期,公务员经济犯罪的腐败现象呈现日益严重趋势:(1)贪污、受贿索贿现象逐渐增多。这几乎不同程度地遍及各个地区和部门。索拿卡要,收受贿赂。利之所趋,便忘了职责之所在。(2)个案数额越来越大。由改革开放之初的几千元、几万元上升到近几年来几百万元、几千万元甚至更多。当今世界最大的走私案远华集团走私案涉及案值530亿元,偷逃关税300亿元,相当于1999年海关关税收入比重的53%,相当于1999年GDP比重的0.34。(3)贪污受贿公务员级别越来越高。2002年检察机关查办的县处级以上人员数目3269人,创出历史最高;法院判刑的县处级以上人员数目2002年亦出现历史最高点为819人。(4)法人犯罪、团体犯罪越来越突出,涉案人员较多。这些腐败现象的发生给国家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据有关资料显示,从1983年至2002年,最高人民检察院查办腐败案件所挽回的直接经济损失累计金额达491.3亿元,平均每年25亿元左右。1999-2001年这一损失平均每年高达占GDP比重的14.5-14.9%。据报道,目前逃往国外或失踪的官员人数己达数千人,卷走贪污的公款高达130多亿人民币。① (二)浮夸和弄虚作假之风蔓延成灾。当前公务员的浮夸和弄虚作假之风有愈演愈烈之势,主要表现有:第一是玩数字游戏,虚报产值与速度;第二是欺上瞒下,搞形式主义。为求升迁,不讲良心道德,置党性原则不顾,好大喜功,急功近利,搞短期行为和贴金工程;第三是对成绩无限夸大,甚至无中生有,对失误则尽力隐瞒,大化小,小化了;第四是好说空话、假话、大话,哗众取宠,沽名钓誉,捞取政治资本。由于急功近利之心,上级领导提出不切实际的高指标和空口号,而下级则疲于应付,在不能完成的压力下只好作假;而某些高高在上的官僚主义者又不察实际,满足于听汇报和看报表。结果是,敢于弄虚作假的得到 肯定、褒奖甚至提拔,而说实话者则受到批评甚至处分。再加上有的上级领导有意无意地纵容下级弄虚作假—搞贴金工程,提高自己的政绩,而一旦出了问题责任是下级的,自己最多是检查不严,甚至可以推做不知,给了弄虚作假者可乘之机。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上级乃至中央决策的准确性,甚至导致决策失误,危及国计民生,阻碍现代化建设进程。 (三)享乐主义成为时尚。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由于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影响,加上公务员地位的特殊性,“及时行乐”成为一些公务员的生活哲学,享乐主义蔓延开来。这些人玩世不恭,超前消费甚 至奢侈浪费。他们追求感官的刺激,忽视道德情操的陶冶。尤为严重的是,一些公务员在当地群众温饱问题尚未解决、下岗职工愈益增多、不少学龄儿童无钱上学的情况下,仍挥金如土,暴珍天物。长此以往,日积月累,将泯灭公务员的理想与斗志,消弥公务员的创业精神,毒化社会风气,引发民心混乱,最终导致社会动乱,党变质,国家变色。可以说,享乐主义特别是公务员的享乐主义成风之时,就是国家、民族衰落之日。 (四)官僚主义有所发展。官僚主义是公务员道德建设问题上的瘤疾,也是邓小平同志一贯深恶痛绝的、群众异常反感的问题。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指出,“官僚主义现象是我们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存在的一个大问题”,并 分析了官僚主义的种种表现及严重危害。在新的形势下,公务员中的官僚主义又衍生了一些新的形式,表现最突出的是一些公务员高高在上,脱离群众,不深入实际,不调查研究,想问题做决策凭主观意愿,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屁股溜人,逃避政治责任;还有就是一些公务员变人民的公仆为人民的主人,搞特权,特殊化,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现在有少数人就是当官做老爷……脱离群众,脱离干部,上行下效,把社会风气也带坏了”。再就是还有少数公务员职业道德感严重退化,办事拖沓,效率低下,敷衍塞责。这样的干部为数虽少,但是危害却不小。官僚主义是对党的事业和人民严重的道德不忠诚和背叛,是对公务员从政道德的裹读和践踏,其危害不可小看,不但给国家政治经济及各方面造成巨大损失,而且还引起群众强烈不满,严重动摇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心。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由于我国处在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公务员的道德失范问题比较突出,以权谋私、权钱交易、 ①胡鞍钢,“巨大的腐败黑洞:10类系统性腐败的经济损失”,《纪检与监察》,2003年第7期。 官僚主义、享乐主义、腐败问题严重,如果任其发展,后果将不堪设想。那么导致公务员道 德失范的原因是什么呢? 三、公务员职业道德失范的原因 (一)封建残余思想文化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从根本上说生产力还比较落后,商品经济还不够发达。自然和半自然经济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小生产的习惯势力也大量地存在,就成为封建残余思想寄生和繁衍的温床。列宁在论述苏维埃政权中的官僚主义的原因时指出:它是“小生产者散漫性和萎靡状态的上层建筑”。邓小平也说过:官僚主义是小生产的产物,同社会化大生产是根本不相容的。为了彻底肃清封建残余思想,我们要进一步深化改改,迅速发展生产力,创造其不能存在的物质基础。 (二)资产阶级腐朽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对外开放是我们党新时期基本路线的重要内容,是在世界各国经济紧密联系的今天,学习外国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利用国外广大资源及市场更快地发展我国经济的重要手段,我们必须坚持。但它也有不利的一面。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处在资本主义包围的十分复杂的国际环境之中。同西方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交往,使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有了渗透进来的可乘之机。西方敌对势力通过各种方式,或用腐朽的世界观侵蚀,或用金钱行贿收买,或用美色和腐败的生活引诱,使党内和公务员队伍中的不坚定分子蜕化变质,达到其“西化”、“分化”我国的图谋。 (三)社会转型期政治、经济、法律等改革不配套 1.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以往我国的政治体制一直实行的是金字塔型的权力控制,它以政治权力作为社会控制的主要方式,把整个社会都纳入政治权力的掌握之中,以政治权力为中心调节包括经济关系、法律关系、道德关系等在内的一切社会关系。由于我国产权关系长期得不到界定,再加上政治权力在计划经济时期调节和控制经济活动的历史惯性,我国的资源配置权力绝大部分仍然由政治权力掌握,而不是由市场调节。在市场经济比较成熟的社会,社会资源的配置和再配置由市场来调节。在我国当前的“准市场经济体制中”,由于国家和政府的控制能力减弱,控制手段滞后,国家对市场的宏观调控机制没有完全形成,导致 政企不分,权责不明,权力过分集中。因此,社会转型时期的政治体制改革滞后及经济体制改革不配套等因素为权力腐败产生了滋生的土壤。 2.法律体系不建全、不完善。一是立法质量不高,缺乏权威性,整体性和可操作性。现有的法律法规中,除一部分制定于计划经济这个大背景下,其基本内容己不适用于当前的情况外,还存在着诸如针对某一特定问题治标的多,从总体出发治本的少;政策性规定多,法律规定少;原则性规定多,预防性和操作性规定少;要求遵守的内容规定多,而违反规定内容,如何进行处理的规定少;有关个人违法违纪的规定多,有关法人犯罪、集体违法违纪的规定少的问题。二是立法相对滞后,缺乏超前性、预防性和实效性,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有效的法律规范对腐败现象进行预防、抑制和惩治。由于与市场经济相配套的立法体系不建全,一些权力主体钻法律的空子,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贪污、受贿、买官卖官、私分国有资产。再加上惩治腐败的法律规定比较原则,缺乏可操作性,已有的解释多是个人的学理解释,需要作出具有法律效力的立法解释或“两高”进行司法解释。因此,司法实践中针对一些腐败犯罪具体适用法律难度比较大。由于反腐败斗争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和手段,民众对一些腐败现象失去了辨别是与非、罪与非罪、违法与合法的能力。这种现状,远远不能适应今天公务员道德建设的需要。 (四)对公务员当前的物质利益补偿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而我国公务员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公务员的工资收入却还维持在比较低的水平,不仅不能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官员相比,而且就以我国目前的物价水平来说,也仅处于稍高于温饱状态的水平。而在高通货膨胀的年份,其实际收入还要下降。虽说是:“革命党嘛,只要有饭吃就行,以不饿死人为原则。”①但追求比吃饱和穿暖更高的物质生活水平,毕竟是和平时期每个人的客观需要,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②所以,随着整个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仍把公务员的工资维持在较低的水平,就很容易使其中的一部分人失去心理平衡,铤而走险,走上以权力为手段和换取工资以外收益的道路,导致公务员道德的失范。 四、加强我国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对策 公务员的腐败和道德失范,是人类社会管理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恒久的话题,也是当今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对此,我们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另一方面还要对之采取切实的措施加以治理。那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公务员道德建设,治理公务员道德失范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一)加强对公务员的廉政教育 加强公务员的思想道德建设重要的是要抓好廉政教育。公务员的失德行为根源于思想道德的堕落。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从源头抓起,祛除公务员思想上的病毒,治疗其道德上的缺失,发挥教育的基础作用。 1.要把坚持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廉政建设的首要位置,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改革和创新。等老一辈革命家历来十分重视对党员干部特别使公务员进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共产主义理想的信念教育、世界观、价值观教育。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一直强调思想教育在反腐倡廉中的重要作用,反复强调对广大干部要经常进行理想教育、法制教育和艰苦奋斗教育。明确提出反腐败斗争要以教育为基础,牢固筑起思想道德的防线。同时在依法治国方略的基础上,及时提出以德 治国的思想。 2.在廉政教育的内容上,要弘扬优良的德政传统,加强公务员的自律意识,培育廉洁自律的政治氛围。发扬我们党的公正、廉洁、自律的传统,以及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朴素的作风,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淡化权欲,诚心为民,廉洁公正,克己奉公,举贤任能,开拓创新,善于进取; 3.在廉政教育的方式上,要靠舆论监督和民主监督,监督措施要到位。事实反复证明:不受监督的权力倾向于腐败。因此,廉政建设中,监督是关键。人类有史以来,就有权力和道德的监督。其中最主要的、最本质的是人民群众的监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赋予人民群众广泛的民主监督权利。 (二)以法治德,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1.要尽快制定《公务员法》,确立公务员制度和公务员道德行为规范。严禁公务员以其权力、地位和影响力直接或间接地牟取任何私利。如禁止在职公务员经商,不得在各类经济实体中兼职;严格规范公务员特别是高级公务员辞职从事经营活动,辞职必须履行规定辞职程序并且对公务员辞职后的从业应有必要限制;建立公务员离职经济责任审计制度;限制公务员的配偶或子女从事赢利性活动。 2.尽快制定公务员《财产申报法》。各级公务员必须按时申报其财产收入,包括配偶和子女及其与其相关的财产收入;对于省部级以上的高级公务员要公开申报其财产;推行任职财产申报、在职财产申报和离职财产申报制度;在应酬活动中可以接受与本部门有日常联系的团体和人员的礼品、宴请,也可以接受重大节日期间的赠礼、宴请,但事后必须向主管机构汇报和登记。 3.要制定《公务员道德法》,使公务员的道德行为有了统一标准,并建立相应的执行机构, ①《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42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2页。 如道德规范局,负责对道德法规、政策做出解释,并提供道德咨询等。 4.制定《反贪污法》。如新加坡的法律明确规定贪污受贿罪的主体应是全体公务员;明确贪污的概念,即一切利用权力或职务之便接受报酬的行为都属于贪污受贿,并要明确贪污的标的“报酬”的范围,包含现金、礼品、贷款、佣金、免除债务或义务、免受罚款或起诉等。 5.要实行政务公开立法。将国家的行政法规、决定、文件等以一定的方式公开,如可以在政府的网站上,也可以通过报纸等媒体。使得公民可以及时了解国家的法律和政策,同时也便于公民监督公务员的道德行为。 (三)对公务员进行正当的物质利益补偿 虽然,腐败是由贫而不是由贪引起的,但从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现状来看,我们还不具备“高薪养廉”的条件,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给予公务员正当的物质利益补偿,将其工资收入提高到社会中等偏高的水平并与通货膨胀率挂钩还是应该的。我们要想遏制公务员腐败和道德失范现象,使其不以权谋私,就要求公务员除工资收入和法定奖金外,不能再有其他的收入,而这种要求在社会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迅速提高、高收入队伍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实际上很难做到。即使我们依靠其他手段能维持公务员的廉洁,但低收入也难以把社会上最优秀的人才吸引到行政部门来。而那些虽然廉洁但低素质的公务员同样不是我们所 希望的,也是不受人民的欢迎。所以,加强对公务员正当的物质利益补偿,也是解决腐败和失德的有效途径之一。就目前中国国情而言,对于公务员尚无法做到高薪养廉。虽然近一年来,我国多次提高国家公务员的收入,但其合法收入与其相对应的消费处于不平衡状态。所以在我国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可适当提高公务员的收入,使其能以合法收入满足其正常消费。另外,对于国家公务员,应大力增强其收入的透明度,将他们收入水平公之于众,使其隐性收入明朗化,以更好的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例如,新加坡政府利用中央公积金制度,对减少甚至杜绝公务员的“59岁现象”起到了很好的制度保障作用。新加坡政府把公务员每月工资的40%作为公积金,存放在银行里等公务员退休后才能支取。这40%的公积金,只在公务员的工资中扣除22%,还有18%由国家补贴。也就是说,国家除了每月发放公务员工资,还要在其公积金中补贴工资总额的18%,一个公务员如果从20岁多参加工作,到退休时将会有一笔数目巨大的公积金可以支取,多则几十万,少则十多万,足够保证过一种优哉游哉的高素质生活,吃穿不愁,颐养天年。中央公积金是实在而可靠的保障,是向公务员提供的良好福利待遇。有鉴于此,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们不再可能以少数风高亮节的人民公仆“穷而愈坚,不堕青云之志”的标准,要求大部分的公务员在清贫的生活环境下保持良好的行政伦理水平,我们更应该在“重典治乱”的原则下,根据国家财政的承受能力,逐步建立“以薪养廉”的伦理化的公务员工资福利制度。 总之,公务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但其主题是永恒不变的,即公务员始终代表人民利益的代表,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人民的公仆。 职业道德论文:娱乐记者与主持人职业道德底线 随着信息发达“步伐”的加快,快节奏的竞争生活让人们感到很大的生活压力。娱乐生活越来越被人们所追求,所谓娱乐包括健身,比如爬山,散步,旅游等等。这只是我们生活中比较真实的一面,而另一面则是报纸,杂志,电视,网络为我们带来的大量的娱乐新闻。也是通过对别人的隐私生活使自己得到愉悦。这就联系到娱乐记者。细细想来,面对娱乐圈的多彩世界,娱乐新闻记者要如何去报道呢? 对于记者职业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在传播引入市场因素之后,不规范的市场秩序和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对传播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力,加之媒介或记者自身放松要求,随波逐流,频频出现丧失职业精神和违反职业道德的现象: 第一,经济利益的驱使。眼下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财富崇拜为兴奋点的社会大环境,对一些记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凡事以经济效益为上,一心扑在钱眼里。此外,由于采访工作是一项高强度、快节奏的重脑力劳动,让很多人觉得记者是吃青春饭,只有年轻人才顶得住,得趁年轻“揾多点”。因此出现了部分记者只求眼前实际利益,放松了对自己素质和职业的严格要求。 第二, 政治 思想 教育工作的忽略。一些媒体的领导认为只要记者不在政治原则问题上犯错,其他的问题无关大局。于是对收受礼物、红包、纪念品等往往睁只眼闭只眼,放松了对属下新闻记者的政治思想工作和职业道德教育。有的单位,一年到头难得开一次业务例会,政治学习例会就更少之又少。 第三,缺乏有效监督机制。有的媒体主管部门对记者操守的管理存在盲点,监督不严、监管不力,奖惩机制未够完善,一旦记者出现了事故也只能听之任之。 对于娱乐记者来说,一部分人在工作之中难免会受到以上三点的干扰。 进一步的说有的不注重个人隐私,有的肆意篡改,有的扭曲事实,有的收受钱财做粉饰工作,有的夸大其词,有的形象丑陋,不尊重对方,有的偏离职业性质,以记者之名号赚取或者骗取钱财,做炒作者。这些人丧失的是个人道德的培养,个人素质的提高。 一些编辑每天面对铺天盖地而来的娱乐新闻,常常陷于两难的境地,刊登呢?不知是不是故意炒作,有些新闻甚至已经突破了道德底线;不刊登呢?又怕漏掉了确有其事的爆炸性新闻,不能抓住读者的眼球。 我国的传播业正在经历一个艰难的时刻,建国以来我们没有市场经济条件下运作的经验,更没有娱乐报道的经历。没有本行业的职业意识,没有自律的自觉,除了简单模仿外,一切都在摸索中。报道明星,何种情形下的事实可以报道,何种事实不宜报道,何种事实适于粗线条报道而不宜细致入微,如何把握评论的分寸,区分适度幽默和侮辱的界限,照片和图画如何既具有新闻价值,又要防止低俗或侵权,如何区分“满足公众正当合理信息要求”和“迎合低级趣味”,如何在娱乐新闻的报道中掌握好公众人物的隐私界限…… 在这样的情况下,实际工作中,我们只能用“心”去做娱乐新闻。 一、规范的心 娱乐新闻的主要功能是为人们提供一种茶余饭后的谈资和消遣,似乎与其他新闻有些不同。那么,娱乐新闻是否例外于新闻职业规范?遍翻新闻理论着作,娱乐新闻和娱乐记者并没有单独定义的内容,娱乐记者只是因为报道对象与娱乐界有关得此称谓,他们的权利和义务与其他新闻记者没有两样。报道编辑娱乐新闻,同样受到新闻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的约束。所以,编辑不能因为自己是娱乐版的编辑,便可以在业务上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相反,更要用“心”去学习新闻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只是在报道方式上,可以适当地活泼些,适当地有些幽默,但是不能发展到侮辱人格和侵犯隐私。 二、客观的心 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包括事实与价值判断分开,全面、准确与公正。所谓公正,是指编辑要谨慎评估新闻事件的所有重要事实,做平衡、完整的版面规划,不偏袒任何一方。10多年前,孙旭培教授在研究我国报道方法演变的基础上,结合国外的报道经验提出了新闻报道的平衡的概念,提出:“平衡就是在突出报道一种主要因素时,还要顾及其他因素,特别是相反的因素;在突出报道一种主要意见时,还有注意点出其他意见,特别是相反的意见。……平衡手法所追求的目标,是更准确地反映事物及其内外联系,是表现令人更加信服的倾向性,是寓倾向性于全面、客观、公正之中。” 运用到具体的新闻事件报道中,就要求编辑全方位的报道各方,尤其是对立方的观点和意见,公正分配版面份额,客观陈述事态的发展。编辑过程中尽可能地摒弃个人好恶和观点,保持中立的观察者的角度编辑新闻事实和对立双方的观点,甚至应当为新闻事件所涉及的双方(或多方)提供平等利用版面发表意见的机会。新闻失去公正,媒体就会失去人心! 比如去年5月闹出的在新京报社发生的窦唯烧汽车事件,之前,已经有一系列不利于窦唯的新闻事件出现,比如4月5日该报曾有文章《丁武奉劝窦唯去看心理医生》,其中几个小标题分别是:昔日爱巢人去楼空,窦唯偶尔回来栖身;窦唯自我封闭,很少跟摇滚圈接触;高原生活困窘,窦唯只给500元生活费;丁武夫妇奉劝窦唯,希望他去看心理医生。4月7日该报发表评论《窦唯骂出心声,我们只听见娱乐》,4月26日,《新京报》发表文章《对窦唯,你不能想当然》,5月10日该报再发文章《窦唯否认骂李亚鹏虚伪》。这些报道和文章,对窦唯与两任妻子、王菲的现任丈夫李亚鹏、摇滚歌手丁武之间的感情、利益纠葛进行了细致煽情的描写,甚至说了那么多的尖刻和侮辱人格的话。这样的新闻,无论是记者还是编辑,都失去了一颗“客观的心”,我们都没有采用,只是在发生了窦唯烧汽车事件之后,作为新闻链接出现,让读者明白事情的前因后果,窦唯烧汽车的新闻,也并不单单报道窦唯如何言行粗鲁,如何打砸报社,如何点燃汽车,而是从窦唯的角度、网友的反映、媒体的反映等多角度编辑反映这一则新闻事实,让读者能够更加客观地评价窦唯的行为。 三、人文的心 要体现人文关怀精神,贯穿人文理念。娱乐新闻的主要报道对象是公众人物。由于公众人物的言行举止与公共利益息息相关,明星作为一个受关注的对象,他的行为已经不是个人行为,而可能会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所以,明星的行为无论多么隐私,在涉及公民的知情权时应该退让。但这并不意味着“公众人物”没有隐私权,“公众人物”的私生活都可以肆意报道。比如媒体对王菲生孩子的“贴身关注”,客观上让一个六甲在身的孕妇寝食不宁、分娩地难定,这样的知情权消蚀了媒体应该有的道义和人文关怀,也误解和辱没了受众的合理兴趣。 娱乐新闻作为新闻的一种样式,迎合了受众在不断满足物质需要之后的娱乐消 遣需求,也符合我国文化娱乐事业的发展走向。但是,娱乐不是去新闻化,娱乐媒体应该秉承新闻的真实、客观、公正的原则,在追求新闻效益的时候,还要兼顾社会效益,做有操守、负责任的媒体。娱乐新闻业者也要加强自身素质建设,恪守传播原则和规律,尊重他人,尊重自己的职业道德。 2006年度“中国最具价值主持人”排行榜,李咏以品牌价值5亿元蝉联冠军,然而一段时间以来,包括李咏在内的一些着名娱乐节目主持人由于自身的负面新闻的影响,仿佛一下子由电视娱乐节目主持人,转变成了娱乐事件的制造者。早前李咏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也曾坦言自己“已经触到了央视的娱乐底线”。美国文化传播学者波兹曼撰写的《娱乐至死》一书认为,电视决定我们如何认识世界。一个民族的主流价值观应是积极进取、明荣知耻的,否则这个民族必然走向衰败。①电视起着十分重要的精神引领和文化导向作用,正因如此,对于电视娱乐节目主持人应该有所限制。 2006年10月29日落幕的第六届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颁奖典礼上,中国电视娱乐节目主持人“李咏”再一次成为了媒体关注的焦点人物,走向了备受争议的风口浪尖。观众对他嚼着口香糖带着墨镜上台领奖的举动很不满,尤其是他随意调侃孕妇蒋勤勤的举动,更是犯了“众怒”。当晚许多网民就在网上对此展开了批评。而一篇题为《李咏,你的“娱乐”底线在哪里》的博客文章更是在各论坛转贴,作者在博客中写道:“正所谓‘露多大脸、现多大眼’,李咏没忘了在金鹰奖颁奖典礼的舞台上张扬自己,但是他的这次张扬却让人感觉到十分恶心。” 央视作为一个承担着重大社会责任的媒体,它的娱乐底线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也许不能用一句话来做简单的概括,但是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1.媒体性质决定了主持人的娱乐尺度 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中央电视台一向宣称以社会效益第一为自己的追求目标。 这里我们还是援引李咏自己的话。 中国新闻周刊:你是否受到央视的某种限制? 李咏:任何电视台的主持人都会受到限制,国家电视台更是突出。 . 中国新闻周刊:你是否觉得央视的娱乐尺度不够宽? 李咏:主持人是一个要充分展现个性的位置。作为央视主持人,个性张扬的程度以及分寸的把握,是需要拿捏的。 中国新闻周刊: 这个分寸在哪里? 李咏:通俗不庸俗,风流不下流。 在社会效益第一的中央电视台,首先必须认识到自媒体的性质,它是政治性媒体,所以其节目也必须体现出权威性与公信力,实行“精英、精品、精简”的策略。②在这样的媒体环境中,其娱乐节目本身趋向于益智类的(幸运52、开心辞典)或是表演性质的(非常6+1、欢乐中国行),而非单纯的搞笑节目。央视本身性质决定其娱乐节目主持人必须受到限制,把握娱乐尺度,要能体现出国家电视台的风范,要能引领社会主流价值取向,用李咏的话说就是要通俗不庸俗,要以奉献出精美的节目为目标。 2.主持人的素质与职业道德决定了娱乐底线 优秀的娱乐节目主持人不能人云亦云,不可过分程序化,应该彰显出自己的个性,反应要灵敏,对一般的事物最好能有出乎意料的见解,然而这种个性的张扬必须在一定的框架之内,切不可哗众取宠,或是将自己出人意料的见解建立在嘉宾或观众的痛苦之上。“毒舌”事件中李咏貌似个性的麻辣点评,不仅伤害了参赛选手,也让绝大多数的观众难以忍受。 优秀的娱乐节目要让观众在捧腹之后还能有回味的东西,这就要求娱乐节目要有精神内涵,主持人应该有一定的深度。而且主持人作为传播主体在出席公众场合时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能轻浮,李咏在金鹰节一句喜欢“年轻漂亮”演员的玩笑话就惨遭恶评,被观众认为没有内涵。幽默是需要智慧的,哗众取宠会适得其反。能让人笑还不是关键,问题是要用在地方,要有亲和力,最好有深度,反映的东西也要积极。 然而,李咏作为央视名嘴在2005年7月19日与朱军、崔永元等主持人一起严肃地开会讨论“综艺、娱乐节目的低俗化倾向”问题,并向全国同行发出了倡议。倡议称,主持人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增强社会责任感。此外,倡议还要求主持人要展示健康形象,主持节目要大方得体、用语纯洁规范,杜绝低俗、媚俗、颓废、宿命、无聊的内容,拒绝粗话[,!]脏话、庸俗调侃、打情骂俏、奇装异服、怪异造型。会上还颁布了《广播电视综艺、娱乐节目播音主持自律公约》。这里我们来看看有代表性的两条(2): 第九条:行为要得体,活泼而不轻浮。举止要正派,亲和而不失礼仪。避免粗俗和媚俗,反对矫揉造作。 第十四条:感情要真挚,避免煽情、挑逗。 从这些条款中我们可以看出央视需要的是行为得体,不轻浮、高品位的娱乐节目主持人,然而李咏在金鹰节上的表现似乎与条款有些出入,行为有些出位。 3.道德约束与舆论监督决定了娱乐底线 中国素来被称作“礼仪之邦”,自古以来就有重视社会公德的优良传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古代哲人历来主张“仁者必敬人”(《荀子·臣道》)、“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从生存交往视野中来看娱乐节目主持人,他们也必须真诚地面对嘉宾、选手和受众,而这种真诚首先应该表现为尊重。如果主持真的能够做到心中有人,尊重他人,其实也就是对自己的尊重,对节目的尊重。 如果说道德的约束是否能够起到效果,主要取决于主持人个体,是其内因的话,那么强大的舆论影响,这种外因的作用就迫使主持人不得不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遵循娱乐的限度。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使观众能够及时地反馈自己的意见,更大程度上实现了对于主持人的监督。 优秀的娱乐节目主持人应该是能够引领社会主流价值取向的,既张扬个性又不失亲和力,既睿智幽默又富有内涵深度,能够充分认识到自己所处媒体的游戏规则,清醒地明了自己的娱乐底线 职业道德论文:试谈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是指会计人员在会计职业中应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一定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职业道德是从业人员在进行职业活动时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同时又是从业人员对社会所应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也是会计人员的基本素质之一。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精神领域中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基础工程,必须持之以恒,一抓到底。 1、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在经济改革发展中,一些大的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存在虚假现象,制造泡沫经济,扰乱经济秩序,对国民经济发展带来诸多不良的负面影响。之所以会出现这些负面影响,原因是相当一部分会计人员法制观念淡薄,违法干预会计工作;会计人员执法环境差,会计监督制度不健全,单位会计基础工作和内部控制度薄弱;违法违纪手段隐蔽,作假技术不断发展;会计人员综合素质较低;会计工作中有法不依,违法不究的现象比较严重,会计领域的突出问题,严重干扰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损害了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而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会计人员的道德水准提出的要求更高,所以加强我国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是很有必要的,它首先是有利于社会,因为它关系着各行各业,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 2、从业会计人员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2.1 爱岗敬业 热爱本职工作,专心致志地对待自已职业,这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会计人员只有为自己建立了这个出发点,才会勤学苦练,刻苦钻研,开拓进取,不断提高自已业务技术,使自己的知识和技能适应具体从事的会计工作的要求。 2.1.1 认识到位,敬业奉献。会计人员的爱岗敬业精神,自始至终都是以他们对职业的认识程度以及所采取的态度作为行动的指导并体现在实际工作中。如果会计人员对所从事的职业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会计是人人必求的工作,或认为“会计难当,职权难用,成绩难见,违纪难免”等,这就必然会在其工作中产生不良行为,造成严重后果。 2.1.2 热爱工作,敬重职业。每个人只要热爱自已的本职工作,搞会计工作也是一样,全身心地投入自已的事业,在平凡的岗位上会现不平凡的业绩。 2.2 办事公道 处理各种职业事务公道正派、客观公正、不偏不倚、公开公平。即忠实于服务主体,忠实于社会公众,忠实于国家,服务于社会。 2.2.1 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会计工作是一项严肃细致的工作,没有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就可能出现偏差。对一些损失浪费,违法乱纪的行为和一切不合法不合理的业务开支,要严肃认真地对待,把好关,守好口。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地处理每一笔经济业务事项。 2.2.2 加强学习,明辨是非。不断提高识别能力,明确是非曲直,分辨善恶美丑、有敏锐的洞察力。对不同的对象一视同仁,秉公办事,不能因职位高低、贫富、亲蔬的差别而区别对待。 2.3 诚实守信 诚信是金,诚信是立身之本,诚信是做人最基本的品质,也是职业道德的最基本准则。 2.3.1 做老实人,办老实事。会计人员诚实守信的道德观念如何,将直接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会计人员只有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真实正确地记录,如实反映单位经济业务活动情况,才能实现会计核算,监督的真正内涵。在处理会计业务时,严格按照会计准则,会计制度进行记账、算账、结账、报账,做到账证、账账、账表、账实相符。 2.3.2 保密守信,抵御诱惑。会计人员应当保守本单位的商业秘密,除法律规定和单位领导人同意外,不能私自向外界提供或者泄露单位的会计信息。 2.3.3 执业谨慎,信誉之上。会计人员要坚持职业操守,讲信用、守诺言,在执业中始终保持应有的谨慎态度,对客户和社会公众尽职尽责,不为利益所诱惑,不弄虚作假,不泄露秘密。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以维护职业信誉。 2.4 廉洁自律 会计的工作直接涉及和影响国家、单位、投资者、债权人等各方的经济利益,所以,会计人员必须是公私分明、不贪不占、遵纪守法、清正廉洁。 2.4.1 会计人员在办理会计事务中,应当实事求是、客观公正。这是一种工作态度,也是会计人员追求的一种境界。做好会计工作,不仅要有过硬的技术本领,也同样需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客观公正的态度。否则,就会把知识和技能用错了地方,甚至参与弄虚作假或者共同作弊。 2.4.2 会计人员在执业活动中要严格自律、自我约束、抵制不正当的思想和行为,清正廉洁。廉洁自律是会计职业道德的前提,这既是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在要求,也是会计职业声誉的“试金石”。 2.4.3 会计工作不只是单纯的记账、算账、报账工作,会计工作时时、事事、处处涉及到执法守规方面的问题。会计人员应当熟悉财经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做到自己在处理各项经济业务时知法依法、知章循章,依法把关守口,同时还要进行法规的宣传,提高法制观念,同一切违法乱纪的行为作斗争。 3、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 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是对会计人员强化道德约束,防止和杜绝会计人员在工作中出现不道德行为的有效保证。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也是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有效措施,我们必须持之以恒,落到实处。 3.1 热爱本职,树立形象 会计人员要自觉提高专业品德修养,增强热爱本职工作的意识,讲求对事业的献身精神,维护会计职业的尊严,保持良好的社会形象。弘扬时代精神,牢固树立共产主义信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掌握时代脉搏,严格遵守和执行国家制定的财会法规,一丝不苟地按财务制度办事,认真进行核算和管理,忠实履行财务监督职能,在抵制和纠正不正之风中发挥积极作用。 3.2 遵纪守法,坚持原则 会计人员作为国家财经法律、法规的执行者和实施者,一定要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规定履行职责,自尊、自爱、自律、珍惜岗位。多学习相关法规,加强法制观念,自觉消除一些贪图享受、奢侈浪费的风气。会计工作时时、事事、处处涉及到执法守纪问题,要有强烈的法律意识,不存私心,不怕打击报复,能自觉、大胆地同各种违规违纪行为作坚决斗争。坚持原则是严格执行财务会计制度和有关的财经方针政策,加强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管好用好各项资金的保障。 3.3 依法办事,客观公正 公正无私是检验每一个会计人员有无职业良知,是否尽忠尽职的试金石,只有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才能真正做到“常在河边走, 就是不湿鞋。”会计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时时刻刻都以国家法规、财经纪律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才能在工作做到端正态度、依法办事,客观公正,不隐瞒真相,不弄虚作假,保持应有的独立性,敢于抵制一切违法违纪的经济行为。 3.4 廉洁从政,克己奉公 廉洁奉公是会计人员应当遵守的一条重要道德行为准则,也是财务人员必须具备的品德。会计人员直接掌握着财权,整天跟“钱”打交道, 受到利益诱惑的机会要比其他职业多得多,因此更要时刻把握好自己,不为金钱所动,不做金钱的奴隶。清正廉洁,是对会计人员的根本要求,更是考察一个财务人员是否真正称职的前提。 3.5 提高技能,强化服务 会计人员要不断提高会计职业技能及相关专业理论水平、会计实务操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使自已的知识和技能能胜任所从事的工作,真正起到当家理财的作用,主动能提出合理化建议,协助领导决策,成为决策层的参谋和助手。另一方面会计人员要有强烈的服务意识,注重自身修养,谦虚谨慎,文明礼貌待人,正确处理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为管理者服务、为人民服务。 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属于个人意识形态的范畴,但它是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将有利于会计人员提高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提升职业形象,促进会计职业者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能使从业会计人员成为德才兼备的理财者和管理者。 职业道德论文:法官职业道德建设的时代要求 我国的法官职业化任重而道远。笔者以为,必须从加强职业道德入手,因为高尚品德是一个人一生事业的基础。 从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高度来看,必须把法官职业道德作为一套独立的自成系统的规范放在突出的位置,内化于司法活动的全过程。在法官职业化建设中,职业道德是“基石”。全美律师协会联邦司法委员会提出,美国联邦法院对法官素质的考核应把握三个标准,即正直、职业能力和司法品格。把正直即“高尚的职业道德”放在首位,这是对职业法官的基本要求。因为只有具有高尚品格的法官,才能正确理解和适用法律。法官的人格是实现司法公正的最终保障。 加强法官的职业道德建设,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求法官通过提高道德素养,正确行使审判权,以确保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增强民众对司法的信赖度。 公正是法官职业道德的核心。法官判断是非必须处在中立的立场上,公正地对待当事人和诉讼参与人,做到不偏不倚,公正断案,不得将其个人的爱好、憎恶、偏见带入职务过程中。“社会允许法律有漏洞,但不允许法官不公正”。“当事人可以接受败诉,但无法接受不公平”。因而,每一位法官都要在内心深处默默地、永远地、坚定地记住:自己便是公平与正义的象征,要以自己的一言一行、点滴积累维护公正。 廉洁是法官职业道德的基础。法官的公正、权威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法官的廉洁无私,法官应当以清廉、简朴为美德,选择了法官这一职业绝非仅仅是养家糊口的谋生之计,更是出于对法律的真诚信仰和不懈追求。法官要比其他人首先成为真正的人,决不能随世沉沦,追求俗利。法官只有清廉如水,抵御任何形式的诱惑,才能做到公正判案,才能维护司法权威。其实,比起普通百姓,法官会更多地面对诱惑和考验,在审判岗位上真正做到固守操守,承受考验,比常人更难,只有心平如镜,追求简朴的生活,不慕虚华,才能抵御金钱、女色、权力的诱惑。 法官职业道德还要求法官忠厚、谨慎、谦和、耐心。法官还要耐得住寂寞,慎交朋友,在社会交往中保持一定程度的“孤独性”,低调处世,避免当事人和社会公众对法官的司法活动产生合理怀疑。法官应该具备履行法官职责所要求的个人良知、理性及合乎道德的情感。个人良知要求法官必须时刻怀有公平的理念,居中裁判,不将自己的“好恶”和情感偏向带入审判之中。 司法为民是法官职业道德建设新的时代特征。法官要时刻牢记宗旨,强化民本意识和孺子牛精神。人民法官站起来就是一把伞,为人民群众遮风挡雨;俯下去是一头牛,为人民群众辛勤耕耘。我们正处于一个加速变革和推进法治的时代,一个重视秩序和强调权利的时代,一个追求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时代,所有这些,都迫切要求司法机关和法官以更新的司法理念行使司法公权。在法官的骨子里和言行中,要带着真心、付出真情,始终把人民群众强烈的公正呼声作为司法工作的第一信号,把对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维护作为司法活动的第一选择,把人民群众满意的最大面和最高度作为司法效果的第一标准,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好国家、法律和人民赋予的审判权,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司法的人文关怀。这就是新的时代对人民法官职业道德的新要求。 德国著名法学家拉德布鲁赫说过:“法律职业的要求之一是,必须每时每刻都对该职业的高贵及其深刻的问题有所认识。”“法不只是评价性的规范,它也将是有实效的力量,而从理念王国进入现实王国的门径,则是谙熟世俗生活关系的法官。”对法官而言,要正确行使审判权,必须具有意志及道德勇气,不以个人的喜怒、同情或憎恶来左右法律的实践,更不能挟私欲于公权之中。“仅仅要求法官要用最好的智识和良知来裁判,是不够的。应该规定法官仅需要那些最小的智识,而需要那些最大的良知”。由此可知,法官职业所承载的社会责任如此之重,非职业道德高尚者不可胜任。 职业道德论文:浅谈检察官职业道德的修养 道德是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社会上虽然有各种各样的职业,但由于职业所固有的社会性质和地位,决定了每一种职业在道德上都有自己的特殊要求,有自己独特的道德标准,如行医要有医德,经商要有商德,从艺要有艺德等。作为执行国家法律和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的人民检察官同样有自己的职业道德。所谓检察官职业道德,是指检察人员在从事检察职业活动,处理法律、人际社会关系,履行法律监督职能中应遵守的规则和行为准则,是检察人员应当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素养。 一、检察官职业道德修养的意义 检察官所从事的是执行国家法律这一特殊职业。法律作为人类文明的结晶,人类理性的升华,其制定的初衷就是为了追求公平与正义,而公平正义能否得到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法的使用,确切地说取决于司法官对法本身掌握运用的程度和司法官的良心,因为法律最终要靠人来执行。万物人为本,执法者职业道德水准的高低,直接影响执法活动的公正与否,正如当代美国大法官奥康纳在北京大学讲学时所说的那样“公正的法律并不保证法律的公正”。在我国,人民检察院做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代表国家行使法律监督职权。人民检察官不仅行使着法律执行权,也行使着宪法赋予的法律监督权,古人云“正人先正己”,“己不正焉能正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就要求检察官不能等同于一般的司法官,检察官做为国家权利运行的监督者,社会公平正义的维护者,其行为具有强烈的象征性和示范性意义。如果检察官没有良好的、高尚的职业道德,不能秉公执法,甚至知法犯法,贪赃枉法,不仅会损害检察机关的社会形象,而且直接损害法律的尊严,影响党和国家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和声誉,影响社会稳定、国家安宁。因此,检察官应该是司法文明的倡导者、维护者,公平正义理念的践行者、传播者,是群众的道德榜样。树立高尚的检察官职业道德,并将高尚的道德品质和道德标准推广到工作以外的社会公共生活和业余生活中,通过检察官的职业行为和道德情操的辐射作用教育群众、影响群众,可以影响和带动广大人民群众增强道德意识,促进公平正义理念在整个社会的确立和深化,促进整体道德水平和社会风气的提高。 二、检察官职业道德的内涵 做为当代的人民检察官应当具备怎样的职业道德呢?最高人民检察院于20__年专门制定了《检察官职业道德规范》,明/!/确了对检察官职业道德的具体要求,概括为八个字:即忠诚、公正、清廉、严明。 (一)忠诚。忠诚是指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事实和法律,忠于人民的检察事业,恪尽职守,乐于奉献。 1、忠于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全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人民检察官要认真履行好自己的责任就要对党忠诚,维护党的声誉,绝对服从党的领导。 2、忠于国家。宪法和法律是在党的领导下由国家制定和认可并由其强制力来保证其统一正确实施的,人民检察官只有忠诚于国家,才能实现公平正义,加强法律监督的目标,才能充分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职能。 3、忠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不忠诚于人民说到底就是对党的背叛,因为我们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得民心者得天下,人民检察官必须始终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答应不答应,人民赞成不赞成做为自己工作的座右铭。 4、忠于事实和法律。事实和法律是客观存在的,忠诚于事实和法律,就是要实事求是,依法办案,强化证据意识,牢固树立证据观念,一切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5、忠于人民的检察事业。人民检察官的人生目的和理想就是献身检察事业,检察事业是一项艰巨而又光荣的事业,当好一名合格的检察官是历史的选择,必须义无反顾。无论是查办职务犯罪,开展法律监督,还是打击刑事犯罪,维护社会稳定。不管遇到多大困难,遭受多大挫折,都应常怀对人民检察事业忠诚之心,不犹豫、不动摇,坚定不移,追求到底。 (二)公正。公正是指崇尚法治,客观求实,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自觉维护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 公正作为立法的目的,执法的目标,历来是古今中外有识之士所追求的最高价值取向。早在我国秦汉时期,人们就对其做出“正义、正当、公道”的解释。同时代的西方国家也有公正就是“公平、正义和正确”之说。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检察机关更把统一执法思想,追求执法公正做为自己孜孜以求的目标,把它做为检察工作“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工作主题的核心内容。要达到和实现这一目标,人民检察官必须树立正确的执法观,一身正气,秉公执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从事关国家生死存亡和我们党荣辱兴衰的高度把握好公正执法的底线,坚决维护和捍卫法律的尊严。依法、正确地独立行使检察权,自觉接受党的领导、人大的监督,牢固树立法治观念,顶住来自各方面的干扰,严肃认真地执行法律,不掺半点私情。 (三)清廉。清廉是指模范遵守法纪,保持清正廉洁,淡泊名利,不徇私情,自尊自重,接受监督。 清廉是为官者从业必备的道德操守,人民检察官对此应有更严格的要求,要重担面前不低头,成绩面前不昂头,遇到困难不垂头,重金面前不昏头。要自觉遵纪守法,淡泊明志,克已奉公。正确运用自己手中的权力,拒腐防变。时刻做到淡泊名利,甘于清贫,耐住寂寞,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堤坝,坚决抵御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正确把握是与非、美与丑、正义与邪恶的界限。处理好法律与权力,法律与金钱,法律与美色的关系,绝不能以情换法,以权滥法,以钱卖法。做到不贪于财,不徇于情,不苟于利,正确对待和运用自己手中的权力。牢记入党誓言,坚定共产主义信仰,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永葆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和政治本色不变。 (四)严明。严明是指严格执法,文明办案,刚正不阿,敢于监督,勇于纠错,捍卫宪法和法律尊严。 执法严明,是人民检察官职业观念、职业纪律、职业作风和执业技能的综合体现。人民检察官在工作中依法办案要严格,思考问题要严密,调查研究要严谨,处理事情要严正,对犯罪分子要严惩。 宪法和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职能是法律监督,检察机关同其它机关的不同之处在于在执法中要起表率和带头作用,为保证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检察机关执法必须严格,这是检察机关的职责所在。按照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要求,在执法中既要考虑到公正执法,又要考虑到执法为民。思考问题要严密细致,调查研究要严谨 周到。注重调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要深入实际调查,切忌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在办案中不要被权势折服,在各种诱惑和阻力面前执法如山,刚正不阿。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严格执法,严惩各类犯罪分子,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三、检察官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 良好的职业道德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能毕其功于一役,重在循序渐进,日积月累,对于任何一位检察官来说,其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是他对崇高的司法道德不懈追求的结果,是经过长期的教育及自觉的修养才能形成的。因此,人民检察官在履行职务过程中要自觉地不断加强职业道德的修养,努力在职业思想、职业信念、职业情感和职业行为等各方面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最后达到潜移默化,水滴石穿,逐步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努力达到“德化于自身、德化于本职、德化于社会”的要求。要努力从以下几方面加强检察官职业道德的修养: (一)强化检察官职业道德教育 道德是人的一种意识反映,在加强检察职业道德建设中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教育为先”的原则,将教育做为职业道德建设的基础,一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不断陶冶道德情操。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明史和许多传统美德,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这些珍贵的道德遗产,对我们今天开展的检察职业道德教育,值得很好地继承和发扬光大。二是充分利用榜样的力量,进行潜移默化的职业道德教育,发挥引导、激励、启发和鼓舞的作用,使其明确应该努力的方向和目标,牢固树立检察职业道德意识,自觉用检察职业道德规范自己的执法行为,将检察职业道德做为立身之基和处世之本。三是将检察职业道德教育与检察职业纪律教育、检察机关经常性的政治思想工作紧密结合起来,采用“警示教育”的方法,对不遵守检察职业道德的反面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达到前车之辙、后车之鉴的警戒作用。 (二)提高人民检察官的综合素质 检察官的检察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最关键的要解决思想问题和认识问题。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只能靠科学理论来启发人、说服人,最终才能转化为广大检察人员的自觉行动。在检察官职业道德建设中,检察官要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提高自身职业道德水平,同时要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一个专业素养不高的检察官仅有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公正执法的良好愿望,对法律不熟悉,对业务不精通,就可能徇私枉法,结果亵渎了法律,践踏了民主,导致检察职业道德的沦丧。所以提高检察干警的综合素质,必须从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两个方面双管齐下,齐抓共管,解决检察干警的思想问题和认识问题,促进检察人员的检察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同时改革干部人事管理制度,通过竞争上岗、优胜劣汰等措施,既要发现一批精英型检察人才,又要淘汰一批难以适应检察工作的人员,把好入口,疏通出口,使检察职业道德修养随着检察事业的进步从总体上提升一个新的档次。 (三)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切实解决检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检察事业的发展,可以肯定地说,检察队伍总体上是好的,是完全可以信赖的,但也不容讳言,在我们的队伍中也确有少数人经不起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利用检察职权办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造成执法不公、为检不廉。严重败坏检察机关的形象和声誉,损害社会主义法制的公正和尊严,为此,在检察队伍中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把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引导检察人员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忠诚、公正、清廉、严明”的检察职业道德。通过开展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进一步提高检察人员的思想觉悟,树立先进正确的执法指导思想和法治理念,解决好为谁执法、为谁服务等重大问题,要敢于找问题,坚持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制定整改措施,认真加以规范,加以解决。严肃查处个别因为违反职业道德走上犯罪道路上的人员,警示大家遵守、践行好检察职业道德。 (四)强化检察官法律信仰,树立现代司法理念 在我国,检察官不仅行使着法律执行权,也行使着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监督权。如果说司法腐败是最大的腐败,吏治腐败是最根本的腐败的话,那么检察官正好处于抵制这两类腐败的桥头堡位置。检察官办理案件,查办职务犯罪,面临着各种诱惑,也面临着各种压力与挑战。而对法的绝对信仰是在复杂形势下考验检察官维系职业道德的重要砝码。人民检察官只有树立对法律的绝对信仰,坚信法律的伟大力量,信仰法律规则,才能秉公执法。因此,必须引导检察官树立“唯法至上”的理念和追求公平正义的强烈意识,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取向,把法律信仰作为检察官最基本的价值观念,真正在灵魂深处忠实于法律。与此同时,还要引导检察官树立现代司法理念,以现代司法所要求的客观、公正、独立、民主、效率、公开等意识形态和精神指导来支配检察官司法过程中的思维和行动。 (五)完善检察权运行的监督机制,强化职业道德修养的外部约束 目前,我国检察官职业道德修养体系尚未完备,仅靠检察官自觉提升其职业道德不能达到理想的境地。因此,有效的外部制约仍将是养成和提高检察官职业道德修养不可缺少的依托和前提。检察官职业道德修养中他律机能的发挥将在很长时期内发挥重要作用。他律,最主要的就是以监督来完善检察官的职业道德,这种监督包括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而最有效、最经常、最基本的监督,是检察机关的内部监督,建立一种适当、有效的规则,使检察官在履行职务时遵循这种规则。这种监督不仅是对检察官行为的规范、对检察权的制衡,也是对检察官的爱护和保护。同时还要建立起有效的外部监督机制,通过检务公开,聘请行风监督员、人民监督员、特约检察员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和设立举报箱、举报电话等多种办法,依法公开检察业务办案工作。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各方面的监督,加强与人大代表的联系,主动征求和倾听意见,发现问题,及时查处和纠正,让检察官的职业道德直接由人民群众来评定。 (六)奉行高薪养廉政策,确保检察官应享有的待遇 现在,虽然检察官的社会地位很高,但其经济收入与社会其他行业高收入的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特别是基层检察院,有时基本工资都难以保证,一部分检察官因收入微薄而忙于搞第二职业。尽管近几年国家不断提高公务员的工资,但由于工资要由当地政府来解决,一些经济困难的地方,检察官所增长的工资也就变成了“在历史的档案里”。记得革命烈士写过一篇文章叫《清贫》,文中所倡导的是共产党人要过着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诚然,这是共产党人不应丢掉的一种美德,但现代社会倡导的清贫,并非单纯意义上生活待遇的艰苦朴素、一贫如洗,更多应指工作作风上的清正廉洁。检察官本是由社会精英组成的一支队伍,从事检察官这一职业的正当报酬应足以保证其衣食无忧并在社会上有一定的经济地位。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因此加强检察官职业道德的修养,还要动用经济手段,即大幅度提高检察官的工资福利待遇,以达到高薪养廉的功效。要使检察官的工资高于其他国家公务员的工资,并建立独立的财政保障体系,免除执法的后顾之忧。这种高薪养廉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对加强检察官职业道德的修养,将起到重要的作用,也可以说是一种经济型策略与途径。 职业道德论文:谈对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理解 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是指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品德、职业纪律、专业胜任能力及职业责任等的总称。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包括诚信、独立、客观和公正、专业胜任能力和应有的关注,保密,良好职业行为。 一、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问题的成因 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不强;注册会计师难以维护客观、公正的原则处理执业过程的问题;注册会计师专业胜任能力参差不齐,专业判断的质量不高;会计师事务所的股东和注册会计师自身品德不高,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较大等。具体来讲有以下几个方面: 1、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缺乏 众所周知,注册会计师职业赖以存在并且得到不断发展的信条和灵魂就是独立性,独立性是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最主要特征,也是保持其职业操守的根本所在。然而,在我国,由于收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制约,注册会计师普遍缺乏独立性。据统计,“脱钩改制”后我国有5000多家会计师事务所,6万多名注册会计师。不少会计师事务所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不是以提高审计服务质量占领市场,而是采用低价竞争策略和支付回扣、佣金等方式,甚至以丧失独立性为代价,对企业管理当局言听计从,以求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群体在社会地位、职业操守等方面的局限性,影响了注册会计师实质上的独立性,这是导致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缺失的根本原因所在。 2、注册会计师素质参差不齐,职业道德总体水平不高 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起步晚,与注册会计师制度成熟的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明显差距。目前,我国执业的注册会计师和行业从业人员队伍中,从职业素质上看,注册会计师年龄结构不如意,年龄偏大的缺乏必要的现代会计知识,年龄小的刚从大专院校毕业,缺少实践经验,因而缺乏“领军人物”,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注册会计师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由此看来,不少注册会计师不具备必要的敬业精神,漠视造假对职业信誉的影响,对一些必要的审计程序不按准则的要求执行,审计风险很大,更有一些注册会计师目光短浅,不惜以损害事务所信誉乃至行业形象为代价,主动参与造假。 3、对注册会计师监督力度不够 我国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管理沿袭了行政体制,属于政府干预型管理体制,由于行业利益的软约束和信息不对称,对注册会计师执业过程中的违法违规行为打击力度还不够,从而难以起到应有的震慑作用,容易引发更为严重的财务信息失真和审计造假问题。但是时至今日,真正针对注册会计师审计应该承担的民事责任诉讼案件仍然很少。在这种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因审计造假而受到的查处责令赔偿概率较低,即使被发现,受到处罚的力度也较低,因此,造假的成本仍然远远低于造假的收益。可见,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是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缺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加强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由上述的职业道德问题看来,加强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是一件必不可少的工作。注册会计师的修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长期渐进的培育过程,需要注册会计师自我完善,行业协会的积极培养,以及社会舆论的正面引导和职业环境的逐步改善。 1、相关法律的完善 完善相关法规建设,使“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得以贯彻落实。首先,完善相关配套法规,建立起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法律体系,进一步修订《注册会计师法》等法规实施细则,保证注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能依法独立、客观、公正地开展业务。其次要衔接好各法律之间的关系,明确注册会计师和事务所的法律责任,使法律能真正起到保护守法者的合法权益。 2、执业环境的完善 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不仅取决于个人修养,社会环境对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执业环境是保障注册会计师客观、公正执业的必要外部条件,而要想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的注册会计师执业环境,当务之急就是改革会计师事务所的管理体制。规范会计市场,加强行业自律建设,设定最低收费标准,用市场机制引导按质论价,限制低价无序竞争。加强社会宣传和舆论监督的力度,对于弄虚作假的企业和个人公开曝光,使违法事件无处可逃。整合各事务所资源,走规模经营,发展集团会计师事务所。 3、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素质,加强继续教育和培训形式 进一步完善行业准入与禁入制度,严把行业入门关,不仅从学历上,还要从思想道德方面进行考察,从根源上减少各方面素质不过硬的人。而对职业道德的培训教育应该是全方位、全过程的,在我国的高等学校教育或有关后续教育中设置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在注册会计师考试中加强职业道德方面的内容,使注册会计师具备专业知识和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的职业敏感性。 综上所述,人们对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问题的认识,要理性全面地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分析调和的方式,既要从我国法律法规不健全的因素出发,又要结合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自身的因素。要解决目前的问题,应该采取多管齐下的策略,以促进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 三、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现状总体形势虽是较为乐观的,但客观存在违反职业道德的现象仍然不容忽视。长远而看,目前的形势还远远不能适应发展市场经济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我们必须认清形势,采取各种措施让注册会计师从我做起从自身做起,做遵守职业道德的模范,才能从根本上加强职业道德,克服目前存在的不良现象,从而提高注册会计师队伍整体的职业道德水平,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职业道德论文:浅谈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职业道德建设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一个国家、民族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道德建设面临新的情况和挑战,怎样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一方面要根据市场经济的特点,建立起适合各行各业特点的守法纪、讲信誉、讲公道的新的道德规范,另一方面,是要通过切实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让人们在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中摆正位置,掌握正确的善恶标准,使之成为调整个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因此在职业道德建设中,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一、思想政治教育要突出用科学的理论培养人 用社会主义道德思想教育人。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是被实践检验和证明了的科学理论。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活动都是在一定思想支配下进行的,思想道德建设既是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条件,也是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思想道德离不开正确的指导思想,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道德建设中的思想道德建设同样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 用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来指导职业道德建设的实践,必须结合两个教育: 第一、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思想政治工作核心内容。理想信念,是人们为之而向往,追求的奋斗目标和信仰。它是决定一个人的整个精神世界是高尚的还是卑微的、美好的还是丑恶的一条根本的标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不断取得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要紧密结合改革开放的新实际,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宣传,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战斗力。要紧密结合干部群众在思想认识和工作。生活中产生的新问题,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第二、要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道德准则应该是对社会、对国家、对人民负责,是融国家、集体、个人利益为一体的道德原则。它的基本特征是集体主义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更要在全体人民中提倡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的精神,提倡尊重人、关心人、热爱集体、热心公益、扶贫帮困,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好事。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反对小团体主义、本位主义,反对损公肥私,损人利己。严格防止把经济活动中的商品交换原则引入党的政治生活和国家机关的政务活动。同时还必须从思想道德上、法制建设上、宏观经济调控上有机地统一起来,充分发挥法律的弘扬民族优良传统美德的约束力和规范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树立起具有时代特征,代表着人民利益与社会经济关系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念。 二、思想政治教育要借助道德评价的力量,严厉谴责和批判违反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的不良行为 事实证明,社会风气的好坏,除了政治、经济上的原因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和对不良行为的批判打击力度。道德进步,行动有力,社会就安全。道德沦丧,放任自由,社会就沉渣泛起,盗贼横行,百姓就难以安定。所以,在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教育的过程中必须严厉谴责和批判一切不道德的行为。重视反面教育,惩恶扬善。 人们对见利忘义、损公肥私、权钱交易和行业不正之风虽然十分痛恨,也开展了斗争,但为什么屡禁不止,蔓延各个领域呢?除深层次的原因外,关键是批判打击和道德谴责不力。如果让这些行为除了在法律上受到严厉制裁外,在道德上也受到社会舆论最严厉谴责,形成人人喊打的态势,类似的事情肯定会大大减少。假如听之任之,甚至提供或创造宽松的环境,它怎么不愈演愈烈,到处蔓延呢? 因此,我们在思想道德领域要大力批判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让那些违背社会主义道德的不法分子遭到社会的痛恨和鄙视。同时要大力宣传好典型,树立良好的公众道德形象,使人们学有榜样,让新型的社会主义道德观深入人心。 现在各行各业正在开展职业道德教育致力道德建设,并根据自己不同特点制定行为规范,实施细则。这固然重要,但根本还是在于抓好社会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道德水平,端正社会风气。 三、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抓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思想道德教育 从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来看,除了变革过程中深层次原因外,主要是道德思想滑坡所致,从产生问题的根源来看,除了经济上的原因外,也是由于没能坚持正确的思想指导和缺乏新的正确的职业道德原则所造成的。 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道德领域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注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第一、要正确理解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的内涵,明确公平、公正竞争原则与行业、部门的垄断行为和不必要的行政干预是不相容的。尤其是与权力进入市场腐败现象的形象是格格不入的。 第二、要树立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的新观念,懂得运用法规,契约,用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来规范市场、规范自己的行为。一切坑蒙拐骗都是违法的。只顾眼前利益,只顾个人利益都是不道德的,终究要失败的。 第三、要抓好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教育,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教育素质的高低不仅关系到执行政策和工作的好坏,也关系到党的风气和党的形象。只有领导自身做好了,党风才会好,政风才会好,社会风气才会好。我们的各级部门要把加强领导干部的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一件大事来抓,象抓经济一样,真抓实干。我们的组织部门要坚持正确的用人标准,重视干部的人才的思想道德教育,坚持“德是才之资”的德才标准,把道德素质差,作风恶劣、以权谋私、缺乏“官德”的投机分子清除出干部队伍。 第四、我们的 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各部门都应根据自己的行为特点制定可行职业道德公约和守则,真正用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武装头脑,指导行动,规范行为。继承和发扬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把思想道德教育落到实处。 同时要大力开展健康有益的、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文化活动,以丰富人们健康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人们的道德境界,陶冶人们的道德情操,将社会主义道德思想融会到自己的职业道德实践中去,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建立起平等、团结、友爱、互助、和睦的社会主义新型道德关系,使我们的治黄事业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作者单位:长垣河务局) 职业道德论文:浅谈怎样加强水管单位的职业道德建设 正文: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专业化程度的增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的要求越来越高。要大力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鼓励人们在工作中做一个好建设者”。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助于形成规范的职业行为,能够使职工维护职业荣誉,遵守劳动纪律,钻研本职业务,提高从业能力,在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这是一个单位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和前提,是社会形成良好的工作秩序的基础和前提。但是由于职业道德建设这种行为准则的建设不像经济工作那样直观、具体,容易取得明显的成效,在工作中,容易出现忽视职业道德建设,“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的现象,出现了违背职业道德行为,再去解决和处理的治标不治本的现象,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一些领域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假冒伪劣、欺诈活动成为社会公害”,以权谋私、吃拿卡要,见利主义、自私自利、冷硬横推、门难进、脸难看,工作拖沓,不思进取等问题还大量存在,这些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在水管单位中也还不同程度的存在,因此,加强水管单位职业道德建设是水管单位的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 纲要指出:“公民道德建设要以社会公道、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应当把这些主要内容具体化、规范化,使之成为全体公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 水利部在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意见中指出:“献身、负责、求实”是水利职工职业道德的集中体现。它从职业理想、职业素质、职业作风等3个方面反映出职业道德的特定本质和规律,同时又相互配合,形成一个严谨的职业道德规范模式。各单位要以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为依据,抓紧完善本单位各方面的具体规范。 水管单位的职业道德建设,就是要以职业道德的26字普遍规范和“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为依据,结合水管单位自身实际,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把职业道德的内容具体化、规范化,把职业道德建设落到实处,抓出成效。 一、加强水管单位的职业道德建设,首先要加强宣传和教育,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职业道德观。 职业道德规范是在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之上产生的,一个人的职业道德产生于其基本的道德规范,因此,加强职业道德建设,首先要加强对职工开展“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的宣传和教育,在职工中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观,这是职业道德教育的基础,职业道德就是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在职业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和要求,因此,要在道德观教育基础上,开展“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教育,和“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的教育,并建立开展职业道德宣传和教育的规章制度,树立职工的正确的职业道德观。 二、加强水管单位职业道德建设,要把职业道德的一般原则同水管单位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确立水管单位的职业道德规范,增强职业道德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职业道德是职业活动的行为准则,不同的职业,由于职业实践活动、职业责任、职业利益、职业要求的不同,在长期职业活动基础上形成的职业道德也是不同的,所以,不同的单位,职业道德也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个单位由于工作岗位的不同,职业道德的要求也会有所区别。因此,加强水管单位职业道德建设,要认真研究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和公民道德、职业道德的一般原则与规范如何具体化为水管单位的职业道德规范,要按照《纲要》对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结合水管单位的特点和工作性质,充分听取服务对象的意见,针对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拟定切合水管单位实际的职业道德规范,这样的职业道德规范才能既得到社会的认为,又具有针对性,在实施过程中容易起到好的效果。 三、加强水管单位职业道德建设,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为职业道德建设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职业道德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要靠教育,也要靠法律、政策和规章制度,离不开严明的规章制度,因此,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为职业道德建设提供制度保障,把提倡和反对,引导和约束,自律和他律结合起来,把思想引导和利益调节、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统一起来,加强对职业行为的督促检查、严格考核奖惩,确保职业道德规范在实践中得到落实。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管理规章和制度中,既要结合水管单位的工作的特点和要求,又要符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要把职业道德的要求,进一步转变为翔实可行的岗位职责和操作规程,把职业道德规范融入到管理规章制度中去,形成职业道德和业务工作相结合的管理规章制度,并严格考核和奖惩,使职业道德从“软约束”向“硬约束”的转化,加强其约束力、强制力。 四、加强水管单位职业道德建设,要发挥党员和各级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党员和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十分重要,要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对党员和各级干部高标准、严要求,充分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要加强党员的党性修养,用共产主义道德严格要求党员。发挥各级干部的职业道德习惯的价值导向作用,邓小平同志说:“群众在对干部总是要听其言、观其行的”。加强各级干部的职业道德建设,使各级干部身体力行,以身作则的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令而不行”,有了党员和各级干部的表率作用,职业道德建设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加强水管单位职业道德建设,要深入开展群众性职业道德实践活动。 职业道德建设的过程,是教育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职业道德的目的在于规范人们的职业行为,以活动为载体,吸引职工普遍参与是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一是要以职业道德规范为内容开展职业道德的实践活动,如长葫局开展的“爱岗敬业、服务灌区、奉献社会”为主题的春灌劳动竞赛等;二是要开展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的教育和整顿活动;三是运用先进典型影响带动群众,运用先进典型的职业道德事迹、精神教育和引导群众;四是要以职业道德中存在的问题作为职业道德实践的突破点,增强职业道德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解决职业道德中存在的问题,既治本,又治标,解决群众关心的 职业道德中存在的问题和现象,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勿心善小而不为,勿为恶小而为之”,使职业道德建设落到实处,取得成绩。 六、加强水管单位职业道德建设,要把职业道德建设放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突出位置来抓。要把职业道德建设融入到思想政治工作中去。 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和中心环节,职业道德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要把职业道德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职业道德建设,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顺利开展,职业道德建设不但要纳入行政目标考核和对职工个人考核,还要纳入精神文明建设考核的内容。 良好的职业道德的养成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职业道德的教育离不开思想政(文秘站:)治工作,要把职业道德的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工作中去,充分利用思想政治工作的“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身作则”等工作方针、方法和原则,以真诚感染人,讲道理说服人、以行为作示范,使职业道德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促使良好职业道德习惯的养成。 总而言之,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水管单位思想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它水管单位对于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和工作秩序的养成,对两个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新形势下,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工作,一定要把它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一定要加强职业道德的教育,使职业道德规范人人皆知,深入人心;一定要结合实际,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一定要把教育和管理相结合,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为职业道德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只要有扎扎实实的以上工作和党员、干部的表率作用,水管单位就一定会形成崭新的、优良的职业道德风貌。 职业道德论文:司法职业道德实施机制探讨 在国内举行的第一次关于司法职业道德的国际研讨会上,法官惩戒程序问题成为主题。有些中国法官颇有微辞:中国当前的司法职业道德建设的核心是建立一套完善的行为约束规范,而法官惩戒程序只是关于如何查处违纪问题的规范,无论如何也不应当成为首先需要研究的内容。但是,在与会的加拿大专家眼里,似乎法官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尚有弹性,而对法官惩戒程序以及法官的权利在惩戒程序中的保障却被认为是影响司法独立和司法权威的重要因素。“ 当然,中国和加拿大在司法职业道德方面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两国所侧重强调的方面有所不同。但是,即使是在正在努力建立自己的职业道德(实体)准则体系的中国,建立科学、有效的司法职业道德实施机制(又称法官惩戒机制)至少也是一个与建立实体准则体系同等重要的问题。有鉴于此,本文将对职业道德实施机制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建立科学的实施机制进行初步探讨。 一、实施机制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一)含义 司法职业道德实施机制,是指法官的职业道德规范得以贯彻、实施的机构、程序和其他工作制度的总称。实际上,作为一般规律,任何实体性规范发挥其作用的先决条件就是建立一套合理、完善的实施机制。例如,民事诉讼法是实施民法的主要机制;刑事诉讼法是实施刑法的主要机制;行政程序法(包括一般行政程序规范、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是实施行政实体法的主要机制。对于司法职业道德来说,建立一套督促法官遵守职业道德的机制,设立处理法官违反职业道德的机构,设置相应的人员,建立相应的程序,都是职业道德实施机制的重要部分。例如,职业道德基本准则要求法官严守司法廉洁,这还需要有一些机构、人员和制度确保这一准则的落实,包括宣传、教育、监督等。如果出现法官违反廉洁规范的情况,还需要相应的机构、人员按照一定的程序、制度加以处理。这些都是我们所说的实施机制的构成部分。 (二)基本特征 司法职业道德实施机制与司法职业道德规范的关系,与民事诉讼制度与民法或刑事诉讼制度与刑法的关系确有一些相似之处,但职业道德的实施机制又有自己的特点。 第一,自治性。职业道德规范是自律性规范,从而保障职业道德规范实施的各项制度也具有完全的自治性。例如,法官惩戒机构一般由法官职业团体(如法官协会)或者法院建立,惩戒机构的组成人员一般由法官组成(也有吸收公众参加的情况),惩戒程序也多由最高司法机关自行制定。当然,根据一国的立法传统,也可以把这种机制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成为带有国家强制力的法律规范,但其本质特征仍然无不表现出其自治性。 第二,准司法性。对于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的处理,是在一种行政式的准司法模式或机制之下进行的。它与司法(诉讼)程序的不同之处在于,提起指控或投诉的人并不像在民事或刑事诉讼中那样作为一方当事人或检控方在程序中出现,也不必作为被投诉法官的对立的一方监督程序的进行,还不必承担类似于检察机关承担的“举证责任”。但是投诉人有权利知晓处理结果。惩戒机构依职权对被诉法官的行为进行调查,而不是像在诉讼中那样依当事人的诉讼请求而进行庭审。它与司法(诉讼)程序的相同之处在于,被诉的法官享有与诉讼中的被告方类似的权利,如为自己辩护的权利。惩戒机构的处理决定,必须是在听取了被投诉的法官的意见之后作出。 (三)重要性 虽然我国当前对于法官职业道德制度建设重点还放在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与体系方面,但随着司法改革的深入和社会对法院地位认识的提高,职业道德实施机制日益显现出其重要。 第一,关系到对实体规范的实现。实际上,没有实施机制的实体规范是没有生命的。没有科学、完善的职业道德实施机制,职业道德规范便无法正常发挥作用。一个国家可以写出完美的职业道德规范,但如果它的实施机制残缺不全,缺乏合理性和有效性,这种职业道德规范也难以实施。 第二,关系到能否准确有效地打击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机制的建立在于保障职业道德标准的实现,其外在表现之一就是使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得到应有的惩戒。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保障也在于有一套有效的程序制度。 第三,关系到能否保持司法独立性。法官是司法独立原则的直接实践者,而法官惩戒程序所指向的对象就是法官。因此,这一机制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法官或法院独立性的实现。这一点是各国研究司法职业道德实施机制的所关注的核心问题。在奉司法独立为法治之本的国家,任何行为和制度都必须先经得起司法独立这一关的检验。 第四,关系到法官的权利的保护。如果惩戒程序的设计不注重对法官权利特别是程序权利的保护,法官将失去正常履行司法职责的保障。 二、国外机制简介及背景 在研究中国的司法职业道德实施机制之前,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国外的情况。应当说,不论是大陆法系 国家还是普通法系国家,都十分重视职业道德实施机制。在德国,联邦法院专门设立“联邦惩戒法庭”(又译职业法院),审理涉及法官和其他高级公务员违反纪律的案件。德国还制定了《联邦纪律法》,规定对公务员(包括法官)采取纪律措施的程序。在加拿大,议会制定《法官法》时一并建立了“加拿大司法委员会”,处理法官违反职业道德的投诉和政府提请惩戒法官的建议,并为其规定了详细的工作程序。在美国,司法职业道德规范一般由各州的司法职业道德委员会实施。为统一司法惩戒程序,美国律师协会和州司法学会制定了《司法惩戒示范规则》,对司法行为委员会的组成、职权、人员配备,法官惩戒的理由、惩戒种类、证明问题、调查程序、审理程序、决定程序等作出具体规定。联邦和各州的司法职业道德机构可以选择采纳这一示范规则。 对于各国司法职业道德实施机制的具体内容,这里不再详述,以下简要介绍这些国家制度存在的一些共同特点: 第一,利益均衡的制度基础。这些国家在建立司法惩戒制度时,十分注意各种利益之间的关系的平衡,从而避免因为保护一种利益而伤及另一种利益。例如,美国在制定《司法惩戒示范规则》时,十分谨慎地考虑了几种相关的利益:一是在处理对法官不端行为的投诉过程中,应确保法官获得公平对待的权利;二是司法委员会认为没有正当理由相信法官实施了不端行为时,法官应当获得“投诉保密”的权利;三是应当注意到公众对于严肃认真处理对法官的投诉和以高尚行为标准要求(约束)法官是十分关注的;四是法官和公众都希望能及时、准确地处理对法官的投诉。 第二,自治性。这一特点在普通法国家表现尤其突出。有的国家从全国司法系统中选任或指定一些资深法官组成司法委员会或司法行为委员会,专门处理法官违纪案件;有的司法委员会由法官、律师、普通民众共同组成,以保证组织的代表广泛性;有的国家则由最高法院行使这一职能。强调司法惩戒的自治性的基础是把职业道德规范作为法官职业(行业)的主要管理方式,同时把民众判断标准纳入法官行为约束之中。 第三,程序性/司法性。各国的司法职业道德实施机制正在逐步摆脱其传统的行政性,而试图建立一种合理、正当的惩戒程序。国外的这些惩戒机制都非常强调程序性或司法性。例如,为保障惩戒案件审理的中立性,调查人员不能参与审理,而只能作为辅助工作人员或者证人;审理时允许提供证据并根据一定的规则判断证据的效力;对于投诉人应当以合适的方式告知其程序进展情况等。其中,法官的程序权利的保护在各国都十分充分,而且这些程序与法院进行的司法诉讼程序十分相似。 第四,保护性。可以说,在一些法治发达的国家,法官的公信力是非常高的,而处理对法官的投诉时,除了实现整束法纪之目的外,更侧重保护法官的程序权利,维护司法的独立性不受不当惩戒机制的影响,避免法官履行司法职责的积极性受到不应有的损害。 三、我国现行法官职业道德实施机制及评价 我国对法官行为的约束包括刑法、程序法、行政纪律规范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约束,相应的机制也分为几种。这里重点介绍一下法官职业道德实施机制的情况。 (一)现行机制 应当说,我国现行法官行为约束机制中并没有明确使用—“职业道德机制”一语,但实际上这一机制是存在的,而且多以纪律惩戒的形式出现。这与我国强调司法职业道德比较晚、职业道德在法官管理中尚未获得其应有地位,以及我国在立法和司法纪律中已有很多约束法官行为的内容有很大关系。例如,《法官法》中就有专章规定法官的惩戒制度;最高人民法院也制定了一些关于法官惩戒的规章制度,如《人民法院监察工作暂行规定》、《人民法院监察部门查处违纪案件的暂行办法》等。也就是说,一些职业道德规范早已纳入了立法或纪律文件之中,职业道德实施机制也以纪律惩戒的方式得到确立(尽管该机制的内容远不只这些),在我国称为“(纪检)监察制度”。为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本文仍使用职业道德实施机制这一概念。 我国现行司法职业道德实施机制的主要内容包括两部分,即法官个人自律机制和法官职业自律机制。所谓法官个人自律机制,是指法官通过认真学习、自我觉悟、自我约束、自我反省等方式,切实遵守司法职业道德标准,避免发生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所谓职业自律机制,是指法官职业(行业)组织(包括各级法院)对于法官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进行申诫、制裁的机制,而这种制裁不是来自国家权力,而是法官职业自律管理的固有权力。本文研究的侧重点在于后者。 (二)主要内容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有关规定,我国的“(纪检)监察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第一,机构。我国各级人民法院的监察机构是人民法院行使监察职能、管理监察工作的专门机构,负责对法院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监察。其具体监察职能包括监督制约、惩处违纪人员、教育防范、支持法院工作人员依法办事、保护法官工作积极性等。 第二,监察权限。人民法院的监察部门具有检查权、调查权、建议权和一定的行政处分权。 第三,监察活动的原则。人民法院监察机构行使职权,坚持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原则、实事求是原则、适用法律和纪律上人人平等原则、依靠群众原则、惩教结合原则。 第四,控告与受理阶段。人民法院对于公民和机关、社会团体对法院工作人员提出的控告、投诉、检举,应当受理。受理之后,经初查成立的,进入立案程序;不符合立案条件的,作其他处理。 第五,案件调查与审理。调查是指监察部门查询核对情况、收取证据、认定证据的活动。审理则是由案件调查组将案件提交案件审理委员会或案件审理小组进行审理的活动,包括审核事实和证据、审议案件处理意见、提交审批等。 第六,申诉复查复议。法官受到处理后,有权利提出申诉,要求监察部门复查、复议。监察部门应当依照法定程序进行上述活动。 (三)评价 我国现行职业道德实施机制机制在维护法院队伍纯洁、严肃查处违纪法官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现行(纪检)监察机制自身的传统局限性在某些方面已经不适应对法官职业约束和管理的特殊需要。 法官职业的形成与成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与结果。法官职业自身的特点以及司法权力的特点,都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司法职业道德实施机制。随着《法官法》的制定与修改,法官职业与其他职业特别是普通公务员的区别愈加明显。法官职业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法官的独立性、中立性、职业化(专业性)、保障性等方面。法官惩戒机制一方面应当实现纯洁法官职业队伍、惩治违纪行为的目的,同时要体现和维护法官职业的这些根本特点,确保司法权力的独立、公正行使。而我国现行机制虽然在惩罚与教育、约束与支持、打击与保护的关系方面有所强调,但强调程度仍然不够,实践中也存在一些惩处不力或保护不足的情况。同时,现行机制在程序性、行政性、非司法性等方面也存在的一些问题,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司法权力和 法官职业本质的要求。 四、建立新型职业道德实施机制之设想 (一)总的考虑 在建立我国新型职业道德实施机制时,应当考虑以下因素: 第一,以保障法官独立、公正行使裁判权为根本。如前所述,公正与独立是法官职业的本质特征,是一切与法官有关的制度都应追求和维护的目标。职业道德实施机制的建立也应当如此。 第二,以科学的程序保证及时、有效查处法官的不端行为。机制的直接目的还在于查处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维护司法队伍的纯洁,但这一切必须借助科学、合理的实施程序。 第三,以现行机制为基础。我国现行的实施机制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应当继续发扬,但其中关于机构设置、人员组成、审理方式、决定程序等方面需要有较大的改革。 第四,从中国实际出发,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一些国家在职业道德实施机制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教训,都值得我国批判地借鉴,但整个制度的建立还必须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包括法官职业道德现状、社会对法官职业的期望等。 (二)实施机构 专门机构是整个司法职业道德实施机制的基础。新型机制要求该机构是一个能真正胜任司法惩戒职责、督促司法职业道德实施、促进建立更高职业道德标准的组织。具体问题可以作如下考虑: 第一,机构的性质应当是自治的或半官方的,即由法官职业自己建立这样的机构。 第二,机构的组成人员应当是司法界最具声望的法官。组成人员可以不是专职的,但应当保证一定时间处理法官惩戒案件。同时,也可以吸收部分法律界其他人士或公众参加。 第三,组成人员只是决策人员,因此需要设置各种辅助人员进行调查、提供法律意见、办理行政事务。 第四,机构设置可以打破行政区划,而在一个地区设立一个惩戒机构。这样一方面可以统一对职业道德标准的理解,同时可以集中力量处理案件,提高工作质量。 (三)程序 关于程序的改革,可以参考我国刑事诉讼程序的一般要求。由于法官惩戒程序的特点之一是其准司法性,而且这一点在一些国家已经得到成功的实践,所以在新的程序设计时应当充分体现这一基本特点。作为一种准司法程序,必须应当考虑其公平性、科学性以及举证责任、证明标准、调查与决定的分立等各项具体制度。 (四)法官的权利保护 投诉人和被投诉人,特别是被投诉人的权利的特殊保护应当成为建立新型机制中的重点之一。当前仍然存在法官被无端投诉,受到较长时间内的调查,在此期间无法安心工作,影响独立审判的情况。为强化保护,应当特别强调几项要求:一是惩戒程序的保密性。如果调查人员从掌握的情况分析,认为不可能存在违反职业道德行为的,应当为该法官保密。但是,从维护司法公信力的角度考虑,如果投诉已经广为人知,则应公开审理并将审理结果公开。二是法官的辩护权,即在作出决定前,审理小组应当充分听取法官的辩护。法官应当有机会为自己辩护,也可以请律师为自己辩护。三是区分正当行使司法职能的行为和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不应混淆界线。四是对法官采取惩戒措施时,可以听取并尊重法官对处理结果的意见。这种“协商式”的惩戒方法对于法官正确认识并改正自己的错误十分有益。 职业道德论文:教师的作用与职业道德 教师是一个活动中的一个基本要素。认识教师在教育过程以及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认识教师的劳动特点及其应具备的素质,特点和条件;认识他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教育质量有重要的意义。 教师在教育中究竟处于什么样的地位,起着什么样的作用?我个人认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这是教育工作者应树立的基本观点。因为教师的特定活动对象是学生,他根据一定的社会委托,对学生身心施加某种影响,他跟学生的关系是据此而产生的。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主要通过教师来体现,教师是一定社会教育方针、政策去培养人,使学生的身心朝着社会的要求方向发展,在教育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其次,教师术有专攻,受过专门的教育训练,教师知之在先,知之较多,在知与不知的矛盾中教师处于矛盾的主导方面,教育计划、大纲主要靠教师去组织实施。而学生则知之在后,知之较少,教师要针对学生实际,对前人的文化成果,加以消化,进行一番取舍、组织、加工、转化为学生的知识、能力和观点,教师不仅用丰富的知识观点哺育学生,还要教给学生获得知识能力的正确方法,他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引路者。美国的心理学家科克实验证明:“学生的成优劣与指导多寡成正比,指导越具体、细致,成绩越优,缺乏指导,成绩最差,各组的成绩均因指导的增加而上升。” 第二,教师又是年青一代心灵的启蒙者和塑造者。加里宁曾说过:“教育是什么意义?这就是影响学生们的心理和道德面貌,要在整整十年的学生期间内,从一定方向上影响学生地就是说,要把学生造就成人。” 儿童步入学校后,他的知识,智力的开拓和发展,道德观、人生观,个性的形成都与教师的启蒙和塑造密切相关,不仅如此,教师对儿童的健康成长也有重要作用,教师是塑造学生心灵的工程师,是使学生健康成长发展的保健师,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者,这种建设者将直接影响到社会物质文明的建设,正因如此,党和国家对教师寄予莫大的希望。 此外,“凡是学生都感到自己是学生,都有一种‘向师性’,都会产生‘学生感’,他要学习,要听教师的指挥。”这种属性,在学生的学习、生活起着主导作用,这有客观上也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但是教育起主导作用并不属于教师说的算,教师可以包办、代替,教师可以把学生当成“白纸”、“瓶子”、“罐子”,将前人积累的文化科学成果移植到他脑中去,因为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具有主动性、积极性的学生,肯定教师的主导作用并不意味着否定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相反,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精心培育的结果,所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是衡量教师主导作用的观点的重要标志。 可见,无论从教与学的全过程看,或者是从认识的角度上看,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都起主导作用。这就是我们应树立正确的教师观,显然那种认为教师应该放弃主导作用的观点是错误的。 然而,教师主导作用的实现,是有条件的,其主导作用能否发挥或发挥多大,与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思想水平、工作水平和客观的工作条件密切相关。 教师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的作用,是和教育这一活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密切相关的。人类要把历代长期积累的社会精神财富,包括文化科学知识、文学、艺术、社会思想、哲学思想等一代地传下去,不能没有教育,没有教师,否则人类文化遗传的传递就在中断,人类社会也就无法延续和发展。 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和社会道德准则,行为规范的传播者,他在人类社会有继承和发展中启着承先启后的桥梁作用。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教师是过去历史上所有高尚而伟大人物跟新一代的中介……他感到是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个活的环节”。人类由于有了这个环节,才有光辉的未来。 但是,由于一定社会的教育总是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所制约,因此,在阶级对立的社会里,教师对社会所起的作用,同样体现了一定阶级的要求。教师在客观上总是自觉不自觉地为当时的统治阶级的需要培养他们所需要的继承人。尽管这样,我们也不能因此从总体上否定教师在传播和发展人类文化中所起的作用。 在人国社会主义条件下,由于教育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教师的作用也发生了性质上的变化。教育在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大批的人才,而“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在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所以教师的工作将直接影响着社会四个现代化的成败,影响着民族的素质和祖国的未来。 教师对于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是永恒的,这是由教育的永恒所决定的。 列宁把教育现象称之为永恒的范畴,因为只要人类社会的存在,就需要教育,教师的职业出就不可缺少,即使阶级消灭,教师职业永存,教师的职业与社会其存亡。 教师的劳动任务和劳动特点,决定了教育必须具备一定的素质,才能完成任务。 教师的职业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履行的行为规模和道德准则,它是教育道德结构中的主体部分,它在调节教师全部道德品质中起重要的作用。教育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有: 1、对待教育事业的道德 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是教师的基本教育准则。如前所述,教师的劳动特点是长期复杂的,它不是单凭经济招待会手段、行政命令及立法措施所能奏效的,教师为认识自己的劳动对象并能掌握和改 变他们,所需付出的社会必要劳动是无法估量的,它的工作量往往超过社会规定的时间和空间,甚至有时还要超越他们自身的负荷,倾注了全部精力和心血,而所得的劳动报酬却往往和他们的劳动支出不相适应。因此,教师只有具备高尚的革命理想和献身精神,充分认识自身工作在“四化”建设中的重要意义,才能树立从事教育事业的光荣感和责任感,以自己的知识和修养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2、对待学生的道德 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也是教师忠于人民教育事业具体表现。热爱学生与否是对教师道德评价的重要标志,不热爱学生的教师决不是好教师。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教师热爱学生,是基于学生是革命的后代,他们的成长,直接关系着民族的素质和祖国的未来,正因为如此,教师热爱学生应该表现在对学生的全面关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把自己的全部情感倾注到每个学生的身上,对他们做到既严格要求,又尊重信任。不侮辱学生人格,不讽刺,挖苦学生,教师要热爱每一个具有不同性格的学生,使他们发展各自正当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不只以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教师对学生要做到严慈相济、情理结合,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在各自原有基础上提高。 3、对待教师集体的道德 一所学校要强而有力,首先靠的是团结一致的教师集体,学生的塑造也靠教师集体的劳动智慧。教师集体是一个由共同的教育任务组成复杂的整体,要使这一集体能够作为一个统一整体有效地进行工作,所有成员力量的协调一致非常必要。集体中的每个成员不仅要对自己的本份工作负责,同时,彼此之间还要对整个“事业”负责。如教师所教的每门学科都是形成学生完美的个性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各科教师就不能采取贬低其他学科的方式来提高本学科的威信,每个教师劳动的显著特点之一,教师钻研教材主要依靠个别劳动,进行教育,教学活动也往往是面对学生单独进行,这就容易造成一种假象,似乎工作的成绩仅仅取决于教师个人的努力。可是这种个别性劳动的形式更需要教师确立正确的产物道德观点,这样正确处理好教师之间以及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做到彼此尊重,相互支持,心理相容,通力协作。 4、对待自己的道德 教师的劳动始终具有示范性,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以自己的知识,技能去影响学生,他的品德修养、道德情操、作风仪表,治学精神以至劳动态度都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表率作用是任何其他教育因都无法代替的。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固然许多事有赖于学校的一般规章,但是重要的东西永远取决于跟学生而对面交往的教师个性,教师的个性对年轻人的心灵影响所形成的那种教育力量,是无论靠教科书、靠道德说教、靠奖惩制度都无法取代的。”可见教师自身的修养和业务的提高显得特别重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严于律已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应该在自己的一切行为举止中,以身作则地成为学生的表率,成为其有高尚的共产主义品德、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广泛的文化修养和渊博的知识的楷模。只有这样才能说服学生。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只有不屡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和智能素养才能做好教育工作。 (漳州农校:王少娟)
中小学德育教育论文:浅谈新时期中小学德育教育的创新策略 摘 要:中小学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对中小学生的教育不仅要停留在各种知识教育上,更应该要加强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本文对中小学生德育教育的策略进行分析和探讨,旨在提高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德育;策略;问题 德育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中小学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阶段,也是各种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的观念不断形成的过程。德育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引导中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当前中小学教育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重视知识教育忽视了学生的思想品德,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还有待提高。在现代社会的影响下,很多中小学生的生活环境都发生了改变,比如中小学生过早、过多地接触网络,网络媒体中充斥着鱼龙混杂的信息,很多负面信息在新媒体中广泛传播,对中小学生的生活以及学习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加强中小学德育教育是当前中小学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中小学德育教育过程中,应该要做到情与理的结合,使得中小学德育教育可以变得更加人性化、柔性化,引导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加强对德育教育的重视 中小学德育教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尤其是对于中小学生而言,中小学时期正好是他们的性格、品德等形成的关键时期,德育教育不仅要给中小学生传授各种思想道德相关的知识与常识,最重要的是让中小学生利用这些知识加强对自身行为的规范,从而成长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德育教育是一门必要的学科,对于任何一个学生而言,德育教育远比知识教育重要,教师必须要学会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引导,从而使得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才能确保他们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保持正确的心态。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应该要不断完善校内的氛围,对中小学的学生进行更多引导和教育,让他们能够更多地融入到中小学的管理过程中,对自己在学习以及生活中存在的为一些思想问题进行处理,提高学生在思想政治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 二、加强柔性化教育 在德育教育过程中,传统的教育理念必须要改革,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德育教育应该要结合中小学生的个性特征,加强柔性教育,结合中小学生的个性特征,对学生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叛逆的情况,教师越是对他们进行管束,则他们的反抗就越严重,因此在教学的时候要找对方法,不要用过于强硬的手段,尤其是对于德育教育而言,柔性化教育是一个重要的途径。首先,教师应该要站在中小学生的角度进行考虑。很多中小学生之所以出现思想道德品质的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的诉求得不到满足,找不到宣泄,因此在思想上变得极端。对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逐渐意识到将提高中小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作为德育教育的发力点,以中小学生的利益和发展为根本的重要性,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替代传统的“黑板”教育,要从中小学生的角度出发,对教学过程进行辨证的思考,从而能够有效地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能够对中小学生的心理诉求进行满足,减少中小学生错误行为的几率。其次,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关怀。教师应该要与家长之间多一些沟通,从而能够对中小学生的动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积极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的作用,为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各种状态的关注,从而能够积极掌握中小学生出现的一些异常情况,并且与家长进行沟通,对中小学生的行为进行分析,从而能有效地预防各种问题的发生。 三、合理地利用新媒体 第一,利用新媒体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德育教育与一般的学科教育不同,对学生进行心理引导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小学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过程中,应该要对这门课程进行准确的定位。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学生是教育主体,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基本情况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不能一概而论,要对学生有足够的关怀,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感受到外界的关心,防止一些心理问题的出现。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应该要从自身做起,加强对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解和重视,借助我国的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引导,从而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品德和情怀。比如可以借助一些计算机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传统文化教育的视频,对我国的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宣传和讲解。第二,利用新媒体加强情感认知教育。德育教育其实是一种情感认知教育,是学生的思想以及情绪的一种引导教育,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对人生以及生命有更加深刻的认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认知教育。新媒体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新媒体宽松的环境让学生可以畅所欲言,保持一种愉悦的心情来学习,教师要借助新媒体加强情感引导,给学生更多的关怀,使得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并且可以借助新媒体为学生搭建一个沟通的平台和桥梁,使得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没有受到太多的限制,因此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健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 四、加强课外活动的开展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各种活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使得学生能够团结在一起,发挥集体主义精神,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解决。比如在课堂之外组织游戏,如读书会、踏青活动、学雷锋活动等,将德育教育的内容融入到游戏中,寓教于乐,让学生能够不断强化自己对德育教育的认识。 综上所述,在中小学教育过程中,德育教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当前的教育过程中应该要对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方法进行改革,丰富教育内容,提高中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进而不断提高中小学生的道德素养。 中小学德育教育论文:浅析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一、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 1. 教师的仪表和教师的语言 在体育教学中,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作为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教师应举止大方,谈吐文明,教学中,讲解清楚、示范规范、言行一致,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达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亲其师,信其道”“身教重于言教”。这两句话同样证明良好的德育形象在课堂教学中的深刻意义。 教师用语要文明、简练,应是有较强的逻辑性,幽默是可取的,但切忌低级庸俗。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来影响和感染学生,使学生养成文明用语的良好习惯。 因此,我认为体育课堂教学时应做到“六规范”: 规范语言――使用普通话和文明用语; 规范示范――动作正确,熟练优美; 规范板书――字迹工整,格式正确; 规范仪表――衣着合乎运动特点,精神饱满; 规范行为――举止大方,遇事得体; 规范环境――教具摆放有序,场地设计合理优美; 体育教师言于律己,率先示范,带动着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这至关重要。 2. 教师与学生之间 教师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既是教师高尚品德的表现,又是一种教育手段,在塑造学生的灵魂中是一种巨大的力量。特别是对那些能力较差、组织纪律较差,以及不重视体育学科学习的学生要耐心帮助,决不能用讽刺的语言刺激他们,侮辱谩骂学生。在教学中应创造机会给技术水平较差的学生锻炼的机会。例如,在体操练习的最后讲评时,除找出较好的学生示范小结外,还可以请虽然完成动作较差,但在某一环节有所进步的同学,再做一、二次练习,肯定他们的进步,并要求大家热情鼓励。这样有利于增强他们完成动作的信心和感到集体的温暖。对体育骨干和运动能力较强的学生则从严要求,绝不能袒护他们的缺点。 二、结合教材特点进行渗透 课堂中,选择合理、科学的组织教法,教材的灵活应用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结合起来,尊重人格和自主性,利用课堂的组织教法中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注重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以及热爱美、鉴赏美、表现美的情感美的情感培养,促使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三、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思考 学校体育运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涵丰富而积极的教育功能。体育是培养学生品格的良好场所,体育可以批评错误、鼓励高尚、陶冶情操、激励品质。事实证明,在教师的主持引导作用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身心方面的影响,就能发挥体育运动自身积极的教育功能,即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能力,磨练学生意志,陶冶学生情操的积极作用,并能对其它学科的学习产生良好的迁移。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为了对学生给予道德上的影响。教师本人必须是有高尚道德的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是体育教师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四、结语 学生高尚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实践证明,通过体育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思想、理论与观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人民,遵守纪律、团结奋进的集体主义精神,尊重他人,诚实、公正、谦虚、礼貌的高尚品质;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自信心和拼搏进取精神及顽强的意志品质;还可以培养学生豁达开朗的性格和不服输等良好的心理素质。小学体育教学应以“育人”的目标出发,坚持站在“育人”的角度备课,将“思想品德”的内容寓于整个体育教学之中,提高学生自身心理素质,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好习惯,培养独立的从事科学体育锻炼的能力,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湖南省祁阳县进宝塘镇中学 426100) 中小学德育教育论文:浅谈团场中小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中的问题 摘 要:德育,即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德育教育一直是学校教育的工作重点。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能独立思考的、尊重社会公德的劳动者。德育过程是教育者用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影响受教育者,启发他们自觉接受教育,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过程,德育过程只有做到知、情、行的统一才能收到预期的德育效果。 关键词:德育;团场教育; 问题;对策 当前,学校道德教育弱化,应该受到所有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学校应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研究和探索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办法、新措施,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意识,避免德育教育的虚无、浮夸、等形式主义,提高中小学生的文明程度,为社会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现代化建设人才。但是我们在教育设计过程中,常常出现纸上谈兵的问题,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形式化的问题,以下问题比较突出: 一、家庭教育忽视德育 家庭是人生成长、生存、发展的初级场所,因而父母的行为习惯对子女的影响是最直接最深远的,“孟母三迁,成就一代文化大儒;岳母刺字,培养传颂千古的民族英雄。”在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文明史中,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这本应该更加传承和发扬的家庭教育精神,在我们社会日益进步,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很多父母认为他们的任务是让孩子衣食无忧,因而父母视子女为私有财产,娇宠有加,呵护备至,一味迁就,百依百顺,甚至纵容等已成为普遍现象。家长德育意识的淡漠,至使家庭教育德育功能衰减,对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另外一方面就是家长过分依赖学校教育,把德育教育全推给学校,孩子在家期间放任自流。许多家长认为德育教育是学校的事,与家庭无关,于是一推了之,甚至以“学生最听老师的话”为借口,将教育责任完全推到学校和老师身上。 除了教育观念上的偏差外,学校与家长的沟通有时不畅通、家访有时不及时甚至不家访、对家长有时还存在不尊重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意义上也打击了家长的积极性,有时我们还在经常埋怨家长素质怎么这么差。显然,这违反了德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的原则,学校德育在这样的情形下举步维艰。 二、德育内容的形式化 与学业教育强调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要求相反,思想品德教育恰恰喜欢把学生当作道德知识的接受器,学生没有情感诉求,也没有自主建构。德育内容应该回归凡人生活,贴近凡人现实,即充分重视多元共存的社会中普通人的思想状态,而以往的德育习惯于用一个时代的英雄人物来进行正面教育,或用典型的反面人物来进行反面教育,即习惯于用“超人”和“坏人”来教育学生。这样的德育内容往往远离学生的生活。学校德育应该拉近学生与凡人的距离,“培养他们对多样化的尊重和开放与宽容的心态,培养他们自主判断与自主选择的能力。” 我国目前大多数学校还是将社会道德规范作为改造学生的“蓝本”,把学生看作是被填充的“道德之洞”,把片面的外部灌输作为促进个体发展的根本动因,采取强迫服从的方法开展德育工作。它忽视学生的道德需要,无视学生的接受水平,把成人的道德观强加予学生,让学生不情愿地服从。例如:《小学德育纲要》中第十条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对于小学生来说属于较为抽象的内容,如何在教育过程中找到适合小学生具体和形象思维为主的心理实际的教育方式尚需进一步研究。在这种情况下只能使学生被动地接受既定的道德规范,很难使他们将这些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人的道德需要,更难将其外化为正确的道德行为。 三、学校的德育有盲区 学校应该把针对全体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与培训纳入德育工作的范畴。有些学校的师德培训仅限于班主任等从事德育工作的专职人员;面上的学习只是流于形式的读读报纸,传达文件,很少就提高师德修养展开专题讨论与交流,更不去在典型的挖掘与培养上下功夫。结果,学校只有少数人从事德育工作,不能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一般教师不能以高尚的人格魅力与道德感召力随时随地去影响学生,不能以满腔热忱的态度和以人为本的观念来教育学生;极个别教师甚至误入歧途,严重败坏了教育形象。忽略师德教育的实质是违背了“育人者必先育己”的原则,有悖于“全员育人”与“课堂是育人的主阵地”的原则。需要指出的是,师德教育的目标应升华为发自内心的崇高的职业道德感、纯洁的爱心以及心灵拷问式的自省,决不能满足于遵守师德“底线”的一般要求。从而在心理上和认识上产生“社会适应不良症”,以致于使许多个体的不良道德观点乘虚而入,最终导致学生对德育的可信度下降,影响德育的作用和效果。 四、结合学校实际,改善学校德育工作的几点建议和对策 1.德育工作必须把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作为重点任务。学会做什么人?学会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高中是学生世界观形成的阶段,是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高中德育要紧紧围绕学做人这个重点,抓好学生基本道德规范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要继续克服不切实际的大而空的教育内容和形式主义的教育方法,使各班德育工作更贴近学生成长的实际和需要,并扎扎实实地取得效果。今春学校德育教育的主题由三个:责任教育、感恩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各班可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含学生的认知水平、班级的德育状况、德育教育获得开展的状况等),选择一个或两个开展,今春班主任的期末总结也就是专题教育活动总结。 2.德育教育必须重视实践环节。把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实践,实现知和行的统一,是中小学德育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道德认知教育固然重要,道德实践环节更为关键。现在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学生的知与行不统一,学生认知的道德规范不能变为自觉的行为习惯。各班要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校内外实践活动)及对学生进行操行考评等来加强道德实践环节,促进学生的知行统一。高一年级可在新课改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实践活动。 3.德育教育必须实行分类指导。我校学生来源不一,团场中心和连队的德育教育,情况千差万别,各初级中学德育教育的多样性、不均衡性和个人成长的特殊性,决定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个体差异性,因此在要求上对学生不能一刀切,必须实行分类指导,要帮助不同类型的学生总结成功的做法和经验,树立不同类型的先进典型,带动同类学生的发展。 4.德育教育必须坚持创新原则。创新是中小学德育向前发展的动力,是时代的要求。中小学德育无论是内容、方法、手段都需要不断地开拓创新,不能一成不变,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德育教育在内容上融入时代精神,方法上要有时代特征,手段上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要注重调研,特别是对当前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热点、难点问题的调查研究。在调研的基础上,拿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这就是创新。有了这样的创新,德育工作才会不断地向前发展。 5.德育教育必须倡导奉献精神。德育工作本身就是塑造人的灵魂的工作,需要有高尚的品质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德育工作的环境、条件还不是很好的情况下更是如此。我们要教育和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健全的人格和良好行为习惯,德育工作者的示范带头、言传身教、人格力量和奉献精神是关键因素。因此,在德育教育中我们倡导奉献精神,希望我们每一个班主任都能从自我做起,在学生中树立良好形象,以自己的行为影响带动学生,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中小学德育教育论文:农村中小学德育教育研究 摘要: 作为德育工作的主体,农村中小学德育存在着较大的问题,且其牵扯面较广。所以,如何妥善地解决德育工作中面临的问题,是整个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关键点。初步分析了中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困境,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措施,以期为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一定依据。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 德育 困境 措施 一、农村中小学德育困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价值多元化、经济多样化,为农村的青少年群体提供了较大生存空间,但是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困惑,虽然面临社会发展的大好时机,但是农村中小学德育也存在着如下几种困境: 1.德育工作环境复杂化 其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激发了人们致富的热情和潜力,但是也给农村中小学德育带来了尴尬境地,社会的变革打破了长期禁锢农村的传统理想和道德信念,让人们卸下包袱,可以大展宏图,但也对整个农村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其二,社会改革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信念、信仰、道德缺失等问题。上述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冲击着农村中小学德育,使农村中小学的德育环境变得复杂化。 2.来自社会、学校的德育压力逐渐增大 长时间以来,农村子弟都将当兵和上大学作为跳出农门的主要渠道。近些年,随着学校升学压力的增大、我国兵役制度的改革、高等院校的扩招及后续的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导致了“读书无用论”的再次抬头,使得农民因对社会的误解而将其不满转移到学校教育中,并将其作为宣泄心中不满的工具。在上述两种情况的影响下,农村中小学德育教育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 3.德育系统不完善 德育系统不完善,主要包括德育方法陈旧、德育内容单调、德育教师队伍建设滞后、德育评价机制不健全;另外,在部分学校开展德育教育过程中存在着鄙农、轻农情况。例如,部分中小学中现有的德育评价机制,多年以来各中小学均缺少较为有效的德育评价机制,使德育工作常处于“说比做重要、忙起来什么都不重要”的尴尬局面。 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措施 1.强化德育工作的重要作用 学校德育工作关系到教育事业的稳步发展和青少年的成才大局。农村中小学要逐步转变观念,避免重智轻德,反对智育和德育相对立的观点,理清学校办学思路,稳步做好学校的德育工作。借助举办讲座、引发材料、课外活动,开会等重要形式,将学习制度化,强化学校内全体教职工对中小学德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多方合作,努力做好中小学德育教育工作。 2.加强学校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我国农村中小学经常对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但是多数学生并不明确其中的意义。因而,我们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理论教育,还应该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才是正确的爱国主义;另外,还要让学生明白,要想爱祖国爱社会,必须先爱自己、爱家乡、爱学校,不断地从身边小事做起;中小学教师要引导学生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努力创造有优美的学校环境,让学校内的一草一木均称为学校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教育,逐步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 3.创新德育教育方式 改变过去传统的“灌输式”“单向式”教学方式,多余学生进行互动,在快乐的分为中教导学生;德育教育应始终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内外,依据学生的言行举止进行常态教育,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品质与习惯,教师要坚持事事、时时进行及多样化教育,让学生在快乐氛围中积极的参与学习,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这要求每位教育工作者要处理好德育和各学科知识之间的关系,让知识教育与德育相互渗透,让中小学生首先学会做人,给学生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以收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 4.学生、学校、家长三位一体,共同参与德育教育 农村家庭多存在着学生思想浮动较大、留守儿童较多、家庭条件限制等诸多问题,教师应多与家长进行交流、沟通,关心每位学生,共同奏响爱的主旋律;校内应广泛开展“关爱留守孩子”“心理健康教育”“感恩教育”“师生心灵对话”等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活动,通过撰写心灵日记、征集名言警句、开展个别心理辅导和挫折教育、组织感恩体验活动、建立导师制等活动,加强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让家长真正领悟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5.改变以往的评价方法 学校应建立科学合理的德育评价机制来正确评价教师,并将师德、育人效果、政治理论平作为学校衡量教师的重要内容,而不能仅凭分数来区分高低。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和教师互评、自评及家长评议结合在一起;要逐渐缩短评议的时间,可以几周评议一次,并向家长及时反馈结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知识经济风起云涌、网络文化大范围覆盖的今天,农村中小学德育在得到发展契机的同时,也遇到了空前的挑战。中小学德育教师应该正确认识德育发展的艰巨性,不断创新德育教育理念,使用新方法、新途径,努力提高中小学德育教育的效果,做到树人先树德。 中小学德育教育论文: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德育教育的新发展 摘要:德育教育一直是我国学校教育工作的重心,尤其是中小学的德育教育一直备受关注,邓小平同志说过“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由此可见中小学德育教育工作非常重要。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在中小学的德育教育工作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的德育教育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对于如何开展中小学的德育教育工作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本文将从传统背景下中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展开阐述,进而分析在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德育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最后提出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德育教育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课程改革 德育教育 新发展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渐推进,社会结构日趋多元化,我国中小学德育教育置于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之中,产生诸多新的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何将先进的德育理念转化为教育实践引发人们的思考,这些都需要科学的德育政策进行引领。新课程的改革使传统观念中落后的理论发生了改变,给中小学德育教育带了新的发展。本文将简要剖析传统背景下中小学德育教育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对新课程改革下中小学德育教育工作遇到的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提出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德育教育发展的对策。 一、传统背景下中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课程改革后中小学德育教育的发生了重大改变,不仅对学科教学和教材进行了改革,而且进行了超越学科体系的全方位改革,改变了传统教育背景下中小学德育教育闭塞、时效性低的弊端。下面将简要阐述传统背景下中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德育和教育关系不明确问题 德育和教育自古以来被认为是取向相同的,从我国古代来看,德育是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德育与教育是大致相同的,相辅相成[1]。而发展到近代,教育与德育的关系越来越不明朗,尤其是近代以来,科学进入学校,使学校“大一统”局面发生了改变,德育与教育关系也逐渐发生了变化。随着现代工业生活的不断发展,进入知识就力量的时代,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相比较德育的地位越来越低,德育与教育的关系“破裂”开来,造成了现代教育只求真不求善的局面,一味追求知识和本领的进步,忽视了自身的精神修养,创造出高层面的生产机器,加工各种精密零件,而精神层面配不上技术的进步,因此,在现代教育工作中,德育和教育的关系问题应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 (二)德育与教师关系问题 现代社会不断向产业化靠拢,不断进步,学校不仅是学习现代知识的场所,更是一个修身养性,提高自身思想境界和人生价值的场所,并且随着现代教育的日益进步,学校也称竞争激烈的场所。在这种大环境下就需要搞好教师和教育的关系,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尤其是中小学阶段是价值观定位的重要阶段,需要教育工作者的正确引导。而在传统背景下,教育工作者更多地是充当引起学校激烈竞争的加剧者,使教师和学生处于两个层面,不能很好地互动。更恶劣的是伴有体罚,对于思维意识较弱的学生进行辱骂和讽刺,实行所谓的严师出高徒,这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思想意识的健全和学校德育教育的发展。 二、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德育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在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的德育教育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更加强调德育的地位,重视德育的发展,培养综合型人才。需要学校不断进行创新,创造出新方法和新途径来强化教育的时效性,从知识传递过渡到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各学科的教育中都强化道德和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积极乐观,不断上进的优秀品质。在课程改革中,尽量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展示不同学科在实现道德教育上的不同价值,改变了传统教育的德育课程面貌,强调在真实、客观的生命体中感受构建个体的道德成长经验。 就此,新课程的改革解决了传统教育背景下道德与生活的分离局面,学校开始从教学向教育转变,引发了教学工作者对传统教育新的定位和思考,更加重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统一性,强调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利于培养中小学生健全的人格。基础教育的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许多新的观念,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等,有利于德育工作的继续发展和探索。 三、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德育教育发展的对策 (一)针对中小学生思想特点,构建道德教育体系 课程改革下中小学的遇见域的发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就目前中小学生的思想年龄特点来制定教育对策,构建更加科学有效地教育方式,完善德育教育体系。现在中小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受到父母的溺爱,生活能力和学习能力都不是很理想,依赖心理严重,给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带一定困难。因此学校要制定有效地对策,提高中小学生的学习生活能力,以往单纯的说教式教育方式已经行不通,要创建新的渠道,将教育的理念深化到学生内心,付诸实践,进一步提高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例如学校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和模拟教学等教学方式,加强中小学生思想方式的转变,并且从教学方式上还可以运用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等方式积极引导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转变[2]。 (二)将中小学的教育工作回归生活 回归生活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学以致用,另一方面拓展了德育课程的研究视野,直接表现为德育课程类型从理论体系开始向生活体系转变,同时,在实践中一些新德育课程类型逐步发展起来,德育隐性课程如校园文化、人际关系和精神环境等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进一步提高了中小学生德育教育的发展。并且从个人精神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自然生活等各个层面上设计活动内容,贴近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情感实际,是学生在不自觉中接受道德教育。学校不仅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的场所,更是加强德育教育的场所,学生思想道德观念成熟的重要场所。 (三)重视教师教学行为和教学实践 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实践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和独立人格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育机构要重视教师教学行为和教学实践的发展,对教师的导入方式、提问方式、行为举止和工作态度等方面严格要求,做到为人师表应有的道德观念。比如备课充分、守时和负责等优良品质,要以身作则,给中小学生起到良好榜样,教师要转变思想观念,努力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并且根据难易程度的不同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教育的目的。 四、结语 新课程的改革过程中摈弃了传统观念中落后的理论,给学校的教育工作迎来的新的曙光,重视中小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总之,在课程改革背景下,加强并改进中小学德育教育工作,是新时代下中小学的教育迎接新挑战的必然选择,也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中小学教育工作者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转变传统教育方式中的不良方面,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开创中小学教育的新局面。 (责编 田彩霞) 中小学德育教育论文:浅谈教师如何对中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教书育人,以德为先,是当前迫在眉睫的任务。注重中小学生德育教育,更是我们这一代教师挑在肩上的重担。在新的历史时代下中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又出现了新的特点,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学校的思想品德机遇工作必须转变观念,努力掌握和运用新方法,在内容和形式上开拓创新,切实加强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中小学生时期正是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处理得好,就会蓬勃向上;处理得不好,就会误入歧途。对中小学生德育教育,才能传承我国优良传统,才能复兴我民族大业,才能实现我中国之梦。目前,社会存在着一种不良风气,“技”从娃娃抓起,“德”却要从半百起步。这种现象岂不是轻重不分、本末倒置?还有一些所谓“重点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忽视对其弟子的德育教育,结果培养出来的“人才”有的却走向了犯罪道路。因此,德育教育在中小学时期尤为重要。 一、对中小学生德育教育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修养 古人云: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除了有渊博的知识外,还要有高尚的品德。这样才能传其道、授其业、解其惑。提高教师的自身修养是对中小学生德育教育的首要条件,也是对中小学生德育教育的保证。 二、对中小学生德育教育教师要培养学生从点滴做起 德育在教育中高于一切,要想使中小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人才首先要让其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这是教育领域里的首要课题。然而,有一些学校把学生的名次、成绩、进入哪个重点学校班级摆放在第一位。这就要求教师要把“教书”和“育人”二者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无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都要把“育人”目标放在第一位,把“育人”放在教育阵地的最前沿。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例如,组织学生以“我的梦,中国梦”为主题进行演讲、歌咏比赛,以“为中华之崛起”为主题开展歌颂、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故事会,带领学生参观德育基地等。通过这些活动,对学生会有很强的感染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强心。 加强校园环境建设是对学生德育教育的有利条件。对于学校来说,良好的学校环境是学校精神文明的体现。教学设施的陈列、学生寝室的布置、树木花草的绿化设计等要受到重视。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自身做起,从我做起。爱校园就像爱自己的家一样,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身边的人。在校园内、在社区、在名胜古迹等公共场所不乱扔纸屑,不乱涂乱画。还要引导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捡到的废电池、锈铁钉、旧铜线不要随便丢弃,要学会收集起来服务于社会。这些活动会使学生成为传播精神文明的使者。 三、对中小学生德育教育教师要起到“时代媒介”引导作用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科技的迅猛发展,人类已进入网络时代。由于信息传播的速度快、花样多,中小学生获取的信息来自四面八方,纷繁复杂。例如,网吧多、手机上网多,不健康的网络信息侵蚀着学生的心灵。这就需要教师面对新形势,针对中小学年龄特征,加强这项工作。无论从课内到课外、从学习到游戏、从生活到思想等都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向,从学生的实际和特点出发,适应时代变化,起到“时代媒介”引导作用。 网络时代出现的一些现象,看上去好像为中小学生德育教育增添了一些不利因素。实则不然,教师应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看到网络时代会给中小学生德育教育开辟一个新的途径。教师可以利用校园网络构建适应网络时代新的德育框架。比如当今中日关系紧张,在钓鱼岛问题上存在摩擦。教师可以在网络里再现抗日战争的历史,认清日本右翼军国主义分子丑恶嘴脸,防止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故技重演,教育学生勿忘国耻,珍爱和平。再如,通过网络促进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社会的交流。使口头说教化为精神沟通,这样就会给学生带来身心愉快,增强德育的情境性、情感性。教师“时代媒介”的德育引导会发挥更大作用。 四、对中小学德育教育教师要经常与学生家长沟通 家庭环境是孩子成长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要及时开办家长学校,与学生家长增加沟通,更新学生家长教育观念,摒弃那种不是溺爱就是训斥或是指责的教育方法,与学生家长共同进行对孩子德育教育。教师勤与学生家长沟通,不仅使孩子在学校能自如地学习文化课,而且还会让孩子生活在一个平等、民主、和谐、尊重、友爱的家庭氛围之中。 五、对中小学生德育教育教师要掌握行之有效的方法 对中小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还在于其成长过程中教师的教育方法。中小学生性格各异,一旦教育方法失当,就会使他们偏离轨道,迷失方向,甚至导致他们误入歧途。根据中小学生的心理状况,对他们德育教育时要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1.多运用表扬激励、批评说服的教育方法 通过对学生好的思想给予充分的肯定,让他们明确自己的长处、优点,并加以进一步的巩固、发扬。对不良的思想、行为加以批评否定,通过讲解、分析、谈话、讨论等方式给他们摆事实、讲道理,正面启发,提高他们的觉悟和道德品质,帮助他们克服缺点和错误,使他们明是非辨真假,明确方向不断前进。 2.采取榜样教育方法 榜样具有生动形象具体的特点,学生易于领会模仿。我们可以采用课本上出现的名人、名篇来教育。比如“人民作家”老舍、助人为乐的雷锋等都会使学生们受到影响、得到教育。 3.采用实际锻炼方法 为培养学生们的知行合一、言行一致,教师组织学生参加各项学习活动、各种社会劳动活动、参观访问活动等,培养学生们良好的道德习惯。 六、结语 综上所述,教书先育人,对中小学生德育教育是教育领域里必抓的一项工作,也是当前最紧迫、最艰辛、最复杂的工作。教师是承担这项工作的主力军,教师在对学生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要启用科学化、规范化的指导,不断地采取新的方法注入新的内容,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品学兼优、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人才。 中小学德育教育论文:论中小学行为习惯和德育教育的衔接 在近几年,尤其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之后,所有适龄儿童免试就近入学。由于小学毕业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一,认知前提差异较大,从而加剧了小学生进入初中后在学习、心理、生活等方面的不适应。这些不适应集中反映在:小学生进入初中后管理难度增大,与家长、教师和学校的冲突增多,后进生和中差生队伍有扩大趋势。经常听到一些来自小学毕业生家长的心声:我的孩子进入初中不听话了!学生成绩不如小学里好了;小学里的兴趣爱好在初中得不到延续;甚至小学刚毕业就犯罪等等。我想这绝不是初中教育存在质量问题,也不是学生不听话的问题,而是由于我们大家都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尤其是行为习惯,德育教育的衔接工作。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教人做人,并从做人的基础上成长为各种人才。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要使政治原则、思想要求、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知识结构等一些外部的客体的东西内化为学生内部的主体素质,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新世纪祖国优秀建设者的有效载体。 众所周知,从小学到初中,无论从知识体系,学习方法、身心发展及兴趣爱好方面都有一个较大的变化,要适应这个变化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据爱尔兰全国课程与评价委员会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在进入中学后的第一周内能静下心来,但四分之一的学生需要超过一个月的时间,少部分学生要一个学年才能适应。而由于中、小学分开办学和分层管理,中小学德育各自为阵的现象普遍存在,随之带来的中小学德育未做到衔接的问题、在德育目标上未做到分层递进的问题、在德育内容上未做到循序渐进等问题,使得德育育人的途径没有整体规划,德育管理没有形成合力,使德育育人的功效受到影响。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初中学习环境,使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德育教育在初中得到连续发展呢?我认为可从下面几方面做好这个衔接过程。 一、从行为习惯上做好衔接 小学阶段学生都是在老师保姆式地扶着走。作业不但要老师逼着做,而且还要一而再、再而三地“追讨”才肯上交,学习很被动。而进入初中,这种被动式将很快被自觉主动性所代替,所学知识也从课内延深到课外,因此引起好多学生不适应这种学习模式,就逐渐与优生拉开距离,从而产生自卑感,形成恶性循环。这时作为我们教师就要积极引导,耐心做好不同的学习方法的衔接教育,使广大初一新生有很快适应初中阶段的学习方法,如:举办一些学习方法指导班,初一新生学前教育班,或让初二、初三学生现身说“法”,谈谈自己如何适应初中学习环境的等等,使小学毕业生能在最短时间内与中学学习方法衔接。 二、从身心发展上衔接 心理学告诉我们,初中生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发现和探索自我,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增强。针对这些特征,老师一方面要尊重和支持他们的独立愿望,另一方面要指导和帮助,不要对他们要求过高,毕竟初一新生刚跨入初中大门,心理年龄特征仍处于半幼稚、半成熟、半独立,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交织的状态,在他们眼里中学是一个全新的环境,陌生的世界,功课由2、3门增加到8、9门,内容多了,难度大了,要求高了,使大部分同学在心理上往往处于被动状态,导致一部分同学走上了弯路,出现滑坡。那么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我认为关键还是在老师,小学教师应该向初中教师交代每一位学生在小学时的表现情况,有必要时可绘制一张毕业生资源库表:内容包括学习、生活、工作、心理及生理,这样有利于初中教师很快地了解每个学生过去的思想状况,学习方法,管理方法和学习习惯,给学生搭好过渡的金桥,及时做好学生的身心健康衔接。 三、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衔接 1.开学头三个月班主任坚持跟班制,扶与导结合,在紧跟、勤盯中,培养起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自我管理能力,帮助学生尽快适应中学的管理特点,熟悉校规校纪,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校纪校规,抓好迈好初中第一步的教育。随着工作开展,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放手,减少跟班次数,逐渐培养他们的独立性,进行正确引导,培养他们的自尊心、荣誉感,让他们在方圆之中自觉成长,在规矩之中健康发展,切实抓好迈好初中第一步的教育。 2.从讲课起进行学法指导,宣讲中学生学习规律,教会学生科学地学,鼓励学生独立地学、自觉地学,进行学法过渡,逐步学会学习,尽早尽快地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 3.学生尽快适应中学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严防好转差,这也是搞好衔接过渡的关键一环。 4.组织指导好家教工作,保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同向。 5.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严防好转差。 6.加强小学毕业班师生和初一年级师生的交流,增进相互的了解,让六年级的学生提前了解和熟悉中学的教学状况。 7.引导教育学生学会不断地总结自我,分析自我,找出差距,进而不断完善、提高自我,以尽快适应中学的教育教学。 四、加强与毕业学校的联系工作 根据时展的要求和联系本校的实际情况,中学应与小学联合实施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的研究与实践,构建切实、高效、鲜活的德育模式,比如:对每一届小学毕业生毕业后,毕业母校应向中学提供德育教育评价档案,尤其对部分问题学生和单亲家庭的学生,还有个别具有心理障碍和心理不健全的学生,经常违反校纪校规的学生。应在小学建立思想品德档案,详细记录这些学生的性格和一些不良习惯,在毕业后转交给中学。从而使德育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管理、评价等要素系统横向贯通,环环相扣,形成合力,保证在德育过程中要素结构的完整性和联系性。同时,使小学德育、中学德育层次系统纵向衔接、分层递进,螺旋上升,保证各个教育阶段德育工作的层次性和渐进性,形成具有本地学校特色的学校德育模式。 总之,中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已经越来越突出,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作为中小学校已经不应只把精力放在各自的课程改革上,更不应该各自为战了,中小学应该携起手来互相合作,调动一切可调动的因素,共同为未成年人的文化思想道德教育以及他们健康成长创造一片蔚蓝的天空。 中小学德育教育论文:中小学生德育教育中如何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就要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使它具有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加自我教育的能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教育的成功是每个教师的追求与向往,更是家长,学生的期盼与梦想,但什么是教育的成功呢?仅仅就是考高分、上大学吗?如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是,改变一个人的观点和心态,就能改变这个人的人生。”即心理掌控命运。有一名学生经过多年的努力复读,终于考上了清华大学。他在清华汽车工程系学完五年本科后,放弃保送清华直博,走上工作岗位。岂料,一年后,就是这个品学兼优、一表人才的小伙子,为了别人对他恋爱问题一句调侃的玩笑话,而轻生自杀。这让所有的人扼腕叹息。像这种问题在其他学校中也时常发生。学习特别优秀,智商很高,却应付不了生活中的小挫折,情商竟然如此低下。教育改革的实践告诉我们,学生不仅是一个认知体,他首先是一个生命体。就是说,不能把学生看作是装知识的瓶瓶罐罐,只读书、读死书。每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他要生活得自在、有意义、有价值、能为自己,也为家人,更为国家、民族做有益的事。要如此,就要照比尔・盖茨所说:“我们的教育必须与学生的人生目标联系起来”。我们培养的必须是智能正常,有学习和探究能力,性格坚定,情绪乐观,人际和谐,既能积极面对环境的多种挑战、实现人生的价值,又能主动调整发展自我、不断完善自己的人。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二十一世纪人才的需要,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关注和努力。一个真正的老师不应该只是传授知识的教书匠,而且应该成为学生的保健医生,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成为育人的艺术家。 (一)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决定其教育行为。只有掌握关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科学知识、按照科学的规律和方法开展教育工作、处理学生日常表现出的心理健康教育落在实处,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如,一位平时表现还不错的、身心都很健康的学生,由于一时的冲动偷拿了同学的钱,事后,由于良心的自责是他找到老师并承认了错误。但由于教师处理不当,他从此被戴上了小偷的帽子,父母的责骂、老师的不屑和同学的疏远,使他心里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从此,他郁郁寡欢、自暴自弃,不但学习成绩下降,而且变得怕和别人打交道,甚至头脑里不断出现幻听、幻觉,总怀疑别人在背后议论他又在偷东西,最终陷入心理危机而辍学在家。另一位学生,在承认错误后,得到老师的谅解,老师不但没有把事态扩大,而且,还把信任和改正的机会给他,把管理班费的任务交给了他。在老师的不断鼓励和积极支持下,这位学生终于摆脱上次所犯的错误给心灵上留下的阴影,能抬起头走路、堂堂正正地坦然处理关于钱的问题,其他方面的发展不但没受到消极影响,反而因老师谅解和信任所带来的自尊、自信的增强而得到促进。可见,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其自身的素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很难想象,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低、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学认识的教师,可以培养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所以,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正真深入、有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 (二)加强交流,了解学生 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一些学生难得向老师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要求每一个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经常深入班级,利用适当的机会和场所,让学生自由自在的表达思想情感,从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并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区分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个别帮助。另外,与学生谈心,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个别谈心,可以发现、掌握某些同学的不健康心理,再“对症下药”,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帮助他们克服缺点,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要使个别谈心取得良好的效果,班主任只有做学生的知己、朋友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学生才能将自己的烦闷向老师倾诉。当一些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家庭生活受挫折时,他们心情苦闷,情绪失衡时,老师要及时帮助他们,安慰他们,开展谈心活动,老师应以诚恳的态度耐心倾听他们的诉说,让他们把心里的积郁情绪宣泄出来,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 (三)尊重学生,关爱学生 作为教师,应时刻牢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尽管角色不同,但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应该在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民主治班,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该生是否尊重师长”是班主任评定一个学生品行的首要条件,而作为班主任是否问过自己“我尊重学生了吗?”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成绩,尊重学生的隐私等。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他常常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这些学生只有被人接受,才能接受自己,如果教师不尊重他,他也感觉不到自尊,对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要坚持正面教育引导,尽量不要当众批评。实践表明,只有从尊重出发,学生才能打开自己的心扉,心理教育措施才能奏效。 (四)创造环境,多样教育 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除了常规教育外,还要注意在耳濡目染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这主要有赖于学生所处班级心理环境的状况。老师在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中,要不断提高自己在各方面的能力,保持积极向上、平和开朗心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积极开展班级文体活动,使学生们的过激情绪在文体活动中得到释放,帮助一些学生克服自卑、焦虑情绪。对于他们在各种活动中取得的成绩,哪怕是一点点进步,老师都要大力鼓励,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中小学生以鼓励为主,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营造一个充满信心积极向上的氛围,激发他们看到自己的成绩、长处,继续努力,更加勤奋,力争全面发展的上进心。经常开展集体主义的教育,让学生树立爱学校、爱班级的集体荣誉感,发展团结友爱的精神,良好的班集体融洽师生、同学关系,对学生个体能产生巨大的吸引了,是离群独处的学生感到集体的温暖,帮助其矫正不健康的异常心理。开展立大志创大业主题班会,消除一些人的虚荣骄傲狂妄心理等情绪,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增进人际交往,提高心理素质,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学校教育应通过文化课“书本”这个载体来培养学生百折不挠、遇难愈勇的精神,学会应对人生的各种挑战,把自己推向成功之路。也只有培养其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斗志才能把文化科学好。有了这种成功素质和精神,人生旅途不管有多少风风雨雨,都能勇往直前。 中小学德育教育论文:孔子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与当代中小学德育教育 孔子是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的许多教育思想,对当今中国的教育仍有借鉴价值甚至指导意义。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做人做事是最根本的东西,是真正的学问。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一书中讲到《论语》第一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时特别指出,此句的重点在于“时”与“习”,学问在孔子的思想上,不是文学,不是知识,文章好是这个人的文学好;水平高是这个人的知识渊博;至于学问,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也有可能有学问――做人好,做事对,绝对的好,绝对的对,这就是学问。因此,这句话不能理解为:学到了新知识,时时练习就是很高兴的事,而应是学到了做人做事的道理,随时随地见习,随时随地体验,随时随地反省,慢慢有了进步,自有会心的微笑。《论语》开篇就讲做人做事之道,可见孔门弟子对孔子思想的整理时就认为:做人做事的学问是孔子对学生的首要要求,是最基础的与最根本的教育。 上述说法是否正确,我们再来看孔子自己是怎样说的。《论语・学而第一》:“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要求学生:在家里孝敬父母,在外面友爱同事,处事谨慎,言而有信,爱人如己,亲近有道德学问的人;做到以后,还有剩余的精力,然后学习知识文化。在孔子对学生的教育中,做人与做事是第一位的,我们将之总结为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孔子的学生子夏是孔子杰出弟子之一,小孔子44岁,孔子死后,他讲学河西,在战国时期一般对时代有影响的大学者,蒙受他的影响很大。他对孔子这一思想有深刻的理解。《论语・学而第一》:“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子夏的观点,看到有道德学问的人,马上跟他学习,尽心尽力地孝敬父母,为同事办事能尽力而为,与朋友交往言而有信,尽管这个人没有读过一天书,一定可以说这个人很有学问。子夏作为孔子的亲传弟子,他的这一段话无疑是对孔子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的阐释与证明。 当然,在孔子的思想中,如何做人,个人修养的内涵与外用,都有丰富的内容,系统的阐述。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总纲,正是在这一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孔子取得了丰硕的教育成果,为后世所景仰。 当今中小学教育中强调“以德育为首,教学为中心”,将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放在了重要位置,应该说是对孔子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的继承。但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重智轻德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学校不能有效整合思品课程,班主任、少先队(团委)、政教处、家长等德育教育的多种资源与多种渠道,形成合力,促进学生德育的发展。思品课程虽然其教材在不断更新,但教学方式的变革进展缓慢,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的滞后极大地影响着思品课功能的发挥。在学校的教育管理中,过分强调安全,使本来就匮乏的德育教育时间被挤占。另外在现有法律及管理制度下,对学生过多的宽容虽然克服了过去的严教之弊,但却使得许多学生胡作非为,无所畏惧,而学校无能为力。 根据中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发扬孔子做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首先应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充分发挥教师潜移默化的师表风范作用。当代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待提升,个别教师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唯利是图,在做人的品性方面没有起到表率作用,导致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和影响极大,使得一些学生思想扭曲,为人之师需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提升自身的思想素质,切实为学生起好模范作用。践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其次,学校教育必须真正落实“德育为首”的教育理念,切实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保证德育教育的时间。每周定时的进行德育教育,提升学生自身的思想素质,真正做到:“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 第三,德育教育必须与时俱进,改进教育方式方法,使学生愿意参与,乐于接受。我们所谓的德育教育不仅是老师讲,更多的是学生如何来理解,领悟其中的道理,以及怎么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讨论交流,得出心得,不是老师在讲台上一味的说教。应多从学生身边案例为教材,从实际出发,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第四,加强对家长的教育,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坚决避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背道而驰的零效果现象。现在部分学生表现反常,在家表现良好,可到学校后就不那么守规矩了,有的学生则是在家里总是和父母吵嘴不听话,在学校里,却很听话;这种单方面的良好表现,就必须要求家校共育,家长和老师应多沟通,促使学生长期的全面的发展,而不是在某一方面某一个地方表现好,单方面的管教,效果不是很好,所以很有必要做好家校共育。 第五,要研究新形势下对纪律特差生的引导与教育,形成行之有效的、较完善的教育方法与制度,切实改变班主任单兵作战的不良局面。现在很多科任教师没有对学生负起应有的责任,认为学生的某些方面存在问题,那都是班主任的工作没做好。其实每一位任课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管理学生,各学科教师都应齐心协力,教育好学生。教师的职责具有双重身份:既要教书,又要育人,只教书不育人的教师是不称职的教师。我们不能认为学生品行都是班主任的事,科任教师也有教育学生的权利和义务。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每个教育者都应关注其成长和发展,为传承民族文化精神,为中华民族的教育,注入活力与源泉。 中小学德育教育论文:网络环境下中小学生德育教育的研究 摘 要:目前网络环境下中小学生在德育教育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中学德育教育网络载体的构建对德育教育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网络型”教育人才的培养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网络环境;中学德育;研究 中小学对社会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接触的信息,来源于大众媒体尤其是网络报道在其脑海中形成的社会图景。由此,如何开展网络环境下青少年德育教育,引导中小学正确面对网络信息,是值得政府、媒介、学校以及相关机构研究的课题。 一、加强德育教育网络信息资源建设 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尤为突出的是设计活泼、色彩鲜艳的网络游戏逐渐成为中小学生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游戏是人的天性和本能,而处在生理、心理的“束缚”和“摆脱束缚”特殊阶段的中小学生自制力相对较弱。正是由于这些特点,德育教育网络中的信息建设,一定要遵循“内主外辅”的原则,把重点放在拓宽教育信息的内涵上面,增强信息对受教育者的心理和情感上的影响力。 1.要把网络道德教育内容列入学校德育和管理的常规工作之中 建议各级政府部门尤其是教育机构,将网络德育教育提高到素质教育、公民教育的高度上来,真正重视网络素质教育,并将这项教育内容成为不可或缺的环节融入未成年人的教育中去。 (1)策划主题活动。每年中小学生拥有近3个月的寒暑假,为避免中小学生过度沉迷网络,社会、学校、家庭有责任为中小学生创设良好的环境,开展校园文化艺术汇演、计算机网页创意大赛、动漫制作等课外活动,丰富中小学生的业余生活,调动青少年学生的上进心和创造性,拓宽学生的生活视野,陶冶他们的情操。 (2)课堂成为中小学生德育教育的主渠道。要在信息技术课上加大力度做好具体引导工作,让课堂学习不再是“锻炼”,而成为一种享受,自然学生收获的不仅是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道德观也会包含其中。 (3)学校要从管理和技术上进行必要的约束。作为教师不能完全阻隔有害信息对学生的影响,但应尽量最大可能地将有害信息杜绝在课堂之外。因此需要动员全体教师力量来建设现代校园网络教育资源。在开发建设的同时也进行应用,可以及时发现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有效地进行更新、改正和维护。有了软件的环境,还应为学生提供具有创新的学习环境,进一步完善网络教育中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 2.学校德育要主动出击,抢占网络阵地,构建学校网络德育体系 网络环境下德育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中小学生对信息的处理、分析、判断和应用能力。在网络活动中中小学生的自我选择的比例较大,教育干预的比例较小,因此培养及发展中学生具有自主的选择判断能力,辨别信息的真伪,了解信息的价值,使他们能够高效率、高质量地利用网络学习和生活,着重培养中小学生的网络道德等教育。中小学生上网时,最终决定其道德言行的是他们自己的道德选择。因此通过校园里的校报、校刊、广播、电视、宣传橱窗、阅报栏等与校园计算机网络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共同构成积极、健康的立体文化环境。还可以开展网络德育课,注重网络伦理和法制教育,以及举办网络讲座。 二、积极培养适应德育教育现代化要求的“网络型”教育人才 加强网络技术培训、提高德育教育者的网络技术水平是构建德育教育网络载体的重要步骤。 1.在德育教育者中大力普及网络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一方面,教师必须加强对网络的体系构架和工作原理的了解与掌握,以熟练地运用网络来开展德育教育。另一方面,教师还要能够较为熟练地运用常用网络软件工具,增强网络中的德育教育信息的表现力。在网络软件工具中,我们认为教师要着重掌握以下两个方面的网络工具:一方面是有助于发挥网络功能优势的工具,如Foxmail,Outlook,Internet Express等网络浏览工具,以及搜索引擎的使用等。另一方面是有关网络建设和网页设计的工具,如运用Frontpage2000、FlashMX等制作网页的技术。教师如果对这些技术只是闻其名却不知其用,则将直接影响教育者在学生中的声誉和威信,给德育教育网络化的长远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2.着重培养一批能够熟练运用、管理和维护德育教育网络的综合型人才 重点针对中小学生教育进行专业的网络德育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网络德育和教学水平,传授基本的网络德育教育的知识和方式,使他们能够在日常教学中有机融入必要的网络知识。有条件的学校,要对教育进行专门培训,使他们能够胜任不同阶段网络德育教育工作。 中小学德育教育论文:中小学德育教育之我见 一、德育的重要性 在全社会普遍重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大氛围下,学校作为专职教育单位,“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已是我们的共识。加强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加强对学生德育工作的领导,是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 二、德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总体上讲,学生思想道德的主流是好的,爱祖国、爱学习、有理想、守纪律、团结同学、尊敬老师,是我国中小学生的优秀品质和基本特点。当前,随着独生子女教育阶段的真正到来,网络的迅速发展以及社会上一些不健康读物、影视和不良行为的趁机而入,严重影响着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的健康发展,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水平有明显滑坡。经济上升与道德滑坡成反比例的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可见,我们正面临着一种更深层意义上的危机―――思想品德危机,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刻不容缓。 2.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①不良现象的影响。当前社会存在着不少影响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不利因素:一是不良社会现象的影响。贪污受贿、拜金主义等社会丑恶现象,对中小学生有极大的腐蚀性。二是影视文化的负面影响。一些影视作品、报刊中色情、打斗、凶杀等暴力场面充斥,使一些学生盲目模仿,危害极大。三是贫富差距拉大,失业、离婚率上升等某些社会问题,使一些中小学生价值观混乱。 ②家庭教育的缺位。现在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在现实生活中,一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不能与学校德育工作协调一致,对子女百依百顺,娇生惯养,包括孩子力所能及的家务也包办代替,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一部分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拔苗助长,过分溺爱子女,甚至出现了很多“高分低能”、“学优品劣”的学生。 ③学校教育的片面。相当一部分学校在口头上都是以德育为首,而实际上近年来,过分追求升学率,放松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几乎成了课堂的“盲区”。造成了学校德育教育“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普遍存在。 三、推进德育工作的方法 1.从教师队伍抓起 首先,从提高教师的主导意识和业务素质入手。通过培训学习,使全体教师认识到:在我国改革开放大潮中出现的一些贪污盗窃、走私贩毒、赌博等丑恶现象是资产阶级义利观在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反映。这些,也严重危害着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对此绝不可掉以轻心。从而提高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观能动性。 同时,要求教师挖掘教材,对全书进行综合归纳,把握教材中关于正确义利观教育的知识点和基本理论,并在教学中用这些基本理论有的放矢地引导教育学生,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有的政治教师在讲述 “个人主义”概念时,通过阐述“个人主义”产生的根源及其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引导学生认清了一切剥削阶级特别是资产阶级唯利是图的反动本质,从而使学生对我国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不正之风有了正确认识;有的教师在授课时通过讲述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特征,引导学生认识在我们社会主义祖国,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的一致性,从而增强了学生树立正确义利观的自觉性;最后,教师要联系实际,对学生引导疏通。对中小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不能光讲大道理,空洞地说教,必须坚持联系实际,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抓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循序渐进实施思想品德教育 小学的德育主要是养成教育。即让小学生从小养成守纪律、关心他人、尊敬师长、爱护公物、勤俭节约、不怕困难、勇于向上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而这些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靠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笔者认为,课堂教学既是学校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能的阵地,又是德育的重要阵地,应该在这个阵地上充分传授知识和技能,积极渗透品德教育,充分发挥每一学科的德育功能。 3.以正面说服,学生自我教育为主 按照现代教育的思想,德育的过程不是靠简单的理论灌输和强制手段来解决的。它是一种理论上的指导,思想上的启迪,行动上的实践和情感上的交流过程。“教育根植于爱。” 教师一定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才能理解学生,也才能为学生所理解、所信任、所爱戴,使他们自觉地意识到教师的关心、爱护和体贴,从而主动接受教育。教师要怀着慈母般的爱心,赞许学生思想品德上的每一个闪光亮,清除学生思想品德上的每一个污点。在做德育工作时,少对学生进行斥责和惩处。当学生的思想、言论、行为出现偏差时,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正面引导他们认识缺点和错误的危害,让学生自觉自愿地改正。 4.潜移默化,言传身教,完善思想品德教育方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道德教育不仅在内容上,而且在方法上也面临着改革的需要。思想品德教育同其他学业教育相比,更要讲究教育方式,切忌生搬硬套,照本宣科,而要从教育者自我出发,在一言一行中收到成效,取得“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加里林说:“教师的世界观,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同学,这点往往是觉察不出来的。如果教师很有威信,那么这个教师的影响就会在有些学生身上永远留下痕迹。”由此可见,教师的无声语言对学生思想品德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5.要把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要积极运用新闻媒体和互联网,面向社会广泛开展家庭教育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同时要注意加强对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家长以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为子女作表率。家庭德育具有父母的言传身教、 身体力行和孩子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相结合的鲜明特征。它融化于家庭的日常生活、人际交往、家庭劳动、学习和家人共同活动之中。为了净化家庭德育环境,父母要戒掉酗酒、打麻将等恶习,以发挥家庭文明环境的感染力和父母的表率作用。 6.结合学生的特点,开展多种主题鲜明的活动。把深刻的教育内容融入到生动有趣的课外活动之中,用祖国大好风光、民族悠久历史、优良革命传统和现代化建设成就教育未成年人。通过多种活动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地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品德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对中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坚持并通过多途径开展教育。主要途径是政治课教学、班会、团队会和各科教学活动,学校的其它方方面面工作及各种活动也都要渗透人生观教育,学校还要发挥教师的楷模影响作用。在进行教育过程中,要注重针对性和实效性。各科教学要结合教材内容,针对学生实际,坚持以传授知识为载体,有机地渗透人生观教育,切防生拉硬套。 中小学德育教育论文:关注中小学生的德育教育 教育担负着塑造未来的重任,而德育教育担负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奠基的重任,德育不仅促进了个体品德的发展,也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但在当今的德育教育中,各级各类教育部门虽然都注重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以加强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品德的养成。但由于诸多原因,学生的素质不但没有得到提高你,反而呈下滑趋势,当今学生中“失学”、“失管”、“失控”、“失教”的“四失”青少年越来越多,“四失”青少年中犯罪比例居高不下。 “光靠警方监管是肯定不够的,家庭、学校等部门都应联起手来,将'四失'青少年犯罪率降低。 ” 1. 注重应试教育,忽略素质教育 国家虽然三令五申的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德育教育,但由于多年来形成以分数衡量学校质量高低的错误理念,使得许多学校比的不忽视素质教育而着力抓学生的成绩,因而也就淡化了素质教育。 2. 新的读书无用论重新抬头,影响了德育教育的发展 近年来,由于大学生的就业率越来越差,即使大学生毕业也很难找到工作,因而也就影响了中小学生的读书兴趣,致使新的读书无用论抬头,学生自律性差,家长又不愿意严格管束,使学生越来越难以管理,又加之教育法中的诸多条款,学生在家在校为所欲为,严重的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学生良好素质的养成,是素质教育难以真正实施。 3. 网吧的普及,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大大方便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但是由于管理的不到位,网络为某些唯利是图的老板提供了赚钱的机会,他们根本不管什么年龄限制,都可以进去,只要你上瘾,就不怕没钱赚,这样中学生的上网率高得令人吃惊,好多集沉溺于网吧而不能自拔,耽误了学业和前程。若不加以制止,势必危害到国家的稳定和社会发展。 基于以上几点,我认为,要想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学校要把德育教育落实在实处,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近年来,国家加大了素质教育,但由于衡量的标尺没有变化,素质教育流于形式,要把德育教育落到实处。就必须以学校为统帅,将各种力量有机的结合起来,同时发挥其他任课教师的作用,从孩子的教育上下功夫,引导学生多读一些经典著作,多看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影片,了解一些英雄人物的英雄事迹,多参观一些德育教育基地,对学生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国家应加大打击力度,严惩违法乱纪的网吧老板。 网络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信息的交流与发展。但网络又是一把双刃剑,严重的威胁到孩子的健康成长,对此,国家应严惩非法经营的网吧老板,加大打击力度,同时,社会各界应形成合力,齐抓共管,使非法的网吧老板如同过街老鼠。只有这样,才能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孩子的身心全面健康的成长。 (3)家长也应该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 古语云:“养而不教,父之过。”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父母要多关心孩子,抽出一点空闲时间,多和孩子谈心,了解孩子的心理动向,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化解孩子间的矛盾和纠纷,不要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同时也要和学校多取得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纪律状况,以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总之,加强对中小学升的德育教育,要真正做到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的有机结合,各司其职,互相配合,做到以人为本,遵循德育教育规律,努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 中小学德育教育论文:浅谈中小学思想政治课与中小学德育教育 目前在各国之间的竞争是科技之争、人才之争,要想提高综合国力,人才是必不可少的。人才的多与少关键与教育教学。目前,教育教学的方向除了要教好学习还要教好思想品德教育,中小学生接受德育教育,关键在于教好中小学思想品德这一课。如:小学思想品德课的主题是要求学生分辨是非,做一名有礼貌、有纪律、爱劳动、尊老爱幼等全面发展的好学生。初中思想品德课是教学生心理健康和遵纪守法的一门课。 提高青少年的德育意识,加强学校德育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党和人民赋予我们教育者的神圣而艰巨的任务。要做好这项任务的关键是抓好学校德育教育,而实现抓好德育教育是上好中小学思想品德课是分不开的。所以给学生讲思想品德这一课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彻底改变上课时以教师为主,死背课本内容的局面 不管是小学还是中学,思想品德课属文科类教程。一前讲这类课,主要是教师讲课、学生背诵,而忽视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和提高学生的德育意识,有些老师甚至说德育工作是学校负责德育的人员来管、与我们无关的错误观念、而忽视了德育工作的全面性,所以学校领导要抓好对老师的德育教育、要解放思想,实德方面要以身作则、影响学生,利用政治学习、业务学习等学习时间大力提倡加强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从而提高老师本身的德育意识。 2. 加强德育教育时要关注解决学生心理方面的压力 在学校设心理咨询室是民语学校刚刚起步的一项工作,学生在心里、生理方面没有生熟,所以他们需要这方面的帮助,德育意识的浅薄使他们解决不了有些心理障碍、想咨询可不敢面对老师或同学,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学生的心理状况往坏的方向发展,所以广大教育工作者在生长中的青少年中宣传心理健康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任务。这种教育方式是路径是多样化的,如:小测试、知识竞赛、模拟心理咨询室等… 这种辅导应该倾向于在学生者群体里常见的心理问题为中心会达到最佳效果,从而引导学生能自己解决小范围的心理问题,遇到难题是会大胆的去咨询别人的好习惯。所以学校的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要善于观察学生,理解学生。 3. 政治课老师要和班主任一同搞好本课的接受率,从而达到让学生吸收德育教育的效果 尊老爱幼是传统的品德,在课本中有文字或图片、漫画的方式描绘不良品的的坏处,甚至有些不良行为是犯法的,这些内容一方面是课文内容、一方面是德育教育。教好这些内容会达到双重效果。 4. 对不容易接受教育的学生、进行“看不见”的教育 所谓“看不见”的教育指的是:在课本上没有讲德育教育时可对这两个内容相关的有些方法,如:有些学生不好好学习、成绩差,可他们有某些方面的优点,可能爱劳动、也可能是个体育长处的。这种学生有一种坚强的性格,没有好的教育使把这种性格会往坏的方向发展,要教育好这些学生绝对不能用强迫的态度,反而讲些相似的社会上的例子,讲给学生要远离这些思想动态的教育、而激发这些学生对这个坏处的厌恶感、达到理想的效果。 总之,德育教育是一门科学,不管专门从事这行业的人还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中小学思想品德课老师,要正确掌握这门课的规律,要科学的角度分析每一个细节,用科学的、灵活的、可行性的方法教育好每一个学生,他们幼小的心里灌输心理健康和德育教育。 中小学德育教育论文:浅谈中小学生德育教育 摘要 中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是每位家长和教师教育的重点,影响学生德育的主要因素是道德因素,家长和教师应该围绕着影响学生的道德因素展开相应的道德策略。 关键词 中小学道德教育策略 重视和加强中小学生道德教育,是每位领导、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受当今不良风气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基础不稳定。为了消除不利影响,为社会主义建设保驾护航,加强中小学生道德教育刻不容缓,教育工作者要用战略的眼光认真地研究分析、影响中小学生道德教育的因素,并寻找加强中小学生道德教育的一些对策。 一、影响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因素 (一)社会因素 一是社会风尚对学生的影响。社会风尚是指一定社会中多数成员的价值取向,遵守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的状况。社会风尚是个人生活的真实世界,对个人发生着潜移默化的规范作用,良好的社会风尚能强化学校教育的正面影响,而消极败落的社会风尚则会抵消甚至消解教育的作用。如,在学校附近开设营业性舞厅、电子游戏室以及其他未成年人不宜进入的场所;广播、电影、电视、网吧等渲染的暴力、色情、赌博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容,这些低级下流、腐朽没落的道德观念、生活方式侵蚀着中小学生稚嫩的心灵,使他们的行为失去准则,是非、善恶、美丑界线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他们只注重个人主义而忽略社会义务,这正是社会风气对教育作用的抵消。二是道德教育缺乏法律支持和政策保障。当前我国的思想道德建设,只限于教育范畴,缺乏必要的法律支持和政策保障,尚没有《道德法》和必要的道德教育政策和条例。 (二)学校因素 一是有些农村中小学校,不注重德育阵地环境建设,没有为学生塑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二是有些学校在考试和升学指挥棒下,未把全面育人作为学校工作的最高法律,存在重智轻德现象。三是有些教育者空调说教不注重实效。一些教育者苦口婆心,唇焦舌燥,而学生却无动于衷。由于只作用于说教,没开展与学生年龄相适应的各种道德教育活动,导致了许多伟大的人物和感人的事迹,用不了多久学生就将其抛之脑后,学生把上课当成了老师的事。四是一些教育缺乏“爱心”不尊重学生人格,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另外,一些教师不注重品行修养,陋习不避学生耳目,污染了学生的视听,学生很难“亲其师,信其道”。 (三)家庭因素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最基本的单位,是自然形成的教育场所。中小学生的社会过程始于家庭,其基本生活技能的掌握,社会行为规范的获得、性格的形成都里不开家庭的影响和作用。 二、加强中小学生道德教育的一些对策 (一)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对孩子进行道德素质教育绝不能忽视家庭教育这一阵地,家庭环境如何直接决定和影响着为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孩子是父母珍贵的财富,当得到他时,就意味着接受担负、哺育的责任。如,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这包括提供适当的衣物,有足够营养的食品,给孩子创造一个活泼、美观、整齐、空问适度的生活环境,还要给孩子留有一定的自由活动空间;家长还应为孩子学习创造适当的环境,比如,提供适宜的桌椅、学习用具、适量并适当的书籍,这样才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良好的家庭环境应是民主、自由、和睦的。比如,家庭成员之间在人格上平等,团结互助,有浓厚的学习风气,每个成员有较高的生活目标,尊老爱幼,邻里和睦,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恪守道德准则,在这样的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一般都健康活泼,好学上进,精神愉快,能够很好的适应集体生活和社会生活,更容易接受教育,促进良好观念和个性的发展。 (二)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的任务是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政治观点、思想意识、道德品质、法律观点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因此,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是中小学生学习、成长的主要场所,也是加强中小学生道德教育的主要防线。 一是学校要加强的阵地环境建设,为学生塑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一定形态的校园文化必然对学生产生一定方向的引导,这就是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就是在具体的环境和条件下,推动学生为长成社会需要的人才而努力,把具体的奋斗目标、人生追求、信条和行为准则、内化成为师生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优秀的校园文化是成长于其中的学生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将产生不可估量的价值,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道德品质得到熏陶、得到升华,使他们良好的道德风尚得以形成。二是领导、教师要改变教育观念,把全面育人作为学校工作的最高法律,把德育放在首要位置来抓。加强校纪校风建设,把学生的道德教育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彻底改变以智育代表都好的局面。在一系列的道德教育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用教师多讲,学生的道德品质就得到了提高。如:课堂上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各项法规,搜集、整理在国家大法上有哪些感人至深的执法、守法、护法的故事。使他们懂得与自己生活学习有关的法律,依法律己,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坚持他律与自律的结合,法德并重、守法养德,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四是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平等对待每位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用“爱心”育学生。 (三)社会教育 社会教育是指有意识地培养人,有益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各种社会活动。有关中小学生社会教育机构包括少难宫、少年之家、儿童公元、儿童影院、儿童阅览室等。这些专门组织的社会教育机构旨在弥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不足。如:我校每年4月5日都要组织学生到黄台山抗日英雄纪念碑前扫墓,听革命前辈讲解迁安革命发展史,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陶冶情操,这种氛围,家庭教育不能提供。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也要充分利用社会组织提供的基础设施,对学生长期的进行道德教育。 只要我们把全面育人作为教育的最高法律,把学生的道德教育放在首要位置,与时俱进,不断探索,一定能建构起符合实际需要和社会需要、贴近学生而高效的道德教育体系,为加强中小学生道德教育奠定坚实基础。
农业科技创新论文: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必要性及对策 摘要分析了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必要性,指出其制约因素,并提出对策,以期促进农业科技的创新与推广。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必要性;制约因素;对策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这就要求在今后的农业发展中必须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 1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必要性 1.1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 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着眼于建设现代农业,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因此,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进程,必须通过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才能在农业生产经营中采用先进的科技知识和生产手段,突破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增加对农业科学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提高耕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1]。 1.2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必须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农业资源相对稀缺,农业生产条件和生产手段总体上还比较落后,还处于传统农业的生产经营条件下,与发达国家农业发展水平相比,在科技进步和创新、农业开发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农业的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还比较弱。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的那样,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要缩小与发达国家农业发展水平的差距,改变当前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就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应用各种先进技术,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综合生产经营水平和效益,增强农业的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1.3 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和农业持续稳定增长必须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各种制约因素日益凸显,继续靠增加自然资源投入来增加农产品产出的余地已越来越小。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的那样,“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要打破日益严峻的资源约束,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和农业持续稳定增长,根本出路在于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加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力度,提高资源和投入品的利用率[2]。 2制约因素 2.1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机构不健全 目前,乡镇机构改革后,人员得到了精简,农技站机构已不存在,人员也合并到了乡镇机关。这样不仅使县级农业部门对乡镇农技业务难于管理,而且有的地方政事不分,把农技人员当行政人员使用,农技站人员在业务上没有自主权,技术干部做行政事务的多,搞业务技术的少,直接影响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一方面,乡镇农技人员合并到乡镇机构,机构不存在;另一方面,村级农技员多年前就已取缔,导致农技推广网点解散,农技推广工作“棚架”。 2.2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的手段不完善,人才缺乏 在农副产品日趋商品化和市场化的形势下,农户增收的愿望十分强烈,但农民引进新技术仅凭一些简单的听、看和有限的光盘资料,手段不够完善,发挥不出好的效果。农民又比较因循守旧,接受新技术新事物的能力有限,所以新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达不到快速的目的。只有发挥乡镇级农业技术推广的作用,建立一些试验田、示范基地,在农技推广技术人员的正确指导下,有目的直观地向农民展示必要的效果,农民才会体会到更多的收获,才能大面积的推广使用农业新技术。农技推广工作是一门科学,需要人才作支撑。目前,基层农技人员的文化程度偏低。由于一些乡镇人员编制少,还有部分其他非农技人员顶替农技人员,占农技人员的编制,严重降低了农技队伍的整体素质。同时,农技队伍中接收继续教育的人数也在逐年下降,尽管他们通过多年基层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在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时代,知识面与知识结构还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存在知识“老化”现象。 3对策 3.1加快农业科教体制和机制的创新 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按照有利于科技与农业的有效结合,有利于农业科技创新,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原则,加快农业科研、教育、推广机构的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合理配置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农业院校的研究力量。充分利用现有基础,集中力量从事重大农业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农业科研机构应逐步转变为科技型企业或企业集团的技术开发机构,建立起分别承担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服务的农技推广队伍,逐步形成国家兴办和国家扶持、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基层农技推广体系。 3.2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以及农村干部和农民科学技术的培训 一是以实施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为依托,建成国家农业科研基地和产业综合研究中心,加强农业基础研究、重大应用技术研究和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尽快提高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二是吸引高层次的外国专家和科技精英开展合作研究,提高科技实力、人才优势和创新地位。三是加强基层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对基层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的投入,鼓励大学生、研究生到基层第一线工作,加强农村技术员的培养,逐步形成上下贯通的农业技术创新和推广网络格局,解决好农技推广工作在基层“棚架”问题。四是加强对农技人员的培训,特别要注重鼓励他们到各类院校深造,进行知识更新,以适应现展的需要。五是利用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高等农业院校、中等农业院校、成人院校、农业职业学校、远程教学等资源,逐步建立起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和健全的培训制度,为全面实施各类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奠定基础。 3.3加强农业技术引进力度,促进现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一方面,以推动农业技术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化及增强我国农业技术储备的前沿技术为主,以提高主要大宗农产品质量和效益的先进实用技术为主,以促进结构调整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技术为主,加大技术引进力度;另一方面,以农产品商业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快工厂化农业发展为目标,加快农业高新技术及手段的引进,以提高我国农业高新技术研究能力和水平,增强科技储备和发展后劲。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核心,以抢占市场和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目标,对一些具有产业化前景的项目进行工程化开发。如在种子(种苗)、种畜禽、疫苗与兽药、农药、肥料、饲料、农产品产后加工和节水灌溉技术及设备等方面,发挥龙头企业、近农产业等企业的作用,建成规模较大、科技含量较高的高新技术企业或企业集团,使其成为推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品种、提高品质、增加效益的重要载体,进一步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3]。 3.4加强科技投入和资源配置调整,促进能源环保和生态环境建设 一是增加投入,各级财政每年按一定比例安排科技成果转化经费。有关部门每年拨出科教兴农专项活动经费和重大科技成果推广专项活动经费,专项用于资助科教兴农成果转化推广活动。二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上的基础性作用。采取新举措,对现有农业科教资源在重点领域、方向和任务上进行有效配置和系统整合。三是积极引导企业和社会力量投资农业科技产业,鼓励社会、企业设立农业科技创业基金。四是争取金融、保险系统对农业科技投资予以倾斜,放宽农业科技贷款限制,加大农业科技风险投资力度。五是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积极争取和吸引国际组织和国外企业投资我国农业科技、教育和生态环境事业。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这就要求在加强农业技术研究、开发、推广的同时,必须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加强农业、农村的资源环保和生态环境建设。 农业科技创新论文:依靠农业科技创新,实现农业稳定发展 原文作者:张平军 摘 要:现代农业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技术生产体系,其特点是利用生命有机体的生命活动进行生产。这就是利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把水和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为人类提供食物、纤维、能源等。利用第一性生产的秸杆、糠麸等饲养畜禽,为人类提供肉、蛋、奶和皮毛,这是第二性生产,又称动物饲养业。所以,农业生产是一个由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科学技术系统、农业经济系统共同组成的复合生产体系。人类要有效地进行农业生产,就必须不断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农业生产管理的规律,不断掌握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才能使农业不断创新发展。 关键词:农业生产系统;发展;科技创新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高度聚焦农业科技,文件共包括六个部分23条,包括:加大投入强度和工作力度,持续推动农业稳定发展;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提升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加强教育科技培训,全面造就新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改善设施装备条件,不断夯实农业发展物质基础;提高市场流通效率,切实保障农产品稳定均衡供给。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随着人类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加之我国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也必须要通过科技化手段解决。从当前和未来的发展中看,耕地、淡水等资源的刚性约束进一步加剧,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依靠大量消耗资源的传统生产方式推进农业发展已难以为继,科技进步已成为当代和今后解决此类问题的根本出路。要实现农业现代化也必须依靠科学技术才能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生产率,这已成为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总趋势。我国已到了必须更加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阶段,科技进步已成为最重大、最关键、最根本的出路和措施了。 1 农业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技术生产系统 1.1 与非农业生产相比农业生产的特点 从大农业概念讲,农业生产的对象是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在内的生命有机体。与非农业生产相比,农业生产有以一下几个特点。 1.1.1 利用生命有机体的生命活动进行生产 利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把水和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为人类提供食物、纤维、能源等基本生活和生产资料,这是第一性生产,即通常所说的种植业。利用第一性生产的秸杆、糠麸等饲养畜禽,为人类提供肉、蛋、奶和皮毛,这是第二性生产,又称动物饲养业。 1.1.2 土地在农业生产中的基础作用 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土地为植物生命活动提供所必须的空气、温度、养分和水分,农业生产的发展对土地的数量和质量有着特殊的依赖性。 1.1.3 农业生产最主要的能源来自太阳能 农作物产量的形成主要靠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农业生产收获产品的实质,就是经过光合作用转化为化学能形态的太阳光能。所以,农业生产是一个由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科学技术系统、农业经济系统共同组成的复合生产体系。人类要有效地进行农业生产,就必须不断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农业生产管理的规律,不断掌握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发展现代农业首先必须从传统的狭义农业中跳出来,建立大农业的观念。狭义农业只包括种植业和畜牧业,有的仅指种植业。从现代科技发展高度来看,农业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生产系统。狭义农业不能充分发挥这个巨系统的潜在生产力,反而会造成农业生产的恶性循环,破坏农业生态环境阻碍农业生产的发展。因此,必须运用现代科技的成果和系统科学方法从事农业,综合利用自然资源,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大幅度提高农业产量,促进农业全面发展。 1.2 从现代农业来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2.1 现代农业的范围广阔 现代农业不仅包括种植业、林业、草业,还包括畜牧业、禽业、渔业、虫业、微生物业;还有副业,专门从事农产品加工。随着生产社会化,农业活动范围也愈来愈广,所以还包括从事农产品分配、交换、消费和管理部门以及为农业服务的部门,还有相应的各种类型的工业、商贸业。 1.2.2 建立整体的食物概念 狭义的食物概念仅指粮食,这是一种狭窄的小农业概念。虽然粮食一直在人类食物中占有重要地位,粮食生产仍然是农业生产的根本,一定要重视粮食的生产,丝毫不能放松。但是,随着人口增长、人类营养的多种需求、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的短缺,人们必须把食物的概念扩大。要面向整个大自然,广开食物来源,向丘陵要干鲜果品,发展木本粮食;向江河湖泊、海洋要水产品,向草原要肉禽等。还要运用高新技术,开辟更加广阔的食物来源和节约粮食的途径。 1.2.3 立足于国民经济大系统大社会的角度去考虑和发展农业 农业是人类有组织的经济活动,它是社会经济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经济部门和社会部门有密切联系,应该让各个部门与农业之间相互促进,建立起良好的相互依靠的物质能量转换关系,其他部门应该为农业发展创造和提供良好的社会条件和物质条件。如果工业及其他国民经济部分从农业中取之过多、补偿不够,那么势必影响它们之间正常的物质能量循环,农业发展受到影响,工业等其他部门也难以顺利发展。 2 从依靠经验转变为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来发展农业 2.1 农业科学技术助推农业生产 农业生产的性质决定了农业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特别是依靠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农业发展进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从依靠经验转变为依靠科学进步的历史。近代自然科学的成果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奠定了基础。从18世纪开始英国的农业革命,到19世纪德国农业的飞跃以及后来美国农业的发展都是应用新的科技成果的结果。19世纪提出的细胞学说和达尔文物种进化理论,揭示了农业生物的结构及其遗传、变异、进化等生命活动的规律,为农业育种、增产开辟了广阔途径。在化学方面,如矿质营养学说的提出为改革农业施肥技术和促进农业大幅度增产提供了新的手段。经典生态学的发展,促使人们运用生态系统的概念,研究生产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关系,以求更高的经济效益,使一直依靠天然资源,以砍伐、捕捞为主的林业、渔业转向人工培植养殖进行集约生产的“栽培林业”和“海洋牧业”,使林业和渔业产生了划时代的变化。可以说,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就没有现代农业。 2.2 现代农业的发展更是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 现代农业使用了一切可能使用的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利用空间技术的成果,如人造卫星、航天育种技术、遥控遥感技术用于预测预报气象、虫害灾情、规划农田管理、估算产量等等,电子计算机技术等的广泛应用,使农业科学的发展更加趋向定量化和自动化。现代科学技术的一系列成果在农业中的实际应用,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合理化和科学化,使现代农业发展成为一个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新型产业。 2.3 农业现代化的本质就是农业的科学化 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利用一切能够利 用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问题是当代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这个基础上发达国家正在完成从自然农业、资源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因此,我们要农业科技创新。就要大力支持农业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科技研究。在农业生物基因调控及分子育种、农林动植物抗逆机理、农田资源高效利用、农林生态修复、有害生物控制、生物安全和农产品安全等方面突要有重大基础理论和方法。要加快推进前沿技术研究,在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精细加工农业技术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抢占现代农业科技制高点。要着力突破农业技术瓶颈,在良种培育、节约成本降耗、节水灌溉、农机装备、新型肥药、疫病防控、加工贮运、循环农业、海洋农业、农村民生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实用技术成果。 3 科技兴农业是现阶段保证农业再上新台阶,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措施 在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重要关头,必须坚持“依靠科技振兴农业的战略方针。我国人多地少,要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必须在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业单位面积产量和有效利用资源上下功夫,农业最终要靠科学解决问题,科技兴农业是现阶段保证农业再上新台阶,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措施。科技兴农业必需要应有以下措施。 3.1 要大力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多年来,我国重大农业科技成果很多,应用潜力很大。要有组织、有计划地把已成熟的适用农业科技成果,大范围、大面积地推广应用,是投入少、产出多,发展农业生产力和促进农业上新台阶的重要途径。在农业科技创新的今天要花大力气推广和普及农作物优良品种、模式化栽培、测土配方施肥、地膜覆盖、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还要推广中低产田改造的综合治理技术。 3.2 要加快建立健全各种形式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组织 充分发挥各级农技推广机构的作用,着力增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能力,推动家庭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明确公益性定位,根据产业发展实际设立公共服务岗位。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要快速形成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与群众性的农村科普组织及农民专业技术组织相结合的农技推广网络,和长期坚持的送科技下乡活动,以疏通科技流向农业生产的渠道。同时,还要为稳妥地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提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要把财政、金融、物资、商业、科研、教育与技术推广部门融为一体,形成一个大规模推广农业科学技术的整体力量。 3.3 要进一步稳定和发展农村科技队伍 要进一步稳定和发展农村科技队伍,这是科技兴农的关键。要重视现有农村科技人员的进修和培训,国家重大人才工程要向农业领域倾斜,继续实施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和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加快培养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进一步完善农业科研人才激励机制、自主流动机制。制定以科研质量、创新能力和成果应用为导向的评价标准。广泛开展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分层分类定期培训。更新知识,提高业务素质,采取有效措施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和生活待遇,切实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对农业科技人员实现鼓励政策,对贡献突出者给予表彰和奖励。要放活人才政策,推行技术有偿服务的政策补贴与奖励,实行贡献与收入挂钩。要大力加强农村的教育,广泛开展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水平。 3.4 要广辟资金来源,增加农业收入 多年来我国农业的一条重要教训,就是科技投入不够。要加大国家向各类科技计划和农业领域倾斜支持力度,提高公益性科研机构运行经费保障水平。支持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基金,积极引导和鼓励金融信贷、风险投资等社会资金参与农业科技创新创业。一定要把农业科技投入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其比例不能低于财政总支出的6 %。 3.5 要高度重视农业高技术和基础研究工作 农业高技术和基础研究工作是增强科技兴农后劲的重要保证。着眼长远发展,要超前部署农业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要进一步突出农业生物技术等重点领域,并不断充实动植物新品种开发研究等内容。要密切注意世界农业发展的新动向,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和交流,引进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和先进的管理经验等。也要面向产业需求,着力突破农业重大关键技术,要遵循农业科技规律,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作为主要目标,把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作为基本要求,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因此,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 农业科技创新论文:建设现代农业迫切需要农业科技创新 “要大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对良种繁育、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的支持力度。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和建设,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完善农业技术补贴制度,促进先进适用农业技术到田到户。建好现代农业示范区,推进高产创建和标准化创建。加快农业机械化步伐。” 一、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迫切需要农业科技创新 中国农业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的关键时期,建设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十二五”农业发展的核心任务。“十一五”期间,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均达到52%。同时也必须清醒意识到,迈入“十二五”,世情、国情、农情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风险挑战。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推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必须更加依靠科技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 保障国家食物安全迫切需要科技。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近几年,中国粮食生产虽然已经取得“八连增”的巨大成绩,但农业基础设施差,抗风险能力弱、比较效益偏低等问题依然存在。未来随着国民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人多、地少、水缺的趋势不可逆转,城乡居民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需求将会持续增加,中国粮食安全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解决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总供需矛盾,确保粮食安全,必须最终依靠科技创新,充分挖掘品种潜力,尽快突破农业生产中的重大技术瓶颈,大幅度提高农业土地生产率,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迫切需要农业科技。近年来,农兽药残留、添加剂、防腐剂问题屡禁不止;“红心鸭蛋”、“多宝鱼”、“三鹿奶粉”等事件的发生又增加了问题的复杂性;此外,还有一些转基因食品、动物源性饲料添加剂等由技术进步所产生的新问题。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总体要求,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必须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发展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化和智能化种养,全面升级农业产业。 确保生态安全迫切需要科技。目前,中国农业发展面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高,农业面源污染不断加剧,污染物无害化处理能力低等问题,再加上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不断加剧,资源环境对农业发展的约束日益加重。缓解资源环境压力急需加强资源环境领域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大力发展节约型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低碳农业技术,加快开发清洁生产集成技术,建立实现“低耗、高效、持续”的农业发展模式,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资源、人口、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确保产业安全迫切需要科技。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农业领域也日益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力主要来自于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竞争实质上就是科技竞争,自主创新能力是科技竞争的核心。目前,中国大豆进口量已经达到5000多万吨的水平,随着全球农产品市场竞争程度的加剧,中国农产品的进口量仍有进一步增加的可能。要提高中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减少国际农产品市场对中国农业的冲击,就必须加快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生物质能源和资源环境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与产业化,加快农业前沿领域的原始创新,有效增加科技储备,引领国际农业科技发展,力争占据农业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全面提升中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面对需求刚性增加,资源日益紧缺的严峻形势,我国农业发展只有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才能确保粮食安全,保障食品质量安全;只有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才能改善生产生态环境,从而实现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任务。依靠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的迫切性和必要性空前提高。 二、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迫切需要若干重大举措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要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突出农业科技创新重点,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依靠科技创新、科技推广和农民培训“三轮”驱动,发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双轨”运行作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构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科技创新的历史任务艰巨。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改进我国科技管理制度,完善项目申报、经费分配和过程管理办法,突出农业科研的公益性特征,探索新的科研组织模式和有效资助方式,形成有利于农业科研基础研究和公益研究健康快速发展的体制机制。同时必须建立适合国情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做到有破有立,改革是手段,建立是根本,为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着力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针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需求,以夺取农业科技制高点、增强科技发展后劲,提高农业竞争力为目标,全面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动植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等基础性工作。着力提高农业知识创新、生物技术领域、机械化技术领域和信息技术领域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强化公益性农技机构改革,创新农技推广机制。强化农技推广机构公益性职能定位,积极推行“三权归县”,明确职能任务,合理设置机构,科学核定编制,理顺管理体制,完善改革配套措施,提高工资待遇,全面建立岗位责任制度。加强水利、林业、气象等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以及技术合作组织等,积极发展校市联建、院县共建等多元推广模式,并给予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同等的政策支持。 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训农村实用人才。按照农业科技用人规律和基本需求,分别构建国家高层次农业科研人才培养基地、高水平科研骨干培养基地、高水平科研辅助人员培养基地和高水平科研管理人才培养基地,加快构建、科学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和团队。建立一套适应农业科技创新要求的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的机制和制度。加大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力度,扩大培训规模,提高补助标准,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发挥大专院校、农广校和科研推广单位的科技教育和人才资源优势,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农业科技大培训。 农业科技创新论文: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成长机理研究 [摘要]研究和遵循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特殊的成长机理及存在问题,从体制、理念、培养方式及从业环境和对外交流等方面提出培育途径,为和谐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发展后劲。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人才 成长机理 培育 持续发展 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多数的人力资源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命脉地位。在工业化进程中,农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走科技含量较高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已成为历史的必然选择。农民农业科技知识贫乏,市场意识淡薄已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发展,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进一步发挥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一、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成长存在的问题 1.传统的职业观仍未彻底改变,阻碍着新一代年青人从事农业科技事业 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还影响着人们从事农业的积极性。城市出生的青年不远到农村去;从农村到高等学府学习的热血青年目的就是为了脱离农业生产,从事其它职业。不少现有农民都愿意到城市从事建筑业或其它体力劳动。据统计,2006年,37.8%(13181万人)的农村从业人员外出劳动,其中80.1%都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97.2%的人在城市从事二、三产业,这种现状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科技工作的发展和新技术的推广。 2.农业科技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科技人才成长资助有限 我国教育和科技资源配置遵循中央和地方政府两级投入和自主创收的模式。按照中央、省、地、县、乡递减的原则,越接近农业科技实用人才开发的单位所得到的资源配置越少。当前,农业研究的经费还主要靠国家财政拨款,有限的拨款首先得保证科研人员的工资,其次还要考虑公务费,最后才能考虑业务费,最低的农业推广机构业务费只占10%,使得农业科技投入经费太低,也就难以开展大项目或基础性研究。 3.多头管理体制,使有限的农业科技人才难以形成研究团队 从教育机构来看,我国科技人才的培养体制已基本理顺,以前分属不同部门管辖的高校现已统一由教育部归口管理。而农村科技人才分属农业、渔业、林业、环保、科技、经贸等部门管理,农业科技研究项目往往需要不同部门相互协调才能进行。不少情况下,还是各自为政,自成体系,造成资源浪费,重复工作,效率低下;更为严重的是造成农村多头管理,使农民难以适应,影响农民采用农业创新科技的积极性。 4.农业科技人才成长条件艰苦,经费投入总量不足 农村现有的科研条件十分有限,基础设施难以满足现代科技发展的需要。不少农村科研人员连最基本的科研设施都难以保证,信息来源的主渠道还是靠广播和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介,先进的网络资源难以发挥作用,也就难以保证科技人才研究成果的先进性和创新性。据统计,2006年末,全国人均工资收入21001元,而最低的农、林、牧、渔则为9430元,受经费的困扰,正常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难以开展,更谈不上农民科技培训和农业科技创新,致使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在农业科技实用人才开发方面的作用大打折扣。 5.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开发方案缺乏,农业科技后劲不足 人才资源同其它资源一样需要不断地进行培育、开发,才能进一步发挥其最大的潜能。除了农业科技经费紧张外,有关部门领导也缺乏深入基层调研、思考,农村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开发的战略性计划尚未启动,简单、机械地照搬照抄外地(或外国)的做法,难以培养出符合当地需要的实用科技人才,更谈不上科技创新人才,也难以保证农村科技水平的可持续发展。 二、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育的途径 1.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供稳定的体制保障 下大力气解决当前农业科技人才责任重大、待遇偏低,付出与所得严重失衡的尴尬局面,这也是解决农业科技人才扎根农业的关键性问题。要制定稳定人才、吸引人才、开发人才、关心人才成长和提供较好科研环境等方面的更加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大学生服务于“三农”工作,使农业科技人才从想去到要去,最后决心扎根农村的转变。另外,政府自身要改变工作模式,多做公仆,尽最大可能给农业科技人才提供一切服务;还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缩小农村与城市的差距。 2.转变人才培养理念,狠抓学习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 传统的人才培养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功底,结果是眼高手低,满腹经纶无用武之地,未能发挥教育的效能。让学生亲自操作各种实验设备,以提高动手能力和改进意见,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的培养模式到以学生为中心的塑造模式根本转变。建议农校学生应该采取半农半读的方式,花更多的时间在农村一线体验农业科技的巨大威力和存在的实际问题,并将它们带到课堂上进行研讨,激发掌握先进科技的自觉性和科研创新的积极性。 3.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造就一支创新型的教师队伍 创新型人才离不开创新型老师的精心培育。当前我国高校教师大多缺乏工程师应具备的技能,急需弥补实践知识的不足。高校在进行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要下大力气加强创新型老师的建设和培养。双方友好合作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还能将科研与教学结合起来,使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达到双赢的效果,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课堂上就可以学到农业科技文化的精髓,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4.理顺农业科技管理体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现有条块式的管理体制已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要尽快理顺多头管理的体制,集中有限的资源,全力攻克当前农业急需解决的重大科技难题,发挥联合攻关的效能。要不断提高农业科技的贡献率,就必须在科技创新过程中引入市场机制,促进农业科技生产与市场无缝对接,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5.扩大对外交流,为农业科技人才了解世界学术动态、提升研究层次提供信息平台 建议为农业科技人才创造更多的国内或出国学习交流、考察和培训的机会。可以委托国内外著名高校对现有人才进行继续培养和深造,以不断提高他们的科研创新能力和水平。到国外特别是农业比较发达的国家,让他们亲身感受到发达国家农业一体化的先进气息,了解先进的科研方法和手段,掌握学科前沿,开阔眼界,启迪新的思路,借鉴经验,促进创新。 农业科技创新论文:以色列的农业科技创新保障机制及对我国的启示 【摘要】以色列农业发展成就举世瞩目,除了其具有较完整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还在于其有较完备的农业科技创新保障机制。这一机制包括科技投入与管理保障机制和科技政策与法律保障机制。根据以色列的经验,我国要进一步创新农业科技投融资体制;要建立稳定支持与适度竞争相结合的农业科技分类发展激励机制;要加快农业科技投入、科技推广方面的立法进程。 【关键词】以色列;农业科技创新;保障机制;农业投融资体制 以色列农业自然资源贫乏,而农业发展成就举世瞩目,除了其具有由农业科研管理与研究机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农民培训与教育体系等构成的较完整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还在于其有较完备的农业科技创新保障机制。这一机制包括两大基本内容:一是其科技投入与管理保障机制;二是其科技政策与法律保障机制。 1 科技投入与管理保障机制 以色列农业自然资源的贫乏,使以色列农业发展选择了依靠科技进步实现资源高效集约利用的道路。政府每年的农业科研专项经费有上亿美元,占农业产值的3%。在国家农业部的农业科研经费中,有50%是定向拨给国家农业研究组织,剩余50%和政府其他农业科研基金按分类管理,统称为“竞争性基金”。第一类是首席科学家基金,资金总额约1000万美元,资助对象为研究所和大学单个项目的自由申请。第二类是农场主以交纳销售税的方式提供的研究经费,总额约为800 万美元。主要用于资助经济效益比较明显、针对性较强的技术开发项目。第三类是国际基金,包括美以合作的“巴德计划”和欧盟资助的研究基金。第四类是科技部与教育部的有关农业科研基金资助。以上3类研究经费主要是用于应用性研究项目。第五类主要用于基础性研究,每年约3000 万美元以上。此外,以色列企业也提供农业研究经费,主要用于引导和补贴应用性研究,如化肥、化工以及农业机械产品等。在以色列农业科研经费的投资构成中,约有10%用于基础研究,70%~75%用于应用研究,15%~20%用于农业科研成果的开发和推广。这些经费中,农业部的投入约占60%,主要用于应用性研究; 科技部与教育部约占20%,主要用于基础性研究;企业约占10%,主要用于资助技术开发。以色列的农业科研资金管理正逐步向基金化管理方向发展,实行优胜劣汰,鼓励竞争,并推行严格的项目追踪式过程管理监督、评估机制,大大提高了科研投资效益。[2] 2 科技政策与法律保障机制 以色列政府努力为农业高科技发展创造条件,大力支持农业科技的研究与开发,给投资者和企业家制定多种优惠政策,包括优厚的投资津贴、政府贷款保证、免除税额和高风险企业创业基金等各项优惠政策,如1984 年以色列就通过了一项“鼓励投资法案”,设立农业开发风险基金,主要是为开发“高附加值的产品”提供便利。以色列还专门制定了《鼓励研究与开发法律》等法规,促进农业科技的创新。 在农业高新技术的研发方面,以色列实行了对重点技术重点扶持的政策。首先,他们加大了对农业生物技术的投资。农业部、农业研究机构和农业研究开发基金会以及科技部、教育部等均设立生物技术研究基金。同时,以色列政府还采取一些措施设立和吸引风险投资基金(目前已吸引了近50 多家风险投资基金),将其中很大一块投向生物技术。其次,以色列也十分注重农业信息技术的利用。在农业灌溉以及设施农业中温室的供水、施肥和气温调控,农产品加工质量控制等均采用计算机自动化控制,为此开发了一系列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另外,农业生产部门还非常重视农业信息的收集、传播与反馈,通过互联网及建立的农业远程技术服务网能及时了解国内外相关信息,为农业科研提供详实的基础资料,为管理部门决策提供依据。目前以色列农业现代化水平在世界上是最高的,许多农业生产过程实现了全自动化程序管理,农业高新技术的应用普及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色列的农业科技创新保障机制给我国以诸多启示。 一要进一步创新农业科技投融资体制。首先,政府要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入与扶持。从我国情况看,农业的弱质性和高风险性决定了短时期内涉农企业还不能成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政府应成为农业科研经费投入的主体,并通过各种扶持与激励措施,鼓励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从事农业科研。其次,要促进多元化农业科技投入体系的形成。我国农业生产规模小、农业企业实力较弱,只有政府建立起规范的农业科技投入体制,才会引导非政府投资的介入。此外,在农业科技的推广领域,也要创立市场化、多元化的投资机制。这需要将各种农业技术按“公益性”程度,按科研成果能否物化、以及其在市场上知识产权保护程度大小进行分类,“公益性”技术的推广由政府农技推广部门承担,“私人性”技术推广可以市场化,通过建立农业技术推广项目的基金管理制度,对推广项目进行公开招标,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以加快农业科技项目的推广。 二要建立稳定支持与适度竞争相结合的农技分类发展激励机制。政府必须对各种农业科技按“公益性”程度分类,确定哪些产品技术创新由政府的有关部门承担,哪些技术创新由非政府部门的企业、公司和民间组织来承担并推向市场。鉴于农业技术大多具有易扩散性和公益性等特点,为保护研究人员的利益,鼓励科研人员持续创新,政府对重大公益性农业科研成果应实行政府采购制度。此外,要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因为尽管农业技术具有公共产品属性,而且有些成果具有一定的保护难度,但应通过完善知识产权成果保护制度,鼓励私人和农业企业通过市场需求决定其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向。[2] 三要加快农业科技投入、科技推广方面的立法进程和执法力度。1993年我国颁布了《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和《科技进步法》,进入新世纪根据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和入世后的新情况,国家对上述法律先后进行了修订。比如,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的修改后的科学技术进步法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农业科学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传播和普及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加快农业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促进农业科学技术进步。该法还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支持公益性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进行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引导农村群众性科学技术组织为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的发展提供科学技术服务,对农民进行科学技术培训。该法还规定,财政性科学技术资金应当主要用于6类事项的投入,其中就包括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农业科学技术成果的应用、推广。但总体上看《科技进步法》、《农业法》和《农业技术推广法》,应通过进一步修订对对国家投入比例和资金管理程序进行界定,同时辅之以《国家农业科技进步中长期发展规划》,使之更具体和更具操作性。 农业科技创新论文:农业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与政策思路 摘要:当前,我国农业发展进入转方式、调结构的新阶段,迫切需要强化农业科技对产业发展的引领支撑。只有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遇到的各种难题。从目前来看,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不断向前推进,但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农业科技创新、提升农技推广效能、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农业科研机构和人员分类评价等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因此,需要重点解决这几方面问题,才能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农技推广;农业科技人才;分类评价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明确提出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当前,我国农业发展进入转方式、调结构的新阶段,也迫切需要强化农业科技对产业发展的引领支撑,进而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更好地贯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提升农业科技创新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协同创新水平和转化应用速度,本文重点围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农业科技创新、提升农技推广效能、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农业科研机构和人员分类评价等四个方面内容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关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农业科技创新问题 近年来,农业科技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供给不足,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徘徊不前,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撑乏力。主要问题有:一是投入结构不合理制约了重大科技成果产出。近年来,国家农业科技投入虽然逐年增加,但稳定支持的科研经费仅占20~40%,竞争性比例高达60~80%,这一方面导致重大、关键和长期性农业问题难以得到持续攻关,另一方面导致一流科研人员争项目、二流人员做项目,农业科研短期化、功利化现象普遍存在。二是产业导向的科研组织管理模式尚未建立制约了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农业科研产业导向、问题导向坚持不够,科研项目指南编写、组织实施、验收评价都由同一圈子专家完成,专家“自娱自乐”的项目管理模式普遍存在,导致不少科研项目的立项与生产脱节,没能充分体现农业产业部门的重大需求,科研成果有效供给不足,对产业发展支撑不足。三是农业科研与推广相互分割制约了农业科技成果快速转化。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研和推广分段运行、各成体系,一方面农业科研项目很少有推广和用户单位参与,另一方面科技成果中试、熟化、转化经费严重不足,加大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技术风险和不确定性,成为整个创新链条上的突出短板。四是协同创新机制尚待完善制约了集中力量办大事。产学研推协同创新明显滞后,跨部门、跨单位、跨学科的科技资源整合亟待加强。中央、省、地三级农业科研机构分工不清晰,竞争有余、协作不足。此外,科技“大牛”、项目“寡头”垄断科技资源,成为新阶段农业科研“专家倾向”的新特点、新表现。为此,加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农业科技创新需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建立兼顾农业特点及体量与结构的投入机制。充分考虑“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特殊性,在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总量的基础上,调整资金投入结构,重点增加稳定投入和基本公用经费,聚焦品质、节本、高效、绿色等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密切相关的关键领域和重大技术,促进前沿技术、重大理论和自主知识产权成果创新,推动农业科技从过去的跟跑、并行向超越、引领转变。以解决重大科技问题为目标,将产学研企科技创新联盟科研和运行费用纳入中央财政支持范围,促进协同创新和集中力量办大事。二是在新一轮科技计划管理改革中有效发挥农业行业部门作用。充分考虑农业在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基础和民生保障作用,发挥农业行业部门熟悉产业需求的优势,在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需求征集、指南编制、项目评审、组织实施、监督评价中,强化农业行业部门的作用,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三是建立农业科研和推广一体化组织管理方式。借鉴美国科研、教育、推广“三结合”和韩国科研、推广一体化管理的成果经验,完善顶层设计,建立科研与推广一起布局、同步验收的机制,应用型科研项目的研发要把推广单位参与作为重要环节,确保科研成果落地生根;农业技术推广要把新技术研发和熟化作为的源头活水,确保推广技术的先进性和针对性。四是优化农业科研体系和主体结构。贯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精神,明确中央和地方农业科研机构职能和定位,中央农业科研单位侧重于全局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地方农业科研机构侧重于技术开发和转化应用,改变农业科研单位“上下一般粗”,竞争有余、协作不足的局面,构建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机制。同时,完善农业科研主体结构,创造条件,充分发挥企业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中的重要作用。 二、关于提升农技推广效能问题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机构、条件、队伍建设得到明显加强,但实力不强、手段落后、似有似无的现象仍然存在,严重制约体系功能和作用的发挥。主要问题有:一是无财难推。农技推广走村进户,面广量大,既需要稳定经常的工作经费支持,也需要中试、熟化和试验示范投入,而普遍存在“有钱养兵,没钱打仗”实际,致使许多应推技术难到位、亟需技术难熟化、先进技术难储备、试验示范难实施。二是无技可推。由于科研、教育、推广结合不紧密,源头技术供给针对性不强、实用性不够,不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面对出现的生产实际问题,一些农技推广机构出现“无技可推”的窘境。三是无力能推。长期以来,农技推广系统普遍存在年龄老化、队伍断层、知识陈旧、手段落后、方法单一等问题,加上机制不活,不少地方的农技推广机构面对农户综合、集成、高效的技术需求和全程、全产业链、保姆式的服务需求,显得无能为力。为此,要大力提升农技推广效能需抓好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加大投资强度,解决“无财难推”。增加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人员经费、条件保障、试验示范等方面的投入,特别要加大对农机、畜牧、水产等分设的基层农技站条件建设投入,提升体系整体功能。对经营性农技推广机构,依据服务效果,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给予补贴。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经营性服务领域,满足多元化需求。二是强化需求导向,破解“无技可推”。建立“政产研学推”科技创新联盟,完善以需求为导向的技术供给体系,加强对农民经验和创造的总结提升,增加适销对路技术和产品供给。加快构建“专家+科技示范基地+农技推广人员+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等农技推广服务新模式,提高技术入户率、到位率。三是提升推广能力,改变无“力”能推。继续实施特岗计划,解决农技人员“进得来”的问题。实施新一轮农技推广人员能力提升培训计划和骨干农技人员培训工程,对人员学历提升给予学费补贴,解决“用得上”的问题。加大“一衔接”政策落实力度,优先解决基层农技人员职称晋升等切身利益,解决“留得住”的问题。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等信息化手段,普及农民田间学校,创新服务方式,解决“推得广”的问题。 三、关于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问题 我国农业科技队伍建设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农业科研领军人才缺乏、中青年骨干培养缓慢、创新团队建设滞后、后备人才总量不足,严重制约了现代农业发展。主要问题有:一是农业科技人才成长环境不宽松。受“平均主义”“大锅饭”“论资排辈”等传统思维的影响,人才脱颖而出的氛围很难形成,已有激励机制难落实。现有人才流动机制不健全、社保政策不配套、服务培养不到位,制约了人才特别是中青年人才的成长和作用发挥。二是农业科技人才评价标准不科学。由于对各类科技人才特点、评价导向、个性需求、考核指标缺乏深入研究,制定的评价标准系统性、针对性、操作性不强,不能完全体现各类农业科技人才的能力与贡献。三是用人单位选人用人不自主。主管部门对用人单位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管理等方面管得过宽过细,用人单位的主导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用人单位对特需人才的薪酬分配和福利待遇等缺乏自主权,特需人才引进受限,统一考试招考的农业科技人员与专业岗位匹配性较差。为此,加快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需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完善人才激励机制,解决动力问题。加强对人才成长和使用规律的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激励政策,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制定出台农业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意见及实施方案,建立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的科技人员分配激励机制。破除人才流动障碍,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二是完善人才评价标准,解决导向问题。以德才兼备、注重实绩、分类指导为重点,制定符合新常态人才理念的综合评价标准,克服唯学历、唯论文、唯职称的评价倾向,切实发挥人才评价的导向作用,促进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标准的试点工作,不断完善符合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人才评价体系。三是探索扩大用人单位自主权,解决活力问题。充分发挥用人单位在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中的主导作用。创新事业单位编制管理方式,改进事业单位岗位管理模式,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建立政府人才管理服务权利清单和责任清单,加强人才工作的监督管理,确保相关政策落到实处。 四、关于农业科研机构和人员分类评价问题 我国农业科研机构在分类评价方面开展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尚未建立科学、合理的农业科研机构和人员分类评价体系。主要问题有:一是评价主体的确定与管理不规范,评价质量亟待提高。政府、市场、专业组织、用人单位等评价主体的确定程序不规范、随意性强,各类评价主体不能有序参与评价。政府评价形式简单,准确性不够;市场评价趋利明显,客观性不足;专业组织良莠不齐,权威性不够。二是评价指标针对性不强,评价导向亟待转变。没有建立适合不同类型科研机构和人员的分类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工作不规范、不科学。已有评价指标过于强调经费、论文、专利等指标,对能否解决实际问题、实现转移转化、支撑产业发展等重视不够。评价周期过短,功利色彩浓厚,不符合农业科研规律。三是评价结果使用不科学,评价指导亟待增强。评价结果存在不用、滥用、误用的现象。评价结果与奖惩措施结合不紧密,没有起到鼓励先进、激励后进的作用,对改进工作的指导作用没有得到切实体现。为此,开展农业科研机构和人员分类评价需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明确职责,积极发挥多元评价主体的作用。政府负责制定分类评价规范,认定、考核和监督其他评价主体。发挥政府在行业重大公益性创新活动评价中的主导作用;增强市场主体在应用型研发活动和产业化技术成果评价中的话语权;增强专业组织开展评价工作的可信度。积极引入国际同行参与评价。二是加强研究,建立科学的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基础研究重点评价重大原创性成果产出和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应用研究重点评价技术成果的突破性、带动性和转移转化效益的显著性;示范推广重点评价服务能力、服务质量和实际效果;农业经济和管理研究重点评价理论创新、支撑决策和智库建设能力;科研、管理、服务等不同岗位科研人员重点评价职责履行、实绩贡献和建功立业,实现人尽其才。三是完善政策,强化评价结果使用的导向作用。完善收入分配机制,重点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调动科技创新、转移转化、示范推广、科研辅助等不同岗位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加大评价结果与科技人员工资待遇、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等挂钩力度,将评价结果作为对科研机构经费和项目支持的重要参考。 作者:王思民 单位: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 农业科技创新论文: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措施 [摘要]在当代社会,我国想要实现农业的快速发展,就必须充分重视农业科技创新。虽然当前我国现代化农业科技创新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仍存在很多的不足,导致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水平与先进国家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基于这些问题,本文对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设措施进行探究。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创新手段 想要从根本上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要对现代化的农业科技进行创新。但当前,在我国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建设过程中却面临着很多突出问题,严重限制了我国农业创新能力的有效提升。所以,不论从国家还是地方层面,要充分重视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设,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并进一步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1当前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 1.1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并未实现有效转化 当前,我国还没有比较完善健全的科技创新体制,这就导致虽然当前有很多与农业相关的现代化科研成果,但是这些科研成果并未得到有效的转化,也不能在实际的农业生产中得到有效的应用。也就是说,这些农业科技成果对于农业的实际贡献率是比较低的。虽然在近些年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却存在很大的差距。 1.2缺乏先进的农业科技创新手段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十分重视经济的发展。而对于农业产业的发展,却过于重视产出,对于农业科技的投入十分不足。这就直接导致很多农业科研机构缺乏足够的经费,不仅限制了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而且导致很多专业领域的人才流失,对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有效开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1.3缺乏先进的农业基础设施 当前,我国城市化发展极快,直接导致农业区流失了大量的青壮年人才。另外,很多农业区内缺乏比较先进的农业基础设施,而大部分都是极为分散的小规模经营情况,农民之间不能进行有效的联系与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而如果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想要实现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存在极大的难度。另外,这种分散性的经营劳作模式,不仅导致了农业科技创新成本的不断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农民的风险在不断提升,直接影响了新型的农业创新科技无法得到有效的推广与应用。 2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重要措施 2.1加大农业科研的资金投入 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科技创新对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与科技兴农政策的落实,我国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力度也在不断提升。但是,目前的实际投入与农业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并且不能有效满足农业科研的实际需求。在此背景下,想要有效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设力度,就必须要加大农业科研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使相关科研机构具有充足的资金来留住农业科技领域的高素质人才,这对于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还应有效优化资金的使用结构,才能有效提升资金利用率。 2.2与农业产业化结合,提升科研成果的转化能力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是不能够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长期的发展才能实现。所以,想要有效提升科研成果的转化能力,必须加大农业产业化的建设力度。首先,需要保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提升,从而促进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有效提升。其次,应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进行有效的改革,使农民群众充分了解当前最新的科研成果,并应用到具体的实践中,最终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2.3引进和培养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也是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存在的。在信息时代,想要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寻求发展,就必须引进与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而对于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设与提升,离不开具有较强专业知识与良好综合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首先,要有效建设现代化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并加大培训力度,从而保证能够有越来越多的现代化科技人才加入农业科技创新队伍中,为农业科技创新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其次,应增加科技推广人才的数量,仅仅研发出农业科技成果是不够的,还必须充分发挥科技成果所有的优势。而拥有良好推广能力与经验的科技人才能够将更多先进的农业科技推广给农民朋友,提高我国农业科技的应用率。 3结语 在我国小康社会的建设过程中,农业现代化建设是不可忽视的问题。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对于农产品的需求与要求也在持续提升。而加强对于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相关探讨,对于我国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对于农业创新型人才的有效引进、加大农业科研的有效投入等,均是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 作者:蒋乔 单位:营山县凉风乡农业服务中心 农业科技创新论文: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发展 摘要: 我国农业长远发展的动力源自于农业科技不断创新,农业科技进步造就新产业和新产品,农业科技创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决定力量。本文通过分析农业科技创新对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影响,结合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遇到的挑战,提出了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广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科技创新;现代农业;对策与建议 截至2015年底,我国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在粮食产量逐年增加的同时,资源环境面临着严峻挑战,如水土流失、土地退化、污染严重等问题,阻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我国农产品存在市场竞争力弱、农业市场风险大、质量差、价格低、销路不畅等问题。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生产出更多保质保量的农产品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要使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依靠农业科技创新助力现代农业发展已成为关键。 1发展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 1.1农业科技创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途径 走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都离不开农业科技的支撑。农业科技创新进步可以使产业技术水平提高,减少资源的约束,提高农产品的产出量、商品率,提高劳动生产率,开拓产业新领域;农业科技创新进步可以引领高产量、质量优、效率高、安全又环保的现代农业;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能更好地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更好地促进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 1.2农业科技创新是实现农业可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然条件 走高产量、高质量、产品安全、环境友好、节约资源的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就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与农业科技创新。为实现农产品的增产增收,广泛运用新技术、新品种在网络环境下推广的新型农业技术以及综合有效的防灾减灾等农业科技创新技术。农业科技创新的广泛运用,确保了国家粮食和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从而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稳定发展。 1.3农业科技创新是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就现阶段来说,世界新兴农业科技创新技术正在经历着意义非凡的革命阶段。一方面是农业和互联网的深入融合,普通农业向网络化农业转型,实现了“互联网+农业”;另一方面,农业技术的创新牵动着生产技术的升级。广义讲,食物生产的研究从植物扩展到微生物,不仅有陆地生产还有海洋生产,这些科技发展会帮助人类提高地球的空间利用而生产出更多物质财富,还有高产量、高效益的种植、养殖业的壮大等。总之,世界农业技术正在飞速发展,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在不断创新并得到应用,作为大环境下的中国农业,必须抢抓机遇,深化改革,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不被世界农业技术和世界农业经济的发展潮流所淘汰,才能增强我国农业科技能力,成为世界农业强国。 2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重大挑战 2.1农业科技创新体制不完善 我国目前的农业科技应用与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业生产滞后、农民收入低等情况不相适应,市场经济、农业生产、农民文化水平相适应的农业科技创新体制还未建立健全。 2.2农业科研投入总量不足 据调查,我国科研投资强度为2%左右,而我国农业科研投资比例大概为0.7%,两者差距较大,农业科研投入总量远远低于平均水平。农业是一个具有公益性、大众性、基础性的产业,其科研投入总量与其基础地位很不相称,农业的发展在我国应得到更多支持和保障。 2.3农业科研人才的严重缺失 农业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于要有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科研人才。从近几年来看,由于农业科研单位研究条件差、环境恶劣、待遇较低,导致相关人才严重流失。我国近十年专业科研人员的流失率约为职工总数的20%左右,学术顶尖人才和学科领头人、新兴学科专业的高素质、高文化人才的缺乏,阻碍了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3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广的建议 3.1加快健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制 “十三五”规划指出,现代农业需要建立健全技术推广创新体制,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加强融合农业与网络信息技术,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依托现有的相关农业机构,以国家级农业科研推广机构为主,并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中心及各级农业科研创新推广机构。建立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并具有国际高端农业水平和具有国家竞争力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制。 3.2加大投入总量,优化投资比例模式 当一个国家农业科研总投入占农业产值的比重大于2%时,该国农业才会出现科技创新,其农业与经济等部门才能统一协调发展。为了响应“十三五”规划要求,应合理完善财政体系中农业领域的支出结构,改革农业资金投入使用以及运作方式,健全财政体系农业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引导金融资本以及农业企业加大科技的投入,向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的方面发展。改善农村科技基础设施条件,增加农业基础科技经费投入。 3.3重点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要建立完整的农业科技培训系统,培育农业领域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聘请农业高级专家授课,提高我国农技人员实际生产指导能力;大力宣传农业科技的优越性、公益性,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这个行业,培养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人才队伍;要建立农技研究推广奖惩机制,完善工资分配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重点体现公益性、基础性的农业科研单位特点,制定分级分类管理和岗位绩效要求的收入分配与奖励制度。 作者:刘艺玮 单位:云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农业科技创新论文:农业科技创新探索 一、农业科技创新的意义 (一)提高了粮食单产。 种植任何粮食作物的时候,农民的主要目标都是想要尽可能的提高粮食作物的产量,而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粮食作物能够在抗病、抗逆方面的效率和品质都有所提高;将粮食作物的地方品种和品种间的杂交种植,以及重单作种植到间作套种等科学的栽培技术的改进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粮食作物单产的提高。 (二)结构调整增加了农民收入。 从粮食作物结构来看,我国最近今年有这样一些调整:烟草、药材、油菜、:玉米、小杂粮这样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增长,小麦、薯类等传统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继续缩减,养殖业不断发展,这些调整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民经济收入的提高。 (三)降低了劳动强度。 城市化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加深,向城市迁移的人口和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多,这种现象导致目前的农村劳动力资源减少,而且呈现劳力老龄化的趋势。如何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劳动力匮乏问题就需要利用到科学技术的创新。通过科学技术所带来的轻简栽培方法和机械化规模生产将能有效的缓解劳动力问题,保证粮食生产安全。 (四)提高了生活质量。 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在缓解劳动力不足,增产增收的同时必然会增加农民的收入,而收入的增加则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了物质基础。反过来,当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后,人们就愿意选择更加优质的粮食品种。市场对于优质品种的粮食作物的需要也将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 二、制约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宏观管理体制方面制约因素分析。 (1)体制和政策问题。 我国农业科技体制的建设和发展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相对较晚,体制改革的科技和经济结合问题还处在搁浅的状态,很多农业科学技术创新问题不能得到管理体制的支持。 (2)部门和环节相互之间不协调。 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由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市场的调控结合进行,但是双方要建立起协调的关系才能配合着把工作做好,而现实情况下,有的方面,政府的干涉明显多于市场的资源自我配置。 (二)创新主体方面制约因素分析。 (1)政府公共研究部门创新能力不足。 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而政府公共农业机构的科研技术队伍的建设不完善,科技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整体不高,科技人才的培养机制不科学,人才激励机制不足以引进和留住人才。科技人才不足导致的科研力量薄弱是农业科学技术成果水平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 (2)农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很多农业企业没有给与自身的技术创新方面以足够的关注,而很多的专门从事农业科技服务的中介机构所具备的力量又比较薄弱,所以农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显然跟不上发展的需要。 (3)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 农业方面的科学技术的推广程度和农民的接受程度有关,而科学文化水平比较低的农民在理解和适应农业科技创新的时候需要较长的过程,这也是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与应用的阻碍因素之一。 (三)创新机制方面制约因素分析。 (1)农业科技投入机制尚不能适应创新要求。 农业科学技术创新的发展需要有相应的科技投资作为物质基础,如果投资不到位以及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不健全则会导致农业科技创新出现问题。投资不到位的原因除了农业科技投入总量不足之外还有就是其投入结构不合理,政府或者很多企业在进行投入的时候没有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出现了投入的重复或者过于分散的情况。 (2)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尚未形成。 信息技术时代,知识和技术之间的的升级换代比较快,所以农业科研的发展需要各各方面知识、技术和信息的及时交换沟通。如果各个部门的科研协作不够,知识、技术、信息互动不畅,就会导致科研的低水平重复。所以农业科技创新过程中要强调健研究设施和基础数据的共享机制。 (3)产学研互动的机制不完善。 农业创新的出发点应该是市场的农业科技需求,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要从这样的市场需求出发进行有效的科技需求到科技成果之间的转换。 (4)激励机制尚不健全。 激励机制是鼓励科技人才进行不断创新的有效动力之一,激励机制完善将是激励农业科技人才进行创新,加快科学技术成果到农业生产应用的有效措施。而目前的这种激励机制尚不健全,农业科技创新计划管理机制与模式不适应发展需要。 (四)创新环境和条件方面制约因素分析。 农业科学技术创新的发展受到创新环境和条件方面的制约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创新法制与政策环境不完善。也就是说农业科技创新相关的法律和制度还不够完善,很多需要政府给与的宏观调控,如公共科技资源的配置和管理相关的规则还不够健全,每个地域所需的宏观规划和专门指导等都不够到位;其次就是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还不能满足当前不断发展的农业生产对科技基础条件的要求。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科技基础条件还是相对落后,很多科技资源共享困难的原因主要是缺乏整体布局和统一的宏观管理,没有整体和宏观的布局就会导致农业科技投资资源分散、低水平重复、利用效率低等问题;最后就是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不明显。在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创新之中,政府的职能履行过程中出现越位和缺位现象并存使得在科技资源在宏观配置过程中出现不足,在这样的情况下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难以得到充分发挥,难以实现科技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 (五)创新文化方面制约因素分析。 创新文化方面对于农业科学技术创新的阻碍也是不可忽视的:学术民主作风存在行政化倾向。行政化的等级的观念和标准不利于学术与科研的创新;各个部门的工作分割现象较为普遍,协作性差不利于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主体间的真诚互动和沟通;制度缺陷导致急功近利现象的存在让自由向上的科技创新价值导向受到抑制;创新的公平性和创新性不足,由于没有健全的科研体制、风险共担机制、社会激励机制,科技人员的竞争动力和能力不强,这种环境是不利于激流勇进的创新精神培养的。 三、新形势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构建的关键举措 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显得尤为重要。构建创新体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是强化农业持续发展的战略性技术储备研究?,立足于市场农业建设的需求,重点加速动植物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加强水土资源高效利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提高农业科技发展的支撑能力。其次是重点解决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和支持引领现代农业的关键技术,也就是说提升现代农业信息化水平,着力解决制约养殖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加强农林生物质综合开发利用,推进循环农业发展;最后就是加大成果转化、农民增收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力度。发展循环型和节约型技术,保障生态环境安全? 四、结语 现阶段,我国的建设目标应该是充分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大力进行制度建设,创新基础条件建设,促进农业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鼓励农业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发展,激励创新活动主体之间加强合作,真正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作者:蒋佳泉 单位:毛石镇农业服务中心 农业科技创新论文:科技创新管理农业科技论文 1科研投入机制 科研投入是科技创新的基础。近几年,我国公共财政对科研投入明显增加,但农业科研投入总量不足,科研人员“用于创收的精力多于创新”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一是投资强度偏低。2013年,我国农业科研投资强度(即农业科研投资占农业GDP的比重)为0.77%,远低于全国科研投资强度1.7%的水平,也低于国际农业科研投资强度1%的平均水平,更低于发达国家3%~5%的高水平。二是项目稳定性支持比例过低。我国国家级农业科学研究院项目的稳定支持经费仅为20%~30%。科研拔尖人才疲于争项目、找活儿干和应付各种检查等。据调查,近些年,骨干科研人员直接从事研究的时间不足工作时间的70%。三是多头管理,项目重叠,科研经费使用效益不高。作为省级农业科研人员,也不得不向财政、科技、农业、开发和扶贫等各部门多头申请项目,甚至同一内容的项目多头交账才能保证科研运转,分散了科研人员的精力,也制约了相关技术研究和储备。农业科技创新具有的公益性特点,要求公共财政在持续增加投入的同时,重点建立竞争性与非竞争性相结合的科研投入机制。农业科技创新周期长、风险大的特点要求增加能稳定支持的非竞争性项目,目的是为科技人员营造一个方向任务明确、能够获得稳定支持、能够静心搞科研和能够获得社会尊重的科研环境,稳定一批高层次的人才,解决制约产业发展关键问题。农业科技创新区域性的特点要求地方财政针对当地特色和优势产业,设立行业科技专项,并加大基本科研业务费的投入力度;设立一大批覆盖面广、资金额度较小和周期较短的前瞻、尝试、探索和应急性的竞争性项目,加大对省级自然科学基金和地域支撑计划的总投入。近几年,有些省份加大对农业科研单位投入的做法值得效仿,广东、山东、吉林和湖北等省成立了区域农业创新中心,每年投入上亿元资金专项稳定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工作。 2科研立项机制 立项方向体现了农业发展方向。目前,我国农业科研单位对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农业企业的成果孵化器作用都不够突出。一是农业科研单位的研究方向是多年形成的,受传统习惯和人员专业影响,往往是能做什么就申请什么项目,很少考虑产业需求。二是科研主管部门的科研导向是项目形成的,受个人偏好和经费定向影响,往往是有什么专款就什么专项,很难体现对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和对农业科研的导向作用。这种传统的立项模式,直接导致了农业科研与农业发展的脱节。建立以农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立项机制,改变以往“专家能做什么就做什么”的状况,确立“产业需求什么→能做什么→如何做→谁来做”的选题思路,立项形成与之匹配的流程:“技术需求→科研课题→技术指标→技术方案→承担单位”。一是科研主管部门、农业科研单位和农业企业、新型农民主体加强沟通,立项部门让科研单位参与非竞争性项目拟定工作,并广泛征求农业企业和新型农民主体意见。二是建立以服务产业为目的的创新团队,以有威望的首席专家为核心,组建一批年龄结构和专业配置合理,研究与转化配套的产业服务团队,并根据产业发展需求,给予非竞争性项目稳定的支持。三是注重自然区域内农业协调发展和单位合作问题,如贫困带连片科技扶贫、京津冀一体化建设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立项内容应符合国家发展规划,长期项目重点解决水资源短缺、耕地质量提升问题,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中期项目重点围绕农副产品的资源化利用、减少农业投入品的使用数量和拓展农业市场功能等,确保农业的增值增效;近期项目主要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废弃物的治理和农业灾害的应对措施等开展研究,确保农产品安全、高效。2014年,农业部公益性行业科技专项根据产业需求进行顶层设计,从源头到转化一次性拟好任务书,只需申请人认领任务和证明自己能完成任务的做法是农业科研立项机制创新的有益尝试。 3成果转化机制 成果转化是将科技创新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步骤。现阶段,我国每年有7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仅占40%左右,转化率仅为发达国家的一半左右,主要问题是研究方向与产业需求偏差、成果过剩与短缺并存、转化过程半途而废、激励机制不配套、科研单位与企业结合不够、知识产权不易保护和绩效评价内容不合理等。尤其是在绩效评价方面,重论文轻发明,重形式轻应用,与个人利益密切相关的职称评聘对成果的要求一高再高,直接促使科研人员追求书架成果,助长科研浮躁风气。提高成果转化率,要从成果培育入手,多出实用型的物化成果。一是鼓励项目组以解决产业发展难题为主攻方向,开展内容丰富的研究工作,尽快出物化成果、高水平成果和影响力大的成果。二是为成果与产业的结合创造条件,及时解决成果应用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鼓励出成果的同时更为成果的应用作出不懈努力。三是鼓励农业科研单位与农业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结合,形成利益共同体。四是对农业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的绩效评价,应该考虑对相关产业发展的贡献份额。在评价方法上,由单纯的专家鉴定转向专家、服务对象和社会舆论为一体的总体评价。五是职称评聘等利益相关制度,应更加重视诚信、奉献、论文和效益。黑龙江省农科院在这方面做得较好,根据其区域的独特性,以院校合作和加强交流的农业服务为重点,采用“专家在线”、“合作共建”、“科技帮扶”等模式建立起广泛而深入的农村科技服务机制,力求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给农民家。 4人才培养机制 人才队伍是科研创新的主体。现存的主要问题有三,一是农业科技人才数量偏少,领军人才更是匮乏。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科技人才相对于农业劳动力的比例只占美国的1/20,日本的1/10。二是人才队伍结构不够合理。受编制限制,农业科研单位人员更新缓慢,年龄和职称倒挂现象比较突出。三是不少科研人员献身农业科研的意志不够坚定。农业科研人员的收入相对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主动性。建立多层次人才队伍培养机制,必须坚持“人才优先,以人为本”的原则,以自身科技人才培养为主,通过多种培训方式,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科研骨干;以引进人才为辅,主要引进团队稀缺和产业技术急需人才;以培养青年科技人员申报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能力为抓手,培养一批高层次青年人才;以国际交流合作为契机,吸引高层次人才,促进人才结构多元化。为此,山东、河南、浙江和四川等省农科院已相继出台重大项目资金匹配制度和重大贡献奖励机制,以期留住高水平人才和培养青年科研骨干。在团队建设方面,河北省农林科学院不打破现有研究所建制就能改变分散格局的做法值得借鉴,以研究室为交叉节点,在研究所横向管理的基础上,利用创新团队再建一条纵线把研究方向相同的研究室串起来,充分发挥创新团队在农业科研中的创新潜能。 5协同创新机制 协同创新是农业研究进入大联合、大协作时代的必然选择。每个单位的研究方向都是多年形成的,范围较小,布局分散,而单位间的合作可以凝聚力量提高大项目执行力。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以至整个科学技术的发展进程中,必然伴随着情报、信息的提供、传递和获取等活动,这是科技创新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协同创新与学术交流是相伴而生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主要包括产业联盟和创新中心;“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包括了“政府+学校+企业+合作社+农户”五位一体;行业协同创新模式是把同行几个单位联合起来壮大力量;内部协同创新是建立创新团队或平台。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协同过程中的交流多,实质性的合作少,成果不落地,容易流于形式。协同创新机制应以项目为纽带,集聚能量,把分散的科研力量凝聚起来形成联合攻关和团队优势,由单一研究走向综合研究,即课题组→研究室→团队→集团军,逐步打造立足地域内跨单位联合的研究团队。协同创新团队对外联合广泛,有平台支撑,有标志性成果,成果推广力量强大。在协同创新领域,学术交流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对学术交流的质量和真实性更加重视。传统的学术交流形式要加强,如编辑学术刊物和专著、做学术报告和讲学、科学考察和情报交换等。还要创新学术交流的形式,利用好互联网,及时准确地传递科研信息。比较典型的做法是在国家京津冀一体化战略背景下,三地农科院签署了农业科技合作协议,并由8家主要农业科研单位组成“京津冀农业与水安全协同创新战略联盟”,形成“战略—生产模式—技术创新”相协调、可配套和见成效的创新体系,促进了当地生态环境改善和现代农业发展。 6科研诚信机制 科研诚信是指科技活动当事人遵守诺言和实践成约的行为。2006年,国务院颁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l0~2020年)》要求人们从事科技活动时,遵守科技界公认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要具备以诚实守信为基础的心理承诺和如期履行契约的能力。科研诚信属于科技领域特有的一种职业信用,在国外,科研诚信决定着一个人的前途,失信者将付出代价,甚至丢掉工作。我国目前科研诚信制度建设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科研诚信的缺失问题常有报道,包括抄袭、剽窃、伪造数据或结论、成果评选潜规则及权钱交易等学术不端行为。建立和完善科研诚信承诺制度,提倡科学民主,打击造假行为,全面落实国家《关于加强我国科研诚信建设的意见》。一是建立科学开放、程序公正的学术评价和监督体系,为申请、执行和评估评审项目的单位和个人建立科技信用档案,作为今后其申请项目、承担评估和评审工作的依据。二是推进科技信用信息的共享,建立诚信检索平台,完善诚实守信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将信用状况作为科技人员职务聘任和职称评定中对职业道德要求的重要内容。三是开展多种形式的科研道德教育,营造良好的科研诚信氛围,普及诚信教育,保障科研创新,防微杜渐,防患学术造假于未然。 作者:董文琦 张春锋 胡木强 单位: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农业科技创新论文: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对策 一、建立多元化、市场化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为农业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 第一,要健全农业技术市场的交易机制和价格机制,使交易双方的利益都得到有效保障,降低或分散交易过程中的风险。同时,在价格机制上要适当向农业和农业科技领域倾斜,实行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制定农产品的最低收购价格,并给予适当的价格补贴,尽量缩小工农业价格差距,提高农业的比较利益;第二,要构建通畅的技术信息交流平台。该平台应以农业技术经济信息服务为主导,结合计算机网络与人工网络,提供网上服务、检索咨询等服务,并通过多种形式对市场信息进行搜集分析、加工处理,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用以进行准确的市场预测,充分发挥市场的双向交流和反馈功能;第三,要加强市场法制建设。主要是以知识产权法、专利法、技术合同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等为核心,完善技术经营法规和从业资格制度等与农业技术市场有关的政策法规、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规范技术市场的交易行为,切实维护技术交易双方的合法权益,为农业技术市场的良性运转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和政策环境。 二、增加农业科技创新需求,促进农业科技创新供求平衡 农业科技创新供给的增长,必须依靠科技创新需求的增长。只有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农业科技创新的有效需求才能实现,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才能被有效利用。为促进农业科技创新需求的增长,一方面,可以通过土地的适度集中,扩大农户的经营规模,结合政府的优惠税费政策,保障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提高农民采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经济实力。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致力于提高农民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民的科学文化程度和科技水平,以增强其接受和采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内在动力。只有农业科技创新有效需求不断增长,农业科技创新的供给才会有市场,才能实现科技创新的供求平衡。 三、建设新型的农业科技技推广服务体系 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搞活经营性服务”的原则,深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确保公益性农技推广必要的人员、资金和设施设备。大力推进科技入户工作,积极探索多元化的农技推广运行机制,运用农业龙头企业技术人员辅导基地农户,聘请社会技术力量到农业合作社辅导等多元渠道,强化、搞活、提高农业科技推广能力。加大改革力度,逐步完善以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高校和涉农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多元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探索建立农科教、产学研紧密衔接的新机制,建立科研教学单位与企业、中介服务机构等组织的有效联系渠道,鼓励各类科研教学机构开展科技成果的试验、示范和培训等农业技术推广活动,推进先进适用技术进村入户,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四、健全和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充分发挥政府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服务功能 ①第一,要改善农业科技创新环境,加快建设有利于发挥人力资本作用的体制、社会、文化环境加强制度建设,从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化经营、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市场建立直到税收、人才、土地、金融、风险投资、技术市场、基本建设、进出口等方面,健全法律法规,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二,要为农业技术创新提供基础设施、信息、中介等服务,积极发展和建设实验室、农业数据库,加强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形成以省级为核心,以县市为重点,以乡镇、村为基础的现代化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网络。加强信急人员和管理人员培训,提高信息收集和分析能力;第三,要加强农业技术创新的宏观管理。建立高效、有力的组织机构,克服多头管理、形不成合力的现象,协调解决农业科技创新中重大工程或项目的有关问题,定期提出重大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课题,组织协作攻关和课题招标。完善考核制度,把农业科技创新作为考核地方政府和党政领导的重要内容,运用行政手段促使政府为农业科技创新服务。 作者:程竹 范晓婷 单位:山西农业大学 农业科技创新论文: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成长 1、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成长存在的问题 1.1管理体制不完善,使地本已有限的农业科技人才无法形成团队进行研究我国现行可以管理农业科技人才的有农业、教育、渔业、林业、科技、环保、经贸等许多部门,这就使得重要的研究项目必须经过多部门的协调才能进行。缺乏科学有效地协调机制。不但容易造成资源浪费,更主要的是低下的效率极大打击了农民的积极性。 1.2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成长和研究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够,经费投入总量严重不足我国目前开始增大对农村科技人才培养和研究的投入,但总体上仍然不够。许多农村的科技人才培养和研究的条件很差,基础设施难以满足培养和研究要求,甚至一些最基本的实验都无法完成。由于经费的原因,应该及时更新的先进的农业科技信息也往往更新速度很慢,许多已经陈旧的信息和技术仍然在农业科技人员的培养内容当中。 1.3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缺乏科学、合理的开发方案,农业科技发展缺乏可持续性农业科技人才资源的培养需要有科学的培养计划,并考虑农村的实际情况。而当前许多农村地区科技人才培养没有规范的计划,或者上级主管部门没经过实地调研就先进照搬地区模式,这样很难培养出符合当地实际需要的人才,创新就更谈不上了。因此,农业科技发展缺乏足够的可持续性。 2、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育的解决途径 2.1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形成稳定的体制保障 解决当前农业科技人才不足和培养中存在的问题首要的就是要加大对农业科技方面的投入,以政策的形式保证这种投入的数量和稳定性;要制定出能够吸引和留住科技人才的相关优惠政策;加强对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从政策、经费、人才引进、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形成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体系,形成充分的制度保障。 2.2转变人才培养理念,狠抓学习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 农业人才是需要极强的实践性的,而传统的人才培养更多是侧重于理论知识的灌输,因此只有让相关的农业人才培养的学校改变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现有农业人才培养学校毕业的学生缺乏动手能力的现状。让学生有足够的实践机会也更容易强对理论知识的验证,更容易激发学生对掌握先进科学知识和技能和创新的积极性。 2.3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造就一支创新型的教师队伍 目前我国教师队伍普遍存在着缺乏实践技能的情况,培养农业创新型人才需要有创新型老师的指引。近年来国家已经逐渐地鼓励高中等学校加强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要求教师不但能够开展基本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更要加强与实践单位的联系,使理论与实践相互验证、相互促进。只有培养出创新型的老师,才有可能指导学生走出创新之路。 2.4理顺农业科技管理体制,促进科技成果与市场的接轨和转化 现有条块式、多部门各管一摊的管理体制是无法适应未来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必须根据现在农村的实际情况,集中资源、理顺关系,形成稳定的协调和管理机制。再以高效率的管理机制协调现有资源,全力攻克当前急需解决的农业科技问题,不断提高农业科技的成果转化率。另外,要引入市场机制,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引导作用,将农业科技创新及其成果的市场转化无缝对接,形成良好的科技发展的循环。 2.5扩大对外交流 要加快对国际上先进农业技术和人才的引进,帮助高水平农业科技人才更多地与国际领先的农业研究机构和人才接触和交流;可以为一些人才提供到国外高校和研究机构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建立世界学术动态信息和交流平台,形成一些主题鲜明、有建设的交流论坛,提升研究层次。通过加强农业科技人才的国际交流,不断地建立健全我国的农业科技人才创新机制。 作者:马侠 蒋绍云 单位:沈阳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沈阳市农业机械化技术学校 农业科技创新论文: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推广 一、财政政策引导与鼓励农业科技创新的途径 1、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科研基础设施,也即创新三要素中的物力,其包括科研机构科研人员的办公环境及农业科技创新所需的试验设施设备,如分子标记实验室、组织培养试验室、冷冻库及田间大棚、喷灌、水电、道路等一系列基础设施。由于农业科研单位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公益性科研机构,其不具备创收能力或创收能力很小,科技创新所需的基础设施设备,只能依靠政府财政政策的扶持。对于地市级农业科研机构而言,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的差异,其地方财政收入的差异较大,如三明市农科所地处闽西北山区三明市的沙县,与沿海城市相比,山区与沿海地区财政收入差距较大,如三明市农科所拟建设的“三明市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主体建筑共需资金3500万元左右,尽管三明市委、市政府给予大力支持,由于地方政府财力有限,靠每年仅400余万元的科技三项经费中挤出50万元资金的扶持创新中心的建设,无疑是杯水车薪,且会影响本市其他科技项目的扶持力度。因此,“三明市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的顺利建设,需要得到省级及国家级财政资金的大力支持。 2、科研推广经费扶持方面 地市级农业科研机构主要从事应用型研究,与省级、国家级科研机构相比,其应用型创新成果所占的比例较大,尤其是良种选育与应用成果所占比例更大。如在我国农业生产上推广时间最长、应用面积最广的水稻良种“汕优63”,就是由地市级科研机构三明市农科所,在80年代初期选育而成的,为此,地市级农业科研机构在我国应用型农业科技创新中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国家和省级财政在财政政策制定上应整合政府各部门财政资源,分类管理,公平分配财政资源,属于农业应用型创新及成果推广的财政资金应向地市级科研机构倾斜;农业部、农业厅应用型产业体系资金也应向地市级科研机构倾斜,加大对地市级科研机构应用型科技创新、成果推广的投入力度,引导和激励地市级科研机构多出成果,出大成果。 二、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瓶颈与改进建议 1、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瓶颈当前,农业科技成果推广遇到的瓶颈问题主要有两个: (1)土地瓶颈问题 我国农村集体土地实行家庭承包经营,是一项长期不变的政策,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受到一家一户小规模经营生产方式的限制,农民对科技成果的投入和应用的积极性不高。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势必要加大农民的投资成本,对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经营,增加投资带来产量增加的收益并不明显。现有土地政策的制约,导致农业科技成果难以形成规模经营,而规模经营更能够体现出规模效益,比如种植1亩水稻新品种能增产30公斤,种植100亩就能增产3000公斤,对小规模经营的农户来说,推广2-3亩的水稻新品种,增产稻谷100公斤左右,按现行稻谷价格每百斤干谷140元左右,增产值也就是300元左右,扣除新增成本后增收就更少了。此外,当前农村许多青壮劳力大多离开农村出去打工或者从事其它商业行为,农村主要由妇女和老人在家务农,出现了务农的兼业化,这也给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带来实质性的困难。 (2)农产品市场瓶颈问题 农产品市场销路的问题也是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一个瓶颈问题。众所周知,近年来,我国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现象十分严重,在农产品产能过剩时,则出现卖难的问题,如山东大白菜产量过剩时,产地价格每斤只有7分钱,单产提高、种植面积大,总产量过剩,导致增产不增收,甚至亏损;而在农产品产能欠缺时,又不时遭遇一些不法商家的炒作,烘抬价格,如网络上盛传的“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糖高宗”、“油你涨”、“苹什么”等新词层出不穷,不少商家还成了“海豚族”(海量囤积一族)。农业生产的宏观调控难度大,增加了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难度。此外,对于一些特色的农产品,其鲜食市场销量有限,需要加工企业加工,这类科技成果的推广在生产上更易遭遇市场瓶颈,如“永安黄椒”市场价格一般在2元/斤以上,有的年份在年前价格达80-100元/斤,而在2011年其产地收购价却仅有0.5元/斤;三明市农科所选育的辣味加工专用型辣椒新品种生产推广也是如此,需要有加工型企业来带动推广。 2、改进建议 (1)适度流转土地经营规模 针对农业生产推广遇到的土地瓶颈问题,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明确指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创新。 (2)扶持龙头企业,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扶持一个龙头企业,等于扶持上百、上千,甚至上万个农户。通过出台财政政策,扶持以种业经营及农产品加工或流通为主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采取“种业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加工或流通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积极引导和激励经营良种的企业及加工流通型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紧密或半紧密的产业链条。通过规范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合同契约,明确产供销多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对那些前景看好,又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合同契约关系的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多加引导和激励。要创新扶持政策,如鼓励龙头企业向农户返回一定比例利润、设立价格风险基金、对农户提供的农产品实行价格优惠、向农户支付预购定金、提供贴息贷款等措施。要积极引导和鼓励松散型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良好的契约或股份制关系,增强其带动能力。 作者:罗英 单位:三明市农科院 农业科技创新论文:精细农业的农业科技创新 1“精细农业”技术思想的核心 依托信息技术革命思想的实践,“精细农业”技术思想也吸收了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精细农业”技术的思想核心,是分析影响小范围农业产量差异的原因,进而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有效的措施加以调控,区别对待,对农业生产按需实施定位调控。自古以来,农作物生产均以地区或田块为基础,将耕地看作是具有作物均匀生长条件的对象进行管理,如为了满足于获得区域、农场或田块的平均产量的认识水平,利用统一的耕作、播种、灌溉、施肥、喷药等农艺措施,但很少顾及对农田的盲目投入及过量施肥施药造成的生产成本增加和环境污染后果。 2工程支持技术的开发研究对“精细农业”的影响 基于田间小区作物生长条件的空间差异性,“精细农业”的目标是为了实现优化作物的生产系统。工程支持技术的开发研究,对“精细农业”技术思想作用重大。如农田信息的采集与农田作物的地理空间定位等工作,就需要依赖于全球卫星差分定位系统(DGPS);地理空间的信息管理和数据处理,需要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而大量地理空间数据的更新,还需要遥感技术(RS)的支持等等,均证明了这一点。 3“精细农业”如何服务“科技兴农” 当前,我国的农业生产仍处于半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向现代化农业生产转变的过程中,全面实践“精细农业”技术思想的各方面条件尚未成熟。而“精细农业”研究的革命性的意义,在于其提出了一种现代化农业的新技术思想并将这种思想付诸于经营实践,其前景为国际社会所公认。不容置疑的是,“精细农业”这一新技术的示范与实践研究的启动,有利于改变我们千百年来沿袭的传统固有农业生产模式,推动基于信息化的农用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发展,对于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有百利而无一害。 (1)加强对发达国家“精细农业”成功经验的有效研究,走符合我国国情的“精细农业”发展路线,在农业现代化发展思路上,我们可以“洋为中用”,找准切入点,采取引进技术思想与部分装备技术和自主创新相结合的方法,注重其支持技术产品的国产化及产业化开发。 (2)“精细农业”的技术思想是适应集约化、规模化程度高的作物生产系统可持续发展目标而提出的,根据我国当前实际情况,力求在农田小区的尺度上进行研究与实践可在小范围试验区的基础上逐步进行“精细农业”的推广,以点带面寻求农业生产的整体发展。 (3)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农业生产水平相对还比较落后,从“精细农业”指导思想出发,有条件的地区可先以村片、农田为单位对“精细农业”的技术思想进行示范试验研究,并可着重结合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方式创新中,开拓出新的服务领域。如此一来,既可以使我国的研究实践与国际上的研究发展趋势相接轨,又可以探索形成具有国情特色、有利于在农村逐步推广先进的农作技术体系。 作者:贾超 单位:沾化县富国街道办事处 农业科技创新论文:农业科技创新措施探讨 全国参与农技推广人员占农民总数的0.053%左右,与发达国家相差很大。推广度仅约25%,推广经费不足农业总产值的0.2%,而发达国家已接近1.0%。经费的不足严重制约了推广工作的发展。据统计,部分地区推广人员工资发放也较为困难,推广人员工作积极性普遍不高。最后,农产品的外部性特征及农业科技的地域性、时效性、不稳定性导致了农户既期望能无偿获得最新科学技术,又不愿自己去承担采用新技术所带来的风险。 1开发生产领域方面 首先,科研机构和人员对生产领域技术支持不足,重视不够。农产品科技产品结构相对复杂,这增加了农技推广人员在一些技术理解方面的难度,因此,科技人员在研究和开发时的工作地点不能完全局限于实验室,而且还应到田间地头进行相关技术指导,减少技术推广应用环节所遇到的各种阻碍,为科技产品顺利进入市场扫除障碍。其次,产与学、研、推广各环节严重脱节。农业科研、农业教育与农技推广是三个独立体,因此,如何将三者有效结合是发展我国农业所首先要解决的一大难题。 2科研领域方面 首先,研究领域狭窄,局限于传统格局。粮、油、棉、麻等大宗类农作物一直是我国农业科研的重点,全国从事大宗农业生产的技术人员占全部农技人员90%以上,其中从事其他经济作物生产、畜牧水产养殖和多种经营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不到10%。这反映了在研究环节上注重产前、产中,而忽视农产品深加工、保鲜、贮运等产后环节。其次,研究机制存在不完善。目前研究机制缺乏鼓励制度,导致人员缺乏研究热情,工作积极性不高,许多研究人员仅仅是为完成工作任务而应付研究,导致将大量的资金投入科学研究后发现其研究并无现实意义。最后,研究经费不足。农业研究需国家给予的经费支持,而目前我国发展有限,总体资金有限,需投入资金的项目多,这使得相应的资金投入量也随之减少而我国科研项目经费来源渠道单一,主要靠政府财政划拨,农业研究经费不足问题出现便不足为奇。 3农业科技创新措施 3.1完善推广领域 首先,需要将推广设备更新。结合原有的报纸、杂志、黑板报、学习班等方式,根据农村经济实际情况,完善农村网络体系,利用网络对农技进行推广,避免信息获得滞后问题。其次,招募推广人员并适当的给予补贴。农业科技的推广需要人力的帮助,农村存在许多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民,他们的认字水平较低,仅依靠纯文字类的推广宣传方式往往得不到好的效益,通过招募推广员,由推广人员进行讲解能起到较好的推广作用。此外,为保证推广人员不流失,给予他们适当的补贴相当具有必要性。 3.2加强开发生产 开发生产是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农业科技创新。科研工作者在开发生产科技产品前,应当对当地的农业环境进行考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开发生产,在开发生产过程中,将试验环境范围扩大到农地中去,结合农民对科技产品的意见反馈对科技产品进行试验修改。同时参照、学习国外农业科技创新较为发达国家将农业科研、农业教育与农技推广较好融合的方式,结合我国农村实情及专家们的意见对我国较为薄弱的三方融合方式进行强化。 3.3重视科研 国家在农村科技创新方面适当的增加资金投入,农村相关部门拓宽科研项目经费来源渠道。此外,国家应当完善农村科研项目制度,制定适当的鼓励制度,调动科研人员的研究热情,同时,对科研项目的制定及开展严格把关,避免过多的资金投入到与农村科技创新项目无关的项目中,造成资金浪费。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尽管我国农业创新近年来已得到了国际专业人员的认可及肯定,但是在推广领域方面,开发生产领域方面,科研领域方面仍存在许多不足,只有针对各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措施并认真落实,农业科技创新才能够迈向新的高度。 作者:陈大志 单位:贵州省贵定县农工局
初中美术教学论文:新课程初中美术教学方法探讨 一、对现代化教育手段充分利用 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局限性越来越显著,将现代媒体教学向美术课堂引入已经发展为必然的趋势。传统美术教学充斥着太多的理性知识,欠缺感性方面的材料,难以使得学生的主体性得到真正发挥。怎样对美术教学过程动态、立体、全面反映,多媒体教学在这一方面显现出了显著的优势,它具有多种表现手法,能够有效融合形、声、色等方面,在对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方面显现出了良好的效果,这样美术课堂就能够达到美中育人,寓教于美,最终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将多媒体教学引入初中美术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手段具有显著的效果。 二、以素质教育要求为依据,构建科学的美术课堂教学模式 在美术教学中有两种模式比较常用,第一种模式为“示范—模仿”。教师利用示范的方式将绘画过程提供给学生,使学生获得感情认识,此外对学生做好引导,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观察,认真思考,主动分析,对其中孕育的道理深切体会,也可以对可行的几种方法进行展示,这样学生就能够将思考、选择、模仿、体验同步展开。以对《水墨画的笔墨技法》这部分内容讲授为例,仅仅依靠口头的方面将中锋、侧锋、逆锋、拖笔等知识向学生表述,学生理解起来难度很大,教师对学生进行示范,学生积极观察,认真思考并与恰当的练习相配合,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第二种模式为“尝试—指导”。教学中,学生对绘画方法展开自主学习,在学生尝试学习的过程中贯穿着教师的指导与分析。使学生一边对美术教材学习,一边研究如何绘画,在商讨过程中确定具体方法。教师需要注意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绘画,实现学生在技能上的提高,获得有意义的体验。 三、客观认识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 对教学环节安排与学生学习任务分配时,要对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客观认识,使每个学生均有机会展现自己的特长,教师对学生的表现应当积极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以漫画教学为例,在作业设置方面使学生有四种选择,具体为:(1)结合生活中的趣事绘制一幅漫画;(2)为自己设计一幅关于理想中的自己漫画;(3)画一幅卡通人物漫画;(4)为你身边的人设计一幅漫画。学生不在作业选择上有很大的空间,难度不大,能够以非常愉悦的心情轻松完成作业。结合上面分析,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美术教学一定及时更新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勇于探索,认真反思,积极主动地加强交流,这样才会实现初中美术教学质量的真正提高。 作者:李世斌 单位:青海省德令哈市第四中学 初中美术教学论文:初中美术课堂个性化教学 一、个性化教学模式 个性化教学就是尊重学生个性的教学,这种模式要求最大化地尊重和理解学生的个性、兴趣和爱好。个性化教学是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而开展的一种切实有效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还能促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课程学习中。对于学生知识的增长、阅历的提高都是有帮助的。因此,在素质教育的大力号召下,应当将个性化教学模式科学地、合理地、有效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促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意义。 二、个性化教学模式在初中美术课堂中的应用 首先,要明确美术个性化的学习目标。这一点要求要以学生的整体需求和兴趣点为出发点,促使学生找到适合自己个性化学习的目标。我们可以将个性化的学习目标分为低级、中级和高级这三个阶段,这就要求教师要非常了解学生的状况,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 其次,探讨美术个性化的学习方法。这一点要求加强学生的体验互动式学习。通过不同的情境让学生得到情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客观地去评价评定学生的提问或回答,美术学科的答案不是唯一的,提问或回答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体会探究的成果,享受这一过程带来的成功和喜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升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 最后,鼓励学生的个性化思维,教师应该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美术作品,而不是要求学生用老师喜欢的方式去展现,这样就失去美术本身的魅力了。美术课程本身的艺术性就具有开阔性,每个学生理解的不同,展现的方式特点就不同。所以,美术教师应当对学生的特性、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等方面进行了解,因人施教,充分体现个性化教学的特点。 三、结语 总之,初中美术教学应该结合学科特点,利用个性化的教学模式,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发挥学生个性化的创造力。 作者:李祥 单位:重庆市黔江区阿蓬江初级中学校 初中美术教学论文:有效性初中美术教学研究 一、初中美术教学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1、初中美术学科的特点 众所周知,美术是一门学科,是培养学生从绘画到制作本领的学科,是实现美术教学的重要途径;而其也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开拓学生事业,提升其审美意识并培养各项综合素质的学科。初中美术课程作为初中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初中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前面说到,美术课程是初中基础性的课程,因此常常不被重视,学生对于美术学科的关注也非常薄弱,大部分家长甚至学生都认为学习美术对于自身并没有好处。目前,我国初中学校的美术教学都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学生们的观念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已经根深蒂固。其次,很多学生与家长都认为,学习必修课程才是初中学生的重心,对于自己孩子的一些美术兴趣进行扼杀,认为其是不务正业。 二、提高初中美术教学的有效性具体措施 1、通过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美术学习兴趣 学生能对美术学习产生兴趣,那么就有助于美术教学的顺利开展,因为兴趣不仅仅是学生们学习的最好老师,还是推动学生进行美术学习和探索的最大动力。一旦学生对美术产生了兴趣,就能让学生更快的吸收和掌握美术相关知识和技巧等。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设立一个学习情境,将美术作品中所想表达的内容和情感展现在学生面前,以添加声音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 2、提高初中美术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情感教育感染力 初中美术教师是初中生在艺术方面的启蒙老师,在初中美术情感教育中担当主导的角色,有必要将美术教师的专业素养不断提高,因为在初中美术情感教育过程中,美术教师需要有灵活有效的教育策略,为学生学习艺术的积极生动的学习情境,要用美术教师自身的情感去感染初中生,拨动初中生内心对艺术的真实情感,让初中生在欣赏艺术和感受艺术的时候获得审美体验,进而陶冶初中生的性情,净化其心灵,提高初中生的艺术思想境界。在初中美术教师进行情感教育的时候,一定要注重自身的感染力,初中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当教师的感染力达到了一定高度的时候,初中生就会受到老师的感染,主动去学习,增强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求力。初中美术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独特的肢体语言和教学语言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吸引初中生的注意力,提高初中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3、情感教育中多采用信息技术 初中美术教师在进行情感教育的时候,可以多采用信息技术帮助提高课堂学习氛围,通过图片、视频、音频等辅助方式,以此创造和传统美术教育不一样的教学情境,吸引初中生的注意力,毕竟初中生都是活泼好动的,美好、有趣的新鲜事物对学生都有一种特别的吸引力。利用多媒体技术引发初中生的好奇心,激发初中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激情,在愉快的课堂氛围学习美术知识,培养初中生对美的向往心性。同时初中美术教师还能通过信息技术将抽象的美术知识直观的展现在初中生的面前,激发初中生积极参与到美术创作中来。 4、通过扩充美术资源提高学生的总体发展能力 美术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美术思维能力、创作水平以及审美、欣赏能力。因此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不能缺少大量的视觉、听觉形象,利用多媒体能够让教学课件和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其中的声音和动态画面也可以有效调节课堂学习氛围。当学生进入审美疲劳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另外一种教学模式,保证不浪费教学课时的同时让学生变得心情愉快,更加喜欢美术学习。而且音乐除了可以放松学生心情和消除疲劳外,还能让学生感受其中意境,净化学生心灵,为学生提供另类的创作平台,促进学生情感智商以及思维的发展。例如教师在对一些美术作品进行讲授的时候,就可以利用多媒体重点突出作品中人、事、物的特点,如果在讲授过程中再加入声音、色彩的刻意渲染,让作品变得更加鲜明和突出,便于学生理解和认识。这样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作素材,有效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的能力。结束语: 三、结语 总之,通过创设情境教学、采用多媒体技术等方式打造活泼生动的教学氛围,加强对初中美术教师素质的培养,运用情感教学等多种手段,以提高初中美术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唐盈盈 单位:泰山双语学校 初中美术教学论文:初中美术课堂教学论文 一、美术课堂上的教学示范需要注意的问题 美术新课程倡导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而传统教学重讲解,轻示范;重视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忽略了学生美术技能的扎实掌握和绘画方法的学习运用,造成美术课堂示范教学的缺失。所以,美术老师应认识到示范教学在课堂上的重要性,很多技能技法的传授需要教学示范。 (一)因材示范,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示范教学过频或过淡,忽略学生的实际需要教师对每一个步骤演示讲解,学生观看熟记,这就带来了相对的缺陷:部分学生在创作时容易受教师示范的“定势”,使得自己创作的作品没有很强的“原创性”,更多的是教师作品的“影子”。这样过于频繁地示范只会使学生依葫芦画瓢,形成思维的惰性,而且也会让学生的作品风格单调划一。学生缺乏运用迁移的方法,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尝试艺术的表现方法,也就无法在美术创造行为的表现过程中发展个性和气质,创造新的作品。美术课虽然是技能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合理的示范,但它与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不矛盾,反而是相辅相成的。 (二)示范教学流于形式,忽略学生的学习效果 美术课堂示范教学具有形象性、直观性的特点,它能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操作的动作要领,启发学生形象思维,锻炼学生实践技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美术教材呈现在欣赏者的面前是静态的,无论教师的解说多么仔细,步骤多么详细,都不如教师的示范能解决技法学习上的难点。通过示范,使其产生表象,进行形象思维,最后掌握知识技能。例如,讲解《水墨画—动物》时,教师首先要教给学生一些笔墨技巧,而这最为一目了然的方式是示范,学生通过示范的学习,初步发现了一些创造美的方法,找到了一些笔墨技巧,并跃跃欲试。这时,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也得到了充分地体现,自然产生求知和探究的欲望,会把学习当作乐事,最终进入到会学和乐学的境界,美术教学的良性循环也会因此建立起来。 (三)示范教学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讲究一定的量和度 示范必须根据教学任务的实际需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选用。示范是教学的手段,它本身不是目的,不能为示范而滥用示范,只能在完成教学任务需要它时,才恰到好处地选用示范手段。如果遇到较难的内容或者学生动手能力差的学习内容,教师不妨试着带领学生学习。例如,初学水墨画,教师可以从构图开始,对造型,对线条、墨色的处理方法一一示范讲解,学生看得明白,学得真实,能较快的掌握技法。同时学习的积极性得以持久,能有充分的信心完成创造美的活动。高年级的学生无论质疑、解疑能力,都比较强,他们思考问题有了一定的深度。因此,教师只需根据教学目的,在一些人物造型、形象设计、构图等方面略做点拨即可。“教有法而无定法”,在美术教学中,美术教学示范的创设方法也是灵活多样的,美术教学中良好的教学示范创设,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扩散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逐步学习创作和设计的方法。 (四)示范教学应具有启发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示范的范围应该确定为以具有普遍规律或程式的技法训练示范为主,而具有创意性探索性的创作过程就要偏重于启发和引导,不宜做完整的示范。在一节剪纸课上,课堂中有两次示范,第一次是教师快速地折剪,展开后变成一个双喜字;第二次是教师快速地将双喜字上下的两个口字进行了变化,简简单单的“笑脸”和“心形”。第一次的示范是揭示课题,引起兴趣;第二次的示范是启发学生的创作欲望,示范简单而典型,可以让学生举一反三,又起到了直观、形象的示范作用。这堂课的示范就完整的融汇于整节课中。美术课堂示范应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融会贯通掌握知识,并发展能力。在上述这个案例中,教师在关键处示范,千方百计地把拟订的教学目标变成学生自己的学习目标,在这种条件下,学生积极主动的学,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就找到了结合点。适量适度的示范可以达到“润物细无声”“曲径通幽”的效果。教师的示范赋予课堂于“形”,学生的创作赋予课堂于“神”,神形兼备,方为上品。 (五)不能过于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削弱教师的引导作用 新课程标准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参与知识探索,并通过体验与感受,构建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如果误认为自主学习就是学生做主,自己学习,那就削弱了教师的引导作用。 二、结语 总之,新课程下美术课的示范教学仍然是美术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教师匠心独具的示范设计及精心演绎的示范过程对学生来说弥足珍贵。“集腋成裘、聚沙成塔”。教师如果抓好这一环节,便能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服务于学生。 作者:赵姝 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北戴河新区大蒲河中学 初中美术教学论文:初中美术教学策略浅谈 一、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迈向成功的基石。它可以激发学生去记忆、去探索、去学习,在快乐中获得成功。因此,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很关键。每个学生内心都是纯真的、率性的,他们不喜欢矫揉造作,不喜欢拐弯抹角,也不喜欢曲意逢迎,他们渴望自然,渴望本真,这对学习美术来说是最为可贵的品质。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只要把握住了学生这种纯真、自然的本性,就能够使学生对美术充满兴趣。初中学生的美术基础一般都很薄,因此,教师在安排课程内容时,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情感和认知特征选择合适的内容,以活泼多样的教学方式进行呈现,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美术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还应注意课程内容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认识到美术知识和技能能够帮助美化自己的生活,使他们领悟到美术在实际生活中的独特价值。这样,学生就会对美术产生强烈的兴趣。此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帮助他们把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 二、培养学生的主体人格 新课程理念明确了师生新的关系,强调在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因此,初中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引导学生学习外,还应该培养学生的主体人格,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积极自主学习。教学中,教师不再高高在上,而是和学生平等的,师生间平等地进行学习、情感交流。所以,美术教师要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建立开放的教学模式。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积极地投入到活动的全过程,积极地观察、想象、收集资料,充分地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在教师的引导下快乐地学习构图、学习画法和技能,最后尽情地画出自己看到的、想到的、脑中形成的画面,把自己的想法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样,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在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中与他人互动,激发了主体人格的形成。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要提高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美术课是一门教给学生发现美、记录美、演绎美、创造美的课程。教师在美术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发现美、记录美,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使美的事物出现在画布上的时候,不单显示出它本真的美,还应该具有画者根据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演绎出的美、创造出的美。这样的美才是艺术的美,才能给人美的享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对美术作品中的线条、色彩、质感等进行分析、解读,然后对实物或者是实物的照片中的图案的线条、色彩、质感等进行分析、解读,之后对美术作品和实物照片进行联系、比较,以这种方式帮助学生形成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教师还可以通过让学生观察、欣赏某一事物,来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如欣赏具有中国特色的剪纸,观察它们的图案、线条、装饰,刀味、纸感,写意与寓意等,并尽可能地了解它们的制作工艺、文化内涵,使学生在观察、欣赏中发现美、追求美,并在脑中构成美,在手中表现美,弘扬民族文化,提高审美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如果学生的美术作品只是真实地记录美,那效果肯定没有照片好。美术作品之所以美,是因为它融入了画者的情感、态度,对原物进行了创新。因此,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的这种创新融入到美术作品中,呈现给观者不一样的美感。学生的创新不能“闭门造车”,而应该来源于生活。教师在安排课程内容、给学生布置课下练习的时候,要注意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选择学生熟悉的事物、题目。学生具有实际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不仅对教师出的题目有比较清晰的了解,还可把这种经验融入到美术作品的创作中去,从而具有了创新性。此外,学生在完成美术作品后,还可以返回到自己的生活中,与真实的事物进行比较、分析,在更加充分地认识事物的基础上,对美术作品进行充实、丰富和美化。因此,教师应鼓励和引导学生更多地接触实际生活,参与社会实践,为获取丰厚的创作素材、巩固所学知识、拓展想象空间,并为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劳动也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多多带来学生走出校园到大自然中去体验、去学习,去劳动,在实践去享受独立和自由,塑造创新型的人格,培养创新能力。 五、总结 总之,美术是初中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在素质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学校和教师要切实把美术教学重视起来,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使学生在学习中、生活中发现美、记录美、演绎美、创造美。初中美术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主体人格、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发展智力、道德和人格,提高美术鉴赏、创作修养,为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许江涛 单位: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隔河头镇初级中学 初中美术教学论文:初中美术教学快乐课堂构建分析 一、构建初中美术教学“快乐课堂”的必要性 在学生生涯中,学习是学生的本质,研究表明,有兴趣的学习对学生吸收知识非常重要,对他们来说反而会积极主动学习,让学生吸收知识效果更佳。那么怎么有兴趣的学习,就是要靠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愉快教学,让学生在快乐的环境中,保持学习兴趣。在九年制义务教育中,美术是一门在初中必修的艺术课,通过美术学习,来提高学生智力发展,提升学生的审美观,提升学生的观察力与想象力,对提升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有一定的作用,研究显示,美术学习锻炼人的右脑,让智力得到全面的发展。一直以来,我国处在应试教育阶段,大部分学校都追求升学率,对美术教育并没有重视,这种状态必须得到有效的改革。对于教育政策应该真正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中,激发学生对初中美术热情学习。通过审美形态的教育,培养学生对艺术对自然美的形态的鉴赏和识别,让学生形成敏锐的审美知觉,有对美的感悟和欣赏能力。同时,在初中美术教学中,要让学生喜欢美术课,要在课堂上增强学生对于初中美术的爱好以及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与欲望。通过快乐教学,引导学生学习一定的美术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尝试构建初中美术教学“快乐课堂”,让学生爱上初中美术课。 二、构建初中美术教学“快乐课堂”的具体措施 构建初中美术教学“快乐课堂”的具体实施,应该针对美术这个课程,利用教材中的各种快乐元素,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对初中美术感兴趣,让学生在快乐的美术学习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美术知识,提升他们的美的全面认识。 (一)注重教态自然,创造快乐气氛。一直都说学生是祖国的花朵,而教师则是辛勤的园丁,对待祖国花朵,教师的态度应该是和蔼可亲的。教育教学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是受教师的态度影响的,教育教学是师生共同的结果。友善和蔼的教学态度能让学生感到快乐感到亲切,有利于提升学生对初中美术的热忱,教师教学言语情切,表情和蔼面带微笑,就能给予学生营造一种快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一直以来的鼓励与关怀,让师生之间形成一种没有间隙的亲密关系。高质量的教学保障源于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该用真诚与和善的态度对待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即便对待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用幽默的而言语,真诚期待的眼神,用微笑来沟通也比严厉的批评来的有效,让学生自觉改正缺点,消除负面对立情绪,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造快乐和谐的学习氛围,才能让学生真正的进入快乐学习状态,提升全面发展。 (二)巧用信息技术,创设课堂情境。随着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高科技逐渐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而教育教学中也频繁引入高科技手段,计算机多媒体已经逐渐运用到各大院校的教育教学中。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往往比较枯燥,久而久之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与欲望,尤其是美术这种视觉艺术课。因此,教师应该巧用信息技术,灵活运用高科技器材与手段,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场景。如果在美术教育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来呈现美术作品,让学生真实感受。这种方式的教学模式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神经,让学生不断产生学习的兴趣,这样利于实施快乐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吸收知识的水平都不一样,有的学生底子好,如果教师慢慢的进行授课会让他们觉得不耐烦,有的学生底子差,如果讲得太快他们又觉得没有学到东西,不知道如果完成。如果运用高科技信息科技手段来授课,比如用多媒体播放,先把美术作品的作画步骤与详细解说用多媒体播放一遍,对于能力强的学生来说,看完后可以直接进行作画,而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来说,老师可以陆续讲解与辅导,慢慢师范进行,让这些学生也能全面吸收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丰富了美术教育教学手段,同时又面向全图学生,创造良好的教育教学情境,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优化组织形式,促进双向交流。现阶段课堂教育都是以学生的年龄编成一个学习单位,再按照学生的高矮与座位顺序编成一个学习小组,再根据传统的教育教学授课模式“秧田式”形成结构。这种结构不利于师生之间的双向流量,特别是美术课堂这种艺术课,如果采用圆形、月牙形、灵活形的授课模式,学生在学习与获取知识的同时,更加便捷的能与教师沟通,以达到双向交流的模式。作业辅导是初中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步骤,教师在美术教育中对学生的作业应该进行相关解答,同时,对作业困难的学生要有针对性的启发教育,对于作业完成好的学生,应该让他们分享自己的构想,让其他同学受到学习启发,这样一来也激发了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拓宽学生的思路。优化课堂组织结构,可以让课堂变得更加有效。 (四)改善评价体系。传统的教学教育模式,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都单一的只有成绩,这也让学生有了一种学习的压力。有压力的学习,必将让学生在吸收知识时减弱了效果,也容易引起学生的负面情绪与影响,成绩差的学生必然会有自卑心理,不利于之后的学习。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必须改善这样的一种状态,采用多方面的综合评价,不要仅仅让成绩结果作为对学生的评价依据,发现学生在其他方面的优点。在平时教育中,多鼓励多关心学生,对成绩差的同学进行友善的建议和爱的教育,启发他们进行自我探索,提升他们主动性与思维开拓性。 三、结束语 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学生能提高学习欲望,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初中美术,激发学生对美术的浓厚兴趣,没有负担的完成学习任务,不仅能提升课堂效率,还能提升课堂质量。构建初中美术“快乐课堂”之路是必须存在的。 作者:刘嘉欣 单位:宁夏大学 初中美术教学论文:情感教育初中美术教学论文 一、在初中美术课程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方法 1.培养教师高水平素质,促进学生正确审美观的形成 美术老师是否具有爱岗敬业和为人师表的自身形象,能够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作用,由于“情生于境,境能移情”,因此,美术老师必须通过自己言行对学生进行感染,使自己在教学风格上具有严谨的态度,教学过程中则要对学生和蔼可亲,给其建立一种优良的学习气氛,从而使学生能够具有较高的积极性学习美术。因为情感教育是潜移默化的过程,具有润物无声的显著特点,所以在大部分时间需要将情感教育彻底地渗透到课程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能够获得美的感染,才可以使学生具有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从而培养他们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最终提高了学生的修养。例如,美术老师在一次非常良好的多媒体设计、没有瑕疵的授课安排、对学生学习具有认真负责的态度,甚至老师在讲课时的服装搭配都可以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能够通过无形的情感动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人生观。 2.挖掘情感题材,推动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初中美术教材具有非常丰富的情感教育内容,有效地发掘学科教学内容中包含情感教育价值的素材,能够加深学生理解和认同学科素材中所包含的情感教育价值。人教版初中美术教材中能够指引学生具有正确的劳动态度、良好的爱国意识以及优秀的思维习惯的章节数量非常多,美术老师需要充分地发掘其中包含的情感教育素材,从而能够将情感教育在课堂上展开。例如,在初一上册的美术教材,有一节课程内容为“人类创造的源泉是劳动”的内容使老师非常容易指引学生认同劳动价值。特别是在当前我国独生子女数量多、大部分家长都比较娇生惯养的背景下,大部分学生在面对劳动时都没有端正的态度,因此将这些内容作为契机,再与一些恰当的美术作品相结合指引学生端正劳动态度非常必要。又如,在初二下册的美术教材中包含了与“装点居室”相关的课程内容,可以指导学生将生活中的废品“变废为宝”,如易拉罐和塑料袋等,从而使其形成良好的习惯;除此之外,初三美术教材中关于“中国古代辉煌的美术历史”这一内容,对于学生的爱国情感教育非常有利。美术老师可以利用一些中国古代画家的名作,对学生进行激励,使其具有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教材中蕴含的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灿烂的历史人文精神熏陶每位学生的思想,最终共同完成美育和德育的目的。 3.用丰富的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 在生活中具有积极向上的态度来源于生活中对于美的发现,这样才能使学生领悟到周围环境包含的积极因素,从而形成一种优良的调控情感的能力。例如,在教授初三下册中国民间美术的课堂中,美术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在课余时间参观民间的美术作品,如剪纸和窗花等,以此来指导学生们领悟到我国民间传统的作品中所具有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例如,花纹型“灯笼”为美和照明相结合;“刺绣”为美和“穿着”相结合;“窗花”为美与“装饰”相结合等。其中初三下册中讲述的“蓝白之美”,主要是介绍我国江苏南通具有的蓝印花布,这作为传统的美与服饰之间的完美结合,包含了色彩美和搭配美等,是南通的民间美术所具有的劳动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典型代表。这类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出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从而使学生能够发现生活中存在的美,最终塑造了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结语 在初中美术教育过程中,美术老师需要注意各个年级学生之间具有不同的心理需求。除此之外,老师要避免在课堂上喧宾夺主,必须通过潜移默化的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将情感教育润物无声地融入美术教学中,从而使初中美术课堂真正地达到“德育”与“智育”相结合,深入开展素质教育。与此同时,将情感教育彻底地贯彻到美术教学中,从而使教学人员能够充分地提炼出初中美术学科包含的教育价值。 作者:刘俊杰 单位:吉林省公主岭市第六中学 初中美术教学论文:美术资源在初中美术教学的应用 一、德州地方美术资源概述 地方美术资源指的是在该区域内经过人们逐步传承下来的一种美术资源和文化资源,更是人们生活集体智慧的成果,这种美术文化具有一定的历史研究价值和独特的风貌。德州地方美术资源是指在改地域内形成的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资源,是德州地区人们长期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的过程。它包含了该地区的历史文化和精神传统,德州地区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形成了很多独具特色的美术文化资源。 二、德州地区初中美术教育特点分析 传统美术教学在初中课程中只是一门辅助课程,学校和家长都不十分重视美术课程,只有一些爱好美术的学生才认真学习,美术课程在传统教学中没有体现出真正的价值,更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进步和国外新的教学模式的融入,我国加大了改革教学的力度和方式,全面贯彻深化教学改革,推行素质教育。因此新的教学大纲对初中生的美术课程提出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和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一)老师对美术课程的教学理念不够全面 国家为了培养中小学生的审美观、想像力以及创造力,规定在中小学课程中开展美术教育,随着国家教育的不断改革,美术教育早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州市作为三线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中等水平,与一线的发达城市相比,教育资源相对落后,特别是作为不列入考试内容的美术课程,老师更是缺乏创新的教育方式,传统的教育理念阻碍了该地区美术资源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对于德州市区的中学老师来讲,老师基本能够按照国家教学的规定,利用先进的理念,指导学生学习,开发智力,将美术课程融入到大自然和历史文化中;二是对于处于农村的中学老师来讲,仍然按照传统的教育方式,不重视学生的美术课程,更不能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地方美术资源与美术课程结合起来,美术课程没有得到全面的发展,因此,美术课程教学急需进一步改革。 (二)初中美术课程教学方法不够创新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全面发展的时期,他们善于探索和发现身边的新事物。因此,这一阶段应以培养广大学生发现美和创造美的审美观念,尽可能的将美的东西与教学资源相结合,陶冶学生的情操,积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创造生活以及感受生活的兴趣。然而,目前很多老师只是把美术课程当成了一门基础的选修课,仍没有发现适合中学生成长的教学方法,没有提升课堂的教学目标。 三、德州地方美术资源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意义 将地方美术资源融入美术课程,对于地方美术课程教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在现阶段,中学老师可以广泛关注国家教育改革的方向,积极引导学生向健康的方向发展。例如在当前保护环境的重要时期,老师可以引入环保美术工艺教学,积极引导学生深入生活。本文选取其中的一种具有代表性的美术资源-德州梁子黑陶文化作为分析的对象进行分析。德州梁子黑陶文化在2014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黑陶文化在德州的发展已经具有三千多年的历史,黑陶的制作工艺从成型到烧制再到雕刻每一个生产环节都与美术紧密结合,特别是在雕刻环节,雕刻大师更是将中国传统美术文化的影雕、素描以及浮雕等艺术与黑陶文化融合在一起,体现了我国黑陶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黑陶的制作原料主要是泥巴,因此将德州梁子黑陶文化与该地区初中美术教学资源相结合,让学生在动手玩泥巴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和了解我国的优良传统文化,感受文化带来的乐趣,寓教于乐,更能激发学生求知的心理。 (二)将地方美术资源融入美术课程,开拓学生的思维 当地的美术资源是一种文化的代表,更是该地区劳动人们生活习惯、生活环境以及心里愿望的表现。老师再让学生感受黑陶制作的每一个环节,学生都能体会到艺术的灵魂。例如,在制作黑陶时,要将泥巴不停地转动才能成型,艺术成型的过程体现了制作者心里的思维,然后,学生可以感受在自己制作的工艺品上用不同的工具雕刻成不同的图案,学生看到栩栩如生的动物、人物以及图腾出自自己的手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和老师相互沟通和帮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开拓了自己的思维,提高了动手实践的能力。因此,积极挖掘地方美术资源,充分利用地方特色的美术资源,将地方特色美术文化和当地的美术课程相结合,不仅可以丰富中学生的课程教学,更能将我国具有优良的传统文化、民间深层次的文化艺术以及历史文化传承下来,同时这也是学校积极开发、探索以及实践的过程。 四、结束语 我国对素质教育的发展和研究越来越深入,为了培养新一代的人才,社会各个阶层都十分重视中学生美术课程教学。这种新的教学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动力,激发了学生的潜力,活跃课堂气氛,也更加提高了学生创造力、动手能力。将地方美术资源与美术课程相结合,已经成为我国新时期教育改革的方向和发展趋势。 作者:王娜 单位:德州学院美术系 初中美术教学论文:新课程标准下初中美术教学论文 一、新课程理念下审美能力的培养 美育的首要目标就是端正学生的审美观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所以,作为美术教师,须从自身做起,严格要求,不断进修学习,提高美学素养,通过日常教学中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须从学生实际出发,做好备课,课中创设生动的美术教学情境,课后反思教学效果,不断改进、完善课堂教学。调动一切教学资源、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深入到美术学习中,提高美术课堂教学实效。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美术评论活动,这是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方式。以前我们对美术评论有认识误区,认为不是学生学习范畴内的事情,与学生没有交集,是专业美术评论家的事。事实上,任何人看到一幅美术作品,一定会有独特的感受和认知。美术教师就应准确抓住学生的实际感受,作为认识和深入探究美术作品的突破口,引领学生完成对美术的欣赏。这样的教学过程,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新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探求新知的自信心。 二、新课程理念下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各个行业永恒的主题,艺术同样需要创新,需要新鲜血液不断注入其中。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美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初中学生思维认知能力最具张力和活力,可塑性也最强。他们对新事物很敏感,认识和接受新事物很快,充满热情,勇于探索。这些是形成创新能力要具备的基本素质,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开发,激发其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须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独特的思维和感悟,并为其思维能力无拘无束的发挥创造环境。教师应采用科学有效的、饶有趣味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和美术表达的冲动。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准确分析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用艺术的视角发现和理解事物,提高学生的艺术观察力和创造力。如在讲美术造型时,我让同学们利用课外时间,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兴趣,用橡皮泥或胶泥制作一个造型作品,下次上课时带到课堂上,公开评选优秀作品。结果下次上课时,同学们带来的作品花样繁多,一个个踊跃展示自己的作品。有的作品制作得很精美,完全想不到是出自初中生之手;有的作品虽然不尽人意,但也能感受到学生努力的影子。可以看得出,同学们都发挥了自己的创造力,有了不小的进步。 三、新课程理念下合作能力的培养 团队合作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符合新课程标准提倡的自主、合作学习的理念。通过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帮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沟通,这是他们走向社会,走向未来必备的能力。在小组合作中,还可以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密切配合,调动各自掌握的资源,丰富学习内容和方式,优化学习结构和方法,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让不同特点、不同个性的学生都有机会发挥特长,献计献策,提出不同的见解,在完成共同的任务时,锻炼了发现、分析、思考、表达、创造等方面的能力。合作学习是值得教师在美术教学中进行尝试和探索的。如在美术欣赏课上,教师先呈现一幅美术作品,然后分组讨论,选出代表说出该小组对作品的分析和认识,再通过小组间的讨论,最后总结作品所要表达的内涵和精神;再如,在美术制作课上,教师先布置任务的主题,然后分成多个小组,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充分发表意见,他们制作的美术作品往往出人意料。然后组织同学们展示各小组的作品,让大家评选优秀的作品,进行鼓励表扬。通过这种分组合作的教学形式,以学生为主体,活跃了学习的氛围,调动了所有学生的潜力,学生在互相帮助、合作的情境中,经常会有惊人的表现,教学效果自然得到提升。 四、结语 总之,新课程理念要求美术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是教育方法和理念的实践者、探索者。在教授学生美术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作者:孟薇 单位: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黄官寨实验学校 初中美术教学论文:初中美术新课改教学创新 一、尊重主体,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我们知道,所谓创新精神,“是指勇于抛弃旧东西,创造新东西。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有良好的创造性思维和很强的创造能力,进而常进行创造性活动”。毫无疑问,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要求教师教学首先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这既是教师作为教学关系的“主导”方面的含义,同时也是艺术教育必须要有“教育艺术”的本质要求。因此,教学是一门艺术绝不是一句空话,其内涵,是要靠老师通过长期不断的探索、努力而不断注入的。这在反拨科学主义、技术至上和绝对理性的当代社会,如何教育、培养学生面对问题和疑难而能情理融会、随机变通的灵动性,其实是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着内在而深刻的逻辑联系。当然,根据个人体会,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之敢于创造,最关键的是,教师不仅要有巧妙的构思、精心的设问,来激活学生思维,更重要是,还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独立思考与实践行动的创造性的学习环境。因为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二、抓住契机,实现学生的思维飞跃 无论从心理学还是从教育学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都存在着身心发育与学习认知的基本规律。但这些规律性的东西,在不同的环境、不同阶段、不同的人的具体关系与表现上,又是潜在的、各不相同的。一切创新的活动都从创新性的想象开始。心理学告诉我们,想象与创造性思维有密切联系,它是人类创造活动所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并为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供机会。经常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想象,不但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锻炼,而且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例如教学生如何“废物”利用时,我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超越自我,按自己的喜好进行制作。我讲完之后,学生拿出之前交待他们带的“废物”开始制作,有的学生用半块吸铁石、两个铜板和一小段铁丝竟然做出一辆摩托车,过一会儿又把它变成了一个大炮;有的用扣子、小梳子做成蜻蜓,一会儿又变成蝴蝶;还有利用三角尺铅笔做成飞机再变成手枪等等,他们完全摆脱了制作技巧,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得以了“超越”。 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创造欲 情境的创设在美术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美术新课改更是不可缺少的。各类教学内容都离不开情境的创设,如果没有情境创设,再丰富的内容也会变的枯燥无味,美术课程改革也明确要求通过各种手段,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个性。因此在美术新课改中情境的创设非常重要,二者的关系既是相辅相承的,又是相互促进的。情境创设的不断应用,会更好地促进美术新课改的不断发展,随着美术课改的不断深入,情境创设的水平也会得到提高和发展。总之,让学生在学习中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创造了自我锻炼和自我完善的机会,从而激发学生参与美术活动课的积极性。人的全面发展和完善,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资源和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以科学发展观看,创造美好、和谐、诗性的社会,包括美术“新课改”在内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将同样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探索、发展的过程。 作者:颜碧丽 单位:福建省永春第三中学 初中美术教学论文:关于初中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学生拥有学习美术的兴趣,却缺乏学习美术的动力 兴趣是转化为动力的基础。可以想象做一件事如果缺乏了兴趣你还会愿意做吗?答案当然是不愿意。即使会做也不过是为完成任务而已,缺少了做事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人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同理,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学生拥有着对美术的兴趣爱好,这是很好的现象。只是这种现象出现的时间却并不持久,这就有一个问题了,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不能转换为学习美术的动力。人的兴趣发展有三个阶段,即有趣、乐趣、志趣。“有趣”为时最短,即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美、追求美,在课堂上表现着对美术的兴趣,但在教学中不把学生对美术的有趣转成乐趣、志趣,也会让这短暂的“有趣”消失,所以若能够将其转变将会是一项重大的突破。只是在现在的美术教育中教师很难将学生引导并加以转变,原因有二:其一是上面提到的课程资源的欠缺,因其欠缺而不能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场所,远离了美术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兴趣逐渐流失;其二是美术课长久以来被当做副科学习,地位得不到提高,美术的价值得不到正确的认识,教师也在教学的过程中失去了工作的积极性,对学生的影响也不显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美术不够重视,了解也不够多,兴趣很难得到提升,也就无法转变为学习动力,久而久之美术的教育不但得不到提升反而会出现下降的趋势。但存在问题便有解决之道,只有对症下药针对性的改善才能提高美术教育的质量,使其得到更大程度的发展。 二、年轻教师专业培训和交流平台的欠缺 对于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在教育理论方面往往会学习的不够,对教材和学生及面临的问题无法深入透彻的分析。并且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际的教学过程容易出现偏差,理论与实践往往不符合。因此,对于资历尚浅的教师要多提供相关的专业培训和交流平台,让教师可以分享教学心得,制定好的教学方案。将这些问题落到实处再经过长时间的实践,让教师在上岗前就能够得到培训和实践的机会,这样教学的磨合期将会大大减少,教师一在工作岗位上便能够迅速的进入角色,美术教学质量也会极大的得到提高。从目前的情况看来,每个初级中学的教师是为两到三人,而每位老师在教学上都具有自身的特点,当然也会有不足之处,如果缺少一个交流环境不足之处就难以得到弥补。虽然每所学校都会有教研组交流活动,但学校美术教师人数过少所导致的交流信息不够充足,达不到教师交流的应有效果,因而教师缺少交流平台也是制约着美术教学的一个关键因素。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创新、合作能力 美术教育的首要教学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正确审美观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因此,教师在注重自身美学修养的基础上还要重视对学生审美观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并以最好的状态积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美术学习环境。通过声色形等环境为学生创造一种浓郁的强烈的探索欲望,潜移默化的接受美术的熏陶。同时加强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点评能力,教师也可以介绍作品的创作环境,尽量使学生融入当时的创作意境,让学生学会以审美的目光去分析、观察得到结论,从而提高学生独到的审美能力。学生时期是思维最活跃的时期,学生善于接受和吸收新鲜事物,而现在正是他们创新意识处于潜在时期的阶段,需要教师的发掘以促进他们的发展。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注重学生的独特个性,给予他们发挥的空间,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教师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敏锐的观察能力来提高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合作作为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提出的学习方式,是一种创意与实效相结合的教学体系。通过合作学习树立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并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和动手能力。合作学习不仅改善了传统教学模式,更是提高了学生的品质素养。不同的学生思维意识是不同的,但在合作的过程中思想火花的撞击却可以使其思维、表达和创造力得到全面的培养和发展。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运用合作学习,能更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激发学习的主动性,营造更好的学习氛围。 四、结束语 总之,美术作为一门教育工作的重要学科,对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极大程度的促进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个性发展。同时对于初中美术教育存在的几个问题,只有弄清问题的所在,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方案,才能更好的改善美术教学问题,为未来培养更多的美术人才。 作者:张媛敏 单位:三门峡陕县实验中学 初中美术教学论文:小议初中美术教学的重要作用 在美术教学中, 为了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 我给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我一改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将自己所见的美丽瞬间记录下来, 体验美术教学的魅力所在。 例如,我以学生最为熟悉的日常生活经常见到的事物入手,将苹果、香蕉、桃子等水果组合成漂亮的造型,引导学生将这些美丽的造型用自己的双手描绘下来,学会记录美的美术描绘特长。 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就会被充分调动起来, 结合自己的所见,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记录下教师所摆放的漂亮的水果造型。 美术教育能够改善学生的不良兴趣爱好。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电子科技产品也应运而生。 电子游戏被初中学生所喜爱, 有些学生甚至完全沉浸在了这虚拟的游戏当中,对现实生活不闻不问,对亲人和朋友也视而不见,渐渐地漠视了现实和人情。 这样长久下去,就会使学生丧失掉本该有的斗志,放弃自己的大好前程, 把全部的精力和心思都放到游戏上, 严重者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而美术教学的有效实施,对学生进行美的艺术熏陶, 使其对审美和创造美产生浓厚的兴趣,喜爱上初中美术课。 这样就能很好地转移学生的不良爱好, 将玩游戏的心思转移到美术学习中来, 不但减轻了教师在管理这些学生时的负担, 也让学生和家长更加重视美术教育,对美术教师也会更加的尊敬。 学校便会为美术教育提供更好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措施, 家长会尽可能地为孩子创造学习绘画的条件, 社会也会为爱好美术的学生提供更好的展示空间和发展舞台。 美术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想象能力。 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掌握了正确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能够帮助以后的学习更加快速和有效。美术不仅仅是让学生创造出一幅幅美丽图画的过程,它也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科,在初中美术教学中, 包含着发现美和创造美两个方面。 美术教学,是学生将自己观察到的现实社会中的美通过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力描绘出来,因此美术教学不是一个虚构的世界,它能很好地反映现实社会, 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观察力,这样不仅使美术教学有所收益,对于其他学科如语文、英语、化学等都有极大的帮助作用。 美术教学是学生锻炼观察能力的最好教学方法。想象能力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自己的主观想象发挥创造出来的。 想象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丰富的想象能力能够促进学生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在美术教学中,学生要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 通过自己区别于他人的想象力才能创造出与众不同的美术作品, 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和创造美的风格。 久而久之,在美术学习的同时, 学生的想象力就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发达。 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想象能力的提高, 美术教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初中教学中,美术教学的巨大作用不可忽视。 美术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与需求创造工具和改变世界。 而创造能力是人类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摸索出来的。 现代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每个学科都必有的教学目标。 美术教学中,对于创造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美术教学中存在很多教学方式, 都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如教师可以让学生亲手设计和制作自己喜爱的图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因此,美术教育能够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由于时代和社会现实的影响,初中生这个年龄段都比较叛逆,他们渴望接触新鲜事物,且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也比较强,但是他们的思想变动又特别的大。 针对这一教学现象,在初中教学中安排美术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任何教学手段都比不上美育教学的效果明显。 初中生的思想正在由幼稚逐渐变得成熟和稳定,这时审美教育就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在初中生的这个年龄阶段,通过美术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锻炼学生稳重的学习性格是最佳的教学时期。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均衡发展。 因此,在初中教育中教师应该重视每个学科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得到均衡的发展。 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在培养学生对美的观察、审视和创造上有着非常突出的教学效果。 因此,初中教学中美术教育能够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总之,美术教育在初中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教学作用,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作为初中教学的基础学科之一,美术教育应该受到学生、家长、学校及社会越来越大的关注和重视。 本文作者:李学斌 单位:河北省抚宁县牛头崖镇枣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