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业论文:纺织业污染及清洁分析 1纺织品的物理和化学操作 纺织品所用的纤维有三种:天然纤维(棉花、羊毛等)、纸浆与化学品反应生成的纤维质纤维(醋酸纤维、人造丝等)和石化原料制备的人造纤维(聚酯纤维、尼龙纤维、丙烯酸类纤维等)。天然纤维和纤维质纤维的生产从净化和卷曲处理开始。纤维相对均匀后,几股扭在一起,通过高速纺锤纺成纱线。最常见的织物生产技术是编织,即在织布机上将一组纺线和另一组纺线交织而成。编织之前,纱线要先浸泡上浆料,以防止擦毛或磨损。另一种织物生产技术是针织,也是把纱线交织而成。织物成形后是湿法处理步骤,他们有可能会产生污染,可以从不同工序入手消除,其中最关注的是脱浆(用加酶或不加酶的热水洗涤以去除除浆料)和洗涤(用碱性溶液去掉杂质)过程。染色是一个有污染问题但必不可少的湿处理过程。染料的种类繁多,如何选择取决于要染色的纤维、希望达到的不褪色程度和可用的颜色。由于明亮的颜色和高质量的纤维是人们所追求的,染料一般都含有金属、硫化物和其他可能对生态系统具有潜在危害性的成分。要完成织物的生产,还需要经历多道工序,其中包括通过化学处理以提高织物的抗污能力和通过机械处理以最优化织物的结构与外观。 2潜在的环境问题 2.1固体残余物 在纺织工业中,固体残余物是问题最小的。其中,最显眼但并非很重要的固体残余物也许是库房里进货过多而堆积如山的衣物,他们的质量加起来往往超过工厂产生的废钢的质量。 2.2气体残余物 废气排放是这个部门一个主要的潜在问题。在美国,2001年纺织工业排放的废气主要含3种化学品。甲乙酮和甲苯在排放中占的比例最大,其来自涂层操作中溶剂的挥发;甲醇在排放中占第三位,来自使用聚乙烯(乙烯醇)上浆操作时的排放。所有这些排放物以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为主,是潜在的烟雾制造者。 3部门前景 3.1发展趋势 与其他部门一样,纺织工业也在采用大量污染防治技术来解决自身的环保问题。这些努力的第一个成果是提高了能量效率,降低了用水量,并使水的再循环率上升。在上浆、染色和涂层工艺中,少用有问题的化学品。此外,减少硬纸板、草垫等可能产生固体废料的材料用量工作也在进行之中。本质上讲,这些令人想要的潜在变化都是定性的——他们减少了资源的使用量,但没有明显改变生产工艺。尤其在减少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排放方面,做的工作很少。这个部门第一个转变将会是利用再生资源生产高质量的均质纤维。带来这种转变的最可能的方式是应用生物技术。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技术将能够生产更好的动植物纤维、更均质的兽皮和更坚固的纤维素。第二个转变有可能是在加工机械中广泛采用计算机辅助控制。这种方法目前尚处于发展初期,但具有很大潜力,可以精确测量和控制工艺流体,实时监控编织或印花缺陷,使用激光精确裁剪衣服和其他产品等。许多这类技术现在就可利用,但在很多情况下资金紧张构成了启动障碍。纺织业发展最迅速的是采用电子技术制造衣服和织物,使其增加许多特性,不过在很大程度上仍处于试验阶段。一般来说,这种方法是在织物中添加金属粒子、金属丝或电子元件。可以很简单,例如引入银粒子增加抗菌特性;也可以挺复杂,例如,将衬衫设计成能监控病人的生命征兆,并能通过添加无线电话有求救功能。其他产品想法包括能播放MP3音乐的夹克和能够监测盗贼及火灾的地毯。不是所有这些想法都是可行的,但有些是有希望实现的。 3.2前景展望 在绿色世界里,高科技制造技术的广泛应用将带来高的能量效率,大大改进水利用效率和有效消除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排放。另外,服装工业也将转向使用安全的生物技术来生产面料。在这个新时代,衣服将会主动或被动的提供许多新的特性。 (1)热调解衣服,其含有许多能够存储能量的微囊体,在热的时候吸收热量,冷的时候通过结晶放出热量。 (2)气味中和衣服,其含有在布料摩擦时能够释放适当化学品的囊体。 (3)衬衫,含有部分陶瓷纤维,可以抵御太阳红外和紫外辐照。这些性能以及其他功能时的衣服的制造、洗涤和再利用复杂化了,但是他们在绿色世界里将从环境的角度加以强调。 纺织业论文:纺织业遗产发展前景 1历史及现状 青岛纺织工业从20世纪初期开始崛起,主要有德、日帝国主义和国内民族资本家建立的机器缫丝和棉纺织印染等企业.1949年青岛解放后,青岛市政府将原属中纺公司的8个棉纺厂和印染厂、机械厂、化工厂、针织厂、梭管厂收归国有,年生产能力居全国第三位,与上海、天津同称为纺织工业的“上青天”[1].改革开放以后,随着青岛市“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的实施和生产力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现有的9个国棉厂的生产已经不能满足新式的生产工艺的要求,同时其所属工业类型及现处的地理位置均对青岛市未来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为响应青岛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国棉厂决定厂区迁出青岛市老城区,迁往城阳区.但由于旧有的工业厂房大部分始建于德占和日占时期,虽然其功能已经不能满足现有的生产需求,但其建筑的外型和样式及其建筑结构依然完好并富有特色,并且保留了大量的人文价值和人们对历史的记忆,因此这些工业遗产如何保护就提上了日程. 2概念、分类及保护更新方式 工业遗产(IndustrialHeritage)研究起源于1950年的英国.然后以英国为发源地,工业遗产的研究活动在欧美各国陆续展开.一般来说,工业建筑遗产根据当时的生产功能大体可分为:“大跨型”工业建筑、“常规型”工业建筑和“特异型”工业建筑[2].“大跨型”是指跨度在15m以上的单层工业厂房、仓库等,具有高大内部空间的建筑,其支撑结构多为巨型钢架、拱、排架等,形成内部无柱的开敞高大空间.青岛的纺织工业属于轻工业,20世纪初的生产厂房多数以小跨度的木框架、木屋架为主,跨度并不大,但是建国后新建的工业厂房却可以达到这个标准,特别是原有的国棉厂仓库,多数建筑跨度比较大.这类旧工业建筑可以保留原有的开敞空间形态,内部空间比较容易进行重新划分,空间布局比较灵活,可更新成剧场、商场、展厅、博物馆、美术馆、仓库等要求有高大空间的建筑.“常规型”是空间较前者为低,空间开敞宽大,大多为框架结构的多层建筑.这类建筑常见于青岛国棉厂的轻工业多层厂房、多层仓库等.这类建筑空间灵活度相对较大,适合更新为餐厅、超市、住宅、办公楼、娱乐场所等需要层高和空间较小的建筑.“特异型”是一些特殊形态的建、构筑物,如国棉五厂的发电厂、水塔、冷却塔,国棉七厂的发电厂等,它们往往具有反映特定功能特征的外形.这类建筑空间由于其生产功能的特殊性造成了其空间形态的特异,因而可以将此类建筑处理为空间的标志性节点,特色的酒吧等等.具体的工业建筑保护更新方式可以分为寄生更新、复合更新以及加建更新.寄生更新即由于使用功能的改变而在原有建筑内部加装新的使用空间,此方法多用于大跨型工业厂房改建中.复合更新即原建筑有部分保留下来,其他部分进行改建,此方法多用于常规型工业建筑的更新中.对于现在的多数工业遗产,由于其功能在改造的过程中变数不定,所以在其本体的基础上加建是现在多数工业建筑的更新手法. 3未来发展模式 具体到青岛纺织工业遗产的更新利用及其未来的发展模式上来,青岛的工业遗产大致可分为以下八种发展模式. 3.1工业旅游开发模式 广义的工业旅游包括工业遗产旅游(IndustryHeritageTourism)和现代工业旅游(ModernIndustryTourism),是以工业生产过程、工厂风貌、工人生活场景、工业企业文化、工业旧址、工业场所等工业相关因素为吸引物和依托的旅游.青岛的9个国棉厂,其规模都比较大,容易形成一套完整的工业旅游体系.通过一个特例形成青岛工业旅游的“小气候”,这样可以继续拉动青岛纺织工业遗产改造的步伐,对于进一步调整青岛的产业结构有着重要的意义。 3.2公共空间开发模式 对那些占地面积较大,厂房、设备等具有较大保留价值的工业遗产,可考虑将其改造为公园或广场等一些公共开发空间.建造一些公众可以参与的游乐设施,作为人们休闲和娱乐的场所,是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的重要举措.这种开发模式国内成功的案例以上海长丰产业园区2A绿地公共空间和梦清园活水公园公共空间为代表.青岛的国棉二厂同样具有同等的开发价值,与上海的梦清园紧靠黄浦江一样,青岛国棉二厂紧靠青岛市内的海泊河入口.现在的海泊河也同样成为了青岛市的污染河流.当时的梦清园是老上海啤酒厂,保留了两栋老的工业厂房后改造成了梦清馆.现在的国棉二厂始建于20世纪20年代,现存的工业建筑中有许多值得保留的德日时期历史遗迹,并且在国棉二厂的门口就保留有青岛党支部旧址,历史价值十分宝贵.由此可见,现在的国棉二厂与当时的上海啤酒厂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完全可以借鉴梦清园的开发建设模式,把海泊河周边打造成青岛的活水公园,与周边的住宅区配套,提高工业遗产的利用率. 3.3历史展示开发模式 工业遗产能反映出当时工业化过程的特定阶段或者功能,也具有了物质文化意义.因此,在原址上修建工业博物馆比在传统博物馆中展出旧有物品更方便,也更生动[3].它可以通过展示一些工艺生产过程,从中活化工业区的历史感和真实感,同时也激发市民参与感和认同感,还可以作为艺术创作基地,开展一些作品展览活动.该模式的开发形式国内外都有先例.国外以德国鲁尔工业区的亨利钢铁厂和关税同盟煤炭焦化厂最为典型,国内以福建船政工业遗产的开发再利用为典型,而且现在青岛已经有了成功的实例[4],那就是青岛啤酒厂博物馆.但是青岛纺织业,曾经的“上青天”之一的青岛,至今却没有规模成型的纺织博物馆.因此,如何去开发青岛自己的纺织博物馆,展现当年青岛的纺织业的风采和纺织技术的先进流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当务之急.青岛国棉六厂始建于1921年,历史久远,当时由日本人建设,但是厂区内部的主要建筑物,却又是日本人模仿德国人的建筑设计手法而建,因此,建筑的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都比较高.另外建筑的质量非常好,有着100年前的地暖采暖系统,这在当时都是世界上最为先进的采暖方式.同时整个园区绿化系统完善,厂区有多处参天大树.更重要的是在青岛国棉六厂曾经有个历史人物的出现,她就是一位影响全国的劳动模范郝建秀.郝建秀在工作中摸索出一套高效、快捷、节约的工作法,这套工作法被有关部门命名为“郝建秀工作法”,该工作法推广以后,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2003年3月郝建秀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成为国家领导人.正因为这所有的因素合在一起,青岛国棉六厂最适合成为青岛的纺织博物馆. 3.4创意产业开发模式 这种开发模式是国内外比较成熟的一种开发模式,因为大多数的工业建筑由于地处市中心,早期租金较便宜,更重要的是这些老厂房、旧仓库背后所积淀的工业文明和场地记忆,能够激发创作的灵感.加上厂房开阔宽敞的结构,可随意分隔组合,重新布局,受到艺术家等创意产业从业者的青睐.北京的798工厂和上海的M50创意产业园也是秉承了这种理念,一批全新的创意产业入驻,包括设计、出版、展示、演出、艺术家工作室等文化行业,也包括精品家居、时装、酒吧、餐饮等服务性行业.在对原有的历史文化遗留进行保护的前提下,他们将原有的工业厂房进行了重新定义、设计和改造,带来的是对于建筑和生活方式的创造性的理解,也为国内工业厂房的开发改造注入了新的理念.然而在青岛,这种模式并没有完好地复制下去,青岛的创意产业也比较发达,虽然现在的创意100———青岛的第一家创意产业基地,是由老建筑更新改造而来,但却不是纯粹的工业建筑改造.因此,在青岛也需要有这样的地方为这些喜欢放飞梦想的人提供创意空间,也为青岛的国棉厂提供可以继续保留发展的空间. 3.5综合功能开发模式 从整个区域来看,工业建筑往往成片集中建设,特殊的时代烙印使其可以作为整体展开复兴计划,即对一区域的工业遗产进行统一性开发,称之为综合开发模式.如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旅游一体化开发,它以19个工业遗产旅游景点、6个国家级博物馆、12个典型的工业聚落为一整体进行组合开发,从而形成了一条包含500个地点的25条专题游览线[5].纵观青岛的国棉厂,国棉一、二、三厂都位于青岛市四方区海岸路沿线,同时还包括杭州路四方机厂,规模都比较大,三厂区之间距离也比较近,而且几个厂区周边的居住环境现在并非十分的优越,因此这几个厂区非常容易进行综合开发.并且由于此区域缺少购物、休闲、娱乐的场地,也可以参照德国的奥伯豪森(Oberhausen)中心购物区(见图5),促使该地寻找一条振兴之路。 3.6住宅地产开发模式 这种开发模式是指在旧工厂原址或附近地块内打造精品住宅、人文社区,对已有的旧工业建筑进行景观式的改造与再利用,以此提高住宅的环境品质和审美趣味.此种模式以天津的玻璃厂的再生———万科水晶城为代表.目前,青岛市内旧工业厂区已经决定采用房地产开发模式改造的主要是国棉四厂,腾出的4.5hm2土地将建现代化住宅小区.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青岛市的大部分地产开发模式都缺乏对历史文脉和人文因素的呼应,国棉四厂也是一样,现在的国棉四厂已经被拆成了一片平地,只是对原有旧工业建筑盲目地拆旧建新的过程的简单重复,但这毕竟为国棉四厂的再利用模式提供了另一种可能。 3.7科教文化产业模式 青岛市部分国棉厂所在的四方区在经济发展上,实施“工业立区、三产强区、科教兴区”战略.四方区内高校相对集中,除了海洋类科研机构外,制造业科研院所大都集中于此.同时四方区作为青岛市的老工业基地,在建设科技园区的同时,也完成了旧城改造.该方面的相关经验可以借鉴国外较成功的案例———德国鲁尔区多特蒙德市的措伦煤矿的再生与二次开发(见图8、图9)[5].德国鲁尔区多特蒙德市的措伦煤矿及其附属炼焦厂是德国第三个(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业遗迹.在更新过程中,每个建筑都具有了新的功能,包括:老的动力机房中一部分被用做爱森大学的教学功能;另外一部分老的动力机房被利用为设计中心以及设计博物馆.所有这些举措都保证了煤矿工业遗产的持续性发展。 3.8物流集散中心开发模式 此类开发模式并不多见,笔者至今也未能找到与此模式吻合的相关案例.但依托青岛的地理位置优势,依托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发展和青岛的港通优势,这种模式完全有成功的可能.国棉七—九厂的位置本身就比较偏僻,但是交通方便,北接济青高速,青银高速,东靠青威高速,西邻胶州湾、青岛港和胶州湾高速,交通非常便利,而且工业建筑本身就有着房间跨度大的储存货物的优势,更甚至每个厂区也有着自己的仓库.因此,将现有的厂区改造成为青岛的物流集散中心便有着先天的优势,实现资金的利用率和建筑的使用效率一举两得. 4结束语 要让青岛市国棉厂的工业建筑遗产真正地通过再利用的方式得到保护并融入到活跃的社会生活中,成为一项具体、成功的改造实践,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开发商的资金支持,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只有这样才能让青岛国棉厂的工业建筑遗产得以保留与再生。 纺织业论文:纺织业交联淀粉运用 1交联淀粉的制备 交联淀粉的制备原理是淀粉的醇羟基与具有两个或多个官能团的化学试剂进行反应,引起淀粉分子之间桥连,或分子之间形成交联,使不同淀粉分子的羟基间形成二醚键或酯键。淀粉经交联后生成立体网络结构的大分子,分子间的氢键转化为化学交联键,使得淀粉颗粒的强度增加,性能稳定,提高了糊化温度、黏度和抗剪切力。交联淀粉的抗酸、碱能力也大大优于原淀粉。交联淀粉的制备方法一般是在淀粉中加入氯化钠溶液搅拌,再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搅拌一段时间后,再加入一定量的交联剂。反应停止后用盐酸调节pH值,过滤,用无水乙醇洗涤,滤饼干燥,即得交联淀粉。交联剂一般采用环氧氯丙烷、三偏磷酸钠和三氯氧磷等[1]。淀粉经过交联以后再进行其他变性,或者先经过其他变性再进行交联变性,这种采用两种以上处理方法得到的淀粉称为复合交联变性淀粉,如氧化交联淀粉、酯化交联淀粉、醚化交联淀粉等。复合交联变性淀粉具有两种或多种变性淀粉的优点,克服了单一变性淀粉的某些缺陷,并可获取一些新的性质。复合交联淀粉属绿色化学品,因其性能优良、原料资源丰富、易降解等优点,近年来在纺织、造纸、食品、医药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交联淀粉由于其耐酸、耐碱以及抗剪切能力强,应用非常广泛:在造纸工业中,可用作造纸助剂;在食品工业中,常用于罐头、冷冻、焙烘和干制食品,保持产品质量稳定,也可用于罐状或瓶装婴儿食品,以及用作水果和奶油馅饼的填充料;在医药方面,可用作外科手术用橡胶手套的润滑剂等[2]。 2交联淀粉在纺织工业中的应用 2.1用于经纱上浆 为降低经纱断头率、提高经纱的可织性及产品质量,必须对经纱进行上浆,赋予经纱更高的耐磨性,令毛羽贴伏,并尽可能地保持经纱原有的弹性。经纱上浆的目的在于提高经纱的可织性,在纱线表面形成保护性的浆膜,提高其耐磨性。并且,浆液能够渗透进入纱线内部,加强纤维之间的黏合力,使经纱的机械强度得到提高。淀粉经交联处理后再氧化得到交联氧化淀粉,其黏度稳定,耐热、耐剪切,能很好地满足纺织工业对浆液热稳定性的要求。专利CN101104642[3]用过氧化氢先对马铃薯淀粉进行氧化,然后再用交联剂环氧氯丙烷或氧氯化磷在氢氧化钠存在条件下进行交联反应,这种变性淀粉对棉和混纺纤维具有较强的黏结力,浆膜柔韧耐磨,浆液冷热稳定。专利CN200710025591[4]先通过氧化淀粉与有机硅偶联剂在较低温度下采取有机硅改性氧化淀粉,再用浆纱助剂形成交联结构,制得有机硅改性淀粉浆料。该项发明降低了成本,增进了有机硅改性淀粉与浆纱助剂之间的交联反应,增强了浆料中各组分之间及与纺织纱线间的结合力,延长了贮藏期,减少了环境污染。专利CN101676308[5]经接枝、交联和氧化等多元反应制备得到的多元变性蜡质淀粉,具有糊液黏度稳定性好、透明度高、抗剪切力强、水溶性高、冷冻稳定性和冻融稳定性好等特点,是良好的胶黏剂,可用于经纱上浆。目前,国内正大力进行浆料性能的提升与新品开发,主要方向就是使用高性能的交联变性淀粉。如专利CN200710016706[6]以环氧氯丙烷为交联剂,通过与淀粉的交联以及一系列反应后,可得到一种完全取代聚乙烯醇的交联变性淀粉,用于经纱上浆,具有分纱快、毛羽少、成本低且效率高等优点。可以看出,用于经纱上浆方面的报道很多,尤以专利为主,且多为交联氧化复合变性淀粉。目前,研究热点是制备工艺及其应用,对应用后退浆方面的研究几乎没有涉及,这将是今后研究中需注意的问题。另外,还要加大产品的开发推广,以拓展其在纺织领域的广泛应用。 2.2用作印花浆料 交联淀粉可作为碱性纺织印花浆料。印花浆料在加入印花色浆之前,一般先在水中溶胀,制成一定浓度的、稠厚的胶体溶液———印花原糊,是具有一定黏度的亲水性分散体系,可使印花色浆具有一定的黏度,防止渗化,从而保证花纹的轮廓光洁度;是印花色浆中染料、助剂或溶剂的分散介质和稀释剂,可使印花色浆中的各个组分均匀地分散在原糊中。交联淀粉作为印花浆料,既可作为色浆的增稠剂,使印花色浆具有一定的黏度,保证花纹轮廓清晰,当印花固色过程完成后便可从织物上除去;也可用作黏着剂,参与染料的固着,使色浆黏着在织物上不易脱落,成为印花的组成部分[7]28。用交联淀粉制成的印花浆料有一定的渗透性,使浆料能渗入织物内部。烘干后在织物表面形成一层有弹性、耐磨的薄膜。交联淀粉还可提供短流的、不成丝串状的浆液,与树胶混合使用时,可得到鲜明且良好的图形颜色接界。在印花浆料的碱性条件下,交联醚化淀粉可阻止黏度的变化。专利CN1563558[8]发明了一种黏度可调的复配变性淀粉,是一种羧甲基淀粉和交联-羧甲基淀粉复配得到的复合变性淀粉,可用于活性染料用的印花糊料。该复配变性淀粉黏度可调范围大,利于上浆和印花,可部分取代海藻酸钠糊料,能明显降低活性染料印花成本,其在水中的溶解性、热稳定性,与其他化学辅料的混溶性、糊料耐磨性等均较优良。交联淀粉还可作为染料的传递剂,起到载体的作用。印花时,染料通过由交联淀粉制成的原糊传递到织物上,烘干后在花纹处形成有色薄膜,汽蒸时染料再通过薄膜扩散到织物内部。此外,在印花过程中,以交联淀粉制成的印花浆料还可用作汽蒸时的吸湿剂和印花色浆的稳定剂,以及印花后抗泳移作用的匀染剂[7]28等。 2.3用作织物整理剂 手感是织物质量的重要指标。在织物的整理过程中,表面处理会很大程度上影响手感。天然淀粉整理会产生刚硬的手感,这是由淀粉薄膜的性质所决定的。经历漂洗的织物常用能促进手感的变性淀粉来整理,而使用交联淀粉得到的薄膜具有柔顺性,有利于改善织物的手感,得到耐久性的整理。另外,疏水性纤维如聚酯纤维,由于有很多疏水基团,用作衣料时吸汗性差,且容易吸附油污,产生静电,用交联淀粉与聚酯共聚物的混合物处理,可提高织物的吸水性、耐洗涤性及染色牢度等。河北科技大学研制的一项科技成果———酸化法生产羧甲基淀粉,通过交联、聚合、氧化等多途径改性,可用作织物的整理剂。 2.4用于污水处理 交联淀粉直接用于纺织或印染废水处理效果不是很好,一般多采用复合交联淀粉,如交联接枝淀粉、交联淀粉黄原酸酯、交联醚化淀粉等。应用复合交联淀粉处理废水,尤其是处理重金属离子,其效果非常理想。如季靓[9]通过交联、醚化、胺化、加成等步骤合成了二硫代氨基甲酸改性淀粉,具有优良的吸附重金属离子的能力。交联醚化淀粉由于含有阳离子基团,因而对废水具有很好的脱色效果。如姜应新[10]应用交联亚甲基二甲胺盐酸盐淀粉醚、交联新型季铵型阳离子淀粉进行染料(活性艳红KE-3B)废水絮凝性能研究,结果表明色度去除率均大于94.8%。专利CN101759808A[11]以淀粉为原料,通过复合酶制成多孔淀粉,再将多孔淀粉进行交联、醚化改性后,接枝不同的多胺分子,可得到多胺改性多孔淀粉。与多孔淀粉相比,产品吸附性能增强两倍以上,选择性高,可用于印染、纺织、化妆品行业等废水中多种染料及重金属离子的吸附处理。目前,有关交联淀粉或复合交联淀粉用于纺织废水的研究报道不多,但由于其可生物降解,属绿色化学品,用于纺织或印染废水处理极具优势,因此具有很大的潜力,是今后的研究热点之一。 2.5其他用途 除了上述应用外,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交联淀粉在纺织工业中的一些其他应用不断被开发出来。如周向东[12]通过水溶性淀粉与磷酸氢钠作用得到淀粉磷酸酯盐反应型阻燃剂。利用封端基水性聚氨酯与阻燃剂及棉纤维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交联反应,可赋予棉织物耐久的阻燃性能。专利CN1546530[13]发明了一种醚化-交联-预糊化三元复合变性淀粉。该发明产品通过对淀粉同时进行醚化、交联、预糊化变性的方法而制得,使其同时具有醚化、交联、预糊化淀粉的特性,可用于纺织工业的施胶剂。 3展望 我国淀粉资源非常丰富,交联变性淀粉在我国有着非常优越的物质基础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就纺织工业来讲,现在我国合成浆料的上浆性能远不能满足要求。随着纺织品质量的提高和出口量的增加,对交联淀粉等变性淀粉的质量要求更高。在纺织行业中推广使用低成本、高效率、污染小的新型复合变性淀粉浆料,以满足纺织行业快速发展和纺织品进出口的要求。总体来看,交联淀粉在纺织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纱上浆方面,印花浆料方面的研究不多,用作织物整理剂的更少。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国内使用的印花染料总体质量不高、染料稳定性差、固色率低,用于印花的浆料新品研发不够等。交联淀粉绿色无污染,在污水处理方面极具发展潜力。此外,研究开发多功能的交联淀粉可提高织物的多种性能,更具发展前景,但目前这方面的报道几乎为零,应引起研究人员的注意。同时,还要注意产品的开发推广工作。相信随着研发工作的不断深入,有关交联淀粉的研究必将取得更多可喜的成果。 纺织业论文:纺织业废水氧化法处理策略 1纺织工业废水高级氧化法深度处理技术 1.1臭氧氧化 臭氧是一种强有力的氧化剂,它对除分散染料以外的所有染料废水都有脱色能力,能够氧化分解染料分子的发色或助色基团,生成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有机酸和醛类,从而达到去除色度的目的[1]。G.Ciardelli等[2]在实验室中试规模处理纺织工业废水的试验中发现,臭氧对废水色度的去除率为95%~99%,虽然处理出水中CODCr去除率最高只有60%,但将出水回用于染色工艺效果令人满意。张健俐等[3]用臭氧和活性炭组合工艺对淄博市某纺织企业的印染废水进行深度处理,当进水CODCr的质量浓度为80~100mg/L时,出水CODCr的质量浓度为6~10mg/L,可以满足该厂冷却水水质标准要求。A.Bes-Pia等[4]将臭氧作为纳滤的预处理工艺处理印染废水的生化出水,试验发现,当臭氧投加量为4g/h,氧化时间为60min时,CODCr去除率达43%,纳滤后电导率下降了65%以上,出水的各项指标均达到回用标准。H.Sel觭uk等[5]考察了臭氧氧化对纺织染整废水急性毒性、色度和溶解性CODCr的去除效果,在臭氧的质量浓度为129~200mg/L时,废水的急性毒性可降低80%~90%,色度去除率可达86%~96%,溶解性CODCr去除率可达33%~39%,总CODCr去除率可达57%~64%,处理后废水的CODCr浓度低于排放标准。In-SoungChang等[6]用臭氧-膜过滤组合工艺处理数码纺织印染废水,以臭氧作为预处理工艺,处理之后的废水经过超滤-反渗透工艺处理后可以达到废水排放和回用水水质标准(韩国双水质供水系统水质指导标准,CODCr的质量浓度小于20mg/L,色度小于20度)。臭氧对于染料废水的脱色效果十分明显,但臭氧并不能完全破坏所有染料的分子结构[7],因而对CODCr的去除效果比较差,较少被单独采用,可在臭氧氧化后进行活性炭吸附或膜过滤。由于臭氧在水中的溶解度较低,所以如何更有效地将臭氧溶于水是该技术研究的热点。另外,臭氧氧化产物毒性的研究和低成本臭氧发生器的开发,也是该技术在推广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1.2Fenton氧化 Fenton试剂利用Fe2+作为H2O2的催化剂,生成具有强氧化性和反应活性的•OH,形成的•OH通过电子转移等途径使水中有机物被氧化分解成为小分子,同时Fe2+被氧化成Fe3+,产生混凝沉淀,将大量有机物凝结,从而去除。由于其极强的氧化能力,特别适合处理成分复杂(同时含有亲水性和疏水性染料)的染料废水。史红香等[8]对Fenton试剂氧化处理印染废水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最佳条件下印染废水的色度去除率达到99%,CODCr去除率达到91%,出水CODCr的质量浓度达到61mg/L。顾晓扬等[9]研究了Fenton-曝气生物滤池(BAF)组合工艺处理酸性玫瑰红印染废水,结果表明,Fenton试剂预处理可去除色度和部分有机物,且可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再通过后续BAF工艺可去除大部分有机物,最终可使出水色度低于20度,CODCr的质量浓度低于20mg/L,达到GB/T18920—2002《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标准。WangXiangying等[10]利用混凝-水解酸化-Fenton试剂氧化组合工艺处理牛仔服装洗水废水,CODCr、BOD5、SS和色度的去除率分别为95%、94%、97%和95%,出水可以达到GB4287—92《纺织染整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要求。王利平等[11]采用Fenton法对某印染废水处理厂二沉池出水进行深度处理,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对CODCr、TN、NH3-N、TP、色度的去除率分别为84%、27%、46%、75%和83%,出水水质达到了DB32/1072—2007《太湖地区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重点工业行业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的要求。FengF等[12]采用Fenton氧化-MBR组合工艺,对综合印染废水处理厂出水进行深度处理,经过Fenton氧化后,废水的TOC和色度平均去除率分别为39.3%和69.5%,氧化后的出水经过MBR处理后可以达到GB/T18920—2002的要求。Fenton氧化技术具有快速高效、可产生絮凝、设备简单、成本低、技术要求不高等优点,在纺织工业废水处理研究中应用较多。Fenton氧化技术存在的问题:H2O2在运输过程中分解,从而导致氧化效率降低;反应产生的沉淀物如处理不当,可能会导致二次污染。由于出水中常含有大量的铁离子,因而铁离子的固定化技术是今后Fenton氧化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 1.3二氧化氯氧化 二氧化氯可以与许多直接染料和活性染料反应,在pH值小于或等于7时,二氧化氯的分解产物对染料的发色基团具有取代作用,并能与染料分子结构中的双键进行加成,破坏染料的发色基团和助色基团,从而达到脱色的目的。基于二氧化氯的这一性质,可将其用于处理印染废水。林大建等[13]利用二氧化氯作为强氧化剂对漂染废水中的有机物进行氧化分解,试验结果表明,对CODCr的去除率大于78%,对色度的去除率大于95%,水的循环利用率可达72%。苏玫舒等[14]研究了混凝-二氧化氯法对有机印染废水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在最佳工艺条件下,CODCr、BOD5、色度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88.3%、91.8%、94.5%,出水符合GB8978—1988《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要求。郑志军等[15]采用二氧化氯氧化-活性炭组合法处理印染废水,最终使印染废水的脱色率达到92.44%,处理后的废水指标符合GB4287—92的要求。曹向禹[16]采用二氧化氯催化氧化法对沉淀后的印染废水进行处理,在最佳的反应条件(二氧化氯投加量为100mg/L,催化剂投加量为1g/L,溶液pH值为6.5,反应时间为45min)下,氧化后的废水CODCr的质量浓度小于120mg/L,色度小于或等于40倍。二氧化氯对于印染废水中的染色助剂和洗涤剂等难降解物质的去除效果较差,因此,二氧化氯氧化法的发展方向是与混凝、气浮、吸附、过滤和生化法等组合,以满足深度处理和回用标准。 1.4光催化氧化 光催化氧化大多采用光敏半导体TiO2为催化剂,以太阳光为潜在的辐射源,激发半导体催化剂而产生空穴和电子对,空穴与水、电子与溶解氧反应,分别产生•OH和O2-,二者都具有很强的氧化还原作用,可以催化水中有机物的氧化和降解反应。当应用于纺织工业废水处理时,废水中的染料本身就是一种光敏化剂,在染料分子的协助下,催化剂可以被较长波长的光间接激发,扩展了其应用范围[17-18]。N.N.deBrito-Pelegrini等[19]使用TiO2对经过活性污泥法处理后的含有活性染料的印染废水二级出水进行深度处理。在最佳反应条件下,CODCr、BOD5、TOC和色度的去除率分别可达65%、40%、29.3%和92%。金亮基等[20]以钛酸四丁酯为钛源,Al2O3为载体对实际印染废水进行光催化降解研究。结果表明,光催化处理染料废水的最佳工艺条件为:pH值为4,催化剂投加量为6g/L,30W紫外灯光照1h,出水CODCr的质量浓度为46mg/L左右,色度接近0,水质达到印染厂回用标准。冯丽娜等[21]采用TiO2/活性炭负载体系对印染废水的生化处理出水进行深度处理,试验结果表明:在光照时间为30min,催化剂投加量为3g时,出水CODCr的质量浓度为50mg/L,色度为2倍左右,可以达到印染行业回用水标准。高永等[22]利用MBR-光催化氧化组合工艺处理某纺织园区综合废水,废水经MBR工艺处理后,大部分的CODCr、浊度和色度都被去除,出水的透光性大大提高,经光催化氧化后,出水水质可以达到GB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一级A排放标准和CJ/T48—1999《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的生活杂用水要求。L.S.Roselin等[23]使用ZnO作为光催化剂处理印染废水,试验结果表明,在太阳光照射下,经过2.5h光催化氧化处理,废水中的污染物质可以被完全去除,处理出水能够回用于染色工序。光氧化法深度处理印染废水脱色效果较高,但处理后TiO2难以回收且产生自由基的量子效率较低,设备投资和电耗还有待进一步改善。光催化技术未来的研究重点是廉价高活性催化剂的制备、分离回收及固定化,以及反应器的设计、光能利用率的提高和与超声波、微波等物理技术的联合应用。 1.5光电催化氧化 由于光催化反应中使用的催化剂二氧化钛为粉末状,在使用后很难从反应体系中分离,光催化剂受到光照射后产生的电子-空穴对复合概率较大,光子利用效率较低,光催化活性不高。为了解决以上不足,将TiO2粉末固定在导电的金属上,同时,将固定后的催化剂作为工作电极,采用外加恒电流或恒电位的方法迫使光致电子向对电极方向移动,从而与光致空穴发生分离。这种方法称为光电催化方法。光电催化技术能够减少电子空穴对的复合几率,提高光催化效率[24]。Y.S.Sohn等[25]使用TiO2纳米管对含有甲基橙的废水进行光电催化降解,在反应30min内,即可将溶液中浓度为40μmol/L的甲基橙完全降解。M.G.Neelavannan等[26]以TiO2作为工作电极,对含有染料的纺织废水进行光电催化降解研究,结果表明,经过7h的光电催化氧化,可以去除废水中90%的CODCr和全部的色度。卑圣金等[27]使用以负载改性纳米TiO2的活性炭颗粒为填充电极的三维光电催化反应装置,对活性染料染色废水进行原位光电脱色处理,脱色后的废水可以回用于织物的活性染料染色中。陈智栋等[28]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膨胀石墨负载锐钛矿型纳米TiO2,以NaCl作为支持电解质,对主要成分为活性蓝的印染废水进行光电协同处理后,脱色率达到99.3%,CODCr降低约93.1%。目前对光电催化技术的研究方向是高活性、高稳定光催化剂的制备,光电催化过程机理的深入研究以及新型反应器的开发。 1.6湿式催化氧化 湿式催化氧化是在高温、高压下,利用氧化剂将废水中的有机物氧化成无机物和水,从而达到去除污染物的目的。与常规方法相比,具有适用范围广,处理效率高,极少有二次污染,氧化速率快,可回收能量及有用物质等特点。S.Kim等[29]使用交联粘土作为载体,负载Al-Cu作为催化剂,在80℃常压条件下对含有活性染料的废水进行催化降解,在反应时间为20min时,活性染料可以被完全去除。MaHongzhu等[30]采用固相化学反应法制备了CuO-MoO3-P2O5催化剂,试验结果表明,制备的催化剂对含有亚甲蓝的染料废水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在低温(35℃)常压下反应10min,亚甲蓝的去除率为99.26%,且催化剂在使用3次之后仍保持较高的催化活性。A.Santos等[31]使用商业活性炭作为催化剂,对纺织废水中发现的3种染料(橙黄G、亚甲蓝和亮绿),在160℃,压力16bar条件下,废水在很短的停留时间内就取得了完全脱色的效果。ZhangYang等[32]使用生物模板法制得了具有纳米管结构的多金属氧酸盐(Zn1.5PMo12O40)催化剂,该催化剂处理含有番红花红T的废水,在室温常压下反应40min,可以去除废水中98%的色度和95%的CODCr,反应后番红花红T被完全矿化为无机物(HCO3-、Cl-和NO3-等),TOC去除率为92%。BiXiaoyi等[33]以γ-Al2O3为载体,采用浸渍-沉淀法制备了CuOn-La2O3/γ-Al2O3催化剂,使用微波强化ClO2催化氧化处理含有活性艳黄染料的废水,结果表明,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废水脱色率可达92.24%。为染料废水的处理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新方法。湿式氧化一般要求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进行,设备费用大,系统的一次性投资高,仅适于小流量高浓度的废水处理;且在氧化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毒性较强的中间产物,在实际推广应用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湿式氧化的发展趋势是制备在温和条件下具有较高催化活性的催化剂,解决催化剂的流失和失活问题。 1.7电化学处理 废水电解处理法是应用电解的基本原理,使废水中污染物回收净化的过程,包括直接电化学过程和间接电化学过程2个方面[34]。印染废水中的染料分子的降解主要是通过间接氧化过程。电化学处理法包括电化学氧化还原、电凝聚电气浮法、内电解、电渗析等方法。E.N.Leshem等[35]采用电化学氧化法处理纺织废水,并考察处理后的废水回用于各工艺的效果,结果表明,处理后的废水可以回用于深色染色工序和作为冲洗水,若回用于浅色染色工序,则需对染料浓度和助剂做调整。N.Mohan等[36]使用电化学法处理纺织废水,在电解产生的强电极电势物质的氧化下,废水中的CODCr大幅降低,处理后的废水可以回用于染色工序。S.Raghu等[37]采用电解-离子交换联合工艺处理纺织染料废水,该工艺能够高效地去除和降低废水中的色度、CODCr、铁离子、电导率、碱度和总溶解固体,经过处理后的废水水质可以满足纺织工业回用水标准。王宝宗等[38]采用内电解法对经过生化处理后仍不能达标的印染废水进行深度处理试验,结果表明:废水的色度去除率可达87.5%,CODCr的去除率也可达到50%~80%,处理后的出水完全达到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标准的要求。刘勇健等[39]利用铁炭微电解反应器对印染废水的深度处理进行了试验研究,工艺对CODCr的去除率均达到70%以上,色度去除率为99%,盐度达1000mg/L以下,硬度达220mg/L以下,出水水质达到印染废水的回用水质标准。电化学法能有效地破坏生物难降解有机物的稳定结构,使污染物彻底降解,无二次污染,但电能及电极材料耗量大,氧化过程中会产生有机氯副产物,处置不当会产生环境问题。电化学氧化法今后研究的核心内容为新型电催化阳极、电化学反应器和电化学氧化处理工艺的开发。 2结语 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大和纺织工业废水排放标准的提高,升级现有处理工艺或采用新工艺对废水进行深度处理,使其能够达标排放或进行循环利用,是目前我国纺织工业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随着工艺和技术研究的不断成熟,在继续开发和研究新的低成本的深度处理高级氧化工艺的同时,一方面研究如何进一步提高氧化处理效率,消除不利因素影响,另一方面将高级氧化处理工艺与其它技术相结合,进行工艺改进和优化,使工艺和技术更加成熟,这样既可提高处理效果,又可降低处理成本,是今后纺织工业废水深度处理技术的研究发展方向。 纺织业论文:纺织业火花探测熄灭体系 1管道火花探测熄灭系统的工作原理 导致多数火灾的微小火花,经常在风管、气袋、砂光、刨床、干燥、升料斗、螺旋输送过程中产生,特别是粉尘的输送过程,如麻纺厂栉梳车间除尘系统、棉纺厂的清梳车间的除尘系统、粉尘收集及分离系统。火花探测及熄灭系统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最佳方案。应用火花探测和熄灭技术,预防在纺织粉尘操作系统中传输的火花和燃烧的余火可能形成的火灾和爆炸危险,是一种积极的预防技术,其功能需要一个或多个能源才能实现。火花探测熄灭系统即由火花探测头检测近红外能量,探测火花或余火的存在,发出警报,它们把警示信号传给控制台,然后由控制台处理信号并自动给出应对措施。接收到来自一个或多个传感器的警报信号,控制器立即开启连接下游喷水嘴的电磁阀,在检测点的下游喷水,熄灭火花或余火,对于不适合用水来灭火的,采用转换门或者阀门和防火拴来隔离原料流,或通过输出电压发出警报指令给CO2系统,系统的相关部分阀门同时关闭,让CO2进入并起作用。控制台是火花探测熄灭系统的核心。安装在工厂各个区域的火花传感器把所采集的信号都传给一个微处理器,并由它来处理,受到影响的区域的熄火装置将立即被显示出来,没有任何延时。对于一般的单一火花会立即被熄灭,但是如果探测到火花很多或长期的燃烧源,系统将会采取更进一步的措施,如关闭受影响的生产区域或机器,隔离或关闭材料传送等。从而避免火灾和爆炸的发生。 2纺织厂火花的来源 火花的产生主要有静电放电,如除尘管道里纤维材料与管道壁面或纤维材料与其他物体相摩擦时,往往会产生正负不同或电荷大小不同的静电,以及电磁火花,纤维与机械摩擦发热引燃纤维,纤维中含有铁钉、石块等杂质与机械碰撞引起火花,电器设备启动和关闭时,运转中电机电刷、各种电器元件的启闭,都有可能产生电火花。对于车间内在除尘系统外发生的火花,通常不会引起火灾,一般也不会引起较大火灾事故。但是这个火花如果没有被及时发现,并被吸尘管道吸入,在负压条件下,将进入隐燃状态。与这种情况类似的还有纺织厂的通风除尘系统的回风管道。其特点是燃烧并没有停止,处于无焰燃烧状态。当这个处于隐燃状态的阴火到达除尘室,由于气压回升到接近常压,将会恢复明火燃烧,而引起较大事故。在管道里的火花,隐蔽性很强,不易发现,夹杂在粉尘中输送,就相当于在输送连环爆炸,如果将火花探测头安装在除尘的管道上识别火花并立即发出灭除信号给控制器,控制器发出信号打开喷水熄灭系统,就能较完美的消除火灾和尘爆。 3管道火花探测熄灭系统的基本组成 管道火花探测熄灭系统一般由以下五部分组成。(1)火花探测器(火花识别装置)。探测火花或余火的存在。目前使用的火花探测头有三种型式。低温型的火花探测头使用于探测温度小于80℃的环境,探测视角是100°,一般探测使用环境温度在-40℃-+70℃之间。高温型的火花探测头,带光导纤维检索装置,使用探测温度小于350°,光纤探测角度70°,探测使用环境温度-40℃-+70℃之间,光纤使用环境温度在-40℃-+350℃之间。日光型的火花探测头,探测精度可调,探测视角100°,探头使用环境温度-40°-+60℃之间。(2)熄灭火花装置。喷水熄灭装置有一个快速启动的电磁阀和一个或多个喷射喷嘴组成。水是最好的灭火工具。它不仅易获得,而且它可以大量地吸收热量,具有良好的冷却性能,喷嘴喷出的水雾,同时也可以在粉尘间形成阻隔膜,防止粉尘的骤燃。为了得到最佳的灭火效果,水的覆盖面要尽可能大。这可以通过特殊的喷头和充足的水压力来实现的。提高装置的自动化程度,可以保证灭火用水量最小。装置设计时要注意避免由此而造成管道、过滤装置等的堵塞。(3)控制器(控制处理中心装置)。控制器就是火花探测熄灭系统的指挥部,这里需要存储并计算火花流产生的准确时间、火花流产生的准确位置、火花流严重程度的分析数据、灭火需要的时长、系统何时停止运行等,并立即发出警报,指令启动自动控制装置给出相应解决方案。(4)增压水装置:灭火装置的工作压力至少要7Bar。如果压力不足,需要连接一个增压单元。包括增压泵、蓄水罐、马达、压力开关和流量传感器等。(5)声/光报警装置。声光报警器通过声音和各种光来向人们发出示警信号,它的优点是不会引燃纺织厂里易燃易爆性粉尘,可以和国内外任何厂家的火灾报警控制器配套使用。当生产现场发生事故或火灾等紧急情况时,火灾报警控制器送来的控制信号启动声光报警电路,发出声和光报警信号,完成报警目的。系统示意图见图1。控制器、辅助传感器和喷嘴等都应使用经过认证,可以直接在粉尘存在区域使用的产品。 4管道火花探测熄灭的安装位置 火花探测熄灭系统是用来探测纺织物料输运过程中的纺织粉尘在被点燃之前的火花、灰烬和火焰,从而防止这些火源点被传播到下游的过程设备,如各种除尘器、粉尘分离器、粉尘收集器等。因此在纺织厂的粉尘除尘系统、粉尘过滤装置、粉尘收集装置等风力或机械输送系统,原料储存系统,过滤设备,其他危险的积尘环境,摩擦过程可能引起火花的地方,都可以布置安装火花探测熄灭系统。另外,在送回气流的管道上也需要安装火花探测熄灭系统。由于大量的纺织物料被收集在粉尘过滤系统,在某种特定环境下,允许把干净的气体回收到生产间。因为这种办法可以大大地节省热能。但是,火花也可能迅速地被带到生产区域,从而带来破坏性的后果。为保护这样的抽取系统,所有抽取管道和传送到竖井的管道都需要装备火花熄灭系统。安装上现代的火花熄灭系统,就可以迅速探测出火花和炽热灰烬。 5火灾探测熄灭系统在纺织行业的应用前景 目前,火花探测熄灭系统在我国密度纤维板生产领域应用比较广泛,在纺织工业企业中的应用却较少。因此,目前成熟的火花探测熄灭系统是否完全适应于纺织工业企业环境,还需要通过大量实验进行检验。也需要通过试验和实践去探索研究新的火花探测熄灭系统,其主要内容包括:了解不同纺织原材料的着火点,着火性质,开发普适性更好的火花探测器,确定火花报警控制器的报警阈值。了解不同环境中火花运动速度规律,为能及时熄灭火花准备一手资料。比较水喷雾熄灭与化学物质熄灭的性能,选择更合适的灭火剂。以及优化水喷雾时喷头布置;探求在不中断生产的情况下既保证熄灭火花或余火又不会造成纺织材料品质受影响的喷水量大小;研究适合于纺织工业企业环境中的成雾时间和水雾型式;传感器的最佳响应时间;一个控制器的最佳监控点数等等。另外,火花探测熄灭系统的火花探测器属于光敏元件,为了防止漏光造成火花探测熄灭系统的误启动和频繁启动,在管道上安装火花探测熄灭系统后一定要严格进行严密性检测,在常规检修、停产检修时,注意,这里也是检点。减少了火花探测熄灭系统因光线泄漏而造成的误启动和频繁启动,更牢固了该系统在防火防爆工作中的地位。火花探测熄灭系统在纺织工业企业中没有得到推广应用,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标准和规范的缺失。目前,火花探测熄灭系统各组成部件生产采用的标准还是国外标准,国内没有统一标准,不仅亟需建立生产的国内标准,就是各部件安装的国内规范也没有,同样亟需建立。纺织品因种类不同,其着火点会不同,燃烧性能也不同,在标准、规范中要分别明确规定火花探测熄灭系统各部件的工作环境和性能以及安装要求等。另外,为了把火花探测熄灭系统在国内纺织工业粉尘爆炸防护与隔离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其规范应纳入纺织工业企业粉尘防爆规范中,并强制执行。 6结语 本火花探测熄灭系统的最大优点是发现火花立即熄灭,与一般系统相比,其不同在于它能消除火灾根源,并且熄火后生产线可以继续运行,而不需要停止。这种特殊的性能正是该系统区别于一般的洒水系统、浸水系统、爆炸抑制系统等的地方。为彻底消除引发火灾和爆炸的隐患,为保护建筑物和设备往往还要采取一些有效措施,采用多种保护方案组合,所以即使安装了这种火花熄灭系统也不能忽视或拆掉那些防护设备。 纺织业论文:纺织业表面活性剂运用 1.表面活性剂 自20世纪40年代进入工业生产以来,表面活性剂获得了广泛的应用,被誉为“工业味精”。表面活性剂分子具有两亲性,在水溶液中极易富集于表面,从而显著改变溶液性质,且随着分子中亲水和亲油比例的不同、结构的不同,表现出的性质亦有差异。它们具有分散、润湿或抗黏、乳化或破乳、起泡或消泡以及增溶、洗涤、防腐和抗静电等一系列物理化学性能,这些基本性能对纺织、印染加工十分重要。据统计,纺织行业中用到的表面活性剂品种达到3000多种[1],纺织工艺生产过程,从散纤维的精制、纺丝、纺纱、织布、染色、印花和后整理等各工序,都离不开表面活性剂的应用。其作用是提高纺织品的质量,改善纱线的织造性能,缩短加工工期,因此表面活性剂对纺织行业的贡献很大。 2.表面活性剂在纺织工业中的应用 2.1洗净剂 洗净剂也称洗涤剂,在纤维纺织过程中应用广泛,如棉布的退浆和煮练、羊毛的脱脂和洗涤、生丝的脱胶、合成纤维的脱油、织物染色和印花后清除未固色的染料等工序,都使用洗净剂。其在水中具有乳化、润湿、起泡、胶溶和悬浮等性能,从而表现出显著的去污能力,且耐硬水,遇到钙、镁离子不会产生沉淀,在水中不产生游离碱,不会损伤丝、毛织物的强度,不仅能在碱性或中性溶液中使用,还可在酸性溶液中使用,洗涤过程快,用量少,低温也可洗涤[2,3]。由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会产生静电吸附,导致表面活性剂的疏水基向着水溶液,分散后的污垢容易再沾污到织物表面,这样对于织物净洗极为不利。因而,作为洗涤用的表面活性剂多用非离子、阴离子和两性离子[4]。其中十二烷基苯磺酸钠(LAS)用得较多,但是由于其泡沫多,刺激性大,有一定致畸性,且耐强碱性差,生物降解性能相对较差,而逐步被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盐(AES)、仲烷基磺酸盐(SAS)、α-烯烃磺酸钠(AOS)、α-磺基脂肪酸甲酯钠盐(MES)、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羧酸盐(AEC),以及新型产品茶皂素、多肽基表面活性剂代替[5]。 2.2匀染剂和分散剂 避免染色不均匀或染斑,是印染工艺的主要任务之一。匀染剂是指染色中能延缓染料上染纤维速度(缓染),并能使染料在纤维上从高浓度的部位转移到低浓度的部位(移染),从而避免出现深浅不均和色斑现象,并且不降低染色坚牢度的一类助剂。表面活性剂可以增加染料的溶解度,增强其纤维上的渗透力和附着力,增强其色泽和提高纺织品的耐洗度。某些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如烷基磺酸钠、高级脂肪醇硫酸钠盐等,可用作天然纤维、锦纶纤维的亲纤维型匀染剂。高级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等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主要用于还原染色,也可用于分散染料、直接染料的染色。苏喜春等人[6]在进行羊毛染色实验中发现,十八烷基胺聚氧乙烯醚硫酸酯钠盐能显著改善弱酸性艳蓝RAW对羊毛的匀染性和润湿性能,浓度越大,匀染性越好。现在匀染效果较好的匀染剂是各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复配体系,或阴离子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复配体系。分散剂是染料加工和染料应用中不可缺少的助剂,分散剂在染色中具有两个主要特殊作用:一是拆开聚集离子的反絮凝作用;二是保持分散粒子稳定的能力。有的分散剂本身就兼有分散性和移染性等多种作用,既可作为染料加工用扩散剂,又可作为印染中的匀染剂。当前使用的分散剂中,以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为主,主要有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和木质素磺酸盐等;其次是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等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后者常与其他类型表面活性剂复配使用。阳离子型和两性型表面活性剂在应用上有一定的局限性。随着各种新型染色技术的逐步成熟,比如微波染色[7]、泡沫染色、数码印花[8]和超临界流体染色[9]等,对匀染剂和分散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3柔软剂 织物在印染和整理前,一般需经练漂等前处理,会使织物产生比较粗糙的手感。为使织物具有持久的滑爽柔软手感,就需使用柔软剂,大部分柔软剂属于表面活性剂。阴离子柔软剂应用较早,但由于纤维在水中带有负电荷,所以不易被纤维吸附,因此柔软效果较弱。由于对纤维的吸附性弱,则易于清洗除去,因此有的品种适用于纺织油剂中柔软组分,主要有磺基琥珀酸酯和蓖麻油硫酸化物等。非离子型柔软剂的手感和阴离子近似,不会使染料变色,能与阴离子型或阳离子型柔软剂合用,但对纤维的吸附性不好,耐久性低,并且对于合成纤维几乎没有作用,主要应用于纤维素纤维的后整理和在合成纤维油剂中做柔软和平滑组分。其中以季戊四醇脂肪酸酯和失水山梨糖醇脂肪酸单酯这两类最重要,柔软效果在松软和发涩之间,能大大降低纤维素纤维和合成纤维的摩擦系数。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和各种纤维结合的能力强,能耐高温和经受洗涤,耐久性强,用于整理织物可获得丰满的手感和滑爽感,使合成纤维具有一定的抗静电效果和良好的杀菌和消毒能力,并能赋予纤维很好的柔软效果,是目前最为重要、使用最广泛的柔软剂。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目前绝大多数仍为含氮化合物,常用类型有叔胺盐类和季铵盐类。其中叔胺盐类只在酸性介质中呈阳离子性,而季铵盐类在任何介质内均呈阳离子性,是应用最广的一类[10]。双十八烷基二甲基季铵盐是柔软性能突出的织物柔软剂,用量仅0.1%~0.2%就能获得理想的效果,还有润湿和抗静电作用,但较大、生物降解困难;双氢化牛油基二甲基氯化铵作为柔软剂,虽有优良的柔软效果,但存在抗静电性差、生物降解性差,易在污水处理中被污泥吸收而污染农田。取而代之的新一代绿色产品大多是含有酯基或酰胺基或羟基等亲水性基团的表面活性剂,极易被微生物分解为C18、C16脂肪酸和较小的阳离子代谢物,对环境损害小。 2.4抗静电剂 为消除或防止纺织过程中各工序产生的静电和在织物整理工序时或过程中的静电,必须使用抗静电剂。其作用主要在于使纤维的表面具有吸湿性和离子性,从而降低纤维的绝缘性,提高导电度,并能中和电荷,达到消除或防止静电产生的目的。表面活性剂中,阴离子型抗静电剂的品种是最多的。油脂、脂肪酸和高碳脂肪醇等的硫酸化物,既有抗静电性能,也有柔软、润滑和乳化性能。其中以烷基磺酸,尤其是铵盐、乙醇胺盐等抗静电效力较高。不过,在阴离子型抗静电剂中,以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硫酸酯类效果较佳。一般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不仅是效力较高的抗静电剂,而且具有优良的滑爽柔软性和纤维附着性。其缺点是能使染料变色,耐晒牢度降低,不能和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合用,腐蚀金属,毒性强,对皮肤有刺激性等,故使用受到限制,很少用于油剂,而主要用于织物的整理。用作抗静电剂的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主要是季铵化合物和脂肪酸酰胺两大类。甜菜碱型两性表面活性剂除具有良好的抗静电作用外,还有润滑、乳化和分散作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吸湿性强,能用于纤维的低湿状况。它们一般对于染料染色性能不发生影响,可在较宽范围内调整黏度,其毒性小,对皮肤刺激性小,所以被广泛使用,是合成油剂的重要组分。非离子型抗静电剂主要类型是脂肪醇聚氧乙烯醚和脂肪酸聚乙二醇酯等。 2.5渗透剂和润湿剂 渗透剂和润湿剂是促进纤维或织物表面快速地被水润湿,并向纤维内部渗透的助剂。能使液体渗透或加速深入孔性固体内的表面活性剂称为渗透剂。渗透的前提是必先润湿才能吸附。润湿就是指液体与固体接触后,液体在固体表面铺展的程度。因此,渗透剂和润湿剂不仅用于退浆、煮炼、丝光和漂白等前处理工序,并且广泛应用于印花和后整理工序。对于渗透剂和润湿剂的特性要求是:1)能耐硬水及碱;2)渗透性强,能缩短工时;3)经其处理后的织物毛细管效应改进显著。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不适于作润湿剂,因为它们会吸附在纤维上阻碍润湿。两性型表面活性剂在应用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因而,用作渗透剂与润湿剂的表面活性剂主要有阴离子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此外,在纺织工业中,表面活性剂还可用作精练剂、乳化剂、发泡剂、平滑剂、固色剂和防水剂等被使用。 3.表面活性剂在纺织工业中的发展 3.1高分子表面活性剂 所谓高分子表面活性剂是指相对分子质量在数千以上,且具有表面活性的物质,是一种新型的很有发展前途的表面活性剂,它能形成胶束把染料分子包裹起来,在某种条件下控制染料分子慢慢释放,起到匀染效果,在纺织工业中应用广泛。其中,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是由N-乙烯基吡咯烷酮经聚合而成的线性高分子聚合物。PVP以其良好的络合能力、生物相容性、低毒性、高分子表面活性、胶体保护能力以及与其他化合物良好的复配能力,被广泛用作纺织助剂[11]。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成为近年来表面活性剂合成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但是,在不断开发新型产品以及探索研究其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尚有许多基础性的工作,有待进一步研究。因此,研究其结构与性能的关系,重视新型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研究与开发,合成高分子量和高表面活性的聚合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此外,开发低廉、无毒、无污染和一剂多效的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将是今后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研究趋势。 3.2元素表面活性剂 含有氟、硅、磷和硼等元素的表面活性剂称为元素表面活性剂。由于氟、硅、磷和硼等元素的引入而赋予表面活性剂更独特、优异的性能。其中含氟表面活性剂与普通表面活性剂相比,无毒或毒性非常小,它们具有高表面活性、高耐热稳定性、高化学稳定性和憎水憎油等优良而独特的性能。在纺织工业中,含氟织物整理剂主要用作织物防水防油整理剂、防污、滑爽及耐洗整理剂和纤维加工剂等[12],经其整理后的纺织品具有多种优异的性能,因而倍受国内外市场的关注和欢迎。美国3M公司配制的Scotchgard(全氟羧酸铬络合物)及全氟烷基丙烯酸酯共聚体具有优异的防水、防油性能,且耐洗涤,织物手感柔软。以氟表面活性剂代替传统织物净洗剂氯乙烯可减少蛋白质纤维对水的吸收,从而避免了以往因过热干燥而导致的纤维强度下降的缺点[13]。含硅表面活性剂是随着有机硅新型材料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表面活性剂,不仅具有耐高温、耐气侯老化、无毒、无腐蚀及较高生理惰性等特点,还具有优良的降低表面张力的性能,是仅次于含氟表面活性剂的特殊表面活性剂品种。在纺织行业,含硅表面活性剂赋予纺织品柔软、滑爽手感及抗菌防霉、抗静电、亲水和防水等特殊功能。至少含有一个羟苯基取代的聚二有机硅烷与等量苯酚混合可作纺织纤维的润滑剂[14];含环氧基的硅整理剂可赋予织物良好的手感,抑制泛黄以及提高织物的吸水性;含铵基的表面活性剂还有较强的杀菌能力,对人体呈生理惰性,不刺激皮肤,整理后的织物手感较好。聚硅醚类表面活性剂,在不同温度范围内,既可用作消泡剂,也可用作稳泡剂,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用聚硅氧烷与烷基糖苷配比为0.5∶1.0~10∶1.0的乳液对印染后的涤(或涤/棉、涤/毛)织物进行整理,在保持原来的柔软度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耐洗牢度。以磷酸酯表面活性剂为代表的含磷表面活性剂在化纤工业中已作为高效抗静电剂、润湿剂和乳化剂。其中烷基磷酸酯是很有前途的一种,可在前处理过程中用作精炼剂、渗透剂,其去污力优于牛油醇硫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和烷基酚聚氧乙烯醚。有机硼表面活性剂是一种半极性的化合物,是由具有邻羟基的多元醇、低碳醇的硼酸三酯和某些脂肪酸所合成的。通常为非离子型,碱性介质中重排为阴离子型。含硼表面活性剂高温下极稳定,可以水解,具有优良的表面活性、抗静电性及抗菌性,毒性较低,其用途还在进一步研究当中。 3.3Gemini表面活性剂 此类表面活性剂是通过一个联接基将两个传统表面活性剂分子在其亲水头基或接近亲水头基处连接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类新型表面活性剂。与传统表面活性剂相比,阳离子Gemini表面活性剂具有显著的缓染作用,可作为一种新型缓染剂应用于纤维染色[15]。众所周知,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用于洗涤剂有一定的毒性和对皮肤有一定的刺激性,且对酶会产生失活作用。而非离子Gemini表面活性剂可作为乳化剂产生O/W乳液,以便在低浓度下即产生更好的洗涤效果,且Gemini表面活性剂与传统表面活性剂的协同作用强于传统表面活性剂间的协同作用。如向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溶液中加入极少量的非离子Gemini表面活性剂,就可使溶液中自由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浓度降低1个数量级以上,因此可显著消除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负面效应和改善洗涤效率。而两性Gemini表面活性剂是温和的多功能表面活性剂,在特定的应用中仅需添加少量到表面活性剂混合物中就可显著改善配方性能[16]。目前,由于Gemini表面活性剂的售价较高,因此尚难以大规模用于洗涤剂工业,采用较多的方式是将Gemini表面活性剂与传统表面活性剂复配使用。 4.结语 表面活性剂在纺织工业中应用广泛,其技术作用和经济价值都相当大,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助剂。近年来,许多具有特殊化学结构的功能性表面活性剂以及绿色表面活性剂等应运而生,可为纺织生产提供更适宜、更高效的化学助剂,同时,纺织工业的发展也不断拓展了表面活性剂的应用领域。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表面活性剂在纺织工业的应用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纺织业论文:纺织业厂房支撑构造 一、纺织工业轻型钢结构厂房的特点 钢结构一般分为普通钢结构和轻钢结构,它们之间并无明显的界限。其计算规则都是一样的。所谓轻钢结构,一般是结构荷载较小,结构杆件也较小,构件壁厚较薄的一类结构,一般采用门式钢架、屋架和网架为主要承重结构。正因为轻钢结构上作用的荷载较小,所以,使得结构效应产生的内力一般较小,这就使得结构的强度往往不成问题,而由于构件断面较小,截面惯性距较小,使得结构的刚度也随着减小,结构的整体和局部稳定成为在设计中必须引起重视的主要问题。这就是轻钢结构自己的特点。了解了这个特点,我们就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比如可以采用增加支撑和拉条,以满足杆件的长细比要求,增设加劲肋以满足构件的局部稳定等。 二、门式刚架结构支撑结构的特点 门式刚架轻型房屋,其结构一般由主骨架和支撑系统构成,支撑结构包括:1)墙架;2)檩条等;支撑系统包括:1)刚架柱之间的垂直支承;2)刚架梁之间的水平支撑;3)刚性系杆、拉条;4)隅撑等; 三、檩条的设计 1、檩条作用:承担屋面荷载,并将其传给刚架。檩条还通过螺栓与每榀刚架连接起来,与墙架梁一起与刚架形成空间结构。2、檩条的形式:实腹式檩条、空腹式檩条、格构式檩条。3、截面高度的确定:实腹式檩条的截面高度H,一般取跨度的1/35~l/50;桁架式檩条的截面高度H,一般取跨度的1/12~1/20。4、截面宽度的确定:实腹式檩条的截面宽度B,由截面高度H所选的型钢规格确定,空间桁架式檩条上弦的总宽度B,取截面总高度的1/1.5~1/2.O5、檩条荷载1)恒荷载屋面材料重量、支撑及檩条结构自重2)活荷载屋面均布活荷载、雪荷载、积灰荷载和风荷载,当采用压型钢板轻型屋面时,屋面竖向均布活荷载的标准值(按水平投影面积计算)应取0.50KN/m2。6、檩条的布置、连接与构造檩条在屋架(刚架)上的布置和搁置1)为使屋架上弦杆不产生弯距,檩条宜位于屋架上弦节点处,当采用内天沟时,边檩应尽量靠近天沟。2)实腹式檩条的截面均宜垂直于屋面坡面,对槽钢和z型钢檩条,宜将上翼缘肢尖(或卷边)朝向屋脊方向,以减小屋面荷载偏心而引起的扭距。3)桁架式檩条的上弦杆宜垂直于屋架上弦杆,而腹杆和下弦杆宜垂直于地面。4)脊檩方案:一般应采用双檩方案,屋脊檩条可采用槽钢、角钢或圆钢市目连。檩条与屋面的连接檩条与屋面应可靠连接,以保证屋面能起阻止檩条侧向失稳和扭转的作用,这对一般不需要验算整体稳定性的实腹式檩条尤为重要。檩条与压型钢板屋面的连接,宜采用带橡胶垫圈的自攻螺钉。檩条与刚架的连接檩条端部与刚架的连接应能阻止檩条端部截面的扭转,以增强其整体稳定性。1)实腹式檩条与刚架的连接处可设置角钢檩托,以防止檩条在支座处的扭转变形和倾覆。檩条端部与檩托的连接螺栓应不少于2个,并沿檩条高度方向设置。螺栓直径根据檩条的截面大小,取M12~M16。2)桁架式檩条一般用螺栓直接与屋架上弦连接檩条的拉条和撑竿1)拉条的设置:檩条的拉条设置与是否主要和檩条的侧向刚度有关,对于侧向刚度较大的轻型H型钢钢和空间桁架式檩条一般可不设拉条。对于侧向刚度较差的实腹时和平面桁架式檩条,为了减小檩条在安装和使用阶段的侧向变形和扭转,保证其整体稳定性,一般需在檩条间设置拉条,作为侧向支撑点。当檩条跨度≤4m时,可按计算要求确定是否需要设置拉条;当屋面坡度i 1/10,檩条跨度 4时,宜在檩条的跨中位置设置一道拉条;当跨度 6m时,宜在檩条跨度三分点处各设一道拉条或撑竿,在檐口处还应设置斜拉条和撑竿。拉条的直径为8一12mm,根据荷载和檩距大小取用。2)撑竿的设置檩条撑竿的作用主要是限制檐檩和天窗缺口处边檩向上或向下两个方向的侧向弯曲。撑竿的长细比按压杆要求入≤220,可采用钢管、方管或角钢做成。目前也有采用钢管内设拉条的做法,它的构造简单。撑竿处应同时设置斜拉条。3)拉条和撑竿的连接斜拉条与檩条腹板的连接处一般应予弯折,弯折的直段长度不宜过大,以免受力后发生局部弯曲。斜拉条弯折点距腹板边距宜为10~15mm,如条件许可,斜拉条可不弯折,而采用斜垫板或角钢连接。 四、屋面支撑与柱间支撑的确定: 1)支撑的作用主要是保证结构体系成为空间体系,有足够的空间刚度,2)支撑所受力主要是风载和地震作用,温度作用;3)计算支撑内力时一般假定节点为铰接,并忽略偏心的影响,并且一般的支撑都是按拉杆考虑,所以,一般适宜双向布置。1.屋面支撑屋面支撑受力较小,杆件截面通常可按容许长细比来选择。交叉斜杆和柔性细杆按拉杆设计,可采用单角钢;非交叉斜杆、弦杆、竖杆以及刚性系杆按压杆设计,可采用双角钢组成十字形或T形截面。当屋架跨度较大、房屋较高且基本风压也较大时,杆件截面应按桁架体系计算出的内力确定。计算支撑杆件内力时,可假定在水平荷载作用下,交叉斜杆中的压杆退出工作,仅由拉杆受力。2.柱间支撑对厂房来说:分为上层支撑和下层支撑上层支撑计算时,为避免由于支撑刚度过大而引起较大的温度应力,支撑腹杆按柔性拉杆计算。交叉体系的下层支撑当吊车较小时一般用圆钢,较大时通常采用角钢或槽钢。交叉斜杆常按拉杆设计,但为了提高厂房的纵向刚度,当吊车较大时,应按压杆设计。 五、隅撑的作用与设置 隅撑的作用主要是阻止梁的下翼缘及柱的内侧翼缘失稳。并在设计计算中作为减少梁柱的平面外计算长度的最不利侧向支撑间的最大间距。隅撑之所以要设,是因为刚架斜梁的受力的变化。在恒荷载和活荷载等荷载组合作用下,一般的梁受力是上翼缘受压,下翼缘受拉,这样檩条与钢梁的有效连接为梁上翼缘的稳定提供了可靠的支撑。所以一般情况下梁的平面外计算长度取两倍的檩条间距。上翼缘的稳定可以保证。但是在受到风吸力荷载作用时时,下翼缘受压,上翼缘受拉,这样下翼缘的稳定性没有可靠的平面外支撑,因此在梁的下翼缘上加设隅撑给钢梁的下翼缘提供支撑。隅撑一边与梁的下翼缘连接,一边与檩条连接。隅撑的做法可以详见门式刚架的规范。研究表明,门式刚架的破坏和倒塌在很多情况下是由受压最大的翼缘屈曲引起的,而斜梁下翼缘与刚架柱的相交处压应力最大,是结构的关键部位。本规程规定,“在檐口位置,刚架斜梁与柱内翼缘交接点附近的檩条和墙梁处应各设置一道隅撑”,就是为了确保该处的稳定性。此外,还规定在斜梁下翼缘受压区均应设置隅撑,其间距不得大于相应受压翼缘宽度的16(235/f3,)1/2倍。该规定便于执行,也便于施工质量检查。若翼缘宽度较窄,理所当然地应使隅撑间距减小。规程还特别规定,当斜梁下翼缘不设隅撑时,应采取保证刚架稳定的可靠措施,如设置刚性撑杆或加大截面等。这就较好地保证了结构的安全。至于柱的隅撑,应根据具体情况设置。当柱高较大时,要求分段进行平面外稳定性验算,一道隅撑通常是不够的,此时一般应设几道隅撑。 纺织业论文:纺织业建筑设计问题分析 一、环境设计问题 工业建筑的环境设计包括厂房内部环境(内环境)设计和厂区环境(外环境)设计。内环境设计包括厂房的采光、通风、保温、空间效果等,由于纺织工业的特殊性,工艺上对温度、湿度有严格要求,有较大的空调需要量,传统的锯齿厂房是自然采光、空间大,但空调需要量大、耗能大。现在一般采用钢结构无窗厂房,做轻钢龙骨矿棉板吊顶,可以节省空调用量,但吊顶高度一般只满足工艺要求,当厂房空间较大时吊顶高度如只满足工艺要求,则车间产生压抑的感觉,这就需要建筑专业和空调专业沟通交流以确定一个较为合理的方案。外环境包括环境治理和建筑环境两大方面。环境治理指对废气、废水、噪声、烟尘等污染环境的因素予以治理的设计。在过去的设计中,对环境治理是较为重视的,尽管有时受投资的限制,个别工厂的环境治理尚不够理想,单从设计角度看还是尽心尽力了。建筑环境包括群体布局、空间组织、形体协调、景观配置、厂区绿化以及色彩处理等多方面的内容。从建筑专业的角度和现代人类工程学的高度来看,上述这些方面应该是外环境设计的极为重要的内容。工厂环境的好坏已不仅仅是美观的事情,也不仅仅是关系劳动者精神、情操和健康的问题,而且还是提高工作效率、改进产品质量和衡量工厂管理水平等深层次的问题。未来工业建筑的发展方向应该是更加人性化。纺织工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更应注意对工厂外环境的处理。然而,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的工业建筑设计院内部的运行机制是以工艺专业为主体,建筑、结构、水、暖、电等专业为从属的多工种配合进行的。在厂区的环境设计而言,往往是以工艺专业为主体,以如何组织好工艺生产流程和交通运输路线为主,而建筑师的任务只是各单体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具体设计。尽管在设计中对建筑布局、结构选型、建筑立面色彩等方面予以统一协调处理,而对整个厂区的空间组织、形体协调、景观配置、建筑立意和厂区绿化等诸多重要方面却无能为力,因此,对营造工业建筑中的人性化环境、文化环境、生态环境等无法付诸实施。 二、纺织厂房漏水结露的问题 新型金属压型板屋面具有造型美观、施工工期短、环保可回收率高、跨度大等多项优势,因此被越来越多的纺织项目采用。纺织车间一般要求温度在20-30oC、湿度在65-85%,我国北方地区冬季气温寒冷,最低气温多在-5oC以下。由于室内外温差大、湿度高,设计和施工稍有疏漏就可能冷凝结露,影响生产。施工时无接头、大长度屋面板施工难度之高,保温层的保温性能之严格都是空前的。两个方面成功与否决定纺织车间的成败。一旦产生漏水、结露几乎无法弥补,近两年已有多个这样的工程事故,损失相当惨重。由于屋面板整坡无接头长度较大,只能现场制作。多数是把设备架到屋檐高度,直接把彩钢板出到屋顶上。但纺织车间多数有几百米长,压板机是固定在一个部位,从压板处把彩钢板运到其他部位,多数施工单位完全用人工搬运,经常遇到划伤、折断等问题,这就为厂房日后的使用埋下了隐患,时间稍长后,经过风吹雨淋这些部位可能就会发生渗漏,这就需要提高施工工艺。如把彩钢板搬到利用C型钢做导轨的特制小车上,小车沿着C型钢走,数个小车把彩钢板托起来,再用人工推着小车运送到指定位置,有效解决了以上的问题。现在针对金属压型板屋顶结露原因分析如下: 1、设计保温层厚度不足热核计算所用的热阻数值是在实验室中检测得到的,能反映不同保温材料的保温性能。在实际应用中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如保温材料的特性、储存的状态、施工时可能产生的缝隙等,因此热核计算出的保温材料厚度若直接应用到工程中就可能导致产生结露。 2.安装过程中的细部构造处理不当导致产生冷桥合理的保温结构设计应当使保温层任何部位都不产生冷桥,然而由于所用保温材料的特性,导致在设计和施工中稍有疏忽某些部位就会产生冷桥。室外冷气从冷桥处传入室内,此处屋顶室内表面温度就要低于露点温度,恒温、高湿的环境时就产生了冷凝结露问题。因安装而产生的冷桥一般有以下两种:a)保温材料安装缝隙产生的冷桥大部分金属压型板屋顶保温层都是由许多独立的保温材料拼装成的,拼装缝隙的处理不当就是冷桥。在固定保温材料时所用自攻钉产生冷桥。b)、玻璃丝棉保温层安装固定时的压缩冷桥c)、保温材料的隔气层隔气性能差下面就以某工程保温层(玻璃丝棉)结构设计为例讨论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选择合适的金属压型板板型,相邻两块板的连接成180o咬合;确定玻璃丝棉的厚度与错缝结构,必须保证任何部位的含棉量不低于最小含棉量,玻璃棉错缝结构弥补了客观存在安装缝隙的缺陷,保证了任何缝隙处的最小热阻值。加高的支架和支架垫块把金属压型板和檩条之间支撑开,这种结构达到一定厚度时,就能保证檩条处的最小热阻值。保温支架能有效地阻止从固定支架自攻钉传入室内的冷气。W38贴面锁缝工艺能有效地隔断湿气对保温层的影响。总之,通过完善细部构造,再加上科学地选择玻璃丝棉的规格和厚度(包括檩条处的最小厚度),就能有效解决金属压型板屋面纺织建筑结露的难题。 纺织业论文:纺织业生物技术的运用 1.生物技术在新型纺织纤维开发上的应用 将现代生物技术巧妙的运用于纺织纤维的开发方面,不仅能有效的改进现有纺织原料存在的不足,还可根据需要开发出适合纺织生产的新型纺织纤维,为纺织原料的研发开辟新的途径。 1.1天然彩色棉纤维 天然彩色棉纤维是美国科学家利用基因改性技术开发出的一种新型棉花品种,其开发的原理是将彩色基因移植到白棉DNA中进而获得具有天然色彩的彩棉纤维,我国也已经成功的培育出多种彩棉品种,并在新疆、河南等省区有大面积种植。目前已有棕色、绿色两种性能稳定、可纺性强的彩棉纤维投入到纺织生产中,并利用这两种纤维开发出了品种丰富的彩棉系列产品,其中包括彩棉纯纺纱、彩棉与其它纤维混纺纱、彩棉机织物、针织物、服装、高档内衣、床上用品等。。彩棉产品因具有天然色泽,可省去染色、印花等工序,减少了污水的排放和能源的消耗,产品也不会残留偶氮染料等有害物质,因而被普遍认为是理想的生态纺织品,另外彩棉系列产品也是纺织业冲破“绿色壁垒”、提高出口创汇的重要产品之一。基于彩棉纤维与生俱来的生态环保特性,其产品一问世便受到了消费者的普遍青睐。 1.2抗虫棉 棉的生长极易受到虫害尤其是棉铃虫的侵袭。通常的做法是施农药,而农药会对环境及棉本身造成危害。现在已找到了一种有毒基因,将这种基因转入棉体内,培植出的棉具有抵抗棉铃虫的能力。中国农科院等单位将苏芸金杆菌的毒蛋白基因转入棉细胞内,培育出了十多个抗虫棉品种,这种棉能产生一种对抗鳞翅目昆虫的毒素,抗棉铃虫能力达80%以上。此外,转基因抗蚜虫棉,转基因抗虫又抗病棉也相继培育成功,已在我国实验推广。 1.3其它新型棉纤维 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的基因工程技术可向棉纤维中引入其它成分,形成天然多成分棉,改善棉纤维的性能。如生产在棉纤维中腔内具有可生物降解的聚酯内芯,生产天然的涤棉混合纤维;引入动物纤维蛋白,从而形成含动物纤维的天然多成分棉,对改善棉纤维自身的不足,提高棉纤维的性能有很大贡献;从大肠杆菌中分离出一种对草甘膦有抗性的基因,转入棉体内所获得的转基因棉表现出了足够的抗草甘膦性能。 1.4蜘蛛丝 蜘蛛丝因具有超高强力是开发高强织物的理想原料,但如何获得大量的蜘蛛丝来满足纺织生产的需要成为产品开发过程的难题,利用现代生物技术这一难题便可得到解决。加拿大Nexia公司将从蜘蛛丝蛋白中分离出的有关基因转入奶牛和山羊的乳腺细胞中,而后从其分泌的乳液中获得经过重组的蜘蛛丝蛋白,并从中提取到了与蜘蛛丝性能相似的丝蛋白纤维。另外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的微生物发酵技术从蜘蛛丝蛋白中分离出有关基因,人工重组到可以用发酵法大量生产蛋白质的诸如大肠杆菌或酵母菌等这一类微生物体内,在其细胞中产生蜘蛛丝蛋白。由于这类微生物的繁殖速度极快,可廉价的大批量生产,故称为“微生物加工厂”。利用生物技术将蜘蛛的基因引入桑蚕体内,可使桑蚕吐出具有蜘蛛丝性能的丝蛋白。因为人类有丰富的养蚕经验,可以大规模饲养,又因桑蚕生长快,合成蛋白质效率高,可为人类生产许多宝贵的天然丝。 1.5改性羊毛 随着DNA分析技术及DN段分离技术的进步,已有可能从遗传学的角度对绵羊作出全面鉴定,鉴别出优秀绵羊,从而更加科学准确的选择良种绵羊,以便大批繁殖。研究人员将能控制羊毛细度的基因转入绵羊体内,从而获得又细又长又软的羊毛,直径只有3—4微米,为生产高档轻薄型毛织物提供原料,这正符合当今毛纺织品向轻薄型发展的世界潮流。另外人们正在寻找一种合适的彩色基因导入绵羊体内,培育出具有天然色彩的彩色羊。 1.6具有生物特性的纺织纤维 1.6.1抗微生物技术在纺织品中的应用 美国MICROBAN公司已将抗微生物技术应用于纤维中,把抗微生物渗透到聚合物结构的分子间隙中去,抗微生物形成的膜与表面涂层不同,它耐洗,可制成医疗保健和家庭护理用品。 1.6.2甲壳质和壳聚糖在纺织上的应用 甲壳质广泛存在于虾、蟹等水产品和昆虫、蜘蛛等节肢动物的外壳中,也存在于菌类、藻类的细胞壁中,壳聚糖是甲壳质在浓碱溶液中脱去乙酰基的衍生物形式,将其溶于适当的溶剂中可制得甲壳素纤维。这种纤维有生物可降解性和生物活性,从而具有良好的吸附性、粘结性、抗菌性和治伤性能,所以适合制造特殊的医用功能纤维产品。 1.6.3Lyocell纤维 Lyocell纤维是一种不经化学反应生产的纤维素纤维,可生物降解的具有生态环保意义的“绿色纤维”,被誉为21世纪“绿色纤维”,它具有其它纤维所没有的特殊风格和性能,可以开发高附加值的产品。 1.6.4聚乳酸纤维 聚乳酸纤维是利用可再生的玉米、小麦等淀粉原料经发酵转化成乳酸,经聚合达到纺丝级,纺丝而制成,这种纤维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可生物降解,有利于生态平衡。用聚乳酸纤维制成的面料,触摸时有舒适的肌肤接触感和手感,还具有真丝般的光泽。 2.生物技术在苎麻纤维脱胶上的应用 苎麻纤维属于韧皮纤维,其表面的韧皮组织必须在纺纱前去除,称为脱胶。传统的脱胶方法是用强酸或强碱在高温条件下进行,这种方法虽然脱胶效果理想,但存在成本高、污染严重、耗能高、纤维损伤严重等缺点,因此近年来发展的用生物酶对苎麻进行脱胶备受相关人士的关注。生物酶是一种生物催化剂,是由生物体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一类蛋白质,容易生物降解,对环境无害。用生物酶对苎麻纤维进行脱胶具有麻纤维强力损失小,纤维光洁柔软,成纱性能好,且生产效率高,能耗小等优点,酶法脱胶具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 3.生物技术在织物整理中的应用 随着人类环境保护和安全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纺织品印染加工对环境的污染及纺织服装残留的各种有害物质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利用生物酶对织物进行整理是一种符合环保要求的整理方法。 3.1生物酶退浆 织物用生物酶退浆用的是淀粉酶,它对淀粉类浆料具有很强的分解作用,退浆效果较好,与传统碱退浆工艺相比,淀粉酶退浆工艺具有很多的优越性。首先,用淀粉酶对织物进行退浆时,可以在毫不损伤纤维的情况下去除淀粉浆料,不会造成织物强力的损失。其次,淀粉酶反应条件温和,环境pH值接近中性,所需反应温度较低,反应时间短,实践证明,相同温度下,用碱分解淀粉达到退浆的要求,一般需要1-2h,而用淀粉酶退浆只需要30-60min即可。此外,淀粉酶作为一种生物蛋白质对环境友好,无任何毒性,淀粉酶可回收再使用,退浆产生的废水可生物降解,解决了退浆废液对环境的污染问题。 3.2生物酶精练 生物酶精练用于纤维素类纤维,精练酶一般为复合酶,对纤维的各种共生物起分解作用,主要组分为纤维素酶、果胶酶和蛋白酶。基于生物酶的专一性的特点,一种生物酶只对一种或一类特定物质具有分解作用,所以酶精练对织物的损伤小,并且精练后织物表面光洁,手感柔软,有利于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3.3纤维素酶风格整理 用纤维素酶对织物进行整理可得到特殊的效果。(1)减量用纤维素酶对织物进行减量处理,使织物具有丝绸感。该技术已用于高支精细织物生化洗涤加工和人造纤维优化风格加工。(2)柔软用酶加工能使织物具有较好的柔软手感,这种柔软性不同于一般柔软剂加工。一是无柔软剂等化学品的毒害性,对人体安全,加工时也无环境污染,有利于生态;二是穿着过程中,经不断洗涤可长期保持这种柔软特性。(3)去除茸毛棉织物由纤维素酶处理后,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茸毛可以大量去除,从而改善织物光泽,染色后色光更鲜艳。(4)牛仔服的“生物洗”牛仔服在制作过程中有一道石磨的工序,用浮石和成衣放在一起振动磨洗去除部分颜色,达到仿旧的风格。用酶洗工艺可减少石磨时浮石用量,保护机器不受损伤,避免浮石尘屑,减少环境污染。酶洗工艺利用纤维素酶对织物表面上产生可控制的刻蚀,并借助水洗机的揉搓和摩擦作用的协同效果,使染料脱落,茸毛去除,从而得到不均匀的褪色效果。酶洗不会引起织物强力的过度损伤,并具有独特艳丽的表面和柔软的手感。若将不同的纤维素酶加以多种组合,并采用不同的工艺,则可产生数百种的外观效果。 3.4蛋白质纤维的酶处理 对于蛋白质纤维的酶处理主要集中在羊毛和丝绸上。羊毛酶处理主要用于防毡缩、柔软丝光处理和降低染色温度等,是羊毛制品高档化、高附加值有效途径之一。另外酶处理可明显地减少污水中AOX的含量。目前我国桑蚕丝的精练方法主要有皂碱法、酶解结合皂碱法和酶解结合洗涤剂法三种。酶解结合皂碱或洗涤剂法对丝绸织物进行精练后织物上茸毛少、手感柔软,采用该类工艺可节能节汽、减少污染,也是丝绸精练发展的一个方向。 4.展望 生物技术以其特有的优势在纺织工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重要性会不断凸显出来。生物技术将会对生态纺织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利用生物技术一定会使纺织品在新的层次上实施“绿色纤维”、“绿色设计”、“绿色制造”的“绿色纺织”,这种“绿色纺织”可在污水治理、环境保护中起到重要作用。21世纪是生物工程的世纪,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纺织工业上的应用已呈现了无限广阔的前景,为纺织工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并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我们完全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未来的日子里生物技术必将给纺织工业带来更大发展空间。 纺织业论文:纺织业精益生产管理模式及意义 一、纺织业概述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纺织业在整个国家的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纺织业无论是在为人民提供物质生活的保障的微观方面,还是在增加政府财政,解决就业,稳定社会秩序等宏观方面都具有也不可或缺的作用。1.我国纺织业的特点。首先,我国的纺织业所生产的产品过于单一,缺少复合型产品,且纺织产品以中低档产品为主,缺少高端产品,没有形成自己的纺织产品品牌,这样导致了中国的纺织品只是单单的以加工为主。其次,我国的纺织业没有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纺织业还是采取了一最简单,最原始的人力资源投入为主,没有做到纺织行业的机械化的生产,即纺织业的科技化程度不高。最后,纺织业的环境污染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纺织行业的低碳化程度不高,造成了环境的污染。综上所述,我国的纺织行业还是高投入,低产出的传统的行业。2.我国纺织业的现状。在2010年我国的纺织品出口额已经超过了2000亿美金,其增长幅度超过了70%,由此可见,我国的纺织业出口额翻了一番,我国的纺织业的发展潜力巨大,但是我们也得看到目前我国纺织业所面临的严峻的问题,例如贸易保护主义的针对,倾销与反倾销问题等等。所以,我们在纺织业取得发展的同时,也应该充分的重视纺织业的发展的形势,利用本土优势以及飞速发展的优势进一步的扬长避短,已达到在国内外的市场上取得令人欣喜的发展成果,就目前而言,纺织行业的最大的问题则是发展循环经济,生态经济,以便将传统的纺织行业与科技紧密联系,使之创造更好的经济价值。 二、纺织业的精益生产管理模式 1.精益生产管理模式概述。现代企业与原先的企业有着很大的不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现在企业运用了更加精益的生产管理模式,企业不单单只是一味的生产,而是更加的追求企业的综合效益,譬如企业出现了聚集效应,也就是运用类似的原料的企业聚集在一起。以便来节省生产环节的支出,同时也可以进一步的充分利用原料,实现废气废渣再利用,从而扩大生产利润,实现低碳环保的生产,企业的生产经营才能得到良性循环,企业才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发展生态纺织生产。2.我国的精益模式。目前,我国纺织业的精益模式有以下的特征:2.1将产品作为中心的生产组织方式。在纺织行业中,通常将产品作为生产的中心,生产的各个环节都是以产品为中心进行生产,通常一个产品的完成,需要多道程序相互协调进行,也就是说成品的形成不单单是一道工序,而是多道工序综合而成,这就需要来协调生产过程中的工作,精益的模式下,经过严密的计算,充分的利用各方的技术以及专业性的技能,使得一个最终产品的形成是非常合理化的。2.2生产调度是控制生产方式的中心。围绕着以产品为中心的生产方式,就必不可缺少的就是生产调度,在整个纺织生产当中,将生产的任务进行下放,落实到每台生产的机器上面,每个生产部门根据自己的生产计划来进行生产。对于总公司而言,是不可能知道每个生产部门的具体的生产的计划以及时间,这就需要将各个部门的生产进行衔接,所以一旦出现某个工序的滞留将会影响整个生产计划,精益模式下,生产调度就充分的发挥其职能,将各个部门的生产进行统一的计划管理,而不再是各个部门关起门了计划自己的工作,而是统一规划,这样就节省了各个部门生产的衔接时间以及衔接所耗费的资源,进一步实现企业的效益最大化。2.3生产控制有序化。就纺织行业而言,生产的各个环节是节节相扣的,也就是说,前一道工序的成品就是后一道工序的原材料。因此,对于企业而言要弥补计划环节以及控制本身的缺陷,从而达到全公司生产的有效的控制,在精益的生产管理模式下各分厂在总厂的带领下制定生产计划并根据自己的生产能力安摊生产,由此整个生产是一个并联的生产方式,是齐头并进的模式。这种形式由于严格控制的计划控制和整体均衡,使得整体的生产时有序的,而不是杂乱无章的。2.4人本的企业管理,制度化、程序化和标准化。相对于旧模式,精益的模式管理下,企业更加具有制度化、程序化和标准化,是在一套标准的流程下,更方都是有序而行,各方的配合也是更加的紧密,整个企业的生产计划都是按照标准来依次进行,各个环节也是有序的进行。企业的规章制度也是更加的标准化,规范化。各方均衡的有序的发展,企业的认识管理也是具有规范化,不再是过去的家族式的管理,讲人情攀亲戚的局面,而是有着严格的人事制度。2.5管理目标明确。纺织业的工序化流程,以及工序之间的诸多的因素,使得原来计划经济下的大批量的生产方法以及技术基础上所形成的传统的管理规模越来越脱离市场的发展,这一传统的生产规模越来越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这是顺应时代的需求,精益化的生产管理模式应势而生,他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模式以及世界市场的需求,采用各种科学管理方法揉合后以取代计划,为企业量身定制自己企业的发展目标,有了明确的发展目标企业才能更好的发展。2.6管理手段的计算机化。精益模式将计算机系统引入了纺织行业,这无疑是纺织行业的一大创新。利用计算机的先进的科学技术融入到了传统的纺织行业,是一次科技与手工的伟大的结合,这一结合大大的提升了纺织行业的管理水平,改革了纺织行业的陈旧的管理观念。从原始的多层次的人工管理到标准化、程序化的计算机管理是纺织行业的一大进步。只有把握这种先进管理方式的企业,才能适应多变的市场经济。 三、纺织行业再发展的意义 纺织行业的精益模式的意义在于一方面树立了新的观念,譬如管理内涵更加的深化,效率一效益一效果的兼容观念,以及管理思想市场化的观念。另一方面,形成了新的机制,纺织行业不再是局限于过去的传统的机制,而是顺应时代以及市场的需求,柔和了现代的科技以及管理手段,是纺织业的再发展。在科技信息的时代,我们在追逐信息化经济的同时,也应该将传统的经济产业赋予新时代特性,而不是放任自流,最终淘汰于市场的发展之中,我们应该将时代性与传统行业相结合,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使得传统的纺织行业再次发挥其经济的职能,重回其经济的巅峰时代。 四、结语 整篇文章,通过了对传统的纺织行业在精益模式下的新发展研究,来表达传统的行业并不是意味着淘汰,利用现代的生产管理的模式,依然能够发挥其在现代市场的经济价值。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纺织行业在精益的生产管理模式下能够更好的发展,发挥其经济价值,巩固其在整个经济中的地位,为国家的经济做出自己的贡献。 作者:韩俊鸣 单位:江苏省纺织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纺织业论文:纺织业电子商务Web挖掘技术分析论文 1、Web数据挖掘技术在纺织业电子商务中的作用 电子商务既包括了低层次的电子贸易等,还包括了利用Internet网络开展的贸易活动,在多个环节中实现。电子商务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销售商和顾客之间的关系,在纺织业电子商务采用Web数据挖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作用。电子商务进行Web数据挖掘的数据源主要包括查询数据、Web页面、在线市场数据等。服务器数据主要是指用户在访问电子商务网站中所产生的各种信息,如服务器Web日志文件。查询数据通过搜索引擎产生的查询数据,是一种比较典型的数据。服务器数据是网络信息的中转站,服务器数据一般具有防火墙功能,是网络信息的中转站,采用缓存功能,能够大大减少服务器的网络流量,加快运行速度。任何一个电子商务网站在Web数据挖掘过程开始之前需要进行数据挖掘,包括数据的准备、挖掘操作以及解释过程等。Web数据挖掘应用到纺织业电子商务中,能够帮助企业更好的掌握生产状态,更加快速的提出企业的销售信息,准确把握市场销售的变化,进而提高纺织企业对市场的应对能力,也能提高企业对生产的控制和管理能力,最大程度利用人力资源和物理资源,提高经济效益。客户关系管理是一种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策略,指导企业的开发发展和销售,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采用Web数据挖掘技术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客户资源,对客户进行分类,寻找潜在的价值,加强纺织业客户的管理工作。企业的信用状况将会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利用Web数据挖掘技术能够跟踪调查企业的经营情况,为保证体系提供数据资料。客户在选择任何一种销售商并没有太大差别,企业本身想要留住客户,就需要想办法让客户驻留更长的时间,想要根据客户的习惯来设计,就需要了解客户的兴趣和需求,动态调整页面,满足用户的需求,挖掘客户访问信息,进而了解客户的需求。根据序列发现客户浏览行为的信息,明白客户的需求,根据顾客的需求来设计别出心载的界面,增加客户的驻留时间。Web数据挖掘在应用中能够帮助纺织企业更好的挖掘潜在的信息,商家可以根据潜在客户的需求和愿望来进行分类,正确的分类新客户,判断潜在的新客户,强化显示客户的需求,保证企业获得更高的客户收益。纺织业电子商务在应用Web数据挖掘中能够改进Web站点的设计,提高站点的效率。纺织业电子商务Web数据挖掘的使用不在依照专家来进行设计,而是根据客户的意愿来进行设计,利用关联规则来进行推理,发现潜在的规律,为客户的下次访问提供帮助。纺织业电子商务应用Web数据挖掘能够改变营销机制,在一般企业的宣传中可以看到,花费大量的资金来进行宣传,所起到的效果不是很好,若是通过电子产品的的方式就能得到更好的营销效果。 2、纺织业电子商务面向Web挖掘的新型架构 2.1Web数据挖掘的流程 采用数据挖掘技术流程为特征信息的识别制定目标问题的描述关联分析聚类决策树等。纺织业电子商务网络在挖掘数据中首先需要记录调库眼特征,包括购买历史、广告历史等信息。目标制定流程是寻找不同的隐含模式,关联分析主要是发现顾客喜爱的商品组合,聚类则是找到能够提供访问者特征的报告,决策树就是流程图,采用最少的步骤解决问题。先记录访问者的条款特征,当访问者访问网站时能够逐渐积累访问者的数据,交互信息包括广告历史等。在网上进行交易的最大优点在于能够有效的评估访问者的反应,采用数据挖掘技术能够得到更好的效果。电子商务网站想要将顾客购买信息这些信息集中在一起,容易出现浏览中出现遗漏的情况,在流程设计中采用聚类,能够确定网站的数据,向不同的访问者提供相应的报告。 2.2纺织业电子商务面向Web挖掘的新型架构 2.2.1Web挖掘关键技术 Web服务的体系结构主要动作构成包括服务注册中心、服务请求者、服务提供者等,服务提供者就是一种可通过网络地址访问的实体,服务请求者是一个应用程序的服务,服务注册中心是联系服务提供者和请求者。Web服务协议可以分为网络传输层、消息层、模型层等。网络传输层是Web服务协议栈的基础,可以采用任何格式,要求具有安全性、性能以及可靠性。数据表示层主要是提供数据描述手段,标准数据建模语言主要是XML。基于XML的消息层提供一个松散的、分布环境,是在分布式的环境中交换信息的轻量级协议。服务描述层主要是提供认识机制,服务分线层在实现中创建一个独立的开放框架,发现Web服务的功能,Web服务工作流语言是协议栈顶层的标准语言。Web服务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SOAP协议、WSDL描述方式等,SOAP协议是分布式环境中交换信息的简单协议,能够与现有通信技术最大程度地兼容,独立于应用程度对象模型、语言和运行平台等,本身不定义任何应用语义,一个SOAP信息是一个XML文档,AOAP规范主要由信封、编码规则、绑定等组成,AOAP信封定义整体的消息表示框架。移动Agent技术应用到电子商务中有非常大的优势,移动Agent技术具有响应性、自主性以及主动性等特征,应用到电子商务系统中能够减少电子商务活动的通信代价,减少网上原始数据的流量。电子商务中的教育要求包括访问流程信息,要求系统对环境的变化做出实时的反应,由中央处理器将移动Agent派遣到系统局部点激活消除隐患。 2.2.2Web挖掘平台设计 产品的功能实现在Web数据挖掘平台的设计中至关重要,要求数据挖掘平台具有动态、可伸缩性,能够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而随之变化,还要求具有足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在进行架构设计时,需要注意架构的合理性、简洁性和可扩展性。根据数据挖掘、Web服务和相关结束,设计数据挖掘架构,见图1所示,Web服务的组合由Agent负责,待返回结果后,能够有效解决数据的分布性、可扩展性等,负责服务之间的通信,降低网络通信的负担,减少相应时间,实现挖掘算法库的动态管理。在挖掘平台的设计中,各种挖掘算法均采用采用Web服务封装,实现挖掘系统与算法的耦合。各个Agent模块之间相互独立。架构逻辑层主要分为4层,数据存储层为最底层,数据处理层主要包括Web服务的架构和数据挖掘的是吸纳,在Agent环境中将XML文件转换,将查询结果再打包成XML文档,形成模式集合最后提供给客户信息,把访问层和逻辑层设计为数据访问的功能封装。客户端的设计主要包括胖客户端和瘦客户端,大部分的系统功能集中在胖客户端。典型的Agent结构应用到Web服务,其他的Agent搜寻和定位这些系统。移动Agent应用到Web数据挖掘中能够弥补很多的不足。在Web挖掘架构设计中,独立出了搜索引擎,使得搜索引擎更加具有灵活性。传统的数据挖掘引擎主要包括算法调用模块和算法管理模块等,算法分布Agent子模块股则命令的传输,向UDDI请求,删除已有的挖掘算法等功能,UDDI服务器与Agent相互交换信息生成算法的WSDL文档,将信息保存到UDDI服务器上,完成任务。 3、Web挖掘原型系统的实现 在纺织业电子商务中采用Web挖掘技术能够及时发现顾客的爱好,提高网站设计的安全性、便利性,延长用户浏览的时间。Web挖掘系统设计中,一般用户界面包括图形用户界面、Web界面等部分,图形用户界面和Web界面工作在命令界面之上,通过GUI提交数据,转化为DMQL语言的的形态,然后转换、挖掘数据处理,将各组件返回到客户端。在上文的分析中形成电子商务Web挖掘系统原型,能够满足纺织业电子商务平台的实时性要求,也满足了平台分布式数据挖掘的特点。原型系统主要包括用户模块、个性化模块、购物模块以及商品模块等,用户模块是电子商务网站的入口,包括用户注册、用户信息查询等,只有注册并登陆网站的用户才能订购商品。商品模块是基础模块,主要为用户提供商品的分类以及显示等,为用户提供商品的查询功能,与个性化服务模块有一定的联系,供用户浏览选择。购物模块是电子商务核心的模块,主要实现订购流程、销售商品的状态管理流程等。 作者:刘成轩 何运双 纺织业论文:当代低碳纺织业经济论文 一、低碳纺织发展方式 低碳纺织是一种经济发展方式,是纺织行业在新一轮发展中探索的新的发展模式,是在净低碳排放技术创新基础上通过优化纺织产业结构、改革纺织工艺流程、创造低碳新产品和拓展低碳纺织新领域,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费观,以及纺织材料和产品的循环使用,实现高效率、高品质、高附加值的纺织产业可持续增长模式。实现低碳纺织即为减少碳排放,实现单位碳排放量的高产出和高附加值,提高碳效率。具体实施措施一是新能源开发,二是能源高效利用,三是节能减排,而目前的最高可行性路线是通过科技创新实现节能减排。加快纺织业的低碳经济发展要依靠科技创新,生产原料尽量采用低碳材料,同时开发利用生物质纤维等材料,利用已开发成功的纺纱、织造及印染新技术项目,开展节能减排的生产加工工艺,从而降低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促进纺织业的低碳化发展,提高科技对低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促进作用。 二、德州市纺织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德州市纺织企业经济发展现状 纺织业作为德州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凭借资源优势,近几年发展迅速,成为全国、全省重要的纺织服装基地。但后经济危机时代,随着纺织企业“寒冬”的来临目前处境艰难,多数企业处于维持生产的状态。据调查,国际市场低迷和纺织企业的成本及产业结构不平衡,是寒冬降临的主要原因。而此时低碳经济发展方式的提出于中国纺织业是希望还是绝望?如何抓住低碳化的核心,通过清洁能源和低碳技术、体制和管理创新有效化解能源和资源制约,解决生存与发展、公平与效率之两难,是我们目前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思考的关键点。 (二)纺织经济发展转型期仍然存在的问题 1.科技创新不足,造成资源能源浪费 德州市纺织业虽然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但在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中所采取的发展模式仍然以生产加工为主,附加值低,盈利能力差。产品结构以纱线、坯布及针织产品为主,缺少拥有特色鲜明的在国内有影响力的最终服装品牌。服装、针织产品以加工贸易方式为主,本土生产的纺织面料生产水平低、品种少,不能满足服装生产需要,导致出口服装大量使用进口面料。同时,调查中发现产品同质化严重。在近十年的发展中,虽然一些有远见的企业如德棉集团与华乐实业有限公司进行高新技术开发,开拓了“德棉牌”等7个中国品牌和10个山东名牌,但总体依然存在忽视设计力量,忽视产品研发,使得大多数企业缺乏独立知识产权,缺乏核心技术,导致企业更愿意生产大规模的常规品种,某些大型的纺织企业甚至常年制作同一个类型的纱线,逐渐陷于低层次价格战上,不考虑新产品研发与创新,缺乏创新精神。这种发展状态,生产规模越大、毛利低的情况下,一旦发生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人工成本增加等问题,导致企业成本上升,就会使企业处境困难。同时,当设备更新、新产品开发及人才引进远远跟不上企业发展时,不但最终导致企业发展慢,抗风险能力也差,调查结果显示,德州市的纺织服装企业2010年收入超10亿元的仅3家,众多企业收入1亿元以下。与山东省大型纺织企业魏桥集团相比,由于科研投入及科技创新能力的限制,即使拥有同数量的纺锭,也无法获取相同的效益,容易造成资源浪费。总而言之,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状况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存在着科技创新、人才和管理水平的提升滞后、企业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等问题。 2.产业链不完善,产业集群平台形同虚设 德州市纺织的纺纱—织布—印染—服装的整个产业链中,从起点处的化纤生产产能就不足,以纺纱为主,印染业发展更不充分,印染业的生产水平会直接影响高档面料为服装加工的供应,导致纺织服装深加工的关键领域处于劣势,很多高档面料不得不依赖进口,从而缺乏自己的最终服装产品,很难实现市场集聚效应。不仅德州市如此,染整环节也一直是我国整个纺织服装行业的瓶颈。完善产业链的过程中,减少碳排放,环境友好是必然选择。后危机时代,融资难、原料压力、出口疲软、成本增加等问题制约了整个纺织工业的发展,整个国内纺织服装出口达到两年内的增长低点,目前纺织市场的需求逐渐转向科技型产品、功能性产品,调查中却发现,德州市的纺织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依旧停留在传统产品,缺乏长远计划,销售量必然受到限制。从2012年纺织企业的生产销售情况来看,德州市的陵县恒丰、富华等企业积极开发了天丝、莫代尔、圣麻等新型纤维产品,产品类型多样,新型纤维的加入,使用棉比例下降到了25%左右,避开了棉价波动对企业效益的影响,且平均利润高于传统产品10%。只有迎合市场需求,进行科技创新,开发新产品,使产品多元化,不断调整发展方式,使企业从对资源依赖型向资源节约型转变,才能走过行业“寒冬”,促进低碳纺织经济的发展。存在的另一问题是企业间联系较少,区域行业协会虽然成立,但基本流于形式,企业间有严重的相互拆台、压价现象,发挥不出产业集群的作用。 3.产品结构不合理,产业用纺织品比例低规模小 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我国对产业用和家用纺织品的需求增长也日益加快,目前,德州市的服用纺织品、家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占比为60:29:11。产业用纺织品所占比例偏小。而发达国家已将发展产业用纺织品作为优化纺织工业结构、保持和增强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其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国家纺织工业核心竞争力和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高性能纤维材料的开发与利用是产业用纺织品发展的核心,且离不开科技创新。 三、依托德州市区域优势,寻找有效途径,加快低碳纺织发展方式转变 (一)利用资源与地域优势,优化产业结构,强调供应链的健全 新能源开发和能源高效利用是实现低碳纺织的有效途径。德州市太阳能产业发展较早,有“太阳城”之称,充分发挥德州市太阳能产业优势,将其应用到纺织服装领域,减少资源消耗,减少生产与物流配送中的浪费,提升碳效率。清洁能源资源的利用是促进低碳纺织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德州境内三纵三横的铁路交通网和高速公路网,使德州成为连接华北、华东两大经济区的重要节点城市。特别是京沪高铁的开通,使德州跨入首都北京1小时经济圈。地域优势有利于从原料到产品销售市场供应链的健全,经济发展时期,建立生态环保的产品供应链至关重要,企业在重视成本控制的同时,更应高度重视供应链的管理与监控;重视品牌建设的同时,更应注重产品的低碳环保附加值。打造绿色纺织生产链是保证经济发展方式从资源消耗型向节约型转变的关键。而随着消费者在对低碳消费概念的认可程度上逐渐提高,环保低碳已成为提高产品附加值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目前,国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促节能减排,土工布、过滤用纺织品、医用纺织品、高性能复合材料的需求逐渐加大,产业用纺织品真正成为了纺织行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十二五”时期,山东省基于打造“蓝黄”经济区和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战略部署,将产业用纺织品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组成部分,加快培育和发展。目前山东省产业用纺织品产量较大,仅次于浙江,已经涌现出一些典型企业和产品,并形成一定规模。同时,京沪高铁的开通为德州市产业用纺织品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契机,高铁最基础的路基、护坡均使用了本地企业宏祥集团、东方股份生产的高强土工布、土工膜、土工格栅等土工合成材料,目前已拥有土工合成材料生产企业156家,品种涉及全国土工合成材料90%以上,成为全国最大的土工用纺织材料基地。为新型产业集群的建设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二)进行技术革新,发展循环经济,严格控制新上高耗能项目,打品牌战略 德州市已将纺织服装产业列入未来三年重点发展的十大产业集群,致力打造纺织服装千亿级优势产业集群。要实现这一目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低碳纺织是基础。实现节能减排,提高碳效率必须进行技术革新。针对目前德州市纺织服装企业现状,应在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的同时,重点加强技术装备升级,引进新型、高效的工艺设备,利用经济危机时期市场不好的时机,加紧淘汰落后产能,特别是印染和产业用纺织品企业。污染物排放严重是我国纺织印染行业的集体瓶颈,德州市纺织服装经济发展的下一步规划中应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宏观调控措施,严格控制新上高耗能项目,加快技术革新步伐,加大节能技术改造力度,采取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措施,下决心关停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政府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不要过分顾虑就业压力增大的问题,一定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如有步骤地关闭那些污染重、耗能高、缺乏竞争力的企业,并通过以扩大融资和支持兼并重组的方式,让一批有市场的民营企业迅速发展壮大,以增加就业和财政收入;通过引进或者消化吸收目前先进的工艺技术,攻克核心技术难关,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从而有效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化。健全的产业链是保证行业发展并实现经济发展结构转型的有力保障,建立健全的产业链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一是原料的保障供应,德州市是全国棉花生产基地之一,但保证最终产品的绿色环保应从源头抓起,这方面可以借鉴山东鲁泰集团的做法,创建企业自己的棉花生产基地,采用生物基因改性工程获得性能更加符合产品需求的环保绿色的长绒棉;同时重视新型纤维原料、生物质原料的生产和利用,在新材料新工艺方面不断升级的策略已使得德州部分企业从中获益。二是注重产品的回收利用,发展循环经济,这条路走起来困难重重,但其中蕴含的意义和利润也是可观的。政府的相关激励机制及高科技技术手段是循环经济发展的保证,例如山东省的如意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开发的“如意纺”技术,可将纱支的细度提高到500支,这项技术的出现不仅为纺织面料超高支、轻薄化提供了可能,同时拓展了原料适用范围,并使落地毛、落地棉等下脚料也可以得到循环利用,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在生产环节尽量采用环保新型纤维、使用新能源,尽量减少化学试剂的使用都是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的良好途径。三是打品牌战略,目前德州市众多服装企业依然贴牌生产,赚取加工费,而我们每年所生产的坯布大量出口到西欧、北美和日本、韩国,制成成衣后都成了大品牌,销售价格可观。中国是世界服装出口大国、生产大国、消费大国,却不是品牌大国。当我们失去了劳动力和成本优势,品牌才是能够带来更大产品利润的部分,消费者更认可的是品牌而不是制造商。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资源节约了,环境清洁了,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就可以实现了。 (三)合理的经济规划,健全低碳经济管理机制 发展低碳经济模式要求企业乃至整个行业都需要一个合理的规划,在自身能力所及范围内实现节能环保。发展低碳经济模式,更应考虑国内市场状况,重视产品内销,不能一味地把出口作为纺织品销售的主要市场。当然,当我们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工艺和产品,拥有了广阔的国内市场,不仅有助于我国经济摆脱对出口高度依赖的轨道,更重要的,这是促使中国经济发展走上良性循环的运行轨道。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建立每家企业的碳排放档案,摸清其节能减排的家底,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尤其要重视碳排放的评估、监测体系和相应的信息系统的建设。充分发挥德州市太阳能产业优势,将其应用到纺织服装领域,减少资源消耗,减少生产与物流配送中的浪费,提升碳效率。 四、结语 只有抓住德州市纺织服装业的优势、区域经济特色,结合纺织企业目前存在的运营机制缺陷等问题,才能找到低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与发展策略。纺织服装企业只有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在完善产业链的同时,才能从根本上协调好行业发展、资源和环境三者的关系,走出可持续发展之路,最终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张会青 单位:德州学院纺织服装学院 纺织业论文:纺织业企业出口与行业生产率 一、数据来源及模型建立 (一)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整理于国家统计局1996—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表1是自变量出口规模Export、企业盈利能力Profit、企业规模Y、全要素生产率TFP。 (二)模型的建立根据前人研究、纺织业的特点以及数据获取难易程度,本文构建模型如下:假设纺织业某出口企业i的生产率为tfpi,出口为exi,企业盈利水平为proi,企业规模为yi,那么该企业i的生产率等式设定其中,TFP为行业生产率,用近似全要素生产率法计算得出;EX为纺织业的出口水平,用当年该行业出口总金额表示;PRO为纺织业的盈利水平,用当年该行业的利润总额表示;Y代表该行业总体规模,用纺织业在当年的工业总产值表示,η为误差项,α、β、γ分别为EX,PRO,Y的待估参数,反映三者分别对行业生产率TFP的影响。 二、实证检验分析 (一)单位根检验 要分析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因果关系及建立VAR模型,首先要对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只有通过了平稳性检验的变量,在同阶平稳的条件下,才能对变量进行协整分析。因此,本文首先应用ADF单位根检验方法对变量以及他们的差分序列作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整理之后见表2,其中临界值以10%的为例,二阶差分在1%~10%显著水平下都是稳定的,也说明LNTFP和LNEX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二)OLS回归结果分析 为了分析出口对行业生产率的影响,对变量LNTFP、LNEX、LNPRO、LNY进行OLS回归分析,其结果如表3所示。从表3可知,变量行业出口水平LNEX、行业盈利水平LNPRO、行业规模LNY在10%的显著水平下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在10%的显著水平下,变量出口水平LNEX、规模LNY都是负显著相关的,而盈利水平LNPRO则是正显著相关的。上述回归结果可以说明以下几点:表2ADF的检验结果资料来源:整理于本文章Eviews的ADF检验结果,其中C,T,K分别表示单位根包括常数项、时间趋势和滞后阶数,加入滞后项是为了使残差项为白噪音表3OLS回归结果资料来源:整理于本文章Eviews的OLS回归结果第一,企业出口对行业生产率的确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经济学界中把出口阻碍生产率发展的现象称为“生产率悖论”,也说明出口企业的自我选择效应和学习效应并不十分明显。第二,企业规模与行业生产率也呈负相关关系。其原因可能是因为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协调企业生产中的管理越来越难、越来越复杂,从而对生产率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第三,企业利润和生产率呈正相关关系,换言之,企业获得的利润越大,就越有能力进行技术革新,引进更为先进的生产设备,从而生产率也得到提高。但并不能排除反向因果关系,即由于企业生产率的提高带来了企业利润的增加。以上分析是根据总体样本回归分析得到的结果,不过这里所使用的总体样本回归是存在局限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由于所使用的数据只是1995—2011年纺织业的相关数据,数据经过处理之后仅有15年左右的数据,这对回归分析来说数据是相对不足。第二,假设的变量之间并不是完全相互独立,例如企业盈利水平与企业规模之间就不是独立的,因为很大程度上企业的盈利水平的大小与企业规模呈正相关的关系,除此之外,企业的出口水平也与企业规模有关,众多研究证明,企业规模只有达到一定的程度,该企业才具有从事出口事宜的能力。第三,本文研究是出口对行业生产率的影响,并没有使用详细的微观数据,而且本文建立的模型中自变量只有企业的出口、盈利水平以及企业规模,其他有可能影响生产率的因素,本文并没有引入,原因是本文研究的主题是出口对行业生产率的影响,其他因素引入太多可能会使问题复杂化,而且根据回归结果可以得知,其他因素的引入与否并不影响我们要得出的结论。四、政策启示通过本文的研究发现,我国纺织业企业出口并不符合异质企业贸易理论,纺织业企业的生产率和出口呈现负相关关系,而不是正相关的关系,说明我国的出口贸易质量并不高,发展模式也存在很多问题,除此之外,纺织业出口方面,我国利用了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是发达国家的加工厂。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本文提出以下可能政策启示:第一,出口贸易不一定能够提高企业生产率和竞争力,在我国甚至出现了两者呈负相关关系的情况,这些都说明我国的出口贸易质量还没有那么高,发展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我国企业需要提升出口产品结构,走生产高质量、高附加值产品的路线。第二,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并扩大企业的规模,以达到提高生产率和竞争力的目的。企业盈利能力的提高能促使企业有足够的资金扩大企业规模,重视生产效率的改善,从而提升了企业竞争力,这样一个良性的自我循环形成,不断推动企业的发展。第三,企业出口规模与生产率呈现负相关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我国加工贸易比较多,所以我国在发展加工贸易的同时,应该尽快提高一般贸易的比重,转变贸易增长方式,发挥出口贸易对于企业竞争力以及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积极作用。第四,虽然研发投入和职工教育投入在短期内很难见效,但在长期内还是能够提高企业生产率的,所以国内企业应该更多地重视研发和职工的教育培训。 作者:王敏聪 单位:武汉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纺织业论文:谈纺织业贸易合作趋向 一、两岸纺织业贸易合作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随着两岸关系的不断深化,特别是ECFA的实施,为两岸纺织业合作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ECFA在两岸纺织贸易合作逐渐显现效果时,两岸纺织业的合作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期和有利的条件,也存在不少亟需破解的问题。 (一)ECFA制度存在贸易摩擦制度隐患 ECFA的目的是促进两岸经济贸易和投资合作建议双向、和平、便利的合作保障机制,不论是出发点还是目标都是通过优惠性市场,在大陆与台湾之间形成规模经济,从而减少生成成本、提高竞争力。但是制度的不完善也会引起双方之间的贸易摩擦问题。比如在ECFA中,一方对另一方采取货物贸易早期收获产品“双方保障措施”的最长实施期限不得超过一年。这一要求不仅不如CEPA的规定,同时也低于了WTO中《保障措施协定》最长4年、特殊情况下最长8年的实施期限,那么也就是意味着双方可以根据WTO的规则实施反倾销、反补贴和其他保障性措施,不利于两岸经济关系的发展。 (二)两岸政治关系还未建立完全互信关系 虽然两岸都定位ECFA为“经济议题”,不涉及政治争议,但是在台反对党认为ECFA不是纯粹的经济问题,事实上他们认为涉及了利益分配,也将造成社会冲击。ECFA签订时,两岸关系仍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重大政治分歧依然存在,使得两岸难以实现政治互信。此外,台湾岛内持反对意见的政治势力十分强大,这些反对势力给两岸经济关系带来了一系列不确定因素,成为影响两岸经济关系发展的重要非经济因素。尽管两岸已经采取了多种措施降低签署EFCA造成的政治影响,但是由于两岸关系的敏感性以及两岸政治的巨大分歧,EFCA绝不可能仅仅被看做是一项经济合作,政治因素必然会在EFCA推进过程中发挥作用,特别在推动经济合作在深度与广度上发展时遭遇的阻力会更大。 (三)两岸间的贸易不平衡,台湾对大陆长期出超 台湾对大陆出口与自大陆进口长期处于贸易顺差状态,与此同时大陆始终都处于逆差逐条,这种不平衡性且随着两岸贸易规模扩大有逐渐拉大的发展趋势。两岸贸易不平衡的情况是由于台湾运往大陆的货物远远大于大陆输送到台湾的货物,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台湾当局的贸易政策不限制出口,但是做进口管制严格,很多大陆产品无法进入台湾市场,而台湾几乎所有产品都可以间接的输送到大陆市场。二是大陆对台湾始终坚持开放政策,从改革开放之后大陆就单方面向台湾开放市场,还针对台湾出台了同等质量产品优先选择的优惠政策。换言之,大陆允许从台湾进口所有需要的商品,在满足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放宽对台湾商品质量和价格的限制优先考虑。(四)两岸纺织业自身存在问题,国际竞争力下降大陆的纺织品出口虽然具有很大的优势,但相对于台湾而言仍属于低科技含量的制造业。其次大陆纺织业的自主生产性不强,产业链亟待升级,并且大陆的纺织行业还处于低端生产阶段。大约80%的企业生产中低产品,6%的企业生产低档产品,4%的企业生产品质低、价格低的产品,仅有10%的企业生产高品质的产品。对台湾纺织业而言,台湾的劳动力不足,工资成本高,使得纺织业的成本相对也高,并且由于台湾纺织业发展已久,产业政策历经萌芽期、发展期最后到成熟期,目前属于转型期。相对许多正在起步或者是推展阶段的国家,台湾对当地纺织业的着力明显落后,这给台湾纺织业带来了莫大的竞争压力。 二、后ECFA两岸纺织业贸易合作前景展望 签订ECFA可以实现区域经济贸易的合理规划,为两岸创造更多的经贸合作机会,通过体制改革降低关税水平以打破贸易壁垒,进而将贸易成本控制在一个较低水平,此外还应进一步丰富产品种类,提高贸易便利程度,从而提升两岸间的纺织业合作水平。 (一)降低关税带来的两岸纺织业贸易经济效益将逐渐显现 在2009年之前,两岸对纺织品的进口关税在10%左右,甚至超过15%。而在后ECFA时期,2011年大陆对台湾出口至大陆的纺织品就已经有18项征收零关税,台湾对大陆出口至台湾的纺织品中有4项征收零关税。直至2012年大部分纺织品已经实行了零关税,在2013年1月1日开始所有纺织品都将享受进口免关税的优惠。就原产地证效益而言,在2011年ECFA早收计划实施的头两个月,仅仅广东、福建两省就签发了364份ECFA原产地证,为企业减免关税98万美元。2011年直接经济利益超过150亿美元,占两岸贸易额的10%以上。值得注意的是,台湾中小型企业利用ECFA原产地证书较大型企业更为积极,体现了EC-FA涉及惠及台湾中小型企业的初衷。 (二)分工上不断优化两岸纺织业贸易合作 大陆广阔的市场空间对台湾有强大的吸引力,同时也为台湾企业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土地、人力资源,并且大陆为台湾企业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扶持政策。如果台湾纺织品企业能够充分利用大陆的政策和优质资源,积极调整经营方式适应大陆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将加快推进其产业调整升级。将提高产品附加值,控制生产成本作为企业经营的主要方针,将提高盈利水平和竞争力为经营目标,以更好的利用EFCA带来的良好发展机遇。综上,台湾纺织品企业应当将大陆市场作为未来一段时间内的重点发展方向。与此同时,也要进一步向大陆开放市场,加快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实现纺织品市场的全面开放。在未来,两岸纺织业合作发展的领域应主要包括功能性纤维、产业用纺织品、高附加值面料、节能减排与循环再生、产业梯度转移、品牌与营销渠道等。在后ECFA时期,真正形成两岸纺织品市场双向开放、合作竞争的均衡机制,打破传统的“台湾接单—大陆生产—日本进口—欧美销售”营销模式,推动两岸产业结构的升级,使两岸纺织业互惠互利、均衡发展,形成更加密切、优势互补的分工合作关系,共享ECFA框架下的利益。 (三)两岸纺织业贸易有更多的合作空间有待探索 近年来,大陆关注经济结构性调整,而台湾经济只是在2010年触底反弹,之后就陷入了经济增长乏力的困境当中。因此,双方在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将面临更多挑战,尤其是双方的发展战略和贸易政策存在不协调的问题需要作出调整避免矛盾深化。台湾对进入大陆内需市场的便利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大陆更关注两岸经贸的双向交流,希望双方能在实现各自最大利益的前提下开展产业合作,要实现上述目标需要两岸双方共同发挥政治智慧,通过对话沟通实现合作形式的多元化发展。对知识技能共享而言,大陆纺织企业的创新、研发能力不足,纺织产业发展受阻,而台湾地区纺织业的进出口贸易发展时间较长,在国际市场的营销能力和适应能力都优于大陆企业。对大陆来说,受ECFA服务贸易早期收获清单的影响,大陆纺织业分享从台湾引进各种高端的生产性服务,比如说研发设计、电脑与会展服务等。两岸纺织业贸易有着更加广阔的合作空间,相信未来两岸纺织业贸易将快速健康发展。 作者:欧祈福 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纺织业论文:信息化技术在纺织业中的实用性 1生产资源规划与管理系统 企业的生产资源规划管理系统是企业的信息化应用的核心系统,可以说没有先进的企业生产资源规划管理系统就没有优秀的现代化企业,西方发达国家的许多无人工厂、先进的制造企业都离不开这种先进的制控制系统,这种先进的制造控制系统的先进之处就在于其可以对涉及生产的所有资源进行合理调配,而调配的基础则是生产指令单,而生产的指令单则有三条传送途径,一条是由决策层的责任厂长直接下达,一条是由销售根据客户的提货时间与生产速度提前下达,一条则是由来自网络等外部的订单下达生产指令。主控计算机在接收到生产制造指令以后会首先根据需要生产的产品去查询该产品的BOM表(产品配方表)在BOM表上标明了每一制造过程所需的原材料或半成品的数量,主控计算机再根据生产的数量以及客户的来厂提货时间以及生产能力,自动进行生产按排,各辅助生产部门在接收到主控计算机下达的,将某种物料于几时几分运送至某某处的指令以后,只要在使用该物料之前将物料运送至某处即可。这样的生产资源规划管理系统的完美之处在于,任何一种物料都不需要事先堆放于生产环节、物资供应环节等环节,任何一种物料都可以根据需求计划,只要保证在需求之前到达即可,这样就可以极大地节约在途的材料与仓储的费用,对于任何一个工厂而言,节省的资金与提高的效率都是极为惊人的。它是本软件应用的核心系统,在计算机网络支持下,对生产经营过程的各项数据进行运算、分析、处理生成句(按每月上、下句)生产成本。通过组织相关部门、车间人员对句生产成本的分析,找出影响生产成本的各种因素并采取改进措施,使生产成本不断下降,达到“预测”生产成本变化的日的(相对于月少成本核算)本系统的管理流程:(1)企业销售本部及在各个办事处将所签订的销售合同相关信息通过局域网及远程网络传送到总厂服务器。(2)生产部了系统根据销售合同信息自动生成月生产计划,同时制定原料采购计划、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3)各生产车间了系统根据生成的生产计划在排产的同时制定材料需求计划,通过局域网传送到服务器。还要向服务器提供生产过程时实数据,如每道工序的班、台、人、时产量、机台运转率及在制品的存量等。(4)供应部门了系统根据各车间的物资计划和仓库库存自动生成物资采购计划,在网上经主管厂长审批后实施。(5)仓库了系统向服务器提供各车间原料物资的领用和成品入库数据。(6)劳资了系统提供计件工资单价、管理人员工资和人员配备等。(7)则务了系统提供固定资产折旧、管理费用等。(8)动力车间了系统提供水、电、汽的消耗量及成本单价、辅助维修费等。通过对上述大量数据用计算机分析、处理可自动生成月或旬生产成本。 2供应链管理系统 (1)以最少的库存资金,保证企业的正常及连续性生产。供应管理了系统帮助采购人员控制并完成从采购计划分采购申请汁采购订单~到货接收气险验入库的全部过程。可有效地监控采购计划的实施、采购成本的变动及供应商交货履约情况,从而帮助采购人员选择最佳的供应商和采购策略,确保采购工作高质量、高效率及低成本地执行,使企业具有最佳的供货状态。(2)本系统与生产、库存、应付账款管理及质量等了系统均有接日。采购需求信息可由生产、库存等其他部门直接下达,也可以从中长期采购计划生成。(3)开展电了商务参与网上采购。该网络实现了物流采购的全过程透明,建立了在采购数量、质量、价格、库存等方面的网络监控系统,供应部门向全厂公开。策事长、总经理及企管部门可以在网上对物资的采购、领出进行审批。 3销售链系统 销售链子系统通过计算机远程终端将各办事处与总厂服务器连成网络,实现整个营销网络从签订合同、安排生产、产品入库、销售、销售回款、总厂库存和异地库存等各种数据全部进入计算机网络,使得各地办事处都能享受到工厂的生产、经营信息,使产品销售能力不断增强。策事长、总经理通过网络监控生产销售整个过程,提高了销售工作的透明度和监控力度。结束语亚麻纺织企业应用信息化技术将亚麻纺织企业变成了一座缩微工厂,工厂中的任何一个部门的任何一项涉及到人员、资金以及重大生产事件的变动都会纳入到企业管理者的视线之内,而且,信息化技术还将为企业打开一道让世界了解企业,让企业走向世界的窗口。 作者:郑秀梅 单位:大庆市肇州县肇融亚麻纺织有限公司
化学与药物论文:研究型《天然药物化学》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摘 要:天然药物化学是药学、制药工程、药物制剂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怎样有效地改变教学方法,培养基础扎实,适应性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本文作者就此从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课外互动三个环节,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天然药物化学 教学模式 研究型 研究型教学是与创新性教育相适应的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所谓研究型教学,是指教师以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学识积累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建立一种基于研究探索的学习模式。如何立足课堂,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和手段,培养基础扎实,适应性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天然药物化学》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1],其研究内容包括各类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结构特点、物理化学性质、提取分离方法以及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等,是高等院校药学专业、制药工程、药物制剂等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我们在教学中,通过多年探索,借鉴其他学科的成功教学经验[2~4],抓住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课外互动3个环节,在研究型《天然药物化学》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1 关于理论教学内容的构建与实践 1.1 绪论部分教学内容的讲解要点和技巧 人们常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如能讲好天然药物化学绪论内容,将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增强学习信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中我们采用启发式、循序渐进的教学法让学生了解天然药物化学的主要内容及其的发展史,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及科学的研究方法。例如首先导入思考题:什么是天然药物?天然药物与中药、草药、民族药的关系如何?通过讨论让同学了解天然药物的范围,尤其强调在中国,天然药物一般又被称为中药,更具有自己的特色,与中医一起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由此提升学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然后采用举例法讲解天然药物化学的主要内容及其在药学领域与中药鉴定、药理、药物制剂、中药炮制等学科的密切关系,使学生体会到天然药物化学课程的重要性。最后介绍天然药物化学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及目前在创新药物研究中的优势,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积极的心态进入到课程的学习中来。 1.2 课程主体内容的调整及融合 由于教学计划的调整,近五年我校各专业的天然药物化学的总学时为90学时,其中理论为42学时,实验48学时。在教学中我们首先按照天然药物中主要化学成分的类别,讲解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结构特点、物化性质、提取分离方法及结构鉴定中的化学检识方法。该内容能够满足制药工程、药物制剂、中药资源与开发等专业对天然药物化学知识的基本需求。由于同学期药学专业开设了波谱分析课程,我们在该课程中的最后部分列出波谱分析在天然药物化学结构中的应用一章。这样的教学安排不但使波谱分析的基本内容能够和专业知识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兴趣,又能够系统掌握天然药物中主要化学成分类别波谱特征的共性和特性,同时也解决了药学专业天然药物化学理论课时不足的问题。在这一章节的教学中我们从专业期刊中收集有关化合物的光谱数据让学生试着解析其可能的结构,补充了光谱学习资料不足的难题。同时也将教师和研究生在科研工作中所获得的相关成分的原始图谱呈现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分析讨论,增强了学生解析真实图谱的能力。 1.3 教学方式的探讨 天然药物化学基本属于介绍性的学科,采用详略得当的电脑课件与动画、适时以化学软件ChemDraw显示的分子三维立体模型可基本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需求。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在PBL教学模式中,教师不再像以前那样仅是给学生传递知识,而是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协调者、指导者和帮助者,利用问题、协作、交流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精神[5]。我们尝试将此法运用于《天然药物化学》的教学中,取得了较好效果。比如在讲授“苷类”时,会问到“根据苷和苷元的的结构分析其极性大小,如何选定苷和苷元的提取、分离溶剂”;讲授“蒽醌类和黄酮类”时,设问“哪个化合物酸性更强,如何根据混合物酸性强弱不同设计合理的pH梯度萃取法”;讲授“生物碱时”时,设问“怎样根据生物碱结构推测其碱性强弱及溶解性”等,使得学生的参与感很强,思维活跃,教学效果显著。 在教学的后期,为了总结归纳所学知识并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参与的意识,我们安排了讨论总结课,由老师预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一些列问题,3~4名学生组成讨论小组,以电脑课件的方式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讲解。备选问题有“根据所学内容将天然药物中主要化学成分按酸碱性及溶解性进行分类总结归纳、根据结构特点设计某药材中有关成分的提取分离及鉴定的方案、根据提供的某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图对其结构进行推导”等等。学生通过问题的思考系统地掌握了专业知识,通过课件的制作掌握了PowerPoint、ChemDraw等专业软件的使用,通过讲台上的讲解锻炼了表达能力,讨论总结课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2 关于实验教学内容的构建与实践 实验教学是天然药物化学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学生通过操作仪器,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分析讨论实验结果,形成相应的实验技能,从而使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探索创新能力等得到综合性的发展。为此我们根据教学内容要求精心设计了3个不同类型成分的实验。 实验之一《槐米中芦丁的提取分离及鉴定》:将实验中需要学生掌握的实验操作分为煎煮、抽滤,重结晶、水解、试管反应、纸色谱六个具体的目标。根据实验内容提出以下思考问题:(1)芦丁的提取分离原理是什么?(2)芦丁酸水解时有何现象,如何解释?(3)槲皮素和芦丁纸色谱鉴定时,分别用正丁醇-乙酸-水(4∶1∶5)上层和下层溶剂系统展开后,何者比移值较大,为什么?在该实验中,因芦丁的提取和精制需要放置2~3小时才能使芦丁析出完全,利用此空闲时间教师组织学生观看天然药物化学基本实验操作教学录像片,把实验和细微的操作鲜明真实地进行放大,通过清晰的步骤展示,使学生能够观察到标准的操作过程并进行效仿,从而对常规的基本操作有了系统的认识。 实验之二《虎杖中蒽醌类成分的提取分离和鉴定》:将实验中需要学生掌握的实验操作分为回流、蒸馏,蒸发、转溶、萃取、薄层色谱六个具体的目标。根据实验内容提出以下思考问题和注意事项:(1)虎杖药材采用乙醇回流法提取及回收乙醇提取溶液时,如何设定水浴的温度?为什么有时蒸馏出的乙醇会呈现出颜色?如果要使蒸馏出来的有色乙醇呈现无色应如何处理?(2)在采用不同碱性水溶液对虎杖的乙醚溶液进行萃取时怎样操作避免乳化现象?如何破除乳化现象?为什么萃取时要及时“放气”?为什么萃取液静置分层时间要足够长?(3)对萃取所得各碱性溶液进行酸化处理时,怎样根据现象调整加入盐酸的量? 实验之三《粉防己中粉防己甲素、乙素的提取分离与鉴定》:我们把此实验设计成探究性实验,该实验中需要学生掌握的实验操作分为柱色谱的装柱、上样、洗脱、分析检测。譬如在对粉防己生物碱的分离情况进行检查时,建议学生先用纸片显色法确定哪些流份中含有生物碱,然后再用薄层色谱法分析哪些流份中的成分是相同的。薄层色谱展开剂的比例不是由教师提前规定好,而是由学生自己摸索进行总结,这样就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探究,在品尝了实验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的同时,燃起了同学们对科学研究的热情,其创新精神也得到了提升。 3 关于课外研究性实验教学的构建与实践 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吸引学生参加课外的科学研究。对于大学四年级的毕业实习生和学有余力的大学二、三年级学生,我们引导并欢迎对《天然药物化学》课程有浓厚兴趣的部分学生参与到教师和研究生的课题研究当中来,较为系统地开展相关课题的研究。教师只给出了实验的题目和简单的实验步骤,具体的提取操作还有分离及鉴定方法需要同学们来自行设计。同学们通过图书馆、网络等查询出相关资料,归纳出一些可行的方案,通过与老师和研究生的交流确定最后实验细则。目前已有多名同学参加了野鸭椿子、紫背金盘、藤茶、金樱子、番石榴等植物化学成分研究工作。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知识在科研活动中得到验证、拓展、延伸,提高了学生创新能力,由此也使许多学生增添了对专业的热爱,考取了天然药物化学的研究生,向专业研究领域迈进。 总之,采用以上这些教学方法,《天然药物化学》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们希望能通过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将研究性学习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为培养高素质的药学人才在课程改革方面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 化学与药物论文:《药物化学》和《药物检验技术》课程整合实践与探讨 摘 要:高职药学专业《药物化学》和《药物检验技术》两门课程,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内容前后衔接性强。为了减少知识的重复,体现实施职业教育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品质的技术工人为目标,就高职药学专业《药物化学》和《药物检验技术》课程整合的有效性、实践性进行了研究讨论。 关键词:课程整合;有效教学;项目教学法;综合素养 为了解决《药物化学》和《药物检验技术》系统知识不连贯的问题,结合药物分析及制药相关行业在该地区的发展,以培养高职学生的就业技能为当前需求,将《药物化学》和《药物检验技术》两门课程进行整合实践。 以前的课程旨在教学的完整性,学生学习的具体课程只是枯燥理论知识的堆砌,不能有效地指导实践工作中的具体问题。《药物化学》和《药物检验技术》是密切相关的两门课程,内容上有很多知识点重复,所以教学内容的整合,删减十分必要,要适当调整原有内容的难度和深度,开阔学生的眼界,使之更适合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长期需求。 课程整合后,将课程内容分为三个模块,十四个项目。第一模块是药物检验分析的概况和药品的质量标准;第二个模块是用于药物分析检验的技能,包括四个项目,分别为药物的性状观测、药物鉴别、药物杂质检查和药物含量测定;第三个模块是一个完整的药物分析技术技能,其中包括八个项目,即芳香酸及其酯类药物分析,芳香胺类药物的分析,巴比妥类分析,杂环药物分析,生物碱类药物分析,抗生素类药物分析,维生素类药物分析,甾体激素类药物的分析;其中,所述的第一和第二模块包括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第三模块是综合实训。其中,穿插了十五个实训项目,分别为实训一:《中国药典》查阅实训;实训二:葡萄糖的旋光度测定;实训三:药物的一般鉴别试验;实训四:葡萄糖的一般杂质检查;实训五:枸橼酸的砷盐检查;实训六:重量差异检查;实训七:电位滴定法确定酸碱滴定终点;实训八:阿司匹林片的质量检验;实训九:对乙酰氨基酚片的质量检验;实训十:苯巴比妥的质量检验;实训十一:异烟肼的质量检验;实训十二:维生素B1片的质量检验;实训十三:维生素C片的质量检验;实训十四:盐酸小檗碱片的检验;实训十五:黄体酮注射液的检验。 因为制定了三维的教学目标,故相应的采用三维评价方法。通过观察,倾听和检查学生作业完成的情况以及学生知识评价和技能目标的达成情况;通过检查、指导,或学生演示,评估学生学习的过程和采用方法的合理性;通过教室学习和实验室操作过程中,学生的反馈情况,检验原始记录填写,数据处理和分析,以确定学生的情感目标的达成情况;同时,通过学生自评、互评的方式,相互促进,互补,共同发展。利用教师评价的方式,及时诊断学情,给予必要的指导和纠正,以确保达到学习目标。 传统的课程形式,由于偏重于理论学科,一味追求表面知识原理,因此割裂了知识和技能能力之间的关联,这是一个致命的缺陷。现在要将课程整合,挖掘理论和实践的内在联系,将知识和技能相整合,使他们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既有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慢慢实现的过程,而且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落实。 (作者单位 江苏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化学与药物论文:药物化学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 摘 要: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果,实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综合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教学改革与教学创新,也是教育事业发展与教学的新要求,对于推动教育教学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该文主要结合药物化学学科的特点,从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氛围营造等方面,进行药物化学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分析论述。 关键词:药物化学 课堂教学 教学模式 改革创新 分析 随着教育、教学事业的不断发展进步,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已经成为教学发展中重要方向。药物化学学科是一门生物学科与化学学科基础上的综合学科,它的学科知识内容不仅包含着多种化学学科内容,而且还包含着生物医药学等方面的知识,是对于生物与化学学科综合设计与合成。在进行药物化学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进行大量理论知识部分的内容教学,更需要对于学生进行药物化学学科相关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教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现代生物科技不断进步,进行药物化学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越来越多的融入其它相关学科知识的教学应用,而且对于学生药物化学学科相关能力培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进行药物化学学科教学实践的改革与创新,就更加具有必要意义。 1 注重教学方法的运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教学方法对于教学质量和课堂教学效果都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注意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实践的开展,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加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取得理想的课堂实践教学效果。药物化学学科是一门比较特殊的学科,它不仅涵盖的知识内容面比较广,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掌握要求比较高。因此,在进行药物化学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就应注意从教学运用方法中,推进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提高教学质量。 注重药物化学学科教学方法的运用,就是要结合药物化学学科的知识涵盖面广、对于学生学习要求比较高的特点,在不同课堂教学内容部分,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药物化学学科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进行药物化学学科的药物结构以及命名部分的知识内容教学与学习中,由于药物结构与命名知识部分是整个学科的基础知识部分,它的教学效果与学生学习掌握情况,对于后部分的药物的化学特征与性质等知识内容的学习,有很大的直接影响作用,因此,就可以通过对于这部分知识内容的加强教学与学习,来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运用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此外,在进药物化学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引用生活实例,进行学科中重点药物与知识内容的教学应用,来提高学生对于教学知识与内容的理解、掌握和运用,并对于学生学科相关的学习运用能力进行培养。由于药物化学学科教学过程中,学科理论知识的教学也是教学的重要内容部分,由于理论知识本身的枯燥与乏味性,在教学过程中,很容易使学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对于药物化学理论知识掌握不牢固,对于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影响,进行这部分知识内容的教学过程中,就可以根据这一问题、特点,适当使用记忆教学的方法,通过对于药物化学理论知识内容的总结、归纳,制作成卡片或者是进行重复记忆教学的方法,来加强学生对于理论知识内容的掌握、运用,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药物化学学科还是一门具有现代高科技知识信息的学科,因此,学科中药物名称、结构等知识内容中,肯定包含有现代科技信息或者与之相关知识部分,针对这一情况,也可以在教学中采用双语教学的方法,增加学科学习的趣味性与知识性,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能够对于学生的外语能力进行培养和锻炼,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2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 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学环境,是取得理想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老师注意在教学中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不仅有利于教师教学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还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形成自主性的学习习惯。 2.1 营造良好教学氛围的方法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营造较为良好的、利于教学开展与学生学习的教学氛围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游戏教学法进行教学开展、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生活实例、启发式教学等,都有利于在教学实践中,激发出学生对于知识内容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与质量。但是,这里要进行主要论述的药物化学教学氛围营造方法,是以问题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与教学知识相关的问题设置,在对于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指导的情况下,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综合素质进行培养,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与质量。 比如,在进行药物化学学科的缩合鞣质知识内容的教学时,就可以引用生活中的实例,像苹果削皮放置一段时间后容易变色,在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与对于生活实例的兴趣性后,进行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设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启发学生积极进行思考,最终得出具有缩合鞣质成分的物质中,缩合成的红棕色高分子不溶于水的结论,还可以通过这一问题设置与启发教学的过程,引导学生积极发现生活中其它与缩合鞣质有关的实例,培养学生的积极思考与创新思维等能力。这样通过问题设置、启发解决、主动思考等过程,使得整个教学过程中紧凑的教学步调与环环相扣问题设置,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自主性培养都有积极的作用,还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思考与创新能力。 2.2 营造良好教学氛围中的注意事项 在通过上述方法,进行良好的教学氛围营造下的教学与学习中,需要注意的是,进行问题设置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通过学生的主动思考精神,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对于教学知识与内容的理解、掌握和运用。所以,在以问题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过程中,老师尤其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引导性解决问题,使学生明白虽然要得到问题的答案,但是能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更重要,讲清问题的解决原理更加重要,这也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化学与药物论文:《中药化学》与《天然药物化学》教材异同简析 【摘要】从《中药化学》与《天然药物化学》两门学科的理论基础及研究内容两个方面阐述了两者教材的异同。两者分别属于中医药与西医药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但两者研究的主要内容都包括提取、分离、结构鉴定三个方面。由于这两门学科的特殊性,它们都起着沟通中西医学桥梁的作用。 【关键词】《中药化学》;《天然药物化学》;异同 在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近10年时间里,笔者既教授了《中药化学》,也教授了《天然药物化学》。就理论层面而言,两者分属于不同的理论体系:中医药理论体系与西医药理论体系。但两者研究的内容有很大的相似性,主要都包括提取、分离、结构鉴定三个方面。同时,两者都扮演着十分特殊的角色,它们都属于沟通中西医学的重要学科。之前还未见有对两者本科教材的对比分析,在此笔者对此进行了一简要的比对。 肖崇厚主编的《中药化学》是经典教材,目前仍在使用。书中首先就对中药化学进行了明确的定义,中药化学是一门结合中医中药基本理论,运用化学原理和方法来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的学科。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又组织了一批专家编写了一期《中药化学》教材,这就是匡海学主编的《中药化学》。同样的,这本书也首先就对中药化学进行了明确的定义,中药化学是一门结合中医药基本理论和临床用药经验,主要运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及其它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等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的学科。从两者定义的差别,可清楚的看到学科的发展。两本书的内容也有较大变化,肖崇厚主编的《中药化学》教材中有较多的中药研究实例,包括比较详细的提取分离流程图等。而匡海学主编的《中药化学》中减少了中药研究实例,同时减少了实例中的流程图;但增加了生物合成的内容。并在最后增加了一章新的内容: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在这一章,作者明确提出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可搭建中西医结合的纽带和桥梁。对于中药的研究,妥帖的办法是在正视中药复杂性和整体性的基础上,通过深入细致而又提纲挈领的办法对其药效物质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既不要让复杂性、整体性搞得昏头昏脑,又不要过分追求简明清晰而顾此失彼。 同样的,吴立军主编的《天然药物化学》教材开篇也对天然药物化学学科下了定义:天然药物化学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并对我国的中医药事业做了简要的介绍。各章节的内容基本能反映最新的研究状态,提取分离与结构解析并重,在阐述基本原理的同时,适当的举一些研究实例。最后一章是天然药物的研究开发,首先介绍了从天然药物或中药中开发新药的五种形式。这五种形式涉及药物研发的各个层次,当然也包括中药复方的开发研究。 由于《中药化学》与《天然药物化学》属于不同的理论体系。一般而言,选择《中药化学》作为研究方向的同仁一般中医药方面的知识要强一些;而选择《天然药物化学》作为研究方向的同仁一般化学方面的知识要强一些。《中药化学》偏重于对于一些传统、重要的中药材中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天然药物化学》偏重于提取分离手段、结构鉴定方法的研究、新化合物的发现等。 综上,《中药化学》与《天然药物化学》学科均是沟通中西医学的桥梁。因此,学好这两门课程十分重要。因为涉及中西医两个理论体系,所以更需要大家的通力合作。 化学与药物论文:有机药物化学课程群的构建与改革 【摘 要】在“大药学”模式培养复合型药学人才的背景下,针对当前药学教育的要求和自身的教学实践特点,以培养复合型创新药学人才为目标,紧紧围绕“新药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这一主题,构建了有机化学与药物化学紧密结合的有机药物化学课程群体系,总结了课程群的建设与改革情况。 【关键词】药物化学;有机化学;课程群;教学改革 为适应21世纪药学人才的培养需求,各高校纷纷对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进行了改革。按照“大药学”的模式培养复合型药学人才,以拓宽药学人才就业面的理念也已被社会广泛接受。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淡化课程意识,注意课程之间的交叉渗透,使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进行课程群建设的教学改革已经成为目前药学教学的发展趋势。 1 构建有机药物化学课程群的指导思想 药物化学是一门与生物学、化学、医学等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的应用性学科,是药学专业重要的专业课,其课程建设已成为药学专业课程建设中的重点[1]。该课程对于药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理论联系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更有效地深化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就更多地需要考虑到专业基础课程-有机化学和专业课程-药物化学在实验和理论教学过程中的衔接、优化和提高等问题。各高校开展了药物化学课程群的建设,但将专业基础课程-有机化学与专业课-药物化学两门课组建成课程群并不多见。鉴于有机化学和药物化学二门课程之间相辅相成的密切联系[2],针对当前药学教育的要求和自身的教学实践特点,以培养复合型创新药学人才为目标,我们进行了有机药物化学课程群体系的构建与教学改革。 有机药物化学课程群的主要课程包括:药物化学、有机化学、药学文献及专业外语。其中,药物化学为专业课程且是主干课程,有机化学是专业基础课程,药学文献及专业外语是专业课的后续课程。课程群的构建紧紧围绕“新药创制方法与原理”这一主线开展,教学内容涵盖药物的设计与发现、药物合成原理以及文献与外语的应用,各门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相互渗透与深化。 2 构建课程群的措施与实践 2.1 理论课程群的措施与实践 在以往教学中,药物化学与有机化学课程设置的时间间隔较长,二门课程之间不注重交叉融合,使得学生在学习药物化学的时候不能很好的回顾与理解与有机化学相关的知识点,严重影响学习效果。为此,理论教学方面,有机药物化学课程群以“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密切结合”为切入点,体现“以药物结构为基础,以药物研究实践为目标”的特色,整合原有课程内容。药物化学课程是该课程群的核心课程,我们以“新药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为出发点,突出新药创制方法的理念,紧紧围绕这一主题开展相关“药物篇”的学习;有机化学是药物化学的学习基础,其上半学年课程侧重化合物的结构与反应原理,其下半年课程结合药物化学中的药物合成部分授课,侧重药物合成方法。通过有机药物化学课程群的建立,促进药学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交叉融合,加深学生对大药学的理解,拓展学生知识结构,提高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有利于复合型药学人才的培养。 2010年上半学年,我们以08级药学专业学生为授课对象,实践了有机化学课程中药物化学内容的引入,比如在讲述酮类化合物时,缩酮在有合成中是一类重要的化合物,在一些唑类抗真菌药物中也有缩酮的结构,授课重点由有机化合物的官能团到药物、药物的合成,最后再介绍构效关系研究,这样就可以将有机化学与药物化学的知识点进行有机整合。在2010年下半学年,我们以07级药学专业为授课对象,在药物化学课程中,更加注重有机化学与药物化学二门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从结构分析入手,推断该药物的理化性质、合成以及合理的结构改造,同时,还十分注重理论课程与药物的研究与实践过程之间的联系。授课教师打破教科书传统的框架与要求,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注重新药研发的理念与方法,从众多药物研究与发现的案例中总结归纳出经验与规律。比如,先导化合物的发现途径、优化方法、新药设计的方法等内容,都作为整个课程中始终穿插于体现的知识点,这样会提高学生在新药设计与研发方面的敏感度,提高对药物发现的理性认识。 2.2 实验课程群的措施与实践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实验课程过于从属于理论教学,以验证课堂教学理论为主要目的,对实验课重视程度不够,有时还存在理论和实践相互脱节的问题。且近年来理论教学内容愈来愈深入,在教学实验室里验证课堂学习内容几乎是不可能的,应该重新认识实验课在药学教育中的地位。为强化实验课程,提高资源共享和使用效率,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我们将有机化学实验和药物化学实验整合成为系统的实验体系,单独设课,形成“有机药物合成实验模块”,使内容有一定的连贯性及渐进性,实验教学减少了验证性实验,增加了综合性、研究探索性实验的比重,加大了实验、实践教学的学时数。 具体改革与措施如下:(1)改革后的实验课程体系包括基本操作实验、有机合成实验、药物合成实验、综合性实验和研究探索性实验。这样的实验布局有利于强化实验教学,系统训练学生实验技能;(2)原有的药物化学实验课程反应类型较单一,我们对药物合成部分实验进行了调整,删掉环境污染大、反应类型单一的实验,加入环境友好、综合性强的新实验内容,调整后的实验内容为阿司匹林的制备、普鲁卡因的制备、磺胺醋酰钠的制备以及苯妥英钠的制备;(3)开设了新型的探索性实验课程,以往我们开展的综合技能实验是阿司匹林的合成、质量分析及其片剂的制备,但该实验与原有的药物化学实验内容重复,不能充分体现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的理念。因此,我们实施新的探索性实验项目——“萘普生的拆分、分析、制剂及药理活性检测”,该实验体现了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剂学与药理学的交叉融合,能够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了解药物研究、设计与生产的基本流程。尤其重要的是该实验项目是我院与江苏恩华药业、徐州市化工研究所进行企业合作开发的“拳头产品”,这为该实验项目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地技术保障。这种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能使学生得到实验技能的全面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药品质量意识,能对所学知识有系统性的认识,能将各相关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 此外,我们注重实验教学与药学文献与专业外语课程的结合,一方面用双语进行实验教学,讲解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强化专业词汇的学习与积累;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自主设计药物合成路线,并按照论文格式书写实验报告,加强文献查阅与论文写作能力。 2.3 实践课程群的措施与实践 在实践教学方面,我们十分注重让学生参与药物研究与发现过程。具体措施如下:(1)以校企合作实验室为平台,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3],采取导师责任制,根据学生特点制定培养计划,利用课余、周末以及寒暑假时间,以参与导师课题的方式,在实验室与校企合作单位参与药物研究实践过程,让学生在科研实验室感受药物的研究与发现过程。(2)依托医药企业中试基地进行实践教学。目前,我院已经与多家制药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合作开发了一系列项目,这为学生的实践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们定期组织学生到医药企业进行参观、学习,让学生切实感受生产的工艺流程,缩短理论与实验、实验与实际生产的差距。比如,我们带领学生重点参观了萘普生的生产车间,对药物萘普生的生产设备、工艺流程等方面与公司生产技术人员进行了学习交流,同时,相关指导教师对萘普生工业化投产进行了技术指导。(3)开展“药物研究、实践与应用”相关的讲座。邀请国内外学者、制药企业研发人员来校进行讲座,由企业人员介绍企业的生产、经营、产品研发等现状,增强学生对职业的认识和定位。 2.4 加强教学管理工作 我们不仅在授课内容上进行了改革,还在授课方式上进行了调整。教研室所有专业教师都讲授药物化学与有机化学二门课程,通过对二门课程的系统讲述,可以让教师更深层次的体会二门课程之间的联系,从而迸发出新的学科融合点。 我们根据课程群的教学内容与特色,面对不同专业的要求,重新修订了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明确提出“注重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坚持按照教学大纲进行集体备课,讨论授课内容中课程之间前呼后应的紧密联系。为保证教学质量,教研室内部还设立了教学督导小组,对课程群的任课任课教师进行教学评价,以提高整体的教学水平。 3 课程群建设的效果 3.1 科技创新平台的建立 课程群的构建基于对药学类大学生的培养出发,打破行业壁垒及学科壁垒,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并与企业合作积极建立教师科研成果转化中试基地,使之成为开放、高效、有序的校内科技创新平台。该平台包含药物基础研究、新药临床前研究、新药临床研究等三个子科研平台的药物研究与技术开发平台,并使之成为了能够面对大学生实践创新的又一个开放、高效、有序的科技创新平台。 校企双方利用共建的实践教学中心与实训基地,共同制定学生实践教学培养方案,共同参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共同进行新产品的研发及医药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将真正实现产学研的融合,可为徐州乃至周边地区提供优秀的教学、科技服务与产业化转化平台,具有技术实力强、影响面宽、受益面大的特点。通过校企双方的积极运作该平台,以教师为代表,大学生为骨干的实践创新团队已与企业签定横向课题10项,总金额253万元;进行了4项成果转让,总金额16万。申请专利7项,已授权2项。 3.2 教学质量 课程群的建设激发了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得到显著提高,所取得的教学改革效果显著。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学生对于普遍反应改革后的课程给予较好的评价。研究成果“校企协同创新机制下培养药学应用型创新人才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获得2013年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此外,教师获得省级教育教改课题2项,发表教学改革论文9篇。 3.3 人才培养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获得了3项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优秀毕业设计(论文)优秀毕业团队奖,获得了3项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优秀毕业设计奖;学生参与发表了10篇SCI、EI收录论文;2012年,学生获得了3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学生多次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10级药学专业本科生黄荣荣与吴彦等同学的“木犀草素对慢性不可预知性温和应激所致小鼠抑郁的改善作用”获得江苏省第一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成果(项目)交流会的参展邀请;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也参与基于企业需要的课题,与指导教师共同完成了“素及其衍生物对糖尿病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保护作用”、“D-萘普生及其中间体药物综合利用研究”以及“七氟醚麻醉药效及安全药理的对照研究”等研项目,通过教师的悉心栽培,学生的不懈努力,学生得到了学校和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并且有多名同学就业于合作企业。 我们依靠校企协同创新机制,有效地开放校内和校外科研实践平台,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在该模式培养下,经过层层选拔,脱颖而出,2名优秀学生将赴新加坡国立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4 课程群的创新点 4.1 加强了学科间联系,提高了教学质量。课程群根据药学各学科性质和特点,在国内药学教育中率先提出以有机化学为基础,以药物化学为目标的的有机药物化学课程群。课程群的建立改变了以往教学中各门课程联系松散,缺乏统一完整的教学指导思想的状况,突出了有机化学基本理论在课程群教学中的基础服务作用,也突出了以药物化学为目标的课程指导作用,对药学教学改革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4.2 能解决学生基础课学习中目的性不强的问题,提高他们的求知欲及对专业课学习的兴趣,能加强学生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深入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达到“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要求。提高了药学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了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建设,符合创新型药学人才的培养目标,同时也为培养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医药兼备的复合型药学人才做出贡献。 4.3 有机药物化学课程群的建立,促进了知识的前后呼应,相互渗透,提高总体教学效果。同时通过有机化学和药物化学教学体系的结构重组及实验践教学改革,打破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本为中心的“三中心”传统教学模式,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树立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也促进学生与教师的双向交流,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对于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与综合素质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5 总结 总之,有机药物化学课程群的教学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正在成长,仍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改进和总结。我们会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摸索和总结新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药学人才。 化学与药物论文:天然药物化学基础理论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摘 要】天然药物化学基础是药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作为一门连接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承上启下的重要学科,教学质量的好坏将对学生能否系统的学习好本专业知识起着关键作用,关系到中医药学校药学专业的生存和发展以及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人才素质培养。通过对天然药物化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从事药学专业岗位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提高学生适应职业岗位变化的能力。 【关键词】天然药物化学;教学;实践与探索 天然药物化学基础是应用现论和方法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它以化学和生命科学为基础,同时涉及有机化学、中药炮炙学、药理学、药剂学、药物分析学等多个学科。由于天然药物化学基础涉及的学科较多,药物种类繁多,加上天然药物化学内容本身的特殊性,如药物结构式多,复杂难记;药物性质多,相似难分辨等等。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参考一些专家的学科教学经验,从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和评定方式三个方面谈谈两年多在药物化学理论教学的实践和体会,就提高教学效果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愿与同行切磋,望批评指正。 1.有效全面的课前准备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夫子就说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上课也是一样,课堂教学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收到应有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前准备工作是否充分有效。上课时需要的是饱满、高昂、振奋的精神,稳定、踏实、集中的情绪,这与课前准备有很大关系。笔者认为教师在理论课的课前准备应该做到有效和全面。 有效指的是教师对有关专业理论知识的有效备课。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教师一辈子都在备课。”在我看来,对于刚刚走上讲台的教学新兵,无论是讲新课,还是讲熟课,都十分重视备课,把备课看成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和基本保证。在实践中,我领悟到有效教学、有效课堂的前提基础应该就是有效备课。教师在借鉴不同版本教材的内容及教学课件的基础上,不断自我更新和完善,使教学内容丰富而与时俱进。天然药物化学基础是一个不断随着时展和进步的学科,需要我们不但要熟悉所选用的教材,还需要我们随时获取新的学科发展动态。课前备课固然重要,但课后反思,进行二次备课,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熟与提高。 全面是指教师除了熟悉教材,精心备内容还要备学生,充分认识到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学校、教师自身的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即所谓“因材施教”。笔者还认为教师应不断自觉学习,全面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尤其是承担专业教学任务的年轻教师,要经常观摩经验丰富教师的教学,学习他们的教学设计和因材施教的能力,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层次与教学水平。 2.天然药物化学基础是研究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学科,而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非常复杂,种类繁杂、数目庞大,有机药物结构抽象复杂,各大类药物几乎自成体系,各章节缺乏逻辑上的连贯性,这些都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如何使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掌握这些理论知识谈自己的体会。 2.1温故知新,融会贯通 天然药物化学与基础化学知识、相关课程基础知识紧密联系,学习中要将新课学习与旧课复习结合起来。例如在学习生物碱时,复习相关杂环化合物常识;学习香豆素类化合物时,复习相关内酯的通性等等。这样,才能将具体化合物的基本概念、基本结构与性质很好地联系起来,便于领会理解。 2.2设悬疑启发,导入新课 悬疑启发式教学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积极探索与思维[1]。在教学中,教师在恰当的时候置疑,给学生以悬念,诱发其想象,激发其思维。例如在学习蒽醌类化合物时,先播放中药图片:芦荟、大黄、番泻叶,然后提问学生:“它们共同的药理作用是什么?”同学们积极性很高,说有泻下的作用。然后我会继续问:“泻下作用的物质基础是什么呢?”最后我会导入新内容,跟我们今天所学的蒽醌类化合物有关。“问题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掌握知识、深化知识、形成能力[2]。 2.3以药物的发现发展史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将药物的发现及发展史以小知识传授,增加药物化学内容的趣味性、可读性和实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1820年在黑豆中发现了香豆素,具有枯草香味,长期以来由于香豆素的芳甜香气,并因最早从豆科中提取而得名。现广泛用作食物、化妆品及药品的香料,也用作化妆品的增白剂。皮亚尔说:“一切有成效的工作都是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的。”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使学生放松身心,燃起思维火花,以极大的热情快乐进入教学活动。 2.4合理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天然药物化学所涉及的有效成分具有分子量较大、结构多样复杂。如果使用传统的板书教学方法,很难表现化合物的真实立体结构,这时,如果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化合物的结构用3D显示,将枯燥的学习内容变得生动、直观,不仅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生的思维能力。当讲到细节内容时,没必要在幻灯片上显示,教师可提示学生参考教材并用板书的教学方法加深学生记忆。 3.评定方式 专业课程教学常常采用一学期安排期中、期末考试的形式来考核学生,无形中造成了学生平时不好好学,考试时“临时抱佛脚”的应试型教育。因此,笔者在安排期中、期末考试之外,还安排一些不定期的理论课的课前提问和各种形式的检测,帮助学生尽快掌握课程重点难点,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及学习的思维能力。课前提问主要涉及前一次课的重要知识点的回顾和复习,以抽查提问形式为主,提问成绩结合期中、期末成绩折合后加入期末课程总评成绩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科学素质和职业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并鼓励学生参与执业资格考试和职业技能的认证。 4.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天然药物化学是临床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它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3].目前由于课时有限,尤其是思想上的不重视,然而教师只有理论教学,没有实验课教学是远远不够的。事实证明,实验教学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更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生应用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因此,年轻教师在以后的药物化学教学工作中要安排实验课,认真做好实验课的准备工作,不但要加大对学生医药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提高。 (2)在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医药领域发生了新的变化,现探讨卫生职业院校的药学教师如何深入医院临床成为"双师型"教师,既是教师,又是名副其实的药师,提高临床实践技能,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药学人才[4]。所以,希望并支持学校定期给年轻教师到药厂、医院实习培训的机会。 化学与药物论文:药物化学中添加氢与指示氢教学难点解析 摘要:根据近10年来药物化学教学实践经验,详细论述了药物化学命名过程中的教学难点——添加氢与指示氢,对比了二者的异同,并分别总结了教材中用添加氢与指示氢命名的药物,使学生能熟练运用添加氢和指示氢对药物进行化学命名。 关键词:药物化学;添加氢;指示氢;教学;难点解析 药物化学(Medicinal chemistry)是一门发现与发明新药、合成化学药物、阐明药物化学性质、研究药物分子与机体细胞(生物大分子)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综合性学科,是药学、制药工程、药剂、临床药学等相关专业的专业必须课程。药物化学课程的讲授主要是各类代表药物,而药物的讲解又是从化学结构和化学名入手。药物的化学名可有利于准确的掌握药物结构、研究药物的化学性质、查阅药物文献等,因此,药师必须掌握药物的化学名。添加氢(Added Hydrogen)与指示氢(indicated Hydrogen)是复杂环系药物化学命名中常用的,可更清楚的标示环系的结构。药物的化学命名是以中国化学会有机化学命名原则来命名,对于药学本科生已经先修过有机化学,基本的命名方法已经掌握,但是没有涉及到更为复杂的添加氢、指示氢的知识点,笔者在教学中经常遇到学生使用“指示氢”和“添加氢”命名药物时相互混淆,概念不清。以下笔者结合“添加氢”和“指示氢”的定义对比二者的异同,并梳理这2个难点的教学思路。 一、相同点 二者都是在稠环或杂环等环系中使用的命名方法。 二、不同点 1.概念不同。添加氢:在环系上为了提供结构特征而添加的两个氢中的一个,不是结构位置上的那一个。如异戊巴比妥在命名中采用芳杂环嘧啶作母体。为了提供嘧啶环的结构特征而添加了6个氢,饱和了3根双键,分别为1、2位,3、4位,5、6位之间的双键。按照命名规则,应把最能表明结构性质的官能团酮基放在母体上。为了表示酮基(=O)的结构,在环上碳2,4,6均应有连接两个键的位置,故采用添加氢(1H,3H,5H)的表示方法。所谓添加氢,实际上是在原母核上增加一对氢(即减少一个双键)。本例的结构特征为酮基,因有三个,即表示为2,4,6-(1H,3H,5H)嘧啶三酮。2,4,6是三个酮基的位置,1,3,5是酮基的邻位。见图1。 指示氢:又称为定位氢,是指已经达到了最大不饱和程度的环,由于饱和的原子位置发生变化,而导致了双键位置异构。这样为了区分环内双键位置异构体,就用指示氢指示出饱和原子的位置。主要用来表示环上饱和元素的位置或用来指示主要功能基。如吡咯环为五元环,最大不饱和程度为环内2根双键,由于饱和原子位置不同,可出现3个异构体,用指示氢来表示以示不同。1H-吡咯表示吡咯环上饱和元素在1位氮原子上,2H-吡咯表示吡咯环上饱和元素在2位碳原子上,3H-吡咯表示吡咯环上饱和元素在3位碳原子上,2H-卓酮表示卓环上2位为饱和元素,且2位酮基为主要功能基。见图2。 2.表示方法不同。添加氢:由定位号和斜体大写字母H,加上圆括号组成。如异戊巴比妥化学命名为:5-乙基-5-(3-甲基丁基)-2,4,6-(1H,3H,5H)嘧啶三酮。见图1。 指示氢:由定位号和斜体大写字母H组成。如地西泮化学命名为:1-甲基-5-苯基-7-氯-1,3-二氢-2H-1,4-苯并二氮杂卓-2-酮。见图3。 3.置放位置不同。 添加氢:置于结构特征定位号的后面。 指示氢:置于环系前面。 三、总结 药物化学教材中具有添加氢的药物有:异戊巴比妥、毛果芸香碱、咪唑斯汀、盐酸地尔硫卓、氯吡格雷、昂丹司琼、氟尿嘧啶、盐酸阿糖胞苷、青蒿素。 药物化学教材中具有定位氢的药物有:地西泮、卡马西平、盐酸氯丙嗪、氯氮平、盐酸丙咪嗪、咖啡因、毛果芸香碱、盐酸多奈哌齐、溴丙胺太林、哌仑西平、氯雷他定、咪唑斯汀、氯沙坦、洛伐他汀、华法林钠、多潘立酮、西咪替丁、奥美拉唑、吲哚美辛、吡罗昔康、塞来昔布、泰利霉素、氟康唑、利巴韦林、阿苯达唑、青蒿素、氢氯噻嗪、生物素。 综合以上所述,添加氢和指示氢均是在环系中用来对药物化学结构命名的,二者很容易混淆,在教学中如果给学生系统详细的讲述清楚二者的不同,学生就能牢记在心,对于后续药物化学名称的学习中如果遇到了,可反复复习巩固,比如可在第一次给学生讲授添加氢、指示氢时就让学生注意积累总结,把教材中看到的添加氢和指示氢分别记录下来,作为平时作业。平时上课时间也可以邀请同学上台讲解某个药物的命名,如此一来,课程结束时候学生就能彻底掌握并熟练运用添加氢和指示氢对药物进行化学命名了。 化学与药物论文:“化学与生活”模块中《正确使用药物》的课堂教学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化学选修一《化学与生活》第二章“促进身心健康”第二节“正确使用药物”。这一模块内容主要针对文科生,这类学生因为化学基础差、抽象思维能力弱等多种原因对化学学习有畏惧感而选择学习文科,将不参加高考的化学课边缘化,对化学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灵活运用生活素材,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创造力,综合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创设情境和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让学生体验学习化学的乐趣。“化学与生活”模块的内容较简单,降低了化学学习的门槛,与生活联系比较紧密,学生通过学习生活中的药物,可以学会正确使用药物,树立科学用药的观念,体会到化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 一、教学设计指导思想 本教学设计首先依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对“正确使用药物”的要求:“通过实例了解某些药物的主要成分和疗效”;“实验探究:抑酸剂化学成分的检验,查阅资料:常用药物的成分、结构与疗效”。 依据有意义学习理论,教学中寻找新知识的生长点,架设新旧知识的桥梁,充实完善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阿司匹林化学性质、可溶性阿司匹林的制备的学习可从“结构决定性质”这一规律出发,在得知阿司匹林的结构基础上,分析化学性质,并利用其性质为人类更好利用。新知识在原有知识基础上自然得到生长,取得最优的学习效果。 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联系起来。对于高二学生而言,他们已经在必修一中了解了常见的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在这节课上可以将这些知识与本节内容有机结合,设计探究实验。例如胃酸中的主要成分是盐酸,和盐酸反应的物质就已经学习过,并在这些物质中发现适合做抗酸药的成分。此外必修二学习到的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官能团的反应与生活中阿司匹林的使用、制备、不良反应紧密联系,运用化学知识,正确阅读药品说明书,使学生已有的化学知识在本节课中得到应用和升华。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中首要的就是关注学生的发展,体现学生主体,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本节课中让学生做小主人,分享他们了解的药物疗效和注意事项,了解他们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他们熟悉的药物,共同学习制备家庭小药箱,紧密联系生活,激发学生兴趣。同时灵活运用教材中的科学探究和科学史话,设计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探究实验。 总的说来,本节课的设计是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在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三大基本理念引领下,以有意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应用多媒体、小组讨论、实验探究等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设计。力求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紧密地将化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以及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设计思路 基于上述指导思想,确定本设计的知识线索、学生认知线索、问题线索、情景及学生活动线索如下: 三、课堂教学反思 1.学生对本节内容的兴趣比预想的要高,学生对于生活中常见的药品了解很多,虽然很多疗效和不良反应并不熟知,但是通过生活经验和电视等媒体的广告中他们也了解一些药品的知识,因而激发了他们很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在课堂伊始让学生讨论熟悉的药品和效果时,讨论很积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寻未知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在课的开始,向学生提出“你是否知道你们家的家庭小药箱都有哪些药物”后,学生不能完整地回答出来。在课程结束的时候再回到这个问题上,并通过多媒体展示各个种类的药物图片,引导学生分类,一边区别处方药和非处方药,一边完善自己在前面列出的药品名单。首尾呼应,通过这节课的知识解决的前面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阿司匹林的成分、结构、性质、制备、不良反应是本节课的重点,而且不易记忆和掌握。在这里选用说明书的方式,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学会从哪些角度阅读药品说明书,并且通过说明书上面的结构式,推知其化学性质。用化学知识从药物的组成和结构的角度分析购买药物的意识,将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运用“结构决定性质”这一规律,在复习必修二有机化学知识的基础上学习阿司匹林的相关性质和应用。 4.将教材中的科学探究设计为情境的探究,提出:如果现在有两个因为胃酸过多而胃疼的病人,一人有胃溃疡,一人没有胃溃疡,有两种抗酸药,怎么知道给他们吃哪种药?引出对抗酸药化学成分的探究。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调用必修一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最后当学生知道探究的药品是他们熟悉的“斯达舒”的时候,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亲切感,体会到生活中的化学知识的应用。 5.在学习药物的使用过程中,向学生强调要科学用药,因为所有的药都有副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念。关于的危害选择了国际禁毒日的宣传片,通过视频的形式提高学生的专注力和直观感受,使学生意识到的危害。 化学与药物论文:天然药物化学探究性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摘 要:从两个方面阐述了天然药物化学的探究性教学。在理论教学方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改进教学方法、手段相结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教学方面,规范实验操作,提高动手能力。教师要不断加强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关键词:天然药物化学;探究性教学;实践 天然药物化学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技术研究生物活性物质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提取分离、结构鉴定、生理活性、药物开发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是高等医药院校药学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在整个药学教育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它要求学生综合应用以前所学的化学知识,掌握天然药物的提取分离及结构鉴定的方法,是学生普遍反映内容繁杂、难以掌握的一门学科。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门课程,达到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总结出探究性教学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的有效方法,并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这里仅做探讨。 一、理论教学方面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1)结合自身的实际,调动学生积极、自主地学习,强化学生学习天然药物化学的过程。学生刚接触专业课可能会对此部分的理解出现困难,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最终会无意识地对这门课程产生抵触情绪而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在天然药物化学的讲授过程中,在课堂上设计一些贴近生活的小问题,比如水煎中药、罐泡药酒的例子,学生很自然地对这些问题产生了兴趣,就会提出问题,想探究里面的奥秘。另外,为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向学生介绍天然药物的研究进展,并把自身科研工作及体会介绍给学生,从实验课题的选择,文献资料的查询,到药材的采集、干燥及粉碎,预实验,再到整个实验过程及实验中发生的趣事等等,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在授课时要根据高职学生特点由浅入深,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通过给学生介绍天然药物化学成分成功应用的例子,如青蒿素、复方丹参滴丸、西瓜霜等,让学生清楚这门学科对今后职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在讲到药物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时,可以讲王老吉、加多宝等大多数广东凉茶都是用煎煮法来提取的;讲极性时,举例胡萝卜素可以促进骨骼及牙齿健康成长、维持和促进免疫功能等,而胡萝卜炒肉正好满足了部分人想要摄取胡萝卜素又不愿意吃胡萝卜的心理,引申出胡萝卜素是脂溶性成分,在油脂中溶解度大,进而讲到相似相容原理,最后深入到由于天然药物的极性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方法提取及选择溶剂。 2.注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 (1)采用启发式教学,增加教学互动性 在课堂上采用多问为什么,不断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的积极性。一节课50分钟,如果全部由教师“满堂灌”,学生的思维会僵化,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进行启发式教学,形成学生自觉要求学习的良好氛围。如在讲解黄酮类化合物时,可以先提问,为什么称为黄酮?接着问,为什么会呈现黄色呢?是不是所有的黄酮类化合物都是黄色呢?用一连串的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化合物的颜色和化学结构的关系;另外,我们在讲述生物碱这个章节时,采用启发式教学,先复习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再启发学生根据生物碱的性质思考其可能的提取分离方法,通过提问、设问等灵活多变的形式直接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过程。经过问与答,加深学生对两类化合物的结构特点、理化性质、提取方法的理解和记忆,学生普遍反应效果较好。另外,适当安排一些讨论环节也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如讲到黄连中的生物碱——小檗碱时,让大家讨论黄连和双黄连有什么区别,最后再强调两者有本质的区别:黄连是指毛茛科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或云连的干燥根茎,而双黄连是金银花(又称双花)、黄芩和连翘的简称,这种提问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2)运用多媒体教学,强化教学效果 多媒体兼具文字、图像和视频效果,从学生熟知的药物概念出发,精心制作课件,制作课件时巧妙安排幻灯片内容,在课件中插入大量图片,比如麻黄药材及其有效成分麻黄素、伪麻黄素结构式,人参、三七中的皂苷成分等,然后提出问题:如何从天然药物中寻找活性成分,天然药物化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便自然引出?第一次制作的演示课件应注意检查播放效果,如字体的大小、颜色、链接、动画效果是否有色差等,上课时提前到达教室自动放映一遍,教师站在教室后面,若有颜色不搭配或不清楚及时修改,经多媒体演示后,直观、清晰,便于理解和掌握。 二、实验教学方面 1.规范实验操作,注重技能操作 实验教学是天然药物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天然药物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直接影响到学生毕业上岗后的动手操作能力,因此在实验前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实验要求规范操作。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动手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可采取以下方法:比如做实验“槐米中芦丁的提取”,要求学生先查阅与芦丁、槐米有关的文献,老师提出几个具体的问题或要求,例如芦丁的来源、结构、理化性质等,分组讨论并设计提取方案,然后学生分析、比较所选方案的优缺点,最终遴选出最优方案,再进行实验。这使得学生主动去思考,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然会提高,而且能够培养一定的科研思维能力,实验效果明显变好,使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就业中更胜一筹。 2.认真思考,充分利用实验空余时间 高职高专药学专业主要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这就要强化学生对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研究中涉及的基本技术和技能的充分理解和系统掌握,看似简单的实验,其实都是建立在认真思考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做实验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而且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进一步掌握理论课所学习的原理,结果发现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为天然药物化学成分提取、分离过程较长,中间会有一些空余时间,可以充分利用实验空余时间查漏补缺、进行操作练习、补充新知识等。在实验中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地做好原始记录,完成实验后,自己总结实验结果、书写实验报告,写明实验原理、步骤及分析实验成功或失败的原因。 三、加强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教学过程的再认识和再思考。学无止境,对于教学方法探讨也是无止境的。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林崇德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学生上课是为了学习,并非观看教师个人表演,教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教学,不断寻找有效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前精心准备,充分备课;课上积极引导,努力启发;课后有的放矢,积极实践,教师必须善于总结经验,多进行教学反思,大胆创新,不断完善和改进教学工作,这样才能提高药物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让学生爱上天然药物化学并学好天然药物化学。 (作者单位 贵阳护理职业学院) 化学与药物论文:在药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摘 要】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结合近年来药物化学实验教学经验和体会,对本科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从六方面对药物化学的实验教学进行改进。 【关键词】创新意识 实践能力 药物化学 实验教学 21世纪素质教育成为教育的核心内容,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我国高等学校培养目标所要求的,因此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样也是高等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然而目前,我国高等药学教育教学模式仍然以应试教育模式为主,对学生的实践教学和创新能力培养重视不够。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就必须加强实验教学。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在药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找到问题所在,最终解决问题。 一、运用“引导式、启发式”教学 在药物化学实验教学中改变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地位,使学生通过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等活动来参加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目前药物化学实验以二人组为单位,教师通过引导、启发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使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实验内容选择实验原料和实验仪器,并在阅读实验内容中不断提出问题“为什么要这样操作为什么要这样处理?除了反应原料其他的反应试剂的作用是什么?”。让学生在学习中时刻动脑思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讨论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熟悉实验内容后,进行实验操作,锻炼学生从仪器安装、调试到各项步骤操作完全由学生自己完成。实验结束后,每组推荐一名代表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分析,教师再根据情况适时点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操作、分析、观察能力得到了充分锻炼,探索问题的兴趣增强了,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并且在实验教学鼓励学生凡是都要问个“为什么”,对实验中出现的意外现象,鼓励学生从多方面找原因,进行较为详细的讨论分析。每次实验后可结合理论知识,留下2-3道思考题让学生讨论。鼓励学生勇敢发言,敢于发表不同意见,通过各抒己见,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取长补短,最后达到解除疑惑的目的。在实验教学的不同阶段,围绕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有计划地将探究式教学法引入实验中如在讲授有关理论前先做实验(如:磺胺醋酰钠的合成),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先产生疑问,再将有关理论知识引入讲解,最后通过逻辑推导得出结论,从而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探究心理。对同一问题,还可以设计成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不同答案,以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发展他们的创新的思维。 二、注重培养动手能力 实验教学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能显现和发展创新潜能的有效空间,药物化学的实验教学教师在课堂内尽可能多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机会,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实验操作并根据实验现象和实验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所在,为学生在日后的实验操作避免类似的问题发生,为学生进行药物合成实验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础。并且有利于使学生在实验中创造性地应用专业知识,同时提高生的动手能力。在药物化学的实验教学时允许和鼓励学生实验失败后重做,如果学生实验失败,可以和其他班级一起重新操作或另找时间让学生重新进行实验操作,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实验兴趣和不怕困难的精神。教师全程跟踪整个实验,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并在课后对本节课程进行总结和分析,找出问题的原因,并根据出现的问题调整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因人施教以取得最佳效果。另外,在课上,药物化学所用的实验试剂是需要学生自己亲自动手配制,如10%盐酸或5%碳酸钠水溶液或15%氢氧化钠等常用试剂让学生参与试剂配制等实验准备工作,让他们了解实验的全过程,增强动手能力。 三、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 创新意识的产生,最基本的要求是思维的活跃性,而学生的思维活跃性有赖于学生身心的积极主动的参与。因此。在学生做完一些实验后,布置思考题要求学生尝试将这些实验的反应条件进行改进看看对实验产生的效果。这样可以不断地拓宽学生的思路,去积极吸收新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调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阿司匹林的合成,原料用水杨酸和乙酸酐,浓硫酸做催化剂进行合成。根据学生已学过的酰化反应的原理,我们可以让学生尝试选用其他的酰化剂来寻找更为理想的合成路线。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药物化学实验教学如扑炎痛的合成过程中,制备的中间体水杨酰氯如果放置时间长再与扑热息痛的钠盐反应合成扑炎痛,结果发现反应收率很低甚至反应失败。课后将学生组织在一起进行分析讨论实验失败的原因有哪些,关键的因素是什么,如何对反应进行改进。经分析讨论后得出结论实验关键是制备水杨酰氯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反应条件,确保反应仪器和试剂均是干燥的,一旦有水酰氯会发生水解,同时制备的酰氯不易久置,放置时间过长水杨酰氯易分解导致实验收率降低或实验失败。所以对该实验进行改进,学生对前期实验仪器和原料严格控制无水外,将制备的新鲜酰氯迅速用到反应中,大大提高实验验收率。通过对实验过程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然后得出结论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将解决问题的方案应用到实际中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注重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包括学生对本实验的具体操作、实验结果的处理、对实验过程的总结和实验结果的讨论分析,学生完成实验并认真书写实验报告,教师通过批阅实验报告,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并了解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教与学的相互沟通,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通过实验报告的讨论栏反馈到许多信息,教师提出实验报告的不足和存在问题,学生根据教师反馈的信息对实验进行总结和分析,有利于教学互动,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在实验教学中注重实验技能的考核,具体依据多项指标进行评定,药物化学的实验评定指标包括平时实验报告成绩、实验操作成绩和学生实验考试成绩三部分组成,保证药物化学实验成绩的公平公正,并能客观地综合衡量学生的实验技能。 药物化学的实验课在药物化学的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改革和创新药物化学的实验教学,优化实验内容,使药物化学的实验教学更贴近应用实际,为学生进一步充实药物的合成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药物化学的实验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以实践练习为有效途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热情和学习兴趣,进一步挖掘学生潜能,促使学生在不断拓展知识面、学习新技能的同时,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得到较大的提升,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化学与药物论文:药物化学网络课程教学的建设与实践 摘要 药物化学是一门重要的药学专业核心课程,本文在使用网络平台辅助教学的实践基础上,分析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并对学院药物化学课程网络平台的建设作了总结。 关键词 药物化学 Blackboard教学管理平台 传统教学模式 药物化学是建立在多种化学学科和医学、生物学科基础上,设计合成新的活性化合物,研究构效关系,解析药物的作用机理,创制并研究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药物的一门学科,是药学专业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它与化学、医学、生物学等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药物化学内容涉及药物的化学结构、命名、理化性质、构效关系、化学合成及新药的设计和开发等。药物化学课程药物种类繁多、结构抽象复杂、构效关系难以记忆,这些都使得学生学习普遍感到不易掌握。如何提高学生对于药化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已成为各大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使教育信息的传播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网络教学平台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在不受地域和时间限制的情况下,与学习同伴和指导老师进行形象生动的交流,可自主决定学习进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网络辅助教学乃新时期教育趋势所向,越来越多的重点课程、精品课程以及各类示范性课程都需要借助网络这个平台对师生开放。①因此,在教学中利用网络资源已逐渐成为教师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利用网络技术建立药物化学网络交流平台,不仅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是药学专业教师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 1 开展药物化学网络课程教学的必要性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收者,教师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大纲的设计,信息传递是单向的,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被动地吸收教师传授的知识。教学活动集中在有限的授课时间,极大地限制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拓展和延伸。尽管目前各种教学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PPT软件等已普遍应用于课堂,也能做到图文并茂的效果,进而提高知识的表达能力和授课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信息量。但是其缺点也非常明显,课堂缺乏交互性,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难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这些只是现代化教学媒体代替了教师的板书,在授课内容方面也无实质性变化。②③ 网络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突破课堂授课的时空限制,向学生提供更全面、更广泛的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新知识,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④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教师与学生之间实现了教与学的实时互动,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和教学效果。网络教学模式的引入不仅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以课堂与课堂教学为中心,将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外或课前课后无限的时间。 2 药物化学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 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是由赛尔网络与美国毕博(Blackboard)公司共同开发的一种集声音、图像和文字于一体,以课程为中心集成网络教与学的环境,专门用于加强虚拟学习环境、补充课堂教学并提供互动、交流的网络教学平台。⑤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近年开始大力推行网络辅助教学,引进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一致欢迎。药物化学课程教学团队随即进行了基于此平台的网络课程建设。主要按照课程信息、教学安排、课程文档、作业、互动交流与讨论等几个方面进行。 (1)课程信息:主要向学生介绍药物化学各章节的学习基本要求、教学大纲以及历年教材等。 (2)教学安排:主要向学生介绍本课程的教学进度安排,以便学生有计划地安排预习和复习时间。 (3)课程文档:课程文档与课堂教学相衔接,将教师上课用的PPT、电子文档及相关衍生参考资料上传至平台上,便于学生复习巩固。 (4)作业:作业主要包括各章节在线测试题目、学科相关一些热点新闻的探讨,与互动交流结合在一起,通过线上直接进行答题和自我评分,了解学生对各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5)讨论版:学生可在此版块对本课程教学提出有益的建议和意见,以便药化教研团队进一步完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药化教研团队将国内药化精品课程网站都进行了相关链接,方便学生拓宽视野。 3 药物化学网络课程教学的思考 网络平台辅助教学体系无论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还是教学质量方面,都起到促进的效果。可以使本学院药化教学团队在数年教学积累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在线资源,提升教学效果,成为教师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对于学生而言,网络教学平台为其提供良好的虚拟学习环境,可以更加方便地获取知识,同时大大拓宽了视野,通过在线练习,又能够起到巩固知识的效果。此外BB网络平台提供的虚拟交互功能,大大拉近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教师通过平台现时答疑,也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但是在网络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在孤立的环境中人机对话,容易产生情感缺失。因此,教师必要的引导也十分重要。要注意不能使学生过度地依赖计算机,否则效果会适得其反。 化学与药物论文:高职天然药物化学教学体会与改革探索 摘 要: 天然药物化学是高职高专制药类专业必修的核心专业课之一,在整个制药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执业药师、中药师等资格考试的一门重要课程,因而如何提高天然药物化学的学习水平和教学质量是本专业教师认真探讨的问题。根据本院对该专业学生的培养要求,结合天然药物化学课程本身的特点,作者在教学实践设计中,突出了化学结构式、理化性质、提取分离的教学重点。本文从教学对象的特点、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潜力、改变考核模式等方面进行探索。 关键词: 高职 天然药物化学 教学改革 《天然药物化学》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方法研究天然产物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是整个药学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1],我院三年制高职高专制药类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技术类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常见天然药物的基本化学结构式和理化性质,并能够查阅相关资料,根据理化性质设计适当的提取分离方法。重点突出根据理化性质设计提取分离方法的原理和思路,但是我们面对的教学对象是不断更新的,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已经跟不上学生年龄变化的脚步,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的实践经验,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索,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教学对象的特点研究 “80后”学生淡出大学舞台,“90后”学生成为主体,他们多是独生子女,所以会有一些不好的习惯:自私自利、我行我素、不肯吃苦等,从高中的高压状态一下到大学的自由状态,突然自由的身心不愿再受管束,因而会放纵自己,去尝试以前没有做过的事,如果自控力不强就会陷入游戏、情感、懒惰等无法自拔。当然他们也有优点,比较自信,敢于表现,所以适当地鼓励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2.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因教学对象的改变,教学方法也要做出调整,除了传统的课堂讲授法,添加问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设立兴趣小组,等等,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式接受为主动性出击,学生之间会相互探讨,课间课后也会与老师有相应的交流。 2.1问题式教学 一般来说第一堂课比较重要,引入日常生活中和本课程有较大联系的问题,比如:药酒如何泡制、金银花为什么会有祛痱止痒的功效、樟脑丸的应用、香水的香味来源等,学生自然就能够联想到自己身边的一些问题,继而可以提出问题,从而主动参与课堂学习。也可以在某一章节设计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对于能够提出问题的学生应该给予一定的鼓励和肯定。提出问题意味着他在不断思考。特别是不爱学习的部分学生,更要鼓励参与,不论问题的深浅,这对于活跃整个课堂气氛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2.2案例式教学 在本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案例式教学应该是可以大量应用的,比如:抗疟疾药物青蒿素的提取分离、蒿甲醚的半合成,能够说明民族工业对中药的开发利用的重大突破;鱼腥草、双黄连等中药注射剂的限制使用,其主要原因在于中药注射剂中对有害物质的不严格控制,注射剂中的重金属能引起神经毒性,草酸等能引起脏器损伤,而且各个生产企业的质量控制标准不一致,导致监管困难,这也促使国家对中药制剂进一步重视。通过实际发生的案例引发学生的思考[2]。 2.3讨论式教学 讨论学习可以促进教学目标的形成,在醌类化合物酸性、生物碱碱性的学习中可以设计讨论,教师写几组结构式,学生分组讨论,最后评估总结,学生对酸、碱性强弱的比较会有较深的理解,可以促进碱提酸沉法、酸提碱沉法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对PH梯度萃取法的掌握。 2.4设立兴趣小组 对于部分有学习剩余时间的学生,成立兴趣小组,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查阅相关资料,自己动手设计实验思路,实验室提供场所与器材。2010级部分学生设计了金银花中绿源酸的提取分离、银杏叶中有效成分的提取,虽然结果并不是很理想,但是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激发学生学习潜力 我院位于鄱阳湖畔,有着丰富的天然药物资源,因而有条件举办药用植物图片展的活动。在校园里采摘药用植物,制成药用植物标本,配以采摘图片和相应功效的文字说明,既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知识,又锻炼了本专业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增强了学习的动力,激发了学习潜力。可以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找出这些植物的主要化学成分,分析理化性质,设计提取分离方法,进实验室验证,形成一个学习的整体,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 4.改变考核模式 因教学对象具有的鲜明特点,而且在教学实践中使用了多种教学手段,为了防止学生单纯为考试而学习的被动模式,就必须改变评价体系,增加平时参与活动中的表现分数比重,尤其注重在问题式教学环节、兴趣小组的开放性试验情况、参与标本制作等进行量化,结合期末考试成绩,综合在实践教学中的态度、能力进行评价,最大限度反映学生的综合实力。 5.结语 以上是笔者的教学体会,本门课程是不断发展的,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更好地教给学生更加有用的实际知识,需要药学教育者不断探讨。 化学与药物论文:我院药学专业药物化学课程定位与设计 摘 要: 药物化学是高职高专药学专业核心课程,其课程设计要满足理论和实践教学大纲,使学生具备药学专门人才所必需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药物定性、制备纯化、检验、调剂及合理用药等方面实践技能,同时学好本课程对于全面掌握专业知识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高职高专院校 药学专业 药物化学 核心课程 课程定位与设计 1.课程定位 《药物化学》是一门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药物的化学结构、制备原理、理化性质、体内代谢、构效关系、生物活性和发展新药的科学。其先修课程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后续课程为天然药物化学、药剂学和药物分析,是药学领域的一门重要学科[1]。 高职高专院校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面向医药行业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2]—[3]。因此,《药物化学》课程以必需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为核心,为后续药学专业素质的发展和课程学习提供支撑。课程围绕药物的制备和质量检测的工作过程来组织理论教学,主要内容包括:各类药物的发展、结构类别、常用药物的化学结构、化学名、理化性质、临床应用、药物结构与药效的关系和药物研究开发的途径和方法等,为科学、合理用药、药物调剂、制剂及储存保管,以及学习后续课程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在药物化学实验教学中,模拟实践情境,对实验分组、分工形式、质量评价进行改革,着重训练药物的合成、分离纯化和鉴定技术,突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2.课程设计 2.1课程设计理念 课程设计结合我校学生状况、教学资源等实际,力求达到可操作性、科学性和规范性。汉中职业技术学院药物化学课程标准以(教高[2006]16号)精神为指导,参考了同类高职院校药物化学课程设置,根据我校药学专业教育的实际情况,经多方讨论总结形成的。通过理论与实际应用有效结合,准确把握本门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作用和地位。教学设计和方法选择以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与国家规定的高等职业教育就业岗位要求相一致。 2.2课程教学设计 药物化学教学要求分为三个层次:掌握、理解(熟悉)、了解。在考核试卷中掌握的内容约占总分的60%,理解(熟悉)的内容约占30%,了解的内容约占10%。课堂提问平时作业占期末总成绩的15%,在教学设计中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2.2.1结合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好知识的动力。只有有了探究知识的欲望,才能自觉地学习并学好。比如在讲吗啡时,可以先告知学生吗啡来源于罂粟。学生会产生疑问:怎么可以用来治病?为什么?在使用过程中有无限制?引起学生探求答案的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2.2.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易学易记。 以药物结构为主线,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逐步学习、理解、掌握识。分析药物的结构特点(有哪些特征基团),由药物的结构分析药物的性质,由药物的性质分析药物的稳定性,由药物的稳定性分析药物的贮存原则,由药物的结构分析药物的构效关系。 通过图示学生能产生联想同时能产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如阿司匹林的思维导入图(见图1)。对于分析阿司匹林的结构,找出其特征基团:酯键和羧基,酯键对应的性质是易水解,羧基对应的性质是显弱酸性,由于易水解产生含有酚羟基的水杨酸而易氧化,与三氯化铁溶液显紫色。没有水解的阿司匹林结构中无酚羟基则没有这两个反应,此反应可鉴定阿司匹林是否水解。阿司匹林易水解,稳定性较差,所以需密封、防潮保存,避免水分的侵入;避光,减少光对它的影响。在其结构中具有游离的羧基,对胃肠道有刺激性而产生不良反应,如对羧基进行结构修饰,使其成酯、成盐或成酰胺,可避免不良反应的产生。这样环环相扣,使学生增强分析问题能力,加深记忆。 2.2.3注重案例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采用案例启发,把教学内容化繁为简,变虚为实,变抽象为具体,以解决课程中的重点难点。如在讲述解热镇痛药章节时给出案例:一个两岁的小孩被心神错乱的母亲送到急诊室,她告诉大夫孩子大约吃了半瓶对乙酰氨基酚片,洗胃后,医生推荐口服5%的乙酰半光氨酸,问:对乙酰氨基酚的代谢途径怎样、产生何种毒性、为何使用乙酰半光氨酸进行急救?此案例必须掌握对乙酰氨基酚的结构、代谢途径、作用机制等重点知识,才能正确解答问题,因此通过案例的分析讨论,可使同学们对各种重点药物的结构、理化性质、代谢途径及如何应用等难点内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记忆,同时能够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4]。 2.2.4重视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的应用。 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5],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药剂学涉及操作车间和很多制药机械,学校不可能具备所有的设备,因此应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技术,制备集图片、文字、声音为一体的课件,全方位展示制药企业的车间设计、设备结构及工作原理,使不易口头表述清楚生产过程能够通过课件演示变得一目了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结语 总之,药物化学作为高职高专药学专业核心课程,应以(教高[2006]16号)精神为指导,课程设计结合学生情况、教学资源等实际,力求达到可操作性、科学性和规范性,满足理论和实践教学大纲,使学生具备药学专门人才所必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培养面向医药行业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化学与药物论文:高职药物化学实验教学与实验室管理初探 摘 要: 药物化学实验是高职院校药学专业的必修课,上好药物化学实验课,不仅对学生完成后续课程的学习至关重要,而且会对他们今后从事的专业工作产生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药学专业 药物化学实验 实验课教学 实验室管理 药物化学实验是药学专业学生一门重要的专业实验课,既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又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1]。为了使高职院校学生更好地掌握药物化学知识,培养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也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打好基础,迫切要求提高药物化学实验课的教学质量,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实验室建设,加强实验室管理[2]。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笔者的工作体会。 1.实验课教学 1.1精选实验内容,构建科学的培养方法。 药化实验着重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实验操作的能力,为将来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往我院开设的药物化学实验大多是药物的性质实验,操作过于简单,而对于药物合成反应则很少涉及。这就造成药物化学实验中常用的蒸馏、回流、萃取、重结晶等基本操作,学生很少有练习的机会,不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必须对之进行改革。我们对实验内容进行了精选,增设了阿司匹林的合成、苯佐卡因的合成、磺胺醋酰钠的制备等实验,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理解的同时,熟悉药化合成实验的过程,掌握一些仪器的使用方法,如电动搅拌机、熔点测定仪等。 1.2做预试验,提高实验课质量。 为保证学生实验得到满意的实验效果,我们一直坚持每次学生上实验课前做预试验,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做好实验记录,为学生的正式实验提供可靠依据,提高了学生实验课教学质量。 1.3科学分组,调动学生积极性。 部分学生做实验态度不认真,积极主动性差,与实验中学生分组安排有密切的关系。以往实验课都是2—3人为一组进行实验,这样做虽然有利于培养学生们的协作能力,但个别不认真的同学每次都是在旁边做些简单的工作,而“技术性较强”的操作则由同组同学进行,结果导致这部分学生动手能力越来越差。为改变这种情况,我们做了一些改革,同组学生虽然在同一个试验台上进行实验,但他们的实验内容是完全不同的。这虽然增加了我们的教学工作和实验准备工作,但是对于督促学生认真实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操作技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1.4完善考核制度,探索科学的考核方法。 认真组织实验考核,不仅可检查本学期实验教学的效果,而且可发现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便不断改进。我们建立了一套综合性实验考核制度,将实验成绩分成几部分,包括实验的理论考试成绩、实验的具体动手操作成绩和实验报告的成绩。通过这种方法,改变了学生重理论轻实验的现象,同时又促进了学生平时认真实验,实验报告书写规范,每次实验能认真分析结果,这种考核方法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掌握实验理论和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1.5采用PBL教学方法。 PBL教学法的全称是“Problem Based Learning”教学法,即基于问题学习教学法,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美国的医学教育[3],[4],是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小组讨论式教学。经典的实施方法是: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小组讨论、课堂讨论、教师总结。对于阿司匹林的合成及质量检查实验,笔者使用了这种教学方式。首先教师把实验最终的目的和实验室已有条件、可使用的仪器等向学生交代清楚后,把学生进行分组,每组单独查阅相关资料,让学生查阅文献,了解阿司匹林的合成及质量检查方法和实验注意事项,然后结合学校实验室条件,设计出实验方案,笔者根据学生的实验设计,指出实验设计中的创新之处和设计中的不足之处。再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确定一个完善的实验设计方案。将PBL教学法用于实验教学中,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学,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独立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2.实验室管理 2.1确保实验室安全。 药物化学实验室,常用到刺激性有毒的物质和腐蚀性的酸碱,易接触到易燃易爆的物质,为了避免实验事故的发生,实验室制定了安全规则。学生进入实验室要先学习实验室安全规则,对实验室的要求要做到人人心中有数,任何人不得在实验室内从事不安全的活动。每次实验课前、课后要检查实验室安全状况,假期时要关好门、窗,检查好水电。 2.2教育学生珍惜仪器。 为加强学生自觉维护仪器的意识,实验室工作人员和任课老师一起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通过讲解和教育,使同学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本明细账。我们通过努力,不仅加强了同学们对药物化学实验课的认识,还逐步使他们养成遵守纪律,爱惜公物,厉行节约的好风气,帮助他们树立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理论联系交际的学习作风,自觉动手的意识。通过实践,同学们能够动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排除一些简单的故障。 2.3加强对设备的维修。 药化实验室仪器药品管理中一个特点,就是玻璃仪器易碎,药品消耗量大,仪器使用量大,如果不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则经常会出现实验过程中学生找不到东西,浪费实验时间的情况。我们采取了分类管理的办法,使仪器药品管理井井有条,方便安全。至于一些大型仪器设备,我们一直坚持与常用实验仪器分开放置,即学生用完后立即归库,这样做既可以提高设备使用率,又可以避免长期与实验室里有毒有害气体接触,防止腐蚀,延长大型仪器的使用寿命。我们还非常注意大型仪器的维护,如定期对烘箱进行除锈,循环水泵每次用完后都及时将水排出,延长仪器使用寿命。 2.4建立开放型实验室。 传统的实验室管理是封闭式的,实验室资源的使用受到诸多限制,远不能满足开收式实验教学的需要。因此,必须实行实验室开放,以适应新的实验教学在实验时的灵活性,同时实现实验资源的共享。药化实验室每周都有固定的时间对学生开放,不但充分利用了实验室资源,而且为学生们提供了充分发挥和实践锻炼的空间环境,给予了学生选择、参与、实践、创新的机会和条件。以调动学生参加科学实践和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作风、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总之,药物化学实验教学是高职院校药学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培养21世纪的应用型专业人才,我们必须从现在做起,提高药物化学实验教学水平,完善药物化学实验室管理,逐步实现实验教学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药物化学实验课教学质量。 化学与药物论文:浅谈化学合成药物的绿色化与发展趋势 【摘要】 绿色化学通过使用自然能源,避免给环境造成负担,避免排放有害物质,并考虑节能、节省资源、减少废弃物排放量,从根本上消除或减少环境污染。本文探讨了化学合成药物的绿色化与发展趋势。 【关键词】 化学合成药物;绿色合成;发展趋势 一、化学合成药物的绿色化 绿色有机合成是指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催化剂和溶剂,选择具有高选择性、高转化率,不生产或少生产副产品的对环境友好的反应进行合成,其目的是通过新的合成反应和方法,开发污染最低、能源消耗最少的先进合成方法,从根本上消除或减少环境污染。近年来,实现绿色合成的几种可行的途径如下: 1、使用环境友好催化剂,提高原子利用率。有机合成中,减少废物的关键是提高原子利用率,所以在选择合成途径时,除了考虑理论产率外,还应考虑和比较不同途径的原子利用率。如二联苯的合成,常规方法是以PdCl2为催化剂,以含苯基的有机汞化合物为原料在吡啶中进行,但操作过程较为复杂,原子利用率低。若以具有高反应活性的GaP纳米晶为催化剂,就可以直接以苯为原料,一步合成得到二联苯。 2、使用环境友好介质,改善合成条件。传统的有机合成中,有机溶剂是最常用的反应介质,但是有机溶剂的毒性和难以回收,又使之成为对环境有害的因素。理想的有机合成,可以水为介质进行,可用超临界液体为介质进行。 3、采用洁净的有机电合成。电化学过程是洁净技术的重要组成。由于电解一般无需使用危险或者有毒试剂,且通常在常温、常压下进行,所以在绿色合成中独具魅力。例如,实现自由基环化反应,常规的方法是使用过量的三丁基锡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原子利用率低、使用和产生着有毒的锡试剂。利用天然、无毒、手性的维生素B12为催化剂,进行催化反应,可在温和、中性条件下完成。 4、运用高效的多步合成技术。在药物的合成中,往往涉及分离中间体的多步骤反应。为实现绿色合成,研究发展的串联反应是非常有效的。串联反应包括有一瓶多步串联和一瓶多组分串联。前者是仿照生物体内的多步链锁式反应,使反应在同一反应器内从原料到产物的多个步骤连续进行,无需分离出中间体,又不产生相应的废弃物;后者是涉及至少3种不同原料的反应于同一反应器中进行,而每步反应都是下步反应所必需的,而且原料分子的主体部分都融进到最终产物中,是一类高效的合成方法。 二、化学合成药物发展趋势 1、从药用植物中发现新的先导化合物并进行结构修饰、发明新药,是21世纪合成新药研究的重要部分。尤其是由于细胞及分子水平的活性筛选方法的常规化和分离技术的精巧化,有可能从植物中发现极微量的新的化学结构类型。同时,通过现代的筛选模型重新发现20世纪已经筛选过的植物化学成分的新用途,也为合成新药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成功机会。 2、从天然来源发现新结构类型抗生素已经很困难,微生物对抗生素的耐药性的增加,不合理的使用抗生素,使得一种抗生素的使用寿命愈来愈短。 3、组合化学技术应用到获得新化合物分子上,是仿生学的一种发展。它将一些基本小分子装配成不同的组合,从而建立起具有大量化合物的化学分子库,再结合高通量筛选来寻找到一些具有活性的先导化合物。 4、有机化合物仍然是21世纪合成药物最重要的来源。化学合成药物仍然是最有效、最常用、最大量及最重要的治疗药物。当今世界大制药公司新药研究的主题仍是化学合成药物。 5、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仪器分析(光谱、色谱)学科的逐渐形成,加快了化学合成药物开发的速度。进入21世纪,一批带有高级计算机仪器的发明,分离、分析手段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分析方法进一步的微量化等将使化学合成药物的质量更加提高,开发速度也会进一步加快。 6、药理学进一步分枝化为分子药理学、生化药理学、免疫药理学、受体药理学等,使化学合成药物的有效药理表现更加具有特异性。21世纪,化学合成药物会紧密地推动药理学科的发展,药理学的进展又会促进化学合成药物向更加具有专一性的方向发展,使其不但具有更好的药效,毒副作用也会更加减少。 7、利用计算机进行合理药物设计的新药研究和开发,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21世纪,酶、受体、蛋白的三维空间结构会一个一个地被阐明的,这给利用已阐明这些“生物靶点”进行合理药物设计,从而开发出新的化学合成药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8、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病毒及艾滋病、老年性疾病、免疫及遗传性等重要疾病的合成药物是21世纪重点需要开发的新药。 9、分子生物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类基因组学的研究成就,将对临床用药产生重大影响,不但会有助于发现一类新型微量内源性物质,如活性蛋白、细胞因子等药物,也为化学合成药物研究特别是提供新的作用靶点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综上所述,药物的绿色合成作为新的科学前沿已逐步形成,但真正发展还需对常规的有机合成进行不断的改革和创新。
水利工程论文:对水利工程的制度与模式探究 1导致农田水利发展滞后原因的具体分析 1.1设施老化问题严重由于农田水利设施大都由农民独自承担费用修建,所以容易造成长久失修的现象,影响农田灌溉对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导致浪费水资源的问题发生。另一方面,目前的水利设施还大部分是很久以前投资配置的,设备功能已远不能满足当前现代农田对水利设备的要求,既造成了排涝能力的减弱,使农田积水无法排出,又导致了灌溉能力的低下,不能满足农作物的灌溉需求,影响收成,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金的浪费。 1.2管理体制欠缺由于资金投入的不足,导致的只建不管、重建轻管及水利设施带病运行现象较为普遍,大部分水利工程设施由于已经严重受损已处于闲置状态,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水利工程应对农业自然灾害发生的能力,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发展,不利于农民的增收和现代化农业的建设。 2我国目前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治理制度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治理制度主要是指工程的供给、建设、运行、维护等一系列规则的综合表现。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治理朝着和谐的方向变迁需要在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建立一个合理的利益协调和分配机制,为了工程治理制度朝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变迁,就需要研究现有的相关利益主体角色和关系。农村实行村委会民主治理后水利责任制度也发生了变化。农田水利工程存在着旧的工程如何完善、运营和维护以及转轨阶段如何建设新的农田水利工程的问题。如何经营和管理好它们关系到农田灌溉乃至农民的生存问题。随着“小农水”治理制度的不断调整,转轨阶段“小农水”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也随之不断调整。我国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制度的改革上主要的变迁是产权形式的改变。我国“小农水”治理制度变迁首要表现形式就是其产权制度。制度变革是通过股份合作制、拍卖、承包、租赁、组建农民用水者协会等形式,将工程全部产权或部分产权出售给农民及农民联合,试图利用产权激励使购买方精心运营和维护工程,提高灌溉服务效率。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引入市场机制甚至彻底私有化,通过产权的激励功能来刺激产权所有者提高管理效率,减轻政府的财政和管理压力,提高了现有工程的运营效率。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首先要对需要改制“小农水”的产权进行清晰界定:如由乡镇直接管理的界定为乡镇水管所所有资产。“小农水”产权制度改革激励了农村水利工程领域内的制度创新,它运用市场机制的办法搞活农田水利的经营,使农民有明确的经营目标,从而更积极地管理工程,并通过运行效率的提高获得利润的增长。 3我国目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治理模式 3.1集权式的治理模式集权式治理模式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其采用政府出钱、农民出力的融资方式,使集体享有水利工程设施建成后的所有权,集体对所有权进行统一管理。在这种治理模式下,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没有冲突,处理决策由上级部门逐一下达。在计划经济时代,这种模式大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建造并修建了一大批水利工程。这种政府或集体集权治理的模式对计划经济时代的粮食生产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体制的改革,这种模式的缺点也逐渐暴露出来,越来越无法适应农田建设发展的需求。其产权归属不明晰,决策机构单一,对水利工程负有的责任与享有的权利不能良好的统一起来,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较高的交易成本。并且由于是采用上级对下级命令传达的治理模式,在设备的购买和采用上,上级部门不能对实际情况有具体的了解掌握与分析,就容易造成采购的水利设施不能与实际需求不符的现象产生,这样就会不利于现代小型农田的发展。 3.2合作式的治理模式在合作式的治理模式中,小型农田灌溉主要以村集体为单位进行管理,通常采用收取共同生产费的方式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进行健设、维修以及管理,这种方式也被称为集体所有制。原则上是农民要想获得农田灌溉服务就需上交一定的费用才能使用公共水力资源,可是在实际生产中,“搭便车”的现象十分普遍,这都源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的享有权与使用权不够明确,就容易造成农民对公共财物的乱用。要想阻止这种现象的发生,必须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实行产权制度进行改革,通过租赁或者承包等方式,将经营权与使用权进行分离,分给不同的个体或组织,对经营权和使用权进行合理管理。 3.3私人式的治理模式随着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入,一些经济效益较好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所有权发生了转移,通过拍卖等方式变更给个人,这就逐渐形成了私人治理模式。在工程设施的修建管理及维护上完全由私人对费用独自承担,对水利工程享有所有权,这在土地所有权比较稳定时是比较好的治理模式。但这种模式也不是没有缺点,由于是私人承担,所以大多数水利工程是微型水利工程,服务范围一般都很小,再加上私人投资能力的有限性,私人式的治理模式远远不能满足农业灌溉的整体需求。 4结束语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发展对当今资源形势严峻的今天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对水资源的节约与充分利用有很大的改善空间,在这一方面进行的创新改革将会缓解我国目前严峻的水资源危机形势,对具有全世界最多人口的中国而言无疑是改善水资源利用形式的最佳也是最有效方式。所以加快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体制改革、创新管理与治理模式是十分必要且紧急的任务。 水利工程论文:对水利工程开槽埋管施工技术的综合分析 一、开槽 1、开槽施工技术 (1) 测量 水利工程开槽测量,一般有三种测量,一是定线测量,二是水平测量,三是直接丈量。定线测量测的是所开槽的中心线和转角,还有就是测所开槽和附近永久存在自然物的位置关系。在进行开槽水平测量期间,应沿开槽线设置暂时性的水平点。直接丈量指的是直接测量所开槽的具体测度,为工程划定目标地域。 (2) 开槽挖掘的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首先要做的就是勘察所开槽的地上地下障碍物,这是因为这样可以在开槽时期随时对工程采取合理的加固保护措施;其次就是要根据现有资料提供的情况,来勘察地下已有的管道线路,并掌握它们的情况,在工程开展时对它们进行合理的保护,不使工程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开槽挖掘的准备工作就是为了保护工程的顺利施行的前期工作。 (3)开槽挖掘形式 开槽挖掘的形式,首先要根据图纸来制定,不可随主观臆断来随意施行。工程设计图纸是开槽挖掘形式总的规定,所以要按照开槽的设计图纸来采取挖掘形式,例如要按照规定比例放坡,保证所开的槽不塌陷。 (4)挖掘工作的过程 开槽挖掘工程的第一步就是要采取小型挖掘机挖掘,也要预留小量的人工清理的工程土方,以在后来修正工程。这一步要求在挖掘工程中已不能超过预设工程量,二不能对附近建筑物的地基造成不利的影响,三是对需要保护的障碍物,采取人工的手段进行挖掘,不可在挖掘过程中造成损坏,也不能为了工程的快速进行,蓄意损毁。开槽挖掘工程的第二步就是在开槽过程中,尽量采用先深后浅的方法进行挖掘行,这样做对工程中的排水,非常有利。 2、开槽中应注意的问题 (1)要按开槽图纸要指导工程的运行。这要求在开槽工程的施工中,不要超量的挖掘土方,也不要偷工建立,设计图纸上表明了多少工程量就是多少工程量,如果在施工中真的发现了施工量的问题,也应该先上报工程师,等工程师处理后,再进行施工量的改变。也要求对开槽准度有质的把握。例如开发方位的选择以及执行,不要扩大方位,也不要对方位进行转移,影响开槽的成功率。 (2)保护的问题。一方面要对所开槽进行保护,一不要造成塌方,二不要在施工过程中因为过多的地下水渗透,而影响工程进度。不要造成塌方,就要按照开槽的具体步骤来实现,不要跳过某一项步骤来实现,按部就班才是开槽的最好办法。对地下水的渗透问题,要及时采取清理的措施,不要因为刚开始水少就不去清理,到时候水越积越多,造成无法清理的现象,影响开槽工程的进展。另一方面也不能破坏的已有管线线路,例如地下光缆,地下底线。这些线路的铺设是已经规划好的铺设,不能因为施工的麻烦,而不对这些线路进行保护。破坏这些线路不仅是违法行为,也会给开槽工程的成本带来不必要的投入。 二、埋管 1、管道的铺设 (1)铺设管道的前期工作。首先要等所开槽的工程大部完成后再进行,其次也要多铺设管道的实际质量进行考察,最后就是要在管道铺设前重新对管道材料进行检验,取消不合理,不合格的管道材料,不合格,不合理的管道材料不可用于管道铺设中。 (2)管道铺设的要求。铺设的管道,不能在冻土上铺设。在铺设的过程中,也应该防止槽底的冻结问题。 (3)管道材料连接好后的回填工作。首先应该安全稳定的放入所开槽的管道位置,;其次要采用部分回填、测试管线压力、全部回填的步骤进行回填。 2、管道的连接 (1)在连接前,要对管线材料进行一次外观的检查,这是必要的步骤,不可舍弃。 (2)管道连接有多种的连接方法,在具体使用中,应以实际情况,来采取不同的连接方法。连接方法有:热熔连接,螺纹连接,螺纹粘接以及过渡连接。 (3)由于连接的方法不同,连接的形式也就不同,在具体连接时,应根据方法的不同,来安排连接方式。在这里应当注意的是,对于个别连接方法的要求,在连接过程中是不能使用明火的。 (4)在连接过程中,热熔焊接是有特殊要求的。一般情况下热熔连接是对相同材料,同种牌号的材料的连接。对于材料性质相似,而牌号不同的管道材料的连接,要先试验连接的可行性和效果,再进行工程的连接,不可随主观臆断,随意的对不同性质的材料进行连接。 (5)对连接工人的要求,在上岗之前应对他们进行职业前的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并通过相应的技术鉴定之后,才能让他们参与到实际的操作流程之中。 (6)对于连接材料的要求,应该把连接材料先运到工程场地,以适应具体的施工环境。例如如果连接材料和施工现场的温差很大,应该把连接材料存放在施工现场一段时间再使用,以达到连接材料和施工材料温度的相似。 (7)对管道进行连接时,应把管道的连接头进行洁净,这样可以保证连接的质量,连接完了之后,对于接口处进行不透光处理。 3、管道连接的基本要求 (1)对连接后的管道材料,需要冷却的冷却,规定时间内不能移动的就要不要一定。这是保证连接质量的最有效措施,不能因为施工进度,在没有等连接效果展现出来的时候,就进行强迫式施工掩埋。 (2)连接的技术要求,要和管道生产厂家规定的相一致。管道材料因为生产厂家的不一样,其技术要求也不一样,这要求施工工人,要熟透不同材料的厂家技术要求,在具体施工中,也要用职业道德来约束自己,以最好的完成连接工作,也是连接工作符合技术要求。 水利工程论文:水利工程造价管理的问题及对策 1水利工程造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水利工程项目的造价管理还存在着诸多不完善的地方,在水利工程的项目开展中,缺乏对工程造价成本的有效控制,水利工程项目管理缺少科学性和规范性,经济效益不佳。 1.1投资决策的依据不合理 水利工程项目的投资决策是造价管理工作的源头,在投资中所做出的决策决定整个工程项目的造价管理工作质量,如果投资决策阶段的决策依据不合理,会影响接下来的项目造价管理工作。目前,我国水利工程项目在投资决策阶段过分强调全周期的成本控制,而成本最低的决策方案并不合理,没有与水利工程项目的实际有效结合,就项目的全生命周期来考虑,并不一定是最优的决策方案。 1.2管理体制不够健全 我国水利工程造价管理体制还不够完善,工程造价的智能化程度较低,工程造价仍然存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另外,我国水利工程的管理体制分为中央管理和地方管理,行政主体和业务主体分离,使得管理体制条块分割、无所适从、职责不清。这些问题如不有效解决,势必会阻碍我国水利工程造价管理体制的发展。 1.3项目预算缺乏严谨性 水利工程的项目都会在实施前进行预算,而在现实中,经常会出现针对水利工程项目制定的设计概算与审批预算差距大的情况,缺少严谨性,使得水利工程在运行中问题不断,后期还要反复修改,经过再次的审批,无形中延长了工程的周期。另外,有些水利工程项目,由于缺乏有效的预算控制,造成工程预算严重超标,使得水利工程项目施工预算远远高于设计概算,增加了水利工程的造价成本。 1.4计价方式不统一,方法不科学 目前,我国水利工程造价的计价方式不统一,多种计价方式并存,缺乏规范性,无法实现水利工程造价的全过程管理,不利于水利工程项目的管理和控制。另外,我国水利工程项目的计价方法还不够科学,基本采用预算确定工程造价,即按定额计算直接费用,按取费标准计算各种间接费、税金以及利润等,再根据文件要求进行具体调整,计算出最后的水利工程造价。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各种材料的价格在不断波动,这种计价方法已经显得不合时宜,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当时当地实际的水利工程造价。 1.5以低质量实现低工程造价 在水利工程项目的招标投标过程中,有些施工企业为了能够中标恶性压低价格,以低价中标,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为了降低工程造价成本,这些施工企业便使用劣质材料,或偷工减料,无形中增加了施工项目的安全隐患。另外,一些施工企业所雇佣的施工人员的素质较低,不能够保证施工项目的质量,材料物资乱用和耗费情况严重,导致水利工程项目的低质量高耗能,忽略了水利工程项目造价的经济效益问题。 2提高水利工程造价管理的对策建议 水利工程造价管理直接关系到水利工程的质量,以及工程的经济效益。只有对水利工程进行科学合理的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才能保证水利工程建设目标的成功实现。 2.1制定合理可行的投资决策 水利工程项目各不相同,每个工程项目所面临的施工条件差异会较大,因此,每次都应该对水利工程项目进行具体考察,针对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做好投资风险分析,对风险进行合理的估算,最终做出合理可行的项目投资决策,将投资决策阶段的造价管理纳入到整个水利工程项目造价管理的控制体系中,尽可能降低水利工程项目实施的风险,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投资进行监控,保证水利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 2.2健全工程造价管理体制 水利工程造价管理体制是对水利工程项目的系统调配与监管,设置完善的工程造价管理机构和管理体制,能够有效推进水利工程造价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理顺工程造价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可以实现部门和人员间的协调联动,能够保障水利工程项目的进度和质量,加快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2.3提高项目预算的严谨性 水利工程造价管理中,应该建立起项目全过程综合管理的意识,建立严密的预算监控体系,避免差错,有效控制水利工程项目成本,工程项目施工单位和设计单位应该积极地配合,避免施工和设计不相符的情况,使得水利工程项目施工预算与设计概算基本相符。同时,设计中应采用先进的技术,进而降低水利工程造价成本。 2.4采用“实物量法”编制水利工程造价 目前,“实物量法”是国际上较为通用的工程计价方法,使用这种计价方法能够按照各水利工程项目的具体特点,将设计和施工有效结合,准确测算出工程实际所需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以及相应的费用。真实准确地反映水利工程的实际成本,有利于水利工程造价的有效管理和控制工程造价。 2.5保证施工质量,杜绝浪费 水利工程项目施工中也要注意加强工程造价管理,施工企业要严格按施工合同中的材料用量确定材料价格,避免偷工减料。同时,施工企业要对雇佣的施工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和教育,做好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加强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原材料和施工设备的管理与控制,降低材料物资乱用和耗费率,保证施工的安全和质量,降低水利工程项目施工中的造价。 2.6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 水利工程的造价管理应该借助于信息化手段,提高造价管理效率。可以考虑使用包含工程造价预算、结算管理的工程造价管理系统软件,连接各部门造价管理业务主体,实现主体间造价信息传递与信息的共享,提高工程造价管理水平。 3结语 总之,在我国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中,国家各部门,以及水利工程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都要强化对于水利工程造价管理的认识和理解,对工程项目的造价要实行全过程的控制与管理,从整体上把握工程情况,要紧密围绕水利工程的经济收益与社会效益这一核心,使工程造价管理有效贯穿于整个水利工程项目中,制定合理可行的投资决策,健全工程造价管理体制,提高项目预算的严谨性,采用合理的水利工程造价方法,实施信息化造价管理,保证施工质量,杜绝浪费,确保水利工程项目顺利完成。 水利工程论文:农田水利工程冬季施工措施的问题和策略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 更新:2013/12/31 栏目:土建水利论文 【热点导读】: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的发展 地下连续墙施工及渗漏水治理 土建结构工程的安全性与耐久性 我国北方地区冬季长达数月,寒冷的气候天剑给农田水利工程的冬季施工带来了很大的困扰,特别是在地质条件比较差的地区,由于农田水利工程工期比较长、温度比较低,条件比较艰苦等等,引发的安全事故也比较多。为了保证水利工程的质量,我们必须做好一定的防范措施以及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 我们可以从某个农田灌区的实际工程情况来看,主要包括库区的蓄水工程、防渗工程、改造工程等等,这些工程基本都是在冬季渠水干枯之后进行,这就会出现由于工程紧凑、工程量大而导致的工期紧的问题。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当室外温度连续五天低于五摄氏度就表明已经进入了冬季施工。如果不能够采取一定的措施,可能给水利工程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而且极其容易造成工程隐患,进而影响到水利工程的使用年限。所以我们结合多年的工程经验,并根据具体的施工情况,在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对农田水利工程施工设备和技术进行创新改造,为施工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下面我们就对农田水利工程冬季施工的防护措施进行阐述。 1 做好人员培训和技术交底工作,是冬季施工的关键 1.1 做好施工人员的培训工作 当前,我国北方地区农田水利工程冬季施工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例如冻胀破坏等,有些施工人员不熟悉冬季施工的规律,极容易造成工程施工事故。所以我们最好是根据北方地区的气候情况采取相应的防冻措施,保证低温条件下水利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施工人员的自身素质直接影响到具体的工程施工质量。所以我们应该在冬季施工之前对施工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让人员了解冬季施工的规律,避免发生安全事故。例如,学习冬季施工的相关规定、学习冬季施工的具体施工方法等。 1.2 进行冬期施工前的技术交底工作 为了能够让人员按照冬季施工规律进行施工,我们应该进行施工前的技术交底工作,这样能够有效地避免人为造成的质量事故。技术交底的重点包括施工材料的使用方法,原材料成品的养护工作、施工工艺、施工技术等。做好技术交底工作能够提高工程的施工效率。 1.3 做好原材料的检验复试及验收 为了保证冬季施工的质量,我们应该在施工前对原材料进行复试,避免出现工程中应用不合格的施工材料。例如,在冬季水利工程施工中经常会使用外加剂,使用量会随着气温的变化而变化,而且市场上的外加剧种类繁多,假冒伪劣产品也很多,如果不对其复试就直接使用,就可能造成工程隐患,所以为了减少影响工程质量的不利因素,我们就必须对施工中的材料进行多次复试。在土石坝的填筑阶段,我们应该派专门的技术人员对填筑现场进行查看,看其土的含水量以及含沙量等情况是否达到了相关的要求,在填筑的过程中应该按照相关要求分层碾压,注意密实度的检测。 2 做好冬期施工技术文件的编制工作,是冬季施工的技术保障 在冬季施工之前应该做好工程技术编制工作,这也是冬季施工质量的技术保证。冬季施工的技术文件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施工设计、施工工序、施工技术、施工监理、施工技术措施等。技术措施的主要内容:冬期施工的生产任务安排和部署;施工材料进场计划;劳动力计划;热源、设备计划和部署;冬期施工人员培训计划;工程质量的控制要点;冬期安全生产的要点;施工工序及进度安排;各分项工程的施工方法和施工技术措施。 做好冬季施工技术文件的编制工作,不仅能够做好全过程的施工技术安排,特别是在工程交错施工中各种设备和技术之间的配合。在混凝土施工前应该做好预热工作。简单来说,就是在施工前做好工程准备工作,防止一切不利因素。 3 制定冬期安全施工措施 由于北方冬季气温比较低,在进行冬季水利施工时不安全因素很多,这就容易导致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所以应该在进入冬季施工之前,做好各项安全措施,为施工人员配备安全用品,对施工人员进行冬季施工安全教育,不定期地对施工现场继续安全检查,保证工程安全。 4 加强施工过程中的工艺及质量控制,是做好冬期施工的重要手段 4.1 土方开挖及回填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4.1.1 冬期土方开挖 冬期土方开挖的方法主要有人工开挖法、机械开挖法、爆破法。人工开挖较为普遍。要依据冬期施工的冻土层厚度等因素因地制宜地选择适用的方法进行开挖。①依据冻土层的厚度、工程量大小,选择适宜的破土机械进行机械开挖。冻土层厚度小于0.25m时,可直接采用铲运机、推土机、挖掘机挖掘。冻土层厚度在0.6~1.0m时用打桩机楔形劈块按一定顺序打入冻土层,劈裂破碎冻土层或用起重设备将重3~4t的尖底锤吊至5~6m高时,脱钩自由落下,可击碎1~2m厚的冻土层,然后用斗容量大的挖土机进行挖掘。机械开挖冻土层法适用于大面积的冻土开挖。②冻土厚度在2m左右时,可采用打炮眼、填药的爆破方法将冻土破碎后,用机械挖掘施工。 4.1.2 冬期回填土施工 冬期回填土施工由于冻土块坚硬且不易破碎,回填过程中又不易被压实,待温度回升,土层解冻后会造成较大的沉降。为保证工程质量,冬期回填土注意事项:①冬期土方回填前,要清除基地的冰雪和保温材料,排除积水,挖出冻块或淤泥。②对基础和地面范围内的回填土,冻土块的含量不得超过回填土总体积的15%,且冻土块的粒经不应小于15cm。③填土宜连续进行,且采取有效的保温防冻措施,以免地基土或已填土受冻。 4.2 混凝土工程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重点 ①控制好原材料的加热温度。冬期施工对混凝土原材料的加热是保证混凝土早期强度增长的重要因素,在施工过程中要确定原材料的加热温度,作好加热措施,定时进行温度测量,保证加热温度达到要求。②控制好混凝土的入模温度。施工中混凝土浇筑入模温度一般应不低于2℃,温度过低,容易造成新浇混凝土冷却过快,在很短时间内降至冰点温度而影响混凝土早期强度增长。③做好试块的留置工作。根据规范,冬期施工试块留置不少于2组(6块),与结构同条件养护,分别用于检验受冻前混凝土和转入常温养护28d的混凝土强度。④加强成品的养护。冬期混凝土的养护管理是保证混凝土质量的重要措施,新 浇筑的混凝土,要做好覆盖保温工作,并经常检查;还要做好混凝土的测温工作,随时掌握混凝土的内部温度,保证混凝土在初凝期不受冻。 5 做好完工后的成品保护和工程回访,是冬期施工安全的保证 对已经完成的工程进行养护也是整个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对于完成的渠道砌护工程,我们应该使用草帘子盖上,这样才能够保证砌体里的石头发生冻胀,并且经常派专门的人员对该工程进行检查,尽可能地保证混凝土工程的强度。对工程的回访也是进一步保证工程质量的方法,通过对工程的回访可以帮助我们掌握自然环境变化对工程的影响;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提高水利工程的整体质量。 冬季水利工程相比其他工程来说是不经常发生的,但是我们不可以轻视工程的准备工作,这样才能够保证工程的质量和进度。所以,我们应该在农田水利工程进入到冬季施工之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进而提高水利工程的质量。 水利工程论文:浅谈水利工程施工成本控制及管理 摘要:水利工程是我国基础建设的重点,而农村基础水利工程施工在我国水利工程施工中占有着重要位置。当前水利建筑承包市场竞争激烈,施工企业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这就要求施工企业不断提高项目管理水平。本文对水利工程施工成本管理、成本的控制进行分析探讨,同时指出工程项目款项要合理应用,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 关键词:水利工程;施工;成本控制;管理 水利工程施工的成本管理一方面关系到工程成本的控制,另一方面也关系到工程项目款项的合理应用。施工成本控制必须按照科学的实施步骤,以合同施工成本、预算定额或企业实物消耗定额作为标准来约束实际的施工成本支出;处理好施工成本和控制费用间的关系;做好企业定额、材料管理和原始记录制度等施工成本控制的基础工作。近年来随着我国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脚步的加快,农村水利工程也正在逐步发展。水利工程是农村经济发展关键,其不仅仅关系到农业种植、畜牧业养殖,同时也是农村减少洪涝、干旱灾害的关键。因此发展农村经济,水利工程必须先行。水利工程施工成本的管理关系到工程费用的控制以及工程施工进度等众多环节。施工企业进行水利工程施工成本管理事企业成本管理的基本核心。只要我们科学地组织和规划,采取适当的控制标准,严格地按规章实施,施工成本控制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此需特别说明的是,施工成本的控制必须以不影响工程质量和安全为前提。 一、水利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的分析 水利工程不同于一般的土建工程,具有一定的特点。因此对于水利工程施工成本的管理,应根据水利工程特点,按照工程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工程预算分解、动态资金管理以及基础管理等几个方面,来进行水利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工作。以促进企业施工过程中各项费用的控制、减少施工浪费以及不必要的支出,增加企业经济效益,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成本控制是项目管理的核心。水利工程施工承包合同中,成本可分为两部分:施工成本和经营管理费用,其中施工成本一般占合同总价的70%以上,所以,施工成本是成本控制的主要内容。加强水利工程施工企业成本管理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强化企业管理的根本。 二、施工成本控制的实施步骤 1.制定施工成本控制的标准 根据施工承包合同的类型和施工企业的管理水平,采取合适的施工成本控制措施,制定可行的控制标准。这个过程是整个施工成本控制的关键,其工作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施工成本控制的效果。 2.对施工过程进行记录 它涉及到人工、材料和施工机械的消耗量、施工工艺、现场管理、工作面情况、场地布置和施工准备等项目;也包括资源的数量、类别,人工和施工机械进退工作面的时间、休息或闲置时间,以及设备的保养、维护时间等内容。 3.对记录的内容进行整理和分析 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对记录的内容进行加工处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并对原始资料仔细地审核,对整理的资料进行事后的结构性、及时性、计算和逻辑检查,使成果成为能反映施工和管理水平特征的资料。然后用适当的控制标准与整理的资料相比较,并结合实际施工和管理中的情况,撰写出施工成本统计分析报告,对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 4.落实报告中的措施 即对报告中成功的经验进行广泛地推广,对存在问题的环节及时地监督改正。 三、施工成本与控制费用的关系 施工成本的控制措施越多越严,控制费用的支出也就越多。措施越多越严,措施的制定、实施、监督和修改就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控制费用的支出也就越多;同时,施工成本控制标准不同,也对控制费用的支出有着不同的影响。前述的三种施工成本控制标准从制定到根据分析报告所采取的措施,每一步都会花费一定的费用;在同一施工措施同一控制程度情况下,对施工成本控制的实际步骤第一步而言,预算定额标准的制定费用最低(因为施工企业一般在预算定额的基础上,对定额中人工和施工机械的效率按一定的经验值进行调整),而企业实物量消耗定额最高(因为它包括了编制定额的成本摊销费、定额调整发生费、定额维护、管理和改进摊销费等);从第二步到第四步,不论何种标准,都是对整个工程项目施工和管理活动的记录、整理和分析,费用支出应该相差不大。 四、做好施工成本控制的基础工作 1.编制适用的企业定额 以企业定额来进行成本控制,是水利水电工程造价管理体制和投标市场竞争对施工企业的客观要求。企业实物量消耗定额是企业定额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企业在自身的水平上充分考虑了人的积极因素,在施工强度、质量以及人工、材料、施工机械等方面规定所能达到的标准。编制先进而又可行的工时(工日)、材料单位耗量、台时(台班)等项消耗定额,是成本计划,考核、分析施工消耗水平的重要依据。有了定额,才能据以审核各项消耗是否合理,是否节约,借以控制不必要的施工消耗,因此,规模企业必须建立、健全定额管理制度。随着新的施工技术、新的建筑材料、新的施工工艺和新施工设备在施工中的应用,施工企业的施工技术和管理水平必将不断提高。所以,为了准确掌握企业的竞争实力,施工企业必须及时地对内部定额进行修订,使其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的位置。 2.加强材料 管理 材料费(含配件)是施工成本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对材料费的控制是施工成本控制的重要内容。凡材料物资的收发、领退以及不同核算主体间的内部转移,都要经过清点和填制必要的凭证,并经一定的审批手续,以防止乱领、乱用。施工现场的材料物资要按规定及时地盘点、清查,防止积压浪费、变质和贪污盗窃;严格按施工工艺流程的要求进行施工,尽量避免由于施工不当造成工程质量缺陷,从而减少返工的材料费损失;另外,材料的质量管理也直接决定着施工成本。材料在使用前必须严格按施工承包合同的要求进行检查,合格的才能进入工地,坚决杜绝因使用不合格材料而造成返工和增加补救措施费用。 3.制定健全可行的原始记录制度 原始记录是反映施工和管理活动的原始资料,是进行成本预测、成本控制、消耗分析和施工索赔的重要依据,是施工成本控制最基础的工作。所以必须为原始记录提供健全可行的技术保障制度和管理制度。记录人员要与合同、技术、施工、劳资和设备等部门充分协调,认真制定科学易行、讲究实效的原始记录技术保障制度,使原始资料即能达到施工成本控制的要求,又能满足其它各方的管理需要,同时对各原始记录的登记、传递、审核和保管工作也要组织好,并形成规范的管理制度,以确保及时完整地为施工成本控制和其它有关方面提供资料。 五、水利工程成本控制对企业的重要意义分析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水利工程进行管理体制的改革。虽然加强了我国水利工程的管理,但是多年来的市场经济运行体制,使得施工企业为了迎合招标工程单位,不得不降低投标价格。因此使得施工企业的投标价格不断降低,为了保障施工企业经济利益,保障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加强水利工程施工管理已经成为了我国水利建筑施工企业重点。 1.水利工程施工成本管理是水利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水利工程项目施工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财务管理是重要组成部分,而施工成本占整个企业运行成本的70%以上,因此施工成本管理是水利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的重中之重。加强施工企业现代成本管理是改变企业传统成本管理模式造成的企业经济利润降低的关键。目前水利施工企业的传统成本管理主要是采用定额方法对材料、工资、费用等进行成本控制,该模式及其具体管理办法提高了企业成本管理的效果,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但随着市场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先行的传统水利工程施工成本管理模式也凸显了一些弊端。而水利工程占用企业资金较多,有效的成本管理可以有效的降低企业资金流动过程中资金的占用。另外对于企业的整体成本管理也有着重要的意义。成本管理的企业管理的基础,有效的施工过程成本管理可以极大的促进企业管理能力的提升,同时也是提高企业管理人员、财务人员管理能力管理水平的最佳突进。企业可以通过责任分工、成本管理体制的建立、计算机信息管理等手段促进企业成本管理的实施,从多方面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2.关于水利工程施工成本管理实施中企业财务管理部门的重要作用以及其对企业的重要作用分析 在水利工程施工成本管理中财务部门是成本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管理部门通过审核各项费用的支出,平衡调度资金以及建立各项辅助记录,配合施工管理部门对各部门成本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对工程进行全方位的成本分析,并及时反馈到决策部门,以便采取有效措施来纠正项目成本的偏差。财务部门的重要管理职能是企业管理能力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提高企业管理能力的关键。因此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企业成本管理中要赋予财务部门相当的责、权、利,用来监督、执行及奖励成本控制中的各个相关人员。 财务部门的管理能力对于企业有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水利工程施工成本管理可以极大的促进企业财务管理部门的能力提升。另外可以通过成本管理的过程提高企业各部门的综合能力。因此加强水利工程施工成本管理不仅仅可以降低企业综合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同时还可以提高企业综合管理能力。 3.水利工程施工成本管理对企业的影响 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水利水电施工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了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稳定发展。施工企业必须提高质量、减少工期、降低水利水电工程成本。而成本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关键,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点。建立水利工程施工成本管理体系对于企业有着重要的作用。 成本管理是企业的发展、生存的关键。水利工程施工成本管理即需要生产人员的直接控制,又需要管理人员的间接参与,是全员、全过程的,人人都要围绕成本控制的工作。因此成本管理的实施可以有效的加强企业各部门管理的协调性,及配合性。同时通过计算机管理的应用,改变传统的数据传递方式,提高信息传递速度,信息反馈快。可以有效的促进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提升,促进企业及时发现问题。 水利工程施工成本管理有利于促进企业管理整体水平的提高。建立水利项目工程成本核算管理系统,从项目目标值的确定,实际成本的录入,到成本核算的口径和方法,成本报表的编制等都进行规范和统一,把项目工程成本核算中共性的东西形成一种模式固定下来,建立标准的基层成本核算体系。同时使项目的承包、项目的考核、项目的分配办法的制定都紧紧围绕项目核算这个中心。建立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促使成本核算体系的协调运转,这样不仅使成本管理水平得到提高,而且会带动企业管理整体水平的提高。 水利工程施工成本管理的实施,可以有效的增强员工降低成本的意识,通过全员的参与有效的降低材料费、人工费、机械费用等。通过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强调施工人员的自主管理,形成一种人人讲成本,人人讲效益的新观念,才是抓成本管理应该抓住的最关键的环节,从而找到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根本点。 六、结语 水利工程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不仅仅是独立存在的,其需要项目工程中的各个部门配合、全员参与才能将成本控制有效的实施。水利工程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有效实施是改善和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中要手段。完善的、合理的成本管理体系是健全的现代化企业管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全员、全过程、全环节、全方位的成本管理可以极大地提高企业生命力及市场竞争力。有效促进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为企业综合能力的提升、市场竞争力的提升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水利工程论文:水利工程灌浆技术的控制要点分析 灌浆施工的技术要点分析 1对水泥浆的质量控制 比较常用的一些水泥浆的材料主要包含了粉煤灰、水泥、外加剂和水。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技术人员应当注意对水泥浆进行必要的监测,主要是通过实验法依据相关的标准进行养护,对强度是否能够满足要求开展测试。水泥浆应该具有一定的保水性和可泵性,泥浆的选择不应该太稠,这很容易造成分布的不均匀,而应当在是施工工增加适当的膨胀剂,以确保适度的可泵性。灌浆施工的过程中,流动性是影响灌浆效果最为重要的因素,所以在施工中要特别注意,一般流动性高则灌注的施工就会越方便。 2浆顺序分析 从上而下进行灌注的方法主要是采取比较高的灌注压力,以达到能够提升灌浆质量的目的,这样也可以比较好的减少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不必要的事故。另外,在岩层倾角发育比较明显或者是岩层破碎的情况明确的区域应当使用这种方法,在开展灌浆施工的过程中应当首选选择这种方式完成灌注。这种方式的特点主要是耗时比较长。从下而上的灌注方法。这种方式主要是进行自上而下的比较,成孔而一次钻进到所设计的标准,然后在进行分段进行灌浆。顺序方面则是从下而上。在进行灌注的时候每段灌浆需要通过分段栓空的方式进行必要的分隔,在下段的施工已经完成之后才能够开展上段的施工,这种方式有利于节约成本,减少施工的时间,提升施工的效率。 水利工程灌浆技术的控制要点分析 1进行泥浆浓度的调整 泥浆的粘稠度能够依据干料和水的比例来进行调整,这也被称作是水泥浆的灰水比。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要根据施工的具体需要对粘稠度做好相应的调整。具体有以下三个方面情况能够改变泥浆的粘稠度的标准。灌注总量的固定的时候,同一个灌注的压力之下,某一级粘稠度的泥浆灌入的重量超过了设计标准,而此时灌注的压力和灌注的吸吸浆率没有明显的变化的时候,这个时候应当对泥浆的浓度进行适当的增加。在灌注的速度已经固定的时候,比如在某段时间之内,规定的灌注泥浆的总量超过标准的时候就应当适当的增加泥浆的浓度。另外还有一种情况是灌注的吸收率和总量是固定的,灌注的压力固定单位吸收率高出了设计的标准,这时候应当进行浓度的增加。 2进行灌注压力的控制 一般情况下认为控制灌注压力的标准是具体的实施实验的数据,通过不同的压力来完成灌注实验的,一直到能够影响到岩层的稳定为止。实验可以通过粘度比较小的泥浆,以最大限度的防止堵住钻孔。试验的时候可以选取不同的段落深度和长度。在进行低压实验的时候,岩层的压力和吸收率是成正比关系的,但掀动岩层的时候,吸收率也会相应的增加。灌浆的压力一般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一次升压,另外一种则是递进式的升压。如果岩层的缝隙比较小,同时岩层比较坚硬此时则可以使用一次性增加的方式,这种方式不用考虑灌注单位吸收率的大小,而是在灌注开始的时候以最短的时间将压力快速的调整大设计的压力。为对于岩层的缝隙比较大的情况则可以使用递进增加的方式进行,一般是分为几个段将压力进行提升到标准的压强。 对于水利工程灌注技术的质量检查分析 在实践中进行水利工程灌注技术检测的时候,工作人员应当做好全部数据和资料的审核工作,对所有的资料开展认真的研究和总结,以确定其质量是否可以符合标准。同时在开展钻孔检测的过程中固结和帷幕应当取出岩心之后开展必要的实验和检测工作。另一方面还要开展检查孔的水压实验,依据单孔水压实验的操作进行科学的检测,以确保水利工程灌浆技术能够完全达标。 施工中的注意事项分析 1对于灌浆的浓度进行必要的控制 在开展灌浆的施工过程时,工作人员应当定期的对于裂缝的情况做好检查,另外要结合监测的结果对于浆液的浓度做出必要的调整。一般来讲,浓度比较高的浆液流动性差,而浓度低的流动性比较好,但在施工中容易从灌浆的范围中散出,从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浓度高的浆液主要是因为其流动性差的原因,比较难以快速的灌入到微小的一些缝隙之内,从而影响到最终灌浆的质量。 2注重灌浆压力的控制 灌浆压力的控制也十分重要,在实际应用中控制好灌浆的压力可以有效的避免地面发生隆起,还可以减少一些可能会产生的灌浆事故的产生,所以做好灌浆压力的控制对于灌浆施工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结束语 在水利工程的施工建设中,灌浆是一项比较重要而且复杂的施工技术。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保证灌浆的质量是有效提升水利工程质量最为核心的要素。所以,在开展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建设的过程中,应当对灌浆的缓解给予高度的重视,把控开展施工的要点,不断的提升施工的水平。(本文作者:赵书俭 单位:梅河口市河道管理站) 水利工程论文:农田水利工程中水闸设计的探索 【论文关键字】农田水利工程 水闸设计 特点 【论文摘要】农业发展是一个国家的重要基础,而水利工程的建设对农业发展会产生直接影响,所以我们必须掌握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相关技术,比如说水闸的设计和施工技术。接下来,我们就来探索一下水闸设计的具体内容,以及水闸工作的特点,希望能为我国水利工程的建设提供一些具有可行性的建议。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在我国有悠久的发展史,在很早以前我国就开始修建水闸。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更是在农业发展区大力的兴修水闸,特别是在黄河、长江、海河以及辽河流域。水闸在进行防洪、航运、灌溉和排涝工作上都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国平原面积广阔,这些地区地势比较平缓,农业发达,很容易出现洪涝灾害,为了克服洪涝灾害,满足灌溉和航运需要,我国大部分水利枢纽都需要修建水闸。另外在各种各样的渠道中,要想有效的控制河流的流量、水位,防止泥沙沉积在渠道中也要建设水闸。我们可以用水闸挡水,也可以利用水闸泄洪。通过控制闸门还可以调节水位。 一般来说我们都将水闸建立在软土地基上,但是它也可以修建在岩基或者是土基上。一般来说水闸既可以泄水又可以挡水,而造成水闸工作条件复杂的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水头低而且变化大,二是水闸的地基条件差。所以,水闸和其它用于挡水的建筑不同,它有许多自己的工作特点。 1、水闸的具体工作特点 1.1稳定问题 在正常使用水闸时,拦截上游的水位一般比较高,这样就导致水闸上游和下游之间产生很大的水位差,会出现水平压力过大的现象,从而使水闸向下游方向移动。要想稳定自身,水闸必须拥有一定的重量。另外,水闸在建成以后,如果还没有挡水或者是在正常使用的情况下遇到无水期,就会产生很大的垂直荷载,这样基底的实际压力就会大大超过地基能够承受的承载力,从而出现地基变形或者是出现闸基土被挤出的现象,这很容易造成水闸与地基出现滑动的危险。所以,在修建水闸时必须保证基础的面积,这样才能有效的降低基底的压应力。 1.2渗流问题 水闸在进行挡水时,就会造成上下游水位出现差值,在这种作用下,就会在水闸、闸基与两岸的连接处出现渗流的现象。如果出现渗流,就会在水闸的底部产生向上的扬压力,这就会缩小水闸的重力作用,从而使水闸的抗滑稳定性大大降低。如果两岸和闸基都是采用土基,再出现渗流时也会带走一些细颗粒,这就会在闸后出现翻砂鼓水的现象。如果严重的话还会掏空两岸和闸基。另外,如果出现侧向渗透,会产生水平的压力,对两岸的连接建筑物都会有很大影响,使其稳定性大大下降。还有可能导致岸坡上出现渗透现象,从而加大闸底的渗透压力。如果渗流水量过大,还会对水闸的挡水功能产生影响,妨碍蓄水。 1.3冲刷问题 在开闸泄水时,如果水闸下游水位很浅或者是没有水,在水位差的作用下,就会加大水流的流速,这种巨大的能量会对下游有严重的冲刷。一旦冲刷的范围过大,就会掏空闸基,造成水闸失事。另外,一般在水闸的两岸都是软弱的岩层或者是土层,如果修建水闸时开设过多的闸孔,一旦开启某一个闸孔就会形成折冲水流,这就会严重冲刷下游河岸,对水闸的安全和稳定性都会产生影响。 1.4沉陷问题 软土具有很大的压缩性,如果将水闸建设在软土地基上,就会在水闸自身以及外部的荷载作用下出现沉陷现象。特别是在底板传到地基上的荷载分布不均匀时,或者是分布在地基土层的荷载不均匀时,更容易出现沉陷现象。这种地基沉陷还会导致水闸出现下沉,或者是闸室倾斜。如果严重有可能造成水闸断裂,这对水闸的正常运行会产生很大影响。 2、水闸的具体分类 2.1进水闸 通过在河道、水库、渠道或者是湖泊上修建水闸,就可以进行农业灌溉、水利发电或者是其他水利事业,而控制入渠流量的水闸就是进水闸。一般进水闸都修建在渠道的渠首位置,所以这种水闸又被叫做渠首闸。 2.2节制闸 一般来说用于调节流量和水位的水闸被称为节制闸。它主要是用于在枯水期截断河流,从而使水位升高,这样就可以在上游进行航运或者是满足进水闸取水的需要。而在洪水期,节制闸可以有效的控制下游的泄流量。由于这种水闸主要是为了拦截河流建造的,所以又叫做拦河闸。 2.3排水闸 一般在江河的沿岸都会修建排水闸。当出现外河水位上涨的现象时,就关闭闸门,这样就不会出现江河洪水倒灌的现象。如果河水水位推落时就打开闸门,这样就可以将渍水排出。这种闸门的闸身较高,但是底板高程比较低,而且要受到双向水头的作用,这是因为排水闸既要负责排除洼地的积水,又要负责挡住外河水位。 2.4挡潮闸 沿海地区遭受潮水的影响,为了防止海水倒灌入河,需修建挡潮闸。挡潮闸还可用来抬高内河水位,达到蓄淡灌溉的目的;内河两岸受涝时,可利用挡潮闸在退潮时排涝;建有通航孔的挡潮闸,可在平潮时期开闸通航。因此,挡潮闸的作用是挡潮、蓄淡、泄洪、排涝,其特点亦是受有双向水头作用。 2.5分洪闸 在江河适当地段的一侧修建分洪闸,当较大洪水来临时开闸分泄一部分下游河道容纳不下的洪水,进入闸后的洼地、湖泊等蓄洪区、滞洪区或下游不同的支流,以减小洪水对下游的威胁。这类水闸的特点是,泄水能力大,以利及时分洪。 3、水闸设计要点 3.1拦河闸基本型式和尺寸的确定 拦河闸承担的任务主要是拦断河流和壅高河中水位以保证引水的需要。需要壅高的水位,称为正常壅水位,亦称正常挡水位。对于灌溉取水工程,该水位是根据灌区规划对引水高程的要求确定的。洪水时期,拦河闸则开闸泄水。为了满足泄洪要求,拦河闸应具有足够的闸孔尺寸。泄洪时,闸前的洪水位往往要高于闸前的正常壅水位,故拦河闸的闸前最高水位取决于闸前洪水位的高低。为了满足引水要求而确定的闸前正常壅水位是拦河闸的正常挡水高程,而泄洪量的大小和闸前洪水位的高低,则直接影响拦河闸的高度、闸孔的型式和尺寸、闸的上游淹没损失以及对闸下游消能防冲的要求和工程量的大小等。 3.2进水闸基本型式和尺寸的确定 从天然河道取水,按取水方式一般可分为无坝取水和有坝(闸)取水两种方式。当天然河道水量丰富,水位也能满足引水要求时,可采取无坝取水方式,即直接在渠首修建进水闸引水;当天然河道水位不能满足引水要求或引水流最较大时,由于引水有困难,常需采取有坝取水方式,即除了在渠首修建进水闸引水外,还需在河道中修建拦河坝(闸 ),拦断河流,壅高水位,迫水入渠,以满足进水闸引水要求。 进水闸是修建在渠首按需要引水的建筑物,当不需要引水时,则关闸挡水,以免河水进入渠道。显然,进水闸不但要有足够的闸孔尺寸,以满足引水要求;还要有一定的高度,以阻挡河中水流和洪水漫顶,否则就不能完成按需要引水的任务。 4、结语 设计水闸必须有正确的和足够的资料,以便作出符合实际的设计。在以往的水利建设中,有不少工程,由于资料搜集不完善或者不正确,致使有的工程重新设计,有的工程不得不临时停工,或给施工带来很大的困难,甚至于造成失事等等;这样的教训不少,应予以重视。 水利工程论文:试论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几个关键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水利事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命脉和基础产业地位愈加突出;水利事业的地位决定了水利基础设施重要性。因此,如何搞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管理,确保工程质量,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是摆在我们每个水利人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1 落实好项目法人责任制,是搞好建设管理工作的基础 项目法人责任制是我国投资建设领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是全面实行工程招投标制、建设监理制的可靠保证,是建立完善的工程项目管理体制的根本前提。项目法人制是龙头,是核心,如果项目法人责任制不落实,其它建设管理工作也将无法深入开展。我们认为,落实好项目法人制,一是要认真贯彻执行水利部《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的若干意见》(水建[1995]130号),针对目前水利建设多元化、多层次的投资体制,按照项目类别不同组建项目法人。二是要严格项目法人资质审查,在建设项目的项目建议书阶段就应明确项目法人,没有按规定要求组建项目法人的不进行项目的各项审批工作。三是要严格项目法人单位人员配备,不仅专业齐全,而且人员素质要高,有经验。 2 开展好建设监理工作,是搞好建设项目管理的重要手段 建设监理的目的是提高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科学性与公开性,强调市场之间的合同关系及监督、制约与协调的机能,以提高工程建设管理水平和投资效益。通过监理的有效工作,从而保证投资方投资效益的发挥,同时也通过监理的监督,来保证承包商的利益不受损害,维护合同的严肃性。我省的水利建设监理工作已经有了很好发展,监理人员的数量、质量都在不断增长和提高,各项监理制度也正在不断完善,特别是,98大水之后,监理制在水利建设管理中的得到了充分的落实,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监理人员老化、素质低、机构不完善、项目法人对监理工作不重视等。为此,首先要继续加大监理人员培训力度,全面提高监理人员综合业务素质、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监理工程师的培训学习要着重以下几个方面:通过学习《合同法》、《招标投标法》等工程建设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能够熟练掌握并通晓建设监理法规体系。通过学习工程建设招标投标和合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熟悉和掌握合同条款,通晓整个项目建设的合同文件体系。通过学习建设管理和行政管理知识,提高组织协调和应变能力,能够因人、因事、因时间、因空间、因环境、因目标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组织、管理方法和领导方式,使之与实际情况尽量保持协调,从而使监理工作真正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通过学习经济知识,能够准确地分析资金使用计划和工程变更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准确地对概预算和工程结算进行分析审核。其次,监理公司要加强自身建设。监理工作属于服务行业,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摆正自己的位置;监理行为要控制在业主的授权范围内,要以合同为准则,坚持“合理、公平、公正”的原则。监理工程师要真正起到工程施工现场重要管理者的作用,在合同管理中占据主导地位。监理公司还要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才密集,技术专业齐全的优势,增添必要的检测、试验设备,拓宽服务范围。三是“实行小业主,大监理”,推行全方位监理。推行“小业主,大监理”除了监理单位自身的努力外,最关键的是业主必须转变观念,充分相信和利用监理单位的工程管理优势和业务专长为工程建设服务。四是建议水利部尽快出台监理规范、监理大纲、监理规划和监理细则的示范文本。还要出台监理取费标准、监理招标投标管理规定等政策性文件。这样才能进一步促进监理工作的规范动作,进一步规范监理市场,促进监理事业的健康发展。 3 全面实行招标投标制,是搞好建设项目管理的重要条件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省水利水电工程招标投标工作已经逐步走上了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作为全国五家试点单位之一,我省于20__年3月份设立了《水利工程建设有形市场》,把全省具有一定规模的工程项目集中到《市场》内进行交易,从而进一步规范了招标投标行为,加大了监督管理的力度,保证了招标投标工作质量。今后招标投标工作应继续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尽量采取公开招标,严格限制邀请招标,保证优秀的施工企业中标。目前一些招标单位为保护地方的施工企业,排斥所辖地外的优秀施工企业,而多采取邀请招标,搞“暗箱操作”,严重破坏了招标工作“三公性”。因而采取公开招标是解决此问题的有效方法。二是加强标底编制和评标专家的保密性。在前一段的招标工作中曾出现过标底泄露和评标专家泄露等不正常现象,给招标工作造成了不良影响,为此,要进一步采取措施和大力度做好保密工作,同时,对违法违纪人员要进行查处,并给予响应的纪律处分,以至追究刑事责任。三是进一步完善招标程序,制定先进的评标办法。要积极吸取外行业和外省的先进经验,改进我省现有的招标程序和评标办法,使其更加合理和科学。 4 逐步完善水利建设中介服务组织、规范市场,促进水利建设项目管理工作 我省水利建设市场中的咨询服务体系仍不够完善。目前,水利建设市场中仅有监理服务体系形成的较完善,其它如造价咨询、招标投标咨询等方面的中介组织基本上是空白,造成了项目法人单位和施工企业需要这方面服务时还只能找政府部门和设计单位,有许多不便,同时也不利建设市场规范运行。因此,应完善水利建设市场的中介服务组织,建议水利部尽快出台相应政策、制度等,规范中介组织的服务与管理。 5 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加大质量监督检查力度,确保建设项目质量 严格按照《水利工程质量管理规定》要求,完善建设单位负责、施工单位保证、监理单位控制、政府部门监督的质量管理体系,使质量管理工作始终处于层层有人抓,处处有人管,分工负责的局面。加强质量监督工作,一方面是强化各级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作用,建立了质量一票否决制度,各阶段验收必须有质量监督部门提出的质量鉴定意见,对出现的质量事故必须有质量监督部门参加处理,各级质量监督机构及人员不仅要监督检查工程质量,而且还要检查督促项目法人单位及监理、设计、施工单位的质量体系及运行状况,树立起质量监督部门在质量管理中的权威性。另一方面是加强项目稽察检查和积极发挥社会舆论对质量监督作用,要选择经验丰富、责任心强、水平高的专家,配备先进的检测设备,执行稽察检查使命。同时在稽察方式上,要借鉴国际体育组织“飞行药检”的成功经验,稽察组行动时不提前通知,到现场取得检测数据后,迅速提出处理意见。同时要向全社会公布水利工程质量举报电话,使群众发现的质量问题也能及时处理。 水利工程论文:论提高水利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论文关键词:水利工程 造价管理 全过程控制 有效性 论文摘要:水利工程造价贯穿于整个工程项目建设中,提高水利工程造价管理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能够保证建设资金的充分利用,节约工程项目建设成本,确保水利工程建设目标的最终实现,确保水利工程项目的良好运行。本文从水利工程造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入手进行研究,针对现存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希望能够提高水利工程造价管理的水平,使之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引言 与一般的工程项目相比,水利工程项目具有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资金回收慢等特点,这就需要加强对水利工程的造价管理。有效的造价管理能够降低水利工程中面临的各种风险,确保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而从我国目前的发展状态来看,我国的全过程管理、全成本管理理念尚未完全建立,在工程项目的各个阶段存在着管理不完善的情况,缺少对造价成本的有效控制。因此,加强对水利工程的造价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水利工程造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投资决策阶段 水利工程在前期投资过程中所制定的决策决定着整个工程项目的造价管理工作,是造价管理工作的源头,如果前期的决策阶段存在问题,就会影响到后期各个阶段的造价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目前我国水利工程项目在投资决策阶段存在着重视力度不够,投资决策和具体工程项目没有实现有效结合等问题,使得工程建设周期被人为延长,增加了项目回收风险。[1] (二)项目设计阶段 在水利工程的项目设计阶段,有的设计部门没有考核工程项目的具体情况,制定的设计概算与审批预算出现了较大差距,而且由于设计缺少严谨性,设计深度不够,使得工程在运行中出现不少问题,需要进行后期修改,在后期修改中又都需要经过审批,这就延长了工程竣工周期。此外,有些设计单位过分强调设计档次,造成工程预算严重超标,使得工程项目施工图预算远远高于设计概算,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工程造价成本。 (三)工程施工阶段 水利工程施工阶段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可以说关系着整个工程建设的成败。在项目施工中,有的企业为了中标而压低价格,以低价中标,而原材料市场的价格不断飙升,为了降低工程造价成本,这些施工企业不得不使用劣质材料,以次充好,从而增加了施工中的安全隐患。[2] 此外,施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材料管控的意识不强,乱用材料物资,增加了材料使用量,使得工程项目的施工成本不断上升。 (四)计价方法不科学 我国目前普遍采用的是利用定额预算确定直接费用,按取费标准计算各种间接费、税金和利润等,然后再进行相应调整,最终计算出工程项目造价。然而,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行情,这种计算方法就存在很多不合时宜的地方,因为同种材料在不同时期和不同产地都有不同的价格,需要结合具体的行情进行成本计算,而且目前工程造价的计算方法不统一,缺少规范性,不利于工程造价的管理和控制。 二、提高水利工程造价管理工作有效性的措施 (一)建立健全工程造价管理体系 完善的工程造价管理机构和管理体系是工程造价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只有建立系统化的工程造价管理机构,并建立健全工程造价管理体系,这样才能够加快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不断推进建筑市场的规范化、制度化改革,维护建筑市场交易主体的合法权益。[3]此外,理顺工程造价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实行协调联动制度,加强对工程项目的造价管理也是至关重要的。 (二)编制可行性强的投资决策 不同的水利工程项目面临着不同的施工条件、地质条件,因此在制定项目投资决策过程中,要对工程项目进行具体细致的考察,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投资决策,并且要对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估算,做好风险预期,降低项目风险性,确保项目资金能够顺利回收。在确保可行性研究的准确性的前提下,深入研究工程项目造价方法,认真审核投资估算,对于不同的资金来源进行严格审查,为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奠定基础。 (三)设计科学合理的工程施工方案 工程设计和施工阶段要注意加强水利工程的造价管理工作,实现经济、技术与设计的有机统一,建设施工单位和设计单位要进行积极配合,以防出现设计和施工不相符的情况发生。在工程项目设计阶段,要多采用先进的技术来降低工程造价成本,并且依据项目预算进行必要的调整,这个过程中要依据限额进行可行性方案设计,降低设计过程中出现的实际费用和造价相差很大的情况。 (四)加强工程施工过程中的造价管理 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购买原材料、工程设备、工程用地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虽然施工阶段对整体工程造价的影响只占到10%左右,但是整体工程的主要投资和后续工作都和施工阶段紧密相连。[4]加强施工过程中的工程造价管理,不仅要加强对水利工程的合同管理、施工现场管理,还要做好施工过程原材料和施工设备的管理,杜绝施工中的人为浪费现象。 (五)工程后续阶段的造价管理 许多工程项目在工程竣工阶段就放松警惕,工程造价管理工作就会松懈下来,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大工程造价成本。同时,有些造价人员的责任意识不强,盲目进行工程竣工结算工作,存在着重复结算等情况,使得工程造价出现与实际情况不符的情况。在项目竣工结算阶段,应当严格依据图纸进行工程量核算,通过项目施工图纸和工程量计算工程造价,构建工程管理联动体系,使之形成一种合力来提高工程造价的全过程管理质量,实现工程造价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从而有有效地控制水利工程造价。 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水利工程项目的造价控制要贯穿于整个工程项目,从项目投资决策开始,到最后的竣工决算都要做好造价管理,保证工程项目能够充分体现招投标、设计、施工、竣工验收等阶段工作的有效性、科学性,对工程实施全方位的动态管理,建立市场化的价格机制,提高项目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率,确保工程投资管理工作水平的不断提升。 水利工程论文:对水利工程中水土保持设计研讨 水利工程造成的水土流失通常都不只是覆盖一片自然区域,或者覆盖一个行政区域,而是涉及到几片自然区域或几个行政区域,以点,线,面的形式组合分布,这种流失现象是水利工程水土流失的重要特征之一。水利工程建设导致的水土流失不一定就在施工阶段或生产运作阶段全部显现出来,施工时,会破坏到地面以下,影响到原生态的结构以及植被的生长,很多都是经过一段时间的侵蚀作用以后,各种水土流失所带来的危害才逐渐被人们觉察到,这就是水利工程水土流失的潜在性。有的潜在流失很有可能不被预测到,因此预防和控制水土流失存在一定的局限性。[2] 水利工程水土流失防治对策 1)工程当地政府要发挥出指导功能,防止水土流失。加强生物保持水土的工作,尽可能栽种一些利于维持水土的经济作物,利于保护土壤的经济植物;采用先进的耕种方法,合理地优化农业产品的结构;严禁对森林的破坏和砍伐,鼓励林业发展;农村减少燃烧柴禾,积极采用其他能源;25°以上的山坡不得进行开荒,提高植被的覆盖率,使原始的生态环境能够很好的保持。 2)建设单位应该加强水土保持的监管宣传工作,必须将水土保持纳入工作重点,在工程项目设计规划时期,要以不损害地表为前提,设计尽量不破坏生态环境,可以考虑架空,地埋和梯级结构等方法减小对地表的动工,避免挖填方及土石方;工程施工阶段控制临时占地的面积,加强水土保持的临时措施,在对地表有扰动的施工地区,必须建设水土保持设施,以最高的标准保护好林木禾草以及恢复绿化;不应将占地长时间的搁置[3]。 水利工程施工中水土保持设计案例 1工程地区的地理等条件 工程处于黔西县铁石乡。黔西县属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具有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的特点,多年平均气温13.8℃,最高气温35.4℃,最低气温-10℃,无霜期264d,多年平均日照数1349h。多年平均降水量1028.4mm,多年平均蒸发量869mm。该县地势起伏较大,周边河谷深切,近年来,由于生态环境影响,致使县境内水源条件较差,大部分地区严重缺水。 2工程地区水土流失预测情况 由于当地干旱少雨,管道沿线无滑坡段,工程施工不会对环境和生态产生较大破坏,污染影响较小。水源处无农民居住及污染源存在,环境现状较好。工程建设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本工程项目为管网及水池,机房建设,工程永久占地,多为荒山荒坡处建水池,工程占地零星分散,不利影响小。2)对外交通和场内运输均以施工便道运输为主。项目区内施工运输道路大部分是通村简易公路,对水土保持影响小。3)工程施工期间,有大量的土石方开挖,施工机械的生产和施工人员的生活将产生少量的生产,生活污水,对水土保持影响较小。 3水土保持设计 工程地区水土流失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小,其水土流失的主要类型以及侵蚀强度见表1。表1工程区水土流失类型工程区水土流失类型工程区所在流域森林覆盖率水土流失时期工程区水土流失强度多年平均水土流失侵蚀模数水力侵蚀中面蚀和沟蚀为主,部分地段有受重力侵蚀发生垮塌的侵蚀现象。30%左右,植被一般。多发生在雨季微度流失,少量区域有轻度流失现象。400~600t/km2a(《贵州省地表水资源》)首先,对于此项工程中的水土保持投入足够的建设资金。在施工过程中以及投入生产以后,本来的地质条件以及植被环境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本来的蓄水保土性能会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其中一些损失经过很长时期以后才能够得以恢复,还有一些则是永久性损失。因此,工程会投入大量的环境保护资金,以维护本来的水土保持能力。工程可能造成的水土保持设施主要为输水管道和水池施工对灌木林地,荒草地的线性破坏及局部破坏等,配水支管安装主要是在受益寨子内施工,施工结束后仅对其扰动的范围进行平整,回复灌溉,故基本不存在对水土保持设施的破坏,经测算,本工程水土保持设施损失面积1.02亩。该工程水土保持防止措施主要为输配水管区弃渣考虑沿途排放,在施工过程中,修建临时挡土墙拦挡管槽开挖弃渣,待管道安装结束后进行回填。施工进场及场地平整阶段,应该做好土石拦挡,施工结束后及时进行场地清理。渣场区:由于本工程弃渣量不大,因此,考虑输水管部分的弃渣沿途堆放在低凹处,并在其上种草绿化;由于配水管全部分布在管区内,弃渣为耕植土,只考虑对土地进行平整;调节水池挖填平衡后的弃渣,根据实际地形情况就近集中堆放,采取的防治措施是修建挡土墙拦挡,并在渣场表面覆土种草绿化。 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于水利工程中的水土保持应该采取全面而长远的措施和手段,而不是只顾当前问题,或只顾问题片段,施工中的生态环境保护也应该给予系统性的统筹和规划,给予科学的理念,除了工程措施还可以考虑自然生物方法,比如弃耕还林和弃田还河,要找到水土流失的初始原因,在萌芽状态时就加强对土壤侵蚀的治理,在抗旱防洪工作的同时,也使土壤,河流,植被的生态环境得以改善,达到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目标。 水利工程论文:浅论水利工程施工成本组成与控制对策 【论文关键词】水利工程 施工 成本控制 【论文摘要】本文在阐述水利工程施工成本的组成及控制的基础上,分析了水利工程施工成本控制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水利工程施工各阶段的成本控制对策,水利施工企业只有抓住成本控制,加强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才能获取最大利润,实现企业自身的良性循环,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水利工程施工成本的组成及控制 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指施工企业为完成工程项目的全部施工任务,所耗费的各项生产费用的总和。它包括直接费、管理费、临建费、业务费等项。其中直接费指工程施工中所需的材料费(如混凝土、钢材、木材、砂石料、白灰、砖、沥青等)、人工费、机械台班费等。管理费指该工程管理过程中所消耗的费用,如员工工资、办公费、招投标费用等;临建费指重要的机械设备以及工程施工人员所需要的临时房屋建筑费用,或者租赁民房的费用等;另外还包括业务费,它是指工程施工现场所发生的其他费用,即现场招待费,当地突发事故等的维护费等。显然,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所包括的费用繁多,只有科学合理的进行水利工程成本控制的研究,才能达到减少成本、保证质量的目的。 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是企业成本管理的基础与核心,施工项目部在对项目施工过程中进行成本控制时,一是按预算成本;二是按可能支出确定计划成本,再结合制度控制、定额或指标控制、合同控制等指标进行控制。还应遵循成本最低化控制原则、全面成本控制原则、动态控制原则和目标管理控制的基本原则,主要做法包括直接及间接成本的控制,其中直接成本费占总投资的70%左右,控制好了直接费就确保了工程的效益。它包括主要材料的进料及材料管理费用;工程施工人员的组织与安排费用以及机械化作业的费用。 同时间接成本的控制也非常重要,间接成本控制主要包括管理人员的最优组合方案及办公费用的合理化支出控制,进出场费用的控制主要是选择好最优的进出场路线。在临建费的控制方面,既要在保证耐用的条件下选择最经济的临建材料,同时又要设计好临建的规划,让临建的空间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二、水利工程施工成本控制的主要问题 水利工程施工成本控制是很多施工企业已经意识的重要问题,而且实施低成本控制战略的口号喊了许多年,但目标成本制定了不知多少个,可工程成本始终没有降下来,究其原因,不外乎是光喊低成本战略,而缺乏低成本战术。总制定成本管理目标,而缺乏可操作性,使目标始终无法实现,概括起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成本管理意识的误区,工程成本管理需要全员参与、渗透在项目全过程的管理,其目标成本控制要通过施工组织和实施来实现。其主体是施工组织和直接生产人员,而不是财务会计人员。施工管理和财务管理工作的混杂,其结果是技术人员只负责技术和工程质量,工程组织人员只负责施工生产和工程进度,材料管理人员只负责材料的采购和点验、发放工作。这样表面上看起来分工明确、职责清晰和各司其职,实质无人承担成本管理责任。实际上,财务人员是成本管理的组织者,而不是成本管理的主体。不走出这个认识上的误区,就不可能搞好工程成本管理。 (二)通常由于工程结构、规模和施工环境各不相同,各工程成本之间缺乏可比性。因而,如何针对单体工程项目制定出可操作的工程成本控制依据十分关键。很多施工企业对于工程目标成本的制定过于简单化和表面化,甚至有些施工企业只是简单地按照经验工程成本降低率确定一个目标成本,而忽略了该工程的现场环境以及施工条件和工期的要求。在项目成本管理措施方面,只有简单的规章制度,这样的目标成本由于没有和实际施工程序结合起来,可操作性差,起不到控制作用,更无法分析出成本差异产生的原因,使得目标成本永远停留在口号上。 三、水利工程施工成本的控制对策 根据施工承包合同的类型和施工企业的管理水平,采取合适的施工成本控制措施,制定可行的控制标准,对施工过程进行记录,它涉及到人工、材料和施工机械的消耗量、施工工艺、现场管理、工作面情况、场地布置和施工准备等项目;也包括资源的数量、类别、人工和施工机械进退工作面的时间、休息或闲置时间,以及设备的保养、维护时间等内容。水利工程施工成本的控制应渗透在工程施工的各个阶段,具体措施有: (一)人工费控制。人工费一般占全部工程费用的10 %左右,作为施工企业,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劳动定额。要从用工数量上加以控制,有针对性地减少或缩短某些工序的工日消耗。力争做到实际结帐不突破定额单价的同时,提高工效,提高劳动生产率。还要加强工资的计划管理、提高出勤率和工时利用率,尤其要减少非生产用工和辅助用工,保证人工费不突破。 (二)材料费的控制。材料费一般占全部工程费的65 %~75 %,要对材料用量、材料价格加以控制。要掌握材料的规格型号,严格计算材料的使用计划。严格制订材料进场验收制度,实行量方、点数、过磅,保证材料质量合格,不亏方短缺,保证其数量。在施工过程中,实行限额领料。施工完毕后,要做到“活干料净”。 (三)机械费的控制。根据细化后的施工组织设计和调整后的单价分析,编制机械利用计划。在施工中,自有机械应加强保养,合理使用,外租机械合理安排,充分利用,减少停滞,保证机械设备高效运转。 (四)加强质量管理。要严把工程质量关,质检人员要定点、定岗、定责、加强施工工序的质量监管,做到工程一次成型,一次合格,避免造成因不必要的人、财、物等大量的投入而加大工程成本。 (五)加强合同管理。合同管理是施工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项目施工合同管理的时间范围应从合同谈判开始,至保修日结束止,特别是要加强施工过程中的合同管理,确保把合同落到实处。 四、注重成本核算,实现成本控制目标 成本核算主要由企业财务中心和项目部组织实施,对每一项目的每一阶段根据成本清单认真进行汇总,对项目每笔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认真的成本比对,对项目的每一步都要仔细控制。具体做到施工队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设备费,项目部人员工资、福利、补助、劳保、医保、办公、差旅、培训、车辆使用、招待、招投标等各项费用指标全部纳入成本核算,达到成本控制标准的,给予一定奖励,正常情况下,超成本控制标准的部分,由项目部内部调整解决。财务中心除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作大量细致的工作之外,还要筹集资金,合理调度资金的使用,让施工企业的所有资金合理使用,保证各项目的正常进行。 在施工企业成本控制中,还应考虑到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人才成本,人才流失就会形成人才坏账,防止人才流失是人才成本控制的关健一环。二是专业设备成本,一些大型专业化设备,用途单一、价格昂贵,所以只有将这种设备成本分摊到此项目中,形成的成本才是真实的成本。三是社会成本,在目前情况下,社会成本也应考虑在项目成本之中。总之,只有抓住了成本控制,加强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施工企业才能获取最大利润,实现企业自身的良性循环,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水利工程论文:分析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的提升路径 前言 水利工程的建设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贯穿整个施工过程,因此,加强水利工程质量管理,可以水利工程符合设计规范的要求,达到设计的使用功能,满足人民群众用水的需求,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水资源,发挥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 1.影响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的因素 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影响施工质量的因素很多,在水利工程建设质量影响因素分析上,大多围绕,招投标、材料进场、工程量化、工程进度等层面。现代的水利建设工程质量管理的好坏,已经不取决以上其单一层面的因素,更多转向生态保护以及节水和水土治理等深度问题上。要保障水利工程建设质量,需要我们把科学发展水利观和水利建设质量紧密的联系起来,进一步加强水利工程建设与监管的协调,解决影响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的诸多因素带来的问题。 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是否合格达标,水利工程建设监管质量是其关键。在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的监管中也发现一些问题和不足: (1)一些项目建设任务较重,而技术力量不对称,因此在工程质量监督上存有不足,对工程质量有一定影响。在施工安排上存在脱节现象,一些管理设施(如量水堰)尚未配套建设,部分工程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管理人员不能足额全部到位。工程建设档案管理相对滞后,部分文件归档不及时,资料整编不规范,工程资料不能与工程进度同步。在一些小型工程建设实施中,仍然存在转包、借资质招标等现象,对工程建设质量的保证存在一定影响。 (2)水利工程管理投入不足。我国的大中型水利工程,大多数是在上世纪50至70年代建成的,受当时技术、资金条件的限制,普遍存在设计要求低、建设标准低、施工质量不高、渠道防渗不配套等问题。经过几十年的运行,水利工程老化失修、垮塌水毁严重、水的利用率低、水资源损失浪费惊人,并且存在重大的水利工程安全隐患。水管单位在防洪、排涝管理和商品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中,必然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这些支出的补偿主要来自于水费收入。由于我国是一个农业国,长期以来受到“以粮为纲”,“无粮不稳”和“水是天上掉的,无价无偿的”观念的影响,加之我国的农业是弱势产业,需要国家大力扶持和政策保护,所以,水商品的价格一直不到位,而国家对公益性支出补偿有限,导致水管单位的运行管理经费十分短缺。 2.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的制度管理 全面落实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项目法人制度”、“招投标制”、“监理制”的三项制度。坚持以“项目法人负责,施工单位保证,监理单位控制,政府监督”的原则,严格执行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的各项规定,采取具体措施进行加大质量监督的力度,强化对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的管理,为此应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 (1)一定要在规范化的标准下进行各项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审批程序和招投标活动。对纳入基本建设的水利项目,严格按照水利项目基本建设程序审批,前置程序未办理的,不得进行下一程序,以此来杜绝“边施工边补办手续情况”的发生。严格按照国家、地方(省)有关规定进行招标的项目,坚持实行公开招标,招标信息经省水利厅招标办审核同意后,在规定的网站上公告,评标专家从省水利厅专家库中随机抽取,地、市级水利局招标办和纪检部门联合对招投标活动进行全程监督。 (2)成立项目法人负责制,确定由专人、专员来负责。如:地、市级水利局负责实施的水利工程项目成立由主要领导牵头,相关人员参加的项目法人,项目法人代表对项目负有工程质量、安全等一系列责任,并保证工程按照基本建设要求和工程进度,按期完工并验收。 (3)应进一步加强工程的质量检测力度。坚持对水利工程建设情况进行定期巡查,并根据工程建设周期和进度,委托有资质的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单位对已建工程进行全面质量的检测,对存在问题逐项明确整改措施,落实各参建单位责任人,限期整改。特别是在影响到生态保护、饮水安全等水利民生工程建设上,对水利工程实行质量终身负责制,确保建成一处、发挥效益一处。 (4)应加大对工程参建单位的监督管理和信息公开。建立以工程项目设计、监理、施工等参建单位主要人员的信息台帐,不定期进行抽查其在岗的职责履行情况。充分利用传媒报纸、网站公布等形式公开水利工程立项、审批、招投标、项目监理、施工、验收等内容,设立水利工程建设监督投诉电话,以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3.建立质量保证体系 加强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的政府职能。工程质量监督工作不能因工程监理制的推行而削弱,特别是其中的政府职能还必须加强。一是加大对监理单位在施工现场的监督力度;二是加大对设计、勘察单位的监督力度;三是加大对工程质量的监督力度。施工企业必须改变其管理方式,建立健全质量责任制。首先,从企业实际出发构筑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只有在结构合理、功能优化、职责分明的前提下,才可能形成企业的鲜明特色,形成领先竞争对手的优势。企业在不断完善经济责任制的过程中,在经济责任制考核中应突出质量导向。必须加大监理单位在施工现场的监督力度。首先,健全监理工作制度,落实监理人员岗位责任制。特别是现场监理人员应切实履行对隐蔽工程、关键部位、重要工序的监督、验收职责。其次,规范、健全审核批准程序。对承(分)包人员资格,对进场原材料、构配件、设备和混凝土的质量,对分项工程、隐蔽工程、工序质量、设计变更等切实采取检查,审核复验,平行检查的工作方式,严格执行验收、审批程序。 4.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的工期和验收管理 水利工程建设的周期直接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水利工程建设任务繁重,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在强调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的同时,加快水利工程建设进度。根据项目总体建设目标,合理规划和细化各项施工进度,确定关键路线,提前进行部署和控制关键节点,倒排工期,分解任务,制定周密可行的进度计划,明确各个时段的建设目标和任务。统筹协调参建各方关系,形成工作合力。参建单位合理安排优化资源配置,保证人员、设备、材料按照计划及时进场,满足建设要求。 5.加强水利工程的环境与安全管理 第一要加强 环境保护。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要遵守国家环保法律法规,符合环保要求,着眼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水管单位要做好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内的防护林(草)建设和水土保持工作,并采取有效措施,保障下游生态用水需要。环保部门要组织开展有关环境监测工作,加强对水利工程及周边区域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第二要强化安全管理。水管单位要强化安全意识,加强对水利工程的安全保卫工作。利用水利工程的管理和保护区域内的水土资源开展的旅游等经营项目,要在确保水利工程安全的前提下进行。 6.结束语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性,有效的质量监督检查是提高工程质量的有力保障。充分发挥质量监督职能,加强水利工程质量管理,建立健全水利质量管理体制,确保水利工程功能的充分发挥以及社会、经济效益的全面实现,促进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水利工程论文:对乡镇水利工程中自来水厂的设计和施工研究 我国乡镇水利工程中自来水厂的设计和施工,一般对其中泵站的设计和水泵的压力、水流量和泵站的整体分布和布局,以及水泵的管径基础的东西都非常重视,但是对技术上的问题,往往容易忽略,结果造成施工前,出现设计问题施工返工问题,或是在现场对设备操作保养带来诸多不便,依据近20年来我国乡镇中小水利水厂的设计施工的实际,对设计施工的注意事项进行研讨[1]。 1 出现的问题和建议 (1)从目前看,我国乡镇自来水厂在规划设计时与投产后实际产水量(需水量)差别是很大的,这个主要原因在于设计上考虑了未来发展的因素,但更多的是在考虑争取立项和资金的因素,所以出现水泵的扬程选择偏大的问题,这样就在水厂项目的建成初期在使用负荷小的时候或者是夜晚,依靠关小闸门来提高压力来减小出水量。另外这样的情况常常出现设备在实际运转的过程中运行的实际功率与该设备的最大功率最大区差别大,与设计差别大,在能耗上不经济,浪费大。从实际上和设计上看一般的水厂设备都是选择4台水泵2台实际使用2台备用,在这里建议选择水泵型号要有差别,但是扬程需要接近,从流量上看最好是2对3的比值比较合适利于运行的时候依据实际负荷便于调整,无论流量出现怎样变化都可以通过水泵的合理配合科学运用。 (2)一般的水厂里泵工值班室和泵站在设计上是互为一体的,这样主要目的是为了在操作上和管理上更为方便同时便于日常观察。目前尤其是较大型的水泵,在操作和运转的时候一般声音很大,而且值班室和泵房一窗之隔很近,所以在设计之初就要考虑隔音的问题,在材料的使用上选用隔音材料,值班室的门不开向泵房等窗户选用双层的窗户等。在安装的过程中为了保证安装的安全和安装生产质量,要求设备在固定基础的时候需要预留出50cm的二次灌浆层,但有些设计图未加说明,土建做基础一步到位,就可能给安装施工带来麻烦。我们知道水泵在生产出厂的时候是很少配备防护设备的,也就是防护罩,特别是大型水泵,在安装调试前就要自行设计配置好水泵防护罩,对安全生产是极为重要的。在设计设计施工过程中要考虑地坪积水的因素和注意地坪坡度提出要求等,泵站建成半地下式,主要是为了减低噪音,有利于管道布置和水泵吸水,泵在运行时,水泵轴封处必须保持少量滴水,以润滑和冷却轴封,水泵在小修、大修时难免会有水流到地坪上,以及平时卫生打扫用水冲洗等,考虑相应的排水沟槽或集水坑。水泵在高速运转的时候,其温度一般是在摄氏20~40℃之间,泵房内的温度往往高于室外,这种情况一般冬天不会出现问题,但是一到夏天,操作间内如同蒸笼一般,无论是对检修还是操作都产生很大影响,同时通风不好也不利于电机的稳定运转,在设计时为了在外观上整齐划一都一致采用平开窗,这就造成为了开启窗户,要搬动爬梯爬上爬下十分不便,出现窗户如同虚设,长年无人开启[2]。因此要考虑把这个设计做成翻窗或设置复合窗,总之要方便操作间的通风和保持人体适宜的温度。 (3)由于在规模和资金上为了节省,在一些某县镇水厂泵站吸水方式的设计时,出现忽略配水井的问题,把配水井改为吸水管,在工程投产的初期2、3台水泵共用一根吸水管运行的时候还可以,但是随着规模增大的时候,尤其是增加到,7、8台泵,如果还是要用共用一根吸水管的话,就会出现抢水掉水的现象,不见影响供水还会对机器有损害。另外水厂的仪器仪表的选择一定要考虑其稳定性和耐用性,要考虑信誉度和售后服务好的厂家,不要因为投资规模和为了节省资金而选择价格便宜的生产厂商,近年来我国的自动化预期与标的生产供应商非常多,在这个方面要多考察,到生产单位实地检验使用情况和售后服务的情况,同时咨询其他使用过的水厂看看使用的情况。在仪器仪表的安装上要充分前后必要直线段的保证,安装调试要严格按照标准和说明按照科学的方法进行,否则会影响使用精度。 2 设计和施工的思路调整 我国的乡镇中小型水厂和水利设施的设计和建设,正处在国家经济建设转型和大发展的阶段,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是正常的,这里面有制度问题、有资金问题、有技术问题、有设计问题等多方面的问题,但是更主要的是整体缺乏科学发展的思维和思路[3]。目前我国是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发展的阶段,人口由农村人口占绝对比重转换为城市人口占绝对比重的变换阶段,但是我们和其他发达国家还不一样,我们人口比重达,可利用资源有限,这样就必然出现发展中小城市,尤其是发展小城镇,那么,现今阶段乡镇中小型水厂和水利设施的建设就必然在规模和技术先进性上要有长远考虑和前瞻性,要建设能够使用百年以上能力的设施,所以从发展角度和重要性上就要求我国的乡镇中小型水厂和水利设施的设计和建设,要有一个整体全盘的考虑和规划,这个规划可以是单独的和其他的规划相结合,也可以作为一个单元并入国家的整体基础设施规划,在资金上必须给予充足投入保障建设需要,同时在后续的管理上和资金上也要满足发展需要,考虑产出的应该的但更多的是要算大帐看全局发展,在技术上要因地制宜的考虑同时要满足人性化、和先进性的要求。所以综合考虑我们的乡镇中小水厂和水利设施在设计和建设上需要完善和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还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给予支持也需要我们设计和建设者自身努力。 水利工程论文:谈加强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水对于人类具有重要的作用,关乎到他们的生存与发展,是人类在社会上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命脉。而当前水力资源又非常有限,尤其在我国,水力资源在时间与空间上散布的十分不均匀。洪水泛滥及长期干旱不下雨对于人类的财产与生命安全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更为严重可能会使得社会因此而发生混乱,变得不安定。所以,我们在对农田水利 工程进行管理过程中应制定有效的措施对天然水进行良好的控制与改造,要兴办对人民有利的事业,消除各种不良弊端的发生。 1.农田水利存在的问题 1.1工程不配套,老化失修严重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大都建于改革开放前,水利工程体系不完善,蓄水工程少,排水工程多,灌区末级渠系建设亟待加强。工程建设标准由于受当时的技术、资金条件限制,建设标准低,配套率低,且经几十年运行,老化失修严重,已不能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1.2水利投入机制不健全 一是投资量的不足,长期以来,国家投资重点是大型骨干工程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投资是投入分配中的短板,再加上历史欠账多,县级财政无力投入,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两工”,失去了农村水利建设投工投劳的支点;二是资金投入渠道分散,除水利外,还有国土、发改委、农开办等部门,但基本各自为政,缺乏协调,工程规划及布局上缺乏整体考虑,建设投资标准也很不一致,造成农村小型水利工程规划内容难以形成合力,整体推进难度大。 1.3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机制不健全,管护主体缺位 工程管理存在产权不清、责任不明、有人建设、无人管理的现象。即使部分有专人管理的工程,管理人员报酬低,维修养护经费基本无来源,加上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管理水平较低,难以支撑工程的正常运转。 2.关于加强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2.1改革小农水工程维护与管理体制。改革小农水工程维护与管理体制有两条途径:一是政府支持、水管站指导、农民用水户自主管理的体制;二是政府支持、水管站和农民用水户监督、专业经营者管理的体制。 2.2建立稳定的小农水工程维护与管理投入机制。要解决小农水工程维护与管理投入机制这一长期困扰我们的难题,我们必要先理清一些相关小农水工程维护与管理投入的理念,再确定思路,进而建立相互促进的良性投入机制。 2.3小农水工程建设与管理需立法保障。由于小农水工程建设、维护与管理涉及部门多,建设时间长,还直接涉及到农民的参与问题,因此我们建议用3年左右的时间制定一部专门的小农水法律进行管理。 2.4加强科学管理,提高管理者素质。水务部门要充分发挥业务指导作用,定期组织工程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学习,合格者发放岗位证书,管理者一律执证上岗,科学调度管理。 2.5.加强农田水利工程管理,要讲究经济效益。充分挖掘现有农田水利工程的内在潜力,如:水库塘坝要在“水”上作文章,大力实施水面立体开发模式,逐步形成水保小流域形式的“山上植树,水边养禽,水面养鹅,水中养鱼,蓄水种稻。”的良性生态链。同时,要加强水费收缴力度,增加管护资金,确保长效管理,达到以水养水的目的。 2.6提高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的认识程度,切实加强工程管理。农田水利工程是基本农田稳产高产的基本保障,是农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因此,我们要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确保工程充分发挥效益。 3.全面加强对现有水利工程的使用管理和维护 3.1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的首要是加强《水法》的宣传,在防止水利工程受到洪水等自然灾害的侵袭的同时,也要防止少部分唯利是图的人为破坏;其次是工程建设工程没有主次,每个环节都很重要,特别是工程配套设施的建设质量一定要保证。 3.2工程设施管理 对小型水利工程设施,等级造册,绘制工程分布图分类进行排列,对重点工程实施挂牌,设专人重点管理,落实目标责任制,确保已有工程项目特别是重大型项目的设施管理安全。 3.3经费管理 制定合理的工程维修养护费标准,根据受益面积和各地的具体情况,向受益者和收益单位征收一定的费用,用于工程维护;利用水利发展基金等形式对工程进行维修和养护;推行义务工制,接受受益人或者单位的义务工。 3.4技术推广和人才培养 水利工程建设是效益长期的工程,因此建设规划必须具有发展的眼光。地方水利部门可以采取“派出去,请进来”、实行短期培训等方法,抓好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同时要抓好工程建设中的新技术的推广应 用工作,让农田水利建设与日益发展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相适应,使已有的、在建的和规划中的水利项目都能充分发挥其自身的效益,服务于民。 4.强化保障措施 4.1搞好协调配合。各级发展改革、财政、国土资源、农业等部门要加强同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沟通,逐步完善改革配套措施,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实现自主管理、民主管 理和良性运行创造有利条件。 4.2依法规范推进改革。各级特别是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坚持从实际出发,确定各类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产权确认办法和经营方式,宜包则包、宜租则租、宜卖则卖、宜股则股,不搞一刀切。 4.3健全服务体系。要把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纳入基层水利服务范畴,改革后的各类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可享受政府基层水利的公共服务。要形成乡镇、村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结合以乡镇或小流域为单位的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建设,提高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水资源管理、防汛抗旱排涝等公益性服务水平。 4.4增强依法治水意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所有者和经营者必须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坚持依法治水、依法用水、依法管水,自觉接受水行 政主管部门的监督和指导,服从防汛抗旱调度,不得擅自更改工程功能,特别是必须确保蓄水工程安全和防洪安全。 4.5加强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监督考核。把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成效纳入“红旗渠精神杯”竞赛活动考评范围,鼓励先进,督促后进。 结束语: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关键问题在于质量控制,要确保建设优质的工程就必须有一套健全合理的建设监督管理体制、规范的项目建设管理程序,以确保施工过程合理、项目管理严格、经费使用透明,从而防止面子工程和豆腐渣工程,使其成为为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服务的优质工程。同时也要加强工程项目的后期管理,做到不出纰漏不出事故,使工程项目能够充分发挥效益。 水利工程论文:关于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对策分析 1. 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自古以来人类修建水利工程归根结底只有两个用途,一个是用于蓄水,例如我国的长江三峡,另一个是用于跨流域调水,例如世界上最大的调水工程巴基斯坦的西水东调工程,无论是哪一种用途其实质都是未解决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平衡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人们当前面临的关于水资源的各种问题,但是也因为水利工程的大肆修建,对于生态环境也带来了无可避免的负面影响,下面我们就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具体论述水利工程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1] 1.1积极影响 1.1.1解决洪水灾害,挽救生态危机。水利工程的修建最普遍的就是跨流域的调水工程,在调水地区多发生洪水灾害,而这种工程则很好的解决了该地区易遭洪水威胁的灾害问题,能够有效地挽救地区性的生态危机。例如我国多年来的南水北调工程,不仅有效的解决了南方经常发生的洪涝灾害,而且有效地治愈了北方的干旱灾难,从而缓解了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问题。 1.1.2增加空气湿度,促进植物生长。这一积极影响主要归功于水利工程的蓄水作用,这种工程注重修建大型或者多种用于蓄水的水库,这样不仅能够防止沙石流失和洪涝灾害的发生,还可以明显增加水库中空气的湿度,优化空气质量,还能够为周围生长的植物提供充足的水源,保证植被的正常生长,从而进一步优化环境。例如在前苏联的中亚和哈萨克的沙漠,就因为修建水库掉入了大量的水,使沙漠中许多地区出现了多出绿洲。 1.1.3优化水质、减少水污染和下游河道的泥沙淤积。蓄水池的修建有规律的进行蓄水和防水,能够给水源一定的调节时间进行自我调节,处理水中的各种污染,同时也能够为下游河道的泥沙淤积处理争取时间,有效地防止了下游河道的泥沙淤积。 1.2消极影响 1.2.1诱发地震。水利工程的修建,尤其是蓄水池的建造,在不断进行蓄水的时候,总是造成重力分布的极度不均匀,致使水库下面的地壳结构的地应力不断发生变化,这就为地震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1.2.2造成土地盐碱、沼泽化,高坡滑坡和泥石流。水利工程必须要建造的用于输水的渠道会形成渗漏的现象,这就导致底下的水位不断增高,使土地不断盐碱化,水分不断增加最终形成沼泽;如果水利工程建在山地等地理位置上,因为含水量过高就很容易造成滑坡、泥石流等灾害。[2] 1.2.3严重影响调水地区生态。为建设水利工程总是会对调水地区的原始面貌做相关的调整,例如减少淡水的量、砍伐修建渠道上的森林等,这往往就严重影响了当地的农业生态环境。[3] 1.2.4造成水系生物的骤减,甚至灭绝。水利工程的兴建,本质上就是在改变原有的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尤其是原有水系内的生物,更甚者珍奇动物的生活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无法保持,同样带来瘟疫等灾难,最终到导致原有生物数量骤减甚至灭绝。 1.2.5对生物、水文、水温等其他不利影响。大型水利工程的兴建改变了原有的水文条件,从而使地下水质和水温也跟着改变,这就造成居民的迁徙、集中现象的出现,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耕地也就相应的逐渐减少。 2. 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负面影响相关对策 水利工程的修建出发点本来就是改善不良的生态环境,为人类以及相关动植物的生活带来更多的方便,但是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消极的影响,所以为了使其能够坚持向健康的方向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对策: 2.1施工前的规划设计 2.1.1地质勘测。对于不同的地区能否修建和修建什么规模的水利工程都是有不同的规定的,所以在施工之前必须要把当地的水文资料和地质条件的勘测充分分析,然后根据这一依据来完成水利工程修建的可行性和规模的大小,以保证大坝的防洪能力、稳定性以及避免地震的诱发的能力, 2.1.2工程构造设计。除了地质的勘测,在施工之前进行工程构造的具体设计,这其中包括对于原水系中动物的生活环境的保持和周围动植物的生存条件的保证,具体了解其生活习性,有效减少水库范围内被淹没的范围。 2.2施工阶段的任务 2.2.1环保措施制定并确立。上面我们提到过对于修建水利工程要切实观察和总结当地的地质和构造设计,所以在施工中我们也要继续坚持,具体的方式就是将所有有关施工现场污染物的扩散和施工人员的劳动保护所应该负的责任都要实名化,将其归结于合同书中,使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有具体的环境保护措施可依。 2.2.2环境勘测。所谓环境的勘测,其实就是在施工前要建立必要的环保监测机构,然后对施工前地区的水质、大气等相关指标进行测定,然后通过与施工阶段不同时期的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及时发现并改善施工中不合理或者对环境造成危害的施工手段或者方法。 2.2.3卫生防疫、免疫。除了对环境的勘测之外,在施工阶段还需要对于施工地区的卫生条件进行相关的监测,同环境的勘测相同,都是首先要建立卫生防疫机构,但是不同的是这一机构建立是在施工人员进入工地之后,这样能够避免因为施工众多的人员聚集在一起,而造成流行病的传播以及扩散,在保证人身安全的同时,也有效地顾及了工程所处的生态环境。[4] 2.3施工后期任务。至于施工后要做的就是,将在施工中破坏掉的植被等景观进行及时的恢复,同时还要进一步进行施工区域的规划,从而更好的保护原有的生态平衡。这其中就包括了很广泛的内容,如生物资源的利用、保护和生产,同时还要顾及人群自身的发展,使动植物的种群数量具有最佳并且能够 长期稳定的比例。 总而言之,水利工程建立总是会给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但是凡事都是有利也有弊的,水利工程在造福人类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同时,也会一定程度上破坏生态,所以这就需要我们永远有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并且坚持上面提到的各种对策并切实实施下去,争取让水利工程长期、有效并且稳定的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水利工程论文:分析水利工程中的防渗施工技术 1 水利工程渗漏的原因分析 1.1 大面积渗水 水利工程在底板位置往往容易发生大面积的渗水问题。一般情况下,工程中基坑的降水要处于垫层以下,但是有时因为实际施工没有达到设计标准,有时因为某些其他原因,比如排水系统堵塞、连绵阴雨天、机械故障或是停电,造成基坑水位上涨,水位高于垫层这一水平,从而垫层被淹没。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有时因为工期紧张,为了赶工程进度而在带水的情况下进行施工,这样很容易造成大面积渗水。当工程在进行混凝土灌注时,混凝土如果拌合不匀或振捣不够密实,则会造成混凝土的空隙偏大,整体强度不足,进而引发大面积渗水问题。 1.2 施工缝渗水 在水利工程实施过程中,为了方便施工,常常将大的施工范围划分开来,分为小单元来进行施工,这样就产生了小单元拼接缝的问题。混凝土上形成的接缝是渗水问题的高发地带。如果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止水带固定不牢,那么很容易偏离中心。另外如果混凝土搅拌不匀或是振捣不密实,也会造成空洞,产生变形缝,从而引发渗水问题。我们知道一般材料都有热胀冷缩的特点,混凝土也不例外,当环境温度变化时,会引发混凝土变形,变形严重的情况下就会产生裂缝,造成渗水。 1.3 建筑材料变形渗水 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如果使用的材料质量太差,很容易出现变形,即使工程完工的当时可以通过检查,可是一旦投入使用,由于水利工程建筑材料要经受水的浸泡或受到洪水冲击,建筑材料很容易发生变形,从而引起渗水。 2 水利工程中的防渗施工技术分析 2.1 封堵基体洞穴 水利工程在开工之前,应先对施工的地理环境和地质构造进行仔细检查,找出潜在的渗漏隐患,对检查出来的缝隙和洞穴要采取封堵措施。对于不平整的基体,要采取措施给予找平,如果基体太不平整,那么还应采取分层找平的方法,避免出现能引起渗漏的裂缝。。俗话说防患于未然,预防工作做的好,将减少后期补救的成本。 2.2 做好裂缝控制工作 水利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堤坝在进行抹灰时,要做好严格的质量监控,抹灰层施工是否合格直接影响整个水利工程的裂缝控制。为保证抹灰层施工的质量,应注意以下几点:在进行抹灰施工之前,要检查基体的基层厚度是否适中,如果抹灰层厚度过大,不能直接进行抹灰,而要采取分层施工的方法;可以适量使用添加剂,杜拉纤维有抗裂作用,在进行抹灰的过程中,如果条件具备,可以使用此类添加剂;技术人员在施工时,要注意控制操作力度,尽量使力度均匀,并且要压实抹灰层,不让内部存在空隙,防止开裂和掉灰。 2.3 控制施工温度 控制施工温度是防止水利工程出现裂缝的有效方法。混凝土在搅拌过程中容易发热,为了降低混凝土浇筑的温度,可以在搅拌的过程中用水冷却碎石。如果水利工程是在夏天施工,那么在进行混凝土浇筑时,应该适当减少浇筑的厚度,以便散热。还有一个散热方法就是将冷却管埋在混凝土中,通过冷却管来降低混凝土内部温度。 2.4 灌浆技术 水利工程的灌浆技术包括高压喷射灌浆和控制性灌浆。高压喷射灌浆是利用高压水或是浆液在喷射的时候形成的高流速,切割被灌底层的结构,同时将水泥浆填入,与底层中的泥土进行混合从而形成固体。这种方式可以起到防渗的作用,同时提高地基的承载力。控制性灌浆是在灌浆的过程中对浆液的流量和灌浆的范围进行控制,从而使浆液灌注均匀,降低成本的同时达到防渗的效果。 2.5 防渗墙技术 防渗墙是水利工程防渗施工技术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在挖土开槽的过程中,用泥浆护壁,并用塑性混凝土进行浇筑,这样的防渗墙最大深度可到40m。也可采用水泥浆喷入的方式,在土体中喷入水泥浆,通过搅拌将土体和水泥浆混合到一起,形成凝固的水泥土桩,达到防渗效果。这种方法施工方便,成本低而且操作简便。 2.6 做好质量监控工作 水利工程中之所以会发生渗漏问题,主观和客观方面都存在问题。有些地理环境可能并不是很适合进行水利工程的施工,因此在施工前期应该做好地理结构考察,充分论证水利工程的可行性。项目一旦确定,就要制定工程建设质量目标,在施工过程中要以质量目标为指引,施工的各项指标都应该达到前期的设计标准。在项目资金允许的情况下,要尽量选择技术水平高的施工团队,选取优质的施工材料。对于水利工程的渗水问题,虽然说要防治结合,但是预防工作尤为重要,如果前期多好质量监控工作,那么就能保证水利工程投入使用后少出现问题。 3 结语 在对水利工程进行质量管理时,不仅要关注水利工程的稳定性和抗震性,还要防止发生渗漏现象。前期要做好预防措施,尽量避免发生渗漏。如果发现有渗漏现象,应该及时处理,以免给社会经济效益造成影响,给人民生命和财产带来威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多防渗施工技术运用到了水利工程建设中,提高了水利工程的质量,使水利工程创造出了应有的效益,给人民的生活和生产带来很多便利。技术在发展,在防渗施工技术的研究中要不断创新,同时要做好水利工程防渗施工的质量监控工作,只有这样,防渗施工技术才会在水利工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才会使水利工程更加完善。
财经类论文:财经类实验教学之教育技术论文 一、良好的教学效果 现代教育技术使财经类实验教学摆脱了时空限制,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学生能够创造性地进行自主学习。通过网络技术能够构建交互式教学平台,使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能够进行跨时空的交流和互动,进行自由谈论,提高了教学的开放性。在财经类实验教学中课后复习时不可或缺的,学生能够利用网络资料完成实验任务、阅读大量教学案例和学习材料,丰富自己的知识。开放的教学工具、环境和资源,提高了财经类实验教学的时效性。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财经类实验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目前,我国大多数财经类实验室以计算机作为教学硬件,以专业应用程序和操作软件以及实验数据库作为教学软件,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具体情况设计教学流程,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课堂中的应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型媒体技术的应用 财经类实验教学中的基本操作实验包括原理类、流程类和验证类,通常教师利用动画、视频、PPT、教学软件和计算机流媒体等进行演示和模拟,例如对企业的实际制造生产、运营管理过程或银行业务进行再现,从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知。传统多媒体,例如视频和课件,具备实用性和直观性,而现代教育技术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多样化的媒体技术,例如模拟软件、实验软件及其集成软件,进一步提高了教学流程的连贯性和整体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传统多媒体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讲解层面,而现代教育技术则集中与演示层面,两种方式的有机结合,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财经类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 2、构建教学情境 现代教育技术中的虚拟技术对现实的仿真效果良好,教师在财经类实验教学中利用虚拟技术能够进行仿真实验,创建形象的实验情境,让学生在虚拟现实中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会计实验中,教学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模拟井下集团企业的会计业务,并模拟不同角色分工进行会计分析、决策及预测、审计等实训教学,利用会计仿真软件,构建问题情境,并对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能够使学生认识实际会计业务,并调动他们的知识储备进行思考和分析,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了教学目的。 3、互联网资源的应用 网络教学是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形成的新型教学模式。该模式将学生视为教学主体,利用开放的网络环境进行开发、研究和综合实验,将教学和科研联系起来,是培养学生能动性的有效措施。例如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以项目群为核心,让学生自主选择实验项目,明确实验目的,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实现文献阅读和专题检索,完成选修课程并充分掌握该领域的技术手段和问题解决方法。此外,学生还可以选择符合自己水平的实验项目,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通过在线课堂进行自主学习,教师通过在线辅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三、总结 综上所述,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实验教学提供了更加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模式,丰富了教学资源。在财经类实验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够形成互动、开放的学习环境,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促进了现代教育的发展。 作者:田静 单位:内蒙古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财经类论文:财经类大学会计专业论文 一、管理学类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时紧张 青岛大学商学院会计系于2011年开设了计量经济学课程。根据课程安排和学分要求,该门课被安排在大二下学期,课时为一个学期总计36学时,去掉假期、校运动会或中期考试等2~6学时,总可用学时仅为32学时左右。学生在此之前已经修完概率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与计量经济学在同一学期修读,但尚未学习统计学。从教学大纲和课程内容体系来看,这个课时量明显不足。对于大多数高校来讲,本科生培养方案需要保持相对稳定,即使培养方案有所变更,各课程的课时量调整也要综合考虑专业性质、学科性质、培养目标、学分安排等多方面的因素。因此,计量经济学课时量的增加在短期内难以实现。对于许多高校来说,计量经济学是一门新兴课程。一些学校在管理学类专业中尚未开设该课程,而开设了该课程的管理类专业也普遍存在课时量不足的问题。谭砚文、陈珊妮(2011)的统计表明,在8所具有代表性的综合类大学中,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的平均课时为58学时,而一些农业院校仅为48学时。这个统计数据是基于经济学类专业的调查结果,而对于管理学类专业来讲,其课时量更少。以全国45所财经类大学的会计专业为例,仅开设统计学的有32所,未开设统计学而直接开设计量经济学的有2所(总课时分别为32、54学时),先后开设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的有11所(计量经济学的课时分别为30、32、32、36、48、48、48、48、51、36、72)。可见,对于管理学类的课程来讲,课时紧张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争取在最少的课时量内完成教学任务。 (二)先修知识准备不足 计量经济学创始人R.弗里希曾指出:“用数学方法探讨经济学可以从好几个方面着手,但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和计量经济学混为一谈。计量经济学与经济统计学绝非一码事;它也不同于我们所说的一般经济理论,尽管经济理论大部分具有一定的数量特征;计量经济学也不应视为数学应用于经济学的同义语。经验表明,统计学、经济理论和数学这三者对于真正了解现代经济生活的数量关系来说,都是必要的,但本身并非是充分条件。三者结合起来,就是力量,这种结合便构成了计量经济学。”因此,计量经济学是数学、经济学和统计学的结合,这门课程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要求较高,在学习该课程之前,学生应掌握经济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经济统计学等先修知识。显然,经济学类本科生在经济学基础方面比管理学类本科生具有“先天的优势”,而一些学校的课程设置也对管理学类本科生不利,如有的学校未开设经济统计学而直接开设计量经济学,有的学校将宏观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开设在同一学期而未先后开设。除了经济学基础的差异之外,一些高校对经济学类专业学生的数学要求要高于管理学类专业。因此,总的来看,管理学类本科生的数学基础要弱于经济学类本科生。综上,先修知识准备不足、基础知识薄弱,是管理学类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何在改善这些弱势条件的基础上,提高教学效果,值得我们深思。 二、教学经验总结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有学生在课后提出一些与数量研究方法相关的问题。比如,有学生在参加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或学校举办的建模大赛的过程中,希望用上所学的计量经济学知识;也有学生在学习了这门课程之后,对现实经济生活中的问题产生研究兴趣,如是哪些因素决定了股票价格的上升,能否量化这些因素的影响等。2011年之前,青岛大学会计系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几乎全部为规范研究。2011年之后,每年在240篇左右的本科生毕业论文中,有10篇左右的论文采用了实证研究方法,用到了计量经济学课程所学的知识。总体来看,计量经济学的开设已引起很多学生的兴趣,有部分学生在学习和研究中运用了课上所学的知识。 (一)合理的目标定位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可以为实证研究提供工具基础,在管理学领域已有广泛的应用。因此,对管理学类的本科生来讲,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必要性毋庸置疑。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数量分析能力和研究能力。王少平、司书耀(2012)指出,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对学习兴趣和研究能力的培养重点在于三个关键能力的培养,即观察和分析实际经济现象的能力、基于观察到的经济现象提出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恰当的计量经济模型或者方法进行研究的能力、在研究的过程中发展计量经济理论和方法的能力。学习计量经济学要求学生具备经济学、数学和统计学的知识基础,但这对于管理学类的本科生来讲,难度较大。很多学生数学基础不好,有些高校管理学类本科生在读期间并未事先修读统计学,这就给计量经济学的学习增加了难度。很多学生是初次听说计量经济学一词,对于该学科的性质、定位、掌握程度等没有清晰的认识。一些学生在看到教材中的数学推导和大量的统计结果时,直接将其定位为数学,并将该学科划入“超困难”级别,从心理上产生了抵触情绪。管理学类本科生的经济学基础和数学功底较之经济学类本科生要差,再加上课时紧张等原因,对管理学类本科生的目标要求不应与经济学一样。同时,由于专业性质和培养目标的差异,管理学类本科生也不需要与经济学类本科生有着相同的目标定位。在教学过程中,应将计量经济学定位为一门工具学科,而一个工具要发挥作用,就要有该工具能产生作用的对象,计量经济学也只有应用于相关学科,才能真正发挥力量。正如古扎拉迪所指出的:“在应用计量经济学中,要利用理论计量经济学作为工具,去研究经济学或者商业中的某些特定领域。”对管理学类专业的本科生来讲,其研究的更多是商业中的某些特定领域。王少平、司书耀(2012)提出的三个能力的培养,是要根据不同的学科,更多地关注商业或管理学的某些领域,即观察和分析实际商业现象的能力、基于观察到的商业现象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应用恰当的计量经济模型或者方法进行研究的能力。第三个目标“在研究的过程中发展计量经济理论和方法的能力”对于管理学类本科生来讲,有些难度,不适宜作为必须达到的教学目标。 (二)针对管理学类本科生的应用导向式学习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工具学科,它不仅有助于提高文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对经济问题的定量分析技能,使学生的文理知识很好地整合起来。目前,普通本科院校的文科学生普遍缺乏这种逻辑能力,虽然学生会在大一学习微积分、线性代数等必修课程,但这些课程常与经济管理实际脱节,很多学生在学习了数学课程后不清楚其应用价值,甚至认为不是专业课就不用好好学。计量经济学可以起到文理衔接的作用,使计量经济学更好地服务于管理学类的学科体系,为该专业后续课程的学习和研究打下良好的定量分析基础,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扫清数理障碍。对管理学类本科生应采用“应用导向式教学”,即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尽量不去讲解公式的推导、统计理论的证明等“深层计算问题”,而是以“表层意义和实际运用”为导向,使学生“知其然,知其然何所用,但不必知其所以然”。当然,对于数学基础较好的学生,也鼓励其“知其所以然”。另外,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结合具体学科,以管理学领域的问题为案例,以学生比较关心的问题展开讲解。比如,对于显著性这一概念,可以结合“A股历史上最刺激的迷案”重庆啤酒案例进行讲解。2011年12月,重庆啤酒的股价开始连续9个跌停,一个月内股票价格由每股80多元暴跌至20多元,市值蒸发高达270多亿元。这一切源自重庆啤酒披露的一则消息:“乙肝疫苗Ⅱ期在临床试验的主要疗效指标方面,安慰剂组与用药组无显著性差异———这相当于鸡汤熬熟了,居然只相当于白开水的营养价值。”2012年1月9日,重庆啤酒再次披露信息:Ⅱ期次要疗效指标方面安慰剂组与用药组“在统计意义上无差异”。何为“在统计意义上无差异”?从案例中引入显著性这一概念,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到这门学科的应用价值,而且可以结合本专业具体的问题展开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索。比如,在了解了显著性这一概念后,学生会注意到信息披露对股价的影响,进而会思考有哪些因素会影响股价的变动?哪些因素是有显著影响的?如何收集这些因素的数据?是否可以判断股价变动的方向和程度并据此进行投资从而获取收益?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学生将现实生活、经济问题与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增强了学习兴趣和对该应用学科的直观认识。 (三)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网络、多媒体等IT教学资源 在当今IT时代,知识的获取、传递和沟通等都可借助于IT实现。IT改变了教学方式,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应用导向的教学方式会忽略公式推导等“深层计算问题”,而以“表层意义和实际运用”为导向,使学生“知其然,知其然何所用,但不必知其所以然”。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把学生从繁琐、复杂的数学推导中解脱出来,但也会使部分学生感到“不踏实”“,对没有证明过的问题感觉内心惶恐”,也“不便于记忆和理解”。运用IT进行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这些弊端。比如,在讲授样本均值是总体均值的最优线性无偏估计量(BLUE)这个概念时,教师仅需简单推导无偏这一概念,而对方差最小这一特征可以用动画的方式来呈现。再如,在推断统计中,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是两大核心问题,而假设检验是难点,学生无法理解何时拒绝零假设以及为何拒绝零假设,容易在判断过程中因为显著性水平α的不同而在与实际概率值ρ的比较中产生混乱。恰当地制作课件,形象地向学生展示判断过程,就会给学生直观的认知,使其更容易理解和记忆。以总体均值m=50和总体均值m=10.5两个零假设为例。计量经济学教学重在对基础性计量经济模型和方法的正确理解与延伸,以引导和培养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兴趣和研究能力(王少平、司书耀,2012)。因此,教师除了在课堂中利用课件进行教学外,课后还可以通过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微信朋友圈、微博、博客等与学生展开交流,课程的相关视频,沟通课上难点,补充基础知识,推荐参考资料,解答疑难问题,举办知识竞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强化学科的应用性,最终提高教学效果。 三、结束语 本文结合管理学类本科生计量经济学教学面临的课时紧张、先修知识薄弱等现实情况,提出了进行适宜的目标定位、强化应用导向式教学、合理运用IT资源等教学建议。其中的有些做法是基于现状不得已而为之,要想大幅提高教学效果,必须满足基本的教学条件并遵循科学的教学规律。对于课时量过少、课程安排不合理的高校来讲,制定科学的培养方案是当务之急。随着管理学类各专业对计量经济学的逐步重视,课时量必然会做相应的调整,教学目标定位也应提高。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型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应引入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作者:陶黎娟 单位:青岛大学商学院 财经类论文:高职院校财经类教学团队的构建 1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教学团队的基本职责 1.1组织和完成日常教学工作 组织和完成日常教学工作是团队成员的基本工作,是学校正常运作的基本条件。在团队负责人的领导下,根据每位教师的授课特点,明确每位教师的教学任务,确保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教学质量得以提高。 1.2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教学团队应当认真学习有关教育教学改革的文件,密切关注经济领域里的最新动态,并紧密结合教育思想观念,在社会、市场调查的基础上,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制定和修订,使之符合财经行业、企业发展的要求,成为推动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动力。 1.3研究专业课教学方法 财经类工作岗位如银行储蓄、保险理赔、公司会计等,由于其工作涉及商业或私人机密,若非本单位职工,一般很难获得直观的操作经验,这就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不同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将岗位操作要领引入课堂,如保险实务课程就可以将投保单、保险单、理赔等单据的填写引入课堂;对于一些保险案例用“庭审现场”的形式引入课堂,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用所学的保险理论知识来做辩护,这样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4参与专业实训室的建设 专业教学团队应该根据专业特点,建立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营造真实的工作环境,形成具有财经特色的实训实习基地,提升实训教学效率和质量,并且制定实训制度,对实训指导教师进行业务培训。 1.5培养专业骨干教师 由于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来源主要为应届的大学毕业生,实际工作经验比较欠缺,因此,专业教学团队要建立师徒制,由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带领年轻教师,帮助他们掌握高职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为年轻教师的学习、锻炼提供必要条件。 1.6开展社会服务 依托学院专业教学团队的资源优势,成立培训中心,积极开拓培训市场,探索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成立各类技能鉴定中心,面向企业职工、社会成员、各类毕业生开展继续教育,为中职毕业生在岗接受高等学历教育服务;为企业搭建信息、培训和服务平台,帮助企业提高竞争力。 2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教学团队保障机制的构建 2.1制度和政策保障机制 首先要制定整体的优秀团队建设规划。学校要在整体教学改革规划的基础上,重点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遴选一批教学经验丰富、有创新意识的教学团队带头人。其次,要制定有利于教学团队发展的激励政策,对于有突出成绩的团队带头人和团队成员给予物质待遇、职称评聘等方面的支持与鼓励,从而为教学团队的健康发展营造具有竞争性的政策环境。再次,要建立经费保障制度。学校要为教学团队的学习、考察、运行等工作提供专项经费支持。最后,要建立评价机制。学校要建立院、系部、学生三位一体的评价机制,加强对教学团队的考核和评价。 2.2培训保障机制 第一,学校应有计划地从高校、企业引进中青年人才,并通过高校学习、企业实践、校内培训等多种方式的培养,使骨干教师具备“双课堂”教学和承担项目课程建设与项目化教材编写的能力,成为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中坚。第二,鼓励教学团队成员积极学习现代化教学手段,熟练掌握ppt、flash、photoshop等制作技术,并能充分运用到多媒体教学中。第三,聘请优秀教师传授讲课、说课技巧,并定期组织各种教学竞赛。通过集训、竞赛等方式提高团队教学水平。 2.3团队分配制度 要设立对应不同薪酬标准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岗位,以高薪来回报和激励付出多、贡献大的团队成员,培养高层人才对学校、团队的忠诚度,努力稳定高层次人才队伍。同时,鞭策和吸引低岗位、低薪酬的岗位成员通过努力学习,掌握高级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对于不能胜任工作岗位的团队成员,可以通过适当的惩罚督促其改进工作,提高工作绩效。 2.4校企合作机制 一是加强校企深度融合,建立互利共赢的校企合作新机制。二是按照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与企业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和设计,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三是与企业共同制订课程标准,将工作过程中的岗位技能要求、行业标准与职业规范等要求编入课程内容。四是聘请精通生产操作技术、掌握岗位核心技能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负责部分校内综合实务训练课程的指导和实训的教学指导、校外实习实训指导等;鼓励教师下企业锻炼,及时跟踪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分析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和更新变化,并及时纳入教学内容。 作者:杜逸冬 财经类论文:远程教导财经类案例综述 (一)远程财经案例库个案构建模式 远程财经案例库个案模式的构建分为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为了满足规模管理和信息化管理需要的对原始个案的标准化加工,二是为了满足师生需求的过程的个性化加工,三是为了实现质量评价的监控机制的设计。首先,依据评价指标体系中一级指标“标准化”的要求,对原始个案按“标准模块、标准问答、标准过程”三个二级指标纬度进行标准化加工。我们将原始个案设计成“引言、案例背景、主体内容、结尾和案例使用说明”五个标准模块,“引言”能有效点明案例发生的时间、地点、单位、主要决策内容、关键问题等重要信息,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案例背景”包含案例事件所在的行业、公司、经济社会环境等重要信息,能有效辅助案例讨论分析,“主体内容”层次清楚,决策点突出,分析数据完整,是案例分析的主阵地,“结尾”能给读者提出一个精辟的总结或能引发读者深入思考,“案例使用说明”是案例学习的“使用操作说明书”,包含教学用途与目的、思考题和教学计划等重要内容。我们对案例答案也进行标准化设计,如在预习案例阶段,设计了“案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分别是什么”,“案列涉及的知识、理论和原理有哪些”,“本案例的主题是什么”等通用且标准化问题供学生回答,采用关键词匹配等技术手段实现答案标准化。并对案例学习也设计标准化的案例学习过程,分别为“预习案例、复习案例、小组交流、问题争鸣、答问提问、案例报告”,体现了学生要撑握一个知识、原理或技能的一个完整的学习循环,也体现了案例学习对互动与讨论的要求。其次,对已经进行标准化加工的个案进行个性化匹配和深度加工,力图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充分满足学生学习个性化的需求,实现对学生学习行为的持续激励。“自主学习”是指以完成教学目标为前提,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自主制订学习计划,自主安排学习时间与考核时间,自主选择所需学习的案例和学习资源,独立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协作学习”是指学生在案例学习过程中,成立学习小组协同学习、协同分析案例并协同解决案例问题,学习小组成员之间有任务分工,但更多的是取长补短,协同学习,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相互学习,共同提升,另外,小组之间的所有案例学习者都可以参与到相关案例问题的研讨之中,实现更大范围的协作学习。最后,为实现远程监控需要,我们在标准化学习环节上设置过程监控观测点,用以监控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教师的教学行为,真正实现全程的网络化远程监控,及时统计,形成数据报表,将监控结果反馈给师生,用以改进学习行为和教学行为,最后利用监控生成的结果,形成对学生远程案例学习效果的考核和对教师教学工作质量的考核。远程财经案例库的个案构建模式成功融入了“标准化和个性化”元素,实现了对教学与学习过程的实时监控,并且将“标准化、个性化与实时监控”三个要素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适应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环境,满足开放教育教学需求的相对科学而系统的模式。详见下图1。 (二)远程财经案例总库构建模式 专业教学所需的案例侧重于综合性强,涉及知识面广,能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对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辅助作用的案例,例如,针对工商管理专业,可以将人力资源、企业文化、战略、财务等多项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形成综合性案例来满足专业教学需要。课程教学所需的案例侧重于专业性强,涉及知识点的内容比较专较深,能让学生在案例学习过程中对某一知识点有个全面、准确、深入的认识和理解。教学活动所需的案例侧重于帮助学生在组织进行教学活动前的“热身”,因此需要编写或选择与所进行的教学活动相类似的案例供学生学习,例如,某工商管理班要参加专业老师组织的对某个企业管理问题的咨询诊断活动,那么之前就要提供与该企业相似的经营环境、相似的管理问题的案例供学生学习。在计划编写或选择案例时,按照此三个标准进进行分类整理,形成“专业教学案例、课程教学案例和教学活动用案例”三类案例,并进行入库管理,完成“库类”建设工作。“库源”是指案例的来源。可以将上述三类案例的来源框定在四种渠道,分别是“本土型、实用型、学生编写、比赛生成”四种渠道。本土型案例素材主要来源于本土企业,展现本土企业的环境和文化,呈现本土企业管理实践中存在的一些普遍性问题,实用型案例主要来源于有计划的案例编写,应由学校或部门组织形成开发团队来完成,其目的是能达到有效完成专业或课程的教学目标,针对性比较强,学生编写和比赛生成的案例主要来源于学生作品。上述四种渠道能有效保证源源不断的输入初成品案例,但还需对初成品进行深度加工优化和筛选,形成成品案例,最后分类入库,供学生学习使用。 综上所述,“库源”建设与“库类”建设工作相辅相成,互相关联,形成有机的案例库建设系统,其工作流程共同构成远程教育财经案例库的总库构建模式,具体模式如下图2所示。总之,在“CLE”模型的指导下,为了满足远程教育专业和课程教学目标实现的需要、学生学习的需要、教学质量监控的需要和远程实现的需要,在远程教育财经案例库的建设过程中不仅需要考虑案例总库的个案来源,还要考虑来源案例的分类及管理。远程教育模式下的财经类专业案例库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在下一阶段的研究中,将重点探讨远程财经案例库使用及监控,在案例库管理中实现对学生学习行为的监控、教学质量的监控和学习效果的测评。 作者:段庆华 单位:湖南广播电视大学 财经类论文:高校财经类学生就业状况论述 一、调查设计与实施 (一)调查对象 此次调查研究以四川省三所开设财经类专业代表性院校(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四川商务职业学院、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就业指导机构和全日制高职专科在校生和毕业生为调查对象。接受调查的抽样学生四川财经职业学院200名,四川商务职业学院200名,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200名,涵盖大二、大三阶段学生和2012届部分已毕业学生。参与调查的600名学生分别来自会计、财务管理、财务审计、市场营销、会计电算化、电子商务、经济贸易、国际贸易、连锁经营管理、物流管理、工商企业管理等专业。 (二)调查内容 本研究的调查包括两项内容:一是关于就业指导与服务情况。包括就业指导服务机构、人员、经费、场地等;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情况;就业指导的内容和形式;就业政策与就业帮扶等情况。二是学生就业状况。包括在校生的就业意愿、就业准备和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具体内容包括就业率、薪酬、行业分布、区域分布、社会保障、就业心理、就业政策了解、就业方式与途径等。 (三)调查方法 从高职大学生就业心里、就业服务、就业权利和权益保障等方面确定问卷调查的指标内容。通过搜集和查阅大量资料,确定选题。在调查过程中根据问卷回收、接受调查的机构和学生反馈等情况进行整理,选取与高职学生就业紧密相关的一些问题,力争在各选题之间保持相对独立性和逻辑关联性,最终完成调查问卷。 (四)问卷发放与回收 我们分别调研走访了四川财经职业学院招生就业处、四川商务职业学院招生就业处、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职业与就业指导中心,发放问卷调查3份,回收3份,回收率100%。在三所学校二、三年级和2012届毕业生中各随机抽样200人,涵盖会计、财务管理、财务审计、市场营销、会计电算化、电子商务、经济贸易、国际贸易、连锁经营管理、物流管理、工商企业管理等专业。共计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61份,回收率93.5%。其中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回收有效问卷192份,回收率96%,四川商务职业学院回收有效问卷183份,回收率91.5%,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回收有效问卷186份,回收率93%。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就业状况分析 1、就业率从调研结果看,2012年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就业率99.02%,四川商务职业学院就业率97.76%,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就业率93.3%。三所院校的财经类专业近三年平均就业率约在96.69%,其中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平均就业率约在97.7%,均高于全国和全省高职院校平均就业率。数据显示与麦可思研究院撰写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是吻合的,说明财经类专业依然受到社会的欢迎,就业前景广阔。2、就业区域从调研结果看,财经类专业学生的就业区域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选择成都就业的351份,占62.6%;选择四川省内二线城市(主要是德阳、绵阳、乐山、自贡等)就业的106份,占18.9%;选择西南地区重庆、昆明等地就业的45份,占8.1%;选择上海等东部一线城市就业的35份,占6%,选择县级城市就业的16份,占2.9%;选择西部农村就业的8份,占1.4%。从统计数据看,财经专业学生主要在学校所在区域的大中城市就业,地域观念强,面向西部、面向基层、面向农村就业意愿不强。3、就业单位类型调研结果看,就业选择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113份,占20.1%;选择国有企业的212份,占37.8%;选择非公企业的208份,占37.1%;选择自主创业的28份,占5%。说明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公召吸引力仍然很大,希望职业更加稳定。国有企业的品牌效应、高薪酬和高福利对学生吸引力很大。实际就业中,非公有制企业、中小企业就业的比例更大。受市场激烈竞争的影响和创业条件的制约,学生的创业意识和意愿不够。从毕业生创业情况看,创业成功至少需要5-10年的时间。4、就业报酬期望与实现分析调研结果看,就业报酬期望值在800-1200元的40份,占7.1%;在1200-2000元的104份,占18.5%;在2000-3000元的243份,占43.3%;3000元以上的174份,占31%。据麦可思公司《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高职毕业生平均工资2010届2142元,《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高职毕业生平均工资2011届2482元。调研数据看,大部分的学生的薪酬期望与现实吻合,能够比较好的实现,但有部分学生期望值过高,心态不稳定,对就业产生影响。5、就业模式调研结果看,就业选择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93份,占16.6%;面向企业就业357份,占63.6%;选择参军49份,占8.7%;选择“西部志愿者”、“三支一扶”等31份,占5.5%;选择自主创业31份,占5.5%。从数据看,学生大部分就业选择是面向企业和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就业,选择参军和参加“西部志愿者”、“三支一扶”等项目就业意愿人数有所增加。6、就业途径调研结果看,自行参加社会招聘就业72份,占12.8%;靠父母亲戚帮助就业53份,占9.4%;通过社会中介服务就业81份,占14.4%;校企合作单位实习就业的93份,占16.6%;学校招聘会等提供岗位就业197份,占35.1%;通过互联网上信息就业65份,占11.6%。从数据看,目前学生就业的主要途径是招聘会,用人单位集中招聘,规模大,直接可靠。通过学校招聘会和校企合作单位实习就业应该成为职业院校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7、就业选择主要因素调研结果看,就业选择考虑的主要因素薪资213份,占38%;企业发展前景84份,占15%;个人发展前景157份,占28%;专业对口86份,占15.2%;其它21份,占3.7%。数据显示,学生就业考虑主要因素为薪资和个人发展,对于初次就业学生而言,对专业对口率要求并不高。8、就业心理调研结果看,充满自信145份,占25.8%;压力较大213份,占38%;迷茫109份,占19.4%;自卑心理68份,占12.1%;依赖心里26份,占4.6%。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多数学生就业压力大。自信心强的一般是能力强,综合素质好的学生干部;知识技能较弱,相貌平平,个人素质较差的学生具有自卑心理和依赖心里,希望学校和老师帮助其解决就业。相当多的岗位要求本科以上学历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还有部分的学生就业迷茫,没有职业方向,值得重视和加以解决。9、毕业去向调研结果看,选择求职就业414份,占73.8%;选择专升本58份,占10.3%;选择出国学习19份,占3.4%;选择应征入伍17份,占3.1%;选择创业36份,占6.4%;暂不就业的17份,占3%。数据显示,绝大多数毕业生选择就业,但其中创业比例较低,应加强创业教育和引导。2013年国家调整了大学生应征入伍的时间,应加强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应征入伍。10、未能顺利就业学生情况分析从三所院校看,近几年来大概5%的学生未顺利就业。主观原因分析:毕业后有旅游、治病等其他安排暂不就业;结婚生小孩;继续提升学习;不愿工作啃老;就业期望值过高等。客观原因:因病治疗不能坚持工作;身体残疾学生暂时找不到工作;就业能力欠缺学生,难以适应竞争等。大中城市生存成本高、生活压力大。“蚁族”对贫困生在大城市的心理冲击很大。贫困生求职成功比例大大低于非贫困生。 (二)就业指导和服务情况分析 1、组织机构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和四川商务职业学院均没有独立设置就业指导中心,招生就业合署设招生就业处,就业服务指导作为常规性、事务性工作。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设立职业与就业指导中心。三所学校均成立了学院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在各系建立了学生就业工作小组。四川商务职业学院还在各系专门设立了就业指导工作岗位,其余两校均没有设立。2、师资情况三所学校均没有建立专业化师资。职业指导师资由行政和部分辅导员兼任,虽经过培训多数教师持有职业指导师资格,但学历、专业、能力、水平参差不齐。还没有建立一支有企业人士、社会专家参与的校内外结合、专兼结合的职业指导师资队伍。调研结果看,认为就业指导教师应具备的知识背景(多选):就业政策知识521份,占92%;就业指导知识561份,占100%;心理学、教育学知识502份,占89.5%;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知识519份,占92.5%;法律知识441份,占78.9%;信息技术网络知识410份,占73.1%。3、就业指导服务对就业形势:调研结果看,对当前就业形势了解并认为非常严峻的448份,占79.8%;认为就业形势较乐观,就业容易72份,占12.8%;对就业形势盲目,不了解的41份,占7.3%。对就业政策:调研结果看,对当前就业政策关注和了解的94份,占16.8%;对当前就业政策关注,但不十分了解的318份,占56.6%;对当前就业政策不关注,基本不了解的149份,占26.6%;对行业和企业需求:了解,比较明确的64份,占11.4%;有一定了解,但不明确的296份,占52.8%;基本不了解,也不明确的201份,占35.8%。对职业指导有效形式:选择专题讲座的204份,占36.4%;选择职业指导课的195份,占34.8%;个体职业指导的106份,占18.9%;网络指导的56份,占10%;对就业指导服务满意度调查(多选):提供招聘信息493份,占87.8%;职业适应度测试386份,占68.9%;职业生涯规划525份,占93.7%;择业指导417份,占74.5%;求职简历制作指导460份,占82%;面试技巧指导521份,占92.3%;商务礼仪培训539份,占96.2%。4、就业平台服务希望学院提供就业平台(多选),从调研结果看,选择毕业生“双选会”的541份,占96.6%;专场招聘会552份,占98.6%;就业网站314份,占56.1%;就业信息QQ群486份,占86.6%;顶岗实习451份,占80.4%。5、就业能力服务希望得到提升就业能力帮助(多选),从调研数据看,选择职场分享的408份,占72.8%;选择职业素质训练提升的515份,占92%;选择模拟面试的496份,占88.4%;选择创业教育的174份,占13.2%。 三、对策与思考 (一)加强学生就业观念教育 1、先就业后择业。教育学生以务实的态度,积极引导学生毕业后先就业,在实际工作中再选择就业方向和更适合的就业岗位。特别是要面向基层和大量容易进去的中小企业就业,淡化考公务员,到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外资企业等竞争激烈,人才拥挤的就业去向。2、立足西部,面向基层就业。西部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具潜力的地区,也是最急需人才的地方。要引导学生到西部,到基层和艰苦地方去勇于实践锻炼成才,实现人生的理想和抱负。但不要太集中在成都、重庆、西安等发达的省会城市,应眼光下移到区县、乡镇和农村地区就业。3、自主创业。市场经济机会多多,国家对大学生创业政策支持力度逐年加大。要加强创业教育,引导和支持学生在校期间创业实践,设立创业基金、提供创业项目、建立创业园区、网店等帮助学生创业。鼓励毕业学生自主创业,加强创业初期的继续扶持和帮助。 (二)加强学生就业全程指导服务 1、建立学生就业全程指导和服务体系学校应当建立学生在读期间和毕业后半年或1年内的就业全程指导和服务体系。将职业指导课作为重要的必修课纳入课程体系,帮助做好学生职业发展规划,培养职业素质;建立专业化的职业指导中心,创业孵化中心,配备职业化的指导教师;建立校内外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建立常态的就业信息网络,努力开拓就业市场,促进学生顺利和充分就业。2、建立和打造就业指导专业化师资队伍就业指导是一项政策性强、要求高、难度大,涉及面广而复杂的专业技术工作,必须要依靠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才能确保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开展。学校应当建立由职业指导师、政府人力资源部门人士、企业负责人、专家学者、职业顾问等组成的专兼职结合的专业化师资队伍。3、建立政府、学校、企业、家庭四方联动机制就业是系统的民生工程,应当建立政府主导,企业需求,家庭需要,学校参与的四方联动机制,切实将政策落地,工作落实,学生满意、社会满意。学校要承担整合资源,帮助和服务学生顺利就业和充分就业的使命。 (三)加强学生就业跟踪反馈 加强毕业生就业信息采集、整理、分析,促进学校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学生就业率,促进学校人才培养。目前很多学校委托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等专业公司开展此项工作,专业性、针对性、科比性、权威性较强。 (四)加强学生就业帮扶 学生就业群体中部分因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身体残障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就业能力较低的学生,在就业的竞争中处于劣势,需要采取措施,进一步加大关注和帮扶力度。 (五)加大就业工作经费投入 就业是民生之本。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时间长、跨度大,工作面广,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予以保障。各学校应当高度重视,严格按照教育部规定就业工作专项经费比例预算做到“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四到位,确保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五、结语此次课题的研究,是我们在就业工作开展中的一些总结和思考,由于时间和样本的因素,可能数据统计上存在一定的偏差,思考分析不一定准确和深入,作为从事财经类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工作者,我们将继续努力探究,不断提高工作,服务学生、服务社会。 作者:李平 陈利平 闫伟 单位:四川财经职业学院 四川商务职业学院 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财经类论文:高职财经类电子商务教学创新 一、电子商务概论教学改革的方法指导 电子商务概论是江苏城市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群的技术平台课程,该专业群是江苏省“十二五”省级高职高专重点建设专业群,根据专业群建设要求,基于“四流合一”视角,体现工学结合、教学做合一的高职教育规律,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提出以下的改革方法。1、更新教学理念,通过实践实训培养学生兴趣。通过项目和完成专业任务的方式,使学生深化自己对电子商务的初步认识,逐渐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做,带着疑问去想,最终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2、编排具有针对性的教材。教材的结构与内容必须符合高职财经类专业学生的认知特点,财经类学生以文科生为主,这些学生的技术学习能力较差,但是营销管理思维能力较强,所以教材内容的选取应该以电子商务市场调查、市场分析、网络营销、网络推广、网络应用等偏重于财经管理为主。3、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采用最新的工具、应用和软件等。教学方法所要解决的就是“怎么教”的问题。科学的财经类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教学方法应具备以下特点:(1)将“工学结合、四流合一”贯穿到每个教学项目中。(2)教学工具的采用应该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利用学生最熟悉的软件应用进行教学。(3)构建教学网站,嫁接各类电子商务应用,在最真实的电子商务环境中开展实践实训。 二、电子商务教学课程改革后的教学设计 1、设计理念。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在课程设计上要体现基于职业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并结合国家助理电子商务师职业资格鉴定考试内容,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理念设计课程教学体系。2、设计思路。在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上采取贯穿“案例教学”、“项目训练”、“实战训练”、“自主创业”相结合的方法,将知识与技能有机地融入到“训练项目”和“自主创业”中,同时对难点知识与能力进行分解,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3、内容设计。(1)选取课程内容的依据。深入了解企业对财经类人才中对电子商务的技能要求,根据目前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同各专业教师、行业专家以及企业中的一些决策者、基层工作人员等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经过各相关人员的反复讨论,选取专业性强、与职业岗位需求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制定了详细的教学大纲。(2)内容组织与安排。项目1:阿里巴巴网站和当当网站等的简单使用。情境设置:某公司要求将其公司的产品在网上。希望找到合适的买家。教学内容:熟练使用搜索引擎搜寻产品信息,熟悉使用产品信息,在阿里巴巴网站、淘宝网站等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上产品信息和开设网上商店。项目2:网上银行和电子支付工具的申请和使用。情境设置:在电子商务网站完成交易后,实现网上的在线支付或转账。教学内容:(1)熟悉网上银行的开户申请和在线支付和转帐。(2)了解电子钱包电子现金等小额支付工具的在线使用。项目3:B2B交易。情境设置:要求将公司的产品,卖给消费者。教学内容:(1)B2B会员注册与管理;(2)供求双方供求信息;(3)供求双方洽谈交易。项目4:B2C交易。情境设置:要求将公司的产品,网上开店,卖给消费者。教学内容:(1)会员注册与管理;(2)B2C后台管理;(3)B2C网上交易。项目5:数字证书的申请和使用。情境设置:申请成为网上交易平台的会员,完成必要的数字证书的申请和认证。教学内容:熟悉会员注册的程序,熟悉数字证书的种类和内容和申请程序和使用方法。项目6:电子商务物流。情境设置:开展电子商务后,加强订单管理和物流配送管理势在必行。教学内容:了解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和订单管理,熟悉入库出库的程序。项目7:网络营销。情境设置:利用电子商务平台,进行网上调查和网上促销。教学内容:(1)了解网上营销与传统营销的差别;(2)开展网上营销的方法和策略。项目8:移动电子商务。情境设置:利用移动电子商务平台,进行移动电子商务的运营。教学内容:(1)了解移动电子商务与与传统电子商务的区别;(2)开展移动电子商务的应用。项目9:电子商务综合实训。4、考核设计。本课程的考核方式由传统的根据期末考试来评定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改变为以过程性考核、实践性考核为主。具体方式为“课堂表现20%+平时作业20%+实践实训40%+综合应用20%”来评定学生的成绩。技能主要是考查学生相关技能操作的掌握情况,理论知识考核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综合应用主要是考查学生的项目运营情况以及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的检查。考核体系更强调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适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三、电子商务概论教学下一阶段的改革设想 经过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在电子商务的教学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进行深入探索。首先,教学内容的继续提炼。因为电子商务本身一直就在快速发展、不断创新,所以电子商务的教学内容肯定要随着变化而不断的与时俱进。其次,就是教材需要更新换代。根据工作项目需要,编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高职教学的教材。第三,教学模式还需要进一步总结和完善。没有标准的和适应一切的电子商务的教学模式,要根据内容、方法和教学条件的变化而不断的调整,真正的适应高职教育的发展。 作者:朱长春 单位:江苏城市职业学院 财经类论文:财经类论文中常用别字解析 一、权力与权利 在有关公司治理的文章中,经常会出现董事会权力、董事会权利、股东权利等词语,那么,“权利”与“权力”这两个词有什么区别呢?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权力”指政治方面的强制力量,或者(个人或机构)在职责范围内的领导和支配权。“权利”是公民或法人依法享有的权力与利益,与“义务”相区别。“权力”是国家、公众或上级赋予的职权、强制力,是政治上的概念;“权利”是法律赋予的权力与利益,是法律上的概念。英语中,是power(权力)与righ(t权利)的区别。例如,制约权力,捍卫权利。 二、常见字的混用与别字辨析 1.截至与截止。“截止”意思为到某一时间之后不再继续,例如,截止日期,报名在昨天已经截止。“截至”意思为截到(某时限)为止,例如,截止10月1日,报名截至三月底。“截止”中的“止”是“停止”的意思,“截至”中的“至”是“到”的意思。 2.度过与渡过。“度过”指经历、经过,主要是时间性的经过,例如,度过了假期。“渡过”主要指的是由此岸到彼岸,是空间的经过,首先是涉水的空间转移,如渡过重洋、渡过黄河。另外,也用于比喻义的通过,如渡过艰难险阻、渡过难关。由此可知,我们经常看到的“欢渡春节”是错误的,应为“欢度春节”。 3.凸显、突显与突现。“凸显”意思是清楚地显露出来,例如,凸显英雄本色。再如,以网络为代表的新经济,凸显了科技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中国文化报,2000-05-29)。“突显”指突然显露出来,例如,今晨身体突显不适。“突现”是“突然出现”,例如,转过山脚,一片美丽的景色突现在眼前。 4.亟待与急待。在编辑工作中,我们常常会在论文中看到“某某问题急待解决”,但是也有很多地方是“亟待解决”,那么这两个词语可否通用,哪一个是正确的?“亟”是“急迫”的意思,“亟待”指“急迫等待”,如亟待解决、亟待研究。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亟待”意为“急待”,说明二者在一般使用中没有太大的区别。细究起来“,亟待”文言色彩较浓,语意较重,多用于较庄重的场合“;急待”则较口语化,多用于一般场合。 5.等与等等。“等”表示列举,有两种用法。一是用于部分列举,有省略或替代未列举部分的作用。例如,本次列车开往北京,途经石家庄、保定等地。再如,田径运动是体育运动项目的一大类,包括各种跳跃、投掷、赛跑和竞走等。二表示列举后煞尾,用于全部列举,有语气停顿、加以强调的作用,后面往往带有各项总计的确切数字。例如,联合国有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六种工作语言。“等等”只能表示列举未尽,而不能用于列举后煞尾。“等等”与“等”的第一种用法基本相同,但又有所不同。“等等”有更强的语义色彩,往往强调未列举的项目较多,语句也较长。此外,“等等”还有一些特定的使用条件,后面一般不能再有其他的词语。例如上面例句,不能写为“本次列车开往北京,途经石家庄、保定等等地”。“等等”之前有停顿,可以加逗号、分号,而“等”之前没有停顿,不能有标点。 6.连接与联结。从方式上看,“连接”重在“衔接”,就是互相接连在一起,而且连接的方式具体明确。“联结”重在“结合”,由于某种因素的作用,使二者之间有了密切的联系,是比较抽象的。例如,锦州是联结东北和结北的战略要点。从涉及的对象上来看“,连接”的两个事物,一般都是具体可感的,而“联结”所涉及的事物,一般都是比较抽象笼统的。 三、结语 以上列举了财经类学术论文中常见的一些错别字,究其原因,一是在于作者在书写论文时对于语言文字的正确运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二是编辑把关不严,工作中疏忽大意,责任心不强。学术期刊以报道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创新型科研成果和科研进展,反映学科水平与发展动向,开展学术交流为主要任务。既是科研成果的记录和传播载体,又是科学技术不断创新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基础(《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工作条例》)。为了更好地办好期刊,提高办刊质量,学术期刊编辑应该带头使用与推广正确规范的语言文字,努力提高自身的中文素质,使所编辑的文章语言文字规范正确,表达简练清晰。 作者:李莉 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学报编辑部 财经类论文:财经类高校文化教育管理问题简析 1问题分析 通过深入的调查分析,我们发现,财经类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在近些年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但存在的文化教育管理问题也日益突出,本文将针对所了解到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1.1高校对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层次不清晰,各部门职责不明确,出现权责不明,互相推诿的现象调查中发现,财经类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小组一般是在主管副校长的直接领导下,包括招生办、学生处、教务处、体育部等各相关职能部分共同参与。原则上,运动队的日常训练比赛由相关的体育部门负责管理,教练员具体执行,大学生运动员的日常生活和思想政治教育由辅导员和教练员等共同管理,他们的学习和平常大学生并无太多区别,由他们所在院系及教务处负责,招生方面由体育部门和招生办共同参与。运动队的各种训练管理制度由体育部门拟定,具体涉及的问题也是由体育部门出面到学校和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协商。由于各部门分工不同,相互之间的配合默契较少,存在管理疏漏,发挥不出集体的力量,在学习文化课程、教育管理等方面,确实存在交叉重合功能。 1.2财经类高校运动队的项目主要集中在游泳、田径、篮球等大项目上,各学校所招收的队员有所重叠从运动员等级情况看,二级运动员占了非常大的比例,一级和健将级运动员所占比重偏小,这说明目前财经类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起点较低。运动员无论是在文化学习还是在竞技水平上,普遍存在吃老本的问题。另外,运动员所学专业普遍是在文科专业,学生缺乏选择专业和兴趣爱好的自由,与体育专业相关的课程学习较少。运动员学习的自我心理定位和现实定位有较大偏差,其文化教育脱离运动员实际。 1.3“学训矛盾”依然存在高水平运动队突出的问题集中在学习和训练的冲突方面,财经类高校大多数学生运动员的知识文化水平不高,背负学习和训练的双重挑战,由于自身精力的有限,这种半读半训的状态很难两者兼顾,而不少高校越来越重视运动员的运动成绩,因而导致学生运动员们对学习重视程度不高,混及格的思想普遍存在。如果运动员不能保证一定的训练和比赛时间,就很难提高和保持竞技水平,而不在学习上花费足够的时间,也很难在学习领域取得很好进展。学习和训练上的反差,反映出大多数学生运动员对待学习是没有动力的,即便学校对于运动员的成绩一般采取的是宽松管理,但不少队员仍然感觉吃力,积极性不够。很多教练员也对学生的文化学习重视程度不够,对于相关文化教育的理解不够,存在侥幸心理,督促不够。一些教练员只注重运动员的竞技成绩和所取得的名次,对于文化课程等根本不注重。 1.4教学管理制度不完善,监管不力,对学生运动员的要求不严格,思想教育不够调查中发现,大多数财经类院校根据运动员的竞技水平、文化基础、训练要求等,拟定了《高水平运动队学籍管理条例》、《高水平运动员学分管理规定》等专门教学管理制度,努力解决运动员文化学习和训练比赛之间的冲突。例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就专门建立了符合自我特点、具有自身发展需要的学籍管理档案(包括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参加训练和比赛的有关规定、违纪行政处分规定、办理离校请假规定、住宿管理规定等相关规定)。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各院校存在着标准不统一,难以严格执行,有些规章制度形同虚设的情况。因为每个学校的情况不尽相同,在高水平运动员的招生、教练员的培训、经费的筹备和教学管理、训练和比赛的统筹、激励措施等方面都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制度管理,有些方面会存在利益冲突,责权不明确,因而导致高水平运动队的各项工作效率低下。相关部门对于大学生运动员的思想教育不够,要求有时过于松散,导致他们也放松了自我要求。 1.5运动员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不够,动力不足由于大多数高水平运动员进入高校后,主要是为了顺利地拿到毕业文凭,为未来的就业提供一个好的平台,因此,他们努力提高竞技成绩、在比赛中争取好名次的训练动机已经弱化,运动员更多是考虑今后的发展前景,未来的工作生活。因此,他们投入训练比赛中的精力不够,动力不足,竞技成绩自然提高缓慢,甚至下降。调查中还发现,部分运动员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的满意度较低,在同学和老师印象中并不太好。由于受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他们中不少人养成不愿学习、作风散漫等习惯。虽然他们由运动员变成了大学生,但是把不良习惯仍然带到了高校。 2建议 可以看到,运动员的文化教育管理一直是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伍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兼顾运动员的学习和训练,实现两方面协调促进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研究发现,财经类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文化教育管理存在着不少问题,包括教育制度不完善,管理不清晰,运动员学习动力不足,思想教育不够等问题,我们必须有效解决“学训矛盾”,建立适应运动员学习和训练的管理模式。以下提出几点建议:1)对财经类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进行清晰定位,明确办队理念,发展自我特色,突出传统优势项目,提高招生标准,加强队伍管理,建立高水平、有特色的可持续发展运动队。2)组建高效的学生运动员文化教育专门管理部门,明确学校各级部门的职责权限,加强规范化管理,完善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各项规章制度,体育部门和各相关职能部门之间密切配合,为高水平运动员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训练环境,促进高水平运动员的全面发展。3)努力改进和提高高水平运动员学习与训练之间的关系,建立适应各财经类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学习训练管理模式。各高校需要完善学分制管理制度,采用积极灵活的学籍管理制度来缓解训练和学习之间的矛盾,采用多样化的课程组织形式保障学生运动员的文化学习。学校对学生运动员的训练时间和比赛时间进行总体把握,实行弹性学制和选课制,文化课程学习要兼顾学生运动员赛期的影响,努力为运动员提供文化学习的时间保障,强化对运动队的学习管理,形成激励机制。4)加强对高水平运动员的思想教育,引导其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兴趣,同时提高运动员的思想认识,使之明确学习、训练的目标,同时制定相应的措施对运动员缺课等行为进行监督,效仿美国NCAA管理办法,严格执行相关措施。 作者:廖彦罡 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体育部 财经类论文:财经类校园素质教导模式探析 作者:余锦秀 单位:广东金融学院 以专业化的要求对待艺术素质教育的教学,而非培养学生素质的手段,普通的艺术素质教育变为专业化的培训,反而起不到实施美育和素质教育的真正目的;从范围上看,把“艺术教育”只作为学校的任务,学校又把“艺术教育”当作几节艺术类课程的任务,把“艺术教育”理解得太具体,使其范围渐趋缩小,达不到真正的艺术素质教育的效果。高素质艺术素质教育师资队伍数量严重缺乏,结构严重失衡财经类高等院校从事艺术教育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1)数量上严重缺乏。《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规定:“担任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教师人数,应占在校学生总数的0.15%-0.2%,其中专职教师人数应占艺术教师总数的50%。”按国家规定的正常艺术教育编制来看,财经类高等院校从事艺术教育的专兼职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常常是有上万人学生的学校配备的艺术教育教师才5、6个,师资严重缺乏。(2)结构上严重失衡。与其他学科的教师相比,公共艺术课教师队伍在教师年龄的梯次结构、职称的合理搭配、专业的有机补充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问题。高学历、高职称的艺术教师比较缺乏。据有关资料显示,公共艺术课教师本科学历占大多数,而其中的教授、副教授职称者更是居于少数。艺术素质教学基础设施不完备总的来说,各高校加大对艺术素质教育的投资,设施有较大改善。目前多媒体教学逐渐普遍。部分艺术素质教育办得好的财经类大学甚至也建立起艺术教育的专业活动场所。但是,从多数财经类高等院校来看,许多院校对艺术器械的使用仍然较为局限,对艺术专业活动场所的设置较为缺乏。总体来说,基础的教学设施还不完备。艺术素质教育科研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相对于其它学科而言,艺术方面的科研课题一直比较少。目前研究的课题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课题的原创性和创新性不强;以应用性研究为主,理论研究较少;研究方法比较陈旧,仍然以经验总结为主。教师在职称评定和科研能力上都明显落后于其他专业教师。因此,艺术素质教育科研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更新观念,提高认识,高度重视艺术素质教育高校的艺术素质教育与专业艺术教育不同。专业艺术院校和艺术专业教育以专业艺术人才的培养为目标,而高校艺术素质教育,它是美育和素质教育的主要实施途径,重在培养全体学生的艺术素养。高校艺术素质教育的目标是:“通过艺术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传统和外国的优秀艺术成果,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要高度重视艺术素质教育在整个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从而在思想认识上解除发展艺术素质教育的障碍。坚持科学发展观,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平衡师资数量和质量关系坚持科学发展观,就要以提高艺术素质教育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为本,从而实现艺术素质教育师资队伍的可持续发展。按照《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的要求,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数量和质量都能够满足学校艺术素质教育需要的艺术教师队伍,是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优化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是师资队伍建设的着眼点。在年龄结构方面,老、中、青年教师人数搭配要科学合理,避免人才断层,要发挥人才队伍的长线潜力;在学历结构方面,具有博士学位、硕士学位、学士学位教师人数的比例关系要合理,人员分布要相对科学,以形成整体良好的学术梯队;在职称结构方面,具有高级职称、中级职称、初级职称教师人数的比例关系要适中,人员分布要相对均衡,使师资队伍整体阵容整齐;在学缘结构方面,教师来源应尽可能地多样化,以形成开放的用人格局。采取有效措施引进、培养和稳定高层次、高学历人才,提高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在补充教师时要注意来源多元化,尽可能地从校外补充。 完善教学计划,艺术教育实现“一主多辅”体系,开设一门综合性艺术类课程作为全体学生的必修课,开设门类丰富的艺术选修课财经类普通高校的艺术素质教育要坚持全方位的美育观。因此,必须健全和加强艺术教育课程的建设,要完善教学计划,把艺术教育课程作为整个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纳入教学计划,开设一门综合性艺术类课程(比如《艺术导论》等)作为全体学生的必修课,同时开设门类丰富的艺术选修课(如美术、音乐、书法、影视、戏剧、戏曲、舞蹈等),并力求做到课时、进度、考试、考核等稳定化、正规化。如此,才能使学生对艺术有较为系统、完整的了解,对艺术的各门各类、形式特点、风格流派以及社会作用等获得较全面的认识,并从欣赏古今中外优秀的艺术作品中获得积极的精神营养。完备财经类高等院校艺术素质教育的硬件设施先进的硬件设施和教学设备,为高校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手段的丰富带来了可能性。多媒体教学是目前最普及的辅助教学方式,但这远远不够。比如,开设《中国民族器乐欣赏》课程,可以让学生对我国历史悠久、形态各样的民族乐器有个初步认识,但一般仅限于平面图片的认知和有声材料CD/VCD/DVD的接触。如果条件允许,学校购置有门类齐全的各种民族及西洋乐器,能够给学生当面演奏和让他们亲手接触乐器,让普通的学生亲手试一下,他们对于艺术的心理距离就会大不相同。此外,还可以根据艺术教育的特殊要求,安排专门的多媒体教室和艺术陈列室,凸现艺术教育的高雅色彩,同时又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人都得到第一手的艺术体验,必将成为高校教育的一大亮点。建立学生艺术团体,普及高雅艺术,引导更多学生参与群众性艺术教育活动在开设艺术素质教育课程的同时,学校应该建立学生艺术团体,积极发挥学生艺术团体的力量,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普及高雅艺术,为提高学生艺术素质和审美情趣提供一个工作平台、教学载体和实践机会。为此,财经类普通高校可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建立各种艺术社团组织,如合唱队、乐队、书画社、摄影社、诗社、文学沙龙等社团组织,开展各种形式健康的审美活动,如音乐会、演唱会、诗歌朗诵会、演讲会、书法比赛、绘画竞赛等活动,引导更多学生参与群众性艺术教育活动,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提高艺术素质教育。 财经类论文:校内实训地对财经类学生能力的培养 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06年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更是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等等。自此,全国的高职院校逐步探索并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顶岗实习成为人才培养过程中必不可缺少的一个教学环节。 一.高职工学结合的基本内涵及现状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与普通高等教育并列的一种教育类型,其本质是坚持一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我国高职教育从1980年第一所职业大学——金陵职业大学创立开始,经过20多年的探索,教育部在2004年总结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时达成共识,即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改革发展之路,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在最近几年高职教育跨越式发展的进程中,在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引导下,工学结合教育逐步取代产学研合作教育,成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与就业率的有效途径。工学结合是指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与企业广泛开展合作,以就业为导向,转变学习方式,学生作为主体,将以课堂教学为主导的学校教育和以直接获取实际经验为主导的企业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因此,“工学结合”是人才培养层面上的概念,是一种育人模式。所谓“工”不仅指企业的顶岗工作,也指在相关岗位的工作实践,以及对专业对应职业环境、工作过程的体验;“学”既包括学生在校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亦包括对实际工作内容、经验和职业规范等的学习与掌握。因此,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学校与企业之间开展深度合作,校企资源共享。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坚持“文化•专业•实践”六字方针,学生在校不仅学习文化知识与专业知识,还应具备专业技能。学校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在生产实践中培养职业技能。近几年来,高职院校积极探索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分别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分层递进式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循岗施教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等等。尽管人才培养模式的名称从学院层面到专业层面千差万别,但其核心均围绕着“工学结合”这一根本教学思想。通过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能够实现专业人才培养与专业工作岗位的零距离对接。但由于工学结合在我国高职人才培养中尚处于摸索阶段,如何吸引来自于企业、行业、社会等其他主体的参与积极性,仍是在未来需要从政府到高职院校自身等共同努力的一个方向。 二.高职会计专业工学结合的困境 高职院校实施教学最基本的单位是专业,不同专业在培养目标、职业技能及职业规范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在具体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工学结合的深化程度并不一致,发展是不平衡的。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要求,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要实现教学过程的“三性”,即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为此,教学过程中的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其中,实验、实训环节在财政资金的大力支持下,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有规划的布局、建设校内实验实训基地、营造高仿真性的模拟环境、培养实践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得以有效开展。但是,实习环节却往往是高职工学结合有效实施的一个难点问题,尤其是对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而言,由于会计工作的特殊性,顶岗实习的安排是会计专业工学结合的困境。 (一)会计工作具有专业性,实习学生难以胜任会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求从业人员不仅需要掌握会计知识,还应具备一定的专业实践经验。同时会计工作繁琐复杂,需要从业人员严谨细致。因此,会计工作对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素质要求。高职会计专业的学生虽然在校内教学安排中有大量的单项及综合模拟训练,但由于模拟实训与会计实际工作的差异性,学生进入顶岗实习单位时面对真实的会计业务无从下手。对于会计专业学生来说,由于没有任何工作经验,不能得到实习单位的信任,很难真正落实校外的顶岗实习。即使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解决了实习单位的问题,但是实习单位指导教师也不放心把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交给学生去做,实习学生只能走马观花,看看账本。 (二)会计工作具有保密性,实习学生难以顶岗财务部门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机构,会计工作具有保密性,具有排他性。企业出于财产安全及保密的考虑,在用人上会更具有选择性,短期实习的学生往往不被得以信任,不会让实习生真正参与会计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并且,企业的会计工作具有明确的岗位分工,各岗位会计人员规定对应的职责权限,并具有严格的交接手续。如果实习生在企业真正顶岗从事会计工作,将需要替换某一岗位的会计人员并须办理交接手续,才能明确该岗位前后任之间的责任,因此,岗位的特性决定了企业不可能履行如此复杂的程序去安排实习生真正从事顶岗实习。 (三)会计岗位具有分散性,实习学生难以管理虽然企业缺乏主动性接收会计专业的实习生,但学校发挥各种资源,会计专业也能建立少量的校外实习基地,安排学生实习。但无论学校集中安排还是学生自主实习,都会面临的一个问题是,企业财务部门的会计岗位是有限的,一次性接受实习生的规模都比较小,一般只能接收1-2个实习生。这就造成会计专业学生的校外顶岗实习分散性较强,分布在不同城市、不同单位,难以集中进行指导和管理。而企业的指导老师由于自身业务水平、工作繁忙等各种因素,可能无心指导、无力指导实习学生,使得学生顶岗实习的效果因企业而异,实习效果难以保证。 三.高职会计专业工学结合的出路 依靠高职院校自身力量能够实现的校内模拟实训难以解决学生“零距离”就业的需求,而高职会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中存在顶岗实习落实的困境,如何寻找出路解决这一矛盾,有效推进高职会计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近几年的探索中,我们摸索出来一条路径: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实现校内模拟实训与校外毕业实习两者之间的衔接,通过校内生产性实训,切实提高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实现学生的“零距离”就业。 (一)构建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设计“校内生产性实训”实践教学环节校内生产性实训是高职院校在工学结合教学改革中创新的一个产物,它与校内模拟实训的区别在于:校内模拟实训项目的指导一般由校内专任教师承担,实训教材由教师经过一定的取舍进行编制,经济业务资料具有仿真性;而校内生产性实训项目采用的实训资料为企业真实发生的经济业务,具有全真性,实训指导一般由企业指导教师与校内专业教师共同承担。通过校内生产性实训项目的训练,学生接触到的不再是经过教师整理编出的经济业务表述资料,而是一大堆无序的原始凭证,学生需要利用所学习的会计知识对原始凭证进行分类整理,审核原始凭证的合法性,根据原始凭证上内容的记载,判断经济业务的类型,进而编制经济业务的记账凭证及后续会计处理。校内生产性实训与校外实习相比,学生足不出户即可参与企业全真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可以掌握企业会计工作的真实工作流程与工作方法,顺利完成从校内到校外的过渡,为大三最后一个学期结合就业而进行的毕业实习奠定基础。 (三)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落实工学结合教育的宗旨由于校内生产性实训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其在学生职业能力综合培养方面的作用逐渐得到高职院校、尤其是高职会计专业办学者的重视。因此,为落实工学结合教育的宗旨,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实现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就显得十分必要。 1.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类型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类型主要有三种:一是由学院出资注册成立会计记账公司,公司的出纳和会计均由专业中具有会计工作经验的专业教师担任,公司不以盈利为目的,业务来源由专业教师承接,业务收入归承接教师所有,记账公司成立的主要目标是为学生提供校内实习的机会;二是由学院财务处与会计专业合作,财务处将办公场地搬到会计专业,建立校内实习基地,财务处的工作人员成为会计专业学生的实习指导教师,学生在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学院会计业务处理;三是校企合作,会计记账公司将办公场地搬到学校或将一部分业务拿到学校,成立会计记账服务部,在企业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学生在校内参加实习完成会计记账业务。三种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类型,其本质都是提供企业的记账业务或者学院自身的会计业务,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动手完成真实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学生校内实习的成果即是企业或学校每月的账务资料。 2.我院会计专业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探索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三种建设类型中,我院采用了第三种类型,即与杭州ΧΧ财务咨询公司合作,共同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学校负责提供场地并按照公司财务部门的布局,建设校内实训室,营造企业化的实训环境,安排会计专业学生分批轮流参加校内生产性实训;公司员工每月收齐记账业务资料后,定期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上班,指导学生完成会计记账、网上申报纳税以及办理工商年检登记手续等工作。目前,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已经建立近两年的时间,在实践中取得了非常良好的运行效果。从学生来看,通过校内实习真正体验了企业的会计工作,在提高专业实践操作技能的同时,增强了就业的信心。根据对毕业生跟踪调查的结果,几乎所有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得以训练的学生均认为,这些训练对其就业及实习工作提供了很大帮助。从教师来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其进行顶岗实践提供平台,解决了会计专业教师参加顶岗实践所面临的与学生顶岗实习一样的难题,并为课堂教学积累原始资料。从专业发展来看,合作企业员工纳入专业兼职教师队伍,有利于专业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的“双师”团队;专任教师在实践中收集第一手的会计资料,有利于工学结合课程与工学结合教材的开发。另外,校企双方在合作中关系逐渐得以深化,不断拓展新的合作项目。 总之,通过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开设校内生产性实训项目,有力地促进了学生与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会计专业建设水平的提升,并且作用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其他环节,使校企合作更加深化。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作为校外实习基地的有益补充,弥补了校外顶岗实习的不足,是有效落实会计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实习环节的重要举措。会计专业应重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质量与规模,基于此,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提高会计专业工学结合的水平。 财经类论文:财经类专业本科经济法课程教学研究 目前高校财经类专业基本都开设经济法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涵盖合同法、公司法、证券法、破产法、保险法等多部门法。财经类专业学生由于缺乏系统的法学理论基础,对于比较抽象的法律规范和高度概括的法律原则往往不易理解和掌握。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将抽象的经济法理论和多变的社会实际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经济法理论的同时,能够很好地和实际结合起来,科学解释和全面理解生活中的经济法问题,实现学以致用,提升学生经济法理论知识,灌输学生遵法守法的观念,是每个法学教师面临的共同问题。 一、财经类经济法课程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误区:将法学类经济法与财经类经济法混淆 经济法学是法学专业十四门核心课程之一,经济法作为部门法是独立的法律部门,是被法律界普遍认可和接受的,经济法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包括七个法律部门:宪法相关法部门、民商法部门、行政法部门、经济法部门、社会法部门、刑法部门、程序类法律。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经济法也是一个重要的法律部门,其主要包括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国家对土地、货币、税收等进行管理的法律,也归于经济法体系。目前,全国大部分高校财经类专业都开设了与经济法体系相关的经济法课程。与财经类经济法课程不同,经济法学主要是研究经济法及其发展规律的法学学科,主要包括经济法总论、经济主体法、市场监管法、宏观调控法等相关内容。[1]这一点与财经类经济法课程以“经济法与商法的一些部门法为主”有着本质的区别,财经类经济法主要包括总则与分则,总则内容主要讲述经济法的基本理论,分则主要讲述经济法与商法的一些部门法。该课程涵盖合同法、公司法、证券法、保险法、破产法等多部门法[2],是一门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双重属性的经济法课程。所以不能把二者混同。实践中,多数高校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在经济法课程的开设和讲授方面存在一定的随意性。 (二)教学误区:经济法课程内容的讲授侧重实践,忽视理论 法学类经济法一般都是在大二或大三开设经济法学,而财经类专业由于把经济法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通常是在大一或大二开设,由于低年级财经类专业的本科生缺乏法学基础课程的学习,不具备或鲜少具备一般性的法学基础知识,例如民法的基本理论,关于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内容的理论,以及对民事行为的认识等,或商法的基本理论,这些基础的法学理论的积累是非常必要和关键的,没有这些知识的积累,会使原先就属法律门外汉的财经类专业本科生更加迷惘。在有些学校,财经类专业本科的经济法教学甚至由非法学背景的授课者来担当,由于教师本身欠缺法学训练,则把经济法教成经济学或把保险法教成保险学也就不足为奇了。有些教师认为,既然不是法学专业学生,在有限的学时里,是不可能使其在经济法理论上有过多的探讨和获得较深造诣的。通过一些案例介绍掌握一些基本知识就可以了,只重视实践运用环节,而不就一些法学理论做过多的讲解。法学的教学方法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存在差异,大家一致的观点是法学的教学方法,逻辑推理、案例教学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三)开课误区:经济法课程不分专业,内容雷同 法学类经济法学包括的内容,国内不同的版本的教科书与学者的认识是大同小异,基本包括经济法总论、经济主体法、市场监管法、宏观调控法。面对法学类学生,授课教师主要根据课时的多少合理安排讲授内容即可。而财经类经济法由于不同的版本的教科书与学者的认识存在差异大,各个高校安排课时多少不一,内容的取舍不容易确定。不过无论何种版本基本都是侧重于经济法与商法的一些部门法介绍。对于财经类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区分不同的授课对象因材施教,即使使用的教材相同,也应把握好不同的侧重点。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了这一点,相同的教案轮流适用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当然这种现象的出现也有客观原因,由于学校在课程考查、考试方式有一定的要求,特别是考试课,会出现不同专业用一张试卷的现象,这就不可避免地忽视了不同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性,而造成授课内容的雷同,如果这样教师就没有做到将学生最需要的知识传授给他们,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 (四)考核误区:重视试卷成绩,轻视平时评价 对财经类经济法课程学习效果的评价,大多数做法是以闭卷考试作为主要的测评手段,考核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考试形式单一,考试题型简单。经济法课程考试一般以闭卷方式进行,考试题目多为对知识的再现,客观题型较多,主观题型较少,由于考试题型以客观题为主,考试中容易出现作弊现象。二是注重学生的卷面成绩。这种考核方式就可能导致学生在考试前几天集中时间进行机械背题,达不到该课程设置的目的和意义。 二、财经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的思考与建议 (一)合理取舍教学内容 对于一个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而人才培养包括各层次人才的培养,但本科院校的教育核心是本科生的培养,本科生的培养质量是大学的重中之重。因此,提高大学办学质量对于本科生的培养质量非常关键。财经类专业本科生培养不同于高职高专学生的培养,二者有一定的区别,前者应侧重一定的理论知识,是一种宽口径的培养教育;后者是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出发点,瞄准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以职业能力训练为基础的教育。因此,财经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确定是经济法学的学习,还是经济法或商法介绍。如果是经济法学的学习不可避免地造成与法学类经济法学内容的一致,对于授课老师来说,在有限的课时里根本完不成任务;而对于财经类专业学生来说,由于缺少法学专业素养,接受起来的确有一定难度。如果是经济法或商法介绍则会造成与高职高专学生教学内容的一致,达不到教学效果。通常财经类经济法课程包括以下内容:经济法概述、企业法、公司法、破产法、担保法、票据法、证券法、保险法、金融法、知识产权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竞争法、劳动法。[3] 综观以上内容,主要包括经济法或商法介绍,笔者认为经济法课程的设置与取舍应做到以下两点:第一,总体设置上必须坚持基础理论与实用性相结合,特别是理论内容的设置,而不是仅仅注重实用性。要构建一个结构清晰的经济法理论体系,该理论体系,不仅包括经济法内容,而且包括商法内容。然后按照这一体系,在部门法的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有理论内容,而不仅是法律、法规的介绍。例如关于公司法,一般的财经类高校经济法课程里都是作为重点内容介绍的,但事实上法学类专业经济法学是很少介绍该部分内容的,这部分内容是在商法里学习的。因此该部分就要求教师要介绍商法的基本理论。由此引申介绍公司的产生、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观点的异同,从而引导学生按照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逻辑思考问题,对经济立法的现实意义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而仅从法律、法规的角度介绍,达不到该目的。第二,教学内容上针对不同专业要有所不同,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内容应根据专业教学计划需求和其他课程内容适当增减,形成相互呼应的统一体。例如人力资源专业,经济法课程里关于劳动法的内容可以不讲或少讲。金融保险专业,由于学习货币银行学、保险学以及专门学习金融法律、法规,经济法课程里证券法、保险法等内容都可以删减,从而减少教学内容的重复。而市场营销专业就要以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及合同法、担保法的内容为重点。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专业需求适当增减教学内容,做到因人施教,而不是因教材施教,一本教材到处讲。[4] (二)强调理论传授与案例教学并重 在经济法课程的概述里以及部门法内容介绍中,笔者认为对于财经类本科生不能忽视理论的内容,例如在总则里关于经济法的历史发展、经济与法的关系,经济法的各种学术观点等要给学生讲清楚。在分则里以产品质量法为例,要介绍产品质量法律制度、产品质量法的理论基础、国内外有关产品质量立方概况等内容,不能仅用几个案例介绍我国产品质量法的内容,而忽视理论的介绍,否则与本科生的培养目标不符。课堂理论讲授虽然重要,但案例教学、实践教学是法学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在法学教育上是水乳交融的关系,没有案例的经济法课程是很难引起学生共鸣的。例如在讲授产品质量法时,可以结合当前食品安全问题,举三鹿奶粉事件的案例,分析该事件中所包括的各种法律关系以及各法律主体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等。在各种教学体系中,课堂理论讲授主要以口头的形式向学生宣讲经济法的有关内容,教学效果取决于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讲授水平、讲授技巧以及教师对经济法理论的把握程度。而案例教学是对理论教学的有效补充,是解决课堂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途径之一,是现代法学教育的必然要求。案例教学客观上要求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一定的情景、设疑、引趣、启思来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分析、研究。一般选择的案例要本着生动逼真、故事性和可读性较强,能给学生造成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加深感性认识,从而形成对现实问题,或某一种特定事实进行交互式探索的过程。进而能诱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够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案例教学已成为目前多数高校法学教学的主要手段,也是巩固所学知识、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不可少的环节,法学教育是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只有通过理论讲授、课堂案例教学,才能使学生对案例分析得精、深、透。例如在讲授产品质量法律制度时,举三鹿奶粉事件的案例,要讲清楚以下几点:一是“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事故是一起重大的食品安全事故。二是三鹿奶粉事件涉及什么法律问题?三是三鹿奶粉事件应由什么法律来管?弄清以上三个问题,基本上对经济法的重要作用就会深刻理解。另外,经济法课程属于法学教育,理应安排学生到律师事务所、公司参与实践或到法院旁听案件审理,才能达到身临其境、学以致用。 (三)侧重考核方式上的理论与实践性结合 高校财经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考核,不能完全照抄照搬法学专业的考核方式,法学类经济法学考核,基本上都是以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传统的试题内容主要是名词解释、选择、判断、填空、简答等主观题和客观题。笔者认为,闭卷考试不一定是财经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唯一选项。因为财经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涉及十几部基本法律,而且领域广泛,条款繁多,要想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靠死记硬背掌握理解所学知识是难以想象的。一般应通过理论加实践的考核方式,平时成绩为主,闭卷考试的内容为辅。只对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采取闭卷考试,其他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形式对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考查,以便达到应有的效果。
房地产开发论文:经济技术比较在房地产开发项目管理中的应用探讨 1、经济技术比较的概念 经济技术比较属于技术经济学的范畴。技术经济学是研究技术与经济的相互关系的学科,它通过技术比较、经济分析和效果评价,寻求技术与经济的最佳结合,确定技术先进与经济合理的最优经济状态。技术经济的产生与西方的管理科学和工程经济、苏联的技术经济分析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二十世纪30年代以来,在西方工业发达国家曾先后产生了对工程项目和生产经营决策进行分析计算的一些方法,如可行性研究、价值工程等。 2、经济技术比较的目的 技术经济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将技术更好地应用于经济建设,包括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研制、各种资源的综合利用、发展生产力的综合论证。 技术经济学把研究的技术问题置于经济建设的大系统之中,用系统的观点,系统的方法进行各种技术经济问题的研究。 技术经济学把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结合起来,并采用各种数学公式、数学模型进行分析评价。 技术经济学研究的不是纯技术,也不是纯经济,而是把技术与经济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以选择最佳技术方案。经济技术比较在实践中通常采用两种以上的技术方案进行分析比较,并在分析比较中选择经济效果最好的方案。 3、经济技术比较涉及的内容 经济技术比较的内容涉及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个领域和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各个方面,也涉及生产和建设的各个阶段。 从全局的范围来看,经济技术比较用于研究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速度、比例、效果、结构的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最佳关系问题;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合理转移问题;投资方向、项目选择问题;能源的开源与节流、生产与供应、开发与运输的最优选择问题;技术引进方案的论证问题;外资的利用与偿还,引进前的可行性研究与引进后的经济效果评价问题;技术政策的论证、物资流通方式与渠道的选择问题;等等。 从部门和企业范围看,经济技术比较用于厂址选择的论证,企业规模的分析,产品方向的确定,技术设备的选择、使用与更新的分析,原材料路线的选择,新技术、新工艺的经济效果分析,新产品开发的论证与评价,等等。 从生产与建设的各个阶段看,经济技术比较用于试验研究、勘测考察、规划设计、建设施工、生产运行等各个阶段的技术经济问题的研究,综合发展规划和工程建设项目的技术经济论证与评价,等等。 4、经济技术比较的基本方法 经济技术比较的基本研究方法有系统综合和方案论证。系统综合即采用系统分析、综合分析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对技术的研制、应用与发展进行预测与分析。 方案论证是技术经济普遍采用的传统方法,主要是通过一套经济效果指标体系 ,对完成同一目标的不同技术方案的计算、分析、比较;效果分析是通过劳动成果与劳动消耗的对比分析,效益与费用的对比分析等方法,对技术方案的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进行评价,评价的原则是效果最大原则。 5、方案论证的主要类型 项目实践中,常常遇到两种情况:一种是单方案论证,即只有一种技术方案可供选择,对候选方案是否可行进行论证就可以决定方案的取舍;一种是多方案论证,即有多个技术方案可供选择,这是就需要对进行多方案进行经济技术比较以选择技术上先进使用、经济上合理有力、社会效益大的最优方案。多方案论证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互斥型,即在多个方案中只能选择一个,其余方案必须放弃。多个方案不能同时存在,方案之间的关系具有互相排斥性质。 (2)独立型,作为评价对象的各个方案是独立的,不具有相关性,且任一方案的采用与否都不影响其他方案的是否采用的决策。即方案之间不具有排斥性,采纳一方案并不要求放弃另外的方案。如果决策对象是单一方案,则可以认为是独立方案的特例。 (3)混合型,在方案群内包括的各个方案之间既有独立关系,又有互斥关系。 在具体的住宅小区开发项目中,项目的单一性决定经常遇到的是互斥型方案比较。 互斥型方案进行比较时,必须具备以下的可比性条件: ① 被比较方案的费用与效益计算口径一致; ② 被比较方案具有相同的计算期; ③ 被比较方案现金流量具有相同的时间单位。 在住宅小区开发项目中,上述条件表现为:满足功能需要可比,产生效益可比,投入成本可比,使用寿命可比。 6、经济技术比较在住宅小区道路设计方案比较中的应用 下面以住宅小区道路设计方案比选为例,探讨经济技术比较在住宅小区开发项目中的应用。 住宅小区中具体路段的道路设计方案是比较典型的互斥型方案比较。上海泗泾颐景园二期小区主干道路宽7米,可选设计方案有水泥混凝土道路、沥青混凝土道路、天然石材铺装道路、砂砖铺装道路。 上述方案各有优缺点: 水泥混凝土路面强度高,稳定性好,使用寿命长,适用于繁重交通道路。但需设置许多接缝,这些接缝增加了施工的复杂性,并且影响行车的舒适性,接缝又是路面的薄弱点,应合理设计、认真施工,否则,容易出现唧泥、错台等危害。 沥青道路路面表面平整无接缝,行车振动小,噪音低,开放交通快,养护简便,适宜于路面分期修建。沥青路面的缺点是温度敏感性较高。夏季强度下降,若控制不好会使路面发软泛油或推移剪切破坏。低温时沥青材料变脆可能引起路面开裂。 天然石材铺装道路景观性好,档次感高,造价也高。选用花岗岩等材料,厚度达到5cm或以上,能作住宅小区主干道路面,承载力没有没有问题,维修时需采用同规格、型号、颜色的面层石材,可能会比较困难,维修需保证必要的水泥砂浆结合层的养护时间。 砂砖铺装道路景观性好,造价比天然石材铺装道路低,烧结砂砖本身强度较低,导致路面承载力较低,平时通过小型车辆没问题,搬家、装修送货等车辆通过易损坏路面,维修时需采用同规格、型号、颜色的烧结砖,随着使用时间的推延,可能会比较困难,维修需保证必要的水泥砂浆结合层的养护时间。 无论是从技术方面分析,还是从成本方面比较,很难通过简单分析,从上述互斥方案中选出一个综合最优的方案。采用经济技术比较的方法则能合理选出综合最优方案,具体操作如下: 1、根据各方案的特点及泗泾颐景园的项目需求,对方案的满足功能需要、投入成本、使用寿命、维护保养等作评价描述或计算; 2、根据评价描述,采用强制评分法对评价描述的对象进行打分; 3、计算各方案的综合得分,综合得分最高的方案为最优方案。 根据上述步骤,各方案经济技术评价得分如下表: 方案二的综合得分最高。经经济技术比较,沥青混凝土道路是上海泗泾颐景园二期小区主干道最优方案。 经设计、施工、监理等各方主体各负其责,严格把关,泗泾颐景园二期小区主干道沥青路面基本没有出现波浪、壅包、坑槽、局部沉陷、松散、车辙等早期破坏现象,使用情况良好,有利于延长道路使用寿命。 5、结语 多方案比选是项目实践中经常遇到的决策事项,大多数比选方案难以简单地从技术上或经济上予以取舍。经济技术比较通过经济分析和技术分析的有机结合、综合比较,有助于我们选出综合最优的方案,做出合理的选择。 房地产开发论文:浅议房地产开发中运输环节营业税的流失与对策 房地产开发业的税收收入在地方税收收入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近年来,随着国家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房地产开发业蓬勃发展,呈现方兴未艾之势。该行业经过地税部门的几经整顿,在施工环节和销售环节应纳税上已基本理顺,但在运输环节上,还普遍存在着偷漏税问题,应引起我们足够重视。 一、房地产开发业中运输环节营业税流失的现状 房地产开发包括房地产的建筑施工和销售两个环节,但在建筑施工中离不开大量的材料运输,从材料的采购到施工,每一块砖、每一立米沙石、每一吨钢材、每一吨水泥,都离不开运输,但目前,绝大部分房地产开发商为节省成本和费用,不养运输车辆,而以雇佣车辆运输为主,与此便相应产生运输业营业税。以富拉尔基区为例,开发一万平米建筑,需要红砖400万块,钢材150吨,河流石1600立方米,江沙4500立方米,水泥1800吨,其中红砖每块运输费用0.02元、钢材每吨10元,江沙和河流石每立方米8元,水泥每吨10元,总计需要运费165700元,每万米的建筑应产生运输环节营业税4973元,富拉尔基区在20__年房地产开发总建筑面积约为15万平方米,按测算总计应产生运输环节营业税74145元。在多年的税收征收管理中,房地产开发已缴纳的运输营业税很少,甚至没有,税款流失较为严重.在今后几年中,房地产开发业将随着国家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会逐年上升,因此,此项运输营业税的流失在今后的几年中也会呈逐年上升趋势,有必要针对流失情况采取必要措施,加以控制. 二、房地产开发业中运输环节营业税流失的原因 (一)部分开发商存在偷逃税思想 房地产开发业属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企业,其开发项目的经营运转周期较长,开发前期资金投入大,收益主要集中在后期。开发投入期间,资金往往较为紧张,尤其房地产企业在经营初期资金不到位,在投入开发土地补偿费、土地使用费及规划定点等其他前期开发费用后,在进行建造工程时以感到“气喘”。为了不影响开发进度,企业出于自身利益经营利益考虑,纳税不积极,在少申报税款、拖欠税款甚至偷逃税上打主意。部分房地产开发商在支付运输费用时,直接扣缴了运输业户应纳的营业税以及相关税收,但在财务核算上却不体现运输费用,也不向税务机关缴纳扣缴的税款。 (二)车辆运输营业税税收难征难管 房地产开发商为减少材料运输成本,大多雇佣不需要发票的个体运输业者运输材料。而从事运输业的个体营运者,大部分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纳税意识极其淡薄,缺乏纳税的自觉性,为了个人利益置国家税法于不顾,采取各种不正当手段,以达到不纳税或少缴税的目的。相当一部分车主利用车辆流动性强、运输场所不固定的特点,不办理营运许可征,不在税务机关登记,抱着“查着了就缴,查不着就跑”的态度偷逃税款。有的车主采取更为隐蔽的做法,将私营车辆挂靠在党政机关或企事业单位名下,逃避国家税收管理。而且房地产业本身也存在成本核算混乱,运输费用大都采用现金直接交易,或者将运输费用直接打入材料价款中核算,造成征纳双方严重脱节,税源失控,应纳税款也随之流失。 (三)政策法规不尽完善 1.政策可操作性差。《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规定:从事运输业务的纳税人应当向机构所在地地税机关申报纳税。从事个体运输业的纳税人一般无固定经营场所,流动性大,车主在一地办理工商及税务登记手续后,可持证到外地经营,登记地税务机关空有其名,查无其人,税款没有着落;经营地税务机关一经查出,又认为其应在登记地税务机关纳税,不便越界进行管理,使之处于“两不管”境地,钻了税收管理的空子,逃避了纳税义务。 2.税务人员无上路检查权,税收执法行为缺乏刚性。按《税收征管法》有关规定,税务机关可以到纳税人的生产、经营场所进行检查。但为防止公路“三乱”发生,各级纪委、监察部门都明确规定税务机关不准上路检查。这与《税收征管法》的规定相抵触,因为车辆的经营场所就是公路。税务机关虽有《税收征管法》赋予的纳税检查权和强制执行权,但在执法时却缺乏刚性。一部分收费部门可以上路检查,对不缴费或违章的,交通部门可以扣证、扣车,工商部门可以吊销执照,而税务机关面对偷逃税行为,按目前规定所能采取的手段却缺乏力度,长此下去,使一些车主形成了先缴费后缴税或不缴税的观念。 (四)征管手段不力 虽然各基层征收单位根据当地实际,摸索出了不同的车辆的交通运输营业税的税收征管方法,但各种方法都难以从根本上堵塞房地产开发中的税收漏洞,遏制税款流失。 三、遏止房地产开 发中运输环节营业税流失的对策(一)进行有效的税法宣传 税法宣传,是提高纳税人纳税意识,促进税收征管的有效手段。要加强税法宣传的针对性,以税法宣传的有效性促进纳税意识的提高。在房地产开发中从事运输的个体业户,大部分对税法缺乏了解,对违反税法的偷逃税行为所承担的法律责任认识不清。针对房地产开发中运输环节营业税的流失,要加大对从事运输业的个体业户的税法宣传,而且要常抓不懈,不能一阵风,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要与交通车辆管理部门配合,采取有效措施,把税法宣传工作做深、做透、做细,在运输业纳税人中早日形成一种依法纳税是义务、偷逃税收是犯罪的共识,促使他们自觉纳税。 (二)实行源泉控制 针对运输市场情况错综复杂,问题五花八门的实际情况,要真正堵塞房地产开发中运输营业税的流失,必须强化日常管理,加强部门间的协作,共同采取有效措施,齐抓共管。为此,要注意加强同工商、交通运输以及各种材料产地、来源地的信息交流和控管。针对房地产开发商将砂、石、砖、钢材、水泥等建筑材料的运费与价款混在一起结算,漏掉了运输部分营业税税款的情况,要对房地产开发业的财务核算进行统一规定,规定凡运送砂、石、砖、钢材、水泥等建筑材料结算时,必须使用统一的发票,其它票据一律无效,这样就能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问题。 (三)建立委托代征制度 对采用现金结算的房地产开发商,要采取委托代征的办法,对运输车辆运输营业税进行代扣代缴。同时,要在房地产开发业中建立健全运输环节营业税的代征代缴制度,明确房地产开发商的权力和义务。 房地产开发论文:房地产开发企业税务筹划的浅析 (一)税务筹划是房地产开发企业合理降低税收负担的必然要求 房地产开发企业税负偏重,税收种类众多,包括契税、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企业所得税等。同时,由于房地产交易金额大,开发企业所缴纳的税收金额随之较大,税务筹划对税额的影响也就很显着。此外,近年来房地产开发企业受到国家抑制房价上涨宏观政策的影响,获利空间大大缩小,迫使房地产开发企业需求成本优势。因此,需要合理有效的税务筹划来减轻税收负担,提高企业的获利能力,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税务筹划是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对多变政策的有效手段 目前,我国针对房地产行业发展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繁复多变,这就要求房地产开发企业在遵守多变的政策法规的前提下寻求竞争优势。通过税务筹划既能帮助开发企业降低税收成本,又能让房地产开发企业在筹划的过程中实时掌握当前的宏观政策,针对企业实际情况制定发展规划,有利于使企业经营紧随国家政策、降低企业风险。 (三)税务筹划是税务主管机关健全房地产行业税制的重要渠道 良好的法制环境,健康、公平的市场规则为房地产行业健康、长远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税收筹划的主要工作就是在不违背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利用政策空间或通过平衡税负来实现企业效益。税务管理机关通过对纳税人税收筹划行为选择的分析和判断,发现政策漏洞,有利于健全我国税制,符合房地产行业长远发展的需要。 二、不同阶段房地产开发企业税务筹划策略 (一)前期准备阶段税务筹划 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前期准备阶段的税务筹划主要涉及企业组织形式和项目开发方式等。首先,企业组织形式的不同,导致税收处理差异很大。企业分支机构的组织形式分为子公司和分公司两种形式,从而产生税务筹划空间。其中,子公司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可以享受政府的税收优惠政策,但是在亏损时不能从总公司获得抵亏收益。相对于子公司,分公司亏损时则可以抵消总公司的利润总额以降低应纳税款,但是总公司对分公司的风险承担连带责任。因此,房地产开发企业可以根据分支机构的盈利能力来选择正确合理的组织形式。其次,土地获取来源不同,项目开发方式就不同。房地产开发企业可以从政府一级市场直接通过招拍挂购买土地,也可以从自然人或非政府单位等二级市场购买。从非政府单位购买土地时就涉及直接购买还是转让合并的选择问题,前者发生土地使用权的转移需要缴纳契税,后者不涉及土地所有权转移,不需要缴税。因此,房地产开发企业更倾向于以转让合并的方式来获得节税效益。 (二)开发建设阶段税务筹划 开发建设阶段的税务筹划主要包括施工设备的筹划和利息扣除方式的筹划。第一,在可以规避甲供材料税务风险的情况下,建设方采购设备优于施工方采购。房地产开发项目具有开发周期长、项目金额大等特点,其施工设备的采购金额也很大,涉及的应缴税款也就很多。如果施工设备由建设方采购,而非交由施工方自行采购,就可以避免缴纳营业税,虽然建筑施工合同金额减少,但是双方收益都会有所增加。第二,权益资本筹资优于负债筹资。负债筹资中,企业采用据实扣除方式,借款利息费用较高;权益资本筹资中,采用比例扣除方式,利息费用低。 (三)商品房销售阶段税务筹划 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商品房销售阶段的税负主要是营业税、土地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在选择交易方式上存在税务筹划空间。如果企业采取直接销售的方式,这些税收无可避免,但如果采用转让子公司股权方式就可以规避营业税和土地增值税,从而合法减少纳税支出。此外,房地产开发企业还可以在不降低企业收入的前提下对房屋销售价格进行分解以减少税收支出。这样做的依据是开发企业的经营业务的广泛性,既包括房屋销售业务,又有装修业务,若将二者价格分开计税就可以在装修业务中免去土地增值税。 (四)物业持有阶段税务筹划 在物业持有阶段,通过对持有方式的合理选择,房地产开发企业进行税务筹划可以大大降低企业的税收成本。一是通过从房屋出租业务转变为投资业务。房屋出租需要缴纳营业税以及附加税费、房产税和企业所得税,而将房产用于投资,则不征收营业税、房产税以及企业所得税。二是通过合理分解租金收入。如果出租房屋包括家具、家电以及电话费、水电费等代收费用,应当分别进行核算,使房屋租金仅包括房屋本身的使用费,将家具、家电的出租改为出售,将电话费、水电费改为代收,就可以合理降低增值税、营业税、房产税以及附加税费。 三、房地产行业税务筹划存在的问题 虽然合法合规的税务筹划能够降低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纳税成本,但具体的纳税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房地产开发企业对税务筹划认识不足 房地产业内长期以来对纳税筹划问题重视不够,这就导致了很多企业对税务筹划认识不足,不能清楚地区分税务筹划的合法性和偷税逃税的非法性,甚至有一部分企业认为税务筹划就是偷税漏税,这也是现实中房地产企业普遍存在偷税漏税现象的原因之一。从另一个角度看,由于在过去传统的经济体制下,企业缺乏自身独立的经济利益和生产经营自主权,不具备产生企业纳税筹划的前提条件,客观上限制了理论研究的发展,企业的纳税意识也相对薄弱。 (二)房地产开发企业税务筹划的专业人才缺乏 税务筹划人员不仅需要具备税收、 会计、财务等方面的专业基础,而且要熟悉企业的整个经营流程,同时还要能够根据自身的经营状况,制定适合企业自身的税务筹划方案。因此,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必须是复合型人才。而我国在税务筹划的人才培养与储备方面就有所欠缺,税务筹划人才队伍的建设与我国的现实需求仍有差距。 (三)房地产开发企业税务筹划对风险管理重视不够 税务筹划给房地产开发企业带来节税效益,但不尽合理的税务筹划带来利益的同时也蕴藏着巨大了的风险。税务筹划的风险是指企业在进行税务筹划的过程中,由于税务筹划方案本身存在问题或者受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是税务筹划的结果偏离预期的目标,导致企业未来经济或者其他方面的利益损失的可能性。导致税务筹划风险的原因可能来自外部的客观环境因素,也可能来自企业制定和实施税务筹划方案的主观判断失误。实际中,房地产开发企业往往只重视节税利益的多少,而忽视了对税务筹划风险的管理,规避税务筹划过程中的潜在风险是房地产开发企业真正从税务筹划中获益的有效保障。 四、房地产开发企业税务筹划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增强房地产开发企业税务筹划意识 要想增强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税务筹划意识,首先要明确税务筹划和偷税漏税的区别,确保税务筹划在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进行,拒绝偷税漏税的违法行为。对于房地产开发企业来说,要认识到税务筹划能够给企业带来的实际经济利益,正确理解税务筹划的含义,提高税务筹划的意识。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管理者来说,不仅要加强对税收法律法规的学习,树立依法纳税、合法节税的观念,还要对企业税务筹划活动予以支持,设置专门的税务筹划机构、从外部聘请会计事务所的专业服务和设置专职的税务管理人员,以便于税务筹划贯穿企业整个生产经营过程。 (二)重视培养税务筹划的专业人才 一方面,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加大对税务筹划人员的培养力度。不仅要加强税务筹划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力度,还要定期对这些人员进行定期考核和监督检查,必要时要从外部聘请专业会计师处理复杂综合性税务筹划业务。另一方面,还要加快提升税务筹划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在处理企业利益和国家利益的过程当中,税务筹划人员应当坚守职业道德;在制订与执行任何税务筹划方案过程中,要坚持合法原则,不可因企业的私利损害国家利益,应立场鲜明地维护税法的权威性。 (三)提升房地产开发企业税务筹划的风险管理 有效的风险管理能够促使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税务筹划达到预期节税效果,因此,风险意识应当贯穿企业税务筹划的整个过程。首先,企业应树立税务筹划风险管理的理念,制定税务筹划风险管理目标,其次,建立健全税务筹划风险评估的方法和程序,制定风险控制方案。最后,建立税务筹划风险管理考核制度,对风险进行实时监控。此外,对税收政策变动的准确把握、密切关注税收法律法规的变动,也是降低税务筹划风险的有效方法,尤其在当前房地产行业纳入“营改增”的宏观背景下,关注实时政策显得尤其重要,这要求房地产开发企业加强对税收政策的学习,定期更新税务筹划人员的专业知识。 房地产开发论文:浅谈园林景观在房地产开发中的应用 1.前言 随着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美好生存环境的要求也随之越来越高,因而房地产园林景观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与青睐。园林景观作为一种创造人类优美环境的综合艺术,其任务就是向人们提供亲临自然之境、享受自然之趣的良好氛围。本文结合自己多年在房地产行业园林景观设计及施工管理的经验,详细分析了园林景观在房地产开发中的应用,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2.园林景观在房地产开发中的意义 2.1 政府的各类相关要求 1993年建设部的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小区规划设计规范》规定,居住小区内绿地应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配套公建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等;新区建设绿地率不应低于30%,旧区改造绿地率不宜低于25%。 2.2 对于房地产企业 低碳、生态、环保现已成为房地产行业宣传的热点、销售的卖点,园林景观已经成为品牌地产的一张名片,从客户的角度来讲,它是第一关注点;从销售的角度来讲,它是最大的卖点;从策划的角度来讲,它是最好的炒作点;对于开发商来说,它是利益的增长点;。是否有良好的小区及周边生态环境成为人们选择房地产的重要因素,有时甚至对其是否购买产生决定性的作用。由此可见,居住区园林景观对房地产商或购房者来说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3 对于小区居民 居住小区绿地是分布最广、最接近居民、最为居民经常利用和享受的最经济的一种绿地。对居住小区绿地的合力绿化,对居民的身心健康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它不仅能为居民创造良好的户外休息放松环境,而且能为居民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场地,满足各种游憩活动的需要。而绿化植物本身具有不可替代的多种功能,它能改善居住环境的小气候,调节气温,增加空气湿度,防止西晒,降低风速,也能组织空间,美化环境,丰富居住小区内容,为居民创造良好的游憩环境,绿地还能起到防火抗灾的作用。 3.房地产园林景观元素的应用 园林设计师应当广游天下美景,多接触真自然大山水,多搜集积累景观素材,进而更好地总结它们美的本质,才能把它们最打动人心的地方放到我们的设计作品中。在不断的设计中,只有充分运用各设计元素的要点,才能不断地创造更多的精品,对于设计元素我们经常用到的有植物、庭院理水、石头等等,最常用的为以下两个元素: 3.1 植物 现代园林的植物配置,在满足生态功能的前提下,多赋草木以情趣,才能使人们更乐于亲近自然、享受自然、热爱自然;其植物的品种多样性、色彩丰富性和景观季相性能将园林中的乔木、灌木、草花以及其它造景因素调和成色彩纷呈、高低错落的多层次立体植物景观。同时,地被植物亦能充分满足生态城市的需要,其强大的覆盖功能对防止水土流失、维护生态平衡、削减噪音污染起到了其它类型植物无法替代的作用,并显着提高了城市绿地的绿量和绿化覆盖率。 3.2 庭园理水 如果说植物是园林景观的灵魂,那水就是景观的魂魄,中国园林讲究“无水不成园”。无论北方皇家园林还是江南私家园林都对水这种自然元素备加喜爱。“一池三山”、“水狭必间其隔”等等都是有关水景的重要理论。现在的房地产开发也把水体景观的营造作为提高项目品味的重要手段,比如依山傍水的自然环境,人工开挖的琥珀,以及借助江景、湖景等自然景观,丰富了园林的空间层次。在水体景观的形态上讲究动静变化,运用了一些高科技手段,把自然界中水最有活力的形态凝固起来,展示在人们面前。比如一些喷泉、涌泉、溪流的设计应用,给园林增加了不少灵气。 4.房地产开发中园林景观应用存在的一些问题 4.1 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就是要结合房地产项目所在地的实际情况、结合其功能要求进行设计,使其能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比如园林中的乔、灌、草的植物配比是否合理,是否更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不能为渲染“热带风光”、“欧陆风格”,在北方地区盲目引种南方常绿树种,导致植物生长不良、甚至死亡;园林绿地是否真正能满足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的基本生态功能;园林的道路广场设置是否比例得当,能否兼顾景观与功能使用等等,这都要进行理性的分析,仅仅从形式上拥有自然的景观是不够的。 4.2忽视人们的需求。 在做园林设计时没有充分调研、考虑人们对于功能及景观的实际需求,只是在办公室闭门造车,回头审视这些让我们津津乐道的景观时,却发现他们或多或少给我们留下了一些遗憾。比如在小区比较偏远的地方设置休息厅,但是没有很好的设计通行道路,导致很少人到厅休 息,造成资源的浪费;也曾有时我们觉得植物在房地产开发中的重要性,从而开始密植树木。有些小区为了寻找一个卖点,也许是哗众取宠,把整个小区的树木栽种得密不透风。周密的考虑,不生搬硬套,才能达到园林景观的最高境界——生态型、宜居型小区园林景观。 4.3 施工及养护管理水平落后。 居住小区的绿地 其绿化效果和功能的体现不是竣工后就全部得到的,后期的养护管理使绿化功能得到可持续的发展。有些居住小区缺乏专业人员养护,绿地草坪退化严重,杂草混生,病虫害防治跟不上,木本花卉及乔灌木修剪不到位,造成植物生长不够理想,未能充分发挥美化、优化环境的作用。 5.结束语 今天,通过园林景观在房地产开发项目中的推广和应用,大部分房地产开发商都对园林景观在房地产开发中的作用和地位有了共识,也把房地产景观作为提高品质和品位的主要选择,这也就确定了园林景观在房地产开发中的地位和作用,但怎样才能让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认为有以下几点:第一,景观规划与建筑规划同步;第二,景观规划与房地产的策划同步;第三,景观规划与房地产的销售同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更好的做好房地产开发中的景观设计,将更好 的景观呈现给人们。 房地产开发论文:房地产开发成本管理 由于房地产行业利润丰厚,因此近年来投资者逐渐增多,各企业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房地产企业要想获得竞争优势,就必须实行成本领先的经营战略。因此其应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不断提高成本控制和管理水平,深刻理解新政策、新法规,不断创新工作方法,以适应高速发展的市场需要。 一、房地产成本管理的内容 房地产开发成本是指房地产企业在开发过程中所发生的各项费用支出。其所涉及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土地费用及建安成本 土地费用作为房地产开发成本中最主要的成本支出之一,主要包括土地出让金以及与此相关的税费、拆迁补偿费用等,同时其也是评价房地产开发项目是否可行、是否有预期利润的最主要经济指标。在保证房地产开发项目安全与质量的前提下,控制建安成本的支出是降低成本的重要措施。 (二)基础及配套设施费用 主要包括水、电、燃气、通讯、道路、绿化以及与小区建设相配套的停车、娱乐设施及教育、商业、饮食等各种公共建筑设施。 (三)管理成本及其他不可预见成本 针对房地产开发行业建设周期长、投资数额大、投资风险高等特点,对于大多数开发企业来说,仅依靠自由资金来解决资金需求是远远不够的,此时就需要通过借贷来满足资金需要,从而产生较大的资金成本。因此,选择正确的融资方式、准确核算融资费用就成为计算开发成本的关键。任何一项品牌的成功推广都离不开广告宣传,路牌广告牌、报纸杂志、网络平台、电视广告费用的支出都构成了房地产行业重要的营销成本。施工环境的不确定性、施工变更的不确定性还会导致房地产经营运行过程中产生诸多不可预见的成本。如何加强相对可控成本的核算,对合理控制开发成本、体现经营成果,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房地产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房地产企业规模的扩大,同时随着商品房交易市场化不断深化,房地产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而作为影响房地产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成本,却没有得到众多房地产企业的足够重视。在现行的房地产企业成本管理上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企业内部成本管理制度不完善 许多房地产企业缺乏完善的成本管理制度体系,成本管理处于粗放状态,即使有部分企业建立了成本管理制度,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往往形同虚设,责权利不相对应,没有真正落实到公司规章制度及日常工作管理之中,达不到成本管理目标。 (二)成本管理意识上存在误区 目前大部分房地产企业还没有实行“全员、全过程、全要素、全方位”的全面成本管理,成本管理意识缺失。房地产行业正在进入精细化管理的时代,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水平越来越高,因此任何微小的成本要素都应该纳入成本管理范围。 (三)成本管理方法落后 房地产企业的成本管理主要分为事前管理、事中管理以及事后管理,传统的房地产企业只注重事中、事后管理,而忽视了创造价值最大的事前管理;另外,过程控制在企业成本控制中相对缺乏,这与现代房地产企业管理要求存在很大距离。 三、房地产企业成本管理的对策分析 (一)完善成本管理组织和控制体系 房地产企业应健全成本管理制度,组建成本管理组织,加强认识,落实责任,配备精良而优秀的技术管理干部和人员,组织其学习和培训,提高内部的整体素质,使成本管理工作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模式。 具体来说,首先企业应建立一套完善的成本管理体系,明确各部门各阶段的成本管理任务。其次将内部成本管理制度落实到公司规章制度及日常工作管理之中,对各部门、岗位的人、财、物耗费实施量化标准进行考核,根据执行情况实行与之相匹配的奖罚措施,通过与各自经济利益挂钩,达到对各部门、各岗位管理控制的目的。第三在成本管理的执行过程中应不断总结、修订,使之更适应企业的成本管理目标。 (二)加强全员成本管理意识,对开发的项目实行全过程成本控制 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成本管理,不能仅依赖于决策管理层,还需要每个部门、每个员工有清晰的认识,应使所有员工共同努力,树立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房地产开发成本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贯穿于开发项目始终,其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 1、项目策划和决策阶段 在该阶段开发商必须对可能发生的成本进行总体控制。做好市场调研工作,在充分了解市场环境、市场需求的前提下,编制投资估算形成初步的成本计划,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项目成本分析、项目风险分析。 2、规划设计阶段成本控制 项目设计的优劣不仅直接影响着建设费用的多少和建设工期的长短,而且也影响项目的使用价值和投资效益,因而项目规划设计阶段是进行质量管理与成本管理最为重要的环节。一方面设计方案应实行招投标方式,选择规定功能下的低价标,在保证建筑结构安全、美观和功能要求的基础上,将工程造价作为设计方案评标的首要条件。另一方面应采用限额设计方式以保证有效的成本管理。 3、施工阶段成本控制 (1)施工单位的选择与管理。应通过建设项目招投标,选择报价合理 、信誉良好、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和经济实力的承包商作为合作单位。同时在合作过程中还应加强对承包单位的管理与服务。 (2)施工现场签证的管理。 现场签证主要指房地产企业与承包签订工程合同后,由于工程设计变更、现场施工需要及其他可变因素导致原施工流程及合同约定的变更,是工程承包合同的补充内容。首先应明确签证各职能部门、各相关负责人的签字权限,避免结算时发生互相推诿的现象;其次应加强合同管理,避免、减少和规范现场签证;第三应加强现场签证时效性,避免签证久拖不决,为结算带来麻烦。 (3)设计变更管理。 设计变更是指设计部门对原施工图纸和设计文件中所表达的设计标准状态的改变和修改。一方面设计变更是由设计团队整体的水平、能力、素质决定的,所以选择优秀设计团队是控制设计变更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另一方面设计变更是由房地产公司管理团队的水平、能力、素质决定的,应使公司编制的策划书、设计委托书科学、准确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以更好的控制设计变更数量,从而达到控制工期和造价的目的。 4、竣工结算阶段 工程造价的合理确定是房地产企业成本管理的最终环节,在确定工程造价时,应坚持以现行的工程造价管理规定为依据,按照甲乙双方在施工合同中的约定,根据竣工图结合隐蔽签证、现场签证和设计变更进行审核计算。 房地产开发成本管理是一个多阶段、动态且复杂的过程,要做好房地产项目开发的成本管理就必须树立起良好的企业成本意识,建立一套完善的成本控制管理运行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及风险中立于不败之地,并为企业赢取较大的赢利空间。 房地产开发论文:浅论房地产开发企业纳税筹划技巧 一、非营利组织的界定 1 非营利组织的基本含义 目前,关于非营利组织的定义有许多,从而造成了概念上的混淆,但归纳起来,其内涵其实是大体相同的,通常是指介于政府与营利性企业之间,不以获取利润为目的,为社会公益服务的独立组织。它既不是政府部门,也不是企业单位,它在教育、文化、科学技术、医疗卫生、环境保护、权益保护、社区服务、扶贫发展及慈善救济等领域为社会公益提供服务。 2 应从税法角度对非营利组织进行界定 非营利组织这一概念本身应该是出于税收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也就是说,在一定程度上,经济中的非营利部门是因税法而形成的。但在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体系中,还没有统一对非营利组织的概念进行明确的界定,这也就导致了我国非营利组织的相关税收政策在选择上呈现多样性、不确定性和不规范性。 在我国,非营利组织一词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内涵与外延。所以,国家应以法律的形式规范非营利组织的具体含义。从税法角度考虑,给予非营利组织以税收优惠政策,至少应当对作为税收优惠主体的非营利组织进行明确的界定。 作为税收优惠主体的非营利组织必须具备两个特征:一是非营利性,二是公益性。非营利性特征是指非营利组织不以获取利润为目的,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利润分配,但并不排除其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从事经营活动。公益性特征是指非营利组织是为社会公益服务的组织,他们提供服务是服从于某些公共目的的。 只有真正从税法的角度对非营利组织进行了明确的界定,才会使相关税收政策的制定更加有针对性,从而也防止了税收政策被滥用。只有这样,非营利组织才有可能健康、快速地发展。 3 应按行为而非主体标准制定税收政策 针对非营利组织,单纯以“主体”为标准来确定税收优惠政策是不尽合理的。所谓主体标准也就是说,组织一旦通过了主体标准的认定,就自动获得了相应的税收优惠待遇,而不再具体区分其所从事的活动领域,进一步细化税收优惠政策。其实,不应该单以主体标准来进行判定,更多的是应该以主体所从事的活动领域为标准来制定相应的税收政策,这样才能减少税收优惠政策对公平市场竞争秩序所造成的损害,从而也能促进市场中组织的发展。所以,对于非营利组织,在税收政策的制定上,不能单凭组织的主体标准就盲目地给予其税收优惠待遇,而是视其行为,在税收优惠政策的制定上给予区别对待。 二、非营利组织的“盈利”趋势 20世纪90年代初,非营利领域的知名学者塞拉蒙教授就非营利组织的“非营利性”作出了这样的界定,他指出,非营利组织区别于营利组织的基本特征在于:“非营利”应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不以营利为目的,即非营利组织不以获取利润为组织的根本宗旨;二是不能进行利润分配,即非营利组织允许从事一定形式的经营活动赚取利润,只是赢余收入不能在成员间进行任何形式的利润分配;三是不得将组织资产转为私人资产,即非营利组织的资产是属于社会的,不归任何个人所有。由这样的定义看来,非营利组织完全可以开展一定形式的经营性活动及产生利润,只要该活动遵循上述“非营利”的原则即可。 根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非营利组织比较研究中心项目对全球22个国家的统计结果显示,各国非营利部门的平均收入来源是:会费和其他商业收入占49%、公共拨款占40%、慈善捐赠占11%。调查结果也证实,商业收入是当代非营利组织不可缺少的资金来源之一。 近年来,由于市场驱动的作用,非营利组织介入营利领域,以商业收入来支持公益事业的做法日益普遍。这是因为,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单靠传统的资助模式已不足以维持非营利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它们必须自谋生路,全力寻求资金来源上的自给自足。在我国,慈善捐赠尚不盛行,政府投资能力也十分有限,那么,非营利组织介入营利领域的经济活动将是发展的必然趋势。未来,发展公益事业所需的资金将更多地依赖服务收费和商业运作的收入。 目前,世界各国的非营利组织都在积极寻求通过商业化的渠道筹款,以维持组织的运作和提供服务,保证完成组织的社会使命。有调查显示,在相同类型的非营利组织中,能够较容易获得资助的总是那些筹资能力强、社会影响大并能使捐赠资金不断增值的非营利组织。正向弗斯顿伯格所说:“现代非营利机构必须是一个混合体:就其宗旨而言,它是一个传统的慈善机构;而在开辟财源方面,它是一个成功的商业组织。当这两种价值观在非营利组织内相互依存时,该组织才会充满活力。” 三、通过税收政策的合理制定规范非营利组织的活动 由于非营利组织介入营利领域已成为了一种必然的趋势,因此大多数国家在立法上都越来越重视对非营利组织经营活动进行管理和规范。 具体来说,为确保非营利组织活动的公益性宗旨不偏离,防止税收的流失,相关的税收政策至少应该解决这样的几个方面的问题: (1)一个非营利组织可以在多大的范围内开展商业经营活动; (2)对与组织宗旨相关的商业收入和无关商业收入应该怎样进行区分; (3)对非营利组织的经营活动收入应该给予怎样的税收优惠待遇; (4)对经营收入的资金流向要怎样从税收上加以管理。 关于非营利组织从事商业性活动的税收政策制定其实是个难点。它既要保证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又要体现出对非营利组织的支持,还要使政策的执行具有简易、经济的特点。目前,我国在税收立法上,显然还没有明确上述问题的做法,针对上面几个问题,可以借鉴一下国外的相关做法,并寻找真正适合我国国情的税收政策制定方法。 首先应该明确界定一个非营利组织可以从事商业性经营活动的范围,在这一点上,各国的做法不一,但是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非营利组织经营活动的范围。比如,日本法律规定,非营利组织的商业性赢利活动所占的比例应低于50%。在美国,虽然税法没有特别规定免税的非营利组织可开展商业活动的限额,但是,当不相关商业收入达到相当程度,该机构的免税资格就会受到威胁。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其实也应设定一个非营利组织可以从事商业性活动的范围。比如,可以规定,在设定的合理范围内,非营利组织的经营活 动是可以享受一定的税收优惠待遇的,而一旦超出这个比例,则要就其超额部分或者全部商业 活动收入缴纳税款。与此同时,也应规定,非营利组织不得从事一些高风险的商业经营活动。这是从保障非营利组织的财务安全的角度考虑的,虽然非营利组织可以在一定比例范围内从事商业活动,但其毕竟与一般营利性企业有本质区别,所以必须对其可以从事的商业性经营领域也进行一个严格的限定。 在明确了上面的问题之后,再来看对于非营利组织进行商业活动所获得的收入,具体应该怎样对其征税’这也是税收政策制定上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我国也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明确的规定。当前,国际上关于这一问题的做法,归纳起来,大概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对非营利组织从事的一切经济活动生成的利润实行全面征税制;第二类,对商业活动的所得全面免税,而不需考虑产生收入的活动是否与非营利目的相关。但必须满足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所有收入必须全部用于非营利目的;第三类,是只对与非营利目的无关的商业收入征税,也就是将非营利组织的收入分为与免税目的相关而免税的收入以及与免税目的无关而征税的收入;第四类,非营利组织参与营利性活动的收入有权享受低于企业所得税率的税收优惠。 上述几类税收规制方法其实是各有利弊的,比如,第一类做法,虽然确保了非营利组织的非营利性,防止了国家税收的流失,但它使非营利组织缺乏独立性和对外界变化的适应能力,抑制了组织规模的壮大。而第二类做法,与全面征税制相比,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但是对非营利组织所得全部免税很可能误导组织的投资选择,使大量资金流向营利领域,造成不公平竞争并助长逃税漏税的不良风气。后面两类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避免了非营利组织因免税待遇而造成的不公平竞争及国家税收的流失,但是另一方面,它们也使非营利组织的活动范围受到限制,导致其在营利领域的创收很少。那么到底哪一种税收规制方法才是真正适应我国目前非营利组织发展现状的呢?一般而言,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非营利组织社会环境较好,筹资渠道较多,资金较充裕,非营利组织的规模和数量较大,非营利组织从事营利性活动会对营利组织构成竞争上的威胁。反垄断、消除不平等竞争、维护有效的市场竞争环境是市场经济较发达国家政府首要的经济责任,因此,它们针对非营利组织,通常对其采取与普通营利组织一视同仁的税收政策。而在市场经济制度尚不完善的发展中国家,社会环境较差,非营利组织需要多渠道筹集资金,且非营利组织规模较小,参与竞争性商业行为对市场有效竞争的影响也比较小。因此,发展中国家对非营利组织的商业性活动应采取减免税的方法以支持其快速发展。鉴于我国目前非营利组织尚处于一个发展的初级阶段,全面的征税制也就是上面提到的第一类做法,显然不利于目前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而与之对应的全面免税制,却有可能误导组织的投资选择,有可能致使组织的公益性宗旨的偏离。所以,就目前情况来看,能够促进我国非营利组织健康发展的税收规制方法,应该是一种折衷的方法,应注意区别与非营利事业相关的商业活动和与非营利事业无关的商业活动,实行差别对待。比如,对非营利组织向全社会或特定群体提供服务的活动,给予免税待遇;对非营利组织与收益人之间虽然存在金钱或其他利益的给付现象,但收益人的给付与获得的利益无等价关系的活动,也可给予减免税;对非营利组织与收益人存在服务,买卖关系的活动,与组织公益性宗旨无关,视同普通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征税。 最后,就是要如何规范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流向的问题,也就是怎样对非营利组织商业经营所得资金的使用进行限制。目前,为保证非营利组织的商业收入尽量用于公共目的,许多国家都通过立法限定非营利组织每年最低的公益性支出的比例,以保证资金尽可能地用于与其宗旨相关的活动。毕竟立法允许非营利组织从事经营性活动是为了使其具备为社会提供更多福利的能力,而不是使其财源丰厚,更不是让其利用减免税的特权进行投资经营,使个人受益。要规范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流向,首先要做的是区分非营利组织支出的类别。按其性质,支出可以分为公益性支出和非公益性支出两大类。公益性支出是指为开展业务活动以实现其社会公益宗旨而发生的各种资金支出;非公益性支出是其他方面发生的各种资金支出。根据非营利组织的目的和宗旨,公益性支出应当在非营利组织支出中占绝对大的比例,而非公益性支出则应当被限制在一定的比例范围之内。那么在税收政策的制定层面上,应该怎样来贯彻这一思想,使非营利组织最大限度地将资金用于为其公益性宗旨服务的活动上。其实从另一个层面看,也就是限制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流向与其公益性目的不相关的渠道。那么从税收政策制定的角度考虑,是不是可以对非营利组织的非公益性支出征收一个“支出税”呢。这样使得组织的非公益性支出的成本加大,从而也就必然会降低这部分支出的比例。当然,这只是一个初步的构想,在具体政策的实施上,其实还是会遇到很多困难的。比如,怎样正确划分公益性支出与非公益性支出;“支出税”具体的征收方法应该是怎样的,是全额征收还是对超额部分征收,具体的税率应该如何制定等。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不合理性,都有可能会适得其反,抑制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另外,限制非营利组织与关联性的营利单位进行关联交易以及限制非营利组织管理人员的工资水平等做法,也都能有效地控制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流向。 四、结语 如何制定促进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税收政策,其实也就是如何在公平和效率之间权衡的问题。相关政策的制定,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在促进非营利组织健康发展的同时,也绝不能以破坏市场的效率与公平为代价。当然,税收政策对非营利组织发展的激励作用始终是有限的,非营利组织真正的发展壮大,关键还是在于自身服务能力的提升和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相关的税收政策只是促进非营利组织发展的一项措施,促进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健康发展是需要多方面的创新和努力的。 房地产开发论文:解析房地产开发项目中投资决策风险的论文 房地产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社会财富的半数之上。其本身作为一种新兴的热门投资理财产品,为大众追捧。但房地产作为一种投资大,开发周期较长的产品,自身具有较大的风险,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企业和其他人的利益。因此,我们必须对行业中存在的风险有相应的认识以及时对其进行规避。 1.房地产项目投资决策简要介绍 房地产开发分为四个阶段:投资研究决策阶段、前期工作阶段、项目建设阶段、租售管理。房地产投资决策阶段是房地产整个项目开发过程中,不确定性最大、风险性最高的阶段,因此,它的成功与否关系到整个项目的成败。 房地产项目投资决策是指房地产开发商为了实现相应的预期目标,通过相应的方法,运用一定的理论分析、数据分析,通对政策法规、开发区域的经济环境、地理环境进行相应研究,考虑市场供求提出开发策略,并正式通过相应的程序,进行项目可行性的研究论证,最终分析出最佳的投资方案的过程。 想做出一个正确的决策,就要求决策者了解其中存在的风险,并依照风险的程度对项目进行筛选和调整,来得到最佳方案。 2.投资决策过程中的风险及相应要点 2.1重视项目区位风险 由于各区域经济发展速度、程度不一,经济环境大相径庭,消费水平、物价水平有异这使得不同区域的房地产项目开发面临着不同的问题,伴随着不同的风险。由于经济环境不同,同一风险因素在不同区域的影响程度也有着很大的差距,及风险因素具有一定的区域性或地域性。由于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地理位置相对固定以及其不可逆性,对于开发房地产项目所选区域的风险研究是十分重要的。 项目区位风险主要包括政治政策、地理位置、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交通环境等因素带来的风险。无论哪种因素进行了调动,都会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到地产的开发及销售,并给开发商带来相应的经济损失。 其中政治因素带来的风险包括新政策的制定、区域土地价格的影响、社会环境、社会安全性。等因素衣食住行,房地产占了其中的住,自然与国民生活和国民经济息息相关,政府必然会对其进行监管和调控。其调控对房地产行业的影响是全面的,土地政策、公积金政策、住房补贴政策,税收政策、城市规划政策、环境环保政策以及影响原材料价格的相应政策,都会较大程度地影响房地产开发经营的相应层面。尤其是在市场经济体制未完善的今天,政策风险对房地产行业的影响可见十分巨大。 其中地理位置因素带来的风险主要是所要进行投资地区相应的法律法规、社会安全稳定因素、经济状况、周边的自然条件、土质的条件以及人民的文化教育程度等因素带来的。具体来讲,我们要考虑目标地区的交通环境,人口密集度,城市规划,土地价格,地质条件等。这些影响了该项目的收益,决定了是否能给开发商带来高额回报。 2.2加强项目可行性的论证 房地产项目可行性的研究主要是指,在进行投资决策前认真调查拟建房地产项目的经济、社会、技术等因素,并结合项目区位风险进行分析,认真地分析和比较不同方案,以其带来的经济效益为基础对拟建房地产项目进行动态的、系统的、全方位的、多角度的综合分析和论证,并以此来判断决定采用相应的方案并对相应方案进行改进或将探究结果作为决策过程中的重要依据。其中,要注意,充分的市场调研和分析调查是一切分析的前提,错误的信息或者信息不对称将会对研究结果产生重大的影响,使其与真实的结果大相径庭,一定要保证可行性研究的依据是准确的,否则将会使公司效益大大折损,甚至造成相应的损失。 2.3加强房地产开发项目中投资决策风险管理 房地产行业属于高风险行业,它有着开发周期长、投资金额较大这两种非常明显的高风险的特点,这些特点也决定了巨大的风险将贯穿在整个房地产项目投资中。但是,高风险带来高利润,这也是为什么房地产投资日渐增多的原因。因此,我们不能因风险大而不投资,放弃其中高额的利润。为此,我们要做到相应的风险管理。 合理的降低风险需要进行合理的安排,在相应的风险管理中,我们可以用接下来的方法来有效地降低相应的风险: 进行合理的风险规避,这是一种相对保守稳健的投资方法,通过分析相应的项目区位风险后,放弃一些风险巨大的投资项目,来选择相对稳健的方案。这样可以有效地规避风险,稳中求胜,虽然没有超高额的利润但是胜在稳妥。 采用投资组合的方式,在证券市场上投资者采用证券投资组合的方式规避风险,我们也可以将它运用到房地产项目开发上。按照风险的不同程度以及利润要素,对一些合理的项目进行筛选,并进行合理的搭配,从而使风险大大降低。这样可以相应地降低风险并带来较高的利润,只是对于人员需求较大,要做的相应决策也相对较多。 3.结语 综上所述,各类风险伴随着房地产投资开发的全 过程,因此正确认识并面对风险是十分重要的。企业在房地产项目开发的全过程中必须要做好全面的监测,进行系统的、全方位的、贯穿全过程的相应的风险管理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其中必须要做好项目区位风险和项目可行性等要点的监测和论证以及加强对风险的管理,来增强该项目的抗风险能力给企业带来高效益,并促进企业良好、快速并持续的发展。 房地产开发论文:某房地产开发公司引入精细化管理的探微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经济社会的发展带动了房地产行业的向前发展,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科技进步在带动产业发展的同时,也使产业发展日趋多样化。老式的项目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用户对居住质量、内部风格等各个方面多元化和品质化的要求。需求的复杂化,生产竞争的白热化使得房地产企业面临产业规模、内部配置、科技含量、产品创意等多方面的优化完善。也就是说,要想获得发展优先权,企业就必须要适应现实发展的需要,改变自身原有的落后管理体制,消除对房地产项目开发的不良影响,以新型精细化管理模式带动房地产企业的发展[1]。随着房地产市场的日益繁荣,对房地产行业的投入也越来越多,房地产行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总的来说,房地产行业发展的大方向不变,企业间竞争的是专业的品质,这些专业的品质主要体现在细节的设计和服务上,在这一方面的优胜,其实就是企业综合实力的体现。因此,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企业就必须要对细节性的东西逐步重视起来,将自身的产品做得更加完善,最大限度的体现产品的诚意和企业的实力。要达到这一目的,企业实施精细化管理就是不二之选,精细化的管理能够最大限度的实现细节的完善,逐步提高用户的忠诚度。 在对精细化管理的认识上,许多的企业都注意到了这一管理模式对未来市场发展的关键作用,因此,更多的企业开始实施精细化的管理以适应市场的需求,能不能将这一管理模式做好也就成为决定未来房地产企业竞争成败的关键。本文首先深入浅出的阐述了精细化管理的思想和理论,让使用者能够更好的理解和认识精细化管理。然后详细的介绍了精细化管理的应用和实施,明确了在房地产项目中使用精细化管理体系的具体方法。最后结合具体的工程实例,在与房地产行业发展关系重大的成本、质量、工期、安全和环保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将精细化的管理与这几个方面的控制紧密结合,使这一管理模式形成一个闭合的体系,综合的发挥作用,从而使精细化管理模式的作用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也提高了管理者对这一特殊管理的整体认识,并为今后这一行业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成功的模板。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在国际范围内,也有不少的专家对这一管理方法进行了探索,他们研究的时间更早,获得的成就也更多,所以,积极地参考和学习国外的一些管理理念和方式,对于我国的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19 世纪 80 年代初,泰勒成功研究出了精细化管理[2-3],并被誉为科学管理的先驱,国外通过对房地产实际操作过程的分析,发现了工人在进行作业的时候,有一些流程并不是十分必要的,为了节省时间和精力,同时降低成本,可以将这些步骤省去,因此,他对这些行为进行了总结,最终得出了结论,找到了一条成功提高工人工作效率的捷径。20 世纪初,泰勒又将自己的研究成果着书,成为了有史以来第一本研究相关领域的着作,书中主要研究了工作定额原理、挑选头等工人、标准化原理和建立专门计划层。该书中诸多前所未有的新理论一时间获得了广泛地关注,是研究精细化管理的开端。 二战之后,学界对于如何进行科学化的管理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和研究,由此出现了一大批有益的成果。对于科学化的管理的研究逐步形成了一个包括诸多管理理论的成熟的体系。目前为止,许多的管理方法已经成功的运用到了实践当中去,并成功的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许多的企业就是得益于管理方法的创新为企业谋得了更好的发展。 精细化管理理念已经具有很长的发展历史了,它最先由日本的企业家提出,在 20 世纪,就有一位日本的企业家通过学习福特汽车的管理方法,在此基础上对这一管理方法进行研究,找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的措施。他的研究方法立足于节约成本这一基础之上,力图在企业的员工进行生产作业的过程中找到捷径,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基础上,缩减工艺步骤和生产材料,从而大大的节约生产的成本,为企业获得更大的利益。这一理论力图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加完善的理论经验。在这之后,许多的日本的生产企业都将这一理念运用到了管理中去,并在生产的过程中践行节约的理念,不断改进生产技术,逐步提高产品的质量,最大限度的创造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在这种管理模式之下,日本业界不断发展,带动了日本经济的飞速发展,上个世纪中后期,日本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成功的实践经验也逐渐传播开来,许多国家采用了这种生产方式[4]。 第 2 章 我国房地产项目工程管理现状 2.1 房地产项目开发的基本特征 房地产行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它的发展对土地和国家政策的依赖性较高,基于房地产之上还存在着许多利益分配和归属的问题,因此它具有很大的价值,它又被称作是“不动产”。在当今市场经济高速运行的今天,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必不可少的活跃力量,为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的工作、生活提供了基础的物质保证[11]。 2.1.1 项目位置的固定性 对于房地产的建设来说,它的位置具有不可变性,也就是说对这一项目的位置的确定十分关键,因为后期不会再有机会进行变动。这就提醒房地产商,在进行选址时,一定要进行深入的调查和考虑,选择最佳的地址,并考虑到周围地区的未来发展对房地产的影响。在选址完毕之后,还要对该地段的收费标准以及消费水平进行调查,将各种信息综合起来考虑,为房地产的建设谋划更好的发展方向[12]。 2.1.2 开发周期长、投资大、成本控制难 房地产项目开发实际就是在土地上建设建筑物。建筑物一般体量都较大,而且建设过程中涉及的环节、面对的情况、遇到的问题复杂繁多,所以一个项目的建设周期都不会很短。此外,项目在开工建设之前还要办理许多繁杂的手续,这同样影响着项目的开发周期。完成一个项目的全部开发工作一般会花费一到三年的时间,有的可能还会更长,对于房地产行业来说,对其资金的投入是巨大的,不论是从买地的角度来说,还是从建设成本的角度来说,房地产建设的各个环节都需要花费大量的金钱。因此,对于房地产商来说,一定要具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并且能够保证资金灵活的周转。否则,一旦出现资金短缺的问题,房地产的建设就无法再继续下去,并且由于房地产的建设具有很长的周期,因此,短期不可能回收成本获得利润,这样就会导致房地产项目陷入停滞,给企业带来 较大的损失。因此,企业在建设房地产项目的时候,一定要对资金有一个全局的把握,严格控制好资金的使用,特别是在成本上,一定要严格控制,避免资金的使用大大超出预算的成本,减少企业的风险。 2.1.3 国家和地方政策、法规的约束性和调控性 房地产开发是一项特殊的经济活动,它与人们的生活联系密切,还和国家整体经济社会的建设和发展息息相关,因此,对于房地产行业来说,只有在国家政策的积极引导下,在法律法规的约束下,才能健康蓬勃的发展。 房地产开发论文:试论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核算中的问题和对策 摘 要 房地产开发企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目前我国会计制度仍处在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中,由此造成了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会计核算存在着较多问题,就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核算的现状及特点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完善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核算规范的对策。 关键词 房地产 会计核算 问题 对策 随着市场经济在我国的逐步完善,新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不断,对于房地产开发企业来说,目前适用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主要有《企业会计准则》、《房地产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制度》等,如何在门类众多的制度、准则、规定之下,结合企业自身特点,改进现有会计核算方法,更好地发挥会计职能,是会计人员的职责。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目前房地产企业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方法。 1 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1.1 房地产开发企业收入确认的复杂性 房地产商品的销售包括两种,一种是自行开发并销售,另一种是事先与买方签订合同,按合同要求进行开发。对于后者,应按照建造合同的标准进行收入的确认。而对于企业自行开发的房地产商品,由于其开发的周期较长,耗资巨大,其商品具有较高的价值性。这些特点决定了房地产商品销售往往采用预售、分期收款销售等多种销售方式。房地产商品销售的前提是首先取得预售许可证和销售许可证,在此基础上,一般要经过签订预售合同并预收房款、签订正式销售合同、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并交付买方验收确认、收取房款、办理产权过户等销售环节。因此,房地产收入的确认同其它的生产收入相比具有一定特殊性。《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以结算账单提交买方并得到认可作为房地产开发企业收入确认标准,该规定比较简单,宜于实际工作中的操作,但没有反映销售的实质,理论上不够合理;《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收入》中规定以风险和报酬的实质转移作为收入确认的标准,理论上具有合理性,但要求会计人员具有较高的职业判断能力。在会计实务中如何运用这一标准则比较混乱,核心问题在于应在哪一环节确认为收入,其分歧的焦点集中在:商品房所有权上的重要风险和报酬是否已经转移。 1.2 房地产开发企业商品成本与售价的不配比性 首先,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生产周期较长,开发项目从获得土地并开发完成到确认收入短则1~2年,长则4~5年,必然使得企业投入产出比例呈阶段性不合理;在项目建设期内大量投入资金,并发生大量费用计入当期;由于项目尚未完工,即使开发产品已预售完毕,其预售款项也无法确认为收入,其结果是为配比原则的应用造成了困难。 其次,房地产开发商品的成本载体是整个建设工程,而销售则是按楼层或户型为单位,这样就造成单个楼层或户型的售价明显与其成本不配比。如同一结构的房屋,低层建筑施工成本低于高层建筑施工成本,但销售时低层售价却高于高层售价;又如“丁字形”楼房虽然同楼层成本一样,由于朝向不同,其售价相差也很大。 通常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成本结转方法是:按当期竣工后的核算对象的总成本除以总开发建筑面积,得出每平米建筑面积成本,然后再乘以销售面积得出本期销售成本。这样均摊计算的结果没有考虑房屋楼层、朝向的因素,得出的经营成果不具有真实性。 1.3 收益评价指标不能真实反映企业业绩 房地产企业投入产出周期具有较强的特殊性,表现在会计年报中往往是业绩波动较大——项目建设期内业绩不佳,验收售出后,大量预收款确认为收入,期间间隔在一个会计期内还好,但一个项目往往要跨4、5个会计期,故不适用一般的公司业绩评价指标,如净利润指标就不能正确、客观、全面地反映其真实经营情况,尤其是上市公司,极可能误导投资者。一个经营情况很好的开发公司,其净利润可能很小甚至是负数,但有大量的在建工程和很好的预售情况,现金流状况极佳,有很强的盈利能力。同理一个盈利的公司也可能正危机四伏:面临着因施工质量导致的巨额赔偿,大笔银行贷款到期而无力偿还,尚未结清的担保金,由于市政规划调整,地价变化导致的土地风险等等;故此,评价一个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业绩,千万不要以指标论好坏,应透过指标看实质,看其资质信誉、实力、现金流量、资产质量,还有更重要的表外风险等等。当然,这有赖于我们会计界同仁对会计信息的真实反映与充分披露。 2 完善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核算规范的对策 2.1 正确确定和应用收入确认标准 房地产商品销售收入的确认应符合两个标准,即法律标准和专业标淮。 (1)法律标准。法律标淮是指我国相关法规中规定的房地产销售必须符合的条件或标淮:如对于以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未按照出让合同规定支付全部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未取得土地使用权证书,或未按照出让合同规定进行投资开发的,以及权属有争议的、未依法登记领取权属证书的房地产不得买卖。凡是不符合上述标准的,即使房地产商品已经开发完毕,甚至取得了相关报酬,并转移了风险,也不能作为收入予以确认。法律标淮是专业标准的前提条件。 (2)专业标准。专业标准是指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中规定的商品销售收入确认标淮,即收入确认的4个必要条件: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买方;企业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控制;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相关的收入和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上述规定中,收入确认以风险和报酬实质的转移为标准,理论上比较合理,但由于房地产业销售方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为实际工作中收入确认带来了困难。 笔者认为,房地产销售合同是在房屋尚未建成竣工前的预先销售行为,不论是否收取了款项,均不属于实际发生的销售业务。因此,签订预售合同并收取预收货款不符合收入确认条件,不能作为销售实现依据;签订正式房屋销售合同则如同一般工商企业产品销售合同一样,从法律意义上讲也只是一种合约,房屋未经买方验收认可,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尚未转移给买方,不符《企业会计准则——收入》的有关规定,故也不能确认收入;购买方取得商品房产权证的环节较为特殊,尽管房地产商品最终是以产权证上权利人主体的更替为所有权变更的主要标志,但由于房地产开发企业在项目开发前根据规定需要支付土地出让金,取得土地使用证,并办理领取预售许可证、在工程获得有关部门竣工验收领取销售许可证、签订正式房屋销售合同,并向客户收取房款、交付买主办理入住手续的情况后才办理产权过户手续,且产权证的办理涉及到房地产管理、土地管理等政府有关部门,办妥产权证书的时间并非开发企业所能控制。如果此时确认收入,会导致收入滞后,同样不符合收入确认原则。所以,尽管房屋产权证书是房屋所有权的标志,但并非是确认收入的必要条件。 2.2 引入计划销售价格的概念,使销售收入与成本配比 建议引入计划销售价格的概念,解决销售成本结转错位,与销售收入不配比这一特殊问题。即当开发的房屋达到可销售状态时,企业根据成本、市场、地段、楼层、朝向等因素制定一个计划销售价格,作为成本分配标准。 (1)实际售价成本率法,是在季度前两个月按实际售价乘以计划销售成本等于季末销售成木的方法调整。具体操作顺序是:分类明细账按开、竣工时间相同或相近且一并办理决算的项目设置账户,在此分类明细账基础上,再按计划价格相同的房屋分类设户,价格不同的分别设置。季度前两个月可按分类明细账结转成本,即按分类明细账记载的当月实际销售额乘以计划销售成本率得出当期成本结转数,对销售房屋只登记数量,待季末将未销售房的计划售价乘以计划销售成本率得出月末留存成本,用倒挤的方法结出销售成本。这种方法适用于开发规模较大的房地产企业,优点是可以减少工作量,缺点是季度前两个月受房价影响会产生一定误差,且不能及时、准确提供较详细的成本资料。 (2)计划售价成本率法,就是始终按计划售价乘以计划销售成本率进行结转。只要是开发建设工程已办理了竣工决算手续,就可以把商品房成本按楼栋、楼层、单元予以确定,甚至可以计算出每平米建筑面积成本。因此可以按单元设置账户,也可以把每平米建筑面积成本相同的商品房归类计入同一账户。销售成本按单元设置账户的房号直接对号入座结转,按每平米建筑面积成本归类设户的,可按销售面积乘以每平米建筑面积成本得出销售成本。这种方法的缺点是结转工作量较大,但遵循了一贯性原则,提供信息可靠及时,并能将结转成本工作量分散在日常工作中,适用于一般房地产开发企业。 2.3 扩大信息披露内容,提高房地产开发企业信息披露中的信息含量 (1)增加土地储备量及成本构成的信息。房地产开发成本中土地成本的比例一般占有较大的比重。因此,能否拥有土地储备以及土地储备的成本状况,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开发企业未来的发展。对于拥有大量优质低价的土地储备的企业来说,土地成本低本身隐含着巨额的利润,在土地出让市场向招标拍卖过渡以后,相对于其它公司具有先天的竞争优势,能在未来三到五年内保持良好的增长,从而具有一定的投资价值。而信息使用者通过企业披露的土地使用权总额无法判断其土地储备的信息。因此,在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财务报告附注中增加土地储备量及取得成本情况的披露是必要的。 (2)增加分项目现金流量信息的披露。我们建议应在其财务报告附注中增加分项目的现金流量信息,即以企业每一开发项目为基本单位,披露其在开发经营过程中形成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包括销售房地产收到的现金、购买工程物资以及支付工资等所支付的现金,以此提高其现金流量信息的有用性。 (3)重视质量保证金及风险的披露。房地产开发行业特性——具有高风险,应在会计信息披露环节得到充分的揭示。具体而言,一方面应建立质量保证金制度,为房地产商品的质量提供保证,但鉴于房地产商品的长期性、高价值性,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质量保证金与一般工商企业产品质量保证不同之处在于其保证金的数额更大、保证期限更长。因此,应由企业根据所开发项目的具体情况提取质量保证金,计入工程成本,以提高应付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应在其财务会计报告中充分揭示其各种风险,而不应仅限于抵押风险,即在房地产开发企业报表附注中应增加风险披露的内容,就企业尚在开发的土地、工程项目等面临的开发风险、筹资风险、土地风险等进行说明,提高风险的透明度。 房地产开发论文: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融资策略及操作 摘 要 房地产开发企业有两大核心:资金和土地。而资金在其中更起决定性作用。文章就新形势下的融资策略及方法进行分析及介绍。 关键词 房地产开发 融资策略 融资操作 项目贷款 2005年房地产行业进入宏观调控以来,房地产商的经营环境日益艰难,先是不允许建筑商垫资建设,接着对土地全面实行招、拍、挂,买块地动辄数亿,且交的都是真金白银。而银行对个人住房贷款又在已提高首付比率的基础上进行严格审核,增加房产销售资金回笼的难度。这使得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资金压力陡增,一些原本以自有资金运作的开发商也不得不与银行联络寻找资金支持。许多已拿到项目的开发商因贷款困难而被迫将优质项目转让他人,或与他人合作建设或缓建,有的被迫终止项目开发。 上海亿邦置业有限公司在此艰难环境下,仍成功地以基准利率贷到银行规定的开发贷款的最高限额。这一方面得益于项目优质,更重要的是得益于正确的融资策略及操作。下面将依次分析: 1 定位银企关系,选择融资时间及融资行 1.1 建立合作互利的银企关系 现在,房地产开发商与银行之间不是一种简单的资金供求关系,更是一种紧密的唇齿相依的战略伙伴关系。在市场条件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两者所处的市场优劣地位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融通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项目的盈利性是融资行关注的核心,房地产开发企业务必有切实的措施使此“三性”得到保证。如在贷款资金困难时期,可以追加自有资金或采取抵押加担保的方式保证等——因为银行通常只做“锦上添花”之事,不做“雪中送炭”之功。对没有效益和资金发展的企业,银行是不愿提供服务的。现各大银行及二线银行均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拥有较大的上下浮动空间,而且金融产品没有专利可言,可以说不存在垄断价格,所以银企之间同时存在博弈与合作的关系。 1.2 时间安排留有余地 正常的贷款周期为1~2个月,(当然,加急的15~20天也能办好)由于房地产开发贷款的影响因素较多,能否成功贷款充满了不确定性,如宏观政策、银行自身的贷款结构、资金成本等。为保险起见,应在用款前3~5个月开始联络办理。 1.3 挑选合适的合作银行 在银行市场化的今天,每家银行都有自身的优势及擅长的领域,同时受各自的政策及资金的限制,相同信贷品种的条款设置上均有差别,如整个贷款价格的设定,体现了银行长期利润最大化还是短期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故房地产开发企业选择基本户开户行时,应挑选对房地产开发项目贷款做得比较成熟的银行。他们熟悉房地产行业的开发过程,不仅无须企业花大力去讲解,而且还可让企业在与他们的合作中得到许多业内相关信息,学到许多知识和理念。同时,他们对行业动态及走势的判断比较恰当,一般以长期利润最大化作为其最终目标,经办人做起来会相对轻松顺利。选择融资行时,应先联络基本户开户行,一般基本户开户行觉得项目可行,会留下来积极地去做的。房地产开发企业除基本户外,还可根据需要另择银行开立1~2个一般账户。俗话说“货比三家”,融资行的选择也是同理的。一个项目上亿或数亿的贷款,实际利率差1%,每亿元的利息差则为100万元(不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及付息方式),还有贷款的手续费,如评估、公证、保险、抵押登记等费用。故融资成本是一个必须考虑的因素。 2 明确融资途径及所在企业的优势条件 房地产开发是资金密集型产业,需内外部的大量资金支持。港资大型房地产商资金的重要来源是上市筹资和抵押融资,如新鸿基、和记黄浦。国内的房地产商大多使用自有资金及银行抵押融资,海外融资都还处于初试阶段,操作存在较大难度和不确定性。另外是目前在部分大城市出现的房地产信托投资项目。 我们选择的是常见方式——抵押融资,也称抵押贷款。那么,房地产开发企业人员操作开发贷款前要先准备哪些方面的资料呢? (1)项目情况。房地产企业事先准备一份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内容包括项目的基本情况,招标书附件中计划、规划、住宅、环保等主管部门的复函文件中有相关指标及资料、市场分析、建设设计方案、主要财务效益分析指标等。不必写得细,择其要点写得有共性即可。这有利于银行对项目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激发银行兴趣和贷款意向。 (2)“四证”办理。“四证”依序指《国有土地使用权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现银行的操作方法是:二证受理、三证审批、四证放款。二证受理就是企业办理完毕第二个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银行可受理贷款申请,第三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办理完毕可送银行贷审会审批;第四证《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在第三证办理后一周内可办出,而贷审会审批完毕一周内即可放款,就是说贷款手续可与公司四证的办理同步。 (3)公司情况介绍。这些基础资料可由公司的相关证照、验资报告、公司合同章程、历年的审计报告等资料取得。另补充说明公司自有资金能力,开发历史,公司的诚信度,企业的文化、背景、理念等,以全面展示本企业的优势。如展示得充分,会得到银行的信任,增加融资的成功率。 (4)企业需求,即企业找银行的目的。包括需求的贷款额度、时间、使用方法及贷款成本范围等。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及银行的实际操作,项目贷款一般是自有资金占项目预算投资总额的35%(要求在使用贷款之前投入项目建设),银行贷款为35%,余下的投资由销售回款解决。 3 贷款操作方法及操作步骤 3.1 接触 房地产开发企业融资人带上前述四方面的资料就可以与银行接触了。双方先面谈了解,对利率、还本付息方法、资金运作方式、贷款的限制条款等有个初步的印象后,再进行综合权衡比较,选择确定合适的一家银行进行融资。 3.2 提供银行需要的资料 确定融资意向后,房地产开发企业就可按融资行的要求准备并递交相关的资料,如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国地税登记证、法人代表证明书、房地产企业的资质证等。一般房地产开发企业会指定专人负责办理及跟催,银行方面也有专门的信贷人员专案负责本项目。房地产开发企业在资料提供完毕后,就可以协助或跟催客户经理写银行内部要求的贷款评估报告。 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融资人如果了解贷款评估报告构成的主要内容,就能在融资活动中更快更准地找到工作的切入点。贷款评估报告一般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 (1)借款人的资信调查。包括借款人的基本情况,如营业执照、验资报告等证照上的主要内容,房地产商的开发资质,以往的开发成绩和现在的开发能力,借款人的财务状况,股东的基本情况,企业的组织结构,文化背景理念等。企业简介上就有大部分资料。 (2)项目概况及报批情况。包括项目的具体地理位置和规划等。数据及资料大部分来源于招标书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而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来源,项目进度和用款计划则根据以往经验或公司要求由相关部门列出。报批情况如实列出即可。 (3)项目的分析评价,包括市场分析评价及财务分析评价。市场分析具体包括周边已建或潜在楼市情况,项目周围的交通、市政配套等,同时结合拟建楼盘的品质结构房型分析及定位,再对目标客户群进行分析及考察。房地产开发企业与银行的经办人可到项目所在地周边进行实地考察,也可到政府的网上房地产查找相关资料。用这些第一手资料,对项目的竞争优劣进行分析评价,确定市场目前最高或最低的可售单价及销售状况。 财务分析评价一般包括如下内容:在市场分析评价的基础上进行销售收入测算,然后根据项目预算投资成本测算出投资回收期来评定项目的流动性(如不考虑货币时间价值,投资回收期就是货币资金流入额累计到等于原始投资的年数),另用投资利润率、销售利润率、成本利润率来评定项目的盈利性,还可用盈亏平衡点、安全边际和安全边际率来评定项目的安全性(盈亏平衡点的销量=总成本/(预计总销售收入-销售税金),安全边际=预计总销售收入-盈亏平衡点的销售收入,安全边际率=安全边际/预计总销售收入)等。 例:A项目的预算投资总额3亿元,第一年投资期无货币资金流入,第二年开始预销售,货币资金流入2.6亿元,第三年流入2.1亿元,则: 回收期:2+(3-2.6)/2.1=2.2年 预计综合税率:营业税及附加5.5%+所得税为预计税前利润15%×所得税率33%+土地增值税3.3%=13.75%. 项目投资利润率:[(2.6+2.1)×(1-13.75%)-3]/3=35%;年投资利润率12%。 销售利润率:[(2.6+2.1)×(1-13.75%)-3]/4.7=22%, 盈亏平衡点的销售量3/[(2.6+2.1)×(1-8.8%)]=70%,盈亏平衡点时无所得税。 安全边际率1-70%=30%,安全边际为 4.7×(1-70%)=1.41亿元 3.3 跟踪沟通与配合 贷款评估报告写好送到基层贷审会约10天左右。上会之前,房地产开发企业与银行还需对贷款融资的主要条款进行确认,同时,经办人还需再做一次了解分析,检验容易在贷审会上遇到质疑的问题是否采取了切实并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如最近有传取消商品房预售制度,对此我公司的准备是追加初期股东投入。除会前准备外,银行经办人的临场应变能力也是重要的。基层贷审会后可能有修改及补充的要求,按要求操作完毕约3~5天。 一般而言,银行对房地产开发商的贷款,不论金额大小,皆做项目贷款处理,基层贷审会后还需上级贷审会审批。上级贷审会的业内资深专业人士再对项目进行质疑评审,一般修改及补充总是有的,关键是看项目本身是否优质,还有银行经办人对政策的理解对项目贷款资金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预测是否准确把握到位,措施是否得当。如果基本通过或补充资料后基本通过,拿到贷款批件,开发商和银行经办人前阶段的工作得到了肯定,汗没白流。现在可以进行下一步也就是放款前的操作了。 请专业评估机构对房地产项目进行价值评估(抵押贷款额以评估价值为基础计算),贷款合同公证(看是否有必要),购买抵押物的财产保险,到房地产交易中心进行抵押登记备案是接下来的工作,按办事机构告知书上的条款操作即可。要说明的一点是,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经办人先对当地同类收费行情进行了解后操作,节省数万元是很轻松的事。 做到这里,再确认融资行是否已经有贷款账户,如有,就去贷款账户里数钱吧。 4 结语 (1)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融资经办人必须先清楚融资项目的概况及报批情况,市场分析及财务分析,融资规模,当地的融资环境,银行的办事流程及其对项目关注的核心等。这是融资成功的基础。 (2)讲求效益,达成目标。因房地产开发贷款数额大——以亿计数,时间长——1年以上,故时间成本效益应综合考虑,在保证时间性的基础上,每年少花费数十万至数百万是平常事。 (3)要有恒心、耐心、信心。做房地产开发融资工作忙碌近1个月后,被银行拒贷是常有的,这就是本文前面选择2~3家银行开户的原因之一。此时应检讨调整贷款策略后立即换融资银行。这与做生意失败一样,只说明经营眼光有限,并不说明经营能力差。试想,当初花费数亿买土地,不就是看到它能产生效益吗?十足的信心也是成功的保证。 房地产开发论文:万泰房地产开发项目税费负担的个案调查分析 【摘要】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房地产行业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行业之一,然而一些房地产囤地、投机行为严重泛滥导致房价上涨过快,不但抑制百姓购房需求,而且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对此,政府采取了如“国八条”和“限购令”等多项措施来抑制房价过快上涨,保证房地产市场稳定发展。同时,房地产税费负担过重也是房价过高的重要因素。因此,减轻房地产税费负担越来越重要。 【关键词】房地产开发项目 税费负担 税收筹划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通过对房地产企业开发项目税费负担进行调查研究,能够更好了解房地产行业税费负担状况,并利用税收筹划等方法减轻企业税费负担,这对房地产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有利于提高企业税收筹划意识,减轻税费负担,降低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其次,可以使税收政策的制定者完善房地产税收政策和征收管理体制;最后,减少房地产开发企业纳税过程中的错误和漏洞,完善企业税收筹划的理论与实践体系,促进房地产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万泰房地产开发项目案例分析 (一)万泰房地产有限公司及其开发项目—万泰·锦绣嘉园 万泰房地产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是一家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经营、物业管理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先后开发了 “万泰·名城”、“万泰·都市银座”、“万泰·阳光花园”等项目。 (二)万泰·锦绣嘉园税费负担 (1)万泰·锦绣嘉园财务状况。房地产开发企业所涉及的税种主要有契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营业税及各种附加费、土地增值税、企业所得税、房产税、个人所得税及印花税。另一部分是行政性费用和事业性费用。 其中, 万泰·锦绣嘉园作为万泰房地产有限公司的小区开发项目涉及的税费主要包括契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营业税及各种附加费、土地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印花税以及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各项行政性、事业性收费。因为房屋全部用于销售,项目暂不涉及房产税和个人所得税。其适用的税种、税率、计算公式如下(见表1) 由于行政性及事业性收费种类较多,统计较为麻烦,通过估计,行政性及事业性收费约为1500万元。 (2)万泰·锦绣嘉园税费负担分析。根据万泰·锦绣嘉园财务数据,当期实际营业税税负是5.55%,项目综合税收负担率为16.62%,项目房地产费用占营业收入比例为7.5%。由于万泰·锦绣嘉园该项目为万泰房地产的主打项目,可以看出该房地产企业的税负是比较重的。 三、当前房地产税费负担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万泰房地产开发项目的税费负担分析、对房地产行业的了解以及相关的理论知识,当前房地产税费负担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房地产税费项目繁多、开发经营税费负担较重 据统计,房地产开发经营需要缴纳的税费及相关费用高达116项。以上税费主要发生在房地产开发经营环节,而在房地产保有期间房地产税费非常少,且免税范围极大。这种典型的窄税基模式造成了严重的税负不公平状况,不利于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房地产税费设置不合理,计税依据不合理 我国现行房地产税费设置不合理,特别是一些费用不合理。如房地产销售房屋时要缴纳土地增值税,还要缴纳企业所得税。其实这两种税都是房地产增值缴纳的税种,存在着重复征税的现象,而企业把税费转嫁到房价上,就造成了我国房地产价格较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市场经济下,任何土地、房产都有一个时间价值,市场机制越完善,这个价值就越容易体现,越容易得到认可。 (三)房地产税费征收管理混乱 房地产行业的税费征收制度不完善,并且管理混乱,一些地方出现重复征收税费现象,并设置一些不合理的收费项目,税费征收依据和标准不完善,没有相应的制度和机制,不能够做到更好的有法可依,而且一些税务人员存在滥用职权,从中获取灰色收入等现象,从而加重房地产企业的税费负担。 (四)房地产开发企业缺少对税费的筹划 房地产开发企业不掌握国家和地方的税费政策、征收标准,不能及时了解国家最新的税费政策,导致企业只能按照当地的税费政策进行缴纳,多缴纳了一些地方不合理的收费,增加企业的税费负担;企业的财务人员缺乏税收筹划的知识 和意识,缺乏对公司的税费负担进行管理,不能够利用相关的税收筹划方法对房地产开发项目的税费进行筹划,从而增加了经营成本,降低了公司的效益。 四、减轻房地产业税费负担的对策与建议 (一)国家减轻房地产税费负担的措施 第一,改革房地产税费体制,完善房地产税费种类,合并相关费用类型,从而减轻房地产行业的税费负担,降低房地产经营成本,稳定房价。第二,加强税费征收管理,制定完善房地产费用征收标准,降低税费征收标准到合理水平。 (二)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采取的措施 首先,充分了解房地产税费相关政策,按照最新政策缴纳税费,减少不合理的地方收费;其次,加强财务人员的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的税收筹划的意识和能力以及财务管理水平;最后,根据相关税费政策,制定公司的税收筹划策略,降低企业的税费负担和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五、结论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迅速发展,房地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行业。在我国现行的房地产税收制度下,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税费种类多,负担重,严重影响了房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税收筹划显得尤为必要。房地产开发企业利用现行的与房地产开发企业有关的税收法律法规,对其经济业务进行事先的税收筹划,减轻税费负担,降低营业成本,提高公司经济效益,从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房地产开发论文:房地产开发投资项目风险管理探究 摘 要:随着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房地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关键词:房地产;开发;风险管理 随着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房地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目前我国有数万家房地产开发企业,相当多的企业规模小,只重视项目开发而不重视管理,更不重视风险的管理,使房地产项目开发过程中的诸多风险因素得不到有效的控制,从而导致项目的失利。为了有效地规避风险,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房地产投资项目的风险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评价,并采取合理有效的控制风险的措施,有利于房地产行业的健康发展,也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运行。 1 房地产开发投资项目风险概述 1.1 房地产投资开发风险的含义 由于房地产具有位置的固定性和不可移动性、投资额大、建设周期长、影响因素多样性等特性,使得房地产开发投资活动面临众多的风险。一般来说,风险是对未来行为决策及客观条件的不确定性而可能引致后果与预定目标之间发生的多种负偏离的综合。 房地产投资风险是指从事房地产投资而造成的不利结果和损失的可能性大小,这种不利结果和损失包括所投入资本的损失和预期收益未达到的损失。 1.2 房地产投资开发风险的类型 不同的分类原则,可以对风险作出不同分类。按照风险来源,可以将房地产投资开发风险分为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 1.2.1 房地产投资的系统风险 房地产投资的系统风险是指对市场内所有房地产投资项目都产生影响的、投资者无法避免或者消除的风险,主要包括通货膨胀风险、市场供求风险、周期风险、变现风险、利率风险、政策风险、政治风险、或然损失风险等。 1.2.2 房地产投资的非系统风险 房地产投资的非系统风险是指只对市场内个别房地产投资项目产生影响,投资者个体可以设法避免或通过投资组合方法消除的风险,主要包括收益现金流风险、资本价值风险、机会成本风险、时间风险、持有期风险、未来运营费用风险等。 1.3 房地产投资开发风险的特征 1.3.1 客观性 房地产投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比如自然灾害风险、通货膨胀风险、市场供求风险、政策性风险等。管理者可以运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风险存在和发生的条件,并采取措施降低风险发生的频率,但是不可能完全消除风险。 1.3.2 不确定性 通过风险的分析和评价,可以知道某种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但是无法预知风险什么时候发生,这种难以预知的特性就造成了房地产投资风险的不确定性。 1.3.3 潜在性和可测性 房地产投资风险具有随机性并且不是呈现在表面的东西,但它是附着在某些确定事件上表现出来的,人们可以通过以往发生事件的统计资料,对某种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其造成的经济损失程度作出判断。 1.3.4 损益双重性 风险往往也意味着对应的收益,如果能正确认识并充分利用风险,就有可能增加收益,因此要积极面对风险,将风险当作经营机会。 2 房地产开发投资项目各阶段风险内容 2.1 投资决策阶段的风险 投资决策阶段的风险主要有开发区域风险、开发物业类型风险、开发时机风险和开发项目的定位风险、项目的资金管理能力风险。 2.2 土地取得阶段的风险 土地取得阶段的风险主要是土地购买和征地安置风险。土地购买价格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利润,开发商应该具备预测获取土地增值潜力的能力。购买了土地使用权后,还有大量的征地、拆迁、安置补偿工作,这个阶段的工作往往会遇见极大的阻力,从而给项目开发带来风险。 2.3 项目建设阶段的风险 项目建设阶段的风险主要来自建筑物设计理念落后导致的实用性差、承包商建筑技术落后、施工管理不合格、偷工减料以及项目监管不负责任等导致建筑物存在质量安全隐患,拖延工期造成成本增加、错失销售黄金期的风险。 2.4 租售管理阶段的风险 这个阶段的主要风险有销售时机的风险、租售合同的风险、自然灾害的风险和意外事故的风险。 3 房地产开发投资项目风险管理对策 3.1 建立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设立专门风险管理部门 由于房地产市场环境日趋复杂,为了有效应对风险,企业需设立风险管理职能部门,以动态的眼光来看待风险和分析风险,将房地产投资开发全过程的各个阶段的工作和风险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形成高效运转、有效制衡的监督约束机制。设立一个健全、权责分明的风险管理组织是房地产投资风险管理的组织保障。 3.2 编制项目的风险管理计划,加强项目风险计划管理 房地产投资风险管理计划是以房地产企业的风险管理活动为对象的计划安排,是房地产企业风险管理的目标、任务、程序、责任、措施等一系列内容的全面说明书。房地产 企业通过风险管理计划,建立整个企业各项风险管理工作的目标,确立风险管理部门或风险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协调企业各部门的风险管理工作,识别投资活动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明确风险防范与处理的方法及其选择使用,确定风险管理绩效评价标准,通过风险管理计划的实施和全过程、全方位的动态监控,可以做到事前计划,事中监控,事后评价的系统性的管理。 3.3 建立风险管理的信息系统,形成动态风险监控报告 信息是进行科学的房地产投资可行性研究、投资决策和风险管理的基础,因此企业应当设立信息收集和处理的专门部门或者购买专业性的行业信息系统。一来可以日常性的收集国家或目标城市、区域的经济政策、行业政策、城市规划、土地招牌挂信息、项目资料、市场供求情况等信息,进行及时、准确的分析报告,使决策层及时了解市场风险和机遇。二来可设立企业开发项目的定期房地产市场报告制度,为企业决策层和相关部门提供项目所在地的市场月报、季报、年报,及时把握宏观经济政策和房地产政策的出台情况,通过信息共享,及时了解各项政策对市场未来走势的影响,市场供求关系变化,竞争项目销售策略及效果、消费者需求变化等情况,为项目开发经营决策提供依据,提高决策的前瞻性和科学性。 3.4 加强风险管理的系统培训,强化员工风险管理意识 企业可开展内部定期培训或者通过外部专业培训机构加强员工的管理培训,可以提升员工的专业度,增强企业凝聚力,通过风险管理教育,使他们了解所面临的各种风险,掌握风险防范和处理风险的方法,强化风险意识,从而提升整个企业抗风险的能力。 3.5 采取投资分散策略和联合策略,分化和降低风险 投资区域分散:房地产市场具有很强的区域性特点,由于不同城市、不同区域的经济环境、投资政策、市场供求等情况不同,对房地产投资收益的影响也各不相同,房地产投资分散于不同的区域,就可以避免某一特定地区某一特定时期的市场不景气对房地产经营的影响,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 投资种类分散:不同类型的房地产投资的风险大小不同,获得的收益也不同,在房地产投资种类上分散,可以降低房地产企业的整体风险。 投资时间分散:是确定一个合理的投资时间间隔,从而避免免因市场变化而带来的损失。 联合策略就是多个房地产经营者联合起来共同对某项房地产项目进行投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降低独自经营项目的风险。 综上所述,房地产投资开发全过程必然伴随着各种风险,开发企业必须实行动态的、系统的、全过程、全方位的项目风险管理,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制定风险管理计划,明确风险管理目标,明确各部门风险管理人员的责、权、利,通过有效的信息共享,加强各部门协调,采用各种风险防范的措施,主动性的控制风险,增强房地产企业抗风险的能力和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房地产开发论文:试析新准则下房地产开发企业以房抵债的会计与税务处理 【摘 要】本文根据债务重组准则、收入准则及相关财税法规的有关规定,通过对三种情况以房抵债行为的实务财税处理分析,解析了房地产开发企业以开发产品抵偿债务的会计与税务处理。 【关键词】债务重组 公允价值 账面价值 会计处理 税务处理 一、新准则下以房抵债业务会计处理探析 债务重组,是指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院的裁定做出让步的事项。债务重组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①以资产清偿债务;②债务转为资本;③修改其他债务条件;④以上三种主式的组合。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及其应用指南的规定,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债务人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的非现资产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作为营业外收入计入当期损益。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作为转让资产损益,计入当期损益。债务人以非现金资产存货抵偿债务的,应当作为销售处理,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以其公允价值确认收入,同时结转相应的成本。 可见,对于房地产开发企业以开发产品抵偿债务行为,只有在符合债务重组定义并满足债务重组条件时,才能按照债务重组准则的有关规定进行会计处理。对于前述第①、②种情况的以房抵业务,由于其符合或基本债务重组准则的规定,按照债务重组准则的有关规定对其进行会计处理,实务中不存在任何争议;即:在协议生效或商品房所有权转移时确认收入实现,按照以房抵债协议确定的所抵债务账面价值,借记“应付账款”科目,将照商品房公允价值确认销售收入,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科目,将商品房公允价值与所抵债务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借记“营业外收入——债务重组利得”科目;同时结转商品房成本,借记“主营业务成本”科目,贷记“开发产品”科目;同时按照应交纳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等税费金额,借记“营业税金及附加”科目,贷记“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应交城市维护建设税、应交教育费附加等)”科目。而对于第③种情况的以房抵债业务由于在相关准则中未对其会计处理做出明确规定,因此在实务处理就出现了二种不同的处理方法,即:①按照所抵债务的账面价值确认销售收入,同时结转相应的成本,不确认开发产品公允价值与所抵债务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②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的规定对其进行会计处理,即:按照开发产品的公允价值确认销售收入,同时结转相应的成本,将开发产品公允价值与所抵债务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作为捐赠支出,计入当期损益。对于上述二种处理方法,第①种会计处理方法明显不符合收入计量的有关规定,混淆了已收或应收合同或协议价款与公允价值的区别,因此不正确;而第②种会计处理方法则更符合该项经济业务的实质,因为开发产品公允价值高于所抵债务账面价值的部分实质上是一种无偿赠与,按照捐赠支出对其进行会计处理是合理合法的;因此笔者认为对于第③种情况的以房抵债业务采取该种处理方法是正确合法的;即:在协议生效或商品房所有权转移时确认收入实现,按照以房抵债协议确定的所抵债务账面价值,借记“应付账款”科目,将商品房公允价值与所抵债务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捐赠支出,借记“营业外支出——捐赠支出”科目,将商品房公允价值确认销售收入,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科目;同时结转商品房成本,借记“主营业务成本”科目,贷记“开发产品”科目;同时按照应交纳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等税费金额,借记“营业税金及附加”科目,贷记“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应交城市维护建设税、应交教育费附加等)”科目。 二、以房抵债业务的流转税和所得税处理探析 根据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的有关规定,房地产开发企业以开发产品抵债属视同销售行为,应按规定计征相应的税款。营业税方面,根据《营业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的规定,视同销售的应税营业额为纳税人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向对方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当纳税人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销售不动产价格明显偏低而无正当理由时,主管税务机关有权按下列顺序核定其营业额:①按纳税人当月提供的同类应税劳务或者销售的同类不动产的平均价格核定;②按纳税人最近时期提供的同类应税劳务或者销售的同类不动产的平均价格核定;③核定计税价格=营业成本或工程成本×(1+成本利润率)÷(1-营业税税率)。可见,对于前述第①、②情况的视同销售行为,由于开发产品的公允价值小于或等于所抵债务账面价值,因此按所抵偿债务的账面价值确定其应税营业额,按销售不动产税目计算缴纳营业税,在实务处理中不存在任何争议。而对于前述第③种情况的视同销售行为,如何确定其应税营业额在实务处理中则存在二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虽然开发产品的公允价值大于所抵债务账面价值,但由于以房抵债行为是因企业资金紧张等原因引起的,不属于价格明显偏低且无正当理由应由主管税务机关核定其应税营业额的视同销售行为,因此应按照所抵债务账面价值确定其应税营业额;第二种观点认为开发产品公允价值高于所抵债务账面价值的差额实质上是一种无偿赠与或利益输送行为,属于价格明显偏低且无正当理由应由主管税务机关核定其应税营业额的视同销售行为,因此应按照开发产品的公允价值确定其应税营业额;对于上述二种观点,笔者认为第一种观点的法律依据比较牵强,存在一定的纳税风险;而第二种观点则更符合该项业务实质,且与开发产品实际销售时的应纳税额一致;因此对于前述第③种情况的视同销售行为,应按照开发产品的公允价值确定其应税营业额,按销售不动产税目计算缴纳营业税。 企业所得税方面,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房地产开发业务征收企业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6]31号文)规定,房地产开发企业视同销售的应税收入按下列方法和顺序确认:①按本企业近期或本年度最近月份同类开发产品市场销售价格确定:②由主管税务机关参照当地同类开发产品市场公允价值确定;③按开发产品的成本利润率确定。开发产品的成本利润率不得低于15%,具体比例由主管税务机关确定。《企业债务重组业务所得税处理办法》规定:债务人(企业)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除企业改组或者清算另有规定外,应当分解为按公允价值转让非现金资产,再以与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相当的金额偿还债务两项经济业务进行所得税处理,债务人(企业)应当确认有关资产的转让所得(或损失);债务人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计税成本与支付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包括与转让非现金资产相关的税费)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所得,计入企业当期的应纳税所得额。可见,对于房地产开发企业以开发产品抵偿债务的视同销售行为,其企业所得税的应税收入应按照从高适用的原则确定,即:第①情况的视同销售应按照所抵债务的账面价值确定应税收入;第②、③种情况的视同销售应按照开发产品的公允价值确定应税收入;对此在所得税实务处理中不存在任何争议。 综上,在房地产开发企业以开发产品抵债的会计与税务处理上,只有紧扣业务实质,准确把握相关财税法规的内涵,才能做到合理合法、有理有据,从而避免无谓的财税风险。 房地产开发论文:国有房地产开发企业财务管理有关问题的探究 论文关键词:房地产 财务管理 资金 融资 税收筹划 论文摘要:房地产行业深受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只有加强财务管理与监督,才能达到降低成本、增加利润增长点的目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一、引言 房地产开发从立项、审批、建设、预售、验收到交付使用,开发周期通常为二至五年,项目本身具有建设周期长、资金投入大、投资回收期长、风险性高等特点。同时,房地产行业又深受国家法规与政策的严格调控,为了确保项目开发建设的顺利进行和按期完成,只有加强财务管理与监督,才能降低成本、增加利润增长点,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国有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财务管理制度流于形式。一是财务收支审批流程不规范,存在审批人员没有在授权的权限范围内审批,经济业务办理审批手续不齐全等现象。二是费用开支标准混乱,没有按照财务管理制度执行,常常按领导的意图办理。 第二,有效的资金管理体系尚未形成。一是虽然制定了年度建设投资计划,却没有把计划目标进行分解,编制出季度、月度计划加以控制管理。二是公司内部资金余缺不匀、配置不平衡,存在某些子公司资金闲置,而另一些子公司却资金紧缺的情况,无法对资金进行集中管理,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第三,融资渠道比较单一,主要依靠银行贷款。随着国家陆续出台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等政策,银行融资监管趋紧,信贷资金投入房地产行业的门槛越来越高。 第四,房地产行业的平均税负高于其他行业,然而很多房地产企业由于对税法和会计政策的理解不够深入,不能合理合法地运用税收筹划的手段来推迟税款缴纳的时间,达到税收负担最小化,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财务负担。 第五,审计监督不到位。虽然设置了内部监督部门,制定了监督制度,但因种种原因难以及时有效地发挥作用,监控不力。 三、国有房地产企业加强财务管理的措施 第一,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一是强化财务部门的职责,加强会计监督职能。会计人员除了进行会计核算外,还要参与项目预决算、经济合同的会审,监督经济合同的履行情况等。二是规范主要经济业务的财务收支审批程序,明确审批人员、审批权限、审批依据和审批人员的责任。三是制定费用开支标准,以控制项目投资和费用支出。此外,根据业务需要还可以制定专项费用管理办法,完善核算办法和监督手段。 第二,完善资金管理体制。一是编制包括经营、建设、投资、筹资等在内的全面资金预算。在此基础上,每月末还要根据项目建设进度以及完成的工程量编制次月的项目建设资金使用计划表。计划表应优先安排关键节点、重要项目、重要设备的资金支付,确保重要项目的按时完成和重要设备的安装到位。二是根据“有计划不超支,无计划不开支”的原则,按计划用款,并严格按照规定的用途使用资金。严格限制超计划的资金支出,对超计划的资金支出要有特别的授权与审批程序。三是财务部门专门设置台账,定期对项目资金、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跟踪管理,若发现违规现象及时向项目部和有关业务部门反馈,待违规情况整改完毕后再继续支付下一笔资金。 第三,优化融资方式。一是依托集团的资金管理中心,对资金进行统一集中管理,利用各子公司的闲置资金进行内部调剂使用,不仅可以使房地产企业相当于获得无息贷款,也提高了资金的整体使用效益。二是借助集团综合优势,银行给予集团综合授信额度并提供优惠利率,由集团向银行取得统借统还贷款后再向房地产企业分拨借款,付息期间按银行贷款利率向房地产企业收取借款利息后统一归还银行。此外,房地产信托也是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下房地产企业的又一重要融资渠道。 第四,合理运用税收筹划手段。一是在土地增值税核算中房地产开发费用有两种扣除办法,利息支出如果能够按转让房地产项目计算分摊并提供金融机构证明的,准予按税收有关规定据实扣除,其他开发费用按土地成本和开发成本两项之和的5%以内计算扣除;如果不能按转让房地产项目计算分摊利息支出或不能提供金融机构证明,房地产开发费用按土地成本和开发成本两项之和的10%以内计算扣除。因此,比较两种办法的扣除金额孰大,选择对企业有利的扣除方式。二是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的征收方法为开发产品未完工前按预计计税毛利率计算预征企业所得税,待完工结算后按实际毛利率计算企业所得税。由于计税毛利率比实际平均毛利率小的多,因此,应根据开发产品完工的确认条件,选择最佳的完工时间点。同时完工到竣工结算之间还有一段时间,会计上由于未取得全额发票,此时发票不足金额可以预提(最高不超过合同总金额的10%),据此计算企业所得税。因此合理推迟竣工结算时间,将延迟缴纳的税款转化为企业无息贷款,获取资金使用的时间价值,减轻资金紧张压力。 第五,加大审计评价力度。一是审计部门除了项目完工后的全面审计外,还要在项目建设中实施不定期的专项审计,对在审计中发现的问题督促项目部和相关业务部门及时进行整改,并对整改落实情况进行评价。二是建立完工项目后评价制度,组织各业务部门对项目完成后取得的经济效益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新项目开发的投资决策提供可行性建议。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国有房地产开发企业只有通过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完善资金管理体制、优化融资方式、合理运用税收筹划等措施,以加强财务管理与监督,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医学心理学论文:关于医学本科生对医学心理学教育现状的调查分析 [摘要]医学心理学作为医生处理医际与医患关系的重要学科,早已为广大专家学者广泛重视。一方面,作为理解病人心理活动的重要知识手段,医学心理学在帮助医生进一步地理解处理医患关系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另一方面,作为一名社会人,合理得当地处理人际关系亦是十分必要,医学心理学也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基于此,医学院校的心理学教育成为培养医学生的关键一步。文章通过对正在学习“医学心理学”的医学院学生进行走访调查,对医学生医学心理学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现状提出改进措施。 [关键词]医学本科生;医学心理学;考核标准 1 方 法 调查问卷的调查对象为中国医科大学正在进行医学心理学学习的大四年级学生,包括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影像学专业等医学相关专业。问卷由15道选择题构成,涉及内容包括对“医学心理学”课程的态度、对该课程设置的意见、对任课老师的评价,以及对该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问卷共发出115份,收回有效问卷109份。将数据录入SPSS 13.0 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学生对待该课程的态度 调查结果显示,有大到半数同学对待该课程态度较好,在其中有13人很重视医学心理学课程,认为其为医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但其中也有一部分同学因为该课程内容较为抽象,认为心理学理论是“伪科学”而放弃学习。有超过60%的同学因课程中穿插有心理学电影欣赏部分及微表情、梦的解析等有趣的小知识而对该课程印象较深,仅少数同学对该课程没有印象。 2.2 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程度及收获 调查问卷设置了三道有关课程具体内容的问题,约13%的同学可以完全掌握,将近半数同学可以部分掌握,但仍有30%同学表示完全没有听过。10%以上的同学认为该课程的意义大于其他基础医学课程,是作为医学生日后工作生活的重要知识,30%的同学则认为其与其他考查课学科并无太大区别。超过半数同学认为学习课程后能得到一定收获,有30%同学仅仅对心理分析、心理学冷知识有印象,极少数同学没有任何收获。 2.3 学生对该课程设置的意见 学生对该课程设置的总体印象几乎为设置合理、课程单调、课程内容夸张荒谬各占1/3,仅极个别同学认为课程设置很不合理。对于上课时间的设置也各持己见,认为在大一所有医学课程学习之前上、在大二学习了一部分医学课程之后上、在大学医学课程全部学习结束之后上,以及贯穿于所有医学课程之中四种意见几乎各占相同比例,其中在所有医学课程之前学习略多于其他。对于课程的考核方式,超过半数同学认为授课方式很重要,要多增加与患者沟通及医学生日常交际方式的学习,仅少于5%的同学认为考核形式过于单一,达不到督促学生学习的目的。75%以上的同学认为授课老师负责投入,仅极个别同学认为老师讲授不满意。 2.4 学生平时对心理学的应用 通过对学生生活中应用中医学的情况调查,60%的同学表示平时仅在心理学微表情等有趣的小知识时有帮助,22%的同学表示看一些心理学小电影和书籍。极少部分同学经常研究心理学专业文献,或查阅心理学杂志。 3 分 析 3.1 学生对于该课程态度较为积极,较之前有明显改观 有超过半数同学对于该课程有认真对待的态度,在其中也有一部分认为该课程超过其他医学课程极为重要而特别重视。与以往文献报道中比较可见,或由于近年来医学心理学课程的规范以及社会舆论对于医患关系的重视,医学生对于医学心理学的重视有了明显的提升。心理学电影欣赏及微表情、梦的解析等小知识往往是学生兴趣所在,也是学生能留有较深印象的部分。但该课程目前采用开卷考试的形式也使得一些以考试为目的的学生对该课程缺乏认真的态度。 3.2 学生对于该课程掌握程度有待提高 从调查中对于该课程核心内容的抽查来看,仅极少数同学可以完全掌握,相当一部分则仅仅有印象。一方面,很大程度上由于该课程考核标准较为容易,学生一般不会利用课下时间复习或巩固,从而导致知识的掌握程度较欠缺;另一方面,由于课程的性质,学生的兴趣点往往在于心理小实验上,其更侧重于实验现象而对于其深层次的心理学知识则掌握不熟。 3.3 学生对于课程设置意见不一 “医学心理学”虽有较长的历史,但我国课程的规范化却时间不长,课程设置方面较难满足所有人的需求。较为集中的意见还是在于教学形式的设置上应更加丰富多样,反映出来的问题多为实验分析部分,形式合理但执行力不足而导致课堂效果受到很大影响。授课教师往往更注重理论的讲解,而对于现象与理论相联系的重视不足,缺乏对学生理解知识规范的指导,而对于一些态度不认真的同学则更缺乏约束力,都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学生对于实验的理解停留在“听故事”阶段。另外,对于考核形式,学生也乐于因该课程简单的考核而减轻总体课业的负担。课堂要求不严,考核简单都缺乏了对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约束力,但对于学生而言,实际上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因而总体上并无较多反对意见。 3.4 该课程对学生及医学心理学价值观的形成影响不大 对比学生学习前及学习后对医学心理学态度的变化不难发现,学生的心理学运用并无实际意义上的改变,对于社会上舆论关注的热门医患关系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关注度,有一部分同学无法给出医学心理学的理解看法。一方面,对于一部分优秀的当代大学生尤其是医学生而言,对医学心理学的关注早已形成习惯,其在该课程的学习之前早已掌握一定的医学心理学知识;另一方面,由于课程的设置上存在不足,使得学生从该课程的收获有较大局限性。 4 解决措施 目前,学生对于该课程的态度与积极性都有较大改观,改变医学心理学教育现状的关键则在于让该课程的设置更具科学性与合理性。 4.1 改变课程时间的设置 学生对于该课程的授课时间各持己见,因此让该课程的授课时间更具弹性化是解决的关键。首先,在入学教育阶段增加一定的医学心理学教育,不仅可以让学生对早期的医学实验有更多心理学方面的认识,也便于在当时医学新生有较大热情时让其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合理学习运用心理学知识;其次,在保留目前大四年级学习“医学心理学”主要知识的基础上,在其他医学课程中增加相关的医学心理学部分,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并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 4.2 适当提高考核标准 在不增加学生实际负担的基础上达到促进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首先,要减少基础知识的考查而增加对学生心理学运用的考查;其次,可以将课堂中学生对实验理解程度表现以一定比例计入最后的总成绩。基础知识考查的减少,避免了学生因大量机械记忆基础知识增加负担,重点考查学生的认识理解,也可以督促学生重视课堂内容的学习。将课堂的表现计入总成绩也可以约束学生的课堂行为,对课堂效果的提高有很大作用,从而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多样化课堂。 4.3 丰富课堂形式 虽然目前的教学形式已不再是完全以老师讲解为主,但其还存在有形式单调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心理实验也被普遍反映过于形式化,缺乏真正的意义。首先,以教师与学生活动各占一半的比例安排课堂内容是较为合理的。教师应以最简明的方式用半节课时间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其余时间则交给学生自由讨论或向教师提问。其次,要求学生汇报学习情况是很重要的也是目前尚缺乏的。不仅约束学生自主学习与思考的过程,也让教师能够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另外,应给予对医学心理学兴趣较大且平时表现优秀知识掌握较好的同学向全班展示的机会,可以是心理学小实验,也可以是自己的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丰富课堂,真正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5 结 论 随着社会舆论对医患关系关注的进一步增强,医学心理学的运用越发受到人们尤其是医学生的重视,而在本科学习中,科学有效地完善其课程设置,更加多样化的课堂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达到启蒙的作用,使学生对于医学英语的学习方式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医学心理学论文:大班授课模式下医学心理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 摘要:医学心理学是目前医学专业学生必不可少的课程,本文分析医学院校中医学心理学课程传统大班教学的不足,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为提高医学心理学教学的质量做出参考。 关键词:医学心理学;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或疾病之间关系的学科,其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重视解决医学领域中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或行为问题[1]。在人类死亡谱的改变、生活节奏的提高等多种动因作用下,医学模式已经从原来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卫生部根据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提出在有条件的医学院校中开设医学心理学课程。我国的医学心理学根据医学教育的实际情况和医学模式发展的需要,吸取了心理学科中所有与健康相关的内容,目前几乎所有医学院校都开设了医学心理学课程。 随着对医学心理学的关注度大大提高,学生也普遍认识到心理社会因素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及病人心理、医患关系学习的重要性,所以选修本课程的学生人数非常多。大班教学成为医学心理学的主要授课模式,在这种大背景下,如何科学组织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多年来一直是本课程授课教师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一、大班授课模式存在的问题 医学心理学涵盖生理心理学、基础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健康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心理障碍等方面的内容,掌握这些知识,对于健康促进,疾病的病因探索、诊断、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目前大多数高校将其设置为限制性选修课(考查课),课时数通常在36学时之内[2,3],因为课时有限,很难兼顾心理学基本知识和临床案例,也不能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医学学科体系庞大、内容复杂,医学生课程繁重,课堂学习所接受的信息量远远大于其他院校学生。所以存在很多学生在学习时比较重视考试课,很多学生虽然对心理学感兴趣,但不能分配足够的学习时间。 医学心理学是我校医学专业学生公选课,全是以大班形式授课,而传统的大班教学从方法到考核上,都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大班教学中,教师主要用讲授法进行教学,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减少,学生个性差异和独特性极易被忽视,学生往往缺乏内在学习动机,学习积极性较差,并且极少关注课程内容,也很少提问,注意力不集中。大班教学导致学生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互不相识,容易课堂纪律松散,学生上课迟到、早退、高缺席率等,甚至没有被教师注意到。另外,大教室固定的桌椅,使得学生没有机会参与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课堂参与非常少[4]。国内学者对医学心理学大班授课现状调查显示[5],大班授课中,学生对师生、生生互动很不满意,“差”项选择都在80%以上,对课堂纪律、师生关系的满意度也不高。 在课程考核中,大班教学往往采用传统的终结性评价考核方式,很难保证评价的恰当性,也难以全面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无从谈起。因此,对医学心理学课程大班授课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在目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下是紧迫且必要的。 二、特朗普制在医学心理学大班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1.特朗普制教学模式。在20世纪50年代出现于美国,由教育学教授劳伊德・特朗普创立。其做法是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人自学结合在一起,以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统一的上课时间。大班集体教学由优秀教师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给几个平行班统一上课,随后的小班课研究讨论大班课上的教材,由15~20人组成一个小班,然后由学生个人独立自学、研习、作业。教学时间分配为:大班上课40%,小班研究占20%,个人自学占40%,所以又称“灵活的课程表”。 2.在医学心理学课程中的具体应用。医学心理学课程可在目前大班授课的现实条件下,根据我校的具体情况灵活进行调整、灵活使用。具体方法探索如下:(1)大班上课:教师根据大纲和教学目标的要求,讲授医学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重点难点内容。(2)分组讨论:根据课堂学生人数,15~20人为一个小组,各组分派不同学习任务,进行自主学习研究。如寻找典型心身疾病案例、心理障碍案例、病人异常心理案例并进行小组讨论和分析,或者是课程中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的探索。小组成员可以利用多种信息资源,如图书馆、网络、见习等机会接触的病人、请教专家等途径获得答案,然后再进行讨论,以小组为单位总结,以PPT汇报研究内容和成果,并进行发言,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案例及实际情况进行总结和指导。(3)个人独立研究:可以是知识点研究小论文撰写,个人心理应激的应对模式分析,找寻现实生活中相关的心理案例,心理咨询实践等形式。个人在此环节遇到问题时,可向小组成员求助或向教师求助,教师及时给予引导,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4)基于特朗普制教学的考核评价:①大班上课内容的考核成绩占期评总分的50%,以传统的试卷形式进行。②分组讨论的考核成绩占期评总分的20%,以小组的总结发言加小组学习的资料(组内学习讨论的记录,使用的文章,资料,图片等)的形式,给予该组成员分值。③个人作业的考核成绩占期评总分的30%,根据观察学生学习过程及小组交流情况,从学生的学习态度、专业表达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参与程度及团队协作、学生个人作业或个人研究报告的质量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给予分值。 三、医学心理学课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采用特朗普制的大班上课、分组讨论、个人自学结合,有一定比例知识是来源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所以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是灵活教学方式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教育理念的转变和科技的发展,现代教学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即从“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向“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创造知识”转变,现代医学教育理念在教学方法上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国外医学院校近年来采用先进的教学模式如翻转课堂、公开课等,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一致好评[6]。 1.创建具体的学习任务。在分组讨论分派不同学习任务过程中,需要进行具体化的学习任务布置,如课程中的某些重点难点问题,病人过度焦虑的干预方法等,只有问题落到具体实处,让学生明白此问题的解决是有实际效用的,才能让学生的自主学习具有方向性和针对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利用好网络平台。随着科技的发展,基于web的现代学习方式得到越来越广泛的推广应用,有研究者进行了探讨与实践[7],安排学生观看视频课程后,根据每一集课程内容提炼出相应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对巩固概念、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点有较好的效果。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既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我校建立了医学心理学网络课程中心,在基于课程中心的网络平台上,有本课程的教学大纲、各章节知识点和我校各位医学心理学教师不同章节的授课视频,在自主学习部分,学生可以根据课程目标和自己任务需求,选择网络视频进行重点学习或反复学习,基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在课堂授课中就能有更多的时间分配给小组讨论、教师点评、师生互动方面。 通过课程中心师生互动栏、留言板、微信群和教研室课程微信公众号,搭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能及时和教师探讨,教师也可以通过平台解答因平时工作繁忙而无暇给予学生及时反馈的问题,做到个性化辅导,也为学生提供自由、民主的自主学习氛围。 四、讨论 1.特朗普教学的介入时机。分组教学不宜太早进行,可选择在医学心理学基本理论和重点难点的学习后进行,学生对医学心理学课程有了基本的了解,建立起对专业教师的“信任”和“认可”,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学习积极性,在分组学习时课堂气氛更为活跃,并且能避免学生因为太早关注于小组成绩而忽略基本理论的学习。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将讨论主题以讨论提纲或要点的形式在讨论前下发给学生,讨论提纲或要点应具有指导性,能够为学生提供明确的讨论思路,避免讨论过程流于形式或偏离方向,并告知学生获取知识的手段和方法。 2.小组数量及人数应适中。如果课堂人数过多,可适当增加小组数量,控制在15人左右为宜,以保证每名学生都能够在小组学习及案例搜集分析中有发挥和表达的机会,增加参与感和组员间的互动频率,培养合作精神,充分调动起自主学习的内在动机。 灵活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全面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发大班背景下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提高学习的自主性,锻炼学生的研究能力,也能对学习成绩进行全面有效的评价,有助于学生在目前大班的授课背景下,将医学心理学这门课程学深、学透、学活,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医学心理学论文:医患沟通视域下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 摘要:本文对照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从提高临床专业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增强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出发,对医学心理学课程的设计与改革进行系统研究,分析课程目标和教学设计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改革的基本理念和对策。 关键词: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设计与改革;医患沟通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心理学教学在医学教育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1987年卫生部规定医学心理学要成为医科院校的必修课。近30年来,我国卫生医疗领域取得显著成就,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高。但医患关系紧张事件时有发生,成为当今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1]。医患沟通作为医患关系的重要组成因素,是医学心理学课程的研究内容之一,也是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核心理念。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是医患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培养和发展医学生的相关人文素质,对从根本上改善医患关系,意义极其深远。 一、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引发的对医学心理学的思考 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为提高全球医学教育质量,制定出本科医学教育国际标准。标准要求本科医学的人才培养环节必须将医学生的科学与人文素养二者并重起来培养,同时,还应建立与现代医学模式相匹配的课程体系。交流与沟通技能项目在该标准中被特别重视,并独立作为一大领域,共设9条标准,主要包括与病患及其亲属、同事和其他专业人员的交流沟通能力以及良好的书写表达能力等。 为促进中国医学教育的国际化,规范医学教育管理,我国于2002年成立“医学教育标准课题组”,研究与思考我国医学教育标准的问题。2009年9月,教育部、卫生部联合印发《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对照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分析中国医学心理学教育的现状,发现我国医学心理学教学与医学教育标准的要求确实存在较大差距。 (一)学科定位不准 为了临床专业学生顺利通过执业医师考试,目前我国医学高校的医学心理学课程的内容主要按照执业医师考试《医学心理学考试大纲》的要求来设置,涉及八大部分内容:绪论、医学心理学基础、心理卫生、心身疾病、心理评估、心理治疗、医患关系和患者心理问题。其中,医学心理学基础、心理卫生、心身疾病、心理评估和心理治疗(尤其花费较多时间讲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占了很大篇幅,而与医患沟通极为重要的医患关系和患者心理问题等内容基本不讲授。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核心是要求学生形成与病人、同事的沟通能力。这说明,我们花费较多时间讲的神秘内容与教育部、卫生部要培养合格医生的目标没有太大关系,医学心理学的课程定位与教育部和卫生部的要求是脱离的。 (二)人才培养目标不明 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在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要求下,它的教育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引导学生如何在健康和疾病中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智、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最终使医学生形成健康的道德情操、高品位的人格修养以及人际沟通思维能力和多维知识视野,而不仅仅是通过执业医师考试。针对医学心理学的人才培养目标的修订,重新探索临床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模式是医学心理学教学改革的目的。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的著名的《福岗宣言》指出:“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 (三)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当前医学心理学教学的最大缺陷是只传授知识,不训练技能。医学生面临学校教育与临床实践相脱节的问题。例如,医学生在校接受的是“医患沟通”的理论学习,这些理论大多源于西方文化土壤,在临床实习时可能并不适用。临床医师只有具备丰富的本土化的医学人文知识和良好的语言沟通技巧,善于理解病人的心情和处境,以患者能理解的语言与其沟通,才能建立有效的医患交流平台。善用肢体语言,学会用病人和病人家属可以接受的方式表达,才会获得患者的理解、信任与配合。 二、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一)课程目标是培养合格的医生 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要求临床专业学生经过5年的培养,应该实现三大目标: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项目有12条,其中包括医学生应关爱病人,有交流、沟通的意识,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尊重个人信仰,有团队合作精神项等内容,这与医学心理学密切相关。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共有23条,其中涉及医患沟通的有5条。根据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医学心理学的课程目标在思想观念层面应全面提升医学生的人文情怀,牢固树立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思想,在技能层面加强人际沟通和医患沟通技巧,以培养人文技能为目标,培养合格的医生。 (二)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中心 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学会学习;能形成与病人及同事的沟通能力;懂得尊重生命,具有人文情怀[2]。这就要求医学心理学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需要重新调整和完善。一是在医学心理学基础知识部分适当增加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人际交往技巧和团体意识的养成等内容。二是在临床心理部分加上医患沟通技巧训练,在病人心理章节增加临终关怀内容。此外,将课程教学时间调整为两阶段教学,基础知识部分放在大一第一学期,临床部分内容放在大四第二学期,将部分实验课内容放在临床见习中讲授。通过加强医患沟通的实训化教学,可以大大提高医学生的人文技能。 三、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一)教学方法改革 医学心理学教师要带头开展启发式教学、情境模拟教学、标准病人教学等调动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方法[3]。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医患关系的内容来进行情境模拟教学。例如,给学生制造一个临床中传递坏消息的医疗活动场景,让学生分别扮演患者或医生、护士等不同角色,参与模拟的传递坏消息的医疗服务情境中来,通过情境模拟以及角色互换,使学生真正体会患者的痛苦,认识医务人员在面对现代医学的有限与无奈时需要医患双方共同承担风险。医生希望共同承担,必须应用有效的沟通技巧,准确地表达内心愿望,以此获得病人及家属的理解。在教学中,引入标准化的病人课程,鼓励有兴趣的学生接受各类标准化病人培训,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和实用价值,给学生换位思考的机会[4],使学生从患者角度来感受和思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对今后正确处理医患关系大有好处。此外,应建立有利于自主性学习的医学心理学网络教学平台,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课外学习。 (二)评价方式改革 考核与评价具有很强的激励作用。教学评价作为检验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应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充分体现灵活性与全面性等特点。考核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同时,其能有效地考查教师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教学评价可兼顾课堂讨论、结业考试、论文撰写等形式,不仅要考核理论知识,还要结合同学互评、教师评价和患者评价等考核实践技能。积极探索和推行医学心理学教育考试评价制度,建立以考核能力为核心的教学考核内容体系,改变传统的试卷形式[5],从而全面评估学生的知识、技能和人文素质水平。 (三)加强人文实践 医学心理学教师应采取各种形式的人文教育实践活动,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质。例如,可以在新生入学和实习前,组织宣读《医学生誓词》;定期举办人文社科系列讲座、医学人文论坛等活动。开展“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社区医疗咨询服务、与留守儿童或空巢老人结对服务等,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尊重生命和热爱生活的人文精神。 医学是一门人性化的科学,医患关系是医疗中的根本关系。因此,医学心理学课程承担重要的培养任务,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应以学生为本,以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为指导,精心组织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保证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 医学心理学论文:张子和医学心理学思想浅析 [摘要]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金元四大家”之一,以“汗”“吐”“下”著称,著有《儒门事亲》。在运用中医心理疗法方面众多创造医学心理学上有众多创造,将祖国医学中的心理疗法巧妙地应用到临床实践中,辨证灵活,桴鼓相应。 [关键词]张子和 医学心理学思想 心理疗法 张从正,字子和,“金元四大家”之一,以“汗”“吐” “下”著称,著有《儒门事亲》,擅长应用情志疗法辩证论治。[1-2]他的心理方法源于《内经》,实为遵“经”,而不拘泥于“经”,现就其心理学思想做初步探讨。 一、结合七情学说辨证心身疾病 张氏分类归纳情志之病总共收集53种疾病验案,总结为“五志过极,皆从心造”,治疗时不可专门依赖药物调治,而应运用情志相胜等心理治疗方法。 张氏在辨证之时,留意性格差异对疾病的影响,病机分析紧密结合临床,深入阐发心理病机:“疝气……或因号哭愤怒,则气郁之而胀”,对“水肿睾丸”认为“因惊恐得之”,“雀目不能夜视及内障,暴怒大忧之所致也”;对于治疗初产妇通奶,“因啼哭悲郁结,气溢闭塞,以至乳脉不行。” 张子和提出个人的生活地位有差异,他们的心理状态和疾病的影响也各有不同,“贫家之子,不得纵其欲,虽不如意不敢怒,怒少则肝病少。富家之子,得纵其欲,稍不如意则怒多,怒多则肝病多”,故“善治小儿者,当察其贫富贵贱治之。” 二、结合情志诊治妙收桴鼓之效 张氏的心理疗法桴鼓相应,提出了新的见解及治疗方法,既符合中医学的治疗原则,又体现了现代心理疗法的一些方法。 (一)以情胜情法 张氏运用“怒胜思”之法,治因思不寐的妇人,子和与其夫谋划,取其钱财,饮酒数日,而不开药就离开来激怒妇人,妇人大怒至汗出,病情痊愈;以“喜胜悲”之法,治一例因父亡悲伤过度而心痛,胸中形成结块的病人,子和学巫者与病人开玩笑,病人大笑,疾病告愈。 (二)习以平惊法 《内经》提出“惊者平之”,张氏进一步独创“习以平惊”的治疗方法。“余尝击拍门窗,使其声不绝,以治因惊而畏响,魂气飞扬者”,使患者慢慢习惯所处的环境,适应恐怖,相当于医学心理学的满灌疗法。卫德新之妻遇盗受惊,子和当其面以木击几,又谴人划背后之窗,进行由弱到强的刺激,使患者逐步适应,与现代医学系统脱敏法相似。 (三)相反情绪疗法 相反情绪疗法是应用情志的阴阳属性,采用对立制约的阴阳理论,对向调节病理情志,治疗疾病的方法。[3] 一例大怒所伤而不能进食的病人,以善舞之人给其献舞,逗病人开心,心中郁闷得到开解,用暗示疗法,让病人能够吃饭,所以不用开汤药,便可以得到治愈。 (四)移情易性法 移情易性法是运用转移患者对病痛的注意力,激发患者抗病抵御的本能。[1]采用“好棋者,与之棋;好乐者,与之笙笛,勿辍。” (五)言理开导法 言理开导疗法就是通过语言交流使病人明白事理、稳定情绪,变成积极心理,改变人的生理生活,使病人痊愈。[3]“西华季政之病寒厥,其妻病热厥,前后十余年”,张子和阐述寒热厥的病因病机,配合医药治疗,二人之疾很快告愈。 三、善用攻法把握心因 张子和在临床辩证论治时,注意分析病人的心理素质,在应用吐法时,指出八条禁忌:“性情刚暴,好怒喜淫之人,不可吐;左右多嘈杂之言,不可吐……”;在汗法应用上,谓“病人禀性怒急者,可辛凉解之;病人禀性和缓者,可辛温解之。” 四、综合针灸方药巧用心理疗法 张子和在治疗疾病时,注意辨析不同的临床要点,常采用针药与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方法。 张子和对于因忧虑心痛的病患,“余又尝以针下之时便杂舞,忽笛鼓应之,以治人之忧而心痛者。”又如:“尝治一妇人久思不眠,余假醉而不问,妇果呵怒,是夜困睡,又尝以酸枣仁丸治其多忧。”既从精神因素出发,又佐以药物治疗,提高了诊治疗效。 “是胎非积”篇载:“胡王之妻,病脐下积块,呕食,面黄肌瘦而不月。或谓之干血气,治之无效。戴人见之曰:孕也。其人不信,再三求治于戴人。与之平药以应其意,终不肯下毒药。后月到,果胎也。人问何以别之?戴人曰:尺脉洪大也。《素问》所谓阴搏阳别之脉。”此处的平药起到的是安慰剂的作用,有些疾病无需用药,大夫给患者开一些类似于安慰剂的药物,以达到心理治疗的作用。 张子和将祖国医学中的心理疗法巧妙地应用到临床实践中,辨证灵活,本文所述,仅其一斑。在中医的辩证论治中,心理疗法应该作为一个辅助的辩证和诊疗手段,对于前贤的经验我们要善于挖掘和继承,为祖国医学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医学心理学论文: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视角下的医学心理学教学模式 【摘 要】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医学心理学教学模式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情境、协作交流等学习环境要素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医学心理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关键词】建构主义 学习环境 医学心理学 教学模式 一、引言 医学心理学(Medical psycholgy)是一门研究心理因素在人体健康和疾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和规律,并利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交叉学科。该门课程既需要心理学原理方面的基础知识理解能力,又需要较强的心理学临床实际操作能力,同时还需具备理论联系实际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构主义理论(constructivism)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深刻理解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思想能够有助于更好地利用建构主义认知方式服务于医学心理学教学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思想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几个要素。 二、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思想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的渗透 (一)情境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的体现 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是医学心理学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或方面。通过精心创建一种既能与学习目标相一致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或事件中亲身体验,通过真实情景的再现,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探索精神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交流与协作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的体现 医学心理学的教学设计不仅要突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进程的自我反馈和学习结果的评价,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心理实践技能和解决心理健康等实际问题的处理能力。 (三)意义建构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的体现 医学心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理论都具有抽象性和高度概括性的特点,加深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并不代表要机械性地重复与记忆,启发诱导学生发现心理学的相关规律、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自我认识是医学心理学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 三、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的医学心理学教学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情境、协作交流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意义建构的目的。目前,比较成熟的三种教学模式可以被应用到医学心理学的教学中。 (一)支架式教学模式(Scaffolding instruction) 支架式教学是基于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而提出的教学模式,该模式提倡为学习者提供一种概念框架,以便于发展学生对知识意义的深入理解,通过支架作用将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真正做到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医学心理学》课程中的《心理学基本理论》《个体心理》两个章节涵盖的知识点既是心理学原理方面的基础知识,又和学生了解自身的心理活动、促进心理健康的自我调节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目标的设计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该以学生实际发展水平为基础,以潜在的发展水平为目标,在“最近发展区”内开展教学。例如,认知过程中的感觉是学生在课前就已经理解和熟悉的心理活动,围绕感觉为学习主题,将学生引入到一定的体验当中,如一起讨论吃糖吃到后面不觉得甜了,反而感觉到酸是为什么;看到伤心的场面时,觉得悲伤的曲调特别好听,摇滚音乐特别刺耳,看到高兴的场面时则相反,这是为什么?学生通过对已有知识的深入探索和讨论,主动获得对感觉规律的理解,从而达到对感觉规律概念的主动建构。 (二)抛锚式教学模式 (Anchored Instruction) 抛锚式教学模式提倡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应建立在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要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医学心理学》课程中的《心理健康》《心理咨询与治疗》等章节的教学就可以具体应用抛锚式教学模式中的PBL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在《心理咨询与治疗》这一章节的教学中,可以呈现学生都关心的内容,如人际交往、恋爱、性心理等方面出现心理与行为的偏差的咨询案例,激发学生兴趣,教师给学生提供心理咨询的原则、方法与技巧,引导学生之间进行协作学习,师生进行广泛地讨论、交流,修正并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咨询案例的理解,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仅学习到知识,而且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训练,从而达到认知建构的目的。 (三)随机进入式教学模式(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 随机进入式教学模式注重对同一教学内容,要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境下,为不同的教学目的,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呈现。比如《医学心理学》课程中的《医患关系与沟通技巧》教学,可以采用人际关系理论讲解,也可以使用图片和视频了解人际关系类型和人际吸引的表现,还可以创设大学生和医护工作者常见的人际沟通情境。对同一个知识点,用这种随机进入模式进行教学,从不同侧面进入教学,以不同方式给学生呈现同一知识点,能够使教学显得生动活泼,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从而达到教学促进学生认知建构的目标。 医学心理学论文: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摘 要】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如何培养医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如何培养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尤为重要,以提升自身适应社会、工作和生活的需求。文章结合医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医学心理学》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培养医学生应用心理知识改善自身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为他人提供心理卫生服务能力,促进学生和谐全面发展。 【关键词】医学心理学;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在新时期,随着当今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如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医学教育发展需求的综合型专业人才,成为现代医学教育和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在医学生的综合素质中,他们不仅需要具有医学相关专业知识,还需要具有较强的心理素质,特别是与患者的良好沟通显得尤为突出。因此,在《医学心理学》的教学中如何提升人际交往知识技能值得探讨研究。 一、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提升人际交往知识技能的优势 (一)《医学心理学》的课程特点 《医学心理学》的课程内容与心理健康教育密切相关,已经成为医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运用医学心理学作为一门应用心理学课程具有实践性的特点,依据医学心理学提出的心身统一、社会影响、认知评价、主动调节、情绪作用、个性特征等基本观点,在帮助医学生掌握医学心理学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医学生应用心理知识改善自身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为他人提供心理卫生服务能力,促进学生和谐全面发展。在《医学心理学》的教学中结合医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做好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工作,操作性强,受益面广。 (二)《医学心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研究范围广 《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一门新兴学科,它研究心理变量与健康或疾病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相当广泛,它涉及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探索与丰富人类疾病的诊断、治疗、护理、预防与保健、咨询等更全面、更有效的方式、途径与机制,提高医疗水平,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因此,经过学习,医学生可以将学习到的各种方法应用到自我心理调节与实践中,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二、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医学生适应能力不强 医学生从学校毕业迈入社会,学习、工作、社会、生活的环境都发生巨大变化,他们从心理上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还需要一段时间来进行适应、调整。但是工作和社会环境的快节奏步伐,要求医学生具有很强的自我调节能力,部分学生在学校、家庭中养成的依赖性,致使他们产生适应不良的现象,尤其是在医患关系上,一些学生与病人交往沟通能力不足,处于被动地位,治疗效果不佳,遭到病人投诉。 (二)社会认知能力不完善 社会认知的过程,是依据认知者过去的经验及对有关线索的分析而进行的,必须依赖认知者的思维活动,包括某种程度上的信息加工、推理、分类与归纳。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医学生对他人的行为进行评价时,往往根据自身的认知来认识他人的心理状态,即所谓的以己度人,对社会的认知往往会出现一些偏差,用自己的意志去想、去做事情时,在人际适应之中就会出现一些偏见,影响了他们对社会认知的准确性,阻滞他们与同事、病人的沟通。 (三)情绪情感负面影响 在人际交往中,情绪与情感起着十分的作用,他们是人际交往的手段,通过言语、表情动作的渠道互相传递交际的信息,达到互相了解、彼此共鸣的目的。积极的情绪情感能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关系,消极的情绪情感则会阻碍人与人之间的良好交往关系。在现实生活中,若医学生不能调节好自己的情绪情感,消极的情绪情感能导致人际交往障碍,如自卑、嫉妒、冷漠、愤怒、恐惧等,进一步加深负性情绪情感,便会产生恶性循环,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 (四)社会、教育体制造成能力培养的欠缺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学生大部分时间用于学习专业课程,忙于各种考试和职业技能培训,对于集体意识的培养和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缺乏积极主动性。许多医学生学习成绩虽然很优秀,但与人交往相处能力不足,遇到挫折和压力时心理承受力十分脆弱,不能自我调节,同时在遇到学习或生活困难时无法得到来自朋友的支持,这样使得他们陷入自我保护、自我封闭的状态,对人际交往丧失信心,形成高分低能的现象。 三、在《医学心理学》的教学中融入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方法 (一)结合调查结果设计针对性授课方案 要在课程中融入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首先必须了解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状况和存在的心理问题,因此,在课程教学前可以先对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设计有针对性的授课方案,即在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重点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着重讲授与这些问题相关的内容。 (二)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 1.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培养医学生社会认知能力。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志作出推测和判断的过程。它是个体行为的基础,个体的社会行为是社会认知过程中作出各种裁决的结果。因此,在教学中对于医学生社会认知的准确性引导,减少产生寂寞、压抑、焦虑、生理疾病等消极面体验,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社会关系。 2.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培养医学生情绪情感调控能力。情绪情感是人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认识活动受情绪情感的影响,积极的情绪情感推动人们去克服困难、达到目的;消极的情绪情感阻碍人们的活动,消蚀人们的活力,甚至引起错误的行为。因此,善于调控情绪情感被认为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所以,在教学中要引导医学生认识情绪情感的本质、表现和对人的活动的影响,学会分析自己的情绪状况,学会调控的方法和技巧,并在实际生活中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 3.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培养医学生的意志能力。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定目标,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极其复杂的心理过程。医学生在工作学习生活中不可能事事如意、一帆风顺,总有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对他们进行耐挫折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意志的特征,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如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性的表现,树立战胜挫折的信心和勇气;同时要学会承受压力,运用心理防御机制培养自己的耐挫力。 4.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培养医学生的健康人格。人格是指一个整体的精神面貌,健康的人格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因为,人格会影响到一个人的心身健康和全面发展。在教学中,明确人格是个体本质属性的体现,是决定一个人是否成功的重要心理条件。它包含人的气质、性格、能力,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找到自己人格特征中的优点与不足之处,依据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在现实生活中培养良好的人格。 5.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应对能力。医学生正是处于青年期,青年期是自我摸索、自我意识发展的时期,他们的各项生理功能日渐成熟,心理能力逐步发展,自我意识迅猛增长,成人感和独立感、自尊心与自信越来越强,期望个人的见解能得到社会与他人的尊重。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有些医学生不能很好的进行社会交往甚至形成社交障碍,为此而感到苦闷、自卑,以至于影响了身心健康。因此,在教学中应使学生了解青年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征,正确的认识自己、树立奋斗目标;同时应使学生学会正确认识心理应激,了解生活中实际存在的应激源,正确理解应激反应,采取正确有效应对策略,能自觉地、主动地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修正期望目标,学会寻求社会支持,改变认知和行为,保持心理平衡,拥有健康的生理、心理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6.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掌握人际交往的原则、技巧。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首先是遵循平等原则,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平等相处。其次是遵循互助互利原则,打破自我为中心,善于求助,乐于帮助。第三是遵循宽容诚信原则,学会宽以待人,诚以待人。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学会沟通,良好的沟通为双方传递身心发展的信息和资源,建立和维持良好的相互联系。在教学中引导医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要重视沟通,培养人际交往的技能。一是加强自身修养,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二是注重语言、非言语交往沟通,积极评价他人。三是学会倾听、体会他人的感受。四是正视人际冲突,学会宽容忍让,积极化解矛盾。五是善于表达自我,塑造良好的第一印象,克服刻板印象,及时调整自我表现。 医学心理学论文:从医学心理学谈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及其培养 [摘要]本文在简要论述医学心理学的基础上,指出现代性的医疗方法对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的更高要求。目的:从医学心理学谈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及其培养。 [关键词]医学心理学;医务人员;心理素质 从医学发展是来看,医学与心理学的关系十分密切,两者都是以人为主要研究和服务的对象。医学的基础研究注重生命活动的本质,而心理现象则是在生命发展的较高级阶段才出现。从现象上看,现代医学研究偏高于人的生物学方面,而心理学的研究则偏高与心理方面。但心与身的关系或身与心的关系如何以及它们的互相影响则是两个学科都必须面对并要作出回答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医学心理学的出现是医学与心理学两个学科发展到一个阶段时的必然结晶。 资料 1.一般资料 医学心理学(medical psychdogy)是心理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是心理学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1]。医学心理学研究医学领域中的心理学的问题,则重于研究心理因素对人类健康与疾病的影响,以及在他们相互转代过程当中的作用和规律。同时,医学心理学还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对疾病的发现、诊断与治疗、康复和预防等方面的心理问题进行研究和干预,以维护和促进人类的整体健康。 2.临床资料 例:一位18岁女孩,因混合痔入院需要手术,护理人员对她进行了术前备皮,导尿管插入等术前准备工作。由于病痛和面对手术的紧张,无助时他情绪不稳定,不肯配合护理人员做一系列的准备,正巧一位资深的护士长经过,对患者进行了耐心的劝导和安慰,并告知她术前的一些准备是为了配合医生顺利完成手术使手术后达到良好的效果,同样也是一种保护她的措施,与此同时转移患者注意力,帮助另一位护理人员进行术前准备。 此例可看出,医护人员对患者要有同情,体贴,照料,给予,安慰和鼓励,无谓不到的关心病人,使病人感到像亲人一样,让病人可以消除面对病痛的焦虑和恐慌。而病人则被认为应该按文化的要求履行病人的角色和义务,不能讳疾忌医,应该接受医护人员合理的建议和指导。其次,如何达到这些期望和要求。医护工作者同样是人,都应受到他人的尊重和关怀,但在护患关系中无论护理人员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病人,他们都是较主动地一方,因而,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他不仅涉及到良好的护患关系,而且涉及到护理人员自身身心健康。所以现代的护理工作着除了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掌握与患者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技巧,我认为也应该加强培养自我心理素质从而做到真正将心理学运用于临床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 方法 1.心态平和 作为现代的护理工作者来讲,除了要善于运用语言和患者沟通以外,也应该提高自我的认知,要用自我的内心去体会病人的感受。对待每一位病人所做的一切,要用平和的态度换位思考病人的内心世界。要记住病人不是单指他身体上发生疾病痛苦难耐,因为与此同时,病人的心灵上也有着一样的痛苦。例如有一位学生参加高考前突然病倒住院,病痛合不能上大学的沮丧使他情绪无法稳定。正巧有一位护士发药时,错把药片放到有水的药杯里,他就抓起药杯向护士扔去,儿护士一气之下将病人训诉几句后转身离去[2]。对于这种情况,表明护理人员心理素质的缺乏和对病人心里的不了解,不能保持平和的心态去对待病人的所作所为,也不能理解病人的这种举动是心里矛盾的无奈爆发。 2.丰富医学心理学知识 现在的护理人员每碰到一个问题,总指望通过技术方法来解决,而忽视人们生存方法之间密切的相互联系,忽视人群中健康与疾病的难以处理的平衡,只顾近期实力,所有这些都会带来长远的,不可弥补的损失。因此,我们应当多学习心理学,多了解病患的内心的焦虑和恐惧。在护理工程中改变以往古板的单纯的护理方法。应用新的方法,多与病患沟通,多观察病患的日常生活,通过人际交往,影响和改变病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促进其疾病的康复或向健康的方面发展。 3.干预病人的心理问题与对策 人一旦生病了,他的工作和生活就会都被打乱,生活规律的破坏成为一种极为强烈的信号,冲击着病人的内心世界,再加上对病痛的体验,病人的注意力不仅会集中到病症上,还会影响心理状态,改变他对周围事物的感受和态度。病人的一系列心理问题都来之于心理负担的加重,把心理困结在自己的不幸和痛苦上。此时,护理人员就要学会耐心的倾听病人的诉说,好的倾听需要神入而不是同情或者怜悯,我们不要对说话的人的困境或不幸表现出一种屈尊俯就得态度,这样的态度不能真正的帮助病人摆脱心理困境,我们应该运用神入。在心理学上,神入是理解与同情的结合[3]。在倾听时,努力理解讲话者的具体问题,不要摆出一贯正确的态度,不把自己的想法,感受投射到对方身上,反而应该努力理解讲话者在想些什么,感受什么以及希望做些什么。更应该要尊重病人的根性和人格,深入了解病人的性格特点,对病人的需要才去不受个人情感影响的关怀态度。 结论 我们要善于发现和探究病人的积极因素,在治疗的工程中,不仅要消除病人的基本症状,还要帮助病人恢复机体功能,重新调整身体,精神与社会三者之间的和谐。我们还要创建一个优雅舒适的医疗环境,因为这些都可以对病人的身心康复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及其培养,适应新医学模式的需要,是一项长期的有计划性的工作,也是护理工作者人生旅途中永恒主题。所以,应当常抓不懈,付诸于自觉行动中。 医学心理学论文:案例教学法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摘 要】近年来,以哈佛大学案例教学为特色的教学方法改革,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将案例教学法引入医学心理学教学,是适应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具有主动性、创造性高素质医学专业人才的必然要求。本文介绍了案例教学法,探讨了该教学方法在医学心理学中的应用、实施技巧及意义。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医学心理学 医学心理学是医学与心理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适应现代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而在医学与心理学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医学心理学既是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临床应用学科,是高等医学院校的必修课并且列为执业医师考试科目。如何科学组织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多年来一直是医学心理学教师研究和探讨的课题。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有鲜明的特色和优势。因此把案例教学法应用到医学心理学教学中是适应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 一、案例教学法的概念及特点 案例教学法(Case methods of teaching)是基于情景学习、认知弹性论,以学生为主体,凭借具有多元表征的潜在价值的“案例”引导学习者进入科学探索和反思的学习过程。这种方法首创于哈佛大学。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一些高等院校也开始在一些学科教学中引入了案例教学法,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已日趋规范,对我国高校教学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从广义上讲,案例教学法可界定为通过对一个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不但重视知识的传授,而且更重视知识的应用。在案例教学法中,教师与学生承担着更多的教与学的责任,要求有更多的投入和参与。它的实施可以说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师一统课堂的局面,使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教学,充分体现了“主导――主体”教学模式。 二、案例教学法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1.医学心理学教学案例种类 医学心理学教学中的案例一般分为3类:评析型案例、范例型案例和操作型案例。评析型案例主要展现了医学心理学基本技能的操作过程,为学生提供了可借鉴的指导线索和模型,此类案例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引导为辅,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分析和评价,培养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范例型案例主要表现了个体心理发生、发展的基本过程,用于例证和阐明概念、原理。这种类型的案例,以教师讲授为主,给出分析过程,得出分析结论,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例如在“人格”一章中,可选取文学作品中一些典型人物形象作为案例,通过讨论分析,理解和掌握人格的概念、特性、行为模式及影响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操作型案例是将医疗实践中的心理学问题通过案例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策略。此类案例以学生自我研究为主,重在应用。例如在讲述“心理障碍”、 “病人心理”、“医患沟通”等内容时,可选取临床上的各类患者为案例,列出不同患者典型的心理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指出心理障碍患者的类型,提出与患者沟通的方法、技巧。 2.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技巧 案例教学就是教师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来组织启动教学,启发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并引领整个教学进程,最终得出结论的教学过程。整个案例教学过程由教学准备、教学实施和教学总结三个基本环节组成。首先是案例教学准备环节。这一环节由教师准备和学生准备两部分组成。教师准备就是要求教师根据不同章节的具体内容和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背景和知识经验,确定适合案例教学的内容,并选择合适的案例,完成课堂教学设计,同时给予学生必要的提示。学生准备就是要求学生在了解案例教学法的基础上,依据教师的提示,围绕案例主动查阅相关资料,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次是案例教学实施环节。实施案例教学时要求先把学生分成若干个组,然后由教师介绍案例的背景和发生情况,并确定讨论题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分析案例,找到该案例的问题所在及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保证课堂讨论有序地进行。最后是案例教学总结环节。讨论结束后,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揭示案例的理论观点,对有争议的问题予以澄清;同时还要注重发挥课堂的教育功能和心理激励作用,对学生的整个讨论过程做出评价,总结表现出的优点和存在的不足,提出努力方向。 三、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1.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求知、积极探索等主体性人格。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重在学生参与讨论、分析、思考案例,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生出于解决问题的目的而主动、积极地学习和掌握相关理论,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 2.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师用生动形象的案例陈述抽象的理论,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由原来被动地接受和储存知识到现在主动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有效地调动了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实际上更多地从讲台前站到学生的背后,侧重于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也让学生有了更多展示自我能力的机会。 3.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案例教学法形象地呈现案例,通过对涉及知识点的问题不断的讨论和分析,使学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知其所学的内容应该运用于何处以及如何运用。学生对抽象的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有助于对知识的记忆。 4.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能力 案例教学法是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其创设了富有挑战的问题情境,以案例为核心,围绕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对一系列可能答案的探讨,发展创新思维能力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所以,通过案例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改变了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使原本枯燥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立体丰满起来,更加形象化、深刻化,提高了教学质量,改进了教学方法,深受教师与学生的喜爱。 医学心理学论文:TBL结合LBL模式在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心理学心理干预各论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将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TBL)结合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LBL)模式应用于五年制临床医学学生《医学心理学》心理干预各论教学中既能激发医学生对心理干预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临床探索性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 【关键词】TBL;LBL;医学心理学;心理干预;教学 在普通综合性大学的医学院,五年制临床医学生面临着课程多,每门课程的学习时间少的现实问题,因此,部分学院会减少《医学心理学》总课时数,需要36学时以上的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十一五”规划五年制教材往往被压缩到26甚至24学时,心理干预各论这一章节也从8学时以上被压缩到4学时,如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既调动学生对该章节的学习兴趣,又能充分讲授该章节的内容,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和临床能力,成了部分教师教学的难点。本学院的心理学教研室教师经过多次的探索,认为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Team-Based Learning,TBL)结合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Lecture-Based Learning,LBL)[1]这一模式适合这一特殊情况的教学,且具有教好的教学效果。 1 教学模式的开展 1.1 准备阶段:教学一共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两学时的教师讲授,第二阶段为两学时的学生讨论。由于该章内容较多,故在课前需要一定的准备工作:(1)设计问题:对该章精神分析疗法、行为疗法、认知疗法等十三节内容中的每一节均设计2-3个问题,问题涉及每种治疗方法的原理、治疗过程以及原理和过程之间的联系;(2)自主学习:把事先设计的30余个问题作为作业形式布置下去,作业布置的时间是课前两周,建议学生以书面形式完成,答案可以从书上、图书馆及网络上去寻找,并说明这些问题及答案是第二次课分组讨论的主要内容。告诉学生作业的答案只有最好、最系统、最具创新性之分,没有最正确之分;(3)分组:将每班学生分为3个组,每组10名左右,每组选1-2位负责人,主要负责收集事先布置的作业的答案、主持和记录第二次课讨论的内容。 1.2 LBL阶段:LBL阶段由教师完成,主要系统讲述各种心理治疗的理论与方法。建议LBL 阶段以案例为基础,围绕案例精讲每一种治疗的原理和方法及其联系,由于时间有限,有关每一种心理疗法的历史、人物和最新进展应布置给学生作为家庭作业去阅读或寻找答案。 1.3 TBL阶段:TBL阶段为在教师的督导下由学生完成。尽管TBL阶段讨论的问题在LBL阶段教师已精讲过,但为了培养学生挑战权威、独立思维的习惯,讨论前应说明教师的讲授及书上权威人物提出的每一种心理治疗理论及技能也有其缺陷,学生应在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和书上的内容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以促进学生尽快走出绝对性认知阶段,促使其认知模式向迁移性认知、独立性认知和环境性认知阶段发展[4]。在具体操作中,每个学习小组围绕一些特定的心理治疗问题,从各个学科和不同方向共同探讨学习,对每种心理疗法的理论和技能展开广泛的讨论,总结理论与方法之间的联系,提出对每种心理疗法可能存在的缺陷及可能有效的改进方法,并探讨每种心理疗法的联系与异同,从而达到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中学习对“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的四大要求[2]。讨论结束后教师针对各小组的学习成果、汇报表现、问题解答等方面进行总结与评价,主要点评学生观点的创造性与系统性,而不是过多点评知识点的正确与否。 2 实施体会 TBL以设计好的问题为导向,避免了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中问题过于分散,且TBL注重基础与临床知识的结合。因此,自2002年美国教育学家Michaelsen在PBL基础上创立TBL以来,该模式在西方医学教育中逐渐被推广运用。实施TBL的教师必须是一个有关讨论内容方面的专家,但并不需要在团队工作程序中有指导一次成功TBL会议的经验和专门技能。另外,学生在团队工作中也不需要任何特别训练,因为在此过程中他们学会了如何协作和使工作富有成效[1]。 我们教研室教师这几年把TBL与LBL结合起来,并应用于《医学心理学》的教学中,总的感受是该结合模式具有一定的优势,因为像我们这种普通院校的临床专业多为五年制,课程繁多,《医学心理学》被认为是一些边缘课程,课时因而被大加压缩,这导致教师在每一章节教学时都感觉时间紧张,特别是在教授心理干预各论时,因为该章有十三节,描述了十三种心理干预方法,而课时仅为四学时,因此讲授该章时时间更为紧张。LBL结合TBL模式则能解决因完全运用PBL或TBL教学时教学时数大量增加的问题,解决目前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部分课程时数过少的问题,又能调动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与学习能力。另外心理干预这一章节内容介于医学心理学理论与临床技能之间,TBL结合LBL能培养医学生初步的临床探索技能,提高以后进入临床时所需的临床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 总之,LBL结合TBL不仅因节省课时而适合于部分五年制临床医学课程的教学,还因该模式在教学中一改传统的“填鸭式”授课方式,将枯燥的学习变成一项充满趣味和挑战的科学探索过程而适合在高等院校的教学过程中推广应用,该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营造了开放、自由、包容、合作的学习氛围,最重要的是,这种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认知性学习思维的转变和发展,让学生逐步接受书本或教师的某些知识是不确定的观点,让学生明白,权威并不是全知的,知识不再视为是确定的[3],这可能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相对性思维能力。 医学心理学论文:医学心理学李氏疗法 医学心理学,李氏疗法是由李和军,于2012年创立的,共分为两套疗法,一套是在患者临死的时候,直接把死亡期往后拖延三个月的时间,能够治疗各类绝症,另一套是在患者临死的时候,逼迫患者让他不敢死亡,这样也可以把死亡期往后拖延三个月的时间,用来治疗各类绝症。 这两套疗法虽然操作的方法不同,但是患者痛苦的程度,身体的感受以及治疗疾病的效果,都是完全一样的。李氏疗法的特点是不使用药物,不问疾病的种类,用准确的方法在恰当的时期,激发出患者体内的潜能,来对抗疾病。 李氏疗法是与其它心理疗法不同的,任何心理疗法,都是治疗心理障碍的,而李氏疗法不是治疗心理障碍的,它是专门治疗各类绝症的,还必须是到了晚期的,既将死亡的患者,对于没到晚期的绝症患者和普通慢性病,是没有疗效的。 我没受任何事物的启发,也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完全一个人研究创立的,本来不想给李氏疗法起名的,以为就直接称作拖延疗法和逼迫疗法更为贴切,但是如果两套疗法合在一起叫的时候,就很麻烦,也不方便记忆,是为了更省事、更简单、所以才称作李氏疗法。 用李氏疗法治疗绝症,凡阳病毒引真敢 的绝症都可以全愈,而且还能够终生免役,只有极少数由自身肌体的组织功能出现变异引起的如肌肉萎缩症等绝症,是无法治愈的,用李氏疗法治疗也可以把死亡期从1岁一直延长40岁。 物种的进化是逼出来的,医药研究的越先进,病毒进化的就越高级,医学进步的速度永远也撵不止病毒进化的速度,靠药物永远也不可能彻底消灭疾病,激发出体内的这种,能够消灭病毒的潜能,来治疗疾病才是最终的选择。 据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范围内调查得知,全球约有千分之八的人罹患,尿毒症、白血病、艾滋病等,医学界无法治愈的绝症,每年因为各类疾病死亡的人数超过一千万人,所以这些疾病被医学界称为头号杀手。 体内的潜能是被大自然反复的打击,磨炼、进化出来的,如果经常经受某一种磨难,就会进化出对抗这种磨难的能量,由于人类始终被死亡与疾病折磨着,所以就逐渐进化出了一种能够消灭病毒的能量,由于人们不知道体内拥有这种能够治疗疾病的能量,所以得了疾病也不去对抗,就把这种能量闲在了一边。 经过成千上万年的闲置,就逐渐变成了潜能,得了绝症的人之所以会死亡,一方面是不知道体内拥有这种能够治疗疾病的能量,另一方面是也不知道怎样去激发,在什么时候激发,这种潜能,才能够治疗疾病。 恕我们自信,读了李氏疗法的相关文章,定能获得治疗各类绝症的健康知识,使你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在瞑瞑之时挽救你的生命。 医学心理学论文:关于《医学心理学》教学方法的探讨 【摘要】《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对临床工作有重要的辅助作用,而由于心理学自身的一些特点,使得心理学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探究心理学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对于医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尤为重要。 【关键词】医学心理学;特点;教学方法 《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边缘性学科,这门学科是将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医学临床对心身疾病的预防、诊断及治疗,研究心理因素在人类健康和疾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和规律。临床心理主要包括临床岗位所需的应用性心理学知识和技能,如心身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等,以及相关的评估知识,对临床工作有辅助作用。通过学习,学生可初步掌握执业医师所要求的临床心理知识和技能,为此,如何更好地提高医学心理学教学效果对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尤为重要。 一、《医学心理学》的课程特点 《医学心理学》与医学的四大学科即内、外、妇、儿在基础理论和临床实际应用中存在密切的联系,因而被广泛应用于医学临床。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其应用于医学临床对心身疾病的预防、诊断及治疗中。在医学心理学的教学中,因其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性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应当注重其实践操作,即在临床医学上的应用,如此才能充分发挥心理学在医疗实践过程中的作用。 二、《医学心理学》的教学方法 1.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医学心理学是一门专业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教学能力,还要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这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目前,我国本科学科专业设置中,没有专门的医学心理学专业,因此,高校医学心理学课程的开展,师资力量缺乏是一个大问题。医学心理学教师岗位的从业人员大多数是半路出家者,或者是有一定的心理学基础,或者是有一定的医学基础。教学人员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搞好医学心理学教学的前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程准备时应注重实践资料的收集,尤其是与课程理论知识密切相关的资料,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有计划地安排教学内容,避免简单的照本宣科;此外,教师还应充分利用各种资讯工具,及时了解医学以及心理学的最新研究进展,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条件允许时也可参加一些心理学的培训和学习。 2.调整授课内容 《医学心理学》虽然专为医学学生开设,但它是医学领域和心理学领域的一个交叉学科,其中涉及很多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心理学内容在大多学生看来普遍表现为抽象难懂,因此,课程难易程度的设置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过于简单则不易让学生有知识的丰收感,过难又容易让学生缺乏信心,失去学习兴趣,甚至产生抵触。因此课程设置要难易适中,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的最终目的和任务,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认知能力及对知识的掌握,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在整个过程中占主体地位。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只有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的主体作用,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学习,才可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教学的目的和任务。 4.丰富教学方法 由于医学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因此,教学中应在传统的理论式授课方式过程中,进一步强调实践教学,不断丰富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角色扮演法,此种方法需要学生主动参与,根据课程内容需要,模拟实际场景,在创设的情景中体会心理学在医学中的重要作用。再比如问题导向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前根据授课内容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学,然后发表自己的见解,该种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案例法也是一种常用方法,教师给出案例,让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写出报告,然后教师再比较分析,找出差异,总结经验。通过对案例进行讨论和分析,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可以起到很好的巩固作用。 5.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医学心理学》的教学内容多是枯燥无味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地挖掘其中的新异因素,使所教的知识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比如列举生动案例来说明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所谓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心理因素,也就是说学习活动都是由学习动机引起的,好的学习动机是掌握知识的重要前提。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也要求教师注意对学生兴趣、学习动机的培养,因此,教育工作的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即是对于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6.情境式教学 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创设相关情境,一方面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另一方面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积极性,比如教师在开始上课之前,课程导入时可以提出与课程有关的若干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接下来的课程围绕问题展开,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更有利于相关知识的掌握。 7.多媒体技术的合理利用 多媒体教学方式由于其独特的优势,能够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医学心理学,因其属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多媒体设施使用得当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图片、音像等多媒体课件可以增加课程的趣味性,使抽象的书本知识具体化,学生更容易理解记忆,同时多媒体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更生动有趣,教学内容丰富,扩大信息量,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8.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以增加学习兴趣 尽管医学心理学知识抽象难懂,但其中涉及较多与人体身心相关的一些问题,加之学生往往对心理学知识又比较感兴趣,所以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在保证正常的教学效果的同时,适当地安排一些课程相关的课外活动,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学习。 医学心理学论文:医学心理学教学方法探讨 摘 要:医学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由于医学心理学知识的特殊性,同时医学心理学又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医学心理学的教学质量是十分必要的。以下是从事医学心理学教学工作的几点体会。 关键词:医学心理学;教学方法;基础 一、讲好绪论课为后续的课堂教学打好基础 讲好第一节绪论课,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具有重要作用。具体讲清楚医学心理学是什么;为什么要学;怎样学。通过教学让学生知道医学心理学的基本内容,了解医学心理学在国内外的发展史,弄清医学心理学在当今社会的地位和重要作用。讲授医学心理学的学习意义时,一定要通过大量生动的临床事实, 阐明传统生物医学模式的落后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优越,从而清晰地为学生勾勒出医学心理学知识体系的整个框 架,激发学生学习医学心理学的浓厚兴趣,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医学心理学确实应当学好,并能有所作为;另外,教师应在课前注意自己仪表的整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自然流露个人光彩的一面。 这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为后来的课堂教学打好基础。 二、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推动课程的应用性 医学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我们培养的大部分本科生最终要直接服务于社会,而不是从事理论研究。这就决定了教育的目的必须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单纯对知识的记忆。因此,在医学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理论讲授的同时,辅之以实践教学手段,对于加深学生对医学心理学基本原理的理解,能够起到非常大的促进作 用。具体如何实现,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评价上既应重视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也应重视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既重视理论知识考试,也应重视实践动手能力考核。理论测试成绩应该与实践能力考核成绩同等对待。在理论知识传授过程中,应当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出发,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中,可以通过到医院参观学习,让学生亲临其境,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综合运用医学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融合。 三、正常心理现象与异常心理现象的对比讲解 在讲解医学心理学基础部分时(主要是普通心理学的内容),始终坚持正常心理活动规律和异常心理现象对比讲授的原则,通过异常心理现象知识的补充性讲授,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正常心理活动规律的认识,同时提高学生学习普通心理学的兴趣。例如,讲授感知的规律后,对比讲授感知异常的表现;讲授记忆的规律之后,对比讲授记忆的异常;讲授思维的活动规律之后,对比讲授思维障碍的表现…… 四、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多媒体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是个强有力的有效载体,开展多媒体教学有其必然性,它是当今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必然变革。信息时代中教育改革是以推行多媒体教学为其本质标志,它综合体现了现代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实施多媒体教学是优化教学过程、促进教育改革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最重要源泉,教师“一言堂”的现象成为理所当然。然而其结果显然是中学阶段“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的延伸,教学过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师主宰,毫无感情色彩而言,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必定不够理想。在现代教学中,教师不再是单一的,甚至也不是最主要的信息源,电视、书刊的传播,特别是多媒体教学系统以及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发展,学生可以从多条途径来获得更丰富的信息。在获得信息的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直接提供信息,而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索,让学生获得自己获取信息的能力。多媒体教学寓教育教学于一定的形象思维和创设的情景当中,能够综合利用视、听觉,使学生感受到语言和音像的不断冲击,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实现学与教的互动。此外,多媒体教学手段最大的突破在于,它从时间和空间上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格局,使教学形式由连续型细节授课转变为跳跃型平台式授课,由单一课堂教学转化为多形式的互动交流。课外使用网络辅助教学,可以将教学从课内延伸至课外。多媒体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素质、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等方面发挥了无可比拟的作用。 五、心理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解释一定要形象化,要联系生活实际 医学心理学中的许多概念都十分抽象,甚至难懂,例如,情 绪、思维、意志、认知、人格、记忆、潜意识、心理应激……所以,能否生动通俗地解释抽象概念,常常成为检验医学心理学教师教学基本功的重要标准。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抽象来自于具体形象的概括,理解抽象概念的最简捷的方法就是把抽象的概念和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比如,在讲解记忆时,用“记忆、记忆,是有记有忆,只记不忆就像过眼云烟、耳边吹风,而光忆无记则是枯井打水,最后都是一场空”来比喻,从而加强了学生对记忆的两个基本过程的理解。 总之,医学心理学教学工作者改进教学方法必将推动教学质量的极大提高。 (作者单位 王继伟:辽宁中医药大学 董题:辽阳第一职业中专)
思想品德论文: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质量的几个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课是初级中学课程体系中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确立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阵地。教师和学生每天都生活在课堂中,如何在课堂上完成各项教育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不断揣摩的问题。 一、环境是前提 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对教师而言,首先就要在教学中 “目中有人”和“心中有人”,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充分尊重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人所应有的权利、尊严、思维方式和自身发展的方向。新课改所倡导的小组合作学习,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互助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更有助于形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合作学习的课堂,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认知感受与情感流露,是教师、学生、学习内容与环境之间的全新整合,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是情感与情感的交流,是思想品德学习生长与发展状态的优化。这样,师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就形成了平等对话、信息多方交流、师生互助、师生与文本互动的格局,新型的师生平等关系也就构成了愉快、轻松、民主、自由的学习环境。同时要对学生进行评价与鼓励,激励既是一种教学手段又是一种教学氛围。这也就是新课改强调的“课堂小组评价”。 二、精心设计是关键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前精心的设计是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例如在讲到环境保护活动课时,我首先口述新闻联播中播放的北方受到沙尘暴袭击的案例,然后提出四个问题:第一,这个案例反映了我国目前存在什么问题?第二,北方遭受沙尘暴袭击的原因是什么?第三,你认为国家应采取什么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第四,而对这个问题,作为青少年学生应做些什么?让学生围绕这四个问题展开分析、讨论、交流和评价,结果同学们兴趣高涨,思路大开,讨论积极,表达了很多有价值有意义的观点。整个课堂完全是“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 三、教师是“导演”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承担“主演”的角色,学生是观众,采取教师满堂灌,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新课程背景下给教师的定位是:教师要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即教师要成为导演。教师的主导性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主体”和“客体”之分。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根据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和直接经验来设计、实施相关活动课,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中选取具有一定的实践性、现实性的问题、事件、现象来设计活动内容,作为教师应指导学生做好充分准备,如收集活动过程的信息,加工处理所收集的信息资料,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学习与活动,理解并掌握基本知识,锻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为认识社会、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四、激发兴趣是策略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针对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特点,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要充分注意运用不同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就要我们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因材施教,借助于多媒体、投影、录音等教学辅助用具,设置巧妙的悬念、组织竞赛、动手实践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创设情境,采取自主探究的方式,行之有效地发挥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被动学变为主动学,达到快乐学的境界。 五、联系实际是方法 初中思想品德课既包括贴近学生生活、思想实际的内容,又包括反映社会发展、国计民生的内容,可以说,它与时代、社会、青少年是紧密相连的。如果教师将学生的生活实际与课本知识紧密结合起来,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情感因素,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积极主动地参与思想品德课教学,有效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些教师的授课只注重课本教材知识的传授,而根本不与生活结合,使得思想品德课堂与现实生活有了距离,学生也不喜欢这样枯燥的教学过程,甚至感到很厌烦。因此,思想品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讲授,拉近教材与生活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既让学生积极参与了课堂教学,又落实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比如,在讲授“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时,教师可以讲现在的钓鱼岛和朝鲜的核问题等等,这些都是学生比较关心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地分析这些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总之,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质量,就要把课堂变成一个关注学生成长的乐园,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小组的合作交流探索中成长,把预设性目标与生成性目标有机融合,使学生在一个和谐平等的情感环境中学习,从而激发课堂活力,提高课堂效率,落实课堂效果。 思想品德论文:浅谈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的关系 知识的掌握运用与良好的思想品德共同构成个体的心理面貌,又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的关系问题是教育实践者很难把握的一个课题。 下面就此试谈几点看法与同行商榷。 第一,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具有统一性。 首先,传授知识的过程和思想品德教育过程共存在于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不仅要传授知识,同时还要形成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世界观的基础,以及促使学生的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的发展。知识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思想品德是在认识过程中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形成的心理个性,两者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侧面。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统一,而实现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其次,传授知识过程与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相互渗透的。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要解决学生对客观事物的态度问题,而态度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学生正是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态度;传授知识过程中以什么样的态度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这就需要思想品德教育的保证。 传授知识过程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任课教师要在传授知识过程中,按各科自身的教学特点,自觉地、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良好的意志品格,使学生养成文明行为习惯。 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浸透知识传授。良好思想品德形成不能离开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 第二,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差异性。 首先,从二者形式而言,传授知识是依据知识本身的系统性,结合学生思维发展程度、接受能力,使学生由浅到深、由简到繁、由表及里地掌握知识的过程。 以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广度与深度来判断智育高低,具有相对稳步发展属性。 思想品德教育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互相转化的过程。四种基本因素的协调与平衡的过程意味着反复,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的反复是在新的基础上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反复属性。 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共同存在于同一教学过程,但是,同一教学过程中的两个不同侧面并不是完全同步发展,往往出现“智高德劣”或“智低德优”的现象。 其次,知识内容直接受生产力的制约,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受生产力水平决定的生产关系制约,反映统治阶级的立场观点,因此带有一定的阶级性。 第三,正确认识教育实践中的一些问题。 在教育实践中,有人认为“学生的知识学多了,自然明事理”。这种教学态度强调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的统一性,但是,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还存在差异性。知、情、意三种因素可以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实现,道德行为则要求进行行为训练,一般内容包括:道德动机的激发,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道德意志的培养。“学生的知识学多了,自然明事理”的错误认识片面夸大思想品德结构中的道德认识,抹煞了道德为行训练的作用,教育结果往往出现言行脱节,道理会讲,但实际道德行为没有。 在教育实践中,还有人认为:学科教师只讲学科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思想品德教师及班主任的事,分工明确,各负其责。这种教学态度片面强调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之间的差异性,忽视了二者的统一性。教师是培养学生的专职人员,既要传授知识,又要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分工明确”的错误态度不仅没有看到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的统一性,而且把教育简单化了。 只有正确认识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之间的统一性、差异性,我们教育工作者才会做到知识教学时,不断挖掘教材的思想教育因素,带有明确的思想品德教育意识;在思想品德教育中,也不缺乏知识运用,而做到论据确凿,以理服人,避免空洞说教,努力做到教书育人,实现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教育质量。 思想品德论文:思想品德课堂生活化的实践与思考 内容摘要:新课程以广阔的自然和社会作背景,与社会、学生的实际有着广泛联系。政治教材中有许多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枯燥、抽象的,如果处理不好,就会使教材知识成为“一潭死水”,学生就会产生厌学的情绪。因此,课堂教学只有联系生活实际,着眼于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将课堂生活化,才能使学生获得的理性知识变得鲜活,充满生命力。 关键词:思想品德 课堂生活化 一、生活化课堂的含义及理论渊源 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强调:“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课堂教学生活化是对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反思的结果,是适应新课改的重要措施。 课堂教学生活化即指要把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作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意味着课堂教学既需要关注个体的日常生活,又需要去建构个体的可能生活。 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理论根源于美国教育学者杜威的实用主义和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等教育力理论。在陶行知看来, 生活无时不变, 无时不含有教育意义, 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 生活所自营, 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故生活即教育。“生活即学校”意味着学校教育要伸向大自然、大社会, 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打破封闭的学校教育。 二、思想品德课呼唤课堂生活化 在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材内容比较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也往往都是强调理论观点的灌输和死记硬背,忽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理解、体验和感悟。这种脱离生活的理论说教,淡化了思想品德课固有的科学内涵,很难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生活化课堂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通过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思想政治,用思想政治的有关内容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思想品德课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思想政治知识的应用意识。这也是创建生活化课堂的内涵。那么,究竟怎样才能落实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课程生活化”的理念呢?为此本人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三、对思想品德课堂生活化的实践与反思 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坚持一个原则,即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也就是是把思想品德课中的抽象理论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课程内容,从而达到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的。 (一)平时注意积累素材,以备后时之需。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广泛联系,思想品德课教学不能只重视对教材知识的传授,而应把课内知识的学习与瞬息万变的现实生活世界结合起来,用所学知识去观察、分析、思考并解决它。“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使课堂教学“生活化”, 教师和学生在平时就要关注社会与生活。我的做法是做素材本,自己做,同时也鼓励学生做。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很多东西还是需要我们去记下来,特别是现在有了电脑的帮助,搜集材料就更加方便、容易。对于学生,我的要求是每日一篇,可以是身边有感触的事,可以是新闻报道,范围广泛:经济、政治、文化、法律等。但不是简单的摘抄,一定要体现出自己的看法。学生既可以自己加评论,也可以对这个材料提出有深度的问题然后去探寻答案。这种做法,经过证明对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材料的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在讲授新课时,还能向大家提供材料或案例。 (二)结合社会热点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教育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是有兴趣的。结合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导入新课,不但可以使学生所学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求知的内驱力。如现阶段学生生活中也可能遇到的房屋拆迁、物价上涨、职工下岗、贫富悬殊等问题,或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到的腐败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中学生也是关心的,但限于能力又无法搞清,如果放任不管,学生容易形成错误的意识和观念。这就需要我们在设计教案时,紧密围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国际政治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设计好问题,鼓励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讨论、辩论、布置展览等等丰富多彩的形式进行探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思考性,形成正确的认识和观点,并进而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讲“珍爱生命”时,我列举了最近几年出现的”虐猫事件”以及有人抛家舍业收养流浪猫这两个案例,以鲜明的反差引起学生内心的共鸣, 引导学生进行了热烈讨论,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培养学生人文主义的情怀;在讲“公民的财产所有权”时,我引用那幅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照片《重庆最牛的钉子户》,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结合十届人大五次会议刚刚通过的《物权法》这样一个大背景,说明我国法 律保护公民的合法财产所有权。 (三)编排小品,创设课堂真情境。 我们的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的社会体验、生活体验,注意创设现实生活情境,使教学贴近学生生活,保持教学的时代性和生活性,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向生活学习,使所学知识能在生活中得到应用和巩固。 我鼓励学生成立一个班级剧社,每周根据所学内容来编排小品,既将学生的表演欲望得到实现,又为学习提供了帮助。例如,在讲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内容时,我让学生将一个学生在一天中的遭遇编成小品,而他所经历的恰恰是平时学生经常遭遇却又不注意反思的,引起学生在道德情感上的碰撞,从而学会去尊重社会中的其他人。巧妙地将这种“小我”的实际和“大社会”的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注重乡土教育,引导学生爱家爱国。 教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这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激发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欲望,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知识的巩固,在此过程中可有机地和乡土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 比如,在学习“世界各地的文化习俗”时,要求学生首先对本地区的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礼仪礼节、风土人情等进行了调查,又通过网络、报刊等搜集了其他国家的民俗,不仅增进了见闻,学会了如何对待外来的文化,对本土的优秀传统文化也进行了保护和传承。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发挥了学习活动主体的角色,不仅学会了学习,而且学会了合作;不仅学会了知识,而且学会了创造。学生在活动中自觉地将书本知识与实际活动结合起来,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把不完全知识变成了完全知识。同时,活动的开展也为学生构建了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在课堂之中,而是延伸到课堂之外,提供了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 当然,要构建生活化的课堂不是容易的,特别是在当前考试成绩还是评价学生的重要标准的前提下,如何实现成绩与能力的统一对教师提出了诸多的挑战。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营造宽松的课堂教学环境,多接触学生,了解学生心理特征;深入学生当中,掌握能与学生共鸣的生活素材;不断地学习,多接触新生事物,与时俱进不断充实自己,不要让生活化把我们难倒了。 总之,教师只有多发挥些主观能动性,关注学生生活实际、社会生活实际,把教材、教学与学生、学校、家庭、社会的实际结合起来,才能使思想品德课堂更具活力、更具生命力。 思想品德论文:关于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新课导入论文 摘要:小学思品课是对小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主渠道。内容涵盖“个人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家庭生活中的道德规范”“社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诸方面。每一主面的教学均须实现认知、情感、行为三大目标。换句话说,最终要解决小学生“该怎么做”、“愿怎么做”、“能怎么做”的问题。针对小学生的认知结构、行为习惯和思品课的特殊使命,知识讲授不宜繁难艰深,情感引导不能空洞说教,行为养成不应有名无实。而要想轻松愉悦、了无痕迹地实现目标,每堂课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开端,要找到一个巧妙的切入点,既能暗示即将学习的内容,又能激发浓厚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关键词:思想品德 新课导入 学习《诚实守信》一课时,如果用《狼来了》这个古老而又富含哲理的故事开端,学生很容易明白不诚信是要付出惨重代价的这个道理,再顺势探讨什么是诚实守信,做人为什么要诚实守信就变得易如反掌了。学习《勤劳节俭》一课时,可先讲这样一个故事:“有这样一户人家,老两口一生都非常节俭,积累了相当多的财富。为了教育孩子,使家业一代代地传下去,老两口特意做了一块大匾。上面刻了四个字:'勤劳节俭'。不久,老两口都去世了。两个儿子过不到一起,一定要分家另过。他们把所有的家产都一分为二,一个一半。最后剩下这块大匾,怎么分呢?只得从当中一锯两半。老大分到'勤劳'这一半,从此他终日辛勤劳动,但却忘记了'节俭',把生产出来的东西都吃光花光了。老二分到了'节俭'那一半,从此他省吃俭用,但却忘记了'勤劳',不久,便把分家时分到的东西都用光了。两个人都过着穷苦的生活。”听完后学生马上就能明白:光勤劳不节俭不行,光节俭不勤劳也不行。教师顺势总结出:“只勤不俭无底洞,只俭不勤水无源”,学生对此二者必须相互依存的关系便有了深刻的印象。 学习《有责任心》一课时,可先剖析对白求恩高度评价的作八个字:“毫不利已,专门利人。”“毫不利已”就是一点儿都不为自己考虑,“专门利人”意即全心全意为他人服务。再简要介绍白求恩是加拿大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怀着高度的责任心对待中国人民的抗日事业,是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的典范。至此,学生一定会迫不急待地进一步阅读课文中介绍的白求恩的故事,也急切地想知道他在工作中是怎样尽职尽责的。 学习《勤劳节俭》一课时,可先剖析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话:“成由勤俭败由奢”。“成”即成功,“破”即破败、失败;“勤俭”包括勤劳和节俭两方面,“奢”即奢侈,也就是大手大脚、铺张浪费。这句话产意思是勤俭是事业成功的保证,而铺张浪费只能导致失败。若再列举历史上或身边的正反面事例加以阐述,学生会不明白勤俭的重要意义吗? 学习《勤劳节俭》时,若能让学生背诵《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即使情商较低的学生也能激起对粮食的珍爱,对节俭的认同吧?学习《敬爱父母长辈》时,请学生背《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向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诗歌缠绵的意境或许能让学生产生感谢母亲的共鸣,从而激起敬爱父母长辈的情怀。若让学生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没妈的孩子像根草,幸福哪里找。”学生定能动感受到母爱的弥足珍贵。唱一唱:“那是小时候,常坐在父亲肩头。父亲是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忘不了粗茶淡饭将我养大,忘不了一声长叹半壶老酒……”相信小学生也该理解父母劳动的艰辛,抚育后代的深情…… “有人问著名的电影导演谢晋:'你导演过许多部电影,最喜欢的是哪一部?'他说:'下一部。'有人问著名足球名星贝利:'你踢进了那么多球,最喜欢的是哪一个?'他回答说:'下一个。'这'下一部''下一个',体现了一种什么精神?”学生回答是不满足于现状,积极进取的精神时,很自然地就引出了要学的新课题《积极进取》。 学习《自立自强》时,可尝试这样导入:“同学们,人都需要自立自强的精神。当体育健儿摘取金牌,五星红旗飘扬在奥运赛场的时候;当登山队员登上珠峰,五量红旗飘扬在世界屋脊的时候;当科考队员深入南极,五星红旗飘扬在冰天雪地的时候。你有何感受?想过没有他们是靠什么精神取得了成功? 现代教学手段越来越先进,引入多媒体教学势必收到事半功倍的奇效。教学《为人正直》时,可播放电视连续剧《包青天》中包振大义灭亲、秉公断案、不徇私情、执法如山的精彩片断,来激起学生明辨是非、坚持原则、嫉恶如仇、趋真向善的情感。再引导学生思考:包公何以能如此正直坦荡?本质在于无私无畏。这样很容易就抓住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 在教学《助人为乐》时,可先播放电影《雷锋》中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以及在风雨交加的夜晚,踏着泥泞、冒着暴雨送大嫂回家的感人片断,再引导学生思考:一个普通的解放军战士,既不图名也不要利,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哦!原来他是把帮助别人当成自己的快乐,也就是“助人为乐”。于是学生明白了“助人为乐”的深层含义,再列举大量事例让学生辨析哪些是助人为乐,哪些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助人为乐,很容易就能完成教学任务。 思想品德论文:谈思想品德课的道德概念教学 道德概念是构成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的最基本因素,是道德主体实施思维操作的元件,是建构道德观念的 骨架。学生只有理解、掌握了道德概念,才能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提高思想品德素养。本文拟从四个方面谈 谈道德概念教学。 一、道德概念分年段教学水平 思想品德课的道德概念教学水平,是以年级为纵轴螺旋上升的。这种渐趋推进的轨迹,是与学生的年龄增 长、生活经验的日趋丰富,知识的增多和思维水平的发展相统一、相吻合的。 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道德概念教学不能不带有具体性和形象性的特征。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以 下简称《大纲》)要求掌握的道德概念,大多属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概念,反映或代表了确定的行为模式,只 要凭借形象思维的作用就能把握。如教学什么是“不娇气”,通过感知摔倒了不哭,爬起来,掸去土;天气冷 ,照常到户外跑步做操……等直观形象,然后引导学生从中领悟不怕困难,不怕吃苦就是“不娇气”的表现。 由于低年级学生的概括水平不高,这个年段还不可能进行严格意义的道德概念教学。 到了中年段,学生的思维有了较大发展,正处在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有人把它叫做形象— —抽象思维阶段。一方面,他们借助形象的东西作支撑,通过概括和抽象,能够把握事物的一些本质特征。另 一方面,他们概括、抽象的能力还不太高,对道德概念的理解还有不太深刻、不太全面的地方,教学时切莫求 全求深。 到了高年级,随着学生实践活动的日益增多,活动范围逐渐扩大,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了进一步提 高。一些实验表明,高年级儿童已经能够摆脱具体事物的形象,而抽象出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据此,高年级 有可能对道德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揭示得更准确、更全面。 以上谈了思想品德课低、中、高三个年段道德概念教学的不同水平,下面举一个实例来说明。如“勇敢” 这个概念,按照《大纲》精神和教学要求,明显区分为三个等级。低年段是结合儿童亲身经历和自己身边的事 ,侧重让他们理解勇敢就要不胆小。中年段是提供两类鲜明的形象,引导学生划清“勇敢”与“蛮干”的界限 ,在此基础上说明:为了完成一件有益的事情,不怕困难,不怕危险,就是勇敢行为;如果仅仅为了显示自己 ,行为后果对人对己都有害无益,就不是勇敢行为,而是逞强蛮干。高年段教学这个概念,是在透析榜样人物 的心灵以及学生深深受到榜样人物高尚情怀的感染后,再从范式中抽象出真正的勇敢是一种高尚的品质。它表 现为人们为了正义的事业,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了维护和捍卫真理,而不怕艰难和危险,甚至不怕牺牲 自己的生命。这个例子再次表明,思想品德课道德概念教学,是由初级水平逐步发展、上升到较高水平的。这 就要求我们善于分年段,认真把握每一道德概念教学所应达到的“度”。中、高年级要防止起点过低,低年级 要避免拔高教学要求。 二、道德概念教学的基本程序 要让学生在自己的头脑里建构道德概念,其教学的基本程序,主要包括道德概念引出,道德概念形成和道 德概念巩固等三个环节。 (一)道德概念引出 一般借助“什么是××”加以表述。为了吸引学生注意,有时借助故事引出道德概 念。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道德概念形成 这是最关键、最核心的一步,一般采取较为细腻的教学步骤,包括: 1.感知教材中的故事或事例,并适当扩充事实,给学生以刺激。 2.感性概括。这是一种低级的概括形式,即从列举的具体事例中找出共同点。 3.理性抽象。在感性概括的基础上进行,主要是让学生抽取、领悟和把握道德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三)道德概念巩固 主要是运用道德概念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这个环节实际上是道德概念具体化的 过程。随着道德概念的每一次具体化,都会促使对它的理解更丰富、更深刻。 总之,道德概念的建构,要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由抽象到具体,经过多次反 复才能完成。 三、道德概念教学方法 对于道德概念教学,应当选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呢?下面择要介绍几种方法。 (一)响鼓重锤法 道德概念是由词语组成的。它的本质特征,有的就凝结在关键性词语中,如在“做事要有始有终”这个概 念中,关键词是一个“终”字。它点明了做一件事情不要半途而废,要做完做好。采用“响鼓重锤法”,就是 抓住这个“终”字,加大力度进行剖析,让学生以此为突破口,进一步领略该概念的内涵。 (二)情理协同法 道德概念由外而内移入学生头脑,既是主体道德思维的成果,也是学生情感选择的结果。表达道德概念的 词,一般带有赞扬、喜爱或贬斥、憎恨的感情色彩,既然评价性因素渗入到了道德概念中,学生在感受、理解 和接纳它时,就必须有相应的情感投入。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的协同作用。如教学 “管得住自己”的概念,除了要启动认知因素,让学生获得“该做的,即使自己不愿意做,也要坚持做;不该 做的,即使自己很愿意做,也要控制自己不去做”的认识外,还要调动情感因素,使学生从正负方向上得到管 得住自己,就能做好事情、获得愉悦的体验;管不住自己,就会出现过失、心情沮丧的体验。像这样借助认知 因素和情感因素的协同作用,学生才乐意接纳并掌握这个概念。 (三)讨论辨析法 对于比较复杂的道德概念,可围绕设定的问题,让学生自主讨论,既“辨”又“析”,教师则伺机点拨, 以追索出道德概念的内涵。例如,“助人为乐”概念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1.(引言)今天,老师先和同学们讨论一位老大爷三次过马路的事。 2.学生按照具体情况对教师设定的问题讨论辨析: (1)双目失明的老大爷,第一次要过马路,李丽同学站在老大爷身旁,正与一个人讲话。老大爷说:“ 请说话的这位小朋友,扶我过马路,好吗?”李丽同学满口答应,并迅速将老大爷搀扶过了马路。老大爷向李 丽道谢。李丽说:“不用谢,我应该主动地帮您。” (2)学生发言(略) (3)双目失明的老大爷第二次过马路,魏铭站在老大爷身边,魏铭想,这是一个机会,我把大爷搀扶过 去,肯定会得到老师的表扬。魏铭的想法对不对? (4)学生发言(略) (5)双目失明的老大爷第三次过马路,冯星同学站在老大爷身旁。他赶忙上前搀扶大爷过了马路。老大 爷向冯星道谢,冯星说:“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他在作文中写道:“我伴盲人老大爷安全过了马路, 心里感到舒服和快乐。” 请同学们讲讲:冯星为什么要帮助老大爷,他帮助别人后有什么感受? (6)学生发言(略) 3.(教师借助反馈信息,对同学的讨论进行小结)魏铭是为了图表扬才帮助人,这不好。李丽是应别人 请求,才帮助人的,不是主动的。冯星是主动助人,当别人因获得帮助而克服了困难,他感到快乐。 4.(抽象)通过这次讨论辨析,我们明确了帮助别人 的目的,既不是为了得到报答和求助对方,也不是 为受到表扬和奖励,而是为了解决别人的困难。只要能帮助别人解决困难,就是最大的安慰和快乐,这是非常 崇高的精神境界。我们要从这个高度领会“助人为乐”的含义。 这个案例借助情境系列题,让学生讨论辨析,通过一层层“剥皮”,一层层“过渡”后,学生就能把握道 德概念的本质特征。 四、道德概念教学要强化运用 注重实践性,是道德概念教学的又一特点。俗话说:经常用的钥匙才是光闪闪的。学生对道德概念的理解 和掌握,只有在运用中才能巩固、迁移和活化。 怎样增强道德概念运用的密度和力度呢?主要靠训练。这就需要教师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设计类型一般 有三种:其一是“变式”练习,即环绕某一道德概念,向学生呈现形式上有变化、而本质属性不变的问题。借 助这类练习,可以让学生加深对道德概念的理解。其二是“反例”练习。即环绕某一道德概念,向学生呈现形 式相似而本质属性有别的问题,借助这类“似是而非”的练习,可以让学生把握道德概念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 属性。三是对概念间易混点的辨析,如对于“刻苦学习”与“主动学习”这两个既有紧密联系又有一定区别的 概念,学生容易产生混淆。为了区分两者的内涵,教师精心编制了一个选择题: 请你从题后的几个备选答案中,选择出正确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 1.读书、做作业不用别人督促,落下的功课自己补上。这是具有________精神的表现。 (A.刻苦学习 B.主动学习) 2.夏天的蚊虫很多,努努同学把脚放在装满水的脚盆里,目的是防虫蚊,为的是多读一会儿书。这是具 有________精神的表现。 (A.刻苦学习 B.主动学习) 通过练习,显化区别,学生会进一步加深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明确“刻苦学习”的侧重点是刻苦认真, 而主动学习的内涵则是强调学习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以上谈了道德概念的分年段教学水平,概念教学的基本程序、教学方法以及道德概念的运用等问题。加强 道德概念教学,是落实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发展学生道德思维能力的需要,同时又是思想品德课教学论中需 要突破的一个问题。因此,我们应加大研究力度,为继续探索、寻觅道德概念教学的客观规律而努力。 思想品德论文: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积极性 思想品德课是让学生把握道德认知的重要途径,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将德育知识等同于一般学科知识,进行简单化的灌输和传授,忽视了学生的情绪感受和情感品质在道德内化过程中的作用,使思想品德课不能达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增强自主意识,提高学生的行为能力的目的。因此教师应根据思品课的教育主题和教学内容,模拟课文中描述的情境,运用电教煤体教学手段再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现实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换位,入境感受,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 电教媒体、图音生动,增强实效 幻灯是小学最常见、最普通的教学媒体。采用幻灯片进行教学,可提供形象生动的画面,加深理解知识。教师要利用幻灯片结合课文,引导学生看图,展开联想、再现情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从而理解其中的道理。如:《改革开放普新篇》采用幻灯片展示深圳高楼林立图,学生脑海中就建立了深圳城市繁荣景象,老师再从一个边陲小镇怎样崛起为一个经济特区进行描述,学生就能感到改革开放的成果,认识到总设计师邓小平的伟大。 录音机是每个班的必备品,利用录音范读课文、讲故事,能向学生提供生动的形象语言,烘托气氛,把学生带入到情景之中。总之教学中在关键处,利用媒体,帮助学生建立表象,教学内容就能得到充分的展示,使教学重点形象鲜明地浮现于学生脑海之中,抓住学生注意力,促使学生认真听课,使思想品德课学文明理达到实效。 二、电教媒体、加大信息, 加深理解 多媒体计算机将课前输入的文字、图片、等资料显示出来,既为教师节省大量的时间,又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学生通过计算机生动、形象的画面的演示,达到形象化、具体化目的,使学生头脑中建立起清晰、完整、具体的事物现象,从而加深对事物的理解,拓宽了知识面,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就有更多的时间参与教学活动,使思品教学落到实处。如《保护环境》通过计算机演示,恶劣的环境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滔滔的洪水冲毁粮田,冲垮房屋;沙尘暴侵袭北京,天变颜色,满街黄沙,人们在沙暴中艰难的行走。。。。。。实情实景促使学生懂得保护环境的意义,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和责任感,积极参加环保活动。 三、 电教媒体,营造情景,最具感力 电教媒体的运用,集音画于一体,灵活、形象,情境逼真,它能揭示教材的内涵,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能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多媒体教育技术的运用最具感力,往往传知、冶情、明理、能一气呵成。如《祖国一定要统一》利用电视机播放《国歌》激情,用多媒体播放《近代中国的屈辱史》知史,播放香港、澳门回归的实况录像,揭示教材的内涵,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学生感受到祖国的领土不可分割,实现祖国统一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多媒体教学,不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使学生通过多媒体教学方式扩大眼界、丰富知识、发展想象力,同时也掌握现代化学习手段。 思想品德论文:思想品德课新课导入艺术例谈 一、创境育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情感的引发,往往与一定的情景有关,情感受外部环境和气氛的影响。开课时,应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气氛,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情景交融,导入新课。如《珍惜劳动成果》一课,老师让学生和着《锄禾》乐曲轻轻吟唱,并配上锄禾动作,在看、听、唱、演中师生共同体会“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意境,在情感共鸣中,板书课题。这样,用一段音乐、歌曲等,创境育情,把学生引入“佳”境,增强讲课的感染力。 二、开门见山 如教《我是中国人》一课,老师这样开头:“母亲,生育我,哺育我成长,是人世间最亲近、最可爱的人,我们都爱自己的母亲,中国,是我们伟大的祖国,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母亲,祖国母亲养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都热爱自己的祖国母亲,我们要为祖国母亲争光,为中华民族争气,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板书课题。这种直截了当谈主题的开头艺术称之为“开门见山”,它使学生思维迅速定向,明确教学目的,进入主题探求,一般用于新课或一册新教科书的教学开始。 三、设疑导思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课一开讲,老师提出疑问,使学生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下,启迪他们积极思考,导入新课。如教《真正的好朋友》一课,老师问:每个人都有好朋友,当你发现好朋友做错了事时,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呢?怎样做才算是真正的好朋友呢?是啊,这个问题提到学,生心里去了,学生急于知道怎么做才是对的。设疑导思,激发学生求知欲,相机板书课题,让学生满怀热情地投入学习。老师是教学的引路人,不断地揭示知识的新矛盾,摆在学生面前,使他们疑中思,“山重水复疑无路”,思而明,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四、朗读导入 “当你背上书包高高兴兴上学的时候,当节假日你同爸爸妈妈愉快地去公园游玩的时候,你可曾想到:是谁日日夜夜地守卫在祖国的边境线上,使我们能够安安静静地学习和生活?是我们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解放军!”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诵,深深地吸引了学生,学生入境生情,老师板书课题。这种朗诵句段、诗文、名人名言等的方法形象、生动,学生容易接受,导入新课,水到渠成,恰到好处。 五、图像激趣 新教材图文并茂,我们应充分发挥课文插图作用,看图导入新课,或利用电化教学,让插图“活”起来,制作幻灯片,配上解释词,生动形象地再现插图,吸引学生,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在学生处于最佳学习状态下,板书课题。 六、直观启示 实物、实验等能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出示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实物或实验等,有利教学,导入自然。如教《要珍惜劳动成果》一课,老师带来一个大包,装的都是学生平时扔掉的纸笔、本子等,一件件展示在讲台上,学生望着这一大堆被浪费的学习用品,惊讶极了。老师抓住学生内疚心理板书课题,引导讨论:劳动成果来之不易,为什么要珍惜?怎样珍惜?平时我们还搜集自编了一些微型小品,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在课堂里即兴表演,这种方法直观性强,气氛活跃热烈,对学生思维积极性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七、故事诱导 针对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老师搜集、编写有针对性的故事、典故、寓言等,使学生在专心致志的听讲中,初步领会本节课要讲的内容,引人入胜。 八、温故知新 如教《孝敬父母》一课时,让学生回忆一、二年级时学习的内容“要爱父母,听父母的话,对父母有礼貌”等,通过温习导出今天学习的课题“孝敬父母”,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敬爱父母,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懂得关心体贴父母。这样温故知新,自然贴切,通过回顾低年级的学习,导入新课学习,既是复习巩固旧知,又引发了对新知的积极思维,加深道德内化。 思想品德论文:思想品德教育“五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繁荣、深化,社会上的腐改现象对小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带来一些逆向影响。在思想品德教育中,坚持“五个结合”的教育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颇为有效。 一、纵向与横向结合。纵向,就是上级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人才规格的基本任务和要求。横向一是树立身边榜样,即“关心集体”、“助人为乐”、“刻苦学习”、“拾金不昧”等学生模范;二是走向社会,请有特殊贡献的优秀青年、退伍军人、老党员、老干部向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家乡教育。把这两者结合起来,使学生学有榜样,从细小的心灵里孕育为祖国繁荣而发奋进取的良好品质。 二、家庭与学校结合。把儿童培养成祖国的栋梁之才是家长和教师的共同心愿。与家长密切配合可使班主任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其做法有三:1.扬长补短。 与家长谈话在充分肯定学生成绩的基础上,指出存在的问题,以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上进心。2.对品德较差的学生定期与家长联系,不断变换教育方法,做到因人施教。3.学期中间进行学生操行返家,广泛征求家长意见。这样家庭与学校密切配合,就能达到共同的教育目的。 三、课内与课外结合。小学的班主任肩负着既教知识又造就人才的双重任务,因而在完成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内容使学生受到应有的思想教育,也是一条有效途径。比如通过讲《小珊迪》、《年关》等在学生中开展“三对比”,即新旧社会对比、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对比、我与旧中国、资本主义儿童对比,使儿童认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课外,设法为学生创造一 个良好的德育环境,结合儿童的爱好,通过演唱、跳舞等形式歌颂老前辈,歌颂社会主义祖国,歌颂英雄人物,使学生在欢乐中受到教育。 四、显型教育与隐型教育结合。班主任要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不断分析不同时期学生的思想素质。对学生中出现的普遍性、共同性的问题(即显型),通过正面引导,说服教育,召开有针对性的主题班会,使他们真正从思想上解决问题对学生中偷东西,看黄色书刊等问题(即隐型),以个别谈话为主,了解其思想形成的根源,帮助他们提高思想认识及辨别是非的能力。使他们在生活中自觉抵制。 五、言传与身教相结合。身教重于言教,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模仿性强,意志薄弱,缺乏自觉克服困难的能力,在性格上具有极大的可变性。他们需要适应性格发展的环境,同时也需要成人的关照。因之,班主任首先以身作则,成为儿童的表率。其次像父母一样关心爱护他们,衣服破了,给他们缝补,冻了让他们到房子烤火等,这样不仅能消除他们对教师的恐惧心理。而是使他们爱教师、爱学校。 思想品德论文:如何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网络时代:如何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从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谈起 一、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广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于今年4至6月进行了一次网络对青少年影响的调查。本次调查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在校的800名青少年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发现,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青少年上网的时间过长 调查数据表明,青少年的上网时间总的来说是过长的,平均每天上网时间在3至4小时的占18.3%,5至6小时占5.7%,7小时及以上的占4.4%,2小时左右的占21.4%,1小时左右的占21.1%,少于1小时的占29.1%。调查中,当问到您最长一次上网的时间是几小时时,回答9小时的竟占31.8%,5小时至8小时的占25.9%。 调查数据显示,一星期中天天上网的青少年占11.3%。 青少年上网主要是利用课余时间,如下午放学后或晚上,而占用上课时间上网的将近13.5%。 青少年上网的时间过长,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中,给青少年的社会化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 2.青少年上网的内容 青少年上网,主要做些什么呢?调查表明,“查资料/做研究/学习”的占27.3%,“聊天”占27.2%,“玩游戏”占14.6%,“收发电子邮件”占12.5%,“下载歌曲、电影、图片等娱乐内容”占13.9%,“看新闻”占1.8%,也即是说,用于聊天、玩游戏、下载娱乐内容等的比例高达55.7%,超过“查资料”、“收发电子邮件”的39.8%。 在网上,各种各样的信息纷繁复杂,良莠不分地呈现在青少年的面前,使得没有足够辨别能力的青少年较容易受到影响。调查发现,29.9%的青少年在网上看到过一些“与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格格不入的政治言论”,64.8%的青少年玩过网络游戏,而玩过的网络游戏中有暴力和色情内容的占14.3%。 在网上,由于其匿名性,使得一些人缺乏约束力,可以在网上尽情地发泄。调查发现,27.2%的青少年在网上把自己装扮成另外一个人,而在网上实行一些违规行为(如说脏话,施行人身攻击,盗用别人的用户号码或密码,进行智能犯罪等)的青少年占19%,(其中经常占4.1%,偶尔占14.9%),青少年对黑客的态度,崇拜的占6.7%,欣赏的占9.7%,无所谓的占26.7%,厌恶的占56.9%。 在上网时,50.2%的青少年曾经无意中看到含有色情,暴力内容的网页,39.2%的人表示没有看到过,青少年喜欢上网聊天,57.1%的调查对象表示自己在网上有特别聊得来的朋友,表示没有的占42.9%,同时,19.3%的人认为自己曾经跟网友见面。他们在网上认识和交流的主要是与自己年龄相当的人。 3.青少年对上网的态度 调查中,青少年认为使用互联网对学习“利大于弊”的占35.0%,“弊大于利”的占13.9%,“利弊相当”占51.1%,可见,部分青少年已经意识到了过度使用互联网给自己带来的负面影响。 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部分青少年上网时间过长,上网成瘾。从调查结果来看,青少年本人都认为自己有上网成瘾的迹象,并且认为,因为上网影响了自己的学业和正常的人际交往,影响亲子关系。严重的还导致各种心理疾病。 (2)网络上的色情,暴力的内容使青少年深受其害。调查表明,青少年认为人们上网成瘾的原因主要是“网络游戏”,而目前的网络游戏中暴力内容已经在毒害青少年。据了解,很多青少年是接触网络后走向犯罪的,而在押的青少年犯罪者中,有70%左右曾经沉溺于网络游戏。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期,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大量接触游戏中的暴力情节会习以为常,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一些问题往往会想到用游戏里的方式解决。容易产生过激的行为,误入歧途,走上犯罪道路。网络充斥的色情内容,使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极容易受其影响,走向性犯罪的道路。 (3)网络上个体身份的虚拟性、多样性、随意性和隐匿性使部分青少年放纵自己的言论,尽情发泄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具有煽动性,使青少年缺乏社会责任感,容易使青少年受到影响,仇视社会。 二、面对现实的反思 面对网络给青少年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我们的教育和青少年工作者,值得好好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对青少年的教育工作究竟是哪方面出了问题?原因何在? 1.青少年为什么会长时间沉溺于网络 青少年正处于学知识,长身体时期,他们本应该无忧无虑地在学校快乐学习,在社会快乐成长,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很多孩子并不快乐,原因主要有下面几点: (1)学业压力大。现在虽然高考入学率比以前增加了很多,但学生的学业压力是有增无减,在学校以学生的学习成绩论英雄,以考试成绩为标准,很多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在家里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家长的高期望值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来,孩子对学习产生了厌倦,就通过上网来逃避现实生活的压力,感到苦闷,觉得生活没有乐趣。 (2)心理压力烦恼无处宣泄,因此,网络游戏以其虚拟性、隐蔽性和交互性吸引青少年,在这个虚拟世界,青少年能够做很多现实社会规范所不允许的事情,比如结婚、杀人、随意骂人等,可以随心所欲地宣泄。一部分在社会化过程中产生挫败感,不能很好适应社会的青少年就很容易被吸引到网络的虚拟世界中。 (3)家庭教育的缺失。孩子长时间沉迷于网络,很多都是家庭方面出了问题。有些是父母离异,在家里得不到温暖;有的是父母忙于生计,无顾及孩子的心理需求,使孩子觉得孤单,因而上网打发时间,寻求温暖;有的是父母没有掌握科学的教育子女的方法,与子女沟通存在障碍,亲子关系紧张等等。 (4)同辈群体在青少年社会化的过程中弱化。在人的一生中,同辈群体在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现在的城市青少年,大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大都忙于生计没有时间或没有意识与子女多沟通,因此,他们在家中比较孤独。现在城市住的单元套间,邻里之间的孩子也不像过去那样互相来往,社区又缺乏必要的活动场所和设施,孩子们渴望与同龄伙伴交往的愿望只能在网上实现,上网交友,网络聊天,使很多人欲罢不能。 青少年的自制能力较差,当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感到苦闷、孤独时,就会寻找发泄的途径,而网络恰恰能满足青少年这方面的需求。 2.青少年为什么这么容易受网络的影响 青少年从幼儿园、小学开始,学校就向他们灌输各种主流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道德观,然而,现实的情况却是,现在的很多青少年缺乏人生理想和追求,缺乏爱心,缺乏责任感,自私、冷漠。这说明,我们过去在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中出现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过于空洞,教条,没有从日常生活的具体行为习惯做起,缺乏生命教育。 (2) 教师、家长不能以一种平等、对话的方式来引导青少年,而是以一种权威式的灌输方式来教化青少年,使青少年产生逆反心理。不恰当的家庭教育,使得亲子关系紧张、对立,孩子们不愿意听家长“唠叨”式的教育,而更愿望听网友的意见。使老师、家长的教育无法入脑入心。而网络却能以一种平等的、互动的方式满足青少年这方面的需求。 (3)成人社会不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在误导青少年,使青少年深受影响。 (4)缺乏对青少年进行媒介教育。在中国大陆,学校、家庭普遍缺乏对青少年进行媒介教育,面对网络以及其他媒体上的各种良莠不分的信息,青少年不知道如何面对和分辨,极容易受到负面信息的影响。 总之,现行的思想道德教育无论在观念上、具体的做法上都存在着许多不足,因此,当青少年在网络上遇到各种不健康、甚至非法的东西时,缺乏免疫能力,轻易地受到影响。 3.青少年为何这么容易接触到暴力、色情等游戏 对网络缺少有效的监管是目前产生这一社会问题的根本所在,未成年人可随意进出网吧玩游戏,一些游戏软件的开发商缺少必要的社会责任感,为增强游戏的刺激性,不断开发出充斥着暴力、色情的网络游戏。政府的有关职能部门也缺乏对网站的监管,使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垃圾信息和危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内容。 三、网络时代:如何开展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 在网络时代,青少年可以轻而易举地从网络上了解各种各样的信息。因此,他们的知识面广,思维活跃、主体意识较强。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取得成效的话,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改进。 1.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上,更加贴进实际生活 在以往的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着脱离实际的做法,无论是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都要求他们以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作为品德教育的目标,脱离实际,收效甚微。在网络时代,如果我们不进行改进,还是按照以往的做法,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笔者认为,对未成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合格的公民,因此,作为一个现代公民,他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的素质呢? 我们在思想品德教育中,将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如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等内容逐步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笔者从近年来对青少年的研究发现,当前对未成年人思想品德教育,有几点要着重加强。 (1)加强对青少年人文精神的培养,使青少年拥有“精神家园”。鼓励青少年多读书,读好书,通过阅读经典名着,陶冶情操。 (2)强化日常生活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公德意识培养。要让青少年知道怎样做人,懂得做人的基本责任和义务,教育他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学会尊重他人,懂得遵纪守法,具有团队合作的精神等。 (3)生命教育。目前对未成年人进行生命教育尚属起步阶段,很多家长和学校对此还没有足够的认识。让孩子懂得珍惜生命,关爱身边每一个有生命的个体,培养孩子的爱心和对生命的敬畏感。这样,就不会轻易伤害生命,不至于碰到一点挫折时,轻易地结束自己的生命,也不会轻易地受网上流行的“自杀手册”之类的东西的影响。 (4)生存教育。在应该教育的体制下,学校教育的内容大都围绕考试的内容来开展,缺乏对青少年进行素质拓展训练等一类生存教育。家庭教育中,由于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子女过于溺爱和保护,使得青少年懦弱,依赖性强,缺乏毅力,缺乏合作精神等。因此,要多开展户外拓展活动,通过户外拓展活动,磨练青少年的意志,提高他们的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 (5)媒介教育。培养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是媒介教育的核心。加强对青少年进行媒介教育,提高对负面信息的醒觉能力,同时,学会用媒介满足自己的需要,以帮助青少年发展一种认识媒介,建设性使用大众媒介能力,促进自己健康发展。媒介教育是最具建设性的,也是最有效的防止媒介负面影响的方法。 2.在开展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中,要注重应用科学的,人性化的教育手段和方法 (1)在网络时代,开展未成年人的思想品德教育,要改变过去灌输式的,权威式的,教育式的方法和手段,巧用现代媒体和工具,变单纯灌输为平等对话式的教育方式。让青少年多参与社会实践,从实践中去感悟,去体验。 (2)充分利用网络,开展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既然青少年喜爱上网,作为青少年的教育工作者,就应该充分利用网络对青少年的吸引力,来开展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如大力发展青少年教育网站,以生动、丰富的内容来吸引青少年。政府应从政策上支持游戏开发商开发有利于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思想品德,良好的行为习惯的软件,利用游戏对青少年的吸引力来培养他们的优良的道德情操。 3.净化社会风气,整个社会要形成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环境 成人社会要形成一种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只有这样,才能对青少年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全社会要树立科学的成才观,改进对人才的评价标准以及选择人才的机制,使青少年真正从应该教育的重压下解放出来,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满足他们心理与成长的需求。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我们的教育目标要着眼于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而不仅仅是学会知识。 4.改善家庭教育,提高家长教育子女的水平 父母是青少年网络经验形成和改变的最直接影响者,家长教育子女的水平如何,直接影响到子女的健康成长。笔者多年来的研究经验表明,提高家长的素质,改进家长教育子女的方法对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家长要与时俱进,树立科学成长观。对子女长远的发展要有充分的认识,不要急功近利。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家长望子成龙心切,片面地认为只要学习好,考上重点大学,孩子将来的前途就会一片光明。因此,一天到晚逼着孩子学习,给孩子增加了很大的心理压力,使孩子产生厌学心态,觉得生活毫无乐趣,使孩子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或上网成瘾,或离家出走,或自杀等。 (2)家长应改进与子女沟通的方式。21世纪的青少年,他们处于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通过网络,他们获取的信息甚至已经超过了家长,家长的权威性正在逐步丧失。因此,家长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尊重自己的子女,以一种平等的对话方式与子女沟通,了解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各个阶段的特点,关注他们的心理需求和心理健康。 (3)家长要学会电脑,掌握网络知识。最好的办法就是家长和孩子一同上网,引导孩子怎样分辨信息的好坏,怎样进行自我保护。家长如果有时间还可以适当与孩子一起玩游戏,但一定要严格控制孩子上网的时间,每天不宜超过2小时,这样,家长与子女沟通时共同的语言就更多一些。此外,利用过滤软件,避免孩子接触到不良的网络内容也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5.共青团等各级青少年工作机构,积极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在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中,共青团,少先队是可以发挥重要作用的机构。现在的中小学生的生活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室内活动多,户外活动少;模拟体验多,生活体验少;间接体验多,直接体验少。针对这种状况,共青团、少先队可以 组织青少年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素质拓展训练,如深受青少年喜爱的志愿者活动,环保活动,希望工程,青少年户外拓展训练,夏令营等。通过这些活动、训练,培养青少年高尚的情操,良好的道德修养,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此外,利用青少年普遍喜爱上网的特点,组织学生进行网络编程大赛,动漫设计比赛,将青少年从单纯迷恋网络游戏引导到电脑程序设计这方面来。 6.加强社区内青少年工作,活动阵地的建设 青少年除了在学校上学的时间外,寒暑假、节假日大多数时间都在社区里,过去,我们较忽略社区的青少年工作的开展。实际上,加大对社区青少年工作的力度,对培养青少年优良的思想品德是非常必要的。在社区,可以组织青少年参与各种公益活动,如敬老爱老活动、志愿服务、环保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培养青少年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感,社区还可以举办家庭教育讲座,引导家长掌握现代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子女的方法,开展亲子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促进家庭和睦、改善亲子关系,对青少年健康成长非常有帮助。此外,加强社区青少年活动阵地的建设,增加一些体育活动场地,图书馆等,让青少年在课余时间有地方去运动或娱乐,而不至于一个人呆在家里看电视或上网,客观上可以尽量避免青少年上网过多,影响身心健康。 7.加强对网络游戏,网吧的管理 加强对网络的监控、立法的工作,做到“以法治网”、“以技治网”。加强网络立法工作,加强信息网络方面法律的执法力度,加大对现有的网络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同时,应积极研究和充分利用各种技术手段,有效地对上网内容进行监控、过滤纪录,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尽量避免青少年接触到不良或有害的信息,加强对网吧的管理,坚决取缔黑网吧,对现有的网吧加强监控的力度,政府或社会团体可以投资兴办“绿色网吧”,各个学校也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校园网,让青少年在学校里就可以上网,避免他们到网吧里去,通过网络运营进一步的规范化,法制化以及网络环境的逐步净化,将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减少到最小 思想品德论文: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体系的问题和解决策略 一、前言 实践教学是指学校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有计划的为学生开展一定的活动,创造适当的活动情景,通过各种项目和活动形式,利用学生所学习到的知识,指导学生实践为主的各种活动。 思想品德是学校教学改革中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从目前我国思想品德教学的现状来看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例如,思想品德理论教学与学生思想品德实际情况脱节;大部分教师只重视对学生进行理论上的教学,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很多学生在学习思想品德课时,没有充分认识到思想品德课的出发点,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自身的思想觉悟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提高。 二、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原则 1、树立"德育为先"原则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促进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但另一方面,随着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的冲击和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产生了消极作用,甚至有部分学生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抵触情绪。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由于深受"分数至上"、"文凭至上"的社会风气的影响,使得更多学生在对待思想品德课的态度上更加扭曲。因此,在新形势下,加快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就必须树立正确的原则,坚持"教育为先",从思想品德教学的目的和精髓进行教学,充分发挥思想品德教学的作用。 2、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统一原则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每当提及思想品德教育,就会出现抵触和排斥的情绪,究其原因,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脱离是其重要原因。因此,在建设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体系的过程中,必须坚持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相统一的原则,在课堂教学中,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实现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的有机统一,创造性的实现适应性教育,尽快帮助学生确立新的成才目标,有力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使得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做到自省、自律、自觉的实践学习内容,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 3、坚持课堂教学与学生能力培养相统一的原则 在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中,我们往往过分重视对教师教学积极性的发挥,而忽视了学生能力上的培养。建立思想品德实践教学体系,就必须坚持课堂教学与学生能力培养相统一的原则,重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积极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三、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对策 1、提升科学育人理念,培养育人意识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应该以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重在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因此,实践课堂教学的目的应该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为主,提升科学育人理念,在课程设计中努力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生活出发,积极探索与实践相统一的基本原则和理念,紧紧围绕着"人"的发展,用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构建三维目标,明确科学价值取向,提升科学理念。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思想品德教学是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重要科目,作为思想品德教师,更应该完善自身道德素质,加强自身修养,做好学生的引路人。因此,在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培养教师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帮助教师端正教学态度;另一方面,加强教师的师德修养的培养,充分利用信息化和社会的多元化培养教师的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树立正确的教育核心价值。 3、完善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的组织保障 在完善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完善相应的组织保障,一方面,学校应该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负责学生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的实施,为实践教学提供有力的环境和氛围;另一方面,还要成立专门的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联合形成指导小组,制定实践教学计划,有计划、有目的的开展实践教学。同时,努力为思想品德实践教学提供一套科学的、操作性强的制度,制定相应的实践形式、实践成果、成绩与学分等具体的规定,将实践教学落到实处,从而形成一套完善的、科学的运作机制。 思想品德论文: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的创新的问题和策略 创新教育是进行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时展的需要。广大的青少年担负着民族复兴的伟大重任,必须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理念为目标的教育。广大教育工作者要深刻认识到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要适应时代要求,充分发挥本学科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 一、教师要以学生为本,营造创新的教学环境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教师要积极为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发展氛围,促进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发展。 1.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是促进者和指导者,又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合作者和参与者。在言传身教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特点与发展水平,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在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会充分调动自身的有利因素,进行创新性的思考。 2.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充分信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行为。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例如,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将表现人们意志力的愚公移山的故事,放到西部大开发的问题中,让学生进行充分思考,开阔学生的思维空间。教师要将教学活动看做是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探索和进行知识扩展的过程,鼓励学生不断探索与实践,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发展的教学环境。 二、创新教学方式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研究与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是进行创新教育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必然要求。 1.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积极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教学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进行发现和创造。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可以开展小品表演、演讲比赛、主题班会、社会调查、观点辩论等活动。例如,学习“情绪多样性”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感受进行描述与表演;学习网络交往时,可以让学生对上网状况进行调查,并进行分析。通过这些不同的活动,学生能够牢固地掌握知识,并且拓展思维,提高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课堂充盈创新氛围与时代气息。 当前,教学手段多种多样。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感受到现代科技的先进性。这样学生会充满创新的激情与能量,增强创新意识和能力。 3.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促使课堂教学接近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 实际生活是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场所和途径。思想品德课程的主要特点就是关注时事,关注生活,注重从实践中获得信息和知识。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利用正确的方法分析事例和材料,建立新旧知识和材料的联系,培养学生科学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问题的难度,并且问题的设置要面向全体学生,保证所有学生都参与。 三、教师要巧妙利用一般能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学生的创新能力与一般的能力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发展,要将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的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相结合。 1.注重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学生从外界存在的众多信息中,发现自身需要的有价值的问题,并通过信息的收集整理与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能力,并且让学生学会收集与分析信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注重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 辩证思维能力是发展和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和利用矛盾的分析方法,利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认识事物的规律与本质,坚持理论与实践统一,逻辑与历史统一。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很多哲学的思想,为学生进行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条件。因此,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要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进行,使学生认识到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让学生能够利用矛盾的观点及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能力就是将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用于解决实际的问题或指导实践活动的能力。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社会生活实践能力。例如,社会调查能力、社会交际能力、社会参与能力和社会的适应能力等都可以得到锻炼和培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其实就是要求学生运用所学习的知识发现社会上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解决。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应该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相结合,因为只有发挥思考方法的作用,才能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提高学生在实践中的创造性。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深入推行的要求,是时展的必然趋势。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是进行创新教育的重要场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本,建立创新的教学环境,灵活采用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创新教育的开展。 思想品德论文:对思想品德课德育目标的实现策略分析 每个学生都是处在人的社会化的特定阶段上,已不是一张白纸。由于先前的各种影响(家庭教育、社会影响、学校教育、自身实践),学生在接受思想品德课教学之前,已经形成某种固定的、往往不被注意的心理准备状态。积极的态度定势使学生对教学抱有欢迎、信任态度,从而乐于接受所学的知识、理论和道德规范;反之,消极的态度定势则会使学生产生不信任感和厌恶感,形成对教育的顽强的抗拒心理。 初中学生所处的环境和学校任务都发生了变化,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开始发展,但形象认识事物仍占重要地位,学生本身的心理和生理也发生了变化,独立意识增强,但自制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有待提高,社会阅历不丰富,容易受到好奇心和从众心理的影响,往往会受到不良诱惑的影响。 目前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相当普遍地存在以下问题:(1)信息污染;(2)社会上不良事物的影响;(3)家庭教育不力;(4)师生关系障碍;(5)教育中的权力主义;(6)逆反心理;(7)教育体制问题。因此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德育教育目标的实现就有一定的困难了,但只要我们采取适当的方法,这些负面影响是可以克服的。 一、造就全社会的大德育环境和大德育氛围 对于青少年的德育教育不仅仅是学校和思想品德课的任务,是全社会的任务。某些消极现象发生在学校和课堂上,根子却深植于社会的各个角落,只有全社会上上下下都关心和配合青少年的德育教育,才能形成巨大的教育合力。学校只有在这个大环境中,才能积极地发挥作用,在这个大环境中,电影、电视、广播、报刊、书籍等大众传播媒介具有重要作用。 二、实施具有积极影响意义的家庭教育 大量研究证明,人的智力开发和品德的形成,与早期的家庭教育关系极大。一个人早期受到的教育如何,对其一生的发展,往往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教育经验证明,孩子在早期的教育中,只要方法得当,比较容易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但一旦在早期教育中养成某种恶习,进入学校后再进行纠正,则需要付出数倍的劳动未必有效,学生的德育教育如果能真正取得家庭教育的有效配合,必能取得长足的发展。 三、更新教育观念,端正办学思想,变升学教育为素质教育 目前,学校教育中,教育观念落后,办学方向走偏,升学教育统治着大多数校园,德育下降到从属地位,并被狭隘化了,在这个格局中,重智育,轻德育,重认识,轻情感,重强制,轻人格,升学机器无情的压迫着老师和学生们,也强化了教育传统中的权力主义。只有端正办学思想,向素质教育转轨,才能使学校教育更全面、更科学、更和谐。 四、加强思想品德课的说理性 经验证明,学生对思想品德课中的说理部分比较感兴趣,也比较信服。说理与说教相比,他们更倾向于说理,科学的体现、严谨的逻辑、详实的材料、客观的态度、辩证的方法、雄辩的论证能够激发学生求真的欲望,实现由知到信得转变。 五、加强思想品德课的情感性 逆反心理和学生的某些消极的情感体验有关,因此,情感教育是克服逆反心理的重要方法。教育实践中,情感教学的思路有:(1)以理育情。即用高质量的说理教学培育学生的信任感以及追求真理和正义的激情。(2)以情育情。教学不应是冷冰冰、留声机的。教师不仅要用舌头说话,而且要用感情说话,教师把对下一代的爱倾注到教学中,会极大的激发学生的感情共鸣。(3)以境育情。教师应能够巧妙地利用和积极地创设教育情境。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学生的积极情感容易被激发。教育情境是十分多样的,它可以是各类活动,如参观、调查、演讲、辩论等,也可以是一个故事、一则新闻、一个道德两难问题、一句发人深思的警句。如何恰当的选择教育情境,要靠教师的教育机制。(4)以美育情。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创造美、表现美、是实现教学的情感目标的重要手段。理性的力量加美的力量,足以克服任何逆反心理。(5)以真育情。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理要真、情要真,要能够真实现实,敢于剖析生活,越是这样越能取胜,相反,粉饰生活会使学生产生判断事物的教条主义,禁锢他们的思想,使他们产生怀疑主义,不再相信崇高的思想和原则。(6)培育教师威信。教师的威信是影响学生的重要条件,一个品德高尚、知识渊博、造诣高深、平等待人的有威信的教师,即使他走上讲台尚未施教,学生以对他抱有某种信任,一种对他将要讲述的内容的真实性、正确性的信任,而缺少威信的教师受到的逆反心理的抵制就会较多较强些。(7)改善师生关系。亲其师,信其道,放任型和专制型的师生关系很容易导致逆反心理,民主型是唯一可取的师生关系。 六、社会实践启迪法 即通过适当的社会实践活动,搜集分析社会上活生生的事例,及培育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又使学生从中受到启迪和教育,进一步提高德育实效性。当前德育教育的实效不够理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某些社会的影响对学生正确观念的形成产生了负效应,因此有必要指导学生通过适当的社会实践活动,对待外界的影响。运用此法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调查实际前一定要充分准备,拟好调查提纲,明确调查对象、调查方式,所调查实践项目提纲要具有针对性、可行性和方向性。其次,调查实践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最后,调查实践,务必认真组织交流,做好总结,使学生真正有收获。 总之,上述几点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共同构成了一个实现德育目标的动态体系方法。有机的结合教学,恰当的运用,能够使德育工作最优化和德育效果最佳化。 思想品德论文:思想品德课目标教学的概述 目标教学,是一种以教学目标为中心,以教学评价为手段,以反馈--矫正为关键,并以此将教学过程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促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获得最佳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体系 我们将思想品德教学目标确定为道德认知领域,道德情感领域和道德行为领域。各领域的分类如下: (一)道德认知领域 学生对思品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根据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可按由低到高的顺序分为识记、领会、辨析三个层级。 1.识记。“识记”是学习的最低层级的目标。它是指能回忆再现最基本的道德知识的能力,既能答出、背出、写出本课基本道德观点。 2.领会。“领会”是认知领域中教学目标的第二层级,它是指初步理解所学道德知识的基本含意,即能正确地解释或举例说明本课的观点和概念的内涵。领会是最低层次理解,着重于要学生对道德观点或观念了解透彻后,能利用该道德观点和观念与人交换意见。 3.辨析。“辨析”是指将所学道德知识用于某一特定的具体的情景的能力。 换一句话说,就是学生能运用所学的道德知识来判断、分析、评价自己从来接触过的材料中某种道德现象的是与非。辨析是较高层次的理解,着重于把抽象的道德知识运用于适当的情景中,正确地作出结论,解决问题。 道德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编制,我们认为每个知识点的教学目标应当列出其需要达到的学习水平,并用学生的具体行为加以说明。如小学思想品德课第二册第一课《学习礼貌用语》的教学目标,我们是这样表述的:识记:能说出常用的礼貌用语。 领会:1.知道“你好、再见、谢谢、请、对不起、没关系”等日常用语的用法。 2.知道对人说话有礼貌是尊重别人的表现。 3.知道使用礼貌用语对个人、社会有什么好处。 辨析:能辨别礼貌用语的使用是否正确。 (二)道德情感领域 学生在学习思想品德课的过程中,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一种内心体验,并逐步实现道德情感的内化或个性化。道德情感领域包括接受、反应、态度三个层级的目标。 1.接受。“接受”是内化过程的第一层级,是指学生对新课中的学习内容感兴趣,有学习新课的强烈愿望。从教育的角度看,要达到这一层级的目标,就是要吸引学生对学习目标的注意;从评价角度看,需要判断学生是否愿意注意这课学习目标。 2.反应。“反应”是内化过程的第二层级,是指学生对课文中的道德形象或道德现象产生的满意、愉快、喜悦或愤怒、厌恶、悲痛的情绪,这种情绪表现了一种道德感。 3.态度。“态度”是内化过程的第三层级,是指学生将道德感转化为内心的道德需要形成的某种价值观或责任感。 道德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是学生情感内化过程的表象情绪反映,编制道德情感领域的目标时,尽可能地用贴近表象情绪的外显性行为语言来表述,目标才具有可测性。小学思想品德课第二册第一课《学习礼貌用语》的道德情感目标我们是这样表述的:接受:喜欢使用礼貌用语。 反应:体验到使用礼貌用语的好处及喜悦感。 态度:愿意效仿课文中使用礼貌用语的同学的言行,自觉使用礼貌用语。 (三)道德行为领域 1.领悟。指学生能以课文中的道德知识为依据,说出正确的行为方式。 2.模仿。指学生能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进行模仿或操作,并达到正确。 3.习惯。指学生经过反复练习,能按正确的道德行为规则在相应的情景中,自觉、独立地行动,并达到正确。 道德行为领域的教学目标,是学生情感内化程度的集中反映,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目的的具体体现,可测性强。因此在编制造德行为领域的目标时,语言表达要准确、具体。小学思想品德课第二册第一课《学习礼貌用语》的道德行为领域的目标,我们是这样表达的:领悟:知道什么情况下使用“你好、再见、请、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礼貌用语。 模仿: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你好、再见、请、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礼貌语言。 习惯:做到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礼貌用语。 二、编制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 编制教学目标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体现着目标教学的教学思想。 (一)目的性。所谓目的性,就是编制教学目标要以教学大纲及课程的基本要求为标准,以课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为依据来制定教学目标,体现目标的编制为教学目的的达到服务。在编制教学目标时,必须处理好目标与大纲、教材的关系,要体现课时教学知识要求和能力培养的需要。 (二)整体性。所谓整体性,就是在编制教学目标时要遵循由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的逻辑思路来进行,使教学目标体系由学科的总目标到具体实施的课时教学目标,构成一个有序的、联系紧密的目标系统整体以纵向上看,要使教学目标结构化。编制的教学目标相互之间的结构联系要反映教材知识结构的内在联系,使各个单元,各册教材及整个学段的学科教材的教学目标形成一个有机的结构体系。 从横向上看,要使三个领域的教学目标一体化。编制的教学目标必须把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领域统一在一个目标大系统中,发挥目标的整体功能。 (三)适应性。所谓适应性,就是编制教学目标必须着眼全体学生的发展,能最大限度地适应不同程度的学生的需要。设计教学目标要考虑到学生年龄特点和特殊需要,既不要超过一般发展水平又要促进其发展,防止过高与不及的两种倾向。 (四)可操作性。所谓可操作性,就是编制的教学目标要用简明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紧密结合教材,能综合考虑目标的达成措施和方法,便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握落实。 (五)可测性。所谓可测性,就是编制的教学目标可以分解成几个或几组检测试题,在阶段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测验或其他检测手段加以检查,清晰地表示出学生阶段学习效果及达标程度。 三、思想品德课目标教学程度 思想品德课目标教学必须尊重学生年龄特点,以品德培 养过程的特殊矛盾和品德形成规律为依据。 根据这一规律和教改实验的基本经验,我们设计了思想品德课目标教学五步教学程序,为规范课堂教学提供借鉴。 第一步: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这一步是实施目标的开端,它决定着学生对老师发出信息的情绪,影响着学生对信息接收的直接效果。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揭示课题之前,必须依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恰到好处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题的揭示在自然和谐的乐趣中引出,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 第二步:明确目标,阅读感知。 这一步是指把学习任务明确地告诉学生,使教师教有目标,学生学有方向。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整体感知教材,对教学内容心中有数,形成初步的品德观点、观念,为实现目标作好铺垫。 第三步:实施目标,激情明理。 实施目标是目标教学的重要一环,激情明理是实施目标的重要手段。创设有利于原有的品德向目标规定的品德转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使学生置身于情境活动之中,通过自身内部的矛盾斗争,弄清事理,使原有的品质存矛盾斗争的推动下向目标规定的品德转化。这是促使情感内化的主要方法。 第四步:检测目标,明辨是非。 目标检测,是品德形成过程中的阶段反馈,为调节教学,弥补教学遗漏和错误进行的一次信息诊断。明辨是非是情感内化,由原有品德向规定目标品德转化的较高的层次。通过目标测试,反馈矫正,可使学生更进一步形成正确完善的品德认识及情感体验。此环节主要采取口述回答和书面测试来掌握目标实现的程度。 第三步:评价目标,指导行为。 评价是以一定的价值观为基础,对事物进行的价值判断。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从实现各个具体的教学目标到最终实现总体目标,都要不断地进行评价、反愧矫正,才能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从品德教学的角度讲,评价是对道德观点、道德观念正确与否的有效判断,及时正确的教学评价,从某种意义上讲,直接指导着人的道德行为。因此,思想品德课的目标评价,对学生道德行为的行成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四、思想品德课目标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注意教学目标编制的准确性。 2.描述教学目标的语言一定要具体化。 3.制定的教学目标要有利于导教导学。 4.力戒零效应、负效应及形式主义。 思想品德论文: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快乐"教学 孩子的天性都是好玩、爱动的,快乐的感受是更好地学习的情感基础。在课堂上,我们发现,当学生喜欢某种活动时,他们便会全情投入,还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就必须为孩子创设快乐的学习环境,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兴趣促进学生乐学,达到学习目的,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快乐”教学已经成为当代教育界正深入探讨的最热门课题,近年来,也有丰硕的研究成果见诸报刊。现在我也就自己在新课程实施中所积累的点滴教学经验,谈谈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快乐”教学的一些不成熟想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是对学生宣传“假大空”的套话,进行机械式地灌输,教育效果不理想。那么如何营造“快乐课堂”? 一、 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快乐”教学气氛。 这是政治课堂实行快乐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老师必须勇于抛弃陈旧、迂腐的传统观念,放下唯我独尊的臭架子,不要害怕学生“造反”,来挑战你的权威。让学生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师,老师也有不如学生的地方,师生之间是平等、民主、和谐的,有什么独到的见解可以放胆在课堂上发表。总而言之,师生间平等了,教学才能“快乐”起来。 二、搜集充分的“快乐”素材。 这是思想品德课“快乐”教学的必备条件。“快乐”教学离不开“快乐”的素材,不要等到上课时,临时抱佛脚去瞎编几个。每天都要上课,如何搜集这么多的“快乐”素材呢?这就需要我们平时注意多多积累。搜集素材的途径有很多,只要我们肯用功去做去想。比如细心留意身边或社会中的一些活生生的案例;多看一些书籍、杂志和报纸;上网浏览查阅有关资料;电视、广播等媒体上的获知等等。但有一点都必须做,就是要把获取的信息资料及时记录在案,并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或筛选。 总之生活中有许多的“快乐”的素材,但需要我们不辞辛劳,细心积累,最好是随身携带素材记录本,随时准备记录有用素材。 三、建构“快乐”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乐在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真正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在于学会经营课堂,建构师生、生生交往互动的课堂。经营的主导者是教师,理念是学习方式的转变,途径在于教会学生学习,落脚点则是学生在快乐中发展。 1、创设“快乐”的教学情景。这是进行“快乐”教学的基本方法。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并以其亲身生活实践为基础,从中体验并获得做人的基本道理,真正使学生在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 以人教版思想品德第八册(上)第七课《友好交往礼为先》的教学为例。教师可创设这样一个“快乐”的能调动广大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情景。以下是这堂课教学的简要片段实录:课前,我叫同学们把课桌椅搬至边上,中间空出一块地方设置成一个比赛场地。上课后,我宣布今天要搞一次公关礼仪大赛,最终将根据各参赛同学的表现评出最佳,并授予“公关小姐”或“公关先生”之称号。然后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写有情景考题的纸片放在一个密封箱里,并说明比赛规则:①每位同学均可参赛,先随意抽取情景考题,然后根据考题的要求进行即兴表演;②欢迎其它同学上台客串配角,并允许适当“刁难”参赛选手,以考验选手的礼仪水平;③由同学推选出的5名相对客观公正的同学担任评委,并由评委给参赛对方打分以决定比赛结果。好多同学在听完比赛规则后早已跃跃欲试,5位被推选为评委的同学也已正经八百地坐到了主席台上开始等待参赛者的表演。就这样整堂课在一种非常轻松、欢快的气氛中度过。最后,谁获得最佳已是次要,关键是同学们在“快乐”初中到许多有关礼仪的知识,也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这比教师一个人力竭声嘶说教式的教学效果要好的多。 2、列举“快乐”的教学案例。政治课本中有许多的知识点需要举例说明,才能让学生理解明白。我们在保证合适的前提下尽量选取“有趣”而能发人深省的案例显得尤为重要。往往一个有趣的案例就能引起学生强烈关注,并进行积极思考。浓厚兴趣是学生进行主动有效学习的强大动力。 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课《诚信做人到永远》这课的教学时,我们可选用着名童话故事《木偶奇遇记》里主人公皮诺丘因为经常撒谎而鼻子变长的搞笑故事为素材搞活课堂,从而引发学生对诚信问题的深思,感悟诚信的重要性。 3、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刺激学生的“快乐”神经。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我们的教学增添了亮丽的色彩,它能做到图文并茂,影音具全,给予学生极大的感觉刺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教学效果。同样,我们也可以借助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快乐”教学。 同样是《诚信做人到永远》这一课的教学,可先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欣赏赵本三的着名小品《卖拐》。“快乐”的小品马上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投入到本课焦点话题“诚信”的讨论上来。 4、给予激励性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增强学习的浓厚兴趣。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意识潜藏于每个学生的头脑中,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尊重和保护每一个学生的独创精神。人人都希望被别人赏识,所以在教学中,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老师也要给予充分地肯定,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成功的“快乐”,觉得自己有能力,能胜任,有独创性。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这种“快乐”的激励性的评价,可以使学生从中看到自己的创造天赋,从而使学习兴趣得到加强,激起更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强烈愿望。 四、“快乐”教学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具备以下条件。 1、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具备较强的课堂教学管理能力。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导者,一堂课的教学质量如何,完全取决于课任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最好的剧本假如没有遇到一个好的导演等于白搭。教师就好比导演,一堂课准备的最充分,环节设计的多完美,如果没有一个较强课堂管理能力的老师来把握同样也不会好到哪里去的。我们都有过类似体会,本以为准备十分充分的一堂课上下来却发现根本无法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那是因为我们老师在课堂教学管理中无法正确引导好课堂中“快乐”的气氛,导致“快乐”演变成混乱,无法把持。结果,每个人都“快乐”着自己的“快乐”,课堂基本思路没有按照我们预先设计的思路走,出现教学失控。所以,进行快乐教学还必须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课堂教学管理能力,能够轻松驾驭课堂这架“快乐”马车,不然“快乐”不但没有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相反成了教学活动的混乱制造者。如果是这样,还不如不要所谓的 “快乐”教学。 2、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课前进行充分备课、充分预测、充分研究、知识准备要充足。假如一堂课是一次战争,那备课就是战前的战略准备阶段。大家都知道没有充分的战略战术准备是要打败仗的。所以备好课是关键。 3、要求教师富有个人魅力,比如知识的渊博、富有感染力、亲和力,和较强的责任心。“快乐”教学法是对那些传统的、按部就班的、无所用心的教师是极大挑战和否定,只有高素质的、全副身心投入到教学中的、知识和技能全面的教师才有资格、才有能力采用这种教学方法,胜任这种教学工作。 此外、思想品德课的快乐教学中,我们还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1、切记对“快乐”教学的适度把握,如果“快乐”无度,不注意对“快乐”的及时引导,结果“快乐”会演变成一场灾难,导致教学失控。 2、注意“快乐”素材的适用性。“快乐”教学以快乐为载体来达到学习知识的目的,“快乐”只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而不是为了“快乐”而“快乐”。有些老师不注意对“快乐”素材的适用性把握,全凭心血来潮,不管对本课有关还是无关,想到什么有趣都讲。结果学生是乐了个前府后仰,但却感觉与本课知识无任何关系,有点不知所谓。这样的“快乐”只会被证明是一种哗众取宠而无聊的举止。 3、注意“快乐”后的引导,防止学生乐不思学。有时候,“快乐”的案例是举了,但老师没有加以恰当引导和延伸,结果学生乐不思学,没能及时把“快乐”转化为学习的动机。 总之,挖掘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快乐”因素,让学生在乐初中,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践证明幽默风趣的老师很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可和尊重;而充满欢声和笑语的课堂更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保护学生的创造力。师能在乐中教,生能在乐初中,不亦乐乎!
电力施工建设论文:电力工程建设中输电线路施工质量的技术控制探析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电力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型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现如今,社会生产对电力能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对电力企业来说,输电线路就是电力系统的“血管”,想要推动行业发展就必须要做好电力工程建设工作,加强输电线路施工质量管理。基于此,本文重点探究加强电力工程建设中输电线路施工质量技术控制方法。 【关键词】电力工程;输电线路;施工质量;技术控制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电力能源作为人类应用作为广泛的能源,对人类社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现如今,电力行业已经进入到了改革关键阶段,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电力能源的供给质量,电力行业必须要注重电力工程建设工作。输电线路作为电力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电力工程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但是在电力工程实际施工过程中,由于当今电力系统中都是采用只能发电站,这也给输电线路施工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要针对电力工程建设现状来加强输电线路施工质量技术控制工作,保障电力系统供电的平稳性。 1加强电力工程输电线路施工质量技术控制的意义 在电力行业发展过程中,电力工程作为运输主体,在电力行业发展中有着重要意义,反之,电力企业的管理水平也会直接影响到整个电力工程建设质量好坏。因此,在电力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对电力工程项目施工各个环节进行全面评估,对施工风险进行全面检查,这样才能够保障电力工程的施工质量、效率、安全性。输电线路作为整个电力系统输电载体,是电能传输的重要渠道,通过严格控制输电线路施工质量管理工作能够保障电能传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保障电力系统功能得以实现。因此,在施工中,要求施工企业能够在各个施工环节中实现统筹施工,加强不同部门、不同工种之间的配合,从制度上保障各个项目能够有序开展,降低输电线路施工周期和成本,保障输电线路施工质量以及电力工程整体质量。良好的输电线路施工质量管理制度能够保障项目施工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并且能够帮助企业合理采购物资、合理利用资金,保障电力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电力工程建设中输电线路施工质量的技术控制 2.1输电线路基础工程技术控制 对于电力工程来说,基础施工部分尤为重要,决定着整个电力工程整体建设质量。输电线路基础工程施工能够保障电力传输的平稳性和线路跨越的安全性。因此,要求电力企业能够在正式施工前做好线路施工准备工作,保障输电线路在施工中不会出现质量问题,例如线路杆塔沉陷、变形、位移等,这样才能够为后续电力工程施工奠定基础。在正式开展输电线路施工时,为了能够降低施工中出现意外因素,需要管理人员对施工现场进行严格控制,采用更加严谨的管理方法,提高控制力度,对电力工程设计方案实施标准给予落实,保障各个施工环节都能够符合设计标准。对于电力工程建设来说,混凝土施工环节尤为重要,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需要技术人员指导施工人员进行施工,并做好混凝土浇筑前的技术管理工作,在正式开展混凝土浇筑前,需要综合考虑施工场地的地址条件、水文条件、自然条件,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合理采用浇筑工艺,控制好混凝土的搭配比例,并做好运输工作,这样才能够提高混凝土施工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2杆塔施工技术控制 在输电线路施工过程中,杆塔作为支撑输电线路的重要辅助工程,随输电线路施工质量技术控制中的重要一环。杆塔施工技术控制主要包含两个层面:①杆塔选型工作;②杆塔组合形式。在杆塔选型过程中,可以采用相应的技术手段和施工方法,根据输电线路的实际受力点、维修工作、跨越地区等因素确定类型。在杆塔选型工作完毕后,还需要对输电线路杆塔工程进行组立,需要根据输电线路在设计中的荷载量、容量大小以及周边影响因素,从而采用整体组立、分解组立单独应用或综合应用的形式,这样即可保障杆塔外力能够保持均衡度,最大化发挥杆塔的积极作用。 2.3架线工程施工技术控制 架线工程作为整个输电线路施工中的重要一环,通过分析大量的工程建设实例,可以将架线工程分为准备阶段和放线阶段。①在架线准备阶段控制技术来说,要求施工单位能够做好测量工作以及附件安装工作,保障前期准备工作质量,严格按照施工标准开展架空工程施工;②在放线阶需要以输电线路施工实际情况合理使用拖地展放和站立展放两种架线技术。通过对比分析,在拖地架线过程中,其具备简单、使用效率的特点,但是会存在输电线路磨损较大等问题。而张力展放这种架线技术适应环境的能力相对较强,能够满足不同环境的施工要求,防线效率也更高,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存在施工成本高、机械笨重等缺点。要求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2.4基面环节施工技术控制 在输电线路施工过程中,加强基本处理工作有着重要意义,要求施工单位能够按照设计标准开展基面施工,这也是输电线路施工中的重点所在。对于施工人员来说,需要全力保障基面施工的平衡性和稳定性,降低施工中的安全隐患,如果输电线路在应用过程中出现了损坏问题,就需要对基面开展保护工作,并构建一套全面的养护方案,保障各个质量控制管理措施落实到管理人员身上,这样即可有效控制基面破坏所引发扩大和延伸问题。 2.5光缆线路施工技术控制 随着我国城乡统筹发展进程不断推进,为了能够满足绝大多数地区的用电需求,我国电力工程数量也在不断增多,输电线路架设范围也更加广泛,并延伸到了地势更为复杂的地区,如山区等。在该种情况下,想要保障整个电力系统安全运行,则需要对输电线路开展保护工作。光缆线路工程的技术控制要点就是加强避雷措施,降低雷击对电力系统的影响,在该工程中,除了要根据技术手册对输电线路遭受雷击进行假设,开展熔接、配盘工作,同时也要根据设计标准采用合理的比例饿技术来落实光缆避雷处理工作,最大程度上降低雷击对电力系统的伤害,并在此基础上做好光缆系统接地工作。这样才能够保障整个电力系统的应用寿命。 2.6维护检修施工技术控制 在整个电力系统正常运营当中,为了能够提高电力资源传输的平稳性与安全性,加强电力企业的服务质量,要求电力企业相关部门定期组织技术人员开展检修工作,也就是根据不同输电线路的运行状况,定制合理的日常检修方案,充分考虑线路倒塌、绝缘子脱落、断线、短路、被盗等问题,在日常检修中注意细节性工作。如果整个电力系统正处于停电检修状态,则需要根据线路施工技术标准,强化调度工作,在上级部分审批过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检修工作,并保障检修工作的效率,尽量降低对用户的损失。待到检修工作完毕后,如果没有问题的情况下工作人员不可再次登上的杆塔,后续工作也需要在安全距离范围内记性,保障技术人员的人身安全。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力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为了能够推动我国电力行业发展进程,我们必须要强化电力工程建设工作,其中,输电线路施工质量技术控制工作尤为重要,需要从多个环节进行控制,做好细节性工作,这样才能够提高电力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作者:王彤 单位:吉林省送变电工程公司 电力施工建设论文:电力工程项目施工建设探讨 摘要: 电力工程作为社会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产业支柱之一,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项目施工建设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也成为当前电力企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的施工建设技术对解决电力企业在施工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完善的电力工程项目建设技术能够帮助电力企业有效的克服施工过程中所处的技术困难,从而使电力工程的发展更加平稳和健康。因此,对于电力工程项目施工建设技术的应用研究就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电力工程;施工建设;电力工程技术 0引言 电力工程项目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对于其工程施工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电力工程技术的发展和完善有效的解决了很多电力施工过程中面临的技术难题。在电力工程项目发展方面凸显出重要的意义。 1电力工程项目施工建设技术的意义 企业发展过程中最突出体现的是电力工程项目施工技术的应用。从宏观的建设基础设施角度来看,电力工程技术建设的发展对企业发展目标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在近年以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高新技术的应用以及城镇化建设的扩大,电力工程建设是最基础也是最终要的硬件设施供应。电力工程建设技术必须具有完善的发展理念以及清晰的目标,进而保证项目实施的可靠性。电力工程项目在的施工建设,对于完善电力部门的电力改革和发展要求,提高电力工程在社会建设中的利用程度,完善电力工程的发展结构,巩固电力企业发展目标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但是,就目前我们电力企业的发展情况来看,电力企业在社会化大生产的环境下不断发展壮大,规模也呈现倍数级的增加,电力企业在规划和建设方面却依然存在很多的不足。首先是在施工方案的实施方面,一些方案在实施的过程中因为执行的不彻底、不到位,而导致工程的返工。在方案的制定过程中,设计人员已经将可能出现的特殊情况考虑到方案之中,以此来应对突发情况的出现。但是现场的作业的时候,往往不能按照方案来完全保障计划的落实,导致在出现突发状况时,无法启动应急预案,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其次是因为施工安全管理不到位而导致的不必要人员受伤。施工建设单位出现人员受伤的情况早已经屡见不鲜,究其原因是施工单位对安全作业的重视不够,参与人员自身的安全意识较弱,最终导致安全事故频发。电力工程项目施工建设中,从业人员因过长的工作时间,在监护不完善的情况下作业,导致财产的损失。 2电力工程项目施工建设技术的应用和完善 2.1电力工程项目施工建设技术的应用需要通过完善的管理制度和体系保障 电力工程建设技术的应用和实施能够有效提高电力企业在项目施工建设过程中对重要问题的解决和分析能力,帮助企业划分和明确各管理职责,优化施工作业流程。夯实制度在项目施工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保障项目实施进展的顺利进行。电力工程建设技术的应用和实施应该始终围绕电力企业的发展,通过完善的施工建设技术的应用使得电力企业的发展模式更加符合市场经济建设的要求,帮助企业实现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应该说,电力工程项目建设技术的应用是技术调整和完善的主要程序,只有充分调动了技术应用的全面性和吻合度,才能真正帮助电力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管理制度,确保企业的发展走向正常的发展轨道。 2.2电力工程项目建设技术的应用需要培养和提升专业人员的素质水平 电力工程项目不同于其他的项目,这是一个既注重理论,更以实践操作为基础的复杂科目,因此从业人员需要经过专门的筛选和系统的技术培训。在培训工作人员的过程中,应该注重结合实际的工作案例,配合先进的管理手段。从业人员需要具备不断总结,灵活分析,谨慎操作的优秀品质。对于一线的技术操作人员,必须接受严格的标准作业流程培训,夯实电力工程项目建设作业基础,不断提高自身的岗位技能水平。具备特殊作业环境下的工作能力,电力工程项目企业只有的人才的培养上达到技术应用的水平,才能确保在技术应用于实施的过程顺利畅通。 2.3电力工程项目建设技术的应用需要注重安全运营的有效管理 从电力企业的发展过程可以发现,电力工程项目建设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安全管理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无论在工程进度的哪一个阶段,都应该将安全管理过程作为一项重要的管理内容来抓,把员工的生命安全作为首要的考虑因素纳入管理的体系当中。并以科学发展观作为工程项目建设的主要指导思想,保障工程项目实施的安全进行。电力工程技术的应用在电力企业的发展和实施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推进电力企业健康平稳发展,走向未来的重要助推器。企业的运营和发展基本上离不开电力建设的保障,电力工程项目实施技术的应用也需要跟随企业的发展而不断完善。 2.4电力工程项目建设技术的应用需要注重安全和高效 电力工程项目建设技术的应用目标是做到高效率、低能耗的电力输出,为居民和企业提供高质量的电力服务。因此,在电力工程项目建设中,必须将电力工程建设技术优化作为电力工程的基础项目平台,加强电力工程施工建设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对基础设施建设的目标和电能输出进行合理的监控和统筹。而在技术应用的过程中,应该以建设和适应实际居民和企业要求,进行技术的优化。通过技术评估和质量检验与系统测试等评估手段,对施工建设技术应用的成果进行评估和反馈,做到统筹评估、合理布局,确保整个电力工程施工建设技术的有效实施和应用。电力工程项目建设技术的应用和完善为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电力产业的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结合电力工程技术的实施应用,进行全面的过程控制、质量监控,创新电力工程项目建设技术应用的应用模式,为信息化、科技化的健康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技术支撑。 作者:肖玲 单位:国网河南上蔡县供电公司 电力施工建设论文:电力建设工程中土建施工管理探讨 近年来由于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对电力需求的依赖也在逐年增大,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电力建设工程已经对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1]。在电力建设工程中,土建部分的施工具有资金投入量大、施工技术复杂的特点,并且在施工的过程中极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而产生出这样那样的问题,严重时不仅会影响到电力建设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也会影响到电力建设工程的整体施工质量,因此解决电力建设工程中的土建施工管理问题,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电力企业进行电力建设工程土建施工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1现阶段电力建设工程中土建施工管理中易出现问题的环节 应当看到,在现阶段的电力建设工程中,针对土建施工部分的管理已制定出一系列地相对合理的措施,其中大部分措施已在实际施工管理中得到了验证并取得相当的成效。但不可否认,即使有这样的成绩在前,仍不能掩盖在在电力建设工程施工中的土建施工管理部分仍有一些环节存在问题或缺陷: 1.1人员管理环节 由于电力建设工程的特殊性,在工程项目施工时相对的施工单位的管理人员和项目组人员是固定的,而参与实际施工建设过程的人员却是流动量较大的[2]。且电力建设工程往往规模较大,所以涉及的施工人员量会很大,无形中对施工管理带来困难。另一方面,由于施工人员数量多,而人员素质不一,对新入行的人员还需要进行相应的岗前培训,以确保其可以熟练掌握专业技能,这也会造成人员管理上的复杂和困难。 1.2施工作业环节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很多的电力建设工程施工环境相对较恶劣,且施工技术又往往是很复杂的,在外部施工时受施工场地所处天气、环境的共同影响,如存在连续的高强度作业,则会使参与施工的人员产生疲劳感,故而在这种状态下势必会使施工现场的管理出现难度。 1.3施工安全环节 在实施工程施工过程中,在施工的现场常会存在多部门交叉施工情况,这时由于施工设备多且相对较集中,故而使得安全隐患也较集中存在,导致极易出现安全事故,再加上前文所述的施工人员的素质不一,没有形成较强的安全意识,如果相关的培训再存在缺失,则面对突发事件时不能形成有效的应对,也会造成土建施工的安全问题。 1.4工程配合环节 电力建设工程是一个涉及各分项工程并要求各分项工程互相配合的工程项目,土建施工是其中的一个环节[3]。在电力建设工程中由于土建施工部分与其他普通建设项目存在较大差异(在电力建设工程中土建施工是确保电力设施安全的基础,也是确保电力安全运行的重要保障),故在电力建设工程中往往会对土建施工给予特别多的重视。所以在土建施工管理时要做到并实现与其他电气工程项目的相互配合,确保达到与电气安装项目施工进度的协调一致。但在实际施工时,一旦存在土建施工的不当管理,使土建与电气配合出现偏差,就会影响到电力工程的稳定运行。 2提升电力建设工程中土建施工管理水平的措施 2.1做好土建施工质量管理工作 因为土建工程施工对电力建设工程的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且是确保电力工程项目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基础保障。因此在施工过程中从管理人员到施工人员都要对质量管理有着明确认识并给予重视。即在具体实施电力建设工程时,要对土建施工的管理工作制定出严格的质量管理措施并全员培训宣贯到位,施工中层层把关,及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完善调整土建施工的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对出现的问题制订相应的措施并严格执行,以真正实现对施工质量的全方位管理。 2.2做好土建施工的成本管理工作 成本管理是土建施工管理的根本,这是因为只有做好做到位对土建施工成本的控制,才能真正实现提升土建施工的成本管理,也才能确保土建施工的每一环节都在设计可控方案内。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电力建设工程的施工方首先要对土建施工的成本进行测算和分析,然后根据施工需求,制订出相应奖惩机制,以此来促进土建施工管理的顺利开展[4]。另外在成本测算的基础上,从土建工程的设计、材料采购、验收以及使用等环节,把土建工程施工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最终达到实现收益最大化的目标。 2.3做好土建施工安全管理工作 近几年由于全国用电量每年都在飞速上涨,为此各地方都把加强电力工程项目建设列入重点工作内容中。电力建设工程的施工任务繁重,而在这繁重的施工任务中如何确保土建施工的安全性则显得尤为重要[5]。通过多年的施工实践,想要做好这项工作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一、工程施工前要加强对施工人员以及施工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诸如可以结合相关安全事故的案例,采取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通过这类形式的培训帮助施工人员和施工管理人员树立良性安全生产意识,从而使他们在整个施工过程中能实现严格执行安全管理制度的目的。二、建立并完善相应的监督检查机制。任何制度的制订一旦缺少了后续的监督都不可避免会产生执行上的偏差,对安全生产来说,监督机制的重要性更加强烈。通过前期的安全意识培训,使施工人员和施工管理人员在发现施工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时,会及时通报给相关的负责人,而良好的监督机制可以确保反映的问题得到及时准确的处理,从而为电力建设工程的土建施工工作提供一个安全的施工环境。 2.4加强过程监督监控和安全意识培养 在电力建设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加强施工过程的监督监控和施工、技术人员的安全意识培养,可以有效消灭产生问题的根源。在电力建设工程项目建设中,当有施工人员或现场技术员发现存在问题隐患时,及时响应并上报,就会实现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的目的。同时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加强对施工、技术人员的安全意识培养,真正把安全生产落到实处,以此来保证土建施工管理的有效性。此外,针对施工现场过程中存在的施工作业环节交叉的现状,电力建设工程的承包方在施工前就应做到严格按项目设计标准和施工程序开展作业活动,合理梳理建设环节,减少交叉作业,确保在施工程序中每道工序结束后再进行下道工序,也是提升土建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 3结束语 综上,在电力建设工程中土建施工对整体建设质量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随着我国电力工程建设的发展和进步,土建施工对电力建设工程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和突显,因此在建设过程中,针对土建施工易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通过提高安全、质量意识,合理降低施工成本、减少施工质量问题都是提升电力建设工程中土建施工管理水平的途径。 电力施工建设论文:工程管理系统在电力施工建设的应用 [摘要]电力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有别于传统的建筑施工行业,具有突出的行业特点:资金密集、技术密集、质量安全要求高、配套设备多、协作单位多、建设周期长、建设项目规模小而分散、施工单位素质层次不齐等。因此,在目前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上,建立起一套符合自身特点的工程项目管理体系和具体的操作程序及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由此可进一步加强电力工程项目的管理,提高电力设施建设效益,增强电力企业的竞争力。 [关键词]工程管理;电力;施工建设 1系统建设背景 工程项目管理是以项目为核心,从工程发起开始,贯穿设计、施工、工程验收、项目交付的全过程。本系统是根据前期的调研,并结合了我们对电力行业信息化系统实施经验以及建设施工的经验的总结,因此本系统根据电力施工现行作业情况,再结合对未来愿景规划及发展趋势的理解,就目前电力配网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问题提出见解与信息化规划。工程管理系统主要解决了电力行业工程施工中的以下问题:(1)对各工程项目基本情况的管理,包括合同管理和计划编制等。(2)对配网工程进度的跟踪,实际工程进展情况的管理。(3)对设计、施工、验收各个阶段的信息化管控。(4)对审价、结算和项目的流程审批和办理的监督。(5)对工程项目统计报表分析,为管理人员提供决策支持数据。(6)对项目开工工程量管理和项目竣工完成量管理。(7)对过程管理中的日志进行登记备忘。(8)对工程管理各个环节的设计图纸和工程文档进行管理。(9)实现工程资料的档案标签编制和打印功能。随着企业的不断壮大,我们紧紧围绕市场、效益和利润来经营和管理现代电力企业,希望强化建立以计划管理为龙头,以成本管理为中心,以标准化作业为手段,以信息化平台管理为支撑,以科学的分析为决策依据的电力企业的管理思路。 2实现目标 (1)系统所有界面以简单、实用、适用范围广、易于推广为设计原则。(2)系统操作贴近手工操作模式,简单操作、容易上手。(3)业务流程上动态显示的应用,让管理人员随时查看项目的人、资、物。(4)提高项目监控机制,通过工程项目管理平台让管理层对项目的设计阶段、施工阶段、验收阶段、审价阶段和结算阶段的计划和进度进行有效监控,对各阶段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处理,以保证项目的顺利完工。(5)系统强化内部交流沟通平台,增加工程部人员之间以及工程部和各项目经理的联系。(6)完善权限控制及灵活的人员角色控件系统功能权限,系统中的数据也可以配置用户权限做有选择性的分享。(7)系统扩展性强,系统在设计时预留多个接口及数据库字段,随着电力企业的发展便于系统升级及新增功能。 3系统的主要功能 针对电力企业工程管理的特点,本系统主要实现以下功能。(1)工程设计管理。包括设计单位的管理和设计阶段管理。设计阶段的管理是指项目委托某个设计机构进行设计,委托时间,计划完成时间和实际完成情况的登记。设计单位的管理主要是登记设计单位的基本信息,以便其他项目设计时需要。项目过程信息录入的发起基本是根据项目的实际进程以及管理操作流程来触发的。项目过程中的各个节点通过流程来规范控制。(2)工程计划和BOM材料管理。设定排定工程计划,监督施工单位的施工进度情况。材料管理根据CAD图纸材料清单和材料损耗率计算该基建项目所用的设备和材料类型、清单和各类材料的用量。(3)施工进度管理。主要对施工阶段的进度监控,可以查看完成进度的情况和施工中的暂停情况。施工阶段包括施工方、合同签署情况、开工日期、竣工日期、合同金额、任务下达情况、任务下达时间、施工审批情况、审批时间、施工进度情况、完工率、完工时间等。施工单位管理是指施工单位的基本信息登记,登记施工单位基本信息后,各个工程项目中就可以调用该施工单位的信息。(4)工程验收和竣工管理。主要管理项目阶段验收、整体验收、停工、复工检查等;项目竣工验收资料的管理,以及验收报验进度情况和验收时间;还包括实际工程量管理、审价和结算、委托审价单位或者自行审算实际价格核价、结算审批流程管理等。通过这些功能增强了施工质量和资金流的管控。(5)报表统计分析。主要统计项目中的一些主要数据,并且可以查看整个项目的概况。主要对项目中的一些数据进行计算并且展现出来,并且支持复合表头和EXCEL、PDF导出以及项目的标签打印,并以图示加表格的形式整体展现已有项目的运作情况。其中包括项目的性质、所属机构拥有的项目数以及项目的完成情况。点击图表可以查看详细信息,并且可以根据年份来过滤出需要的数据。 4应用价值 通过工程管理系统的开发,有效降低各类材料(比如电缆、接管、槽钢、防火堵料等资产)的损耗;有效监督施工进展和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有效进行项目成本控制和质量控制。提升电力企业工程施工的信息化管理手段,以提高电力工程项目管理水平,提升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实现电力工程项目的精细化管理。 作者:赵逸人 陈雷 姜志勇 叶铁丰 单位:国网浙江瑞安市供电有限责任公司 电力施工建设论文:电力工程建设中输电线路施工质量控制 1输电线路施工质量控制指标 对于电力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通常从三个层面进行考虑。分别是工程质量,施工管理以及施工文明程度。而技术控制则主要针对前两者。其具体指标可以划分为基础工程控制,杆塔控制,架线方式控制以及质量责任制与质量保证。 2输电线路施工常见的技术问题 2.1线路相位对应问题 在线路架设中,要注意相位之间的对应。尤其是在接线处以及T形接线处。并且,对于相位在线路中的改变状况,以及线路起止端的相位状况要进行深入分析。 2.2导线排列方式问题 对于导线架设中,导线排列方式产生改变之处,例如水平排列与垂直排列之间的转变或者垂直排列与三角形排列之间的转变处,对其转变后线路间距的绝缘效果进行充分考虑。避免因为线路排列方式转变,而引起电气绝缘距离不足的问题。 2.3工程勘探施工问题 输电线路施工中,最先进行的工序就是线路的勘探。由于勘探所得的结果,是施工路线的设计以及图纸设计的主要参考依据,所以对于勘探精度的要求应较为严格。避免因为勘探误差而造成整体设计出现问题。 2.4工程架线施工问题 电力工程建设中,工程架线是其最根本的施工内容。而传统的托地展放架线方式,虽然设备操作较为简单,但在实施过程中导线的磨损程度较为严重,工作效率不能得到保证。而张力展放的方式虽然工作效率较高,但使用成本较高,且机器操作较为复杂。2.5基面积水问题对于山区或者有一定坡度的地域,在进行线路施工时,容易因为地形原因,使得山上或者高处的雨水积聚到基面之上。造成基面因为积水、渗水等情况导致破坏。危害线路以及周边人员安全。 3输电线路施工的技术控制 3.1基础工程控制 为了保障后续工程的建设质量,所以需要对基础建设环节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在施工准备过程中,首先严格审核图纸,对于图纸中出现的问题以及疑点,要与设计人员做好沟通,并且针对这些问题,做好预防的准备。在施工之前,需要对施工中会用到的相关机器设备进行调试,准备好张力机以及牵引机。在电线杆的布设环节,需要对杆间距离使用测距仪进行精确测量。并且在电线杆进行混凝土浇筑以前,要对两杆间距进行二次测量复核。浇筑使用的混凝土材料强度,要符合相关标准。在实际施工之前要做好试件,并对试件进行塌落度测试。电线杆柱在浇筑后的一段时期内,需要对其进行养护。注意拆模时间以及定期加水。如果施工时间是夏季的话,还需要给予适当的遮挡,防止阳光暴晒之下,造成电线杆体开裂情况。而在冬季施工时,则需要给予适当的保温措施,保证混凝土初凝与终凝时间符合要求。在开凿地基时,如果发现当地地质属于软土类型,则需对软土层进行加固。施工中注意对问题以及相关操作进行详细记录,便于问题发生后对深层原因进行分析。 3.2线路杆塔控制 按照受力特点的不同,可以将输电线路的杆塔分为耐张型与直线型两种。为了方便线路维护以及保障电力供应,所以要对杆塔进行合理选择。钢筋混凝土杆常被用于线路搭建较为方便的平地施工中。对于一些跨度较大,或者垂直档距较远的施工,可以选择铁杆塔。在超过110kV以上的高压线路施工中,普通杆塔难以满足线路架设需要,因此常常使用杆塔组。而一旦应用了杆塔组结构的话,在施工的技术控制上,就会出现较多的干扰因素。例如杆塔组中每个杆塔的材质,杆塔的排列组合方式,杆塔组的避雷问题等,都要纳入考虑,将其综合起来对供电线路的施工质量进行分析。 3.3架线施工控制 施工架线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架线前的准备,附件的配置以及导线架设与电线杆之间导线的松弛度控制等几个方面。常见的导线展放方法有两种,分别是托地展放与张力绽放,这两种绽放方式在施工复杂程度以及施工效率上各有局限之处,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需要针对具体的施工问题并结合环境条件对展放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可以将两种方法合并使用,一方面降低施工复杂程度,另一方面提高施工效率。 3.4光缆施工控制 由于光缆之中存有较多的金属物质,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讲,光缆具有吸引雷电的可能。因此,对于光缆的防雷工作一定要得到重视。在施工之前,要对光缆的性能进行检查。标准的光缆盘卷长度应不超过3km。并且光缆在绕曲时,其盘卷半径与光缆外径的比值为15∶1。在施工之中,要有专人来对光缆进行展铺拖拉。防止光缆出现打结现象。注意光缆之间的连接处,保证连接稳固。注意接头处收揽方向,防止因为次序之间出现差错导致光纤变形。 3.5塔脚优化控制 施工地形如果存在较大坡度的话,就会影响到塔杆的高差与地面高差之间的平衡关系。遇到这种情况,通常采用杆塔长脚对应基础柱增高的方式,使得高差恢复平衡状态。如果经过增高处理,仍然不能满足高差平衡要求的话,则需要在杆塔短脚处基面,进行挖方处理。 4总结 综上所述,为了保证电力工程中输电线路的施工质量,本文通过对施工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以及相关技术手段进行分析。并在工程基础施工、工程架线施工、光缆防雷控制,光缆铺展方法以及塔角的优化控制等方面进行探讨。充分做好施工前准备,加大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力度,从而提高工程质量,降低安全风险,为电力设计相关工作提供借鉴。 作者:张来根 单位:新余市水利电力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电力施工建设论文:电力基础建设工程施工论文 1电力基础建设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必要性 1.1电力工程的施工特点 首先,电力工程的施工规模相对较大,工程体积也相对厚重,难以采用流水线的施工方式展开施工,这就导致其施工过程牵涉到更多的复杂影响因素,这些因素增加了控制施工质量的难度。其次,电力工程在施工建设的过程中会和其他工程产生诸多联系,这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施工的具体范围,增加了施工的复杂性。一般情况下,电力工程的施工周期较长,材料、机械、水文、地质、气象、施工工艺、控制工作等因素对施工会产生更大的影响,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电力工程的施工质量控制难度较大,即使出现细小的问题,也会导致质量事故。最后,电力工程施工的一次性特点较为显著,在完成该项工程之后就难以对其进行随意修正或更改,这就容易使日常的质量问题积累成重大的质量事故。 1.2当前电力工程的质量控制问题 首先,工程项目部多为临时筹建,难以充分审核人员素质,导致管理和技术人员的施工合同意识、造价控制意识以及投资效益观念不强,最终就会导致在施工过程中难以保证源源不断的施工附属设备供应,还会导致设备造价的增加。其次,电力工程的建设同时涉及用电和供电公司,在整个工程施工过程中,用电和供电公司起着牵头作用,但这两种公司的工程管理部、财务部和业务部都有本部职责划分,在向供应商支付技术费用和工程款等多个环节存在职能重合现象,可能对正常施工形成阻碍。 2电力基础建设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主要措施 2.1促使质量目标发挥作用 第一,就目标制定工作而言,相关工作人员不仅要将基础质量目标制定出来,同时还要结合施工过程中比较容易遇到的质量通病、一些悬而未决的施工质量问题、还没有被纳入质量控制当中的缺失环节、不具备具体使用说明和经验的新产品应用等来强化目标,从而确保施工人员拥有全面的质量控制理念。第二,要全面开展目标推进工作,一方面,要结合质量控制人员的人数分布情况以及施工过程中发生质量问题的频率来分解目标,使目标具体而清晰,之后再将其分配给相关部门及人员,确保每一项施工质量控制工作都有具体人员负责。另一方面,为了有效推动电力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目标的实现,需要制定出强制性的规章制度,同时还要安排专人进行检查,切实落实各项管控工作。第三,就实现控制目标来说,所有的施工人员,施工专业以及施工工序都要为促使施工质量控制目标的实现而努力。 2.2严格落实施工材料控制工作 第一,具体项目中的工程师和采购工程师要加强双方的交流与沟通,在工程材料采购工作上达成一致,采购人员应该就材料数量、规格以及质量等方面的要求及时地征求项目施工工程人员的意见,工程施工师也要积极主动地将相关数据参考和技术支持提供给采购人员。第二,施工人员和采购人员都需要对材料的质量检测工作负责,根据具体的采购方案展开数目、大小、规格、说明等各种直观的审核,同时还要按照电力工程施工标准的强制性质量要求对展开工程质量检验工作,及时替换或清退不符合质量要求的材料,并做好相关检查的记录工作。第三,就材料的管理来说,在完成材料的各项检测之后,相关的负责人员应该根据每项材料的具体放置要求来展开材料的入库存放工作。 3促使施工质量控制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第一,先进的质量控制理念以及高科技的质量控制手段有利于提高施工质量的管理效率。施工单位不仅要树立先进的电力基础建设工程施工质量管控理念,同时还要引进高科技质量管控手段,综合应用,切实提升施工质量控制水平。第二,施工单位要建立和完善有效的领导责任制以及质量终身责任制,促使施工质量控制工作得到实施。第三,电力工程施工单位要提升电力工程建设人员的整体素质。电力工程是一项技术要求较高的工程,施工技术人员的控制、组织、决策、业务能力及其身体素质和职业道德等都会对工程质量产生影响。所以,施工单位要为施工技术人员提供各个方面的培训,切实提高人员素质,保证施工质量。 作者:敖彪单位:国网湖北省电力公司检修公司 电力施工建设论文:绿色电力建设中绿色施工技术的运用探讨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各种高科技产品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便利的同时也出现各种环境污染的现象。目前,在我国的电力施工中,环境污染特别的严重,特别是在电力使用过程中工业污染很严重,与我国的可持续经济发展相差甚远。在这种情况对于电力的发展提倡绿色施工,要有绿色施工的观念,在节省资源的同时使我国电力应用水平更加的高,更好的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 [关键词]绿色施工;电力建设;运用应用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电力工业也不例外,但是近年来我国电力建设的现状与国家现阶段所提倡的低碳发展目标存在巨大的差距,在电力建设与施工中还存在着诸多浪费资源的现象,对自然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因此,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大背景下,不断研究绿色施工在电力建设中的有效应用与实施意义重大,是我国新时期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1 绿色施工技术的基本概述 1.1 绿色施工的概念 绿色施工主要是指在施工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保证施工质量水平,还需要以节约资源为主。为了节约资源在施工中需要引用先进技术,尽量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绿色施工技术作为绿色电力建设中一个重要阶段,是实现绿色电力的一个关键环节,是施工中必须要引起重视。在当今社会发展中,以经济飞速发展为主要特征,绿色施工在各大工程建设都成为了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名词,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评价环节,必须要引起足够的重视[1]。 1.2 电力建设中绿色施工的内容 绿色施工技术来源于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因此绿色施工主要围绕绿色建设以及可持续发展进行。对于电力建设绿色施工工作来说,其主要内容涉及到整个电力工程的设计、整个电力工程的准备阶段、整体的工程运行阶段,还包括竣工阶段的绿色处理阶段以及电力建设施工完成后建设场地的复原等,在整个工程的施工始末中,施工的整体运行阶段是最重要的部分。 1.3 绿色施工在电力建设中应用的必要性 随着全球环境形势的日益严峻,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渐被应用到社会发展的各行各业中,就电力建设而言,新时代背景下力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主要体现在其绿色施工上。着眼国外发达国家,电力建设中的绿色施工经过长期的研究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科学的体系,正在不断充分发挥其在电力建设中的作用。其体系主要包括电力建设初期阶段的绿色设计、建设中期阶段的绿色施工以及建设末期阶段的绿色评估等。因此根据我国目前的电力建设发展状况来看,实现绿色施工已经成为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同样也是未来电力建设的发展目标。绿色施工技术一方面体现出了施工技术的高水平发展,而另一方面则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全面实行。由此在电力建设中应用绿色施工该技术已是必然趋势[2]。 2 绿色施工在电力建设中的有效应用 首先,绿色施工在电力建设中应用时,需要施工部门为此构建出一系列完善的管理机制。只有通过建立起完善的管理机制,方才能将电力建设中应用绿色施工的要求真正落实。例如由现场项目经理承担第一责任人,其余相关人员更要担负起各自的责任,各个部门都要对自己部门所负责的项目部分绿色施工方案进行严格的监督落实。主要包括电力施工建设初期的绿色施工方案的制定、绿色施工现场的落实,绿色施工管理机制等,层层落实,分工明确,从而在管理层面上为实现电力施工建设中应用绿色施工提供制度保证。在绿色施工中,节能是第一要义。电力施工建设中需要使用大量的机械施工设备进行施工流程操作,因此,对于施工设备的节能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施工中,需要现场施工人员合理科学的控制电能等资源消耗量,减少浪费,降低三废排放量,对于能够回收利用的材料尽量选择重复利用[3]。 其次,就节约材料来讲,工程管理部门须加大对其的重视力度,并安排专业人士负责材料应用计算(电厂的框架结构等)工作。对于某些可循环利用的材料,须注重保护其,以为“多次使用、降本增效”提供有力保障。如此,绿色节材目标便可达成。措施之绿色节水。笔者建议工程管理部门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换句话说,施工阶段及施工环境不同,所采取的措施应不同。例如:进行养护混凝土浇筑时,待完成浇水,混凝土须进行覆盖。此外,安排专人实时监控用水器、供水管道等,以减少或避免出现水浪费现象。措施之保护环境及文明施工。对扬尘加以降低,尽力集中石堆土方,并硬化沙石料场[5]。另外,洒水及覆盖防尘网。于搅拌厂统一搅拌砼工程,运输采用罐车。在实际浇筑中,泵车须对洒落严格控制。一旦发现洒落,施工人员须及时对其进行清理。值得注意是,务必要控制噪声,对噪声去进行合理划分,对高噪声作业时间科学限制,最大限度降低高噪声工作频率,车辆不得随意鸣笛。 第三,在施工中需要节约用地,在具体的施工中相关的施工人员需要进行合理的布置,节约经济成本,就需要占地面积小,在施工中把先关的材料全部放在一个集装箱里,尽量减少永久性占地面积。同时在施工中需要进行文明施工,为了降低灰尘,在相关施工中需要严格按照规定来执行;对砂石材料需要进行严格的控制,施工工艺必须要高[5]。 3 绿色施工效果评价 将绿色施工方法和施工技术应用到绿色电力建设施工中,不仅能实现对整个施工过程的全面管理,还能实现与整个施工场地周边区域和谐相处的目标,并且减少与施工场地周边社区以及生态环境的影响,符合了绿色文明施工、节能减排的可持续发展观。同时对于施工企业来说,减少了电力建设过程中的资本投入,进而提升了企业效益,使企业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处于不败之地。电力建设工程严格按照“绿色施工导则”执行,同时将绿色施工技术广泛的应用到了风力发电厂电力建设中,具体涉及到施工的操作细节、组织管理以及生态生态复垦复原等,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施工效果和绿色建设效果[6]。 4 结束语 在电力建设中实行绿色技术施工有很重大的现实意义,不仅可以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而且能够有效的降低我国能源的总消耗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护环境,减少污染,顺利实施“十二五”节能减排任务,更好的实现我国工业化的发展,真正意义上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因此,相关的施工单位在施工中需要引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在管理中重视绿色施工技术,提高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力,真正造福于人。同时需要不断引进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把这些技术用在我国的电力建设中,能够达到我过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低碳经济发展的需求趋势。最后,绿色电力建设中绿色施工技术要做到贯彻落实,逐步实现全国范围内推广,在技术应用过程中不断提高施工单位的市场竞争力,实现我国电力建设的绿色技术。 电力施工建设论文:电力工程建设中电缆敷设的施工质量管理研究 摘要:随着当前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电力供应在生产和生活中显得越发重要。电缆敷设质量是电力供应的基本保证,目前我国电网的覆盖范围已经得到了快速的扩大,可以为人们提供稳定的电能。文章通过对电力工程建设中电缆敷设的施工质量进行具体分析,就如何更好地实现对电缆敷设质量的有效管理和控制提出了相应的方案。 关键词:电力工程建设;电缆敷设;施工质量管理;电力供应;电力系统 电能是一个国家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发展以及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电能的稳定供应ι缁岬姆⒄挂约叭嗣堑纳活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在进行电网建设的过程中,电缆敷设是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工程,电缆敷设的质量直接决定着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如果电缆敷设出现问题,电网后期的安全运行就没有办法得到保证,轻则出现供电故障,严重的话有可能导致大面积停电事故的出现,甚至会对人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由此就可以看出有效的实现对电缆敷设施工质量管理的重要意义,下面就具体对当前在电缆敷设中常见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1 电缆敷设施工中的要点分析 在电缆敷设施工中,最主要的一个问题就是保证材料的质量,这样才能有效地避免隐患的出现。在施工前期,应该根据实际需要对电缆的类型和材质进行选择,此外还应该强化对电缆以及附件质量方面的保护。电缆主要包含屏蔽层、保护层、电线芯以及绝缘层,在对电缆进行运输和保存的时候,应该借助电缆盘进行,这样才能避免对电缆的损害。在运输的过程中,对于电缆盘的装卸,为了保证绝缘侧免受损害,需要使用吊车进行电缆盘的装卸。保护电缆的时候,应该完全按照电缆的规格、型号进行分类验收管理,不能露天暴晒,不能放置在潮湿的环境中,不能平放。在施工中,应该对电缆接头部分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防止其受潮变质,如果发现电缆存在问题,需要让专业人员进行检查,保证投入施工材料的安全性。 2 当前在电缆敷设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2.1 施工路线确定不够科学 在进行电力工程的施工过程中,路径的选择直接决定着电缆敷设的成本。因此在实际的敷设中,相关单位对路线的选择是相当重视的,但是经常会出现由于一味注重成本的节约。而忽视弯曲不够、水泡以及气温等各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工程按照这一路线进行施工,其后期的正常运行就难以得到保证。所以在实际进行电缆路径的确定时,首先必须保证在后期的运行中安全稳定,还应该按照许可半径规定确定路径;其次,敷设的路线应该方便施工以及维修;最后,敷设范围的选择应该尽可能地避开建设区域。 2.2 截面选择不合理 在进行电缆敷设的施工中,普遍存在对截面的选择没有进行严格的筛选,这样就不能保证电缆的温度在安全的范围内,从而就会导致电压的损失,进而就会导致电力故障的出现。但是在实际的电缆敷设中,在敷设之前都不会对电缆进行相关的检查和试验,这种情况下极有可能导致不符合标准的工程的产生,在后期运行中,其中的问题很快就会暴露出来。 2.3 电缆的中间头以及终端头的质量存在问题 在进行电缆敷设的施工中,电缆中间头以及终端头的质量之间影响着电力工程电缆敷设的质量,根据调查,由于电缆导致的电力故障中,有超过50%都是由于中间头以及终端头导致的,由此就可以看出中间头在电缆工程中的重要性。 2.4 没有对电缆敷设试验引起足够的重视 进行敷设电缆的地区,其周边的环境往往都比较复杂,电缆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面对这种情况,即使已经检测合格的电缆,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下也有可能出现不合格的问题。这就要求在实际的电缆敷设工程完成以后,需要对其进行相关工作的检查,同时还应该进行试验,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使电缆敷设工程的质量得到有效的保证。但是在实际的电缆敷设工程中,许多单位在敷设工程完成以后,都不会进行相关的试验,因为对这一工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给电缆工程埋下了隐患。 3 保证电敷设施工质量的管理途径 3.1 施工前期的控制 要想使电缆敷设的工程质量得到有效的保证,就必须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在进行施工前期,应该对电缆的质量、型号、规格等进行全面的检查,同时还需要注意电缆是否存在破损的情况。认真的阅读设计图,这样才能保证在施工的时候做到心中有数,完全按照施工图纸进行施工,此外还需要按照敷设的要求,将电缆的型号以及种类进行分类,并且将其按照敷设的先后顺序进行编号,这样能够更加方便地进行施工。图1为电缆敷设规范: 3.2 施工路径的选择 对于电缆敷设路径的选择,首先需要确认的一点就是确保能够使用30年,在此基础上,再从路径是否便于施工、安全、经济适用等方面进行考虑,要想使安全运行得到保证,电缆敷设的地区就需要避开地质灾害、腐蚀、高温、污染、潮湿等不利于电缆敷设的环境;施工方面应该从实际的施工以及后期的检查和维修等方面综合考虑;经济适用方面,应该在保证安全运行的前提下,选择最短的路径。 3.3 敷设方式的选择 敷设方式从施工主体方面来区分,可以分为机械敷设和人工敷设两种。利用机械敷设,对电缆的损伤比较小,同时也比较省时省力,但是在施工中,占地面积比较大,而且如果敷设的速度过快,还有可能拉伤电缆,要想避免这种对电缆的拉伤,可以装置防捻器;人工进行敷设,优点在于施工占地面积小,便于对电缆的拖拽,不易使电缆受到磨损。按照敷设的环境,可以将敷设分为架空敷设、直埋敷设以及排管敷设几种方式。当前在实际的电力工程中,常用的有排管敷设和直埋敷设两种。直埋敷设的施工相对比较简单,这种方式多在市区人行道、绿化带以及建筑物的边缘地带使用。在利用直埋方式进行电缆的敷设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电缆弧度不应该小于电缆直径的10倍,对于敷设过程中的转角要把握好,否则就有可能造成电缆的拉伤。此外,应该挖掘横截面为1m2的电缆沟,将其底部的杂质清除干净,然后用软土或者细沙均匀的在上面进行铺设,在敷设电缆的时候,应该确保电缆处于比较松弛的状态,然后用软土或者细沙将其覆盖,为了保证电缆的安全性,还需要加盖水泥保护板。在回填土的时候,回填到一半深度的时候,需要设置电缆标志带,然后对回填的土逐层夯实。对于电缆的转弯处以及接头处要进行电缆标桩的设置,电缆标桩的设置需要保证按照电缆直线部分每隔50~100m进行设置。对于需要穿越公路、道路的部分,应该对电缆采取保护措施,保证电缆的长期安全使用,比如可以使用半径大于等于10cm或者大于电缆外径1.5倍的保护管,在公路两端,保护管需要延长到2m以上,同时对保护管还需要进行防腐处理。对于需要在地下进行并列敷设的情况,为了避免电缆接头之间出现碰撞的情况,可以在电缆接头处用砖头砌成一个砖头井,并且设置相应的托架;排管敷设。排管敷设在电缆的敷设中,在城市中的应用比较多,这种敷设方式需要的通道比较窄,在地形的适应方面比较好,但是也正是因为其占据的位置比较窄,所以就会对电缆的散热造成影响,同时载流量也比较大,在施工的时候,资金投入也比较大。在实际的排管敷设中,电缆的埋设深度必须保证在0.5m左右,基于拖曳以及散热的考虑,排管内径应该是电缆外径1.5倍以上,排管内壁需要打磨光滑,否则就有可能导致电缆在拖曳的过程中对绝缘层的损害。同时还应该每隔150~200m设置工作井。管材需要选择抗冲击、耐腐蚀,能够承受一定压力的材料,这样才能实现对电缆进行有效的保护。 4 结语 综上所述,电缆的敷设是电力工程安全、稳定供电的基础,为了使电力工程能够实现稳定的供电,就必须确保实际的电缆敷设能够按照相关的标准进行,同时还应该对实际的敷设施工加强管理,在设计方面应该保证技术的先进性,同时还应该保证经济适用、安全运行和便于施工和检查、维护。施工的时候,必须保证严格按照相关的设计图纸进行施工,杜绝质量安全隐患的出现。为了保证工程的长期、安全、稳定运行,在工程投入运行以后,还需要对其进行定期的维护、检查,这样才能及时地发现工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并且进行解决,使电力工程中的电缆工程质量得到有效的保证。 电力施工建设论文:浅谈电力工程建设输电线路施工管理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对电力需求越来越高,在电力工程建设中,做好输电线路的施工与管理是整个工程项目建设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整个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输送和分配电能的任务,文章就输电线路施工管理与质量控制的相关问题进行简要的阐述和分析。 关键词:电力工程;输电线路;施工管理 输电线路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对输电线路工程的质量要求比过去更加严格、规范,而电力行业的建筑施工部分是一项多工种、多专业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尤其是具有专业性强、施工难度大、建设周期短等特点,它包括施工测量、土石方工程、基础工程、杆塔工程、架线工程、接地工程等几大部分。要使施工全过程顺利进行,以达到预期的质量目标,就必须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质量控制。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是施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统筹建设施工全过程、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及优化建筑施工管理起到核心作用。 一、输电线路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电力工程施工管理流程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管理人员及大多数工程技术人员,投资效益观念淡薄、缺乏施工合同意识,缺少控制造价方面的基础知识,从而造成设备订货时价格假象控制在概算内,而许多随主机供应的附属设备没有在合同中加以明确,最后则要重新订货采购,结果往往大大突破控制价。 其次,在整个业务管理流程中,供用电技术工程公司是关键,起到了龙头的作用,又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在公司内部与用户电力工程有关的部门有业务部、工程管理部和财务部。财务部负责各用户收取技术咨询费、工程款,向施工单位拨付工程款和向供应商拨付材料款和设备款,作用是十分明确的。其余的两个部门则在电力工程进展的各个阶段分别担当各自的职责,这就出现部门间多次的交接,交接多了会影响到电力工程施工的进展。 最后,在整个业务流程中尚有些欠缺和不完善之处。如在工程施工结束,进行验收后,应组织施工单位进行工程决算,并经审核后,才能向用户收取工程余款和向施工单位、材料供应商和设备供应商支付余款。但是在实际施工管理过程中往往就存在着问题与违规操作。 2.当前影响输电线路安全运行的人为因素及对策 (1)输电线路工程施工占地问题。在输电线路工程施工过程中,占用土地补偿问题以及后来的维护临时占地问题,一直困扰着电力。因此,在电力体制改革过程中,电力企业要面对并且解决日益增多的电力线路占地的法律问题。农村土地属于村集体所有,尚未分田到户时,有关补偿款由村集体统一分配使用,对于农民个人切身利益冲击较小,利益冲突尚不明显。然而在土地经家庭经营承包制改革、分田到户之后,线路占地与农民的利益发生了明显的冲突,特别是对老旧化线路进行维护、改造、改铁塔、移位等工程时,村民往往趁机以必须予以补偿为理由,阻挠、拖延施工,给电力企业造成了阻碍。 (2)输电线路被盗窃、破坏等问题。近年来,因盗窃造成的电力设施破坏案件逐年增多,其中农网设施被盗突出,而且,电力设施盗窃现象已从个人作案到团伙作案,甚至形成了偷窃、窝赃、运输、销赃一条龙。尤其是农网改造完成后,由于农网财产所有权的变更,乡村不愿意投入过多人力、物力参与电网管理,造成电力设施被盗案件日益严重。对一些欠发达的乡村来说,电力设施被盗后由于短时间内无法筹集资金及时修复,不但人樵黾恿伺┟袢褐诘母旱#更给农村和农民造成了更大的经济损失。近年来,各类工业园区大规模地开发建设,城区道路及相关基础设施改造工程相继破土动工,于是因施工过程中的种种疏漏,造成外力破坏电网停电事故不断发生。 (3)输电线路下种植树木。树线矛盾也一直是困扰供电部门的头痛问题。近年来,各乡镇政府鼓励农民发展林业种植创收,不考虑线下安全通道问题,大面积的线下违章种树逐年递增,由于树木造成接地跳闸停电,影响了正常的供电秩序。当电力高压线和树木之间的距离超过规定的安全距离,高压线就会对树木放电。如果雨天或空气湿度过大,在高压作用下,树木就会成为导电体,对树木周围的建筑、设备、人员和地下管线都会构成危害,并可能造成重大设备、人身伤亡事故。 二、施工管理目的和主要内容 1.施工管理目的 输电线路施工管理的目的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确保工程安全;二是确保工程质量;三是提高效率缩短工期:四是投资控制。工程施工管理的目标应当全面贯彻“节约投资、提高效益的原则。 2.施工管理的主要内容 (1)认真组织图纸会审和技术交底。设计图纸是工程建设施工的具体依据。在开工前,建设单位应组织设计、监理、施工等各参建单位认真的进行图纸会审。使各方掌握图纸的设计意图、工艺流程、施工方法及工程质量要求,及时发现问题和提出建议,使图纸上的问题在施工之前纠正补充。图纸会审要抓住重点.首先看设计是否满足使用要求;其次是结构选型及设计方案是否经济合理和施工现场能否满足施工需要。 (2)严格审查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施工组织设计是指导施工全过程的技术文件,是施工图实施的具体措施。它通过对施工准备、施工组织、施工技术、施工经济等进行全面、严密的组织计划,指导施工活动,从而达到加快施工进度、缩短施工周期、降低损耗、节约投资、提高经济效益,最终体现基本建设投资效果的目的。 三、加强施工管理的方法措施 1.确保工程安全和质量 应当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工程安全工程质量的方针政策和各项技术标准、施工规范和技术规程应当组织贯彻保证工程安全、工程质量的各项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应当制订保证工程安全、工程质量的技术措施。应当在施工过程中严格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对工程安全的检查和工程质量的评定。 2.提高效率缩短工期 对于建设单位进行施工管理来说,应与施工单位主动配合,积极协作。实质上,缩短工期等于使工程建设投资提前受益,对双方有利。 四、结束语 “安全、质量、工期、投资”是工程施工管理的四大核心内容,应当始终贯穿于工程从施工准备到交付使用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工程所有的环节、工程的各个分部分项,都必须按照运用国家相关规程规范与工程实际特点相结合的原则加强管理、灵活运用,从而在总体上提高电网的建设水平。 电力施工建设论文:提升电力施工企业软实力建设研究 摘要:企业软实力是相对于企业资金、厂房、人员、产品、装备等硬实力而言的无形力量,是企业在长期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企业文化、核心知识产权及社会品牌所彰显出来的感召力、凝聚力、亲和力和竞争力。当前,经济全球化方兴未艾,企业单纯的依靠技术产品独步市场已成历史,企业要实现长远发展,还要依靠企业独特的文化理念、社会品牌、企业形象等去影响企业利益相关者的意识形态及心灵,赢得他们的价值认同,从而占领市场,保持企业持续发展的能力。经济新常态下,如何提高企业的软实力,增强核心竞争力,是当下电力施工企业必须着重思考、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 关键词:软实力;经济新常态;电力施工企业;竞争力 一、企业软实力的基本内涵 软实力(Soft Power)最初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在其相互依存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按照他的观点,软实力是一种能力,能通过吸引力而非威逼或利诱达到目的,是一国综合实力中除传统的、基于军事和经济实力的硬实力之外的另一组成部分。这一概念的提出,明确了软实力的重要价值,将它提高到了与传统的硬实力同等甚至比其更为重要的位置。 企业软实力是相对硬实力而言的非物化要素。硬实力是以物化形式存在的要素,是衡量企业做大做强的客观标准,例如:企业设施、资本、人员、经济规模等。而软实力是整合和使用硬实力的能力,是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撑要素,是最终实现企业运营效能最大化的关键能力。 在企业中,与硬实力相对的软实力要素有两个,分别为人(管理主体)和事(管理活动,即客体),人分为决策者与管理者,事则区分有形和无形,因此,企业软实力6力模型即以两大要素为坐标轴绘制而成,主要表现为源动力、感召力、规划力、共识力、执行力、管控力六大能力的协调联动。(见图1) (一)源动力 c决策者有关的无形管理。企业家的自我追求、自我超越以及企业家对核心团队的建设与机制设计,构成了企业能否基业长青的动力源与核心命脉。 (二)规划力 与决策者有关的有形管理。企业家对未来形势的预见能力,对长远目标的系统规划和各种资源的整合能力,是企业长治久安的基本保证。 (三)感召力 与执行者有关的无形管理。感召力是感染和号召企业人及相关利益群体为共同的事业信仰而前行的能力。在企业内部,它通过凝聚人心,驾驭人性,塑造员工行为,并以其强烈的感染力和号召力,促使员工自动自发的为实现共同愿景而努力的力量;在企业外部,它是通过品牌外延和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形式吸引外部的关注度和认可度,从而提高公信度的力量。 (四)执行力 与执行者有关的有形管理。企业执行力水平直接反映了企业应对变化、融入竞争的综合能力,是企业软实力在竞争第一线的具体体现。企业执行力提升的关键在于企业对于人员基本功的培育和整体执行系统的搭建,两者的和谐匹配,迸发出高效的企业执行力。 (五)共识力 将决策者的梦想变为执行者的理想的无形管理。企业通过组织行为,使团队成员对组织目标和决策消除分歧、达成共识,从而保障企业成员思想统一、行动同步,使大量的灰色“潜规则”转化成量化、透明的“显规则”。 (六)管控力 将决策者的规划变为执行者每天的行动计划的有形管理。针对快速发展中且具备一定规模的大中型企业,如何有效管控企业运营过程?如何确保企业绕开快速发展中的“失序、失调、失衡、失续”的四大陷阱?企业管控力,从实用型的管控工具切入,找准发力点,把握关键点,提升企业经营安全系数。 企业若拥有这些能力,将呈现出管理高效、内部和谐、业绩卓越的状态。同时,在行业中具有领导地位,在社会中享有良好的品牌美誉度、公信度,从而成为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经济发展,受人尊敬的企业。 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从长远来看,软实力甚至比硬实力更具有持久性和影响力。国家软实力主要由文化和经济元素构成,而企业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中的核心内容和基础。由此说明,培育企业软实力的目的,不仅可以提高企业当前的竞争力、生存能力和兴旺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提升国家的软实力。 二、企业软实力的基本特征 企业软实力具有价值性、独特性、难以复制性等主要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企业软实力建设是企业生存与竞争成败的关键因素。 (一)价值性 软实力是一种资本或资产,企业对软实力进行投资,可获得价值回报。在企业内部,企业软实力能够降低沟通成本、提高效率和创造价值;在企业外部,企业软实力能够实现企业对客户所特别注重的价值,能给企业的目标客户带来独特的价值和利益。 (二)独特性 企业的软实力具有自己的特色,企业软实力的独特性,决定了企业之间的异质性和效率差异性,它是解决一个企业是否具有竞争优势和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三)难以复制性 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既包括硬实力,也包括软实力。硬实力获得非常容易,但要复制一个企业软实力则非常困难。企业软实力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与企业相伴而生,具有典型的路径依赖,尽管其他企业可以学习和借鉴,但其本质难以模仿和复制。 (四)动态性 企业的软实力并非一成不变,它与一定时期的企业资源和硬实力等变量高度相关。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化、市场需求的改变,以及企业资源和硬实力的变化,企业软实力也必然发生动态演变,企业软实力是企业获取和占有资源并使自身硬实力获得积累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它具有动态性。 三、提升电力施工企业软实力建设的必要性 企业软实力的形成机理表现为:在企业内部,软实力作为源动力,充分凝聚企业团队中每一个员工的智慧,发挥其创造力,释放其潜能,从而达到增强企业团队创造力,提高企业整体战斗力和素质的目的;在企业外部,通过大量生动形象、具体扎实的工作,对公众利益,生态环境,社会进步,积极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提高企业的公信度、美誉度,从而达到外塑形象的目的。 提升电力施工企业软实力,是应对全球化竞争的现实需要。“十三五”期间,中国将从“商品输出”阶段转入“资本输出”阶段,中国企业“走出去”进入第三阶段发展时期。中国企业家和管理专家指出,中国企业的硬件和世界一流企业的差距不大,但软件、软实力却仍然差距很大,而且关键技术缺失、品牌附加值低、绿色发展滞后等问题依然非常突出。从长远来看,软实力甚至比硬实力更具有持久性和影响力。电力施工企业要想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赢得先机,就必须把软实力建设作为重要课题进行研究,补齐短板,进而推动电力施工企业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 提升电力施工企业软实力,是推进企业深化改革的客观需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数据显示,国资委旗下共有112家央企,分为公益类和商业类,央企将在分类基础上进行大规模兼并重组,数量进一步缩减至40家。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到2020年,基本完成国有企业的公司制改建。在这种持续改革重组中,企业能不能形成凝聚力和新的竞争力,最核心最难的就是企业文化整合,就在于能不能真正形成共同的企业文化和文化软实力。另外,我国企业用工形式也从过去单一的固定工,变为固定、无固定期限以及社会化临时用工等多种用工方式并存。企业中社会招聘人员、市场化用工比例在逐年上升,这类员工进入企业时间短,变换比较快,也有一个文化逐渐融入问题。因此,建设企业文化软实力的任务非常艰巨。 提升电力施工企业软实力,是推进企业管理提升的内在需要。由于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增速放缓的“新常态”,中国企业要适应经济增速从高速转向中高速,经济结构从失衡转向优化再平衡,调控从总量宽松、粗放刺激转向总量稳定、预调微调的新运营环境。从2014年中国企业500强公布的数据看,中国500强的收入利润率和净资产利润率连续三年下降,利润增长落后于营业收入和资产增长速度,平均盈利能力甚至不足美国500强企业的一半。国务院国资委提出,要利用三年左右的时间推进国有企业的管理提升。电力施工企业要主动认识新常态、把握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化压力为动力,在逆境中加强管理,降低成本,提高竞争能力、赢利能力和生存能力,作好长期过紧日子的思想准备;只有这样,才能与竞争对手比谁更有坚强的信念和意志,比谁的管理更高一筹,比谁的员工更能吃苦耐劳,也就是比谁的软实力更强大。 四、影响制约电力施工企业软实力关键因素 影响制约电力施工企业软实力发展的关键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硬实力 硬实力是企业软实力的载体。企业硬实力是软实力存在的基础,为软实力的发展提供物质载体。企业的硬实力和软实力都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两者关系十分密切、相辅相成,软实力要靠硬实力支撑,硬实力要靠软实力辅佐。 (二)创新能力 企业的创新能力是指企业根据环境的变化,创造性地采取相应对策,以维护企业的竞争优势。创新有很多种类,无论规模多大、名气多大的企业,要想获得持久发展,都需要新的竞争优势、需要创新。目前,大部分电力施工企业还没有建立起学习型组织,企业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能力还比较弱,创新驱动战略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地。 (三)企业文化 企业的凝聚力、亲和力和影响力来源于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构成企业软实力的主要元素。目前,电力施工企业对企业文化建设认识和重视程度与企业发展需要不同步。一些企业对企业文化的概念不明确、认识有错位,或理解过于狭隘。一些企业重视程度不高,务实程度不够,企业文化建设出现重形式轻内容、重制度轻理念、重物质轻精神的现象。还有一些企业没有把企业文化建设摆在应有的位置,有的企业主要领导投入的精力十分有限,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等等。 (四)企业家的修为 企业家的修为是指企业家的修养、素质、诚信。企业家是建设软实力的主体和源动力,这种“源动力”既不是企业家精神也不是企业家能力,而是企业家的修为。企业家自身的超强自我驱动力和自我完善力,能够激发员工士气,改变员工行为,塑造企业精神,从而打造优秀的企业文化。 五、提升电力施工企业软实力的途径选择 提升电力施工企业软实力的重点工作,要注意抓好以下五个方面: (一)强化软实力建设意识 企业领导干部要正确认识并深刻理解软实力的重要作用,特别是企业高层领导要转变观念,即从只重视企业硬实力向硬实力和软实力并重转变,在企业发展战略中予以整体部署并作为企业日常运行的有机组成部分来抓,把提高企业软实力总体要求融入到企业每个职工的思想和行为中去。各单位、各部门要充分认识自身在企业软实力建设中的职能定位和作用,找准工作切入点,选准目标突破口,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通过一个关键性问题的破解,一项阶段性成果的取得,推动企业软实力的提升。 (二)全面塑造企业品牌形象 品牌是一种形象认知度、感知度、忠诚度,是企业最重要的软实力。如何更好的塑造品牌形象,主要在于:第一,在塑造品牌形象时,要突出与强化自己的差异性。第二,塑造品牌核心价值。品牌的一切传播活动都要围绕品牌核心价值展开进行。电力施工企可通过打造品牌工程、品牌团队、品牌员工等多种方式,提升企业品牌价值。 企业形象指的是人们对企业的总体主观印象,是企业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塑造企业形象,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积极提升企业的内在形象。主要包括:企业精神、社会信誉、服务等方面的形象。第二,塑造企业的外在形象。主要包括:企业办公环境、营业场所环境和员工着装等方面的形象。第三,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电力施工企I要认真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五个”发展理念,积极履行中央企业的经济责任、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第四,积极宣传企业的形象。借助新闻媒体、报纸刊物等有影响力的媒介进行宣传,讲好电建故事,宣传好电建人、电建梦,借以扩大企业的知名度。 (三)重视创新能力建设 创新能力不仅是企业软实力建设的关键所在,更是决定企业未来的决定性因素。电力施工企业要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强化创新驱动战略落实。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使用。 加强学习型企业建设。企业开展学习型组织创建活动,培育适宜组织学习和创新的文化氛围,建立学习型企业的文化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体系。建设软硬兼备的知识管理系统,搭建知识平台,建立员工培训、发展和组织优化机制,建立团队学习机制,打造高绩效的学习型团队。建设全面创新管理体系,培育全员创新理念,加强创新成果的推广与应用,不断增强企业的整体学习力、文化创新力。 (四)培育优秀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支撑企业发展的基础。站在“十三五”新的历史起点,面对机遇和挑战,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是要加强集团文化建设。集团文化具有战略性、主导性、整合性、包容性,为成员企业的文化建设提供指导、规范和发展的空间。二是要加强专项文化建设。在集团核心价值观的统领下,通过专项文化建设,推进集团企业文化具体化。三是要加强基层特色文化建设。基层特色文化建设要突出“特”性,从价值理念体系的构建到文化建设项目的设计,从视觉识别系统的导入到广告、形象的宣传,都应力求实现“本企业化”。四是积极推进“互联网+”企业文化建设行动。使企业文化资源数字化,为企业和员工提供文化服务。五是加强国际化经营跨文化管理。“走出去”的企业,要将自己的文化与所在国文化有机融合。识别文化差异,发展文化认同,进行跨文化融合。 (五)优化资源整合力度 企业是否真正具备软实力,具体体现在企业资源整合的能力和水平上。注入软实力的资源整合最大的特点就是坚韧,具有协同性、可塑性和包容性。 资源整合力是企业软实力作用于硬实力的落脚点,要求企业能够按照一定的文化理念把相关资源要素整合起来,即将企业软实力与硬实力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达到提升企业核心生存力的目的。企业在优化资源整合力度时,一方面,要符合效率原则,就是要明白是否正确的进行资源整合。另一方面,要符合效用原则,就是要明白资源整合是否能够获得正确的成效和作用。资源效益与资源代价是否达到预期的比例关系。 六、结论 “硬实力”有时候可以在短期内获取,而“软实力”只能立足于企业本身,从潜移默化中逐步提升。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下,电力施工企业要着眼长远重视“软实力”,把提升企业软实力作为当前的重点工作。提升企业软实力只要能够做到规划全面、战略正确、投入适度、重点突出,就能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电力施工建设论文:电力工程建设中输电线路施工质量的技术控制 摘 要:电力工程在我国近年来的发展中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其发展速度和发展规模在世界电力工程建设方面占有重要位置,为我国的市场经济建设做出巨大贡献。输电线路的施工建设质量是关系到电力工程项目能够长期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指标,在项目实施中占有决定性作用。该文立足于电力工程项目建设的实际,对项目建设中的输电线路施工质量技术控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革建议。 关键词:电力工程 输电线路 质量控制 技术控制 输电线路是变电站与电能使用者之间的有效连接和传输节点,是整个电力输送过程中最要也是最基础的组成部分,电力工程的施工建设是电力发展的第一环节,良好的输电线路质量能够保证整个电网系统安全有效运行,因此,加强输电线路质量的控制对于电力工程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有效的质量控制能够降低电力工程施工过程的施工风险,保证整个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由于输电线路施工的质量技术控制关系着整个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并且关系着居民的用电质量,因此,在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要做好输电线路的质量控制,解决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通过施工技术手段提高工程施工的质量。 1 输电线路施工质量技术控制在电力工程中的重要性 电力工程建设管理在电力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整个工程的好坏,因此,在电力工程建设中,需要对项目施工的安全进行全面检查,保证工程的工期和工程实施的安全,通过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监管体系提升整个项目管理的质量。将施工的各个环节进行合理统筹,实现各个部门之间的有效配合,从制度上保障整个工程项目的有序开展,通过各个环节的有效配合,减少工程工期,保证工程质量,进而提高工程质量。良好的工程项目管理能够确保施工严格按照图纸进行规划,帮助企业合理使用资金和施工设备,保障工程建筑的经济效益,实现企业工程建设的目标。 2 输电线路施工|量管理的主要内容 电力工程建设中输电线路管理的前提是对图纸的核对,尽可能减少现场施工与图纸之间的差异,确保图纸结构与规范吻合,这是电力项目输电线路能够顺利实施的前提,而在正式的建筑施工前,需要对图纸的内容进行专门的技术分享和交流。对图纸进行审核和交底,分析讨论图纸在设计是否完全符合技术要求和作之业规范,对整个工程项目中涉及的人员配置需求、资金控制与风险评估、流程管理制度等进行综合的评估和完善。从各个环节进行优化,确保施工项目工程的顺利实施。强化现场施工的技术管理和控制,不论是管理监管人员还是现场的施工人员,都应该认真履行自身职责,规范作业流程,保证工程质量,提升整个管理的成效,提前发现潜在风险并有效控制。 3 输电线路施工质量技术控制的要点 输电线路施工需要控制的要点是基于工程施工技术的应用程度,通过先进的设施设备和作业手段,尽可能保障施工成果与设计的预期相一致,对于施工作业周边的地形及土质以及其他地理环境进行详细勘测和调研,及时发现施工建设与设计中存在的差异,进行调整。确保施工建设的一致性,输电线路施工的杆塔建设也是电力线路设施建设的重要部分,需要根据实际的作业环境确定使用杆塔的材质和类型,选择直线型和耐张型等不同的杆塔型号来适应配电环境。同时,在杆塔施工过程中,还要注意清洁和防污以及防雷的工作,并且对于杆塔的强度和硬度应该符合项目施工的具体要求,进而保障整个电力工程建设中输电线路施工的正常运行。对于输电线路施工质量的技术控制是电力系统工程管理的核心要素,需要电力企业在运营管理的过程中做到抓大放小,对核心的技术环节严格要求,从严管控,真正将输电线路施工质量控制在良好范围之内。 4 输电线路施工建设中存在的质量控制问题 电力工程输电线路施工建设的质量控制离不开管理人员的监管,监管人员在对施工建设过程中的作业流程及工序,用料分量等环节进行监督和控制,确保整个施工过程符合相关的作业要求。在输电线路杆塔设计和施工的过程中,很多施工周边的环境非常复杂,尤其是土壤结构和施工现场,很容易导致施工前的勘测错误或者勘测数据偏差较大。这就要求现场监管人员具备良好的业务监管和控制的素养,避免误检和漏检的现象出现。当现场的施工建设人员没有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规范化的操作时,很容易出现质量和安全隐患。现场监管是否到位也体现了电力企业作业的态度,对于复杂的施工现场,要求监管人员全程把握周边的作业环境,了解工程实施需要达到标准和目标,对现场的作业效率和工程质量监管做到心中有数。因此,现场监管人员的职业素养和对工程施工的严格要求,应当成为电力输电线路施工质量监管和控制的重要环节。 5 输电线路施工质量控制的主要手段 杆塔是输电线路施工过程最重要的设施设备之一,不同类型的杆塔在输电线路中扮演的角色也是不同的,每一种杆塔因其特性而承担不同的功能,因此,在输电线路的铺设过程中,施工单位需要选择正确的杆塔型号,并采取合理正确的施工方式,确保施工建设的质量。这就要求输电线路在施工之前对作业环境和项目施工目标有清晰认识,根据实际的施工要求选择合适的杆塔设备,也就是说,电力企业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的工作环境和作业土质,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选择最合适的、最具有经济效益的杆塔,做好工程质量和施工质量之间的平衡。同时,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还应该尽量减少施工作业对于公用土地的占用,比如将杆塔设备建设在道路旁边的绿化带上,而不是单独占用公用的场地,在杆塔搭建过程中,电力企业还应该避免在特殊地段进行输电线路接地装置的布局。在有树木和居民区域通过高位杆塔设备的拉线横跨,并按照法律法规进行必要的安全防护,加强对于现场施工建设的监管和控制,确保施工程序正确,施工过程安全有序,及时发现输电线路铺设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将安全事故风险消除在萌芽之中。最后,电力企业要做到施工项目建设的长治久安,还需要建立自身的项目施工档案制度,对于每一项输电线路施工质量的监管和控制数据,进行详细记录,尤其是现场施工监督数据,通过建立健全施工建设工程档案,对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和环境变化参数进行整理和汇总,为后期的项目施工建设提供数据参考。 6 结语 输电线路施工建设工程主要服务于电力传送,是用户和变电站之间电力传输的通道和纽带,是电力配送环节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尤其是能源战略的实施,电能在国家战略规划中的角色越来越明显,电力系统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尤其是电力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让输电线路的电力容量不断扩大,但是伴随着复杂电力系统的要求,输电线路铺设的难度也越来越高,在输电线路搭建过程中,电力企业遇到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因此,加强电力工程建设中的输电线路的施工质量管理显得尤为重要。电力企业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施工作业规范,有效监控施工流程,确保施工质量,促进电力工程建设平稳、健康发展。 电力施工建设论文:电力建设工程项目施工中的进度管理 【摘 要】 电力建设项目是一项覆盖国民的巨大工程,提高电力工程项目的综合收益对国家经济建设的良好发展有着重大意义,要想提高电力工程项目的综合收益,就必须增强对电力建设项目的进程管理,所以,本文探讨和分析了电力建设项目中工程管理以及施工质量中的难点和重点,并给出了系统性的结论。 【关键词】 电力建设项目 综合收益 探讨 进度管理 1 施工项目中进度管理的意义 电力建设项目中的进度管理覆盖范围大,基本上各行各业都有着电力建设项目的影子,电力建设项目中的进度管理一般意义上是指应以整个电力建设为基础,然后对工程项目中的建设要求、项目规模、投产时间、工程量、方针政策、投入资金、施工环境等多种因素进行各方面的合理规划和具体分析,确定好整个项目的具体施工时间,规划和制定好科学的、合理的进度安排和人员管理,并且在整个电力建设的施工过程中要切实的发挥出各部门、各单位控制、管理、协调以及监督的工作职能,使得整个电力建设项目的施工进度能够得到保证,进度规划能够得到落实,各环节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到底,使得整个电力建设项目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得到全面的体现。 由于电力建设项目中的具体环节和工序显得十分复杂,资金消耗非常大,技术性含量非常高,整个工程的建设时间比较长,如果项目的进度被打乱,安排不科学和合理,很容易导致整个建设项目的工期被延长,而一旦为了赶时间马虎了事,强行施工,又会对整个项目的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对后期的维护与管理成本造成巨大的压力。如果整个电力建设项目的完成时间比预估时间长的多,不仅增加了施工单位的工程成本,也对后期投入使用的收益经济造成一定的损害,由此可以看出,只有在电力建设中强化其项目的进度管理,才能够按时完工或者提前收工,这样不但整个项目的施工质量得到保证,而且还降低了施工方的建设成本,极大的提高了整个电力建设项目的综合收益。 2 施工项目中进度管理的要点 一般在对电力建设项目的进度管理中,常常会受到许多的阻碍和干扰,虽然有一些因素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得到解决,但是有一些问题是无法避免的,而一旦遇到这种情况的话,就需要人们能够对进度管理的难点和要点加以区分和掌控,来最大限度的尽可能的缩小整个项目预期工期与实际工程的偏差和缺陷,降低工程项目的风险和减少不必要的损失。进度管理包含了两大种类,第一种是对风险的调控与管理。比如说技术、自然环境、项目资金、管理经验、社会人文等不同意义上的风险因素,风险因素在某种程度上能够给施工项目的进度带来一定的影响,需要科学的、合理的管理模式来正确的对整个项目进行规划,并且在规划范围之内预备一定的防范措施,使得整个施工项目的进度不被风险因素干扰,有序的保持正常的电力建设,第二种是整体施工项目对局部施工变动的控制以及管理,有时候在具体的施工现场中,局部施工没有按照计划进行项目建设,导致其他环节的项目也必须跟着这个项目一起变动,这样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对整个工程的损害也是非常巨大的。因此在局部施工突然出现变动时,应该冷静的把握形势发展的情况,快速的对整个项目作出相应的调整,尽量使得工程项目的损失能够降到最低。 3 施工项目中进度管理的措施 3.1 明确进度管理的具体内容和目标 只有对整个施工项目的进度管理有着明确的定义和目标,才可能在实施过程中了然于胸,对进度管理内容的熟悉和目标明确也是在进行管理工作时的重要依据以及基础保障。所以在明确进度管理的目标时,首先要对整个工程项目的基本数据做一个详细的了解,然后仔细的分析和研究工程中的布置模式、建设规模、地基处理、地形特点、架设方式、线路长度、资金划拨、投产时间、技术难度等内容信息,这些内容会给管理其他目标时提供一个有力的参考和依据。进度管理的基本内容也需要有一个明确的划分,一般包括了施工项目的具体细则、技术管理、组织安排和经济措施等措施,科学合理的施工计划以及相对应的具体防范措施,是电力建设项目能够正常进行的重要保证。 3.2 制定进度管理的计划 电力建设项目的进度管理需要有一个明确的进度计划安排和科学的进程管理,依照相关部门的职能,制定出相对应的管理方法,打造一个分工明确、管理明确、责任明确的管理模式。其中施工方要全面仔细的分析电力建设项目的整体规模、施工难度、项目标准、施工环境、停电安排,资源配置等情况,合理的选择出项目施工的最佳时期,对项目的每一道工序和环节都要进行科学的配置,比如在电气安装时,应该先根据建设项目的吊装设备、结构支架、试验、调试、敷设电缆、最后试验、对芯接线等工作流程做出合理的工作计划,优先选择经济、高效、经济的工艺和科学技术,争取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的缩小施工的周期,并且在施工过程中要依据实际情况对施工环节做一个适当的改动和调整。为了整个项目规范能够得到具体有效的落实,还应该建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对项目的进度进行督导和检查,使的整个项目不会出现严重的错误。 3.3 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当建设项目的进度管理计划已经制定好以后,除了尽快的落实下去,还应该准备好施工前的工作,为整个电力建设项目的顺利施工提供保障和基础,同时还要要组建专业化的建设队伍,如果整个施工队友的技术水平不高,进度意识也不明确,不仅对项目施工造成影响,还会严重的降低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所以必须对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进度意识进行专业的培训和指导,保证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够达到预期标准。 3.4 选择高效的管理手段 在整个项目施工进度管理中,要合理的选择管理手段,科学的统筹进度安排,有序的保持施工建设,减少或者避免不必要的施工矛盾,使得工程能够顺利的开展。 4 结语 总之,进度管理内容是所有电力建设项目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进度管理与施工质量以及工程造价息息相关,所以在电力工程项目中必须加强进度管理的意识,制定科学合理的计划,并在项目施工过程中落实好,为电力工程能够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打下坚定的基础。 电力施工建设论文:试论电力建设工程中的土建施工管理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电力建设工程土建设计与土建施工技术也随之提高,但仍会出现一些问题,有待去研究、解决。故在本文中主要对电力建设工程中的土建施工管理进行详细的分析与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字:电力建设工程;土建施工;管理 近年来,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对电力工程施工技术的要求也不断增加。对电力管理的思考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在具体施工与管理过程中,受到其技术密集、资源密集、资金密集等特性及工程的设计、设备的制造和物资的采购运输等众多外部因素的制约,电力施工管理工作形势严峻。土建施工技术在电力建设工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电力建设工程的质量与进度在很大程度上都由其决定。而在土建施工过程中存在着种种问题,如施工技术性难度强、环境多变复杂、危险性工作高等众多不可预料的问题。因此,必须落实好项目质量管理要素,严格控制项目施工质量因素,并找出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够更好的促进电力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一、电力建设工程土建管理的现状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建筑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建筑施工企业需要不断加强自身改革,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发展的空间。而在企业工程管理中,土建管理是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必须加强土建施工管理。随着经济的持续增温,电力行业有了较快的发展,电能的使用有了较快的发展,电力资源的发展和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也联系得越来越紧密,一些电力企业的施工量也越来越大。 随着我国电力市场的不断改革,逐渐实现电力行业的市场化。因此,电力企业应该采用有效的管理措施,提高企业土建施工的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一方面,从事土建的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相对有限,素质比较低,安全生产的意识比较薄弱。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应该采用一些措施,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水平。我们可以进行岗前培训,对现场的施工的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尤其是安全生产方面的知识,还要对施工人员进行不定期的安全考核,成绩合格后才能进行工程的施工。另一方面,在电力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不同的科室和部门要进行责任的划分,不同的区域选择相关的责任人,划分不同科室和部门的责任区,每月进行一定的考核,当发生一些问题的时候,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理。同时,随着电力行业逐步实现市场化,企业需要不断对企业的各方面进行改革和调整,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内部不断加强管理,同时还要积极扩展新的市场等,采用不同的措施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在土建工作的过程中,工程的质量安全是电力设施正常运转的前提条件,安生产是实现企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因此,在电力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采用有效的管理措施,提高土建工作的质量,同时,在土建工作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不断对土建工作的管理方式进行改革,提高土建工作的管理效率。 二、当前电力建设工程土建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电力建设企业虽然制定有效的土建施工管理措施,在实际的土建施工管理中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但是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的土建施工的整体质量。 1、作业管理具有复杂性 电力工程的施工条件比较恶劣,同时还比较复杂。一般而言,电力工程的建设是露天进行的,同时还受到雨、雷电的天气的影响;同时由于连续高强度的工作,工作人员容易疲劳;在实际的生产中,施工建设往往是分散的;同一项目的施工现场要进行不同项目的建设,因此,施工的现场比较复杂;电力线路比较分散,增大了管理的负担等,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管理负担和难度。 2、施工队伍的人员管理问题 在电力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人员的管理也是一大问题。在电力企业中,电力施工单位的领导和项目的组织人员往往是固定的,但是项目的建设人员却不是固定的而且流动量比较大,增加了管理的负担和难度,新的施工人员还需要进行一定的培训,保证人员的专业技能。因此,人员的流动能加了企业人员管理的负担和难度。 3、 施工现场存在不少的安全隐患 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安全的问题。在电力工程中的施工现场中,往往是多个部门同时进行施工和建设,一些施工的机械比较多,同时还比较集中,容易发生一些安全事故,同时施工人员的水平有限,安全生产的意识薄弱,当发生一些问题的时候,严重缺乏应对突发问题的能力。 在电力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这些问题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应该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保证项目施工的顺利进行,把安全生产落实到实际的生产中去。 三、加强电力建设工程土建管理的措施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近几年内,我国建筑行业有了较快的发展。同时,施工企业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也不断提高施工的质量和水平,在企业的施工现场,我们需要采用有效的管理措施,提高电力工程现场施工的质量并且严格把关。因此,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从不同的方面加强质量的监督和管理。 下面我们就一些具体的管理措施进行讨论。 1、科学编制预算 在电力建设工程土建施工之前,应该采就工程项目的施工管理制定一定的计划和方案。具体来讲,就是应根据具体的施工需要,科学合理规划施工进度。在编制规划时,有关项目人员要积极参与项目编制,保证施工方案具有可行性。同时,对一些比较独立的项目,我们需要根据合同的需要和项目的实际情况,编制科学合理的计划和方案。 2、 严格控制成本 在项目建设开始建设之前,我们应该就资金的使用进进行划分和预算,提高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在保证项目质量的前提系,严格控制企业的资金流向。根据实际施工的需要,建立比如由项目经理和财务人员多人参与现场资金结算的方法,严格进行把关,利用不同的管理方法,达到控制成本的目的。 3、以预防为主,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在项目的建设中,当施工人员或者技术人员发展一些问题的时候,应引起重要,向有关部门积极汇报,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体。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对电能需求量增大,迎来了电能运用的高峰期,各单位的施工任务比较繁重。因此,在电力施工的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的时候,项目建设的相关人员应该充分重视,解决问题,保证安全生产。 4、 加强人员安全意识的培养 在工程质量管理的过程中,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对安全生产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项目建设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加强工人安全意识的培养。安全生产应该落实到项目的不同环节。安全是获得一切效益的第一前提。总而言之,电力工程的施工管理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涉及的内容也比较多。因此,我们应该从不同的方面加强土建施工的管理。在提高管理水平的同时,提高项目的施工质量,从不同的方面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 5、完善管理流程,加大物资管理力度 为保障施工质量及进度,应完善管理流程,促进相关管理部门之间的联系,加大对施工物资的管理力度。在施工单位内部,建立各个管理制度之间的联系,使之形成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有效机制,确保施工中各个环节的紧密联系,从而形成高效、合理的约束力量,保障施工的进度及质量控制。同时,要加大对物资供应方的监督和管理, 避免劣质材料及不合格设备进入施工现场,促成质量和工程流程环环相扣,从而使得施工质量得到有效保障。此外,还要加强对施工器材的管理,在材料及工具的发放、使用回收等方面, 要做好相关的记录工作,避免施工工具及材料的私用、丢失与浪费,尽可能控制施 工成本,实现工程利益最大化。 总之,在电力建设工程中,尽量多各个阶段进行优化,这样才能使工程最大经济化。电力建设工程施工是一项极为复杂、严密的施工项目,并涉及土建与电气多方面的施工内容,因此,在施工工程过程中要加强对工程的工序管理,并且严格按设计要求与规范做,只有这样,才能做出一个优质工程。 电力施工建设论文:电力建设工程中的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 【摘 要】文章以某电力建设工程为例,探析了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在电力建设工程中的应用,旨在为类似电力建设工程的施工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电力建设工程;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 前言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电力建设行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电力建设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地质状况,通常状况下桩基础的工程量相对较大,覆盖面相对较广,对地基工程的施工质量、安全、进度以及成本等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钻孔灌注桩是电力建设工程常用的桩基础工程,通过严格的按照钻孔灌注桩的施工工艺进行施工,保证钻孔灌注桩的质量以及保证整个电力建设工程的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 电力建设工程概况 文章以某电力建设工程为例,该电力建设工程的主体是成产综合楼,生产综合楼分为两层,一层为110kVGIS室,二层为10kV配电装置室、主控室、接地变压器室以及电容器室等,该电力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的土质以砂土为主,根据相关的设计要求,该工程的桩基础的总量约为11900根,桩基础的直径为600mm,该电力建设工程的工程量非常大,施工现场采用的施工机械设备和材料包括:3台长螺旋钻孔机、5个临时钢护筒、5台振动式压力机、3台履带式吊车、1台焊机、若干混凝土搅拌车、若干混凝土泵车以及2个套管等,采用混凝土的等级为C40,坍落度为170±25mm。 2 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在电力建设工程中的应用 (1)施工之前的准备工作。钻孔灌注桩基础对桩的质量要求非常高,并且详细的规定了各个质量控制参数,例如钢筋的级别为HPB235级或者BRB355级,水灰比适宜采用0.5-0.6,在进行水下施工时,水下混凝土的坍落度通常控制在200mm左右,该电力建设工程的混凝土坍落度表现为170±25mm,并且还应该严格的控制好混凝土的初凝时间,在工程开工之前,施工人员应该熟读施工图纸,根据施工现场的水文地质状况,并根据桩位以及轴线的布置状况,在施工现场建立测量控制网,并根据控制网测放在各钻孔灌注桩的中心点。 (2)护筒埋设施工。通常护筒的内径需要比桩径大25cm-35cm,并且还应该在护筒的上中下分别增设一道加劲肋,以及在护筒的上段增设一道溢浆口,埋设护筒时,其顶部应该比地下水位高出0.9m-1.8m,比施工地面高出0.25m,因此其埋设深度通常为1.5m左右。在埋设护筒的过程中,还应该始终保护护筒处于垂直状态,并且护筒的中心和设计的桩基础的中心的偏差不能超过F50mm,倾斜度的偏差不能超过1%。此外,在对护筒进行调整施工时,应该对利用粘土对周边进行回填,然后充分的夯实,以此防止在钻孔的过程中护筒出现跑浆的问题,当护筒出现跑浆问题时,应该及时的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3)钻机就位。当护筒埋设施工完成并夯实之后,将钻机就位,保证钻机处于水平、周正、稳固的状态,将钻机的钻头和钻中心调整到一条直线上,经过现场的技术人员检查,并签字验收之后才能进行钻孔施工。 (4)制浆以及钻孔施工。钻孔通常采用泥浆护壁,泥浆时由黏土、水以及添加剂等按照一定的比例配置而成的,钻孔施工时必须保证钻孔的位置,开钻时应该缓慢的钻进,当需要进行水下钻孔施工时,应该保证泥浆面超过地下水位1m以上,存在地下水位涨落现象时,则应该超出1.5m,在钻孔清洗的过程中,应该及时的更换泥浆。在钻进的过程中应该适当的控制进尺,在进行护筒底部的钻孔施工时,应该采用低速钻进的方式,当全部进入地层之后再采用快速钻进的方式,然后严格的按照相关的钻进深度进行钻进,直至钻孔结束。 (5)钻孔清理。钻孔清理对保证钻孔灌注桩的施工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钻孔清理的质量对整个施工的质量具有非常大的影响,顺利的完成桩孔清理施工,能够防止出现吊脚桩,提高桩孔的质量,目前钻孔清理的方法主要包括空压机喷射、砂浆置换、抽浆、换浆等方式,不管采用哪种清理方法,都应该保证清孔的质量,保证孔壁以及孔底的完整性。 (6)钢筋笼制作与安装。钢筋笼在制作之前,首先应该保证钢材的质量,当检查合格后在根据相关的设计以及施工规范进行钢筋笼的制作,钢筋笼的制作和安装应该符合相关的设计要求,长骨架通常采用分段制作,根据运输以及吊装的条件确定钢筋分段的长度,保证钢筋不能出现变形问题,钢筋的接头应该错开,在骨架外侧还应该设置相应的保护层,在钢筋笼的顶端设置吊环,在进行钢筋笼的验收工作中,应该特别注意钢筋笼吊环的长度是否能够保证将钢筋笼吊装在制定的位置上,这主要是因为钢筋吊笼放后,通常暂时固定在钻架底梁上,所以吊环的长度通常是根据底梁的标高设计的,因此应该根据底梁的标高严格的检查吊环的长度,以此保证钢筋的埋入标高能够满足相关的设计要求。在进行钢筋笼吊放的过程中,还应该进行钢筋楼焊缝的验收,对于不符合相关规定的焊口、焊缝应该及时的采取措施进行补焊,保证钢筋笼的质量。 (7)混凝土灌注施工。在进行导管的吊装施工之前,应该检查导管接口的连接状况,当结构的胶垫出现破损问题时,应该及时的更换,然后检查导管的垂直度,根据成孔的总长度,确定导管的拼装长度,并进行水密以及承压实验。在进行吊装施工时,应该将导管放置在井孔的中央,并进行灌注之前的升降试验,导管吊装施工完毕之后,在导管口加封带管的铁板,然后向导管中灌注泥浆。混凝土浇筑施工期间,应该配备水泵、高压射水管、吸泥机等设备,灌注首批混凝土时,导管下口到孔底的距离通常在25cm-35cm之间,导管深入到混凝土中的深度不能超过1m,混凝土的浇筑施工必须连续进行,当出现短时间的间隔时,应该保持混凝土具有足够的流动性,在灌注混凝土的过程中,应该一边提升导管,一边拆除一节导管,始终保证混凝土处于流动状态,尽可能的缩短拆除导管的停顿时间,当导管深入混凝土的深度到达3m左右时,开始提升导管,提升的高度应该控制在2m-6m之间,并严格的控制提升的速度,根据混凝土的灌注状况以及埋管的深度逐节的拆除导管。导管拆除的时间不能超过15min,并且拆除下来的导管应该立即冲洗干净,并且为了保证桩顶标高以下混凝土的密实性和强度达到相应的设计标准,混凝土灌注的高度应该比实际的设计高度高出1.0m以上。 3 结束语 目前,钻孔灌注桩被广泛的应用在电力建设工程中,但是由于钻孔灌注桩的许多施工工序都是在水下进行的,在成桩之后并不能进行开挖验收,施工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给整个电力建设工程的质量和使用寿命带来严重的影响,甚至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以及不良的社会影响。因此,为了保证电力建设工程的质量,应该严格的按照钻孔灌注桩的施工工艺,控制好所有施工环节的质量,以此有效的控制钻孔灌注桩的质量。
护理科研论文:提高基层医院护理科研水平的几点思考 【摘 要】笔者结合自身在基层医院和三甲医院从事多年护理工作的感受,对当前基层医院护理科研工作现状及原因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自己的五点解决方案,希望能够对提高我国基层医院护理科研水平有所帮助。 【关键词】护理科研;基层;提高 护理科研[1]是指通过科学的方法,系统地研究或评价护理问题,并通过研究加以解决,从而提高护理质量和学科水平。提高护理科研水平无论是对学科发展还是对护士个人发展无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临床护士,尤其是基层医院的临床护士普遍对护理科研工作存在着畏难情绪,觉得高不可攀,无从下手。笔者曾经在县级基层医院从事过多年护理工作,现供职于地市级三级甲等医院,通过比较,切身感受到基层医院从事护理科研的困难,并提出解决方案,以供大家参考。 基层医院护理人员科研意识淡漠,科研能力不强既是我市也是国内许多省市基层医院[2,3]当前普遍存在的现状,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 领导重视不够,对护理科研工作投入不足:我国医院按分级管理,对基层医院的考核往往对科研不做过多要求,再加之基层医院往往规模较小,业务收入不多,没有多余资金支持科研,故而基层医院领导往往对科研工作不重视,科研管理工作常挂靠在医务科,有的医院甚至没有这一个部门,更谈不上对护理科研工作的管理了。 2 护理人员对护理科研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大多数基层医院护士认为护理工作只是满足于打针,发药,执行医嘱,认为搞科研与护士无关,是少数专门人才或者高学历医生做的事情。在她们的意识中,护理科研就是拼凑几篇文章满足晋升职称的需求。 3 护理人员文化水平、业务素质普遍偏低,尚不能满足科研的需求:基层医院护理人员第一学历普遍是中专,以后虽然通过自学考试或是通过成人教育获取了大专或是本科学历,但由于未经过高中文化课的系统培训,其计算机、外语水平以及综合分析、理解、逻辑思维、文书撰写以及统计分析等从事科研的基本能力欠缺。 基于以上的现状,结合我自已在三甲医院工作的经验,特提出以下几点解决方案。 1 加大基层医院全体人员对护理科研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护理工作占据医院业务工作的一大半,作好护理科研工作,提升护理服务水平,无论是对单位还是对个人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大处讲,护理学作为一级学科,同其它学科一样,需要每一名护理从业人员通过科研来促进学科的健康发展。从小处讲,护理人员职称晋升,岗位评定,医院重点学科建设以及医院综合实力的提升等都需要有护理科研成果支撑。 2 明确护理科研所涵盖的内容,找准自己的定位:仅仅提高护理人员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还远远不够,护理科研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必须通过请专家来培训,使护理人员清楚护理科研包含了哪些具体内容,如何进行申报和实施,自己可以做哪些工作。护理科研同其它科研一样,可以量化的成果主要包括,立项(国家级、省部级、厅级、地市级)、论文(按杂志的等级可分为,SCI收录、核心、统计源以及一般具有双刊号杂志论文)、成果鉴定(往往是一个立项或是自选课题经过研究后,得出有一定价值的结果并发表出一系列论文后,经省内外同行专家评审鉴定,并被省级科技主管部门登记认可的成果)、成果奖励(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各部门)、专利(发明、实用新型、外观)以及著作,笔者认为,上述六项可以量化的科研工作最适合基层护理人员的就是论文和专利。 3 多读多想,做护理工作的有心人:尽管最适合基层护理人员的是论文和专利,但要求她们哪怕是写一篇很简单的论文时,仍然会感觉到不知从何处下笔。笔者认为,解决这一问题应该是从大量阅读开始,因为古人有云“读书破万卷,下笔若有神”,在你还没有学会写之前,你必须老老实实的做个好学生。阅读论文既可以通过网络,也可以通过订阅专业期刊,推荐阅读的期刊是国家的19种护理核心期刊,如《中华护理杂志》、《实用护理杂志》、《护理学杂志》等,专利可能登陆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查阅,通过大量的阅读,一是消除了对高水平杂志和论文的陌生感和恐惧感,二是明白了每种杂志征集稿件的重点,为日后 自己投稿指明了方向。如通过阅读,我看到陈英等作者合写的三篇发表在中华护理杂志上的论文“对皮肤毛发重者输液拔针时巧揭胶布法”,“浅静脉输液技术操作的进展”,“尿袋刻度所示尿量与实际尿量偏差的研究”及作者的感受[4],感觉很震憾,一是觉得所写内容我们在基层医院护理工作中都会遇到,可能也通过实践解决了,但没有把它写出来发表。二是觉得以前总认为中华护理杂志是中华牌杂志,高不可攀,没想到也可以录用这一类文章。通过查阅专利网站,看到对护理工作所用工具做一小小改动,只要是别人没有申报,就可以申请专利,也使我们觉得专利不再遥不可及,这样就促使自己在日常工作中,做一有心人,工作中新的方法,新的思路,新的改进,都可以利用业余时间也出来,发表出去。 4 以高职称、高学历人员为主体,组建科研团队:杨振宁说过,“如果说在过去还有可能一个人独立完成诺贝尔奖项的工作,那么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信息化社会以来,没有人们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任何重大的发明创造都是不可能的。”基层医院尽管条件简陋,人员实力不强,但终归也要进步,也必需要走团队这条路。 5 医院必须为护理科研提供大力的支持,从制度和经费上保证护理科研工作的实施:医院领导的重视是做好护理科研工作的重要因素[5],国家新一轮医改的实施也使基层医院积累了较为充足的经费用于支持护理科研的开展。鉴于护理科研工作的特殊性,可在护理部指派专人从事护理科研工作的管理,制定相应的制度及奖惩措施,如规定副高及以上职称护理人员每年需完成一项科研工作,中级职称及本科学历护理人员每两年完成一项科研任务,医院按一定标准报销从事科研工作所产生的费用,每年年综加以考核,完成者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并在评先评优中加以照顾,而未完成者则给予相应的经济处罚。这样做,一方面变压力为动力,从制度上保证了护理科研工作的实施,另一方面,经济上的保证也使护理人员觉得从事科研工作不会在经济上有所损失,若做的好,则可能名利双收,提高她们从事此项工作的积极性。此外,医院更多的是要承担好服务护理科研的工作,如选送科研骨干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学成归来后进行传帮带。不定期请相关专家来院就文献检索、论文撰写、统计学分析、投稿等相关科研知识进行培训等。 以上所写仅仅是经验之谈,在实际操作中可能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但我们相信,只要有领导的重视,制度和经费的支持,再加上护理工作者的上下努力,基层医院护理科研工作一定会有所突破。 护理科研论文:护理科研成果应用现状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科研成果的应用现状、分析影响护理科研成果应用的因素。方法:选取我省的8所三甲级医院中的613名临床护理人员,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对613名护理人员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护理人员的一般情况、护理科研成果的应用情况以及影响护理科研成果应用的因素。结果:在实际的临床应用中,技术类的成果应用占59.5%,基础理论类成果的应用占30.0%,软科学类的成果应用占10.2%。结论:加强护理人员的循证护理教育、科研课程的学习,提高护理科研成果的应用意识,转变护理人员科研成果应用态度,是提高临床护理科研成果应用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护理科研成果 护理人员 应用现状 护理科研成果是经过临床无数的试验实践总结出来的具有实用价值的学术成果,能够直接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中,并且能够取得直观的效果。护理科研成果再被研究总结出来之后,就以论文、著作、专题报告、专利以及图书等形式进行呈现和传播[1]。最大限度的在临床实践中应用这些科研成果,能够在促进临床护理工作的不断提升,不断的提高临床护理的工作质量。因此,如何合理有效的应用护理科研成果也是一门值得关注的学问。我国的护理科研工作交西方国家起步晚,并且目前看来,部分的护理科研成果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应用。笔者就对护理科研成果的应用现状进行了研究,剖析了当前影响护理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的因素,旨在为广泛推广护理科研成果的额临床应用,做出贡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省的8所三甲级医院中的613名临床护理人员,年龄20―58岁,平均年龄为32岁,护龄2―38年,平均护龄11年。学历分布为,12人中专,181人专科,413人本科,7人硕士研究生。职称分布为,367人初级护师,180人中级护师,66人高级护师。 1.2 研究方法。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对613名护理人员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护理人员的一般情况、护理科研成果的应用情况以及影响护理科研成果应用的因素。本次研究共发放613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613份。 1.3 统计学方法。所有调查所得数据均采取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护理人员应用科研成果的现状。613名护理人员中,认为应用护理科研成果十分重要的占84.7%;认为应用护理科研能够提升临床护理工作的质量的占92.8%;对护理科研成果的应用保持积极态度的占78.1%。 2.2 护理人员获取科研成果的途径。613名护理人员中,有37.9%是通过网络了解护理科研成果的;有29.7%是通过杂志了解护理科研成果的;有17.3%是通过请教专家或同事了解护理科研成果的;有14.4%是通过图书了解护理科研成果的;还有通过讲座、培训等途径了解护理科研成果的。 2.3 护理人员推广科研成果的情况。613名护理人员中,对自己在实践中取得的护理科研成果进行推广的占41.8%,其中有15人申请过专利。在调查中发现,在实际的临床应用中,技术类的成果应用占59.5%,基础理论类成果的应用占30.0%,软科学类的成果应用占10.2%。护理人员应用护理科研成果的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护理人员推广科研成果的情况 2.4 影响护理科研成果应用的因素。调查表明,影响护理科研成果在临床中进行推广应用的因素主要包括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大类。客观因素,其一就是年龄,处于45―64岁之间的护理人员由于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科研意识也比较强,因此,这个年龄段的护理人员对于护理科研成果的应用情况较好;其二是职务,调查表明,有职务的护理人员对于护理科研成果的应用情况较好;其三是循证护理教育,接受过循证护理教育的护理人员在实践中,能够更好的更有意识的去应用护理科研成果;其四是科研课程以及学历,进行过科研课程学习以及学历较高的护理人员能够在实践中更好的去应用护理科研成果[2]。主观因素就是护理人员对于护理科研成果应用的意识,态度,直接决定着护理人员在实际的护理工作中对护理科研成果的应用以及应用的效果[3]。 3 讨论 加强护理人员的循证护理教育、科研课程的学习,提高护理科研成果的应用意识,转变护理人员科研成果应用态度,是提高临床护理科研成果应用的关键所在。 护理科研论文:临床护士护理科研状况调查与分析 【摘 要】目的:通过调查了解临床护士护理科研状况及相关因素,探讨限制护理科研发展的发展的影响因素,为提高临床护士的科研水平提供第一手资料。方法:采用不记名调查问卷,对某三甲医院60名临床护士进行护理科研状况调查,了解其在科研工作中欠缺哪些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结果:68.1%的护士有搞科研的愿望,44.4%护士认为只要服务态度好,合格护士与科研无关,80.6%护士工作太忙没有时间,98%护士希望得到外语方面的学习,71.9%护士希望提高撰写论文的能力。结论:应从提高护士科研意识,加强其继续教育,增强科研管理意识着手提高临床护士护理科研水平。 【关键词】护士;护理科研 调查分析护理科研是运用科学方法,对护理学领域的未知事物进行反复探讨,系统观察,有目的的收集资料,科学分析的一种认识活动。护理研究被认为是护理学发展的基础[1]相比,我国护理科研工作起步较晚,发展尚属薄弱环节[2],与医学其他学科相比,护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有待发展[3],护理学发展依赖于护理研究和结果的应用,而护理队伍中的临床一线护士做的护理科研并不多,本文就临床护士护理科研现状及相关因素进行调查,探讨限制护理科研发展的影响因素,为加强在职护士科研能力的继续教育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8年11月,采用方便取样随机调查法,调查某三甲医院临床护士60名,现场发放问卷,不记名答卷,现场收回。发放问卷60份,收回60份,有效回收率100%。 1.2 调查内容:参考大量资料的基础上,自行设计问卷。调查内容有以下5个方面:①护士基本资料(含2个小项目);②护士开展护理科研的现状(含6个小项目);③护士对护理工作及护理科研的态度(含3个小项目);④护士在科研中遇到的主要困难(含1项多选);⑤护士希望在科研方面得到继续教育的内容(含1项多选)。调查问卷有是非和多选题两种。 1.3 分析方法:应用Excell软件进行构成比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在被调查的60名护士中,护士占46%,护师以上职称占54%,中专学历占63.2%,大专学历占27.4%,本科学历占5.9%。 2.2 护理科研现状:60名护士中仅有10名(17.1%)接受过系统科研知识学习,15名(25.3%)参加过护理科研,4名(4.9%)取得过科研成果,3名(4.5%)发表过科研论文,41(68.1%)有搞科研的愿望。由此可见大多数护士有搞护理科研的愿望,而真正搞过科研的人数却不多,取得过科研成果的人更是寥寥无几,参加过科研并取得科研成果与学历有关。 2.3 护士对护理科研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44.4%的护士认为只要服务态度好,合格护士与科研无关;认为搞护理科研对提高护士的地位没有意义者占36.1%;21.2%护士认为护理科研是少数专门人才从事的,高不可攀。 2.4 护士在科研中遇到的主要困难:80.6%的护士将工作太忙,没有时间作为科研中最大的困难,认为选题困难者46名(75.7%),有39.2%的护士把没有经费认为是在科研中遇到的主要困难,外语水平低23名(36.5%),得不到其他人员的协作17名(28.1%),仅有15(24.7%)认为得不到领导的支持是在科研中遇到的主要困难,还有名(18.4%)对所搜集的资料不会统计分析是在科研中遇到的主要困难。 2.5 护士为提高科研能力,希望得到的继续教育内容:外语依旧是护士最大的障碍,本调查结果46名护士(75.7%)希望得到外语的再教育,其次是如何撰写科研论文42.4%,38.9%的护士想学习如何设计科研论文,希望得到继续教育统计学的有38.9%,仅有30.2%的护士希望得到文献检索的继续教育。其中本科以上学历者有98%希望得到外语方面的学习,71.1%希望提高撰写论文的能力。 3 结论 3.1开展形式多样的继续教育:护士的科研基础条件差,只有17.1%的人进行过系统的护理科研知识的学习,75.7%的护士最想得到的继续教育是外语。目前,从事护理工作的护士中有2/3第一学历是中专,基础文化水平较低,综合、分析、理解、逻辑思维、文稿撰写、统计推理等能力欠缺,缺少应有的科研素质,影响了护理科研的发展。近年来,高等护理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先后有一批的研究生、本科生毕业分配到医院从事护理工作,但现实的教育仍落后于实际需要。教育能增加护士科研知识,增加这方面的教学内容,发展多种教育模式是最多被建议的教学措施[4-5]。采用多层次、多渠道、多样化的方式,所谓多层次,即指对不同层次的护理人员“对症下药”。从基础理论、人文学科到与科研有关的边缘学科知识进行有计划、有步骤地学习与培养。所谓多渠道,即指自学、成人高校、业余大学或短期专修班。所谓多样化,即不断组织和举行各种形式的讲座、专题讨论,为护理人员提供一定护理期刊,及时了解国内护理发展动态。 3.2 增强护理人员的科研意识:44.4%的护士认为“只要服务态度好,合格护士与科研无关”,21.2%的护士认为搞护理科研是少数专门人才的事。任萍等1994年在“科研对临床护理工作没多大帮助”调查中,赞成此观点占36.3%[6]。护理人员缺乏科研意识是开展护理科研面临的重大困难。许多护士终日辛勤工作,有的从事护理工作20~30年,虽然掌握了不少第一手资料和数据,但因缺乏自觉的科研意识而停留在缓慢的积累经验的水平上,不能上升到理论,总认为只有取得硕士或博士学位的护士才能懂得或从事护理研究[7]。提高临床护士的科研意识首先要把护理科研纳入护理管理的议事日程,由护理管理者起带头作用并适当施加压力,再者采取多渠道组织学习及科研知识培训,抓好学科带头人的工作,有计划地选派护理骨干外出参加学术交流会,及时了解掌握国内外护理发展动态。克服自卑心理,消除搞科研太深奥的想法,使护理人员认识到实际工作中暴露出的问题和矛盾,正是进行临床护理研究的最好选题。 护理科研论文:探讨切实有效的临床科室开展护理科研的方法 【摘要】 目的 探讨切实有效的临床科室开展护理科研的方法。方法 在医241000院临床科室成立一个专门的科研指导小组,其小组的主要工作为制定科研工作实施的目标,并落实科研的方法。结果 临床科室护理科研方法的实施有效的激发了医院护理人员在科研工作中的积极性,医院护理人员在工作中所总结的论文数量和质量都得到的有效的提升。结论 医院临床科室科研方法的开展在有效提高医院总体护理质量的基础上,护理人员的科研意识和水平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关键词】 临床科室;护理;科研 当前,在我国的很多医院之中,大多数的护理人员将工作的重心都放置在了照顾病人中,而忽视了科研工作的开展[1]。虽然很多护理人员都有开展科研的愿望,但是真正实施的人数却不是很多,而这种情况也导致护理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无法形成一个发现、分析各解决问题的意识,医院临床科室护理科研方法的开展刻不容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目前,医院在临床护理人员之中,很多科研工作成果几乎为零,很多科室的护理人员工作的重心都在护理病人之中,而医院的科研成果也大多集中在医院的临床医生之中,护理科研成果不甚理想。 1.2 方法 1.2.1 科研指导小组的成立 在医院与2010年成立的临床科室护理科研小组之中主要由3名人员组成,其中小组组长由科室的护士长担任,另外两名小组成员由科研意识强烈和具有科研成果发表经历的护师组成,两名护师主要工作的职责为帮助与指导科研活动的开展。在工作中,科研课题的选择、文献的检索、论文的修改等都有其负责。 1.2.2 科研工作目标的制定 科研工作的目标可以根据护理人员的学历和工作经历来制定,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的护理人员或者已经具备护师职称的人员每年至少撰写1篇论文,主管护师每年至少在杂志上发表1篇以上的论文,而护士长的情况需和其年终述职进行挂钩。科研工作的开展需要精神和物质上的双重鼓励,在年底奖金的发放中,可以按照的质量和级别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 1.2.3 科研方法的落实 科研工作的进行需要护理人员将工作中的问题进行总结,并在总结之中将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2]。以此,在护理科研工作的开展过程中风,科研小组每月定期召开全科的护理人员开展一次会议,让每个人都将自己在工作中所发现的问题和总结出的工作经验提出,并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好的经验大家一起来总结与提高。然后,指导护理人员开展文献检索的工作,将具有一定价值的内容归纳到选题之中,经过分析、论证确定好最终的课题。在科研工作实施的过程中,指导小组需每半年对科研工作的进展进行一定的检查。 1.3 统计学分析 对所有的数据采用SPSS13.0系统的软件进行分析,发现其P 0.05,其差异不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科室护理工作的开展不仅需要护理人员在工作之中总结经验,提出问题,同时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还需要阅读大量的文献,及时的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进行掌握。在这个过程中,护理人员的阅读能力就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同时护理杂志的阅读也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学习效率,改变了医院在护理工作中信息滞后的问题。从护理工作的性质来看,护理人员都是在临床一线工作的,实践经验比较多,所遇到的问题同样也不会少,那么在寻求科研课题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就可以以此为突破口,来对工作中的问题从科研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解决,这样不仅提高了护理的质量,同时也有效的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 护理科研工作方法开展的过程中,护理科研小组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抓护理科研必须要先抓论文的写作。在科研工作实施的过程中,小组中的成员对课题的选择、文献的检索以及修改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而从科研工作实施的结果来看,在科研小组成立之后,科室在护理论文上的数量和质量都有着明显的提高,科研小组在护理科研工作方法的实施中发挥着指导性的作用。 科研工作不是一个人就能完成的,这也是科研工作在实施的过程中采取小组工作制的一个重要原因。科研小组的实施有效的增加了护理人员在工作中的协作精神,在护理科研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其所具有的集体性、长期性和综合性也在不断的增加着。从临床科室护理人员的日常工作来说,护理科研工作要想得到良好的成效,大家的相互之间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医院临床科室开展护理科研方法的实践过程中,课题成员组、医院的所有护理人员的关系是不容忽视的,而在护理科研工作的实施结果中,各成员之间的协作精神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护理科研论文:高职院校护理科研的现状与思考 [摘 要] 针对国内高职院校护理学科研现存的问题:科研意识淡薄,科研动力不足;护理科研结构性失衡;科研基础薄弱,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立高素质的护理科研人才队伍、结合临床需求进行护理学术研究、重视临床护理工作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利用、积极申报科研基金、教学、科研、临床“三位一体”、加强循证护理继续教育等。 [关键词] 护理;科研;高职院校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高职院校,其实只有短短30多年。1980年,天津职业大学的创办,是1949年后在中国大陆出现的第一所师范院校之外的高职院校,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高职院校护理学科学研究,由于学校层面的科研资源匮乏和专业的限制,科研水平目前发展水平仍然低下,力量薄弱,问题颇多。笔者结合多年的经验与体会,探讨问题与思考对策,以求更多同行对高职院校护理科研工作的更多关注。 1 高职院校护理科研现状 1.1教师科研意识淡薄,科研动力不足 长期以来,无论是在本科医学院校还是高职院校,普遍存在“重医疗、轻护理”现象,护理从属于医疗,护士工作常局限于执行医嘱,作常规操作,导致护理管理者自身对护理科研工作也认识不足。对护士只限于不出差错事故及服务态度热情周到等,很少有科研上的内在需求,因此大多数护理专业教师缺乏科研创新动力,科研意识淡薄。 1.2学校缺乏足够重视,护理科研结构性失衡 高职院校,包括医学高职院校,必须以学生就业为第一要务,以教学质量求生存,无可厚非。但是,部分高职院校因此完全屏弃了学术研究,甚至忽略了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导致教师包括护理专业教师的科研能力没有平台、没有机会得到锻炼。也有部分高职医学院校,也重视科学研究,但仅只关注与重视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专业建设研究、校企合作研究,偶而有些学术研究,也停留在模仿其他专业或者基础医学的实验研究,仍未涌现大量的体现护理临床专业需求特点的应用型研究、产品开发研究。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的学术研究在结构上亟需完善。 1.3科研基础薄弱,科研素质低下 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大多是在原来中等教育基础上发展而来,时间短,科研意识淡薄,科研发展先天不足。总之,高职院校护理学的科研力量较弱,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都还处于较低的水平,迫切需要提高。 高职院校护理科研力量主要来自院校的专任教师及临床护理人员。近几年来,我国的护理教育仍以大专教育为主体[1],医院护理人员的教育层次普遍不高,重实践,清理论,知识面较窄,缺乏多学科知识,无法开展一定广度与深度的护理科研工作。护理学科虽然从业人员数目庞大,却没有形成一个整体的强有力的科研团队。高职院校的护理专业教师,大多长期从事大中专教学工作,或作为临床护理工作的骨干(护理部主任、护士长)参与教学,她们是目前护理专业教学一线的主要力量。由于高职护理教育长期以来轻基础理论、重专业实践,在科研上更无太高要求,所以老师大多重教学而忽视科研,及其缺少科研经验的积累。 2 高职院校护理学科研发展的对策与思考 2.1建立高素质的护理科研人才队伍 2.1.1加强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教师从事护理科研的动力与兴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2]高职院校的老师,都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尤其是护理的专业老师,他们应该是从事护理学理论、内涵及人文护理等研究内容的重要力量。现阶段,应想方设法调动护理专业老师的科研积极性,通过培训增强科研素质与能力。鼓励教师自学,提高科研综合素质。并制定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如把老师送到国外或国内知名的医学院校去进修护理科研,以提高现有师资的科研能力。 2.1.2增加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教师的科研素养。护理专业教师,作为护理专业教学能手的同时,应该也是从事临床操作技术与管理体系研究的主力。改变目前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教师的整体科研素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任务。可以通过护理自学考试、夜大、函授、脱产进修、在职攻读学位等方式,提高她们的学历层次;其次,更加注重护理教师科研设计、选题能力的培养,统计学、计算机水平的提高;三,开阔视野,激活科研思路,提高科研素养。从而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研究新的护理理论与操作技术,发展高效的护理管理体系,使护理学更好地服务于人民。 2.2紧密结合临床需求,高度重视护理学术研究 高职院校领导必须从护理专业生存高度重视其学术研究,建立和完善护理科研的激励机制,努力把护理学术研究置于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同等地位,在资金、制度、人员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护理专业教师应该根据临床护理需要,重点研究开发能满足护理工作需求的技术与产品,在重视一般实验研究、调查研究的同时,更加开拓思路,竭力研发技术改造成果。 2.3重视临床护理工作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护理专业教师应该经常回到临床护理工作一线,对各种护理活动进行详细的、真实的记录、编排与保存。此外,广泛阅读,积极参加各类学术活动,充分利用现代设备如网络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科的现状和动态。同时,不断地增强护理人员开展护理科研的意识,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护理科研的能力,挖掘护理科研的各种资源,尽快缩短高职院校护理科研与本科院校的距离。 2.4积极主动,努力申报各级各类基金 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教师首先要从自身做起,积极主动,重视科研选题的创新性和实用性,认真填写标书等;其次,可以与有科研基础的其他单位联合申报,形成联合攻关小组,以高标准积极参与竞争;最后,也是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唤起全社会对护理科研的重视,对起步较晚的护理科研给予扶持,设立专门的护理科研基金或单独的护理科研课题申报渠道,提高课题申报中标率。 2.5教学、科研、临床“三位一体” 以教带研,以研促教。护理系可以设科研专项基金,重点支持中青年教师开展科研活动。通过参加科研选题、设计、实施、评价,参训教师不仅可以增强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能力,,也将进一步促进护理教学水平。如,病例讨论式教学法、PBL等就是教改成果在教学中成功应用的范例。 护理科研论文:在社区实践中培养学生护理科研的基本能力 摘要:以社区实践为科研能力培养的辅助教学背景,组织护理本科生定期下社区参与一系列的社区护理实践、开展相应的护理科研调查等,能够培养她们的护理科研创新思维和从事护理科研的基本能力。 关键词:护本生;创新思维;护理科研能力 科学研究是我国护理学科中的簿弱环节,其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相应的科研人才。目前我国护理硕士毕业生还很少、护理博士生更是寥寥无几,护理本科生在护理科研领域担负着重要责任。因此,如何使护理本科生具备初步的科研创新意识和科研基本技能,已成为目前护理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之一。但是如何培养护理本科生的科研创新思维,掌握护理科研的基本能力确是比较棘手的问题。近年来,笔者以课题《探索以社区为教学辅助背景的护理实践教育模式》研究为抓手,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社区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以及从事护理科研的初步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我校医学院护理系大三本科生。自2005年以来,共有三届学生参与,每届20-25人。 2.研究方法 (1)根据我校医学院护理重点专业规划精神以及我院护理重点专业强调“突出护理、注重整体、加强人文、体现社区”的办学理念,成立“社区护理实践和科研”兴趣小组,兴趣小组采取自愿报名,择优录取。 (2)制订护理科研理论授课计划,利用学生晚上课余时间进行护理科研理论授课。其内容主要包括:护理科研的方法是什么?护理科研的基本要素即研究对象、处理因素、效应指标、文章的写作体裁各是什么?如何阅读护理期刊、如何利用护理期刊的网络资源进行调查与分析、护理科研论文参考文献的引用与著录、当代护理科研选题方向及其趋势分析,等等。使学生对护理科研具备一定的研究理论基础。 (3)组织学生下社区,具体以医学院附属医院所负责社区点为实践教育基地,以每周三、六各半天时间学生到社区进行实践锻炼。社区点负责人为学生实习基地管理老师。学生社区实践时间为1年。共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主要做好学生赴社区前的准备工作,包括理论、心理、沟通技巧以及卫生教育的原则和健康教育的步骤,以授课和小讲座形式进行。第二阶段主要组织学生下社区,指导学生开展社区健康档案建立及家庭健康卫生指导,每人制定编写一个常见病或慢性病的健康教育宣传资料。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2-3人,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指导她们在社区设定护理目标拟订健康指导计划并实施。第三阶段组织学生学习、讨论,评价计划实施情况以及报告的完成。同时,编制相应的调查表,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在社区进行一些护理实践调查和研究,为准备毕业论文资料、确定毕业论文设计打基础。 二、研究成效 3年来,参与学生在社区医护人员和本项目负责老师的带教下,深入社区家庭,宣传医疗知识,协助社区建档3000多份,入户探访宣教400多人次,编写了社区常见病的健康教育手册1本(约2万字);完成了:当地城乡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现况调查;社区青少年颈椎病、近视眼认知及预防的调查;社区老年高血压认知误区的调查与干预;湖州地区更年期女性压力性尿失禁调查;大学生对突发伤害的处理能力的调查;社区老年人便秘易患因素的调查;社区更年期妇女的认知状况、抑郁、焦虑及社会支持的调查;城乡初产妇新生儿家庭喂养状况调查;等20余项的社会调查。在此基础上学生们积累资料和数据,完成了自己的论文选题。到目前为止,参与本项目研究的80多名护生校级课题立项14个,院级4个,目前已结题10个;校级学生自拟开放性实验立项3个;目前已在《护理研究》、《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护理实践与研究》、《社区医学杂志》、《家庭护士》等省部级以上正规刊物上公开发表的论文有30余篇;获校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开放性实验项目优秀1项。 三、讨论 1.社区实践有助于护生智能结构的完善。集预防、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等综合性的服务为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为培养本科护生全方位运用护理知识的综合能力提供了具有巨大潜力和发展前景的广阔舞台,也缓解了高校大规模扩招后教学医院所无法承担的庞大的实习生压力。而且,对于护理本科生的培养,除了理论知识的教学之外,实践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由于受到场所、设备、病员人数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仅靠学校的条件是无法完成对护理专业的学生实施有效的实践教学任务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护理实践教育平台,可以不受医院场所、制度的限制,充分强化护生的社会化、人性化服务意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挖掘学生知识转换的潜能。其次,学生通过社区健康保健工作的开展,逐步树立了以人为本的社会服务信念,避免了理论与实际的脱节,促使学生智能结构的完善和能力的全方位提高。 2.社区实践有助于护生科研综合素质的提高。由于护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长期以来,我们对护理人才的培养也往往注重于实际的护理技能操作而忽视了对学生护理科研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而科研创新能力是一个人学习、创新、评判性思维的综合反映,也是其日后工作中创新思维与活力长盛不衰的重要基础。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现代护理学的高度发展,护理人员科研能力相对较差的现状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为改善这一现状、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现代护士,就必须在当前注重对护本生护理科研能力的培养。参加社区实践兴趣小组的学生通过社区实践调查,积累了数据(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特别是对老年人群的护理和保健。通过社区实践锻炼,学生在社区开展卫生服务的同时也体会各种感受,人文意识、科研意识明显增强,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学会了护理研究调查表格的设计,科研项目的申报、中期检查、结题报告的书写,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书写和选题等等,树立了科学思维的意识,培养了从事护理科研的初步能力,为进行科研和撰写毕业论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社区实践有助于护生服务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服务性学习是培养21世纪护理人才的需要,它要求学生查阅各种文献资料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反思,使学生时刻保持创造性的思维头脑,去发现和解决问题。也就是说一定程度上,服务性学习就是自学。学生在校期间学到的知识是有限的,而当今医学发展迅速,一些旧的知识不断老化,新兴的知识层出不穷。自学能力是个人知识不断补充、丰富、更新和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其日后工作生命力经久不衰的必要条件。因此,服务性学习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而社区实践恰恰为学生服务性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生走出了四面围墙的学校来到社区,接触不同阶层、地区、文化程度的人群,在服务中体会到各种感受,使她们真正意识到护理的服务对象不仅是病人,更应该是广大的健康人群。她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为社区提供各种服务,比如在社区里做身体评估,提供病人或家庭的健康宣传,建立健康档案。这促使她们在实践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遇到了问题,则初步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带着问题去查书,从而也引导他们找到自我更新知识的途径,激发对学习的更大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学习不仅使她们印象深刻、终身受益,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增强她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以及某些护理情感的培养,如同情、社会责任感、护理职业道德等等。 护理科研论文:创新《护理科研》课堂教学,提升高职护生科研能力 摘要:从护理科研教学现状入手,介绍了高职护生提升护理科研能力的紧迫性及基本要求,并提出了创新《护理科研》课堂教学的基本对策。 关键词:护理科研;科研能力;护生;高职 《护理科研》作为护理学专业学生的一门基础课程,是用科学的方法探索、回答和解决护理领域的问题,直接或间接地指导护理实践的过程。开设这门课程的根本目标,是要努力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能力,为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和科研能力的拓展提供机遇。但就目前来看,《护理科研》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理论知识枯燥难懂,实践经验严重不足,导致学生厌学情绪高涨,教师教学没有成就感而敷衍了事,整个课堂教学效果不佳。探索新的《护理科研》课堂教学模式,才能真正为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服务。 一、高职护生《护理科研》教学现状 1.从整个教学安排和体系看,《护理科研》不被重视 传统观念认为,只要突出操作技能,就能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护理科研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在领导的心中,如何教会学生写好毕业论文就是护理科研教学的唯一目标。校内实训指导教师和临床实习带教教师强调的依然是护理操作技能,而非科研能力。因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实施性教学计划均为对学生的科研能力作出具体的要求,课程安排课时少,没有任何可供实践的条件和机会。 2.从教学的师资力量来看,《护理科研》基础薄弱 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护理科研》师资力量较为薄弱,没有被放在重要的地位。护理科研教师多数自身已经对科研不感兴趣,或是已经习惯了依赖教案、教学笔记和现成的教学指导书,缺乏独立思考、自我创新意识,已经习惯了在旧的轨道上运行,重知识、轻能力,忽视了学生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上也过于传统,知识更新速度慢,学习进修的机会少,科研能力偏弱等。 3.从学生本身的素质来看,护理科研能力素质较差 在校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无护理科研的紧迫感,缺乏科研经历和实训指导,护理循证思维能力有限,校内实训和临床实习均无科研要求,毕业时撰写护理论文由于要求不严,可以轻松通过也让学生对科研缺乏兴趣,加之科研本身理论性强,内容枯燥乏味,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总体上,护士科研能力的现状及特点是:起点低、范围小、能力弱、后劲差,与其在校期间缺乏科研能力培养有直接关系。 二、高职护生提升科研能力的核心 科研能力,综合理解为阅读、整理、选题、设计、统计、写作、思维、探索、归纳提炼能力等。笔者认为,提升高职学生的科研能力,其核心即提升其发现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问题的能力。 1.发现问题的能力 在临床护理中,一直强调要求护士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要善于发现和捕捉工作中的细节和问题,即护士要有发现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一般遵循的路径是:实践观察思考比较分析假设推断提问选题。要着重通过实践体验法、观察思考法、比较分析法、理论假设法、文献阅读法、调查研究法的有机联系,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增加学生对事物的兴趣和爱好,立体式培养护理专业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为其提炼问题、归纳问题、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2.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涉及思维能力、技术方法、物质条件和带教指导。护理科研的进行,需要的是通过从实践中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最终去指导好实践。通过反复地观察和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科学思维方法的形成,为进行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表达问题的能力 科研表达能力就是阶段性成果的传递、输出能力。唯有良好的表达,才能充分地理解;唯有充分地理解,才能有效地交流;唯有有效地交流,才能有力地推进。毕业论文撰写和设计能够培养护理专业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其对护士未来的职业生涯具有强劲的推动作用。 三、创新《护理科研》教学,提升高职护生科研能力的基本对策 1.改革课程体系,注重护生科研基础能力的培养 构建全新的课程体系,克服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专业口径过窄、课程体系死板、知识灌输式传授的传统教学方式。在平时学习中,引导护生发现和解决问题,让护生认真思考、分析和总结,归纳自己的想法和观点,然后再返回到实践中进行检验,以此来提高护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设学术讲座,将学科前沿知识、边缘学科的交叉内容、学术界争论的焦点、难点问题以专题的形式介绍给学生。此外在教师指导下做一些简单的社会调查,写出调查报告或调查心得。 2.优化教学模式,提升护生对护理科研的兴趣 护理科研教学过程中要始终贯穿两条主线:一是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将科学研究引入的教学过程中去,使学生掌握本学科信息,结合教学,又可以对护生进行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教育,还能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二是要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护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的间接经验、感性认识以及在平时积累、总结的经验和心得,要在实践中进行检验,让护生懂得知识的来源并不是一味的主观获取。 3.改进教学方法,提升科研教学效率 可在科研教学中采用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问题导向式,即以问题为导向培养能力。在临床护理中可采用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护理专业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的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任课教师可以广泛采用如下方式:教师预设问题学生查找资料分组讨论问题分头寻找答案提出解决方案教师总结点评。通过这样的教学,可增加学生对护理科研的研究兴趣,锻炼学生多方面的综合能力。 4.改革考试模式,多方面衡量学生学习效果 考核是为了检验护生的学习情况,现阶段考核的方式仅仅局限于理论的考核,而考核又大多是一张试卷解决问题,完全忽视了护生理论联系实际操作能力。护理科研的教学不只是考核理论知识,还要考核护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例如:让护生在规定课题内进行论文的书写或是针对其论文进行答辩等等,诸如此类的科研设计,像这样一些实际的护理科研应用有助于护生能力的提升。同时也让护生高度重视护理科研的实际操作和应用能力的锻炼,以考核的形式引导护生。 5.培养合格的师资队伍,为科研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师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关键,教师的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是影响学生科研素质和能力的主要因素。所以,建设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强、科研素质高的教师队伍,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同时,可由学院牵头组织负责,聘请一些专业人员、邀请临床资深专家和多年从事临床一线科研工作的护理人员参与到科研教学之中,保证科研教学的高质量和多样化。 总之,提升高职护生的科研能力应作为培养高素质护士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不断摸索和创新《护理科研》教学模式,为培养高素质、高技术的护理人才做出贡献。 护理科研论文:护理实践与护理科研关系初探 【摘要】护理科学是医学科学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经济不断发展的社会,科技也在不断的发展,这也是对护理人员科研意识的水平和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对于护理科学的落后状态,需要对护理的事业发展进行更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从而能够充分的发挥其中应有的作用,最好能够赶超世界的先进水平。本文主要就是针对护理医学的科研研究,对护理实践的进一步分析。 【关键词】护理科学;护理实践;关系 1 科研的重要性 在最近几年,护理科学的不断发展突显了几个特殊的特点。首先就是护理医学的模式在不断的改变。护士的工作范围在不断的变化,从病房逐步的走向了社区。随着护理对象和护理范围在不断的发生变化,这同样也要求护士的要求水平也是更高了,要求能够更好的掌握护理的知识,满足护理的需求。其次就是在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新的技术和新的方法在医学的领域中被广泛的应用,对护理工作能够更好的完成。这样不仅仅能够提高护士的专业知识的水平,而且还能够对护士的实践能力有进一步的考验,对科研的能力也有更高的要求。最后就是如今的社会出现在台面上的新技术是越来越多,并且新的诊断技术也在不断的被推广,但是也出现了很多新的护理问题。等待护理的人员进行研究。 2 科研的前景 临床的实践为护理开辟了新的道路。由于护理的本身的特点就是有规定,不是医生能够取代的。在住院治疗的过程中,护士接触患者的机会是相当多的,而且时间也长,这样就给临床实践的机会大大的增加了。在临床实践的过程中有很多干预的措施,和一些有用数据的记录,这些都是护士应该完成的。作为一名护士,只要你肯努力,就会从中学到很多的知识,在课本上学不到的。 3 实践与护理科研的关系 护理学也是一门有实践意义的学科。他在本身的实践中要进行不断的完善。护理工作在社会的时间工作中,需要不断的进行实践活动,并且收益于临床的实践中,在实践中进行总结经验。因此,护理工作者要珍惜实践的机会,要善于观察,要善于思考,要不断的总结和积累经验,从中可以发现护理工作中的问题与矛盾的所在,可以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丰富实践内容。 护理科研是研究探索护理理论、护理方法以及先进的护理技术,用以指导临床实践、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护理科研的目的在于:(1)正确的确立现代护理学的概念和模式,发展及深化护理学的理论体系;(2)探索、发展护理学的新规律与其他科学的内在联系;(3)通过直接实践、总结、分析、比较,发现新的护理方法以及证实护理方法的可行性;(4)扩大护理工作领域与职能,拓宽护理人员的视野。 以上就能看出,护理的时间和护理科研之间的关系是不可分开的,护理的科研是一种认知的活动,它主要就是通过对护理的实践总结来获得更多的知识。然后需要进行理性的分析,在思维上进行升级。然后从中揭示护理在时间中所探索护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护理的实践行为就是要经过护理的研究进行证实,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探究。护理的科研使得护理的实践更具有可有科学性,而护理的实践也是可以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等等来对护理科研的水平进行提高,其中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的。 近年来,随着护理高等教育的开设、各种各样的组织的成立、国内外学术交流的增加以及医学刊物的普及,护理科研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与医学的其他分支箱比较而言,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的。 影响医院护理的科研发展的主要原因就是对护理人员整体的进行科研素质的缺乏以及没有较先进的科学方法。在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出现比较晚,在很多的医院或是医疗的工作的工作人员自身的学历也就是个中等学历。近些年护理工作被逐年的普及和认同,有较大的发展,有一些研究生、本科生在毕业时,分配到了医院,并从事护理工作,但是护理高等教育的发展还远远不能满足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不能满足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而且有相当多的医护人员缺乏科研设计和统计学的知识,因而限制了其推广及应用。 在很多医院医护的人员对于护理科研的重要性的认识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和不足,对科研的兴趣缺乏一定的学习勇气。目前很多医护人员的职称都是不分高低的,很多人都是从事相同的工作。所以很多的护士在从事护理工作很长时间之后,就能够了解到很多的资料,唯一缺乏的就是对科研意识研究的自觉性。 缺乏护理学科的带头人:护理队伍中缺乏既具有临床的实践的能力的,又具备科研能力的复合型的高素质的专业的护理人才,同时对高护人员未能做到有计划、有目标的培养。在使用护理人员上,仍然是按资排辈,不能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目的。加之在高级职称上的编制时重医轻护,这样就造成了一部分高护的改行、离队或者是提前退休,大大的挫伤了高护人员的护理科研的积极性。 护理的人员获得很多的情报和信息,另外加上不够熟练的检索,和外语的水平,并且严重缺乏对原文文献阅读的能力,这样就能使得护理人员掌握的信息受到限制,许多护理人员投入到学习的资金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更多的投资,从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4 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护理工作的优良实现,总结理论和经验。例如人口老龄化,老年护理的问题,家庭与社区护理以及患者身心健康教育、循证护理等,都将成为近年来护理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这样,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和研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总结经验,我们才能从中将护理学科推向前进,更好的为患者的健康服务。 护理科研论文:军队疗养院护理科研管理难点与对策 【摘要】目的分析军队疗养院护理科研存在的问题和难点,为推动科研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加大人员培训及管理力度,引导创新思路,选择学科交叉结合部为主攻方向,依靠联合攻关、加强激励机制等手段促进科研工作。结果六年中共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和医疗成果三等奖四项。结论及时捕捉和解决难点及热点问题,创造良好的科研软环境,才能有效推动护理科研工作。 【关键词】军队疗养院;护理;科研管理 军队疗养院护理科研工作受编制床位数、收容量以及疾病康复种类的限制,尤其是特勤疗养院,由于其工作对象的特殊性,致使诊疗工作主要围绕体检、预防、慢性病康复和一般性疾病治疗,从而使护理科研很难如大中型医院甚或小医院紧随先进的诊疗技术或专科诊疗技术而开展护理研究,导致疗养院护士对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不高。这不仅影响了疗养护理质量,同时也不利于推动疗养护理学的发展。因此在疗养护理中,只有我们抓住难点,选准对策,才能使科研工作有的放矢达到提高疗养护理质量的目的。 1护理科研工作的问题与难点 综合目前军队疗养院科研工作状况,我们不难发现问题与难点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1人才流失随着军队编制缩减和体制的调整,军队中护理人员流失现象十分严重,现役护理人员的数量和军队疗养工作需求之间出现了严重的失衡[1,2]。由于疗养床位数减少,技术人员编制也相应减少,护理人员减少尤为突出,大量具有扎实专业技术、丰富工作经验的护士退出现役或改行做其他行政工作,从而使科研工作难以为继。 1.2科研士气低下有人认为疗养院是基层卫生单位,又不是科研机构,没有能力搞科研;有的认为疗养院病种病例少,没有课题搞科研;有的认为疗养院一无先进检测设备,二无高科技装备,没有条件搞科研,所以多数护理人员对科研工作兴趣不大,而满足于用现有的理论应付临床护理。 1.3管理制度不健全科学化和信息化管理要有一定的制度保证[3],由于缺乏科技项目动态管理和信息化管理,造成科研立项极少或缺乏高水平的科研立项,低水平及重复研究时有发生。 1.4没有有效的科研激励机制护理科研管理最根本的问题是调动广大护理人员科研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内在潜力,从而获得晋升晋级机会等激励效应[4]。在奖罚和目标等激励过程中缺乏激励的管理性和针对性,没有与继续医学教育管理相联系,在晋职晋级考核中,科研能力变成了软指标,而没有列为权重的考核指数。 1.5医疗诊疗设备相对落后除个别疗养院具有CT等大型医疗设备外,一般疗养院设备数量少,仅有普通的检诊设备,远远不能满足科研的需要。 1.6病种较少由于军队疗养院的特殊性,一般收容范围为老年病康复和健康休养,并以体检和内科保健治疗为主。因此尖端诊疗技术少,也影响了护理人员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1.7科研软环境较差基层领导对科研工作重视不够,认为常见病、多发病、老年病的研究已多,难出新成果;护理人员面对人事调整,人心不稳,科研热情不高。 2对策 近六年来,我院针对上述问题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护理人员共212篇,取得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军队医疗成果三等奖四项,获得发明专利二项,占全院获奖成果数的50%。 2.1以现有的人员为主要力量,加大科研能力培训和管理力度[5]一是举办学习班,定期组织全体护理人员认真学习科技项目动态管理和信息管理知识及科研方法,系统学习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程、疗养院管理学、疗养医学及统计学等原理,使护理科研活动更科学、更准确,不断提高科研知识和科研管理水平。二是建立网上科研管理平台,加强科研的课题管理、人员管理、学术活动数字化管理,从重点课题申报立项、研究,到评估结题及项目资金使用情况等,实施全程动态管理,并不断建设和完善科研课题数据库,减少低水平的重复研究。三是成立护理科研领导小组。选择科研能力较强的护理人员组成科研领导小组,参与课题的遴选、立项审查以及项目的实施等,以确保科学研究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2.2以创新为龙头,探索疗养院护理科研新思路[6]创新是科研工作的灵魂,要把创新理念始终贯穿于护理工作中,才能引导护理人员进行科研的新探索。我们一方面通过不断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新的知识技能,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使护理人员除了拥有系统的医学专业技术知识外,还随着尖端技术在医学上的广泛应用,更加广泛的掌握和了解多学科以及与医学密切相关的交叉学科知识,如社会心理学、工程技术、人体运动科学、疗养康复护理学及管理科学知识;另一方面,培养护理人员良好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通过引导和学习教育,使大家认识到创新思维主要是通过发散思维、逆向思维、联想和大胆假设,使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不拘泥于前人的科研成果,敢于提出质疑和不同见解,使创新思维始终充满智慧和活力[7]。知识积累得越多越丰富,超前的思维意识就越多,创新活动也就更多、更容易。在实践中,我们注意引导护理人员一是学会使用和占有信息技术[8]。在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里,谁先占有信息知识,谁就有了创新的先机;二是提高融会贯通的运筹和协调能力,把相关的知识信息进行消化和利用;三是具有一定的外语应用能力,尽快的了解和掌握国际学术新动态。我院《多功能旋转式急救输液架的研制及应用》,就是吸取前人经验,增加了适于野外救助的装置,获得2005年军队医疗成果三等奖。 2.3以课题为纽带,以学科交叉结合部为主攻方向,寻求护理科研新的发展点[9]护理学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人文学科对护理学的影响,发展了人本护理;心理学科的应用,使心理护理日趋完善;康复医学新理论的奠定,使康复护理早期介入临床护理成为现实。根据这些趋势,我们借助其他学科成熟的理论和经验,开辟护理工作的新途径。特别是在开展新业务、新技术的科研活动中,一是选准课题后,集中院内相关专科人员、设备技术优势,组成课题攻关组,以护理学为核心,以预防和减少职业多发病、促进康复为主攻方向,组织和依靠相关专科技术力量和设备,集中解决护理难点和热点问题。 二是积极开展横向联合,紧紧依托高校和研究所等技术优势,提高科研项目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我院开展的《糖尿病病人健康教育需求调查分析与对策》就是依托研究所等技术优势,开展与治疗同步的健康教育,取得满意的效果,获得2001年军队医疗成果三等奖;我院《第三代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体能训练效果评价》和《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膳食配备的研究》也是应用运动学、营养学理论,对疗养人群进行护理干预,取得较好的效果,分别获得2002年和2006年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 2.4以激励为手段,建立调动护理人员科研积极性的新机制[10]激励是激发人的内在动力,从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它不仅有效保障工作效率和质量,而且可以增强科研工作的竞争意识,并将直接影响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和钻研业务的积极性[2],因而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不仅可以充分激发护理人员强烈的工作动力,使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获得晋升、晋级和奖励带来的快乐和满足,而且可以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促进护理科研的不断发展。具体做法是:对在获得科研基金课题、发表学术论文、撰写学术专著、获得科技成果奖及成果转让等工作中作出突出成绩的个人和护理单元,实施精神和物质奖励。对获得军队三等以上进步奖或成果奖的护理人员,按军队条例给予立功授奖和物质奖励,对在成果转化中获得经济效益的护理人员,给予转让费提成奖励,并在晋级晋职时优先晋升等,体现对科技成果的重视和对人才的尊重,也体现了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六年中我院共有4名获奖护理人员荣立三等功,11人受嘉奖,从而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护理人员开展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综上所述,只有善于发现和捕捉疗养院护理科研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并施之以相应的对策,创造良好的科研软环境,才能够以点带面,推动科研工作,达到提高护理质量的目的。 护理科研论文:军队疗养院分层次培养护理科研人才的构想 【摘 要】 目的 为有序发展疗养院护理科研。方法本文对当前疗养院开展护理科研的瓶颈问题,即护理科研人才不足的现状进行了剖析。结果 提出了分层次培养护理科研人才的构想和具体落实方法,从而为疗养院护理科研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结论 人才是科研发展的基石。分层次、多样化方式培养护理科研人才,逐步培养科研意识和能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护理科研人才梯队是疗养护理学科发展的基础和保证。 【关键词】 分层次培养;护理;科研 护理科研,是用科学的方法反复地探索、回答和解决护理领域的问题,直接或间接地指导护理实践的过程[1]。疗养康复护理学是疗养学、康复医学和护理学相互交叉渗透而形成的综合性应用学科[2],在国内尚处于认识阶段,学科的科研目标模糊,没有明确的研究内容与发展方向。要实现疗养康复护理工作现代化,必须就疗养康复医疗机构的护理专科技术、知识和理论进行研究,才能提高疗养康复护理工作的质量。但是,由于目前军队疗养系统缺乏一定数量的优秀的护理学科带头人,科研人才匮乏已成为护理科研发展的瓶颈。 1护理科研人才不足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部队的精简整编,军队疗养院大部分高级护理人才改行、离队或提前退休,造成了护理人才储备不足,结构没有形成梯队。目前,疗养院大部分护理工作人员是近两年新招的非现役文职人员或合同制护理人员。以我院为例,招聘制护理人员约占全体护理人员的68%,其工作年资均小于4年。她们多数为应届专科毕业生,在职护理教育主要是以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对科研原理、科研程序与方法、科研设计、卫生统计学及文献检索等未进行过系统的学习,科研知识匮乏,开展、识别和应用护理研究成果困难。虽有个别本科毕业生,有一定科研理论基础,但缺乏临床实践。加之当前护理院校招生“门槛”低而数量盲目增长,使护理教育与临床实践不相匹配。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形成了护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整体素质不能满足专业需求,科研素质偏低等状况,从而遏制了护理科研的有序开展。 2规划疗养院护士职业生涯,分层次培养护理科研人才 2.1合理使用人才,加强对人才外流的管理加大人才外流的治理力度,军队疗养院要创造条件聘用和留住优秀人才:首先,对一批具有丰富疗养护理临床经验并有开拓精神的军人护士要积极留用,避免因转业等因素一刀切,造成优秀护理人才断层的局面;其次,创建疗养院自身的护理特色,给优秀的护理人才有发挥和发展的空间,增强她们的专业认同感和职业使命感,从而提升其专业承诺;再者,重视人才的培养与开发,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积极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创造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加强在职人员的培训,开展继续护理学教育,提高学历结构;建立优秀人才库,对确有发展前途的优秀中青年骨干进行重点培养,创造条件让她们承担重大的科研任务;最后,要建立合理并富有竞争力的工资和奖励制度,促进年轻护理人员的竞争意识和专业进取精神,培养富有开拓精神的新一代疗养康复专科护理人才。 2.2分层次培训科研知识,分阶段提出科研要求疗养院可根据护士的学历、职称不同,有针对性地实行分层培训,学习掌握护理科研相关知识,提高护士科研能力:首先,护理部有计划地安排护理科研知识专题系列讲座,请护理专家针对临床护理人员的实际情况,设置有关护理科研课程,如科研基本理论、护理科研选题、护理文献检索、医学统计、护理论文写作、计算机的应用和专业外语能力提高等,通过系统的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科研能力。同时,由专人负责成立护理科研小组,吸纳各科室的护理骨干,定期选择与疗养护理工作密切相关的、具有学习和借鉴意义的护理论文进行交流[3];组织护理人员将临床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提交小组讨论、论证和立题,并定期组织年会,对护理人员的论题进行现场答辩,邀请有关资深专家进行现场讲评[4]。为稳步提高护理人员的科研水平,护理部可按学历、职称和职位等级的不同提出具体的科研任务要求,并将每年科研成果和论文的完成情况直接与护理岗位评分挂钩,采用多样化的方式激发护理人员的能动性,使疗养院的护理科研能上一个新台阶。 2.3有丰富疗养临床经验并善于发现问题的护理人员是疗养护理科研的重要参与者科研的过程就是要解决平时在临床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发现亟待解决的问题,认真思考,自觉地不断补充新知识,形成自己的新见解,到实践中去检验和提高,验证自己的观点,使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也是运用科学思维指导临床实践的过程[5]。临床护理人员掌握着第一手临床资料,如果护士能够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问题,并运用科研手段予以解决问题,将会促进疗养护理学科的进步,推动疗养护理学朝着专科护理的方向纵深发展。因此,要重点培养临床护士在护理工作中的观察能力,使之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勤于思考、敢于创新,摆脱定势思维的干扰,进一步提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科研思维的学习与应用,培养她们成为疗养专科护士,从而起到疗养康复护理学护理科研带头人的作用。 2.4高学历的疗养护理人才是推动疗养康复护理科研发展的生力军在国外,护理科研工作主要由博士、硕士毕业生承担,对本科及大专生未作要求。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高等护理教育体系尚不完善,博士生缺少,硕士生极少,护理科研的重任就落到护理本科毕业生的肩上。护理本科教育是培养具有临床实践工作能力、管理能力、教学能力、科学研究能力于一体的综合性人才的教育。通过学习,使护生具有护理科研的初步素质,毕业后能从事临床护理工作和护理教学、科研工作[6]。然而护理本科毕业生仅具备初步的科研能力,如何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她们的科研能力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从开始参加临床工作就为她们布置科研任务,只有一边参加临床实践一边参与科研学习,才能将她们在学校中学到的科研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中,起到互补提高的作用。护理管理者要经常检查督促,强化本科生的科研意识,培养她们开展科研的能力,使她们成为推动疗养护理学科发展的生力军。 护理专业是一门独立的科学,它必须有自己的学科理论家和实践家,必须有一批具有独立思维和科学思维能力、有明晰学科自主意识的建设者[7]。科研工作的第一要素是人,因此护理科研人才的培养应引起管理者的高度重视。由于护理人员素质差异明显,为有效利用护理科研资源,针对性地采用分层次、多样化方式培养护理科研人才,逐步培养科研意识和能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护理科研人才梯队是疗养护理学科发展的基础和保证。 护理科研论文:不同学历护生护理科研现况调查与分析 摘 要 目的:了解不同学历护生护理科研的现状,为提高护生科研能力提供依据。 方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不同学历护生护理科研现况进行调查,并进行分析。结果: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学历对护理科研现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不同学历;护生;护理科研 护理科研是一种认知活动,它通过护理实践获得感性经验,经过理性思维上升为理论,揭示护理实践探索中未知事物的本质和规律[1];是一种用科学的方法反复探索、回答和解决护理领域的问题,直接或间接地指导护理实践的过程,是推动护理学科发展的重要措施[2]。因此,为了促进护理事业的发展,不仅需要护士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专业的临床操作能力,同时还要有较高的护理科研能力。而护生作为新一代的白衣天使更应该了解和熟练掌握相关科研知识。2009年12月~2010年1月,我们对100名不同学历护生科研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了解影响科研能力的因素并根据存在的问题采取应对措施。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采取随机抽样,对我院实习的护生进行问卷调查,共100名。其中中专5名,大专38名,本科57名。入选标准:我院实习的全部护生,知情同意且自愿参与调查者。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在参考相关文献[3~5]的基础上,自设调查问卷包括4方面内容:①基本资料: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情况、有无学过相关科研课程、是否参与科研活动、护士在护理科研中应承担的角色、开展护理科研的主要困难、希望获得科研知识的形式、遇到新问题时采用的解决办法及认为进行护理科研的主要目的。②科研知识掌握情况:由科研选题、文献检索、科研设计、资料收集、资料分析和处理、论文写作格式及要求、课题申请的基本过程7个条目组成。③科研相关能力:由4个条目组成,分为非常强、比较强、一般、比较差、很差几个评定等级。④对护理科研的认知:包括是护士的工作职责组成、是护理工作的内容、是促进专业发展的需要、是护理专业价值的具体体现、是临床护理工作的组成部分、需要运用护理专业及相关学科知识、科研是医生和专家的工作等7个条目,包括非常赞成、赞成、一般、不赞成、很不赞成5个评定等级。 1.2.2 调查方法 问卷发放在各实习点组长的帮助下,对参 与调查的实习生讲明调查的目的和意义并征得实习生同意后,发放调查问卷表,并解释辅助其完成填写。此次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有效回收率100.00%。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一般资料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不同学历护生之间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年龄: 20岁以下30人(30%),21~25岁70人(70%);性别:男7人(7%),女93人(93%);文化程度:中专5人(5%),大专38人(38%),本科57人(57%);情况:已发表3人(3%),写但未发表25人(25%),从来不写72人(72%);有无学过科研相关课程:有52人(52%),无48人(48%);是否参与科研活动:是18人(18%),否82人(82%);护士在护理科研中应承担的角色:协助者5人(5%),管理者2人(2%),研究者协助者10人(10%),协助者管理者5人(5%),研究者协助者管理者78人(78%);获得科研知识的形式:进一步学习深造75人(75%),阅读期刊文献59人(59%),专题学习班56人(56%),参与他人的科研活动63人(63%),讲座46人(46%);开展护理科研的主要困难:缺乏科研设计能力55人(55%),缺乏科研选题能力48人(48%),缺乏科研知识52人(52%),缺乏科研帮助支持47人(47%),缺乏科研经费41人(41%),缺乏统计学知识38人(38%), 缺少激励机制40人( 40%),撰写论文困难25人(25%),计算机水平低9人(9%),外语水平低15人(15%);遇到新问题时采用的解决办法:凭个人工作经验26人(26%),咨询医生28人(28%),咨询带教老师74人(74%),查阅专业书籍78人(78%),查阅相关文献56人(56%),针对问题去研究36人(36%);进行护理科研主要目的:提升护理水平81人(81%),解决临床实际情况83人(83%),晋升职称51人(51%),为了增加业绩41人(41%),任务驱动23人(23%),为得到领导认可23人(23%)。 2.2 不同学历护生护理科研现况分析 见表1。 3 讨论 3.1 护生科研现状 据了解,我国护理科研教学始于1991年,最初几年大多数护理学院将其作为选修课,至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有学校将其作为护理本科生必修课,以培养学生敏锐的科研意识、较强的科学观察力,使之掌握护理科研的一般程序和方法,具备初步的护理科研能力,为其开展护理科研和撰写论文打下较好的基础为目的[5]。虽然本科有科研、计算机、统计学等课程,但内容浅显,教学质量不高,效果不明显,学生动手能力差。本研究结果显示,100名护生中本科生有57名,而只有3名发表过论文,70%想写,18%参加过科研活动。这说明现在临床护理人员的科研知识掌握相对不够,科研相关能力还比较缺乏,同时对护理科研的认知能力普遍偏低。 3.2 护生科研知识掌握情况 从目前的教学体制来看,中专生对护理科研知识的了解最少,大专生接触得相对较多,而本科生大多在校接受了专业的学习,而此次调查结果显示学历越低对科研知识的认知越高,中专生比大专生和本科生对科研知识的学习需求更高。这说明随着护理学发展深度和广度的不断扩展,要求护理人员不但能够完成日常的护理工作,更要在专科领域里不断研究探索,总结专科护理理论,改进临床专科护理质量,护理人员已充分认识到科研对提高自身工作素质和社会地位的重要作用[4]。而由于在学校接受的科研知识相对缺乏,因此更加需要增加相关知识的学习。 3.3 科研相关能力 调查显示,科研能力的高低与是否想写论文的态度有关。一般资料显示100名护生中有70名想写论文,3名写过,同时陈长香等[4]研究表明是否撰写过论文与科研能力的提高相关。而只有了解科研相关知识,认识到科研能力的重要性,并且掌握一定的能力才能写出好的文章,因此如果想撰写论文,就一定会加强学习,注重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相关科研能力。 3.4 护理科研认知 本研究结果显示,同科研能力相同,护理科研认知与是否想写论文的态度有关。对科研知识的认知水平与能否写出一篇有内容的论文有直接的关系,如果想完成一项调查研究就必须掌握一定的科研知识。因此需要加强护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提高其科研能力。 4 小结 护理科研是护理学科发展的基础,是护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重要体现,其水平代表了护理学的发展近况,是推动护理事业进步的重要手段和途径[5]。现阶段,护生的科研素质和能力不高,只有本科生在校接受了科研相关知识的学习,对科研的认知较高,想写论文、参与科研活动的比例较高。而中专生和大专生由于没有接受过系统专业的培训,科研能力相对较低,然而由于临床工作和护理学发展的需要,让她们认识到护理科研的重要性,故很希望接受更多的学习来弥补在校学习的科研空白。本调查表明:现阶段护生的科研水平并不理想。要想提高护理科研水平,提高临床科研能力,不仅学校要加强对护生的科研知识教育,增加相关课程,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的受教育水平。同时医院也应该在临床工作中多加指导,采取鼓励大家撰写论文、组织参加科研讲座、加强带教老师的带教能力等措施来加强护生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能力,增强科研信心,从而提高临床科研水平。 护理科研论文:增强护理科研管理,促进护理学科发展 [摘要] 护理科研工作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护理学发展的重要力量,本文根据基层医院的实际情况,分别从建立健全护理科研管理制度、提高科研人员素质、科研奖励机制、加强护理科研档案管理四个方面分析了护理科研管理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研究对护理科研管理的有效手段,推动护理科研的快速发展,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 护理科研;管理;学科发展;增强;促进 护理科研是用科学的方法反复地探索、回答和解决护理领域的问题,直接或间接指导护理实践的过程[1],如何提高护理人员的科研能力已是目前基层医院急待需要解决的问题。本院与省属的各大医院及国外的医院相比相差甚远,护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层次偏低,护理工作的超负荷运转,信息量较少,护士只机械地执行医嘱治疗、护理患者,科研意识淡漠或缺乏科研意识,导致护理科研成果较少,影响着护理改革的推进和护理学的发展。因此加强护理科研管理,增强护理人员的科研意识是提高护理质量的先题条件。 针对临床护士论文写作能力低,科研课题设计缺乏创新性和科学性等问题,笔者在护理管理上提出几项措施: 1 建立健全护理科研管理制度 制定科研和写作流程,内容包括:①制定科研目标和计划,要求各科室上报护理科研选题,科研设计,需要协助解决的问题。②组织专家进行评审,提出修改意见。③课题立项之后进行督促、指导以确保按时结题。④促进护理科研成果的转化,体现出护理科研成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院内设立护理科研专项基金,在医院领导的支持下,增加资金投入,并争取各级学会或企业的资助,尽量从多方面增加护理科研基金的来源。与临床医疗科研相比,护理科研可以利用的实验设备和经费远远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有重医疗轻护理的现象,使得临床护士的科研积极性受到挫伤,因此院领导的重视和鼓励、工作中的大力支持是激发护理人员的科研潜力的至关因素。 2 做好继续教育,更新知识,不断提高科研人员素质 由于目前我国本科以上学历的护士仅占临床护士的3%~5%,科研力量严重不足[2],科研知识的匮乏是困扰护理人员开展科研工作的一个突出问题,缺乏科研新信息的收集和有效利用,综合分析能力低,也是导致我国护理研究滞后的因素。在陈长香等[3]对“教学医院临床护理人员的科研现状的调查与研究”中认为选题困难者占63.6%,认为文献检索有困难者占50.6%,认为撰写论文有困难者占45.6%,认为统计学处理有困难者占56.9%。护理人员的教育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护理科研的开展和科研成果的应用。虽然现在的护理队伍里本科学历所占比例在不断增加,但年龄偏大、低学历、低年资的护理人员也不占少数。许多经验丰富的老前辈,虽然满腹经验,却无力将之总结成文,因此在护理管理中,要及时了解护理人员对知识点的需求,通过院里举办的各种学术讲座、培训班、自考及学习交流等形式完善其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及技能的学习;对于高年资、高学历的护理人员则多些机会到科研能力强的医院学习,多多鼓励护理人员参与到临床医学科研中,学习一些科研方法,及时提供新动态、新技能、新进展,培养护理队伍的学科带头人,以点带面,改善护理科研的现状,以保证护理队伍的不断前进。 3 科研奖励机制是护理科研管理的手段 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在不同的职业发展阶段,基于护理科研人员个体的需要,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护理科研人员多数承担着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等的多重任务,应充分考虑个体差异,制定对应于职业发展不同阶段的激励政策[4]。如奖励影响因子高的优秀论文、有科研课题和科研成果的,尤其是对获奖的科研成果加大奖励力度。职称评定中为科研课题参与者加分,通过外出学习和奖金等奖励措施让她们感受到周围的赞赏与认可,从而激励护理人员开展科研工作的热情。 4 加强护理科研档案管理 护理科研档案是科研活动的真实记录,完整保存的护理科研档案为护理科研工作的评价提供了真实的资料,它包括历年来的护理科研课题、经费使用、情况、科研成果获奖情况、院外报奖的资料,科研学习及讲座的资料等。护理科研档案是科研活动的真实记录,完整保存的护理科研档案为护理科研工作的评价提供了真实的资料,对护理科研的发展起到了切实的推动作用。总之,护理科研管理是现代护理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5]。 护理科研论文:激励机制在护理科研管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 激励机制;科研管理;护理 我国护理界已充分认识到护理科研的重要性,正逐步完善护理科研管理的各个环节,其中激励机制在护理科研管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管理心理学认为:“激励”指的是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将它运用于护理科研管理,就是调动护理人员的科研积极性[1],提高护理科研水平,推动临床护理学的发展。 1激励手段 1.1目标激励 目标是引起行为的最直接动机,目标激励是以科学、合理的目标去激励人们的精神,调动人们积极性的激励方法。对护理人员的目标激励,就是要让护理人员真正的在意识上接受通过护理科研工作来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增加自身价值,将来有更好、更高的发展,而不是一直平庸地重复相对简单的临床护理工作。通过动员和鼓励,改变护理人员的思维方式,提高她们对护理科研的认识,为自身设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科研目标。 1.2精神激励 人作为“社会人”,在社会交往中不仅希望得到社会和别人的尊重,也希望为社会、为别人尽自己的义务[2]。护理人员作为知识分子,更具有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懂得自爱、自尊、自重。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精神激励这种“更高层次的奖励”对护理科研人员来说也更为重要。因此,在护理科研管理工作中,要把精神激励作为基本手段,以提高护理人员的精神需求水平,促使护理人员产生一种自我实现感和加倍回报感。 1.2.1情感激励越是具有浓厚情感的管理,越能带来最佳的管理效果。日常生活中,护理人员工作量大,学历低等,使科研劲头受到影响。所以,应从各方面关心护理人员,了解她们的难处和苦处,及时给予关心、帮助和引导,做护理人员的朋友,是对她们最大的激励。融洽的关系可以创造愉快的工作环境,提高管理者的非权力性影响力,使护理人员产生亲切感,与其心心相印,并甘愿为护理科研而奋斗,从而调动护理人员的科研积极性。在管理过程中,管理者要善于把“激励”化作温情、理解和关怀,以情动人、以情感为纽带来凝聚人心,凝聚力量,使每一个护理人员都体会到它的存在,从而激发护理科研的热情。 1.2.2信任激励信任的作用是巨大的。信任会使护理人产生一种崇高的使命感,从而激发其科研干劲和热情,并为完成科研任务而全力以赴。同时也能增进管理者与护理科研人员间的思想交流。在选题及完成过程中,多给予关怀,显示信任,对过程中取得的阶段性成绩给予肯定,使她们在不辜负信任的强大动力下完成科研工作。 1.2.3榜样激励选准一个榜样就等于树立一面旗帜,将起到巨大的激励作用。选出的榜样必须是群众公认的,是群众身边的模范人物,使群众觉得可敬可学的,在科研工作中兢兢业业,勇于创新,挑战困难,其表率作用对周围的人也是一种激励,能够无声地感染她人,教育她人,鼓舞她人。 1.2.4竞争激励竞争环境是产生激励的有效动因,个人和团体只有在充满竞争和挑战的环境中,才能激发自身活力,克服固有的惰性。为激发全体护理人员科研创新热情,使护理科研创新成为推动护理学科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应在护理科研活动中引入竞争机制。设立护理科研扶植基金,完善科研奖励规定,将科研活动与晋级提干紧密联系起来。在护理科研管理工作中,努力营造科学、公正的竞争氛围,使护理人员通过竞争参与科研工作。参与是一种赏识的手段,它能满足归属的需要和受人赞赏的需要,尤其是赋予她们一种成就感。 1.2.4经济激励人作为“经济人”,物质利益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2]。因此,要在护理科研管理工作中,坚持以经济激励手段为保障的原则,本着效率优先、多劳多得、优质优酬的思想,加大对护理科研人员经济激励的力度。通过各种手段和办法满足科研护理人员的物质需求,从而使她们安心从事护理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工作。 设立科研奖励基金:以中标科研课题、获资助科研经费、获奖科技成果、高水平论文及开展护理新技术项目为主,按等级、数量予以相应的奖励。 实施科研绩效奖励:举办各类继续教育学习班或学术交流活动、通过鉴定的科技成果、获权专利等予以奖励。 进行经费资助:对于参加各类学术交流会议及各种继续教育学习班、发表各级杂志的文章等,视情况均给予资助,报销差旅费及版面费等。对于没有科研经费的护理科研人员,专门设立科研启动基金。 2激励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2.1激励中注重公平性、合理性 把公平理论应用于护理科研管理中,是组织心理科学应用于管理的一种方法,也是现代护理科研管理的需要。护理科研的激励要公平、合理、适度,要坚持民主公开的原则[3]。所谓公平不公平,实际上是在比较对照中人们所觉察到的分配状况。把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应用于护理科研管理,可以理解成:护理人员的科研干劲取决于她们在科研工作和分配问题上是否受到了公平待遇,如果护理科研人员认为她们受到了公平的对待,就会心情舒畅,保持旺盛的科研热情;相反,她们就会感到心理压力增加,出现不满情绪,并有消极行为。因此,在护理科研管理中保持激励的公平性和合理性,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的科研积极性[1]。 2.2情感激励和经济激励并重 情感激励和经济激励各有所长,不可相互替代,只取其一的效果远不如二者合理的结合,在管理中应两面并重,使护理科研人员在精神上、物质上得到满足。 3激励的作用 激励直接作用于单个护理科研人员,其功能是能够充分调动她们的科研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其个人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有利于多元化人格的形成;激励间接作用于其他人和周围的环境,其功能表现在对形成良好护理科研氛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增强护理科研队伍的凝聚力[4]。应用不同的激励手段,有助于护理科研人员各种素质的提高,有助于形成一种竞争的风气,使护理科研人员自觉努力地工作,提高护理科研质量。 护理科研论文:护理学硕士研究生临床护理科研实践培养现状与对策 [摘要] 我国护理硕士研究生在临床护理科研实践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科研选题忽视临床实践,缺乏有效的临床实践过程。提出护理硕士研究生阶段应建立联合培养模式,培养研究生核心能力,严格科研过程。 [关键词] 护理学 研究生 临床护理 问题 护理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级护理管理、教学、科研及临床创新人才的主要渠道。随着护理学和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要求我国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从事某一特定职业实际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但目前,国内尚未形成统一的硕士生培养目标,部分院校在硕士研究生科研阶段指导学生深入临床护理工作中,用科学的方法探索、解决临床护理领域的问题,但在临床护理科研选题与实施中存在着很多问题。笔者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培养护理硕士生的核心能力作一阐述,以供交流。 一、临床护理科研现状 临床护理是护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通过临床护理研究能够推动临床护理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直接或间接提高临床护理工作。近年来,临床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已成为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临床护理研究范围也更为广泛。但是,由于我国目前大多数临床护理人员的学历结构偏低,整体科研素质不高,使我国在临床护理领域研究多局限于描述性研究及回顾性总结,缺乏使用Meta分析、质性研究等研究方法对特定问题的研究,且研究欠深入,缺乏护理特色。 二、护理硕士研究生在临床护理科研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选题忽视临床实践 培养护理硕士生的科研能力,首先,要强调在护理实践中发现问题的能力。研究课题的选题主要来源于护理实践,常常需要经过临床实践中的较长期的观察和思考,发现问题,逐步形成新的想法,从而提炼出研究课题。目前,护理研究生课题部分来源为导师研究课题,多数为研究生结合导师的研究方向查找文献确立的,仅有理论上的论证而缺乏一定时间的护理实践过程。因此,科研设计进入临床资料收集阶段,则暴露出众多的实践问题,影响到科研的顺利进行,甚至科研成果应用到临床实践,经不起进一步的推敲和实践检验。 2.缺乏有效的临床实践过程 刘苏君认为,护理实践与护理科研的关系密不可分。护理科研是一种认识活动,它通过护理实践获得感性经验,经过理性思维上升为理论,揭示护理实践探索中未知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虽然目前多数护理院校安排护理硕士研究生参加临床实践,但未形成一个系统的研究生临床实践培养方案。大多数院校由于研究生科研时间的限制,临床实践多安排在课题选题之后,主要依靠导师安排进入医院依据科研实施的需要由护理人员或医生带教,临床实践与临床科研同时进行。因此,在有限时间内完成临床科研的压力下,使护理研究生在临床实践中疏于切实掌握临床护理专科知识和技能,缺乏对众多临床实际问题的观察和思考,缺乏与患者的有效沟通,仅为完成科研而科研。加之护理研究生导师多数从事护理教学或护理管理工作,不能直接对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进行指导,而多数临床护理人员学历低、缺乏实践和科研结合的能力,对研究生的临床实践培养缺乏指导性,不能针对研究生的个别需要、专业发展潜能予以系统性的培养。 3.研究生核心能力有待提高 近年来,护理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生源多数为本科应届毕业生,缺乏实际临床护理经验。部分院校的护理研究生从事前瞻性研究,需要对研究对象进行现况调查或护理干预,这更加要求研究者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较强的科研能力,能够协调多方面因素,以保障科研的顺利进行,使研究对象在知情同意的基础上参与研究,真实地反映自身生理心理状态,使研究能够准确地反映出临床现况、干预效果,更加具有科学性。 三、对策 1.建立联合培养模式 建立联合培养模式,由原导师担任研究生的第一导师,根据研究生所从事课题的研究类型、方向,选择能够对课题实施进行指导的医学专业导师或有较高理论水平、丰富护理经验的临床护理专家担任第二导师,对研究生的课题实施过程进行临床指导和质量监控。第一导师和第二导师组成导师组,共同指导护理研究生的临床科研过程。 2.核心能力培养 (1)临床实践能力培养 临床实践是研究生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其意义在于加强研究生对护理专业本质、内涵及特征的理解,为今后从事临床、教育、科研、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将临床实践置入研究生教育培养的重要环节,制定临床实践培养方案,在明确科研型、临床型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结合研究方向,由导师组安排研究生于理论课程结束后进入医院进行至少为期半年的临床实践。研究生在临床实践中切实掌握临床护理理论知识和技能,与患者有效沟通,以敏锐的科学思维去发现临床实际护理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助于患者康复和临床护理工作改进的问题,同时尝试运用所掌握的科研知识,新技能推动护理实践,拓宽选题领域,与导师交流临床实践收获,对预选课题方向达成共识,进一步明确研究的科学性、先进性、可行性,并对研究的预期结果能否应用到实际护理工作中,解决临床护理问题、指导护理实践等方面加以评价。临床实践的过程也培养了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独立科研思考的能力,学会从护理实践中选择课题。 (2)科研能力培养 科研能力的培养是应分阶段进行,以培养研究生科研意识、运用科研方法的能力和独立开展科研的能力。第一阶段,培养在研究生一年级由导师指导研究生选择重点课程,为科研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在课余之外开展科研讲座,由各位导师讲授最新科研动态和科研方法,如护理研究的选题,研究工具的选择,研究质量的评价等;要求研究生定期开展科研报告,形式自主,不同年级不同导师的研究生共同参加,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问题进行讨论,学习学术论文,进行科研小讲课等,这种同伴学习的开展使研究生在切磋和讨论中获得知识,共同提高科研能力,同时也为不同导师指导的研究生提供了一个广泛交流的平台,培养了研究生的沟通能力。第二阶段,培养在研究生进入课题实施阶段,要求定期组织汇报课题进展,进行中期考核,使导师全面了解课题进展情况,针对问题给予具体指导,保证课题研究按计划进行。 总之,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要顺应护理学和卫生事业的发展要求,不仅培养教学型、科研型高层次人才,而且培养能直接指导临床护理实践的应用型护理人才。广大护理教育者和管理者应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发展和创新,并致力于培养中国21世纪具有复合型、实用型、创新型、外向型的新一代高级护理人才,在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阶段严格科研过程,使护理科研来源于护理实践,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护理实践,推进护理学的发展,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 护理科研论文:军队疗养院护理科研管理难点与对策 [摘要] 目的:分析军队疗养院护理科研存在的问题和难点,制定对策,为推动科研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加大人员培训及管理力度,引导创新思维新思路,选择学科交叉结合部为主攻方向,依靠联合攻关、加强激励机制等手段促进科研工作。结果:6年中共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和医疗成果三等奖4项。结论:及时捕捉和解决难点及热点问题,创造良好的科研软环境,才能有效推动护理科研工作。 [关键词] 军队疗养院;护理;科研管理 军队疗养院护理科研工作受编制床位数、收容量以及疾病康复种类的限制,尤其是特勤疗养院,由于其工作对象的特殊性,致使诊疗工作主要围绕体检、预防、慢性病康复和一般性疾病治疗,从而使护理科研很难如大中型医院甚或小医院紧随先进的诊疗技术或专科诊疗技术而开展,导致疗养院护士对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不高。不仅影响了疗养护理质量,同时也不利于推动疗养护理学的发展。因此在疗养护理中,我们必须抓住难点,选准对策,才能使科研工作有的放矢,从而达到提高疗养护理质量的目的。 1 护理科研工作的问题与难点 综合目前军队疗养院科研工作状况,我们不难发现问题与难点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① 人才流失。随着军队编制缩减和体制调整的影响,军队中护理人员流失现象十分严重,现役护理人员的数量和军队疗养工作需求之间出现了严重的失衡[1,2]。由于疗养床位数减少,技术人员编制也相应减少,护理人员减少尤为突出,大量具有扎实专业技术、丰富工作经验的护士退出现役,或改行做其他行政工作,从而使科研工作难以进行。② 科研士气低下。有人认为疗养院是基层卫生单位,又不是科研机构,没有能力搞科研;有的认为疗养院病种病例少,没有课题搞科研;有的认为疗养院一无先进检测设备,二无高科技装备,没有条件搞科研,所以多数护理人员对科研工作兴趣不大,而满足于用现有的理论应付临床护理。③ 管理制度不健全。科学化和信息化管理要有一定的制度保证[3],由于缺乏科技项目动态管理和信息化管理,造成科研立项极少或缺乏高水平的科研立项,低水平及重复研究时有发生。④ 没有有效的科研激励机制。护理科研管理最根本的问题是调动广大护理人员科研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内在潜力,从而获得晋升晋级机会等激励效应[4]。在奖罚和目标等激励过程中缺乏激励的管理性和针对性,没有与继续医学教育管理相联系,在晋职晋级考核中,科研能力变成了软指标,而没有列为权重的考核指标。⑤医疗诊疗设备相对落后。除个别疗养院具有CT等大型医疗设备外,一般疗养院设备数量少,仅有普通的检诊设备,远远不能满足科研的需要。⑥病种较少。由于军队疗养院的特殊性,一般收治范围为老年病康复和健康休养,并以体检和内科保健治疗为主。因此尖端诊疗技术少,也影响了护理人员科研工作的积极性。⑦科研软环境较差。基层领导对科研工作重视不够,认为常见病、多发病、老年病的研究已多,难出新成果;护理人员面对人事调整,人心不稳,科研热情不高。 2 对策 近6年来,我院针对上述问题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护理人员共212篇,取得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军队医疗成果三等奖4项,获得发明专利2项,占全院获奖成果数的50%。我们的体会是: 2.1 以现有的人员为主要力量,加大科研能力培训和管理力度[5] 要做到这一点,一是举办学习班,定期组织全体护理人员认真学习科技项目动态管理和信息管理知识及科研方法,系统学习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程、疗养院管理学、疗养医学及统计学等,使护理科研活动更科学、更准确,不断提高科研知识和科研管理水平。二是建立网上科研管理平台,加强科研的课题管理、人员管理、学术活动数字化管理,从重点课题申报立项、研究,到评估结题及项目资金使用情况等,实施全程动态管理,并不断建立和完善科研课题数据库,减少低水平的重复研究。三是成立护理科研领导小组。选择科研能力较强的护理人员组成科研领导小组,参与课题的遴选、立项审查以及项目的实施等,以确保科学研究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2.2 以创新为龙头,探索疗养院护理科研新思路[6] 创新是科研工作的灵魂,要把创新理念始终贯穿于护理工作,才能引导护理人员进行科研的新探索。我们一方面通过不断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新的知识技能,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使护理人员不但拥有系统的医学专业技术知识,而且随着尖端技术在医学上的广泛应用,更加广泛的掌握和了解多学科以及与医学密切相关的交叉学科知识,如社会心理学、工程技术、人体运动科学、疗养康复护理学及管理科学知识;另一方面,培养护理人员良好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通过引导和学习教育,使大家认识到创新思维主要是通过发散思维、逆向思维、联想和大胆假设,使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不拘泥于前人的科研成果,敢于提出质疑和不同见解,使创新思维始终充满智慧和活力[7]。知识积累得越多越丰富,超前的思维意识就越多,创新活动也就更多、更容易。在实践中,我们注意引导护理人员一是学会使用和占有信息技术[8]。在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里,谁先占有信息知识,谁就有了创新的先机;二是提高融会贯通的运筹和协调能力,把相关的知识信息进行消化和利用;三是具有一定的外语应用能力,尽快地了解和掌握国际学术新动态。我院《多功能旋转式急救输液架的研制及应用》,就是吸取他人经验,增加了适于野外救助的装置,获得2005年军队医疗成果三等奖。 2.3 以课题为纽带,以学科交叉结合部为主攻方向,寻求护理科研新的发展点[9] 护理学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人文学科对护理学的影响,发展了人本护理;心理学科的应用,使心理护理日趋完善;康复医学新理论的奠定,使康复护理早期介入临床护理成为现实。根据这些趋势,我们借助其他学科成熟的理论和经验,开辟护理工作的新途径。特别是在开展新业务、新技术的科研活动中,一是选准课题后,集中院内相关专科人员、设备技术优势,组成课题攻关组,以护理学为核心,以预防和减少职业多发病、促进康复为主攻方向,组织和依靠相关专科技术力量和设备,集中解决护理难点和热点问题。 二是积极开展横向联系,紧紧依托高校和研究所等技术优势,提高科研项目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我院开展的《糖尿病病人健康教育需求调查分析与对策》就是依托研究所等技术优势,开展与治疗同步的健康教育,取得满意的效果,获得2001年军队医疗成果三等奖;我院《第三代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体能训练效果评价》和《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膳食配备的研究》也是应用运动学、营养学理论,对疗养人群进行护理干预,取得较好的效果,分别获得2002年和2006年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 2.4 以激励为手段,建立调动护理人员科研积极性的新机制[10] 激励是激发人的内在动力,从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它不仅可有效保障工作效率和质量,而且可以增强科研工作的竞争意识,并将直接影响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和钻研业务的积极性[2],因而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不仅可以充分发挥护理人员强烈的工作热情,使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获得晋升、晋级和奖励带来的快乐和满足,而且可以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促进护理科研的不断发展。具体做法是:对在获得科研基金课题、发表学术论文、撰写学术专著、获得科技成果奖及成果转让等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个人和护理单元,实施精神和物质奖励。对获得军队三等以上进步奖或成果奖的护理人员,按军队条例给予立功授奖和物质奖励,对在成果转化中获得经济效益的护理人员,给予转让费提成奖励,并在晋级晋职时优先晋升等,体现对科技成果的重视和对人才的尊重,也体现了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6年中我院共有4名获奖护理人员荣立三等功,11人受嘉奖,从而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护理人员开展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综上所述,只有善于发现和捕捉疗养院护理科研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并施之以相应的对策,创造良好的科研软环境,才能够以点带面,推动科研工作,达到提高护理质量的目的。
电力经济论文:电力企业标准化管理及经济效益研究 【摘要】企业管理是管理者基于企业经营发展目标,对企业内部要素进行有效组织的重要过程,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营情况和未来发展。企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是实现企业管理专业化、科学化的必然手段,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因而,企业应积极推进标准化体系的建设,以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企业管理;标准化;措施;经济效益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市场的进步,市场上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各大企业为了获得稳定的发展空间开始加强对企业内部的管理与控制,以期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从而进一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在这一过程中,企业为了提高管理的效率,加强了内部标准化管理的建设,并且在实际的建设中获得了较好的成绩。 2企业标准化管理含义 企业标准化,是在企业内部制定和实施一整套的标准,使各部门、各工序、各环节之间有统一的工作依据。各部门协调配合,避免出现工作脱节、重复劳动、各行其是、互相矛盾而导致的生产混乱。标准化的原理和特点可以概括为“六化”:简化、统一化、通用化、系列化、组合化和模块化。企业的标准化管理是利用企业的发展特征来对企业进行科学的管理与总结,从而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统一、规范、科学的管理模式,在这样的背景下才能够确保企业额度管理模式充分的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能够促进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国内诸多企业一直都在探索标准化管理如何与信息化结合,以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3企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措施 3.1提高重视 要想实现企业的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建设,首先管理人员要提高对企业管理的重视程度,充分的认识到企业标准化管理的重要性。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领导人员的态度直接影响着标准化体系的建设情况,如果领导人员能够充分的重视企业标准化管理体系,身先士卒,那么就能够充分的带动企业内部人员对企业标准化管理体系的重视程度,加强对企业的管理与建设,最大程度上促进企业的发展与进步。除此之外,企业管理人员还应当加强对现有的管理模式的改进,充分的宣传标准化管理的重要性,让企业员工充分的了解标准化管理,从而在日常的工作中不断的落实这一管理过程。 3.2构建标准化制度体系 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直接影响着企业管理的质量,在进行企业管理制度的建设时,必须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建设最合适的管理制度,这一才能够确保管理的质量。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管理人员首先要做的就是对现有的生产流程进行进一步的管理与优化,从而实现对企业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实现资源的最优化利用,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在这一过程中,企业的管理质量直接关系着企业的生产效率,因此必须要加强对标准化管理制度的建设,而制度的建设必须要切合实际,因此必须要充分的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及当前的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这样才能够充分的确保管理制度的科学与合理。企业标准化管理制度结构如图1所示,在建设的过程中,管理人员还要做好企业内职权的分布,对企业内的管理体系进行进一步的优化与编排,明确不同部门的管理职责,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 3.3建立标准化监督考核机制 为确保企业标准化体系的有效落实,企业也应建立标准化监督考核制度,对员工考核制度进行细化,并制定标准化建设考核办法,定期开展监督考核,大力推进企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如图2所示。例如某企业针对本企业实际情况,从计划管理、技术管理、工作标准管理、人员管理、档案管理等方面,对监督考核指标进行细化,要求标准化委员会根据指标,每季度开展一次全面监督考核,每半年进行一次自检,每三年进行一次监督考核标准机制修订。同时,将考核结果与责任制度相挂钩,充分保证了企业标准化体系的有效落实。 4实例分析企业标准化管理实施及经济效益 本文以某企业的岗位标准化管理为例进行分析,详细如下: 4.1标准化管理措施 (1)对管理标准化及技术标准化结果进行翻译。为保证企业生产流程及管理流程顺利实施,将流程中的每一个节点落实到部门并细化至岗位是流程顺利实施的保障。流程细化至岗位,减少工作协调困难,提高工作效率。对此,在开始制定岗位职责及工作指引之前,应对企业制度及流程进行识别,对文件中涉及的制度进行识别细分至具体的岗位,最好是制定相应的操作规程。流程文件识别工作量大,可组织协调文件编制者协作完成。流程内容细分得到岗位工作内容,流程中的输出为岗位输出标准,将流程中输出的表格表单等内容作为岗位的输出,通过整理识别基本完成岗位的部分工作内容。流程输出加上管理输出与客户特殊要求,再加上岗位责任的日常要求汇总得出岗位工作内容。(2)对标同行业的岗位设置现状。在制定岗位标准之前,对标行业先进企业管理方法,取长补短。学习先进企业组织架构,结合自身企业特点与客户要求及期望,设置岗位结构及职责内容,将内容收入到体系中。在外部机构参与的过程中,企业应成立相应的对接机构,负责衔接外部咨询与内部各部门。咨询工作结束,内部机构人员可作为企业内部咨询机构持续开展工作。(3)岗位优化整合。通过岗位调研与企业对标,识别体系及客户要求,结合企业自身管理特点,对各部门各岗位进行整合优化。岗位优化整合为企业管理提升带来以下几方面的好处:①优化整合部门岗位,使内部工作协调更加顺畅,有助于提高部门的管理效率;②多岗位整合,有助于相似岗位的工作经验分享与互换;③有利于多技能工及多技能管理人员的培养;④增强部门岗位人员的互换性。岗位优化整合方法:将不必要的岗位取消,对相似岗位进行合并(除特殊工种以外),对各岗位职责进行重新规划。部分工作存在多个岗位重复做与无人做的情况,重新规划定岗职责。 4.2经济效益 项目初期,实施岗位标准化需投入部分人才培养费用、咨询费用。但是标准化对于企业的收益是持续的,对企业长远发展具有奠基石的作用。标准化的收益主要分为直接收益和间接收益两个方面:①直接收益主要表现为通过岗位标准化对每个岗位每个人工作梳理,岗位优化整合,去除多岗位人员重复工作,岗位人员重新分配,调节岗位工作平衡率,达到节省人力的目的。岗位人员互换,减少原有模式的岗位壁垒,达到多能工及多技能管理人员培养的目的,提高人员工作率,减少空闲率,减少人力成本;②间接收益,经验体系及工作标准化对于企业最大的收益不是直接收益,而是长期的间接收益,主要表现在客户满意度提升、支撑企业管理思想及流程落地、企业人才培养、经验体系传承、工作效率提高等方面。客户满意度方面,主要为通过标准化项目,明确岗位工作事项、操作手册、输出标准,减少同岗位不同人员差异,确保工作质量/产品输出一致性,提高客户满意度。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方面,解决了企业执行与标准流程两张皮的现象,确保工作按流程进行,提高管理水平。效率提升方面主要为通过经验传承及不断创新优化,发现更优化的工作方式,提高岗位工作效率。人力方面,通过岗位多技能人员培养,提高员工工作能力,提高企业人员利用率,减少人力成本。作为企业岗位体系建设,短期收益及直接收益难以计算,但它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基石。 5结束语 企业标准化管理,既是国家标准管理、行业标准化管理的起点,也是标准化工作的重要部分,更是企业管理的夯实基础。标准化管理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加速技术发展、产品升级,为企业生产、经营获得最佳秩序,是企业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中毅然不倒的法宝,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建立长效机制。浅析企业标准化管理。 作者:何易桓 单位: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检修分公司 电力经济论文:企业电力物资管理经济效益提升 摘要: 电力物资管理对电力系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而需要提高电力物资管理才能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本文通过电力企业当前物资管理现状入手,分析目前电力企业物资管理存在的问题,并寻求提高经济效益的策略,以便促进电力企业物资管理水平的提高,促使电力企业经济效益提高。 关键词: 电力;物资管理;经济效益 一、电力企业物资管理的现状 电力系统关系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相对于其他企业而言,电力企业应对物资管理更为严格。尤其是近些年随着能源紧张、电力企业成本不断升高的情况,物资管理成为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部分,电力企业应当重视在物资方面的管理,促使企业长效发展。 1.物资采购运作机制存在缺陷。 一般来说,电力企业在采购物资过程中,应当对供应商进行甄别,至少采取三个或者三个以上的供应商,进行对比,选择性价比最合适的一家。但是当下很多电力企业在选择供应商以及询价上都比较单一,有的直接选择一家供应商进行联系,直接订货,没有多家进行询价、比较。这使得当前物资采购存在盲目现象。并且在物资采购中缺乏必要的监管,没有对供应商的资质进行分门别类的管理,使得电力企业和供应商之间缺乏一定的稳定性,导致在采购中成本增加,物资采购询价机制运作不健全。 2.缺乏完善的物资采购管理体制。 通常电力企业实施物资采购环节,需要采购部门对供应商进行询价对比,最终择优选取。但是由于电力企业在采购物资时对询价缺乏相应监督,使得在采购中不能有效甄别供应商。并且一些电力企业根本没有制定合理的采购标准,造成电力企业成本增加。具体表现在: 2.1缺乏制定科学的采购计划.。通常,在采购过程中,物资采购需要提前制定计划,然后报送电力物资管理部门,物资管理部门通过询价对比,然后斟酌分析,最终批准采购计划,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电力企业没有全面分析便批准,甚至采购部门和物资部门信息不对称,一些库存数据没有理清便盲目的进行采购,导致一些物资采购过多,造成库存积压,占用流动资金,导致企业在资金周转上受到影响。 2.2验收环节把关不严。目前有很多电力企业采购物资完成后,对物资的质量验收环节把关不严,导致采购成本无形增加。很多电力物资会通过长途运输最终到电力企业,在这个环节中,很多物资会出现磨损变质等情况,把关不严就会让劣质的物资进入仓库,影响整体物资品质,导致物资管理成本增加。 2.3物资存储保管管理不到位。电力企业要对采购的物资进行妥善保管,才能保障物资不受到损害。通常电力物资的品种类型较多,并且不同的物资对环境要求也不一样、尤其是湿度、温度、使用年限等不尽相同。但是很多电力企业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将很多物资放在同一仓库进行储存、有的甚至放到室外任凭风吹日晒雨淋,长此以往,导致很多物资还没有使用便发生生锈、老化、部件失灵情况,导致电力企业巨大的经济损失。 二、加强电力物资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策略 就当下的电力企业来说,加强物资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显得尤为必要,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加强电力物资管理。 1.落实电力物资招标制度。 电力企业在采购物资的过程中往往需要花费巨资采购大量设备,这就需要供应商提供性价比较高的物资才能保障。电力企业在进行物资采购钱应制定物资招标制度,按照国家相关电力物资采购规定,对供应商进行公平、公正、公开招标。至少采取三家或者三家以上的供应商进行选择,根据自身企业的经济实力和物资需求进行合理的采购,并对供应商的资质、级别和信用等进行系统归纳定位,以便以后采购物资参照。 2.强化电力物资采购管理。 电力企业的日常运营涉及到很多方面环节,其中电力物资采购是重要的环节,电力生产需要一定的技术性,并且投资较大,因而要维护电力的安全稳定,就需要强化电力物资的相关管理,对物资的采购价格、质量等进行严格管控。一般来说需要做到: 2.1制定科学的采购计划。电力企业在采购物资之前应当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根据电脑显示的库存信息进行物资需求统计,然后递交物资管理部门进行核实审查,最终通过分析斟酌确定采购数量,然后由采购部门进行预算,并向供应商询价,寻求最终合理的采购方案,上报财务请款。这样就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浪费,使得采购物资能够有效利用。 2.2加强验收环节的管理。电力物资验收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只有做好相关的验收工作,整个采购过程才算完成,对物资进行严格验收,可以降低企业不必要的损失,使得其质量得到保障。在操作中电力企业收到物资以后需要进行严格的检验,一旦发现不合格或者损坏的物资要及时联系供应商退货,并有权拒收。通过验收将物资数量和品质提高,降低一定的损失。 2.3加强仓库保管环节的电力物资管理。电力企业保管物资工作对企业经济效益影响很大,前面的采购工作不能马虎,在存储过程中更不能出现不必要的损失。要做好物资的仓库保管工作,就需要从源头采购做好,确保适量的库存。另外物资进仓之后,要对不同的物资进行分门别类的摆放,并定期对库存物资进行盘查,及时核对数量,将库存物资及时的录入到电脑系统中,以便其他部门能及时了解物资库存情况,进一步做好采购相关部署工作。还要根据不同物资对环境的适应程度,做不同的保管。这样才能使物资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减少企业损失,降低成本。另外使用计算机对仓储物资进行实时记录和清算,才能保障物资信息的对称和准确,以便能够促使物资存储信息及时更新,有效管理。 三、结语 当前电力企业竞争越来越激烈,要想在市场上占据较多的市场份额,就需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降低成本。其中物资管理环节是重要的环节,其能够通过有效的途径进行管控,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保障物资质量过关。通过强化物资采购环节以及物资管理环节,提升物资管理的水平以及效益,能够促使电力企业处于良好的运营状态,以便长远发展。 作者:邱荣艺 单位:国网泉州供电公司 电力经济论文:电力综合计划管理经济体制分析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电力综合计划管理在当前经济体制下的分析十分重要。其不仅能够让电力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且还能让企业管理更为科学合理。本文主要针对电力综合计划管理在当前经济体制下进行分析。 【关键词】 计划管理;经济体制;分析 考核电力企业的重要依据是在公司实施综合计划管理过程中的将综合计划指标作为考核的依据。公司经营业绩、电网发展、资产质量和供电服务是综合计划指标的4大类指标。供电企业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极强,并且供电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也极强。但综合计划管理作为供电企业的导向性管理手段还存在或多多少的问题,在这方面还需要不断强化,不断更新改进。所以,电力综合计划管理在当前经济体制下的分析十分关键。 一、综合计划管理过程中的管理内容 1.1加强综合计划管理的龙头导向作用 综合计划编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是保证综合计划全面实施。要将综合计划管理与供气企业的发展等结合起来,确保综合计划编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使它成为供电企业每个专业层面的主要依据和年度目标计划的主要载体和有效途径,并且成为龙头领导计划管理。 1.2转变计划管理理念 每个单位都有相对独立的计划管理理念,在计划管理中,要根据不同做出相对独立的条块分割式管理理念,不能集中化管理,要分散,多方面管理。尚未形成的计划管理模式“归口管理。分工负责”还没有形成,单纯重视日常工作和生产的观念还是时有发生的。 1.3优化管理流程 各个部门在综合计划管理中,还缺少全面性和系统性,相对独立的条块分割式管理理念还没有变化,分头编制、简单汇总集成和各自为政的现象还大量存在,综合计划的统筹协调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作用,这些都是由于分口管理和条块分割而导致的。 1.4健全计划管理制度 健全计划管理制度是每个企业的重点,它涉及生产经营管理各个部门方方面面的事情。但由于制度的不健全,导致了各个部门分工不明确、责任不明确、工作流程混乱。从而也容易造成工作的环节出现错误和偏差。 1.5深化综合计划管理的全面预控和监督工作 公司实施综合计划虽然起到了一定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具体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部门虽然对全面工作任务和主要指标实行了分解下达,但是还存在研究力度不够,措施运动不得当等问题。供电企业在这方面还没有形成有效的管理,整体管控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与完善。 二、加强综合计划管理的建议对策 供电企业发展经营的年度目标是综合计划,供电企业提升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是综合计划管理,同时保证供电企业完成年度主要经济指标和工作任务的措施也是综合计划管理。因此把控整个综合计划管理体系的关键就是建立与供电企业战略规划一体化。 2.1完善管理目标 综合计划指标的建立是综合计划管理模式中的关键。它包括了电网企业非常多的经营活动,并且最大限度的体现出了它们的价值。电网企业是很重要的一个企业,它对国家经济建设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同时担负着电力消费者的合法利益。企业在推动电力工业技术水平提高,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又要考虑到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以此来最大限度的为企业谋利益。综合计划在实施过程中要逐渐体现它的作用,例如:体现电网企业保护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建设,同时,我们要为消费者提高满意周到的服务,创造供企业发展的良好氛围。要把综合计划管理作为手段,建立综合计划、财务资金预算、工程项目管理为一体化的管控工作,控制项目投入使用资金和加强预算管理。以最少的资金投入和最强呃预算管理做到让消费者满意。预算管理起着带头作用,我们要加强资金预算审批管理的流程,确保安全性并且通过资金的运作,提高供电企业的运营水平和运营能力。 2.2把握重点,优化体系 要以全局的安排为重点,坚持局部服从全局的原则,不断优化各项计划指标的平衡,制定合理的目标。积极努力为公司谋福利,创效益。综合计划要坚持“四统一”的原则,实现统一编制、统一上报、统一下达和统一调整的原则,确保实现计划的高效性和计划本身的安全性、权威性和唯一性。我们可以从横纵向来看待这个问题,首先从横向上来看,每个转向计划都有单独的部门来负责,负责审核和监督工作。从纵向上来看,其实各基层公司是公司生产经营的最前端。公司各个部门要相互协作,互相沟通来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更深一步的优化自己的建议和想法。 2.3考核体系的完善 实现综合计划管理的主要手段是建立健全企业考核监督体系,实现制定的目标。考核体系体现了人性化的设计,以“以人为本”的理念,实现竞争机制和充分体现管理者、参与者的价值观。在每项工作上做到极致和完美。同时把它作为各级综合考核的体系。要建立供电企业指标和任务的考核激励机制,将企业年度业绩考核、月度考核等全部计入到考核体系当中,建立一体化的考核平台和一体化的管控体系。赏罚分明,确保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三、结语: 在进行电力综合计划的管理过程中,首先要确立电力综合管理目标。然后建立健全完整的企业管理制度和企业综合计划相关管理办法和制度,以“完善制度”为目标,对各个环节进行规定,明确管理责任,优化管理流程,做到工作更规范化,更标准化和有序化,建立月度和季度综合计划分析例会制度,加强企业内部的管理。最后对考核体系进行完善,其必然能够实现管理效率的全面提升。 作者:刘岩 单位:江苏省电力公司宝应县供电公司 电力经济论文:知识经济电力财务管理体系构建 摘要: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快速发展,对电力企业生产活动的各项经济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企业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完善相关管理机制,全面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基于此发展目标,作者以多年实际财务管理工作经验为前提,以知识经济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与作用为立足点,浅述构建基于知识经济的新型电力财务管理体系的初步设想,以便应用到电力企业的财务管理实践之中,提升电力企业的财务管理综合能力。 关键词: 知识经济;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体系;发展目标 知识经济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有利于推动与促进电力企业发展,加快电力企业现代化建设。因此,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电力企业应明确财务管理具体目标,构建新型财务管理体系,确保各种资源的高效利用。文中从不同角度对基于知识经济构建新型电力财务管理体系进行了必要地阐述,客观地说明了做好这项研究工作对于电力企业稳定发展的重要性。 一、知识经济影响下电力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相关原则 (一)以人为本的原则 知识经济时代决定了人才是电力企业长期发展的基础保障,强调人才对于电力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性。因此,电力企业应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才的工作积极性,促使他们能够主动地加入到电力企业新型财务管理体系的构建过程中,从而全面提升企业的绩效水平。为此,电力企业在这种财务管理体系构建中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发挥各类人才优势。 (二)创新理念的原则 新型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对于企业财务工作中的创新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电力企业结合知识经济时代的特点,从财务管理理念、管理方式、战略部署等方面进行不断地创新。电力企业在新型财务管理体系构建中应秉承创新理念,这有利于加强不同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强化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创新意识。 (三)集成化管理的原则 财务管理体系的健全,可以保证电力企业不同部门之间各种信息的正常传递,为企业提供实时的、真实有效的财务信息,确保企业在相关投资活动中决策的正确性。坚持集成化管理原则,提高财务管理系统与其它业务系统之间的集成度,提升财务信息利用率。 二、基于知识经济构建新型电力财务管理体系 (一)构建符合电力企业发展要求的电价机制 结合知识经济时代的整体形势,需要电力企业根据国家电力体制改革要求和其自身发展要求,构建科学合理的电价机制,逐渐提升企业的综合财务管理水平。在可靠的电价机制支持下,企业经济效益得到有效地保障,电力资源也将得到充分地利用,从而使得电力生产活动开展中各种原材料的成本价格能够得到合理地控制,有利于现代化电力企业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构建新型财务管理体系,完善符合电力企业发展要求的电价机制,对于不同生产阶段电价的动态调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且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电力企业控制工程造价水平,逐渐促进符合实际生产活动需要的统一电价销售机制的形成,充分地发挥出新型电力财务管理体系的实际作用。这些方面的不同内容,客观地说明了知识经济时代对于电力企业有效构建电价机制的重要性,有利于完善企业的新型财务管理体系,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二)优化财务部门职能,提高电力企业的调控能力 新型电力财务管理体系实际作用的充分发挥,对于电力企业财务模式的构建、专业人员的配置等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有利于实现企业不同部门的均衡发展,提高电力企业的综合调控能力。基于知识经济新型电力管理体系的构建,需要不断地优化财务部门职能,尤其是管理会计的职能,明确其具体的工作范围,促使企业实际经营活动开展中的各种风险能够控制在可控的范围内,增强电力调度的实际作用效果。充分发挥电力财务管理体系的实际作用,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对于电力企业子分公司经营目标的实现也至关重要。因此,电力企业财务部门应结合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定期培训力度,促使他们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地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而其中管理会计职能作用将促使企业财务管理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全覆盖企业决策层和各级业务层面。同时,提高电力企业的财务调控能力,完善财务部门的服务功能,有利于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三)建设财务信息系统与业务信息系统一体化管理平台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电力企业在开展各项经济活动过程中更加注重成本控制和资源的合理配置,这样便对电力企业的财务信息质量与财务管控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这些管理要求,就需要在知识经济的基础上构建财务信息系统与业务信息系统的一体化管理平台,这种管理平台以业务流、信息流和财务流的“三流归一”为目标,形成从业务流源头到财务信息反映的完成的运行流程,既能从源头保证财务信息的高质量,又能将企业各项资源高效地整合起来,促进企业发挥最大效能。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大数据时代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不可扭转的趋势,而这种财业信息统一管理平台也能适时融入科学技术,与时俱进地发挥更大的管控效能。 由此可见,有效构建新型电力财务管理体系,有利于增强制定企业战略的合理性,促使企业在一定时间内快速地实现既定发展目标,使得各项资金能够得到最大限度地利用。在这种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支持下,管控职能与服务职能的应用范围将会进一步拓展,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也会得到不断地提升,这对于防控实际经营活动中的市场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参考意义。 作者:张秋岭 单位:国网浙江常山县供电公司 电力经济论文:电力工程决策技术经济探究 【摘要】 电力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在我国经济建设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电力工程具有建设周期长、投资规模大、涵盖范围广等特点,其工程造价的管控相对来说比较困难。在电力工程项目建设中,投资决策阶段是对工程造价影响最大的阶段,加强电力工程决策阶段的技术经济分析,对与保障工程造价的科学合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阐述了电力工程决策阶段的技术经济分析。 【关键词】 电力;决策;投资;阶段;技术;经济 引言 随着电力行业的飞速发展,电力工程技术经济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电力建设事业的发展与技术经济工作是密不可分的。但是目前电力工程造价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阻碍了电力工程的发展。因此,在电力工程决策阶段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就显得十分的重要。 1技术经济分析概述 1.1技术经济分析的任务与内容 技术经济分析的任务是根据技术与经济之间的辨证关系,对实现某一预定目的而可能采用的各种不同的技术政策、技术措施、投资方案进行技术与经济的分析、比较和综合评价,找出经济效果较佳的方案作为决策的依据。技术经济分析的内容是极其广泛研究的问题,大到国家各项技术经济政策,小至企业各项技术经济措施和方案。 1.2技术经济分析原则 1.2.1满足需要可比性原则 任何技术方案均有满足的特定需要。所有电力技术方案为了满足其特定需要所提供的有效成果必须是相同的,或者彼此之间能相互代替,为了达到同一需要的不同技术方案之间才具有可比性。在电力技术方案比较中,如果各种方案在满足社会需要的数量和质量上不同,必须通过适当的调整,把原来不可比的环境、条件、需要、指标等转化为可比的,使不同方案具有等同的使用价值,这样技术方案才具有可比性。 1.2.2总消耗费用计算范围的可比 为了使各方案在消耗费用上具有可比性,既要考虑各方案本身的劳动耗费,也要考虑各方案引起的相邻部门的劳动耗费,进行综合效益的分析比较.但是,实现任何一个方案所影响到的部门非常广泛,影响的程度也不同.因此,只要把那些今后直接维持建设方案长期生产所必需的相邻部门的劳动耗费,计算到相应方案的总劳动耗费中。 1.2.3价格指标的可比 当产品的价格与价值基本相符时,可直接采用实际价格进行计算.当某些产品的价格与价值相差很大时,应对所采用的实际价格指标进行修正.当不同的方案进行比较时,不仅要采用相同意义下的价格指标,还要采用相同时期的价格指标。 1.2.4时间因素的可比 时间是否一致对不同的技术方案的比较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为了使方案在时间因素上具有可比性,必须考虑以下两个条件:①必须采用相同的计算期;②必须采用相同的基准年。 1.3技术经济分析的一般步骤 (1)建立各种可能的技术方案:围绕所要实现的目标,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所收集的各种原始资料,从各种不同的情况和不同的角度出发,建立各种可能的技术方案;(2)对各种可能的方案进行初步分析;(3)进行必要的技术经济计算:进行技术经济计算:①要明确研究的问题的范围,对不同的方案所考察的范围应当一致;②要明确不同的方案的差别,把各方案的共同点舍去,只研究方案之间的差别;③选择适当的评价方法进行评价;(4)进行全面的综合分析比较,选出最佳方案。 1.4电力技术经济分析方法 1.4.1盈亏平衡原理 盈亏平衡分析法是项目或技术方案决策者从经营保本、盈亏的角度来预测项目或技术方案投资的风险性的分析方法。通过对项目或技术方案投入后的盈亏平衡点或保本点的预测分析,从而判断该项目或技术方案的投入可能会承受多大的风险大小,或定量找到不会发生亏损的经济界限,并以此作为决策的依据。 1.4.2成本效益比法 成本效益比评价法,首先按评价对象的功能对项目或技术方案进行功能分析,然后进行方案评分。在技术方案评分中,成本比例起着权衡方案优劣的关键性作用。在预测成本构成中,还需进行敏感度分析,此方法对于评价电力工程项目的预测方案较为适用。 1.4.3价值工程法 所谓价值工程是指通过集体智慧和有组织的活动对产品或服务进行功能分析,使目标以最低的总成本(寿命周期成本),可靠地实现产品或服务的必要功能,从而提高产品或服务的价值。价值工程的主要思想是通过对选定研究对象的功能及费用分析,提高对象的价值。 1.4.4概率分析方法 概率分析方法是运用概率论的基本原理,研究不确定因素和风险因素对电力项目经济评价影响的一种定量分析的方法。由于概率分析要利用概率论方法进行计算,其分布结果的正确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相关变量概率判断的正确性。因而,一般应该根据过去事件发生概率的经验,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预测和推算出今后将要采用的数据。一般在对某电力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时,很多变量因素都难以肯定,分析中采用的很多变量都带有预测性。因此,对不确定性因素进行概率分析,是一种较为科学的方法。除此之外还有其它许多方法如灰色理论法、神经元网络法、模糊分析法等等。 2电力工程技术经济分析的特点 电力工程属于基础设施建设,因而在投资决策阶段是可行性研究是工程建设前期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虽然目前其他建设工程项目也需要进行技术经济分析,但是电力工程技术经济分析具有其自身的特点:①目前电力工程技术经济分析比较粗放,没有实现对具体工程的分析,仅仅是参考一些类似工程进行比较简单的分析;②电力工程项目建设的要求都是比较高的,建设过程中会涉及到很多专业性要求比较高的技术;与此同时,电力工程施工条件都比较复杂,因而对电力工程建设成本的影响因素的控制是比较难的;③电力工程造价受到的影响因素比较多,并且很难对其进行控制;④电力工程在建成投运之后通常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之后才能够将投资成本回收,因而这就要求项目财务评价需要和投资估算同时间完成;⑤在对建设方案进行比较和选择时,需要将输变电工程的整体作为一个单位,全面的分析、比较和评价经济技术。 3决策阶段电力工程技术经济的影响因素 电力工程投资决策阶段技术经济分析主要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3.1项目经济规模决策 一般来说,电力工程建设项目规模越大,电力工程的造价也就会越高。但是要知道项目合理的经济规模与工程的造价是不存在必要的联系的。在决策阶段,技术经济分析人员主要是根据项目的规模效益、技术水平、社会因素以及市场环境等因素来对合理的项目经济规模进行确定的。 3.2建设标准水平 在电力工程决策阶段,影响工程造价高低的重要因素就是建立标准水平。建设标准作为编写可行性研究的基础,对对工程经济合理性进行评价的客观标准。工程造价很大程度上受到建设标准的影响,如果建设标准过高,那么可能会导致工程投资浪费;而如果建设标准过低,会导致工程项目抵御实际承受能力,不能做到高效运行。 3.3项目建设地点的选取 建设的地点的选取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了项目工程造价的高低。在实际工程项目中,要尽量选择国家发展规划的地区,利用国家或者地区的发展政策尽可能的压缩项目的造价。与此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地理和水文情况,做到经济合理性。 3.4生产工艺和设备的确定 生产工艺的原则一般是先进适用和经济合理,它技术合理性与经济可行性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设备作为项目最积极、最活跃的投资,是项目获得预期效益的基本保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设备投资占电力工程造价的比重越来越大。设备的选用也应该遵循先进适用、经济合理的原则。 4电力工程决策阶段技济工作的措施 4.1加强对投资决策阶段的科学管理 要积极借鉴国外同类工程对投资决策阶段的管理,形成科学化的项目投资决策管理流程,以提高可行性分析报告的准确性。对于投资估算工作也应从经济角度向投资方进行可行性论证,要向投资方证明所投建项目具有可投资性以确保投资者的利益。 4.2严格执行符合电力行业自身特征的造价计价方法 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符合电力行业自身特征的造价计价方法。要做好技经分析工作,就要严格执行当前的造价计价方法,并在全面分析所投建工程的特点、施工工艺以及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基础上,科学制定工程项目的造价方案。 4.3改善前期工作 在决策阶段的初期,需要全面并且细致的调研电力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对工程建设标准、施工工艺、自然环境、设备材料等一些较大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实现在决策阶段对工程投资进行合理的控制。 5结束语 在电力工层项目建设中,技术经济分析是贯穿于整个建设过程中,是工程管理的重要内容。但是要相对工程造价进行合理的控制,从而实现经济的合理性,重点还是在于决策阶段是技术经济分析。上文主要阐述了电力工程技术经济分析的特点和方法,希望对电力工程的技术经济工作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启示作用。 作者:杜方毅 单位:国网湖南省电力公司检修公司 电力经济论文:电力工程经济管理问题及对策 摘要: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电力企业为了获得更好的发展,纷纷进行着管理体制改革。从电力企业工程经济管理过程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了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以期为电力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建言献策。 关键词: 电力工程;管理系统;电力企业;管理理念 1电力工程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1.1管理思想落后 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所有市场体制下的企业都需要遵循市场规则。对于传统电力企业而言,在改革经济管理体制前,应保证其决策者在思想上紧跟时代步伐,不能因传统观念的束缚而丧失在新时展的大好机会。 1.2成本预算控制力较差 成本预算在任何一个企业的经济管理体制中均起着重要的作用,有效的成本预算和控制可从根本上保证电力企业的基本利益。但就目前的情况看,许多电力企业并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成本预算控制体系,导致成本结算、审查工作较为混乱,进而影响了电力工程的质量。 1.3管理系统的科学性较低 我国的电力工程经济管理缺乏科学的管理观念、管理体系、管理方法,这与目前电力市场的发展相悖,也对电力企业的改革发展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2电力工程经济管理问题的对策 为了使电力企业更好地适应市场竞争,增强自身的活力,提高经济效益,应从以下5个方面入手解决电力工程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 如果一个企业未树立正确的管理观念,则管理层就无法作出正确的管理决策。因此,要在企业中树立正确、科学的经济管理理念,完善质量控制工作,增强每一名员工的成本控制意识。作为企业的管理人员,如果不能将质量建设放在第一位,则无法保障工程顺利完工;作为员工,如果自身的质量控制意识淡薄,则可能会在施工过程中埋下安全隐患。因此,电力企业的管理人员应注意控制成本,在施工过程中以企业的利益为先导,保证在施工设计、施工、施工结算等过程中不损害企业的利益。 2.2树立有积极意义的目标 在工程建设中,保证质量是基本目标。如果无法保证电力工程的质量,则可能造成极大的损失。因此,在整个工程的管理过程中,应先确立质量目标。为了使该目标具有可行性,可将工程的质量要求写入施工合同。无论是在施工阶段,还是在验收阶段,只有质量达标,才能保证电力企业的利益。在施工的每一个环节中,都应确定相关负责人,将工程质量责任落实到个人,从而保证施工中的每个步骤、每个细节都落到实处。 2.3加强对施工环节的管控 在施工阶段,应将对施工细节的管理和控制作为工作重点。在所有施工环节中,材料管控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之一,因为施工材料直接决定了工程质量。在材料管理中,质量和成本是主要因素。具体而言,材料采购员应熟悉材料市场,从而把控施工材料的质量和价格。在施工过程中,要做好对施工材料的检验工作,并按照物品性质正确存放需要储存的施工材料,这就要求材料站的建设管理工作到位,从而保证工程质量。 2.4制订科学的管理方法 在电力工程中,施工阶段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许多施工准备工作都是为了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开展质量管理非常重要。具体的管控措施有以下3种:①加强对施工现场的检查和监督,定期审核施工人员的调配和安排工作,这可以使施工中的各项安排得到落实,从而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②重视施工计划的制订与实施,且施工计划不可随意变化。在施工过程中,每一个步骤都是经过论证和成本计算的,如果需要变更施工计划,则应经过严格的变更审批,且还应征得项目委托人的同意。③重视施工合同的法律效力。对于合同中关于质量、工期、人员等一系列的规定,在委托方同意前,施工方不可随意更改合同条款,否则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由此可见,施工单位应积极加强对施工过程的管理,从而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更好地保证施工现场管理的科学性和企业的利益。 2.5完善监理管控制度 没有监督就没有进步。在电力工程施工的过程中,监理人员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其可监督施工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的质量,也可监督相应材料的使用情况。为了使监理人员的职责落到实处,应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监理准则,从而使监理工作有章可循。具体而言,监理人员应按照施工计划分步骤、分时间地开展监理工作,从而有效解决施工过程中存在的质量问题。此外,施工单位还应加大对监理工作的投入,从而保证监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规范监理工作的流程,使监理人员在职权范围内合法、合理地行使监督权。 3结束语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之下,传统电力企业纷纷进行着管理体制改革。本文详细分析了电力施工中监理工作等存在的问题,以期促进电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 单位:陕西送变电工程公司 电力经济论文:电力企业物资管理经济效益 【摘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基层电力企业面对市场的竞争越来越大。在电力生产系统中,物资管理属于基础性的工作,只有提高采购、运输,以及存储的管理水平,降低各个环节的成本费用,才能促进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但由于各种原因,基层电力企业物资管理的水平并不高,对自身的发展造成了很大影响。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电力物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然后结合实际的物资管理经验,提出具体改善的办法与策略,希望可以促进电力企业物资管理水平,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 电力;物资管理;企业;经济效益 当前,在全球能源需求趋缓的情况下,基层电力企业面对越来越开放的市场及生产成本的不断增加,严重的制约了企业的长远、稳定发展。这就要求基层电力企业必须进一步挖掘自身的潜力,而物资又是企业生产、经营的一个重要环节。实践证明,增强物资管理的科学化、合理化,有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基层电力企业运营成本,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最终使企业获得更大的经济利润。只有这样,才能使电力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电力物资管理依然存在问题,不利于电力企业的长远发展。 一、基层电力企业物资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电力企业物资管理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为此,各个基层电力企业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措施,以提高物资管理、运营的水平。但是,尽管如此,在管理中依然存在问题,阻碍了电力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1、物资采购运作机制存在漏洞 一方面,基层电力物资管理部门没有对供应商进行有效分类管理,监管力度小,管理水平低。同时,在与供应商合作的过程中,缺乏交流、沟通,没有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另一方面,在物资采购的过程中,没有使用有效的竞价机制。通常情况下,在购买商品时,应该备用三个或者三个以上的潜在供应商,对产品的质量、价格进行对比,然后选择最适合的一家供应商。然而,很多基层企业,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固有模式,加之受到管理水平、工程进度的影响,并没有采用竞价或者谈判的采购方式,没有建立完善的采购机制,而是比较随便的选择一家供应商,使物资采购的比较随意,降低了物资采购的水平,增大了物资采购的成本。 2、物资采购管理机制不合理 首先,在基层电力企业物资管理中,往往没有经过市场了解确定当时的物资价格,使物资采购的价格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具体表现为:很多企业在制定采购价格时,仅仅对以往的价格进行参考,并在此基础上来拟定采购价格。由于这种方法本身缺乏科学性,因此计算出来的数据也是不合理的。其次,物资采购缺乏有效的监督。电力企业的物资采购工作主要由采购部门负责,即便采购部门执行了询价程序,但是由于监管环节缺失,也会导致部分人员为了一己私利,任意选择供应商。 3、仓储、验收环节控制把关不严 在基层电力企业中,往往把物资管理作为后勤管理部门,人员大都是年龄偏大,文化水平较低,导致管理水平低下,热情不高;另一方面,又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仓储管理制度,物资的收、发、存把关不严,随意性较大,导致帐、卡、物不一致,给领导决策造成误判,同时,存在管理漏洞和廉政风险。 二、加强电力物资管理,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针对以上问题,基层电力企业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不断加强物资管理的水平,通过有效控制采购、运输、仓储各个环节来预防物资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并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1、加强采购环节的管理 首先,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强化物资采购管理。具体为:第一,建立严格的招标管理制度,促进招标、评标的规范化、合理化。第二,在基层单位建立统一的物资采购管理平台,建立统一的物资采购标准,建立统一的潜在供应商库,集中人、财、物优势,实施采购平台集中招标的方法。该方法的优势在于,可以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比较价格,利于取得更优惠的价格,从而降低总采购成本。第三,在物资采购的过程中,针对数量比较少、价格较低的辅助材料,可以采取框架采购的方式,变零星采购为规模采购,选择三家以上的单位,通过竞争性谈判等方式,选择质量好,性价比高的供应商,既保证降低采购成本,又能最大限度的满足工程进度的需要。第四,有关人员在招标、竞标的过程中,必须做好记录,并保存好原始数据。另外,在整个物资采购的过程中,必须采用公开、公正的方式,并加强监督的力度,使整个采购过程透明化,防止出现谋取私利的现象。其次,加强对供货商的管理。电力企业在选择供应商时,必须全面对供应商的实际情况进行考察。主要包括产品的质量、价格,供货的时间,服务的质量,以及供应商的资质、信誉等,必要时应对其生产现场进行实地考察。只有把所有的工作做到位、做仔细,才能选择出最适合的供应商。如果供应商的服务、产品质量不能达到要求,就不能通过考核。在采购过程中,应禁止不符合要求的供应商参加。 2、强化电力物资验收环节的管理 物资采购完成后,为了防止出现质量问题,必须进行检验,检查验收环节的工作非常重要,不能掉以轻心。第一,按照收获的文件、材料,对货物进行严格检验。检验的方式主要为抽样检查、重复检查、驻厂监造等方式,保证货物质量达到要求。第二,如果验收人员发现商品规格不符合要求,或出现瑕疵、缺损等质量问题,必须拒收。同时,应该及时通知采购人员。第三,在验收的过程中,不光对产品的质量、数量要仔细检查,而且要详细检查货物的批号、种类,确保货物质量没有任何问题。第四,验收人员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所有物资的验收,不能延迟时间。如果在计划的时间内,不能完成物资的入库工作,将影响到企业工程的施工进度、工程质量,并可能造成与供应商之间的法律纠纷。第五,验收人员必须提高责任意识,对产品的质量、数量、规格、种类进行全面的检查,不能为了节省时间,投机取巧。第六,物资的二次运输不仅会增加成本,而且还会使物资在运输的过程中出现损耗。所以,一般情况下,需要将物资直接运输到使用部门。为了使物资安全入库,要求库管人员以及物料人员相互配合,共同做好验收工作。 3、加强电力物资的仓库保管工作 物资在储存的过程中,容易因为外界的条件的影响,出现磨损、消耗,从而使商品的价值下降,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针对这种现象,必须加强电力物资的仓库保管工作,减小企业的损失。首先,加强对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教育,建立合理的仓储保管制度,严格执行规章制度,严格物资领用制度。其次,定期对仓库的货物进行检查,如果出现质量问题,应该及时向上级部门汇报情况,避免物资出现大量的浪费。当库存量出现过剩时,应该与采购部门联系,减少货物的采购。如果库存不能满足需求时,应该及时采购物资,补充货源。再次,在物资仓库保管中,由于物资标志不清楚,经常出现错领、误发的现象。为了应对这种问题,要求相关人员对各种物资进行分类,并且标志清楚。最后,必须严格按照工程预算量来供料,没有预算单子,或者预算超额的,应禁止供料。 4、加强基层电力企业物资信息化管理 基层电力企业物资管理的程序、内容非常多,为了提高管理的水平,必须制定详细、周密的采购、储存方案。物资管理包括采购、运输、储存等多个环节,而且这些环节关系紧密,如果其中一个环节产生问题,就会造成物资的损失,影响到工程的施工进度。由于物资管理非常复杂,因此企业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建立起统一的采购、供应商、价格等信息平台,理顺需求、采购、供应商等各个环节的关系,做到管理有序、有据可查。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加强对物资采购、运输、储存等环节的控制与管理,从而提高电力物资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另外,电力企业在信息化管理中,还应该不断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在计算机信息技术下,减少电力物资管理的程序与环节,从而释放出更多的劳动力资源,促进电力物资管理的精细化、标准化作业。在信息化平台中,有利于拓宽物资信息的来源与渠道,从而提高管理者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使电力物资管理的水平不断提高。 三、结束语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电力企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在电力企业运营中,物资管理的水平非常重要。如果物资管理不合理,就会增加企业的成本,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提升电力企业物资管理水平。当前,电力企业物资管理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依然存在制度不完善的问题,影响了电力企业的发展。针对这种情况,本文结合实际的物资管理经验,提出了具体解决的办法与措施,比如:加强采购环节的物资管理,强化电力物资验收环节的管理,加强电力物资的仓库保管工作,加强电力企业物资信息化管理等,希望在电力企业物资管理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作者:曾富春 单位:国网自贡供电公司 电力经济论文:电力经济营销管理策略转变刍议 一、新经济形势下电力经济营销管理的不足 1、电力经济营销管理意识较为淡薄 对于电力营销方面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电力企业的投资都不是很全面。具有指导意义的经济营销管理策略也没有形成,传统上的电力企业的经济营销策略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现代性,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电力企业严重的缺乏经济营销管理意识。传统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还在电力企业的相关部门保留着,电力产品的生产是主要的关注点,对于其他的方面是忽视的态度,对于现阶段的电力市场的经济形势和发展趋势没有认识清晰,传统的生产管理模式未能转变为新经济形势下的市场营销管理模式。 2、营销管理体制的落后 随着电力行业的飞速发展与电力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传统的电力经济营销管理策略己经不能够满足当前的电力市场发展和需求。而这种体制上的落后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影响电力企业对于电力市场的敏感度,从而影响到对于电力市场的深层次解读和开发以及自身的准确市场定位,最终影响到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阻碍电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3、设备体系的不健全 设备体系对于技术水平起着承载和反馈的重要作用。因此,先进技术的实施离不开设备。而电力企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说就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更新,因此,设备体系的完善与健全是电力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但总得来看,我国电力经济营销管理系统在设计上还是存在着许多技术风险和技术欠缺的。这种情况下,信息化的经济营销模式就很难普及和推广,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电力企业营销管理的有序进行。同时,也制约了电力企业经济营销管理制度的改革的推进。 4、服务体系的缺陷 电力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其消费者十分广泛,从普通的个人到一些企业,都是电力企业的客户或者潜在客户。而客户在消费时一方面是要获取商品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也是享受电力企业提供的优质服务。因此,构建完善的服务体系可以有效提升客户对于电力企业的信任度和认可度,对于电力企业的发展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二、转变电力经济营销管理策略 电力经济营销管理具有政策性强、业务面广、信息量大且变动频繁等特点。在电力经营体制的转变以及电力供需矛盾缓和的新形势下,电力经济营销管理策略需要从传统的模式向更加科学的、现代化的管理策略进行转变。 1、市场扩张策略 一个企业发展的根本目标是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因此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要充分的重视和关注经济营销管王梓骜理,对于这一点最好的诠释就是市场扩张策略。电力企业的体制改革的力度在不断的加强,我国原有电力市场的竞争局面必定会被打破,电力销售市场会被逐渐开放,新的营销体制也会建立,在加强扩张销售地域的同时也将扩张能源市场,基础建设受到重视,各地区间构建的电网也将完善。 2、加强技术推广策略 电力行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就是技术水平的提升。因此电力企业的十分重要的一个策略转变就是加强技术的推广。加强技术推广的方式有很多,具体表现在原有的技术基础上提升技术的水平,还有就是更新企业的人才库。对于技术的强化策略是卓越的电力经济营销管理策略中不可缺少的,电力企业只有将安全的、便捷的和可靠的电力资源提供给用户。用户才会对这个电力企业给予充分的认可和信任。然而电力企业的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先进的电力技术是有效的保障。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基础技术设备的建设和技术水平的提升是需要关注和注重的,经济营销管理信息系统也要不断的完善,电力企业数据信息采集的及时性也要提升,对于数据分析的可靠性也要强化,从而使制定的电力营销策略符合市场发展规律。 3、环保能源的品牌宣传策略 现阶段我国电力企业的发展形势是电力供需矛盾得到缓和。电力经济营销体制也在逐渐的转变,立足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环保能源发展策略将是电力营销总体策略的定位。近年来人们对于电力行业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仅停留在保障电力产品的质量方面,而上升到节能环保的层面。所以电力企业要将这个关注点抓好,企业自身的环保能源品牌战略要积极的创建,并大力的宣传品牌特色。电力企业经济营销管理水平的提高的有效形式是加强环保能源品牌的宣传策略,电力企业将会获得更多的社会经济利益,进一步推动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4、优化产品服务策略 目前,电力行业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许多的电力企业通过改进和强化企业的软实力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个策略转变的措施是十分成功的。销售电力资源,安全性、便捷性和多样性等必须要要保障。这样一来,用户获得和使用电力资源是安全和方便快捷的,基于此用户对电力企业的满意度和信任度就会极大的提高,进而电力企业的社会经济效益就会大幅度的提升,优化产品服务策略的另一个有效方式就是人工服务的完善。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方,要站在用户的角度设定经济营销管理策略,业务流程也要不断的简化和完善、高质量的服务体系要建立、和用电客户建立良好的关系,电力企业强化服务方面的目标就是优化产品的服务质量。 三、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的电力企业子啊现阶段经济发展的时代下,所面临的挑战和考验是较为严峻的,电力企业的发展存在不确定的可能性。但是电力企业要意识到挑战和机遇是并存的,所面临的挑战越难,说明电力企业的发展机遇就越无限好,因此电力企业要抓住市场的给予的机遇,准确的进行市场定位,善于分析市场发展的趋势,不断调整电力企业的经济营销策略,使之符合时代经济发展的步伐,电力事业的发展的到促进,电力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也被提升,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就会不断的获得。 作者:王梓骜 单位:国网哈尔滨供电公司 电力经济论文:电力企业经济成本核算论文 一、成本核算的作用 电力企业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很大的市场竞争压力,只有不断提升,才能不被淘汰。我国电力企业的销售电价是由国家规定的,在这样的情况下,电力企业只能在成本方面想办法,尽量降低成本,提高收益。因此,成本核算是非常重要的,其在电力企业经济管理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控制电力企业生产经营方面的耗费 电力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需要先支付成本的耗费,才能使企业正常生产并取得经济效益,成本核算能够帮助企业控制生产经营的耗费,使企业能够稳定的运营。 (二)提高在生产经营中的经济效益 我国目前实行市场经济,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电力企业可以自行摸索发展,国家统一制定电价使收益水平和标准合理化,这是电力企业资本积累的重要来源,收益提高了,电力企业才能扩大再生产。因此,电力企业只有加强成本核算的管理,才能降低企业生产经营的成本,并以此达到增长利润的目的。 (三)促进电力企业健康、长远发展 当今社会,电力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只有保证产品质量与价格,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电力企业而言,我国实行统一的电价,电力企业只有想办法降低生产的成本才能提高市场竞争力。而做好生产经营的成本核算工作,充分了解企业人力、资源等各方面的成本和费用,可以对各部门的活动开销以及产品的成本耗费有更明确的调整尺度,从而降低成本,避免浪费。 二、具体实施的措施 (一)从思想上要重视成本核算 企业内部的工作人员就要有成本的观念,在管理上就要重视相关的成本核算。首先就要规定使用材料的大概价格,防止浪费现象。在电力工程建设和管理的工程中,第一步要控制选用材料的价格。从实践经验来看,材料费在总体的造价中往往占有很大的比重,一般占总成本费用的63%,超过一半以上。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材料的费用还会不断增加,比如说铺设的线路设施,用量都较大,如果没有控制好价格,无形中就增加了许多成本。只有严格按照标准的材料用量控制,施工或修理的时候才会注意节约材料,否则根本达不到效果。还有在和煤炭厂商建立合同的过程中,以降低成本为思想指导,条理清晰,避免争议性的语句。 (二)要做好监督管理的工作 如果是必须发生的支出变更,对于它涉及的费用问题要特别慎重,一定要经过领导单位代表等审查机关共同了解签字,再上报给上级主管部门审批核准。为此,电力单位就需要设立专门的队伍来做这项工作,加强督促管理。具体到煤炭燃烧,就是要认清它的市场情况,坚持采购优质煤炭,和供应商建立友好关系,选择在淡季进购,拓宽市场进购的渠道。采购的数量必然是要充足的,但也不要过多,避免存储过多,存在浪费的情况,科学地选择运输路线、运输时间等,通过实际计算,选择最优方案。最后定期进行绩效审核,建立考评机制,采用奖惩制度,把责任燃料成本管理的控制范围落实到每一位员工身上,出现问题,及时改正。 (三)关注技术方面的结合 要想将成本核算切实有效的执行起来,必须从组织、技术等多方面采取措施,不只是管理好整个队伍的建设,更重要的是从技术和经济层面出发。这些措施第一步要从明确相关的任务目标,从技术采取措施。比如重视设计方案选择,在发生变化时,要从技术水平严格审查设计和施工组织设计,深入技术领域研究节约投资的可能性。比如:合理采用燃料管理软件,运用计算机建立信息化平台,高效率计算燃烧比例。在施工过程中采用先进的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电力的事故等,直接降低了成本,更是稳定了总体的成本。 作者:陈洪霞 单位:贵州大方发电有限公司 电力经济论文:企业经济效益中电力物资管理论文 一、加强电力物资管理,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几点措施 1.加强采购环节的电力物资管理 采购环节的物资管理,一方面要做好物资采购管理工作,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供货商的管理。 (1)物资采购管理。 相关人员要严格执行招标管理制度,使评标程序、招标程序规范化。如果需要采购的是施工项目集中的主要物资或者大宗物资,采取的方法是总部集中招标采购方法,这种方法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采购价格。如果施工项目的是远离总部的,而且采购成本较大,那么采取的方式是施工项目部组织招标采购。对于少量辅助材料的采购,可以通过对比服务、价格、质量来确定供货商,从而获得价格低、质量好的电力物资。需要注意的是,相关人员要将详实的记录报价、招标过程,并且要保存完整。如果采购方式是竞价方式和比价方式,则必须要将比价原始记录档案逐渐完善。另外,在招标过程中要始终贯穿三公开一监督原则,并且公开办事程序、办事政策以及办事结果,相关部位加强监督管理力度,避免违法违纪行为和各种不良现象。 (2)供货商管理。 选择供货商之前,必须要综合考虑供应商的服务水平、商业信誉、产品质量、供货能力等,得到相关部门的审批之后,选择出合格的供应商。一般情况下,如果结合合格供货商的名单材料,相关采购人员进行相应的物资采购,假如供货商没有经过评定,比价、投标、供货等活动中,供货商将不予参加,这样才能确保供货商的物资的价格、服务、质量良好,提高电力物资的质量,从而提高施工工程的质量。 2.加强验收环节的电力物资管理 电力物资管理中,验收环节是重点环节,只有做好验收环节的工作,才能实现前期质量控制,否则将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损伤。到货检验一定要严格执行收货文件,而且要采取抽样检验、重复检验等方式进行检验,确保物资的质量良好。如果发现不合格的物资,验收人员要拒收,并且及时告知采购人员。在验收工作中,不仅要检验数量、质量,还要检验规格和品种,而且验收一定要及时准确,如果在规定期限内不能完成入库验收工作,将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损失。在验收过程中,相关人员需要全面检查物资的品种、质量、规格、数量和配套情况,确保准确无误。通常情况下,都是将物资直接运输到物料部门,这样既避免了二次运输,又减少了运输费用。在这种情况下,用料部门人员和库保管员要共同验收,确保准确无误才能入库。 3.加强仓库保管环节的电力物资管理 加大力度对仓库保管的管理,有利于减少物资使用价值损失,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相关人员要结合规章制度的要求,经常检查库存的物资,特别是物资的库存量问题,并积极与采购部门沟通,如果库存量较多,采购部门则不必采购太多的物资,如果库存紧张,采购部门要立即进行采购。另外,检查库存物资的过程中,一旦发现问题要即刻汇报及解决,最大程度地减少浪费和损失。为了避免错领、误发现象,相关人员要对库内物资进行标识。严谨贯彻限额领料制度。相关人员要及时建立单项工程预算领料台账,并且在台账上增补预算量和预算量登记好。当施工单位领料时,相关人员要结合预算量出领料单子,没有预算或者超出预算的,坚决不供料。 4.加大企业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力度,提高物资管理水平 由于电力企业的物资管理范围较广,因此不能一步到位,必须要制定周密的详尽的储藏、运用、购置的一系列计划。物资的采购、运输、验收、存储等环节都是密不可分,每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对整体效益造成很大的影响,长此以往,将会影响物资供应链。我们都知道,物资的管理很复杂,在物资管理新时期面前,电力企业必须要重视信息管理系统的研发,并投入大量的资金,确保物资的购置、规划、供应、运输、储存等环节纳入到信息化控制当中,使得信息资源得到得力利用和有效开发。电力企业信息管理系统需要不断总结经验,从而对企业管控策略进行改进。成功运行物资管理信息化系统之后,通过电脑就可以处置烦琐的物资管理事项,一方面有利于提高物资管理效率,另一方面有利于实现物资管理的现代化和精细化。除此之外,应用信息化手段还可以提供可靠的信息渠道,为物资管理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物资管理的科技化水平。 二、结束语 通过电力物资管理,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措施主要有四点,第一点是加强采购环节的电力物资管理。一方面要选择合适采购方式,另一方面要选择服务水平、商业信誉、产品质量、供货能力良好的供应商,确保物资的价格、服务、质量良好,提高电力物资的质量,从而提高施工工程的质量。第二点是加强验收环节的电力物资管理。在验收过程中,相关人员需要全面检查物资的品种、质量、规格、数量和配套情况,确保准确无误。第三点是加强仓库保管环节的电力物资管理。相关人员要结合规章制度的要求,经常检查库存的物资,一旦发现问题要即刻汇报及解决。第四点是加大企业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力度,提高物资管理水平。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提高物资管理效率,实现物资管理的现代化和精细化。科学合理的电力物资管理,有利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促进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作者:邱勇 单位:内蒙古阿拉善电业局物资管理处 电力经济论文:电力企业经济合同管理论文 一、企业财务监管职能的论述 1.企业要对经济合同中的责任进行贯彻 经济合同中的管理包含着企业管理工作的很多内容,使企业管理的核心,经济合同的有效管理保障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利益,但是,单纯地依靠合同进行管理不能实现企业的全面管理。因此,企业要建立健全相关的合同制度,在进行管理时实现经济合同的管理与财务的监管相结合,使企业的各个部门可以充分了解自身的工作职责,实现在履行经济合同过程中进行财务监管的目的。 2.电力企业经济合同管理中实现财务监管职能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的财务监管如果有效,就可以降低企业在各项管理中的成本,使经济合同更加规范,使经济行为更加高效,最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财务监管在企业经济合同管理中的突出价值 1.企业的一切活动都与财务监管密不可分 企业在生产、供应到销售环节中都要有财务监管做保障,企业财务监管的质量和水平对财务信息的准确度起到关键的作用,企业活动的有效开展都是建立在准确的财务信息上的。企业每一项业务的顺利开展都需要一定的资金,企业在了解财务信息的基础上,对生产所需要的资金进行预测,通过资金的案例安排,实现经营活动的顺利进展。企业的财务监管可以促进企业体系和制度的完善,在财务的有效管理和监督下,促进企业资金的良性运转,保障资金的流动,在充足资金的支持下企业才能壮大自身的业务。在企业管理中,财务的监管处于中心地位,企业对财务进行有效的监管可以促进企业的生产朝着国际化方向发展,保障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只有完善自身的财务监管机制,才能使自身尽快地适应国际化的竞争。企业的财务监管对企业的健康发展起着推动作用,完善了企业的管理模式,优化的企业的管理体系。企业在进行各项管理时,财务监管促进了企业核算的准确性,通过财务的监督和管理,可以及时发现企业中出现的问题,有效地解决企业生产效率的问题。企业通过对财务的监督和管理,及时制定预警机制,避免了问题的严重化,规避了风险。企业财务的监督和管理体系的完善是企业规模扩大的重要标志。 2.企业的财务监管可以促进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 企业投入生产的直接目的在于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企业对财务进行监督和管理可以让有关部门掌握资金数据,实现资金的优化配置。通过对财务的有效管理可以确保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避免了资金的过度投入,减少了资金的浪费和滥用。企业通过财务管理和监督,对原材料的采购、生产投入的资金可以准确核算,促进了企业对资金的合理分配,提高了资金的运转效率。 3.财务监管可以促进企业的高效运转,其在企业所有的生产环节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企业的财务监督和管理可以控制资本,防止了资金的流失。企业对财务进行监督和管理可以促进管理人员对资本支出的了解,企业收支不平衡的现象可以通过财务监管有效地避免。企业通过财务的监管可以一目了然地观察出经济效益的好坏,企业通过对财务的分析可以精确地计算出盈利数额。企业的财务监管促进了企业再生产效率的提高,财务监管可以有效地帮助企业回笼资金,促进企业的生产。 三、增强电力企业经济合同管理中的财务监管职能的措施 1.企业要不断加强财务监管的理念 企业的领导人要不断加强企业财务监管的意识,树立企业集团财务监管理念,定期对进行财务监管的领导者进行知识的培训,使管理人充分了解企业财务监管是企业管理的核心。企业的发展受到财务监管水平高低的影响,企业能否实现进一步的发展全部要依靠企业财务监管理念的完善。只有企业实现财务监管的正常化,才能实现企业的健康发展。 2.企业要不断完善和加强企业财务监管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素质 企业集团应该对财务监管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的科学文化水平,使其可以适应市场变化带来的新的财务知识。企业可以帮助财务人员进行学习,采取多元化的学习方法,让财务人员进行自学,然后参加企业组织的学习,可以定期举办知识竞赛,提高财务监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企业要经常对财务人员进行思想道德的教育,避免财务人员因为自己的利益作出违法的事情,确保企业可以正常地运转。 3.企业要制定制约和监督机制 企业要制定一系列的制约和监督机制,确保财务人员进行财务监管时,提供的数据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提高会计人员的核算能力,减少财务人员在核算过程中出现的失误。 4.企业要完善财务监管机制 企业应该完善财务的管理机制,减少财务人员犯错的几率,促进财务人员按照公司的章程办事,在进行财务监管时有章可循。 5.企业要针对销售定价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实现对产品价格的有效控制 企业应该加强对产品价格的核算,针对市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产品的营销机制,分析出影响产品价格的因素。销售价格的制定应该通过企业高层领导的审批,在审批合格后将价格政策交与财务部门进行备案,企业在对定价进行评估和审批时应该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来确定。 6.企业要与客户签订信用管理合同 现在企业都存在赊销的现象,客户信用评估和授信是企业进行经济管理的基础,是对企业客户进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有效环节。企业应该定期组织有关的部门对客户的信资状况进行评测,对客户的信用额度、折扣的标准、失信状况作出评价。评价过程应该有财务部门的参与。 7.企业要对签订的经济合同进行审批 销售合同应该将现金销售合同和赊销合同进行区分,运用不同的审批程序,在对不同额度的销售合同进行签订时要找不同级别的授权人进行谈判。针对现销合同的签订,财务部门要进行审核,确保经济合同符合企业的经济利益,确保经济合同有足够的资金来支持,确保合同的定价要符合行业的标准。对赊销的客户,财务部门要对赊销合同进行审核,确保客户的信用评估的合理性。 四、结语 现在,企业在进行管理时,财务部门的合同监管受到很多的制约,财务部门的核算水平有待提高,财务监管制度不健全,导致了企业的管理效率低下,财务监管不够规范化。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提高经济合同的财务监管作用,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在企业的经济合同签订中实现企业财务的监管职能,必须加强企业的财务监管理念,完善企业财务监管机制,实现企业对价格的有效控制,企业要与客户签订信用合同,确保企业财务监管的有效性。 作者:陈光星 单位:国网山东单县供电公司 电力经济论文:电力档案管理中实现经济效益 1、电力档案管理实现经济效益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1.1电力档案管理的制度仍不够健全 现阶段,企业所制定的档案管理工作的相应规范制度仍是不够健全的,而这就导致了企业各部门之间在进行档案管理工作时会出现脱节的问题。而电力档案在各个部门之间都是分散保管,而要想将它们完整的收集起来并且妥善的保管,也是有一定难度的,而这也就降低了我国企业的电力档案管理工作的水平。 1.2档案管理工作还无法与电力的发展紧密的结合起来 在我国社会中的方方面面都会涉及到电力工程,并且电力工程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工作和生活也都是息息相关的,而从其生产到管理的过程却又是十分复杂的。通常情况下,企业在保管各类电力信息时都是要采用信息管理系统的,这样既能提高输入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同时也方便对信息的及时更新。而实际的情况却是,档案管理人员所采用的计算机管理系统与档案系统还无法有效的融合,所以,档案管理工作也无法与电力的发展情况紧密的结合。 2、电力档案管理实现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 2.1提高对电力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在全球知识经济时代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要想充分的发挥出信息的价值,那么就必须更加高效的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因此,企业应充分的认识到电力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从而真正的实现经济效益,而企业的上层领导所发挥的作用是最为关键的。第一,档案管理部门应加大宣传的力度,在不断完善企业电力档案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向企业的全体员工宣传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从而营造出良好的舆论范围;第二,企业在规划电力档案管理工作时,也应从战略的角度出发,在员工岗位责任考核也纳入档案管理的内容,从而发挥出企业中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第三,企业的管理人员应充分的认识到,电力档案管理工作与企业的经济效益也是息息相关的,作为企业知识信息资产的最重要环节,企业的全体员工应齐心协力的共同做好电力档案管理工作。 2.2提升电力档案管理团队的专业素质 在电力档案管理工作中要想真正的实现经济效益,那么建立一支具备较强专业素质的电力档案管理团队就是一项非常必要的工作,应定期的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业务上的培训和教育这个,及时的更新他们的实践技能和理论知识结构,同时还要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职业精神。在为档案管理人员安排培训课程时,在前期就应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和培训内容。作为一项理论和实践需要紧密结合的工作,在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时,也要注意实践操作培训和理论知识培训的紧密结合,特别是企业在进行内部培训时,应考虑到档案管理人员的个体差异,从而提高培训课程的实效性。为进一步的提升档案管理团队的创造性和稳定性,还应积极的引进业务精并且素质高的青年档案人才。 2.3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 为进一步的提升电力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从而保证档案保存和利用的质量,那么企业就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企业应从自身档案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国家档案部门所颁布的各类规范文件为依据,不断的完善档案管理工作的各项细则,大力的推广并实施责任分工制和立卷责任制,对档案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监控。另外,企业内部还应建立一个以档案管理部门为主,以其他部门为辅的档案管理工作体系,各部门之间的人员应相互协作,从而保证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 2.4电力档案管理工作应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 在企业的正常经营和生产的过程中,电力档案管理工作也必须参与进来,同时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稳定的信息保障。在计算机管理系统已得到广泛应用的情况下,在处理和保存档案文件的过程中,如果档案管理人员没有积极的参与进来,那么就可能出现档案文件未被鉴定和保存的问题,如果档案管理工作无法与企业发展的需求相适应,就不可能为企业提供高效而准确的信息资源。所以,在进行电力档案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档案管理人员也必须充分的考虑到企业的经营发展情况,在正确的时间用最合理的方式,将档案信息与最正确的对象有效对接,完全企业信息资料库,从而掌握最能反映企业精神面貌和优势的信息资源并且将它们公式出来,同时在此过程中还应找到资金、质量、技术以及产销存等方面的有用信息,建立全面的档案信息管理体系,从而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3、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对电力档案管理实现经济效益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电力档案管理实现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两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作为企业各项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力档案管理工作对于企业所能实现的经济效益以及其能否健康的发展都是有着重要的影响的,同时其也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提升自身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证。因此,面对电力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存在的几大问题,我们应充分的认识到电力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创新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制定出具有较强针对性的电力档案的管理措施,从而实现最大化的经济效益。 作者:程平 单位: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台州供电公司 电力经济论文:电力工程经济全过程管理策略综述 一、当前我国电力企业电力工程经济管理现状 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需要和时代的发展、经济的发展相适应,才可以促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当前我国电力企业在电力工程经济管理中存在这些问题: 1.电力工程经济管理思想落后。当前的社会已经发生变化,进入了经济时代,所以企业的管理需要和时代特征相适应,电力企业电力工程的管理需要和时代特征一致,进行管理上的创新。但是当前我国部分电力企业的领导者在电力工程经济管理上,思想落后。管理方法相对落后,进而使得电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临着巨大的生存挑战。 2.电力工程成本预算没有完善的制度。在企业经济管理中成本预算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进行成本预算可以有效的帮助企业对电力工程经济进行整体控制。但是当前一些企业没有意识到电力工程成本预算的重要性,所有没有建立成本预算制度,进而造成在实际电力工程经济管理中成本支出较大。 3.电力工程经济管理没有科学性。当前我国电力工程的经济管理普遍存在缺乏科学管理的现象,管理水平较低,无法和电力企业的总体管理水平相符,没有科学的电力工程经济管理体系、方法,进而为电力工程的经济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在电力企业电力工程中还存在一些其他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导致电力企业电力工程管理水平较低,没有合理的控制电力工程成本,影响着企业的发展。 二、实施电力工程经济全过程管理的措施 为了保证我国电力企业电力工程管理质量,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有效的进行电力工程经济全过程管理,可以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加强电力工程工程控制,保护企业的经济效益。有效实施电力工程经济全过程管理的措施有: 1.树立经济全过程管理思想。想要有效的进行电力工程经济全过程管理,需要先树立经济全过程管理思想,从思想上进行转变,认识到经济全过程管理在企业电力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性,才可以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愿意花时间研究企业电力工程成本管理。不仅企业的管理者需要转变管理思想,企业的成员在企业管理也需要有成本思想,企业可以对企业成员进行教育,让企业成员树立成本管理意识,对工作中的每一项支出都做好经济成本控制。 2.企业需要建立电力工程造价全过程审核控制制度。对企业电力工程造价的全过程进行审核,将电力工程造价事后审核进行扩展,扩展到电力工程的全过程中,将电力工程建设中成本监督的局限性进行克服,对电力工程的整个过程进行管理,实现责任跟踪,将电力功能建设中不合理、不规范等现象进行纠正,并及时的给出合理的建议,加强企业电力工程成本管理,减少资金浪费。 3.对电力工程的全过程加强管理和监督。对电力企业电力工程进行中的地质勘测、工程设计、施工、材料等进行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可以有效的控制电力工程成本。企业财务人员必须对电力工程中合同以及相关的内容掌握,了解电力工程动态,对电力工程的款项、工程款支付等进行有效地管理和掌握。 4.全面进行电力工程预算管理。预算管理是有效促进企业管理的方法,也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所以在电力工程建设中实行预算管理。在进行预算管理时,需要保证预算管理的全面性,保证预算管理的高度,只有这样才可以全面的对电力工程进行管理。还需要根据电力企业的特点,对电力工程预算进行合理有效的编制,提高电力工程预算编制的有效性和适应性,然后认真、严格的执行预算管理。 三、小结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实行内部管理、内部控制,电力企业在其管理中需要对电力工程建设进行经济全过程管理,控制电力工程成本,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让企业的市场竞争中保持自己的发展优势。 作者:杨小植 单位:广东安和威电力建设有限公司 电力经济论文:电力工程经济效益的提升策略 1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念促进企业效益的增长 观念问题是一切工作的先导,员工没有正确的观念就不会按要求、按标准施工,从而就会影响工程质量。当然,质量观念不仅仅是只强调高质量,同时也强调成本意识。施工人员如果具有良好的质量观念和素质,那么在施工过程中必定会做好每一个细节,从而确保工程的质量。作为企业,要想提高职工的质量意识,就必须采取措施,比如进行培训,从职业技能和思想观念两方面着手,只有双管齐下才能切实提高员工的质量观念和素质。施工技巧的提高可以使施工人员在施工中减少错误,提高效率,思想观念的改变让施工人员注重工程质量,提高了企业信誉,促进企业发展。 2明确的质量目标助推企业效益提升 工程质量合格是施工任务完成的应有之义,没有质量保证的工程效益为零,甚至还可能起到反作用。因此,在施工之初就应该要制定关于整体工程质量标准的目标,只有清晰的目标才能鞭策企业确保工程质量。比如,可以把工程的质量标准纳入到合同条款中来,只有达到合格标准的工程才予以验收,这样就会促使施工企业注重施工质量。具体到施工过程中,企业又要为施工各阶段制定每个部分工程的质量目标,整体质量目标的实现是靠完成一个个小目标累积而成的,而且还要把质量保证的任务具体分配给各个部门和负责人,这样才能做好每个细节,确保每个问题不会被遗漏。 3加强工程项目的材料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材料是施工质量的基础,没有高质量的材料就不可能造出高质量的工程。项目的材料管理包括材料的成本管理和质量管理。首先,采购人员要掌握材料市场,确保购买价格在市场价范围,同时要跟生产厂家联系,以获得更为实惠的价格。其次,在购买材料过程中要仔细检验材料的质量,安检证明以及型号规格等等,以确保材料的可使用性和安全性,同时购买材料要根据施工需要购买,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以符合成本要求和质量要求;对暂时不用的材料要采用正确的方法储存,不能全部堆在一起,有些材料容易氧化,有些材料不能受潮,各种材料都有各自的特点,要根据不同的要求进行储存,施工场地的材料必须确保是合格的。 4强化质量管理手段实现降本增效 施工过程是工程的主体部分,所有的前期工作都是为施工准备的,必须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提高管理水平。施工中,首先要对施工现场进行监督,调控施工现场的人和事。监督的目的是确保现场的工作制度和程序得到落实,同时可以把握现场施工进度。特别是对隐蔽性较强的工作可以起到一个监督作用,所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要重视现场的每个环节,加强监督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防患于未然。另外,还要对已完成的工作进行质量检查。其次,对已经制定的计划不能随意变更,如果确有必要进行修正,要经过严密论证,并报管理人员审批,然后提请委托施工方审阅,确保客户的满意度,但同时又要保证工程质量。再次,要发挥合同对施工方的约束作用,合同中对工程质量和施工规格都作出了明确的要求,如果施工方不按照合同条款施工,会被视为违约,将承担法律责任,特别要注意监督施工方的转包、违法分包现象,以及技术人员配备等问题。通过这一系列的管理手段可以确保工程质量,又不给企业造成浪费,最终提高企业效益。 5切实贯彻电力工程项目监理制增加经济效益 监理制就是与工程施工的监督和管理相关的制度,监理制可以督促施工方以高质量为施工目标。制度首先必须是完整合理的,因此制度的实施必须有详实的实施细则,规定各项实施要求,同时要加大工程的检查力度和施工过程的监督力度,把工程分为若干部分,每个部分施工完成都要经过验收。另外,要着力于构建质量保证体系,对于质量检查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施工方要保证有足够的资金投入,这样可以加强对工程质量的控制。只有以制度和标准切实约束施工过程,才能规范施工人员的施工,加强施工管理,完成高质量的电力工程。 6结语 总而言之,提高施工质量不会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企业如果不能保证工程质量,不仅会增加企业成本,还会影响企业信誉度,从而影响企业在行业竞争中的竞争力。所以,企业有必要严格电力工程施工的质量管理。 作者:马永珉 单位:中电投新疆能源公司 电力经济论文:知识经济下的电力财务管理 一、知识经济时代电力财务管理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近年来,电力企业在不断进行企业改组和重建,这样就使得很多的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不断出现,主要是在利润分配方面问题。电力企业进行财务管理方面的创新是为了更好的进行投资整合,同时也是为了更好的实现财务资源的合理配置,资本结构的优化,将电力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度进行完善。财务管理模式的改变和创新,能够更好的促进电力企业的正常运转,保证电力企业的健康发展。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不断开拓市场,同时在市场中要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财务管理创新要和知识经济进行紧密的联系,同时在发展的时候要不断提升信息的作用,这样可以更好的发展企业,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二、知识经济时代电力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思路 1、财务风险管理模式的创新途径 知识经济环境下,电力企业财务管理要从根本上进行创新和改变,先要从人才方面进行,企业发展过程中,人才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同时要保证财务管理人员掌握财务理论,有很强的专业技能,同时在财务决策能力方面要非常有能力。这样就需要企业的财务管理人缘好要不断充实自己的财务理论知识,在财务理论基础方面要不断的加强,同时要将电力企业的管理实际情况和财务管理相结合,不断进行创新,将财务管理的模式不断进行改进,实现企业发展过程中管理水平的进步,同时也要提高管理者的素质,这样才能使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更加适应市场发展。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发展对信息的需要更加重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对信息进行必要的收集,然后利用收集到的信息进行企业决策,现在,财务信息在传播速度和频率上出现了更加快速的情况,这样就使得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在第一时间获得外部信息,财务信息在进行披露的时候一定要保证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这样才能使电力企业的决策更加有效果。受知识经济的影响,企业风险投资所占据的投资总额的比重不断扩大,因全球经济市场所带来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给企业投资造成的隐患远比传统意义上的工业经济大得多,这造成了财务管理中不可避免地产生风险管理与投资,加剧了财务管理工作的难度。必须加大调研力度,采用最科学、先进的手段与途径搞好投资项目的设计、评估与论证,从而规避投资风险,确保财务管理任务能够平稳、健康运行。 2、财务管理方法的创新路径 在当前知识经济的宏观形势下,电力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外部环境变得相当繁杂,经济全球化趋势势不可挡,企业要想争得一席之地,就要努力扩展市场范围,拓宽投资领域与渠道。特 别是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企业在开展财务管理工作时要通观全局、放眼全球、布局同行业、服务本区域,及时获取各种财务管理的信息,才能使企业在错综复杂的财务管理环境中得以持续发挥影响力。同时,企业是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它在日常经济活动中,都要履行基本的职责,企业的财务管理不能只拘泥于又财务部门人员统一施行,必须要开展预测、细化和决策等管理活动。这就要求企业内部需明定各自的责任,统筹规划,扩大财务管理的主体空间,调动各部门技术人员的聪明智慧、集合大家的才干,并汲取和借鉴国内外先进企业的良好经验做法,实现财务管理的创新。 3、财务管理理论的创新方式 当今经济时代,一个企业要想取得竞争的主动权,就要靠人才与技术,技术是企业生存之本,而技术的发展与理论创新息息相关。就目前而言,电力企业要做到这点,就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用这一正确和先进的理论指导财务管理模式的改进,将财务管理与转变电力能源开发方式,实现电力行业机构的升级与换代,最终统一到国家关于电力行业的改革决策上来,切实将财务管理理论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并紧密与经济时代下的电力行业发展相适相协调,更好地发挥理论的应用效能。在经济时代下,企业的财务目标主要集中于投资人员的利益,投资者有对电力企业所创利润的分享权,这也在很大意义上将劳动人员对企业价值的占有权予以剥夺。 三、结束语 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在不断进行体制改革,这样是为了更好的发展企业,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是非常多的,企业内部管理是存在很多的问题的,这样就使得电力企业改革成为了关键。电力企业在发展中,要明确财务管理模式给企业发展带来的影响,这样才能更好的在财务管理方面进行创新,在管理模式上进行改进。 作者:吕宏玲 单位:山西省晋中供电公司经济技术研究所
高速铁路技术论文:浅析高速铁路路桥过渡段沉降控制施工技术 【摘 要】近年来,我国高速铁路覆盖范围和建设规模不断增大,为人们的日常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高速铁路建成通车后,桥头跳车现象时有发生,直接影响列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是铁路建设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探究其原因主要是路桥过渡段的柔性和刚性差异造成的沉降所致,所以高速铁路路桥过渡段的设计与施工至关重要。选取适当的填料、合理的施工工艺、科学的质量检测方法和沉降观测方式等,均是路桥过渡段沉降控制的关键。 【关键词】高速铁路;路桥过渡段;沉降;控制 1 高铁路桥过渡段施工技术控制的必要性 铁路在施工建设中,根据现场施工条件和周边环境,不可避免的会有路桥过渡段,这一结构除了具备路基的全部特性外,还有其自身的特点。由于组成过渡段铁路路线的横向结构物都要和路基连接,会有强度、刚度以及材料方面的差别,那么就会出现差异沉降,这就必然导致铁路轨道的不平整。列车通过该路段时,就会出现跳车的问题,极大的降低了列车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正是由于铁路线路过渡段的沉降问题,导致路面在台背回填土的地方会出现沉陷和开裂。我国高速铁路运行必须以安全、舒适和高效为前提,而这些优点都要取决于整个铁路系统施工建设的质量优异,尤其要保证铁路沿线的平整和平顺。铁路建设由不同特性的材料和结构物组成,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平滑的铁路线路。正是由于结构物的不同性质,使得它们之间存在刚度、强度以及弹性变形方面的差异。在铁路建设施工过程中,为了充分保证高铁列车运行的安全、舒适,我们必须将铁路的不平整问题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一般情况下,我们将列车轨道的不平整分为静不平整和动不平整。前者主要指列车轮轨接触面的不平整,例如:钢轨不平整、列车轮子不圆等。后者主要指列车轨道基础的弹性不均匀,例如枕下支撑失效、路基桥台不均匀、隧道路基不均匀等。桥梁和路基连接处,通常会由于桥和路基沉降的不一致,导致在过渡点出现沉降差别,增加了列车和线路结构的作用力,影响线路运行的稳定性。所以,在桥梁和路基之间建设一定长度的过渡段,可以使沉降值逐渐平稳过渡,最大限度的减少沉降差,达到减少列车跳车的问题,延缓结构变形,从而保障高铁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和舒适性。但是如何控制过渡段施工,采用何种方式处理过渡段,是我们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2 路桥过渡段处理方法 高铁铁路线路主要由上面的轨道部分和下面的路基、桥梁和隧道等组成。上面的轨道部分结构又分别由不同的力学特性材料如:钢轨、枕和扣件等组成,弹性大多比较好,阻尼大,结构松散,由种种原因引起的轨道变形可以通过捣固工作修复,所以我国铁路早期对路桥过渡段的重视程度不够。在铁路施工建设中,路桥过渡段的位置特殊,常常影响桥台后的填料压实不够,出现通车后沉降大的问题。据相关资料调查表明,我国铁路路桥过渡段的病害问题仍然存在,反复的维修使得铁路线路桥台后的路基道碴囊深度在2―3m,纵向延伸10―30m,严重影响了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2.1 桥头设搭板和枕梁 上置式钢筋混凝土搭板是搭板立面布置的主要形式。其一侧支在枕梁上面,另一侧支在桥台上。搭板不仅可以水平放,还可以倾斜放。搭板的厚度只要符合设计要求就可以,既可均匀也可渐变。通常情况下,搭板应按照简支板设计,枕梁按照弹性地基梁计算。桥头搭板的铺设,可以有效减缓桥台和路基之间的刚度变化。但是因桥台基础与台后土体施工后出现的沉降差也将导致桥头搭板的坡度变化,影响列车通行的舒适性。据相关调查表明,如果桥头搭板的坡度变化大于6%时,就会严重影响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因此,有效解决桥头跳车问题除减缓路面刚度变化以外,还应保证台后路基具备一定的稳定性,以控制路桥间的沉降差在合理范围之内。反之,桥头搭板将失去作用。 2.2 填筑粗粒配料 高速铁路路桥过渡段填筑粗粒料如:碎石、砂石土等,是铁路系统减少路桥沉降的有效处理方法。虽然桥头铺设了搭板,但是仍然要在搭板下方填筑粗粒土,最大限度的减少搭板坡度的变化,预防跳车问题。桥头路基使用粗粒配料的主要作用是减少路堤压缩性。但是在施工过程中,如果优质配料没有进行充分的压实工作,同样会出现沉降差,导致过渡段发挥不了作用。因此,高速铁路在施工过程中一定要按照施工规范要求对粗粒级配料进行压实,并按照规定标准进行检测。 2.3 加筋土路基结构 试验表明,利用加筋土路基结构可以发挥以下作用:一方面能够有效减少桥北路基的沉降问题。另一方面能够将桥台和桥背土路基交接处的台阶式沉降变为连续的斜坡沉降。通常情况下,我们普遍认为连续式斜坡沉降范围在4―5公分以内时,对刚性路面的影响不会很大,能够消除跳车问题。 3 沉降观测 影响高速铁路路基沉降因素众多,尤其是地基受到荷载的作用,沉降的大小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大多情况下,沉降的数值变化通过土体固结原理进行分析计算,但是计算精度受到多方面的影响,结果往往是一个估算值。因此,早期设计阶段沉降变形的计算精度不能控制无碴轨道竣工后的沉降,国内外现在都凭借系统的沉降观测获取实际测量数据来进行分析,预估计算较为准确的沉降值。施工过程中,利用系统沉降变形动态观测,对测量得到的数据进行系统、科学分析,评价地基完成沉降时间,可以有效调整和验证早期设计的准确性,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线下基础达到预期的沉降控制要求,并推算出较为准确的最终沉降量和工后沉降。 通常情况下,路基段的沉降变形观测面选择应根据地基压缩层的厚度、地表坡度和路基高度等因素确定。在观测过程中,所有进行沉降观测的工作人员必须经过岗前培训才可上岗,使用的仪器设备每三个月检查一次,并做出详细记录。每次测量应使用同一仪器、固定观测人员,采用相同的观测方法和观测路线,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开展工作。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速铁路路桥过渡段沉降的施工控制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要严格保证过渡段的施工质量,消除桥头跳车问题,保证高铁列车运行的安全性与舒适性,以推进我国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 高速铁路技术论文:高速铁路CRTSⅢ型板底座施工技术 摘 要:CRTS Ⅲ型板式无砟轨道系统是有我国完全自主研发的,它具有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综合性能更优的无砟轨道结构系统,相比高速铁路其他轨道结构其主要创新是改变了板式轨道的限位方式、扩展了板下填充层材料、优化了轨道板结构、改善了轨道弹性及完善了设计理论体系等方面,正因为CRTS Ⅲ型板有以上诸多特点,有望在以后高速铁路施工中广泛推广,而CRTS Ⅲ型板连接支撑结构底座板施工尤为关键,所以本文依郑徐客专开兰特大桥底座板施工为例,介绍底座板的施工工艺与方法,希望为同类工程施工提供借鉴。 关键词:CRTS Ⅲ型板 底座板 施工技术 一、 工程概况 1.1、工程简介 郑徐客专ZXZQ03 标段开兰特大桥长51.144km,开兰特大桥全桥大部分为24m、32m简支梁,其中包含主跨为48m、64m、80m、100m、125m、160m 等连续梁共计16 联。整个桥梁曲线部分有7段,曲线半径分部为7000m、8000m、9000m、10000m 不等,其余段落均位于直线上。标准轨道板型号有P5600、P4856、P4925三种,根据轨道板与混凝土底座一对一的对应关系,桥梁段底座板分为以下三种类型:P5600型轨道板(梁中)对应下面底座板长度为5650mm;P4925型轨道板(梁端)对应下面底座板长度为4950mm;P4856型轨道板(梁中)对应下面底座板长度为4916mm,P4856型轨道板(梁端)对应下面底座板长度为4886mm;单元底座板之间设置宽度为20 mm。 1.2、无砟轨道结构 桥梁上自上而下的无砟轨道结构由:钢筋混凝土底座板、中间隔离层、自密实混凝土填充层和轨道板组成。其中底座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40,2900mm宽的底座板较轨道板两侧边缘各宽200mm,其中边缘250mm为6%排水坡,直线底座板厚度为196mm,每块单元板上设置2个70mm*1000mm的限位凹槽,深度为100mm,中间隔离层厚度4mm,自密实混凝土填充层为90mm。 二、技术原理 CRTS Ⅲ型板桥梁上自上而下的无砟轨道结构:钢筋混凝土底座板、中间隔离层、自密实混凝土填充层和轨道板等组成。钢筋混凝土底座板通过预埋螺栓套筒连接钢筋与梁面固定连接,底座上预留1000*700*100mm限位凹槽,限位凹槽四周安装弹性垫板,自密实混凝土结构层通过一次整体浇筑,下部填充底座限位凹槽,上部与轨道板板底及预留钢筋粘接牢固,CRTS Ⅲ型板结构层之间整体连接牢固。 三、施工方案 3.1、工艺流程 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底座板具体施工工艺流程如下见图3-1: 施工准备预埋套筒连接钢筋安装测量放样底座钢筋网片安装底座、限位凹槽模板安装模板标高复测底座混凝土浇筑混凝土养护伸缩缝填充检查验收。 3.2、技术要点 (1) 测量 1)底座施工前要先复核每孔梁梁长、起点、终点里程,对于实测数据与设计位置偏差超过20mm 时,应利用专用的布板软件,重新计算出轨道板和底座的坐标,使底座与轨道板位置一一对应。根据布板数据,利用CPⅢ控制点进行底座立模放样,平面采用全站仪自由设站极坐标法测设,高程测量可采用全站仪自由设站三角高程或几何水准施测,放样完成后用墨线弹出底座边线,并记录每个点的高程,作为底座立模的依据。 2)靠梁端的底座放样时,应按距挡水台向跨中方向端部5cm 处设点,弹线后延伸至梁端,保证底座与梁端对齐。 图3-1 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底座施工工艺流程图 (2)钢筋工程 1)先安装预埋套筒连接钢筋,再安装底座钢筋焊接网片,连接钢筋与梁内预埋套筒接头的扭紧力矩符合《滚轧直螺纹钢筋连接接头》(JG163-2004)的要求,扭紧力矩需达到80N・m,拧入长度为套筒长度的1/2 即2.1 厘米。梁面预埋套筒连接钢筋安装时,应检查预埋套筒不得生锈,否则需除锈,必要时按要求进行植筋(植筋要满足深度≮20cm)。 2)根据设计图纸要求,底座板钢筋采用CRB550级冷轧带肋钢筋焊接网,统一由合格的厂家加工制作,进场后应按要求进行进场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3)钢筋焊接网验收时,不仅需要检测其抗拉强度(≮550MPa)、屈服强度(≮500MPa)、伸长率(A≮8.0)、冷弯、抗剪等力学性能,还需对钢筋焊接网的外观尺寸和重量进行检测,尤其是重量必须过磅检验,焊网实际重量和理论重量的允许偏差严格控制在±4.0%以内。 4)下层钢筋网片应按设计要求设置保护层垫块,垫块按梅花形布置,间距不大于1m×1m,一般横向不小于3个,纵向不小于7个。 5)上下层钢筋网片在凹槽的四角应按要求设置防裂钢筋,每个凹槽不少于8根,四角上下层网片处各绑扎1根长700mm、型号HRB400、直接12的钢筋,见图3-3。 (3)模板工程 1)设计原理:桥梁段的底座模板在满足设计要求的情况下尽量减轻模板重量,减少模板之间的配件连接,由于底座长度不同,尽量考虑通用性,使经济合理,方便实际施工等。 2)模板设计:本桥梁施工段模板采用可调高钢模板见图3-2以适应曲线段底座不同超高的要求,曲线地段较大时配有50cm、100cm的下垫板来保证模板的标高,限位凹槽与侧模板顶通过框架螺栓连接固定,使每个凹槽尺寸偏差定位准确,方便现场实际施工,较少每个凹槽的定位测量工序见图3-3,在凹槽模板设置排气孔以方便气泡的排出,防止凹槽模板拆除后,混凝土顶面产生气泡与麻面。 图3-2模板调节螺栓 图3-3 限位凹槽定位模板 图3-4 伸缩缝模板见 图3-5梁端调节块安装 3)模板安装:安装前应清理打磨干净,并涂刷脱模剂,根据测量放样的点位对模板进行定位,由于梁面平整度的偏差,侧模板高度略小于直线地段底座板设计厚度,下部通过调高螺栓装置微调,使模板顶面达到设计混凝土浇筑高度,模板定位后,应采用砂浆封堵模板底部与基准梁面间的缝隙,避免浇筑混凝土时漏浆。 伸缩缝模板设置采用8mm+4mm+8mm钢板定位的形式,在两端采用2块8mm厚钢板,端模宜高于底座板混凝土最大高度顶面约20mm,在钢板顶部焊接5#角钢以增加端模的刚度,中间插入4mm厚插板,插板每块宽度约10cm,相临插板间距最大不宜超过1m,根据需要设置确保伸缩缝宽度均匀顺直,高度大于伸缩缝两端钢板高度约15cm,便于插板提前拔除,伸缩缝模板见图3-4。 侧模在梁端位置设置调节块,便于梁端底座模板长度的调节,并在调节块端部设置槽口,用于止水带的预埋耐候钢槽道见图3-5。 模板安装加固完成后,复测侧模模板高程,安装做到“严、直、顺、美”,符合要求后方可浇筑混凝土,混凝土浇筑前,在对应轨道板第2、4、6、8道承轨台中间位置预埋PVC塑料管,用于固定轨道板自密实混凝土扣压装置,避免后期自密实混凝土施工在底座板上钻孔,预留孔一般直线段每侧不少于4个,曲线段每侧不少于5个,塑料管距离底座底面5cm,深度30cm具体见图3-6。 图3-6预埋管安装 图3-7 底座板顶面及凹槽抹面 (4)混凝土施工 底座混凝土由拌和站集中搅拌,混凝土罐车运送到施工现场,采用泵送入模。浇筑时混凝土的自由落差不能大于1m,混凝土的入模温度不能超过30℃,混凝土到达现场后的坍落度控制在160~200mm范围内,底座浇筑混凝土时从凹槽向两侧浇筑,提高凹槽处混凝土密实度,减少混凝土角裂缝,中间不留施工缝。混凝土浇筑时,先用人工摊平,然后用插入式振捣棒振捣,振捣要快插慢拔,插棒间距50cm 左右,切忌振捣棒触碰模板、凹槽底模和钢筋骨架。 底座混凝土振捣密实后,由人工采用铝合金尺进行找平收面。底座横向端部25cm范围内的6%排水坡在混凝土浇筑完成2h内进行,采用人工二次收坡,三次抹面。插板及凹槽模板应在混凝土初凝前拆除,并进行二次抹面见图3-7。 (5)混凝土养生 由于底座是在6-8月份施工,混凝土浇注完毕后,立即覆盖一布一膜并洒水养生,洒水时间间隔以保证混凝土表面湿润为准,养护由专人负责。养护用水温度与混凝土表面温度之差不得大于15℃。过程中确保混凝土表面湿润,养护14天。 (6)模板拆除 模板拆除顺序:插板凹槽模板侧模板,拆模时注意保护混凝土的棱角完整,不被损坏,拆下来的模板及时清理干净,进行分类码放,便于下次周转使用。 (7)梁端伸缩缝及挡水台施工 施工前应在梁端接缝处安装耐候钢,耐候钢固定筋与挡水台底座钢筋绑扎牢固,梁两侧耐候钢中线与梁缝中线调至重合,型钢顶面调整与两端挡水台顶面高程平齐,安装时应封闭型钢型腔,防止浆液漏入型钢型腔,待混凝土达到设计设计强度80%以上时,清理型腔,嵌装梁缝止水带。 底座嵌缝材料安装,在中间隔离层土工布铺设前安装嵌缝板和灌注密封胶,嵌缝板安装前应将缝内杂物清理干净,确保嵌缝深度符合设计要求,直线桥梁段底座伸缩缝的泡沫板应由厂家按设计尺寸定做,曲线由厂家定做一部分,部分根据底座超过情况由现场下料。泡沫板安装前应采用工具将伸缩缝内灰浆、浮渣等清理干净。泡沫板安装完成后,应进行检查,确保嵌缝材料厚度符合设计要求。 密封材料灌注,底座侧面应安装封边模具,并用刷子在接缝两侧均匀涂刷界面剂,待界面剂表干30min 后再灌注密封材料。密封材料灌注应采用专用工具进行,灌注速度应缓慢均匀,减少气泡,保证填缝密封材料填满整个伸缩缝。曲线段底座伸缩缝灌注时应从高处分段灌注,同时避免密封材料溢出伸缩缝,为减少底座污染,在填缝前在伸缩缝两侧底座使用胶带进行粘贴防护见图3-8,施工后再拆除胶带,并把被污染的底座表面应及时清理干净。 (8)质量检查 底座施工完成后应组织检查,检查主要项目有:底座顶面高程、宽度、中线位置、平整度、伸缩缝位置和宽度、底座外侧排水坡,凹槽中线位置、深度、平整度、长度和宽度、相邻凹槽中心间距,伸缩缝位置、尺寸、嵌缝材料嵌填密实度等。对不符合要求的应进行处理,重新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9)成品保护 1)养护、拆模及物流运输时应注意对成品进行保护,避免人为操作不当导致混凝土外观受损。线间需通过车辆机具时,应采取桥式过渡钢件见图3-9,避免压伤止水带预埋件。 图3-8伸缩缝的两侧粘胶带 图3-9桥式过渡钢件 2)在混凝土强度未达到设计的75%之前,严禁在底座上存放任何机具、设备或材料。 四、结束语 为了进一步提升CRTS Ⅲ型板无砟轨道的施工技术,使CRTS Ⅲ型板式无砟轨道不仅在技术上先进可行、耐久实用,而且在施工上方便快捷,还需要继续广泛的开展CRTS Ⅲ型板式无砟轨道成套技术工程试验和施工工装创新的研究,为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奠定基础。 高速铁路技术论文:浅析高速铁路3G通信覆盖及切换技术 【摘要】 本文首先介绍了高速铁路移动通信基本情况,分享了高速铁路通信系统建设中无线网络覆盖以及切换技术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具有可行性、有效性的高速铁路无线网络覆盖方案以及快速切换技术,以优化高速铁路无线移动通信服务。 【关键词】 高速铁路 3G通信 切换技术 目前由我国联通运营的WCDMA、电信公司运营的CDMA2000以及移动公司运营的TD-SCDMA是国际上应用比较成熟的3G通信技术三大标准。高速铁路环境的特殊性以及越区切换的频繁导致车载用户经常出现掉话现象以及语音断续和无法接通的情况。为了提高高速铁路无线移动通信网络服务质量,应进一步优化高速铁路无线网络覆盖方案、优化切换技术,从多个方面提高切换切换成功率和较低的掉话率。 一、高速铁路移动通信基本情况 我国铁路自2007年经过6次提速后。高速铁路列车速度到达200km/h以上,这也意味高速铁路时代的到来。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高速铁路实现移动通信网络无缝覆盖以及提高移动通信网络服务质量是当前的一个重要发展目标。分析高速铁路移动通信网络的覆盖情况,通信网络主要是沿着铁路线呈线状分布。高速铁路无线通信信号受到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多普勒频移效应,即列车沿铁路高速运行过程中由于快速移动引起的接收机信号频移;二是车体对无线通信信号的消耗,主要是高速铁路新型列车造成的消耗。同时,越区切换问题也会对高速铁路无线通信信号造成一定影响。 1.1多普勒频移效应的影响 无线信道容易受到环境影响,在列车高速行驶的情况下,铁路无线信道的冲击响应也会随着发生快速变化,无线信号中心频率会在多普勒频移效应的影响在发生明显偏移,对无线信道环境造成严重负面影响,进而造成系统信息传输误码率提高,影响移动通讯性能。列车沿铁路高速运行时产生的多普勒频移效应与列车行驶的速度成正比关系,所以列车行驶速度越快,其产生的多普勒频移效应越明显。另外,列车行驶方向与基站信号方向之间的夹角大小对多普勒频移效应的强弱也用一定影响。在实际情况当中,为了增强无线信号的穿透能力, 基站往往被设置在距离轨道较近的位置,这样可以有效增强无线信号的穿透能力,然而这种情况下行驶方向与基站信号方向之间的夹角较小,可导致多普勒频移效应加剧。 1.2车体的影响 车体对无线信号的损坏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列车结构特点,二是车厢入射面与信号的夹角。为了加强车体的稳固性,高铁列车都是全封闭式结构,而且部分高铁列车还采用金属镀膜玻璃,列车的高度密闭性以及材质的特殊性就可以导致无线信号穿透列车时产生极大的损耗,相比其他普通列车对无线信号的损耗,高铁列车对无线信号的减弱要高出10dB以上,而且对手机信号产生的屏蔽效果超过24dB,对用户的正常通讯造成极大影响。下面是几种列车对无线信号的损耗情况: 另外,车体对无线信号的损耗同时也受到车厢入射面与信号之间夹角大小的影响,夹角越小,损耗越大。 1.3越区切换的影响 除了多普勒频移效应以及车体的影响以外,高铁列车的越区切换也会对无线信号造成一定影响。对于小区间的切换区,列车可以快速穿过,车速与列车经过切换区的时间成反比,移动速度越快,驻留时间越短,当列车速度在切换区的驻留时间足够短,并且小于系统最小切换时间时,切换流程就无法完成,,进而导致切换失败,出现掉话现象。 二、高速铁路的移动通信无线网络覆盖 为了减小掉话率,提高切换率,设计合理、有效的高速铁路无线网络覆盖方案非常关键。在铁路交会区域内,移动通信网络多呈网状结构,而其他铁路沿线大部分多为链状结构。在高速铁路无线网络覆盖的设计中,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建网,二是无线网络覆盖技术的选择和应用,三是基站的选址,其中铁路沿线各基站的相关部署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2.1建网 移动、联通以及电信三个运营商均采用大网架构的组网方式,与一般的建网相比,高速铁路基站的建立没有什么区别,也在大网架构之内,所以高速铁路的建网只需要对原来的通信网络进行有效补充。一方面对现有的大网基站进行进一步优化,另一方面在铁路沿线的盲点建立新的基站,通过对有效资源的优化以及基站补盲,不仅使周边各区域均能实现无线网络覆盖,同时也满足了高速铁路沿线的无线网络通信需求。移动网络经过多年的发展和优化,高速铁路沿线基本上完全实现了移动网络覆盖,只有一些较特殊的区域路段,例如长隧道、隧道群等的移动网络覆还比较欠缺,此时可采用局部补盲的方式解决,这种方法虽然成本少、见效快,但适用范围有限,比较适合用于无线信号损耗较小的列车线路,例如合武铁路湖北段的建设就是采用这种方法。另外,高速铁路沿线附近很多小区域网络覆盖因为不是专门针对高速铁路进行的覆盖,所以多存在覆盖不均匀、覆盖重叠等情况,很容易造成切换失败,所以有必要针对高速铁路的特殊环境建设专门的移动通信网络,目前已经投入使用的移动通信网络建设方法有地面专网建设(例如温福铁路、甬台温铁路)、车地结合专网建设等。 2.2无线网络覆盖方案 建网完成后就需要设计无线网络覆盖方案,在有效的建网策略基础上,无线网络覆盖方案的设计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尽量体现出灵活性、多样化。例如基站与普通直放站结合、列车综合接入、基带处理单元+射频拉远模块扩展小区等都是比较常用的无线网络覆盖方案,其他还有数字直放站扩展小区、列车中继转发等方案。高速铁路不同路段可以结合具体条件和实际需要选择不同的网络覆盖方案。例如京津城际、沪宁高铁主要采用的是基带处理单元+射频拉远模块扩展小区方案,另外通过设置直放站对部分路段进行辅助。基带处理单元需要集中放置,主要负责处理基带资源,实现基带资源共享,并通过光纤与射频拉远模块连接。射频拉远模块的位置设置比较灵活,利用射频拉远模块可以拉远基站,使多小区的合并,进而扩大覆盖范围,减少切换频率。在切换区的设置过程中,要注意切换区的大小要设计合理,如果切换区太小,就会因为列车驻留时间太短,还没来不及切换就已经穿过切换区,容易引起掉话现象。切换区的大小可以根据列车移动速度以及距离来确定,同时,预留适当的余量也是必须要考虑到的问题。 2.3基站选址的优化 基站选址优化是指通过对高速铁路沿线基站数量以及基站位置的优化以达到无线网络覆盖的目的,基站的优化过程应遵循经济性、实用性、有效性原则,尽可能以较低的成本实现获得高性能的网络。蜂窝小区作为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单元,其几何特性对信号同频干扰有一定关系,同时也会影响越区切换,因此在无线网络覆盖中,基站选址优化是最重要的内容,同时也是最为复杂的环节。近年来随着3G技术的快速发展,目前已经出现了很多种关于3G基站选址的方案,例如基于仿生学算法的方案、基于免疫计算的方案、基于遗传算法的方案等,各种基站选址优化方案对无线网络覆盖技术的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三、切换技术 处于通话状态的用户与基站之间的都存在一定的通信链路,在通讯终端高速移动的过程中,用户与当前基站之间的通信链路要转移奥下一个基站并保证通话不被中断,该过程就是切换过程。通常情况下,切换主要有硬切换和软切换两种,通讯终端与旧基站的连接终端后再建立与新基站的连接称为硬切换;通讯终端高速移动并经过多个蜂窝时通话不发生中断,此时通讯终端可以与多个基站相连接,此为软切换。硬切换方式不涉及移动交换中心,只是发生于蜂窝内部。在列车沿高速铁路运行过程中,由于环境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发生多种不同的切换,不仅会发生硬切换、软切换,另外还可能发生虚拟软切换和更软切换。CDMA系统采用的是软切换和更软切换,WCDMA系统采用的切换方式主要是硬切换、软切换,虚拟软切换是一种接力切换方式,介于硬切换和软切换之间,TD-SCDMA采用的就是这种切换方式。相比其他切换方式,接力切换方式结合了硬切换和软切换两种方式具备的优点,同时又弥补了两者的缺点,这种切换方式切换成功率高,掉话率低。 切换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切换距离,二是覆盖小区的重叠距离,两个因素值与切换时间以及通讯终端的移动速度成正比关系。由于小区双向切换的影响,切换距离与覆盖小区重叠距离之间应该是1比2的关系。从原理上分析,越区切换的性能与蜂窝小区的几何特点有着密切联系,所以无线网络覆盖方案的合理性设计非常重要,需要针对实际情况进行优化,并选择高效、快速的切换算法,减少掉话率,提高切换成功率。 四、结论 无线网络覆盖以及切换技术是高速铁路3G通信系统的重要技术,加强对移动通信网络系统的研究对促进高速铁路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目前,无线网络覆盖以及切换技术仍处于发展阶段,还需要进行不断研究、探索以进一步提高网络通信技术性能以及高速铁路无线移动通信网络服务质量。 高速铁路技术论文:高速铁路路基管桩地基处理施工技术 摘 要: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推动了铁路行业的发展。管桩属于桩基础,随着科技发展脚步的加快,已被广泛的应用,也对高速铁路路基管桩施工技术的品质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本文对管桩在铁路路基中的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供同行参考借鉴。 关键词:高速铁路;路基;管桩;施工技术 近年来,基础工程项目数量不断增多,相关施工技术水平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在高铁施工中,管桩地基在铁路路基处理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针对项目工程的质量,管桩施工技术占据着重要位置。为此,有必要对高铁路基管桩处理施工技术进行研究。 1 管桩处理软基技术 1.1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工艺原理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是属于打入土里面且横截面面积和它的长度比起来更加之小的管状细长构件之一,它的关键价值在于增强地基承载水平,其支撑力主要包括的时桩侧摩阻力与桩端阻力。浇筑结束桩帽混凝土基础之上,安置土工格栅,通过土工格栅优质的延展性与全面抗剪性,均衡的水平与竖直的抗拉性,较强的抗疲劳性的属性,进一步提升路基的不变的力矩,增强软基的综合的稳定性,提升了路基的填筑的脚步。 1.2 适用范围 预应力管桩可以被广泛运用到湿陷性黄土于膨胀土范围里,地基具有极其明显的湿陷量与膨胀量的时候;在建筑物具有极大的荷载时,地基软弱且有很高的地下水位,需选择明挖基础具有很多的沉降量,建筑物还禁止具备极其大的沉降环境基础之上;在建筑物内外地面具有很多的堆载,让软弱地基出现了明显的变形,还可以使当基础会发生不均匀沉降而严重影响到建筑物的时候;在建筑物承载极其大的竖直荷载与横向荷载,对建筑物提出严格规定的情况下。当地具有很厚的表软土层,不能被当成是基础持力层,还有地基中有暗沟等一系列的状况。 1.3 技术特点 上端荷载根据桩基础转移至土层,它属于深基础里极其普遍的模式之一,可以进步达到一系列的软弱地质环境和荷载状况的需求,展现出了较强承载水平与稳定性等优势,同时可以选择机械化施工,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放工进度。 1.4 施工设备选型 预应力管桩施工选的是锤击的措施。锤击机的好处在于嵌岩水平高,体积不大行走方便,能被用在打设处理深度极其大的桩,对场地的标准同样不是很高。静压机展现出了没有噪音、振动以及污染的特点,可以被运用到临近居民区的场地进行施工;不好的地方在于装置体积大,规定施工场地需平整,同时具备适当的承载力。 1.5 施工操作要点 1.5.1 平整场地 把施工场地里的杂物彻底清除,高低不平的位置推土机推平,建立一个全面工作面供机械施工的环境。 1.5.2 施工放样 第一参考设计方案设置施工放样平面图,监理验证达标基础之上测量组通过全站仪明确放样出管桩处理领域的边线控制桩。中间桩地点拉钢尺需进行清楚的定位,并插竹钎进行标识。 1.5.3 运输存放 管桩运输选择的是长挂车,分层叠放、错位安排、捆绑稳定,悬臂需要小于1.5m。现场堆放位置需平整,堆高需小于5层。施工过程中,根据“长桩管在下,短桩管在上”的原则加以施工。 1.5.4 起吊 管桩的长细份额大且具有较强的自重,在进行起吊的时候,太多的动荷载会给管桩带来影响。可行的起吊方案为:两支点法还有两头勾吊法,吊桩传输到桩机四周的情况下,选择单点吊桩,吊点建立在0.3倍桩长的位置,逐步进行竖直起钩,精准的将桩传输至打桩机夹桩器里面,此外让桩尖与桩位中心连接起来,逐步放下埋进土里。在吊装时候轻吊轻放,防止影响到拖吊。 1.5.5 稳桩 在桩尖埋进土里处在300mm~500mm时,通过经纬仪还有用支架线坠改不桩的竖直度(测量设备普遍于距桩机超过15m位置的处架设),观测过程中,上部和下部的垂直度偏差需要控制在1%范围之内(接桩过程中,首节桩入土时竖直度偏关需小于0.5%)。 1.5.6 冲程 管桩施工过程中,柴油锤上限冲程需小于2m,施工过程中,根据1.8m掌控,最后1m冲程控制在1.2m。 2 工艺原理 把管桩吊进桩机压桩台中间位置,压桩台里涵盖了上、下两组横向的夹桩钳口,在夹桩油缸的工作基础之上,把桩稳固,带动压桩体系让手柄运行,竖直的压桩油缸的活塞杆变长,把压桩台顺着导轨竖直由上至下工作,通过机身与配重铁块当成是反力,把管桩填进土里。如果桩端阻力与桩附近土摩擦力不大的情况下,压桩力则不会很大,两者为反比关系。所以,压桩力的最大值也就是是机身自重与配重相加的总称。在机重超过桩阻力的情况下,桩往下沉;在二力一样的情况下,桩不再下沉,机身同样不会上浮;在机重超不过桩阻力情况下,机身上浮,全部机器受力于桩身上。所以压桩过程中需掌控好压桩油缸压力,在压力与机重一样的情况下(也就是长船与短船会发生上浮现象)需要不再进行施压。桩径出现变化时,就通过配重的改变以改变机重与压桩力的多少。机重大就会有很大的沉桩力。 3 施工工序及操作要点 3.1 施工工序 一个压桩过程伟吊桩―校桩―压桩。如果一根桩实现不了终压的要求,则应该有二根和超过二根的管桩;则具备二个和超过二个的压桩过程,到实现终压条件才可以。 3.2 静力压桩操作要点 3.2.1 试桩、配桩 (1)试桩的意义 参考计划单桩承载力、桩型、地质形势、压桩机的压桩力,在试桩地点和工程桩位上实施试桩,方便供给终压要求和单桩入土深度信息。 (2)试桩需达到下述要求 试压桩的要求、长度和地质状况需具有典型性;试压桩需选择于地质勘探掌控孔四周;施压策略和施压环境需和工程桩相吻合;试桩结束,停工7~15天,实施桩审核和试验。 (3)配桩的明确 参考地质勘探信息和试桩的入土深度与终压值以整体研究明确,获得此点四周桩位管桩长度与总数。 3.2.2 测量定点 内业准备。参考总平面图明确坐标系与高程原点;明确建筑物在场地的位置。 外业放点。参考施工图,明确所有桩位的地点;同时搜集所有桩位高程信息,明确送桩深度。 桩位再次审核。 3.2.3 桩机就位 桩机就位时候明确没有地下障碍物,地面需实现桩机机重的承载水平。 施工地点相邻的建筑物间的大小,可以实现桩机下限的作业尺寸标准。 机重的配置需要实现成桩终压值的重量需求。 3.2.4 捆桩吊桩 钢丝绳的绑扎点需于管桩长度的75%的位置,两根捆绑钢绳的绑扎方向需要相吻合;防止碰撞别的物体。管桩吊入钳口和下节桩保持一致,需慢慢下落,等到夹持工序把桩夹稳定后,才可以脱钩。 3.2.5 校桩压桩 改变桩机让其处在横向位置;让桩位置竖直。 压桩需不间断进行,中间持续进行。 参考施工现场的具体状况,选择妥善的压桩步骤。 需改变和去除施工现场地上、下剩余物。 4 铁路路基管桩地基处理施工技术 4.1 桩位把关。参考工程部测量工作者测放的控制桩位,测量好所有桩的地点,同时维持保掌控桩还有把其运输至不被打桩破坏的位置,方便进施工时尽快审核复核。假使找出控制桩有受到影响的痕迹,赶紧与工程部联系尽快再次测量。 4.2 探桩。管桩入土准备阶段,需去除桩位位置工作垫层里面具有的石块,避免桩入土过程中偏位。桩位放样结束让人工实施探桩,在桩位位置通过钢管检验地下是否存在障碍物。找出地下障碍物尽快清理,从而避免引起桩偏位、管塞和桩压实不成功等施工事故的发生。 4.3 吊桩。第一把管桩由堆放处通过吊车,横向运输至桩架四周,随之通过桩机上独立安放的起桩重钩和卷扬机吊桩就位。管桩吊起过程中需注意它的速率,杜绝太快吊起让管桩和桩机受到损害,从而影响到管桩。吊车平吊传输管桩选择的是两头勾头法还有2点绑扎法。选择2点绑扎法它的绑扎起吊点地点和桩端位置保持的是0.207L。机架上建立起重勾吊桩就位过程中,选择一点绑扎法,它的绑扎起点地点和桩端位置是0.31L。 4.4 插桩(植桩) 把封口型桩尖焊变为十字亦或者圆锥型时,起吊上升维持竖直位置,把桩上端与锤头下端独立的送桩器连接起来,随之把桩尖清楚的摆在桩位上,首先选择桩锤自重把桩填埋进地下30cm~50cm,桩身不再变动时,改变桩身、桩锤、桩帽的,并使得三种和中心线相重合,让其和打入方向保持水平关系。逐步施工把桩填埋进土里约为1.5m的地方,不再进行施压。在机架准备阶段,挑选成90的两个位置,所有和机架保持约为25m距离的位置,架设经纬仪,审核调直桩身竖直度。掌控好植桩桩身竖直度确保其在允许值得0.5%之下。 结语 中国经济实力的发展和所有行业密不可分,而铁路业属于最为关键的一项国力展现项目,它的施工技术的安全质量在这些年中受到了高度的重视,而铁路工程里的管桩技术同样在人民的关注之下才取得今天的成绩的。 高速铁路技术论文:浅谈高速铁路的无砟轨道施工技术 【摘 要】近年来,伴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我国高速铁路建设取得历史性跨越,进入全面建设时期。无砟轨道作为高速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施工质量和精度控制直接关系到运营阶段的行车安全,是保证列车正常运行的关键环节。因此,探讨无砟轨道施工中的若干技术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高速铁路;无砟轨道;施工技术;质量控制 高速铁路轨道主要类型分为:有砟轨道和无砟轨道,无砟轨道有着很多优点,使用周期比较长,比其它轨道变形程序也小,有着耐用、稳定等特性,从而满足了在无砟轨道上运行的低成本运营,这也是高科技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我国铁路在无砟轨道施工技术方面尚缺乏成熟经验,要建成我国一流的高速铁路,实现铁路与国际接轨的目标,还需要结合实际对无砟轨道施工技术继续进行探索。 一、无砟轨道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无砟轨道是一项最新的技术,所以为了有效的保证施工的质量,需要在施工前对于所用参加施工的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要在施工前对于施工中所需要的机械设备进行购置,并对其性能进行测试,合格后才可以在施工中进行应用。同时在无砟轨道施工前还需要做好沉降分析评估,评估合格后才能进入具体的施工阶段。 原材料进场检验与存放严格控制好材料进厂的质量关,对于无砟轨道施工中所需要的原材料及部件在进场时,需要具有相关的质量证明文件,并做好相关的抽检工作,确保材料及部件合格后才能允许进 场。材料进场后要进行分类,并标识清楚,做好材料及部件存放场地的相应措施,使其存放时能够满足相关的技术要求。 无砟轨道施工前需对桥面进行接口验收,接口验收的要求对桥面高程、桥面中线、桥面平整度、相邻梁端高差、桥面拉毛、桥面预埋件、桥面清洁度、桥面排水坡及泄水孔等项检验。 二、无砟轨道底座施工,道床板施工. (一)无砟轨道底座施工 1.底座板放样。 底座板放样采用全站仪和水准仪进行。直线地段底座板边线可成段多孔一次放样并弹设模板施工墨线,在此基础上,根据梁长、梁缝值调查情况逐孔、逐块测设底座板工作缝,弹画底座板工作缝墨线;在曲线地段,底座板折线布置,以底座板工作缝为单元分段测设底座板边线及工作缝墨线。底座板放线标记点(用于弹设墨线)设于沿底座板两侧(略宽于模板外缘 处),各标记点应通过测量确定高程及平面相对位置并将有关数据标记于桥面上,供支立底座板模板用。 2.底座板施工。 (1)模板制作:桥梁直线段底座板边模采用定型钢模,曲线地段根据超高高度采用组合方式拼装。 (2)模板安装:根据底座板两侧的测量标记点的位置及高程,确定模板安装几何位置,并依此挂线立模。立模前沿底座板边线施做砂浆底座,砂浆底座顶标高为底座板模板底高程,以满足立模要求。 (3)底座板砼施工:浇筑混凝土时,应注意防止混凝土的分层离析,混凝土由料斗、漏斗内卸出进行浇筑时,其自由倾落度一般不宜超过2m。当发现轨面尺寸(轨距、水平、高低、方向)超限、模板、支承架、预埋件、洞有变形移位应立即停止浇筑,并应在已浇筑的混凝土凝结前修整完好。在施工缝处继续浇筑混凝土时,已浇筑的混凝土抗压强度不应小于1.2mMpa,同时在已硬化的混凝土表面浇筑混凝土前应清除垃圾水泥薄膜,表面上松动砂石和软弱混凝土层,还应凿毛,用水冲洗干净并充分湿润,一般不宜不少于24h。应加强底部及周围混凝土的捣实,使道床与短枕结合良好。道床混凝土初凝前,表面需抹面平整,排水坡度符合设计要求,水沟纵坡和线路坡度一致并平顺。抹面平整度允许误差为±2mm,标高允许误差+5mm、-10mm。在自然气温条件下(高于+5℃)即用麻袋、草帘覆盖并及时浇水养护,以保持混凝土具有足够湿润状态(浇水养护时间不少于7天),混凝土强度达到70%时道床上方可载重。 (4)底座板的检查验收。在底座板施工完成后,需要对其施工质量进行检验,从而完成验收工作,验收时需要根据施工方案的设计标准来进行,对其中线、顶面高程、宽度和平整度进行检验,使其满足设计的标准,并在允许的偏差范围内,全 部合格后即完成验收工作。 (二)道床板的施工技术 1.路基地段 路基地段的道床板需要进行钢筋混凝土施工,同时其施工还要保证连续性和无伸缩缝。路基地段道床板连续浇注,但在不同线下基础连接处,设置横向伸缩缝。 2.桥梁地段桥上混凝土道床板分块浇注,相邻两块混凝土道床板之间设置 10cm 的伸缩缝。轨枕间距一般为 654mm,板长变化的地段轨枕间距也作相应的调整,间距不小于 630mm,不大于680mm。桥梁地段混凝土道床板厚度为 260mm,混凝土强度及纵横向配筋均与路基地段相同,两侧附加钢筋可不设置。每块道床板单元设置两个抗剪凸台。 3.隧道地段 隧道地段道床板厚度为 280mm,隧道内轨道混凝土道床板对混凝土和配筋的要求与路基地段一致。隧道地段混凝土道床板为连续浇注无缝施工,仅在隧道结构与一般路段的过渡段处及洞内隧道结构的变形缝处,需要设置结构缝。 三、无砟轨道施工质量控制 (一)施工基本材料的控制 在现代的高铁建设中,高铁无砟轨道施工的质量控制显然重要。在无砟轨道施工过程中,严格核查板式无砟轨道梁、板以及基础支撑层、防水层施工材料可以保障无砟轨道的顺利施工。高铁列车的运行速度高,行车密度大,因此对高速铁路的扣件以及无砟轨道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无砟轨道的耐久性产生直接影响的基础材料有水泥沥青砂浆、橡胶、混凝土、泡沫塑料板等,其中作为无砟轨道结构的缓冲重填材料应保持一定的弹性并具有有一定的强度,因此可以采用将沥青、水泥砂浆二者结合的方式,这是因为水泥砂浆强度足够但没有较好的弹性,而沥青虽然强度低但是弹性好,因此能够满足要求。不符合要求的基本材料只会破坏无砟轨道施工的质量,进而无法保障高铁设施的顺利运行。因此,承担施工的单位应依照操作规范在根据实际情况下构建基本材料的质量管理系统。另外,施工单位还应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对基础材料进行实时的质量检测。 (二)施工精度和测量技术的控制 高铁设施对无砟轨道的施工精度要求很高,若高铁无砟轨道的施工精度达不到相关的技术要求,高铁的轨道结构就有可能发生大面积的沉降,横向扭曲和纵向起伏也有可能在高铁线路中发生这些情况均会破坏高铁无砟轨道的稳定性和舒适性。因此,相关的铁路建设单位必须保证铁路线的几何参数精确无误,为了保证测量的误差在允许出现的毫米级范围内,承担施工的单位应采用高精网比如CPIII进行施工测量控制。 (三)施工工艺的质量控制 高铁无砟轨道的稳定性、舒适性以及安全性的结构特点,表明高铁无砟轨道的建设是一个严格要求、精确控制的过程。国内外的铁路施工的具体条件差异很大,这要求国内的施工单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的模式设计施工高铁无砟轨道。因此,施工单位应严格按照相关的施工规范,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施工工艺,并不断研发和施工工艺配套的设备,用以保障建设质量过硬的高铁无砟轨道。 四、结语 总之,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铁路交通提出了更高地要求。无砟轨道施工作为高速铁路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具体工作中,施工单位必须重视其结构特点,不断提高施工技术水平,才能提升工程的整体质量。 高速铁路技术论文: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技术的经验总结 [摘 要]高速铁路是我国重要的的基础建设,高速铁路在长途运输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是很多人出行的一大选择。因为高速铁路具有高效,经济的优点。所以对于高速铁路的安全性问题就会有很多的重视,因为这关系着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而高速铁路的安全需要从几个方面去保证,而最重要的一个就是高速铁路路基的稳固与合理性。 [关键词]铁路路基 工程技术 前言:高速铁路路基技术的可靠性与高速铁路的安全性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高速铁路建设时最主要的是路基建设[1]。关于路基工程技术存在着很多方面的知识与原理。路基就像是房子的地基一样,对于整体建筑的可靠性有着关键的作用[2]。通过对高速铁路路基技术的改善和研究,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一些铁路问题。所以对于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技术的研究十分具有现实意义。本研究就高速铁路路基的技术经验进行总结,希望能给其他研究者一些好的建议[3]。 1.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技术特点 1.1 高速铁路路基具有多层结构 高速铁路与传统的铁路路基有着很多方面的差异,高速铁路具有更加高速,经济,运能大及安全准时等等的优点。对于高速铁路的路基有多种不同的处理方式,如既有有渣轨道,又有无渣轨道,高速铁路对传统的路基进行了很多的改善。例如在道床和土路基之间抛弃了将道碴层直接放在土路基上的结构形式,将传统的单一化结构变成多层系统结构,多层结构更有利于加强路基的各种特性,使之符合高速铁路的新性能。高速铁路路基的多层结构是铁路建设的一个重要改革,它更加符合现代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层结构对于现代高速铁路路基是一个很好的处理方法,使得铁路路基的抗压性有了大大的提高。 1.2 高速铁路路基容易变形 因为要承受较大的质量,所以高速铁路路基容易发生变形。同时,由于一些自然原因,如地震等也会引起铁路地基变形。加之路基在整个铁路中是最薄弱的环节,最易让轨道发生变形。因此,在高速铁路路基工 程设计中,控制路基变形将是高速铁路路基工程的重点和难点。不难看出,对高速铁路路基工程而言,针对路基容易变形的特点,强化路基设计势在必行。要对变形的路基进行处理,若是对它不管不顾,则会引起铁路轨道整个变形,无法进行正常运输。还有因为施工者在对路基进行加固处理时,没有处理好,于是就会造成使用一段时间后就发生断裂等的情况,这是因为路基不足以承受车的压力,从而使得土层沉陷或者变形。 1.3 整体性设计 铁路是一个大的整体,不能只对其中的某一方面进行设计施工,而是要考虑到所有的施工技术,只有相互之间符合标准与实际,才能进行施工。就拿铁轨来说,它包含了车轮、钢轨、道床、路基等多方面的共同作用与影响,我们既要考虑到车轮与钢轨的型号,又要考虑路基与车质量承受之间的关系。只有将整体都考虑清楚,才能让铁路建设到达完整性。所以在进行铁路建设时,一定要代入整体性的原则去思考和设计。 2.高速铁路路基处理手段 2.1 排水固结法 饱和软黏土是我国较为常见的土类,这类土层的含水量较大,土质也较为软黏。对于这类土质,较好的处理方法是排水固结法。排水固结顾名思义就是将土中的水分排出,再进行压实固结。主要的方法是在软土层中铺设排水管道或是排水砂垫层,再通过压实等的手段,将土层中多余的水分排出去,从而还达到了对软土进行固结压实的目的。提高了土层的承受能力,改善了土层的性能,不容易发生变形。 2.2 挤密砂桩复合地基 挤密砂桩法主要适用于砂土,碎土,粉土,粘性土及素填土等的土层加固,挤密砂桩法的主要原理是通过桩的挤压和振动减少土层之间的间隙,增加土层的密度,使得土层更加的结实紧密。同时对于粘性土还起到了排水的作用。挤密砂桩法也较碎石桩法,对于加入砂有着严格的规定,这要根据实际问题来选择砂石或者碎石的类型。例如对于那些不太成型的粘土,就要选择级配高,硬度强,强度大的混合型砂土或碎土。挤密砂桩法是指将砂石或者是碎石填埋在桩内,将桩打入需要处理的土层内,不断的打击拉伸,使得砂石进入土层中,从而达到效果。在使用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到一些实际的问题,如对于水含量较多的粘性土,因为谁太多,对于桩的打入存在一定的困难,这是就要适当提高桩的振动速度,使用合适的桩类型。 2.3 半刚性桩复合基地 半刚性桩复合基地也是高速铁路路基的常用处理方式,半刚性桩复合法常分为三种类型,分别为粉体喷射搅拌桩,浆体喷射搅拌桩和高压旋喷桩。这些方法的主要原理都是对土质的一种改造,通过一些机械外力将其他混合物注入土中进行强制搅拌,然后将原土与其他物质混合,从而提高土层的性质和承受能力。粉体喷射搅拌桩主要适用于含水量较高的土质,调整好喷射状的高度就可以将东西喷入进土中。浆体喷射搅拌桩适用于对含水量不怎么高的基土层的加固。而高压旋喷桩则是对于那些沼泽土,粘性土等的加固处理,对于那些含有较多石块和植物根系的土质明显的不适用,这样对于仪器的作用发挥有着限制作用,高压旋喷桩还有一个优点是对于已经有建筑的地基可以进行加固处理而不损坏建筑。 2.4 高速铁路基床表层的施工工艺 基床表层的施工质量控制施工工艺包括基床底层、搅拌运输、摊铺碾压、检测修整和拌合、运输、摊铺、碾压、检测试验、修整养护为顺序的施工工艺组织施工。在摊铺机或平地机后面应由人工及时消除粗细集料离析现象,随后进行进整形、碾压。碾压时,应采用先静压、后弱振、再强振的方式碾压,最后静压收光。已完成的基床表层的应采取措施控制车辆通行,防止表层扰动破坏,并做好路基表面的保护工作。同时,对于建成的铁路路基要经常进行检查与维修,防止人为的对铁路的损失行为,对于发生损伤的铁路,要禁止使用并及时处理。 3.高速铁路路基存在的常见问题 3.1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的大量使用 现在的铁路路基大都因为经济化和简便化的原因,都使用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对地基进行加固处理。所以导致因为没有考虑到实际问题而出现了一些质量问题,如断桩,串桩等等的问题。 3.2 地基的简单化处理 很多的建造者在进行地基处理时,因为贪图简单和经济,不对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只是简单的对地基进行一些加固处理,于是有的地基就会出现外凸的情况,不利于整个建筑的稳定性。随着时间和情况的变化,地基的安全性会越来越差,最终可能会造成重大事故。 3.3 没有考虑实际情况 不同的路段的地基处理方式是不同的,不能将所以路段的地基都用一种加固方式进行处理,这样会引起很多的安全隐患。如一些高速铁路的转弯和交叉部分就需要特殊处理,以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结语:高速铁路建设涉及到的问题是复杂而且长期的,铁路建设关系到国家的民生建设,不能马虎处理。很多的时候要对铁路建设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不能视而不顾。很多的路基加固技术是适用于不同土层的,乱用的话会对路基的稳固性有不好的影响,也无法发挥这种技术的正常作用。我们要严把铁路建设的质量关,不偷工减料,不玩忽职守,因为这与千万民众的安全相关。只有不断改善高速铁路路基的工程技术,才能对人们的生命安全有一个强有力的保障,同时,也才能推进我国的铁路建设事业。 高速铁路技术论文:浅谈GPS―RTK技术在高速铁路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摘 要]随着GPS-RTK技术应用的不断推广,研究其在高速铁路工程测量中的应用凸显出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该项技术做了概述,分析了、GPS―KTK测量的作业流程。在探讨该项技术的多方面优势基础上,研究了其在高速铁路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关键词]GPS-RTK技术;高速铁路;工程测量;应用 一、前言 作为一项实际应用效果良好的技术,GPS-RTK技术在近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研究其在高速铁路工程测量中的应用,能够更好地提升该项技术的实践水平,从而有效优化铁路工程测量的整体效果。本文从概述其相关内容着手本课题的研究。 二、GPS-RTK概述 1.GPS-RTK的原理 RTK是指实时动态载波相位差分技术。这是一种新的常用的GPS测量方法,以前的静态、快速静态、动态测量都需要事后进行解算才能获得厘米级的精度,而RTK是能够在野外实时得到厘米级定位精度的测量方法,它采用了载波相位动态实时差分方法,是GPS应用的重大里程碑。实时动态(RTK)测量系统,是GPS测量技术与数据传输技术的结合,是GPS测量技术中的一个新突破。RTK测量技术其基本思想是:在基准站上设置1台GPS接收机,对所有可见GPS卫星进行连续地观测,并将其观测数据通过无线电传输设备,实时地发送给用户观测站。在用户站上,GPS接收机在接收GPS卫星信号的同时,通过无线电接收设备,接收基准站传输的观测数据,然后根据相对定位原理,实时地解算整周模糊度未知数并计算显示用户站的三维坐标及其精度。通过实时计算的定位结果,便可监测基准站与用户站观测成果的质量和解算结果的收敛情况,实时地判定解算结果是否成功,从而减少冗余观测量,缩短观测时间。 2.GPS-RTK技术的设备组成 (一)基准站 基准站由GPS接收机和电台组成,GPS接收机一般采用双频接收机,通过观测GPS卫星,将观测的伪距和载波相位观测值通过串口发射。电台由电源和发射天线组成,其作用为将基准站GPS接收机观测的伪距和载波相位观测值发射出去,以便流动站的长距离接收。基准站一般架设在等级控制点上,也可选择在测区固定点上。为便于电台的数据传输,基准站宜选择在相对较高的位置,远离无线电干扰。 (二)流动站 流动站由GPS接收机和无线电系统组成,GPS接收机采用双频接收机。流动站所用GPS接收机内置无线电接受系统。流动站GPS接收机通过观测伪距和载波相位观测值并通过串口接收基准站的坐标、伪距、载波相位观测值,通过差分处理流动站和基准站的载波相位观测值计算出流动站的实时坐标。为保证GPS-RTK观测精度,流动站与基准站距离一般不宜超过5km。 (三)测量控制器 测量控制器一般由电子手簿组成,电子手簿通过蓝牙与流动站GPS接收机连接,实时显示各类测量内容。 三、GPS―KTK测量的作业流程 GPS-RTK测量作业流程:接受任务――接收控制资料――参考站设置――流动站设置――转换参数求解――实时测量。 1.基准站的设置。按工程设计的相关要求,对当地高等级已知控制点进行收集和检测,确保相关数据的准确性。在RTK定位测量的过程中,将接收机装设在基准站上,并准确设置配置参数。 2.坐标系统转换。正常情况下,都在地方独立坐标系中开展工程建设,这就需要对坐标转换参数进行计算。通过控制点来调整RTK参数,计算出坐标转换参数后,定位点工程独立坐标的计算工作就能通过测量控制器来完成。 3.流动站测量定位。确定坐标转换参数后,再按工程要求进行具体的测量定位放样及相关测绘工作。 四、技术优势 1.测站间无需通视 GPS这一特性是所有传统的测量仪器都无法相比的。应用RTK技术进行实时定位,基准站跟流动站之间根本无需通视,只需基准站和流动站上空开阔即可,并且流动站测量时使用对中杆支架精密对中,待水准气泡稳定后即可采集数据,实时地得到了高精度的测量结果。 2.定位精度高,没有误差积累 应用实践证明,只要满足RTK的作业条件,RTK技术实时定位的平面精度可达到1cm,高程精度可达到2~3cm。且RTK所有流动站放样都只跟基准站相联,相当于每个放样点都是以基准站放样的,没有误差累计,完全改变了全站仪由于距离远和不通视而转站所带来的误差累计。 3.操作简便,测量范围广 随着GPS接收机不断的改进,其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体积越来越小、重量越来越轻,极大地减轻了测量人员的工作强度。测量时不用频繁地输入输出数据以免出错,只要在办公室将要放样的点位坐标一次性导入GPS手簿中,外业工作时在基准站和流动站设站时进行简单的连接,就可以以步行的速度采集数据或坐标放样,使野外工作变得轻松愉快。 五、RTK技术在高速铁路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1.用于数字地形图测量 由于高速铁路工程的选线大多都在带状地形图上进行,所以需给设计人员提供现势性强、准确性高、可靠性大的地形图,以便能更好的设计出最经济最合理的路线。用传统方法测地形图时,首先要布置控制点,然后进行碎部点的数据采集,最后成图。这种方法不但工作量大、而且花费时间长还容易出错。用GPSRTK技术测量可以完全避免这些缺点,只需在沿线每个碎部点上停留一会,即可获得该碎部点的三维数据,然后结合输入点的属性信息与特征编码,利用外业测量草图,在室内就可用专业绘图软件成图。 2.用于中线放样 设计人员在地形图上设计出线路的中心线后,需要在实在把中线标定出来,GPS电子手簿中的程序会根据中线数据自动计算出放样点位。GPS-RTK技术能保证放样的中线点误差不会积累,高速铁路工程的中线主要是由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构成,放样时,我们只要先输入各主控点桩号,然后输入起终点的方位角a1、a2,直线距离D1、D2,缓和曲线距离LS1、LS2,圆曲线半径R,这样就可以很轻松放样了,GPS电子手簿就会自动来完成相关的工作。这种方法简单实用,比起传统的测量方法要快得多。另外,在各线段间若需要加桩,只需要把相应的桩号输入就可以了,剩下工作由GPS自动来完成。 3.用于控制加密测量 高速铁路工程的控制点大多位于线路中线两侧附近,随着项目的开展,控制点不但需要加密以满足测量需要而且还常常会遭到破坏,常规的控制测量,要求点与点间相互通视,费工又费时,且精度不均匀。GPS静态测量,虽然精度高又不需要点间的通视,但需要先外业测量后内业数据处理,不能实时知道定位结果,如若内业平差计算发现精度不符合规范要求还要返工,这样效率太低。应用GPS-RTK技术无论在测量精度上,还是作业效率上都具有明显的优势,针对精度要求不是很高的高速铁路工程,在同一个点位由于静态观测值与动态观测值基本上一致。因此,GPS-RTK技术可用于高速铁路工程中的控制加密测量。 4.用于界址点放样 GPS-RTK技术用于在界址点放样的测量方法,采用在已知控制点上布设一台接收机用为固定站,界址点的放样使用RTK移动站,可按以下步骤进行:建立项目名称和坐标系统管理;选择设置移动站电台频率;放样点坐标值输入与传输;从测量菜单中选取RTK测量模式;执行定位放样。 六、结束语 通过对GPS-RTK技术在高速铁路工程测量中应用的相关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在当前各种条件下,GPS-RTK技术的多项优势特点决定了其在实践中的地位,有关人员应该从高度铁路工程测量的客观实际需求出发,制定最为符合实际的该项技术的应用实施方案。 高速铁路技术论文:高速铁路CRTSI型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技术 [摘 要]结合合福高铁(安徽段)桥梁无砟轨道施工实例,详细介绍了CRTS I型双块式无砟轨道设计及施工技术,为公司提供该类轨道施工积累了一定得经验,有较强的实用性,可供类似工程借鉴。 [关键词]合福高铁无砟轨道 CRTS I型双块式 1 前言 双块式无砟轨道是合福铁路主要的结构形式,无砟轨道采用排架法施工的合福铁路铜陵长江大桥北引桥里程为DK87+600~DK122+089,双线全长34.489km,全部为桥梁地段。CRTSI型双块式无砟轨道自上而下依次由:钢轨、扣件、轨枕、道床板、限位凹槽和底座构成。 2 CRTSI型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技术 2.1放样:测量队采用全站仪测设底座板模板安装线,板缝及凹槽,要求每块板及凹槽四角各放样4个点,并采用墨斗弹出凹槽、模板边线。 2.2清理桥面:将梁面清理干净,对于轨道中心线2.6m范围拉毛进行检查,清理出桥面全部预埋套筒,使其外露。对于套筒缺损部分按“缺一补二”的方式植入钢筋,植筋完成后按植筋数量的1‰且不少于3根进行抗拔力试验。 2.3钢筋绑扎:底座钢筋采用CRB550级冷轧带肋钢筋焊接网在厂家定尺寸加工,经检查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后运至现场,存放时必须保证不被雨水侵蚀,防止生锈。凹槽位置钢筋根据具体凹槽的放线位置进行现场切割。 2.4模板安装:模板采用定尺寸模板,先安装横向模板再安装纵向模板最后安装凹槽模板。纵横向模板安装时采用竖向水平尺保证与水平面垂直。凹槽模板采用整体钢模板,用螺栓(可调凹槽模板高度)与纵向模板连接。 2.5混凝土浇筑:浇注前,对浮渣清理,并提前进行洒水润湿。同一浇筑断面布置2台插入式振捣棒,实行分区作业(各负责1.4m左右宽区域)。混凝土振捣完成后采用方钢刮杠将混凝土刮平,然后用木抹抹平混凝土裸露面,1h后再用钢抹抹平压实,为防止混凝土表面失水产生细小裂纹,在混凝土初凝前进行第五次抹面压光,抹面时严禁洒水润面,避免混凝土表面起皮。 2.6铺设土工布及弹性垫板:土工布雨天不得铺设,铺设时采用铝合金尺进行刮平,要密贴、平顺无空鼓,用胶带进行封边,防止杂物进入。弹性垫板及泡沫板使用免钉胶牢固粘贴凹槽四周,周边无翘起、空鼓、封口不严等缺陷。 2.7绑扎底层钢筋:制作标准钢筋卡具控制钢筋间距;按梅花型布置预制好的砼垫块;布置纵、横向钢筋,并用绝缘卡固定。因排架影响,凹槽纵向钢筋在加工过程中顶面直角弯钩先不弯折,待轨排放置后采取后弯成型的方式。 2.8轨枕组装与就位:人工清理轨枕并将扣件安装于轨枕上,为避免人为误差保证轨枕间距,按照设计轨枕间距在分枕平台焊接固定挡块。相邻轨排间使用鱼尾板联结,轨缝6~10mm,并严格检查鱼尾板锁紧情况。 2.9粗调:施工人员使用千斤顶及模板边缘排尺的方法进行简单粗调,技术人员再采用全站仪配合轨检小车进行粗调(见图1)。 2.10精调:采用全站仪配合轨检小车进行精调,精调作业应在晚间温度低无干扰的环境中进行。精调后轨道中线按±0.3mm控制,高程按-0.5~0mm控制(见图2)。 2.11道床板混凝土浇筑:浇筑前对轨枕进行洒水,保证轨枕湿润。用防护罩覆盖轨枕、扣件,用土工布覆盖钢轨,用塑料布缠包框架横梁,减小混凝土污染。根据轨道结构及排架构造制作控制标高的挂杠(如下图),。混凝土振捣使用插入式振捣棒,振捣时避免振捣棒触碰轨排与支撑架,插点布置应均匀,不得漏振。混凝土振捣完成后,及时修整、抹平混凝土裸露面。抹面过程中要注意加强对轨道下方、轨枕四周等部位的控制,一般进行6~8遍收面。 2.12混凝土养护:采用土工布+塑料布(或彩条布)覆盖,桥上安装简易自来水设施,先润湿土工布再覆盖塑料布防止水分流失,养护时间不少于7天。 2.13轨道清理:及时清理排架及轨枕污染的混凝土,方便循环使用,先将大块的混凝土块除去,在使用角磨机等设备全面清理轨枕。 3 施工应注意的问题 3.1为提高施工效率,必须确保测量放样和轨道粗调的精度,从而减少轨道精调的工作强度。 3.2必须使用经过检测合格的排架,保证其结构精度及钢度。工具轨在使用过程中保持清洁,注意保持排架、模板的顺直,避免变形。 3.3钢筋安装完毕后,混凝土施工前应对钢筋绝缘情况进行检查,避免产生电流回路。 3.4振捣时要尽量避免振捣棒触碰轨枕、钢轨和轨排固定装置,加强轨枕周边及轨枕底面的振捣。 3.5人工抹面时要注意在道床板顶面设置排水坡,特别注意排架底部和螺杆调节器托盘底部的收面抹光,避免出现积水坑。 3.6道床板混凝土初凝前将螺杆放松1/2圈;初凝后松开全部扣件和横向约束,释放轨道在施工过程中由温度和徐变引起的变形。 3.7混凝土浇注后应进行轨道复测,根据采集数据结果及时调整施工工艺,从而减小施工环境对轨道的影响。 结语 双块式无砟轨道排架工装设备对于施工环境要求相对较少,在一定的施工区间内可设置多个作业面,具有灵活机动、工序衔接稳定的特点。 高速铁路技术论文:高速铁路工程测量中GPS―RTK技术的应用探讨 [摘 要]本文主要对高速铁路工程测量中的GPS-RTK技术做了详细的描述,不仅探讨了这项技术在高铁工程中的实际应用存在的问题,而且也同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虽然因为受到通讯和作业条件的影响,使得这项技术在发展时存在效率低下等许多问题,不过,还是希望本文可以给以后GPS―RTK技术的发展提供帮助,使得RTK技术可以在铁路工程的测量、中线测设和工程的断面复测的很多方面,显示它更大的实用性功能。 [关键词]GPS―RTK;高速铁路;工程测量 1 引言 国内这几年,高速铁路发展迅速,因此使得GPS-RTK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这项技术的发展主要因为目前的长线铁路越来越多,而我们对长距离的铁路工程进行工程测量的时候,会出现一些无法控制的缺陷,例如测量时通讯状况过差,工作量也比较大,这就导致最终的测量结果是不精确的,误差较大。因此,GPS-RTK技术被研制出来,它可以做到快速测量、误差较小且自动化程度很高,也就意味着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会小很对,而且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这项技术不仅仅在国内发展迅速,在国外的前景也很好。 2 GPS―RTK技术 GPS的全称是GlobalPositioning System,也就是全球定位系统,最初是由美国研发后于1994年开始进行使用的定位系统,且运用的是最新的卫星导航技术,RTK的全称是Real-Time Kinematic,也就是载波相位动态实时差分,简而言之,就是提供坐标导航上的三维坐标体系,精确到0.01。从这项技术面世以来,不仅仅应用在测量上,许多其他行业也在使用这项技术,包括它的生产、流动和使用。此外,这项技术主要是由基准站和流动站组成,常规情况下,我们在地势高的位置设置基准站,这些位置由于地势高而视野开阔,有利于整个体系可以实时与GPS卫星取得联系,便于信息的传送,也便于将站内的信息和载波观测数据准确地传递给流动站。而流动站则是使用数据链来接收从基准站送出的信息,同时,流动站还需要对这些GPS的观测信息做好整合和采集,准确的处理好在系统内构成差分观测值实时处理这些数据,然后得出精准到厘米级的定位结果。 2.1工作原理 GPS―RTK技术采用了载波相位动态实时分差的方法,能够在野外实时提供测站点在指定坐标系中i维定点结果,并达到厘米级的精度,这期间的时间不超过1分钟。并且,GPS-RTK系统运用,事实上,也的确得到了实现,在GPS-RTK系统下,基准站通过一些无线的装置接受信息,并通过数据传输系统专递给移动站,并且这个系统还会自行对数据做处理,可以通过转换坐标参数给百年移动站点的平面坐标,这对于高速铁路工程的测量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不仅使得测量信息可以及时传递,并且测量的精度也有了很大提高。 2.2工程控制测量 高速铁路在工程测量时候先利用GPS系统建立一个全面的控制网,对这整个的控制网做定位,不过,这只是静态的测量,而后在对于大型的建筑物则使用动态的控制网,也就是RTK系统,对于隧道或是立交桥这样的大型建筑设施来说,RTK系统可以对工程测量做整体控制,在高速铁路的整个测量过程中也确实能够实现定位精度,使得铁路测量的工作效率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同时减小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2.3绘制大比例地形图 一般情况下,我们在绘制高等级的铁路检测图的时候,我们选择的比例尺都是1:1000居多,还有是1:2000的,然后建立控制网,在碎部测量,这是比较麻烦的旧式测量方式,这样的方式需要的时间很长,并且工作量很大,工作进行的自然也慢,有时候也是不精确的,而采取GPS之后,大比例尺的测量图纸不再是难事,甚至是在室内也可以完成,所测定的数据也相对精确,而且采集速度快,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测图绘图的难度。 2.4线路中线、边坡放样 我们在使用RTK测量技术在给高速铁路工程的测量做铁路的中线放样工作时,发现这项工作可以由一个人独立作业完成,只需要把高速铁路的线路的参数知道就行,比如是铁道线路的线路起点以及最终点的坐标,还有铁路上曲线的长度和转角的半径等等。中线放样的方法灵活性提高,工作人员在采用了RTK系统之后,放样可以采取坐标的计数方式,也可以交换着来,总之还是很灵活多变的。在采用了RTK系统之后,可以发现每次放样的时候,手柄屏幕中会出现点的偏移方向指示箭头并标明偏移量,它会随着仪器的动向,进行各个方向的前后左右调整,在接近放样点时,误差会不断减小,最后小于设定的误差值时稍待一会,等数据静止时,测量结束。而且因为每个点的测量是单独测量完成的,所以误差也不会积累,也就是说精度在上升,且GPS-RTK系统在一定范围内的信号很好,可以保证满足中线设定要求。 3 RTK技术的优越性 3.1测站间无需通视 GPS-RTK技术有很多方面的优点,特别是和传统的测量仪器做比较的时候,特别是在一些地形复杂的地区要修建高速铁路,需要进行测量的时候,RTK技术的好处就会出现,由于地形复杂,很多基准站之间无法取得联系,通视困难,数据精度不够等等许多问题,但是这项技术的出现解决了大部分的问题,只需要在基准站上空保持视野开阔就可以确保每个基准站之间通视顺利,甚至是各个监测站直接是不需要通视的,并且测量精度也会得到最佳提升。 3.2作业成本和作业稳定 我们在对RTK技术的使用做全面研究之后发现,由于测绘点之间不需要一定的通视,所以每个测量点之间的距离也就大了,这样不仅节约了成本,精确度也有所控制,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全站仪的重复搬运,减少进行检查的次数,确保了高速铁路施工定位的精确性。 4存在的问题 根据我们在使用这项技术完成的铁路工程质量研究,我们发现它会受轨道误差、钟差、电离层折射和对流层折射、卫星和天气的状况、数据链的链接状况以及人为等因素的影响。也就是说,我们在利用RTK系统做测绘的实时定位时,最后还要减少人为事故出现的次数,在对每次测量点测量的时间量要进行控制,时间不少于5分钟。 此外,因为这项技术还处在开发利用的新阶段,耗资很大,虽然会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但是单凭这简单的测绘技术,还不足以保证我们可以在任何复杂的地势下完成高速铁路工程的前期测绘工作,甚至是引进这项技术也是有物质困难的。 5结束语 最近这几年,我国的经济在飞速发展,带动国内的铁路高速发展起来,而RTK技术也就开始被广泛使用起来,因为比起传统的测绘仪器来说,这项技术可以达到节省时间,节省花费,并且测量的精度也比较高的目的,而且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空间技术也在快速发展,更使得测绘的手段在发生着变化,高速铁路工程的测量点位的精度和测量手的段也在不断更新当中,也会给高速铁路的测绘工程建设提高很大的方便,通过相应的数据处理程序,大大降低了测量人员的内外业劳动强度。 高速铁路技术论文:高速铁路桥梁深桩基施工技术的探讨 【摘 要】随着国人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能力的日益提高,交通运输业得意迅猛发展。铁路桥梁工程的施工技巧成为了施工企业提升企业硬实力的首要筹码。本文以高速铁路桥梁桩基施工的一些技术要点进行分析和讨论,旨在为铁路桥梁桩基础施工过程提供技术性建议。 【关键词】高速铁路;桥梁;深桩基;施工 桥梁的深桩基作为高速铁路轨道的下半部分结构组织,必须要具有高稳定性、高安全性、高舒适性等优点,桥梁深桩基结合当地地形,会有不同的形式,要保证这些设计结构能够科学地建造,就必须要求非常高的施工技术,做好桥梁深桩基的施工工作是一切桥梁施工工作的基础。 一、深桩基施工技术要点 (一)钻孔施工 钻机就位、对中整平,就位前将钻机底部基础再次进行夯实处理,再铺设枕木,防止基础下沉、钻机倾斜。就位时在护筒上拉出十字丝 ,用锤球对中,钻孔中心与设计桩基中心偏差小于10mm,钻机底盘用水平尺调平,以保证竖直度。 根据参考文件所给地质情况及设计要求,选用配套钻机。钻孔过程中对钻孔孔位、竖直倾斜度等及时进行检查,发现问题要及时调整钻机位置,保证成孔的孔位正确。在钻进过程中对钻孔过程要详细记录,在地质情况发生变化时也要做好记录,交班时填写好钻孔记录表。 在钻孔达到设计深度时,使用测绳测量孔深,并使用钢尺校核。测量要多次测量取最小值。钻孔完成使用自制检孔器进行检查,成孔孔径不小于设计孔径。满足要求后进行清孔,从钻孔开始至灌注完成,孔内水位都应保持在地下水位或河流水位以上1.5-2.0m,以防止孔壁坍塌。清孔后检测泥浆性能指标,指标必须满足规范和设计要求。清孔后的泥浆指标必须从顶、中、底部分别取样检验并取平均值。完成后填写检查记录,写明护筒标高、孔深、孔径、孔位偏差、孔底标高、灌注前孔底标高、钻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钢筋笼的尺寸等等。 (二)护筒制作及埋设 在进行钻孔护筒的埋设施工中,通常是使用钢制材料进行钻孔护筒的制作,制作护筒的钢材料多使用4mm左右厚度的钢板进行,制作过程中为了避免钢板材料厚度不足造成变形,通常会在制作成型的护筒上中下端部分,使用加筋进行焊接加固,以保证护筒埋设施工所需要的厚度与刚度要求。 进行钻孔护筒的埋设施工时,护筒埋设轴线应与建筑施工桩基桩位中心向对称,并且埋设的钻孔护筒底部应与周围进行紧密的接触。通常情况下,钻孔护筒的埋设深度在100到150cm之间,钻孔护筒顶部高度与地面距离也有明确要求,通常在30cm左右,偏差不宜太大。 (三)钢筋笼施工 钢筋笼的制造流程要严格按照既定的设计要求加工,主筋方位要以定位为基础对距离进行划分。针对加劲箍的设计需要设计在在主筋的外部,这样在确保是工程难度不是特别高的前提下,起到良好的加固效果。同时,对钢筋的防护措施必须设置到位,还要加置钢筋保护层,保护层通常由水泥砂浆块制作而成的,进而确保牢靠。 (四)混凝土浇注施工 在进行钻孔混凝土的灌注施工中,首先应注意控制混凝土的配制质量,严格按照配制比进行混凝土材料的配制。进行混凝土材料灌注的过程中,应注意使用导管进行导灌,灌注过程中导管与钻孔底部之间应控制在300mm到500mm的距离之间,进行混凝土灌注施工前,应对于钻孔内的含水量进行处理。在进行水下部分的混凝土灌注,应注意对于灌注混凝土的坍塌情况进行检查,并在灌注过程中控制好灌注时间与速度。最后,混凝土灌注完毕后,应注意拆除钢筋笼中的固定装置,并对于桩基头部的混凝土进行清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通过人工凿除方式进行清理。 安放钢筋笼及导管就序后,采用换浆法清孔,以达到置换沉渣的目的。待孔底泥浆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且复测孔底沉渣厚度在设计范围以内后,清孔完成,立即进行水下混凝土灌注。水下混凝土灌注采用导管法,导管用直径25~30cm的钢管,每节长2.0~2.5m,配1~1.5m短管,由管端粗丝扣、法兰螺栓连接,接头处用橡胶圈密封防水。导管使用前,进行接长密闭试验。 二、深桩基施工中的事故处理 1.在桩基础向下部产生位移的过程中,桩基础的侧向摩擦阻力也会随之增大,桩基底部的阻力也进一步发展。当桩基础侧向摩阻力达到最大时,所有的荷载都会由桩基础端部承受,如果此时继续加大荷载,侧向摩阻力在这个时候就会转到桩基础端部,桩基础有因此崩溃的可能性。由此我们必须确定出桩基础的极限承载力与沉降量的关系,为工程的优化设计提供可靠依据,避免桩基础的崩溃以及二次施工的出现。 2.漏浆、偏孔、坍孔等问题的解决。在冲桩过程中,漏浆会影响泥浆的护壁能力,较容易造成坍孔,因为孔底地质强度不一,导致锤冲击时重心不稳,孔底受力不均匀则使桩基孔底倾斜,桩基不垂直从而造成偏孔问题出现,如若排出的泥浆中不断出现气泡,或泥浆突然漏失,则表示有孔壁坍陷迹象。此时,使用回填粘性土弥补孔内地质有裂缝,用锤冲击,将大石冲击为碎块可以使孔底受力均匀从而修复偏孔,在松散易坍的土层中,适当埋深护筒,用粘土密实填封护筒四周,使用优质的泥浆,提高泥浆的比重和粘度,保持护筒内泥浆水位高于地下水位使得漏浆、偏孔、坍孔等问题得到初步处理。 3.成孔后,是不宜放置太久的,搬运和吊装钢筋笼时,应防止变形,安置时一定要对准孔位,避免碰撞孔壁,需尽快灌注混凝土,在保证施工质量的情况下,尽量缩短灌注的时间。 三、深桩基施工质量控制 1.地质沉降对工程有着重要的影响,地下水的流动度和流速比较大。所以地质钻探下钻深度要适宜,工程地质勘探要反映施工地区真实的土层性质。由于要根据设定的泥浆参数进行试桩的施工,所以泥浆参数的设定要准确,泥浆参数包括泥浆的比重、含沙量、稠度和压浆时的压力。一般都是采用的泥浆比重是1.15~1.20g/ml。其次是含沙量的控制要在5.6%左右,太大就会导致孔壁上附有的沙子太多导致塌孔的发生。钻孔灌注桩施工是必须合理配合水、石灰比等参数,混凝土浇筑要把好关,注意施工后对混凝土钻孔桩的保护措施。 2.钻孔成孔是混凝土灌注桩施工中的重要部分,易发生塌孔、桩孔偏斜、缩径等问题,因而要采取隔孔施工,保证成孔垂直精度以及成孔深度。 3.钻孔灌注混凝土的施工主要是采用导管灌注,良好的配合比可减少离析程度。因此,要适宜的调整水泥品种、砂、石料规格及含水率等,并复核配合比、校验计量的准确性,及时补充原始资料记录。 四、结语 桥梁桩基施工质量是桥梁施工好坏的重要因素所在。在进行桥梁桩基施工工程中,很容易发生各种不可预测的难题。这便需要我们将每个环节每个要点的施工工艺和重点进行严格的核对,确保工程质量,从而保证桥梁工程项目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上的统一融合。 高速铁路技术论文:高速铁路路桥过渡段沉降控制施工技术 摘 要:长期以来,在高速铁路路桥过渡地区就是事故高发区,常常会发生“高台跳车”的现象,对乘客的生命财产安全来说是一个极大地隐患。出现“高台跳车”现象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高速铁路路桥过渡路段的刚性和柔性差异沉降,所以在高速铁路施工的过程中,过渡段沉降控制施工技术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随着我国的铁路事业的发展,过渡段沉降施工技术也发展的尤为迅速,并且逐渐的趋于完善。 关键词:高速铁路;路桥过渡段;沉降控制技术;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铁路运输也是发展迅猛。在高速铁路修建上的技术也不断地升级优化,铁路运行的安全性基本上得到了保证。但还是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是迫切需要解决的,比如目前的高速铁路的修建中处于事故高发区的路桥过渡段,所以在施工的过程中,适当应用过渡段沉降技术缓冲过渡沉降,能够有效的防止跳车事故的发生。本文从沉降控制施工技术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现状 经济的发展带动了高速铁路的繁荣。而且在铁路的修建工程上不断地在安全性能上作出改变。我国目前高速铁路规模相当大,客运和货运线总共达到3万多公里。高速铁路交通也逐渐的成为人们出行的首选交通方式,不仅是因为高速铁路速度快,而且费用相对较低,处在一个人们普遍都可以接受的范围,并且也符合节能减排的倡议。在全球经济的带动下,高速铁路的发展在世界各国都是发展比较快速的,是一项不断更新的技术,也是铁路技术取得的优秀发展成果,是科技进步的象征。 二、高速铁路路桥过渡段沉降施工技术的重要性 显而易见,不论是在铁路还是公路的修建中,路桥过渡段是一个很常见的问题,在过渡段的技术处理方法上是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决定的。由于铁路线路上桥梁的刚性结构与路基的柔性存在很大的差异,就导致了在路桥接触地段产生了沉降问题,让轨道出现倾斜的情况,在车辆经过的时候非常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目前来说,高速铁路的服务标准就是快速、安全,舒适。又以安全为最重要的一项指标,所以在修建高速铁路的时候必须要保证铁路的施工质量和铁路运行过程中的平稳性。所以控制高速铁路线路的平顺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旅客的生命安全负责。由此可见路桥过渡段沉降施工技术的重要性。 三、路桥过渡段的类型 (一)桥和路基过渡段 桥和路基过渡段就是将桥和路基相连接并且要大于四倍的桥台高度,在20米以上的路基基床表层级碎石中掺入5%水泥,在机床表层过渡段下有一个正梯形的部分,顶宽为3米,需要在此掺入5%水泥。 (二)桥与路堑过渡段 这种形式的过渡段分为两种情况:桥台台尾分为土质和硬质岩。前者要对桥台基坑回填混凝土,在基坑外路堑表面20米之内换填级配碎石掺入5%水泥。当出现后者的情况时,在过渡段用混凝土回填。 (三)路堤与横向结构物过渡段 路基与横向结构物的垂直高度小于2米或者大于2米的情况下,同样的施工程序是在涵洞两侧大于等于20米的范围内和表层下涵顶与两侧的正梯形都用级配碎石掺入5%水泥进行填筑。不同的是在高度小于2米的情况下,要设置一个底宽为3的倒梯形,进行A,B料填充,而大于两米的时候其余部分进行正常填筑工作即可。 四、路桥过渡段施工技术处理 路桥过渡段主要受到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第一是由于列车的载重量过大,铁路轨道因为经不起负荷产生了形变。第二个就是由于产生差异沉降而导致。这两个原因严重的影响了列车运行的安全性,所以要及时的解决。但是由于产生沉降的原因不同,所以在过渡段的施工方案上也是有所不同的,具体怎么解决还是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的,采取最有效的方法进行处理。下面就路桥过渡段的处理措施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在桥头设置搭板 路桥过渡段最基本的施工方法就是设置一块搭板和枕梁。当然搭板也不是普通的板,而是选用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的搭板,这样才能够保证坚固性。搭板的摆放没有固定的要求,水平或者倾斜都可以。搭板的厚度要均匀,长度要尽量控制在10米到14米之间。搭板的设计,刚好可以使桥台和路基之间有一个缓冲的过程,减少“桥头跳车”的情况发生。但是在设置搭板的同时,要对路基的刚性和稳定性逐渐的进行过渡,控制路桥间的沉降差异。 (二)配料填筑 还有一种降低路桥沉降差异的方法就是粗粒级配料填充,在公路和铁路上都非常有效。即使是已经设置了搭板,还是离不开配料填筑来完善。在搭板下填充一些碎石、砂砾石等。可以很好的防止搭板由于超负荷而产生桥头跳车的事故。在填筑的过程中选择粗粒配料放弃优质配料的原因是如果优质配料没有进行压实,产生沉降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所以为了减少路堤的压缩性而选用粗粒级配料填充。 五、路桥过渡段沉降施工技术未来发展的趋势 通过对路桥过渡段沉降施工技术的研究分析,在施工的过程中必须严格的按照施工标准进行,在以后的工作中的研究方向如下:在过渡段填筑压实工作的进行通常是比较困难的,对此我们可以用自带压实监测系统的压路机对压实情况进行检测,保证过渡段的压实质量。还有一方面的问题是由于沉降差异的产生,对路基与桥梁的折角不能进行全面的测量,针对这一问题有两个解决的办法,路基面沉降水准测量法以及路基各土层沉降水杯法。这两种方法的应用可以对路桥之间产生折角的测量更加的准确。在解决“高台跳车”问题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导致这个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所以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实地考察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科学的选择过渡段沉降施工技术。 六、总结 综上所述,在高速铁路中路桥过渡段出现“高台跳车”的现象是很普遍的,产生这个现象的因素也有很多,路桥过渡段的沉降施工技术也在铁路运输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本文就过渡段沉降控制施工技术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施工的基本类型、基本施工技术、质量检测等等,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研究,对过渡段施工技术进行整理,并对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了期望,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不断地提高技术,促进我国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 高速铁路技术论文:高速铁路接触网关键施工技术探讨 【摘要】近年来,在社会经济稳健发展的背景下,我国也加大了多项工程项目的建设工作力度,其中高速铁路的建设工作更得到了国家政府的充分重视。现代高速铁路大部分是采用电力牵引模式。接触网是一类牵引供电系统的主体,在优化接触网主体性能的基础上,才能使高速电力机车受电弓的受流质量得到有效保障,才能够使列车处于安全运行状态。本课题笔者重点对高速铁路接触网关键施工技术进行了探究,希望以此为高速铁路接触网方面施工方法的完善提供具有价值性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高速铁路;接触网;关键施工技术 1.引言 我国高速铁路建设以及相关研究与发达国家比较起来,相对较晚。无论是在施工技术方面,还是在理论研究方面,与发达国家均有很大差距[1]。为了使我国高速铁路建设工作能够有序进行,借鉴学习西方发达国家技术和先进理论便显得极为重要。目前,我国铁路接触网施工技术还不够成熟,存在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课题对“高速铁路接触网关键施工技术”进行分析与研究,以便大家学习和探讨。 2.我国铁路接触网施工技术现状分析 2.1施工技术方面 接触网施工技术体现在“四个一次到位”方面,即为支柱装配、承力索架设、接触线架设以及吊弦安装四方面的一次到位。其技术关键包括诸多方面,比如人员安排、材料选择、方法的选择以及工作环境的考察等[2]。以相关施工材料为例,在材料的选择上,需充分考虑施工安装材料的生产制造公差影响。比如,基于腕臂计算过程中,需要对绝缘子等一系列材料的生产制造公差加以考虑,在腕臂预配的情况下,便需要避免其影响,致使累计施工偏差得到有效避免。目前,我国铁路接触网施工还存在施工技术标准不匹配的现象,主要体现为接触网专业和路基以及轨道专业的施工技术标准存在差异,这一问题使得接触网工程施工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证。 2.2施工工艺标准方面 铁路接触网施工诸多环节均可能产生一定程度的偏差,比如施工测量环节、软件计算环节以及现场安装环节等。施工过程存在偏差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引起的,包括人员因素、机具因素、材料因素以及现场环境因素等。在铁路接触网施工过程中,技术工艺需要符合标准,首先做好施工定测工作,然后做好基础施工工作,进一步做好支柱安装整正,然后再进行线材架设、整体吊弦以及定位安装等工作。目前,我国铁路接触网施工工艺标准还不够规范,与西方发达国家比较尚有一定的差距,因此规范施工工艺标准便显得极为重要。 2.3施工队伍施工方面 铁路接触网施工队伍在施工之前,便需要做好施工队伍的建设工作,通过培训使施工人员施工技术能够真正强化,能够结合实际进行操作,提高作业效率,进一步使高速铁路接触网施工质量得到有效保证。然而,目前我国铁路接触网技术队伍在综合素质方面存在普遍不高的现象[3],部分施工人员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从而导致施工技术普遍较差,同时也缺乏施工安全意识,从而加大了事故的发生风险。 3.高速铁路接触网关键施工技术分析 3.1高速铁路接触网工程施工定测技术 高速铁路接触网工程施工定测技术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方面,若接触网基础工程是由土建单位负责施工,则土建单位需以接触网专业的技术准则及规范做好定测及施工工作。对于电气化施工单位来说,其主要工作是对已经施工的基础位置进行复核测量及确认。在复核过程中,倘若存在施工不规范的问题,需及时和土建单位进行沟通。另一方面,若接触网基础是由电气化单位负责施工,那么基础位置的复核测量及确认也需由电气化施工单位负责[4]。在定测过程中,进行交桩的单位诸多,包括路基施工单位、隧道施工单位以及起测点施工单位等,需要充分做好定测方面的工作,并结合接触网工程平面图以及有关技术准则,做到逐点测量,从而使高速铁路接触网工程施工定测更加优化和完善。 3.2高速铁路接触网基础工程施工技术 高速铁路接触网基础工程施工有多项施工工艺,首先在路基地段接触网基础浇制方面,采用的施工工艺为路基基坑开挖,以往一般使用的开挖工具为铲、锹以及镐,该工艺明显不适合应用在高速铁路接触网开挖过程中[5]。高速铁路接触网开挖通常采用切割开挖法,该方法能够保证基坑的规范性,与此同时不会对路基造成破坏。当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使用钻孔开挖方法,该工艺方法与切割开挖法有同样的优势。另外,做好基础的制作工作也显得极为重要,这项工作需要在基坑尺寸与相关设计准则充分满足的情况下实施。高速铁路接触网基础的结构形式诸多,包括了阶梯型基础、杯型基础、桩型基础以及钢筋混凝土基础。其中,钢筋混凝土基础最为常见,其施工方法与普通钢筋混凝土类似。 3.3高速铁路接触网组合定位装置施工技术 通常情况下,高速铁路接触网有两种悬挂模式:其一为简单链型悬挂,其二为弹性链型悬挂。使用钢性结构作为定位装置,并用螺栓固定使各个构件保持一定的稳固性,与此同时使接触网的弹性得到有效保障。 高速铁路接触网组合定位装置施工,以相关技术规范及要求为依据,以往的施工模式已经失去有效性。因此,便需要在做好腕臂测量工作的基础上,以每一组定位装置所处的结构高度以及导线高度为依据,进一步对相关计算程序进行编制,并利用计算机进行认真计算,使用安装作业车进行现场安装,保证安装能够达到标准。 3.4高速铁路接触网状态检测技术 对于高速铁路接触网检测技术来说,通常分为两类:一类为基于施工整体过程的静态检查;另一类为基于工程完成之后的动态检测。在检测过程中,需要参照多项指标,包括相关施工技术规范、验收标准以及相关设计规范等。在接触网静态检测过程中,需要做好多项内容的检测,比如定位器的坡度、支柱的倾斜度以及锚段关节处接触线的高差等。接触网动态检测也包括多项内容,比如网压的检测、冲击加速度的检测以及接触线高度的检测等[6]。 4.结语 通过对本课题的探究,认识到目前我国路接触网施工技术还存在多方面的问题,比如施工技术与西方发达国家比较较为落后、施工队伍建设力度不足等。针对这些问题,最为关键的便是融入现代化的高速铁路接触网施工技术,例如本课题提到的施工定测技术、基础工程施工技术、组合定位装置施工技术以及状态检测技术,均为高速铁路接触网中的关键施工技术。相关工作人员便需要对这些技术给予充分重视,并将其应用到高速铁路接触网施工过程中,从而使高速铁路接触网施工质量得到有效提升,进一步为我国高速铁路的稳健发展起到连续接力的作用。 高速铁路技术论文:浅析高速铁路CRTS―I型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技术 【摘 要】本文依托沪昆客专贵州段的CRTS-Ⅰ型双块式高速铁路工程,详细阐述了CRTS-I型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中的技术难点、工艺要点,以期为今后同类型的CRTS-Ⅰ型双块式高速铁路工程施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CRTS-I型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技术;高速铁路工程;工艺要点 无砟轨道,由于结构高度低、维修量小、无道砟飞溅、稳定性好、耐久性好、弹性均匀等显著优点,已经成为国内外高速铁路的首选轨道结构。随着我国高速铁路建设事业的发展,我国成功通过自主研发出了一种高速铁路无砟轨道施工技术,即CRTS-I型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技术。同较早进行无砟轨道施工的德国、法国、日本及中国台湾的施工技术相比,有着较大的区别。由于我国高速铁路CRTS-I型双块式无砟轨道技术基于其他国家的技术成果之上,目前已经成功走出国门,在世界高速铁路建设上发光发彩,成为了中国自主研究技术的一张名片。 1 昆客专贵州段的CRTS-Ⅰ型双块式高速铁路工程概况 昆客专贵州段的CRTS-Ⅰ型双块式高速铁路,是中国境内第一条山岭重丘区的CRTS-Ⅰ型双块式高铁工线路。沪昆客专贵州段1标段,全长35.058km,其中路基区间35段,全长9916.323m。CRTS-I型双块式无砟轨道单延米70.116km,均处于贵州山岭重丘区位置。由于地处山岭重丘区,程地质条件复杂,当地环境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加之,工期仅有两个月,物流物流组织难度大,需要做好现场的施工组织工作,确保每一项施工工艺落实到位,以保证工程质量。 2 CRTS-I型双块式高速铁路施工中的技术难点 通过对工程概况的了解与分析,考虑到复杂的施工环境和高速铁路设计要求,本工程有较大的施工困难。施工过程中涉及的技术难点主要有精度要求高、混凝土浇筑质量控制困难、物流组织难度大、工装选型等。 第一,精度要求高。本工程要求轨距误差≤1mm,高程≤2mm,中线偏差≤2mm,轨道变化率≤1/1500。可以明显的看出,对于轨道精调的要求,远远高于一般的混凝土施工的规范误差要求。 第二,混凝土浇筑质量控制困难。本工程中的道床板宽度是280cm,高26cm,轨枕间距65cm,采用连续浇筑方法。由于工程位于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的山岭重丘区,当地四季分明、早晚温差大,如此大面积的混凝土浇筑工程,如何控制浇筑质量以免出现裂缝是一个技术难度。 第三,物流组织难度大。众所周知,良好的物流组织是无砟轨道顺利施工的关键。由于本工程处于山岭重丘区,地形地势变化大,交通不便,为物流组织带来了较大的难度。 第四,工装选型问题。工装配置不同,施工难度也会有所差异。选择合理的工装配置,不仅能降低施工难度,优化资源配置,也可以提高混凝土浇筑质量,保证施工进度,对施工组织的影响巨大。所以,选择哪一种工装配置是无砟轨道高速铁路工程施工中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3 CRTS-I型双块式高速铁路施工中的工艺要点 3.1 轨道精调 3.1.1 不同环境下轨道精调作业 第一,洞内(隧道)精调作业主要受洞内施工条件的影响较大,受外界天气气候条件的影响较小,可全天候进行轨道精调作用。要求精调过程中,做好洞内除尘,保证视线畅通。 第二,露天(桥梁、路基)精调作业受洞内施工条件的影响较小,受外界天气气候条件的影响较大。为此,露天精调作业不可在大风、暴雨、高温等环境条件下进行。根据现场试验分析:风速1-2级情况下,在5-20℃气温下进行轨道精调,成型后的轨道精度偏差在0.5-1mm范围内;在25-30℃气温下进行轨道精调,成型后的轨道精度偏差在1-2mm范围内。从试验分析结果可知,进行轨道精调时,应尽量避开中午的时间,夜间操作最为适宜,便于减少轨道精度误差。 3.1.2 不同工装下轨道精调作业 本文工程主要有两种工装方法,一是轨排框架工装方法,二是人工工具轨工装方法,两种工装方法下的轨道精调作业如下。 第一,轨排框架工装下的轨道精调作业,采用的设备主要是高程螺杆调整器和水平螺杆调整器。调整过程中要辅以吊车配合,在初步调整到1cm以下时,使用螺杆调整器进一步调至0.5mm以内,然后使用专用的可调节撑杆固定轨排,控制精度高。 第二,人工工具轨工装下的精调作业,采用的设备主要是轨距撑杆、高程螺杆调整器和制水平螺杆调整器。调整方法是通过工人操作进行人工轨排,使用螺杆调整器将轨排调至0.5mm以内,之后自行锁定。 3.2 混凝土浇筑及其质量控制 3.2.1 钢筋绝缘检测 考虑到列车运行电路电磁感应的要求,需要对所有钢筋接头及交叉点进行绝缘处理,以便有效的进行信号传输和接收。由于钢筋接头及交叉点数量众多,挨个进行绝缘检测,工程量大,可采用“链条区域检测法”,可以显著提高检测效率和质量,使检测盲区几乎为零,确保电阻满足要求。 3.2.2 道床板配合比选定 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要充分结合无砟轨道施工特点和质量问题。根据无砟轨道施工特点,混凝土应具有良好的流动性,以便浇筑时,混凝土从轨枕的一侧流到另一侧。但是,曲线超高地段的混凝土流动性不应太大,以免混凝土从高的一侧流向低的一侧;由于道床板混凝土为长条薄层状态。为防止出现裂缝,需严格控制混凝土的水化热现象。基于这样的考量,确定道床板混凝土配合比是水泥:煤炭灰:砂:碎石:拌合用水=1:1.92:2.54:0.37:0.010。 3.2.3 混凝土浇筑质量控制 从施工流程和构成看,道床板混凝土浇筑质量控制内容包括:混凝土混合料质量、浇筑振捣质量、抹面质量、无砟轨道扣件及螺杆调整期拆除时间、混凝土养护质量五大部分。根据确定好的配合比拌合混凝土,控制好入仓坍落度、含气量等参数,避免出现离析现状;采用快插、慢拔的方式进行振捣,控制好振捣时间和温度;进行抹面时,严格执行刮平、粗平、精平、压光四道工序,落实到位;初凝后,要先及时松开扣件,再松开轨排螺杆调整器,遵循从一侧到另一侧依次对称松开的原则;初凝1h后,采用喷雾养护方式,终凝后采用土工布覆盖并洒水的养护方式。 3.3 工装选型 轨排框架工装和人工工具轨排工装的施工工序基本一致,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轨排框架工装倒运不便、占地大、施工进度慢,但是精度控制高;人工工具轨排工装倒运方便、占地小、施工进度快,但是精度控制不如轨排框架工装。出于较高的精度要求,本工程选用 轨排框架工装方法。 4 结语 综上所述,高速铁路CRTS-Ⅰ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方法是一种新型的高铁工程施工方法,虽然实施起来相对比较复杂,不易进行精调作业,施工质量控制难度大,但是初期投入少、后期维护成本低,又能满足高铁工程设计要求,非常适用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 高速铁路技术论文:高速铁路轨道精调施工关键技术 摘 要 针对高速铁路CRTSⅡ型轨道精调施工技术特点,结合石武客运专线施工实践,对轨道精调作业的作业流程、操作要点、质量控制等进行了论述,对今后高速铁路轨道调作业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高速铁路;轨道;精调 1 前言 高速铁路轨道精调是确保线路开通高速运营安全的重要保证,轨道精调效果的好坏决定着线路开通条件。轨道精调的目的旨在消除轨道病害,保证轨道的平顺性要求,满足列车高速行驶的需要。高速铁路轨道调整是在联调联试之前根据轨道小车静态测量数据对轨道进行全面、系统地调整,将轨道几何尺寸调整到允许范围内,对轨道线型(轨向和轨面高程)进行优化调整,消除施工造成的缺陷,合理控制轨距变化率和水平变化率,使轨道静态精度满足350km/h及以上高速行车条件。无缝线路铺设完成,长钢轨应力放散、锁定后即可开展轨道精调工作。 2 施工流程 轨道精调作业程序为: 轨道精调准备CPⅢ平面高程复测钢轨焊接、放散及锁定轨道几何状态检查确认轨道测量(数据采集、格式为CSV)模拟试算调整现场位置确定复核更换扣件及调整轨道几何状态验收检查确认。 3 轨道精调施工 3.1轨道精调外业测量 3.1.1全站仪设站 作业前进行正倒镜检查全站仪水平角和竖角偏差,如果超过3秒,在气象条件较好的情况下进行组合校准及水平轴倾斜误差(α)校准;检查全站仪ATR照准是否准确,有无ATR的偏差也应少于3秒。控制好设站精度、棱镜的安装等,自由设站的精度应符合要求,每一测站不大于70m。全站仪和小车的测量设置次数应该不小于两次,然后取平均值。全站仪测量设站尽可能设在墩顶位置。对于连续梁地段要尽量缩短设站距离,如中跨为48米现浇梁,选择大约45米左右为一测站,测量出的数据较70m设站数据的离散性明显减少。 3.1.2轨道状态数据采集 组装好轨检小车后,在厂家安装的轨道小车标定器进行标定,每天开始测量前校准一次,气温变化迅速时,需要再次进行校准;校准后在同一点进行正反两次测量,测量值之差应在0.3mm以内。按精调小车操作程序对轨道逐个承轨台进行测量,观察数据变化,如果出现突变则检查全站仪各项指标是否超限,轨道小车是否异常,钢轨扣件是否拧紧,小车轮子是否沾染杂物,如果确实存在突变,则要记录清楚,以备后查。 同一段的测量,用同一套设备。当测量设备较多时,必须是同一台小车用固定全站仪,配套固定的通讯模块。一套测量设备的使用也固定专人使用,尽量消除各种可能对测量结果产生影响的因素。 外业测量每站与上一站搭接10个承轨台,如果不能一次测完,中间重新组装小车后再进行测量,必须搭接50个承轨台,大约一跨梁距离。中间搭接下一测站和上一测站之间承轨台,两次测量结果之差不能大于2mm,否则重新设站,如果还不能满足要求,则上一站重测,直至满足要求。测量结束后,及时整理导出数据以便分析和调整。 3.2轨道模拟调整 3.2.1模拟调整方案制定 从测量软件中导出csv格式的原始数据,再导入ATGS软件中,生成excel数据报表,在报表里生成可以调整长波的折线图,excel中比较适应长波调整,调整的数据为基准轨长波的调整量。把长波的调整量输入ATGS软件,在软件中再进行优化,兼顾轨距、非基准轨轨向和高程的调整。数据分析时,直线上以外轨为基准轨;曲线上以高轨为轨向基准轨,以低轨为高程基准轨。 模拟调整应坚持“先整体、后局部”,“先轨向、后轨距;先高低、后水平”的基本原则。制定方案时,原则是先保证基准股平顺性、再用非基准股调整轨距和水平。如果遇到长大范围(不小于70m)区段内高程超限在0.5-1mm间时,可以直接削峰填谷。曲线上做方案分析时,对于基准股,要考虑现场轨向调整时对高程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平面调整影响高程,但是高程调整不影响平面,因此在曲线和缓和曲线地段现场作业时应先调整高程后调整平面,可以保证现场精调时与方案的吻合性。 3.2.2模拟调整 (1)根据实测轨道空间形位,确定需调整区间,模拟调整线形向设计线形靠拢,在大区间范围内整体“削峰填谷”,并消除局部短波不平顺。如图1。 图1 轨道调整“削峰填谷”图示 (2)轨向调整 平面基准轨偏差导致轨向不平顺:首先通过调整基准轨使轨向满足要求,然后通过调整非基准轨使轨距和轨距变化率满足要求,同时控制非基准轨轨向。如图2。 图2 轨向调整图示 (3)轨距调整 平面非基准轨偏差导致轨距不平顺:在轨向良好的情况下,直接调整非基准轨使轨距和轨距变化率满足要求。如图3。 图3 轨距调整图示 (4)高程调整 高程基准轨偏差导致高低不平顺:首先通过调整基准轨使高低满足要求,然后通过调整非基准轨使超高和超高变化率满足要求。如图4。 图4 高程调整图示 3.3调整作业 (1)零级道尺现场校核,将检测尺放置在标定器的中间测点外缘边上,检查检测尺在此点的超高和轨距,经过多次测量并记录测量值,然后调转180℃放置在相同位置,待3秒钟后测量值显示稳定,计算调向之后与之前的测量值之差,如果差值大于0.2mm,则进行检校。检校时按照检测尺自带的检校程序进行逐步检校。 (2)模拟调整完成,技术负责人审核后,输出报表,交现场技术负责人。统计调整扣件的种类和数量,到物资部门领料。 (3)材料进场后,技术人员先核对规格和数量,并熟悉不同规格调整件的辨别方法,然后组织作业人员进行交底,确保所有参与调整作业的人员能迅速辨别不同规格调整件。 (4)根据当天计划,带齐所有种类的调整件、工机具等,组织齐各工种人员到现场进行调试。调试前领工员再次强调作业程序,各自分工及职责。 (5)技术人员根据提供的调整报表,准确找出需要更换扣件的承轨台位置(按承轨台轨枕号找出位置,并用道尺和弦绳复核),用石笔标出起点和终点,并在承轨台头位置标识出平面的更换类型,在钢轨顶面标识出高程的更换类型。标注方法是用横线加箭头标注出更换扣件的起始点,每个承轨台一侧用数字标注出调整扣件的类别。高程只需标注数字,正负即可分辨出降低或抬高。 (6)准备工作就序后,现场领工员组织线路工拆换扣件。高程调整件更换需使用起道器将钢轨稍微抬起,平面个别轨距挡块需要使用小撬棍辅助更换。更换完毕紧固扣件前,技术员核对无误后,紧固扣件。同一股钢轨上轨向或轨距调整时,先紧固调整量为正的一侧,再紧固调整量为负的一侧。 (7)所有扣件更换完毕后,现场技术员再次检查确认更换效果并复核,然后做详细记录,以便编制竣工资料和日后备查。 (8)清理回收更换下来的扣件,分类存放,清理干净现场,继续到下一个更换地点施工。 (9)扣件更换完成后进行轨道复测,确保满足要求。用相对小车对调整后的轨道进行检测,快速了解调整后的轨道基本几何状态。用绝对小车对调整后的轨道进行静态复测和验收。精调前后设站位置不能在同一地点。复测区段与精调前测量区段一致。 4精调质量控制要点 4.1精调数据采集测量时间应选择在阴天或夜间进行,严禁在高温、雨天、大雾、大风等气象条件下进行测量作业,避免测量误差过大。 4.2严格轨道调整顺序,同一股钢轨上扣件时,直线地段一般先紧固调整量为正的一侧,再紧固调整量为负的一侧;曲线地段先紧固曲线内侧扣件(低的一侧),再紧固另外一侧(高的一侧)。扭力上紧扣件每次连续松开螺栓不宜超过 12个承轨台。 4.3 用精调小车与道尺弦线相结合方法,检查轨道轨距、轨向、高低及水平。 4.4 使用弦线检查时,弦线长度不宜大于25m,起终点应选择在调整量为零的区域。 4.5 缓直、直缓点处不得出现反超高。 4.6 调整结束后,上紧螺栓后应检查扭力,是否达到要求。现场技术员须用弦线或道尺复核调整效果,确保轨道精调正确无误。 5结论与建议 5.1选择精度符合要求的0级道尺,现场加强校核,消除不同道尺之间及道尺与数据采集之间的误差。一般控制在不超过0.5MM. 5.2扣件是否上紧对钢轨的平面线性影响较小,对钢轨的高程影响较大。因此测量前安排专人对需要测量地段进行全面检查以及清理,钢轨、扣件干净无污染,无缺少和损坏,焊缝平顺( 0.2mm),扣件扭矩和扣压力达到设计要求。 5.3扣件是否更换取决与调整方案和现场复核的结果是否吻合,长波调整方案较重要,短波调整现场复核较重要。轨道调整应遵循“重检慎调”的原则,重视轨道检查,保证测量精度,加强数据分析,制定合理的精调方案。 5.4 要加强轨道外业测量人员和仪器的管理,进一步提高测量精度。时刻提醒现场测量人员操作时需要注意的一些事项,尽量减小对仪器的干扰等。加强对仪器的检校制度,制定仪器检校台账。 5.5 熟练的掌握轨检小车各项性能,更深的细化测量时的各种参数,根据经验,全站仪和小车的测量设置次数应该不小于两次,然后取平均值。全站仪测量设站尽可能设在墩顶位置。进行数据采集时,小车推进的速度必须尽可能保持匀速,不能急推急停。 5.6 高度重视轨道外业测量工作,确保测量数据真实可靠。建立数据归档机制,以备出现问题时能快速查找。 5.7 制定方案人员要加强与现场标定人员的沟通,当出现现场复核和方案有差异的情况下,迅速查找原因,排除可能存在的测量误差等原因,明确方案制定的目的,是调整长波不平顺,或者是调整轨距。如果考虑的是调整长波不平顺性,则主要以调整方案为主,如果考虑的是调整短波不平顺性,则以现场拉弦线测量的数值为主。 5.8 曲线上做方案分析时,对于基准股,要考虑现场轨向调整时对高程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平面调整影响高程,但是高程调整不影响平面,因此在曲线和缓和曲线地段现场作业时应先调整高程后调整平面,可以保证现场精调时与方案的吻合性。 高速铁路技术论文:浅谈高速铁路通信系统的数字化技术与实现 摘要:高速铁路无线通信,面对有限的频谱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增加的交通和处理大量的信息,传统的模拟技术已经不能完全满足高速铁路高速,重载,信息技术,现代的需要。数字技术(尤其是DMR技术)和产品已经出现。本文主要结合高速铁路通信系统分析数字化技术与实现。 关键词:高速铁路通信系统 无线 数字化技术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资源日趋紧张,持续的需求和质量要求的人,这就需要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水平。要培养,例如,为了满足的上升需求的速度,乘车环境,从在早期的蒸汽引擎的火车,内燃机已经被发展到现在普遍可见的电力机车燃料资源的利用率已也被提高,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同时,技术进步和不断地影响甚至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管理风格,和习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对人们的生活也可以说给大家看,的第一个大型机到PC的发展,计算机开始,以传播并逐渐成为生活的必需品,现在的智能终端的出现提供了人与更快的免费平台。在许多方面,电脑已经改变了传统的方式生活的人[2]。 1高速铁路无线通信数字化的必要性 中国高速铁路GSM-R移动通信系统升级的GSM-R到目前为止,除了在个别的主干速度,这是高速铁路无线通信系统的改造,几乎所有的客运线,高速高速铁路是用在所有的GSM- R移动通信系统。促进GSM-R应用过程中是不容易的,但逐渐显露出许多重要的问题。1)的频谱资源严重不足。国家分配给GSM-R频段4MHz的,考虑到保护间隔,只有19个可用的频率。5细胞色带复用模式下,每个基站的四个频率;7细胞色带复用模式下,每个基站是最多只有3个频点。对于一般的高速铁路区段和车站,频率是最基本的范围足够多线并行的高速铁路枢纽和大型客车站,频率资源短缺的问题非常突出。2)GSM-R无线通信终端的适应性,系统功能,系统大量的二次开发,当总线发生故障时,可用于所有的连接件和短的电流差动继电器的流入电路中的电流差动继电器切除总线上,然后所有的组件。3)GSM-R本身面临着落后的技术和技术演进的问题,最近的演变路径移动软交换和IMS(IP多媒体子系统),长期演进到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为基础的3GPPLTE(移动通信长期演进)。进化的过程,涉及改造的MSC,BSC,基站和移动终端还涉及到一个根本性的变化[3]。4)如果GSM-R无线列调改造的近70000公里的高速铁路,不仅是一个巨大的工程量是难以实现的,和改造资金。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它可以在同一时间在两个方面:第一,更加积极地为GSM-R频率资源的国家权威,但这个程序只能解决频率资源不足的问题,并达到了非常可能性很小。高频保护行动之间的差异是主要的保护范围内的全方位的路线,快速反应区域相短路和接地故障更频繁的行动之一,其正确率也较高,误操作的4倍两部次测试错误的接线,再次因误投。然而,这种保护装置采取两次出口的比例,提高了可靠性,但增加的固有的动作时间,所以,在近用部的断层运动速度是小于的距离 I段,零序 I段或电流速断快。此外,由于涉及范围很广,不仅涉及的侧保护装置和高频率的渠道,如高频电抗器组合过滤器,高频电缆分频的保护,发送和接收信息机等设备,并也由对侧的保护装置,和高频率的信道条件。因此,组保护装置的运行质量差,尤其是高频信道的阻抗匹配分频器的滤波特性,还在探索之中。可以保留使用现有的高速铁路无线通信基础设施(如天,艾菲尔铁塔(Eiffel Tower)的馈线,漏泄同轴电缆,等),可以降低无线通信系统的升级改造成本的难度[4]。 2站场数字无线通信系统总体框架设想 母差保护的情况下操作的设备在下列情况下,应立即检查处理:(1)交流电流回路断线,直流电源消失“光字也发出后,应立即退出母线差动保护,并通知如下保安人员处理。直流熔断器(2)直流电源消失,你应该检查端子块DC电路监视继电器ü常闭触头相关的电路,为了提高利用有限的频谱资源,随后由数字技术只能被视为以提高各信道的利用率[7]。1)无线控制器可以设置站地板任意一种通信机房,需求设置基站站的地理覆盖范围。2)从无线控制器设置的固定终端位置上的地点的限制,根据需要,可以设置在不同的位置也可以对焦点设置在相同的位置。3)采取一定的QoS措施,既适合站楼的语音通信,数据传输更适合。 3空中接口的建议 物理信道使用的LTE主流复用 - 正交频分复用(OFDM),和它的优点,可以得到高度的频谱利用率,而在同一时间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给用户带来。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的传输方案:确保在250公里每小时列车运行速度的峰值256KB / s的用户数据速率。研究,以确定的框架结构,以待试验。能够满足最专业的无线用户的需要DMR作为公开的欧洲标准,一些制造商的支持下,经过数年的研究和开发,产品已基本成熟,并广泛在世界上使用的。美国的主流对讲机公司摩托罗拉基于DMR的数字无线电产品,并销售开始于2007年推出的世界,2011年7月,全球已售出超过100万台。 TAIT,SELEX和海可以达到制造商已经加大了产品开发和营销,PDT / CDMR相关的行业标准或技术联盟的研究工作已经开始有条不紊地进行。集成的应用程序的二次开发和集成商也加入了这个行列,DMR产品已经能够满足大部分的专业无线用户的需求。 DMR系统已经在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开始了全面的应用。高速铁路平面灯显示设备使用DMR技术和铁道部技术审查,是促进整个道路。多个林业部门已经开始使用DMR系统。DMR系统的深入推广和渗透端口,林业,数字平调,油田,道路,社区国防,市政,公安等领域。从市场的角度来看的专业无线数字化,数字对讲机系统的应用后的增值服务,在数字化和数字化,市场潜力是巨大的。DMR技术先进的系统,以及DMR不断升级,其市场应用的覆盖范围将逐步扩大。
人力资源专业毕业论文:浅谈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新模式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 人力资源教学模式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开办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前景非常广阔,同时也面临着困境,主要是由专业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人力资源专业的实践技能训练和提高难以与企业接轨。文章剖析了目前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的主要问题,指出有效解决途径是必须建立符合高职培养目标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课程体系。一方面要重视各个实践性教学环节,另一方面要加紧建立校内实训室,同时还应该重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高职院校内的专业能否良性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而毕业生的职业竞争力又直接与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息息相关。目前,高职人力资源专业培养模式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1 当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实践课时太少,教学形式单一、缺乏创新并且时间安排不当 实践课时少是目前高校各专业教学实践中存在的普遍现象,目前高校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课时包括军训和劳动等时间在内,仅占总课时的10%~20%。长期以来,高等学校都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理论教学体现学术性,实践教学只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各专业特别是文科专业实践教学普遍较弱,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课堂、轻课外的倾向,使实践教学很难落到实处,实践环节少,学时数少。人力资源管理作为办学历史不长的年轻专业,其基本理论框架尚需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创新就更加困难了。提到实践就想到建立实习基地、专业调查等传统项目,而如何用创新的理念整合政府、企业资源,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还是一个从长计议的问题。目前高校的模拟实验教学、实务课程设计、社会实践等环节十分薄弱,比较成熟的实践教学教材也十分缺乏,致使其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完善,也缺乏创新。 1.2 校内外实习基地匮乏 校内外企事业单位一般对接纳实习学生不大愿意,怕麻烦,加之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是其单位的涉密部门,有些商业机密不愿往外泄漏,所以更难接纳学生实习。再者,各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每年到企业实习学生日益增多,造成企业接纳困难,即使企业接受了,对学生的指导也是流于形式,很难达到实践教学目的。 2 加强实践教学的主要途径和措施 2.1 课堂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识。 要切实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训练,使学生掌握人力资源管理职业技能,首先应以课堂为中心,在教学方法上下工夫,现列举两种教学方法。 2.1.1 课堂情景模拟教学 情景模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仿真的实践平台,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自觉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综合培养了各种能力。通过这一系列情景模拟,能让学生体会到公司员工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各环节应该如何操作,并在操作中提升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者应该具备的能力,从而能不断提高其专业能力。 2.1.2 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管理专业运用较为成功的教学方法,它贴近生活和实际,使学生能够设身处地思考问题,并调动自身知识、潜能来解决问题,这就拉近了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与实际的距离。案例教学使用的案例要有代表性,具有分析价值,应该反映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实情景。它既可是成功经验,也可是失败教训,这些案例可以使学生在将来面对复杂的具体事件时有可借鉴的处理方法。教师在运用案例教学时可事先布置案例,让学生在课堂或课后进行思考,查阅资料,撰写分析报告,再由教师精心安排,组织课堂讨论或辩论,最后得出相关结论。 2.2 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环节,将实践能力培养做到细处 为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我校逐步加强了“工学结合”的力度,增加了实训、实习等多形式实践性教学的内容,提高了实践学时的比例,强化对学生的人力资源管理综合操作技能、职业能力的培养 2.2.1 重视各个实践环节的教学,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我们的实践环节大致包括课程实训、集中实训、岗位认识实习、专业认识实习、毕业实习等几部分,我们要重视这一系列实训实习环节,并且要落到实处。每门课程,尤其是专业核心课程都安排了相当的实训学时,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经典案例,调动学生参与,训练学生对人力资源管理各方面的基本能力。如我校在综合实训环节中,让学生们参与当地人才市场招聘的过程,或作为应聘者,或作为服务人员,通过亲身体验招聘甄选的场面,了解详细过程,对招聘的程序和技能有更多的了解和掌握。参与过后,学生们自己搞一个模拟招聘会,从岗位说明、招聘表设计、简历投放、甄选到面试提问等,都是同学们自己设计进行的,全校许多专业学生热情参与。通过这种方式,既调动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又使得他们对理论知识有一个体会玩味的过程,对招聘相关的能力有了更好的掌握。 2.2.2 建立校内专业核心实训室,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为配合课内实践教学的需要,随着在校生规模的扩大和教学内容的深化,在原有共享实验室的基础上,建设了“人力资源管理实训室”专业实验室。以小组讨论式布局,有利于学生在对相关模块的仿真实操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组内讨论、交流和协作,并开展小组之间的竞赛,增加趣味性和挑战性,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2.2.3 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为学生架起就业桥梁 两年来,我们已经与广州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南方人才市场部、广州市场、南方人才网、南方人才资源租赁中心、广州仕邦人力资源有限公司、外商大酒店、侨鑫集团等15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比较稳定的合作关系,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同建立了一种新的互动双赢的合作模式。一方面,我们将这些单位作为本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安排学生前往参加专项技能的实训。另一方面,部分实习单位也在学院挂牌,成立“培训基地”。由学院委派一些专业教师为这些企事业单位进行员工培训、讲座,或提供咨询服务、活动场地服务等等。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的专业知识,更能为学生的就业架起一座桥梁。 3 存在的问题 通过上述一些主要的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和尝试,我们走出了一些新路子,也找到了一些新方法,教学质量确实有所提高。但是,在目前的教学改革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 3.1 符合自己特色的高职高专教材或讲义还比较缺乏,需有计划、有步骤地与一些企业专家合作,开发《绩效管理实训》、《薪酬福利管理实训》等教材;此外,部分课程的《实训指导书》编写还不够齐全,而且与工科专业相比,其“工学结合”的特色更是不够突出,需逐步予以强化。 3.2 在高技能水平兼职教师的聘请方面也是刚刚开始,其数量还远远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此外,在实际操作时,尽管实行了“弹性教学制”,兼职教师在时间上还是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给教学带来较大的不稳定。 3.3 由于实习单位自身工作的特点,在安排实习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很难保证与实习要求的环节、时间、内容等完全吻合,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习的系统性、规范性,“工学结合”的效果受到一定影响。 总之,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高技能人才。需要抓好实践教学,但由于专业不同,实践教学体系和方法也不尽相同,搞好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需要任课教师的大力探索,也需要校方政策、资金的大力支持。 人力资源专业毕业论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双导师制教学模式探讨 【摘要】双导师制教学模式有效促进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提高的优势能较好地弥补现有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模式的不足。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完整的、可行的、具有特色的双导师制教学模式的构建主要包括:实务型导师队伍构建、实务型导师上课时间、地点和方式、理论型导师和实务型导师的教学内容分工与配合、对学生的引导和指导以及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双导师制 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但只有当教学模式与专业特点相匹配时,这一目标才能得以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应用性。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中,理论与实践教育并重的教学模式,如双导师制教学模式,是提高该专业教育质量的有力工具。 1 双导师制教学模式实践的产生与发展 上个世纪90年代初,经济体制逐渐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强调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也由统分统配逐渐向自主择业、双向选择转变。这些制度改革对大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1992年,河北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系率先推出双导师制。当时双导师制是指“由政治导师和学术导师共同负责学生工作的人才培养”[1]。 此后,双导师制作为一种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逐渐被社会认可,使用范围不断扩大,由本科生扩展到高职生、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学术性学位研究生,由针对学生的双导师制发展到针对老师尤其是高职院校老师的双导师制,实践专业也由经济类专业发展到财会类专业、教育类和法学类等专业,由课程学习推广到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再到大学教育的全程。由于时代背景和使用范围的变化,双导师制中两位导师与其产生之初显著不同,由1992年的政治导师和学术导师演变为校内理论型导师与校外实务型导师,或者一个校内专业导师和另一个校内或校外导师。 2 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中运用双导师制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双导师制教学模式,是指为学生在所有专业课中,设立校内(理论型)和校外(实务型)两类导师,使其理论与实践、基础知识与应用知识同时得到加强的教学模式。因此,该教学模式特别适合操作性强的专业和学科,比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既要掌握管理学和经济学的理论知识,还要掌握人力资源管理所有职能模块的实施技术,具有较强的应用性。 2.1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现有教学模式及其不足 应用性较强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其教学模式呈现多样化趋势。 (1)现有教学模式 现阶段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更多采用综合教学模式,但根据侧重点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 1)实践教学模式。该模式是在学生教学过程中安排一定的实践环节,比如寒暑假的实习和毕业实习,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绝大部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都采用过这种模式。 2)实验教学模式。该模式是让学生在装有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实验室里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各个职能模块的操作模拟,进行仿真练习,起到运用理论知识的目的[2]。 3)体验式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再现和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和发展能力。虽然在方式和方法上,它与实践教学模式和实验教学模式有一定重复,但它的重点是强调学生在创设的情景中进行体验和思考[3]。 4)专业操作能力优化模式。该模式采用案例教学、角色扮演、课堂讨论、课堂讲授和多媒体演示等多种方法,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操作能力[4]。 (2)存在的问题 从对上述各种教学模式的归纳总结和分析中,不难看出,以上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模式比较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但它们都存在这样一个不足:这些模式更多的是引进新的教学方法、教学工具和教学情景,而忽视了师资队伍的建设,忽视了现在人力资源管理师资队伍更多是理论型老师而不是实践操作型老师的实际。因此,并不必然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要克服这一不足,一是让现有老师变为双师型,显然这需要时间和条件;二是从校外引进实务型老师,也即实行双导师制教学模式。 2.2 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中运用双导师制教学模式的重要意义 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中建立双导师制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克服现有模式的不足,具体而言,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首先,有利于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为该专业构建一支理论型与实务型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实施双导师制教学模式后,师资队伍的构成发生了质变,打破了人力资源管理师资构成中以理论老师为主甚至只有理论老师的局面。 其次,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教育质量。双导师制教学模式为学生接触人力资源管理各个职能模块实践提供了机会,为学生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搭起了桥梁,切切实实地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不仅如此,该模式还能让学生学会在社会中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改变象牙塔里过分理想的生活图景,增加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学生知识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提高,是学校教育质量提高的前提和表现。 最后,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业满意度和就业稳定性。学生素质提高后,就业竞争力和就业率随之提高。同时,由于学生对人力资源管理实际操作的认识和理解,使之能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就业初期的磨合状态持续时间缩短,就业满意度更高,就业更叫稳定。 双导师制虽然具有克服现有教学模式缺点的优势,但在实践性和应用性强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实践中,该模式的运用并不普遍。厘清该模式运用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施要点,无疑有助于该模式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的推广。 3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双导师制教学模式的实施要点 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建立和实施双导师制是以师资队伍改变为核心的一个系统工程,实施中,主要包括以下要点: 3.1 实务型导师队伍构建 实务型导师队伍的构建是双导师制教学模式的前提、基础和起点,它包括实务型师资队伍的来源、人数、经费、评价机制和制度保证。 实务型导师主要来源于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有联系的实习单位和产学研合作单位,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模块,选择在企业中从事相应职能模块并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员工或领导担任实务型导师。与其他双导师制教学模式不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务型导师应该按照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模块区分,而不是只要相关专业即可。因为人力资源管理分为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工作分析、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和员工关系管理等几大模块,这些模块之间既紧密联系,同时,在理论和技术方面存在质的区分。 在人数方面,整体生师比(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人数与理论型导师人数、实务型导师人数之比)应该保持在适当的范围,生师比太低,缺乏可操作性,增加经费;太高,达不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现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一般实行大班教学,理论型导师生师比在10左右比较合适,实务型导师的生师比可略低于10。 经费方面既可以从学校拨付一定款项,也可以在学校和企业双方订立合同的基础上采取“置换”形式,比如,企业员工为学生担任实务型导师,为学生讲解人力资源管理的操作技术,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学校的老师为企业员工进行培训,提升他们的理论水平,或者为他们提供咨询服务。 为不断提高实务型导师的教学质量和促进该模式的持续发展,需要适当的评价机制和完备的制度保证。在评价机制方面,应该综合考虑学生评价、学生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模块考核成绩和理论型导师和实务型导师本人的评价结果。在实务型导师选拔、教学、经费、评价等方面建立正式制度,以保证该模式顺利运行。 3.2 实务型导师上课时间、地点和方式 实务型导师上课时间与专业课同步,例如,薪酬管理开设在第六个学期,则负责薪酬管理的实务型导师也在同一学期开课,比理论教学进度慢两周左右,学生可在这两个星期吸收、消化理论知识。利用学生不上理论课的时间和实务型导师合适的时间,在实务型导师所在单位工作现场授课,授课方式如下:首先由实务型导师讲解这一职能模块的操作要点,进行操作演示,然后,学生进行操作或实践。 3.3 理论型导师和实务型导师的教学内容分工与配合 引入双导师制后,对学生的教育由校内理论型导师和校外实务型导师共同完成,在教学内容方面必须有明确的分工。校内理论型导师主要负责理论教学,从理论上说明人力资源管理各个职能模块的操作和实施原理,并负责学生的德育引导;校外实务型导师则进行各个职能模块的实践指导,并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校内理论性导师和校外实务型导师在教学内容方面不仅应分工明确,而且还应该有无缝式的配合,防止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度不匹配,影响教学效果。教学内容和进度计划应该由二者共同制订,理论型导师应该提前告知实务型导师理论教学的进度;反之,实务型导师上课之后,也应该就实践课的进度、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等与理论导师沟通。 3.4 对学生的引导和指导 这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引进了新的老师,涉及到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情景,所以需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引导和指导。比如,告知学生:在实务型导师上课之前,消化理论知识,在企业中应该严格遵守企业规章制度,实务型导师上课时应兼顾老师的讲和自己的操作,在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模块实践中,总结自己的心得体会疑惑等等。 3.5 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 因为老师和教学内容的变化,学生的表现评定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在该模式下,学生专业课的成绩包括理论成绩和实践成绩,引入双导师制后,由于学生成绩包括了实践成绩,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薪酬管理的实践能力,为个人择业和用人单位的选择提供了有力参考。对一般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成绩可以略低于理论成绩,而对高职院校,理论成绩和实践成绩可平分秋色。 从上述实施要点分析可以看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双导师制教学模式不同于一般实践教学模式,与一般实践教学模式相比,该模式拥有一支稳定和正规的实务型导师,实务型导师参与专业课的全程教学,使该模式能够更稳定、长久和制度化地运行,并与理论教学密切配合,更好地实现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目标。与一般双导师制教学模式相比,人力资源管理双导师制教学模式更突出了人力资源管理的特色,同一学生的双导师因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模块而异,以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模块而非类似专业划分导师,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因此,双导师制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的发展方向之一。 人力资源专业毕业论文:人力资源下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构建 摘要: 本文从人力资源视角出发,构建新型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即将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应用于实践教学,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基于知识共享和职业态度的实践教学子模式,以期通过新型实践教学模式在职业素养、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等方面提高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为推动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 人力资本理论;旅游管理;知识共享;职业态度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目前,国内外高等学校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采用校企联合培养的模式,体现了高等教育与行业、企业的教育融合。国外培养模式主要有德国的“企业主导型”实践教学模式,加拿大“能力型”实践教学模式,澳大利亚的“技术与继续教育”,新加坡的“教学工厂”,美国的“多元开放型”模式;国内培养模式主要有“产学研结合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等。[1]由于我国高等院校实践教学改革起步晚,虽然在实践教学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但由于多种原因导致教学实践效果差强人意。就院校而言,仍旧侧重于知识灌输型的理论教学而非关注学生多元能力发展的实践教学,同时实训实习项目通常投入较大,而实训实习效果又难以直接监控、衡量;对于旅游企业而言,在参与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为了能最大限度地节约成本,缺乏对人力资源的长期规划,往往进行浅层次的校企合作。针对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四川农业大学旅游学院基于人力资本理论,从人力资源视角出发,构建新型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即将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应用于实践教学;新模式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提高了实践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以及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和就业竞争力。 二、基于人力资源视角的实践教学模式 (一)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把人看作是一种资本,看作是能够创造经济利益的有价值的资本,通过投资而使劳动者身上体现出体力、智力和技能。[2]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教育投资,而教育投资的过程是人力资本积累的过程。针对旅游院校的学生培养来说,一方面,旅游企业要发展离不开科技和人才,企业在校企合作中提供的实践场地、设备、技术、资金等都是对人才培养的投资。人才资本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资本,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学校对学生的教育是培养旅游人才的基础,旅游企业通过与旅游院校的合作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对员工的培训成本,从而获得更多的收益。另一方面,校企合作中旅游院校能得到企业的物质和岗位保障,可以缓解资金和学生就业压力。从人力资本理论出发,学生也被视为一种极具发展潜质的人力资源,避免了以往企业把学生的培养视为“入不敷出”的成本输出,从而达到了学生、院校和企业三方共赢的局面。 (二)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的实践教学模式 我们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涉及的人力资源是为实现企业、学校、学生三赢,高等院校和相关企业而进行的劳动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体力、脑力和心力的总和。上述定义强调实践教学是为了共同的利益和目标,有目的有计划的组成更高级别的互相依存的关系,以此来实现单个组织不能达成的目标,如果达成了合作目标,那么合作目标实现将会促成下一次的继续合作。图1给出了人力资源视角下的实践教学模式。图1中的上下两条平行线强调高等院校与企业的对等重要,二者协同完成实践教学过程。首先学校和旅游企业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确定实践教学需求,双方可以协商成立实践教学联合指导委员会,其主要职责是:合作调查研究,共同制定符合双方实际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计划等。由于旅游企业对旅游的行业规模和结构、市场需求状况等实际情况比较熟悉,旅游院校能通过联合指导委员会的反馈,有针对性地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微调教学模式,从而培养更符合市场需求导向的旅游人才。接着,学校和旅游企业双方共同确立实践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我们制订的总体目标是:将学校智力资源与企业生产要素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实践性强、能力素质高的人才。教学目标要以满足企业需求并开拓学生的就业途径为主要目标。随后,学校和旅游企业双方共同设计实践教学规划。教学规划包含教学实习过程中不同课程类型的组合,以及在学习管理方式上的安排以及课时配比。接下来,就进入到人力资源开发和人力资源管理两个并行阶段。在人力资源开发阶段,主要的活动包括实践教学实施和学习成果转化。其中实践教学实施按照学习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职业化学习、专业化学习和管理化学习三类。职业化学习是指为培养员工职业素养而开展的课程学习;专业化学习是指针对不同的岗位要求,为提升员工的专业技术能力,开展相关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管理类培训是指提升旅游管理人员的管理技能和职业素质,对管理人员开展的管理基本知识和管理技巧学习。学习成果转化,指学习者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过程。培训成果转化受转化氛围、指导/合作教师或者企业员工的支持、同学的支持、技术支持及自我管理(动机、能力)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在人力资源管理阶段,主要的活动包括准入/退出、过程管理、激励/惩罚、评价管理。准入/退出意味着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并不是每个学生都可以随便参加,要参加实践教学的学生,需要填写申请表,还要经过面试筛选,只有合格的学生才能参加实践教学项目。对于中期考核不合格的同学应要求退出实践教学环节或者重新进入实践教学开始新一轮的学习。过程管理是指高等院校和旅游企业双方共同对实践教学进行科学管理的过程,即在一定的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双方利用各种有效资源,对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合理协调和处理,从而实现实践教学的目标。此外,还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状态,分析学生的性格行为特点,通过思想道德教育、组织专题讲座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实习企业的文化及管理制度,从心理上认可企业的文化,从而为校企合作顺利实施提供保证。激励管理是指为了有效保证校企合作各项工作的开展,建立相应的奖励制度,将奖励制度与校企双方人员的岗位评聘挂钩,与经济利益挂钩,营造校企合作的良好氛围,这样才能为校企合作提供制度保证,合作关系才能更深入和长久。评价管理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首先要实施评价主体多元化,学校教师,企业员工、学生自身(实现自我评价)都可以作为评价主体;其次是实施评价内容多元化,不仅要重视旅游技能的评价,还要考虑旅游专业职业道德、价值取向等方面的评价;最后还要考虑评价方法多元化,根据不同的实践教学阶段和内容可以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实现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相结合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最后,实践教学过程将进入反馈阶段。作为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学校的管理者一定要有持续收集反馈意见。企业根据教学反馈调整实践教学的具体策略,从而更高效的培养学生成为顺应企业文化的员工,减少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成本。学校和旅游企业根据反馈意见,寻求有效的解决策略,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系统。 三、结语 将人力资本理论应用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过程,一方面顺应了企业及社会对人才社会性和实践性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实践教学与旅游企业人才需求的矛盾;另一方面,基于知识共享和职业态度的实践教学子模式明晰了实践教学过程中易被忽视的培养因素;以期能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培养专业实践性强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为推动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尽绵薄之力。 作者:孟越 杨启智 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人力资源专业毕业论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验教学 一、引言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一门新兴的管理学科,并综合了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统计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具有重大的理论研究价值和迫切的现实需求。近些年来,我国许多高校都开设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但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都面临着如何适应企业需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问题,都需要在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方面下工夫,需要培养出既有较高理论素养、又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通常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包括六方面的内容: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培训、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和员工关系管理。目前,我国高校普遍的教学方式依然是以理论内容的传授为主,学生参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活动的机会不多,实际工作能力的提升不够,导致毕业后用人单位常常对学生评价不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验教学,能提供尽量贴近企业实际工作环境的实验条件,则有助于学生尽快、尽早地熟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工作能力,并在实验中感受到自己与企业要求的差距,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但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往往存在实验类型单一、学生参与度低、不能满足实验教学改革需要、实验结果评价依据单一等问题,难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的目的,亟需重新设计。 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的设计 随着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角色定位也逐渐发生了改变。在越来越多的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扮演着多重重要角色,不仅是传统的行政专家和员工关系管理者,同时还是组织的变革者和企业的战略伙伴,要参与企业的战略决策,还要为企业提供战略性的人力资源规划和系统性的解决方案。所以学校培养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既要有决策层面的高级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所应具有的决策能力,也要有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行政专家所具备的操作能力,能胜任招聘、选拔、培训、绩效、薪酬福利和员工关系处理等工作内容;还要具有战略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创新能力、组织变革能力、商务谈判技巧、营销能力。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企业的需要,培养能胜任人力资源管理实际工作的人才,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设计的时候,就得考虑同时开设验证性实验、探究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常常用于通识课程,是指实验者针对已知的实验结果,进行以验证实验结果为目的的重复性实验,可以巩固和加强有关知识内容,还可以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可用来对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进行考核。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相关能力的培养中,可用于计算机、心理学、信息资料采集处理等专项实验。探究性实验分单项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两种。单项性实验主要是知识点实验。综合性实验包括课程综合实验、专业综合实验和学科综合实验三部分。设计性实验主要面向学有余力且有兴趣参与科研实践的个人或团队,学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完成项目设计、研究条件准备和项目实施、研究报告撰写及成果交流等工作。 三、改革教学方式 传统的封闭式实验教学方式可以改成开放式的。在封闭式实验教学方式下,学生上的实验课是和理论课捆绑在一起的,按班级来组织实验课,学生参与专业实验的总学时以及个别实验项目的具体学时都有严格的规定,导致在实验教学安排中难以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的实验。在实验课的课时安排之外,学生也没有机会进行实验。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就很难自主从事实验活动,这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在开放式的实验教学条件下,实验室开放时间更长,实验项目也针对更多学生开放,学生在课余时间也可以进实验室做自己感兴趣的实验,或是完成实验课表上列出的实验。那种将学生分成不同的班级,在固定是实验课时间内做实验的方式,被改成了由学生来自主选择做实验的时间。实验项目可以由学生自主选择,学生也可以自己设计实验步骤,在实验中教师只起到了指导、督促、检查的作用,[6]学生可以在实验中多一些自己的探索和体验机会。 四、改进教学方法 (一)模拟软件教学现有的高校一般都具备开办模拟软件教学的条件,只要有足够数量的计算机设备,有合适的软件就可以进行。模拟教学软件是专门开发出来的,在计算机上模拟与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相似的情境,并提供相应的案例资料,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环节的操作内容在计算机上展现出来,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模拟企业环境,系统全面地了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业务中所涉及的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员工招聘、员工培训、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劳动关系管理、职业生涯规划等各个业务模块,在计算机系统中进行模拟演练,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中的具体问题相结合,以培养和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在毕业后能更快地适应企业的实际工作要求。进行模拟软件教学的前提条件是,必须选用专业性、系统性和权威性强的软件,否则将会直接影响实验教学的效果。所以,学校必须选派专人,仔细调查研究、分析对比,采购高质量的软件系统,并做好后续的更新和升级工作。随着软件公司不断研发、改进更适用、更贴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实际的软件产品,模拟软件教学的效果会越来越好。 (二)情景模拟教学情景模拟教学适用于特定的教学内容,是围绕某一个具体的管理问题,从管理实践活动中积累相应的素材,编写成专门的用于的情景模拟的实验教学指导书,在教室或实验室里进行模拟的管理实践活动,学生会在其间扮演各种管理活动中的角色,从而提高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种教学方法中,学生在模拟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场景中扮演角色,履行相对应的职能,参与性强,有趣味性,能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习效果好,印象深刻。这种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现场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知识,直观感受和了解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日常的工作内容,培养自己的必备技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以后在工作中遇到的挑战。 (三)沙盘模拟教学沙盘模拟教学也是管理类课程的学习中经常用到的一种实验教学方法,通过电子化的或实物的模拟,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内容展示在学生面前,使每个学生都能直接参与企业模拟运作过程,领会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沙盘模拟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企业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身临其境地参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沙盘模拟实验教学的内容既丰富多彩又充满乐趣,还带有竞争性,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让他们积极主动地中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突出了启发、讨论和互动的教学方法,以围绕案例进行讨论为主要形式。通过把企业现实经营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带到课堂,师生间为此进行互动交流,把单个人的思路集中成了大家的智慧,把理论框架具体化为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最终通过运用相关理论剖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达到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提高解决能力的目的。案例教学大大缩短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差距,能促使学生更快、更熟练地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工作实际,更快地适应工作单位的要求。 五、建立综合性的实验结果评价体系 对于实验结果的评价有着极端重要的意义,这能促进对于实验教学模式的改进。同时,将实验教学结果评价仅仅局限于实验报告是远远不够的。实验报告能够静态地反映实验结果,但是却不能有效地考察实验过程中学生的表现,也没有办法评价学生的实际的实验技能水平。所以,应该对实验结果评价体系进行改进,选用科学、规范的实验结果评价指标,将过程检验和结果检验相结合,进行综合性的评估,建立综合性的实验结果评价体系。综合性的实验结果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包括有实验准备、实验实施、实验结果分析三大类指标。其中,实验准备指标应从实验材料是否完备、实验内容理解是否准确、实验小组分工是否合理等方面进行考察;实验实施指标则应从实验设计是否合理、实验过程中分工与合作是否协调、实验进行过程中的应变能力如何、实验时间的把握是否合适等方面考察;实验结果分析指标则从数据记录是否准确和完备、结果分析是否准确等方面进行考察。通过综合性实验结果评价,能客观、公允地考察学生的实验成果和实验过程,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提升。 六、结语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不但具备限制的理论性,也具有明显的技术性和操作性,对创新性的要求也比较高,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不仅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更需要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的探索和改进,一定会使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得到提升。 作者:田宛毅 单位:渭南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人力资源专业毕业论文:新专业建设人力资源论文 一、新专业的教学建设思路 (一)理论教学建设从现在企管系教师的知识背景及其所学专业看,本系有半数以上的教师原来是从事工商管理基础课程,项目管理的教学工作,缺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系统学习和训练。根据本校2013级人力资源管理本科生教学培养计划的课程安排,在第二学年就有两门专业基础课教学任务,第三学年就有7~8门专业课和4门实践课要教学,第四学年还有3门专业课要教学。因此,为很好完成将来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的教学任务,本系教师在将来一年半的时间内抓紧进行知识转型成为当务之急,笔者建议采取如下形式进行:1.国内985大学访问学者鼓励原工商管理专业教师以国内大学访问学者的形式进修。即以参加访问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为主要任务,根据培养要求以及当前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热点,参与访问导师的课题或在访问导师的指导下做小论文,协助指导研究生。在访学期间,重点选听自己将要承担几门人力资源管理主干专业课程。所修学的课程包括人力资源主干课程(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社会心理学、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人员素质测评、招聘与人员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劳动关系等)。2.由于国内访问学者对年龄的限制,一般要求在45岁或50岁以下。因此,对于年龄偏大的原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可以以学院和系里的名义通过湖南省人力资源管理协会和省内其他兄弟院校取得联系,聘请省内人力资源管理知名教师。年轻教师在国内访问期间,在时间不冲突的的条件下也应积极参加学习。3.由于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因此,在上述两种基本进修方式外,应鼓励教师积极与企业界交流沟通,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务操作与理论教学结合起来。同时应在制度上要作出规定,本系教师必须参加前两种进修方式之一,才具备给人力资源管理本科生上课的资格,从而切实保证教学质量。 (二)实践教学建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之前,为配合工商管理本科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的理论教学,系里这些年先后采购了“奥派”人力资源管理软件,“金蝶”人力资源管理软件,“福斯特”人力资源管理教学软件,“北森”人员素质测评(评价中心模块和实战演练模块)。奥派软件是在2005年购买的,适合初学者学习;金蝶人力资源软件是2011年购买的,该软件接近目前各公司普遍采用的人事软件,更适合高级学习者;福斯特人力资源软件,2012年购买,教学难度适当,基本覆盖教学知识点,比较适合于教学选用。北森人员素质测评软件是2010年购买的,该软件系列有十多个模块,系里现只买了两个,学生反映效果不错。根据我校2013级人力资源管理本科生培养计划课程安排,2013级新生共开设了五门实践课程:《人力资源管理模拟》,《绩效管理实训》,《工作分析课程实习》,《薪酬设计课程实习》,《人员素质测评实验》。为配合这几门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的需要,应逐步采购人力资源管理单个专业模块的教学软件,即,专门针对工作分析、绩效管理、薪酬管理模块的软件,以逐步完善新专业实践教学软件体系。 二、新专业的学科建设思路 (一)人才引进及培养由于缺少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的学科带头人,学校应考虑从国外留学回国学者或国内985大学引入1~2位知名教授。为配合学校对年轻教师“国际化”的要求,在新专业建设经费充足并许可的条件下,鼓励教师出国,到国外知名大学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访问学者。对于未满40岁的年轻教师,则鼓励其攻读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的博士学位;对于已经毕业的博士,应鼓励并支持其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博士后进修。 (二)国内外学术研讨会创造条件,每年资助1~2位教师参加国内相关专业会议。积极鼓励并支持本系教师参与全国人力资源管理学会等学术会议,参与国内有关人力资源管理科研方面培训班等。 (三)课题申报和能力的重要标志。因此,应为教师们申报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创造必要条件,比如,组织申报课题交流会和聘请高水平教授指导会。而对于发表高水平论文的教师应给予额外重奖。通过高层次人才的引进,高水平学术会议锻炼培养队伍,重奖高档次立项课题和论文,逐渐整合并引导教师的研究方向,逐步有计划地形成有一定科研能力的科研梯队和团队。 三、新专业建设激励措施的建议 (一)对于教学建设工作,系拟计划鼓励教师通过访问学者的方式和聘请教学名师到学院进行教学交流的方式教师师资进修既是教师自身素质提高的迫切需要,也是院系为应对2~3年后的新专业建设评估检查的迫切需要。加之,老师们在师资进修期间,在访问学校也要肩负较多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如果在本学校还要承担全工作量的教学任务,可能这两方面难以兼顾,也会大大影响进修效果。因此,激励教师参与国内访问学者的积极性,应在教师国内访问学者的一年的期间内,给予教师教学免除年工作量2/3的政策支持。而对方学校收取的“专项培养费”,应由学校下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建设费或学院建设经费支出。而对于有意愿去国外大学进修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访问学者,学院在经费充裕和条件许可情况下,也应给予一定经费支持。对于不符合国内外访问学者条件的老师,优先从长沙市各高校聘请教学名师,来学院与老师们进行教学交流。所需外聘交流教师的劳务开支应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建设费或学院建设经费支付。 (二)对于科研建设工作,目前系里还没有一位真正意义上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方向的博士或博士后为本学科未来的发展和人才建设需要,学院在积极引入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的基础上,应鼓励系里年轻教师攻读人力资源方向的博士学位或进行人力资源方向博士后进修。由于学校对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已经有相关政策支持,而对于进修博士后教师,对于符合条件的博士教师到校外进修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的博士后,也应参照在本校从事博士后流动站人员进修的待遇,并在博士后进修期间可以正常晋升职称。 作者:李铁宁单位:长沙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人力资源专业毕业论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管理学研究论文 1.教材的改革。 “精简理论,突出实务”为宗旨,“以学生为主体,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编写理论实践一体化教材。 1.1在内容选取和结构安排上,以管理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五大职能为重点,力求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在编写体例方面,力求适应应用型本科教学的特点和规律。 1.2在课程之前、课程内及课程之后设计相关案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拓宽学生的视野;在每部分内容之后设计实训项目的训练,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3教材除了包含课程标准规定要求掌握的内容以外,还应该提供一定量的额外内容,供有能力的学生选择学习。 2.教学方法的改革。 管理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应打破传统的讲授法,注重互动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职业能力。积极采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角色扮演法等。 2.1案例教学法。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必须结合应用型本科生的特点,突出应用型的教学思路,对案例教学进行变革。管理案例选择是否得当是案例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管理学教学案例应具备三个特点:首先,案例应具有针对性。所选案例要针对所学理论要点,能够使学生通过案例来掌握理论知识,并能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其专业应用能力;其次,案例应具有时效性。所选案例应该是近几年国内外著名企业最新的管理案例,教师应该注重知识更新,及时把具有时代特色的案例补充运用到教学中;最后,案例应能激发学生兴趣。目前三本院校的学生整体素质相对较低,并且学习主动性较差,所选案例应该比较新奇,激发其学期兴趣。 2.2情景模拟法。情景模拟教学法是一种虚拟的实践性教学方法,教师围绕某一教学主题来设定情景并引导学生扮演角色,将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虚拟再现,让学生能设身处地的利用所学知识来处理实践问题。通过情景模拟,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景模拟法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法来实现:首先,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是要求学生根据情境要求扮演一个特定的管理角色来处理管理事务,从而增强学生的实践管理能力和技巧。人员配置、领导等内容,可以学生扮演通过扮演管理角色,来锻炼学生的职业能力。其次,管理游戏。管理游戏是根据管理活动的要求,以游戏的形式,由团队独立完成管理任务,达到培养团队每个成员的管理技巧和团队合作精神,从而实现团队任务的一种基本方法。第三,小组讨论法。为解决某一管理问题学生分组进行讨论,通过小组讨论来培养学生沟通、协调、决策等能力,并培养其团队合作能力。 2.3探究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来创造问题情景,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通过搜集资料、讨论与交流去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探究教学中教师应把握以下两点:第一,充分了解学生的特征。三本院校的学生自主学习型较差,且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不高,因此,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应能提出问题,逐步启发,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来解决问题。第二,要努力创造轻松、自由的课堂探究氛围。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下,更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有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挖掘与培养。 3.教学体系的改革。 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应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等先进手段,大力推广多媒体教学和互联网教学手段,逐步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学院可以以软件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资源来构建“立体式”教学体系。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生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管理学相关软件可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知识学习、运用、判断、整合、创造的综合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程充分利用互联网知识传播的优势,拓宽学科内容,实现知识资源共享。可以将课程的电子教案、电子图书等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可以在网上实现在线学习,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有利的条件。 作者:高立单位:陕西国际商贸学院 人力资源专业毕业论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水平的日渐提升,极大促进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才在企业竞争中的重要性日渐凸显,成为影响企业竞争实力的重要资源,人力资源培养工作也受到企业的高度重视。所以,高校基于行业发展需求,应该积极探索“双核”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实现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为市场经济的建设和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 1我国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对从业人员的需求分析 在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发展过程中,行业建设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要求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其他基本条件,借以满足行业不断变化的人才需求。相关调查研究显示,当前我国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对从业人员需求表现出明显的时代性,希望人才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适应能力、抗压能力等主观素质,也要求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团队精神、学习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综合素质水平相对较高,能够适应人才市场中多元化的人才需求,并在自身工作岗位上贡献相应的力量。基于此,结合行业需求,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双核”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视,积极制定完善人才培养措施,促进整体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为社会经济建设提供高素质人才支持,全面推动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知识经济的稳步发展。 2基于行业需求的“双核”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措施 2.1积极构建模块化的“双核”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体系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全面把握行业需求,在充分分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颁布的人力资源管理资格标准基础上,逐步构建集中学生“专业核心素质和专业核心技能”的模块化人才培养模式,对课程体系进行系统的划分,如基础素质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拓展课程模块等,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首先,在教育实践中,基于“双核”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教师除了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品德、英语素质和知识应用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外,还应关注学生组织行为学、公共关系处理能力以及劳动经济等方面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综合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保证学生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其次,在设置专业核心课程的过程中,结合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的实际需求,借助多种类型课程的开设对学生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实施全方位的培养,促进学生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强化,为学生未来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 2.2积极探索构建“螺旋提升、双核并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借助对先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学校在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的过程中能够保证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工作得到全面的贯彻落实,进而真正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保证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能够真正适应行业发展需求,在螺旋渐进中得到良好的巩固。唯有如此,高校才能够实现对人力资源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全面优化,为学生提供相对科学的教育和指导,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认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条件,并引导学生参与到实习实践工作中,借助工学结合,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未来全面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 2.3对实践教育体系加以完善 实践教育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双核”人才培养工作得到全面贯彻落实的重要保障,所以针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实际需求,学校在建设过程中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实践教育的重视,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延伸,为学生提供参与实践活动的平台,保证学生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能力得到全面培养。这样,借助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的综合开展,学生在“双核”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作用下就能够逐步得到全面发展,满足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行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此外,在组织开展实践教育的过程中,为了全面提升实践教育的效果,高校也应该尝试引进“双师型”人才,全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实践教学工作的全面开展提供相应的保障,为学生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支持,力求真正将学生打造成能够满足行业发展和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推动人力资源管理行业的发展,为我国社会经济建设贡献相应的力量。 3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人力资源管理行业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行业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要求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所以,高校应该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改革创新工作的重视,结合行业发展需求积极构建“双核”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保证所培养的人才能够适应行业发展需求。 作者:史洁 单位:山西大学商务学院管理学院 人力资源专业毕业论文:职业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探讨 摘要:在我国现今社会的发展阶段,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逐渐成为职业院校开设和办学的重点专业课程,有关职业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关键词:职业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研究 随着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全球一体化趋势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经济、文化以及科学信息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为了更好的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求,我国各大职业院校内开始大力开设有关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教学内容的专业课程。鉴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对于专业性、综合应用能力以及高水平操作的固有特点,有关职业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逐渐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一、职业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现状 专业性突出、综合应用水平要求较高以及具有较强操作性的要求是现今社会发展阶段对于人力资源相关专业就业学生基本从业水平要求最主要的三个方面的内容。在我国最近一段时间的发展过程之中,为更好的适应时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全国范围内的职业院校开始纷纷设立和开办有关人力资源管理相关主修专业方面内容的教学课程。但由于我国职业院校对于人力资源相关专业主修课程的开设和教学时间较短、教学经验比较薄弱,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专业定位、培养规划、课程体系结构以及实践教学和与其配套的教学实验培训设施等等一系列的方面,都存在一定的欠缺和不足。职业院校如果不能对本校开设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设立准确合理的专业定位,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未来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保持健康有序的发展事态将具有极其显著的负面影响。只有相关职业院校合理的根据本校学生的学习特征以及相关的个人性格特点方面的内容,做出准确的教学方向定位,才能更好的避免我国职业院校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的实践过程之中走上传统落后的人事管理的教学道路。所培养出来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未来走向社会的就业过程之中,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达到用人单位对相关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从业工作水平上的要求。在科学合理专业定位的指导依据下,配合完善的教学培训设施、明确的目标以及结构合理的课程教学体系,才能够更好的提升职业院校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相关课程内容上的教学水平[1]。 二、有效提高职业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水平的措施 1、建立科学合理的专业定位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以及科学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职业院校为更好的适应社会新时期发展阶段的步伐,越来越多的选择开设和建立有关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方面相关内容的教学课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在不断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的情况下从原本传统的高校工商管理的专业中抽离而出,经过多年的教学探索和研究逐渐独立而形成的一门专业学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设立和形成,在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在我国现今社会的发展阶段,有关人力资源相关方面管理工作的工作岗位以及相关从业人员在人力资源管理相关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综合应用的水平等方面,已经在一个企业或者用人单位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只有相关职业院校在开设人力资源管理相关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的过程之中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专业方向定位,才能让所培养出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人员招聘、人员工作绩效管理、现代化工作流程分析等一系列与专业定位相配套的授课内容,为社会培养和输送能够更好的适应新时期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综合应用型人才。 2、构建高质量、科学化课程体系 在我国现今社会的发展阶段,职业院校在有关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建设开办以及教学实践上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不断探索、改进和完善的初期阶段。大部分职业院校在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设和教学实践的过程之中,会选择参照本科院校之中有关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对于本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水平上还有待提升。在我国各大职业院校建设和构建人力资源相关专业课程的课程体系时,必须站在整体宏观的角度,在有效掌握和理解本校学生的个人特征以及一定的学习特点的基础上构建科学化、高质量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在相关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主修课程内容安排方面的设计上,以大量的实践课程调查为基本参照依据,努力构建全新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只有这样,我国职业院校在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教学实践上,才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时展的需要,为社会培养大量实践操作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 3、拓宽教学培训途径、改善教学实践 不同于本科院校在有关人力资源管理上的实践教学方式,在职业院校中开设有关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内容的教学课程,应该在有效兼顾学生对于人力资源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的基础之上,更加有效的注重学生在人力资源管理相关专业知识的实践培训教学的学习成果。建立和完善与职业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相配套的培训教学设施、有效改善教师的教学方式,让相关授课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更多的注重学生在相关人力资源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方面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上。更加灵活的教学方式和更加注重实践培训教学的教学理念,将对于职业院校所开设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现为社会培养和输送更多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综合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提供巨大的促进作用。 三、职业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以及科学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我国社会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岗位的需求内容和对相关应聘人才的要求水平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在我国现今社会的发展阶段,全国范围内的各大职业院校,为了更好的适应时代社会发展进步的潮流,纷纷选择在本校内开设有关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相关方面的课程。但由于我国各大职业院校在有关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相关课程内容的开设上,办学经验较为薄弱,办学模式大多时候选择直接参照本科院校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方式,不能更好的发挥职业院校的教学特点。只有对相关教学活动做出有效的实践教学研究,才能及时发现问题,最终促进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2]。 四、结论 总而言之。在我国现今时期的发展阶段,全国范围内的各大职业院校开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活动仍旧并将长期处于不断探索和寻求有效教学途径的初期阶段。有关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究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并不断探索和创新的工作环节。只有职业院校有效的掌握好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正确的实践教学方式,才能够更好的为社会培养适应时展需要的综合应用型人才。 作者:吴欣欣 单位:洛阳科技职业学院 人力资源专业毕业论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分析 摘要:本文主要对目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采取何种办法可以改变教学现状等方面做了一个简单的分析,希望可以对实践教学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关键词:人力资源; 实践 ;教学 一、引言 在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有了较快的发展,而实践教学则成为了人力资源专业授课中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目前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课堂讲述的知识理论性强,而实践性差,如何才能有效的提升实践教学的效果,是每一个高校所面临的难题。 二、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理念落后。目前,大多数的高校都设置了人力资源专这门专业,招收大量的学生,在经历了22年的发展历程,人力资源专业逐渐被高校所重视,但是还有很多的缺陷,教学中普遍使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实践教学理念被有被广泛的运用到课程学习中。高校在选择讲师的时候,只重视他们的学历和学术水平,却忽视了根本的考察因素,那就是应聘者在企业的工作经历。有的老师可能是硕士或者博士毕业之后,就直接来大学应聘,毫无实习经验,在授课过程中,指导学生会显得功底不足。在对老师的业绩进行评价时,主要也是对学术水平、授课水平进行衡量,而不去考虑实践教学的因素,因为产生了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评价体系。 2.课程开设缺乏重点。目前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课程涵盖了大部分的内容,体系相当的全面。但是这些课程全部是按照管理的流程和学科体系所设置的,没有根据企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去设置课程,简单的说,就是没有从企业的需求去开课,课程全面但是缺乏重点,理论知识丰富,但是实际操作很少。尤其是关于教材的内容,在高校内也产生了争议,大多数的老师对教材的内容不太满意,理论性知识过多,而企业的真实案例讲解部分却很少,导致教学缺乏特色,脱离实际,原创性比较差。 3.实践教学方法欠佳。目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方法比较单一,大多数的老师青睐案例教学法,分析企业成功和失败的案例,从而得出相关的管理经验,这种实践教学方法被老师广泛的应用。其他的教学方法,比如学生参与课程的设计、项目的研究、实习等方式运用的却很少。案例分析法有一定的好处,但是它不够全面,教材中的案例大多都是从图书、论文里面筛选出来的,案例更新的速度比较慢,有的时候一个案例有可能重复出现在几本教材中,案例比较陈旧,根据市场调研、项目研究出来的案例却很少出现在教材中,缺乏原创性,有的老师在讲解案例时,缺乏真实的体验,理论性知识多,对案例的分析不到位。所以说,老师在授课时,应该尝试更多的实践教学方法,将更多的方法运用起来,才可以产生最佳的教学效果。 4.基础设施的配置有待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教学基础设施主要包括:ERP沙盘模拟实验室,校外的实习基地等等。但是目前很多的高校实验室的配置相对的落后,只有电脑、少量的模拟软件等等。有些校领导缺乏对人力资源实验室的重视,把经历都投入到了计算机等相关的专业,觉得人力资源专业不需要太多的实验室,有一个就够了,建设的必要性不大。从而导致了基础设施落后,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实验室的在教学中的作用发挥不大。 三、完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对策 1.积极强化师资队伍的建设。首先要不断的完善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要不断的与企业进行合作,把企业看做成培养实践性教师的工厂。比如每隔1年,就可以派一些教师利用暑假的时间去企业学习,工作。比如河南工业大学每年都会派十多名老师去企业实习,去锻炼,实习回来后的老师在教学方面明显提升了许多。除了企业实习这个方法,还有项目研究的方法,老师可以与企业之间开展横向课题,带领学生去做项目,让学生在做项目的过程中积累到更多的经验。教师还可以去多参加一些由企业管理者、实战专家领导的培训班,多去听取一些企业管理的实践经验。其次校方要挖掘一些校外的师资力量,比如聘用企业具有人力资源相关工作经验的管理者来校内当教师,或者以兼职的形式出任教师,又或者邀请实践专家、企业管理者来校内开展专家讲座,从而丰富和强化人力资源专业的师资队伍。 2.尝试并推广新的教学方法。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教学不能仅仅依赖案例教学法,应该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有效的将几种实践教学的方法结合,利用各种方法的长处,丰富教学的形式,进一步完善已经惯用的教学方法。比如案例教学就必须要做到及时的更新,加强案例的原创性和实效性,老师学会将课题研究的最新结果和市场调研的真实数据运用到案例的讲解中,避免使用重复的案例和年代比较久的案例。另外还可以增加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实验室实践教学等等,合理的利用资源,将实践教学的效果达到最优化。 3.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实验室。首先要做好软件测评的工作,丰富软件的内容。因为在员工职业规划、员工招聘、员工培训、员工薪酬管理、员工绩效管理等方面都会运用到软件模块的设计。所以实验室要做好软件模块的建设工作,学生要学会利用测评工具对员工的绩效、素质等方面进行测评,学会分析测评的结果。其次还要加强实验室的管理,在管理方面主要出现的问题就是指导老师安排,是由专业的实验室老师安排各个年级的学生进行学习,还是由授课老师就所教的模块带领班级学生来学习,这是实验室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所以笔者认为此项工作应该由任课老师来做,老师应该既能传授知识,又能带领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这样可以培养老师的技能,还能节省大量的时间,迅速了解到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 四、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就必须加大对基础设施的建设、打造一支师资力量强队的队伍,尝试并推广新的教学方法,这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的专业和特长,为以后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肖雨晨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银川学院管理与经济系 人力资源专业毕业论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摘要: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面临着教育教学手段不合理;师资力量建设不足;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等诸多问题和挑战,本文在综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建议如创新教育教学手段;加强师资力量建设以及完善课程内容设置等,以期推动我国高校人力资源专业的进一步发展和提升。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设置;师资力量 随着我国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表现为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逐步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随着人力资源在市场竞争中地位的提升,对相关方面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日益增加。相关专业人才的教育培养也成为当前各大高校所热衷的学科建设方向,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追捧。虽然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作为舶来品在国内起步时间较晚,但经过了近三十年的发展,其学科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就。在专业设置数量上,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几乎涵盖了各大普通高等院校以及职业院校,专业规模史无前例;在学术研究上,由以往参照国外研究为主转为国内自主研究为主的学术氛围逐步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人力资源管理学术系统逐步建立完善;在专业课程设置上,课程内容和种类不断扩充,知识结构体系不断完善,教育教学的手段模式也在不断的更新。总之,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发展与进步,当然,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充分认识到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科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以及不足,现就其中存在的几点问题做如下论述。 一、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所面临的问题 (一)教育教学手段不合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作为一项就业指向性极强的专业,其对学生的操作实践能力的要较高,而当前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育教学模式与其他专业并无太大差异,仍旧沿用着传统的课堂授课的教育教学模式。这种“填鸭式”的教育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教学的客体,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被降低。过多的注重对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其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由此培养出的专业人才往往表现出高分低能的状况,直接降低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社会效果。同时,传统的考试模式进一步巩固了“填鸭式”教学的主导地位。因为期末考试内容的设置大多来源于书本知识,死记硬背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学生顺利通过考试的法宝,由此进一步弱化了实践操作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教育教学手段的不合理,已经成为限制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进一步发展提升的重要因素。 (二)师资力量建设不足。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尤其是职业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很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师难以胜任教学任务,有些年轻教师刚刚毕业便加入教师队伍,人生阅历不够,不具备人力资源管理的社会经验,进而难以将教学内容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有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师专业水平较低,一些老教师学历多为本科,其知识结构和教学理念难以应对新形势下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即便是有些高学历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师也往往会选择去教授MBA等高层次的学科,由此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置于一个较为尴尬的境地;教师队伍继续教育力度不够,很多教师一旦踏入工作岗位,便丧失了积极进取的热情和信心,在忙于教学任务的同时疏忽了自身学历水平和知识储备的进一步提升。由此,造成教师队伍发展滞后,难以准确的把握专业领域内的学科发展动向,这给自己的教育教学也带来了诸多不便。 (三)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设置并非是为了培养传统的人事管理职能的行政事业型管理人才,面对新的历史时期,其所培养的人才应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而当前我国高校人力资源专业设置趋同于“职能模式”和“事业模式”,在这两种模式下的课程设置强调对专业技能和职能管理的基本方法的传授,由此所培养出的人才也多为职能管理人才和事务性管理人才。另外,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内容设置缺乏人文关怀,思维观念陈旧落后。一些课程内容的设置仍秉承着将人力作为一种工具而非主体的思维观念,缺乏起码的人文关怀。事务性课程设置远远的高于观念性课程的设置,而这种过多的注重对学生管理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对其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培养,进一步降低了人力资源管理学科的人文色彩。上述问题的出现诱发因素是多方面的,为此我们应审时度势,放眼我国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理性科学的探寻人力资源专业学科发展的运作机理,发现规律解决问题。现就当前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所出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改进措施。 二、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存在问题的改进措施 (一)创新教育教学手段。在进行人力资源专业课程教授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课程内容以及学生的特点,适时的调整教学方法,减少纯粹理论知识讲授的比重,适当地增加模拟练习的内容和比重,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通过实验模拟训练、人力资源论坛以及模拟招聘会等教学形式,增强学生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感性认识,从而更好的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知识。同时,将课堂延伸至学生的业余时间,鼓励学生在假期或课余时间走出校园,走进企业,积极参加社会实习,通过自身的切身感悟来掌握人力资源的技能和方法。学校要加强与社会企业之间的沟通和联系,指定一些知名企业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定点实习单位,推进实习与授课之间的衔接程度,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可将学生在实习单位的表现纳入到专业课程考核成绩当中,以此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科发展的关键因素,为此,各高校应着力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完善师资结构,打造一支高层次的专业领军人物,引进一些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到校任职或兼职,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科研水平;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选配一些年轻的骨干教师走进企业,增加其实务操作的经验。邀请社会知名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负责人走进校园,开展讲座、宣讲会、交流会等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以扩充老师的知识结构和学术视野;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继续教育,选拔一些骨干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高校进修学习,提升其学历水平和专业素质。定期举办相关的培训班,紧跟学术前沿问题,及时更新老师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努力做到与时俱进;建立健全教师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创新教学的方式方法,通过各种奖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完善课程内容设置。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上摆脱以往“事业模式”和“职能模式”的束缚,着力打造“整合模式”的课程设置。着眼于综合性人才的教育培养,制定人才整体性能力培养方案。以培养高层次管理者的管理理念为立足点,着重培养学生的经营环节分析能力,核心问题的识别能力、宏观战略目标的制定能力以及对发展方向的把握能力等高层次的管理能力;加强学科的人文气息,注意与哲学、文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社科类学科之间的衔接。增加观念课程的比重,减少事务性课程的比重,以增强学生的人文关怀;淡化专业意识,增强适应能力。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人才市场的竞争程度日益激烈。面对这一新形势,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也面临着重新整合的时代要求。为此,人力资源专业课程的设置应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强化基础,淡化专业,通过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来增强其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作者:王豪杰 单位:郑州大学体育学院 人力资源专业毕业论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1实践教学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重要性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高校普遍开设的专业,主要学习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员工招聘与选拔、绩效管理、薪酬福利管理、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企业文化建设以及劳动关系协调等方面的知识。高职院校以培养实践型、应用型人才为突出特征,将职业技能培养作为办学指导思想,所以高职院校应尤为注重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使学生在加深理论知识理解的同时获得实践技能,从而提高职业能力和素养。实践教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以及学生的就业状况。 2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许多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缺乏必要的调研,大多是对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进行相应的删改。教学安排上仍然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以教师为主导的方式,针对专业核心课程设置的实践教学环节不能形成与学校自身定位相符的实践教学体系,不能满足培养学生职业胜任能力的要求,从而导致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 2.2教师缺乏实践能力 培养高素质高职能人才,不仅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求其具备企业管理的实践经历。高职院校教师大多是高校研究生毕业,从学校毕业就走进学校进行知识的传授,缺乏在企业工作和锻炼的实践经验,课堂上只能进行枯燥的理论教学,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不能指导学生开展岗位技能训练,造成教学与实践脱节,在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培养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培养的学生知识的掌握局限于书本,难以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无法在毕业之后快速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 2.3校内外实践教学条件缺乏 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可以为实践教学创造良好的条件,为学生提供理论联系实践的机会,从而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目前很多学校由于资金投入有限以及对于文科专业不够忽视,无法配备专业实验实训条件,致使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不能在学校里学习到未来工作所必须使用的专业软件,以致学生毕业后难以快速进入实际工作状态。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能够让学生深入经营管理实际,切身体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实践,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然而很多学校和校外实习基地由于缺乏共同的利益点或者合作激励机制不健全等原因,不能为学生提供很好的实践机会,合作仅仅停留在表层,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 3改革思路 3.1构建全面的实践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上应该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因此构建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当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从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需求出发,构建完整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具体包括以下几个环节:一是课内实验教学,主要针对专业课程的具体项目,安排不同的实践教学课时,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实践教学形式的运用,达到基本技能提高的目的。二是课外实习,主要指的是顶岗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顶岗实习是学生在合作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对于巩固学生课堂所学、增强实际工作能力、缩短岗位适应期、提升职业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是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并由此更好地实现与工作岗位的衔接,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有效途径。 3.2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实践技能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对于专业实践教学来说是前提条件,也是重要保证,教师实践经验缺乏的问题必然影响高校实践教学水平。一方面要多渠道培养现有教师的实践能力,专业教师应关注专业发展动态,加强专业实务训练,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以提高综合实践的能力。通过鼓励专业教师利用寒暑假时间到企业顶岗锻炼来了解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任职要求,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和技能,确保自己所教内容与社会需求同步,同时专业教师应该加强与企业的联系,积极地与企业开展横向课题合作研究,强化自身专业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企业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聘请有丰富人力资源管理经验的企业专家作为课内实验、校外实习的指导教师,提升实践教学的整体师资实力。 3.3加强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训基地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也是拓展学生专业技能和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平台,因此高职院校应重视校内实验室建设,及时进行专业软件和设备采购,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确保各项实践教学措施顺利实施。加强校企之间、校际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推进利益共同体建设,形成企业和学校互惠互利的良好合作关系,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有效地补充课堂教学,拓展学生实习渠道,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作者:张浩 单位:嘉兴职业技术学院 人力资源专业毕业论文: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人力资源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作为一种全新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专业的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人力资源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最大限度发挥人力资源专业讲求实践和应用的特色。同时,在实际应用中,任务驱动教学由于教师的引导不当而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值得教育工作者重视。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概述 建构主义理论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理论基础,任务驱动教学则是建构主义理论的实际应用。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是一种主动构建过程而非被动的刺激反应模式的建立。让•皮亚杰(JeanPiaget)和维果斯基(LevSemenovichVygotsky)提出的智力发展理论是现代建构主义的核心。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不是取自教师的教,而是学生在真实的情景或教师创设的问题中,充分利用已有资源相互协作。在具体的任务中,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习活动,因而,任务驱动教学是一种提升学生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教学方法。 二、人力资源专业的特点 人力资源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主要包括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及人力资源管理学等基本知识,侧重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规划、招聘、培训、薪酬、绩效、劳务关系等六大板块的实践,理论结合实际,旨在培养人力资源方面的专业人才。人力资源也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是企业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不仅要有专业的操作技巧,还要有思维分析能力,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进行战略分析,更好地为企业服务,还要具有很强的人际交往能力,人力资源很多工作的完成都是借助交往实现的,交往对象很多,比如领导、下属、客户、应聘者等。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人力资源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一)任务的设计 任务设计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任务的设计要尽量与现实情况相同或相似,某些企业真实的案例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学习新知识,提升学生的能力。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层次性,以应对不同基础学生的要求,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同时,任务设计不能过于枯燥,要遵循创新性的原则。 (二)任务的开展 在创设具体情境时,以人物为中心,给学生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以文中“为苏泊尔招聘人力资源总监”为例,对学生进行分组并制定具体任务,如第一组负责招聘渠道的种类及如何选择适当的招聘方法,第二组负责招聘程序、招聘方案主要内容的解答,第三组则负责招聘广告的编写方法和技巧问题等。这一过程可以使学生主动激活原有知识和经验,自主探索、分析并解决当前问题,以此来构建知识。 (三)任务的执行 教师只需为学生提供相关线索,如苏泊尔人力资源总监的日常工作视频等,让学生查找资料获取有用信息,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同学之间讨论交流,取长补短,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互补,可以加深对整个任务解决的印象。教师虽不直接参与学生任务的执行,但可随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并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任务顺利、高效地执行。 (四)任务的评价 任务评价从两方面展开:一是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评价,二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价。可把学生搜集招聘渠道的种类及如何选择适当的招聘方法、程序、方案、广告的编写方法和技巧等,以及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与取得的成效纳入考核范围,以督促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四、任务驱动法应用于人力资源教学需注意的问题 任务驱动教学法改变了传统教学中“老师教,学生学”的模式,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效果。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落实,提高了学习兴趣,培养了独立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机会增多。但仍有一些问题:任务的设计上,要把握人力资源专业的特点,注重其应用性和实践性,提高学生具体应用知识的能力;要注意任务层次的划分,把握好学生的个体化差异;任务的完成过程中,注意教学进度的把握;注重评价阶段的科学性和客观公正。 五、结语 任务驱动教学法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相应提高,增强了学生自主探索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等。虽然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人力资源专业教学中仍有若干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但任务驱动法极大地提高了人力资源专业教学的效率,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作者:师圣媛 单位:海口经济学院 人力资源专业毕业论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改革论文 一、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形势与改革的目标 (一)宏观就业形势使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 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就业压力持续加大,毕业生技能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劳动力供给与企业用工需求不相匹配的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这些矛盾,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大学毕业生总量供大于求。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699万,2014年毕业生人数达727万,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2015年毕业生人数为749万,加上2014年尚未就业的大学生,2015年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仍难好转。其二,市场对大学生就业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劳动力市场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劳动者有创造力、有一技之长。国家也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就业工作,以帮助大学生更好的就业,让大学生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已变得越来越重要。 (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不适应企业的要求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都非常注重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而核心竞争力总是以核心员工为依托的,因此,现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与管理就显得格外重要。过去,我国企业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大多凭经验、靠感觉,但在目前以人为本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的背景下,对人才的吸引、甄别、培训、考评、激励、职业生涯规划等,需要更加缜密、科学、规范的专业人才来进行操作。因此,企业对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需求日益增多,然而另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我国目前高等学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并不理想,能够在企业找到合适的、专业对口工作的学生并不多,整体上的就业质量比较低。造成这种局面最主要的原因是,高等院校培养的毕业生达不到企业的用人标准,满足不了企业的实际需求。 (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普遍存在、具有共性的问题是:一是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方面,过分注重专业知识培养的系统性、理论性、完备性,忽视了对技能与胜任能力的培养要求;二是在专业教学方法上,大多以传统的讲授法教学为主,表现为教师向学生单方面进行知识灌输,缺乏师生之间的信息互动,缺乏学生的模拟训练和情境体验;三是在师资培育方面,以科班出身的理论型教师为主,缺乏具有实战经验的操作型教师。以上问题导致高校毕业生表面上看,似乎学习了很多“专业”知识,但那些知识只是存在于特定的“理想”状态,当毕业生真正接触工作现实的时候,往往会感到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因而出现手足无措、不能马上胜任HR工作岗位的现象。 (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通过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堂教育教学方法更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习实践环节设置等贯穿人才培养过程始终的改革措施,力图使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不仅要熟悉和掌握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培训、绩效考核、薪酬管理、劳动关系处理、职业生涯规划等几个模块的理论内容,同时要熟练掌握各模块对应的操作方法,提高学生未来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胜任能力。 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践课程体系改革 1.增设人力资源市场参观实践课程。人才市场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最佳的实习实践场所,在这里学生可以看到真实的专业实践与应用。因此,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在四年的学习生涯中至少应有两次深入参观考察人力资源市场的经历,并把它列入假期实践的范畴,给予相应的学分。参观考察人力资源市场,试图达到目的有两个。第一,让学生了解目前就业形势,调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状况,明确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高校大一大二学生一部分还比较迷茫,不知道本专业毕业后能做什么工作,也有一部分同学认为好不容易考上大学应该休息一下,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参观人才市场可以让同学们真切的感受到就业压力,重新调整坐标,合理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第二,现场观摩招聘面试流程。人力资源管理中很重要的一个模块是人员招聘,招到适合岗位的人才是企业用人的第一步。通过参观人才交流市场,学生可以学习企业方如何设计招聘问题,面试应注意的技巧等,这种观摩比传统教学更直观、冲击力更强。第三,了解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相关的岗位要求。促进学生思考企业对招聘岗位的要求是什么,要胜任这个岗位需要具备的能力、素质分别是什么。只有抓住企业的需求,专业课程学习才更有针对性。这种观摩实习往往使同学们产生强烈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增强他们学习的动力。 2.增设人力资源管理专题实务模拟课。专题实务模拟课程是围绕人力资源管理的招聘、培训、绩效管理、薪酬设计、劳动关系等模块,由教师按照教学目标要求,根据教学内容特点,设置一些管理任务、场景,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模拟体验。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扮演某些角色去完成任务,在身临其境中体验所学的知识,增加经验,提高相关技能。比如,“招聘模拟”这个环节,主要引导学生通过组织、参与、评价招聘面试过程,使学生掌握招聘工作的基本程序和方法,提高应聘的基本技巧。具体过程是:将学生分成特定的几个小组,扮演不同的角色。第一组是求职者,保证每个企业有几名应聘者,准备回答用人单位提出的面试问题。第二组是招聘方,负责招聘广告、职位的设计、考核表格的制作和面试问题的设计。第三组是点评嘉宾。由同学与任课教师一起按照成绩评定标准,为每个小组同学的表现进行打分并对每一个环节的优缺点进行点评,最后给出考核成绩。再比如,培训模拟环节。通过模拟培训方案,让同学们了解整个培训活动流程,把握关键点,掌握演讲培训的技巧。具体过程是:每组选定一家企业作为模拟对象,根据该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每组推选一名同学进行其中一门培训课程的展示,主题自选。然后,请同学和指导老师现场点评每组同学设计的培训方案以及同学模拟培训课程的表现,互动交流,给同学们提出建设性的指导意见。 (二)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改革 1.善用课题展示、团队讨论式教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一门与现实生活结合非常紧密的学科,如果仅仅采用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那么同学们将处于被动的接受知识的角色,会使课堂气氛枯燥乏味,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提高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还很容易引起学生厌学、逃课的心理。因此,任课老师可以结合课程模块的需要,给学生布置一些相关的课题,如“请调查并评论某企业员工福利制度体系”、“评议某劳动关系纠纷引起的争议”、“评析某企业的组织结构”等,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调研、分析、总结、汇报。在这一过程中,促进学生尝试运用专业知识去解决企业管理实践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另外,讨论式教学法也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讨论的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每组同学通过分工合作,讨论和交流,形成最后的汇报材料,用PPT或视频的形式按组进行展示。通过和同学们的互动,加深学生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知识的理解,了解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最新态势,提高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分享汇报和竞争合作,也扩大了同学们的知识面,使他们能够把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完全发挥出来。 2.挖掘本土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案例教学是近年来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运用非常广泛的重要教学方法,它本身是一种贴近现实生活,容易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式。通常,案例教学要经过事先准备,使用特定的案例并指导学生提前阅读,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形成互动与交流。案例教学要结合一定理论,通过各种信息、知识、经验、观点的碰撞来达到启迪思维的目的。以往的实践教学证明,哈佛大学商学院或世界五百强的经典案例,虽然代表性强,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不紧密,与同学们产生的共鸣并不多,容易让学生丧失兴趣。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不仅经济建设成就显著,而且在企业管理方面也涌现出许多生动的案例,这些案例近在咫尺,贴近生活,值得我们去挖掘与探讨。教师可以把学校、生活以及企业的案例引入课堂,增加案例教学的真实性与体验性。在案例讨论的过程中,促使同学们积极思考。通过大家的讨论和总结,把案例中的道理揭示出来。 3.善用情境模拟方法。情境模拟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设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某些特殊“情境”,并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演绎“情境”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在高度仿真的情境中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操作性、趣味性强,注重实效性,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对接。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教学过程,也适合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情境模拟教学主要通过模拟的方法设计出学习、生活、工作等活动中可能面对的场景,并组织学生参与到模拟的情境之中去解决所面对的问题。情境模拟教学能够让学生充当管理者,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面对的模拟情境,提升学生的应变能力和综合素质。在素质测评模块,我们可以给学生设计一个场景:如果你是一名实习生,周末在博物馆加班时突遇大火,该如何处理?通过同学们的思考和回答,考查其相关的能力和素质。 (三)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师资队伍改革 1.成立HR讲师团,促进校企深度合作。校企合作办学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出路和价值取向。高校应坚持走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的发展道路,不断推进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来说,依托企业人事经理协会成立HR讲师团,可以加强院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双赢”局面。第一,除了定期邀请人事经理来校做专题讲座,还可以建立利益补偿机制,对参与校企合作教育的企业,根据合作深度和教育实效,按一定比例减免企业的税收,或扩大其社会影响力,增强企业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第二,积极建立学校、企业和行业协会的多种合作。让企业的人事经理参与到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的环节开发体系,共同编写教材、设计课程,辅导学生毕业论文。第三,院校与企业共同合作,让企业与学校的人才流动起来,鼓励专业老师兼职、挂职、交流、培训,加速知识结构、技能的更新。第四,建立人力资源管理实训基地。人力资源管理作为文科课程,理论偏多,要想让理论指导实践,就需要创造各种实习实践的机会让同学们去体验和感悟,熟悉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中的运作流程。 2.成立校友分享会,整合校外资源。杰出校友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中不乏有在各个行业和领域已经成为骨干和精英,通过校友分享会,一方面可以让优秀的校友分享自己的职场心得,分析专业发展的最新态势;另一方面,可以拉近与在校学生的距离,有亲切感和说服力,能够帮助同学们树立未来职业发展的目标。同时,往届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发展情况,也影响着未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理念和课程设置。分享会结束后,同学们还可以围绕专业问题、就业、面试技巧等问题向校友展开提问。通过优秀校友的经历,能够让大学生明白如何提升自己的职业素质。为了更好的整合资源,发挥校友分享会的作用,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积极做好校友会会员发展工作,在现有通讯录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校友资料的搜集、整理,完善校友数据库,不断壮大校友会队伍,为今后开展校友工作打下基础,进一步增强校友会的发展后劲。第二,校友会不是法定的组织,要为大学生、校友提供有价值的活动,才能让该项活动持续进行,这就需要设定主题、长远规划。为此,可以通过开展平等交流、互帮互助以及各类趣味性活动,进一步加深校友之间、校友与母校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为校友们排忧解难,共同分担彼此的艰辛与困苦,不断增强校友的认同感、向心力和凝聚力,为大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多的帮助。 3.以“双师型”为目标,提高校内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师资力量是实践教学改革中最活跃的因素。目前,一些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师多数是硕博毕业直接任教,缺乏专业工作经历,理论知识扎实,但实践经验匮乏,与企业的接触较少。还有一部分任课教师是从公共管理或心理学等专业转过来,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基础和实务操作方面能力有所欠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不足、实践经验缺乏,直接影响了实践教学的开展和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所以,学校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推荐教师到企业挂职,推动教师积极转换角色,增强实践经验,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另外,学校还可积极探讨校企共建“双师型”队伍制度,吸引更多企业优秀人才加入师资队伍,成为兼职教师。学校应在促进青年教师去企业锻炼和引进企业兼职教师方面出台有效的激励措施,通过制定一系列相关的制度鼓励青年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化。所有在岗教师都有必要定期在企业对口岗位学习实践一次,每人实践时间不得少于2个月,而且要把此作为硬性规定,严格执行。将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业绩纳入职称评审、聘用和绩效考核中,激励教师与企业互动,同时通过物质和精神激励引进企业兼职教师,为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改革提供坚实的师资保障。 (四)基于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课堂氛围改革 1.开展拓展性意义探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课堂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性意义学习,拓展性意义探究包括兴趣、思想和技能拓展。教师在课堂的作用就在于要引导学生发现学习的兴趣,思考内容的科学性,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把知识和现实相结合,使学生拥有真正的技能并合理地运用知识去解决全新问题或困难。管理类专业的学生与理工科学生相比缺乏一技之长,仅靠课堂教学无法完成对学生的全面塑造。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决定了企业对文科生的综合素质、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只有理论知识显然很难支撑同学们能力的提升,只有掌握了学习能力,多参加社团活动和实习兼职,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分析、思考、解决实际问题,探索这个领域的最新动向,提高自主学习的技能。 2.运用迁移理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美国学者布鲁纳认为,学习的迁移有两类:一类为特殊迁移,主要是动作技能的迁移;另一类为非特殊迁移,即原理和态度的迁移,是教育过程的核心。迁移的效果是指提高相关类属学习、并列结合学习的能力。学习迁移理论认为,将原有的信息片段建立起有机的内在联系,并把它融化在经验中,使个人经验产生积淀,就完成了迁移。大学生属于高认知表征的学习者,教师在课堂中应合理引导,让同学们掌握学习迁移理论,把人力资源管理的招聘、培训、绩效考核、薪酬管理、劳动关系、员工激励等各个模块的内容串联起来,让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去解决企业中的实际问题。一个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从业者,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分析决策能力、创新能力和灵活性。因此,教师要帮助同学们把已经掌握的信息组织成一个有内在联系的整体。 (五)建立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1.发挥企业作用,拓展校企合作层次。目前,许多高校都有与企业合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意向,但往往停留在签订协议的初级阶段,流于形式和表面化。各院校建立实习基地以后,真正能起作用的也为数不多。如果双方能深入合作,是可以实现双赢的。高校能借助企业资源培养出更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企业通过与高校的合作,可以减轻招聘压力,获取所需的人才。所以,高校与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拓展合作的深度:一是学校教师可以为企业提供咨询、培训等服务;二是企业为高校提供大学生实习实训、社会实践基地;三是企业和高校进行产学研一体化的深层次合作,实现利益共享。另外,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往往企业缺乏积极性,只有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培养出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在培养技能型和实用型人才的目标下,高校和企业享有共同责任,我们需要发挥企业的优势和作用。 2.促进校企合作长期、有效发展。校企合作对学校和企业的发展均可以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学校而言,有利于解决学生就业,解决教育资源不足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对企业而言,有利于专业人才的培养,解决用工需求。目前,大多数校企合作普遍处在较松散的状态,没有计划性,也很难有实质性的推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能否实现良性发展,关键在于合作机制是否具有长效性。高校应主动深入行业协会、企业宣传学校、了解企业,主动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为企业提供专业性强、符合企业用工需求的人才。企业也应与高校联系,了解学校办学过程中的困难,认真思考校企合作双赢问题,为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升出一份力。政府更应牵线搭桥,鼓励企业积极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积极为地方高校和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只有学校、企业、政府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校企的无缝对接,长期合作。 作者:陈瑜 陈俊梁 单位:苏州科技大学
建筑论文范文:古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论文 1古建筑消防安全特点 1.1年代久远,建筑构建易燃 与现代建筑不同,古代建筑的建筑方法多采用砖木构架、隼牟结构,建筑构建多出于耐用考虑而采用富含油脂的木材,且由于年代久远,木料都已风干,极易燃烧。为了装饰装潢美观,古建筑多采用彩绘、木料也多用油漆涂刷,一旦发生火灾,燃烧蔓延速度极快。以辽阳为例,辽阳古建筑多为庙宇,除存在上述问题外,寺庙内有大量用于佛事的经幡、伞盖,部分佛像还裹有丝织品,都属于易燃物质。 1.2布局紧凑,易发连营火灾 古建筑在布局上往往是组群布置,其组成是以单间构成单座建筑,以多个单座建筑构成庭院,再以若干庭院组成形式多样的组群。在庭院布局中,大多采用“四合院”和“廊院”二种形式。以辽阳广佑寺为例,寺庙有门房、东西配殿、大雄宝殿、弥勒殿等众多建筑群组成。建筑飞檐斗拱、殿宇相连,且没有消防通道、防火间距,出于保护文物的考虑又无法进行大规模改造,一旦发生火灾后既不利于安全疏散,又极容易造成“火烧连营之势”。 1.3地偏路远,火灾扑救困难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古建筑特别是古代庙宇多建设在偏僻的山区,这虽然有利于僧众修行,但却给灭火救援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此外,古建筑内多缺乏消防水源,且消防设施配备不全,一旦发生火灾难于自救。一般古代建筑出于售票的需要,往往都是只设立一个入口和一个出口,且采取门禁装置,一次一人,入口不能出,出口不能进,加之游客僧众众多,一旦发生火灾除造成造成古建筑损失外还极易导致踩踏事故,造成群死群伤事件,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 2古建筑常见火灾原因 2.1用火动电,疏于安全管理 古代庙宇建筑由于礼佛的需要,每天都设有大量油灯、明烛、贡香,佛像周围有彩灯、电蜡烛等物,游客上香等现象也经常发生。且由于寺庙的特殊性,僧众对于消防安全疏于管理,对于动火、动电缺乏相关安全知识,这都是引发古建筑火灾的主要原因。 2.2遗留火种,人为导致火灾 古代建筑游客众多,经常有吸烟现象发生,由于游客众多难于管理,经常会将火种随意遗留在建筑内,防不胜防。再有就是一些寺院除作为景点之用外,还供僧众修行,如辽阳广佑寺、观音寺、灯塔祥云寺、安澜寺等都在寺内设有僧舍,生活用火、用电量较大,这也是引发火灾的一个主要因素。 2.3自然因素,导致建筑起火 自然因素引发的火灾也是对古建筑消防安全的一个重要的威胁,如朽木遇氧燃烧、雷击火灾、泥石流引火、地震致火灾等。 3古建筑消防安全对策 3.1易燃构建阻燃处理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目前已经研发出许多阻燃效果较好的阻燃涂料。基于这点,可以采用颜色透明的阻燃涂料对古建筑的柱、梁、枋、檩、椽和楼板等木质易燃构建进行涂抹,这样既不改变古建筑构建的颜色、质地和尺寸,又可以一定程度上进行阻燃,降低火灾危险性。 3.2配齐配强灭火装备 尽早准确预警,是古建筑火灾防护至关重要的环节。可按照古建筑的风格、色调,在不影响原有古建筑结构的完整性和古建筑艺术风格的前提下,订做安装特殊形状(如椽头型、万字型、祥云型等)的火灾自动报警、可视监控系统和自动喷淋灭火系统。在灭火器材上,除配备灭火器外,可配备细水雾水枪等便携式灭火效能高的器材,及时有效地将火灾扑灭在初起阶段。 3.3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在各古建筑出入口处制定醒目的防火宣传、安全警示、友情提醒等标志,广泛宣传古建筑火灾的危害、防范措施和注意事项等,介绍如何逃生、自救、灭火与救人等相关安全常识。同时,组织僧众或管理人员建立防火巡查队,对建筑内动火动电情况进行巡查、监护,并对游客吸烟动火等情况进行有效管理。 4结语 总之,古建筑防火对策研究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还需要进行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古建筑物是全人类共同历史文化的财产,作为消防工作者,我们更有责任和义务研究掌握古建筑防火的现实情况,专研出一套科学性、可操作性强的古建筑防火方法,切实遏制古建筑火灾的发生,为祖国的历史文化遗产构筑一道坚实的防火墙。 作者:叶炜 单位:辽阳市公安消防支队 建筑论文范文:建筑模型制作建筑学论文 一、如何通过模型让建筑学专业新生理解建筑设计 根据我们近几年的观察与调研,如今的建筑学专业新生有几个显著的特点。(1)90%以上的学生没有美术功底,这样他们对于图形的构成与立体空间变现能力要显得薄弱一些。(2)大部分的学生动手能力非常差,比如每一次的模型制作时都有同学不小心,比如把材料切歪或者切到手指。(3)相关知识欠缺,对于建筑的构成、建筑的结构材料方面的知识基本是空白。(4)缺乏创新性的思维,一直以来很多学生只是会单一的模仿,很少学生有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与能力。针对这些环节,我们设置了四个新的课题,通过四个课题的训练使初入建筑专业的学生可以克服一些学习建筑学的困难,迅速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下面我们逐个分析各个课题。课题一是“造型与主题模型”,本课题的任务就是让学生用热线切割机来切割泡沫乙烯材料,切割出方块、三角、圆等形状的成品。然后固定粘贴在A3大小的底板上,布置的方式由学生自行考虑决定,构成以美观悦目为原则。最后给自己的作品定义一个主题。本课题的目的就是:(1)使学生熟悉模型制作工具和机械的使用,特别是对热线切割器的使用。通过热线切割器对泡沫苯乙烯材料进行的切割练习,是针对今后的模型制作中方案阶段的研究模型以及主体建筑的周围模型制作的一项基本训练。(2)利用切割出的成品进行立体构成训练,引导学生掌握运用形态构成的一些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构图与审美能力。课题二是“结构与受力模型”,本课题是第一个课题的延续,而采用的材料有所改变,要求学生了解各种材料的性能,同时了解第一个课题模型的结构与受力。第二个课题改变了模型制作材料,不再用泡沫乙烯材料了,同时要考虑构造物的支撑等机构问题,所以增加了制作难度。这个模型的制作使学生开始思考自己第一个模型的结构,开始研究材料与材料的连接和支撑等受力问题,同时也让他们去寻找更多的材料,了解这些材料的特性。第三个课题“肌理与色彩模型”,这也是第二个课题的延续。我们让学生专注于材质与色彩的研究,同时也让学生专注于空间的研究,因为这个课题更为具体,可能是一座小型建筑,可能是一个小空间的室内。这个模型是更为精细的模型制作阶段,课题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寻找更多的模型制作材料,研究材料的肌理与色彩。最后一个课题是我们一直沿用的“建筑成果模型制作”课题,该课题是以建筑大师的作品为题材,偏重于现代建筑,让学生做一个完整的成果展示模型,包括建筑所处的周边环境制作。该课题的特点是:我们尽量让学生选择规模不是很大的建筑,比如柯布西耶的“萨伏伊别墅”、赖特的“流水别墅”、密斯的“巴塞罗那世博会德国馆”等;并且我们安排学生分组完成最终成果模型,他们中有的同学可以查资料,有的同学可以准备材料,然后大家一起共同完成,在制作过程中他们体会了团体合作的工作方式,这对他们将来的设计竞赛和走向工作岗位都有很大的帮助。在一年级的第二学期,我们的建筑设计课程中有了较小的建筑设计环节,学生开始应用各种表现方法,而模型表现是使用最多的一种,因为它非常直观。这使学生从建筑的结构、材料、空间以及建构都有所了解,对建筑设计的理解也从模糊变得越来越清晰。我们的模型制作环节,的确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了建筑抽象思维的方法并且开始了建筑设计入门。 二、建筑模型教学改革的要点及教改成果 本次建筑模型改革的要点就是实现开创性的教学,我们并没有完全让学生去单纯模仿。改革主要是针对建筑学一年级新生的,我们调研了很多优秀院系建筑学专业的教学方法,不断完善整合,最终成为建筑模型教学中自己的特色。我们同时在二年级的设计课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建筑设计学茫然无措,不知从何下手。这些学生一年级时单纯的注重制图、表现训练,注重在二维图纸上反复推敲三维空间,没有经过一个完整设计制作过程。显然,通过模型制作过程的安排,学生设计能力会提高显著。学生也普遍反映建筑模型对他们的空间构成、形体造型及功能组织都有着融会贯通的作用,从而对建筑设计中的重点和难点都有深刻的理解。本次研究要点如下:要点一,三维空间的认知;要点二“,结构关系的表达”;要点三“,色彩与材质的表现”。模型制作课程中强调三个要点,也就是培养学生的“三维空间的认知”、“结构关系的表达”以及“色彩与材质的表现”能力,我们并没有教学生如何做设计,而是通过模型制作过程让学生知道该怎样去思维去辨别建筑的结构以及材料的质感和色彩的搭配。这种潜移默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理解到设计并非是片面去模仿与抄袭。二年级的设计课程中,我们要求学生制作“工作模型”,通过制作“工作模型”的推敲过程,空间环境的认知,使学生对建筑构件的结构关系认识得更为清晰,同时也可以研究建筑材料的色彩与质感。这次教改的成果很显著,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点:(1)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更能注重模型制作,模型制作质量越来越好。(2)学生的思维完全被解放,从他们二年级的作品中我们发现设计方案大多比较灵活,打破了以往的保守思维。(3)建筑设计基础教学课程中表现能力有所提高,特别是构图能力。 三、探讨建筑模型制作的发展方向 通过这次教学内容的改革,我们发现了如何通过模型制作来培养专业新生对设计思维的理解,同时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明确了将来的发展方向。我们将同一届学生的二年级的设计课成绩与学生的一年级的模型成绩比较发现,拥有过硬的模型制作素质的学生,在设计课的表达能力与表现能力、综合能力上都比较强,设计思维能力更要比其他同学高出一筹。模型制作基础课程的将来如何发展?该课程的存在是否有必要?课题小组教师与其他专业教师进行了多次交流后,得出的结论是:该课程的课时虽然只有32学时,但是的确也占用了学生的专业学习时间,应节约课时让没有模型制作经验的学生在短时间内成熟起来;我们可以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来进行模型制作的教学,同时在设计课程中穿插模型制作,让学生一边做设计一边做模型。在一年级“学科导论”课程教学中设立一个“造型与表达”的环节,让学生接触各种模型制作材料与制作方法,同时又能发挥自己的创意,这样的教学内容更具特色。同时我们也可以每年举行一届模型制作比赛,让学生主动参与模型制作,并且将模型实验室对学生开放,学生可以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随时进行模型的制作。 四、结语 总之,教学不断创新与完善,必然形成新的课程教学特色,也会出现更多优秀作品与更好的教学成果。这些设想也许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内容,但必将激励着我们将建筑学专业一年级教学改革继续向前推进。 作者:苏东宾 李焰 单位:南昌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建筑论文范文:城市空间高层建筑设计论文 1高层建筑和城市空间之间的概念和关系 (1)高层建筑的概念。所谓高层建筑就是指建筑物的楼层数超过一定值或者是楼层的高度超过一定标准的建筑。现如今,随着经济的增长以及人们对城市生活的向往,使得城市涌入越来越多的人口,但城市的空间有限,因此就是的高层建筑越来越受到城市开发单位的重视,也慢慢地成为一个城市兴旺发达的标志以及人们眼中的城市美景。高层建筑为城市带来了巨大的土地利用率以及为城市缩短了各部门的距离,使得城市内部之间的联系加强,此外,高层建筑还使得城市建设的效率大大提高,建设资金得到更有效的使用。高层建筑的发展离不开城市发展的需要,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同样也需依托高层建筑的支持。 (2)城市空间的概念。所谓城市空间在狭义上就是指城市的生活空间以及城市的占地面积,但广义上的城市空间则指的是人们在城市当中生活所能够感觉到的种种感受。在高层建筑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城市发达程度的标志的时代,在高层建筑已经对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极大影响的现如今,城市空间问题就成为城市发展的大问题。城市空间内不同高度的建筑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城市特有的外观,也体现着城市的审美和特征,是渗入到城市当中每一个人内心的感觉,是城市给每个人的感受的总和。 (3)高层建筑和城市空间的关系。高层建筑和城市空间之间的关系非常的复杂,他们之间没有绝对的孰优孰劣,而是相互补充的关系。高层建筑作为城市空间的内部元素,但城市空间的设计和规划又不能完全以高层建筑为主,还需要考虑到城市中生活的人的心理因素。如何使得高层建筑的建设让城市空间以及城市的内部规划显得更加的合理,以及人文、城市的关系得到均衡才是我们需要认真探索的地方。 2高层建筑设计和城市空间的规划分析 (1)城市的空间规划要点。我们都知道,由于高层建筑在整个城市中所占据的比例非常的巨大,大量的高层建筑无疑会给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带来极大的压迫感和压力。所以我们在进行城市的空间规划设计时就需要尽可能的为这些压力和压迫感进行缓冲,可以通过加宽道路,增加城市绿化之类的方法达到这一目的。这就告诉我们在进行城市空间规划设计时,需要考虑的不仅仅只是高层建筑的高度问题而已。 (2)城市空间的规划设计。要避免高层建筑密集,在我们进行高层建筑的建造之前就需要了解和认识到高层建筑的优劣。高层建筑虽然可以为城市节省大量的土地资源,发展更多的项目,但是高层建筑林立还会使得整个城市的气息变得沉重,高层建筑的兴起也不利于城市的节能环保的进行,同时高层建筑使用的玻璃还会给城市带来极大的光学污染。所以,我们在具体的城市规划中就需要对高层建筑的数量以及高层建筑之间的距离,也就是密度做充分的考量,切记不要使各个高层建筑之间过度的密集,要有一个舒展的空间。 3有关现代城市空间的高层建筑设计控制原则 (1)高层建筑外部尺度的控制。高层建筑之所以会给人们带来压迫感的原因有很多,但大体上主要就是两点。一个是楼层太高,使得人们对安全的威胁加大,另外一个就是高层建筑的尺度控制不合理。而后者则是这个问题的关键。通过调查和分析世界上各大城市的高层建筑的城市空间规划我们可以发现,并不是楼层高的城市人们的压力就一定会大,反而是高层建筑的外部尺度控制对人们的影响更大。当高层建筑之间的格局分配井井有条时,人们对于高层建筑所带来的压迫感会小的多,但如果高层建筑之间的外部体积以及空间位置杂乱不整,则会加大人们的不安全感和压力。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城市空间规划时需要加大对高层建筑外部尺度以及空间位置的设计,避免草草了事使得高层建筑的设计不合理的现象产生,要注意对高层建筑周围景物的修饰和和谐感的搭配,高层建筑的尺度要有一个控制。 (2)高层建筑数量的控制。高层建筑数量的多少既是一个城市发展水平高的标志,但同时又是一个城市发展健康程度的衡量标准。并不是一个城市内具有的高层建筑越多一个城市的发展就会越好,过多的高层建筑会使得城市的运作出现困难和阻碍,所以我们在城市空间规划时需要把我的第二个原则就是机要维护城市的形象,但又要以一个最优的高层建筑数量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保证,使得城市形象得以保证。 (3)高层建筑体量的控制。高层建筑作为城市的一大标志自然成为开发商以及政府都非常关注的问题,如何使得自己城市的高层建筑更加具有自己城市的特色,以及使得人们对该城市的高层建筑印象深刻就成为城市空间设计者需要关注的要点。在我们对高层建筑进行设计时,我们需要避免的就是不要为了外观的吸引而使得建筑本身的质量和功能受到影响,高层建筑不能仅仅作为好看的城市标志,还必须是能够满足日常生产经营要求的。切勿为了噱头而浪费城市资源。 4结束语 通过我们的分析可以得出,在高层建筑的发展越来越快速,城市空间问题越来越突出的时候,如何调整高层建筑和城市空间的关系,就转变为如何使得我们自己的生活更加精致优良的问题。我们需要从城市规划的初期就入手,将城市的优良规划和高层建筑有机结合起来,给我们的城市生活增添更多的空间,使得我们的城市更加的具有生机和格局。 作者:王程 单位:山东省冶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建筑论文范文:现代建筑设计人本思想论文 一、现代建筑设计应融入人本思想 在我国早古代便有了人本思想的基本雏形,孔孟思想的“仁者爱人,民为贵”便是中国人本思想的起源,而西方又把人本主义提高到了更高的地位,这说明人本思想在古今中外都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且是社会发展的主流思想之一。我国的以人为本思想,对我国建筑设计行业的发展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这种设计理念不仅在我国长期存在,并且已经传播到整个亚洲。我国的建筑设计中以人为本思想体现在很多方面,如建筑空间的利用、建筑物周边配套设施设计及规划等都体现了人文关怀,具有地方特别的建筑设计理念,更满足了“以人为本”的设计要求,也更加深刻的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此外将城市发展历史与城市建筑相结合,对城市进行更为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建设,也体现出了以人为本的建筑思想。我国建筑设计中的以人为本的思想的运用,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远远不够,应增加建筑设计中的人文思想比重,不断加大人本思想的使用范围,从而更好的满足人的需求。其实建筑设计注入人心很简单,就是需要建筑设计师接入自己的内心即可。曾经有一片高端别墅区依水而建,但是令人惊讶的是,这片别墅群竟已烂尾多年。究其原因是这么大面积的别墅项目,居然没有设计车库,仅仅一条,就难以让此别墅进入购买者的眼球。可见,该别墅设计师别没有从人们的需求角度着眼,才会造成资源如此浪费的现象出现。不难看出,只有拥有同理心的设计师才能真正将人本思想有效融入现代建筑中。 二、现代建筑设计如何融入人本思想 1、小区公共空间需要更舒适 小区公共空间的设计一定要符合公众的内心和情感需求。一方面,要满足国家绿化率的要求,提供给公众更为怡人的呼吸环境;另一方面,需要提供给公众更便捷的现代游乐区域,如果有条件,区域可以划分为儿童区和老年区,这样不但可以丰富儿童的娱乐生活也能够带给老年人更有意义的老年生活,给他们的生活增添一些色彩和颜料。所以,设计师需要秉承人性化的设计初衷,在确保建筑用地使用率的前提下,为居民打造更宜居的小区生态环境。 2、室内建筑设计需要按需所设 当前,很多年轻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有些人比较重视卧室的舒适度,不喜欢老式的在卧室中放入太多的摆设以及放入电视等设计理念;也有些人比较重视客厅的功能性,期待客厅既可以满足招待客人的需要,又可以满足就餐以及看书的需要;有些人认为浴室最重要,所以要求浴室一定要在光线和设计上别具一格,能够满足多种需求......,这样不同的需求种类可以看出我国居民不断丰富的思维需求。所以,这就需要建筑师在设计之前一定要进行有效的调研,既能设计出大众化的房屋,又能满足小众的要求,既实用又现代,又充满艺术气息又能富有多种功能。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建筑设计是为人而设计,而不是为房屋而设计。 3、设计更为便利的公共设施 拥有非常丰富而又便利的公共设施对于建筑设计来说是最符合以人为本原则的。当前,在很多小区中,居民居住空间已经完备,但是一些小区周边的基础设施建设并没有满足日益增长的人们的发展需要。没有公共厕所,没有便利的交通,也没有可供大家休息放松的公园,更没有规范标准的公立医院。这些基础设施的缺位,体现出来的是建筑群体的急功近利,而非以人为本。所以,在建筑设计规划过程中,需要不断提高入住标准,将人性化加入其中,必须确保人们群众生活相关的设施齐全、到位、规范而且合理,以满足人们出行、就医、玩耍、以及娱乐消遣。从而实现建筑设计的人性化需求,也能够为现代化发展注入人文色彩,点亮现代化的生命色彩。 4、扩大人们的交际空间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棚户区大量改造,人们生活日渐转好,楼上生活逐渐增多。现代化的发展带动了人们生活的便捷性和高效性,但是却忽视了人们的交流性和互助性。在很多大城市,楼林高耸,人与人之间逐渐变得冷漠,加之信息化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人们宅在家里,与乡亲邻里之间更加缺少沟通和交流。这样的情况不仅不利于个人的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的团结。近年来,抑郁症越来越多的出现就是最好的证明,主要原因就是压力大而又没有宣泄的途径。所以在建筑设计过程中,一定要提供给公众一个可供交流的场所,让公众在现代化的密闭环境中寻找到一个宣泄的途径,人类交流是基础的需求,切不要为了发展而忽视了交流的重要性,为了利益而忽视了公众的情感需求。所以设计师一定要遵从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满足居住需求之余为居民规划更合理的交流空间,打破密闭环境给人类情感带来的破坏。 三、结语 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融入人本思想,是建筑行业发展的趋势。挖掘人的内心需求将是未来设计师需要做的重大课题,将人性与设计相融合会成为建筑行业最有标志性的里程碑。只有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探索他人和自己的需求,不断将设计理念与常识与人类的基本需求相连接,不断在设计过程中把人放在主体地位进行思考和规划,才能设计出让居民更满意的建筑结构,也才能够提高居民居住的满意度和熟识度,以提高我国国民的生活水平。 作者:邱伟杰 单位: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建筑论文范文:现代建筑设计传统文化论文 1传统文化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应用的必要性 1.1文化与建筑设计的内在统一 建筑是反映文化和艺术的长期存在的实体,建筑设计依附于文化环境和地域环境中,反映出不同的审美观和文化认同感,同时,建筑能够展示和促进文化发展,所以文化与建筑是内在统一的。 1.2当代建筑设计作品缺乏传统文化内涵 中国建筑文化渊源流长,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随着现代建筑材料和技术的发展,建筑设计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国际化与多元化成为建筑设计的主流。各大城市高楼林立,发展迅速,钢筋混凝土与玻璃幕墙成为了现代建筑的流行设计语言。中国建筑业也迎来了空前繁荣,大城市中各种类型的建筑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拔地而起,但整体来讲,中国现代的建筑设计作品,大部分缺乏中国文化的民族文化内涵。设计师需要从建筑设计中能将传统文化融于现代建筑设计之中,并找到合适的方法形成中国文化特色的现代建筑风格,使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得到传承和延续,又能够体现时代特色。 2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特色分析 传统文化与建筑设计的结合,需要分两个层次来把握: 1)物质与形式层面。 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要从建筑的整体布局、颜色、空间、材质、形态等方面分析地域文化特点;2)精神内涵层面。中国传统文化更多的表现在精神文化方面,中国传统建筑文化风格讲究秩序、讲究对称、讲究稳重和谐、讲究端庄大气,同时也具有浪漫优雅的气质,这是现代建筑设计师设计理念继承和演绎的关键所在。 3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应用的具体方法 1)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上,应该侧重于对其内在精神的演绎。 在传承历史文化的过程中,应该避免保守僵化的误区,避免机械的照搬中国古建筑的具体形式,由于时代不同,材料技术不同,建筑的功能体量和以前的建筑也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所以在设计当中,应该侧重于对传统文化内在精神的演绎,创造性地结合现代建筑设计与传统文化,做到继承中创新。 2)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应用的表达形式。 建筑是具体存在的实体,它通过空间、形态、色彩、质感等建筑基本元素的组合来实现建筑艺术的视觉感受和精神内涵。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这些元素有着非常鲜明的特色并以此来反映它的文化倾向,这是现代建筑设计反映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a.建筑形态。建筑形态是指建筑的整体布局、空间大小、尺度等,中国传统文化对事物的形态具有自己的审美习惯,讲究对称,秩序,讲究不同的形态创造不同的意境,现代建筑师通过对传统文化和传统建筑空间、形式、结构、比例、均衡、节奏等造型符号元素的理解和分析,选择适合建筑类型的组合方式,达到所要表达的建筑文化意义。b.建筑色彩。建筑色彩是构成建筑视觉认知符号系统的必要元素。色彩本身可以理解为是一种独立的建筑形式元素,中国的建筑色彩丰富,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和象征意义,比如红色象征热烈、喜庆、吉祥、浪漫,黄色象征富贵和皇权。现代建筑利用色彩和传统文化的呼应是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因素。c.建筑材料和质感。材料和质感的运用是建筑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材料与形式的融合是建筑设计的理想目标,建筑材质符号就是指建筑的表面特征。不同的材料不同的质感,给观赏者不同的审美和文化感受,比如谈起灰砖,谈起白墙灰瓦,人们会自然的联想到中国传统建筑。利用人们熟知的材质肌理来向观赏者传达建筑印象,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联想,增强现代建筑的文化意义。 4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设计中传统文化的演绎 4.1项目解读 1)文化背景解读。 中央民族大学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直属的综合性重点大学,是我国培养各民族青年及高级人才、研究各民族文化的最高学府,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对于单体建筑风格而言,设计应考虑具有民族风情并以现代的设计手法加以表现。由于我国民族众多,不宜采用某一民族特定的民族建筑风格,而选择整个中华民族传统建筑中的成熟元素加以演绎,综合起来形成人们亲切熟悉而又有新意的“民族化”建筑形象,体现“民族特色”“中国气派”及“浓郁的大学文化氛围”。 2)时代背景解读。 设计不但要体现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更要体现面向现代、面向未来的自信,体现作为现代文明传播的载体所应具备的建筑形象,烙上时代的烙印。以现代演绎的手法同时体现建筑的时代性和传统文化已成为设计的主流趋势。 3)建筑区位解读。图书馆位于校园的南北中轴线上,南侧紧邻团结广场,是中轴线上仪式性序列空间的高潮部分,建筑形态应具有强烈的“中央”气质,计算机中心及博物馆分列东西两侧,三栋建筑围合八角形的团结广场,从整体性考虑,本设计应统一考虑三栋建筑的总体布局和建筑造型,以形成统一的校园核心区整体风格。 4.2设计要点 1)现代的语言演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设计用现代的语言表达传统的中国文化精神,通过对中国文化传统文化的抽象,提炼出一系列现代的建筑语言,追求在气质上的传统文化的神似,而非简单复制的形似,从而塑造出简约端庄大气的文化教育建筑形象,具体措施如下:a.以有着方正对称中心感强的秩序组织简洁庄重大方而雕塑感较强的建筑形体,表达出中国文化中四方平顺、贤良方正的形象气质;b.建筑顶部采用平屋面与坡屋面相结合的方式,屋面与建筑立面使用同种材料,并采用直接交接的方式,既体现了传统建筑的特点,又具有较强的雕塑感;c.建筑主入口采用象征坡顶形式的玻璃雨棚,形成中轴线上的视觉焦点,并具有较强的象征意义;d.以中国古文字和中式花棂窗抽象出现代建筑语言,形成整个建筑幕墙的表皮,尺度宏大规整,具有文化象征意义的同时又兼具现代建筑的气质;e.建筑主要材料为米色石材、灰色陶板及玻璃幕墙,突出“民族特色”“中国气派”的同时,体现大学建筑亲切、典雅、自然的风格特点。 2)中轴对称的均衡布局。 图书馆、计算机中心、博物馆三栋建筑共同围合了八角形的民族团结广场,其中图书馆位于校园南北中轴线上,计算机中心及博物馆分列东西两侧,均衡布局,形成整个校园的核心区域,设计统一考虑三栋建筑风格和建筑造型,以形成统一、完整、气派、均衡的区域空间。 3)树立绿色节能建筑的典范,体现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近年来,随着人类对生存环境保护意识的日益提高,绿色、生态、环保、节能、低碳排放等议题在建筑领域越来越受到关注,已经成为世界建筑界的一大主题,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观”不谋而合,本工程考虑以下绿色节能措施:a.生态绿化屋面。本工程首层有较大面积的屋顶绿化,生态绿化屋面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蓄水性能、滤水性能、吸尘降噪性能、防辐射和调节温度湿度功能,达到建筑的绿色生态化,降低建筑能耗同时提供宜人的室外学习交流活动空间。b.积极利用太阳能。太阳能是一种没有环境污染,永不枯竭的新能源,利用太阳能可提供照明、热水、光伏发电等需求,本工程拟在建筑屋顶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光纤导入照明系统、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有效降低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c.自然采光及光导利用。本工程积极利用自然采光及光导利用,合理控制立面的窗墙比、尽量增大自然采光面;节约人工照明成本;利用光纤导入照明系统将太阳光经聚光元件高效采集、传输至建筑内,具有节约电能、无污染的特点,可提供绿色、环保、清洁、安全的照明环境。适用于地下空间引进阳光。d.自然通风与气流组织。自然通风既可为室内提供良好的空气品质,且具有较大的节能潜力,本工程充分利用外部地形空间条件合理布置建筑主动构造良好的自然通风体系,同时利用方正的建筑形态、中庭、窗户的通风布置等积极的组织和诱导自然通风。e.绿色建材。提倡使用原料提取、产品制造、使用及再循环、废料处理等环节中对地球环境负荷为最小和利于人类健康的绿色材料。 5结语 当今世界的建筑设计已进入了多元化的时代,建筑要体现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相结合,体现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我们要责无旁贷地传承和发展本国优秀传统文化,建立起现代建筑与传统文化之间的纽带,使我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设计更好的应用于现在与未来,形成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建筑风格。 作者:陈海鹏 隋志全 单位:北京燕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北京东方畅想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建筑论文范文:现代建筑电气设计论文 1现代建筑电气设计日常所见的问题 1.1用气以及用电的安全隐患 在我国,每年都会有许多因用电而发生的事故,对社会也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同时也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虽然我国颁布了一些相关法律法规,但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有很多常见的事故发生,导致这些问题的发生原因大多数是一些设计问题,解决相关问题还要从本质上入手,对设计进行完善,减少相应的漏洞,避免事故的发生。 1.2电气在设计上无法满足用户要求 在设计过程中,许多的电气设计从理论上来讲是不符合标准的,并没有解决就开始进行施工,从而导致事故的发生。在进行施工时,最主要的是看工程师的影响,如果工程师的能力不强或存在缺陷,是无法达到设计要求的,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建设者为了追求更高更多的经济利益,在材料上进行减材减料,在材料选择上,选择一些标准低而且投资量相对少的设计,当设计投资生产过后,电气系统没办法达到客户的需求,在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一些故障,使用户苦不堪言。 1.3在消防系统上不够完善 在没有发生事故之前,消防系统是没有太多的用途,但是一旦发生事故时,则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涉及到住户的生命安全以及财产安全上的问题。可是我国的消防系统并不是非常的完善,在验收标准上,也没有严格要求,房地产商也不是很愿意做太大的投资,电气工程师也不专心踏实去做。不完善的消防系统存在着大量的弊端,所以在现代建筑电气设计中应该需要进行大量人力和物力的投放。 2建筑电气设计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安全性 建筑电气安全性和可靠性相当重要,只有保障这两者才能使系统正常运行,才能做到安全用电。在现实生活中,相关部门对其重视度越来越高,但效果并不明显,用电事故常有发生。这就要求各个部门更加重视,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进行防范,避免发生电气事故。 2.1对绝缘材料进行进场检查 在电气中一些电气设备绝缘性不好,因此,导致了很多安全事故,所以要求相关人员必须严格检测绝缘材料是否达标,并根据要求使用绝缘体材料。另外还要保证电线的质量,在现场需进行仔细确认,保证电线的完整性,一旦发现有缺损的电线应立即停止使用。 2.2对过载、短路的设计进行保护 在实际中一旦发现电气线路出现短路或过载,应立即切断电源,因为此时,电流倍数会呈现出快速增长模式。因此,要对其进行保护是十分必要的。在设计的过程中我们要确保过载的安全性和合理性。除此之外,还要观察熔断电流的合理性,注意其额定电流和熔断器额定电压。 2.3需对漏电进行保护设计 漏电现象是造成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因此要引起重视,因为人一旦触碰到就会受到电流带来的伤害,对生命安全造成威胁。根据目前现状和国家规定的要求来看,一般将参数都选择在30mA.s来进行设计。根据以往设计经验显示,此参数较为合理,且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漏点问题不能小觑,关系着人的生命安全,因此,在进行设计保护时应注意两点:(1)相关人员需仔细阅读检测部门文件报告;(2)严格遵照规定,达到国家标准《漏电电流动作保护器》的需求,对CCEE人员进行认证。 2.4对接地设计进行保护 对接地保进行护是在建筑安全电气设计中最重要的实施,是针对人身安全来设计的,防止受到电击,与此同时,能防止接地引起的火灾。在电气系统中,回路中有相当大的接地故障电流,导致开关自动转动,所以应该及时切断电源,从而起到保护措施,如果电源不能快速的切断,也能对电位进行很好的保护,从而起到保护人身安全的作用。 3完善的现代建筑电气设计 3.1电气安全隐患 随着时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建筑的安全重视问题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建筑电气在设计过程中,需要有很好的安全性,才能以防事故的发生。在传统建筑过程中,常有设计失误从而导致电气漏洞的现象。在现代建筑电气中,需要从设计入手,从本质上避免事故的发生。在电路中,需要对建筑设计合理的保护,防止用户受到误伤。所有的电线都需要选取有质量保证的绝缘材料,确保在使用过程中建筑物不会产生漏电的情况。 3.2建筑电气设计需要基于用户提出的要求 用户的需求,简单的来说就是设计的用途,建筑电气在设计过程中,需要满足用户的需求,同时还需创造更多的经济体系。如果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断电迹象,电气设计系统是失败的。因为优秀的电气工程师会考虑到综合因素,会对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做初步的评估,为负载量留出富余的空间,并设计合理的电气系统。 3.3在建设中加强建筑消防系统 好的建筑电气设计应该尽最大的能力来对消防系统进行完善,来提高在建筑设计上的安全性,对用户的财产安全和生命安全进行保障。现代建筑消防系统体现在火警扑灭一体化,要求在建筑物中建有报警控制系统、火灾探测系统、自动喷水扑灭系统。系统的供电线路需要进行从新设置,其目的是在发生火灾时,可以进行电线输电,保障建筑重要环节,消防系统也是智能化水平最高的铺设。 3.4设计环境友好的电气系统 我国属于资源大国,在消耗能源方面,到处可以看见浪费资源的迹象,如果我国想变成资源节约型国家,必须按现代建筑电气设计发展的方向走下去,在不降低建筑质量情况下,尽量做到节约能源。在电气设计上,将电量安置在供电边上,尽量减少对线路消耗的功率;需要选择面积较大的导线,因为能减轻电路中的损耗。一般来说,想要实现节能设计的环保,就需要有相对应地系统投资。 4结束语 电气工程师在进行电气系统设计时,需要满足国家标准、经济节约、设计合理等很多复杂条件,确实很不容易。在研究过程中,列举了我国现代建筑电气设计中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不仅能帮助工程师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出既舒适又安全的电气系统,在建筑功能上,还能起到全面发挥理论支持。 作者:赵炯 单位:甘肃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建筑论文范文: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管理论文 1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中面临的问题 1.1决策阶段的问题 决策阶段是建筑工程建设中影响工程造价的重要环节。建筑项目工程造价主要是由施工单位、设计单位以及银行等众多的部门共同参与并确定的,由于每个单位对工程造价都有不同的要求,这也就会导致工程造价无法控制。同时,与建筑定价相关的部门比较多,所以在决策时就会出现很多不同的意见,并且难以统一。工程造价管理机构较多,每个管理机构都以自身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就会造成管理上的混乱。除此之外,部分建筑项目并没有根据国家有关投资建设方针以及区域综合规划编制建议书报价,这样就会导致招标文件漏项使得概算不够。 1.2设计阶段的问题 设计阶段在投资计划确定之后,是经济与技术的有机结合,也是建筑项目工程造价控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我国很多设计单位并没有深入分析工程项目的经济与设计部分,在设计中存在着严重的轻经济重技术的现象,设计人员将重点放在设计工程的质量上,并不关注工程造价的高低,从而容易导致无法通过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来达到控制总造价的效果。 1.3施工阶段的问题 施工阶段存在较为随意的设计变更。正常情况下,工程项目在建设施工的阶段中,只要能够精心准备,并且按照招投标以及概算进行施工既能够将工程造价的实际发生额度有效的控制在批准限额以内。但是在实际的施工中,由于施工单位在没有做好万全准备的条件下就急于开工,对建设的标准、投资额度的要求甚至是招标文件和承包合同等进行严格的把关就开工,并且在施工阶段中对施工设计随意变更,甚至在采购材料时存在掺杂假货、私自提升价格的现象,这些都会导致工程造价越来越高,对建筑工程的顺利建设是极其不利的。 1.4竣工阶段的问题 在整个建筑工程造价控制中,工程竣工结算是最重要的环节,不仅能够对整个工程的实际造价进行忠实的反映,还能够体现出发包方以及承包方工程造价的水平。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很多建筑工程竣工之后的造价很高,为了各自的利益承包商与发包商会不断延长工程结算的时间,从而就会导致建筑工程会延期交付。 2加强建筑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的对策 2.1决策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措施 选择和决定投资方案的过程就是建筑工程的决策阶段,这一过程是整个工程建设中的重点,在整个建筑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通过对投资计划的调控手段进行合理运用,将投资计划管理的政策性、规范性以及科学性进行提高,这样才是对投资建设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要在投资阶段控制并管理好工程造价,首先应该对市场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对投资的风险进行减少和降低,对建筑项目在市场中的竞争力进行全面分析,从而制定出科学、可靠的设计任务书。其次,应该对同类项目进行调查并研究比较,在进行分析、比较以及技术论证、经济评价的基础上,选择科学、合理的建筑项目建设方案,并将工程造价定位在合理的水平上。 2.2设计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措施 投资阶段之后,设计就成了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设计指的是对建筑工程项目的实施在技术以及经济上进行全面的安排,也就是对规划工程建设的过程。在这一阶段,通过最少的投入来达到最高的效益是极其重要的。在设计阶段进行建筑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使业主、设计师以及造价师等的联系加强,建立并健全科学、合理的概算审核制度;其次,设计人员的自身素质将直接影响工程造价的控制。设计单位要努力提升设计人员的自身素质,对工程设计方案进行巧妙构思,对设计质量进行提高,努力通过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来达到将工程造价控制在批准的投资限额内的目的;最后,努力推行限额设计,在保证建筑工程功能要求的基础上,进行总概算设计以及初步设计,通过这种方法来避免只重视技术方案,而忽视经济合理性的问题。 2.3施工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措施 在施工阶段进行建筑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的主要内容有对施工现场进行管理、签证方面的管理、设计变更管理以及合同管理方面。首先,加强对施工现场的控制与管理有助于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对预算外的费用支出进行有效控制,其中加强对建筑材料成本费用的控制与管理是最主要的内容,在采购建筑材料时应该进行严格的检查和审核,采购的建筑材料要符合建筑工程施工的标准,防止因为建筑材料的质量问题而对工程质量造成影响;其次,在对签证方面的管理主要是要对签证的客观性、准确性以及及时性进行保证,必须要样遵循签证的流程,对施工图纸进行严格的控制;再次,在施工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对施工设计进行变更,因为施工设计的变更很有可能会使工程造价失控,并且会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现象;最后,在建筑工程施工阶段中控制并管理工程造价的重要依据就是施工合同,要对合同造价的合理性以及合法性进行保证。在工程承包中企业的权利和义务进行明确,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合同中的工程款的拨付方式、材料的购置、结算方式等相关的条款内容,对合同中不合理以及存在问题的地方进行明确,并通过协商解决的方式来避免合同纠纷的出现。 2.4竣工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措施 在建筑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中,竣工阶段是最后、也是最主要的环节。在工程竣工阶段,要对工程竣工的材料、工程数量进行严格的核实,在结算时将未完成的工作进行扣除;其次,要对施工合同审查的客观性进行保证,对工程结算的范围进行核查准确,对建筑工程项目的承包方式、施工以及完工的日期进行确定;再次,要严格审查工程材料价款,避免弄虚作假情况的出现;最后,工程造价人员应该在计算机中录入所有的造价资料,为以后的建筑工程造价提供参考依据以及借鉴作用。 3结束语 将市场作为中心对工程造价进行控制和管理是建筑工程造价的核心内容,也是最主要的内容。要加强建筑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就要对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以及竣工阶段等各个阶段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工程造价的水平,并且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车玉文 单位:云南曲靖晋源实业有限公司 建筑论文范文:建筑施工企业客户关系管理论文 一、施工企业进行投标时的相互关系主体 企业投标分为投标决策前期和决策后期。在整个投标决策中,信息收集和管理始终贯穿整个投标决策过程,施工企业是否要进行项目投标和如何投标是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否进行项目投标是企业投标决策前期应当要解决的问题,在对这一问题进行解决之前,要进行相关信息的收集工作,比如,企业同客户关系程度、投标过程中企业行为的规范、招标客户的资金流转情况等。在决策后期对如何投标这一问题进行解决时,需要企业进行考虑的是投标企业报价或者技术方案是否能够满足招标企业需要、客户对于造价的控制管理、项目工期的长短、同本企业一同进行竞争的其他企业所使用的投标手段以及其与客户的关系、投标企业和客户所要保有的利润点等。在投标决策最后阶段,企业要将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和科学的细致分析,通过建成的最大利润模型来计算出企业的最优报价和中标概率,并以此为基础对所做出的投标计划中不合理的地方进行调整。投标工程是企业项目建设最初准备环节中的重要一环,其决策必须从整体项目的角度加以分析,否则,就无法做出合理科学全面的投标决策。在工程项目运行过程中,项目施工企业要同众多的项目相关主体发生关系,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做好同这些主体的关系处理,以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在进行项目的立项规划进程中,国家或政府将对于项目最为原始的意图以招标和计划指令方式传达给业主,授权业主代表其对该项目负责,对相关项目具有决定权。业主获得指令后,通过招标或者其他方式将项目教给设计方,设计方再通过对项目意图进行可行性转化,从而进入项目施工的中的招标阶段。通过招标,业主进行符合施工建设需要企业的选择,最终中标的企业对业主(即客户)负责。项目施工企业同业主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 二、施工企业投标客户关系处理 投标企业同客户之间的关系需要一个慢慢巩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因为各种因素干扰而导致双方之间关系的破裂。客户因为潜在项目的需要而对项目建设企业进行关注,同时,因为项目立项上的需要,施工企业开始同客户进行接触。在这一过程中,双方逐渐意识到对方具有满足自身目标所需要的能力,从而使施工企业加深对客户的了解。在招标阶段的前期策划过程中,客户根据项目施工的技术以及其他因素的需要对施工企业进行遴选来参加项目招标,客户通过对于竞争招标企业的技术要求、服务的质量以及信誉要求,对选择中标企业。中标企业根据客户的要求进行项目的施工,客户在这一时期对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的监督对企业进行评价,评价结果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后续工程项目之中客户同中标企业能否进行再次合作。正确的对客户同企业这一关系的巩固发展进程加以明确,有助于企业选择对不同阶段的营销目标的确定和市场开发思路的选择。在企业同客户的初期接触阶段,企业应当通过对自己项目技术能力的展示来吸引客户的注意,从而对企业的技术能力等进行深入了解。在招标阶段,施工企业应当注重自身对与优良投标决策等的展示,从而同客户发生直接合作关系。在项目施工阶段,施工企业应当对施工进行严格管理,将项目施工做好,保证其质量,从而使客户对企业的管理能力的认识提高,促进客户同施工企业关系的深化,为后续工程中二者的继续合作打下基础。 三、投标决策中的客户关系管理 应用客户信息管理,将客户看做企业运作的核心,来进行与客户关系之间的开发,要对利用企业现有客户资源对新的客户关系进行开发,从而达到企业的市场开发目的。利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在对客户进行分析时,要对客户进行不同来源的信息搜集,包括客户市场和服务的历史信息、所持工程信息、资源掌握信息等,并将搜集的信心加以分析整合,并存入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数据库内,以方便后期对其进行分段或开发处理。良好的客户信息管理系统应当能够进行新旧客户的价值对比、最重要客户的关注点、新领域客户价值的大小以及企业如果进入这一新领域的障碍等问题,并且要很据当前施工企业的业务与市场需求对原有的客户信息做出估计与评价。施工企业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分析过程,包括对客户对项目达成目标、客户关系、投标策略等的分析与研究,根据客户的特点加强与客户的沟通,从而促施工企业同客户的良好合作。 四、应用客户管理的理念对投标决策进行支持 施工企业在前期的投标决策时面临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所以,在对运用客户信息管理系统对投标决策进行支持管理时,遇到了很多困难。因此,对于此类决策最为主要的类型是非结构化的。在应用客户信息管理在对单项工程进行投标决策的支持时,我们应当在对客户关系发展的阶段中再加入项目立项和竣工阶段的客户关系处理,由于企业同客户关系发展阶段不同,运用客户关系管理对投标决策进行支持的重点也有差异。工程立项阶段,客户信息管理应当解决的“是什么”的问题。比如:该持有该项目的客户关系是否能够稳定等。这一阶段的成功,能使得施工企业的潜在客户成为现实客户。因此,客户信息管理系统对投标决策的支持在这一阶段的表现便是对客户信息的搜集和积累、对客户所持项目的信息的搜集整理、施工企业同客户关系的建立、国家政策、施工企业的运营环境等方面。对这些搜集的信息进行科学合理的深度剖析,为准确投标决策的制定奠定基础。在项目工程招标阶段,对于客户信息管理系统的基本要求是对投标决策进行商业化的合理分析和决策。在客户信息管理系统的支持下,决策支持系统中的各种数据挖掘软件能够实现决策支持的智能化,保证在客户信息管理系统支持下产生的投标决策商业化,更能符合工程运行实施的规律要求。除此之外,客户信息管理系统还应当能够对投标决策进一步量化分析处理,对投标决策中的科学性予以支持。除了客户信息管理系统中的一些固定分析模式之外,决策支持系统中的筹学和数学分析方法,也可以为投标决策提供准确性的支持。在最后,运用新型的技术如以客户信息管理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的数据软件来进行信息的挖掘和分析管理等,都确保了以客户信息管理系统为支持的投标决策的智能化。在项目建设阶段,施工企业同客户必须实时地进行高效率的沟通,针对施工企业对工程建设的质量、工程进度、工程安全等要求,同客户之间进行密切沟通,并对客户同其之间的关系进行评价,为施工企业未来投标决策的制定提供经验和教训。与此同时,施工企业还要做好与项目建设相关主体之间关系的处理工作,并将这些信息全部纳入到企业的投标决策的支持系统当中去。在项目进行的最后一个环节,也就是项目竣工阶段,施工企业应当将客户信息管理系统的思维,运用到工程建设中的客户满意程度研究上,并将其中客户提出建议的地方加以重视,在日后工程中加以修改。并将修改的经验和教训应用到企业未来决策的管理阶段,使得企业能够把握客户满意度,从而为下次工程合作提供指导。 五、结语 通过客户信息管理系统,施工企业可以同客户实现互动交流沟通,从而减少了其中的环节,降低了其中的成本,从而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奠定了基础。随着建筑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更多的企业将会认同和使用这种企业客户关系管理及投标决策支持系统来提高企业利润,促进其自身发展。 作者:沈韬 单位:云南建工第六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建筑论文范文:建筑安装工程成本管理论文 1工程成本控制 1.1定额管理 定额是在正常的生产情况下,生产单位产品所需的人力、材料和施工机械等合理消耗量。消耗量分为必要劳动消耗和损耗劳动消耗,理论上定额消耗即必要劳动消耗。定额管理能够正确地安排人力与物力,是实行按劳分配的依据,也是进行社会劳动竟赛的基础。定额管理是规定在正常情况下单位时间内生产者生产社会产品合理的数量,以此限制和激励生产者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也可以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维护企业的效益。从另一方面看,提高劳动生产率也是在降低施工的成本,因为当单位时间生产的社会产品越多,其单位产品的劳动力成本就越低,劳动力成本越低,也就降低了施工成本。因此,提高劳动生产率就是有效地降低施工成本。对于任何一项工程建设,都需要投入很大的物力与财力,在这些资产中有些是固定资产有些是流动资产,其中固定资产包括各种施工机械、设备、工具仪器办公用品及办公房屋等。因为这些资产比较分散,且数目庞大,不容易管理与保存,很容易造成缺失或仪器仪表的损坏。 因此,面对数量庞大的资产数目,必须进行必要的资金管理,以降低建筑安装工程成本。煤炭工业建筑安装工程的固定资产在煤炭工业基本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主要的劳动资料和辅助工具,也是施工单位能够继续下去的必备条件。固定资金在施工过程中具有反复性、连续性,可以长期地保持自身的价值,直至失去实物形态的使用价值为止。固定资金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分散使用、频繁挪动的特点。因此,做好固定资金管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统一管理、分级负责。企业的固定资产,财务部门统一动态管理,各部门要认真负责,做到帐、卡、物一致,严格按规定程序办理。 (2)责任负责制。由使用单位负责管理固定资产,落实到人头。严格按规定手续办理修理、封存停用的设备,确保帐、卡、实物一致。 (3)流动资金管理。按照材料采购计划,由供应部门集中统一地从合理的供应渠道采购材料及物资,认真核实清单数量,落实保管员个人保管,积极利用和处理积压物资,经常清仓利库。 1.2预算管理 施工图预算是预算管理的主要依据,因此,施工前必须做好各分项工程的详细预算,然后汇总并计算和考核。施工条件的变化时常影响着施工成本,通常通过设计方案的变更、工程量的增减、施工图的局部工程的缺失、材料以及供货地点和运输方式的改变,使工程的量或材料的价格发生变化,影响着工程的成本支出。因此,应认真的计算和考核预算并根据工程的变化修改预算,使预算与施工生产的真实情况相符,以正确的控制成本。 1.2.1节约材料费。 建筑安装工程所用的材料把部分应用在工程实体,而材料费在成本中占有绝对高的部分,在满足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减少建筑材料的浪费,加强建筑材料的管理,成为降低工程成本的一个重要部分。降低成本的基本措施如下: (1)定额管理材料。定量供应常用材料;限额领用其他材料。 (2)采用新工艺新方法,节约材料使用量。 (3)加强材料采购计划性、运输工作和仓库保管工作,避免由于运输疏忽造成的材料损耗。 1.2.2合理的配备机械设备,提高机械设备利用率。 随着施工机械设备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施工中的繁杂笨重劳动和手工操作逐渐被机械所代替,以提高工作效率。因此,合理的配备设备,使每台机械的效能充分发挥,成为降低成本的一种手段。为了保证每台机械能正常工作,充分发挥其效能,通常采用以下措施: (1)定期对机械设备进行保养维修工作,确使机械设备能正常运行。 (2)为避免停工窝工现象,机械设备应严格按照作息时间工作,不准过早过晚进场。 (3)加强机械设备的管理和监督,对施工机械的各种状况作及时考核记录。 1.2.3施工管理费的控制。 施工管理费是施工单位为了使施工正常的进行而产生的组织和管理的费用,是工程成本的一部分。按定额取费,按预算支出是施工管理费的控制的一般方式,有效的控制工程成本与预算的一致,确保施工成本在控制的范围之内。通过编制成本计划,按照完成承担工程任务的量计取施工管理费,同时按照施工的预算限额支取,以达到对施工管理费的控制。其次严格控制非生产人员在施工生产中的人数,减少多于的劳动生产力,同时施工单位的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也应该严格控制在不影响正常施工的人数,这也是管理费控制的重点。还要严格遵守费用划分及开支标准,杜绝费用乱报,非正常开支等现象,从而降低施工管理费。 2结语 随着我国不断的从国外吸收管理经验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成本管理范围不断扩大,深度不断明确,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都和施工企业的成本有着紧密的联系,同过定期分祈施工情况,总结影响成本的因素,并采取有效的降低成本措施,施工成本就一定能得以控制。 作者:闫慧殊 单位:山西潞安矿业古城煤矿建设管理处 建筑论文范文: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论文 1事故发生原因分析 1.1法律意识淡薄 在建筑施工现场,很多企业的设计方案和工艺措施的执行都未按遵从法律规定,安全教育执行不到位,多数为形式主义。而施工现场的脚手架也未依照国家指标搭设,且周围杂物较多,所用材料不规范,这些都未按照法律规定执行,是重大事故的诱因。 1.2施工现场监管不到位 建筑施工的一个特点就是劳动密集性,但是多数从事人员的文化水平不高,这就导致施工管理较难。而且,在施工现场上,施工工具随意堆放、施工材料规整差、施工步骤不合理等现象多发,从事人员之间没有协作精神,现场没有严格的纪律管制。 1.3建筑施工单位不重视 建筑施工单位的领导安全意识薄弱,对经济效益的重视程度高于人员的安全,这就导致安全生产的责任制不健全、落实不到位。甚至于一些单位未签订安全保证责任书。部分单位为了节省开支,不设置安全员或者监督人员较少,且专业能力不达标,导致施工过程中无人监管或者监管不到位。 1.4安全监管投入不到位 建筑企业为了降低项目成本,缩减施工中的安全管理费用和保障设施,安全管理所需的资金配备较少,导致事故频发,影响恶劣。甚至于有些施工企业完全忽略安全管理,不仅不进行安全教育,施工过程还存在违法行为。有些企业为了提高自身利益,在采购环节大打折扣,降低建筑质量,而监理单位也未履行自身职责,造成安全隐患。 2建筑工程现场施工中的安全管理对策 2.1加强安全意识教育,完善安全生产责任管理制度 安全施工和企业的利益是息息相关的,安全施工直接关系着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管理人员要做好安全意识教育工作,提高施工人员安全意识,避免出现安全隐患。首先,责任到个人,制定奖罚制度。其次,通过对设备故障率、事故起数以及人的精力等方面的评判找出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完善责任管理制度,不仅可以强化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还能够提高施工的安全性,每个员工都明确自身在安全施工中的责任,一旦事故发生则追究责任。 2.2加强施工现场材料管理 建筑材料的控制与管理不仅关系到企业的利益,还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施工安全。在采购材料时要做好调查工作,对比市场上的材料,开阔进货渠道,采购部门还要简化采购环节,避免中间环节出现材料偷工减料等情况,对供应商提供的材料进行检验,确保材料合格。材料发放要进行跟踪,避免施工现场中有材料随便堆放现象。 2.3加强监管力度 建立专门的安全监管部门,对监管人员专业能力进行考核,确保其能力合格;制定监管制度,责任到人,每天对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细节进行检查,避免微小隐患,发现隐患后要立即根据有关标准和施工现场情况进行整改。 2.4加强施工现场技术管理 结合建筑工程的施工图纸,对工程施工的工序进行合理优化,落实施工方案,有效的管理施工组织。对已经完成的工序进行测量和排查,确保每个工序都符合标准和施工要求。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技能,熟练各种新材料和新技术,确保各个施工工序的规范性。 2.5做好施工前的管理工作 在施工之前要对施工建设工作做好准备,通过图纸和技术人员对施工的难点、重点以及易出现安全问题的环节进行讨论和分析。负责施工现场管理的工作人员要对施工中的各管理项目熟悉,确保在管理和施工中能够及时发现安全问题。在工程开建前,将组织工作做好,对多使用的机械、采用的技术和所用的工程材料要全面了解,做好质量工作。在整个施工过程中要做好科学计划、落实方案、符合规范。 2.6建立信息化的安全动态管理模式 息化安全动态管理模式依靠的是计算机技术,建立动态管理平台,实际上是采用信息技术,将施工安全进行分解从而分配给不同层级的相关人员,也就是精细化和责任化一体的计算机系统。这个管理系统可以根据工程的进度查看最新的安全规范,对施工中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项进行计划并指导到实际的工程施工中,从而减少因沟通或者技术等因素而产生的安全隐患;动态查看工程进度,安全管理的计划和引用情况清晰化,可以将整个施工阶段的安全重点准确的传达给施工和监管人员,从而避免了粗放式管理中出现的隐患。 3结语 在生产过程中不能一味重视企业利益,要将“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安全理念贯穿整个施工过程,将施工安全置于首位。在施工前要对员工进行安全教育,将事故的隐患以及危险性进行宣讲,提高员工心中的危险意识,促进其在生产过程中自发的避免安全隐患。完善权责制度、加强施工监理。企业在施工过程中,不能因为节约成本而缩减安全管理费用,应始终将施工安全作为工程施工中的重点来抓。同时还要打击质量安全和建筑市场违法违规的行为,实现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从业人员标准化和施工设施设备标准化,促进建筑安全施工形势好转。 作者:陈显斌 单位:91003部队 建筑论文范文:生态居民建筑设计论文 一、生态建筑概述 随着人们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逐渐增强,绿色建筑开始出现。智能、绿色环保是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是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严重,能源严重枯竭,为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绿色生态建筑开始出现。生态建筑即为绿色建筑或可持续建筑,其概念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建筑的自然环境。生态建筑要求水源、空气、土壤等充分保持生态性,减少其受到自然环境和自然灾害危害情况的发生。二是建筑的材料选择问题。生态建筑的建筑材料一般选用能够重复利用的材料,并充分利用旧建筑拆卸材料和工农业废弃物料进行建筑建造工作。再者建筑室内装修选用对环境无污染的油漆、胶合板、胶粘剂以及涂料等。三是建筑的资源利用,充分利用材料、能源、水资源和其他能源,使能源能够得到最大程度利用,减低建筑能耗。四是要保护建筑的周边环境,保持原有绿地或在此基础上合理开发,在建筑周边合理种植树木,在保持生态平衡的基础上改善建筑周边的景观环境,取得遮阳、防风的效果。五是选择合理的运行管理费用和建筑造价,运用先进技术,节约建筑造价,降低运行管理成本,确保其能够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生态建筑就是要求充分利用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营造一个舒适、安全、健康的居住环境。 二、生态居民建筑的设计原则 (一)与生态环境相协调。 建筑建造过程会对自然与环境产生极大的破坏,因此,在建筑的设计阶段就应该将生态理念引入,充分重视自然环境的保护工作,并在对其不造成破坏的前提下加以利用,这不仅能够降低建筑能耗,而且对生态环境保护也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建筑设计中自然采光的利用,能够减少照明设备的使用量;建筑自然通风的合理设计,能够改善室内外空气循环,提高居住舒适度;水池、喷水系统的有效利用,能够降低室内温度,减少制冷设备的能耗。 (二)降低建筑能耗。 节能是生态建筑设计的重要理念,生态建筑的设计要求在满足建筑基本使用功能的前提下,能够使土地、能源、水、材料等得到充分利用,大大提高其利用率,且能够最低限度地降低建筑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再者,生态建筑设计还要求简化无用的建筑功能结构,并提高对建筑周边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如合理利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尽量减少矿物能源的使用量,减小对生态环境的污染程度。 (三)为建筑使用者提供舒适的环境。 对建筑进行生态设计,能够为使用者提供舒适的环境,提高居住舒适度,使建筑使用者与自然环境能够进行更好的交流和沟通。 (四)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 科技的发展推动着建筑行业新材料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为建筑行业的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为建筑创新建设提供了条件,也极大的推动了生态建筑的发展进程。建筑新材料和技术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创新了材料的和技术,建筑创新才有可能。随着国家对可持续发展以及节能环保的倡导,新材料和新技术将会更为广泛的运用到实际的建筑设计当中。 三、生态居民建筑的设计方法研究 (一)整体设计方法。 在进行生态建筑设计时,设计人员要将其视为整个城市建筑系统中的一部分,与整个城市建筑系统相联系。从城市的整体规划方向出发,对建筑地区的地质水文、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基本条件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分析其设计的经济性和可行性。设计的原则:一是在城市原有景观特色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创新,创造出新的城市景观。首先改变不合理的资源配置、布局模式、空间结构以及区域划分,其次是对城市自然地理特征以及历史文化的传承。二是在建筑与自然环境协调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建筑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求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 (二)节能环保设计方法 1可再生能源的有效利用。 设计人员在进行生态建筑设计时,应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太阳能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可再生能源,也是生态建筑中能源系统的一部分。太阳能应用在建筑中,不仅能够节约大量的能源,而且对环境无污染,真正做到了绿色环保。现阶段太阳能的利用主要有太阳能集热板集热、太阳能光伏发电两种。目前,太阳能集热板的应用已比较广泛,将太阳能集热板用于建筑节能设计中,能够使建筑和环境做到协调统一,降低能耗,节约国家资源。如可利用太阳能进行建筑一体化设计,将白天太阳能转化的电能通过太阳能特定蓄电池储存起来,夜晚利用控制器将储存的太阳能电能用于提供生活热水或是供暖,这种方式具有安全、无污染规模大小可灵活调节且不受地域限制的特点。 2建筑系统中物质与能源的循环利用。 生态建筑设计中要注意对风能和自然采光等的合理利用,例如利用室内外的热压和风压形成自然通风,通过装设通风设备,控制空气流向,实现室内自然通风,从而降低建筑本身的能耗,节约建筑材料;利用自然采光,减少建筑照明设备的使用,降低建筑电能的使用量,降低能耗。再者,建立水资源循环系统,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水资源系统既能满足人们的基本用水需要和建筑的功能,又能将水资源综合利用、水景观、生态修复以及污染控制等集为一体,其能够将建筑用水、污水处理再利用以及雨水收集与利用、生态子系统等进行有机结合。水景规划设计以节约水资源和防止环境污染主要目标,遵循水资源循环、可持续利用的基本原则,对雨水进行收集和再利用,并经雨水处理系统处理后,用于补充水景的景观水。通过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将建筑内外部水资源进行循环利用,以实现生态建筑设计目标。 3生态建筑绿化设计方法。 生态建筑中进行绿化设计能够有效改善居住环境,丰富建筑周围的绿化空间结构。建筑绿化是将绿色植物作为设计的主要元素,并将其引入建筑当中。随着城市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建筑用地面积也在不断地减小,环境问题加剧。屋面绿化逐渐成为有效改善城市环境的重要举措。设计人员在进行绿化设计时,可设计空中花园,通过利用绿色植被本身吸收和反射热能的作用,减少城市热量,从而降低建筑能耗。再者,绿色植被的生长,对于环境净化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提高空气质量,对室内、室外环境的改善都有积极的作用,这一设计举措,将人与建筑以及自然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很好的实现了生态建筑的相关要求。 四、结语 在进行生态建筑设计时,要对环境因素和各种建筑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使建筑设计不仅要满足生态发展需要,还要满足建筑使用者的各种功能需求。由于我国的生态建筑设计起步较晚,设计水平较其他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因此还应不断引进先进的设计经验,开创出适合我国生态建筑发展的道路,以更好的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作者:梁颖斌 单位:广东鸿宇建筑与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建筑论文范文:小区绿色建筑设计论文 1绿色建筑的含义和内涵 结合以上含义可以看出,绿色建筑主要包括两个中心环节:首先,要尽可能地降低对建筑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力度,避免能源的浪费,对能够再利用的资源进行回收和处理,循环利用,实现节能的目的;其次,在建筑设计和施工时,要转变思想观念,摒弃传统的不合理的工作方式,运用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引进先进技术,优化建筑材料的结构,更新建筑技术,对新型的太阳能等可再生无污染能源进行开发和利用,实现环保的目的。 2目前我国小区绿色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随着国家和相关行业对绿色建筑这一理念的重视和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我国的绿色建筑领域取得了一定发展和进步,但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较为完备的针对绿色建筑的法律法规,而且相关行业和建筑单位没有充分理解绿色建筑的理论精神,相关部门对我国绿色建筑建材市场的管理也不够严格和完善,这些因素使得我国的绿色建筑领域在发展中出现了许多问题,这对建筑物的质量安全和居住条件都造成了不利影响。通过对具体情况的分析,笔者认为,目前我国绿色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在小区住宅中主要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对住宅小区的设计中没有重视建筑材料对居民健康的影响 一些住宅小区在设计时,尽管采用了新型材料,达到了节能的目的,但却忽视了这些材料可能会对空气质量造成的影响,从而影响居民的身体健康,比如一些含有苯、甲醛的建筑材料,虽然具备了较好的保温性能,但也会产生有害气体,此外,设计时对住宅内噪声、辐射等不利因素缺乏科学有效的规划和控制,这些问题都会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2.2建筑的节能效果较差 建筑的节能效果差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没有仔细考虑建筑的节能设计问题。一些设计人员只是盲目地追求建筑布局和外观给人带来的美感,却忽视了建筑的内部结构对建筑节能效果的影响,例如建筑物的方向、长度、宽度、大小等方面设计不合理,使得建筑物的节能性能较弱,此外,对建筑物屋面和墙体的保温效果、玻璃和门窗的遮阳效果等细节问题的思考和把握程度不够,并且没有将其有机地结合起来融入到设计环节中,这样也会降低建筑的节能效果。 (2)忽视了对建筑生产能耗的控制。绿色建筑在生产过程中的能耗主要包括建筑施工中的能耗和生产和加工建筑材料的能耗。这是影响建筑节能指标的重要因素,一些设计人员只注重建筑使用中的节能效果,忽视了这两个因素,在对建筑材料和施工技术进行规划时没有将方案进行科学合理地优化,这就对建筑施工过程中的节能效果产生了不利影响。 2.3没有充分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 一些设计人员没有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没有有效地设计规划出针对建筑垃圾、污水、有害气体和液体的处理方案,将这些垃圾和有害物质随意丢弃和排放,对建筑物周边的环境造成了破坏,不利于居住环境的优化和改善。 3小区绿色建筑设计的有效措施 科学发展观的中心就是以人为本,对于绿色建筑设计同样如此,要在保障居民生活环境的安全和舒适的前提下,实现居住环境的节能环保,从而构建良好的住宅小区。要想实现这一点,可以按照以下几条方法予以实施。 3.1提高对节约能源的重视力度 合理利用能源是绿色建筑的重要方面,因此,要尽可能地将资源的消耗和浪费降到最低。想要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将小区建筑施工之前的设计工作规范化和科学化,从建筑的选型和规模,建筑的围护结构设计到建筑材料的选择,都要充分考虑这一点。通过对建筑所在地各种自然环境的观察和分析,采用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法,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以及地热能这些可循环利用的再生能源,尽量采用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的方式,尽可能地减少未来建设时的能源消耗,从而实现节能与环保,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2结合具体环境来进行设计 目前,盲目地依据和套用其他国家绿色建筑的设计经验来开展设计工作是我国绿色建筑设计中一个较大的误区。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可以发现,这样不但会使得建筑成本大大增加,也不符合绿色建筑的最初目的。从建筑的使用寿命和周期来看,绿色建筑能够产生的经济效益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是相当巨大的,而不是依靠无限制的扩大生产成本,牺牲企业利润来获得节能环保的居住环境。因此,在建筑设计时,设计者要结合建筑周边的具体环境来进行科学合理地设计,做到因地制宜,这样才能真正地建造出绿色建筑。 3.3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结合前文内容来看,绿色建筑是由生态建筑发展而来的,因而回归自然是其最终目的。因此绿色建筑要本着“绿色环保”的理念,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所以在设计时,不仅要确保设计方案科学合理,还要保持自然美观,尽量还原自然的原来面貌,让小区整体环境回归自然,务必做到景观绿化,使小区外观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做到与自然环境互为补充,而不是破坏,从而建立和谐的生态系统环境。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区绿色建筑的设计对于我国发展十分重要,尽管目前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但只要能不断加深对该项目的研究,采取以上措施,一定能使我国在该领域中的发展更加迅速。 作者:邢灵灵 单位:临汾市建筑勘察设计院 建筑论文范文:可再生能源建筑设计论文 1可再生能源的特征及其对建筑设计的作用 1.1可再生能源的主要特征 1.1.1循环再生性 对于石油以及煤气等常规能源来说,其都属于不可再生的能源,在当前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能源需求和消耗不断加剧的情况下,其早晚会有枯竭的那一天。但是对于可再生能源来说,其具有相当强的可再生性,例如太阳能。根据科学家的分析和计算,地表表面每年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能量折算成标准煤的话,可达130万亿吨,这个数字是当前全球每年标准煤消耗的一万倍。另外,根据合理的测算,太阳至少还有50亿年的寿命,对于人类发展来说,太阳能几乎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1.1.2清洁环保性 当前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常规能源燃烧所造成的各种毒害气体的排放,对大气造成了较为严重的污染,工业革命时期的伦敦烟雾事件以及当前日益严重的雾霾为人类敲响了警钟。而我国作为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节能减排的任务较为艰巨。相比之下,各种清洁可再生能源比如风能、太阳能以及地热能的有效应用,不仅有效的解决了当前的常规能源缺乏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对环境的保护。 1.1.3技术局限性 可再生资源的优点众多,但是在当前的科技发展水平下,还无法实现对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和利用,即使是对太阳能的应用,其能源转换效率也较低,应用成本相对较高。所以,技术的局限性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的可再生能源的推广及应用。 1.2可再生能源对建筑设计的作用 在当前的全球能源紧张的大环境下,我国对于外部能源的有着较高的依赖程度,而建筑能源的增长也在很大程度加剧了能源供不应求的局势。由此,从建筑设计入手,在建筑中进行可再生能源的推广和使用,无疑能够有效缓解当前建筑高能耗的现状,并且有利于常规能源的消耗量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另一方面,可再生能源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改善建筑用能结构,同时为建筑建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外部环境。值得思考的是,作为新型应用技术,可再生能源在建筑设计中应用的过程中,存在的一定的技术性和经济性风险,这也是当前可再生能源在建筑设计中应用急需解决的问题。 2可再生能源在建筑设计中应用的主要类型 2.1风能 2.1.1风力发电 人类最早对于风能利用可以追溯到公元5000年前的航海活动,后来又发展为风力农场以及风力涡轮机等。在当前的建筑设计中,对于风能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小型或者微型发电机上,并且该类技术支持当前在我国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发展。其在城市中较为少见的主要原因是不能满足城市的大规模用电性需求,因此较多的应用在没有电网连接的偏远农村地区。当前日本等国已经成功研发出来用于城市写字楼和家庭使用的小型微风风力发电机,并在进行大力推广,主要应用于夜间的建筑亮化照明中。 2.1.2自然通风和被动式降温 采用自然风进行被动式降温主要有两种途径,首先通过将室外冷空气引进室内,从而增加人体皮肤水分蒸发而产生凉爽感,主要适合应用在气候炎热潮湿的地区。其次是在夜晚将室外凉风引入室内,从而使室内材料充分散热,以便于第二天室内温度攀升速度较慢,产生与室外的温度差。 2.2太阳能 建筑设计中对于太阳能最早的应用应该是上世纪初期,在工业革命后人类开始对建筑设计的采光和新鲜空气的注入加以重视,依赖来预防当时流行的结核病。当前在建筑设计中对于太阳能的应用主要可以分为主动式和被动式太阳能技术以及太阳能光电技术几种。 2.3地热 在冬季,通过热泵能够对地下浅表层的低温热能进行抽取,从而供于建筑采暖以及热水的制备,在夏季通过热泵能够向土地或者水体进行热量的排放。在以上过程中,电能只是用来进行热量的抽取,因此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能耗,当前地源热泵空调系统在欧美等国家中有着较为成熟的发展。 3可再生能源在建筑设计中的实施策略 3.1风能应用的建筑设计策略 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如果希望能够采用风压来获得较好的自然通风效果,那么首先就应在建筑设计的初级阶段进行相关气象统计数据的收集,并对建筑设计场地的局部风环境情况进行收集,主要应包括风向分布、平均风速以及周边建筑和植物情况对通风造成的影响等。其次在设计阶段采用计算机技术进行风洞模拟试验,并获取简化的风压分布图,从而在此基础上对建筑开口部位或者是建筑体行进行优化。另外如果要采用热压通风,则应对“中性面”的位置进行计算,主要可以采用开口高度调整以及位置调整等方法使建筑获得更好的通风效果。 3.2太阳能应用的建筑设计策略 首先,建筑设计人员对建筑所在区域范围内的太阳辐射量进行现场勘察,并仔细观察周边建筑物的遮挡情况,这也是进行太阳能建筑设计的基础工作。其次,对于太阳能采光面以及集热器的设计应尽量朝南,主要应是根据不同情况进行设计。比如对于学校及商业区来说,其主要需要采取的时间段为白天,夜晚则不需要采暖。在建筑体行的排列上,应以紧凑为主,并按建筑功能对其进行分区处理。最后,在对建筑物的主要功能、建筑造型以及造价等因素综合考虑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太阳能直接获取系统、间接获取系统或者是混合式系统的选择。需要注意的是在混合系统中国,开间大、进深小的阳光间性能最好,相反开间小进深小的次之。 3.3地热应用的建筑设计策略 首先应进行的使地源热泵的选址和规划处理,其应采用在建筑物周边土地打桩或者是挖深沟的方式或者是直接抽取地表水并将其输送到板式换热器中等方式进行热交换,不论对于和何种形式来说,都应在对周边水文地质情况进行详细勘察的基础上进行。其次,地源热泵机组在一般情况下应设计在室内放置,不需要冷却处理塔,方便进行建筑整体造型的设计。对与地源热泵的末端装置来说,其主要可以采用风机盘管、辐射吊顶等形式,但是在进行以上方式选择时应注意对夏季吊顶表面结露问题的处理。 4结语 总而言之,可再生能源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应首先对建筑选址进行综合评估,并在设计阶段对构造节点以及材料和技术手段进行合适的选择,最终使建筑设计中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效率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和利用。 作者:徐鑫鸣 单位: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建筑论文范文:建筑装饰材料环境设计论文 一、需要政策引导,明确相关法律法规 设计界良好的行内氛围,不仅需要业内人士的努力和维持,还需要政府政策的引导和管理。政府部门需要大力推广和支持,甚至落实到相关的使用规范和规定。而设计人员也应该积极响应这种需求,探索研宄传统建筑装饰材料更好的使用方法和用途,要多作出符合环保要求和理念的设计作品。 1.1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随着人口增长和工业高速发展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己经成为人类最为关注的焦点问题。1989年联合国通过了“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草案;1998年我国发表的《和平与发展》的白皮书,对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全面深刻的诠释,并将其作为基本国策推行至今。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我们必须关注的问题, 1.2根据国情制定可行政策 我国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制定了相关政策,并提出了具体的实施目标,是以“健康、环保、安全”为原则和方针,尽可能选择最佳的建筑材料,最大程度降低能源损耗,提高自然资源的使用效率,将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线,打造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活环境。 二、继承传统历史文化,发挥传统建筑材料审美性 现代文化水平的发展反映了社会经济技术的进步,各种新型的材料技术层出不穷,而传统建筑装饰材料并没有被完全取而代之,恰恰相反,在先进科学技术的支撑下传统建筑装饰材料获得了更好的应用空间,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设计人员在设计中比较热衷的装饰材料。对与传统的历史文化我们当然要继续的传承下去,但一定不应该照搬照抄。意大利著名设计专家罗斯特.节德曾经说过:‘在设计过程中,应注重挖掘传统文化的精华,并将其与现代设计理念完美融合起来,在没有直接使用传统元素的情况下让人们感受到浓厚的传统气息。’从此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刻意模仿反而会起到相反的效果,我们虽应该尊重传统,更要设法注入我们创新理念,营造激发新的生命力。 三、利用科学技术支撑,深化传统建筑装饰材料的生态发展 人类一直享用着自然环境给予我们的物质财富,而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好人口数量的增长,自然资源也日趋紧张,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我们必须关注的社会问题。当前国内设计领域开始重视传统建筑装饰材料的二次使用问题,许多设计师已经开始考虑如何将使用过的材料增添新的生机和使用价值。 3.1传统建筑装饰材料的保育 3.1.1石材虽然是一种十分丰富的自然材料,但是却也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之一。人们曾经肆无忌怠的进行开采,给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直到近代环保观念的兴起,才重视对山体采石的保护工作。我们要提高自身的环保观念,重视山体资源的保护工作,树立正确的保护意识,维护山体自然植被,不仅有利于减少自然灾害,还能够提高植被覆盖率,为我们的后代造福。 3.1.2木材、钢材、塑料、水泥是最重要的四种建筑材料,只有木材是可再生的资源,但过度的砍伐也会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木材消费和环保的工作并不是一对矛盾体,它们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合理釆用树木种类和科学的植树造林,可以实现环保与消费的和谐发展,有效化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3.2传统建筑装饰材料绿色生产加工 传统建筑装饰材料在开采的过程中,要涉及到运输、清理、打磨、切割等工序,在这些开采的环节我们可以设法提高材料的利用效率,如在石材爆破过程中尽量采用最佳爆破方案,降低炸药对山体的负面影响;根据石材特性选择合适的加工方案和技术,提高石材的荒料率;在后期使用过程中,注意对材料的进一步保养和维护工作,以提高材料的使用寿命。 3.3废旧传统建筑装饰材料的回收与再利用 建筑领域一直都比较重视旧建筑材料的回收利用,在我国的景观园林的建设中,经常会看到使用一些废建筑材料铺出园中小径,组织成各种精美的图案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各种建筑废料也在大大的增加,这些建筑的废料只要通过处理,很多都可以焕然一新,发挥新的价值。二次利用的建筑废料,不仅有利于环境的保护,还能节省很大的成本,现在己经达到很多国家的推崇。 四、创造性探索传统建筑装饰材料的设计内容 我们在探索传统建筑装饰材料的发展时,不应该在过于传统设计的方法和技巧,而是真正要从设计的理念上寻求传统建筑装饰材料的突破,以全新的思想来指导设计工作。 4.1技术与艺术的结合 在探索建筑材料方面,了解技术与艺术的结合的特点尤其突出。首先,建筑装饰材料的艺术性主要体现不同材料的色彩、外形、质地和搭配等方面,通过设计对不同类型、造型的材料的重新组织排列和构图呈现给人们一种独特的视觉效果,这就是艺术的熏陶。其次,技术是转化物质的方法和技巧,可以将物质提升到一定的标准,技术的进步与材料的发展密不可分,材料的技术性涉及到方方面面。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设计者的创作是需要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这种结合可以大大提高的创造效率。 4.2实践是创新之本 任何的工作都需要实践,而实践又是创新的源泉,在设计的领域设计师都会面对创新的问题。那么让我们反思一下,在设计中运用的材料,是否做过材料的建造实验和实际研究工作。众所周知,设计师经常与设计图打交道,但是却很少到施工现场掌握施工全过程。一名优秀的设计师应该亲临现场去感受它,如我们熟悉的建筑师康德斯、安藤忠雄等,都曾游览世界各地优秀建筑。可见,优秀的设计师应该有丰富的实际经验做基础,再加上丰富的理念和创意,而更应该是一名不断思考的学习者。 五、总结 传筑装饰材料在现代设计行业中依然具有独特的使用价值。在现代新工艺和新理念的推动下,将传统建筑装饰材料合理的融入到现代设计中,不仅要改变以往对传统观念的束缚,还要提倡对传统建筑装饰材料的使用多样化的发展。 作者:王宇 单位: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 建筑论文范文:我国激励机制下绿色建筑经济论文 一、绿色建筑在我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消费者对绿色建筑的了解肤浅,其有效需求的数量有限。 当前,众多的消费者对于绿色建筑的概念是模糊不清的,根本不了解什么是绿色建筑,更谈不上需求,这是影响绿色建筑发展的重要障碍。有的人认为绿色建筑就是对建筑物进行装修绿化,是大量投入资金的建筑,大多的消费者更多的关注是房屋的价格,而对于建筑的成本节约性和舒适性却很少关注,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人们对于绿色建筑的购买就显得牵强。因此,国家要重视绿色建筑的思想宣传,使更多的人去认识和了解绿色建筑的益处,从而提高在建筑方面的环境保护意识,为绿色建筑的需求创设积极的氛围。 2、与绿色建筑相关的产业不健全,影响绿色产业的发展。 建造绿色建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一个产业就能够实现的,需要各方面产业之间的衔接和联系,在这个系统中任何一个地方出现了问题都会影响绿色建筑的健康发展。就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来看,存在诸多的问题需要去解决。首先,专业的人才匮乏,技术开发缓慢就是面临的主要问题。在绿色建筑的发展过程中,需要的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人才,而这些人才的培养在我国就相对较少不能适应该行业发展的需求,同时,在资金研发方面也存在很大的缺口,影响绿色建筑的普及。其次,绿色产品的研发比较落后,难以适应该产业的推广。绿色建筑对于材料的要求是非常高的,需要高端的技术材料做支撑,但是,在我国当前的情况下,对于该产品的制造还相对较少,不能形成规模化生产,造成绿色成本的提高,不利于绿色建筑的进一步发展。 二、我国政府对于推广绿色建筑所采取的的经济激励策略 1、在税收上实行优惠政策。 为了进一步推广绿色建筑,提高建筑的环境保护意识,我国政府在税收上实行优惠来鼓励绿色建筑行业的发展,具体就是减少绿色建筑纳税人的税费,以此来提高绿色建筑纳税人的收益,这是我国政府对绿色建筑行业的直接扶持。 2、通过财政补贴,提高对于绿色建筑的帮扶。 财政补贴是是指政府通过财政直接补贴和财政贴息的方式直接对绿色投资者进行帮扶,增加绿色投资者收益,对于绿色建筑更是一种鼓励。 3、在信贷资金上实行优惠。 资金是建筑行业的命脉,没有充足的保障资金,绿色建筑行业将无从起步,为了实现对绿色建筑的真正优惠,政府规定了该行业在信贷过程可以实行优惠政策,包括贷款的数量、担保、利率等方面都相比其他建筑行业有所优惠,目的是鼓励绿色建筑的发展。早在2007年我国就出台了《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该通知规定:对于节能减排的绿色经济在提高资金融资方面要优先考虑。 三、针对我国绿色建筑经济激励的措施提出的建议 相对于发达国家过而言,绿色建筑在我国的起步是比较晚的,其发展也是比较落后的,我国政府虽然加大了对于绿色建筑的帮扶投入力度,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激励机制,但是,其形式是比较单一的,某些经济激励机制在实际运行中存在困难,不能够将一些好的激励政策真正落实到位,致使绿色建筑行业的发展比较滞后,为此,我们应从多方面进行改革,实现绿色建筑行业的真正春天。 1、通过强制性税收政策,积极引导非绿色建筑产业的改革。 政府可以通过对非绿色建筑产品的投资者实行高标准的收费,来引导其向绿色建筑产业发展。例如,我国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加大了对于污染企业的的惩罚力度,并严格了各项标准,这促使投资者向绿色产业发展。 2、建立健全绿色建筑经济激励的各项规则,并积极落实到位。 不同的政策引导作用会引起不同产业发展,我国在绿色建筑行业采取了多种经济激励机制对于绿色建筑产业的发展来说是一种鼓励,更是一种鞭策,但是,其激励机制并没有形成一种长效的规则,在具体落实方面还存在需要完善的方面,这就需要政府采取更大的力度,去落实好这项有利的政策,使其形成一种长效机制,促进绿色建筑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3、加大对绿色建筑的监管力度。 为了加大对绿色建筑行业的扶持力度,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办法和法规来促使绿色建筑产业的发展。如《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管理办法》、《绿色建筑技术导则》、《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等,这完全体现了我国政府在发展绿色建筑方面所作出的努力。但是,只有这些标准和细则是完全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逐渐加大对细则或者标准的监督力度,使绿色建筑的发展和管理并行前进,不可偏废,这样才能够真正使绿色建筑行业沿着健康的轨道运行。 4、不断完善我国绿色建筑行业的法律法规体系,使其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对于节能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越来越完善,但是,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法律的制定很难和社会的发展相一致,需要我们逐步去填补绿色建筑等领域方面的法律漏洞,尽快制定和出台绿色建筑的有关法律法规,为绿色建筑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四、结语 总之,我国的绿色建筑相对一些发达国家来说,还处于初级阶段和摸索阶段,各种法律法规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国家的各种经济政策的调整激励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深化。作为政府机关要树立起责任意识,逐步提高对于绿色建筑经济的扶持力度,并积极落实到位,逐步完善绿色建筑的法律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绿色建筑行业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李露 单位: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
中学体育论文:要带着爱心去上课——中学体育课教学体会点滴 体育教学有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学的显著特点。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教与练习必须密切结合,教师与学生接触频繁,且须配合默契。因此师生感情是否融洽,就显得十分重要。 首先,要保证师生感情融洽,教师自己必须带着爱心去上课,并把这种感情体现在行动上。 带着爱心去上课,教师要处处关心、爱护学生。比如,上课时天气较热,教师就要想到减少学生活动量;天气较冷时,教师就应想到学生衣着的厚薄,出汗后是否会感冒;遇到学生头疼脑热,教师就应让学生休息。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如果处理得当,就能使学生感到温暖,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一次,上课时突然刮起了大风,学生直捂着眼睛,我马上命令学生向后转,背对风站,自己却走到学生面前顶风而立。这虽然是件小事,但是学生从教师的行动上体会到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尊师之情。 其次,教师要有热心和耐心。有些动作学生一时掌握不了,教师千万不可急躁,更不能埋怨,而要满腔热情地帮助、指导学生。有一次,在教支撑跳跃山羊时,有位女生总是不敢起跳,急得直哭。她一哭,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沉闷下来。这时我马上走过去安慰、鼓励她,进行耐心讲解,并专门给她做了几遍示范动作,帮她练习了几次,这位女同学果然有了进步,课堂气氛又活跃起来了,她也开心地笑了。 另外,还要注意教育方法。当学生出现失误或对教师不尊重的时候,教师应宽容,应冷静,要用爱心去感化他们,使他们主动克服缺点和错误。有一次在练习双手传接篮球时,有个女生边练习边吃零食。我瞪了她一眼,她毫无反应,我就走过去接过球同她一起练习。看着她那漫不经心的样子,我一用力,球打在了她身上,她大发脾气,我当时真想过去训她一顿。可稍一沉思,觉得不妥,就让其他学生继续练习,然后把她叫到一边,告诉她刚才她没有接住球的原因,接着又和她一起练习。下课后,那位同学诚恳地说:“我错了,谷老师,您别生气,今后我一定好好练。”我也检查了自己做得不够的地方,事情就这样过去了,师生间感情也更融洽了。当然,宽容不是无限度的,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中学体育论文:论体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要: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有创新能力、身心健康的人,这一目标同样也贯穿于体育教学之中。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求知欲望、充分利用有效的手段,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等方式手段,在体育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每位体育教师在新形势下须重视的重大课题之一。本文从转变创新观念、创设创新环境、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等方面阐述了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及其重要性。 关键词:体育教学;创新;培养 一、前言 21世纪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片面的生物学评价向完整体育转变;阶段性体育与终结体育向终身体育与终身健康转变。现代教育理论指出,教学既要完成教育任务,还要实现教育目标。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智育教育功能上,体育课与学校的其他课程在很多方面具有一致性,更重要的是,与其他课程相比,体育课自身具有极其鲜明、突出的特点:实践性强,整体性强,社会性强,差异性大,复合性明显以及交叉性明显等。基于该特点,可以看出体育课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中的重要作用,表现为: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身体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为学生观察和发现各种复杂的体育现象提供机会,有利于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机会,有利于学生体验创新带来的乐趣。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以现代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教育目标,利用体育本身的特点,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本文根据体育课及体育教材的特点,就体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及方法上提出自己的见解,望能为体育教学实践提供有益参考借鉴。 二、体育教学对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创新,主要强调对已有知识经验的重组和再发现,具有探索、求异、求是和求佳的特征。创新,重在“有中生新”。创新教育是从学生的心智发展规律出发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创新个性品质教育。广义上讲,凡是有利于受教育者树立创新志向、培养创新精神、激发创造性思维增长创新才能而开展的一切活动,都可称为创新教育。 1.体育教学的开放性、超越性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石 首先,体育教学场景开阔,组织灵活,学生的身心得到极大的放松与自由。尤其在分组活动或自由活动中情绪更为高涨,思维更为活跃,想象更为丰富,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表现欲望得以充分的挖掘和体现。其次体育教学内容繁多,形式多样,最适宜生命力旺盛与好动的中学生的“口味”,能充分的满足他们的好奇、探究、体验以及创造的心理。最后,体育活动崇尚“更高、更快、更强”,通过不断挖掘和发挥自身在体力、心理、智力等方面的潜力去挑战自我、挑战他人。这些特点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石。 2.体育教学的活动性、练习性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时机 创新能力是和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为只有活动才能了解人的能力和发展人的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需要大脑左右两半球的平衡发展。1981年获得医学诺贝尔奖金的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斯佩里的研究,揭开了大脑两半球的功能,即人的创新能力与左脑功能有关,但更多的是与右脑功能密切相关,左脑具有语言、概念、分析、计算等能力,右脑对音乐、美术、空间与形状的识别,对复杂关系的理解能力、整体综合能力、想象能力则优于左脑,丰富多样、生动活泼的体育活动创造了一切可能的条件来开发学生的右脑功能。所以在体育活动中,做一些左侧肢体的各种运动,比如左侧单足跳、左手打篮球等都具有开发右脑的功能,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改革体育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1.转变教学指导思想、观念 树立以健康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为目的的教育理念。体育教育应身体力行,转变观念,从单一的生物体育教学观转变为多维的、健康的体育教学观,从传统的以体育知识、技能灌输为中心转向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锻炼、发展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要充分相信学生,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正确处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关系,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地位,让学生树立起自理、自制、自练、自评的思想,只有让创造者独立自主地进行创造性的活动,才有可能使其创造力得到培养和发展。 2.注意激发学生的主体创新意识 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进行的心灵互动,教师不断进行创新性教学,学生不断进行创造性学习的过程。因此,体育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主体创新意识。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其“生理—心理—文化”结构的全面和谐发展,学生主体性的素质是一种综合的整体素质。所以,要提倡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练习为主线”的体育教学模式,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翁,真正参与到教学实践。创新意识是实现创新能力的基本条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学习创新意识才会激发出来。教师在构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时,既要尊重学生个体的发展需要,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意发挥每个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又要注意充分发挥教和学两者的积极性,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产生良好教学效果。 3.创造一个好的创新环境 作为体育教师,如果进行创新 教育,就必须创设一定的教学环境,并需要善于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使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自己解决问题.把教知识和教方法结合起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大胆地想象,这是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动机理论研究成果表明,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动机集中在成就动机上,而成就动机由三个组成部分: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其中认知内驱力是一种掌握知识、技能,阐明和解决学业问题的需要,即一种指向学习任务的动机一求知欲,它表现为好奇的倾向以及为应付环境而提出众多的各种问题。 4.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直接交往和联系。教学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教学活动具有直接的影响,它是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促教学成功的因素之一。体育课堂教学,因其活泼生动的特点符合学生好奇探索的心理而深受学生喜爱。由于体育课上师生处于动态之中,所以学生和老师的接触更为直接和密切,因此酷爱体育活动的学生大都喜欢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避免出现作风专制、态度蛮横、方法粗暴,甚至讽刺、挖苦、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这样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抵触、反感和不满情绪,进而导致学生对体育课的厌烦。在一定程度上课堂教学与其说是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不如说是师生之间情感信息的交流过程。唯有在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和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生对课堂教学才有一种安全感和愉悦感,才敢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5.创设有利于创造性发挥的教学情境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创新教育的实施者。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教师应为学生创造一个能支持或高度容忍标新立异者或偏离常规者的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寻求正确答案;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促进学生认知功能和情感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中要努力营造平等、和谐、宽松的课堂环境,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才能充分挖掘其潜力。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使学生在参与中领略运动与锻炼的价值,把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娱乐、休闲结合起来,为终身锻炼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探究训练体育教学:创新能力培养的新模式 1. 探究式教学内涵 探究训练体育教学模式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素质教育的理论,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主动获得体育知识,发展各种能力的体育教学活动模式或策略。探究训练体育教学模式是创新教育的一种载体,在体育教学实践中要正确认识这种教学方式的内涵。本人认为其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独立思维,学习过程中上定要有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内容,但又不能机械在理解为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必须由学生自己提出、探究每一个问题只要真正调动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就可能形成一种探究式的学习过程。探究训练体育教学要求我们突破传统的认知性单一的课程目标,把情意目标提高到与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并列的重要地位。在实施过程中特别强调“体验”这一心理过程,特别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和感情积累,其目的在于通过实践体验,改变学生的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在发展学生最深层的指标方面有所长进。此模式的教学不仅是一个体育知识、技术、技能摄入过程,而且是一个包含着态度和情感的综合体验过程。片面强调知识和片面强调价值都不是探究教学的风格,只有使二者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才是探究教学理想和追求。 2.教学程序 从遵循认知规律、技能形成规律、情感规律和交往规律出发,我们可以将探究训练体育教学模式分为三个阶段。 ①呈现疑难情境。萨奇曼认为,这种情境应自然而然地激发个人去解决这个疑难问题,如提出相对简单而又不需要十分复杂的背景知识的问题,这些问题可来自于那些与我们对现实的观念相对冲突的不合逻辑的现象,它会使人产生困惑(因为我们不知道答案),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欲望。因此,体育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寻求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可以激发学生趣的材料,创设特定的情境,向学生提出要研究的领域,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需探究的问题。例如4x100米接力跑,可以设计以下问题:如何提高4x100接力跑的成绩?影响4x100米跑的因素有哪些?奔跑对身心有什么好处? ②提出假设。教师在使所有学生都异常清楚地理解回答或解释问题的前提下,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讨论,对所探讨的问题做出假定的说明或解答。在班级教学中,各个学生提出的假说有相当大的个体差异,这就需要教师运用教学技巧建立轻松的气氛,让好、中、差 的学生都能发表自己的意见,特别是要充分运用他们的直觉思维做出创新的回答。 ③得出结论,总结提高。在验证假设的基础上,学生将假设组合起来,做出结论性的解释。例如通过探究性的教学,学生知道了4x100米接力跑影响因素是:快速协调传棒,个体反应速度、起跑能力、速度耐力、步幅与步频等,这些因素与身体素质、运动技术密切相关,从而促进了学生课外练习的自觉性。 3. 教师的作用原则 在探究训练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有力促进者和合作者,根据学生探究活动的需要提供有力的帮助。教师的作用在第二阶段最为重要,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进行探究而不是代替他们去做。如果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提问不能用“是”或“不是”来回答,体育教师必须要求他们复述问题,重新置他们于问题情境之中。必要时,教师可以提供新信息引导学生集中于某一特定问题或是自己提出新问题等方法来推动探究的进行。认本人认为该模式与问题解决体育教学一样,教师用该模式之前要把握好教材,对浅显的体育课程不宜采用这种模式。 五、结语 人的创造力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培养和锻炼得来的,这不仅要求我们的学生对周围的事物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记忆力,在体育运动中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和顽强的意志力。同时要求体育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活动环境,一个能够充分的观察、思维、实践的机会与场所,给学生们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帮助他们实现更高的境界。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应将学生按性别、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不同,实行区别对待、因材施教。还必须善于引导学生质疑问题,善于指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去理解问题,形成知识的网络体系,采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的方面去思考研究,善于提出与众不同的问题与见解,加速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并在实践中体验创新,提高创新能力。 中学体育论文:快乐体育在中学生耐久跑课堂中运用的尝试 耐久跑是中学体育教学中不可少的一个主要项目,耐久跑练习对改善学生的内脏器官机能,增强学生体质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由于它是一项长时间的单循环运动,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枯燥无味的感觉,甚至使有些耐力素质较差的学生产生恐惧的心理,学生逐渐对体育课失去了兴趣。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消极、受压抑的地位,许多课外生气勃勃的学生,课内却变的死气沉沉,甚至出现厌课、逃课现象。在教师严密的组织、大密度高强度练习的挤压下,学生获得的时间较少,空间较小,不能更深的思考探索问题,学习气氛沉闷,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意识不强,不利于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耐久跑之所以不受欢迎,除了学生的主观态度外,很大程度是练习内容和教学方法单一造成的,"快乐体育"就是积极探索耐久跑教学方法的创新,总结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范例,真正提高教学质量。笔者在实践中认识到耐久跑教学过程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过程。当今的学生普遍怕苦怕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就要注重学生自信、坚毅、困难面前不低头的良好心理的锻炼,对耐久跑中会出现的生理、心理现象和应对的方法要详细地讲解,教学艺术要风趣幽默,用激励性的语言来开展教学。对学生的评价应多考虑非遗传因素,对有差异的学生采用差异的评价。这些都需要教师不断反思不断改革来完善,耐久跑的教学方法会有许多,本文只是从改变"跑的方式"这方面入手抛砖引玉,希望引起广大同行的共识。 1 关于快乐体育定义、特征 1.1 快乐体育的定义 快乐体育是指教师正确运用适应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创设生动、活泼、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唤起学生自主性、能动性,使他们快乐的参与体育教学,并从中享受体育活动所带来的乐趣,以得到全面、主动、充分和谐发展的体育教学过程。简单的说,就是在欢乐、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体育、进行体育活动。 1.2 快乐体育的特征 1.2.1教学的指导思想上,主张以全面育人为出发点和归宿,面向终身教育,以情感教学入手,强调乐学、好学、育体与育心相结合,使学生能在一个师生间、生生间亲密无间、和睦融洽的环境中,锻炼身体、磨练意志、陶冶情操,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1.2.2教与学的关系上,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既爱护关心和尊重每一位学生,又善于引导、启发学生,做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相结合,使课堂教学成为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1.2.3教学的观念上,强调学校体育必须是全员的体育、成功的体育、终身的体育,体育课必须情感交融和身体发展并举,体育教学结构应是融认知、情感和身体发展为一体的三维立体结构。 1.2.4教学方法上,主张启发式的创造教学,反对注入式的模仿教学。强调教法多样性和学法的实用有效性,提高课堂生活质量。 1.2.5教学组织上,要"严而不死"、"活而不乱",既有严密的课堂纪律,又不失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并强调多向交流和教学环境的优化。 2 耐久跑教学中的三要素 2.1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考虑到耐久跑教学的实际情况,加上耐久跑的自身特点。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对耐久跑知识的传授、灌输讲解上,而且还表现为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的认识和挖掘调动上。本身学校体育"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思想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以达到全面健身目的。 2.1.1了解学生耐久跑的兴趣和爱好,分析原因。其一,学生对耐久跑的认识不足,有的学生认为耐久跑只不过是跑跑步而已,没什么好学的;其二,对耐久跑或老师讲课的方式不感兴趣;其三,部分学生体质弱,基础差,对耐久跑产生恐惧,害怕心理。找出原因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2.1.2要结合学生具体情况和个体差异, 耐久跑要运用多种方法、手段、精讲多练,使学生能体会到其中的健与美。把耐久跑和校园定向运动、跳绳、健美操、游戏等相结合进行练习。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以发挥学生的特长,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 2.2注意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 教师和学生之间关系是否融洽,关系到整个教学过程的成效。因此,教师在耐久跑教学过程中所持的基本原则应是"引导、启发、教育、鼓励",将"言、行、意、情"贯穿到教学的全过程。平时多关心学生,洞察学生的心理。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心情不好时教师及时疏导其不稳定情绪。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实是一种教学反馈,可以及时的调整学生的学习效果。 2.3以健身为目的,课内外一体化 在耐久跑教学中让学生明确耐久跑是一项极好的锻炼身体项目,同时也是终身体育中简单又实用的锻炼手段。跑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健身,因此跑在学校教育中占有有很大是比例,所以耐久跑教学要运用各种群体活动相结合,以赛促教,以赛促学,课内外相结合,达到教学的一体化。 3 结合快乐体育特征与耐久跑的三要素,采取以下有效举措: 3.1明确锻炼的意义和作用,端正学习态度 本文来自文书文秘网_免费的文秘网、、论文网 在教学开始时就要讲清耐久跑锻炼的价值,把耐久跑教学同增强学生的体质,发展身体素质,提高学习工作效率等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认识到通过耐久跑教学能增强体质,提高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功能,提高学习效率,为将来服务于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让他们坚信只要通过不懈努力锻炼,将会得到身体机能的提高,并从中感受快乐,在这里我们可以在教学中运用一系列的运动健将来列举或用身边的事例(有同学有长辈等)等直观的方式来传达快乐动机。 3.2让学生了解耐久跑生理特点,增强学生自信心 在耐久跑教学中,有些学生由于耐力素质差,会出现一些生理不适现象,如"运动极点"现象。所以在练习之前,要安排一定时间的理论教学内容,使学生懂得"运动极点"是途跑中因内脏器官机能的惰性产生的一种暂时 不适应现象,并向学生介绍防止、克服"运动极点"的方法,同时讲述耐久跑对人体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物质代谢等各系统的作用,做好学生的思想动员工作,鼓励学生,激发学生自信心。并重视运动后的整理恢复活动,让学生感觉到锻炼后的快乐,树立了信心,这样学生在练习中出现身体不适时就会正确对待、主动克服、顺利度过难关。 3.3创设环境,增加学生新鲜感 环境的改变,会引起学生学习的趣味欲,所以可利用校园、校外的地形、山坡等自然环境,利用越野跑、障碍跑、定向运动跑、图形跑、法特来克跑、跳绳等练习方法,发展学生有氧耐力和耐久跑的专项身体素质,外部环境的变化,新鲜事物的刺激常使学生忘记疲劳,在快乐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在教学中要组织好,确保安全,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3.4增加教学趣味性和教学原则 耐久跑教学形式单调,枯燥是影响耐久跑效果的主要因素,因此,在教学上要利用活泼多样、内容丰富的练习手段,如利用比赛、测验、多地形、定时和定量结合,走跑交替等形式的练习调节学生的情绪,也可采用球类项目长时间竞赛的练习,以及游戏等,这不仅能培养学生活动兴趣,而且会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3. 5遵守教学原则,运动量由小到大 在教学中,利用由短到长距离跑,由慢到快跑的练习,使学生逐渐适应耐久跑教学要求。由短距离到长距离跑,要求学生保持一定速度,逐渐增加。跑的距离,随着学习跑的距离增加,逐渐提高学生耐久跑的运动能力。由慢到快跑,要求学生在规定的距离中,逐步提高跑的速度,随着跑的速度的提高,学生的生理机能得到适应与提高,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在心理生理上逐渐适应耐久跑教学训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激烈跑动中感受快乐。 4.尝试的具体方法: 4.1 校园自然地形跑 利用校园里各种走廊、小径、花坛之间的石子路、林间小道、台阶等地形,给学生创设一种情景:"我们在优美的公园里自由奔跑"。学生的注意力会因为周围环境的不断变化而分散,感受和在田径跑道上截然不同,绝大多数同学都能轻松完成练习任务。 具体实施: 1)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尤其是下肢关节; 2)安全教育十分重要,教育学生在规定范围进行,跑步时不可以说笑打闹,不要在水池边跑步,注意脚下的路面情况,小心崴脚,不要踩踏草坪和翻越栏杆,不做危险举动等; 3)学生分成8个小组,一路纵队慢跑前进,在跑的过程中排尾同学依次跑到排头当领跑员,领跑的人可以自由选择跑步路线,带领全队同学前进; 4)时间控制在6-8分钟,一堂课最多两次; 5)教师巡回观察,给同学们加油,对违反规定的小组给予提醒。 练习效果: 学生比较喜欢在校园里跑步,没有跑道上一圈又一圈带来的心理压力,在环境优美的校园里慢跑心情愉快,也不觉得很累,因此没有人中途退出,都能顺利完成任务。从教学的角度看,自然地形跑强度不大,时间较长,属于有氧运动练习,学生在上下台阶、转向、超越到排头的过程是变速跑的方式,这比在跑道上匀速跑效果好。 4.2 1000米障碍跑 模仿田径比赛中3000m障碍跑的形式,在跑道上适当设置若干障碍,学生在跑的过程中要用合理的动作越过障碍。障碍物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挑战,学生反而跃跃欲试,利用学生好强不服输的心理这个强度较大的项目很受欢迎。 具体实施: 1)每隔50m设置一种障碍,考虑学生的差异,过障碍物的难度也体现差异,比如跨越体操小垫子,同时设置高、中、低三个高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不同的高度,能力强的同学还可以选择负重练习。设置的障碍应该安全,比较容易越过,通常用体操垫(连续跳越)、橡皮筋(跨越)、跨栏架(钻越)。 2)让每一位同学事先了解障碍物怎样用最安全、最省力的方法越过,教师通过示范讲解,学生逐个体验; 3)创设情景:"海军陆战队越野演习"; 4)规定如果故意不越障碍将每次加5秒,弄倒障碍应该把它扶好,否则加3秒,如果两人同时到一个障碍前应该礼让,如果故意影响他人,每次加5秒; 5)每次练习人数不超过12人,每处障碍前安排学生监督; 6)一组进行时教师带领其他同学加油助威,鼓励同学们勇于克服困难,树立坚持到底就是胜利的信心。 练习效果: 练习前教师要用鼓励性的语言鼓舞学生的士气,让学生真的有种自己俨然是特种兵的感觉。学生都能完成练习,很少有同学故意偷懒不越障碍,耐力素质较差的同学会觉得很累,但完成后有一种成就感。这种带有障碍的长跑练习利用重心的不断起伏变化,跑步节奏、速度的变化给练习者相当的强度刺激,学生的呼吸功能、心肺功能,肌肉、关节、神经系统得到的发展比匀速跑1000米强。 4.3"校园寻宝" 笔者把定向运动引进课堂,针对校园环境设计"校园寻宝"的游戏式长跑练习,学生手拿学校平面图,按规定的顺序找到事先藏好的"宝贝",在较长时间的奔跑中发展耐力素质。 具体实施: 1)课前准备24个乒乓球作为"宝贝",一组4个编号A、B、C、D,把他们分别藏到6处不显眼的角落里; 2)上课时给学生分发学校平面图,并训练如何分辨方向和找到目标在图中位置; 3)讲解校园寻宝的规则:必须按照每组规定的寻宝顺序依次找到相应编号的宝贝;全队所有队员到达"藏宝地"找到宝贝后才可以到下一处目标;只可以拿自己组的宝贝,不可以破坏别的组的宝贝,也不可以向别人透露宝贝的具体位置;以每组最后一个同学达到终点的时间计时,从而比出名次; 4)分成A、B、C、D4个小组,每组自主选出组长,组长保管"寻宝图"(学校平面图)带领组员寻宝并监督组员遵守寻宝规则; 5)派出几名监督者(可由见习者担任)远远地全程查看,对不遵守寻宝规则的小组酌情加时; 6)教师发令出发,巡回查看学生进行的情况,及时纠正出现的问题。最后为每组计时,并总结同学们的总体表现。 练习效果:定向运动是非常健康的集体能、智慧、团队合作于一体的体育项目,笔者把它引入课堂后设计成"校园寻宝"的游戏,学生对这个游戏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也是第一次手拿地图奔跑在校园里,到了目的地后大家分头寻找宝贝,当宝贝被一个个找到时学生非常兴奋,此外大家还要相互鼓励扶持,共同等待落后的同伴达到后再出发,这也是在平时的长跑练习中不会出现的。找全宝贝回到终点的时间平均要12分钟,学生大部分时间在跑步,这无疑是良好的练习耐久跑的方法,学生在寻找宝贝时可以稍作休息,降低了运动强度,学生间歇地跑步感觉不那么累而练习效果可以保证。许多学生流着汗,喘着粗气却还想再玩一次。 4.4 校园铁人三项赛 笔者从"铁人三项赛"受到启发,把它引入耐久跑教学,设计成校园铁人三项赛:400米跑+150个单摇跳绳+上下5层楼梯跑。这三个项目可以发展不同的肌肉群,合在一起后对练习者的耐力素质和意志品质有较高要求。 具体实施: 1)教师讲解真正的"铁人三项赛"的概况,让学生对那些体能和毅力都非同寻常的"铁人"产生钦佩之情,鼓励同学们在"校园铁人三项赛"中能勇于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在困难和疲劳面前不屈服,成为有铁一般坚强意志的人; 2)安全教育,做好充分的热身运动,在跑400m时不要急于争抢跑道,在跑楼梯时靠右行,下楼不允许一跳几阶,否则取消成绩; 3)每次10人,选派10人数跳绳的个数,两人负责在楼梯监督同学,教师主要在楼道给学生加油和提醒遵守规则; 4 )比赛结束后根据成绩评选出"玻璃人"(中途退出的)、"塑料人"(成绩一般的)、"橡胶人"(成绩较好的)、"铁人"(成绩优秀的)和"超级铁人"(班级前3名)5个等级。 练习效果:"校园铁人三项赛"对学生来说充满挑战,其中400m需要速度和耐力,跑完400m后跳绳就不轻松了,两个项目完成后跑5楼上下需要坚强的毅力和足够的耐力,许多学生会停下休息片刻,上楼梯的速度很慢,但绝大多数都能坚持下来。完成练习后学生感觉非常累,心率能达到160以上,不能完成的同学主要是楼梯爬不动了,只好放弃。这三个项目重心起伏频繁,上楼肌肉做功耗能巨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调整项目的强度。这个练习虽然艰苦,但是多数学生还是表示喜欢,它提供了重新认识自我,挑战自我的机会,身体是疲惫的,而精神是愉悦的。通过强度的循序渐进,这个练习对提高有氧运动能力很有帮助。 5 结论 将"快乐体育"引入耐久跑教学中来,能够很好地解决"教"与"学"的矛盾、极大地丰富耐久跑的形式和内容、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练习效果、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尤其是心肺功能)、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体力与智力、磨练他们的意志,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快速反应、果断处事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符合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中学体育论文:中学体育研究性学习的初探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探究经验的获得为本位的生成性学习活动。是近年来国际教育界倡导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新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模式。在中学体育教学中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接受教师传授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那么在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呢?下面就谈谈笔者的肤浅之见。 一、立足课堂,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研究者 立足课堂,充分利用体育教材中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为提高研究成分应当把握以下两个环节:其一,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一个形象生动、内容丰富的对象,使学生深入其境,真正成为一个主体去从事研究;其二,暴露思维过程,不仅要给学生成功的范例,还应当展示失败与挫折,让学生了解探索的艰辛,体验研究的快乐。例如学习分腿腾越技术,传统的体育教学首先让学生自选适合自己的高度,然后在教师统一指挥下,先做分解练习后做完整联系,依次进行。这样上的效果实在不佳,学生只是完成任务,应付一下,没有一点乐趣可言。研究性学习则改变了传统的教法。它强调通过让学生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家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一种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同样的课,有位教师设置了六组不同高度的器械(有山羊、有跳箱)供学生自选,展示了若干种学练方法示意图。让学生选一种或组合若干种或自创练习方法进行练习,目标是基本能完成动作。结果全部学生都完成了动作,有些学生还越过了横箱、纵箱。由此可见,在课堂中,只有当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研究者时,才能淋漓尽致的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应用到实际中来。 二、倡导合作,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参与者 当今社会,竞争精神和有效的人际交往技能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人们合作探索的结果,社会的人文精神也把乐于合作、善于合作作为重要的基石。合作学习主要通过体育教学中的集体因素和学生之间交流的社会性作用,通过学生的互帮互学来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的质量,这种教学模式是充分考虑了体育教学中的集体形成和人际交流的规律性来设计教学过程的。例如在初二⑴班的小组篮球赛时,我将十位男同学分成甲、乙两组,其中甲组同学的篮球个人技术要高于乙组同学,但我在比赛之前已将一些简单的篮球战术配合教给乙组同学。比赛时,乙组的同学配合得当,打的有板有眼,而甲组的同学们就只会各打各的,不到万不得已他们是不会传球。比赛结果很明显,甲组同学输了。这时,我问台下的同学们为什么甲组会输,他们回答说因为缺乏配合。结合这个例子,利用现场教学,我因势利导地启发他们在体育运动和学习中合作的重要性。 三、突破传统,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探索者 研究性学习要适应学习者个体发展的需要和认识规律,在开展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围绕学生的探索活动组织教学过程,激发学生成为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的动机。例如2003年4月12日,我有幸听了义乌市课改实验区陈玲娟老师来我区上的一节篮球课,这节课主要是运球练习,课中,教师引导学生自玩球,要求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编各种运球动作。结果同学们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认真探索,创编了丰富多样且很实用的运球动作。 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是通过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途径的调整,帮助学生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在开展有效的接受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 四、适应社会,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发展者 适应原来是一个生物学概念,指有机体改变其生理构造和功能以适应环境、图谋生存的过程。在社会学中,社会适应是指个体或群体调整自己的行为,使其适应所处社会环境的过程。它有别于生物自我调整以适应自然环境过程的生物性适应。当今的社会是变革的社会,是一个由半封闭向多元化、高层次发展的社会。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新的发展时期,体育教师要引导学生适应这种变化,与社会相融。使学生学会在体育锻炼中与他人友好的交往、合作,学会在现代社会中获取体育与健康知识的途径与方法,崇尚公平竞争的体育精神。例如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学生扮演一定的角色,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加深对社会的观察、了解和认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扮演的角色出发考虑问题,体会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角色扮演往往不是个人所能完成的,因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群体意识与协作能力,使学生从角色扮演中体验人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五、体验生活,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实践者 体育来源于社会生活实践活动,是对生活中的一些游戏、娱乐、集会等活动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重新组合和创造加工。体育非常强调运动过程和生活环境的一体化。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的,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因此,体育教学活动的素材,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或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技能、技术积累,尽可能地利用周边体育资源条件,增加一些生活体育、娱乐体育和休闲体育类的内容。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教学活动情境中,提出有关的常识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和技能,获得愉快的体育活动体验,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动机,使学生感受到体育与健康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为体育真正进入学生的生活领域并使终身受益打下良好的基础。 六、转换角色,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自主者 个体创造潜能的开发,首先依赖于个体自主性的发挥。在传统的授受式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其自主性因受到了压抑而无法真正得到发挥。在体育研究性学习中,鼓励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中心地位,为其个性充分发挥创造空间。这时教师必须转换角色。 1、教师的教学过程 中应当充当学习者的角色 体育是一门社会化的课程,不同的社会和不同的历史阶段对体育教育者有不同的要求。在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指导下,对怎样进行体育教育,人们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处身于知识爆炸的21世纪的体育教师,只能是一个与学生平等的、永远的学习者。我们每个体育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只有持之以恒的学习,才能使自己的教育观念、知识体系、教学方法跟上时代的步伐。学习一方面在于了解新知识、掌握新信息、熟悉新技术,更重要的一方面则在于摸清学生体育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机制,认识特点,以学习者的角色去体验体育学习过程,以学习者的立场来发现问题,反映问题。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当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 体育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尽可能地表现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其核心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传统体育教学中,教师总是以高出学生一等的地位,对学生发号施令、实施管教,把学生当作被动的接受知识的答案。研究性学习要求体育教师更多的是与学生“平等交流、心心相印”的组织、引导者的角色。即尽可能地启发、驱动学生多涉猎、广积累、多动脑、勤练习。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中介者的角色 教师虽然是知识的拥有者,但他更应该是知识的传递者。教师在知识和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将学生所需要的最新的知识经过自己的加工传递给学生。研究性学习要求体育教师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提供最新的教育信息,帮助学生获得踏上社会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和社会双方都满意。 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服务者的角色 在传统教育观念中,教师是“尊者”、“长者”,是学生心目中令人敬畏的权威,学生只有服从于教师的教育。然而时展到今天,我们体育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此时教师应该是一个服务者。服务的过程充满艰辛、富有创造性;服务形式是显隐结合、不易察觉;服务的方式一定要满足学生内在的体育要求。 中学体育论文: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的几个方法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影响中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因此,体育教学应以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为主体,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健康地成长。影响学生体育兴趣的因素有很多,如性别年龄、教师的教与学、运动项目及体能状况等方面的因素。下面针对教师的教与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组织教法得当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基础 一堂体育课组织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基础。体育课教授的技术动作,大多数都是用四节课才能完成的,或有些是前阶段学习过现在要进一步提高动作质量的。这样,学生在一节或连续几节课都练习同样一个动作,或练习以前学习过的动作,很容易出现厌烦的情绪和不认真练、不愿意练的现象。所以,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根据教材、学生的特点、器材场地的实际,采用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竞争性的形式和方法诱导学生主动练习、积极练习。 如原地单手肩上投篮练习,可采用分组投篮比赛,看哪一组投中的最多,方法是把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4组,按顺序每人投篮5次,整组投完后看谁投中的最多,让观察的学生说说原因,让投篮的学生说说自己的投篮动作。以赛促练,不但提高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而且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从而完成了学习的任务,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合理安排教材,不断丰富教材内容 美国着名教育家布内认为:“中学生对学习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这是最好不过的动机。”以学习材料作为刺激的“诱因”来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这种动机的产生,它的选择和设计也是很重要的。因此,教师在选择和设计课堂内容时要注意教材的科学性和趣味性。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全神贯注、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地对所学知识加以关注和研究;而一堂课中教材的合理运用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关键所在。 2.注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在教学中,必须遵循由浅到深、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的规律。虽然学生在以前也掌握了一些技术动作,但是他们没有很好的基础。因此,在教他们的过程中要以打基础为主,基础学好了,他们就会要求学习较难的技术。 3.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 教师要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勇于突破新教材,使教材真正为自己的教学服务,提高教学效果。教学中不要把学生限制住,而要让学生有自己的活动空间。 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融洽是培养学习兴趣的保证 体育教师不是领导者而是指导者,不仅仅是年龄上的长者,更应当是人格上平等的朋友。学生是有感情需要的,从上第一堂体育课开始,他们就需要从教师那里得到尊重、友爱、温暖、情谊和教诲。当这种情感需要得到满足后,他们便会以更大的激情上好体育课。这种情感建立在师生情感交融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感情融通包括情感和信息两个方面,感情和信息融通了,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感和了解的程度。教师只有多接触学生,多了解学生,多关心学生,以情感人,倾注“母亲”般的爱去关心他们,真诚相待,学生才会理解教师、信赖教师。 兴趣是学习的源泉和动力,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上好一节课的必要前提。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多种方法和途径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让学生从无趣到有趣,使学生不仅爱运动而且更爱上体育课。 中学体育论文:试论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指个人由于某种原因(如生理、心理缺陷或学习成绩欠佳等)而产生的轻视自己,认为自己在某个方面或几个方面不如他人的一种消极心理现象。具有体育自卑心理的学生,总觉得自已的运动能力不如他人,不愿参加各种运动,对学习丧失信心。因此,这种心理不仅对学生自已的学习行为,而且对整个体育教学活动都有消极的影响。 学生在体育教学中表现出来的自卑心理,属于性格上的一个缺点,产生的原因是 一、自我认识不足,过低估计自己 每个人总是以他人为镜来认识自己,也就是说,人们总是根据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自已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己的优缺点的。在体育教学中,如果其他人(特别是有权威的人)对某一学生作了较低的评价,就会影响这个学生对自已的认识,过低地低估自已。另外,在与他人的比较中,一些学生多半喜欢拿自已的短处与他人的长处比较,因而越比越觉得不如人,越比越泄气。这种只看到自已的不足而忽视了自已的优点的比法,会形成消极自我评价的恶性循环,从而产生自卑心理。 二、消极的自我暗示抑制了自信心 每个学生在学习一种新技术时,首先都会自我衡量是否有能力完成。一些学生因自我认识不足,常觉得“我可能学不会’.由于事先有这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就台抑制自信心。学习时过分紧张,不敢放开手脚练习,因而限制了能力的发挥,当然很难学好,而掌握不了所要学习的技术,又会形成一种消极的反馈作用,影响到以后的学习。同时又使具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印证”了消极的自我认识,使自卑感成为一种固定的消极的自我暗示,结果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使自卑心理进一步加重。 三、挫折的影响 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失败或挫折后,不能正确对待,又未能得到必要的心理调整,再遇挫折时,就容易变得自卑。 四、生理、心理方面的缺陷 有些学生身材矮小、体弱或有某方面的残疾,因而常为这些苦恼,总觉得不如他人,不敢做练习,对体育活动提不起兴趣。 具有自卑心理的学牟,除在课中不愿参加练习外,还常有以下几种表现: (一)对批评过于敏感 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往往对批评过于敏感。在学习过程中,只要听到别人的评价带有批评的含义,就丧失了练习的情心,不愿继续练习。这种学生常常认为所有的批评都是针对自已的,因而非常注意他人的言行,并认为班级中每一个人都在注意自己的行动。平时也显得神经过敏,好猜疑别人。 (二)过分计较比赛的胜负 具有自卑心理的学生非常关心比赛的输赢。在平时的比赛或游戏中,他们只跟显然可以赢的对手比赛.如果没有取胜的把握,他们便尽量避免参加。如果非参加不可,他们便表现出不屑一顾的样子,以表示自已并没有认真比赛,或者选择自已有明显的客观原因无法取胜的对手比赛。 (三)希望得到表扬 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因为自我认识不足,不相信自己能学习、掌握某项技术,因此在学习中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表现出自己应有的水平。但他们仍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扬。 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自卑心理并不是不可改变的。因为它只不过是在体育活动中暂时失去平衡的一种心理状态,恢复了心理平衡,自卑心理就可以克服和消除,为了克服和消除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自卑心理,教师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 教师要帮助学生发现自已的长处,肯定自己的成绩,不要把别人看得十全十美,把自已看得一无是处,认识到他人也有不足,只要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才能提高自信心,克服自卑感。 二、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 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时刻注意学生的心理动向。要在班级中创造一种相互关心、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助人为乐的良好风气。使那些具有自卑心理的学生感到集体温暖、同学友善、老师信任、活动有趣,从而增强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同时,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适当放宽对他们掌握运动技能的要求,以避免他们再受心理创伤。 三、及时肯定,多加鼓励 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应正面诱导,加以鼓励,并与他们一起分析原因,克服行动和心理上的各种障碍。当学生克服了某一困难,在学习中取得了那怕是微小的进步,教师也要有意识地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使他们提高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勇气。同时,教师还应引导有自卑心理的学生,让他们把习惯与同学比较转换为与自己的过去相比较,使其经常看到自已的进步,增强学习的信心 中学体育论文:浅谈农村中学体育的现状和研究对策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中学教育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浅谈农村中学体育的现状与研究对策。但是,农村中学体育的发展却不尽人意,体育教学滞后性日益明显,其主要原因是教学改革进展缓慢,学校体育功能严重减弱,体育场地及器材匮乏,师资力量不足以及学生学习体育的热情不高等。因此,要重视加强对农村中学体育的管理,应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地开展体育教学改革,以适合学生的需求,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1了解农村中学体育教学的现状,增强深化体育改革的紧迫感 学校体育教学作为中等中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文化基础课程,要求体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而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每年对每个学生进行一次体质的测试并上报到教育部;通过合理的体育教学和科学锻炼,增强体育意识,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而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学,大多是以专业竞技项目和应试教育为主,同教育改革的趋势不相适应。具体表现为: 1.1受传统教育观的影响。受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还根深蒂固,很多学校把素质教育停留在口头上,在行动上还是以应试教育评价学生,导致了师生只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由于学生有自已的专业课程,而觉得其他课程无关紧要,因而对其他课程没有太大的热情。学校、教师、家长对文化成绩优秀者偏爱有加,很多学校在初三年级甚至不开设体育课。 1.2受家庭教育和电脑网络的影响。家庭对独生子女的溺爱,造成很多学生有怕吃苦、怕困难的不良习惯。随着电脑的普及,很多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网上聊天。在体育学习和体育竞赛中,多数农村学校学生进取动机差,对集体活动缺乏热情,自控能力差,如在中长跑测试中,大部分学生缺乏耐力和毅力,表现出一种怕苦怕累的厌烦心理。 1.3学校对体育教学不够重视。在农村学校,文化课是放在首要位置的,而体育课是相对次要的。每周课时量少,还常被占用,这也影响了体育教学;体育教学无位置,教师无活力,学生无兴趣,使中等职业学校体育功能严重弱化。加上体育经费、场地、器材缺乏,这是影响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的关键原因。 1.4体育教学质量下降的影响。目前多数中学生只重视文化课学习,大多数学生以求毕业时很快找到一个满意的工作,而不重视体育课。老师也在这种氛围和体制中失去了应有的动力,很少去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和业务水平,平时教学采用灌输式、单一教学等方法,泯灭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而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原因是教学内容陈旧、单一;教学思想注重教法,忽视学法,缺少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从而造成了学生的厌学情绪;体育教学一般都在室外进行,老师怕学生出现伤害事故,心理压力加大,使得学生只为应试而锻炼。而不是为“健康第一”而学习,更难享受体育锻炼所带来的心理和生理的快乐。因此,在农村中小学进行体育教学的深化改革是尤为迫切的。 2明确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中小学校体育教育应贯彻“健康第一”,享受“快乐体育”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终身体育和“阳光体育运动”的健康的理念。根据青少年中学生的特点,制定新的体育教学方法,要淡化运动技术规范要求,强调体育对人的身心快乐的影响;利用新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不仅能够强身健体,还能够带给人快乐,使学生对体育产生深厚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素质和终身体育意识,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让学生明白拥有健康的身体和与专业相对应的体体,良好思想品德和文化知识,是培养现代化社会主义建设者重要保障。因此,进行体育教学改革,对于培养中学生全面的发展,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3开展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和策略 3.1学校领导要从思想上重视体育的发展,重视学校体育场等硬件设施的建设。体育经费要按规定拨足金额,由专门的机构的检查落实。要确保师资力量充足,配备齐体育教师,要重视组织教师进行业务培训,掌握最新动态,接受先进体育教育思想和理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往的体育教学过于呆板,师生交流不够,不利于学生的体育思想及身体素质的提高。要从深层次探索体育内涵的重要性入手,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因此,农村中学的体育教学改革,是当前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3.2调整体育教学思路与深化改革相适应。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有追求与专业性相关联、兴趣性大的体育活动的特点。因此,职校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应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进行安排,既要发展其个性,又要培养集体主义精神,以适应当前社会竞争的需要,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体育教学改革,即完成体育教学计划规定的学时和内容,又在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学中提出改革的思路。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对教学方式做出一定的调整,消除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式单一的不良影响,才能提高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 3.3优化教学方法,提高课程质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合理搭配教学内容,以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感受上课的乐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对不同年龄学生用不同的练习手段,制定适合他们的教学内容,开设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如野外生存、定向运动、拓展训练、预防运动损伤、体育养生等介绍内容,提高他们上体育课的积极性,使体育教学能与中学生不同年龄的特点相结合。在树立“快乐体育”的思想后,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教学灌输到同学的思想和实际体育锻炼中去。 3.4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是深化体育改革的 必要手段。随着改革的深入,体育教学已将营养、运动损伤、心理健康等有关知识融入其中。体育教师应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使学生在体育锻炼的同时也学到有关的各方面知识。以便使学生在学校学到自已喜欢的体育项目;要树立“以人为本”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让学生在发展体育的同时也做到德、智、美全面发展。使体育教学从传统的竞技体育为主转向以健身、趣味型的大众体育为主,建立“快乐体育”、“兴趣体育”的教学模式。 中学体育论文:探究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一、探究教学法的概念及其优点 探究教学法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为了更好地帮助和促进学生发展而提出来的这种教学方法,其实质就是,学生以类似或模拟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学习。用探究的方法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到体育课堂中来,启发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或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其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第一,探究教学法可以体现“实践本位”的教学观,注重将思考权、发言权、实践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发挥和锻炼自己的能力。 第二,探究教学法可以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促人发展”的教育观,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达到锻炼人和完善人的目的。 第三,可以充分体现以平等合作为基础的师生观。体育课中实施探究教学法要始终将学生置于动态的学习情景之中,强调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究、自我发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和学生一起去发现、探索,使学生觉得教师可信可亲,有利于建立一种平等、民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和教学氛围。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为创新提供保证。 第四,通过探究教学法可以改变体育教师示范、学生机械模仿练习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动手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从而较好地掌握所学内容。 二、探究教学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1.探究教学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首先,学生不受教师过多要求的制约,在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中,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选择学习方法,注重自我个性的张扬;其次,可促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运动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这种成功极大地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强大的内驱力,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的过程。 2.探究教学法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过去“一刀切、齐步走”大统一的体育教学中,学生不仅失去的是对体育课的兴趣,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失去了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探究教学法所展示给学生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都给学生留有尽可能多地选择的余地,给学生留出了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探究教学法依据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如:不同的体育基础,不同的身体形态,不同的运动能力,采用分层教学,使学生的主体性真正落到了实处。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探究教学法一般的呈现方式是:①问题法。如怎样才能跳得高?这个问题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启迪学生的思维;②讨论法。既能引导学生思维判断,追根朔源,又能达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使探究的结果具有创新价值;③启发法、启发学生“想一想、练一练、问一问、试一试”,力求自己解决问题,极大地激发和培养了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欲望。另外,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体育文化,使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体育的知识和技能。 4.有利于学生较好地掌握运动技能。探究教学法一般运用于技术技能和比赛的学习中。只有体现一定难度和可探究性,学生才对这种学习内容感兴趣,并去探索和解决学习中的相关问题,使单调枯燥的技术变得趣味化。如:跨越式跳高,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解决怎样才能跳得高。由于学生的素质差异很大,就在器材的设置上用一根跳高架,绑上四个不同高度的皮筋,学生自主选择,体验跨越式跳高的技术动作,然后让学生逐步升级,每到一个新的高度,学生对技术动作就有不同的认识和体会。随着高度的上升,技术动作显得尤为重要,学生也就更加重视技术动作的学习和运用,从而使学生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最终获得成功。 5.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由于探究教学法经常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学习,这样就给学生创造了交流和探讨的机会,从而使学生的人际关系、交往能力、合作意识、批评精神,敢于发表不同见解的胆略和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培养。另外,学生的自信心和顽强的意志品质也得到了加强。 三、探究教学法的操作要求 1.转变观念、营造氛围,培养学生探究问题意识。中学体育课运用探究方法对目前广大师生来说还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因此,实施这种教学方法,首先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选择,通过探究,解决问题。同时,加强相关理论的学习,充分认识这种教学方法的时代意义,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其次,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动员工作,让学生明确探究学习的重要性,给学生营造一种探究的氛围,而不是将正确的答案抛给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探究欲望和兴趣。另外,要不断地吸取各地的有益经一验,以此来充实和完善该教学方法,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 2.精选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首先必须符合学生生理、心理特点,本着全面、易学、实用的原则,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地发展。其次,要从儿童的实际生活、兴趣、爱好和内心需要出发,做到区别对待,同时还应考虑教学环境,场地器材等方面的因素。如在篮球教学中,学生都很喜欢投篮,但命中率很低,于是,就让学生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通过多次练习,从中发现,出手角度、弧度、瞄准点、手腕手指的拨球动作,是决定投篮命中率的主要因素,因此,在教师的引导下,在教学方法的优化下,体验投篮动作。如改变篮圈的高度,在地上放置铁环,让学生距铁环一定的高度,将球投进铁环,然后把铁环逐步升高,让学生在趣味性极强的学习氛围中体验交流,共同协商,反复练习,最终较好地掌握了投篮的技术,提高了投篮的命中率。 3.正确处理“放”与“收”的关系。探究教学法的主导思想就是将学生放开,而放开并不是随意的、毫无目的的。放开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最终要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收”要明确为什么要收,要注意收的时机,从教学过程来看,“收”就是要解决大部分学生存在的问题,此时,教师要善于观察,加强指导。因此,放要放得开,收要收得住,如果学生的思维还是在教师的约束下,那就失去了放的目的,也就无从谈及探究。 4.通过正确评价和引导,增强学生在体育课中探究式学习的可持续性。运用探究式教学法,评价要贯穿于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所以不仅要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而且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也要评价,更要关注学生的努力程度和进步幅度,即便有些学生体会不多,收获很少,教师也要及时鼓励,帮助学生分析,探讨、交流,以极大的热情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另外,通过自我评价让学生自己认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从而提高自我。现代心理学研究表现,内部动机比外部刺激具有更持久的作用,而探究教学法强调的是学生内部动机的激发,评价机制就是内部动机的发动机。通过评价学生能够认识到: 体育学习并不是简单的身体练习,它具有较强的乐趣和较深的简力,能够给我们带来无穷的能量。 四、运用探究教学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探究式教学法多用于技术动作的教学,因此,教师要认真研究和准备所教内容的技术动作,明确技术动作的重点和难点,设想学生可能在某些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做到有备无患。 2.让学生探究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创设的问题情景要像磁铁一样紧紧吸引学生,激发学生探究的好奇心。 3.探究教学,主张放开,但一定要和“放羊式”教学区别开来。应注意放开的实效性,减少盲目性。同时也不能因为照顾每一位学生的兴趣、爱好而各自为战,教师应加强引导。 五、实施建议 1.教师对教材要充分了解,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创造,对课堂的每一个步骤要有充分地构想。 2.教师要有调控课堂的能力和高度的责任心,既要保证课堂纪律活而不乱,又要保证让学生放开。 3.教师必须充分发挥体育器材、设施资源的功能,以提高教学效果。在运用中应尽量发挥一种器材多种功能的作用。 4.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课前要反思学生的探究能力,课中要反思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课后要反思学生探究问题的实际效果。 中学体育论文:对当前中学体育教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论文关键词】 体育教育 人才素质 【论文摘 要】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理念,中学的体育教育改革,必须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加大体育教育投入,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将体育教育的功能不断完善、深化。文章分析了当前中学体育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选择。 体育教育影响着21世纪建设人才的素质,中学的体育教育承载着强健体格、培养健全人格的重任。然而当前我国中学体育教育却存在许多问题,直接制约着体育教育目标的实现以及学生强健体格的塑造。在对全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调查中,发现学生的耐力、柔韧性、肺活量等状况较之10年前有下降的趋势。针对这一状况,专家分析是由于学生体育锻炼不够,体育锻炼在时间和强度上均达不到体锻达标要求。为此,本文研究并分析了当前中学体育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进行相关研究对于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中学体育教学水平、转变体育教育观念、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学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体育教学观念陈旧 “健康第一”“以人为本”是新课程改革学校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学校的体育教学活动要围绕这一中心思想来展开。虽然新课改提出了“健康第一”的理论,但如何将其进行落实实施,很多学校研究的还不够,并没有在实质形成以“健康第一”为主线的素质教育模式。许多学校在教学过程中,仍然过于侧重“技能教育”,忽视综合能力的培养和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体育学科的新课程改革理念未能落实。 (二)传统教学方法单一刻板 多年来,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师面对全体学生讲解、示范,学生模仿跟随练习,基本上是“教师———学生”之间的单向传递,这已远远不能适应当今体育教学的需要。教学方法单一刻板,学生缺乏主动,体育课缺乏生机,使教学显得机械、呆板,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难以得到发展和尝试。此外,还存在教学手段落后、教学设备老化、简陋、现代信息技术很少使用等现象。 (三)体育场地不足,体育设施落后 体育课程对于场地和设施的要求,是这门课程良好开展的基础。然而,当前很多学校体育运动场地不足,遇到风雨天则不能使用;有些学校田径场设置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等,不符合田径场规范要求,存在很多安全隐患;很多学校的体育运动设施缺乏维护管理,很少进行相应的更新,甚至出于应付的目的,只是配备简单的设施以应付检查,而在广大农村中学,体育器材一直以来严重不足。 (四)体育教师素质参差不齐 教师作为整个体育教育教学的组织者和策划者,教师的职业道德及教学能力在整个体育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中学体育教学改革难以将素质教育理论与方法付诸实践的主要原因,便是是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滞后、结构不合理、学历层次偏低、理论功底较薄、教学和科研经验不足、对教育思想、观念的理解跟不上时代步伐等等。因此,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是当务之急。 二、完善中学体育教学的对策 (一)转变体育教育观念 中学体育教育方法的转变是贯彻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指要求广大体育教育研究者和工作者从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观念和模式,转移到以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主的教育观念和模式上来。单纯的体能训练不能代替学校体育教育的根本宗旨和总体目标。要落实素质教育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改变以“增强体质”和“技能教育”为主的传统观念,树立身体、心理、社会适应性全面发展的新观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现代中学体育的根本目标。 (二)创新教学方法,活跃体育课堂 创新体育教学方法,首先要打破传统框架的束缚,变体育教学过程的被动灌输为主动学习,营造轻松、活泼、欢乐的学习氛围,主张严密的课堂纪律与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相结合,强调趣味性与情景性相结合,多运用电化教学,把声、光、像融入教学当中,使学生的视觉、听觉和身体运动感觉充分融为一体,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开拓学生的思维。 此外,现代体育课堂教学信息传递方式应由“单向”转向“多向”,即“学生—教师”,“学生—学生”,“学生—社会”,“课堂—课外活动—家庭—社会”,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多手段的综合性立体化的教学模式。 (三)加强体育重视度,加大投入,完善体育设施 新课程改革的推行,应将体育提到一个能得到学校、教师和学生重视的层次上来。只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对于体育课程的资金支持才能达到应有的层次和规模。加大对学校体育教学事业的投入,不仅可以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样也为学生提供了很大选择空间,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四)加强体育教师师资队伍建设 加大对体育教师的培养,首先要完善队伍的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使之成为趋于适应工作需要的合理的学术集体,同时做好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加强体育教学业务研究,开展各种教研活动、学术活动。制定激励和竞争机制,切实落实体育教师的各种待遇制,加速培养一批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促进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使高质量、高素质的体育教师群体迅速成长壮大,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需要,使中学体育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中学体育论文:女中学生在月经期对体育运动的畏惧心理解析 女中学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不仅可以促进身体的生长发育,增进健康,提高身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水平,使之能更好地胜任学习任务。而且还可以使身体各部的肌肉得到协调均匀的发展。但是由于进入青春期发育后,内分泌和生殖系统的迅速发育,使她们身体各方面出现急剧变化,男女学生在形态上,生理功能和心理特征方面都出现较大的性别差异。特别是在运动能力上出现了很大的差异。 这个时期的女学生除心脏、呼吸、骨骼和肌肉等方面的发育和功能与男生的区别越来越显着以外,还出现了月经的周期性变化。月经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在月经期,月经正常的女生应该参加适当的体育活动,如羽毛球、乒乓球等。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改善盆腔的血液循环,减轻盆腔的充血现象,而且腹肌与盆底的收缩与放松活动对于子宫所起的柔和的按摩作用,还有助于经血的排出。但是由于多数女中学生出于一种害羞心理,对生理知识了解过少,再加上月经期生理上的一些反应,因此使她们在月经期对体育运动产生一种畏惧的心理,不敢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女中学生这种畏惧心理的产生与她们的身体发育和月经期的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身体发育的特点 1.进入青春期后,女学生的体重明显增加,皮下脂肪较多,身体显得丰满,骨密质的厚度较薄,肌肉内水分及脂肪的含量相对较多,含糖较少,这使女学生的肌肉力量比男子弱,易疲劳。 2.心脏体积较小,心肌收缩力较弱,调节心脏的神经中枢兴奋性较高,心率快于男学生,运动时主要靠加快心率来增加心脏每分输出量,心脏贮备力量低于男生。因此女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低于男学生。 3.胸廓和肺脏的容积小,肺通气量、肺活量小于男生,心脏血管系统功能不及男学生,故女学生安静时和最大体力负荷时的吸氧量也小于男学生,这就限制了女学生在运动中的供氧能力。 二、月经期的特点 1.女学生的初潮一般约在12-15岁之间。初潮年龄一般受遗传、营养、健康及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如果这时期家长和老师对她们不能给予正确的引导,置之不理的话,往往可能引起她们不良的心理反应。 2.月经期一般平均28天,女学生由于内分泌功能尚不稳定,月经期开始显得不规律,约1-2年后逐渐接近28-30天左右行经一次。正常情况下经期约为2-7天,多数3-5天。女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由于她们身体发育的特点,本身就不喜欢体育运动,特别是剧烈运动。再加上她们对生理知识了解过少,父母及教师又不能正确引导,往往会使她们对月经期的适当体育锻炼产生恐惧的心理,不敢甚至害怕参加体育运动,怕引起不良后果。而且由于部分女学生在月经期身体上会出现一些正常的生理反应,如可能有腹部及乳房胀感、腰酸等现象,少数人有头痛、失眠、疲倦嗜睡、情绪波动、烦噪、易怒以及便秘或腹泻等,这就更加剧了她们月经期畏惧体育运动的心理。 要改变女学生月经期畏惧体育运动的心理,这就需要: (一)多对女学生进行月经期的生理卫生教育,特别是体育卫生教育。让她们了解月经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在月经期,人体一般不出现明显的异常变化,因此月经正常的学生在月经期间参加适当的体育活动,不但不会影响身体健康,还有利于身体的发育。而且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还可以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减轻全身的不适反应。逐渐消除她们的心理顾虑。 (二)平时加强对女学生的身体锻炼和意志品质的培养,使她们热爱体育活动,具备坚强,勇敢的意志品质,从而减轻她们的畏惧心理,或有意识地克制这种恐惧心理。 (三)一般在月经期间,女学生的身体反应能力、适应能力、肌肉力量、神经调节的准确性及灵活性等可能有所下降。因此,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合理安排女学生月经期的运动量和运动时间,不安排她们参加比赛,因为比赛时运动强度较大,精神过于紧张,体力及神经系统都不适应,易导致卵巢功能失调引起经血过多或月经紊乱,避免增加她们的畏惧心理。 (四)月经期间不宜安排游泳、跨跳、腾跃等剧烈运动,避免寒冷刺激,特别是下腹部不受凉,避免子宫因受到过大震动,造成经血过多或腹痛等不良反应。 (五)建立月经卡制度,及时了解掌握女学生的月经情况,以便合理安排运动量及运动时间。多关心她们,鼓励她们参加适当体育锻炼,消除她们的恐惧感。对于月经紊乱的学生,月经期可暂停体育活动,并经常进行医务监督。中学生体育课,应安排男女学生分班教学。 中学体育论文:试论中学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 一、问题的思考 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中学生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中学生的身体与精神、知识与能力、道德与行为都 有了不同于以往的新的教育手段和方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培养现代社会所需人才,是当前教育的主旋律。作 为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也同样存在着这样一个重要课题。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深深感到 我国的中学体育教学,始终在单纯传授体育知识技能或单纯的身体锻炼的低层次上止步不前。普遍忽视对中学 生体育精神要素的挖掘,忽视对中学生进行体育精神的启迪和教育。当然中学体育教学离不开传授体育的技能 知识,离不开身体锻炼,这勿容置疑,问题是我们应该把追求的目标定在何处,这一点应当引起重视,在中学 体育教学中通过体育精神的教育,潜移默化地熏陶和影响到中学生的人格形成,为全面地发展学生的人格精神 起到重要作用。这应是我们中学体育教师思考的重点,是中学体育教学追求的高层次目标。 二、中学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精神 社会学家曾证言,任何一种社会活动或现象,当它仅仅体现为技术层面时,它是低层次的,不成熟的。当 它进入到人的精神的层面,人的意识的层面,并影响到人的人格、心理、意识及行为时,那它就进入了成熟的 科学的阶段。历史上中外教育家们都没有屏弃体育的教育功能,一再明确地把体育做为教育的三大支柱之一, 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体育对人的身心的教育和影响是独特的,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 什么是体育精神呢?体育精神是指体育运动中所蕴含着的对人的发展具有启迪和影响作用的有价值的思想 作风和意识。体育精神的教育是中学体育教学中更高层次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忽视,应积极挖掘。 体育精神对中学生的全面教育、全面发展,对中学生人格精神的价值在于:培养中学生愉快的生活态度, 较强的身心适应能力,个性的发展,个人行为的规范化,责任感,与同伴的合作精神,竞争、拼搏、信心、荣 誉的信念,公正的看待问题,遵守规则和规定,遵从社会法规。在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中尽管其技术手段,比 赛方法,胜负的形式各不相同,但其基本的体育精神是相通的。学生投入到体育运动中就已经开始接受体育精 神的影响和教育,受到体育精神的熏陶,改变和塑造着自己的人格精神。中学体育教学的改革和深化,这是一 个高层次的战略目标,我们应当在体育精神的挖掘、提炼上,在体育精神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上狠下一番 功夫。 三、用体育精神进行人格教育 人格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发展受教育者心理品质的培养。人格教育是把人的知、情、意、行统一协调发展的 日趋健全、完善人的心理品质的培养过程。体育教学中通过体育精神对中学生的人格教育,一般应着重在以下 几个方面: (一)发展社会认知,在体育的社会交往中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和集体主义荣誉感。人是社会的 细胞,人需要在社会实践中去认识社会、理解社会。体育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较为独特的社会交往活动 ,是人生社会的一个缩影。让中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去认识体育的实质,从而达到认识人生、认识社会。在体育 活动中让学生学会竞争,培养学生拼搏进取的意识。在体育的相互交往中学会尊重,学会合作,培养学生的集 体主义精神和集体荣誉感。这是一种健康的人格品质,将会成为一个人的永不衰竭的生活动力。 (二)自尊、自爱、自强不息,培养积极参与意识,发挥人的自主精神。体育活动中无论是个人项目或是 集体项目,都要让学生学会尊重自己和尊重别人,讲究个人行为的规范性和道德性,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行为 和道德风尚。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增强参与意识。在运动实践中让学生学会独立的观察判断,独立的应付突如 其来的赛场变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特点、特长,发展个性,培养自主精神和独立人格。 (三)培养学生的是非感、正义感。体育运动是严格规则约束下进行的健康文明的活动,教育学生遵从规 则与规定,按规则允许的精神去认识问题,辨别是非,不斤斤计较,不小肚鸡肠,不装孬使坏,不投机取巧。 尊重事实,弘扬正义。对的就支持赞扬,错的就批评屏弃,培养学生爱憎分明,态度明朗的人格精神。 (四)注重中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教育。价值观、人生观是一个人看待、了解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基本观 点,是调节和控制个体行为的高层次的参照系。体育运动是一种对抗游戏,是人的身体、意识、心理和智慧的 对抗,也是技术、战术的技巧对抗。要让学生学会辩证的、客观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实事求是,遵从事物 的客观规律,趋近事物的本质。学会靠真才实学,靠真正实力,靠智慧技巧,靠人格精神去战胜对手,取得胜 利。追求体育的真义和价值,实现人生的健康文明的生活愿望。 (五)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顽强意志。体育运动的教学训练和比赛,都要求参加者 付出极大的身体和心理能量,需要接受艰苦的磨炼。要让学生学会在运动中吃苦耐劳,疲劳时学会咬紧牙关坚 持到底,困难时学会坚韧不拔持之以恒,失败时学会决不气馁再拼再搏,胜利时学会冷静处之决不得意忘形。 坚强意志,是人格精神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素质之一。体育运动是培养坚强意志的一片沃土,有待我们中学体育 教师的深耕细作。 中学体育教学以体育精神进入人格教育,关键在于中学体育教师自己的观念和认识,理性认识上升到这个 高度,行动才能产生飞跃。另外,中学体育教师还应注重自身的人格精神对中学生的示范作用,严格要求自己 ,完善自身的人格精神。挖掘体育精神的要素,丰富和发展体育精神的教育方法手段,使我国的体育教学迈上 一个新阶段,是我们中学体育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中学体育论文:女中学生在月经期对体育运动的畏惧心理分析 女中学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不仅可以促进身体的生长发育,增进健康,提高身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水平,使之能更好地胜任学习任务。而且还可以使身体各部的肌肉得到协调均匀的发展。但是由于进入青春期发育后,内分泌和生殖系统的迅速发育,使她们身体各方面出现急剧变化,男女学生在形态上,生理功能和心理特征方面都出现较大的性别差异。特别是在运动能力上出现了很大的差异。 这个时期的女学生除心脏、呼吸、骨骼和肌肉等方面的发育和功能与男生的区别越来越显著以外,还出现了月经的周期性变化。月经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在月经期,月经正常的女生应该参加适当的体育活动,如羽毛球、乒乓球等。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改善盆腔的血液循环,减轻盆腔的充血现象,而且腹肌与盆底的收缩与放松活动对于子宫所起的柔和的按摩作用,还有助于经血的排出。但是由于多数女中学生出于一种害羞心理,对生理知识了解过少,再加上月经期生理上的一些反应,因此使她们在月经期对体育运动产生一种畏惧的心理,不敢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女中学生:请记住我站域名这种畏惧心理的产生与她们的身体发育和月经期的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身体发育的特点1.进入青春期后,女学生的体重明显增加,皮下脂肪较多,身体显得丰满,骨密质的厚度较薄,肌肉内水分及脂肪的含量相对较多,含糖较少,这使女学生的肌肉力量比男子弱,易疲劳。 2.心脏体积较小,心肌收缩力较弱,调节心脏的神经中枢兴奋性较高,心率快于男学生,运动时主要靠加快心率来增加心脏每分输出量,心脏贮备力量低于男生。因此女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低于男学生。 3.胸廓和肺脏的容积小,肺通气量、肺活量小于男生,心脏血管系统功能不及男学生,故女学生安静时和最大体力负荷时的吸氧量也小于男学生,这就限制了女学生在运动中的供氧能力。 二、月经期的特点1.女学生的初潮一般约在12-15岁之间。初潮年龄一般受遗传、营养、健康及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如果这时期家长和老师对她们不能给予正确的引导,置之不理的话,往往可能引起她们不良的心理反应。 2.月经期一般平均28天,女学生由于内分泌功能尚不稳定,月经期开始显得不规律,约1-2年后逐渐接近28-30天左右行经一次。正常情况下经期约为2-7天,多数3-5天。女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由于她们身体发育的特点,本身就不喜欢体育运动,特别是剧烈运动。再加上她们对生理知识了解过少,父母及教师又不能正确引导,往往会使她们对月经期的适当体育锻炼产生恐惧的心理,不敢甚至害怕参加体育运动,怕引起不良后果。而且由于部分女学生在月经期身体上会出现一些正常的生理反应,如可能有腹部及乳房胀感、腰酸等现象,少数人有头痛、失眠、疲倦嗜睡、情绪波动、烦噪、易怒以及便秘或腹泻等,这就更加剧了她们月经期畏惧体育运动的心理。 要改变女学生月经期畏惧体育运动的心理,这就需要: (一)多对女学生进行月经期的生理卫生教育,特别是体育卫生教育。让她们了解月经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在月经期,人体一般不出现明显的异常变化,因此月经正常的学生在月经期间参加适当的体育活动,不但不会影响身体健康,还有利于身体的发育。而且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还可以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减轻全身的不适反应。逐渐消除她们的心理顾虑。 (二)平时加强对女学生的身体锻炼和意志品质的培养,使她们热爱体育活动,具备坚强,勇敢的意志品质,从而减轻她们的畏惧心理,或有意识地克制这种恐惧心理。 (三)一般在月经期间,女学生的身体反应能力、适应能力、肌肉力量、神经调节的准确性及灵活性等可能有所下降。因此,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合理安排女学生月经期的运动量和运动时间,不安排她们参加比赛,因为比赛时运动强度较大,精神过于紧张,体力及神经系统都不适应,易导致卵巢功能失调引起经血过多或月经紊乱,避免增加她们的畏惧心理。 (四)月经期间不宜安排游泳、跨跳、腾跃等剧烈运动,避免寒冷刺激,特别是下腹部不受凉,避免子宫因受到过大震动,造成经血过多或腹痛等不良反应。 (五)建立月经卡制度,及时了解掌握女学生的月经情况,以便合理安排运动量及运动时间。多关心她们,鼓励她们参加适当体育锻炼,消除她们的恐惧感。对于月经紊乱的学生,月经期可暂停体育活动,并经常进行医务监督。中学生体育课,应安排男女学生分班教学。 中学体育论文:中学体育和健康教学 1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水平参差不齐,并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有效教学成果。这其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部分中学过于重视学生的文化课程学习,轻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这就使得学生没有能够形成积极锻炼身体的意识,出现了文化知识水平与身体素质存在较大偏差的现象,不能实现身体素质和文化知识水平的全面发展。第二,部分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项目过于传统,没有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进步。在我国体育教学的传统项目主要包括篮球、排球、足球、田径等项目,这些项目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体育教学的需要,许多学生的兴趣十分广泛,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项目的范围。这就体育的魅力在学生心中大打折扣。第三,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在课堂上“教”的味道过于浓重。在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以教师为主,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在现代的体育与健康的教学中,学生应该是教学课堂的主体,教师在课堂知识起到辅助的作用,两者的位置关系是不能互换的,否则对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是十分不利的。 2在新课标下,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有效教学的正确理解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中学生的一个必修课程,它主要是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以身体锻炼为主,保证中学生身体健康。学生的进步与否是衡量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是否有效的最佳标准。对新课标的正确理解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新课标下,课堂教学应该由以教师为主转向以学生为主,如果学生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中获得了健康知识并且增强了自身的身体素质,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是有效的。第二,在新课标下,教学效性不仅仅是指学生的自身素质的增强,还包括学生的适应能力的增强,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第三,以“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激发学生体育活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为教学要求,明确教学目标。从总体来说,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有效教学表现在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所起到的积极推动作用。 3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实现有效教学的建议 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和健康知识的掌握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对中学体育与教学课程的现实状况进行研究分析以后,我们不难看出体育与健康教学是存在着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针对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不足,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明确体育教学目标,精选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是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核心,一切教学都应该仅仅围绕着这个教学目标展开。在人教版的《体育与健康》的教材中,把《自觉参与和科学锻炼》章节分为了“自觉参与体育锻炼”和“全面发展体能与科学锻炼”两个部分,做到了内容的精选和细化。本章的教学目标是实现学生的自觉锻炼的意识,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培养出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在本章的第一节中为了让学生形象的明白有规律的进行体育运动的好处,以张帆和王飞学习篮球的不同结果为例,引导学生去明白自觉有规律的参与体育锻炼的好处,不再是硬生生灌输给学生。教材的这种内容安排极大地明确了教学目标。只有教学目标明确了,才能真正的增强教学的有效性,从根本上减少教学的模糊性、随意性、散漫性,提高教学的效益,节省教育资源。教学目标的明确使得中学体育教学更加注重有效性的提高,减少不注重教学内容只是把教学停留在形式的层面上的情况出现。 3.2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书育人是中国最基本的、最古老的,也是目前教学最应该具有的教学理念。新课标要求全面提升学生素质,使学生可以实现身体素质和健康知识水平全面发展。体育与健康的教学既包含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也应该注重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既注重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又注重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以往教学不看重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教学方式。这有助于实现新课标中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的目标。两者并举、两者并重的教学形式要求教师要树立高大的形象,利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引导学生,挖掘学生的情感因素。教学也应该实行积极地互动形式,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或者互帮互助,使他们感受到体育的魅力,看到教师的人格魅力,从而受到积极因素的熏陶,产生积极地情绪,最终实现身心的健康发展。 3.3建立协调的师生关系,打造和谐的教学环境 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最主要的参与者。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协调有助于教学的开展和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反之,如果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出现对立,这将使得教学很难继续下去,最终导致教学的失败。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展现自己的人格魅力,提高自己的威信,使学生信服自己。只有有了学生的信服和支持,教师才能做到让学生听话。另外,教师应当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尽量减少单独与个别的学生相处,否则会降低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而且使其他学生感到自己被边缘化了,这十分不利于整个学生团体的团结与友善的。只有教师和学生在体育与健康的教学中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才会打造出和谐的教学环境。在这种积极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十分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有利于体育与健康教学的有效性的提高。 3.4培养学生体育兴趣,树立终身体育观念 新课标对于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的意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的学生有很多室内活动,比如:看电视、打游戏等等。这就在无形中减少了学生的户外活动时间,使得学生的身体素质下降。行动源于意识,所以培养学生的运动意识,使学生养成运动的习惯至关重要。新课标提出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大力加强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念。观念的形成,习惯的养成都要从学生的兴趣下手。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运动产生了兴趣,才会产生养成运动习惯,树立运动意识的动力。我们可以通过增加体育项目,改变教学方法等多种手段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完成新课标的要求。因此,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培养学生的兴趣至关重要。 4结语 在体育与健康的教学中,既要加强学生的身体锻炼,又要加强健康知识的普及,最终才能实现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学生通过课堂的学习,实现了自身的素质的全面提升,这就是体育与健康教学的有效性的充分表现。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体育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的进行研究和分析,促进教学的发展,适应学生的自身情况的变化。所以,体育与健康教学的有效性的提升是一个长远的过程,需要体育工作者不断努力。 中学体育论文:论中学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功能 前言: 所谓的素质是人先天的自然性和后天的社会性的综合。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是:按社会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遵循教学规律面向全体学生,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注重开发青少年潜能训练。其目的是在于提高学生素质入手,全面提高整个民族素质,造就跨世纪的一代新人。体育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素质教育形式下的体育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与载体。体育教学对于提高学生体育素质、促进学生智力开发、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和审美素质的作用,体育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素质教育的统一体。体育教学是实施体育素质的主渠道。当前,各级各类学校正在贯彻落实全教会精神,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 有素质教育中的品德教育功能。 1、1体育教学是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的重要载体。体育教学有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和生动的教学活动,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要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如练习密度、运动强度等)和心理负荷(如紧张与轻松、独断与协作等),要克服物体条件和自然条件的困难,要调适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人与时空之间的种种关系,这些体育中的社会文化属性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集体意识、协作意识、进取意识、创新意识、守法意识等人类优良的思想道德素质。 1、2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某些人道德素质的每况愈下,道德沦丧现象也是屡见不鲜,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的当务之急,但道德的修炼不是坐而论道就能够功德圆满的,道德的养成需要学生个体的身体力行。道德问题又往往是与利益的竞争相联系的,道德的培养也需要在竞争的情况下进行方能见效,体育恰恰可以为道德教育提供这样的机会 ,体育的内容载体之一是现代竞技运动,其不断完备的规程、规则体现了一种社会的道德期盼,参与其中便会使人懂得社会或群体对个体的期待和行为规范,也能够使个体逐步具备、实现这些期待的条件,自觉地以社会或群体的行为规范来指导或约束自己的行为。如足球竞赛中要求队员之间要团结协作,队员要服从裁判、尊重观众,要正确对待比赛,要正确对待胜负等等,所有这些都使队员自觉或不自觉地以社会或群体的行为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学校体育的德育功能还表现在通过参与或观看体育比赛,提高了整个民族素质和民族的凝聚力。如悉尼奥运会期间,全国上下一片欢腾,为运动健儿的胜利更为祖国的荣誉欢呼雀跃,无处不体现了学校体育的德育功能。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品质,树立正确的体育道德观,具有勇敢顽强、团结进 取、活泼开朗的精神面貌,以及诱导学生养成维护道德规范、遵纪守法。 体育教学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教学中结合课的内容的传授进行的,不能空洞说教和脱离教材生拉硬扯,要细 心构思巧妙安排,以画龙点睛的揭示,引导学生去感悟,使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受到思想品德 教育。 2、具有素质教育中的个性教育功能。 2、1参与体育运动本身就是一种个性的展示,知识经济的社会,尤其强调独具特色的、个性化的知识创新,体育运动恰恰为老师和学生的个性发挥提供了一个宽松和健康的舞台,作为个性教育的体育,一方面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各种情境塑造了学生个性,另一方面也给学生提供了一定自主运动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无拘无束的自主环境中磨炼了个性。如体育教学中的耐力跑有助于形成和发展学生坚韧不拔、吃苦耐劳和自强自制的个性心理品质;参加团体项目(足球、篮球等)运动有助形成和发展学生机智勇敢、团结协作、勇于拼搏和永不服输的个性心理品质,从而使学生在性格、气质、能力上都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学校体育的功能绝不仅仅限于以上几具方面,如其他还有健身、增强体质的功能,竞技的功能,娱乐的功能,社会交往的功能,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功能等等,它们对推进素质的发展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此不一一列举。 2、2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素质教育是一种弘扬学生主体性的教育,素质教育又是一种个性化的教育。体育教学要改革那些压抑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思想、内容和方法,因材施教,借助体育运动的形式和内容,置学生于情感交流的情境之中,反复感受成功与愉悦,在不断完善自我和鉴赏他人效能的过程中,使个人的气质、智能、能力、需求和自我意识等具有社会意义的个性特征得到充分发展。 3、具有素质教育中的审美教育能。 3、1体育教学有利于学生审美素质的提高。科学的体育锻炼能促进学生塑造健康健美的体形,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身姿,培养学生追求美、创造美和鉴赏美的能力。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可以直接感受到力与美的和谐、形体美与心灵美的融洽,同时还能从身体的各种运动中体会到人体的自然美。 3、2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爱好。体育教学不仅要讲授动作技术,而且还要教会学生在动作技术学习中去体会美、创造美、鉴赏美,要求学生每学一个动作都要保持动作美、姿态美、体型美。把美蕴藏在动作之中,培养学生具有审美意识和爱好,让学生亲身体验动作美与表现美的深刻含义 3、3培养学生的艺术才能和特长。通过选修体育课的方法,可以满足学生的要求,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艺术才能,从而使学生领悟和品出所喜爱项目的艺术内涵,从中发挥艺术才能和特长。 3、4体育教学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美育内容,教学 过程自始至终都贯穿着美的教育。体育运动中的美主要由“ 身体美”和“运动美”两部分组成。身体美是人类健康的身体所显现出的美,它是由机体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状 态综合显示的健康美。运动美是人体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美,它包括动作美、环境美、行为美、竞技美、 器材美等。作为中学的体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应把主要任务放在增强体质、塑造美的体型,促进机能完善, 帮助学生形成对身体的正确审美观念,培养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3、5体育教师是教学中美的引导者和传授者,教师本身的活动就成了学生的审美对象。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 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要言教身教,而且身教重于言教,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要具备美好的心灵、高尚的情 操、文明的语言、诚恳的态度、优雅的态势、整洁的仪表及精湛的教学艺术,为学生树立美好的形象,做到自 身形象和教学内容的统 4、具有素质教育中的生存教育功能。 4、1学校体育首先是教育,然后才是运动,也就是说体育是通过运动所进行的教育,体育不仅仅是锻炼学生的身体,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学会生存。尽管今天生活在都市或农村的学生不必再到原始森林里去谋生,但是今天的体育与“生存”的关系依然比较密切。因为,生存环境和条件的改变,赋予了“生存”二字新的内容。现代人也许不必再去和猛兽或自然环境抗争,但却要去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以免被淘汰,还要预防运动不足导致的过度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现代文明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寿命延长的趋势日趋明显,为了“生存”和适应社会的迅猛发展,终身教育应运而生,而终身接受体育教育和参与体育锻炼则显得尤为重要,学校体育不但为终身体育打下了坚实的身体、心理基础,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能力和团结协作、合作与竞争的能力。如学校体育通过教学中情境教学或情绪脱敏等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生存意识和生存手段;通过基础教学使学生掌握了各种运动技能;通过游戏或比赛培养了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合作与竞争的能力,为适应以后竞争日益的社会环境打下了扎实的身体基础和良好的意识品质,实现了学校的生存教育的功能。 4、2现代社会的人除了要能够生存以外,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生存或生活质量,终身体育运动成为现代人文明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已是不争的共识,体育在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活观、生活习惯和生活技能方面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学生在学校所接受的各种教育中,体育应当说是最为“市俗化”的教育,无论是文、史、哲还是数、理、化,在学生走上社会加以运用之前,都只能是“经院文化”,而对学生而言是难以使之立足即融入生活的,体育则不是,蕴含其中的“玩”的教育、“美”的教育、“安全”的教育、“健康”的教育、“人际关系”的教育“生活习惯”的教育“欣赏”的教育等等,无不立即可以“内化”并付诸学子的生活实践,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不要把体育仅仅看作是运动的教育,而是要看到运动作为一种载体,其教导生活的承载力是其他任何教育所难以比拟的。作为生活教育的体育也许不能直接培养出引发产业革命的旷世奇才,但却可以造就一代懂得如何健康、文明地生活的现代人。 5、具有素质教育中的提高身体素质功能。 5、1同志早年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指出:体育是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舍,不仅可以强筋骨,而且还有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之效。体育教育除了遵循教育规律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传播体育知识和技能之外,还可以通过体育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开发学生的智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因此,体育教学不仅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5、2体育教学是指导学生提高体育素质的根本途径。体育教学具有明确的教育目的、既定的教学内容和严密的组织体系,它是唯一从小学到大学连续设置的课程,因而更具有教学的连续性和实践的层次性。由学生大量身体活动和教师适时知识点拨为特征的体育教学,能促进学生身体机能的健康发展,提高学生基本活动能力,增强学生机体的免疫能力和对环境的自我调控能力,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良好的体育素质无疑对学生适应未来快速多变的社会具有积极作用。 6、具有素质教育中的智育开发功能。 6.1体育教学是促进学生智力开发、提高学习效率的推动力。青少年时期是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阶段,健康的体魄是重要的物质基础。随着社会和经济的日益发展,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也使学生学习的负荷越来越重。合理的体育锻炼能增强学生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提高大脑的均衡性、灵活性和思维能力,保证学习所必需的充沛精力,使学生的体力和智力处于最佳结合而相得益彰与和谐发展。 7、具有素质教育的劳动素质培育功能 7.1让学生学会劳动,在劳动中磨炼意志,得到锻炼,提高对劳动技能的认识和让学生学会劳动,在劳动中磨炼意志,得到锻炼,提高对劳动技能的认识和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体育教学的学习过程实现了学生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有机结合,而且往往体力劳动大于脑力劳动。通过体育锻炼使身体强壮有力,为以后从事各项工作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并且能使学生明白劳动付出的越多。取得的成绩就越大这一道理,所以通过体育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劳动素质。对学生进行劳动技能和敬业教育。学习体育动作要有吃苦耐劳精神,要经得起反复磨练。而一项劳动技能的掌握,同样也需要多次实践的过程,进而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劳动,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培养学生热爱本职工作,敬业爱岗。 结论 在教育教学中加强学生素质的培养,这是关系到学生全面成才的关键。广大教育工作者要从对教育负责、对国家负责的角度重视和加强这项工作。特别是体育教育工作者,要结合实际,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和体育理论,重视学生个性能力的培养,锻炼学生自我生存的能力,教育学生全面把握素质教育的科学内涵,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也是教育面向21世纪的必然要求。
中学语文论文: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要:1995年曾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讲话中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中华民族的创新能力正是要靠创造教育来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之一,在各学科教学中,重视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学科教学的重要任务。笔者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十二年,就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做了一些尝试性研究,现谈谈其中的粗浅体会。 [关键词] 中小学语文;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二十一世纪是“创造教育世纪”,创造性人才要通过创造教育来培养。创造性是每一位学生都具备的心理潜能。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虽不能奢望每一位学生都成为非凡的创造者,但我们完全可以使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创造才能。从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角度来看,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出一些新的尝试。 一、重视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 由于人格因素对一个人成才具有重要作用甚至决定性作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是推动学生的强大内驱力,也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创造性学习,创造性学习对自己的现实学习及未来发展的价值。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尽可能地为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提供能激起新异感的学习情境,让他们去尝试创造性地学习、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从中体会由此带来的成功的喜悦。这样,一旦学生自己选择了学习方式,并负责地参与创造性学习的过程之中,也就会水到渠成,达到促进学习的目的。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变课堂为学堂,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中心,还学生学习主人之地位。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负面影响,我们许多教师总是津津乐道于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述。教师单方面只管把知识讲下来,却不管听讲者的接受效果如何,有的老师甚至认为,我把该讲的内容讲到了,至于你学没学到,那就不关我的事了。这种认识,不光是教法问题,更是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观念的问题。原苏联著名教育家苏赫姆林斯基说:“我认为,重要的教育任务在于渐渐地养成学生从事紧张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习惯。”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习惯的养成,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双边互动,才能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 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兴趣,还必须学生课堂学习主人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承受知识,加工创造的载体和导体。忽略主体、载体、导体的存在,而颠倒主客关系,大搞“一言堂”,大搞“填鸭式”,“摁下牛头强喝水”,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现在有许多教育家都呼吁课堂教学“民主”,其实其核心就在于解放学生,把学生从受支配地位解放为支配地位,让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人,不再是书本的奴隶。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树立敢于创新的精神 传统教育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和自由度,成天到晚只能听从教师的指导。从而形成了学生为分数而学,教师为分数而教的不良局面。往往只强调接受或模仿,忽视创造。它要求学生必须循规蹈矩,在固定考察的范围内解答问题,这使得学生的思维近乎封闭与僵化,缺乏应有的开拓与创新意识。它不仅制约了学生当前的学习效率,而且也使得他们缺少可持续发展的潜能。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一个不容急辩的事实早已证明: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吕淑湘先生在全国中语会第五届年会开幕式上也讲到:“如果说一种教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实际上,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所面临的问题有很多的,他们不会没有反应,因而他们时常会提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当然不会都是有价值的,有些甚至是可笑的,然而,这正是他们探索未知领域的开始,许多发明家的创造正是从质疑问题开始的。因此,这种敢于提出问题的行为本身就是值得肯定的。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哪怕是不成熟的、甚至是错误的看法,对他们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现出的点滴创造性,也要给予适时地肯定,以培养他们敢于发现和创新的精神。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指出:“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在大纲指导下有目的、有意识地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过程,在此循环往复、步步推进的过程中,思考、探讨、发现、创造,不但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形成的结论,更要为他们拓展足够的空间,懂得形成结论的过程以及怎样去掌握结论,评价结论。”于漪的话,精辟至极。古人也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认为,大胆质疑,就是要解放思想,面对问题或结论教师要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这些问题或结论是否就是绝对正确?是否就是无懈可击?在一连串的质疑问题面前,培养创新能力。 三、重视思维发散性训练,培养学生聚合思维的能力 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两种基本形式。发散性思想,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多角度寻求多样性答案的思维方式。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是发散性思维的三个思维角度。这三个思维角度又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内容。因此,培养养发散思维能力,应从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入手,着重启发学生从不同方面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逐渐养成多方面、多角度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1、突破一题一解,主张一题多解。如组词练习中的“一词多组”,填空练习中的“一空多填”,作文训练中的“一题多作”,都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有效的方式。1993年全国六省市高考语文试题中有这样一道文化常识题:“下面这首古诗描述了我国民间一个传统节令的景象,这个节令是: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①中秋②七夕③重阳④元宵。”解答此题要从民俗、民习、物象,抒情议等角度分析和思考,从而找到最合理也最科学的方案。此类例题很多,不胜枚举。 2、突破常规思维。主张变异思维。著名华裔美籍物理学家丁肇教授1999年10月31日在北大的一次演讲中说过这样几句话,他说20世纪物理学经历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凝结成四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有各自的结论:①不要盲从专家的结论。②永远对自己充满信心,做你自己认为是正确 的事。③对意料之外的现象有充分准备。④要实现你的目标,最重要的是要有好奇心,对你做的事感兴趣,并为之努力奋斗。语文教学何尝不是如此?譬如语文课的作文训练中,引导学生从概念的对立面中寻求立意,不失为一种求异思维的好方法。如:“近墨者黑”,反向立意“反墨者未必黑”;“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等等,这种反弹琵琶,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就应该大力倡导,大加鼓励。课堂教学中反向立意多了,学生求异思维的习惯形成了,其创新意识自然会与日俱增。3、突破固定模式,主张多元并举。一名成熟的教师,大都有自己的教学特点,有的还会形成风格,形成流派。越是具有独特风格的教师,课堂教学方式越多姿多彩。学生总有“常听常新”的感觉。 此外,训练思维的流畅性可采用所谓急骤的联想或暴风雨式的联想的方式。在进行急骤的联想训练时,要学生像夏天的暴雨一样,迅速地抛出一些观念来,不能迟疑,也不考虑质量的好坏和数量的多少,质量的评价可放在结束后进行。联想越快表示越流畅,联想越多表示流畅性越高。这种自由联想训练,对于提高学生思维的质量和培养流畅性都有很大的帮助,可促进创造性思想的发展。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还应当拟出可有多种答案的问题,旨在使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正确答案,训练他们思维的创造性。 聚合思维是思维者集聚与问题有关的信息,在思考和解答问题时,进行重组推理,以求得唯一正确答案的收敛式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聚合性思维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不应单纯地要求学生从形式上明确或记住最终的结论,而应帮助学生对提供的多样化的材料及解决问题的多种假设或可能性进行分析、鉴别,从中寻找出对解决问题最有价值的材料及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并从理性上把握得到“最优”结果的思维过程及策略,从而提高聚合思维的能力。如结合阅读教学中的解词训练,可列出一些词语的所有义项,根据课文提供的具体的语境,选择相关的义项;或结合课文的语段分析,通过比较鉴别,从种种理解中选择自己认为最具有说服力的认识;或从纷繁的材料中概括要点或论点。这些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也能有效地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鼓励学生创造性学习实践,加快学生创造性能力形成 能力的获得需要实践的土壤,创造性的学习能力的形成同样离不开实践。荀子曾说过:“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也。”这充分说明了实践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应从培养开拓性、创造性人才的战略高度出发,认识引导学生参加创造性学习实践的重大意义,并采取有效措施,调动学生参加创造性学习实践的积极性,以加快其创造性学习能力形成的过程。 总之,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教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根据创新教育理论和学生的特点及教学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以适应新课改的需要。 中学语文论文:中学语文教师如何"下水作文" 教师"下水"作文,作为提高作文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已为广大中学语文教师所重视,但仅仅偶然湿湿身子,未必能很好地把握学生。因此,本文就如何"下水",如何利用"下水作文"引导学生写作并进而提高写作水平的问题提几点建议: 一、整体规划。 在每学期开学前制订学期作文教学计划时,就应该同时考虑"下水"作文计划,选择好"下水"的场合、"下水"的方式等,使之与作文教学计划融为一体。 二、悉心垂范。 垂范作文往往是在充分准备之后进行的,有时间收集素材,立体思维。垂范作文,深辟的题目要立足于精,力求浅显易懂。例如,有一位教师写寓言《"执竿进城"的启示》,学生只感到寓言故事可笑,却说不出多少道理(启示)。这位教师分析了众多的启示角度,考虑到写出新意,"下水作文"劝赐教和领教"这一角度分析事物的内因和外因。指导时他把自己的思考告诉大家,后来不少学生选取了"眼前与将来"的角度,写就的文章既有道理的阐发,又有对事例的分析,提高了分析深层问题的能力。又如这位教师写《〈爱因斯坦制作小板凳〉的启迪》,他把角度定在"不以成败论英雄"上,避免了谈毅力,恒心,自尊和胆量等老生常谈的话题。指导时他还注意介绍其它角度和写法,以便学生根据材料和自身的特长有所选择。 三、同步急就。 中学作文一般都是限时的,教师"下水作文"如能和学生同步完成,学生愈加信服。同步急就文章最棘手的是一时难觅许多材料,没有筛选的余地;即使有,一时也难以分析、组合,话说不到点子上。把这种感受告诉学生,促使学生平时注意积累,注重分析的习惯的养成。同步急就中。要摸索、总结出一些快速审题构思的方法,对指导作文取得更多的发言权。 四、蜻蜓点水。 所谓蜻蜓点水是指对新授写作技法的关键部分"下水"示范,而无需写作完整的篇章。学生习作一般都是每周一篇(大小间隔),要求学生习作一篇,教师?quot;下水"一篇是不现实的,也无此必要。教师在关键时刻下水,不失为事半功倍之法。例如议论文的反向切题、释义切题,结尾的篇末点题、卒意显志等都作出示范,学生最感实惠。 五、评改鉴别。 王充说过:"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篇无补"。这显然是对成功之作而言:请记住我站域名的。利用不成熟的文章,从反面晓喻为文之道,来个"疑义相与析",也可以起一点"为世"而作的作用。再说,将"下水"文章交给学生评改鉴别,还能鼓励学生敢于"班门弄斧",善于"吹毛求疵",提高鉴别能力,促进自改能力的提高。 中学语文论文:论高考语文统考与中学语文学科的发展 高中语文教学出现困惑的主要原因,是高考试题的超前和语文教材滞后形成了尖锐的矛盾。语文“题海” 是对教材内容的自发的补充,蕴含着大量有价值的教学内容。 在经历了十年动乱之后,1978年夏季,我国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又恢复了“”前的全国统考,至今已进 行了20次。二十年来,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不仅为高校甄拔了千百万合格的新生,而且有力地推进了中等教 育的发展,指引着基础教育,尤其是普通高中各门学科的走向。在这方面,语文尤为明显。二十年来,中学语 文在教学思想、教学内容、试题形式诸方面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目前,中学语文的发展面临着诸多困惑。这 一切都与语文高考紧密相关。因此,我们应该认真总结语文高考对该学科的影响,探寻中学语文前行的坦途。 一、在新时期,高考语文统考推进了中学语文学科的发展 在我国,中学语文学科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基础学科。它与我们的传统文化一脉相承,而它以现代白话 文作品为主要教学内容仅始于新中国成立以后。建国初,我们从苏联移植了语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经过 17年的实践和研讨,我国的语文工作者刚刚触摸到汉语语文教育的一些规律,一场动乱开始了。可以这样说, 高考恢复全国统考之际,恰是中国的现代语文教育振翮高飞之时。新时期的语文高考试卷真实地记录了中学语 文学科发轫前行的全部历程,记载着语文工作者对汉语母语教育冷静的反思,深入探讨所得出的一个个科学结 论。 1.引导中学语文实现教学大纲。按照新时期制定的语文教学大纲,中学语文的主要目标是是“指导学生正 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高考紧紧围绕这个关键出题,落实了语文智育的目的。语文德育是大纲规定 的一项主要的教学目标。高考作文是检验语文德育的有效手段。考生要想写好应试作文,必须注意思想品德修 养,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近年来,语文界越来越重视美育在语文中的地位。1996年高考的现代文阅读题《 贝多芬之谜》涉及音乐知识;1997年的古诗鉴赏题要求赏析两首意境优美的唐诗。这些试题体现了“培养健康 高尚的审美情趣”的教学目的。因为高考的范围与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基本一致,所以,这二十年以来,高考 有效地约束了高中语文全面完成教学任务。高中语文是母语教育全面提高的重要阶段。高考语文试题覆盖面广 ,不仅促进了高中语文实现大纲规定的任务,而且使人们能直观地认识到,在母语基础教育完成以后学生应该 达到的水平。 2.促进中学语文提高教学质量。因为高考是选拔性考试,必须保证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所以,试题不 能出现旧题,命题角度不能墨守成规。国家教委考试中心每年设计、出台的高考试卷已经成为普通中学相应科 目日常教学的重要参照物,促进了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翻阅历年的高考语文试卷,明显地感觉到试题对语文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逐步提高。例如,辨认字形正误的第2题,1995年卷要求在16 个词语中辨认出3个错 别字;1996年卷要求在16个词语中辨认出5个错别字; 1997年试卷要求考生在16个词语中辨认出7个错别字。成 语知识考核逐年由课内向课外扩展,1997年该题中出现4个成语有3个属课外知识,其中“不孚众望”和“万人 空巷”很难把握。历年的高考语文试卷都有一项规定:文学常识题答案如有错别字不给分,这条规定在引导学 生正确使用汉字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高考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严格要求,促使中学语文重视双基训 练。高考强调对能力的测试。例如,语法修辞题并不要求回答现成的定义规则,而是要求考生根据学过的理论 知识,辨别言语的正误优劣,构成通畅的语句。难度增加最明显的是文学赏析题和现代文阅读题。从1992年开 始,高考的现代文阅读从一篇增加为两、三篇,选文的内容和问题的设计在加深。写作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能 力,从1978年至今,高考作文有两大类:全命题作文和给材料作文。不少的高考作文题目,本身就是匠心独运 的杰作,成为作文教学的经典题目,例如:《读“毁树容易种树难”》、《看漫画“这里没有水,换个地方再 挖”有感》、《由圆联想到另一物体》、《读〈鸟的评说〉有感》等。高考作文的显著的特点是不束缚考生的 思路,有利于他们展示才华。在精妙的高考作文题的引发下,每年都能涌现大量优秀的作文。总之,以测试能 力为中心的语文高考,推动了中学语文教学从重视传授知识到重视培养能力的转变。 高考的直接目的是选拔,试题一方面要反映教学研究的新成果,另一方面必须切中日常教学的薄弱环节。 因此,目前这种最具权威的考试就具备了提示教学疏漏的功能。70年代末,语文界非常注意基础知识的补习, 而忽视了现代文阅读。80年代初期,高考试卷出现一道系统考查现代文阅读的试题,考生对此竟无从下手。这 一现象震动了语文界,它暴露了我国语文教育长期未解决好的一个大弱点:现代文阅读教学。从那时起,语文 界特别注意阅读教学研究。在改革基础知识教学方面,高考语文同样起了重要的提示作用。中学语文一向重视 同音字的教学,而忽视了双音节的同音词现象。1995年语文卷第3 题要求分辨“化装”与“化妆”,1997年卷 第5题要求分辨“考查”与“考察”。再如, 标点符号的使用说明规定:表示约数的连续出现的数词之间不加 顿号。1995年卷第5题A项“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山,……”大多数考生却判断为正确。句内括号与句外括 号的区别一向不被重视。1997年卷涉及了这个知识点。语文高考缜密的出题思路,促使基础知识教学逐渐走向 系统化。在80年代,高考作文都是写议论文。这是重视议论文写作的社会思潮在语文教学中的反映。这一阶段 作文教学出现了忽视其它文体的倾向。从1990年开始,高考小作文出现描写类、记叙类或说明 类作文。1993年 的作文《梧桐树下》为1980年以后第一次出现的非议论文体的大作文;1994年的作文《尝试》(60分),彻底 纠正了长期困扰高中作文教学的错误认识:议论文是高中作文的唯一重点。现在,作文教学不仅重视培养整篇 作文的写作能力,也重视表达方式的综合或分解。写作训练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我们应该既借鉴传统经验, 也重视创新。只有这样,作文教学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总之,二十年来,语文高考为广袤国土上的城市、乡村,南国、北疆的中学提供了母语教育所应达到的高 水准的范本,推动了中学语文学科的教学改革,使得中学语文学科在经历“十年动乱”以后,教学水平得以迅 速提高。 3.确立中学语文标准化考试的模式。标准化考试是按照系统的科学程序组织,具有一定的标准,并对误差 作了严格控制的考试。有了标准化试卷才能实现计算机阅卷,并有效减少人工阅卷的误差。怎样把语文学科的 内容编制成客观性试题,即选择题,是一个科学性、技术性都很强的问题,是语文学科能否实施标准化考试的 关键。高考语文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为语文选择题的设计提供了成功的范例。高考语文试卷的文字、词汇 、语法、修辞、标点符号和阅读,以及文学常识等内容均能设计成选择题。这些选择题有较高的效度和信度。 例如,文言文阅读采用选择题形式,能够准确测试考生对文言实词虚词的掌握情况,以及对句义文义的理解程 度。和其它学科的标准化试题一样,采用选择题形式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增加题量,能为优秀的考 生提供表现才华的智力空间,使他们脱颖而出。有些语文选择题的选项文字较多,能够迅速准确地读懂选项, 本身就是对语文能力的考核。例如,1997年高考的古诗鉴赏题,选择项A :“刘诗中‘潭面无风’句和雍诗中 ‘烟波不动’句,都贴切地描绘了月光下湖面风平浪静、山影凝重、朦胧而又静谧的景象。”是一项错误的解 说。因为雍陶的《题君山》所描写的并非“朦胧”的月色。这项解说的其它语词都很恰当,如果没弄清“朦胧 ”的含义,就会失分。这样的选择题,不仅考查是否掌握题干所要求的内容,实际上也测试了对选项文字的理 解。在语文学科中,这种测试是有意义的,因为理解表述性文字也是一种重要的语文能力。总之,语文标准化 考试从无到有,从开始在语文基础知识方面设计选择题,到后来在阅读与文学鉴赏方面也设计了信度、效度都 很高的客观性试题,这是语文学科的一大进步。高考语文卷创立了一种能显示汉语特殊规律的试题模式,这在 我国语文教育史上是一次深刻的变革。标准化试题在语文高考中获得成功,使语文这门古老的学科焕发出了新 的光彩。 4.初步划定中学语文的知识体系。中学语文是对学生进行母语教育的基础学科。因为人类的语言现象很复 杂,所以,至今还没有哪一门科学能涵盖一种语言的全部知识。要学好母语,必须学习多门社会科学。语文课 的理论依据比较复杂,与之相应的社会科学可以分为三大类:语言文字类、言语作品类和言语表达类。语言文 字类包括汉语理论与汉字理论;言语作品类包括文学作品和其它类别的书面语作品;言语表达类包括演讲学和 写作学。中学语文以多门社会科学为理论依托,是为了使学生真正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成为既有较系 统的语言理论知识,又具备较强的言语能力的人。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必须建立中学语文学科完整的知识 体系。在新时期,安定的社会环境使语文工作者得以冷静地构建语文学科的理论框架。高考语文试卷就像一方 屏幕,按年度展现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体系不断完善的过程。历经近二十年的探索,高考语文试卷的格局基本稳 定了。它分为5个部分:汉语知识及运用、文学常识及文学鉴赏、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和写作。这5 个方面 就是目前中学语文教学体系的5个组成部分。 高考语文试卷将中学语文繁复的知识板块化、条理化,将内容深 邃、形式灵活、科学性很强的试题一批又一批地编制出来,浓缩了中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勾勒出中学语文的知 识框架,为其知识体系的完善做出了贡献。近二十年来的高考语文试卷传达出了本世纪中晚期人们对我国中等 语文教育内涵的共识。后来者将会以此为基址,构筑汉语教育的殿堂。 5.带动语文教育科学研究的发展。高考统考是选拔性(常模参照性)考试。它的直接目的不是验收学习效 果,而是把考生从高分到低分拉开距离以便选拔。现在,标准化语文高考试卷对考生要求很高。 在150分钟内 ,考生要阅读约6千个印刷符号(包括汉字、 数字和其它符号);做完约25道客观性试题;回答7至8道填空题 ,其答案总字数约200 字;写两篇作文,共800字。折合每分钟要理解50多个印刷符号, 并同时写出7个以上的 汉字。虽然语文高考题量大难度高, 但每年都能涌现出大批成绩合格的学生。这证明了中学语文所取得的成就 。选拔性考试的独特的意义在于使好学生有充分显示优势的机会,发挥出在其它类别的考试中无法显示的潜能 ,让语文教育工作者有机会观察到本学科目前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并能以此为标本研究学科教育的规律,争 取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单以高考成绩评定教学质量是不科学的,但是无视这种常模参照性考试所特有的研究 价值也是片面的。 中学语文近二十年来发展很快。原有的教学内容都在逐步地充实加深。例如,高考的文言文大都选自史书 ,现代科技说明文的选文也比课文深奥。文章的内容涉及物理、生物、医学、考古等多门学科。有国外的名家 之作,如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世间最美的坟墓》,英国作家萧伯纳的散文《贝多芬之谜》;有当代中国名家 的作品,如吕叔湘的《〈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钱仲书的《中国诗与中国画》,郁达夫的《中国新文学 大系·散文二集〉导言》等。这些选文给中学语文教坛带来新鲜的气息,引导学生把课内所学到的阅读方法迁 移到课外,提高阅读水平。高考语文试题深化教材的走向,带动了中学语文逐步深化教学内容。为了将中学语 文建设成适应时代需要的基础学科,必须引进相关的科研成果。例如,在语言学领域,现代汉语虚词研究是薄 弱环节。现在,现代汉语虚词研究日益受到重视。高考试题较好地把握了这一学术动态。测试虚词的试题年年 出。在修辞学方面,高考语文经常考查消极修辞手法的运用,选择最佳表达方式成为较稳定的题型。现代文阅 读方面,语文高考引进的阅读学的先进理论较多。例如,以语用学为指导,考查结合语境对语义作出正确阐述 的能力。在作文方面,重视引进思维学的成果,重视考查形象思维能力和比较、综合、分析能力的综合运用。 语文试题的设计者把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积极引入高考,促进了中学语文的学术化、科学化。总之,语文高考 展示了语文教学的水平;深化了教学内容;推广了新的学术成果。它已经成为语文教育科学研究的引擎力。 二、高考语文统考目前存在的问题 高考语文统考对语文学科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根本原因是:二十年来,语文高考自身在不断地发展、完 善。新世纪即将到来,语文高考面临严峻的挑战。今后,它能否继续推动中学语文的发展,能否为基础教育向 素质教育的转轨服务,这取决于它能否清醒地认识并克服目前存在的问题。 1.语文高考试题严重脱离现行语文教材。普通高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为高校输送人才,所以,普通高中语 文日常教学必然十分关注高考语文试题。这是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愿为转移的客观现实。目前的高考语文卷, 基本脱离教材“独立”命题,其用意在于突出对考生语文能力的测试,避免出现死记硬背和压题的现象。这样 命题纠正了语文教学重知识轻能力的传统思想,有利于课外知识丰富的考生脱颖而出。其消极影响是造成高中 语文课无视教科书的存在,架空能力训练,致使教学自由化倾向泛滥。为了克服这一消极影响,语文高考必须 按比例体现课本的内容。这样既有利于能力的测试,也有利于引导教师日常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而不 是纵容脱离课本另搞一套。 2.测试语言表达能力的试题比例畸轻。语文教育的核心任务是“使学生具有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 能力”。言语表达是语文能力的最高层面。它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决定一个人能否顺利地工作和 生活。从选 拔人才和推进语文教育两方面考虑,高考必须重视对语言表达能力的测试。选择题的特点是节约答题时间,最 大限度地增加题量。正因为选择题要求考生多想少答,所以,不利于测试考生的表述能力。目前高考统考中填 空题答案字数少,答案语句的质量不便再设采分点。测试考生的表达能力主要靠大、小作文。可是按作文分项 分等评分标准,语言等次的分值差别很小。例如,大作文语言一等(准确流畅)比语言四等(语句不够通顺语 病较多)只多7分。这总分150分当中的7分, 表示的是考生之间语言能力的质的差别。要提高表达能力须花费 极大气力,但是这项最艰苦的训练在高考中却只占总分数的1/20弱。 表达能力在高考中的可悲的微弱比例, 对中学语文教学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极为恶劣。现在许多学生很“善于”做选择题。他们从题干和选项提供的信 息中能判断正误,但是他们却不善于独立地阐述思想,心明了口嗫嚅。长此以往,我们的学生都变成鲁迅笔下 的“闰土”,“大约只是觉得苦,却说不出来”。果真如此,我们这一代语文教育工作者岂不成了民族的罪人 ?现在,不少学生写作文重视提炼中心,充实内容,却不重视推敲语句。因为只要中心明确内容充实,即使语 言不通顺,也扣不了几分。目前,在公开发行的书刊和各类公涵文件中,在各种新闻媒体的采访报道中,语句 不通的现象比比皆是。在造成此种现象的诸多因素中,高考的误导不可低估。因此,高考语文试卷必须加强对 考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测试。应限制选择题的比例;增加表述性试题,并加大其分值;增加大、小作文语言分的 分值(语言分应占到约1/3强,即占20分以上)。 3.一些试题偏难偏怪,影响了高考语文的信誉。为了增加考试的信度、效度,试卷的设计者不断地创造新 鲜试题,这是必要的。但是,每年总有几道难题、怪题,好学生不懂,差学生不会,只好一起“蒙”。这就造 成“语文学得好,不一定能考好,语文学得不好也不一定就考坏”的怪事。这种情况严重地挫伤了教与学的积 极性,致使语文高考的效度、信度明显低于其它学科。例如,1997年高考卷第4题C项(B 卷):“这次选举, 本来他是最有希望的,但由于他近来的所作所为不孚众望,结果落选了。”“不孚众望”一词《现代汉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和《中国成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均未收录。考生要把“深孚众望”中的“孚”想 清楚,再转换为它的反义词“不孚众望”(绝少使用),才有可能理解这个词。这样的要求未免太苛刻了。几 乎没有考生能懂,回答此题(3分)只有瞎蒙。1997年试卷第3题(肠脑和颅脑)的20、22、23题(共7分)的答 案都过于隐蔽晦涩, 使多数考生答题靠偶然因素取胜。赏析古诗的第11题的B项(B卷):“两首诗都将洞庭的 山水景物描写得高旷超俗,使人读后油然生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那种‘心旷神怡,宠辱皆忘’的感觉。” 要求判断为错(3分)不合情理。 文学欣赏应充许有心理运作的自由。阅读这么优美的古诗,为什么不允许考 生产生“心旷神怡,宠辱皆忘”的感觉?……据统计,每年有20分左右的考题太难太怪,再加上作文分项评分 标准不尽合理,于是,约30分至40分的试题不能科学地分离考生,大大削弱了语文高考的信度。 总之,现在的语文高考试卷还存在不少问题。如果不尽快改进,语文高考亦有可能变成语文教育发展的桎 梏。 三、目前中学语文教学出现困惑的原因 从高考反馈的信息中,我们看到了中学语文取得的成绩,也发现了存在的问题。 1.中学语文教学理论的匮乏。高考语文试题数量丰富、内容精深。这些试题启发了语文教育工作者。人们 意识到,很多试题应该是母语教育重要的内容,在以前却忽略了。例如,判别语句的优劣,这已经成为语文科 常见的试题。现在,考生回答这类试题仍然只凭借语感和经验。汉语修辞学在这方面没有提供系统的理论,语 文教学没有现成的依据。怎样鉴别句子、句群及作品的言语质量,在同义手段、同义结构中如何选择最佳表达 方式,这些应该是语言研究的重要内容,却被理论语言学忽视了。而语文教学一向习惯于从现成的经典理论中 移植教学内容。语言学中没有的,语文教学也不讲,于是造成该项内容的空白。出台鉴别语句优劣的试题,击 中了汉语研究和汉语教学的空白。我们不能总让学生凭语感和经验断定言语质量,语文界对此应该做出理论的 阐释。类似这样的教科书上没有,而高考试卷已经考出来的问题,还有不少。例如,优秀的高中毕业生的识字 量和词汇量基数是多少?应该有/!/个较为具体的规定。现在我们只能抽象地说:多多益善。阅读理解应该包括哪 些内容,如何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这些问题亟待深入研究。 语文教师不能让学生在回答语文试题时,总是“跟着感觉走”。训练语文能力要有理论依据,没有理论指导的 训练是盲目的、低效的。中学语文教学理论的匮乏成为扼制语文学科发展的瓶颈。 2.高中语文教材亟待更新。全国统编的高中语文教材是以单元为单位的文选型课本。这种教材是30年代由 叶圣陶等语文界前辈倡导的。其优点是课文按体裁组元,便于读写训练。缺点是知识不系统,阅读理论浮浅, 作文没有教材。现在,语文高考试题对考生的要求越来越高,而语文课本却几十年未变。试题的超前和教材的 严重滞后,使目前的高中语文课处于尴尬的境地。语文高考内容教材上没有;课内的教学内容高考大多不考。 语文教师不知该讲些什么指导应考。高中语文实际上在做有“课”无“本”的无米之炊。教与学两方面都十分 吃力。近年来,社会上出现许多模仿高考卷的试题集。语文习题集大有与课本并行成为第二教材的趋势。语文 题海泛滥的根本原因是超前的高考试题与落后的教材之间的矛盾亟需一种缓解的办法。“题海”应运而生,行 政干预无法使其退去。要解决语文高考与教学之间的矛盾,只有两条路:把语文高考拉回来,迁就陈旧的教材 ;肯定高考试题的方向,更新语文教材。显然,选择后者是历史赋予语文工作者的责任,是时代对语文学科的 召唤。 总之,中学语文,尤其高中语文教学目前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不在于高考,而主要在教材和教学方法。语 文教学应讲授较系统的理论知识;教材应尽快更新换代。不能总是诅咒“题海”,语文“题海”是富矿,有待 我们去“披沙拣金”,锻铸新世纪需要的新教材。 在本世纪的最后20多年里,高考语文推动了汉语母语教育的发展;由于出题倾向和某些试题存在不符合语 文教育规律的因素,它对中学语文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我们相信,在未来的岁月中,高考仍是教育系统工 程的重要环节。我们应深入研究围绕高考所出现的问题,既不断地完善考试,也改革教材教法。在新时期,当 我们翻开第一张语文高考试卷时,中学语文尚百废待举;当21世纪即将到来时,中学语文已发展成为较为成熟 的母语基础教育的专门学科。在廓清目前出现的困惑以后,我们必将迎来语文教育的新世纪。 中学语文论文:中学语文教改带来的反思 思考之一:理论研究多,但偏离实际。 我们认为,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应把语文教改看作是一个以实用为基础的开放体系。这个开放体系正好与封闭体系相反,在课堂教学中,要增加学生观察和思考的机会,要增加学生动口、动手的机会,要尽量给学生提供显示和发展才能的机会。 基于这一认识,我们的教改必须广泛进行社会调查,广泛吸收外国的先进成果,多多研究学校中“第三世界”的客观情况,多多研究教材与教学的适应情况,多多研究学生心态和思维方式,坚决反对对某种传统教学思想加以绝对化、凝固化,坚决反对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这样才能使我们教改的范围与内容越来越广,参加教改的人数越来越多,呈现出真正的繁荣局面。 思考之二:在研究教学方法多样化的同时,更要研究教学手段如何现代化。教改中,出现了不少新的教学方法。这些方法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无疑是十分有益的。但由于多年来教师一讲到底,学生死记的做法已经成为习惯,所以某一新的教学方法一时还不能为广大师生所接受。即使学得一点两点,或如法炮制,其结果还是不够理想的。就拿比较公认的“自学──讨论──实践”这一课堂教学环节来说,在广大农村中学各方面条件较差的情况下,要能真正学到手还是很不容易的。因此,在研究教学方法如何多样化的同时,还要注意研究教学手段如何现代化。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特别是信息革命给传播知识提供了多样化的手段,课堂教学、教师面右巡辉偈俏ㄒ坏耐径了。所以,在教学中尽可能地运用电视、电影、录像等电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再从另一方面讲,采用电化教学手段,对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养成用眼。动手等良好习惯也是十分有益的。应该说,每个人的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这些“潜能”发挥得好,同样可以帮助学生成才,换句话说,兴趣、方法、习惯等非智力因素同样是成才的决定因素。可惜的是,我们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还刚起步,广大的农村学校对此还很陌生,这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不能不说是一大影响。 思考之三:要搞好教改,首先要建设一支坚强的教师队伍。邓小平同志曾说:“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邓小平文逊第105页)因此,要搞好语文教学改革,建立一支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年龄结构合理的队伍是万万不可缺少的。事实正是这样,教师的职业是承先启后的职业,教师肩上担子很重。如果教师本身只是“半桶水”,怎么能给学生“一桶水”呢?如果教师只会满足学生能背诵条文,那么学生将来断然不会进行创造发明。更何况科学技术的综合化、现代化的趋势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已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语文教师不仅要具有本专业的系统知识,而且要具有通观各学科之间联系的桥梁。教师只有不断伦约的知识,从现代社会中获取新信息,才能跟上时代节拍,在教改中发挥战斗作用。 可是,我们当前教师队伍是怎样的情况呢?就以1987年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中学教师文化专业知识考试情况来说,这次考试的教师均在45岁以下的年龄段,共有43万人参加,约占目前中学教师总数的14.4%,结果初、高中并考的各门综合及格率仅分别为22%和27%。(摘自《望》周刊17期)即使取得专业学历的教师也未必就是一个合格的教师。据各盛市、自治区的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研究机构调查,目前约占中小学教师总数一半已取得相应学历教师的总体素质也不乐观。 像上述这种情况的存在,要搞好教改,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是相当困难的。要摆脱目前的困境,语文教改必须加强与外部社会生活的联系,使自身获得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例如,从自身的改革人手,将学生学习的目的从片面追求升学率汀岸潦无用”等不良倾向中解脱出来,转移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自己成才这方面来。要增加本地自然资源特点和开发利用的内容,加强各学科知识的应用性,经常进行社会调查,主动适应时代需求,积极深化教改。当然,这一切措施又得受到整个社会环境的制约,说穿了果教育得不到极大地重视,脑体劳动的价值一直倒挂下去,那么一切教改的方案和行为也将是一句空话。 中学语文论文:中学语文“以训练为主”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作者] 吴心田,山东省教学研究室 [内容] 一、改革概况 1995年5月正式提出此项改革课题方案,在山东省部分中学试验。第一批试验点81处(校),包括初中和高中,以初中为主。1996年6 月召开第一次专题研讨会,此后第二批试验点310处(校),共计391处(校)。1997年5月召开第二次专题研讨会。1998年6月,经三年试验,进行了总结,此后该项改革成果扩大到全省范围。1999年3 月省教研室确定在全省中学语文教学范围推广该项改革成果。 二、改革依据 (一)当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析”为主的基本教学模式存在着诸多弊端,必须予以改革。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几十年来,其基本教学模式是“教师讲析为主”。近几年来,有些教师开始意识到,这种教学模式不可能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试图增加一些诸如阅读、提问、讨论等语文训练。然而,大多数的语文课实际上仍是教师讲析占用绝大部分时间,阅读、提问、讨论等训练流于形式,或者说只是一种“点缀”,在整堂课中只是占有很次要的地位。 这种“以教师讲析为主”的教学模式,其主要弊端有二: 1.它违背了中学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和特点,背离了中学语文课应以训练语文能力和打好语文基础为主的基本目标。 中学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例如它具有工具性、思想性、人文性、形象性、综合性等多元的性质和特点,但是,其中总有一个是最主要最基本的,这就是它的基础工具性,由此派生出来的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也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最主要最基本的目的任务,应该是打好语文运用的基础,掌握语文这个工具,运用这个工具去读,去写,去说,去工作,去学习,去交际,具体说,即为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教学目的”部分的前几句话,即:“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语文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把这作为基本的目的任务,符合学科本身的基本性质和特点,同时也不排除思想教育、人文教育、审美教育,乃至视野的开拓,智力的开发,等等,而几十年来通行的“教师讲析为主”的教学模式,背离了中学语文教学学科本身基本性质特点,排除了实现教学目的任务的基本形式——训练性,教师一味地“讲”,抹煞了学生的“练”,正因为如此,几十年来这种“教师讲析为主”的教学模式,忽略了“训练性”,这种教学模式实际上成为解决提高教学效率问题达到语文教学基本目的的主要障碍。 2.它抹煞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排除了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完全处于学习的被动位置。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应该“以学生为本”、“教育的一切都是为了培养学生成为国家的建设人才”。现代国际上先进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布鲁纳、赞可夫、巴班斯基、苏霍姆林斯基等都主张“学生的活动是教学过程的特征之一”,“教师的重要任务在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我国语文教育大师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三老”也一贯主张教师的教学要善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而“教师讲析为主”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旧教育思想的体现,从形式上看,一上课开始就是教师讲析,教师几乎是滔滔不绝地一直讲析到下课,有的课仍然是教师的讲析灌满堂,多数课教师讲析占据3/5或4/5以上的时间,而学生读、写、 听、 说训练仅占1/5左右的时间,而且不少教师讲析的内容并没有“讲在点子上”,有些是学生已经懂了或学生自己能够弄懂的内容教师仍在讲析,有些教师讲的内容脱离学生实际。正因为如此,不少的课教师侃侃而讲,而学生昏昏欲睡,或者说教师讲得天花乱缀,而学生听的是二目圆睁而眼大无神,一堂课下来,学生没有多大的收获,语文能力得不到有效的训练。 (二)实行“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是普通中学基础教育的性质决定的。 中学的语文教学与中专的、大学的语文教学有相同的一面,又有不同的一面,相同的一面在于都是重在语文方面的学习,不同的一面在于中学是打基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除了学习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之外,必须具有一定的或基本的语文运用能力(或称技能),而且要达到基本过关的要求,以适应将来到高校学习或到社会上工作的需求。而这种语文运用能力的形成,单靠“讲析”是绝对不行的,必须借助于一定的训练才能奏效。吕叔湘先生说:“使用语文是一种技能,跟游泳、打乒乓球等等技能,没有什么不同的性质,不过语文活动的生理机制比游泳、打乒乓球等活动更加复杂罢了。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正确,二是熟练。不正确就不能获得所要求的效果,不成其为技能。不熟练,也就是说,有时候不正确,或者虽然正确,可是反应很慢,落后于时机,那就不成其为技能。”(1963年4月《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中学阶段要打下一个基础,要学会使用语文的基本技能,只有通过“训练”才能完成,才能达到“准确”、“熟练”的程度。 (三)实行“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是语文教学的学科性质、特点及目的任务所决定的。 语文教学的基本性质、特点如上所述,要体现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特点,完成语文教学基本的目的任务,单靠“讲析”是不行的,必须通过适当的“训练”才能达到。叶老说得很清楚:“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教师之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717页)“可否自始即不多讲,而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必须废除现在通行的逐句讲解的方法。”(同上,第83页)吕叔湘先生曾指出:“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使用语文的技能,所以一般称为工具课。”“中学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是教会学生使用现代语文。”(1963年4 月《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张志公先生也曾指出:“语文是个工具,进行思维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因而是学习文化 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工具,是进行各项工作的工具。……凡属工具,最重要的是准确的操纵它,熟练的运用它,只有这样,它才好好的为我们服务。”(1963年10月《说工具》)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和教学的目的任务,叶老、吕老、张老“三老”还有很多方面的论述,他们的观点是一致的,也是一贯的。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只有排除“教师讲析为主”,实现“以学生训练为主”,才能正确地体现语文课的基本性质特点和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 (四)实行“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是“学生为本”的新教育思想的体现。 凯洛夫的旧教育思想是“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知识为中心”,赞可夫等的新教育思想是“学生为中心”、“多渠道教学”、“培养能力为重点”。新的教育思想主张一切教学活动都应从学生出发,归宿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尽管教师起主导作用,但是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作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一堂课如果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只处于听教师讲析的位置,而不是积极主动地去阅读,去讨论,去动手练习,那么,这堂课就好像演戏一样,课堂这个舞台全被教师的活动所占据,学生使用语文的技能是无论如何难以培养起来的。关于“学生为本”的思想,叶老曾说:“怎样启发学生使他自觉地动脑筋,是老师备课极重要的项目。这个项目做到了,老师才真正起了主导作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492 页)“如能令学生于上课之时主动求和,主动练习,不徒坐听教师之讲说,即为改进教学之道。”(同上,第733页)。“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启迪, 俾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和,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语文教师不是只给学生讲书的,语文教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要相机诱导。必令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善教者也……”(同上,第745页)(吕叔湘先生、张志公先生关于“学生为本”的思想论述不——引述)综其这些语文教育大师所述,教学中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些思想是实行“以训练为主”教学模式的重要依据。 三、改革内容和特点 (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教师所做的备课、组织教学、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用等等工作,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尽量地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在教学时间的把握上,切实把教师的讲析压下来。把学生练习的时间增上去,教师所有的讲析、提示、启发、扩展、总结等全部活动时间,尽量加以精练,力求压缩在整课时间的1/2左右。而学生各种训练活动(包括读、写、听、说、思等)尽量增多,提高到1/2左右(有些课可以变通处理,并不那么绝对)。 (三)训练的内容精心选择。包括语文知识的学习、语文能力和语文习惯的培养、思想品德教育、美育、智力开发等等,从中加以精选,恰当的确定训练重点。 (四)训练的方式从实效出发,精心安排,多种多样,生动活泼。包括阅读、写作、解说、讨论、辨析、鉴赏等等,这些训练可集中,可分散,可交叉,灵活和谐,不拘一格(绝不是只限于问答和做练习题)。 (五)训练的基本模式有两种:①“三段式”,即教师提示——指导学生训练——教师答疑小结。其中“教师提示”包括说明教学目标、提示教学要点、简介教材内容和有关知识、说明教学过程,等等,一般控制在10分钟左右。“指导学生训练”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可在学生训练中启发、诱导、答疑,一般控制在25分钟左右。“教师答疑小结”包括教师集中答疑、知识梳理、加深扩展、深化讲解,等等,一般控制在10分钟左右。②“交叉式”:“讲讲练练,讲练结合,贯穿始终”,此模式不截然分成三段,而是采取多种方式,讲练交叉融合,但总计学生训练时间不应少于1/2。 (六)实行“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切实端正教育思想,树立三个基本观念:①“学生为本”的观念;②“以训练为主”的观念;“重在培养能力”的观念。 2.不应误解为全盘否定教师的讲析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讲析还是必要的,但要讲得少而精,讲在“点子”上,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认真备课、确定教学目标、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精心确定训练内容、精心设计训练方式、恰当的启发诱导、解答疑难问题、对当堂所学知识的疏理巩固,等等。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容忽视。 3.教学模式除上述两种外,还可有若干变式。例如单元教学,可一课时多讲一些,另一课时多练一些;有的课可集中训练诵读,有的课可集中进行两篇文章或几个片断、几个问题的比较,有的课可集中进行讨论辨论的训练等等,不拘一格。 4.各项训练应扎扎实实,讲求实效,切实防止“花架子”的形式主义。其中关键在于精心选好训练内容,精心设计好训练形式。 5.要体现“大语文教育”的思想,训练要适当向课外延伸,课内外结合,巩固课内训练的成果。 四、改革效果 (一)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积极性,改变了过去课堂教学的沉闷局面 实践证明,由于学生在课堂上可以读、写、听、说、思,可以积极主动的动脑、动口、动手参与学习和训练,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完全处于主体的地位,学生只有主动参与学习的时间,没有“思想开小差”的机会,因而,极大地提高了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座谈会上学生说:“过去课堂上光是老师讲,我们学生只是听,不愿听的就不听,思想常开小差,现在有读,有讨论,有发言,有写,觉得有事做了,挺有意思,上课很有兴趣。”“过去,老师讲的东西有很多我们都不愿意听,有些内容我们都懂了老师还在讲,而不懂的地方老师却不讲了,这样我们都不愿意上语文课,现在我们可以先自学,再提出问题让老师解答,觉得很有收获,现在都愿意上语文课了。”“现在老师讲的虽然少了,可是都是讲的重点,我们有主动学习的机会了,这样上法好。”这些发言代表了大多数实验班学生的意见,这一改革使学生有了学语文的兴趣,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改变了过去那种语文教学沉闷的局面,这是最大的效果。 (二)学生读、写、听、说的语文能力得到了较快的提高,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得到了培养,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全面的语文素质 这项改革,使学生在课堂上增加了阅读(包括朗读、默读等)、写作(包括仿写片断、编制课文结构提纲、书面回答问题等)、说话(包括口头答问讨论、到讲台上解答)的训练机会,并且学生能经常地自己查字典、词典,经常地边读边圈画,经常地写阅读心得体会,等等,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经常的大量的训练,各项语文能力和语文学习习惯迅速提高,课后、课外学生自学的能力和自觉学习的意识得到了加强,由于在训练中学到了许多学习方法,教师不在的情况下,学生也能有效的自学。老师说:“这项改革通过大量的训练,使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学习习惯、自学能力、语文素质等得到了全面的提高,这对学生来说是终生受用的。” (三)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 学生学习成绩明显提高,是改革试点学校老师、 校长的普遍反映。例如淄博市周村实验中学实验班,入学初学生语文成绩在全校同年级属中下游,通过“以训练为主”的改革,到二年级就发展为上游,到毕业统考时成为全校、全区的第一。济宁市汶上县郭楼镇三中通过以“训练为主”的改革试点,学生在考试成绩、语文竞赛等方面在全县都名列榜首,现在其他学校到该校参观学习者不断。高密市向阳中学通过这项改革试点,学生入校后成绩直线上升,学生发表文章数量质量、语文竞赛名次都在全市名列前茅,成为全市语文教学的先进典型。威海市环翠区、淄博市博山区等许多县(区)通过大面积实施“以训练为主”的改革,学生语文学习成绩普遍得到显著提高。 (四)产生了广泛地辐射效应,得到了学校领导的普遍认可 这项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实际效果,对学校的整个教学改革,对外语、教学等其他课程的改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该项改革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改进教法提高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等方面使学校领导和各科教师受到很大启发, 在全省第二次专题研讨会上,到会700多人中约有1/4左右是学校校长和教导主任。试点学校校长们都充分肯定了这项教改的意义,他们说:“这项语文教学改革带有一定的突破性,其成效带动了各学科的教学改革,使全校出现了新的教学面貌,这项改革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这些校长的看法道出了该项改革成果受到普遍欢迎及迅速扩展的原因。 中学语文论文:论中学语文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 一 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创新的时代需要创新的人才,创新的人才需要创新的教育。总书记在1992年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呼唤着具有高素质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面对21世纪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面对知识经济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就显得格外重要。江总书记在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说:“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因而,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国民的创新素质,创新能力成了21世纪国民最重要的能力。 21世纪的语文教育,在创新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语文作为母语,一方面是人们交际的工具,另一方面又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载体,是我国丰富的人文精神的组成部分。它关系着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增强,关系着民族兴衰的命运。面对新世纪的挑战,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创新人才能,培养创新能力,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重大课题。 二 创新,就是走前人末走的道路,干前人末干的事业。 创新教育,就是指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它要求在注重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高度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即不仅要授之以“鱼”,而且要授之以“渔”,更加要导之以“创”。它是要在全面优良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实践迸出智慧的火花。从这种意义上讲,创新教育不是一种具体的教育模式,而是一种意义深远的教育思想。 创新教育是一种超越式教育,在价值观取向坚持以未来理想与成功为价值的“明天”教育价值观,它不以“重复过去”为已任,旨在人文本质上创造超越前人的一代“新人”。创新教育是一种健全的人格教育,它努力塑造智商与情商和谐共融、完善健全的理想化人格,强调人格发展的独立品质。创新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它属于高层次的素质教育,突出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语文,作为一门最重要的基础学科,作为学科改革的排头BING,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培养。 三 中学语文教育应该顺应21世纪的时代潮流,高扬创新教育的主旋律,肓负起培养创新人才的崇高使命。创新能力,即创造力,它是人类最高级的一种能力,是各种能力综合的结果,如记忆力、想象力、感受力、理解力以及好奇心等。其中想象力起着重要作用。 中学语文教育的创造能力培养,主要是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习惯,并且要强化实践性,切切实实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得以落实。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观,“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①《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99年6月25日)要实施语文创新教育,就必须真正尊重学生人格,民主平等,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查阅工具书,去思考,去探求,去讨论,去争辩,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在这一语文学习过程中,YING导运用已有知识和已有能力,使已有的智力在实践中运用中得到重组、得到发展,开发每一个学生创新潜能。使学生亲身体验探索过程的心理历程,丰富、砺练他们的非智力因素,提高学生的情商水准。这种实践的、活动的语文教学过程,对学生来说,是不断发现客体新质,不断丰富和改造主体知识和经验的过程,也就是创新能力的养成、内化的过程。 四 在语文教育活动中,要通过一篇篇教材(特别是文学作品)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感受力、想象力和领悟力。每一篇活生生的作品,都包含着作者独特的人生经验、情感体验和思维方式,每一篇作品都呈现出作者鲜明的个人风格和独特的创造力,每一篇作品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观念,从“以知识为核心”的观念转变为“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观念,从“以教师为本位”的观念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从“模式教学”的观念转变为“开放教学”的观念。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体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欲,启发、YING导学生各SHU已见,鼓励肯定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素养、生活经验和情感气质,对作品作出各自不同的解读。这种体语、解读的本身就是一种再创造。这是语文课的独特MEI力所在,这本身也是潜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的鼓励与肯定也就保护了探索、创新的积极性,而决不能用教师的“权威”、统一的“模式”、所谓的“标准答案”去扼杀学生的创造性。 语文(尤其是文学作品),是历史的一面明亮的镜子,是生活的多彩画卷,体现着作者关于人世、宇宙如幻想世界的形象思考,体现着人的思想、感情、情操、人格和个性。一代代的人逝去了,但他们的精神笑貌却活生生地存留在语文(文学)里。语文教学通过引导学生对语文(文学)审美感悟,可以从历史的深度认识生活,了望人生,从中汲取营养,接受人文素养的陶冶,塑造健全完美的人格。语文教学可以从语文(文学)作品中“复活”历史,甚至可以“创造”历史,从文学作品中体悟远逝了的作者的活生生的精神笑貌,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更加应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创新的自由度,让每个学生的创造个性得充分的自由发展。写作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创造,是人的精神生活的物化和外现。我们应当鼓励并引导学生很真实地SHU写自己所体验到的生活,切忌人云亦云的假话空话;鼓励并引导学生大胆想象,SHIU发感情,发表议论,不必拘泥于事实,也可编述故事。在写作过程中,让学生学会思考和发现自我,并体会到创造的乐趣。2000年的全国高考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六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育的一个基本条件。”②只有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教与学的活动是最富生命活力、最具个性色彩的活动,也是最有创造空间的活动。教师本身应当具有正确的语文教育思想,摒弃应试教学,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从学生的实际、自身的实际和教材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进行语文教学。教师心中要发始终怀有“育人”、“立人”的崇高目标,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既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 积极性和创造性,既重视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又注意开发学生的智商和情商,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师的教学观更新了,教师的观察力、想象力、思辨力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也有望了。如果教师的思想僵化保守唯上唯书,缺乏创新意识,那是决不可能培养出创新人才的。 让我们师生合作,共同迎接新世纪中学语文创新教育的春天! 中学语文论文:中学语文教育论文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作为一个学生所必需的。在语文教学中,结合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学生学以致用的实战演练场所。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回顾生活、体验生活、运用生活、拓展生活等,从而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所谓语文生活化教学,就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堆中解脱出来,让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融入生活,感受现实生活,更进一步了解生活,使学生在与现实世界的撞击、交流中,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 在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中,学习的主人是学生,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教学过程是学生学习体验、探究创新、走进生活的过程。语文学科作为多门学科的基础学科,就是要寻找到一条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新道路,变“应试语文”、“课堂语文”为“生活语文”,从而扩大学学习语文和运用语文的时空界限,不断深入到生活中运用,在实际运用中提高听说读写能力。 语文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教语文、学语文,这更能够让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生活、体验生活。那么教学如何服务于生活,又是如何体现生活的呢?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由于教育资源有限,在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创设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从而激发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创设这些鲜活的情境显得尤为重要,创设生活化的课堂环境,使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输快的生活场景中交流思想、表达感情。如:在教室布置时将课桌椅摆成几个大方块,学生围坐在一起,犹如家里,大家积极思考,尽情交流,主动合作,学生怎会不思潮涌动,在这样充满情趣的生活场景里学习,大家心情舒畅,师生关系融洽,和谐的课堂必然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忽视了的,我们在课堂上就应努力唤起学生头脑中有关这些生活现象的每一点记忆,可以利用语言、情景,让学生在回忆中挖掘以往的生活影子,与课文进行对比,加深理解。这样对学生的学习会更有帮助。 例如:狗对于学生而言可谓司空见惯,但真正了解狗特点的同学却不多,因此应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引导他们回忆生活中有关狗的点点滴滴,让他们更深地了解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小动物,然后在课余生活中精心指导学生抓住小狗的特点去观察,从而了解小狗的性情、脾气等,这样,学生不但能够更深的了解小动物,更能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新课程非常关注学生的体验。所以在语文学习中,我们不是把别人的文字化为自己的生活,而是要借自己的体验把生活化为文字、感受、理解,从而达到主动地吸收、自觉地获取、高能力地反馈。例如在教学时让学生结合课文所描述的内容进行表演,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对生活的理解、感悟,又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感悟。 在课堂上,我会让学生将自己家乡最出色的水果介绍给“客户”,看谁说得好。学生们跃跃欲试、争先恐后,他们运用自己学到的方法将“柿子、苹果、桃子、梨子”等水果描绘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通过这样采用多种“生活化”方式的技能训练使学生既学得有味,巩固了知识、掌握了技能,又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使他们体会到了学习知识的快乐,开发了他们自主创新的潜能。 语文是建立在生活基础之上的,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也必须依靠语文。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例如:有一天早上,一个学生在校门外拾到一个钱包,将钱包交给了我,我在一上课就把这件事告诉了学生,问学生该怎么办?于是很自然地引出写“招领启事”能解决问题,从而让学生明白写“招领启事”的意义,也激发了学生写作的欲望。接下来就开始教学“招领启事”的写法,让学生开始写招领启事。这时的学生完全是出于为了帮助捡到东西的同学的忙,所以学得都很投入,写得都很认真,而完全没有枯燥的学习的感觉。写完后,选择好的同学的作品张贴于校门外合适的地方。过了几天,我又对同学们说,这个失主看到同学们写的“招领启事”后领回了东西,非常感激,他想写一封感谢信,但不知道怎么写,想请同学们帮助,于是又展开了“感谢信”的教学。经过这一环扣一环的教学设计,不仅使学生在无形之中学会了知识,拓展生活,还让学生们学得有滋有味。 中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前景是如此的诱人,但在实际的教学中还是有这样或那样的疑惑。如就中学语文教学如何营造合适的生活化课堂,使每个学生都获得不同的发展,令人深思。 以上仅仅是我个人肤浅的看法,更多的体会还需我们更多的实践。正所谓“一切生活皆语文”,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在广阔的语文天地中,积极自主地探索、创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 中学语文论文:中学语文德育教育渗透分析 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寓教于乐 初中语文教材的课文中总是承载了大量的思想内容。其思想内容大多随着学生的年龄增长而逐步深化和发展。例如革命爱国主义的内容,初一上学期以《最后一课》为代表。这是法国作家都德的名篇,它通过小学生弗郎士幼稚的心灵和眼光,直观地表现出教师韩麦尔对自己母语的爱,实际上寄寓了对自己祖国的深切的爱。小学生弗郎士的“经验”,使课文显得浅显易懂。而到初三年级,爱国主义的内容不但在量上增加了,其表达方式也复杂起来。如《藤野先生》向我们展示了鲁迅先生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但在日本期间的见闻,使他深感凡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也只能做给别人示众的材料,从而使他毅然弃医从文。这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如何传达给学生,是需要教师认真下一番功夫的。教师和学生的沟通要借助于感情。所以,初中语文课中的思想内容多数呈现为经验形态,决定了语文教师进行思想教育时必须注重相应的情感教育。 二、把握学生心理特征,在语文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渗透 初中学生的年龄大致在13~16岁之间,这是一个特殊的年龄层次,在“身”、“心”两方面都呈现出自身独有的特点。既具有相对独立的个性心理,具有初步的价值观念,又缺乏较为完整的人格心理、自觉的人生设计、理性分析的能力。因而,语文课的思想教育必须重视这些特点,在语文教学中掌握学生心理特征,激发兴趣,有的放矢,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在教俄国着名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生命的意义》一课前,我先布置了一项作业:请同学们以《我的愿望》为题写一段文字。有位学生这样写道:“我的愿望是以后设计电脑游戏,因为电脑游戏太有趣了。”上课时,我读了几位同学写的文章,其中就有这位学生的,不出我所料,有些同学听了哈哈大笑,那位同学也意识到了什么,头埋得很低。我趁机说:“大家不要笑,这电脑游戏并不是人人都能设计的,他其实就是想成为一名电脑软件设计师,这是一个非常崇高的理想,但理想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实现你的理想,就必须付出辛勤的汗水和不懈的努力,克服自己的弱点,你们有足够的信心吗?”接着,我给他们讲了《生命的意义》中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故事,我注意到所有的人都震撼了,包括刚刚那位低着头的同学,也许他在暗暗下决心吧。 三、利用课外阅读教学实施德育教育 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要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使学生收到实效。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构思与传达的方法多种多样,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力,能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运用;能把学生自然地引入到清新、和谐的情感氛围中,让他们去领略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殿堂里一幅幅闪耀着人类理性光辉的美丽图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中学语文论文:中学语文的“低起点教学” 南岩 近20年来,我一直带毕业班的语文课,而我听带班的语文高考成绩一直是全县和全校第一。这些成绩的 取得,如果说有什么诀窍的话,那就是我在语文教学中始终坚持了“低起点教学”。 一个班中少数学生成绩好,算不上教学成绩好;只有绝大多数学生的成绩好,那才称得上真正是教学成绩 好。所谓的“低起点教学”,旨在提高绝大多数学生的成绩。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在教学中就应不但不忘掉中 差生,而且要以中差生为主要教学对象;在提高中差生学习效率的同时,不但不能抛弃统编教材,而且要让中 差生前进的脚印一步一步都落在统编教材上;在训练中差生掌握学习技能时,不仅不能去搞“花拳秀腿”,而 是要从“稍息、立正、齐步走”的基础训练开始。 一、以中差生为主要教学对象 实践证明,不论哪一门学科中,把教学注意力集中在少数“高能生”身上,都是一种极大的失策,对于语 文教学就更是如此。我认为,把教学的注意力集中在中差生身上,是提高语文教学成绩的战略起点,是否选对 这个起点,从根本上关系着语文教学的成败。 基于这种认识,我每年带了高三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通过各种方式摸底,将学生按基础状况分类,要求学生 给老师写一封信,在信中说明自己的学习现状、知识缺漏,提出对教师的建议和要求,参照这些内容,制定出 以中差生为主要对象的全年教学方案。 “高能生”都是相似的,中差生各有各的差距。有的差在意志上,有的差在基础上,真正差在智力上的极 少,因此他们完全有希望赶上前进的队伍,在帮助中差生补缺漏上,我要求他们每人借一本近年来的优质资料 ,从中确定阅读练习的重点,鼓励他们以写纸条的形式向教师质疑问难。 二、始终以统编教材为教学内容 教材中蕴含着最基本的和最全面的营养,它不但是课堂教学围绕的核心,而且是课外温习的最好的参考资 料,对于中差生就更是如此。中差生必须过了教材关,才有可能走出学业落后的沼泽地。因此我们平日的教学 ,要摆对课本和资料的位置,要处理好课内和课外的关系。总之,要以课本和课内为中心,使学生在学习和理 解后达到举一反三、迁移扩展的境界。 以课本为中心,不是简单到在课本上花费时间和精力越多越好,而是要以对课本的课堂教学为主体,依托 丰富的课堂教学艺术,来提高学生的语文整体水平。例如:要求学生“能够根据语境辨析结构复杂的长句,把 握语意”、“具体的内容,能加以概括;抽象的内容,能加以阐发;含蓄的语句,能加以解释”等等,必然是 一项长期的任务,要完成这一艰巨任务,就要在课堂教学中长期坚持分散训练的战略,把一个总的任务和大的 任务,分散成部分和小的任务,在每一节课不同的一二十分钟内分散解决。但是在大的分散训练的格局下,又 要集中优势兵力和时间集中讲解、重点突破、大打歼灭战。 在完成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要扩大课堂教学的战果。一方面要贯彻由点到面,即在讲解某一知识点时, 恰当地向四周辐射、延伸、拓宽,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又要贯彻由面到点,即把零散但相关的知识 按着多项或单项的形式联结成一个完整体系,进行揉合、凝聚、统一,从而给学生头脑中一个整体和全面的理 解。 三、以基础训练为教学出发点 在选定了统编教材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后,我们便要以对学生进行基础训练作为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或者说 围绕统编教材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基础训练,这是提高学生语文整体水平的最基本的手段。事实正是这样,只有 持之以恒的常规训练,把每个知识点都夯得很实,被训练者才能在应试训练中产生较高的悟性。 中学语文论文:新编中学语文若干注释辨析 [作者] 陈斌/何世英 [内容] 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很多是经过时间考验的传统篇目,注释曾经过千锤百炼;就是一些新选入的课文,编者在注释时也尽量吸收了学术界新的科研成果,颇费了一番苦心。因此,就总体而言,课本的注释做到了准确、简明、稳妥,科学性和通俗性结合得很好,对教学作出了可贵的贡献。出于有些是校对上的原因,新编中学文言文课本的注释有着少许疏漏和失误,是需要加以补正的;还有一些原注并无大的错讹,但似乎未能尽善尽美,是可以进行补充的。总之,指出不足之处,就一些疑难问题展开讨论,以期课本日趋完善,是广大语文工作者共同的义务。正是本着这一想法,笔者曾撰《对新编中学文言文课文若干注释的商榷》的系列论文,分别发表在《贵阳师专学报》、《北京师大学报》、《浙江师大学报》、《山东师大学报》、《云南师大学报》、《河北师院学报》、《古汉语研究》等刊物上,其中有的注释已在新版课本中得以更正。这里积多年教学所得,再对中学单册文言文课本的若干注释提出自己的看法,供编者和同仁参考。 一、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新编高一册《赤壁之战》) 其中“如其”,课本未注释。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学参考书·高中第一册》译为“如果这件事能圆满成功,天下就可以安定下来了。”刘兄声等《古诗文译注》(中国农业机械出版社)也是这样翻译的。显然,其译文都将“如其”看成“如”加上“其”。如,如果;其,这件事。实际上,“如其”乃同义并列,表示假设条件,义即“假若、假使、如果”等。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的《资治通鉴·战争卷》译为“如果能够成功,就可以平定天下。”改革出版社新近出版的《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上册译为:“如果能达到目的,就能平定天下。”江夏、肖毅等编著、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中文言文评点译释》第32页译为:“如果能够成功,天下的形势就可以确定了。”以上三家所译极是,课本当从。 二、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 盖进乎技矣。(新编高三册《柳敬亭传》) 其中“进乎技矣”,课本注为:“到了精妙的程度”。此注值得商榷。 “进乎技矣”一句,在中学课本中共出现两次。《庖丁解牛》中“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一句,其中“道”与“技”而言,“技”指普通的技术;“道”指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客观规律,当然比只掌握一般的技术更进了一步,所以说“进乎技矣”。庖丁解牛经历了从目有全牛到目无全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最后炉火纯青的三个境界,雄辩地说明了这个道理。同理,柳敬亭说书之臻于精妙,也经历了“凝神定气,简练揣摩”、掌握规律、不断提高的过程。最初只是引人发笑尚未使人感动;进而“使人慷慨涕泣”,激发人的意志,不禁感慨流泪。最后“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使人性情不能自主”,创造气氛,使听众进入规定情境,左右其思想感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说书技艺完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正是他听从名师莫后光的教悔“句性情,习方俗”,反复揣摩,掌握了塑造人物形象、突出性格特点、表现思想感情的说书表演艺术的客观规律的必然结果,自然比一般的说书技艺更进了一步,所以赢得了莫生对他的热情赞扬和高度评价:“进乎技矣”。这和庖丁解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视”、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异曲同工。 从词义上看,“进乎技”即“进于技”,意思是比技术进了一步。刘淇《助字辨略》:“乎犹于也。”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中华书局1982年版上册277页)注云:“乎,於也。”扬树达《词诠》(中华书局1982年版120页)亦云:“乎,介词,与‘於’同。”王引之《经传释词》(岳麓书社1985年版93页)注云:“‘乎’为‘于’之借。乎,於也。”《常用文言虚词词典》(陕西师范大学编写,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75页)注云:“乎,介绍同人或事物的性状作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等。”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78年版上册第二分册357页)注云:“进乎技,比技术进了一步,乎,于。”此说甚是,课本当从。 三、一亩之稼,则粪溉者先芽。(新编高三册《梦溪笔谈二则》) 其中“粪溉”,课本注释为:“用粪浇灌”。将“粪”释为名词作状语,其实不妥。因“粪溉”在此不是偏正关系,而是并列关系,即“施肥灌溉”。 “粪”本义为粪便,引申为“施肥”的意思。新《辞海》“粪”字条下有“施肥”的义项。《礼记·月令》:“可以粪田畴”;扬伯峻《孟子译注卷五·滕文公章句上》:“凶年粪其而不足”,其中“粪”均作“施肥”讲。再说“溉”字,《说文解字》:“溉,灌注也,从水既声。”《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缩印本1934页)注云:“灌,浇水。”如《史记》有“西门豹引漳水溉邺”。《乐府诗选·郑伯渠》有“且溉且粪,长我禾黍”。余冠英先生释“溉”为“用水灌田”,释“粪”为“用淤泥肥田”,都作动词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70页)注云:“粪,施肥。沈括《梦溪笔谈》卷二十六:‘一亩之稼,则粪溉者先芽’。(同一亩地里的庄稼,施肥灌溉的先发芽。)”《高中文言文评点译释》(江夏、肖毅等编,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84页)注为:“粪溉,施肥浇水。”再说,据农业生产经验和人们的常识,种植者就不能光对没有发芽的种子用粪浇灌,而要适当地施肥浇水(灌溉);一旦种子发芽,更不能光用粪浇灌而不浇水,按农民说法,那样做会把嫩苗(新芽)“烧死”的。据此可见,这里的“粪溉”不能释为“用粪浇灌,而应释为“施肥浇水”。这样的理解,始为合理。 四、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新 编高三册《训俭示康》) 其中“诟病”,课本注释为:“讥议,认为是缺点。”此注可商。 依此注释,课本似乎把“诟”释为“讥议”,把“病”释为“认为是缺点”,因为“病”有毛病、缺点之意,用作动词,就是“认为是缺点”了。其实,这种看法不妥。诟、病在此是同义并列,即“耻辱”的意思。“诟”训“耻辱”,乃其常训。《玉篇》:“诟,耻辱也。”《左传·定公八年》:“公以晋诟语之。”杜预注:“诟,耻也。”“病”字古代亦有耻辱义,如《仪礼·士冠礼》:“宾对曰:‘某不敏,恐不能共事,以病吾子,敢辞”。郑玄注:“病犹辱也”。“诟”、“病”古书常常连用,如《礼记·儒行》:“今众人之命儒也妄常,以儒相诟病。”郑玄注:“诟病,犹耻辱也。”又《诗经·小雅·斯干》郑笺:“言时人骨肉,用是相爱好,无相诟病也。”《文选·干宝〈晋纪·总论〉》:“若夫文王日昃不暇食,仲山甫夙夜匪懈者,盖共嗤点以为灰尘,而相诟病矣。”可见“诟病”亦“耻辱”之意。“耻辱”作动词,义同羞辱、侮辱。课文中“今人乃以俭相诟病”,意思是“现在的人却因为节俭而互相羞辱”。这样理解,既言之有据,又文意畅达。 五、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新编高三册《察今》) 其中“岂遽”,课本注释为:“难道就……。遽,就”。目前通行的古文选本均作如是解,如中华书局出版的《吕氏春秋选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散文选》,北京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代散文选》、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文学读本》。其中“遽”字,上海古籍 出版社出版的《先秦诸子散文选译》,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历代寓言选》、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寓言选》等书释为“迅速”、“马上”、“一下子”等,全句译为“他的儿子难道也马上会游泳的吗?” “遽”用作常义,容易理解,释为“就”,也是言有所本的。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散文选·上》在《察今》的注释中就特地指出:“‘遽’训为‘就’,据清人刘淇说。”其实,刘淇在《助字辨略》(中华书局版卷四194页)中只是对‘遽’的单字训为“就”,“岂遽”是否“岂”与“遽”两上单字义项的相加?这是问题的关键,是需要认真辨析的。 王引之《经传释词》(岳麓书社1985年4月版116页)有“讵、距、钜、巨、渠、遽”条,王氏指出:“《唐韵》曰:‘讵,岂也。’字或作‘距’,或作‘钜’,或作‘巨’,或作‘渠’,或作‘遽’。”王氏又云:“‘讵’与‘岂’同义,故或以‘岂讵’连文。”据此,可见“岂遽”是两个副词性的同义并列结构,“遽”同“讵”,因此“岂遽”的用法与“岂”相当,表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据王念孙考证,“遽”亦是“何”的意思,“连言何遽者,古人自有复语耳。遽字或作讵、距、钜、巨、又作渠,……或言何遽,或言奚遽,或言岂遽,或言庸遽,或言宁渠,其义一也。”(见《读书杂志·汉书九》“何遽不若汉”条,又《读书杂志·荀子六》“岂钜知”条)王氏所言极是。对此,著名语言学家杭州大学中文系教授郭在贻先生在其《训诂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32页)中作了专门阐释,兹不赘述。准此,“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一句当译为:“他父亲虽然善于游泳,他儿子难道也善于游泳吗?”《吕氏春秋·具备》:“先有其备,岂遽必哉?”意思是“(宓子贱)先有所准备,难道一定能实行吗?”有少数注家就采用了王氏的说法,对“岂遽”一词作了准确的解释,如郭锡良等编、王力等校订的《古代汉语》(北京出版社1982年版中册651页)在《察今》中注云:“遽,通‘讵’,表反问的语气副词,义同‘岂’。‘岂遽’是个同义复合词,同‘岂讵’或‘庸讵’,难道的意思。”此说甚是,课本当从而改之。 六、得选兵八万人,进兵击秦军,秦军解去,遂救邯郸, 存赵。(新编高三册《信陵君窃符救赵》) 其中“解”字,课本注释为:“解去,解围而去。”此注不妥。单独一个“解”字古无“解围”义,此“解”当训为“撤退(军队)。”“解”字有“撤退(军队)”之意,陈霞村先生《〈史记选〉注释质疑》(载《山西大学学报》1988年第4期)多有论述,今再补一例,以资佐证。《史记·苏秦列传》:“齐地方二千余里,带甲数十万,粟如丘山。三军之良,五家之兵,进如锋矢,战如雷霆,解如风雨。“进、战、解分别是军事行动的三个不同情形,解”与“进”、“战”对举,则为“撤退”之义无疑。 另,其中“选兵”未加注释,目前通行的古文选本的注释又令人无所适从。程希岚、吴福熙主编的《古代汉语》注云:“选兵,挑选精兵”,《史记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100页。)注云:“选兵,选拔出来的士兵。”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中华书局出版的《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注云:“选兵,经过挑选的精兵。”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学系选注、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历代文选·上册》193页注云:“选兵,挑选出的精兵。”江夏、肖毅等编、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高中文言文评点译释》152页将“得选兵八万人”译为:“得到精兵八万人。”比较以上诸说,愚以为江氏的说法较为妥贴。因为,若释“选兵”为“挑选精兵”,则“得”字无着落;若解“选兵”为“经过挑选的精兵”或“选拔出来的士兵”,则“选”究竟为何义仍嫌含糊。我们认为,“选”在此当释为“精、善”“选兵”即“精兵”。兹撮录数例,以资佐证。如: 1、《诗经·齐风·猗嗟》:“舞则选兮,射则贯兮。”郑笺:“选者,谓于伦等最上。” 2、《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夫吴,城高以厚,地广以深,甲坚以新,士选以饱。” 3、《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遣选车千三百乘,彀骑万三千。” 4、《汉书·武帝纪》:“《诗》云:‘九变复贯,知言之选’”颜师古注引应劭曰:“选,善也。” 5、《汉书·王莽传上》:“君以选故而辞以疾,君任重,不可阙,以时亟起。”颜师古注:“选,善也”。 6、《韩诗外传》卷五:“夫车固马选而不能以致千里者,则非造父也;弓矢直而不能射远中微者,则非羿也。” 7、晋袁宏《后汉纪·光武皇帝纪》:“惟公多拥选士精兵,众郡骏马、仓谷、帑藏,皆得自调。” 以上诸例中的“选”当释为“精善”。“得选兵八万人”,即“得精善之兵八万人”。准此,《高中文言文评点译释》的译文是正确的,课本当从。 七、禹之王天下也,自执耒@①以为民先,股无bá@②,胫不生 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新编高三册《五蠹》) 其中“股无bá@②”,课本注释为:“大腿上没有毛。bá@②,股上之毛。”此注值得商榷。 这里的“bá@②”当释为“股上之肉”,而不应释为“股上之毛”。若将“bá@②”释为“股上之毛”那么“股无bá@②,胫不生毛”,则成了“大腿上没有毛,小腿上也没有长毛”,如此,前后语意犯复,与文理相悖。《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缩印本1506页)注为:bá@②,白肉。《庄子·在宥》:‘尧舜于是乎股无bá@②,胫无毛。’成玄英疏:‘bá@②,白肉也。尧舜行黄帝之迹,心形瘦弊,股瘦无白肉,胫秃无细毛’。”此注合乎文理,因从腿“无白肉”和“无细毛”两个角度形容帝王创业艰难,形体消瘦枯槁,比从一个角度说理,显然理由要充足些。 然而课本注释也是言有所本的。《辞源·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553页)注云:“bá@②,人体脚腿上的细毛。《庄子·天下》:‘禹亲自操橐sì@③,而九杂天下之川,腓无bá@②,胫无毛’。《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心烦于虑而身亲其劳,躬胝无bá@②,肤不生毛’”。其实《辞源》的训释有误。若照此理解,《庄子·天下》中的“腓无bá@②,胫无毛”译成现代汉语则成了“小腿肚上没有毛,小腿上也没有毛”,这不成了典型的冗辞赘句了吗?庄子行文恣肆,气韵天成,断不会出此繁语琐言。《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的“躬胝无bá@②,肤不生毛”,按《辞源》所训,岂不成了“身体上臀部没有细毛,皮肤上也没有长毛”。司马迁历来用语简炼,同样不会出此冗句。可见《辞源》所举二例,均不能佐证“bá@②”为“人体脚腿上的小毛”。其实,对“bá@②”字,前人最确注。如: 《庄子诠诂》(胡远浚著,中华书局版227页)在释《庄子·天下》中的“腓无bá@②,胫无毛”时,注云:“bá@②,白肉也。”此注与庄子原意相合,不至于相悖。 又《史记》(中华书局版卷九,3501页)在《司马相如列传》中释“躬胝无bá@②,肤不生毛”的“bá@②”,李颐注云:“bá@②,白肉也。” 就是今人选本中,也有确注的。如: 南京大学等十三院校协编、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5月出版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册121页)注云:“bá@②(bá拔),大腿上的肌肉”。 郭锡良等主编、王力先生等校订的《古代汉语》(北京出版社1981年5月版中册642页)注云:“bá@②,大腿上的肌肉。” 据上述分析,课本对“bá@②”字的注释确实有误,当释为:“bá@②,大腿上的肌肉”。这样理解始为合理。 八、余自束发读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 若影,大类女郎也?”(新编高五册《项脊轩志》) 其中“过余”,课本注释为:“到我(这里来),意思是来看我。”按课文注释体例,这里的“过”讲作动词“到”了,非也。引申义倒是符合文意的。其实,只要搞清了“过”在此的确切含义,无需再将“过”进行引申。 “过”在此当 释为“探望”、“看望”。如《史记·田叔列传》:“会贤大夫少府赵禹来过卫将军”。《史记·信陵君列传》:“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后汉书·马援传》:“援间至河内,过存伯春。”《世说新语·赏誉》:“兄子济每来拜墓,略不过叔,叔亦有候。”《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1980版93页)注为:“过④,访,探望”。《新编说文解字》(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118页)注云:“过,访,探望。如:过存(问候)。”据此可见,课文中“大母过余”与“过卫将军”、“愿枉车骑过之”、“过存伯春”、“略不过叔”句式完全相同,意思一样,即“探望、看望”。故课本应注为:“过余,看望我。”如此,更忠于原意,不致于转弯抹角,把本来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高中文言文评点译释》(江夏、肖毅等编,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277页)的注释倒是值得参考的:“过,看望”。此注准确简炼,课本当予更正。 九、三岁贯女,莫我肯德。(新编高五册《诗经二首·硕鼠》) 其中“德”字,课本注释为:“恩惠,这里作动词用,施恩的意思”。《中国历代诗歌选》(林庚、冯沅君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23页)注云:“德,施以恩惠。”《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中华书局1978年版62页)注云:“德,恩惠。此言‘一点也不肯加惠于我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学参考书》亦持此说。说是“动词”,甚是;说这里是“施恩”的意思,则值得商榷了。 因为这样理解颠倒了“恩”的施受关系。诗中“三岁贯女”,说明“我”对“硕鼠”“施恩”;“食我黍”、“食我麦”、“食我苗”,说明硕鼠是受“我”之恩。受恩者对施恩者理当“感恩”、“报恩”,怎能释为“施恩”呢? 再说,这样理解也有损诗中“我”的主人公形象。“施恩”一般是上对下、尊对卑、主对奴而言。“硕鼠”和“我”在当时社会里虽名自处于主奴地位,但在诗中作为艺术形象出现,却是另一种情形:“我”是“黍、麦、苗”等物质财富的拥有者,是真正的主人,而“硕鼠”则是不劳而获、可恶之极的寄生虫。释“德”为“施恩”,说明“恩惠”在硕鼠一方,“莫我肯德”不过是有恩而不施,充其量也不过是揭露它吝啬而已,这样,就会美化“硕鼠”,损害“我”的主人公形象。据此,我们认为把“德”释为“动词,感恩、感激”比较妥贴,因这样解释既切合诗意,又与辞书释义一致。如《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辞海》、《康熙字典》均释为“感激”、“感德”、“感恩”。虽用词不尽相同,但对“恩”表示的施受关系却完全一致。 中学语文论文:中学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的意义及价值 论文关键词:中学语文 文学教育 意义 价值 论文摘 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是以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为基础,加以教师的引导和教育,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全面提升文化素养。另外,文学教育还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文学作品中深层次的精髓,并大力弘扬世界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而加强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的提升。本文仅就中学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的意义及价值做以浅要分析。 在现阶段的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文学教育的意义及价值始终难以得到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而仅是被作为语文教学活动的辅助内容而展开。文学教育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教师可以选取教材以内的文学作品,也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需要选取国内外优秀的文学作品[1]。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开展的文学教育,不但可以引发学生对于文学的兴趣和爱好,而且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 1 探究文学作品的精髓,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在世界文化的漫长发展历程中,世界各国都留下了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其不但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促进世界文化发展的重要的基础。在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文学教育的开展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扎实的文笔表达和写作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境界和情感世界。主席曾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2]”由此可见,优秀文化作品的意义绝不仅是表现在文化理论方面,对于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以及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从文学教育的角度而言,中学生正处于身心、智力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于深层次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而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和标准也有了根本性的转变,学生不但要具备基本的职业技能,而且要通过长时间的积累逐步形成有利于长期发展的素养。学生若想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精髓,必须经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和启发,进而才能是学生在文学作品的历史与文化氛围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并且将其与自己的生活、学习相联系。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是建立于文学作品精髓的基础上,是学生精神层面感悟和理解能力的进步与发展。由此可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文学教育,通过对于文学作品精髓的探究,具有全面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2 文学教育具有深层次开发学生精神世界的意义 目前,在我国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文学教育的意义及价值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教师在进行文学教育时,只是将其作为教学活动的一项内容来进行,而相对忽略了文学教育在学生精神世界开发中的潜在意义。文学作品是创作者的心血结晶,更体现了创作者在精神层次上对于社会、人生、事物的理解和认知。在受到社会风气及周围事物的影响过程中,精神世界尚未完全形成的中学生难以准确分辨出事物的好与坏,进而导致学生精神世界的形成与发展中与现实世界存在较大的差距。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学生作为可塑性极强的客体,其在对于文学作品的领悟中,那个主要依据为教师的讲解,并且与自己的实际感官能力相结合,逐步形成了初级层次的精神世界观念,并且将其运用于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例如: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会选择《浮士德》中的部分章节作为文学教育的基础内容,并且通过对于作品精神层面的深入剖析,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深层次、多角度的开发。《浮士德》是歌德的代表作之一,全剧共两部52场,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在德国和欧洲现实的社会背景下,描写一个新兴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竭力探索人生意义和追求理想的艰辛历程[3]。在《浮士德》中,歌德强调人生在世需要竭力克服堕落、努力向上,并为更多人谋得幸福,可是歌德还是强调,人不可能成为上帝,越是有理想性格的人,这一生就越需要经历谦卑的洗练。歌德认为,我们这一生不可能有任何意愿,是完美无缺不具有任何伤害性的。但他相信上帝的怜悯与爱,悔罪与这一生奋斗的过程,上帝会纪念,并接纳进永恒、给我们恩宠[4]。上帝接纳人此生的每个阶段,也乐意看见认真面对生命的人,在这一生的各种经历中更接近善。每一场奋斗都伴随着自我的软弱,而每一个经历都更看清自己也更认识上帝。通过教师在文学教育课堂的系统讲解与引导分析,学生的精神世界中会逐渐形成对人生、生活、命运的深层次感悟,并且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中发挥重要的促进意义。 3 为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在人类的精神世界中,人文精神是建立于物质和道德观念基础之上的。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过程中,对学生人文精神进行培养时,教师要将眼光有书本知识逐步拓展到教材以外的部分,使学生对于文学作品产生浓厚的阅读和学习兴趣,并且在内心中形成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人文精神。当代中学生为了实现自我的突破,以及精神层次的进一步提升,他们需要更为广阔的人文精神发展空间。 人文精神的形成与发展需要一个较长的积累过程,不是说学生读过几部文学作品,或者在课堂中接受了一些文学赏析教育就可以实现的。中学语文教师要深刻认识到文学教育连贯性、系统性、科学性实施的重要性,在课堂内容、教学活动、课外活动、课外作业等方面的布置中,教师要力争通过为学生提供愉悦的氛围和宽松的环境,使学生在更为广阔的空间中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5]。另外,就国内优秀的古典、现代文学作品而言,每部作品中都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特色,教师要通过对于文学作品中精华部分的摄取和讲解,使学生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和博大精深的文化。 4 结语 在我国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对于推动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中学语文文学教育中,教师一定要注意教学模式及方法的改革,并重点突出语文学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广大中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文学教育时,要注重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特别是在学生人文精神、认知程度、感悟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强化。 中学语文论文:农村中学语文应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北京市科迪实验中学 语文素质,就是指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的语文环境和语文教育的影响下,通过学习主体的学习活动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内在的、较为稳定的、持久的影响人的语文活动的特征。它包括人的智力、语文基础和语文能力等智力因素和学习动机、兴趣、意志品质、习惯、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就这一概念而言,目前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存在如下四个“偏重”:一是偏重知识传授而轻视能力和方法的培养。传统的语文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文讲解分析为基本活动模式,以课文结论和知识传授为基本内容。这种教学观根深蒂固,充斥教坛,实际上教师是中心,学生是容器,只能跟老师的思维转,教师讲课文,从注音、解词、分段、主旨、特色到练习,模式化、满堂灌,死记硬背,机械重复,学生被弄得眼花缭乱,语文“最基本的能力反而被冲淡了”(于漪语)这种重知识传授、轻视能力培养的教学观只把学生培养成了“知识的书橱、书口袋”。它严重制约着语文教学所肩负的跨世纪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二的偏重抓考分而忽视学生的语文兴趣和习惯的培养。教师让学生整天在书山题海中挣扎苦熬的目的全聚集于考分上,教师只对学生的考分负责,至于学生有没有兴趣,有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不屑一顾的,更不用谈今后的发展潜力。这样的学生,一旦失去教师的搀扶,就如盲人失去拐杖一样无所适从。学生当然是无辜的,而教师成了不会治水的鲧,“开源导流”也成为事实上的空话;三是偏重课文内容的教学而忽视课外语文活动的组织,扼杀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无视学生的智力差异,不顾学生的知识水平的高低,同一标准,同一要求,同一习题,是语文教学的普遍现象,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不堪重负,厌学情绪由此而产生。而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又被拴在作业堆中,无暇延伸到课堂以外的知识海洋中去凭自己的爱好和兴趣自由徜徉,开拓视野,发展个性特长。这种重经验、轻实践的做法生产出不少高分低能的“书呆子”,再加之农村信息闭塞,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于城市,教学条件较差,给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增加了不少难度;四是偏重“句读”而忽略了“惑”,其结果只能是“小学而大遗”了。在农村中学的相当多的语文课上充斥着洋洋洒洒、不着边际的分析,懂的大讲,不懂不讲,以讲为主,造成了学生语感的空白、思维能力的低下,使语文教学走上了恶性发展的道路。 根据以上状况,我们认为,农村中学语文素质教育在观念上要实现三个“转变”。 一是教师要转变育人观念,实现知识的更新换代,切实把提高自身的知识和教育教学素质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 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教师,教师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素质教育的效果和命运。学生学语文的兴趣索然不能怪学生,有的语文教师把好不文章也会讲死,讲乏味,就如一朵鲜花被支解一样,没有魅力。而语文教材选的多是名家名篇,造成此种尴尬是因为教师本身的知识结构、教学水平所致。作为年轻教师。更要广泛阅读,深入思考,不应老抱着参考书,年年“趟进同一条河”。只有广泛而主动地获取新知识,才会有开阔的视野,才会保持对时代的敏锐和对生活的新鲜感,并把这种感觉带头人带进课堂,融入讲授。语文教学更重要的是一种体验和领悟,如此,才能挖掘出课文的内蕴。要使学生有兴趣,激发求知欲,先要自己有感触并付出心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自己应该是创新的楷模。艺术作品的教学当以就激活学生思维,激发星想象、激励学生的创造为鹄的要让学生从樊篱中脱颖而出,从而适应社会的需求。这就需要语文教师身体力行。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二是要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观念,建立以听、说、读、思、议、写为主,以培养学生的语言素质为核心的现代阅读教学观。 语言感知能力是学生语文素质结构中最重要的内容,语感的培养是其它能力如思维、观察、想象能力的基础,学生的语言水平反映其听说读写的水平,要实现语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就必须以语感的培养为核心来组织教学。语文素质教育要还给学生以学习语文和阅读的自由,让他们步入广阔的社会空间,既学语文,又学做人,在长智力的同时养成好习惯,在练就终生受用的本领——语感的同时提高思想素质,从而促进自身人格的完善。这种现代的阅读教学观的建立。从最大限度上开辟了语文学习空间,争取了语文学习时间,拓宽了学习内容。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很难想象仅靠几册课本和一天一节的语文课,学生就能学好语文,语文教学只有在社会大课堂的广阔背景下,在学生广泛的阅读中才会产生活力。对于农村中学学生更要加强课外语文阅读的总量,诸如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节目等。如果把学生课外语文学习也纳入语文教学轨道,这对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大有裨益,一个具有较高的语言感知力、领悟力和理解力的学生。无疑是一个语文素质较高的学生,许多文学爱好者的深切体会就是大量的语文阅读能有效提高语文素质,从这个角度讲,语文素质教育就是提高学生语言素质的教育。 三是要转变考试观念,积极探索语文考试命题新思路。考试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但考试命题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是毫无疑问的。为了引导师生把精力放在读写听说思议等能力的提高上,把功夫下在自身的人文素养发展上,从而使素质教育不致成为一句空话,我们必须要像刘国正先生那样将语文命题像语文学习那样天然地与生活联系到一起。新大纲、新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正式提出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在这一点上,特级教师余蕾提出的“淡化课文、突出能力、注重运用”命题思路值得借鉴,这一思路体现了教、学、考、用高度统一的考查意识,除了必要的文学常识和名作精品的背诵外,命题尽量与课文脱钩不考课文内容,而是以大纲和教材提出的知识能力训练项目为考查依据,命题取材向课外延伸、辐射,使试题脱离过于繁琐的机械分析,而重点考查学生在社会生活和交际中驾驭语言的能力,近年来的中高考试题都体现了这一命题思路。这对两耳不闻窗外事、两眼不看课外文,“抱着书本打滚”的教学形状确实是一种有效的冲击。 中学语文论文:我们已经在践行新课程的理念――谈中学语文异步推进教学法教学原则 无为县教育局教研室 盛书山 新课程的实施,是广大一线教师长期的追求。纵观我们语文改革的历程,钱梦龙、魏书生、于漪、张孝纯、蔡澄清等老先生们的教改实践,为中学语文新课程的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他们的追求,他们所坚持的教学改革方向与现在倡导的新课程理念是一致的。就我们语文教师的语文教学而言,我们应该沿着他们的追求和他们倡导的教改方向,不断地走下去。 新课程不是对传统方法的批判和否定,或者说不是为了批判和否定传统,而是为了充分地运用优秀的传统教学方法和理念。不要以为新课程是脱离传统土壤的天外来客。新课程的新,是继承了我国优秀的教育传统,吸纳了现代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熔入了我国二十几年来的教改成果,反映了广大语文教师的呼声与要求、理想与愿望。它新就新在对已有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经验的整合、发展和创新。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我们不要用的观点来看待我们自己的过去,否定我们所取得的成果。不要妄自菲薄,我们的曾经,我们的拥有,也许正是现在人们的追求。中学语文异步推进教学法,是对前人的教改成果的继承和运用,它用自己的教学过程,向人们展示和诠释了以下教学原则: (一)面向“全体”。中学语文异步推进教学法既是“保底”教学,即保证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达到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又是“提优”教学,即保证优生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给学生设定学习目标时,既要给优生“发展性匹配”,即结合教材内容渗透、穿插、拓展、增加新知识和新方法,让学生感知最新信息,激发其创新意识,培养其创新精神;又要给中差生“适应性匹配”,使中差生不断获得成功,逐步增强信心,形成学习上的良性循环。切实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备课包括教材内容的加工,课外信息的利用,学生生活经验的挖掘,启发性问题和讲解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等,都要统筹考虑。备课给各层次学生确定的教学目标,上课时还要机动灵活地落实。每节课要通过对学生的质疑、答疑、讨论或练习等判断学情,了解每个学生新的“惑”和新的“需”,使教学有的放矢。依据层次目标,设计有梯度的问题或训练题,要遵循以下三个前提:1、掌握学生已有的经验或知识,使设计的问题和训练题与之“衔接”,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能达到各自的学习目标;2、能引起学习兴趣,激发各层学生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3使学生有认识上的困难,值得思考与研究,但“跳一跳”,要能摘到“桃子”。保证使每个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全面充分地发展,使全体学生真正做到“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学习语文的潜能,争取大面积地提高语文教育质量。 (二)着眼“全面”。一是提高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本教法十分重视学生读的训练。“引读感知”阶段学生需要朗读、默读、读熟;“启读生疑”阶段,教师范读,指导学生读出感情,读出体验和感受;“研读演练”阶段,学生要精读,在运用的过程中读,在读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心得体会,观点和看法等,并在“讨论”和“训练”时,说或写出来。组织合作学习小组,通过合作、讨论、互助,排除学生对课文理解、领悟的障碍。在讨论时让学生见仁见智,遇到有价值、有话可说的问题,可引导学生辩论,活跃学生思维,在真实的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辩论双方(或多方)必须要专注地听,听出对方的观点,听出对方的漏洞,还要在听的过程中观颜察色,辨析语气语调等;辩论时,学生必然要快速及时地组织语言表情达意,还要注意语言表达的艺术性等。“运用迁移”阶段的课外语文实践活动,包括校内阅读书报,讲故事,讲演,朗读诗文,与广播稿,学书法等。听故事、写参观访问记、山水游记、写调查报告,写所见所闻所感,与人交际谈话,为家长写一些应用文等,可综合训练读写听说能力。还可以把研究性学习的理念贯彻到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之中,把提高学生读写听说能力的要求,变成语文教学的具体环节和学生的具体实践。二是提高学生的质疑和思维能力。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学习是一个从未知到已知的过程,这个过程应该是充满好奇、疑问和探索的,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创造力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其实生疑、质疑、讨论、释疑等是思维过程的具体展示,也是提高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读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孔夫子说:“疑虑,思之始,学之始”。在“引读”、“启读”、“研读”阶段应该切实地把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真实而有序地展开。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独立性和灵活性。使学生在具体的语文学习实践中,逐步提高观察、发现、判断、推理、概括、想象和创新能力。“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三)突出“主体”。学习是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过程,是个体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这个建构过程是不可能由他人代替的。皮亚杰认为,对于学生个体学习而言,一切知识起源于认知主体的实践活动,学生的自主活动是他们认知形成和发展的源泉。实践性是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语文教学如果离开学生自已学习实践活动是不可想象的。我们所说的“异步推进”是在每个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和经验的基础上实现的,学生个体只有自主学习,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异步推进”。“动态分层”的依据是每个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所反映的学习效果和所达到的水平,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其表现出来的能力进行评估。教师必须为学生创设宽松的环境,设置适当的问题情境,制造学生在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其读写听说的主动性和表现欲,让其充分地展示。在“异步推进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让学生自读感知,读而生疑,研读演练 ,运用迁移。让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创设合适学习的情境,科学地引导,灵活地组织,平等地参与和有效地规范学生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学会学习”,“不需要教”,为其终生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以适应学习化社会的需要。 (四)注重“过程”。长期以来,对教学的评价,往往只重视结果,不看过程,导致教的过程“走过场”;对学习的评价也只注重考试成绩,而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或只注重记住结果,而忽视亲历亲为的重要性,这是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病根所在。“因材施教”已讲了两千多年,“启发式”教学早已写进了语文教学大纲,至今我们也没有很好地落实。这与我们忽视对教学过程的研究、管理和调控不无关系。异步推进教学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立足于过程的“到位”与“优化”。一是引导教师研究自己的教学行为,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思路,对语文教学过程实施有效地调控。二是落实教学的具体环节,使过程“到位”,每个环节中还要选择适当的方式和方法,并做到各种方式、方法综合贯通,做到教学流程合理。三是分层启动,教师走进每个学生的生活世界、经验世界和学习过程,因材施教,尤其注意使学习的有困难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四是使教学内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建构的需要,循序展开。五是转变教学评价指向,即由侧重评价教师教的过程和艺术,转变为侧重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五)强调“合作”。中学语文异步推进教学法,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是显而易见的,但学生都在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从而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不同的方面。教学要使学生超越自己的认识,看到别人与自己不同的理解,看到事物不同的侧面,必须通过合作和讨论,融合彼此见解,达成共识,从而形成更加丰富、正确、全面和深刻的理解。因此合作学习在“异步推进教学”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让每个人的知识构架和经验得到充分展示,并在与其它同学的思想磨合的过程中,取长补短,逐步获得真知,发展能力。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个人难以完成的任务,有效地减轻学生“单打独斗”所造成的过重的课业负担,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六)鼓励“创新”。“引读感知”让学生自主地感触课文的“灵”与“肉”,形成自己的初步印象和感受;“启读生疑”排除阅读障碍,叩问文本,与文本进行深层次对话,产生疑问,培养创造性思维;“研读演练”充分地动手动口动脑,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有师生、生生互动,把疑难的问题提出来,把自己的见解说出来,让有争议的问题“争”起来;“运用迁移”让学生在运用中学习,在迁移中拓展,在拓展中创新。 上述原则与我们今天新课改的理念是一致的,我们所走过路程,我们所作的努力,我们可以自豪地说,都是在以实际行动践行新课程的理念,最起码算得上是从一个方面向着新课程的目标迈出了自己的步伐。
家庭教育优秀论文:有效开展家庭教育 养成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摘 要】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其性格爱好、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与家庭密不可分,良好的家庭教育就是点亮孩子一生的一盏明灯,好的学习习惯能让学生终身受益。作为班主任,通过与家长的联系交流,对比好学生与学困生之间的差异,由此可见,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本文是我以班级中一个性格顽劣的学生小杰为例,通过不断与家长接触,不断调整策略,最终取得一定成效的一个案例研究。 【关键词】学生 家庭教育 学习习惯 一 开展目标 通过与家长的接触,让家长掌握几大教育准则,随时与家长保持联系,密切跟踪孩子的点滴进步,争取让孩子从平凡的生活中看到一个不寻常的自己,一个每天都在向上、向善的自己。 二 开展要点 1.对待成绩有颗平常心 低年级的学生有的成绩起伏很大。好的时候能考到九十几分,差的时候六七十分。小杰也是始终摇摆不定。他的父母看到好成绩就夸“儿子真行”,看到差成绩眼珠都瞪出来了,回家就暴打一顿。我批评了他父母的这种心态,因为从来没把孩子放对位置。孩子考得不好也从未分析过原因:是不会做,还是粗心漏题,计算错误,理解不了等等,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这才是最重要的。 其实说起来容易,真正改变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每当控制不好自己情绪的时候我都希望他们先学会深呼吸,出去转一圈,再回来面对孩子。久而久之,他们能调节好自己的情绪、控制住脾气,孩子的性格比原来有所好转。在偏激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一般性格都很激进,容不得沙子。只有父母的改变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 2.平等对待子女,尊重孩子人格,遇到问题学会冷处理 年龄有老少之分,地位有高下之别,生活有贫富差异,但人格必须平等。因为是孩子,就轻视、漠然,孩子的心灵就会受到隐性伤害。不平等,是大多数家庭教育的通病。当孩子出现在面前时,第一概念是儿子,当然没错,但更准确地说,第一概念应该是一个人,一个有自尊的人,尽管他现在还要依赖父母。有了这种概念,父母才可能去尊重孩子,否则家庭教育就无从谈起。 在处理孩子与同学的矛盾时,作为家长经常会听一面之词,因为小杰很好动,爱惹别人。所以很多时候他总犯错,但有时候确实不是他的问题。班里学生大多会倾向他们喜欢的人。作为家长为了顾及面子,常不分青红皂白地说:“别给自己找理由,你不去动别人就算好了,人家动你,笑话!”以后再出事,干脆他也闭嘴不说,家长更急:“你这孩子犯了错还嘴硬,你还有理了!”这时我劝他父母先冷静,往往是他的错他会头低着有些心虚,不是他的问题,他会争辩,要耐心听完孩子的解释,帮他做出合理的判断。为什么打架?可以有更好的解决方案吗?下次再遇到这类事情该如何处理?家长的耐心疏导不仅能平复孩子的心情,而且有助于孩子学会与人交往的一些技巧。 3.作为家长,要常表达对孩子适度的期望 正确的期望应从孩子的实际出发,根据社会需求,按照家庭的具体条件,把立足点放在有利于孩子长远发展,确定培养目标。 我让小杰的父母到学校进行了一次深入的交谈,首先我让他们对自己的孩子进行评价,以及他们所能看到的孩子的未来发展方向,很遗憾,他们除了觉得自己的孩子很调皮,学习成绩不稳定,喜欢上课做小动作,几乎没有什么值得夸奖的地方。在家里,他的作业也是父母督促完成的,完成得非常不好。他们似乎很绝望,觉得将来这孩子只要不犯法,有份能养活自己的工作就行了。 我对他们的想法表示了自己的遗憾,父母应该最了解自己的孩子,因为他们已经错过了幼儿阶段最佳的教育时期,那么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及时补救。其实小杰还是有很多优点的:爱劳动、喜欢学习英语等。对于孩子喜欢的学科,当他取的好成绩时,要及时表扬鼓励,肯定他的能力。当他兴致高涨时,趁势提高对他的其他学科的要求。 小杰学习成绩的长进并不明显,尤其语数两门,一方面是怕写得多,另一方面不爱动脑筋。如何激发他以及其他有同样问题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成了一个新的问题。通过对值日的加减分,我发现低年级的学生对分值特别在乎。于是在此基础上,我制定了一个周密的日常生活学习加分表。全班分成四大组,孩子们纷纷给自己的小组起了很响亮的名字:动感超人组、火龙组等。详细规则是:从每天的晨读开始,广播操、课间活动、课堂表现、中午练字、值日、单元测试入手,表现好的加分,表现差的减分,当一个小组的分值达到老师规定的时候,那么就可以得到小奖品。我买了很多漂亮的小橡皮、铅笔,还有棒棒糖。低年级的学生好胜心强,为了得到心中的奖品,每个同学都得努力,而且光靠一个人是不行的,这考验的是个人与集体的整体利益。尤其当第一组学生率先得到奖品的时候,对其他三组的刺激就更大了。最好玩的是一个小朋友得到棒棒糖的时候,问我:“老师,我下次可不可以得根巧克力味的棒棒糖啊?”我说:“可以啊,不过你们组必须第一才行!”他说:“我一定会努力的!”小奖品并不值钱,现在的家里也不缺这些东西,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换来的意义就不一样了。 小杰的学习劲头更强了,因为他总会犯一些小错误,组内的分很低,同组的小朋友对他有意见,我知道其实他也很想为组内多挣分,每次扣分他都很垂头丧气,再这样下去,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信心就可能在同学的指责下消失殆尽了,而且有可能破罐子破摔,带坏其他同学。俗话说: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正好英语老师向我反映,我们班的学生英语课文会背的太少,和同年级相比,人家都背到三四课,我们班的学生有的连一二课都不会读。我很生气,虽然英语不是我的管辖范围,但作为班主任,有责任、有义务让学生学好每一门功课。于是,凡是在我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背课文任务的,得a+的加50分,a加45分,b加40分。在高分的刺激下,学生背书热情高涨。小杰的语言天赋我也第一次领略到,英语他总是第一个会背,而且后面没有学习到的课文他也掌握得很熟练。我以为他是在父母的高压下学习的。遇到他妈妈的时候,才知道没人管他,全是他自己熟读成诵的,那天我表扬了他,他害羞地低下了头。 从此他们组的分值节节攀升,不仅小杰越来越受到欢迎,大家都争着希望他到自己组,而且也激起了很多学生的好胜心,他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班里掀起了一股学习英语的小浪潮。我再次找他谈心,肯定了他的进步,连最让人头疼的英语都能学这么好,其他学科肯定没有问题,也会像英语一样出色的。他不再抵触其他学科,需要花时间写的他也能完成了。让我开心的是二年级期末考试他语文得了全班最高分:99,数学:97。发奖状的那天他坐得特别端正。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只要你用心付出了,肯定就会有回报的。 4.和好同学比,更要和过去的自己比 教育孩子,为其选好要攀比的偶像是做父母的不可推卸的责任。一个人的成长需要榜样,在人生道路上,也难免出现攀比。但攀比要合理。孩子之间的比较必须全面,不能单一。斯金纳曾经通过动物实验证明:因好行为得到奖赏的动物,其学习速度快,持续力也更为长久,因坏行为而受到处罚的动物,则不论速度和持续力都相对较差。研究显示:这个原则用在人身上也产生同样的结果。不当的批评不但不会改变事实,反而只有招致怨恨。小杰的表现和大家比还是有距离,你在进步的同时别人也在进步,但如果和过去的自己比确实进步不小。家长凑在一起难免会说某某家孩子好,某某家孩子不好,这时也不要自贬,家庭的不同教育方式和观念,造就了性格迥异的学生。也许你要花比别人更多的时间,但孩子的进步就是给你最大的回报。 三 效果评析 通过这个刚入学被大家认为是顽劣的学生的两年来的转变,作为班主任,我感想颇多:对于表现差的学生,刚开始我们都有耐心,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他的进步仍不明显,那么老师对他的信心也会慢慢消失,学生可能也认为自己真的不行,这对教育工作很不利。林肯曾说过:人类本质里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人肯定。请注意:他不用“希望”、“需要”或“盼望”等字眼,而是用的“渴望。”哈佛大学教授霍德华?加德纳也曾说:每个人至少有九种智能,即语言、数学、逻辑、音乐、身体、空间、人际关系、内省和自然观察,以此衡量,“差生”几乎不存在。我们需要给这些学困生多一些机会,让他们证明自己:我能行! 家庭教育优秀论文:让父亲角色走进家庭教育 多次拜读弗洛姆《父爱的艺术》,每次都有新的体味。“父亲虽不能代表自然界,却代表着人类存在的另一极,那就是思想的世界、法律和秩序的世界、风纪的世界、阅历和冒险的世界。父亲是孩子的导师之一,他指给了孩子通向世界之路。”——总让我产生极大的共鸣。 父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力量。父亲的人生态度对子女的影响是长久的,能影响孩子的一辈子。在多项社会调查中,有近80%的孩子认为父亲对他们的影响最大。父亲影响孩子最多的是他们的人生态度和人生追求。春去秋来,父亲老了许多,我的每一点进步都是父亲心血的结晶,父爱无价。回想成长中的我,父亲对我的那种朴实的激励,是我人生最大的财富。我是村子里第一个女大学生,是全村的骄傲,更是父母的骄傲,“血浓于水,根叶相连”。年幼的我,淘气而固执,父亲教了我享受那种脚踏实地的幸福;上了初中的我,安静而淡泊,最难忘父亲那句:“闺女,选择你想要的就好!中考后我进城上了高中,高中生活丰富而紧张,高考的压力如影随行,父亲给我的最大帮助是面对现实,想办法克服困难战胜挫折,不低头,不退缩,更无需流泪。但记忆最深的是父亲骑着自行车,赶二十多里路送来女儿最喜欢吃的炒花生。父亲宽容、悦纳别人的品质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也学会了坚毅、深沉、果断、独立、进取、合作,成为向导和力量的源泉。 一次偶然的机会读了一个学生的作文,让我触动很大,题目是《我的父爱哪里找》。文中写道:“我自己从小就没有得到过父亲的赞赏,得到的也只是无数次的唾骂和挨打。我再也承受不住没有父爱的日子了,几次都想离家出走但都被我的姑妈拦了下来,我真的想有一个爱我、疼我的爸爸啊!”是啊,父爱决非母爱所能代替的,父亲较多以他们固有的男性特征诸如独立性、进取心、自信心等影响儿童,他们热情宽厚、敢于冒险、勇于坚持以及不惧困难等特征会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模仿与学习,这与孩子在母亲的性别特征中得到的诸如关心、同情心、温和、善良等品质的潜移默化结合起来,共同作用,将有助于形成孩子较为完善的性格特征。 从事班主任工作17年,在学校德育处的四年间,接触了很多学生和家长,有不少类似情况,通常是母亲在家庭教育中承担着更多的教育责任,来校参加家长会和进行家教咨询热线的家长绝大多数都是母亲。我也专门就此现象做过问卷调查,40%的孩子说他们的父亲太忙,很少有时间陪他们去交流。现代家庭教育在要求母亲参与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呼唤父亲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许多专家和学者呼吁:父亲要主动多抽出时间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的专家甚至提出“每天保证两小时和孩子接触”,要舍得花时间对孩子进行引导。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那么家庭教育中父母承担的角色该如何定位呢?有些父亲不屑于参与教育,认为教育孩子是母亲的事情,父亲的责任不在于此;认为“多花钱就能使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父亲常常是外出工作,以维持家庭的生活,有的甚至是常年累月不在家里,参与教育子女的时间也就无从谈起了。 英国的哈伯特曾指出:“一个父亲胜过一百个校长。”在社会调查中,我们发现有近40%的父亲认为自己对孩子有较好的影响,有20%左右的父亲不清楚自己对孩子有什么影响;而对孩子的调查中,只有 20%的学生回答父亲对自己产生了较好的影响。因此,为人父者应该正确认识自身的家庭教育角色,承担自身的教育责任,采取积极的教育手段,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 业余时间研读家庭教育专家的理论,聆听专家的报告,借鉴蔡笑晚和李开复的家教经验,特对父亲参与家教提出几点思考:当一名合格的父亲,建议做到“六要”。一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生活态度,摒弃消极厌世、自卑、怨天尤人等不健康的生活态度,用自身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对子女进行良好的影响;二要有健康的心理和完善的人格,平时注意克服攀比心理,以及对人、对事等不科学、不切实际的评价。三要心胸开阔、处事大方,克服自身的人格缺陷,要从点点滴滴的小事上严格要求自己。对此问题曾对6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孩子们对父亲身上的“小毛病”、“小问题”看得清清楚楚。孩子们提出的问题主要有:希望父亲给孩子们表达的机会多一点,自己最好少说一点;希望父亲电视少看点,多看些好书,提高自身素质;希望父亲多体贴妈妈,给他们一个和睦的家庭环境。四要学会倾听。孩子们认为,很多父亲不会倾听,为此常常委屈或误解了他们。孩子们希望父亲要学会倾听,凡事不要横加指责,要先听听孩子怎么说。调查中,有70%的孩子认为,父亲要多听听孩子的意见。五要与母亲协商,合理安排时间,尽可能多亲自参加家长会,了解孩子的表现,与老师进行交流,掌握教育孩子的恰当方法。六要多角度、多途径了解孩子,了解得越多越好。有些孩子一旦有了自己的思想,就喜欢把自己包装起来,了解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就有了相当大的难度。要多和孩子在一起,在孩子们心里,特别喜欢多和父亲在一起。和孩子们在一起,说什么、做什么,都要掌握好分寸,有些话对孩子成长进步是有利的,有些话则不是。有些事一定要做,有些事要留到将来去做。父亲只有对孩子进行适时引导,才能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呼吁天下父亲,在教育孩子问题上要懂得与母亲配合,让孩子体验到“两种榜样两种方式的双赢合力教育”。当他们需要帮助、安慰、支持时,会很自然地平衡双亲的力量,向双方求援。在孩子心目中,父亲往往是提供有力支持帮助自己迎接各种挑战,母亲则往往为自己提供情感支持,温暖而持久,含蓄而深厚。父母对孩子的培养目标上要一致,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上要扬长避短,教育孩子时要互相配合,让父亲角色走进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优秀论文:试论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作用 论文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家庭教育 论文摘要: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当前家庭教育存在三个误区:认为教育孩子就是对孩子进行智的教育;家长言传多于身教;对孩子物质要求的满足超过对孩子精神需求的关注。应该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即发挥家长良好的榜样作用、良好的教养方式的作用和良好的家庭氛围的作用。 实现民族复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千千万万、各行各业的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所以人们更重视教育问题,家长更希望孩子成才。 一、心理健康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首要要求 1.心理健康是对人才的首要要求 近几年来,心理学界提出了一个比较新的观点:对一个人的成功来说,智商影响只占20%,而情商因素则占80%,情商比智商更重要,它将成为21世纪衡量一个人素质的首要因素。智商是人的智力水平的指标,用来比较人的聪明程度。情商指人认识、控制和调节自身情感的能力,主要包括认识自身情绪、管理自身情绪、自我激励能力、认知他人情绪及人际关系管理五个方面。情商教育注重坚强的意志、良好的自控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乐观进取的性格等对人的影响。情商教育让青少年学会情绪管理,学会为人处世,让他们更加快乐、自信、受欢迎、有爱心和意志力,学会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情商是人心理健康标准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是对人才的首要要求。 2.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 (1)现实地认识自我,承认自我,接受自我。这是指要有正确的自我观念,现实地接受自己。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与自己的实际情况越相符,就越有利于适应环境,表明其心理处于正常健康的状态。 (2)对现实合乎常理地认识与反应,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观念与行为,情绪反应适度。所谓合乎常理地认识客观现实,是指对一些人人皆知的常识性东西的认识不要悖于常理。心理健康者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是合乎常理的,适度的,该大喜则大喜,该小愠则小愠。 (3)对挫折有承受力,具有正常的自我防御机制。心理健康的人遇到挫折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一些自我防御的方法,将由于需要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内心紧张情绪消除掉,从而表现出对挫折有较好的耐受力。 (4)行为方式与社会角色相一致,符合常规。社会对各种角色有相应的要求或规范。个体的行为与其充当的角色的规范基本一致,是其心理处在健康正常状态的表现。 (5)正常健康的交往。能够以正常的方式与周围的人交往,没有诸如社交恐惧症和极端的自我中心之类不正常的交往行为。 (6)统一的人格,心理保持延续性。健康的人格是统一的,因此它表现出一贯性与统一性。 二、当前家庭教育中的误区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自觉地有意识地按照社会培养人才的要求,通过自身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实施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意义深远的。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第一要素。 然而当前很多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着误区,主要表现: 1.认为教育孩子就是对孩子进行智的教育 家长很舍得教育投资。家长想方设法让孩子上重点幼儿园、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除了正常在校学习之外,家长还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特长班,希望孩子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以后就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而自己为人父母的任务就完成了。在他们看来,成功的家庭教育就是成功的智力教育。而这样做完全忽视了孩子爱玩的天性,使孩子觉得学习不快乐,生活没意思,容易产生厌学心理和对父母的逆反心理,甚至逃离家庭,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2.家长言传多于身教 有些家长对孩子说教不断,整天对孩子唠叨做人的大道理,讲得头头是道,不厌其烦。而他们自己在实际生活中却按不同的原则处理问题。如此表里不一,口是心非,经常使孩子不知所措,无所适从,不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做人做事和立足社会。 3.对孩子物质要求的满足超过对孩子精神需求的关注 家长普遍认为再苦不能苦孩子。对孩子的物质要求,家长大都有求必应。如果孩子学习进步,成绩提高了,家长更乐于满足孩子的要求。而当孩子情绪低落时,家长很少关心孩子的内心感受和负面情绪,多表现平淡,只一味督促孩子不要胡思乱想,好好学习,否则会影响成绩。虽然丰衣足食,但是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理解、关心和爱护,觉得孤独无助。在家庭中孩子与父母的有效交流很少,这直接影响了孩子的情商发展、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和心理的健康成长。 长期以来,家长只重视青少年身体的健康、知识的进步,严重忽视了青少年心理的健康成长,忽视了要教给孩子如何与人交流、沟通、合作,如何为人处世……而这些才是让青少年受益终生的。 三、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作用 家庭教育是家长在与子女朝夕相处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言谈举止、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和利用家庭的环境氛围,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子女施以影响的活动。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对他们的个性、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家长良好的榜样作用 家长要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心理健康发展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起关键作用。家长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心理学家班杜拉曾做过攻击反应试验,结果发现孩子倾向于模仿成人动作。这一实验向人们证明了榜样行为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家长是孩子的榜样,孩子是家长的影子。家长的品德修养,一言一行,甚至神态表情,动作细节,无不对青少年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的示范行为会起到重要的榜样作用。 2.良好的教养方式的作用 (1)教养方式一般有四种类型。 第一种,溺爱型。家长以孩子为中心,无条件满足孩子的要求,造就了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溺爱使孩子自私,任性,骄横,自我中心,缺乏责任心,不懂得尊重、关心和感谢。这样的孩子一旦离开家庭,走向社会,会处处碰壁,无所适从。家长的爱恰恰害了孩子。 第二种,专断型。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过于严格苛刻,粗暴生硬,强迫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办事。家长的简单粗暴使孩子自卑、懦弱、冷漠、逆反,没有安全感。这样的孩子或唯唯诺诺,或冷漠麻木,或无所畏惧,很难与别人友好相处,使孩子身心都受到严重伤害。 第三种,放任型。家长对孩子不管不问,放任自流。家长对孩子不关心,使孩子冷漠、自私,不懂爱和关心,行为放纵,没有责任感和同情心。这样的孩子一旦受外界刺激,容易产生偏激行为,导致违法犯罪。 第四种,民主型。家长对孩子关心、尊重、理解、信任,爱而不惯,严而不苛。对孩子多鼓励和引导。家长的关心和尊重使孩子真诚、自信、自尊,积极进取,有责任感,人际关系融洽,社会适应良好。显然四种教养方式中只有民主型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健康成长是最有益的。 有研究表明,家长教养方式对青少年人格特征形成及其对生活事件应对方式都有重要影响。家长良好的教养方式使孩子情绪稳定,轻松兴奋,自信开朗,能促进青少年人格特征健康发展和形成,使青少年形成解决问题、求助的积极应对方式。不良的家长教养方式让 孩子或自我中心、骄横任性,或自卑懦弱、敏感多疑,或自私自利、冷漠无情,人际关系差,适应能力差,主观幸福感缺失,导致青少年形成不健康人格特征,使青少年形成自责、幻想、退避、僵化等消极应对方式。 (2)家长要转变教育观念。家长不仅要关心孩子身体的健康,智力的培养,更要关注孩子情商的教育和心理的健康发展。父母要关心孩子、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与孩子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这些都有助于孩子学习如何表达自己,如何关心帮助他人,如何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会很好地促进孩子心理的健康,为孩子的日后成功和一生幸福奠定基础。 3.良好家庭氛围的重要作用 家庭氛围主要指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所形成的气氛。夫妻关系、亲子关系是家庭中最重要的关系。这里只讨论夫妻关系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夫妻感情是否和睦时刻感染着孩子,夫妻关系是否融洽对孩子成长有重大意义。一个充满爱的家庭是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乐园。和谐的家庭氛围是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 为了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为了他们的快乐成长和一生幸福,父母应保持和谐的夫妻关系,这是家庭氛围良好的基础。夫妻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给孩子创造充满爱的家庭环境,使孩子在爱的抚慰下健康快乐成长。夫妻间有矛盾分歧,应避免当着孩子的面争吵。即使夫妻离异,也不要在孩子面前互相指责,要让孩子感到父母仍然爱着自己。在爱的氛围中长大,孩子也懂得了爱,学会了爱,变得活泼开朗,积极向上,豁达大度,善解人意。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与希望,担负着把中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青少年健康成长有赖于国家和社会的关心与爱护,更离不开家庭环境的熏陶与滋养。 家庭教育优秀论文:浅析家庭教育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家庭教育 心理健康 论文摘要:人的教育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部分构成。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点,亦是教育的基础,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家庭的结构、家庭的氛围三个方面来探讨了家庭教育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影响。 教育不仅影响个人的发展,家庭的和谐,甚至关乎国家及民族的命运。在大力提倡优化国民教育体系的时候,我们应该关注家庭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性。因为长期以来,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我们更加强调了学校教育,而忽视了家庭教育。 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从这样简单的一句话中,也能窥见我国古代时很强调家庭教育。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望子成龙,盼女成凤”,也告之了我们家庭教育在社会中的重要性。同时,随着人们对家庭教育关注度的提高,我们发现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使孩子的身心得以更健康的发展,能够使孩子更好地接受学校教育。在我们生活中,一个人的成长,首先受到的影响就是来自家庭、来自父母,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学校,而父母则扮演了孩子第一老师的角色。家庭对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性真是不言而喻了。下面就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家庭的结构、家庭的氛围三个方面来谈谈家庭教育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影响。 一、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 20世纪初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在《儿童教育讲座》中曾说过:“您自己的行为,是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东西。不要认为,只有当您与孩子谈话,或教导他,或命令他的时候您才在教育孩子”,“在您生活中的每一时刻,即使您不在家的时候,您都在教育着孩子”,“父母对自己的要求,父母对自己家庭的尊重,父母对自己的一举一动的检点——这就是首要的和最主要的教育方法!”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以身作则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尤为重要。父母应从细节处做到以身作则,如信守对孩子的承诺,过马路时遵守交通规则等等。如果是一个三代同堂的家庭,一定要注意和睦相处,做到长幼有序,给孩子留下文明、礼貌的做人之道。因为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性格、品行以及待人处事的态度等都是有影响的。子曰:“其身正,不令其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父母对自己严格要求,事事处处为孩子做出好的榜样,才能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才会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作用。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还要有效地抓住教育时机。在孩子随着年龄增长,慢慢接触家庭之外的人和事物时,自然会受到所接触人和事物的影响。这当中既有积极正面的,也存有消极负面的。比如,当他人或自己取得成绩、做了好事的时候;对某一事物产生浓厚兴趣时;孩子没有做错事而被人误解,或好心办了坏事而被人责怪时等。在他们遇有这些难题时,给予及时有效的帮助或教育,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家庭的结构 20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以来,我国实行了严格的独生子女政策。现在我国家庭结构以独生子女家庭为主。据调查,与同龄人相比,城市居民中独生子女的比例已经达90%了。由于只有一个孩子,独生子女的父母都竭尽所能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无论是智力教育还是素质教育,都是大量投入,这样就使这些孩子智力成熟比较早,兴趣爱好也比较广泛,知识面也相应更宽。同时,独生子女也因为“独”而得到了父母全部的关爱,甚至有时是过分的“溺爱”,在成长过程中的家庭教育里,父母既不敢打,也不舍得骂,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由于家庭没有灌输他们要懂得关心别人,没有教会他们独立生存的能力,以致造成大量的独生子女常常以自我为中心,高高在上,或者上学后不会穿衣等等问题。这严重影响了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爱子之心人皆有之,但关心爱护孩子要掌握好度的问题,不能关爱过度。所以独生子女父母不仅应该在注重对孩子智力的开发,更应利用有利的条件帮助其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其独立生存的能力,使其能身心能得以健康发展。 三、家庭的氛围 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之一就是家庭的和谐美满。家庭的氛围在无形之中对人起着一种感染的作用。和谐的家庭氛围能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与关爱,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也能让孩子体会到亲情的可贵,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拥有乐观的生活态度。亲密的亲戚关系,和睦的邻里关系,民主平等的父子、母子关系,在这样一种和睦融洽的家庭氛围中,父母懂得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又严格要求且积极鼓励孩子,能使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得以有效进行。在良好家庭氛围的熏陶与引导下,也有利于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得孩子在与人的接触过程中懂礼貌、讲文明、知书达礼。如果家庭关系不和谐,会给孩子造成极坏的影响,或使其心情压抑、或使其自我封闭、或使其性格扭曲、或使其生活态度悲观消极等,很多犯罪分子大都是生活在不和谐的家庭中的。由此可见,家庭氛围的好坏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及学业发展都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一个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尊重、彼此关爱、地位平等、温馨和睦,无论孩子还是家长,都努力为和谐的家庭氛围添砖加瓦,这是我们最理想的家庭。我们也只有努力去做到,才能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和基础。 家庭是社会存在的细胞,对社会稳定发展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随着经济的不断高速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也在日益增加。我们应当认识清楚其中的利弊,做到趋利抑弊,以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得以保证。 家庭教育优秀论文:有关孔子的仁学思想对当前家庭教育的启示 摘要: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人。孔子的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他的仁学思想。2008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儒学论坛”上,与会学者一致认为,“仁学”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体现了儒家思想最基本的价值。孔子的仁学思想为世界文明尤其是亚洲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对当今时代人类社会的进步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孔子思想 仁学思想 家庭教育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世界文明 “仁学” 儒家思想 人类社会 孔子的仁学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礼记》和《孔子家语》等文本之中。仅《论语》一书中,“仁”字的出现就达109次之多。如果我们把孔子对仁的各种界说加以分析与综合,就不难发现,“仁”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针对不同场合、不同时间、不同对象,孔子所阐述的“仁”是不完全一样的。本文无意全面解读与阐释孔子的仁学理论,只是认为深刻领会并汲取孔子仁学思想的精华,对于指导和改进当前我国的家庭教育,深化家庭仁爱、孝悌与克己教育,解决爱心缺失、亲情淡漠及自私任性等实际问题,极具现实意义。 一、“仁者爱人”与仁爱教育 《论语》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仁者爱人,是孔子仁学思想的第一要义,强调的是对他人的尊重与关爱。孔子把“爱人”视为伦理道德规范体系的最高准则,就是希望人们能以“仁爱之心”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这种超越血缘关系而尊重他人权利并普遍性地爱他人的理念,是孔子仁学思想的最基本特征。 孔子不仅以“仁爱”思想要求民众,还要求执政者率先垂范,以“仁爱”治国安邦。他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他还说:“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在孔子看来,只有执政者带头施爱,且人人都有一颗仁爱之心,一个和合有序的礼治社会便不难实现了。 这里需要说明一点。孔子所提倡的“仁爱”,并非不讲原则。孔子说:“唯仁者,能爱人,能恶人。”(《论语·里仁》)当子贡问他“乡人皆好之”或“乡人皆恶之”时,他的回答是:“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论语·子路》)孔子还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他把“乡愿”那种模棱两可的“好好先生”称为“德之贼也。”(《论语·阳货》)由此可见,孔子所倡导的“仁爱”是建立在原则基础上的理性之爱,是爱憎分明、爱善者与憎恶者相统一的一种美德。 深刻领会孔子“仁者爱人”思想的内涵,反观当前我国独生子女群体中较普遍存在的“爱心缺失”的问题,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启示:“仁爱教育”,迫在眉睫。 众所周知,当今时代的青少年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祖辈、父辈的爱都倾注在他们身上,好吃、好用、好玩的多由他们独享,久而久之,习以为常。再加上商品经济社会,物欲横流,过分追逐享乐与金钱至上的理念,充斥其间。在这种环境熏陶下长大的青少年儿童,极易形成自私、懒惰、依赖与任性等心理弱点。他们从小生活在以我为中心的环境中,缺少关爱他人的内在意识。这种“爱心缺失”的问题往往是产生人际冲突乃至造成社会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其实,问题的严重性并不仅仅在于此,而是在于长期以来被人们忽略了的家庭“仁爱教育”。 须知,仁爱教育是我国教育的一个传统优势,在家庭教育中处于重中之重的地位。当家长的都希望自己的儿女成龙成凤,成为有博爱之心的仁人志士。然而,这一美好愿望的实现却有赖于家庭仁爱教育的传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学会共处,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作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家长要想使子女学会共处,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就必须通过实施仁爱教育,使子女学会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学会倾听他人意见,与他人协商共事;学会分享与换位思考,凡是自己不愿意的,决不可强加于别人。实施仁爱教育,家长要身体力行,为子女做出榜样。只有这样,才能将仁爱教育落到实处。 二、“孝第为本”与孝悌教育 孔子一贯主张“爱人”应从“孝第”开始,然后再由近及远,把对亲人的爱推广到社会上。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第,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在《论语》中,子有是这样阐释孔子“孝第”思想的,他说:“其为人也孝第,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篇》)不难看出,孔子的仁爱思想具有鲜明的层次性特征。“爱人”应以“孝悌为本”,只有以孝为先,以爱齐家,方能爱他人、爱国 家。“孝第为本”,是孔子仁学思想的又一要义。它不仅是人们应当遵循的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准则,还具有促进社会和谐与安定的作用。 在“孝第”中间,孔子更为重视的是孝道。他认为,一个人要尽孝道,就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以礼相待。“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二是关心牵挂。“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三是恭敬真诚。“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在孔子看来,孝敬父母的根本不在于赡养父母的形式,而在于是否心存真诚。对父母的真诚是最难能可贵的。如果没有孝敬之诚心,赡养父母与饲养狗马之类又有何异? 深刻领会孔子“孝第为本”的思想,对于加强孝悌教育,解决当今社会较普遍存在的“亲情淡漠”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君不见,在我国众多的“四二一”式家庭中,“孝老”已被“亲小”所替代,“啃老”则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虽说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那就是“孝悌”,作为一种传统美德和做人最起码的道德规范,正在被人们所淡忘;亲情,作为人类相生相息的一种自然情感和维系社会伦理道德制度的基础,正在被金钱和利欲所替代。由此而产生的亲情关系破裂乃至家庭暴力事件,正在危及社会的安定。试想,一个人连自己的亲生父母都不孝顺,都不感恩,怎么可能去关爱他人,奉献社会?加强孝悌教育,确实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了。 孝敬父母、尊重师长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一种美德,我国政府历来都非常重视孝道。宪法中就有“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禁止虐待老人”等条款规定。孝悌教育,作为我国传统教育的一大优势,应当成为当今时代我国家庭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当家长的有责任把孝悌作为教育子女的一门必修课,做到常抓不懈。在道德观念上,要让子女懂得父母有养育之恩,孝敬父母责无旁贷,无上光荣;在道德情感上,要让子女知道父母的生日、爱好、身体和工作情况,学会关心、体贴与理解父母;在道德行为上,要让子女对父母恭敬真诚,自觉接受父母的教诲,但又不过分依赖父母,主动与父母分担辛劳和忧虑。在孝悌教育中,家长的以身作则至关重要。家长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和影响子女,引导他们从爱父母、爱自己身边的人做起,进而升华到爱集体、爱国家、爱人民。 三、“克己复礼”与克己教育 克己复礼,是孔子仁学思想的第三个要义。《论语》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在这里,“仁”有两层含义:一是克已,二是复礼。所谓克己,就是严格要求和约束自己;所谓复礼,原本是指回复周礼,即西周维护社会秩序的一整套政治制度和伦理规范。我们今天理解其内涵,不必苛求其原义,可以把它理解成必要的伦理制度与行为规范即可。孔子认为,一个人只有克制和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规范,才算是仁人。“克己复礼”,不仅体现了孔子仁学思想的本质内涵,同时又指明了践行仁学思想的正确路径。 首先,“爱人”需要“克己”,“克己”要有目标。孔子为此提出了“为仁”的“三项要求”、“近仁”的“四种品德”和“行仁”的“五个标准”。其中,“三项要求”是:“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论语·子路》)“四种品德”是:“刚、毅、木、纳。”(《论语·子路》)意即“刚强不屈、坚毅果敢、质朴无华、言语谨慎”的品德。“五个标准”是:“恭,宽,信,敏,惠。”(《论语·阳货》)在孔子看来,“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论语·阳货》) 其次,“克己”要有措施保证。孔子提出了以下几条措施:一是“思”。他说:“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二是“省”。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三是“戒”。他认为“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四是“绝”。“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即杜绝“不凭空猜测,不主观武断,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的毛病。五是“学”。孔子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论语·阳货》)在孔子看来,只有通过学习,才能修行“仁、知、信、直、勇、刚”等六种德行,才会克服愚、荡、贼、绞、乱、狂等六种弊端。 第三,“克己”是条件,“复礼”是目的。孔子认为,“礼”是衡量人的行为和道德是否规范的标准。“ 不知礼,无以立也。”(《论语·尧曰》)只有“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所以,他一再要求他的学生“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意在使其弟子知礼守礼,立身于世。“礼”还是维护社会秩序与伦理道德的核心。理政治国,需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论语·为政》)“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论语·里仁》)在孔子看来,礼作为一种形式载体,不仅可以约束与规范人们的道德意识,还具有促进国家安全与稳定的功效。 总之,孔子提出“克己复礼”是基于对当时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今天,我们领会并汲取其思想精华,对于加强家庭克己教育,解决我国独生子女中较普遍存在的“自私任性”的问题,极具有现实意义。 克己是一种品德。人的忍耐、谦让、恒心与毅力,都是由克己而生。只有克己,才会奉公;只有克己,方能临危不惧,尽忠报国。从我国古代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苏秦的“悬梁刺股”,到当今时代焦裕禄、孔繁森等英模人物克己奉公的先进事迹,我们不难看出,凡成就大业者,皆具备克己的品质。眼下,许多人都在抱怨当今社会独生子女“自私任性”的问题,却苦于找不到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岂不知,这正是长期以来疏于对子女“克己教育”的结果。许多家长对子女关爱有过、赏识有加,缺少对他们的约束、批评与引导,久而久之,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不断增长,私欲和任性也在随之膨胀,他们甚至听不进一点反面意见,经不起任何困难与挫折的考验。须知,一个人的克己品质,并非与生俱来的,而是长期教育与修养的结果。孩子年纪小,克制能力差,更需要家庭克己教育。家长要让孩子从小学会克制自己,对孩子自私、懒惰、说谎、任性等弱点,不可姑息迁就;要让他们从小学会明辨是非、抑恶扬善、克己奉公,做到个人服从集体、服从国家、服从时代、服从社会。 在家庭克己教育中,家长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家长是否克己自律,决定着家庭克己教育的成败。实施克己教育,家长必须首先克己,以实际行动为孩子作出表率。即便是碰到障碍或出现反复的时候,也要克制自己,不可动辄发火,采取打骂等粗暴手段,不仅达不到教育效果,而且会使问题更加复杂化。实施克己教育,还需建立必要的家规。家长可采取民主协商的方法,与子女共同制定家庭守则。从饮食起居、待人接物等方面入手,约束与规范孩子乃至每个家庭成员的言行,以形成健康、文明、科学的家庭生活方式。 家庭教育优秀论文:谈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 社会教育及其的关系 摘要: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教育是关键,而教育又不是单方面的,它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学校教育是整个教育阶段的关键,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延伸,这三者就像一条链子,任何一方脱节,都会影响到整条链子的完整性。 关键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最近看了几个关于青少年犯罪的报道、访谈,主持人谈到最多的是“子弟教育”问题,并且说要在学校教育方面下苦工夫。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完全没有提到,甚至连政府、公安部门都这么认为。把儿童和青少年存在的一切不良现象的问题,几乎都归咎于学校教育的不足与失误,这包括学生安全、犯罪等问题。就连学生的生活习惯、家务劳动等的教育都让学校负责,这样就无形地把教育等同了学校教育。夸大和泛化了学校的功能,把过重的任务放在学校的身上,让它担负着本身的压力和越俎代庖的压力。 一个人的成长、发育和发展过程,都是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构成的,教育成效往往都是这三方面合力的结果,如果三方面教育步调统一,互相促进,它们的合力就大,效果就好;反之,教育影响就被削弱。如何正确处理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关系呢?笔者粗浅地谈谈个人看法。 一 要充分地重视家庭的基础教育 教育是随生命的开始而开始的,婴儿落地到幼儿上学前首先接触的是家庭,家庭是他们成长的摇篮,家庭是在这个过程中进行的最基本、最初步教育的社会群体,特别是早期教育起着学校和社会教育都难以起到的奠基作用。 人的成长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但在这项系统工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助手和补充。福禄贝尔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这句话哲理性很深,它深刻地说明了家庭的重要性。家庭教育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尤其是近年来家庭教育更是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那么,什么是家庭教育呢?家庭教育是指由家长按国家、社会的要求,对孩子实施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教育实践活动,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家庭教育;在相同的家庭条件下,由于实施的家庭教育不同,其效果也不同。我国现阶段的家庭教育,是由家长和其他年长成员根据我国现代化建设对培养人才的需要,按照国家的教育目的配合幼儿园、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要求,对孩子实施的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教育实践活动。因此,正确的家庭教育应该按照国家的教育目的,参照园、校的教育教学计划、要求进行,以配合园、校教育,使之完满实现,使孩子更好地健康成长。 家庭教育有着早期性、基础性、长期性、持久性的特点。众所周知,学校教育是科学文化素质的教育,而家庭则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两者相比后者更为重要。如果一个人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即使有再多的科学文化知识也不能有所作为。 儿童的可塑性很强、善于模仿、意识单纯、是非能力差,行为习惯还处于养成阶段,俗话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帮助他们分清对错、善恶、美丑等,会使人终生受益,为其今后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们要克服把家庭教育简单地等同于协助老师督促孩子完成家庭作业,而应看成是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的一个工程。教育的重点应以品德教育为主,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包括家务劳动、青春期的教育、个性意志的形成、生活习惯等方面,这样就提高了孩子的综合素养。古往今来,有许多名人志士都是在幼年时期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日后才成为名家、大家的。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家庭教育。家庭成员的态度,将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 学校教育是主体 青少年在上学这段期间,受到教育是最集中、最系统、最牢固的,它为将来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是人生最重要的阶段。青少年教育中心在学校,因为学校教育有很多优势。首先,学校,是对孩子进行专门教育的机构,应该是对孩子进行知识、技能、品行等更为全面的补充教育。学生在学校受教育的时间最集中,一天中除了睡觉、吃饭,几乎所有时间都在学校教育范围内进行学习,全身心地接受学校的教育和各种知识的传播。学校有着积极向上的氛围,它给学生们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优雅的校园、整齐的校舍、干净的楼道,以及各种教学设施,环境的布置,这些都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它有着和谐舒适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奋发向上,努力拼搏。学校的育人功能是按国家的德育《规程》来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所以学校的教育是主体,它对一个人起着动力、导向、保证作用。 三 社会教育是学校和家庭教育的继续延伸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 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综合。社会教育无处不在,它对学生思想的影响极为广泛,社会教育既是多方面的,也是终生的。凡是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和人际关系等,都会对学生浸透着许许多多的影响。尤其是家庭情感危机、市场经济侵染、安全诚信、不良文化因素等等,均对学生构成了严重的冲击和危害,所以要积极引导学生对不同的社会信息进行反馈,使学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不断增强分析能力和应变能力。学生要深入到社会的大课堂,体验各种不同的社会角色,学习社会规范,扩大社会交往,养成现代素质。 学校面向社会,社会参与教育。只有把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结合好,才能使教育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科技的需要,也才能使人的智慧、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四 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承担教育的责任,三者之间相互协调,紧密联系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创设的“生活教育”,实践和倡导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思想,对我们的影响极其深远。 一个成长中的孩子,在校是一名学生,同时他也是家庭中的一员、一个社会人。他的性格、能力和信念及责任心的形成都是在家庭环境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当走进学校时,已经是在一定教育基础上的继续教育。学校教育就是家庭教育的延续、引申、补充和完善,是连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枢纽。当然,良好的家庭教育也对学校教育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补充和促进。同时学校也应积极地与社会联系,使社会了解学校的状况,动员社会力量为学校的教育给予积极的支持和消除不良的影响。 学校的教育使人知古鉴今、博览群书;社会的教育让人知书达礼、和谐共处;家庭的教育让人尊师重教、尊老爱幼。 学校、家庭和社会这三者之间是需要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的,虽然有一定分工,但其又是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忽视了任何一方面的教育都可能造成不良后果。要想使孩子全面健康发展,必须树立整体教育思想,实现学校、家庭、社会的有机结合。 家庭教育优秀论文:探讨隔代教育的现代家庭教育服务功能 摘要:隔代教育主要是指祖辈对孙辈的教育,它与父母对子女的亲子教育共同构成了我国家庭教育的两种主要教育形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作为学校教育有力补充的家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但父母迫于工作、生活和学习的压力,不能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子女的教育上,许多年轻的父母也没有能力更好地胜任独自教育子女的重任,因此隔代教育越来越在家庭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彰显其积极作用。根据有关部门对我国30个省市的3080个老人家庭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有58%的家庭在帮助照管孙辈。但是目前我国对隔代教育的看法不是十分恰当,有些认为隔代教育弊大于利,更有甚者认为隔代教育是许多问题儿童产生的根源,是导致教育失败的直接原因,抹杀其积极作用;但又有人认为隔代教育有利无弊,没有正确认识其缺陷。因此,正确认识隔代教育的利与弊,并在此基础上克服隔代教育的弊端,以便更好地发挥其功效,就显得十分有必要。 关键词:教育服务功能 隔代教育 现代家庭 教育子女 家庭教育 教育形态 亲子教育 现代社会 一、隔代教育在当代家庭教育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1、祖辈具有教育、抚养孩子的实践经验 作为已经养育过子女的祖辈,在教育、抚养孩子的实践经验方面较之年轻的父母更为成熟。他们对孩子成长发育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以及处理办法要比孩子的父母知道得更多。祖辈社会实践比父母丰富,积累了丰富的阅历,重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将要面临的问题(特别是孩子的营养和身体状况)并提前加以预防。因此隔代教育的子女,一般而言,身体的素质较好,他们在对孩子的生活照料和安全保障方面明显要优于非隔代教育的子女。 2、祖辈具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养育孩子 相对年轻的父母而言,祖辈不再有工作的繁重压力,时间和精力比较充足,而且心态平和,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同时,祖辈的带养可以减轻父母在事业和生活上的负担,有利于家庭的稳定和发展,使孩子的成长有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在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上有了较好的保障。 二、隔代教育在现代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纵然隔代教育具有优势性,但由于祖辈在教育观念上比较保守、落后,在教育方式方法上比较片面、单一,以经验育人,因此隔代教育也存在不足。不恰当的隔代教育将对孩子的成长带来难以弥补的缺陷。我们要正确认识其弊端,并将之尽量地最小化。 1、不利于孩子的个性发展 隔代教育中的孩子往往受到祖辈极度小心的保护,与父母相处时间不多,与外界接触的机会较少,使孩子的性格比较内向,心胸不开阔,不利于孩子独立人格的养成。祖辈的过分溺爱和迁就,对孙辈的要求几乎有求必应,余逸群在对首都1000户独生子女家庭的调查结果显示,老人过分溺爱孙子的占86%。这容易导致孩子形成“自我中心”意识,增强他们的依赖感,变得任性而娇气。由于祖辈本身的思想观念比较落后,不易接受新事物、新信息的影响,不懂得因特网等现代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孩子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高。 2、不利于孩子优良品德的培养 同样由于祖辈对孙辈的无限度溺爱,事事包办,百依百顺,导致孙辈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利于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意识,从小养成怕脏、怕累、怕吃苦的坏习惯,更不利于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及探究问题的能力。祖辈对他们的百依百顺,纵容护短,致使孩子自高自大,不利于培养他们中华民族传统的谦虚、礼让等优良品质。同时,祖辈想尽一切办法来满足孙辈的物质需要,宁可自己节省也不亏了孩子,导致孩子从小不知道勤俭节约,浪费成习。 三、改进方式,积极发挥隔代教育对现代家底教育的服务功能 虽然隔代教育具有其不足之处,但是我们并不能由此认为隔代教育一无是处,历史上许多大家都是由祖辈养育成才的,如英国的哲学家罗素是由其奶奶带大的,俄国文学家高尔基是由其外祖母实施的早期启蒙教育。可见,要想发挥隔代教育的积极作用,关键就在于改进隔代教育的方式方法。 1、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对隔代教育进行正确指导 家庭是儿童的第一级学校,家庭教育是儿童整个教育的基础,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极 其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家庭教育所具备的特点,决定了其始终是学校教育的有利补充。因此,家庭教育不是盲目进行的,应该接受学校的指导和帮助,对于隔代教育问题更是如此。学校是传授系统知识的场所,是接受最先进教育理念的机构,可以对隔代教育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内容、教育手段等加以正确的指导,让祖辈从理论层面上对隔代教育有清晰的认识,在教育孙辈的过程中能够用正确的理念和方式方法进行指导。 学校对隔代教育的指导在时间和方式上可以灵活多样。一是可以通过开展讲座的形式,对教育、隔代教育的理论知识进行系统的培训;二是可以通过开展座谈会的形式,了解隔代教育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加以解决;三是建立学生的有关隔代教育方面的档案,随时了解学生家庭教育中隔代教育的状况,并及时解决问题;四是在隔代教育出现问题时,可以点对点地开展个别性的沟通和交流,深入地了解学生家庭中隔代教育的困难,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的提出参考性方案。 2、祖辈主动学习新知识与新技能,以适应现代家庭教育的需要 时代在变,环境在变,祖辈应该知道,再用以前教育孩子的方式来教育孙辈已经不合时宜了。因此祖辈要想使隔代教育发挥积极作用,就应该努力更新观念,主动学习新知识与新技能,从以往的经验育人向科学育人转变。 首先是努力学习有关教育、家庭教育、隔代教育的基本知识,特别是要学习隔代教育的正确方法和方式。这就需要加强与学校老师的交流。参加学校举办的有关隔代教育的培训,主动向老师咨询有关问题。其次应该努力了解现今儿童的普遍心理特点以及自家孩子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第三是跟上时代的步伐,学习能与孩子进行畅通交流的新知识与新信息。能听懂孩子们流行的话语,知道孩子们喜爱的文艺、体育、政治明星,与孩子有共同的话题进行交流。明白孩子的想法,教育起来才能有的放矢具有针对性,发挥好的效果。电视、书籍报刊、因特网等媒介在祖辈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祖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加强新技能的学习。比如获取新知识、查阅新信息的能力,熟练掌握计算机使用技术等等。 3、祖辈要主动参与学校、家庭及社会等各方面协调、配合与沟通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力量的协调和配合,单靠某一个方面的作用不可能达到好的效果,因此隔代教育中的祖辈也要与各个方面作好协调、沟通等工作,以促进教育合力作用的发挥。 首先,祖辈应该从思想观念上认识到与各方面加强沟通协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认识教育合力的意义,改变以往独力教育孩子的错误看法。只有在思想观念上有了改变,才能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做到积极、主动地加强协调与沟通。第二,祖辈要协调与沟通的对象是多维的。对象一是学校中的老师。老师不仅可以对祖辈的教育方式方法加以指导,解决在隔代教育中遇到的问题,同时通过与老师的交流,可以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掌握孩子在学校中的近况表现,并使老师掌握孩子在家中的情况,在此基础上,共同协商如何教育好孩子。对象二是孩子的父母。虽然现在年轻的父母较之老一辈人更重自己的事业发展,为接受日益激烈的挑战而不断地进行学习和教育,关心子女的时间非常少。但作为人之父母则必须承担应有的责任,尽量抽出时间与孩子在一起,关心他们,了解他们的亲情需要。经常性地与祖辈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孩子的日常生活状况,通过协商使两代人在教育子女的意见上达到一致。而且父母较之祖辈经常接触社会的新信息、新经验,更容易接受养育子女方面的新知识,可以在某些教育问题上对祖辈加以纠正和指导,帮助祖辈教育孩子,使孩子取得进步。对象三是隔代教育的对象,即孙辈。我们常说,孩子是具有主体性和能动性的人,祖辈在教养孩子时应以民主平等的心态与孩子沟通、交流,明白他们的感受,考虑孩子的需要,让他们自己动手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而非事事代劳包办,培养他们基本的优良素质和公民意识。 总之,正确认识隔代教育的利弊,采取正确的方式加以改进,才能更好地发挥隔代教育的积极作用。 家庭教育优秀论文:对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 社会教育的认识 【摘 要】 本文以“药家鑫事件”为基点,阐述了学校、社会、家庭三种教育模式的关系及存在的问题,认为应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作用并将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思想水平,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在强调“让受教育者成才”的同时,一定要有先要“让受教育者成人”的理念。有媒体称“药家鑫事件”是高校教育的失败,有人称药家鑫父母是这次事件的罪魁祸首。这再一次引起我们对教育的再认识。我们往往把教育狭义地理解为学校教育,忽视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的有机统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重新界定教育的使命时指出,为了实现世界公民目标,“不能只是强调认知学习,还要强调情感和行为学习”。为此提出:“青少年儿童的发展是家庭、教师和社区的共同责任”。教师要和家长“就儿童的成长以及和儿童家庭有关的问题,经常进行讨论、交流”,教师“要和心理学、休闲娱乐机构及家庭联合会等建立合作关系。” 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关系 家庭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学生接触的第一教育人和教育空间是父母和家庭。父母的文化程度、个人爱好、社会地位和家庭氛围、夫妻关系及父母的亲友团等,对学生的成长均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阵地。一个人从接受学校教育开始到走出校门,大致要用去十几年的时间,即人生的1/6左右的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1]。这个时期既是学生接受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育、发展、成熟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是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形成的至关重要的过程,是影响人的一生发展的重要阶段。社会教育是对社会大众的教育,教育对象广泛,实施机构众多,实施形式灵活多样。社会教育对学生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人文精神、社会环境等方面。学生能够直接感受到并能理解了的是电影、电视、广播、报刊、书籍、网络的内容以及周边人的行为习惯,这些潜移默化的影响因素,对一个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时期的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影响,因而社会教育对学生的发展成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发展社会教育对学校教育给予有力的支持,而学校教育则在某种程度上为社会教育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把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这是教育的理想境界。 二、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模式及存在问题 1、家庭教育模式及存在问题 家庭教育强迫式的教育模式。很多家长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当孩子没有取得父母所期望的结果时,随之而来的可能是讽刺、挖苦、责备、打骂。孩子是有自尊的,如果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势必给孩子造成自卑、自闭等心理问题。当他们走上社会面对困难时,往往不能正确对待,做出极端行为。 家庭教育的金钱奖励式教育。过早的金钱至上、功利至上的教育,为药家鑫撞人后杀人埋下了隐患。当药家鑫进入大学并能利用课余时间做兼职,有了可观收入后,家长并没有教育孩子正确管理金钱,而是将其作为对孩子的奖励,从而助长了孩子的虚荣心理和攀比心理,不利于他们的成长。 家庭教育的溺爱式教育。多数家长为了让孩子“更幸福”,对其照顾备至,甚至是“放任自流”,使孩子从小就爱享乐、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感和同情心。在面对挫折时,不是积极反省自己,而是倍感委屈,造成心理不平衡,缺乏抗挫能力。 2、学校教育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教书育人”是学校教育的宗旨。而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学校教育过度重视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人文综合素质的培养。 择优式的学校教育。这种方式一般在中、小学比较常见。大部分中、小学都有成立重点班,即将全校最优秀的师生都集聚在重点班。尽管这样做会使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努力学习,争取进入重点班,但这也给很多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尤其是对那些很努力但没取得好成绩的学生,或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恐怕会永远也发展不起来了。这种人生的转折点使人消沉。 专业式的学校教育,这种方式主要是高等教育。进入大学后,学校和学生主要是针对专业课进行教学,对专业课以外的知识重视不够,比如理科院校对文科知识在课程设置、时间安排等方面并不科学合理,导致学生成为“知识侏儒”。 商业式的学校教育。有些人看准现在发展教育的商机,办起了私立学校,可他们主要以追求利益为目的,在学生的学习和能力方面缺乏科学管理和教育,在学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影响了学生的发展。 3、社会教育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社会宣传教育。社会已经进入一个信息和科技时代,大量的信息可以通过科技工具轻松得到,如网络、电视、媒体等。而这些先进技术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给社会教育带来不利影响。如青少年网络成瘾、犯罪事件层出不穷。利用网络媒体宣传反动言论、扭曲的价值观等,都为影响和蛊惑大学生提供了“技术”上的帮助。“农村人难缠,撞伤不如撞死”,“我爸是李刚”等社会现象,正不断腐蚀大学生的思想。 社会活动教育。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比赛活动、社会公益活动,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和引导。但是很多活动的功利性色彩比较重,不利于青少年价值观的养成。 三、创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 1、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学校是社会环境的一个特殊成分,学校教育应对不同阶段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阶段、分层次的教育活动。但不论在哪一个层次,学生在学校中所接受的影响有正规和非正规之分。在人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学校教育中的正规因素。正规教育的因素中包括教师的教育、班主任工作、学校中团队活动、校园文化建设、校风建设等等。非正规因素包括学生因兴趣相近或由于空间距离近所组成的小团体、学生日常交往以及帮派活动等等。所以,学校在人才培养目标设定、教师素质评定、学生社团建设等方面要认真钻研,广泛征求社会和家庭意见,真正做到“教书育人”,从实践出发做好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 2、大力宣传家庭教育,做好家庭教育指导 “学校教育万能论”导致家长在孩子教育问题上思想认识不够,准备不充分,方法不恰当。孩子独立于社会之前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跟父母在一起的,父母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成人是至关重要的。家长要配合学校和社会,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注意培养孩子的关怀意识和自立人格。对孩子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和责任意识。 3、政府加大社会教育力度,学校、家庭应主动争取社会教育力量 对于社会教育与家庭学校的结合,首先我们应做到依靠社会资源,增强教育实践。依靠社会资源,让国防教育、环保教育、交通法规教育走进校园,实现人力资源共享,增强教育实效。其次,让学生进一步走入社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组织学生进一步走入社会,开展更为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 总之,学校、家庭、社会都应该从自身的特点出发发挥各自不同的教育功能,达到协调,使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形成多层次、全方位、一体化的教育体系,努力做到学生校内校外有人管,离校不离教,形成良好的社会全员育人氛围,才能使学生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会上做个好公民。成为一名真正的人才。 家庭教育优秀论文:浅析家庭教育中当代大学生独立意识的培养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家庭教育;独立意识 论文摘要:独立意识作为现代人格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青少年进行社会化的重要内容。本文从教育心理理论及实践出发,重点归纳了家庭教育从思想上、实践上和方法上等三个方面对当代大学生独立意识培养的建议。 独立意识,也叫独立感,是指个体希望摆脱监督和管教的一种自我意识倾向。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想方面的独立性,即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二是实践方面的独立性,即学习工作、社会交往等各方面独立处理问题或事件的行为能力以及生活上的独立自理能力。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有效补充。由于学校教育内容的同一性、活动的集中性、生活节奏的划一性及教育目的的一致性,不可能顾及到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做到彻底的因材施教,而家庭教育所具备的独特性则能更好的弥补学校教育的缺陷,实现自我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的有效统一。 一、在思想上,转变教育理念,树立正确教育价值 家庭教育的效果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但是,家庭教育价值决定着家长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态度。 1、明确独立意识的重要性。 独立意识是一种与市场经济和全球化发展相适应的情感观念。当代大学生在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背景下竞争和发展,要求他们在国内外激烈竞争与合作中以独立的、自主思考并能作出正确的分析和选择的、负责任的形象出现,接受现实和生活的考验。独立意识较强的孩子可以轻松应对出现的问题,同时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方向有更明确的认识,为未来生活做好准备。而独立意识较弱的同学连生活都无法自理,更谈不上以后更好的发展。 独立自强精神是个性积极化的具体表现,是创业的动力及获得成功不可缺少的条件。历史上凡是有所成就的人,都具有艰苦奋斗、自主判断、百折不挠的独立自强精神,否则,就不可能成就一番事业。 2、树立身心发展平衡的首要目标 现在的家长有的是有理论知识,但是缺乏实践锻炼,有的是缺乏对孩子社会责任的培养,重知识的灌输和智力的开发,轻品格、性格的培养,“养身”重于“养心”。家长在关注孩子身体素质和智力发展的时候,往往忽视孩子心理健康。不可否认,身体健康是智力、品德、美感等发展的物质基础,但是,心理健康也是孩子健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身心发展平衡,才能有良好的心态对待身边的人和事,才能有充沛的精力处理和解决出现的问题。 3、确立培养孩子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和市场经济激烈的最终目标 只有把培养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和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孩子为最终教育目标,才会充分挖掘孩子潜能,促进个性发展,培养独立意识和自强精神;才会在家庭教育中采取正确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父母和家庭成员要依据客观、正确的教育目标,在尊重和信任子女的前提下,对其成长过程中出现个性发展或品性不良的倾向时,客观分析,对症解决。父母对子女既要有热情,也要有严师的威严。 二、在实践中,扩大教育范围,完善家庭教育内容 由于家长过分溺爱孩子与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造成孩子心理压力日益加大,依赖思想强,不习惯独立。因此,父母要采取各项措施,给予实践锻炼的机会,在生活等方面帮助孩子培养独立意识。 1、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曾有这样一则报道:两位功课顶尖的八岁孩子库伯和理查利用休息时间打工,库伯负责查理冰箱,查理给主人拉琴,收入比别人的翻倍。有时,库伯还在家里举办音乐会,一张票五美元。但挣来的钱,一半要交给父母作为场地费,因为房子是父母的。 在中国家长看来,可能认为这些孩子打的是“下等”工,比如餐馆的跑堂、超级超市的收银员、当清洁工等;可能认为孩子小,即使是家里不富裕也不需要这样受苦,况且也挣不了多少钱;也可能认为,让孩子锻炼能力也不需要做这些事情,因为这样的事情锻炼不了孩子需要的“能力”。但在美国,像库伯这样八岁打工的孩子并不是少数。在国外,从一般父母到国家总统都特别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独立人格。 大学生作为即将走向社会的成年人,必须具备一定的独立生活能力。教育心理学相关研究表明,家长应从小学会放手,让孩子进行自我管理学习和生活,做些应该做且力所能及的事情,用适当的方式培养独立生活能力及行为自制能力,让孩子明白,独立是要有准备的,是一种积淀后的崛起。 2、重视培养财商 财商,即理财能力,是一个人在财务方面的智力表现,即对钱财的理性认识与运用,是正确认识和运用金钱和金钱规律的能力体现。它与智商、情商并列成为现代社会三大不可缺少的素质。 在国外,不论父母家长,还是社会大众都进行着这方面的宣传和教育,例如《华尔街日报》就经常刊登如何教育孩子理财的文章。很多孩子从小就要出去或在家里帮助父母做家务换取自己的零用钱;在学校,通过兼职等方式赚取自己部分的学费和生活费,完成学业。对这种教育孩子的“钱经”,不要一味的嗤之以鼻,觉得铜臭味太重,只要认真观察,渐渐就能体会其中的好处。 3、树立自立精神和自强精神 市场经济要求每个社会成员必须具备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因此,发达国家的父母普遍重视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推崇“个人奋斗”。西方教育学者认为,替孩子做他们能做的事,不仅会让他们失去实践的机会,还会让孩子觉得家长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勇气,感到危机、不安全。 在父母包办一切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一旦走上社会便无所适从,造成自信心不足和能力低下,独立更是无从谈起。西方这种从小注重培养孩子独立意识和自理能力的教育方式,更适应高压力、快节奏的社会生活,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三、在方法上,注重教育手段,拓展家庭教育途径 1、加强自身修养,以身作则 家庭作为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最早的老师,对孩子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教育学研究表明,早期家庭教育,对一个人思想观念的形成、智力的开发、性格的养成具有至关重要的启蒙意义。孩子在家庭中养成的身心情况如何,将决定他以后接受各种教育的影响以及获得身心发展的能力状况。而生理学进一步证明,父母的行为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学前阶段是孩子身心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出生第一年,幼儿脑的发育速度最快。如果这个时期,父母给予孩子足够的营养和合理的训练,将促进脑的发育,给孩子一生的发展留下不可磨灭的影响。 家庭教育不仅仅是有意识的,更多时候、更大程度上是无意识的。不仅有父母营造的家庭环境氛围及养成的家庭生活方式对子女的熏陶,更有父母无意识的言行举止,这些都会在子女的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对他们思想意识、道德观念、人生理想、行为准则等多方面产生影响,使其各方面得到充实和完善,进而形成相应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马卡连柯说过:“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同儿童谈话、教训他、命令他的时候,才是进行教育。 2、借鉴父辈育儿经验,关注选择权 孩子拥有自己的见解与观点是培养其独立性的良好开端。家长在讨论问题时,特别是这个问题涉及到孩子时,要有意识地让孩子参与其中,让他们在全面了解问题的前提下发表见解和看法,让孩子在客观、正确的基础上自由选择和决定,把选择权还给孩子,培养他们自我决策能力。 当代大学生独立意识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本文在分析家庭教育如何培养大学生独立意识的基础上,还要利用自身、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优势,形成一个综合立体的教育网络,从各自方面探讨有效途径,培养大学生独立意识。 家庭教育优秀论文:试论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影响因素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家庭教育;影响 论文摘要:家庭教育具有终身性,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家庭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国内对大学生家庭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家庭教育的功能、意义、亲子关系和家庭教养方式等方面。本文阐述了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影响因素,同时提出了学校在促进大学生家庭教育中的若干建议。 一、大学生家庭教育 (一)家庭对大学生成长的独特作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的三大组成部分。家庭教育是基础,是不可替代的至关重要的一环。它对大学生的成长具有独特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家庭教育的亲缘性。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起着巨大的感化作用。目前,独生子女已成为大学生的主体,与同龄非独生子女相比,他们对家庭的依赖性更强,独立生活、学习能力差,独立处理同学关系、师生关系能力不足,对情感、就业及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都难以独立应对。无论是心理上、精神上还是实际生活上都有对家长的依赖性。因此家庭是大学生来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是他们成长的坚强后盾和精神支柱。 2、家庭教育的针对性。当前大学教育是一种宽松式的开放教育,老师不可能关注到每个学生细微的心理变化。常言道:“知子莫若父。”只有父母才是最能洞察孩子心理变化的老师,在对子女进行教育中,能够准确地抓住问题的根源和本质。 (二)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影响因素 1、家庭结构及对家庭教育的影响。家庭结构是家庭成员的组合状况,即家庭中的代际结构和人口结构的统一组合形式。家庭结构不同,家庭功能、家庭关系、家庭的生活管理也不相同。可将家庭结构分为“单亲家庭”、“核心家庭”和“杂居家庭”。 单亲家庭在经济上收入少,往往形成家庭生活的困难。在家庭教育方面,单亲家庭的父亲或母亲,因精力、体力、经济和心理等方面的原因,导致教育子女方面的问题。单亲家庭子女易存在孤独、烦躁、易怒和自卑等不良情绪,学校学习和生活适应不良,人际关系紧张。 核心家庭亲子关系比较融洽,家长具有权威性,子女易于受父母的教诲,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很高,教育投入多。 杂居家庭中,老一辈多是已经退休的老年人,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所以更加疼爱隔辈人。此外,人际交往比较复杂,子女在家庭中能够体验到多种角色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子女社会化的发展,能从中学到尊老爱幼、谦虚礼让和助人为乐等好品质。 2、父母教养方式与亲子关系。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教养态度、行为、非言语表达的结合,它反映了亲子互动的性质,具有跨情境的稳定性。父母教养方式可划分为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忽视型。 在正确的教养方式下,父母提供积极的情感表达,同青少年开诚布公地交流、对其制定明确的行为规则,这些互动方式既影响青少年与父母持续积极地关系,又能进一步促使青少年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形成健康的心理能力模式。具体地来讲: (1)采用良好抚养方法的父母向他们的孩子示范关心他人和对社会负责的模式。权威型的父母为他们的孩子提供了关心他人和更具社会责任的行为模式,而孩子能够通过模仿获得这种行为模式。专制型、溺爱型忽视型的父母对孩子行为要么过于干涉,要么缺少关心。因此,这些家庭中的青少年不可能具有负责任的、稳定牢固的行为模式。 (2)良好的家庭氛围为青少年发展成熟的社会技能提供了更多的支持。在权威型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比来自其他家庭类型的青少年的行为更积极、更具反应性。 3、父母亲文化程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大学生在其身体、心理发育过程中,外界不良因素极易干扰其正常发展而导致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父母文化程度越高,其子女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可能是由于文化程度较高的家长,可能更注重教育知识的学习,教育手段更科学合理,其子女心理发展更为健康。 (三)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建议。教育的最高宗旨是培育完整的人,高校更加重视学生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这就要求家长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针对子女的年龄、心理特点和思想实际,积极配合学校,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教育。 1、家长应该教育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恋爱婚姻和家庭美德。让他们知道目前仍然是家庭支助的对象,在经济上还没有完全独立,要克服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 2、关注心理状况,培养自立、自信、自尊、自律、自强等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有利于应对各种问题。大学阶段是生理发育成熟期,但是由于心理发育未成熟、情绪不稳定,在面临一系列问题的时候易产生各种心理困扰。 3、改变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在过去,家长总是“居高临下”,子女必须无条件服从家长,“不为人先,不为人后”的教育观念,而现在代之为以培养子女的科学与民主,自立和自强,公平竞争与合作等精神。 二、结论 由于大学生家庭远离学校和学生,家庭教育只能是一种远程式的教育和引导。因此,大学生家庭教育应该重视家庭与学校密切沟通,可通过家庭信箱、家长接待日和新生家长会促使家长参与学校活动,了解学生在学校的情况;定期向家长邮寄学习成绩及表现情况等,使学校与家长密切地沟通,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同步发展。另外,学校应指导家长更加充分地发挥家庭教育在德育方面的任务,介绍学校的办学状况和学科建设情况,让家长更好配合学校教育。目前,最系统的家庭教育就是假期教育,促使家长利用假期同子女进行有效的交流沟通,加深两代人之间的感情与相互了解。 家庭教育优秀论文:杭州市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实践模式 摘要: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石,家庭教育指导是家庭教育成功的基本保证,也是学校教育的需要。探讨家庭教育指导模式,对于促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杭州市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分析了杭州市学校、社区和机关企事业单位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模式的特点与运作方式,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并对今后的发展提出了设想。 关键词:家庭教育 指导模式 课题研究 家庭教育指导是指社会向家长提供的家庭教育方面的帮助和指导。它主要通过两条渠道进行:一条是通过大众传媒对家长的影响;另一条是社会机构对家长的直接指导。 社会机构对家长的直接指导,主要途径有三种: 1.中小学、幼儿园对学生家长进行的指导; 2.社区对作为本社区居民的儿童(青少年)家长进行指导; 3.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对作为本单位职工的儿童(青少年)家长进行指导。 家庭教育指导作为一种有组织的行为,它必定有规律可循,有范型可供操作参照。我们所说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模式”是以一个区域为基本单位,对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组织管理等方面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上提出的一个可供参考的基本框架。 第一部分:杭州市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研究的基础与实践沿革 杭州市地处沿海开放城市,美丽的自然环境,安逸的生活状态,形成了杭州人介于开放与封闭之间的市民心理;集群型的经济结构,形成了自转的市场经济形态,使杭州市的人才呈现梯形结构(管理层较大);较好的基础教育与尚不充裕的高校资源,又使家庭教育在价值取向上容易发生偏差。 从我们自1995年起的几次对全市中小学生的家庭教育状况大样本调查中发现:重智轻德、重“鱼”轻“渔”的培养方式;重说教轻示范、重要求轻指导的实践方式等问题不轻,特别是广大家长对社会环境变化影响儿童生存方式这一客观因素认识不清楚,对儿童生命成长的诉求不了解,家庭教育基本还是“率性而为”。 杭州市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起步较早,1983年杭州一所学校创办的“家长夜校”不仅受到了学校家长的欢迎,而且还引起了众多媒体的关注。当时,光明日报、杭州日报等都作了专题报道,并给予充分的肯定。这项工作经过教育部门和妇联部门十余年的不断努力,由点到面,从城区到农村,从“夜校”到“学校”,扩展到百余所,被广大家长认为是:唯一可以学习怎样教育孩子的地方。但是,这一时期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还是存在着比较明显的不足:经验性强、科学性差;随意性强、发展性差;灌输性强、诱导性差。对家庭教育指导在观念认识和实践手段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错位现象。 家庭教育是以家庭为教育环境,在家庭生活、家庭关系、家庭与社会相互作用中进行的教育活动,因而在目标、内容、方法、过程的组织和管理上不可能有统一、明确的规范要求,家庭教育没有模式。家庭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复杂性。要改变杭州市家庭教育的现状,就必须从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抓起。力求通过家庭教育指导层面上的科学运作,实现家庭教育层面的优化。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开始对家庭教育指导的系统研究与实践,试图“以课题研究带动工作发展,以增加科学含量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 杭州市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始终坚持四个核心要素——即发展性·主体性·时代性·建构性。 “发展性”要素:由于人的发展是一个整体协调的发展过程,其范围包括身体发展、智能发展、个性发展、品德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等;而人的发展又是有阶段的,每个发展阶段都有必须完成的发展任务;特别是人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某些敏感期,即关键期。这个时期,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会很小或无影响。所以,家庭教育指导要尊重个体发展的有序性。 “主体性”要素——家庭教育指导的发生包含四个不同的过程:不同的过程存在不同的主体形式。在指导家长过程中,家长是主体。家长并不是消极地接受指导,他们以自己的观念,通过自己能动的实践活动参与指导过程,根据自己的观念、需要对指导做出选择。因此,指导过程中必须注意以家长自身活动的参与为中介,只有这样才能使指导的影响转化为家长的意识,融入其主观世界之中。 “时代性”要素——家庭问题始终伴随着社会问题而发生。独生子女家庭会缺少同伴教育资源而使孩子失去“溶于日常生活体验、感悟而获得”生活经验习得的机会;两代人生活环境,传统文化会因为缺少“父母直觉的示范”而未能被感知;泛滥的信息,会影响孩子对信息的鉴别与筛选,增加成长的风险系数;“文化反哺”现象又预示着父母“天然的教育者”身份开始动摇。所以,家庭教育指导要关注时代问题。 “建构性”要素——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并非是为了让家庭教育纳入某种操作程序,也无法保证家庭教育会出现必然的“因果关系”,而是让家长通过参与系统的指导活动,提高教育素养,优化教育功能。家长提高的过程,其实是富有个性的、理想的家庭教育的建构过程。家庭教育完善的过程,也是孩子良好素质、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形成过程。因此,家庭教育指导其实就是帮助“两代人”共同建构的过程。 作为专项研究,已历时十余年,第一个五年,主要研究“学校指导模式”。 由杭州市教育局承担研究的“学校对现代家庭教育指导模式的研究”课题获得了浙江省教科研规划“九·五”重大成果一等奖。第二个五年,主要是“学校指导模式”的推广使用和“社区指导模式”的研究。无论是研究“学校指导模式”,还是研究“社区指导模式”,我们都意识到了家庭教育指导还有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可以开发,即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对本单位员工进行的家庭教育指导。所以,在这十余年的研究过程中,我们还不断在探索实践第三个模式:“家长单位指导模式”。 我们采用了“三个同步” 的策略——即“研究与实践同步”、“试点与推广同步”、“四系统研究同步”。采用这种方法能使研究工作与指导工作全面、协调、整体得到推进。目前,研究工作在各自不同层面顺利地进展着。我们虚心向兄弟地区学习先进经验,充分吸收各类研究成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努力创新、实践,旨在为顺利完成家庭教育指导这一特殊使命提供一种科学、适时、可行的操作范式。 第二部分:杭州市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特点与运作方式 坚持同步运作,是杭州市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主要特点。即学校、社区、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三条渠道同步指导。 一、学校指导模式 以“杭州市教育局家长学校总校”为运作载体的“学校指导模式”,由“网、团、线、队、课堂、活动”六板块构建了合理高效的学校对家庭教育指导的运作机制。 1、网——三级指导网络 为了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同时又能体现各区域、各学校的个性化,建立了“市——区、县(市)——学校”三级指导网络。各级之间既有统一的原则要求,又有各自的工作特色。各司其职,相辅相成。 杭州市教育局家长学校总校[区、县(市)教育局分校]是杭州市教育局[区、县(市)教育局]非常设机构,负责杭州市[区、县(市)]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研究、活动组织和所属学校指导站工作的督查。 学校家庭教育指导站是学校家庭教育指导的工作机构,负责设计与执行学校家庭教育指导的具体任务。 2、团——家庭教育指导讲师团 由本系统教科研专职人员、学校热心于家庭教育指导研究与实践且有丰富指导经验的教师、优秀家长组成“家庭教育指导讲师团”,负责对“家长学校”师资的培训;向社会、向家长提供咨询服务;编写“家长学校”教材与读物。 3、线——“奥迪”家庭教育指导热线88825885 这是由杭州市教科所主持的继“学生心理热线87025885”后的又一条面向社会提供服务的公益咨询热线。每周一至周五晚上6:00点~9:00点工作,由“家庭教育指导讲师团”成员担任咨询员。 4、队——家庭教育热点问题调研队 家庭教育指导的实效取决于指导者对家长切实需要的了解和对社会发展影响孩子因素的预测。因此,定期组织调研是十分必要的。总校有一支由班主任、指导教师、学生和专业科研人员组成的调查队,负责对家庭教育和家庭教育指导中热点、难点问题的调研,如“优秀学生家庭教育状况的调查”、“家庭沟通状况的调查”、“青少年性健康教育状况的调查”和“家长资源状况的调查”等。 5、课堂——“智慧家长课堂”、“青苹果家长课堂” 儿童成长的各个阶段有不同的发展任务。家长要知晓任务、掌握要领、有的放矢地对孩子进行教育。除了各校进行的家长学校常规性课程外,我们分别在全市设置“智慧家长课堂”和“青苹果家长课堂”各十个。由专门的课程系列和专职教师授课。“智慧家长课堂”主要是心理学、教育学知识的传授;“青苹果家长课堂” 主要是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知识的传授。 6、活动——建立常规活动制度,丰富系列活动内容 建立“常规活动制”,即总(分)校教务长定期沟通会议,咨询员定期学习会议,每年一次“学校家庭教育指导研讨会”;建立“系列活动创新制”,即总(分)校组织的大型指导活动,如“家庭教育知识竞赛”、“家庭教育热点话题万人谈”、“教育话题四方谈”等,希望每年有所创新。充分挖掘家长的教育资源,实现“家长互动”指导局面。 二、社区指导模式 社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无论指导对象、指导途径和方法,还是具体指导者,所涉及的空间更大,内容更丰富。就指导对象而言,包含在校儿童和非在校儿童的家长,尤其是0—3岁儿童的家长、祖辈家长、流动人口子女的家长等。由于家庭教育带有明显的家庭生活特点,所以指导内容相当的广泛,亲职、就业、文化、健康等都属其中。就指导的形式来说,有动态的——课堂、活动;静态的——画廊、展板;有形的——家长学校、亲子游戏;无形的——网络、通讯;直接的——教子之道的传授;间接的——成人文化的建设等。 杭州市家庭教育指导“社区模式”是以“街道(乡镇)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为核心,以社区工作站为具体操作单位的二级网络,上依托市、区妇联的直接领导,下依托学校、幼儿园为指导基地。其运作结构图为: 三、机关企事业单位指导模式 机关与企事业单位对本单位职工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我们主要做了三种类型的典型案例: 1、办在村里的家长学校———利用知名村办企业员工的家族性特点,与企业合作办“家长学校”,每周半天带薪听课,把教育好子女当作培养企业未来员工的任务来完成。 2、机关里的“家庭教育报告会”———杭州市家庭教育学会组织讲师团成员到市、区、县政府机关,给干部们讲“今天我们怎样做父母”等家庭教育知识课,倡导“教好下一代从我做起”,2200余名机关干部听了课。 3、企事业单位重大活动中的“家庭教育咨询台”———知名企事业单位的重大活动设“家庭教育咨询台”,邀请家庭教育专家专门为本单位的员工解答“家庭教育困惑”。“三·八”节,务工人员集中的企业专门组织咨询活动,邀请杭州市家庭教育讲师团成员去进行家庭教育指导。 第三部分:杭州市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成效与发展设想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杭州市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模式已初步形成。工作模式分为四个系统: 1、以现状分析调查为前提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宏观规划、指导的管理系统; 2、以提高家长教养素质为指导实践的直接目标,进行分类分层指导的工作系统; 3、以各类“指导模式”为研究的主要目标,探索不同的指导理论和实践的研究系统; 4、以形成规范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新机制为工作目标,探索操作规律的运行系统。 模式的基本思想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每一个孩子的优化发展为目的;以体现家庭教育的主体价值,构建合理的、可行的、有效的家庭教育运转机制为目标;在民主的、和谐的、双向互动的指导过程中,帮助家长建立现代教育观念,掌握系统的养育知识,采用科学的教子方法,在亲子教育领域获得成就。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三位一体”的育人格局。 模式的建立进一步协调了杭州市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中的各类关系。以杭州市家庭教育学会为合作平台,杭州市妇联、杭州市教育局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分工操作,力量互补;学校以优势的师资条件在社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发挥着特有的作用,同时,学校作为社区内成员单位,也充分地享受了社区文明所带给的精神资源。 作为模式的支持系统,杭州市已形成了一支庞大而又较为专业的指导者队伍:市、局、区三级讲师团,定期学习、备课;学校指导站站长每年4次的培训、交流;教育系统和妇联系统的沟通活动定期进行。我们对指导者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1、能够与家长进行平等而朴实的、真诚而虚心的对话; 2、不会对家长教育观念的任何内容感到棘手,能够用讲授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方法应付自如; 3、有一定的教养经验,能够与家长产生共鸣,或能站在家长角度体谅人,但同时又有坚定不移的教育价值观; 4、非常清晰地把握住指导的目的及实施要点,不试图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不轻易否定别人,有强烈的同情心与认同感。 一支过硬的师资队伍保证了家庭教育指导的质量。 我们处在一个社会高速变革的时代,“20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类有史以来技术发展的总和”。现在的成年人已很难预见下一代成人后将会承担何种角色;下一代所将接触的也不可能再是一个“稳定的目标、明确的社会期待和文化规范一致”的社会模式。成长已不再简单的是一个适应社会的问题。社会化人格、角色身份、生存技能等一系列要素,几乎变成了一个人毕生的、无限的自我定向过程。今天我们必须要慎重思考“拿什么去奉献给我们的孩子”的问题。在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层面,我们提出这样三个命题: 1、社会的积极发展使家庭功能在不断转化,如:家庭的教育功能和抚幼养老功能在不同程度的“部分外化”,在家庭结构诸要素中,建立在姻缘、血缘关系基础上的夫妻、亲子之间的感情联系,已是家庭支持系统得以存在并正常发挥功能的重要条件。而建立在用于规范与约束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的家庭制度在家庭支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呈下降趋势。也就是说在未来家庭中,家庭成员情感联系对维持家庭存在,保证家庭系统作用的发挥比家庭制度更为重要,因此,建立现代亲缘关系的指导已成当务之急。 2、在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口大军的子女教育已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流动人口包括民工,他们是社会变革发展过程中一群具有特质的现代移民。不安于现状,敢于尝试、敢于拼搏、勇于超越自己的意识与行为,注定他们是未来社会的强势人群。目前,他们还处于从城市边缘向城市核心迈进的过程中。只是由于生计的原因,使他们还不具备为孩子创造较好学习环境的条件,所以,他们反映的家庭教育问题很特殊,对家庭教育指导的需求也非常强烈。杭州市教育局家长学校总校与上城区妇联、教育局合作,在区政府礼堂专门开设了“流动人口家长课堂”,为这类家长讲授家庭教育的系列知识,效果非常好,家长听课时的文明程度远远超过城市家长。因此,城市在接纳流动人口生产力的同时,如何帮助他们及他们的孩子解决教育的切身问题,尽快适应与融入城市文化,也是家庭教育指导管理系统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3、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有一个团队的投资,这个团队包括家庭、学校、政府、社团、商业、邻居等;这种投资包括“获得支持、建立角色、规则界限、期望、承诺契约、认同评估、社会能力、健康个性”等整体项目。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指导机构的影响优势,来整合与优化这个“投资工程”,使家庭教育的先进理念、科学知识转化为团队所有成员具有同一的意识和行为。在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家庭教育的各种关系从“天然”走向“必然”。 这是家庭教育指导研究系统研究的重要内容。目前家长对孩子教育的价值取向,基本处于个体经验或从众状态,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非常有风险的。 杭州市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模式的建构,作为一项课题的研究业已完成,但是要全方位地处理好家庭教育指导和家庭教育的关系,使指导转化为教育过程的生产力,充分发挥其指向一致的综合教育功能,共同提高青少年的全面素质,还任重而道远。放开视野,站在大教育的角度看,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中是内容最广泛的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石。选择新的切口,拓展新的领域,更加广泛、更加深入地研究家庭教育的规律,是我们今后的任务,我们将在本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遗余力地积极探索,努力耕耘,再结硕果。 家庭教育优秀论文:解析幼儿家庭教育之心理误区 【摘要】当前幼儿家庭教育中存在着不少误区,影响着家庭教育的质量和导向,有必要对此问题进行分析,以利于正确幼儿家庭教育理念的确立。 【关键词】幼儿;家庭教育;心理误区 前言 心理误区即错误的理念和错误的思维方式。家长是家庭教育的主要施教者,幼儿家庭教育中的心理误区也因而主要指家长在家庭教育理念和思维方式上和偏差与失误,它往往是造成幼儿家庭教育心理问题的根源。幼儿家庭教育中的心理误区主要有如下表现: 一、私有性心理 私有性心理的具体表现就是家长把孩子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随心所欲地支配孩子。这种支配不仅表现为生理上的支配,而且还表现为心理上的支配,孩子成为父母的附属品。由于家庭教育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是“前喻文化”的产物,孩子就很容易成为父母的私有财产。于是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往往只注重自己的愿望或意见,而忽略了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所应有的正当要求与合理愿望,这样就遇到了对孩子全面占有(身体、情感、时间、时间、权利、义务)和孩子作为独立意义上的社会人的矛盾冲突。在这对矛盾中,父母一方总是占有主导地位,而孩子一方总是处于被动地位,孩子只能按照父母的意志办事,从而导致家庭教育中一系列的“过度现象”,如过分溺爱、过度保护、过度替代、过度期望、过度教育等不协调的现象。当孩子不愿接受这类过分的要求,并以不同的形式对各种“过度现象”表示反抗时,父母就又会产生一种难以言状的“失落感”,感到失去了最宝贵的东西,失去了精神支柱。而为了避免这种“失落”,反过来又强化这一系列的“过度现象”的矛盾斗争。由于幼儿在年龄与能力上的局限性,他们也就特别容易受到家长全权的、随意的支配,从而丧失独立性,养成过分依赖他人的个性。由家长私有心理所导致的这些教育问题会影响到幼儿今后一生的道路。而且家长的私有性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又是其他心理误区产生的基础。 二、情绪性心理 情绪性心理是由父母情绪、心理波动而导致对幼儿教育的不良影响。情绪作为一种心理活动,人人皆有。人的活动自觉的或不自觉的受到某种情绪的支配,具有不稳定的特点。一般情况下,越是同主体密切的人与事,受情绪因素的支配性也就越大。这就决定了父母对子女的态度和教育,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情绪因素的干扰,从而导致家庭教育中的某些问题。父母的情绪有高有低,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父母有节制的情绪流露,会使孩子从中感悟或学习到许多做人的道理,并有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而父母自由的情感宣泄,则会产生许多教育问题。尤其是在独生子女家庭中的幼儿,由于父母情绪的影响对象只有一个孩子,因而比多子女家庭更为集中,产生的影响也就更为深刻。 三、主观性心理 主观性心理具体表现在家长不能根据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客观地评价孩子和要求孩子。家长完全以其主观的意志选择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从而导致家庭教育的种种非理智性行为。例如,在家庭教育中经常出现无视孩子的兴趣特点,不切实际地把孩子看成是音乐家、文学家、演员的料子,盲目地进行智力投资,进行强制性的灌输教育,使孩子苦不堪言。早在我国古代,明代的教育家王守仁就指出:“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子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主张重视儿童兴趣。根据现代心理学统计资料表明,儿童持续书写的时间明显地受到年龄的限制。6岁儿童仅为5分钟,7岁为10分钟,10岁为12分钟,12岁为20分钟。而家长往往按其主观意愿对儿童提出过高的、不理智的要求,这种过度的教育要求很容易造成儿童某种心理障碍。此外,家长不能客观地评价孩子,则是家长主观性心理的另一种表现。这种表现通常有两种情况:一是过高估计自己的孩子,放大优点,无视缺点,经常放弃教育,惯宠孩子,养成孩子诸多的不良行为习惯。二是过低地估计自己的孩子,总是指责,批评孩子,严重损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一旦发现孩子有了缺点,就无限夸大,甚至用威吓、体罚的方法对待孩子,结果造成孩子极大的心理压力。 四、虚荣性心理 虚荣心理主要表现在把孩子作为一种炫耀的工具,从而满足自己虚荣性的心理需求。应该说爱子之情,人皆有之,希望自己的子女在各方面都表现得突出,成为人人夸奖的好孩子,这种心理非常正常。如果把这种情感转化为对孩子热情和科学的教育,从而帮助孩子在各方面得到发展,那么这种舔犊之情无疑会成为家长更理智,更科学,更富有情感地培养孩子的动力。但是,如果这种爱子之情是基于一种炫耀心理和虚荣心理的满足,就往往会走向反面,产生完全相反的结果。虚荣心,是追求表面光彩,表面炫耀的一种心理活动。虽然虚荣心也可谓人皆有之,但如果把它作为培养孩子的指导思想,那就有害无益。家长的虚荣性心理,对幼儿说,影响更大,首先,容易造成孩子不诚实的行为,从而形成了与他人正常交往的诸多困难。其次,破坏了幼儿的心理平衡,因为他所期望的东西和一个年幼儿童的实际不相符,这样又会使幼儿经常处于一种掩饰的状态,当被戳穿后,又会造成幼儿的自卑感,甚至会对自己失去信心。 五、补偿性心理 补偿心理在家庭教育中主要表现为许多家长自己感觉失去的太多东西,千方百计地要在孩子身上加以补偿,因而很容易使家长失去教育的理智。例如现在的年轻父母,由于历史的原因,经历的坎坷,感觉自己失去太多了。一旦当(下转第106页)(上接第69页)了父母,就把希望全部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并希望他们吃得好,穿得好,玩得好,享受得好,接受教育好,将来工作好等等,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以此作为教育的指导思想,一味地给予孩子过度的溺爱,即用这种补偿心理来代替家庭教育,必然会导致儿童强烈的物质欲望等问题。而且这些问题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变得更为严重。而在幼儿一旦形成了这些教育问题,不仅会对他们现期的发展带来诸多的不利影响,而且还会影响其一生的发展。 六、侥幸性心理 侥幸心理在家庭教育中表现为不能理智而客观地看待自己的孩子,不能及时地对孩子进行教育,甚至对孩子放弃教育。明明看到孩子有这样那样的错误行为,却会侥幸地认为,孩子还小,长大了就会好的。岂不知人的性格、品德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否则就会贻误孩子。颜之推在他的《颜氏家训》里曾说:“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主张及早施教。侥幸心理经常使家长对孩子的现实行为及其发展趋势缺乏客观的把握,从而形成一种非客观心理态度,并且不能对孩子进行及时的、实事求是的教育。 造成幼儿家庭教育心理误区的原因多种多样,既有社会文化的根源,也有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既受到当前社会风气的影响,也受家长自身素质的限制。具体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1)社会文化根源使幼儿家庭教育确立的是道德取向而非心理取向;(2)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使幼儿家庭教育忽视儿童天性;(3)当前社会风气的影响使幼儿家庭教育带上功利色彩;(4)家长自身素质的限制使幼儿家庭教育带上非理性色彩。全面了解造成幼儿家庭教育心理误区的真正原因,能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走出误区。 家庭教育优秀论文:研究网络时代家庭教育需要变革与创新 摘要:互联网技术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科技成就,它将人类带入了信息时代。网络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方式,诸如学习方式、教育方式、工作方式、休闲娱乐方式、家庭教育方式等。在我国,网民人数与日俱增,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最新公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站上万家,上网人数达到1.37亿,其中18岁以下青少年网民达到17.2%,约有2300万之众,高中学生的普及率超过50%。网络技术的发展不仅对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对传统的家庭教育提出了挑战。本文试图分析网络时代家庭教育面临的主要挑战,家庭教育如何进行变革与创新,才能满足网络信息时代未成年人成长的新需求。 关键词:家庭教育方式 网络时代 变革与创新 教育需要 青少年网民 互联网技术 中国互联网 科技成就 一、网络对传统家庭教育的主要冲击 网络时代未成年学生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呈现出了新特点,80后出生的孩子基本上是网络时代的“弄潮儿”,他们具有年轻人求新求异的特点,对网络技术,他们没有成年人那样怀疑、观望甚至排斥的态度,年轻人永远是网络技术的拥护者、推动者、受益者。由于年轻人和父母在对网络技术的接纳上存在态度和行为上的差异,直接导致了传统家庭教育出现了发展中的断裂,表现为家庭教育陷于茫然、被动、无力、苍白的状态。具体的讲,网络对传统教育的冲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长的知识权威性受到了网络的空前挑战 在传统的家庭教育格局中,家长作为家庭的长者,他的知识、经验本身就是一本沉甸甸的教科书,家长是孩子的百科全书,在纸质媒体时代,孩子有什么知识方面的问题,基本可以从父母或长辈那里得到答案。但在网络媒体时代,这一切都被颠覆了,孩子通过互联网可以很方便地寻求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他们完全可以自主学习,选择学习。“问父母不如上网”,这已成为子女获取知识的主要通道,学生们把电脑称为“放在家里的图书馆”。一般来说,家长教育子女的权威性由三部分构成:即人格权威性;源于血缘亲情的权威性;拥有知识的权威性。传统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和子女的知识传承性被互联网无情地切断了。家长知识权威性的丧失削弱了父母人格的魅力,加大了家庭教育的困难。 (二)家长向子女传递信息的过滤性与网络复杂性的矛盾。 一般来说,家长给孩子传递的信息或知识是经过过滤的,尤其是对孩子身心发展有副作用或危害的信息,家长是不会给子女传播的,父母在家庭起着一道“防火墙”或“隔离墙”的作用。尤其是我们国家近十多年来,通过举办各种类型家长学校,向家长系统介绍教育子女的新观念、科学知识和正确方法,家长的教育素质有明显的提高,他们很注意不良信息对子女的影响,在家庭倡导健康文化氛围。但在网络时代,家长的“防火墙”、“隔离墙”已形同虚设,孩子上网,各种信息扑面而来,网络技术尚不能完全做到对黄色网站或色情信息的屏蔽,另外,网上一些对未成年学生有诱导误导的不良信息,也容易扭曲未成年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改变他们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网上信息的杂博,鱼龙混杂和家长给子女传递知识的过滤性、单纯性产生了矛盾,直接侵蚀和抵消家长的教育效果。 (三)家长和子女的亲和力受到了网络的冲击 家庭教育中,亲子沟通是家庭教育的基本途径,良好的有效的亲子沟通有助于家庭建立和睦的教育关系。在网络时代,未成年子女把相当多的时间用在上网上,他们和父母交谈沟通的时间相对减少。网络作为“第三者”介入家庭生活,使得家长明显有了被淡漠被边缘的感觉,上网—看电视—睡觉是网络少年家庭的生活轨迹。值得注意的是,在上网未成年学生中,他们喜欢使用网络语言,这些网络语言如“菜鸟”、“大虾”之类使得听不懂网络语言的父母一头雾水,破译不了网络语言的语义信息,谈何与孩子的沟通与交流。 (四)网络对家长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家庭教育是家长对子女进行的家庭教育指导,未成年学生上网对家长的素质提出了新要求。具体的讲,家长面临下列挑战:①对网络的接纳程度;②对网络技术的应用程度及水平;③家长网络道德水平和网络社会的法治意识;④对未成年子女上网科学指导和管理能力。比如说,家长不掌握上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犹如不会开车的人教导别人如何驾驶车辆一样可笑。 二、网络时代家庭教育的变革与创新 家庭教育是具体的过程性的概念,不 同时代的家庭教育有不同时代的社会内涵。家庭教育要不断地吸收社会先进的文化科技成果,才能彰显它的生命力。网络时代,家庭教育需要做出那些变革与创新呢? (一)改变对互联网的偏见 科学技术是推进社会变革包括观念变革的巨大推进力量,从科学技术发展史来看,尤其是直接影响到人们社会生活的科学技术在其推广的初始时期,人们都有一个适应期.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当前,家长对网络的偏见主要为:“上网对孩子有害”,“上网弊大于利”。产生这种原因主要来源于对网吧的扩散联想。媒体过多报道未成年人进入营业性网吧或黑网吧产生的一系列恶果,使得家长“谈网变色”。其实,上网聊天、玩游戏只是网上娱乐活动,并不是上网的全部内容。在陕西省家庭教育网络总校举行的“网络与家庭文化建设征文”活动中,很多中小学生写来的稿件很有说服力,他们在网络世界汲取精神营养,寻找资料,学习知识,开阔视野,网络给他们带来了很高的精神享受。相信家长看了这些征文,会对孩子上网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不消除对网络的偏见,就可能被网络这种新科技成果拒之门外,落后于科技的发展。 (二)要消除两代人在网络时代的“代沟”。 从我们的调查来看,家长和子女在对网络的认识上存在明显代沟,绝大多数孩子认为上网“利大于弊”,而家长认为“弊大于利”的人数较孩子为多。究其原因,除了前面说过的原因外,还有重要的一点是家长和孩子在网络知识掌握上总体存在差距,孩子的网络知识多于家长,他们上网从中获益多多,用一位中学生的话来说,网络是家里的“微型图书馆”,他们认为上网好处多,是有切身的体验,是经验之谈。而家长这个群体不像在校孩子系统地经过网络基础知识的培训,他们有不少是“网盲”,或者说是现代高科技文盲,还固守着“上网有害”的成见,这种成见,大多是道听途说,或从其他渠道得到的二手资料。而那些经常上网的家长,一般对网络抱有亲近感觉,接纳的意识较强。消除两代人对网络态度的代沟,是现代家庭教育的重要任务,消除的有效办法是家长要敢于上网,善于上网,并能遵守网络道德,这样,他们就会和子女在网络问题上有共同的语言,沟通和交流就顺畅得多。 (三)家长要改变学习观念 学习是现代人提升自我能力的基本手段,学习不仅是从传统纸质媒体获取知识,也要从网络传媒获取知识,尤其是现在社会,网络世界信息浩繁,几乎包容了人类的一切知识性成果,上网浏览权威性、专业性网站,对家长来说,是一条见效快、投资少,非常便捷的学习方式。现代人在网络时代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革,除了研究性的深层次阅读外,一般性的浅阅读是很多上网者的选择。具有上网条件的家长要改变学习观念,充分利用并享受网络这种传媒工具,来丰富自己、充实自己、发展自己。家长学习要走在子女的前面,家庭教育指导才有效果。 (四)家长学校的办学方式需要创新 信息网络时代,家长学校的教学方式也发生了变革。传统的家长学校是家长汇聚在一起,由教师集中授课,这种方式沿袭已久,成为一种思维定势,一种固定了的教学方式。但在网络时代,家长学校的教学方式悄然发生着变化,表现为由过去的集中学习变为分散学习,只要有上网条件,家长不来学校,在家里,在办公室,在网吧,都可以随时上网,这既节省了时间成本,不用往返校园的奔波,不用耽误宝贵的时间,可以灵活性的学习,甚至走在马路上通过手机也可接收教育信息。另一种变化是由强迫性学习变为选择性学习,过去的集中授课式家长学校,家长坐在一起,听一位教师的课程,缺乏因人制宜的灵活性,各取所需的选择性。现在,自己进入教育网站,根据自己需要浏览知识,充分体现了学习的自动性、选择性、自主性。陕西省家庭教育网络学校的建立,就是网络时代家长学校办学形式的一种创新,从网校开办一年来的实践看,家长对网络家长学校这种新型教学方式欢迎和接纳态度。《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十一五”规划》提出,要开办网上家长学校,是符合现代家长学校办学新趋势的。 网络时代家庭教育的变革和创新,需要家庭教育工作的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按照中央文件要求,各级妇联组织牵头协调指导家庭教育工作,承担好这一责任,就必须适应网络时代科技发展的需求和家长教育子女的需求,积极探索开办网络家长学校的新思路,新做法,提升家庭教育工作的新水平,提高网络信息时代家庭教育工作指导的新能力,使家庭教育工作在构建和谐家庭,在提升家长教育素质贮存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毕业论文:基于.NET + Castle框架的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摘要:详细阐述了医院信息系统中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介绍了开发过程中使用的.NET技术与Castle框架,探讨了运用.NET平台与Castle相结合建立WEB应用程序的方法。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NET平台;Castle框架 随着医院信息化的发展,数字化医院已成为当今医疗卫生发展的趋势,人力资源是医院第一资源,是医院获得竞争优势的根本,因此人力资源信息系统是一切子系统的基础,只有实现好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 HIS)系统中档案管理、药品管理等其他子系统。 目前多数医院的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Electronic Human Resources Information System, eHR)仅能够实现人员信息的录入、查询、修改等基本流程,结构简单。工资管理及档案管理等方面实行单独管理,与人力资源信息难以总合运行,信息查询过程繁琐,某些流程不规范、不严谨,时有漏洞,系统功能不完善,统筹运用存在困难。因此,开发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非常有必要,它能够通过集中式的信息库、自动处理信息、员工自助服务、外协以及服务共享,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微软公司的.NET平台偏重于应用系统的快速开发,而Castle[1]正是针对.NET平台下开发的一个优秀的开源框架。基于.NET与Castle框架下开发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既保持了.NET平台下快速开发的优势,又使整个系统的架构非常合理。 1 系统分析与设计 1.1 系统总体功能设计 根据医院人事部门的职责及实际需求,将系统分为五个功能模块:系统管理、机构编制管理、人员信息管理、薪资福利管理、查询统计管理。系统总体功能框图如图1。 1.2 系统各功能模块分析 1)系统管理。设置系统管理权限,普通职工无权限修改信息资料。 2)机构编制管理。设置单位的组织机构,包括机构设置和机构详细信息,实现科室详细信息的查询,如产科:科室简介,人员简介,诊次安排等。 3)人员信息管理。管理和查询单位职工的相关信息,包含基本信息、个人简历、离退休登记等。 4)薪资福利管理。实现单位职工的薪资福利管理,包含当月工资管理、个人所得税率、职员奖励及惩罚管理。 5)查询统计管理。实现万能查询,职工可对任何信息按指定条件进行查询。 2 系统技术架构 2.1 .NET平台与Castle框架 .NET平台[2]是微软公司推出的一个全新的计算平台,为在因特网环境中开发Windows 应用程序、Web应用程序、移动计算等提供了一个一致的开发环境。 Castle是.NET系统级框架,是通过将一些成熟开源应用进行无缝整合而成的一套完善的应用系统框架,是.NET平台的一个开源项目,从数据访问框架ORM到IOC容器,再到WEB层的MVC框架,基本包括了整个开发过程中的所有内容,为开发灵活、稳定的软件系统提供了一个好平台。其中包括了ActiveRecord[3]、MonoRail及Windsor。 ActiveRecord是一个O/R(对象持久化)工具,实现了数据库操作从传统SQL模式到基于对象模式的转换和业务逻辑层与数据访问层分离,提高了系统开发对数据库的透明度和开发效率。其对ORM框架Hibernate进行了封装处理,且为ORM提供对象持久、关系对象查询等功能。框架涉及到的关键技术主要有:透明的持久对象层;客户端应用对象空间与数据库服务器端元组空间的映射[4]。在ActiveRecord的实现中,Model对象必须继承于Active-RecordBase对象以便于Castle容器进行控制,限制Model对象从其他非持久化对象继承的可能。 MonoRail是Ruby on Rail的.NET实现,是一个MVC Web框架,包括Model、Controller、View三个元素,MVC采用前端控制器模式。在界面表达方式上MonoRail采用模板引擎输出,MVC框架以不同方式把URL映射到服务器代码类上,这些类称为“Controllers”,负责处理到来的请求、用户输入和交互、执行基于输入和交互的相应的应用和数据逻辑。一个Controller类一般会调用单独的“视图”组件,该组件负责生成请求的实际的HTML输出。视图是负责显示应用程序的用户接口(UI)的组件[5]。 Castle IOC[6]是一个IOC工具。Windsor是Castle的底层核心实现,是Castle的一个IOC(依赖注入)容器,构建于Micro Kernel之上,能检测类并了解使用这些类时需要什么参数,检测类型和类型之间的工作依赖性,并提供服务或者发生错误时提供预警机制。 2.2 架构模式 系统采用B/S三层架构模式,包括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持久化层,使程序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灵活性、安全性、平台无关性和可维护性,且各个层次清晰,架构合理,更加符合面向对象思想[7]。体系结构模型如图2所示。 2.2.1 .NET实现系统表示层 表示层是用户直接接触的层面,包括了用户与系统的所有交互。 2.2.2 Castle IOC实现系统的业务逻辑层 业务逻辑层是系统的核心层,集中于整个事务的处理过程。Castle IOC会自动去连接对象之间的依赖关系,所有的组件配置都放在Components节点中。 2.2.3 Castle ActiveRecord实现系统的数据持久化层 采用ActiveRecord,支持先有实体类,然后由实体类生成数据库表,集中于整个数据的处理过程,减少了代码量,保证了效率和质量。 3 系统实现 .NET技术与Castle框架的结合,为数字化医院信息系统的开发提供了一种新的Web开发模型。应用以上方法,数据库服务器采用SQL Server 2005[8]开发和实现了淄博市某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实现了系统管理模块、机构编制管理模块、人员信息管理模块、查询统计管理模块和薪资福利管理模块五个模块的功能。经过近一年来的运行,系统稳定性强,易维护,易扩展。且具有以下优势: 在该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医院不同专业技术人员都可以像操作Windows桌面一样进行可视化操作,同时支持不同的用户身份登陆,分布交互。做为HIS系统中的eHR系统,也是医院信息流、资金流、药品入出等各方面的中心枢纽,对业务处理的实时性和共享性要求比较高。为了保证系统的效率,在系统架构上,采用数据库服务器并行处理,分担处理负载,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系统的交互能力。 4 结束语 该文通过研究当今医院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了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在Castle框架的基础上,对医院eHR体系结构进行研究设计。目前Castle框架已经在Web项目中得以推广,该种开发模式不仅提高了效率,而且极易系统的维护与扩展,相信在以后的软件开发构建中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毕业论文:基于Struts/Spring/Hibernate集成框架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摘要:现代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能够提高企业人才管理的效率。基于Java EE平台对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进行了设计,使用Struts/Spring/Hibernate集成框架开发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使用了MVC模式将用户界面和业务逻辑完全分离,使用依赖注入提高了系统组件之间的独立性。使用Struts/Spring/Hibernate集成框架来进行信息系统的开发,比传统的多层模型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关键词:Struts;Spring;Hibernate;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依赖注入 人力资源管理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的主要内容,“以人为本”突出了人在企业中的作用。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竞争由外部竞争逐渐转变为全方位竞争,而人才的竞争更是企业竞争的焦点。 1998年前后,我国的很多大型企业都逐步认识到引才、用才、留才的重要性,于是,很多企业都先后设立了人力资源部。国内的一些高校也相继开设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发展到现在,人力资源主要从事员工招聘选拔、绩效考核、薪酬福利管理、劳动关系协调等工作。而信息化人力资源的管理模式也由此脱颖而出。 同志指出:“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国以人兴,政以才治,为政之道,要在得人”。新世纪、新阶段实施人才兴企战略,使人才越来越受到重视。[1]但是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已经不适应于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在传统模式下,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机构比较庞大,工作任务繁重,各种工作由于使用人工来操作极易出错。建立信息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已经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首要任务。 根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需求,设计了基于Java EE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架构,采用Struts/Spring/Hibernate集成框架为基础进行了系统设计,采用MVC、依赖注入、过滤器等技术简化了系统开发,提高了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1 系统需求 为了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促进企业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流程化,决定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希望通过这个系统的实施规范人事档案的管理,规范薪酬体系和薪酬发放的管理,规范人事的调动管理、培训管理和激励管理。并对招聘工作的职位、简历、面试、招聘题库、招聘考试、录用等环节加以规范。系统还需提供人事档案的导出和报表功能。 本系统将实现人力资源档案管理、薪酬管理、调动管理、培训管理、激励管理和招聘管理六大功能。其中人力资源档案管理是本系统的基础数据和核心内容。包含人力资源档案登记、人力资源档案登记复核、人力资源档案查询、人力资源档案变更和人力资源档案删除四个子模块。薪酬管理是系统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系统管理模块设置薪酬标准项目后,进行薪酬发放登记。员工工作机构和职位发生变动的时候,通过调动管理执行登记员工调动档案,并登记其新的机构,职位和薪酬标准。通过培训管理进行教育培训档案的建立,修改和维护,培训信息等工作。激励管理主要信息包括获奖人员,奖惩时间、奖惩内容、奖金类别等信息,可以对每个员工奖惩信息进行增加、删除、编辑操作。招聘管理实现当某个岗位出现空缺的时候,或者随着公司业务发展,需要招聘新员工的时候,通过这个模块。后的职位可以进行修改。另外,需要提供职位查询的功能,查询已的职位,并对已的职位录入应聘者信息。 2 开发平台选择 2.1 Struts/Spring/Hibernate集成框架 Struts/Spring/Hibernate集成框架是Struts、Spring和Hibernate三种技术的有机融合,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Java EE架构。在Struts/Spring/Hibernate集成框架中,Struts的作用是提供MVC模型,将界面、业务逻辑和数据分离,并提供一个高可扩展的架构。Spring作为依赖注入的容器,将项目中的构建进行粘结。而Hibernate提供了一个抽象的数据服务视图,将用户对数据库的访问进行高度抽象。[2] Struts 是目前创建Web 应用最常用的表现层MVC 框架实现,是JakartaApache 的一个开源项目[3]。基于Model2 的Struts框架利用控制器和定制标签库将应用中的模型和视图分离,达到了层间松散耦合的效果,同时提高系统的灵活性、重用性和维护性。作为开源项目,Struts经受了大量实践的检验,功能越来越强大,体系也日臻完善,并且对其他技术和框架显示出良好的融合性。[4] Spring由Rod Johnson创建,它是为了解决企业应用开发的复杂性而创建的。Spring使用基本的JavaBean来完成以前只可能由EJB完成的事情。然而,Spring的用途不仅限于服务器端的开发。从简单性、可测试性和松耦合的角度而言,任何Java应用都可以从Spring中受益。简单来说,Spring是一个轻量级的控制反转(IoC)和面向切面(AOP)的容器框架。 Hibernate是一个开放源代码的对象关系映射框架,它对JDBC进行了非常轻量级的对象封装,使得Java程序员可以随心所欲的使用对象编程思维来操纵数据库。 Hibernate可以应用在任何使用JDBC的场合,既可以在Java的客户端程序使用,也可以在Servlet/JSP的Web应用中使用。 2.2数据库服务器(SQL Server 2005) SQL Server 2005是微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企业级数据库产品,它在企业级支持、商业智能应用、管理开发效率等方面有了显著的增强,是集数据管理与商业智能分析于一体的、极具前瞻性的下一代数据管理与分析平台。 SQL Server 2005基于SQL Server 2000的强大功能之上,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数据管理和分析解决方案,它将会给不同规模的组织带来不同的帮助。采用SQL Server 2005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数据库,综合考虑了系统规模、吞吐量、支出成本以及技术适应性等方面。 2.3应用服务器(Tomcat) Tomcat 是一个小型的轻量级应用服务器,在中小型系统和并发访问用户不是很多的场合下被普遍使用,是开发和调试JSP 程序的首选。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采用Tomcat 5.5做为应用服务器。 3 总结 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各种技术来构建系统,每种技术都有自己的适应范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必须要适应企业的管理要求,而采用Struts/Spring/Hibernate集成框架可以提供一个高可配置和可扩展的系统,系统可以经过部分修改直接适应其他企业的需求,达到了软件重用的目的。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毕业论文:TBAC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的应用与实现 摘要:针对当前流行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分析了其所面临的安全问题。以TBAC技术为参考,将此技术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系统根据用户的访问请求判断其合法性并分配给其相应的角色,提高了系统中资源负载均衡度,确保了系统中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并给出了TBAC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的应用与实现。 关键词:TBAC技术;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1]是当前备受企业管理领域关注的热点之一,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开发正在越来越受到企业管理的重视,如何管理好企业内部员工信息,成为企业管理中的一个大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可以规范化、自动化的企业人力管理系统就显得非常重要。目前,如何利用最新技术生成安全可靠的人力资源管理解决方案,已成为计算机行业中的热点问题。 在以往的研究中,为保障人力资源系统中数据的完整性和保密性,常用的安全保障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实时检测是随时监测系统的运行情况,及时发现和制止对系统进行的各种攻击;数据恢复是在安全防护机制失效的情况下,进行应急处理和响应,及时地恢复信息,减少被攻击的破坏程度,包括备份、自动恢复、确保恢复、快速恢复等。这些安全保障体系只是从表面上保障了系统的安全性,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系统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因此,本文将TBAC(Task based access control,TBAC)技术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 1 TBAC技术与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简介 1.1 TBAC技术简介 R K Thomas和 R Sandhu等人在文献[2]中提出了一种基于任务的访问控制模型(Task based access control,TBAC)。其核心思想是从应用的角度出发保护资源。在这种策略中,主体对客体的访问,不仅依赖主体和客体的授权关系,还依赖于主体当前执行的任务以及任务的状态。 客体的访问控制将根据主体执行的任务情况发生变化。 当且仅当相关任务处于活动状态时,主体的访问权限才能有效,否则权限将被冻结或撤销。因此,TBAC是一种动态授权的主动安全模型。 TBAC的基本思想有以下几点[3]: 1)将访问许可与任务相结合,每个任务的执行都被看作是主体使用相关访问许可访问客体的过程。在任务执行过程中, 因为任务都是有时效性的, 所以在基于任务的访问控制中, 用户对于授予他的权限的使用也是有时效性的。 2)访问许可的有效性与任务的执行状态有关,只有当任务处于运行状态时,主体才能使用许可。 3)任务与任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依赖关系。TBAC 是在工作流的环境考虑对信息的保护问题,在工作流环境中,每个任务的执行都与以前的任务相关,相应的访问控制也是一样。 1.2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业务量的增大、业务种类的增多,企业的部门不仅在数量、品种上增长快,而且人员的调动情况也非常多,使技术部门对企业的人事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传统的手工管理方式已不能及时反映企业人员分布的真实情况,并由此带来了种种弊端,企业内的资产管理方式、管理手段等都亟待改善[4]。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以提高资产可利用率、降低企业运行维护成本为目标,通过信息化手段,合理安排维修计划、相关资源和活动,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包括了人才招聘、人事信息、教育培训、绩效管理、考勤管理、统计报表等功能模块,涉及到人才的招聘录用、员工基本信息的管理、员工的培训和发展、员工的福利待遇、员工出勤情况以及对企业员工数据的统计报表等。这些模块的设置都涉及到企业内部运营的重要数据,因此,此系统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确保数据的完整性与安全性。 2 TBAC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的应用与实现 为了解决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的数据完整性与安全性问题,将TBAC技术融入到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 利用TBAC技术的时效性来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的资源的合理分配,达到数据的完整性与安全性,如图1所示,主要设计思想为:首先用户要向系统发出访问请求,即填写相应的验证信息以及要访问系统中的哪几个模块,系统根据其填写的验证信息判断此用户的合法性,如果是合法的用户,系统进一步根据其要访问系统中的哪几个模块分配访问时间T,最后,系统赋予此用户角色R,给予其用户名O和密码***,当此用户的访问时间超时后,角色R被收回,此用户再次利用用户名O请求访问此系统时,系统将自动关闭并给予提示“此用户已超时”;如果是不合法的用户,系统将自动关闭,拒绝此用户发出的访问请求。 TBAC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定义: 定义1:S是主体的集合,客体通常为请求访问系统的用户; 定义2:O是客体的集合,主体是指对系统进行资源分配的模块; 定义3:R是角色的集合,角色是系统中的语义表达,表示被授予角色的主体的权限; 3 结束语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的数据完整性与安全性问题是当前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提出了将TBAC技术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在用户访问的过程中根据其访问请求系统判断其合法性,并且对此用户赋予相应的角色,当此用户的访问时间超过到系统分配的访问时间后,系统收回赋予的角色,从而确保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的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毕业论文:eHR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软件 明基逐鹿软件(苏州)有限公司是一站式企业信息化管理解决方案提供商,它的主要业务是以信息化经验为基石,普及企业信息化应用。 方案介绍 Guru eHR的设计思想是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提供一个全面的信息管理系统,通过系统比较容易地获得所需的关于组织体系、薪酬福利成本、人力资源状况等的静态数据,也能方便地获得各种变动信息来进行趋势预测,在企业内实现信息共享,让人力资源管理的日常业务在信息系统的协助下变得更加高效、快捷。 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一些先进管理思想在Guru eHR人力资源软件系统中得到应用。Guru eHR在产品设计采集原型阶段,吸收了明基多年积累的制造、研发、营销等多领域的人力资源管理经验,充分了解企业营运作业,充分了解管理者、决策者及IT部门不同层面的需求。Guru人力资源管理顾问和人力资源系统设计分析工程师通过采集并实施包括大中型外企、大型国企在内的众多企业,帮助用户根据软件的优势重组人力资源管理流程、得到更加高效和合理的管理流程以及工作方式。 方案亮点 基于Web的应用: 基于.net技术架构设计的多层B/S结构,具备集中化管理和维护客户端的免安装和零维护降低企业的维护成本等特点。 开放的、可扩展的应用:系统为企业提供的是一个企业信息化平台,支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高效率应用:系统在数据库设计时,将存储过程和触发器完成的工作作为业务逻辑部署到应用服务器上来,从而大大提高整个系统的处理效率。 跨平台多数据库支持:系统采用.net技术开发,可以在多种主流服务器和操作系统平台上运行,实现对多数据库的适配,方便用户对系统的扩展、升级、维护,同时也能充分保护用户的投资。 XML技术与数据交换平台:系统利用XML技术和SOAP协议进行对外的数据交互,使得系统具有更强的交互功能。 实时接收不同的考勤机数据:数据接口是标准的、开放的,事先预留好的,可以接收对各类考勤机的输入数据。用户仅需要单独开发一个简单的数据接口即可。这适用于企业不同的出勤和用餐需要。 适用行业 主要针对集团化和全球化企业,在零售连锁、交通物流、金融服务、媒体娱乐、制造业、快速消费品和能源等行业都有众多标杆客户。 明基逐鹿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软件吸收明基在制造业的先进管理理念和经验,适于外资企业和本土企业应用。而目前Web site不能支持linux、unix,明基逐鹿未来应该考虑支持多平台。多语言的明基逐鹿产品目前只支持中文简体、中文繁体和英文,可以考虑陆续开发其他语种。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毕业论文:浅谈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建设与运用 【摘要】本篇文章针对信息化人力资源系统在高校中的建设与应用一题展开了研究,同时结合信息化人力资源的重要性与笔者自身经验提出了几点运用建议,以期能够带来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人力资源 系统建设 系统运用 一、前言 人力资源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是对高校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所做出的大胆创新,其不仅凸显出了团队内部的团结协作精神,而且还充分法发挥出了信息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全面提高资源共享与管理工作效率。在最近几年来,信息化人力资源系统在我国各大高校内部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一方面帮助高校节约了很多人力、物力以及财力资源,另一方面还大幅度提高了人力资源的应用价值,从而在潜移默化的过程当中增强了高校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核心竞争力。 二、信息化人力资源系统在高校中的重要性 (一)信息化人力资源系统的建设效果 首先,通过建设信息化人力资源系统能够为高校管理者各项经营决策的制定提供全方位的参考意见,管理者和领导人员能够通过信息管理系统来获取最新的人事工作变化,关注高校内部最新的人力资源动态;其次,赋予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以透明性、公开性以及公正性特点。高校管理者可以将最新推出的职称评定标准与绩效考虑结果通过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公布出来,从根本上减少不公平现象的发生;再次,提高信息查询的便利性。高校内部的管理人员可以通过信息系统来随时获取各部门的人事信息,校内的教职工也可以通过信息系统来查看自己的薪资待遇与相关文件通知等;第四,有利于招收与管理优秀人才。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高校管理者可以一目了然的看到内部教职工真实的工作状态,从而可以较好的对优秀员工与骨干教师进行岗位调整,通过此种方式不仅能够将内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充分的调动起来,而且还可以体现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公平性与公正性,将优质的人力资源长时间的留在学校内部。 (二)信息化人力资源系统的运用意义 信息化人力资源系统本身是时展与进步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新兴事物,因此其不仅能够更好的满足于高校在新形势中对优秀人力资源的管理需求,而且还能够促进数字化大学校园的顺利构建。除此之外,由于信息化人力资源系统的应用是对传统管理模式所提出的改革,因此它能够高效解决很多传统管理模式中的一些问题,提升高校内部团队的写作能力与凝聚力,以此来促进高校信息化建设工作朝向规范化与高效化的方向所不断发展。 三、信息化人力资源系统在高校中的构建 (一)系统建立 高校在建设信息化人力资源系统时,首先需要完成的一项工作是构建出相匹配的信息系统。具体解释,信息系统的内部构架大致分为三层,其中包括系统支持层、功能模块层以及系统应用层。其中,系统支持层中包括数据库、外部接口以及运行环境等;功能模块层中则包括不同业务种类的子模块,例如人才招聘模块、职务分类模块、薪酬管理模以及人事培训模块等;系统应用层中同样包括多个子系统,比较常用的有权限管理、信息查询以及Portal自助等。 除去上文中所提到三层构架以外,为了保证信息化人力资源系统的正常运作,高校同时还要构建出完善的校园网络与数据系统。首先,高校需要尽快完成对校园网载体的构建。校园网主要运用的是综合布线技术所构建完成的,其本身具有着高便捷性、高安全性的特点,能够全方位的满足于高校内部经营决策、教学任务以及人事管理等各项工作需求;其次,积极构建数据库载体。高校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当针对学术研究成果、教学信息以及人事信息来构建出完善的人力资源数据库,以此来为信息化人力资源系统的顺利应用打好基础。 (二)系统维护 在基本完成信息化人力资源系统的建设工作以后,为了提升此系统运行的高效性,高校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来着手维护:首先,针对人力资源信息化系统内部的数据格式进行规范化处理,及时的更新数据库中的信息,同时保证系统输出信息的可靠性;其次,要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业务流程。在高校内部日常的人事管理工作当中,很多时候会产生相互关联且职能突破的情况,为了尽可能的减少管理资源浪费与工作冲突,管理者要将业务流程优化到最好的状态,以此来提升信息系统运作的高效性与流畅性。 四、信息化人力资源系统在高校中的运用建议 首先,高校内部的管理者需要充分认识到信息化人力资源系统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同时要为信息化人力资源系统的顺利运用创造出有利条件。人力资源管理者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技术水平,充分利用系统内部的相关信息来有针对性的调整人力资源的薪资待遇与岗位等级,争取将优秀人力资源的真正价值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 其次,在高校以往的人事管理工作当中,需要由人事管理人员来手动处理薪资计算、考勤安排、信息管理等多项工作,这些种类复杂的工作内容会占用人事管理人员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并且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还十分容易出现错误。为此,高校中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充分利用好信息化人力资源系统中的自助服务功能,可以将信息变更与信息调整工作交给高校内部的教职工来自行完成,最后再有系统管理人T来进行后续的审核与批准处理,以此来大幅度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效率。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毕业论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访问控制的设计与实现 【摘 要】随着我国信息和网络技术的日益发展,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也进入到了高效的信息化时代。但是网络信息安全存在的问题也日益突出。管理信息系统中安全性的设计则成为系统设计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对用户进行身份验证,对网络资源进行访问控制都可以极大地减少安全隐患,进一步提高系统的安全性。本文分析了RBAC访问控制模型,并结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业务逻辑,确定了模型中的用户、角色,资源,权限,通过对用户赋予不同角色,给不同角色不同的对资源的访问权限,有效控制了系统资源的安全性访问。 【关键词】角色;访问控制;角色;授权 一、引言 在当今社会,各行各业都面临着极大的生存和机遇挑战。一个企业要想在竞争中不断发展,不仅与企业的工作管理模式、办公效率及企业整体发展策略有极大地关系,而且企业对于员工的管理及个人发展规划也有着决定性的作用[1]。本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设计目标是充分利用企业网络资源,简化人力资源的管理流程,提高人力资源部门的管理效率,加强不同部门的协作;增强员工自助服务的功能,改进员工服务模式。由于企业用户众多、分属不同部门、各部门的业务繁多,相互之间又联系密切,因此如何保证系统资源被正确、有效的访问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RBAC 访问是一种利用计算机资源去做某件事情的能力,访问控制是一种手段[2],它不仅规定了“谁”能以“何种方式(权限)”去访问某种“资源”,甚至对可访问资源的类型都能加以控制。具体的控制方式可以在计算机系统或者外部设备中实现。 RBAC是Role-Based Access Control的缩写,即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这种模型将访问控制看作是“Who对What进行How的操作”。其中Who代表权限的拥有者或主体(如Principal、User、Group、Role、Actor等);What代表可访问的对象或资源(Resource);How代表了具体的权限(Permission)。RBAC的关注点在于Role和User, Permission的关系。在这种访问控制中,权限与角色相关联,用户通过成为适当角色得到这些角色的权限;极大地简化了权限的管理[3]。 RBAC作为目前比较流行的访问控制策略,它通过在用户及访问权限之间引入“角色”的概念,将用户和权限分离。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对用户分配合适的角色,对角色进行授权来控制用户对资源的访问。在这种策略中,一个用户允许同时拥有多个角色,一个角色也可以同时分配给多个用户;一个角色也可以包含多个权限,一个权限也可以被多个角色包含。RBAC模型图如图1所示。 三、 系统访问控制设计 为了提高系统的安全性,进一步细化用户对系统模块的使用权限,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引入基于权限的访问机制,可以将企业实际的管理权限具体分配到不同角色的用户身上,使用户对系统的操作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 系统安全设计采用了用户-角色-模块(资源)的三层安全模式,分别为用户层、角色层和模块层。通过对用户、角色和权限之间建立联系,能够控制用户在系统操作时拥有角色对应的权限,表现为对于不同的角色允许操作不同的功能模块,有效避免了越权行为的发生。 (一)角色的认定 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角色是为了完成企业的各种工作任务而创造的,用户则依据其责任和资格来被指派相应的角色,当一个工作任务结束后,用这个角色即可被撤销,如果有别的任务则重新分配其它角色。角色可根据企业管理需求变化被赋予不同的权限,而权限也可根据需要而从某角色中收回[3]。此种方法更符合企业的用户、组织、数据和应用特征。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是一个面向多用户、多部门的开放系统,其管理的信息多且复杂。通过问卷调查、与企业各部门员工交流,我们了解了企业组织结构的构成、人力资源管理的业务流程以及各部门的业务需求,并结合中小型企业管理的特点,分析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业务,本系统角色主要划分为系统管理员、模块管理员和普通用户。 系统管理员:拥有最高权限,具有对用户、角色、模块的管理功能;还包括对用户的角色定位,权限授权等功能; 模块管理员:拥有对相应功能模块的管理功能; 普通用户:权限最低,根据被赋予的角色不同,拥有对不同模块的访问权限。 (二)权限的认定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对权限定义为对某个资源模块的访问,一般包括增加、删除、修改、查询四项基本操作权限。 (三)资源 资源是对细化了的系统功能模块,本系统中划分的主要功能模块有:系统管理,人事信息管理、绩效管理、考勤管理、招聘管理、培训管理和员工自助等七个模块。 数据库设计部分分别设计了用户表、角色表、资源表和操作表四个基本表,并根据这四张表生成了三张关联表,分别为用户-角色表,操作-资源表(即权限表),以及角色-权限表。用户、角色和权限的关系如图2所示。 用户和角色之间,角色和模块之间都是多对多的关系,比如人事信息管理员角色的权限允许其对人事信息进行增加、修改、删除以及查询操作,同时具备普通员工角色的修改个人密码、查询考勤记录等权限,而招聘管理员角色具有对个人人事信息查询的权限及招聘管理的所有权限、普通员工角色的所有权限等。用户对模块的访问变成用户以某种角色对某个模块进行访问。系统安全管理图如图3所示。 四、系统访问控制的实现 (一)访问控制模块的组成 (1)基本信息管理:包括用户管理,角色管理,权限管理等。这部分由系统管理员来设置,其中用户是使用该系统的所有员工;角色管理由系统管理员根据企业具体业务管理设计出不同角色,比如:人事信息管理员、考勤信息管理员等;将权限管理保证系统合法用户的具体操作权限,可以精确到操作对象的范围,主要分为浏览、添加、删除、修改四个基本权限,达到有效分级的目的。 (2)授权管理:系统管理员根据员工的日常工作职责,为员工赋予不同的操作角色,根据员工在业务中的等级分配具体的操作权限,当该业务完成后,该角色允许被修改或者删除。进一步提高用户访问的安全性。 (二)访问控制实现过程 当用户以正确的用户名和密码成功登录后,如果要对系统的某个资源即功能模块进行访问时,系统首先从该用户角色管理表中取出当前用户拥有角色,再根据角色功能表中取出每个角色具有的对功能模块的访问权限。用户对每个模块在进行访问之前都要先判断该用户是否对该模块具有访问权限,如果有则操作可行,如果没有权限则禁止访问。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毕业论文:于共享经济模式的社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摘要:针对社会零散用工需求,在共享经济模式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基础上设计了一种社会人力资源需求线上一线下管理系统。首先,阐述了该系统的整体设计,包括云端管理平台、用工供给方模块、用工需求方模块、支付模块、用工需求检索与显示等功能单元。然后,提出一种基于实时位置和用工经验的用工供给方推荐算法。最后,给出云端管理平台和移动终端应用的具体设计。该系统做到用工供给方的实名登记和注册审核,可更好调动社会零散或空闲技术工人满足市场用工需求。 关键词:共享经济;线上线下;人力资源管理;云平台;安卓应用 1.背景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发展和应用,催生出新的经济模式――共享经济模式。该模式借助互联网技术,通过在互联网上搭建共享平台,把拥有并愿意分享闲置资源的个体和需要这些资源的个体组织到平台上来,以最高的效率、最低的成本实现对接,满足用户的需求,以此创造价值。 在共享经济模式中,闲置资源包括闲置的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等各类资源,其中人力资源包括体力、技能、知识、经验等,物力资源包括房屋土地、设备设施、车辆船舶、乐器、服装等,财力资源主要是闲散的资金,信息资源包括科技信息、大数据等。 目前,在闲置实物资源共享平台研究和建设方面已卓有成效,比如在交通出行方面的滴滴、车位共享的丁丁停车、房屋出租的链家、单车共享的ofo等。而在非实物资源共享平台方面,也出现了面向特定用工领域的共享平台,如家庭装修的土巴兔装修、家电维修的家生活、货运搬家的蓝犀牛等。 人力资源管理是提高社会运转效率的重要手段,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和技术也在不断发展。本文在现有面向特定领域的人力资源共享模式的基础上,研究和设计了一种基于共享经济模式的社会人力资源管理平台,在通用的社会闲置人力资源利用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能够在经济转型期帮助国家和企业缓解人力资源闲置压力,提高社会整体人力资源利用率,同时以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效率满足社会需求。 2.社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整体设计 社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整体包括云端管理平台和移动终端应用两大部分,其中云端管理平台部分包括供给方推荐模块、订单推送模块、数据库模块、终端通信模块、调解仲裁模块等,移动终端应用部分包括用户注册模块、需求模块、检索显示模块、定位模块、支付模块、用工评价模块、反馈投诉模块等需求方和供给方共用的模块以及供给方专用的供给资格申请模块和抢单模块。如图J所示。 通过系统各模块的紧密配合,即可组织社会闲置人力资源开展用工来满足社会需求,创造社会价值。结合各个模块的作用,整个用工流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2.1用户注册 用户是日常生活中用工供给方,也可能是其他用工的需求方,因此系统采用供给方和需求方共用同一个移动终端应用的设计方式,能够较好地实现同一个用户在用工需求方和供给方角色的转换,并减少对终端存储的占用。 用户可通过移动终端应用的用户注册模块,使用手机号码来验证用户真实身份,完成用户注册。注册成功后,默认为需求方角色,可添加个人昵称、年龄、家庭住址、个人简介等个人信息。 需求方可通过供给资格申请模块申请成为某种用工需求的供给方,通过系统审核后即可成为用工供给方。供给方须为具有特定职业技术资质的个体或法人单位,需要向系统提交供给方照片、身份证、银行卡账户和职业技术资质证书等信息。 对供给方,可在移动终端应用中设置供给方/需求方选择开关,来完成用户角色转换,方便或接受用工需求。 2.2需求 需求方可通过移动终端应用的用工需求模块,在管理平台用工需求。用工需求信息至少包括用工需求类型、单次用工费用、用工预约时间、用工地点信息。 需求方选择用工类型后,需求方终端应用中的定位模块自动向云端管理平台发送需求方位置信息。云端管理平台通过终端通信模块接收位置信息,并通过供给方推荐模块执行供给方推荐算法,从数据库中选取合理的供给方形成供给方列表,发送给终端。需求方可从该列表中查看供给方信息,并从中选择合适的供给方用工需求。 需求方也可直接选择用工类型后直接用工需求,由云端管理平台接收该需求后,通过供给方推荐模块内的推荐算法运算处理,由订单推送模块向选定的供给方推送该需求,并由接收到该用工需求的供给方通过抢单模块进行抢单,来确定最后的用工供给方。 用工需求一旦明确供需双方后,该需求即转变为订单,进入订单执行流程。 2.3订单执行 订单确立后,订单双方可互相查看对方联系方式,在用工实施前可就时间、地点进行确认,对详细的用工内容进行沟通,并可在用工指导价格基础上进一步对具体用工报酬进行协商。双方达成意见一致后,由用工供给方提供用工,在用工完成后通过移动终端应用输入最终用工报酬并确认用工完成。 供给方完成用工后,由需求方z查用工质量。如果用工质量满足需求方标准,由需求方通过移动终端应用的支付模块向供给方支付相应的报酬,并通过用工评价模块对该次用工进行五星制评价。供给方接收到付款通知后,通过终端应用确认收款,同样对用工需求方进行评价。双方评价完成后,整个订单执行过程顺利结束。 反之,如果用工质量未达到需求方要求,经与用工供给方协商无效后,需求方可通过终端应用的反馈投诉模块提交投诉至云端管理平台,由云端管理平台的调解仲裁模块负责协调处理。 3.用工供给方推荐算法研究 为了提高平台的运行效率和用工质量,设计了一种基于用工供需双方实时位置和供给方经验的用工供给方推荐算法。系统用工供给方推荐示例如图3所示。图3中,用工需求方通过用工需求方终端,向云端管理平台发送用工请求,这一用工请求中包含用工需求方性别、用工时间、联系方式等信息。云端管理平台收到该用工请求后,会向用工需求方终端和用工终端a-h发送位置指令,首先获取用工需求方和用工供给方的位置。 获取到用工需求方和用工供给方的位置后,云端管理平台根据所设计的用工供给方推荐算法向用工需求方推荐供给方,如图4所示。 首先将各用工终端的位置与用工需求方的位置进行比较,选出距离用工需求方距离小于阈值距离的用工供给方,即图3中虚线所圈范围内的用工供给方b-f。 然后,云端管理平台向用工终端b-f发送查询指令,查询其是否正在执行用工任务:若用工供给方回复为未执行用工任务则表明该用工供给方可被推荐,若其未做出回应或者回复表示其正在执行用工任务则会去除该用工供给方。例如用工终端6的用工供给方正在执行任务,则会将其去除。 接下来,云端管理平台判断用工供给方c-f注册时的性别与用工需求方的性别是否相同,将性别不同的用工供给方去除。例如去除了用工供给方c。最后将剩余的用工供给方位d、e、f,管理平台会据用工供给方信息等进行排序,将排序后的结果发送至需求方控制模块。 用工供给方信息包含用工历史情况、认证情况、用工需求方评价等。如用工供给方d、e、f的用工历史依次减少,则管理平台会以d、e、f的排序向用工需求方展示用工供给方;如用工供给方厂经过认证,而用工供给方d、e未经过认证,则管理平台会优先推荐用工供给方厂;如用工需求方5星制评价结果更优,也会获得管理平台会优先推荐;管理平台还可根据用工需求方之前选择的用工供给方来推荐,将曾经被选择的用工供给方优先推荐给用工需求方。 在将用工供给方列表发送给用工需求方后,用工需求方可以通过用工需求方终端选定用工供给方,如用工需求方选定的用工供给方为e,则管理平台会向用工供给方e发送用工需求方位置、联系方式等信息,从而使得用工供给方e达到指定位置完成用工任务。 4.社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实现 4.1云端管理平台系统实现 云端管理平台使用Gentoo操作系y,搭建了基于LAMP(Linux+Apache服务器+Mysqz数据库+PHP语言)的管理平台运行环境,使用PHP语言基于Laraoe15框架编写了云端管理平台网页控制端程序和后台逻辑程序。网页控制端如图5所示。 通过网页控制端,系统管理员可通过用户管理模块对用工供给方注册资料和资质进行审核认证,通过权限管理模块设置各用户权限,通过订单列表模块查看用工订单供需双方资料及用工进度等信息,通过充值提现模块处理用户账户资金充值和提现请求,通过消息推送模块向用户发送日常信息提示等,通过意见反馈和投诉举报模块处理用户意见和用工订单投诉。 后台逻辑程序通过终端通信模块与用工需求方和供给方进行网络通信,使用供给方推荐模块和订单推送模块向合适的用工供给方推送实时用工需求信息,并通过数据库模块记录整个系统所涉及的用户注册信息、订单管理信息、用户评论和反馈投诉等信息。 4.2移动终端应用实现 根据移动终端应用各个模块功能和订单执行逻辑,在windows平台下使用android studio软件,设计实现了Android平台应用程序。应用程序中的页面设计如图6所示。 在Android应用程序中,用户通过注册模块输入手机号码完成注册,并在应用设置页面设置相应信息。注册后,通过需求页面用工需求;定位模块通过读取移动终端GPS数据并调用百度地图API来确定用工需求双方的位置,并将位置信息通过无线网络传输到云端管理平台进行处理,将用工供给方信息推送给需求方;需求方可通过需求供给方页面查看供给方信息。 5.结束语 本文在共享经济模式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基础上设计了一种用于社会人力资源需求管理的线上一线下交易系统,用于社会闲散用工管理。文中阐述了该系统的整体设计,提出一种基于位置和经验的用工供给方推荐算法,并且给出云端管理平台和移动终端应用的具体实现。所述系统能够实现用工供给方的实名登记和技术资质审核,可较好地调动社会零散或空闲技术工人的积极性,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获得报酬,为社会平稳度过转型期起到一定帮助。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毕业论文:ERP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在薪酬管理信息化中的作用分析 【摘要】 在薪酬信息化建设中,众多的方式已经进行了应用。但是,取得的效果不一。本文主要就薪酬管理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ERP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在薪酬管理信息化中的作用两个方面的内容进行论述。 【关键词】 薪酬管理信息化 ERP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问题 作用 引言: ERP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是整个ERP系统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其主要的作用在于为企业进行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帮助。比如:ERP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具有众多的模块、如:考勤模块、薪酬模块管理、组织管理模块、人事管理模块等等。不同权限的人员依据这些模块可以有效的对于企业人员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最终使得企业的各项业务有效运行。 因此,我们需要对于薪酬管理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ERP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在薪酬管理信息化中的作用问题进行重点分析与研究工作,使得ERP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一、薪酬管理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 在应用ERP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进行薪酬信息化管理之前,众多企业的薪酬信息化管理工作存在严重的问题。其中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就是管理的单一性,缺乏统一性的操作。这种问题的出现导致了企业进行业务处理远远滞后于企业人工成本发展战略规划,缺乏前瞻性。具体来讲,众多的企业在推广ERP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之前,只是简单的应用信息化中一些基本软件进行工资的统计与管理工作,按时进行工资的发放。@种局面的出现导致了两个问题的产生。 其一,这种管理应用的方式不具有高效化,不能提高薪酬信息化管理水平,花费了大量的成本。 其二,企业上级主管部门对于企业薪酬成本以及有关信息不能进行及时的了解,也无法制定出后续有效的举措应用薪酬对于员工进行有效激励[1]。 二、ERP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在薪酬管理信息化中的作用 2.1降低业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其效率 ERP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进行充分的应用可以降低薪酬业务管理人员工作量、减少其工作的时间,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具体来讲,ERP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后台的回算功能通过与系统中其它模块的有效集成,可以依据企业实际需要,对于调整后的薪酬结构与薪酬的数据信息进行有效性统计与处理,使得有关薪酬工作管理的人员应用此高效化信息管理软件,就可以进行薪酬工作的信息化管理,大大降低了工作的难度,减轻了工作量,提高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同时,这种薪酬管理的方式具有高效性、无误差,对于处理后的数据信息还可以进行有效的查询,使得各项数据始终保持一致性[2]。 2.2进行不同薪资结构处理流程的设计 ERP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具有跨地区、跨部门、跨工种的特点,可以进行不同薪资结构处理流程的设计工作。具体来讲,ERP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可以直接与时间管理方式进行集成对接,可以依据企业员工薪酬动态变化进行跨地区、跨部门、跨工种的实时更新,最终在ERP人力资源薪酬管理中进行清晰的展现,有利于企业的管理人员进行有效查询。比如:ERP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会对于企业员工的薪酬档次、员工的离退休情况或者是其它方面的因素引起的薪酬变动进行直接的放映,有关的人员通过在系统中进行有效的查询工作,就可以进行清楚的了解。 2.3为薪酬总管理提供有效依据 ERP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具有薪酬总管理功能,可以为薪酬总管理提供有效的依据。比如:企业的上级主管部门通过有效的应用ERP人力资源薪酬总管理就可以充分对于下属企业的薪酬进行监控与管理,并且依据具体情况的变化,进行薪酬的有效调整,使得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具有很高的质量与效率,更好的应用薪酬保留大量的人才,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支持。 除此之外,ERP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有效应用使得薪酬管理工作更加有效。比如:ERP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应用提高了薪酬管理信息化的水平,有利于企业充分应用有效性的薪酬调动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使得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更好的生存与发展[3]。 三、结论 对于ERP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在薪酬管理信息化中的作用问题进行有效性分析,有利于企业合理化的应用好ERP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进行企业员工薪酬合理化管理,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打好基础。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毕业论文:基于UML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建模和开发 摘 要:传统的过程化建模技术已不能满足现代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需要,探讨了过程化建模技g和基于面向对象思想的UML建模技术的区别。具体分析了UML建模技术的原理和方法,并在实际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给出了应用实例。 关键词:UML面向对象;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建模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包括人事档案管理、劳动合同管理、培训管理、绩效考核、薪资管理等几大功能模块,本文选取其中的一些模块,基于UML建模技术进行系统的建模。 一、UML建模技术 UML作为一种建模语言,它的定义包括UML语义和UML表示法两个部分[1]。其中,UML语义描述了基于UML的精确元模型定义。UML表示法定义了UML符号的表示法,为开发者或开发工具使用这些图形符号和文本语法为系统建模提供了标准。在实际系统分析与设计中,主要是通过UML表示法对系统进行分析与建模。UML的主要内容即UML表示法可以由五类图来定义:用例图、静态图、行为图、交互图、实现图。在系统的分析与设计阶段,主要用到的图有用例图、静态图和交互图三类。UML的建模内容分为两个部分:静态建模和动态建模[2]。 二、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分析 (一)系统功能分析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主要是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管理,主要包括人事档案管理、劳动合同管理、培训管理、绩效考核管理和薪资管理。根据系统使用内容的不同,将系统使用者划分为系统管理员、人力资源部业务员、绩效考核人员和人力资源部管理人员四类。系统管理员主要负责系统的日常维护和系统使用者的权限管理;业务员负责人事档案管理、劳动合同管理、薪资管理;绩效考核人员负责员工的日常考勤、考核;人力资源部管理人员负责制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例如绩效考核模块中的考核项目。 1、人事档案管理:当公司雇用新员工时,人力资源部业务员首先将新员工信息、社会关系,学习经历等信息录入系统,然后通过本模块下设的人事档案管理子模块进行员工信息的修改、删除; 2、考勤、考核管理:绩效考核人员首先通过日常考勤记录考勤员工的工作情况,考核管理模块用于员工团队精神等项目的考核,人力资源部管理人员可以针对公司的特征,设定考核项目、考核期间和考核等级。 3、劳动合同管理:该模块首先建立员工的合同数据信息,进行管理时可以更改员工的合同类型,对某个部门或员工进行合同续签以及试用期员工的转正处理。该模块改动的信息将由系统自动修改人事档案,因此在人事管理模块查看时,内容与本模块一致。 4、薪资管理:业务员通过工资参数和工资账套设置计算的所得税率、员工银行账号、建立账套及其对应项目,并将公司员工与其所属账套绑定;然后分别计算员工的应发工资、应扣工资和个人所得税;最后根据一定的工资计算公式根据上述工资信息计算员工的工资。该模块还负责将工资信息传送给财务部门。 (二)系统分析与建模 随着信息系统的开发逐步由传统方法向面向对象的方向发展,UML建模也进入了实际应用阶段。作为一种可视化建模语言,UML共定义9种模型图。这些模型图可归纳为3类模型:需求模型、对象模型和体系结构模型。需求模型是从用户角度描述系统功能,主要用于系统需求分析阶段;对象模型是从开发人员角度详细地描述系统;体系结构模型是从系统设计人员角度整体描述系统。简言之,UML可以从静态结构和动态行为两方面来描述统,静态结构定义了系统中的对象和操作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动态行为描述了对象之间的交互过程及通讯机制。UML的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静态建模机制和动态建模机制两大类。人力资源管理的软件模块设计分为用户管理分系统、专业学科信息管理分系统、进出站管理分系统、事务处理分系统、安全管理分系统、人力资源业绩评估分系统、项目管理和评标专用系统等,数据挖掘分系统作为独立的模块对整个系统中的信息进行综合评价和决策支持,各个单位的干部管理中心负责各个站内的管理。 三、系统概述 本项目采用的是用例驱动的方法来获取需求。用例是从用户(或外界系统)的角度,通过描述用户与系统的交互来理解系统的功能。要建立需求分析的用例模型,首先是获取业务角色(参与者),然后从参与者中找出用例,确定了系统参与者和用例之后,即可得到系统用例图。勤管理系统旨在对企业员工的出勤情况进行考察,之后将考勤与财务工资系统及相关的奖惩机制挂钩。整个系统由数据维护模块、统计报表模块、查询模块组成数据维护模块:包括员工基本信息维护。考勤信息维护设置考勤类别。通过维护对这些原始数据进行修改或扩展。统计报表模块:对数据库进行读写操作。 四、结语 随着软件技术的发展,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己经成为软件开发的主流技术。基于UML的面向对象技术是今后软件建模和设计的主流方向。要发展我国的软件行业,就需要从面向功能向面向对象转换,并在实际系统开发中使用UML。通过利用UML开发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研究可以有效的实现可视化的系统设计,表示能力强大,同时概念明确,建模表示法简洁,图形结构清晰,容易掌握和使用。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毕业论文:云平台下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设计 摘要:该文是基于中小企业现状,同时又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考虑到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通用性以及特殊性,所开发出的一套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该系统基于J2EE平台,SSH框架,同时结合SOA,工作流等先进技术对业务逻辑进行具体实现。同时又结合目前流行的移动客户端技术,使得本系统完成了PC端,移动端的互联互通。大大提高了使用效率。 关键词:SH框架;移动客户端;管理系统 1 问题的提出 云时代的到来,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充满了机遇与挑战。作为一种全新的模式,云时代提出了软件即服务的概念。也就是说,对于中小企业,并不需要太多的代价,和软件厂商进行前期需求确认,定制开发,上线,测试,售后等诸多环节。同样,也摒弃了过去以往太过标准化的软件界面,软件功能模式,有望迎接按需定制的个性化时代。同时,由于在云时代,云计算非常强大的计算能力以及很难计算的存储空间,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也节省了大量的硬件成本。 在如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社会,中小企业可根据自身特点(资金,实际需求)来模块化,动态化的选择相应的云平台,云服务,云产品。最终提高企业的效率,降低成本。使得人力资源得到很好配置。提高管理水平。因此,有必要探索基于云平台的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2 系统设计 2.1 系统核心功能设计 2.1.1 招聘管理 招聘管理分为企业外部招聘和企业内部选聘。对于外部招聘,申请人员需要申请工作岗位,初试合格后,人力资源部门进行信息收集,公司领导再进行复试,审核,合格后,办理录用手续,不合格者,退还所有资料。内部选聘,则是从企业内部人才库中选拔人才的过程。它对于企业在人才选拔中,同样具有关键性作用,同样需要进行初审,复试,审核等环节。招聘流程如图1所示。 企业人才库是从本企业进行优秀人才选拔的信息库,以便在企业内部进行晋升,转岗等,这种信息库的建立依赖于本企业内部其他信息资料的共享,比如可以按照月度考核,年度考核,考勤等基本资料进行筛选,综合,将最终优秀的人才保留与人才库中。这一方面能够对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人才供给方面的保证。同时,极大地调动了本企业内部员工的积极性。 2.1.2 考勤管理 考勤管理是为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业务应用系统的核心,提供了统一的业务架构。可完成系统内对考勤数据的采集、接收、交换、分发、分析、查询、统计、管理等工作,为用户提供符合其身份的业务功能应用。同时,对其他应用系统进行整合和管理,使各个系统之间可以快速互动交互,方便用户在办公平台上快捷处理各项工作,提高办公效率。 考勤管理不仅是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非常重要的功能,同时,也是比较复杂的功能。一方面,考勤形式需要多样化,不仅仅需要在办公区域进行考勤,也需要对出差外出人员进行考勤。同时,考勤设备多样化,不仅有指纹考勤,人脸识别考勤,还应该具备手机定位考勤。此外,对于在考勤中,还有相对功能复杂的各种加班,请假,调休等。如图,是考勤管理模块的架构图,它将各种终端设备通过互联网或者局域网进行数据提交,将考勤数据进行分析,查询等。 2.1.3 考核管理 如图3所示,在考核管理中,首先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请示部门领导,公司领导后,根据本公司具体情况,来设置考核等级,考核结果系数等,然后设置考核模板,根据考核模板,被考核人,步骤及考核人,指定评议栏来设置考核流程,然后进行考核发起,填写考核计划,进行计划审核,并对不合理的地方进行修正,最后形成考核结果,同时还可以用报表进行显示。 2.2 系统架构设计 整个云平台可以分为基础架构即服务,包括硬件基础实施层、虚拟化、资源池化层、资源调度与管理自动化层。如图4所示: 2.3系统技术框架设计 整个系统技术框架中,采用了extJS与传统SSH框架相结合的方式,之所以进行这种架构,主要是基于开发效率及后期维护等多方面的考虑,我们知道,传统的JSP页面中,将前端页面与后台逻辑混杂在一起,显得十分混乱,而这种新的架构,可以很好的前后分离,前端主要将精力放在页面展现上,而后端程序员可以关注于服务器端业务逻辑的处理。使得整系统逻辑结构非常清晰。同时由于整体耦合度降低,使得协同开发成为可能,极大地提高了开发效率。 同时,由于在开发过程中,会遇到客户频繁变更需求的情况。采用extJS-SSH架构,是一种非常好的分层架构,其实质是面向接口编程。任何客户的业务逻辑修改,只需要修改相应接口,以及具体的实现方法,无需破坏系统的整体结构。这种特点也便于日后的维护。 4 结束语 本文在基于对50多家中小企业进行调查,分析基础之上,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开发出了一套适用于中小企业的云平台下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它涵盖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方面面。同时,考虑到中小企业经费有限,基于云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他们的经济负担,使得他们能够更加自如,更加便捷的去选用相应的模块,功能。提高了他们的信息化水平,同时,也提高了公司的管理水平,管理效率。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毕业论文:云计算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的应用探讨 摘 要 在任何一个单位中都必须有一个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这是为公司和企业输送新鲜血液的心脏。现在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相比于过去来说已经开始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并且公司和企业当中的领导者的决策对于信息数据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现在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当中数据和流程的优化已经成为了主要的趋势。在这篇文章当中,介绍和分析云计算以及如何将云计算运用在人力资源管理当中。并且分析理论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些问题,提出新的模型将云计算运用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当中。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 云计算 信息化 管理信息系统 1云计算的定义及其优点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云计算已经被广泛的进行运用了,这里所说的云计算,在狭义当中指的就是一个数据中心或者是超级计算机,只不过其是运用虚拟化技术进行搭建的。运用这种数据中心或者是超级计算机为企业和个人提供科学计算、数据分析和存储等服务。服务分为免费提供和按需租用两种。云计算在广义上总共分为三种形式进行服务分别是:IaaS、SaaS、PaaS。这里的广义上的云计算和狭义上的云计算略显不同,在广义上的云计算是一个厂商建立的网络服务器集群,这个集群可以为不同的客户提供服务,服务中包括:数据存储、在线软件服务、计算分析、硬件租借等。 云计算拥有很强的个性化服务,任何一个客户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向服务的供应商申请计算机服务。并且在云计算当中支持的操作平台有很多,还能够满足多种终端的访问。在进行云计算服务申请的时候可以得到快速的响应。 2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现状 在现在的企业管理当中人力资源已经是一项必不可少的课题,因为在企业竞争当中人力资源可以为企业的竞争带来优势,并且可以让企业拥有新的活力。现在企业的发展不可同日而语,所以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的管理系统也有新的要求。 落后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往往会有以下一些缺点。首先就是在思想上没有升级,思想上的还停留在过去的电脑使用方法,大多数还只是将电脑使用在上网查询资料、处理文档等方面,并没有形成系统的使用信息技术来优化资源和管理系统的思想。除此之外,运用过去的方法进行管理拥有的功能很少。 总的来说我们国家很多的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当中还是停留在业务流程以及处理事务的层次上面,很少的单位可以很好的实现全面的人力资源管理。 3以云计算为基础如何构建系统模型以及安全问题 将云计算作为基础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进行构建可以很好的减少人力物力的投入并且实现科学、高效、规范的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 在人力资源管理当中云计算要求达到两种需求,首先就是要能够在大量的数据当中实现快速准确的稻荻ㄎ唬另一方面要求其能够高效率的对于大量的数据进行管理。 云计算可以很好的实现企业和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信息化,但是在云计算使用当中不可忽略的是云安全这一课题。其中安全就是要能够保证信息不会泄漏和遗失。一般会从下面的几个方面对于云计算的安全问题进行考虑,首先就是要保证拥有一个严格的身份确认系统,保证在进入服务平台当中是拥有严格的身份认证。因为云计算是以网络平台作为基础进行搭建的,所以能够进行联网的客户都可以进行服务入口的连接,所以在进行身份验证的过程当中除了进行用户名和密码的设置,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增加口令或者加密狗,用这些方法来增加访问的安全性。其次,为了物理介质的储存出现问题导致信息的丢失,我们应该要对于数据进行备份工作,也就是在企业内部进行多个数据库的建立。在信息的保存当中往往是多部分保存的,所以还要保证的就是信息的准确性和高效性。要想在数据分布保存的情况下还能够进行准确的信息检索,那么就要求企业对于数据的编码是统一的。只有统一的编码才能够让数据在跨库检索的过程中不会产生数据的失真。另一方面,在使用云计算时我们也要认识到云计算目前真处在的是一个发展和研究的阶段,所以在许多的方面会有不成熟的地方,为了保证保密信息的绝对安全,企业和个人不应该将特别重要的保密信息上传到云端当中,而是应该讲这一保密信息放在本地进行管理。 云计算在很多的方面都受到了广泛的运用,这种前沿的网络运用技术拥有其自身不可替代的优点,其中包括多种操作平台、快速响应的服务以及个性化的服务等。这些优点对于人力资源管理有很大的意义,面对必须进行技术和思路革新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来说非常需要这种技术来为自身提供新的活力,所以云计算在人力资源管理当中一定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毕业论文:高绩效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对新产品成功影响机制研究 摘要:我国是一个正处于转型期的典型的新d市场,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激烈程度不断提高,不仅是面临国内的同类企业的竞争,还要面对来自全球市场的国际企业的竞争,如果想要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抓住竞争的优势,需要不断提高企业的产品创新能力,完善企业的内部人力资源管理的机制。因此,本文从人力资源管理的系统出发,研究高绩效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对于新产品研发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成功率提升的建议。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新产品;影响机制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企业所面临的竞争环境日益严峻,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需要不断的提升产品的创新能力,实现企业所生产经营的产品在市场中具有优势,才能实现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地位。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企业的绩效的提升具有正向的作用,能够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企业在新产品创新的过程中,应该有效利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优势,实现内部管理与研发之间的和谐互动,促进企业产品成功率的提高。因此,本文概述企业利用高绩效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实现推动新产品研发成功的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一、人力资源管理与新产品成功之间的关系研究 (一)全面培训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影响新产品的成功 一方面,企业内部的员工拥有一定的知识、能力和技能,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实现企业利用员工的能力实现企业竞争优势的增加。企业对于新产品的实践和改进需要在员工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所以企业新产品的研发需要对人力资本利用。另一方面,企业的对于人力资源的全面培训,能够强化组织内部的知识管理水平,能够推动企业新产品的研发,提高员工的技能和知识水平,尤其是通过全面培训,还可以提高企业的组织创新能力,实现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有效升级。企业能力的提高,对于新产品的研发和成功具有重要的影响,不仅是可以扩宽员工的知识领域,还可以为产品的成功提供更为开发的思想支持。 (二)全员参与人力资源管理对新产品的成功的影响 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可以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尤其是现有的市场竞争环境不断变化,新产品问世的时间不断缩短,产品的生命周期也是随之缩短的情况下,企业需要利用自身的资源和能力优势把握住机会才能实现在竞争中研发新产品,实现企业在竞争中的成长。在企业内部,高水平的员工参与到企业的创新决策和管理中,不仅可以避免过度集权的问题,还能实现企业产品创新水平的提升。对于员工来说,参与到企业的管理中,还可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员工对于企业的满意度,实现员工的自我价值,对于新产品的研发和成功率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在一些高素质、高水平的员工参与的影响下,企业的知识能够实现有机的流动,将企业创新产品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的动力。 (三)绩效考核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影响新产品的成功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对于绩效考核的标准是实现企业的目标。企业现在所处的环境是一个动态的竞争环境,对于内部的员工工作目标的完成与考核仍是需要进一步完善,但是无论是哪一种企业目标,都是要求员工完成现有的工作。在对员工考核的基础上,内部的晋升机制还会对于员工的积极性产生影响,在企业内部一些重要的岗位可以在内部员工中选拔,选拔的标准需要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绩效考核结果挂钩,尤其是那些通过长期的发展,对于企业的新产品创新具有重要贡献的员工可以实现通过内部晋升的通道,实现收入的增加,职位的晋升。这些对于新产品的成功都是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高绩效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对新产品成功影响机制 人力资源管理的结构能够影响企业的资源和能力,尤其是随着环境的变化,企业的员工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更新,这些技能和知识的更新都需要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的系统实现,因此,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对于企业的能力具有重要影响,对于企业新产品成功的影响机制主要是有两种,一种是中介效应,另外一种就是调节效应。 (一)中介效应 中介效应对于新产品的影响,首先,体现在企业学习能力上,企业通过计划和经营实现企业资产的增加,对于无形资产的增加需要企业中的员工实现。这种无形的资产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企业要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需要不断实施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策略,并且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支持下实现组织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学习到较多的能力,引导企业的其他部门之间的协作,实现企业内部的学习效益,这对于新产品的成功具有一定的作用。其次,就是逆向工程能力。这种能力是一种完善知识的能力,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对于某一个产品进行拆卸,发现其中的技术单元,并且通过模仿学习实现知识完善的目的。值得一说的就是,这种知识的学习和完善过程并没有侵犯到对方的知识产权,还能实现企业的知识能力水平的提高。利用逆向工程能力对于我国的企业来说,可以实现对于国外技术的借鉴,尤其是对于资本积累较少的中小型企业来说,意义更为重大。 最后,体现在企业的动态能力上,动态能力是资源基础理论上的衍生,是一种重要的补充和发展,企业拥有动态能力可以实现资源的异质性,保证资源的价值,这些有着独特价值的资源对于企业的新产品的开发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能够形成新产品的竞争优势。 (二)调节效应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西方国家自由市场经济有着本质的区别,对于企业来说,面临的市场环境是复杂多变的。现在环境的动态性己然成为一种新的特色,在这样的环境下,环境变化的强度、程度已经发展的方向不容易把握,这些因素对于技术创新发展的方向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人力资源管理能够对于企业应对环境动态性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并且根据环境动态性因素,确定企业研发产品的方向,缩短新产品问世的时间。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根据环境的动态性进行调整,能够实现企业的适应性。经过研究发现,企业在运用人力资源管理中对于人力资本的投资不断提高,目的是在动态的环境中,实现企业的一体化发展,并且利用人力资源管理调节内部管理结构,实现一定的缓冲作用,为企业新产品的研发争取一定的时间差,这个时间差对于企业新产品研发成功具有较为重要的影响。 三、结论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不断深入,对于我国市场上的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这样的环境下,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日渐增多,不仅是国内的企业之间的竞争,还包括来自我国市场上企业之间的竞争,尤其是国外的企业在技术以及资本能力上相对具有优势,对于我国的企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企业应该不断研发新产品,满足市场上对于产品的需求,并且尽可能降低研发的周期,提高产品成功的效率,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尤其是高绩效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对于企业新产品成功起着中介和调节的作用,企业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能力。这不仅能够实现企业内部管理的系统化和高效性,还能有效的提高新产品成功的概率,实现企业在新的竞争环境下的发展。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毕业论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 摘要作为一个企业,想要快速稳健的发展,人力资源的管理质量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条件。在企业中的领导在最近几年中对人力资源管理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开始不断的分析和探究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企业绩效三者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进而促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目标。在本文中,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希望可以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一些理论性的帮助。 关键词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绩效关系 经过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表明,企业通过对自身、不同的人力资源活动及其目标之间的关系的利用,进而促进自身竞争优势的提高。有很多的研究数据都有显示,很好的契合模式存在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战略和组合之间,企业战略会给人力资源实践组合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除此之外,就连企业战略和人力资源实践组合之间的交互作用也会对其产生影响,具体的可以通过企业的销售额和利润的增长率上体现出来。有一些企业为了促进自身目标的实现,必须要进行一些有关员工的活动,而市场的需求则会随着企业制定的战略目标而有所增高,这时候企业就需要有足够储备的创新型人才,引导员工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价值,进而为企业做出更多的贡献,与此同时,企业也应该根据每个员工的不同长处,将其价值充分的发挥出来,促进企业效益的进一步增长。 一、企业战略和人力资源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前进,各行各业也在不断地向前发展,竞争也是越来越激烈,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需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企业管理竞争力,保证自己在这股激流中处于不败之地。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领域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其发展速度得到了空前的提升,有很多相关领域的专家和学者都认为,一个企业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不过,现阶段还是有一些争议存在于绩效和人力资源管理之间,所以,研究和讨论企业战略和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关系是很有必要的,进而处理好企好企业绩效和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企业战略对人力资源管理有哪些影响 1.企业没有明确的战略目标。作为一个企业,其发展战略的目标都不明确,怎么能够不断的发展前进呢?21世纪的市场是一个人才市场,在这激烈的竞争中,企业想要不断的增加自身的竞争力,就必须引进和培养创新型的人才,人才水平的高低决定着这个企业的未来发展,是企业人力资源的核心。不过,有很多的企业在现阶段的发展中,并没有科学合理的规范督促自身的管理和运营,没有一个明确的战略决策,是很难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 2.没有确定的市场外部因素。在市场中从始至终都存在很多的外部不确定因素,而一些宏观调控和政策则是这些因素的主要来源,国家的这些宏观调控和政策造成了很多不确定的外部因素存在于市场的环境之中,企业的外部市场没有一个井然有序的秩序,导致了企业在发展和生产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一些不必要的损失。3、缺乏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的人才之中,大部分的人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长,但是却没有战略性的指导,这就造成了这些人所处地位并不一定是自己擅长的领域,使得其本身特有的才能没有充分的发挥出来。与此同时,还有一部分人,其专业技能并不符合现在从事的工作,这就使得企业要求完成的任务得不到保证,针对存在的这种情况,企业要不断地完善人才资源管理制度,充分的将人才的优势利用起来,进而推动企业更好的向前发展,是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强有力的保障。 (二)企业战略和人才资源管理之间的关系 人力资源在企业的战略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的绩效和人力资源管理之间有着相互作用的关系,企业如果想要促进发展战略的实现,就必须要充分的考虑好现阶段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的情况,企业在实现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受到的人力资源的限制;另外,企业的经营和人力资源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的发展战略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做了重点的强调,与此同时,人力资源在企业发展其目标的过程中,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企业绩效和人力资源管理 (一)企业绩效受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1.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绩效有哪些意义。将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引用到企业的绩效管理之中有利于企业绩效评估更具系统化。在评价员工在企业中的工作情况时,不应该只是片面的,而是应该更全面一些。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如果可以在最大的程度上挖掘出人才潜在的能力,发挥出每个员工的作用,那么企业整体的效率肯定会得到重大提升,效果是非同凡响的。在企业的绩效管理中应用资源管理理念,企业的发展目标和人才的任务则可以被保证是一致的,与此同时,还将集体和个人的利益紧紧地连接在了一起,将人才的潜在能力充分的发挥出来了,增加了企业在同行之间的竞争力,有效的提高了企业的生产力水平。 2.企业绩效受人力资源的影响。人力资源的规划对企业的绩效有着潜在的影响,在调配和培训人员的时候,在适当的时间以内,员工可以将自己的岗位正确的定位。在我国的大多数企业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形势,主要是通过人力资源的供给和需求之间的不平衡体现出来的。资源的规划工作面对着这样的情况更应该要做好,进而为顺利的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在工作的过程中,即使员工的综合素质都是较为合格的,但并不是说就可以完全的胜任自己的岗位。 3.人力资源对企业绩效有哪些影响。优胜劣汰是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中惯用的一种方式,对企业的人才选拔有很大的帮助,与此同时,在拓展竞争上岗的范围时,企业要以自己的改革人事制度的方向为依据,确定人选的方式则是公开报名和考试答辩等。除此之外,还应该对员工的工作态度进行合理的监督,还要适应企业的管理,并成立一个存放员工基本信息的资料库,如此一来,企业就可以清楚地了解和掌握每一个员工的基本信息。 (二)企业绩效和人力资源之间的关系 通过现阶段对企业绩效和人力资源管理二者的研究,存在着三种说法,第一种是说二者时间是贡献的关系,第二种是说二者之间是因果关系,而第三种说法则是说二者之间是反因果的关系。这些说法还尚在研究之中,没有得到确切的证实。不过,总的来说,企业如果出现了效益下滑的现象,那么肯定会影响到很多的相关事宜,例如,员工薪资涨幅、员工福利增加力度、员工年底分红等。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在现阶段可以分为两个类型,一种类型的基础是资源,主要是对员工之间得到竞争关系加以利用,可以激发出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而另一种类型的基础则是控制,主要是规范员工的行为和思想,保证企业制度的可行性。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只有给予高度的重视,才能够促进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为企业自身带来更多的利益,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最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而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整体质量的提高。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毕业论文:国有建筑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构建研究 摘要:简要介绍了国有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并引入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在基于企业发展战略的角度,构建了国有建筑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模型。重点介绍了国有建筑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四个子系统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 关键词:国有建筑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建设 0引言 我国国有建筑业企业受计划经济时期管理体制的影响,企业的人力资源生产效率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大型建筑企业。国有建筑企业中,中央及发达地区的国有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明显优于欠发达地区的国有建筑企业。总体来看,国有建筑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人力资源队伍庞大,人员构成复杂、人才结构不合理,人员素质整体偏低、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落后等。关于人力资源管理改革方面,我国国有建筑企业也开始探索建立符合自身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其中有关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也是国有建筑企业人力资源改革中重要的一个方向。 随着以波特竞争战略和竞争优势理论为代表的企业战略理论研究的成熟,人力资源管理开始转向战略人力资源管理[1]。1981年戴瓦纳(Devanna)在《人力资源管理:一个战略观》一文中提出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1984年比尔(Beer)等人的《管理人力资本》一书的出版标志着人力资源管理向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飞跃[2]。舒勒(Schuler)认为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包括企业寻求通过人来达到目标有关的各个方面,是在员工们努力完成企业战略的过程中,影响他们的行为的所有管理活动[3]。我国魏明将其定义为一个以组织持续竞争优势为目标,与组织经营战略互动的管理系统。但Wright对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界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Wright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定义为“为使企业达成目标所进行的一系列有计划的,具有战略性意义的人力资源部署和管理行为”[4]。 为了实现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变革,提升组织竞争优势,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提出构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模型如Wright等人(2001)认为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由三部分构成:一是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系统,包括招聘、职位分析、薪酬设计、培训、考核评价等所有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活动;二是人力资本存量,包括组织的管理型人力资本、知识型人力资本、技能型人力资本和普通型人力资本的总和;三是组织成员关系和行为,强调组织中成员之间的协作关系、个人意愿、相互情感和认知能力等[5]。我国文跃然教授提出运用GREP模型对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价和诊断,将其评价和诊断结果和企业的人力资源及其管理机制进行对比分析,得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并作为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设计的策略要点,从而有针对性的改进和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其中GREP是指:企业治理结构(Governance)、企业资源(Resource)、企业的企业家(Enterprise)和企业的产品与服务(Product Service)[6]。 1构建国有建筑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模型 本文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构建能够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国有建筑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模型。如图1所示,该系统包括基于企业发展战略的人力资源规划系统、基于企业激励机制的薪酬系统、基于企业竞争优势的人力资源开发系统、企业文化建设四个子系统,它们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完整体系。 1.1基于企业发展战略的人力资源规划系统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强调企业战略与人力资源管理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双向互动关系。因此,人力资源规划系统应围绕产权和经营业务规划来制定人力资源规划系统,包括基于组织变革的人力资源组织规划和基于企业经营战略的人力资源需求规划。 1.1.1 基于组织变革的人力资源组织规划 国有建筑企业应深化体制改革,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明确母子公司产权关系,减少独立法人层次,强化母公司管理监督职能,建立以母公司为管理核心的扁平化的现代企业组织结构。基于组织变革的人力资源组织规划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建立以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为决策主体的法人治理结构,企业如果是国有独资公司,一般不设立股东大会;另一方面,调整企业人力资源组织结构。国有建筑企业组织结构变革就是要理清母子公司的产权关系,减少管理机构,缩短管理链条,形成“决策层-职能层-事业部(子公司)”这种扁平化的管理结构。 1.1.2基于经营业务战略的人力资源需求规划 企业人力资源需求规划是对企业未来某一段时间内人力资源总量、专业结构、学历层次、技能结构等进行事前预测并做出相应的规划。制定人力资源需求规划包括:人力资源总量规划和人力资源结构规划。对于人力资源总量规划要做到控制和精炼普通管理人员队伍,吸引和扩大企业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和中高级运营管理人才;对于人力资源需求规划要重点建设三支队伍即建立以董事长、总经理为核心的高素质管理团队,树立全新的市场营销意识,打造高级营销人员、市场营销人员、市场营销辅助人员的三维一体专业化营销团队,完善管理技术团队结构,积极吸收高层次的管理技术人才,并使得各级各类管理技术人才队伍达到合理比例。 1.2基于企业激励机制的薪酬系统 基于企业激励机制的薪酬系统就是将激励机制运用到企业的薪酬系统的构建当中,通过建立科学的报酬体系,来有效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工作效率和创新能力等。国有建筑企业薪酬系统可分为工资系统、福利系统和员工持股计划三个部分。 1.2.1工资系统 工资是指员工按月或按年度领取的相对固定的劳动报酬,一般由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两个部分组成。依据国有建筑企业员工的职位划分和工作性质的不同,工资可分为年薪制、职位工资制和弹性工资制等不同形式。 第一,年薪制。年薪制是国有建筑企业普遍适用的高层管理人员收入分配制度。年薪制根据高层管理人员的经营管理业绩和所承担的责任风险,确定其年度收入。年薪制将高层管理人员的个人收入同企业经营效益和管理者的工作业绩联系起来,对高层管理人员可起到了一定的激励约束作用。 第二,职位工资制。对于企业的普通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我们可采用职位工资制。薪点制是一种较为科学的职位工资设计办法,薪点工资结构首先依据员工的职位或职称划分确定工资等级,称为薪级,明确每一薪级的工资范围;然后,在同一薪级中依据员工学历、资历等不同条件划分不同的工资点,称为薪点,在薪级范围内明确薪点的具体数额。 第三,弹性工资制。对于企业中一些特殊岗位和特殊员工,为了加大激励力度,增强工作业绩,提高工作积极性,我们可采用弹性工资制度。如国有建筑企业的项目经理应采用项目提成工资制,并缴纳一定的风险保证金,确保其工资收入的合理性、合法性。 1.2.2 福利系统 福利是指企业向员工提供的除工资、奖金之外的各种保障、补贴、服务或实物报酬等。国有建筑企业的现代薪酬体系中,福利是工资的有效补充,是体现企业有意改善员工生存质量,关心员工个人发展的重要途径。 1.2.3员工持股计划 员工持股计划是指由国有建筑企业内部员工出资认购本公司部分股权,并委托员工持股会管理运作,员工持股会代表职工持股员工进入董事会参与表决和分红的一种新型股权形式。员工持股计划是将员工由雇员身份转化为企业所有者,员工和企业共享收益,共担风险,因此,员工持股计划具有良好的长期激励效果。目前在发达地区,国有大型建筑企业的二级企业中产权多元化已逐步推进,如北京建工集团同民营企业浙江广厦集团合作新建二建公司,注册资本6000万元,其中广厦以现金入股占总股本56%,原二建公司以实物资本入股占34%,经营者群体以现金入股占10%[7]。 1.3 基于企业竞争优势的人力资源开发系统 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系统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输入有力的人才支持,保证企业各项战略规划顺利实施,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得以形成和保持的重要手段。人力资源开发系统可分为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员工培训计划、创新用人机制三个方面: 1.3.1员工职业生涯规划 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员工的工作经历以及未来的发展路径的设计。员工职业生涯同个人素质、个人工作能力以及个人努力程度有很大关系外,组织的战略发展目标从根本上也决定了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国有建筑企业正处于产业重组、制度改革、人事调整的重要时期,做好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给员工制定一个科学的个人发展规划,对吸引和留住人才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1.3.2 员工培训计划 相比其他行业,建筑企业更需要一专多能,适应能力强,知识面广的复合型人才。建立科学完整的培训体系包括:①做好员工培训需求分析。员工培训需求分析主要是建立在人力资源规划基础上,在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系统中,我们明确勾画出企业未来的人力资源结构和对人力资源各个方面的总体需求,并确定相关的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对象以及培训所要达到的目标;此外,培训需求分析还应做好与员工的沟通协调,调查员工个人的学习要求,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符合员工个人的发展需要。②建立长效培训激励机制。国有建筑企业向员工提供培训,要建立相应的竞争制度,尽可能提供机会让有能力,有潜质的员工早日享受培训机会,并且建立培训与员工的考核、晋升等个人发展相挂钩的激励机制,激发员工追求进步,参与学习的积极态度。③建立培训结果反馈机制。定期对员工的培训结果进行评估和总结,为做好下一阶段的培训工作提供参考。如调查收集员工对整体培训安排的满意度;对以接受培训的员工要进行测试与考核;定期测算培训回报率、劳动生产率、人均利润贡献等相关指标,衡量企业的培训投资是否能够给企业带来应有的回报等。 1.3.3 创新用人机制 为了有效利用优势人力资源,增强国有建筑企业的凝聚力,创新人才机制要坚持公平、公开、竞争和择优的原则;建立重真才实学,重工作业绩的用人标准;积极推行“干部聘任制”、“职务任期制”、“任前公示制”等制度;保障企业职工在选人用人上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等。 1.4 企业文化建设 国有建筑企业要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目标,成为国内外知名的现代化工程建筑企业,就必须加强柔性管理,建设、培育富有企业自身发展特色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建设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①创新文化理念,推进全体员工思想理念的更新。在企业文化上要确立明确的企业使命,培育、弘扬先进的企业精神;在员工思想上要树立全新的服务观和积极进取的生产经营观;要实现用制度管事,用文化树人,改造经营者和员工的思想观念,以观念更新不断推动企业的变革和创新。②积极宣传,利用各种方式传播全新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知识、是理念,而员工是企业文化建设实践的主体,企业要真正实现良好的文化氛围,就要建立一个与企业发展相适应、与人力资源管理相配套的全员文化培训和传播体系。③建设学习型组织,提升员工整体能力素质。企业要倡导“全员学习”、“终身学习”、“全过程学习”理念;制定各种学历培训、继续教育、岗位培训计划等学习制度;建立学习型组织评估指标体系,把创建学习型企业的着力点,放在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上,推动企业内部的不断变革与知识创新。 2结束语 国有建筑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人力资源规划系统是基础,是对企业发展环境分析的前提下,结合企业发展战略,对未来一段时间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做出的系统描述和规划;人力资源开发系统和薪酬激励系统是实现人力资源战略的保障措施,保证人力资源规划能够顺利实现,从而为企业实现战略规划提供人才支持;企业文化建设可以为企业创造品牌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得以维持的重要保障。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毕业论文:
大学本科论文:浅谈美国研究型大学高峰体验课程对我国大学本科实践课程的启示 [论文关键词] 高峰体验 高峰体验课程 实践课程 [论文摘 要] 高峰体验课程是为即将毕业的本科生开设的一种能够总结、评估和整合其大学经验的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综合、拓展、批判和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同时增强动手实践能力和培养自我成就感。美国高校高峰体验课程的成功经验为我国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宝贵借鉴。 高峰体验理论是马斯洛在研究“自我实现的人”的过程中提出来的。他指出,高峰体验是人的一种情绪体验,这种体验可能是瞬间产生的压倒一切的敬畏情绪,也可能是转瞬即逝的幸福感,甚或是欣喜若狂、如醉如痴的感觉[1]。这种感觉能使人与世界融为一体,达到道家所说的“天人合一”的境界。另外,在高峰体验的过程中,个体常常能感到自己可以理解世界的本质与奥秘,从而增强个体的自信心与能力。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掀起了全面教育改革运动,这使得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当时,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中存在着诸多问题,特别是在本科毕业的最后阶段,没有一种课程能使他们对以往知识加以综合利用,大多数学生毕业后不懂得在实践中运用自己以往所学的知识,因此学校、社会都呼吁要改善研究型大学的课程安排,增强教学的探索性、创造性和实践性,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同时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2]。这要求学校为本科生营造一种高峰体验经历,即在本科生最后一个学期或最后几个学期,使他们集中在一个专业课题上,综合以往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课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沟通能力。 当前,我国大学教育也存在重理论轻实践,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等现象,而这一时期的大学生从心理特征上讲,对自我角色、自我能力的认同感十分强烈。因而个体在经历高峰体验时,会表现出对自我力量的高度肯定,所以有必要引入高峰体验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信心。 一、高峰体验课程的内涵 在高等教育领域中,高峰体验课程也被称为高级研讨会。杜瑞尔(r. j. durel)将其定义为“在一系列课程的最后阶段开设的登峰造极的课程或者体验,具体目标是把相对零散的知识整合为一个整体。作为一种结束学业的课程,它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成功的体验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3]威基纳(t. c. wagenaar)认为,高峰体验是“一种极点体验,通过学习这种课程,学生可以综合、拓展、批判和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4]。克伦吉尔顿(j. r. crunkilton)等人则将其定义为“有计划的学习体验,要求学生合成先前学习的内容,并把新知识与既有知识整合,以解决模拟的或者真实的问题”。[5]根据以上几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高峰体验课程是在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阶段的最后一个学期或几个学期开设的,主要是指集中在一个专业项目上,充分利用前几年的学习,来达到对整个学科的理解和实践。高峰体验课程强调的是学生的以往经验和学习过程,而不仅仅是课程内容。该种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应用既有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表达问题能力;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还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合作能力和与人沟通的技巧。在某种意义上,高峰体验课程是所有本科生课程中最重要的部分。 二、高峰体验课程指南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高峰体验课程应遵照以下指南。 第一,高峰体验课程应该建立自己的核心课程。该课程要求学生在能够运用自己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在其他课程中获得知识。 第二,高峰体验课程特征是综合的、广泛关注的、多学科的以及跨文化的。 第三,该课程内容侧重于伦理的和实质性的问题,比如一些对整个世界和人类都产生影响的事件。 第四,高峰体验课程主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它提倡学生运用超越传统的方法和观点学习知识,在高峰体验课程中,教师通常会采用严格的方法和手段来审查学生的学习。 第五,该课程包括一个严格的写作部分,这一部分要求尽可能是一个整体事件,包括整个事件的所有因素。 第六,高峰体验课程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开展创新教学的独特机会,该课程鼓励跨学科教学和团队教学。[6] 三、高峰体验课程的实际应用 目前,美国研究性大学普遍开设高峰体验课程,教学方法也呈现多种形式,主要包括讲授、个案研究、实践锻炼、团队项目研究、书面交流、口头交流、班级讨论与汇报、个人研究项目和口头汇报。其中,团队项目研究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活动方式,其实施过程充分体现了大学本科阶段研究性学习的体验性特征,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和提供合理的外在刺激因素,并适时给予激励和指导,以促进学生产生一定的相关体验,从而增强个体的自信心和能力。 下面以一门跨学科的高峰体验课程为例。该课程主要为建筑专业的学生开设,同时也允许房地产专业的学生进行选修,课程名称为“地点开发”。在教学中,该课程鼓励学生培养自学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该课程是在项目实践中完成的,由建筑专业的学生通过在做中学,来了解房地产开发的各个过程,如市场调查、选址和选址分析、项目可行性分析、地点设计、房屋设计、评估、调度、融资,以及工程竣工等一系列知识。作为一门房地产专业的选修课,这门课程涉及到房地产开发和商业开发等知识领域。由于一个班通常有12~20个学生,所以建筑专业和房地产专业的学生可以在同一时间和地点上课,每周2个课时,每课时2个小时,每门课程3个学分。在课程教学中,讲座和实验几乎各占一半内容,并且都由同一个教师任教,教学方式包括开设讲座、邀请嘉宾、投放视频、安排任务、学生展示和实地考察等。 以下是具体的工程实例介绍。2006年春季,指导教师选定一处位于威利斯顿路盖恩斯维尔西南地段的房产,其大小为95英亩,土地的价格为190万美元。此房产是一个家庭住宅,由于面积较大,教师决定将它分成六个平均领域,由六个学生团队模拟六个开发公司。在这之前,学生被要求通过荣格性格测试以了解他们的性格类型。根据该测试结果、学生的成绩等背景信息,指导教师把他们分成六个团队。小组成立后,由各个学生团队自己决定每个人在其所属团队的角色和责任。每个小组成员负责土地开发的不同方面,如领导小组、项目经理、财务经理、销售代表等。每个小组都要模拟一个开发公司,每家公司负责开发约15.8 英亩房产。通过分成六个部分,并由每一团队负责一块较小的土地,这略微降低了学生的工作量。而指导教师需要协调各个学生团队在开发过程中的所有活动,特别是涉及到地点分析和设计房屋等项目。学生被要求使用可持续发展原则设计施工项目,最终“产品”是设计整合所有这六个项目,并写出书面报告。[7] 此次高峰体验课程完成后,教师以下列标准评价学生:课堂参与(出席、测验、短文)占10%,中间有两个小测验各占10%,期末考试占10%,项目任务完成情况占60%。 这种基于团队项目的实践课程,鼓励学生走出课堂,面向社会,面向生活,所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对学生日后走向实际的工作岗位有重要的意义。其评价标准的多样性,使高峰体验学习不是仅仅关注学习的结果,而是更加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力表现,所以能给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真正展示自己的才能。 四、高峰体验课程对我国大学实践课的启示 马斯洛认为,人在经历高峰体验时能够最好地发挥和运用自己的智能和创造力。当个体经历高峰体验时,会有一种强烈的成就感和自我满足感。我国现在的大学本科教育,更多侧重学科知识的讲解和传授,对学生主体情感缺乏足够关注。另外,教学方法也局限于教师讲授,学生只是被动接受,参与度并不高,主观体验更是少之又少,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比较差,这也因此出现学生的弃学厌学现象。 上述美国研究型大学高峰体验课程经验告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使学生能够像一名数学家那样思考数学,像一名历史学家那样思考历史。换言之,要体现出学生的知识获得过程,要注重揭示这一过程,而不是只看其结果。下面通过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来揭示美国研究型大学高峰体验课程对我国大学实践课的启示。 1. 明确大学本科实践课的教学目标,选好教育教学的主题 明确教育目标是开发人的智力、培养人才的推动力。明确教育目标也是提高教学效果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选好教育教学主题就是在即将开展实践教育的同时也要选取能让学生“心动”的主题,最好能使之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在没有开始体验之前就已蠢蠢欲动,增强学生的主动性,这样才会使实践课更加丰富多彩。 2. 注重教育教学过程,增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 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探索新知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得以提高的过程。在大学本科的实践课当中,要注重教育教学的过程。当遇到新的问题时,教师不能熟视无睹,而是要以学生为主体,耐心细致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进一步增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3. 优化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巴班斯基把教学方法分成三大类,分别是组织和自我组织教学活动、激发和形成学习动机的方法、检查和自我检查的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应与教学目标相适应。教学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教师可以采取任意一种教学方法去达到教学目标。在开展大学本科的实践课中,教师的教学方法要有策略化和灵活化特征,使学生产生体验高峰课程的学习热情,关注学生主体的情感体验。 知识的获得过程不可能只由一种单纯的学生的接受性学习来完成,还需要学生的亲自实践,需要学生亲自体验科学真理的认识过程,只有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才能更好地获得知识和创新知识,而且只有通过实践内化了的知识,才能培养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批判能力、创新能力,激发他们的自我成就感。我国近几年一直在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方法,结果收效甚微,美国研究型大学的高峰体验课程为我们开展相关实践课提供了借鉴。 大学本科论文:大学本科教育中的教师课堂角色转换与案例教学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迁移更加频繁,联系更加紧密。这就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高校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有比较系统、全面的专业知识,更要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要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与这种要求相适应,我国1998年8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提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1999年 6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正式在国家政策层面上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指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这对于培养和造就我国 21世纪的一代新人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为此,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2006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法》首次确立了素质教育的法律地位。2010年7月的《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和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仍然提出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高等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而不是单纯传授某种具体的知识或技能。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则是最重要的两种基本素质。与此相适应,高校教师的课堂角色也需要转换。 一、高校素质教育的内涵 人的素质是个体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的要素、结构及其质量水平。人的个体素质可以分为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素质教育是作为与应试教育的一个对立面而提出来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应试教育的弊端越来越突出,中国学者开始提出素质教育这一概念。 自1999年国家在政策层面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后,关于在高等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文献层出不穷。这些文献分别从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当代大学生整体素质、道德现状和心理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爱因斯坦在美国高等教育三百周年纪念会上发表的演讲中指出,学校的目标应是培养能够独立思考、独立行为、又视对社会的贡献为其人生第一要义的个人。在高等教育中,被放在首要位置的永远应该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获取特定的知识。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本原理,并学会了如何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将肯定会找到属于他的道路。除此之外,与那些接受的训练主要只包括获取详细知识的人相比,他更加能够使自己适应进步和变化。显然,爱因斯坦所强调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力的培养与素质教育所提倡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致的。 素质教育的理念与现代教育的理念相一致。与传统教育相反,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教育与生活重新结合,注重教育的生活化和生活的教育化,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注重从经验中学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不单单以教师、教材和课堂为中心。这就需要教师转变课堂角色,从传统教育模式的以教师、教材和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二、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的课堂角色的特点以及问题 目前,在我国高校经济、管理专业中,传统教学方法仍然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传统教学方法主要存在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以课堂为中心,与现实社会相脱节,封闭程度较强;其次,以教材为中心,与知识的更新及应用联系较松;第三,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课堂讲授过多,学生自主支配时间太少,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不够,不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第四,以考试引导教学,考评方法上采用闭卷考试的较多,考试形式单一。 教学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教是手段,学才是目的。在现代教育体系中,教师在教学中起的是引导作用,充当的是“导演”的角色,而学生则是教学中的主体,充当的是“主演”的角色。但是,在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师在课堂上则同时承担了“导演”和“主演”的角色,而学生仅充当了“观众”的角色。这直接影响到学生素质的培养,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它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一种独立摄取新知识,进行自我更新,自我充实的能力。在信息时代,较强的自学能力可以增强学生个体生存能力和社会适应性。在这个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我们再也不能刻苦地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了,而需要终身学习如何去建立一个不断推进的知识体系——‘学会生存’。” 第二,它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培养目标的核心,创新精神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方法的开放度。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大胆地探索问题,发表己见,学生的创造潜能便会极大地迸发出来。传统的教学方法具有很大的封闭性,教师的教学权威的角色向学生讲授现成的结论,学生缺少创新的激情和冲动,在新问题面前要么囿于成说、墨守成规,要么束手无策、一筹莫展。 最后,它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等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教师课堂角色转换与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case method)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的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是由美国哈佛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朗代尔(c.c. langdell)于1870年首创,后经哈佛企业管理研究所所长郑汉姆(w.b.doham)推广,并从美国迅速传播到世界许多地方,普遍应用于大学本科生的教育。案例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被认为是代表现代教育方向的一种成功教育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具有如下特点: 首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一般来讲,对具体案例的分析是开放的,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需要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创造,并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发表见解。在此过程中,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加深了学生对于本课程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而且还提高了他们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其次,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现代的管理者都知道知识不等于能力,知识应该转化为能力。管理的本身是重实践重效益的,学生一味通过学习书本的死知识而忽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将对自身发展带来巨大的障碍。 最后,重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是整个教学的组织者和主导者,掌握着教学进程,引导学员思考、组织讨论,进行总结和归纳。学生拿到案例后,先要进行思考,然后查阅各种他认为必要的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这无形中加深了学生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之后,还要经过认真思考,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不再是单纯的、权威的知识的传授者,不再是封闭的规定性角色,不是被放在严格限制的知识环境( 教学、课程、考试等) 中,不再具有预先规定明确的角色规范和行为要求。相反,在案例教学中,每一位教师都应该重新思考教师的角色定位,结合所授课程重新思考如下问题。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什么样的知识传授方式最有价值?传授知识的终极目的是什么?应该培养学生什么样的知识态度和能力?学生应该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知识结构?什么样的知识最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如何解决知识增长的无限性和个体接受知识有限性的矛盾?等等。 对经管类本科生而言,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应注重案例的真实性,案例描述的应该是客观存在的真实情况。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应培养敏锐的观察力,也要关注新闻时事,以积累案例素材。教师在明确教学任务的基础上,所选的教育案例既要与教学目标相吻合,又是学生易于接受和认同的案例。学生能否接受和认同案例,主要看案例所描述的是否为身边发生和可能发生的事件,所提问题是否为经常遇到和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通过案例的学习能否促进学生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在课堂案例讨论中,作为平等的对话者,学生与教师一样都是真理的发现者与探索者,师生对话意味着教学从知识的传授走向知识的建构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不是预成的,而是在教学过程,即在对话过程中逐渐生成的。此时,教师的课堂角色就由“主演”转换为“导演”,学生就由“观众”转化为“主演”。在案例教学模式下,对学生的评价必须改变过去单一的笔试,采用“笔试+口试+实践操作”的形式,全面收集学生的相关信息,不再把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增加平时考察、问题解决、项目学习等评价因素的权重,以过程性评价代替终结性评价。教师由单纯分数的评判者转化为学生专业发展的帮助者,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结论 本文首先探讨了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涵。素质教育的理念与现代教育的理念相一致。与传统教育相反,现代教育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注重从经验中学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不单单以教师、教材和课堂为中心。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课堂角色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然后分析了教师课堂角色转换与案例教学之间的一致性。我们认为,为了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更好地培养大学本科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需要转换课堂角色,普及案例教学。 大学本科论文:职业兴趣探索卡(大学本科版)的编制和应用研究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不断深入,大学生入学选专业、毕业求职中,越来越多的注重兴趣爱好,高校在学生的教育管理中融入了更多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用人单位在选录人员的时候将人职匹配作为一项很重要的指标。那么,对于职业兴趣的测验无疑显得越来越重要。职业兴趣探索卡是进行职业兴趣测评的一个有效工具,它介于正式测评和非正式测评之间,通过一组卡片探索受测者的职业兴趣。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产生了职业熟悉度最高的200个职业;通过访谈、组织专家讨论等方式确定最终的60个职业;通过个体施测、团体施测、统计分析,最终形成包含3张标示卡、7张说明卡、60张职业卡和5张空白卡的职业兴趣探索卡(大学本科版)。 关键词: 职业兴趣探索卡;大学本科;编制;应用 0 引言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于学生而言,能帮助他们澄清自己的性格、兴趣、能力、价值观,能增强他们对职业世界的认知,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从而过幸福、快乐、充实的生活。对于学校而言,便于学校进行分群体、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学生有目标、有序的生活、学习,便于学校的管理;学生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并且一直走在通往梦想的路上,更容易激发他们的热情,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对于社会而言,可以做到人职匹配,招聘到热爱应聘岗位,并且具有职业需要的能力的人才,从而最大可能的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 职业生涯规划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因此职业生涯咨询的流程和依据的部分理论与心理咨询相仿,不同的是,生涯咨询有一些更加具体的理论和更加有针对性的测评工具。职业兴趣作为职业生涯规划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它的有效性、准确性也无疑显得越来越重要。 职业兴趣探索卡是进行职业兴趣测评的一个很有效的工具,它介于正式测评和非正式测评之间,通过一组卡片探索受测者的职业兴趣。职业兴趣探索卡编制流程及技术是一种得到理论说明和实践检验的相对成熟的生涯探索技术;但目前大陆已有的各类探索卡都存在各类缺陷,需要进一步完善。本卡是基于探索卡技术来设计的,主要的技术突破是职业方面的本土化,相对于目前大陆已有的卡片,突破在于详细的指导流程和职业数量的相对均衡。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产生了职业熟悉度最高的200个职业;通过访谈、组织专家讨论等方式确定最终的60个职业;通过个体施测、团体施测、统计分析,最终形成包含3张标示卡、7张说明卡、60张职业卡和5张空白卡的职业兴趣探索卡(大学本科版)。 1 职业熟悉度调研 1.1 职业名称的收集整理 收集现有的职业名称,资料来源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霍兰德职业测评量表、麦可思研究院每年的就业蓝皮书、北京北森测评技术有限公司职业兴趣分类卡、金树人编制的职业兴趣组合卡(高中职以上版)、jobsoso网站、北森careersky高中版、国外相关资料中的职业名称等。 1.2 筛选大学本科生熟悉度高的职业名 称 职业兴趣探索卡的职业名称以自编的《大学本科学生职业熟悉度问卷》进行职业的初步筛选。《大学本科学生职业熟悉度问卷》共518个题项,选取全国东、西、南、北、中部各1-3所高校为样本。选取的学校分别为兰州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14所高校。共发放问卷1625份,回收1532份,有效问卷1532份。根据各职业的被勾选次数由多到少排序,产生职业熟悉度最高的200个职业。 2 霍兰德代码编制 2.1 根据sds中各种职业相对应的霍兰德代码和这些职业的职业描述编制初步的霍兰德代码 根据sds中各种职业相对应的霍兰德代码,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jobsoso网站、百度百科、智联招聘等资料中对于同一职业的职业描述,邀请10位职业生涯方面的专业老师依据霍兰德类型理论中各类型的特征,编制初步的霍兰德代码,对于结果一致的予以确认,对于评判结果不一致的,则集中进行第二次确认,直到大家都一致认可某个代码为止。 2.2 确定职业题项 根据霍兰德代码的首码对200个职业进行分类,即r、i、a、s、e、c六类。根据熟悉度排列顺序,去除a类别过大,不容易定义霍兰德代码或者代码制定过程中专家有较大意见分歧的职业b编制出的霍兰德代码跟霍兰德量表中所列职业代码差异比较大的职业c由于部分样本过于集中,导致职业名称代表性不足的职业,从各类中分别选出10个职业,共60个职业,作为职业兴趣探索卡的职业题项。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百度百科、jobsoso中的职业描述,做出职业卡的职业描述。 3 职业兴趣探索卡(大学本科版)的试测 印制职业兴趣探索卡(大学本科版)(含卡片和指导手册),在兰州大学选取4名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和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19名本科生进行了试测。测试结束后,施测者与23名受测者进行了座谈,征求他们对探索卡的意见。最后形成了正式的职业兴趣探索卡,共3张标示卡、7张说明卡、60张职业卡和5张空白卡,并制定相应的职业兴趣探索卡工作簿。 4 职业兴趣探索卡(大学本科版)的信效度①检验 4.1 信度 研究者以间隔两周的重测信度来评估本测验在各项指标上的稳定性,包括霍兰德代码的稳定性、本测验前后测分类反应的改变显著性检验、分类反应的相关、等级相关一致性百分比,共计四种指标。信度指标的计算及结果如下: 4.1.1 本测验霍兰德代码的稳定性 为了解由本测验产生的霍兰德代码的稳定性,采用重测信度的概念,以积差相关呈现间隔两周的前后测霍兰德代码的相关。原始资料用spss 13.0 for windows 进行处理,用到的数据是每一个受测者在职业展望表中计算出的每一个霍兰德代码的数值,通过分析23个被试第一次测试和间隔两周之后测试的霍兰德代码的数值,来确定其稳定性。 本研究计算出来的霍兰德代码,其前后测结果的pearson相关如表1所示,各个兴趣类型的相关介于0.692至0.898之间(p 0.01),显示霍兰德代码在该项指标(各个兴趣类型)的测量上是稳定的。 4.1.2 本测验前后测分类改变的显著性检验 在本测验前后测的分类上,采用卡方(x^2)检验中的包卡尔对称性检验(bowker’s test of symmetry),检验间隔两周之后,受试者对每一张职业卡的前后测分类反应改变的显著性。原始资料以spss 13.0 for windows处理,结果见表2。六十张职业卡中除了第四、七、十与十四张职业卡前后测的分类改变情形达p 0.05显著水准,及第二张职业卡的包卡尔对称性检验毫无计算之外,其余的职业卡在前后两次分类反应中并无明显的差异。今后在修订过程中寻求这五张卡的替代卡或跟受测者沟通后,改进对这些卡的职业描述,使之更加清晰。 4.1.3 本测验前后测分类反应的相关 为了解受试者对每一张职业卡在时间向度上的分类稳定性,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来观察本测验前后测分类反应的关系,原始资料以spss 13.0 for windows进行处理。结果(见表2)显示六十张职业卡的前后测分类反应有正相关,且除了第一张卡片前后测的相关性不显著之外,第七和二十七张职业卡达p 0.05的显著水准,其余均达p 0.01的显著水准,相关系数的分布范围从0.323到1.000。也就是说,受测者前测将职业卡分到“喜欢”、“不知道”、“不喜欢”之中一类时,在后测有维持相同分类的倾向,在前测所喜欢的职业卡,后测时也仍是喜欢的,不知道与不喜欢的卡片也是如此。 4.1.4 本测验前后测分类反应一致性百分比 以本测验前后两次分类的一致性百分比,来呈现受测者在每一张职业卡的分类上间隔两周之后测维持与前测相同分类的百分比;具体来说,是指每一张职业卡,将前后测分类一致的人数加总,再除以总人数。 受测者在前测中将某一张职业卡分类到喜欢、不知道或不喜欢,于后测时仍维持相同分类的人数百分比如表2所示,其分类一致性百分比介于59.22%至85.44%之间。 4.2 效度 研究者采用内容效度与建构效度来验证本测验的效度,前者已于编制过程中详加说明,在此不赘述;后者包括三部分,一是本测验霍兰德代码首码因素结构的确认,二是与《自我指导探索(self-directed search,sds)》(1969 )霍兰德代码的相关,三是通过个体施测,以检验受试者“喜欢与不喜欢的理由”在建构上的相对性。效度指标的计算及结果报告如下: 4.2.1 本测验霍兰德代码首码因素结构的确认 本测验有六十张职业卡,分属于六种霍兰德类型,每一类型有十张职业卡,他们的相关系数如表3和表4所示,结果发现本职业兴趣探索卡的因素结构大致符合霍兰德理论假设。即相邻兴趣类型的相似性最大,相隔的相似性次之,相对兴趣类型的差异性最大,六个类型的结果基本符合正六边形。但是也存在个别例外情况,原因可能是在职业名称筛选时没有考虑就业量的问题,导致一些学生在不可能就业的职业分类时存在随机性;被试样本量太小,也可能是导致数据出现跟理论不符的原因;国内外文献显示霍兰德类型理论在非白种人中,虽然资料仍然支持riasec的顺序,但类型与类型之间的相关却偏离霍兰德原来的理论假设,本研究中也发现类似的问题,因此,本研究今后将替换部分职业,使所有职业尽可能符合霍兰德的模型假设。 对于60个职业的霍兰德代码计算,可以看出每一个霍兰德兴趣类型的分值比较接近,职业分类均衡(见表6)。 4.2.2本测验霍兰德代码与《自我指导探索(self-directed search,sds)》(1969 )霍兰德代码的相关 由霍兰德所编制的自我指导探索量表(self-directed search,sds)》(1969 )是依据他本人提出的职业兴趣类型理论,在他编制的职业偏好量表(vocational preference inventory, vpi)基础上编制而成的。 由本测验所产生的霍兰德代码与sds所测量的霍兰德代码,其相关系数矩阵如表5所示。 本测验所测量的霍兰德代码与sds测量的霍兰德代码具有良好的聚敛效度。从表5中可以看出,对角线相关系数大致为同一列或同一行的最高者,但是也有很多例外情况,原因可能是sds测验中测量的是兴趣和能力两项内容,而本研究所使用的探索卡只是对于兴趣的研究,因此会造成结果的偏差。整体而言,本测验霍兰德代码与相对应的sds霍兰德代码均有比较高的正相关。因此,本测验在测量受试者的职业兴趣时,具有良好的建构效度。 4.2.3 喜欢与不喜欢理由的建构相对性 根据个体测验中本测验工作簿的记录,计算23名受测者喜欢与不喜欢理由前测和后测的百分比的平均值分别为47.35%、49.59%,表示有近一半的“喜欢的理由”与“不喜欢的理由”在概念上是相对的(见表6)。有个别喜欢与不喜欢理由相对的百分比达到13.33%、16.67%,显示喜欢与不喜欢的理由建构具有程度不一的相对性,并不完全符合kelly个人建构理论中建构相对性的假设,且显示出极大的个别差异。 整体而言,以上的信、效度资料显示,本测验是一个稳定与有效的评量工具。 5 存在的问题 5.1 样本选取仍有不足 由于本研究工作量巨大,职业熟悉度调研的样本尽管已经选取了有代表性的1600个大学本科生,试测环节针对4名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和19名大学本科学生进行了三次测试,分别为前测、两周后测试和霍兰德自我指导探索(self-directed search,sds)测试,但是仍然有样本数量,或者样本代表性不足的缺陷,比如本次试测中对于年级、性别、专业、学科门类要求的并不十分精细,因此势必会对最终的结果造成影响。 5.2 职业熟悉度调研问卷仍需不断完善 5.2.1 职业数量多,研究难度大 1999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以下简称《大典》)正式颁布并施行。2004年8月起,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建立了新职业信息制度,对职业分类与职业标准开发实行动态管理,并通过信息制度,系统介绍新职业名称、定义、主要工 内容以及从业人员状况等情况。同时,定期组织专家对《大典》进行增补修订,并及时颁布《大典》增补本。《大典(2005增补本)》收录了77个新职业;《大典(2006增补本)》收录了82个新职业。《大典(2007增补本)》,是在保持《大典》基本结构和分类原则不变的情况下,收录了2007年的31个新职业,主要是现代服务业、制造业等领域的新职业。② 2007年至今没有再相应的增补本,加之中国就业市场规模大、变动速度快、新职业多,对这些职业的研究难度大,因此在设计职业熟悉度问卷时,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职业的类别划分(大类、中类、小类)、职业描述等。 5.2.2 选择熟悉度最高的职业,较少考虑就业量的影响因素 职业兴趣探索卡不是要帮助学生从卡片中所列的职业中找出自己将来要从事的职业,而是找到喜欢的职业的共同特征,在未来求职的时候,更多的关注有这些特征的职业,能更容易获得幸福感和职业成就感。 本研究编制的职业兴趣探索卡的施测对象是大学本科生,他们没有工作经验,对就业市场缺乏了解,对他们来说,熟悉的更容易做选择,所以选择熟悉度最高的职业入选职业卡。 目前国内统计大学生的就业情况,有初次就业情况,年底就业情况,还有人口普查中对于行业、产业分布的统计,这些数据庞杂,没有一个标准的、确定的就业量的排行。研究者经过各方寻找资料,取得的只有麦可思研究院2009年《大学生就业蓝皮书》中2008届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量最大的前100个职业,本研究需要至少200个职业。 本次研究中涉及到很多信效度检验的指标,结果表明一些数据并不能完全支撑理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在职业熟悉度问卷的职业名称筛选时只考虑了熟悉度,较少考虑就业量,导致像园艺师、油漆工、厨师、电工等大学生不太可能就业的职业在前后测分类时,出现显著差异,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即使就业量不好研究,也需要在熟悉度问卷中考虑到就业量的影响因素。 5.2.3 熟悉度问卷题量太大 本次熟悉度问卷中的职业数量是518,这对于每一个调查对象来说,都是一项巨大的工作,为了保证调研的质量,今后可以考虑将问卷拆分成5组或者6组,每组100个左右的职业,这样可以保证每一组职业在学生选择时都能被认真阅读并且勾选。 5.3 编制霍兰德代码没有进行从业人员调研 本研究初期对于霍兰德代码的编制是想通过以下三个渠道:一是sds中每个职业的霍兰德代码,二是根据从业人员调研得出他们认为的霍兰德代码,三是专家根据前两个代码,依据职业描述和霍兰德类型的描述进行最终确定。因为第二块工作,工程量浩大,因此取消了相关工作,代之以找多年从事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老师参与代码制定过程。 对从业人员的调研是了解一个职业最好的途径,可以借助美国o*net(兰州大学研究生院陈建恩老师已经对其进行本土化研究)的成果,但是因为该问卷题量巨大,需要施测人员一对一的进行问卷填写指导,每份问卷的填写时间大约为半小时,耗时耗力,如果选用别的调研方式,可能也会存在问题的代表性以及与最终结果相关性的问题,因此,在本研究中,研究者没有进行这方面的相关研究。 大学本科论文:美国休斯顿大学本科生科研“REU计划”的实践与启示 以美国休斯顿大学计算机系本科生科研“reu计划”为例,介绍了“reu计划”的申请、内容、实践等在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方面的情况,同时得出四点启示,旨在为我国研究型高校在探索提高本科生科研能力方面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reu计划;休斯顿大学;本科生;科研 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一般都承载着三大功能,即教学、科研、服务。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是大学的核心使命。科研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是大学的核心载体。服务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归宿,是大学的核心职能。大学的三大功能彼此联系,互相影响。任何违背或者偏离大学三大功能的办学理念、方针及政策,都可能会导致大学在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发生故障,进而影响大学正确使命的充分履行和实现。然而在实践中,大学三大功能的融合和交汇,并不是一开始就和谐共生的,它经历了复杂的渐变过程。以科研为例,大教育家纽曼曾明确提出科研与教学相分离。“既然大学是传授普遍知识的地方,大学就应为传授知识而设,为学生而设,以教学为其惟一功能。”[1](3)而德国著名教育家洪堡则认为,“科研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方法和基本手段,大学要通过科研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2] 随后,教学和科研谁占主导地位之争愈演愈烈。现如今,大学在功能的发挥上,观点近趋一致。教学和科研的最终目的都是培养人才,服务社会。教学、科研和服务,三者合一,凸显了现代大学的主要特征和使命。 而伴随着美国博耶报告的出台,围绕如何提高本科生质量的研究开展的如火如荼。科研,作为提高本科生教育质量的途径之一,自然而然地承担着应有的职责和使命。美国研究型高校在探索如何提高本科生科研能力方面,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可以借鉴的先例和模式,因此,本文尝试以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本科生科研“reu计划”为例,以德克萨斯州休斯顿大学计算机系为平台,来探讨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路径和方法,以期为我国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些实证参考。 一、 reu计划简介 reu计划是research experiences for undergraduates program的缩写,通常译为“本科生研究经验”计划。它是美国国家基金委员会(nsf: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专门设立,用来资助和鼓励本科生积极投身科研活动的一项政策。它采用两种模式来保障本科生从事科研活动。一是reu站点(reu sites)模式,一是reu增补协议(reu supplements)模式。只要对科研感兴趣,并且拥有美国国籍或永久性居留权的在校本科生,不分种族和信仰,都可以向reu站点提出申请。学生在研究期间的一切食宿费用和薪酬均由reu站点提供。一般研究型高校如果要申请成为reu站点,首先它必须提出独立的研究方案。每个方案能结合自身的特长和兴趣,对所研究的领域有一定的影响和作用。然后在截至日期前(注:如果申请进入南极考察的立项,提交截止日期一般是每年六月份的第一周的星期五;其它所有立项的提交截止日期为每年八月份第四周的星期三)提交即可。其次,如果立项审核通过后,便可以得到nsf的拨款,用来资助一定数量的本科生来从事科研活动。[3] 美国的研究型高校如果要想长期成为reu站点的成员,那么,它必须有一个或几个发展重点。这个重点研究领域可以是一个学科或部门,也可以是交叉学科或者多部门合作研究的课题。nsf每年会根据reu站点提出的方案及上年度的立项完成情况来决定拨款的增补。reu计划已经成功地实施了十多年,为激励本科生从事科研活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 休斯顿大学计算机学院 reu计划的实践 休斯顿大学成立于1927年,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注:美国第四大城市),能为本科生提供120个专业和辅修专业的学习和选择机会,拥有139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和54个博士学位授予点,具有40多个研究中心,12个学院。目前在校注册学生总数为37,000人,其中本科生人数为28,056人。[4] 休斯顿大学计算机系隶属于自然科学和数学学院,它于2005年成为了nsf领导下的reu站点会员。目前其校园网上拥有2005年至2010年的reu计划可供参阅。每次承担的reu计划时间期限一般为3年,即2005年的立项应该在2007年完成。以此类推。笔者根据该系近6年的reu计划的相关资料,来 详细解读休斯顿大学本科生科研的实践情况。 (一)reu计划的准备和申请 在申请得到nsf有关于reu计划的支持之后,所在的计算机系会针对项目的相关课题和导师情况,然后制定有关reu计划的要求情况,即post,并在校园网上公布。post里面所包含的信息涉及到reu计划的目的、申请者的要求和待遇情况、项目的领域及导师队伍的情况。然后在校的本科生,一般是二年级及以上,也有刚入校的大一新生,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决定是否递交申请书,参与申请。 以该系2010年有关reu计划的post为例,reu计划实行的目的是“激发优秀的本科生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并达到毕业教育相关的研究水平,同时为其将来从事科学研究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参与研究的本科生必须为正在开展的课题研究作出应有的奉献。”[5] 如果申请者想申请参加与其它计算机和信息科学工程学院reu站点(cise reu sites)合作的科研项目,那么其申请最后截止日期为2010年3月。而申请普通项目的截止日期为2010年4月1日。从3月1日开始,所在系的课题组成员会根据申请的情况进行筛选。申请者会在5月1日之前得到答复,即是否接受、不接受或者待定等回复。如果申请者一旦成功申请参与reu计划,那么他或她必须在接受到邀请函(0ffer)的两周之内做出回复,即是否接受邀请或者拒绝邀请。经筛选并且接受邀请参与reu计划科研的本科生一般会得到四千美元的薪酬。reu计划所在的系、所,将会免费为他们提供食宿和办公电脑等必备设备。除此以外,参与项目的本科生还将接受免费的研究生gre课程的培训。 该计划得到了nsf的资助,课题号为:sci-0453498。同时,课题所在的系、学院、研究生院、院长办公室等为该课题的开展也提供了经费支持。休斯顿大学计算机系为全美在读本科生提供一个平等竞争的参与科研的机会。鼓励女性和不足以代表的少数民族的学生参与申请reu计划课题。[6] (二)参与reu计划的本科生情况简介 2010年12月22日下午3点,休斯顿大学计算系黄寿萱教授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做了题为《美国大学本科生获取研究经验的实践》讲座。[7]期间,他提到,一般情况下,递交申请参加计算机系reu计划的全美本科生,每年大概有几百名左右。但他们系每年只给大约几十名的学生发出邀请,到最后真正确定并从事reu计划科研的学生大概只有10-15名左右,所以,竞争还是十分激烈。如果申请者来自类似于mit顶尖学院的学生,他们会优先考虑其申请。同时还会照顾少数民族和不同肤色的学生,以此保障竞争的公平性。 参与科研的学生,将会得到免费的食宿(注:一般情况下要求住在学校提供的宿舍区,以方便参与研究。如有特殊情况,也允许破例住校外,如妈妈级学生。)并给予一定数量的薪酬。 者根据其校园网上的相关信息,将近6年参与reu计划科研的学生按年份、学校来源和薪酬待遇分类,做了如下归纳,如表1所示。 从表一可以看出,每年参与reu计划的学生总人数最多不超过15人,最少也有10人。每年来自于本校的学生数量不等,多的时候有5人,占该年总人数33.33%;少的时候只有1人,占该年总数的10.00%。从薪酬来看,2005年至2007年期间,是每人3000美元;2008年至2010年期间,是每人4000美元,上涨了1000美元。2011年reu计划宣传的poster资料显示,薪酬从原来的每人4000美元,提高到了每人5000美元。这种变化可能跟物价上涨或者资金支持力度增大有关。同时也反映出,每一个reu计划的起始周期为3年一度。每3年要完成reu计划的结题工作,同时又要做好下一年度的reu计划的申请工作,如此循环往复。但不管怎样,可观的一笔薪酬,足以激励参与reu计划的学生安心从事科研,体验reu计划,积累经验和知识,为将来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 (三)参与reu计划的本科生科研实践情况 一般在学生递交申请参加reu计划之前,所在院系都会提前将相关的科研课题和导师相关信息公布在校园网上。每一个申请者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根据相关课题涉及的研究领域,至多只能选择三个方向,而且,所选择的三个方向要尽可能的与公布课题的研究领域相关或一致。在成功获得offer之后,参与者依据院系公布的科研日程,参与一系列活动,并完成相关的科研任务。笔者以2010年reu计划的科研活动日程为例,来详细了解其实践情况。[8] 第一、时间安排。整个计划从 6月1日至8月6日结束,共计10周。每年该活动开始和结束的具体时间可能有所出入,但总计10周的时间固定不变。而且,校园网上会将历年的相关时间安排情况附上,这为申请者提供了一个极详细地参考资料,为以后是否申请该项研究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整个工作的时间段基本上和平常上课的时间安排大致一致。上午一般是8:30开始,晚上21:00结束。 有些时候中午也有活动安排,遇到国家正式的节假日,也会统一放假休息。总体上来说时间上的安排比较合理,既方便了学生,也照顾了科研的需要。 第二、内容安排。reu计划的内容可以说比较繁杂。参与reu计划的学生,不仅仅要完成科研上的任务,还有许多其它的工作需要参与。从报到的第一天起,负责reu计划项目的学校会安排专门老师像接待新生一样,提供详细周到的服务,包括熟悉环境、提供住宿、确定pgh①办公地点、参观图书馆rm 106r②、和导师见面等基本事宜。期间,学校还会结合科研项目的进展情况,组织多次学术研讨会,并为全体学生提供研究生入学考试辅导,即gre考试,为那些想继续从事研究生学习的同学提供知识上的储备。除此以外,学校还会专门安排时间和机会,让参加reu计划的全体学生在一起进行交流,体验团队协作的重要性。比如,一起外出用餐、实地考察、组织竞赛等。每个具体的内容安排不是割裂的,而是一个整体,互相关联,穿插在整个reu计划的始终。 第三、结业考核。reu计划结束前,每位参与的学员要结合导师的科研立项,递交一篇完整的结题报告,并在全体学员面前进行解读。导师会根据学员课题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决定其任务完成的好坏。 第四、实践案例。参加reu计划的学员在短短的10周时间之内,还将进行多次大赛。比如poster竞赛就是其中之一。赛事的组织很简单,地点一般就是每个人所在的办公室,利用大家中午休息的时间,结合本人所从事的科研内容,在规定的时间内,设计一份poster。几天之后,老师将所有学生的作业放在系办公楼的楼道里进行巡展,由老师统一打分,评出优秀的作品。然后刊登在系或学校相关的杂志或网站上面。poster设计大赛已经成为休斯顿计算机学院reu计划的传统赛事,较好地促进了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合作,也进一步使理论和实际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从上述2010年reu计划的科研活动日程可以看出,本科生参与reu计划的整个时间长度为二个月左右,基本和暑假的时间相当。从活动内容来看,整个reu计划安排得非常科学、合理。既有培养学生动手的,也有传播知识的讲座和学术研讨。既有学生介绍参与科研的课题情况,也有实地考察,求真务实的课外活动。整个reu计划的参与和完成都是在讲座、研讨会、小组讨论等方式中进行的。这有利于大家在一起交流思想,互相探讨,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的精神,进一步促进reu计划的顺利进展。同时,导师和学生之间有充足的时间在一起商讨问题。每次的导师介绍,实际上是师生互动的一种方式,既拉近了老师和学生的距离,同时又促进了课题的开展。为保障参与reu计划的学生能真正参与到科研中,该系还聘请了图书馆等方面的专家,专门讲授如何利用图书馆等工具来开展科研论文的写作。为了开拓学生的视野,聘请计算机领域的专家来介绍最新研究的进展情况。为了培养学生在本科毕业之后能继续进行研究生的学习和深造,该系还主动为学生提前讲授有关于gre方面的备考知识。此外,reu计划在关心学生的生活方面也细致入微。从入学前的熟悉环境,到导师的自我介绍;从每次学术研讨会后的免费用餐,到reu体验计划结束时每人领取可观的薪酬,这些都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 三、 reu计划对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启示 休斯顿大学计算机系reu计划是美国研究型高校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的一个缩影。从中不难发现其reu计划的实施对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具有如下几点启示。 (一)从制度上保障本科生科研计划或项目的顺利开展 从休斯顿大学计算机系reu计划的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制度保障是其成功的首要条件。从nsf设立reu站点开始,到高校成功申请并成为reu站成员,并着手实施reu计划,整个过程都有制度作为保障,即国家层面的意识主导着reu计划的开展。众所周知,自1998年美国博耶报告,即《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以来,如何加强本科生 教育,提升本科生科研能力,便上升为美国的国家意识,形成了制度并加以贯彻。接下来,nsf便设立了许多旨在加强本科生科研能力的计划,reu计划便是其中之一。一些著名的研究型高校如mit,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也纷纷设立了自己的计划,鼓励和资助本科生参与科研。所以,健全的制度是这些科研计划得以成功实施的保障。 (二)从经济上支持本科生从事科学研究 经济上的大力支持也是reu计划的一个显著特点。参与研究的本科生,不但能得到免费的食宿,而且还有数量可观的收入。这无疑为学生安心从事研究提供了物质和精神上的保障。目前,我国研究型高校也纷纷设立了一些旨在提高本科生科研能力的立项,但经费数量有限。而且对经费的支配,需要征得主管导师的同意。这在某种程度上,使本应该属于学生的科研经费,间接成为了导师的课题经费。部分导师擅自侵占或改变此笔经费的用途,学生也只能被动接受。所以,经济上的强力支持和吸引力是reu计划得以延续的动力之源。 (三)从校际互动上拓展本科生的科研视角 从休斯顿大学reu计划本科生来源可以得知,参与科研的本科生大部分都是来自于不同的院校,不同的地区,相近的专业。他们的年龄、性别、种族、信仰、兴趣爱好、专业特长等方面也存在差异。这些来自于不同校园文化熏陶下的本科生聚到一起,不但可以互相了解各自学校相关情况,而且在学习和科研上也能互相促进,取长补短。这种校际互动打破了之前同一所学校固有的僵化,有利于他们在reu计划中,迸发新的学术思想和灵感。目前,我国研究型高校本科生立项都是以本校为单位开展,而没有打破校与校之间存在的壁垒。一方面浪费了部分资源,另一方面也阻碍了科研的交流与开展。所以,校际互动突破了疆域,拓展了视野,是美国提升本科生科研能力的最佳途径之一。 育人理念上培养本科生的科研之道 从2010年休斯顿大学reu计划的活动安排可以得知,以人为本、为学生服务的育人理念至关重要。虽然从事科研的时间只有二个月左右,但reu计划的承担者,主要是项目所在的教师,既要为学生提供生活上的便利,同时又要成为他们科研路上的指明灯。从入学的介绍,到宿舍的安排;从课堂上的研讨,到校外的实地考察,师生之间逐渐建立了一种信任、尊重、包容的良好关系。导师的言传身教,为学生的成长树立了榜样。诚信和学术道德等品质通过这些活动得以传授给学生。所以,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是本科生科研之道形成的重要前提。 四、结束语 目前,我国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途径和方法日益多样。但与美国休斯顿大学计算机系的reu计划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的模式仍存在较大差异。对此,笔者认为,一方面既要鼓励和倡导引进国外先进的办学理念,育人方针,同时也要结合本国国情,合理消化和吸收,并创造出适合本土的、行之有效的提高本科生科研能力的育人模式。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我国研究型高校在探索提高本科生科研能力方面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大学本科论文:大学本科院校教师薪酬绩效管理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量的发展极为显著,大学校院量的快速扩增,引起社会大众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关注,追求高等教育的卓越发展,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政策之一。许多专家学者针对“大学追求卓越”的主题,提出若干建议,而现行公立大学教师待遇制度的缺失即为其中一项。[1]教师绩效评量工资待遇如果没有做到正确、公正、客观,奖励等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与学校的发展。本文对大学本科院校教师工资绩效管理方面进行研究。 关键词:大学院校;教师工资;绩效薪酬;管理研究 0前言 绩效评量与薪酬奖金制度是人力资源管理上激发组织人员潜能的重要工具。研究者从事教育人事工作多年,深感以往的教师待遇制度较偏重公平观念,重视相同职称同一待遇,及与其他行业待遇高低比较,而现在则趋向较偏重效率观念,强调绩效、贡献与待遇相连结。[2]大学校院因尊重学术自由,避免行政干预学术,在学校行政上一向以服务教师为主,相对缺乏经营管理观念。在大学追求卓越与改进教师待遇制度的趋势下,大学校院教师绩效评量已是时势所趋,未来各校必须建立一套绩效评量制度并与薪酬发给相结合。教师绩效薪酬奖金再次成为大学教育行政上的重要议题,其评量的方式、指标及奖金的分配等,均直接影响教师个人的权益及士气,如何建构一套适当且具体可行的教师绩效薪酬实施计划,以激励绩效优异教师,有其迫切性及必要性。 1实施绩效薪酬的理论背景 1.1期望理论 期望理论(expectancytheory),[3]经过多年的发展,成为支持绩效待遇的重要理论。该理论的重点是一个人的行为反应是一种意识的选择,而意识的选择是基于对不同的行为给予比较评价的结果,也就是期望、价值与工具三者的关系。人类各种行为的动机来自对该行为结果的期望,期望愈高,愈愿意从事该行为;当人们相信某些行为会导致某些结果,对这些结果也会产生特定的价值,评价愈高,激励效果愈强;人们还认为该种行为会有其他的附加价值,例如酬劳或奖金等工具性的意义。期望理论应用于绩效待遇时,员工会考虑下列问题:如果我来做,可以达到绩效标准吗?假如我达到绩效标准,会发生什么结果?对于发生的结果,我会有什么感受?基于上述考虑,员工会选择他们认为最佳的方式来达成目标。期望理论的学者认为绩效待遇制度的实施,应注意下列相关原则:[4](1)绩效一定要能够精确评量。(2)所增加的待遇必须是员工认为有价值的。(3)待遇与绩效的关系必须明确界定。(4)必须让员工有改进绩效的机会。 1.2增强理论 增强理论(reinforcementtheory)[5],认为人类行为的增加、保留、消弱或塑造,是依其行为的结果而定。一种行为若受到正增强物的强化,则该行为会增强,若受到负增强物的强化,则该行为会消弱。增强物的安排如依其出现时间的早晚来分,有立即增强与延宕增强二种,其中以立即增强的激励效果较佳;如依出现的次数频率来分,有连续增强与部分增强二种,连续增强会使增强效果愈来愈低,部分增强仅选择部分正确反应给予奖励,激励效果较佳。由于该理论强调任何行为(包含绩效)均由结果来决定,亦即员工的行为会随着行为后果而调整。管理人员可以把待遇当成增强物,员工如果表现优良就给予加薪或奖金,如果表现不良,就予以减薪。报酬与绩效的连结愈直接而紧密,待遇作为增强物就愈有效。增强理论的学者认为绩效待遇制度的实施,应注意下列相关原则:[6](1)绩效一定要能明确界定。(2)功绩薪的实施要视希望达到的绩效而通权达变。(3)功绩薪的额度应由绩效等级决定。(4)绩效待遇的发给应实时,才能发挥激励效果。 1.3公平理论 公平理论(equitytheory),[7]其主张员工所得的报酬须与其投入的比率相等,公平理论以报酬结果和投入的比率来界定公平,当员工的工作成果除以员工本身的投入等于其他员工的工作成果除以其他员工的投入,就是公平,否则就是不公平。如果员工认为其遭受不公平待遇时,即会降低其对工作的满意程度,并进而影响工作士气及工作效率。公平理论依劳资与市场三方的互动关系,[8]区分为外在公平(externalequity)、内在公平(internalequity)及个人公平(individualequity)。所谓外在公平,系指员工的薪资须符合外部市场中相同工作的薪资水平,外在公平的薪资率乃是取决于劳力的供需,而其成立的条件就是劳工的交换率,例如由于劳动市场的供需状况不同,教理工的教师所要求的薪资可能比教文法的教师高。又所谓内在公平,系指组织必须依照各项工作在重要性及困难度上的比较,来订定薪资水平,亦即着重于劳动力本身的价值,与外部薪资水平不一定相符。至于个人公平,系指组织应依个人的工作绩效来给付员工薪资,亦即以同样的工作而论,绩效较佳者应获得较高的薪资,才符合个人公平。公平理论强调激励效果不仅受员工本身绩效与待遇关系主观感受的影响,也受到员工对于其他员工绩效与待遇关系主观感受的影响,亦即重视激励的社会比较关系。公平理论的学者认为绩效待遇的实施,应注意下列相关原则:[9](1)绩效待遇的决定无法不作社会比较。(2)绩效待遇应考虑投入因素。(3)绩效待遇相关讯息应对员工作充分沟通。(4)员工待遇与绩效的实质关系,和员工待遇与绩效的主观感受同等重要。 1.4目标设定理论 目标设定理论(goalsettingtheory),[10]其认为当组织或工作的目标清楚明确、富有挑战性,稍具难度但仍可达成时,员工的生产力会提高,如对员工有所回馈,更能提高员工的生产力。该理论亦重视员工共同设定组织或工作目标,组织目标如经由员工共同设定,且目标具有一定的难度,则激励效果较佳。学者研究指出,清楚明确且可以测量的目标,确实能提升员工的生产力;当目标与绩效奖金相结合,则更易增进员工对目标的认同,提高目标的达标率。[11]综合上述四种理论,归纳绩效奖金实施成功的条件有:绩效指标一定要明确界定;绩效一定要能够精确评估;奖金与绩效的连结愈直接紧密效果愈好;奖金的发给应实时,才能发挥激励效果;绩效奖金相关讯息应与员工作充分沟通;必须让员工有改进绩效的机会;尽可能让员工参与共同设定组织或工作目标等。 2绩效奖金的类型 绩效奖金发给的类型,以工作成果区分,一般可分为个人绩效奖金及团体绩效奖金两种,分别说明如下: 2.1个人绩效奖金 个人绩效奖金的设计理念是员工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与努力来达成工作目标,故以个人的工作表现或能力作为给奖的标准,也以个人作为奖金发给的对象。个人绩效奖金比较适合在下列组织中使用:(1)工作内容简单,组织环境固定,工作结果容易测量,例如装卸工作、商品销售等。(2)组织并不需要强调或依靠员工彼此的团队合作,当工作内容单调无弹性时,个人绩效奖金比较容易成功。[12]个人绩效奖金的优点是奖金能与个人的工作绩效相配合,以提高激励的效果,但缺点是忽略了某些工作可能需要其他人的配合;也忽略了相互配合间彼此依赖程度的不同:加以金钱并非员工工作满足的唯一需求,给予奖金未必就能完全提高工作效率[13]。此外也容易产生各司其职,各行其事,失去对组织整体的认同,员工之间的过度竞争,也易伤及工作士气及团队精神。推动个人绩效奖金应注意下列几点:一是必须建立一套绩效评量标准,以衡量员工工作成果并评定其贡献;二是应先与员工沟通讨论,使其了解若要获得奖励就要有何种表现;三是奖金的算法必须容易明白,而且金额不能太小,方能提供足够的工作诱因;四是已具公信力的奖励标准,除非其在计算上有所差错,或工作已明显的重新设计过,否则不应随意更改;五是组织不可只要求员工提高产量,而忽略质量的要求,如果员工不能达到标准时,须立即查明原因。 2.2团体绩效奖金 团体绩效奖金的设计理念强调团体的绩效,故考核标准以团体或小组的绩效为标准,也以团体或小组作为奖金发给的对象。较常使用的团体绩效奖金制有下列两种:(1)利润分享式(profitsharing),组织在每一期均订定一个利润目标,包括业内与业外的盈余,期末若获利超过此一目标,则提拨部分比率的盈余当作绩效奖金。(2)成果分享式(gainsharing),组织提拨每一期的部分业内营运收入当作绩效奖金,若预期中的营运目标能够达成,员工就能得到绩效奖金,较不受到与营运无关的外在因素影响。团体绩效奖金重视生产力,也重视员工的合作与参与,其优点是组织可以运用社会控制来激励成员的工作成效,并使其彼此督促;且组织不必衡量及保存个别员工的绩效纪录,可以节省管理成本;又可配合成员参与管理的方式,汇集众人的智能为组织效力;另在工作轮调上,较不影响员工权益,员工会较乐意配合。但缺点是员工的报酬与个人工作成果无密切关系,以致激励的作用较差;也容易产生无法明确分辨个别成员的贡献情形,无形中较难使整体组织的绩效发挥到极致。推动团体绩效奖金应注意下列几点:一是要有明确可行的团体绩效目标;二是奖金依达成组织目标情形而定;三是生产力与奖金应成一致的关系;四是给予员工定期和管理人员讨论如何评定生产力事项的机会,使员工相信奖金是公平的,进而对绩效评量产生信任。 3实施绩效奖金的条件 奖金的核发标准以及奖金的核发数额是奖金的两个基本要项。如何订定一个合理且有效的奖金计划,是绩效奖金实施成功的重要关键。一个成功的奖金制度,应该具有以下几项特性:容易了解和计算、需要合理的工作标准、须与考核密切结合、奖金的数额须有激励性、奖金应可立即获得、奖金计划应有稳定性、最低工资应予保障、扩大员工参与、充分与员工沟通。其中拟订有效的奖励计划时应注意的要点有:确保努力与报酬直接关连、报酬必须为员工所重视、仔细研究工作方法与流程、计划的内容应容易为员工所了解、订定有效的标准、保证标准不任意更改、保证最低工资率。实施绩效奖金制度应具备的条件有:需有完整的管理制度、设定的标准值应具有客观性、每一成员对绩效奖金制度应具有相当的了解、应有能充分发挥潜力的评核项目。大学教师绩效奖金大约相当美国大学教师每年获得的奖金(meritpay),虽然在美国已实施超过四十年以上,学术界支持与反对的声浪一直却未停过。在实务上,越来越多大学采用绩效奖金制度,不过停办的学校也不少,停办的原因包括制度设计不良、沟通不良、管理不良、上层不支持等,而实施绩效奖金成功的学校,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教师积极参与计划的拟订。其认为大学教师绩效奖金实施前有下列六个需要思考的问题,应与教师进行广泛的沟通。 3.1绩效奖金的类别 大学教师的任务基本有教学、研究、服务三项,这三项绩效可以分开评鉴并分开奖励,也可合并评鉴与奖励,若是合并办理,各项所占的比重最好和大学的定位与目标契合,才不会使得教师莫衷一是。反之,教学、研究分开设奖,有助教师明确的设定个人努力的目标,获奖也更具预测性,惟学术界的声誉受研究影响较大,若是教学、研究分开设奖,可能使教师更加重视研究表现。 3.2受奖教师的比例 受奖人数比例高或低,各有利弊,从Lewin的结果价值理论或Atkinson的成就动机理论都指出,[14]当成功的几率高时,个体对于那些成就相关的活动会比较愿意采取趋近的行为。所以受奖教师占全体教师的比例高时,教师会比较愿意付出努力以提高绩效。又根据Weiner的归因理论,[15]当受奖教师占全体教师的比例高时,代表获得绩效奖励是容易的任务,成功完成容易的任务并不会增加太多自我价值感。 3.3绩效奖金的等级 绩效奖金从低到高分为多个等级,可以减少因没有获奖而感受到处罚的人数,增加因奖金而感到被肯定的人数,使绩效奖金更具正面意义。而绩效奖金的等级单一化,不涉及绩效与奖金之间复杂的转换,评鉴事务较单纯;且奖金单一化与大学教师薪资结构化的齐一精神较相符,比较容易被教师接受。 3.4绩效评鉴的模式 绩效奖金以效标参照模式实施,意指大学先制定教师在研究、教学、服务方面的绩效标准,评鉴结果符合标准才发予奖金;若绩效奖金以常模参照模式实施,则代表学校先订出全校以及各单位(院、系所)的受奖人数或比例,再进行筛选工作。使用效标参照模式较具客观性及公平性,并且能达到绩效奖金计划追求卓越的原始目的。不过,订定全校适用的效标时,如何将各学门在国际化程度、研究性质、发表速度等方面的差异纳入考虑,会是一大挑战。使用常模参照模式,则大学可将制定效标的事务下放至各学术单位,让绩效因学门而有不同的定义。不过,各单位的学术表现不一,齐一分配获奖名额是否公平;又各单位自行决定绩效时,可能产生结党营私、政治运作,及只重视单位的价值观,忽视大学的整体目标等现象,宜予考虑。 3.5绩效奖金的审查 采取教师自愿申请制,大学得以节省运作成本,同时,对于绩效奖金制度没有兴趣的教师,或是受奖几率低的教师,可以选择不参与,省去汇整与呈现资料的麻烦与抱怨;强制全体教师参与则有督促教师定期自省的功能。3.6审核结果的处理审核结果公开的话,可以赋予受奖教师荣誉感,增加受奖教师的成就动机。不过,大学教师的自尊心高,没有受奖的教师会感到难堪,有可能因而丧失改进教学和研究的动力,又学生的选课行为或是选择指导教授的行为,也可能因审核结果而受到潜在的影响。审核结果保密的话,可能会使教师间彼此猜测怀疑,绩效评鉴就免不了笼罩在偏狭不公或是质疑。对于没有获奖的教师,大学应当提供解释与说明,以协助教师作有益的归因。 4总结 综上所述,大学校园教师绩效薪酬的管理与实施,最重要的就是让所有相关的人都参与政策的形成与制定,以建立共识。其次就是制度的设计要力求完整,包括奖金的类别、受奖人数的比例、奖金的等级、评量的模式、评量项目的合理性及客观性、奖金数额的激励性及稳定性、奖励与评量的密切性、审核结果的公开性、评量计划的完整性等。再次就是依奖金计划确实执行,不随意更改,以建立公信力。最后就是依相关人员的回馈意见适时修正,以适应实际需要。 作者:申容榕 单位: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 大学本科论文:大学本科学前教育舞蹈教学质量探析 【摘要】 学前教育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它的开展对学龄前众多儿童的教育质量有着直接关系。可以说,学前教育的质量和未来社会发展有着直接关系。当前,在开展学前教育的时候,舞蹈教育有着重要的构成作用,也是进行学前教育的一个主要形式。因为对幼儿进行舞蹈教育不仅可以帮助他们锻炼身体,还可以强化其智力增长。本文在本科院校进行学前专业学生舞蹈教学存在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分析提升其教学质量的途径。 【关键词】 大学本科;学前教育;舞蹈教学;质量;途径分析 一、本科院校在进行学前专业学生舞蹈教学时存在的问题 (一)课时节数不能满足教学质量需求 学前专业的学生在进行舞蹈学习时,需要充实的课时开展舞蹈知识学习,这样才会掌握较为牢固的知识基础。同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舞蹈基础又较为薄弱,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较为系统和繁琐的教学,整体教学工作总量较多,需要众多舞蹈课时向学生传输舞蹈知识。但是从当前情况来看,本科学前专业在舞蹈课程上的课时安排不足,每周只有两节课,且一些本科院校主要将这项课程设置为一至两年学习时间[1]。这样课时安排不能满足教师对舞蹈知识传输和学生进行舞蹈知识接受的时间需求,影响最终教学质量,对学生日后开展学前教育舞蹈教学时产生一定制约。 (二)本科院校使用的舞蹈教材规范性较低 当前本科院校在进行舞蹈教材选择时,主要是根据普遍的舞蹈专业教材进行选择,这样导致所选的教材不适用学前教育学生开展知识学习。主要是因为学前专业学生主要是对幼儿进行简单的舞蹈知识讲解,引导幼儿开展游戏舞蹈,以此来对幼儿进行教育。现有教材并没有将教学对象设定为学前儿童,整体教学规范性较低,不利于学生日后开展学前教学实际舞蹈教学。 (三)教师在进行舞蹈教学时存在一定限制性 现有大学阶段学前专业学生进行舞蹈学习时,教师在进行舞蹈教学存在限制性问题。该问题主要是指一些教师在进行舞蹈知识讲解的时候,存在课堂氛围僵硬沉闷现象,教师主要对学生进行机械性舞蹈动作教学。这样的模式就会使学生在课堂学习时候,未能以最高效进行舞蹈知识记忆和运用,未能将知识以灵活方式进行展现[2]。 二、改善现存问题的对策 (一)对舞蹈教学课时节数进行合理分配 本科院校可以开展一些舞蹈比赛活动,例如班级舞蹈交流活动,学院舞蹈比拼活动,校级舞蹈大赛等。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让学生有更好的积极性进行舞蹈知识学习,还可以丰富学生课外舞蹈知识。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能够强化学生舞台展现力,提升学生舞蹈实力,能够在这些活动的开展中让学生体会到团结协作精神所带来的意义。此外,可以合理制定舞蹈教学时间,可设定为每周共四大课时或者六大课时,也可以适当延长课程设置的学年时间。 (二)在教材科学理论上进行舞蹈知识创新讲解 针对当前教材选择和学生专业需求不吻合的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解决,以提升最终教学的实用性。第一个方面是重新选择教材,要和教学宗旨和以及教学需求相吻合,以此增加课堂教学质量。第二个方面是教师在教材科学理论上进行舞蹈知识创新讲解,要针对学生日后从事教学主要工作入手,引导学生开展幼儿游戏舞蹈,提升学生未来工作的专业性能。此外,教师应该实现德育与舞蹈技能并用教学,让学生在接受舞蹈知识时可以增加德育意识。 (三)教师以翻转课堂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舞蹈知识传输 本科教师在进行舞蹈知识传输时,要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和主观学习能力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舞蹈教学。教师可以开展翻转课堂形势对学生开展创新型教学,引导学生成为课程的主体,获得深层次知识理解。翻转课堂的开展可以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能够在网络平台上和他人进行舞蹈知识讨论,也能够和教师开展更多时间的交流。此外,学生可以对学习知识以及内容和风格等进行自主规划,使舞蹈学习更加适合自身素养,满足学生个性化知识学习。 三、结论 舞蹈教学是学前专业学生在大学学习的一项必修课程,也是学生应该具有专业技能,对于日后从事学前教育工作起到积极作用。根据当前本科院校在进行该专业舞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学校要对舞蹈课程课时进行合理的分配,强化学生对舞蹈知识的掌握。此外,教师在教材科学理论上进行舞蹈知识创新讲解,可以使用翻转课堂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舞蹈知识传输,这样能够强化学生舞蹈教学的意识以及能力。 作者:王嘉歆婳 单位:杭州师范大学 大学本科论文:我国大学本科会计教育论文 一、会计教育的问题 1.模式的单一。 目前大学本科会计教育多理论,而且理论知识大多枯燥乏味,没有趣味性。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把握没有直观的映象,太过片面化,而且对于书中的知识流程和框架模糊,分不清楚章节与章节的联系,没有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联系的能力。同时,教师教学的模式也大体是普通的说教,即使应用多媒体设备,大多也是照着课件念,没有新意,或者不能熟练灵活的应用多媒体,所以不能具体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不能及时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无法做到知识的应用和升华。 2.教学理论化。 大学的教学主要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老师关注的是能不能把自己所知道的全部知识教给学生,可是却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于是学生理所当然地掌握了知识,学到了专业知识,可是却无法用知识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处于一种好高骛远的状态,学生无法在实际操作中找到自身的问题,同时更不可能通过与老师探讨这些问题来提高自己的能力。 3.课程设置重叠。 有些会计课程很早就已经学过,可是过了一个学期,又会有另外的教材书上出现相同的知识,有时候教师又会重讲,这样就会造成造成知识的重叠,不利于新知识的拓展。另外,书籍理论的编写不够全面和细致,由于会计制度在不断的更新,所以会计教材也在不停的换新,可是理论知识却并没有改变多少,导致新的教材还是赶不上会计制度的变革。从而使大部分学生学习不到最先进的知识,无法跟上社会市场的变更。 4.教学目标与市场就业没有紧密联系。 现在的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很多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当前市场对大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培养模式已经无法培养出精英人才。所以高校的教学的应该匹配市场的发展,结合市场的变化和对人才的需求,根据学生的个人素养和对知识的掌控能力制定一套全面、科学的教学方法来增强大学生对本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充分理解,同时还要加强大学生的操作能力,用知识完美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遇到的问题。而且还要开拓大学生的视野,不能仅仅灌输靠考证来赢取未来的工作,而是要把眼光放长远,结合自身能力,加强自己不足的地方,使自己变得有竞争力,达到市场就业需要的人才标准。 二、会计教育问题的解决方案 从上述的分析讨论中,我们会发现当前我国大学会计教育还存在着很多的缺陷与弊端。为此,我们需要找出一些解决方案来改变目前这一现状。所以,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们需要尽量做到以下的事: 1.提高教学质量 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应当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要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应该尽量减少传统的知识灌溉,减少对照着书对学生照本宣科,更多的是要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去发现和解决问题。教师也可以采用更新颖的教学办法,比方说教师或者学生在上课期间提出问题,让其他学生去思考解决方案,可以让学生自己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并让他们自行分工,写出分析报告,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自主分析的能力,同时还能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概念。另一方面,仅仅掌握知识是不够的,还要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比如在学校建立会计实验室,让学生模拟会计做账,体验会计操作的流程,或者签订一些相关的实习基地,让学生分批去接受一下短期培训,锻炼一下自己的能力。还可以经常让学生去参观当地的知名企业,观察企业的发展,浏览一下企业的账本,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实练中认识自己的问题,同时补充自己所不知道的。最后在未来的实际会计操作中,学生可以将自己所学的知识灵活的运用其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2.改进课程教学内容 在改进课程教学内容方面,学校应该紧密结合当前的中国政策趋势,并始终关注最新的会计发展趋势,并将其他自然学科的知识与会计学科相联系,实现其他各学科与会计学科的融会贯通。另外,学校应开展专有课程,将一学期所学的课程有机联系,形成完整框架,不再是之前的重复,这样既能使学生熟练掌握各学科的知识,并能将知识交叉运用,最终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 3.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会计教育目标的制定,要以当前经济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总体需求为导向,结合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国家政策的发展趋势,培养出一批有知识,有能力,有技能,有素养的综合型会计人才,使未来的大学本科毕业生能够更好的适应当前的就业模式,更好发挥自己的能力,挖掘自己的潜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我国大学生本科会计仍然存在着诸多的缺陷与不足。在当前形势下,不可能完全解决这些问题,因此,对会计教学的改革,对于当前大学生本科会计教育具有很重要并且深远的意义。我们需要制定合理、切实可行的方案,并进行实施和推进,才能增强教师的教学质量,很大程度的提升大学本科学生的整体素质,并且升华大学会计教学的意义。 作者:徐心梅 单位:重庆工商大学会计学院 大学本科论文:大学本科药学专业有机化学教学改革 摘要:有机化学实验是应用型药学大学本科专业中重要的课程之一,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必须加强对实验教学的重视,注重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激发学生对有机化学学习的积极性。本文就从三个方面入手,对药学专业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进行探讨,希望能够给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药学专业;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 对于药学专业学生来说,通过有效的实验教学能够对理论教学实施有效的补充,同时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提升。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是药学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传统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对实验教学兴趣不高,导致整体的教学质量受到影响。因此,必须加强实验教学改革,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入手,切实提升药学专业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效率。 1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认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在传统教学理念下,有机化学教学中,理论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实验教学主要是为理论教学所服务的。在这种理论观点下,学生对实验教学认识不足,对实验学习不够重视,在实验课前不懂得预习。教师对实验教学重视不足,课堂中往往按照实验大纲进行教学,对实验教学中可能出现的结果、现象等没有预知的分析,很难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为了有效的提升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标,必须从思想上提高认识,转变实验教学理念,强化实验教学意识,充分认识到实验教学是培养应用型药学人才的关键所在。 2加强药学专业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改革 2.1加强实验教学内容改革 在传统实验教学过程中,通常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缺少探究性实验,学生在实验课堂中仅仅能够重复的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与提升。因此,对于本科药学专业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来说,必须加强教学内容改革,增加探究性实验,保留基本的化学实验操作,强化实验操作技能训练。同时,在实验教学中对实验内容不断进行优化,提升实验内容的科学性。萃取分离、蒸馏、重结晶都是有机化学实验中最为基本的操作,教师应该多增加这方面的实验内容。在基本操作训练过程中,应该从实验操作注意事项、实验原理以及基本操作技能方面加以训练。实验教学内容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教师应该根据药学专业特点,设置有效的实验内容,增强实验内容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对有机化学知识的探究欲望。 2.2创新教学方法 针对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教师一味的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学生被动的进行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不足,导致学生对药学相关知识理解不够深入,运用不够灵活。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引入讨论式、示范式、启发式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在实验课堂前进行有效的预习,了解实验的目的、步骤、原理等,掌握注意事项,在实验操作中应该思考更多的问题。在课堂中,教师需要通过提问等方式检验学生的预习情况,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有选择性的进行讲授,提升教学的整体效率。在实施实验操作过程中,还可以随机抽取几个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验演示,其他学生进行观察,找出操作中正确的点以及错误的操作,然后教师进行总结归纳,并进行正规的示范。例如,在乙酰苯胺合成实验教学过程中,在实验前可以让学生通过查资料、预习课本等方式,分析冰醋酸法、醋酸酐法两种实验方式的优点与缺点,可以提出一些探究性的问题,包括为什么冰醋酸法分馏过程中,要将温度控制在100~110℃之间,如果过高或过低会发生什么样的现象?通过这些问题引发学生主动思考,探索实验过程。 2.3借助计算机网络进行实验模拟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过程中,其在教育领域中的运用也不断增多。传统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授课方式,有时候受到课堂时间、实验器材等限制,无法做到让学生掌握全部实验过程,或者在课堂演示环节中,有些学生不能观察仔细,导致实验知识内容不能被接受。引入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通过多媒体工具演示实验过程,让学生更加直观有效的观看到实验操作过程、实验现象等。通过网络虚拟实验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在充分的学习理论知识后,及时的通过上机模拟实验,消化相关的知识内容。另外,计算机具有自动检验步骤是否正确的功能,通过网络实验模拟,可以及时修正实验过程,有效提升教学效率。 3强化有机化学实验教学评价模式的改革传统 以学生实验报告评价学生成绩的模式,忽视了对学生在实验操作技能、知识掌握情况等方面的评价。因此,加强实验教学评价模式改革,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实验考核体系,对学生综合能力进行客观的评价。可以将学生实验成绩分为四个部分,即预习、实际操作认知、考勤、操作。预习占总成绩的10%,主要是考察学生预习情况;实际操作能力占总成绩的30%,主要考察学生对实验目的、实验装置安装、操作规范等的掌握情况;考勤主要是包括学生课堂纪律以及出勤率,占10%;操作指的是采用抽题考核的模式,考察学生基本操作,占40%。 4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应用型本科药学专业学生有机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评价都无法适应实验教学发展,与新课程标准不符,不利于药学专业学生发展。因此,必须进行有效的教学改革,充实实验教学内容,引入先进的教学方法,构建健全的评价体系,促进整体教学效果的提升。 作者:胡倩倩 史显磊 单位:河南理工大学医学院 河南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大学本科论文:大学本科概率统计论文 一、概率统计的应用 很多的统计学分析者特别擅长收集最初形态的数据,但是如果不擅长运用统计学的系统知识去处理这些数据,那么这些都将成为无用功。因为如果收集的数据没有价值,就像被遗弃在矿山的矿物,没有经过专门程序的炼制是不可能变成钢铁的。谈到对数据的分析、处理和完善,来自英国的葛朗特肯定当之无愧,他的著作《关于死亡公报的自然和政治观察》被称作统计学的鼻祖,并且被评为当代统计学的基石。它的地位这么高,是如何体现的呢?就比如说他提到的生命表,几乎成为了保险行业的主心骨。学习需要创新,同样知识也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丰富,认识来源于实践,把概率统计应用到各个方面去然后再从中去统计分析,最终肯定会使统计学的知识更加丰富,这样才能与时俱进。例如,1870年遗传学界迎来了统计热,高尔登巧妙地把统计学融合到遗传学中,结果匪夷所思,不仅使统计学得到创新,有了新的血液,还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思想,如回归等。一个事件的研究总是不会单独的存在,总有那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就像伟大的学者高尔登研究遗传学却促进了统计学的发展和不断地完善,统计学在初期阶段主要集中于纯粹的统计,简单的数据汇集,随着不断地研究发展,统计学不断地走向更高的层面,不再只是停留于技术层面,而是逻辑层面的演绎和归纳。在统计学的发展史上还有许多伟大的研究者,如卡尔皮、哥色特、内曼等。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发展的社会,统计学的知识已经不再局限于应用于各个学科之间,更多的是运用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去。统计学中的统计一词就是专门针对数据的,数据是统计学的根基,数据和统计学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我们需要知道这个公式的来龙去脉,才算真正地掌握了统计学的知识,这是当今教学中容易忽略的一个重要点。 二、概率统计的工具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统计学也不再只是刘乃嘉,吉林工商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统计学。计算一些基本的加减了,以前用一个计算器就能轻轻松松的解决,而今的统计学面对的大数字时代,需要处理大量的数据。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适当添加一些软件,既吸引学生的眼球又能提高效率,节省人力、物力,比如说SPSS、SAS、MATLAB、EXCEL表格等。SPSS的优点很多,它有学生们乐于接受的主界面,最重要的是这个软件特别的容易学,对从来接触过这个软件的同学来说,可也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轻松的掌握它,非常适合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教学的目标在于运用,SPSS自身带有许多函数计算公式和其他的计算公式,你只需找到你要计算的公式并且在键盘上输入你要计算的内容,就可以计算出概率密度、分布、随机问题等,十分便捷。EXCEL软件是大家最熟知的软件,因为在刚入学的时候就有计算机基础,里面就要求掌握这个软件的运用,是OFFICE的一个分支。在教学中选用这个工具可以降低教学难度,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因为他们学的知识终于可以有用武之地了。这个软件最大的优点就是制作统计图像的功能很完善,并且还有非常完美的统计处理能力,它具备了其他软件基本上的功能,可以很好地与其他统计软件相匹配,共同运用。计算机领域还有很多的可以适用于统计学的软件,而且一般这些软件的运用对大多数的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不费吹灰之力的,在概率统计的教学中,老师们可以按照教学的需要适当的引入这些优秀而强大的软件,弥补以前教学方式中存在的缺点,增加老师和学生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有条件可以让学生到计算机中心去亲自体验一下这些软件,学生一般比较愿意学习动手性比较强的知识,这也是教学中值得思考的问题。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概率统计在学习和生活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谁都离不开它,学习它的最终目的是运用。所以在备课的时候除了要考虑怎样把知识有效地传达给学生,更多的还是让学生去思考把这些知识运用到什么地方,让学生发现身边的统计例子,还要注意课堂的效率。 作者:刘乃嘉 单位:吉林工商学院 大学本科论文:大学本科历史学教学研究 一、大学本科历史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知识凸显,学术退场 相对于中学阶段的基础知识学习与题海战术而言,大学阶段应让学生汲取广泛的专业知识,培养其独立思考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4年大学生活作为踏入社会前的演练,对于大学本科生来说时间并不充裕,从当前大学历史院系本科教学课程来看,其专业课程的时间安排可谓捉襟见肘,这就对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从目前教学状况看,大学历史学课堂教学最明显的特色是知识灌输,忽视思考能力的培养。以一节课40分钟而言,学生普遍反映老师更多的是灌输知识,以一人讲解为主,很少提及学术研究。在遇到争议性问题时,教师也很少介绍不同观点,或者虽提及学术分歧,但是不做详细阐述和分析,导致学生往往只能接受历史观点,失去了独立思考某一历史问题的机会。当然,历史学教材也充当了一个不光彩的角色。就目前大学历史院系采用的教材而言,知识点是这些教材的关注重点,在争议性问题上,这些教材没有给出相关线索,甚至一字不提,这样也导致了学生阅读教材时没有思考的机会,个别学生虽然有所思考,但是代表不了整体的无意识状态。梁启超曾说:“假如有人问我,你信仰的什么主义?我便答道:我信仰的是趣味主义。有人问我,你的人生观拿什么做根柢?我便答道:拿趣味做根柢。我生平对于自己所做的事,总是做得津津有味……什么悲观、厌世等词语在我所用的字典里,可以说完全没有。”而目前大学历史学教学与梁任公的趣味教学显然相距甚远。这种状况的直接后果就是大学历史学教学变成了与中学历史教学相类似,学生考试时只要背题库或者课堂笔记,就可通过课程考试。由于缺少启发机制,学生往往不会主动去阅读相关历史著作。除个别学生会与老师互动,并主动阅读历史典籍外,很多学生会选择其他方式接触历史,如百家讲坛、历史剧或历史小说,而不是踏实阅读严肃的学术著作,于是一个可笑的现象便出现了,不少学生入学两三年尚不知道图书馆在哪里。更可笑的现象是,这类学生中有的竟然会在专业课考试中获得高分。这些现象的出现不但反映了教材、课堂教学的问题,而且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比如专业课考试机制、试卷设计的问题,等等。学习是知识积累的过程,不能依赖老师的全权负责,学生有能力也有必要通过自学积累知识。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应抓紧时间进行观点分析,开展师生互动,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并学会思索,进一步展开课外阅读,甚至进行学术研究,这才是大学历史学课堂教学的正道。 (二)市场影响,就业困难 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教育界所受冲击也愈加明显,而与市场疏离、以基础学科自命的历史学更是处在风口浪尖之上,历史学专业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就业难。相对于20世纪80年代,历史学专业学生就业难主要表现如下:第一,在市场大潮下,历史学不是显学,由于跟经济挂靠不紧,历史学相较于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学科而言,不受用人单位欢迎。第二,社会能够提供的对口专业岗位稀少。由于文史哲分家,历史学专业毕业生无法从事新闻、记者等相关工作,多数从事师范教育,少数进入文博单位。由于毕业生逐年增加,师范岗位吸纳能力有限,文博单位又号称“清水衙门”,历史专业毕业生处境十分尴尬。第三,由于国策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因此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统计学等专业人才缺口大,国家对这些学科不断增加投入,而对于历史学这样的基础学科则投入不多,这也导致了历史学教学质量滑坡,历史学专业学生就业困难。综上种种原因,导致历史专业学生在就学期间情绪波动较大、求职焦虑感增加。由于他们普遍对就业前景不看好,因此很难潜心专业学习。为了给求职增加筹码,很多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同时选择其他热门学科学习,或者为跨专业考研孜孜以求。部分学生为了专心学习其他专业,甚至不惜以逃课为代价。种种现象表明,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问题。授课老师因学生心不在焉而降低教学热情,学生因老师“冷淡”而疏离专业学习,由此造成的恶性循环是目前大学历史学教学的普遍现象。此种现象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杜绝,那么后果不堪设想。 (三)结构失调,专业让步 由于市场等因素,导致大学本科教育课程设置备受争议。争议焦点一是课程设置不合理,二是专业课比重不合理。就历史学而言,传统历史学教学文史哲并重,但是当下历史学教学由于1952年大分科后,历史学与文学和哲学愈走愈远,且由最初的疏离感增加变成今日的壁垒森严,基本上历史系不会设置文学和哲学课程,中文系和哲学系也不会专门设置历史课程。由于课程设置以及壁垒问题,很多学生想要去外系听课也变得不够顺遂。除了不合理的文史哲壁垒问题,仅就历史院系的专业课设置而言,也存在两个问题。第一,课程门类众多。专业选修课、专业基础课、必修课、公共课、通选课,这些课程对于讲课内容、讲课形式、考试方式都有不同的要求,不仅让学生无所适从,授课老师也常常不知所措。第二,专业课让步于公共课。近年来,由于出国热和就业导向等问题,导致很多学生疯狂学习外语,甚至逃课学习外语或第二专业。其中部分学生固然是为了早日通过外语四、六级考试,但是即便是这一原因也严重影响了专业课的学习。由于公共课设置较多,专业基础课不得不给公共课让路,这就造成专业课课时不足,导致学生工作后认为大学教师传授有限,不敷使用,因此产生埋怨情绪。虽然说毕业生工作中表现出的知识储备不足未必是因为大学专业课设置不足,但这一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同时也说明了专业课对于毕业生工作和学习的重要性,因此不得不引起足够重视。 (四)形式单一,讨论不足 这里说的是授课形式。从目前的状况看,大学历史院系本科教学中一个明显的通病就是灌输为主,缺少师生讨论机制。有些老师认为讨论课属于研究生阶段授课模式,大学本科生尚处于知识接受阶段,不适合讨论。另一部分人认为师资力量不足,且大学虽有图书馆,但无法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复本资料。此外,多数大学的古籍资料室对本科生限制开放。这些因素客观上限制了大学本科教学讨论课机制的形成和发展。以上问题都是客观存在的。大学图书馆复本不足,古籍资料室拒绝对本科生开放,这些确实不是朝夕可改的现实问题,但是这些不能成为讨论课缺失的借口。有些老师认为讨论课就是事前布置书目,令学生课余阅读并做笔记,课上进行讨论和分析。其实授课教师可以将某个案例布置给学生,首先让学生力所能及地收集资料并进行分析,然后在课堂上拿出一部分时间进行讨论,这样既让学生参与了思考,又避免了一味灌输式教学的弊端和由此而来的负面影响。需要特别提及的是,从学生反映的情况看,灌输式教学是最不为学生所接受的模式。学生最不愿意接受的便是老师在课堂上“阅读”PPT课件,或者照本宣科。在这样的课堂上,不少学生会选择睡觉或其他方式逃避学习,部分学生则直接逃课。由于各学校针对逃课实行了点名制,学生逃课会造成课程考试不及格,并直接影响学生毕业以及就业,从而减少了学生迟到、早退甚或逃课的现象。但是,这是一种好的办法么?显然,这种办法将本已疏离的师生关系变成对立关系,其损害的不仅是某个老师的个人形象,而且是一代年轻人的求知热情。 二、改进大学本科历史学教学的建议 从以上分析来看,中国大学本科历史学教学的警钟已经长鸣,关键是多少人听到了这种声音,又有多少人是充耳不闻,甚至不以为然。笔者揭出这些问题并非要鼓吹整体改革,事实上,大规模的整体改革不仅耗时长久,且效果也未必如预期一般理想。所以,与其将美好愿望寄托于整体改革,不如从实践上努力改进历史学教学。为此,笔者提出如下三点意见: (一)完善教学评价机制,增加教学水平考核比重 教师职称评审制度一般由国家制定,这一制度如果能够重新考量,那自然是意义深远,但是这种改革恐怕呼声远大于行动,因此对于高校来说,不如采取更实际的行动,比如增加教学水平的考核比重。事实上,每个老师都有教学热情,都希望自己的课程能够受欢迎,而教学质量下滑,跟我们缺少合理的教学评价机制相关。由于缺少这个机制,所以很多老师在无科研压力时对教学得过且过,有科研压力时则以科研过重而对教学敷衍塞责,从而失去了责任心。因此,当务之急是高校应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鼓励老师拿出足够的时间专心教学,并对执行不力者进行惩罚,从而提高历史学教学水平。 (二)改进课堂教学模式,让教学和讨论“平分天下” 就课堂教学而言,应改变照本宣科式教学和灌输式教学,将西方自小学就开始实行的讨论课引入大学课堂。每次上课教师都要准备一个案例,事前将案例所涉及的相关资料的收集任务布置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公共网络、校园网络教学平台、图书馆、资料室等途径收集相关资料,进行阅读理解。在课堂上,教师安排10~20分钟时间进行讨论,对学生的评价和分析进行再评价,剩余时间再由教师进行历史事件脉络梳理,最后将课堂上没有解决的问题以作业的方式布置给学生。这样既兼顾了基础知识的传授,又培养了学生主动思考和独立分析的能力。为配合开展课堂讨论,学校应将资料室对本科生开放,同时让老师提供课堂教学案例中的参考书目,由学校购买足够多的复本。同时,大力拓展网络教学平台,将部分参考书的电子文本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以便学生下载使用,及时阅读和讨论。 (三)增加专业课程,减少辅助课程 4年本科教学时间,对于历史学教学来说,非常有限,所以大学本科历史学教学课程设置应该以专业课程为主,同时增加断代史课程。目前的现实是,首先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变成大学本科历史学教学两大主干课程,课程设置的时间最多;其次是专题课以选修课模式出现,对于两大主干课程而言是辅助课。但是由于灌输式教学以及通史课自身的局限,导致很多历史问题无法在课堂提及,部分争议性问题也无法呈现。这种两大主干课大包大揽的课程设置模式引起很多师生的不满。笔者认为,可以缩短两大主干课程的课时,将两大主干课程变成通论性课程,主干课主要是通过提纲挈领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整个历史概况。在主干课之外,学校应大量设置断代史课程,将具体问题放在断代史中进行细致分析,增加断代史课时,这样不但可以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还有助于授课教师结合自身的科研,讲出水平、讲出特色,可谓相辅相成、教学相长。 三、结语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所发现的大学本科历史学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就目前现状而言,历史院系作为历史教学的直接负责单位,是本科历史教学的执行者,应该利用已有条件对历史学教学进行改进。笔者所提三点意见只是一孔之见,仅提供参照,敬请大方之家批评指正。 作者:孙运君单位: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
园林建筑论文:园林建筑小品人性化设计应用 摘要: 基于国内园林建筑小品发展现状,从设计要素与设计原则两方面,阐述了人性化设计基本理论,并结合Lawgne躺椅这一典型设计案例进行了说明,以期为我国当代园林建筑小品的人性化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 人性化设计,园林建筑小品,躺椅,设计要素 0引言 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人性化设计在机械设备、交通工具、建筑设施等多方面领域不断演进与发展,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显著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其在进入科研领域后迅速取得广泛关注,成为越来越多设计师所追求的目标,在建筑领域尤为突出。人性化设计在现代建筑中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拥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园林建筑小品作为园林造景的四大要素之一,具有重要的观赏与实用价值,在当代园林建筑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人性化元素在当代园林建筑小品中的体现却并不显著,一些建筑商一味追求建筑的速度与利益,忽略了建筑小品在细节上的品位,导致其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大打折扣。此外,部分设计师过于在意自身的主观意识,而缺乏对观赏者心理需求的考虑,即缺乏人性化设计,导致建筑小品的功用难以充分发挥。本文从人性化设计基本理论入手探讨如何将人性化理念融入到园林建筑小品的设计中,从而为现代园林建设事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1园林建筑小品概述 园林建筑小品的基本定义是造型精致小巧,功能简洁明了,富有情趣,且选址合适的精美园林建筑物。无论是现代园林抑或古典园林,园林建筑小品已逐渐演变成其中数量最多、应用最广的人文景观,并成为展现园林装饰性与观赏性的重要构景要素。通常按功能和适用范围可将其分为供休息、装饰、照明、展示和方便园林管理及游人使用的建筑小品。曾有评语“从而不卑,小而不卑,顺其自然,描其空间,取其特色,求其取景”,展现其重要的特征品质与理论品质。园林建筑小品不仅具有一定的实用功能(如园灯、园椅、标识牌),更具有重要的观赏价值,如景墙、门洞等建筑小品的应用,会使得整个园林更具艺术格调。它同时影响着周围景观的整体风貌与品质,设计得当时可以展现周围环境所蕴藏的历史文化,并满足人们的审美与心理需求,带给观赏者视觉与心灵上的享受,在整个园林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2人性化设计基本理论 建筑的人性化设计指建筑者在充分考虑人的基本生理、心理、行为和文化等需求与环境相互协调的基础上,在建筑小品上完成人性化需求的物质化。通俗来讲,就是建筑小品的设计应在兼顾人的生理需求与精神需求的同时,满足建筑与环境的协调性。 2.1基本设计要素 园林建筑小品类似于其他的建筑设计,对其进行人性化设计应把握一些共性的设计要素。设计者必须掌握这些基本要素,并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可操作、触手可及的设计形式。 2.1.1造型要素 造型要素包含建筑物的体量、形态等外观特征,人性化设计要求在园林建筑小品设计时要遵循“人机工程学”基本原理,即以人的尺度为设计依据。人的尺度通常指人体在环境中完成各项活动的空间范围,它潜在决定了建筑小品的空间规格,如电话亭的高度、座椅的宽度等。建筑小品的设计应以满足人的需求为基础,以“服务于人,满足于人”为宗旨,服从于人的生活尺度,为人的生理和心理活动提供相应的空间、环境等。 2.1.2色彩要素 对色彩要素的运用可以达到改善空间感、表达特定思想主题并烘托氛围的作用。不同色彩建筑所传达的感情各异,其会引起观赏者不同的思维变化与心理感受。因此,建筑的人性化设计必须依据不同性别和年龄的人群对园林主题风格的需求来选择园林建筑的色调。如在儿童主题公园中,以象征生机活跃、充满生命力的红色作为建筑小品的色彩基调,往往更符合儿童的审美情趣。 2.1.3文化要素 一个地方的自然环境、风俗习惯、建筑风格、宗教信仰、审美特性等构成了当地独特的文化内涵。建筑是这些文化特征的综合体与体现者,其创作过程是文化内涵不断演绎与升华的过程。因此,类似于壁画、雕塑之类的园林建筑小品应保留当地的文化底蕴,并使其在建筑设计中得以体现,让观赏者与当地居民能够产生文化认同感。 2.1.4功能要素 功能要素要求建筑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这也是园林建筑小品的基本属性之一。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服务型建筑小品,它是园林中公共需求的基础设施,为游人在游览途中提供生活服务,在园林中不可或缺。此类建筑小品常见的功能有照明、展示、导游、宣传等。园林和公园是居民和游客观赏、休闲娱乐的场所,也是进行文化宣传的阵地。服务型建筑小品中的宣传类小品如解说牌、文化长廊、展览栏等因造型新颖、主题清晰、布局灵活,易于被游客接受,具有很好的使用功能。此外,亭廊等建筑小品应满足不同天气的特点,为游客提供一个遮风避雨、消暑纳凉的场所。 2.1.5行为要素 建筑小品的选取及布局应考虑不同层次人的需求,如考虑儿童在成长过程模仿能力强、活动范围小、阅历浅等行为特点,其设计应尊重儿童的天性,将园林建筑小品巧妙地转化成游玩系统,在满足儿童好奇与冒险心理的同时,对孩子进行启发和引导。而成人游客在园林中疲倦时,一般希望选取可以观赏自然风光的地方进行休憩,因此为满足此类游客的行为和心理需求,供休息用的亭廊一般设置在能观赏风景之处。 2.2基本设计原则 2.2.1以人为本原则 园林建筑小品设计的本质目的是更好的为人服务,因此其最基本的设计原则为“以人为本”。建筑小品的设计反映了人对空间的新要求,即因不满足原有环境而进行的创新与提高。这种创作活动由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共同决定。人是自然环境的服务对象,是环境的主体,因此园林建筑小品的设计必须从人的生活习惯、行为特点、心理需求出发,以这些参考依据来决定对空间的改进。 2.2.2协调性原则 协调性原则要求建筑小品的造型、色彩、风格等与环境协调一致,从而更好地满足人的生理与精神需求。建筑小品作为实体构成的空间,需要服从局部环境协调整体环境利益的原则,使景观能够达到浑然一体的效果。尤其是“仿生学”的巧妙运用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从而使建筑具备了更高层面的审美属性与审美意义。 2.2.3个性化原则 个性化设计的本质目的是为了体现不同时代的人在生活观念与建筑观念方面的差异,即赋予建筑设计鲜明的时代特征。它根据社会的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两方面特征展现当代人们在生活内容与行为模式等方面的特点,从而更好地把握当今社会的价值观等时代特性,使设计具有历史延续性。 3人性化设计在园林建筑小品中的应用 对园林建筑小品进行人性化设计应结合人性化设计基本理论中的基本设计原则与设计要素来进行,本文结合园林建筑小品中符合人性化设计的杰出作品Lawgne躺椅来进行赏析。Lawgne是由建筑师TimvandenBurg与艺术家LisetteSpee联合设计的供公众休息用的园林躺椅,其布置于荷兰布雷达的瓦尔肯伯格公园中央喷泉旁的草坪之中,供过往的游客休息与观赏周围景色所用。整个建筑小品的外观都为弧形设计,造型简洁却极富表现力,既增加了游客躺坐休息的舒适度,又展示了优美的外形轮廓。其表层覆盖有一层人工草皮,质感与肌理皆与周围的天然草坪相协调,且其体量完美地匹配了人的尺度要求,达到了建筑与环境的完美结合。此外,整个躺椅小品的色彩基调与环境相一致。纯和的绿色,既烘托出生机勃勃、清新质朴的氛围,又传达出瓦尔肯伯格公园“贴近自然、融入自然”的主题。 4结语 为使园林建筑小品更充分地发挥其功用,设计师在进行人性化设计时应坚持以人为本、协调性和个性化设计原则,并从建筑的造型要素、色彩要素、文化要素、功能要素与行为要素五方面入手,力求在保障人的基本生理与心理需求的同时,在人与自然环境之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从而帮助人们更好地融入自然。 作者:周建新 王庆斌 单位:河南工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园林建筑论文:植物配置园林建筑研究 摘要: 园林植物是园林建筑的生命,是园林的灵魂。园林建筑的生命气息、艺术气息都是通过园林植物来体现的,所以,园林建筑与园林植物配置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园林建设中,园林建筑与园林植物的合理配置在体现人们生活需求的同时,为构建和谐、美观的园林景观提供基础,这两者之间可以说是一种水乳交融的关系,如果能搭配、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就能够使我们的园林变得更加多姿多彩。本文重点讨论了它们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以颐和园为例进行了深入探究。 关键词: 建筑;植物;颐和园 1引言 园林建设是城市发展目前主要的趋势,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加速进程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园林建设已成为社会发展的核心。景观建筑是一种硬质景观,其突出特点是人工美,是建筑的功能和审美功能集合;而植物作为具有生命力的园林要素,其生长发育规律也组成了园林生命的基础,也构成了景观的核心。在园林建设,园林设计师重视每一个物种相互协调的重要性,也注意协调园林建筑和园林植物配置之间的关系,使他们相得益彰、相互借势。 2颐和园现状概述 2.1园林建筑 园林建筑是在花园和城市绿地中提供人们休闲或装饰建筑,常见的形式有亭、榭、廊、阁、轩、楼、台、舫、厅堂等。颐和园的中心是万寿山41米的佛香阁,根据位置和地形,各种形式的建筑,如殿,堂,楼,阁,廊,亭。颐和园的建筑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集中在建筑物的建设,另一个是点缀着高山湖泊和周围的建筑。建筑主要集中在两个地方,一个是位于政治活动,它仁寿殿中心,附近住宅区乐寿堂,玉澜堂为中心的东宫门区;另一个位于万寿山的中心轴排云殿和佛香轴为主要建筑的南侧,是位于北中轴须弥灵境 2.2园林植物 园林植物材料,包括木本和草本花卉,观叶或观果植物园林植物,以及适用于园林,绿地和风景名胜区植物,室内花卉。据清乾隆《御制诗》颐和园所示,整个园林植物有:种植荷花于湖,水网西北岸栽桑,水种植芦苇,水鸟成群出现在天空,呈现出活泼野趣和自然的气息。根据弘历诗歌片段得出植物种植原则是:根据不同的植物材料种植的环境,种植突出环境的不同特点,烘托气氛。 3园林建筑与园林植物的关系 3.1园林建筑对园林植物的作用 景观建筑是眼睛,观赏植物是服装,道路和广场骨架,可见建筑景观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首先,园林建筑作为植物栽培提供基址,为各种植物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条件。其次,由园林建筑构成的空间起到了背景、夹景、框景的作用,使建筑物和植物组成优美的风景。再次,园林建筑源于自然高于自然,在景观中隐藏的园林建筑,将自然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之美。园林植物与建筑的合理配置是展现自然之美的方法,通过与自然的有效结合来表达整体美,这就是园林配置中的艺术。 3.2园林植物对园林建筑的作用 (1)烘托主题意境 基于建筑主题、意境、特性进行植物配置,使植物发挥了突出园林建筑的作用。景观设计常以植物命题。昆明湖中知春亭景色秀丽,亭与植物搭配相得益彰。概念上,春景后,表达冰融化的春天,需要首先感受到春天的第一个春天传达信息。因此,植物造景,以最能体现春天的柳树,主要沿岛种植旱柳,柳绦十几株,配以三五棵碧桃,岸边天然山石散置,加配紫藤,精要简单,表示“知春”的主题。 (2)协调丰富构图 不同的风格,和植物配置的类型应统一建筑风格,在不同类型的功能架构的不同部分,据建筑的需求应选择不同的植物,采取不同的配置策略,协调和丰富构图,使得建筑有时间感。同时,我们还应该考虑的植物的生态习性,植物和建筑物协调和整体环境条件。由于颐和园是皇家园林的象征“长寿永固”,油松、白皮松、桧、侧柏等常绿树种被广泛使用,例如,仁寿殿在门前侧柏,在乐寿堂、玉澜堂也培养。这不仅是当地的松树和柏树的基调,四季常绿,冬天不落叶等原因,还因为他们是“道德”,“长寿”的象征。同时,形成暗绿色针叶凝重的背景,作为最适合山区的色调,红墙黄瓦的景观,形成了强烈的色彩对比,体现出前者壮丽的山地景观,宏伟的皇家气派。 (3)彰显景观活力 建筑线条大多平直僵硬,而植物树干更自然弯曲,园林中经常使用植物的自然纹理曲线柔化人造硬质材料,并起到衬托作用,使得建筑和植物维持一个动态的平衡。一般体积较大、庄严、视线广阔的建筑物附近,要选择高粗枝并且树冠开展的树种,在精致玲珑的建筑周围,宜选用叶小枝纤且树冠丰富的树种。最前方沿昆明湖的建筑整齐的配置,在门前的植物对植、列植,如黄鹂厅前面的海棠花瓣,竹,石中间设置古朴典雅。其他花卉也有应用,如楸树,悬铃木,广玉兰,紫薇,榆叶梅,这些落叶乔木和花灌木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景观的生命力。 4结束语 园林建设中,不论是在古典园林,还是在现代园林在设计时都无法忽视的是建筑物和植物两者之间的关系。建筑是固定不变的实体形式,植物的材料则是最变化,硬和软,松和弛,由不同的纹理,形成鲜明的对比。两者之间的搭配,直接关系到整个园林项目的效益和布局。因此,园林建筑和植物配置是表达景观效果协调统一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吴书惠 林明明 单位:西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 天津城建大学建筑学院 园林建筑论文:古代园林建筑明式家具艺术研究 摘要: 大多数人认为明式家具就是明代的家具,其实它不只是单只明代时期的家具,它代表的是具有这个时代家具特征的一类家具,它是我国明代形成的一项艺术成就,以其优美的造型,精巧的做工,自然凸显的纹理及美观实用的特点受后人追捧。明式家具在园林建筑中的陈设十分地讲究,不论从美观还是风水,都值得我们一探究竟而更加值得深思的是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如何让中华五千的文化血脉流淌在设计实践的每个环节中,并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础进行推陈出新。 关键词: 明式家具;园林建筑;陈设 一、明式家具简要概述 常见的明式家大多用紫檀木、酸枝木、花梨木等进口材料制作成的硬木家具,如今全国很多地方都在生产,但并不是全国各地的明式家具都享有盛名,要说广受追捧的还属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所以,公认为最正宗的明式家具应属苏式。其特点:造型大气,注重比例尺度的严谨,精益求精,轮廓不啰嗦,以曲线为主;结构以传统榫卯为主,严密牢固;选材讲究,比较注重木材原因的纹路肌理以及成色;配件为金属材质,样式别致,色泽柔和,使用的恰到好处。 二、明式家具与园林建筑的联系 古典园林家具体现着园主的身份地位,同时满足园主的物质享受,而明式家具做工精良,选材考究,是园林建筑中的宠儿。“苏州明式家具”是明式中公认最为正宗的,而苏州的大小园林中更处处可见这些不可多得的艺术品。园林装修分为室内和室外两部分,室内的部分通过对室内空间的分隔布置,来体现建筑的主次地位,使建筑的空间、方向符合其功能和伦理功能。家具是室内环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兼具实用和美观两种功能,供人休息,也可用作欣赏,且能够与室内其他装饰品相呼应,形成和谐的室内空间陈设效果。人们往往欣赏园林时,重视的是石景、水景、植物、花等自然景观,其实在园林设计中建筑外观与内在陈设是并重的,它们的共同点都是为了满足衣食起居的基本需求,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精神满追求,这就是为什么无论古今建筑的发展和家具的发展都是相辅相成的。苏州园林建筑室内中多数都选择明式家具,大方不失精致。 三、明式家具在园林建筑室内的陈设 家具发展到明清时期,其类型样式和布局除了满足日常生活实用功能外,与建筑外观也发生了紧密联系,形成了像苏州园林一样的具有中国传统风格的精华之作,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的经典,明式家具风格的形成与发展,是和当时的造园院运动息息相关的,园林建筑的兴盛直接推动了明清时期家具业的发展,同时也反映了当时那个时期的文化发展,明清时期苏州大小的私家园林就是这一文化下的产物。无论是家具还是建筑外观都能看得出当时的文人追求着一种简明、雅致、天然的生活理想。不同的国家、地域对布置家具的要求、规律、次序也有所不同。古代中国比较重视伦理纲常,因此对宅院里的各种家具按照不同的功能空间逐一进行要求。园林建筑的设计多重自然和谐之美及自由悠然的境界,以苏州园林为代表,可以看出其建筑之间的节奏疏密有序,淡雅的色彩,山水相依,居住其中给人以宁静致远的感受,内部空间组织也遵循着对称均齐、阴阳之理、隔而不断的规律,这种空间的组织让家具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明式家具的陈设与建筑空间组织的特点是相适应的:家具成套对称陈设,园林的室内在设计时往往是把家具作为其自身的一部分,在房屋计划建造的同时就把家具的样式、尺度、种类等一系列数据推敲完备,以便于室内空间与家具更加和谐,互为补充,一般会使用成组的家具对称陈设,以临床迎门的桌案和前后檐炕为布局的核心位置,配以成组的几,椅等。其他的家具也大多成对的对称摆列,力求统一;家具陈设讲究阴阳对比,讲究均衡,又有等级高低之别;家具的材质肌理可以体现其表面质感效果,选择是也要适应建筑的其他装饰,才可以提高整体效果;家具作为隔断把空间分隔得功能分明又不至于闭塞沉闷,例如隔扇、博古架、书架等,在空间中创造出自然、流通性强的效果,不仅实用而且大方美观,富有文人情趣。这些园林室内设计中的隔断或家具的合理运用使被分隔的空间和谐统一。家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绝不是一件简单的实用物品,家具上的一些装饰纹样就准确的体现了这一点,除此之外,也有着古人对文化的尊重和对幸福未来的神往。明式家具在园林建筑中的陈设方式与其室内空间环境密切相关,家具风格以室内整体环境风格为依据,选择相配的才是最好的。不同样式的家具的陈设方式不同,对室内空间氛围的营造的作用也就不同,而在园林建筑中,园主大多以追求一种自然和谐的意境为目的,所以明式家具的陈设正式对这个大环境主题的呼应,明式家具具有各不相同的造型美,适应和体现着不同场所的功能意境需求。 四、结语 明式家具之所以被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珍宝,是因为它并不老旧,也没有停滞不前,造型、工艺等都在随着时代不断变化发展,所以时至今日,它仍然是家具设计研究的范本。当代的中国是承载着五千灿烂文化的大国,在如此源远流长的历史中,家具文化和园林文化是其不可小觑的一部分,可能透过园林中一件古老的家具就能够看到当时古代人民的生活智慧,如何将明式家具及其象征性元素运用在现代园林设计中,并将其发挥到极致是每个园林设计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要潜心研究明式家具中蕴含的设计精髓,与时代接轨,加之以现代的技巧、方法、理念,扬长避短,设计出既有中国传统特色,却不古板的园林陈设作品。明清时期的设计师重视家具与园林环境之间的关系,强调与不同环境的的呼应,从而有了丰富多变的明式家具,这些都启发我们思考问题时,应该由微观到宏观,不要只看一角做设计,只有真正理解了传统设计中的精华才能准确的把握和创新传统,然后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 作者:刘姝 单位:曲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园林建筑论文:一体化园林建筑设计探索 摘要: 室内设计是建筑设计的继续与深化,也是室内空间与环境的再创新,不能仅仅理解为三维空间六个面的简单装饰,而是一个完形空间的具体表现。在现代室内设计的理论中强调的是:功能,结构与材料,美观,环保,节能,尤其重要的一点是室内与建筑的一体化设计。 关键词: 中式园林建筑;现代室内设计;设计一体化 室内设计的发展其实已经有了上百年的历史,它有自己的理论体系,以及各个时期的具体各种不同的设计手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室内设计的要求、功能、目标的追求有了不同的意义。有了许多新的不同的术语,比如说形式追随功能,建筑设计应该由内而外,建筑要室内设计一体化,等等。具体的室内设计思维方法也由原先的二维设计到三维设计。由最早期的设计所考虑的美观实用,过渡到今天的对色彩的、对光学的,对环保的、节能的,人机工程学在室内设计中的良好运用。由生理需求提升到心理需求,并且需要二者兼容考虑。今天的室内设计已经完全可以从建筑设计的领域内相对独立的成为一个专门的学科,当然是室内设计还是建筑学范畴内的学科,所以说室内设计学科也是一个有着非常广泛定义的设计,有公共建筑的室内设计、有商业建筑的室内设计,有住宅建筑的室内设计,也有许多室内设计的原理和手法等等具体的运用,具体的设计内容可以分为室内的平面图设计与功能分区、交通组织线路、需要环境整体性思考、六个界面的设计、室内灯光照明的专业设计、各种配套设备的整体规划与设计、以及室内与之相协调的陈列家具或艺术品装饰,今天我所想讨论的仅仅是中式园林建筑内的室内设计。中国传统园林建筑它们是以文人墨客士大夫们修心养心或者说是策划与工作社交的场所。而园林建筑的室内设计总构成就是由:室外室内的环境构成,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从室外到市内其实是一个巨大的飞跃,原始人只是从自然界的室外进入到洞穴,这一个自然界向洞穴口之间的有意识的过渡就是我们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大步,建筑的慢慢发展都是离不开室外和室内是一个转折点,这不仅仅是一个转折点,其实这是人们一个工作和休息、公开和私密的一个临界点。而中式园林恰恰良好的表现了它。室内设计首先要表现的就是平面设计,它不仅仅要表达联系内外的出入口,还要表达墙与窗的组合,还有与庭院的联系以及墙内的家具及艺术品布置等等,室内设计师首先应该有完形空间的思维才可以把平面布置表达清楚。所以说平面布局是基础,是评判室内设计优劣的重中之重,平面布置是以二维的图纸表现去完成三维的完型空间,它不是简单地墙的界定而是一个空间的再创造。要考虑使用功能,不同使用功能的要求有着不同的表现方法,在既定建筑中的空间再创造必须深入考虑平面内部的交通组织功能分区以及主要区域次要区域以及内外联系区域。功能与美学必须两方面同时考虑在平面布置中。同样的北方的中式园林也是在一个既定园林区域中按照自然的依山傍水布置楼台亭阁而交通路线就是他的连廊与小径,以园林为主、以建筑为辅。而岭南园林的规划布置中,就是一个满足用户使用功能的建筑群包围着中间的湖景石山与庭院,建筑物围绕着园的周边及围墙布置,建筑物连廊将形成一个环形间,景观功能服务于住宅与居住功能。从以上叙述可看出室内设计与中式园林的平面设计有着非常相似相同的共同点。 一、中式园林建筑内的各种设计表现都完全符合现代室内设计的本质要求 局部房间内的设计。虽然平面布置是室内设计的灵魂,但是真正让使用者长时间体会的,却是一个个小的房间所组成的一系列空间组合。房间空间的大小或者说拥挤的大小,对使用者的用户体验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不同的使用功能的房间,有着不同大小的要求,比如展览馆的大小,与办公室、学校教室、大会议室和用户洽谈室,而居住空间内的起居室、睡房更有着不同的具体符合人体要求的尺度,那是更有不同的尺度要求。正因为这样所以大部分的房间都是正方形或接近正方形的矩形或圆形、置身与这样的空间中人会感到比较舒服自在和有方向性,如果不是由九十度直角围合成的空间会让使用者迷失方向感。所以才有了人机工程学的专门学科。它从生理需求到心理需求以及用户的实际用途做了各个方面的调查与研究。具体的数据可以通过专门的手册去查询与使用。中式园林建筑中的连廊的尺度就是非常符合现代人机工程学要求的尺寸所以说,我们中式园林中的建筑已经很好的表现了符合我们亚洲人的尺寸或美学鉴赏力。房间也是由地面天花墙面所界定的。墙面的表达方法和处理方法有许多,不同的用户需求有着不同的要求,墙面的界定可以是透明的不透明的或者半透明的。由此可见建筑与室内设计是那么的密不可分,而天花又是一个我已和空间所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是在建筑物界定了自然与人文空间的界限,它也是室内设计师在处理天花所必须要处理的、如符合使用功能所必须的一切设备管道。良好的无缝衔接班的焕然天成般的处理好天花是优秀室内设计师说的必修的功课。地面的处理也是连接边界及分界地与墙的必要部分,地面表达的普遍规律应该遵循水平、稳重、稳固的原则。而中式园林建筑内的地面墙面顶面完全符合现代室内设计的如上所述之本质要求。垂直交通的楼梯楼道与房间与房间之间的门及与联系屋内户外联系的门与窗,是室内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楼梯的设计是既有实际使用功能又有美观功能的一个部分,楼梯楼道的既又有导向性、也是室内设计的区域再分区,我们设计师会花重笔墨在这个部分。对比我们传统的中式园林建筑内的连廊建筑就是精美的表现了这个楼道的功能,它是联系着甲建筑乙建筑却不留痕迹的处理好园林建筑累的高低起伏,是地面高低变化的精美处理手法。再讲门,门在建筑中不仅仅是一个出入口,同时它也是一个隔离内外的关键口。门在建筑的作用从远古到现代有一个意义是不变的,那就是远古时代的人们在简单建筑中设置门只不过是为了御寒与防止野兽,现代也是为了保持舒适温度与控制出入口。在建筑群中有许许多多形式的门,不同的区域需要不同的门,房间的大小用途决定着门的大小及材质设置。窗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当然在许多情况下窗和门是很接近,但是窗还是不同于门,窗的主要功能当然是要由内向外的观赏和由外向内关上,其中还包括着空气流通、采光,景观。随着文明的进步,原始社会的洞穴建筑的无窗房间在现代是不可想象的。窗的存在对于建筑物来说,不仅仅有的生理需求,还有人们的心理需求,当然随着科学技术与材料、设备的不断进步,创的形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窗的设计和关注是我们室内设计师必须非常重视的一个关键点。中式建筑的门与窗,有着与现代建筑非常相似相同点的地方。比如中国建筑的结构有通俗的讲墙塌房不倒之称谓,因为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式梁柱机构,门与窗不是在承重墙面的安装的,中式建筑的门与窗是完全独立于建筑承重结构的。 二、结语 专注室内及建筑一体化的,把握完型空间在设计前期到装修完成时的一致性,推广模块化的中式建筑元素。 作者:郑闯 单位:华南理工大学设计学院 园林建筑论文:现代园林建筑设计传统建筑元素应用 摘要: 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明,也有着丰富的传统建设艺术资源,在现代园林建筑设计当中加入具有强烈的历史气息以及艺术气息的传统建筑元素可以使其更具个性和风格,也使其更具魅力和神秘感。本文阐述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的特征,分析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在现代园林建筑设计中的实际应用措施,以期为提高我国传统建筑元素在现代园林建筑设计当中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 现代园林;建筑设计;我国传统建筑元素;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建筑文化经历了五千多年的演变与发展,形成了具有丰富文化底蕴以及地域特色的文化形态,但在近代国际现代化建筑形式大量涌入以及我国建筑观念转变的影响下,当今我国建筑风格趋向工业化、模式化,建筑文化的承袭方面出现了巨大断层,大量优秀的传统建筑元素被丢弃。将我国传统建筑文化重新发扬和传承,需要在当代建筑设计当中充分加入传统建筑元素,在保证建筑的使用舒适度同时使之更具观赏性和文化性。 1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的特征 我国的传统建筑技术精湛、风格强烈,是世界上最具鲜明特色的精美艺术形式。在漫长历史长河当中,逐渐形成今时今日具有独特性和完整性的建筑文化体系,其影响范围广,存在时间长,是我国劳动人民历经各种文化融合以及朝代更迭所遗留厚重而坚实的物质基础。 1.1中国传统功能性建筑元素 中国有很多传统建筑元素是根据建筑构造需求,经过设计变化得来。如建筑当中的斗拱结构在历史上原本是用作尺度衡量标志,其初始意义是古时人物权力等级的象征,它的主要功能是将屋面同上次结构传下的负荷传递到柱,并最终传至房屋基础。雀替结构在历史上原本用作降低梁柱跨度,强化梁端剪力,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其性质也渐渐由功能转化为装饰[1]。 1.2中国传统装饰性建筑元素 中国传统建筑当中不仅有功能性元素,还有艺术性以及装饰性元素,是中国传统建筑在美学以及文化上的鲜明体现。中国的古代建筑当中装饰性建筑元素无处不在。我国传统建筑多讲求和谐对称、中正平和,对于建筑的美观性和艺术性都有很高的要求,因此也就出现了大量的装饰性元素。如建筑结构表面的装饰性画作,都是古代我国文化艺术美学方面的具体体现。 1.3中国传统历史性建筑元素 中国传统建筑元素自身就带有各自鲜明的历史痕迹,不同的历史年代以及朝代更替都给建筑带来了不同的积累和发展,其外在表现也有细微差别。文物、考古、历史等学术界专家在进行建筑遗迹的年代判断时,通常会根据其外在的细微之处判断其建造的年代和用途,对于我国历史文化的研究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如我国唐代、宋代、元代三个时期的建筑斗拱结构就和明代与清代建筑的斗拱结构有着明显区别,在体积上较普通斗拱更大,其数量上较普通斗拱少。 2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在现代园林建筑设计中的实际应用措施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以及生产的高速发展和进步,传统建筑的地域文化特征以及独特的院落风格也基本在当代建筑中完全消失,现金社会当中可以使人感受自然与和谐的建筑元素更是凤毛麟角[2]。 2.1传统建筑元素的实际应用原则 为传承我国传统建筑文化以及特色,需要积极的将传统建筑元素融入现代建筑设计当中,建筑进行合理的创新与改造设计,使其不仅在实用性上达到时代要求,更在美观性上达到时代标准。我们所说的建筑设计创新不是单一的进行高新技术的应用,而是将更多元化的建筑因素有机的融合进入建筑设计当中,使建筑在美观性与实用性双方面平衡发展。将我国传统建筑元素进行改造和重新利用需要经过系统的研究和探讨,使之能够满足一定的标准和要求。第一,需能传承并发挥我国的传统历史文化传统,秉承我国历史人文精神和理念,并避免其与当代文化及设计发生抵触。第二,在进行当代建筑文化的重新构建过程中,依据可持续性发展的观念,跨越当今建筑行业的经济性为主的建筑设计理念。积极进行当代建筑元素的创新和转化,大力发挥我国数千年文化的积累和沉淀优势,将之与当今建筑工艺和技术进行相互糅合,创建更为优质、优美、优势的现代建筑模式[3]。 2.2我国传统人文观念的应用 我国一直以来的文化传统核心理念当中,人们所追求的是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处,我国传统建筑设计在这方面也有着相当的反应和体现。我国大部分传统建筑设计之中,都有当时自然环境与社会历史背景相互融合的痕迹,而自然环境与社会历史背景也共同决定着当时建筑风格的走向与发展,因此,建筑设计也在各方面带有不同特征的传统建筑元素标志。在当代园林建筑设计当中融入传统建筑元素并非单指在建筑设计外形上使用复古的色彩和图案,最重要的应当是在建筑设计当中运用我国传统建筑的内敛婉约特色,将实际条件与现代化建筑技术与自然环境紧密结合。将园林建筑对于自然生态的破坏性降到最低,不仅使之符合国人的审美感受,更能有效推动社会和谐进步。我国辽宁省沈阳市的标志性建筑物“方圆大厦”,在外形上选用我国古钱币造型,寓意生意兴隆财帛丰厚,建筑周边绿地建设也采用了相应的中国传统园林风格,配有亭阁、流水、拱桥等,大量中式传统建筑元素的应用,让方圆大厦充满了厚重的中式传统韵味[4]。2.3中国传统空间设计的应用我国北京的四合院结构建筑是最能反映我国传统建筑理念特点的建筑设计典范。四合院的最初设立理念是构建专属的私人独立居住院落,使之与外部环境进行有效的隔离。它巧妙的利用围合式空间设计,使人们在居住空间的私隐性以及独立性方面有了很大的保证,因其具有保证住所私密性的功效,成为了我国传统建筑的特色元素存留并发展开来。与此同时,四合院当中设置的假山、石雕、竹林等传统建筑元素也是当代园林建筑设计的优良素材,不仅可以向园林参观者提供舒适和谐的视觉感受,也可通过藏、隐、露等一系列布局方式给参观者营造丰富生动且有无限遐想空间的思维感受,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予以展现和传扬。 2.4中国传统建筑符号的应用 中国传统建筑符号是我国传统文化精髓和灵魂的具象化表现。传统建筑符号可通过向人们输送文化相关信息,促进群体文化认同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利用人们思维的联想功能将我国传统文化扎根在人们心中。所以,当进行现代园林设计工作时,设计人员如需使用某种具有既定意向的传统建筑符号,应当预先将之进行分类与加工工作,再合理使用加工后的传统建筑符号来传递当代建筑设计的理念和文化特征[5]。如我国安阳的中国文字博物馆,在博物馆内墙面上饰以大量不规则形状石头和树枝,虽表面看来粗粝简陋,却是我国古代文字记录方式的实际展示。 3结论 在当代我国园林建筑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应当有效准确把握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的内涵精髓以及象征寓意等方面原则,将之进行合理的创新和改造,并作为自身设计灵感的源泉以及展现方式,在现代园林建筑的实际设计环节当中对其进行灵活应用,发挥自我的独创性,将之和谐生动的融入设计之中。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精髓,加强对我国传统建筑元素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设计出符合现代人们审美标准的园林建筑。 作者:韩玮 单位:广安职业技术学院 园林建筑论文:园林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探究 摘要: 一直以来安全工作都是至关重要的,对于管理工程来说,不仅在建设的时候要做到安全施工,同时也要做好安全管理工作。现在很多的城市陆续开展了园林建设的项目,这是因为园林建设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文化品味。而且其质量与城市的景观效果有直接的影响。 关键词: 园林工程;施工安全问题;管理措施 对于项目的安全管理是必要的工作,尤其是在施工的时候。如果疏于对施工的安全管理,在出现安全问题的时候,会造成人身伤害,甚至会破坏环境。而且园林建设与城市的发展有关,在建设中出现问题会影响城市建设的开展,同时也会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园林在建设的时候一定要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尽管我国园林在管理的工作过程中仍有不足存在,但是整体的管理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1园林工程在施工安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1人员方面 据调查,在中国的园林建筑行业中,其从业人员大部分都没有经过正规及专业的施工培训,不仅缺乏系统的安全知识结构,安全意识更是普遍较差。例如:在大树吊装、大型景观石安置时,许多建筑工人没有佩戴安全带、安全帽等,对待工作始终抱有侥幸心理,容易导致自己或其他人员伤亡;一些建筑工人不遵从施工安全从事法规,安全意识很差;许多建筑工人在操作机械过程中,也没有专业方法及技能,容易导致施工过程中出现不可估量的安全事故。 1.2物品方面 从总体来看,我国园林建筑是多种多样的,这使得园林施工安全方面的问题也层出不穷。一般而言,园林工程施工要求相对于其他方面的建筑来说要高得多,许多物品需要在施工现场进行调整,所以在园林工程的施工现场的不安全因素也就相对复杂一些。例如:在园林工程的现场施工过程中,现场施工的用料堆放、施工引起的噪声等都有可能成为严重的安全隐患。此外,由于园林工程基建的规模比较小,自然而然技术要求低,这就使得园林工程施工队伍存在着无证设计、无证施工等弊端。主要是施工时,安全员数量不足,甚至有时在施工现场没有安全员指导施工,更别谈制定有效的安全控制措施了。正是由于施工现场的安全无人管、无人监督,施工现场处于放羊状态,所以极其容易导致施工过程出现安全问题。当前园林工程的施工安全状况还十分突出,严重制约了园林工程健康有序地发展。因此必须在全面弄清楚这些问题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完善和改进园林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同时由上述可知,当前园林工程的施工安全管理主要包括减少和消除人员的不安全行为,减少和消除物品的不安全状态这两方面。下面就结合这些因素,对如何才能做好园林工程的施工安全管理进行一番探讨和分析。 2做好园林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几点措施 2.1加强施工人员的素质培训,强化安全意识 在多个园林工程中调查发现,施工人员有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素质较低,而施工中的安全问题往往都是由于工作人员的素质差而造成的。因此在解决这个问题上能做的就是提高施工人员的素质。工程的管理人员要重视员工的素质问题,同时为了能够将工作人员的素质有效提高开展培训工作。首先是在开始施工之前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尤其是对其开展安全教育工作。对于有危险性的工作,要求工作人员有证上岗。其次施工人员要有专业知识,业务能力要强,在施工的地段尤其是危险地段要有安全提醒标语,这样施工人员才能保证安全作业,有了标语,施工人员也有了安全防护意识,从而减少发生安全事故的几率。 2.2加强过程控制与应急管理 在调查中可以发现,我国的安全管理有局限,尤其是在安全作业还有责任上不足,常常施工人员是违背安全准则在作业,而且在出现安全事故的时候找不到具体的责任人。在处罚违规事件的时候,没有按照处罚条例进行。因此在施工的时候,要求工作人员按照规定施工,同时落实安全生产制度。此外还要有安全管理小组,小组内的成员要有管理意识,在施工现场要仔细的检查现场的安全情况。例如材料的摆放是否规范,材料的储存是否正确等,保证现场的安全,让施工人员有一个安全的环境去施工。检查人员的安全管理工作是外在的,施工方要注意内在的安全管理工作,例如在施工现场配备消防器材,要求施工人员安全施工等等。安全管理人员要与项目的负责人及时的沟通,定期对工程的进度以及施工情况进行管理。在管理园林的施工上也要有资金的支持,通过园林工程使用资金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定期的更新现场的设施,提高现场的施工环境。另外一个就是在利用资金上要保证合理,加大力度研究施工技术,创新施工管理措施,保证施工的安全。 2.3合理规划施工现场,改进作业环境 一般来说城市的园林建设主要是建设在郊区的位置,该位置与其他城市相连,而且这个位置交通便利,车辆多。因此施工人员在对园林工程规划施工现场的时候,要考虑现场的布局。首先是要对即将施工的场地科学规划,保证绘制出的平面图是最佳的方案。而且在规划施工场地的时候,要明确各个场地的功能,场地之间安全距离。而且要在施工的现场建立通道。这条通道仅供施工的车辆使用。如果施工的场地有危险,那么要在那个位置设立警示牌,提醒过往车辆的安全。一般施工的现场都是封闭的,而且现场周围有护栏。在工程停止施工的时候,也要有一个或者是几个人值班,以免工程有问题。 3提倡全员参与安全生产管理 对于园林工程的安全管理要全体人员共同进行,不能只有几个人执行,所有的工作人员都要有安全管理的理念。对工程开展的安全管理工作基础就是所有的工作人员都能参与,而核心就是管理人员尤其是项目的领导能够重视。改变对项目管理的被动趋势,化被动为主动。让所有的工作人员都能意识到对项目的安全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3.1签订工程项目安全目标责任制,使项目经理明确安全目标,充分履行项目经理是工程项目安全生产管理第一责任人应负的权利和义务。 3.2任何一个项目都是有安全风险的,而且项目性质以及内容不同,出现的安全风险也不同。在控制安全风险的时候,要根据项目的性质而定。为项目预留安全管理款,禁止任何人挪用,这笔款项只用于安全管理。在需要使用资金来解决安全问题时,项目的管理人员就可以使用这笔资金进行管理。 4结论 总的来讲,园林的绿化施工安全管理越来越受到每个城市每个国家越来越多的重视。园林工程的施工安全问题一直都是重中之重,严格强调人员、物品方而的因素,才是确保园林工程施工得以安全、正常进行的保障。希望我国的园林设施越来越多,创造更加舒适的生活工作环境。 作者:王连仕 董雪 单位:大连园林绿化工程公司 园林建筑论文:园林建筑材料与构造课程初探 摘要: 本文从课程开发背景、教材内容设计思路、教学任务设计思路几方面分析了中高职合作阶段中职教材《园林建筑材料与构造》的特点,分析了教材设置方案,以及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所起的作用,指出了教材设计的优越性,以及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便利性。 关键词: 中高职衔接;园林建筑;教材开发 现代园林建筑类型日益丰富,有茶室、餐厅、展览馆、体育场所、亭、廊、轩、榭、花架、园桥、展览牌、景墙、露天剧场、展览厅等,还有建造速度比较快,造型新颖别致的膜结构建筑、钢结构建筑等,以满足人们生活和休闲的需要。 1课程开发的背景 行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中高职衔接的办学模式,既克服了纯中专教学的低水平,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技能,缩短了学生适应职场需求的时长。为了培养园林专业的一线管理人才,我校(昆山二中专)与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中高职衔接的试点工作。在进行中高职衔接课程设计时,两校联合开发了《园林建筑材料与构造》(中职阶段)和《园林建筑设计》(高职阶段)的教材。由于中职阶段要强基础,重基本技能,因而在进行教材编写时,我们主要安排了建筑材料、建筑构造的基本知识,让学生对材料和构造有基本的认识。 2教材内容的设计思路:确定核心内容 不论是什么样的建筑,都离不开各种具有不同功能的建筑材料。而建筑材料只是构成建筑物的元素,如果不采用一定的方法、按照一定的规则,是形不成具有一定功能的园林建筑的。 3教学任务设计思路:通过五个环节加强对知识的学习和巩固 每一个教学任务的设计都分为五大部分。第一步提出任务,让学生在学习之前明确学习本部分内容要完成哪些任务,学生带着任务学习,避免了学习的盲目性;第二步对提出的具体任务进行分解,给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尤其强调了现场和市场调查的重要性,告诉学生学习要能走出来,学习场所不仅仅局限在象牙塔中,给出市场调查和现场调查要解决的问题;第三部讲解学习本任务的相关知识,使学生能通过本部分知识的学习,获取相关知识,具备解决相关任务的能力;第四步为任务实施,给出一些问题,要求学生在学完本部分内容后能解决本部分提出的问题,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五步为评价方法,既对学生提出团结协作的要求,又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操作知识,还强调了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这样设计,不仅可操作性强,而且避免了学生学习的盲目性,提高了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的可度量性,为以后高职阶段提高自学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4教材设计的整体思路:重技能、强素质 园林专业的工作,绝不是少数人能完成的,需要广大从业人员通力合作。学生不论学习时间有多长,学习的最终目的还是面向就业市场,找到自己在市场上的一席之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显得极为重要。本教材设计时,从任务提出到任务实施各个环节,都贯穿了锻炼学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思想。要求学生能与陌生人沟通,具备相应的市场调查能力,同时还具备一定的总结分析能力,对所调研的结果能够分析出其间的规律性,还能运用一定的计算机手段,表达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成果。很多任务在提出时就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学习,锻炼了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为后续高职阶段学习,参加社团活动和工作后适应团队协作打下坚实基础。任何一种新形式的出现,都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中高职合作这种新型的合作方式,可以实现中高职校及学生的多方共赢,是一种具有一定想象空间的教学模式,值得广大从业人员积极探讨。 作者:刘彦平 单位:江苏省昆山第二中等专业学校 园林建筑论文:园林建筑设计项目教学法应用 摘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教育部门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上。而园林建筑设计课程作为一门具有较高实践能力要求的课程,在教学中引入了项目教学法,通过对项目确定、项目实施以及项目成果的评定,能够拉进学生与园林建筑业的距离,提高学生利用理论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我国园林建筑业的发展提供更高水平的人才。 关键词: 项目教学法;园林建筑设计;教学;应用 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是面向整个园林建筑行业,以培养具有较高专业技能的人才为主要教学目标的,这就需要相关教育工作者不断完善教育手段,提升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此时在园林建筑设计课程中加入项目教学法,能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从被动转为主动,为学生适应今后的园林建筑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1项目的确定 在园林建筑设计课程中应用项目教学法,是对传统的理论知识教学方法和以教师为主导的讲授法的转变,将实践课与理论课融为一体,让学生在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得到了实践能力的提升。项目的确定是整个项目教学法中最为重要的一环,要想完成一个好的项目设计,需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选取最适合自己本阶段设计水平的项目进行实施[1]。园林建筑设计课程主要包括建筑制图和园林建筑设计两部分,学生在进行项目选择时就有了一定的可选择的范围。在进行项目选择之前,教师应该带领学生对国内外园林建筑设计行业的现状进行调查,并了解园林建筑设计行业的发展历程,对一些具有较大影响的园林进行参观。一个好的项目选择需要建立在具体的、多方位的考察和资料的收集之上。在进行项目选择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进行引导,可以给学生几个合理的项目进行选择。教师要对学生自主选择的项目进行甄别,帮学生确定一个与时展能够紧密联系,同时能够符合学生此时的实际设计能力的项目。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带领学生到一些比较成型的园林建筑企业进行参观,与园林建筑设计师进行交流,通过与真正的设计师进行对话,帮助学生对自己之前作出的项目选择进行确认,使学生通过自我判断找到项目选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在通过与园林建筑设计师进行交流之后,还能够确定与时展联系更加密切的项目,从而为接下来的项目设计与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2项目的实施 在确定好项目之后,需要对项目进行具体的设计并实施,这是项目教学法获得成效的必要环节。由于学生选取了不同的园林建筑设计项目,需要教师对园林建筑设计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并向学生介绍完整的设计过程,让学生自主的对整个园林建筑设计项目进行分工,并进行实际操作[2]。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本小组内选取一至两名负责人,以设计部经理的身份对本次园林建筑设计进行整体的规划。这一负责人需要具有过硬的园林建筑设计理论知识,并具有较高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人际关系协调能力,能够胜任负责人的工作。负责人要根据本组确定的项目进行分工,在分工过程中要注意考虑本组其他同学的意见,尽量做到兼顾每位小组成员。只有明确分工才能保证项目的实施过程能够顺利进行,也保证了每位小组成员能发挥自己的作用,提升每位同学的实践能力。进行分工之后需要对整个项目进行设计,这一设计需要建立在实际考察的基础之上,并通过讨论加入本小组成员独特的设计理念,争取能够设计出既美观实用又富有特色的园林建筑。在学生进行项目的设计与实施时,教师需要进行指导,随时掌握学生的设计与实施情况。当学生出现困难时,教师要予以帮助,帮助学生找到问题出现的原因和解决方法。这样,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拉近了师生的距离,掌握了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更好地在今后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学生不断进步。 3项目成果的评价 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的项目实施成果可以以成果展示的形式呈现,包括总平面图、功能分析图、景观分析图、鸟瞰图、局部效果图等[3]。要根据不同的项目制作成不同的成果,向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展示。由于在园林建筑设计课程中引入项目教学法并不能将学生的实际设计成果进行建造,这就需要教师对设计成果展示环节予以一定重视,在对学生充分认可的程度上,帮助学生找到自身的不足。在进行项目成果的展示前,需要各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帮助对方发现自己设计中存在的不足,并共同寻找解决方法,从而整体上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发现可能在自己的设计中出现的问题,让学生在真正进行园林建筑设计时能够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教师在项目成果的评价中占据重要位置。教师要对每组学生的设计成果进行认真的观察研究之后,予以中肯的评价,要认真对待每组学生的作品。教师在进行项目设计成果的评价时,能够根据每位学生的特点进行不同的点评,并引导学生认真对待现代园林建筑行业的发展变化,对于一些存在问题的作品要予以具有针对性的点评,但要注意不能打消学生的积极性,要以鼓励为主[4]。教师要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设计作品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在今后的设计中做出改进,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项目教学法在园林建筑设计课程中的应用,需要教师从项目的确定、项目的实施、项目成果的评价几方面入手,引导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特点的园林建筑设计项目,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的建筑设计相联系,设计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园林。项目教学法的引入,能够有效提升园林建筑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为我国园林建筑行业提供具有较高园林设计知识技能的人才,推动我国园林建筑行业的发展。 作者:高静瑶 单位: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园林工程学院 园林建筑论文:园林建筑小品构景配置分析 1园林建筑小品的功能及特点 在中国传统的园林艺术中,园林建筑小品是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整个园林艺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园林建筑小品是园林建设中的各种小型园林建筑设施,一般情况下,这种建筑设施的功能相对明显,造型虽小却富有极大的韵味,建造的艺术性非常高。我国的园林造型大多以融于自然,依山旁水,通过修建假山,种植大量植物,合理管理水域,以及建筑构造等方式将园林的各种要素结合起来,创造出丰富多彩、别具一格的园林景观。园林建筑小品不同于一般的建筑小品,它不仅要满足供人欣赏、休息的要求,还要满足园林景观造景的要求。园林建筑小品按照功能可以分为服务类的建筑小品、装饰类的建筑小品、展示小品、照明小品以及管理类的小品等。具体的园林建筑小品应该与整个园林的主题密切联系,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与自然高度融合。园林建筑小品是园林景观中特殊的建筑,存在于整个园林建筑的方方面面,在不经意间提升整个园林的艺术价值,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整个园林的景观设计,使其生态化的设计更加突出。 2园林建筑小品与各个构景要素的配置 在整个园林建设中,不同的构景要素与功能强大的园林建筑小品,进行完美的配置,会产生别样的艺术效果,使整个园林建设锦上添花。 2.1园林建筑小品与园林植物的配置 2.1.1原则 2.1.1.1观赏性原则 园林景观最终要的是具有一定的观赏性,为人们提供优美的休息、观赏的环境,从观赏性的原则出发,将建筑小品与园林植物相配置,达到完美的观赏效果。 2.1.1.2实用性原则 植物能更好的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有效缓解噪音,防止表水的流失,将园林建筑小品与植物种植相结合,使其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2.1.1.3经济性原则 城市建设用地有限,在园林建筑小品与构景要素之间的配置中,要兼顾经济发展与环境协调。在建筑小品与构景要素的配置上尽量可以循环利用,节省经济费用,打造绿色、低价的园林生态建设。 2.1.2园林建筑小品与园林植物配置的关系 园林中的植物种植是园林景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园林建设的主体。然而园林建筑小品完全属于人工制造的景观,主要用于服务游客。将园林植物与园林建筑小品结合起来,使其相互补充,一方面用植物来缓解建筑小品的生硬感,另一方面,用建筑小品来增加植物景观的柔美性,两者之间相互衬托,相互点缀,提升整个园林建筑的效果,增加园林景观的艺术性。 2.2园林建筑小品与园林山水的配置 中古传统的园林建筑离不开山水的自然结合,其自然景观的基本要素就是山水。古语有云“:智者乐山,仁者乐水”。在具体的园林建设中,山水从不分家,延续古老的传统,在现代园林建设中,山水仍然占据重要的位置。水面倒影山,山上流淌清泉溪流,每一个建造的景观在山水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美丽。建筑小品中的亭子、楼阁以及小船等都可以与山水相结合,构成完整的山水画面。 3构景要素在园林建筑小品中的应用 将多样化的构景要素应用在园林建筑小品中,不仅发挥其建筑小品的功能作用,也有效体现构景要素的作用,完成对整个园林建设的优化。 3.1亭台楼阁 亭台楼阁是常见的园林建筑小品,主要供游客休息、观景之用。亭台楼阁的周围一般伴有大量的构景要素,如湖中的亭子,水中的荷花,岸边的杨柳等都是建筑小品与构景要素之间的完美配置,增加了整个园林建筑的美感以及艺术价值。 3.2石凳、石桌 在园林建筑中,石凳、石桌是常见的建筑小品。一般出现在湖边、道路两旁、广场、亭子等地方,方便游客随时休息。而这些地方又都会出现一些植物、山水等构景要素,是园林建筑中比较常见的建筑小品与构景要素之间的完美配置。 3.3回廊 园林中的回廊是独居特色的建筑小品,一般的回廊中游固定的坐凳,廊顶或回廊的周围都会有大量的植物相伴,起到遮阳、休息等作用,也可以将园林的景区分段,是整个园林更加具有韵味。 4结束语 在园林建设中,建筑小品与构景要素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不同的园林建筑小品,配以相应的植物、山水、或是其他的基本构景要素,都能更好的体现园林建筑的艺术性,增加其文化价值。 作者:桂丹丹 单位:北京京林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 园林建筑论文:游憩型园林建筑规划设计探析 1以最佳立意为前提 立意就是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全方位考虑环境条件,按照艺术审美规律的要求,经过多方综合考虑所迸发的灵感。既关系到规划设计的主题目的,又是在设计过程中采用各种构图手法的根据。优秀园林建筑设计最佳立意,贵在善于抓住环境条件中的关键因素,既能较好地解决建筑功能的实用问题,又具有较高的艺术思想境界,充分考虑环境条件,包括绿化、水源、山石、地形和气候等。而其关键取决于设计者如何利用和改造环境条件,不管是总体空间布局还是细部处理都不能忽视这一问题。在森林公园景区,比较容易取得良好的景观效果,重在用敏锐的眼光去发现。如骊山兵谏亭从最初的“捉蒋亭”到现在的“和合”题刻及“日月亭”的陪衬,既很好地反映两岸关系,也是成功立意的体现。1)亭不仅有驻足休息和观景的功能,更是重要的点景建筑,以其集中向上的通透造型与周围自然景物结合,构成优美的景观画面。“无亭不成园”,规划设计10座不同式样的亭子,以体现皇家园林、自然风景和田园风光三种不同风格。2)楼阁除带有贮藏、瞭望作用之外,以其凌空高耸、造型隽秀的建筑形象在造景上起到很大作用。规划设计7座式样不同楼阁,用于书画、经文、茶座等不同经营。3)塔常成为一个园区的构图中心,这种醒目而集中向上的园林建筑所构成的风景线控制着整个景区,使得环境愈加秀丽幽雅。规划设计2座楼阁式塔,用于控制两种不同风格的景区。4)殿、廊、轩、馆、榭、台等都有其各自的性质与功能,在规划设计时应首先明确。 2以巧妙选址为基础 森林公园中园林建筑规划设计,本质上就是创造和大自然相协调并具有诗情画意的空间序列。游憩型园林建筑如此选址不当,不但不利于艺术意境的创造,并且还会因为降低观赏价值而削弱景观的效果。如骊山晚照亭为四角重檐攒尖顶亭,本身造型非常优美,只是在选址时,过分注重历史遗迹,而缺少考虑观景与点景的需要,处在山坳中,仅为路亭而已。游憩型园林建筑选址尽可能要选在两个空间的交界处,如水边、山顶等,满足观景与点景的双重需求。1)从宏观环境和用地上看,傍山的建筑借地势起伏错落组景,并借山水背景,所成画面自多天然风采;临水建筑有倒影衬托,视野相对平远辽阔,画面层次亦会使人感到虚实相衬。2)注意细微的因素,要珍视天然造就的自然景物,树石、清泉、溪涧,土壤、水质、风向、方位也要详细了解。如西北地区冬季西北寒风凛冽,建筑入口、朝向忌西北等。3)园林建筑选址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森林公园的整体效果。既从景观要求宜分散和基础设施宜集中的关系,找出最佳结合点;又从考虑观景要求、地形地貌、游览需求、抗震要求等不同因素,选定精彩的交接部位布置园林建筑,使独具魅力的边界线进一步升华,成为人们留连忘返的佳境。 3以应变布局为中心 1)布局与空间:布局是园林建筑规划设计的中心问题,即使有好的组景立意和基址环境条件,但若布局不合章法、环境结合不紧密,也不可能成为佳作。这就需要特别注重建筑空间序列,就是供人们自由活动的三维空间与时间相结合的游览产物,除考虑观赏价值外,同时还要兼顾各种性质不同的功能要求,需要把艺术意境和功能巧妙地融为一体才能真正取得良好的效果。2)随形就势的山体建筑:从选址上看,或立于山巅(如独秀亭、同乐塔),或鞍于山脊(如幽香亭、婉蜒亭),或伏于山腰(如长生殿、翠荫亭),或悬于峭壁(如闻风亭、绿阁),或卧于峡谷(如三观亭、源溪亭),或坐于山麓(如逍遥塔、晚霞榭)。从处理手法上看,或悬挑(如王魁台、闻风亭),或吊脚(如红楼、绿阁),或跌落(如叠落台、环玄廊),或整平(如莲花台、连理馆),在不同自然环境条件下,灵活顺势处理。3)相互依存的水体建筑:园林建筑与水体关系处理上,尽可能满足游人的亲水性。从选址布局的角度看,或建于水体之上(如三观亭),或建于水边、依岸而作、面向水域(如晚霞水榭),或横跨水面之上(如遇仙桥)。从设计处理手法来看,或一面临水,或两面临水,较多的是让建筑三面临水而凸于水中(如晚霞水榭)。4)阴阳平衡的植物与建筑:园林建筑与植物关系处理上,注意呈现春夏秋冬四时不同景观,展示不同空间围合变化。如此峰独秀(骊驹亭)、烽火连天(烽火台)等都是利用植物营造景点,又用建筑加以点缀。从景观构成的角度看,植物有效地丰富了园林建筑的艺术构图,以植物柔软、弯曲的线条打破建筑平直的线条,以绿化的色彩调和建筑物的色彩气氛。 4以合适体量为根本 1)尺度与比例:尺度是建筑空间各个组成部分与具有一定自然尺度的物体的比较,应该和功能、审美的要求相一致,并和环境相协调。即要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原理,给人以亲切的感受。比例系各个组成部分在尺度上的相互关系及其与整体的关系。既要符合黄金分隔比例,还要考虑一般视觉规律。2)色彩与质感:主要通过对比或微差取得协调,视线距离的因素也应予注意,突出重点,以提高艺术的表现力。如闻风亭为一仿竹亭、三观亭为一石亭,目的就在于和石瓮谷自然风光相协调,给游人以亲切之感:而独秀亭为六角重檐攒尖顶亭,红柱、绿瓦,檐角起翘较大,也是为了和其开阔、独特的环境相适应。3)体量与风格:园林建筑的体量和风格应视其所处的周围环境而定,宜得体于自然,不能喧宾夺主。既要考虑到单体造型和层数,又要考虑到群体的空间组合,充分适应周围环境特色。大小只是相对而言,如在石瓮谷中的闻风亭、三观亭体量不能大,体量大了会使空间环境变小而显得压抑;而在独秀峰上的独秀亭体量就要大一些,否则既谈不上对景、组景,更无“独秀”可言。 5以环境完善为保障 1)用心借景:借景就是把各种在形、声、色、香上能增添艺术情趣、丰富景观构图的外界元素,引入到本景空间中,有利于扩大视觉空间、丰富景观效果和提高园林艺术质量。2)绿化美化:做好建筑周围环境整治和绿化美化,通过彰显、衬托、隐蔽、协调、装饰等方法,使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力求“嘉则收之俗则屏之”;尤其较大规模的建筑或建筑群更要及时地做好绿化善后工作,而这一重要工作往往被忽略或因资金短缺而被放置搁浅。如明圣宫就建筑本身而言,雄伟、壮观,但周围环境整治不够,远观效果不佳,有碍骊山整体形象。在长生殿、烽火台建设中,一定要把绿化和整治工作与主体建筑工程统筹安排,施工中保护原有的树木,加强庭园景观绿化,创造良好的氛围,以给游人留下美好印象。3)题名楹联:景区建筑的题名和楹联既是对景观的高度概括,也是对立意的呼应。合适、恰当的内容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石瓮谷遇仙桥西侧悬崖峭壁上的闻风亭,题名“仙风遐韵”就有必要,而对观鸟台上的人鸟同乐塔和牡丹沟的圆亭、方亭就没有必要,完全可以让游人去亲身感受、自由发挥。又如骊山老母宫牌坊门(万化之门)对联:持土造人香火万代入青云,炼石补天苍生千秋立伟业,就很好地点化了老母宫主题。 6结语 游憩型园林建筑不仅观景与点景,也能带给游人较好的视觉体验,使人们在观光游览时身心得到自然放松。既是出于人们对大自然的依恋、回眸与复归,更是自然美、建筑美与人文美的相互渗透与和谐统一。园林建筑规划设计要创造出景色如画的园林景观,这就需要:1)依据相关工程项目科学原理和技术要求,根据广大游人游览规律、功能要求与审美需要,创造出景色清新、健康卫生、自然舒适的园林空间,满足游人的游览、休憩和健身娱乐的要求。2)园林建筑是以轻盈小巧、雅致美观见长,装饰装修既要满足审美需要,又要和建筑的内容和功能相一致,与周围和谐统一;同时,结构安全意识要贯穿于施工全过程。3)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对自然环境的尊重与关怀是园林建筑规划设计的根本,是一种环境共生意识的体现。设计者应保持谦逊的态度,将园林建筑融于大自然环境之中,而非凌驾于自然之上。4)园林建筑师要结合设计技巧,开拓思维,从不同的角度与思路去创新。既继承中国传统典范、师法古人,又紧跟时代步伐、开拓创新,力求灵活多变、“构图无格”。总之,园林建筑规划设计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系统工程,事关森林公园的命运及是否可持续地良性发展。所以,必须以认真科学的态度对待每一座园林建筑,也只有把精巧的园林建筑融化到大自然的怀抱之中,才能使森林公园锦上添花。 作者:陈祺 王小鸽 张纯 单位: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生态环境工程分院 园林建筑论文:园林建筑与园林植物配置 1园林建筑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过去人们对生活的需求与现在已经无法相比,当今人们的物质需求大多数已经得到满足,但心理需求却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在这种矛盾的供求关系中,人们对居住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随之而来的则是生态意识提高。在建设领域的飞速发展中,园林城市建设己经逐渐成为未来建筑的发展趋势,“生活在自然中”成为园林建筑的终极目标。园林工程给人们的第一印象是返璞归真,回归自然、亲近自然,在园林建筑中,园林植物恰恰代表了自然,在建设过程中扮演了主角,也是主要的建筑材料。 2园林建筑与植物配置的协调作用 园林建筑中,园林植物的少许点缀往往如同画龙点睛之笔,说后者是前者的灵魂体现一点不为过。园林建筑的建造理念和所需要表达的艺术气息来源于园林植物的设计与配置,其重要性显而易见,一个好的设计理念往往是设计者智慧的体现,无论是种类的搭配还是建筑与植被的协调都是以设计者大量的工作经验为基础进行的。园林建筑设计之初需要考虑自身轮廓、线条、色彩和与自然环境的协调性。而园林植物的配置同样需要考虑许多因素,比如草坪及灌木乔木一般是不能单独存在的,色调的一成不变容易让人感到枯燥乏味;植物间的搭配不能不考虑各种植物的线条、色彩、树形、纹理和比例,设计出的方案若过于复杂就会让植物配置整体上得杂乱无章,弄巧成拙。既要避免单调呆板,又不能过于杂乱,这就要求设计者需要采取间距、外形相同以及在乔木搭配灌木等方法进行设计,这种搭配考虑到的是一种美的感受,或者说就是一种艺术。合理的植物配置往往能够给人带来舒适感,愉悦感和幸福感,植物之间的搭配取长补短,相互协调,整体性和一致性得到充分体现,这是成功设计所要具备的条件。另外,当今植物配置设计者根据雇主的要求,需要体现一定的主题,比如厚重的主题让人想到枝叶茂密、质地粗厚的阔叶类;沉稳则是整片的针叶林;青春的主题一定是色彩丰富等等。 3植物配置所体现的艺术性 建筑物的线条一般规整平直,令人乏味,而植物作为生命体往往给人一种动感和生机。人们对植物的第一印象就是颜色,色彩色调对人们带来了视觉的冲击。比如紫色、红色、浅红、橙色、黄色的植物在园林中并不少见,虽然一些植物需要到秋季才会显现这些颜色,但在设计的时候必须考虑进去。这类植物色调属于暖色调,给人一种温馨、鲜艳的感觉,秋天变色的植物也是一种植物的个性,受到大众的青睐。与之不同,青色、蓝色、灰色等冷色调给人稳重感多一些,注意植物色调冷暖的特性,会有较好的表达效果。这些设计使园林建筑环境具有意境和生命力。植物配置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在需要的时候还能满足设计者对建筑设计理念的完美体现。另外,园林建筑空间依赖园林植物来体现其层次感,总之,卓越的园林建筑设计离不开园林植物的陪衬。 4不同园林建筑与植物的配置 中国古典园林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建筑物与自然相互协调的结合美,这种美让人感觉亲近自然,用成语形容就是“天人合一”,人在其中仿佛身在自然,美景尽收眼底;皇家园林能很直接带给人一种气势磅礴的感觉,一定要概括其特点,那就是宏伟大气,无论是建筑还是植物都常以原物作为材料直接建设,而建筑本身大多是富丽堂皇的,雄伟霸气,建筑式样通常别具一格、布局规则严整,皇家园林中,主体建筑一定是最高大、最显眼的,用来衬托皇室家族之王至高无上的权利;现代园林的建筑与植物配置因为需要考虑空间的利用率,往往采用各种各样的建筑样式和常见的植物搭配,各个地方大众喜好不同,所设计的园林风格也不尽相同,现代建筑灵活多样的特点和节约空间的优点最终大多数设计师的选择。总的来说,无论是哪种成功的建筑设计和植物配置都是无不体现这设计者的智慧,随着人们对居所要求和环境需求的提高,大力发展园林城市,投入资金和精力用于园林建筑的建设已经成为园林建设发展必然。而此领域仍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需要解决,卓越设计师的数量相对较少是有目共睹的。除此之外,科学配置问题和某些植物的相互结合原则,只有科学的方法才能设计出合理的配置。通过对相关问题的研究进行总结以获得更加科学、完善的工作指导。 5结束语 当今社会以非常高效的速率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提高的相当快,这就意味着人们的审美观已经不再是过去的水平,过去的那些审美标准已经远远达不到当下人们的需求,园林建筑作为最直接的审美内容之一,也需要根据人们当下的审美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改变,需要更加充分地展示出园林艺术自身的魅力,才能更好地吸引人,园林应该更加丰富自身所独特的美感,从而让人们从中感受到美的体验。虽然,现阶段园林建筑关于植物搭配方面的技术还存在一定的缺陷,目前为止还没有一项很成熟的技术来支持,但是,我们有足够的信心并且不断努力着,我们始终坚信只要我们在整个行进过程中认真,不断进步,以我们坚实的步伐,总能走出一条新的道路,我们将会成为园林植物搭配技术方面的开拓者,我们也有这样的积极性来将这条道路开辟下去。另一当面,我们也应该注重植物自身的美,只有抓住植物自身的美并以此为基础,将植物美的方面发挥出来,园林建筑如果能与植物融洽地配合在一起,这将是人们视觉上最美的一道风景线。 作者:刘健 单位:哈尔滨北方森林动物园 园林建筑论文:古典园林建筑结构稳定控制技术研究 1.古代园林建筑结构分析 古典园林不仅有很大的实用性,并且有很强的美观作用和借鉴作用。首先,古典园林也有许多在投入使用,它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对外界环境有很强的适应性,为一些古典文物的保存提供了好的环境。其次,古典园林建筑对现在的园林建筑有很大的参考借鉴作用,以设计出既美观有具有较高质量的现代园林景观,也为现在园林景观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最后,古典园林作为古典文化的传播载体,承载着许多的文化和智慧,对于弘扬传统的中华文化有很深远的意义。古典园林之所以有这么强大的功能,都源于其自身的结构特色,木式建筑或砖石建筑有其自身的特色,并且有很强的稳定性,再加上科学合理的设计,更提升了园林建筑结构的稳定性。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在结构上有很大的相似性,又具备自己的特色,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古典园林建筑的质量与水平。园林建筑从整体外观上看,大都是有三部分组成的,基座,柱子和屋顶。建筑的基座大都相同,是以地基为主要构成部分,有一些地板构成,有些园林为了装饰对地板进行设计,以独特的样式来展示园林的美观。中间部分是柱子,还有一些门窗,柱子大多是用粗壮的木棍,选择木质较好的材料做柱子,木棍要很粗,要有很大的支撑力,建筑主要是靠柱子支撑起来的,对木棍进行加工放到建筑中的四个方位,一定要保持木棍的水平不动,而且柱子上方都有梁,各种构件之间的衔接都有专门的结构设计,从而更好地保证园林建筑的稳定性。门窗主要是选择一些木材进行加工,呈现出美观的图案,门窗对于整个建筑也起着一定的支撑作用,所以对于门窗材料的选择也要有一定的要求。古典园林中的门窗一般面积比较大,在很大程度上代替者墙体的作用,所以门窗结构对于建筑的稳定性也有很大的影响。最后是屋顶,古典园林的屋顶一般都比较高,屋顶上也有很多的加工,不仅仅是遮风避雨的作用,更大程度上起着装饰的作用。古代建筑的屋顶有很多种,有坡顶,四面都是坡面,中间是屋脊,在屋脊的边沿位置一般都雕刻有图案,呈现出美观的色彩。还有许多其他的各式各样的屋顶,总之这些屋顶对于建筑的稳定性也有很大的影响。采取坡面,不容易积水,可以一定程度上减轻建筑的重量,进而提高建筑的稳定性。屋顶与墙体门窗的衔接都有一定的设计,使建筑的承受力达到最大,从而维持建筑的稳定性。 2.园林建筑结构稳定控制技术 古典园林建筑有很大的价值,对于当今的建筑结构设计也有很大的借鉴作用,对古典园林建筑结构稳定性的分析有着很大的意义。本文从重力二阶效应角度对建筑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主要是对构件弯曲引起的效应进行分析,对物体由重力产生的下移现象分析,得出一些相应的结构,以便于古典园林保护工作的开展,为当前建筑的建设提供一定的指导。 2.1重力与结构整体的稳定性 重力二阶效应是由于风或地震的作用,致使建筑发生一定程度上的位移,在重力的作用下,使结构发生移动,导致建筑结构的内部发生变化,从而进一步影响借助整体建筑的稳定性。古典园林建筑多是木式建筑或砖石建筑,对于砖石建筑而言,重力的影响作用较小,对于建筑结构的稳定性的影响不大。但是对于木式建筑有一定的影响,在木式建筑中多是以木柱为主要支撑,依靠木柱与横梁的结合维持建筑的稳定性,但是在风力或地震作用下,柱子会发生一定的位移,而在重力的作用下会使结构间的连接点松动,从而破坏了结构整体的稳定性。在木式结构中,门窗占了很大的面积,相当于墙体,而门窗发生位移,会使整个建筑结构受到破坏。在对稳定性进行分析时,要采用专门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计算出结构的位移,从而判断建筑稳定性的强弱。在进行结构设计时,一定要注意控制好建筑材料的重量与结构的承重力的比例,提升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古典园林的建筑材料虽然是木制的,但是也有很大的重量,所以对于结构的设计一定要精准,比如说什么样的结构适合于什么样材料的建筑。古典园林的屋顶一般都比较高,在屋顶主要是依靠横梁的支撑,横梁很容易受到风力和地震作用的影响,所以一定要设计好柱子与横梁的衔接,调整好重力与结构承受力的关系。 2.2建筑结构的侧扭失稳 古典园林中的建筑结构多种多样,其中根据梁和柱的衔接方式不同,大致分为抬梁式和穿斗式结构。顾名思义,可以知道抬梁式即横梁完全置于柱子上方,通过某种特别的构件将二者结合起来,使建筑更加的稳定。而穿斗式则完全相反,它是将梁插入到柱子中去,从而达到建筑固定的效果。二者各有自己的特色,但在建筑结构的稳定性保持中都有各自的缺点,主要是由于柱子的侧扭失稳造成的。比如说穿斗式,将横梁完全插入到柱子中去可以一定程度上增加梁和柱子的连接性,但对于横梁的旋转造成了困难,在柱子受到风力或是地震作用之后,横梁不可以以自身的重力来做调整,只能跟着柱子发生位移,从而是整个建筑侧扭。对于这种结构的失稳计算主要是依靠极值点计算方法,一次计算出结力点,从而计算出整体建筑的失稳。对于建筑结构的侧扭失稳,主要是通过加强柱子与梁的衔接俩提升建筑的稳定性,对于现在的建筑一定要保证墙体的水平竖直,屋顶与墙体的衔接保证最大的承受点,从而增强建筑结构对风力和地震作用的抵抗,从而提升建筑的稳定性。建筑设计中要依据重力二阶效应设计好防风和抗震结构,要提升对建筑地基的要求,从而更好地保证建筑结构的稳定。 3.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建筑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古代建筑的研究也就有着更加深刻的意义。古典园林有着很大的实用性,为我国文化的传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就其建筑本身而言,也为当今建筑提供了很多经验指导,我们要深刻研究古典园林建筑的特色,做到古为今用,既要发挥古典园林的作用,也要逐步提升现在建筑的质量。综上所述,本文对古典园林建筑的结构进行了分析,也在一定程度上分析了有关古典园林建筑结构稳定性的问题与技巧,发现古代建筑中的技巧,以便于为当今建筑的结构设计提供经验指导,来进一步提高当今建筑的质量,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 作者:武香丽 单位:石家庄森泰园林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园林建筑论文: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改革研究 1存在问题 1.1缺乏应用型教材支撑 在现有的《园林建筑设计》教材中,存在着理论过于陈旧,案例过少,过旧且新颖度不够,缺少必要的设计图纸分析与理论介绍,尤其是没有针对应用型大学的实践教材,理论过于倾向研究型,缺少有代表性、有影响的项目案例介绍。学生渴望学习到的新兴的且具有前瞻性的理论就更少了。 1.2传统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园林建筑设计》教学中,教师都是占据主导,忽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教学中基本都是首先教师理论讲解,然后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设计作业,然后是教师批改作业,最后是作业反馈。学生进行设计,凭空想象,理解力有了,但空间想象力没有,接触的设计案例很少,由于缺少教师理论结合案例的讲解分析,学生往往面对着教师的作业愁眉不展,无从下手,即使心里有设计思路,由于积累不够,实践少,还是无法转换成设计图纸,完成作业。 1.3学生设计的积极性不高,课程的互动性不强 由于教学主导是老师,学生很少参与教学,往往是被动学习被动接受,师生之间没有形成良好的交流与互动,使得学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学习兴趣不浓,作业往往是潦草应付。 2教学改革措施 2.1改革理论教学内容,增强内容的新颖性,与时俱进 教学内容上,以教材为基础,同时参考国内外相关书籍和论文,汲取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积累了大量的文字和图片材料,并直接用于课堂教学中,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保持课程内容的新颖性,实用性、先进性。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引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思维方式和科研成果。那么学生就能够不断地接受新知识、新理念,激发学生的设计兴趣,奠定学生的专业基础,从而更好地从事专业工作。 2.2教学内容上去粗取精,突出设计重点和主题 2.2.1注重建筑的外部环境设计,以便更好地与后续课程接轨 园林建筑设计是园林专业第一个设计课,不应将课程内容局限在建筑设计,而应推演到景观设计。从而为园林规划设计奠定良好的设计基础。基于风景园林学科教学的建筑设计,更为强调外部因素对建筑本体的影响,建筑是因环境因素生成的,它与场地、交通、绿化等现实问题息息相关,即设计结合自然。正因如此,园林建筑设计特别强调对外围环境设计的考虑,要求学生一方面运用景墙、花架、廊柱、花坛等设计外环境,补充建筑外形的不足,增加立面上的高低错落和虚实掩映的效果。另一方面,建议运用庭院设计将建筑化整为零,以便更好地突显外部环境设计。 2.2.2注重宏扬传统,体现地方文脉 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研究与设计一直是园林专业的特色,又是传统园林重要、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中国古典园林正是因为其蕴含浓厚的传统思想文化内涵而历久弥新,依然焕发着古老的魅力和活力。对于学习园林专业的学生而言,是需要继承并发扬的。通过分析背后硬传统(建构、材料)与软传统(文化、历史),使学生理解传统建筑的设计意匠与审美取向,一方面提升专业修养和素质;另一方面使其能够具备一定的中国传统建筑设计能力。学生能够从中国传统建筑中汲取营养,再现传统,更富有创新力。从而使得设计作品更有内涵更有深度。 2.3教学方法多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设计能力的提升 运用多媒体方式,采用课堂理论讲述、优秀建筑设计案例分析介绍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增加学生对园林建筑设计的理解和运用。精选设计案例介绍大师建筑设计作品,如贝聿铭的香山饭店、苏州博物馆,密斯的巴塞罗那德国馆等,进行案例分析示范,从而开拓学生的设计思路。实践教学包括外出实习、实习现场拍照分析、实地测绘、制作模型,课堂评图、改图等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的能力。此外,通过应用交互式教学法,让学生搜集资料,学习经典建筑案例,分析建筑设计平、立、剖面,提高学生园林建筑作品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建筑设计能力、模型制作能力。采取案例分析(进行优秀案例分析,并结合自己的作品进行讲述,进行方案汇报)、反馈法,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主动的学习,使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加强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同时结合设计作业开展模型制作竞赛,并在校内展览。通过作品展览,为学生构建展示自身设计实力和相互学习的平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成就感,勉励学生发展,以此丰富完善整个教学过程。 2.4建立网络课程,实现资源上网,供学生参考学习 实现了资源上网,包括教学课件,教师的案例分析,教案大纲等。并提供了教学辅导,包括考核试卷,设计论文、设计文本、专业书的参考,尤其是学生的优秀作业,模型制作照片等都可供同学下载,并参考学习。网络资源给学生提供了更为宽阔的平台,便于学生学习资源的获取。当然网络资源需要进一步更新。 3效果评价 3.1学生表现出极强的设计欲,促进了学生的设计能力的提高 通过这种教学模式改革,确实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对案例分析的解读,提升了学生的设计分析和语言表达能力。当然更重要的,通过亲自制作建筑模型,对比方案设计图,可以很好地调整构思,弥补不足,并完善设计内容,通过模型制作将设计内容真实的表达出来,学生表现出浓郁的兴趣,积极探索,最终使得设计作品臻于完善。通过制作模型展览,同学们的建筑设计能力大幅提高,展览的效果很好,获得广大师生和领导的好评。 3.2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体现了教学重点的主题 通过搜集资料,进行案例分析,绘制图纸构思设计,制作模型并展示作品,学生的创作灵感被激发出来。设计作品风格多样,充分体现了教学重点。设计作品注重建筑与外部环境的设计。部分同学尝试再现传统,创造性地运用传统元素表现建筑设计;部分同学采用现代的集中式的建筑布局,或有小庭院,但立面上注重虚实掩映,高低错落。建筑设计外形丰富,尤其是屋顶设计,表现出同学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3.3丰富了师生的专业素养,有益补充了教师的课堂教学 学生认真组织语言,静心备课,反复修改课件,然后课堂讲述案例分析,不知不觉就能将各种知识信息结合起来,形成理论沉淀,储备专业知识。不同的学生讲述着不同的设计构思和理念,拓宽了大家的专业视野,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同时也会让学生感到课堂的生动有趣。从学生的讲述中,老师也受益匪浅。可谓“一举三得”。 作者:田雨 单位:徐州工程学院 园林建筑论文:建筑结构风景园林建筑论文 1风景园林建筑的结构与构造设计思路 1.1拟定建筑方案时要充分考虑结构选型 在园林建筑设计工作中,应考虑园林建筑的观赏性、艺术性及场地因素等方面的要求,往往有多种建筑方案可供选择,同时也引发多种结构方案需要甄选,我们应遵循安全、美观、经济的原则来确定最优的结构方案. 1.2根据建筑方案确定结构计算简图 个异性是风景园林建筑的特征之一.对于造型或结构特殊的构筑物或建筑小品,我们必须根据方案的实际情况,确定结构计算简图. 1.3荷载统计分析 荷载分析我们一定要做到不重不漏,要分清荷载的类型、荷载作用的久暂、是有利载还是不利荷载,这关系到荷载分项系数和组合系数的确定. 1.4内力计算 根据结构计算简图确定相应的内力(剪力、弯矩、扭矩等),而由于建筑造型的特殊性,扭矩计算有时较为重要,甚或扭矩是控制内力,我们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1.5确定结构处理方案 风景园林建筑由计算确定的结构配置可满足结构的承载力安全性方面的要求,但构造的要求亦不可忽视.由于园林建筑所处空旷露天或依山傍水环境,受环境侵蚀严重,构造处理对建筑物耐久性影响犹大. 2风景园林建筑结构选型与设计方法 2.1结构方案的选定案例 某公园湖岸边一游乐亭.根据建筑方案,有两种结构方案可供选择,方案一将游乐亭的一部分础设置在湖中,方案二从岸边设置悬挑结构以撑起亭子的湖面以上部分.两种方案中方案一虽然看似简单,但由于我们对湖底地质条件缺乏了解,这就增加了基础处理难度及勘查所需要的费用,且由于水下作业而质量难于保证.方案二虽然结构计算复杂,但施工方便且质量易于保证,造价相对较低,可以认为方案二比较合适. 2.2结构稳定性验算案例 在园林小品种中,有些假山或置石为了达到造型上的某种效果,结构的重心偏向一侧或有较大悬挑石,这样结构就存在倾覆的可能.因此我们从安全角度考虑需要对该类结构进行抗倾覆验算。总之,风景园林建筑设计,美观及艺术效果是第一考虑因素,但安全与实用问题亦不可忽略.由园林建筑体量不大,经济因素往往作为次要考虑的因素.我们在对荷载的统计分析时,一定要考虑荷载的种类及性质,这对我们进行荷载分项系数的确定乃至结构的安全十分重要. 2.3构造要求案例 现代建筑向密集、高层且多为屋顶绿化的方向发展.精巧、别致、风格独特的屋顶花园或草皮屋顶是建筑与环境合作的精品.他们是建在建筑物的结构层、保温隔热层和屋顶防水层之上,与普通屋顶不同之处是增加了为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构造做法,一般草皮屋面各层构造.构造处理是否得当对于建筑的适用性和耐久性至关重要,在屋顶花园或草皮屋顶中尤为明显. 2.3.1基质层(植物生长层) 植物基层的主要功能是满足植物正常生长要求.为降低屋顶荷重,一般采用一种比天然土壤轻得多的混合土壤,同时还要求土壤具有足够的养分.为保护种子,在生长层表面往往还要铺一层沙砾覆盖层、不仅可以防风、还可以在干旱季节时保护下面基质层中水分的作用,根据草的生长要求,该层的厚度一般为30~50mm. 2.3.2排水蓄水层 排水蓄水层多采用砂砾,并在该层中铺有膨胀粘土、浮石或泡沫塑料排水板、其主要功能是调节屋顶绿化层的含水量.雨水通过植物生长层迅速响下渗透防止植物根系处于过分潮湿的环境中;同时还可以把部分雨水储存起来以供干旱季节植物生长之需. 2.3.3防水层 一般情况下植物根系具有较强的穿透能力.为防止对屋面密封层的损害,一般在排水蓄水层与密封层之间设一层抗穿透层,常用做法是在结构基层上作一层厚20mm的1:3水泥砂浆找平层,再铺一道复合防水材料. 2.3.4屋顶坡度 相关研究成果表明,为保证屋面能及时将剩余的水排走,屋顶最小坡度5°,适宜绿化的最佳坡度为5~15°.在此种情况下,一般通过结构找坡,这样有利于降低屋面的荷载值. 3结语 风景园林建筑的设计不仅仅是一个造型视觉效果的美学问题,还是一个与建筑结构的可靠性能紧密相关的问题.在“大土木”教育背景下,我国目前高等教育中建筑学与建筑结构专业并未有做到应有的融合,造成我们人才培养上有一些“硬伤”.这就为我们园林设计工作者提出许多新的课题:不仅要具有一定的美学观念、审美能力、还应具有一定的结构设计理论知识的复合型知识结构. 作者:王俊 朱亚红 单位:许昌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园林建筑论文:课程教学园林建筑论文 1当前园林建筑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1建筑设计基础相对薄弱,学生综合运用能力较差 由于受课程学时的限制和专业方向的偏差,学生的建筑设计基础普遍相对薄弱,虽然在低年级也开设了美学基础与设计表达系列课程,但仅是学习了入门知识,且各门课程是把设计需要的各种技能分解单独训练,在与园林建筑设计课程之间,缺少了必要的设计基础训练课程来衔接过渡,就直接进入到课程设计.为此,在课程设计的初期,大部分同学存在难以将抽象的构成理论等知识转化到建筑空间、形态设计应用上的问题,对于设计如何开始无从下手.在设计过程中,面对众多的设计问题,缺乏整体控制能力,难以很好地把握建筑空间和造型、建筑材料和色彩、建筑结构等关系,即便脑子里有好的设计思想却表达困难,无法在短期内体会到建筑设计创新的乐趣,甚至部分学生对设计感到迷茫,只是疲于应付作业从而影响了最终的教学效果. 1.2沿用传统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效果欠佳 传统的园林建筑课程教学通常以教师给定的任务书为中心,讲授结合指导的模式进行,进度安排以“周”为单位,分为“开题”、“一草”、“二草”、“三草”和“正图”等几个阶段,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各个阶段的草图设计上.由于大多数学生在开始课程设计时对“平面”“空间”“体量”等概念缺乏直观和感性的认识,尚不具备同时进行“体量”、“平面”、“空间”和“立面”综合思考的能力,造成在各个设计阶段,思考了概念和体量就顾及不到具体的平面布置、立面和剖面,顾此失彼,设计过程困难重重,花了大量的时间方案却进展缓慢,实际进度总是落后于任务书,老师追着学生跑,教学陷入一定的被动.另一方面,在教学内容设置上,教师也往往未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和自主设计的主动性,布置的设计题目同步单一,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现有的设计成果评分模式,相对偏重图纸绘制效果,使得少数绘图功底好的同学的设计方案占优势,而实际上大部分学生绘图能力都较一般,这无形中也打击了学生设计的积极性和热情. 1.3课程教学与社会实际工程有脱节,实践能力不足 目前课程教学大部分使用的是“假题”训练,在任务书中对地形环境,人文背景都是事先假设性设定好,学生课程设计的重点只考虑方案本身的形体美观,功能空间布局等,这样容易造成学生闭门造车,盲目抄袭和模仿设计方案,随心所欲做设计而不重视方案的客观性、节能环保性和工程技术的合理运用,忽视建筑设计工作所需的科学严谨和实践要求.在课程设计教学中,虽然也尽量在强调要贴近社会的真实状况和立足实践,但往往又缺少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将其实现.高校培养学生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服务,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很少真正接触到真实项目背景和功能空间,而对于历史文化因素、建筑技术因素等在设计中的具体运用,也多是纸上谈兵而已,缺乏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因此学生对于真实设计可能要面临和需要解决的诸多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知之甚少,导致课程学习与进入社会后工作的实践需求脱节,实践应用能力存在不足. 2园林建筑设计教学思考与实践策略 我国风景园林学科正处在飞速发展的阶段,过快的发展速度往往同时面临着教学质量的缺陷和不足的问题,笔者通过在网上对本校近十年园林和风景园林专业毕业的学生及所在单位进行的一项调研发现,我国高校培养的园林景观设计人才普遍存在建筑设计和实践工程应用能力明显不足的问题,尤其是农林院校出来的学生,工作项目中一旦涉及到园林景观建筑就基本无法承担,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工作的需求.目前关于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的各类教学探讨和改革研究,相关高校都在深入进行,在大规模扩招、师生比增加导致教师在课堂指导学生、与学生沟通交流时间不足的背景下,如何在学时有限的课程教学中运用合理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优化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基本掌握园林建筑设计方法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培养出适应园林行业特点、满足市场需求的综合应用型人才,笔者结合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实际进行了思考和实践. 2.1结合案例分析和阶段模型,培养设计思维和空间概念 针对课程教学中大多数学生在设计初期对方案无从下手,没有思路,对空间、体量等概念缺乏直观和感性的认识等问题,选择适合的案例进行分析教学和引用模型同步介入方案的各设计阶段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的学习过程是模仿与创造的过程,课程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学生的经验不断积累,设计能力不断提高,这种设计能力和经验的积累不仅限于个人,更多是来源于对前人作品的学习和借鉴.在课程设计的初期,选择合适的案例,通过对案例的解读和分析,引导学生对案例作品从直观的、感性的认识转化为理性认知,学习设计的思维、理解超越案例作品的普遍性生成原则和内在规律并运用到自己的方案中,是设计初期方案构思学习的快捷途径,例如在课程教学中可以通过对案例的空间序列分析讲解来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建筑设计的本质是空间的问题.包豪斯体系强调将设计问题的研究从二维提升至三维,在设计课程中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对模型与图纸的要求并重.针对课程训练开始时,学生对建筑平立面、空间体量之间缺乏有效直接思维联系,综合能力弱的困扰,建议在课程实践中采取以模型主导设计的模式,教学根据建筑方案设计的进程:场地设计—概念设计—体量设计—平面设计(空间设计)—立面设计—综合优化等阶段,要求学生同步制作相应阶段的模型:场地模型—概念模型—体量模型—平面模型(空间模型)—立面模型—成果模型.学生通过制作模型,结合草图的绘制,推敲建筑设计的各个环节,自主推进设计方案的深化.模型还可以将抽象的构成理论和方案设计很好地结合,同时,它的直观、综合整体呈现设计问题的特征,让学生能更直观地表达自己的设计构思和从整体角度把握设计方案,有利于师生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 2.2以自主学习为主导,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创新思维 为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培养创新能力,在课程设计内容设置上,建议以学生为主体,打破以往设计题目全班统一同步的做法,提倡设计题目多样化.如可让学生自由选择一些既熟悉又有趣的设计课题:小型餐馆、公园厕所、小卖部、冷饮店、休息凉亭、公园候车亭、咖啡厅、茶室等,除教师提供的课程设计题目外,也鼓励学生从日常生活中自主选择和广泛收集合适的课题开展研究,只要其难度和工作量通过教师审核即可.这样,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设计题目并运用各种手段收集资料和做前期的市场调研,既提高了设计兴趣,也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积极创新的实践能力.针对大多学生个体意识较强,喜欢张扬个性和展示个人能力,团队协作意识较弱的状态,通过专题设计小组的单位模式可加强和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具体建议每一次设计任务可根据学生选择设计专题的不同,全班形成若干设计专题组,每个专题组再分成若干设计大组,大组再按3~4名左右分设计小组,如图1所示,分别设置组长对应组织本组成员的具体分工和协作沟通.在各小组里,由小组成员共同合作完成本小组方案设计的场地综合环境背景调研和分析,提出方案总体设计概念和构思、在设计概念确定的前提下,小组成员再分别单独深化设计自己的方案形成本小组的系列作品.同一设计专题组内部定期开展各组间方案的讨论交流,同步定期在全班组织开展阶段设计专题组间的评图和交流,教师全程参与各个层面的讨论并加以总结和指导.由于设计题目和小组都是学生自己选择和自愿组合的,学生主动参与设计的热情和配合度一般都很高,再结合课堂互动式教学模式,班级的学习气氛活跃了,效率提高了,有效改变了以往教学上的被动.各大小设计组的密切合作分工模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又发挥了每个学生的特长和创造性思维,同时阶段性成果的比评环节,无形中加强了团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心. 2.3注重课堂实践,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园林专业现有常规的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中,较少涉及教学内容与行业实践之间如何联系的问题,在整个学习阶段,学生几乎也没有受到过实地项目的训练,这样导致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很难真正做到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在设计课程教学的初始阶段,有意识地涉及和讲授一些设计案例中的实际工程问题,让学生在学习初期就广泛接触和了解工程的概念,树立工程意识,并在课程设计的实践环节强调工程能力训练,可为学生在大学阶段的理论学习向社会实践应用能力的过渡打下基础.例如,在设计过程中,可在任务书下达时,要求学生按分好的小组先做前期市场调研,并对相关设计课题类型做详细深入实地考察,综合了解建筑项目设计背景、目标人群、物质条件基础、社会效益等多方面的信息,分析建筑项目所涉及的各方利益关系和解决方法以及存在的优缺点,再根据调研结果各小组轮流上台做汇报交流,分析并提出设计修改方案和建设性意见,教师对其关键点和存在的问题给予指导和建议.通过调研实践,学生了解了实际设计项目的科学工作程序,建立了在方案设计过程中综合思考项目的各种实践问题的思维,并在学习中尝试处理,提高了方案设计的实际操作可行性,避免了片面的纸上谈兵和闭门造车.同时,在设计的不同成果阶段,建议开展1~2次的情景项目教学,模拟实际工程项目的实施环节,如在各小组设计成果的汇报阶段,采用模拟竞标现场的方式,开展一次课堂竞标演习:现场由学生全程主持安排,老师可推荐邀请社会行业1~2名设计师或专业老师及高年级学生代表组成评标专家小组,各小组按竞标的要求汇报自己的方案,专家评委提出各种实际问题,各小组阐述回答并共同寻找解决的方案等等.通过这种模拟项目教学手段,不仅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应用能力,达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与工程实践的接轨,还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语言表达和组织工作的能力,实现学生毕业后与企业之间的“零适应”. 3结束语 新世纪里人类面临着从环境到文化、从技术到社会等诸多问题的挑战.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惯用的教学方法需要以更理性、更高效的方式适应学科的新发展.在学时不多的一门园林建筑设计课程中,要想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亟须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变化传统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革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学习创新、以就业需求为导向课堂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才可以真正培养出适应社会专业需求的合格人才. 作者:范冬英 杨定海 陈生香 单位:海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
综合素质论文:浅谈高职公共体育课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 论文关键词:公共体育课;合作意识;意志品质;心理素质;审美意识 论文摘要:离职公共体育课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通过挫折教育。运用激励手段。引入竞争机制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通过调解和疏导。缓解学生心理压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促进各种智能的协调发展。 公共体育课不同于专业体育课。专业体育课是以提高技术水平为主,公共体育不但要提高技术水平,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最好课堂。但是。高职公共体育课没有受到学生的重视。甚至没有受到一些老师的重视。一些老师认为公共体育课就是让学生学一些基本的技术。锻炼一下身体就完成任务了。学生们认为。我也不是学体育专业的,将来也不从事体育工作,对付一下就可以了。这是人们对公共体育课认识上的一个误区。从小学到大学一直开设体育课。高职院校从入学到毕业也一直开设体育课,这就说明开设公共体育课是有其科学性和合理性的,它不只是简单地学点技术,而是要学好技术,更要全面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 一、公共体育课能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能力 在体育运动项目中。大多数运动项目都存在着合作的内涵,有整体合作、小组合作、二人合作等。不同的项目有不同的合作方式。只有很好的合作,让每位合作者都发挥出最好水平,最后才能取得胜利。 1、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是合作学习的前提 例如,在三大球类运动中,队员要密切合作,场上队员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个表情都表示一个战术。只有队友就得明白,才能取得胜利。在体育教学中,结合本学科的特点,结合所学的项目,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懂得有比赛就有竞争。有竞争就有合作,在合作中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 2、加强合作能力的培养 例如,田径项目中的接力跑,要求四名队员不但有合作意识,而且更要发挥好伙伴之间的协调的配合能力,二者是缺一不可的。在体育课中,让学生掌握合作的技能技巧。学会与人沟通和交流,从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的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选择合适的内容,学生在自学自练的过程中相互观察、相互帮助、相互纠正,使学生在合作学习的氛围中,提高发现错误和改正错误的能力。不断提高动作质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二、公共体育课能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公共体育课不同于其他理论课,它不但要学一些理论知识。更主要的是要有身体的体验。每一项运动技术的掌握。都要付出较大的体力和产生许多不适反应,如疲劳感、疼痛感、酸胀感、恐惧感等,因而引起一系列心理障碍,如怕苦、怕脏、怕失败、怕丢脸等。尤其现在的高职学生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生活条件比较优越。过着“农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从没受到这样的“苦”。作为体育老师,要帮助他们渡过“难关”,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以坚强的意志去克服和战胜这些生理或心理上的障碍,从而逐步培养起不畏艰难、不怕困苦、百折不挠、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 1、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在体育课中可以人为地设置一些障碍,创立挫折情境,让学生碰些“钉子”,以此来锻炼他们的意志。增强对挫折的忍受力。例如。在学生已经完成练习任务后再增加练习任务。延长规定的练习时间;在疲劳时要求学生完成比较复杂的动作。并要求保持动作技术的稳定性、准确性。这些都能起到挫折教育的作用,培养学生的顽强性和坚韧性,从而形成良好意志品质。 2、运用激励手段。增强其学习信心。激发起克服困难的勇气 学生在体育课中需要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但不是每次都能成功的,“功亏一篑”的情况时有发生。如果我们能在学生可能退却的关键时刻,适当地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和鼓励,就可以促使其去坚持、去奋斗、去拼搏,从而使其意志得到磨练。 3、在教学中引入竞争机制,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好强”、“好胜”是我们每个人的天性。对于学生来说,这种心理在体育课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体育课中组织形式多样的比赛来培养学生的良好意志品质,也是一种较好的举措,让水平相当的学生一起比赛,让他们在竞争中超越自我,培养不怕苦、不怕累、勇于拼搏的良好意志品质。 三、公共体育课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高职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从入学开始大都或多或少地经历了学业不良,高考失败等打击,在心理上受到了无形的伤害,失去了远大理想和明确的人生目标,使他们目标模糊,不能全神贯注地学习,一些学生因得不到及时的调解和疏导,致使其消极行为加剧,变成病态的心理行为。体育课就能起到缓解学生心理压力的作用,对学生心理健康起到积极的调解作用。众所周知,娱乐是减轻心理压力的最有效的良药,那么娱乐的项目又大多是体育项目,在健身房里、广场上、公园里随处可见那些运动健身的人们,一个视野开阔的运动场就会让你忘记烦恼,一段节奏较快的健美操就会让你心情舒畅。因此在体育课上合理安排一些大运动量或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如.为男生安排一些球类比赛;为女生安排健身操、游戏,有意识地通过这些运动项目,让学生“合理宣泄”,使受挫情绪、委屈情绪等多方面心理压力释放出来,以达到减轻学生心理压力的效果,使学生经常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真正地做到自尊自信。 四、公共体育课能促进学生各种智能的协调发展 公共体育课与其它学科相比,有其独特的作用。在公共体育课上学生所学的每一项技术,都要求身体的各个器官的协调配合。例如,篮球的胸前传球技术,眼睛看传来的球,大脑判断来球方向,手要伸出接球,腿要迈出选好位置;田径教学的起跑练习能培养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篮球的投篮命中率能培养学生的准确能力;排球的扣球能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体操动作能培养学生的时空感觉和运动感觉。在体育课中,还可以让学生设计准备活动内容,编排徒手操、设计场地,制作体育器材等,这些内容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规律性,使学生的基本技术迅速提高,基本技能得到正常发挥,促进学生的各种智能的协调发展,让学生的智能水平通过体育教学不断得到提高和发展。 五、公共体育课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1、教会学生欣赏美、发现美,提高审美意识体育运动是美的运动,从动态到静态处处存在着美。在体育课中体育运动的场地、运动过程更是美的展现,一个篮球、一块田径场展示的是静态美;被称为“东方神鹿”的王君霞的奔跑动作、职业篮球队员的扣篮动作,展示的是动态美;艺术体操、健美运动、武术、太极拳优美动作以及各种动作之间和谐的编排组合,展示了美术中的造型艺术;音乐中的音响艺术;舞蹈中的形体艺术等多种艺术因素。当我们看到这些运动健儿那种健壮优美的形体、机敏灵活的动作、和谐舒展的造型时,会使我们获得美的享受、美的感染和美的熏陶。 2、通过体育课的培养让学生拥有美的行为 当我们亲自参加体育运动,从中体验到运动的美妙愉快时,我们的心灵会产生一种愉悦的快感,受到美感教育。高职公共体育课就是培养学生审美意识,通过系统的科学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参与体育和观赏体育中不知不觉地受到美的感染,使观赏者获得美的享受。体育教学是自然美、艺术美和人体美的有机统一。高职公共体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总之,在高职体育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体育工作者要从对教育负责、对国家负责的角度重视和加强这项工作,要结合实际。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和体育理论,重视学生个性能力的培养,锻炼学生自我生存的能力,教育学生,全面把握素质教育的科学内涵,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 综合素质论文:试析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与学校体育活动重要性的研究 [论文摘要]当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有了显著变化,所以高校在开展素质教育活动中必须及时准确地把握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素质教育。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各素质有着紧密联系,因而学校应正确处理好它与各素质之间的关系,摆正体育的位置,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独特作用。 [论文关键词]体育教育 综合素质 社会适应能力 伴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人类社会发展愈加迅速,社会竞争也日趋激烈,社会的发展需要综合素质人才。作为当代大学生,只有在具备了良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拥有了全面综合素质以及良好社会适应能力,才可能在飞速发展的社会中找到自身的立足之本。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高校扩招力度的不断加大,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加严峻。纵观各种数据我们可以看到,伴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待业学生人数也相应上升,2008、2009两年学生就业率甚至不足七成,尤其是在剔除了读研和单位试用人数后。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更是令人担忧。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因为当前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人类社会的知识储备迅速增长,新的学科不断出现。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用人单位对人才专业化的需求也愈发迫切。社会分工的专业化与交叉综合并存,新职业、新岗位不断涌现,各职业所涵盖的知识技能的范围不断扩大,与此同时,每一种职业的内容也不断更新。这所有变化都要求学生在具备良好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需拥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不仅需要具有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道德健康,而且还需要具备较强的社交能力、工作能力,能在社会生活中对包括职业角色、家庭角色等人际关系角色转换上进行良好适应。 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普遍存在综合素质不高、社会适应能力差的缺点,这也是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全面提高人才质量,是当前素质教育必须解决的问题,而体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强健学生身体,还能全方位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21世纪教育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中提出,21世纪的教育拥有四根支柱,即学会求知( Learning to know)、学会生存(earning to be)、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学会与人相处(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体育教育正是以其特有的功能和手段贯彻了素质教育的精髓,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一、体育活动与综合素质的关系 (一)积极的体育活动情感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 人的品德是在持续特定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相对稳定且具有自我约束作用的社会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在这其中,既有政治素质、道德素质这种主要由外因影响的准则,又有思想素质、个性心理素质等自身影响占主导的规范。在积极的情感支配下进行体育活动,既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帮助学生在错综复杂的情况下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稳定的心理状态,形成高尚的体育道德品质,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树立高尚的责任感,形成关心他人,爱护集体的良好道德观。同时,积极的活动情感能帮助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以及平静的心态。保证学生在乐观稳定、积极向上的情绪下学习生活。 (二)积极的活动情感能够帮助学生发展自身才智 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与最终目标。个人的才智是其智能和才华的综合体现,包含智力素质、科学素质和能力素质三个方面。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中,知识总量不断增加,社会科技水平迅速发展,对生产者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参与体育活动就是一种个性的展示,因为运动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过程。谁能想到一个没有积极体育活动情感的人却能很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因此,通过体育活动强化情感教育,可以促进学生能力素质的提高,从而帮助学生达到活学活用、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积极的体育活动情感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身体素质 现代社会对学生身体素质健全的评定有了新的标准,健全的身体素质需包括运动机能素质、抵抗疾病素质和心理适应素质。据有关调查表明,当前近30%的学生在生理、心理、人格适应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因此,通过强化学生积极的体育活动情感,可以帮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以此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从而提高学生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完备的健康意识。我们可以看到,强化学生积极的体育活动情感过程,也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过程。 二、体育活动在提升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上的作用 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个人为与环境取得和谐的关系而产生的心理和行为的变化。它是个体与各种环境因素连续而不断改变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体育竞技活动当中所具有的种种心理活动,如自我控制、自我超越、自我调节,以及强烈的情绪体验和直接的互动关系,因此,体育活动在促进个体充分发挥自己潜能,主动解决情境中面临的问题,改变环境使之适合自身需要等方面具有独特作用。 (一)体育活动能促进学生交往,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体育课与其他科目不一样,因为体育课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与活动远远比其他科目多,它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在体育运动以及各种体育竞赛中,由于人员之间交往频繁,这不仅增进了友谊、促进了交往,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融入集体、接触社会。体育活动不但能增加人与人之间接触和交往的机会,缩短相互之间的距离,同时还能帮助师生更好地沟通,促进人际交往关系的和谐发展。 (二)体育活动有利于学生体验社会角色 在个体社会化的进程中,游戏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通过学生在游戏中个体角色的不同扮演,参与者同时体验了各种角色的义务、责任、技能与心理。个体从事体育活动,特别是从事集体性的体育活动,需要个体与他人通力合作,并且以各自不同的角色,达到协调配合的目的,此种经历对于个体体验社会角色,促进个体融入社会,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体育活动,很多时候正是以游戏的方式,使学生学会适应不同的规则、环境,体验不同角色,从而得以继续发展。 (三)体育竞赛有助于培养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能力 人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受各种挫折,耐受挫折也是一个个体对自身心理调适的过程,个人只有具备了抵抗挫折的能力后才可能拥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体育比赛具有其鲜明的竞争特征,有竞争就会有胜利和失败,对于失败的一方来说,这种体验就是一种挫折体验锻炼过程。学生在体育竞赛中总会经历这样或那样的失败,这种情景引发的挫折感,对学生是一种心理的磨炼。个体承受挫折并通过自我调整重建信心的过程是一种心理调适的过程,这种自我调节、重建信心的过程就是个体提高自身社会适应能力的过程。 (四)体育活动能促进学生自我控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体育课堂中,教师一方面要对学生的行为起控制作用;另一方面,种种教学要求和规范对学生也有具体的掌控要求。学生在课堂中既要通过自我控制服从于教师的组织,还要服从课堂纪律以及相关的行为规范。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控制与自控是同时存在的,教学中控制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服从,学生的自控是对这种要求正面的回应。无论是对教师的要求还是对课堂纪律、行为规范的限制,学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自控能力,就是学生逐步实现自我调整,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与此同时,体育活动中的竞争行为也在不断发生,随着竞争目的、参与者群体大小、参与者年龄性别特点的改变,竞争行为也会有相应改变。学生如果想在竞争中获胜,就要学会遵守规则并与同伴相互配合,通过协调合作来解决问题,养成团队合作的能力。 由此可知,体育活动对于提高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这是由体育活动的社会特性所决定的。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体育活动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学校需重视体育教育作用,提升体育教育地位,这也是当前高校教育急需重视的问题。 综合素质论文:论应用项目教学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论文关键词】项目教学法;职业行动能力;综合素质 【论文摘要】项目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手段,本文通过对职业行动能力的阐述与项目教学法特点的介绍,使人们认识到项目教学法在培养学生职业行动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的作用。 项目教学法是在职业教育中被普遍推崇和认可的一种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它是指在一个教学过程的某一个阶段为完成一个教学目标而开展的一项具体的活动,通常在一个比较集中的时间(如项目周)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由不同的教师带队,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如完成一个程序的开发与设计或一件产品的加工与制作。项目教学法的特点是从项目计划的制定、项目的实施到项目的验收与评估都是以学生作为主体,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通过完成与专业相关的具体工作任务,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在项目教学过程中教师尽可能地不参与,但是在此之前的相关知识要传授给学生,教师只是给出一个题目和一个框架,剩余的都由学生自己来做,当学生发生意见分歧时,教师很少进行干预和裁决,而是多给学生一些鼓励,相信学生完全可能比老师做得好。如果我们将项目教学法的理念与方法从专业领域推广开来,为学生设计出跨专业的项目任务,鼓励学生从实验室走向社会,并且由不同专业与部门的教师组成教师指导团队对学生进行指导,则在完成项目任务的同时不但培养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既我们所说的职业行动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行动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专业能力是指有目的的,按照专业要求和一定方法独立解决任务和问题并评价结果的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集中体现了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教育的任务不但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因为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具有跨专业性,是一种隐性的能力,学生不可能从教师的讲授中获得,更不能通过考试的方式来评价一个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必须通过具体的工作来获得,通过工作结果、特别是工作过程来评价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在以往所进行的专业领域的项目教学过程中,项目团队成员只局限于同专业、同年级、甚至是同班级的同学,指导教师为单一的专业课教师,项目也往往局限于在实验室进行,因此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往往带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在学校的实际工作有许多跨专业、需要多部门配合的综合性的工作任务,这些工作任务有些已经交给学生来完成了,并且已经收到了一些良好的效果,只是教师没有指导学生严格地按照项目教学法的步骤要求来进行,教师也没有清楚地认识到通过完成一个具体的项目来培养学生的能力、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教师没有完整、系统地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指导,计划不够严密细致,项目实施过程中缺少有效地控制,活动结束后也没有进行有效地评价,教师往往干预的过多。最终是为了工作而工作,没有完全达到培养锻炼学生的目的。因此为了使项目教学在培养学生职业行动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更好地发挥作用,需要对项目教学法重新认识、熟练运用项目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指导实践。一个完整的项目教学的流程分为以下步骤: 1 设计项目主题 就是要为项目制定一个主题,项目的发起可以来自学生或者是教师,也可以来自学校的外部环境。重要的是,要设置一个与生活环境相关的题目或专业问题,要围绕培养学生能力来策划项目的主题,如组织营销专业的学生开展一次校园促销活动等,同时要能够充分调动起所有学生的兴趣。教师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向学生介绍项目的目标与背景。和学生一起商讨项目的可实施性和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可能涉及到的学校相关部门及校外相关单位,设计出大致草图或粗略方案。在这一阶段可以通过头脑风暴的形式收集各种想法和主意。 2 设定目标和计划 这一步完全可以由学生独立进行,教师进行监督和必要的指导。通过制定目标,明确不同的兴趣,确定子题目和任务,确定预期成果。必须注意现实的条件限制(例如资金投入,学校领导机构及相关部门的认可,专业教师设置以及该项目的某些环节是否会触犯有关的制度或法规)。 3 项目实施 在这一步,主要是进行具体的工作。学生用不同的组织形式(如个体工作,小组工作等)实施有计划的工作,老师作为咨询员和矛盾协调员的身份参与。它是一个开放式的,让学生亲自参与的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在此过程中,理论、实践和社会学习融合成为一体。 4 项目评估 项目评估是为了检验项目的成果,为今后的项目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在项目反思阶段,要对参与者的经验和进展过程进行讨论,项目反思是评估必不可少的要素,它由参与者自主进行,教师可以辅助性地指导。 5 成果报告 项目教学法要有明确的项目结果报告会,所有参与者都有机会介绍自己的工作成果并进行讨论。通过结果报告会中学生的项目结果演示对学生的工作进行肯定或批评。项目教学非常注重成果汇报,项目是如何计划、如何实施、结果如何,遇到哪些问题等都要进行详细的准备和汇报,汇报时可以邀请相关部门的领导、老师及其项目以外的同学参加,汇报之后还要进行答辩、回答各种提问。 项目评价以过程评价为主,重点看学生通过完成一个具体的项目,能力是否得到提高,而不要简单以项目的结果进行评价。如促销活动的评价不要简单以是否赢利为唯一标准来衡量。演示结束后要进行相关文件的存档,它是项目的组成部分,也是演示和公关工作的基础。在实施项目教学法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项目的策划者与参与的专业同事和学校领导协商达成一致是十分必要的,对于跨专业性的项目,要加强不同专业教师之间的合作;在必要的情况下需要与企业或相关单位进行协调,以得到他们的支持;教师要注意时间上的灵活安排,考虑到不要与学校的正常教学安排产生冲突;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不要过多地干预。 如今,项目教学法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某一个专业领域,是一种跨专业、多部门参与的教学活动,它提倡学生走出学校,更多地了解社会的各个方面,学会和不同人、不同部门打交道。如果在职业教育过程中运用得当,相信一定能够达到培养学生职业行动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综合素质论文:论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现状及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摘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是新时代的必然选择,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培养应用技能型高素质高职人才的必然要求。现从分析研究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现状入手,谈到了目前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加强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高职学生 综合素质 教育现状 有效途径 一、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现状分析 1.高职学生的思想行为——价值观念偏向自我,缺乏社会责任感 高职学生和本科学生相比,由于培养的目标不同,其表现出来的思想行为具有鲜明的特点。高职学生的思想活跃,求知欲强但生活没有明确的目标,做事情缺乏一种韧性和毅力。从我校高职学生来看,他们有相当一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生在改革时代,甚至有一部分是90后,从小到大没受过苦、没经历过挫折,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所以不少人娇气十足。归结起来讲,从其整体的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看,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存在较大的偏颇、缺陷,需要我们加以正确的培养和引导。 2.高职学生的文化素质——文化基础参差不齐,学习目的不明确 文化基础薄弱,缺乏刻苦精神可以说是现今高职学生的共性。从我校录取的高职学生的成绩看,有的学生高考总分360~370分,而英语成绩100多分,或者语文100多分,其余科目的成绩只有40~50分。进入高职院校后,面对新的学习课程,尤其是《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等与中学基础密切相关的公共课程,由于其基础本身就较差,因此很难掌握和理解所学的知识,又跟不上老师的上课进度,可以说高职学生在新的学习过程中所碰到的困难比中学时的学习困难更大,而学生对此又往往缺乏艰苦学习、奋力拼搏的进取精神,上课不听讲,课堂上讲话、看小说、听mp3等违反课堂纪律的现象时有发生。“得过且过,顺其自然”往往也成了绝大部分高职学生共同选择逃避的方法和被动应对的方法。 3.高职学生的专业素质——缺乏理论学习基础,缺乏持之以恒的决心 进入高职学习的绝大部分学生,都渴望通过大学三年的学习能够拥有一技之长,但是他们的学习毅力较为薄弱又往往成为阻碍他们前进的动力。 4.高职学生的心理素质——缺乏心理承受力,挫折教育还不够 从高职学生日常心理表现症状看,他们存在许多负面心理,一些学生的自我定位出现偏差,导致对任何事情都是心灰意冷。许多高职学生刚进校时往往跳不出原来所在中学同学的圈子,觉得自己只考了专科院校,而同学都考入本科院校,嫌自己所在学校的档次低,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有一种自卑的心理而不敢与老同学进行交往,长此以往,就容易导致性格孤僻,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带着这种心态去想自己的未来,往往又表现出焦虑、急躁的情绪,遇到任何事情都容易莫名其妙地发火。 5.高职学生自身的特殊性——依赖性强,自制力差,情绪波动大,信心不足 (1)文化基础薄弱,自我学习能力不强。薄弱的文化基础给他们大学的学习带来一定的难度,使他们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厌恶学习;(2)自我管理能力弱。高职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长期以来,习惯于在家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和父母的操心,在学校听从老师,形成了一种较强的依赖性。他们一旦离开亲人进入大学,往往会感到茫然,无所适从;(3)情绪情感调节能力欠佳,自卑、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较浓;(4)缺乏自信,对于任何事情都感觉自己不如别人,总感觉别人做的永远都比自己好,即使自己再努力、再用功也是没有用的。 二、加强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1.加强素质教育的课程化建设 根据学院的办学特色,依据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适当调整学院现有的教学计划,加大素质教育的教学力度,使之真正成为教学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可开设《演讲与口才》《礼仪》《书法》《摄影》等选修课程,并要求学生必须修满几个学分以上才能取得毕业资格。这一举措旨在进一步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 2.实行学分制的管理,增加选修课的分量 学分制是高等学校特有的一种以学分计算学生学习分量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它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淡化专业,强调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这一点恰好和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而学分制、选课制、导师制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就是构成学分制教学管理的一种基本框架,其中选课制是学分制的核心。 3.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n bsp; 对于高职的学生来说,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他们素质教育中的重中之重,也是素质教育的难中之难。针对高职学生的政治理论修养和政治素质较差的现状,要充分利用“两课”和其他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平台,提高高职学生的政治鉴别能力,树立坚定的政治方向、培养高职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树立他们兢兢业业的献身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引导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具体来说,应加强对高职学生的“三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三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三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入学教育和毕业教育。 4.成立各种学生社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就是加强学校的社团建设。学生社团是培养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不容忽视。(1)正确引导学生自发成立各种有益于提高他们自身素质的学生社团,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比如,可建立乒乓球协会、书画协会、演讲与口才协会、摄影协会、街舞协会、动漫协会、k歌协会等等。通过学生社团这一平台,开展内容健康、形式新颖、格调高雅、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书画比赛、演讲比赛、辩论会、一二·九诗歌朗诵赛、讲课大赛、乒乓球赛、羽毛球赛、形象设计大赛、校园十佳歌手大赛等等,为学生提供参与、创造的广阔天地,使学生在美的创造与欣赏中陶冶情操,丰富和发展个性。(2)加强校园科技文化建设,依托专业为背景,在各学部成立以专业为特色的学生社团。比如:英语剧团、营销协会、会计协会、健康协会、营销协会、电子商务协会等等。通过这些协会,可以广泛地组织科技竞赛、科研知识报告会、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创业大赛、挑战杯、数学建模大赛等形式的科技活动,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参与科学发明与科学实践,使他们的聪明才智能得到充分发挥。这些一般学生社团和以专业知识为背景的学生社团,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又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对学院的精神文明建设和良好有序的校风、学风和考风的形成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5.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的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我们高职教育的主旋律。然而,从目前的教学情况看,一些教师一般都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照本宣科,忽略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要强化专科学生的动手和实践等教学环节,注重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的相结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年轻人独特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去思考问题,从而加强自己思维的变通性、流通性和独特性;在加强对高职学生在校理论知识教育的同时,多组织开展社会调查、社区服务等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注重学校书本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相结合。 6.以专业知识为依托,大力开展专业素质拓展活动 为进一步让高职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在平时的教育中,我们更应该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通过课堂教学、实际操作和各类的学科竞赛,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为他们能更好地适应以后的工作需要奠定扎实的基础。比如:会计专业的学生,可开展珠算和点钞大赛,也可参与全国会计技能大赛;外语类专业的学生,可举行翻译大赛;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可举行软件设计大赛;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的学生,可举行制图大赛等等。这些专业素质拓展活动的开展,都对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延伸和实践起到了极大的积极作用。 7.大力挖掘先进典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对于在各方面涌出的先进典型,要进行系列报道、重点报道、深入报道和连续报道,比如充分利用学校表彰的“综合素质标兵”“优秀学习标兵”“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干”“优秀团员”以及各学部自行挖掘的在文体、学习、社会活动等方面涌现出的典型代表等,充分利用各种表彰的机会,充分挖掘这些先进典型事迹的内涵,大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让这些感人的、典型的先进事迹能深入同学,以激发更多的同学勤奋学习,实现自己的人身价值,报效社会、报效国家,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8.加强对高职学生自身观念转变的教育 针对目前高职学生定位不准这一普遍现象,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尽快走出“读高职无前途”的这种传统观念的误区。让高职学生能重新认识眼前,能重新树立起远大的理想,让学生能树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观念,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积极参加各项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努力提高自身的社会竞争力,摒弃那种消极的行为和思想状态。树立一种自信、积极进取的思想状况,尽自己所能,各尽其才,让每一位高职学生能有用武之地。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的核心表现在两个方面:育人和育德。育人和育德在一定程度上是统一的,即育德强调道德素质的养成,是育人的一个重要方面。素质教育体现在对学生完善人格的塑造,属“成人”式教育,即属于一种培养健全人格的教育模式。从目前来看,基础教育中德育的时效性还比较低。因此,我们应该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合理调整工作中的重点,大力发挥同学们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同学们的创新能力,依托学校、学部、任课教师、班级导师等有效管理部门和管理工作者,利用好学生社团这一载体,让同学们的素质教育得到全面的发展。 综合素质论文:实施素质教育 推进教学改革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仅影响到学生、家长的个体利益,更重要的是它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然而,近年来素质教育建设并不理想,应试教育的局面仍没有得到根本改观,反而有变本加厉之趋势。现实中以重复训练、低效劳动为主要特征的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得素质教育的实施变得非常困难。再加上我国的基础教育的特点是应试、选拔。这就决定了我们的课程起点高、难度大、知识面窄。我们的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要考太多的试、要背太多的知识、要写太多的作业,要参加太多的课外辅导班。学生没有自由学习的时间,每天就是让教师牵着鼻子走, “素质教育喊得凶,应试教育抓得实”,这恐怕是目前许多学校的教育实情。不可否认,推进素质教育不可能立竿见影,需要在与应试教育的辩证统一中不断完善。可喜的是,教育部门保持了清醒的态度,提出“冷静不窝火,思考不埋怨,信心不灰心”。素质教育的大方向并没有错,我们需要做的是,研究探索出一条全方位的、高质量的素质教育之路,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幸福指数。 一、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教师的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身的专业知识。二是教师的言行修养、道德觉悟。要提高教师素质,必须扎扎实实地做到下面两点。 1.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教学理论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每一个教师不能满足于学历达标和原有的知识,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的认识适应发展的需要。 2.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觉悟水平。教师必须以高尚的师德为学生的楷模,用高尚的言行举止带动学生修身立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来激励学生,引导学生。 二、借鉴成功学校的教改经验,勇于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方式主要是“师本”为中心,“传道、授业、解惑”几乎成了我们教育教学的定律,每一节课都是由教师把知识传给学生,甚至于抛给学生,学生成了被动的溶器,课堂教学成了老师的课堂,只有老师在哪里唱独角戏,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厌学,教师倦教,教学效率可想而知。近几年,我区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以生为本”,着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课改,掀起了一股学习杜郎口教学模式的“旋风”。我们要借这一股课改的强风,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学以致用,想方设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1、转变思想观念,勇于创新。要让学生动起来,首先我们老师要先动起来,变革教学观念,以开放的心态,虚心学习,勇于探索和实践。大胆变革过去“一张嘴,一支粉笔”包打天下的局面,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树立“以生为本”的“生本”教育理念,把课堂让位给学生,为学生提供展示才能的平台。 2、 变革备课方式,“敢于放手”,“学会放手”。“敢于放手”就是课堂上真正让学生“动起来” ,改变教师讲得太多的通病。每一节课老师尽可能把讲课的时间控制在15-20分钟左右,把更多的教学内容交给学生操作。 “学会放手”就是要不断提高教学经验和教学艺术水平,做到学生“能说、能想、能做、能写、能评”时,教师“五不代劳”。这就意味着教师备课方式改变,教师备课不仅仅是备自己怎样教,更重要的要备学生怎样有效地学。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备好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和自主学习的形式,使学生自主学习有方向、有目标,从而减少无效劳动,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 3、变革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1)以习题课、复习课和试卷讲评课为突破口,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由于复习课、习题课、试卷讲评课都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完全可以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合作要课下解决疑难问题,课堂上由小组成员上台讲解,再由学生之间相互点评、质疑等方式完成教学任务,当学生讲不到位时,我们教师要适时点拨,做到讲在关键处。对于一些关键点、易混点、易错点,老师要讲清讲透,帮助学生巩固提高。 “讲在关键处,评在易错点。”当我们放手让位于学生的时候,我们会惊喜地发现: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学生的智慧是无穷的。 (2)适当处理好新授课的每一个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课改的最大疑问新授课如果采作以学生讲为主,同样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讲得清晰吗?学生的能力可以应负吗?当然,全部新授的教学内容都交给学生是不合实际的,某些教学环节交给学生是完全可以的,基本的程序是布置前置性的预习提纲——设计某一个教学环节由学生在课堂上分析(逐步提高学生讲解内容的难度)——学生互评——教师点评。宗旨是学生“能说、想、做、写、评”时教师“五不代劳”,对于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师在发现学生不能解决时或需要教师归类深化提高的内容,由老师解决。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你会发现学生会越讲越好,还有很多老师也想不到的新亮点。 4、创新备课组活动方式,构建“研讨型”备课组。备课组是开展教研活动最具体、最经常的基层单位,起着抓教学、搞科研、培养教师的作用。重视校内的校本教研,积极发挥备课组这一团队的整体合力,可以发挥1+1?2的效果。,构建研讨型备课组,各组员之间更多的进行专业的研讨,互相听课,共同探讨课改新模式,调动备课组成员争优创先的积极性,达到能力互补,实现提高备课组整体效益、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这是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率,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5、鼓励个性化教学,鼓励多样,包容多样。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课堂教学没有整齐划一的模式,无论是小组合作学习,“杜郎口”模式、 “英才造”模式、香港模式等都不可能照单全收,照抄照搬,必须对别人的成功经验进行二次研究,根据自己教学的个性特征、学生实际情况,自身的教学条件有所取舍,努力创造有学科特色的,有较强的教学实效的,能展示个人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人格魅力的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在 “百花齐放、百花争艳”环境中不断推进教学改革。 三、以生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所谓素质教育,其真正的内涵,乃是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一位特级教师曾经总结出“十学会”:素质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自律、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乐群、学会审美、学会创造、学会健身、学会生活、学会劳动。课堂教学的改革,变革的不仅仅是教师的“教”,更多的是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小组合作学习,组内分工,不同的学生都有自已的位置,保证全组同学都能参与学习,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组内好差结合,考试时看二人的平均分,组与组之间捆绑计算平均分,促使组内帮扶,有效的缩小好学生、学困生之间的差距,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由“他律”向“自律”转变,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学会自律。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课堂还原给学生,培养学生大胆发言、板书个人见解,激发了他们的表现欲望、树立自信心。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学会审美。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学习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他们自觉主动的行为,老师只是在“不悱、不启、不发”的关键时刻出现,做到了“学”为主体,学生已经真正成为了自立、自主学习的人 ,教师真正成为“导师”。在课堂上,没有讲台,没有权威,没有高高在上的老师,更没有滔滔不绝的讲解,只有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相互补充。老师成为了为学生构建知识的引路人,课堂上教师更多的时候是在了解、在倾听。学生的学是自觉的、主动的、快乐的,是素质教育的体现,也是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升的体现。 综合素质论文:浅论高等学校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 论文关键词: 高校 辅导员综合素质 能力提升 论文摘 要: 抓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普遍存在配备欠合理、非专业化程度高、思想不稳定等问题,为改变这一现状,提高辅导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高校应不断完善辅导员队伍建设、完善辅导员绩效考评及考核机制、重视对辅导员的培训等。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在校学生不仅在规模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学生群体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出现了许多新特点、新情况、新问题。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中发[2004]16号),进一步明确了高校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培养目标,指出: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保证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抓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 一、当前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情况分析 (一)辅导员队伍配备现状。 近年来,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高度重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高校辅导员队伍得到了不断充实,吸收了大批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加入到辅导员队伍中。队伍的学历层次显著提高,年龄层次明显降低,学科背景得到了进一步优化,一支政治素质高、作风过硬、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正在逐渐形成。但是各学校之间发展也不平衡,部分高校在辅导员的人数配备及选聘的具体操作中存在差异。 1.在辅导员人数配备方面各高校之间存在差异,就辅导员与学生的比例,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高等学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而实际上有的高校辅导员与学生的比例高达1∶300,而有的高校只有1∶125的比例。 2.有的学校内不同院、系辅导员的配备也存在差异。由于辅导员“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观念在教师甚至部分领导干部当中还是存在的,导致辅导员的配备数量明显与学生人数不相适应。 这些问题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深入程度,影响了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实际效果。 (二)辅导员专职不专业,非专业化程度高。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2006(24)号令明确指出:辅导员选聘要考虑“具有相关的学科专业背景,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接受过系统的上岗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但是目前部分高校在选聘辅导员时没有充分考虑学科背景,甚至在操作过程中出现降低标准的做法,造成辅导员队伍非专业化程度较高,不能很好地适应新时期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1.部分高校在选聘辅导员时存在误区。一方面要求思想素质好、品学兼优;另一方面要求专业突出,并且往往考虑相关学院的相关专业。而忽视了辅导员应具备思想政治教育或高等教育管理专业背景,忽略了应具备良好的表达能力及组织、协调能力等。 2.有的高校在充实辅导员队伍的具体操作中存在误差。部分高校在辅导员建设的规划中,受学校局部利益的影响,认为高校的学科建设、专业课教师素质抓好了,就能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对辅导员的配备不着重考虑专业背景、素质、能力,而且规划辅导员队伍建设时,常常强调“因地制宜”,操作中将本校不适合做专任教师或机关行政工作的人员转岗担任辅导员工作,造成辅导员队伍“专职不专业”的事实,出现辅导员职业要求与个人能力不匹配的现象。 (三)辅导员队伍思想的不稳定。 1.辅导员不看好自己的职业前景。 虽然,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大多具备硕士及以上文凭,但有部分辅导员对辅导员的地位和重要性的认识还有差异,表现在:对辅导员工作缺乏认同感,认为高校辅导员工作是学生管理中一个阶段性的工作,是吃“青春饭”的,是不值得奉献终生的职业,看不到光明的前途。往往给人有“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感觉,把自己担任辅导员工作看成是不得已的选择。 2.部分高校缺乏科学的德育观。有的高校由于缺乏科学的德育观,在辅导员的选聘操作中,考虑本单位编制等因素,辅导员的配备往往采取聘用制。一般具体做法是:辅导员的配备采用人事或人才租赁的方式,而单位编制用来考虑引进专任教师。这就在高校教师队伍中人为造成辅导员队伍就是“编外人员”的感觉,客观上影响了辅导员队伍的稳定。 (四)多重管理体制下辅导员职责不明,缺乏科学的定位。 目前,辅导员在工作实践中,较多还是以应付日常事务性的工作,学生助学贷款、困难学生补助、宿舍管理等工作较繁重。表现在:工作中缺乏理性的思考,工作热情不高、计划性不强,有疲于应付的感觉,没有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辅导员工作职责内容认真履行八个方面的职责,辅导员的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优化。 二、提高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对策建议 早在2005年1月,总书记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采取有力措施,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使他们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几年来,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在人员的配备、学历层次、工作效能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我国2010—202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具体到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就是要建设世界先进水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高等教育体系,跻身高等教育强国行列,为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奠定坚实基础。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必须不断完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不断提高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一)坚持科学发展,不断完善辅导员队伍建设。 首先,要充分认识高校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国家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深层次问题。高校要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2004(16)号文及教育部2006(24)号令的精神,不断完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其次,辅导员工作是创造性很强的复杂劳动,是一门科学,是一种艺术。在辅导员的配备和选聘中要坚持标准,把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来抓,不仅要配齐、配全辅导员队伍,而且要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德才兼备,熟悉、热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业,乐于奉献,潜心教书育人的高素质辅导员队伍。把辅导员队伍建设引向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发展方向,以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成效,为高校培养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保障。 (二)提高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程度。 1.要提高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程度,逐步实现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水平,要克服目前部分高校在辅导员选聘中的做法,要求辅导员必须具备相应的学科背景。教育部可以试点有条件的高校开办高校辅导员专业,从事辅导员工作必须有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管理等专业背景,为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2.把好辅导员队伍入口关。大学期间是学生从不成熟逐渐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辅导员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等方面接触最多、往往也是学生依赖和信任的人。高校要充分认识到,辅导员队伍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专业水平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甚至会影响到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在辅导员选聘中要坚持标准,着重考虑三种能力:首先,在思想道德素质方面要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思想品质,具有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勤于学习、甘于奉献、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素质。其次,在知识结构方面既要考虑本体学科,又要考虑学科背景情况,辅导员应该是学习思想政治教育或教育管理等专业,并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如哲学、法学、文学、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知识)。最后,在职业技能方面要考虑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和协调能力。所以高校在辅导员选聘中,不仅要考虑选聘对象在学校期间的思想状况、表现情况、学习情况,更要认真审查选聘对象特长、爱好、组织、参加活动能力、社会实践活动情况等。 3.为辅导员提供发展平台。通过工作实践,选拔优秀辅导员在职攻读硕士或博士研究生,要让辅导员在实践中学习,通过学习再回到实践,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和理论素养,为辅导员全身心投入工作中创造条件,切实解除辅导员既要做好现在工作,又要想方设法为今后的出路作打算的“后顾之忧”。实现辅导员队伍不仅向专业型转变,而且要向专家型发展。 (三)完善辅导员的绩效考评及考核机制。 为了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要不断完善辅导员的绩效考评及考核机制。高校辅导员工作是独立性相对较强、弹性较大的工作,要加强对辅导员的绩效考评与考核,让辅导员明晰工作要求和工作职责,增强责任心,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调动工作积极性,围绕学生关心、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开展有针对性、创新新的思想政治工作,避免辅导员工作的盲目性,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实效性。 (四)稳定辅导员队伍思想状况。 1.引导辅导员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要建设一支专业化、专家化的辅导员骨干队伍,要关心、引导辅导员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高校组织部、学工部门、学院要结合辅导员专业背景和综合素质,引导他们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将个人前途与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整体目标结合起来,一方面,让辅导员有目标、有方向,激发工作热情;另一方面,实现辅导员队伍科学、长远、协调发展。 2.为辅导员特设职级岗位。教育部2006(24)号令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近年来,各地、各高校在关心辅导员成长,稳定辅导员队伍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对辅导员作为教师身份,在职称评定方面出台了一系列规定,明确了政工系列教师职称的评聘,必须针对高校一线辅导员等。但是就辅导员干部身份的问题,部分高校在落实中存在差异。可以借鉴推广目前有的高校的做法:对辅导员设立职级制,根据辅导员的工作业绩,设立科员级、副科级、正科级、副处级、正处级辅导员管理岗位,辅导员职级与学校其他管理岗位职级同等待遇。这样有利于明确辅导员干部身份,增强辅导员对工作的职业认同感。 3.为辅导员提供科研平台。要让辅导员像专任教师一样成为长期从事的职业,要为辅导员创造、提供科研的平台,引导辅导员将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工作感悟作为科研的第一素材,从工作中找问题、寻对策,进行科学研究。一方面,可以提高辅导员学术研究水平,增强科研的实效性、针对性;另一方面,可以锻炼辅导员工作能力,增强做好学生工作的科学性。使辅导员工作有目标、有方向,自觉地把它作为奋斗一生的一项事业来做。 4.重视对辅导员的培训,提高专业技能。针对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现状,让辅导员队伍向专业化、职业化健康发展,要改变辅导员培训、学习及交流机会少的局面。一方面,要定期召开辅导员研讨会,开展科研成果及工作经验交流,形式可以多样,可以是全校性的,也可以在学校部分学院之间交流,这样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通过交流找出差距、取长补短,促进工作。另一方面,高校之间应建立良好的交流渠道,各高校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对辅导员开展不定期的讲座、参观等交流培训,让辅导员有更多外出学习和交流的机会。这样有助于辅导员拓宽视野,开阔思路,是提高、促进辅导员工作效能和工作创新的有效途径。 综合素质论文:浅析高校护理专业综合素质教育探讨 论文关键词:护理学生;素质教育 论文摘要:高校实施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在培养高校护理学生上应根据护理专业的特点及社会对护理专业发展的需要,从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和专业素质教育等方面提升护理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以满足社会的需要。 高校实施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的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要求。高校应以德育教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协调发展的、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护理专业是直接维系人的生命和健康的专业,其特点是护士面对的服务对象是人、是社会的人、是需要给予健康照顾的人,护理工作服务于人生老病死的各个阶段,人们期望护士有高尚的情操和智慧、娴熟的技能和优雅的举止、良好的文化素养及健康的人格等优秀的心理品质与职业素养。为此,我们在培养高校护理学生上应更新观念,积极探讨如何提高护生的综合素质,以应对当前社会对护理专业发展的需要。 一、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思想政治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信念和政治方向的素质。主要体现在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忠诚等;二是思想品德方面的素质,它主要体现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思想修养和道德境界的高低,体现为对人民、国家、集体能否献身的精神等。这两方面的内容构成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中心。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依托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渗透到素质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因此在平时工作中应注意增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教学、管理和服务的各个方面,作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同时结合青年学生活泼好动,希望多方位发展以及反对空谈的心理需要,把抽象的理论教育与关注、讨论国内外时事、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相结合,与欣赏经典爱国影片、党史教育片相结合,与参观考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科技馆、改革开放成果展相结合;积极开展对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注重学生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和守法意识的培养。从而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二、结合专业特点,开展人文教育,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文化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可以为学生的业务素质的培养提供广博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人们面对科学技术问题、经济问题、生态环境问题等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都需要运用多学科的知识进行综合研究,加以解决。因此,广博的文化知识能为业务素质的培养提供坚实的基础。护理工作在本质上是充满关爱的服务,而服务是无形的商品,给人带来的远非物质和感官的满足,所以要求护士必须理解人,关怀人,必须具有很强的人文精神,护士具备宽容、豁达、博爱的胸怀,才能为病人提供有感情、有内涵、有爱心的护理。因此人们把护理称为——极具人文特征的专业,把护士——称为极具人文精神的人。 根据这一专业特征,加强对护理学生的人文教育和培养尤为重要。因此人文素质教育应贯穿大学始终,不同年级都应具有不同的培训内容。首先是通过增加人文课程设置或加大人文课程的课时数来加强对学生人文知识的学习和培训力度,如开护士人文修养、护理人际沟通与交往艺术、护理礼仪、护士形体训练、护理心理学、护理伦理、护理法律等课程,同时还应注重隐性课程的开设,将护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护生日常的学习和实践,结合专业特色,在入学教育、5·12护士节、学生毕业教育及学生日常活动中进行护理人文素质的教育和职业教育,目的是通过人文素质的教育使学生们懂得热爱、学会奉献、学会沟通、学会合作提升自身的人格修养,成为有教养、有品位、有尊严、有内涵、懂得尊重人、理解人、体贴人、照顾人,以及具有高雅的气质、仪态、行为等由内到外散发出知性之美的专业人才。 三、深化护理教学改革,促进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 大学专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内核,应培养具有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有专业特色专门人才,基础扎实是专业人才进一步发展的前提,现代科学的综合性与交叉性,需要学生具有广阔的知识面,成为复合型的专业人才。因此在对护理专业人才培养上必须在教育思想、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优化教学总体设计,对课程和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构建新型的课程体系;继续加大人文学科的比例,将专业课程提前,让学生早接触专业,早了解专业;改革实践教学、强化护理技能训练,让学生早接触临床、多接触临床;在教学中注重加强基础与临床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医学护理学与人文学科的结合,切实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操作能力,使学生在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方面得到较好地培养和提高。 四、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文化对学生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校园文化熏陶所形成的素质,往往更深刻、更牢固。因此要努力营造学院文化氛围,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努力成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营造优良的校风和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在校园内设立宣传栏、名言、名句、名医、名画、专题文苑等文化长廊、宣传学院办学理念、护理学发展及护理研究动态等。利用各种形式及时向学生宣传国际、国内新闻,教育新思想、新动向及校内的新人新事。开展多种有益于身心发展的文化、体育、文艺、美术等活动,使学生受到优良的校园文化的熏陶,每学期可以通过定期开展专业知识与技能大赛、歌咏比赛、文艺表演、书法展览、法制讲座等活动来锻炼学生、教育学生,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形成蓬勃向上、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现代教育的理念和未来医学护理学发展的趋势都要求培养具备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医学护理人才,因此在对学生的培养上必须把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作为素质教育的基本准则,力求通过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教育,使学生学会做人并具备基本专业能力及创新能力,学会做人即有高尚的理想、优良的道德、和谐完美的精神个性、求真的科学精神、文明的人文素养,具备基本专业能力包括:护理专业技能、人际沟通与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审美能力、解决冲突的能力、独立适应社会生活的生存能力和创新能力,真正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入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伟大事业中,为中国实现现代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综合素质论文:创新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培养综合素质技能人才 作者:刘德华 刘春华 高志伟 许秋华 孟庆勋 豆银霞 摘要:在遵循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下,实现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和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强化学生适应社会、适应就业的能力。 关键词:文理科 人文 专业课 实训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这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先进的发展方向。而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制度,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部分院校为了弥补生源,出现文理兼收的情况。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则普遍存在以下问题:理工类考生,分析问题思维敏捷,但人文素质较弱;文史类考生,思想活跃,方法灵活,但专业基础知识和动手实践能力很差;对口类考生,有的学校为了升学和应付考试,死记硬背理论知识和实验过程,专业理论薄弱,缺乏实训,文化课基础差。 上述现状及欲解决的问题,是在遵循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下,探索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要实现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和学生综合能力提高,课程设置和创新是关键,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强化学生适应社会、适应就业的能力。教育以学校为本,学校以教学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因地制宜,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1.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社科知识教育是以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的教育,其根本目的是“成人”教育。目前我国许多大学都过多关注学生专业知识及就业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人文知识的教育。特别是高职院校单纯强调“就业导向”培养目标而忽视人文素质教育,造成了“高职”不能“高质”现象的产生。 1.1加强学校对人文素质教育教学的支持、配合与管理。 毫无疑问,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应采取的措施是多方面的,但最关键的一条是加强高校教师的认识。要充分认识科学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不仅是相互补充的、相互支持的,而且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 1.2强化知识传授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由于我国现阶段中学教育的应试化倾向和社会上对人文科学的轻视等原因,许多理工科学生进入大学以后,人文知识面狭窄,甚至出现对基本文化常识也知之甚少的情况。因此,在理工科学生中进行人文教育的普及是很有必要的。我国有着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例如语文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的实际,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介绍和讲解相关的人文知识和信息,指导学生去了解、思考,从而学习和借鉴。。 1.3营造丰富多彩的人文校园文化氛围,开设各类校园文化活动,构造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 提倡一种什么样的校园精神,怎样形成一种校园文化氛围以实现对人的思想观念、思想方式、精神状态和价值取向的塑造在各理工科院校目前还比较缺乏。学校可以结合各个专业的特点,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引导学生建立各种协会、社团,大力举办学生参与性强、具有浓厚文化气息的活动,如征文活动、演讲比赛、辩论赛等丰富学生的生活。 2.拓展新的教学模式,加强专业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综合多方面的调查和调研,现在职业院校的学生基础普遍薄弱,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专业操作技能掌握甚少,创新能力缺乏。大部分学生对书本理论知识很难全面系统掌握,实训环节操作不熟,这与社会需求实用型技能人才相差很远。 经过对社会需求的分析,职业院校应该是培养基本理论知识扎实、专业基本功过硬,有较强实践操作技能和技巧,灵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有一定程度创新能力,能适应生产、管理、策划、设计、经营与服务一线的应用型、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但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分别进行,存在着理论学习比较抽象,不利于与生产实习相结合;学习内容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论学习具有盲目性,缺乏针对性等问题。理论教师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实习教师只关心实际操作训练,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严重脱节,不但给学生的学习造成很大困难,也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应用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面对这一问题,我校整合现有教学资源,以电子应用技术专业教学为试验,积极推行专业理论教学实验化,专业技能教学实训化,理论实习一体化。即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理论课与生产实习课交叉按一定课时比例进行的一种尝试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创新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能很好地解决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脱节问题,突出学生技能训练,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理念,达到了优化教学的目的。 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是高职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我们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 在对社会人才需求状况进行全面和准确分析、论证的基础上,提炼出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知识和能力,以此来设置课程或重组课程。基础课要精选学科核心知识,即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对那些完成相同功能的多种分析方法,只讲生产中最常用的分析方法。在专业基础课的整合中,我们把重复的教学内容坚决地删除,定量分析尽可能的简化,定性分析要讲清楚,学会工程应用。把联系比较紧密地教学内容整合为新的课程体系,使其具有新的系统性、综合性和应用性。基础课老师定期参加专业教研活动,以便更好地实现“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专业课程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生产中已淘汰的内容要坚决地删除,追踪新知识、新技术。教材跟不上,可以以讲义形式弥补,要求教师上网查阅资料,进行深度加工处理。例如《视频音响技术技术》课程,传统的单元电路分析内容已毫无意义,如今都是大规模集成芯片,只要讲清方框图,掌握芯片外特性、外围电路应用等知识即可。专业课还要扩大知识面,不一定深,但要广,了解性的内容要多,可以少学时。我们的限选课、选修课、技术讲座等就是落实该思想。 3.实践教学体系与实训基地的建设 根据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正确定位高等职业院校教学实习环节的设置、开发和实施,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的质量;对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熟练程度的培养和能否体现理论与实践是否能够紧密联系有着直接的影响。 以就业为导向,更新实验手段,加强校企联合,加强社会实习环节,把企业的工作环境、文化氛围和管理模式引入学校,指导学生在校的实验和实训内容。作为省级试点专业,认真研究学生现状和理论课内容,大胆地对本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开发和实施作了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实习效果。作为国家级实验室,充分利用我院电子专业现有实验室。根据教学设计的要求,通过真实岗位能力分析,将实践教学内容划分为专业基础技能、专业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训练四大模块。然后根据这些模块的要求确定实训课程,并制定了每一门实训课程的教学大纲,再将每一门课程的实训内容划分成若干个独立进行的基本训练单元,每个训练单元对应为一个实验、实训项目,每个实验、实训项目必须有实验实训讲义、仪器设备使用记录表、实验实训报告等内容。 我院十分注重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环节,为了使学生具有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适应能力,我们一直在努力研究新的实践教学模式。 综合素质论文:提升教师综合素质,确保育人质量 摘要: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竞争的胜负,取决于人才的素质,而人才的素质培养,又取决于我们的教育,高质量的教育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是确保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关键,是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在高职教育中需要强化和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师德、高尚的职业道德、宽厚的学识、较强的教育能力、勇于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和良好的身心素质,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 关键词:高职教育 教师 综合素质 育人质量 当前,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对高职院校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的历史使命是培养高技能型人才,所以高职院校的教师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才能适应现代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新时期素质教育的需要。本人认为,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应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 一、教师要具有良好的师德 作为教育工作者,无论是在教学一线的任课教师,还是为教学服务的教职人员都应以全身心的热情和永不放弃的毅力,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而努力工作,其目的不外乎为国家培育出合格的人才,为社会输送栋梁之才。人民教师肩负着祖国的希望,塑造着祖国的未来,责任重大而光荣,教师必须热爱教育事业,忠于党的教育事业,这样才能自觉地全心全意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并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动摇。教师工作是平凡的,也是艰苦的,作为教师就要有一种为教育事业而献身的精神。 就我校而言,教师可分为青年、中老年两大群体,青年教师应争取在学识上有所专长,使自己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真正的教育理论水平。中老年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理论素养,对教育及学术方面要不断进行研究,以使自己更好的适应教育新形势的需要。 自古至今,教师是社会文明的传播者,教师以"人梯"的精神,培育了数以亿万计的人才,推动着人类的进步,历史的前进,教师的事业是伟大、光荣而高尚的。多年来的教书生涯,我们教师一直情系教坛,真诚执教,无论什么挫折和诱惑,都动摇不了我们"教书育人"的天职,改变不了我们"终生从教"的执著追求。作为教师在物质上,我们也许是贫穷的,可在精神上,我们却将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因为我们为国家创造了最大的财富--人才。 教师在具有较高业务水平的同时,还应加强自身的道德品质修养。"身正为范",人格高尚者方能为师。俗话说:"正人先正己"。教师的职业劳动是一种以人格来培养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的劳动。教育学生不仅需要教师的言教,更需要教师的身教,教师的言传身教,会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道德修养,要有良好的师德。 二、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教师应该既教书,又育人,循循善诱,诲人不倦。 首先,教师要热爱学生。热爱学生就是要求教师精心培育一代新人,如果没有热爱学生的感情,就无法与学生心灵沟通,也就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其次,教师要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对学生耐心教育,而不要伤其自尊心,只有尊重学生人格,才能教会学生尊重别人,并能赢得学生对自己的尊重。再次,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这也是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如此,才能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努力成为现代新人。 教师,它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希望与幸福的传播者,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像石子一样,默默地铺筑历史的跑道。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用自己的青春和智慧在学生心灵的荒漠里开拓出一片片绿洲;以身体力行及为人师表,在学生的人生旅途中竖起引航的灯塔、道德的丰碑。教师的思想行为、作风和品质,每时每刻都在感染、熏陶和影响着学生。所以,教师应当表里如一,严于律己,率先垂范,要做到言行一致,为人师表。 三、钻研业务,精益求精 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的剧增,知识更新的周期缩短,新的科技不断出现,任何人都不可能一劳永逸地学会一生够用的知识,学会未来需要的知识。教师更是如此。 教师必须从教育观念、知识结构上不断更新,应具有较强的吸收新知识的能力,要善于分析、综合,实现知识结构的现代化,以使自己更好的适应新形势的挑战,适应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为人师者,乃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这句话千百年流传,亿万人传说,可其真意到底为何?简言之,所谓"道",即:为人之理,治事之方。教育之根本是为树人,是为把愚昧化为文明,也就是把普遍适用于当前的习惯、礼仪、规范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使之能成人。所谓"业",不外乎技能、本领、专业、特长之类用于谋生之法。教育之目标就在于教会学生生存之道,即传授各种领域、各个专业的特殊知识与技能。所谓"惑",即为一切不为学生所理解、认知的问题。"解惑"即为解决所学专业内的疑难问题。 教师要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首先应具备一定的条件,在学业上,教师要努力钻研自己的专业知识,使自己具有专而博、精而深的文化素质。在实际教学中,要努力锻炼和提高钻研教材、备课和讲课的能力,掌握和运用教学技巧,不断充实知识,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当好学生的引路人。 本人多年来一直在教学一线从事教师工作,虽说自己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又有一定的热情,下了许多工夫,但还应在教学上潜心研究,业务上多钻研,做到求深求精,以真正把握教学中的规律。 古人云:"为人师,必有智"。我们都知道,高尚的职业道德是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的前提,而精湛的业务能力又是体现教师崇高职业道德的基础。教师应在具备崇高职业道德的同时,还必须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包括独立钻研教材的能力,对各种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等,要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不断吸取各种新知识,不断拓宽新视野,动态地调整和优化知识结构。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各个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结合,这更加要求教师博学多识,一专多能,延伸自己专业外的纵向知识,拓宽横向网络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内容新颖而丰富,才能把握教育观念发展的趋势和规律,掌握教学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主动权。 四、更新教育观念,具有创新意识 教育要创新,教师的教育观念首先要创新。教育观念是教师对教育工作的认识、理解和信念,它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态度、教育方式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我国有着许多优秀的教育传统,但也有一些陈旧的教育观念,不符合时代的要求。教育观念不创新,就不能很好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就不能培养出时代所需要的人才,也适应不了教育改革的新形势,更无法满足时代对教育的要求。只有创新教育,教育创新才具有时代的先进性,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创新教育的积极性,具有科学的、富有时代精神的教育观念和创新精神。 因为教师所有的教育行为和思想都是在一定教育观念的指引下实现的,因此,教师要积极吸取教育创新的理论,不断探索创新教育的方式方法,用最佳的教学方法去实施教育教学工作,不能把教育只单纯地理解为传统的传递,而应看成是对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培养过程,并根据学生的特点,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增强创新意识,创造新的教学模式,使教学在最短的时间里收到最大的传授知识的效果,做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教学评价体系创新,让教育工作真正符合创新教育的需要。 五、良好的身心素质 高职教师的身心素质主要包括教师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经过多年的教师工作,我感受到教书育人是一项很繁重的工作,高校教师将承担重要的教学和科研任务,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做到身体健康,充满活力和朝气,才算具有现代教师的精神风貌。反之,是与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素质教育不相适应的。另外,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又决定了教师还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教师心理健康主要表现为应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能与现实保持平衡;有自知之明,正确看待自己;理解、尊重、信任他人;热爱生活,热爱教育工作。这种良好的心理素质所表现出来的形象对学生来说将是一种无形的最有力的教育。 总之,高职教育应以质量为本,与时展共进,为了确保育人质量,高职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是当今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前提和基础,所以,高职教师一定要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高尚的职业道德、宽广的学识和良好的业务素质,做到教书育人,更新教育观念,具有创新意识,爱岗敬业,真正理解教师的职责和任务,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综合素质论文:探析专业技能竞赛与师范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摘要:专业技能竞赛作为实训教学的一种补充形式,被各省的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广泛加以运用。对于师范生来说,经常性地开展书法、普通话、课件制作、说课与讲课这类基本功的技能竞赛,有助于提高他们从教的综合素质及就业竞争能力。 关键词:师范生;技能竞赛;专业实践;综合素质;提升 专业技能竞赛是当今许多大学生乐于参加的活动之一,师范生专业技能竞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从教素质。如何将它与实训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师范生的专业技能竞赛开展得更有成效,从而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为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师范生基本功的不足与专业技能竞赛的内容 师范院校的学生将来毕业后大多数要从事教师职业,从目前在校的一些师范生来看,他们的综合素质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不仅如此,他们作为一个准教师,许多人做教师的基本功还不够扎实。特别是一些高职院校的师范专业学生,表现得更为突出。具体表现为:(1)口头表达能力差,普通话很不标准;(2)书法水平差,不论是粉笔字、钢笔字还是毛笔字,都离一个教师的要求相差太远,板书没有章法;(3)尽管会制作一些简单的多媒体课件,但课件与教学切合得不够紧,有的课件内容与教学无多大关系;(4)说课和模拟讲课容易紧张怯场,其心理素质和对课堂教学的掌控有待提高。 当前的师范院校学生之所以在教师基本技能方面存在这么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这方面的实习实训与实践锻炼。目前,许多学校对实训教学重视不够,给学生提供锻炼各种师范生技能的机会很有限。各种技能竞赛本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受经费和其他条件的限制,一些学校技能竞赛活动开展得太少。有的学校甚至对学生实习也不重视,放任学生“自主”实习,有的不到教育岗位实习。 全国许多省份开展了师范生技能竞赛。一些设有师范专业的职业院校,也纷纷参加这类比赛。如在2010年举办的浙江省第四届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中,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代表队获得3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和3个优胜奖[1]。有的省份(如湖北)在开展师范生职业技能竞赛时,高职高专单独设组,不分学科类别[2]。为了参加省里比赛,各个学校自己经常性地举行师范生技能比赛,而且将此作为一个传统项目保留下来,定期举行师范生技能竞赛。 江西省教育厅师范处2008年举办了江西省首届师范生基本功大赛。基本功比赛主要包括三项内容:一是写字、二是演讲、三是课件制作。纵观其他省份的师范生技能竞赛,其内容大同小异,主要集中在书写、普通话、课件制作和说课、讲课上。 二、专业技能竞赛对于提高师范生综合素质的作用 开展专业技能竞赛,可以给学生提供不少实训机会,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对师范生来说,在正式上讲台之前锻炼一下从教的基本技能,是十分必要的。 (一)书写比赛对提高板书水平的作用 随着电脑的普及,学生的书法水平不断下降。据调查,书法水平在师范生中的发展呈现不平衡的状况。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相比,书法和板书普遍要好一些。而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内部,书法水平也是不平衡的,有的从小练字书法较好,有的缺少练习书法较差。从整体来看,硬笔字明显又要比软笔字好,学生的毛笔字普遍较差。 板书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但现在对板书的重视程度很不够,许多刚毕业的师范生的板书非常差。一些学生到中小学教育实习,他们在板书时不但字很差,黑板上所写内容安排得也杂乱无章,根本谈不上有什么“板书设计”。从这一点来看,举行板书比赛也是提高师范生从教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十分必要的。可惜现在这方面的比赛开展得不够广泛,作为师范生技能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这方面还有待加强。 提高师范生书法水平的办法之一,是经常性地举行书法比赛。比赛可分为硬笔书法、软笔书法,具体一点说主要是“三字”即毛笔字、钢笔字和粉笔字。通过经常性地举行书法比赛、板书比赛,可使广大的学生在书法上取得较大的进步。 (二)演讲、辩论比赛对表达能力等方面的促进 普通话过关是对一个教师的起码要求,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对此有明确规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普通话测试水平要达到二甲以上,才能获得教师资格证书。作为一个教师,除了普通话要标准,口头表达能力也非常重要。因此不少师范院校在平时便会加强这方面的训练,而通过技能竞赛的形式进行的,大多是演讲比赛或辩论赛。 演讲比赛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江西省的师范生技能赛,其中就有演讲这一项,第一届比赛的演讲主题是“怎样当一个好老师”。在练习和准备演讲的过程中,学生在口头表达能力方面存在什么不足,可以通过有经验的老师加以 指导,以克服自身的不足。如演讲时的普通话是否标准、演讲时的语速、语调以及节奏的把握等等,都可以在指导老师的点拨之下得到校正。同时,演讲比赛还可以促进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因为演讲比赛通常要写演讲稿,为了演讲得更精彩往往还要反复修改,在这个过程中师范生的书面表达(写作)能力会相应得到提高。 除了演讲比赛,还可以举行辩论赛。围绕一个辩论主题,将参赛者分为正反两大阵营,然后进行辩论,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辩论赛。自从著名的“狮城舌战”后,这种方式大受人们欢迎。参与辩论的辩手要有敏捷的思维和出众的口才,通过这种形式的比赛可以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 (三)课件制作对教材把握能力的检验 多媒体课件是教师用来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的工具。教师从预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出发,根据学生智能水平与学习现状,依靠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及其网络教学系统,以声音、图像、视频和文字等媒体为一体的方式来调配课程资源,按教学环节与流程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进行集成,以形成全方位、多渠道、交互式的教学系统。运用多媒体教学,是一位老师基本的教学技能。作为将来要走向教学岗位的学生,自然也应重视这项技能,在实训过程中熟练掌握它。常用多媒体课件制作工具有powerpoint、authorware、director和flash等等。这些制作工具,都可以在每门学科中运用的。每个软件都有优点与不足,其关键处在于体现学科教学特性与适合具体的教学情境,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从某种程度上说,多媒体的运用恰当与否,是对课件制作者把握教材能力的一种检验。通过课件制作比赛,可促进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深入研究。要通过课件制作比赛,提高学生对教材的把握能力。制作多媒体课体,一定要紧扣教材内容。第一要切合课文的题旨情境。例如,有人在运用多媒体教学《七根火柴》时,在“欧化”(现代气息太浓)的金边相框中播放衣衫褴褛的红军战士在草地跋涉的场面,这是不妥当的;第二要准确地表现出课文或语句的意思来。例如,有一个《沁园春·长沙》的课件给“百舸争流,鱼翔浅底”制作了一幻灯片,画了几只帆船在航行,水中有几尾鱼不时跃出水面。这没有准确地表现出“鱼翔浅底”的意境来。“翔”是形容鱼在清澈的水里自由游动,绝不是跃出水面。这样的画面不但不能帮助学生对诗句的形象理解,反而会导致学生误解。 (四)说课、讲课对教学综合能力的提升 目前,许多省份办理教师资格证时,都有“说课”这一环节。而一些中小学招聘教师所进行的考试,也都要过“说课”这一关。2010年笔者曾担任过本校附中招聘语文教师的评委,当时就有“说课”这一关。从应聘者说课的情况看,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比起没有经验的硕士生来,对教材的把握能力显然要强得多。由此可见,多“说(课)”、多“讲(课)”对师范生的重要性。 那么,什么是“说课”呢?说课就是教师口头表达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也即是授课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或教研人员,讲述自己的教学设计,然后由听者评说,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说课其实就是要谈谈你是怎么教的?为什么要这样教?通过说课,可以看出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情况。例如,说课人是否把握重点难点、教学安排是否合理等等。 作为师范生的一项基本技能,说课已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日常教学中,客串讲课在当今的教学中经常会被采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上讲台充当“教师”的角色,借以提高学生诸多方面的能力。但是,作为实训教学的一种手段,这种方法不可能在课堂中占太多的时间,因为这样做会影响教学进度。因此通过讲课比赛来促进学生课后自练,不失为一种好的办法。如西南大学的师范生技能竞赛,其中就有讲课比赛。 现在绝大多数师范院校都建立了微格教室,创建微格教室是十分必要的。在微格教室中,学生可以自由地发挥,按自己的构想去进行讲课,然后再反笔观看自己讲课的录像,找到自己不足之处加以改进。许多学生到外面的学校实习,开始总是会胆怯,紧张时说话的节奏太快。在微格教室多训练几次,多参加有关说课、讲课的比赛,有利于提高他们教学方面的综合能力。 三、对专业技能竞赛提升师范生综合素质的思考 首先,职业技能课的开设问题。过去很多学校没有开设专门的教师职业技能课,只开设《教材教法》方面的课程。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过去开设《中学语文教学法》,现在有的更名为《语文教育学》,实际上讲得大多是理论性的东西,比较抽象。为了弥补学生在从教实践方面的不足,我系曾开设了《普通话教程》、《演讲与口才》等课程。后来修改教学计划,又将上述两门课取消,新开设了《教师职业技能》课。《教师职业技能》课包括普通话、书法和课件制作等方面内容 ,每周三节共54课时。毫无疑问,《教师职业技能》课的开设是十分必要的,但课时是否太少,普通话、书法、课件制作各占18课时是否合理,还有应当放在第几个学期开更科学,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学生反映这门课的课时偏少,有必要将《普通话教程》和《演讲与口才》作为选修课加以恢复。 其次,竞赛内容的再拓展问题。就竞赛内容来说,还要体现不同专业的不同特点。如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只进行书法、课件方面的训练是不够的,中文系毕业生将来当语文老师,要教学生作文,有的还要指导学校文学社,写作技能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听、说、读、写“四大能力”,写的能力要进一步加强。所以我们每年都组织大学生参加江西省写作学会举办的“大学生写作比赛”。除了比赛内容的拓展,赛后的拓展也很重要。如课件比赛,要体现语文教学的开放性与交互性,要重视把课件建立在网络上。赛后可模仿网络聊天室进行设计,如利用网络聊天室的“大厅”和“独立窗口”进行研讨,发表意见。“大厅”供学生对共性问题进行讨论,“独立窗口”供学生讨论有关问题,学生在讨论时可以同时打开浏览窗口,调用网上资源供自己研究讨论用。或在课件中设置供网络笔谈的特殊交流版块,如供表达的写作板,供别人发表意见的意见板等。 再次,竞赛形式的多样化问题。现在的师范生技能比赛,大多围绕“三字一话”、课件制作和说课、讲课来进行,其基本内容无疑是正确的,但如果在竞赛形式上长期不加变化,会使学生感到缺乏新鲜感,兴趣会渐渐消失。特别是已经参加过这类比赛又拿过名次奖项的学生,兴趣会更差。因此,如何将竞赛形式变得丰富多样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成为摆在举办者面前的一大课题。如为提高学生表达能力,从举办单纯的演讲比赛进到辩论赛、擂台赛,形式就更吸引人。为了提高学生参与竞赛的兴趣,还可以在奖励机制上作点文章,条件好的学校可以加大奖励。如西南大学举行的师范生课堂教学技能竞赛,四名学生可公派出国学习一学期。[3]这种奖励形式的比赛,其吸引力不言而喻。条件差一点的学校,可以考虑与重点中学或相关企业合办比赛。 最后,赛后的总结与反思问题。竞赛的目的在于提高水平,不是为竞赛而竞赛,因此必须善于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反思存在的不足。青海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的做法值得借鉴,比赛后他们总结了活动开展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对板书检测、普通话检测和从教综合检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总结得非常具体,并就这三方面提出了“今后在开展教育教学的相关建议”[4]。只要我们认真总结经验和反思不足,专业技能竞赛必将在提升师范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综合素质论文:程序设计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探讨 摘要:“程序设计”这门课程,是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课程。其传统授课方法是重语法而轻算法,现行的授课方法是算法语法并重,作者认为这门课程包括算法、语法、综合素质三方面的内容,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应该对学生终生发展打下基础。 关键词:程序设计;算法;教学思想;终生学习 1 严谨的逻辑思维,表现出雄厚功力 如果没有程序驱动,计算机不过是一堆金属和塑料而已。程序可以让计算机忠实地实现人的意图,严谨的逻辑思维是程序设计的关键,而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是“流程图”,这正是描述逻辑思维的最好工具。大厦有施工流程图,装电视机有装配流程图,而企业的生产线则是运动的流程图。流程图就是秩序,就是逻辑。画流程图必须充分考虑各种情况,力求无懈可击。作为训练,教师应要求学生上街购物前画购物流程图,班委策划活动应画活动流程图,进而写程序也须先画程序流程图。有了程序流程图,就可按图索骥,迅速将思维转化为程序。 2 学习规则,利用规则,在限制中求发展 对程序设计初学者来说,最头痛的事是太多的语法规则限制,动辄语法出错,进而望而生畏,失去信心。这主要是教师的心理教育没有跟上、学生思想不通造成的。其实,生活本非随心所欲,它是充满各种限制的。如国有国法、校有校规,玩游戏要遵守游戏规则,过街口不也受红绿灯限制吗?歌德诗云“在限制中显示出能手,只有规律能给我们自由”。计算机语言的各种规则是科学家们智慧的结晶,已经深入人心,由这些语言编写出来的程序给社会创造了极高的效益和效率。据作者所知,特别是计算机语言,规则和规律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要细加分析,这些规律是很好掌握的。无论做什么事,均似刨丁解牛,掌握规律之时,就是游刃有余之日。 3 标新立异的算法,追求事半功倍 算法是程序的灵魂。衡量程序质量的高低,算法是重要指标之一。 思路决定出路,人生是需要思考的。俗话说“磨刀不误打柴工”,先思考后行动,可以规避风险,提升成功率。 4 程序模块化思想,培养学生管理意识与合作意识 打一场战役,要分成若干阶段,在若干战场实施。这种“分解大任务,各个击破”的思想,正是现代模块化程序设计的思想。其实,模块化思想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企业分部门,军队分兵种,学校分专业……,各类计算机语言中的函数、过程等正是为此而设,它实现了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编程时应尽量要求学生把问题分解为功能相对独立的子模块,将它们定义成函数、过程,这样既增加了程序可读性、可改性,又方便了系统编译。 5 从项目入手,举一反三,提炼特殊中蕴含的普遍规律 程序有顺序、选择、循环三大结构,无论程序要解决的问题多么复杂,均可用这三种结构来实现,这就是程序设计的辩证法。一个优秀的程序员不在于它写了多少个程序,正如高考状元并不是做题最多的学生。当然,不做题,也绝对当不了状元。对于程序设计这门课程,教师应该采用项目教学法,以项目作为实训的基本单位。每个项目做完后,还应指导学生回头分析,认真总结规律,然后再利用规律去完成一个类似的项目。只有掌握了事物的规律,才能反过去更好地驾驭事物,进而达到人生的上乘境界。 6 把握变量类型、作用域及生存期,学会节约资源,量体裁衣 虽然现代计算机硬件配置越来越好,但其运行的软件也越来越大,特别是当运行多个任务时,往往会因争夺有限的系统资源而导致软件运行速度降低,甚至死机。每一种计算机语言均提供丰富的数据类型,还可以控制诸变量的作用域和生存期,使程序紧贴硬件运行。 7 潇洒的程序风格,宛如一首人生的诗 程序是一首诗,程序员应该有诗人的耐心和超脱。唯有精雕细琢,才能诞生耐人寻味的作品。各类计算机语言均要求的“锯齿形”源代码书写风格十分科学、漂亮,行行代码,仿佛人生层层阶梯;而程序的两边又像人生轨迹,有进有退,错落有致。作为一名称职的“程序设计”课程教师,理应要求学生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像写程序一样,不但要完成指定之功能,而且要追求完成功能的过程规范、漂亮、潇洒。 综合素质论文:试析声乐教学中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论文关键词:声乐教学 综合素质 培养 论文摘要:文章从教学实际出发,分析了现行幼师声乐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幼师声乐教学应注重改革的初步设想和建议。 声乐教师的职责不仅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而且应在培养综合素质方面不断探索和提高。本文仅就此谈几点看法。 一、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人格修养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起点,声乐教学也不例外,声乐教学除了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专业水平外,还应该把德育放在重要的位置,致力于学生人格的塑造。艺德比技艺更重要,在教学中通过古今中外优秀音乐家的高尚情操和音乐中所传送出的美好情感感染学生,教育学生才固然重要,而艺德尤为重要,没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合格的人格修养,就不能正确理解音乐的美妙情感,更不能创作出高雅的具有时代气息的音乐作品。幼师学生毕业后要走上讲台,为人师表,培育祖国的下一代,如果没有高尚的艺德,又怎么能教出健康活泼的好儿童,上梁不正下梁歪,祸及幼童,罪莫大焉!所以,只有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才能培养出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 二、科学的音乐理论,扎实的业务能力 声乐(歌唱)是人们用歌声表述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活动。要学好就必须首先掌握歌唱器官的构造和发声的基本原理,掌握歌唱发声的运动规律。 呼吸是歌唱发声的动力和基础。发声的准确.音质的优美及歌曲感情的表达,都与呼吸密切相连,在歌唱方面的学习中,必须掌握好气息的运用和呼吸的技能技巧,依靠恰到好处的气息的运用和呼吸的技能技巧,依靠恰到好处的气息支持和科学的呼吸方法,完善地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早在一千多年前,唐朝《乐府杂录》中就有“善歌者,必先调其气”的论述,由此可见,呼吸是打好歌唱基础和进行音乐艺术表演的重要环节。 练声训练也是歌唱中至关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掌握正确的练声方法,还应养成良好而有规律的练声方法和有规律的练声习惯。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才能保持悦耳动听的歌喉,幼师学生的学习生活分外紧张,时间尤其宝贵,供练声的黄金时间更少得可怜,但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教育她们利用一切有效时间练声,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会有收获。 另外,其它音乐基础理论也应受到重视。例如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和声复调,其中视唱练耳尤为重要。它包括读谱能力、听辨能力节奏感、音高感及音乐感受和表现力的培养等内容。甚至涉及对学生综合协调能力和协作能力的培养,声乐器乐及各门理论课程都需要有较好的视唱练耳能力。因此,学好这些基础理论对歌唱有着极大的帮助与促进。 三、深厚的文化底蕴、良好的文学修养 一些人认为声乐专业学生只需具备动听的嗓音和美妙的歌声,文化知识略知一二就行了。实践证明,那些只重视专业而轻视了文化课的学生,即使音乐功底再高,其发展前途也将受到限制。而那些既有文化底蕴、又肯钻研音乐的学生,往往有广阔的前程。 近些年来,各种类型的青少年大奖赛,都增设了综合素质测评,进一步说明当今社会需要的声乐人才,是那些既具有扎实的音乐专业技能,又具备全面的音乐修养,艺术修养和文化修养的人才。 青年歌唱家宋祖英歌甜人美,受到观众的普遍好评,她的美,不仅仅是外在的,更是内在的心灵美、气质美、人格美,从唱歌到歌唱得优秀需要一个质的飞跃,而从一个优秀的歌唱演员到一个德艺双馨的歌唱艺术家,需要加强文化的修养与人格魅力的完善,更需要经历文化知识与人格修养的双重检验。正如徐悲鸿所说“广博其知识,完善其专业,高尚其志趣,澄清其品格”。可见只有广博其知识才能完美专业、一个人知识不广博在专业上也很难达到完善的境界。同样,没有高尚的志趣和高尚的品格同样难以达到完美的艺术境界。 四、良好的心理素质,丰富的临场经验 在声乐教学中,每位教师都会竭尽全力去提高学生的演唱技巧,其中部分教师忽略了歌唱教学中的心理因素,往往在练习演唱的时候让人十分满意,但在正式登场时,却不能表现出自己的真实水平。所以说,歌唱的心理素质在歌唱中占有极其重要的成分,歌唱时的心理因素好坏直接影响着歌唱者的思想状态、演出效果及水平。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首先应着手于心理品质的磨练,对于演唱者来说,意志品质、情绪与情感品质在训练和演唱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平时的训练中,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下练习,聚精会神地投人到音乐的情绪中去,以培养其良好的心理品质。另外,练习的准确、熟练程度也是消除紧张、减少心理压力的前提,胸有成竹地登台,是演唱成功的保障。 当然,良好的临场经验也是必不可少的,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演唱者的心态,级别越高,场面越大,竞争越激烈,对演唱者的心理压力也越大。声乐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应该有意识地把讲台布置成小型歌舞台,让学生在场景中想象歌曲进人角色。同时反复教育学生在演唱时假想观众就在面前,多次进行这样的“模拟”演唱和预演,也是引导学生走向歌唱舞台的有效手段。在平时,让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和社会组织的各类艺术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声乐人才。 综合素质论文:浅谈高职公共体育课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 论文关键词:公共体育课;合作意识;意志品质;心理素质;审美意识 论文摘要:离职公共体育课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通过挫折教育。运用激励手段。引入竞争机制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通过调解和疏导。缓解学生心理压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促进各种智能的协调发展。 公共体育课不同于专业体育课。专业体育课是以提高技术水平为主,公共体育不但要提高技术水平,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最好课堂。但是。高职公共体育课没有受到学生的重视。甚至没有受到一些老师的重视。一些老师认为公共体育课就是让学生学一些基本的技术。锻炼一下身体就完成任务了。学生们认为。我也不是学体育专业的,将来也不从事体育工作,对付一下就可以了。这是人们对公共体育课认识上的一个误区。从小学到大学一直开设体育课。高职院校从入学到毕业也一直开设体育课,这就说明开设公共体育课是有其科学性和合理性的,它不只是简单地学点技术,而是要学好技术,更要全面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 一、公共体育课能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能力 在体育运动项目中。大多数运动项目都存在着合作的内涵,有整体合作、小组合作、二人合作等。不同的项目有不同的合作方式。只有很好的合作,让每位合作者都发挥出最好水平,最后才能取得胜利。 1、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是合作学习的前提 例如,在三大球类运动中,队员要密切合作,场上队员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个表情都表示一个战术。只有队友就得明白,才能取得胜利。在体育教学中,结合本学科的特点,结合所学的项目,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懂得有比赛就有竞争。有竞争就有合作,在合作中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 2、加强合作能力的培养 例如,田径项目中的接力跑,要求四名队员不但有合作意识,而且更要发挥好伙伴之间的协调的配合能力,二者是缺一不可的。在体育课中,让学生掌握合作的技能技巧。学会与人沟通和交流,从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的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选择合适的内容,学生在自学自练的过程中相互观察、相互帮助、相互纠正,使学生在合作学习的氛围中,提高发现错误和改正错误的能力。不断提高动作质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二、公共体育课能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公共体育课不同于其他理论课,它不但要学一些理论知识。更主要的是要有身体的体验。每一项运动技术的掌握。都要付出较大的体力和产生许多不适反应,如疲劳感、疼痛感、酸胀感、恐惧感等,因而引起一系列心理障碍,如怕苦、怕脏、怕失败、怕丢脸等。尤其现在的高职学生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生活条件比较优越。过着“农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从没受到这样的“苦”。作为体育老师,要帮助他们渡过“难关”,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以坚强的意志去克服和战胜这些生理或心理上的障碍,从而逐步培养起不畏艰难、不怕困苦、百折不挠、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 1、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在体育课中可以人为地设置一些障碍,创立挫折情境,让学生碰些“钉子”,以此来锻炼他们的意志。增强对挫折的忍受力。例如。在学生已经完成练习任务后再增加练习任务。延长规定的练习时间;在疲劳时要求学生完成比较复杂的动作。并要求保持动作技术的稳定性、准确性。这些都能起到挫折教育的作用,培养学生的顽强性和坚韧性,从而形成良好意志品质。 2、运用激励手段。增强其学习信心。激发起克服困难的勇气 学生在体育课中需要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但不是每次都能成功的,“功亏一篑”的情况时有发生。如果我们能在学生可能退却的关键时刻,适当地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和鼓励,就可以促使其去坚持、去奋斗、去拼搏,从而使其意志得到磨练。 3、在教学中引入竞争机制,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好强”、“好胜”是我们每个人的天性。对于学生来说,这种心理在体育课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体育课中组织形式多样的比赛来培养学生的良好意志品质,也是一种较好的举措,让水平相当的学生一起比赛,让他们在竞争中超越自我,培养不怕苦、不怕累、勇于拼搏的良好意志品质。 三、公共体育课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高职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从入学开始大都或多或少地经历了学业不良,高考失败等打击,在心理上受到了无形的伤害,失去了远大理想和明确的人生目标,使他们目标模糊,不能全神贯注地学习,一些学生因得不到及时的调解和疏导,致使其消极行为加剧,变成病态的心理行为。体育课就能起到缓解学生心理压力的作用,对学生心理健康起到积极的调解作用。众所周知,娱乐是减轻心理压力的最有效的良药,那么娱乐的项目又大多是体育项目,在健身房里、广场上、公园里随处可见那些运动健身的人们,一个视野开阔的运动场就会让你忘记烦恼,一段节奏较快的健美操就会让你心情舒畅。因此在体育课上合理安排一些大运动量或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如.为男生安排一些球类比赛;为女生安排健身操、游戏,有意识地通过这些运动项目,让学生“合理宣泄”,使受挫情绪、委屈情绪等多方面心理压力释放出来,以达到减轻学生心理压力的效果,使学生经常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真正地做到自尊自信。 四、公共体育课能促进学生各种智能的协调发展 公共体育课与其它学科相比,有其独特的作用。在公共体育课上学生所学的每一项技术,都要求身体的各个器官的协调配合。例如,篮球的胸前传球技术,眼睛看传来的球,大脑判断来球方向,手要伸出接球,腿要迈出选好位置;田径教学的起跑练习能培养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篮球的投篮命中率能培养学生的准确能力;排球的扣球能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体操动作能培养学生的时空感觉和运动感觉。在体育课中,还可以让学生设计准备活动内容,编排徒手操、设计场地,制作体育器材等,这些内容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规律性,使学生的基本技术迅速提高,基本技能得到正常发挥,促进学生的各种智能的协调发展,让学生的智能水平通过体育教学不断得到提高和发展。 五、公共体育课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1、教会学生欣赏美、发现美,提高审美意识体育运动是美的运动,从动态到静态处处存在着美。在体育课中体育运动的场地、运动过程更是美的展现,一个篮球、一块田径场展示的是静态美;被称为“东方神鹿”的王君霞的奔跑动作、职业篮球队员的扣篮动作,展示的是动态美;艺术体操、健美运动、武术、太极拳优美动作以及各种动作之间和谐的编排组合,展示了美术中的造型艺术;音乐中的音响艺术;舞蹈中的形体艺术等多种艺术因素。当我们看到这些运动健儿那种健壮优美的形体、机敏灵活的动作、和谐舒展的造型时,会使我们获得美的享受、美的感染和美的熏陶。 2、通过体育课的培养让学生拥有美的行为 当我们亲自参加体育运动,从中体验到运动的美妙愉快时,我们的心灵会产生一种愉悦的快感,受到美感教育。高职公共体育课就是培养学生审美意识,通过系统的科学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参与体育和观赏体育中不知不觉地受到美的感染,使观赏者获得美的享受。体育教学是自然美、艺术美和人体美的有机统一。高职公共体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总之,在高职体育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体育工作者要从对教育负责、对国家负责的角度重视和加强这项工作,要结合实际。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和体育理论,重视学生个性能力的培养,锻炼学生自我生存的能力,教育学生,全面把握素质教育的科学内涵,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
高中生物论文:基于探究的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策略 [摘要] 科学 探究是学习生物学基本、有效的途径之一,它有助于学生形成对生命世界的正确认识、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和对生物学 规律 的领悟,应作为高中生物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和方法。设计一个基于探究的实验活动对于一般的实验教学来说,只要能在两方面加以改变,就可以将验证式的实验转变成开放性探究实验。一是改变实验活动在整个教学中的优先次序,不要将实验活动安排在教学的最后,让学生在实验前还不知道实验的结果;第二是将以往只注重验证课本理论的一些典型实验项目,改变成比较重视探究过程的实验让学生加以探究。 以实验为载体的探究是生物教学最显着的特征,也是生物教师最常用、最擅长的手段。但是,在实践中“实验”与“探究”的结合并不象预想的那样顺畅。基于探究的实验教学策略,是在吸收已往实验教学改革中有益经验的基础上,探索一条有效、完整、开放的实验教学方式,以回归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实证意识、思维品质、质疑精神等方面的作用和地位,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服务。 一、问题的提出 从教学论的角度看,实验教学是指在使用实验仪器情景下的一种教学形态。高中生物实验与其他理科实验一样,具有直观、形象的特征,能高度浓缩地展示人们认识和发现某一知识、原理的过程,能帮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认识和理解相关的科学知识。但这种对实验和实验教学的认识,在本质上将它放在了知识教学的从属地位,实验教学的目标只是追求一个预设的结论。虽然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会注意对学生进行有关实验技能、方法和探究思维等方面的训练,但这些往往被放在次要的位置。 科学探究的提出给实验和实验教学以全新的视角。《生物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指出:“科学探究是生物学中不可缺少的、动态的部分”[1]。高中生物课程应该反映生物科学的“完整画面 ”,应该将科学探究作为高中生物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和方法。科学探究活动也是学生学习生物学基本、有效的途径之一,它有助于学生形成对生命世界的正确认识、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和对生物学规律的领悟。生物实验作为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实施科学探究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具有强化学生实证意识、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培养学生质疑精神的重要作用,倡导基于探究的实验教学策略,将学生置身于一种动态、开放、个性、多元的学习环境中,打破原有学科的封闭性和课程选择的单一性,让学生自主探索,主动求知,学会收集、分析和利用各种信息及信息资源,实质上就是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如何在一般实验中体现探究的思想 美国学者施瓦布曾经把科学实验活动分成三个层次, [2]根据实际还可以加上一个层次,即将问题、方法步骤及答案均提供给学生,学生只要按此步骤去做实验,验证已知的结果,可称之为零层次(见表1)。 探究也是分层次的,一些学者根据探究活动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参与探究程度的不同,将探究性实验划分了不同的层次(见表2)。[3] 至此,可以清楚地表明,验证性实验、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基本上属于0水平探究,也就是没有体现科学探究的基本精神,随着有关实验的问题确定、解决问题的程序和做结论等几个方面学生参与程度的增加,探究的深度也不断增加,直至开放式的研究。由此可见,随着新课程将科学探究作为核心理念,实验和实验教学的作用得到了显着的提高。 众所周知,学科教学在知识的量上有明确的任务,探究性学习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一些老师之所以在实验教学中倾向于低水平的探究,一方面是观念的问题,视课堂的“乱”为洪水猛兽,怕失去对课堂的控制;另一方面是技能的问题,试问,从小到大,我们有多少教师有过探究性学习的经历? 事实上,在实际教学中,教材已充分考虑到了这些因素,高层次、开放性探究实验活动是十分有限的。学生在更多的时候需要从多种多样的不同层次的探究实验活动中学习各种科学探究方法和科学探究技能。因此,如何在一般实验中体现探究的思想是教师的必然选择,也是推进探究教学的必由之路。 那么,怎样设计一个基于探究的实验活动呢? 对于一般的实验教学来说,只要能在两方面加以改变,就可以将验证式的实验转变成开放性探究实验。一是改变实验活动在整个教学中的优先次序,不要将实验活动安排在教学的最后,让学生在实验前还不知道实验的结果;第二是将以往只注重验证课本理论的一些典型实验项目,改变成比较重视探究过程的实验让学生加以探究。从实际上考虑,让学生探究的必须是个难度不高而且没有危险性的实验,教师才能安心放手让学生探究,而且实验内容要能与上课内容直接相关,并且适合学生的程度,又不需额外增加太多教学时间,如此老师才易于安排和融入原来的教学进度中。所以从现有的实验项目中挑选一些单元,改变原有实验教学方式再加一些巧思即可达到目的。 三、基于探究的生物实验教学活动设计案例 “酶的催化效率—过氧化氢分解”是高中生物学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实验的目的主要是,认识酶作为生物催化剂,与无机催化剂相比,有何特点?按照过去的方式,为了体现探究,教师通常把演示实验改变成学生实验,学生通过在两支编号为1号和2号的试管中分别注入3mL2%过氧化氢溶液,然后在1号试管中加入鸡肝匀浆或马铃薯匀浆少许,在2号试管中加入二氧化锰少许,作为催化剂,轻轻振荡试管,观察两支试管中气泡产生的多少和快慢来比较反应的速率,推理出生物催化剂过氧化氢酶和无机催化剂二氧化锰催化效率的高低,从而得出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的特点。 这样的实验活动,场面热闹,学生不定地按照教师的指令动手做实验,实验的成功率也很高。可是,如果仔细分析,学生的行为实际上是对教师指令的被动回应:把鸡肝匀浆和二氧化锰分别加入到盛有3mL2%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使之产生一种预定的变化。这样做,看似在观察与探究,实质上仍然停留在“告诉事实、验证结论”的水平,仅仅从过氧化氢酶和二氧化锰2个催化反应实验的比较,并不能推理出生物催化剂比无机催化剂具有高效性的特点,显然,学生思维加工的投入量不够充足。 针对上述情况的改进课,如果我们对实验进行改进和拓展,实验探究的水平就会明显提高。 (一)提出问题 经过日常生活的积累和化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到很多地方都需要催化剂,比如说:汽车尾气排放催化装置、 工业 制硫酸、合成氨、酶催化生物大分子等。并且在课堂上也已经学习了使用催化剂的几个化学反应,如氯酸钾催化受热分解、双氧水催化分解等。在理解元素周期律以后,还可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催化剂与化学反应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学生大多能提出如下问题:催化剂与化学反应是否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催化剂是如何改变化学反应速率的?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特点是什么?这种超学科的知识整合,对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是十分有效的。 (二)猜想与假设 首先要 总结 问题,经过查阅资料、网上搜索、小组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提出自己的设想:催化剂与化学反应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一种催化剂可以催化不同的化学反应,不同催化剂对同一反应的催化效果可能不一样。 (三)实验准备 1.知识准备。要求学生在课外查阅过氧化氢、二氧化锰、三氧化二铝、鸡肝、马铃薯等的相关物理和化学性质,以及和催化剂相关的知识。 2.器材准备。试管,卫生香,火柴,过氧化氢,二氧化锰,三氧化二铝,鸡肝匀浆(新鲜的和不新鲜的各一份),马铃薯匀浆(生的和熟的各一份)等。 (四)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过程如表3所示。 (五)实验结论 1.二氧化锰,三氧化二铝,鸡肝匀浆,马铃薯匀浆,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故能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2.新鲜的鸡肝匀浆和生的马铃薯匀浆,催化效率大大高于二氧化锰、三氧化二铝的催化效率。 3.不新鲜的鸡肝匀浆、熟的马铃薯匀浆之所以催化效率降低,有可能是采购回来的肝脏不新鲜,或是制成的肝脏研磨液使用和存放时间过长而变质;熟的马铃薯匀浆可能是高温导致过氧化氢酶失活,说明影响酶催化作用的因素很多。 基于探究的生物实验教学策略是在提高学生 科学 素养课程目标指导下的实验教学改进行动,它的亮点是挖掘课本实验的内涵、拓展课堂实验的功能、提升实验教学的品质,充分体现“自主、探究、合作” 新课程理念,对于推进“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的生物教学方式”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高中生物论文:高中生物教材现代化问题的若干思考 教材既是知识的载体,也是师生共同探究新知、获得发展的媒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生物科学日新月异,教育心理学理论不断推陈出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日趋现代化。课程设置正从生物学科内小综合到综合理科不断发展,初中阶段正在探讨实施综合性活动课程,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课程体系普遍推广,而现阶段高中设置综合理科课程的条件还不成熟。因此,高中生物教材现代化,以适应教学理论、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课程设置的现代化问题就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1.尽可能体现出21世纪的生物学地位 1996年初,由我国170位著名科学家合作研究、集体撰写的论著《21世纪初科学发展的趋势》中指出:“生命科学因研究客体的极端重要和复杂,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求又非常迫切,完全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出现革命性变化,发展成为科学革命的中心。”作为跨世纪的基础生物学教材,要充分考虑到生物学的科学地位变化,力争尽可能做到在整个自然科学领域中科学观念具有指导性,科学原理具有基础性,科学方法具有通用性,科学思维具有普遍性。 在人们的生活中,科学印象的形成往往是通过学习生物学获得的。生物学中常用的对照实验方法、黑箱方法作为科学方法同样适用于其它自然科学;现代“老三论”的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都以研究生物体和生命现象为己任;现代“新三论”中,耗散结构理论研究的系统与外界环境的边际效应,协同论研究的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突变论研究的远离平衡状态的复杂体系发生质变的规律都与生命科学密切相关;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以及生物体内部各部分之间都不断进行着物质的交换、能量的转变、信息的传递,而物质、能量、信息则是自然科学的共同研究对象;生命活动的调节过程、遗传信息的传递则属于信息论的研究内容;生命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体温调节、激素调节、行为调节、生态平衡的调节等反馈调节模式均为控制论的研究实例。上述内容可以经过高度简化、形象化,有机地、隐性地渗透进入教材。 2.教材内容现代化,体现时代特点,贴近现代生活,建立能够适应新世纪的生物学知识结构。 长期以来,我国教材的特点是理论性和系统性较强,但对科学的实用性、实践性和社会性关注不够,现代科学知识的渗透速度也较慢,这样容易造成难以适应现代生活、现代技术和现代职业的多层次需求。 食用纤维虽然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但可刺激消化道蠕动,具有预防便秘、痔疮、肠癌、胆石症,控制肥胖,降低血浆胆固醇等多种功能。食物成分中缺乏食用纤维的介绍,脱离了现代人注重食用精粮,“十男九痔”的生活现状,不利于矫正较为普遍的偏食现象,有悖于我国传统的饮食文化。 从实际出发,联系日常生活,就会使学习变得更加有趣,更为生动活泼,更易启迪思维。例如“光合作用”一节教材,若将环境因子中光和温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加进去,就既联系了生态因子的作用,也突出了科学的实践性和价值观。 原核生物中的蓝藻,其名称很易联想到属于真核生物的其它藻类,这是以前依据自然标本将其列入真核生物的错误延续下来的,现在很多教材和论著均已改为蓝细菌,更能体现它属于原核生物的本质特征。 随着RNA酶(ribozyme,又译核酸酶)和抗体酶(abzyme,antibodyenzyme)在科技文献中频频出现,对于酶的化学本质和催化功能的认识已有很大改观。酶催化的“锁与钥匙学说”已被公认,它也非常符合中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特征,很多教材都有介绍。 建立完善的认知结构决定于教材的系统性,那么怎样在尽量不增加教材篇幅,不增加课业负担的前提下将教材编得更有系统性呢?笔者认为以下处理方式值得借鉴:(1)尽可能多地编写有利于理解教材,有利于形成认知结构,富于概括性的图表。如将脊椎动物各纲的主要特征通过一个比较表体现出来。(2)抓住学科结构、生命的基本特征这两条主线,完善教材的结构。如动植物呼吸作用,本质相同,途径相似,应该综述。若将两者分开叙述,植物代谢中侧重物质变化,动物代谢侧重能量变化,增加了篇幅,也有重复之嫌,割裂了本来就密不可分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给人以只见树木、难见森林之感。 有人认为渗透现代知识会增加课业负担。笔者认为这主要是教育教学观念问题。首先,仅仅作为教学环节之一的教材,即使编得再浅显,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现存的课业负担问题。其次,教材的系统性有着鲜明的时代性,渗透现代知识同时也意味着要淘汰那些过于陈旧的教学内容。 从教材编著来看,课业负担的轻重决定了教材中论点的多少和深浅,而概括性的认知图表,论证性的论据,包括科学事实、生活常识、经典实验,能够促进概念、原理的消化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反而降低了课业负担。当然要减轻课业负担,最值得研究的还是将现代生物学知识引入中学教材的方法和技巧,在充分研究中学生原有认知结构、认知特点、思维方式、学习习惯的前提下,根据教学大纲的规范而进行:1)转录按需索取,排除与大纲规定的知识项目无关或关系不密切的部分;2)概括猎取所需知识项目的思维线索;3)简化除去可能将思维引向歧途的枝节情境;4)形象化设计模式图、结构图、流程图和表格。 3.给科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方法以应有的地位,培养科学素质和科学能力生物科学发展过程中孕育的科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方法 至今仍对自然科学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巴甫洛夫运用分析和综合相统一的思维方式创立了高级神经活动学说;哈维以实验思维方法创立了血液循环学说;林耐科学地处理和运用知识信息创立了本质分类法。 人们惊叹弗莱明发现青霉素的机遇,而忽视了机遇偏 爱“有准备的头脑”,留意意外之事,善于捕捉机遇,这同样是科学方法。人们高度评价科学进化论和分子生物学的伟大成就,却忽视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薛定锷的《生命是什么》所蕴藏的科学观念对于科学发展的推动远远超过了相应的科学知识本身。上述内容的渗透宜用隐性处理和显性处理相结合的原则:科学过程、科学方法宜进行显性处理,科学观念、科学思维宜进行隐性处理。 4.加速教材系列化进程,科学地运用教材指导教学改革,调控教材评价。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着一种倾向,即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教材编著—教学过程—教学评价5个环节层层加码,导致考分逐年上升,能力难以提高,课业负担过重。作为中心环节的教材如何有效地扼制这种态势的继续发展呢? 一般认为离开了教学内容的改革去侈谈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危险的。但是另一方面,启用新教材实施教学时,教师往往有一种惰性,他们自觉不自觉地还是运用原有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去处理教材,这都显著削弱了启用新教材的意义。 鉴于以上两种情况,要尽快实施教材系列化,出版与新教材配套的教学指导书、参考书、教师手册、练习册、教学挂图、声像出版物、多媒体软件。特别是教参,要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到城乡差异、南北差异、不同类型学校的差异,选择多种教学方法,提供最优化的教学方案,有效指导,促进教学改革。通过配套练习册调控教学评价过程中试题的难度,确实做到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减轻负担。 诚然,中学教材的基础性和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互相对立,而且难以统一,特别是我国现阶段,很多不发达地区教育观念和教学设施还远未得以改变,盲目追求和过分强调教材“现代化”是不可取的。但是在当代科学不断分化和再综合的进程中,还要恪守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系统性,崇尚百科全书式教材,反而将很多现代社会急需的科学知识拒于书外,并非辩证唯物主义的,这些都无助于教材现代化。 怎样将矛盾的双方有机统一起来,找到基础性和现代化的综合点,绝非是一个简单的取舍问题,有待深入研究和探讨。 高中生物论文:学好高中生物的“八字策略” 1.学会“看”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学会生存》的报告中指出:“未来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因而学会学习是高中学生要练就的基本功。其中自学能力是其重要的组成成分,预习是培养自己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一个良好的习惯。那么,如何预习呢?首先,通过看书我们要对这一节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主要讲了哪些知识点?我掌握了多少?还有哪些知识点理解不了?带着这些问题走入课堂,那么你的课堂效果一定会更好。 2.学会“听” 听课听什么?要听老师分析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考点和疑点;听自己在预习过程中所未能理解的内容;听老师对一类问题(或习题)是如何分析的;不仅要认真听,还要做好必要的笔记。笔记如何做也有一定的讲究,有些同学喜欢将老师的板书一字不漏地记下来,其实大可不必。我们只要将老师补充的一些重要的知识点、结论或习题做一些笔记,对于习题也只需记一些主要的分析过程,课后再进行必要的完善即可;万万不可顾此失彼,因为忙着做笔记而忽略了听课。 3.学会“言” 21世纪的教育理念讲究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即要鼓励同学们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课堂上对一些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不要老依靠于老师的讲。每一位同学都应该积极思考,我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这种思维方法好吗?那种表达更为准确?不妨将自己的思维在课堂上向老师和同学们展示出来,听听大家的意见。也可以对老师和其他同学的解法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不要害怕会出错,即使出错了或有些问题,老师和同学们也一定会帮你把问题纠正过来;还会帮你找到出错的原因,何乐而不为呢?高考说明中明确提出了对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要求,学会“言”才有助于提高自己这方面的能力。 4.学会“忆” 忆即复习工作,即一堂课下来或一个章节下来,我们必须要有一个较为系统地复习整理过程。此项工作将直接关系到你成绩的好坏。通过复习,一方面将一些重要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巩固、强化,另外也可以对前后知识的系统性和他们的联系有更深的理解,此即为古人所说“温故而知新”。 5.学会“思” 古语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此言提醒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经常进行反思。其实,学习生物知识最关键的是学会其中的学科思想和答题方法,学会思维。因而,同学们在看书或做题时,要多想想为什么这样做?是否还有其他的方法或表述?此类习题有何规律?这种方法或表述好吗?在反思中提高自己的生物思维模式和答题能力。 6.学会“练” 高中生物的基础知识和答题技能相对不多,要想熟练地掌握它,就得进行一定的训练。同学们要在练习中融会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答题技能的掌握,同时这也是提高同学们解答生物试题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但同学们万万不要陷入“题海”,掌握好训练的“度”。 7.学会“纠” 无论是平时的学习还是高考复习,测试总少不了,那么当老师批阅后的试卷发下来后,我们怎么办?有一些同学在看完自己的分数后就是等待,等待着老师的讲解。其实不知大家注意过没有,试卷中许多问题自己是完全能解决的,不少题目之所以出错,完全是因为自己在审题、提炼或考虑问题不全面造成的。这些问题你完全可以与其他同学一起讨论、交流,自己发现问题之所在并予以更正,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正确的思维;又能提高自己的纠错能力,防止类似错误的再次发生。 8.学会“研” 高中生物中有许多重要的结论和规律,传统教学中,往往都是由老师直接教给学生。那么现在,我们能否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观察、实验、探索以及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从而自己得出结论;在这种“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长此以往,相信同学们的探索能力一定会增强,也为有志于对生物学科作深入研究的同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21世纪是信息技术和生命科学的时代,生物教育发展到今天,培养能力、发展思维,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同学们也应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展开学习,顺应新的时代潮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成为学习的主人,也只有这样才能成为高素质的人才。 高中生物论文:高中生物教学中实现科学探究的方法实践策略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是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中的第二节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在学习第一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了解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以及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的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阐述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列举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描述植物顶端优势的现象、原因、解除方法及应用,并举例说明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作用,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以往的教学活动,一般是教师先分析图示“生长素浓度与所起作用的关系”,得出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再通过阅读资料、分析例题等形式理解生长素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最后通过实验,使学生直观感受生长素促进插条生根的作用。这样的教学方法虽然能够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但却缺少学生的自主参与,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低,只是被动地在听在记在做而已,学习效率低,学习效果差。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家的发展和强大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而创造性强、行动能力突出将是对高端人才的重要要求。为适应时展的需要,《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理念中特别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重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鉴于此,笔者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如下:在突出生物学基本事实、核心概念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切身体会如何获得信息并进行信息转换,在实践中进行科学探究,并养成科学精神。 一、自主绘制真实数据曲线,学会获得信息,解读信息,进行信息转换 在以往教学实践中,学生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分析教材中的图示“生长素浓度与所起作用的关系”,了解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和特性。这种形式的优点是教学过程简单、知识获取直接,但不能培养学生自主获取信息并思考的能力。因此,笔者尝试指导学生首先自主分析课前准备的一系列实验数据,再绘制相应的曲线,从一开始就让他们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课前笔者准备了两份数据表,第一份表是“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对燕麦胚根的生长情况的影响”的实验数据(表1)。先请学生代表上台在黑板上绘制横坐标是生长素溶液的浓度,纵坐标是胚根的平均长度的曲线,并请其他学生在座位上画。有了具体的数据,讲台上和座位上的学生都画得非常认真。图像绘制完成后,教师又引导学生评价黑板上的几幅曲线。在评选出“优秀作品”后,学生分析“作品内涵”,即曲线反映了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对燕麦胚根的影响,在一定浓度范围内,生长素溶液的浓度与胚根的平均长度呈现正相关,超过一定浓度后,生长素溶液的浓度与胚根的平均长度呈现负相关。 之后,学生们根据第二份数据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对燕麦胚芽的生长情况的影响”的实验数据(表2)在之前绘制的曲线基础上绘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对胚芽的影响(图1)。绘制完成后,学生可以从曲线直观分析得出结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对胚根和胚芽的影响呈现类似的变化趋势,但不完全相同。这样,具体的数据信息就先转化成了形象的图像信息,再转化为结论。 接着,笔者提供教材上的图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对根、芽和茎的相对影响”(图2),学生将其与自己绘制的曲线进行比较,进一步分析图像中包含的信息。通过这种形式,学生更能体会到理论来源于现实的道理,并提高学习的兴趣。 从获得实验数据到自主绘制图表,再通过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在此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充分引导每个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不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而且他们获取信息、解读信息、进行信息转换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在不知不觉中学生感受到了科学家获取信息、科学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索过程。 二、观察身边生物学现象,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 在校园里随处可见呈宝塔状的松树、修剪呈半球状的大叶黄杨,这些树形的塑造都利用了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在学生了解生长素生理作用两重性的概念基础上,笔者以这些身边客观存在的实例入手,引导学生探究生长素生理作用与生产生活实践密切相关的具体问题。 首先,笔者出示课前拍摄的校园里随处可见的松树及大叶黄杨的照片,引导学生观察,松树一般呈宝塔状而大叶黄杨呈半球状,学生说出松树的树形没有经过修剪而大叶黄杨是经过修剪的。接着,学生取出课前实地摘取的大叶黄杨的枝条,进行分析,发现:有的大叶黄杨枝条上的顶芽保留,侧枝基本没有发育;而有的枝条,剪去顶芽,侧芽发育成侧枝(图3)。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带着问题,学生们继续探究。通过阅读教材内容,学生们知道了顶端优势,即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如果摘除顶芽,侧芽部位的生长素浓度降低,侧芽所受的抑制作用就会减弱,逐渐发育为枝条。 通过科学的探究,学生们很快就体会到顶端优势体现了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的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也理解了没有经过修剪的松树呈宝塔状而经过修剪的大叶黄杨呈现球状。这时,笔者启发学生说出顶端优势的应用实例,他们发散思维畅所欲言,说了很多例子:如在农业生产中,对果树进行修剪,对棉花、番茄等农作物进行摘心都是通过解除顶端优势达到增产的目的;而在林业生产中,通过维持顶端优势可以获得大量的材用树木。 身边的生物学现象随处可见,而仔细的观察、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进行科学性的探究,能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原理,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迁移应用。 三、通过预实验,进而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初步养成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知道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对根的影响不同,而探究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在生产实践中十分重要。教材中设计的探究活动就是以此为中心展开的,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为了能够提高课堂效率,体现探究活动的效果和意义,养成科学方法、态度和精神,笔者将这节课的探究活动分为两个环节:预实验和正式实验。 (1)预实验。提前两周组织了两组(每组4人)有兴趣的同学开展了探究活动的预实验。具体如下: 实验目的:探索萘乙酸促进迎春花 插条生根的适宜浓度。 提出问题:萘乙酸促进迎春花插条生根的适宜浓度是多少? 材料器具:一年生生长旺盛的生理状况基本一致的迎春花枝条28根,枝剪,蒸馏水,0.1mol/L的NaOH溶液,烧杯,量筒,玻璃棒,萘乙酸等。 实验步骤: ①配制溶液:配制2、4、6、8、10、12ppm浓度的萘乙酸溶液; ②制作插条:一年生迎春花枝条、长约10~15cm、带芽(3个)、去成熟叶,下端剪成光滑斜面,分成7组,每组4支; ③处理插条:浸泡法,使用不同浓度的萘乙酸溶液浸泡枝条(下端),深约1.5cm,处理24h后取出,晾干4h; ④水培观察:将处理后的六组插条,再加一组对照组(不经处理),下端浸泡在清水中; ⑤观察记录:水培9d,每天固定时间观察生根数,填写数据表(表3)并绘制曲线; ⑥结果分析:生根数最多的为适宜浓度; ⑦表达和交流讨论。 进行预实验为正式实验摸索了条件,也可以检验此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可行性,避免设计不周,盲目开展实验而造成的浪费。通过开展此预实验,学生们查阅很多资料,了解到配制萘乙酸溶液可以加入NaOH助溶解,制作插条时要注意尽量避免差异,此实验处理插条采取浸泡法,所以处理时间要长,如果采用蘸沾法,处理插条的时间要短,通过水培观察生根数效果较好,每天在固定的时间进行观察等。 (2)正式实验。在开展正式实验之前,学生先汇报了预实验的过程及结果。结果表明:4 ppm浓度的萘乙酸为促进迎春花插条生根的适宜浓度。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组正式实验。学生们选择0.2 ppm作为浓度梯度,利用3.0、3.2、3.4、3.6、3.8、4.0、4.2、4.4、4.6、4.8、5.0 ppm浓度的萘乙酸浸泡枝条,再按照预实验的步骤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两周后的课堂上组织小组内汇报实验情况,并在班级内进行交流讨论。 因为进行了预实验,避免了很多探索的过程,确保顺利开展正式实验,有一些组得出4.8 ppm的萘乙酸是促进迎春花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表4),但也有不少组得出其他不同的结论。学生也在交流时分析原因,如制作插条时有差异存在,配制的萘乙酸溶液的浓度存在问题等。 通过开展预实验、进行正式实验,学生们比较顺利地开展了课堂探究活动,获得了促进迎春花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并在此基础上,更深刻地体会到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 在“生长素的生理作用”这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们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培养了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并在探究过程中,积极参与交流与合作,切身体会到探究的科学方法,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养成求实、创新、团队的科学精神。教书育人不是一节课的时间和过程,如果教师能积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持之以恒,在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的方面,一定能有所收获。 高中生物论文:高中生物教材现代化问题的若干思考 教材既是知识的载体,也是师生共同探究新知、获得发展的媒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生物科学日新月异,教育心理学理论不断推陈出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日趋现代化。课程设置正从生物学科内小综合到综合理科不断发展,初中阶段正在探讨实施综合性活动课程,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课程体系普遍推广,而现阶段高中设置综合理科课程的条件还不成熟。因此,高中生物教材现代化,以适应教学理论、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课程设置的现代化问题就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1.尽可能体现出21世纪的生物学地位 1996年初,由我国170位著名科学家合作研究、集体撰写的论著《21世纪初科学发展的趋势》中指出:“生命科学因研究客体的极端重要和复杂,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求又非常迫切,完全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出现革命性变化,发展成为科学革命的中心。”作为跨世纪的基础生物学教材,要充分考虑到生物学的科学地位变化,力争尽可能做到在整个自然科学领域中科学观念具有指导性,科学原理具有基础性,科学方法具有通用性,科学思维具有普遍性。 在人们的生活中,科学印象的形成往往是通过学习生物学获得的。生物学中常用的对照实验方法、黑箱方法作为科学方法同样适用于其它自然科学;现代“老三论”的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都以研究生物体和生命现象为己任;现代“新三论”中,耗散结构理论研究的系统与外界环境的边际效应,协同论研究的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突变论研究的远离平衡状态的复杂体系发生质变的规律都与生命科学密切相关;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以及生物体内部各部分之间都不断进行着物质的交换、能量的转变、信息的传递,而物质、能量、信息则是自然科学的共同研究对象;生命活动的调节过程、遗传信息的传递则属于信息论的研究内容;生命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体温调节、激素调节、行为调节、生态平衡的调节等反馈调节模式均为控制论的研究实例。上述内容可以经过高度简化、形象化,有机地、隐性地渗透进入教材。 2.教材内容现代化,体现时代特点,贴近现代生活,建立能够适应新世纪的生物学知识结构。 长期以来,我国教材的特点是理论性和系统性较强,但对科学的实用性、实践性和社会性关注不够,现代科学知识的渗透速度也较慢,这样容易造成难以适应现代生活、现代技术和现代职业的多层次需求。 食用纤维虽然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但可刺激消化道蠕动,具有预防便秘、痔疮、肠癌、胆石症,控制肥胖,降低血浆胆固醇等多种功能。食物成分中缺乏食用纤维的介绍,脱离了现代人注重食用精粮,“十男九痔”的生活现状,不利于矫正较为普遍的偏食现象,有悖于我国传统的饮食文化。 从实际出发,联系日常生活,就会使学习变得更加有趣,更为生动活泼,更易启迪思维。例如“光合作用”一节教材,若将环境因子中光和温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加进去,就既联系了生态因子的作用,也突出了科学的实践性和价值观。 原核生物中的蓝藻,其名称很易联想到属于真核生物的其它藻类,这是以前依据自然标本将其列入真核生物的错误延续下来的,现在很多教材和论著均已改为蓝细菌,更能体现它属于原核生物的本质特征。 随着RNA酶(ribozyme,又译核酸酶)和抗体酶(abzyme,antibodyenzyme)在科技文献中频频出现,对于酶的化学本质和催化功能的认识已有很大改观。酶催化的“锁与钥匙学说”已被公认,它也非常符合中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特征,很多教材都有介绍。 建立完善的认知结构决定于教材的系统性,那么怎样在尽量不增加教材篇幅,不增加课业负担的前提下将教材编得更有系统性呢?笔者认为以下处理方式值得借鉴:(1)尽可能多地编写有利于理解教材,有利于形成认知结构,富于概括性的图表。如将脊椎动物各纲的主要特征通过一个比较表体现出来。(2)抓住学科结构、生命的基本特征这两条主线,完善教材的结构。如动植物呼吸作用,本质相同,途径相似,应该综述。若将两者分开叙述,植物代谢中侧重物质变化,动物代谢侧重能量变化,增加了篇幅,也有重复之嫌,割裂了本来就密不可分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给人以只见树木、难见森林之感。 有人认为渗透现代知识会增加课业负担。笔者认为这主要是教育教学观念问题。首先,仅仅作为教学环节之一的教材,即使编得再浅显,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现存的课业负担问题。其次,教材的系统性有着鲜明的时代性,渗透现代知识同时也意味着要淘汰那些过于陈旧的教学内容。 从教材编著来看,课业负担的轻重决定了教材中论点的多少和深浅,而概括性的认知图表,论证性的论据,包括科学事实、生活常识、经典实验,能够促进概念、原理的消化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反而降低了课业负担。当然要减轻课业负担,最值得研究的还是将现代生物学知识引入中学教材的方法和技巧,在充分研究中学生原有认知结构、认知特点、思维方式、学习习惯的前提下,根据教学大纲的规范而进行:1)转录按需索取,排除与大纲规定的知识项目无关或关系不密切的部分;2)概括猎取所需知识项目的思维线索;3)简化除去可能将思维引向歧途的枝节情境;4)形象化设计模式图、结构图、流程图和表格。 3.给科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方法以应有的地位,培养科学素质和科学能力生物科学发展过程中孕育的科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方法 至今仍对自然科学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巴甫洛夫运用分析和综合相统一的思维方式创立了高级神经活动学说;哈维以实验思维方法创立了血液循环学说;林耐科学地处理和运用知识信息创立了本质分类法。 人们惊叹弗 莱明发现青霉素的机遇,而忽视了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留意意外之事,善于捕捉机遇,这同样是科学方法。人们高度评价科学进化论和分子生物学的伟大成就,却忽视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薛定锷的《生命是什么》所蕴藏的科学观念对于科学发展的推动远远超过了相应的科学知识本身。上述内容的渗透宜用隐性处理和显性处理相结合的原则:科学过程、科学方法宜进行显性处理,科学观念、科学思维宜进行隐性处理。 4.加速教材系列化进程,科学地运用教材指导教学改革,调控教材评价。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着一种倾向,即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教材编著—教学过程—教学评价5个环节层层加码,导致考分逐年上升,能力难以提高,课业负担过重。作为中心环节的教材如何有效地扼制这种态势的继续发展呢? 一般认为离开了教学内容的改革去侈谈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危险的。但是另一方面,启用新教材实施教学时,教师往往有一种惰性,他们自觉不自觉地还是运用原有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去处理教材,这都显著削弱了启用新教材的意义。 鉴于以上两种情况,要尽快实施教材系列化,出版与新教材配套的教学指导书、参考书、教师手册、练习册、教学挂图、声像出版物、多媒体软件。特别是教参,要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到城乡差异、南北差异、不同类型学校的差异,选择多种教学方法,提供最优化的教学方案,有效指导,促进教学改革。通过配套练习册调控教学评价过程中试题的难度,确实做到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减轻负担。 诚然,中学教材的基础性和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互相对立,而且难以统一,特别是我国现阶段,很多不发达地区教育观念和教学设施还远未得以改变,盲目追求和过分强调教材“现代化”是不可取的。但是在当代科学不断分化和再综合的进程中,还要恪守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系统性,崇尚百科全书式教材,反而将很多现代社会急需的科学知识拒于书外,并非辩证唯物主义的,这些都无助于教材现代化。 怎样将矛盾的双方有机统一起来,找到基础性和现代化的综合点,绝非是一个简单的取舍问题,有待深入研究和探讨。 高中生物论文: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 今日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普通高中教育的任务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并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有个性的发展。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国际视野与民族精神、社会责任感与人生规划能力,对国家的兴盛、社会的进步、个人的终身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课程是高中阶段重要的科学课程。在当代科学技术领域中,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尤为迅速,成果显着,影响广泛而深远。例如DNA分子结构和功能的揭示、体细胞克隆哺乳动物技术的突破、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干细胞研究的进展、脑科学的深入发展、生物工程产业的兴起等,正在改变人类的生活。尤其是生物科学技术和信息科学技术正在逐渐融合并显示出强大的经济力量,已成为科学发展和技术革命的世纪标志。生物科学和技术不仅影响人类的生活、社会文明和经济活动,还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高中生物课程应当与时俱进,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自1978年起,我国高中生物课程历经多次改革,取得了显着的成绩。为适应时展的需要,《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在吸纳现行高中生物学教育优点的基础上,更尊重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更贴近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更多地反映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新进展;更重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一、课程性质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是农业科学、医药科学、环境科学及其它有关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生物科学的研究经历了从现象到本质、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过程。当今,它在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的发展都非常迅速,并且与信息技术和工程技术的结合日益紧密,正在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高中生物课程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中的一个科目。高中生物课程将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尤其是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生物科学素养是公民科学素养构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以及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本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 面向全体学生 《标准》的设计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课程的内容标准有较大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学校的条件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 倡导探究性学习 生物科学作为由众多生物学事实和理论组成的知识体系,是在人们不断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探究也是学生认识生命世界、学习生物课程的有效方法之一。《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重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生物科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经济活动等方面密切相关。《标准》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并能运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参与公众事务的讨论或作出相关的个人决策;同时注意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职业和学习方向,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步入社会做准备。 三、课程设计思路 高中生物课程是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的精神和要求设计的。 高中生物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必修部分包括“生物1:分子与细胞”、“生物2:遗传与进化”、“生物3:稳态与环境”3个模块;选修部分有“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和“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3个模块。每个模块36学时、2学分。 必修模块选择的是生物科学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现代生物科学发展最迅速、成果应用最广泛、与社会和个人生活关系最密切的领域。所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认识生命系统的物质和结构基础、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生命系统中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必修模块对于提高全体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选修模块是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而设计的,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生物科技视野、增进学生对生物科技与社会关系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和探究能力。 学生在学习了生物1的内容之后,既可以先学习生物2的内容,也可先学习生物3的内容。在修完必修模块的基础上,进行选修模块的学习。 每个模块在高中生物课程中的价值如下。 “生物1:分子与细胞”模块有助于学生较 深入地认识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理解生命活动中物质的变化、能量的转换和信息的传递;领悟观察、实验、比较、分析和综合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应用;科学地理解生命的本质,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生物2:遗传与进化”模块有助于学生认识生命的延续和发展,了解遗传变异规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领悟假说演绎、建立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理解遗传和变异在物种繁衍过程中的对立统一,生物的遗传变异与环境变化在进化过程中的对立统一,形成生物进化观点。 “生物3:稳态与环境”模块有助于学生认识发生在生物体内部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理解生命系统的稳态,认识生命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领悟系统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形成生态学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模块重在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动手操作、收集证据等科学探究的能力,增进学生对生物技术应用的了解。本模块适于继续学习理工类专业或对实验操作感兴趣的学生学习。 “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模块围绕生物科学技术在工业、农业、医疗保健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较全面地介绍了生物科技在社会中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在社会中的应用,适于继续学习人文和社会科学类专业及直接就业的学生学习。 “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模块以专题形式介绍了现代生物科学技术一些重要领域的研究热点、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生物科学类专业奠定基础。 高中生物论文:高中生物学核心概念建构的策略创新机制 如何构建核心概念是近年来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因为“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要知道一系列的科学事实,更重要的是要围绕核心概念构建知识体系和模型,并广泛运用科学概念解释自然现象”[1]。而围绕着核心概念设计和实施教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澄清所学生物学事实、一般概念与核心概念之间的关系,并能在新情境中实现对概念的迁移应用;另一方面又可以有效地使学生形成科学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及方法。为此,《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应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和程序,才能帮助学生理清生物学事实、一般概念与核心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相应的核心概念?本文以“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一节课堂教学作为案例,尝试解答上述问题。 一、生物学核心概念的界定及特征 1.核心概念的界定 既然进行生物学核心概念教学具有多重教育意义,那么,什么是核心概念,目前对于这一问题尚未有统一的认识。美国课程专家埃里克森(Erickson)认为,核心概念是指居于学科中心,具有超越课堂之外的持久价值和迁移价值的关键性概念、原理或方法。这些核心概念具有广阔的解释空间,源于学科中的各种概念、理论、原理和解释体系,为学科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深入的视角,还为学科之间提供了联系[2]。戴伊(Day)指出,核心概念是某个知识领域的中心,虽然不是所有人都接受了这些知识,但它们却获得了广泛的应用,而且这些知识还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费德恩(Feden)等人则认为,核心概念是一种教师希望学生理解并能在忘记其非本质信息或周边信息之后,仍然能应用的概念性知识,并且强调核心概念必须清楚地呈现给学生[3]。 生物学核心概念处于学科中心位置,包括对生命基本现象、规律、理论等的理解和解释,对学生学习生物学及相关科学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它是人们对某一类生物学问题本质特征的概括。例如“细胞是由物质分子组成的,不同的物质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就是在分析了组成细胞的不同物质分子后,概括出来的本质认识。而蛋白质之所以称为“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又是在分析了蛋白质分子结构多样性原因和逐渐了解生命活动无时无刻不与蛋白质相关,以及和其他组成物质相比较后抽象和概括出来的核心概念。 需要说明的是,对“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这一核心概念的理解,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在本节内容中属于核心概念,而从整个单元来看却不是核心概念。因此,对某一核心概念的界定,会因不同的学段、不同的学习范围而发生变化。 2.核心概念的特征 当直接甄别和界定核心概念有困难时,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思考:核心概念有什么特征,我所确定的核心概念具备这些特征吗? 核心概念是在一般概念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因此它可以统摄一般概念,能够揭示学科知识的本质和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具有统整学科知识的功能。因此,生物学核心概念应该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居于学科知识的中心。蛋白质分子不仅参与构建了细胞这座生命大厦,而且在细胞代谢、分裂、分化、癌变、凋亡、遗传、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等各项生命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说,“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这一核心概念贯穿了三个必修模块。 第二,是形成新知识的“生长点”。学生一旦建立起“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的概念,就容易形成科学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及方法。例如,细胞分化过程中,细胞的形态、结构、功能之所以发生了稳定性差异,是因为分化细胞中产生了组织特异性蛋白质。 第三,具有思维训练价值。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具有多样性,使得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变化多端;而蛋白质只有维持特定的空间结构才能行使特定的生物学功能。因此,空间结构的多样性赋予了蛋白质多种多样的生物学功能,足以承担起丰富多彩的生命活动。可见,生物学核心概念是在许多一般概念的基础上加以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出来的,它的形成过程需要综合的思维能力。 二、建构生物学核心概念的策略与程序 1.建构核心概念的策略 与“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有关的一般概念和事实见图1。 (1)事实和感性认识是建构概念的基础 “应为学生的学习设计怎样的学习路径?”“哪些生活经验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建构核心概念?”笔者在研读《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找寻学生“最近发展区”,决定采取以“肽键”为线索、以实验为先导,围绕“肽键”认识蛋白质多样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教学策略,尝试对“组成细胞的分子”这类比较枯燥乏味的内容进行探究式教学,帮助学生在相关生物学事实和一般概念的基础上,构建相应的核心概念。 新课伊始,用什么样的导言既能贴近学生生活又能直切主题?思前想后,笔者决定以问题“早晨大家都吃了什么?”(鸡蛋、面包、牛奶)“为什么要吃鸡蛋、喝牛奶?”(含蛋白质多)“怎么能证明鸡蛋和牛奶中含有蛋白质呢?”导入新课,然后,逐一在装有等量清水、蛋清、牛奶、豆浆和淀粉液的试管中滴加3滴双缩脲试剂,当试管中液体变色后,又问学生“哪个液体含有蛋白质?”学生脱口而出“蛋清、牛奶和豆浆”。学生的答案虽然正确,但是细致分析,它并不是通过实验结果得出的,而是凭借先入为主的生活经验(前概念)判断出来的。教师不能被这种假象所蒙蔽,于是追问“怎么知道蛋清、牛奶、豆浆中还有蛋白质?”(试管中的颜色发生了变化)“清水和淀粉液与双缩脲试剂结合后也有颜色变化呀!”(学生无语……) 教师利用“蛋白粉溶液+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为“标准”,解释双缩脲试剂能识别蛋白质结构中的“肽键”,并形成紫色化合物(络合物)。用这支试管的颜色与其他各试管的颜色比较,说明蛋清、牛奶和豆浆中含有蛋白质。随后,紧紧围绕“什么是‘肽键’?;“‘肽键’在哪儿?”“肽键’和蛋白质是什么关系?”开展后续的教学。 上述教学处理,既能很好地利用感性和直观材料,帮助学生在事实的基础上建构新概念,又能体现生物学科作为理科的教学特色。 (2)充分的学习体验有助于构建相应的概念 生物课程期待着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在亲历提出问题、获取信息、寻找证据、检验假设、发现规律等过程中习得生物学知识,养成理性思维的习惯,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发展终身学习的能力。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学生的学习体验过程,“一言堂”比比皆是,且过于关注琐碎的知识内容。其实,学生 不需要记忆那些细枝末节的信息或孤立的事实,而是需要从大量事实和学习的体验中,理解其中的规律,形成相应的概念和原理,并能将这些概念和原理迁移应用于新情境中。 例如:在认识氨基酸结构特点时,先用类比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蛋白质与淀粉一样,也是由小分子物质构成的多聚体,即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本单位。而后出示三种氨基酸结构简式(见图2),请学生说出它们的异同,概括出氨基酸的通式。随后,让学生辨认四种不同类型氨基酸的氨基、羧基和R基。最后,展示20种氨基酸的结构简式,明确氨基酸的不同主要是R基不同,R基的结构特点决定着氨基酸的特性。 又如:在认识“肽键”时,先让学生观看氨基酸“脱水缩合”课件(动画),然后让他们说出“肽键”是怎样形成的,在哪里形成的以及组成。以此逐渐认识经“脱水缩合”形成二肽、三肽和多肽的概念。 还有,在认识蛋白质分子结构多样性的原因时,先提出问题“20种氨基酸能够合成多少种蛋白质呢?”学生在不知如何回答的情形下,出示两种“九肽”的氨基酸组成:①半胱氨酸—酪氨酸—异亮氨酸—谷氨酰胺—天冬酰胺—半胱氨酸—脯氨酸—亮氨酸—甘氨酸;②半胱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谷氨酰胺—天冬酰胺—半胱氨酸—脯氨酸—精氨酸—甘氨酸。让学生分析这两种“九肽”的区别,并认识到虽然都是“九肽”,由于氨基酸种类和排列顺序不同,其生理功能完全不同,①是催产素,②是加压素。再利用“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实例,说明由570多种氨基酸组成的血红蛋白,只要有一个氨基酸发生错误,就会造成蛋白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功能也发生改变——携氧能力大大下降。在充分的事实面前,学生会逐渐认识到,组成蛋白质分子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肽链盘曲、折叠方式的不同,都是决定蛋白质分子结构多样性的原因,进而理解蛋白质功能多样性的原因。 实践证明,让学生经历充分的学习体验,可以使他们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加深对事实的观察和分析,逐渐体会事实背后所蕴含的深刻生物学原理和本质,进而顺利地建构科学概念。 (3)建构概念的意义在于新情境下的应用 概念放在一定的应用情境下才会显得生动和有意义。对于教师来说,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框架,形成正确的概念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把这些概念“束之高阁”也就失去了原本意义。所以,构建概念重在应用。 例如:学生形成了“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才能有生物学功能”的基本概念后,可继续提问:“生鸡蛋含有蛋白质,煮熟的鸡蛋呢?”学生经过思考后,答出蛋白质变性问题。教师追问:“蛋白质变性后,是否还属于蛋白质[提供论文和论文的服务]呢?”教师演示:加热试管中的蛋清后用双缩脲试剂检验,结果为“紫色”,说明熟鸡蛋仍是蛋白质,因为“肽键”还在!继续比较“生蛋清”和“熟蛋清”的“紫色”,发现“熟蛋清”比“生蛋清”深。引导学生分析:加热改变了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暴露更多的“肽键”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后颜色加深。 通过这个环节的设计,学生对“肽键”是蛋白质特有的结构,认识更加深刻。与此同时,还学会了在新的问题情境下,利用概念解决问题的方法。 2.建构核心概念的程序 掌握核心概念需要学生主动建构,而非依靠教师的机械灌输。因此需要一套有效的教学程序。北京教育学院的胡玉华教授以图解的形式作了如下页图3所示说明[4]。 笔者依据上述教学程序对“蛋白质”一节进行了教学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见下页图4所示。 三、建构生物学核心概念的反思与体会 “在课堂教学中,核心概念应成为课堂教学目标之一。在制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思考:核心概念之间的联系,核心概念与原有概念之间的联系以及核心概念与其他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5]在“蛋白质”一节的教学中,虽然涉及了一些生物学事实或事实性的概念,但这还不足以使学生构建出“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这一核心概念,以及与它相关的更上位概念“细胞是由物质分子组成的,不同的物质承担不同的功能”。因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一课时一课时地理解和不断积累的过程。对核心概念的认识,也是在获得大量事实和一般概念的基础上,逐渐概括和建构起来的。 所以,要想使学生对“蛋白质”有更为深刻的认识,还须在日后不断地学习中,引导学生逐渐体会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不同层次概念之间的关系,为建构核心概念奠定基础。 此外,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有“单元”设计意识。要能将“单元”或核心概念拆分为若干相关的基本概念,作为该单元不同课时的教学目标实施教学。对于每课时的教学,绝不能只停留在让学生记住一些简单的生物学事实的水平上,而是要关注事实背后的内涵,关注通过事实抽象出来的概念,使学生通过一个“单元”的学习,能概括出某类生物学事实总体特征和规律性的东西,并以此建构合理的概念框架,进而提高在新情境际问题的能力 高中生物论文:浅谈高中生物与人文学科教育的联系 1.高中生物与人文学科教育的联系 在高中阶段,人文学科教育主要包括语文、历史、政治、英语和地理等。 1.1与语文的联系 生物现象与文学作品间的联系随处可见,在一些古典诗词、成语中随处可见生物学问题的影子,前人已经作了不少总结,在此仅举几个例子予以说明。 1.1.1诗词中的生物学 1.1.1.1“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是高中语文第一册中的诗词《沁园春.长沙》中的诗句。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与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异曲同工,都是描写秋天的景象。这种动人的自然秋景是秋天气温渐渐降低、紫外线照射强烈等外界因素造成的。在低温的作用下,叶绿素逐渐分解,同时叶脉的运输能力逐渐减弱,叶子白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糖分不能完全运出叶子,叶子里的糖分越积越多,可溶性原糖多了,就形成了较多的花青素,同时细胞内pH值改变,呈现酸性,使花青素表现出红色,秋天红叶的种类如枫叶黄栌、槭树、柿树等。 秋天,也有些植物叶肉细胞衰老,叶绿素的合成速度低于分解速度,叶绿素含量相对减少,类胡萝卜素分子比较稳定,不容易破坏,所以叶片逐渐呈现类胡萝卜素的颜色——黄色,故而会出现“黄叶地”的景色。如银杏树,每到秋天淡黄色的小扇子型的叶片落在地上,令人不忍踩踏。 1.1.1.2《采桑子·重阳》是新高中语文收录的又一首诗词。“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寥寥数语展现了深秋季节战地的壮丽景象。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也是描写重阳日的菊花。 深秋季节,霜后万木萧瑟,唯独菊花傲霜盛开。菊花为菊科菊属,多年生宿根亚灌木花卉。是短日照植物,适应性较强,喜凉,耐寒,生长适温18℃—21℃,最高32℃,最低10℃,虽然水稻、牵牛花、苍耳、大豆等,都是属于短日照植物,但它们不耐低温,中秋前后就成熟枯萎了。 短日照植物是指给予比临界暗期长的连续黑暗下的光周期时,花芽才能形成或促进花芽形成的植物。在自然界中,在日照比较短的季节里,花芽才能分化。夏至过后,日照渐短,许多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秋季开花的植物多属短日照植物,要使短日照植物,即秋天开花的植物提前开花,就要对它们进行短日照处理。在日照长的季节,进行遮光短日照处理,能促进开花,若长期给予长日照,就抑制开花。利用短日照进行促成栽培的花卉有:菊花、一品红、玉海棠和三角花等。 冬至过后,日照渐长,春夏季开花的植物多属长日照植物,指给与比临界暗光期长的连续光照下的光周期时,花芽才能形成或促进花芽形成的植物。春天开花的花卉多为长日照植物,如紫罗兰、蒲包花、天竺葵、瓜叶菊、四季报春、金鱼草、三色堇等,对它们进行长日照处理可提前开花。 利用光照处理能达到鲜花周年供应,不但能美化环境,而且能增加经济效益。 1.1.2成语中的生物学 1.1.2.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语出《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太(叹)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意思是说像燕子和麻雀这样的小鸟哪里知道鸿鹄的志向,比喻平庸的人不能了解杰出人物的远大抱负。鸿鹄就是天鹅,形状像鹅,体型较大,全身白色,脚和尾都短,脚黑色,有蹼。居住在海滨或湖边,善飞,吃植物、昆虫等,是候鸟。候鸟指随季节而变更栖息地的鸟类,如燕子、杜鹃等春夏来我国繁殖,秋季飞到印度过冬,是夏候鸟;野鸭、大雁、天鹅春季飞到较远而且较冷的地区繁殖,秋季又飞回原地区的鸟类为冬候鸟。留鸟则是终年生活在一个地区,不到远方去的鸟,如麻雀、画眉、喜鹊等。 1.1.2.2“良禽择木而栖”,候鸟选择适于自己生活、繁殖的地区栖息,因此,践行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更加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并存,保护环境,是我们长期的任务与责任。 1.1.2.3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语出《庄子·山木》,汉代韩婴《韩诗外传》和刘向《说苑·正谏》。这反映了捕食(食物链)和适应的相对性。螳螂全身绿色或土黄色,头呈三角形,前腿呈镰刀状,活动灵敏自如,能出其不意地捕食昆虫,这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然而有时螳螂却顾此失彼,在全神贯注地捕食蝉的同时,没有发现身后的黄雀,而被黄雀捕食,这正是适应相对性的最好体现。此外,螳螂吃蝉,黄雀捕食螳螂,这也反映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属于食物链的一部分。食物链是指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这句成语隐含的一条食物链就是:植物—蝉—螳螂—黄雀,在这条食物链中,植物是生产者,属于第一营养级,蝉、螳螂、黄雀都是消费者,分别属于第二、三、四营养级。 1.2与历史的联系 1.2.1生命科学发展史 对学生进行生命科学史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乃至人整个科学素养和综合素质有积极的意义。重大科学发现过程不仅体现了科学家以严谨的科学态度、严格的科学方法、敏锐的观察思维对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进行的艰苦探索,还体现了科学家的个性、爱好,以及观点,在竞争与合作中形成的学术思想上的融合、碰撞和冲突,也反映出社会和学术群体的评价给予的鼓励、包容和压力。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在必修模块《分子与细胞》、《遗传与变异》、《稳态与环境》中引入了很多科学家的经典实验,同时还增加了较多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思想,是很好的进行生命科学史教育的材料。现将部分经典科学实验及所蕴含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汇总如下。 必修模块中部分经典实验所蕴含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一览表 1.2.2历史生物学 时间是生物的发生发展的尺度之一。在较大的时间尺度上,例如在不同的历史年代,有不同的生物出现,结合化石资料,就形成了古生物学,关于生物进化的很多证据就来自于化石、孢粉等;在较小的时间尺度上,例如在人类文明诞生以后,如研究近几千年来人口的增长、植被的破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情况,则是历史生物学。人教版高中生物课本必修三“稳态与环境”中118页“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一节,就有关于我国历年来人口增长情况的图表。 1.3与政治的联系 生物与政治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与 哲学方面的联系,如辩证思维。辩证思维是在思维活动和感性经验的基础上,以概念、判断和推理为基本形式,按照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而进行的思维活动。高中生物新课标在阐述课程目的时明确指出:“通过高中生物课程的学习……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树立创新意识,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对课程目标的规定是:“通过生物学知识的学习,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生物进化观点和生态学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步建立科学的世界观。” 生命科学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首先,生命科学是一门自然科学,辩证唯物主义的产生本身就是以自然科学的发展为重要前提的,生命科学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观点提供了丰富的论证材料;其次,哲学是对科学规律的高度概括,哲学对自然科学的发展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哲学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应该主要包括以下三大方面:(一)生命世界的物质性及其运动规律;(二)生命世界的普遍联系与矛盾;(三)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以至无穷的认识论。 以对立统一规律为例,生命现象中普遍存在着局部与整体、结构与功能、个别与一般、个性与共性或称做多样性与共同性等方面的对立统一。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是生命科学基本的观点之一,如叶绿体、线粒体的结构分别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相统一;这些自身结构在各有其结构和功能的特点的同时,又相互联系,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如神经的兴奋和抑制、激素作用的二重性等现象就是局部的对立而整体上的统一的典型实例。生命世界最常出现的就是在一般规律中的例外,是特殊的个别,因此,在教学中讲解概念、规律时要特别注意概念、原理的外延及适用范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们从个别出发,归纳总结,上升到一般,从现象上升到本质,然后必然将一般作用于具体的个别,解决个别的问题。比如,含有性别决定基因的性染色体相对于其他常染色体而言是特殊的,任何杂交遗传都是两性的结合,都在形成生殖细胞过程中存在同源染色体的分离、交叉互换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XY染色体的遗传同样符合自由组合规律和分离规律,这是常染色体与性染色体的遗传共性。所以,在涉及伴性遗传的现象解题时要分析XY的行为,而不必写常染色体,同理,分析常染色体遗传时尽管也涉及父母亲代,但不必动辄写上XY。 1.4与地理的联系 生物知识与地理的关系非常密切,由于人类的生活需要和生产活动,很早就接触到植物的种类和分布问题。如早在公元前300年,“植物学之父”、古希腊Theophrastus随军记述了沿途观察到的不同植被和植物,并根据植物的经济用途或生长习性进行了分门别类。我国在公元前11世纪至几世纪的古代着作中,就有关于植物种类和分布的记述,如《诗经》中记载了200多种植物,并记载古代汾河下游,山(山地)有枢、栲、漆等树木,隰(低地)有榆、杻、栗等树木,秦岭山地多松树、竹类,还有桑、杞、栲等。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主要研究生物与地理之间的关系形成了生态学和生物地理学两门重要的学科。 在高中生物教材中,生物与地理之间的联系主要体现在环境和生态两个方面,如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的后半部分主要是关于生物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主要是生态学方面的基础知识。 例外,在地理中还有一个方面体现出与生物之间的关系,这就是地名,一是很多地名中都包含了生物名称,如宝鸡、榆林、枣庄、龙州、梧州、桐乡、虎牢关、狼牙山,等等;二是一些地名与生物故事有关,如淝水、八公山与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有关系;三是许多少数民族或国外的地名原来的意思里有生物的元素,如包头,蒙语的意思是有鹿的地方等。 1.5与英语的联系 高中生物与英语之间的联系相对较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生物学名词都有一个英文单词相对应,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双向记忆;(2)许多英语课文的内容与生物有关,学生如果对生物的知识了解比较多,就很有利于对英语的学习;(3)许多英文谚语描述的是生物学现象,如Love me,love my dog.与成语爱屋及乌同义,The fox preys farthest from his hole.翻译成汉语就是兔子不吃窝边草等。与英语的联系是目前在教学实践中着力最少的方面,急需发掘,这需要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多注意,多引导 高中生物论文:分析高中生物小班化教学的创新 一、前言 传统的大班级制授课在今天的高中生物教学实践中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不足。“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达到这些目标,就需要小班化教育!”开展高中生物小班化教学探究不仅是改变当前高中生物课程教学低效的要求,也是高中新课程改革与时展的要求。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以人为本,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挖掘学生潜能,努力培养出适应时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创新性人才。 二、小班化教学优势分析 “小班化教学强调让每个学生受到充分的教育,强调因材施教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小班化教学更好的贯彻新课程教学理念,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它考虑学生个体之间发展的差异性,并针对学生的差异性进行因材施教;小班化教学学生人数相对较少,学生能够占有最优学习空间与时间,享受最优教育资源,有效改善受教育条件,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小班化教学能够有效促进课堂师生、生生互动,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能够有效综合各种教育因素,激发每一位学生潜能,增强体验,有效提升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质。 三、高中生物小班化教学实践 1.优化学习环境,激发学习意识 在高中生物教学实践中,我认识到良好的环境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主动意识,“创设具有教育性、开放性、生动性且安全性的教学环境,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激活学生的思维,融合师生情感,转变教师观念,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首先,我根据高中生物小班教学师生互动的需要,优化课桌椅排列设计,优化生物实验室布置,便于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便于师生课堂互动,打破空间隔离感,拉近心理距离,激发学习需求;其次,我为学生提供最优学习条件。生物课程是一门科学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需要我们借助现代教学媒体辅助教学。我在学校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运用录放机、投影、计算机、校园网络等设备来改善学习条件,增强生物课堂趣味性,扩大学生视野,激发生物课程魅力等;第三,我努力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在小班教学实施过程中,我注意融洽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心理;加强课堂语言艺术研究,课堂用语多一些尊重,多一些幽默,多一些激励;巧妙运用好体态语言,表达我的关爱、我的肯定等。 2.针对学生差异,实施因生施教 反思传统大班制教学,我发现大班制教学学生人数多,教师往往容易忽略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导致一部分好学生学有余力,一部分基础薄弱学生学习力不从心等,严重挫伤了学生生物学习的兴趣。小班化教学规模小,教师精力集中,便于我们了解与把握每个学生的生物学习情况,针对不同的学生实施教学。首先,我针对学生生物素质发展的差异性对学生进行分类,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设计出不同层次的教学案。教学案预习板块,我主要设计了知识回顾、预习新知、预习质疑、预习自测等几个板块,帮助每一个学生梳理已有知识,预习新知并进行自我问题发现;其次,我采取恰当的课堂教学形式,成立探究问题组,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学习与生物实验,并优化教学策略,根据不同学生的课堂学习实际给予指导;第三,依据学生生物学习能力类别,分层进行作业设计。通过为每一个学生设计生物学习方案,组织生物教学,使他们都能在生物学习中,学有所得,获得学习成就感。 3.优化教学策略,提升教学效率 在长期生物教学实践中,我认识到“小班化教学”中“小班”只是高中生物课程改革的外壳,它的本质应该落实在生物“教学”。我深知高中高效生物课堂打造离不开有效的教学策略,在高中生物教学实践中,我注意优化教学策略来提升生物课堂效率:小组教学法,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分层教学法,针对不同个体生物科学素质不同,有针对性的进行因材施教;游戏教学法,根据教学内容巧妙的穿插游戏,增强直观感受与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情境教学法,生物课程操作性强,在教学过程中模拟生物科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情境体验,增强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任何一种教学策略的运用都要充分考虑学生个体特点与课程教学内容特点,要致力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学生生物科学素质。 4.实施多元评价,调整学生学习 任何一种教学评价都是为了更好的调整教学行为,促进学生的学习与素质的提升,所以小班化教学要实施多元化学生评价,以评促教,以评促学。在生物课程评价主体上,我综合教师、学生、小组等主体,将师评、互评、自评、组评相结合,使评价更全面客观;在评价内容方面,除了评价生物基础知识外,还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合作探究能力,生物实验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等;在阶段上,综合学生平时学习情况、期中评价、期末评价等,合理安排分值比例。努力打造动态、多元、立体化生物课程评价,同时考虑学生评价的导向性与激励性。 四、结语 高中生物小班化教学探究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只要我们每一位高中生物教师能够本着一颗探求之心,在生物教学实践中不断加强探索,精心设计每一节课,一定能够推动高中生物小班化教学,提升每一位学生的生物科学素质。 高中生物论文:分析高中生物“图与图群”的教学应用 现行的生物教材中,多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插图多为图或图群,文字是精炼版的总结。高中《生物》必修单元中图群就有200多幅,表格近40余个,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如果能合理运用这些图群,引导学生看图、识图、分析图,就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本文针对高中生物教材中如何合理运用图与图群,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图与图群的应用例谈 高中生物教材中,图与图群大体由生物结构模式、生理过程模式、实验才做流程、曲线坐标以及遗传类图谱组成,本文以具有代表性的几类作为分析重点。 1.生物结构模式 以结构为基础是生物体的基本功能。只有掌握了生物结构才是抓住了生物的根本。而生物的微观结构是肉眼看不到触碰不到的,一般很难让学生接受。因此,在介绍生物结构时,教材中多以图像展示出生物体微观结构,让学生能更直观更形象的观察其生物体。只有学生对生物体的结构掌握了、熟知了,才能在你脑中形成鲜活的影像记忆。 如,在学习《细胞结构》时,将植物或动物的细胞显微结构图呈献给学生,学生就能直观的了解细胞的形态以及组成结构等。再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从读图入手,确定细胞中的微结构名称以及结构形态、位置、特点,让学生能主动比较其结构的异同点。同时,在读图的基础上,结合课本内容,详细分析说明细胞结构的功能就更能突出生物学观点,最后,将学到的知识整合到一张图片上,并回忆所学内容,就能起到强化知识、巩固知识的作用。让学生理解生物学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作为一个有机结构,生物体之间的结构与功能是莫不可分的,这样一来既揭示了生物体内的本质联系,也达到了巩固记忆的目的。 2.生理过程示意图 生物教材中的难点多为复杂的生理过程,仅凭教材中的文字叙述,学生往往会感到无从下手,势必造成记忆混乱,知识点混淆不清。现行的苏教版教材中,将这些复杂的生理过程用图群的模式表现出来,利用图群进行有效降解,这就比单纯的文字叙述要清晰很多。如在讲《有氧呼吸》一课时,我先用多媒体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有氧呼吸的过程,学生通过读图就能了解有氧呼吸的阶段,并在每个阶段提出这样的问题:(1)该生理过程完成的场所在哪里?(2)完成所需的条件是什么?(3)该过程中物质和能量有哪些变化?影响因素有哪些?接着引导学生分析图群并归纳每个阶段的能量和物质变化。这样学生不仅在读图的时候思考问题,也在思考中培养了分析能力和语言概扩能力。 二、图与图群教学的应用体会 1.配好图解 插图是教材中语言文字叙述的眼神,只为说明深化基础知识,因此,只有配好图解才能让插图找到合适的落脚点。在教师备课过程中,首先要观察插图、分析插图,弄清楚插图具体要说明什么,其次,从学生的认知程度和分析能力入手,根据教学母庙采取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引导学生正确的完成插图的分析和观察。 2.培养学生读图意识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会发现很多学生在阅读时过分的倚仗于文字,将插图当成普通图片,从而忽略了插图的重要性。因此,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图意识”,从看图、读图、用图入手,学习和巩固基础知识,并解决已有问题,让插图能发挥其在教学(学习)中的作用。 3.多元化教学手段结合 很多教师都清楚,图与图群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尤其是对学生难以理解的概念。如果教师及时利用标本、多媒体等手段帮助学生分析理解图或图群,教学效果会更加显着。如,《有氧呼吸过程》,如果在插图的基础中将静态的过程变成电子动画,学生消化相关知识的时候会更加明显。 4.彩图与黑白图片配合使用 现行教材中,插图多为模式图或显微图,相比而言,彩图增强了真实感与科学性,但彩图不易理解,这就需要黑白图片的配合,如果在习题中黑白图与彩图相配合,学生就不会有看不懂图片的情况发生。近几年的高考题目中,图像题的比例很大,同时会出现一题多图的复杂形势,这就需要学生有极强的图文转换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观察、分析图群中所提供的信息,从而培养学生通过曲线、插图、数据所提供的信息来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图与图群现在已经是生物课本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巧妙的运用不仅仅可以辅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们各项综合能力,从而提高生物教学的教学效率。同时,教师要注重其在教学中的作用,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巧妙的运用这些图片,让读图变成有条理性的思维思考、探究的过程。 高中生物论文:生物教材中“客体性内容”的潜在功能 现行的生物教材与老教材相比,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无论从教材的内容编排,知识结构,新旧知识的衔接来看,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变化、提高和创新。新编教材的每章均以插图引出,课文中穿插了“想一想”、“课外读”、“小资料”等栏目。这些内容一般不作为教学要求,只供学生课外参考,相对于教材的正文,笔者暂且将这部分内容称为“客体性内容”。然而仔细审视这些“客体性内容”,我们可从中发现它们有如下一些潜在功能。 1 承导功能 每一章的开头均有一段配有说明的插图,它具有引入新课的功能。但不是简单、生硬的“开场白”,而是以它为知识背景或实际问题引入该章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以它为背景既可向学生介绍了有关生物概念,又可带着由实际问题抽象出生物概念的过程,还可给学生说明生物概念是从我们生活中逐步抽象出来而存在于生产与生活之中,为生产和生活服务,并在生产和生活中发展的事实。 课本中还有一些“想一想”和“插图”具有一定的承接功能,如“第一册中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这一节内容中有一插图描绘了土壤溶液中的水分向导管移动的两条途径,这正是从初中学过的水分代谢这一知识入手,更进一步理解植物体对水分的吸收过程。植物的矿质营养中以“想一想:初中学过程的N、P、K、B在植物生活中各自所起的作用?”引入矿质营养对植物的生命活动有重要的作用,从而更进一步学习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的作用,最后通过总结缺乏这些元素植物体会出现什么症状,这样既学习的新的知识又与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它既发挥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又是衔接初中生物的重要一环。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调节中直接回忆什么是激素及激素的作用,来引入新课的学习,使学生感觉到学习新知识是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提升,并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由此我们发现这些内容有些既是旧知识的延续,又是后续学习的铺垫,学生从中往往会体会到其中蕴含着的生物学思想和方法。教师充分利用好每一章这些内容,使生物思想方法充分得到渗透,使学生逐渐领会,理解甚至掌握其中的生物学思想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展现客体性内容的承导功能。 2 德育功能 生物学新大纲明确指出:“对学生进行观念态度教育,要做到潜移默化,寓德于教。既要克服单纯传授知识、忽视德育的倾向,又要克服脱离学科教学内容空洞说教的倾向。”德育渗透于生物教学是时代的需要,也是高中生物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翻开高中生物教材,我们不难发现古今中外无数生物学家及生物工作者和仁人志士不畏艰辛,努力探索,刻苦追求而形成了“生物”这门科学。研读它的历史会使学生受到启迪,心灵上受到熏陶,精神上得到享受,有助于对生物本质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树立科学的世界观。还有许多环境保护方面的小知识与思考题,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进一步懂得人类要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理。 如:教材的绪论部分对达尔文、孟德尔、沃森和克里克的研究,我国在分子生物学研究方面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新陈代谢中介绍了斯巴兰让尼的发现;教材中让学生思考臭氧层的破坏对植物和人体有什么危害?如何保护臭氧层?等等。 上述内容,不仅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德育功能,可激学生学习积极性并培养学生积极投身保护环境的主人翁精神。 3 消化功能 高中生物新编教材设计了许多“辅助教材”,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对新授知识点的回顾与反思,对于进一步巩固掌握所学的知识,具有一定的消化功能。 如:第一册中绪论中“想一想:将一粒石子扔进水里,水面会出现波纹。这与生物的应激性有什么不同?”对所学的应激性的概念再次检阅。教材细胞分裂中“想一想:细胞分裂间期是细胞分裂的‘间歇期’,这时的细胞处于静止状态,这种说法对吗?”对细胞周期这一知识的再次巩固。生物的个体发育中“想一想:同一植物胚和胚乳细胞染色体数目一样吗?”可以检查学生对有丝分裂及双受精的熟练掌握程度与准确性。等等。 从上述的几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教材中所设计的这些辅助内容同样起到对所学知识的消化功效,只要教师引导学生认真扎实地对待,可以相信,这些内容一定能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掌握新知识,甚至会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4 拓展功能 新教材在许多章节后都增加了“课外读”、“课外科技活动”等,在正文旁也加了“小资料”,这些都是正文的拓展,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对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教材中安排了“细胞工程”、 “发酵工程”、 “植物性神经调节”、 “‘试管婴儿’的问世”、 “生物圈漫谈”等课外读的内容;还安排了“红螺菌”、“同位素标记研究法”“细胞识别的原理”等小资料及“利用无土栽培技术培养植物”和“观察青蛙的发育过程”等课外科技活动的内容。诸如此类内容有相当一部分已成为高中升学考试中很好的命题素材,我们不仅应当看到这些内容的实际价值,更应该认识到它们潜在的拓展主体性知识的功效,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这部分内容,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功能。 5 探究功能 现行 高中生物教学大纲体现了国内外高中生物课程改革的某些成果,特别是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尤其要注意培养学生能运用生物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意通过专题性与综合性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跨学科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新编生物教材中安排了一系列的“小问题”有助于将学生带上探究之路。如在光合作用中恩吉籽尔曼实验旁提出“恩吉尔曼的实验在设计上有什么巧妙之处?”讲利用生长素能获得无子番茄、黄瓜等时提出“能不能用其它方法培育无子果实?”在植物的其它激素(功能)中提出“在一箱未成熟的柿子中,放入几个成熟的梨,结果这箱柿子很快就成熟了。这是为什么?”等等,这些小问题都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积极投入探索,从中掌握生物学研究方法,利用生物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另外课本中还安排子大量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参加也可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6 启示功能 教材中设置的小问题除了以上的功能外,还能对学生的各方面起到启示的功能。如“生活在沙漠中的仙人掌和海中的鲸,组成它们的化学元素是否大体相同?各种化学元素在这两种生物体内的含量有没有差别?”属于知识对比上的启示。“在临床上,医生常给病人点滴输入葡萄糖,这样做起什么作用?为什么?”属于应用意识上的启示。“将一粒石子扔进水里,水面会出现波纹。这与生物的应激性有什么不同?”属于解题方法上的启示。“在人的一生中,体内蛋白质在什么时期合成大于分解?在什么时期分解大于合成?”属于记忆方法上的启示。教材中的这些内容从不同角度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起到启发的功能。 我们积极深入研究教材中安排的每个“客体性内容”所起到的功能,并将它们应用于课课教学中,可充分发挥其潜在功能. 高中生物论文:浅谈高中生物的教学 随着我市高中段教育的发展,我市初升高的比例越来越高,从1997年50.25%上升到2002年的83.58%,2005年的93%,以及到2010年全面普及高中段教育。越来越多的学生接受了高中教育。但从事普通高中教学的教师可能有所体会,很多升入高中的学生学习成绩不均衡,学习主动性差,尤其是在他们心目中认为是“副科”的一些学科,学习兴趣差、无动力。那么如何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广大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以下是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所探索的几点体会。 一、讲好第一堂课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何在第一节课开始时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牵住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关键在于教师对于第一堂课的教学,不应局限于一堂课,应是一块敲开知识大门的砖。那样即使原本是对这门学科有偏见的学生也自然而然会被你牵到身边,吸引住了他。 例如我在讲第一堂课《绪论》时,我就问同学,我国98年的洪灾、2003年的非典,2004年印度洋的海啸,2005年美国的卡里亚娜飓风以及2005至今的禽流感知道吗,了解吗,体会到了吗。一下子就把学生吸引住了。学生就知道这门学科与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同时我让他们讨论当今世界人类社会面临的人口爆炸、环境污染、资源匿乏、能源短缺和粮食危机等五大危机。然后,我总结生态学中是如何在解决这些危机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展望生物科学在新世纪巨大的发展潜能,灿烂的发展前景,如脑科学、光合作用、生物因氮等,明确“生物科学将是21世纪领先学科之一”。最后要求学生,作为跨世纪的新一代中学生,应该而且必须认真学习生物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以适应未来工作和生活的需要。 二、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只会让学生厌倦,最终会失去听众,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应该学会多种教学手段。针对生科学科的特点,有些内容我们可以在教室上,更应该到野外上,如第八章《生物与环境》第九章《人与生物圈》中的许多内容,增强学生热爱自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另外可以应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多媒体、投影仪以及许多报刊等。比如高中“细胞有丝分裂”一课,以前教师对全体学生讲课时只能从板书到挂图,即使通过实验观察洋葱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也只是静止的分阶段的图象,无法把活的生命现象以动态展现在学生面前,也无法把微观结构真实地展示出来。我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一方面向学生播放了鹿细胞和癌细胞有丝分裂的录像,另一方面,我利用Flash制作的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把生物的图像展现在屏幕上,我根据教材、课程进展的需要,调节图像、控制图像,使其能静止或连续滚动播放,分开或合并,前进或后退,再配上文字、色彩,让学生对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复制、分离有一个形象的概念。通过这样的实时情景就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有丝分裂的有关内容,使他们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得到统一和发展。 三、加强学科知识活动 各门学科之间本来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来就是研究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将相关学科知识渗透进教学中,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同时还有助于促进学生平衡发展各学科,为成为21世纪所需的综合型人才奠定基础。如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中,正常人血液中的缓冲物质是如何起到缓冲作用的?这就需结合相关化学知识(强碱弱酸盐与碳酸的性质)来理解。在计算遗传病的发展概率中,常常用到数学中的加法原则与乘法原则,数学中对该知识的学习滞后,因此,教师应结合有关实例讲明原则的实质及应用范围。光对海洋中植物分布的影响,涉及到不同波长的光在水的穿透能力不同,使之能到达的水层深度不同,这是决定水中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进行大棚植物栽培时,地膜颜色的选择就渗透了物理学相关知识。 四、精心设计导入语,调动学生情绪。 有人人曾经把一堂好的课比喻为“凤头、猪肚、虎尾”,即开头要像凤凰那样引人入胜,可见导入新课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在这个过程中,精心设计好引导方法,注意唤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新课一开始就产生热烈的情绪,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那么整个教学过程就有了一个可喜的开端。生物学教学导入新课的方法有很多,关键是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课题的内容中来,抓住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将课题设计得比较“新奇”,就能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根据多年的教学积累,我就根据不同情况和内容及设计各种形式不同的导言。 1、引用许多脍炙人口的古诗词。例如,在讲授高二生物第八章《生物与环境》时,可运用优美的古诗来导入新课:“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样的诗词。既可丰富教学内容,又可最大限度地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成果。 2、引用成语、谚语和俗语。如我在讲提高二生物第六章《遗传和变异》时就借用“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和“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这样的谚语和俗语来引入。又如,在讲授高二生物第四章第五节《植物的矿质营养》时,就借用“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和“种在稼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入在于肥”来引入。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牢牢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到了知识,既生动活泼、又富有情趣,乐在其中。 五、搞好学法指导,变学会到会学 教学的目的不在于教师的教而在于学生的学习,“授之鱼而不及渔也”的意思也表明最终的要求是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索学习。只要我们能激发出学生最初的学习兴趣,相信他们一定会对该学科着迷,最后会自己去探索去研究。 高中生物论文:高中生物探究型实验刍议 高中生物新教材教学大纲的课程目标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学会科学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初步学会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并进行实验,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作出合理的结论”和“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养成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与合作精神。”与原教材相比,在学生实验项目中增加了研究性课题,其中包括探究型实验。 实验一般可分为技能型、验证型和探究型,其中探究型实验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探究型实验使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体现了科学方法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脑”“手”并用,不但可以掌握生物学实验的基本实验技能,而且初步学会设计实验,探求新知识的方法,改变机械地“照方抓药”的实验方法,使高中生物实验跃上了新台阶。 如何组织学生做好探究型实验,现根据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体会。 一、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当今社会越来越强调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不是偏重于对学科知识的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原生物教材的长时间使用,使实验停留在技能型和验证型阶段,通常是教师把仪器、设备、实验材料、药品等都配备好,学生上实验课只是简单地操作、观察一下,其结果仅是学生只知道“是什么?”(部分学生没有预习实验指导,连本次做什么实验都不知道就仓促上阵)而不知道“为什么?”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在实验部分有了较大的改变,对原先的三个实验作了保留与改进,又增添了12个实验,6项研究性课题,教师可以从研究性课题或其他方面组织学生做探究型实验。 组织学生做探究型实验,教师既要成为学生的指导者、组织者、促进者,又要和学生平等参与实验研究,不能越俎代庖,将学生的研究引向既定的结论。应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积极为学生提供信息,启发思路,介绍方法,引导质疑,探究和创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精神,让学生在探究型实验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由于新教材实验内容的增加,有些实验(包括研究性课题、探究型实验)是教师从未接触过的,教师必须改变以往那种只让实验员准备,教师上课的老一套方法,教师应亲自动手,取得第一手材料,从准备实验中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找出对策。俗语说:要给人家一碗水,自己得有一桶水,教师应把实验课当作提高自己业务水平的重要途径。 二、关于探究型实验的选题 探究的一般模式是: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与验证——结论。探究型实验也应遵循这一模式。 高中生物探究型实验的选题,应紧扣大纲和教学内容来设计。题在书外,理在书中。能使学生温故知新,兴趣盎然。如设计植物根的向重力性实验,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有关种子结构和种子萌发的条件等知识,并且大部学生已做过实验。因此实验应在这个基础上再来设计,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植物根的生长具有向重力性的特点,层层推进,学生也易于领会和接受。 作为探究型实验,必须考虑它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鼓励学生探索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学习了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可让学生设计一个观察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实验;学习了植物的向光性,可让学生设计培育一株“S”形茎的牵牛花;学习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可让学生利用花盆或小块菜地设计提高大棚蔬菜产量的实验。通过这些小实验,培养学生探究实验习惯。 鉴于当前高中学生学习任务十分繁重,专业知识有限,所选题目应宜小不宜大,一般使学生用所学知识或收集资料后,既能探索未知的学习内容,又便于实验验证的知识为宜。 三、如何指导学生设计探究型实验 在设计实验之前,教师应教给学生设计实验的思路。一般的程序是:确定课题——提出假设——设计对照实验——观察和记录——验证小结五个阶段。 实验前,教师应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实验仪器和药品,药品的配制可让学生自己动手。一些零星的实验材料如种子、枝条、小纸盒等可让学生自己去找。很多探究型实验,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记录,故可安排在课外或家中进行。有些实验还可分小组进行,如观察植物根的向重力性实验,有的可用单子叶植物种子(如玉米、小麦、水稻等),有的可用双子叶植物种子(如黄豆、花生等);观察生长素促进扦插枝条生根实验,有的采用木本植物枝条,有的采用草本植物枝条。这样做可以起到重复实验的作用。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要求学生认真进行观察,如实做好记录,不但要记录与预期一致的现象,还要记录与预期不一致的现象。对于实验过程中能采集的数据,应尽量多采集,对于第一手材料的记录千万不能丢失。总之,必须使学生养成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实验结束后,教师要教给学生认真分析实验结果,科学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如列表、坐标等),学会写实验报告。 四、在探究型实验中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呢?根据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可知,把问题提在被提问者的“最近发展区”,他们不必花力气就能够回答问题,这对他们的发展无所补益;而问题提得太难则会挫伤被提问者的积极性。因此提问应掌握难度,使被提问者“跳一跳就能把果子摘下来”,把“最近发展区”转化成“现实发展区”。我认为用这一理论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是确切的。 高中生做探究型实验,是一种基于学习的研究和探索,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科学研究。因此,让学生思考的问题应以学为本,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水平和能力,以便让他们经过适度思考便可回答,最终获得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 我曾经指导学生根据生态平衡的原理制作了一个生态球。完成后,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⑴本生态球是密封的,为什么其中的生物能较长时间生存?⑵如果把生态球放在黑暗的地方,一段时间后将会出现什么后果?⑶如果生态球放入过多的鱼,后果又将如何?象这些问题,学生经过思考后是可以联系学过的知识加以回答的。相反,若要让学生从这个生态球计算能量流动效率,他们就无从下手了。 在探究植物根的向重 力性实验过程中,学生已明显观察到根的向地性和茎的背地性这一现象,必然会产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的求知欲望。为此我启发学生用重力影响生长素的分布以及植物的不同器官对同一浓度生长素溶液敏感度不同来解释这一现象,把要探究的问题变得具体,学生通过“跳一跳”的努力就能领悟其中的道理,印象便更加深刻了。 高中生物论文:高中生物新教学大纲特点浅析 1996年5月, 国家教委颁发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供试验用)》(以下简称新大纲)。 同年8月,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在山西省大同市召开了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普教处主任和教研室主任 以及人教社有关负责人参加的“普通高级中学新课程方案研讨会”。会上宣布将于1997年秋季在山西、江西、 天津市开始使用新教材,进行新课程方案的试点工作。作为高中二年级开设的生物课,当前抓紧学习新大纲, 为在1998年秋季按照新大纲的要求来试用新教材进行教学,有着现实的意义。现就初学新大纲的一些体会,试 对高中生物新大纲的特点做一浅析,供同行参考。 新大纲分为五部分,即教学目的、课程安排、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考试、考 查、教学评估及教学设备,内容突出了“面向全体学生,面向21世纪”的总体要求。 依据《全日制中学生物学教学大纲(修订本)》(以下简称旧大纲)编写的现行高中生物(全一册·人教 版)教材内容,体系完整、知识系统性较强,内容与课时吻合。但更多讲述的是经典的生物学知识,较少联系 当前迅速发展的生物科学新成果;在实验课的安排上,仅有5 个实验,且有一实验为选做,实际只要求完成4个 实验, 因而不利于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和科学素质——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世界观的培养。新大纲所反 映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则更新了部分传统的理论性内容,如删去了“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证据”等 专题,代之以“现代的生物进化观点简介”内容。此外,更扩展了有关环境、营养、保健等联系实际的知识, 且增强了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思想教育。体现出了时代要求的特征。现从下列7个方面来浅析其特点。 1.知识体系作了较大调整 旧大纲对高中生物必修内容侧重的是讲述生命科学规律,对高三年级的选修内容则为复习高二年级的知识 和初中的生理卫生内容,不仅知识体系重复,更体现出是为适应高考的需要而学(选修教材内容系高考所划定 的考试范围)。新大纲将旧大纲的8个单元调整为10个单元, 又将“生命活动的调节”内容移至“生物的生殖 和发育”之前讲述,体系略有修改,使内容顺理成章,通过各单元间内在联系使学生接受新知识。而选修内容 体系则以全新的知识为主线,选取了与人类生存发展密切相关的内容,如“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细 胞与细胞工程”“遗传与基因工程”等。反映出新大纲有着适应21世纪现代化科学的特色。 2.明确提出了教学目标的三方面要求 旧大纲只是提出了教学内容,而无具体的教学目标要求。新大纲则在教学目标问题上,首次从知识、思想 、能力3 个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知识教育方面:要在打好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使学生知道如何运用生物学知识来解决生活、生产、科学技 术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并对现代生物科学的新成就和发展趋势有所了解。 思想教育方面:要继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加强科学世界观教育,以形成生物的进化 观点和生态学观点;还要加强科学态度和科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促进对保护生物资源之重要性的认识。 能力培养方面:由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思维活动较活跃,思维方式即将定型,因而一方面要重视基本技能 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和自学能力,同时要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判断和推 理的科学研究能力以及创造能力。 3.教学的知识点有所更新 新大纲对教学的知识点有较多的更新。原则是:在突出基础性,对基础知识进行精选的前题下,要体现出 知识的先进性,要加强知识的实用性,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还要重视与九年义务教育知识的衔接性。 新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指出:“生物课程是普通高中开设的一门学科类基础课程”,说明了高中仍应着眼于 基础教育。因此,新大纲对现行高中生物教材的知识点进行了选择,删去了当今学术界已经不用和使用价值不 大的,诸如原生质概念和生命起源化学进化过程的内容等,保留了关于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生命结构的基本单位 、关于生命活动的本质和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关于生物进化和生物与环境关系等基础性的知识,还增添了动 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加强了与九年义务教育知识的衔接。此外,新大纲还选择了一些理论较浅且易被学生 接受的反映现代生物科学水平的先进知识,如细胞的分化和衰老、细胞的癌变、无公害绿色食品、生物净化等 ,填补了现行生物教材在知识先进性和实用性方面的不足。 4.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新大纲选取补充的新知识点,普遍具有实用性。除重视教材内容与生产实际、生活实际的联系外,更从理 论联系实际出发,在讲解某个知识点后,配合安排了相应的学生实验或实习。有利于实现“要使学生……知道 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应用”这一教学目的。例如,必修课中,在讲“组成生物体的化合 物”知识点后,配有“生物组织中可溶性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在讲“人类遗传病与优生”知识点 后,安排有“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实习;在讲“环境污染对生物的不利影响”知识点后,配合了“调查或观 察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实习等。这些都为学生提供了理论在实践应用上的示例。在选修课中联系生产和生 活的新知识则更多,如“生物固氮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自生固氮菌的分离实验”“微生物的营养和生长” “学习细菌培养的基本技术实验”“营养与健康的关系”和“几种果蔬V[,c] 含量的测定实验”等,都是教给 学生如何理论联系实际的具体典例,体现了国际上“科学—技术—社会”(STS)的现代教育思想。 5.强调科学素质的培养 旧大纲在教学目的中仅提出了关于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能力培养的要求。新大纲则提出了科学素质的培 养要求:“要使学生掌握生物科学的一些基本方法……提高科学素质”。在教学目标中更进一步明确提出了“ 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基本的生物科学研究方法”的要求。 科学素质的培养包括了科学知识、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手段、科学精神、科学思维能力等方面。对 于生物学科来说,通过实验和实习,能够兼顾多方面的科学素质培养,因而是培养科学素质的可行途径。 从数量来看,旧大纲安排的学生实验和实习,只有必修课的5 个(选修课的实验为初中生理卫生课和必修 课的重复)。新大纲的必修课则安排有25个实验和实习,选修课又安排有6个。 各种不同实验项目无疑是对各 种科学方法、科学手段的培养。 从类型来看,旧大纲安排的学生实验和实习只有一种定性的、验证性的观察实验类型。新大纲的实验类型 除保留了观察实验, 还增加了5种新实验类型:定性分析类型(生物组织中可溶性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 ;定量分析类型(几种果蔬V[c]含量的测定);模拟探究类型(性状分离比例几率的模拟,模拟通过分子杂交 鉴定人与猿间的亲缘关系);自行设计类型(植物向性和感应性现象的实验设计,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基 本技术类型(细菌培养的基本技术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这些不同类型的实验必然有利于科学思维能力的培 养。 6.增加了灵活性 旧大纲对于每单元的知识点有较详细且具体的规定,限制了教学内容的拓展。新大纲则是概括性地提出了 应讲的知识点,并未明确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在知识点的深度和广度上有着较大的伸缩余地。例如,“高等动 物的个体发育”问题,教材应涉及哪些卵裂阶段和有关内容,新大纲不似旧大纲有详尽规定,因而教师教到何 种程度,就有了相当的灵活性。既有利于“一纲多本”的教材编写实施,还可以适应不同地区的各类学校和不 同学生学习情况的需要,进行灵活教学。 此外,对某些难度稍大的知识点(基因连锁与互换规律、光合作用碳代谢类型简介、酶工程简介等),新 大纲将之安排为选讲内容,对某些需用时较长的实验(动物激素饲喂小动物,用当地某种生物做有性杂交试验 等),新大纲又将之列为供学生选作的内容,充分显示出新大纲有着弹性的特点。 7.完善了教学大纲的功能和作用 教学大纲应该具有4方面的功能和作用:一是编写教材的依据; 二是进行教学的依据;三是教学质量评估 的依据;四是考试考查的依据。旧大纲在功能和作用方面的指导性较欠全面。新大纲则对课程的考试和考查做 出了具体安排,对教学质量评估的目的和项目做出了明确要求,对教学要求层次做了说明,还对教学设备的配 置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完善了教学大纲的功能和作用,有利于生物教学质量的提高。 学习新大纲,领会新大纲的基本精神,在教学过程中贯彻新大纲的各项要求,必然会推动高中生物教学的 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高中生物论文:“探究发现型”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及思考 [摘要]: 在素质教育的大旗下,有效教学将是一个永不磨灭的话题。采用一种适当的教学模式进行生物复习教学活动,可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为学生的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教学模式、生物复习、辐射探究、创新能力 我们的教育正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人为中心的,着眼于人的个性发展,注重于人的内在价值,强调人的主体存在。现在的高考也越来越重视学生能力的发展。 1999年的第三届全教会也指出“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划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那么,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部分──课堂教学该么办?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课题。本人通过自己多年来在高三教学的实践,认为:课堂教学应该以人为本,实行创新教育。我们的江总书记也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一、关于复习课中教学模式建立的思考 美国着名的学者乔伊斯和韦尔指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型或计划”。中学生物教学模式是为了解决中学生物教学问题,提高中学生物教学质量,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发展教育教学理论。选用恰当的模式进行教学,可大大提高教学的效率。 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构成的一种心理 --社会活动。其中无论就学生的“学”还是就教师的“教”来说都是一种复杂的、自由度比较大的活动,它不应该也不能依靠某一种模式实现它的全部功能。因此,我们常说教学是一门艺术。但教学又是一门科学,它应该是有规律的,并且总是受一定理论指导的。这种规律经常以这样或那样的具体教学活动方案表现出来,某种活动方案经过多次实践的检验和提炼,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结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有的是从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中概括和归纳出来的,也有的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先提出一种假设,经过多次试验而后形成的,所以教学模式既是理论体系的具体化,又是教学经验的一种系统概括,每个教师无论他自己是否意识到,实际上总是在某种教学模式的框架下来开展教学活动的。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而出现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教师、学生的各种不同特点,这些都决定了教学模式不可能是单一的。因此,随着教学实践的深入开展,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地发展、革新。但是,不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都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重视能力的培养。以赫尔巴特理论为代表的传统教学论在强调系统、严格地传授知识的同时,并不否定发展能力的意义;不过它把发展能力置于次要的、从属的、“兼顾的”地位。现代教育家们不再在知识与能力两方面各执一端,相互否定。人们普遍认为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是教学的双重任务。随着知识增长速度的加快,终身教育的普及和社会竞争化程度以及个人社会生活复杂化程度的提高,学生的一般能力、创造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必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在设计或归纳教学模式时,必将越来越重视能力的培养。在《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中就明确规定:中学生要具有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第二,重视学生的作用。可以说,任何一种有价值的教学模式都在某种程度上建立在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认识上,不过重视对学生学习研究并不等于承认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例如,赫尔巴特研究学生的学习是为研究如何发挥教师权威作用服务的,在教育史上, 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末的美国、本世纪20至30年代的苏联、期间的中国都犯有轻视教师主导作用,轻视系统严格的知识教学的错误。人们在认识到这一错误后,自然又在不同程度上向传统教育回归。在仓促的“回归”中,难免“矫枉过正”,犯轻视学生主体作用和能动作用的错误。于是,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成了当代教学模式的共同特征。除了教学基本规律决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外,推行终身教育和建立“人----机”学习机制等,都要求教育者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预见,人们将由目前的普遍赞成实行“带领”学生学逐渐变成普遍赞成实行“引导”学生学。 第三,重视学生的心理。教学模式的采用无非是为了提高学习的效率,而学生的心理活动是影响有效学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奥苏伯尔在他出版的《教育心理学 -认知观》的扉页上写道:“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而且随着生理学(特别是脑科学)和生物化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心理学必能更清晰、更客观地阐明人类学习机制。从心理机制角度科学地设计和叙述教学模式,不仅是必然的,而且能够越做越好。 第四,重视信息技术的整合。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正在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广播、电视、程序教学机器、电子计算机等正在越来越多、越来越成功地介入教学过程。其中,多媒体系统把多种媒体整合在结构化程序中,把信息源、信息管理和信息传递的功能集中在一体,改善了信息及其表达方法,把人的各种感官一起调动起来获取有关信息,从而更吸引人的注意。同时,多媒体系统可以实现传播信息者和接受信息者之间的交互性,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更主动的交流和接受。因此,多媒体技术将会是未来媒体的发展方向,研究教学模式的专家们将不得不考虑这一特点。 二、辐射探究式教学模式程序的设计 作为高中阶段的复习,可以说对于高中的整个生物教学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选择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有效学习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对于高中生物复习中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呢?根据以上的考虑,结合自己的实践,我们设计了一种辐射探究式教学模式: 确定基本点 --联想其它点--巩固知识点--得出系统点 其程序如下: 1.确定基本点 教师精心挑选有关知识部分的例题,并精心设计相关的练习,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此步骤主要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主干知识,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能力。 2.联想其它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必然会运用到许多其它有关的知识点。在此过程中,要求学生能主动回忆、联系所学的与之有关的知识,并进一步加深分析和理解。此步骤主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和对问题的分析研究能力。 3.巩固知识点 在上述步骤的基础上,教师呈现部分练习,对习题中所出现的若干知识进行巩固性训练,并同时引导学生根据所呈现的习题自行设计若干问题,相互训练,合作学习。 4.得出系统点 学生通过讨论,确立本部分的知识结构,并通过归纳和分类,建立起一定的知识系统树,从而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 为了检验此模式的教学效果,我们选取了两个平行班,其人数、男女学生比例、年龄和学习成绩等方面相都似,其中 A班为实验班,采用新模式进行教学,B班为对照班,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先复习知识结构,再练习巩固的模式。通过对这两个班的学习比较,我们发现,实验班在对知识的掌握和系统性把握上都明显优于对照班级。 从测试结果可以看出,不管是当堂测试,还是一月后的测试中,实验班学生的成绩(包括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和有效分)都明显高于对照班。我们认为出现这种效果是必然的。因为,首先此模式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学生认真地观察或研究问题,再通过学生间的讨论,以及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这样的学习过程,是在感性知识和学生自己实践、体会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讨论,因此能较快地上升为理性知识,有利于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有利于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其次,此模式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高中学生对问题的来龙去脉具有较强的研究精神,喜欢通过思考自己得出结论。知识的联系、变式的应用也给了他们创造了思考问题和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再次,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虽然此模式有诸多优点,但是此模式不具有普遍性。生物学知识形式多样,包括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生态等,对于不同的内容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古人就强调: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无法之法,乃为至法。教学模式同样是一种方法,同样 “教学有模,但无定模,贵在得模,无模之模,乃为至模”。无论何种模式,都一定要符合学习的有效性。 三、教学案例 ----《生态系统》的复习 生态系统是第七章《生物与环境》的重点内容,尤其是牵扯到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关系,是历年高考试卷中一个较为重要的内容。 2002年考了3个单选,1个多选,2个简答,总分达23分;2003年考了2个单选,1个简答,总分为9分。可见,这一部分的内容每年必考,总分可达6~10%以上。这部分的题目常以数据分析和曲线形式呈现,题目主要涉及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新情况,内容一般,难度中等。所以在复习过程中,主要以夯实基础为基准,设计相应数据分析、曲线信息及联系实际的新情景题,加以训练,让学生掌握解题思路的方法,灵活运用。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对图表、图形和数据、曲线等信息与基础知识之间的转换能力;发展学生对问题的思维、探究和联想的能力。该过程包括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精选习题,落实基本点 在该阶段,教师精心挑选出符合生态系统部分的一个例题为落脚点,如 2003年上海卷中第36题----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传递的问题。在此题干下,精心设计若干问题,有关于生态系统结构的,有关于物质循环的,有关于能量流动的,然后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通过讨论、分析,从而掌握这一部分的主干知识。 第二阶段思维辐射,联想其它点 在该习题解决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读该习题中所用到的知识进行回忆、思考、整理,并进一步联想到其它与之有联系的各种知识点,例如由碳循环联想到氮循环、硫循环;由能量流动联想到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 第三阶段变式训练,巩固知识点 在联想了各种知识点后,教师组织学生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分析、剖解,加深理解和认识,然后再引导学生根据所分析的知识点独立或合作的编写出相应的练习,并对这些练习进行分析,讲解,评价。 第四阶段归纳整理,得出系统点 最后引导学生在前面复习的基础上,将所用到的知识进行分类、归纳、整理,形成一定的图表,建立起该知识部分的知识系统树。 在该案例中,学习气氛是认真的、合作的。学生能够大胆联想、积极参与、敢于发言。教师在整个过程中的任务是组织、引导,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精神和探究的能力。
学校教师论文: 学校教师论文:从教师的视角看民办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对一民办职业学校的个案调查 摘要:本文通过对民办职业学校中青年教师的采访,从他们的视角分析了民办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内部矛盾,如办学宗旨的扭曲,学校内学校和教师的矛盾,学生与学校和教师的冲突等。希望能够引起民办职业教育者的关注,正确的定位,处理好各种矛盾,在更为健康的道路上不断发展。 目前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在我国许多经济、教育资源比较丰富的地方,民办职业教育确实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如北京、上海、西安、苏州等地。那么,在民办职业教育起步较晚的内地,它们的发展情况如何呢? 就这一问题,笔者对某职教城的一所民办职业学校进行了调查。该学校是该职教城中规模较大的一所学校。在1993年建校时,只有租借的几间教室,在短短的12年间,到如今已占地500多亩,学生14000多人,教职工370多人,其发展非常迅速。这次调查的对象主要为该校的青年教师。这主要是基于以下两点原因。一是教师在学校之中处于中层地位,他们对于学校的评价比学校领导和学生要更为客观和理性。二是青年教师构成该校的教师主体。该学校的教师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老教授,他们是学校高薪聘请来的,一般是其他普通高校退休后的老教师,他们拿的是课时工资,上课来,下课去,只需关注自己的专业课堂,对学校的深度体会更少一些。另一类就是近几年来招聘来的青年教师,他们构成学校的教师主体,占学校教师的80以上,他们的工资结构是基本工资+课时工资,而且需要在学校坐班,生活也在学校内,思想比较自由,敏感,活跃,与学生和校内生活都有亲密的接触,因而他们的观点更为真实。但采访后的结果却令人担忧。尽管如此,他们的观点可能并不典型,而笔者之所以把它付之成文,也和大多数的教师一样,希望各民办教育者能够发现问题,走得更好。 一、被异化的办学宗旨 无可否认,有许多民办教育者是真心诚意的出于自己的教育理想,致力于教育的发展而举办教育的。他们把创办教育作为自己的事业,以实现自己的教育抱负,为教育事业作贡献。但其中也不乏有些创办者只是把教育仅仅当作企业,当作一种赢利的投资手段,当作“创收”的工具。虽然,《民办教育促进法》明确规定,民办教育可以取得“合理回报”,但由于“合理”二字太模糊,没有明确的界定,没有明确的标准,而使许多人把这视为有机可乘。因而“利润”在他们的心目中更重于“教育效果”、“教育质量”。一位教师说“我们教学部的部长曾在教师会议上明确地说,我们的目的就是创收,让我们身在其中的老师也很感吃惊。”办学的目的如果只在于创收,那么学生的地位何在?教师的地位何在呢?在这一实质宗旨引导下,就很能理解学校一些看似奇怪的做法了。 (一)招生大战 一个企业要“创收”,它必须有自己的产品,一个学校要创收,学生就是产品。但他们之间有一点区别就是,企业的产品必须要推向市场后才能取得回报,而学校则是只要招进学生就有利益。因而学生是多多益善了,至于学生的规模与学校资源的承受能力是否相适应,那似乎不是办学者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如何争取“更多的学生”就成为民办职业学校的重要目标。招生就成为学校的首要工作。招生的手段方式非常丰富。无疑对民办职业教育而言,“没有生源,就没有学费;没有学费,就没有经费;没有经费就办不了学”[1]。特别是对刚起步的学校而言他们不仅要赢利更需要资金积累,这样才能进一步的发展。因而,争取生源确实是民办教育生存的必然之道,因而围绕招生的各项竞争就民办职业学校及其举办者而言是无可厚非的,但对教师、家长、学生而言却并不如此。 在学校强大的宣传攻势之下,家长和学生的选择难免被误导。为了吸引学生、家长的眼光,学校的宣传难免有美化之嫌。如就该学校而言,学校的网站上有这样一段描述:(校园)离市中心40分钟的车程,校园按功能建有:生活区、运动区、教学区、影剧院、专家楼、大学生活动中心、计算机中心、电子实验室、图书馆、室内体育场、学术报告厅、旱冰场。而实际上,这些名称和实际的功能是有差距的。如所谓的图书馆其实就只有两间平房,里面的藏书,据一位老师说:“我只要十几分钟就可以了解大概了”。而学校不顾实际承受能力的大量招生,也使校内资源极度紧张,学生到校后不能享受到充分的学习机会,那么学习效果也就很难保证了。就以该学校为例,学生数和教职工的比例就接近40/1,一般学校而言学校内教师和职工的比例是1/1,如此,则学校学生和教师的比例就高达80/1。一个教师平均带生量为80人,这很难设想能够兼顾到每个学生的学习。 对教师来说,学校为了招收尽量多的学生,那么教师必然也要被纳入招生计划之中了。学校每年都要给一些教师分配招生任务,因而每个新老师都有招生的经历。而且招生名额还和老师的工资、奖金直接挂钩,这给老师们以很大的压力。很多老师反映这种硬性的招生指标让他们觉得很痛苦。 (二)收费混乱 无论是招生,还是宣传攻势的开展,无益对民办职业学校而言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但所谓“羊毛出在羊身上”,所以这些费用其实都间接地转嫁到了学生的费用中。成本的回收以及一定的赢利是民办学校发展的必然,因为只有这样,学校才有发展的可能。对于民办学校而言,学费是学校经费的主要来源[2]。因而与公办学校相比,民办学校的学费可能会略高一点 是可以理解的。就该校而言,学生的学费平均在5000-6000左右,当然有些专业,如航空班,据说一年的学费是一万多(不包括住宿)。在这并不低的学费收取外,学校每年还要收“1200”的代管费。据采访的教师说“我们也解释不清,代管费的具体含义和用途”。学校对学生的家长说是代为管理的费用,如果没有花费是会全额退回的。但学校有什么权利,为学生代为管理费用呢?而老师们说,实际上也从没有退回去过的,理由看起来是很合理的。如学校会经常开设一些“课外课”,如“演讲与口才”,“社交礼仪”,“英语口语培训”,“驾驶”等课程。其中有些课程其实作为对学生的培养而言,完全是应该纳入正式课程之内的,但它却被抽离出来,单独以培训课的额外方式进行。上这些课学生不必拿现金交培训费,但却并不是免费的,费用就完全从代管费里扣除。而且扣除的多少完全是由学校说了算,学生是并不知情的,有很多学生甚至认为,这些课都是免费的。而实际上这些课的效果却并不满意,因为开设的时间很短,而学校的重点是“收钱”,所以也只是重在形式,至于结果都不会怎么过问的。 二、教师的生存困境许多教师都埋怨,学校的管理不人性,对教师过于苛严。用一位教师的话说“学校要在学生身上创收,同样也在教师身上创收,特别是对我们这样的新老师”。 教师不是被当作有个性,创造性和思想自由的活动者,而是被视为在流水线上工作的雇工一样,管理程序僵化。教师们都说“正常的上下班,以及合理的加班他们都是可以理解的”。但令老师们感到难受的是,老师的课堂总会被处于监视之下,如学校领导的突然监堂,甚至采用了监控器。学校的目的是要老师负责任,但对教师而言就是对教师的极不信任。而实际上老师在一种不信任的监控下,是不会有任何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一位教师说:“当我和学生在课堂上自由交流,互动教学中,突然会意识到背后有一双眼睛正在窥视,就 文秘站: 除此之外,教师在课堂上没有一点自由的权利。一位刚辞职准备离校的女教师谈到她离校的原因。“我真的是太失望了,教师完全被视为你拿了工资就应该毫无尊严地为我服务的对象。”事件其实很简单,这位教师上课时准许了一位学生的请假。学生请假的理由是上厕所,但实际上这个学生却趁机到商店买东西吃了。而正巧被该系系主任碰到。该系主任没有批评这个学生,却跑进了这位教师的课堂,打断了上课,并在全班学生的注视下,对该教师进行指责“你作为一个老师有什么权利准学生的假?” 在这种不信任、不尊重的氛围下,教师的待遇却并不理想。该校青年教师的工资一般在1100-1500左右。除了工资,学校没有提供任何其他奖励和津贴。有时甚至还会出现拖欠现象,比如该校20__年1月份的工资是分年前、年后两次支付的。2月份的工资本该月初支付,却到月末的时候才领到。虽然现象不是很严重,但由于教师们工资本来不高,一拖欠许多教师就感到困窘了。 而且教师普遍感到自己没有发展空间。学校虽然也提供了一些进修培训的机会,但一切费用都需自理,学校没有任何形式的补助。就连教师们进校后的上岗培训费用都是从工资中扣除的。学校和某大学联合举办研修班,每个月的费用是600元。老师们说,其实大家都挺想参加,但费用实在太高,扣除了学费之后,基本生活都难以保障了。因而表面上看来,学校为教师们的发展提供了很多机会,实际上等于什么也没有提供,所以,许多教师认为长期呆在学校没有大的发展前途。 这样一来,许多青年教师都抱着满腔热情而来,最终却在沉闷的空气中伤心而去。因而教师的流动性是很大的,该校基础部的新老师,一学期下来就流走了一半。一位教师说“因为教师的流动性太大,课程的安排也随时更换,她上学期一学期就领了好几份课程表。” 三、学生的学习效果无从保证 学校在“降低成本、增强效益”的理念下,在许多方面都只注重形式,内在的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效果又何堪呢?而且学校最近又采取了一项降低成本的新措施,即大班教学。基础课程都会成大班上课,每个班都在一百人以上,有些班甚至超过140人。大量的招生远远超出学校资源所能承载的能力,教学资源也很紧张,教师宿舍都安排在了校外暂时租借的住房中。 教师在学校僵化的管理下,也没有教学热情,只是以完成任务的态度来对待教学。教师的不稳定性,经常导致教学的不稳定性,学生不得不在一学期内适应几个教师的教学。学习效果可想而知。教师和学生的接触也非常有限,也无法做到因材施教。课堂教学都很难保证,那么对学生其它方面的教育就更不能顾及了。 而对于学生来说,因为学生的来源非常广,素质也参差不齐,他们的学习能力也不同,因此他们最需要的就是学校、教师能给予他们特别的关心和帮助。就该学校来说,学生可以分为两类五种就读方式:一类是初中为起点的学生,他们有两种入读方式,一是中专,二是“2+2”方式,也即五年制大专,前两年学习高中课程,然后参加成人高考,通过后即可转入本校的大专班学习2年,最后实习1年毕业。二类是高中为起点的学生。他们有三种入读方式:一是大专,只要有高中毕业证即可,二是本科B类,所收学生为高考分数线高于专科分数线低于本科分数线的。三是本科A类,为达到本科分数线而落榜的学生。由此可见,学校其实是集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普通本科教育于一身,学生非常复杂。但大部分学生都是原来在中学成绩、素质不怎么好的学生。而且老师们普遍反映这些学生的内心都是比较自卑的,但他们同时又是调皮,放任的。他们倾向于以一种破坏的方式来显示自己的力量。有这样一件事,该校辅导员的工资是和他们的绩效相联系的,而这绩效中就包括学生的纪律、卫生、流失率等。有一次由于学生对辅导员有意见,他们采取的方式不是沟通、交流,以正常的渠道申诉自己的权利,而是采取了一种消极怠工的方式,即那一个月,全班学生都拒绝做清洁,致使那名辅导员该月的工资全被扣除。对待学习他们也大致表现为这种倾向,当他们发现学校的情况和自己的想象有差距时,他们不是积极的去改造,而是放弃,放弃学习,放弃自己。没有学校、教师及时的鼓励、帮助,再加上自己的消极放弃,学生的学习效果可以想象是很不理想的,并且很容易陷入恶性循环之中。即,学校由于大量的招生,而不能使学生获得期望的学习效果,学生从而产生对学校的不满,他们把这种不满转移到自己的学习中,以对抗教师,对抗学习来对抗学校。学生本来素质的不足,加上把对学校的不满情绪转移到对教师的课堂上,因而更无心学习。教师在学校的管理下本来教学热情不足,学生的不认真学习甚至敌对使他们对教学、对学生的培养更加失去信心。如此学生更不能获得满意的学习和校园生活,更增加对学校、对教师的不满。 结语 民办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办学力量被大力提倡,起发展与强大公立学校系统相比确实具有自身的困难,特别是在经费的问题上。但这是否就能成为降低教学质量标准的理由呢?如果这些内部的问题处理不好,最终会影响学校的进一步的发展的,只有内涵的扩延和良好的内部运行系统才能赢得长期有效的发展。因而各民办职业学校如何来面对来自内、外的压力,解决好自身发展的内部问题,取得更好的成绩,赢得社会的最终认同,还需进一步的探索。 学校教师论文:浅谈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科研素质的研究 论文关键词:中职学校教师 科研素质 论文摘要:通过探讨职业教育教师科研紊质的棍念及内涵,探索提高中职学校教师科研素质的有效途径。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而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依赖于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素质的全面提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教师成为研究者已经成为教育研究领域一个十分重要的观念,成为教育改革中一个重要的理念。中等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中职教师科研实际情况并不如人意。大部分教师缺乏科研意识和能力,不能适应当前中职教育改革对教师研究能力的要求,从而使提高教师科研素质,推动教师参与科学研究成为中职教育一个十分重要和迫切的问题。 1职业教育教师科研素质的概念及内涵 职业教育教师科研素质是针对职业教育教学冲的现象、问题以及生产实践中的新技术推广与应用的实际问题,通过运用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采用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手段进行理论探讨与实践的过程中,个体所具备的专业知识、科研技能与心理品质的总和。专业知识除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等基本知识外,还应具备本学科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所从事专业教学的生产实践常识;科研技能包括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信息的综合加工和处理能力、科研方法与手段以及科技创新能力。心理品质包括科研意识与意志、科研动机与兴趣、正确的科研观与科研精神等个人综合素质与人品的总和。科研意识是科研素质的基础,科研方法是科研素质的核心,科研精神是科研素质的内涵。科研素质是现代职业教育对教师的一项基本要求,是“双师型”、学者型、专家型教师素质的核心。 2提高中职学校教师科研素质的主要途径 2 .1开展科研知识培训.增强教师科研意识 教育科学研究是一种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活动,需要研究者掌握从理论到实践的全过程。因此,提高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就要从科研基础知识的培训人手,通过系统的培训与指导,引导教师参与科研活动,增强科研意识、自我发展意识和终身学习意识,从而营造一种良好的科研氛围。通过培训,使教师了解和掌握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提高捕捉课题的敏锐性。围绕学校的现实问题开展研究,对学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规格进行探讨;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探索。鼓励教师通过撰写调研报告、研究论文等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 2.2开展校际科研交流,提高教师科研能力 开展校际间的科研交流活动,不仅能掌握目前职业学校科研的热点问题和科研发展的方向,而且可借鉴和学习兄弟学校的科研方法,吸取成功的经验,避免人力、物力和资源的浪费,节约有限的科研经费。积极参与多校合作申报的各级科研课题,开展校际横向科研课题、研究项目的协作攻关,可大大提高科研基础较差、科研水平较低、科研能力较弱的学校教师的科研能力,也是学习先进学校科研管理经验的一条捷径。同时,应有计划、有重点地挑选一批专业带头人、科研骨干到兄弟学校进行短期实习,参与课题研究和科学实验。 2.3确立中职教师自己的研究模式 如果说科研兴校是一种宏观目标,校本教育科研则是实现这个目标的现实道路。中职教师应把校本教育科研作为主要研究模式。校本教育科研是指以学校自身条件为基础,以学校领导和教师为主力,针对学校现实存在的问题而开展的有计划的研究活动。从学校的工作特征来看,学校教育水平的高低是衡量学校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同样,科研对学校的振兴也主要是通过提高学校教学水平来实现。因此,面向应用的中职教师科研的主要任务就是以解决本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主要目的。也就是校本教育科研的根本目的。 2.4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建立良性评价激励机制 良好的教育科研环境能产生一种巨大的力量,激励着教师去开展各种实验研究。因此,必须为教师从事科研创造必要的客观条件,保证教师从事科研必须的调查、实验、写作等活动的时间,激励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其次,要为教师搞教育科研创造一定的物质条件。要有专门教育科研经费预算,规定一定的经费比例,确保教育科研经费的到位。要提供丰富的图书资料、科研设备,使教育科研有充足的物质保证。 重视发挥评价的作用,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对于教师科研成果的评定,一定要根据科研的特性来评价,重视过程的意义,重视科研活动对于实际问题解决的作用,坚持原则的多样化。在有效评价的基础上,把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考评依据与教师年度考核、职称评聘、学校用人等工作挂钩。对积极参与研究并取得阶段性成效的教师及时给予表彰、奖励。由于教育科研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不可避免地会有困难、挫折。这就要求重视激励的作用,以机制促教育科研。 2 .5健全管理体制加强科研管理 切实增加管理力量,加强对教育科研工作的督导,特别是加强科研过程中必要方法和技术的指导,才能起到切实的效果。教育科研行政管理部门应该通过组织一定的成果交流,包括会议、座谈、观摩等活动来切实加强校际教师之间的交往,加强科研成果的交流,在交流中丰富教师的思想,促进教育水平的整体提高。 从学校内部管理看,依据教育科研服务于教学和教师培训的特点,要打通科研制度、教学制度、教师培训和奖励等制度之间的壁垒,形成互相支持、相得益彰的学校管理制度体系。对于学校的教育科学理论知识普及、教育科研课题的立项、研究与指导、学术研讨活动的举行、教育科研成果鉴定与奖励、教育科研成果的应用和推广等方面负起切实的责任。建立教师科研成果推广机制,要求实、求效。 以教师为主体所从事的教育科研应该是“问题解决”式的行动研究,自觉和主动地致力于探索和解决自身教学实际中的教学问题,从而达到改进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完善自身素质的目的。当越来越多的中职教师以研究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教学工作,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解决实际教学问题能力的时候,中职学校教学质量才能真正的提高。 学校教师论文:浅谈新时期教师进修学校教师职业倦怠原因及对策 论文关键词: 教师进修学校 教师职业倦怠 原因 对策 论文摘要: 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困扰教育界的一个问题。本文对新时期教师进修学校教师的职业倦怠,从职业因素、环境因素、社会因素和教育对象的特点等方面分析其成因,提出一些应对措施,以期缓解这类教师的职业倦怠。 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由于不适应教育教学工作对自身的要求而产生的身心状态,使教师厌烦和畏惧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种心理反应。检视职业倦怠高发的教师团队,探讨新时期教师进修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有针对性地找到缓解策略,并在此基础上提高教师职业生活质量,对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教师进修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 新时期的教师进修学校,既继承了教师培训的传统工作,近年来又纷纷自谋出路,大都转型为中职学校,因此,教师的职业倦怠既有与普通中小学教师相似之处,又有其自身的独特特点,根源与普通中小学教师既有相似的地方,又有不同的方面。 (一)职业因素。 1.外在期望与现实的差距 教师进修学校往往承担着全县中小学教师的各项培训任务,教师进修学校的教师被人们普遍认为是“教师的教师”,因此,社会各界对“进校”教师寄予了极大的期望,诸如教育体制改革、新课程改革等方面的培训都由“进校”承担,也要求“进校”教师必须首先理解和践行这些新的教育理念。然而在教师进修学校,教师的成功具有不确定性。一方面, 他们不仅承担着繁重的教学工作,还要考虑如何跟上知识的更新,如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对接,而且有来自学历、职称、竞争上岗等方面的压力,不少教师感到力不从心。另一方面,想让较低水平的中职学生取得一点点进步,教师就要付出长期而大量的劳动,而长期付出可能看不到回报,因此,缺少职业满足感的现实与美好的理想构成了强烈的冲突,这种冲突不可避免地使教师产生了职业厌倦。 2.角色冲突 很多教师进修学校的教师都认为更应该在学生、家长甚至社会上保持一个完美的形象,认为这是职业的必然需要,所以凡事要求自己做到尽善尽美,可是职业的神圣感和实际社会地位间存在的反差容易造成教师社会角色和自然角色之间的冲突。教师常常无意识地压抑和否定自我的正常欲求以满足职业需要,为了强调其专业性,增强大众的信心,以至于产生对自己不切实际的过高的期望,在授教期间内化了与真实世界不相符合的专业角色,认为“自己不该有问题”、倾向于隐藏自己的情绪以维持大众对专业的想象。这样,职业带来的无情心理压力就增大了,长期的心理负重和矛盾冲突,极易引起心理问题。 3.角色尴尬 对于进修学校的教师来说,一方面学生的质量相对较差,学生大多伴有不良的行为习惯,缺乏学习的动力和兴趣,使得教师的教育、教学管理难度增大,教师所遇到的实际困难和承受的压力远比普通中小学教师大。另一方面,社会、家长、学生对进修学校普遍存在偏见,认为是“吃政策饭”的特殊学校,教师教学水平偏低,这样就造成家长、学生对教师的轻视和不亲,教师的劳动得不到学生的理解和尊重。这种不能从劳动中满足基本心理需要的悲哀,使之处于一种尴尬的角色中。 (二)工作环境。 1.工作性质 教师的主要工作就是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工作,教师进修学校的教师在这几个方面有着一些不同的特点。首先,其教育对象更为多样和复杂,既有常见的、传统的成人(参培教师),又有近年来各进修学校较为多见的初中或高中毕业生,这两类不同年龄层次的教育对象给进修学校教师带来的显然是不同的职业成就感。其次,教学工作要适应不同的教育对象,就是同一类对象也很有可能会面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上往往会因为既有的风格而使教学效果受到影响,并且进一步影响成就感,久而久之也会导致职业倦怠。另外,进修学校教师的教研工作在所有工作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而教研工作的成果往往周期较长,而且这些成果的转化必然需要时间和时机等因素,因此,教师体会不到教研的乐趣,这也容易导致教师产生职业倦怠。 2.教学评价 对进修学校教师教学的评价,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在现实当中,进修学校的教学评价往往存在诸多问题,比如评价标准的不全面、评价手段的滞后、评价范围的狭隘、评价方案欠科学、人为主观因素较多等,更主要的是,不论什么样的评价方案,实际操作中都难以把握住客观标准,在这样的评价体制下,教师的工作不能真正得到科学、有效的评价和认可,必然使一部分教师产生消极应付心理,工作成就感降低,进而导致职业倦怠。 3.工作压力 如今,竞争已成为时代的特征,教师的“铁饭碗”早已打破,职业安全感受到严重冲击,教师要想在教育领域站稳脚跟,就得不断学习、深造。新时期的进修学校,其专业与课程门类繁多、稳定性差,平行班少,受生源等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学校往往师资力量不足,常会出现某些教师在一个学期需要承担两门或两门以上课程教学任务的现象,导致教师教学任务不稳定,工作量大幅增加。职业压力凸显了教师的职业危机感,使教师身心过度疲惫,久而久之,职业倦怠心理就会越来越强烈。 (三)社会因素。 1.社会巨变带给教师的压力 由于国际教育竞争形势的激烈,近些年来,我国采取了一些大刀阔斧的做法,力争以最快的速度与国际接轨,可是教师也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很多观念、思想、概念、技术、行为都需要从头学起。客观上,这种过急的形势,过高的要求,过于理想化的策划,对于教师来说,实际压力超过了实际承受力,这种压力不能缓解,就会变成焦虑,造成过重的心理负担,产生心理疾病,最终直接影响工作质量。 2.社会支持系统 由于升学率的影响,社会舆论方面更倾向于普通中小学教师,更容易看到他们的劳动成果,而对进修学校教师的工作一方面缺乏了解,另一方面也不关心和重视他们的工作,因此,他们的工作缺乏有力的社会支持,例如,进修学校的教师在职称评定方面岗位职数少、论文要求严格、评审不一定通过等,在教学评价方面,还是用普通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标准来衡量,没有考虑到中职学校和成人教育专业课的特定要求。长此以往必然使教师的工作热情减退。 3.教育大环境 大学扩招、“普高热”升温导致中职教育出现滑坡。一般文化课成绩比较好的初中毕业生都愿意选择升入普通高中,为将来考大学做准备,以致挂进修学校牌子进行中职招生与教学的教师进修学校生源萎缩,学校规模缩小,教师转岗或教学与专业不相符的现象严重。近年来,进修学校的生存与发展面临巨大考验,一些学校与教师在夹缝中求生存。受所学专业、年龄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一些教师转岗或再就业希望渺茫,许多教师感到失望无奈,遂导致情绪消极。 (四)教育对象的特点。 1.生源质量不高 进修学校的教育对象,以往一般是各类在职教师,现在,随着社会变革和教育形势的发展,相当多的进修学校都扩大了自己的教育对象,比如从初中毕业生当中招收一些人,读上三年五载之后发给大学毕业文凭,这一类学生是高中生或大学新生的年龄和知识水平,而且大多是考名牌大学无望、相对来说较差的学生,他们有相当多的人抱着混文凭的态度,不思学习,缺乏进取心,这样,教师的教学便缺乏应有的挑战,从而平平淡淡地度日,而且感到教这样的学生极容易疲倦和厌烦,很容易得过且过,出现职业倦怠感。而对于前一类对象来说,他们对培训并不十分重视,学习往往是走过场,对于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他们虽有兴趣,但缺乏深入、持久的学习和研究热情,因此,希望老师不讲理论教材,只交流现有的教学经验,这也使上课的教师有曲高和寡、英雄寂寞之感,职业的倦怠感也油然而生。 2.管理难度大 职业教育入学门槛降低,必然导致生源质量下降。由此带来的是教师的教育管理工作难度增加,教师不仅要考虑到教学对象的文化基础知识与接受能力,而且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调节学生的厌学情绪,纠正学生的各种不良行为习惯。但即使如此,教师的付出往往也得不到学生与家长的理解,师生对立时有发生。课堂教学困难,厌学情绪蔓延,学生的品行不端,纪律涣散,都极易使教师产生挫折感。 二、教师进修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一)树立职业信念,提高职业声望。 教师要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以本职工作为荣,恪尽职守,兢兢业业,只有这样,才能克服职业倦怠情绪,不怕辛苦,不计得失,积极从事教育工作。 (二)给予教师恰当的角色定位和社会期望。 教师角色只是教师个体多种身份之一,不能等同于教师个体的全部。目前在审视教师时,习惯于用教师角色代替教师个体,从而遮蔽教师个体本真的生活,把对角色的期望沿用于对个体的期望。过高的期望值,使得把想通过教育培养的所有优秀品质都强加在教师身上,视教师为完人,使为人师者不得不带上面具工作和生活,在角色冲突中挣扎,由此导致压力和厌倦。因此,合理区分和评价教师个体的多种身份,尊重教师的其他角色和真实自我,接纳教师作为人的不完美性,使为人师者脱下面具,真实体验职业生活,在从不完善趋向完善的积极发展过程中感受职业的快乐和成就,能极大地减少教师的倦怠体验。 (三)创造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劳动的工作环境。 个体的创造是以主动性为前提的,只有真正的主动才有真正的快乐。能够在职业生涯中不断感受创造的教师极少为职业倦怠所困。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创造性的激活需要一个“相对温暖”和“相对安全”的环境,因此,创造有利于教师劳动创造性的环境就是要正确处理政治和教育的关系,承认教育的开放性、多元性和相对独立性,尊重差异性,为教师的职业活动提供充分自主、自由的空间以设计课堂教学,选择教学方法,形成教学风格,张扬个性色彩,践行教育理想。需要转化评价观念,打破固有的条框,肯定与接纳所有能促进学生生命发展与完善的教育教学活动,使教师的工作回归个性与创造,超越职业倦怠,感受到来自职业的幸福。 (四)争取优质生源,实行科学管理。 进修学校在中职招生中,应该严格把关,争取最大限度地获得优质生源,从而提高学校的办学声誉,增强教师工作的成就感,让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体验到工作的乐趣。对担负各类教师培训工作的教师,应该实行科学管理,努力使学校管理人性化、弹性化和多元化。例如,对教师工作的考评要反映出进修学校教师的工作特色,在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和手段、评价内容和组织实施等方面体现出原则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结合。 总之,教师进修学校教师的职业不像普通中小学教师那样受尊重,其工作烦琐、细腻,有做不完的事,讲不完的课,教不完的学生,学不完的新知识与新技能。因此,职业倦怠的出现也就不可避免,其原因也必然多种多样,只要找准问题的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就一定能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使之体验到职业的幸福感。 学校教师论文: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合并遇到的现实问题 近年来,不少地方进行了把县级教师进修学校 、教研室合并,组建教师学习教育中心的探索。此举的目的是以研兴培,以培促研,通过资源整合,提高教师培训和教研工作的效益与水平。然而,一些县级师训和教研部门合并后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根据我们的调查和实践,主要是遇到了以下一些现实的问题: 一、 功能定位出现偏差 教师进修学校和教研室合并后,教研、培训作为新机构的两大职能,都应从资源整合中获益,得到强化,实际的情况却差强人意,新机构往往自觉不自觉地把教研视为工作中心,将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向教研部门的日常工作,从而使教师培训工作在某种程度上被弱化。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当前各地县级教研室大多具有浓厚的教育行政管理色彩。它们承担着大量的教育行政管理职责,如组织开学检查、期中和期末考试、中招体育加试、中招理化生实验加试、论文评选、学科教学大赛、学科竞赛以及对基层中小学教学进行评价和督导等。这些多为硬性的事务性工作,相对而言,教师培训工作显得弹性大,不容易出大问题,也不容易出立竿见影的显赫成绩,所以机构合并后,培训工作动辄就会受到教研工作的“排挤”,教学资源被占用,正常工作受冲击 ,基本职能难以很好实现。 另外,由于新机构的领导班子成员多来自原先的教研部门,根深蒂固的“教研”至上观念,常年从事教研工作的经历、习惯了的工作方式等,也使得他们将主要精力放到了教研工作上,对培训工作重视不够。 可以这样讲,一些地方教师进修学校和教研室合并后,不仅没有实现 “研训一体化”的目标,教师进修学校反而同教研室一起被现行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所拖累,沦为教育行政管理的工具,陷入了繁多杂乱的行政事务泥淖中而无法自拔。 二、心理融合困难 教师进修学校和教研室合并后,重新配置办学资源,建新班子,定新制度,领导层和教职工的切身利益随之受到触动。领导职位和职数的变化涉及干部的升迁去留,相同相近专业人员的增多加上按需设岗,择优录用给教职工带来了竞争压力,造成一部分人对工作安排不满意,对新制度 、新举措不认同,积极性受到压抑。教师教育理念、工作方式上的冲突更是家常便饭。原进修学校的老师侧重教育理论的研究,习惯单纯的培训教学和管理。教研员侧重学科教学的研究,下乡听课、检查是他们工作的常态。免不了进修学校教师认为教研员甜 一气,教研员认为进修学校教师脱离实际,自我封闭。有时因为学术观点、工作视角不同,大家在评价一节课、鉴定一项科研课题时意见相左,本可以交流探讨,取长补短,但由于来自不同的单位,闹不好便成了各执己见的意气之争。 如何培养大家的团队精神,提高心理相容度,使之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同时营造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成了管理者必须面对的挑战。 三、师资队伍素质难以适应“研训一体化”的工作要求 一方面,原教师进修学校教师队伍本来就问题多多。学校缺乏优秀的学科专业人员,教师缺乏基层教学实践经验,面对教师继续教育的新学科、综合性学科和技能学科,部分教师自身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储备老化等问题已经凸显出来。 另一方面,原县级教研室也并未吸纳、储备足够的精兵良将。首先,当地那些设施好、生源好、待遇好、声誉好的中小学更能吸引优秀教师加盟,县级教研室很难将他们招致麾下。其次,县级教研室多未建立优胜劣汰的教研员选用机制。教研员即使业绩平平,只要不犯大错,基本无下岗之虞。个别领导甚至把教研室当成了安排亲朋好友或者安置闲杂人员的场所。 第三,县级教研员培训机制不健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没有制定硬性的培训制度,没有专门组织促进县级教研员业务能力提高的活动。一些县级教研员,整日忙碌于日常行政性管理事务,个人的专业成长明显滞后于教育形势的发展。 新的组织架构,要求教师要掌握现代教育理论,了解本学科发展趋势,具备一定的学术水平,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教育教学科研能力,熟悉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特点、规律,善于开展和组织教师进行有关继续教育教学活动;要求教师熟悉基础教育,能够深人中小学课堂,参与和指导中小学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和研究。从目前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和教研室组成人员的整体素质来看,距这些要求尚存在一定差距。 “研训一体化”为优秀人才提供了更大的成长空间和更广阔的舞台;也使在原岗位已力不从心的进修学校教师或教研员陡然增加了更多的压力和焦虑。立足现实,自我调适,培养一支师德高尚、业务过硬,精通基础教育、掌握师训规律的专家型教师队伍是机构合并后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推进县级教师进修学校与县级教研部门的整合 ,通过优化资源配置 ,形成合力,构建新型的教师学习教育机构是大势所趋 ,符合《教育部关于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指导意见》的精神。这里提出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合并后的种种现实困境绝非要否定机构整合的方向,而是为了解决前进中遇到的问题。只要我们勇于正视问题 ,大胆开拓创新,就一定能兴利除弊,真正促进培训与教研的一体化,使培训与教研工作在机构合并之后呈现两全其美、相得益彰的局面。 学校教师论文:浅谈职业学校教师成长的价值取向 论文关键词:职业学校 教师成长 价值取向 论文摘要:职业学校教师成长的价值取向是指其应当成为一名什么样的教师。从专业能力与素养来分析,应当成为双师型教师;从改善工作,提高绩效上来分析,应当成为研究型教师;从教师职业的伦理精神来分析,应当成为关怀型教师。这三种类型是一种相互补充的关系。 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学校的教师问题开始受到普遍的重视,职业学校教师的成长与发展问题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价值取向则是职业学校教师发展问题中的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其基本内涵是职业学校的教师应当朝着一个什么样的目标发展。事实上,学术界对职业学校的教师问题已经有过许多的探讨,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到了教师发展的价值取向问题,以下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成为“双师型”教师 双师型这一概念于20世纪90年代初被提出后迅速成为一个基础性的职业教育学概念,并频繁出现在各种政策文本中。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成为了当前职业教育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在中国期刊上,以“双师型”作为关键词,选择1999年到2007年作为时间段,采取精确匹配的方式查询,得知从1999年至今国内期刊已经发表与双师型相关论文达2615篇。这表明双师型教师问题也是当前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 双师型已经成为了职业学校教师发展的一种主流的价值取向。由于双师型这一概念的合理性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理论上的论证和实践上的检验,并且也得到了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认可,所以这种价值取向的合理性已经不容怀疑。当一名教师通过主动发展成为了一名被认可的双师型教师之后,他的发展被认为是成功的。但是,关于什么是双师型教师却仍然没有得出一个普遍认可的结论。有研究者对此进行了归纳,认为目前对双师型这一概念存在“双职称”说、“双能力”说、“双证书”说、“双证+双能力”说、“双师素质”说、“一证一职”说、“双元”说等七种理解。讨论的范围也拓展到了整个师资队伍和校外兼职教师。{1}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缘于人们往往从不同的立场和视角来理解双师型这一概念,另一方面,这一概念的内涵本身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例如,有研究者从当代知识观念、知识制度、知识组织、知识信念及知识分子角色的转变,即知识转型出发来审视教师的知识结构时,得出双师型应当具有学科知识多元化的“复合型”知识结构,具有更新能力的“开放性”知识结构,具有创新意识、充满活力的“创造性知识结构”。{2}这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只从两个方面的能力或证书来界定双师型的思维方式。 关于如何才能培养双师型教师,这涉及到教师教育,也涉及到教师的管理等许多问题。如职前的教师教育加强多学科训练,培养未来教师构建知识的能力,同时对实训教学与理论教学进行融通;职后教育要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项培训,加强学校教师与行业专家的交流与合作等。在教师管理上,要为双师教师的成长创造条件,学校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制定周密的双师型教师培养规划,主动承担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成本,并对双师型教师在工资待遇、职称晋升等方面予以必要的倾斜。对教师个体来说,首先要充分理解双师型教师的现实意义,把成为双师型教师作为引导自己发展的目标定位。充分发挥主体精神,积极投身教育改革实践,在教育实践中不断获取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 二、成为研究型教师 职业学校教师发展的另一种可能的价值取向是成为研究型教师。教师成为研究者已经成为一个响亮的口号,并且关于教师为什么要成为研究者,如何才能成为研究者,教育理论界已经进行了大量的探讨。这里所说的研究者,或研究型教师是指能够自觉而有效地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教师,特别是能够主动研究自身工作中的问题,并通过研究来改进工作的教师。当一名教师具有较高的教育科学能力,并且能够主动开展教育科研的时候,意味着这名教师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发展水平,成为了一名具有专业意识和职业自主性的成熟教师。 当代职业教育的许多现象和问题都在召唤着职业学校的教师,而对教师本人来说,开展职业教育研究是一个展示智慧和才华的舞台,也是求得更好的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手段。而教师作为教学的实施者,在自身的教学实践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许多现实问题,这些问题往往需要通过相关的研究才有可能得到一个有效的解决结果。在师范教育阶段,一般都会在未来教师的培养方案中建立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教育学科课程体系,如目前湖南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各个专业的培养方案中都有“普通教育学”、“普通心理学”、“职业技术教育学概论”、“职业教育教学法”等教育学科课程,学生可以选修“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未来教师理解教育现象和问题,从事教育科学研究打下基础。但是教师个人从事教育科研的问题意识、实践经验、理论素养、方法能力等还需要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与研究行动中来积累和提高。教师科研意识与科研能力的形成与提高是教师成长的重要表现。 对职业学校的教师来说,有两个方面的教育科研应当予以特别重视,并且事实上许多教师也正在参与。第一是职业学校的教师成为职业教育课程的开发者。教师成为研究者这句口号本身就来源于课程领域。20世纪中叶,英国的课程论专家斯腾豪斯在批判泰勒提出的经典课程模式,也就是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课程模式,这就是过程模式。过程模式强调课程的过程性,反对设置一个外在的、静态的课程目标。提出教师应当成为研究者,积极参与课程开发,并且教师也是最有资格的课程开发者。对职业学校的教师来说,课程开发是一项极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因为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强调以工作过程为逻辑来组织课程内容,要求课程开发者熟悉职业岗位的工作逻辑。另外,在知识无限膨胀和技能不断创新,并且职业世界千变万化的情况下,什么样的知识与技能最有价值也是困扰课程开发者的一个难题。 第二,教师成为行动研究者。所谓行动研究就是对行动的研究,或者说是在行动中研究,也可以理解为行动者在研究。由于教学工作本身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教师作为行动者在其日常工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到各种各样的具体问题。这些问题自然也就成了研究的对象。行动研究是一种典型的应用研究,其目的并不追求知识的创新和成果的发表,自身问题的解决才是最主要的目标。当然其最终的目标是为了改善自身的工作,提高工作绩效,提高教学艺术水平,形成教学风格,使行动更加科学、更加合理。由于职业教育的课程类型更加丰富,在教学上存在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职业学校的学生事务也十分复杂,另外职业教育与社会生活有着广泛的联系等等,这使得职业学校教师更加有必要开展行动研究。 三、成为关怀型教师 教师的专业化是当前教师研究的热点问题,在这一问题上几乎形成了一个普遍的结论,就是教师是一种可以专业化,也是必须专业化的职业。我们在探讨职业学校教师成长的价值取向时,也是在这一前提条件下进行的。一门职业的专业化通常有三个方面的规定性,“第一,知识,拥有深奥复杂的知识技能,这些知识技能反映着该职业实践活动的内涵和规律,并被应用到从业者的实践中,可以为社会和顾客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和产品;第二,权力,形成了自己的自治组织、享有充分的专业自主权,与此相应的是,收入、地位、声望极高;第三,伦理,坚守服务精神,自律,不以谋取利益为最终目的。”{3}事实上,职业学校的教师专业化也正是沿着这三个维度来进行的。同时,也不难看出,在伦理上遵守某种规范和要求也是教师专业化的重要内容。于是教师的发展在伦理上就有了某种规定性。也正是因为考虑到教师职业是一项伦理性职业,教育活动是一种伦理性的活动,有必要提出职业学校教师的成长的一个伦理性目标,我们称之为成为关怀型教师。 所谓关怀型教师是指教师具有深切的人文关怀,这也是教师职业服务精神的重要体现。在科学技术时代,受到效率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影响,职业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在不同程度上发生了异变。有研究者指出,现代教育是一种规训化的教育,规训是现代性教育的显著特征,而对人的支配、处置、压制、型塑则是规训的主要特征。“现代性教育试图用规训的技术、规训的道德、规训的知识为人们装备上具有生产力的功能,教给人们获取各种利益的手段,但是这些手段无法燃起生命和精神之火,只能象石头一样,砌成身体之间的墙。这墙无法为生命和精神展开一条可能性道路,仅仅是禁锢生命,阻隔了爱。没有了爱,教育也就不再成为教化。”{4}关怀型教师能够把规训式的教育转变为教化式的教育,一种爱的教育,促进学生自主、和谐与持续发展,并且师生之间更容易建立起一种平等的、交往的、合作的师生关系,也使得师生之间能够直正的进行情感与价值的交流。当代职业教育正在热切呼唤以关怀学生作为职业伦理精神的教师,成为关怀型教师也是当代职业学校教师发展的一种重要的价值取向。 职业学校教师成长可以从多个侧面来进行分析。成为双师型教师主要是针对职业学校教师应当具备什么样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而言的;成为研究型教师主要是针对教师如何才能改善工作、提高绩效而言的;成为关怀型教师主要是针对教师职业的伦理精神和现代性教育的特征而言的。很显然,这三种类型在本质上是一种相互补充的关系,也可能同时体现在同一个具体的教师身上。当然职业学校教师成长的价值取向还可以从更多视角来进行探讨,这有助于对职业学校教师形成一种更加全面、更加完整的认识。 学校教师论文:当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课堂心理透视 论文关键词:中职教师 课堂情境 课堂心理 养成途径 论文摘要:本文结合中职学校的教学实际,在对教师课堂心理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和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当前中职教师课堂心理健康状况已不容乐观,这直接影响了教师课堂教学的组织和教学质量,并威胁着中职学校教师对职业教育的信心和动力。为此,笔者就中职学校教师课堂心理健康养成途径谈一点看法,期望能对广大同仁有所借鉴。 目前,在中职学校的课前课后存在着一些较为普遍的现象:课前,教师似乎得了“课堂恐惧症”,总是踏着艰难的脚步走进教室,去面对那一群无可奈何的学生;下课,教师闷闷不乐地独坐在某个角落一言不发;课间,教师用无可奈何的、批评的、甚至是愤怒的、发泄的口气在讨论、声讨着那些捣蛋学生。当然,也有部分教师(但似乎越来越少了)能平静地走进教室、轻松离开课堂。教师的这种课前课后的心态,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和关注,教师在如此心态下怎么能上好课?又怎么能保证教学质量?其实,这些现象反映了教师特有的课堂心理问题。它是当前中职学校教师中较为普遍存在、对教学质量有直接而重要的影响,但又被学校领导、教学组织管理人员、教育研究工作者们忽视的问题。本文结合当前中职学校的教学实际,在对教师课堂心理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和特征进行分析、透视的基础上,就中职学校教师课堂心理健康养成途径谈一点看法,期望对广大同仁有所借鉴。 教师课堂心理的内涵及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课堂心理是教师在特定的课堂教学情境中所具有的心智状态,从隐性的角度看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心理过程和对课堂的心理感受,从显性的角度看表现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待学生、教学内容的态度以及教学表达方式和教学组织的情绪,甚至体现在教师对职业教育的看法之中。作为教师,大家都有同感:教学过程既是教师的劳动付出过程,也是教师对自己劳动付出的感受过程,同时也是教师课堂心理的形成、变化过程。一堂课(劳动付出)的效果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教师自身的心理感受,这种感受直接反映在课堂心理的形成、变化过程中,因为三个过程是同时互动进行的。劳动付出过程是后两个过程存在的基础,感受过程是教师对劳动付出过程的自我评介、总结和体验,课堂心理的形成、变化过程是感受过程的具体反映。每一位教师都十分重视对自己劳动付出过程的心理感受,而且这种感受直接影响着教学过程的组织。从三者的关系不难看出,教师课堂心理的好坏对课堂教学的下列因素有着正反两方面的影响:(1)课堂气氛;(2)讲授思路;(3)内容表达;(4)讲课激情;(5)对待学生的态度;(6)师生互动交流;(7)课堂语言艺术与幽默感;(8)临场发挥能力;(9)讲解的耐心程度等等。显然,教师课堂心理对教学过程的组织进而对教学效果有着直接而重要影响,因而进一步剖析教师课堂心理的特征、影响因素和心理健康的养成途径与方法,对确保课堂教学正常进行、促进教学效果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师课堂心理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一般说来,教师课堂心理具有以下鲜明的特征:(1)情境性。教师课堂心理是在特定的课堂教学情境中产生的,没有了课堂教学情境,就失去了它产生的环境条件。正如不置身于课堂之中,就很难有课堂的心理感受;(2)关联性。特定的课堂心理的形成和变化往往与多种因素有关(后有详述),一个课堂事件就会诱发教师的相关多种课堂情绪;(3)个体差异性。对教师而言,虽然课堂心理是客观而普遍存在的,但个人的内心感受、表达方式会有很大差异;(4)互动性。特定的课堂心理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交流而产生的,学生的课堂反应和课堂表现促使教师特定课堂心理的产生,教师课堂心理的表达又会对学生的课堂情绪和课堂行为产生影响,这种互动性十分明显;(5)时限性。正如有的教师在上节课大发脾气,心情不畅,但下次课却能以平静的心态笑对学生。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时的那种心理已经不复存在了;(6)对外辐射性。课堂心理除了对课堂教学产生影响外,还会对教师的课外行为产生影响。大部分教师都会有这样的经历或感受,课堂上发了脾气而心情不好,下课了也怒气冲冲,甚至会对家人大发脾气。 教师课堂心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总的说来,可以归纳为学生因素和教师自身因素两个方面。 来自学生的因素主要有:(1)班级风气。如果一个班级学习风气好、课堂纪律好、师生互动好,教师上课就会心情舒畅、动力十足、发挥充分,并且对学生爱护有加;相反,如果一个班级学习风气懒散、课堂纪律混乱、师生缺乏互动配合,甚至师生对立,教师则会失去信心,上课没有动力,甚至会产生“课堂恐惧症”,怕面对学生;(2)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反应程度。如果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感兴趣,同时又能理解、掌握并积极配合教师,教师就会平静、轻松、愉快地组织教学,甚至会视上课为乐趣;反之,如果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缺乏兴趣,或听不懂所讲内容,师生之间缺乏互动,教师就会产生疑惑、紧张、无可奈何的课堂心理;(3)课堂突发事件。如果少数“差生”无视纪律,扰乱课堂,听不进教师的批评、劝告,甚至与教师发生课堂冲突(今天的职教课堂里,这种情形已屡见不鲜,而且已成为影响教师课堂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试想,在此情形下,一个教师会以什么样的心情、什么样的态度、什么样的热情去组织课堂教学? 来自教师的因素主要有:(1)职业责任感。如果教师的教育责任感强烈,学生的课堂表现越差,对教师的打击就越重,教师的课堂心理就越容易变形和波动;相反,如果教师对学生缺少责任心,则会对学生的课堂表现淡然视之,课堂心理也就不易波动;(2)批评学生的语言技巧、方式方法。教师对扰乱课堂纪律的学生使用过激的语言、不恰当的方式进行批评,会导致课堂气氛紧张,引发师生课堂冲突,从而对教师课堂心理造成影响;(3)容忍度、包容度。教师对课堂突发事件、“差生”群体缺乏容忍和包容,课堂的自我控制力就差,又会伤及自己的课堂情绪和热情;(4)教学经历、课堂经验。一般说来,具有多年教学经历、课堂经验的教师,其课堂心理不易受学生课堂言行的影响,而新教师则因自身经验缺乏、学校管理压力较大,很容易因学生不良的课堂言行而打击教学积极性、损害课堂心理;(5)教学内容的熟练程度(课堂教学“底气”)。这主要影响教师的课堂教学信心。如果教师对教学内容熟悉,教学“底气”足,教学过程就会充满信心,反之(特别是有同事参与听课的情况下),教学过程就会显得混乱而紧张,从而影响课堂心理;(6)教师的工作、生活背景。如果一个教师课堂教学前因家庭关系、生活琐事、与同事领导关系处理不好等而导致心情差,走进课堂的心理也是可想而知的。当然,教师课堂心理还受学校教学管理如教学监督等因素的影响。但教师课堂心理主要产生于特定的课堂教学情境之中,因此学生的因素和教师自身的因素是最主要的。而且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往往是诱发因素,教师则是附随因素。 当前中职学校教师课堂心理的特征类型及良好、健康课堂心理的养成途径与方法 近几年来,中等职业学校招生门槛降低,生源质量明显下降,“差生”群体增多,校风、班风呈每况愈下之势,这对教师的课堂心理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教师课堂心理健康已不容乐观。教师课堂心理大概呈现出以下特征类型: 平淡冷静、泰然处之型这主要表现在一部分具有多年教学经历和课堂经验、心态较为平和的中青年教师身上,可从他们课前、课后的言谈中表现出来,“不要与学生计较”、“要习惯学生”、“对捣乱的那几个学生要冷处理,不要动怒”。这部分教师总是笑听别的教师激烈、气愤地谈论,自己似乎觉得不值一提。 心中不满、无可奈何型这主要集中在一部分老教师尤其是女教师身上。课堂学生的表现让他们不满意,他们总是在叹气,“唉,没办法!”、“真是朽木不可雕”。有时还会建议那些气呼呼的、情绪过于激动的教师放弃、听之任之。 激动气愤、极端不满型这主要是那些责任感十分强烈、对课堂期望过高和要求太严的教师,或是那些没有课堂经验的新教师。这部分教师课堂上对于学生的不端表现,往往以严厉的口气、过激的语言批评,容易与“差生”发生激烈冲突,搞得课堂气氛紧张、自己情绪激动、心情极度不快。所谓的“课堂恐惧症”就是对他们而言的。显然,具有前两类课堂心理的教师占大多数。在课堂上批评学生时,他们讲究语言技巧,使用适当的口气,很少与学生发生冲突,即使学生的言行令人气愤,他们也不会表现出来。这对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影响不大,但对教学效果却有较大影响。他们对学生不良表现的不满,会反映在教学的发挥中。而具有第三类课堂心理的教师则占少数,由于不满情绪的表现充分,当然对教学过程和课堂教学效果都产生很大影响。鉴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探究良好、健康的教师课堂心理养成的途径与方法,以确保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对于良好的、健康的教师课堂心理养成的途径与方法,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历和课堂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教师要对当前职业教育的形势和课堂教学的特点有足够的认识,这样对课堂的异常现象就会有思想和心理上的准备;(2)上课走进教室之前,注意提醒自己冷静,给自己注射“镇静剂”;(3)教师课堂上批评学生应注意语言的技巧、说话的口气,避免与学生发生激烈冲突;(4)课堂上批评学生涉及面不要太大,要注意通过自己的真诚、技巧、恰当的时机争取大部分学生的支持;(5)要根据课堂的具体情况,适时使用幽默的语言和有趣的故事,调节课堂气氛,提高“差生”的课堂注意力和课堂兴趣;(6)对课堂表现过于“突出”的“差生”,可课外私下与之沟通,试着从情感方面感化他们;(7)我们强调职业责任感,但对差生要理解、宽容,不一定要通过批评表现出来;(8)经常与心态宽松的教师交流、沟通课堂经历、经验,倾听他们对待“差生”的态度和方法;(9)上课之前,教师对教学内容要准备充分,切忌一知半解,否则会失去学生对教师的信心和支持;(10)学校领导、教学组织管理人员在给教师提出要求的同时,应注意了解班级课堂情况,提出一些建议和方法,帮助教师处理课堂异常情况,并通过语言等方式给教师以宽慰。总之,只要各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到以上几个方面,课堂心理就会日益健康。 学校教师论文:关于卫生学校青年教师培养的几点思考 【摘要】 从提供和谐的生活、工作环境,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更新职教观,提高专业技能等方面提出了对卫生学校青年教师培养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 卫生学校;青年教师;培养 《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2001~2015年,要压缩中等医学教育,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学校具备的条件,可保留部分中等卫生学校;一些条件较好的中等卫生学校可在并入高校或独立升格后,举办普通高等医学专科教育或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中等卫生学校较多的地区,对办学规模较小、服务面窄的学校应做相应的撤、并调整。这使各卫生学校面临严峻的形势,挑战与机遇共存。这就要求各卫生学校重视内涵建设,力求树立品牌和可持续发展;而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和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青年教师走上讲台,成为学校发展的生力军。如何培养青年教师,是关乎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长远发展的大事。笔者结合当前卫生学校实际,就如何培养青年教师作了如下思考。 1 提供和谐的生活、工作环境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生理上的需要是人们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吃饭、穿衣、住宅、医疗等等。青年教师刚跨出校门,踏入社会,要安心教学,首先需要的是相对稳定的衣、食、住、行和工作环境,学校应在这方面多为他们着想,尽量提供方便,营造较为舒适的校园环境、建立相对合理的用人及薪酬制度,使青年教师到单位后能尽快地全身心投入教书育人工作中。除此之外,还应引导青年教师体会医学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使其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重大的社会价值,从而产生自豪感、激发工作热情和潜能;应构建相对完善的青年教师培训机制,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为青年教师施展才能、提升专业地位搭建平台,这样才能使青年教师,特别是优秀青年教师感受学校的内在魅力和凝聚力,更加爱校爱岗,为学校发展尽力。 2 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更新职教观 由于卫生学校的青年教师有相当一部分毕业于非师范院校,即使毕业于师范院校,多数也对职业教育知之不深,故在其踏上卫校讲坛之初,应引导他们尽快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更新职教观念,对其认同、适应职业角色及进一步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统的教育观念把教育过程看作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传输和人格外塑的过程,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主动与被动的关系[1]。而今则认为,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应对学生予以充分的启发和引导,使其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学习;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能够并习惯于终生学习,使学生在其以后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都能不断学习并运用各种新知识,应对各种情况。 作为卫生职业教育工作者,青年教师们还必须充分认识职业教育和职业学校教育工作的特点,树立现代职业教育的新观念。职业教育是为了培养能获得一定的职业岗位,能胜任职业工作的人,应使培养对象成为就业有优势、升学有希望、创业有本领、终生学习有基础的人;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具有技能性、实用性、应用性较强等特点。青年教师们应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给予学生足够的关心和尊重,争取成为学生热爱和信任的朋友,为学生的综合发展提供帮助;应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学习,既重视基本素质培养,又重视职业素质培养,为成为合格的公民、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及继续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应树立能力本位的观念,培养技术型、技能型的人才。 3 培养并提高专业技能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卫生学校青年教师应通过《教育学》、《心理学》、普通话水平考试及能力测试等,方能取得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合法执教。除督促青年教师达到上述基本要求之外,学校还应加强对其医学专业知识、技能及教书、育人、科研等几方面专业技能的培训。 3.1 进一步提高医学专业知识、技能和教学水平 卫生学校教学工作有别于医学院校,主要培养中、初级卫生技术专业人才,贯彻的是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观,一般专业多、课程多、类别多、内容多,要求青年教师一专多能,最好是多专多能,理论与实践并重。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在当今时代,医学及其他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学科专业不断调整变化,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广泛应用,激励青年教师迅速更新知识、拓展知识面,以广博的学识充实自己、丰富课堂,不仅有“一桶水”,而且有“源头活水”,方能常教常新,带领学生不断进步。此外,青年教师应多向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尽快学会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和手段,将自己所知变为学生所懂、所用。学校应开展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鼓励和有计划地安排医学、药学、护理等专业的青年教师医教结合、考取执业医师(药师、护士)资格、外出进修学习等,方能促使青年教师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提高动手能力,以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 3.2 班主任能力的培训 班主任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年教师承担班主任工作是实现教书育人的必经之路[2]。对于青年教师而言,承担班主任工作可以使其比单纯教授某一科目更加接近学生、了解学生、关爱学生,更多地应用自身的人文素养、专业知识和社会经验去帮助学生成长;同时因管理学生而更多更好地与全校各部门接触、协作,尽快地了解学校的整体情况、融入学校这个大集体之中,这样既提高专业技能,又增强主人翁意识和责任心,对自身的全面发展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学校应对青年教师担任班主任提出明确的要求,进行相关培训,对初次任职的班主任多予以指导、帮助,确保班主任工作顺利开展。 3.3 教研、科研能力的培训 医学教育研究是医学教育工作者应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卫校教师在做好教学、服务、管理等工作的同时搞好教研、科研,既可总结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又能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新方法,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能力;同时,相互交流经验还可使思维在碰撞间擦出火花、激发出灵感,探索、总结更多经验,从而使教育与科研相互促进,进入不断提高的良性循环。对于青年教师,各卫生学校应根据其能力和特长,为他们提供相应的硬件设施、安排具有一定教(科)研能力的教师进行指导,避免研究中的盲目性和不科学性;同时应以浓厚的学术氛围熏陶他们,以健全的教(科)研制度规范、激励他们,使他们杜绝开展教(科)研工作是为了晋职晋升的功利之心,认识到教师应以此体现自身的专业地位与个性,满足自身的自我实现需要及成就需要,这对个人成长和学校发展而言都是双赢的好事。 总之,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需要卫生学校管理者高度重视、相关人员大力支持,加上青年教师自身积极努力,方能卓有成效地开展,从而促进青年教师成长,促进卫生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校持续稳定地向前发展。 学校教师论文:罗马及希腊与古代东方国家初等学校教师地位的比较 论文关键字:梦希腊 古代东方国家 初等学校 教师地位 论文摘要:纵观古代东方各国及罗马和希腊等国,研究者发现罗马及希腊与古代东方国家初等学校教师地位高低截然不同,本文立足于描述它们之间教师地位差异的事实,比较影响教师地位的四素,进而为现代社会提高教师地位提供理论依据。 在古代,罗马及希腊与东方各国都是世界文明的发源,但仔细考察它们各自的教育,研究者就会发现它们的教师地位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一、罗马与希腊初等学校教师地位考察 (一)罗马初等学校教师的地位 1、古代罗马的初等学校又称卢达斯,这种初等学校在共和后期得到比较普遍的发展。它主要招收7一I2岁儿童。教育内容主要是读、写、算,其中包括《十二铜表法》和道德格言等,但不重视体育和音乐。由于学校是私人开办的,往往设在教师家里或寺庙屋檐下,因此,教学条件十分简陋},a。教师往往是由一些有知识有修养的奴隶或被解放了的奴隶来担任,更甚的是,教师也有在奴隶市场上被拍卖的。 2、在罗马,教育是在军事色彩浓厚的社会背景卜展开的,国家完全掌握着教育,非常重视军事体育教育,忽视知识文化的学习,因此教师地位不显。即使是重视部分知识的习得,也是关注中等、高等教育,而忽视初级学校教育,这也是在古代罗马教师社会地位卑卜的原因之一。 3、古罗马的教育家西塞罗曾经把职业划分为“自由的”与“卑贱的”两大类,他把教师这个职业列在自由地与卑贱的职业之间,由此也可见教师的地位较低。 4、下面是《讽刺短诗》中的一首诗,它生动地描绘了罗马小学教师的生活: 可恶的教师,男女儿童都讨厌的人,你有什么权力来打扰我们?大冠子公鸡还没有报晓之前,你就开始野蛮地大声打骂起来。工匠在雕刻讽刺骑马的法官的雕塑中把法官安上马背时,敲打铁砧的金属声音也没有你声音大;在大型竞技场里,观众为打败对手的斗士的喝彩声也没有你的声音大。作为你的邻居,我们并不希望你能让我们睡个通宵,因为偶然被你吵醒,问题不大,但你吵得我们彻夜不眠,却是重大的折磨。把吵闹的教师解雇吧,当你听到吵闹声时,尽量采取措施保持安静吧Izl } (二)希腊初等学校教师的地位 希腊的教育分为斯巴达的教育和雅典的教育。 1、斯巴达学校教师的地位 由于斯巴达的教育是以培养勇猛善战的军人为目的的教育制度。这种教育不重视人的智慧的培养,而且鄙视知识,所以学校教师的地位很低。 2、雅典的初等学校教师的地位 在雅典,不同阶段的教育学校类型是不同的,文法学校和弦琴学校可谓雅典的初等学校教育。7岁后,除女孩继续在自己家里接受教育,所有男孩进人私人开办的文法学校和弦琴学校学习。在雅典,这是最初级的学校教育川。雅典人追求多才多艺,全面和谐的发展,但反对从事专门的职业或拥有专门的技能而作为谋生之道。例如学习音乐,只是为了娱乐的要求,但不可学得太好,否则就有人指责川。由于这样,教师的地位极其低下,有些教师还是获得自由的奴隶,收人菲薄,不受社会尊重。教师作为一种阶层是最受轻蔑的。孩子们怀着一种优越感带着在上课时玩耍的爱物、豹、猫和狗等,去上学就象去逛商店一样。游手好闲之徒进入小学校和角力学校,就象他们进人店铺摊店一样,继续闲谈,观望,严重地干扰了学校的学习。教师似乎明显地受着学生们及其朋友们的支配川。 二、古代东方国家初等学校教师的地位 在古代东方国家,知识常常成为统治阶级的专利,教师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为国家培养统治人员、合格的官吏、文士人员,所以教师的地位较高。同时,各初等学校都极重道德品质的培养,所以尊师重道被当作一种品质来培养。 (一)古埃及初等学校教师的地位 1、在古埃及,存在着宫廷学校教育、神庙学校教育、文士学校教育,但宫廷学校、僧侣学校和神庙学校的数量是很有限的。那些想成为政府官吏或寺庙祭司的地位较低的奴隶主子弟,大多数进人“文士”所设立的学校学习。这些学校的教师大多是从神庙学校出来的。他们本来也是准备为官为僧的,其中有的已获得一定官职,握有一定权势;有的并无任何官职,但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这些人的最大特点是他们都长于文墨,并具有一定初步科学知识!s1。于是,古埃及不但以僧侣、官吏为师,而且产生了大批专业教师一文士。 2,僧侣乌若霍若新特在记述他设置学校的铭文上说:“我遵照法老的法令,创办和管理学校,学校的全部学生全来白显贵人家,而非贫穷人家!”!”。这赤裸裸地表明,人学校受教育成为统治阶级的专利,所以教师的地位较高。 3、同时,埃及的初等学校要求学生尊日神、忠国君、敬长官、孝双亲,显然尊敬教师也在此之列。 4、在初等学校中,教师可以随便施行体罚,认为“男孩子的耳朵是长在脊背上的,你不打他不听”,包括贵族家的孩子,这也说明教师在当时社会的地位很高!3! (二)古印度古儒学校教师的地位 古印度的初等学校教育主要是古儒学校的教育。古儒学校内的教师称为“古儒”,古儒是由于在当时的印度,科学知识的萌芽和发展,传播多样化知识的需要而产生的对于经义具有研究而专门从事青少年教育工作的人。因为古儒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给儿童圣书,即《吠陀经》,所以古儒被认为是从事神职,受到普遍的尊重。他们名义上为神效命,不受报酬。实际上,学生家长每每给他们以丰厚的赠礼,学生无微不至地侍奉教师和服从师命,因为师礼不周,是要被开除的。 (三)古代希伯来的教师地位情况 i、在古代的希伯来,教师的地位也是相当高的。因为在希伯来,“人人必须受教,才能人人成为上帝的真正信仰者,才能保证民族不受衰亡的威胁,所以不受教育的人必须被剥夺一切权力,必须逐放城外,没有设置学校的城市,乃是不容存在的。”教育事业被视为神圣的事业,所以教师也是受人尊崇的。 2、希伯来的教育是神学的附庸,初级学校的最初阶段,教师传授圣经中的《摩西五书》,教师被人们成为“拉比”,他们有较高的宗教修养和文化水平。随着希伯来的经典日益多起来后,唯有拉比才能理解,所以教师的地位又一次得到了提高,他们不仅仅是学校的教师,并且成为社会上享有权威的特殊人士。“拉比的语言是上帝的语言”,通过这句话就可以看到古代希伯来社会中教师的地位之高。 总之,由于宗教、阶级斗争、知识观的因素,初等学校教师的地位在古代东方各国是较高的。 综上所述,在古代东方知识常常成为统治阶级的专利,教师较高的社会地位与古代希腊、罗马初等学校教师社会地位低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古代,教师的社会地位并不取决于教师的水平、成就,也不取决于教师对社会的生产、人们的生活和人的发展做了多少贡献,而是取决于当时的社会历史状况,比如教育在社会中的地位,教育为哪个阶级服务,国家统治阶级是怎样看待教育的等等因素。教师是教育事业成败的关键,社会应从希腊、罗马国家的教育事业汲取教训,从古代东方国家教育事业过程中吸收经验,全力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个人和团体作用。 学校教师论文:探索信息技术教师在中学学校教育中的角色 【摘要】信息技术教师在中学学校教育中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他以多样化的角色对学校教育改革和信息时代学生形象的塑造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旨在通过浅析信息技术教师在中学学校教育中的角色,提出他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师、中学学校教育、角色、作用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已渗透到教育领域,教育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它的主要任务是运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先进技术手段来解决教育问题,以实现教育的最优化。而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作用的发挥至关重要,信息技术教师是作用发挥的有效中介,他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无可比拟。 一、单从教书育人的角度谈信息技术教师的角色 1、立足信息技术教材,分析学生情况,使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相关知识,掌握信息技术技能操作。 信息技术教师作为一名教师,他的首要任务是根据信息技术的特点,教给学生信息技术相关知识(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信息科学知识、简单的程序设计知识等)以及帮助学生完成信息技术技能操作训练(包括word编辑文字、excel表格处理、e-mail发送、简单的网页设计等)。其中,在教学前测阶段,信息技术教师应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了解学生现状,分析学生个性和需求等。教学中注重学生反馈信息,预测教学目标实现程度并进行形成性评价。此外还应重视后期测评等。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完成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目标,储存了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体现了信息时代教学改革中课堂教学的一个发展方向。 2、向学生传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思想,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悟信息技术教育的优越性,从而能够有效地学习。 信息技术教育不是单纯地计算机教育,如果信息技术教师只是一味地按信息技术学科教材进行教学,教学内容过于单纯和专业化,忽视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地培养,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将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为此,信息技术教师应向学生传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思想,让学生结合各科学习需要接触和使用相关工具软件,启发学生利用各种新的信息手段和技术去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等等,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感受信息技术教育的优越性,从而巩固和拓展信息技术学科知识,达到学科学习有效性的目的。 3、培养学生的信息素样,为学生终身学习创造条件,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信息技术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即信息意识、信息常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比如,教师鼓励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来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可促使学生信息意识的形成;通过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有关的信息文章和设置信息讨论会,学生的信息常识可不断扩增;借助互联网完成学习任务和创设师生、生生的情景交流来评价信息的有效性有助于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通过教师教育学生杜绝滥用信息资源和乱交网友以及教会学生防止计算机病毒等途径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 二、从学校教学系统方面分析信息技术教师的多样化角色 1、教学活动的设计者 信息社会需要教育领域能够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和快出人才。面对教育信息量的激增,教师要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包括学习者分析,学习需要分析,教学目标的分析和设计,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方法、媒体、策略的分析与运用,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等环节),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这种教学设计,大到整门课程的设计,小到一个单元目标的设计、一节课的设计,它可为教学设计活动提供依据。信息技术教师由于具有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设计理论的依托,又懂得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由他带头进行教学设计,定可在全校范围内掀起“教学设计热”,这又是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付诸实践的一个有效途径。 2、教学资源的开发者 信息社会中,媒体教学已走进教育领域,各学校都在筹备资金大力建设多媒体教室,教学资源的形式更加多样化。信息技术教师应带头做好教学资源开发工作(如制作简单的教学软件、幻灯投影教材、简单的音频和视频教材、用PowerPoint、Authorware等制作多媒体课件等),以保证有足够的教学资源满足教学的需要。 3、选择合理的教学模式 教育信息时代,大量新型的学习模式被广泛应用于学校教育中,合理的教学模式的选择,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信息技术教师能够根据具体的学科内容和学生特点,在不同的学习环境下选择出合理的学习模式。比如:网络探究式学习模型能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小组学习和游戏型学习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辩论和反思能训练学生的批判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信息技术教师可举办学习经验交流会,向相关的教师和学生建议学习模式选择的重要性。 4、创设和谐的学习情景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情景的创设是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教师应努力创设情景,充分尊重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利,施展给学生主动探究、参与的时间和空间,指导学生解决问题,形成意义建构。信息技术教师可教育叙事,通过活生生的教学实例启发教师教学思维的改变,真正的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模式。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教师以其多样化的角色参与到学校教育中,对学校教育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他的先进教学思想引导下,学校教育定会培养出适合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同时,学校教育自身也得到一定的改革。 学校教师论文:福建省中职学校信息技术教师工作满意度研究 论文关键词:福建省 中职学校 信息技术教师 满意度 论文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结合管理学知识,以工作满意度为主要指标,对福建省中职学校信息技术教师工作满意度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福建中职学校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组织气氛、职业声望、薪酬福利方面满意度不高;本文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一、前言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技术俨然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现代社会的发展对劳动者的要求越来越高,信息技术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休现劳动者综合素质的一个标准。随着海西建设大刀阔斧前进,主动适应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加快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是职业教育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福建中等职业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合格的、服务海西建设的生产一线人才。在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教育水平高低将决定着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中职学校信息技术教师是中职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主体,是中职信息教育事业的首要资源。所谓教师工作满意度是教师对其工作与所从事职业以及工作条件与状况的一种总体的、带有情绪色彩的感受与看法。教师工作满意度对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性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对中职学校信息技术教师工作满意度进行研究,可以为学校正确地认识信息技术教师对自身工作的满意状况,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激励措施,促进教师工作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优化相应的激励机制提供参考。 研究对象与方法 I、研究对象 运用随机抽样法,从福建海洋职业技术学校、福建宁德财校、漳州农业学校、福建工业学校、福建理工学校等57所福建中等职业学校中随机抽取83名从事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教师,向其发放问卷83份,回收73份,其中有效问卷为70份,有效回收率84% 。 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 3、研究结果与分析 (1)学校组织气氛满意度 中职信息技术教师生活圈子相对较小,除了陪伴家人朋友之外,其他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与同事学生相处。大量研究表明,不和谐的学校组织气氛会引起教师的不满意感。只有当教师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处于健康状态而令人愉快时,他们才会相应地表现出对工作的满足感。良好的学校组织气氛则对教师工作积极性有显著影响。知名学者、行为学家伦西斯利克特曾经提出“支持关系理论”。他认为所谓“支持”是指职工置身于组织的环境中,通过工作交往,亲身感受和体验各方面的支持和重视,从而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并激发起工作的主动性m。从调查结果来看,福建省中职学校信息技术教师比较认同学校组织气氛M(3.49) 3。其中,认为很满意(17.1%)和满意(30.0%)的占了总数的47.1%。笔者认为,信息技术属于理工科目,而理工科教师大多具有豪放、不拘小节、外向、率真、的性格特点。在与同事相处中相对比较融洽、和谐,比较容易营造良好的组织气氛。此外,对部分教师的访谈中了解到,随着学校制度的改革,在职称评定等方面教师之问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有时很难避免某些直接的冲突,从而影响同事关系的融洽。 表1福建省中职学校信息技术教师对学校组织气氛满意度(N=70) (2)职业声望满意度 职业声望最早是由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他认为社会分层应该从财富、权力和声望三个方面进行考察。所谓的职业声望是指“人们对某种职业社会地位高低的看法”,是“社会舆论对一种职I! }"J评价”。广义的职业评价,包括该职业的收人水平、晋升机会以及对社会的贡献(意义)等因素。”调查结果显示,福建省中职学校信息技术教师对职业声望的满意度不太理想,多数教师认为职业声望比较一般。值得注意的是,女性教师对职业声望的满意度相对比男性教师高。究其因,笔者认为可能是女性教师这一职业上班时问固定、有寒暑假期、在子女教育方面还具有先天优势,因此社会认可度相对较高。但是,从整体调查结果来看,多数中职信息技术教师对自身职业地位不太满意。中职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意识到,职业声望的塑造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需要教师努力提高信息技术专业水平;同时,相关领导的重视与支持、社会的理解与尊重也是不可或缺。 (3)薪酬福利方面满意度 研究显示,福建中职学校多数信息技术教师对目前薪酬福利状况不太满意,大多希望待遇能够有较大提高。教师对福利薪酬期望情况大致如下:希望增加1 /3者占18.6%;希望增加1 /2者占51.4%;希望翻倍占25.7%,只有极少数教师表示无所谓。笔者认为.福建中职学校多数在福州、厦门、泉州等经济发达地市,消费水平、房价物价、生活成本相对较高;同时,对比其他行业信息技术_I}作从业者的较高收人,中职信息技术教师的收人水平明显偏低。较低的薪酬水平与较高的生活成本构成了矛盾与冲突。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指出“我们应该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白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f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此外,赫茨Tf格的双因素理论认为,个体感到不满意的因素如薪金、工作条}c等大多与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有关,这些因素的改善可以预落或消除其不满,也称之为保健因素。亚当斯公平理论也阐述了J教师认为报酬不公平时,就会感到不满意,从而影响其工作积杠主动性。荃于此,笔者建议,中职学校管理者应充分考虑教师拍不同阶段的需要,采取灵活多变的奖励形式来满足其不同的书质和精神需求,以此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主动性。 二、结论与建议 1、结论 福建省中职学校信息技术教师对工作的整体满意度情况生要表现为:教师对自己所从事工作的学校组织气氛比较认可;翻师在职业声望方面满意度较低,并且存在性别差异,女性教师渊意度高于男性教师;多数教师对收入不太满意,认为薪酬及福和待遇应该有所提高。 2、建议 (1)实行人本管理,营造良好组织气氛 所谓人本管理,是在深刻认识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作开的基础上,突出人在管理中的地位,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有效地进行人本管理,关键在于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管理机制和环境,使每一个教师不是处于被管的被动状态,而是处于自动运转的主动状态,激励教师认真教学、励精图治。同时,人本管理有和于营造和谐融洽的学校组织气氛。 (2)满足合理需求,重视教师薪酬福利水平 著名的马斯洛需求理论认为,人都潜藏着由低到高的五科不同层次的需要,但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迫该程度是不同的。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区和动力。显然,作为生活墓本保证的薪酬福利也是决定教师工作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只有解决了教师的合理需求,其他的需要才能成为推动其进一步发展的新激励因素。 (3)加强沟通,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有效结合 管理者应加强沟通,理解教师需求。根据赫茨伯格的双因索理论,中职学校信息技术教师工作满意度关键问题就是甄别出影响教师激励的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在具体策略中要在保持必要的保健因素的基础上,增加激励因素,从而提高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如在物质层面激励方面,通过改善教师工作环境,提高教师收人水平;在精神层面上,则应以精神激励策略和方法为主。 学校教师论文:论析职业学校教师激励机制的构建 【论文关键词】激励机制;发展需求;期望值 【论文摘要】建立职业学校教师激励机制,调动教师现有的内在动力因素,把教师作为实现目标的主导力量落实在工作的各个环节上.提高师资队伍的科技水平、创新能力,以及为人师表的自觉性,可以优化职业学校的人力资源.持续地增加教师为提高教育质量而工作的积极性。 管理心理学认为,激励是激发鼓励,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人的动机,使之产生指向需要目标的动力的心理过程。而激励机制是指一个组织为了某种激励目的所采取的体系和制度。激励是职业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人力资源管理学提出从“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转变,反映了职业学校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已成为职业学校办学的主体,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导力量。如何充分调动现有教师的内在动力因素,把教师作为实现目标的主导力量落实在工作的各个环节上,调整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提高师资队伍的科技水平、创新能力,以及“为人师表”的自觉性,是职业学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建立合理有效的、科学的激励机制,可以优化职业学校人力资源,持续地增加教师为提高教育质量而工作的积极性。 一、激励机制建立的总体思路 建立职业学校教师激励机制,就是指学校为实现其目标而根据教师的个人需要,制定适当的行为规范和分配制度,以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达到学校利益和个人利益的一致。激励机制建立的实质是要求管理者树立“人性化”的观念,通过理性化的制度来规范教师的行为,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谋求管理的人性化和制度化之间的平衡,以达到有序管理和有效管理。因此,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应包含以下几部分内容: 1.建立激励机制的出发点是满足教师的个人需要。设计各种各样的奖酬形式,并设计具有激励特性的工作,从而形成一个激励因素集合,以满足教师个人的外在性需要和内在性需要。 2.建立激励机制的直接目标是为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建立激励机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谋求组织利益和个人利益的一致。因此,需要有一个组织目标体系来指引个人的努力方向,组织目标的设立应当适合不同教师的期望价值和期望概率,以达到最佳激励效果。 3.建立激励机制的核心是分配制度和行为规范。分配制度将激励因素集合与目标体系联结起来,即达到特定的组织目标将会得到相应的报酬与奖赏。行为规范将教师的性格、能力、素质等个性因素与组织目标体系联结起来。行为规范规定了个人以一定的行为方式来达到一定的目标。 4.建立激励机制的效率标准是使激励机制的运行富有效率。决定机制运行成本的是机制运行所需的信息。信息沟通贯穿于激励机制运行的始末,特别是组织在构造激励因素集合时,对教师个人真实需要的了解,必须充分进行信息沟通,通过信息沟通,将个人需要与激励因素联结起来。 5激励机制运行的最佳效果是在较低成本的条件下,同时实现教师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使教师个人利益和学校利益达到一致。 二、激励的基本原则 1物质利益与精神鼓励相结合的原则。人们创造财富的目的,就是为一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人们在生活、工作中,不仅要追求物质生活的富足,而且要追求精神生活的充实和满足。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就是这方面的论证。他认为有两种因素影响人的行为动机:一个是外部因素或称保健因素;另一个是内部因素或称激励因素。保健因素的满足只能消除职工的不满情绪,不能起到激励作用。激励因素,即工作富有成就感、领导重视、工作的责任感等。这种因素对人们的行为动机有很大的作用,能直接激励人的积极性。特别是教师这一高知识阶层,他们更注重名誉和精神上的满足。 2.适度性原则。古有“中庸之道”,《论语》有“过犹不及”的说法。需要的满足要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分配要与劳动成果相适应,奖励适度,才能服众,也才能收到激励效果;奖励要与贡献相适应;眼前利益要与长远利益相适应,把握好需要的尺度,不能脱离实际。激励太多,不加努力即可获得,产生不了内动力;激励太少,努力无效也产生不了积极性。在利益驱动上,既要保证当前利益又要兼顾长远利益;既要保持人们的当前积极性,又要对未来充满希望,产生动力。 3.时效性原则。奖励的时机直接影响激励效果。时效性原则,一是注意激励的时间性。在一个合意行为发生后就应立即给予强化。“强化”和“合意行为”之间的间隔越短,强化效果就越好。二是注意奖励频率,奖励频率过高或过低,都会削弱激励效果。奖励的时机和奖励频率的选择,要从实际出发。一般情况,对于十分复杂、难度较大的任务,奖励频率宜低;对于比较简单、容易完成的任务,奖励频率应高一些;对于目标任务不明确、需要长时间方可见效的工作,奖励频率宜低;对于目标任务明确、短期可见成果的工作,奖励频率应高一些;在劳动条件和人事环境较差、工作满意度不高的单位,奖励频率应高一些;在劳动条件和人事环境较好、工作满意度较高的单位,奖励频率应低一些。 4.公平性原则。公平性原则也是激励工作的一条重要原则。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提出了公平理论。许多研究证明,不公平使人们心理产生紧张和不安的状态,对人们的行为动机有很大的影响。当个人认为自己的待遇是不公平的,产生不公平感,就会表现出不满情绪和消极行为,这就要求在给予分配和奖励过程中尽量把握公平性。每位职工都是用主观的判断来看待是否公平的,他们既关注奖励的绝对值,又关注奖励的相对值,在比较中理解是否公平。 三、激励的方法 1通过提高奖酬对个人的吸引力,从而提高激励水平。工作和奖酬对个人的吸引力越大,激励教师积极性的作用就越大。为解决具体问题,我们至少可以从两个方面人手:一方面提高内在奖酬的吸引力。如通过工作本身来满足教师自我实现的需要或其他较高层次的成长需要;另一方面提高外在奖酬,如工资、晋升等由学校控制的奖酬的吸引力,增加教师的满意度。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对于他们的具体需求更应当从奖酬内容、奖酬制度等多方面来考虑。在现阶段,对教师而言,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同样重要,二者均需满足。在具体实践中可采取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同步进行的手段,对教师所做出的努力与成绩,要及时予以表扬和肯定。同时,职业学校应为教师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全力满足不同教师的不同层次发展需求。 2.通过树立目标,激发期望心理,从而提高激励水平。具体而言,可采取目标激励法。所谓目标激励是运用激励目标,刺激人的需要,激发人的动机,诱导人的行为,使其发挥内在潜力,为实现所追求的目标而不断地努力。有关目标设定的研究表明,设定恰当而具有挑战性的目标,能够产生强烈的激励作用:目标太低,激发不了积极性;目标太高,奋斗无望则产生不了作用。学校要提高科研水平,提高教学质量,调整师资队伍结构,那么在评定职称、进修、考核等教师关心的热点问题上,就要恰当地提出对个人科研水平、教学质量,以及学历的要求作为个人的奋斗目标,从而达到学校总体目标的实现。职业学校的教职员工由专业教师、普通教师、实习指导教师、实验室教师、工勤人员、管理人员等组成。各个层次以及个体差异较大,所以在进行激励时,一定要区分不同的人群。对不同教师的需要,采取不同的目标激励,将会极大地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例如,对于层次、素质较低的学校工勤人员,关心的重点是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诸方面。这一层次的人员主动性、创新性的行为少,以单指标进行业绩考核比较易操作。对于素质较高的教师群体,既要给予物质利益的满足,更要给予精神需求的满足。就性别而言,男性与女性的基本需求也有所不同。如女性教职员工相对而言对报酬更为看重;男性则更注重学校和自身的发展。在年龄方面也有差异,一般20~30岁的教职员工自主意识比较强,渴望获得培训、深造的学习机会,对工作条件等各方面要求比较高,因此“跳槽”现象较为严重。而31~45岁之间的教职员工则因为家庭等原因比较安于现状,相对而言比较稳定。 3.通过提高期望值,从而提高激励水平。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其一,提高完成任务,达成一定绩效的期望值。其二,提高从绩效到奖酬的期望值。要提高期望值,关键是严格履行按绩给酬的原则,绩效评定要客观,尽量剔除主观因素,而且各项奖酬制度必须落到实处。 4.通过提高教师公平感,从而提高激励水平。人们生活在社会中,总是在与别人进行比较,并在社会比较中产生公平与不公平感,教师也不例外。教师能否得到激励,不仅取决于他们所得到的报酬的绝对数量,同时取决于他们认为自己所得的报酬与别人所得的报酬相比是否公平。因此,学校管理者在对教师管理中应特别注意坚持公平原则。第一,要有公平客观的评价标准。学校管理者要避免教师评价不公现象及其引发的负面效应,在评价中首先要按标准行事,教师评价的公平与否取决于评价体系是否科学,其中最主要的评价标准是客观与全面。第二,要保证评价过程的科学性。评价标准的合理、评价过程的科学,以及评价结果的及时公开是不可缺少的,这样才能保证公平的竞争和产生巨大的激励功能。第三,待遇和业绩挂钩,奖罚要公平合理。管理者可引入干部聘用竞争上岗、教师职务聘任制、专业技术职务阶段确认制度及分配制度上的绩效浮动工资等竞争机制,使教师在公平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从而激励其奋发进取。在处理工作任务的分配、总结评比、工资调整、奖励和晋升等实际问题时,应做到公平合理,同时坚持按劳付酬、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 5.教师参与决策是对其最大的激励。教师参与决策,发表意见,是我国人民民主制度策具体实施的体现,从而满足人们受尊重和信任的需要。同时,增进领导和教师之间的了解,创造出一种相互信任的心理氛围,教师会产生满意感、归属感。职业学校教师参与决策,是学校管理决策正确、合理的必要条件,同时正确合理的决策本身就是一个激励源。教师参与决策,证明他们不仅仅是执行学校任务的工具,而且也是影响学校全局的主人,从而更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参与的方法有:教代会形式,参与学校大政方针的制定;征求意见制.在学校重要问题做出决策前广泛听取教师意见;直接对话,在对话中释疑、沟通;成立专家委员会,参与学校管理。让教师真正参与学校管理,参与重大决策,充分利用职业学校教师这个独有的智力资源,体现教师在学校事务中的主人翁地位,不仅有利于保证决策的正确性、科学性,同时使教师感到学校的利益和本人的事业成功息息相关,更有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使职业学校教师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在学校的发展建设中,使广大教师参与决策,可以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与创造性,自觉地将自身的前途与学校的发展联系起来,也是对教师的最大激励 学校教师论文:找寻教师成长历程中的生命意蕴——浅谈一所基层学校教师发展个案的研究综述 论文关键词:教师成长;影响因素;环境机制:个体自为;关键事件 论文摘要:教师的发展成长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过程,是一个彰显人的生命价值意义的过程。本文以无锡市洛社中心小学40名教师为研究样本。通过对教师撰写的带有“个人自传”性质的人生经历的内容分析,从这些“典型”教师成长轨迹中梳理和总结出影响教师发展成长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环境机制是教师成长发展的外驱力;个体自为是教师成长发展的内动力:关键事件是教师成长发展的催化剂。 教师的发展成长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过程,是一个彰显人的生命价值意义的过程,是一个与学生、学校共生、共存和共长的过程。因而,如何从关怀“人”的角度去关注教师成长需求,激发内在生命活力;如何从生命的视野去审视教师发展,引导教师实现生命价值是一个值得深人思考和探索的命题。 无锡市洛社中心小学以本校40名教师为研究样本,通过对这些教师撰写的带有“个人自传”性质的人生经历的内容分析,梳理和总结出影响教师发展成长的主要因素,从而对学校未来的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教师发展个案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研究体现了对教师生命的高度尊重 “人作为人的生活意义,主要不在他的第一生命,而在于第二生命的创造活动,人不会满足于仅仅活着~一-像动物那样的生存,而总是要把第一生命引向第二生命,通过第二生命的创造去实现第一生命的价值,’。在生命理念的观照下,教师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教书已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应成为生命存在的一种方式,一种使人类和自己都变得更加美好的生命存在的形式。作为教育者,教师需要尊重他人,关爱他人;但同时,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生命,教师同样有被尊重的需求、被关爱的需求、创造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追求卓越的需求。正如叶澜教授所言,“教师职业对于教师具有极大的人格和智慧的挑战,因而不仅具有促进学生个体发展而言的生命价值,而且具有促进教师自我超越、对教师个体而言的内在生命价值。” 2研究体现了时教师价值的再度认识 关注教师发展,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是实现新课程改革的契机,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主要抓手。教师发展的目的,在于不断适应变化的环境,提高专业能力,胜任教师角色。教师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和学校的发展。可以说,关注教师发展,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和亮点;关注教师发展,不仅是教师个人的需要,更是学校发展的需要,是学生成长的需要;关注教师发展,不仅能提高教师的人生价值、满足教师自我实现的需求,同时,也能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促进学生的发展。 3.研究体现了学校办学目标的深入践行 学校,作为教师挥洒职业理想,实现并升华生命价值的神圣殿堂,应该让教师的个人理想与奋斗,个人成长与发展有效融人到教育教学工作之中,让每一位教师找到个体生命的亮点。在现代生活教育理念观照下,无锡市洛社中心小学关注教师发展,不仅关注其专业发展,而且从把教师看作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很强的人的角度出发,从提高教师的生活、生命质量的高度来关注教师的发展问题,引领教师过向前向上的健康快乐的生活。因此可以说,教师发展个案的研究是学校办学目标的深人践行与行动诊释。 二、教师发展个案研究的思路及对象 (一)研究思路的规划 对于教师发展个案的研究,许多教研、科研部门和专家学者都从事过,一些基层学校也尝试过。如何在别人的研究基础上合理规划研究思路,我们进行了精心思考。 1.采用横向的研究维度。从横向的角度出发,通过一大批不同层面、不同年龄、不同岗位、不同学科、不同经历教师的个案分析,找出教师成长的一些基本作用因素后,再来考察其成长历程。这种考察的重点,是看在这个历程中这些基本因素的互相作用是如何成就一个教师的,即研究教师发展的基本作用因素及其作用历程。 2.注重方法的多元取向。我校的教师发展个案研究,主要以“内容分析法”为主,采用“教师撰写个案+研究人员点评综述”的方式展开,并通过访谈、座谈等形式直观了解和感知教师成长的经历。然后,在个案分析基础上识别每位教师成长发展的关键特征。最后进行跨个案分析,重点了解和研究影响教师成长发展的关键因素。重点探讨通过个案分析找到教师成长的基本作用因素如何实现的实践策略,因而对教师成长更具有方法论上的指导意义。 (二)研究对象的择取 本研究采用“自愿参与十指名参加”的方式,选择了学校不同层面、不同年龄、不同岗位、不同学科、不同经历的40位教师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中,既有骨干教师,又有非骨干教师;既有刚工作两三年的青年老师,又有工作二、三十年经验丰富的教师,甚至是临近退休的教师;既有担任学校行政管理的领导人员,也有平凡岗位上的一线老师;既有担任语文、数学等学科教学的专职老师,也有担任学校后勤服务的工作人员。研究对象中,大多数教师担任或曾担任过班主任。 三、教师发展个案研究的结论及启示 “美国学者格拉特霍恩认为,影响教师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三方面:与教师个人相关的因素;与教师生活、工作的情境相关的因素;与促进教师发展的特殊介人活动相关的因素。”可以说,这三方面因素以一种复杂的方式彼此作用并最终影响教师的成长发展。借鉴格拉特霍恩的“教师发展影响因素论”,我们在我校教师发展个案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试着对教师的成长发展作出一些归因。 (一)环境机制:教师成长发展的外驱力 1.学校环境对教师的影响 如果说学校是教师成长发展的“摇篮”,那么学校环境则是教师成长发展的“土壤”。适合教师成长发展的学校环境,包括和谐向上的文化环境,公正合理的竞争环境,合作互助的团队精神,等等。学校环境从很多方面影响着教师的成长发展,并且它使教师个体的成长发展与教师群体的成长发展相互融合、相得益彰。 (1)文化环境的影响 无锡市洛社中心小学一直坚持以“和”为办学理念,从教师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生命角度出发,把专业成熟、个性鲜明、精神独立、人生幸福作为其成长发展的主要质素,大力营造和追寻适合教师成长的“软环境”。在这种“和”的理念观照下,洛小锻造培养出了一些享誉省、市外的特级教师、名教师和一大批德艺双馨的区、市级骨干教师;在这种“和”的理念观照下,洛小吸引了一些教师放弃优厚的待遇条件主动加盟洛小;在这种“和”的理念观照下,成长发展起来的老师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反哺和回馈着洛小,继而又进一步地成长发展;也正是在这种“和”的理念观照下,洛小的每一位教师都在“成就自己”。关于学校文化环境对教师成长发展的促进作用,许多教师在自己的个案中均谈到了这一点。 (2)团队精神的影响 教师不是孤立存在的,是生活、工作在一定的群体组织之中的。当这个群体组织具有高度凝聚力时,它就成了一个教师团队。教师团队对于教师个体成长的影响和作用是十分明显的。教师团队的价值取向、思想素养、工作态度、敬业精神、人际关系以及彼此之间相互学习、交流、合作和竞争的状态,直接影响着教师个体成长的心理环境,影响着教师的专业发展。在这些个案中,一些老师谈到了所在年级组、教研组对自己成长发展的影响。可以说,“团队精神是一种群体内驱力,体现着教师团队的协作精神和战斗力,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它不断引领教师、追求卓越,积极、努力地提高自己、发展自己、成就自己。 (3)他人行为的影响 作为现实生命的存在体,每一位教师都有被尊重、被关爱、自我实现和追求卓越的需要。而领导的支持、专家的引领、师傅的指导、同伴的互助等他人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加速着教师实现这些需要。个案中,有的老师谈到了领导的“一句激励性的话语”、“一次交心谈话”点燃了自己成长发展的“豪情壮志”,增添了前行的信心和动力;有的老师谈到了一些专家的教育思想和专题讲座对自己成长发展的方向引领作用;有的老师谈到了师傅的精心指导、同事的合作互助对自己的成长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学校机制对教师的影响 学校机制是一种力量,一种激励力和约束力,一种可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教师向着学校所期望的方向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外部力量。洛小充分尊重每一位教师,通过革新学校机制,创造适合教师成长发展的土壤与条件,让教师“获得愉悦与解放,使强制性的生命外拣控制过程变成生命陶冶与成长的过程。 在个案中,有的老师谈到了学校评价激励机制对自己成长发展的影响;有的教师谈到了学校教师例会机制对自己成长发展的影响;几乎所有的老师都谈到了学校教研机制对自己发展的影响。由此可见,学校机制是影响教师成长发展的重要变量因素,也是教师成长发展的“外因”所在。 (二)个体自为:教师成长发展的内动力 从教师个体来说,其成长发展,更多是依赖于教师个人因素。在对我校40位教师发展个案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发现以下一些个人因素影响着教师的成长发展。 1.信念 雅思贝尔斯说:“教育需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为教育,只是教学技术而已。”在个案中,我们可以看到“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为孩子的成长插上隐形的翅膀”,“寻找教育的快乐之路”等等这样朴素的话语。可以说,这些朴素的话语无不折射出教师的教育理想和信念。不管教师的教育理想与信念是系统的理性的,还是零碎的感性的;是以显性的形态出现,还是以无意识或隐性的状态存在,它们始终影响着教师的行为,左右着教师的成长发展。 2.心态 “合可以造天堂,也可以造地狱”,心态是命运的“控制塔”,心态决定“高度”。无论做什么事情,只有心态摆正了,才能做好它。教师的成长发展首先要有一个良好心态。从个案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教师始终保持乐观、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对工作从不“急功近利”,虽然感觉自己在人才济济的洛小并不出色、并不突出,但从来没有“放松”甚至是“放弃”自己的人生追求,而是时刻以加倍的努力积极实践着自己的目标,实现着自己的价值。可以说,良好的心态,表现出一种生命力,一种自信和健康的精神风貌,对于教师的健康成长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3.品质 每个教师都是一个充满个性特点的“个人”,都有着独特的个性品质。个性品质作为一种“心理影响”,是教师成长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在个案分析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的成长是与“热情”紧紧维系在一起的,这种热情的品质恰恰体现出了教师的职业本色;有的教师的成长是与“勤奋”紧紧维系在一起的,这种勤奋的品质使教师的成长拥有了一把“金钥匙”;有些教师的成长是与“韧劲”紧紧维系在一起的,这种顽强的韧劲,可以使教师的成长“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等等。可以说,教师敬业求实、踏实勤奋、刻苦钻研的个性品质,已经成为教师快速成长的精神动力。 4.反思 “反思被广泛地看做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教师自主对教育行为进行反思,对教育行为背后所蕴藏教育观念进行拷问,可以使自己的成长驶上“快车道”。个案研究中所涉及的老师,都具有较强的反思意识和良好的反思习惯。他们对教学中的困惑,他们对“教师”角色扮演中所遇到的问题,都有许多思考和心得。可以说,通过自我反思,不仅使教师提高了教学工作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而且还使教师在实践中获得了理性的升华和情感的愉悦,提升了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思维品质。 5.读书 读书,能够改变教师的精神、气质和品性;读书,能够使教师不断增长专业智慧,使自己的教育教学闪耀出敏捷睿智的光彩,充盈着创造的活力和快乐;读书,能够改变教师的人生,促使教师去不断地思考教学工作、生活、生命,从而实现自我人生境界的提升和生命的升华。在40位教师的发展个案中,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读书对于自己成长发展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见,读书,是教师拓宽视野最廉价、最普遍的方式,也是促进教师成长最有效的方式。教师要多读书、勤读书,让读书成为自己的一种基本生活方式和教育行走方式。 除此以外,通过具体分析,我们还可以发现,教师个人努力因素中的不同因素在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存在不同的影响;教师个人努力因素中的不同因素对教师专业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 (三)关健事件:教师成长发展的催化剂 对于教师的成长发展而言,往往要受到过去一些经历和经验的影响,但并不是过去所有的经历或经验都对教师的成长发展起着重要影响。“只有一些重要的事件或称‘关键事件’才会对教师成长发展起重要影响,促使教师对个人的教育信念、行为进行反思、重组和改变。”在我校40位教师的发展个案中,提到人生经历中的“关键事件”影响自己成长的比例高达100% 。 虽然不同层面、不同年龄、不同岗位、不同学科、不同经历的教师,影响自身成长发展的“关键事件”有所不同。但是通过统计,我们发现这些“关键事件”主要有公开课、教学挫折、教学冲突、第一次参加课题研究、某一次外出培训等。 正如老师们在文中所写的那样: “正是这堂人生的第一次公开课,使我真正摸索到了怎样上好课的路子,开始真正找到了把握课堂的门道,也使自己对未来的工作充满了信心和动力。”“这次评比课的成功,给了我在业务追求上的无限动力。那一刻的成功,也真的是凝聚了学校的希望,领导的信任与自己的努力。” “第一次遭受如此大的打击后,使我开始重视和家长打好交道。谨慎处事加上及时和家长沟通,成了我以后和家长相处的原则。” “教学上的这一挫折对我的打击非常大,曾一度使我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之后,我开始了一段‘苦读’的历程.同时也叩响了我的成长之门。” 通过具体分析,我们发现:“关键事件”往往发生在教师成长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的关键事件对教师成长发展存在不同影响。教学中的挫折和冲突往往会促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信念和行为进行反思和调整,而公开课教学的成功往往会使教师体验到“一炮打响”、“一举成名”的成功的喜悦,争取到更多的成长资源和发展机遇。当然,教学中的挫折和冲突对教师的影响存在积极和消极两重性,并不必然促进教师反思成长。在教师遇到挫折和冲突的时候,学校领导的支持往往又成了教师迅速摆脱困境、走向成功的关键。 “人,学校教育最诗意的存在!”和学生一样,每个教师都很独特。教师的成长发展过程永远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过程,一个彰显人的生命价值意义的过程。教师成长发展的“责任人”不仅仅是学校,也不仅仅是个人,而是由教师个人与学校结合而成的一个“共同体”。只要学校和教师个体“联合”起来,每个教师都能追求和成就各自精彩的教育人生。 学校教师论文:试论西部中职学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关键:“双师型”教师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双师型教师的内涵,阐述了西部地区在双师型教师培养中的困难,提出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途径,以适应中职教育发展对教师的需求。 【论文关键词】西部地区;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 一、“双师型”教师内涵解析 1998年,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在制定的《面向2l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中首次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的概念,认为职校教师应该是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进行实践教学,是工程师或技师。对“双师型”教师内涵的探讨,其立足点是职业教育的教师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其实质在于它并不是“教师”和“工程师”简单的线性叠加,而是职校教师把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渗透到专业技能知识和教育技能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是各种素质与能力综合后的再现。从国外职教师资培养过程来看,职教教师在学习上,既要学习专业课,又要学习教育课;在实践上,既要有2—5年的专业实践,又要有1-2年的教育实习;在资格上,既要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又要获得专业技能证书。综合国内外专家与学者的观点可见,“双师型”教师不仅需要拥有丰富的学科与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掌握大量的行业操作技能,拥有丰富的个人职业经验和职业发展能力,还要能够合理组织教学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二、西部地区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 我国西部1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国土面积约6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71.4%。但由于西部地处内陆,总体条件差,教育发展缓慢,劳动者整体素质偏低,“双师型”教师缺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师资来源单一,职业特色不明显 中职学校的大多数专业教师都是从高等学校毕业后直接任教的,他们的理论知识较强,没有实践经验和必要的专业技能;还有部分专业课教师是由原来的文化课教师转变而来,他们教学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在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讲授上还是受着原来教学模式的影响,职教特色不明显。虽然有一些教师到企业参加过挂职锻炼或到实际工作单位进行实习,但专业实践能力得到显著提高的教师数量不多。据调查统计资料显示:教师队伍中只有25.75%的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曾深入参与过实践的教师仅占23.9%,教师实践经验缺乏,距“双师型”教师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2.“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刘占山在全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座谈会上明确了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跨世纪标准:“到2010年,中职学校按生师比20:1推算,全国中职学校教师应达到100万人左右,加上现有师资队伍的自然减员数,从现在起~iJl2010年,中职学校需增加教师约40万人。全国中职学校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应达到80%左右,“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应不低于60%;‘双师型’教师总数要达到36万”。但是在2005年全国中职学校的专任教师调查中,“双师型”教师仅占12.45%,有17个省市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西部所占比重较大。 3.“双师型”教师素质偏低 我国东部地区中职学校教师学历合格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5个百分点,但是西部地区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西部省份比东部省份平均低11个百分点。最低的省份甚至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0个百分点,比最东部最高的省份低33个百分点。 4.“双师型”教师结构极不合理 根据对西部l2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调查发现,西部“双师型”教师结构极不均衡,过于集中在少数省会城市,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的中职学校的“双师型”教师极为匮乏;各专业课教师的比例失调,2003年职业高中专业课、文化基础课和实习指导课教师的比例分别为39.29%、57.71%、2.25%,中等专业学校这一比例为59.56%、36.08%和4.36%。学校拥有高级、中级、初级职称人员有比例不合理。主要表现在拥有初级职称的教师比例偏大,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偏小。 三、西部地区中职学校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困难 1.师资队伍建设的经费严重不足,人才流失严重 据《中国教育报》对西部部分学校的调查表明,中职教育年生均教育经费远低于普通高中教育。目前,国家对西部中等职业学校的投入,一半省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甚至还低于普通高中的投入。西部教师工资低,很多中职学校有能力的“双师型”教师也会因待遇偏低而转向东部学校,出现了“孔雀东南飞”现象。据2001--200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2003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为68.86万人,比2001年减少8.64万人,可见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流失比较严重。 2.教师准入机制不畅通 我国中职学校属于事业单位,大多数省份是“吃财政饭”,严格控制事业单位的人事编制,有的省不允许事业单位从企业调人,因而致使具有一定实践经验和专业理论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不能调入职校任教。因此,缺乏必要的专业技能人才,教师准入机制不畅通,严重阻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3.师资培训基地少,培训内容滞后 西部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师资培训基地数量少,无法跟上中、东部地区职教发展的招生规模;培训内容比较滞后,缺乏现代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跟不上科学技术的发展。另外,大部分基地以理论讲授为主,缺乏实践技能教学环节,不利于“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形成。 四、西部地区中职学校培养合格的“双师型”教师的对策 目前,缺乏足够数量的“双师型”教师已是影响西部中职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中职教育要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技术应用型教育,就必须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在此,笔者对西部中职学校培养合格的“双师型”教师提出几点建议: 1.内向发达地区取经,外向发达国家取经,建设优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目前,西部中职学校“双师型”职业教师严重缺乏。针对这一问题,西部地区职业学校应该在国内向发达地区学习,吸取发达地区先进的经验为己所用。天津工程师范学院作为国家教育师资培训基地,从2006年起连续举办三期“中国西部地区职业学校教师进修班”如今共培训了西部职教教师300余人另外,还应该努力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职业教育方面成功的经验,把教师送去发达国家“取经”,这不仅拓展了教师们的视野,更为他们在教育理念和专业建设谋略上与国际接轨奠定了基础,促进师资队伍国际化。 2.多种渠道筹集资金,保证培养“双师型”教师的经费投入 现阶段,西部地区各级人民政府应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职业教育办学经费,加大中职教育的经费投入。省级人民政府要制定本地区中职学校生均教育经费标准,并依法督促各类职业学校举办者足额拨付职业教育经费。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用于举办中职学校的财政性经费应当逐年增长,确保公办中职学校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并监督民办职业教育机构按时足额发放教师工资。从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充分补充中职教育“双师型”队伍建设的经费,把支持中职教育发展的政策落到实处。 3.在校内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双师型”教师的专业技能 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建设一支“技高一筹、艺高一筹”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中职学校应以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重点专业建设教学指导方案》为依据,以学生为本位,以能力为中心,突出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双师型”教师必须承担相关的样本课程开发并在开发过程中提升自己的专业教学能力。 4.通过产学结合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为了提高教师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专任教师必须到企业挂职实践,进行短、中期锻炼。逐步实现中职教师从知识型向技术应用型转变,努力做到中职学校既出人才又出产品。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能举出书中的例子,而且能信手拈来亲身经历的生产实例进行示范。 学校教师论文:建立和谐的学校关系-- 普通教师眼中的学校管理 学校的管理工作的核心是人而不是物,人是在管理系统中最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和最为活跃的因素,做好了人的工作,管理就抓住了关键,只有把人的管理视为全部管理工作的核心,才能建立和谐的学校关系,从而显示出它所具有的独特的生命力和凝聚力。而作为我们中华民族本身是个崇尚和谐的民族。人与自然和谐则万物生长,人类和谐则快乐幸福,民族和谐则国泰民安。俗话说,“家和万事兴”。我要说,学校和则教育兴。 “亲其人信其道”,中国人历来把老师与领导的良好关系,作为管理者的美好境界来追求。和谐的学校关系能使教师拥有良好的情绪面对工作。教师会因为喜欢一位领导而喜欢一所学校,也可能因讨厌领导而讨厌学校。一个被老师喜欢的领导,其管理效果总是明显的。作为领导者,身兼领导与管理的任务,该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使它们相得益彰呢?也许一位哲人的话能给我们教益:“领导的任务不只在管理,更要重人情。请你记住,你不仅是学校的领导,而且是教师的益友、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另一位学者说得更明了:“领导就是重言行,就是怎样以身作则的问题。一个人人赞颂的领导,除了关注教师的教学外,更应该关心老师的品质,老师的作风,老师的生活,老师的情绪,如果做到了这些,他就是一个好领导,同时也是一个有水平的领导。”看来,只有从小事关心教师的领导,才能达到了管理的完美。一句话,领导的本质就是服务。 俗话说,领导易得,好领导难求。虽然如此,我们还是希望每一所学校有一个好的领导。当领导把“做老师的良师益友”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当领导致力于建立和谐的学校关系时,当领导主动与教师交流、谈心,为老师服务时,我们校园将变得更加和谐与美好。在实践中,管理学再次证明:建立和谐的学校关系既是领导工作的关键,又是工作的难点。学校关系和谐则校园兴,声誉好,发展快。反之,学校不和谐则校园衰,声誉差,发展慢。 既然如此,那该怎样建立和谐的学校关系呢? 一、让微笑搭起学校关系的桥梁 学校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环境,领导与老师间的关系首先体现在彼此交往上。而初期的交往莫过于尽快消除成见,尽快的悦纳对方。记得有位哲人说过,笑是人与人之间最短的距离。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笑”的:“笑容好比机器上的滑润油,可以减轻摩擦,使齿轮之间的运转灵活;又犹如桌椅脚的胶垫,可以缓和锐角,增加彼此之间的和睦与协调。”生活同时告诉我们,教师是一面镜子,你对他们笑,他们也对你笑。人在笑声中生活、工作,带着笑容交流思想情感,比板着脸孔要自然、要快乐、要有效,这是心理学教给我们的智慧。实践的结果也证明,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交流沟通,当领导和老师的情感特别融洽和谐时,教育的效果也特别有效。如果领导能充分利用交往的最佳契入点--笑,在领导与教师间架设起沟通之桥,让领导从老师眼里走进老师心里,那么,领导与教师间的和谐就已经开始了。 在许多“笑”的方法中,管理学仍然与 “幽默”有缘。“幽默”是什么?恩格斯说:“幽默是具有智慧、教养和品德的表现。”列宁也说:“幽默是一种优美健康的品质。”米·斯维特洛夫说得更直接更明了,他说:“我一直认为,领导者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领导缺乏幽默感,就会筑起一道老师与学校互不理解的高墙:领导不理解老师,教师也难理解学校。”国外早有研究表明,领导的教育语言与管理老师的效果是呈正比例的,特别是幽默的艺术语言,则更能大大提高管理效果。心理学家追踪调查发现,老师最大的愿望就是领导语言生动形象、风趣、有幽默感;老师最不喜欢的就是没有幽默感的领导。有幽默感的领导是随和又理性的,不会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以损人自尊的伤人话语来逗趣取乐。有幽默感的领导会自解嘲,会转移冲突不硬碰硬,会运用智慧巧妙教化老师,所以幽默的领导通常是受欢迎的。 但是,幽默也并非是老师与领导之间沟通乃至化解师生冲突的万灵丹,正本清源之道,仍应知已知彼,做好情绪管理工作。运用幽默时,有许多方面还需考虑到:首先,领导平日就要培养开放豁达的胸襟。心境的开阔,不是临时一句幽默话就可以代替的。日常生活中保持平和、欣赏、乐天的心情,较能从多角度去看世界、看老师、不会趋于僵化又保守固执。其次,接纳老师情绪,讲理而不专制。每个人都有情绪,老师自然也有,容许老师宣泄其情绪,但必须就事论事,讲理而不霸道,如此才有可能在心中存有幽默的根。第三,事后澄清与表白不可省略。幽默的应对,在哈哈一笑之余,避开了僵局和尴尬,但彼此原本所要表达的意思或许对方并不确知,所以在事后适当场合,应该澄清与表白,说明自己的看法,也了解对方意图,如此彼此感受才能正确传达。倘若老师有不当思考模式时,领导还要给予指正开导,因为老师的不成熟言行或冲动行为 ,领导可以容忍他、接纳他,但务必教导他、指引他,才是为领导之道。沟通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而幽默感则是沟通的润滑剂。幽默感可以使沟通气氛融洽,信息的互动更流畅。但不要流于耍嘴皮,不分场、不顾轻重,只是一味嘻皮笑脸展现伶牙俐齿,或者损人伤已,那就不恰当了。为了让沟通带点笑声,聪明的沟通者是懂得调侃自己、搜集笑点,而且拥有开放的胸襟、敏锐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二、用宽容之心悦纳老师 管理是为了发展。学校面对的是成年人。老师作为成熟的个体,如同世间万物一样,势必要经历一个艰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暴露出不足是正常的。尤其是现在的老师,面对的是急剧多变的社会生活,面对的是紧张沉重的工作生活,面对的是错综复杂的心灵生活,出现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在所难免。在这种情景下,领导要学会宽容,宽容老师的错误和过失,宽容老师一时没有取得很大的进步,愉快的接纳老师,并且帮助他们长善救失。用宽容的心悦纳老师,宽容就是欣赏,你就会看到每一个老师都是鲜活的生命,每一个教师都是一种美丽。有宽容才有学校的和谐。 复杂多变的信息社会,赋予教育更多的开放性、多元性、发展性、民主性,使得宽容显得异常重要。管理的成效在某种意义上取决于领导对老师的宽容程度,大宽容大成效,小宽容小成效,无宽容无成效。尤其是身在第一把手的领导应该很明显的感觉到,现在的老师难管了,现在的老师问题多了,现在的老师挑剔多了。以前容易做到的要求,现在三申五令仍然无济于事;同样的问题用同样的方法难以奏效,甚至出错;管理的度难以把握:松了,老师就乱;严了,老师就怨。在这种情况下,怨天尤人于事无补。惟有以宽容之心悦纳,方见成效。此时,宽容就是理解老师,尊重差异;宽容就是顺其自然,因势利导;就是要像阳光普照万物一样关爱所有的老师。有宽容才能助和谐。 在管理学的理念中,宽容就意味着:多一些允许,少一些不准;多提建议,少做要求;多点肯定,少点批评;多一点欣赏,少一点苛求;多一次商量,少一点独断;多一种办法,少一句指责;多一丝笑容,少一副冷面;多一份冷静,少一点冲动;多一点温和,少一点严厉;多一把尺子,多一个角度,多一种可能,多一次机会,站高一点,看远一点,想深一点……在学校的集体中,允许发表不同的看法,但不准放弃教学;允许生活随意,但不准危害工作;允许百家争鸣,允许老师发脾气,允许老师质疑领导的要求,允许保留意见等等,有了宽容才达到了和谐。 宽容是一种原则,也是一种方法;是一种心态,也是一份情感;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行为。领导者要思考宽容,学会宽容,用好宽容,让自己的心灵与宽容相容和谐,使它奔涌在我们的血液中;让我们的眼神闪动宽容,让我们的语言跳跃宽容,让我们的生命与宽容相伴。宽容和谐,和谐宽容。 写了这段文字后,读到一些伟人的名言,觉得与学校管理可以互补,摘录如下: 一位名人说:“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 “当你在处理老师思想上、感情上、认识上的差错时,一刻也不能忘记每个老师都有善良的志向和良好的愿望。任何呵斥、任何威胁、任何想损伤老师心灵的意图都是不容许的。” 另一位哲人的话:“你这糊涂的领导,在你呵斥下有钱梦龙,在你的冷眼里有魏书生,在你的讥笑里有孙云晓。” “为了有效地对待老师,领导必须考虑:‘如果我在这个老师的年龄并有他的心理环境和有同他相似的顿悟和价值的体系,那么,我将做些什么?我为什么这样做?’”(莫里斯-比格) “只有高尚和坚强的心灵才能对老师的爱好取宽容态度,才具有指导他们的能力。”(蒙台涅) 三、以师为镜是完善学校管理体制的途径 说到“镜”,就不由自主的想起唐太宗李世民著名的“三镜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他与魏征君臣和谐的故事流传千古。即使在今天,我们依然敬佩唐太宗的英明,依然佩服魏征的勇气,他们君臣相携创造了“贞观之治”的奇迹。封建君臣尚且做到民主,我们新时期的领导者又怎能不认真思考,不引以为鉴呢? 领导与老师的关系,历来是管理者关注的焦点。一位名人说:“领导是老师的朋友和同志。”另一位哲人也说:“领导和老师,一切都是相互的平等的关系。”现代管理学认为,管理是领导与老师双方心灵的交流,生命的互动。在管理工作中,领导和老师双方都用各自的言行、情感和品性影响对方;它不再是领导对老师的单向传输。现在的社会提倡平等对话,呼唤民主互动。正如一位伟人所说的那样:“当领导的人不仅仅是领导,他同时也是老师。”“以师为镜”,这是我在探索学校和谐关系时感到的最好的一种方法。经济学者告诫大家:“在管理中不要不理老师的批评,要好好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 “以师为镜”,就是把自己交给老师,让老师 “面刺”领导。这需要领导有相当的勇气、胆量和自信。每一位领导都会有一个面对老师的问题,尤其是第一把手。与其在背后被老师说,与其在调走后让老师议,不如在今天就听听老师的意见,长善救失,益于双方。所谓长痛不如短痛,何况老师毕竟还是自己的下属,至少不是“敌人”;即使是“敌人”,也有可能化敌为友嘛。我们在提倡领导做老师 “良师益友”的同时,也应大力倡导老师做领导的“良生益友”。 因为老师对领导的长处短处看得最清楚,老师对领导的缺点想说敢说也会说,老师的意见虽是尖锐的,却是善意的。听取老师的意见,就像照镜子,看到脸上的污点,及时地擦干净;发现衣服太花俏,立刻换一件。之后,整个人精神大振,焕然一新。领导与老师关系更加和睦相处,其乐融融。想起一位经济学家的话:“在民主的学校里,领导的观点正象老师的观点一样可以受到老师和领导的尖锐批评。这样老师和领导都能学习,教学相长。” 相反,在传统评价机制下,老师的群体虽大,却历来是弱势。他们的生命体验,他们的情感态度,他们的人格个性,从来都是被置于领导的眼光之下。而领导则高高在上,套着虚幻的光环。在这种假的死的管理中,一方面老师主体被弱化到最小,一方面领导被虚化到模糊,活生生的人开始变形扭曲,直到最后被异化。畸形的管理终于酿成可怕的恶果。我们在反思畸形管理的同时,也在努力构建健康活泼的新管理。若能在“以师为镜”的同时,辅之“以已为镜”,尽力使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势必营造一个和谐快乐的大好局面。试想一下,由一个人评一百五十六人转为一百五十七人评一百五十七人,其管理效力有多大?其管理效果是多好? 既能为老师服务,又能向老师学习,领导与老师互动,“教学相长”。我们相信,这样的新管理的学校一定是和谐的,一定是成功的。因为在这里,领导与老师共同创造壮美的人生,共同经历生命的体验。这不就是管理的本质吗?所以,管理学的告诉我们:和谐是一种极致,和谐是一种力量,和谐是一种境界。 学校教师论文: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合并遇到的现实问题 近年来,不少地方进行了把县级教师进修学校 、教研室合并,组建教师学习教育中心的探索。此举的目的是以研兴培,以培促研,通过资源整合,提高教师培训和教研工作的效益与水平。然而,一些县级师训和教研部门合并后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根据我们的调查和实践,主要是遇到了以下一些现实的问题: 一、 功能定位出现偏差 教师进修学校和教研室合并后,教研、培训作为新机构的两大职能,都应从资源整合中获益,得到强化,实际的情况却差强人意,新机构往往自觉不自觉地把教研视为工作中心,将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向教研部门的日常工作,从而使教师培训工作在某种程度上被弱化。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当前各地县级教研室大多具有浓厚的教育行政管理色彩。它们承担着大量的教育行政管理职责,如组织开学检查、期中和期末考试、中招体育加试、中招理化生实验加试、论文评选、学科教学大赛、学科竞赛以及对基层中小学教学进行评价和督导等。这些多为硬性的事务性工作,相对而言,教师培训工作显得弹性大,不容易出大问题,也不容易出立竿见影的显赫成绩,所以机构合并后,培训工作动辄就会受到教研工作的“排挤”,教学资源被占用,正常工作受冲击 ,基本职能难以很好实现。 另外,由于新机构的领导班子成员多来自原先的教研部门,根深蒂固的“教研”至上观念,常年从事教研工作的经历、习惯了的工作方式等,也使得他们将主要精力放到了教研工作上,对培训工作重视不够。 可以这样讲,一些地方教师进修学校和教研室合并后,不仅没有实现 “研训一体化”的目标,教师进修学校反而同教研室一起被现行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所拖累,沦为教育行政管理的工具,陷入了繁多杂乱的行政事务泥淖中而无法自拔。 二、心理融合困难 教师进修学校和教研室合并后,重新配置办学资源,建新班子,定新制度,领导层和教职工的切身利益随之受到触动。领导职位和职数的变化涉及干部的升迁去留,相同相近专业人员的增多加上按需设岗,择优录用给教职工带来了竞争压力,造成一部分人对工作安排不满意,对新制度 、新举措不认同,积极性受到压抑。教师教育理念、工作方式上的冲突更是家常便饭。原进修学校的老师侧重教育理论的研究,习惯单纯的培训教学和管理。教研员侧重学科教学的研究,下乡听课、检查是他们工作的常态。免不了进修学校教师认为教研员甜 一气,教研员认为进修学校教师脱离实际,自我封闭。有时因为学术观点、工作视角不同,大家在评价一节课、鉴定一项科研课题时意见相左,本可以交流探讨,取长补短,但由于来自不同的单位,闹不好便成了各执己见的意气之争。 如何培养大家的团队精神,提高心理相容度,使之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同时营造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成了管理者必须面对的挑战。 三、师资队伍素质难以适应“研训一体化”的工作要求 一方面,原教师进修学校教师队伍本来就问题多多。学校缺乏优秀的学科专业人员,教师缺乏基层教学实践经验,面对教师继续教育的新学科、综合性学科和技能学科,部分教师自身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储备老化等问题已经凸显出来。 另一方面,原县级教研室也并未吸纳、储备足够的精兵良将。首先,当地那些设施好、生源好、待遇好、声誉好的中小学更能吸引优秀教师加盟,县级教研室很难将他们招致麾下。其次,县级教研室多未建立优胜劣汰的教研员选用机制。教研员即使业绩平平,只要不犯大错,基本无下岗之虞。个别领导甚至把教研室当成了安排亲朋好友或者安置闲杂人员的场所。 第三,县级教研员培训机制不健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没有制定硬性的培训制度,没有专门组织促进县级教研员业务能力提高的活动。一些县级教研员,整日忙碌于日常行政性管理事务,个人的专业成长明显滞后于教育形势的发展。 新的组织架构,要求教师要掌握现代教育理论,了解本学科发展趋势,具备一定的学术水平,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教育教学科研能力,熟悉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特点、规律,善于开展和组织教师进行有关继续教育教学活动;要求教师熟悉基础教育,能够深人中小学课堂,参与和指导中小学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和研究。从目前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和教研室组成人员的整体素质来看,距这些要求尚存在一定差距。 “研训一体化”为优秀人才提供了更大的成长空间和更广阔的舞台;也使在原岗位已力不从心的进修学校教师或教研员陡然增加了更多的压力和焦虑。立足现实,自我调适,培养一支师德高尚、业务过硬,精通基础教育、掌握师训规律的专家型教师队伍是机构合并后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推进县级教师进修学校与县级教研部门的整合 ,通过优化资源配置 ,形成合力,构建新型的教师学习教育机构是大势所趋 ,符合《教育部关于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指导意见》的精神。这里提出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合并后的种种现实困境绝非要否定机构整合的方向,而是为了解决前进中遇到的问题。只要我们勇于正视问题 ,大胆开拓创新,就一定能兴利除弊,真正促进培训与教研的一体化,使培训与教研工作在机构合并之后呈现两全其美、相得益彰的局面。
设计概论论文:美发与形象设计专业指导概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美发与形象设计领域也在飞速发展,根据这种趋势来看,不能不让专业技术的教师进行一点思考。从近两年毕业生的反馈信息来看,美发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日趋旺盛,就业市场对毕业生的技术要求更加严格全面。优秀的技术人才虽然供不应求,但美发行业市场也在加强考验职业学校美发与形象设计专业整体实力是否被行业普遍接受以及毕业学生是否具备过硬的实操能力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在这里笔者根据以往的经验、现在的实践及未来的规划,从美发与形象设计专业的环境、标准、危机、经验、发展等方面论述一下。 一、职业教育顺应新兴行业发展 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推动着美发行业的前进步伐。美发行业作为中国改革开放以后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行业,在全国各地将出现不可限量的发展盛况。我国美发行业人员将会拥有更多的发展空间。2014年美发服务业产值超过1万多亿元人民币,在过去三年中,年均增长率为3.91%,目前行业人员规模超过1600多万人,展示了良好的行业发展前景和空间。而美发经济市场的不断壮大和规范化、规模化发展,必将会推动美发与形象设计技能专业的繁荣与昌盛。中国城市化建设使越来越多的劳动力投身到美发事业,大大小小的美发店面像雨后春笋般涌现。对美发市场来说,美发企业有大有小,有宽有窄,一切皆应适合自己为上,正所谓“兵无常势”,适者生存。而美发业具有投资少,进入门槛低,对从业人员的知识文化要求不高的特点,是吸收一些考不上大学的学生、下岗失业人员、进城务工群体的重要渠道,也是国家启动和吸收民间投资的重要领域之一。 二、校企合作出人才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中国职业教育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一些个人办的私立美发学校培训时间短,学员只是受1到3个月填鸭式技术培训就上岗工作,学员在短时间内无法全面掌握美发技术,实操能力差,因此从个人主办的美发学校学习班出来的学员不能满足市场对人才需求,其结果可想而知。国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里的美发与形象设计专业学制三年,以往这种马拉松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们待在学校里学技术,学生的积极性极低,到企业工作出现了不适应企业的工作技术要求等。想走出这种困境我们要借鉴德国的先进教育体系,在师资选择、培训、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需改进;还要将理论、技能、管理和实际操作能力合理地结合在一起,即“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新型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是把学生融入企业达到“学中有工,工中有学”的教学效果,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树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指导思想。“工”与“学”是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最佳模式,是订单式培养人才的途径,是校企结合的表现形式,能更好地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重视复合型人才 在美发行业越来越正规化,市场需求日益提升的情况下,我们还应进一步开发相关课程,如美学、心理学、营销学、绘画色彩、礼仪等各方面学科,加强专业知识培训和综合能力培养相结合,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中国的职业教育日趋规范化,美发与形象设计专业这几年通过校企合作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中职毕业生找到理想的就业岗位,为企业输送合格人才;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来满足社会的需求。 三、美发与形象设计专业发展 当今的中国,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美发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基于种种原因,很多行业都是经历了衰败后再度复生的。美发也曾经是一个失败的行业,经历了漫长的时期,它终于脱胎换骨,重新呈现在世人面前。因此,一些家长们看准时机就把自己的孩子送到职业高中学习美发技术,使其将来能自食其力。宏观上讲,2005年对美容美发业是一大冲击,其原因在于专业人员的减少,社会需求量加大;但从微观上讲,却意味着消费者会从产品质量服务水准上享受更高层次的待遇,价格上也会更实惠。而我们的发型师则无论从技术、从业素质等方面都要面临着一次与国际接轨的挑战。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美发业也日益蓬勃。大时代的来临,大批的美发从业人员涌入,中国美发业在精神、文化、意识形态上犹如被唤醒的睡狮。美发文化的融会贯通,是大势所趋,要使之逐渐走向高素质品位、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的发展路程,就要求各院校的专业教师经过严格的培训,才能上岗任教。目前许多著名品牌涌入中国,他们为扩张市场占有率,几乎都大力推广加盟店,招聘技术纯熟的美发师来加盟开店,花样繁多。 对于我们这些由国家创办的职业技术学校美发专业,势必造成压力,一些不懂的学生和家长认为到大型的营业店里学习美发技术要比在学校学得快,学得好,学得多,因此有个别学生在我校学了一段时间就溜走了。这些学生不知道要当好一名美发师是需要掌握很多的知识,这些知识技能不是短时期学成的。在营业店里学不到像一些心理学、美学、店务管理等知识。学校教育学生是全方位的,要培养一名优秀的美发师必须培养复合型人才。我们的办学理念也在逐步向新形式发展,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融入到教育教学之中,为企业培养订单式的技能型人才,建立良好的运作程序,形成良好的口碑。真正想把我们的专业办好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么容易,其背后饱含着我们职业高中教师的心血和汗水的付出。在创业过程中,教师必须清楚知道“知识技术就像牛奶一样是有保鲜期的”,我们必须经常为自己充电,多学习一些新的理念新的技术,掌握较高的美发技术水平……必须摆脱浮躁的课程设置和教学管理,多吸收新鲜的、先进的美发技能,以敏锐的感觉,认清我们的教学和市场的需求,把握未来的发展趋势,导入新的教学理念,在赢得学生的信任、家长信任的同时又赢得自身专业的发展和飞跃。 四、加强专业建设的思考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美发专业作为培养美发师的摇篮,不仅要教育学生们学好专业技术技能,更重要的是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在以前我们只重视教学管理,狠抓学生的学习效果,却忽略了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学生毕业工作后却发现自己的工作方法和顾客总是不相适应。根据对市场的调查结果发觉这样一个道理“要做事,先做人”。只有个人素质提高了才能创造出更大的个人发展空间和适应服务行业的需求。在我的教学模式中,每天把精选出来的个人奋斗、激励、感恩、挫折等小文章以各种形式编入到教学内容中成为学生们的必修课。比如,在教学中,我经常带学生们去社会福利院、光荣院、孤儿院、敬老院等地方给那里的人剪头。在活动的同时我教育学生们对老人、残疾人、孩子要有耐心,不能怕脏、不怕辛苦、更不能歧视身患残疾的人,面对这些人我们要用温柔的语言、微笑的态度去服务。通过多次去这样的场所锻炼学习,同学们在加强了技能的同时,也学会了做人的道理。人与人的交往是用心去沟通,作服务行业的人要学会用关心、爱心、耐心赢得顾客的信赖。 提高师资水平 美发教育者本身具有其特殊性,大部分的教师都是“技优而教”没有接受过高层次教育培训,而作为美发的职业教育者,有着极强的引导性和示范性,我们经过严格的培训——末位淘汰——再培训的过程,逐步形成一支专业过硬、教学管理精良、理论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专职师资队伍。比如,我校对美发教师培训的方式是分几个方面,语言方面培训、心理学方面培训、美学方面培训、专业技术方面培训等,另外对专业教师的要求必须持有国家颁发的专业高级教师证书或者专业技师证书,才能上岗任教。专业建设探索 延吉市职业高级中学美发与形象设计专业创办于1995年,我们的管理人员、师资力量、办学经验都经历了20年的孕育,现在已经成为国家级示范专业。专业本着“以人为本、一专多能、合理定位、满足市场”的原则,坚持“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教育教学理念为宗旨,以“做中学,做中教”为人才培养目标,强化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加大技能训练的实效性。聘请行业专家参与学校的教学管理和专业建设讨论,为本专业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教学模式、课程设置等诸方面献计献策。我专业与延吉市多家一流企业合作,做到高质量的就业安置,毕业生供不应求。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逐步推进,教育教学成果显著。在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美容美发大赛中,美发专业成绩骄人,得到社会的认可,达到学生满意,家长、社会都满意的目标。 业内外一直盛传美发从业人员是低年龄、低文化程度介入,紧接着一句就是“低素质”,妄自菲薄溢于言表。我认为尊重与地位是自己努力的结果,低龄、低文化程度是事实,因为我们的学生都是考不上高中、升不了大学的学生,但这些并不代表低水平、低素质。在国外也是同样的现状,不同的是不断的学习、团队学习的观念造就了像沙宣、汤尼盖等优秀的品牌。有学历并不代表一定就有能力,文凭不代表水平;学历代表过去,学习能力才代表未来。众所周知,树的成长是不断地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过程。向下,稳固树本身,吸收土壤中更多的养分。向上有更多的雨露、阳光滋润。这样,树才枝繁叶茂、硕果累累。有感于树的成长我们应该设计新的课程体系,它包括经典的训练课、理论课、时尚的现场发型实操课、创意的发型设计课、开拓思路的世界名流派(沙宣、汤尼盖、日风韩流等)技术解析课、秀台表演课等丰富多彩的课程安排(每个课程都包含发型设计、剪、烫、染等内容)。每课自成体系,都要按照企业的工作流程达到完美的技术水平,整个课程更是完美的组合。我们还应该聘请一些在美发界中有名气的专业人士来我校作专职报告和现场作秀,使学生打下稳固基础,开拓视野,成长为“专业发型设计师”,而不是理发师或其他。这些课不仅仅是单一技术提高的课程,它更是专业素质和专业技术与商业的完美结合,融入了科学、专业的美发工作流程,形成适合中国发型师的教学课程,使学生学会用专业的知识得到更好的职业发展。 五、结束语 职业教育不但教技术、技能,教学生懂得什么叫发型设计,而且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未来,制订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进行素质的自我提升,培养学生更多的基本功训练,培育美发业技能型的高端人才。 作者:谭秀华 单位:吉林省延吉市职业高中 设计概论论文: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的专题设计 专题式教学可以解决课时少与内容多之间的矛盾。以我校为例,在《意见》没有印发之前,我校硕士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概论”课课时是54学时,是《意见》中规定的3倍。新课程方案实施后,课时虽然明显减少,但教学内容没有减少,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没有降低。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采用专题式教学可以较好地解决课时少与内容多之间的矛盾。专题式教学可以解决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矛盾。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特别强调与教材和教学计划内容的一致性,偏重知识传授的完整性、系统性,但却同时削弱了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专题式教学可以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教学内容与社会热点问题、学生所关心关注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有机结合起来,能够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建立起紧密联系,使理论有了实践的根据,使实践有了理论的提升,二者相辅相成,既较好地解决了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矛盾,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每个专题的设计都与社会热点问题、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紧密相连,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专题式教学可以解决教学与科研之间的矛盾。专题式教学有助于解决教师教学和科研相脱节的矛盾。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说,由于教学工作量较大,大部分时间都用于教学,科研相对薄弱,而且相当一部分教师的科研方向与教学内容是相脱节的。采用专题式教学,增强了教师在教学内容设计、教学体系构建等方面的自主性,教师可以把自己在科研中关注和研究的问题融入到专题教学当中,把学术成果转化为教学成果。通过教学,为科研提供动力;通过科研,为教学拓展内容,使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既提升了科研能力,又提高了教学水平。 专题设计的基本原则 专题式教学要求授课教师既要完成该课程的授课任务和教学目标,又要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授课教师在进行专题设计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第一,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在进行专题设计的时候,首先必须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教育部对硕士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制定了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基本要求,对教学内容也进行了明确的规定。“自然辩证法概论”课教学大纲对教学活动具有规范和指导作用。大纲明确指出,本课程主要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主要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和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建设。教学大纲中的主要内容为专题的设计提供了范围依据。因此,所设计的专题必须在大纲所要求的范围之内,反映大纲的主旨,遵循大纲的基本要求,实现教学目标。 第二,以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前沿问题为切入点。专题的选择既要紧密结合当前国际经济、政治和社会热点问题,以及当代科学技术前沿问题,更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关涉他们所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以这些问题为切入点,既能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引导他们运用理论去分析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和研究意识。每个专题都有一个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这些问题通过这样的逻辑思路展开,即问题“是什么”、“有哪些表现”、“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应如何解决”、“对你有何启示”等,通过层层深入的问题剖析,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他们的逻辑分析能力。笔者在一个学期的授课过程中,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硕士研究生关注、关心的问题主要有三类:一是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前沿问题,如区域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提出的“海洋经济快速发展”问题;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提出的“未来人与计算机的交互方式”问题、“仿生机器人的开发利用”问题等。二是社会热点问题,如“如何应对老龄化问题”、“房价何时能降”、“节假日出门难的问题如何解决”、“社会风气如何改善”、“大学的教育体制如何完善”等。三是与自身相关的问题,如“研究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常常迷茫的问题”、“在学习过程中,最优的学习方法是什么”、“如何保持平和的心态”、“找工作时的注意事项有哪些”等。 第三,以科技与人文的融合为主要内容。自然辩证法从学科性质上来说,属于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的特点。因此,在设计专题时,必须符合自然辩证法学科性质的要求,内容上要充分体现自然、科技与人文的融合。自然辩证法属于哲学学科,但研究对象主要是自然、科学技术,它是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来研究和考察自然界以及科技运行的基本规律。现代科技突飞猛进地发展,既给人类带来了福音,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诸多困惑与问题。设计教学专题,应该教育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分析、回答当代科技革命中提出的重大社会问题,帮助硕士研究生树立正确的科技观、价值观、人生观,从而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功能。 专题设计举例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共有18课时,最多只能设计9个专题。这9个专题不可能覆盖《教学大纲》中所有讲授内容,只能打破章节的限制,筛选、融汇其中的重要内容。下面仅以6个专题为例,阐释专题设计的基本原则。 专题一:玛雅文明失落的启示。主要是作为绪论部分来讲授。目的是想通过对玛雅文明失落的原因和启示的探讨,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人与自然、社会和科学技术之间的密切联系,了解自然辩证法所具有的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特点,以及该课程所涉及的主要内容和领域,包括自然观、科学技术观以及科技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专题通过对玛雅文明的介绍,着重让学生们分析、讨论两个问题:其一,玛雅文明失落的原因是什么?玛雅文明的失落给我们今天带来了哪些启示?学生们分别从生态环境恶化、人口增加、粮食短缺、战争、精神信仰体系瓦解等方面探讨了玛雅文明失落的根源。其二,玛雅文明的失落给我们今天带来了哪些启示?答案方方面面,包括要保护生态环境,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等。如此层层递进,启发学生思考,最后引导学生自觉认识到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专题二: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反思。主要依据《教学大纲》第一章的内容,即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该专题回顾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原始的低层次的和谐到近代人与自然的对抗到现代生态自然观所提倡的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一历史演变过程,剖析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和谐到对抗再到新的阶段上更高层次的和谐,这样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人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入。专题通过一部有关地球的纪录片《家园》,又名《地球很美有赖你》导入,然后着重让学生分析造成今天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原因有哪些?如何重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这两个问题的解答中,尤其突出分析了“过度消费的生活方式”问题,这个问题也是与硕士研究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学生非常有兴趣讨论这个话题,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消费观有着深刻的启示。总之,通过该专题的讲解和讨论,一方面使学生了解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重要意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养成敬畏自然、尊重自然的人文情怀;另一方面,也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专题三:科学精神的缺失与重建。主要依据《教学大纲》第二章和第三章的内容,即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专题通过科学的本质特征来透视科学精神,探讨科学精神的内涵及现实表现,着重讨论和分析当前科学精神缺失的原因及重建的路径,如何掌握科学技术研究和科学技术活动的方法等。专题从“太极高手‘隔空打人’的神功”的相关新闻报道导入,通过对该现象的讨论和分析,揭示各种伪科学产生的根源,揭示科学精神缺失的危害,从而得出培育和重建科学精神以及掌握科学方法的重要性。 专题四:李约瑟难题及其启示。主要依据《教学大纲》第四章的内容,即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专题主要探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即李约瑟难题的提出、李约瑟难题的解答方案、李约瑟难题的当代启示。专题以“近代科学为什么未在中国产生?”这一问题导入,让学生开动脑筋,分析其原因。学生分别从经济发展方式、封建专制制度、科举制度、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传统思维方式等方面探究了近代科学未在中国产生的根源,通过分析,揭示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哲学等因素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从而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社会运行观。 专题五:科学技术中的伦理问题。主要依据《教学大纲》第四章的内容,即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通过对科学技术中伦理问题的分析,让学生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伦理观,掌握科技工作者的伦理规范,培养学生的责任伦理意识。使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自觉遵循职业伦理和社会伦理准则,规范自己的行为,为人类的和平发展贡献力量。专题以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为案例导入,分析科学技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发展的影响。揭示科学技术本身所具有的伦理维度,以及技术的发展引发的一系列社会伦理道德问题,包括航天技术的伦理问题、基因工程技术的伦理问题、信息技术的伦理问题等。通过对当前科技伦理问题的分析,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只有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伦理观,才能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正确的方向性引导,使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好地为人类的福祉服务。 专题六:学习十八大报告精神。涉及《教学大纲》第一、二、三、四、五章的内容。专题主要是把十八大报告中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融入到“自然辩证法概论”课教学内容之中,通过对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指导意义和实践要求的深入讲解,通过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以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内容的详细介绍,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我们党的科学技术思想,理解科学技术创新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明确建立国家创新体系,推进科学技术创新的重要意义。 专题以作十八大报告的视频导入,简要介绍十八大召开的历史背景、基本内容、理论创新和重大意义。重点分析和讨论三个内容:第一,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第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第三,如何构建国家创新体系。通过课堂讲解和讨论,学生充分认识到了只有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才能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只有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才能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才能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只有加快构建国家创新体系,提高创新能力,坚持走自主创新道路,才能实现建设中国特色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总之,通过该专题,将十八大报告的精神实质与《教学大纲》中的内容有机结合,让学生充分领悟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作用,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决心。 专题教学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专题式教学既具有一定的规范性,也具有相当的灵活性。在教学中应注意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 第一,处理好“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在进行专题设计的时候,要紧密联系教学大纲中的教学要点,每个专题要关注和讲解不同的问题,要各有分工。看起来好像与其他专题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但在分工的基础上,又要注意专题与专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注意把每个专题之间的内在联系给学生分析、揭示出来。比如,讲自然观,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充分体现人的实践活动或科技活动的影响,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重要因素,离不开科技,同样涉及科技伦理问题等,这样看似是一个个孤立的问题,实际上是浑然一体的有机整体,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体会到人、自然、科技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第二,处理好“过程”与“效果”的关系。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密切相关。教学效果依赖于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为教学效果服务的。从“自然辩证法概论”课来说,教学效果主要反映在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创新能力的增强、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等方面,而这些目标又是通过教学过程来渗透和完成的。这就要求授课教师要注重教学态度、课堂教学的组织、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改善、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等重要教学因素。通过对过程的精心组织和设计,使学生在循序渐进的课程节奏中自然而然地接受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好地实现该课程的教学目标。 第三,处理好“变”与“不变”的关系。“自然辩证法概论”课属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强调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理论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这既是在进行专题设计时要贯彻的基本精神,也是该课程要实现的基本目标,这是专题教学中“不变”的方面。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信息传播方式和途径的多样化,学生几乎每天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接触和发现新的信息和问题,这需要教师能及时掌握这些信息,及时调整和更新问题,做到与时俱进,这是专题教学中“变”的方面。因此,教师要经常与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这样专题教学才能有针对性。(本文作者:柴秀波单位:山东工商学院社会科学教学部) 设计概论论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设计 〔摘要〕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是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质量、凸显其实效性的重要方式和途径。高校教师要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就必须结合课程特点和当代大学生的认知、情感等实际情况,不仅要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科学安排教学内容,而且要选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制作有吸引力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以进一步提高其实效性。 〔关键词〕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干课程,是对高校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在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政治素养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原理”课教材在2001年出版后进行了多次修订,2015年版教材除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进行了高度概括和凝练之外,还融入了新时期我们党和国家提出的一系列新论断、新要求和新精神。新形势下,高校教师要适应时代要求,提高“原理”课教学质量和实效性,必须精心规划,对“原理”课教学过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 一、制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 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必须以认清课程性质、制定教学目标为始端〔1〕。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预计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是教师讲授教学内容和选取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原理”课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之前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能够使教学活动更加具有方向性和针对性。然而,目前部分“原理”课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由于没有认识到“原理”课教学目标是依据课程标准、所要讲授的教学内容以及大学生的实际需求而制定的,是具体的、可操作的,因而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没有很好地做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导致其制订的教学目标不是太高就是太大,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目的就是要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复杂的社会现象与问题。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他们的道德意识、价值取向等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许多大学生认为“原理”课理论性、政治性太强,与他们的实际生活联系并不紧密,往往对其不感兴趣,甚至有的同学对其产生反感并加以排斥。因此“,原理”课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要避免将教学目标制定得太高、太大,既要坚持“三贴近”的原则,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主体,又要关注世情、国情、民情等时政热点话题,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分析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与他们实际生活联系较为密切的社会现实问题,帮助其将抽象、单调的思想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科学认识,使他们能够真正做到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原理”课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为例“,原理”课教师要从知识、技能、情感三个方面去设计教学目标。首先,教师要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的讲授,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回答出物质的概念和存在形式、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事物的普遍联系与矛盾运动规律等重要的理论问题。其次“,原理”课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观察、分析社会现象和问题的能力,使其在未来的学习和实际工作中增强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等能力。第三,“原理”课教师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其理想信念。笔者认为“,原理”课教师只有把以上三个方面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使教学目标更具明确性和可操作性,进而有效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二、设计符合教育对象特点的教学内容 “原理”课作为高校开设的公共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其教育对象是除思政专业以外的其他专业的在校二年级大学生。“原理”课的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应用到的知识点较多,课时数却不像专业课那么充足,使得教师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全部教学内容都讲授到。因此,原理”课教师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个性特点,分别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然而,目前一些“原理”课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一问题,一方面,对所有专业的学生设计的教学内容都相同,没有体现出差异性。另一方面,过分追求教学内容的全面性,未能很好地将马克思主义“两点论”与“重点论”的观点运用到实际中去,忽视了教学内容中主要问题、重点问题的设计。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致使不同专业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得不到满足,教学效果往往不理想。笔者认为,“原理”课教师在组织、安排教学内容时,既要从学生原有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知识基础出发,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分别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又要从“原理”课内容多、课时数少等特点出发,抓关键,集中力量解决主要问题和重点问题。只有这样,“原理”课教师才能合理地利用课堂教学时间,进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和效果。首先,按照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如“原理”课教师在讲授物质的概念及其存在形态、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时,可以对汉语言文学、历史等有一定哲学基础专业的学生适当地引入西方哲学与中国古代哲学中一些比较典型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更好地认识到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性,而对于数理化、机械等哲学基础相对薄弱的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来说,教师就要把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作为主要教学内容。笔者认为,这种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分层次组织、安排教学内容的方法,满足了各个专业学生不同的需求,使教学活动更具针对性。其次,抓关键,集中力量解决主要问题。如“原理”课教师在对“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这一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明确这一章主要讲授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原理”课教师在安排具体的教学内容时,应该抓住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条基本主线,联系我国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实践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重点讲述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事物的普遍联系与矛盾运动规律、唯物辩证法是根本方法等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理论知识。这样做,不仅能够使“原理”课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抓关键,而且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教学效果自然能够得到很大提升。 三、创新适合学生需求的教学方法 高校“原理”课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按照所要讲授的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适合这一课程要求和当代大学生学习需求的教学方法,这是确保“原理”课教学任务高质量完成的前提和基础。但是,目前许多“原理”课教师在选取教学方法时比较单一和僵化,往往选择灌输法,而没有从所要讲授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灵活选取讨论法、谈话法、自主学习法等教学方法。教师单一、机械地采取讲授法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不利于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育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原理”课教师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以“原理”课教学内容为依据,从当代大学生的认知、情感等实际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实践中,“原理”课教师可以选取以下两种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首先,选取案例教学法与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可以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更能生动地说明一些问题,使学生易于理解及记忆,达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目的〔2〕。讨论法可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中,“原理”课教师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如教师在讲授“世界的物质性”这一节中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时,可以选取“猪孩”王显凤这一典型案例。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播放辽宁鞍山“猪孩”王显凤因缺少父母关爱,幼年时一直与猪为伍,没有人类的感觉和思维能力,后来在教育专家、心理学家的帮助下,她逐渐熟悉了社会环境,恢复了人的意识的真实案例,并且在播放视频的同时提出“意识是如何产生的”、“它的本质是什么”等理论问题,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教师通过以上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而且能够使学生很好地理解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社会实践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等抽象的理论知识。其次,选取教师点拨、学生自讲互评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原理”课教学过程中,采取教师点拨、学生自讲互评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为他们以后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如教师在讲授第三节“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时,由于其侧重于方法论问题,与实践结合较为紧密,学生也较容易理解和感兴趣,所以可以采取以上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实践中,“原理”课教师可以把全班学生分成三个小组,要求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分别讲述“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不断增强思维能力”三部分内容,每组讲述时间为十分钟左右,每组讲完之后留五分钟时间让教师和其他小组成员进行点评,然后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最后由学生投票选出最好的一组。教师通过以上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在理论上全面、深刻地认识到唯物辩证法的重要性,而且在实践上培养和锻炼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讲课能力,为其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这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自己的辩证思维能力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四、制作有吸引力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为了顺应信息时代的潮流,满足“原理”课教学的需求,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部分“原理”课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课堂教学。这就要求“原理”课教师在教学之前,依据“原理”课所要讲授的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但是,部分“原理”课教师在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时,太过于机械化,把全部教学内容都用PPT课件放映出来,致使PPT上文字太多,学生容易对其产生反感。还有一部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过多的精力用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如加入了一些华而不实的音频和视频,虽然课堂气氛有所改变,但课堂的重点、难点并不突出〔3〕。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充分发挥多媒体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作用,提高“原理”课的教学效果,教师就必须把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要素有机地整合起来,制作出能够满足学生实际需求、既美观又实用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如在设计“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教学课件时,教师一方面要把“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个重点知识与难点知识,通过文字的形式在PPT课件上面呈现出来,另一方面,又要把“猪孩”王显凤的真实案例和《人与宇宙》这一科教片通过图片、视频的方式播放出来。但是,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坚持适度原则,播放时间不能过长,不仅要使抽象的理论知识通过文字、图像、视频等方式变得生动化、具体化,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要突出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而提高“原理”课的教学效果。总之,教师在对“原理”课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以大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性格特点等实际情况和课程本身的特点为依据,科学合理地制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选取教学方法、制作教学课件。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原理”课教学设计的积极作用、提高教学质量,进而达到教师和学生都满意的教学效果。 作者:岳文晋 高平堂 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设计概论论文:工业设计概论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 摘要:工业设计概论作为工业设计专业的专业理论课,其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对课程的教学效果尤为重要。文章针对工业设计概论课程教学当下面临的新挑战进行分析、总结,就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作业三个方面的改革与创新提出探索性改进方案。 关键词:工业设计概论;教学改革;创新 工业设计概论作为工业设计本科教育的引导课程,承担着协助学生塑造专业思维模式、培养学生专业兴趣、拓展学生专业视野的重要教学任务,在新的时代不断面临新的挑战。教育者有必要根据近年来工业设计概论课程的教学实践,总结课程教学正在面临的新变化、新问题,通过寻找原有教学方式的不足,提出新的教学策略,使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在实践中得到创新,以提高课程有效性和教学质量。 一、工业设计概论课程面临的新挑战 1.课程教学对象出现变化 工业设计在专业划分中从以前的文学转向工学,因为大类合科的教学要求,很多刚刚入学的大学新生对工业设计专业产生质疑,缺乏兴趣甚至抱有转专业的想法,错误地认为工业设计是一门艺术型设计课程,需要有绘画等艺术表现能力。他们在刚刚接触工业设计概论这门课时,表现出缺乏信心、学习不认真或积极性低下的特点,缺乏学习动力和兴趣。 2.以往教学模式受到冲击 随着技术飞速发展,知识的获取方式越来越便捷。工业设计概论作为一门理论基础课,其以往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师按照教科书的内容逐个讲解知识点,内容多且不容易记忆及理解,学生很难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课程教学中也缺乏师生的互动和教学反馈,使课程更加显得枯燥乏味,难以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 3.时代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出更高要求 学生通过学习工业设计概论课程,培养自我创造力和科学的思维模式,是成为一名工业设计师的必要过程。工业设计概论课程教学内容的平铺直叙,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扩散式联想。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是工业设计概论课程一个很重要的研究方向。 二、对工业设计概论教学创新的探索 1.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规划工业设计概论课程重点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在教学内容中重点突出区分机械设计、工业设计与艺术设计的专业特点,做到正确理解工业设计。教师应重点介绍大学四年的教学培养方案及相关课程设置,厘清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明确前后课程的递进式学习内容和每门课程的重点,便于学生制订自己未来的专业学习计划,做到有目的地完成自己的学习目标。工业设计概论课程中也可以加入一些相关内容的视频,如中央财经频道的纪录片《大设计》、日本娱乐节目《全能住宅改造王》等,不仅可以使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便于理解,也能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 2.教学方法的创新 工业设计必须遵从设计的法则,在工业设计概论课程的教学方法上,教师也可以运用设计法则进行设计创新。为工业设计概论课程设计教学策略可以依据三个方面的设计法则①:引导手册法则、意元集组法则、讲故事法则,并结合线上网络公开课与翻转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使工业设计概论课程更加丰富。引导手册是一种利用已有的知识帮助人们理解新信息的教学技巧。基于工业设计概论课程的特点,引导学生了解新的知识,可以运用说明型引导手册(图1);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可以运用比较型引导手册(图2),如在讲解工业设计简史时应用比较型引导手册。意元集组是一种把不同的信息集结或归纳成模块和单元,便于人们对信息进行解读和记忆的技巧。工业设计概论课程的知识内容非常多,但深入性不够,不便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记忆。教师可以在课件中体现知识的模块化信息,改变以往的编号形式,做到知识内容图形可视化,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图3)。讲故事法则是通过讲故事的人与观众的互动,创造出意象、情绪,从而实现对故事的理解。如,与知识相关的视频多以故事陈述的方式体现。在工业设计概论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把生活情景融入知识点讲解,激发学生的情感,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如,讲解优化设计,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回忆大学日常生活的一天,通过了解由于生活中的不便利而发生的小故事,提出优化生活日用产品的重要性,这样学生不仅能理解优化设计的概念,同时也培养了创新意识。 3.课程作业的实践体验 改革后的工业设计概论课程作业是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课下收集、整理资料,通过讨论,以ppt的形式上讲台表达对问题的理解、对问题的创新性想法。教师以学生的姿态与学生对小组作业进行讨论,并进行总结和提出改进意见。这样的作业设计既锻炼了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也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和理解,最重要的是加强了教师与学生间的教与学的体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在经济发展与技术革新的双重推动下,中国工业设计在未来仍将保持高速发展。工业设计教育的基本任务必将经历从传道授业解惑向培养具有前瞻性的开拓型人才的嬗变。在这一过程中,工业设计概论课程必须通过持续性地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与优化课程作业设计等,紧扣时代的脉搏,重点突出自身前瞻性与综合性的特点,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为抓手,塑造学生的基本专业思维模式,为工业设计后续教学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张彬彬 万 彦 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机械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设计概论论文:微电子学概论多媒体课件的设计 摘要:基于微电子学概论课程的特点,介绍了微电子学概论课程多媒体课件的设计方法与过程,从教学实际出发,精心组合多媒体中的各要素,实现课件最优化,为学生的自助式学习提供一个具有交互式功能的多媒体课件系统。 关键词:微电子学概论;多媒体;交互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很难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教学过程是弥补传统教学教育方式的诸多不足,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多媒体课件是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一种基本的教学软件,其设计方法直接影响到课件的开发质量和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微电子学概论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了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历史、半导体物理和器件物理基础、集成电路基础、集成电路制造工艺、集成电路及系统芯片(SOC)设计方法学及设计技术、微机电系统(MEMS)技术、封装技术、微电子技术发展的一些基本规律等,是一门与实际联系很紧密,形象化教学素材十分丰富的课程,将这门课程开发转化为多媒体CAI课件对提高教学效果、教学质量非常有益。 一、多媒体课件设计的指导思想 现代教育观念强调素质与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自主活动,要求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为此,应该把“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作为多媒体课件设计的指导思想,把它设计成助学式的并且具有交互功能的课件[1]。此外,多媒体课件必须既符合相关课程的特点,又符合一般教学规律,且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多种技术手段进行设计和制作。对于微电子学概论课程,多媒体CAI课件应该满足以下基本特点: 1.微电子学概论课程中的版图技术、制造工艺、器件、封装等内容均需要演示较为复杂的图形或过程。因此,需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图像、动画、音频、文字、视频等进行合理的处理,做到图文并茂,形象生动,以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2.多媒体CAI课件应当有丰富的信息资源,便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传统的教学中,信息来源非常有限,且缺乏灵活性、方便性和交互性;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可以通过更多的渠道获得文字、图像、音频、动画、视频,甚至三维虚拟现实等多方位信息用于多媒体课件制作,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教学方法灵活多样[2]。 3.微电子学是一门发展很快的学科,所以多媒体课件需要及时更新。由于受到教材限制,传统教学方式所覆盖的教学内容、教学深度和广度都十分有限。而多媒体技术可采用硬盘、光盘等存放教学内容,易于从互联网获取更新的信息,具有强大的可扩展性,便于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这是传统教材所远远不能达到的[2]。 二、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制作 多媒体CAI课件制作的基本过程是:首先,用相应的计算机软件对文字、图形、图像、音频和动画等各种素材进行采集或制作。其次,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把教学内容编写成脚本,设计好计算机每一屏幕所要呈现的教学内容,并且把教学信息链接成网状的、非线性的教学程序。最后,用多媒体素材编辑合成软件将各种教学信息素材连接成完整的多媒体应用系统[1]。 目前市面上可用于多媒体应用程序创作的软件工具非常多,Authorware是一款交互式多媒体应用程序创作工具,它能够很好的支持多种格式的多媒体文件,并能够把这些多媒体文件集成到一起,起到丰富课堂内容优化课堂结构的作用[3]。通过Authorware实现微电子制造过程真实情景的再现和元器件内部载流子运动的模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创造能力。 (一)素材的采集及制作 多媒体素材的采集和制作是CAI课件设计制作的前提。采集即收集各种相关材料如视频、音频、彩色照片等,而制作则是将多媒体素材转换为计算机所能识别形式的过程。 多媒体课件需要大量各种各样的素材,如声音、视频、图形图像、动画等等;对于微电子学概论课程而言,可有制造工艺流程录像以及版图层、封装结构、器件结构等各种各样的图形及动画。因此,素材的收集及制作需要大量的时间和各种各样的渠道,在平时应注意收集归类,以便日后方便使用。对于文本、图片资料可以用扫描仪等设备将书本内容直接扫描即可;但是对于制造工艺流程录像,则需要通过互联网获得;而一些演示器件内部载流子运动过程的动画,则需要亲自制作。但是,直接扫描和互联网得到的数据一般是非常原始的,必须经过处理过程才能用于多媒体制作。部分素材则需要采用专门软件进行设计制作,才能更好地满足多媒体课件系统的需要[2]。 (二)脚本的设计 多媒体课件软件脚本的设计应建立在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方式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对教学方式的描述,教学内容取舍的决定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做到重点突出、中心明确、层次分明,并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去创造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多媒体课件软件脚本的创作一般由教学实践经验比较丰富的教师来支持完成[2]。 (三)多媒体应用系统设计 一个助学式的并具有交互功能的多媒体课件应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该系统在功能上应包括课件演示、动画演示、习题系统和课件管理等部分,并具有一个与之密切相关的多媒体文件集合。在完成多媒体课件素材的采集及制作和脚本的设计后,采用多媒体素材编辑合成软件将各种教学信息素材连接成完整的多媒体应用系统,使学生能够通过网络进行学习、作业以及答疑解惑。 三、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总结 一个良好的多媒体课件要能够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己思考,通过丰富的课件内容去感知知识的内涵。此外,一个成功的多媒体课件更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使教学情境环环相扣,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最终达到掌握知识,应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 多媒体课件虽然种类繁多,但其目标始终是为教学服务,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既要有利于教师的教,又要有利于学生的学。因此制作多媒体课件要根据课堂教学的特点遵循教学性原则、控制性原则、简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和艺术性原则等基本原则。 四、结束语 多媒体教学提供了一种学生主动参与、师生互动、协同学习的良好环境,运用多媒体教学,具有传统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优势。在微电子学概论课程中采用多媒体CAI教学,既节省了很多板书和作图时间,又可以借助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技术直观地表现课程的重点、难点,使学生易于理解和记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设计概论论文:“嵌入式系统概论”课程设计 嵌入式系统是近年来发展很快的计算机方面的学科,并迅速渗透到控制、自动化、仪器仪表等学科。浙江大学从2002年开设嵌入式课程以来,一直关注嵌入式系统领域的课程开发与建设,收集了国内外相关专业的嵌入式课程教学资料,总结并提高课程对嵌入式系统快速发展的适应性。在英特尔公司的支持下,嵌入式中心从2003年以来嵌入式举办了多次嵌入式课程研讨班,与国内各高校多次探讨了嵌入式课程的知识点与课程安排,并与CMU一同开发嵌入式课程资料。 嵌入式方向包括软硬件协同设计、嵌入式体系结构、实时操作系统、嵌入式产品设计等方面的知识,需要掌握嵌入式系统设计的典型开发工具,培训学生具备嵌入式系统软、硬件的开发能力,对于特定行业领域(例如移动终端、数字家庭、信息家电以及对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已经逐步形成了特定的嵌入式开发方法与手段。 随着软硬件技术快速发展,嵌入式系统不再是一门课程就可以介绍清晰,而逐步成为一个课程群,该方向的专业课程可划分为:嵌入式系统原理、嵌入式操作系统、实时系统、嵌入式软件设计、软硬件协同设计、嵌入式系统软件工程、嵌入式系统中间件、数字信号处理等。一些学校还开设了微机外围电路应用设计、单片机编程、ARM等课程。 我们收集并分析了国内部分高校在嵌入式课程上的教学大纲,以此为基础设置了我们的嵌入式系统概论课程。表1是我们收集的大学名称、课程名称、学时数与知识点,这些课程基本上是基于Intel的XScale实验板设计的,对我们设计“嵌入式系统概论”有借鉴作用。 综合上述高校的嵌入式课程,有些是针对计算机专业开设的,有些是针对其他专业的,有本科期间开设的,也有硕士期间开设的,一些高校开设了多门嵌入式方向大课程。我们设计的“嵌入式系统概论”是针对本科阶段开设的嵌入式方向入门课程,主要面向大三的本科生,其课程结构如图1所示,其前修课程一般是计算机组成、微机原理、接口、汇编、操作系统、程序设计语言、体系结构。部分后续课程开设在研究生阶段。 嵌入式系统概论课程的目的,是综合前修计算机专业课程,以及包括数字电路等更基础的知识,开拓学生对嵌入式的视野,为后续课程奠定基础。因此在嵌入式课程中不会介绍汇编语言设计、接口电路的设计等知识。 我们认为,该课程理论部分的知识点分布基本上如图2所示,主要分为四大模块,分别是嵌入式概念、嵌入式体系、嵌入式系统软件、嵌入式软件开发。实验部分由于各学校实验材料的差异,较难对比,我们的使用设备主要是30套Intel XScale与30套Motorola Dragonball。 对于嵌入式体系结构,首先介绍各种嵌入式体系结构、处理器、DSP。 由于ARM体系是目前嵌入式系统工业界事实上的标准,一般都以ARM体系为例介绍嵌入式体系结构,并介绍ARM汇编。由于上课学生已经学习了汇编语言,所以需要简单介绍ARM汇编与微机汇编的差异与特点,要求学生以自学为主,作业为辅,可以较快地掌握该汇编。浙江大学计算机专业本科生阶段在计算机组成课程中还学习了MIPS汇编,所以学生们对ARM汇编掌握起来就更快一些。 在嵌入式体系的具体实例介绍中,我们结合本课程的实验平台简要介绍XScale体系,这部分主要也是自学为主,结合实验环节让学生掌握看硬件资料的能力。 在嵌入式体系结构部分,还需要介绍嵌入式系统的硬件系统,包括JTAG接口、外设、中断、总线等。通过这部分的介绍,学生们可以了解嵌入式硬件系统的构成与软硬件接口。 嵌入式系统软件就是嵌入式操作系统。嵌入式操作系统包括非实时嵌入式操作系统与实时嵌入式操作系统(RTOS),在嵌入式课程中主要介绍RTOS。在系统软件模块中将介绍实时系统概念、操作系统在嵌入式系统领域的改造,例如处理器调度的实时性改造、中断处理、文件系统、MMU等。嵌入式系统概论课程主要介绍常见的各种嵌入式操作系统,包括它们的特点、应用领域,并以嵌入式Linux为例子,介绍Linux的改造、裁减与移植。 最后一个模块是嵌入式软件开发,是介绍嵌入式软件开发的过程,使得整门课程最终能够形成一个完备的嵌入式开发体系。Bootloader的设计,也可放在操作系统移植中进行介绍。嵌入式图形用户界面目前没有统一的标准,作为概论课程需要介绍各个嵌入式GUI的优缺点与适用范围。同样,课程介绍包括Tornado、等嵌入式开发环境,以及嵌入式中间件。课程最后将以实例来介绍嵌入式系统的开发流程。 作为后续课程,我们认为一些专题性质的开发工具,例如开发、Symbian开发、BREW开发等,可以利用浙江大学暑假短学期为期两周的课程实践来完成。而实时系统可以单独开设研究生层次的课程,面向领域的嵌入式系统设计可以开设相关的专题班进行讨论。部分嵌入式软件开发的知识点,可以交给其他课程完成,例如人机交互设计课程里面,可以介绍嵌入式GUI的设计,FPGA可以在相关硬件课程中完成。微机原理课程也可以涉猎部分嵌入式课程的内容,例如工业控制、嵌入式系统扩展等,对于微机原理课程的改革,也是嵌入式中心正在进行的工作之一,希望将实验设备更新到奔腾M处理器,增加FPGA,实现原来微机原理的实验,并完成嵌入式的实验。 由于课程的概论性质,而嵌入式系统的纷繁复杂,使得理论课不能把所有知识讲透讲深,所以本课程网站()提供相关的课件、实验资料、培训材料的下载,为学生们提供了自学的素材,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理论课程的不足。 经过实践,嵌入式系统概论课程可以有效加快学生对嵌入式系统的认识,迅速对嵌入式系统有完整的知识准备,而不是只会一个特定的嵌入式系统。作为概论课程,我们有意淡化了实验平台对理论课程的影响,脱离了“嵌入式=ARM+Linux”的误区,为学生后续的相关课程学习打好了基础。 设计概论论文:“数字艺术设计概论”课程的创新设计 “数字艺术设计概论”课程在很多学校又称为“数字媒体设计”或“数字媒体设计概论”。 10多年前,当“多媒体技术”课程刚开始在高等院校开设时,是作为高年级专业课程安排的。随着近年来计算机应用水平的日益提高和应用领域的日益深入,如今,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很多高等院校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另一方面,动漫和游戏的迅速崛起,带动了多媒体技术向数字艺术设计的方向发展,如今,“数字艺术设计”已经成为许多高校的专业或者专业方向,并且有着良好的就业前景。 但是,广泛的调查表明,由于我国基础教育长期执行高考文理分家,学生过早地专攻于高考考试内容,无论文科或是理科学生,在艺术素质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知识缺陷。而“数字艺术设计”是科学与艺术以及计算机与艺术设计相结合的边缘学科,学生艺术素养的严重缺乏,不利于其在本课程中的学习与未来的发展。因此,主要针对IT及其相关专业精心设计的“数字艺术设计概论”课程希望能成为多媒体技术知识的延伸,作为数字艺术设计的起步。 1艺术欣赏基础 针对学生艺术知识水平严重匮乏的现状,在“数字艺术设计概论”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中,我们以“附录”的形式安排了两次“艺术欣赏基础”的教学,内容包括“艺术品的本质及其产生”、“艺术中的理想”等方面。主要以欧洲艺术史为主线,尝试通过学习“艺术哲学”思想,丰富艺术素养,培养艺术鉴赏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通过学习和实验,理解“艺术品的本质及其产生”、“艺术特征”等知识,领会艺术欣赏的基本哲学观点;透过对艺术品本质及其产生规律和艺术理想的认识,学习欣赏和分析艺术作品的方法;通过因特网搜索与浏览,掌握通过网络环境不断丰富艺术知识的学习方法,尝试通过艺术领域的专业网站来开展艺术欣赏的学习实践;了解主要艺术流派和著名艺术大师及其主要作品。 2教学内容设计 作为“数字艺术设计”的基础课程,我们把教学内容的设计主要落实在数字艺术设计基本知识和数字艺术设计主流开发工具的掌握上。 由于开设课程的历史不长,“数字艺术设计”课程的教材和教学资料匮乏,即使有,也大都是理论性很强,而实践与应用性偏弱,对教学活动的开展,尤其是对强调教学型、应用型的高等院校相关课程教学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是,数字艺术设计活动本身却具有鲜明的应用性,因此,我们也可以而且应该充分重视这门课程的实验环节,以实验与实践教学来促进理论知识的学习。笔者编著的《数字艺术设计概论》教材以一系列与网络学习密切相关的实验练习作为主线,来组织对数字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以求掌握该课程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 我们为“数字艺术设计”课程设计的学习内容包含了数字艺术设计知识的各个方面,例如: 第1章:熟悉数字艺术设计。包括数字艺术设计的计算环境、数字艺术设计的应用与作品欣赏等方面。 第2章:基本要素、美学原则与文字图案设计。包括Photoshop基本操作、基本要素与文字效果设计、美学原则与图案风格设计等方面。 第3章:二维静画图形艺术设计。包括计算机图形艺术设计与Photoshop图层、滤镜效果,图形、图形学、图形艺术设计与数字模拟绘画,二维静画图形艺术设计与绘制矢量图形等方面。 第4章:网页艺术设计。包括网页艺术设计及其计算环境、Fireworks Web图形制作初步、Fireworks Web图形制作技巧等方面。 第5章:二维动画图形艺术设计。包括二维动画图形艺术设计与Flash移动渐变动画、Flash Motion动画“字牌翻转”、Authorware与作品制作:台球、Authorware拼图游戏、Authorware大图片显示等方面。 第6章:三维图形艺术设计。熟悉三维图形艺术设计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了解三维图形艺术设计的工具软件。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传统的教学设计中,主体是课堂理论教学,其他如实验、作业甚至于考试等环节都是作为辅助手段来设计的。亦即:知识是老师教的,学生通过实验环节来“验证”理论教学的内容。因此,教学测评就主要依赖于书面理论考试。但是,在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效果普遍出现滑坡,导致淡化了“验证性”实验的基础,因而严重影响了课程的教学质量。事实上,在单纯课堂教学这个环节中,学生能够从中获取的知识就很有限。 一般认为,“应用型”、“教学型”院校的学生具有思想活跃且活动能力强等特点,但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学习自觉性不高、单纯凭兴趣学习的观点重、刻苦精神差等。于是,教学过程中应该利用这些学生动手能力强的特点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根据学生求知欲望强的特点重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对理论知识的兴趣。同时,提高实验成绩在教学测评所占的比例,以此来“杠杆”学生对实验实践教学过程的重视,把教学改革的实践具体落实到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变上。 我们为本课程教学设计了一系列与网络学习密切相关的实验练习,来组织对数字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以求掌握该课程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共有19个实验、1个课程实验总结和1个课程实践。每个教学单元中都包含课程知识介绍、所需的工具及准备工作和实验步骤指导等,以帮助读者加深对课程教材中所介绍概念的理解以及掌握主流软件工具的基本使用方法等。实验内容的具体分布见表1。 第1章实验:包括数字艺术设计的计算环境、数字艺术设计的应用与作品欣赏等方面。通过学习和实验,熟悉数字艺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通过因特网搜索与浏览,了解网络环境中主流的数字艺术设计技术网站,掌握通过专业网站不断丰富数字艺术设计最新知识的学习方法,尝试通过专业网站的辅助与支持来开展数字艺术设计应用实践;通过阅读和欣赏数字艺术作品,了解和熟悉数字艺术设计的应用范畴,提高自己的艺术欣赏和鉴赏能力,了解和熟悉不同的数字艺术设计技术及其表现能力,初步接触和了解各类数字艺术设计的工具软件。 第2章实验:包括Photoshop基本操作、基本要素与文字效果设计、美学原则与图案风格设计等方面。通过学习和实验,了解图像颜色的基本概念和颜色模式;了解平面设计图形图像处理技术;通过学习使用Adobe Photoshop CS2软件,掌握平面设计的基本操作和图形图像处理的基本功能;熟悉数字艺术设计中有关文字要素的基本概念,了解文字效果的基本内容;尝试设计文字的一般和特殊效果,掌握组合文字的基本处理方法;熟悉和关注数字艺术设计的美学原则,了解数字艺术设计中图案与构成风格的图形创作的基本内容,初步掌握图案与构成风格的图形的基本制作方法。 第3章实验:包括计算机图形艺术设计与Photoshop图层、滤镜效果,图形、图形学、图形艺术设计与数字模拟绘画,二维静画图形艺术设计与绘制矢量图形等方面。通过学习和实验,了解计算机图形艺术设计的发展历史,了解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图形艺术设计的概念和内涵;掌握Photoshop的图层、通道、滤镜等技术概念和基本应用技巧;学习用数字艺术设计的方法来模拟传统绘画,从中体验传统绘画与电脑绘画的同和异;了解二维静画图形艺术设计的相关概念;熟悉矢量图形知识及其数字艺术设计的绘制方法;了解更多的二维静画图形艺术设计软件及其一般功能。 第4章实验:包括网页艺术设计及其计算环境、Fireworks Web图形制作初步、Fireworks Web图形制作技巧等方面。通过学习和实验,回顾和熟悉网络的基本概念,了解“网页设计”的基本内容;通过因特网搜索与浏览,了解网络环境中主流的网页制作技术网站,掌握通过专业网站不断丰富网页艺术设计与制作最新知识的学习方法,尝试通过专业网站的辅助与支持来开展网页设计与制作应用实践;通过对一些成功网站进行的搜索、浏览与分析,了解网站建设需要注意的问题,学习网站建设和网页设计的成功经验;通过欣赏,熟悉网页色彩设计的表达与内涵;熟悉Web图像的基本要求和格式要求;了解Macromedia Fireworks的一般概念和主要功能,熟悉Fireworks工作界面,通过一些简单作品的制作,掌握Fireworks的基本操作;了解Fireworks的层、蒙版、滤镜、特效、样式、切片、按钮、导航栏、弹出菜单和GIF动画等概念。通过一些Fireworks的实例制作,熟悉和掌握Fireworks的设计技巧。 第5章实验:包括二维动画图形艺术设计与Flash移动渐变动画、Flash Motion动画“字牌翻转”、Authorware与作品制作等方面。通过学习和实验,了解二维动画图形艺术设计的基础知识及其工具软件;了解关于Flash二维动画图形艺术设计的基础知识;通过“两架飞机”的制作,掌握Flash移动渐变动画的设计操作;通过“字牌翻转”的动画制作,掌握Flash动画的设计操作;了解Authorware二维动画图形艺术设计的基础知识,熟悉Authorware的基本操作;通过制作Authorware作品《台球》,了解Authware程序的基本组成;通过“拼图游戏”的制作,熟悉Authware复合图标的知识与功能;了解外部函数接口和Xtras在Authorware程序设计中的运用;通过“图形显示控制”和“音量控制”等的制作,学习Authorware程序设计。 第6章实验:通过学习和实验,熟悉三维图形艺术设计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了解三维图形艺术设计的工具软件;通过欣赏三维图形艺术设计的优秀作品,提高自己对三维图形设计作品的艺术鉴赏能力。 课程实践:由任课教师根据课程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安排课程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当地举办的艺术(美术)博览会,并根据要求撰写课程实践报告。 4建立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对受教育者的多种要素进行价值评估,而考试是教学评价的工具和手段,是测量应试者知识与能力、素质和潜力的量尺。考试为教学评价提供了量化资料,却不能替代教学评价。但是,在传统的教学管理和过程中,人们对考试与评价的关系存在着认识不清、相互混淆的情况,其主要表现就是由考试来单一体现教学评价,其直接后果就是以应试方法取代教学过程,教师“考什么就教什么”,学生“考什么就学什么”,甚至“什么时候考就什么时候学”。正因为如此,考试受到的批评和责难也越来越多。 事实上,高等教育专业课程的教学管理给教师以较大的自由度,高等教育,尤其是应用型院校的专业课程,面向就业,面向社会,更需要通过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来推动教学改革的发展和学风的积极建设。 我们认为,教学改革必须重视开展考试制度、考试方式的改革,应该提倡和鼓励在传统考试的基础上构建一个科学的教学评价方法,理性地认识考试的地位和作用,科学理解考试与评价的关系,实现从单一考试到多元评价的跃升,这是教学改革的关键之一。 多元评价认为能力的培养远比知识的获得更重要,尝试从多方面、多角度来开展评价活动。评价方法的多元性,即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包括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智力因素评价与非智力因素评价相结合等。我们可以汲取上述两个方面的优点,使之相互配合、相互借鉴,分别应用于不同的评价指标和评价范畴。评价方法应该是:可以量化的部分使用“指标+权重”方式进行;不能量化的部分,则应该采用描述性评价、档案评价和激励评价等多种方式,以动态的评价替代静态的一次性评价,视“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为同等重要。 实际上,各项测评指标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促进教学,提高教学效果,而不应成为学习的负担。例如我们在“数字艺术设计概论”课程中设计的教学测评方案是: 课程成绩 = 艺术欣赏实验成绩(2次)+数字艺术设计技术实验成绩(14次)+课文阅读与课外习题检查+课程实验总结+课程学习能力自我测评-平时缺勤/迟到扣分 其中:通过“艺术欣赏实验”促进学生提高艺术鉴赏能力;通过“数字艺术设计技术实验”实现课程主要教学任务;通过“教材阅读与课外习题检查”促进学生对课本的预习、复习,改善学生的阅读习惯和督促学生完成课后作业;通过“课程实验总结”与“课程学习能力自我测评”帮助学生自觉复习与巩固本课程全部学习内容,加深对本课程教学目的的理解;通过缺勤扣分规范学生的自觉行为。 多元评价要求评价既体现共性,更关注个性;既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评价可以是多角度的,注重的是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关注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使命感、责任感、自信心、进取心、意志、毅力和气质等方面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评价学习不再仅仅依靠考试的成绩 (甚至期末不考试) ,还包括了对学习的态度、兴趣和行为等等的考查。用一句话说,就是以多维视角的评价内容和结果,综合衡量学习的发展状况。 5抓实验促理论,抓过程得结果 以精心设计的日常化的实验实践活动促进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习,推动教学方法改革,有利于从多个方面促进学生优良学习习惯的养成,从而促进学风建设和提高教学质量。 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测评,抓过程得结果,可以有效地促进学风的改善。例如,我们为“数字艺术设计概论”课程编写的以实验为主线开展教学的教材1,全书通过一系列在网络环境下学习和实践的实验练习,把数字艺术设计的概念、理论知识与技术融入到实践当中,从而加深对该课程的认识和理解。 从创新的教学内容设计、实验实践内容设计和教学测评设计的实践中我们体会到: (1) 抓动手实验实践促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习,抓教学过程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是应用型院校和应用型专业课程的很好的教学方法。 (2) 教学改革是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创新设计的基础。 (3) 合适的评分标准有助于提高实验的效果。 在实践中,我们摸索并安排了如下实验评分方法:每个实验以5分计,其中,阅读教学内容(要求学生用彩笔标注,留下阅读记号)为1分,完成全部实验步骤为2分(完成了但质量不高或者仅部分完成则只给1分),认真撰写“实验总结”占2分(写了但质量不高则只给1分)。以此强调对教学内容的阅读和通过撰写“实验总结”来强化实验效果。每个实验成绩的合计为实验总成绩。 (4) 专业课程的教学测评一般都是抽样测评,为培养学生的科学评价概念,我们有意识地把测评的总分限制在95分以内。 6后记 分析表明,学生在专业课程中产生的学习困难,首先来自于他们对所学知识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而我们在教学中采用“先做(实验)后说(理论)”和“边做边说”的方法,把根据学科理论知识精心设计的实验实践环节与学科理论教学相融合,并积极实践教学测评的创新方法,较好地解决了学生的认知困难,符合特定的学生对象,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作为数字艺术设计专业方向课程群的发展建设,我们针对同一层次的学生对象,精心设计了《艺术欣赏概论》课程及其教材,对此,我们将在后续再做介绍。 设计概论论文:基于创新的《动漫概论》课教学内容设计 〔摘 要〕面对新的技术和社会发展现状,从学科的角度,《动漫概论》课在文化产业视角下教学很有必要融入新知识,融汇相关学科的知识点,创新专业内容教学,以适应数字媒体技术应用的发展,促进教学改革实践。 〔关键词〕动漫概论 教学内容 创新 设计 国内很多院校在相近的学科中开设动漫专业,《动漫概论》是动漫专业必修的入门课程,学生从非专业向专业过渡转化的课程,教学应该从理论讲授到理论应用,培养兴趣与提升学识对于学生同样重要。近些年,在各种教学模式改革中专业教师的自我实践证实很重要,如何立足于实际进行专业教学,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创新理论教学。目前,我国已经逐步完善了动漫相关的产业政策,在产业政策的影响下,当代动漫教育从技能素质的角度培养既懂管理又懂制作的复合型人才显得很重要。 一、《动漫概论》课教学内容创新设计概述 专业教学是学科知识、方法、思路等的传授,不是知识点的复述,与时俱进地创新专业内容教学尤其重要,从教学内容入手,创新课程教学。老师如何教授该课程应该有一定的规律和体系,改变传统考核思路模式,专业教学强化学生通过理论分析问题、对接实践的能力,理论和技能同样重要。新的《动漫概论》课教学知识点设计建立在大动漫范畴基础上,以产业为目标,从理论到理论完全不能适应本校实际,动漫理论应来自于理论实践教学和技能实践,动漫专业建设与本地区产业紧密联系。文化产业――动漫教学――专业建设,从实践到理论再实践,课题或者项目驱动理论教学更有现实意义。 《动漫概论》课教学包括学科本体与文化知识。首先,《动漫概论》教学必须在观念和资料的准备方面占据优势地位,教学内容增加人文学科知识,动漫作品注入文化元素,吸收最新的文化及其产业成果应用于教学,这对于初学动漫制作人员全面理解技术与艺术的关系很重要。了解中国文化产业与动漫的现状,教学内容增加相关的知识点,如文化产业理论。以学校的学科特色为出发点,加强动漫专业建设,以创建特色专业为目标,教学内容结合社会和企业需求,拓展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动漫概论》课教学内容常见问题 近年来,《动漫概论》教学主要存在脱离时代的发展语境、忽视数字技术与文化产业的论述等问题,具体来讲:1、《动漫概论》课程教学面临的许多机遇与挑战,诸如,技术、文化、需求、时代、产业等,动漫教学很难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理论教学对于入学考试文化成绩不高的学生很容易枯燥乏味,学习的乐趣在于循循善诱,理论教学没有与实践结合,教学效果不理想!老师教学如同一个演员在舞台的“表演”,逐步改变“自我娱乐”式的教学模式,促使本学科的深入发展。2、新的时期,按照传统动漫的工艺与技巧解释动漫概念已经不符合现实状况,只能在《动漫史》中出现了。新的工具、技能以及表现方式开拓了学生视野,有助于培养学生大胆的实验创新精神。动漫制作涉及的材料很多,媒介和材料的多样性给动漫创新开辟了广阔的视域,如定格动画可以把材料作为语言研究的一个方向。如今,传统媒介技术变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数字技术促进动漫艺术应用的发展,尽管有的教材在知识体系上增加了动漫创作研究,这也很容易把《动漫概论》教学引向作品鉴赏。3、许多《动漫概论》教材的知识点依旧在动画部分,虚拟现实技术在数字媒体行业日益重要,动漫教学应向相关专业延伸与拓展,诸如游戏、漫画与动画的关系。我们在教授新的知识点总是存在着概念、范围、类型、特征的思路,忽视漫画、连环画、游戏、动画的联系,数字动漫产业的相关论述极少,甚至没有;教材内容上存在着“以偏概全”现象,不同版本《动漫史》与《动画概论》内容不分,有教材甚至认为:动画就是文化创意产业。4、由于学科背景、授课时间等差异,纵观国内各种版本《动漫概论》课程的教材和教学,对于知识点侧重不同,造成了学生对动漫应用与理解的形形色色差异。也有老师认为:以老师的学识在日常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学大纲、授课内容和规范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各种思想和观点都应有,认为理论学习应该是“百家综合或者争鸣”,而“放养”学生,任意组织内容进行授课。 总之,教学内容应该有系统性体现动漫学科特点,教学方式不能太死板,也不能完全任由老师自由发挥或者取悦于学生,最好能够体现大师风骨!当然,教学内容也不能是简单的说教或者读课本上知识点,这样做会失去理论对实践的意义! 三、《动漫概论》课新增教学内容 传统教学从动漫艺术本体入手,诸如概念、技术、设计、叙事、流程、审美、功能、时间等动漫语言,了解动漫艺术风格,针对性明显、创新性不强。动漫学科特点与电影艺术的综合性、假定性、视听性相似。笔者认为新增教学内容应该从以下方面考虑: (一)后现代艺术。当代社会审美思潮多元化,个性需求多样性,我们以理性的态度面对它,既不盲从也不随波逐流,而设计应该以自然和人文为基石,动漫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必然受到外在因素影响,涉及广泛的艺术、社会和人文学科,后现代设计艺术还是比较人性和自由,后现代艺术吸收借鉴传统文化艺术,而表现出多元文化价值观,个性元素设计离不开动漫形象的实用价值。很多人认为:后现代主义艺术观颠覆了现代主义观,后现代社会是各种信息充斥的时代。后现代艺术不仅是艺术思潮,它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如何创新发展的思路。艺术多元化促进个体精神的释放,突破了时代精神和传统艺术设计视域的压制,更加关注人的全部活动和情感世界,也有人借助大众文化和民间艺术表现力,实现艺术语言的革新,设计美在于表达作者内心真、善、美感受,实现产品应用价值,各民族文化可以采用新媒体技术弘扬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二)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动漫是文化产业的一部分,动漫创意融合多学科知识,随着新技术对文化产业的冲击,开发、建立本土资源以及数字表现体系,文化产业转型发展推动创意设计新的产品。关注国内相关文化产业实践的发展,如珠三角、长三角地区文化创意成为新的生产革核心,各地区产业集群优势不断扩张,尤其省会和沿海开放城市通过新的经济力量培育文化产业形态。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各地年鉴和产业报告,了解中国文化产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体制改革促使文化产业不断发展,产业政策转换为宏观调控的手段,面向大众消费的商品依靠文化创意力量获得发展动力,真正的动漫创意产业是产、学、研、销一体化,没有创新很难突破产业困局。 (三)工商管理知识。研究商品市场中销量好的动漫设计以及衍生品设计,以市场需求改变设计。经济的繁荣,艺术消费必然走向昌盛,艺术品消费促使新的创作动力产生,经济利益分配促使艺术生产进入良性循环。动漫艺术品设计、生产要适销对路,建立规范的艺术消费市场体系,艺术进入经济市场成为商品,专业教学需要资金运作、商业知识、管理等融入课程理论教学,如,产业集群、资本运营、生a经济效益与人力资源考核等知识。在衍生品的营销中城市、商业、工业、市场结合形成产业优势,如何降低生产成本获得更多的利润?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需要。 (四)中国连环画与漫画艺术研究。连环画与漫画来源于绘画,既能表现故事情节的精华,又能表现作者的艺术水准。中国连环画艺术叙事、表现风格多种多样,朴实、熟练的绘画风格更具有艺术表现力,连续的故事情节画面与动漫分镜头有相似之处,如赵宏本、沈曼云、钱笑呆、徐宏达、顾炳鑫、刘继卤、王叔晖、贺友直、汪观清、华三川、程十发、范曾等连环画作品。研究国内外艺术大师的作品,绘画形式如何表现故事以及如何设计角色形象,这些形式对于当代的漫画与动画设计有借鉴作用,许多古今文化知识成为连环画创作的素材来源,人物和场景的绘制证明了设计与美术的渊源,因此,动漫设计可以借鉴连环画的画面设计。 四、《动漫概论》课教学知识点设计 (一)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体系:1、动漫概念(动漫表现形式分类、动漫与游戏、动漫史上重要的风格流派、动漫创作素养),理论为主开展教学;2、动漫设计与制作流程,如果有条件可以课后考察动漫公司;3、原动画设计,可以进行角色形象临摹或者国内外动漫明星介绍;4、动漫语言学习,如文学语言、电影语言、视觉语言、听觉语言、表演语言、数字技术语言,动漫语言在创意设计的重要性;5、中国连环画与漫画艺术研究,多研究中国连环画以及国内外的漫画作品;6、动漫产业与衍生品的开发(动漫策划与衍生品开发,了解动漫产品的推广流程,可以简单分析国内的动漫产品案例);7、动漫营销策略与市场运作模式(增加动漫设计策划、市场调研、营销与市场需求互相促进);8、文化产业与后现代艺术,如产业视角的动漫文化价值观;9、中国文化产业现状与体制,如国内动漫政策法规。以上教学内容专题和模块特点比较明显,章节知识点没有按照概念、判断、推理的思维模式排列,知识点内在的联系由小到大、由点到面,有利于学生形成一个全方位的学科视野。总之,教学内容体系创新后,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课程资源、教学活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都要有相应更改,以适应教学内容创新。 (二)进度。教学进度中各知识点也不能“照本宣科”地进行,课时应该有弹性,理想的教学时间是40至72课时,每周的课时量控制在4至6节,针对学生的差异突出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灵活应对学生的学习反馈,布置课外作业增加学生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通过作业发现产业中的某些问题,体现理论的指导价值。 (三)考查。从文化产业的层面扩展动漫专业理论教学,其教学内容从教学实施、考核方式、教学评估等方面进行深化,结课考查的方式也应该变动,通常理论课以闭卷考试的形式进行,这种做法的弊端是忽略了学生平时的练习和表现,最好是以综合的形式进行考核评价,鼓励学生围绕技能应用自主学习。在专业教学改革中有学者尝试课程教学引入部分课题或者项目鼓励学生参与;还有学校以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突破口,反思教学内容设计,笔者认为:依据学生对知识的应用状况评价教学效果比较有价值,如参与设计、参加比赛,毕竟学科发展是一个漫长过程。总之,由于学校特色的差异,专业建设成果依靠学生对社会的贡献以及能力的大小来证明,学生社会实践弥补专业建设的不足,实现本专业教学资源开发。创新探索动漫人才培养路径,艺术探索走向文化产业,注重相关学科相互延伸与支撑。 结语:与时俱进创新教学内容 近几年,动漫技术发展迅速,高科技日新月异,主流和非主流动漫作品越来越多,从技术的发展洞察产业的变革,艺术动漫实践范畴不断深入,创新必然引发产业市场竞争。前卫、实验性很强的艺术潮流影响数字动漫发展。对学科前沿知识要有敏锐的洞察力,文化创意产业、艺术素养与技术培养互相影响,如果动漫教学割裂二者的联系,只能培养初级技术人员,动漫专业需要创新教学内容。一个专业发展要有逐渐的累积,不是一个人能全部完成实现,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专业教学还要联系实际,与时俱进,以降低风险。 设计概论论文:论设计概论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 内容摘要:设计概论课程作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对学生艺术专业的理论学习帮助很大,在新时代的背景之下,为使该课程达到更大的实效性,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性研究和实践就迫在眉睫。因此,在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基础之上,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增加以学生为主的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模式,以期实现艺术设计专业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设计概论 教学方法 现代化教学 现代科技的发展,网络的普及,为我们带来了更多资源的同时也使得理论课教学面临新的问题。目前,大学生大都处于90后,思维更为活跃,性格更为自我,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已经不能够满足现时代的需求。“中国梦”和新型教育理念的实施更为高校教师提出新的要求。在这种环境下,作为设计概论课程的教师应利用好现代化这把双刃剑,大胆改革新型教学方法和手段,将培养适应新时代的大学生为目标,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长期发展需要。 一.设计概论课程在高校艺术史论课程中的定位 设计概论课程作为艺术设计等专业的基础理论必修课,以设计的基本思想、应用原理、设计历史和设计教育为主要讲授内容,是学生学习和掌握设计专业理论的重要基础,也是进入专业设计学习的综合性和指导性理论素质培养课程。同时,也作为我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主要科目,体现了这一课程在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中的意义和价值[1]。可见,设计概论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国内各高校的设计概论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学习并掌握设计的基本理论体系,掌握围绕设计项目运作而形成的基本方法和程序观念。设计概论课程一般都设置在大一或者大二,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设计的内涵与外延、设计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中外设计之溯源、设计的分类以及设计师和设计批评等基本理论,提高学生的艺术设计文化素养,并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学生提供最基础的设计方法论。 二.设计概论现实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关于高职院校的设计概论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研究与实践,在近几年高校教育改革中也初露规模和成效,例如尹庆民《应用型高校教育改革与教学实践创新》、金国华《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探索》、周湘淅《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策论》等专著,《关于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思考》、《非遗视角下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叹息高职院校艺术造型类课程的教学模式》、《高职等设计概论课程建设探讨》、《“设计概论”课程教学创作型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就业为导向的“设计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关于高校设计概论课程新的教学实践模式探讨》等论文和期刊都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经验。但有关新时代下新手段的研究都还处于起步和尝试阶段,而且并未形成规模,仍需要进行第一线的探索和尝试。 首先,教材相对单一。自2002年起,有关设计概论课程的教材大致有赵平勇、李立新、李砚祖、李立芳、尹定邦和赵农等编著的。一部符合现代教育要求的教材,应当是群贤同道精诚合作的结果;而设计学科本身对“团队精神”的执意强调,更是这一学科发展的学术基础[2]。编撰教材并非易事,特别在当下信息、技术、知识日新月异的时代,要把本学科内最优秀的成果传递给学生,并要讲求科学性,更是困难重重。当前国内的教材大都存在知识陈旧、案例老化等问题,这也是目前设计概论课程中学生普遍认为“理论无用”的原因所在。 其次,教学方法过于传统。虽然多媒体教学早已普及,但“满堂灌”、依赖PPT的情况并未改善。单一的采用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传统授课方式,就会容易使学生产生“假知”,从而导致知识与能力的脱节。而且容易使学生产生依赖和期待心理,抑制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造思维的培养。 第三,与专业课程联系不够紧密,社会实践性较弱。教学与实践的关系,一直都是高校教改所面临的急迫解决的问题。目前,对于两者关系的认识存在两种错误倾向:一种过于强化实践教学的价值,而否定理论教学的意义;另一种则认为理论是理论,实践是实践,过于强调学校理论的专一性,而忽视对两者的结合。 在当下以及未来的科技发展的动力之下,应变被动为主动,积极更新教学理念,创建新型的教学结构,探索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确立新的教学关系,使O计概论等理论课程更为有效的与学生自身相联系,理论联系实践,理论帮助实践,积极地提高设计概论课程在教学中的实效性。 三.课堂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创新 在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中,转变教师思维是第一步。课堂不应该是一群“观众”面对一个“演员”,而应该是一个“导演”组织一群“演员”。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对史论课程一般都兴趣缺缺,而且,大多数艺术专业的学生文化底子较为薄弱,缺乏自我学习能力,加之教师一味地讲授,不免会使整个教学效果不佳。因此,首先应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的为学生传授基本的理论概念,在与具体设计作品的结合中,来感受知识,增强记忆,促进学生思维的活动。比如,在讲授设计与科技的关系时,可以在课前为学生播放最新科技成果的视频,学生在赞叹科技力量伟大之时,再将设计与科技的关系讲授给学生,然后再播放些许设计与科技相结合的视频,使学生感受到设计中的技术美,从而提升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兴趣和学习能力。 其次,大学校园是教改的领头羊。互联网掀起的数字革命让人们进入了“在线”的时代。社会呼唤的是有创意的新型人才[3]。微课堂、慕课堂正在颠覆我们的认知。微课的开展,改变了单一的传统教学,虽短短几分钟,但却可以对不同阶段的学生提供因地制宜的教学,进行个别化教学。比如,将设计概论课程的知识点进行分割,分别录成微课,上传至学院网站,供学生自由选择,甚至可以增添弹幕,在提问版块留言,因材施教。 2012年10月,美国著名的《时代周刊》杂志发表了名为“大学已死,大学永存”的深度报道,探讨慕课给现代大学带来的冲击[3]。例如在2014年7月,清华大学物理系大三学生杨平凡上了清华大学上线的第一门慕课“电路原理”,并考试合格,以及随后众多高校也陆续推出在线课程,不但能和自己所在学校的分数互认,还能拿到外校的第二专业证书[3]。设计概论课程的慕课改革也是行得通的,而且在此基础之上,还可拓展学生的视野,了解最新最先进的设计理念和发展。大部分高职高专学校,以及国内大多数院校,很难做到专家、教授成群,除去可以聘请客座教授或者举行专家讲座外,慕课是获取教育资源平等最为方便和快捷的方式。 第三,《2014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版)》揭示了今后六项新技术对高等教育教学产生的影响。这六项技术是:翻转课堂、学习分析、3D打印、游戏和游戏化学习、量化自我、虚拟助理[3]。这些都成为我们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的方向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设计概论等史论课程,可以根据不同章节进行灵活教学。比如在进行设计师章节的教学,我尝试采用翻转课堂的方式,让学生分组,自己制作PPT,请学生自己来分享有关设计师、设计理念和设计作品,并阐述对设计职责和社会服务的认识。然后我再进行总结式讲授,一方面起到了推波助澜、加强记忆的作用,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进一步丰富知识点,也有利于学生将来确立自己的设计风格[4]。再如讲有关中国设计溯源时,带领学生前往河南省博物院,进行实地讲授,这种实物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和教学手段,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会记忆犹新。 四.结语 借助高新科技手段为媒介,打破原有的传统教学,以“微课堂”、“网络教学”、“游戏教学”、“理论讲授与声像结合”、“Unity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为实验,从“以教师为主”向“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转变。采用课题小组成员探讨、与学生代表座谈会以及问卷调查等手段,通过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对大学生艺术设计教育载体的应用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新时代下大学生设计概论课程载体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依据大学生艺术与设计理论教育载体发展与创新普遍遵循的原则,使学生具备基本的理论研究能力,反思设计教育、行为能力[5],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刺激学生的深入思考,最终提出新时代下设计概论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学科发展与创新的策略。而且对提高学生的设计艺术修养、自主学习能力、造性思维以及人文素养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设计概论论文:基于FABE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环节设计探索 摘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三观的重大任务,但学生普遍对其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由于课程本身内容抽象概括、偏重理论,除了使用多种教学方式之外,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能否合理的设计和实施教学环节,便成为保证学习效果的根本影响因素。就此本文提出把以FABE模式为代表的经典推销模式引入课程教学,并以案例展示如何基于FABE模式在教学中进行具体教学环节的设计实施。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FABE模式;教学环节 日前,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党中央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重视又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内容,既涉及思想意识形态层面的内容,又涉及哲学、经济学等理论,学生经过认真学习可以端正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也可以在专业知识构成层面完成一个提升,但由于市场经济实用主义一些观点的影响以及原理课程内容较为理论抽象等原因,学生学习原理课的动力不足,兴趣不高,课程教学面临较为明显的困难。固然,我们可以通过发挥媒体优势,利用慕课、微课、微视频等时尚创新的方式和载体展示原理课的内容,让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但笔者认为,最为根本的教学保障依旧在于课堂上多元化教学方式的引入和教师授课过程中教学环节的表述效果。只有高度重视具体教学环节的设计安排,才能使课程知识被学生认可,产生共鸣。 一、原理课教学面临的困境及成因 现行的原理课是由实施“05方案”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门课程合并而成,合并的本意是为了突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重要性和基础性,但是伴随着课程体系的改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出现了轻视态度和畏难情绪,这使得课程的教学面临巨大的困境,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学生层面对于原理课的主观评价有所偏颇。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往往被学生视为政治宣传课、政治说教课、政治灌输课,所以枯燥、空洞、说教就成了它的标签。相对于直接相关就业升学的专业课程而言,学生认为原理课不重要,相对于日新月异的专业知识而言,学生认为原理课的内容枯燥陈旧。此外,原理课中的一些内容本身也容易引起学生的质疑,比如有经济学、管理学R抵识背景的学生会认为课程中政治经济学部分的内容与西方经济学有所冲突,会疑惑“商品的价值到底是由劳动创造的还是由劳动、土地、资本和企业家才能共同创造的,工资到底是劳动力价值的转化形式还是劳动的价格”[1]等问题。就算是没有涉猎到专业知识,大多数学生也会对于“失业是否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现象,剩余价值理论是否可以用于解释当今的企业财富积累”等一些观点存在质疑。 2.教师层面对于原理课的教学改进不够具体。原理课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改进一直是学术界尤其是从事原理课教学教师所关注的重点热点问题。“05方案”之前,教师在教学中就开始普遍采用多媒体、案例、图解、专题等教学方法以突破传统“填鸭式”的灌输教育;“05方案”之后,更多的方法出现在与原理课相关的研究文献和教学实践当中,比如研究性教学、叙事型教学、体验式教学、参与式教学等。但在方法论层面的研讨热度持续高涨的同时,对于原理课具体教学环节设计关注的研究则很少,仅有少量文献研究实践教学环节的相关内容,对于教师讲授过程中的教学环节设计几乎没有涉猎。大多数教师较注重多媒体等新技术手段的使用以及案例新颖性、趣味性方面的考虑,很少关注自身讲述过程中的环节设计。这使得在具体讲述到一则原理、一个观点时由于环节缺失构架逻辑和说服能力,使得原理课内容无法被学生真正的接受,课堂教学成果无法深入持久,学生的记忆仅仅局限于一时的新鲜热闹。 二、FABE模式概述 推销模式是根据推销活动的特点和对顾客购买活动各阶段的心理演变的分析以及推销员应采用的策略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出的一整套程序化的标准推销形式。[2]由台湾中兴大学商学院院长郭昆漠教授提出的FABE模式较有代表性,其“FABE”是由Feature、Advantage、Benefit和Evidence四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缩写而成,这四个英文字母代表了推销过程中沟通的四个步骤。 1.将产品的特点(Feature)详细介绍给顾客,即面对不同的顾客,推销人员要以准确且有针对性的语言介绍产品,要注重挖掘产品独特的深层次的特征。 2.充分分析产品的优点(Advantage)。推销人员针对第一步中介绍的特点深入分析,挖掘出产品的特殊功能或因特点而具有的特殊优势,这种顺势而来的优点比简单的主观的夸赞更易有说服力。 3.尽述产品给顾客带来的利益(Benefit)。在了解顾客需求的基础上,把基于产品的优点所能给顾客带来的经济、社会利益到工作、情感利益都一一列举出来,通过强调顾客得到的利益、好处激发顾客的购买欲望。一切以顾客利益为中心,这是FABE模式中最重要的步骤。 4.以证据(Evidence)说服顾客购买。推销人员要避免使用最便宜、最划算的字眼来说服顾客,而应采用足够客观权威的证据来展示上述特点、优点和利益的真实性,并用数据、案例等可靠的证据来解除顾客疑虑,最终促使顾客接受交易条件完成购买。 FABE模式的标准推销句式是“因为(特点),从而有(优点),对您而言(利益),你看(证据)”。作为典型的利益推销法,遵从FABE模式之所以能高效完成的推销活动,主要是考虑了不同顾客的购买动机,运用简单直接但极具说服性的语言和逻辑强有力的推介产品展示利益,用配套的手段和材料巧妙地处理好顾客关心的问题并解除顾客异议,最终说服顾客完成购买。 设计概论论文:基于MOOC的《酒店管理概论》微课程设计开发探究 摘要:当前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慕课)以其独特特征获得迅猛发展。基于这个背景,本文通过分析慕课的特点与酒店管理概论课程特征,进行了二者的匹配研究,提出了酒店管理概论微课程的设计原则以及ADDIE模型设计过程,从而为慕课环境下专业课程的开发研究提供可借鉴思路。 关键字:慕课;酒店管理概论;微课程;ADDIE 中D分类号:G42 前言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 教育领域也随之产生了巨大的变革。2008 年开始,Coursera,Udacity 和 edX 三大在线课程网站联合世界知名大学包括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密歇根大学等展开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assive Online Open Course,简称 MOOC“慕课”),提供各类免费课程,与众多在线学习者共享高端前沿知识资源,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微型移动学习的需要,获得了空前巨大的成功[1]。同样,我国教育部也密切关注慕课的发展,积极推动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与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讨论,以开放、包容、务实的态度,鼓励高校和社会参与者兴利避害,共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在线开放课程体系和课程平台,促进其在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学方式、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改革等方面发挥更积极的作用。正是基于这个大背景,本文选取了《酒店管理概论》这门课程进行微课程的设计开发研究,从而为慕课环境下专业课程的开发研究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1.慕课的内涵与特点 微课程的主要理念是运用建构主义,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在课程中把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紧密地联系起来,以产生一种“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首创了声名远播的“一分钟的微视频”的“微课程”(Micro lecture)。MOOC 的主要构成是 10-15 分钟时长的课程视频,是近年来在线学习以及网络课程开始关注的一种新型课程形态―――微课程[2]。课程主要由分段式观看教学视频、阶段性小测验和即时网上辅导反馈、网上提交和批改作业、网上社区讨论、虚拟实验室等方式组成,并按照学生学习规律来设计教学内容和进程。 慕课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开放性和灵活性。MOOC对教育变革的主要影响就在于它所传递的信息社会的一个基本理念:任何人、在任何地方、在任何时候可以学到任何知识。突破了传统学习的时空限制,同时可以利用手机移动终端等随时随地开展学习。(2)专业性与权威性。MOOC课程由世界范围内的名校名师主讲,“名校+名师+名课”效应更加能吸引学习者。当前MOOC课程吸引了世界范围内知名高校的著名专家学者参与。他们精心选择课程知识的核心内容或专题,利用最新科技将视频等学习资料发送到互联网上供学习者选择。(3)互动性和实用性。学习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活动,学习是连接各类节点和信息源的过程。MOOC吸引了大量在线学习者,这些学生学完了课程并活跃于相关的网络社区中组成学习共同体,互动交流,互帮互助。“慕课”教学将传统的大班授课有效转变为小组讨论模式,使得师生关系更加平等化,有利于学生能动作用的发挥。 慕课的发展也引发了大家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思考,有学者认为互联网时代慕课日后会成为主流教学平台,校园乃至教师角色将会有很大改变,慕课将取代传统面对面教学模式;也有学者坚信慕课只会是教育模式的补充和更新,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教育模式[3]。慕课的出现确确实实影响着当代教学模式,如何利用好这一平台,每个学科可能都有自己的见解,如何利用慕课更好的开展有效专业教学才是关键。 2.酒店管理概论课程的特征 《酒店管理概论》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酒店管理的基本原理,全面了解酒店管理的基本概况。酒店管理概论课程具有以下特征:(1)内容多样化。酒店管理课程知识结构多方面,并且其内容之间相关程度不是很高。(2)知识点模块化。以酒店客房清扫服务为例,可分为以下几个流程:卫生间清洁、客房抹尘、中式铺床、吸尘等各个小模块。(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目前,多数学校在进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时,都按照“理论 + 技能”的模式。同样酒店管理课程也需要根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进行课程设计。 3.慕课与酒店管理概论课程的匹配分析 3.1实现学生随时随地的开展酒店管理知识点模块化学习。 一方面,酒店管理课程知识点的模块化,以及具有项目化教学的特点,特别适合慕课的特点。另一方面,现在无线网络在高校校园也基本实现全覆盖,开展微课教学最基本的条件俨然形成。 3.2实现学生酒店专业知识与情景教学的融合 酒店管理概论课程作为学生对酒店认知的入门课程,学生对专业和职业的认识均处于模糊阶段。星级酒店管理中的服务氛围和技能无法用语言进行简单描述,也无法激发学生兴趣。微课程将知识点精炼化、片段化,用多种形象的表现方式让学生融入职业氛围中,更好地掌握知识。 由此可见,慕课与市面上的“网校”和网络视频开放课程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即更关注课程的价值,让学生具有真实的学习环境体验,关注如何使学生从中获益。 3.3为学生搭建交互式学习交流平台 在微课学习过程中,微课平台除了有丰富的视频资源外,还有供学习者选择的线上交流机会。同时,平台中存在很多在线论坛和学习小组,通过各种交流,可以克服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陌生感和距离,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以便教师能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适时答疑解惑,提升教学效率。同时,学员间“互相评分” (peer grading) ,能够加强学员间的交流和互动”。 4.酒店管理微课程设计原则 4.1强调资源整合 由于酒店管理课程分为理论类型与技能类型,因此慕课设计也要强调这种专业特色分工。理论类型课程需要突出名校名师的概念,突出理论知识的扎实,可以尝试院校联合开发,打造酒店管理概论专业慕课课程,实现在线优质课程资源共享。技能类型强调的是产学研平台,与国际酒店集团管理公司合作,进行慕课的开发建设。 4.2强调模块化教学内容设计 微课程不等于课堂实况录像的一小段切片,不等于完整课堂的局部片段,其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将酒店管理概论课程知识点进行分拆,结合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要求,进行模块化教学内容的设计。此外,微课程的设计要体现情景,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3调全过程学习 酒店管理概论微课程设计要强调全过程学习,可以把慕课视频作为教学的线上环节,要求学生在课堂外观看视频和做练习,在线下课堂上则把重点放在师生们共同深入的互动交流、探讨,直至问题解决。这种“翻转课堂”模式有助于学生学到更加全面的知识,对学习的内容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5.《酒店管理概论》微课程设计的ADDIE模型 ADDIE模型是一套有系统地发展教学的方法。ADDIE模型就是从分析(Analysis)、设计(Design)、发展(Develop)、执行(Implement)到评估(Evaluate)的整个过程。ADDIE模型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即要学什么(学习目标的制定)、如何去学(学习策略的应用)、如何去判断学习者已达到学习效果(学习考评实施)。 5.1分析(Analysis) 内容包括学习者分析、课程内容分析、教学工具分析、教学环境分析等。这里面特别要注意:酒店管理概论课程的重点、难点、易错点的设计。一是结合酒店专业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习惯;二是分析酒店管理概论课程的知识内容,进行微课程的具体知识点内容开发。 5.2设计(Design) 内容包括知识点内容结构、表述方式、视觉设计等。结合酒店管理情景模式,进行微课程知识点设计。比如酒店各部门职能通过平铺直叙的方式进行表现,而酒店各部门服务技能通过服务场景的方式进行表达,让学生能够很好的将知识点进行融会贯通,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包。 5.3制作(Develop) 内容包括选择方式、录制、后期加工、字幕等。微课程的制作不同于PPT等教学工具,专业老师很难掌握这些专门技能。这里的制作需要专业的慕课制作团队与授课团队进行合作,如同拍摄一部微电影一样,进行微课程各种场景、台词等制作。 5.4应用(Implement) 内容包括课前预习、课中辅导、课后总结等。学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在课堂以外的其余地方,观看网络在线的微课程视频;课堂中,老师围绕课程内容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辅导,还可以与学生互动交流,开展深度的知识探索。这里需要注意将传统教学的解析式教学法与“慕课”教学模式的生动性紧密相结合,充分引导学生认识到酒店管理课程的多元性、灵活性。 5.5评价(Evaluate) 内容包括微视频评价、课程组织评价、教学效果评价等。基于慕课的微课程教学,将传统教学的两个过程――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两个阶段正好颠倒,知识传授借助当前信息技术手段在课后完成,知识内化则由老师在课堂上与同学交流完成,随着教学过程的颠倒,课堂学习过程各个环节也随之发生相应变化。同样教学评价体系也发生了转变,需要采用新的评价标准来适应微课程。 结束语 MOOC的不断兴起,对传统教学的挑战毋庸置疑,这一变化打破了学校、国界的大门促使学习成为了人类的基本人权,终身学习成为了可能。 MOOC带给我们的既有希望也有困境,机遇和挑战同行,优势和不足并存。因此如何以MOOC为代表的在线教育开设满足高等教育的需求,本文仅以酒店管理概论课程进行了一定的探索,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与推广。 设计概论论文:山川绿野油闷笋包装设计的理论研究概论 1.山川绿野油闷笋包装设计的的理论研究概述 1.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目的:分析现状中国农产品特产包装的现状,特别是特产类具有浓重地域文化的农产品包装设计现状。分析研究产品包装对于产品与企业的重要性。了解包装设计对于企业文化的重要性,研究山川绿野油闷笋包装现状,联系地域文化和产品特点,量身打造产品的包装。 意义: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和了解,将地域文化,农产品包装趋势,农产品特点相互结合,并且融入到山川绿野油闷笋的产品包装设计上,增加产品销量,提升企业知名度等意义。 1.2理论研究现状 包装设计在当代来说不仅仅是包装一个意义,包装是产品与品牌企业对外的第一视觉。是商品品牌的一部分,有时候包装的重要性甚至是超越了包装这一纯粹的功能的。能够通过包装的个性化视觉感受强化消费者的品牌认知,加深消费者对其品牌的印象。中国是农产品大国,可是中国农产品包装的现状是包装落后,我国农产品外包装形象设计存在问题有:设过于混乱,低档。设计形式过于陈旧,农产品的外包装袋在使用上没有考虑到环保因素等。农产品外包装大量使用化工原材料制作而成的材料较多。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文化层次和审美能力的提升,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外包装设计及包装材料的使用上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环保型包装设计符合大众喜好,国际绿色环保理念。特产类农产品包装没有明显的区别,很多特产包装的并不能体现其地域文化,体现其产品特殊性。地域性农产品是应该强调其产地特色的农业产品,它是地域性农产品品牌生存的基础。将地域文化融合到包装设计既可以丰富包装设计文化内涵,满足消费者的审美要求,又可以借助产品包装无声的推销地域人文内涵,可以添加品牌的寓意加强企业品牌的竞争力。 2.关于山川绿野油闷笋包装设计主要理论观点汇集 2.1地域性农产品包装研究 地域性农产品富有地域性文化特点,所以地域性农产品包装是在传统地域文化的基础上包装设计,展现其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地域性农产品是指生长于特定地区,在|量和特点取决于它的生长地理和人文文化因素。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和沉淀,发展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色彩的农业产品,比如说东北大米,章丘大葱等。地域性农产品的特点有地域性,文化性,正宗性,代表性,品牌性。而地域性和文化性,告诉我们从地域的地理特征文化人文因素和历史因素,可以使我们的农产品品牌更加有文化内涵和知名度。地域农产品因为有标志性的环境和人文条件,形成了地域性品牌先天优势,相对于其他的农产品更加容易培养市场偏好,获得消费者的喜爱。 2.2绿色环保性农产品包装设计研究 商品包装在最初时候的功能是承载和保护商品,使其避免受到损坏,变质还有散落等。可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审美的提升,消费者们对于产品包装的要求也随之变化,不仅仅是希望包装能保护好商品,也要求其能美化产品,有实用性,个性化和艺术性。而包装设计是产品的脸,是吸引消费者的直观感受。所以过度包装也随之而来。过度包装是为了经济利益从过度包装造成严重浪费。绿色包装可以在产品使用后对其回收利用,有利于环境保护,维持生态平衡,减少生产不必要的废弃物,不仅减少了资源浪费而且保护了环境迎合了社会喜好。 2.3山川绿野油闷笋包装设计理论分析与评价 农产品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日益增长,农产品的包装设计的现状急需改变。绿色包装在现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喜爱,而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国家环保政策不断完善,人们的环保意识也日益增长。绿色环保包装设计是发展趋势。而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农产品质量优良,地域文化各异。地域性农产品包装如果融入了其地域文化,人文因素,历史发展和地理特点,不但可以丰富产品文化内涵,宣传地域文化而且有利于产品品牌发展。并且事实证明地域性农产品更容易依靠其优良质量等特性得到消费者喜爱。所以我认为农产品的包装设计如果融入了它独特的地域性和绿色环保理念,是非常有利于产品与企业的发展的。 设计概论论文:浅谈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学习设计概论课程的意义 摘 要:设计概论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所必须学习的一门公共理论课程,重在提升学生的文化、专业理论素养和知识储备;就高职层面的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而言,因为学习基础和能力较本科院校学生相对要差一些,因此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也相对要弱一些;笔者曾先后教授过本科层面和高职层面的学生,对这两类学生在理论学习方面的差距有较为明显的感觉,为了帮助高职层面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认识学好包括设计概论在内的理论课程的重要性,故撰文浅要谈及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学习设计概论课程的意义。 关键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意义 设计概论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所必须学习的一门公共理论课程,与中外美术史、中外工艺美术史等理论课程一样,都重在提升学生的文化、专业理论素养和知识储备。笔者曾先后教授过本科层面和高职层面的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相对而言高职层面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能力习惯较本科院校学生要差一些,故学习包括设计概论在内的理论课程时其兴趣和主动性也要弱一些;对这两类学生的差距笔者有较为明显的感觉,为了帮助高职层面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认识学好包括设计概论在内的理论课程的重要性,笔者撰文浅要谈及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学习设计概论课程的意义。 一、高职层面的艺术设计专业学习仍需理论功底支撑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学习只有三年,所学课程名目与本科层面的相同专业方向基本一致,但因为比本科少一年学时,故授课内容偏重于实用技能、理论知识的学习较本科相对要少一些。这在很多专业课程教学中都有体现,比如笔者在高职院校教授的书籍设计课程只有四周课时,而本科院校通常为六到八周;高职的书籍设计课重在学习工作实践技能,简短的理论学习后即开始实训课题,规划定位书籍的整体风格、运用软件编排内容、装帧设计等,而本科层面的书籍设计则十分注重理论学习,有较多的课来学习书籍的起源、发展历程、未来发展趋势、设计流派风格、著名设计师作品赏析等,作业实训时除了学习必要工作技能外还要进行概念书籍设计,锻炼学生们的构思能力和驾驭主题的综合能力。高职属于技能型教育而本科院校教育偏重于综合素质型,两者在教学内容和手段上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但高职层面的艺术设计专业学习仍需理论功底支撑;高职教育要偏重于实用技能教学,然理论知识的学习对于高职层面学生未来的发展仍然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理论学习能增强学生的再学习能力和自学能力,能拓宽思维层面、促使学生的设计技能向更高层面提升。这是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学习包括设计概论在内的理论课程的重要意义之一。 二、设计概论课程的学习能培养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软实力 高职层面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学习能力相对于本科学生要弱一些,这是不争的事实。高职院校教师所面对的这个学生群体中的大多数是不优秀的,因为中学阶段不太优秀的学生大多被录取到高职院校,更不用说近年来的高校扩招主要是高职院校扩招、让很多中学阶段不优秀甚至不合格的学生都可能进入高职院校就读,但求学得一技之长、以后顺利就业,故当今高职院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迫切地强调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教育。但因高考形势下的无奈选择,令很多学生并非出于兴趣和热爱来就读艺术设计专业,且他们自身普遍缺乏耐心细致的求学态度和习惯,软实力不足。故设计概论课程的学习,就成为逐步培养软实力的一条重要途径。艺术设计工作需要硬实力、即手绘和操作电脑进行设计表现的能力,但也需要软实力,这个软实力包括良好的工作习惯和态度,对事物的综合认知能力,再学习能力,等等。设计概论课程的理论学习,学生们将对各种设计工作的门类、历史沿革、重要思想观点有所认识和了解,有了这个基础,当设计师从事某项具体的设计时,就比较容易理解设计主题的内涵、历史背景、衍生内容等;有了这些认识和理解,设计过程中也更容易左右逢源、找到很多思维的切入点,这是一种很必要的软实力,这是设计概论课程学习的另一个意义。 三、设计概论课程的教学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精力和努力 O计概论课程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要促使学生认识并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到重要性,仅仅依靠书本知识的灌输还远远不够。因为学习基础和能力相对较弱的高职学生通常对理论课程提不起兴趣,故在设计概论课程的教学中,教师需要付出比专业技能课更多的精力和努力,需要根据书本内容和教学提纲来广泛收集有关图文视频资料,教学中应当选择学生们喜闻乐见的话题作为切入点来引入教学内容,等等;同时,设计概论课程的作业还应该尽量避免理论考核的形式、让学生在厚厚的书籍中找答案的做法,不妨大胆采用绘图形式,在引导学生熟悉相关章节内容后用绘图设计和表现的形式来回答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总之,设计概论的教学,需要教师付出比专业课更多的精力和努力,而教师的付出,对于学生的学习水平的提高,必然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结语 本文依据笔者的理解,浅要谈到了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学习设计概论的意义,即为学生学专业提供理论支撑和提升软实力,同时教师教学当付出更多精力和努力。笔者对本论题的理解还在进一步积累和深入,本文有不周之处将得以改进提高。 设计概论论文:微课教学设计在《城市轨道交通概论》中的运用 摘 要:近几年的微课热已经让这种短小精干的教学形式为大家所熟知和接受,“微”不能长篇深论,“课”应有基本架构。因此,微课的教学设计就显得非常关键。笔者将自己的一个微课教学设计运用在《城市轨道交通概论》课程中,希望与同行分享、交流。 关键词:微课 教学设计 城市轨道交通概论 微课是一种适应现代快节奏,围绕某个教学主题,精细化设计的,长度不超过10 min的内容精、小的新型课程形态或者说微视频。《城市轨道交通概论》这一课程涵盖的内容多而广,但教学目标多为要求学生认知和记忆,需要独立思考、分析理解的知识点甚少;另一方面,课程与实践结合非常紧密,城市轨道交通各组成系统需要对照实物或图片来介绍。针对该门课程采用传统教学形式(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已经很难为中职学生所接受,也无法达成教学目标。因此,采用微课教学是提高教学效率、实现《城市轨道交通概论》教学目标的较好办法。 1 微课教学设计基本原则 传统教学备课时,教师有一些基本方法和原则可以去遵循,如:五环四步法,而微课主要受时间限制而无法实施。结合了大量的参考和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可以遵照以下的几条原则来进行微课的教学设计。 (1)学生是主体的原则。微课是给学生观看的教学视频,应能最大程度地符合学生的视听习惯和需求。现在的微课有很多表现形式和制作方法,无论是手机/DV拍摄,或是录屏,还是可汗学院式白板讲述,都应注意画质和音质,后期使用软件编辑美化。 (2)指导或启发的原则。选取适合制作微课的教学内容,直观地演示操作步骤或简洁生动地阐述原理,从而给学生以指导强化或释疑启迪。 (3)环环相扣、引人入胜的原则。微课要一开始就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在学生注意力集中的这段时间内做到教学设计内容衔接自然、逻辑清晰,使学生能保持轻松、良好的学习状态。 (4)考核评价的原则。虽然笔者提倡快乐学习,但不代表笔者支持学习毫无压力。增加考核评价,能避免出现学生看微视频就像看一段教师自导自演的电影这样的不良倾向。因此,笔者在微课最后都会设计少量的微练习/微习题,可以是填空、选择、问答或论等任意形式,大家可自行斟酌选择。 2 《城市轨道交通概论》微课教学设计 该文的微课是针对中职城市轨道交通运用与检修专业的学生设计的,该课程属于专业核心课程,是后续专业(技能)方向课程学习的基础。课程的重点为:全面地概括了解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历程、车站类型/线路的设计及设施、轨道车辆、信号系统、通信系统、供电系统、机电设备、自动售检票系统,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组织、运营控制、行车组织、乘务组织、客运组织、票务组织、安全设施及管理等内容。课程的难点为:掌握国内外新型城市轨道交通技术及设备发展的最新案例情况。 考虑到要处理的教材内容信息量大,知识点与实践结合紧密,且学校实训场地、设备受限,笔者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在网络上收集了海量的视频和图片资源,同时利用师资培训和下厂实践学习的机会拍摄了宝贵的现场操作实录和实物照片。从而为课程《城市轨道交通概论》的微课教学设计和微课制作打下了扎实基础。总所周知,好的微课不只是将授课PPT一页页播放录下来就行的,而是需要在设计脚本和制作微课的过程中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笔者在《城市轨道交通概论》课程微课教学设计中具体是这样做的。 (1)城市轨道交通的介绍。 在开篇介绍城市轨道交通时,笔者采用了简短的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概况视频资料,通过它可以清晰地看到该专业领域发展的方方面面,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并为学生下一步认识城市轨道交通各组成系统提供了具体直观的印象。 (2)认识城市轨道交通组成系统。 这一部分是课程的重点内容,一共7个章节,分别介绍车站、车辆、信号、供电、运营等基础知识。每一个组成系统的学习,根据内容需要设计至少3个微课,包含总体介绍、结构组成、工作原理等三大块。笔者还在微课程中设计了以城轨车头为形象的动画角色小U(urbanrailway)作为陪伴学生一起学习知识的伴读出现在每一个微课中,它的作用是引导(类似于游戏里玩家养的宠物)学生学习。笔者也曾考虑过采用画中画的方式,自己扮演引导讲解这一角色。比较之后还是觉得小U的方案更吸引中职学生,能使其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要了解的内容。这些微视频可供学生课前预习用、课后复习用,突出随时看、随时学的特点,也符合目前时兴的移动式、碎片化、自主进度学习模式。 (3)分析重点,剖析难点,加深印象。 微课程中部分重难点问题,如:城市轨道车辆机械组成,其复杂结构尽量用实物图片展现出来,再配上动画的形式表达其正确结构组成和装配顺序,再配上实际车辆段维检时机械部分的视频,加深学生印象,并在微课的最后引入了仿真车辆设备结构与作用(实训设备配套仿真软件)以方便学生随时练习,从而达到突破重点的教学目标。 (4)注重细节,心得分享。 在具体的微课设计过程中,还应注意有些细节可能会影响到最后完成的微课能否成为一个成功的教学手段,以下是笔者的心得分享。当然采用何种方式属于个人风格,不同的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以达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①微课的PPT设计。 不要出现张数太多而导致学生厌烦失去学习兴趣的情况,我认为20张以内为宜,仅供大家参考。用Camtasia Studio软件后期处理时加上片头字幕过渡变焦等,注意编辑美化。微课PPT制作应以浅色背景为主,文字要简练、醒目,图片清晰,配色清爽。 ②微课中教学视频的设计。 无论是采取哪种方式,都要注意画面清晰、音质纯正无杂音(最好单录再添加音频):教师视频背景可以是墙壁或浅色窗帘等不明显衬托物:画中画时教师视线应直视镜头,并适当做出相应的表情,如提出问题的疑问、解答问题的喜悦等。为了使学生能在放松的状态中学习,在整个微课中。可以适当添加背景音乐,帮助学生调节情绪、放松心情,以有利于其知识技能的掌握。 3 结语 笔者真诚地希望与各位交流心得,以上所述微课教学设计正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和推广,要想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应该在之后的设计运用中不断反思、创新,寻找更合适的方式方法,愿共同学习进步、提升教学业务水平。 设计概论论文:《设计概论》的教学内容探讨 【摘要】以专业理论教学的方式去教高职设计专业的学生显然是行不通。如果我们的教学舍去烦杂的推理,结合设计实例来阐释理论,就能体会到理论对设计实践的指导意义。明确高职类艺术设计专业艺术史论课程的特殊性及其与纯艺术专业(绘画,雕塑等)史论课程的区别、与本科的理论课程的差别,根据就业需要,逐渐修正教学目标。 【关键词】艺术设计理论;理论加实践的教学方式;项目实践 目前的艺术史论课程教学多沿用美术专业的内容和方法,以传授知识为目标,实际上只有少数专业学习理论的人士能读懂这些理论,高职学设计的学生本身文化基础不高,对这些理论敬而远之;而作为大多数设计师不会去钻研抽象的理论,但他们能很快能感觉到思潮的变化,并在设计中无意识地流露出这些理论的影响。因此以专业理论教学的方式去教高职设计专业的学生显然是行不通。如果我们的教学舍去烦杂的推理,结合设计实例来阐释理论,就能体会到理论对设计实践的指导意义。明确高职类艺术设计专业艺术史论课程的特殊性及其与纯艺术专业(绘画,雕塑等)史论课程的区别、与本科的理论课程的差别,根据就业需要,逐渐修正教学目标。 《设计概论》是学习艺术设计理论的基础教材,为适应的教学计划,在章节的安排上共三大部分,基础理论、设计史和设计行业职业教育。在设计理论的部分。首先使学生了解艺术设计的发展脉络、基础知识,激发学生对设计的兴趣,明白设计不是形式和功能的简单叠加,设计是一种语言,在能够有效的使用这种语言之前,首先是理解、聆听和思考。设计史做关于设计类型或设计风格的历史背景介绍,结合图例讲解具体知识点,然后展示他们是如何运用在当今的设计中。行业职业教育希望能够使我们的同学认真思考自身所学专业和毕业后从事职业之间的关系,并思考以下问题:我来这儿学习什么?我应该怎样学?为什么我要这样学习?我所学习的专业和我以后将要从事的职业有怎样的联系?对自己未来从事的职业认真规划,有选择性的重点学习自己心仪的未来职业、岗位需要所必须学习的课程、应该掌握的技能,形成自己的职业意识、技术意识。引导学生思考:我将来准备什么?、我应该怎样提升自己?激励学生向更高层次发展,成为一位优秀的职业设计师。树立人生理想和职业目标,在预期的人生轨迹上奋力追梦,一步步达到的理想目标。同时介绍以历史上杰出设计师个人创意的行为,使同学们思索设计师的成功的原因,希望能够帮助提高学生的设计艺术修养,增强人文素质。 在教学内容的设定上,可以采用理论加实践的教学方式,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强,但是抽象思维能力有一定的欠缺,通过实践教学,强化了理论学习的内容。实践学习的内容要和理论教学同步,切易于实施,课堂上,单一的理论教学会使学生的注意力不能持续,可以就每一个课的知识点,进行课题上的项目实训,例如:1、采用合作学习方式2-4人小组,阅读以下文字,思考艺术设计学的培养目标与工作内容,以组的形式讨论应该如何学习艺术设计学,并发言。四人小组要根据问题来进行阅读材料的分工,遇到教材没有直接显示的问题时,要进行积极的相互探讨,最后写出小结。2、“我的设计定义”,由教师下发设计定义参考,讲解“头脑风暴法” ,应用这种方法,在纸张上写出自己对艺术设计定义的看法,由一个同学传到下一个同学手中,依次写下自己对艺术设计的理解。 课后,学生一般有大量的时间,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专业实践内容,与教学相结合,能够使教学事半功倍。例如:1、在两周内,考察学校周围的户外广告设计,用相机拍下你认为好的和不好的,并分析他们好在哪里?有哪些不足?教师在课堂上选派几位代表上讲台表述。2、去离你家最近的商场或超市逛逛,选定一种商品,看看同类产品有几种不同品牌在货架上,?有名牌吗?最吸引你的是哪个品牌?没有名气的你会买吗?如果不会,为什么?3、列举十种女性化妆品品牌,指明品牌所属企业名称。每个品牌的消费群体是哪些人?这些人有什么消费特征?4、列举十种运动服饰品牌,分析国产品牌与洋品牌各自的优、劣势。你周围的同学一般会选择那些品牌,他们选择的理由是什么?5、在你看来,艺术与设计有什么样的关系,你准备怎样对待绘画基础课? 一位从事设计的教育专家说:“现在很多半路出家从事设计事业成功的设计大师,说明每个人都具有内在的设计潜力,但是那些苦读数年始终徘徊不得其门而入的例子,说明没有找到打开设计之门的钥匙。这个钥匙就是设计之道,道即方法,道即技能,得道与失道仅在观念之差,观念的形成在于悟性,悟性的培育在于观察客观世界的思维方式。”对于高职艺术学生来说,设计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动手能力的培养是教学中的重点。高职学生在进行设计理论的学习时,要特别注重实际的设计实训。只有在设计过程中,面对实实在在的设计,面对特定的项目,面对特定的服务对象去一步步实践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最终推断出一个有依据的设计结果,才能将理论知识有效地掌握。设计理论的学习也不仅仅是课堂的学习,一门课的课堂学时是很少的,要是学生仅仅是在课堂学习的话,那肯定不能达到学习的效果。对设计的学习应该主动出击,融会贯通到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全过程中,只有花时间、花精力才能产生知识的积累,才能完成课程的要求。 哈佛大学校长劳伦斯・萨默斯语说过:“优秀的教育最特别的不是掌握了多少知识点,而是在于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希望通过本书,同学们能够正确认识艺术与社会的关系,认识艺术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步提升学生对自身的职业认知,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课题来源:本文为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院级课题“高职艺术类《设计概论》课程改革”成果之一
铁路专业毕业论文:高职院校铁路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研究 [摘要]实训基地是高等职业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保证条件,是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着力点。铁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投资大、周期长、仿真效果差,是高职院校普遍面对的问题。文章以高职院校铁路专业为基础,探索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新模式。 [关键词]实训基地校企共建校企共同运营 高职院校铁路专业实训基地作为实践性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职学生与职业技术岗位“零距离”接触,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巩固理论知识,训练职业技能,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平台,也是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的难点之一。目前高职院校普遍面临办学经费紧张,缺乏足够的资金建设实训基地,因此如何利用现有有限的资金,既结合校企实际情况,节约实训基地建设投入,提高双方合作稳定性,又考虑专业群、岗位群的兼容性,提高实训基地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建设好铁路专业实训基地,已成为高职院校高度关注并着力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高职院校铁路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成本高,功能不全,没有铁路运输生产活动功能 许多高职院校铁路专业建有实习实训基地,也仅是有一台机车、两个车辆、几百米铁路线而已,不能保证铁路专业所有工种实习实训,并且不能相互联动,体现不出铁路各工种之间相互配合,是一个大联动机的特点。铁路运输生产活动是指综合运用线路、车站、机车、客车、货车、通信信号等各种运输技术设备,统筹协调各个专业部门和各个生产环节的关系,完成铁路旅客运输和铁路货物运输任务。学院自建的几百米铁路线根本不能进行铁路运输生产工作,只能进行简单的实物教学,简单的一些工种技能练习,达不到高职院校实习实训基地的要求。 (二)现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关系稳定性差 高职院校的教学进程是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组织实施的,具有稳定的模式和计划。而铁路运输现阶段运量大,运能紧张,行车事故频发,加之负面的社会影响报道增多,给铁路站段安全管理增大了压力。在此情况下,原有的实习实训基地协议就不能完全按照协议实施,造成流产的多,稳定性差。 (三)实习实训基地设备陈旧,实习实训工位严重不足 学院自建的实习实训基地因设备昂贵,建成后没有更多的资金进行设备更新,许多实习实训基地已使用十多年,只进行简单的维护,只能维持使用,随之对应的是铁路发展突飞猛进,尤其动车、高铁的发展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而这些设备更昂贵,对于一个学院来说是不可能购买的。随着铁路的发展,营业里程的增加,运量的扩大,需要大量高端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院校为发展,为满足铁路大量的技能人才需要,铁路专业招生规模在不断扩大,一个专业一届200人、300人很正常,多到一届500人的也有,一个学院的实训实习基地所具有的实习实训工位已不可能满足要求,一个学院所在地的铁路行业所具有的岗位也不可能满足学生的实训实习,很多实习实训已流于形式。 (四)“双师型”教师少,技能型教师短缺,制约和影响了实习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铁路跨越式发展,铁路行业需要大量的本科、硕士学历的毕业生,因铁路行业的特殊优势,高职院校很难与它们竞争抢到优质的毕业生,导致铁路专业的教师短缺,生师比极其不合理,多数院校已超过30U1。另外,近几年地方铁路发展速度也很快,铁路上一些具有专业技能的退休人才,已被待遇高的单位早早挖走,高职院校铁路专业基本聘请不到合适的兼职教师。这样,“双师型”教师数量少、知识更新慢、操作技能有待提高,同样影响了实习实训基地的发展。 (五)设立实习实训基地时,只关注专业的特殊性而忽略了铁路专业与专业之间的内在联系 各院(系)只围绕自己设置的专业自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而不是在学校统一领导下以主干专业为核心,协同其他专业科学规划建设辐射整个铁路行业的专业群实习实训基地。铁路是一个大的联动机,各专业、各工种之间相互联系密切,如果只以专业为单位,各自建设,不成体系建立起来的实习实训基地,由于实习实训条件兼容性差,造成利用率低。 (六)铁路专业实习实训基地投资少,投资渠道单一 铁路虽然点多线长,但布局极其不均衡,在广阔的西部地区铁路线路少,并且技术装备低。这些地区不但铁路少,铁路企业也少,高职院校铁路专业基本不被政府重视,政府所给的投资不能满足铁路专业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更没有其他铁路企业愿意给铁路院校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投资。 二、拓宽高职院校铁路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路 随着铁路跨越式发展,新技术的不断应用,现有铁路高等职业院校的实习实训基地已不能满足需要,各高职院校也在积极探索铁路专业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问题。本文结合高等职业院校铁路专业情况和铁路行业现状,提出拓宽铁路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一些新思路。 (一)校企共建、共营实习实训基地 1.共建、共营铁路行业练功场地。铁路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和近几年对职工队伍培训的重视,每年都要举办各种练功比赛。铁路局为了组织比赛,建有规模较大、功能比较齐全的比赛场;各生产站段为了锻炼自己的参赛队伍,建有功能比较完善的各种练功场地。这些比赛场和练功场地只有在比赛和练功时才使用。这些场地和设备常年闲置,会造成场地陈旧加快、设备锈蚀严重(铁路设备大多是露天放置的),而且每次比赛时都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维护和修理。铁路高职院校应进行深入调研、认真论证,与铁路局和各生产站段共建练功场地。铁路高职院校可以把学院的实习实训经费投入到这些练功场地的日常维护,保证这些场地的完好和设备的正常使用,保证学生在这些场地进行实习实训,实现校企共建、共营实习实训场地。这样,学院节约了建设实习实训基地的资金,企业节省了维修、维护的费用,实现了校企共赢。 2.共用救援列车基地。铁路救援列车是当铁路线路上发生行车事故或滑坡、塌方、火灾等重大自然灾害时,执行抢修事故任务的列车。它一般由起重吊车、修理车、工具车、宿营车及工程材料车等组成,并配备有一定数量的救援人员,停放于车站、机务段等指定地点(称基地)。为保证救援的及时,铁路在不同地区设有救援列车,并有专门供救援列车停放的地方。救援列车和停放地共同组成救援列车基地,并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和救援队伍,隶属机务段管理。 救援列车基地的职工长期在同一个环境里进行同样的等待,职工的思想、心理都有一定的压力,个别职工无所事事,每天不知道干什么。如果学生进入救援列车基地实习实训,那么基地马上就有了人气。可以聘请职工当管理教师,业务好的师傅当指导教师,职工和学生一起进行学习,丰富职工的工作内容,稳定职工队伍,这样职工能够同学生建立友好的关系。 (二)租用铁路,担当实习实训基地 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铁路建设的快速发展,原有厂矿企业的铁路,一些铁路专用线运量急剧减少,一天只能开行一对列车,铁路完全处于亏损经营状态。随着铁道部的撤销,铁路公司的成立,这些亏损的铁路线,铁路公司肯定不会继续经营,很可能是停止营业,不再运营。铁路高职院校可以选择性地租用一条或几条这样的铁路线,聘请一些现场工作人员进行管理和运营,同时修改学院人才培养方案,采用“2+1”的培养模式(两年在学院,一年在现场),每届学生第三年到租用的铁路线实习。实习学生在师傅的带领下,承担一定的工作量,这样可以降低铁路运营成本,要比铁路自己经营节省费用,同时学生一届跟着一届,能够持续发展。这样既保证了铁路线的继续运营,又满足了高职院校铁路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需要。 (三)购买铁路报废、淘汰设备,充实自己的实习实训基地 近几年,铁路快速发展,铁路运量急剧增加,原有的设备已不能满足运输的需要,铁路运输设备又不是简单的增加,所以原有铁路设备淘汰、更新快;与铁路相关的新设备、新技术不断产生,不断地投入使用,铁路原有的设备也在不断淘汰、更新。铁路淘汰、更新下来的设备因使用年限不到,一些设备被地方铁路购买,用于运量小、技术要求低的地方铁路,但大部分更新下来的设备被铁路物资公司拍卖,基本上是废品价。高职院校可以进行调研、多方联系,跟踪铁路设备更新这个巨大的市场,选择适合自己学生实习实训的设备,及时采购回来,充实、建设自己的实习实训室,节约大量的资金。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胜任实习实训指导教师工作 铁路快速发展,新技术、新设备、新知识层出不穷,急需大量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也急需大量的教师对其职工进行培训。铁路企业是生产单位,同时又因任务紧,没有大量的教师和工程师储备用来培训职工,高职院校铁路专业要抓住这一时机,积极与铁路企业联系,承担铁路的培训。经过给铁路企业职工的培训,可以使教师学习新技术、新设备、新知识,同时又加强了学院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也增加了学院的收入。通过学院教师给铁路企业的培训和技术服务,达到企业和学院双赢,企业职工得到培训,同时学院的教师也学到了新技术、新知识,能够胜任实习实训基地的指导教师工作。 (五)建立铁路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 高职院校铁路专业因实习实训设备昂贵,单靠政府的专项设备资金和学院的自筹资金是不可能建设和完善铁路专业实习实训基地的,必须建立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机制。(1)政府投入。每年中央财政、省财政、市财政都对高职院校实习实训基地有财政投入,这些投入因资金有限,对昂贵的铁路设备显得杯水车薪,但高职院校可以将几年的政府投资集中起来使用,这样虽然周期长,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校企共投。随着土地成本的提高,铁路企业再建自己的培训基地,成本急剧加大。现在随着高职院校新校区的建设,高职院校大都有闲置的土地资源,高职院校可以出让土地,把铁路企业引进来。高职院校投土地,铁路企业投设备,校企共投、共建实习实训基地。(3)引入社会资金。现在社会闲散资金很多,这些资金在寻找投资渠道,因高职院校投资时间长、见效慢,大多数资金不愿意投入,但对高职院校投资也有优势,就是投资相对安全。因此,高职院校要做好宣传工作,做好利益的分配,从而得到一部分投资。(4)加大银行贷款。现在的商业银行很愿意给教育贷款,并且很多银行都是低息贷款,甚至世界银行等一些国际银行都是无息贷款。学院要积极争取这样的贷款,扩大学院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投资渠道。 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提高教学质量,凸显办学特色的重点;同时实习实训基地也是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高新技术推广应用的场所。高职院校铁路专业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更是高职院校铁路专业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方式。 铁路专业毕业论文:移动教学模式在铁路特色专业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随着智能手机在人群中的普及,移动技术也随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近几年,将移动技术用于教育教学上,而发展出的移动教学模式也正在被专家们反复酝酿和尝试。首先论述了目前国内外关于移动教学、移动学习的共认概念和发展现状,然后针对铁路特色专业,提出了一套将移动教学模式应用到铁路特色专业教学中的教学方法,并通过对方法的试行,总结出几点体会和引发的思考。 【关键词】移动教学模式铁路特色应用教学 目前,在我国大部分城市。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已经具有相当规模,计算机、网络等基础IT建设比较充分,建设了比较丰富的校园信息化系统。但是,在校园内工作、学习、生活具有很强的移动性,靠办公室、教育、宿舍的固定电脑远远不能满足学习、生活的需要。学生们渴望随时随地的获取到相关的专业信息、能随时向老师提出疑问并快速得到解答。老师们也希望能随时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 随着我国智能手机用户量的不断提升,到2012年12月据官方统计,我国的智能手机用户拥有量已经超过5亿。这其中,以年青人居多。而对高职院校来说,主要的学生年龄层大概处于17-20岁之间,根据调查,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也是智能手机的主要消费人群之一。因此,面对这样特点的学生人群,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和授课方式也必须要跟上时代的变化、社会的进步,与时俱进地加以完善和修改,以便能用学生所适应和习惯的方式完成对知识的传授和对学生所提问题的解惑。目前,在国外的一些学校,已经开始使用一种被称为“移动学习”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是利用无线移动通信网络技术以及无线移动通信设备(如智能移动电话、个人掌上电脑等)获取教育信息、教育资源的一种新型学习形式。这种新型的学习形式也正是考虑和迎合了目前年轻学生普遍都有智能手机、IPAD等新兴电子产品的现状,通过技术手段将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以这些电子媒介为载体进行讲授和传播。 本文主要从下面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和研究。(1)介绍目前教育界公认的移动学习的概念和国内外移动教学的发展现状;(2)铁路特色专业所具有的特殊性和教学要求;(3)如何将移动教学模式有效地运用到铁路特色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以期提高教学质量。 一、移动学习的概念和国内外移动教学发展现状 所谓的移动学习,目前业内对其公认的定义是:移动计算与数字化学习的结合,它包括随时、随地的学习资源,强大的搜索能力,丰富的交互性,对有效学习的强力支持和基于绩效的评价。它是通过诸如掌上电脑、个人数字助理或移动电话等信息设备所进行的数字化学习。 移动学习是在数字化学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数字化学习的扩展,它有别于一般学习。Sun公司的e-learning专家针对移动学习提出了他独到的见解,他认为移动学习并不是新鲜事物,因为在传统学习中印刷课本同样能够很好的支持学习者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从另一个角度想,其实印刷的课本本身也是一种移动学习的工具,所以移动学习一直就在我们身边。 作为移动学习,最突出的三个特点有:(1)简化了传统教育方式对师资、费用、教育环境等稀缺资源的需求;(2)结合新经济时代网络的优势,以多媒体和网络社区的形式呈现;(3)学习者利用“零碎”的时间进行学习,提高了时间的利用率;(4)学习者可以自由自在、随时随地进行不同目的、不同方式的学习,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增加了学习群体的自由组合;(5)移动学习将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和师生之间的关系,从而根本改变教学结构和教育本质;(6)移动学习拓宽了接受教育的对象。现代的社会对学习者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人们不断的学习、充电,但是作为早已走出校园的社会人来说,如何有效、快捷的获得教育机会,也是个头疼的问题。而移动学习的模式将教育理念和技术无缝连接起来,无时无处不在学习,学习也不再是在校学生的专利,所有的人,无论学生与否、无论年纪大小,都可以通过移动教育体系来获得知识、自我提升,从而有利于构建终身学习的体系。 由于受到移动技术等发展的制约,对于移动学习体系的研究与建设,我国的起步比较晚。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研究的规模还是研究的深度都有较大差距。比如在2001年英国的Ultra lab实验室就主持了M-learning项目,主要研究移动教学,其外还有2007年欧洲的“移动游戏学习项目”等,参与研究的国家的美国、瑞典、英国、爱尔兰等多个国家。我们国家将移动学习作为一个项目研究,最初是从2001年由教育部高教司的试点项目“移动教育理论与实践”开始的;随后国内大专院校教育院系、部分企业等对这种新型学习方式的探索开始不断的加深和积累。到今天,在经历了十多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后,我国移动学习的研究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同时与之配置的各种应用技术和教学手段也在不断的成熟。 目前,在移动教学建设方面,我国主要有下面这些做法和成果: 1、通过参与和举办各类移动学习相关会议,了解和学习目前世界各地移动学习的经验和成果。近年来在我国承办过的几项大的会议的有:2008年北京师范大学承办的第五届WMUTE,2010年华中师范大学承办的MULE2010,都是国际知名“移动学习”相关国际会议。 2、开展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移动学习研究应用。比如:中国移动为农民提供农业百科、科学知识和市场信息的农信通,为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发展中国家做出了表率。 3、通过与发达国家或跨国公司合作研发移动学习产品和服务,共同推进移动学习的研究及应用。典型的如1999年4月研发的多媒体移动教学网络系统CALUMET由国内SCC公司及南开大学与日本松下公司合作。 通过上述几种方式和途径,国内的移动学习也蓬勃发展起来;通过项目合作吸取发达国家的优秀经验,并结合自身国内的发展特点和需求进行本土化和改进。 二、铁路特色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特点 目前,在我国的铁路类高职院校,普遍都带有着浓厚的行业背景和特色。大部分的铁路类高职都是曾隶属于原铁道部管理的学校,本世纪初,由于铁路行业主辅分离,铁路类学校移交地方管理并升格为高职的学院。而这些铁路高职院校的特有专业就是指为轨道交通行业企业培养所需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所涵盖的专业,具体专业包括铁道机车车辆、机车车辆检测与维修、铁道通信信号、铁道工程技术、高速铁道技术、电气化铁道技术、铁道交通运营管理、铁道乘务、铁道运输经济、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城市轨道交通控制、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这些铁路特色专业有着较强的行业特点和对办学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如何让现代化信息教学技术溶入到这些特色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是一个让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老师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目前,在铁路特色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这些特点:(1)行业背景浓厚。(2)教学、实训、实习条件要求高。(3)由于内容相对枯燥、技术性强、与外界丰富的教学理念、模式脱节。(4)教学方式、方法普遍跟不上现代信息化的教学要求。 因此,对于教育一线的老师来说,如何让我们枯燥的教学内容能够以一种轻松、便捷的方式溶入到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当中。能够对他们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呢?结合目前年轻学生当中已经普遍流行使用的智能手机和微信通讯工具,我们提出了一种移动式的教学方法,在此,我们称之为“微信课堂”。在这个教学方法中,我们主要用到了下面这些信息化方式和手段。(1)智能手机,现在在年轻的学生人群中基本上人手一台。(2)搭载在智能手机上的微信通讯工具。(3)我们制作了自己的“湖铁科公众订阅号”。(4)我们基于世界大学城空间上开发的微信教学与管理平台。我们的“微信课堂”就是基于这些信息化的手段和方式的基础上开展我们的教学指导工作。 三、“微信课堂”-移动教学方法 为了能更加详细的说明我们对于“微信课堂”的设计思路,下面我们以学校信息技术系铁道通信信号专业《铁道通信信号基础设备维护与检修》这门课程为例进行设计。 《铁道通信信号基础设备维护与检修》这门课程的特点是:内容多、杂、涉及面广。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如果单靠课堂内的45分钟教学,很难完成我们的教学内容。并且,就算完成也是填鸭式教学,无法有效的达到我们原本的教学目标和计划。因此,为了让这门课的教学能有趣、形式丰富且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对这堂课的教学进行了重新的设计,分成了课内讲授部分和课外移动教学部分。下面我们着重介绍的是课外移动教学部分的教学设计。 1、根据工种特点制定学习任务:铁道通信信号专业在铁路上的工种定位是中级信号工。我们根据中级信号工的职业资格能力要求,在结合了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制定了本课程的移动学习任务单。 在移动学习任务单中,详细地说明了这门课程需要学习和掌握的几类设备以及各设备需要了解的工作原理和参数。由于,我们正常的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在课堂中,老师和学生的精力主要用在对设备作用、原理图、动作程序进行分析。而对于这些设备的检修参数,由于量大,面广,是无法靠正常的课堂讲解完成的。因此,这一部分的内容,我们就通过移动教学的方式帮助学生进行课后的消化和解决。 2、微信平台反馈、收集学生日常学习问题。学生们在课后学习过程中如果出现学习方面的问题、困惑,可以通过学校的“微信教学与管理平台”,向老师提出问题,来向老师进行询问。通过“微信教学与管理平台”,老师能把学生们通过手机的各种问题和情况进行收集、分类、汇总,然后根据问题所隶属的不同任务来分别编制出相应的《移动学习问题清单》,并把有关的参考资料作为学习的储备资源放置在自己的个人空间,方便学生上网预习、查阅。 3、灵活组织微信课堂,组织学生随时开展课外辅导。针对前面形成的“移动学习问题清单”中的疑问,老师会统一时间开展课外的教学辅导,当学生们完成问题的预习后,就可以通过微信课堂进行课外的集中解答和讨论。 4、教学监测。“微信课堂”的实施是基于微信平台开展的,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我们需要做到能对这种教学实施过程进行观测和体现。借助我校开发的“微信教学与管理平台”,我们将学生的提出的问题、交流纪录永久性地存储在服务器,对于“微信课堂”中产生的数据(文字、图片),也能以文档的方式上传到服务器,方便进行必要的数据分析。以作为本门课程教学效果的辅助评价之一。 四、“微信课堂”-实施经验总结 我们在信息技术系铁道通信信号专业13级的部分班级当中使用了“微信课堂”教学法进行了课外的移动教学指导。通过为期一个学期的试点以后,在此,我们主要就实施过程中积累的教学经验和体会做说明。 1、“微信课堂”对任课老师的专业综合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微信课堂”教学法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主要是对大量的检修参数和指标进行介绍和讲解,是对课内教学的教学补充。因此,这对专业老师的专业综合能力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专业老师除了要非常熟悉课内知识(比如:原理、电路动作),也需要了解不熟悉的其他专业知识。 2、邀请部分学习积极性高的同学参与教学指导,及时公布实施后的教学评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这门课程中“微信课堂”的目的是对课内教学的补充。但是,老师的精力毕竟有限,在完成课内教学的基础上还要承担课外移动教学的任务,有时也感到力不从心。同时,为了鼓励大家参与“微信课堂”的积极性,在实施过程中可以邀请部分学习兴趣高的同学,参与主导“微信课堂”的实时讲解、讨论。以此,希望来调动大家的学习积极性。 3、重视课外移动教学环节的教学评价。“微信课堂”这种移动教学方法是对课内教学时间有限、老师精力有限的一种补充。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必须要包括教学过程实施完后的教学评价环节。但是,这种教学评价制度又于传统的课内教学评价制度有着很大的区别。如何对课外移动教学环节进行教学评价呢?根据我们的课外教学内容,我们对《铁道通信信号基础设备维护与检修》这门课程进行了如下的评价设计:(1)根据同学们使用“微信教学与管理平台”进行教学互动的参与程度;(2)根据“微信课堂”环节实时讨论,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3)在《铁道通信信号基础设备维护与检修》课程结束之时,针对课外的检修参数等学习内容,我们会进行一次随堂测验,测验内容与课内讲解知识无关,而是与移动教学环节的内容相扣,以此,作为对课外移动教学的一种考核评价方式。 微信课堂教学法是一种通过微信工具的方式,将课外地点分散的学生通过平台组织成虚拟课堂,由老师对课内无法完成和详细解答的问题进行集中讨论的教学方法。它不要求学生一定在集中在课堂内完成,只需要学生开通微信,登录微信教学与管理平台,按照老师的课堂内容和要求参与学习即可。 目前,这一教学方法在我校铁道通信信号专业13级部分学生的《铁道通信信号基础设备维护与检修》这门课程中进行了试点使用。初步的实行后,学生们的反应良好,但是由于是试行阶段,在制度和政策上还有设计思路上仍然存在不足和缺陷,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对这一教学方法进行完善和充实。争取在听取学生、授课老师等多方面的建议后,能不断丰富这一种移动式的教学方法。 铁路专业毕业论文:铁路站房电气专业优化方向探讨 摘 要:本文结合某高铁站房电气专业已完成的优化,针对铁路站房电气专业设计特点,对电气专业优化设计方向进行探讨。 关键词:优化设计 节约成本 提高效率 随着高铁的迅速发展,高铁站房建设日趋增多,致使设计者的设计工作更加繁重,有些设计者甚至担负着多个高铁站房的施工设计。目前,高铁站房的设计图纸普遍不够精细,存在设计裕量过大导致材料浪费以及选用的一些材料、工艺落后等问题,如完全按照图纸施工,将会遇到操作的困难甚至导致无法正常施工。 为了使设计图纸能更好地指导施工,我们需及时与设计进行沟通交流,通过与设计的配合实现优化。现结合某高铁站房工程电气方面材料优化、系统优化、施工方法优化等已完成的优化项,从以下三个方面对电气专业优化设计方向进行探讨,供同仁参考。 1 材料优化 1.1 导管优化 1.1.1 电线电缆导管材质优化 对于铁路站房电气设计图纸,电线电缆导管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导管多为金属导管,主要材质是焊接钢管和热镀锌钢管。 (2)导管的管径为15~150 mm,其中使用数量最多的为管径15~32 mm的导管。 (3)导管敷设的主要区域是在干燥的吊顶内。 针对上述特点,可以对管材进行优化。通常设计图纸中普通照明系统、智能照明系统、动力(非消防负荷)系统及机电设备监控系统的配管均为焊接钢管。通过查阅《工业与民用配电设计手册》第三版第十章线路敷设中的线路敷设方式按环境条件选择表(详见表1),我们可以将以上各系统管径不大于40 mm且在站房吊顶内敷设的焊接钢管优化为套接紧定式钢导管(JDG)。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明敷于潮湿环境或埋地敷设的金属管应采用焊接钢管或热镀锌钢管。薄壁电线管不能在潮湿场所使用,也不建议在高温、多尘、火灾危险场所使用,否则,应需采取特别措施;焊接钢管的管径指的是内径,套接紧定式钢导管(JDG)的管径指的是外径,所以选用时套接紧定式钢导管(JDG)的规格应比相应的焊接钢管放大一级。通过导管优化,节省了成本,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本工程优化了导管共计93540 m。 1.1.2 电线电缆导管管径优化 设计图纸中经常会遇到电线截面小但导管管径过大等情况。根据《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8.4.3中的规定:三根及以上绝缘电线穿于同一根导管时,其总截面积(包括外护层)不应超过导管内截面积的40%。两根绝缘电线穿于同一根导管时,导管内径不应小于两根电线外径之和的1.35倍。通过与甲方、设计、监理沟通,同意在满足相关规范中金属导管布线要求的前提下,在施工中进行管径调整。我们可以查阅《工业与民用配电设计手册》第三版第十章第一节,进行管径选择。对于焊接钢管可以使用表2进行管径选择,套接紧定式钢导管(JDG)可以通过表3进行选择。 1.1.3 电线电缆导管优化成线槽 对于管路比较集中的区域,可以采用线槽代替钢管,不同系统的导线之间用隔板隔开。这样可以降低成本和安装时间。如图1为照明设计图中普通照明的一部分,云线标注的部分共19根导管沿同一路径敷设,施工中优化为线槽。 线槽选择可以参照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建筑电气常用数据(04DX101-1)。其中,线槽内允许容纳电线根数见第6-28页。比较常用的规格见表4。 1.2 电缆及电缆桥架优化 1.2.1 电缆材质优化 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建筑电气常用数据(04DX101-1)中,第6~64页中明确了特级、一级、二级建筑的划分,第6~65页明确了电缆阻燃级别的选择见表5。通过查阅可知此站房属于一类建筑,选用阻燃级别B级的电缆就可以满足要求。设计图纸中设计的电缆阻燃级别为A级,通过与甲方、设计、监理沟通,最终同意选用阻燃级别为B级的电缆,降低了材料成本。 高铁站房图纸中,有时会存在选用电缆标准过高的情况,如本工程中热风幕配电箱选用的电缆为WDZN-YJY-1kV-3×95+2×50。设计图纸说明中已明确热风幕属于三级负荷,而设计选用的电缆为耐火电缆。通过与甲方、设计、监理沟通,同意改为阻燃电缆WDZ-YJY-1kV-3×95+2×50,降低了材料成本。 1.2.2 电缆桥架截面优化 根据《钢制电缆桥架工程设计规范》CECS 31:2006,托盘、梯架规格选择中,选用托盘、梯架横截面积的公式为: 图纸中,设计的电缆桥架规格及数量通常较大,可通过上述公式计算出电缆桥架的填充率,对于裕量过大的电缆桥架可以选择优化。我们通过与设计沟通、配合,在满足电缆托盘上敷设的电力电缆总截面积与托盘内横断面积的比值不应大于40%,并预留工程发展裕量的条件下,进行了电缆桥架的优化。下图2、图3为基本站台候车厅桥架优化前后对比图。通过优化本工程节省电缆桥架CT1200×200共计300m,CT1000×200共计300m,CT800×200共计400m,CT600×200共计700m。 1.2.3 电缆桥架敷设路径优化 电缆及电缆桥架的材料成本在整个电气专业成本中占很大比重。通过电缆桥架路径的优化,我们可以达到节省电缆和电缆桥架的目的。如图2,原设计电缆桥架位于下层吊顶并由15轴敷设至14轴,再由14轴处引上至本层吊顶,优化后见图3,电缆桥架路径改为由15轴附近的11#强电井直接引上至本层吊顶,仅此一处桥架内的每根电缆就节省了约50 m,大大降低了成本。本工程桥架路径的优化共计4处,节省电缆总计约为5000 m。 1.3 配电箱内元器件及灯具的优化选择 图纸中的配电箱内元器件、灯具通常都是按照某一知名品牌参数进行设计的。在满足设计功能及设计产品参数的情况下,我们可选择成本相对低的同类知名品牌。例如,将设计图纸中配电箱内施耐德品牌的元器件改为ABB品牌的元器件;灯具也通过各种性能对比,选择了性价比高的国内知名品牌,从而降低了成本。 2 系统优化 2.1 接地系统优化 站房接地系统图纸中,基础接地网设计为在站房结构柱、桩基、基础梁钢筋之间均采用40 mm×4 mm的热镀锌扁钢进行水平连接,与基础梁水平钢筋共同形成接地网格,见图4。 通过与设计、监理沟通,利用基础梁筋、桩筋、结构柱(筋)做基础地网连接线,只在连接处采用40 mm×4 mm热镀锌扁钢焊接的方式,大大节省了40 mm×4 mm的热镀锌扁钢数量。 2.2 机电设备监控系统优化 机电设备监控系统优化主要是对控制总线方式、DDC控制箱及设备监控点位三个方面进行优化。 2.2.1 控制系统结构优化 原设计图纸中,系统对监控对象的控制通过线缆与DDC控制箱连接多成树干式点对点控制。此种控制方式,对中央监控主站的硬件要求很高,控制硬接口及控制线缆非常多。我们采用了现今流行的集散控制系统(DCS)进行组网设计,在被控机电设备相对集中的地方设置分散控制装置(比如DDC控制器),采用总线方式,通过通信网络,对站房机电设备进行集中监视、操作、管理和分散控制。 以扶梯控制对象总线为例,采用4芯屏蔽双绞线,以485总线方式将扶梯手拉手串联起来与主站相连,通过主站分配给各个扶梯地址代码,就可以对每个扶梯的上行、下行、故障、正常等基本状态进行实时监控。相对于原设计的点对点硬接口控制,这种总线方式大大节省钢管、线槽、控制线缆等材料以及施工费用,且系统稳定,监控可靠,也便于后期维护。 2.2.2 DDC控制箱的优化 原设计中,DDC控制箱分布在各强电井中,但被控设备大多集中在空调机房、水泵房等内。在考虑到各条总线的设备容量、负载平衡、长度限制及DDC控制箱结构统一的基础上,对强电井内的DDC控制箱进行了拆分,在空调机房、水泵房等被控设备集中的房间设置了单独的DDC控制箱。这既节省了线缆、钢管等材料,又方便了后期的安装调试。 2.2.3 设备监控点位的优化 原设计中,监控点位很详细周密,但是过于繁琐且多有重复,在满足设计要求的前提下,很多点位都能简化。例如,空调机组开、关两种状态,只要采集其中一个状态,通过主站软件设置,就可以实现实时监控。这样就简化了大量的监控点位及相应的硬件设备。最后,点位由原设计的5000多点简化到3000左右。 2.3 智能应急照明系统优化 智能应急照明设计图纸中的地面疏散指示灯间距为2.5~3.6m,按此间距设置会导致因地面疏散指示灯过密而破坏了地面石材的装修效果。查阅铁道部工程设计鉴定中心编制的《铁路客站站房照明设计细则》,其中7.3.3章节中在疏散通道的任一位置至少有一个疏散指向标志在视觉范围内,并保证导向的连续性,疏散标志灯相互间距不应大于20m。最后经过甲方、监理及沈阳铁路局公安局消防监督处同意将地面疏散指示灯成间距优化为5.4~6m。仅此一项节省地面疏散指示灯276套。 3 施工方法优化 3.1 高大空间安装施工方法优化 铁路站房一般都存在高大空间,如候车大厅。对于这样的高大空间我们可以利用屋面网架结构及吊顶转换层的主龙骨,采用反吊施工方法。反吊施工方法可以达到提高施工效率节省施工时间,降低施工成本的目的。反吊施工方法必须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来进行实施,这就要求在安装位置拉设一道生命线(钢丝绳),在转换层主龙骨上铺设满足作业需求的脚手板,两端固定牢固,然后在操作人员下方利用网架结构挂设两层大平网,操作人员系好安全带再进行操作,防止出现高空坠落。在高大空间安装时,可以根据灯具的间距,在下方将管线配备完,再进行上方的固定。这样也减少了施工人员在高度作业的劳动强度。 3.2 屋面防雷支架安装方法的优化 在金属屋面防雷系统中,利用热镀锌扁钢将固定支座与屋面檩条用自攻螺钉进行连接见图5。如果在施工作业面上进行镀锌扁钢的安装,施工难度大并可能对固定支座造成变形和破坏。通过与屋面施工队伍协调,先将镀锌扁钢与固定支座在加工场内连接完,再由屋面施工队伍对连接完的热镀锌扁钢固定座进行现场定位安装。此种安装方法大大降低了施工难度,节省了施工时间。 4 优化工作思路 正确的优化工作思路决定着最终优化结果。在导管、电缆材质、接地系统优化项中,可以直接以图纸会审的形式取得设计、监理、甲方的签字认可;对机电设备监控系统、电缆桥架截面及路径优化项中,我们可以配合设计进行图纸的深化并做出深化方案,再由设计确认来达到优化的目的;配电箱内元器件及灯具的选择,可以在招标过程中经过监理、甲方的确认来达到优化选择的目的;施工方法的优化是我们可以依据现场的作业环境,并与施工作业队进行施工探讨,采用的最佳施工方法。 5 结语 本工程材料优化方面降低成本约400万、系统优化方面降低成本约65万、工艺优化降低成本约30万,共计约495万。做好优化设计,需要在熟悉各专业图纸及电气专业相关规范前提下,同时,还需提前进行策划,确定优化方向和思路,并通过与各相关方的配合来达到优化的目的。以上是我在高铁站房电气专业优化中的一点经验总结,希望可以为大家在今后的施工中带来参考。 铁路专业毕业论文:铁路运输组织教学内容模块化与面向专业的优化组合研究 摘 要:研究了铁路运输组织的理论体系结构,将其知识点由宏观到微观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分为四级粒度知识点,并利用专家打分法、层次分析法及加权关联矩阵分析方法,针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物流管理专业、交通工程专业各专业的培养计划及就业去向,将运输组织的四级粒度知识点进行组合优化,生成了各专业的《铁路运输组织》课程的教学内容,为各专业的学生适应将来的就业岗位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为相关任课教师备课、设计教学日历、执行教学任务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关键词:铁路运输组织 模块化 组合优化 专业 目前,高校中的课程教学内容模块化研究方兴未艾,涉及基础教育及专业课教育[1~4]。《铁路运输组织》是交通运输专业的核心主干课,在学生知识结构体系和能力培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该课程涵盖了行车、货运及客运中与运输组织密切相关的核心内容,目标是使学生熟悉铁路运输生产的过程及特点,掌握铁路运输组织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全面了解铁路运输组织作业过程与方法。 1 铁路运输组织课程开设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 《铁路运输组织》在交通工程、物流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专业均开设,授课学时为48学时。而不同的专业有其自身特点,对铁路运输组织理论的知识的要求有很大差异。所以十分有必要研究各专业对铁路运输组织相关理论的需求。而目前已有的《铁路运输组织》教学大纲,只是根据学时量选定了相关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采取了一刀切的做法,教学内容的筛选不具有针对性。 2 铁路运输组织课程知识点聚类分析 铁路运输组织课程的课程内容十分丰富,进行铁路运输组织课程教学内容的模块化设计与优化组合,首先要对铁路运输组织的知识点进行聚类分析,分别生成不同粒度的铁路运输组织知识点。 通过综合分析,将一级粒度知识点模块划分为行车组织基础、运输调度指挥与统计分析、客货运组织三个模块。行车组织基础模块着眼于铁路生产现场运输生产组织实务,系统介绍车站工作组织、车流组织及运行图和区段通过能力等内容,是铁路运输组织的核心和基础。铁路运输调度指挥与统计分析模块属于铁路运输上层管理、涉及铁路运输组织决策性质的内容,关系到运输全局。而旅客运输组织与铁路货物运输组织模块是铁路面向社会的运输的体现形式,涉及具体客运站作业组织、客运计划、旅客列车开行方案及乘务工作组织、货运站与货场、铁路货场管理等重点内容。[1] 3 各专业分类及对铁路运输知识点需求特点分析 铁路运输组织课程的开设一个很重要的目的是让非交通运输专业的学生掌握铁路运输方面的专业知识,为其尽快融入相应的工作岗位打好坚实的基础,而不同专业的就业去向也不尽相同,对铁路运输组织课程中的知识点的需求也有所不同,所以,进行针对各专业的铁路运输组织知识点优化组合的一项很重要的基础是分析各专业学生的就业去向,了解其对专业知识的需求,从而在铁路运输组织课程教授知识点组合时做到有的放矢。 作者统计了交通运输学院非交通运输专业(交通工程、物流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近三年的就业去向情况。将就业单位划分为铁路局及地铁运营公司、工程局及相关公司、相关设计院、读研及其它五类。其中,铁路局与地铁运营公司对铁路运输组织知识要求水平较高,工程局及铁路相关公司次之,设计院就业与读研就业人数较少,但其对学生掌握铁路运输组织相关理论知识的水平与程度要求也相对较高。其它就业去向对铁路运输组织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要求不高。 通过对各专业的就业去向进行统计分析,认为交通工程专业应将铁路运输组织课程作为必修课,加强车站工作组织、区段通过能力及运行图方面知识的学习;物流专业将其作为选修课程,注重铁路货物运输组织方面的强化。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将铁路运输组织课程作为必修课程,加强铁路调度指挥与统计分析。运行图等内容的学习。 4 专业与铁路运输组织课程知识点匹配与课程内容优化组合 4.1 匹配等级与强度 在确定铁路运输组织课程知识点与专业的匹配等级时,采用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在权重系数确定时,单纯采用专家评判法受专家主观意志影响较大,单纯采用层次分析法又存在操作性较差的缺陷。为保证权重系数的客观、公正和权威,采用专家评判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确定指标的权数:先采用专家评判法取得各位专家对各指标的估价权数,再用层次分析法对专家的估价权数进行汇总及检验取得指标的权数。 4.2 相关度计算与学时换算 根据4.1节介绍的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得到各级粒度知识点与各专业的相关度系数。将技术站作业组织知识点,所包含的所有四级知识点货物列车和货车在车站的技术作业、接发列车工作、调车工作基础、解体调车作业、列车编组调车作业、取送调车作业、车站班计划级车站阶段计划,针对各专业通过运用专家打分法及层次分析法进行汇总,得到针对各专业的各四级粒度知识点的权重,然后根据权重,换算为教授知识点时间。 5 结论 本文阐述了铁路运输组织的理论体系结构,将其知识点由宏观到微观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分为一级粒度知识点、二级粒度知识点、三级粒度知识点及四级粒度知识点,并利用专家打分法与层次分析法,针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物流管理专业、交通工程专业各专业的培养计划及就业去向,将运输组织的四级粒度知识点进行组合优化,生成了各专业的《铁路运输组织》课程的教学内容,为各专业的学生适应将来的就业岗位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为相关任课教师备课、设计教学日历、执行教学任务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铁路专业毕业论文:浅谈高速铁路通信系统与其它专业接口管理工作 摘要:随着高铁技术的全面发展,更多专业对通信系统的需求业务越来越高,通信系统为信号、电力供电、牵引供电、客服等系统提供可靠的、冗余的、可重构的、灵活的业务信息传送信道,是保证铁路运输安全、高效运营的重要信息传输。高速铁路通信系统接口工程涉及专业多、技术复杂、涉及面广、要求高、施工和管理难度大;针对高铁通信接口工程管理特点,本着方便施工及管理实际出发,本人从福厦、向莆高铁施工经验总结出对高速铁路通信系统接口概念、通信系统与相关专业接口界面、接口管理普遍存在问题、接口管理措施进行了分析,为今后的高铁通信系统与其它专业接口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接口概念接口种类存在问题 管理措施 1.高速铁路通信系统接口概念 高速铁路建设通信系统的接口管理是各种矛盾产生的焦点,也是很多专业开通的前提,工程建设中往往在接接和管理环节上出现问题,为了减少问题的发生,确保通信系统施工可靠有序衔接。接口管理工作就是为了确保全线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协调和统一全线各相关专业间、部门间的关系和标准。本人结合福厦、向莆高铁通信系统接口工程管理实践出发,对通信系统与其它专业接口管理进行探讨。 接口在广义上说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组织、计划或者设施安排相汇,并且可能发生冲突或者需协调的地方,一个接口至少与两方相关。通信系统接口是指通信、信号、电力、牵引供电、信息、防灾、土建等专业之间相互关联、相互衔接、相互影响的部分。 2.高速铁路通信系统与相关专业接口种类 2.1.通信系统与信号专业间接口 (一)与信号CTC系统接口 通信系统传输子系统在车站为信号CTC系统提供2M接口。界面为信号机房DDF模块(信号专业设)外线侧。 (二)与信号集中监测系统接口 通信系统传输子系统在车站为信号集中监测系统提供2M接口。界面为信号机房DDF模块(信号专业设)外线侧。 (三)与信号列控系统接口 通信系统通信线路为信号列控系统在车站、信号中继站提供光纤,利用铁路两侧的光缆每侧提供6芯光纤,在通信机械室利用与短段光缆直接熔通的方式将干线光缆引至信号机房。界面为信号机房ODF模块(信号专业设)外线侧。 CTCS-3列控系统:无线闭塞中心(RBC)根据列车占用情况及进路状态利用通信GSM-R系统向所管辖列车发出行车许可和列车控制信息。GSM-R系统交换机MSC的PRI接口与列控RBC系统之间的连接通过通信专业传输系统提供的通道实现。 (四)与信号其它系统接口种 通信动力环境监控系统对信号机房的环境量及空调设备进行监控,RTU、传感器、采集器及其连接线由通信提供。 2.2.通信系统与牵引供电专业间接口 (一)通信线路、传输系统为供电系统远动SCADA提供所需的光纤资源、专线传输通道,变电所SCADA设备通过FE接口与通信传输系统MSTP设备互联,接口位于通信机房传输设备的FE口处。 (二)低压供电系统为通信专业提供两路可靠的交流供电,引接至通信机房内电力交流配电箱(含B级防雷装置)。通信专业设备与低压供电系统的接口位于通信机房的电力配电箱出线端。 2.3.通信系统与电力供电专业间接口 (一)与电力供电系统接口 电力供电系统为通信机房提供可靠的交流电源,其中为车站通信机房提供2路三相交流电源引入;为区间基站、信号中继站、牵引变电所亭等其他通信机房提供2路单相交流电源引入。 界面为通信系统设备与低压供电系统的接口位于通信机房的电力配电箱(由电力供电专业设置,含一级防雷装置)出线端。直放站电力配电箱需具备2路切换功能。通信机房设置的电力配电箱供通信设备的回路不带漏电保护器。 (二)与电力供电电力SCADA系统接口 通信系统传输子系统在车站远动开关房、车站变配电所、南昌西动车所内为电力SCADA系统提供上传通道。 通信系统光缆线路在区间箱变、区间中继站电力远动开关房、隧道变配电所内为电力SCADA系统提供2芯单模光纤,FC接口。 接口界面: 1)车站、配电所:电力远动设备经RTU、路由器及交换机采用同轴电缆/网线引至通信机房DDF/RJ-45配线架的外线侧。 2)箱变:通信专业在箱变内设置ODF配线架,电力远动设备经RTU、路由器及交换机采用尾纤引至ODF配线架用户侧。 (三)与隧道内机电设备监控系统 1)隧道机电设备控制及照明监控由电力专业自行组网,RTU由光纤自行组环,然后引入就近通信机房内DDF配线架外侧。 2)通信传输子系统提供隧道内机电设备监控系统区间至综合工区的点对点通道(2M或FE)。 3)隧道变配电所纳入远动控制,隧道通风由相应工区控制并可实现就地控制。 2.4.通信系统与信息专业间接口 (一)与旅服系统接口 通信系统数据网子系统在客运车站为旅客服务系统提供2个FE(单模O)接口。 传输接入系统、时间同步系统为旅客服务系统提供1个RS422时间同步接口。 界面为通信机房ODF、音频配线架的外线侧。 (二)与客票系统接口 通信系统传输子系统在客运车站为客票系统提供2M接口。界面为通信机房DDF配线架的外线侧。 (二)与办公网系统接口 通信系统数据网子系统在客运车站为OA系统提供2个FE(单模O)接口。界面通信机房ODF配线架的外线侧。 (三)与公安管理信息系统接口 传输系统在设有公安派出所所的车站为公安管理信息系统提供2M接口。接口界面为通信机房DDF配线架的外线侧。 (四)与综合布线系统接口 通信系统与车站综合布线系统的接口界面在各客运站通信机房音频配线架的外线侧。 (五)与综合视频监控系统接口 视频监控系统与旅客服务系统视频监控终端的接口位于本系统各监控中心的以太网交换机端口(FE(e)/(o))上;旅客服务系统视频监控终端需通过各车站的视频服务器对各摄像头进行调看。 与客服系统摄像机的接口位于本系统在各车站设置的视频控制柜(包含交换机和编码器)上的视频端子排上。客服系统为通信系统设置的视频控制柜提供可靠的交流供电 2.5.通信系统与车辆专业间接口 通信系统在红外探测机房为THDS系统提供2个VF2/4接口,车辆专业为通信专业提供设备安装位置、可靠的电源、接地端子等。界面为红外探测机房通信设备的出线口。 2.6.通信系统与防灾专业间接口 通信系统在车站、区间基站为防灾监控系统提供2M(或FE)接口。界面为通信机房DDF或RJ45配线架的外线侧。 2.7.通信系统与综合接地系统间接口 通信系统统一利用综合接地进行接地,包括位于区间正线路肩、路堑、桥梁、隧道、车站、段所的所有通信系统设备。 2.8.通信系统与土建专业间接口 (一)与路基接口种类 路基为通信专业在线路两侧提供通信电缆槽,同时间隔一定距离或在特殊地段(如大中桥、隧道两端)设置光电缆手孔,在手孔处预埋过轨及引下护坡或引出路基钢管,以便通信光缆过轨及分支引出。 (二)与隧道接口种类 隧道专业为通信专业在隧道两侧提供通信电缆槽,同时长大隧道中间隔一定距离在大避车洞内底部设置余长电缆腔,设置光电缆接头/余留手孔,在手孔处预埋过轨、分支钢管,以便通信光缆过轨及分支引出。 (三)与桥梁接口种类 桥梁为本系统在桥两侧提供通信电缆槽,并间隔一定距离预留通信光缆上、下桥条件,长度大于2km的桥梁上需预留光缆接头、预留条件。 (四)与站场接口种类 车站范围内为通信专业站台和自站台端头至出站信号机在站场两侧设置站场通信电缆槽,并与区间及站台电缆槽相连。在特定位置设置光电缆手孔,在手孔处预留穿越站场的防护钢管及引出分支钢管,以便通信光缆过轨及分支引出。 (五)与房建、暖通接口种类 本线车站、段所、区间信息接入点等处设置通信机房,并满足抵抗百年不遇洪水水位要求;通信机房的环境、装修应满足相关的技术指标。 为避免光、电缆布线及通信设备安装对建筑物结构造成破坏,土建工程中应为通信系统预留沟槽管洞;在车站内提供满足通信系统建设要求的光缆进线、配线室。 各新建站站台由房建专业设置通信管道人(手)孔以及提供站台电缆槽道并引至通信机械室引入口处。 (六)与地质物探接口 地质物探专业为通信铁塔基础所在位置处进行地质钻探。 3.通信系统接口管理普遍存在问题 3.1土建对通信系统的影响 站前单位路基、桥梁的主体工程施工不能与沟槽管线的配套设施的施工同步进行,重主体轻附属的现象普遍存在,比如桥梁段光电缆槽道已建成,但没有进行防水层和保护层的施工,导致光电缆仍不能敷设;路基段光电缆槽道已完工,但边坡槽道未砌筑,导致光电缆裸露,存在安全隐患;站前施工的过轨管道不通,影响通信光电缆的过轨;铁塔基础施工因为征地问题不能顺利进行;通信机房由于房建由于无法按期交付无法安装等。站前施工工序严重制约站后施工进度,对站后工程施工周期产生较大影响。 3.2综合接地系统对通信系统的影响 根据铁道部《关于印发的通知》(铁运[2011]144号)文规定,各类通信机房、铁塔等设施,当其距离贯通地线在20m范围以内时,须与贯通地线引接线等地位连接。站前单位实施的贯通地线施工进度往往不能满足站后使用时间要求,比如在准备引接时发现站前单位在电缆槽边上未及时设置接地端子,或者贯通地线性能指标不满足,对通信系统正常开通也造成较大影响。 3.3四电系统集成专业之间相互影响 虽然目前高铁基本上实行四电系统集成管理,但由于牵涉几个专业,实际也是由几个单位组成联合体参与施工,这样由于专业与专业之间大多是两家不同的施工单位在实施,因此往往会造成工作衔接不顺畅,推诿扯皮时有发生。比如电力专业由于送电滞后影响通信系统设备调试;通信系统无法按时给信号、电力及牵引供电专业及时提供业务通道调试;信号CTC组网方式改变引起通信施工图电路重新调整出图;调试过程中各专业之间配合不顺畅,故障处理不及时,相互推脱责任等,给整个工程建设及管理带来诸多不便,严重时则影响项目的开通节点。 3.4专业接口分工施工界面划分不合理 四电接口设计对接口界面划分有时不是很合理,往往会导致系统的延时开通,造成建设单位需花费大量精力来协调,比如某条高铁牵引变电所、配电所牵引变电所、AT所、分区所、开闭所等室内外的视频监控施工界面设计划分为:前端设备由牵引供电(或者电力)专业来实施,通信系统只为各牵引变电所、配电所、AT所、分区所、开闭所等室内外的视频监控前端预留前端接入条件,通信视频监控系统与变电(电力)专业摄像机的接口位于通信机房综合监控系统视频控制柜(包含交换机和编码器)的视频端子排上。同一个视频系统由于分几个专业在施工,有时涉及到采购几家视频厂家设备,有时造成各厂家间视频设备系统不兼容,接入困难;施工及调试过程中相关专业之间配合不顺,互相扯皮,往往会影响视频系统的开通时间,同时花费大量人力来协调,给项目管理带来很大不便。 3.5其它专业设计给通信设计所提接口需求不准确 随着我国铁路通信工程建设步伐的加快及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其它专业信息通道需求基本上离不开通信系统,一条线牵涉到设计院十几个专业,因此相关专业设计人员需及时给通信设计专册提业务需求(包括接口位置、类型、带宽、数量及协议等),有时铁道部更新了相关政策、规范,或者未征得路局相关处室、站段及集成商(或设备厂家)的意见导致了解不够就开始向通信设计提需求,通信设计施工图出来后,在实施过程中现场其它专业又进行较大修改,导致返工现象,影响工期。 4.通信系统与其它专业间接口管理措施 通信系统接口管理的实施过程必须采取必要、有效的管理措施,才能真正控制接口工程的施工质量,更好地做好通信系统与其它专业的接口衔接顺畅,确保工程的顺利实施开通。为此,本人结合高铁施工经验制定了以下一系列具体的管理措施。 4.1高度重视接口管理,制定相应管理规章制度。 高铁四电工程施工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工期紧、受站前制约大,交叉作业必然,各参建单位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对待,加强管理。因此建设单位应积极组织设计单位、监理单位、站前单位、站后施工单位及设备供应商等相关单位进行协调、沟通,建立完善的接口管理规章制度,明确各自职责,建立考核机制,加强对接口工程的科学管理。 4.2 及时召开专题协调会,提高设计各专业间互提接口需求质量 设计是工程实施的前提,因此做好设计施工图的准确度和质量相关重要,避免日后返工。这就要求各专业设计人员在提需求前应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系,了解清楚接口类型、数量、带宽、协议及数量等具体需求,建设单位应及时组织相关部门人员召开专题会议协调(或设计联络会),同时对设计接口方案进行研究讨论优化,使接口设计施工图更合理科学。配合设计把有关接口需求落实明确清楚,界面划分科学合理,以便设计及时提供准确的接口施工图。 4.3加强对接口设计施工图的技术交底工作。 接口施工图出来后,为了让接口施工、监理参与人员正确认识通信系统接口工作,全面熟悉接口施工图,建设单位应及时组织设计人员对相关单位进行设计施工图纸进行全面、细致的技术交底。 4.4召集相关单位加强对接口知识的培训。 为了让所有参建单位更深的认识接口,优化接口施工方法,提供工效,建设单位应经常组织设计、施工及监理人员进行接口知识培训。 4.5加强与土建工程相关参建单位间的沟通配合。 通信系统与土建工程接口管理牵涉多个专业,多家站前施工单位,为了把接口工作做得更好,因此各参建单位应加强沟通配合,比如站后单位要及时与站前单位、房建单位联系沟通,及时掌握有关电缆槽、贯通地线、机房等施工进展,密切跟进,科学安排,采取见缝插针,交叉施工,才能有效控制施工工期。 4.6重视四电系统集成专业间沟通配合。 四电系统集成牵涉几个专业,相互专业之间接口衔接内容较多,专业间合作解决的问题也更多,比如通信基站与信号中继站选址问题;通信设备调试用电时间;信号、电力及牵引供电、信息等专业要求通信系统提供通道时间;各专业接口故障处理协调配合等问题,因此要求各施工单位应加强沟通配合,共同做好接口配合工作,使各工序合理衔接。 4.7科学组织,解决工期与安全质量的矛盾 工期和安全质量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每道工序都与固定周期,任意压缩工期,不满足工序周期时间必定对安全质量管理造成巨大压力,埋下重大隐患;反之,发生安全质量事故必定拖延工期。第一:切实掌握业主的总体安排,掌握站前施工进度,优化施工安排,为每道工序确定合理工期;第二:创造条件,见缝插针。根据站前工程进展,寻求我们作业平台,尽可能满足工序的作业周期。第三:合理安排作息时间,避免疲劳施工,确保施工安全质量得以控制。 4.8切实加强安全防护,做好成品保护措施。 高铁施工条件复杂,施工条件不具备却要赶工、室内外施工相互交叉干扰,因此我们应按相关规定做好安全防护措施,现场杜绝不穿防护福、不带安全帽、不设安全防护员等不良习惯,特别是要做光电缆外露、区间安装设备、隧道漏缆及机房设备防尘处理等成品保护要加强,采取行之有效措施进行防护。 4.9接口管理纳入每季度的质量信誉评价。 为了加强对施工单位的接口工程管理,建议将施工单位的接口工程管理工作纳入建设单位每季度对施工单位的质量信誉评价考核,对施工质量不合格,管理不规范的施工单位进行扣分,进一步促使施工单位重视接口工作,以保证接口施工质量。 4.10加大接口工作检查力度,强化现场监督。 建设单位作为项目管理部门,应积极不定期地组织相关接口管理人员对施工单位接口施工质量进行全面检查,现场监理要强化现场监督,对施工过程中发现的接口问题应及时进行协调解决。同时为了全面掌握接口工程进展情况,收集信息,应加大检查力度和检查范围。 4.11定期召开接口例会。 为了加强通信接口工程的管理,建设单位(或监理单位)应定期组织各参建单位召开四电接口工程例会,对四电接口施工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办法,制定节点和责任主体,使得接口工作得到推进。 5. 结束语 高铁通信系统与其它专业接口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过工程,必须建立完善的接口管理体系,从细节抓起,加强沟通协调,做好了通信系统接口工作,才能保证接口工程质量符合设计要求,满足高铁验收标准。 铁路专业毕业论文:高速铁路供电专业职工培训研究与实践 摘要:本文依据职工培训的实践,明确职工培训目标,阐述了高速铁路供电专业职工培训状况,从培训层次、需求、内容、资源开发和培训手段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探讨,以适应高铁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高速铁路;供电专业;职工培训 高速铁路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其建设及运营管理所需知识涵盖了各类专业,新技术层出不穷。高铁职工需要不断拓展其知识与技能,而实际运营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也需要有效提高高铁职工素质,恰当地予以应对,高铁发生的事故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因此,如何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素质,成为高铁运营管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笔者认为,当前可行的措施之一,就是针对现有一线专业技术人员,使其熟悉高铁设备,尽快提高其技能,满足由传统铁路岗位转变为高铁岗位的需要。在高铁的关键技术中,牵引供电系统是重要部分。本文就高铁供电系统职工培训现状及实践进行探讨。 一、培训目标 高速铁路有其特殊性,在给人们带来方便之余,一旦发生意外,损失伤亡往往很严重,同时会影响公众对行业的印象。因此,要保证轨道交通的安全可靠运行,首先要有高素质和高技术的职工队伍。通过培训,达到职工培训目标,符合消费者、企业、职工个人的利益,这也是铁道部不断加强培训投入的原因。 培训的实质就是将职工培养成为企业需要的人,系统性、针对性、人性化、差别化地开展培训。对于高速铁路牵引供电系统的运行管理,大部分职工都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其供电方式与现有铁路的供电方式不同,更不同于一般的企业供电。因此,通过培训,提高职工的技能和素质,尽快熟悉高速铁路供电技术及应急处理,确保高速铁路系统安全、可靠地运行,保证供电的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优良的供电保障队伍,对保证高铁供电的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培训特点 (一)职工培训由原指令性计划为主转向以实际需求为主。 以往职工参加培训主要是按上级要求、规定参加,职工培训工作主要依据上层方面的开班要求进行,这种方式比较系统,方便组织和管理。这种培训方式对职工而言,带有一定强制性质,职工本身的主观性难以体现,对于根据自身需求实现自我提升还是有些不足。按照这种培训机制,职工什么时候参加培训和培训什么内容,主要取决于上层的决策,职工对于培训计划并不是很清楚,目前在职工需求方面的考虑有所改变,逐渐转变为以实际工作需要和职工个人需求结合为主。 (二)培训范围广、内容多,内容针对性逐渐提高。 过去对管理层和专业技术人员是分开进行培训,就培训对象而言,比较有针对性,但培训内容主要由依据员工的层次确定。对于管理层的培训,从接受培训任务到开班的时间间隔较短,培训时间也比较短,一般不超过10天,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周期稍长,一般在15至30天之内,也有几天的专题培训。在培训需求、培训项目的针对性方面,仍存在值得探讨的地方。 (三)培训利用院校有利条件,促进了培训设备更新。 在以往的培训中,能较好地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由于是员工培训,一般来说授课环境较好,空调、多媒体等设备齐全,对高速铁路职工培训而言,实操设备则普遍较实际运行设备落后。目前,部分院校设备已经更新,如有的已经按照高铁设备进行采购和建设,投入数百万的资金,有较大改善。而一些高职院校的设备和技术没有更新,对于操作性强的培训项目开展不利,变电所、接触网等设备使用多年,已经不适应高速铁路职工培训的发展需要。 (四)高铁供电专业标准尚未完善。 由于各铁路局(集团)的高铁设备和技术有所不同,各铁路局(集团)制定的各种标准有所差异,专业标准也是多样化,但对于一个行业而言,还是要考虑出台一个统一的标准,作为培训的主要依据,以保障培训和服务的质量。 由于高速铁路刚投入运行,很多问题都是在摸索之中,给职工培训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为没有可借鉴的现成培训方案,在培训实施过程中,需各方共同努力,探索各种培训模式,对培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 三、职工培训策略 (一)分层次培训,加强培训的针对性。 首先对高速铁路运行管理人员进行分类,确定培训对象的层次,培训必须保证企业的员工在不同的岗位都能接受到相应的训练,可分为新员工培训、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和关键管理岗位人员培训。 从事铁路供电管理运行的职工,有相当一部分是新进的员工,对于这部分员工,以往主要是进行入路教育为主,入路教育周期较短,通常在一个星期左右,起点虽然要求不高,培训内容主要是学习铁路系统的一些基本知识。考虑高铁未来的发展,培训考虑融入高铁的内容。 目前铁路集团公司对新进毕业生的培训更有针对性,要求更高。对于新进的人员,又按照其学历水平进行分类,如本科层次、高职层次,而且培训周期更长,主要是以专业技术为主。由于开展培训较早,因此新员工能更加体会到公司对自己的重视,同时也感到压力,通过培训,新员工能很快适应公司岗位的要求,很快融入到公司的生产经营环境。 对于专业技术人员,其工作有多年经验,因此主要是专业技能的提升和理论的再学习。对于供电专业,又可以分为变电工、接触网工、配电工、试验工等岗位,培训应针对这些不同的工作岗位,按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层次,分析其工作岗位的需求,以运行规程和检修规程为依据,结合实际需求,开展培训工作。下表为某高铁年度供电职工的培训情况。 上表主要是供电职工培训情况,其中除了培训对象中标明是高铁人员外,其他的培训班也包含部分高铁的人员,因为高铁技术人员基本都是从既有线上抽调的技术骨干以及后来新进的大学生,此表没有包含在职学历教育及退伍军人学历教育培训部分。 对于关键管理岗位,针对其组织、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单独开展培训,重点加强对高速铁路运营管理方面出现的新问题的应对及处理能力。 (二)加强调研,确定培训需求和培训内容,激发职工参与主动性。 培训组织者加强对高铁供电实际运行中产生的问题,明确职工培训需求,使职工参加培训由被动要求转变为主观要求,将职工个人发展和企业的发展结合起来,调动职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对员工的培训需求作出合理判断并进行科学细致的分析,确定培训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改变单纯接受任务开展培训的模式,使培训项目实施成为各方一致的目标。 在确定了培训任务后,需要制定培训方案并优化。培训方案是实现培训目标的实施方案,是培训组织和培训实施的主要依据。结合岗位的任务与技能要求,制定出合理的培训方案。优化方案包括课程的设置、课程具体内容、场地、师资配备、时间安排、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等各方面,优化培训方案是提高培训质量的重要保证。 在高速铁路职工培训中,重点加强高速铁路对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工艺的培训,解决职工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同时提高职工的理论和应用水平。通过培训,员工确实感觉有所收获,则会形成良性循环,形成自主学习和参加培训的正确认识。通过培训,为员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条件,培训的价值得以体现。 (三)改善实训条件,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开展技能鉴定。 要提高培训的质量,提示职工的技能,良好的实训条件是不可或缺的。如某实训场所原有变电所和接触网实训基地,变电所设备主要以电磁型设备为主,设备和技术较为落后,接触网设备陈旧,不能适应高速铁路职工培训的要求。针对这种情况,各方加强合作,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依托地方政府和学院的支持,联系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在高铁供电设备厂家的支持下,以新建客运专线的牵引供电系统为参照,建设新的变电所实训基地和接触网实训基地,变电所包括牵引供电系统和10kV开关柜两部分,为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了真实的工作环境。变电所采用全新的设备和技术,实现了综合自动化的运行和监控。接触网基地可提供完善的技能训练场所,有完整的接触悬挂系统、路轨和作业车,能开展数十项技能训练项目,为职工培训创造了良好的实训条件。 为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的积极性,可将技能鉴定考核融入职工培训。通过技能鉴定,职工的积极性得到进一步提升,既满足了工作岗位的需要,又将培训和职工的自身利益挂钩,同时有利于职工培训过程的实施,可谓一举多得,根据国家职业鉴定的政策和鉴定周期,比如变电等高级技师的鉴定。 在充分利用现有实训条件的同时,也需要加大与各方合作建设现场实训场所的力度。在原有铁路集团公司供电段实训基地的条件下,不断开拓,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利用供电段牵引变电所、地方枢纽变电站、地方电网的高压试验室、电力设备厂等场所,为职工培训提供良好的真实的教学场所。 (四)进行教材改革和开发,提高针对性。 根据高速铁路供电系统职工的岗位和技术要求,组织专家进行研究,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加大对教材的开发力度。传统教材一般以传授知识原理为主,与现代培训课程的职业性和实践性有较大的差距,需加强培训教材的实践内容。如铁路集团公司供电段与院校合编教材,编写集团内部职工培训教材,根据铁道部对复退军人的培训要求,合作编写专门教材等,具有工学结合的特色,使培训工作更有针对性。 (五)运用虚拟仿真技术,开发网络教学资源。 虽然变电所可为实际技能训练提供良好的场所,符合高速铁路职工培训的要求。但考虑到成本、实际训练重复率较高对设备造成的损耗,还有变配电所在实际运行时由于制度的规定,限制了部分实际培训项目的实施,如停送电操作就受很多实际条件的约束,在电力调度对设备进行远程控制的时候也会改变供电系统的运行方式。为此,充分利用现代虚拟技术,建立虚拟仿真教学系统,可以模拟很多实训项目,解决了真实变配电所运行时部分项目受诸多条件限制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培训中远程控制技能的学习问题。不但丰富了培训手段,提高了教学效果,又节约了建设变配电所的成本。 为了给职工学习提供丰富的资源,保证课程教学的多渠道,可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将课堂扩展到了网络上。培训可提供大量的网络教学资源:课件、案例、习题、实训实习项目、学习指南,还有岗位技术要求、作业标准、虚拟项目、鉴定题库、在线测试、论坛等,保证员工有学习自主性,拓展课堂培训教学的不足。 (六)采取多样化培训手段。 培训手段的合理使用将会在培训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大力提倡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鼓励和支持教师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模拟教学、多媒体教学、网上教学等手段,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通过多媒体教学,以图、文、声并茂的形式进行教学,可以提高职工的学习兴趣,使其所学的内容更为直观,更容易接受。 多媒体教学对于培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媒体教学的目的是服务于课堂教学,并非一定要大而全的课件,能够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计算机进行教学,使职工更容易地掌握所学的东西,达到教学目的即可。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确实在培训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七)制定和完善专业标准。 组织行业专家制定专业标准,考虑出台一个统一的标准,作为培训的主要依据,以保障培训和服务的质量。目前相关工作正在已经启动,将使员工作业质量和培训体系更加完善。 四、结语 结合高速铁路的发展,坚持以培训需求为核心,不断激发供电系统职工主动参与培训的动力,注重区分培训的类别和层次,制定专业标准,改善实训条件,结合技能鉴定,开发优质教材,运用虚拟和网络技术,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培训实效。重视一线员工的培训,提升员工的安全意识、安全知识技能和岗位专业技能。对教育培训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和共享,实现培训资源的有效调配和利用。同时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建立合理的监控体系,培训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系统需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目标进行及时的调整,各方及时对培训进行沟通与反馈,确保培训质量不断提高。 (作者单位: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铁路专业毕业论文:浅议铁路职工培训基地专业化建设 【摘 要】 职工培训基地是铁路局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在铁路高速发展进程中,担负着为铁路提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本文结合目前上海铁路局局属职培基地现况,对推进专业化建设的意义和途径,存在的困境和对策进行分析,对于职培基地认清形势、把握机遇、增强能力,发挥职工教育的骨干作用,提高职培基地在铁路人才战略中的地位进行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 铁路;培训基地;专业化;建设 《2011年上海铁路局职教工作要点》提出:“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完善各职培基地专业分工,充分发挥教育资源整合优势,按照“一个职培基地形成1-2主干专业,一个专业由1-2个职培基地承担”的思路,对职培基地的专业分工进行细化完善。” 2012年全局职工队伍建设会议提出:“以上海职工培训基地为依托,建成1个模拟仿真系统与全景实物设备相结合的以高铁为主的综合培训基地,完成其他5个职工培训基地的专业化建设。” 职培基地专业化建设作为上海铁路局加强培训能力建设的创新课题,也是职培基地定位发展的重大机遇,有必要从建设的意义出发,对专业化建设的内涵、途径进行探讨,分析建设困难,提出对策建议。 一、 职培基地开展专业化建设的意义 (一)适应铁路技能人才建设的要求,有利于按专业领域培养技能人才。 2011年12月,张德江副总理在全国铁路工作会议上讲话:“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实施人才培养规划,加强铁路关键技术领域人才培训,加快培养门类齐全、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铁路人才队伍,为铁路科学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铁路企业专业繁多,一段铁路运营包括轨道、路基、车辆、供电、客货运输服务等多个方面,高铁建设成为铁路未来建设的发展趋势,铁路技术的现代化,安全运营管理的精细化,必然促进铁路各专业工种技术含量的高速扩张,技能人才队伍的大量需求,分专业开展技能人才的培养,已成为职培基地的当然使命。 (二)适应铁路新形势下职教工作纵深发展的要求,有利于整体提升职工队伍素质和打造素质精良的骨干人才队伍。 专业化建设的主旨就是由一个职培基地主打一到二个主干专业,赋于职培基地专业人才建设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可以统筹规划专业工种人才队伍建设宏观设计,又可以集中教学教研力量精心打造培训项目体系,开展全员规范培训,促进职工队伍素质整体提高。 职培基地专业分工后,专业领域技能骨干人才队伍培养成为义不容辞的责任。骨干人才培养,不仅能够极大地促进职培基地深入开发,建立人才培养机制;与时俱进,策划科技含量强、内容层次高的培训项目,而且成为促进基地学科发展、专业进步、品牌建设的重要推动力。 专业优势显著、教育管理精湛的职培基地是培养生产一线人员的基地,也是优秀人才成长的摇篮,一定能够为铁路输送源源不断的素质人才资源。 (三)适应职培基地自身发展功能定位的要求,有利于建设和发挥优质教育资源,又避免资源重置的浪费。 上海铁路局所属六家职培基地,由于自身的历史沿革,专业方向、办学规模、教学质量参差不齐,不能适应铁路高速发展带来的职工队伍建设新形势的要求。对职培基地进行新的分工定位、投入更多的资源和精力,提高职培基地的办学能力是职教工作最紧迫的任务之一。 铁路职工教育办学主体由多元构成,人事、职教处、专业处室、基层站段、职培基地等,站段与基地、基地与基地存在着设备重置、项目重复的问题。2012年,全局职工队伍建设会议明确了在职教工作中人事、职教处的主管地位、业务处室专业管理地位、站段基层管理地位,“…职工培训基地层面,作为路局专门的教育培训机构,在全局教育培训网络中承担主体职能…”,建立“1+5+X”局内培训网络格局,五家职培基地与综合培训基地优势互补,推进专业化建设,强调职培基地和站段“功能错位、资源共享”的建设原则,分层划分管理职责,明确了职培基地在职工队伍建设中的地位,科学统筹站段与基地的培训分工,基地的专业分工,有效避免了资源重置的浪费。 二、 职培基地专业化建设的途径 职培基地推进专业化建设是立足铁路人才培养的大量高质特征和基地实践现代职教理念,谋求自身发展提出的命题。职培基地要树立前瞻意识、压力意识,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树立科学的职教发展观,推动职培基地走以基础建设、规模扩张为支撑的外延式发展和以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相结合的特色发展道路。 (一)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全面提高专业教学质量。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打造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教师队伍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目前各职培基地教师队伍存在来源渠道窄、学历层次参差、专业结构不合理、素质和师德水平有待提高的问题。 一要培育和引进高素质的专职教师。加强专职教师的培养,专职教师是基地教学力量的中坚,要重视教学基础能力的训练,加强教育心理学、教育伦理学、教育技术、职业道德等系统培训,同时,要持续进行专业理论的学习和实践,提升专业水平,以适应知识发展的要求。积极延揽高层次的教学领军人才和不断引进后备教师,构筑相互衔接、结构合理的专职师资人才队伍。 二要构建齐备优良的兼职师资库。要拓宽选人视野,完善聘任制度,促进铁路与地方、基地与专业部门、基地与现场之间的人才交流。一方面,基地聘用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另一方面,鼓励专职教师拥有校外学习、研究和教学的经历,丰富兼职教师资源,优化基地师资结构。 三要完善师资队伍建设保障制度。要建立教师评价制度,形成激励竞争机制,完善分配和职务评聘制度倾斜措施。建立教学名师评选办法,优秀专兼教师纳入路局人才培训计划,努力培养具备承担重点教研项目的团队,引导专兼职教师心无旁骛、潜心育人,保证教师队伍技术素养和道德追求的不断进步。 2.深入推进教学创新,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教学工作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要巩固教学的基础地位,健全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做到政策措施激励教学,资源配置优先保证教学。 一要建立主动适应铁路发展的专业化建设机制。增强“主动适应、主动服务”意识,以专业需求为导向,大胆探索适应铁路人才需求趋势,符合路局职教工作发展要求,适合基地专业发展规律的建设机制。完善路局职教部门、专业部门指导机制、充分采纳基层站段意见,集思广义、强化专业。健全专业建设和管理工作制度,加强对现有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外部资源的共享利用,充分提高专业办学条件。 二要构建完善培训项目体系、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要探索适应铁路技能人才需求,促进职工队伍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思想品行全面发展的培训体系。依法合规,依照需求导向,开发适宜新职、技能提高、骨干人才培养的项目体系,精心打造结构合理、质量上乘的课程体系,大力研发精品课件和教材,通过培训体系建设推动专业化建设快速发展。 三要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目前职培基地大多延续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既不利于知识的传授,也不符合成人教学的规律,要积极引入先进的教学手段,开展启发式、互动式、参与式教学,要推进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增加实作培训课程,增强职工培训的直观性、生动性、实践性,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3.加强教学研究和文化建设,整体提升教学质量。 专业化的职工培训基地,应具备人才培养、教学研究、技术服务和文化传承四个功能。 一要大力开展教学研究。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着力引导和鼓励专业教学的研究,积极开展教研活动,促进教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执行力,建立完善教研工作评价机制,营造有利于教学创新、队伍建设、人才推鞠的学术氛围,为专业化建设积蓄能量。 二要拓展技术交流和服务。健全实践育人机制,落实师资到站段实习计划,提高教学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同时,基层也成为基地培训输出和育人实践的主阵地,探索与基层站段共同搭建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开展合作培训模式,能够促进师生技能水平的共同提高。 三要树立优良学风校风。职培基地的文化氛围在无形中塑造着学员的人文素养,要重视基地人文环境、校园精神等文化建设,形成对职工有凝聚作用、以学员有陶冶作用、对企业有示范作用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淀良好的教风学风,提升教学质量。 (二)以教学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柱,整体提升综合办学能力。 职培基地经过多年的积累和路局的不断投入,教学和生活设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与铁路大规模、素质教育培训和基地专业化建设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一要挖潜扩能,提高办学容量。充分利用既有设备设施资源,摸清家底,对维护较差、利用率较低的设备设施进行改造和更新,有条件的,可以新建生活和教学设施扩大办学能力,对于教学设备要及时增添和维护,提高教学利用率。 二要完善实训设施建设。为培养技能人才和素质人才,职培基地要配置专业实训设施,实现实践教学、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等功能。实训设施的建设要本着先进性、实效性、共享性、逐步推进的原则。 三要加强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建设。现代信息技术推进了职教手段的创新。专业化建设应有效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开发仿真模拟课程,促进利用网络技术,共享教学资源,开展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提高职培基地专业化的技术含量。 (三)加大领导和保障力度,形成专业化建设的强大合力。 路局和基地对专业化建设的要求都非常明确,关键是抓好落实。路局职教部门、专业部门和职培基地要分层负责,加强领导、加大投入、统筹力量,整体推进专业化建设工作。职教部门要加强督促、检查和指导,建立评估考核机制,引导各基地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各职培基地要切实履行好专业化建设的主体责任,制定实施细则,及时帮助解决建设中的难点问题,基地领导要有战略眼光,深刻理解专业化建设的内涵,培养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管理驾驭能力,加强与专业部门和站段的协调合作,发挥领导重视、制度保证、全员参与的作用,推动职培基地专业化建设稳步发展。 三、 职培基地专业化建设中存在困难和对策 职培基地由于各自的发展沿革,普遍基础较弱、经验不足,建设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最突出的有: 1.师资力量薄弱,人力资源缺乏。师资数量短缺,学历层次、技术层次不高,专业结构不合理,制约了专业化发展的后劲。 2.专业部门投入不够。基地专业化建设要依靠专业部门的专业指导,这已经引起专业部门的重视,由于目前铁路安全运营形势的紧迫,专业部门难有过大的精力投入。 3.教学基础设施薄弱,离专业化要求差距较大。 未来职培基地专业化进程发展中,路局要进一步加大职培基地财力、物力投入,全面改善办学条件,建设实训基地,推进教学手段现代化,提升职培基地综合实力。特别是要加大人才投入的力度,路局人事部门要在人才政策上予以倾斜,赋予基地优质教学人才资源,基地要积极拓展兼职教师队伍,聘任名师专家,补充人才结构。在管理机制上,要加强专业部门的指导,指定专业科室专人辅导基地专业化建设工作,职培基地也要主动适应专业化建设需要,与专业部门积极协调,增加专业培训规模,提高专业培训质量,提升专业办学能力。 职培基地专业化建设刚刚起步,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专业化建设成果一定能够助力路局职工队伍建设战略,真正为铁路高速发展提供优质人才资源。 铁路专业毕业论文:对铁路基层站段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安全绩效管理的思考 【摘要】铁路系统基层站段的管理情况直接决定铁路运输的安全和运输效率。本文从铁路系统基层站段专业技术人员的安全绩效管理方面对管理工作进行了有益的实践和探索,并对其管理工作的问题和难点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铁路系统 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 安全绩效管理 如何确保路局、路局党委各项部署得到全面落实,全面提升专业技术人员驾驭安全能力和水平,保证运输安全生产持续稳定,成为摆在铁路基层站段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大秦铁路股份有限公司侯马北工务段(以下简称“我段”)借鉴路局领导干部安全绩效考核管理模式,在全段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中大力实施运用安全绩效考核管理,促进了干部作风转变,夯实了安全管理基础。 一、基层站段推行安全绩效管理的重要意义 在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中推行安全绩效管理是铁路站段实施安全管理的新载体,是发现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和漏洞,有效改进和提升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个人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最终实现全年各项安全目标的新举措,因此,推行安全绩效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自2013年4月,按照路局的安排部署,在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中引入安全绩效管理以来,通过大半年的工作实践,安全绩效管理不仅激发干部的能动作用,提高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安全管理效能,而且有力促进了基础管理、业务培训、队伍建设等工作的发展,充分体现了绩效管理在安全中的导向、监管、激励作用。 二、安全绩效管理基本内容和做法 制定安全绩效管理目标计划。一是立足实际,做好绩效管理引入前的准备工作。在实施绩效管理前,我段通过会议、网络、培训等,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使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树立起新的绩效管理理念,全面掌握绩效管理的内涵、流程、方法,并使不同层次的人员熟知自身的角色定位,逐步使其理解、接受、并积极主动参与绩效管理。二是层层分解,逐级完善岗位责任。按专业、分科室、车间对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岗位职责、工作标准和流程进行了优化,制定完善了不同层级的岗位管理工作标准,为绩效目标的设定及量化提供坚实的基础。三是深入分析,科学界定绩效管理办法。在制定中,我段广泛征求科室、车间层级的意见,深入分析,充分吸取建议,制定了机关按专业和综合分类以及按照科室、车间中层正职、副职、一般干部职务不同的各层级量化指标,做到了人人头上有指标;同时,将定量和定性的指标相结合,确定了各部门、各职位的《安全问题通知书》发放指标,明确制定了配套的考核体系,最终形成了适合我段安全绩效管理的实施办法。 落实安全绩效考核评价。再好的办法,没有考核,难以保证管理效果,我段以考核促管理,按照制定的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绩效管理实施办法,坚持客观公正、公开、差异的原则,以月、季、年为时间单位,定期进行绩效考核。此过程中我段注意纠正克服以下几种观念和问题。一是注意纠正考核认知上错误。由于受传统管理思想的影响,人员的绩效意识淡薄,对新的管理思想一时难以接受,认为绩效考核就是给干部“穿小鞋”,干部抵触情绪较大,容易使绩效管理实施效果不明显。我段采取会议、下现场宣讲政策,形势等,提升人员认知度,主动参与绩效管理。二是注意纠正绩效管理是人事部门事的理念。个别科室错误认为绩效管理是人事部门的事情,与己无关。其实,安全绩效管理是各科室、车间全员参与的管理活动,存在于各个管理层级之间,每月站段领导、科室、车间管理者要对分管干部绩效进行评价、审核,对科室人员存在的问题要进行纠正指导,是共同管理行为,必须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三是注意克服绩效管理过程不沟通问题。绩效管理是一个双向沟通的过程,在过程中往往部分科室、车间管理者,认为不完成就考核,沟通没必要,浪费时间,或是怕双方面对面谈问题会尴尬,缺乏沟通,进而妨碍了考核的指导帮助作用。我段坚持对管理者每月评价进行审阅检查,督促管理者加强指导。四是注意克服考核中的好人主义。考核是绩效的促进工具,但因为怕得罪人,容易导致绩效考核难落实,势必降低绩效考核的有效度与可信度。我段选取坚持原则、敢于管理责任心强人员组织考核组,解决考核难问题。五是坚决克服结果考核流于形式的问题。在考核评价时,个别科室、车间往往一评了事,致使评与不评一个样,评好评坏一个样,评价流于形式。我段坚持每月安全绩效分析,与被考评对象进行沟通,落实考评结果通报公布制度,逐步使绩效观念深入人心,发挥绩效管理在安全工作中的促进作用。 2013年我段根据日常绩效考核评价结果,对完成任务较好、在施工现场、突发事件处理、《安全问题通知书》发放、整体驾驭工作能力强以及具有较强进取心的6名干部提拔任用,对4名因能力特长突出的干部调整到新的工作岗位;对工作未达标、作用发挥缺失的98名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了通报,并按照考核办法进行了严格考核,有力地促进了绩效管理工作。 适时对绩效管理进行调整和改进。针对人员变动和新设备增加、人员的任务完成情况等,我段掌握实际,适时调整绩效管理指标。引导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面对新岗位、新任务、新要求继续积极进取。如在2013年11月份,根据大西客运专线工作的介入,为加强高铁施工监管和安全检查,强化干部履行介入工作职能,对新成立的运城北、临汾西综合维修车间干部的安全绩效量化指标进行了细化制定。再如针对安全绩效管理质量,10月份组织对全段干部的《干部安全检查写实手册》检查调阅,防止绩效弄虚作假,被动应付,提升安全绩效管理质量。 三、取得的阶段性成效 一是提高了干部安全履责的主动性。通过科学合理界定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安全量化指标,开展排队促尾,公开“晾晒”绩效,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一改过去的被动检查为主动检查,干部都能扑下身子,沉到一线,查隐患、堵漏洞、纠违章,全面卡控安全关键,现场安全管理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二是有力地推进了安全风险管理。各级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实施前,每月干部检查发现的问题600余件,实施后,每月干部检查发现的问题平均为1500余件;下现场检查的人次也由原来的1900余人次增加到现在的每月3000余人次;《安全问题通知书》月月签发320余张,较以前的每月200余张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是干部在安全管理中的作用进一步凸显。干部讲安全、论绩效、破难题在我段已形成态势,尤其是2013年的3次集中修期间,各级干部深入现场盯控关键、积极解决施工问题,业务科室的多名干部均超额完成了绩效量化指标,为确保施工安全的有序可控发挥了关键作用。在7月份高温时段,全段干部战高温、斗酷暑,深入一线添乘机车,徒步巡线,执行巡热制度,落实检查职责,发挥表率作用,确保了高温黄色预警期间设备安全稳定,在安全关键时期锤炼和检验了干部。 四是增强了干部学业务的积极性。随着安全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干部普遍认为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业务实践,就不可能做出好的成绩,就不可能被提级任用,许多干部积极学业务、练技能,掌握新知识,可以说,通过绩效管理的实施起到了鲜明的导向作用。 四、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与难点 绩效管理认识有待提高。受站段对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绩效考核大多倾向于结果考核,淡化过程管理的影响,个别人员对绩效管理的认识仍显不足,尤其是个别机关干部在认识上存在疑虑和观望情绪,绩效完成存在应付差事。 绩效考核评价有待完善。目前的绩效考核过于强调安全检查指标的完成,考核结果仅应用于干部职务调整、薪酬奖励方面,对于制度完善、人员素质提高和学习创新、发展潜力等长远或潜在产生效用的指标未能重视和体现;仅把绩效考核作为问题解决的手段,导致绩效评价的短期效应,不利于提高工作质量、实现安全长远目标。 绩效沟通有待得到加强。绩效沟通是绩效管理的灵魂与核心,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绩效考核中缺乏必要的沟通,不少干部仍有抵触情绪,造成对绩效考核工作不理解或误解。另外,考核结束后,与考核对象的沟通做的不够,导致考核结果运用,组织的处理决定没有充分发挥,警示效果不十分明显。 绩效管理过程监管难度大。由于我段管内点多线长,人员多,但绩效管理人员少,没有专业的检查监督队伍,导致过程管控顾此失彼,无法实施绩效的精细化管理。 五、改进和完善我段绩效管理工作的对策 营造管理氛围,深化绩效管理理念。进一步加强对安全绩效管理的宣传力度,在加强对绩效管理重要性认识宣传基础上,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积极探索绩效管理,加强交流与学习,同时,在运用中加强对反面典型的公开曝光。其次,积极营造加强绩效管理的氛围,不定期组织培训,让绩效管理的思想与理念深入人心,让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积极参与管理过程。 强化绩效分析,推进绩效管理工作。每月对关键绩效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评判,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建立月度绩效指标完成统计制度,按季累计由分管领导评价排队,奖优罚劣,并把此考核评价作为考察识别、培养干部的主要内容,作为奖惩和任用的重要依据,形成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的用人导向,纳入绩效管理制度。 加强绩效沟通,解决存在的不足。加强绩效考核组与科室、车间之间的沟通,以及考核者与被考核人员之间的沟通,通过沟通交流,让干部能全面了解科室对自己工作的真实评价,发现工作中存在的差距和主要问题,听取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共同分析原因,制定措施,不断改进和完善绩效管理。 加大过程控制,实现绩效精细管理。充实壮大绩效管理队伍,健全完善绩效检查监督制度,针对阶段重点,制定每周、每月的绩效检查计划,深入现场、岗点,加强绩效过程管控,适时组织开展安全绩效“打假”活动,规范干部绩效行为,提升绩效指标完成质量,进而实现结果考核和过程考核的双赢,提高绩效管理整体化工作水平。 六、对绩效管理的思考和启示 (一)“四必须”: 必须常抓不懈,落实管理人员责任。安全绩效管理虽是一种好的管理模式,但必须严格执行,才能发挥其功效,因此需要将绩效管理形成一种常态的管理机制,明确工作的具体分工与责任,解决好“谁主管、谁负责”的问题。在日常工作中,要加强过程控管,明确管理重点,坚持月、季考核评价,分阶段确保实现安全目标。 必须奖罚分明,有效实施激励引导。绩效管理不只是考核,要必须建立绩效奖励机制。同时,不断拓展奖励的内容,激励干部积极作为,促进安全生产持续稳定。 必须注重调研,做到任务分配有据。制定绩效指标必须加强调研,深入现场了解相关工作的现状,根据掌握的情况和人员配备,合理制定切合实际的安全绩效指标,让干部有完全的信心和决心完成任务,切忌任务过重,指标过高,这样无形地打击干部的进取心。 必须严格考核,确保绩效考核的公正性。要选树责任心强、坚持工作原则的人员组成考核组,对照建立的安全绩效考核制度,每月对量化内容完成情况进行分析、评价,严格落实考核,做到不徇私情。同时,加强对负有考核责任人的监督,保证考核公平、公正。 (二)“四避免”: 避免绩效指标“霸王主义”。避免制定考核目标时硬压高目标,不调研,不依据客观情况,不征求上级和下级的意见,想当然,势必会导致量化指标执行不到位,考核对象消极应付,收效不佳,达不到令人满意的管理效果。 避免绩效考核“秘密主义”。避免考核数据来源不可靠,或没有数据,考核凭印象,不公开考核内容,只是最后简单给出考核结果。这种考核,容易造成大家都不把考核当一回事,难以激发工作积极性。 避免绩效沟通“虚无主义”。避免绩效考核不进行沟通,使干部不认可考核,不能正确导向绩效管理方向,容易使绩效管理成了管理人员的“独角戏”,干部成了“剧外人”,没有形成以结果为导向的管理理念。 避免绩效过程“放任主义”。绩效管理既要关注绩效的结果,更要关注绩效的过程,要避免在绩效实行的过程中,对考核对象不闻不问,不真实掌握干部的表现和状况,只注重结果考核,容易导致规章制度不落实、过程弄虚作假、管理能力得不到提升。 铁路专业毕业论文:围绕铁路专业技能重构制图过程教学 摘 要:本文围绕铁路专业技能,重构制图过程教学。教师以专业能力为本,设计一个实际任务项目,组织学生围绕该项目开展学习,使学习任务具体化。学生可仿真性地综合运用各种相关理论和操作知识来完成任务,使教学做到学用结合,直接服务于专业,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关键词:职业教育 铁路专业技能 重构 制图过程教学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1.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 随着自治区经济发展和区内铁路企业的建设,市场对专业型技能人才也提出了新的、更高层次的要求。在众多工程类课程中,制图课是一门工程技术语言,是一门既有系统理论,又有较强实践性的技术基础课,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识图能力、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2.研究目的和意义 基于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模式、教学理念的改变,笔者学校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在制图课程内容中积极融入职业能力并将内容排序,重新整体设计,以更好地满足于专业的需求。为努力创建国家级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打下坚实基础。 二、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 赴北疆铁路、乌鲁木齐铁路局机务段,对机械制图的要求进行调研。 2.学习相关专业知识 我们认识到,进一步熟知各专业特点,了解其总体布置、结构组成、工作原理和传动路线是深入研究的重点。需要花费足够的时间查阅专业课程、请教专业老师、收集相关资料、改变教学理念,强调制图课程结构的整体设计。 3.文献查阅 利用共享资源及网络资源搜索、学习相关专业知识。 三、研究过程 1.总体思路 专业认知(产品、任务或图样)制图分类(机械制图和铁道供电制图)学习单元(制图基础、规定和要求)组织教学(学生主体,教师引导)综合评价(学生模仿和实践能力)修订总结(撰写材料或主题论文) 2.研究进度 第一阶段:根据现有学校的现状,围绕专业技能,做好专业分类的工作。 第二阶段:围绕真实载体,以专业应用为本,确定理论教学的“度”,制定制图分类模块。 第三阶段:制定铁道供电专业、内燃检修专业和电力机车专业的教学目标和实施性大纲,分析专业特点,以易难+单综任务递进,安排教学内容。 第四阶段:注重教师的导向作用,狠抓课堂教学组织,遇到问题及时解决。 第五阶段:学生可仿真性地综合运用相关操作和理论知识来完成考试任务,做到学用结合,摸索新的考试和评价方法。 第六阶段:撰写研究报告、总结材料或主题论文。 3.研究的主要特色 围绕专业技能,重构制图过程教学。教师以专业能力为本,设计一个实际任务项目,组织学生围绕该项目开展学习,使学习任务具体化,学生可仿真性地综合运用各种相关理论和操作知识来完成任务,使教学做到学用结合,直接服务于专业,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4.在研究中重点解决的几个问题 (1)重构制图教学内容。本着“突出应用,服务于专业”的教学指导思想,强调制图课程结构的整体性,以典型产品或图样为载体开展学习,缩短制图与专业课的距离,压缩了学时,提高了效率。例如课程设计的任务是给出一个装配体的各零件图及装配示意图,要求学生弄清各零件间的装配、连接关系,根据各零件的结构形状和它们间的装配、连接关系,并安装配图视图表达要求,确定视图表达方案,完成装配图的识读。 (2)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由学科知识结果的复制传授变成理论适度、专业技能培养的过程传授;由教师讲、学生听变成注重行动导向的教学。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的原则设计教学活动,以“学”为中心。 案例式教学。其过程就是利用适时的、适度的提问引出案例,组织学生思考、讨论、自我总结,最后教师讲评、总结,最终完成教学的过程。应侧重于引导学生。教师搜集一些铁道供电专业和机车检修专业的典型零件和装配体的图纸,让同学研究原理和装配关系,然后再讲解加工工艺、尺寸标注和表达方法,使学生能看懂图样。 讲练结合式教学。讲课贯彻“少而精”的原则,注意精讲多练,讲练结合,这种将教、学、练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特别适合于机械制图课程。课堂上,教师讲清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画图方法之后,就布置学生进行实践训练,这样课堂气氛活跃,目的明确,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这种教学方法适合于大部分机械制图的教学内容。 错误提示式教学。传统的讲授法是教师利用教具如挂图、模型等边讲边演示,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方法。错误提示式教学就是教师在讲到同学经常犯的错误时,把以往学生作业中的同类错误展示给学生,并做出提示,如剖视图、标准件的规定画法等。 讨论式教学。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围绕一个学习问题通过发表各自意见或看法,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地进行学习。例如在讲机件表达方法、零部件测绘等内容时,首先分成几个小组,一个小组一个模型,经讨论后,每个小组提出自己的意见并讲出理由,最后教师进行评议,选出最好的表达方法。 (3)对学生评价方法的设计。在考核方式上,应以专业为导向,向多样化方向发展,着重考核传统方法“考不出”的能力,提倡多元化的制图考核评价方法,重视过程综合考核,如闭卷、开卷、现场实操、阶段测验、上交作业、教与学讨论或几种方式综合运用的考核方法。同时,考核评价提供多次考试机会,可分类分项进行考试,变终结性考试为过程性考核。 四、研究成果 1.对传统的制图课程内容重新排序 打破课程自身的系统性和连续性,以专业能力为导向,重构内燃检修专业、电力检修专业和铁道供电专业制图课程内容。如下所示为铁道供电专业制图重新设计的内容。 项目一:电气化铁道供电系统认知 项目二:图形练习 项目三:铁道供电基础构件视图 项目四:铁道供电基础机件的表达方法 项目五:标准件与常用件 项目六:铁道供电装置装配图 项目七:牵引变电所屋内配电装置 项目八:计算机绘图 2.创新之处 围绕铁道供电专业、内燃检修专业和电力检修专业技能,跳过传统机械制图课程在内容上由“点”讲到“线”,讲到“面”,讲到“体”,讲到“通用专业零件图”,讲到“通用专业装配图”的过程;总结出应识读的专业图样或零件,并以此作为教学内容的引入,启发学生去分析去讨论。遇到学生不懂的知识点时,教师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重构了制图过程教学,使制图教学更贴近专业和 实际。 五、结论 第一,课程内容排序的改变:打破课程自身的系统性和连续性以专业能力为导向,重构课程内容的整体设计;第二,传授方式的改变:学科知识复制的结果传授理论适度、专业技能培养的过程传授;第三,课堂组织形式的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注重行动导向教学;第四,考核方法的改变:终结性考试过程性考核。 (作者单位:新疆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铁路专业毕业论文:关于铁路高职院校开办新专业的思考 【摘 要】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数已经占到全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院校扩大发展途径之一是增设专业,增设专业过程中要认识到面临的困境,要克服实践中存在的经费投入较少、师资队伍不强等诸多问题,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强对新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以便更好地促进新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关键词】开办新专业;面临的困境;发展建设思路 0 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快速发展,高职院校的学生数已经占到全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院校扩大发展途径之一是增设专业,增设专业后如何建设,是高职院校必须要面对的难点问题。高职院校虽在办学历史、专业传统、发展规模等方面各有不同,但都或多或少受增设专业问题困扰。高职院校要健康发展,就必须处理好开办新专业的问题,确定新专业应有位置,发挥新专业特有的作用。 1 高职院校开办新专业必要性 1.1 社会发展的需要 高职院校的发展应随社会发展与时俱进,而社会发展是全面和长期的,对知识与人才的需要也是不能间断的,高职院校要发挥自身的预见力和判断力,有效发挥各专业优势,实现自身的社会功能和使命。 近几年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轨道交通设备设施建设的加大投入,推动了各地城铁建设的飞速发展,一个城市轨道交通网的建设周期一般在10至20年,与地铁相关的高级人才是争抢的焦点。现在一公里地铁建设与运营时,需要80~100名技能型人才。在未来5~8年时间,全国需要配置到位的高中低档次人才达19.2万~24万名。“十二五”期间,全国铁路建设系统人才需求量将超过50万人,其中高职层次的一线操作人员就占到70%-80%,轨道交通专业人才总体上处于供不应求状态。原有铁路院校这几年都在增开新轨道交通专业,就是为了满足轨道交通快速发展的需要。 1.2 学校发展的需要 高职院校的功能在于为社会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即是高职院校发展方向。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用人需求的变化,高职院校增开新专业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成为满足企业人才需求的尽然结果,新专业的开设已成为学校扩大办学规模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随着高职院校的发展,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办学实力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指标。实践证明,专业多、规模大的高职院校的竞争力较之规模小的高职院校的优势明显,因此新增专业对于高职院校发展至关重要,只有这样,高职院校的竞争力才会增强。 2 高职院校开办新专业面临的困境 2.1 新专业师资队伍不强 新专业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大量人、财、物的投人,如果说“资金”是制约新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那么“人”同样也是新专业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关键”问题。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新专业一定程度存在着教师数量不足、部分教师专业不对口、整体素质不高、实训能力不强等问题。导致专业的社会适应能力不强;专业开设条件不足,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优质教育资源缺乏,部分专业的内涵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需要脱节等,严重制约着新专业的教学效果和质量。如原有铁路院校这几年都在增开新铁路专业,如何引进和培养师资来满足专业教学要求,已成为各校新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2 新专业经费投入较少 一个新专业尤其是工科专业,其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人,可以说资金是制约新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目前,高职院校中有相当一部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对新专业重视力度不够,经费投入较少问题,严重制约了新专业发展。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校发展经费本来就不足,各方面建设都要进行,导致专业建设投资在学校建设发展规划中总比重下降。二是学校办学以老专业为主,专业建设经费比例新老专业一样,没有考虑新专业建设基础差的问题。导致原本应投入新专业的建设经费得不到落实,导致新专业在学校建设发展各个方面,如实训室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实习经费、师资培训等都难以满足社会需要。 3 高职院校开办新专业发展建设思路 3.1 加强对新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 高职院校要更新思路,加强对新专业师资的培养,以便更好地促进新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一是多种渠道提高教学能力。教学能力是作为一名教师必不可少的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可采用导师制,为新进的教师配备教学经验丰富的导师,同时要求互相听课,领导也不定期的走入教室进行听课。二是多种方式提高实践能力。实践能力是教师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可采用选派教师到企业深人学习,了解企业中先进的技术,并在真实的环境之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鼓励教师参加技师、高级技师职业技能鉴定的考证,通过“以考代评”的方式提高自身实践能力;要求承担一定的实训课教学任务,通过鼓励教师去承担一定工作量的实训课教学任务,既能提高教师的实训教学能力,又能督促他们进一步理论联系实际。三是多种途径提高专业能力。对于高职院校的新专业来讲,一般都引进了来自企业的高职称教师,要发挥他们的优势,来提高其专业的能力,如撰写论文,编写相关教材、实训指导书,进行应用项目开发等,主动与企业联系,鼓励教师开发、设计新产品,联合进行产品攻关,承接与工艺技术和成果转化有关的应用项目。 充分开拓社会教育资源,构建一支高水平的兼职教师队伍,给新专业师资队伍以有力的补充。兼职教师队伍的构成大体为两个方面:一是兄弟院校同专业的教师,有利于学术交流的开展及共同提高;二是相关行业企业,聘请他们的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做兼职教师,作专业技术讲座,承担教学工作,指导和学生实训和实习等等,给新专业教学工作注入活力,同时更重要的是在推动“产学研相结合”、“开放办学”等方面具有意义。 3.2 多渠道筹集资金 筹集资金需要高职院校更新思路、拓展渠道,充分发挥自身潜能,通过多种渠道来解决新专业建设与发展中的资金问题。一是开发自身潜能。即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鼓励他们自己动手来开发、改造实训教学设备,建设、更新实训项目,甚至亲自建设实训(实验)室等,通过这些方式来节约资金。二是引入企业投入。学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争取企业对新专业建设的支持。企业支持既可以是以资金投入的形式.也可以采用提供先进设备或先进技术的方式,灵活多样地为新专业人才培养服务。学校可以为企业的一些活动提供必要的场所、场地;为企业培训职工.提供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与企业互相支持、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即通过引人企业的设备或资金,与企业进行共建,实行“订单式”培养,达到与企业的“双盈”。如有些原铁路院校服务轨道交通企业工作做得好,企业就捐赠了很多设备给学校作为回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实训设备不足的问题。 总之,为了实现高职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了提高高职教育新开专业的办学水平,要加大新专业建设的投入,加强对教师的业务培训与提高,加强校企合作。新办专业一定要注意专业发展的问题,要对其侧重保护,促进其发展,努力营造良好氛围,使学校内部各学科专业团结协作,共同发展,合力营造学校特色,共同提升学校综合实力。 铁路专业毕业论文:铁路运输专业实践教学方法改革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的铁路建设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在市场竞争机制的不断变革下,铁路建设对一线应用型人才的专业知识以及专业素养的要求逐渐拓宽,同时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在这种新形势下,要积极改革铁路运输专业实践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本文主要通过结合铁路运输专业的特点,从而具体阐述其实践教学方法。 关键词:铁路运输专业 实践教学 方法改革 策略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我国铁路在不断引进新设备、新技术以及行车组织方法的过程中,走向了世界铁路发展的前沿。在欣欣向荣的市场前景中,大量的人才需求成为了发展的核心任务,因此为铁路运输专业带来了严峻的教学压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受传统教学“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的束缚,诸多高校在铁路运输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弊端,因此为了适应当前市场发展的需要,必须要不断变革实践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1 铁路运输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1.1 安全因素制约了铁路运输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 由于铁路运输行业具有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产品主要建立在货物以及旅客的位移上,因此安全是其中最为关键的问题;二是铁路设备相对大,同时比较重;三是现场行车密度大,列车之间运行的间隔时间相对较短;四是机车车辆之间移动频繁,道岔转换次数较多;五是接发列车作业以及调车作业量大,运行时间不间断。由于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专业知识相对薄弱,缺少相关工作经验以及安全意识,容易发生人身事故以及行车事故。同时由于我国的客货周转量变化较大,一般在一些特定的时间段内实践教学困难,例如春运以及暑运等的短时段,客流密度高,同时带来的不安全系数也较高。基于这种情况,实践教学工作开展困难。 1.2 铁路运输专业实践教学基地不健全 在铁路运输实践教学过程中,由于校内以及校外实践基地不适应当前专业教学的发展需求,每年投入的资金不足,在不断扩招新生的前提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严重缺乏。同时,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在引进设备的过程中,也跟不上时展步伐,例如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建设不全面。 1.3 铁路运输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不健全 根据相关的调查资料显示,在铁路运输专业实践教学中,教学内容不健全,缺乏系统规划,同时在新技术的引进上存在漏洞以及不足。例如在铁路运输实践教学中,对列车供电的新型客运机车缺乏介绍,对于新技术的讲解都是泛泛而谈;在高速铁路的场地布置、调度指挥以及行车组织缺乏方法;在客运的知识上,没有对动车组旅客运输进行系统组织,同时列车技术组织以及施工行车等方面都缺乏相应的方法。总整体上分析可知,在铁路运输专业的教学内容上不够全面,尤其对新技术缺乏认识。 1.4 铁路运输专业实践教学理论不完善 铁路运输专业实践教学理论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由于铁路运输专业设备体型较大,同时相对较重,无法轻易移动,在教学模式上受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的束缚,难以进行发展性教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主要的教学内容主要以定型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的认识能力不足;第二,在教学理论上过渡强调系统性,例如在实践教学中,为了追求系统性教学效果,在进行知识的传授时,没有进行重点的划分,对所有的知识都进行了系统的概述,从而缺乏目标性;第三,学科的理论性太强,缺乏动态的行动体系的构建,主要的侧重点是传授知识,而不是运用知识。 2 铁路运输专业实践教学方法改革 2.1 强化以就业为导向 在铁路运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强化以就业为导向,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实践内容的安排上,要综合各个方面的因素,尤其是各单位的特色以及优势,导入先进的企业案例到实践教学过程中。同时,针对各种先进的技术装备要进行阐述,例如一些括新型客车、列车运行监控记录装置、地面轴温检测装置、运输专用通信系统等,从而跟上时代的发展步划。其次,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结合铁路运输专业从业岗位的特点,从而进行有针对性培养,例如安全科长、列车调度员、车站调度员以及货运检查员等。再次,在注重铁路单位需求的前提下,适当注入特色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 2.2 积极拓宽实践教学基地 实践教学基地是孕育应用型人才的温床,在目前铁路运输专业实践教学基地不足的背景下,要不断加大基地建设投入,及时更新技术设备,强化校企联合,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与企业的铁路线路站场作业,通过布置站场,描绘各等级车站站型图,从而了解铁路线路的整个站场设计情况,加深了学生的认识,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2.3 完善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实践教学的关键,对于整个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主要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进行:一是强化专业教师的继续教育,加强对新技术以及新设备的认识以及掌握,例如安全监控设备、检测设备以及事故救援设备等;二是定期参加相关专业机构技能培训活动,如考评员培训等;三是积极进行铁路运输专业实践教学研究工作,不断完善实践教学教材;四是鼓励教师深入一线生产工作中,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水平。从整体上来讲,专业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 2.4 积极开展技能大赛 在实践教学环节,要积极开展专业技能大赛,强化学生对变电所值班员、网工、维修电工等工种的了解以及掌握。从整体上来讲,为了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专业技能大赛,拓宽学习视野,提升专业整体水平。接发列车基本技能作为一些铁路用人单位的主要定岗依据。在接发列车演练教室以及运输微机模拟实训室举办了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接发列车技能比赛,从而让学生掌握接发列车的基本技能。 2.5 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沟通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加强校企合作沟通,通过开展现场调研与现场座谈会等活动,不断拓宽校企合作渠道,加强与相关铁路部门的沟通以及合作,提高铁路运输专业实践教学的规范化、科学化、合理化、制度化以及先进化,构建铁路运输专业实践教学机构,从而为实践教学提供良好的平台,为相关人员的学习打下良好的设施基础。 2.6 构建情景化教学 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利用媒体资源来创设情境教学,从而强化学生的认识,开拓学生的视野。例如在学习调度指挥相关知识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在实验室通过多媒体模拟现场调度指挥方法,从而向学生讲解调度命令的拟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铁路运输专业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改革教学方法,积极转变传统死搬硬套的教学模式,不断引进先进的教学工具,创新教学手段,强化实践教学,从而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铁路专业毕业论文:如何加强铁路工务段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与对策 工务段是铁路系统的基层单位,负责铁路线路及桥隧设备的保养与维修;铁路巡道、铁路道口的看守等工作。因此,建设一支业务技术水平过硬的专业人才队伍是做好工务段工作的关键所在。但是如何做好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呢? 一、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专业人才队伍结构与专业工作需求不相匹配。 工务段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出现了专业技术人才的数量少、结构失衡,专业人才缺口大等问题,主要的表现在:一是专业技术队伍中存在后劲严重不足的问题,人才队伍的素质和工务段发展不相适应等。二是专业技术人才的分布不均,工务段一线的工程专业技术人员比机关数量少;三是缺乏懂铁路维修的专业人才,虽然实现了专业技术干部的专职,但是专业知识与能力较差;四是缺乏科技前沿的人才,有些人才缺乏独立自主与创新能力,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更是奇缺。这些问题成为高效工作的瓶颈,严重制约了工务段的快速发展,同时对高速行使中的列车安全带来很大的影响。 第二,专业人才能力与科技创新和技术装备提高不相适应。 当今是科技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较多的世界先进技术装备被广泛应用到铁路上,例如,高铁的快速发展,我们工务段现有专业技术人员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的能力急需提高,很多技术上的问题还需要我们突破探究。因此,我们急需建设一支较强的技术研发队伍及具有科技创新水平的队伍,来适应科技创新与技术装备提高。 第三,专业人才开发机制与总体人才建设发展不相符合。 专业人才的开发机制还不健全,与总体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不相符合,人才的培养手段单一,无统一的规划,人才成长处于“放养”水平;还存在论资排辈、只能上不能下、出口不畅等各种现象,严重挫伤了人才的积极性;有些单位不重视对大学毕业生着力培养,存在后备人才不足现象。 二、加强工务段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 第一,强化人才基础培训教育。 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各类技能人才配置更需要优化,这是一项比较系统的工程,它与工作分析、绩效考核以及薪酬制度的设计有着多种联系。当前,工务段专业人才队伍分布较为广泛,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知识不能通过有效的途径进行推广,只有通过“干部上讲台、培训到现场、开会就培训,培训必考试”来加强专业人才的培训,能过各级干部到现场进行传帮带传授专业经验,同时,还要对各级人员所学知识通过考试来加强记忆,做到专业人才将所学专业技术入心入脑,并且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第二,做好人才全面培养使用。 当前的工务段应该为各类技能人才提供用武之地,也就是为专业技能人才提供一个发展的平台,让他们在这一舞台施展自己的才华,不断促进专业人才的快速成长。同时,各部门还要广泛地、多层次地开展好各项技能大赛,通过各种竞赛活动来发现人才和锻炼人才;不断地发挥人才的技能与管理优势,通过师带徒来促进各项能力的提高,使人才能够较快地成长,并为工务段培养各种后备人才;让人才不断地参加企业有关重大项目中相关设备的改进工作、技术的攻关工作,参与课题的研究等,让人才起到带头作用,并发挥骨干作用。 第三,建立人才成长激励机制。 一是要以市场人才价值为导向,对高技能人才工资收入水平进行合理设置,只有让他们的工资达到一定的水平,才能更好地吸引更为优秀的专业人才,对于有特殊贡献的人才可以提高工资待遇,使其收入和工作业绩、工作中的贡献相符。二是在工务段内部建立促进人才成长的方案,应建立起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以及技术工人不同的成长通道,使技师、高级技师能够与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有同等的待遇,并可以使员工能够在这三个系列之间进行相互转换,做到有技术有位置有待遇。三是充分尊重人才,要对人才的成长给予高度的重视,在职业发展方面给予更大的提升空间,使其在本部门能更安心地工作,使工务段的人才因工作职位的提高而实现社会地位的提高。 三、小结 总之,做好专业技能人才的培训、培养和激励,是工务段人才队伍建设迫在眉睫的问题,我们要通过不断地吸引、培养、选拔人才,并运用有效的激励与考核引导,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技术精湛、素质过硬的工务段专业人才队伍,为未来铁路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作者单位:大秦铁路股份有限公司侯马北工务段助理工程师) 铁路专业毕业论文:浅析高职城轨交通专业铁路信号基础课程的规划 [摘要]铁路信号基础设备维护课程是铁道通信信号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学习铁路信号专业典型基础设备(继电器、信号机、转辙机、轨道电路等)的基本工作原理、日常检修和维护方法,训练学生掌握信号基础设备电路分析、电气测试和日常维护的基本职业能力,培养学生具备从事信号设备维护岗位的初步职业素养。文章拟对这一课程进行定位和设计。 [关键词]高职院校;城轨交通;铁路信号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铁路建设与城市轨道交通已成为国家的投资重点。铁路职业教育迎来了又一个春天,为了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适应市场的需求,注重对学生职业能力训练,提高学生掌握专业技能与课堂教学的结合,已成为目前在教学中需要研究探索的一个课题。教学质量优劣只能从学生在工作岗位上能否适应其工作环境,使他们从学校学到的知识能用在现有的工作中,这是当前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 一、课程规划 (一)以岗定课 1.以岗定目标。以铁路信号职业资格标准制定课程标准,根据企业用人标准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按铁路信号维护规则制定技能考核目标。 2.以岗定内容。从铁路信号基础设备维护岗位的工作任务、岗位职责、职业素养和技能要求中分析、归纳、制定教学内容和训练项目。 3.以岗定平台。从课程建设需要,与铁路企业合作,打造课程团队平台、基地平台、教学平台和资源平台4个平台。 4.以岗定方法。将铁路信号基础设备维护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按照基本技能、专业技能、专业综合技能的训练要求进行进阶式项目设计,采用融“教、学、做”为一体的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 (二)岗学相融 1.岗位工作与学习任务相融。将铁路信号基础设备检修与维护岗位的典型工作,即继电器检修、转辙机修配、信号机修配、轨道电路测试与维护、信号控制设备基础维护确定为学习任务,并将每个工作的几个典型工作任务设定为各个学习任务的子任务。 2.岗位技能与实训内容相融。岗位要求的典型技能,分别体现在各项不同层次的基础训练项目、进阶提升项目和综合巩固项目中。 3.岗位职场与训练环境相融。在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时,参照铁路电务段车间的职业场所环境,将继电器检修车间、电动转辙机修配车间、信号机修配所、轨道电路实训场等实训室建设成与实际工作环境相一致。 (三)教学实训一体化 课程实施教学时做到:校内实训基地教学,学中有训:校外企业职场顶岗训练.训中有学:综合项目实训.学训一体。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教学活动,学中有训。进行铁路信号基础设备工作原理、电路分析、作业程序和操作方法等基本技能学习时,主要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结合基础训练项目进行训练,做到学中有训;进行综合项目实训,学训一体。在进行综合训练项目实训时,由于需要用到较多的相关知识,需要在做综合项目训练时,不断学习新内容、巩固旧知识,从而做到学训一体。 二、课程适应市场需求 目前就业市场对信号及电务管理人员的需求着重于动手能力强,理论与实践能力均具备的一经短期培训即可上岗的毕业生,用人单位一般在招聘前要对我们的学生进行考核。这样专业课的实践教学活动,无论是实验或实训对学生来讲都是增强感性认识,完善和巩固理论知识的最有效的方法。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可以考虑实行项目分割,按项目难度逐级进行训练教学模式。将信号施工工作及信号工必备技能如:焊线、绑把、箱盒安装与配线,信号机安装与配线,转辙机安装与维护调整,轨道电路安装与测试调整。电缆测试与接续,组合与组合架安装与测试,控制台安装配线与导通,电源屏安装与导通,大站控制台基本操作。 区间闭塞设备操作与测试作为基本项目: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仅需求其完成基本项目,甚至更为容易的部分项目训练。而对于具有一定学习潜力的学生则鼓励其进行提高项目训练,对每个项目都制定出一定的考核标准,经过训练的学生分项目按标准独立考核。另外在项目训练时指导老师应加强方法训练。比如进行基本故障排查训练,老师可指导学生根据故障现象分析问题所在,利用仪表或其他辅助工具,尽可能采用多种方法查找与处理故障,并将最优方法进行示范性总结,便学生全面掌握所领会处理故障之步骤、手段和要领:通过学习训练使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时就已具备不同程度的实际工作能力,在较短的时间内便能独立承担起工作任务,让用工单位满意。 专业课教学中主要对学生讲解专业设备所涉及一些基本概念,设备系统工作原理,设计与安装调试方法,使用维护注意事项等内容,由于学生的程度不尽相同,接受能力亦有较大差异,全面教授这些知识有一定困难因此应根据学生毕业后可能去向,制订有所侧重的教学目标,实施目标教学。比如我校对施工单位的定单班教学就采用了课堂教学中除了讲述基本概念和设备原理之外,重点放在了设备安装调试上,而淡化设计维护方向的教学内容。而对维护单位的定单人才培养则反之,这样教学目标明确,有了侧重点,也降低了内容的难度,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另一方面,也使我们更能集中精力,培养用人单位最需求的专业人才。对于尚有能力加深学习的学生,教师可采用个别辅导的方法对本课程的其他方面(如设计知识方面)进行教学指导。 三、结语 总之,高职城轨交通专业铁路信号基础课程的规划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虽然本课程看似基础,但是它确是衔接整个专业体系的桥梁。文章的设计既完成了大纲规定的大多数学生的教学任务,也注重了教学目标,也兼顾了优秀学生渴望全面掌握系统知识的愿望,使课堂教学工作更具特色,也为实践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学生在学校学到了有用的知识,掌握了专业技能,获得了就业机会,学校为市场培养了合格的毕业生。 铁路专业毕业论文:浅析铁路桥渡水工水文专业发展变革与现状 摘要:铁路桥渡水文是桥渡设计中的重要依据,将影响桥梁的设计、施工及运营。文章对铁路桥渡水工水文专业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做了比较系统的叙述。 关键词:铁路;桥渡;水工水文 我国铁路桥渡水工水文专业起步较国外较晚。在旧中国,仅有少数大江大河或特殊河段的铁路桥梁建设,才进行一些水文或水工方面的估算。新中国成立后,桥渡水文工作方才受到重视,逐步发展成熟,建立并实施了一些列适合我国地形特征的规范。我国铁桥渡水文工作的发展变革,大致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一、起步、发展阶段(1949年—1966年) 五十年代初期,由于我国地域广大,水文现象非常复杂,加之当时观测、试验资料不足,前苏联的一些桥渡勘测设计规范不能完全适合我国的自然条件和水文特征。 在1953年,铁道研究所成立水工水文研究组,当年即筹备三项研究课题:小径流计算、桥渡冲刷计算和泥石流计算。随即开展了一些列科学调查及研究工作。1956年景观线滹沱河大桥被冲毁,水工水文研究组开始第一项桥渡水工模型试验研究。1957年水工水文研究组自行筹划设计水工试验馆,整套水流循环系统由科研人员自行规划设计。1958年1月,根据原铁道部制订的《1956-1967年铁道科学技术发展愿景规划》的要求,在铁道科学研究院正式组建水工水文室[1]。 1960年初,针对桥渡冲刷计算的研究,原铁道部和交通部两个系统内与水工水文专业有关单位共同开展桥渡水文科研大协作,并成立相应的协作组织。该协作组织下设四个协作片区:西北协作片区,西南协作片区,东北、华北协作片区和中南、华东协作片区。 协作组织首先集中研究普遍存在且相对较为简单的非粘性土壤桥渡一般冲刷及桥墩局部冲刷研究。于1960年12月提出桥渡一般冲刷计算试用公式和桥渡局部冲刷计算试用公式。在1964年召开的全国桥渡冲刷研讨会上,将原有桥渡一般冲刷试用公式的个别系数和指数作了微量调整并定名为64-1公式。 科研大协作组织还逐步开展了小径流计算、河床糙率计算、铁道洪水设计频率标准研究、桥渡壅水计算等科研项目,均取得大量珍贵的科研成果。其中河床糙率计算是大中桥流量计算的关键参数,通过科研大协作,提出了适合我国各种类型河流特性的糙率系数表。此外,还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和安全经济原则的铁道洪水设计频率标准。 1966年因国内形势的变化,科研大协作组织不得不终止活动。 二、停滞阶段(1966年-1976年) 十年动乱时期,桥渡水文专业的科研工作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但通过相关单位的不懈努力,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西南科学研究所1966年在峨眉建成了当时铁路系统最大的水工试验室和我国第一个大型室内泥石流防治工程模型试验;1966年-1967年承接了成昆铁路羲农河泥石流防治工程模型试验;1968年-1969年又承接和完成了成昆铁路黑沙河泥石流防治工程方案的模型试验任。 铁道科学研究院水工水文研究室1971年开展桥梁浅基防护的科研工作,先后提出桥梁浅基局部防护计算公式和整孔防护计算公式。与此同时,水工水文室还恢复了桥墩局部冲刷的试验研究,启动了桥渡粘土冲刷及岩土冲刷的研究,以及部分水害地区的桥渡水工模型试验研究。 三、高峰阶段(1976年-2000年) 伴随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的召开,桥渡水工水文专业也迅速发展成熟并进入高峰阶段。科研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桥梁冲刷计算的深入研究 在前期研究基础上,科研单位深入开展粘性土壤桥渡一般冲刷及局部冲刷的调查分析研究工作,于1979年提出粘性土壤桥渡一般冲刷和局部冲刷两项计算公式。 在1993年,推导出“分层土壤桥墩冲刷计算解析式”,并通过水工模型试验资料验证了解析式的正确性。与此同时,还提出了一组分层土壤桥墩局部冲刷计算经验公式。 2、桥渡非恒定流研究 针对影响溃坝最大流量的主要参数,组成了约600次水工模型试验,提出能计算各种溃坝情况的溃坝最大流量计算公式。同时,针对水库溃坝水流变化极为复杂的情况,推导出能计算大坝全部溃决或横向局部溃决时的最大流量理论计算公式。该式简化后,与仅能计算大坝全溃的经典理论公式完全一致[2]。 在1982年,相关单位引用铁路列车雷达测速装置,测量天然非恒定水流流速,解决了天然情况下,流速大、变化快的非恒定水流流速难以测量的问题。 在1999年开展京沪高速铁路南京上元门越江工程桥渡整体河工模型试验研究中,铁道科学研究院专门新建了铁路系统以往设计制造的最大桥渡河工试验模型,并自行研制了以木粉为原材料的动床试验模型沙,性能特别优越。 3、桥渡壅水计算研究 针对原苏联有关平原河流桥渡壅水的计算公式中参变量较少、不能充分反映天然桥渡壅水的实际情况,我国铁路、公路部门的科技人员在1977年共同研究桥渡壅水,从野外调查观测、室内水工模型试验和理论分析三个方面开展,陆续提出了不少计算公式。 1983年铁道部第三勘测设计院针对山区斜交桥桥渡壅水的相关问题开展了70余次水工模型试验,提出了水流偏转角的计算方法及斜交桥壅水计算公式。 4、小流域暴雨径流计算研究 为进行小流域暴雨径流研究,1957年在北培建立了径流试验站,后迁至峨眉。经过长期观测、试验,科研单位提出“华北、东北地区小流域暴雨洪水计算办法”及其它检验小流域暴雨洪水计算方法[3]。 5、我国第一部铁路桥渡勘测设计规范诞生 由原铁道部牵头,相关单位参加,共同编写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标准《铁路桥渡勘测设计规范》,于1987年刊印施行。该部规范不仅指导了我国铁路桥渡勘测设计工作,而且当时也是交通部门桥渡勘测设计工作的重要参考。 在此阶段,各地的学会及协会活动形成高潮,国际学术交流活动频繁,使桥渡水工试验研究工作蓬勃发展。截止2000年为止,桥渡水工水文专业已逐步发展成熟。铁路桥渡水工水文专业的发展不仅在我国铁路系统已自成体系,而且在全国水利界形成一个重要的分支。 四、缓慢阶段(2001年—至今)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下, 桥渡水工水文专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相对发展缓慢阶段。主要因素如下: 1、桥梁建设数量日趋庞大,结构设计不断改进优化,桥梁与线路的造价比已大幅度降低,常常出现以桥代路的设计。因此,修建跨越江河的桥梁已不再斤斤计较桥梁的长度问题,而桥长问题是桥渡水工水文计算和桥渡水工模型试验研究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2、由于桥梁沉井基础施工技术和施工机械的不断改进,桥梁基础的埋深在我国已不再是难题。于是多数情况下,已不必通过桥渡水工模型试验研究来解决冲刷深度问题。 3、桥渡水工水文专业自建国以来,特别是经历了发展的高峰期,积累了大量科研成果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使桥渡设计和施工不再频繁出现技术难关而需寻求科研单位协助解决。同时,我国有关桥渡水文勘测设计规范的出现,使桥渡设计和管理逐渐规范化。 4、在科研单位和设计单位体制改革的条件下,一方面是不少相关单位撤除了水文专业人员,另一方面是桥渡水工模型试验研究如需精度提高,就必须加大模型尺寸,改进测试仪器设备,选用新型试验材料,从而使成本增高,经济效益降低。 但在此期间,铁道科学研究院水工水文科研人员克服相关困难,仍先后开展了四项桥渡壅水计算研究, 还进行了桥梁渡洪安全警戒值的研究。 综上所述,自铁路桥渡水文专业起步至今,已取得大量珍贵科研成果。虽然桥渡水文专业目前的发展进入缓慢阶段。但实际上无论是现有的科研成果,或者是现行的桥渡设计规范,还有很多关键技术问题尚未涉及。而且当前铁路建设正向一些新的领域扩展:如越江隧道、沿海铁路、跨海桥梁等等。随着这些工程的陆续开展,也会逐步发现一些需要桥渡水工水文专业研究解决的技术难关。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桥渡水文专业会再次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战略管理论文:实施战略管理会计 提高企业整体效益 【摘要】文章从战略管理会计和传统管理会计的比较谈起,就战略管理会计实行的必然性和可行性以及在我国实施的制约因素三方面进行了充分研究。 一、战略管理会计与传统管理会计之间的差异分析 战略管理会计是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灵活运用多种技术和方法,搜集、加工、整理与企业战略相关的各种信息,协助企业管理当局制定战略目标,进行战略规划,评价战略业绩的一种新型的管理会计系统。战略管理会计是对传统管理会计的发展,它与传统管理会计有明显差异。 (一)研究对象不同 从管理会计研究对象的范围上看,传统管理会计是内向型的财务信息系统,服务于企业的内部管理,致力于企业内部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各种指标的纵向比较。它所提供的只是单个企业自身的绝对数据,而不是企业在市场中的相对优势。而战略管理会计是外向型的综合信息系统。它围绕本企业、顾客和竞争对手形成的“战略三角”,向管理者提供关于本企业与对手间竞争实力的信息,以保持和加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相对竞争优势。 (二)主体及目标不同 传统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只对促进企业进行近期经营决策、改善经营管理起到作用,注重的是单个企业价值最大和短期利益最优。 战略管理会计着眼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和整体利益的最大化,以最终利益目标作为企业战略成败的标准,而不在于某一个期间的利润达到最大,将传统管理会计带入了一个新境界。 (三)信息范围不同 传统管理会计研究的是财务信息,很少涉足其他种类的信息,因而它是不够完整、不够充分的。 战略管理会计将信息的范围扩展到各种与企业战略决策相关的信息,其中包括货币性质的、非货币性质的;数量的、质量的;物质层面的、非物质层面的,以至有关天时、地利、人和等方面的信息。信息来源除了企业内部的财务部门以外,还包括市场、技术、人事等部门,以及企业外部的政府机关、金融机构、中介顾问、大众媒体等。 (四)应用的方法不同 传统管理会计的方法是非常有限的,仅限于对财务指标的计算,如预测分析、决策分析、预算编制、控制、业绩评价及考核方法等。而战略管理会计则是在此基础上从多方位、多角度来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其应用方法是多元化的。从而可以综合研究、全面分析,做出正确的战略性决策。 正如管理会计是对成本会计的重大突破一样,战略管理会计不是管理会计的一个分支,而是对传统管理会计的一次重大变革。传统管理会计将管理会计方法引向工业界、商业界和学术界,而战略管理会计则是将工业界、商业界和学术界带入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的时代。 二、企业实行战略管理会计的必然性分析 (一)战略管理会计的实施是市场竞争的结果 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尚不成熟,目前正处于产业重组、调整的关键时期。在这种形势下,如何顺应历史的潮流、选择正确的发展方向、制定适当的经营战略,成为企业管理上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而传统的管理方法在这方面往往是无能为力的。在这种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企业要想能够生存和发展,就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进行科学管理,制定适当的经营战略,取得卓越的竞争优势。 (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为战略管理会计的实行提供了可能性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行,企业可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自主决定其投资、生产、经营、管理等各方面的问题,这就为战略管理会计的实行提供了可能。也就是说,企业有权适时地制定自己的经营战略,并贯彻执行。这是战略管理会计实行的必要前提。 三、企业应用战略管理会计的可行性分析 (一)信息网络技术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技术的进步,尤其是信息技术、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应用,使得信息的收集、整理、传递成本大大降低,从而为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企业可以轻松自如地搜集和交流经济信息,准确及时地掌握外部市场情况。目前,我国有少数国有大中型企业已实现了网络化管理,强大的信息网络技术不仅使得以往令人望而却步的许多管理会计模型和方法运用成为轻而易举之事,而且也使许多财务信息、管理会计信息和其他非会计信息构成了一个资源共享、多元实时的信息系统。 (二)具备战略管理会计应用的人文和管理条件 管理会计在我国虽未得到广泛应用,但经过20多年的研究、宣传、教育和零星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创造了条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大中专院校就将管理会计课程纳入到教学计划之中,数以百万计的既懂财务会计又懂管理会计的专业人才正活跃在会计岗位上,是战略管理会计推广应用的中坚力量。企业多年来面对国内外市场公平竞争,形成了丰富的市场参与经验,造就了较深厚的竞争性企业文化。如邯钢、金陵石化、杭州制氧机集团等大 公司专门设置了管理会计机构。在这样的人文和管理基础上推行战略管理会计不会遇到太大的阻力,容易得到员工的理解和支持。 (三)部分国有企业已开始战略管理会计实践且效果明显 实际上,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部分企业已开始应用。杭州百大集团根据自身情况,在实施责任会计制度时采用了财务和非财务相结合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将总经营利润分解为销售收入、毛利率、费用率、经营利润、利润率、定员、百元利润工资提成率、差错率、经营品种等13个指标,下达到各利润责任单位,分别与企业各项总指标相衔接。二级责任单位对三级责任单位下达销售收入、毛利率、资金周转、差错率、经营品种、人员等6个指标。有效地调动了职工完成责任指标的积极性,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近年来,我国管理会计应用还呈现出一种新的趋势,即管理会计由企业管理层主导。河南油田采油八队的成本降低计划是由采油队队长主导提出的,这样做比会计人员视野更加开阔、考虑更全面、贯彻更有力;在业绩考评中,他们把岗位责任制按劳计酬等传统做法与战略业绩评价的平衡计分卡等新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控制了生产成本。 四、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有效实施的制约因素 目前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发展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对企业的作用也不甚明显,这使战略管理会计成为一种迫切需要。然而,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应用仍然处于一种漂浮状态,总体应用水平较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战略管理会计理论本身还不太完善 众所周知,我国在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才开始系统地学习、引进西方的管理会计,至今已有20多年。通过这一阶段对理论知识的引进、介绍、普及,大部分会计人员已掌握一定的管理会计知识。因此,在企业中传统的管理会计得到了较好的应用。但战略管理会计是伴随战略管理的出现而产生的。尽管英国管理学家西蒙斯(simmonds)于1981年就发表了题为《战略管理会计》的论文,但战略管理会计还处于摸索阶段,对其内涵的理解也还有分歧。我国对战略管理会计的理论是从1997年才开始陆续在专业期刊上介绍引进的,距现在不过10年左右,所以一直处于理论研究和探索之中,至今仍未形成统一、完整的理论体系,也未得到有效的普及。 (二)内部管理模式对战略管理会计的需求不大 企业环境影响着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状况、方法体系、运行机制、工作内容及范围等有关方面。在企业所有权形式基础上建立的企业生产经营机制是决定战略管理会计应用状况的根本因素。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正全面走向市场。但目前企业内部的管理模式还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尤其是在国有企业和国家控股的股份制企业,由于所有者虚位,不能形成足够的产权归属明晰条件下的委托——监督——激励的机制。在这种情况下的委托关系实质上是一种行政利益关系。一方面有可能产生对所有者利益的侵蚀——委托人和人共谋的败德行为,委托人有意降低考核标准,或者当企业经营效率不理想时,想尽办法为人开脱责任;人则出于“报恩”的心态,利用控制资源的权利,最大限度地为双方谋取非金钱利益,其结果降低了资源的利用效率,损害了企业的利益。很显然,这种所有者虚位的关系造成的后果是,委托人和经营者根本不具备足够的动力来采用战略管理会计的方法,规划企业的经济资源,使有限的资源产生最大的使用效率。我国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在行政利益驱使下的非理性投资就源于此。另一方面又有可能造成委托方对人监督的弱化。委托方在不拥有实际的产权时,剩余收益和企业经营风险都与它的关联不大,因此,缺乏足够的动力去履行监督责任,造成经营者责任感的下降,使经营者宜懒则懒,战略管理会计有用,但是费劲。这些状况降低了我国企业对战略管理会计的需求。 (三)部分经营管理者缺乏正确的价值取向 战略管理会计作为一种新兴的方法、观念,在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能否起作用,能起什么样的作用,归根结底取决于使用这种方法或手段的人,即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这不仅取决于管理者的学识、才干,更大程度上还取决于管理者在决策时的价值取向。纵观我国部分企业曾经发生过的重大投资或经营决策失误,究其原因,除了决策者管理知识低下和违反科学的决策程序外,最大的原因恐怕还在于决策者的价值取向与企业或社会的长远利益、根本利益不相一致。某些经营管理者比较注重短期利益,不注重长期利益。而战略管理会计遵循长期性的原则,立足长远,从长远利益来分析、评价企业的各种管理策略,注重长久、持续的竞争优势。于是,一些经营管理者明知战略管理会计能帮助企业建立长期的竞争优势,但为了短期利益,却根本不重视。 (四)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会计师 新型管理会计人员就总体素质而言,不仅应熟悉本企业所在行业的特征,而且更要通晓经济领域其他各个方面,乃至了解心理学、行为学等相关的社会科学知识,具有战略的头脑、开阔的思路、高瞻远瞩的谋略和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准确的判断力,善于抓住机遇,从整体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和处理问题,是一种具有高智能、高创造力的人才。然而,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猛,中高级会计人才相对缺乏,而具备战略管理会计素质的管理会计人才更为紧缺。没有掌握战略管理会计理论知识,并具备一定实际经验的管理会计人才,开展战略管理会计就成了“无米之炊”。 当然这一切情况都表明:战略管理会计可在经济发达地区挑选部分内部条件和管理基础较好、管理意识较强的企业和单位进行管理实践。这样,一方面可以完善战略管理会计自身的理论和方法,另一方面可直接推动这些企业的管理水平上一个新台阶,收到理论和实践“双赢”的效果。随着现代科技高速发展,全球性竞争加剧,传统的大批量、标准化生产向小批量、个性化生产发展,企业不得不站在全球高度,选择以战略管理为导向的管理模式,不断根据环境做出适当调整,以求企业与环境的协调与均衡,获取企业整体竞争优势。因此,战略管理会计的发展和应用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对企业的整体发展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战略管理论文:关于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战略管理研究 摘 要:许多成功企业的实践表明,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在对宏观环境和行业竞争结构分析的基础上,对企业内部的核心能力的分析越来越重要。本论文借鉴企业管理学、战略管理、经济学等课程的基本理论,在国内外研究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企业自身的特点和知识经济时代的环境特点,对企业核心能力和战略管理的涵义、特征进行了解释,提出了一些如何识别、培育和提升核心能力的思路和方法,并对企业核心能力与企业战略管理之间的互动做了一定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核心能力的公司层和业务层两方面的战略选择。 关键词:核心能力;企业管理;战略管理;竞争力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一大批新技术型公司和大批老牌企业不断更新、颇具发展后劲的现实,使许多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清楚的了解到,企业如果要取得长期发展其关键因素就是造就和增强企业的核心能力。 二、核心能力的相关理论 (一)企业核心能力的内涵 1990年,帕汉尔德和哈默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企业核心能力”一文,标志着核心能力理论的正式提出。他们在该文中指出,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的累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①。 (二)企业核心能力的特性 1、独特性 企业核心能力的独特性是指企业利用组织内部的专有知识、稀缺资源、优秀人才、良好的企业文化来创造和发掘出更多的有别于竞争对手的发展机会,而且,这些都是竞争对手难于模仿的。 2、扩展性 扩展性是指企业能够从核心竞争力延伸出一系列新产品和新的服务。企业的核心能力就好象一个源泉,通过不断的发散作用,将能量源源不断地扩展到终端产品上。 3、不可分离性 核心能力是与企业的组织机构高度复合的,它不仅由技术因素决定,而且与企业的组织结构产生的系统相适应。 4、层次性 核心能力并不是只存在于大企业中,中小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也能形成其独有的核心专长企业的规模大并不能代表企业就具有了整合各类资源的核心能力。 5、价值优越性 核心能力的价值性包括企业价值和顾客价值。 (三)企业核心能力的识别、培育和提升 1、核心能力的有效识别 正确识别核心能力是企业战略管理的关键,企业通过对各种资源和能力的正确识别,能够对自身所拥有的潜在核心能力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一般来说,核心能力需要满足以下四个条件: (1)核心能力能够给予顾客最大的“消费者剩余” ; (2)核心能力是企业核心价值观的体现; (3)核心能力是企业所独有的一组优势能力的综合体; (4)核心能力能够对企业特有的知识和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确定核心能力还要求企业密切关注组织的资源状态,关注和培养在价值链环节上获得重要的核心能力。 2、核心能力的培育和提升 核心能力的培育通常可采用下面的方法: (1)人力资源 第一、培育一支高水平的队伍。核心能力的形成归根结底是知识、技能的学习和积累,而人才是这些智力资源的载体。 第二、营造“学习型”组织。培育企业核心能力,应该把企业培育成一个善于学习的集体。 (2)战略创新 良好的战略创新为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能力提供强大的推动力量。 (3)技术创新 第一、充分认识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增强科技创新意识,加强研发中心建设,提升企业技术平台,同时完善科技激励政策。 第二、建立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加强“产、学、研”联合,提高联合开发水平,推动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 (4)管理创新 第一、加强管理创新,包括注重发展战略研究,强化企业基础管理,注重价值管理、知识管理,为企业培育和提升核心能力提供良好的内部环境。 第二、以人为本,企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最终要归结到员工的培养。 第三、实行战略管理,对企业发展前景进行规划。 (5)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活力之根和动力之源, “一年的企业靠运气,十年的企业靠管理,百年的企业靠文化”。 三、企业战略管理的相关理论 安索夫在1965年出版的《公司战略》一书中首次提出“企业战略”这一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一个组织打算如何去实现其目标和使命,包括各种方案的拟订和评价,以及最终将要实施的方案”。“战略”一词随后就成为管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术语②。 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在1990年5-6月的《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划时代文章“企业的核心能力”指出,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的累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普拉哈拉德和哈默提出,竞争优势的真正来源就是企业的核心能力。这一论文的发表掀起了核心能力的研究高潮,标志着战略管理研究进入一个以核心能力为主的新阶段。 四、基于核心能力的战略管理选择 (一)核心能力与战略管理互动的分析 核心能力是战略管理发挥作用的基础,只有基于核心能力这种持久的竞争力的支持,企业才能充分的发挥战略管理的作用;战略管理对核心能力的发展方向以及企业应该发展什么样的核心能力提供指导,从而满足战略管理的需求。企业的核心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规范着企业战略的制定,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战略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战略。企业战略反过来对核心能力也具有反作用,适当的企业战略促进核心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增强企业的核心能力,并促进核心能力的扩散与转移。 (二)基于核心能力的公司层战略 企业的公司层战略的对象是整个组织,主要说明公司存在的逻辑及其发展方向,其目的是使公司整体力量大于每个业务单位力量之和③。它主要包括多元化战略和并购战略。 1、基于核心能力的多元化战略 企业多元化战略是由着名的“产品-市场”战略大师安索夫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多元化战略,也称多样化战略,指的是企业同时经营两种以上基本经济用途不同的产品或劳务的一种发展战略,是企业为了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长期稳定经营,开发有潜力的产品,或通过吸收、合并其他行业的企业,以充实系列产品 结构,或者丰富产品组合结构的一种经营模式。 (1)多元化战略的基本条件 第一、主营业务的充分发展:多元化的基本前提 企业多元化经营只是企业发挥、延展企业核心能力的一种手段,通过多元化经营使蕴涵在企业内部的核心能力向外发力,使企业核心能力外显出来,转化为企业经营的实际效益 第二、企业的核心能力:多元化战略的生长点 核心能力是企业多元化战略的基础和灵魂。核心能力具有延展性,能为企业高效地开发出许多新的最终产品掌握了核心产品市场的主导地位,公司就比较容易从专业化公司转变为多元化经营的公司。 (2)多元化战略与核心能力的关系 首先,企业的核心能力是企业进行多元化经营的基础与前提;而适度的多元化经营又能促进核心能力的发展提升,提高核心能力的使用效率。 2、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并购战略 企业的并购战略,是指企业以现金﹑股票或其他形式购买其他企业的部分或全部资产或股权,以取得对该企业的控制权的一种企业行为。 从供应链管理思想的角度分析企业并购整合过程中该怎样注意企业核心能力的提升: 第一、并购应该有利于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和加强,注重供应链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 第二、并购一定要与公司发展战略相吻合,要通过并购一些具有专长的企业,实现企业的持久竞争优势。 第三、并购成功的关键是能否进行并购后的有效整合,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特征就是战略性系统集成整合。 第四、并购是培养企业核心能力的重要战略手段,只有能创造顾客价值的并购才能真正成功。 3、并购战略与核心能力的关系 并购方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并购后的整合管理,使核心能力的构成要素从被并购企业向并购企业转移,或者在双方之间相互融合渗透。 (三)基于核心能力的业务层战略 企业的业务层战略主要解决的问题是:我们如何在某个特定的市场中进行有效的竞争。这一层通常采取的战略有:(1)成本领先战略;(2)差异化战略;(3)集中化战略④。 1、成本领先战略 它的理论基础为:经验曲线理论,其目标是获取比竞争对手相对低的成本,以吸引广大顾客。 采取成本领先战略对企业的核心能力是有要求的:或是在原材料供应方面具有优势,或是具备强大的生产能力,或是具有高效率的管理系统等等。 2、差别化战略 差别化战略是指企业提供具有独特性的产品或产品外延,从而增加消费者价值,使消费者对品牌的喜好高于对价格的敏感。 差别化战略对核心能力的要求是:独特产品的强大研发能力;在质量上或技术上领先的公司声誉;强大的营销能力等。 3、集中战略 采取集中战略的企业是将全部或大部分资源集中使用于最能代表自己竞争优势的某一项业务上。 集中战略对核心能力要求为:企业的核心能力应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足够强大的核心能力才能保证企业能够在较长时期内具有强大的专业领域内竞争优势。 五、结束语 企业战略管理要立足于培养企业的持久竞争优势。而持久的企业竞争优势就是来源于企业的核心能力。本文从核心能力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企业的战略管理并把二者有机的结合,从企业的公司层战略和业务层战略这两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阐述。希望能够来指导和帮助企业成功的实施基于核心能力的战略管理,使企业保持持久、快速的发展。 战略管理论文:战略管理会计基本问题的探究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剧,国际市场环境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以高新技术为代表的生产力迅猛发展,消费群体不断扩大,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传统的企业制度也必须做出相应的变革才能适应这种巨大变化。职能管理模式在客观环境的变化冲击下,向战略管理转变。传统管理会计也受到来自知识经济的挑战,战略管理会计就是在这种需求下出现、成长和发展。 一、战略管理会计的产生 (1)战略管理会计的起源。20世纪50年代以前,管理会计还处在起步阶段,只是单纯地关注企业内部信息,并没有将眼光放到企业外部环境,市场环境还处在一个相对平和的低级阶段,企业还没有进行战略规划的管理思维。但是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高新技术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社会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企业的外部环境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企业之间的竞争也逐渐加剧,在经济利益的刺激下,企业的经营思维和方式也随之产生变化,战略管理会计就是在这种变化中孕育的。特别是六七十年代后,消费者对商品服务的需求有了很大变化,虽然世界总体经济水平得到提高,但随着跨国企业的兴起,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出现了所谓的新经济时代。 (2)管理会计的局限性。市场和外部大环境发生了变化,企业自身也发生了变革,这对传统管理会计的冲击是无可避免的。这就对管理会计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他们根据环境的变化更新自己的理论观念,创新实践方式,战略管理会计正好可以弥补传统管理会计的缺点。 二、战略管理会计相对传统管理会计的优点 (1)统筹性。战略管理会计不同于传统管理会计局限于单一企业这一狭小空间,而是更多地关注企业外部环境,特别强调对数据信息的分析与计算。为了使企业获得长远发展,战略管理会计注重从竞争地位的转变中把握企业的发展态势,力求企业利益最大化。战略管理会计从战略高度来看待企业发展问题,不去计较一时的利益得失,而是统筹全局,从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待企业,有时壮士断腕也毫不犹豫。 (2)实时性。新经济时代既是高新技术时代,也是信息化时代。在变化多端的市场环境下,未来企业之间的竞争只会更加残酷。为了避免因为决策失误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企业管理者对企业未来的动态需要更多的掌握,迫切需要战略管理会计对信息进行处理分析,为决策提供实时信息。 (3)长期性。随着高新技术的应用,企业的生产成本开始大幅降低,特别是人工和材料所占的比重逐渐减少,而前期的科研和固定费用开始大幅增长。传统的会计核算方法根本无法适用这种生产方式,不能单一地将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而是要用战略的眼光看待问题,否则将会对企业发展产生误导。传统管理会计只注重内部数据的核算,往往忽略外部环境,只能制定短期的发展计划,没有用战略的眼光看待问题,这往往使企业丧失竞争优势,不利于企业竞争战略的调整。 三、战略管理会计与传统管理会计的区别 战略管理会计改变了以往传统管理会计单一依赖企业内部信息的弊端,而是对企业外部信息进行汇集和整理,为企业高层进行战略决策提供必需的信息支持,以达到持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根本目的。战略管理会计的核心就是战略管理,企业管理者迫切需要战略管理会计协助其制定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战略管理会计会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多种可行的战略选择,让企业管理者根据自身需要进行选择。成本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位置十分重要,战略成本会计就是对成本管理进行战略上的功能扩展。不同于传统的思维视角,战略成本管理注重成本管理的战略规划、战略实施以及战略环境,在战略层次方面全面掌控企业成本结构,为企业在长远的竞争中赢得优势。传统会计无法很好地分配和利用企业资源,无法在整体上为企业取得战略优势,单一地追求眼前的利益,并不会去考虑某个项目是否与企业的整体战略相协调。而战略管理会计则认为成本和收益是不能量化的,也就是无法用货币来表示,而是通过长远的战略考量来制定企业发展战略。传统管理会计在项目投资中,不会去考虑项目执行中遇到的风险,这种做法明显不科学,企业发展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风险,不仅存在于市场环节,在整个项目执行过程中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风险。战略管理会计则是通过战略投资评价矩阵来克服这种不足,考虑企业发展过程中会遇到的各种风险。 四、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应用 20世纪80年代后,高新技术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带动了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也促使企业必须加深与外界的信息互换和交流,因为企业的生命并不能由自己完全掌握,而是要依赖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也开始学着变革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取消传统的量产的大众化产品,开始进行个性化服务,通过私人定制来获得市场主动;开始重视人才,因为资本已经不能限制一个企业的发展,企业陷入瓶颈往往是因为缺乏人才,新经济时代不同于传统制造业,传统的企业里,人才的优势并不明显,而在新的环境和机制里,人才优势被无限放大,成为企业生存的重中之重。例如招商银行,在资产规模上无法与四 ,!银行相比,在民众心中缺乏可靠性,而四大国有银行国家因为国家作为其强力后盾,在经营过程中没有尊重储户心理,这就为招商银行创造了机会,招商银行针对国有银行的缺点,延长营业时间,极富人情味的服务为其赢得了大批储户,这就使得招商银行在战略上取得了优势,随后推出的一卡通服务成了招商银行的问鼎之战,通过对竞争对手的详细分析,招商银行准确定位,正确的把握了自己的发展方向。我们不难发现,企业成功的关键不仅仅是资金和规模,分析对手的竞争优势,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才是当今企业取胜的不二法门。时代的发展催生了战略管理会计,战略管理会计也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保障,虽然我国的战略管理会计处于起步阶段,但是伴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健全,企业综合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更多的企业会接受战略管理会计这一理念,为自己企业的战略发展找寻决策支持,从而在市场竞争中获取更多主动权。 战略管理论文:战略管理与战略管理会计研究 银行会计 内容提要:本文阐述了战略管理的现实意义,对传统管理会计不能适应战略管理和新制造环境的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传统管理会计必须进行革新,向战略管理会计阶段过渡以及战略管理需要战略管理会计的观点。同时分析了战略管理会计与传统管理会计的不同之处,并对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主要内容与基本方法进行了研究。 现代企业正面临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竞争挑战,尤其是在信息时代和管理现代化的今天,企业管理者的行为时时刻刻要涉及到战略问题。战略管理是企业管理者确定战略目标,在综合考虑企业内外部环境中相关因素的基础上制定并实施达到目标的战略和一系列行动计划的过程。我国在实施现代企业制度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应充分运用战略管理思想。 一、战略管理的现实意义 1.战略管理可以为企业提出明确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企业管理者可以运用战略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确定企业经营的战略目标和发展方向,制定实施战略目标的战术计划,从而可排斥企业管理的短期目标,促使企业在全面了解预期的结果之后,采取准确的战术行动以确保在取得短期业绩的同时实现企业原定的战略目标和发展方向。 2.战略管理为企业迎接一切机遇和挑战创造良好的条件。现代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是变幻无穷的,这种变幻既给企业带来了压力,又给企业带来了意料之外的机遇和挑战。战略管理理论和方法有助于企业高层管理者集中精力迎接这种机遇和挑战,分析和预测目前和将来的外部环境,采取积极行动优化企业在环境中的处境,使企业有能力迅速抓住机遇,减少与环境挑战有关的风险,更好地把握企业未来的命运。 3.战略管理可以将企业的决策过程和外部环境联系起来,使决策更加科学化和规律化。现代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更加动荡不安。由于环境条件的复杂化,任何企业都将采取一定的措施来适应。非战略管理的企业,只能采取被动棗防御决策,仅在环境发生变动之后才采取选择,显得十分被动,成效有限。而战略管理的企业则可采取进攻棗防御决策,通过预测未来的环境,避免可能发生的问题,使企业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命运。 二、战略管理需要战略管理会计 (一)传统管理会计已不能适应战略管理的需要 1.不能适应企业制造环境的变化。80年代以来,企业面临的制造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企业自动化方面,高级制造技术(AMT)、电脑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弹性制造系统(F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ZMS)的使用日趋普及;在管理方面,采取适时制采购与制造哲学,包括各种新的管理观念与技术,如:零库存、慎选供应商并保持良好关系以及全面质量管理等。在这种环境下,直接人工成本下降,制造费用提高。与传统制造环境相比,新制造环境改变了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的比例,企业的大部分成本在短期内是固定的,直接人工成本在制造成本中只占很少一部分,制造费用在制造成本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这种制造环境的革命引发了许多新的问题,例如:如何计算产品成本,如何评价企业自动化方面的投资,如何完善控制系统,如何完善业绩评价指标使之激励管理者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而传统管理会计对新制造环境的不适应性主要有以下三方面:(1)成本计算系统。现有的成本计算系统提供的产品成本信息被严重扭曲,不仅不能帮助管理者适应制造环境的变化,而且限制了对这种变化的适应。(2)成本控制系统。现有的成本控制系统中,标准成本差异分析在新制造环境中的作用也值得怀疑。对于短期成本控制而言,直接人工成本在制造成本中所占的比重较小且基本上属于固定成本,对直接人工成本进行差异分析就没有多大意义。大多数制造费用与短期的业务量变动不具有相关性,所以传统的标准成本差异分析并不能为短期成本控制提供特别有用的信息。(3)业绩报告系统。传统的业绩报告一般是一月、一旬或一周编报一次,时效性较差。在新的制造环境下,企业的制造周期一般是很短的,通常要求在问题发现之时或当天就能取得相关的信息。此外传统的业绩报告中缺乏与企业战略直接相关的非货币性指标,如市场占有率、顾客满意度等等。因此,管理会计也必须来一场革命。 2.不能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传统管理会计重点考虑的是成本问题。在当今世界激烈竞争的环境中,衡量竞争优势的指标除成本指标之外还有大量的非财务指标。与企业战略目标密切相关的非财务指标如产品质量、生产的弹性、顾客的满意程度、从接受订单到交付使用的时间等,传统管理会计系统没有能够提供,这就会使企业的管理者忽视市场、管理战略等方面的许多重要因素 3.缺乏重视外部环境的战略观念。成功的企业管理战略就是要创造和保持持久的相对竞争优势。管理会计应该指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所处的相对地位,提供有利于企业针对竞争进行战略调整的财务和非财务信息。但传统的管理会计却未能提供这种信息,例如,从市场占有额的变化中可以看出企业竞争地位的相对变化。如果管理会计报告中包括市场占有额等非财务信息,那么无疑会提高管理会计的相关性。此外,超出会计主体范围本身,联系竞争者来分析企业的竞争优势,通过与外部竞争者的比较来研究本企业销售额、利润和现金流量的相对变化,这对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来说更有意义。但是,传统的管理会计却未能提供和 解释这些有用的信息。 (二)战略管理会计是管理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企业管理已发展到战略管理的阶段,由于传统管理会计存在如上所述的问题,因此必须对其进行相应的变革,使其过渡到战略管理会计阶段。战略管理会计是为适应战略管理的需要而逐渐形成的,它服从于企业的战略选择,通过报告战略的成功与否来对战略管理产生影响。战略管理会计分析和提供与企业战略相关的信息,特别是反映实际成本、业务量、价格、市场占有率、现金流量和企业总资源的需求等方面的相对水平和趋势的信息。 战略管理会计与传统管理会计相比,其不同之处在于: (1)战略管理会计提供了超越企业本身的更广泛、更有用的信息。营造企业竞争优势是战略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而企业的竞争优势取决于它所拥有的相对成本优势。在相同条件下,谁拥有了成本优势就拥有了竞争优势。因此,战略管理会计特别关注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重点搜集有关竞争对手的信息,了解其相对成本,使企业管理者知己知彼,采取相应的进攻棗防御措施,通过占优势的相对成本和庞大的市场占有额,使企业保持长久的相对竞争优势。 (2)战略管理会计提供了更多的与战略管理有关的非财务信息。传统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更多的是财务信息,而战略管理会计则大量提供了诸如质量、市场需求量、市场占有率等极为重要的非财务信息。例如市场占有率,它是反映企业战略地位的主要指标之一,它的变化反映了企业竞争地位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未来的现金流入量。 (3)战略管理会计改进了评价企业业绩的尺度。传统管理会计一般以投资报酬率来评价企业的业绩,而忽略了相对竞争地位在业绩评价中的作用。实际上,企业利润是否稳定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相对的市场竞争地位。因此,战略管理会计将战略管理思想贯穿于企业的业绩评价之中,以竞争地位变化带来的报酬取代传统的投资报酬指标。即在“不采取战略行动”和“采取战略行动”的条件下比较企业的竞争地位,以及由此带来的报酬的变化,对新的战略方案进行评价与决策。战略管理会计正是通过对竞争对手的分析,运用财务和非财务指标,利用战略业绩评价,以增加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 (4)战略管理会计提供了更及时、更有效的业绩报告。当今信息时代,多数企业都建立了信息系统,这大大方便了各个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他们可以通过对这些信息系统的操作和控制,来监控各种资源的运用。电脑化的信息系统为数据的综合性和及时性提供了极大的可能,编制管理会计业绩报告的时间也大为减少,使得管理会计在问题发生的当时或当天就能提供相关的信息。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改进信息的质量和时效性提供了可能,为会计分析提供了可靠的基础,更易于取得时效性和相关性更强的信息。 由此可见,战略管理会计的应运而生和发展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而且在现代企业竞争战略的实施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 由系统论可知,正确的目标是系统良性循环的前提条件。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对战略管理会计系统的运行也具有同样意义。因此,应首先明确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我们认为,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可以分为最终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 战略管理会计的最终目标应与企业的总目标具有一致性。传统管理会计的最终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利润最大化虽然能够使企业讲求核算和加强管理,但是,它不仅没有考虑企业的远景规划,而且忽略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棗风险。为了克服利润最大化的短期性和不顾风险的缺陷,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应立足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权衡风险与报酬之间的关系。自本世纪中期以来,多数企业把价值最大化作为自己的总目标,因为它克服了利润最大化的缺点,考虑了货币时间价值和风险因素,有利于社会财富的稳定增长。企业价值是企业现实与未来收益、有形与无形资产等的综合表现。因此,企业价值最大化也就是战略管理会计的最终目标。 战略管理会计的具体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协助管理当局确定战略目标;(2)协助管理当局编制战略规划;(3)协助管理当局实施战略规划;(4)协助管理当局评价战略管理业绩。 四、战略管理会计的主要内容 战略管理会计究竟包括哪些内容,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说法。我们认为,目前战略管理会计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战略目标的制定。战略管理会计首先要协助高层管理者制定战略目标。企业的战略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公司战略目标、竞争战略目标、职能战略目标。公司战略目标主要是确定经营方向和业务范围方面的目标。竞争战略目标主要研究的是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上竞争的目标问题,需要回答以下几个基本问题:企业应在哪些市场竞争?要与哪些产品竞争?如何实现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其竞争目标是成本领先还是差异化?是保持较高的竞争地位还是可持续的竞争优势?职能战略目标所要明确的是,在实施竞争战略过程中,公司各个部门或各种职能应该发挥什么作用,达到什么目标。战略管理会计要从企业外部与内部搜集各种信息,提出各种可行的战略目标,供高层管理者选择。 2.战略成本管理。成本管理是管理会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一个对投资立项、研究开发与设计、生产、销售进行全方位监控的过程。战略成本管理主要是从战略的角度来研究影响成本的各个环节,从而进一步找出降低成本的途径。作业影响动因,动因影响成本。成本动因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与企业生产作业有关的成本动因,如存货搬运次数;另一类是与企业战略有关的成本动因,如规模、技术、经营多元化、全面质量管理以及人力资本的投入。相对于作业成本动因而言,战略成本动因对成本的影响更大。因此,从战略成本动因来进行成本管理,可以避免企业日后经营中可能出现的大量成本浪费问题。一般来说,企业可以通过采取适度的投资规模、市场调研、合理的研究开发策略等途径来降低战略成本。 3.经营投资决策。战略管理会计是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各种相关、可靠信息的。因此,它在提供与经营投资决策有关的信息的过程中,应克服传统管理会计所存在的短期性和简单化的缺陷。它应以战略的眼光提供全局性和长远性的与决策相关的有用信息。为此,战略管理会计在经营决策方面应摒弃建立在划分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基础上的本量利分析模式,采用长期本量利分析模式。长期本量利分析是以企业的产品成本、收入与销售量呈非线性关系,固定成本变动及产销量不平衡等客观条件下,来研究成本、业务量与利润之间的关系。其关键是应用高等数学、逻辑学建立成本、业务量与利润之间的数学模型与关系图,从而确定保本点、安全边际等相关指标,进行利润敏感性分析。在长期投资决策方面,应突破传统的长期投资决策模型中的两个假定:一是资本性投资集中在建设期内,项目经营期间不再追加投资;二是流动资金在期初一次垫付,期末一次收回。把资本性投资与流动资金在项目经营期间随着产品销量的变化而变动的部分也考虑在内,此时的现金流量与传统的现金流量有所不同,其计算公式为: 第t年的现金流量=第t-1年销售收入×(1第t年销售增长率)×第t年销售利润率×(1-第t年所得税率)第t年折旧额-(第t年销售收入-第t-1年销售收入)×(第t年边际固定资产投资率第t年流动资金投资率) 将上述现金流量折现就可得出企业长期投资的预期净现值。战略管理会计以现实的现金流量为基础,更能反映企业投资的实际业绩,为企业注重持续发展提供有用的信息。文秘站版权所有 4. 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战略管理会计的重要内容。它包括为提高企业和个人绩效而进行的人事战略规划、日常人事管理以及一年一度的员工绩效评价。前者主要是人员招聘和员工培训方面的规划。战略管理会计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技能来激励员工以获取最大的人力资源价值,并采用一定的方法来确认和计量人力资源的价值与成本,进行人力资源的投资分析。 5.风险管理。企业的任何一项行为都带有一定的风险。企业可能因冒风险而获取超额利润,也可能会招致巨额损失。一般而言,报酬与风险是共存的,报酬越大,风险也越大。风险增加到一定程度,就会威胁企业的生存。由于战略管理会计着重研究全局的、长远的战略性问题,因此,它必须经常考虑风险因素。其对风险的管理主要是在经营与投资管理中采用一定的方法,如投资组合、资产重组、并购与联营等方式分散风险。 五、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方法 为使战略管理会计理论在企业会计实践中得到成功应用,还须有一定的方法加以保证。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方法主要有: 业成本法。80年代以来,为了适应制造环境的变化,作业成本法应运而生。它是一个以作业为基础的信息加工系统,着眼于成本发生的原因棗成本动因,依据资源耗费的因果关系进行成本分析。即先按作业对资源的耗费情况将成本分配到作业,再按成本对象所消耗的作业情况将作业分配到成本对象。这就克服了传统成本计算系统下间接费用责任不清的缺陷,使以前的许多不可控间接费用,在作业成本系统中变成可控。同时,作业成本法大大拓展了成本核算的范围,改进了成本分摊方法,及时提供了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优化了业绩评价标准。 2.竞争对手分析。竞争对手分析主要是从市场的角度,通过对竞争对手的分析来考察企业的竞争地位,为企业的战略决策提供信息。竞争对手分析主要涉及以下几个问题:(1)竞争对手是谁;(2)竞争对手的目标和所采取的战略措施及其成功的可能性;(3)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和劣势;(4)面临外部企业的挑战,竞争对手是如何反应的。 3.预警分析。预警分析是一种事先预测可能影响企业竞争地位和财务状况的潜在因素,提醒管理当局注意的分析方法。它通过对行业特点和竞争状况进行分析,使管理当局在不利情况来临之前就采取防御措施,解决潜在的问题。预警分析可分为外部分析和内部分析。外部分析主要分析企业面临的市场状况、市场占有率;内部分析主要分析劳动生产率、机制运转效率、职员队伍是否稳定等。文秘站版权所有 4.质量成本分析。全面质量管理制度的实施,尤其是近二十年来,电脑化设计和制造系统的建立与使用,带来了管理观念和管理技术的巨大变化,适时制采购与制造系统应运而生。在此系统下,为了使产品达到零缺陷,企业非常重视质量成本分析。质量成本分析是指从产品的研制、开发、设计、制造,一直到售后服务整个寿命周期内的质量成本分析方法。它主要分析质量成本的四个部分,即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质量损失和外部质量损失。只有全面掌握与质量有关的成本信息,管理者才能进行正确的质量成本预算,借以转变目前重产量轻质量的观念。 战略管理论文:谈价值链管理会计与战略管理会计 1.价值链与价值链分析 价值链这个概念是由美国学者波特(M.E Porter)教授于1985年首先提出的。企业是一系列活动的集合,价值链就是表示这一系列战略相关的活动及其活动之间的联系。通常将价值链划分为企业内部价值链、纵向价值链和横向价值链三大类。 价值链分析主要是对活动成本的分析,有两个突破点:(1)使成本分析从原来传统的产品成本的料工费分析转变为对作业的分析;(2)企业管理的范畴由企业内部扩展到上下游企业、顾客以及竞争对手等。价值链分析就是通过从战略上对行业价值链进行分析以了解企业在行业价值链中所处的位置;通过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以了解自身的价值链;通过对竞争对手的价值链分析以了解自己所处的竞争环境;通过对社会价值链的分析以了解企业与外部物质世界物质交换的价值关系。 2.价值链管理 会计价值链概念的提出,创新了管理会计,提升了管理方法,而管理会计本身就是企业价值链的一环。价值链管理会计是以战略目标为导向,以价值增值为目的,以成本动因分析为根本,以作业和作业之间的联系为分析对象的复杂的企业管理活动,搜集、加工、存储、提。供与企业管理决策高度相关的成本信息,并参与企业直线决策,使企业实现既定战略目标。价值链管理会计不仅为直线决策提供支持性信息,而且如水乳交融般的渗透到企业的直线决策中,实现了职能角色的重大转变。具体的,横向价值链使得管理会计能够利用相应的技术手段,整合内部资源,消除成本劣势,创造更大的竞争优势。纵向价值链的概念拓展了管理会计的视野,将企业、供应商和顾客视为共同生存于同一条价值链的有机体,管理会计可以利用其特有的技术和方法重新选择价值链上下游企业与销售渠道,实现价值链的剪裁与重新构建,创造企业的竞争优势。 价值链管理会计的基本特征有内容广泛、目标具有竞争性与长期性、信息化程度高。引入价值链理念对管理会计学科而言是一种创新,也是一种飞跃,它使管理会计从时间、空间、深度三个维度得到系统的扩展和改进。同时,明确管理会计服务的主要目标是价值链管理,可将一切影响价值链管理的方面都纳入管理会计分析思考的范围,大大拓宽了传统管理会计狭窄的思路。 3.战略管理会计 1981年,英国学者Simmonds最先提出了战略管理会计的概念,他将战略管理会计定义为:“用于构建与监督企业战略的有关企业及其竞争对手的管理会计数据的提供与分析”。战略管理会计是一种外向型的管理会计,是传统基础性管理会计在新时代的继承与发展。战略管理会计的主要特点,是从战略高度围绕本企业、顾客和竞争对手组成的“战略三角”,既对本企业的内部信息进行战略审视,也向企业领导者提供与顾客和竞争对手具有战略相关性的外向型信息,借以最大限度地促进本企业价值链的改进与完善。可见,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应以本企业为基点,着重分析对顾客和竞争对手的相关信息进行对比,借以为企业成功地进行战略管理提供信息和智力支持。 4.价值链管理会计与战略管理会计的联系与区别 4.1联系 4.1.1二者在外延上具有同质性,在内容上具有发展性1988年Bromwich提出了战略管理会计是管理会计的发展而不是分支的观点。我们认为价值链管理会计同样是管理会计的发展而不是分支,并且是在战略管理会计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山克的战略管理会计基本框架包括三部分:战略定位分析、成本动因分析和价值链分析。可见,价值链分析在山克的理论系统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山克的理论标志着战略管理会计理理论逻辑支点的同质性决定了它们学科归属的同质性。 4.1.2战略管理是价值链分析形成的环境战略管理要求企业在全面分析内部环境的基础上,充分了解竞争对手,充分的满足顾客的现实需要。只有清晰的审视企业的内外环境因素,才有可能确定企业的战略地位,明确企业的战略目标,从而制定战略计划,进行战略实施。而价值链分析法,正是根据企业整体的战略目标,即提高企业的整体价值为出发点,运用系统性方法来考察企业各项活动和相互关系,从而找寻具有竞争优势的资源。 4.1.3价值链分析是战略管理会计的重要方法波特的《竞争优势》发表于1985年,提出了价值链的概念,价值链管理会计应价值链管理的需要而生。价值链分析是战略管理一种具体方法,价值链管理会计自然就是战略管理会计中的一个部分。企业通过纵向价值链分析明确自己的战略地位和战略目标,为实现企业总体的经营目标,通过一系列的科学的预测、决策程序来确定企业的短期经营、长期投资各方面认为最满意或可行的决策方案。然后再对决策方案中的材料采购、产品销售等环节进行预算分析,以加强企业与供应商及顾客之间的协作关系。 4.2区别 二者区别在于由于内容容量和研究角度的差异,使得目标、系统特征等方面有所区别。战略管理会计可以侧重横向价值链的研究以及核心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政策制定,而价值链管理会计可以以内部价值链和纵向价值链为主,展开作业层次的研究。我们认为价值链管理会计的提法更具体,有利于沿着价值增值的思路展开理论研究和实践。 战略管理论文:关于战略管理会计在物资公司的运用研究 经济全球化使得物资公司面临激烈的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竞争,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使得物资公司必须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才能获得长远的发展,这就要求物资公司必须有科学的发展战略,并有为推动这种战略实施的配套措施,而战略管理会计就是其中之一。因此,探讨战略管理会计在物资公司的运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战略管理会计的内涵及作用 战略管理会计是指能够通过对物资公司本身,利益相关者、竞争对手以及各种市场信息的搜集和分析,结合公司自身的战略目标和行业特色,为公司的战略制定、战略实施乃至公司科学发展提供会计信息服务的一个会计分支。战略管理会计区分于传统的管理会计在于其不仅能够提供公司内部信息,还能够提供外部市场的信息;不仅能够降低公司运营成本提高经营能力,还能够从战略的角度来发挥会计的作用。 物资公司作为现代市场经济中的一个单元,推行战略管理会计,一方面,可以帮助公司更好的了解其单位内部的财务状况并预测未来的财务状况,了解财务服务公司战略的基本情况以及按照公司发展战略所需要的财务会计服务,从而为优化财务管理,为推动公司长远战略的实施提供有益的帮助,促进公司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可以形成一种有效的机制帮助公司了解市场中的竞争对手、利益相关者的有关信息,为保障公司财务安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乃至调整优化自身的战略提供有益的帮助。 二、战略管理会计在物资公司运用面临的挑战 从物资公司的实际情况来看,虽然其在战略制定与实施的过程中已经部分的发挥了会计的作用,但与管理会计所能发挥的作用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公司重视程度不够、财务会计部门本身管理水平有待提升等方面。 (一)财务会计部门管理水平有待提升 首先,会计人员的战略素质还有待提升。虽然大多数会计人才经过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以及长期的实践,其职业技能有了较大的提升,但战略管理会计所需要的会计人才不仅需要了解会计本身的内容,还要懂得企业战略管理、市场信息收集与甄别等方面的知识,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而这正是我国企业包括物资公司所缺乏的。其次,从财务会计部门的整体管理水平来看,一方面,大多数物资公司特别是中小型的物资公司还没有引入战略管理会计这一概念,没有明确财务会计部门在战略管理会计中的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财务会计部门规章制度的制定、日常管理活动的开展都没有明确战略管理会计的职能,这都表明战略管理会计的管理水平有待提升。 (二)公司软硬件环境难以为战略管理会计提供足够的支撑 战略管理会计作用的发挥,不仅需要有良好的文化氛围等软环境,还需要有信息管理系统等硬环境的支持,当前这种软硬环境都还存在不足。首先,从硬环境来看,虽然会计电算化乃至于信息化为会计数据的收集提供了方便,但部分物资公司的财务管理软件与公司信息管理系统尚未实现有效对接,公司内部没有建立完整的数据库来收集内外部各种数据,甚至部分公司未建立全面的信息管理系统,这就不利于战略管理会计职能的发挥。其次,从软环境来看,物资公司内部尚未形成有利于战略管理会计发展的有利的氛围,其他部门对战略管理会计的支持不够,参与不够。 (三)公司对战略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 首先,物资公司没有在投入上给予高度重视,受制于自身实力等因素的影响,部分物资公司没有在预算上给予战略管理会计进行专门的资金安排,从而导致在人才引进、设备添置等工作中存在较大困难。其次,物资公司内部大多没有成立专门的机构(科室)来推动战略管理会计的发展,没有指定高层管理人员负责协调相关工作,从而存在“无人负责无人管”的问题。 三、促进战略管理会计在物资公司运用的思考 促进战略管理会计在物资公司的运用,需要完善制度明确战略管理会计的地位,加大投入提高战略管理会计服务能力,加强管理发挥战略管理会计作用。 (一)完善制度提升战略管理会计的地位 首先,要从公司的战略高度明确战略管理会计在整个公司的地位,明确其参与公司战略制定、战略实施的身份和地位,从而为其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持。其次,要完善制度明确战略管理会计与公司一般工作的主从关系,明确规定公司内部各部门有支持战略管理会计工作的职责和义务。再次,要从制度的角度明确战略管理会计的工作职责与权限,对其日常工作、工作绩效考核等内容进行清晰的界定。 (二)加大投入提高战略管理会计服务能力 首先,要加大人才引进与培养力度,从资金补助、工作和生活环境营造等方面为高素质战略管理会计人才的引进提供基础。在此基础上,通过与培训机构的合作,对相关人员财务管理、企业管理等方面进行培训,以此提高其执行战略管理的能力。其次,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通过大力推进信息化管理,引进信息化管理软件和人才,建立会计信息数据库等方式来满足战略管理会计工作的硬件需求。再次,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 制作专门的宣传资料、利用网络、会议等方式为战略管理会计的工作提供良好的外部氛围。 (三)加强管理发挥战略管理会计作用 首先,要高度重视战略管理会计日常工作质量,战略管理会计管理部门要对自身提交的各种分析报告、各种数据进行严格的审核和评估,特别是对其中预测方法的选择、预测基础数据的来源等,要确保科学客观,以此来提高部门工作质量。其次,要高度重视战略管理会计所提供的各种意见和建议,公司不仅要建立相关的备案制度,还要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鼓励各种有独特见解的战略管理会计。 战略管理论文: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企业营销战略管理 摘要: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理论研究对企业营销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特点及营销战略有助于企业在各阶段准确制定和执行相应的战略规划。本文通过经济学方法对产品生命周期转折点的划分作了初步的分析,同时结合营销学理论为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应该采取的策略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生命周期;企业;营销战略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是营销学中较为成熟的理论,已经被人们普遍认可。企业采取各种营销策略期望延长企业的生命周期以取得更多的利润。所以,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对企业如何采取恰当的营销策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典型的企业生命周期曲线为S型,分为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是制定业务营销策略的重要依据。进入21世纪,在企业市场中,不仅是国内企业在竞争上日趋激烈,大量外资企业抢滩中国市场,使市场竞争进入了白热化。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各厂商之间的竞争实质上就是营销渠道的竞争。 一、市场营销战略的内涵 1.市场营销战略的概念 市场营销战略,是指在确定的总体战略指引下, 根据市场等环境及自身营销条件的动态变化趋势, 确定目标市场, 选择相应的营销策略组合, 并予以有效实施和控制的过程。 2.市场营销战略的特征 (1)从属性。一方面,可以把市场营销战略看作是企业整个战略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即市场营销战略和企业的总体战略以及其他职能战略都从属于完整的企业战略体系。另一方面,市场营销战略从属于企业总体战略, 即市场营销战略是企业为保证总体战略的实施而制定的关于营销活动的战略规划。市场营销战略的实施, 应为保证企业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服务。 (2)相对独立性。市场营销是一项独立性非常强的职能工作, 它直接面对外部市场环境, 具有自身的发展变化规律。在相对完备的市场经济条件下, 无论企业规模大小,企业处于何种产业之中, 都拥有相对独立的营销部门, 都有专门的营销人员自主地开展各项市场营销活动。 (3)专一性。总体战略指导企业内部的各项工作, 而市场营销战略只是指导企业营销及相关部门与人员的营销活动, 它对与营销没有直接联系的工作基本不具有指导作用。 二、企业不同生命周期阶段营销战略障碍因素分析 1.引入期障碍因素 企业产品的实际消费过程往往要经过认知-熟悉-使用-忠诚等阶段。业务处于引入期时,企业产品虽已开发完毕,但是用户使用的便捷性方面尚不完善,无法满足用户较高的个性化需求。同时,用户对新企业与新业务的认知程度不够,对业务的有用性了解较少,用户的接受程度较低。 2.成长期障碍因素 企业进入成长期后,用户在分析企业的有用性即该企业能为其带来工作效率的改善或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后,相应的需求将逐渐降低,企业的市场发展速度加快。另外,由于很多企业的同质化程度比较高,且可模仿性较强,当竞争对手发现此业务发展情况较好时,欲开发同类产品,争夺此业务的现有市场份额,市场竞争将会出现。 3.成熟期障碍因素 企业进入成熟期,市场竞争逐渐激烈。此时,企业的整体运营推广工作已步入正轨,为了应付竞争对手争夺市场,运营商仅在原有的推广手段和推广方式上采取了相应的应对策略,其目的是保住现有市场份额,打败竞争对手,而不是继续深入发展企业,这种情况下,企业容易忽略根据成熟期结合本业务特征修改原有计划而造成业务发展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4.衰退期障碍因素 企业发展已经明显不能满足用户需求,不再为用户带来工作效率的提高或公司利润的增加,用户立即取消此业务的使用,随之转向其他品牌、系列的企业产品,用户数和利润迅速下降。 三、基于生命周期理论企业营销战略管理的措施 1.导入期的营销战略 导入期的营销目标是创造产品知名度和提高产品试用率,具有如下特点:产品销售量低且增长缓慢;由于销售量少同时促销费用较高,企业通常亏本,即使出现利润也很微薄;同类产品的竞争对手较少。如果以价格和促销为两个标准,企业有四种战略可供选择:快速渗透战略以及缓慢渗透战略。这里的“快速”与“缓慢”分别指高促销水平和低促销水平。各种战略有不同的适用性, 企业根据产品本身特点和企业知名度做出选择。 2.成长期的营销战略 增长期是市场对产品快速接受和利润快速提高的时期,产品销售量剧增, 利润增长,竞争对手开始增多。营销目标转为追求市场份额最大化。为了提高市场占有率、维持市场增长势头,企业应适当调整营销战略。 (1)改进产品质量,扩大服务保证等外延产品,增加产品特色和式样,寻找和进入新的细分市场; (2)以渗透市场定价法为主,降低价格以吸引下一层对价格敏感的购买者; (3)采用密集分销,扩大分销覆盖面并开拓新的分销渠道; (4)促销宣传上从提高知名度转为激发消费者对产品的兴趣、喜好和购买欲望, 使之从对产品的了解转向产品偏好。 3.成熟期的营销战略 为达到保护市场份额和争取最大利润这一目标,企业必须学会创新,首先进行市场创新。可通过市场渗透或市场开发增加现期产品的消费量, 即通过增加现有顾客产品使用量或通过寻找新的细分市场来达到。其次是产品创新。改变产品特征,如质量、特色或式样来吸引新的使用者。第三是营销组合创新。即通过改变一个或多个营销组合因素来改进销售,具体来说, 采用品牌和型号多样化,制定能够抗衡竞争对手的定价战略, 建立更广泛更密集的分销网络,促销宣传强调品牌差异和利益。在这个阶段中,企业要加强促销策略创新。但是仅仅是单纯地降价, 往往会带来消费者对产品品质成本的怀疑, 破坏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品质和价格地位。而企业如果在促销中采用附赠品、捆绑销售等策略, 便可弱化价格降低的印象, 使消费者认为产品价格没有下调, 产品品质和成本并未下降,同时又获取了额外的利益, 从而使消费者得到“心理利益”满足。 4.衰退期的营销战略 企业有维持、收获和放弃三种战略选择。维持战略是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可通过对品牌重新定位或寻找产品新功能回到产品生命周期导入期或增长期; 收获战略则是通过减少各种成本仍继续销售从而获取短期利润; 放弃战略指从产品系列中逐步撤出。同时企业需求对现有业务进行调整,将现有业务进行充分整合,对加以修整仍无法满足用户需求或无法加以修整的业务果断放弃,立即停止营销工作,迅速撤离市场;对仍然存在市场空间的业务进行升级。并深度挖掘现有用户在集团业务方 面的信息化需求,同时结合原有业务发展在投资、管理、开发、拓广方面的经验,开发新业务。 总之,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是营销学中较为成熟的理论,该理论认为可以将企业的发展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通过这四个阶段可以描述出产品进入市场,销量迅速增加,被消费者普遍认可以及退出市场的过程。营销人员可以利用这种理论去合理掌控企业的发展。 战略管理论文: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应用条件研究的讨论 摘要:战略管理会计是支持企业战略管理的信息系统,自20世纪80年代产生以来,一直处于理论研究和学术探讨阶段,显得有些无所作为。本文在知识经济和网络革命的宏观背景下,以战略管理会计既有的理论框架为依据,着眼于企业战略管理的迫切需要,客观而又理性地论证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应用的现实条件,以推动战略管理会计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进程。 关键词:国有企业;战略管理;战略管理会计;应用条件 自英国学者Simmonds1981年首次提出“战略管理会计”概念以后,国外有部分学者开始注意到战略管理会计问题。战略管理会计是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灵活运用多种方法,搜集、加工、整理与企业战略相关的各种信息,协助企业管理当局制定战略目标,进行战略规划,评价战略业绩的一个管理会计分支。它直接服务于企业的战略管理。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就引入了战略管理会计,但到目前为止,仍处于理论研究和学术探讨阶段,尚未把它和企业的战略管理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推动企业制度创新和管理发展的有力工具。实际上,战略管理会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企业管理拓展到战略层面的新经济时代,作为企业信息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战略管理会计在协助企业实施战略管理方面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关键是其理论必须服务于丰富而又生动的管理实践,而不应仅仅停留在纯粹的理论研究之上。本文以这一认识为前提,以知识经济和网络革命为背景,着眼于企业全球竞争和战略管理的迫切需要,在战略管理会计既有的理论框架范围之内,客观而又理性地分析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应用的现实条件。 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为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奠定了决策基础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一直实行计划经济,国家是事实上的经营主体,企业是国家这个大企业的一个车间或分厂,供、产、销均由国家统一安排,企业无权自主经营,更谈不上自主决策。企业运行的目标是完成上级规定的各项指标,因此,不可能运用管理会计来自主地规划企业的长远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企业制度改革经历了放权让利、承包经营和转换经营机制三个阶段。初期的放权让利没有触及产权关系问题,因而算不上企业体制的变革;实行承包经营,企业虽具备了有限的经营自主权,与原来相比的确是一大进步,但企业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还隶属于政府行政机构,并未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主经营实体,产权不清的障碍仍然使企业裹足不前,企业决策、经营和管理带有很大的行政导向性特点。从根本上讲,战略管理会计应用的前提条件是成熟发达的市场体系和真正拥有产权明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企业经营机制,否则,企业不成为市场主体,就无法自主地依据市场变化及时做出预测和决策。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核心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企业的目标是价值最大化,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利用包括管理会计在内的现代管理方法对企业的未来进行科学地规划,使之走上战略发展之路。经过十年的实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显端倪,市场发育日臻完善,人事和分配制度的改革也即将到位,国家的行政干预正在逐渐减少,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和上市公司的资本化经营已取得显着成绩,企业即将成为拥有法人财产权、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相对独立的法人实体,并开始转变观念,考虑依靠改进内部管理来保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已显露出决策战略化、效益整体化、管理人本化、发展长期化的趋势,初步具备了自主经营和自主决策的体制条件,为战略管理会计的适度应用奠定了决策基础。 二、我国部分企业的战略管理实践为战略管理会计创造了良好的应用空间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我国企业战略管理的研究和实践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从单一产品的战略管理扩展到多元化经营企业的战略管理;从大型综合性企业的战略管理扩展到中小企业的战略管理;从国有企业的战略管理扩展到非国有、非公有企业的战略管理;从盈利性组织的战略管理扩展到集团企业的战略管理;从一般技术性企业的战略管理扩展到跨国公司的战略管理,创造了辉煌的业绩。联想集团根据自身的情况,明确自己的市场定位,设计和实施了“专业化发展,本土化经营”战略,大胆革新企业的组织结构,以自治的(充分授权的)、分布式的团队工作取代宝塔式的管理结构,赋予企业组织结构敏捷化、扁平化的特点。 联想的高瞻远瞩还表现在其战略思维上,在多数企业为房地产的巨额利润动心而转变投资方向时,联想却处变不惊,专心做电脑;当众多企业在产权“瓶颈”上遇到发展障碍时,联想早已按战略安排一步步实现了员工持股;在其他企业正为跨世纪接班人发愁时,联想已较为成功地推出了郭为、杨元庆等少帅。海尔集团自1984年创业伊始,就把产品质量与售后服务作为战略工作来抓,总裁张瑞敏接管青岛电冰箱厂时,当着工人的面将客户退回的76台冰箱砸碎,决心抓产品质量。他常对职工们说:“你们的上司不是我,而是市场;给你们发工资的也不是我,而是顾客”。在海尔内部则采用这样一种管理公式:日本管理(团队意识和吃苦精神)+美国管理(个性舒展和创新竞争)+中国传统文化的管理精髓(尤其是“《孙子兵法》中的战略战术思想使张瑞敏受益匪浅”)。创造 了博大精深的海尔管理文化。取得成功以后,海尔又全面实施国际化战略,1999年被张瑞敏定为“海尔国际化年”,此时的各国企业家都在盯着低工资而涌向中国,海尔却在以高工资着称的美国建设厂房,要创造“美国的海尔”和“世界的海尔”。1999年海尔在海内外的经销网点增至三万多个,在海外建了五个分厂,取得了巨大成功。战略管理要求企业积极主动地适应和驾驭外部环境,把握机遇,实行循环往复、不间断的动态管理,中国乡镇企业中也不乏这样的成功典型。顺德的格兰仕集团原是一家生产羽绒制品为主的乡镇企业,当1992年羽绒制品市场产销两旺时,厂长梁庆德居安思危,积极寻找新的发展机会,经过市场调查,决定主攻微波炉项目。该项目在当时不被人看好,且松下、夏普、三菱等在国内建立了微波炉合资企业,投资风险较大。但格兰仕激流勇进,将从事羽绒生产十多年积累的资金全部投在微波炉研究开发项目上,并联系中国老百姓消费能力偏低的实际状况,两次大幅度降价60%(从2000元降为700元一台)。1998年格兰仕又实施全球市场战略,内外销并举,出口创汇连年增长。1999年格兰仕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中国最受赞赏的合资企业,格兰仕如今已成为微波炉的着名品牌。在中国,象联想、海尔和格兰仕集团这样,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投入和人才开发、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和卓越的管理取得成功的企业还很多,它们目前正在进行的战略管理实践昭示着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应用的巨大空间。 三、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在战略管理会计模式下,一方面要广泛搜集、加工和整理与战略相关的各种信息,与战术管理会计相比,它所需要和处理的信息量剧增;另一方面,它所运用的某些技术方法也使传统的手工操作变得难以忍受,如作业成本法,需要根据大量的成本动因来分配间接费用,手工操作不可能完成如此繁重的分配工作。因此,战略管理会计需要特殊的信息加工方法来支撑,科学、先进的信息加工方法直接关系到战略管理会计的信息质量,决定着战略管理会计实际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当今信息时代,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成本已不再是管理会计推广应用的障碍。随着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信息高速公路的开发,覆盖全球的英特网为企业建立广泛的信息交流和处理机制提供了可能,企业可以远隔万里从事商业活动,轻松自如地搜集和交流经济信息,准确及时地掌握外部市场情况。企业内部网络健全,为内部各职能部门的沟通、会计信息的生成和业绩评价体系的运作提供了极大方便,管理部门可以随时提取产品设计、加工和制造等各方面的业务信息进行加工、分析和处理,适时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目前,我国有少数国有大中型企业已实现了网络化管理,强大的信息网络技术不仅使得以往令人望而却步的许多管理会计模型和方法运用成为轻而易举之事,而且也使许多财务信息、管理会计信息和其他非会计信息构成了一个资源共享、多元实时的信息系统。广州发展集团下属的一个全资子公司——广州珠江电力燃料有限公司,专门负责珠江发电厂燃煤的供应工作。该公司建立了网络化的管理系统,应用计算机确定存货模型,准确计算日需用量、最高储备量和保险储备量,综合考虑运输成本、电厂机组开机运行规律和运输计划来合理安排采购量,使燃煤均匀到货。对供应商进行跟踪管理,科学准确地选择供应商,提高了煤质,降低了采购成本,1997年为珠江电厂节约燃料成本3000万元。 四、企业的市场经济和管理会计实践为战略管理会计应用准备了一定的人文和管理条件 管理会计在我国虽未得到广泛应用,但经过20多年的研究、宣传、教育和零星应用,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创造了条件:第一,从80年代开始,我国大中专院校就将管理会计课程纳入到教学计划之中,社会办学、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会计人员后续教育等也采纳了管理会计的内容,据1998年统计,在国有企业及县级以上集体企业工作的600多万会计人员中,有大专以上水平的有109.2万人(一般专科以上的学历教育均开设管理会计课程),有会计师资格的87万人(取得会计师资格要进行管理会计方面知识的培训考试),这数以百万计的既懂财务会计又懂管理会计的专业人才现正活跃在各单位的会计专业岗位上,是战略管理会计推广应用的中坚力量。第二,由于领导的重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机构的分设(如邯钢、金陵石化、杭州制氧机集团等大公司专门设置了管理会计机构),专职管理会计机构和专职管理会计人员的辛勤工作,一些单位积累了较丰富的管理会计应用经验。第三,由于战略管理会计是对战术管理会计的创新与拓展,所以,在运用战略管理会计方法时,有既有的经验作基础,不会遇到太多的困难,如作业成本法,并没有改变传统的成本计算程序和方法,仅将制造费用的分配基础由数量基础变为作业基础,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所运用的也仍然是一套传统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程序和方法。第四,企业多年来面对国内外市场公平竞争,按需生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形成了丰富的市场参与经验,造就了较深厚的竞争性企业文化、整体精神、市场观念、竞争观念、经营观念、风险意识、人本观念、时间价值观念、质量意识。目前,企业的战略观念和管理范围正在发生变化,企业定价策略已不仅仅从企业内部成本核算着手,而是拓展到考虑社会消费水平和售后服务质量、产品品牌效应;企业设计部门和产品开发部门已逐渐认识到产品以质量取胜,以功能争优的开发策略。在这样的人文和管理基础上推行战略管理会计不会遇到太大的阻力,如为了谋求长期发展,企业短期内将较多的盈利用于扩充规模或更新技术、花巨资招聘高级人才等,容易得到员工的理解和支持。 五、部分国有企业已开始战略管理会计实践且效果明显 战略管理会计 的某些方法比较容易理解,可操作性也较强,实际上,在我国部分企业已开始应用。河北旭日集团在企业文化、决策和控制等方面充分利用战略管理会计的外向性、整体性、长远性思维为企业管理服务。1992年他们就确立了“创造真正的民族品牌”的战略管理总目标。围绕这一目标确立了企业文化原则:“面向市场,不断创新,以人为本”。形成了以市场导向为核心、以变应变的价值观念体系,包括:市场导向观念、竞争优势观念、社会服务观念、质量第一观念、开放兴业观念、辨证思维辨证经营观念、科技领先观念、人才取胜观念等。在扩大企业规模时,他们抛弃传统的筹集资金、计算投资回收期和投资报酬率等习惯性决策思维,从企业自身处境出发,联系外部市场环境,分析部分国有企业陷入停产半停产状态、设备和生产能力闲置的现实,采取租赁、兼并、合作等形式,走出了一条企业低成本扩张、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发展之路。在预算编制中,充分运用战略管理会计理论,以市场为导向、主动适应市场的要求,打破年度计划一经制定就一成不变的传统做法,把滚动预算的“长计划、短安排”思想贯穿于企业的产销计划制定之中。价值链分析法是战略成本管理的有力工具,进行行业价值链分析,可以探索利用上、下游价值链管理成本的可能性;通过对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可以促使企业努力消除不增值作业,减少浪费;通过对竞争对手价值链的分析和成本测算,并与本企业进行比较,可以明确企业自身的强势和劣势。被湖南省确定为“创造市场新优势”先进典型的湖南韶峰水泥集团有限公司,在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1998-2000年经济运行连续三年取得好成绩,其中采取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实行“水泥散装优势”战略,3年投资3000多万元购置了220余辆散装水泥罐车,投资500多万购置了30余辆散装汽车,投资2000多万元在深圳、广州、岳阳、长沙、衡阳等地建立散装水泥中转站,自制了100多个工地移动散装水泥罐,形成了一条龙“推散”体系,有效地扩大了韶峰水泥市场。这种水泥不经包装、直接以罐车运送散装水泥给用户的做法,既简化了其上游价值链(不再需要包装材料),又简化了本企业内部包装车间的价值链,既降低了水泥的单位成本,又可以使用户受益,达到了优化行业和企业内部价值链联系的目的,这是价值链分析法在企业中的具体应用。而且从保护环境的角度来看,还因为节省了包装用纸袋而减少造纸原料,保护了森林资源,从而达到整个行业价值的最大化和资源的有效配置。1999年韶峰集团各项经济指标均比1998年增长10%以上。2000年1-10月,总产值、销售量、利税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4.8%、11.94%、14.23%.邯钢采用“模拟市场、成本否决”的成本管理模式,1991-1995年取得了净增加10亿元的经济效益。邯钢成本管理模式的主要内容是:以国内先进水平和本企业最好水平为依据,广泛搜集资料,进行横向和纵向分析比较,确定赶超对象;在分析竞争对手技术水平、生产设备、材料供应、生产组织和员工素质等条件的基础上,以市场价格为基数,从后往前,一道工序一道工序反复剖析、测算和平衡,确定出各分厂、各产品的目标成本和目标利润;然后层层分解落实,未达标的否决奖金或升级指标。这种成本管理模式蕴涵着丰富的战略成本管理思想。首先,以市场价格为基础,联系市场和竞争对手倒推成本,体现的是目标成本法的基本思想。其次,以市场为导向,以顾客为中心,一道工序一道工序进行剖析,实际上是对各个作业的剖析,旨在挖掘各增值作业的潜力,努力消除不增值作业,提高各工序作业的完成质量和效率。这种以满足顾客需要为中心、将管理深入到各个基本作业层的成本管理方法体现的是作业成本管理要求。中国会计学会管理会计与应用专业委员会于1999年10月23-24日在南京大学召开了“管理会计与应用专题研讨会”,据来自钢铁、机械、石化、建筑、服装、食品等行业的会计实务工作者介绍,目标成本法也是他们所在企业普遍采用的一种成本管理方法。一些企业还采用价值工程进行预测、决策分析。杭州仪表厂生产两种新产品:电度表,原设计每只电度表需用79只零件,经过功能成本分析,改进了零件的设计,使三分之一的零件发挥了原有全部零件的功能,节约成本200余万元。有部分企业已意识到非财务指标在业绩评价中的重要作用,开始将非财务指标纳入到企业的业绩评价系统。杭州百大集团根据自身情况,在实施责任会计制度时采用了财务和非财务相结合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将总经营利润分解为销售收入、毛利率、费用率、经营利润、利润率、定员、百元利润工资提成率、差错率、经营品种等13个指标,下达到各利润责任单位,分别与企业各项总指标相衔接。二级责任单位对三级责任单位下达销售收入、毛利率、资金周转、差错率、经营品种、人员等6个指标。有效地调动了职工完成责任指标的积极性,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近年来,我国管理会计应用还呈现出一种新的趋势,即管理会计由企业管理层主导,河南油田采油八队的成本降低计划是由采油队队长主导提出的,这样做比会计人员视野更加开阔、考虑更全面、贯彻更有力;在业绩考评中,他们把岗位责任制按劳计酬等传统做法与战略业绩评价的平衡记分卡等新方法有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控制了生产成本。虽然这些企业的管理会计实践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它们毕竟都向管理会计的战略方向迈出了坚实的一步,预示着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广阔应用前景。 综上所述,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明显增强的新形势下,我国政府果断提出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赋予企业自主经营和自主决策的各种权利,为战略管理会计应用奠定了决策基础;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部分企业已开始转变观念,着眼于取得和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实施战略管理,为战略管理会计创造了良好的应用空间;知识和信息时代,信息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为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企业多年的市场经济和管理会计实践,又为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造就了较深厚的人文和管理基础;加上部分企业正在零星进行的战略管理会计实践,这一切情况都表明:目前我国已基本具备适度应用战略管理会计的现实条件。因此,可在经济发达地区挑选部分内部条件和管理基础较好、意识较强的企业和单位进行战略管理会计实践,这样,一方面可以完善战略管理会计自身的理论和方法,另一方面可直接推动这些企业的管理水平上一个新台阶,收到理论和实践“双赢”的效果。 战略管理论文:对于价值链视角的战略管理会计研究 随着全球化竞争日趋激烈,知识经济的挑战,职能管理逐渐向战略管理转化,现代企业需要运用高瞻远瞩的战略思想来指引科学精细的日常管理,战略管理会计作为战略管理与管理会计相结合的产物应运而生。以怎样的视角研究战略管理会计才能更好地为管理决策服务,如何在战略管理会计框架内将战略管理会计的信息与方法相匹配。本文将从价值链的视角,整合有关战略管理会计专题研究,来构建适合于战略管理决策的战略管理会计框架。 一、基于价值链视角的战略成本管理 (一)基于纵向价值链的成本管理 在纵向价值链中,降低成本管理的机会主要来自于纵向整合,企业应当综合考虑上下游的成本价值因素,分析哪些环节具有较大的增值空间,哪些环节增值较低,进行前向整合与后向整合,重构价值链,优化成本结构。实际上,纵向价值链的成本管理具体体现在针对于企业与供应商、顾客之间的联结点的成本管理上。在对纵向价值链结构性成本管理的过程中,企业可以利用作业法来发现成本结构存在的弊端。比如,企业可以通过作业成本法将所有权成本分配给供应商,从而将由供应商不良业绩产生的成本作为产品价格上涨的增量成本。而执行性成本管理的研究主要利用成本系统分析供应链中存在的问题并改进业绩。 (二)基于横向价值链的成本管理 在横向价值链中,企业通过了解竞争对手在生产价值链的每一环节上是如何完成任务的及其成本情况,与竞争对手比较作业水平和增值水平,明确成本态势,即同竞争对手相比是处于成本竞争优势还是劣势,从而采取一定的战略行动,消除成本劣势,创造成本优势,进而调整成本结构或增强执行力度。 (三)基于内部价值链的战略成本管理 在内部价值链中,一定水平的价值链是企业在一个特定产业内的各种作业的组合, 企业可以找出内部的不增值作业,结合作业成本管理,消除不增值作业,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对于企业而言,降低成本与提升企业价值同样重要。在传统的管理会计中,管理者过分关注于执行性成本管理和价值链的生产环节,被认为“开始得太迟,结束得太早”忽视了存在于上下游之间以及与竞争对手比较分析所带来的成本降低动因。笔者认为,基于价值链的战略成本管理不仅把握了存在于企业内部及边界的成本降低空间,而且延伸了成本管理的时间维度,参与战略制定,为企业战略管理会计决策的选择和实施提供了信息支持。 二、基于价值链的战略性投资决策 (一)价值链分析方法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 企业投资活动的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价值链是价值创造的过程体现, 进行投资决策前,有必要对企业的内部流程、市场定位以及竞争态势进行分析,这也是战略投资决策区别于传统投资决策的特点。按照价值链分析的过程,识别价值活动,分析每个价值活动的成本动因。企业首先通过纵向价值链分析寻找市场定位,捕捉纵向整合信息,判断是否有进行并购或外包的必要;其次,进行横向价值链分析,识别竞争对手的价值链及成本动因,比较竞争优势和限制性资源的存在,使投资决策与企业战略相匹配;最后,进行内部价值链分析,综合内外部现状进行战略性投资决策。 (二)实物期权法在战略决策中的应用 运用价值链分析获得的利润分布、资源配置以及成本控制方面的信息,结合企业的战略管理目标及实际经营情况,对决策项目的收益性及经济性进行分析。在战略性投资决策分析中,折现自由现金流量法及实物期权法考虑了投资中所面临的风险问题,与战略管理目标最贴合,最能体现出战略管理会计决策的核心价值。使用自由现金流量折现法的关键,在于确定预期企业未来存续期各年度的自由现金流量以及合理的公允的折现率,但是,由于投资项目存在着许多事前无法进行预测和估计的不确定性因素,自由现金流量法有时难以保证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实物期权法弥补了自由现金流量法的不足,在投资中将实物期权和企业的整体战略管理决策相结合,并且根据环境和项目本身的变化来灵活地改变管理策略。在评估投资项目时,当不确定性达到导致现金流量折现法不能发挥作用时可以考虑采纳实物期权法,并随时对项目进行调整。然而,实物期权理论在我国的发展较晚,在战略管理会计体系范围的应用也属于初探阶段,关于在战略管理会计投资决策体系中的应用形式及模型的确定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三、基于价值链视角的战略性业绩评价 (一)学习和成长维度的战略业绩评价 随着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的发展,被视为无形资产重要源泉的学习与成长能力,越来越得到企业的重视。企业仅凭现有的技术和生产能力难以满足客户和内部经营过程的长期目标,同时,激烈的全球竞争也要求公司不断提高他们对客户指标的支付价值能力。为此,需要企业不断提高现有雇员、系统、程序的生产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企业在快速剧变的环境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平衡计分卡强调对未来进行投资的重要性,重视企业基础设施投资,包括员工、信息系统、激励约束制度等。用于学习和成长方面的评价指标主要有新产品开发、研究开发能力与效率、制造过程改善情况、员工满意度、员工流动率、员工生产力、员工培训次数、员工的技术水准、企业文化、管理水平、信息系统的更新程度等。 (二)内部流程维度的战略业绩评价 内部价值链是企业内部流程的载体,反映的是企业学习与成长能力。良好的内部流程源于企业员工的学习与成长,影响着顾客的需求。同时,通过对价值链基础作业的分析,可以识别成本动因有利于流程指标的设置以及作业成本的控制。企业每项经营都有其一系列独特的、为客户创造价值和产生财务结果的过程,企业只有提高经营效率,不断推出新产品,才能为顾客创造更多的价值,才能进入新的市场,增加营业收入,扩大企业的净收益。然而,一个普通的价值链模型使企业可以在其内部经营过程中根据他们自己的目标和指标来制定模型。内部营运过程的指标着重在那些对顾客的满意程度和达到企业的财务目标有最大反应的内部运营上。就反映企业内部运用效率的指标而言,内部价值链主要包括创新、经营、售后服务三个主要过程:第一,通过开发新产品和服务,深入新的市场和顾客群;第二,通过加强成本、质量、周期时间、效率、资产利用、能力管理等取得经营优势;第三,通过提供完美的售后服务,为客户使用产品和服务提供增加的价值。 (三)顾客维度的战略业绩评价 任何商业战略的核心都是增加顾客价值,关注如何吸引客户、保留客户和加深顾客关系等问题。顾客价值的提高主要通过以下 三个典型的方面选择:经营优势、顾客关系、产品领先。追求经营优势的企业需要在竞争性定价、产品质量和选择、完成订单速度、及时送货等方面取胜;对于顾客关系,则必须加强和顾客关系的质量,如充分的和额外的服务;追求产品领先战略的企业必须集中精力于产品和服务的功能、特征等。随着买方市场的出现、市场竞争的加剧,很多企业都将自己的战略焦点集中于顾客身上,“赢得顾客”已经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平衡计分卡中顾客方面的核心评价指标主要有市场份额、客户满意程度、客户保持程度、新客户的获得、客户盈利能力等。在平衡计分卡的客户方面,管理者要确定营业单位将要面对的竞争性客户和市场份额,并计量营业单位在这个目标范围内的业绩情况。 (四)财务维度的战略业绩评价 财务维度可以反映企业过去的经营状况,可以反映企业的经营战略、经营业绩对企业净利润的影响,可以体现股东的利益。但单一的财务评价指标会给企业的战略决策带来误导,企业业绩评价的财务指标只有与非财务批评指标相结合,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平衡计分卡里,其他三个方面的改善必然会反映在财务指标上。财务指标可以不断地提醒管理者,必须将质量、客户满意、生产率的提高转化为市场份额的扩大、收入的增加和经营费用的降低等财务成果。在基于价值链视角的战略业绩评价系统中,学习与成长决定着无形资产的价值,是企业发展的源头活水,滋润着企业内部业务流程健康成长,优化的企业内部流程带来了客户维度业绩的提高,最终体现在企业的财务维度的绩效上。因此,在基于价值链的战略绩效评价不仅是对战略决策业绩的计量,更是一种在战略管理会计体系中“由表及里”地发现问题和“由内而外”地优化价值链的过程。 战略管理论文:战略管理会计的战略性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企业面临着来自国内外的竞争压力,市场环境瞬息万变,经营条件日益复杂。所有企业都面临着同一个问题: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如果企业仍将眼光局限在企业内部,只关注企业内部效率的提高,显然是行不通的。在双方市场的情况下,企业的内部效率如果不能通过市场外化为效益,企业必然会在竞争中一败涂地。企业只有关注外部市场,关注竞争对手,知己知彼,努力获取并保持竞争优势,才能谋求生存和发展的机会。这一管理理念体现在管理方式上,便摧生了80年代的管理革命——战略管理。企业管理上升到战略层次,作为决策支持系统的管理会计,也必须具有战略性。管理会计的战略性要求管理会计提供企业外部市场和竞争对手的信息,协助企业制定、实施战略计划以取得竞争优势。具有战略性的管理会计,通常被称做战略管理会计,它的战略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所提供的信息突破了一个会计主体的限制 外向性是企业战略的一个显着特征。企业制定战略以外部经营环境的不确定区为前提。企业必须关注外部环境的变化,根据变化,调整战略部署,或采取更有效的战略方案,充分利用有限的经济资源,保证企业在动荡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 按照美国学者波特的理论,在竞争环境中,企业将面临五种竞争作用力,分别是:新的竞争对手的入侵、替代品的威胁,客户的侃价能力、供应商的侃价能力、现存竞争对手之间的竞争。企业作为原料和服务的需求者,必然与供应商发生联系,供应商的侃价能力会影响原材料成本和其他投入成本。企业作为产品或服务的供应者,必然会接触到销售渠道,客户或分销商的侃价能力会影响到企业所能索取的价格,替代品的威胁出在于此。而现存的竞争强度会直接影响价格及竞争的成本,如厂房设施、产品开发、广告促销和销售队伍的成本。新的竞争者的入侵,亦会威胁价格,并要求为防御入侵进行投资。这些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因素,其所涵盖的信息明显超越了成本会计单个会计主体的范围。这些竞争力信息,是企业进行战略决策所必备的,战略管理会计必须竭力提供。 二、要求提供更多的战略非财务信息 在竞争环境下,衡量竞争优势的不仅有财务指标,还有大量的非财务指标。许多非财务指标尽管不能直接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但对企业的长远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目标市场占有率、产品合格率、顾客的满意程度、产品交货率、产品退货率、产品返修率等。 目标市场占有率,是反映企业竞争实力的重要指标。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在致力于扩大市场份额,谁拥有了市场,谁就拥有了决胜的先机。该指标不仅体现了企业在同类产品市场或服务市场上的竞争地位,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 产品合格率,体现了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的水平,反映企业对现有资源利用的有效程度。 顾客的满意程度需要进行较为综合了的考察,可结合市场份额的变化趋势,产品质量问题的投诉情况,售后跟踪调查统计结果等信息来进行判断。在买方市场上,顾客满意程度是企业能否保持并扩大其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 产品交货率,可以评价企业的实际生产能力与市场需求的均衡性。也可以反映企业与分销商和顾客的合作关系。 产品返修率和产品退货率,直接反映企业产品的质量水平。这里的“质量”,在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模式下,不仅指最终产品的各项指标与原来的设计完全吻合,还指该产品能充分满足顾客对该类产品的期望,因此较高的返修率和退货率有可能意味着产品在最初的设计构想上存在缺陷。 战略管理[!]会计瞄准市场,着眼于“知彼”,即充分了解竞争对手,因此还应尽可能收集竞争对手在市场份额。供求状况、产品质量等方面的信息,将本企业战略决策的分析技巧应用到外部竞争对手,供应商和顾客。 三、将预算与战略挂钩 预算是管理会计的一个重要领域。预算实质上是事先对企业现存和未来可获得资源的合理配置。将战略思维引入预算机制,在预算编制过程中,要求联系战略需求进行资源的预先分配。这种联系的紧密程度,将决定预算是促进还是阻碍战略实施过程。资金过少,会削弱相关部门的战略任务的执行能力;资金过多,又会造成企业资源的浪费并降低财务业绩。要避免这两种情况,则要求战略实施者深入参与预算过程。此外,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战略也会相应作出调整,战略的变动总是需要预算资源的重新分配,这就产生了动态预算的要求。 在预算编制形式上,与传统管理会计相比,战略管理会计注重竞争对手、顾客和其他战略因素。传统的编制形式,习惯上将同一账户的历史数据作为编制预算数据的关键依据,预算结果与企业战略似乎没有明显的联系。而战略管理会计则改进了传统的记录、计划和报告模式。例如,在报告中增加关键竞争对手甲乙丙丁等项目,根据各种可能的市场条件,预测竞争对手的支出行为,及其面临的水量利条件,以更好了解竞争对手的反应。将顾客对企业支出的不同反应也纳入预算报告,便于确定何种支出行为更有利于建立竞争优势。 四、采用战略性的业绩评价制度 战略性的业绩评价制度是将业绩评价制度与企业战略联系起来。由于一个企业的战略行为通常针对公司的具体形 势和行业环境,所以各企业所采取的战略之间有着许多差异——严格来说,行业中有多少竞争厂商就有多少竞争战略。但是,如果从各个具体战略再上升一步,就会发现各个战略之间最大最重要的区别和以简单归纳为:(1)企业的目标市场是宽还是窄(2)企业追求的竞争优势是与低成本相关还是与产品差异相关。这样就产生了三种基本的竞争战略:低成本战略、差别化战略、目标集聚战略。目标集聚战略是前两种战略在狭窄市场领域中的应用。 与不同的竞争战略相呼应,企业的业绩评价制度也各有侧重。如果企业战略是成为一个低成本的供应商,则评价指标着重于原材料的价格性能比、内部制造效率。市场占有率及产品交货率,评价的标准应当有利与那些促使成本降低的行为。如果企业是在卓越的质量和服务的基础上追求差别化战略、那么评价时应注重产品合格率。产品品质改进的效率、产品退货率和产品返修率,从接单到发货的时间间隔等指标,评价时,应鼓励那些追求零缺陷,减少产品返修次数,提高顾客满意程度,加快定货和发货速度的行为。如果企业成长需要新产品的支持,评价时应注重新产品收入和利润占全部收入和利润的比率。 战略性业绩评价,以形成企业整体竞争忧势为目标,综合运用货币性和非货币性的业绩指标,较之传统的管理会计,改进了业绩评价的尺度,更具合理性。 战略管理会计与传统管理会计是管理会计的两个子系统。传统管理会计深入企业内部,旨在提高企业内部效率,重在“知己”,而战略管理会计将关注的焦点投向市场和竞争对手,站在战略的高度为企业寻求比较优势,重在“知彼”。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传统管理会计与战略管理会计各有侧重,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战略管理论文:如何发挥战略管理会计作用 所谓的战略管理会计也即是这样一种管理会计的形式:在当前的会计工作中,通过对会计工作的战略管理,使得企业会计的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同时为了企业能够更加快速稳步的发展,企业除了要重视企业的非财务信息以及内部所提供的信息之外,还应该要加大对企业外部因素的信息的重视力度,从而才能够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加快企业的发展速度。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当前社会的各领域和行业中各种技术和理论层出不穷,从而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当前的会计领域中也不例外,也涌现出了大批先进的会计技术和会计理论,而随着这些技术和理论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使得现代会计的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从而为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为了进一步提高会计的水平,还必须对会计进行战略管理。因此怎样才能够将战略管理会计的作用充分发挥就成为了当前所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充分发挥战略管理会计的作用,首先必须要加大战略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然后吸收战略管理会计应用的成功经验从而才能够充分发挥战略管理会计的作用。而为了进一步促进会计事业的发展和发挥出战略管理会计的作用,还必须要加大对战略管理会计的分析研究力度。本文从战略管理会计的要素出发,对战略管理会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然后对如何发挥战略管理会计的作用进行了详细阐述。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进而为我国会计事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战略管理会计的要素 战略管理会计包括三大要素:环境审视、竞争者分析以及用战略眼光而非纯营运眼光看待内部信息。 1.用战略的眼光看待企业的内部信息。(1)成本动因分析。会计中,使成本发生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成本动因,既定活动的成本主要由多个成本动因而决定,而价值活动中的成本动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成本地位。根据成本动因的发展战略高度来看,具有战略性和普遍性意义的成本动因在很大程度上给成本发生变化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例如企业中的生产能力、利用价值、经营模式、经济效益等各个方面的联系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等,这些都是成本动因,并能够长久的新颖成本发生变化。 (2)价值链分析。根据企业的价值活动,我们可以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大类。基本活动主要是企业中关于产品的生产、销售等各项服务的活动。从基本活动的类定义我们可将其分为五大类型: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销售、服务。内部后勤是与接受、存储和分配相关联的各种活动,生产作业是与将投入转化为最终产品相关的各种活动,外部后勤是与存储和将产品发送给买方有关的各种活动,市场销售是与提供一种顾客购买产品的方式和引导他们进行购买有关的各种活动,服务是与提供服务以增加或保持产品价值有关的各种活动。 2.竞争者分析。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世界经济的一体化,目前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能够使企业立足于市场,并得到长久的发展,各企业必须要知己知彼,准确的判断对手的战略,并对其作出分析,采取对策使企业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如何发挥战略管理会计的作用 1.加大战略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在当前的会计工作中,随着各项技术的发展应用,使得会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而与此同时随着对会计工作的战略管理使得会计工作的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然而怎样才能够充分发挥战略管理会计的作用就成为了时下所亟待解决的问题。要想充分的发挥战略管理会计的作用,首先必须要加大对战略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由于当前战略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稂莠不齐,从而很容易导致战略管理会计的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严重的制约了会计事业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建设。 2.吸收战略管理会计应用的成功经验。战略管理的会计所采取的的方法比较简单,很容易被人们所理解,而且操作也很简单,目前已逐渐被我国各企业所应用。例如某市在以此业绩考核中,实行按劳分配的传统做法以及将员工的岗位责任制紧密结合在一起,并将员工的到勤率融入到其中,这样做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3.加强对战略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在这方面应该是政府、企业和高等院校联合起来共同探讨。中国的国情与西方国家是有很大差别的,这使得我们所吸收的西方管理会计很难在我国企业普遍应用。我国的战略管理会计应定位在有利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密切结合我国企业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加强对现有的理论体系重新评价,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战略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 三、结束语 为了进一步提高会计的水平,还必须对会计进行战略管理,对会计进行战略管理不仅能够大幅度提高会计工作的水平,同时还能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本文对战略管理会计的深入分析以及对如何发挥战略管理会计作用的详细阐述,相信读者对战略管理会计和如何发挥战略管理会计的作用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总而言之,战略管理会计意义重大,因此为了充分发挥战略管理会计的作用,还必须要加大对其的分析研究力度,从而才能够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战略管理论文:怎么发挥战略管理会计的作用 所谓的战略管理会计也即是这样一种管理会计的形式:在当前的会计工作中,通过对会计工作的战略管理,使得企业会计的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同时为了企业能够更加快速稳步的发展,企业除了要重视企业的非财务信息以及内部所提供的信息之外,还应该要加大对企业外部因素的信息的重视力度,从而才能够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加快企业的发展速度。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当前社会的各领域和行业中各种技术和理论层出不穷,从而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当前的会计领域中也不例外,也涌现出了大批先进的会计技术和会计理论,而随着这些技术和理论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使得现代会计的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从而为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为了进一步提高会计的水平,还必须对会计进行战略管理。因此怎样才能够将战略管理会计的作用充分发挥就成为了当前所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充分发挥战略管理会计的作用,首先必须要加大战略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然后吸收战略管理会计应用的成功经验从而才能够充分发挥战略管理会计的作用。而为了进一步促进会计事业的发展和发挥出战略管理会计的作用,还必须要加大对战略管理会计的分析研究力度。本文从战略管理会计的要素出发,对战略管理会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然后对如何发挥战略管理会计的作用进行了详细阐述。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进而为我国会计事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战略管理会计的要素 战略管理会计包括三大要素:环境审视、竞争者分析以及用战略眼光而非纯营运眼光看待内部信息。 1.用战略的眼光看待企业的内部信息。(1)成本动因分析。会计中,使成本发生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成本动因,既定活动的成本主要由多个成本动因而决定,而价值活动中的成本动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成本地位。根据成本动因的发展战略高度来看,具有战略性和普遍性意义的成本动因在很大程度上给成本发生变化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例如企业中的生产能力、利用价值、经营模式、经济效益等各个方面的联系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等,这些都是成本动因,并能够长久的新颖成本发生变化。 (2)价值链分析。根据企业的价值活动,我们可以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大类。基本活动主要是企业中关于产品的生产、销售等各项服务的活动。从基本活动的类定义我们可将其分为五大类型: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销售、服务。内部后勤是与接受、存储和分配相关联的各种活动,生产作业是与将投入转化为最终产品相关的各种活动,外部后勤是与存储和将产品发送给买方有关的各种活动,市场销售是与提供一种顾客购买产品的方式和引导他们进行购买有关的各种活动,服务是与提供服务以增加或保持产品价值有关的各种活动。 2.竞争者分析。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世界经济的一体化,目前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能够使企业立足于市场,并得到长久的发展,各企业必须要知己知彼,准确的判断对手的战略,并对其作出分析,采取对策使企业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如何发挥战略管理会计的作用 1.加大战略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在当前的会计工作中,随着各项技术的发展应用,使得会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而与此同时随着对会计工作的战略管理使得会计工作的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然而怎样才能够充分发挥战略管理会计的作用就成为了时下所亟待解决的问题。要想充分的发挥战略管理会计的作用,首先必须要加大对战略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由于当前战略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稂莠不齐,从而很容易导致战略管理会计的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严重的制约了会计事业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建设。 2.吸收战略管理会计应用的成功经验。战略管理的会计所采取的的方法比较简单,很容易被人们所理解,而且操作也很简单,目前已逐渐被我国各企业所应用。例如某市在以此业绩考核中,实行按劳分配的传统做法以及将员工的岗位责任制紧密结合在一起,并将员工的到勤率融入到其中,这样做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3.加强对战略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在这方面应该是政府、企业和高等院校联合起来共同探讨。中国的国情与西方国家是有很大差别的,这使得我们所吸收的西方管理会计很难在我国企业普遍应用。我国的战略管理会计应定位在有利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密切结合我国企业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加强对现有的理论体系重新评价,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战略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 三、结束语 为了进一步提高会计的水平,还必须对会计进行战略管理,对会计进行战略管理不仅能够大幅度提高会计工作的水平,同时还能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本文对战略管理会计的深入分析以及对如何发挥战略管理会计作用的详细阐述,相信读者对战略管理会计和如何发挥战略管理会计的作用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总而言之,战略管理会计意义重大,因此为了充分发挥战略管理会计的作用,还必须要加大对其的分析研究力度,从而才能够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战略管理论文:对战略管理会计的浅探 摘要:战略管理会计是企业战略管理与管理会计相结合的产物,它通过运用财务信息来发展卓越的战略,以取得持久的竞争优势,从而更加拓宽了管理会计的范围。 关键词:战略管理;管理会计;企业战略 一、战略管理会计的内容 (-)制定战略目标。企业的战略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公司战略目标、竞争战略目标和职能战略目标。 (二)注重发挥人的价值和知识的创新能力。人力资本将成为重要的产权要素,无形资产管理将成为战略管理会计的核心内容,知识生产力将成为经济发展的首要和关键因素。 (三)实施有效的战略成本管理。战略成本管理主要是从战略角度来研究影响成本的各个环节,从而进一步找出降低成本的途径。 (四)对人类社会、自然环境的关注,将成为战略管理会计长期研究的课题。社会责任会计和绿色会计将成为战略管理会计的重要分支,企业将主动追求自身利益与环境效益的融合。 二、战略管理会计的方法 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方法体系由五个部分组成。 (一)作业成本法。作业成本法克服了传统成本计算系统下间接费用责任不清的缺陷,使以前的许多不可控间接费用,在作业成本系统中变成可控,同时大大拓展了成本核算的范围,改进了成本分配方法,及时提供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优化了业绩评价标准。 (二)社会价值链分析方法。它的内容包括四个方面:社会价值链分析、行业价值链分析、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和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 (三)目标成本法。目标成本法是企业为实现财务业绩,制定以产品成本为主的目标成本,确定达到这一成本水平途径的一种分析方法。 (四)预警分析的方法。它通过纵向分析和横向对比,事先提醒管理当局注意可能影响企业财务状况的潜在机遇和问题,把握机遇,防患于未然。 (五)其它分析方法。如评价分析、产品寿命周期成本法、质量成本分析等。 三、战略管理会计在21世纪的发展与完善 展望21世纪,战略管理会计必将有长足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技术方面,首先技术革新和传播的速度大大加快,这种快速变化使产品的寿命周期缩短。其次,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更加强调知识对企业保持其持续竞争力的重要意义,并日益重视信息工具的大量使用,建立并维护一个能同时提供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个信息的系统,将普遍为各种规模的企业所接受,这种变化为战略管理会计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另外,人和知识要素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加强将要求战略管理会计提供充分的信息,以使决策者确定是否对人力及技术进行投资,并评价所作出的人力及技术投资决策的投入一产出效率和效益。(二)经济全球化方面,资源配置的全球化使企业的战略管理会计系统在分析自身及竞争对手的资源情况时,不能再是静态地分析所处时刻,而要动态地分析资源的未来流动趋势,战略管理会计系统一方面要加强收集信息,一方面注意分析企业产品或服务被消费的全球化变化情况,以尽快调整其全球的战略部署和寻找新的客户需求方向。 战略管理会计的运用主要在三个方面。第一是竞争对手分析。第二是业绩计量。第三是商品市场寿命周期不同阶段的战略管理。企业的战略计划和战略方案在不同阶段各不相同,业绩的评价也各不相同。通过对不同阶段的战略管理,使企业在整个商品市场寿命中获得最好的业绩。 (一)管理会计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对于企业管理人员与会计人员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战略管理会计的发展不仅对管理会计人员提出挑战,也对于职能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我国管理会计的应用尚不十分普遍的情况下,对于业务部门管理人员的管理会计培训尤其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管理会计系统可以归属于职能管理部门或者会计部门。这种选择的直接目标应是在最经济的条件下有助于管理效率的提高。 战略管理论文:对战略管理会计在物资公司的运用研究 经济全球化使得物资公司面临激烈的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竞争,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使得物资公司必须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才能获得长远的发展,这就要求物资公司必须有科学的发展战略,并有为推动这种战略实施的配套措施,而战略管理会计就是其中之一。因此,探讨战略管理会计在物资公司的运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战略管理会计的内涵及作用 战略管理会计是指能够通过对物资公司本身,利益相关者、竞争对手以及各种市场信息的搜集和分析,结合公司自身的战略目标和行业特色,为公司的战略制定、战略实施乃至公司科学发展提供会计信息服务的一个会计分支。战略管理会计区分于传统的管理会计在于其不仅能够提供公司内部信息,还能够提供外部市场的信息;不仅能够降低公司运营成本提高经营能力,还能够从战略的角度来发挥会计的作用。 物资公司作为现代市场经济中的一个单元,推行战略管理会计,一方面,可以帮助公司更好的了解其单位内部的财务状况并预测未来的财务状况,了解财务服务公司战略的基本情况以及按照公司发展战略所需要的财务会计服务,从而为优化财务管理,为推动公司长远战略的实施提供有益的帮助,促进公司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可以形成一种有效的机制帮助公司了解市场中的竞争对手、利益相关者的有关信息,为保障公司财务安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乃至调整优化自身的战略提供有益的帮助。 二、战略管理会计在物资公司运用面临的挑战 从物资公司的实际情况来看,虽然其在战略制定与实施的过程中已经部分的发挥了会计的作用,但与管理会计所能发挥的作用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公司重视程度不够、财务会计部门本身管理水平有待提升等方面。 (一)财务会计部门管理水平有待提升 首先,会计人员的战略素质还有待提升。虽然大多数会计人才经过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以及长期的实践,其职业技能有了较大的提升,但战略管理会计所需要的会计人才不仅需要了解会计本身的内容,还要懂得企业战略管理、市场信息收集与甄别等方面的知识,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而这正是我国企业包括物资公司所缺乏的。其次,从财务会计部门的整体管理水平来看,一方面,大多数物资公司特别是中小型的物资公司还没有引入战略管理会计这一概念,没有明确财务会计部门在战略管理会计中的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财务会计部门规章制度的制定、日常管理活动的开展都没有明确战略管理会计的职能,这都表明战略管理会计的管理水平有待提升。 (二)公司软硬件环境难以为战略管理会计提供足够的支撑 战略管理会计作用的发挥,不仅需要有良好的文化氛围等软环境,还需要有信息管理系统等硬环境的支持,当前这种软硬环境都还存在不足。首先,从硬环境来看,虽然会计电算化乃至于信息化为会计数据的收集提供了方便,但部分物资公司的财务管理软件与公司信息管理系统尚未实现有效对接,公司内部没有建立完整的数据库来收集内外部各种数据,甚至部分公司未建立全面的信息管理系统,这就不利于战略管理会计职能的发挥。其次,从软环境来看,物资公司内部尚未形成有利于战略管理会计发展的有利的氛围,其他部门对战略管理会计的支持不够,参与不够。 (三)公司对战略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 首先,物资公司没有在投入上给予高度重视,受制于自身实力等因素的影响,部分物资公司没有在预算上给予战略管理会计进行专门的资金安排,从而导致在人才引进、设备添置等工作中存在较大困难。其次,物资公司内部大多没有成立专门的机构(科室)来推动战略管理会计的发展,没有指定高层管理人员负责协调相关工作,从而存在“无人负责无人管”的问题。 三、促进战略管理会计在物资公司运用的思考 促进战略管理会计在物资公司的运用,需要完善制度明确战略管理会计的地位,加大投入提高战略管理会计服务能力,加强管理发挥战略管理会计作用。 (一)完善制度提升战略管理会计的地位 首先,要从公司的战略高度明确战略管理会计在整个公司的地位,明确其参与公司战略制定、战略实施的身份和地位,从而为其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持。其次,要完善制度明确战略管理会计与公司一般工作的主从关系,明确规定公司内部各部门有支持战略管理会计工作的职责和义务。再次,要从制度的角度明确战略管理会计的工作职责与权限,对其日常工作、工作绩效考核等内容进行清晰的界定。 (二)加大投入提高战略管理会计服务能力 首先,要加大人才引进与培养力度,从资金补助、工作和生活环境营造等方面为高素质战略管理会计人才的引进提供基础。在此基础上,通过与培训机构的合作,对相关人员财务管理、企业管理等方面进行培训,以此提高其执行战略管理的能力。其次,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通过大力推进信息化管理,引进信息化管理软件和人才,建立会计信息数据库等方式来满足战略管理会计工作的硬件需求。再次,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 制作专门的宣传资料、利用网络、会议等方式为战略管理会计的工作提供良好的外部氛围。 (三)加强管理发挥战略管理会计作用 首先,要高度重视战略管理会计日常工作质量,战略管理会计管理部门要对自身提交的各种分析报告、各种数据进行严格的审核和评估,特别是对其中预测方法的选择、预测基础数据的来源等,要确保科学客观,以此来提高部门工作质量。其次,要高度重视战略管理会计所提供的各种意见和建议,公司不仅要建立相关的备案制度,还要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鼓励各种有独特见解的战略管理会计。 战略管理论文:试论战略管理会计的兴起与发展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已成为系统性的独立学科,并出现了不同的分支,在经济发展中各占一席之地,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管理会计和战略管理会计随着科学管理思想的成熟应运而生,并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企业的运行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文章对两者在我国的发展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战略管理会计;兴起;发展 我国在秦汉时期,人们便开始用“出”、“入”、“收”、“付”来记录财产物资的增减和结存,这便是早期规范化的会计记录。古代簿记写下的是金子的踪迹。13~14世纪的欧洲,资本借贷悄然兴起,在以意大利为中心的商业贸易中,借贷复式记账法带来了近代会计,它的生命中流淌着资本的血液。进入21世纪,会计已成为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在经济生活逐渐成为社会发展中的主角、纷繁复杂的市场信息令人目不暇接之时,会计也逐渐羽翼丰满,并成为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独立学科。 一、管理会计的尴尬境地 管理会计是会计学的一个分支,它是20世纪初伴随着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产生的,在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美国管理会计公告中将管理会计定义为:“向管理当局提供用于企业内部计划、评价、控制以及确保企业资源的合理使用和经营责任的履行所需财务信息的确认、计量、归集、分析、编报、解释和传递的过程。”其主要职能是为提高企业经营效益而建立各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编制和提供内部管理需要的各种数据、资料。 我国的管理会计是在80年代初引进西方管理会计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过众多学者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为它在企业中的地位及其对企业发展的作用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既有管理会计本身性质上的原因,也有我们认识应用水平的约束因素。在我国,管理会计有依附性的缩小化倾向:管理会计被看作对财务信息的深加工和再利用。这就决定了它在一定程度上要依附于财务信息这个主体,而其本身则成为了一种辅助行为。相对于西方管理会计的理论,我国的管理会计将其从一个独立的过程缩小为依附性的后继活动,这种认识在本质上限制了管理会计的深层次发展。就管理会计的本身特点来说,它需要借助于数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中的一些分析方法。譬如回归分析,这种方法要求具有大量准确可靠的数据资料和一定的计量软件操作,这种特性决定了企业会计工作不仅有繁杂的计算过程,还要拥有具有这方面知识的专业人才。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方法得出的分析预测数据包含着一些假设条件,还要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处理和修正,不能直接与市场环境接轨。这就很容易造成“貌似天仙”的分析模型却不食“人间烟火”的效果,即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这便是目前阻碍我国管理会计发展的主要问题,因为任何一种应用方法没有理论依托就很容易失去发展的动力和方向。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在管理会计的实务中造成了一系列的“并发症”,如由于具有专业知识的专职人员缺乏造成组织性不强、理论模糊造成工作目的性不强等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管理会计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其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它对企业运行的贡献已在西方经济的发展中得到印证。而在我国,上述因素使管理会计的发展障碍重重,在企业中处于一种地位重要、效果不显著的尴尬境地。在世界范围内,西方理论也发现了其自身的一些缺点,于是管理会计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 二、战略管理会计横空出世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下,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日益激烈,于是战略对企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战略”原为军事术语,指对战争进行分析之后做出的全局性筹划和指导。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范围的扩大和竞争日趋白热化,使企业为了谋求长期发展,越来越需要一个能够预测和把握企业发展布局的整体性筹划来理清企业发展的步骤和方向,于是“战略”一词便广泛地与经济行为联系起来,一时间,“战略营销”、“战略管理”成了经济发展中的新宠。 最早将管理会计与战略管理联系起来的是英国学者Simmonds,它在1981年提出了“战略管理会计”的概念:“对企业及其竞争对手的管理会计数据进行搜集和分析,由此来发展和控制企业战略的会计。”战略管理会计是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对传统管理会计的弥补和开拓。 与传统管理会计的应用方法不同,战略管理会计主要通过产品生命周期法、价值链法等具有整体性、全局性的研究方法来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作出判断,这不仅避免了管理会计中大量的复杂计算,而且将着眼点放在企业的长远利益上。当企业的产品进入成熟期、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时,维持并扩大市场份额、追求长远的发展利益,便代替了追求当期利益最大化而成为企业发展的焦点问题。而战略管理会计正是适应这种变化的要求,超越了单一会计期间的界限,从长期竞争地位的变化中把握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甚至牺牲短期利益以实现企业的长期价值。战略管理会计更注重企业的外部市场环境,强调企业发展与环境变化的协调一致,将企业置于整个产业的价值链中,研究企业与市场竞争者的关系位置。这就弥补了传统管理会计只致力于企业内部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内部化倾向,真正将企业置于市场信息之中。 在我国,战略管理会计还是一个新生事物,但它已成为发展的趋势与方向所在。虽然我国企业还处于向现代企业制度的转轨时期,但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已使大多数企业都树立了面向市场的经营意识,这就为实行注重市场环境的战略管理会计提供了可能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优胜劣汰 的竞争机制要求企业不能只考虑自身的成本和效益,还必须重视竞争者的经济信息和发展情况,因此从管理会计向战略管理会计过渡成为一种必然。目前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发展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对企业的作用也不甚明显,这使战略管理会计成为一种迫切需要。 三、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如何定位 在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是不尽如人意的,在企业中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用更高要求的战略管理会计来解决传统管理会计的尴尬局面是不够合理的,势必会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是应该不断地完善传统管理会计还是接受新生事物发展战略管理会计,笔者认为两者并举互补是可行之路,这种选择并不能简单看作是中国人的中庸之道。在目前经济的发展水平下,战略管理会计已成为大势所趋,它的实行是必要的。我国管理会计发展困难重重的首要表现是理论与实践严重分离,而战略管理会计的特点正能够弥补这种缺陷。所以,在完善管理会计的基础上发展战略管理会计,用战略管理会计弥补管理会计的不足,两者互补共同推动企业的运行,相信能取得一定的成效。在我国,管理会计和战略管理会计其实还都处于新生阶段。作为会计人员,在不断地运用先进的方法致力于本职工作的同时,研究这些方法在我国、在本企业中的适用性和有效性,是同样必要和重要的。每一个专职会计人员的工作研究,都将推动我国会计学科的发展,也正是这种点滴的努力才能构筑起美好的前景和未来。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论文: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特点与发展 摘要: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机械制造自动化的发展趋于自动化、精密化,本文就我国目前机械制造技术自动化的技术特点作以概述,并对其发展趋势作以浅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机械制造;自动化;特点;发展趋势 1机械制造的技术特点 1.1机械制造已成为专业化体系 当今越来越多的科技被应用到了机械制造技术当中,而关于其整体的研制、生产、出售、修护等一系列完整的生产链已经形成,因此当下的机械制造渐渐开始从相对传统的制造业逐渐发展为综合各项技术的全新高新产业,其对于计算机的植入使用大大地加快了其自动化技术的开发,进而使得整个制造业进入了全新的领域[1]。 1.2机械制造技术趋于一体化 任何技术的发展都不会是单一的、与其他科技毫无干系的,机械制造也不例外,为了提高整个行业的潜力,提升市场竞争力,加快生产速度,该门技术将逐渐融合市场调研、产品研发以及生产自动化、营销技术以及专业服务等诸多方面,并且将之联合起来,进行统一研究;而将这些技术聚合在一起对于整体的研发以及减少中间环节提高效率有着极为有效的实际效果。 1.3机械制造技术中的市场性提高个体劳动生产率 古往今来一直都是赢取市场主动权的首选,随着我国的市场经济的稳步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提高,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制造业对于效率与质量的追求就已经成为发展的主流,而机械制造业的特点就是整个市场追求的特点,其自身的竞争性导致了其必将向市场化发展[2]。 2我国机械制造现状 不少发达国家已经开始普及诸如纳米技术、微激光加工技术、复合型加工技术,相比之下我国甚至还存在很多的作坊式生产车间,其生产效率自然不可同日而语。传统的工业大国一般都会历经一个较为完整的、血腥的原始资本积累过程,在具备较多资源以及百年的制造发展,其自身已经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合理体系,在相关制度内各行各业都有相应的规则,并且由于制度完整,其整个生产周期都通过电脑进行计算进而使得整个过程效率极高,提升了其整个产业链的循环速度。相比之下,我国由于整个制造行业都处于开发的阶段,因而对于电子技术的应用还相对较少,整个行业的制度稍显稚嫩。 3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发展趋势 3.1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科技的发展,尤其是电子技术的发展使得整个系统即将达到真正的自动化,这一转变的关键就源自智能化的日益发展。随着智能化的提高,智能系统通过学习可以进行更多的判断,简言之智能系统本身相当于人工大脑,其具备人类大脑的部分性能,可以对于相关自动化系统进行合理判断进而保证其自身的完美运行。精度以及效率的提高是一直以来所有机械产品所追求的,在这一标准中主要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核心控制系统的性能。复合加工可以使得整个生产过程的冗余步骤大幅省略,并且对于同种机械的多种生产工艺加以择优使用,大大提高产业效率。 3.2自动化功能的发展趋势 多媒体的使用对于直观的表现整个系统的运行情况是十分有效的,充分利用多媒体对于自动化系统进行检查可以更加方便快捷的找出整个生产工艺中所出现的问题以及影响生产效率的步骤,进而便于决策;而由于将实际数据转化为其他形式借以通过多媒体设施展现需要很多相关人员,因此对于高新技术人才的培养就非常重要了[3]。数控机床实际所提供的数据十分庞大,相应的管理软件更是数不胜数;而为了方便人工管理,其实际的操作平台的优化、简化就显得十分必要了,因此为了使得自动化的管控效率得到提升进而降低相关技术人员的工作量,以使得其拥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参与到更有意义的活动当中,对于整个软件系统的简化处理是十分必要的。科学计算直观化。信息的实际交流更多运用的是数据信息,但是通过相关技术将数据转化成曲线图、饼状图等可以更为直观地看到潜在的规律所在,进而分析实际情况,使得数据自身能够提供的潜在信息也能清楚地表现出来,并且通过相关技术的开发提高办公效率,加快产业更新升级,进而提高产品品质。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把握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的特点,掌握其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对于我国机械制造企业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作者:柳向阳 单位:河南宝钢制罐有限公司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论文: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设计中的节能设计理念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设计中应用节能理念的优势,然后分析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最后分析节能设计理念应用于机械制造和自动化的有效途径,即优化机械结构的设计、利用节能环保的材料和优化制作的工艺。 关键词:机械制造;自动化设计;节能理念 引言 在当前的工业化现代进程中,机械制造业在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伴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在机械制造业中的不断实践和发展,我国将机械制造和自动化完美结合在一起。当前,我国的机械制造和自动化技术的水平较为初级。一方面,技术成熟度不足,降低了产品的质量;另一方面,机械制造中消耗着大量资源和能源,使得资源过度耗亏。因此,需要在机械制造和自动化技术中积极引入相关的节能设计理念。 1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设计中应用节能理念的优势 相较于传统的机械与自动化设计理念,节能理念的渗透具备着相应的专业性。这样的节能理念主要体现在自然环境的设计、生态设计和环境意识的设计中。换言之,节能设计突出在工程制造过程中,并能够实现自然资源的循环再利用。机械制造工程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并能够在机械报废中做到重复使用,将有利地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工程实践中,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且利用大量资金实现相关的节能设计应用。利用节能理念,做到绿色管理行业的发展,进而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对我国当前较为严峻的的资源和环境态势具有很强的缓解作用。 2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计算机技术加强了机械制造业的自动化水平,并在生产效率和相应的生产安全性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机械制造和自动化技术的结合,对我国工业化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国内的制造企业与相关的国际接轨是大势所趋,很多产业实现了相应的跨国界、跨区域发展。此外,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引入和实践,推动着我国制造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在机械制造和整个自动化发展过程中,应该积极引入节能环保技术加强发展。在能源工业生产领域,大量相关的发展需要不断加强相应的能源支持,且需加强机械制造实现自动化发展。对于企业,要缩小相关的工业生产成本,降低工业生产的能源消耗,需要相应的工业生产企业给予支持。伴随着环保理念的实践,相应的节能技术陆续实现,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机械制造业的发展。为了实现技术的优越性和相应机械制造环节的发展,应该加强机械制造的节能环保,进而实现一定的技术发展,促使我国产业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并促进经济良好发展。 3节能设计理念应用于机械制造和自动化的有效途径 3.1优化机械结构的设计 3.1.1发动机的选择 发动机是整个机械制造工程的核心内容。发动机排放的气体对环境影响很大,需要利用环保型、低污染与低功耗的发动机缓解当前的污染情况。要尽量控制油耗与排放量,进而提升机械的动力系统和工作效率。 3.1.2液压系统的设计 液压传动系统的正常运行,加强了机械制造的高效运转和保证。保证传动系统的正常使用,较为重要的任务便是保证整个系统的清洁性。要彻底清除机械零件上的微尘和杂质,增长设备的使用寿命。选择液压管时,需要选择具有较好密闭性的器材,选择抗老化的管材,降低因管道破裂而污染环境的情况。采用节能型液压元件是系统的重要节能手段。常用的节能液压元件有限压式变量泵、恒功率变量泵、恒压式变量泵、蓄能器、电液伺服阀、集成阀、变截面液压缸等。 3.1.3自动加脂装置的设计 当前,大多润滑脂依靠人工操作,且需要耗费时间来避免溢油的现象。因此,建议设置自动加脂装置,实现相应的定量添加,方便操作的同时,实现环保。 3.2利用节能环保材料 机械制造中尽量选择可以进行回收利用的节能环保材料,然后加强相关回收和可以分解的物质使用,尽量降低大量有毒材料的应用。另外,在结构设计中,需要考虑材料的拆卸与回收的无毒性,并且能够提升机械材料的再次回收利用机率,降低机械工程材料的浪费。 3.3优化制作工艺 机械制造节能理念的应用和实践,重要的部分在于将结构简单化,并且降低零件的使用数量,简化零件的外形。因此,在进行机械设计时,需要保证零件性能,尽可能优化设计构造。例如,以四冲程汽油发动机为载体,构想设计出一款节能型汽油发动机。利用燃烧做功后排放废气的能量,通过热交换装置产生饱和水蒸汽,再将饱和蒸汽送入气缸与残余废气混合。饱和蒸汽膨胀推动活塞做功。达到二次做功的目的。利用合适的加工工艺和优良的锻压工艺,使相较于热锻压工艺利用冷锻压工艺更能降低对环境的危害。综合两者情况,实际中更多偏向于温锻压工艺。 3.4合理安排加工工序 工序的安排直接影响加工时间的长短。节能理念的体现就是合理安排工序,缩短工序间的等待时间,提高机械的工作效率,有效降低能源消耗。 3.5加强虚拟化发展 机械制造技术的虚拟化是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实现的一种创新设计,是一种高端的制造方法。虚拟化发展具有非常高的创新价值,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和计算机操作,在模拟中完成机械制造。虚拟化的实现可以使机械制造更具灵活性,可以根据制造行业要求对虚拟的机械制品随时进行更改,以生产更符合需求方的机械成品,有效避免材料的浪费,同时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通过虚拟化的机械制造,可以一次性完成机械制造设计,避免再次加工。机械制造技术的虚拟创新也可以解决技术中存在的潜在问题,保证机械制品的质量和性能。 4结语 基于制造业与自动化技术对我国工业发展的重要性,应将节能理念应用于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并准确把握我国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发展的脉络与趋势,针对当前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做好相应的结构设计、工艺优化与材料选用,进而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 作者:江凯瀛 单位:上海瓦锡兰齐耀柴油机有限公司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论文: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特点与发展方向 摘要: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被广泛应用到制造业,被制造业称之为最核心的技术内容。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带动了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使制造业产品的安全性和使用性能等多方面都得到很大的提升,本文从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的特点出发,分析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希望对指导我国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 0引言 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被很多人所熟知,主要是从事产品的设计加工方面。机械制造属于工程学科的内容,所以需要不断地创新与发展,对保证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信息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带动机械自动化的发展,可以提升制造企业的发展,所以机械自动化在未来发展中,会以信息技术作为依托,逐步提升制造企业的发展。 1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的特征分析 初期的机械制造技术的核心目标是满足人们的需求,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与传统机械制造技术项目相比,其应用能力更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要求。以自动化为核心的内容,可以从根本上优化以往机械制造技术,对提升企业的生产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机械自动化技术有着更便捷的操作特点,自动化技术可以使以往繁琐的操作形式变得更简单,工作人员可以进行简单的操作就可以完成很难的动作,同样也可以减少人力。在安全性方面,机械制造技术依靠人工,但是随着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大大的减少了人工操作,避免了安全问题的出现。另外,机械自动化技术还可以实现高效生产,随着客户对技术要求的提升,人工操作很容易存在误差,机械自动化技术的使用,不但可以优化生产环节,还可以从根本上提升生产效率。 2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的发展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机械制造的自动化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信息技术被应用到机械制造行业中,更加优化了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笔者通过分析,将我国机械制造自动化行业的发展总结为一下几个发展方向。 2.1智能化发展方向 结合机械制造行业的特点,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提升了行业的发展速度。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智能化的发展模式将成为机械制造行业发展的中心。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要求越来越高,智能化发展将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为人们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我国已经走进了“互联网+”的时代,提高技术的智能化水平,实行智能化监控,减少人力成本的应用,将成为机械制造自动化行业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 2.2技术核心将向微型化发展 从以往的设备发展模式看,都经历了大型到微型的转变。计算机在最初的时候是庞然大物,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笔记本电脑。所以以往的机械设备的体积也很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操作技术逐步改善,也会逐渐变得很小,从而减少了能源的消耗,对简化操作流程也有很大的作用。所以机械设备的设计人员,在设计的过程中,会将设备逐步设计为小型、耗能小,所以说机械自动化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会向微型发展。 2.3技术将向环保技术发展 环保将成为未来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环保意识也将成为机械自动化技术未来发展的重点。我国本来就是一个资源紧缺的国家,所以在众多技术的革新与发展中,都将以环保作为重点,在研发产品的过程中,也注入了更多的环保绿色理念。机械自动化制造行业也会将环保绿色产业发展作为未来发展的核心,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应用信息技术来获取更多的发展空间。 2.4向光机电一体化的技术发展 信息技术优化了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也带动了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光、计算机、微电子三中技术有效的结合,对提升技术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也会向光学、计算机、微电子三方面发展,逐步更新技术,从而优化技术核心。在机械制造自动化发展中,运用光学传感性能、激光轨迹等技术,对提升机械自动化产品的附加值有很大作用,为提高制造业的工作效率奠定基础。机械自动化设备微光电一体化,也将成为机械自动化技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2.5机械自动化技术向虚拟化发展 机械自动化设备制造企业,从产品的设计到销售一直都很复杂,所以在人员、物资等方面的成本消耗非常大,所研发新的产品有一定的影响,也存在资源浪费的现象。当信息技术融入到机械自动化生产中,将会使上述问题优化,避免上述问题对企业未来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所以综上所述,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机械自动化技术中,需要一套完整的虚拟流程,对减少成本的支出避免因为销售造成的不利影响有重要作用,对减少资源的浪费也起到抑制作用,所以可以说,机械自动化技术在未来发展中,也将逐步向虚拟化的方向发展,虚拟化的发展模式将为机械自动化技术也将成为未来发一个重要方向。 3结束语 机械自动化技术涉及的范围和内容都很多,所以其发展方向将是综合性的,系统性的。机械自动化技术未来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合理的发展将推动我国经济发,所以我国要在未来发展中,不断地总结发展过程的成功经验,结合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实现我国机械自动化的多元化发展。 作者:赵政 单位:黑龙江科技大学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论文: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特点与发展 摘要: 随着当代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其对机械制造领域自动化发展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在此基础上,为了达到一体化、系统性的机械制造生产状态,要求当代机械工程项目在开展过程中应注重引进先进的自动化技术手段,由此营造良好的机械制造生产环境,且就此为当前机械产品生产领域的进一步发展赢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本文从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特点分析入手,并详细阐述了当前机械制造产品生产过程中呈现出的问题。 关键词: 机械制造;自动化;特点 机械制造技术即为将机械产品设计、生产、使用、维修融于一体的工程科学。同时,机械制造技术的应用旨在提升整体经济效益。为此,我国机械制造产业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着重提高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并不断创新自身自动化生产模式,最终就此稳固自身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达到最佳的产品生产状态。以下就是对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特点与发展的详细阐述,望其能为当前工程项目的有序开展提供有利的文字参考。 一、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特点分析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生产能力较高。即机械制造自动化设备在设计过程中呈现出精度高且系统性强的特点,继而将其应用于机械产品生产流程中,可透过自动化技术手段操控产品加工过程,最终就此减少相关工作人员工作量,并缓解传统机械产品生产模式下凸显出的人工误差问题,达到最佳的产品加工状态,且通过自动化系统中的程序预设提升整体产品加工效率;第二,操作安全。即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在应用过程中融合了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等现代化科学技术手段,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机械设备使用寿命,且通过对现代化电子元件等的应用,稳固了机械系统运行环境;第三,全新的劳动形式。即在机械制造自动化操控环境下,劳动模式由传统的体力劳动转向智能化劳动,且逐渐呈现出高技术密集型的机械产品加工特点,为此,当代机械工业领域在发展过程中应提高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 二、当前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机械制造自动化生产过程中突显出的问题首先体现在,部分机械制造厂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制造工艺水平滞后的问题,即忽视了对自动化技术等的引进,继而影响到了自身整体生产效率。同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纳米技术、微激光加工技术等应用领域仍然处在初级阶段,从而由此呈现出机械制造工艺较为粗糙的现象,为此,当代机械制造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应着重强调对此问题展开行之有效的处理。其次,基于机械制造领域不断发展的背景下,部分制造行业在实践运营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着管理制度较为落后的问题,即未实现计算机管理模式的贯穿,最终就此影响到了整体管理成效。再次,就当前的现状来看,西方国家在制造产业发展过程中开发了柔性制造系统,例如,自动化数控机床等,继而营造了全自动机械产品生产空间。但我国自动化、集成化生产的产业仍然维持在少数的应用状态下。 三、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未来发展趋势 1.与网络化融合。基于网络化普及的背景下,要求当代机械制造行业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为了增强自身竞争实力,应注重在机电设备一体化操控过程中,实现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与网络技术间的相互融合,由此来营造良好的机械设备监视环境,并以远程操控形式对机械制造整个流程进行管理,且及时发现机械产品生产过程中凸显出的相应问题,对其进行实时解决。同时,网络信息化监控系统的引进,有助于传统机械产品生产过程中突显出的人工作业量大且存在人工误差的问题,并实现对机械制造生产线情况的严格把控,达到最佳的生产状态。此外,基于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与网络化相互融合的背景下,在机械制造流程操控过程中亦应注重将网络、声像、通讯技术融于一体,继而便于相关工作人员在对机械产品生产流程进行操控过程中可通过网络平台编辑图像信息,并以信息处理形式实时掌控机械产品生产过程中设备运行参数变化状况,最终由此达到高效率产品生产效果。 2.以智能化为依托。以智能化为依托亦是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未来发展趋势之一,其要求当代机械制造企业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为了稳固自身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应注重结合自身实际发展情况确定自动化产品生产目标,同时将智能化技术贯穿于机械产品生产流程中,即通过心理学、运筹学打造人工智能模拟环境、自动编程等产品生产空间,提升整体产品生产效率,并改善传统脑力劳动中凸显出的相应问题。同时,在智能手段应用过程中为了提升操作界面的便捷性,相关技术人员在对数控智能化系统进行设计过程中应注重制定统一的用户操作界面,同时确保操作界面以图形为主,并完善窗口中工具栏、菜单等功能,由此满足机械制造智能化操作需求。此外,基于以智能化为依托的基础上,亦应注重将可视化技术贯穿于智能化操作平台中,即将原有的文字信息以直观的图像或动画形式进行传播,由此缩短产品生产周期,达到最佳的生产状态。另外,智能化技术的贯穿亦要求制造行业应注重利用虚拟技术对机械生产过程进行仿真模拟,由此实现预防措施的制定。从以上的分析中即可看出,智能化技术手段的应用关系着机械制造效率,因而应强化对其的有效落实。 3.呈现以人为本。随着当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提高了对绿色生产理念的重视,因而在此基础上,为了达到良好的机械产品生产状态,要求当代机械制造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应注重将绿色经济设定为自身主要发展内容,且注重从产品设计、产品包装、产品销售等层面入手引进绿色生产材料,最终就此将机械产品生产过程中所引发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降至最低。同时,当代机械制造产业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亦应注重扩大产品回收力度,由此来为人们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空间,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此外,在机械制造产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为了彰显以人为本生产理念,要求机械产业亦应注重将以人为本思想贯穿于单元化生产系统设计流程中,由此打造少人管理的生产运营氛围,营造良好的机械产品生产空间。同时,机械制造产业在实践产品生产过程中应注重优化产业结构,且通过自动化技术的引进,扩大节能减排措施的落实,由此达到最佳的生产状态。 四、结语 综上可知,当前部分机械制造行业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技术手段滞后等问题,影响到了机械产品整体生产质量。因而在此基础上,为了达到高效机械产品生产状态,要求机械行业在实践生产过程中应注重强调对自动化生产技术的引进,且结合自身机械产品生产过程中凸显出的制造工艺水平滞后、管理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对自身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进行改进处理,由此提升产品整体生产效率,迎合社会发展需求。 作者:王冠乔 单位:东北育才学校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论文: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建设 摘要: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构建的第一个环节是职业分析,采用正确的分析方法可以对专业所对应的岗位任务有清晰的了解。黑龙江职业学院机制专业采用BAG方式进行职业分析,在此基础上完成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并对核心课程的学做一体化改革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 BAG分析法;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近年来,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的推动下,高职院校普遍开展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其中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是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的基础上,借助职业分析的方法,将专业对应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纳和整理,再将其转化为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1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在进行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使课程体系的构建偏离了正确的方向。其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许多高职院校在课程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往往只关注机制专业毕业生的初次就业岗位,而不是关注毕业生在1~10年职业生涯历程的工作经历,这样就导致职业分析时只归纳了学生初级就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而忽略了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如此构建的课程体系更接近中职或职业培训的课程体系,而不是高职的课程体系。第二,在进行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许多专业教师试图将原有专业课程体系全部解构,将其完全变成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领域课程,这样的课程体系构建既不符合我国高职专业的宽口径定位,也不符合我国高职院校软硬件条件的现状。最终只会导致课程改革不成功或是只停留在纸面上。基于上述原因,黑龙江职业学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在进行课程改革期间,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座谈,采用实践专家研讨会的方式(BAG分析法)进行专业对应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基于分析所得数据及专业师资、设备情况构建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 2机制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过程 2.1实践专家研讨会在课程体系构建之初,对黑龙江地区的装备制造企业进行了详尽的调研分析。在分析调研情况后,运用典型工作任务分析(BAG)的方法两次召开了由企业技术主管、高级技术工人等实践专家参加的职业分析研讨会。参加职业分析研讨会的实践专家毕业于本科院校或职业技术院校,研讨会重点分析归纳企业高职毕业生的职业生涯历程,在其职业生涯中经历的工作岗位,以及这些工作岗位对应的典型性工作任务。 2.2课程体系构建专业教师实践专家研讨会采集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整理,总结这些典型工作任务需要哪些知识、技术和能力;根据行业标准、企业标准以及高职学生的认知能力,序化出本专业的专业技术课程方案,课程体系构建流程见图1所示。结合课程性质和学院的软硬件条件将专业技术课程分为理论性较强的讲授型课程和实践性较强的一体化课程。讲授型课程以专业基础课程为主,不改变原有的课程结构,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辅以讨论和实验课;一体化课程以专业课程为主,对原有专业课程进行解构与整合,一体化课程突出与职业标准的对接,将职业岗位的国家标准融入教学内容中,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以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为主导的包容理论课的课程体系模式,改革后的课程体系见表2。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中,公共课12门、专业基础课5门、专业课7门、拓展课程4门、实践课3门,共计2752学时。 2.3学做一体化课程改革专业课程中的一体化课程改革将原有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充分整合,参照职业岗位标准制定教学内容,选择典型性的工作任务作为教学载体,采用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例如,“零件的机械加工与工艺”和“零件的数控加工与工艺”两门课程,采用企业生产的典型零件由浅入深地安排学习情境。在课程运行期间,教师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采用微视频、微文本等手段引导学生进行课前学习。在课堂上,70%的时间都是教师辅助学生进行实操训练,而另外30%的时间是教师和学生共同解决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以及理论知识的运用问题。 3总结 基于BAG分析法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成功构建,使专业课程体系所开设的课程更加贴近企业的需求,培养的学生在基础知识、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方面较课程改革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当然,课程体系中偏理论型课程学生的听课效果不理想以及由于硬件条件不足造成的一体化课程实际运行困难等问题依然存在。 作者:李子峰 单位:黑龙江职业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论文: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应用分析 摘要: 本文介绍了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应用的内涵及特点,指出了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应用的关系必将朝着模块化、数字化、智能化、微型化以及绿色化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 机械制造;自动化;应用 1.前言 我国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历程较晚,在现阶段机械制造逐步引入自动化技术以来,要比以往的机械制造技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革新,其因自身具备优良的性能而被广泛的使用与推广。不管是现代精密设备或者是大型生产设备在我们的生产与生活中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社会经济快速进步的今天,机械制造领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械设备的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自身的生产能力大小,直接影响到企业获取经济效益的多少。因此,机械制造企业不断的创新思维,采用先进技术方法,革新生产工艺,以提升机械设备的性能。机械制造和自动化本身就是存在内在关联的两门学科,而自动化技术应用于机械制造中,开辟了机械制造行业的历史新篇章,使得机械设备拥有连续性、自动化的生产能力,进而实现了劳动力解放、生产效率提升、资源消耗降低以及生产投入减少等目标,对于促进机械制造行业以及自动化技术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应用的内涵及特点 2.1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应用的内涵机械制造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包含了设计理念、制造技术以及自动化技术等多方面内容,最终的目标是采取先进、创新的技术实现对机械制造体系、模式、工艺等的整体革新。将机械制造和自动化进行充分的融合,通过计算机技术的参与,以达到实现大规模计算机集成制造体系。和以往的机械制造工艺不同,自动化技术的融入让机械制造出现本质的革新。我们平常所用到的数控机床、自动化生产线等均为机械制造和自动化应用相结合的完美案例。 2.2自动化技术应用于机械制造的特点 2.2.1技术多样性。自动化应用于机械制造的方式多样,采用的技术方法也有所不同。比如,机械加工技术、CAD集成技术、数字化设计技术等,这些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的处理机械制造中存在的设计不科学、制造速度慢以及功能欠缺等问题。 2.2.2组合科学性。自动化应用于机械制造中的技术手段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不过多种技术的应用不仅仅是相互的叠加,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全面的考量了不同技术相互的联系与影响,通过科学、合理的组合,使得不同技术之间能够相互协调,实现技术之间的优势充分发挥。 2.2.3系统性。机械制造和自动化应用之间形成了完成的系统,从设计理念、技术应用以及产品生产等所有的过程都互相融合到一起。所以,机械设计自动化的应用归根结底是以达到产品最终的功能性而形成的具备设计、制造功能的巨大、繁杂体系。 3.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应用关系的发展方向 机械制造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行业,即使其起步与发展的历程较短,不过,在国家支持以及从业人员的不断努力下,机械制造自动化的发展有了明显的进步。现阶段,自动化应用于机械制造中的发展方向也逐渐的完善,为机械制造工业体系的健全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3.1向模块化发展。机械制造自动化生产产品数量多、品种杂,生产的产品品质也有所差异,要是没有一致的标准,就极易对机械的使用产生不利的影响。现代化的机械设备所运行的环境条件、设备接口等全要依据一致的标准来制造,才可以确保设备在进行安装、维护的时候能够配到相应的机械元件。所以,自动化产品单元就变化成了机械制造的重要环节。比如,特定功能的机器人就具备很多功能各异的模块,动力模块为机器人提供运动技能、信息处理模块能够完成画面、语音的传输等。不同功能的模块之间能够相互融合,并且当不同的模块出现问题时,可以迅速、及时的将模块进行更新。 3.2向数字化发展。机械制造自动化的关键技术环节就是数值化技术,所谓的数字化技术包含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等相互结合而成。比如,机械设备的视觉功能本质是把信息变换成为数据,然后经由特定的输送线路把数据输送至处理设备完成数据的处理,同时把所处理后的数据从新的组合成为图像、影像等,再经由输出设备在显示器上完成图像、影像的显示。对于机械制造行业来说,很多的过程都需要对信息进行采取、处理以及反馈,这些都需要依靠数字化技术才能得以实现,因此,数字化技术定会在未来机械制造自动化发展中迎来更加广泛的应用。 3.3向智能化发展。随着现代化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技术逐渐成为了现代研究的热点,也是现阶段发展及其迅速的技术之一,其综合了心理学科、运筹学科以及人工智能等多门学科内容。智能化技术的运用促使机械制造的工艺更加的自动化,设备具备更强的逻辑性,以及拥有了人机交互性能。 3.4向微型化发展。机械制造自动化的应用方向最终必将逐渐走向微型化,现阶段,纳米技术、微米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使得机械制造微型化的可能性越来越大。比如,用于军事侦察的微型探测设备,不仅便于携带与组装,更由于自身拥有小的体积,在侦察过程中更加便于隐蔽。再如,现在人们所设想的纳米机器人,当人们身体某一部位出现疾病时,可以将纳米机器人注入体内,当到达指定部位以后进行疾病的治愈工作。虽然纳米机器人目前仅仅处于设想阶段,但这也为未来机械制造的自动化应用逐渐朝微型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3.5向绿色化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逐渐受到严重的破坏和污染,尤其是现阶段,我国对于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机械制造行业尤其要关注于环境保护工作,减少或避免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与破坏。通过采用自动化技术手段,尽可能的改善机械制造生产工艺,降低对于原材资源的消耗,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对于一些废旧设备,可以通过添加相应的自动化软件、硬件实现循环利用,避免造成资源的浪费。同时,在机械制造生产过程中,尽可能的降低污染物排放,确保生产产品属于绿色环保产品。 4.结语 机械制造和自动化应用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机械制造在未来的发展中离不开自动化技术,两者相互融合,展示出了统一发展的趋势。但是,在机械制造自动化发展进程中依然有着不少问题需要解决,在这个过程中,要时刻清晰的认识到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之间的关系,才能科学的采取有效手段,促进机械制造更快、更长期的发展。 作者:胡懿夫 单位:邵阳学院机械与能源工程系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论文: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分析 1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应用 1.1机械制造的自动化物资供输系统很多人都不清楚机械制造的定义,它指的是加工材料的一个过程。很显然如果我们想要获取产品,就必须持续的供应需要的材料,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生产工作是有序进行的。在设备运作的时候,不仅需要迟勋的供应材料,而且还要将生产好的物品传送到所需的位置,确保生产工作顺畅进行。所以,自动化物流供输系统是自动化生产不可缺少的一项环节。 1.2机械制造的自动化生产系统通过使用自动化加工工艺,我们能够获取很多的好处,比如能够节省劳力,能够保证工作持续开展,能够明显的节省资金。除此之外,该系统还能够提升标准,降低失误现象的发生几率,保证总的品质良好。一句话来讲,通过使用这个系统我们能够获取非常好的效益。 1.3机械制造的自动化设备装配系统该系统在总的生产活动中所占的意义非常重大,通过使用这个系统我们能够将特定状态以及品质的零件处理的符合规定,它涵盖的步骤很多,包括了组装、搬运、试验、调试、验收等。该体系在目前的行业生产中是不能缺少的,通过使用这个系统,我们不需要像过去一样依靠人力来开展繁杂的工作,能够明显的节约劳动量,而且在过去的时候工作者依靠人工长期工作,难以避免的会出现疲乏,此时就会出现失误,但是通过使用这个系统,就不会发生失误,它会依据提前设置的步骤运行,能够明显的提升活动的品质以及效率。 1.4机械制造的自动化检测系统经济的发展带动科技的进步,此时制造行业中涌入了许多优秀的科技产品,而这些高性能的设备要想发挥出效益,就必须依靠优秀的工作者。以前的检测工艺较为落后,其效果很差。而目前使用的自检体系的效益非常好,它将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使用。作为工作者,我们必须强化本身的技术能力,积极的学习高科技知识,对于新的设备在使用之前必须组织培训工作,保证工作者能够熟练的使用。如今使用较为广泛的检测技术有:具备多判断系统的智能设备诊断技术与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电流信号、时序的识别检测技术。 2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 2.1机械制造的一体化随着微电子工程和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与高速发展,两者已经能和机电技术熟练的融合在一起,形成所谓的“机电一体化”,改变了以往单一的机械电气的工业发展,给工业生产带来了强有力的动力和崭新的格局。在机械领域的产品构成、技术支持、生产手段和管理体制都相应的发生了新的改变,“机电一体化”俨然已成为当下机械方向最热门的话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机电一体化产品一般来说都具有比较优秀的自动判断和预处理的能力,都能在控制范围内把精度和控制灵敏度做到最大化,通过自动控制反馈系统把需要采集的信息和作出的执行精确的进行操作,较之于普通的产品来讲,其精准性更好。普通的机械设备会受到使用人的能力等的干扰,但是一体化的设备有属于自己的一套完美的控制系统和执行指令,能够在非常安全的情况下保证合理化的运行操作者给予的指令。除此之外,机电一体化产品还能够较大程度的实现自动化、智能化,能够明显的提升效率,能够降低劳动者的劳动量。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智能设备较之于普通设备的效率要高大约五倍,很显然它能产生更多的利润。 2.2机械制造智能化由于技术一直在发展,此时制造领域已然从过去的人力化生产进入到了智能时代。过去的生产体系的主体是人,而人本身并不是完美的,它是生产工作的主要元素,一旦它们出现了问题就会导致整体的效率不是很高。但是使用了人工智能之后,这种问题就不再出现了。通过人和机器的完美结合,我们不但能够减轻广大劳动者的劳动数量,还能够发挥出人的智慧的潜能。通过使用智能化系统,使企业的机械设备实现生产制造过程,使机械设备智能化,这将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2.3机械制造的网络化在当前的行业之中,网络制造工艺已经开始发挥出它自身的优势了。它已然替代了之前的图纸等,成为了当前设计的主要发展方向,不但能够节省时间,最主要的是还能够节省劳动量,节省资金。所谓的网络制造工艺,具体的说是依靠电脑设置一个非真实的活动氛围,人在此氛围之中能够利用本身的能力操控客体,能够模拟设计活动,而且能够很好的预测活动成本等得了个,最终能够降低产品的成本,提升效益以及品质。网络技术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中的应用可谓是游刃有余,两种技术的有效结合是企业发展的强大支撑和动力。 3结束语 众所周知,机械制造行业为国家的经济进步贡献了非常显著的力量,尤其是最近几年,这种贡献更是明显。所以我们必须高度关注该行业,关注它的自动化能力。同时还要进行必要的经济投入,还应该在目前的层面上继续进行自动化创新工作,切实的提升自动化的能力。 作者:邵壮 单位:黑龙江中再生废旧家电拆解有限公司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论文: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应用 一、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的技术应用 (一)信息系统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是结合了制造技术与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而来的,由计算机辅助设计、工艺设计、产品数据库系统等形成的一个整体的系统。通过计算机数据库的控制,能在每一个工序控制加工的步骤。计算机辅助设计可以将设计工作从传统的图纸设计解放出来,实现无纸化设计,并能就应力分析、建模、配合等进行设计,整个团队在内网中协作,提高了设计的效率和质量。工艺辅助设计则规范化机械产品的质量,方便产品的优化升级。产品数据库系统是结合了设计流程、生产制造,实现数据信息化的管理。 (二)装配系统传统的机械制造的装配流程繁杂、混乱,容易出现各种疏漏或装配不良的问题,影响装配的精度。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的装配系统则通过计算机系统,将组装、调试、验收等流程整合起来,可以实现流水线式的装配过程,能免去人工装配的许多问题,提高了机械制造的精度。装配系统的控制是在计算机技术的支撑下完成的,国外运用了先进的传感器、机械手、智能化控制系统、测绘系统等,某些产品的制造已经实现了完全的无人化,极大的提高了生产的精度和效率。我国的人工成本逐渐上升,给企业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压力,因而自动化装配系统的研究与应用迫在眉睫。 (三)检测系统我国的制造与自动化应用中对检测系统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而国外对于这个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十分重视。检测系统是结合了先进的传感器、控制器、智能化系统等技术,将许多人工不便于进行,或人工检测不稳定的环节进行了自动化检测升级。结合了神经网络技术、智能设备诊断技术等先进的技术,检测系统的精度高、受环境影响小,能很好的完成工作,并为机械制造提供科学的参数。 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的应用前景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的发展前景必然是朝着智能化、自动化、精细化的方向,尤其是智能化技术的引入,将给制造化与自动化技术带来革新。智能化技术的开发与初步应用已经展开,如专家系统可以对故障进行智能诊断,并提供先进的解决方案,提高机械制造的水平。如神经网络系统,在传感器控制、检测技术、执行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应用到柔性制造系统中,能实现多样化制造,占领细分市场。我国计算机自动化制造技术在自动化技术方面已经有了充足的技术支撑,但需要深入的发展。 三、结束语 我国是制造业大国,经济的发展对制造的依赖性非常明显,但是我国整体的制造与自动化水平还不高,因而研究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的现状和应用技术,对于提高机械制造的质量,改善企业经营状况,提升竞争力有重要的意义。论文限于笔者的学术研究水平,存在着一定的不足,相关研究有待深入。 作者:翟继伟 单位:沈阳黎东幕墙装饰有限公司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论文:自动化应用与机械制造论文 1机械制造技术应用 1.1机械制造技术的虚拟化应用机械制造技术中,虚拟技术主要是运用了计算机系统的仿真能力来模拟实际的操作系统,运用模拟技术来完成产品生产等相关制造环节。根据机械制造技术的虚拟仿真能力对产品实行检验,对制作水平和方法进行探讨,结合实际情况在加工过程中保证产品的品质和安全,严格规划产品的制造工艺,尽量不让产品在生产时出现纰漏的状况,防治发生安全问题,提高生产总质量。 1.2机械制造技术的绿色化应用机械制造的绿色化其中包含了很多方面,有产品的绿色生产、产品的绿色设计、采用绿色设备、使用绿色包装、采用绿色管理等。机械制造技术的绿色化不仅大大增强了能源和原材料的使用程度,还可以有效的降低不良副产品对环境的污染破坏。 2机械自动化技术应用 2.1机械制造的自动化信息系统自动化技术主要包含了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计算机产品数据管理体系等等。计算机辅助设计通常是指设计人员根据计算机的图形设备实行的机械设计工作。计算机辅助制造通常是指充分的利用计算机技术将其投入到生产制作的环节中去,这之中的核心技术是计算机数值控制技术,又称作数控技术。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是给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辅助制造起到了相互连接的作用,使工艺编程效率和工艺设计效果更加完善,合乎标准。产品数据管理主要针对于设计制造时形成的相关数据信息的管理。以上几点结合到一块就成为了自动化技术。 2.2机械制造的自动化物资供输系统机械制造业主要是对一些材料经过加工的一种生产领域,想要使生产线能够制造出产品,就需要不断提供生产所需的材料,从而给持续生产带来一定的保障。机械生产时不但需要源源不断的生产材料,还要把加工完毕的成品运送到正常放置的地点,保障生产带的通畅。因此自动化物流供输系统是自动化生产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环节。 2.3机械制造的自动化生产系统自动化的加工系统可以避免生产中的重复劳动,可以自动的、持续的循环作业,有效的减少了工人的工作量。再加之自动化系统可以很好的提升生产标准,不易出现生产错误,使产品的总体品质有了明显的提高,大大的改善了作业情况,总而言之,自动化的整体制造体系在制造过程中具有相当显著的效果。 2.4机械制造的自动化设备装配系统设备装配系统在机械制造中占有相当主要位置,这种自动化设备装配体系可以把一定状态和一定质量标准的机械零配件达到指定的设计要求,分别为组装、搬运、试验、调试、验收等环节,而这些也就很好的构成了一个相当完善的自动生产制造的生产线。这种装配体系在如今现代化机械制造里是一项缺一不可的应用,它有效的降低了人工重复且繁琐的装配作业,节省了工人的体力,并且如果是工人一直处于长期的工作状态时,就很容易产生失误,而自动化的装配系统却不会,它会严格的按照设定程序进行运转,大大改善了作业质量和工作效果。 2.5机械制造的自动化检测系统由于社会的不断进步,促使科学方面的发展日渐提升,机械制造时会出现很多新型科技成果和高端仪器生产设施等,这就需要具备优秀的工作人员来进行作业,过去的检测技术根本达不到现今科技的检测水平,而且,自动化检测技术在未来将会广泛使用,所以,必须要加强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对新型设备设施要多进行培训,确保其能够做到熟练运用的程度。如今使用较为广泛的检测技术有:具备多判断系统的智能设备诊断技术与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电流信号、时序的识别检测技术。 3机械自动化技术发展 3.1机械制造的智能化智能化制造系统在机械制造过程中可以实现简单的智能动作,其中包含了分析、判断、构思、推理等。智能化的重点是智能系统,这种系统有着非常高的适应性和友好性。在机械设计和制造时,大都是选择模块化的方式进行,提高自身的柔性,它的优点重点就在于它的良好性能和安全性能,而且还可以降低能源的消耗,不具有污染危害,能够很好的对资源进行回收。 3.2机械制造的敏捷化机械制造的敏捷化主要是以企业的信誉度和竞争力为首要条件,通过构成的虚拟公司,进行分工合作,大大提升了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对于用户提出的条件能够很快的做出应对措施。敏捷制造主要是为了达成较为迅速的反应能力,需要以虚拟制造的技术为核心部分,以虚拟制造技术为首要技术。敏捷制造属于现代机械集成制造技术的发展方向,是现代机械集成制造系统由信息集成发展向企业集成跨越的必经之路,敏捷制造的发展影响着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的发展。 4结束语 机械制造的自动化技术选用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的实际应用水平,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是未来主要的发展形势,它不光在整个机械制造行业中有着较为显著的效果,对于国民经济发展也有着重要作用。所以,我们必须要具备完善的机械自动化技术水平,还要做到稳固中求发展的前进指标,有效的做好相关工作,创造出具有我们国家自己特色的一条机械自动化技术的生产道路。通过对实际生产过程的了解,加深对该项技术的重视,让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做到与时代共进。 作者:郭建光单位:神华神东煤炭集团生产服务中心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论文: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教学改革 1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在教学计划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为了培养过硬的岗位技能,必须改变实践教学过分依附于理论教学的状况,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在本专业的具体改革措施中,按照理论够用、实践过硬、发展持续、由易到难、少讲多练、边讲边练的原则对实践性教学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 2教学改革举措 2.1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本专业坚持“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改革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五共同”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企业调研,明确毕业生就业岗位(群)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企业专家与专业教师共同研讨,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开发与设计工学结合的“六阶段、八学期”人才培养方案。 2.2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本专业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人才培养为目标,通过深入企业调研、分析人才需求状况,形成毕业生就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及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并在企业专家的全程参与下,不断深化工学结合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 2.2.1开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坚持以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构建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职业岗位(群)人才需求为目标,融合职业资格标准与行业、企业标准,建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利用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等教学方法,把职业能力和岗位能力培养渗透到课程体系中,充分发挥“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平台的教学功能,做到“做中学,学中做,边学、边做、边修正”。 2.2.2教学内容的改革本专业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适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并建设起配套的课程教学标准和实验、实训标准。在教学内容选取和培养要求上,突出理论够用、实践过硬,彻底摆脱学科型教育的影子,重点强调培养学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职业素质的提高。专业重视教学资源建设,按照教、学、做一体化要求,组织编写《机械制造工艺与夹具》、《金属切削加工方法与设备》、《机械CAD/CAM》、《液压与气动技术》、《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等5门核心课程教材,并能组织自编实验、实训指导书;同时,优秀电子教案、课件、视频以及多媒体教室的建设已基本满足教学需要。 2.3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本专业针对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的改革情况,积极广泛开展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按照咨询———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的工作过程六步法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并在其中灵活的运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如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现场教学法、小组合作法、讲练结合法、头脑风暴法等,全面推进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工作,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本次教学改革力度大,变化多,操作性强,但是通过本次教改,提高了教学水平,培养了大批专门人次,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作者:张桂霞单位:包头职业技术学院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论文:标准化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研究 摘要:本文介绍了标准化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的发展现状,并探讨了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的应用,提出了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的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 近年来,机械制造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而机械制造通过与自动化生产技术相结合,在工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效的解决了机械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此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使得机械制造加强了与自动化技术的结合应用,更好的促进了企业的生产。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加强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应用的研究,才能促进机械制造行业持续高效的发展。 1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的发展现状 机械制造在我国被应用到各行各业中,机械制造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20年代[1]。随着时代的发展,机械制造也得到了发展,并通过与先进的技术结合发展,实现了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但从机械制造业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看,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首先是在自动化技术方面存在着差距,从一些发达国家的自动化技术来看,其技术较为先进,使用范围较广,许多的发达国家还实现了自动化、机械制造智能化的发展,而我国的自动化技术还处在发展阶段,只有少数的企业应用了这一技术。而且发达国家在工艺制造上也有突出的发展,包括精密的技术加工、激光技术等,但在我国还没有普及,这些技术还有待去研究。其次是在机械制造的管理方面,发达国家多采用的是应用计算机进行管理,而且随着科技的进步,其机械自动化技术也在不断的更新发展。一些西方国家还推出了先进的管理思想,比如说准时生产、合并加工的思想等。而在我国还没有出现这种思想,机械制造的管理上还处于摸索的状态,很少有企业应用计算机的管理模式,这也使得我国在这一方面的管理水平相对落后。 2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的应用 2.1机械制造与信息自动化的应用。信息自动化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通常是由计算机的辅助设计来构成的,计算机的辅助设计概括起来将就是应用计算机的设计软件进行机械部件的构造,通过计算机的设计使得机械制造的产品更能达到标准;利用计算机的工艺技术来优化产品的工艺[2]。构建相应的数据库,对一些在生产中的数据进行整合管理。2.2检测自动化与机械制造的结合。检测自动化就是指将之前按照相关技术要求设计的机械配件,进行检测、验收,通过这样的检测自动化方式,构建机械制造自动化生产的工作流程,使得机械制造出的产品质量有所保障,也提高了生产效率[3]。相比之前较为复杂的人工检测方式,这种自动化的检测系统更减少了人力资源,避免了人工操作的误差,保障了产品的质量,缩小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2.3生产自动化与机械制造的结合。生产自动化与机械制造的有机结合,可以实现生产过程中机械配件的装置,这也是生产自动化的突出发展优势。在生产自动化系统中通过自动、可循环的形式,实现企业生产的连续性,减少了人为操作的失误,还节约了劳动力,改善了生产操作人员的工作环境,提高了生产效率。 3机械制造自动化的未来发展前景 3.1机械制造的集成化发展方向。机械制造自动化在未来的发展方向上,主要是构建集成化的发展模式,集成化的系统将促进企业的生产与发展[4]。集成化的系统模式是由各类工程信息、自动化的分系统等构成的,主要表现在计算机的工程分析、设计上形成技术信息的子系统;在财务、人事等方面形成了管理信息的子系统;在计算机的检验、装配、质量检测上又形成了一个分系统,机械制造自动化将对这些分系统进行集中统一的管理,创造机械制造自动化的新发展方向。3.2智能化的机械制造发展方向。在机械制造生产过程中,应多投入智能化的发展项目,这也就使得机械制造自动化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智能化的发展方向主要强调的是通过一些判断、推理等形式,构造智能化的发展载体,而智能化的机械制造多注重安全与节约性发展,大大减少了生产中的污染物,节约了资源,实现了资源的可循环利用性。智能化的机械制造对于操作人员来说,操作起了更加方便、快捷,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提高了生产企业自身的竞争力。3.3机械制造自动化的虚拟性模式。虚拟性的机械制造自动化主要包括互联网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其主要是以仿真模拟技术为主,通过多个知识方面构建综合的机械制造系统。虚拟性在未来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的应用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计算机技术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进行模拟,并对其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来应对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在生产过程中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生产产品的合格率[5]。通过这种虚拟化的机械制造发展模式,能够降低产品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综合实力。 4结语 现如今,在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下,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通过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的相结合发展,不仅使生产企业提高了生产效率,保障了产品质量,也促进了企业机械生产的顺利发展。 作者:尚四青 单位:新乡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论文: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节能设计理念研究 摘要:能源的大量消耗,意味着不可再生资源的消失。这些资源的损失,不仅会让国家的持续生产力遭到制约。与此同时,不可再生资源物质的使用,也会排放大量碳化物,影响大气环境,而一些硫化物的释放,也会造成环境污染的问题。故而,在当前背景下,应当有效结合环保和资源消耗需求,合理选择节能手段,构建的完善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管理体系。因此,文章在节能设计需求下,对相关领域进行调节。 关键词:机械制造;自动化;节能设计 21世纪后,人类对于环境的可持续性有了全新的认识。节能、环保理念被反复提出,也得到了政府的认可和支持。但是,从当前人类的环境来看,重大污染问题不断发生,不断的升级,节能需求的实现迫在眉睫。因此,文章以节能为基础,提出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的节能设计理念,希望能够在该领域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也为我国的节能、环保之路略尽绵力。 1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发展 1.1当下发展状况 机械制造业及其自动化是我国目前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柱,该领域在我国的发展,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但从一些调查数据来看,该技术在国内的生产效率,却遇到了瓶颈。换言之,就是技术生产力已经达到极致,新型技术仍旧没有引入,工艺也处于亟待优化阶段。而处于这样的时期,意味着我国已经进入到“不进则退”的境遇。该背景下,若无法短时间内采用先进的技术,便必须进行生产工艺和各环节的逐步优化,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持续生产力的提升。否则我国机械制造及自动化领域,将可能被发达国家快速拉开更大的距离。 1.2发展趋势及主流技术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实现,先进技术得到了有效的沟通和交互。将当前需求结合发展模式来看,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主要呈现出四大趋势:①高度信息化管理。以信息技术替代传统人力,实现高效的、灵活的管理模式,从而最大化实现成本的节约;②微电子化发展。不断降低生产元器件体积,对空间成本进行有效的压缩。微电子是机械制造业实现高效率机电一体化的管理的根本,同时也是当前背景下,提升生产效率的关键模式;③实现节能生产模式。节能可以压缩生产成本,深度控制原材料的损耗。同时,实现环保的机械制造,基于以绿色为主题的环保理念的要求,势必能够有效促进生产产品的销售;④智能化。基于信息技术对生产自动管理,替代人力对生产的干预,从而实现高效率的生产。从技术层面来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当前主要采取的技术模式如下:①数字化技术。数字化同样是以信息化为基础,不过较比于前文所述,当前采取的技术模式还未实现理想化。数字化可以实现参数控制,从而实现管理的优化;②机电一体化技术。进行集成化管理,较大程度上优化资源,实现单载体多模块的应用;③节能环保技术。该技术已经提出便得到领域的广泛认可,其优势在于通过降低能耗节约成本。而且节能环保技术是一种多环节优化的总称,可以作用在各个生产环节上。 2节能设计的特点 文章所探讨的节能设计,并非当前意识上的节能环保设计。但建立在其基础上。可以理解为构建以节能环保技术为基础,提出新型技术模式和管理理念,最大化实现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的管理优化。节能设计的特点分析如下: 2.1环保、低公害、清洁 环保是人类进入21世纪的一大议题。严格意义上来讲,只有环保的机械生产,才是符合现代人类发展需求的模式。因此,节能设计中必须要考虑环保、低公害,并尽可能使用清洁能源,减少空气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事实上,机械制造的环保,主要取决于能源的使用和生产废料的处理。如果能够尽可能的使用清洁能源,如乙醇等,便会大幅度降低环境污染。而对于生产废料的处理,当前较为有效的方式,无疑是实现材料的循环使用性。由此既保证的环境污染程度的降低,同时也能够节约生产成本。 2.2使用环保型材料 环保型材料主要包括以下几种:①材质自身的环保,即使成为生产废料,也不会对环境构成污染影响;②材质的重复性价值较高,可以回收利用。可回收材料无论环保性,还是成本控制,都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势;③可再生资源。事实上,大部分可再生资源大多都包含上述两项的优势。不过,从其本身的资源保护和消耗、以及人类可持续发展观的角度上来看,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价值,显然要高于不可再生资源。 2.3合理的制作工艺流程 优化工艺流程可以:①减少生产环节,降低能源消耗,实现不可再生资源的节约;②采取工艺升级,例如锻压改为温压,从而直接实现节能需求;③降低原料的成本损耗,从工艺上优化生产。事实上,工艺优化是自人类生产加工领域出现以来,一直追求的完善生产模式。而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工艺流程的管理将得到较大的提升和优化。 3结束语 随着我国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的不断提升,其自身发展及对环境的影响,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而节能作为人类发展的必要途径,在该领域不仅关系到生产成本的管控,也与环境保护息息相关。因此,文章从节能角度出发,探讨其在该领域的具体方式方法,希望能够借此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的发展,提供些许可行的建议。 作者:喻待红 单位:邵阳学院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论文: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特点与趋势 【摘要】经济的发展带动着我国机械行业不断拓展更新,其自动化程度也在不断加强,如何针对机械自动化技术的特点进行更好的应用,如何让其发挥更大的优势,开始被人们所关注。本文对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特点进行分析,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探究。 【关键词】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发展趋势 经济的发展带动着社会不断进步,社会的发展也推动者机械化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和行业。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已经成为机械制造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对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特点进行研究能够有效提升机械制造自动化的推进,实现其对社会的优势,加大对社会的贡献,也是一个企业想要在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与发展空间的最佳途径。机械制造行业必须要对其自动化技术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与评估,从而决定自身企业的走向与发展重点,不断提升产品的质量。 一、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特点 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是在之前的传统技术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是,其与传统技术也不尽相同,具有比传统技术更具优势的特点,也具有自身的特色。其自动化技术的特点表现如下。 (一)具有综合化特点 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相比较传统技术,综合化特点更为显著。其不仅在提高产品的使用率方面得到了提升,同时在运用机械进行产品加工之前的调查、产品加工之后的服务方面得到了提升,其自动化已经贯穿于产品生产的全过程,达到调查、生产、供销、服务一体化的水平,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二)具有系统化的特点 机械制造自动化建立在计算机信息网络的应用基础上而产生的,其将计算机技术、感应技术、自动化技术相融合,让各项技术均结合在一个系统中,从而通过系统的控制达到所需要完成的目标,其系统化的特点非常明显。机械制造自动化需要高科技信息技术为支撑点,同时结合传统生产制造技术,将两者在系统中进行优化,提高其在实践操作中的性能。 (三)具有一体化的特点 企业在面临市场激烈的竞争的情况下,想要获得更大的生存和发展优势,仅仅提高自身的生产效率只是一个方面,其同样要对自身的业务空间进行拓展,形成产、供、销、售后一体化的经营模式。机械制造自动化则可以对此问题进行有效解决,让企业所涉及的经营范围更加广泛。同时,机械制造自动化还能够对产品质量进行自我监督与控制,在系统应用的范围内进行综合管理,保证了企业时间成本的节约,产品质量的有效控制,资金成本的压缩三方面的有机结合。 二、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企业要进行发展,对于新技术的应用必不可少,同样对于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需要进行准确掌控,从而决定自身企业的发展沿着市场的需求前进,保证企业的发展适应人们的需要。因此,对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有效评估就成为必须。只有对其发展趋势进行正确的分析,才能让企业获得更为有利的发展地位。 (一)智能化与自动化相融合 智能化与自动化已经成为很多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对于机械自动化方面也同样如此,其也是机械自动化的未来发展趋势之一。目前,机械制造行业也在系统中不断融入更加智能的操作,更加方便快捷的运行方式,使其操作更加自动化,能够极大的节约人力成本的投入。比如,建立人机之间的互动模式,增加人机之间的对话操作,在系统可操作的基础上,建立人类思想指令操作模式,让机械能够依照人的意志进行设备运行。并且,机械自动化还建立了自检模式,在出现问题的时候,能够自动停止运行或者自动进入检修系统。随着科技学技术的进步,多核CPU、高频CPU以及RICS芯片也被应用到系统中,将智能化操作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让其为人类提供更好的服务。 (二)多媒体的综合运用 多媒体与机械制造自动化的结合也将会成为其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当前情况下,多媒体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甚至成为很多企业发展的重要技术手段,将多媒体应用到机械制造自动化中,能够让人们更加形象、直观地看到机械操作的全过程,对于产品质量的控制能够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多媒体与机械制造的结合是将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声像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显示屏幕将技术操作的过程进行展示,并配以相应的声音、图像的内容信息,让整个产品制造过程更加具有可控性。多媒体与机械制造自动化的结合能够极大的节省人力成本的支出,给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加低的成本条件,实现企业的效率最大化,这不仅是各个企业所希望看到的,同样也是各个企业所必然需要的,将会受到企业极大的欢迎。 (三)低碳节能发展趋势 随着国家所提倡的低碳节能概念的提出,各行各业都在寻找积极有效的方法促进低碳节能社会的实现。机械制造行业同样需要对低碳节能社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促进我国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保证我国经济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机械制造自动化强调运用更加低消耗的材料进行生产,强调在技术应用的基础上追求低损耗高产出,建立绿色的发展环境。同时,机械制造自动化对生产工艺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建立从产品生产、包装以及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的绿色发展,建立一系列的绿色发展模式,为构建和谐的生态环境提供基础,进行创新研究。并且,机械制造自动化还对产品的回收利用寻找新出路,增加废旧产品回收力度,从最大程度上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三、结语 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机械制造行业的推动,机械制造行业的推动需要自动化的应用,这是经济迅速发展的需求,也是进行机械制造行业改革的关键,更是企业得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和技术要求。只有加大对机械制造自动化的研究力度,不断推进其精密化与自动化的发展进程,才能让其与世界先进技术接轨,才能让我国的机械制造产业做到高效,让我国的机械产品质量得到提升,保证我国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的行列。 作者:杨昌博 单位:邵阳学院机械与能源系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论文: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创新探讨 一、职高职院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现状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 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国高职机械制造相关专业存在明显的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在课程设置上,基础课程远大于实训课程。在课程内容选择上,不能与先进的技术相结合,教学内容无法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同时,内容设置上抄袭现象明显,重点不明确,与高职院校的发展特点与发展目标不符。 (二)教学方法单一 教师在高职机械教学过程中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枯燥的讲解方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在课堂中教师无法与学生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较差。当前,高职学生存在明显的教学理念缺失、学习热情不高且创新能力差等特点。高职院校肩负着为社会输送实践人才的重任,但单一的教学方法使得其效果远远低于教学计划要求。 (三)实践教学内容不足 基于高职院校教育的教学特点,应增加校内实训基地,并实现校企合作等方式。但具体的运作中,受到观念、资金投入等影响,实践教学效果不佳或者无法实现。一些院校教学设备不足,仅采用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方式,机械制造教学效率低下,其带来的主要问题在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差,进入社会后无法获得企业认可,对其生活和工作造成消极影响。 二、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措施 (一)优化课程设置,做到教学重点突出 高职教育工作者应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教学目标,基于此应对现有的教学课程进行调整。增加实践教学内容,根据企业的需求制定岗位体制的教学内容,促进教学的高效化。另外,高职科研教师应与企业联系,建立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平台,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及时反馈。在对学生的考核中,要重视全面的考核方式,重视实践对学生的影响。另外,还应针对学生的特点和专业的不同进行有针对性的课程设置,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二)致力于机械制造教学创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素质教育要求高职机械制造进行全面调整。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要致力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活跃课堂气氛。创新能力无论是对于教学还是对于学生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通过教学课堂方式的具体化、生动化和形象化,可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另外,针对机械课程的特点,还可开展课题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可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等方式完成课题任务,在任务完成过程中,要能合理分配任务,并鼓励学生自由发挥,从而确保学生创新思维的养成。相互合作过程也是对企业的模拟过程,从而使学生能够适应学校的需求。 (三)建设教学实验室,强化专业教学实际效果 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实验室不足的现状,相关部门应加大对高职机械制造的投资力度。购进足够的试验设施和实训设施,为学生提供必要的保障。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专业技能提高是学校对学习者的基本要求。从根本上讲,要提高机械制造的教学效率,就要正视实验室建设与设计问题,确保其完善性和充足性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高职院校还应与时俱进,不断的研发新工艺,引进新设备。为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还应在校内建立专业的平台,安排学生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使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企业的需求。在不同的岗位实习中,学生的能力得以提高,其对自身的了解更加深刻,因此有助于高职院校制定更加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明确教学目标。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从而共同完成高职机械制造教育教学的目标,促进我国工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企业在顶岗实习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学生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教师的安排存在偏差等。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高职院校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完成以实践为主的教学目标。 三、总结 总之,我国高职专业机械制造教学应坚持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目标。针对高职教学中存在的大量问题,应建立合理的教学目标,丰富教学方法,同时建立合理的教学考核机制,促进机械专业产业机构的完善。凸显高职院校的独特优势,为社会和企业输送大量的专业人才,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 作者:吴小柳 单位:海南师范大学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论文: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对接问题的探讨 一、中高职院校机制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现状 中职的专业技能课是针对机床的种类开设的,如开设铣工工艺、车工工艺、数控加工基础等课程,只针对某一机床的操作而展开技能课程,学习起来缺少系统性,而高等职业教育不是针对某个机床进行技能课的开设,而是针对某个岗位需要的能力开展教学的,如车间普通机床操作员,高等职业教育需要开设金属切削加工及设备、液压与气压传动、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车间班组长管理技术、机械加工实习、机械零件工艺实训、拆装实训、机床夹具拆装实训等课程来实现车间普通机床操作员所需要的技能,从而满足教学目标。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中职的专业技能课设置是根据某个机床操作,而高职的专业技能课是根据工作岗位,所以二者课程衔接错位。 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由于文化基础课程占的学时比例比较多,所以专业课程的学时比例相对高等职业教育较少,导致中职专业课开设的门数也相对较少,同专业的课程,中职没有开设,只有在高职开设,课程的衔接不对称。 二、实现中高职院校机制专业课程对接前提 1.中高职院校机制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接 据中、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和规格上的共性和都具有职业性、实用性、技能性等特点,培养目标主要从行业的职业岗位不同要求及相应规范中去确定,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对接,最终实现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继续到高等职业院校学习,实现技术型人才向高端技能型人才的转变。 2.中高职院校机制专业教学模式对接 在传统的中高职教学中,普遍采取理论和实践相分离的教学方式,即学生先去学习理论知识课程,当课程学习结束之后,进行实践技能的训练,这种教学容易导致理论和实践脱节,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并没有融合。目前,高职的教学正在进行改革探索,在这改革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尤其是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采用这种教学模式,学生的职业技能可以大幅度的提高,所以要想实现中高职院校教学模式的对接,必须采用一个合理可行的教学模式。 3.中高职院校机制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分段完成职业技能培训,中职阶段进行初级培训,获得初级车工、铣工等职业资格证书,高职阶段进行中级、高级培训,获得中高级车工、铣工、数控车工等职业资格证书,从而实现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 三、中高职院校机制专业课程对接研究 1.中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定制课程体系 中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技术人才全程参与中、高职衔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共同探讨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就业岗位和在中、高职两个阶段应具备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构建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 2.中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共同制定课程标准 中高职院校和企业合作制定相互衔接的课程标准,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顺序和实施路线,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拓宽和加深课程内容,真正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 3.中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共同选择课程内容 中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同参与根据行业标准、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选择课程内容,这样可以避免课程内容选择的重复性,同时在中职阶段讲授专业基本理论内容和一定的机床操作技能,而高职阶段虽然课程名称一样,但是内容完全不一样,高职阶段的课程是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这样中高职课程并没有重复,也不会出现空缺,真正的实现了课程的对接,如在中职学校学完《机械制图》、《机械基础》、《公差配合与测量》等课程基本理论后,在高职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继续强化学习《工程制图与CAD》、《机械设计与应用》、《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等课程。还有根据职业资格证书要求,在高职教育中安排专业拓展课,学生可以根据获得的职业证书等级来选修拓展课,通过职业证书带动了课程的衔接。 总之,课程对接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只要实现中高职机械专业无缝的衔接,才能够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从而实现我国装备制造业的飞速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未来的中高职课程对接的路还有很长,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有很多,我们还将不断的探索走出一条符合企业、学生和家长满意的人才培养道路。 本文作者:杨海峰徐玉海张玉兰工作单位: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
生物学教学论文:生物学科高考现状分析与教学对策 论文关键词:生物 高考现状 教学对策 论文摘 要:通过对2010年全国新课标高考中生物学科情况的比较,从考试形式、比例、题型、范围、命题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与课改前相比,生物学科在理综考试中的比值有所增加,生物试题更加贴近生活实际,体现生命科学时代前沿。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钻研课程标准,更新教育观念,着力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具有生物科学素养的创新人才。 按照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统一规划,高中新课程改革将在2010年前全面推行。截止到2010年高考,已经有广东、山东、海南、宁夏、江苏、福建、浙江、辽宁、安徽、天津、北京、湖南、黑龙江、陕西、吉林15个省、市实施新课程标准下的高考,而其他省份高考依据的则是2010年高考考试大纲(大纲版),在两种类型的高考省份中,有些省份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有些省份是自主命题,本文将对全国各个省、市高考方案中的生物学科考查的形式、比例、题型等方面做详细的比较和分析,并提出可行的教学对策和建议。 一、生物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版考试大纲的特点 新课标实验版更加突出要求生物学科的命题要体现生物课程属于科学课程的性质。要重视对考生科学素养的考查,在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科学探究的方法、获取新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对考生的表现进行测量;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课程标准实验版的考试大纲与新课程标准三个维度的目标要求是一致的,大纲版的考试大纲也已经向新课标的目标要求靠拢。 二、各省、市高考生物学科情况比较分析 1.考查形式分析 江苏和海南以生物单科试卷形式考查,江苏卷满分为120分,海南卷满分为100分。其他省、市都是以生物、物理、化学“拼盘”的理综试卷形式考查,理综试卷总分大多数为300分,只有山东为240分。这样的高考方案,意在引导中学生既要均衡发展,又能突出个性与特长,并借此缓解中学当中普遍存在的偏科弊病,看来以理综形式来考查是大势所趋。从三科比值来看,未进行新课标高考的理综试卷生物分值比例最低,均为72分,占总分的24%;进行新课标高考的省份中,广东卷生物科比例最高,理化生三科各占100分,生物科分值比例为33%,浙江、天津、福建、北京都是80分,占总分的27%,其余省份都是占总分的30%。从整体来看,实施新课程改革后,在整个理综试卷中,还是物理比重最大,化学次之,生物最少,但生物学科在高考中的比例均有所增加,这是我们生物教师值得欣慰的,也体现了教育部门的决策者们意识到了提高学生生命科学素养的重要性,对于中学生物教师也起到了激励的作用。 2.生物试题类型及命题特点 除广东理综卷有2个双选,江苏单科卷有5个多选以外,单选和非选择题是大多数省份所采用的题型模式,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考试难度,减轻了学生负担。从命题特点上来看,各省、市试题都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总体来说有以下几个特点: (1)体现生物教学特点,考查考生对生命的基本特征、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理解和掌握;关注考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2)体现生物科学时代性,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生产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本地区的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基本现状;试题内容尽量与中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 (3)通过概念图、装置图、实验流程图、曲线图和表格等形式,从基本、核心、重点等知识领域,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生物学知识科学分析实验的能力、识图能力、运用数学模型解释生物学知识的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对实验数据、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的能力,通过图表分析所获得的信息后,解决相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4)考查考生的生物学基本素养和实验能力、注重科学探究能力、科学过程与方法和创新精神的能力。在各个省市的试卷中,实验部分的比例基本上都占25%左右。 三、新课程背景下的生物教学对策 1.以课标为本,夯实基础 仔细研读《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明确复习方向很重要。教师要吃透课程标准中高中生物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理解新的课程理念和课程要求,更新教学观念;理解和把握教材,认真备课,科学设计,做好课后反思。 2.联系生活实际,关注时代热点 教学中要关注社会、生活、自然的热点问题,关注新事物、新技术、新成果、新观点。2010年广东试题中的气候变暖与碳排放,江苏试题中药用植物的保护和开发等等都是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这种试题的出现是对新课程的较好体现,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一定要关注这些热点问题与课堂教学内容的衔接。 3.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与创新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教学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理应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教学中,要加强实验技能、方法和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分析、多 总结,培养学生良好的基本科研素养和科研思维。 4.适当训练,勿入题海 要适当增加训练而不陷于题海之中,注重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探究能力以及思维过程和思想结果的表述能力。 总之,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对于生物学科和广大生物教师来说是一次不可多得的机遇,同时也给我们的生物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课堂中体现新课程、达到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如何建立和完善新课程标准下的评价体系;高考复习该如何适应新课程标准下的考试模式等等,对于广大生物学教师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和挑战。 生物学教学论文:运用信息技术优化生物学教学提高教学服务质量 信息技术包括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将它运用在生物教学中,是教育改革的新思维,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它以其图文并茂、声像俱佳的特点,在课堂中创设了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能弥补课堂教学与实际之间的差距,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有效整合,能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关键字:信息技术 生物课堂 有效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全面应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成为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教育部也提出了要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的要求。在网络环境的不断完善下,以网络和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引入教育领域后,不仅带来了教育技术上的更新,更促进了教学结构模式的发展。新课标的理念证明,以往传统的生物学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课堂教学忽视了学生情感、价值观、能力素养等多方面的发展,忽视了学生的个体能动性和创造性,课堂上“满堂灌”,过多地强调对生物学知识的死记硬背,制约了学生的嘴巴、双手和头脑,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生物教学课堂变得沉闷、机械和厌烦。这限制了学生与生俱来的个性和潜能,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近几年来,教师不再以黑板和粉笔为武器进行“一讲到底”式的教学,而是根据网络教学的需要,通过多媒体教学信息控制台,利用计算机、投影机、大屏幕和电视机,调用自己在校园网上的教学站点和智能双向闭路电视系统中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展开研究性、探索性的学习。然而,如何恰当运用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这是个值得深入探索的课题。 1 现代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应用的优势 1.1 网络资源在教师备课中的作用 计算机和网络中蕴含的大量资源,为我们进行电子备课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这大大拓宽了传统的教材和教参的狭小范围,能让教师在互联网中不断获取最新的资源,从而设计出具有时代气息的电子教案。通过这种对信息的不断加工和创新,教学设计质量、艺术水平和可操作性会不断地提高。备课时,除了借助教材和教参外,还可以通过网络资源获取更多的信息和资料,特别是那些优秀案例,得奖教案,让我们开阔眼界,拓展上课的思路。在此基础上,再结合自己的教学特色,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对信息整合,使教学环节都更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可以不断地提高工作的成效。 1.2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学生物学教学中所涉及的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如果只靠教师用语言进行讲授描述,难免会使课堂变得枯燥无味,学生容易失去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运用多媒体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是一个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便快捷而又有效的好办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有效的学习状态,取得最有效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讲解达尔文的进化论的时候,可以通过大量的图片、视频等来展示地球地质环境的变迁,以及各个时期的生物的进化与淘汰的过程,这不但有效地向求知欲极强的中学生了解到了生物学的意义,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再如,在讲《生物圈到细胞》一课开始时,先播放一段人的生殖和发育过程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到神奇生命的诞生过程。再讲到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时,可以播放一段《人与自然》的视频,展现动植物的千姿百态,特别是一些罕见的珍稀动植物,并配以优美动听的音乐,会立即引起学生的兴趣,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信息资料,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探索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之间的关系。 学生一旦被激发起兴趣,就会对新知识有一股热情和渴求,学会自己学习,举一反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巧妙的运用多媒体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1.3 利用多媒体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 在生物教学中,往往遇到难讲的内容,知识点琐碎抽象,与生活联系小,学生很难理解,讲的口干舌燥,学生还是毫无反应,结果课堂氛围死气沉沉,尴尬的情景可想而知。而我发现如果在课堂上引用多媒体课件就会使难讲的内容变的生动易懂。可以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能够拓宽课本知识体系,拓宽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拓宽和加深课堂学习的内涵和外延。 例如: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知识点对于高中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因此在讲授“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这一节内容时,可以将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制作成flash动画来演示;把拍摄的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细胞的图片与教师画的示意图对照着同时呈现给学生;将受精部分内容通过播放生理卫生科普片的形式介绍给学生,可以辅助学生对重点、难点知识的理解。另外,讲述DNA的复制一节也是高中生物教学中的难点,在这节中加入动画演示,学生就会在记忆中形成一个具体形象的复制过程,而不是干涩的抽象的理解。这些图文并茂、绘声绘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所模拟出的事实和现象是中学生物实验或其它教学手段无法实现的,有利于突破重、难点的良好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DNA复制的过程,如何理解复制过程所需要的原料以及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是重点也是难点,学生对这一内容感觉很抽象,生活当中接触不到,虽然DNA复制在人体内非常常见,但只要不是直观的内容,他们就会很难理解。因此,我在这节课里引用了多媒体课件,开篇以人猿图片的对比来吸引他们的注意,然后以为什么细胞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使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保持遗传性状的稳定性这个问题导入新课,引发他们的思考,复制需要哪些条件,是以一条链作为模板还是两条链作为模板。然后播放视频直观展示DNA复制的整个过程,通过视频看到解旋酶打开:氢键,也就是先打开部分双螺旋结构,然后两条链分别作为模板,游离的脱氧核苷酸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站好队伍,最终聚合酶聚合起一个个游离的脱氧核苷酸,使双螺旋结构重新恢复,结果一个DNA分子就变成了两个相同的DNA分子,整个过程耗能,由ATP提供,这样他们从视频中就能总结出复制的模板,条件,特点,结果,充分生动细致掌握这节课的重难点,当堂反馈非常好。在现代生物技术部分,转基因技术和克隆技术这些高科技手段对于学生来说显得高深莫测,我们用flash课件步步展示了外源基因是如何被转入DNA中,从而改变了被转入基因生物的性状的过程;对于“多莉”羊的培育过程中涉及到的核移植、细胞培养和胚胎移植等环节通过多媒体的呈现,使学生对于科学家培育“多莉”羊成功的奥秘、对于克隆技术,尤其是体细胞克隆技术有了清晰的认识。 1.4 多媒体能巧妙地将抽象概念转化形象生动情境 生物教学中有很多过程都是动态的、概念是抽象的,我们可以运用投影、实验、模型、图表等展现理论产生的典型事实,力求变抽象为具体。在教学中,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对教材中难以观察的细微结构、生命现象和活动过程等进行信息处理,模拟或再现其真实情景,使其变得形象、直观,这既为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知识提供了直观的材料,又可以使学生进行抽象概括,能够很好的达到目标。 如基因的分离规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是孟德尔经过整整八年的不懈探索所揭示的,其理论知识抽象难懂。在教学中先通过投影片介绍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过程,提供产生理论的事实;然后结合图解,由现象到本质地分析豌豆的遗传特点;介绍有关生物术语,变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实现由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最后科学地导出遗传基本规律。 2 正确处理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关系 多媒体教学以它的独特性、先进性和高效性,展示在人们的面前。但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使用,更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必须采用多媒体技术才能达到教学最优化,而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合理使用,才能发挥最佳效果。虽说传统的教学模拟不具备以上优点,但在不断的运用和改进中,也有着不可替代的精华部分。 在教学过程中,绝不能用多媒体代替板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科学凝练的文字、语言和图表书用板书的方式表达出来,进一步深化教学内容,巩固学生的感知量,突出课堂教学重点。如果省略板书,套用多媒体课件中的“板书”,则显得机械、呆板,而且屏幕上的内容一晃而过,没有给学生留下太深的印象,不利于学生对整节课内容的掌握。幻灯片的切换容易造成图文分离,不便于学生形成图文结合的整体记忆效果。我们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主要是播放利用powerpoint制作的幻灯片,或是用flash软件制作的动画。在幻灯片的制作中,幻灯片的容量大播放速度快,学生往往看到图就看不到文字小结,这既不便于学生做笔记,又不便于学生进行图文结合的记忆。比如在“转录和翻译”这一节中,从DNA的转录到蛋白质的合成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过程,通过Flash动画演示,学生理解了这个过程。但至于“最终翻译的产物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氨基酸的种类和排列顺序与进行转录的基因序列有什么关系”这一点,涉及到知识点的前后联系,学生有可能就想不起来了。所以随着Flash动画演示的进行,我在黑板上又画了一个简图,把转录和翻译过程中的一些细节前后联系起来。告诉学生,基因模板链的碱基序列与转录成的mRNA的密码子碱基序列互补,而mRNA的密码子碱基序列又与相对应的携带氨基酸的tRNA的反密码子碱基序列互补,所以mRNA上的密码子就决定了哪个位置上应该是哪个氨基酸。这样通过多媒体课件和板书相结合,学生不仅能理解整个动态过程,而且对这个知识点也能作出一个系统性的分析和概括。实践证明,只有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机结合,才能相得益彰。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有意识、多方面、多角度的采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使学生从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到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被动听讲变为多感观协同参与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正确、合理的运用多媒体技术,使课堂内容由静态的灌输变为图、文、声、像并茂的动态传播,增强了感染力,有利于学生拓展知识面,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进一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入研究和恰当地设计、开发、运用生物多媒体课件,使之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整合,优化课堂教学,力求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才能体现出多媒体技术的真正价值。 生物学教学论文:提高生物学教学质量有三法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渗透最广、作用最大、涉及面最宽的科学,是与人类生活、生存关系最密切的学问。中学生物学教育肩负有为廿一世纪培养生命科学技术队伍的后备力量和提高全民素质的双重任务,其重要性不低于数、理、化。 但是由于高考取消生物学科,中考不计成绩等原因,不少学生对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兴趣和主动性,严重影响着教学质量。提高中学生物教学质量,拟从以下三方面努力。 一、目的导向法明确学生目的是激发学习兴趣的首要条件,因为它是推动学生主动积极学习和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主动地对学生进行目的教育。 实践证明,在课堂上,随时注意向学生介绍生物科学发展的现状和前景,最能够吸引和教育学生。如在绪论课中,可向学生介绍世界及我国现代生物科学成就,特别是要介绍在世界未来十项热门高技术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遗传工程和仿生学的最新成果。在遗传工程方面,目前对于基因的研究和利用比较深入,进展也较快。 生物细胞已被作为“徽型工厂”用于生产各种“高附加值的物质”,诸如抗茵素、抗癌物质、香料、激素和酶等,基因疗法已进入临床试验,以基因为靶子的药物研制将成为医药开发的焦点;已可将抗灾害和防病虫的基因植入马铃薯、棉花等作物的幼苗中。仿生学的深入研究,将制造人体许多部位(如假肢、人造眼等)的替代物……生物科学确实发展迅猛,前景光辉灿烂。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到生物科学是决定一个国家、民族社会经济发展的举足轻重的科学,是未来社会经济的重要支柱,谁在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方面争先,谁的经济就会扶摇直上,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处于有利的地位,从而激起他们探索生命知识的欲望,树立参与意识和为国争光的远大抱负。另外,也可在学年、学期开始时,向学生说明总的教学内容,目的和要求;在学习每章每节时让学生明确具体的目的和要求及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由于学生有了明确的目的,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大大提高,从而保证了学习计划的顺利完成。 二、课堂激趣法进行目的教育,是培养学习兴趣的必要手段,但更重要的兴趣培养还必须始终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和巧妙安排教学内容,对于一些易使学生感到难理解的抽象概念、单调枯燥的知识,可在讲授课程之前,恰当地灵活运用直观教具;也可设法提出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也可穿插些生动形象的小故事;还可以风趣地运用比喻、类比、拟人的方法等等,这样可唤起学生的强烈求知欲。例如,在讲授种子结构之前,先组织学生观看双子叶,单子叶植物种子结构的幻灯片和实物,在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结构特点的区别,可收到好的学习效果;又如:在讲授生物进化理论之前,先组织学生观看“生物的进化”“从猿到人”的科教电视、录相,使学生获得形象生动的感性认识和进化观点,这样做,既巩固了讲授内容,又增加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再如在讲授遗传的内容时,介绍达尔文、摩尔根的婚姻悲剧;讲“血液的成分”的内容时,将红细胞比喻为人体内的红色运输队,将白细胞比喻为“白色卫士”,血小板比喻为“管道巡逻兵”发炎现象比喻为“自卫反击战”等等。实践证明,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教学中,若能恰当地将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寓教于趣,寓教于乐,便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强烈地学习兴趣,从而有利于知识的消化和吸收。 三、实验活动法生物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中学生物教学只有重视与实际的联系,加强教学中的实验与课外科技实践活动,才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效。在安排实验方面,可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讲课与实验同步。如叶片的结构,心脏的结构等实验,当堂讲,当堂做。二是将部分装置简单、操作方便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课外实验。 如“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种子呼吸时吸收氧”等都让学生课外实验。另外,结合教学内容还可组织学生调查当地的生态环境,生物资源,在进行野外生态考察的过程中,让学生动手采集,制作生物标本;组织学生参观植物园,动物园;在校内外种花,种草,植树,饲养小动物等等。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要想全面提高生物教学质量,中差生的转化不容忽视。而要提高中差生的学习兴趣和成绩,除在课堂上利用直观教具、生动语言、启发谈话等方法注意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外,更主要的是要让他们多参与课外科技活动。比如,可专门成立以中差生为骨干的生物课外兴趣小组,并经常组织和开展各种专题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发展自我。 上述实践环节在校园学习生活中的实践,不仅可激燃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潜在的学习热情,而且还可培养和提高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实验能力以及独立工作的能力。 总之,生物学教学虽然在客观上,存在许多不利因素,但只要我们生物教师动脑筋,想办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生物学的教学仍然可以取得比较令人满意的效果。 生物学教学论文: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的科学精神教育探究 1 科学精神内涵的考察 科学(Science)一词来源于拉丁文Scienitia,原意为知识、学问。关于科学的论述有很多,《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1987年版):“科学是以范畴、定理、定律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多种现象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辞海》(1997年版):“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社会经验的总结,并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综合各家所言,广义的科学就是以理性的手段对确定的对象进行客观、准确认识及其成果。随着人类的发展,科学已经不能用定义来诠释,科学可以取若干形象,每一个形象都反映科学在某一方面所具有的本质。科学是一种建制,科学是一种方法,科学是一种维持或发展生产的主要因素,科学还是一种重要的精神来源。科学的本质不在于已经认识的真理,而在于探索真理。科学本身不是知识,而是产生知识的社会活动,是一种教育生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6年12月召开了第40届国际教育会议,会议通过的文件《面临科技挑战的中等教育》里专门论述了科学教育的主要内容:科学知识、方法、精神和价值等。 科学精神的内涵很丰富,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来理解。“科学精神包括:怀疑一切既定权威的求实态度;对理性的真诚信仰,对知识的渴求,对可操作程序的执着;对真理的热爱和对一切弄虚作假行为的憎恶;对公正、普遍、创新等准则的遵循。”“科学精神包括:探索求知的理性精神,实事求是的严谨精神,批判创新的进取精神,互助共进的协作精神。”“实事求是、开拓创新”是科学精神的核心与实质,科学精神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教育学生要具有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精神。 2 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科学精神教育的主要内容 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的科学精神教育,应当有科学的内容和合适的形式。在内容方面,应当启发学生学会: l)全面地看待自然界、生物界和生物学知识,克服认识上的片面性。 2)用变化的观点来看待生命活动过程,避免孤立、静止地看待生命活动。 3)对生物和生物学知识能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会相对地看问题,克服认识绝对化。 4)通过观察、实验、实习、参观、采集制作标本和搜集整理资料等实践活动来发现和认识事物和学习生物学知识,避免单纯地接受知识、死记硬背知识的倾向。 5)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生产实践中的各种具体问题.增强现论与实际的联系。 6)把获得的生物学知识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避免认识仅停留在低级阶段。 7)在各种实践活动中,特别是在观察、实验和实习等实践活动中,积累、记录有关资料,有序地进行操作,善始善终地完成全过程,克服实践活动中行动或行为的随意性。对观察、实验、实习等的过程和数据应如实记载,不容篡改(即使与权威或教材相反也应如实记载,不容篡改),培养对理性的“真诚信仰和执着”的科学精神。 8)正确使用生物科学术语,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来掌握生物科学的概念、规律、原理和观点等,避免学习行为的无序性,培养学生的“对真理的热爱和对一切弄虚作假行为的憎恶;对公正、普遍、创新等准则的遵循”的科学精神。 9)渗透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由‘知识就是力量’向‘创新才有力量’转变”。“知识就是力量”,是英国科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在1620年提出的,曾经风行世界。近400年的实践,人们不难发现真正的力量,不是知识收藏者,而是知识创新者,通过下列对比可以证实:英国人亚克敦,读遍藏书7万册,还做了大量读书笔记,却一辈子没有自己的科研成果;美国科学家爱迪生,虽没受过正规教育,却完成2000多种发明。千万个相似的案例说明:“知识就是力量”的时代,已经转入创新才有力量的时代。在进行科学精神教育时,要重视学生的思维科学化,在教学中渗透创新思维和创新技法。 3 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科学精神教育的初探 3.1 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的科学精神教育的落实 按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的要求,认真组织观察、实验、参观、讨论和实习等教学活动。真正做到教学活动有目的、有次序、有要求和有结果,使科学精神教育落到实处。 通过“科学界的弄虚作假”等反面教材的教育,培养学生对真理的热爱和对一切弄虚作假行为的憎恶。有些教师讲“变异是不定向的”,真的吗?教材上的原话是“变异一般是不定向的”,引导学生挑战权威、追求真理,培养“怀疑一切既定权威的求实态度和对知识的渴求”的科学精神。 l)观察:科学观察的基本要求是客观地反映可观察的事物,并且是可以检验的。观察结果必须是可以重复的。只有可重复的结果才是可检验的,从而才是可靠的结果。应当使学生明确科学知识是观察的基础。例如,在显微镜下观察人的染色体的制片,一个毫无生物学知识的人,他除了看到密密麻麻的一团杆状的小东西以外,什么也看不出来。如果让一位遗传学家来看,他能看到很多很多。“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应当引导学生从看热闹中逐渐深入而发现其中的“门道”。无论是课内观察还是课外观察,是观察标本、实物、实验,还是观察图表、模型等,重要的是掌握观察的顺序和观察的记录。古人说“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个知古。以益所见,知所不见。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吕氏春秋·慎大览》)。 例如,在观察叶芽的结构时,应当用刀片纵切开叶芽,按照由外到内、由上而下的顺序进行观察,然后按照实物画出叶芽纵剖面示意图(这是一种观察记录),再对照书上的图辨认各部分的结构并记录名称。这一过程既观察了实物,又观察了插图,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方法,还受到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教育。 在观察青蛙的外部形态时,应当先测量其头、前肢、后肢和躯干的长度,并做好数据的记录。然后计算各部分长度的比例,并记录数据。若条件许可还可以做蟾蜍的对照、比较实验。学生通过测量、分析,较容易发现:青蛙的后肢发达是与善于跳跃的运动方式相适应的;而蟾蜍的后肢不如青蛙的发达,进而得出蟾蜍不善于跳跃(而善于爬行)的特点。这一过程将定性观察拓展到定量观察、分析,使得出的结论更为准确,更能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更符合实际情况,这时教师适时地指出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的意义,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观察人体的形态结构时,引导学生按 从上到下、由表及里的顺序观察自己的身体、人体模型或插图。观察后学生会发现人体的形态结构可按观察顺序分成“四部分”(即头、颈、躯干、四肢)、“三层”(即皮肤、肌肉、骨骼)、“两腔”(即颅腔、体胶,体脏又包括胸腔和腹腔,腹腔的下端为盆腔)、“一管”(即椎管)。通过观察、总结和归纳,学生对人体形态结构有了一个整体的、有序的认识,同时,也能得到“对可操作程序的执着”科学精神教育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2)实验: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实验的过程、数据不容篡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严谨的科学精神。 实验包括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课外实验等。在实验教学中进行科学精神教育要引导学生明确:①每一个实验的目的,了解实验仪器和装置的使用方法,以及实验材料的培养和选择;②了解实验的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③能够解释实验的原理和结果;④学会绘制生物图和填写实验报告;练习或学会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实验完成后,清洁、整理实验用品和实验室,养成善始善终的习惯。 例如,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演示)实验,完全可以让学生在课外进行,然后请学生分析、讨论实验的结果和理论上的结论。还可以请学生按照实验原理,设计一些不同的实验方法。在实验过程中,应特别强调“等量”的问题,只有条件相同、材料相等,实验才具有可比性,才有可能得出符合实际的正确结论,这是进行科学精神教育的关键之一。 在高中《生物》“观察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交换吸附现象”的实验中,有两个“等量”的问题:一是把染过色的根分成两份;一是蒸馏水和CaCI2溶液要等量。此外,还应强调将染过色的根浸于蒸馏水中的目的是起对照实验的作用,这也是科学精神教育的重要内容。 高中《生物》“叶绿体中的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过程是较复杂的,要进行科学精神教育,就应当实事求是地对整个实验过程进行详细的分析,引导学生明确以下问题: 研磨叶片时,为什么要加入少许SiO2、CaCO3和丙酮? 为什么要迅速、充分? 研磨液为什么要用棉纤维过滤? 滤液收集到试管中,为什么要用棉塞将试管口塞紧? 制备滤纸条时,为什么要将纸条的一端剪去两角? 划滤液细线,为什么线条越细越好? 为什么不能让层析液没及滤液细线? 为什么要用培养皿盖在层析液的烧杯上? 实验结束,滤纸条上的色素带,自上而下依次是什么颜色、什么色素? 色素为什么能在滤纸条分离? 移动最快与最慢的各是哪一种色素?各具有什么颜色? 最宽与最窄的各是哪一种色素?各具什么颜色?为什么各种色素带的宽窄有异? 实验后的滤纸条经干燥后,为什么要避光保存? 实验结束后,为什么要用肥皂把手洗干净?此实验来用的是什么方法? 通过实验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说明什么问题? 通过实验,引导学生从实验的实践中获取知识和方法,这对学生形成科学的精神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3)讨论:讨论是进行科学精神教育的很好的形式之一,一般包括全班性讨论和分组讨论。为了使生物学教学中的科学精神教育达到最佳效果,教师应进行充分准备和引导。 在讨论“体育锻炼对骨骼肌的影响”时,提出“体育锻炼使肌纤维增粗,还是使肌纤维数目增多?”“体育锻炼能使人体骨骼的数目由206块增加吗?”引导学生学会“推理、反证、讨论、怀疑、核实、得出结论”的方法。 例如,在“植物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的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①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是怎样的?②植物体的每个细胞之间在结构上有什么关系?③植物各器官的主要功能是什么?举例说明植物体各器官的功能之间有什么联系?④植物体的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有什么关系?⑤通过上述讨论能得出什么结论? 限于初中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知识和能力水平,可组织、引导全班学生讨论,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加以解决,最后由学生得出“植物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的结论。结论的获得是学生参与的结果,参与过程中有知识的归纳、总结并形成知识网络,整个过程都渗透着科学精神教育,教师总结时强调科学精神的重要性。 在“新陈代谢”的教学中,根据初中二年级学生的特点,可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重点研讨一个问题,组长将本组讨论情况向全班汇报。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新陈代谢的过程、图解、概念和意义。 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学生回答有些问题时有多种答案,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展开讨论、总结并得出正确的结论。让两种或多种意见进行正面交锋,经过争论、辩论和讨论,获得正确的结论,这同时弘扬了“一丝不苟、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 4)参观、调查和实习:因为这几种教学活动是离开课堂的教学,事先更应当重视“计划、目的、方法、提纲和注意事项”,切实做好组织工作。提纲可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有章可寻,知道干什么、怎么干,能更有效地达到预期目标。在上述实践活动中应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地按提纲进行,对观察或调查到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从中获得知识和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并领会“怀疑一切既定权威的求实态度和对知识的渴求”的科学精神教育内涵和意义。 生物学教学论文:如何进行生物学课堂演示实验的教学 如何进行生物学课堂演示实验的教学濮阳市第五中学 李艳红 【内容提要】 一、课堂演示实验的意义; 二、课堂演示实验的特点; 三、课堂演示实验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生物学课堂演示实验 实验教学 演示实验 【正文】 生物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课堂演示实验教学是教师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的需要用演示的方法进行的实验教学,是一种直观教学手段。通过演示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生物学概念,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知识。演示实验是学生进行观察和获得感性认识的重要源泉,是教师讲解生物学概念、规律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观察力、注意力和思维力的重要途径。 一、课堂演示实验的意义 课堂演示实验在教学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巩固知识,加速新知识的掌握 生物学演示实验分为两类:一类是以获得新知识为目的而进行的演示实验,另一类是以验证巩固知识为目的而进行的演示实验。演示实验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直观性,它将学生不易理解的抽象知识具体化,使学生首先获得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教师的启发,经过积极的思考,很快形成正确的概念并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点。 2、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课堂演示实验教学通过看得见、感受得到的现象,使学生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中学习,很容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例如:"呼吸作用"演示实验,将点燃的蜡烛在分别装有萌发的种子(甲瓶)和煮熟的种子(乙瓶)里,观察蜡烛在两瓶内的燃烧情况。随着蜡烛的燃烧情况的变化,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会不断被激发。观察形象生动的演示结果,学生会产生强烈的认识冲动,并形成最佳的心理状态,经过教师的讲解和自身的积极思考,能很快掌握有关的知识内容。在对低年级的教学过程中,若采用一些适当的趣味性演示实验,可活跃课堂气氛,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和学习的积极性都会有明显地提高。 3、有助于传授生物学技能和科学实验方法 在进行演示实验教学中,根据教学要求教师要向学生介绍有关演示实验的设计方法、实验注意事项、实验设备的准备、实验仪器的使用、药品的使用和配制等知识内容,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说明。通过演示实验的教学,学生可以初步了解和掌握生物学科学实验的基本思路、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在进行植物光合作用内容的教学过程中,介绍完光合作用的基本内容后,向学生提出如何验证光合作用产生氧?启发学生认识到由氧气的特性(不溶于水、并可使余烬的火柴复燃)出发来证明氧气的存在。然后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选用实验材料(为什么选用水生植物作为实验材料?),如何设计实验步骤,如何确保实验成功。 在演示实验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认真讲解、不断启发引导、一丝不苟认真操作,学生会逐步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他们的科学实践能力也能逐步得到发展。 4、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关键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力和注意力,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演示实验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性地观察,使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减少了盲目性,通过启发学生很容易抓住要观察的重点。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通过观察所得到的感性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归纳逐步形成理性认识,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二、课堂演示实验的特点 课堂演示实验有许多特点,但其中最突出的是以下四个: 1、灵活性 一般演示实验所要求的设备比较简单,操作比较方便,可塑性强。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边演示边讲述或是边演示边谈话方法进行,也可以先演示后讲解,或是先讲解后演示;可以演示实验的全部过程,也可以演示其中的一部分。有些演示实验需要较长时间,因而在课堂上只能演示其中的一部分。可以只演示实验的开始几个步骤,也可只演示实验的最终结果。在实际教学中,要做的实验很多(例如初中生物学教学大纲中规定了52个实验和实习教学内容,以及18个演示教学内容),其中有些实验比较复杂,会因为学生知识和技能的不足或者是由于实验设备、教学时间的限制而无法实施。将有关的学生实验进行一定的简化,改为课堂演示实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由于实验少给教学带来不足。 2、时间性 课堂演示实验是对时间要求比较强的一种教学形式。它的时间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课堂演示实验应尽可能在一个单位的教学时间内完成,另一方面许多课堂演示实验对季节条件有一定要求。当有多个演示实验可供选择时,在不影响教学效果的前提下,应尽量考虑选择采用时间比较节省的演示实验。对于时间跨度比较长的演示实验,要尽可能让学生观察到完整的实验过程,以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例如:演示"光合作用需要光"这一实验,可让学生提前完成植株的"饥饿"以及用遮光器对叶片的遮光处理等步骤,在课上教师只需做"检验遮光叶与非遮光叶中是否存在淀粉"的演示实验。演示内容与课堂教学内容是相关联的,选择有关生物材料时,应考虑材料生长的季节性。如果有关的教学内容正好安排在秋季,那么选择演示实验有关生物材料时,必须考虑秋季生活的(动、植物)材料。在准备演示实验时,还要注意考虑到在不同季节、不同天气情况下由温度和光照不同所带来的对演示实验结果的影响。许多教师在预备实验时,常能得到预期的实验结果。但正式上课时,却可能由于天气的变化(如温度降低、天气转阴光线不足),而影响演示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加光(用灯光照射)和增温(使用恒温设备)来改善实验效果。 3、简洁性 演示实验不包含复杂的操作过程、复杂的实验操作技巧和复杂的设备仪器,也不要求学生有复杂的知识背景。演示实验的目的是用已掌握的知识内容来解释较深奥的科学知识。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限制以及环境的限制,演示实验在设计上必须要精巧,演示结果要一目了然。将实验课中的有关实验简单地搬到课堂做为演示实验是不适当的。 4、直观性 演示实验不同于普通的实验课教学。多数情况下,课堂演示实验是由教师在讲台附近进行操作的。因而不论是在设计演示实验方案时、还是进行演示实验操作时,都应考虑到要保证使全班同学能够观察到演示实验操作的全过程,同时实验的结果也要清晰明了。 三、演示实验应注意的问题 1、精心选择,服从教学目的性 演示实验是课堂教学有机整体的一部分,选择演示实验要以突出教学重点和解决教学难点为目标。要精心地选择演示实验的内容,使演示实验有助于讲清重点、突破难点。比如有关光合作用内容教学的演示就相当多,有的演 示实验用于说明光合作用过程中有二氧化碳的参与,有的演示实验用于说明光合作用过程中氧气的产生,有的演示实验是用来说明光合作用过程是需要光的。在生物材料选择上,有的使用一片叶子,有的使用植物提取液,有的使用水生植物,还有的使用陆生植物。可用于光合作用演示实验的生物材料种类也千差万别。要善于根据教学的实际要求,对材料进行合理地选择。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使讲授内容与演示操作恰当地配合,充分启发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在演示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特别是要在思想上明确演示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因此,应该及时把学生在观察中所得到的感性认识提高、概括起来,形成概念和规律,发展学生的思维,切不可为演示而演示。 2、严格设计,确保科学准确性 演示实验设计要正确无误,操作步骤要合理,时间安排要得当。为确保实验效果良好,应严密控制实验条件,并可通过设置对照组等方法来增加的演示实验说服力。在设计实验时,要注意不断地改进实验仪器、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使演示效果更加有效明显。对演示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要进行充分估计,对可能影响演示实验结果的各种因素都要进行分析,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各种因素对演示实验结果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在演示实验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严格按实验操作熟练规范正确地操作,使整个演示真实可信,并确保演示实验的顺利成功。对于在演示操作过程中出现的意外情况一定要认真地科学地对待,要认真分析其原因,不要急于下结论,应当引导学生自己思考找出发生这些情况的原因,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认真预备,增加成功把握性 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演示实验成功的保证。要按照教学目的,根据演示实验的设计和实际条件,合理安排。认真做好实验器具、实验试剂药品、实验材料和一些必备辅助教具的准备工作。做好有关实验用品的清单卡片,上课前要逐一对照检查后带入课堂,以免影响演示实验的正常进行。做好预备实验,保证教师的实验操作娴熟规范,同时可以尽早发现演示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便及时对实验进行改进。通过预备实验,还可以找出学生可能出现的疑难处或忽略处,以便设计好有关的提示。 4、合理使用,提高直观有效性 演示用具的位置要适宜,注意有关仪器设备安放的角度,不要遮住学生观察的视线,要使所有的学生都能观察到演示实验的整个过程。同时演示桌上只能放置与实验有关的材料和用具,暂时不用的材料的器具应放在学生视野以外,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可用染色法来提高演示物的颜色或用强化演示物背景颜色来增加反差等手段使观察的目标鲜明突出。例如:"渗透作用"演示实验用的蔗糖溶液是无色透明的,增加颜色可使结果更加醒目。对于小型材料可以采用巡回演示法进行演示,也可借助投影设备将微观变为宏观。必要时,复杂的实验应先画好图解,或使用其它直观教学手段,辅助学生观察。 5、细心指导,增强教学启发性 根据授课的实际情况,把握好演示时机。在讲解演示实验时,要把关键的步骤交待清楚,注意使讲述语言与演示操作配合起来,消除学生不必要的疑问。语言要有启发性、指导性,根据学生情况和授课内容来设置悬念,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重要的观察内容上,减少学生在观察上的盲目性,积极引导学生去获得感性认识。同时教师应该及时把学生在观察中所得到的感性认识总结提高,使之形成概念和理论。 尽管演示实验有诸多特点,但它仍只实验教学的一部分。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实验课的教学在整个生物学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演示教学不能完全替代实验课教学。在搞好课堂演示实验的同时,应根据教学要求,积极创造条件,加强生物实验课教学。 生物学教学论文:论微生物学双语教学方法的探索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搞好微生物双语教学的具体方法,对微生物学双语教学的教材选择、教学准备、教学方法等几个关键问题展开讨论,并就如何提高双语教学质量进行了探讨。 由于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特别是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际交往更加频繁,教育国际化趋势也急剧升温。双语教学的开展,有利于学生了解国际上前沿的科学发展趋势,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外语综合运用水平。笔者结合自身微生物学双语教学的实践,谈谈双语教学的方法上的一点体会。 1 选好教材,中英结合 实施双语教学,教材的选择至关重要。第一,双语教学是个新事物,现成的教材凤毛麟角;第二,单纯引入外来教材,又不符合国情和本地区目标特色的缺陷;第三,编写教材难度很大,没有相当的基础和资源是无法实现的。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以英国J. Nicklin , K. Graeme-Cook R .Killington教授编着的《Microbiology》(第二版) 影印本为主要的参考材料,使教学内容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的深度和广度,又让学生汲取外文教材中的精华。该教材图表简明清晰、论述层次分明,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较新的知识体系。同时辅助以周德庆主编的《微生物学教程》(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为参考资料,这本书较好地处理了知识的基础性、系统性和先进性间的关系,是国内的一本优秀教材。 2 搜集资料,写好教案 在设计好中文教案的基础上,准备一份高质量的双语教案,是搞好双语教学的重要一环。在双语教学的初始阶段,双语教案需要十分全面、系统和详尽。课堂上所有教学内容,包括每一个问题,每一个段落,每一个细节都要在教案中。特别是问题之间、段落之间的过渡性语言,要用醒目的英语写在教案中。写好一份高质量的双语教案,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系统的专业知识。并在此基础上,阅读内容较新的外语参考专业书。通过阅读,教师既可了解在该领域内的最新学术动态,又能掌握正确、正规的语言描述,这对提高双语教学水平至关重要。微生物学双语教学作为生物学专业教学的基础课阶段,英语教学内容应该重点突出本专业常用专业词汇的介绍和用英语描述本课程专业内容的基本表达方法。 3 强调课前准备。 对于学生,我们要求对下次课内容进行预习,让学生针生词去练习读音、熟悉词义。学生反映事先预习后再听课,容易和老师讲课,显着提高了双语教学的质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接触相关专业文献资料,扩大阅读面,熟悉专业词汇和专业文献的语言特点。通过反复训练,使学生养成正确的思维模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从而使英语学习从纯粹语言学习向实用性过渡。对于教师,授课前应认真准备教学,考虑到课堂的每个细节,做好预案,做到有备无患。通过反复试讲、课堂试讲、面壁试讲和个人脑海中电影式试讲,才能讲课时如行云流水、熟练自如,才能在“熟”的基础上提到“精”的程度。 4 采用适合的授课模式 目前双语教学大体可分为3种模式(李成,2007)。沉浸式双语教学(immersion program),此种模式要求用外语进行教学,母语不用于教学之中,乃至校内也不使用母语,以便让学生沉浸于弱势语言之中;过渡性双语教学(transitional bilingual education),此种模式要求在学生刚进校时,部分科目或全部科目使母语教学,但一段时间之后,则使用外语进行教学;保留性双语教学(maintenance bilingual education),此种模式要求学生刚进校时用本族语教学,以后逐步部分科目使用外语,部分科目仍用本族语教学。目前我们所采用的教学模式基本属于第二种授课方式,这主要是基于对我国高校学生外语水平的考虑。我们所教授的学生是大学二年级第一学期的学生,他们尚未经过大学英语考级的强化训练,其英文阅读理解及交流能力尚待提高。若采用全英文的教学模式,恐怕有些学生难以接受;若以母语为主,仅专业词汇用英文讲授,则会大大影响双语教学的效果,难以达到双语教学的预定目标。所以,在双语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以英文为主,中文为辅,英中结合的原则。 5 注重沟通,活跃气氛 现代教学提倡以学生为主体,课堂上教师多用启发式教学,学生互动意识强,思维活跃,课堂交流讨论积极。这不仅仅需要用适当的提问来引发学生的思考,还需要老师能够时刻观察学生的反映,把双语贯穿于教学的各环节中去。课堂上或课后,能用英语交流的就用英语。积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用英文发言、提问,让学生用英语讨论问题,布置英文作业题,作业要求学生用英语回答。可以就主要问题以案例分析的形式进行课堂分析。例如,每人用英语给大家讲解5—10分钟,然后由同学提问,老师总结。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填鸭式”教学的弊端,使学生对英语语言现象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训练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还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专题讨论、小组学习、辩论会等多种形式的学生参与活动,举办各种趣味英语竞赛并采取多种奖励手段,尽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英语热情,创建一个全方位的双语校园环境,强化其应用英语进行专业思维的能力。这样,教师教得相对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教学相长。 6 采用多媒体课件授课 全部课程采用多媒体授课,多媒体内容绝大部分是英文,在多媒体制作时,尽可能多地采用表格、图片、动画等手段,将抽象的教学内容生动化、直观化,帮助学生理解授课内容。例如细菌鞭毛结构部分,多媒体展示出其结构部分的立体影像,并以彩色文本框和动画形式讲解各部分功能,生动地展示了细菌鞭毛结构和运动机理,将抽象和枯燥的理论形 象化,使其富有趣味性。同时多媒体课件上载到校园网,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上网查看学习。 我们通过对学生问卷调查所反馈的信息的反思,不断总结、回顾在双语教学中成功和不足,认为要获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师除了要不断强化自身的学习,更新知识结构,提高知识素养外,还必须与时代的发展衔接,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研究、分析、总结、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为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生物学教学论文:谈职业倦怠对生物学科教育教学的影响 教师职业倦怠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其结果对教师自身和对学生发展都会产生不良后果,但不同学科的教师,职业倦怠时产生的影响并非都是一样的,对于生物学科教学,其对教学影响更甚一畴,主要是因学科特点不同而造成的。其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目地位是促成生物教师倦怠心理的主要因素 生物学是一门传统的自然学科,具有自身的特点,是一门实践性和现实性极强的学科。要想上好一堂生物课,课外所需的准备往往超出课上45分钟的若干倍。一个刚出大学校门的年青教师,满怀激情踏上所任学科的教学岗位,但现实却是如此:初中升学生物时不检测,更不列入中考测评记分学科,生物课程设置遭到排挤和冷落。事实上,生物学科上得好也不一定得到家长和学校的任可,试想,考试升学在即,哪一位家长哪一所学校的领导会支持自己的小孩、学生多花时间去学习升学不考、不记分的科目?得不到家长、甚至教师的认可,教师的激情遭遇冷水,消极也在情理之中,满腔的热情只能随现实而逐渐消退,倦怠也极易形成。 二、职业倦怠在生物教育教学中的负面影响 倦怠的心理导致了职业态度紊乱,无心从教,情绪消极低落,倦怠的形成导致教学动力丧失。我们常说,要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这一桶水从何而来,是教师的职业责任,然责任的延续需要动力来维持和支撑,更需要教学中的成就感来支撑,没有动力,教学将显得平静而无生机。在教学中具体体现为:不面对课题,随意备课,不作教学准备;不分析学生对生物知识了解情况;随意上课,无心面对课堂,随意讲解,不求教学质量;负面心理影响学生发展,不与学生交流沟通,方法生硬。 生物学科教学,教学准备功夫往往在课外,比如《在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这一章学习中,讲到《输送血液的泵——心脏》这一节时,心脏结构挂图、心脏结构模型或猪的心脏三者中至少要有其一,需要教师在课外做好充分准备,在教学中让学生体验,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容易理解,这样才能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倦怠会关闭教学准备的大门,教师教学能力会倒退便是意料之中的事,更谈不上教研和创新了。 作为学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原动力、成就感,同样是学习的催化剂,它对学生自觉学习生物知识和运用生物知识有着特殊的作用。消极教学,则无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谈不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性。 教师引进门,修行靠个人,这虽是句老话,但却说出了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引就是激发,想办法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启学生的心智之门。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生物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就是教学的“引”子,培养学生兴趣的源泉。在血液环的途径讲解中,我们常有这样的设疑,某某人得了某某病,当护士在手背打点滴时药物到达病变部位时要经过哪些途径,这类题为本章节的一个基本检测点,也是检测学生是否学以致用的最佳题型之一。 与其说是设疑,更应该说是引导,是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科常用的一种教学模式,生物教学素材的信手拈来,教学方式的灵活多变,丧失激情的教师是无法做到的,更何况长期倦怠的教师。再有教学中,倦怠心理教师往往在讲解中讲得比较肤浅,不愿花时间了解自己和自己所生存的环境,解释和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不去联系学生周围存在的相关生物学问题,如,生物与农业生产、生物与卫生保健、人的生老病死、生物与环境等的关系;不作深入介绍,如,基因工程、基因技术与人类关系等当前生物学领域的前沿科学,就难以让学生知道学习生物的重要性和实用性,更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三、职业倦怠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师范院校的座右铭,新世纪教育的发展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倦怠消极的情绪,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做不到管教管到,甚至任学生自由做与上课无关的事。在生物教学中,在演示、实验、展示环节中,只会使课堂纪律混乱,教学秩序失控,无法完成教学任务,更谈不上什么教学质量。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教师的言行举止会影响学生,使消极思想在学生中延续,其结果只会导致教师厌教、学生厌学,造成恶性循环和不良的社会影响。 教师是阳光下最光辉的职业,面对的是一群群渴求知识的孩子,倦怠在教育教学中的负面影响非常大,但也是实际存在的,必须及时调整心态,才不愧对渴求知识的学生和社会对这一神圣职业的信赖。转 生物学教学论文:谈生物学教学中的三个优化 所谓优化课堂教学,转换过来是另一句话:高效率教学。这个“高效率”不是指教师讲了多少,而是学生学了多少。如何在有限的40分钟内使学生最有效地获取知识,提高教学效率,就是“优化”的过程。 笔者认为,课堂教学应注意三方面的优化设计: 1内容的优化。内容的优化无非在于如何有效地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或许有人要问:大家手里都是拿着同一本书,这个内容你怎么优化?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认为的:教师在明确教学目的、掌握学生认知水平的前提下,应使其传授的知识难度略高于学生的认知水平,让他们跳起来能将“苹果”摘到,同时,努力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并由此带动学生对其他知识的掌握。喻其谓,首先让学生跳起来摘到大苹果,并在摘的同时,抖动树枝,让其余已熟的小苹果自然落地,为己所得,做到挂其一而得其万。在课堂教学上,教师要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去“跳摘苹果”。 如在学习“血液”时,三种血细胞的结构功能是教学的重点所在,我在教学中,精心给学生设置了3个问题:1、红细胞偏少的人常面色苍白,头晕无力,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症状?2、当我们身体某处受伤后,受伤部位周围会出现红肿现象,过一段时间之后,红肿可能会自动消失,这是什么原因呢?3、当皮肤划破流血之后,过一会儿血就止住了,这是怎么回事?学生围绕这三个问题进行自主学习,在学习的基础上展开讨论。 上述三个问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但学生必须在了解三种血细胞的作用功能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回答上述问题,这就使问题略高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促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教师在讨论中再加以点拨,引导学生把问题与三种血细胞的功能联系起来,进而解决问题。 优化课堂教学的内容,需要教师围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进行多维度的思考和探究,通过自主学习,并展开有效的讨论,把重点和难点像“众星捧月”般地凸显出来,使知识的传授,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 2媒体的优化。媒体的优化,就是在最需要媒体的时候,使用最恰当的媒体发挥其最大功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不是越多越好,也并非简单地罗列重复,而是既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又要防止媒体的“狂轰烂炸”,让学生无所适从。 在学习“血液”时,为了能让学生清楚地观察到其组成,我采取实物观察的方法,而在学习三种血细胞时,由于较微观,我让学生通过显微镜进行观察,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教师通过显微投影与学生共同分析血细胞的形态结构,为了弥补显微镜下没有观察到的血小板,我利用挂图指导学生学习;最后,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对血细胞的认识,我播放了一段有关血细胞的视频,并通过表格对三种血细胞进行归纳总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媒体多而不杂,恰如其分地发挥作用,使学生对三种血细胞的结构有了一个全面具体的了解,有效地辅助了教师的教学。 3 语言的优化。无论采取哪种形式的课堂教学,都离不开教师的讲课,教师把枯燥抽象的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既取决于教师对内容的把握和理解,也取决于对语言的优化。教师语言的优化,应做到:1、表达的思路要非常清晰2、语言要简洁、明了,不拖泥带水,不含糊不清,3、语言要生动、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能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化难为易,变枯燥为有趣,并对教学内容产生“海绵”作用。 例如,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基因的转录和翻译”的过程,我用了如下的语言进行描述: 如果将整个细胞比喻为一个大工厂,则细胞核相当于这个工厂的指挥总部,基因就存在于这个总部中,核糖体相当于生产车间,蛋白质就在这个“车间”里合成。基因是如何控制蛋白质的合成的呢? 总部(细胞核中的DNA)发出的指令到“生产车间”(核糖体)后,开始进行生产(合成蛋白质),这其中需要一个通讯员(mRNA)将“总部”的指令准确无误地传达到“生产车间”。 “通讯员”(mRNA)到达“生产车间”(核糖体)后,“搬运工”(tRNA)则把细胞中各种“原材料” (游离的氨基酸)运输到“生产车间”并连接起来。但是,氨基酸在核糖体上接合的顺序是非常严格的,怎样才能确保氨基酸按一定的顺序连接起来呢?——当“搬运工”(tRNA)把氨基酸运到核糖体上时,首先要和“通讯员”(mRNA)对“暗号”(碱基配对),如果“暗号”正确,氨基酸就在这个位置上“安家落户”,否则,这个氨基酸就要到其它能够与它对上“暗号”的位置去。氨基酸就按照一定的顺序被固定下来,通过脱水缩合形成肽链,最终形成蛋白质。 那么,“通讯员”(mRNA)是怎样接受并传达“指令”(遗传信息)的呢?“搬运工”(tRNA)与“通讯员”(mRNA)之间又是怎样对“暗号”的呢?这是我们要解决的两个问题。 教学表明,这种生动的讲解既有效地帮助了学生理解知识,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兴趣盎然,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无论从事哪个学科教学的教师,都应具有驾驽语言的高超技艺。不仅将自己的教学语言作为根据教学内容,清楚、准确地传授知识的工具,而且应该达到生动形象、化难为易、化无形似有物、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优化课堂教学,远非上述的三两点,它涉及到方方面面,既有教师自身的因素,也有学生方面的影响,还有各种教学环境的制约。作为一个教师,应当不断地学习和反思,不断地探索和改进,一步一步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一步一步地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 生物学教学论文:动物生物学实验教学中一点关于改革的切身体会 动物生物学实验课是高师院校生物教育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也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在生物专业基础课中的地位一直牢不可破,其内容多,知识量大、知识体系庞杂是这门课的特点之一。本门课也是后续许多重要课程如动物生理学、人体解剖生物学、动物生态学等的基? 不能满足学生和社会对教学的要求。随着我们实验条件的改善,在全国素质教育的开展和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为紧跟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我们对2008-2011级本科生的动物生物学实验课进行了如下改革。 1 实验内容的改革 对实验教学大纲进行认真地讨论和修订,明确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由于旧的实验项目老化,部分内容科学性不强,定性实验较多,内容以验证实验为主,应用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较少,而且实验设备落后,实验手段陈旧,不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对实验内容和体系作了相应调整,调整后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显微技术、动物解剖、动物分类、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同时引入部分科研型实验。不仅对已有的前三类内容进行了精简和方法的改进,还增加了不少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很大程度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受到学生的广泛好评。 2 教学方式的改革 2.1学生参与准备实验 以前的实验课多由实验员及教师准备实验,实验项目也都是一些精典和传统的,学生按老师的要求照着实验指导一步步做,最后得到和教材一致的结果。在这种培养模式下,学生能力得不到全面的锻炼,尤其毕业后不会准备实验和独立地做实验,为此我们让学生在每个实验课前对所做实验进行预习,然后让学生分组进入实验室准备实验,包括实验材料的准备,仪器的安装调试、药品的配制等等。学生对准备实验既非常感兴趣也非常热情,尤其是在准备实验的过程中对下节所做的实验内容有了充分的了解,减少了在真正实验时的差错,节约了实验时间,提高实验的成功率。更主要的是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提高了,不再是被动接受老师的讲解,而是学会有意识地主动去完成他“自己”的实验。 2.2利用“预习”提高课堂效率和实验效果 课前预习-课上听讲-课下复习,这是学生学习最基本的步骤,但现在普遍存在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学生“越大”,这方面做的越差,小学生多会规规矩矩地完成这三个步骤,中学生基本会完成后两个步骤,而大学生只会去做中间这一步,无论是大学生还是中学生都没有利用好“预习”这个环节。原因不怪学生,而怪老师,怪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是口头强调预习的重要性,但根本没有充分利用它! 在本次改革中,我们一改以往“只强调复习不重视预习”,或“对预习只动口不动手”的这种老套的教学模式:在每次课后,我们会布置好下一节课的预习要求,要求每个学生都设置下一个实验,包括实验目的、用品、方法、注意事项和作业,课前检查,并在讲新内容前先抽查学生解释自己设置的原因。并对不同的设置进行对比,最后归纳出正确的“设置”。这样,不仅会让学生对整个要做的实验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同时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分析问题和独立学习的能力起到很好的锻炼。同时,我们还要求学生记录实验中观察到内容,比如动物体各部分形态结构的位置、颜色、数量、形状、大小等,然后与理论课本上的,与其他同学的做对比,看是否完全一样,鼓励大家发现问题,锻炼同学们的观察能力。这些做法,效果很好,学生普遍反映对实验印象深刻,喜欢上动物生物学实验课。 学生准备实验和预习环节加深了学生对实验用品使用和实验操作过程的理解,其中预习报告的书写,使学生对整个实验形成书面或文字上的认识,从而对实验的把握情况变的具体化,对一些不爱思考和学习的同学也是一种督促。 3 非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 教学不仅要有课堂的教学,课下的非课堂教学也很重要。由于课上时间较短,我们无法将每个学生的不同“设置”做充分对比分析,因此我们鼓励自愿的学生在课余时间进入实验室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设计辩论,作为第二课堂的一部分;同时,我们也进行了实验室开发,鼓励课上没学会或想做较多研究的同学在课下进入实验室再继续学习、研究。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各种动物体的形态结构特点,我们将绘图时间放在了课下。在每次上课前,将上一次的绘图进行展览,以供大家评比,从而激发绘图积 极性。 4 教学设备的改进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实践教育改革的日趋深化,解剖实验室引入了投影仪、录像机、计算机等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用以演示实验方法及操作步骤,仪器使用规程和方法。这样教学形式变的生动,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常用的基本技术和实验方法,从而提高了实验效果。 5 考核方式的改革 过去,动物生物学实验成绩主要根据学生平时上课出勤、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来评定,不能全面地考核学生各方面能力。我们经过几年的摸索和探讨完善了考评体系。考核成绩采取结构分制,满分为100分,成绩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平时表现成绩占30分,包括考勤成绩10分和课堂表现成绩20分,平均分配到每次实验。考勤的主要目的是减少请假和迟到,避免旷课,督促学生出勤;考勤时,请假和迟到没有考勤成绩,旷课一次扣3次考勤成绩,旷课累计达总课时量的三分之一或考勤成绩为零的不允许参加考试。考察课堂表现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做事认真、规范、严谨的态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考察课堂表现情况的具体做法仍然是将成绩平均分配到每次课,然后根据每次课的预习情况(根据预习报告和课前5-10分钟的提问即可看出),课堂中的听讲和做实验时的态度是否认真、操作是否规范以及课后的收尾工作和卫生、值日情况酌情给分。通过这些要求,学生感觉到上课不再是以前的那种单纯的“好玩”的感觉,有了紧张感,有了压力感,有了收获感,真正学到了东西。 作业成绩占20分,主要就是看实验报告写的怎么样,实验报告是对当堂学习效果的一个检验,这也是一般老师们都会做到的一个方面;具体操作时同样将作业成绩平均分配到每个实验,要注意严格要求,不合格的一律重做,直到合格为止,否则没有成绩。 平时要求一定要严格、认真,老师的态度一定程度上决定学生对待这门课的态度,课堂上需要观察的结构、结果都要对学生逐个进行“过筛”式的筛查,达到要求的可以提前下课,达不到要求的必须自己找时间去实验室“补课”,直到做的符合要求为止。这样培养出的学生才是过硬的,符合培养要求的,这样的“严格”要求不仅不会“得罪”学生,反而会赢得学生的好评,得到学生的尊重。要知道,没有认真的态度、严格的要求,一切都将变得“松散”。 实验考试成绩占50分,内容共4项,第一项是镜下观察,目的考察学生显微镜的使用和对动物装片中结构的认识;由于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是一个特别基本的基础实验,以后的很多实验都要用到它,因此显微镜使用的好坏影响非常大,所以我们将显微镜的使用成绩加大为6分,根据使用的规范和熟练程度给不同分数;装片观察占4分,根据结构识别情况给分。这一点,我们在上第一堂课时就会告诉学生,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光学显微镜使用的重要性。这对我们以后的教学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第二项是动物解剖,主要是考察学生对动物进行解剖的基本操作方法和动手能力,以及对动物结构的认识,具体分值分配是解剖(包括处死)方法占3分,结构识别7项,每项占1分,共7分。第三项是考动物分类,由于分类需要学生仔细的观察动物的外形特征包括很多细微的区分结构,所以需要具备很好的观察能力和耐性以及分类学的基本知识,这一项对学生的耐性和观察力是一个很好的考验;具体在考察时要求学生说出所考动物的种名(或科属名)和所属目名,还要说出鉴别的依据,依据占一半成绩,这就使学生平时学习时会有意识的学会仔细观察,而不是靠“死记硬背”来学分类和“应付”考试。这种要求和考察方法会让学生真正学会分类,爱上分类,感觉有收获,有成就感。最后一项是自己设计一个实验,鼓励将已学不同内容和方法进行综合,要求将实验目的、原理、用品、步骤和设计思路说明并自己演示,演示完就算合格,结果不一定成功,但只要设计步骤依据合理充分即可;本项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学生的思维,创新性和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评定方法较以往的更全面、客观与公正,得到广大学生的认可。尤 其是平时表现分的加入,使学生很认真地对待每一个实验。 实验课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应该立足于社会的发展,使改革具有较强的科学性、系统性。本次改革适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习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具有关键性的意义。同时,对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也是必不可少的。 改革是成功的,通过改革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主动的参与者和积极的探索者,从而实现了对科学知识的学习模式由“学会”转变成“会学”,进而“会用”的转变。这种改革也探索和建立了一种既能测试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又能检验各种能力的方法,进而为检查教学目标实现情况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这种改革也最终使学生由过去的“学习、考试”型向“学习、思考、研究、创新”型进行转变。 对一个人而言,掌握丰富的知识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去获取知识并掌握它,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即是这个道理。只有学会如何学习,才能掌握更多的知识,也才能跟上快速发展的社会步伐和知识的更新。相信本次课程的改革必定为国家创新型和能力型人才的培养做出贡献! 生物学教学论文:寓学法指导于生物学教学中 “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在生物学教学中,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结 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和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实现知识传授和智力发展 的辩证统一,实现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辩证统一。我们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具体操作的。 一、观察指导 学生的学习从感性认识开始,以感知为基础,而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活动。生物学科的直观 性很强。教者除了提供挂图、模型、标本、实物、录像等丰富的感性材料外,还应指导学生多接触动植物和大 自然,留心生活中的生物学知识。如指导学生多观察花草树木、虫鱼鸟兽,参观动物园,观看《动物世界》和 《人和自然》等电视节目,拓宽观察的广度。 在观察具体事物时,应指导学生明确观察内容、步骤和方法。明确观察内容就是让学生知道观察什么,在 此基础上,学生才能通过观察得出结论或验证结论。低年级的学生,由于知觉的无意识性,注意力易分散,因 而应充分运用心理学的注意规律,使他们的注意力具有指向性和集中性。观察的步骤一般是由整体到部分,从 上到下,从前到后,由表及里。观察的方法有全面观察、重点观察和对比观察等。全面观察的要求是认真、细 致、全方位,全面观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有利于形成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重点观察就是结合 学习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对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地观察。如“观察花的结构”时应重点观察雄蕊和雌 蕊等。对比观察即通过对两事物的观察比较寻找异同。 在观察的基础上,还应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实现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二、阅读指导 阅读是自学的基础,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手段,它还有助于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阅读从时间上分课前、课中、课后阅读。课前阅读可以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听课;课中阅读帮助形成正确 的概念、原理和规律;课后阅读温故而知新,梳理知识形成网络。只有当学生明确了阅读的意义,才能积极参 与阅读并乐于阅读。 在阅读时让学生做到眼、口、脑、手并用,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例如:阅读中对于概念、规律等结论性 内容用笔勾勾划划;对于说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修饰语或限制词可加上着重号;对于文中晦涩的文字可反复 吟读,理解其意;对于不能理解的内容要加上问号。随着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教者要求学生阅读后能提出问 题并能提纲挈领地归纳大意,形成知识结构。此外还要指导学生重视图表的阅读,明确其意,领会其质。 三、知识精加工的指导 新授课后或阶段性复习时,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精加工是理解整理知识的过程,是去粗取精浓缩知识的过 程,是去伪存真形成真知的过程。常见的方法有比较法、分类法、联系法、归纳法等。 (一)比较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求同法和求异法是进行比较的两种重要手段。求同法即找出事物之间相同点。如通过对 叶绿体和线粒体的比较可以得出两细胞器的三方面的相同点:双层膜结构;遗传上的独立性;与能量代谢有关 。求异法即找出不同点,例如通过对动、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的比较可总结出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细胞壁 、大液泡、质体、以及高等动物细胞特有的结构——中心体。 比较法是学习过程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其它方法的基础,在教学中应强化这样的训练以达到运用自如的地 步。 (二)分类法 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有关材料进行科学分类,分类随标准而异,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分类。如新陈代谢从“ 方向上”分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从“性质上”分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新陈代谢的类型从同化作用上分自养 型和异养型,从异化作用上分需氧型和厌氧型。 (三)联系法 每门学科都有其严密的知识体系,学科内部以及不同学科间都存在着联系。教学中应指导学生从横向、纵 向两方面去挖掘相关知识的联系。如渗透作用与物理学上的扩散作用的联系,遗传问题与数学上排列组合和概 率的联系,染色体、基因、DNA、碱基排列顺序四者的联系, 遗传规律与细胞分裂的联系等。 生物体是一个互为联系的统一体,生物体各结构之间,结构与功能间、结构与环境之间都存在着联系。教 学中可以指导学生从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四个水平寻找结构间的联系,体会结构与功能、结构与环境的统 一性。如人体的呼吸、消化、循环、泌尿、内分泌和神经系统之间以新陈代谢为纽带而相互联系。 此外还要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用生物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某些生物学现象,做到学以致用。 (三)归纳法 归纳法是学生在占有学习材料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提纲挈领总结概括形成知识点或知识体系。归纳时思 维方式可采用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归纳方法可采用符号纲要法和主题词法等。例如利用发散思维可将染色体 的知识点归纳如下: 附图{图} 利用聚合思维可将光合作用的条件、场所、过程、实质、意义浓缩于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中。将细胞分裂 中前、中、后、末期的特征归纳为:“仁、膜消失现两体;赤道板上排整齐;均分牵拉向两极;仁、膜重视重 开始。” 以上几种知识精加工方法具有交叉性,使用时不要把它们截然分开。 四、记忆方法的指导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告诉我们,学习刚结束遗忘也就开始了,并且遗忘表现出“先快后慢”的规律。 教师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及时复习,一章节一单元结束后再进行阶段性复习,与遗忘作斗争。 记忆一般包括机械记忆和理解记忆两种。机械记忆适用于无意义的材料,如生物学上的一些数据。生物学 绝大多数知识都需理解记忆,而理解记忆又建立 在比较、分类、归纳等基础上。如用比较法记忆脊椎动物五纲 的特征,利用知识体系由点到面去回忆有关知识点,此外还有联想记忆等方法。 学有法而无定法。教学中我们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学法指导,力求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力求学生形成 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对于少数学习特别困难的学生要双管齐下,既要指导学法又要培养他们的非智力因素, 激发兴趣,增强学习的信心,使他们走出学习的低谷。 生物学教学论文:反思生物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摘要]:“情境创设”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在课堂教学中得到重视,笔者站在情境教学效果这一视角反思课堂教学调研中发现的一些问题,从教学目标、教学手段以及教学过程的调控等方面阐述和分析了生物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几个误区。 [关键词]:情境创设、教学目标、现代媒体、动态生成、新课程理念、教师基本功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认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创设问题情境是问题教学的开始,它需要教师发挥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活跃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情境创设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在培养学生学科思想和科学探究精神中起着重要作用。但笔者也看到,有些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对新课程的理念认识不够,还缺乏从目的、手段、过程调控等角度细细揣摩,没有起到“情境”在教学中应有的激趣、生惑之效。 1、情境创设与教学目标 任何教学活动都应该以教学目标的达成为起点和归宿,情境的创设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和载体,使用恰当的情境能焕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同策略来同化和顺应新知,为学生走向成功(解决问题)开好头。所以情境的创设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设计,且看两位教师就八年级“听觉的形成”一课教学引入中创设的情境 情境1:教师用1分钟播放一段音乐,要求学生仔细听…… 师问:你能说出这段乐曲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生A:电子琴。 生B:钢琴。 师:不管电子琴和钢琴,你是通过什么器官来判断的? 生C:耳朵 ……以此引出课题 情境2:教师用2分中时间播放一段短片,其中部分同学用耳罩塞住耳朵,只看画面。 教师先后请带耳罩和未带耳罩的同学说说内容或感受,然后通过比较由学生得出:通过视、听觉的共同捕获,人体获得的信息更准确、清晰。 ……以此引出课题。 本节的教学目标是:“描述耳的结构和功能,说明听觉形成的过程;通过对收集的资料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以及进行探究活动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进行科学研究的思想感情。”那么比较上述两者,同样是以学生活动来创设情境,情境2显得自然、更贴近教学目标。“带耳罩的一组”作为对照连接着上节教学内容“视觉的形成”,隐含着复习回顾,感官的不同导致感觉的不同,让学生在认同视觉作用的同时产生了解新知的强烈欲望,对下个环节的实施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情境创设承上启下,连接自然,目的指向性很强。相反情境1的创设给人感觉是形式化、很生硬,在设计活动中没有从学科领域这一角度构建认知冲突和情绪体验,前后问题的设计缺乏内在的逻辑关系,学生的问题意识没有萌发,探求新知氛围没有真正地调动起来。 所以我们在创设情境时如果偏离了教学目标,对创设的情境缺乏目的性、有效性的研究,认为只要创设情境就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例如:创设的情境生活味过浓,缺乏学科思想;创设的情境过于冗长、头重脚轻,影响了教学重难点的突破。诸如此类的情境创设都是低效的,这样的设计思想也是对新课程理念的曲解、误读。 2、情境创设与现代媒体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和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在生物学教学中利用现代媒体手段来展示一些生命现象、呈现问题背景资料,引发学生问题意识,效果颇为显着,尤其在公开课等教学活动中教师使用频率很高,于是在我们教师中也就出现了这样的一个片面观点,创设情境一定要用多媒体手段,否则不是一节好课。一些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也将大量的精力投放在寻找图片或视频资料上,投放在制作课件上,课堂上教师放“电影”,当讲解员,学生当观众看“电影”。例如:七年级“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呼吸作用产生热量”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笔者发现教师在图片的寻找和动画制作上化了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忽视了通过学生自主活动(观察、实验)营造问题情境。事实上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课程,许多原理的得出本身就是据于前人的大量实验或者对自然现象的细致观察和反复验证。生物课程的教学应该放手让学生紧密地结合实验、结合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以及亲身的体验,让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原理谈现象,逐渐形成生物学的基本观点和思想。这也是新课程所追求的一种理念。上述两节内容教师不妨以萎蔫的菊花浇灌后重新焕发英姿、种子萌发产生热量等具体的生命现象为情境,通过学生亲身的活动和体验来构件问题、解决矛盾。在此基础上引发的学生讨论才会使学生感到有话可说、有理可论。 在与教师的交流中了解到,许多教师之所以选择现代媒体来创设情境,重要的一点就是它的直接呈现性,似乎可以“代替”教师的动手、动嘴,以至于教师对它情有独钟。试想,假如我们的课堂被现代媒体充斥,而把学生的观察、实验等主体性活动搁在一边,非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联系实际解决问题能力,也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科思维习惯和学习方式。因此把握学科特点,发挥现代媒体在教学中的不可替代性,才是我们生物学教学中值得提倡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情境的创设中,我们可以利用多种手段来实现,例如实验、角色扮演、自然现象的观察、一个故事、一首诗等等,而现代媒体只能是其中的一种手段。 3、情境创设与开放生成 构建主义认为,所有的学习都应该是情境化的,学生应该在问题情境的互动中,在原有的学习起点上,不断将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整合在一起进行个性化的智能构建。所以情境的创设应该是连续的也是动态的,是伴随着学生认知结构在不断发生改变的。笔者发现在设计情境时教师主观性很强,带着对教学现实的预计和构想,期望学生在课堂上能按照自己的安排进入“圈套”、步入“雷区”。事实上,学生个体差异性很大、课堂教学的不确定因素很多,往往会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问题和情境,课堂教学并不一定按照预期的设想向前推进。例如在七年级上册“探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时,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学生不按照教材实验规定的次序和材料来完成实验,有的学生将碘液滴在鸡蛋清里、花生种子上,有的学生直接将花生种子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燃烧、还有学生把碘液滴在从自己口袋里掏出的饼干之类的食物上,等等。此时,教师若抓住机会,便能利用这一“意外”,和学生共同分析得出:即便是一种食物其营养成分也不是单一的,只是占的比例不同。但教师假如只考虑完成预定“计划”而不惜打断学生的学习兴致,竭力阻止,轻易抛弃了开放中动态生成的新情境、新资源,不但阻碍了教学目标的完成,也不利于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当然,这样的课堂就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材的范例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依据教材,又要超越教材,使教材成为学生学习和活动的有力凭借。所以教师必须以开放生成的观念来组织教学创设情境,给学生留有想象的余地、创新的空间,要接纳课堂 中始料未及的学生体验,更要鼓励互动中学生的即兴创造,还要敏锐地捕捉新的矛盾并积极地进行情境的再创设。 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之所以会出现上述误区,原因除了教师对课程理念认识不到位以外,笔者以为教师个人基本功也至关重要。假如教师具备良好的教材解读分析能力,自然会在备课过程中将教学目标恰当地分解到每个环节,有利于有效情境的构思;假如教师具备较强的动手实验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课堂的动态调控能力,那么教师在选择手段时就底气十足、运用课堂动态资源就游刃有余。关于这一点笔者读过北京教科院基教研究中心张华老师关于《教育观念转变中的思考》的文章(《生物学通报》2005年第9期),感到张老师分析很透彻也很实在,在此笔者不再就这个问题多加论述。 总之,我们不能把“创设情境”理解为课改的“时尚或潮流”,只一味地追求形式,相反我们要重视正确理论的指导,重视对实践中困惑与问题的反思,重视自身教学基本功的锤炼,只有这样,我们创设的情境才更有价值,我们的生物学教学才能充满生命的活力! 生物学教学论文:浅析《植物生物学》实验研究性教学策略初探 论文关键词:《植物生物学》 实验 研究性教学 策略 论文摘要:研究性教学是高校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具备较高专业知识素养和创新精神的人才.推动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教学模式。在全面把握研究性教学科学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际,从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实验研究性教学设计和实验研究性教学的评价等方面阐述了《植物生物学》实验研究性教学的策略,初步总结了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成效并对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当前,人才培养与教育向着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方向发展.高等教育面临新的严峻挑战,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势在必行。曾强调指出:“我们培养的专业人才,必须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能够敏锐地发现问题、正确地分析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国家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il号)中指出:“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增加综合性与创新性实验”,“要切实加强实验、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保障各环节的时间和效果,要不断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改进实践教学方法,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大学生了解多种学术观点并开展讨论、追踪本学科领域最新进展,提高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的能力”。如何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具备较高专业知识素养和创新精神的人才,是目前高校改革的主要目标。2l世纪是以生物科学为带头学科的世纪。植物生物学作为大学生物学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它既是高等院校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又是进一步学好其它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必要条件和基础。植物生物学实验教学是整个教学环节中的一个重要的子系统,它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尤其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独特的作用。研究性教学是教师通过指导学生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与学科相关的专题进行研究,使学生在独立的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研究过程中,吸收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获取新颖的经验和表现具有个性特征的行为,从而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种实践活动。2006年4月18日,周济部长还强调:“推进研究性和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本文就植物生物学实验实施研究性教学的策略作一些思考与探讨,以适应植物学科发展和2l世纪对高素质人才——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的要求。 1全面把握研究性教学的科学内涵与特征 研究性教学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它是在引进和解读约翰·杜威、布鲁纳的建构主义的理论基础之上,结合我国教育教学实际,吸收其他教育理论的合理成分.综合形成了“主客观统一”认识论和“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教育思想而构建的现代教学模式。研究性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在独立的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研究过程中,吸收知识、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种教学方式。研究性教学的科学内涵和本质特征主要表现在:一是研究性教学关注学生创新性品质和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养成,在研究与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二是研究性教学是以学生个性化的思维、认知逻辑为基础,教师以研究的形式组织教学活动,打破原有的凝固、完整的学科逻辑和机械的顺序,设置“问题与课题”或“研究项目”.把教学时空从课堂延伸到图书馆、生活、实践、虚拟网络系统等领域,真正实现学习与生活、学习与研究相结合,科学与生活相联系。三是研究性教学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过程。要求教师的教是创新性的,科研与教学是相通的.教师要把研究的思想、方法和取得的新进展引入教学并贯穿全过程。四是研究性教学注重发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主张学生积极参与研究之中,通过知、情、意的深沉投入与参与,在研究中学习、在研究中成长,养成独立思考的气质和批判精神,成为自我反思、自我动员、自我发展的主体。五是研究性教学强调师生情感交流、思想沟通,在研究中建立民主、和谐、文明的师生关系。六是研究性教学过程体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研究性教学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建立一种基于研究、探索的学习模式,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直接步入科学研究的前沿平台,激发其创新欲望。师生在“科学共同体”下,不仅共享科学研究的思想、思维、方法,而且各取所需,真正达到教学相长。 2植物生物学实验研究性教学策略 2.1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策略 2.1.1革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教学改革以转变教育观念为先导,树立与研究性教学相匹配的教育观念。(1)全面发展的学生观:植物生物学实验研究性教学可以通过调查、实验、数据与资料分析等环节,以合作学习为主,个人研究和集体探讨相结合的形式来完成。这就要求教育中让学生全过程参与。通过分工协作,依靠集体智慧开展研究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科学态度、创新意识、探索精神、思维品质、合作态度等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塑造学生的创造个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民主与平等的师生观:植物生物学实验研究性教学是一个探索与思考的过程,是一个不断面临新问题的过程,是一个知识扩展的过程。是一个与学生共同研究与学习的过程。教师应努力营造积极民主的教学氛围,以完全平等的姿态与学生一起查阅资料、开展实验、寻求答案,鼓励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求异思维。从而真正做到师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切磋、相互启发、相互激励,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国。(3)理性的教师权威观:植物生物学实验研究性教学是以科学研究方式进行的.许多问题可能超出教师的专业领域。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具有远大的理想、积极进取的态度、批判与创新的科学精神、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创造性人格魅力和热情洋溢、情绪饱满、富于激励、想象丰富的情感来树立自己形象、鞭策和激励学生的成长。 2.1.2完善教师的知识与能力结构植物生物学实验研究性教学是一种发展探索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现代教学方法。对教师的知识与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特别是在知识经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教师不仅要掌握系统的生物科学知识,及时了解生命科学及生物技术新进展,如分子生物学、遗传工程、生命起源与发生的新学说、生物进化论的研究进展、生物多样性与保护、生物DNA芯片技术、人类基因组计划等等:同时重视学科交叉和知识更新,如“边缘科学”、“综合性科学”等,形成广阔的文化视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授课是一门科学,需要去钻研,去研究啕。.植物生物学实验研究性教学具有综合性、社会性、实践性等特点.要求教师不断提高教学、科研能力。植物生物学实验研究性教学中不能忽视教学研究,要把握好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如“课前”教师要从观点与方法上弄清已取得的科学成果、尚未解决的问题以及未能解决的问题的障碍存在(组织材料、准备问题),从而制定研究性教学的对策和措施;“课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研究性学习过程的组织、管理和指导,让学生具有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学到生物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精神,提高生物科学素养;“课后”教师要自觉进行自我反思。通过反思问题的设置、实验研究方法、教学指导等行为与过程,促进教师更加主动参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是“源”,教学则是“流”,科学研究总是走在教学的前头。如果没有科学研究.把握不住学科热点、难点和最新进展,对新技术、新成果无知或知之甚少,不能用新的见解来研究问题,更不能给学生在科学研究方法上以恰当的指导,就更谈不上启发学生。因此,教师只有努力提高科学研究能力,把教学与科研密切结合.才能满足植物生物学实验研究性教学的需要。 2.2实验研究性教学设计策略 2.2.1实验研究性教学的综合技能训练策略实验研究性教学就是要改革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的保姆式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在传统的植物生物学实验中有许多实验项目属于验证实验,如植物细胞、组织与器官的观察,植物类群与分类(重要科属)的特征解剖,植物体内特定成分提取、分离与鉴定等。这些实验不仅在实验教学中所占课时比重高.而且重复性大。把这些实验项目改为显微镜的操作规范与技能,徒手切片与临时装片(含压片)的技术与技能,植物成分提取、分离与鉴定的技术与技能等方面的基本技能综合训练,既可以节约大量的实验课时,又可以为设计性、综合性与研究性实验奠定良好的基础。 2.2.2实验研究性教学的问题与课题设置策略针对学习植物生物学实验的学生专业知识相对薄弱的实际情况,可采取以下策略设置实验研究性教学的问题与课题:(1)按教材的知识体系中的条块设置问题或课题,如植物体结构与功能方面可设置C,与C植物在根、茎、叶的结构差异比较研究.植物的生长发育与环境方面设置水生植物中沉水植物、浮水植物与挺水植物根、茎、叶的结构与环境的适应性等.这样的研究课题既可以检验实验的基本技能和验证营养器官的基本结构,又可以打破教材章节的限制,把不同章节的知识有机地联结起来,探究植物在生长发育和结构分别与功能和环境的相互关系,使学生学习的知识“活”起来。(2)按学生学习与生活实际设置问题或课题,如校园植物多样性的调查、东湖和镜湖与鹤池淡水藻类多样性的调查以及食堂大米和蔬菜的营养成分的分析等,这些问题与课题不但可以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也可以切I练学生调查、实验与数据分析的基本技能和技巧。(3)按学科与社会的前沿与热点设置问题或课题,如模拟全球气候变暖与C02浓度升高对植物生长发育、生理功能的影响,养殖产业对水生植物影响的调查,模拟矿区煤矸石与石灰石堆积区植被恢复实验研究等。这些问题或课题对社会影响强烈,学生情感体验比较深刻,不仅可强化科学研究基本方法的训练,提高科研能力,而且增进对社会发展状况的了解.增强学生对社会进步与发展的责任感。 2.2.3促进学生研究兴趣自我发展的策略创新始于问题,源于实践。学生研究兴趣自我发展既要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要为学生的自我发展搭建平台。(1)学生要根据研究性实验教学内容和要求,查阅文献资料,自主拟定实验方案,选择实验仪器设备和确定能有效测定数据的方法,先假设后实验,得到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撰写实验报告,注意各环节发挥学生自主性和能动性。在研究性实验教学中,教师不能够越俎代庖,注重实验方向提示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的审查和完善,实验过程的观察调控、释疑解难,对实验结果与报告的分析与评价,找出研究性实验教学不足并提出改进意见,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2)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和承办高校所在地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全国竞赛活动,被誉为中国大学生学术科技的“奥林匹克”盛会:也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自我发展、展示真我风采的良好平台。在植物生物学实验研究性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指导学生要遵循价值性、创新性、可行性、有利性、具体性等五项原则选题,严格按照科研课题的立项论证、项目研究、结项与验收的规范化程序管理项目。 2.3实验研究性教学的学生学业评价策略 实验研究性教学的学业评价要改革传统的学生学业评价中“教师一支笔、一考定全局”终结性评价模式.建立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体的综合评价模式。如植物生物学实验研究性教学中学生实验研究课题的评价,按表1中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 3植物生物学实验研究性教学的成效 几年来的研究性实验教学表明:(1)激发了学生对实验研究与学习的兴趣、转变了学习态度。亚里斯多德曾经说过,古往今来人们开始探索,都应起源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植物生物学实验研究性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选题大大地提高了探索、求知的兴趣,使学生对植物生物学实验的学习态度从“要你学”变为“我要学”。(2)强化了学生实验基本技能与技巧的训练。通过教师设置的基本技能与技巧的项目训练和学生的实验研究课题的研究实践,学生较好地掌握了开展植物生物学研究的制片技术、野外调查的方法、植物成分的提取和分离与鉴定方法和植物生理生化指标测定技术以及实验数据统计分析的方法等。(3)问题源于思考,植物生物学研究性实验教学中通过鼓励学生对实验现象、生活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思考,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凝练成研究的课题,再通过实验(试验)与实践的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使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科研素质与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4)植物生物学研究性实验教学中,教师设置的实验研究课题集体参与项目占多数,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查阅文献、设计实验、开展实验和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以及研究报告的撰写等环节的相互配合、团结协作,很好地完成研究的任务,较为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意识。 4植物生物学实验研究性教学的思考 植物生物学研究性实验教学是教师将研究性实验教学与学生的研究性实验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激活学生对实验的学习和探究动机,引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增强学生对研究性实验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独立研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在社会中的竞争力目的的教学模式。保证与维持植物生物学研究性实验教学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建立运行的机制,在政策、经费、人员等方面给予倾斜、资助与扶持;其次师生业绩的评价应遵循“三个有利于”的原则:从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有利于调动师生参与、有利于课程建设与管理.建立多样化的评价模式、评价主体和评价指标:第三要努力营造积极、友好、民主的教学改革与研究氛围,加强教师间相互 学习、交流,推动植物生物学实验研究性教学的发展。 生物学教学论文:试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论文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理论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必须有利于构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生物学教学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既不是纯粹客观的,也不是纯粹主观的,而是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相应的,认知既不起源于主体,也不起源于客体,而是起源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通常,个体遇到新刺激时,总是试图用原有的认知结构去同化它,以求达到暂时的平衡;同化不成功时,个体则采取顺应的方法,即通过调节原有认知结构或新建认知结构,来得到新的平衡。即个体的认知结构通过同化和顺应以适应新的环境而不断发展。同化与顺应之间的平衡,也就是认识上的适应,也就是人类智慧的实质所在。平衡调节了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引起认知结构的一种新建构。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一)转变教师角色,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外部的辅助者和支持者。教师的职能是提供学生建构认知结构所需要的必要条件,促进学生自主建构认知结构,激励学生以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而不是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因此,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应转变自己的角色,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建构主义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努力:首先,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能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求知的热情,从而使他们积极地进行自主知识建构。其次,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盼隋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教师可组织和引导学生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进行协商和辩论,先内部协商,然后再相互协商。最后,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体改造与重组。如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应尽可能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改演示实验为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探究实践机会,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实现对新意义的构建。 (二)构建良好的学习情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顺应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会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 总之,通过“同化”与“顺应”才能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由于实际情境所具有的真实性、生动性、丰富性,所以,情境创设为提取长时记忆中的这些知识、经验与表象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教学中,要注意构建各种学习情境,帮助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与已有的经验在当前情境中进行学习和认知。这就要求教师对教学过程要进行艺术性设计,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诸如问题质疑、设置悬念、自然场景模拟、生活中的生物现象观察等学习情景,营造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自主创新、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都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主动参与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1.构建启发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例如:在讲“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时,可以先播放一段春天播种和种子萌发的动画,然后再提问,让学生思考可以由此想到什么。 2.构建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假说、提出解决问题方案的情境。例如:在上面的情境中,老师可以接着说:“请同学们根据自己亲身播种的经历或者你刚刚看到的动画,提出你的疑问并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3.构建提供理论联系实际,促使学生实现知识迁移的情境。例如:当学生通过实验明白种子的萌发是需要“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时,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农民在春天播种时要注意些什么,播种后又要注意些什么,让学生把理论应用于实际,学会迁移。 4.构建提供合作学习的情境。建构主义教学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合作、交流、互动的学习情境,为此就要变“人际竞争”为“人际互动”,在教学中多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例如,当学习“植物的吸收作用”内容时,就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成员内部先进行讨论,讨论植物需要哪些营养物质,化肥中主要有哪些营养物质,为什么施肥时有时会出现“烧苗”现象等,得出小组结论,再由小组代表在全班汇报,给学生一个互动和交流的情境,让学生在相互讨论和交流中得出问题的答案。 (三)帮助学生构建认知结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以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为依托所进行的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在新环境中构建认知结构。 1.优化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是学生进行建构化学习的必要条件,任何一个新知识的学习都是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的。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设计好每节课的“铺垫”,即“导人”。这个导人就是要对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行恢复,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结构化和系统化。同时,在新的高度或角度发现新的问题,即发现新的知识生长点。而且,导人过程也是帮助学生形成优化的认知结构的过程。通过优化认知结构,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了足够的联系,可使学生获得同化新知识的认知框架,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 2.引导学生建构新的认知结构。按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在构建新的认知结构时,需要综合运用原有的认知结构,此时是培养学生求知欲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最佳时机。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教学重点,进行点拨和辅导。此时教师不能讲得太多,而要“精讲”,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扶持,做好引导工作,同时,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解决自己学习中的难点,掌握学习重点。在点拨过程中,学习者接受的新知识与处于激活状态的旧知识相互作用,新知识以一定的方式与原有知识进行联系。这就意味着新知识通过同化、顺应已进入原有的认知结构,并促进了学生认知结构的重新转换与构建。 3.巩固迁移,运用新的认知结构。巩固迁移是知识的应用阶段,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手段,也是实现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关键。因此,在教学难点突破以后,要想让学生真正地掌握教学重点,还必须给学生消化、吸收和整理的时间,在课堂教学结束时要进行简单地总结,并布置一定的练习题供学生思考、练习,以巩固、运用新的认知结构。 (四)生物教学的评价要多元化 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是学生的一种认知结构的自主建构过程,由于个体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因而每个人都有自己对新环境的独特理解,求取一致的答案显然是不适宜的。因此,评价学生如何进行知识建构要比评价由此产生的结果更为重要。生物教学的评价应基于动态的、连续的、不断呈现学生进步的学习过程,这就要求生物教学的评价要多元化,可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1.评价的重心是教学过程。评价应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一种持续的、动态的过程。评价应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之中,不仅要重视学习结果的评价,更应重视它的过程性评价。 2.评价的目标和内容要多元化。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发展为本”的原则,体现对个体发展需要的尊重,关注和承认学生的差异性,评价目标应多层次、多角度。评价内容要涉及学生素质发展的各个方面,包括知识、能力、方法、态度、情感、价值观等。 3.评价的方法要多样。由于评价目标、内容的多元化,必然要求评价方法、手段的多样化。为提高评价的科学性与有效性,需要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结合、分析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注重自我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等。 生物学教学论文:生物学教学中非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生物教学中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今天,培养学生的非逻辑思维能力尤为重要,中学生的非逻辑思维表现丰富,如对问题的猜想或应急性回答,提出怪问题,产生新奇的想象,对难题的顿悟等。从当前的教学现状看,长期以来,逻辑思维一直被视为科学思维的唯一类型,而非逻辑思维仍未被重视。笔者认为,非逻辑思维与逻辑思维是相辅相成的,对于学生接受与理解生物学知识,有时非逻辑思维竟起关键作用。 一、想象思维的培养 想象思维是人们在头脑中对已有的事物的表象进行加工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不是表象的简单再现,而是对表象的夸张、拓宽和升华,是对表象理想化的改造;它可以脱离现象,但却以现象为基矗想象具有直观性、形象性、整体性、概括性等特征。在科学发明创造中,飞机的设计受到鸟和蜻蜒的启示,潜艇的制造得益于对鱼类的模拟,它们都证明了想象对于发明创造具有重要作用。想象以实际生活小积累起来的丰富的表象为基础,在它们之间进行分解、组合、类比、联想等加工而展开的。因此,在生物学教学中,可以通过运用比喻、类比和联想等方法,在学生头脑中创设感性的形象,为他们进一步思维提供资料信息,并使思维具体化。 1.运用比喻,创造具体生动的整体形象比喻就是打比方,它是拿具体形象的事物来比喻与其相似的事物,以某种已知事物去说明相类似的尚未认识的事物。生物教学中借助比喻,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形象,更易于学生理解,也能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授蛋白质的结构时,联系学生熟悉的弹簧,把蛋白质的多肽链比作弹簧的钢丝,弹簧的螺旋相当于多肽链的盘曲,再把一条或多条弹簧折叠起来,也就是多肽链盘曲成螺旋后再折叠,相当于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在这一基础上再闸述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是由氨基本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决定的,就像制作弹簧的钢丝,其材料的种类、长短、粗细有差别一样;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就像弹簧的缠绕、折叠方式不同一样。这样,就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使学生更易于理解掌握。?再如把DNA的结构比作“螺旋状的楼梯”,把生物膜上的载体比作“渡船”等,无不生动形象、妙趣横生。 2.运用类比和联想,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类比和比喻一样,也是由已知推出未知的方法,类比往往又要通过联想才能充分激发想象力。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语言描述或巧妙的设问,在学生头脑中引发各种各样的新形象,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比如,学习生物进化中各“纪”动植物景观时,可以启发学生根据古生物的化石、现代生物界的图景,可造一幕幕或生机盎然、鸟语花香,或雷电交加、地动山摇,或蔽树参天、恐龙横行等古代生物界的图景。不仅使学生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而且也易于学生理解。学生经常展开想象的翅膀,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 可见,利用想象的直观形象性,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进而产生创造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一切,推动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创造性想象力发展速度很快,不仅会再造想象,而且能创造想象并与创造活动联系起来,具有一定的创造能力。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该以想象为契机,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引导科学想象,激发其好奇心与兴趣,经常鼓励学生“异想天开”,以培养其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二、直觉思维的培养 直觉思维是指不受某种固定的逻辑规则约束而直接领悟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形式。直觉思维具有迅捷性、直接性、本能意识等特征。直觉作为一种心理现象贯穿于日常生活之中,也贯穿于科学研究之中。爱因斯坦认为,物理学家的最高使命是要得到那些普遍的基本定律,??然而要通向这些定律并没有逻辑的道路。 “只有通过那种以对经验的共鸣的理解为依据的直觉,才能得到这些定律”。其实,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是一致的,只不过水平与层次不同。如果采用科学的方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有助于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 1.利用习题训练,培养学生直觉思维的快捷性快捷性是直觉思维的一个重要特性。因为直觉思维往往要同时对若干个思维方向作出鉴别与选择,所以,利用生物选择题是培养学生直觉思维快捷性的一个重要方法。由于选择题的正确答案已包含于所列的选项中,在发掘题设条件与各选项之间的因果关系,对选项进行比较,迅速淘汰错误选项或迅速识别正确选项的过程中,即训练了学生的直觉思维的快捷性。在教学中,特别是在选择题训练中,往往一读完题,学生就立即写(或说)出答案,但问其原因,有些学生回答不出,只好说是“猜”的。有的即使说出了理由,也是做题后想了半天才说清楚的,这实质上就是直觉思维的作用。直觉思维由于是人的思维在一定的知识积累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冲破某种固定的逻辑规则的束缚而直接与结果相通,从而省去了中间思维细节,直接反映出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因而具有快捷性。学生快速地解题过程正是如此。如果要他们说出原因来,就必须将思维还原成一般的逻辑思维过程,恢复中间推理的细节。因此,在进行习题训练时,要规定练习时间,加强解题速度训练,鼓励学生“猜题”,以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同时也要向学生说明,强调“猜题”决不是“跟着感觉走”,而是要经过积极思索才可能产生思维的飞跃,特别是直觉是通过大量知识积累和长期思考问题,使人的想象达到一定饱和度后产生的。因此,学生平时必须养成勤学苦练的习惯,注意知识积累,不搞偷工减料。那种寄希望于练习或考试时突发奇想,胡乱“猜题”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2.设置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直觉思维的猜测性直觉思维常常只抓住对象的主要的本质的环节,而那些次要的,非本质的环节往往被忽略,因而对问题的解决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猜测性。因此,教学中对问题的讲解和阐述不要总是给予思维结果,而应经常有意识地创设有一定模糊度的问题,给学生以利用原有知识对当前问题进行分析、猜想的机会,让学生去发现、去探索,直接猜出问题的答案。 例如,学习生物进化时,可以设问:假定恐龙没有绝灭,地球上生物界将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象?再如,学习遗传与变异时,设问:人类能否进行无性繁殖? 人类怎样征服遗传病?如何用基因疗法治愈癌症?等等。在引导学生对上述问题进行大胆猜想时,不要求学生解释猜想的逻辑过程,鼓励学生异想天开。即使学生猜想的结果与科学理论相矛盾,也应因势利导,归谬引伸,让学生从错误中学习,以期豁然开朗,求得顿悟。 三、灵感思维的培养 灵感思维是一种高度复杂的思维活动,它是人们在文艺创作、科学研究中因创造力突然达到超水平发挥的一种特定心理状态。灵感思维具有突发性、偶然性、新奇性、独创性和忽逝性等特征。例如,德国化学家凯库勒长期从事苯分子结构的研究仍未能解决(12年之余),一天由于梦见蛇咬住自己的尾巴形成环形而突发灵感,得出苯的六角形结构式。因此,灵感不是唯心的、神秘的东西,它是客观存在的,是思维的特殊形式,是一种使问题一下子澄清的顿悟。科学史上许多重大难题往往就是靠这种灵感的顿悟,奇迹般地得到解决的。 培养学生的灵感思维,首先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习惯。灵感决不会从天而降,它是在一定知识信息储备的基础上,对疑难问题久经沉思之后不同知识信息之间的突然沟通。爱迪生说:“发现是百分之二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 十八的血汗。”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一个问题会使自己魂绕梦牵,百思不得其解,也许受某种偶然因素的激发,而豁然开朗。这正是因为长期深度思考时,大脑处于受激状态,异常活跃,所思考的问题挥之不去,驱之不散,这就为灵感的产生准备了基本条件。由于大脑的极度兴奋与紧张,也可能抑制了思维的正常运转,当受到某种不可预测的外部因素的刺激时,就可能一下子唤醒潜意识中的积极因素,产生灵感。所以说,灵感是人们长期进行创造性活动的产物。 其次,还要帮助学生捕捉灵感爆发的最佳时机和环境。灵感往往出现在长期的紧张的思索之后的暂时的松弛状态,如在散步、听音乐、赏花或与人讨论、交谈或一觉醒来时。所以,要培养学生劳逸结合、有张有弛的生活、学习习惯,在长时间紧张的思考之后,适当放松一下,开展一些有益的文体活动,不仅可以使身心得到休息、调整,往往也是灵感爆发的良机。 总之,逻辑思维虽然具有可靠程度的优点,但易受传统思维的束缚,而非逻辑思维可突破成规与定势,更具有创造性。在中学生的思维逐渐从经验型向理论型水平发展过程中,适当地辅之以非逻辑思维的训练与培养,利于其形成全面的创造性思维品质,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的素质,适应未来社会的生产和生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生物学教学论文:关于学科教学知识(POK)与分子生物学教学 论文摘要:分子生物学作为当前生命科学中发展最快并与其他学科广泛交叉和渗透的前沿研究领域,正全面推动生命科学各领域的发展,业已成为生命科学相关专业的重要基础理论学科,这要求进一步提高分子生物学的教学质量。文中介绍了学科教学知识理论的内容,探讨了学科教学知识对分子生物学教学的应用指导,为提高分子生物学的教学质量提供了新的视角。 论文关键词:学科教学知识;分子生物学;教学质量 进入21世纪,以分子生物学为先导的生命科学正经历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发展和技术创新,使生物技术产业的增长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这将从根本上推动科学、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本质的一门学科,是当前生命科学中发展最快并与其他学科广泛交叉和渗透的前沿研究领域,其基本原理和研究技术已应用到生命科学的所有分支,它的内容得到了更大的扩展,分子生物学已发展成为生命科学相关专业的重要基础理论学科。面对进一步加强分子生物学教育质量和针对性的要求,学习和研究国外创新的教育理论和方法,对于提高我国分子生物学教学质量具有直接的借鉴和启发意义,而发轫于美国的学科教学知识理论则是近年来在我国教育界深受关注的一种教育理念。 1学科教学知识的概念和内涵 1.1学科教学知识的概念 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简称PCK,最早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舒尔曼教授提出的。他指出,教师的知识包括7个范畴的知识:学科内容知识(contentknowledge)、一般教学法知识(generalpedagogicalknowledge)、课程知识(curriculumknowledge)、学科教学知识(PCK)、关于学习者的知识(knowledgeoflearnersandtheircharacteristics)、教育情境知识只(knowledgeofeducationalcontexts)和关于教育的目标、目的和价值及其哲学和历史背景的知识(knowledgeofeducationalends,purposesand values,and theirphilosophicaland historicalgrounds),学科教学知识就是“教师个人教学经验、教师学科内容知识和教育学的特殊整合”,是教师将学科内容转化和表征为有教学意义的形式、适合于不同能力和背景学生的能力,是综合学科知识、教学和背景知识而形成的知识,是教师特有的知识。它包括表达思想的最好方式,最有用的类比、样例、图示、解释和演示等易于学生理解的表征方法,也包括教师消除学生对某一特定学习内容的偏见和误解的策略,以及用怎样的方式组织、表达使不同兴趣、能力和背景的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知识。 l.2学科教学知识的内涵 教师必须拥有所教学科的具体知识:事实、概念、规律、原理等,而这些学科知识来自于科学领域的专门学科,教师不能仅仅对某一概念、原则或原理有直觉的个人的理解,为了促进学生的理解,他们必须先理解向学生表征概念的方法,帮助或引导学生以个人有意义的方式理解教学内容以减少其形成错误概念,应该学习将自己拥有的学科知识转化成易于学生理解的表征形式的知识。也就是说,教师的PCK是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结合学科知识、学生的知识(能力、学习策略、年龄和发展水平、态度、动机、前知识)、背景的知识(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和自然环境)和教学法的知识经由自身的价值观做出判断、选择、重组而形成的。实际上PCK就是教师自身具有的复杂而成熟的理解与学生的理解之间的一道桥梁,它的内涵即在于学科知识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如何采用最适当的表征方式使学生易于理解。 2学科教学知识在分子生物学教学中的指导应用 分子生物学知识体系庞杂,专业名词和知识点较多,难懂难记,抽象复杂的分子机理需要充分发挥想象力来理解,且学过的内容也较难记住,许多学生就容易在学习分子生物学时产生畏难心理,致使学习积极性下降,甚至厌学;分子生物学理论性强,研究内容抽象,并以大量的实验为基础,对实验技能和实验条件的要求较高;分子生物学领域不断出现的新发现和新进展也对教师整合既有的学科内容、快速领会和把握这些学科前沿、衔接新的理论知识提出更高的要求。针对这些问题,借鉴学科教学知识理论,指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 2.1做好教学设计 在具体的分子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按照PcK理论要素(学科知识、学生的知识、背景的知识和教学法的知识)逐条对应到具体的教学设计中,较好地融合教学过程的诸多要素。 2.2积累学科教学经验 教师对于自己耍讲解的分子生物学及其扩展内容要准确理解和把握,分析不同教科书的例证与讲解的重点内容之问的关系,明确可以增加的有利于学牛理解的课外内容;要充分了解学生对于教授内容的熟悉程度及专业知识基础,提前思考学生在接受教授内容时可能遇到的难;选择使用最佳的方式(模拟、图解、举例、解释示范等)清楚呈现所要讲授的知识点;对于学牛有兴趣并在课堂上提出的课程相关或无荚的问题要有应急处理的能力。 2.3丰富教学手段 学科教学知识指导教师采取新的视角、新的模式和丰富多变的教学方法来改进分子生物学教学。多罗西·沃森(1989脱过:“如果课堂活动不能生动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不能有效地满足学牛的需要,就毫无意义。”利用信息技术将最新的科学研究、发现和方法直接引入课堂,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可以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使学习成为他们主动、自觉的活动;多媒体教学使所讲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通俗易懂,易于学,丰理解记忆;教师精心设计有意义的问题,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积极引导,促进学生理解掌握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机理;准备充分的案例讨论使学生在广度和深度上进行探索、分析和鉴别,学会将基本概念、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相联系。 2.4完善教学理念 学科教学知识是一种开放性的教育理念,其可贵之处即在于善于吸收采纳其它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长处,优势互补,更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分子生物学是…门试验科学,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应用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通过特定的实验设计引导学生经常进行实验操作,使学生既能更好地理解掌握理论知识,又能锻炼实践动手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目标。 3结语 PCK把教师和学生紧紧联系在一起,使教师能够充分的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PCK已经成为教师知识的核心成分,也是教师知识范畴中使教学最有效的知识。针对分子生物学教学的特点,提升分子生物学的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二要通过教师才能落到实处,所以,对教师来说应该做到既掌握知识又具有传授和表达知识的能力,要有意识的加强PCK的学习,运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生物学教学论文:关于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如何“用教材教”初探 论文关键词:生物学教材 生物学教学 初中 课堂教学 现实世界 自主学习 教学效益 滞后性 论文摘要: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是“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教”,以此弥补教材中的某些缺憾,以及教材对现实世界反映的滞后性,同时培养学生 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下面以人教版初中生物学教材为例谈一些认识。 1 利用教材内容的相似性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归纳 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各种环境中的动物”围绕的是同一个主题即动物的结构、功能与其所处的环境相适应,无论生活在水中的生物还是在陆地的生物,抑或在空中的生物,尽管种类繁多,结构差异很大,但都是适应其存在的环境,具有相似的一面。为此,可以将这一章的内容按环境的不同分配到每一个学习小组,让他们搜集生活在某一个环境中的动物的相关资料,然后进行分析归纳,得出各种不同环境中的生物具有不同的特征,而不同的特征适应不同的环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交流,通过抽象思维,推出动物适应环境生存、不适应环境就淘汰的结论。如果时间有限,相关的资料可以由教师收集,然后以书面的形式或网页的形式出现,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最后教师组织各个小组进行交流,学生可以用小课题结题汇报的形式进行互动,也可以以小报的形式互相交流,甚至可以多媒体形式呈现。内容和形式可以多样,目的是发挥不同学生的特长,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八年级下册的“生物生殖和发育”一章也可用此法组织教学。这样组织教学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好处:①在小组的基础上组织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间的分工协作,共同提高。②有利于学生在面对大量的资料时能够去伪存真,去粗存精,提高学生搜集信息,梳理信息并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③在小组汇报中无论是口头语言,还是书面语言,或者多媒体操作,都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多媒体操作能力。当然,这样组织教学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有不小的难度:教师如何组织才能有条不紊;学校有没有条件让学生去自由搜索;学生如何分工才能很好地调动其积极性和责任意识,通力将事情做好。这些都需要教师去进行探索实践。 2 利用教学内容的差异性引导学生进行对比辨析 教材中的内容有许多章节涉及到人的生理方面,如七年级下册中就粪便的形成和尿液的形成过程,分别安排了消化和泌尿两个不同系统的学习内容。这两个生理活动对每一个学生来说再熟悉不过,但形成原理并不清楚。笔者曾经在课堂问过这样的问题“大便和小便是不是同一个生理功能的两种不同的产物?”学生常分成两派激烈争论 ,由此可见学生对这部分的内容并不十分清楚,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认识的差异性,将这两部分内容放在一起组织教学,让学生从产生的途径和形成的过程进行对比分析,进行小课题研究。这样做不需要教师按部就班地去讲述系统的结构组成,各个器官的功能等方面,将内容下放给学生后,学生对两部分内容进行仔细分析对比,就能比较系统地回答上述问题,而对于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内容,教师只需在某些关键之处稍加指点即可,如小肠和肾脏的结构特点,尿液形成的主要过程等。同时,还可以引导发现在这两个生理过程中所涉及的其他问题,如营养物质的运输和分解利用,氧气的来源等,从而使消化、循环、呼吸、泌尿等系统串在一起让学生作进一步的研究探索,这样做既可以帮助学生厘清相关生理过程,突出重点,还可以使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怀有比较浓厚的兴趣去学习探求人与动物的生理过程,同时可以教育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知识时,如果只根据自己的直觉去判断客观存在的生理规律 ,是很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得出违背科学规律的结论。 3 利用累积资料引导学生进行统计推理 教材中有不少内容需要师生共同去收集、调查,在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组织教学的内容,如七年级下册中“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一节内容。如果想让学生有切身体会的话,用本地区的事实说话是最好不过的。教师可以做个有心人,让学生收集本地区每年的雨水,测定每一次降雨的pH值,保存记录的同时,就让学生对每年降雨的酸碱度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就可以得出本地区大气污染的情况。在此基础上做模拟酸雨对生物影响_的探究实验,对学生的影响一定会更深刻。如果再让他们来制定保护环境的计划就不会无从下手,或空洞无物了。 八年级下册中关于遗传方面的内容是不容易让学生理解的,如第三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中对一对等位基因的遗传图解以及对性状控制的解释,是通过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来完成的,如果能结合自己,如人的单、双眼皮,有无耳垂,卷舌不卷舌等相对性状的调查情况分析,可以更贴近生活,有利于学生掌握抽象知识。如果教师将学生的调查记录累积起来的话 ,大样本的记录更能说明问题,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初步了解生物学的研究方法之一——统计法,并且明白生物学的研究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4 摸索有效的探究实验课题,引导学生探究生物学奥秘 教材中的探究性实验有许多,但并不是所有的探究性实验都能获得好的效果。因此,教材编写者并不要求教师将所有的探究性实验都付诸实施,而是选做。 同时,也强调可以自己设计对应的探究性实验来替代相关实验课题。但就设计实验,对于初中教师而言,选取现有的实验内容就成为了教师的首选。目前教材中所设计的探究性实验中,那些结果很明了的课题,如七年级下册“探究晚育的意义”,就不一定能勾起学生的探知欲望。相反,一些结果不十分明了的课题,如“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或者就实验过程设计本身具有挑战性的课题,如“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等,就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探究欲。 又如,八年级上册“观察蚯蚓的运动”一课时,尽管不是探究实验,但由于有比较多的实验结果都显示蚯蚓在糙纸上的速度明显不如在玻璃板上的速度快,这与预设并不相符,学生在这一结果面前并没有就此作罢,而是不断地提出自己的看法,进行解释,并设计五花八门的实验来自圆其说。教师此时不能就此罢手,要舍得花时间和精力,尽量给予充足的时间,筛选课题 ,对于好的创意再次进行探究 ,让学生们去认真思考并设计实验步骤,认真做实验并关注每一个实验细节,仔细分析成败的因素和实验的数据,得出相应的结论,并给予学生发表实验结果的时间和空间,这些活动对于学生的帮助,大概正是我们设计并要求学生去做这些实验的初衷吧。
小学基础教育论文:农村小学语感培养基础教育 【摘要】语感是语言的色彩化,是语言的一种感知力。针对小学语文新课程要求,本文提出改革小学生语感的培养方式,应以实践性为前提,以语感需回归生活,植与生活为突破口,立足小学生语感在生活化培养,打造小学生语感培养的快捷方式。 【关键词】小学语感语言回归生活 一、语感的定义和特征: 语感,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高度浓缩。语感是语言的感性和理性的综合体,是学生在长期的规范的语言实践中培养起来的一种意会的能力,这种能力并非与生俱来的,如何使小学生能具备这种能力,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语感,以是小学语文教师最关注的话题。 语感具有如下特征: 1、内隐性:语感是看不见摸不着。如果不说破它,许多人并不知道自己有一定的甚至较强的语感能力,更不知道它的作用在哪里。在一些情况下必须借助想象和联想来实现; 2、直接性:语感是快速的反应、没有思维的直接参与,而直接对言语对象整体的、全面的、笼统的把握,兼顾方方面面各个层次的具体去理解的过程。 3、人文性:语感例外一个特征,是由人的精神情感做主自然而然地配合情境在脑中寻找相应的词语和组织句法的过程。 4、生活性。语感本身并不是一种能单独存在的东西,它往往通过同生活中感受、知觉而粘附在一定的表象之中。这是是语感培养的趋势所在。语感联系实际生活有助于小学生积极的去思考语感的生活化表现,懂的利用自己语言库去应对生活复杂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情感,懂得用生活中的语感去验证理性的语感。 二、回归生活,让语感还于自然 1、利用生活情景培养语感 “要想会游泳,必须先下水。”加强言语实践是培养学生语感的一个重要手段。因为语感是在反复的言语实践感受中积淀而成的。每一篇优秀的言语作品都寄寓了作者丰富深刻的情感、愿望、理想等,言语其实是精神客观化的表现。在激发学生对言语的理解时,不能就字论字。不能只讲言语如何如何好,词句如何如何恰当,而要把教学的目标放在作者的创作的心思意图上,否则学生找到语感的感觉,不管教师怎样启发也感觉不到言语作品的神韵。要使学生领悟文章的思想意蕴,感受作者的审美体验,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设立语感培养的生活情景,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调动自己的生活情景,并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为进行语感训练创设条件。如:《草原》一课描绘“一碧千里”“小丘柔美”“翠色欲流”的情景时,可先让学生闭上眼睛,让小学生试想一下:假如你是一位来草原寻找灵感的诗人,你会低吟一首怎样奇丽的小诗呢?假如你是一位带团游览的导游,你又会怎样向游客来宣传草原的美景呢?当小学生已经用心感受到了那儿的风景之后。再放一首《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一起来聆听一首献给草原的赞歌。这样,就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联想、想象参与感知活动,学生由被动地接受情景的熏陶,转为积极地营造课堂情景,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语感训练。 不同的语言能够引起不同的语感,有什么样的言语就有其特有的语感,因此语感培养有时必须借助于优秀的言语作品,调动理解语言情景。教师应在紧要处注重点拨,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受就会准确、细腻、真切。如《古井》一课,有这样一句话“古井不仅为乡亲们提供泉水,而且陶冶了人们的品格”,能给乡亲们提供泉水倒是可以理解,怎么陶冶乡亲们的情操呢?学生感觉不到,即使再读上好几遍,语感的培养还是收效甚微。语文教师不妨在讲此课前准备几个木桶,木桶先不要放水,组织学生拿着木桶去洗手池中去接水,这样整个的《古井》的“仿真版”就出现了,试想:这样身临其境的学习法,能不增加学生的语感吗? 2、口语交际,增强语感。 语感的形成来源于人们听说的生活实践。孩子学会说话的过程就包括了他语感的成长。我们就是要把这种“轻松式学习”搬到课堂上来,让小学生敢说话,让他们每个人都能走上讲台。上台演讲既能锻炼学生的胆量又可以提高学生的现场组织能力。对于台下的“听众”来说也是培养语感的极佳的方式,因为在课本上学的都是过去的事情,需要他们去站在文章作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现在是面对面的交流,台上演讲者的言语,以及一举一动带给台下的小学生的是现实生活中真是的写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努力激发学生说话的欲望,另一方面要鼓起他们说话的勇气,把他们想说的话大胆说出来,表扬他们说话的点滴进步,为学生营造一个以敢说为荣的语言环境的同时,增强小学生的语感。 3、练笔感悟,丰富语感。 经常借助生活的现象练笔,也是培养语感的一条极好的途径。将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以真实的文字表达出来。写表达能力的培养没有捷径可走,但有一种快捷方式:先从他们熟悉的生活事物、现象、以及生活中的人际交往的感受写起,这个不断现实化写作的过程,可以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把握能力能力,使语言的运用得生活化的训练,从而培养出敏锐的语感。如:在学校有作文课是,语文教师不妨安排校外创作的内容,可以将学生置于树林、海边、山丘等,这样的环境具有创作的情调,有培养语感的浓厚氛围。看到树林,很多学生会课本上所学的《松鼠》,想象一下,松鼠做树林中雀跃的镜头,真的身在其中。这样让学生走进角色,身临其境的去感受一下作者创作的氛围,为学生语感的培养提供了快捷方式。另外学生现实生活化的基础上,让学生练习扩写、缩写、续写、写读后感等读写结合、升华感悟、深化语感。 总结: 作为素质教育下的小学语文教师,在小学生语感培养过程中应围绕着生活实践为基础,善于引用小学生熟知的事物现象去分析语感,这样短期内可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长期后可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十分有益。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生语感培养的“快捷方式”就是语感回归生活,强调语言基础知识与技能,突出语感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我们知道,只有回归生活,植根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世界服务的语感,才是具有价值的语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强调联系生活实际,才能使学生语感的学习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学习意义的自主建构和切身体验,提高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使之为生活所用。 小学基础教育论文:小学生主体人格基础教育 一、课题的提出 人格,即个人的心理面貌,个人的意识倾向与各种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心理学上也常常把人格同于“个性”。社会学、伦理学则把人格看作个人的道德行为倾向的总和。我们用人格来表示人的发展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品质。 儿童处于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一般认为,儿童期是心理和行为方式形成的敏感期、关键期,0至6岁儿童自我意识开始启蒙,6至12岁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10岁左右儿童性格开始形成,而至16岁左右独立人格基本形成。小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迅速发展,主体人格开始形成的重要发展时期,因此必须重视人格的形成、完善、发展。另一方面,儿童发展中的消极影响,例如独生子女得到过多的保护和溺爱,家庭社会乃至学校教育的某些失误,不恰当的伤害和压制,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儿童期人格的某些缺陷,如何避免乃至克服这种人格缺陷,也是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同时,儿童处于社会化发展的重要阶段,面对现代社会的各种信息、文化、知识,面对未来社会的挑战,如何帮助儿童学习和适应社会是儿童发展的又一敏感问题。我们认为,健全的人格有助于对环境的适应与克服,有助于以积极的心情去面向生活,面向未来。 二、小学生主体人格发展教育的模型构建 1.影响小学生主体发展的基本因素 (l)环境因素。环境作为个体与社会的中间媒体对儿童人格具有重要影响,儿童的早期经验、经历(尤其是家庭教育环境与家庭生活经验)对于早期人格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学校教育是一种主导性的有目标的可控制的教育活动,那么我们力图通过这种可影响可控制的教育环境对小学生的主体人格产生积极影响。 (2)活动因素。影响小学生人格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活动是:游戏与交往、生活与劳动、思维与学习,本课题试图通过上述三大活动影响儿童的人格发展。 (3)文化因素。文化对人格的发展存在着现实的和可能的,显性的和隐性的,及时的和长久的影响。校园文化是发展儿童健全人格和兴趣特长的特殊和有效的途径。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计算机网络的出现’(计算机网络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对儿童人格发展具有显著的意义。 2.小学生主体人格发展教育模型的构建 小学生的人格发展主要是通过三大系统实现的:环境、活动、文化。考察现代社会条件下小学生主体人格的发展,就应该具体研究这些基本条件(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文化),乃至具体的学校教育环境、活动、文化发生了哪些变化。我们认为:第一,这些因素就其现实性、可能性上都可以加以诱导、影响和控制的;第二,上述因素也是交互影响的。 在上述假设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一底三面四层次”的儿童人格发展的模型(见下图):一底指主体,即儿童的自我意识培养或主体意识,这是人格的核心;三面指环境、活动、文化;四层次指自主性、参与性、合作性、创造性。 3.小学生主体人格发展教育的研究方法 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以调查法,自然实验法与个案研究。 4.小学生主体人格发展教育的目标 教育目标是整个教育活动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容,也是教育评价的依据。根据我们构建的“一底三面四层次”的假设模型,把现代人格教育的目标定位在自主性、主动性、合作性、创造性四个层面上(见下图)。 小学生主体人格的发展,大致表现于自主性、主动性、合作性和创造性。这四大特征的排列大体也表现了儿童人格由弱到强、由低到高、由里到外的系列。自主性: ①形成初步的独立判断,独立思考而不经常放弃自己正确的想法;②有恰当的自我判断能力;③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并有稳定、合理的习惯;④对自己有信心,独立完成学习任务。 主动性: ①有广泛的兴趣,对自我感兴趣的事物能主动选择;②有较强的求知欲;③有一定的成就动机,在乎学习成绩或在集体中的地位;④有一定的竞争意识或希望超过别人。 合作性: ①有参与学习、交往或其他活动的意识;②有适当的伙伴交往方式和参加集体活动的心理;③会适当地评价他人或引起他人的好感、注意;④适应环境,有初步的适应社会的能力。 创造性: ①有简单的动手操作能力;②有一定的发散性思维或具有较好的学习思维品质;③有创造的欲望;④有创新的意识或表现出与其他儿童不一般的能力。上述指标每一组别都可以有等级水平的差异(A一C)。 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年龄发展的不同阶段。我们又可以分解出分年级指标及其行为表现;再根据儿童交往、学习、生活这三项主要行为习惯,我们还可以分解出具体的学习和行为水平。 三、小学生主体人格发展教育的实施 环境、课程与活动构成了现代人格教育的三个面,也可以看作是发展空间。我们也把这三个面看作实施现代人格教育的主要途径。广义的活动包括学习活动(课程活动),为避免交叉,我们把活动限定为非课程活动即学生的自主活动。 1.环境对小学生主体人格的影响及其研究 环境是儿童人格形成、发展的现实性和潜在性因素,我们主要进行了下面几项研究: (l)社区环境对儿童人格的影响。 水上新村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社区。它建于60年代初,是政府为解决船民上岸居住而兴建的一个船民新村。尽管宝山城镇随着宝钢的建设而城市化,水上新村的居民成份也有一定变化,但总体上由于船民的职业、家族及文化传统,特别是家长的职业流动性多、外来妹多、下岗多这些特征,将会给他们子女的教育及人格的发展培养带来哪些负面的影响,学校、教师又将采取哪些措施来促进和完善他们人格的健康发展等都是我们探究的内容。(见专题研究报告:《水上新村社区环境对小学生人格的影响》) (2)家庭环境对儿童人格的影响。 我们一方面通过较为系统的家庭教育指导(家长学校等)对不同层面的家长进行调查、指导,从而引导家长建立正确的全面的教育观,这里突出的就是“人格本位”。具体专题有: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情商与非智力因素,儿童心理健康与人格塑造,家庭教育的指导及其方法等。另一方面我们通过近100个儿童人格发展的个案对不同类型的家庭教育状况及其影响作了调查分析。(见《现代人格教育》第二集《宝山区实验小学人格教育个案集》) (3)学校环境对儿童人格的影响。 学校环境是一个含义较多的概念。这里我们主要研究的是校园文化环境(追求一种文化的积淀,由洁净型向文化型的转变)、校园信息环境(以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为媒介,以校园网络为载体,开展了小队网络活动)与校园心理环境(提倡通过对学生交往、学习等方面的心理指导,来培养学生的和谐人格,并对个别学生的人格偏异进行针对性的矫治)对儿童主体人格发展的影响。 2.课程与学生主体人格发展的研究 课程是儿童期学生最重要的学习和实践活动。它体现了有计划有目标可控制的主要的教育过程。这里主要进行了素质教育课程化与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前者我们提出现代科技教育并形成办学特色;后者数学组进行了“主动构建,创新发展”数学教学模式、语文组进行了促进主体参与“自学指导”探索、英语组进行了“合作与体验”教学模式等的研究。这些研究以教学活动为载体,对儿童人格(自主性、参与性、合作性、创造性等)的发展有显著意义。 3.活动对于儿童主体人格发展的研究 个性教育活动化。从广义的角度,活动理论如同环境理论、课程理论一样构成了我们现代人格教育的重要基石,也形成了人格教育的三个“面”。个性教育活动化主要指的是课外活动,包括学生的兴趣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少先队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等。我们开展了适合学生兴趣特长发展的许多课外活动:如数学奥林匹克、头脑奥林匹克、工艺美术、舞蹈等有二十多个课外兴趣小组。我们还建立了各种学生社团:如英语俱乐部、计算机之友俱乐部、青青草小诗社等。这些活动一方面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开展,另一方面对于发展学生主体人格具有重要意义。(见《素质教育与儿童主体人格》)我们正是通过丰富多采的活动帮助儿童主动地学习,主动地选择,从而发展学生的主体人格。 四、小学生主体人格发展教育的评价 我们根据“一底三面四层次”的模型和目标要求,参考了国内外有关人格发展的量表,并借助于个案研究,归纳了人格特征的若干显著指标,分成A、B、C三级供学生自我测定和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评价。 试举例如下: (l)主体性 A.自我控制 问卷测试题:你正在完成作业,正好有你非常想看的卡通电视,你是怎样做的?选择:1.做作业2.看电视3.可以看电视但一定要完成作业 (2)主动性 A.成就动机 (3)合作性 A.合群心理 (4)创造性 A.创新意识 五、小学生主体人格发展的教育研究结果 小学生主体人格发展教育的研究进行了多年,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学生的个体得到了健康的发展,学习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近千名学生在区以上各类竞赛中获奖,还有约占全校60%的学生获学校的特长证书。 作为现代人格教育,我们的收获不仅是学生的发展,还有教师的自我发展。现在实验小学初步形成了具有现代教育理论、生气勃勃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我校100%的教师已完成大专以上学历,正在培养自己的本科生、研究生。几年来,我校教师中荣获全国优秀教师2人,市先进教育工作者1人,市园丁奖l人,有近40人在市、区级获奖。实验小学形成了现代教育的氛围,形成了有利青年教师成长的环境。一批青年教师在区内外崭露头角。(见《宝山实验·师德风范专集》) 我校在实施现代人格教育过程中形成了教育科研的氛围,近六年来,在省市以上报刊发表各类论文100多篇,编选《现代人格教育》专集7本,有的已经出版,获区教科研二等奖5个,三等奖7个。特别高兴的是,绝大多数老师参加了本课题的实验研究。 我校接受了区政府督导室的督导,被评为宝山区双高普九先进单位,优秀单位;区以法治校先进单位;区文明单位;区科技特色学校,还被教育部命名为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荣获全国雏鹰大队称号。 我们的研究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①现代人格教育的总的理论框架较大,受课题目标的制约,有些已超过基层科研人员的能力和学识水平。②对大量的经验状态的研究,如何提炼为科学的总结,还需要努力。 我们将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完善这一课题,以期取得更大收获。 小学基础教育论文:小学基础教育发展 内容提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终身学习作为整个教育系统改革的指导思想,为根本解决基础教育的困扰提供了有效的思路。本文在梳理终身学习思想发展脉络的基础上,介绍了英、美、日、法、挪威、瑞典等发达国家在构建终身学习体系背景下中小学改革的不同方案,提出了发达国家中小学改革的三大趋势。 关键词:终身学习;发达国家;中小学发展 一、终身学习思想的提出 终身教育的思想古已有之。但现代意义上的终身教育思想,是在二战以后才发展起来的。1960年,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市举行的国际成人教育大会,阐明了将成人教育纳入整个人生教育范畴的必要性,倡导“成人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1965年,时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计划处处长,后任终身教育局局长的法国成人教育专家保罗·郎格朗,向国际成人教育促进委员会提供了一份关于终身教育构想的提案,首次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思想;终身教育应当贯穿人的一生,要使教育和生活密切地结合起来,成为一生不可缺少的活动;教育要连结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使今后的教育在每一个人需要的时刻,随时都能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技能。 “终身教育”这一概念当时是联合国为消除“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差距提出的,得到了世界广泛的赞同并在一些发达国家得到了贯彻和实施。 197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第19次会议上通过的《关于成人教育发展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与终身教育并列的概念——终身学习。如果说终身教育的概念强调的是社会为处于不同年龄和不同环境之中的人们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机会的话,那么终身学习的概念则是站在学习者的角度,从学习者的主体性出发,强调终身学习的必要性及其重要意义。 20世纪60、70年代,发达国家工业高度增长,产业界急需大量适应性强的有知识的具有创造性的劳动者,可当时的成人教育、社会教育却无法满足产业界的需求,终身教育的思想才被提出。为此,少数发达国家为实现终身学习的努力大都侧重于在企业界的参与和支持下,在工作环境内外为劳动者提供多种形式的教育,同时学习的方式和内容也必须发生整合和切题的变化,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相对于高等和职业教育而言,基础教育总体上参与较少,像美国这样的国家在中小学中开办夜校就已经是基础教育对终身学习的较大回应了。随后的实践过程中,由于复杂的原因,如企业的投资不能得到合适的回报,接受继续教育的成人也多偏于那些学历较高或取得较高工作业绩的人等等,对终身学习思想的重视程度也渐渐回落。 到了20世纪80、90年代,信息社会、经济全球化等趋势对劳动力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成人学习者群体(包括妇女和老人)的丰富和增加也给教育和培训系统提出了新的挑战,再加上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压力的增加,对发达国家来讲主要是基本实现入学机会均等以后仍然大量存在的基础教育阶段内部事实上的不平等,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到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尤其是20世纪最后10年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经合组织等国际组织及各发达国家了一系列的文件、报告和宣言,进一步阐述了终身学习思想对人类发展的战略作用,同时明确指出培养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以及社会和谐发展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因此,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各发达国家纷纷探索建立终身学习体系。但是,中小学作为正规学校体系的起始阶段,在渴望实现个体终身学习的今天,却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极大的质疑和挑战。在中小学内部,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不同程度地面临着学生学习兴趣、道德水准日渐下降的威胁,学校教育未能激发学生——尤其是学习成绩处于劣势的学生——获得终身学习所需要的学习动机和基本学习能力的提升,也就是说,在基本实现教育入学机会均等之后,学校教育没能有效地促进不同种族、性别、家庭背景甚至宗教信仰家庭孩子的平等发展,同时带来的两极分化也是困扰许多国家的难题;课程体系和教学形式在整齐划一和多样选择之间摇摆不定,与质量和公平无法兼顾同等重要的是尚未找到激发以终身学习为目的的或者以个体自主发展为导向的学习活动发生的有效途径。在中小学外部,社会对于提高中小学公共投资与扩展其服务范围的结果并不十分满意,教育资源不合理配置,甚至浪费的情况在有些地区和国家还很严重。 终身学习作为整个教育系统改革的指导思想,为根本解决基础教育的困扰提供了有效的思路,使我们认识到基础教育或基本学习就是指“人们为生存下去,为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为有尊严的生活和工作,为充分参与发展,为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为做出有见识的决策,以及为继续学习”等方面所需要的“基本学习手段(如识字、口头表达、演算和解题)和基本学习内容”;因此评价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只要是具有挑战性,又能鼓励和支持每一个人终身都能进行学习并取得成功的教学形式就是可取的;基础性学习能力的培养绝不仅仅是学校基本课程的实施,而是注重自我调节性学习动机和能力的养成;无论是何种教育形式都应强调其资源配置的合理、有效和适当等等。同时,终身学习的思想从促进个体个性和智力终身持续发展的角度,打破了正规基础教育的封闭和独立,将正规的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体系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一系列非正规教育相结合,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等相贯通,为那些学业失败的学生提供更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和学习途径,并对这些学习经历和获得的经验给予有效性的认可;换一个角度说,就是强调要将个体一生中不同阶段的学习和在非常广泛的各种不同机构及团体中的学习之间建立起强有力的连接,而不仅仅是孤立地看待人们接受的各种教育和培训形式,或者忽视人们参与各种非正规教育和培训的机会和收获。 因此,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文化背景下的国家和地区,中小学在终身学习的背景下在社区、或区域发展中究竟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和角色,在构建学习化社会的进程中应当如何改变自身的目的、结构和职能,必然成为研究、探索和改革的重点。 二、发达国家中小学的发展和改革 尽管学校教育有这样那样的弊端和不足,但它对于提高个体技能和能力以及促进经济增长、知识和社会发展与包容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样,学校教育在个体进行社会化以成为健康的个体和活跃的公民过程中也发挥了关键作用。从上述意义出发,中小学作为终身学习的起始阶段,就承担了更为重要的基础作用。《世界全民教育宣言》指出:“基础教育本身不应被看作是一种目的,而应是终身学习的一种基础”。显然,学习化社会到来之际,无论发生什么变化,这种基本功能是应当肯定的。 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均把基础教育视为终身学习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并在终身学习的理念和框架之下开展中小学的改革。 (一)日本作为世界上终身学习水平最高的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文部省、中央教育审议会、临时教育审议会、内阁和产业经济部门、企业界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一起致力于在全国建立完备的终身学习推进机制,从改革社会教育入手,进而从建立根植社区的中小学、从强化学校尤其是中小学教与学的角度来把握终身学习,因此日本中小学的教育目标、课程体系和评价方式都随之进行了重大改革。 (二)美国则将终身学习的重点从“保障被剥夺教育机会或为偏远地区学习不利者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等补偿教育的理念”转为“追求促使美国人民生活更加改善、更加充实、并能不断促进建立健全的学习社会的远大目标”,从培养全体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角度强调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同时注重通过联邦政府设立大量项目资金支持地方教育机构、社会私立组织提供多种形式的学习机会,确保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 (三)英国同样给予了终身学习前所未有的重视,认为终身学习是确保英国未来繁荣,建设一个更加公正、全纳社会的中心策略,加强了中等后及成人培训的机会,并与中小学建立国家课程、改革考试、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等一起促进终身学习的发展。 (四)对于法国而言,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出现的经济萧条以及以青年为中心的大规模实业等社会问题使得法国政府以终身学习思想为指导,确立教育为国家最优先发展领域,从在中小学采用弹性课程、精选基础教育的课程内容、强调对落后学生的个别指导等方面提高基础教育阶段青少年的学习能力和基本素质。 (五)挪威也把终身学习视作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终身学习作为整个教育系统改革的指导性、统领性理念,重点依靠现有的公共教育力量,通过对中小学教育的再改造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能力,并为成人的继续教育提供多种机会。 (六)瑞典的成人教育传统悠久,经由回流教育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官方文件中正式提到终身学习,其中中小学引入“生命计划”的思想,采取各学校更加自由的选择教学内容、制定教学计划、综合中学增添职业教育的内容以实现普通教育职业化等措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发达国家中小学改革的趋势 综观英、美、日等发达国家终身学习背景下的中小学发展与变化,呈现出以下趋势: (一)终身学习已从思想层面进入法律和制度层面,为中小学改革提供了依据 其中日本、美国都颁布了专门的《终身学习法》,英国、法国虽然没有颁布专门的终身学习法规,但也出台了相关的法律和文件对社会和个人在终身学习方面进行了规范和约束。 (二)以终身学习思想为指导,广泛开展中小学内部改革 1、改革中小学教育目标,培养学生进行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例如日本政府就在中央教育审议会咨询报告《展望21世纪的我国教育的形态》,提出今后的学校教育特别是中小学教育,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学校教育的目的应“变为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思考的教育,谋求德智体全面发展,培养丰富的人性和健康的体魄”……“着眼于终身学习,而不是把学校教育当成终结,重视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等生存能力的培养,打下终身学习的素质基础。” 2、扩大学校自主权,在加强教育内容基准化的同时设置弹性课程,加强个别化教学,改革中小学内部教学、管理思想和制度,适应终身学习社会的需要。如美国主要是通过缩小学区的作用而逐步增强学校的责任和权限。英国也通过缩小地方教育当局的权限、强化中央的宏观调控能力等办法下放学校自主权,同时通过“国家课程”的设立提高学校教学的质量。日本则通过推行地方分权的改革,把管理和教学自主权还给学校,因此日本的中小学在教学和管理制度上也采取了不少改革调整的政策和措施,使之更加灵活和富有弹性。法国则强调在精选课程内容的基础上采用弹性课程,同时强化对落后学生的个别指导。挪威甚至允许没有学习动力的学生离开高中在需要时重返学校。 3、以中小学为核心,吸引社会人士到学校任教,联合家庭、社会共同管理学校。日本在发挥社区教育力量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学校可以在教学活动中适当地利用具有较高资质和能力的社区人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根据《教师许可法》的规定,聘用一部分没有教师资格许可证的社会人士担任部分教学科目及课外活动的非常勤讲师或辅导员;还可以利用社会教育设施开展各种活动,如利用少年自然之家进行集体宿营活动,利用公民馆、博物馆、美术馆等设施,围绕学校的教育教学开展相应的参观及实践活动。英国1998年的《教育改革法》提出学校理事会成员由家长代表、校长及教师代表、地方教育当局和其他方面代表四方人员均等组成。2001年新工党了绿皮书《学校:构建成功》,年底新工党了白皮书《获得成功的学校》。这个白皮书提出,允许私有企业更多地参与国家学校中,私人的、宗教的和志愿组织均可参与支持失败学校和成功学校的管理,以这种方式开始的中小学和社会的结合也使得学校变得更开放。 4、加强中小学的信息化建设。信息与通讯技术的发展为终身学习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美、日、英、法、德等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用现代技术武装中小学,推广多媒体教育和学校网络化,为学生和成人提供充分的学习机会。如法国1997年1月到2000年为止,投入150亿法郎,在各地区中小学配备计算机。 (三)发挥中小学的积极作用,营建学习化社区 日本中小学在完成针对少年儿童的正规教育的基础上,也越来越多地向社会开放,包括设施上的开放以及教育活动的开放,如举办面向一般市民的各种讲座等等。在为社区做出贡献方面,开放学校的教育机能和设施,为社区居民提供学习机会。事实上,除了高中和专修学校接受国库补助举办对外开放的公开讲座以外,一部分中小学校也在举办这样的讲座,而在开放学校设施方面,则有90%的学校(包括小学、初中和高中)在实行对外开放。以后,中小学的任务是进一步明确学校设施开放的实施体制和管理责任,并力求实现开放设施的机能高度化,在不影响学校教学活动的前提下,使学校设施和社区设施相互补充、发挥一体化的作用。 英国主张建立扩展学校项目,在课外时间向社区提供一系列的服务和活动,以满足学生、家长和社区的需要。很多学校已经向社区提供了包括成人教育、学习支持、信息交流技术和社区运动项目等扩展服务。教育技术部有《扩展学校指南——活动和服务》(ExtendedSchoolsGuidance-ActivitiesandServices)的文件,并积极实施社区领导培训项目(CommunityLeadershipTrainingPilots),其主要目的是使当地居民在其地方事务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尽管各国对于建设终身教育体系达成了统一的认识,但是,目前看来各国还没有清晰地制定终身学习的整体目标。美、英、日的做法表明这些国家正在从终身学习所需条件的角度来改革各个部门,由于各国具体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求不同,因此各国优先发展哪些部门、促进哪一类的终身学习也就有所不同。 如有的国家强调工作能力和竞争力,而有些国家特别关注个人发展、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侧重点不同,有的国家强调基础学校的教和学,有的国家着重改善中等后及成人培训。因此,可能会出现大不相同的中小学发展模式,学校和社区之间也就会相应呈现不同的关系模式。如中小学可能成为重要的“社会中心”,在得到高层次的社会信任和经费支持的前提下,强调为学生的发展建构一个终身学习的基础:中小学也有可能成为“学习组织中心”,这个强大的学习机构能够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当然更为极端的例子就是以学习者网络和网络社会来代替学校本身。因此,在以知识型社会为导向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中小学在终身学习体系的建构中,可能出现多种发展趋向。这些相互不同、甚至是相互排斥的发展可能在目前状况下都潜在于一个国家中。因此,从制定终身学习整体目标的角度来确定中小学的发展方案,应是各国的首要任务。 小学基础教育论文:基础教育创新下儿童文学及小学语文教育 儿童文学是充分考虑到儿童的理解能力和审美需求的快乐文学,在儿童审美、教育、娱乐、认识、语言等方面有特别的作用和功能。儿童文学一直与小学语文教育紧密相连,是优质的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儿童文学作为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地位重新得以确认并进一步提升,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资源 1.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资源 教材是课程的重要依托和负载。在我国儿童文学进入小学语文教材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五四”时期中国现代儿童文学诞生之时,人们就亲切地称它为“小学校里的文学”。[1]1920年,教育行政部门通令全国,将中小学的“国文”改为“国语”,选用白话文作为教材,并大多以儿童文学为内容。30年代初,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者、现代语文教育的先驱叶圣陶先生亲自为儿童编写了国文课本《开明国语课本》(丰子恺插图),在社会上连续使用过17年。他在《我和儿童文学》一文中说:“小学生既是儿童,他们的语文课本必得是儿童文学,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乐于阅读,从而发展他们多方面的智慧。当时我编写这一部国语课本,就是这样做的。”[2]令人遗憾的是,20世纪后半叶发生了儿童文学和语文教学“分家”的现象,“其结果不但使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提不起来,而且,更糟糕的是,还使他们害怕语文,害怕作文,对语文产生厌烦情绪。”[3]所幸的是,进入新世纪,随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4]1被肯定与传播开来,儿童文学的重要性又重新被语文教育界“发现”和“接受”。2001年6月,教育部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此基础上,2001年7月制定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简称“语文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总目标提出了具体要求:“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4]4《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各学段阅读文体作了规定,如第一学段(1~2年级)要求“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4]5。童话、寓言、故事、儿童诗等都是儿童文学的文体,这意味着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突出价值重新得以确认,儿童文学作为小学语文教育优势资源的地位得到了恢复。现行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课文属于儿童文学(从文学角度划分统计)。现将内容改动较大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一、二年级的1995年版和2001年版儿童文学作品选文进行统计。上述统计资料表明,已有相当数量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有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儿童文学作品进入了小学语文的新版实验教材,其中半数以上出自名家之手。这充分说明:小学语文课文的“儿童文学化”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5]3。 2.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课外读物和课外活动的重要资源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方面。新课标中提出的阅读目标,仅靠语文课堂阅读是达不到要求的,必须依靠课外阅读共同完成。儿童文学是小学生课外阅读的首选。它之所以成为小学生的良师益友,是因为儿童文学是儿童本位的文学,引领小学生认识生活、认识世界、接受真理;有助于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能培养小学生的语言、思维、想象能力;能扩大小学生视野、增长知识等。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往往篇幅较长,一般以单行本的形式出版,适合课外阅读。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阅读阶段目标,第一学段儿童可以阅读儿歌、儿童诗及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第二学段儿童至少能阅读下列的儿童文学体裁:儿童诗、儿童散文、科学童话和科学故事、寓言、富有象征意义的童话、英雄伟人故事和历史故事。第三学段儿童感兴趣的儿童文学样式主要有:儿童小说、儿童报告文学、科幻作品、探险与侦探故事等。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依托儿童文学编写的小学语文读本和课外读物大量问世,儿童文学开始从更广、更深的层面进入小学语文的教育。尤其是2001年王尚文、曹文轩等主编的《新语文读本•小学卷》,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引起大批读物跟风出版。它的选文倾向于文学的一面,超过三分之一的文章是具有较高审美品位的儿童文学作品。“它成为了儿童文学转化为教育资源的成功标本,并成功引领儿童课外读物向相同方向发展,其后产生的集约效应,促使儿童文学在小学生新语文阅读、新课外阅读中进一步占据了主导地位。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运动、儿童的课外阅读运动、儿童文学的阅读运动得到了整合。”[5]253优秀的语文课外读物,将把小学生的阅读趣味引导到高雅的文学审美上来。此外,儿童文学也是小学生开展课外活动的丰富材料。小学语文课外活动是小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以外进行的各种听说读写的具体实践活动,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小学语文课外活动,可以使小学生发挥特长,培养听、说、读、写等方面的爱好和能力。儿童文学作品内容丰富、体裁多样,为各个学段的儿童开展课外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材料。组织第一学段儿童开展儿歌儿童诗朗诵会;组织第二学段儿童成立班级图书角,举行童话故事比赛会;组织第三学段儿童成立文学兴趣小组,开展读书竞赛活动,合编诗集、表演课本剧等。形式多样的儿童文学课外活动,将会满足小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培养他们多方面的能力。正鉴于此,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儿童文学不仅资源优势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儿童文学自身也因与基础教育的结合得到发展的机遇,儿童文学作为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文本的教学 既然儿童文学作品被选进小学语文教材,成为学生学习母语的范本,那它就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学作品了,而是也承载着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能力培养的任务,因此在许多具体的教学策略上与一般的文本有着不少共同的地方。但是,一些小学语文教师的文体意识不强,把任何一篇文章都当作“记叙文”来教,每篇课文的结构、教学设计基本相同。“‘学习字词、认读课文、理解课文’三步走教学法是目前大多数教师教学课文的法宝。”[5]330其实不同的文体有着不同的审美特征,儿歌、儿童诗、童话、儿童散文、儿童小说、儿童故事、科学文艺、儿童戏剧等等,各种文体审美特征不同,具体到各篇作品,因为题材、表现形式的不同,更表现出各不相同的文学和语言形态。笔者以为,儿童文学文本最主要的是要教出儿童情趣来,教出童真、童趣来。儿童情趣是儿童文学的生命,儿童情趣能引起儿童的各种不同情感体验。教师教学时应重点从情趣入手,而不是让儿童文学文本承载过多的教化作用。同时,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应少些功利性,不要把成人的想法甚至误读去影响孩子们的阅读,应让孩子们自由阅读,并“善于从儿童的角度出发,以儿童的耳朵去听,以儿童的眼睛去看,特别以儿童的心灵去体会”[6],带领孩子们去领会作品里的童真童趣,感受儿童文学文本的美感。下文以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诗教学为例。儿童诗,以真率明朗的情感、富于音乐性的语言、纯真隽永的意境,体现了儿童特有的情趣,表达了儿童对生活的诗意理解,把儿童带入诗歌的殿堂。儿童诗,是儿童文学的重要文体之一,也是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第十一册专门安排了诗歌的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儿童诗阅读的阶段目标也作了详细的说明。为了发挥儿童诗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独特价值,小学语文教师在儿童诗教学时,不但要充分考虑到儿童不同的心理特点、知识经验、审美趣味,用儿童乐于接受的方法去讲解、分析、引导、游戏,让儿童真正得到求知和娱乐的心理满足。而且,教师还要很好地把握每首诗的特点,把儿童引入诗歌的意境中去,才能避免单一化的教学模式。 1.反复吟诵,初步感受情和趣 “诗言志”。儿童诗作者站在儿童的角度,通过写景、叙事、托物来抒发儿童内心深处纯真率朴的情感、天真善良的愿望、生机盎然的童趣。新课标第一学段要求“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4]5;第二学段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4]7。小学每个学段教学儿童诗,朗读都是不可忽略的环节,通过朗读,可以让学生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浓郁的情趣感知优美的韵律。教师如果具备良好的朗读技能,就能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在读中思、读中议、读中练、读中悟、读中品,带领学生共同感受纯真的情感和美妙的童趣。教材第三册儿童诗《一株紫丁香》,当学生反复吟诵后,教师可以引导、拓展学生的想象,使他们在想象中领会诗歌的情感。比如“绿叶儿在风里沙沙,那是我们给您唱歌”,让学生想象它在唱什么歌,理解“疲倦”一词的意思;比如“满树盛开的小花,那是我们的笑脸,感谢您时时把我们牵挂”,理解“牵挂”一词的意思,回顾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老师是怎样关心我们的。这样的引导,会让学生从诗歌中走出来,在现实生活中具体感受和品味师生间绿叶和花香的情意。第二册课文《看电视》是一首富有童趣的儿童诗,抒发的是一家人看电视时互相谦让的关爱之情。诗歌中“亲情”的主旨一般老师都能抓住,让学生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亲情以及音乐感、节奏感,并在教学中加以引导。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读完诗歌后,用一个简单的词语来表达不同的感受,如快乐、温暖、感动、温馨等。但是,这首抒情诗如果只抓住“情”而不顾及“趣”,则未免有些偏颇。教师应该把握住“儿童情趣”引导学生:“你觉得这首诗最有趣的是什么?”而不是直接提问:“你从诗歌中懂得什么道理”。诗歌的“趣”首先表现在一家人对不同电视节目的态度上,爸爸明明听不懂京剧,只好“打盹睡觉”,奶奶虽然看不懂足球,却“和我们一起拍手欢笑”。让一年级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初步体验这首诗是“趣”撑起了“情”的流动。此外,《致老鼠》、《爸爸的鼾声》等都是充满童趣的儿童诗。 2.想象联想,再现意境 意境是诗歌的重要美学特征,它指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境界。儿童诗的意境是纯真隽永的,而且充满了童稚。由于诗歌的语言是跳跃的,在阅读时,需要读者通过想象联想去“填补”诗中的“空白”。在反复吟诵,初步感受诗情的基础上,教师应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让学生透过文字展开联想,获得“内心视像”,勾勒出完整的诗意画面,这样的儿童诗才能感动学生,尤其是感动中高年级的学生。金波的《春的消息》是一首富有儿童情趣又意境绝佳的儿童诗,它运用取景、调色、拟声、准确的动词为儿童展现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光图。“风,摇绿了树的枝条,/水,漂白了鸭的羽毛,/盼望了整整一个冬天,/你看,春天已经来到!……”在反复吟咏中,教师应帮助儿童读者在大脑屏幕中幻现具体的画面。在《春的消息》中,可以从诗歌色彩的搭配和声音效果两方面帮助儿童读者再现画面。你看,仰视而望,翠色欲滴的柳树枝条柔软地垂在河岸边。鸟瞰河面,银白色的河水泛起粼粼波光,雪白的鸭子在春水的洗涤下,与翠绿波光交相辉映,这样一白一绿的构图,使图中的景物被层层点染,达到水乳交融的境地。然而,这样一幅画,虽则美丽,略显活力不足,诗人没有忘记添上点晴之笔:“再去唤醒沉睡的溪流,/听它唱歌,和它一起奔跑。”诗句中虽然没有直接出现拟声词,但这并不妨碍读者透过物象去感知声响。“唤醒”产生破“寂”的联动效应,仿佛溪水叮叮咚咚的声音即刻弥漫出来,与画中孩子们欢畅的笑声融汇一体,既展露了童趣盎然的世界,又让学生听到了春天的脚步声。又如教学第五册毕国瑛《听听,秋的声音》,通过秋天落叶、昆虫、大雁、秋风的声音,教师帮助儿童读者再现画面:想象树叶像蝴蝶美丽飞舞的吟唱;想象蟋蟀和阳台告别的歌韵;想象大雁掠过田野时的叮咛……反复吟诵,使学生如临其境,深受感染;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感官想象联想,三年级的学生才能体验到浓浓的秋的意境。 3.细细品味,探究技巧 人教版教材从一年级开始就选了不少儿童诗,但难度逐步增加,小学高年级的儿童诗已经不像低中年级那样直白,因为它运用了不少现代诗歌的技巧。《语文新课程标准》第三学段(5~6年级)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4]9“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4]9如何教出高年级的特点来,教师应该思索。笔者以为,高年级诗歌教学除了朗读、再现意境教学,还应该教给学生一些诗歌阅读的技巧。因此,教师不妨自学一些诗歌理论,慢慢向学生灌输一点诗歌技巧,培养他们对诗歌的兴趣。第九册王宜振《斗笠》于2002年在《人民日报》发表后,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首五节二十行的小诗何以产生这样的艺术魅力呢?诗人回忆:“应该归结为小诗的亮点点燃了读者的眼睛……这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亮点,往往由奇特瑰丽的意象组成,一连串的闪光点,有时显得妙语连珠。”[7] 诗歌第一节:“孩子,戴上这顶斗笠吧,∕你便把故乡戴在头顶。∕走到哪里,你都是故乡的一朵蘑菇,∕娘在梦里也能看见你不斜的身影。”“故乡戴在头顶”,意象是新的,给读者一种新鲜的感觉,这是诗歌的第一个闪光点。接着“一朵蘑菇”,又是一个新鲜的意象,又一个闪光点。短短四行诗句就有两个新鲜的意象。诗歌每一节都有一至两个闪光点,一个又一个亮点组合起来就使整首诗闪烁发亮,产生的冲击力和穿透力抓住了读者的心,给读者一种新奇而别致的感觉。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试着了解“新鲜的意象”这种创作方法。除此之外,王宜振的儿童诗还运用了“思想知觉化”和“自由联想”等现代诗歌的技巧,教师也可向学生略作说明。教师还可以和孩子们一起揣摩诗歌的声调、节奏和语言,细细品味诗情。除了欣赏诗歌声调的抑扬顿挫、节奏的优美动听、语言的准确凝练外,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语言与其他文学语言的不同,认识诗歌语言本来就是日常语言的“陌生化”,这些语言的创作手法并不是拟人、比喻之类的修辞就可以概括的。例如第十册张继楼《童年的水墨画》中“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人影给溪水染绿了”,教师可以抓住这些有特色的诗句,让学生细细感受飞扬的童心童趣、品味诗歌蕴含的诗情。 再如王宜振《斗笠》第二节:“孩子,戴上这顶斗笠吧,∕斗笠里有我编进的鸟鸣。∕走到哪里,你都能听到来自故乡的声音,∕静静的夜晚,鸟鸣会滑进你的梦境。”这种语言方式对五年级学生来说,是陌生而新鲜的,如果用语法分析,甚至是“错误”的,但却给小读者一种新奇有趣、“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文本的教学时,不应一概地按字、词、句、段、篇、中心思想等固定格式和程序,把一篇篇充满了儿童情趣的儿童文学作品肢解得面目全非,上成令学生讨厌的课。这样既违背了儿童文学作品的本意,更违反了儿童阅读与审美的自由。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儿童文学修养,扎实地掌握儿童文学主要文体的特征,才能上出儿童文学文本的特色。在新课改背景下,在程标准的理念下,随着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地位的不断提升,我们要让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课程有效地沟通、整合,加强课堂内外阅读的指导,扩大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合作,最大程度地开发儿童文学的优势资源,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小学基础教育论文:中小学管乐团建设中音乐基础教育的重要性 摘要:管乐作为素质教育之手段已悄然进入中小学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在管乐团建设和乐器技巧训练中往往会有忽视音乐基础理论与视听技能现象存在,从而致使音乐基础不达标成为乐器训练与作品演奏的障碍,极大的影响了管乐团建设的速度。因此认为管乐团建设应把音乐理论知识与音乐视听技能教学放在首位,并强调其在管乐团建设中的重要性,在课程设置中作为重要内容来抓,同时还应注意教学内容的筛选与教学方法的运用,奠定良好的音乐基础,管乐团建设才能事半功倍。 关键词:中小学管乐团建设;课程设置;音乐基础知识教育;重要性 管乐作为素质教育的手段之一,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学生素质教育的需求悄然步入中小学教育课堂。“从实施素质教育和面向全体学生的几点出发,把握并处理好学校艺术活动和校园文化环境的定性、定向问题。艺术社团和艺术实践活动本来就是一种综合性的实践,让学生成为学校艺术的主人。”①中小学管乐团建设已成为较普遍现象,而在乐团建设与教学中存在一些微博教育规律的问题。如注重乐器技能训练,忽视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教学;或者是先乐器技能教学,再回头补习音乐理论等现象,这无疑成为管乐团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最直接障碍。任何一种音乐技能训练都应先充实其音乐理论知识与视听能力,为后续的其它音乐技能培训铺好前行之路才是科学合理的教育思路。 一、中小学管乐团建设课程设置是关键 常言“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学习管乐也是如此。人才培养取决于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决定着管乐团建设与发展方向与速度,打好音乐基础是中小学管乐团首要考虑的问题。“每个乐手必须有好的音准观念。在演奏之前先有音高的标准,才有可能有的放矢,发出正确的音高。而音准感是有条件的,也可以通过训练解决的。只有乐手们具备了良好的听觉习惯和音准观念,乐队音响才有融合的基础”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必须先开设音乐基本乐科类课程,或与最初级的管乐吹奏技巧课程同步,基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可开设相应程度的乐理、视唱、节奏与听音训练、管乐曲赏析等课程。通过乐理课程教学,掌握相应程度的音乐基础理论,从理性上认知乐谱、节奏、音程、和弦等知识,通过视唱、节奏与听音训练从感性上、听觉上把握音程关系、音高概念、音乐流动的方式等,通过管乐曲赏析了解管乐器的性质、音色以及在音乐作品中的地位、所描述的音乐形象。相关课程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从实践¬—理论—实践、从感性—理性—感性、从乐器—音乐—乐器本身有较为立体的认知过程,为学习乐器技巧与乐曲演奏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基本乐科知识技能是管乐技巧训练与作品演奏的基础 中小学生音乐基础知识所处初识阶段,远达不到管乐演奏要求的高度,在正式开始进行乐器教学训练之前,有针对性、选择性对学生进行音乐基础知识教学及音乐视、听技能训练是必要的。 (一)音乐基础理论教学内容的选择 就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尤其对于小学生而言乐理知识有一定难度,在课程教学中应注意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应选择必用内容,由简及繁,循序渐进的教授音乐理论知识。1.音的长短、节奏节拍、音的高低等章节可以放在视唱、听音、节奏节拍训练课上,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讲解更容易被学生接受,这些内容应作为课程设置首选内容。2.音程、和弦、大小调式章节属必选教学内容。管乐器最基本的单一技巧训练与音高、音的长短和节奏节拍等理论知识及技能紧密相关,紧接着的简短乐句、乐曲的练习更需要以音程与大小调式理论知识为指导,这些内容可以稍稍滞后。3.和弦相对中小学生比较生僻,有一定难度,但管乐团是合奏性质的艺术表现形式,学生必须懂得音乐织体概念。在进行和弦教学时加一点和声织体的内容,由此及彼、由浅及深,引导学生理解和弦与和声的关系及含义,便于学生进入合奏思维模式。 (二)音乐视、听教学与技能训练 修学乐器必须具备一定水准的音乐理论知识和较好的视听能力。以恩施州硒都小学管乐团教学为例,学生看到一个符杆朝向变得与之前所见的不一样,就不认识音符了,这明显说明学员音乐基础知识的不完整性。在识谱教学过程中应将理论与技能训练相结合:1.在学习音的高低时掌握五线谱的组成。其中包括对线与间的关系、调号的认识、各种谱号的区别等;2.在讲授音的长短时认识音符。包括音符结构、符槓与时值的关系、符杆的朝向及节奏节拍的训练等;3.结合音程理论知识讲解音与音之间的关系,学习模唱音阶、进行识谱视唱训练;4.强化识谱视唱练习、听音能力、节拍节奏的把控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的自主视谱能力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管乐基本技能训练与音乐基础知识的关系 管乐团是由不同的管乐器组成,不同的管乐器因为音域各异,所以在五线谱的记谱上有各自的轨迹,在进行识谱教学时要特别注意指导学生找准其所学管乐器主音的位置。例如:长笛的中音do在五线谱的第三间,单簧管的中音do则在五线谱的下加一线。针对这种知识性问题,如果没有先前的音乐理论知识作支撑是无法一下说得清楚的。再如管乐团在前期教学中忽视了基本乐科的教学,或者说基础知识和视听技能不过关,学员在管乐技巧训练中会出现识谱能力太差,视谱速度跟不上,吹奏乐曲结结巴巴、错误不断,缺乏音乐连贯性,更别说有表现力。如此状态,就必须回到起点进行识谱,视唱教学。如此反复就形成了恶性循环,教学效果必然是事倍功半。所以管乐团教学应把基本乐科教学放在首位,奠定牢固的音乐理论技能基础,严格要求学员多听多唱、熟练掌握识谱、唱谱、视奏方法以适应乐器技能教学。对小学生来说在训练中应多采用儿歌五线谱版本视唱,更有利于引导和培养他们的兴趣与乐感。 三、由直观的管乐演奏赏析教学引入管乐合奏排练 学员在乐器基训时只熟悉自己所学管乐器,对其他乐器并不了解。而管乐合奏是集西方或中西方管乐器于一体,开设管乐演奏赏析课程可以帮助学生直观感受管乐合奏的表现形式,让学生大开眼界,广泛了解各种管乐器。在赏析过程中应注意相关要点:首先进行宏观分析,乐曲中运用了多少种乐曲,布局如何,音乐的主题思想是什么等;其次进行微观分析,应根据乐器音色和所描述的音乐形象逐个进行引导性分析、辨识所用乐器,指出不同乐器在所赏析乐曲中的作用和地位;同时强调团结协奏精神,要告诫学员所有乐器都很重要,哪怕是只演奏几个音或几小节都是其他乐器不可替代的,相互协助才能完成一首合奏作品。通过管乐曲赏析,让学员认知不同乐器在合奏中所承担的任务和重要性,将管乐合奏赏析教学与合奏排练相结合,从感性到理性,做到活学活用。 (一)结合直观赏析合理安排管乐合奏教学内容与进程 管乐团呈现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合奏,良好的合奏效果建立在管乐团高超音乐素质基础之上。在管乐团前期训练阶段必须重视学生对各种节奏型与乐感的训练,在合奏训练时应强调速度和力度的统一性练习,在排练过程中曾遇到演奏的伴奏声部应为弱拍进,而时常因为受主旋律声部强拍起的影响而将弱拍奏成了强拍,加之速度的不稳定、不一致导致演奏音响混乱,这充分表明学员的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不足,直接影响着管乐团合奏排练效果与进程。所以在合奏教学排练中应注意以下几个环节:1.根据作品的节奏节拍规律加强对学员基本音乐技能———节奏节拍、速度、力度的训练;2.对合奏教学内容的安排最好是由简到难、先短篇再长篇,循序渐进的安排合奏教学排练内容;3.所选合奏排练作品应先赏析再排练,先有直观感知,再进行理性认识与排练实践,使合奏排练教学进程合理化、科学化。 (二)结合直观赏析了解管乐演奏的多种形式与方法 管乐演奏形式多样,有单声部旋律进行的独奏、有几个单声部旋律同时进行的重奏、有单声部旋律与伴奏声部同时进行的协奏、有单声部旋律与多声部旋律相互交织的交响。在赏析教学内容安排上应尽量安排多种演奏形式的管乐作品,让学员能广泛接触高水平的管乐艺术作品,做到见多识广,培养其辨别能力。在进行合奏作品演奏时,首先要准确掌握节拍节奏与速度,尤其要注意弱拍起的伴奏声部,以保证整首乐曲织体结构平稳度。在单声部旋律与多声部旋律切换时,要注意节奏节拍的一致性、音量的平衡性,对乐曲的速度、力度要有相应的处理,做好这些需要演奏成员具备良好的听觉能力。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为例:由小号独奏旋律引出,接着是气势磅礴的打击乐和低音声部,其它多声部合奏旋律紧随其后,其中各声部之间的衔接需严格按照作品要求的节奏与速度,以及对力度的把握进行演奏方能获得庄严肃穆的音响效果。布鲁诺•瓦特指出:“正确速度是能否有成效地完整表达一首作品的关键”。从排练方法上讲,在管乐合奏排练中强调音准以提高合奏的多声部协和性,强调对乐曲节奏节拍的预备性训练与准确性要求以稳定作品织体构架,强调速度力度的统一以确定作品演奏的情绪取向,强调演奏者从理解的角度调整情感变化以突出作品思想内涵。 中小学管乐团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教学过程,更重要的是一个青少年素质教育过程。在建团初期科学、合理的开设音乐基础知识课程,长期开设管乐赏析课程,其意义在于奠定音乐基础知识、拓展视听范围、培养独立学习管乐技能的能力,提高学员音乐素养与人文素质,在中小学素质教育中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作者:杨华;吴勇 单位:湖北民族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小学基础教育论文:近年来中小学基础教育经费研讨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经费增幅不小,危机却日益加剧;高入学率和低投入的强烈反差;衡量教育经费水平的有效判据—一生均经费指数;要在国民生产总值的宏观分配上做文章;理顺机制,使基础教育必备的办学条件规范化、法律化,使保障制度化;人民教育政府办,基础教育经费应由中央和省级财政予以保证几个方面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拖欠教师工资愈演愈烈、各级学校预算内公用经费的比重、我国的基础教育以世界上任何大国所未曾有过的速度发展、普及、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前提和代价之一、我国各地经济状况十分不平衡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一、经费增幅不小,危机却日益加剧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全国财政预算内的教育经费1980年113亿元、1985年225亿元、1989年343亿元、1991年460亿元,直到1992年达539亿元,大约每五年翻一番。中小学预算内生均事业费也显著增长:小学,1980年24元,1985年47元,1991、1992年分别为115元和139元;中学,1980年60元,1985年127元,1991、1992上分别达255和301元。尽管如此,近年来教育经费状况却空前恶化。 —一拖欠教师工资愈演愈烈。据报道,到1993年,除北京、西藏外,所有省、市、自治区都有拖欠。对占553万小学专任教师超过1/3的204万“民办教师”,政府只给为数甚少的生活补贴。 —一各级学校预算内公用经费的比重(除人员经费以外的办学经费)降至1978年来的最低点,中、小学分别由1978年的37.4%和25.3%下降到1992年的18.6%和12.0%。1978年前公用经费已不敷应用,必备的教学设备、图书欠帐累累。现在下降到甚至不足1978年的一半,大多数中小学无钱购买图书,科学实验和音体美设备等教学必要设施严重缺乏,办学条件日益恶化。 二、高入学率和低投入的强烈反差 解放后,我国的基础教育以世界上任何大国所未曾有过的速度发展、普及。全国小学毛入学率1949年为38.1%,1953年达72.9%,到70年代就在全国基本上普及了小学教育。由于小学的普及,1990年15~19岁青少年的文盲率只有7.0%,不但远低于印度(34.4%)、巴基斯坦(50.5%),甚至比中上收入的巴西(7.9%)还低些;成人文盲率之低,也为其他低收入国家难望其项背。现有2.2亿文盲中的约2亿是小学未普及时期遗留下来的历史遗产。随着时间的推移,基本消灭青壮年文盲的前景为期不远。 表1公用经费在预算内教育经费中的比重% (附图{图}) 表2教育投入和规模比较(1990年) (附图{图}) UNESCO在计算时仍沿用小学5年制为基础,如考虑5.6年制并存的情况,实际数要低些,约为115% 早在60年代,世界各国政府预算内的教育经费占GNP的比重一度普遍显著增长。工业化国家从约4%增到5~6%;发展中国家从约2.6%增至3~4%。我国到1980年,尽管教育规模已显著增大,教育经费只占GNP的2.5%,1983、1985年稍升到2.7%,此后又逐渐回落,1991年1992年只有2.3%,甚至更低。 我国要维持比其他低收入国家高得多的入学率(比印、巴分别高约30%和两倍半,比中、印以外的低收入国家平均高70%),政府财政预算对教育的投入却比这些国家低得多,这就是我国教育经费出现危机的症结所在。还应指出,在我国教育投入比重进一步降低的同时,十年来巴基斯坦却从原来占GNP2.0%提高到3.2%。 有人认为,低投入、大规模,正说明我国教育投资效益不低。对此笔者不敢苟同。诚然,如达到同样的效果,规模大、投入少是效益高的表现。但是,我国由于教育经费长期短缺、导致教育质量严重低下,民族素质堪忧,已危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基。正是投入短缺,严重危害了教育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效益。 三、衡量教育经费水平的有效判据—一生均经费指数 如何对教育经费状况进行历史的、国际的比较,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人们。 库姆斯(philipH.Coombs)根据对美国、加拿大、瑞典三个工业化国家的考察,惊异地发现:“即使教育质量依旧或下降,所有教育系统的实际生均成本呈逐年上升的反常(!)趋势。”(《TheWorldCrisisInEducation—一TheViewfromtheEighties》,OxfordUniv.Press,1985)在我国,教育经费虽然基本做到“两个增长”,中小学生均经费也增幅不小,但办学经费却更加拮据。 “我国基础教育是用占世界0.78%的教育经费培养着占世界19.81%中小学生。”(王浒:《办大教育的出路何在—一关于教育投资的思考》,《北京日报》1994年1月4日)据此,我国基础教育生均投入只有世界水平的1/25,难道这就说明教育经费短缺的程度,而需将生均经费增加24倍吗?显然不能。 千家驹等曾主张,发展中国家不能与发达国家比教育投入的绝对数,但教育经费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应当做到基本一样。对这个问题,一方面理论界有争议,另一方面也难以从各国实践中找到例证。 如何正确认识教育经费增长的规律,寻求定量的、科学评价教育经费状况的基本指标,已成为80上代以来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十年前,我们提出了教育经费“两个增长”的原理,并已成为我国政府的正式方针,是一大进步。质言之,教育是成本递增的事业,生均成本将随经济水平的提高而递增,这与物质产品生产迥然不同;教育投入受经济水平的限制,其在GNP中的比重应当,也只能随经济(国民收入)的增长而增长(《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将后者表述为“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由于财政收入易受政策、体制调整的影响,这种表述虽较易监控,却不够科学、严密。后来的《纲要》就改为与GNP挂钩),因此发展中国家教育投入的比重很难达到与发达国家相比拟的水平。同时,与此相联系地,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也不能不受收入水平的限制。一般来说(如没有还欠帐等问题)教育经费随经济同步增长的部分,只能用以补偿生均成本的增加,教育投入在GNP中比重的增长才能用以发展规模。可以说,做不到“两个增长”,必然会出问题,但做到了“两个增长”亦未必没有问题,几年来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点。 作为“我国教育规划和宏观控制机制的研究”(“七五”国家重点课题)的重要成果,我们提出了生均经费指数Ce(生均经费与人均GNP之比)的概念,并正式纳入我国教育统计评价指标体系。令人高兴的是,NUESCO从1991年开始出版的《WorldEducationReport》正式列表公布世界各国三级教育的这项指标数据,大大方便了比较研究。表3中的Ce数据即自该报告。 生均经费指数所依据的原理是,教育的投入主要是教职工的工资,人员经费在学校教育的各项支出中是大头,而教师的工资水平一般又与所在国的国民收入水平(通常以人均GNP表示)相关联(少数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一些学校,特别是高等学校,以聘请发达国家的外籍教师为主办学,当属例外)。因此,不管国家贫富如何悬殊,生均经费与人均GNP之比应大体相若。Ce的大小反映教育投入状况和资金利用效益。 统计表明,各国之间Ce有相当的趋向性和可比性。综观全世界的一般情况,小学生均经费(指财政预算内)指数Ce[,1](下标1、2、3分别代表小学、中学、高校三级教育)一般在0.10~0.20之间,中学Ce[,2]在0.15~0.22之间,大学Ce[,3]在0.30~0.70之间。根据1000万人口以上国家的加权平均,Ce[,1]高收入国家为0.17,中等收入国家为0.13(其中中上收入国家为0.17),中国以外的低收入国家为0.12。中下收入、低收入国家的Ce比工业化国家和中上收入国家低些,主要是这些国家办学条件一般较差,并不说明所需成本理应较低。以印度为例,尽管其Ce[,1]为0.12,超过我国一倍,但中小学缺乏必备办学条件的情况仍然相当严重。根据“全印第五次教育调查”(1988年)的材料,80%的小学、73%的中学没有的足够的教室,现有校舍近一半不合要求,还有一些学校在帐篷里甚至露天上课。学校其他设施更差,如有厕所的初小、高小、中学分别只占6.3%、20.2%和48.7%,有27.9%的学校根本没有黑板,多数学校缺乏图书室和藏书,科学实验、体育设施等也很不齐全。可见,小学生均经费指数0.12仍然未能保障其必备的办学条件。 根据以上分析,要保证必备的办学条件和较高的教育质量,小学的生均经费指数须大体相当于中上收入国家或高收入国家(平均都是0.17)水平。 在UNESCO公布的世界115个有数据的国家中,只有多米尼加和巴拉圭两个小国的Ce[,1]低于我国。中学的情况,也好不了多少,我国的Ce[,2]为0.14,排在倒数第18名。如果提高到现有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或更进一步满足必要的需求,Ce[,1]须提高1.5~2.0倍。 表3各国三级教育1988年生均经费(财政预算内)指数比较 (附图{图})注:[1]表中将所有人口在4000万以上的国家单独列出,其中尼日利亚、印尼、乌克兰、墨西哥等四国缺Ce数据,表中未列入,国家分组及排序系按世界银行的最新数据,即1991年情况。 [2]不包括中国的、人口在1000万以上国家的加权平均,以下各类国家同。 [3]根据国家教委财务司的计算,1992年为0.06。 [4]包括中学。 四、要在国民生产总值的宏观分配上做文章 根据上面的分析,要根本解决我国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并使经费来源有稳定的保障,政府教育预算需翻番,当前需至少增加到GNP的4~4.5%,高于印巴30~40%,这是难以想象的。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这样高入学率、高发展目标教育体系的经费短缺问题,出路在于跳出当前财政预算的圈子,从GNP的宏观分配做文章。 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前提和代价之一,是维持很高的积累率。据世界银行报告,1990年我国的国内投资率高达39%,在125个国家中名列前茅。同期,印度只有23%,58个中等收入国家平均也是23%,工业化国家平均为22%。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公报,1992、1993年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又增长37.6%和22.0%(扣除物价因素),其数额已超过GNP的1/3。加上配套的流动资金等,积累率当已突破40%!要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必须调整国民收入的分配。国民收入(这里用GNP标志)这个大蛋糕,切成了积累和消费两大块。问题是,增加的教育投入(如GNP的2%),是去挤积累还是挤消费?既然我国消费的比重大大低于其他国家,人民生活水平还很低,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的比重)相当高,还有相当多的人有待解决温饱问题,再从已经大为压缩的消费上做文章,很难根本解决问题,也有悖于人民政权的宗旨。出路在于,从积累中挤! 进行基本建设投资是为了“明于”的扩大再生产。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关系到今后几十年国民的素质和中华民族竞争能力的提高,这种为了“后天”的发展的投资不仅更为重要,而且如贻误了时机,临时将无法补救。与其他国家相比,既然积累率能高出70%或更多,教育投入占GNP的比重也可相应高出70%。印、巴能达到3.1%、3.2%,我们就应有可能达到5.0~5.5%。这样,教育经费就有了充分的保障。作为第一步,先将教育投入增加GNP的2%,在总积累率不变的情况下,用于经济建设投资的比重只压缩约5%,由此可使国民收入分配更加合理,国民经济发展进入良性循环,经济发展的后劲加大,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三步的目标才真正有保障。当然,这们做绝非易事。但是,一旦目标明确,寻求妥善的对策,理顺机制,经过几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也不是不可能做到的。这也正是政府宏观调控的责任所在。 五、理顺机制,使基础教育必备的办学条件规范化、法律化,使保障制度化 基础教育是很规范化的事业,教学要求、必备的教学环节、设备设施历来都有明确的要求。但是,新中国成立45年来,我国绝大多数中小学几乎从来没有达到过必备办学条件的要求。 —一尽管在校舍、设备设施、必备教学环节等方面都有具体的规范要求,长期以来一直将解决“一无两有”(无危房,有教室,有木制课桌凳)问题作为最主要的奋斗目标,但迄今仍未在全国根本解决。中小学为完成教学必需的科学实验及各科教具设备、图书资料所需费用仅要求占总投资的百分之十几或百分之几,但在绝大多数学校仍达不到要求,甚至完全没有。 —一有一个现象,一些地方40年代的校舍还坚固耐用,而“”时期,乃至七八十年代的校舍却需重建或改建。四川一个百余万人口的大县,现有校舍70余万平方米。从表面数字看,为普及初中只需净增20余万平方米,达100万平方米左右即可。令人为难的是,现有校舍只有20余万平方米能用到2000年,因此实际需新、改建的校舍相当于现有校舍的全部。这种由于长期经费短缺造成的恶果在全国决不是个别现象。 —一中小学教师的任职资格,历来有明文规定。我国现行小学、初中、高中教师的起点学历要求分别仅为中师、师专、大学本科毕业,本已过低。但仅此规定,在全国范围内也从未认真执行过。近年来经多方努力,1993年秋小学教师中师毕业及以上的也只有65%(加上高中程度的才85%),初中教师合格率只有60%。 —一实施义务教育,是双方的义务。政府提供合格的学校,家长送子女上学。问题恰恰是,政府的义务是软的,合格的学校不多。“法”不约束政府,结果一方义务软,另一方的义务也硬不起来。家长,“必须”送适龄儿童入学”的规定也只能是动员家长时的“威慑性”口号。 问题的症结在于,基础教育是典型的长期行为,其后果要在以后若干年间才会陆续显现出来。当前,某些决策者可能感觉良好,而几十年后出现的后果却可能成为我国现代化事业的灾难。教育的这种尴尬状况说明短期行为、表面文章对教育危害之深。 正是基于教育的特殊重要性和长期行为的特点,在宏观管理机制上必须来一个转变,不能停留在宣传、号召上,也不能仅依靠权威领袖的“教导”。否则,重视教育的程度、教育条件的保障将不可避免地依赖于当时当地领导者个人的态度,沦落为所谓“跟着感觉走”,“凭感情办教育”(某省教育部门负责同志语)。出路在于规范化、法律化、制度化。 规范化,就要明确规定中小学必备的办学条件和运行标准。这种规范要基于教育规律和保障教育质量和效益的要求。不同省区可以因地制宜、有所区别,同时期也应有调整变化,但都离不开保障教学要求和师生身心健康这个前提。国家教委1987年曾制定过法规性文件(教规字002号),少数省区(如近几年江苏的情况)坚决地、创造性地贯彻执行,收到很好的效果。可惜的是,由于认识分歧和习惯势力等原因,多数地区半途而废。 规范历来就有(尽管不完善),不付诸实行,等于没有。保证中小学按规范运行,应视为政府履行自己的法律责任。使中小学符合规范的要求,是按规律办事。严格地讲,在学校办学条件达不到标准的地方,强制适龄儿童入学接受义务教育也就缺乏充分的法律依据。有了规范的准绳,教育经费是否短缺就有了判别的标准,办学经费来源也就有了保障的机制。实行了这种机制转变,从效果而不是从动机去衡量教育投入,也就不必要规定各地教育经费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不可能找出一个全国各地都适用的标准),教育投入的节约才有可能成为效益的标志之一。 六、人民教育政府办,基础教育经费应由中央和省级财政予以保证 以效益为中心的质量竞争是面向21世纪的我国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政府应当是全国人民长远、总体利益的集中代表。人民教育政府办,基础教育经费应由中央和省级财政加以保证。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定“基础教育应以地方办学为主”。基础教育的投入应由政府负责予以保证,不但是各国的通例,在我国似乎也没有争议。把基础教育的主要责任交给地方,有利于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因地制宜,分级决策,这是一大进步。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是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发展规模及速度。中央自上而下提出指标要求,尽管留有一些因地制宜的余地,地方决策的自主性仍往往有限。在对上负责(迎合中央要求)和对实际负责(特别是因地制宜,放慢一些方的速度)有矛盾时,往往不得不选择前者。另一方面,将经费支持的责任层层下放(当然,中央和省拨经费仍有一定基数),在“人民教育人民办”的口号下,一些经济较困难的地区,教育经费不可能得到可靠的保障。 我国各地经济状况十分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县、乡两级。人均GNP的差距,省与省只有一两倍,乡与乡可以上百倍,县与县也有差数十倍的。各地教育发展的要求固然不应一刀切,但面向21世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的中国不能再容忍在一些县仍然存在大面积的青壮年文盲。因此中央政府确定在全国有步骤地普及义务教育的目标是完全应该的。义务教育在全国统一的要求与地区之间经济水平(相关联的是对教育投入的能力)的巨大差异,要求基础教育投入的责任不能层层下放,应当以省为主,由中央和省两级共同负担起来,中央要承担起支持少数困难地方和在全国宏观调控的责任。基于此,如把保证教育投入、教师工资的责任主要放在县一级不恰当的。 还要指出,前述生均经费指数概念不能简单地推广到省、地、县,因为在国家内部,工资水平主要决定于全国的国民收入水平,而不取决于各地的经济水平。经济较发达的地方工资可能稍高一些,而一些边远地区尽管人均GNP低于全国平均甚多,但教师工资水平却往往趋高。这也进一步表明,基础教育经费至少应由省一级财政统筹。 保障基础教育投入的主要责任在省和中央财政,并不排斥多方集资乃至收费学校的存在。认为义务教育阶段一律不应收费,于情于理都是一种误解。义务教育、普及教育、免费教育是不同的概念。依法普及一定年限的教育,固然是实施义务教育的最终目的,但实施义务教育直到普遍实现(普及)是一个需数十年努力的渐进过程。新加坡没实施义务教育,基础教育的普及在世界上名列前茅;澳大利亚、美国等义务教育普及程度相当高的国家都有不少收费比较高昂的私立学校,公立学校收取部分费用(如学生实验课程所需费用)也屡见不鲜。实施义务教育,政府的责任在于,为那些不愿上私立学校或上公立学校无力交费的家庭的儿童、少年,提供良好的学习机会。基于此,提倡办一些私立学校,甚至将部分热门的公立学校改为收费学校,或者一些学校收收取一定学费,并不悖于义务教育的宗旨。这样,政府财政可以集中精力办好所有的公立学校。 校办产业对短缺的教育经费来说确实不无小补。但有的同志提出,校办产业可以成为中小学生勤工俭学的基地。对此,我们也要有清醒的认识。以创收(主要机制为减免税收)为目的的中小学校办厂,能在多大程度上兼顾学生的勤工俭学,理论上有待商酌,实践上也有待考察。按照现代社会分工原则,中小学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搞好教学,保证教育质量,其经费应由政府和社会予以保障。为了育人,现代中小学需要加强劳动和技术教育,更多创造学生动手操作,联系实际,了解社会的条件。要达到这些要求,非现在意义上的校办企业所能得兼的。何况,由于所处的地区环境,并不是多数中学都具有举办以赢利为目的的校办产业的条件,因此对此不能对全国中小学寄以不切实际的期望。 小学基础教育论文:浅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 小学思想品德课是我国小学开设的一门德育课。它是对学生系统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必修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多年来它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等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新的教学理念使得《思品》课教学开始逐步走上了“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的道路,强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对学生道德、行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强调德育在各学科教育环节的渗透,这是一种可喜的现象,它使课堂教学真正贴近生活、充满生命的活力。也正因为这种种的原因对教师的教学工作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新的挑战。 新形势下怎样才能上好这门课?带着这一问题我认真学习专家们的报告,积极查阅相关资料,与同仁们主动地进行交流,通过学习从理论上进一步理解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的教学理念,我认为改革不能仅仅停留在理念的更新上,新的教学理念更需要广大的一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去实践,去贯彻。新的教学理念需要教师调动学生的情绪,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学生想学、愿学、乐学。新的教学理念需要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在课堂上学生应畅所欲言,自主互动,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感、所悟、所疑、所惑。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和研究,下面就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如何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谈谈个人体会,希望领导和专家能给予指教。 一、课堂教学要体现新的学生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有很多种,但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种:接受式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方式。由于传统的影响,以往的思想品德课教学过分强调接受性学习,在教师的帮助下得出正确的结论,然后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考试时列出条目式的问答题,学生生搬硬套。也许学生的分数不会太低,但长期以来会抑制学生创新精神和道德行为的养成,也会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新的理念要求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课堂教学,一起体验、探讨、研究,通过活动让学生逐步明白道理、分清是非,同时提高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进而适应社会的能力。 1、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自始至终成为课堂的主角,而不是教师的“自我表现”。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在学生身上打主意。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尽量让学生去思、去做、去发展。教师想参加学生活动,那么就以和学生平等的身份来吧。 2、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教师不要担心自己不讲学生就无法学会,应该相信自己的学生能行,让他们尝试着自己去理解、去探索。学生尝试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探究的学习过程,即使结果是失败的,但过程也是有价值的。 3、启发学生质疑解难。孔子曰: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获取知识的动力之源。在《思品》课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要把课堂教学的起点放在学生提出的问题上,教师的“启”重在启发学生自己提问题。 二、注重情感熏陶与行为习惯养成相结合 新的基本理念要求《思品》课在强调培养学生行为能力的同时更应该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我们既要重视认知发展,更要重视情感的发展。教师要有意识地将不同板块的内容“整合”到课堂教学中去,促进学生的融会贯通。教师要善于从生活中挖掘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素材,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得到理性知识,然后结合自己谈看法,谈感想,最后规范自己的行为。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遵守交通规则》一课时,应先和学生交流:你平时最喜欢什么游戏?这种游戏有什么规则吗?由于学生都喜欢做游戏。相信他们会畅所欲言说出各种各样的游戏。然后指导学生观看课本中彩图,三轮车司机正在干什么?设想如果没有规则会怎么样?你知道的交通规则有哪些?然后让学生自我评价:你在生活中是如何守规则的。最后教师列举由于人们不守规则而酿成悲剧的例子,就能使学生强烈感受到遵守交通规则是多么重要,从情感上的认识会逐步成为现实中的自觉行为。 三、把握教材知识联系,加强课堂教学的综合性 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加强学科间教材内容的融合,把握教材的前后联系,密切课堂教学与学校、家庭、社会的关系,把实践活动落实到实处,既能使学生学到知识,又能培养学生能力。指导学生课前查阅相关的资料,做好课前调查,课上积极体验、阅读、探究、讨论,鼓励学生多动笔,把自己的感受、体验选择说、写、画等适当形式描绘出来,鼓励学生积极投稿,教师要把学生的作品进行归类、合并、展览,因而增大课堂教学容量,有利于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和多维的思维方式。例如教学第八册《相信科学不迷信》这一课,教师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让学生搜集一些反对迷信的故事,讲清一些科学道理,指导学生课下去请教科学教师,比如;了解“左眼跳财,右眼跳灾”是面部肌肉疲劳的一种反应。根本不能预示灾难祸福。鬼魂神仙都是不存在的,科学算命、电脑算命也纯粹是骗人的把戏。还可让学生搜集反对迷信活动或邪教组织等图片资料,用科学知识去揭露他们的本质,用事实来说明迷信对人类的危害,从而提高了学生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 四、积极拓展课外资源,体现课程的生活性 社会就是大课堂,要想学好《思品》这一科,不能使学生局限在课堂知识的学习上,要树立“大教育”的观念,将教材作为一个范例,不能照本宣科,而要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挖掘教材资源,创造性地开展教学,使课堂教学更有现实感,回归学生的现实生活。 1、让课堂知识在课外得以实践。课堂活动形成的知识,需要具体行动的检验,才会真正起到规范行为、养成良好品质的作用。这就需要教师想法设法把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延续到课外,使这种知识得以巩固和升华。 2、把课外知识融入课堂教学。课外学习的空间是广阔的,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当前国情、国策、国内外局势以及人们关心的敏感话题,从报纸、新闻、杂志上收集资料,自主选题,自主展开学习过程,自主总结学习结果,将课外知识融入到课内教学。例如:过“六・一”儿童节时,指导学生收集资料,了解其他地区儿童是怎样生活的,他们正在做什么?正在想什么?让学生了解同一片蓝天,同一片土地却有不一样的家园。教师及时给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不仅仅是通过课堂中教学行为来体现的,教育的空间是广阔的,生活中处处有教育,时时有教育,教师只有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综合运用身边一切可用教学资源,优化教学环节,才能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及行为习惯,为他们进一步树立革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奠定基础。 小学基础教育论文:从北京小学看先进的基础教育 按照北京师范大学海威培训中心的安排,这期“吉林市第二届教育管理干部高级研修班”于2014年11月29日分组深入到北京著名的中小学开始了为期两周的挂职锻炼和实践学习。本人有幸被分配到北京市宣武区的著名小学――北京小学,学校人文氛围浓厚,突显了“以人为本、自主管理”的教育本质。短短的两周时间,我们深深感受到了我国基础教育最前沿气息,感受到了素质教育、课程改革为孩子带来了乐趣,为教师带来了发展空间。 一、清晰的办学理念和以人为本的管理方法 在同吴国通校长的交流中,我们认识到把教育的目标定位在培养发展中的主体人、多元智能的个性人,推进“教育人”向“人的教育”的转变,把教育的本质定位在延续人生命的活力,充分尊重人的个性、尊严和权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让教育回归――享受受教育的幸福。 北京小学年级组每个人都是管理者,责任共担。各年组或学科组可以自主进行活动,学校研究氛围浓厚,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研究课题,教师的研究课题没有命令性和强制性的,都是教师自主学习、乐于探究的领域,学校只是创造学习研究的氛围,为教师搭建展示的平台,鼓励教师总结案例,提升自己的思想,把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成功经验和提炼的理论作为学校的精神财富在校园分享。学校每周都有研究的问题、交流的话题。 在与领导、教师的交流中我们了解到北京小学在学校管理上有过深度的思考,概括起来说有“两个取消,三个重点下移,三个增加,三个走进”。 1. 两个取消:一是取消门口及校园中的红袖标执勤。原因是在严格的约束下学生是很不自愿、不情愿的,有被人管制的感觉,还不如把检查放在自然状态,让学生自主去做,由外在约束转向启动学生自觉,实施以人为本的主体德育;二是取消一日生活、学习制度的评比。传统的周评比越来越暴露了它的弊端,值周师生疲于应付,评比结果出来后班主任开始批评学生,造成师生关系紧张,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2. 三个重心下移:一是教育重心下移。各项活动由教导处下移到班级,每个班结合本班学生特点制定一学年的班训,明确目标,围绕班训制定班规操作的办法。二是校园文化活动下移。已往的由教导处大包大揽,下放到各科各组,要求各科各组拿出自己的活动安排,教导处的职责是服务、指导和参与。三是德育重心下移。学校倡导精神家园,让教师明确自己首先是教育者,其次才是学科教师,明确学生是教师品行最严格的评论家。 3. 三个增加:一是增加校园公益劳动日,培养学生的劳动责任感和劳动意识;二是增加校园“流动信息板”,扩大学生视野,启迪学生的思想,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三是评价内容的增加,增大做人做事的评价力度。 4. 三个走进:一是走进学生。与学生聊天访谈,了解学生心理想法、班级优点、问题等。二是走进课堂。看教师教育的细节、课堂活动、课堂设计。三是走进班级。参与班级活动进行指导交流,跟班了解班主任的困惑,解决管理中的问题,指导管理方法。 二、学校充满着浓郁的人文氛围 走进校门让你首先看到的是旗杆后面百余米的“血色长城”,主体的左右两边,一侧是学校的办学理念、校风、校规;另一侧是图文并茂的中华三字经。东侧的“音乐喷泉”与西侧“滴水亭”遥相互映,启发着师生“点水之恩,涌泉相报”。在几十米的围墙上雕刻了我国古代的文明、科技的发展、学生活动的内容。进入科技楼,在宽阔的走廊衔接处,学校巧妙地设计了“宇宙星座廊”,把课本中的自然知识以实物形式展现在眼前,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亲近自然、亲近科学。北京小学管理完善,学生在午间、晚放后可随时到图书阅览室看书、借书、买书或到其它场馆活动,为学生提供了锻炼发展的空间,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两周学习生活转瞬即过,我们学到了丰富而充实的内容,但在基础教育改革中我们需要做的还很多,还要从一定的高度审视我们的教育、我们的管理,不断丰富和提升教育的理念,从以人为本、以师生为本的视野中反思我们的行为,开阔思路,挖掘内在潜能,创造理想的基础教育。 小学基础教育论文:小学篮球基础教育过程因素与策略分析 摘 要 加强小学篮球训练,可以保证篮球可持续发展,促进我国篮球运动得到振兴。本文主要针对小学篮球基础教育当中的因素和策略进行全面的分析,全面地分析教学当中的小学篮球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以及组织形式,将小学篮球课程当中存在的问题找出来,并且提出优化策略。 关键词 小学篮球 基础教育 过程因素 策略 当前小学篮球的氛围不断得到增长,在很多小学当中都会设置篮球课程,全社会都在推广篮球运动,人数也不断增加,但是仍旧没有取得很高的篮球水平,这主要是因为教育因素的影响,在这种形势下,就需要的就是推进小学篮球教育教学,这也是我国篮球运动得到振兴的前提。本文针对小学篮球基础教育当中存在的问题,给予有效的建议,使小学篮球基础教育得到提高,将教育系统进行完善,对于我国的体育篮球教育来说是一种很大的帮助,具有很大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一、小学篮球教学过程现状要素现状 篮球教学活动的主体就是学生,学生在篮球教学活动当中发挥着决定作用。相互之间具有差异性,在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知识链结构和个性特点等准备情况当中都有所体现。在当前这个阶段,小学生的整体身体形态和素质都已经得到提高,尤其是身体素质表现的更加明显。在很多小学当中,体育课都是传授篮球基础知识和正确姿势以及规则。但是课后练习和进行娱乐都是男孩子,女孩子很少参与这项活动。由于学生的生长特点的影响,在这个阶段学生只是练习基础运球和篮下的投篮,其篮球水平仍旧是启蒙阶段,教师要给予正确的指导,才可以奠定坚实的基础。 篮球教学结合体育教学的规律,并且以篮球运动的规律特点为基础,这样才可以将篮球教学的目的完成。篮球运动具备集体性和对抗性以及综合性的特点,因此需要不同的教学方式。 二、小学篮球基础教育的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篮球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兴趣在体育教学当中是比较重要的,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教师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可以主动的参与到体育活动当中,很多学生在生活当中都比较喜欢体育活动,但是由于在初级阶段比较枯燥,逐步减弱了学生的兴趣,因此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措施增加学生的兴趣。 学校可以组建出篮球队,使学生对于篮球产生浓厚的兴趣。要想提高学生对于篮球运动的兴趣,可以通过篮球比赛这个途径,帮助学生积累比赛经验,可以让队员将自身存在的不足进行了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篮球水平。 (二)重视篮球基础知识 当前小学篮球的基础知识教学仍旧比较薄弱,学校不会让学生在室内学习篮球知识,学习相关的篮球基础知识,可以促进篮球技术的提高。可以使学生对于篮球运动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针对篮球基础知识,主要包括篮球的起源和发展、篮球的比赛规则以及动作解析等等。学生在学习篮球运动之前,了解一些篮球基础知识,那么在今后的学习当中就会避免出现盲目学习的情况,少走弯路。小学针对小学篮球知识教学过程中的内容,学生通过教学可以对于篮球知识更加了解,使学生可以具备更加宽广的视野,这样学生才会具备学习的目标。 (三)加强团队意识 在篮球教学当中,利用良好的团队意识,使队员可以具备有效的提高的凭条,使团队战斗力和凝聚力得到有效的增加,在小学阶段,小学生的年龄通常比较小,接受能力也比较弱,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发展情况,制定出特定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可以重视团队意识,在篮球教学当中,利用团队意识,可以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和团队效能感,这样可以让学生深入的了解团队意识产生的影响。 有些小学生具有比较高的身体素质,他们很少有时间参加体育锻炼,体育教师的相关配置仍旧不够完善,教师在数量上出现不足的情况,针对教师的整体执教水平,通常情况下都是比较高。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学校重视技术教育,认知教育却得到忽视,教学方法比较系统,一些学校对于男生和女生的心理特点,采取性别分开方式的教学,可以提高不同生理特点的人群教学,但是有些学校对于学生的情感和知识认知却给予了忽视。 需要结合这个阶段的学生特点,采取兴趣培养,使学生可以主动的投入到篮球运动当中,在教学当中利用学生技术,采取全面系统的技术动作,可以统一教学方式和学习效果,完成教师的教学任务。 教师对于情感方面投入的比较少,并且适当的将室内课堂基础教学进行增加,学生对于篮球运动的好奇心进行满足,使学生的学习动力得到增加,在课堂教学中,对于相关的练习进行教授,可以将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出现的损伤和技术错误进行减少。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其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教学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可以让学生产生大局观念,使学生具备团队战斗力,对于篮球教学来说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帮助。 三、结语 通过以上综合论述,对于小学篮球基础教育过程因素与策略进行全面的分析,可以针对当前小学篮球基础教育当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发展对策,对于当前的篮球教学发挥着有效的作用。 小学基础教育论文:长春市中小学开设中国式摔跤基础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等方法对长春市中小学开设中国式摔跤基础教育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长春市中小学校的师资、场地、领导支持度、学生喜欢程度及兴趣等几方面均具备了中国式摔跤基础课程开设的条件。并根据实际情况针对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合理建议,为长春市中小学校中国式摔跤基础教育开展的可行性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中小学体育课 中国式摔跤 可行性 近几年来,中国式摔跤在国内外的推广形势良好,拥有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人群。通过查阅资料发现,由于国内研究中国式摔跤的学者大多关注的是中国式摔跤自身的发展问题,对于中小学开设中国式摔跤课的科研论文较少,理论研究尚缺乏深度和科学性,严重影响了中国式摔跤运动在长春市各中小学的开展。因此,本文对长春市7所中小学学生、教师对开展中国式摔跤课程的态度,以及各校领导、师资、学生、场地等相关因素进行调查,对开展中国式摔跤基础课程的条件进行分析,以确定中国式摔跤在长春市中小学开展的可行性。对丰富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促进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意识,及对长春市中小学中国式摔跤运动的开展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长春市师大附中、吉大附中、省二实验中学、108中学、师大附小、树勋小学、解放大路小学等7所中小学,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在收集具有权威性的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将有关的学术论文、书刊文献等资料,作为本文需要的基础资料。通过中国期刊网,检索2008―2012年全国教学期刊有关学校开展中国式摔跤方面的研究文献,为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2.问卷调查法 通过对7所中小学随机抽取280名学生及28名体育教师l放问卷进行调查,其中发放学生问卷280份,回收28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200份,有效率100%。发放教师问卷28份,回收28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28份,有效率100%。 3.数理统计法 对收集的数据运用Excel进行分类统计。 二、结果与分析 (一)长春市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 从表1可以看出,通过对7所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开设情况显示,树勋小学没有开设篮球;省二实验中学、师大附小、解放大路小学没有开设排球课;吉大附中、师大附小、树勋小学三所学校没有开设羽毛球课;108中学没有开设体操课。调查得知,没有开设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这些课程要求有充足的场地及设备,然而这几所学校地处市中心,又是长春市知名度较高的学校,近些年生源不断扩招,使原有校舍对于开设这些项目就更显得有些窘迫。因此,对于这些学校来说,开设中国式摔跤课程比较有利,因为此课程对于场地的要求不高,同时说明,中国式摔跤在长春市中小学开设具有较大的可行性及发展空间。 (二)长春市中小学体育教师情况 1.教师年龄 从表2可以看出,教师年龄在25―30岁占21%,31―35岁的占25%,36―40岁的占17%,41―45岁占21%,46岁以上占14%。以上情况说明,长春市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大部分比较年轻。这部分教师精力充沛,敢闯敢拼;年龄及教龄稍长的教师具有很强的认识能力、创造能力、操作能力和组织能力,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较高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是中小学体育教学的中流砥柱;队伍呈现出以青年教师为骨干的特征,这一年龄段教师能力充沛,对中国式摔跤运动的新动向和前沿的东西比较敏感,是新生代代表,也是长春市中小学开设中国式摔跤课程可行性及持续性的希望所在。 2.专业结构 从表3可以看出,长春市中小学体育教师中原始专业田径占28%,体操占7%,足球占7%,篮球占17%,排球占7%,武术占10%,跆拳道占7%,健美操占10%,摔跤占3%。以上情况说明,虽然中国式摔跤专业的教师所占比例较小,从师资力量上来看,虽然相对田径、球类等项目来说,师资力量薄弱一些,但也不乏擅长摔跤运动的人,只是由于在中小学长期未开展摔跤运动,故而影响了其发展。由于体育运动的迁移作用,这些人只要稍加学习和提高,将使体育教师可以很快掌握中国式摔跤的技能和教学方法,通过一定的专门培训,能胜任该课程的教学,能够较为有利地推动该项运动在中小学的开展。 3.教师学历结构 从表4可以看出,本科毕业的体育教师占67%,研究生占33%,本科以下和博士生均为0。以上情况说明,长春市中小学体育教师学历比较好,可以更好地针对中国式摔跤进行科学的研究,为其今后在各中小学规范、快速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从而满足了中国式摔跤在中小学开设可行性的条件。 4.教师对丰富体育课程内容的态度 从表5可以看出,认为非常需要开设新课程的从而丰富体育教学内容的体育教师占78%,认为需要的占15%,认为无所谓的占7%,认为不需要的占0%。以上情况说明,长春市各中小学大多数的体育教师希望进一步丰富体育课程内容。 5.教师对中国式摔跤开设作用的态度 从表6可以看出,在对开设中国式摔跤课程是否对中小学体育教学有促进作用一项时,体育教师认为有促进作用的占93%,认为不确定的占7%,认为没有促进作用的占3%。以上情况说明,长春市中小学大部分体育教师认为开设中国式摔跤对于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能够对贯彻新课标起到促进作用。这也为中小学体育课程增加中国式摔跤内容的可行性提供了一个有利条件。 (三)学校领导对开设中国式摔跤课程的态度 从表7可以看出,通过对教师了解对于开设中国式摔跤课程的态度了解到,学校领导支持的占93%,不支持的占7%。通过调查,学校领导不支持的原因是认为中国式摔跤具有身体攻击性的竞技体育运动,稍有不慎便会出现身体伤害事故,是一种野蛮的运动。这种扭曲的见解也是中国式摔跤没有在学校开展因素之一,只有拓宽各阶层人士的视野,让其了解中国式摔跤的内在文化以及外在形式的含义,就会对此运动项目有正确的认识。以上情况说明,长春市大部分学校领导对体育课程开设中国式摔跤是支持的。 小学基础教育论文: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 摘 要:数学是所有科学的基础,而语文则是基础中的基础。在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与发展中,如何提高教育质量是学校与老师一直致力解决的问题。基础教育中,小学语文教育是重中之重。小学语文教育关乎着孩子的交流能力、逻辑能力以及文化素质,在孩子以后的人际交往中起着最为关键的作用,更加能够提升个人在社会中的价值。对小学语文教育中存在的误区以及重要性进行探讨,希望能够对教学教育贡献一点力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重中之重;基础教育 一、小学语文教育存在的误区 1.语文教育不应该是“填鸭式”教育 语文成绩好并不代表语文水平高。语文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应试教育上,在目前的教育中,大多数老师还是为了提高学生在考试中的成绩而进行“填鸭式”的教学。这种做法只能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卷面成绩,而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在脱离试卷以后,学生都不知道该如何运用语文,这不得不说是语文教育的悲哀。一位真正的语文好手,即能应付语文考试,也能活学活用。语文并不是无聊的文字,而是表达思想的方式,不让语文成为无趣的应试教育,而是让语文成为学生学习如何在书籍中理解作者的思想,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例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去田野旁边了解蝌蚪是什么,并在父母的带领下了解蝌蚪最终能够变成什么。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便会迫不及待地讲述自己在田野中看到的样子,并说出当知道蝌蚪最后变成青蛙时的惊讶。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语文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能够积累生活的知识,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语文教学不应该给学生太大压力 在很多家长眼里,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人中龙凤,希望孩子能够在考试中考到第一名。很多教师也依据成绩偏爱学生。这样只会把学生培养成一个考试的机器,而忽略了对孩子自身的教育。教育最重要的不仅是教会知识,更要学会做人。教师在语文课堂中给学生莫大的压力,只会让学生死记硬背,考试过关。心里却更加畏惧语文,教师应该意识到语文教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课堂中快乐地学习,产生对语文的兴趣。这样成绩自然而然就能提高。 例如,在教学《爱迪生救妈妈》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中随机制造一些危险的情景,让学生进行表演,如何才能逃脱危险。学生对于情景表演一定会主动参与,发散自己的思维想出各种办法让自己逃离危险。教师可以把这个作为课前引入,让学生看看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是如何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救出自己的妈妈的。 二、小学语文的基础教育的重要性 1.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在学生从幼儿园升入小学时,很多学生都在幼儿园学过拼音。但大多幼儿园教师教的拼音并不标准,容易让学生读音出现错误,养成不良习惯。小学语文教学就是要让每一位学生在掌握拼音能力、在朗读时不会出现语音的不标准,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能够让学生在遇到每一篇陌生文章时都能准确朗读出文章的内容。在学生的生活中,说出的普通话也能越来越标准。 教师应该重视语文的基础教育,只有打好了根基,才能让学生在之后的学习中不会出现看到拼音不会读的情况。每一位学生都能准确读好文章内容,在口语表达时也能得到老师的赞赏,学生也会更加自信。 2.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写作源于平时的积累,平时积累得知识越多,在写作时就越能仔细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常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心中有墨水,写作水平才能提高。所以教师应该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中结合教材,选出适当的课外读物让学生阅读,这样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表达的意思,也能让学生不断积累课外知识,在写作中得到合理运用。 3.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语文教学多会以儿童文学的角度选取一些适合学生理解的课文内容。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都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思维和判断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教材中学习做人的道理。 比如,在教学《闻鸡起舞》时,教师可以找出一些相关的教材让学生了解学习知识的重要性。教师可以选取“凿壁借光”“悬梁刺股”等刻苦读书的故事让学生明白我们对学习应该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明白现在教育环境的美好来之不易。让学生能够珍惜现在的学习时光。相似的例子有很多,教师要结合教材,多给学生选取一些有意义的课外读物,既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也能提高学生为人处世的能力。 教师要让每一位学生打好语文基础,这样才能在其他学科上有更好的发展。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能停止学习的步伐。中国的教育只有在教师的共同进步下才能发展得越来越好。 小学基础教育论文:小学班干部制度:基础教育中不容忽视的一点 摘 要:本文从基础教育改革层面对我国的小学班干部制度进行研究。从宏观上看,现行的班干部制度并不只归属管理教育活动;从微观上看,家长误以为班干部与个人发展存在必然关系,教师则认为制定班干部制度是缓解教师压力的方式。综上所述,当前班干部制度可发挥培养学生能力的作用,故笔者提出改变当前班干部制度的新模式。 关键词:小学;班干部制度;新模式 小学班干部制度在基础教育中一直在改却效果颇微。在我国逐步恢复新中国成立初期班级制度基础上,班干部制度开始尝试改革,主要是推行班级学生的自主管理。这期间不少学校和班级曾经尝试班干部轮换制和选举制,但传统的任命班干部制度仍是主流,管理学生仍是班委会的核心工作。笔者认为,要分清楚班干部制度从何处改,就应该让从事基础教育行业中的人员思考以下两个问题:一是班干部制度的建立是要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二是现行班干部制度究竟有没有让学生在教育所期待的目标方面得到发展。只有理清这两个问题,才能由此进一步引发我们对我国小学班干部制度的深入反思。 一、我国小学班干部制度与学生发展的理解误区 1.家长的理解:班干部与个人发展紧密相连 有家长热衷于让孩子在班上担任一个班干部的职务,是认为班干部可以锻炼孩子的能力,促进孩子的发展。其实不然,我国大部分地区是从小学阶段开始实施班干部制度,在中国基础教育默认的评价体系中,班干部就是权利与能力的象征,班干部的职位越高,说明这位学生的能力也就越强。那么可以理解为,这名学生拥有某方面的能力,他才有被选为班干部的机会。换句话说,并不是班干部制度中的某个职务促进了这个学生某方面能力的发展,而是这个学生本身具备某方面的能力才获得这个职务。因此,很多家长认为自己的子女当了班干部之后,其各方面的能力可得到锻炼,从而促进其发展。其实这种观念有偏差。 2.教师的理解:教师挑选班干部是为了减轻自己的负担 绝大多数教师赞成班干部制度,这样有利于分担教师的工作。除了教学任务,班级人数过多也会增大教师的管理难度,因此,一些教师会挑选班干部作为自己的助手,将他们当作自己的左膀右臂,协助管理班级。班干部的产生的确缓解了教师在超负荷的班级管理中的压力。而我们时常可以听到学校里班主任之间的交流:“你们班那么好管,得益于选了一个好班长。”那么这种说法是说明班干部制度锻炼出了一个好班长,还是一个好班长的管理能力造就了一个好班级?这都说明班干部是教师精挑细选出来的能协助教师管理班级的有能力的学生,并非我们所说的挑选出来锻炼他们的能力的。 二、从来源理解班干部制度 我国小学中的班委会制度来自20世纪初到20世纪80年代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它宣扬集体主义思想,我国深受影响,形成了金字塔形的班级管理模式。这种金字塔模式类似于管理学中科层制的运行模式,学生在班级中拥有的权力按照所处的等级被隐形划分开来。这种类似于科层制划分等级的模式,导致我国一些小学在实施班干部制度过程中出现官本位意识强、价值观被扭曲等问题。 基础教育是培育良好的国民素质基础的教育,要理解基础教育中要培养的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到底是什么。现行的班干部制度没有让学生体会“班干部”这个词所蕴含的意义以及由此获得的生命体验。这里我们要梳理一下班干部制度应该从什么方面培养学生:①培养班级责任感,为其他同学服务。“服务”这个词在国内似乎不太受某些人欢迎。其实,“服务”这个词的主要含义是“提供帮助”,即我所做的是为班级服务,让同学们觉得便利。②形成理性的世界观。小学是形成世界观的关键阶段,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努力,会让学生的世界观逐渐完善,因此一个良好的班干部制度应该构建一个人人平等的规则,让学生认识到“我”所存在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也逐步认识到所处这个世界的规则。③锻炼学生的自主性。每个学生的“质”不同,所中意的、擅长的领域也不尽相同,而学生便可通过班干部制度来发现自己是否有领导潜力或是自己对此是否感兴趣,从而以合适的角色主动参与到班级事务中。④维护民主权利。我国一些人的民主意识淡薄,不会正确行使自己的合法权益。其实民主意识是从小事培养起来的,小学生虽不能真正意义上行使公民的选举权,但作为班级主人,他们绝对拥有自己的权利。因此,应从小学阶段让学生了解自己这个年龄阶段、在这所班级所拥有的权利有哪些,并且如何合理使用这些合法权益。 三、利用班干部制度促进学生发展的新对策 如今的班干部制度具有很强的功利性,如过分关注对个别学生的培养,班级管理效率低下;采取模式化班级方式,而忽视了学生的体验;对精神体验关注不足,从而使学生处于被权力挟持的窘境。要改变这种境况,第一是要将班干部制度中的权力意识转变成服务意识;第二是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他们提供能够促进他们发展的职务。下图为笔者所制定的班干部制度模型。 笔者认为,低年级(一、二年级)可采用轮值制,考虑到学生刚进入小学,教师应该为每学生提供一个当班干部的机会,其目的有三方面:第一,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班级的一分子;第二,可以提醒其他学生,班干部是为全体学生提供服务的职务;第三,对于小学生来说,班干部工作当中的一切都是全新的存在,他们需要切实体验,这种体验能让学生发掘自己的潜能,同时让学生更了解自己,让教师与家长更加了解学生。 教师通过两年的观察,可以基本上把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同时学生适应了轮值制后,对班级里的日常事务有了一定了解。因此,在三年级时,教师可以简化或合并轮值制时设置的职务,针对自身班级现实情况进行职务编排。当然,这个环节必须要让学生共同参与讨论。四年级,作为小学中高年级的分水岭,学生的特质开始显现,兴趣、爱好、关注点也开始出现分化,个性也逐渐突出。有的学生好动,有的好静;有的偏好管理他人,有的更注重课外活动等。根据此情况,到四年级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职务再进行调整,让愿意参与班级管理与服务的同学以“轮值制”的方式轮流管理班级事务,熟悉班级事务并可以进一步深入了解自己的喜好。最后到了小学高年级,则采用选举制,这是考虑到五六年级学生理性思维已经出现,他们可以开始思考自己的需要,并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用理性的观点来分析问题。 基础教育改革中,更新知识层面的内容、改革评价体制等至关重要,班干部制度作为隐含在教育效果之中的一项内容也是不容忽略的。如果将学生作为管理工具,得到的必然是物质化的教育效果,如何将学生作为“人”来培养,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思考与深究。 小学基础教育论文: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基础教育研究 摘要:小学教育管理的问题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进行,渐渐凸显出来,只有充分发挥新课改的推动作用,才能使目前小学教育阶段中存在的不足得到彻底的改善,从而促进小学教学质量和效果的进一步提升。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进行了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新课改 小学教育 教学管理 目前,社会各界对于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同时长期以来在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因此必须根据新课改的实际要求,积极有效地推动小学教育理念的全面发展,并根据实际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提升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质量的道路,从而促进小学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一、当前小学基础教育教学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目前,因为教育体制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原因,造成了在小学教育管理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具体有以下几方面:(1)现有的师资力量已经满足不了实际的教学需求。在全面发展小学教育的理念下,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管理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协调能力,但是实际的情况却是,大多数小学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以及专业素质并不符合目前小学教育的要求,而且还存在很多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等不良的思想状况,这些都是严重影响小学教学质量提高的主要因素。(2)现有的教学管理理念,已经不适应时展的需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进行,人们已经将全面发展以及素质教育作为时展的趋势和潮流,但是很多小学现有的管理理念以及方式没有跟上时展的趋势,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师个性化思维的发挥,从而无法进行教学的创新,不但降低了新课改推广的效果,也无法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和管理效果。(3)没有对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充分的重视,教师也没有积极地引导学生,仍然是按照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对于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兴趣关注度较低,从而造成了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总是感觉枯燥乏味,经常产生抵触学习的情绪。同时教师在没有清楚具体原因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惩罚,从而导致抵触情绪被进一步放大。大量的课后作业,也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不但制约了学生其他情趣的培养和发展,还阻碍了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二、新课改背景下小学基础教育教学管理提升策略 1.提升小学基础教学教师队伍的建设 学校的教学计划、教学策略都是由教师实施的,所以,教师教学能力水平以及个人素质水平直接影响了整体的教学效果。也就是说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促进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效果有效提升的主要工作。具体的说,首先,必须将小学教师的招聘门槛进一步提高,严格按照要求招聘,将责任强、专业素质高的教师充实到师资队伍中;其次,实行奖励性的薪酬制度,使教师的待遇水平提升一个档次,同时根据教师整体的考核结果确定最终奖励薪酬的高低,将教师教学热情充分激发出来;最后,定期进行教师专业素质、教学能力以及工作责任心等方面的培训,从而确保师资队伍始终处于较高的水平,切实满足小学教育的需求。 2.营造小学基础教学创新氛围 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持续发展。以新课改理念为基础,学校管理者在实际的教学管理过程中必须进行创新,才能促进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效率的进一步提升。特别是刚刚踏上教育岗位的年轻教师,必须给予其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创新,同时对其创新行为给予积极的鼓励。这样不但可以促进学校管理质量、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而且也为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注入了强劲的发展动力。 3.对小学基础教学评价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教学评价的进一步优化,将新课改背景下的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体现出来。同时新课改也提出了建立全面的学生发展评价体系这一新的要求。学校进行的评价机制的改革,也是学生发展的核心。但是,目前教学评价工作在小学基础教育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往往都是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严重忽视了针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客观评价。因此,必须以新课改教育理念作为指导,进行教学评价机制的深入优化,将学生从只注重学习成绩的思维中彻底解放出来,实现学生心理素质、自主能力以及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并以此为依据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使学生可以充分认识自我,激发出其各方面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结语 总之,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在新课改的影响下,不但迎来了迅速发展的机遇,同时也面临更大的挑战。因此管理者必须充分发挥新课改的推动作用,从实际出发,总结学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并制定出相应的对策。这样不但可以创造一个良好的小学生全面发展的环境,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小学教学的效果。 小学基础教育论文:新课改形势下小学基础教育的创新 【摘 要】音乐教学能够有效帮助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塑造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这是有效的方式,在新课改形势的要求下,教学工作者需要改善令学生感到枯燥无趣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需要学生有一个轻松地学习心态,能够有效的促进新课改的实施。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基础教育;创新 伴随着现在国家新课改政策的不断实行,传统的教学方式不断在淘汰和改善,传统教师和学生的课堂角色也在不断改善和转换。新课改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提升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与传统小学音乐教学比较,新课改形势下的音乐教学理念,不论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结果评价方式方面,都进行了全面的改善。面对新课改的要求,对于习惯传统教学方式的老师来讲,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一、正确理解新课改下教育的创新 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思维模式已经根深蒂固在教师和学生心中,严重影响着音乐教学思想观念的转变,对于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效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为了更好的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必须积极正确的引导教师向正确的思想教育模式和教学观念上转变。音乐是民族的灵魂寄托和舒缓方式,现在人类愈来愈离不开音乐。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对音乐有着美好的向往,喜欢并且乐于接受音乐的,但是,纵观我国的音乐教育工作,却是遭到学生的大力排斥或者是厌恶。学生厌恶或者是排斥的不是音乐本身,而是他们的音乐课,甚至有极端的现象让学生们感觉“上音乐课犹如上断头台”。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现在音乐教育过于应试教育,不能按照小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王同学说“我本身是喜欢音乐的,一想到要上音乐课,一想到迎面而来的音符,我就头疼的厉害,更让我受不了的是老师需要我们背下那些可怕的音符,这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小学生的性格就是需要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现在背记式上课模式让小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厌烦,觉得上课就得完成一项任务,――此类现象数不胜数,学生的话语值得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深思。回顾以往,不难发现其中的利害关系,我们的音乐教学存在很大的问题:教学内容单一、不符合时代的要求、教学模式死板、形式陈旧、违背艺术的本质等。所以,我们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为了教学而教学,教师不应该只注重个人情感体验而忽略了教学的主体对象。因此,教师需要在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技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音乐艺术的带来的美感,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逐渐提升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小学生自身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对音乐的创造力。教学工作者不应该只是把音乐教学当做一门基础的学科,它更是学生的基本素质教育的学科。通过音乐艺术这门课程,使得学生对音乐产生身后的兴趣,无限的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创造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对美的感受和认知能力,早生活中积极正确的引导学生向健康客观的方面发展,促进学生人格和个性的发展,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的。基于以上种种分析,教育工作者需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的教学理念,对教学模式进行改变,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切入点,正确引导小学生去认识和感受生活,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健康个性,从而使得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在实施新课改后,在音乐教学方面,更加注重“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关注对学生的培养,突显音乐本身的特性,为学生创造出一个自由、和谐、健康、富有美感和以人为本的音乐学习氛围,在老师的带领下,步入音乐的殿堂,在音乐的殿堂里遨游。让小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音乐,感受音乐的美。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正确引导学生 音乐艺术有着很大的延展性和跳跃性,存在于每个领域,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教育学科。但是由于年龄、个体差异、性别、知识层次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使得学生本身对音乐有千万种态度。因此,在开展教学工作中,老师不应该只局限于知识范畴的教学,应该拓宽教学范畴,把“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的教学理念作为教学之根本,使得“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素质教育得到充分的体现。教育工作者应该在课堂上摒弃老师的权威和降低姿态,融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掌握学生喜欢或者讨厌什么,然后在教学工作中制定出专门的教学方案,循序善诱,引领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探索美妙的音乐世界。教师即使老师也是朋友,不再是说教者,教学课堂也不再是呆板、枯燥的学习氛围,相反,教学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切入点,研究解决学生学什么、如何学等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也能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这样来看看,教学和学生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成为了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从而实现了教学的目的。 三、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与学生之间实现平等相交 音乐教学与其他基础学科的教育不同,其有着特有的性质,音乐的魅力在于以情动人。它通过各种艺术活动来调动人的兴趣爱好,走进人的内心世界,营造出一种欢快、自由、和谐的氛围,让人在享受中接受教育。而且,我们在教学中严重忽略了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把教授者自身的情感体验附加在学生身上,让学生在已制定好的思维模式和学生方式下接受教育,使得学生逐渐丧失个体本能对于音乐艺术的感受、感知和感悟能力。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对于学生来讲,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朋友的那种教师”。身份有高低贵贱之分,但是情感是没有的。学生和教师有着同样丰富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体验,在艺术的角度上,人与人是平等的。基于这种平等和艺术情感表达所具有的模糊性,那么对于音乐艺术的感触和对音乐艺术的理解就是不同的,所有教授者不应该强加自己的情感体验在学生身上。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情感流露,学会聆听,多和学生进行交流、探索,积极鼓励学生,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动变主动,我们的音乐课堂才能变成一个欢快、愉悦、和谐、自由、平等的课堂。 四、注重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将“技巧性传授”变为“艺术性指导” 美是人的灵魂寄托,审美是一个人爱自然、爱万物、的过程。人在审美中,寄托着自己最善良、最美好的情感,尤其是爱的情感赋予给了审美对象。审美也包括爱,但是审美意义上的“爱”与其他伦理道德上的爱是截然不同的,它丰富人的情感和充实人的灵魂,具有深远而持久的意义。一个富有爱心的人其审美感受是最丰富的,相反,一个有着丰富审美感受的人,其是极富有爱心的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远不如培养学生的爱心。技能培养是短暂的,也是最容易遗忘的,而艺术情感的培养则对学生是永恒的,也是对学生最受益的,音乐教师教会学生如何审美,对于小学音乐教学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转变传统的技术性教学,变为艺术性指导,增强学生对音乐美感的鉴赏。 五、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学工作者始终要适应新课改的要求,秉承“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工作的进行,关注学生的人格发展,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师生角色等方面进行改革,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促进新课改的实行。只有这样,我国的小学音乐教学才能跟随时代的发展,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杰出的人才。
社区教育论文:社区未成年人科普教育建设工作计划 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全面落实《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针对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特点,积极探索新世纪新阶段未成年人科普教育建设的规律,坚持以人为本,教育和引导未成年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特制定关于加强未成年人科普教育建设工作计划如下: 1、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 2、充实社区市民文明学校关于未成年人教育培训内容,开展多种形式的家庭教育培训,邀请社区老师、志愿者讲解科学、法律知识,引导更多的家长重视子女思想道德建设,树立正确的儿童观、亲子观和成长观,帮助家长掌握科学教育知识和教育方法,增长社区未成年人的科普、法律常识。 3、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庭教育活动。引导社区家长以良好的言行举止影响子女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开展“小公民道德实践”活动,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高尚的思想品德。对单亲家庭、贫困家庭、进城务工家庭的未成年子女以及贫困残疾儿童给予特殊关怀,加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大家参加健康有益的社区活动,让他们真切感受到社区的关爱,从而养成团结友爱、自立自强的品质。 4、利用寒暑假、节假日,积极引导青少年参加社区组织的科普活动、参加爱护家园等社区公益活动,培养他们扶危助困、崇尚科学的良好品质。 5、在假期开展诸如参观、比赛、演讲等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科普教育等活动,使社区未成年人接受爱国主义和科普知识教育。 6、社区开展的文化广场和健身活动要纳入青少年活动内容,让青少年在活动中唱主角,寓教于乐、寓文于乐,凝聚人心。 社区教育论文:社区老年人健康体检调查及健康教育对策 【摘要】 随着世界范围的人口老龄化,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60岁以上的老人有1.3亿,老年人的健康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本文以本地社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对他们的体检健康状况做出统计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健康教育对策。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老年人;健康体检;调查;对策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本研究采用描述性研究设计,对__年4月-12月在我社区服务站参加健康体检的609名60岁以上的社区老年人的体检结果进行统计。其中男297人,女312人,年龄60-86岁。其中60—70岁413人,70岁以上196人。退休前职业:工人234名,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教师、公务员145名,农民211名,其他19名。 1.2 方法。主要进行的体检项目有: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血压,心电图,脂类分析,空腹血糖等。诊断标准:正常血压标准: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__年修订版)确定的高血压水平分级.空腹血糖受损(IFG):空腹静脉血糖≥6.1mmol/l(110mg/dl),但 7.0mmol/l(126mg/dl)称为空腹血糖受损;血脂采用1997年全国血脂异常防治对策专题血脂测定结果的新参考值,血清中胆固醇 5.17 mmol/l,或三酰甘油 1.7 mmol/l为血脂异常;身高体重评价,采用体重质量指数(BMI)法.评价采用WHO标准: 18.5为体重过低,18.5~24,9为正常范围,≥25为超重。 1.3 数据处理 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血压检查情况:609名健康体检中,高血压158人,占受检人数的25.9%。其中1级高血压101人,占总受检人数的16.5%,2级高血压45人,占7.3 %,3级高血压12人,占1.9%。 2.2 心电图检查情况:609名健康体检中,心电图异常人占受检人数的54.1%。 2.3 生化检查情况:609名健康体检中,异常者共有476人,占总受检人数的81.8%。检查结果见表1。 2.4 BMI检查情况:以BMI为判断标准,其中BMI 18.5者43人占总人数的7%,其中男20人,女23人。BMI≥25.0者96人,占15.76%。其余为BMI值18.5-24.9。 表1 生化检验结果统计情况表 3 讨论 3.1 研究结果 3.1.1 高血压患者中70%以收缩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研究发现高血压患病率与工业化程度相关, 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教师,公务员高血压患病率高于工人,农民。 3.1.2 本资料统计异常心电图中,ST-T改变占首位,共计110人,占18%。值得注意的是,在该项中,企业管理人员,教师等发生ST-T改变的比率高于企业工人,农民,这可能与精神和工作压力相关。另外,老年人的心血管系统在形态学和功能方面发生一系列生理上的退行性变化,尽管有些症状没有明显的临床反应,但是考虑到受检者年龄较大的因素,因此应提高对其重视的程度。 3.1.3 生化检查结果分析,高达87.1%的老年人都有异常,这表明他们的健康状况并不容乐观。特别是血脂异常比率较高,高血脂症的主要症状是并发症,如并发动脉硬化、心脏病、大脑供血不足、肾脏病等或出现肝功能异常。 3.1.4 体质指数项目分析结果表明,有7%的离退休人员体质量偏轻(43人),而有15.76%的人员体质量偏高,达到了96人。体质量异常对人的健康有较大的影响。体质量偏高的原因一般在于营养摄入过多,同时体育锻炼不够。 3.2 健康教育对策 3.2.1 改变老年人的体检观念。老年人一般有个固定的思维模式就是“生病了才会体验”。其实很多潜在的疾病是没有明显的相关症状的,通过体验就可以将这些潜在的危险因素找出来,并对症下药,提高生活质量。 3.2.2 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减重、戒烟、限酒、合理膳食等。要调整饮食结构,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戒除有害于健康的不良嗜好。进行适宜的运动,建立起以保健为目的的生活方式。 3.2.3 提高生活情趣,保持乐观态度。老年人要消除“树老根枯”的消极情绪,要坚定美好的信念,以乐观进取的态度对待生活,促进身心健康。 社区教育论文:社区党支部书记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整改方案 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是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员整体素质,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重大战略措施。对于我们进一步增强工作责任,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从8月13号.保先教育转入党性分析,民主评议阶段后,按照区保先教育领导小组和镇党委对第二阶段保先教育的安排要求,我在广泛征求意见活动中通过自己找、群众提、组织点,征得部分意见建议,对照《党章》八条要求,总书记《在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六个坚持,以及我镇对保先教育提出的具体要求,在认真进行梳理中,结合自己的思想和工作实际,与优秀党员相对照,自己进行了认真的反思。我认为大家都是从关心、爱护、帮助的角度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确实提到了实质上,对我今后的工作学习都有极大的帮助作用,我虚心诚恳地接受,并在内心深处对同志们对我的关心和帮助表示深深的感谢。这些意见和建议我将正确对待,认真分析存在问题和不足的原因,剖析根源,制定整改方案,切实加以整改,以便更好地发挥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先锋模范作用。 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在理想信念方面、思想上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认识不够,对党和国家的一些重要精神和政策不留意不关注,也没有认真的学习和领会,缺乏政治敏锐性。 2、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树得不牢,特别是在农村产业结构和为农民增收致富方面服务不到位。 3、工作上忙于应对,成效不明显,协调能力不强。请示汇报不够,离一个基层干部党员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 4、遵守纪律不严,有迟到早退的现象。在执纪、执法上不强,对不良现象和行为不能大胆制止。 5、维护大局的观念不强,特别是在工作中,只考虑自己份内的事,对全镇的全面工作和其它同志职责内的工作不闻、不问,没能很好地配合其它领导开展工作。 6、拒腐防变的意识树得不牢。工作、生活中对自己要求不够严格。 7、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上有一定的差距,只图自己完成任务,对别人的利益考虑较少。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 1、在理想信念方面,平时也参加一些政治学习,但思想上未引起高度重视,认为政治理论学习是虚的东西,没有真正认识到政治理论学习是武装头脑,坚定信念,净化心灵,指挥行动的重要法宝,对此,对开展先进性教育的认识就不到位,缺乏政治敏锐性。 2、由于农村特别是基层,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有时办了好事而得不到群众的理解,导致为民服务意识不强,特别是在产业结构和为农民增收致富上,怕承担风险,自己总想,要种什么就种什么,收成好坏农民自己愿意种的,哪怕失败,群众也不会来找麻烦。 3、由于基层工作头绪多,往往一样工作没有完成,又要去干其它工作,有时几项工作同时开展,为此工作中见子打子,要求严强调多的就先干、干好,一般工作,忙于应付,能拖的就拖,最终导致工作成效不明显。 4、由于自己学习不够,在工作中涉及到法律、法规,以及各项规章制度上的事,没有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去做,自己总想超出一点范围也没什么,只要把应该处理的事情处理好就完了,这样有时不可避免地给集体或个人造成损失。 5、责任心、责任意识、大局意识不够强,不敢或不愿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怕表错态影响与其它领导之间的关系,尽量尊重他人的意见,按他人意愿去做,在工作中放不开手脚,真正的原因是缺乏事业心、责任心,当老好人的思想在作怪。 6、在拒腐防变方面,自己总认为身在基层,政府及各村委会都比较困难,也没有条件腐败,再说我一不签字,二不表态,既不管钱,也不管物,也不可能有人求我办事,也没有机会犯这些方面的错误。 7、在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上,由于自己思想不够成熟,遇事欠考虑,为人做事不讲究方式、方法、说话心直口快,干什么说干就干,对后果欠考虑,为此在工作中只图完成任务,对别人的利益考虑较少。 三、整改措施 1、树立刻苦学习的精神,努力改造自己的世界观,政治上的坚定来自于理论上的清醒,只有勤奋学习,才能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判断是非的具体标准,在思想上、政治上要始终和党中央、镇党委政府保持高度的一致,在实际工作中要把自己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镇的发展进程中,立足本职岗位,为全镇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2、不断向其它领导和干部群众学习,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和工作水平。通过学习掌握本职工作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改进工作手段和工作方法,提高工作质量,切实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认真学习党内法规,国家的法律、法令。清政廉洁,自觉抵制资产阶段的利己主义思想和拜金主义思想的侵蚀,切实在思想上树立牢不可破的防腐能力,把党员的光辉形象树立在人民群众的心中。 3、坚持真理、坚持原则,勇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敢于同不良现象和行为作斗争,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牢记两个务必,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廉洁奉公、助人为乐,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多与大家交流、沟通,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以自己的表率作用促进班子团结,达到增进友谊,促进工作的目的。 4、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努力做到“想为群众所想,急为群众所急,把广大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切实把群众工作做好、做深、做细、做实,最终达到让组织放心,让群众满意的目的。 5、解放思想、胸怀全局、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锐意进取,要通过实践,从大局出发,结合实际,实现学习方法创新、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机制创新,最终实现工作成效的不断提高,要善于发现新问题,积极探索新情况,不断总结新经验,解决在工作上存在的问题。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构建和谐社会与社区教育的责任 一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作了全面论述和部署,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五大主要任务之一。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总书记强调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 首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必然要求。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工人阶级队伍不断扩大,素质不断提高,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同时,改革开放进程中出现的新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也是我们党执政必须团结和依靠的重要力量。为了不断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其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完成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我们党的近期奋斗目标,也是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调动起来,共同为完成党的执政目标和执政任务而奋斗的现实要求。 再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党的历史方位变化对党执政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党的地位、中心任务和社会环境等都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党的历史定位与角色功能随之发生变化。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现代化建设任务和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我们党只有着力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合理协调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才能不断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使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最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我们党执政理念的成熟。现在,我国进入了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党中央及时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目标,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到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从而使我们党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奋斗目标,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样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内的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党的执政理念的提升,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二 发展社区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要求。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提高广大劳动群众和全体人民的素质,是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履行的第一任务。因此,社区教育必须从社会生活的边缘走到了中心位置,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努力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第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人类历史上曾出现的“和谐社会”相比,是一种高水平的和谐社会。教育不仅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而存在,而且为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经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着方向引导和前进动力。 第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是指一个社会生活秩序和状态的和谐平安,而且首先是指人们精神心理秩序或状态的和谐宁静。这就必然引申出一个基本的理论判断,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是政治和法律的事情,而且也是社区教育的事情。 第三,从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来看,“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哪一项都离不开社区教育,以及市民综合素质的提高。 社区教育的开展必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根本的出发点,教育的基本宗旨也就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要通过教育使人民真正获得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从这一角度讲,要富民要强国,当前就要把社区教育重点关注到社会的弱势群体,包括农民工、下岗职工、老年群体、残疾人员等。实现社会公平与公正,加速构建和谐社会。 面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新的形势和任务,发展社区教育要面向社区,依托社区,大力营造“人人是学习之人,时时是学习之机,处处是学习之所”的舆论氛围,积极探索社区教育新的途径,使社会与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三 教育自古就是一种包含理想的事业,老子设计出“小国寡民”的和谐社会构想,孔子构建了“鳏寡孤独皆有所养”的“小康”社会、大同社会,可见先哲们都主张教育应该成为创造理想社会的事业,并躬行不辍。社会的发展已经充分证明教育最本质与核心的工作是“成人”,因此社区教育应该有自己的理想与追求。 我们不能指望社区教育承担起建设和谐社会的全部责任,然而社区教育又确实在其中担负着非常重要的责任,这种责任主要是: 一要培养和谐的人。和谐的人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主体,社会主体不和谐就不可能形成和谐的社会。和谐的人哪里来?准确地说他必须在和谐的家庭、学校、同伴等各种社会环境中逐渐生成,教育是有意识地培养和谐人的关键一环,通过教育实践将和谐的理念陶育到学生心灵中是社区教育的责任。目前在社会生活中,甚至一些教育工作者当中存在的对教育功利、浮躁的观念是培养和谐人的思想障碍,一味强调竞 争而忽视合作;重视知识而忽视德性;对优质教育资源攀比性占用而不顾其对个体发展的实际效果;对教育商业性的盲目炒作等都是这种思想的表现。社区教育要在自身清醒的同时帮助社区家庭、学生和家长,带动社会消除这些障碍,共同创造有利于培养和谐人的环境。二要创建和谐社区。社会上的贫富差距、地区发展差距、不同的价值观之间的矛盾必然要在社区中反映出来,给社区带来不和谐、不稳定的因素。然而无论从全社会培养和谐的人需要一个和谐的环境,还是社区作为和谐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来说,和谐的家庭、和谐的社区都应是社区教育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和谐的社区首先应该是安全稳定的,第二个层次应是心理融洽的,第三个层次是管理与生活有序的,第四个层次是居民精神饱满、生活情趣高品味的。 三要建设学习型社会。和谐社会的目标,就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奋斗目标。开展社区教育要与我国经济发展和文化特色相适应。我国尚处在发展中,既有一部分比较富裕的人对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又有绝大多数普通百姓,尤其是社会弱势群体对教育投入的承受能力有限;既有现代化的都市中的教育,又有还比较落后的乡村乃至边远地区的教育;既有西方文化观念的强烈冲击,又有保护传统文化的呼声。相对于我国现在的国情来说,不能不说社区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上述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影响。这种制约和影响在教育观念、课程设置、教学管理、效果评价等各方面都多少存在,如果不能从绝大多数人的立场观点、文化基础、教育水平、承受能力开展社区教育,必将会造成教育自身及教育与社会之间不和谐的局面。为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社区教育必须做到:以普通受教育者可以承受的教育成本提供教育;坚持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原则,培养社会建设真正需要的人才,确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区教育发展定位,不断提高市民的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社会成员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没有全社会成员的高素质,社会和谐便无从谈起。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社区教育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我们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从传统教育中走出来,走向社区教育、素质教育,走向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终身教育体系。同时,进一步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善于利用各种社会力量办学兴教,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社区教育论文:对虚拟社区大学生思政教育探索 虚拟社区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人际交往模式,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可以进行各种社会活动。虚拟社区与现实社区一样,提供各种交流信息的手段,如讨论、通信、聊天、交际、购物等,使社区居民得以互动。虚拟社区是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一个载体,社区文化的优劣、大学生利用社区的方法和程度、虚拟社区功能与现实社区功能的差异,都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并对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1虚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分析 1.1网络虚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 1.1.1利于沟通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分强调教育者的教育主体地位,忽视了教育对象———大学生的主观意愿和接收程度,使师生之间的互动和相互启发严重不足,特别是“90后”作为当代大学生的主要人群,其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的的社会倾向,有明显的自我权利意识和价值诉求。又由于网络虚拟社区充分尊重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这就彻底打破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民主而开放的氛围代替了刻板和枯燥,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必定是明显的。 1.1.2利于突破时空约束虚拟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计算机网络为硬件基础的,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在虚拟社区的世界里,无论在校园内外,无论在任何时间,都可以在网络上宣泄情感,发表态度,宣扬主张。这一方面使教育对象(大学生)可以即时进行知识和经验的全方位交流和沟通,使全程教育摆脱了时间的约束,又可以为教育者因势利导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提供了实时的保障,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有效的进行。 1.1.3利于增强教育活力与传统的教育模式不同,以虚拟社区为媒介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形式上自然亲切,内容上丰富多变,彻底改变了枯燥乏味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象,准确而及时的把握了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兴趣特征,使得教育者能够在保证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政治性和教育意义的基础上,提升教育内容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在与学生共同构建的轻松生动的教育氛围中达到教育的目的。 1.2网络虚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劣势 1.2.1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向心力由于网络虚拟社区的虚拟性和隐蔽性,使得“充分尊重个性”的表达显得更加明显,这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大学生的活动空间,强化了个体意识,致使许多大学生沉醉其中。这种情况的出现和加剧,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半径限制在了网络空间,阻断了与外界生活的正常交往,与身边同学和老师的必要沟通因此减弱和消失,最终的结果是,大学生群体现实意识的消退,造成了社会意识的群体淡薄和人际关系的普遍冷漠,削弱了学校组织的凝聚力[1]。 1.2.2思想道德行为失范在网络虚拟社区中,一些不良文化和垃圾文化也伺机萌动并呈泛滥之势。根据心理学原理,当个体的心理结构、思维方式和意识形态不能完全与网络社区模式相匹配时,个体与网络的冲突和矛盾就在所难免。大学生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处在发育期,其心理结构、思维方式和意识形态均未达到完全成熟的程度,当网络中的某种道德理念借机侵入时,很可能造成大学生的思想混乱,基于网络虚拟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会遭受极大的阻碍[2]。 1.2.3网络成瘾性加剧当虚拟社区暂时屏蔽了现实中人际交往的不平等和不自由,向虚拟世界寻求平衡的心理诉求就会加剧,对网络的依赖也会越来越严重。如果长期、过度地沉迷在网络虚拟世界中,将逐渐孤僻而封闭,离群索居,人际关系失调,最终导致自我认知错位,并有可能引发严重的心理疾病,极大的影响大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这样,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就不具任何效果。 1.3网络虚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 我国的高等教育自从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过渡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落后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教师过度强调课堂教育活动,工作量负荷严重;相对于规模急剧增长的学生人群,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也难以持续进行。这种情况下,基于网络虚拟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这一现状,同时满足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需要。当前情况下,高校校园网络已成为高校教学管理与学生生活学习中的一项重要基础设施,这为基于虚拟社区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硬件保障。同时,随着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进以及高校校园网络管理制度的日益完备,大学生的网络道德伦理也逐步走向规范化,该群体也因此具备了一定的网络自制能力和分辨能力。 1.4网络虚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网络虚拟社区在实现互动式交流的同时,也因此导致了部分大学生群体的行为出现了偏差,与此同时,传统媒体如电视、报纸、电影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误导也呈现出急剧上升的态势。这使得部分高校在涉足网络虚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问题上持严重的谨慎态度,甚至投鼠忌器,因此网络虚拟社区的积极教育功能被盲目抹杀了。在基于网络虚拟社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上,高校必须做好网络平台的监控与维护,使网络能够正常的运转。这就要求基于网络虚拟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的教育者,要将舆论导向的监督引导和网络的后台维护同时承担起来,这在当前的大多数高校中是有一定难度的,主要原因在于思政教师的通信技术都相 当有限,实现对网络虚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全方位管理存在着诸多困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核心环节是“内化”,而“网络无政府主义”的现实使得大学生充分暴露了潜在的需求和欲望,这些需求和欲望甚至是不道德的,但经过网络散发出去后,被无形的放大[3]。这严重阻碍了社会先进道德规范进化群体意识的进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而受到严重破坏。 2虚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指向 2.1教育模式的转变 在网络虚拟社区背景下,对社会群体中的知识层次高,但对是非辨别能力弱的大学生群体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行,如果还是以传统教育模式为主,教育功效是很难显现的。这就要求在丰富多样、时效性强的网络虚拟社区文化中,只有独立的进行文化辨识,自觉遵守网络规范和社会道德规范,大学生们才有可能在多元复杂的网络思想理念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单纯的课堂讲授是行不通的,只有转变教育模式,即从“灌输教育”转向“辨识教育”[4]。加强虚拟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利于摒弃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把学生从被动式的受教育者转化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互动主体,使得大学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参与者、受益者。 2.2教育者能力的提高 根据前文的论述,作为一种前喻文化,虚拟社区文化中的大学生们,更易于接受新鲜事物。高校的德育工作者们要具备影响和引导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使其在正确的轨道上前行、发展。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除了要在思想观念上和认识水平上率先进入网络外,还要在技术上与网络虚拟空间互联,以一个新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身份引导大学生进行思想整治塑造。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还应当具备敏锐的信息嗅觉,随时捕捉、分析、判断网络上的各种声音,并把吸收到的有用信息经个人加工整理后及时传递给学生,也要随时接收和处理由学生传递给教师各种信息,并做及时的反馈,真正起到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教育者要具备新形势下网络技术操作能力,更要具备在虚拟社区里起到引导者、掌控者、前行者的能力,这从一方面既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能力。 2.3教育效果的反馈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变被动为主动,主动建立起思想政治教育的虚拟社区,吸引大学生加入,并通过虚拟社区窗口最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信息和材料,或者通过网络问卷的形式,及时了解网络社区中的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并将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及时的梳理和反馈;同时,作为辅助手段,不断丰富和拓展高校虚拟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内容,加深教学力度,以此来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群体的正确的思想意识,培养和塑造该群体独立的人格。如有的高校开发了思想政治理论网络课程,学生只需鼠标轻轻一点就可以及时了解课程动态、最新时事及国家的方针政策等,同时大学生也可以针对课程及心中困惑及时与教师沟通。这些既从一方面深化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得学生从思想上主动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也易于高校教育者和管理者及时了解和掌握大学生思想动态,引导大学生向着积极健康上进的方向发展。综合来看,加强虚拟社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沟通、交流,有利于教育效果的提高。 社区教育论文:虚拟社区大学生思政教育探索 虚拟社区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人际交往模式,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可以进行各种社会活动。虚拟社区与现实社区一样,提供各种交流信息的手段,如讨论、通信、聊天、交际、购物等,使社区居民得以互动。虚拟社区是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一个载体,社区文化的优劣、大学生利用社区的方法和程度、虚拟社区功能与现实社区功能的差异,都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并对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1虚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分析 1.1网络虚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 1.1.1利于沟通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分强调教育者的教育主体地位,忽视了教育对象———大学生的主观意愿和接收程度,使师生之间的互动和相互启发严重不足,特别是“90后”作为当代大学生的主要人群,其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的的社会倾向,有明显的自我权利意识和价值诉求。又由于网络虚拟社区充分尊重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这就彻底打破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民主而开放的氛围代替了刻板和枯燥,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必定是明显的。 1.1.2利于突破时空约束虚拟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计算机网络为硬件基础的,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在虚拟社区的世界里,无论在校园内外,无论在任何时间,都可以在网络上宣泄情感,发表态度,宣扬主张。这一方面使教育对象(大学生)可以即时进行知识和经验的全方位交流和沟通,使全程教育摆脱了时间的约束,又可以为教育者因势利导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提供了实时的保障,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有效的进行。 1.1.3利于增强教育活力与传统的教育模式不同,以虚拟社区为媒介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形式上自然亲切,内容上丰富多变,彻底改变了枯燥乏味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象,准确而及时的把握了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兴趣特征,使得教育者能够在保证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政治性和教育意义的基础上,提升教育内容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在与学生共同构建的轻松生动的教育氛围中达到教育的目的。 1.2网络虚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劣势 1.2.1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向心力由于网络虚拟社区的虚拟性和隐蔽性,使得“充分尊重个性”的表达显得更加明显,这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大学生的活动空间,强化了个体意识,致使许多大学生沉醉其中。这种情况的出现和加剧,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半径限制在了网络空间,阻断了与外界生活的正常交往,与身边同学和老师的必要沟通因此减弱和消失,最终的结果是,大学生群体现实意识的消退,造成了社会意识的群体淡薄和人际关系的普遍冷漠,削弱了学校组织的凝聚力[1]。 1.2.2思想道德行为失范在网络虚拟社区中,一些不良文化和垃圾文化也伺机萌动并呈泛滥之势。根据心理学原理,当个体的心理结构、思维方式和意识形态不能完全与网络社区模式相匹配时,个体与网络的冲突和矛盾就在所难免。大学生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处在发育期,其心理结构、思维方式和意识形态均未达到完全成熟的程度,当网络中的某种道德理念借机侵入时,很可能造成大学生的思想混乱,基于网络虚拟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会遭受极大的阻碍[2]。 1.2.3网络成瘾性加剧当虚拟社区暂时屏蔽了现实中人际交往的不平等和不自由,向虚拟世界寻求平衡的心理诉求就会加剧,对网络的依赖也会越来越严重。如果长期、过度地沉迷在网络虚拟世界中,将逐渐孤僻而封闭,离群索居,人际关系失调,最终导致自我认知错位,并有可能引发严重的心理疾病,极大的影响大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这样,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就不具任何效果。 1.3网络虚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 我国的高等教育自从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过渡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落后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教师过度强调课堂教育活动,工作量负荷严重;相对于规模急剧增长的学生人群,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也难以持续进行。这种情况下,基于网络虚拟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这一现状,同时满足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需要。当前情况下,高校校园网络已成为高校教学管理与学生生活学习中的一项重要基础设施,这为基于虚拟社区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硬件保障。同时,随着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进以及高校校园网络管理制度的日益完备,大学生的网络道德伦理也逐步走向规范化,该群体也因此具备了一定的网络自制能力和分辨能力。 1.4网络虚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网络虚拟社区在实现互动式交流的同时,也因此导致了部分大学生群体的行为出现了偏差,与此同时,传统媒体如电视、报纸、电影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误导也呈现出急剧上升的态势。这使得部分高校在涉足网络虚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问题上持严重的谨慎态度,甚至投鼠忌器,因此网络虚拟社区的积极教育功能被盲目抹杀了。在基于网络虚拟社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上,高校必须做好网络平台的监控与维护,使网络能够正常的运转。这就要求基于网络虚拟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的教育者,要将舆论导向的监督引导和网络的后台维护同时承担起来,这在当前的大多数高校中是有一定难度的,主要原因在于思政教师的通信技术都相 当有限,实现对网络虚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全方位管理存在着诸多困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核心环节是“内化”,而“网络无政府主义”的现实使得大学生充分暴露了潜在的需求和欲望,这些需求和欲望甚至是不道德的,但经过网络散发出去后,被无形的放大[3]。这严重阻碍了社会先进道德规范进化群体意识的进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而受到严重破坏。 2虚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指向 2.1教育模式的转变 在网络虚拟社区背景下,对社会群体中的知识层次高,但对是非辨别能力弱的大学生群体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行,如果还是以传统教育模式为主,教育功效是很难显现的。这就要求在丰富多样、时效性强的网络虚拟社区文化中,只有独立的进行文化辨识,自觉遵守网络规范和社会道德规范,大学生们才有可能在多元复杂的网络思想理念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单纯的课堂讲授是行不通的,只有转变教育模式,即从“灌输教育”转向“辨识教育”[4]。加强虚拟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利于摒弃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把学生从被动式的受教育者转化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互动主体,使得大学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参与者、受益者。 2.2教育者能力的提高 根据前文的论述,作为一种前喻文化,虚拟社区文化中的大学生们,更易于接受新鲜事物。高校的德育工作者们要具备影响和引导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使其在正确的轨道上前行、发展。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除了要在思想观念上和认识水平上率先进入网络外,还要在技术上与网络虚拟空间互联,以一个新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身份引导大学生进行思想整治塑造。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还应当具备敏锐的信息嗅觉,随时捕捉、分析、判断网络上的各种声音,并把吸收到的有用信息经个人加工整理后及时传递给学生,也要随时接收和处理由学生传递给教师各种信息,并做及时的反馈,真正起到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教育者要具备新形势下网络技术操作能力,更要具备在虚拟社区里起到引导者、掌控者、前行者的能力,这从一方面既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能力。 2.3教育效果的反馈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变被动为主动,主动建立起思想政治教育的虚拟社区,吸引大学生加入,并通过虚拟社区窗口最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信息和材料,或者通过网络问卷的形式,及时了解网络社区中的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并将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及时的梳理和反馈;同时,作为辅助手段,不断丰富和拓展高校虚拟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内容,加深教学力度,以此来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群体的正确的思想意识,培养和塑造该群体独立的人格。如有的高校开发了思想政治理论网络课程,学生只需鼠标轻轻一点就可以及时了解课程动态、最新时事及国家的方针政策等,同时大学生也可以针对课程及心中困惑及时与教师沟通。这些既从一方面深化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得学生从思想上主动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也易于高校教育者和管理者及时了解和掌握大学生思想动态,引导大学生向着积极健康上进的方向发展。综合来看,加强虚拟社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沟通、交流,有利于教育效果的提高。 社区教育论文:分析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德育教育的有效性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社会信息化使得学校德育处于一个完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学校的围墙越来越只具有形式的意义。学生知识的来源、观念的确立更多的来自于社会。我国正处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促进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 现如今,青少年成长的外部环境和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错误的思想观念以及快的速度与强大的渗透力,干扰着青少年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形成,在这样的环境下,现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水平不容乐观。 德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建立健全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的整体教育格局,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有着重要意义,它是促进学校德育整体化、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德育目标的需要,是形成整体德育的思想保证,是把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根本途径。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人的发展应该是人的智力和体力(包括思想道德)得到充分、自由的全面发展。现代教育学指出,“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形成和发展受各种社会条件的制约,并对他们自身的心理和生理水平有依存关系”。家庭、学校和社区“三位一体”德育机制有序运行,能够形成浓厚的德育氛围和强大的德育合力,促成德育环境的全面优化,从而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以增强德育效果。新形势下,要构建一个稳定的“三位一体”德育环境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强化家庭德育,夯实“三位一体”德育基础 首先,应该以家长学校为核心,健全家庭德育。也就是说建立家长委员会制度。构建以校级家长委员会为核心的家庭德育系统。其次,以家庭德育为纽带形成德育合力,建立教师家访制、学校定期对话制、教师家长共评制、优秀家长选评制等一系列制度,广泛开展活动。第三,以家长学校为依托,提高家长综合素质。由于家长来自四面八方,职业阶层、文化程度、经济状况、生活经历、思想修养和孩子表现各不相同,这就决定了学校和家长要有多种形式配合,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收到事倍功半效果,具体应做到三个“结合”: 一是“上课”与家长会结合。家长学校因为是家长在业余时间自愿参加,故时间不宜占得太多,每次学校开家长会,应安排一点时间讲一些家教的主题课。这样家长既在家教的理论上得到提高,又了解到自己子女在校的表现,从而能主动与班主任交流意见,加强对子女的教育。加强与学生家庭的联系,做学生家庭的朋友。只有当双方乐意相会并且相互之间能够真诚地交换在教育上的想法和“秘密”时,才能说得上教师和学生家长之间建立了良好的联系。家长把关于自己孩子在家中的秘密——只有最亲近的人才能知道的那种秘密,信赖地告诉教师,这个教师感受到了巨大的道德上的满足,这就意味着这个教师已成了这个家庭的朋友。教师要成为学生家庭的朋友,就要与家长取得最密切的、经常而认真的联系。 二是“上课”与个别指导、咨询相结合。实行以上课为主,分别举办“学习困难学生”“边缘学生”家长学习班,尽可能及时解决不同类型学生家庭教育中出现的“个性”问题。教师对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除可以请家长来学校的办法外,也可以用教师走出去的办法——家访。这是教师同学生家长联系最常见、最有效的一种方式,也是最辛苦、最花心血的一项工作,这就需要教师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家访的目的是深入地了解学生,以期更有的放矢,有效地教育学生。家访时要注意运用辩证的方法,指出学生的长处和短处、优点和缺点;既要使家长对教育子女有信心,又使家长懂得教育子女的艰苦性,从而取得家长对教师工作的支持与协助,达到促进学生进步的目的。 三是科研与实践相结合,实现专家引导。组织素质较高的家长参加高水平家教培训。 三、深化德育课程改革,发挥学校德育主体作用 学校德育工作始终贯彻“一主两辅”,即“一条主线”——以贯彻堂堂正正做人,认认真真做事为出发点,以学校的各项德育活动为载体,把德育渗透到学校各个领域;“两辅”——即德育队伍,重点是班主任队伍的建设和学生的自主管理。 首先,完善德育常规,突出主题教育,实现德育活动课程规范化。学校统一制定总体实施计划和学期活动方案,各年级根据方案协调一致,组织实施。 其次,班主任队伍建设形式多样,提高班主任管理水平。在班主任队伍建设上,形成“培训——交流——引领——评价”的模式,多渠道进行班主任培训,充分利用工作例会制度搭建“班主任论坛”,以确保好的做法、积极的思想得以推广。同时,也让年轻的班主任把此当为学习经验的现场会。工作中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评价制度,从班主任考核到学生评优,都坚持有效的评选制度并 严格执行,同时注重科学方法渗透。 再次,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管理作用。养成教育需要常抓不懈,坚持以基础道德、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为基础,加强校风、校纪建设,使自律与他律,内在约束与外在约束有机结合起来。 三、优化社区德育环境,开展社会德育实践 始终坚持走进社区,服务社区的理念,每年举办“走进社区,争做环保小卫士”活动,全体教师也和学生一起积极走进社区,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三位一体”育人模式的全面构建与完善能够促进学校、家庭、社区德育工作同步进行,总之一句话“只有全体行动起来才能真正取得明显效果。” 社区教育论文:社区教育应走内涵发展之路 新时期,教育与社会的发展面临着两大趋势:一个是教育的社会化趋势;另一个是社会的教育化趋势。无论是教育的社会化,还是社会的教育化,两者的发展都需要社区教育。那么何谓社区教育?我认为社区教育是在一定区域内利用各类教育资源,开展旨在提高社区全体成员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它对社区成员具有促进素质全面提高的综合性功能和促进生存能力增强、生活质量改善的人文关怀。它是对国民实施普遍性现代化素质教育的最佳选择之一。由此可见社区教育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途径。 然而社区教育的发展并不像人们所预期的那么轻松,面临着许多困惑,我把它总结为“二个不强,三个难以统一”。 “二个不强”即社区组织的号召力和约束力不强;社区居民主动要求学习的愿望不强。“三个难以统一”是社区居民年龄跨度大,学习内容难以统一;社区居民文化程度差异大,学习层次难以统一;社区居民职业分布广,学习时间难以统一。 针对这些困惑,如何创新社区教育运行机制,整合教育资源,实施教育关怀,激发居民自身学习的需求是摆在我们社区教育工作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思考与探索中,我深切感受到社区教育必须走内涵发展之路。说到内涵是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综合。内涵发展是指把握事物的本质属性,推动事物朝着健康、高效、有序、公正的方向发展。社区教育内涵发展必须坚持三大原则。 一、坚持民本原则,不断满足居民的发展需求。 民本原则是内涵的根本要求,坚持以人的需求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开展社区教育根本的价值取向,体现社区教育的深度。为此,我们可对社区教育的现状和居民的学习需求进行调查了解,然后利用社区学院,现代远程教育站,市民学校,民办教育机构等社区教育平台,对社会全体成员(包括婴幼儿、青少年、成人、老年人等各个年龄段人群,也包括下岗失业人群、残疾人群,外来民工群体等弱势人群),开展多规格、多层次、多内容的教育培训。 1、面向有学历要求的居民开展学历教育。如我们锦屏街道社区学院为满足居民的继续教育需要,与武汉理工大学、西南科技大学联合,开展远程教育,先后有600多人毕业。 2、面向企业职工、下岗无业人员和外来民工进行技能培训,开设电器维修、计算机操作、家政服务等培训班,以增强择业竞争能力,缓解就业矛盾。 3、面向社区老年人开办书法、绘画、摄影、太极拳等各种培训班,让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4、面向社区青少年进行社会实践教育。举办夏令营、祭扫烈士墓等,提高了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社会实践能力。 5、面向婴幼儿开展教育,利用早教中心、妇幼保健院等机构对0-3周岁婴幼儿进行早期教育。这不分民族,不限男女,不论资历,不分贫贱的教育,满足了每个人的学习需求,可谓是人人有学习权利,人人有发展机遇。 二、坚持全面原则,不断激发居民的参与热情。 全面原则是内涵的主要内容,坚持社区教育的全员、全程、全方位,这是体现社区教育的公正与公平,反映了社区教育的广度。为此社区教育的培训形式必须是灵活多样的。班级授课、讲座论坛、现场指导、文体活动等,广大社区居民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和爱好选择不同的培训方式。如我街道锦山社区开展了“邻里‘七相’守约”活动,(我们相识成邻居,尊老爱幼图和睦;我们相知成朋友,举止有礼讲文明;我们相帮助弱势,扶贫济困献爱心;我们相学求共进,知荣明耻讲诚信;我们相容共善待,交往致意多谦让;我们相乐为健康,离迷赌毒树新风;我们相爱创和谐,安居乐业奔小康。)这七个系列特色活动,为居民群众搭建了从相识、相知、相容、相爱到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平台,收到了“人人参与,户户献策”的教育效果。另外,居敬社区成立的“乐之约”音乐沙龙,隔天进行,从不间断;东门社区“一个延伸,五个面向”(社区教育向楼院延伸,面向党员、面向在职人员、面向青少年、面向中老年、面向弱势群体),效果明显。长岭社区青年中心设置的锦山论坛qq群,发展会员300多名,为弱势群体做好事、办实事,得到社会的高度认可。这些不拘一格的社区教育活动没有时空的限制,社区居民可以在生活中学习,学习中生活;工作中学习,学习中工作。可谓是时时有学习机会,时时有发展希望。 三、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不断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可持续发展原则是内涵的重要体现,通过社区教育的开展,解决社会问题,缓解突出矛盾,推动个人和社会的共同进步。其中打造社区文化品牌,举办带有鲜明社区特色的文化活动,可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近年来,锦屏街道精心打造江滨文化广场自身文化品牌,政府搭台,群众参与,自娱自乐。据统计,共举办专场演出150余场次,2600多人次“居民演员”登台献艺,演出各种文艺节目1800多个,中间还放映电影120余场,吸引近10万人次到场观看,营造了欢乐祥和的社会氛围。“同住温馨家园,共建和谐社区”迎“七一”专场音乐会、“红五月”乡村文化节暨乡村青年歌手大奖赛,弘扬了民族文化,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真情传递 情暖20__”5.29广场文艺晚会更是体现了地动天不塌,大灾有大爱的人间真情……还有刚才谈到的锦山社区开展的“邻里‘七相’守约”系列活动彰显人性光辉。花园社区“聊天角里聊和谐”、“回音壁里听心声”、“夕阳驿站话不老”、“心语热线连健康”等这些寓教于乐、寓教于学、寓教于情的活动体现了社区教育的生命力。可谓是处处有学习场所,处处有发展平台。 内涵发展的三大原则是社区教育发展的灵魂。社区教育提供的“三全”教育是从人的出生到生命总结,贯穿人生旅程的教育,是满足每个人“学习”、“谋生”、“乐生”的需求。因此我想以“终身学习是人生永恒的旋律,社区教育是人们永远的舞台。”这句话结束今天的论坛,谢谢大家! 社区教育论文:社区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方案范文 今年,中央决定要在全党开展以“深入学习党章党规,深入学习系列重要讲话,做合格的中国共产党员”学习教育,这是全体党员从集中性教育向经常性教育延伸的重要举措。__街道__社区党委主动作为,通过“党员活动季”和“露天讲堂”两举措力促“两学一做”融入社区党员教育新常态,同时以此为契机,破解“党组织核心作用不强”、“党员缺乏荣誉感”、“党员教育形式单一”等难题。 今年,__社区党委将明确责任,坚持以人为本,以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为手段,以凝聚为目的,结合社区工作实际,寓教于乐,每季度确定一个主题,开展一次党员活动,通过集中学习、竞赛比拼、座谈会、过政治生日等形式将“两学一做”贯穿始终,使社区党员们真正“凝聚”起来、“活动”起来,做总书记眼中的合格党员,进而提升党组织的吸引力、向心力,努力在党内营造民主、忠诚、友爱的良好氛围,引导党员参与社区政治活动,承担政治任务,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社区党的建设工作注入新活力。 第一季:“学党章、懂党规、守党纪、强党性”活动。通过干部轮流领学、“党员中心户”定期学、特殊群体送上门学、流出党员在线学四项举措确保学习教育不留空白,提高广大党员掌握政策、通晓时事的能力和水平。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通过远教、微博、微信、手机报等平台,将学习资料送到手中,全方位学习动员,真正将“两学一做”入脑入心。同时,通过开展“总书记眼中的合格党员”、“我的群众观”等大家谈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以先辈先进为榜样,结合党章党规党纪和系列讲话精神,在讨论交流中谈认识、讲体会,在相互学习中知不足、受触动,将群众观落实到行动中。 第二季:“凝聚党心民心、共建幸福家园”活动。文化活动是社区党组织凝聚党员和群众的有效载体,社区结合党员特长,发挥党群联动互助作用,以邻里文化节、居民运动会等文化活动为载体,举行撕名牌”趣味活动、夫妻党员“心有灵犀”、叙说党员情、比拼竞赛等活动,活化党组织生活形式,丰富社区党员业余文化生活,增强党组织凝聚力。 第三季:“为党旗添光彩、党员带头奉献”活动。结合新区“三级干部下基层”和“红色暖流”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开展“为党旗添光彩、党员带头奉献”活动,坚持把服务群众放在首位。组织党员为弱势群体排忧解难,走访慰问困难党员户﹑困难家庭,扶助困难学生,关心孤寡老人,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结合党员特长,组织党员在各小区开展理发、家电维修等便民服务活动;结合品质小区建设工作,组织广大党员深入小区清理环境卫生,大力开展解决脏乱差和卫生死角的环境整治活动;组织小区居住的在职党员立足自身岗位作贡献,为居民提供就业咨询、法律咨询、政策咨询、优生优育咨询、免费义诊等岗位奉献活动,让居民近距离的看到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社区的每一个角落发光。 第四季:“争做眼中的合格党员”活动。年底时,在社区党委的带领下,开展“争做眼中的合格党员”活动,5个小区党支部的综合评比,就一年的工作情况评优评先,并建立各支部的“学霸光荣榜”,对态度认真、成绩优秀的党员和党支部给予奖励,使党员们学习有榜样、行动比实效,发挥典型的带动和感召作用,争做合格党员,为辖区居民创造更好的社区生活环境。 探索“露天讲堂”的教育模式,形成“两学一做”党员群众“共学”的良好局面,组织全体党员及愿意参与学习的居民参加学习,确保学习不留空白。开发 “红”(革命传统)、“绿”(生态康巴什与和谐发展)、“蓝”(旅游开发)三个系列现场教学,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选好“百姓名嘴”。组建“百姓名嘴”宣讲团和“五老”宣讲团,引导其用基层的视角解读方针政策,定期深入小区开展宣讲活动,面对面传播党的声音。二是搞好“现场教学”。参照《党章》、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自治区、市委、康巴什新区重要会议精神等理论知识,确定宣讲内容,区分宣讲受众,有针对性的通过互动交流使党员群众产生共鸣。三是搭好“文艺平台”。将枯燥乏味的理论教育与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精心创作二人台小戏、快板、小品等文艺作品,把党的方针政策以文艺宣讲方式传达给百姓,把宣讲融入“文化惠民工程”中。四是用好“宣讲惠民”。宣讲员对惠民政策要讲准确、讲充分、讲清楚, 提高党员群众对惠民政策的知晓率,并倾听民声,想方设法为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实现宣讲惠民的目标。 社区教育论文:论社区高血压病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日益发达,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生活模式的现代化,生活和工作的节奏不断加快和社会的老龄化等社会因素,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高血压病的发病率正在逐步增加。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有关资料表明,全球高血压病人已经超过6亿人。是继肿瘤之后的第二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高血压病在所有国家中已经成为一个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的公共性问题。在我们服务的社区共有居民2515户,人口6557人,60岁以老年人1191人,高血压病人111人,患病率为7.87%,居疾病谱的首位。冈此,在我们工作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制定和实施高血压病防治计划,逐步做到高血压病的三级预防,已经是社区卫生工作的首要问题。 高血压病的三级预防的主要内容是:一级预防是预防高血压病的发生。二级预防是对已患有高血压病的患者进行系统的有计划的全面的治疗,预防其病情加重或发生相关的心脑血管疾病。早期正规治疗高血压,减低高血压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三级预防是对重症患者的抢救及康复治疗。对重度高血压患者,进行抢救,有效预防并发症,同时进行康复治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在社区卫生工作中,对居民及患者进行高血压病的健康教育,强化自我保健知识,使居民逐步掌握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健康知识,对维护人民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高血压病健康教育的意义:高血压病是一组以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分别三次测量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为特征,伴有头晕头疼等症状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常见病,可影响心脏、大脑等多个器官功能。高血压病通过改变饮食结构,适当体育锻炼,减轻体重,降低血脂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放松心情,保证良好情绪等得到很好的防治,对已经发病的患者,通过合理治疗可以有效控制血压,很好地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等,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无论对医务人员还是社区居民,甚至是高血压病患者而言,正确合理的防治是一项长期工作。开展高血压病健康教育,是居民及患者获取高血压病防与治的基本知识,使得患者配合治疗的一种途径,也是其它一切治疗的基础。 高血压病教育的目的: (1)使患者与家属及社区居民掌握高血压病防治的基本常识,更好地配合社会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2)对于患高血压的病人,使其发挥主观能动性,保证长期正规合理的治疗,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3)避免发生高血压病急性合并症(如高血压脑出血)。因此要定期监测血压、血脂,调整用药种类及药量。 (4)使家属掌握在特殊情况下的处理措施。如高血压脑出血发生时,不要随便搬动病人,应拨打120急救电话,并使患头偏向一侧,头部用冰水擦拭或冰敷等。以防止脑部更多出血及呕吐物呛着病人,使患者窒息死亡。 高血压病人教育的对象: (1)一般人群:主要对他们宣传当前高血压病惊人的发病率,死亡率以及高血压病的危害性及严重性,以及可防治性,突出宣传高血压病的发病因素,如肥胖、高盐饮食等。 (2)高危人群是重点:对有高血压家族史的人群,更应该很好地教育他们,充分掌握高血压病的防治常识,教会他们自己监测血压或一定要定期到卫生服务中心监测血压。饮食上注意少盐多醋,少糖多果,戒烟限酒,少食或不食动物性脂肪,饮食以高蛋白、低热量、多纤维为主。加强有氧运动,每天最少做有氧运动两次以上,每次超过30分钟,很好地控制体重,减少心脑肾负担。同时还应多食用一些保健食品,如洋葱、大蒜、木耳、芹菜、萝卜、海带等食品。另外限制食盐摄入量,高危人群 (3)高血压病人:①按时服药,联合用药。要在医生指导下长期正规治疗。②定期量血压,例如早、中、晚测血压,以求血压控制在高压 (4)高血压脑出血后遗症病人:通过宣教使病人对治疗和康复充满信心。使病人有信心通过家人和自己的不断努力,坚持康复锻炼,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社区教育论文:对开展农村社区教育,创建终身教育体系的思考 对开展农村社区教育,创建终身教育体系的思考 作者:edu 社区教育作为社区建设的一部分,具有基础性、群众性的特点。它作为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其内涵在实践中被不断丰富和完善,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一种新趋势。成职教科已把社区教育全面推向农村,加强乡镇社区教育与创建学习型城镇作为====年我县成人教育的重点工作来抓。 农村社区教育与城市社区教育由于地域、人群等的差异,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如何探索新形势下农村社区教育工作,围绕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主题,将是农村社区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农村社区教育兴起的原因 首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农村城市化和农村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日益朝非农业转移,农村人口和产业进一步向城镇集中。而建设经济繁荣、科技进步、生活富裕、社会文明的新农村,都离不开农村社区教育。其次,“一优两高”农业的实施,第三产业的蓬勃兴起,为城乡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门路,同时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人均收入快速增长,人们崇尚教育、崇尚文明,需要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要求更加迫切,从而追求一种高质量、高品味的新颖生活。农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促使社区教育应运而生。 二、农村社区教育的性质与作用 社区教育是指将教育置于一定区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中所形成的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教育体系和活动,是区别于正规学校教育、旨在实现学校和社会的交流与沟通、带有社区性质的教育。农村社区教育有=个基本特点:一是与城市社区教育相比,具有明显的松散性,也即无论在形式还是在内容上都具有其特定的模式;二是具有更强的现实性,农村从业人员的素质决定了农村社区教育必须符合农村居民和从业人员的现实需求;三是农村社区教育要培育农村学习群体,构建农村终身教育体系。农村社区教育对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特殊意义。 农村社区教育在农村社区发展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对农村社区发展是一个具有根本性、关键性的影响要素。如果没有农村社区教育,农村社区就不可能实现健康、完美、协调和持续发展,而且会在未来的学习化社会中失去许多发展的机会。 那么怎样才能构建学习型社会呢? 创建学习型社会,就是说,每一个公民都享有在任何情况下可以自由取得学习、训练和培养自己的各种方式。在农村,学习型社会,就是要沟通农村社区教育与社会的联系。一方面,充分利用社会上的各种教育因素,提高农村成人教育的效率,使农村社区教育得到农村从业人员的认可;另一方面,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将农村社区教育延伸和渗透到农村经济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农村社区教育化。这两方面最终构成农村学习型社会。农村社区教育的终身性、开放性、多样性决定了它可以把教育和整个社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方法、多种手段,培养各层次的农村人才,满足建设农村现代化社会的需求。 三、农村社区教育的对象和内容 社区教育的对象具有全员性,教育内容具有全面性和全程性。不同规模、条件的农村社区,有不同的教育对象和内容,且随时代相应变化。目前,农村社区的对象和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类: ⒈从业人员的业余文化教育和岗位技术培训 它包括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函大”’、“绿色证书”教育,乡镇企业和个私企业的各类管理人员培训;第三产业各行业从业人员岗位培训,失地农民培训,农村基层干部教育和培训等。 ⒉预备力量的职业技术教育 它包括初中毕业生的职业技术培训,中小学生的劳动技术教育,外来人员的文化技术教育培训及下岗工人再就业培训。 ⒊提高自身素养的群众文化体育活动 它包括社区内群众性体育锻炼、儿童少年象棋围棋培训、田歌辅导培训、舞蹈培训等。 ⒋中老年人为主体的休闲养生卫生保健活动 它包括农村的老年教学(如老年大学),家庭妇女家政家教学习,社区内卫生保健培训与推广等。 ⒌青少年学生为主的文体艺术培训 由成校组织的利用双休日进行的校外德育教育、校外体育、艺术培训、个性素质兴趣课,都可以作为社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⒍各阶层群众的精神文明教育和普法、环保等教育 基本路线教育,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教育,以及近期“三个代表”、十六大精神等内容的教 育,科普教学、普法教育、环保教育等,都是社区教育的补充和完善。 四、农村社区教育的开展形式 镇、村两级成校是农村社区教育重要的阵地和载体。因为农村社区的主要特点是其空间与基层政权的管辖空间相一致,所以镇、村两级政府有责任和义务承担本社区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以利于本社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突出镇、村两级成校成为农村社区教育重要的阵地和载体就显得尤为必要。 社区教育具有全员、全程、全面的特点,针对农村社区教育特定的对象和内容,开展多元化的教育培训。 例如各镇自考联络站承担起全镇学历教育的组织和实施工作;镇党校主要以提高党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为主,深入开展创建“规范化党支部”、“五好党支部”、“红旗党支部”等活动,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等办法开展十六大主题教育,举办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培训班、“招商引资”工程、“先锋工程”等系列教育活动。农技站则发挥自身的优势,通过举办“绿色证书”、“农函大”等培训班,采用召开新品种、新技术现场会,用电化教育、图片展览、专家咨询、发放资料等教育手段,使广大农户掌握多项农用技术,指导生产实践等等。 总之,社区教育培训中心必须依靠群众力量开展各种活动,促成全镇“人人皆是学习主人,处处皆是学习之地,时时皆是学习之时”的局面,从而提高了群众的整体素质,推动学习化社会的进程。 五、农村社区教育的推进策略 ⒈加强宣传,积极实践 要推动此项工作,镇党委政府必须认识到社区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全面提高社区成员的素质,认识到两个文明建设与社区教育的密切关系,因此,党委政府要把“社区教育”当作一件实事工程来抓,并把它纳入到政府的议事日程。加大宣传力度,形成一种共识。 ⒉健全网络,完整制度 社区教育必须有一个扎实的运行载体,才能深入、有效、持久地开展起来。 全镇范围内的教育培训活动主要由社区培训中心承担,各层次的文化教育、学历教育、岗位培训、思想教育等通过社区培训中心组织实施,同时,社区培训中心应协调、指导农村社区培训站开展工作,如定期召开工作例会,以保障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 ⒊政府参与,统筹规划,资源共享 搞好社区教育必须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机制。可根据“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群众参加”的原则,在各镇成立由当地政府主办的,集公益性、综合性、社区性于一体的社区多功能教育培训中心。社区教育培训中心全面负责社区教育,制订教育计划,落实具体措施。社区教育培训中心主任应由镇分管领导担任,可聘请镇党委书记、镇长,教育局有关领导和社会人士为顾问,指导社区教育实践工作,镇成校校长担任副主任负责具体工作,镇党校、科协、妇联、团委、文化站、农技站、计生办、司法办等职能部门负责人,中小学校长和各村书记或村民委主任担任委员,协助开展工作。各行政村成立社区教育培训站,由村支部书记担任站长,村民委主任担任副站长,村民委员担任联络员,具体组织、实施社区教育培训中心下达的各项培训任务。 镇社区培训中心和村社区培训站的建设,必须有政府参与,没有政府参与,农村社区教育的工作很难开展。政府的参与,不是对具体工作的直接插手,而是确定社区教育的目标及方针,对教育资源的综合集聚的决策,制订出推进本社区教育的相关的总体规划及政策,并对阶段工作进行指导。为社区教育规定了具体的方向;并着力培育出一批学习型社区、学习型企业和学习型家庭,为初步形成农村终身教育体系,初步建立学习化社会奠定基础。 开展农村社区教育,既要发挥当地政府的统筹协调作用,也需加强各部门的协同合作和资源共享。首先是有关部门和单位,要重视本部门、本单位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并将这些工作同社区教育衔接;其次,社区内各级各类学校要充分开放各类资源,提高综合效益,要求中小学在寒暑假、双休日等时间,定期向社区居民开放有关资源;再次,社区内的文化站、图书馆及各式各样类文化设施也要无偿或低偿向社区开放,以达成居民“学有去”的格局。 ⒋吸纳人才,健全队伍 培育骨干,建设队伍是农村社区教育健康发展的依托。农村的社区教育与城市的社区教育不同,教育的对象文化层次低,而且呈分散状态,没有专职的管理人员和师资队伍,再好的规划与设想,都无法落实,即使在政府的关怀下,一时搞得轰轰烈烈,时间一长,很可能走过场。因此,要高度重视培育农村社区教育骨干和农村学习群体,建设农村社区教育队伍,逐步建成一支有一定数量并有较高质量的农村社区教育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此外,社区教育需要一大批志愿者队伍。各镇可建立社区教育人才库,经过调查摸底,把社区内热心教育的退休 干部、教师、专家、技术人员和先进人物组织起来,进行归档,从而步形成各类志愿者队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报告、咨询、辅导讲座等宣传活动。 社区教育的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为此需要形成一支专兼结合“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教育工作者队伍,能够对社区教育进行参与、评估,并发挥各自的积极作用。 社区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一定的学历和相应的专业知识,懂得教育规律,熟悉社区情况,更重要的是,还必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一定的奉献精神,才能搞好这项工作。 ⒌探索创新,制定标准 探索创新,制定规范建设标准,是规范村级成校教育行为的重要措施。农村社区教育在农村兴起以后,许多活动必须加以规范,可以制订一些切合实际的标准,通过积极试点,从而促进村级成校的进一步发展。 社区教育论文:社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难点及对策 随着城市体制改革的深入,城市工作重心下移,原先由企事业单位承担的部分社会职能正逐步分离给社区。传统的“单位人”正在向“社会人”转变,社区已成为开放性很大的“小社会”,社区工作再也不是传统的街道、居委会模式。因此,加强社区党建,特别是加强社区党员的教育与管理已成为新时期基层党建的重要内容。只有充分调动社区内各类党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展示党员的先进性,用党员的旗帜带动群众,靠党的形象凝聚人心,才能加强和巩固党组织在社区建设中的领导核心地位。目前,大量企事业单位的退休、失业和待业的职工党员正逐步转入居住地社区党组织,给社区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带来了新情况新问题,提出了新要求。 一、社区党员教育管理的主要困扰及成因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经济组织的不断涌现,社区党员的构成和分布状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进入社区的改制企业党员、下岗分流职工党员、离退休党员、外来经商务工流动党员、尚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党员和复退军人党员逐年增多。在深入到不同社区党组织和部分群众走访座谈中,社区党组织普遍反映,由于社区党员构成的复杂性、层次的多样性、思想的差异性和经济状况的不平衡性,给社区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带来了较大困难,主要体现在“五难”,即:召集党员召开支部大会难、组织党员开展活动难、对党员的思想教育管理难、党员党费收缴难、部署落实任务难。这些困难已经成为社区党建工作有效开展的制约因素: 一是从社区党员的构成看,党员来源广、层次多、成分杂。目前,社区党员大致可划分为六种类型。一是社区原有党员。这部分党员人数较少,与党组织关系较为紧密,各项工作能够带头落实,且大多数是社区建设的骨干。二是离退休党员。这些党员对党组织的感情深厚,参加组织生活比较主动。但由于社区组建较晚,党的活动开展得少,离退休党员的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发挥。三是企业下岗党员。随着国有企业的改制和部分企业的关停破产,大量下岗党员进入社区,这部分党员面广量大,层次不一,既有普通工人,又有企业生产技术骨干,他们由于生活方面的原因,有的不愿接触党组织,有的则不愿暴露党员身份,思想波动较大,普遍在心理上有失落感,这部分党员是社区党员管理的难点。四是退伍军人和大中专毕业生党员。这部分党员把组织关系落到社区后就外出应聘打工,常年联系不上。五是外出务工党员。有的党员常年在外打工,与组织长时间失去联系,对这些党员组织很难进行有效的管理,对党员的思想动态、工作情况和生活状况不了解。六是外来务工党员。这部分党员不愿暴露身份,不主动靠近党组织。在当前的这种经济制度下,要按照传统的工作方式,把这些党员都召集起来统一活动,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 二是从社区党员的经济状况来看,生活水平差异较大。从整体上看,除离退休党员有较为稳定的收入和少部分党员家庭生活基础比较好外,其他党员尤其是大部分下岗党员生活水平较低,没有稳定经济来源,这部分党员可以说是当前社会阶层中的弱势群体,他们每天为生活奔波,为吃饭问题操劳,对参加组织活动劲头不高,也有极个别贫困党员因此心理失衡,理想信念发生了动摇。 三是从社区党员的思想状况来看,党性观念强弱不一。从整体而言,大部分社区党员的党性观念仍然很强,期盼参加组织生活。但受经济利益多元化的驱使,由单位转入社区的党员,相当部分心态较为复杂,对管理模式的变化一时难以适应。特别是下岗、失业和内退的职工党员存在有抱怨情绪和失落感。个别党员因工作无着落,生活困难,长期游离于组织之外,党性观念、理想信念、纪律意识出现滑坡。考虑现实困难多,考虑履行党员义务少,党员意识下降,个别党员开始由理想信念转向经济利益,信念淡漠,思想退化,与党组织疏远。 二、加强社区各类党员管理,提高社区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的对策及思考 党员是党组织的基本细胞,党员素质的高低,对党员管理的效果,直接关系到党组织能否保持先进性和党的凝聚力、战斗力的发挥。因此,只有加强社区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充分发挥社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才能得到切实巩固和加强。 (一)加强教育,以思想素质的提高增强社区党员队伍的先进性 保持社区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教育,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社区党员层次复杂,思想状况差异较大的实际,必须采取不同的教育引导措施,切实改进党员教育方法,从政治理论教育入手,辅之以其他现代科技知识的学习,做到“两个结合”,把坚持正面灌输与说服教育相结合,组织党员外出参观学习与请专家学者授课相结合,真正解决社区党员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在党员教育上,一是要坚持思想性。把重点放在净化心灵、塑造人品、增强党性上,着力强化党员意识、先锋意识、改革意识、创新意识和市场意识,使党员的思想认识紧跟时代脉搏,体现与时俱进以求提高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二是要加强针对性。教育活动必须联系实际,抓住社区党员关心的热点问题作为思想教育的重点,教育形式应不拘一格,可以通过组织知识竞赛、参观、先进人物现身说法等活动,丰富党员生活,统一党员思想,从而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三是要突出特殊性。针对思想滑坡党员的实际,采取党组织和身边优秀党员实行结对帮教的措施,在思想上关心、生活上扶持,从而为其重新树立坚定的党性信念和积极进取的心态,尽可能地使每一名后进党员通过教育转化回到党组织的大家庭中。 (二)创新机制,以完善的管理制度增强社区党组织的向心力 社区党员成分比较复杂,职业分散,各类党员的特点也各不相同,对社区党员的管理也不能一概而论,而是要结合社区实际,区别不同类型,完善管理机制,切实加强管理,不断增强社区党员的先进性,扩大党组织的吸引力。 一是实行党员分类管理制度。对在社区居住,能正常参加组织生活的党员,要通过开展丰富的活动,使之在开展社区服务、建设文明社区方面发挥带头作用。对在职党员实行“双向联系、双向服务、双向反馈”的管理方式,引导和督促在职党员八小时以外参与社区建设,发挥示范作用。对下岗党员采取家访、交办任务、重点帮扶、定期听取汇报,注重与劳动部门联系,收集和提供就业信息等措施,组织下岗党员开展自强创业,帮助他们重新树立对生活的信心。对离退休老党员引导他们老有所为,发挥余热,在社区各项工作中起模范带头作用。对流动党员实行联系卡制度,随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工作情况。做到不管党员流动到哪里,联系卡就要发放到哪里,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和监督。 二是实行党员联系制度。即,生活条件较好、参加活动正常的党员至少联系1名贫困党员或流动党员。建立党员 ,!联系卡,定期与被联系的党员沟通和反馈情况。 三是实行检查监督制度。通过发放监督表、设立意见箱,实行党员行为公示,发动居民对党员在社区中的表现进行监督,作为党员民主评议以及评选优秀党员的依据。 (三)培育载体,以党员模范作用的发挥增强社区党支部的凝聚力 “一个党员一面旗”。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社区党员的作用是社区党组织是否能够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的具体体现。只有每个党员都成为旗帜,社区党组织才能形成巨大合力。因此,结合社区实际,精心设计主题鲜明、内容丰富、便于党员群众参与的活动载体,把社区内各类党员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是当前社区党建的重要任务。 第一,开展“双向服务”活动。社区党组织在开展好支部活动,组织广大党员积极参与社区建设的同时,要转变工作方式,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多为党员解决困难、消除思想顾虑,而广大党员、特别是在职党员,在行使好党员权利的同时,也要积极履行义务,在服从社区党组织管理的基础上,积极服务社区居民,达到“资源共享、共建共驻”的目的。 第二,开展“老年人发挥余热”工程。充分利用社区内的离退休老党员、老同志,根据这些老同志工作经验丰富、工作经历复杂、兴趣爱好广泛、从事岗位多样的特殊优势,组织老年人组成“科技宣传组”、“法制宣传组”、“理论宣传组”、“卫生监督组”、“文艺演出组”,利用双休天、节假日义务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宣传法律法规,宣传科学技术知识、反对邪教及封建迷信,通过这些有益活动的开展,既发挥了老同志的余热、教育了广大社区居民;又是老年人参与了社区的建设,体现出了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用、老有所为”的良好精神风貌。 第三,开展“党员示范户”活动。根据党员作用发挥的不同,在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前提下,评选出一定数量的党员户作为“党员示范户”,并由上级党组织为其授牌。对“党员示范户”实行动态管理,两年一考核,凡是考核不达标的取消“党员示范户”资格,以此来带动党员的积极性,发挥其先进性。 通过加强社区党员教育,充分发挥社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党员先进性的发挥将社区创建成为经济发展、环境优美、风气良好、社会安定、文化繁荣、管理有序、服务优质、观念先进的新型社会。 社区教育论文:社区党员管理教育问题的思考与对策 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要管党的原则和从严治党的方针,各级党组织必须对党员干部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同志的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保证。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就必须严格加强对党员的管理教育。而加强对社区党员的管理教育,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当前,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逐步推行社会保障的社会化管理,实行退休人员与原企业相分离,养老金由社会服务机构发放,人员由街道和社区管理。加上大批下岗职工等纳入街道管理,使得社区的管理和服务对象增多,管理难度增大。在众多的管理对象中,对社区党员的管理教育是极为重要的一方面,如何教育引导党员努力践行“三个代表”,充分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今天这堂课,我和大家就社区党员管理教育问题从三方面共同探讨一下,一是社区党员管理教育面临的形势和问题;二是社区党员管理教育的特点及对策;三是适应形势,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党员作用。 一、社区党员管理教育面临的形势和问题 近几年,我们在工作实践和调查研究中越来越深切地认识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社会经济成份、社会活动方式、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就业方式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给整个社会的运行,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和城市的各项管理工作都带来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也对社区党建特别是社区党员管理教育工作带来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1、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类新经济组织,社会中介组织和社会团体迅速发展,而党员管理教育工作相对滞后。近几年来,民营、私营企业以及各种混合经济组织大量产生,这些经济组织一般在业务上没有上级主管部门,很难划归某一行业进行管理。在党的建设上一般没有党组织,也不能依附行政隶属关系设置党组织。与此同时,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一些社会管理服务职能从政府部门中分离出来,转移到社会上,新的社会组织应运而生。而随着群众利益的多样化和人们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推进,各种社会组织不断出现,群众主动参与社会事务的热情也不断高涨,除居委会外,群众自发组织的文化、体育等活动群体也逐年增多。这些以“三跨”(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社团组织,人员组成复杂,素质不一,对这些组织中的党员很难按照传统方式进行教育管理。调查表明,在新经济组织中,有的没建党组织;有的党组织不健全,党建工作瘫痪;有的组织甚至游离于党建工作视野之外,党组织对其党员情况难以了解,对其活动难以掌握,形成了新时期党员管理教育工作的空白点。而在一些社团组织中,成员活动的随意性、流动性较强,有些在职党员所在单位党组织对其参加社团活动的情况难以掌握,而按隶属关系,社区又无权对其教育管理。总体看,在体制转轨、城市建设、“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的社会变革过程中,各种组织在地域上都生活于一定的城市社区中,对社区的依赖性、渗透性都很强,因而对这些组织中党员的管理教育,迫切需要通过阵地化管理,由社区党组织负责。 2、党员队伍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进入社区的离退休党员、流动党员等不断增加,使党员管理教育难度增大。随着形势的发展,党员队伍的构成也正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突出表现在离退休党员、流动党员、下岗职工党员、退伍军人党员数量不断增多,参与社区管理服务活动的在职党员日益增多。他们分布在社会的各个层面,年龄、文化程度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年龄上看,有90多岁高龄的老党员,也有20几岁的青年党员;文化程度上看,有大学毕业生,也有文盲。这些差异,客观上使得社区党员管理教育工作在内容上、时间上、形式上也有着不同的需求。而目前我们对党员的管理教育形式往往是“一刀切、一锅煮”,比如,临江新市街道接收了16名退伍军人党员,单独建党支部有一定客观困难,他们就将这16名党员安排到一个居民委支部共同过组织生活,这个支部中的党员大多是退休党员,年龄最大的73岁,而退伍军人党员大多是20几岁,老的、小的在一起,缺少共同语言,组织生活质量就不高。而平时各街道党组织的活动方式一般也局限于开会读报,组织参观等活动,缺乏对党员进行个性化教育和面对面的交流,很难及时了解和掌握党员的真实思想动态,管理有效性程度较低。拿流动党员来说,我们白山市街道管理的流动党员共有89人,其中党组织能联系上的有52人;能正常过组织生活的仅有10人,占流动党员总数的11.2%;能按时交纳党费的有63人,但多数需要党组织催交。在不能正常过组织生活的79名流动党员中,短的几个月,长的达几年。这些党员在管理上出现了“四难”,即参加组织生活难、交纳党费难、保持联系难、掌握其表现难。此外,有一些外地来我地打工的流动党员,既脱离于原单位党组织的管理,又不接受所在地党组织的领导,不想暴露党员身份,不填写“流动党员证”,不按要求转临时组织关系。此外,一部分退伍军人党员,把组织关系转到所居住的街道后,就外出打工,或再也不与党组织联系,而到了转正期满时才找党组织要求转正。比如临江市街道接收的45名退伍军人党员中,能联系上的有37人,能正常参加组织生活的仅12人。上述情况已成为党员管理教育工作中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 3、随着经济关系和利益格局的调整,对党员在社区中如何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提出新的考验。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党员提供了更大的发挥才华和展示先进性的舞台。但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四个“多样化”,带来了社会成员价值取向多元化,社会活动分散化和行为方式实用化。面对这些新变化,置身于这一大背景中,作为同样是“人”的党员,自然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且,有少数党员在其中“迷了路”,部分党员的党性观念发生弱化,部分党员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受到某种利益驱动而发生急剧变化,甚至对共产主义信仰产生动摇。如有的党员不辨是非,政治鉴别力不强,参与到“”组织中去;有的党员在工作单位表现较好,但在单位外的表现不尽人意,甚至不如普通的居民群众;还有一些党员思想认识适应不了新的形势,仍停留在计划经济“吃大锅饭”上,尤其是部分效益较差企业的职工党员、下岗职工党员以及离退休党员,由于经济收入低等因素造成心理失衡,对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不理解,对党组织的教育存在抵触情绪,对改革的举措不赞同、不配合、不支持;对我们党惩治腐败持悲观态度,甚至对党的领导失去信心。如临江浴池破产时,将3名退休党员交到建国街道管理。街道党组织挨家挨户查找到这3名党员后,其中1人愣是不承认自己是党员。临江新市街道去年接收了临江食品公司一名下岗职工党员,党组织找他催交党费时,这名党员居然称:“你们给我一万元钱,我就交党费”。类似这样的党员,还能指望他们发挥什么作用呢?那么,如何教育引导“问题党员”,增强党性观念,自觉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确实是当前社区党员管理教育的一个不小的难题。 4、街道和社区党组织自身建设状况远远不适应于党员大量增加的新形势。当前,纳入街道和社区管理的党员数量猛增,管理难度加大。但与此同时,街道和社区党组织自身建设却明显滞后,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在硬件建设方面,我们白山市41个居民委党支部中,单独有办公场所的仅6个,且面积狭小;合用办公的有9个;没有办公场所的有26个。这些没有场所的支部搞活动时,天热的时候在树下,天冷的时候到支委成员家。随着街道和社区管理的党员人数日益增多,居民委党支部活动场所问题日益显得迫在眉睫。很难想象,连场所都没有,党员的管理教育工作如何有效开展。二是居民委党支部人员配备不强,工作热情低落。这些年,居民委支部成员的配备一直过于老化,我市居民委支部书记平均年龄为53.6岁。而由于这些年来居民委支部成员一直处于义务工作状态,相应的福利待遇等未纳入财政预算,致使支部成员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尤其是支部书记难选。白山市41个居民委支部中,支部书记由委主任一肩挑的有18个委,委主任与支部书记分设的有23个委。年轻的和有能力的不愿干,认为白出力没啥意思。临江市兴隆街道的一个居民委选出一名叫徐英超的下岗职工党员担任委支部书记,但他干了三年就不干了,原因是徐英超开车行,当支部书记白出力还影响自家买卖。后来这个委又选了一名离休党员任支部书记,但干了没多久,又因有病不干了。上述情况已严重影响了居民委组织生活的有效开展,给党员管理教育工作带来严重影响。如何加强居民委党支部自身建设,可以说是今后街道党建工作首先要解决好的问题。 二、社区党员管理教育工作的特点及对策 社区不同于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地域相对狭小,人员比较集中,人员的层次也比较相近,而社区管辖的地域相对广泛,管理对象居住分散,成份复杂,因而社区在党员管理教育方面就要比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难得多,具体可概括为四个特点,即广泛性、复杂性、流动性、交叉性。 1、广泛性。广泛性主要是指社区管理的党员分布广泛,居住分散。我们白山市街道管理的1016名党员中,机关党员166人,街委企业党员12人,接收的出售、破产等企业党员20人,从事个体经营的党员53人,离退休党员336人,下岗职工党员44人,居民党员186人,外出流动党员89人,退伍军人党员110人。以上是总的分布情况。而具体到每一类,情况又各不相同。比如在机关党员中,既有街道本级的党员,又有驻街的派出所、法庭等单位的党员。从居住范围上看,大多比较分散,如八道江区通沟街道有的党员居住在市郊乡的车道岭村,平时到街道过组织生活需走十几里路。临江市新市街道6个居民委的58名党员组成1个联合支部,分布在1.5平方公里内。居民委党支部的设置情况也比较复杂,白山市共有156个居民委,但仅设了41个居民委党支部,其中,独立支部仅12个,而联合支部有29个。街道管理的党员所在单位的广泛性和居住的分散性,客观上会造成党内生活难以组织的状况。尤其是居民委联合支部开展党内活动时,居住偏僻的党员仅在路上就要耗费大量时间。而遇有临时性的传达文件等活动,通知都很困难。这种情况要求街道和社区党组织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合理设置居民委党支部,在加强居民委党支部自身建设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转变组织生活方式,在时间、内容等方面做好事先安排。尤其对居民委联合党支部,集中过组织生活的次数可相对少一些,但街道和社区党组织必须帮助其安排好组织生活的时间与内容,并强化党小组活动和党员自学,以保证在组织生活次数相对减少的情况下,质量不降低。与此同时,要教育引导党员克服客观方面的困难,增强主观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严格按照党性原则保证组织生活质量。 2、复杂性。复杂性主要是指街道和社区管理的党员年龄不一、文化不同、职业不一、境界不等。从年龄方面看,白山市街道管理的1016名党员中,80岁以上的有18人,70岁至80岁的有137人,60岁到70岁的有157人,30岁以下的仅有122人。而60岁以上的312名老党员,应该属于体弱多病的一个群体,有人把这个群体概括为“老了没劲的,下床拄棍的,走道喘不上气的,不识几个大字的,活动下不了地的,吃饭掉饭粒的”。从文化层次看,学历最高的为大学,共有16人;学历最低的是文盲,有20人。从职业看,有机关干部党员,有企业党员,有个体户党员,有居民党员;有本街道辖区内的党员,也有外来流动党员,等等。从思想境界看,更是良莠不齐,有的党员甘于奉献,如居民委支部成员多数没有报酬,但他们依然兢兢业业,认真组织党员活动;而有的党员却不能严格要求自己,甚至连一般群众都不如,如一些下岗职工党员牢骚满腹,到处发怨气,对党的改革政策不理解,下岗后不过组织生活,不交纳党费,有的甚至“失踪”几年,组织上也找不到。也有一部分离退休党员,不愿意被纳入街道和社区管理,认为街道和社区解决不了什么问题,真正解决问题的还是原单位,因此不愿参加街道和社区的组织生活和各项活动,个别的为了不交党费,甚至提出退党。上述四个方面的复杂性,会给街道和社区党员管理教育工作带来诸多困难,如年龄大的党员过组织生活比较困难,除客观上的年老体弱因素外,主观上“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思想不容忽视,一些老党员认为自己岁数大了,在家颐养天年足矣,过不过组织生活无所谓,丧失了年轻时奋发向上的劲头。上述复杂性要求街道和社区党组织必须因类施教,绝不能搞“一刀切”。在年龄方面,要考虑到老党员的客观困难,必要时可“送文上门、送课上门”;在文化方面,要针对不同文化层次开展不同内容的组织生活和活动,该深则深,该浅则浅,对文盲党员要以口头传达学习为主;在职业方面,要针对不同职业特点,围绕不同行业开展活动;在境界方面,要在深入调研基础上,重点围绕党员思想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先进性教育,对重点对象实施重点教育。 3、流动性。流动性主要是指街道和社区管理的党员中有一部分外出流动,也有一部分为外入流动。这些流动党员的流动时间和地点往往不固定。我们白山市街道有89名外出流动的党员。而在老党员中,有一部分流动情况复杂,有的投奔子女,有的到发达地区打工。这些流动党员管理起来很困难,在第一部分中我已讲过,其中多数党员不能正常过组织生活。而在流动的老党员中,有的到子女家中居住了好几年,组织关系也不转。如临江市三公里街道184名党员中,有25名老党员长期不在家,外出打工或投奔子女,尽管按时交党费,但不过组织生活,这些老党员外出时间均为一年以上,时间最长的达4年之久。当然,这里面有一个客观原因,那就是有的老党员到一些发达城市投奔子女时,因落户困难,而不落户就不给转接组织关系。这方面的问题我们以后会向上级反映一下,争取尽快协调解决。那么对流动党员管理教育问题,街道和社区党组织应引起高度重视,作为当前党员管理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建立流动档案的基础上,想方设法与他们取得联系,可通过邮寄学习资料、利用回家探亲补课等方式加强管理教育。在管理教育过程中,要注重想方设法为流动党员及其家人解决一些生活困难,否则,口头说教效果不会太好。对流动党员的管理,我们要坚持以教育引导为主的原则,尽量保证每一个党员都不掉队。当然,对那些确实无视党性原则,长期不交纳党费、长期不过组织生活,而党组织反复教育无效的党员,该给党纪处理的还是要给。 4、交叉性。交叉性是指街道和社区管理的党员中,有工作单位的除主要由街道和社区管理教育外,这部分党员同时与本单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同时还要受本单位的监督与管理;从事个体经营的党员,除接受街道和社区党组织管理教育外,还要接受工商等部门的监督与管理;外出流动持有党员活动证的党员,除接受街道和社区党组织管理教育外,还要接受流动所在地党组织的管理教育;有劣迹但尚未受到开除党籍处分的党员,除接受街道和社区党组织的帮教外,还要接受公安等部门的帮教。这些交叉关系客观上把街道和社区党组织同相关单位党组织联系起来,使被管理对象具备了双重管理性。这种交叉性某种程度上会造成互相推诿等现象。如临江林业局将130名退休工人党员划归三公里街道管理后,对这些党员的活动不再支持。有一次这些党员搞文艺活动时,需要接林业局的电源,但林业局不同意,街道多次找林业局协调,依然没办成,林业局让街道自行解决。还有一些单位特别是困难企业,纳入街道管理的职工党员生活有困难时,这些企业推到街道,让街道解决,而街道又无力解决。针对这种交叉性所带来的问题,街道和社区党组织应密切同相关单位的联系,工作中应增强主动性,主动沟通,主动联系,主动协调,同这些单位建立起一种融合、信任、平等、友好的关系,共同把党员管理教育好。 根据上述特点,按照中央关于加强街道、社区党建工作的意见,特别是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同志“七、一”讲话精神为指导,借鉴各地先进经验,结合本地实际,进一步加强社区党员管理教育。具体讲,应着重做好4项工作。 1、实行分类管理。 就是按党员的从业性质和生活特点,分出类别,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如在职党员的管理、离退休党员的管理、流动党员的管理、下岗职工党员的管理、机关事业单位党员管理、企业党员管理等等。应根据不同性质和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办法进行管理。 一是加强对在职党员的管理。在职党员是指居民区内住户中的在职党员。这些党员分布在各行各业,掌握各行各业的知识和技能,是社区中最为丰富的人力资源。他们受单位党组织的教育引导,大多都有一定觉悟和组织纪律观念,吸引他们参与社区建设和服务工作,将有利于社区两个文明建设和党建工作。因此,应对辖区内的在职党员进行登记造册,摸清底数,掌握基本情况,了解其特长。然后在居民区或楼洞中,按党章规定成立党支部或党小组,利用节假日开展一些有益活动,发挥他们的作用,为居民排忧解难。如,聘请在职党员中的专家学者,为居民区的党员和居民讲课,作报告等,提高居民区党员干部队伍的政策理论水平。 二是强化对流动党员的管理。改革开放使人员的流动日趋频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交流必将更加广泛而深刻。“口袋档案”、应聘的外地离退休人员、停薪留职人员、农民打工人员等必将越来越多,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党员。这些流动党员有的不愿表露身份,有的工作不固定,有的时间较短,特别是大部分对原来的单位、地域有着难以割断的联系和感情,形成人走关系在的局面。对这部分党员,应建立党员流动管理站。街道党工委将辖区内的流动党员进行登记造册,建立起流动党员档案。要经常与流动党员保持联系,及时了解掌握他们的工作生活情况。同时,向他们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便于组织掌握和管理,定期、不定期组织学习、思想汇报等党内活动,并认真听取他们对社区党建工作的建议。 三是加强对下岗职工党员的管理。企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合并、改组使一部分企业职工党员下岗,这些下岗职工党员全部流入社区,给社区党建带来了新的问题。加强对下岗职工党员的管理是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对这部分党员,主要是组织培训,学习专业技能,并根据其特长推荐给有关部门和单位,实现再就业。再就是鼓励他们自谋职业,从事个体工商业。党组织要尽力为下岗职工党员提供场所和资金,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困难。 四是强化对离退休党员的管理。离退休党员是社区宝贵的财富。这些党员,从事党的工作多年,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如果社区党组织忽视对离退休党员的管理,将会给社区党建工作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必须加强对社区离退休党员的管理。居民区离退休党员集中的地方可建独立支部;较为分散的建立联合支部。要把这些党员编在党的组织中,为他们发挥作用提供舞台和场所,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余热。 五是加强对社区内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党员的管理。主要是建立党组织,理顺隶属关系,使党员“有家可归”;开展适应和促进企业发展的有益活动,增强使命感,消除雇佣观念。 2、实行组织管理 应适应城市社区发展的新形势,努力提高街道和社区党组织的地位,进一步完善组织管理体制,实行“两级政府,三级管理”,赋予街道和社区应有的职能和权力。 一是成立街道党工委。街道党工委隶属于市(区)委,在街道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中处于核心领导地位,根据市(区)委的授权,对本街道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各项工作实行领导。按照党的方针政策,制定本地区的发展规划,促进街道和社区工作的有效开展。要选准配强街道党工委领导干部。市(区)委要严格把关,确实将能力强、水平高、群众基础好的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改变过去在人们的观念中,街道是“养老”和干杂事的地方、有几个人干就行的观念,并不断改善街道干部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 二是打基础,配强居委会领导班子。街道居委会领导班子年龄老化,知识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应尽快改变。首先是组织选派。由市(区)委组织部门在本市(区)范围内的青年后备干部中,重点选拔年轻干部到社区挂职任书记或主任。其次是面向社会招聘。近几年,有一些大中专毕业生闲置在家,要通过笔试、面试和组织考察,把其中德才兼备的选拔到社区干部队伍中来。再次是从辖区内的离退休党员中选拔居委会支部书记。这些离退休干部是党的宝贵财富,他们思想觉悟高,工作经验丰富,热爱党的事业,更重要的是熟悉党务工作。选派到领导岗位上以后,工作得心应手,劲头足,能打开工作局面。 三是加强街道和社区干部队伍建设。街道居民委干部处在社区党建工作第一线,是推进社区党建工作的主要力量。他们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社区党员管理教育工作的成效。因此,加强街道和社区干部队伍建设尤为重要。要重点加强对街道和社区干部的培训。利用区、街党校和干部学校,每两三年对现职街道和居委会干部进行一次轮训,使他们不断充实政治理论、现代科技知识和现代化城市管理知识,同时加强对新任领导的岗前培训,使他们尽快熟悉业务,进入角色。另外还要加强对干部的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建立健全干部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大党风和廉政建设力度,改进干部作风,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3、实行制度管理 制度建设是社区党员管理教育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目前,要在健全必要的市(区)级领导包片、党建工作目标管理、党员议事、党建工作联系点,及完善、思想汇报、学习等制度基础上,重点加强三个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一是建立务实的保障机制。街道社区党组织要尽可能为下岗职工党员尤其是有困难的党员做好服务工作,帮助他们再就业和克服困难,使他们能全身心地参加社区服务活动。 二是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街道党组织要把党员参与社区活动作为评价党员的一项基本内容,增强党员的社区意识,引导党员主动参与文明社区的创建工作,并将参与情况进行反馈,形成互相依赖、互相监督的有效机制,促进“大社区”党员管理教育的深入开展。 三是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社区基层党组织要及时捕捉党员积极参与文明社区工作的先进典型,运用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报道,并辅以相应的表彰措施,通过“文明市民”、“五好家庭”、“优秀党员”等评选活动的开展,提高党员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达到良性循环的目的。 4、实行活动管理 要寓教育管理于各项有激励性的活动之中,使党员在活动中受到熏陶,将党员凝聚在一起,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开展活动主要应以社区服务为主线,开展社区党支部“结对共建”、“党员志愿者服务日”、“我为社区出把力”等活动。还要针对不同行业党员特点,开展独具特色的活动。如,在在职党员中开展奉献爱心活动,引导他们根据自身的专业和特长,热心为社区服务。在离退休党员中开展“夕阳增光彩”活动,引导他们成立治安巡逻小组,自觉维持小区的治安。社区党组织要为他们提供活动场所,举办书法比赛,陶冶情操,使他们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教、老有所乐。在青年党员中开展“三争一比”活动,即:争先锋、争排头、争一流,比贡献。使广大青年党员在社区党建工作中发挥生力军作用。 总之,要通过活动管理有效地将社区党员组织起来,切实发挥不同层面党员的作用,促进街道社区党建工作向高层次发展。 关于社区党员教育,是与管理密不可分的。应寓教育于管理之中,通过管理实现教育的目的。比如坚持学习制度本身就是制度管理的范畴;时事政策报告也是学习制度的内在内容;一些纪念会、座谈会、交流会也是活动的方式。至于谈心等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也是管理的手段。总之,要把党员教育与管理很好地结合起来。党员教育问题在这不多讲。 三、适应形势,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党员作用 进入21世纪的中国共产党面临着三大考验:第一,能否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在同第三轮经济全球化相联系而不是相脱离的条件下,抓住机遇,乘势而起,独立自主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并且实现祖国统一。第二,能否领导中国把实现工业化同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结合起来,把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结合起来,胜利地担当起这样两个层次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双重历史使命。第三,党本身能否在进入整体性的新老交替的新条件下,在国际国内新环境中,保持先进性和不断巩固执政地位,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党性要求的根本之点,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迎接新的考验、把自己建设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一条大思路。“三个代表”重要论述的一个最鲜明特点,就是集中论述了党的先进性。而要想保持党的先进性,就必须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作为社区党员,他们处于最基层,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最广泛,他们能否切实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直接影响着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因此,发挥社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社区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具体来看,社区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居民成份复杂,社区内单位多,各种组织多,党员所在行业以及从事的职业复杂。因此,要真正发挥党员作用,就必须根据社区自身的特殊性,有针对性地组织党员发挥作用。当前,主要应采取点、线、面结合的方式。 1、点─ 一人一岗。一人一岗主要是针对离退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减退、革命意志衰退等不良倾向而开展的有针对性的活动。具体工作中,一是充分征询意见,合理设置岗位。岗位设置要根据本居民区的实际,本着切实可行的原则,依照党员人数的多少,居民区范围的大小,居民关心的热点、重点问题设置岗位。一般以15个方面的岗位为宜,主要有:党的政策宣传、民事调解、便民服务、治安巡逻、帮教帮困、卫生保洁、绿化养护、墙门组长、青少年教育、计生监督、科普推广、文化体育、外来人口管理、护楼、门卫。二是坚持自愿申报,组织审批上岗。岗位确定后,在党员个人申报的基础上,居民委党支部进行集体研究,根据每个党员的特长、年龄、身体等实际情况,对党员申报的岗位逐一审批。三是注重建章立制,规范岗位行为。要建立五项制度:第一,党员岗位活动卡制度。每个上岗党员都持有一本记录卡,详细记载岗位活动情况,以便支部检查;第二,汇报交流制度。每月党支部活动日,上岗党员要汇报一个月来的岗位活动情况;第三,交接岗制度。党员临时脱岗,要及时向支部说明并交回岗位,由支部另行安排人员上岗;第四,评比表彰制度。开展“红旗岗”评比活动,表彰活动分层次进行,区委、街道、居民委党支部每年分别表彰一次;第五,建档制度。建立“一人一岗”活动档案,做到党员岗位清,目标明,对党员受表彰情况及时归入档案。通过上述制度,规范“一人一岗”活动的有效开展。我市八道江区街道离退休党员每年受到区委表彰的就达5%以上。 2、线─党员责任区。把居民委划分成责任区后,安排党员包保来发挥党员作用。一是合理划分责任区。在调查摸底基础上,街道会同居民委根据居民委大小,党员多少、责任大小等情况共同划分出责任区,党员多的,可将责任区划得小一些;党员少的,则将责任区划得大一些。采取灵活机动的方式,可按居民委划,也可按居民小组划,还可按小区划。但在划分过程中,要把区域大小与问题多少有机结合起来,问题少的,区域可大些,问题多的,区域可小些。二是确立出责任区包保内容。大体包括四大类:第一是社区服务,包括帮扶军烈属、孤寡老人、残疾人和贫困户,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和街道公益事业等;第二是计划生育,包括计划生育政策的宣传和各类人口(流动人口、暂寄住人口、常住人口)的监督,协助计生人员的定期与不定期检查;第三是精神文明建设,包括环境保护、卫生清洁、绿化美化以及全民健身运动等;第四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包括治安巡逻,暂、寄住人口及流动人员的排查,“两劳”释放及劣迹青年的帮教,家庭内部居民之间纠纷的调解和法律法规的宣传等。以上是四大类内容。但在具体划分各责任区包括内容时,还必须根据不同实际,哪些问题多,哪些责任大,就把哪些确立为包保重点,考核时作为重点。三是落实包保人。在划分出责任区、确立出亿保内容基础上,可先让党员根据自身不同情况进行自愿申报,街道和居民委再进行集体研究,确立出包保人。四是完善制度,强化监督和指导。要完善五项制度:第一,报告制度。包保人每月向居民委党支部汇报一次工作进展情况;第二,征求居民意见制度。居民委党支部定期或不定期征求居民意见,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第三,联系制度。对重点包保对象,居民委支部成员定期或不定期走访,及时帮助解决突出问题。对街道内的重点包保对象,由街道党委成员联系;第四,检查制度。街道和居民委每半年对党员包保情况进行一次检查,随时督查;第五,评比制度。街道和居民委年终对党员包保情况进行总评,表彰先进,鞭策后进。 3、面─街企、街事、街军、街警共建。街道内各类单位多,这就要求街道党组织必须主动沟通,协调驻街单位,积极参与“地区性、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的社区管理与服务工作,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社区建设“目标同向、工作同步、成效同得”的工作机制。在工作的方式方法上,组织和发动驻街道单位共建时,应以“精神文明共创、社会事务共管、社会稳定共保”为纽带,以“共驻共建、共同发展”为前提,以“资源共享、成效同得”为目的,积极开展“结对共建”活动、“民心工程”活动、“凝聚力工程”活动等。具体工作中,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把组织行为落实为个人行动。街道与驻街单位联合开展某项活动时,目标、形式、方法确定后,最后要落实到党员身上,变成个人行为。这就要将任务层层分解,落实责任制,使党员人人肩上有指标,将压力变成动力。二是要结成对子,开展竞赛。在共建活动中,将参加单位结成若干对子,展开竞赛,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激励党员创先争优。东兴街道八委有一个小区,居民中,有街道的,也有浑江铁路的,小区建设成为一个难点,铁路不想投资,地方又缺少资金。后来,东兴街道主动与浑江铁路协商,最后达成由铁路和街道购买原材料,街道和居住在该小区的铁路离退休党员共同建设小区的协议。经双方党组织部署和发动,双方党员亲自搜集花种、移植树苗、取土、修花池、铺地砖、搭设休闲石台等,干了一个多月,终于将小区建设得美丽、优雅。 社区教育论文: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公民教育课程研究——公民教育社区服务活动课程概述 论文摘要: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公民教育课程化成为公民教育理论和实践界的焦点。本文初步阐述了适合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背景的公民教育课程之一——公民教育社区服务活动课程——的性质,特点,内容和实施等问题。 论文关键词:公民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公民教育社区服务活动课程 教育改革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实效性是检验改革成败的关键,教育改革不能昙花一现,而应经得起历史的考验。这条规律同样适用于公民教育。公民教育实践的实效性和持久性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利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有利时机,将公民教育纳人学校教育长期计划和中小学的日常教育课程,脚踏实地践行公民教育,是实施我国特色公民教育的必经之路,也是取得实效性的关键。公民教育社区服务活动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公民教育课程,它充分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社区服务课程的特点,贯穿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是一种长期有效的公民教育课程模式。 一、课程产生的背景和基础 “广义的公民教育是指在现代社会中培育人们有效的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培养明达公民的各种教育手段的总和。狭义公民教育是指为培养参与国家或社会公共生活有效成员所需知识的公民学科。它是指一门课程,通常开设在实施基础教育的学校中。” 由此可以看出,学校公民教育课程的构建对公民教育尤其重要。下面我们将探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实施公民教育社区服务活动课程的背景和基础。当代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转型为学校公民教育提供了条件。公民教育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伴生物。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民主与法治的发展为公民教育提供了广阔的政治空间。从经济和社会方面来说,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起,“开始改革国家取代社会的全能政府治理模式。政府在原则上放弃了对社会经济运行的全过程进行严格控制的权力,而仅仅运用法律来规范市场,运用必要的计划手段和宏观政策对市场进行调控,允许市场主体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按照市场经济的方式进行活动。这样,一个相对自主的、不受公共权力控制干预的社会空间产生了。”公民社会的产生为公民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为学校公民教育发展提供了践行的主体。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学校公民教育提供了有利时机。全国范围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核心,改变了过去只强调知识掌握的学校教育,重视与学生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教学内容,将学校与社会联系起来,扩大了学生的视野,重视学生自主人格的培养,是培养合格公民的教育变革。具体来说,新课程培养目标提出了培养合格公民的时代要求,要求“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社区服务活动中的公民教育因素分析。首先,从活动的环境求说.弛区是社会的缩影,为公民教育提供了实施的情境。“征影响个体品德发展的诸因素中,社区披认为培影响个品豫发展最复杂、最难以控制的社会环境。”“儿童生活在何种社区,就意味着将接受何种性质、何种类型的环境影响。”其次,从活动的性质方面来看。社区服务实践活动具有主体参与性、实践性、生成性、互动性、综合性等特征,随着学生的参加活动.这些活动持性也会对学生产生潜在的影响。再次,从活动内容来看,社区服务活动涉及人、自然和社会等领域,而这些领域涵盖公民教育的全部内容领域。最后.从活动的主体来说,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活动中具有和成年公民相类似的民主活动形式。 “民主首先是一种联合生活的方式,是一种共同交流的方式.人们参与一种共同利益的事,每个人必须使自己的行动参照别人的行动,必须考虑别人的行动,使自己的行动有意义和方向,这样的人在空间上大量地扩大范围,就等于打破阶级、种族和国家之间的屏障。” 国外相关成功经验——美国服务学习。美国1993年的服务行动(service action)这样定义“服务学习”:“服务学习”指的是一种方法,通过学校和社区的合作,将提供给社区的服务与课程联系起来,学生参与到有组织的服务行动中以满足社会需求并培养社会责任感,同时在其中获得知识技能,提高与同伴和其他社会成员合作分析、评价及解决问题能力。”服务学习在公民教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服务学习有助于增强公民意识、提高公民技能;服务学习为学生成为民主社会主动积极的参与者提供了机会,参加了服务学习的学生,多年以后更多地参加社会服务机构,更多地参与投票等政治活动,认为他们有能力对外界产生影响;服务学习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总的来说.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转型和教育领域的课程改革为课程的建立提供了背景;社区服务活动的本身具有有利于公民教育的相关因素,是课程存在的理论前提;国外的相关学习方法为课程建设提供了实践经验。 二、课程性质与特点 公民教育社区服务活动课程是指学生作为公民,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进入实际的社区情境,开展力所能及的社区服务活动,满足社区的实际需要,养成服务精.州时在服务中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并在活动中获得新知识、新技能.实现自身的生长,并通过活动理解民主的意义,增长公民知识,形成公民技能和养成公民品质,成为负责任的新公民。 公民教育社区服务活动具有以下特点:1.注重课程整合。首先,公民教育社区服务活动课程整合了“服务学生:学习”和“服务社”。在活动中,学生可以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服务社区,同时在活动中学到了新的知识和技能。此外,服务活动能满足社区的真实需要。其次,公民教育社区服务活动是一门整合了自然、社会、他人以及自我关系的综合性实践课程。公民教育的原义是自然、社会和人的关系的和谐教育。社区服务实践活动的内容既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涉及人与他人、社会的关系。2.强调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社区是学校师生在其中生活、学习、活动、交往的区域,社区是社会的缩影。服务社区目的是使学生关注社区中的问题.并学会综合地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解决,使学生在服务社区的过程中学会合作、交往,懂得理解、尊重,形成群体意识和归属感,增强公民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学会民主参与技能,养成公民品质。3.强化服务活动在公民资格生成中的作用。形成服务伦理是民主社会的主要特征,服务精神的养成是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4.重视学生民主生活体验。公民教育社区服务活动强调活动过程中学生的亲历亲为,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锻炼合作能力,获得民主生活体验。 三、课程内容:公民意识教育 公民意识是公民对其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的自我认知,体现为公民对其权利和义务的心理认同与理性自觉。党的十七大在关于“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论述中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理念。这表明,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已成为当代中国扩大人民民主、弘扬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教育主体的学校教育应主动承担公民意识教育的责任,探索公民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新型课程形态——社区服务实践活动课程涉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他人、人与自我的关系等内容领域,涵盖了公民意识教育的全部领域,利用社区服务实践活动的内容领域,我们可以更好地实施公民意识教育。 公民教育社区服务活动课程中的公民意识教育包括以下内容:1.主体意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要求课程的组织和实施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活动中发展主体性。2.权利义务意识。课程在实施时重视学生权利意识的培养,改变了学生在以往教学中的从属地位。此外,学生通过参加社区公共事务管理,了解自己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增强了义务意识。3.民主参与意识。课程中的师生关系不是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整个活动过程就是学生体验民主生活和积极参与社区服务活动的学习过程。4.道德意识教育。学生通过参加公民教育社区服务实践活动,了解社区的概况和社区公民应遵守的日常道德规范,学会关心他人,帮助弱势群体,维护社会良好的道德风气,养成良好公民品质和价值观。5规则意识。公民教育产生的土壤是当代民主社会,而民主社会的主要特征是民主与法治。法治社会的建立需要培养具有法律意识的公民。公民教育社区服务活动让学生自主参与实践活动,学会与同学、他人的相处,了解小组活动或集体活动的规则,并按照组织规则开展活动。此外,通过与社区相关机构(法院、公安等)的接触,了解社会公共机构的办事规则,接受相关法律法规教育。6.生态意识。社区服务实践活动将学校教育的视域扩大到自然和社会,扩充了学校教育的内容,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生态保护作为重点通过社区服务中的环境保护相关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 四、课程目标:三个“服务” “服务”学生学习。本课程是一种有组织的服务经验集合,由学校开发,学校和社区一起协调活动,能够服务学生学习和符合社区真正的需求。此外,社区服务实践活动将学校课程融人服务活动之中,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或给学生提供固定的时间,让学生针对活动中的所见所闻,进行思考、讨论和写作。另外,在活动中,学生获得新的知识技能和丰富的生命体验,发展关心他人的情感。 “服务”社区和社会。社区服务实践活动是“服务”和“学习”的结合,除了服务学生的学习,它还能满足社区的真实需要。它有利于学生增强服务意识,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和充实进取的生活态度,有助于学生珍视生命,热爱生活,保持蓬勃朝气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体验服务他人与社会的充实与愉悦。这对于深化学生的生存体验,舒展学生的个性,全面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具有独特价值。 “服务”公民教育。“个人生活于社区之中,‘社区精神’也必然内在于人心之中。因此,为社区做点什么,使社区更美好,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内在要求。成为一个好公民与成为一个好学生,二者不可分割。具有服务精神和公民素养,既是个性发展亦是民主社会的要求。设立‘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乃至整个综合实践活动绝非权宜之计,而是现代民主教育的内在要求。”公民教育社区服务活动的公民教育功能可以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显性功能首先是指活动的过程中公民知识技能的运用、内化以及适当的公民行为,直至活动后公民知识、技能的增长,公民品质、价值观的养成;其次,学生通过服务社区,在服务中形成服务伦理,根据杜威的相关理论,服务他人、自然和社会是民主社会的主要特征,离开了服务伦理,民主社会将不复存在。隐性功能是指社区环境和社区中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关涉对于学生社会性和公民资格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五、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课程的组织和实施包括以下具体内容:活动准备、活动方案设计、活动实施、活动评价等环节。 (一)活动准备 首先,研究学校的各项资源。在组织开展活动前,学校要了解自己拥有的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其次,分析社区的需求。学校附近的社区或学生所居住的社区是开展服务实践活动的场所。再次,让学生了解活动的理念与实施过程。因为学生在从事真正有价值的工作时,学习的效果更好。活动与真实世界越接近,学生为真实世界所作的准备越充分。同时,让学生了解服务的方法、服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以及活动要求。最后,选定服务主题。根据学校所能提供的资源、社区的需求和学生的意愿和能力,由学生个人或集体来确定活动的主题,使学生选择的主题与学科内容结合,采取合科或单科的方式开展活动。 (二)活动方案设计 活动方案设计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确定服务活动目的和目标。制定服务活动计划首先必须确定整个项目所要达到的目的和目标。确定目的和目标最好由教师、学生和社区机构三者共同商定。2.确定服务活动项目与所学课程和课程标准的关系。在服务活动中,可以采用两种方法来体现课程标准:一种是先确定必须达到的标准,然后根据标准来设定计划;另一种是先设计项目,然后与课程标准对照,选择与项目相符合的标准。3.教师、社区人士与学生共同参与。制定计划要由社区人员、教师和班级中的学生共同参与,以便社区团体、机构以及学校方面做出安排。 (三)活动实施 行动和反思是服务活动中不可分割的、相辅相成的组成部分,其在服务活动中呈现循环往复的关系:反思——行动——反思。行动是指在实践中运用社区服务活动的相关理论研究结果反思应该在活动过程中定期进行,让学生在可以安排的时间里深层次地理解服务的经验。反思的核心问题是服务和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方式。 (四)活动评价 对公民教育服务实践活动的过程与结果进行评价和总结非常重要。服务活动的评价可以采取两种评价方式:一种是侧重过程的评价,也称形成性评价,主要目的是检验服务活动计划实施过程的优缺点以及学习参与者的表现。另一种是结果评价,也称总结性评价,主要是以服务活动的成果作为评价对象,来检验服务活动的实施结果是否符合原先的目标,并提出建议,作为制定后续计划的参考。 六、课程意义 考察国内外的公民教育的历史,公民教育课程有三种形态:独立课程、渗透型课程、综合课程。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公民教育实践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将公民教育理念渗透在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中;开发校本课程。如二十一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推出的《新公民读本》,它是一种选修课程;江苏等省实施的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它是一种课外活动;中小学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课程涉及公民教育,但没有鲜明地提出公民教育的目标。公民教育社区服务活动课程是借鉴国内外的公民教育理论和经验,尝试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四大板块之一的社区服务实践活动,将公民教育的理念融人这一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之中,以主题活动的形式体现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公民意识教育,将它打造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民教育课程。它适应了国际公民教育趋势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也弥补了我国社会课只重视知识传授,而不注重行为训练的弊端,从而尝试建设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公民教育课程。
医院景观设计论文:浅谈医院景观设计 摘要:医院主要用于防病治病,为特定的人群提供服务,这决定了医院特殊的服务性质。医院服务性质的特殊性决定了医院附属绿地景观设计的特殊性,它不仅包括城市绿地系统的普遍特征,还具有促进病人康复的特殊功能。本文以东阳市人民医院景观设计为例,介绍医院景观设计。 关键字:医院;景观设计;原则 前言 医院附属绿地的主要功能就是为病患者这一特殊的群体提供康复和休息的环境,在填补患者心理空缺的同时,满足不同文化、经济层次的需求。此外,其服务对象还包括医务人员、探视人员、家属陪同人员等,这3 类人对户外空间的需求及使用强度都有所不同,因此医院绿地设计时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医院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场所,既是病人治疗疾病、恢复健康的场所,也是教学科研、职工生活的场所。因此,要从景观、康复保健、使用功能等方面考虑,满足医院的综合性功能,以求体现医院的整体功能性及不同类型空间的特殊性。 1.项目简介 东阳市人民医院创建于1939年,现为温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国家三级乙等综合性医院,是浙江中医药大学、宜春学院医学院等6所医学院校的教学医院。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第二医院、邵逸夫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上海胸科医院的协作医院,国际紧急救援网络医院。 医院景观设计面积为2068m2,其中一层广场及其周边面积为16700 m2,屋顶花园面积为3985m2。设计范围为正在建设的医疗综合大楼一层广场及周边,以及屋顶花园。场地现状以平地为主,南面紧临吴宁西路,为医院主入口;周边均属医院用地范围,环境优美,整洁有序,其中东面为病房大楼,南方为己急救中心和中心广场,北面为肿瘤中心,西侧为疾控综合楼。 2设计原则 2.1以人为本原则 花园设计要适合特殊使用者。如步道要考虑宽度、坡度,铺装要坚实、平坦,沿途设置牵引装置,供使用轮椅,医用推床和支架的人进行一些简易的运动,花床和花台要考虑设置高一些,病人不必要弯腰即可触及。 2.2无障碍原则 全园主要道路便捷无阻碍,不设台阶;场地平整,不作上升下沉变化,给患者一个平缓舒适的环境,方便病人休闲活动。 2.3维护简单原则 在医院这样的机构中,花园的维护要简单,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维护复杂的花园会让患者失去信心,可能对使用者,特别是那些身患重病的人产生消极的影响。 2.4视觉愉悦原则 视觉愉悦的花园可以调节情绪、振奋精神,如果不能引起患者的足够兴趣,就可能会给使用者带来压力。植物的形态、质感、季节变化和色彩多样化都可以提供视觉上的刺激。 2.5功能性原则 在花园设计中要考虑结合医院的整体功能分布和安排,要在满足医院的功能需要前提下进行花园设计。 2.6整体均衡原则 在医疗花园设计中建立整体平衡性很重要,不管是对称还是不对称,空间要稳定,有整体感,比例要合适。如果医疗花园坐落在高层建筑(如医院)的旁边,采用树木等元素,将大尺度的空间转换成与人体尺度适合的空间。 2.7空间多样性原则 提供不同类型的空间、活动场所、私密度,既有群体活动场所,又有可以让人独处的空间。将景观区域平滑、自然地从一个过渡到另一个,建立空间转换的序列。 2.8自然简洁原则 在设计医院花园时,尽量引入自然要素,简洁十分重要,保持空间简单容易被理解。 2.9安静原则 干扰噪声要控制到最低,医疗花园最好避开吵闹的街道和有机械噪声(如空调噪声)的地方,如果噪声不能避免,可以考虑用水声或风铃等声音来弥补。 3设计目标 3.1创造提供温馨、有序、安全的就医环境 创造一个温馨、有序、安全的就医环境。浓荫大树、空间变换、移步换景,具有多样的场景体验。让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得到全方位享受,能放松心情,充满生机和活力。 3.2突出医院独有的人文历史 设计要体现东阳市人民医院七十年文化传承的特色,充分展示其独有的人文历史以及医院济世救人的崇高精神和人文关怀。 3.3创造具有缓解心灵压力的康复花园 医院设置雕塑小品,既提高医院的文化氛围,也给就医病人提供一钟精神上的寄托,缓解心灵压力。 3.4创造独具特色的屋顶花园 医院的屋顶花园是休息活动的场所。通过营造空间与植物栽植,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休闲活动场所。 4.景点设计 4.1综合医疗大楼广场 医疗广场及建筑边设置花池,并栽植乔灌木,使得整个医院充满绿色、自然。铺装结合阴阳理论,以暖灰色调为主,形成温馨、整洁有序的就医环境。 在门诊入口东侧门边设置景石篆刻“仁爱”,体现医院的办院情怀。在大楼东侧设计常青广场,以健康常青为主题,满足休闲活动的功能(图1)。 图1门诊入口 医院设置神鹿喷泉和松鹤雕塑,寓意健康常驻,青春永恒。既提高了医院的文化氛围也缓解患者的心灵压力(图2)。 图2 神鹿喷泉 4.2肿瘤中心广场及周边 肿瘤中心广场延续前广场铺装,形成整洁有序的广场环境。广场在满足人流集散和交通组织的基础上,设置景观绿化及景观灯柱,提升广场形象。设计结合景观和地形布置停车位共55个,停车位采用植草砖铺设,经济并且环保。 4.3屋顶花园 在设计上结合建筑形式,以折线形组织景点与园路。根据人流集散与视线焦点,设计分为备餐和茶点平台、休闲亭廊、阳光草坪、活动平台等,形成阳光茶点、玉廊芳荫、百草拾趣清风竹影四个主题分区。满足休闲娱乐、茶点party、观景休息的功能。楼梯间结合环境设计,运用直线与斜线组合,采用木材、玻璃、钢材等材料,形成富有韵律和动感的楼梯间景观。在围栏边预留一段绿化带,于局部设计观景木平台,满足安全防护与观景功能。 5.绿化设计 5.1医疗综合大楼广场绿化设计 前广场采用适宜的种植密度,选用当地乡土大乔木树种(香樟、银杏、无患子等),增加部分落叶花色乔木(杜英、鸡爪槭等),结合灌木(栀子花、红继木、枸骨冬青、南天竹等)与花色地被植物形成一个四季长绿中带有季节变化的标识性景观。 建筑边缘设计花槽栽植灌木如桂花、石榴、茉莉、栀子花。 5.2肿瘤中心广场绿化设计 肿瘤中心广场边布置停车场,停车场区为规则式配置,采用适宜的种植密度,选用当地乡土大乔木树种(榉树、银杏、合欢等)形成一个四季常绿中带有季节变化的标识性景观。 5.3屋顶花园绿化设计 分区种植主要植物为桂花、杜鹃、紫竹,结合其他乔灌木组合。乔木选择抗风性比较好的浅根性小乔木(如红叶季、二乔玉兰、樱花、紫荆等),灌木地被选用如南天竹、红叶继木、金叶女贞、栀子花、红叶石楠、毛杜鹃等。沿屋顶女儿墙边预留一定距离的绿化隔离带,起到安全防护作用。 6.结语 医院景观设计承担着改善医院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双重重任, 笔者通过对东阳市人民医院景观进行改造和设计, 改变了其原有单调、消极的空间和景观, 使得整个医院外环境绿树如茵、景观优雅、活动空间多样且充足,形成了既适合病人恢复健康又有利于医院职工生活的一流环境, 同时也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医院景观改造设计提供借鉴。 医院景观设计论文:浅析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户外景观设计 【摘 要】中国医院经过几十年艰难曲折的建设之后,总体规模和现代化水平都有很大提高, 看病难、住宅难的问题虽然初步缓解了些,但在当今高速城市化的浪潮中,这些问题仍然不可避免,甚至愈演愈烈。[1]因此,本人不遗余力数次奔波于身边的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进行反复调研,在实地调研中,运用拍摄图像、绘图、观察、等多种方式全面又深入地了解该院户外景观的特点。通过本文加以简单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深入探讨,提出解决问题可供选择的建议,期望能对医院外部环境的设计有所帮助。 【关键词】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户外 景观设计 1 分析内容 1.1 医院周边地区 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东临中国银行,与古彭广场、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相隔中山南路和淮海西路,南隔建国西路与徐州财富广场相望,西临欧洲商城相隔西安南路,而北隔淮海西路与徐州会堂毗邻,因此这里地处繁华的徐州市中心地带,可谓人口密集、交通发达、患者来源甚多,当然在当今我国市场经济充斥的社会中,由于竞争是在所难免的,甚至是愈加激烈,而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距此也不足二百米,因此它对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来说,构成了相当大的威胁。因为,这两家医院的医学技术、医疗设备等硬实力二一添作五,可谓旗鼓相当;显然可以这么说,真正决定这两家医院孰优孰劣的条件将是它们的户外景观做的如何,我认为,这两家医院户外景观设计的品质高低将会是决定最终患者“花落谁家”的真正原因。 1.2 功能流线(如图1) 医院复杂的流线一般有三类。第一类为各种人流包括:患者、患者家属、探视者、来访人员与医师、护士、职工及培训人员等;第二类为各种物流包括:食物、药品、器械、燃料与垃圾、污物、及尸体等;第三类为各种车辆包括:救护、消防、货车、出租、医护人员用车、病患私人用车及自行车。这三类人和物经常流动,对医院环境有重大影响,设计时应给予重点考虑。既要符合医院的整体的功能性要求,又要针对不同的功能要求给予分别的对待,采取不同的设计手法来实现特殊的空间要求。 该院使用者的主要活动是通过步行方式来进行的,步行环境的好坏与人们对医院的使用有很重要的关联。然而,该院的交通体系不是非常简单,存在较多的交叉路口或相似的路口转折环境,这样容易引起人的不安,而复杂的空间对于老年人尤其是记忆力偏差患者来说有很大的扰乱作用。 1.3 景观小品 一定的雕塑和小品往往有画龙点睛的效果,能够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向人们展示其独特的涵义,使患者感到愉悦与温馨。但是该院中的雕塑形式造型不够别致,同时视觉冲击和象征性意味的营造还不够强,对患者的心理不能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其它环境小品如指示牌、垃圾桶以及公告板等胡乱布置导致医院整体环境被破坏,很不和谐。 1.4 建筑物(如图2) 现代医院的特点表现在医院各部门之间既相互隔离又相互联系的两个侧面。首先,临床医学趋向于不同器官的细致分科,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多学科、多维度的横向联系也越来越广泛,这与当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的大趋势是同步的,因此,现代医院表现出多元化的特征。[2] 当然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建筑设计也不例外。该院区占地面积33426.0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7037.46平方米。其中门诊楼建筑面积23430平方米,地下层1层,地上6-15层,结构是框架结构。门诊楼前留有广场设计,人、车、物流程分明,集散有序。但是随着中国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当初的设计意图显然已经有点满足不了现在的需求。同时随着商业的发展,门诊建筑的外立面充斥着许多广告牌,这显然破坏了当初设计师的匠心,同时随着岁月的流逝,一些其他配套建筑设施使用极不合理。 1.5 绿化和植被 良好的植物配置既能使空间功能要求得到满足,也能产生良好的美学效应。但是,该院的绿化和植物配置效果只能说差强人意。之所以这样说原因主要以下有两个:第一,该院植物配置能够产生较好的空间划分及引导效果,同时也满足一定的形式美感配置要求,但是乔、灌、草立体混交的比较少,群落层次感较弱;第二,主入口所选的树种侧柏虽然能吸附一定的灰尘和病毒,但是它给病人带来的心理影响却是负面的,它营造的氛围是严肃并令人敬畏的,这样就没有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考虑患者,导致阻碍病人的康复过程。 1.6 休闲设施和文化设施 园凳、园椅在本院中的使用频率较低,因为设计时没有充分考虑患者的实际需求,使用的石材较多。而我们随机抽查表明大部分患者更喜欢木质的椅子。当然,座椅的造型以及摆放应考虑到各个使用者交流和静养等不同的需求。桌角式的座椅可使双方在亲密距离内进行更加愉悦的交流;并排式使双方保持相同的视线方向,处于亲近距离中,具有相互依赖感和亲切感;对面式使双方处于个人距离之内,方便进行下棋等对面竞争活动。座椅设置在不同的周边环境中,特殊的地势、空间、气候、良好的景观朝向与视野等各方面都会给休憩者带来不同的体验。 1.7 医院主入口景观(如图3) 该院的主入口相当小,虽然在西边还有个次入口,但可以说主次入口从根本上来看没太大区别,因为它们不仅宽度相当,而且面积也差不多大。从我数次调研的过程中分析不难发现,主入口处空间太堵,来看病的患者的路线容易和人行道中的行人路线混杂在一起,相互干扰。 另外入口广场功能分区不够明确,导致车位杂乱停放,严重干扰了患者的步行流线,给患者看病难又添上了一堵墙,可谓难上加难。 此外,该院的主入口绿化水平十分低劣,颜色过于单调,就连个标志性地标也没有,而且垃圾污染十分严重,给来访患者的心理不能够带来安慰,甚至可能造成极大的恐惧感,从而影响患者病情康复的速度。 2 分析结果的简要陈述 2.1 对存在问题进行概述 通过对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的数次调研,不难发现它所存在的问题比比皆是,但是最为重要同时也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当属医院入口的空间设计手法的运用和医院整体的绿化水平的改善。 2.2 提出解决问题可供选择的建议 2.2.1 医院入口空间设计 心理学中的“初始效应”表明人们对事物的第一印象的看法非常重要。医院的门诊部外部空间是病人踏入医院领域感受医院整体环境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所以在入口空间创造出亲切、纯朴、宜人的空间氛围是非常重要的。在医院的门诊及入口空间的设计中,要充分体现入口的功能特征[3]。这些特征包括:标识性、导向性、展示性和礼仪性。 2.2.2 绿化树种的选择 大家都知道绿化在医院户外景观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包括:①滞尘、降温、保湿、净化空气等作,用创造宜人的微气候环境;②调整和改善人的机体功能,辅助医疗的作用;③观赏、美化的作用;④限定各功能空间边界的作用;⑤吸收与反射声波减噪创造安静舒适的医疗环境。 因此我们在植物配置时要十分注意树种的选择。医院中的植物选择除了要考虑适地适树、耐修剪、适应性强等一般性的原则外,还要符合医院的特殊环境要求,植物的选择要考虑安全性、美观性及经济性。例如:① 选择安全树种。安全性要求医院绿化要选用病虫害少、无污染环境的脱落物、无刺激性气味、无飞絮的树种;其次是选择能够分泌杀菌素的树种,许多树木能分泌杀菌索,降低患者被感染的几率。这些树种主要有:云杉、侧柏、雪松、大叶黄杨、刺槐、广玉兰、木槿、女贞、悬铃木、石榴、枣树等及一些蔷薇属的植物,这些树种在生长期每天能吸收大量二氧化硫,排出大量氧气,还能分泌大量杀菌素,能杀死白喉、肺结核、霍乱和痢疾等病原菌,避免交叉感染。②选择美观的树种。美观的树种包括树木的姿态优美、质感细腻以及叶色或花果有特殊变化树种和植物,通过不同的搭配组合形成不同特色的植物景观。尤其是在住院部的植物配置应有明显的季节性,使长期住院的病人能感到自然界的变化,强化人们对生命节奏与循环的认识。 3 结语 医院是每个人出生,生活,承受疾病,被治愈的地方。病人不是受损的生命机器,人类的疾病也不仅是生物学因素,医院在治愈肉体的同时还应给予人以人文关怀,它不仅体现在医护人员的对患者的关怀,还体现在医院建筑内部与外部医疗环境的人性化设计。因此,将医院的环境功能看作治疗手法的一个部分,紧紧抓住病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以病人为中心”努力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营造一个人性化的医院户外景观具有重大的意义。 医院景观设计论文:易地新建医院的环境景观设计 【摘 要】随着人们对就医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医院的整体环境景观越来越成为易地新建医院建设的重点。环境优良并赋予人性化关怀的医院环境更利于患者情绪的稳定、愉悦和身体康复,这将使康复过程变得更为轻松且更易成功。本文以诸暨市人民医院为例,从医院环境景观设计的设计原则、总体布局、绿化设计等方面论述了医院环境规划设计中应重点考虑的若干问题。 【关键词】新建医院 环境 景观设计 引 言 随着现代经济及医疗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医疗部门管理者开始重视新建医院内的环境景观并开始付诸实践。在医疗卫生领域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对健康水平的追求和对医院设施、环境的需求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医院的功能不再是单纯追求治疗疾病,还要通过病人的心理的和社会的需求营造一个方便、安静、祥和、温馨的环境[1]。从患者的角度需要的是一个良好宽松的就诊环境;从医护人员的角度,需要的是一个方便的工作环境;从医院管理者的角度,他考虑的是花费有限的物质资源获得最大的回报以及对医院方便的管理;从陪护、探视人员的角度,需要的是一个简洁、清晰的探视环境[2]。下面,文章将阐述现代医院环境景观设计的原则,并以此为根据,对诸暨市人民医院易地新建项目的绿化景观设计做出详细的介绍。 1、项目概况 诸暨市人民医院为浙江省三级乙等医院,本项目作为易地新建,其新址地处诸暨市城西工业新城商务区内,占地面积1486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8000平方米,设置床位1500张,与诸暨火车站隔路相望,交通环境极其便利。现状上,项目西临径二路,南接纬三路,东面与外环西路相邻,北面为一现状丘陵与越都路相隔。 2、规划设计原则 作为典型的易地新建医院,诸暨市人民医院的景观设计需要满足以下原则: 2.1 以人为本的原则 医院属于服务性行业,以人为本显得尤为重要,优美的医院环境是以人为本最直接的体现,提供良好的就医氛围,是医院为患者所做的分内之事。从医疗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角度看,好的就医环境可以给患者舒适的感觉,使之保持愉悦的心境,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其康复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2.2生态性原则 医院作为一个局部生态环境组成部分,是一个特殊的医疗服务场所,它担负着治病救人的神圣职责,应努力创造一个与自然和谐一体的生态环境,以促进病人的身心健康,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在医院规划合理布局的情况下,恰当的绿化能起衬托和美化作用,并能改变医院小气候,增加空气含氧量、保持湿度、净化室外空气,从而降低感染的风险,同时也为高新医疗技术在功能和效率方面提供完善的环境。 2.3文化特色性原则 景观设计上,需要充分挖掘本医院的历史传承文化及医疗特色文化,提炼浓缩医疗企业特点,营造具有医院独特性的景观和景观空间。诸如诸暨市人民医院,设计在重点区域设置能体现本医院历史传承及特色的景观雕塑及构筑物,使其具有景观特色性。 2.4艺术美观性原则 研究指出,优美的医院环境会给病人更多的信心与勇气,并挽留更多患者。现在医院环境对医疗作用还没有具体量化,但在很多的医疗研究中可知缤纷的色彩、多彩的景观、优美的户外环境确实对患者的康复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如冷色(浅蓝、淡绿、淡紫等)有安神作用,能使慢性病人情绪稳定;暖色(米黄、浅黄等)有刺激肾上腺、胸腺、甲状腺内分泌的作用,提高乳汁分泌,促进创伤愈合,兴奋精神等[3]。 2.5可达性原则 作为一些特殊的人群,患者的户外活动受到限制,很多时候只能在病房内观赏外面的景色。医院外环境的设计,要考虑这些病人的要求,尽量做到视线通透,即使在病房内也能观赏到不同的景观。能到户外活动的患者由于行动不便也多坐轮椅外出,医院景观中无障碍坡道的设计,使患者可以不靠他人通过自己的生理努力达到心理需求。诸暨市人民医院景观在设计上对无障碍设计进行了充分的考虑,力求最大程度上满足患者内心独立的需求。 3、整体布局 诸暨市人民医院绿化景观设计在总体上可概括为一轴、一带、七区的结构。 一轴:即南北景观主轴,轴线起于主入口景观的大型水景雕塑,终于医院最北侧的景观山地。轴线上串起医院内主要的功能性建筑:门诊大楼及病房大楼。 一带:即医学文化景观走廊。位于诸暨市人民医院的西侧,与径二路相临的狭长型绿化带,绿化带中设置生态型景观停车场,停车场外围由密林围绕,使停车场隐蔽于绿化带中。并在绿化带中相对开阔处设置医学文化雕塑,由此点出诸暨市人民医院独有的特色文化。 七区:依据医院不同的区域功能定位,将整个医院院区划分为:主入口景观区、门诊大楼绿化景观区、病房区绿化景观区、传染病房绿化景观区、行政办公绿化景观区、后勤区绿化景观区、急诊病房绿化景观区。每个区内的绿化景观都有其各自的特色、职能及服务对象。 4、功能分区简介 4.1 主入口景观区 位于诸暨市人民医院新址的南侧,是医院景观设计的重点,是人们对医院第一印象的开始,在入口处设置特色涌泉水景作为视觉中心,涌泉从黑色花岗岩底座上涌出,水流层叠而下跌入地下,水景上散置花岗岩条石,水景后侧放置一光面花岗岩矮墙,上阳刻“诸暨市人民医院”,整个设计简约、大气,使之成为诸暨市人民医院的特有入口景观,也作为本医院的标志性景观。水景北面开辟一特色铺装广场,作为入口处人流的集散空间。水景及铺装场地景观周围草坪围绕,形成入口处通透的景观视线。 主入口水景的西侧设置一巨石,上刻“求精”二字,巨石的背面种植一胸径120CM的大香樟,并配以红豆杉林、马褂木林构成的背景林,形成强烈的入口视觉景观空间。门诊大厅的两侧则主要进行植物造景,选用大桂花、香抛、红豆杉、多头苏铁、造型小腊柱等营造出独特的门诊大楼的植物入口氛围。(图3-图4) 主入口是人、车出入的重要场所,应该有较大的广场面积满足集散功能,因而能设置的各类小品体积都不易过大。在整体上主入口区的植物景观做到简洁明快,大方自然。 5、绿化设计 诸暨市人民医院的植物选择除了要考虑适地适树、耐修剪、适应性强等一般性的原则外,还要符合医院的特殊环境要求,植物的选择要考虑安全性、美观性及经济性。 5.1 选择安全树种 安全性要求医院绿化要选用病虫害少、无污染环境的脱落物、无刺激性气味、无飞絮的树种;其次是选择能够分泌杀菌素的树种,许多树木能分泌杀菌素,降低患者被感染的几率。根据科学研究,具有杀灭细菌、真茵和原生动物能力的树种主要有:香抛、香樟、广玉兰、红豆杉、马褂木、乐昌含笑、深山含笑、胡柚、龙柏、黑松、雪松、盐肤木、大叶黄杨、核桃、桂花、合欢、刺槐、国槐、木槿、茉莉、山茶、悬铃木、石榴、枇杷、枸橘、杨树、垂柳、臭椿、红叶石楠、金森女贞及一些蔷薇属的植物,这些树种在生长期每天能吸收大量二氧化硫,排出大量氧气,还能分泌大量杀菌素,能杀死肺结核、霍乱和痢疾等病原菌,避免交叉感染。 5.2 选择美观的树种 美观的树种包括树木的枝干、花、果实所呈现的观赏性,各种植物的观赏特性各不相同,通过不同的搭配组合形成不同特色的植物景观。尤其是在住院部的植物配置应有明显的季节性,使长期住院的病人能感到自然界的变化。常绿树与花灌木应保持一定的比例,使植物景观丰富多彩。考虑季节的变化,选择那些在一年四季中不断变化开花的植物,可以强化人们对生命节奏与循环的认识。 结 语 在现今不断发展的医学领域,产生了新的医学模式,新的医学模式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不仅有生理的作用,更与心理和社会等因素有关。良好的医院环境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康复机会。 医院景观设计论文:浅谈园艺疗法在医院户外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摘 要:园艺疗法并不受限于“治疗”,事实上它是通过自然环境缓解自身压力,促进内分泌系统的正常循环来增加自身免疫力的一种疗法。它强调参与园艺活动的过程和活动本身的意义,是最终达到使病人恢复健康,使亚健康人变得健康,使健康人更健康的一种与自然“对话”、“交流”的日常活动。本文通过对枣庄矿业集团中心医院这个概念设计方案进行分析,提倡在医院户外景观设计中应更多关注特殊人群的需要,运用园艺疗法的理念和手段,建造出有利于病人康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观。 关键词:园艺疗法;医院户外景观;景观设计;应用 1 有关园艺疗法的概念 1.1 “园艺疗法”的定义 园艺疗法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集植物学、景观设计学、心理学、医学、哲学等多种学科于一体。对园艺疗法的解释通常采用美国园艺疗法协会的定义:园艺疗法是对有必要在其身体以及精神方面进行改善的人们,利用植物栽培与园艺操作活动,从其社会、教育、心理以及身体诸方面进行调整更新的一种有效方法。事实上,随着园艺疗法概念的不断拓展,其对象不仅限于上述特定人群,也适用于健康和亚健康状态的人群。因而从广义上来说,园艺疗法是指利用植物或者围绕植物开展各项活动,促进人们身心健康和精神焕发的一种手段,可适用于不同年龄。各种身体状况和不同心理健康水平的人。 1.2 “园艺疗法”的发展 我国早在2000多年前就明确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类的生存、健康和疾病与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个思想和后来西方人所说的“园艺疗法”理念有相似之处。我们可以把园艺疗法的发展分为以下3个时期: 前期――以18~20世纪第2次世界大战结束,主要是通过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此刻的主要对象是精神病患者。 中期――从第2次世界大战结束到1970年,作为对战后受伤军人的健康恢复的疗法,同时也是职业教育的另一种形式。人们对园艺疗法的解释和应用范围急速扩展。在大学中也出现了相关专业的设置。各种可能性在不断变动和发展。 后期――1970年至今,以英国的园艺疗法协会,美国的国家园艺治疗恢复理事会成立为标志,日本也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并编制了园艺疗法现状调查报告书。 在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当今社会,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园艺疗法已经超越了疗养、治病的范畴,成为让健康人更健康的标志。 2 园艺疗法的康复治疗功能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由于景观的形象具有直观的物态性、四维的时空性、全面的通感性,因此对大脑皮层和心理状态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它能够对患者产生积极的心理影响,有助于身心疾病的恢复。 但是户外环境中含有直接对人的身体机能产生有益影响的因子,如新鲜空气、阳光、流水、散发有康复作用香味的植物等,似乎不宜称之为景观,这些因子能促进和调节免疫功能、改善神经系统功能、降低血压、对机体产生镇静作用。其次,心理学情景治疗理论认为,一个风景优美、清新幽静的疗养康复环境,对心理有平衡、放松、镇静与情景暗示的作用,同时还能陶冶情操。 3 本案设计说明 3.1 案例背景 (1)医院背景。枣庄矿业集团公司中心医院始建于1956年,是鲁南地区成立最早的公立医院。经过40多年的发展壮大,现在已经成为一所集医疗、预防保健、教学科研、职业病防治于一体的综合性医院。(2)基地概况。枣庄市位于山东南部,东与临沂市平邑县、费县和苍山县接壤,南与江苏省铜山县、邳州市为邻,西濒微山湖,北与济宁市的邹城市毗连。境内地形地貌比较复杂,地势北高南低,东高西低,呈东北向西南倾伏状。形成低山、丘陵、山前平原、河漫滩、沿湖洼地等多类型地貌特征。(3)气候条件。枣庄市处于中纬度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区,兼有南方温湿气候和北方干冷气候的特点,受自然地理环境、太阳辐射和季风的影响,具有光照好、积温高、热量丰富、雨量充沛、雨热同期的气候特点,光、热、水、气等条件优越。 3.2 设计理念与主题 理念:本次设计着重利用原有场地的现状,在形式上把握住地形的变化特征,对大地进行了雕刻;在内容上把植物园式的自然景观引入到医院中,同时与日本的园艺疗法相结合,从多方面满足特殊人群的需要,促进患者的体力和精神状态的恢复。(如图1) 主题:抬高的绿床“对话自然 拥抱生命”――现代医院户外景观与自然景观的有机融合。 3.3 设计定位 我国医院经历了经济体制、医学模式和技术革命的3大变革。在这种大环境的驱动下,人们对医院的外部环境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我国对医院景观的设计也应注意满足对使用者的基本需求,学结国外的优秀案例,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努力为患者提供一个与外界接触的场所,排解他们在住院期间的心理孤独感,起到康复和增进健康的作用,同时减轻工作人员的压力,有利于他们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4 设计方法 设计的框架为:“一轴、两线、八区” 一轴:将医院主入口与医院后面主体景观连在一起的通透建筑走廊,构成一条完整的景观视觉轴线。 两线:一条是由医院住院大楼的次入口和整个医院的次入口之间形成的一条主要通道,为直线道路;另一条则是一条曲线将整个医院景观隔离带的各个区域串联起来。 八区:入口广场景墙和跌水区、中心庭院林荫花架过渡区、中心庭院池塘观荷休闲区、台地园艺种植区、木铺平台交流区、康健台地活动区、静心庭院静坐区、广阔草坪休闲活动区。(如图2、3、4、5) 5 细部设计 5.1 医院主入口的处理(如图6、7) 医院的门诊部外部空间是病人踏入医院领域感受医院整体环境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所以在入口空间创造出亲切、纯朴、宜人的空间氛围是非常重要的。在医院的门诊及入口空间的设计中,要充分体现入口的功能特征,必须解决停车及大量的人流等交通问题。此外,仅仅考虑功能特征在医院户外景观设计中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考虑到患者的心理需求。本设计对于入口的处理,在形式上采用双手拥抱的姿势,拉近病人与医院的距离,从心理上减轻患者的恐惧症状;在内容上营造植物园的自然生态景观,从而让患者零距离的接触自然,拥抱自然,享受自然以便达到结合治疗并加快病人康复过程的效果。 5.2 医院中心庭院的处理 这是医院过渡空间中一个比较重要的节点,首先由于走廊的通透以及大面积的落地玻璃窗,这就决定该处的景观价值。另外,由于这里是病人的住院地方,意味着病人可能较长时间地呆在这里,因此在这里能否提供赏心悦目的景观对于病人生理和心理的需求显得更为重要。 规则式的弧形花架和不规则式的曲线形小池塘不仅为养伤的病人提供一处休息的地方,更是病人孤独和沮丧内心的心灵疗养院。 5.3 医院主体景观的处理 基于现状情况、保留了医院的部分单体建筑,同时也形成不同类型的具有私密性的幽静庭院和具有开放性的广阔空间,时开时合、时虚时实、虚实相映。为此,来这里逗留,不仅满足不同类型病人的需求,对于亚健康和健康的人群都是一处不错的选择。 5.4 医院内部水系的处理(如图8、9) 现状并没有水系,但是出于对医院病人的考虑,在主入口处设施了喷泉和跌水,作为动态的水景,它为医院增添了不少活力,为医院减少了些许沉闷和压抑。此外在医院的中心内庭院出设置了一处别出心裁的宁静河塘,因为此处并无活水,也就不得不靠长年累月的雨水收集,从而形成可观静态水景,于是此处的静与先前的动相互呼应,为病人提供了优美的康健场所。 5.5 生态设计 雨水收集:渗水材料的应用,建立更完整的生物链。 生态停车场;入口停车场的铺装材料采用透水砖,有利于排水,同时从透水砖内长出的绿草不仅柔化了硬质铺地,而且增加了绿化面积,提升了医院户外景观的品味。 6 结语――枣庄医院户外景观设计的启示 作为医院户外景观,与一般的花园景观又有什么不同呢?特别是在医疗方面,应该如何设计,才能提高疗效呢?这是我们目前面临的挑战。园艺疗法在我国城市园林中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此方面的研究和应用上明显落后于一些发达国家,该医院的设计思路和应用形式虽然不是十分完美,但是我认为通过对我的概念设计方案的介绍,或多或少能提供些有益的借鉴。因此,我们还迫切需要园艺疗法的应用和普及。 当然,社会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在景观设计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并结合利用我国丰富的植物品种资源,充分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是园林景观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医院景观设计论文:医院外部环境景观设计研究 摘要: 医院中的园林景观有别于其他公园或者道路绿化,因为它的主要使用人群是病人等弱势群体,他们无论从心理上还是生理上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更高,因此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上要更加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康复性景观是近年来学者们研究的重点,经过多想研究表明,良好的植物景观和人性化的空间环境对患者的康复和医院工作人员压力的缓解具有显著的效果。文章从康复性景观的理念出发,针对综合性的医院的户外景观设计进行分析,对医院的景观节点、空间类型、景观要素等等设计手法进行分析总结,以期为综合性医院的景观设计和改造提供方法和思路。 关键词: 康复性景观;综合性医院;外部环境 一、综述 1.综合性医院 综合性医院是指从事各病种诊疗的医院,可以分为门诊部或急诊部,住院部,行政管理及其它部门。景观的设计要依据不同的部门,结合其功能和发挥的作用的不同来进行因地制宜的设计。 2.综合性医院康复性景观设计分析 如上文提到,在综合性医院,根据功能和分区的不同,医院被分为了门诊部、住院部、行政管理等等部门,在景观设计上,不同的分区也有不同的特点。 2.1门诊部。门诊部(或者急诊部)作为医院的大门,人流最多,因此环境最嘈杂、热闹,也是急诊、门诊患者到达医院的第一个就诊部门,这就注定了门诊部要兼具作为诊疗部门以外,还要有一定的装饰、美观的作用。这样,不仅能够给病患良好的就诊环境,给他们以心理上的舒适感,也符合了现代医院越来越趋于所谓“市场化”的需求,良好的医疗环境能够吸引更多的病患来医院就诊。具体的设计要求为:门诊部前坪必须有宽阔的停车场和硬质铺装的集散广场,作用是集散人流与车流。在不影响交通的情况下进行适当的植物绿化装饰,且植物配置应该以乔木为主,来打造一种舒朗、广阔的开放空间。另外,为了方便住院的患者,门诊部与住院部的距离不能太远。 2.2住院部。住院部是病人、医护人员和病人亲属出入最多的地方,为了方便患者有良好的休养环境,所以一般位于医院比较僻静的地方。自然而然景观设计应该以安静、自然式的园林为主。植物配置在选材上要尽量考虑病人的情绪,可以大量引用乡土树种和生命力很强的树木花草,让病人有一个安静、干净、清爽的休养环境,生命力强的植物又会给病人带来积极正面的影响。在门诊部旁边也可以修建水池,水池以浅池为好,驳岸可尽量选择自然式,也可以配制乡土植物群落,形成天然的溪流式的驳岸。水池中可种植睡莲、莲花,养殖鸳鸯、天鹅等温和的动物,池边可种植垂柳、池杉、樱花等。池边还可以设置休闲座椅、廊亭等休憩的空间,这样植物与动物和谐搭配的环境,能够让患者有种融于自然中的感觉。总的来说,在住院部的景观设计,要营造出一种安静、舒心并且有安全感的修养环境。 2.3行政管理及其它部门。行政管理部门的服务人群只要为医院的医护、管理人员及其家属。所以在景观设计的风格上可以参考庭院式的景观,来营造一种安静、私密性较高的空间。植物上除了种植有特点的本土植物,还可以种植例如木兰、桂花、栀子等芳香植物,还可以搭配樱花、桃等等观花植物。这样在视觉与嗅觉上都能够有非常好的效果,来达到愉悦身心的作用,为工作人员营造一个舒适的工作、休息的环境,起到舒缓疲劳的作用。 二.综合性医院康复性景观设计要素 1.植物 基于使用者及医院环境的特殊性,医院景观中使用的除了美化环境的功能,更应该强调其保健功能。充分挖掘具有良好杀菌健体作用的园林植物,对营造医院景观有重要意义。根据其功能,分为以下几种: 1.1视觉型植物。在人的五种感官中,视觉是摆在第一位的“刺激性”感官,视觉性植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绿色作为康复景观的主要色调,能够起到放松情绪,松弛患者紧张的神经的作用,另外,绿色代表的是生命、朝气、对高血压患者、烧伤患者的病情恢复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橙黄色代表阳光、积极,能够促进血液循环,促进消化,对食欲不振的患者有辅助治疗的作用。诸如此类的植物色彩特点,它们的花色、叶色变化非常丰富,可消除疲劳、增强体质。绿色、红色、橙黄色都属于暖色系的颜色,在医院的景观设计中,以暖色调为主的环境能够给人以温暖的感觉,舒缓患者紧张的情绪。可是在医院同样需要安静的小空间,在打造这种安静得小空间时,我们可以利用蓝色为主的冷色调装饰。这样暖色调与冷色调的景观相融合,能够给医院打造出既温暖但是又安静的休养环境。 1.2嗅觉型植物。利用嗅觉型植物散发出来的各种香气或其他挥发性物质如芳香油营造景观,人们吸入气味后达到心情舒畅、清心爽脑的效果;有些具有杀菌灭菌功效甚至其中某些成分对某些疾病有治疗作用,从而保健身心。 1.3听觉型植物。听觉型植物指的是在医院景观设计中能够创造出声景的植物。这类植物有例如芭蕉、七弦竹、朴树等等。雨滴打在芭蕉、荷叶上淅淅沥沥的声音,能够让人安静;微风吹拂过竹林的萧萧声音,能够安抚人烦躁的情绪,对心脏病患者非常有益;甚至强风刮过树叶的强烈拍打声,能够起到振奋人心的作用。 2.水体 水体在医院的景观中也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水体的形式有镜面水池、喷泉、小瀑布、跌水、溪流、湖等,根据水体形式以及给人的不同感受,将水体分为静态水景与动态水景。 2.1静态水景。静态的水体适宜布置在安静的区域,使人安静祥和,安静的湖面或喷泉,池边种植高达乔木,搭配芳香类植物,能够安抚患者紧张、害怕的情绪,促进疾病的康复。 2.2动态水景。动态的水景给人活跃灵动的感觉。例如医院的公共休息空间设计的喷泉,结合音乐,能够给人欢快、积极的感觉,加强病人之间的交流,尤其对有心理疾病的患者的病情有极大的帮助,一改心里抑郁的病人以融入自然与社会的感受。 3.景观小品及设施 3.1景观小品。医院的许多景观小品,例如雕塑、景墙、座椅会雕刻古代的医疗故事传说或者本医院的文化,向人们展示悠久深远的医疗文化或者医院的精神文化,给患者安心,例如通过雕塑来展示中医的“望闻问切”。也有的雕塑和景墙会将本土的特色、文化融入进去,将本土居民的日常生活通过雕塑展现出来,给病人孤独的修养生活多一点生气。 3.2人性化设计。景观人性化设计在公园、住宅等区域现在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在医院,更是康复性景观的重要体现点。在医院,有部分病人在休养过程中需要借用到轮椅,无障碍坡道的设计不仅是建筑设计或者景观设计上的必要要求,更加体现医院对病人的人性关怀。 三.讨论 总之,在医院的园林景观中应以植物造景为主,除个别特定的环境外,减少硬质空间所占比例。尽可能利用多的空间创造出适宜的、舒适、安静的工作和疗养的环境。植物搭配上,要精心选择树种,因地制宜,也要运用好每种植物除了美化环境以外的其他功能,例如抗污染功能、净化空气功能、药用功能。另外,在中国,康复性景观设计还属于新鲜事物,人们对医疗园林的意识比较淡薄,自然存在着不完善的地方。而医院作为康复性景观的主要载体区域,其景观更加应该得到更好的改造与优化,对现有的医院景观进行合理改造,总结经验,对拟建的医院景观进行合理规划和设计。除此以外,还要增强群众的健康和环境意识,认同“景观”对疾病的恢复有积极作用。美好的康复性景观还是医院给予病人的最佳的人文主义的关怀,对病人有辅助治疗的作用,它是医疗人员给病人除治疗药物外最好的精神良药,它鼓励每一位病人勇敢的同病魔作斗争,顽强地生存。 作者:吴智婕 唐贤巩 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医院景观设计论文:医院户外空间园林景观设计研究 一医院户外园林景观的健康意义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医院环境也有了新的要求,医院不再是单纯的治疗基地,而是逐渐演化为集治病与修养为一体的综合场所。医院内部的景观设计绝不仅仅是为了环境的美观,更重要的其实是基于景观基础上的辅助疗养作用可以促进患者的恢复,对患者健康具有重大意义。 1.景观自然属性与医院之间的环境 跳跃医院是一种人工营造的专门用来治疗疾病的场所,患者到医院的目的是为了检查身体和进行相应的治疗,因此治病长期以来被视为是医院的根本目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各个医疗组织开始认识到用治病来概括医学的目的是不准确的,医院存在的目的不应该是治病,而是维护患者健康,这就将医院的性质进行了一个转变,而绿色景观的布置正是为了有益患者的身心健康。绿色景观可以和医院的单调氛围形成一种环境差,从而给患者更加愉悦的心情。比如,当住院患者从华西医院的病房内往外看时,可以观赏到自然的清水绿树,缓解患病期间的不佳心情。 2.医院户外空间布局形式提高互动性 医院的自然景观不仅可供观赏之用,更重要的意义是它能促使人们更多地参与到自然之中,呼吸新鲜的空气并适当运动。就如春天来临时人们总是喜欢外出踏青,久处医院的患者也希望在治疗之余能够到花园中散步,感受自然的气息,这一举动不仅可以舒缓心情,更能增加患者的活动量,促进身体机能的更快恢复。成都市华西医院在建院规划时,将医院腹地专门划定为医疗绿地,使得患者能够在就诊之余受自然气息感染,放松心情。可想而知,患者在高楼林立的环境下,走进绿化区域稍作停留或是散步,将会是一种豁然开朗的心情,对健康有益无害。 3.景观植物产生大量负离子有益健康 现代研究已经表明,负离子这一物质能够与人类的皮肤和呼吸道发生反应,起到平衡新陈代谢和身体机能的作用。医院中充满了各种电子检测仪器,在给患者带来精密检测结果的同时也会产生大量的电磁辐射,对医护人员和患者的身体健康都有一定的损害。此外,医院空气中还悬浮着大量的阳离子,对人的神经系统进行干扰,从而容易导致头晕目眩等症状。绿色自然景观的布置则正好可以释放出大量的负离子,与医院空气中存在的电磁辐射和阳离子发生中和作用,从而缓解医护人员疲劳,促进患者恢复健康。 二医院户外景观规划原则 医院户外园林景观对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健康都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因此在布置园林景观时,也需遵循一定的原则,以求实现最大的健康效益。 1.与自然生态相协调 《道德经》上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类对自身的种种认识,最开始都是以自然为基础的,而每一地区的自然生态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征,若破坏生态来改造景观,则反而会适得其反。在华西医院的景观布局中,就充分考虑了成都市的生态特点,考虑到成都夏季湿热的气候,华西医院在第一和第三住院楼之间设计了常绿廊架,廊架周围还布置有小卖部、休闲茶座等,充分顾及到了患者及其家属的需要,使得他们能在炎炎夏日之中,还能感受到清风徐来的款款凉意。 2.充分贴合病人的官能感受 医院户外景观的设计不是一成不变的,而通常是不同植物、不同结构之间的配合和转换,以给人营营造出最美的官能感受。华西医院就是基于这里理论,将医院绿地划分为入口功能园、景观功能园和核心景观园三个部分,其景观布置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景色逐步深化,给人的感官刺激也逐步增强,充分营造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此外,在具体的植物分配时,又结合了点线面三者合一以及孤植与群植相穿插的特点,位于绿地中心的生命广场有一颗硕大的黄葛树,枝干发达,树叶茂盛,是周围小环境圈中的一大亮点,且成为患者及家属避阳乘凉的好去处。 3.安全和疗养性能 考虑医院景观设计不仅要考虑其给人的环境美感,更重要的是要遵循安全和健康的原则,选择不易发生病虫害、不易引起过敏症状且气味怡人的植物,此外,还应考量植物的杀菌效果,尽可能地选择能够释放出杀菌素的植物如松柏、冷杉等,以杀灭容易附着的各种真菌、细菌,降低患者感染率。此外,就是植物的保健作用。在华西医院就专门建有大片的保健林,种植大的乔木,寓意丰富且集安全性、经济型和休闲性、保健性为一体,具有较大的观赏价值。 三结语 综上所述,医院户外园林景观的设计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环境美化,其基于景观基础上的辅助疗养作用可以促进患者的恢复,对患者健康具有重大意义,其作用主要体现在环境跳跃性、空间布局以及释放大量负离子等层面。因此,在进行医院户外景观规划时,要尊重自然生态原则,充分贴合病人的官能感受,并实现安全性和疗养性能的最大化。 作者:李颖 王方 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医院景观设计论文:庭院式空间在医院景观设计的应用 摘要:把庭院式空间设计手法融入到医院景观设计中,通过对医院庭院空间的功能进行分析,总结中国传统庭院空间的造园手法,分析医院的广场型庭院、游赏型庭院在空间分隔、空间渗透等方面空间设计手法,以期为使用者营造一个尺度宜人、安全感强的医院外部环境空间。 关键词:庭院式;医院景观;空间设计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庭院作为一种传统的建筑空间形态,其文化精髓与情怀在中国传统造园理念中根深蒂固,它的空间围合形式和空间构成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国人的生活起居习惯。庭院空间所具有的内向、自然、安静的气质正好与医院的休养生息氛围相契合,小巧精致的庭院给人强烈的安全感与归属感,温馨舒适的氛围、尺度怡人的空间,让被病痛折磨的患者能得到极大的心理安抚,从而为患者的康复休养提供良好的基础。 1医院庭院空间的功能作用 1.1对自然的需要 医院是一个让人感到不安和紧张的特殊空间,给患者带来消极的心理作用,进而影响治疗效果。康复理论指出:患者能通过欣赏自然景色有效缓解在医院产生的不良情绪,不管是患者或工作人员都可以在庭院中得到放松和安抚。庭院深受国人喜爱,因为庭院让人倍感安静、亲切与踏实,即便只是对它凝望,也会感觉放松,从而使患者由病痛的刺激转化为内心的平和,促进健康。通过庭院式空间的设计手法,在有限的医院绿地中引入自然、再现自然,使患者感受到无限的自然环境。 1.2对休息的需要 医院绿地的主要使用人群为患者、探访人员、工作人员,这3类人群在医院这样的特殊环境下,室内活动都是紧张与匆促的,心理压力巨大,他们都希望能有一个室外空间得到放松与休息、闭目养神、放空身心。庭院是一个围合的空间,在围合的基础上同时具有外向封闭、内向开放的二元性,这就形成了庭院作为休息空间的基础,这类空间相对静止宁静,可提供小规模的交往活动、休憩、交谈、思索等。充分利用庭院空间围合特性所具有的归属感、向心性等特性,结合人的心理、行为模式,营造让人愿意驻足交谈、休息、静坐、沉思的休息空间。 1.3具有心理暗示作用 研究表明,患者更喜欢自己所熟悉的、具有代表性的景观,因此在容易产生负面情绪的医院环境中,明确、正面的园林构图、雕塑、植物等可以抚慰患者的心理。如台湾的悲伤疗愈花园,则是以隐喻的元素与设计手法对悲伤进行有益的疏导,花园中有1条蜿蜒的河流、泪痕雕塑等传达悲伤的信息,强调悲伤的权利,经过洗涤、沉淀、过滤而迈向和解。类似这样的隐喻将情感与实物联系起来,使得心理可以通过媒介被认识,从而得到治愈。 2传统庭院空间的启示 2.1整体原则 在传统庭院中,各建筑单体与庭院是有机整体而非各自独立于其他之外,也就是说在设计中,庭院空间不是建筑物建成之后的附加空间,而是在设计之初将其作为存在的模型而与其他的空间进行组织[1],凸显庭院空间的场所精神。 2.2围合原则 围合是指空间运用适度的方式加以限定,从而使空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从围合的形态上可分为有形围合与无形围合,有形围合即是通过墙、顶等可见的物质手段进行界定;而无形围合则是让人在意识上对空间进行界定,这种空间模糊而含蓄,空间的渗透性较强[1]。空间的比例尺度也是一个重要的围合因素,传统庭院空间正是以这种宜人的尺度展示其自身的空间魅力。 2.3路径原则 传统庭院讲究“曲径通幽”的含蓄与内敛,具体表现手法因地制宜,如可以在围合空间的界面再增加一个层次的界面,使其这个新增的空间成为环绕的对象;重新植入遮挡式通透的“墙体”,使空间层次增加;或者通过限制人从空间中部穿越,视线都是可见的,想要到达对面的空间只能环绕而行,以此让路径迂回曲折,空间层次丰富。 3医院庭院式空间的组织手法 3.1广场型庭院空间 这种类型的庭院一般位于建筑的前方,往往是医院的人流聚散中心,空间宽敞,尺度较大。如医院门口门诊大楼前的空间,此类空间的内外沟通性和开放性得到充分发展。医院入口及门诊大楼的广场型庭院空间是人群接触最多的场所,一般与城市街道相连,与医院入口紧密相接,因此首先要考虑便捷、安全的交通,然后为使用者提供休息设施,缓解其就医情绪、等待化验结果等以及医院的形象展示。设计要点:以开敞型空间为主,适当的分隔空间以增加其层次,如可分隔人流集散广场、休息区域以及道路等。在庭院中心区域应视线畅通,视线的尽端可对准建筑中轴线,在视线轴上可设置雕塑、景石等烘托医院的文化、理念,在建筑中轴线上布置小品来实现对景、框景等空间艺术手法;可采用休息坐凳、台阶或不同的地面铺装来对空间进行分隔,竖向围合不能过高,保证庭院的向心性;也可以利用树池、坐凳等园林小品连续有节奏的布置,创造一系列的连带空间构图,增加空间的韵律感;在该庭院的外围则可利用高大的植物对墙基、车行道或地下车库等进行视线屏障;在建筑檐下与庭院相接的位置,则应留出视线余地,并且使庭院该观赏面连续,活动与视线能穿过庭院,空间相互渗透。 3.2游赏型庭院空间 这类型的庭院空间一般由单体建筑物围合而成,尺度不大,空间比广场型庭院空间封闭,在住院部、医技楼等建筑都有可能存在这种类型的庭院。建筑的主要出入口不朝向这里,机动车不能进入,人流量小,庭院内部较安静,界面连续性强,气氛较自由、宽松。这种类型的庭院空间主要为住院部患者、探访人员、工作人员提供一处亲近自然、交往、静思的空间。设计要点:对空间进行分隔,形成小尺度的宜人空间,可利用树丛、廊架、小品、山石等分隔成不同交往类型的空间,在此庭院中,对空间的分隔要考虑不同人群的心理特征与需求。在庭院的某处要有1个较开敞的空间,形成“中心”,对其他空间起到一个引导作用,也满足小规模人群聚集的需求;在该“中心”空间周边分隔各个不同尺度、不同围合程度的小空间,通过路径对这些空间进行连接,避免单一的串联,以环绕、中部穿越或限制同行等增加游览的趣味性。游赏型庭院空间要避免围合各个独立的小空间,要注意空间的渗透。如侧界面上可以有较多的开口,立面剧烈变化,使活动和视线可以穿过,减弱空间的封闭感,或者通过底界面(绿化、铺装、水体等)向外部延伸,有时可以把建筑侧界面用玻璃幕墙,使庭院空间与建筑空间、外部空间发生联系和渗透,庭院空间与空间之间相互包含。整个庭院可以采用暗喻手法,使空间联系统一。此外,传统庭院空间所采用的对景、借景、框景都可以使空间相互渗透。患者或医护人员在这样相对独立的小空间中,但又不形成郁闭、堵塞的感觉,让空间拥有充足的内容和结构,能够占据大脑足够长的时间,使人集中注意力的状态能得到放松与休息[2]。在对医院庭院空间进行设计时,一定要依据医院外部环境的设计原则,如安全性、可达性、控制性等,患者在使用户外空间时拥有选择权,选择适合他们活动的环境,才有利于身体的康复[3]。因此,空间设计要避免繁琐、复杂,路径不能太过迂回,患者最好在庭院外部就能对庭院的整体方向有较好的感知,自主选择并顺利到达想要去的空间。 4结语 庭院,从语言文化角度来看,庭院文化蕴含着家庭的内涵与情感,舒适、美观、符合人文精神追求的空间是庭院的本质。医院空间的庭院化是景观人性化的具体表现,合理宜人的空间设计不仅能满足患者康复、休养、保健的需要,也注入了情感因素,柔化医院严肃、冷漠的氛围。庭院化医院景观是继园艺疗法、康复景观又一发展的趋势之一。 作者:谢小菲 单位:怀化学院 风景园林学院 医院景观设计论文:有关医院外部景观设计思考及浅见 早在1000多年前人们就相信生机勃勃的植物与优美宜人的花园对疾病具有辅助治疗的作用。起源于僧院制度的东西方医院尽管在形式上大相径庭,却同样追求病体的治愈与精神的提升。然而,随着医疗科技的发展,医院管理者与设计者开始更多地关注购进先进医疗设备和构筑现代化的医疗建筑,以此来减少疾病的感染几率和提高医疗效率,花园等医院的外部景观则成为难得一见的便利设施。对于很多综合医院而言,虽然它们往往占据了城市的中心地段,享有便利的交通,却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矛盾与挑战:寸土寸金的经济压力、嘈杂的治疗环境、更高医疗质量的市场需求、吸引保留优秀员工的软性要求等。近年来,国内外多项研究表明,只是简单地观赏特定形式的自然和花园景观就可以在5min,甚至更少的时间内明显改善患者的压力状况,而若在更长的时间内甚至还可以提高医疗效果,如减少止痛药的摄入量和减少住院期[1]。正如近代护理开创人弗洛伦斯•南丁格尔所说的,人类可以利用自然的力量来治病。此外,有助于康复的、宜人的自然风光也有利于提高患者家属及医护人员的满意度,提高医院的品质形象。 1案例分析 江苏省人民医院(以下简称人民医院),也称作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红十字医院,其前身是1936年成立的江苏省立医政学院附设诊疗所。医院目前是江苏省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医院,担负着全省医疗、教学和科研3项中心任务。医院占地8.04万m2,现有建筑面积15.2万m2,其中医疗业务用房12.8万m2,医院设病床1850张,年门急诊量217万人次,年住院4.2万人次,年手术2.5万台次。 1.1区位环境分析 1.1.1区位。人民医院位于南京市鼓楼区的南部,靠近鼓楼、白下、玄武与建邺4个行政区的交接点。如果将繁华的市中心新街口、文化氛围浓厚的鼓楼广场周边和新城河西三地相连,医院正位于此三角区域的中间。与人民医院一样,多数综合医院都选择在较为靠近市区和便于利用城市基础设施的位置建院。一些历史较长的医院,如鼓楼医院更是在城市扩张建设中被推到了城市的中心地区。素有“火炉”之称的南京是一个人口近千万的大型城市,“城市热岛”是气候的显著特征。炎热的天气不仅容易导致心肌缺血、脑供血不足等症状,而且易诱发心脑血管病、高血压等基础性疾病,更有甚者可能诱发肺炎呼吸衰竭等[2]。医院既不能放弃良好的区位,又不能限制病人的康复活动,同时还要提供良好的小气候环境,因此设计精美的小花园等外部空间以丰富的景观和良好的生态条件,成为综合医院造景的首选。 1.1.2街道交通。人民医院位于广州路西段,坐北朝南,正对广州路。医院周围南北向道路分别有虎踞关、拉萨路和宁海路,院前交通岗多辆公交线路分别通向市中心、重要交通转乘点和河西新城。医院便利的交通和巨大的影响力使得该区域车水马龙,交通负担繁重。根据《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JGJ49-88规定,综合医院宜选择交通方便,面临2条城市道路的基地。据调查,南京市的9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均交通方便、紧邻城市道路,然而这也意味着医院暴露于城市噪声中。据1995年对46个城市的监测,我国城市道路交通等效声级范围为67.6~74.6dB(A),平均等效声级(长度加权)为71.5dB(A),而当噪声强度超过70dB(A)时,人们就会产生头昏、头痛、精神衰弱、高血压等病症[3]。由此可见,一方面医院周边的噪声需要遵循严格的等级限定,同时医院自身也应建造绿化带以减噪消声,为病人、家属和医护人员提供安静的修养和工作空间。 1.2地形 与大多数医院不同,人民医院的地形并不平坦。医院所在位置的地形与邻近的清凉山公园的地形一脉相承,即位于清凉山的山麓上。由医院入口直到最北端,地形一路抬高,即使南端与街道也有10m左右的高差。对此,设计师利用一个螺旋上升的入口同时完成了克服内外高差和车辆分流的任务,使一部分车辆可以由广州路直接开进医院内部,也可以通过转盘的另一个方向进入地下停车场。综合医院的地形应该力求规整、无障碍,院内布局紧凑、交通便捷、管理方便,以方便患者步行和车行需要。有时由于室内外存在较大的高差,可将坡道与阶梯并设,使老人方便选择,同时考虑到轮椅的使用,坡度不应大于1/12,即不超过4.5°,且应设置扶手[4]。 1.3交通组织 人民医院的交通状况并不乐观,出入口易拥堵。值得借鉴的是,医院特地为车辆开辟了入口和出口,并有专人导车。宽敞的院内道路使车辆可以无障碍行驶,各个建筑楼下均另设有地面停车场或停车位。此外,在门急诊楼的南边,还设有侧门及一个停车场,场中只停有几辆医用车辆和救护车,并不允许其他车辆停靠。由于院内仅有一个车辆出口,且与入口距离过近,因此每到就诊高峰,车辆就会在出口处及广州路上形成积压。除此之外,由于有些出入口较小,又是人车合用,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应适当增加出入口,或将其扩大。值得一提的是,场地主轴上的各个建筑均用封闭式空中廊道相连,不仅有效节约了患者的时间与精力,为各种紧急状况提供了快速的无障碍通道,也从建筑内部淡化了地形的高差。 1.4绿化组织 国家要求各单位的绿化面积达到或超过占地面积的25%,这是单位绿化达标的基本要求。对于像人民医院这样建造在市区内的医院来说,真可谓“寸土寸金”,随着现代化医院的发展,建筑占地面积的扩张,有限的可绿化面积减少。人民医院通过各种垂直绿化,一方面柔化了地形留下的硬质断面,另一方面也丰富了院内景观。大片的竖向绿化成为医院绿化的一大亮点。设计者利用高差种植高大的常绿乔木,加强的高差为医院营造出安静的氛围。设计者还选用了迎春、云南黄馨等垂挂类植物以及攀爬类藤蔓,即使在秋冬季藤蔓的茎蔓也可以形成独特的美感。绿化是环境景观设计中的重要元素。绿化不但能净化空气、降低噪音,还能够柔化环境,丰富空间层次,疏解高密度环境压力,缓解城市生活的枯燥与单调[5]。综合医院一方面要加强竖向绿地的设计,另一方面更应加强细节的设计,而一些建筑边角的模纹花坛不仅缺少生态效益,而且让建筑更显臃肿。考察中遇见一处褐色的老建筑,建筑的阴角处种植有一株高大的白玉兰,白色的玉兰在建筑的衬托下更显洁白,而建筑在玉兰的映衬下逾显古朴。对于位于闹市区的医院来说,更应合理地结合建筑与景观,而非盲目追求绿地面积的大小。 1.5细节分析 1.5.1小花园。这处位于主病房楼后的小花园是医院内为数不多的几处精心设计的休憩场地之一。笔者考察时正有园艺匠人在此进行维护,可见此地的使用率相对较高。小花园恰好位于楼间通道与地面相交处,蓝色的通道玻璃与这里的郁郁葱葱交相呼应,更显幽静。枝叶交错的乔木、充足的座椅、卵石铺地以及必要的上下台阶,使这里既适合交流,又有利于健身康复(图1)。有限的资料证明,如果花园拥有葱郁的树木、花卉、水域(不湍急的)、和谐一致的自然旋律(鸟鸣、和风、水流)和野生动物(鸟类),它们似乎更能有效地缓解和改善压力,在Cooper-Marcus和Barnes研究的4所医院花园中,那些被提及最多的积极特质是自然的视觉要素,特别是树木、绿地、花卉和水体。被调查者认为这些自然要素与他们心情的平复有图1设计精美的小花园Fig.1Exquisitelydesignedgarden着巨大的关联[1]。此外,开放的、可达性强的和看上去安全的花园更容易受欢迎。此外,花园还应提供足够的共享空间和舒适的座椅。锻炼的病友、等待的家属同样需要交流、休息和欣赏风景,因此花园的每一处视角都应精心设计,如果说大尺度的项目用来定义空间,那么小尺度的空间则用来表现细部[6]。对于员工而言,有一个良好的花园视角也有利于缓解压力和提高工作效率。 1.5.2废弃的花园。与小花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老年人病楼前一处原本规划优美现被改为地面停车场的花园,停靠的汽车已完全阻挡了原有的坐凳。为老年人特选的长寿树种松柏等也在藤蔓地被的滋生下显出颓败,花园另一角的长廊也成为杂物的存放处,其破败的景象对病人的心理具有强烈的副作用。由于车辆的普及,大部分综合医院的停车位都捉襟见肘。发达国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深入研究城市停车问题,如美国、日本等对停车问题高度重视,还对此进行专项规划,建设公共停车场,以减少交通拥挤[7]。位于市区的综合医院应考虑建立用地量少的地下停车场、机械式立体车库,利用率高的公共停车场,或是生态效益好的花园式停车场。 1.6意见与建议 把艺术和基础设施与活动景观结合到一起,会牵扯到这样一个问题,即如何才能把所有的、未必符合逻辑的组成联系到一起[8],这就是“整合碎片”的理念。在这一总体原则指导下,对综合医院户外景观做出以下归纳与建议。 1.6.1与周边的断点与重接。虽然大多数综合医院位于市区交通繁华地段,但周边也有可利用的自然景观或文化景观。例如人民医院周围就分布着清凉山公园、乌龙潭公园这样环境优美的城市绿地,无论是借景、对景,就人民医院的地形和地理位置来说,都是可以实现的。此外,在种植设计的树种选择上也可以充分参考乌龙潭公园和清凉山公园,不仅能够把握当地适生树种,而且可在整体区域规划上构成绿地的联系与延续。 1.6.2与建筑的分离与补充。“每一株植物都不仅仅是一个建筑结构,它还是一种繁衍之道,一种取水的手段,一种采光的策略。”[8]景观应该是对建筑规划的补充与强调,好的景观设计应使建筑熠熠生辉。室外的景观细部与室内的细部相互作用和发生影响,以这种融洽的共生关系为设计基础和依据,使室内外形成良好的过渡,也使屋里的人能够随时放松心情、缓解压力[9]。 1.6.3多样化的缺失与弥补。对于大多数综合医院,住院人群由各种职业、年龄、身份的人群组成,患病的种类也有很大差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环境也有了更高标准的要求,平淡的空间、单一的绿化已很难满足人们的精神要求[10]。设计师对景观一如既往的精心设计在场地中体现并成为一种线索,这种精心不在于种类的丰富或景观的复杂,而是对于视点、人体舒适度、光影、季节变化等的考究。 1.6.4人性关怀的欠缺与完善。克罗德•贝尔纳说过:生命不仅仅存在于肌体或外部环境中,而是同时存在于两者中[11]。正如医院所一贯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方针一般,院内景观也应充分考虑患者、探视者和工作者的需求,减少不必要的花坛与草地,开辟适合修养观赏的小场地。建筑的阳台、屋顶,甚至是通道的内部也可适当点缀,虽不至于移步换景,但也不会单调乏味。对于住院部,还可选择种植健生树种营造小型保健林,并点缀适当色叶树种,以明亮的颜色使人心情愉悦。此外,安全是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 1.6.5景观的延续与维护。任何事物都永远处于变动之中,人也不例外,因此必须用不同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在人类生命的不同阶段,寻找同一工程所蕴含的不同意义[9],景观的延续不仅是空间上的,也是时间上的,这需要院方雇佣专业的园林或园艺工匠来对景观做出实时的调整与改善。另一方面,废弃灯具等基础设施也应及时更换或修理,除了显眼的废弃物和垃圾,其他一些特质也会阻碍康复甚至加重病人的负担,如不和谐的城市或机械干扰声,显著的硬质景观、香烟的烟雾、喧闹的人群、可察觉的危险、含糊抽象的雕塑以及其他具有多种内涵的构筑物。在人民医院的调查中,有一些原先较为成功的设计却因使用率过低而荒芜,这样的绿地就失去了其原有的功能,而只能成为绿地率中苍白的数字了。 2结语 对于医院而言,医疗的过程绝不应仅仅局限于建筑内、病房里,合理的景观对患者的康复、家属的心情和工作者的工作状态都具有积极的作用。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人民健康意识的增长,景观也会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医院景观设计论文:儿童医院景观设计研究 1目前儿童医院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现状 1.1医院室内环境景观分析 目前儿童医院的住院部景观设置极度缺乏。室内的景观设计应营造出适合小患者居住、舒适宜人的效果。生硬的水磨石地面,规则的玻璃窗,基本的儿童扶手均没设置。目前儿童医院的景观环境设计都只局限于把医院当作疾病医治的场所,很少考虑患者的身心特征,即使一些装饰也只是肤浅的设计,没有关注到身心特点的贴心设计。 1.2医院户外景观分析 (1)软、硬铺地比例不合理。医院的硬质铺地面积远远大于软质地面,其中绿地禁止入内,直接导致儿童在人车混杂的道路危险玩耍,患者更无处活动。作者建议不仅要有绿地,还应该配置一定的软质铺地。(2)绿化景观没有体现儿童医院的特征。绿色景观是体现儿童医院服务性质的重要手段。绿化景观设计应满足儿童患者的需求,应修剪或组合成多种喜欢的图案,选择色彩鲜艳的植物,来吸引儿童注意力。 1.3目前儿童医院公共空间景观缺憾的原因 (1)公共活动景观设施方面。注重景观设施的形式,不重视实际效果。停留在二维空间上,为虚拟效果而忽视大环境,不适应患者具体情况,忽略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的本质;重视景观设施功能,忽视患者的精神需求;建设重点不只放在功能和硬件设施,也应对患者的需求关注全面;毫无性格的设计,忽视医院特殊性,盲目抄袭和照搬设计案例,导致儿童医院大同小异,失去应具有的特点。 2建筑内部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策略 儿童年龄小,对所患疾病了解较浅。在感兴趣的环境下,注意力容易被转移。在好奇心方面,减少恐惧和不安;在装饰方面,使用卡通图,鲜艳色彩,符合儿童好动特点;氛围感观上,亲近温馨,易使患者配合治疗。室内色彩上,心理、生理是视觉对色彩的冲击,景观设计是产生视觉的第一反应药剂。视觉反映传输至大脑影响到情绪和行为,带来生理的不同反映。色彩的生理效应上,在设计中对色彩的搭配运用恰当,对病情起到相辅相成的功效。儿童病房主色调应选择淡雅的颜色,搭配灰颜色的家具、装饰物等,点缀一些绿色景观,避免大面积的单色给患者带来乏味之感。在候诊大厅和门诊大厅应大面积应用高明度、低彩度的调和色,使这个人流量最大、最集中、最嘈杂的地方获得协调基调,营造心平气和的氛围;狭长的公共导向空间,多考虑空间中的天花板、墙面和地面之间的颜色关系。大面积绿化植物景观本色的色调适宜室外,点缀景观可选择鲜艳的色彩,从而活跃空间感。灯光的设置,为了凸显柔和安静氛围,运用均匀的暖色灯光,加以部分射灯以及灯箱的小范围运用来点缀重要区域,形成对比增加空间的灵动性。LED装饰墙可以采用局部位置的装饰上,装饰墙面上给儿童提供追踪灯光的游戏,增加趣味空间,减轻压力。内部建筑材质,触觉是儿童认识事物的重要手段之一。儿童活动的公共区域中的、活动设施、家具和装饰品的材料使用上要慎重。最终目的是要使作品安全、美观并达到其功能性。色彩和形式变化要丰富,勿在家具上设计锐利的边角,地胶、木地板等,有利于儿童的安全。标识景观可以美化景观环境,对空间有引导作用。儿童医院的室内功能分区比较复杂,导致流动路线复杂,对医院环境陌生的患者摸不到头脑。最根本办法就是完善标识指示景观系统,设置在合理的位置上。小品景观是空间使用人群的关注点。在儿童医院这样特殊的空间里艺术一定要符合医院的特性和患儿的审美、使用倾向。公共座椅是公共环境景观设计中重要的元素。儿童医院的座椅特殊,要考虑到多种人群的使用,便于成人看护。选择坚固、耐用、不宜变形的材料,增强安全感。背景音乐景观的选择,可以缓解患者的病痛消除陪护人的焦躁。在儿童医院,音乐要舒缓,乐曲要柔和。采用轻音乐和钢琴曲,禁止节奏强烈的摇滚和流行音乐。音量不宜过大,可采用由弱渐强的播放形式,播放时间不宜过长。 3室外景观设计策略 3.1丰富绿色景观 在紧张的环境中可以多采用立体模式的绿化景观。例如在室内外可以多采用悬挂式的绿化景观,可以多利用屋顶、天井、室内等,形成屋顶花园、天井花园、室内花园等。景观品种的选择上,宜选择有一定观赏和实用价值花草树木,如:桉树、柏树、桂花、杜鹃等。 3.2趣味性的户外景观 在户外设计中可以考虑设置水体景观,水体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儿童喜欢在水体中嬉戏游玩,消减心理压力。水体要干净,喷速和流速不宜还快,水量不宜过大。在设计是水体景观周围应铺设防滑地砖,考虑到使用者的安全。在灯光照明景观,在设计中应当考虑景观中多重设计元素之间的相互配合,形成特定的景观效果,使人们主动参与,享受其中的乐趣。卡通形象拉近患儿和医院的距离,适当添加。户外公共设施,要考虑到儿童及看护人员不同的身心特点,设计出能够满足人们休息要求公共设备。材质宜选用防自然生态的材料以及亲和自然地材料,在结构上应尽量使设计结构简单安全耐用。医院是以小群体形式呆在户外,座椅应该能够尽可能多坐人,而在设计方面应多注意作品的造型和颜色设置。游乐设施的多样性。设计者要根据不同年龄及不同儿童的身心特点,有针对的设计游戏设施。设计的原则为安全性高,噪音小的游乐设施为宜,使用质地柔软、表面光滑、无利器材料,且每天消毒,以免儿童游戏中造成伤害。 本文作者:林楠于新宁工作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医院景观设计论文:基于人性化理念的医院绿地景观设计初探 摘要:以“人性化”为设计理念,以景观生态学、环境心理学等理论作为指导,对淮北市第三人民医院的绿地环境设计进行了探讨。从医院绿地的组成、功能、设计构成以及“人性化”的含义等切入,对各地块进行了详细、合理的景观设计,从空间设计、绿化设计、细部设计、色彩设计、材料设计以及地域特色等方面提出了将人性化的理念融入到每一处的设计中,以为后期对于人性化设计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医院;绿地;景观设计;人性化 1引言 医院绿地建设从绿化到美化再到康复绿地建设经历了一系列的过程,如今医院的绿地建设比较注重绿地康复功能并局部引入了园艺疗法,从而营造出一个优雅安静的医院绿地环境,以利于人们治病防病,尽早恢复身心健康[1,2]。人性化医院绿地的引入,在增强医院医疗功能的同时,还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人,增强医院的竞争力。通过对人性化理念下医院绿地景观设计的研究,希望能够引起人们对医院绿地的重视,为相关人士提供一些借鉴和指导。 2研究区概况 淮北市人民医院位于安徽省淮北市相山区淮海西路66号,是淮北市唯一的一家市级综合性医院,淮北地区医疗、科研、预防、保健、康复、急救的中心。医院先后被授予国家三级甲等医院、爱婴医院等,占地面积约51000 m2。该研究区是一个集对外形象展示、日常办公、病患日常活动等功能于一身的综合性医院绿地景观规划项目。 3设计理念与主题 3.1“人性化”的设计理念 人性化的含义也即为以人为本,医院是一个为患者提供治疗的场所,其绿地景观的服务对象依旧是人。综合医院面向的人群广,绿地设计要满足不同使用者的生理和心理需求[3]。“天人感应”、“形神合一”是人体生命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合理的环境能够调节人的心态,对防病治病以及康复都有利[4]。医院绿地景观要有良好的交通组织、植物配置、休闲场所、多样空间等,改善患者心态情境,更好服务患者。绿地设计要体现“人性化”,从规划、设计、功能、细节上都要展现,例如合理种植树木、藤本及花灌木,交通路线便捷清晰,实用功能与美观功能并重,景观小品尺度适宜和无障碍设计等。 3.2设计主题 该研究区的设计主题是“圆・园・原・援”。 “圆”,是指以圆或圆弧为主要表现形式,来展示此次设计。“圆”是中华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精神原型,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圆”象征着完整和美好,设计中圆的应用也是人性化的一种体现。设计中主要有圆形广场、圆形花架和一些圆弧形的道路等。 “园”,是指从园林的角度出发,结合医院的特征,将绿地设计成一个美丽的游园,愉悦患者的身心。另外,设计将该医院的绿地主要分成了4个园,结合前面提到人性化的表达方式,借助语言词汇的妙用来命名,分别取名为倚梅园、百草园、群芳园和绿波园。梅花是淮北的市花,为体现当地人文特征,单独设置了倚梅园来栽植梅花;百草园的取名源于“神农尝百草”,设置百草园种植一些药用植物,在就地取材的基础上能够增加药用常识;群芳园在住院部的楼顶,园中靠木栈道通行,周围栽植各种花木,这里是园艺种植园,对患者进行园艺疗法;绿波园是最大的一个区域,“绿波”既指绿水波痕又指绿色树叶如波浪,里面多种园林小品和植物,满足患者日常活动与享受大自然。 “原”,是指还原自然,以人为本,绿地设计中注重原生态。人类维持生命所需的一切都源于自然,只有尊重自然的设计才算得上是“人性化”的设计。在地形设计上,运用原有地形合理设计,因地制宜;在植物选择上,多选用淮北原有树种;在水体设计上,模仿自然的水域,有宽阔水面和蜿蜒溪流,以及做了湿地景观;在道路处理上,用到了大量的木栈道。 “援”,是指对生命的救援、援助,医院是救死扶伤的场所,人性化的医院绿地也能对患者的身心起到援助作用。首先,人性化的医院绿地环境能给患者带来好的心情,本身就是一种援助;其次,体育活动区的健身器材能够帮助患者的身体恢复。 4总体布局与分区 4.1布局构思 在门诊与辅助医疗建筑之间布置了倚梅园,梅花有五瓣,将该园分成5个区域,如图1所示,分别种植垂枝梅系、龙游梅系、直枝梅系、杏梅系和樱李梅系。梅花是淮北的市花,能够体现出地域特征。园中道路为蜿蜒曲线,设置较多的土坡用来障景。百草园位于门诊与传染病房之间,此园没有设置道路穿行,主要为植物群落的组合,在此区域种植一些药用植物和其它乔灌木用以隔离,植物群落的组合要符合人对于美的要求。 群芳园也是园艺种植园,在住院部的楼顶,通过圆形与弧线布置广场与木栈道,周围种植各种花木,进行园艺疗法,让患者体验种植和观赏的乐趣,园中有拉膜亭和花架驻足休息。屋顶花园的产生是由于医院建筑向高层化发展而出现的用以补充室外绿地的场所,体现了对人本能需求的尊重以及“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5]。 绿波园在主入口和住院部的西侧,里面有亭、花架、广场、木栈道、小桥、流水、湿地、山石以及各种乔灌木和花卉,各小品尺度适宜,集聚会、休息、赏景、散步等功能为一体,能体现出“寓原于园”的设计思想,也就是将原生态在园中有所体现(图2~图4)。 体育锻炼区在住院楼的西侧出入口,方便患者出门锻炼,又与休息区分开,互不干扰。四周也用植物进行围合,创造一个绿色、有氧的活动场所。考虑到患者锻炼后的休息,设置了一些木质座椅,避免因过多石材带来的“冰凉”感。 在主入口与门诊楼之间,设置了大面积的铺装和一个喷泉景墙水池与植物结合的景观,在辅助医疗楼和住院楼前也作了圆形铺装。设计中的广场、花架和游园道路等形态多为圆形或圆弧,体现了主题中“寓园于圆”的设计手法。 4.2景观功能分区 在人性化的理念下将医院绿地分为:人流集散区、静态活动区、动态活动区、滨水景观区、安静休息区和绿化种植区。 4.2.1人流集散区 人流集散区主要是指主入口广场和各区域入口及小型广场,综合考虑了人流量的大小,确保交通便利。 4.2.2静态活动区 静态活动区包括了倚梅园、群芳园(即屋顶花园)以及绿波园中大片绿地,这些是相对安静的路段,可以给患者提供散步等活动空间。 4.2.3动态活动区 动态活动区主要指住院楼西侧入口门前的体育活动区。这里主要提供了健身器材,供患者强健筋骨,在周围设置了一些座椅以供休息。 4.2.4滨水景观区 滨水景观区包括了远心亭、小桥、湿地和临水碎石铺装以及花畦。远心亭坐落在水边,在亭中休息时可以观赏岸边的山石和云南黄馨、夏季盛开的荷花以及周边众花木;“小桥流水人家”有着诗的韵味,小桥不仅在通行上起着重要的作用,还能给人以美感;小桥北侧的湿地景观也会引人驻足流连,湿地上方通着木栈道,水中栽植许多水生花卉,盛开时也是一景;碎石铺装本就有着一定美感,临水而设更能较多的欣赏水景;花畦中有着不同的花,与水中倒影相辉映更能让人陶醉。 4.2.5安静休息区 安静休息区主要是指群芳园尽头的拉膜亭和绿波园的圆形花架围成的区域。安静休息区是围绕着静来展现,同时还要考虑遮荫的要求。 5具体景观设计 5.1软质景观设计 软质景观主要包括水体景观和植物景观。 5.1.1水体 水体在景观设计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设计中,结合原生态的主题,运用了自然式的水体和生态驳岸处理。植物根据河岸线空间的走势,形成了一条自然的生态通道。出于人性化的理念和医院特殊的环境,不能栽植垂柳这种带有飞絮的植物,在岸边用了云南黄馨做绿化。水体周围布置了较多的园林小品,亭、小桥、山石、木栈道、生态湿地等都给人以回归自然的感觉。植物与水的结合能使环境变成富有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同时也符合使用者的亲水心理[6]。 5.1.2植物 在人性化的理念下,设计中主要运用了淮北市的市树银杏和国槐以及一些其他常见树种,植物配置上注重了常绿树与落叶树的搭配、阔叶树与针叶树的比例、乔灌草以及藤本的运用。在医院的植物配置上要注重治疗、保健以及精神安慰的作用[7]。医院的外围和行道树多运用了银杏和具有强杀菌力的香樟等,在进行植物群落布置时注重乔灌草的搭配以展现层次性,不仅满足了视觉上的美感还能在嗅觉上有所体现,给人以多重享受。 5.2硬质景观设计 设计中的硬质景观包括步行环境、景观设施、活动场所、车辆停放处4大部分。设计中充分考虑到了“人性化”的设计理念,铺装有着简约、自然、接地气的特点;小桥有一定的坡度,但坡度较小,设计中也考虑到了无障碍设计;水岸布置时,临水面设置了木栏杆防止落水;屋顶花园在考虑安全的基础上,在周围布置了一圈围栏;照明设施有路灯、草坪灯等。 6结语 在现代医院的规划设计中,绿地功能的重要性已变得日益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也变得深入人心,将建筑与绿地环境进行有机结合,将人性化的理念植入设计,使医院的功能在生理及心理意义上得到更好的体现。当前医学环境追求与整体医学模式的相适应,寻求医疗技术与情感的平衡,所以在人性化的理念下进行医院绿地设计时,首先要以人为本,紧扣时代的脉搏,结合学术领域的研究现状,不断创新发展,实现更好、更美的“绿色医院”环境。 医院景观设计论文:疗养型花园式医院景观设计探索与实践 【摘要】通过对中医院室外活动空间的需求以及其景观环境的特征的分析,提出现代医疗空间在设计上应遵循的设计原则,提出了打造一个充分满足特定服务对象的多重需求和体验要求的疗养型花园式景观的理念。文章结合广西柳州中医院东院景观设计进一步阐述为特殊“使用者”提供良好的行为、心理及精神支持的疗养型花园式医院景观设计方法。 【关键词】医院;疗养;花园;景观设计 引言 随着社会环境的进步,国内医院建设迎来新的高潮。根据民政部统计数据,预计到2015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16亿,约占总人口的16.7%。根据中医院住院病人的年龄结构进行分析。40~59中年和80以上高龄住院病人构成比逐年增加,基于这些慢性病及亚健康人群、衰老人群等特殊人群的人文关怀,中医院的服务功能更加凸显。拥有优美的自然环境,合理规划的花园景观,让优美的景观服务于这一特定的人群,营造疗养功能的花园式的医院景观显得尤为重要。 1.理念阐述 医院的环境作为一类特殊的功能空间,是由建筑、景观以及其中活动的人群所构成的整体,优美、健康、积极的环境能满足患者感官的愉悦,并能给患者带来积极的情绪,削减压力、放松身心,进而能够促使其康复。医院景观设计的核心应该是满足特定人群的特定需要,应以特殊使用者为中心,为其生理、心理及精神的恢复提供支持和满足。相对于其他场所的景观设计,疗养功能的花园式的医院景观之于患者的意义就更为重要。通过合理的设计手段,使景观空间蕴含着的总体特征和气氛能更好的满足患者的心理诉求,力求使患者在进入医院的那一刻起能始终保持平和、轻松、愉悦的心境,从而更好地配合医生的治疗,提高医疗效果。1 2设计因子 疗养功能的花园式的医院景观,离不开合理的设计,总结出“康复性空间”、“色彩因子”、“环境因子”、“植物因子”是疗养型户外空间能否具备缓解压力特质重要的影响因子。这也是要设计出疗养功能的花园式的医院景观设计的关键所在。 2.1康复性空间 将医院户外空间环境设计成医院康复设施与医院休闲场所的综合体,成其成为具有多重功能的“医疗花园”。 面向医院人群开放,创造符合医院病患及康复者的特点,设置康复路径、廊架、百草园、喷泉、雕塑、花径、康复器械等设施。营造多功能的户外空间可放松人身心、促进康复的整体环境氛围,营造积极向上、轻松、优美的娱乐和休闲空间气氛。 2.2色彩因子 色彩的舒适与疲劳感是色彩刺激视觉生理和心理的综合反应。视觉刺激强烈的色彩往往使人疲劳,反之则容易使人舒适(胡彦清2011)。 注重植物的色彩及铺装色彩带来的不同的心理感受,针对性地应用于医院景观中。如冷色(浅蓝、淡绿、淡紫等)有安神作用,能使慢性病人情绪稳定;暖色(米黄、浅黄等)有刺激肾上腺、胸腺、甲状腺内分泌的作用,提高乳汁分泌,促进创伤愈合,兴奋精神等。 运用不同深浅与色彩倾向的绿色植物,进行和谐色彩组合,给人柔和宁静的感受。不同色彩的植物和群体植物景观带来不同的视觉剌激和不同的生理反应;良好的植物搭配会对人的心理产生有益的影响,如人体焦虑、愤怒和疲劳程度显著降低,人体活力水平升高。与黄色花和红色花相比,蓝色、白色和粉红色花能更有效地使人体放松,并降低焦虑、愤怒和疲劳度。绿色和紫色植物群落景观更能有助于人体放松以及缓解焦虑、愤怒和疲劳感,如观叶植物中的常春藤和鹅掌柴比绿萝、彩叶草、和花叶万年青等更能有效地帮助人们放松身体和降低焦虑、愤怒和疲劳程度。黄色秋叶植物景观在帮助人体放松,降低焦虑、愤怒和疲劳程度方面也有积极的作用。 2.3环境因子 一个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是风、光、气流都比较舒适宜人的环境,它可以促进病人的身心健康,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良好的环境可以会给病人更多的信心与勇气,吸引更多患者进入户外空间。缤纷的色彩、多彩的景观、优美的户外环境确实对患者的康复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医院是一个集多功能于一体的环境场所,它组成复杂,科室繁多,患者尤其是门诊患者对于医院空间的位置、路径不清楚;要求医院的标识系统都要简明、连续、规律,规划路径要有序、易识别。规划合理的交通,这不仅体现了对患者的关怀,也有利于空间划分和人流物流规律有序。 尽量做到视线通透,即使在病房内也能观赏到不同的景观,这样也有利于吸引人群到户外去。能够到户外活动的患者由于行动不便也多坐轮椅外出,但他们都有需要被尊重、独立自主的心理特性。医院庭院中无障碍坡道的设计,使患者可以不靠他人通过自己努力达到目的地。让患者切身体会到医院对他们的关怀,让他们增加生活的信心。 功能空间具备专业分类的特征,依照病患类型不同开辟不同的户外空间。依照不同使用者的需求营造空间,尤其注重儿童及老人的使用性。并保障其在户外活动的安全性,满足他们对户外空间的身心需要为最终目标。 2.4植物因子 在医院规划合理布局的情况下,恰当的绿化能起到衬托和美化作用,并能改善医院小气候,增加空气含氧量、保持湿度、净化空气。 保健型园林植物的应用,这类植物除构成优美的景观外、同时还对人的身心健康非常的有益。这类植物具有防病、缓解、抑制或治疗疾病的作用。根据目前的研究,保健植物的分类多是根据人类器官对保健植物所产生的不同心理、生理感受,分为视觉类、听觉类、嗅觉类、触觉类、味觉类五种类型。还可根据植物医疗功效分为杀菌抑菌类、调节神经类和辅助心血管类以及药用观赏植物、观赏型芳香植物等种类。 有些植物的气味具有很强的驱虫功效,有些植物的气味具有抗菌灭菌作用,有些植物的气味可以改善人的食欲、调节情绪,如松科、木兰科、忍冬科、桑 科、桃金娘科等许多植物散发的气体对结核菌有抑制作用。2 这些植物都可以在医院环境中广泛应用和推广。 3.设计解析 3.1景观规划 柳州市中医院是一所集医疗、科研、教学、康复于一体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是“柳州最具影响力十大品牌”之一。位于柳州市双拥路东侧,四面均与城市规划道路相邻,基地北侧为城市绿地,东侧隔城市道路与山体相望,生态环境优美。项目规划总用地而积73537. 05平米,场地内局部高差较大,场地外山地景观优美。 建筑为传统“合院”形式,场地独特的坡地生态环境,共同形成景观设计的良好基底。遵循最小土方量原则,对基地进行塑造,营造自然山水环境与适宜地形的台地和坡地花园。 根据场地特征,对基地环境进行合理的规划,分为静湖生态区和康复疗养区、入口广场区、内庭院区域、屋顶康复花园区,可供医护人员及患者休憩与游玩。在场地北侧保留原有山体,起到隔离噪音和生态过滤的作用。 3.2景观功能区的分布: 3.3风格定位: 遵循建筑“简中式”的简洁明快风格及多功能的医疗建筑性格特征,园林设计充分结合自然,依托自然环境营造功能合理、健康舒适、优美的“简中式”环境空间意境。达到建筑、环境、人的完美和谐。通过具有中医文化特色的景观小品设计,营造中医特色文化氛围。宣传、教化、将中医文化发扬并传承下去。 3.4设计理念 针对医院的特殊人群营造景观氛围及功能要求,空间清晰明朗,开阔简洁,功能性较强,充满阳光感,适合患者使用。 区别于综合医院的中医文化、特点;在入口广场及其他休息等候区域展示中医文化。以中药百草等元素,展示中草药科普知识,给人们在休闲休憩的同时普及中草药常识。 在设计之初整体考虑设计美观适用性与经济性的统一,控制成本,体现高科技、绿色生态元素。 植物设计采用比较自然的方式,运用安全性较高、具有保健功能的以及观赏型中草药植物,体现医院特有的中医文化和植物氛围,植物配置丰富多样,生机勃勃。 3.5景观设计 3.5.1流线合理的医院门诊及入口空间设计 门诊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院的前沿窗口,是接触病人最早、最多,并对大量病人进行诊断、治疗的场所,同时也是进行防治保健工作的地方。从使用角度来说,人流量最大的是医院门诊人流。人流时间的分布集中,受病发率季节性因素以及人们生活习惯的影响,门诊人流在时间分布上出现不均衡性。如在一年中门诊高峰多出现在6,7,8月,在一周中每周一的人流最多,而且多集中在上午8--11时;3 人群类型多样,在门诊人流中,有病人,健康人;儿童,成年人;传染病人与非传染病人,在院停留时间为平均146分钟,其中医生直接诊断时间仅占滞留时间的7.5%一16.5%,等候时间占全程时间的2/3。4 基于以上的数据分析,医院主入口广场的设计是整个医院人流最为密集的区域,也是人流交叉的密集区,需要合理的规划车流,人流、开辟舒适的室外等候空间。明晰的交通流线、通畅的视线、较易识别的指示系统尤为重要。统一的空间序列,方块的绿地连接不同的功能场地,清晰明了的就诊路线,在有序的空间序列中使人们感到安全、舒适的,并设计足够的相互不干扰的室外等待休息区。 柳州夏季比较炎热,遮荫与降温非常重要,这就决定了我们的设计形式。遮阳的长廊,开阔的主入口广场空间,视线通透,方向感明确,广场通过分割成块状的绿地,并种植广场树,每棵广场树为一个单元为病患提供休息等待的空间,形成多个互不干扰的活动圈。 3.5.2住院部周围空间环境---康复花园 住院部室外空间人的活动类型,以放松休息、散步或小憩、运动健身为主,主要的活动人群为住院的患者和少量医护人员。住院患者分类,以呼吸道、肠道、心血管、肿瘤居多,住院部外部空间的特点: 1. 良好的视觉,即在屋内就能观赏到良好的景观,窗前有景。 2. 良好的可达性,近距离就可以参与室外活动。 3. 康复训练的需要,必要的康复器械、周围生机勃勃的自然环境。 4. 主要游线无障碍,而且有扶手等辅助运动设施。 5. 公共交流的区域,相互的交流促进病情的痊愈。 6. 不受外部干扰的私密的活动区,有利于静养。 7. 自信心的恢复,积极的环境空间对人情绪的调动起到关键的作用。 3.5.3静湖(平台、湿地、雕塑、景墙、湖心亭、丘园) 运用柳州多雨的特征,在整个区域中低洼的地带设置约1800平米的人工湖,可以调蓄雨水、减少径流;运用荷花、芦苇、菖蒲等水生植物净化水体,软化湖边驳岸,增加意趣。同时也为医患人员提供了游憩的空间、也提升了整个片区的环境。湖面位于一期与二期建筑围合形成的绿地花园中心,运用水上平台相互连接,并设置湖心亭,形成整个景观的中心,与避雨方亭形成对景。蓝天、白云、碧湖、荷趣、鱼趣、小鸟、蝴蝶倒影,引人对美好生活的无尽的遐思。 3.5.4屋顶康复花园(花园、休息椅、阳光) 屋顶的利用改善了地面空间小的格局,可以把集约化利用的地面尽量的让位给车流,人流交通,将功能性的花园放到屋顶,是未来设计的趋势。 屋顶花园采用简单绿化的方式,以干净整齐的绿篱,组成简单图案,配合清逸的灌木,油油的、青翠的绿色给人无限的希望,约束的绿篱让人精神振奋,放松的同时勾起回复正常生活的欲望。 3.5.5内庭院(花园、休息椅、阳光) 庭院处于两建筑之间的围合空间,阴凉少阳,运用丛竹、细石砾、耐荫地被等打造成具有简单休憩地的观赏空间。 4 结语 通过对疗养型户外空间设计的探索,尊重病人的心理需求和使用功能,从物理环境到心理环境设计都应体现以“患者”为本的思想,疗养型医院景观设计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医院绿化,而是一个满足患者需求的活动和空间设计,并利于患者身心健康的景观营造,进而形成一个集医疗、康复、休闲、文化等多功能的健康服务中心,营造一个富有治愈能力的花园式医院景观环境。 疗养型花园式景观在我国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建立此类医院景观设计示范,对国内医院环境的提升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从而提升病患对于医院的整体评价,对改善医患之间的关系,起到积极的不容忽视的作用。 医院景观设计论文:医院户外空间景观设计研究 摘要:随着当今社会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有很多医院的户外空间环境严重落伍,己不能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医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外部空间环境能有效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缓解压力,对促进患者的治疗及康复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提高了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因此,改善医院的户外空间环境已成为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今后医院等医疗场所的户外景观规划设计应以建设生态的人性化医疗环境为方向。 关键词:医院户外空间景观设计 1 医院户外空间中所存在的问题 当前大多数医院的户外空间环境所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场所感薄弱,大多数医院的户外空间设计采用一般的绿地设计或大面积的硬质铺地,空间内可停留功能得不到很好的体现。 (2)户外空间规划不合理,布局混乱,局部景观见缝插针无计划。 (3)环境质量差,户外景观设计严重落伍,表现形式单一,植物配置守旧甚至不科学。 (4)道路交通拥挤,医院建筑的交通特点体现在人流量、车流量大,且伴随有较大的物流量,很多医院人车混杂拥挤,缺少有效的交通流线组织[1]。 (5)绿化率不达标,很多医院在有限的用地面积内盲目扩建,满足不了医院多绿化、多停车位的基本要求。 2 医院户外景观设计原则 医院的户外空间主要是为患者提供良好的疗养环境,让患者不论是从视觉还是心理都能获得舒适的感受。因此,在进行医院户外空间的规划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2.1舒适原则 医院是一个医护疗养场所,使用者中占最大比重的是患者,户外环境规划应以满足患者人群的需求为目标。各种景观要素的设置都应符合患者的心理和行为要求,使患者放松心情、身心舒适。 2.2生态原则 医院是一个特殊服务场所,担负着医疗救治的重大责任,因此创造一个美好的生态环境能促进患者的身心康复同时,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也能带动医护人员的工作热情。合理的绿化不仅能美化环境,更能改变医院小气候,对增加空气含氧量、保持湿度和净化室外空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3美观原则 医学研究表明,缤纷的色彩和优美的户外环境对患者的康复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如冷色有安神作用,能使慢性病人情绪稳定,暖色有刺激肾上腺、胸腺和甲状腺内分泌的作用,提高乳汁分泌,促进创伤愈合,兴奋精神等[2]。 2.4可达原则 患者大多在生理上会有行动不便或体力不济的特点,很少有户外活动,很多时候只能在病房中观赏窗外的风景。医院户外空间的景观设计要考虑这些患者的需求,在设计时尽量做到从病房中也能观赏到外面不同的景色。有的患者会坐轮椅外出,医院应有无障碍坡道的设计,使患者或陪护人员都能轻松的出入。 3 医院户外空间整体性景观设计 3.1总体布局 医院由多个不同功能的部分组成,不同部分对环境的要求会有所不同。如入口区域与城市道路相连,设计时不仅与应城市气质相协调,也要凸现医院自身严肃认真和关爱生命的特质。门诊部人流较多,其景观不仅要有美化的作用,更应要有导向功能,起到疏导人流的作用。住院部是医护疗养的地方,周边的环境不仅要有观赏的功能,更要有能满足活动、休息、聊天需求的可停留空间。而其他部门的在布局合理的前提下,也应与建筑风格及周边环境相协调. 3.2植物配置 多样的植物配置不仅可以创造优美的景观环境,更会带给患者一份身体的放松与心情的愉悦,有利于心理与身体的康复。植物的功能不仅只有这些,它还具有杀菌消毒、净化空气、降风除尘、增加空气湿度、调节气温、减少噪音的作用。科学家曾做过研究,有些树种如桉树、肉桂、柠檬等树体内含有芳香油,具有较强的杀菌能力,侧柏、柏木、圆柏、欧洲柏、铅笔柏、雪松、盐肤木、大叶黄杨、七叶树、合欢、刺槐、紫薇、悬铃木、石楠、木槿、广玉兰、枇杷、火棘、麻叶绣球、女贞等具有杀灭细菌、真菌和原生动物的能力。这样能减少病菌的传播和医院中的交叉感染,有效的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不过很多北方地区要渡过漫长的寒冬,绝大多数树木都会落叶休眠[3],所以应加强常绿树种的栽植,增加常绿树种的比例,可以改善冬季萧条的景观。医院这一特殊环境对植物的配置需要考虑到各种因素,尤其在有呼吸系统疾病科室的医院中不宜栽植有飞毛、特殊气味及花粉过敏的植物。 3.3道路设计 道路是景观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要素,不可替代的功能性赋予了其重要的使命。设计中,对于坡度较大的地形,台阶应与无障碍设计相结合,以便于轮椅及老幼病弱者通过,同时道路应该分级别,不同功能的道路应有不同的宽度,以保证空间的合理利用和不同区域的功能需求上的满足。医院内还应该有合理的、不同大小的集散场地,尤其在门诊部、候诊处等人员流动较大的地方,适宜的集散场地可以缓解患者与陪同人员的焦虑情绪。随着社会的发展,停车场地是任何场所内都必不可少的,从生态效益角度考虑,为减少停车场对绿地面积的占用,可考虑采用嵌草铺装的生态停车场,或设置地下停车场等方式。 3.4水体设计 象征着生命源泉的水,在医疗场所的景观设计中自然是不可或缺的。不同状态的水体能带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感受。静态的水池中鱼儿游弋和片片的睡莲会给人以平和宁静的感觉,而动态的喷泉、瀑布等则给人以活力和生命律动的感觉,水体的存在对平复患者情绪和传达积极态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不仅如此,水体还能产生和挥发负氧离子,增加周围环境的湿度、净化空气、降低噪音,有很好的改善微环境的作用。 3.5景观小品设计 景观小品是重要的景观要素,如廊架、雕塑、座椅、景石、路灯、指示牌等。在医院景观中,造型积极向上的雕塑和励志的标语牌等都能对患者的康复起到良好的心理作用,为患者传递了信心和力量。座椅等休憩设施也是景观设计中不可缺少的元素[4],不同材质的座椅有不同的特点,如木质的园椅有很好的观赏性,石凳质朴耐用等,还有座椅的摆放要考虑到人体工程学和人们的心理上的感受。 4 结语 良好的医院户外环境要求医院建设应从使用者的视觉、听觉、嗅觉及触觉的感受去设计,应体现舒适、健康并且生态,致力于打造集治疗、预防、保健和康复功能为一体的健康服务中心[5],因此,在医院的环境设计中,无论是道路还绿地,都不应该停留在见缝插绿的无计划阶段,而是需要建设系统的户外景观体系。在医院景观设计中,最应该注重的就是人性化原则,患者是医院的主要服务对象,同时他们也是弱势群体,对于这类人群必须进行无障碍设计,并且要考虑不同人群的空间尺度。在铺装材料的选择上,尽量做到色彩柔和表面防滑。植物配置要尽量避免种植易使人过敏的植物。人们应该不断加强对医院户外空间的景观建设,本着以人为本和生态保护的原则,不断提升改进,使医院环境对患者的疗养和康复起到更加积极的促进作用。 医院景观设计论文:浅析云浮市人民医院景观设计 摘要:文章本文从医院使用者对医院户外空间环境的需求出发,通过分析云浮市人民医院易地新建工程的总体构思及规划设计,阐明了在可知医院这一特定环境下,景观设计既要考虑美学原则,又要与医疗场所的环境条件相适应,同时在景观设计思想、原则、景点布置及植物设计上体现了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统一的生态理念。 关键词:医院景观;云浮市人民医院;景观设计 引言 医院户外景观与人的行为需求相契合是医院景观研究的核心。患者来医院最根本的目的就是治疗疾病,一些有活动能力或处于疗养期的患者,有到户外活动的需求,对其自身身体康复有一定作用[1]。此外,病人在医院中希望不免受到其他不良因素的干扰,而且相对于住院前,病人周围可供交流的人群明显减少,所以他们有强烈的到户外活动、与其他病人交流医院生活及养病经验并得到别人的支持和帮助的强烈愿望,和其他病人交流医院生活及养病经验,得到别人的支持和帮助。对医护人员而言,一个可供病人们交流的户外空间[2],也是可以让他们联系彼此、减轻工作压力的纽带。创造适宜的医院户外景观是令人偷快的,并且有利于提高环境的文化品位和艺术特色。良好的环境不但能使人获得精神审美的满足,也能减轻人们的心里理的压力,增加他们对生活、生命的热爱程度。云浮市人民医院易地新建工程位于云浮市云城区罗沙村委分界村东南侧。地块西侧为分界村,东北侧为城市山体。地块交通便利,南侧为80 m环市东路(324国道),是联系云浮市区与周边县市的城市主要干道。针对场地已有优良的自然资源的现状,设计师尝试着在挖掘云浮的地域文化的同时,探索医院自身景观的特征,秉承生态性、艺术性的设计理念,力求将之打造成既能够秉承地域文化的特色性,又能够形成居住环境自身特征特色的花园式医院。 1设计构思与空间布局特点 1.1 设计构思 立意充分体现医院特色,满足医院使用者需求,超前规划,通过借鉴和吸收中国传统造园文化经验,将当地文化艺术、与人文关怀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一个安静优雅的园林环境,以点带面,使整个医院户外景观达到既适合于病人恢复身体健康,又有利于医院干部职工居住的效果(图1)。 1.2 空间布局特点 1.2.1 主入口广场区――人工魅力感悟空间 主入口广场位于医院的正南方,是主要车流和人流的聚散场所。主体是由钢筋混凝土板构成,下层是停车场空间,因此不适宜栽种大型的乔木。同时依据心理学中的“初始效应”的原理,医院的入口空间是病人踏入医院领域感受医院整体环境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入口采用根据人车分流的流线组织原则,实现了人流和车流的安全性、秩序性。以喷泉水景为主体景观,结合曲水流觞韵律般的LED灯带,既营造了入口景观热烈的景观氛围,同时又体现了现代感。两侧用花坛围合成植物绿化空间,通过微地形的塑造,形成错落有致的生态植物群落,塑造了别致、宜人的入口景观(图2)。 1.2.2圆形广场景观区――私语小憩空间 圆形广场 位于医院的中部地区,北、西、南三面是建筑,东面对山,是医院比较大的一块集中绿地。平面构图采用螺旋的构图形式,整个场地紧密地联系成为一个整体,同时丰富了空间的层次,提高了场地的可利用率。中心的树池栽种大型落叶乔木,在平面个上竖向上都起到了控制整个空间的作用,也形成了一个隐蔽的交流休息环境。围绕树池设计了条石矮凳,条石矮凳选择亲切舒适的木材做饰面,同时在广场上放置可移动的桌凳,满足了不同使用者的不同活动需求。整个广场的铺装都采用了素雅、防滑材料、素雅的冷色调,如浅灰色的福建青花岗石和森林绿花岗石。在绿化设计上,栽种一些四季花灌木,渲染四时色彩,以大面积草坪为背景,强化绿化气氛和可观赏性。整个空间极具人情味,是人们交流、休闲的理想场所。 1.2.3 中心湖景观区――身心抒怀焦点景观空间 中心湖景观区是整个医院的核心景观区,设计非常重视人与人交流空间的营造。利用传统造园手法堆山理水,塑造山水交融的景观格局。东北角的喷水假山既可以阻挡两山之间的山风,同时延伸了中心湖的水景,扩大了湖区的景观空间。 通过一条流线型的观景廊道,把各景点有机串联起来,两侧花镜夹道,绿树成荫。岸边的养心亭极具岭南建筑特色,也是整个湖区的视觉交点焦点,从湖区的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欣赏到养心亭的飘逸的风采。而且养心亭也是人们交流活动的主要场所。曲折的木栈道穿梭蜿蜒于繁茂的水生植物之中,野趣横生,曲径通幽,让人仿佛回到了山林郊野的世界,很好的地弱化了医院环境给人的压抑的感觉。 1.2.4 山体景观区――旷野情怀触探空间 山体景观区定义为医院后花园,广场主要以“五禽之戏”石雕为景观元素,结合草坪、景石、绿地以及原有的高低林带,组合成绿化、净化、美化、艺术化的后花园疗养环境。后花园原状山体景观资料良好,沿山体景观设置景亭、栈道、平台等景观元素还给和休憩的景观设施,形成绿化、生态、优美的医院室外环境,是患者休憩、和亲近自然与自然亲近、交流的场所,使患者健康、舒适、利于康复,也能使医疗人员减轻压力,放松心情,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 1.2.5运动休闲景观区――融糅动静结合的空间 该区位于医院北侧,以运动以及和休憩为主的,动静分明的绿植景观空间。篮球场、羽毛球场及其他等的设置运动健身设施,为人们提供了运动健身的场所。富有童趣及关爱主义情愫的鹿雕塑与天然的石材共同形成自然、灵性的美感空间。 1.2.6 滨水景观区――亲水体验空间 沿水岸线设计了一个绿色的条带,在这条绿色的条带上点缀小的公共景观节点,如平台等,形成连续的、水陆交融的、具有现代岭南特色的水景景观游憩带,使整个河道呈现出一种不间断的、富于节奏的、连续的滨河景观风情。河底散置白色鹅卵石,即使是干涸的季节,也能呈现出一种旱汗溪的景观效果。在河道两侧设置了花箱,减弱了河壁单调生硬的感觉,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1.2.7 内庭院景观区――静思冥想空间 内庭院景观是整个医院设计的一个特色,内庭院空间充分体现了人性化设计原则,是室外景观环境向室内渗透的一种表现手法,可在视觉上保持一种空间的联系。通过植物、景石、富有趣味的石雕的布置,形成意、休憩的庭院环境,抚慰患者的焦虑情绪,让心境心情放松(图3)。 2景观特质与运用手法 2.1实用与便捷兼并兼具: 便捷体现在就医的流行程流线上,表现在患者看病过程中。复杂的交通路线,交错的医院主体建筑会给病患和陪护人员带来极大不便,更加引起烦躁心理[3]。云浮医院主要人流由南侧主入口进入,通过院区东侧的主轴分流主门诊和各分科门诊就诊人流、 入院及探视人流、办公会议人流及清洁物品流线;为方便救护车顺利施救,设计急救快速通道,通过立体交通形成环路,流线清晰独立;污物流线靠近传染病区布置,与其他流线没有交叉重叠现象(图4)。 2.2 融入自然生态: 医院建筑造成的高楼风(聚风效应),、阴影问题,、热岛问题对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医院的主要使用者――患者的身体状况异于普通人健康人。医院的户外环境若依旧是充斥着城市污浊的空气、污染、噪声、紧张的节奏等,不良的小环境,这将不仅给病人带来负面的身体影响,而且也从侧面降低整个医院的档次,竞争力下降[4]。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云浮医院营造了一个自然生态的空间场所,通不同的景观园区,如中心湖景区,、山体景观区,、滨水景观区等,利用以及植物、景石、湖景,雕塑等富有魅力的景观元素形成打造意休憩的生态庭院环境(图5、图6),展现不同的自然生态景观风情,舒缓减轻病患者因疾病治疗带来的痛苦,改善其疗养和就诊环境,同时给医护人员营造放松轻松心情的工作环境,使医院户外环境变成生态休闲型的后花园环境(图7)。 2.3 舒适宜人的尺度: 云浮医院的景观小品、无障碍设计的处理和选择都从严格遵照行为学、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原则,根据,考虑到患者特殊的需求,设计出适合患者活动的设施小品。,同时注意细节处理,不仅为整个环境的营造提供亮点,也能使得医院的使用者感受到真正的人性化。如在设计步道宽度、坡度时,参照了国家关于户外公共场所无障碍设计的相关要求;地面铺装的设计不仅做到要坚实、平坦,而且接缝处平滑无缝,以防轮椅,、车轮,、手杖嵌入而发生危险;同时在沿途设置牵引装置,供使用轮椅,、医用推床和支架的人进行一些简易地的运动,花床和花台的都设置都在比较高的位置,使病人可不必弯腰即可触及。 2.4功能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云浮医院不仅提供了令人愉悦的户外康复环境,。同时在满足实用功能的基础上同时,设计的具有不同美学特征的园林景观元素通过变化不同的美学特征元素,给人在带来丰富的视觉上产生丰富的艺术感享受,形成心理上对美好生活的产生情感触动,改善人的心理状况。如造就光线美,一个好的光环境,是舒适、亲切和动人的空间,能够吸引病患休憩闲适;质感美,通过材质的质感纹理变化,如细腻、光滑、粗糙、平整等,给观赏者优美特别不同的户外环境感受。 2.5融糅结合当地特色: 地域特色是一个地方的象征,和文化内涵的魅力所在,把当地独特元素融入到医院户外环境设计中,能给使用者带来宾至如归的感受。云浮医院景观设计中。通过对水景、石雕的运用,将云浮的“南江文化”,“石文化” “禅文化”糅合到园林景观中,不仅丰富了景观姿色色彩,同时也提升了整个医院整个户外景观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品质。 43植物配置 植物配置应结合病人安全、环境保护、医院美化等要求,以采用本地树种为主,体现生物的多样性,考虑采光、通风、遮荫、防风等不同功能的需要而配置适当的植物[5]。在云浮医院植物景观设计中更多地使用暖色系的植物种类,既可以改变医院一贯冰冷的疗养环境,还可以舒缓病人休养的焦急焦虑情绪。植物配置概括为以下几个要点: (1)选择安全树种要避免选用有刺的植物,避免选用、花粉有毒的植物,避免选用、有飞絮的植物。如广玉兰Magnolia Grandiflora等。 (2)以净化空气,美化环境为主,多植一些杀菌力强、具有观赏价值的花草树木。 (3)医院外围的绿地除应选择高大乔木作为防风植物外,还可多选用夏季开花的树木,多选用树形美观、,夏天遮阳、,耐修剪、,能抵抗病虫害、风灾及有害气体的树种。如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木槿Hibiscus syriacus等。 (4)少用或不用花粉较多的或本身产生较多粉粒的植物。 (5)尽量不选用带刺、带毒的植物,以保证病患者的安全。 5 4 结语 一个整洁美丽、温馨舒适的绿色就医环境,不仅能使患者大大受益,而且也可以展现医院的特色风貌。医院户外空间环境是医护人员的日常工作过程中每天都要体验的环境,也是病患生活、接受医治的环境氛围。它是患者、医护人员、病患家属直接感受和经历的户外空间,良好的户外空间的设计,有利于缓解病人的情绪,加快病人的康复,对医院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战胜疾病的信心,使置身在其中的医护人员感到愉悦、积极,产生强烈的自豪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因此,医院环境的景观化,必将成为今后医院建设发展的一种趋势。 医院景观设计论文:儿童医院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研究 摘要:通过对国内儿童医院公共空间景观实地走访调查,分析公共空间景观中各组成要素,立足对病患、探访者、医护人员与它的关系研究,具体分析他们的需求和景观设计在现实环境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儿童医院;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1 目前儿童医院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现状 1.1 医院室内环境景观分析 目前儿童医院的住院部景观设置极度缺乏,而且现有的空间景观设计更没有考虑到小患者和儿童医院住院部的特殊情况。室内的景观设计应营造出适合小患者居住、舒适宜人的效果。生硬的水磨石地面,规则的玻璃窗,基本的儿童扶手均没设置。目前儿童医院的景观环境设计都只局限于把医院当作疾病医治的场所,很少考虑患者的身心特征,即使一些装饰也只是肤浅的设计,没有关注到身心特点的贴心设计。 1.2 医院户外景观分析 (1)软、硬铺地比例不合理。医院的硬质铺地面积远远大于软质地面,其中绿地禁止入内,直接导致儿童在人车混杂的道路危险玩耍,患者更无处活动。作者建议不仅要有绿地,还应该配置一定的软质铺地。 (2)绿化景观没有体现儿童医院的特征。绿色景观是体现儿童医院服务性质的重要手段。绿化景观设计应满足儿童患者的需求,应修剪或组合成多种喜欢的图案,选择色彩鲜艳的植物,来吸引儿童注意力。 1.3 目前儿童医院公共空间景观缺憾的原因 (1)公共活动景观设施方面。注重景观设施的形式,不重视实际效果。停留在二维空间上,为虚拟效果而忽视大环境,不适应患者具体情况,忽略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的本质;重视景观设施功能,忽视患者的精神需求;建设重点不只放在功能和硬件设施,也应对患者的需求关注全面;毫无性格的设计,忽视医院特殊性,盲目抄袭和照搬设计案例,导致儿童医院大同小异,失去应具有的特点。 2 建筑内部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策略 2.1 细致入微的室内装饰景观 儿童年龄小,对所患疾病了解较浅。在感兴趣的环境下,注意力容易被转移。在好奇心方面,减少恐惧和不安;在装饰方面,使用卡通图,鲜艳色彩,符合儿童好动特点;氛围感观上,亲近温馨,易使患者配合治疗。室内色彩上,心理、生理是视觉对色彩的冲击,景观设计是产生视觉的第一反应药剂。视觉反映传输至大脑影响到情绪和行为,带来生理的不同反映。色彩的生理效应上,在设计中对色彩的搭配运用恰当,对病情起到相辅相成的功效。儿童病房主色调应选择淡雅的颜色,搭配灰颜色的家具、装饰物等,点缀一些绿色景观,避免大面积的单色给患者带来乏味之感。在候诊大厅和门诊大厅应大面积应用高明度、低彩度的调和色,使这个人流量最大、最集中、最嘈杂的地方获得协调基调,营造心平气和的氛围;狭长的公共导向空间,多考虑空间中的天花板、墙面和地面之间的颜色关系。大面积绿化植物景观本色的色调适宜室外,点缀景观可选择鲜艳的色彩,从而活跃空间感。灯光的设置,为了凸显柔和安静氛围,运用均匀的暖色灯光,加以部分射灯以及灯箱的小范围运用来点缀重要区域,形成对比增加空间的灵动性。LED装饰墙可以采用局部位置的装饰上,装饰墙面上给儿童提供追踪灯光的游戏,增加趣味空间,减轻压力。内部建筑材质,触觉是儿童认识事物的重要手段之一。 儿童活动的公共区域中的、活动设施、家具和装饰品的材料使用上要慎重。最终目的是要使作品安全、美观并达到其功能性。色彩和形式变化要丰富,勿在家具上设计锐利的边角,地胶、木地板等,有利于儿童的安全。 标识景观可以美化景观环境,对空间有引导作用。儿童医院的室内功能分区比较复杂,导致流动路线复杂,对医院环境陌生的患者摸不到头脑。最根本办法就是完善标识指示景观系统,设置在合理的位置上。 小品景观是空间使用人群的关注点。在儿童医院这样特殊的空间里艺术一定要符合医院的特性和患儿的审美、使用倾向。公共座椅是公共环境景观设计中重要的元素。儿童医院的座椅特殊,要考虑到多种人群的使用,便于成人看护。选择坚固、耐用、不宜变形的材料,增强安全感。背景音乐景观的选择,可以缓解患者的病痛消除陪护人的焦躁。在儿童医院,音乐要舒缓,乐曲要柔和。采用轻音乐和钢琴曲,禁止节奏强烈的摇滚和流行音乐。音量不宜过大,可采用由弱渐强的播放形式,播放时间不宜过长。 3 室外景观设计策略 3.1 丰富绿色景观 在紧张的环境中可以多采用立体模式的绿化景观。例如在室内外可以多采用悬挂式的绿化景观,可以多利用屋顶、天井、室内等,形成屋顶花园、天井花园、室内花园等。 景观品种的选择上,宜选择有一定观赏和实用价值花草树木,如:桉树、柏树、桂花、杜鹃等。 3.2 趣味性的户外景观 在户外设计中可以考虑设置水体景观,水体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儿童喜欢在水体中嬉戏游玩,消减心理压力。水体要干净,喷速和流速不宜还快,水量不宜过大。在设计是水体景观周围应铺设防滑地砖,考虑到使用者的安全。在灯光照明景观,在设计中应当考虑景观中多重设计元素之间的相互配合,形成特定的景观效果,使人们主动参与,享受其中的乐趣。卡通形象拉近患儿和医院的距离,适当添加。 户外公共设施,要考虑到儿童及看护人员不同的身心特点,设计出能够满足人们休息要求公共设备。材质宜选用防自然生态的材料以及亲和自然地材料,在结构上应尽量使设计结构简单安全耐用。 医院是以小群体形式呆在户外,座椅应该能够尽可能多坐人,而在设计方面应多注意作品的造型和颜色设置。 游乐设施的多样性。设计者要根据不同年龄及不同儿童的身心特点,有针对的设计游戏设施。设计的原则为安全性高,噪音小的游乐设施为宜,使用质地柔软、表面光滑、无利器材料,且每天消毒,以免儿童游戏中造成伤害。 医院景观设计论文:医疗花园——现代医院景观设计方向初探 摘要:本文从医疗花园的定义出发,介绍了医疗花园的分类及医疗花园设计的原则,并以南京市鼓楼医院仙林国际医院的景观设计为例,对不同种类的医疗花园在实际中的应用做出了阐述。 关键词:医疗花园 医院景观 医院的景观设计是医院总体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营造良好的医疗康复氛围起着重要作用。良好的医院环境设计,是医疗、康复功能的延续;优美的医院环境也是医院文化的突出体现。一个好的医院景观应该跳出纯休闲景观的范畴,而应成为具有一定辅助医疗康复功能的自然环境,成为一处医疗花园。 一、医疗花园的定义 所谓医疗花园,就是在医疗服务场所中导入景观与自然元素,让这些空间与环境软化,促使每位空间的使用者(医护人员、病患、照顾家属等)都能从中获益,进而改善或提升其健康状态。它虽不能治愈外伤,但可以减缓压力,帮助人们的身体达到更为和谐的状态;它能帮助病人实现理想的医疗条件,能为病人提供接受治疗的环境;它能为医护人员提供一方恬静的休憩场所,使其能够从繁重的工作中得到片刻的休息;同时它也能为病人和探视人员提供一个远离医院,更为放松的互动空间。 在美国,医疗花园也称之为康复花园。大约有20%的医院已建有康复花园,而且其范围正在逐渐扩大。康复花园设计,已成为近30年来在美国兴起的一类园林设计。美国的芝加哥植物园学院首先创立了“康复花园设计”研究生课程,培训专门从事这一领域工作的风景园林师。[1] 二、医疗花园的分类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乔安妮(Joanne Westphal)教授根据医疗花园对病人所起作用的作用不同对其进行了分类,他将医疗花园分为5类: 1)医疗花园(Healing gardens):花园为病人提供消极或积极地恢复身体功能的机会,重点强调的是从生理、心理和精神3方面或其中一方面,重拾人整体的健康。 2)体验花园(Enabling gardens):花园强调病人(残障人士或老年人)生理上的需求以维持和提高他们的身体条件。通过积极的活动,循序渐进地保持和提高他们的身体状况,强调生命特定的阶段,借助有意义的反思和认知活动来改善精神面貌。 3)冥想花园(Meditative gardens):花园特别的设计在于能使病患个人或群体放松心情静静思考,提供精神集中的焦点,在思考过程中转向内观。在这里,精神和心理的恢复就身体状况来说更为重要。 4)复健花园(Rehabilitative gardens):花园的设计与患者的治疗方案相比目的是达到期望的医疗效果。主要关注身体上的康复,其次才是心理和情感的恢复。 5)疗养花园(Restorative gardens):花园设计的目的是缓解压力,使病人重获动态平衡,关注病人的心理和情感健康,使他们在压力后重新达到身心平衡。[2] 三、医疗花园的设计原则 针对使用者的特殊性要求,医疗花园应遵循以下设计原则: 1、功能性原则 景观设计要适合医院环境中使用者的要求,如:铺装选材要求坚实、平坦,沿路设置一些牵引装置,在步道的宽度和坡度上要能满足使用轮椅和医用推床的人的需求,保证他们也能使用并可以进行一些简易的运动。设计抬高的花床和花台,病人不必弯腰即可触及。 2、通达性原则 花园的使用应简单、方便,直接寻路到位,内有环形园路系统和全园无障碍设计的考虑。 3、愉悦原则 植物形态、质感、季节变化和色彩可提供视觉上的刺激,小品的形式和主题应是明确和鼓舞人心的,起到调节情绪、振奋精神的作用。 4、空间多样性原则 花园里必须有开放的活动空间,创造交流机会,鼓励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交;同时也需要适宜独处的私密空间,以放松、冥想或进行私下交谈。 5、维护简单原则 花园要平和简洁,易于参与和维护。维护复杂的花园会让患者失去信心,对使用者,特别是身患重病的人产生消极影响。 6、安静的原则 干扰噪声要控制到最低,避开吵闹的街道、有机械噪声的地方,如果不能避免,可以考虑用水声或风铃声来弥补。 7、与自然相连的原则 能够带来绝佳治疗效果的花园必须要有茂盛的植物,还应欣赏到天光云影、水波潋滟,能够倾听自然界的各种声音,这些和谐的自然景观提示患者生命不息。 四、医疗花园在现代医院景观设计的应用——以南京鼓楼医院仙林国际医院景观设计为例 在南京鼓楼医院仙林国际医院景观设计中,我们尝试着以医疗花园为景观设计理念,努力创造一处为所有使用者服务的、生态的、现代的医院景观环境。 1、项目背景 医院位于仙林大学城灵山风景区北侧,三面环山,内有西横山水库,自然环境优越,外围交通网络便捷。总投资8亿元人民币,由基本医疗区、康复疗养区和医学培训中心组成,总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 2、现状条件分析 基地现状高差较大,部分山体植被受损,需要进行植被恢复;山上植被多为人工林,林相单一,缺乏层次和季相变化;基地内除西横山水库外,其余水体景观效果较差。因医院建设对山脚的开挖形成的裸岩急需防护处理;形成的长150余米高3-7米的挡土墙也需要进行美化处理。 3、总体设计 以“细胞”为景观符号,利用现状自然山水条件,沟通现有水系,形成“三山蕴两溪,一水映东林”的绿化景观格局。 4、功能分区 1)基本医疗区 位于基地的北部,景观设计以满足使用功能为主。主入口广场以规整的几何形线条,淡雅沉稳的石材铺地营造出现代、简洁、开放的环境特征,楼侧景观延续山坡的理念,处理与院内主路之间的关系,使建筑与周围的山体融合在一起。建筑内庭院景观以“春”、“夏”、“秋”、“冬”四季景观为主题,以常绿树种为主,搭配色叶及开花小乔木及灌木。医生在诊治的间隙,抬头望望窗外,能起到消除疲劳,缓解压力的作用。 2)康复疗养区 位于基地的西南侧,包括汇景湖和五感园两部分内容。我们着重在这一区域进行了医疗花园的设计尝试。 汇景湖由现状西横山水库改造而成,临湖设计了一处弧形风雨廊,在这里可以欣赏的天光云影、水波潋滟的自然美景。 五感园是设置在康复疗养区内的一系列医疗花园。通过刺激五感(视、听、嗅、触、味觉)来调节人的身体健康。 视觉园——有研究显示,绿色在人视野中占25%则能消除眼睛和心理疲劳,对人的精神和心理最适宜。[2]蓝色能让人的精力集中;红色能缓解压力。从康复中心到户外的第一个园子就是视觉园,榉树种植在细胞状抬升的种植池内,林下种植各色开花植物。这里还是一个适合举行小型聚会的场所,探视者与病人一起散步;工作人员在这里吃午餐或开小组会议,这里都是不错的选择。 听觉园——设置在疗养区的东侧,竹林中设计了几条砂石小径,小径旁是条状的石凳,石凳旁的铺地是青砖,通过两种材质的不同给有视觉残疾的人以提示。坐在这里可以聆听风儿吹过竹叶的沙沙声,不远处山涧的潺潺流水声,山林中的鸟鸣声,身心得到彻底的放松。 嗅觉园——设置在疗养区的西侧,选择种植花香、果香或叶香的植物和一些具有治疗功能的芳香植物进行组合配置,建设降血压、防治感冒、心情愉快等功能区域,患者可根据需要选择进入。 触觉园——设置在疗养区的西北侧,在抬升的细胞型花床上,均与地分布着一些木制栅格,每个栅格里种植着不同的植物。具有视力障碍的人可以顺着栅格的引导去触摸其中的植物。这些植物具有不同的质感,如绵毛水苏具有柔软的绒质叶片,玉簪宽大的叶片光滑、革质,并由明显的叶脉……有些植物还具有独特的气味,如迷迭香的浓郁,薄荷的清凉等,还能刺激人的嗅觉。在这里患者可以感知到植物的多样性,同时自然的气息也能让人的身心得到放松。 味觉园——设置在疗养区的西南角,种植一些能为人食用的品种、或是作为食品原料的品种,如茶、草莓等,可提供采摘区域,高度要考虑乘坐轮椅的人参与采摘活动的需求。 3)教育培训区 位于基地的西北侧,景观设计主要为来这里学习和工作的医护人员提供一处户外活动、交流的空间。 5)山林生态区 位于基地的东南侧,针对现状山体进行植被恢复,种植三角枫、枫香、黄连木等高大的色叶乔木,丰富山体的季相变化。利用现状截洪沟改造成卵石的叠水溪,将现状的谷地上满植二月兰,配置紫叶李,紫玉兰等开花小乔木,营造出一处紫色岩石园——冥想园。 五、结语 医疗花园不仅仅是一处景观,更是一个治疗的过程。作为景观设计师应该借鉴国外的成功案例及科学研究成果,将医疗花园在实践中推广运用,充分发挥其辅助医疗康复功能,使其成为现代医院景观设计新方向。
基础管理论文:试析我国政府管理创新在三大基础问题 论文关键词:政府管理创新 宪政转型 强政府与强社会 制度政府 论文摘要:当前我国政府管理面临着多方面的创新,如制度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等,然而,要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则是一个长期持续的系统工程,必须以宏观的视角和战略的眼光看待和审视政府管理创新问题推进我国政府管理创新必须首先解决好政府管理创新的前提和保障问题、政府管理创新的模式选择问题以及政府管理创新的职能选择问题三个基础问题。 当前我国政府管理面临着多方面的创新问题:如制度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方法创新、手段创新、观念更新、理论创新等等,因此,政府管理创新不仅仅是一个权宜之策而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政府管理的系统T程。我们必须站在政治的高度,以宏观的视角和战略的眼光看待和审视政府管理创新问题一. 一、宪政转型:政府管理创新的前提和保障 宪政是近现代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产物。宪政不同于宪法,但与宪法具有密切的关系。宪政是以实行民主政治和法治原则,以保障人民的权力和公民的权利为目的,创制宪法(立宪)、实施宪法(行宪)和维护宪法(护宪)、发展宪法(修宪)的政治行为的运作过程。即以宪法为基础.通过法治(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来保障公民权利的民主政治理念和制度的总和美国学者丹·莱夫认为,“宪政意指法律化的政治秩序,即限制和钳制政治权力的公共规则和制度。”宪政是对政府最高权威加以约束的各种规则的发展。这是从宪政与公共权力之间关系的角度来理解。还有学者从公民权利和政府权力的角度来理解宪政.认为宪政“一方面是要保障公民权利;另一方面是要制约公共权力:”美国学者路易斯·亨利则从权利、权力、制衡、法治、司法公正等多个角度来理解宪政,他认为:宪政意味着一种有限政府,那政府只享有人民同意授予它的权力并只为了人民同意的目的,而这一切受制于法治;它还意味着权力的分立以避免权力集中和专制的危险;宪政还意指广泛私人领域的保留和每个个人权利的保留;另外,宪政也许还要求一个诸如司法机构的独立机关行使司法权,以保证政府不偏离宪法规定,尤其是保证权力不会集中以及个人权利不受侵犯。由此可见,“宪法至上”是法治的核心和首要原则,宪政下的一切公共权力的合法性源于宪法和法律,这是立宪政府的基本精神。可以认为,标准的立宪政府至少需要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宪法规定了施政的基本规范,据此能够限制政府;宪法规定了公民的权利.据此公民的确有权监督政府。总之,宪政是和近代民主政治相联系的一个概念。在现代法治国家.宪法是民主与法治精神的具体体现,民主与法治要求国家的最高政治权威只能是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宪法。法治在实质上和形式上都表现为宪治,即宪政如果说民主的目的是促进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那么法治就是通过法律规范和限制政府(强制性公共权力)的规模和范围,保护公民权利不受政府滥用或误用公共权力的侵害宪政不仅具有政治和社会价值.如公民权利至上、祟尚法治和民主政治,而且也具有经济价值。因为宪政就是在政治领域依据宪法治国,这种宪法不仅仅在法律上是至上的,是政治权力的运行规则,界定了政府权力的界限与条件,而且它是符合自由民主精神的,从政治上来说.它是有利于保障公民政治权利的;从经济角度来说.它所内含的制度安排是有利于市场经济发展的,有利于保护个人经济经营权利的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实行民主宪政的开放社会,才最有可能出现稳定而公平的经济发展。我们应该看到,经济的改革实际上是宪政转型的一部分,但这种关系许多研究经济转型的学者并不重视. 从我国的情况来看,我国对于宪政规则的改进一直都处于摸索中。但是,作为宪政核心的对于权力的制约却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来,一直非常强调法治,一再重申“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吴敬琏等学者开始区分好的市场经济和坏的市场经济,认为好的市场经济就是有法治的市场经济。但是,宪政的问题仍然未能进人议事日程。只有法治显然还不是宪政。因为法治固然能对权力形成制约,对权利形成保障,但是,法治如果没有民主作前提,法就可能是个别利益集团主导下制定的主要是为了维护自身利益的恶法。正如著名法学家江平教授所说的:“从市场经济到法治社会必须经由民主政治的环节,即市场经济中所形成的各种利益诉求并不会自动而是要首先转化为某种政治力量时才能在法律中得到反映。中国已经提出建设市场经济与法治国家的目标,但是如果没有民主政治的媒介,市场经济就不可能是法治经济,这样的市场经济也就难以成功的。根据政治生活的原则应与经济生活的原则相适应的原理,为了使宪政秩序适应加人WTO和经济全球化的需要,适应日益走向成熟的市场经济社会的需要,适应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要求,就需要适时地完成宪政秩序调整,而这一调整就其根本而言就是宪政转型。因为“比市场更重要的东西,是对政府权力的约束,是民主化和法治结合的宪政建设。”四即而宪政主义价值的实现自然地需要创新政府,需要创新政府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面对日益增长的公共问题,政府必须在价值理念上、治理制度上和行政行为上进行创新。因此,政府创新意味着价值理念的转变、制度的创新以及治理行为的有效更新。而宪法秩序的意义就在于提供一种制度创新的框架,公民权利在那里能够得到充分地表达和行使,强制性的公共权力受到了法律限制和约束。公民权利不仅受到司法保障,而且在参与公共事务管理中能够得到实现。因此,在经济市场化和政治民主化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国政府适时地进行宪政秩序调整,实现宪政转型是政府管理创新的前提和必要保障。 二、“强政府”与“强社会”:政府管理创新的模式选择 “治理”(Governance)是上个世纪90年代在社会科学领域中流行起来的核心概念,治理理论强调的是一种多元的、民主的、合作的、非意识形态化的公共行政。从政治学的角度看,治理是指政治管理过程,它包括政治权威的基础、处理政治事务的方式和对公共资源的管理。它特别地关注在一个限度的领域内维护社会秩序所需要的政治权威的作用和对行政权力的运用。治理的目的是在各种不同的制度关系中运用权力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1111。也就是说,治理就是要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共利益的善治为最高目标。而所谓善治,就是指“良好的治理”(Good Governance),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是治理最终所要达到的目标。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必须进行经济的市场化和政治的民主化改革,对政府社会管理的体制、方式、手段进行改革,对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重新界定,对政府管理模式进行探索和创新,使之与经济市场化的趋势结合,与国际先进规则接轨在管理中加强宏观、放宽微观,使之管理科学,从而一既使政府不至于陷入繁杂的社会事务,又可以让政府有效的管理好整个社会系统,确保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治理与善治理论的提出,从治理视角中强调政府改革的核心和关键即是进行社会本位、民本位基础上的政府职能转变。因此,当前,我国应该在治理与善治理念指导下,进行政府管理模式创新,创建“强政府”和“强社会”的强强联合模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核心和关键问题。这是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后我国政府与社会关系深刻变化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政府管理模式创新的新思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要求政府必须退出微观的经济管理范畴,而采取宏观调控的方式干预经济,并且把原先占有的权力交还给社会,由社会组织承担起原先由政府承担的经济管理和规范职能,或者由政府与社会合作,进行共同治理。这就要求我国政府必须在坚持“有限政府”的基本理念的前提下积极培育“强社会”。因为只有公民社会真正强大起来,市场经济才能够健康地发展下去;只有在一个强大的公民社会基础上才能够实现“有限政府”的改革目标;另一方面,政府需要转变社会管理模式,打造出一个“强政府”。由于市场经济强调政府还权于社会,还政于民,大量的中介组织或第三部门兴起并承担重要的职能,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政府需要适当地退出社会领域,但是并不可能完全放弃社会管理职能。也就是强调政府对社会组织的规范和管理,以保证这些社会组织真正适应WTO规则的要求,真正为我国的经济市场化和全球化服务。由此可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政府需要本着“有限政府”与“有效政府”的基本理念和战略目标,从政府垄断走向市场参与,形成多个治理主体合作的网络化治理模式,实现政府与社会的充分互动,发挥政府与社会的合力,形成“强政府”与“强社会”的“共同治理”,才能最终达到“善治”的目标。 三、构建制度政府:政府管理创新的职能选择 制度就是全社会的“游戏规则”,是为了确定人们之间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制约二简单地说,制度是一套社会活动的公共行为规则,或者说是一套社会游戏规则如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所说:“没有适当的制度,任何意义的市场经济都是不可能的。” 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政府必须以制度的形式来规范市场行为,提供良好的市场经济运行的制度环境:但恰恰在这方面,我国的制度准备仍有很多不足虽然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市场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与国际经济体系接轨的条件有所改善。但是,同WTO的制度、规则相比较,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仍然存在着大量的制度空档或制度缺失,而且制度稀缺的程度比较高,许多社会公共事务领域还缺乏有效的制度安排。因此,如何在当前制度稀缺的情况下,找到一种政府愿意并能够推行,同时又能够满足社会需求,并且实施成本较低的制度安排,成为我国政府制度创新的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 这里所提到的“制度政府”,就是从制度的角度来看政·府职能,政府的功能应当以制度方式向社会提供“规则”并且政府本身也必须按照制度行事。因此,从制度的角度看待政府,构建制度政府就是政府职能转变的新形式。事实上,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政府的职能就应当是向社会提供制度供给和进行制度创新,也就是说政府为社会制定“游戏规则”监督“游戏规则”的执行,针对“游戏规则”失灵进行“游戏规则”创新。如前所述,就制度的功能而言,制度就是全社会的“游戏规则”,是为了确定人们之间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制约。但事实上,不管是人们之间的相互交往,还是在经济生活中的相互交往都需要依赖于信任。信任是以秩序为基础,而要维护这种秩序就需要依靠各种制度和规则,同时,也只有制度才能真正保护个人的自由领域,帮助人们避免和缓和冲突。因此,特别是在我国,市场经济的确立更需要政府根据市场规则向社会提供制度供给并适时地进行制度创新。 由此,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政府职能就是政府要进行制度创新。政府职能转变与制度创新是同时进行的,政府职能转变必须以制度创新为基础,反过来,政府制度创新必须遵守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首先,政府可以通过制度创新来转变政府职能,政府从一种职能向另一种职能转变,制度创新是一种理性的选择,因为制度创新与人员转变相互补更能够巩固政府职能转变的成果;其次,制度创新本身也是一种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每一次制度创新都意味着新旧规则的更替和转变,而这种规则的更替和转变最终必然会导致政府职能的转变;第三,政府职能转变与制度创新是一个同时进行的过程,政府职能转变要通过制度创新来实现,而制度创新也会带来政府职能的转变。 基础管理论文:如何夯基础抓重点,提高高职院学生管理工作精细化水平 论文关键词: 高职院校 学生管理工作 精细化水平 论文摘要: 随着高校扩招,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因为家庭、社会的多重影响,学生生源整体水平相对下降,高职学生素质更是良莠不齐,很大一部分学生进入学校的目的就是为了混文凭,这无疑加大了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要实现高职院校的育人目标,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就要从学生的基础文明抓起,以生为本,培育优良思想,规范学生行为,提高学生工作的精细化水平。 从1999年开始,全国高校招生规模急剧扩大,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高校扩招后,因为家庭、社会的多重影响,学生生源整体水平相对下降,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尤为明显:集体观念欠缺、学习态度不端正、组织纪律性差等问题不断暴露,这对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一、高职院校学生的整体现状 随意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富足,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呼声中,相当一部分高考分数较低的学生“迫不得已”选择进入高职院校完成学业,很多学生进入学校后没有了目标,就等着熬完三年拿到那一纸文凭,或者单纯为了了却父母的心愿,这样的动机导致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暴露出种种问题。 (一)思想意识不稳定,集体观念不强。 高职院校的学生正处于青年期,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虽初步形成但仍不牢固,其对是非对错的判断能力没有成熟,易受环境影响而发生改变。对于自己的将来没有明确的定位。作为“90”后的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习惯于独来独往,处于家庭的中心地位,缺乏团队意识及集体观念,做事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其他人的感受,经常导致人际交往的失败,加大了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 (二)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习惯不好。 高职院校的学生多数入校时的分数较低,文化基础比较薄弱。以2010年江苏省高考录取分数为例,普通高校本一批次的录取分数线是文科345分,理科355分,而第一批高职分数线文科类210分;理科类200分,两者有100多分的差距。考试分数虽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但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个人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目标不明确。具体表现为缺乏学习主动性,学习兴趣不高,“60分万岁”;作业不能独立完成,靠抄袭交差;“平时不努力,考试就作弊”,平时课堂上下没有多少积累,临时报佛脚又嫌太辛苦,为了考试合格,打起了歪主意:夹带资料、传递纸条、手机作弊、找人代考,这些现象阻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同时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学风建设。 (三)自我约束力不强,组织纪律性差。 “90后”个性张扬,因为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自我约束力不强,喜欢“随心所欲”,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都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做事不考虑后果,易冲动。对于学校的规章制度不能很好地遵守,迟到、早退、旷课,违反宿舍管理规定,打架斗殴等现象时有发生。犯了错误不反省自己,反而找各种理由和借口为自己开脱。这些现象向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二、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育与市场接轨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而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行为现状与这个目标相距甚远,这就要求学校在三年中要对学生进行“改造”,通过教育教学把低水平进来的学生培养成高起点的社会有用人才,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在日常的工作中要夯实基础,把握重点,努力提高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精细化水平。 (一)把握重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教育工作。 行为以思想为主导,要规范学生行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需要加强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稳固的“三观”,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业,为将来踏入社会积累资本。 1.关口前移,开展“入学教育从学业生涯规划开始”新生入学教育。 新生刚入校对学校、专业都不了解,处于迷茫状态,为了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完成角色转变,稳固专业思想,可以通过举办“入学教育从学业生涯规划开始”主题教育活动,邀请企业人员、专业主任、教研室主任为学生做就业、专业教育报告会,讲解就业现状及专业发展前景,为新生打开一个了解社会、了解企业、了解专业的窗口;同时可以邀请优秀毕业生代表与新生进行经验交流,为新生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提供借鉴;召开新生家长见面会,解答家长疑问,间接稳固学生的专业思想。 2.以节假日为依托,加强学生的日常思想教育。 利用重大节假日的特殊意义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清明节祭扫缅怀先烈、“五四”青年志愿者活动、“十一”讴歌祖国、“一二·九”纪念活动等,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远大的理想,把学生的日常思想教育节日化,提高学生思想教育的实效性。 3.健全报告制度,抓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后因为环境、学习方式等方面的改变,容易出现各种不健康的心理倾向,继而引发各种问题,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管理教育的重点。在日常管理中要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推动心理健康教育进课堂、进宿舍;根据学生心理问题日渐凸显的实际情况,可以建立班级信息员制度、班级情况一日一报制度,从不同层面及时把握学生的心理动向,特别关注“三困生”的思想教育,给予他们更多精神上的关爱。 4.利用信息网络,发挥网络的教育服务功能。 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在学生的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可以建立育人信息服务网,充分利用网络的教育服务功能,通过宣传学习生活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树立典型,展现当代大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充分发挥服务网在思想教育、服务学生、促进和谐中的积极作用。 (二)稳固基础,做好学生日常教育、管理、服务工作。 1.从日常管理与教育入手,扎实做好学生安全教育和稳定工作。 安全稳定是学生工作的第一要务。要高度重视学生安全工作,学生管理人员经常深入班级、宿舍进行安全大检查,倾听学生反映问题,消除安全隐患;平时加强学生安全意识教育,严格落实学生请销假制度及晚就寝检查制度;在日常工作中教育学生树立安全防范意识,注意“防火”、“防抢”、“防盗”、“防骗”。通过组织消防安全知识竞赛、消防安全演练、观看消防安全科教宣传片等活动增强学生的消防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消防安全技能,营造“时时讲安全,处处抓安全,人人保安全”的良好氛围。 2.从抓学生基础文明入手,切实推进班风与学风建设。 大学生作为接受过或正在接受大学教育的人,是掌握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是人们眼中的“天之骄子”,但随着高校扩招及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学生的基础素质出现很大滑坡,要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需要从基础文明入手,推进班风与学风建设。 (1)开展大学生文明养成教育活动,深化文明礼仪教育,强化学生的文明意识,提高学生文明程度。通过开展文明班级、文明宿舍创建和争当“文明大学生”等活动,要求学生增强安全意识,提高责任意识,树立创新意识,摒弃生活陋习,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说文明话,行文明事,做文明人”,营造健康、文明、和谐的校园新风。 (2)推荐先进,树立典型,发挥示范作用。要注重舆论引导,通过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来教育、引导、激励学生。通过各种评奖评优及先进表彰活动,宣传报道校园的先进个人及事迹,努力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3)开展诚信教育,增强学生的诚信意识,引导学生诚信行为。通过催缴学费,召开考证、考级、考试教育,助学贷款催款等相关工作,对学生进行诚实守信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诚实守信意识;利用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引导学生的诚信行为,比如通过诚信征文、诚信演讲、诚信辩论帮助学生树立诚信意识,规范行为。 3.从关心学生入手,加强学生资助管理工作。 虽然高职院校学生整体的家庭情况较好,但仍然有部分学生来自家庭经济相对困难的家庭。由于家庭经济的原因,这部分学生存在更多的学业压力和思想负担,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点对象。要通过各种途径帮助这些学生树立信心,最大限度地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一是要认真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保证认定工作的公正、公开、公平;二是要认真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让有限的资助费用发挥最大的作用;三是要鼓励、引导、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勤工助学等自立行为,通过诚实劳动自食其力,既减轻家庭负担,又增强自信。 基础管理论文:浅谈中专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与学生管理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 学生管理 课程改革 论文摘要:对中专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一方面,阐释计算机基础教学自身所具备的学科特点;另一方面,针对现存的一些教学问题提出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同时,注重教与学的双向互动关系,将学生管理纳入教学改革的视野中,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计算机基础是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早在几年前,计算机就与英语和驾驶成为现代人必备的三大技能,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职场对高校毕业生计算机软件应用及简单的程序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计算机基础教学在高校教学中的地位始终很难得到提高,一方面由于其自身的学科特点所致,更另一方面原因则在于学生管理方面缺乏更为科学化、系统化的经验体系,本文试图在这两方面进行简单论述,最终使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一、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学科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1.实践重于理论,教学中二者脱节 计算机基础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在部分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始终是分为理论讲解和上机操作两部分。而在学期考核时往往只将上机操作作为最终课程评估的方式,这就难免让学生产生重操作而轻理论的错误认识,很多在理论课上学的知识由于时间间隔较长,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被逐渐淡忘。 众所周知,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对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如果在课程设置上将计算机基础教学明确地划分为理论课和操作课两部分,教学效果往往低于预期,学生也就很难将实际的应用问题转变成自身的技能。 2.教材更新速度慢,与学科发展不同步 1946年2月14日,世界上第一台电脑ENIAC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当时主要应用于军事国防领域,不到一个世纪,微型计算机已经在家庭中普及,这样快速的发展,是其他许多学科无法望其项背的。 然而,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学生所使用的教材并不能跟上学科发展的速度,很多知识随着技术的改进而变得陈旧,这也就导致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出现一定的偏差,如果教师不能及时跟进,学生就很可能被教材的权威性所误导。 3.计算机等级考试致使教学出现应试性 在很多学校,学生英语等级考试与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成绩,成为顺利毕业的必要条件,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多的是为了拿到证书而不是真正掌握技能。与此同时,计算机等级考试分为省级和国家级两部分,一般的省部级院校会要求学生通过省级计算机通一考试,文科要求通过省一级,而理科的要求相对较高为省二级。还有一部分学生为了就业时具有一定的优势,会选择计算机国家等级考试。 问题在于,所有的考试都有一定的规律性,学生为了顺利通过考试往往会使用题海战术,但计算机学科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高速的发展性,这二者之间的矛盾,也就说明了,为什么很多学生通过了考试,而实际操作能力却往往不容乐观。 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学生的管理 在学校公共课的设置上,始终存在几种不同的声音,学校及相关领导部门始终认为公共课的设置对所有专业的学生都是必要的,而学生往往会认为,我所学的专业很少会用到公共课上学习的知识,因此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所能够产生的共鸣越来越少,更多的是建立在强制性的基础上。而计算机教学这一课程设置的初衷越来越难实现,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可以在学生管理上进行适当的改变。 文章第一部分提到的几个问题有一部分是由于高校教学体制上所存在的顽疾,但如果从学生管理角度进行思考,其中的很多问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 1.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消化知识 由于学校计算机硬件设施资源有限,不可能让学生在每一堂课都有机会上机练习,而课时数的限制又要求理论课是不能偏废的,因此教师可以在理论课之后为学生布置少量的课外作业。例如office操作与简单的编程都需要大量的实践操作,而知识的连贯性又要求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对知识进行温习。 2.加强教师的一对一教学 当前的计算机课堂上,教师往往充当一个讲解员的角色,而事实上,很多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问题并不能及时得到教师的指导,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发挥。 所以,教师应该在课堂上走下讲台,积极解决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疑惑与难题,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快、更好、更扎实的掌握新知识。 3.加强学生的责任意识,保护教学设施 毋庸赘言,计算机硬件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作用举足轻重,一旦硬件受到损坏,不仅影响实际的教学工作,还会给学校带来经济损失。 因此,在上机操作的课堂上,应该加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对号入座,并对自己所使用的机器的健康状况负责。一旦出现损坏,则按价赔偿。这不仅保证了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也是对学生的有效管理。 三、结语 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之具有较强的软件应用能力和一定的程序设计能力。因此,我们不仅要在实际教学中保证技能与知识的传授,还要及时发现课程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纠正和改善。毕竟,教与学是两个严密结合的整体,哪一方面都不能偏废,只有把学生当做教学过程中的另一个主题,尊重教育学规律,才能用一种更为开阔的视野审视计算机基础教育,更加理性的对待计算机基础教学。 基础管理论文:试析无因管理制度的理论基础及立法价值 论文摘要 无因管理制度起源于古罗马,在大陆法系国家中通常作为一种独立的制度而存在。本文拟就历史发展各个阶段,有关无因管理制度设定功能的各种学说加以分析,旨在将无因管理与相似制度区分开来,并论证其制度价值与存续的合理性。 论文关键词 无因管理 理论基础 价值 在大陆法系国家,无因管理是债法具有重要地位的原因之一。一般认为,无因管理是指“无法律上之义务而为他人管理其事务”的行为。无因管理是以直接形成一种法定之债为途径,并在当事人之间产生相互的诉权的法律体系。正如产生其他法定之债的原因,如不当得利、侵权行为等相同,无因管理必须有一个非常严谨的定义与明确的范围。 一、无因管理制度的来源 无因管理的规定在法律中出现最早的记载位于罗马法。对于关债的规定,优士丁尼在《民法大全》将其划分为:契约、私犯、准契约与准私犯四类。其中的准契约是指那些非从契约产生,但与契约十分相似的债。罗马法中的准契约之债主要处理关于无因管理、不当得利、监护与保佐、继承、共有、服务单位对旅客携带物品与海损方面的问题。 大陆法系各国均继受了罗马法中的这一制度,将无因管理纳入到其民法制度中。法国法上的无因管理承袭罗马法,其内涵与罗马法保一致,也称作事务管理,属于准契约的一种。早期法国法的无因管理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了本应该属于不当得利的内容。而同属大陆法系的《德国民法典》则抛弃了准契约的概念,将无因管理和不当得利规定为两种不同债的发生原因,将无因管理作为债的独立发生依据而进行了专门规定。随后的《瑞士民法典》虽然没有超脱德国的模式,但在《日本民法典》中,却已经将无因管理作为一种独立的法定之债,至此确立了无因管理在债法中的独立地位。 三、无因管理的制度价值及法律地位 (一)无因管理的制度价值 无因管理制度在大陆法系发展到今天,其制度价值与罗马法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区别。罗马法上的无因管理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管理临时离家之人的事务在很大程度上是战争引发的一种社会需要。因此无因管理是为满足被管理人的需要、维护被管理人的利益而产生的,起初只赋予被管理人以诉权,管理人的相对诉权是后来被确立的。实际上仍然是维护被管理人的利益。现代民法典的无因管理制度以管理人的请求权为中心,强调管理人行为的正义性和适法性。从现代民法私权神圣,从意思自治和责任自负的理念来看,“任何人只能被他所同意的义务所约束”,未经要求擅自干涉他人事务,应由行为人自己承担后果,被管理人不应因此负担任何义务。但无因管理制度以利他主义为出发点,不但承认这种干涉的正当性,更赋予为他人利益行事的管理人以请求权,允许其向被管理人索回支出的费用,目的是鼓励社会互助,以维护社会利益。这是今天为立法和学理所公认的无因管理制度的价值所在。 如何协调管理人与本人之间的利益均衡,是无因管理制度需要解决的最大问题。首先,就无因管理制度的立法指导思想而言。创设无因管理制度的最初动机,是为了更为有效地保护本人的利益,进而寓有符合社会利益之意。权衡双方的利益,应该更加着眼于管理人的利益保护,使其摆脱负担,解除管理时的后顾之忧,并最终更好的保护其的利益。其次,就无因管理制度的规范功能而言,通过法律手段保护也是必要的。无因管理本是一个道德范畴,但既然法律将其规定为一个制度,就有必要从双方面对其同时进行规制,以达到调试社会关系的目的。最后,创设无因管理制度时,应该合理平衡管理人与被管理人之间的双重利益,进而鼓励人们去实施符合道德标准的管理行为,这将对此制度的合理创设便有着深远的社会现实意义。 无因管理不单纯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从更广泛的意义讲,它是一种催动社会公益,指引社会政策的价值取向。无因管理制度的价值,从规范社会秩序的意义上来说,是在引领一种社会团结与救助危难的观念。社会的秩序与稳定,最终将细化为对每个人利益的保护。无因管理制度鼓励社会互助,激励人们的道德情操,强化从困境中挽救他人的社会观念,最终在整个社会普及一种自觉救助他人的风尚,最终保护了意思自治与社会成员的个体利益。 (二)无因管理制度在法律中的定位 无因管理在法律中的定位,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含义。第一是在法学研究中的定位,第二是在实体民法典中的定位。法学研究中的定位将是法典规定的基础,主要考虑对无因管理制度的定性问题,要么按照传统理论上的准契约来定位,要么将其作为与合同、不当得利和侵权行为并列的,债的发生依据之一。在实际的立法规定上,争议主要围绕着无因管理制度应该细化到何处——即,应该放置在民法典的哪个位置上。关于前者,目前理论界的争议并不大,现代以后,无因管理制度是债的发生原因之一,这已经是普遍的定论。但后一方面的问题,至今仍然存在很大的争议。 近年来,大陆法系国家多以债的定位将无因管理纳入债法体系中,差别也仅仅体现在名称上的不同。比如法国民法典中关于无因管理的规定,其外观虽然沿用了罗马法中准契约的名称,但实质却将其作为一种特定之债,即“非因合意而发生的债”来规定。德国民法典对该制度使用的名称为“无委任的事务管理”,同样并未将其排除于债法之外。至于日本、意大利、以及我国台湾地区民法典,则并未在名称上多加调整,给无因管理制度的定位就是债的发生依据之一,然后在此基础上开始构建民法的债权法体系。 在我国,若要确定无因管理制度在民法中的地位,首先一点应当明确的是,无因管理管理的制度的体系虽小,却在地位上,却与其它债的发生方式位于同样的逻辑层次,不能因此而认为其无关紧要,而如传统手段一般,将其随意点缀在合同法各种有名合同的章节之后。对于它的定位,现在有三种方式可以选择。第一是与合同与侵权相仿,将无因管理制度独立编成一个章节,这同样是纯粹的逻辑给我们指明的出路。但不得不说,无因管理的体系本身并没有能够支撑起一整个制度的宽度,单在条文数上就远落后于另外两种制度,这样编排并不符合立法技术的需要。第二是将无因管理规定在债法总则中,自然,前提是我国民法典设定专门的债法总则。第三是将其规定在民法总则中,这只是在没有专门债法总则情况下的替代措施,于法理无据。而就民法体系的分则制定而言,它是按照权利类型或行为类型来制定的,也难以找到无因管理的位置。究竟如何操作,将是实践中将要面对的主要问题。 基础管理论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校长管理行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改革课程管理体制和考试评价制度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新课程方案是在学校中通过校长领导下的教师队伍进行创造性的劳动而变成现实的。校长的管理理念及所产生的行为将直接决定新课程在学校中的实施状况,新课程中的新教育理念与创新要求要求学校管理发生相应的变革. 一、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课程改革的必要性。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近年来,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无论是改革教育的弊病,还是对教育发展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往往都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入手,通过改革基础教育课程,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些国家都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增强国力、积蓄未来国家竞争实力的战略措施加以推行。建国以来,我国先后进行了七次课程改革,每次都取得了明显的成就。最近一次比较全面的改革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之后,八十年代后期至九十年代初期,经过几年的努力,形成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现行的体系。增加了“选修课”、“活动课”,初步改变了多年来只有“必修课”的模式;初步推动在统一基本要求前提下的教材多样化,引入了地方课程,初步改变了国家对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在教学实践中涌现出一批重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重视学生成功与发展的好的教改典型。这些成绩为当前的课程改革打下了基础,积累了经验。但是,课程是必须不断改革、不断建设、不断创新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的发展,现行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弊端明显地突现出来。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展的需求不能完全适应;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课程内容存在着“难、繁、偏、旧”的状况;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于反映现代科学、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的经验和社会实际;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和甄别、选拔的功能;课程管理强调统一,致使课程难于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发展的需求。这些问题的存在,以及它们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制约和不良影响,说明了推进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针对性。 2、新课程的特征。新课程洋溢着时代的气息,体现着素质教育的理念。第一,新课程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第二,新课程强调“三维”结合。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进行整合,强调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态度,改变以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第三,课程结构体现了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改变了原来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第四,课程内容现代化、生活化与适应性。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了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第五,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改首先通过课程结构的调整,使学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获得合法的地位。同时,新课程标准通过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新课改中校长应有的管理行为 中小学校长不但要有良好的知识素养、现代管理理论和学校管理能力,还要建立适应时展要求的办学理念,具备战略思维能力,富有变革精神和创新精神。新课改中校长的应有管理行为包括: 1、帮助教师建立新的角色模式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中小学校长应关注教师对新课程的适应以及通过实施新课程而达到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帮助教师尽快地成为新课程的有效执行者和积极建设者。校长应鼓励、支持教师参加相关的课程改革的培训班,参加相关学科的课改展示活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感性与理性相结合。帮助教师对新课程能够准确地理解、诚心地接受、热情地投入,并有效地运行。让教师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能够不断检验、完善和发展新课程,并加速实现自身的成长与发展。 新的课程改革必定引起一场教育因素的重组活动,其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人,即管理者、教师和学生。而教师就是变化的核心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其作用和身份的转变是变化的中心。校长要结合新课程的要求和实施前景,帮助教师明确自己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角色定位。新课改的教师角色要求是:第一,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新课程改革条件下知识传授者角色转变。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由重教师传递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交流转变;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合转变;由重教学结果向重教学过程转变。第二,教师应成为学生的促进者。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与学生们分享自己的感情与想法;与学生一道寻找真理,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创造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认知的能力。第三,教师首先成为研究者。每一位教师都应有能力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研究与改进,以适应社会和教育的发展。校长应帮助教师学会判断教师行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逐步养成自我反思、设计教育教学行为、从事行动研究的意识和能力,学会在教学研究中体验成功。 2、引导学生变革学习方式 新课程强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校长应提倡、引导、并促进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是人们在学习时所具有或偏爱的方式,是学习者持续一贯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在学习中,有的学生倾向于借助具体形象进行记忆和思考,有的学生倾向于抽象的思维,运用概念进行分析、判断和推理。有的学生必须在绝对安静的环境中才能专心学习,有的学生为了家长、教师的奖励而学习,有的学生却能够从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和成功。这些特点,校长都应该促使教师对其进行全面、具体的了解,并付诸教学实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让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学习中成长。 3、处理好“三级”课程的关系,开发校本课程 作为校长,应注意发现和体验学校管理重构对于新课程实施的重要性,确立新的学校观和管理观,理解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在新课程与学校发展之间建立积极有效的联系。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明确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与国家课程之间的关系,在新的课程管理体制下,教师、校长、教研员以及各种教育力量如何加强合作,新课程对教师有哪些新的要求,对当地的风俗、政治、经济、文化进行分析研究,组织人员开发校本课程,创出学校的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校长为领导,教师为主力,课程专家为指导,包括家长和社区人事共同参与的,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以学校为基地,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课程开发工作。校本课程开发需要学校明确自己的教育哲学,调动全体同仁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充分利用学校内外的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以减少教育冲突甚至相互抵消的现象,同心协力地实现既定的目标,促使学校特色的形成。 4、改革课程评价的模式 评价改革首先是评价指导思想的变革。《纲要》指出,评价改革的目标是“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和甄别、选择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明确将评价改革作为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并提出了评价改革的方向,这是新世纪对教育评价的新要求。为了达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我们必须建立符合素质教育的评价与考试制度。作为校长,应了解认识一些新的评价方式和思路,进而产生改革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参与到评价改革中来。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择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变教学实践的功能。新课程提倡建立一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评价体系。校长应树立发展的评价观。对于学生的评价,《纲要》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的发展。”对教师的评价,要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教师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使其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纲要》指出,要“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的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校长应努力探索如何使评价更具有激励功能,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发展性评价观,从而提高学校管理的效能和效益。 5、促进课改与学校同步发展 新课程的最终发生地是学校,新课程只能在学校中生成,课改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学校的发展。人们常说,有一个好校长就意味着有一所好学校,新课程的实施是否成功,学校的管理者尤其是校长起着关键的作用。新课程促进学校概念的变化,教育变得丰富多彩、复杂多变。校长要不断地学习、思考、探索,更新学校管理的理念,独立性地思索、创造性地制定学校发展计划,创造性计划是创造性工作地开始。校长应重视学校的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强化校本管理机制,提高社区参与程度,通过充分调动各方面的资源和能动性,最终达到提高教育质量、满足社会需求的目的。中小学校长必须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到实处,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顺利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基础管理论文: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的独特性 摘要“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的独特性体现在:增强了理论与实践的互动,突出了改革的整体意识,突出了改革的内涵意识,突出了改革的自我意识。 “新基础教育”研究是叶澜教授主持的一项综合性研究项目,涉及理论实践两个层面和多个领域的研究。早在其探索性研究阶段,该研究就曾关注过学校管理层面的改革问题,如学校科研如何推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在科研过程中如何形成一支新型的教师队伍,学校管理工作如何体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结合等。[1]在研究进入推广性、发展性阶段之后,上海市“新基础教育”研究所于2002年3月举办上海闵行区“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者研修班,研究主题涉及学校管理改革各个层面的问题。2002年5月,“新基础教育”研究所在上海召开了第六次“新基础教育”共同体研讨会,叶澜教授作了《高质量整体加速推进新基础教育,创建21世纪新型学校》的专题报告,明确提出了“创建21世纪新型学校”的改革实践目标。学校管理“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强化了校长作为学校改革第一负责人的意识,并由此在学校管理层面开始了更为深入而富有创意的改革。[2] 现有的学校管理改革往往是在理论与实践相对立的思维方式指导下进行的,比较侧重实务层面的改革,对行政层面有很强的依附性,学校管理改革的自觉性、独立性与特殊性尚待开发。在此背景下,“新基础教育”的学校管理改革,就体现出以下的独特性: 增强了理论与实践的互动 “新基础教育”的学校管理改革有着鲜明的教育学立场,追求和体现着教育理论与教育改革实践的积极互动。“新基础教育”的学校管理改革坚持直面学校管理现实,尊重实践本身的独特性、综合性和复杂性,始终在“成事”与“成人”相结合的立场下研究学校管理问题。“新基础教育”并不反对借鉴经济管理等领域的先进思想,但更加自觉地注重学校教育及管理的独特性,坚持将学校管理改革置于教育学的立场下进行思考。“新基础教育”有其对社会发展、教育改革走向的整体思考,有其对现有学校教育问题的深度考察,更有改变现状、创建21世纪新型学校的目标设计和路径创新。在“新基础教育”看来,“实现转型,是中国学校世纪初变革的基本走向和关涉全局的基础性核心任务”,其具体内涵“即学校教育的整体形态、内在基质和日常的教育实践要完成由‘近代型’向‘现代型’的转换”,转型的具体内容包括价值提升、重心下移、结构开放、过程互动、动力内化等5个方面。[3]而具体的改革路径,则是研究型的改革实践。在这一重要的改革实践中,学校管理不仅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改革层面,而且是在“新基础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 在进行“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时,学校管理者首先要学习和掌握“新基础教育”的理论,要认识“新基础教育”的性质、目标、价值追求和观念系统,理解“新基础教育”的主张与改革措施,从而形成“新基础教育”的理论立场。“新基础教育”并不认为学校管理者只是理论的应用者,而是认为其同样需要思考教育问题,形成教育观念,养育教育智慧;认为学校管理者是有思想、有智慧、有发展潜力的生命体,而不是照本宣科的操作者。 “新基础教育”的学校管理改革,致力于理论思考与改革实践的互动,不断研究新问题,不断在研究中丰富理论,不断在理论指导下推动改革实践,理论与实践相互滋养,相互生成。因此,在“新基础教育”的学校管理改革中,学校管理者能不断地感受到“新基础教育”理论对改革实践的渗透和指导,也能在不断推进着的改革实践中,发现新问题和进行新的理论思考。因此,实施“新基础教育”,会促进学校管理者更加自觉地学习、思考和实践,在实践中更新教育观念。 突出了改革的整体意识 “新基础教育”要求,学校管理者必须有综合和整体的意识,要对学校所走过的道路有清醒的认识,要对学校的发展状态、改革目标、改革进程、存在问题与新的发展空间有综合的认识,对学校各方面、各层面的改革有综合的设计,要有策划、指导、推进学校各方面改革的意识和能力。这样,必将有助于整体推进学校的改革和发展。 突出了改革的内涵意识 对于学校管理而言,有各种技巧、方法的改革,有各种方面的改革,有外显的改革,也有内涵的改革。从当前的改革状态来说,人们比较关注的是学校硬件设施的完善、学校品牌效应的形成、学校外在声誉的改善。这些固然是重要的,而且对于当前来说,也是必要的工作。但是,这些改革毕竟是学校的外延发展,不能替代学校的内涵发展。 “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极大地促进了学校的内涵发展。对于学校改革和管理来说,最核心、最艰难的就是学校的内涵发展。“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致力于学校日常生活的更新,致力于学校中人的生存方式的整体转换,致力于创建一种新的学校生活形态。这一改革艰难而又非常有意义。因此,“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非常关注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自我更新。具体而言,这种自我更新包括人的观念系统的更新、思维方式的更新、价值取向的更新和行为方式的更新等。这种自我更新,是渗透在教师、学校管理者的日常工作之中,并通过其日常工作方式的转变而体现出来的。因此,“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关注的是工作中的人的变革。这是最具有实质意义改变。用“新基础教育”的话语来说,就是要处理好“成事”与“成人”的关系:通过“成事”来成人,“成事”与“成人”紧密结合。 “新基础教育”自觉、执著地关注着学校内部的变革,关注着学校内在基质的时代转型,关注着学校的整体转型和转型性的改革过程。正是在此意识之下,“新基础教育”才特别看重“过程”、“人”和“日常”这些学校内涵发展所不可缺少的要素。 突出了改革中学校的自我意识 学校管理改革有多种方式,从内外关系来说,有的是依靠外界控制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有的是注重调动学校人员积极性的改革,有的是积极寻求外界支持的改革,而“新基础教育”追求的是学校管理的自我更新。这是一种对学校人员综合潜能的积极挖掘,是一种开放的精神状态与发展状态。因此,“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唤醒了学校的自我意识。 只有学校管理者想改变自己和自己的学校,愿意面对学校的问题,愿意寻找学校的发展空间,“新基础教育”才可能在其学校扎根,才能促进学校自我更新。“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固定的操作方法。它只是通过传播理念和改革实践,唤醒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自我意识、发展意识、生命意识,让每个人都认真面对自我,积极更新自我。这样,“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就呈现出相当积极的状态:学校管理层在积极地自我更新。这不仅体现为每所实验学校对自己学校发展状态、问题与发展空间的认识上,不仅体现在对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上,不仅体现在学校管理者积极地推进自己学校的改革、不断深化和拓展改革领域上,而且体现在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能够积极地思考自己的工作,积极地探索和实践,积极地反思并不断地重建。一批批积极进行自我更新的学校管理者和教师,正在研究型的改革实践中不断涌现。 “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强调了“自我”的存在、“自我”的力量,在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唤醒着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着他们的力量。 在几年的改革实践中,正是因为有了上述坚实的基础,所以开展“新基础教育”实验的学校才在学校管理层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们根据自己学校的历史、现状、问题与发展空间,自主规划学校发展,积极开展学校科研,开展具有个性特征的文化建设,降低管理重心,重构学校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自主构建反思--重建型的管理方式,关注学校最基本的师生日常生存方式的转换。可以说,每一所扎扎实实进行“新基础教育”研究的学校,其管理层面都显现出整体转型的态势,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学校从“近代型”向“现代型”的转换。 学校管理改革之路是没有终点的。“新基础教育”的学校管理改革乃至于“新基础教育”的理论建构与改革实践,必将为丰富、拓展学校管理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不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基础管理论文:论客户关系管理〔CRM〕的基础:数据库营销 经过二十年的经济发展,中国的经济形态正逐渐由稀缺经济向过剩经济过度,但这种过剩是底层次的过剩,产品的技术差别很小,同质化现象很严重,企业的习惯营销思维仍是以产品的推销为主,一次又一次地祭起“价格战”的大旗,结果是消费者逐渐麻木,并开始怀疑产品的品质,同时又严重削弱了企业的资本积累、科研开发及后续发展的能力。21世纪,对于任何企业而言,有两个方面最为重要,一是企业品牌,二是顾客的满意度,但顾客的满意和忠诚不是通过简单的削价可以换来,也不是通过折扣、积分等暂时的经济利益可以买来的,要靠数据库和顾客关系管理(CRM)系统,从与顾客的交流互动中更好地了解顾客需求来实现。 数据库营销作为本世纪90年代一种方兴未艾的营销形式,包含了关系营销的观念,着重于给顾客提供全方位的持续的服务,从而和市场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同时和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相结合,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MIS)来充分的建设和利用客户数据库,而且,强大而完善的数据库是未来网络营销和电子商务的基础。 1.未来的顾客服务模式与CRM的运用 顾客服务模式的变化 忠诚、持久而稳定的顾客群成为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国外,93%的公司首席执行官认为"顾客资源"是企业成功和更具有竞争力的最重要的因素。企业营销的关键是争取和留住顾客,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地需求,和顾客建立互相信任的稳定的双向沟通的互动关系。传统的只是单向被动的适应消费者的营销方式已经落在时代变化的后面,这种慢一拍的市场跟进不仅不能享受到高额利润,在这个快速变化的社会往往对企业而言还可能是致命的。现代的企业各个部门将被高度整合起来,以顾客为中心工作,追求顾客的终身价值。 顾客关系管理(CRM)呼之欲出 实现顾客的忠诚度,满足顾客随时变化的需求,相应的是企业管理的重心正从内部向外部扩展,从生产制造向顾客关系管理转移:ERP—SCM—CRM……顾客关系管理(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CRM)。据2001年2月27日中国经营报消息,上海罗氏制药公司和康柏合作,投资400万启动大中华地区制药行业真正意义上的客户管理系统(CRM),由Sibel公司提供软件解决方案,上海罗氏希望在3、4年内通过CRM的建设,彻底改变与客户打交道的方式。 CRM作为新一代的顾客资源管理系统,把企业的销售、市场和服务等部门整合起来,有效地把各个渠道传来的客户信息集中在一个数据库里。公司各个部门之间共享这同一个客户数据库,发生在这个客户上的各种接触,无论是他何时索要过公司简介,还是他是否曾经购买过产品都记录在案,每个与这一顾客打交道的部门经手人可以很轻易地查询到这些数据,让这个顾客得到整体的关怀。从中我们也可发现,CRM系统的基础是一个数据完备、功能完善的客户数据库在营销中的整体功能发挥。 2. 数据库营销的实际应用 数据库营销,是在企业通过收集和积累消费者大量的信息,经过处理后预测消费者有多大可能去购买某种产品,以及利用这些信息给产品以精确定位,有针对性地制作营销信息达到说服消费者去购买产品地目的。通过数据库的建立和分析,各个部门都对顾客的资料有详细全面的了解,可以给予顾客更加个性化的服务支持和营销设计,使“一对一的顾客关系管理”成为可能。数据库营销是一个“信息双向交流”的体系,它为每一位目标顾客提供了及时作出反馈的机会,并且这种反馈是可测定和度量的。 数据库营销在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里已相当普及,在美国,1994年Donnelley Marketing公司的调查显示,56%的零售商和制造商有营销数据库,10%的零售商和制造商正在计划建设营销数据库,85%的零售商和制造商认为在本世纪末,他们将需要一个强大的营销数据库来支持他们的竞争实力。从全球来看,数据库直销作为市场营销的一种形式,正越来越受到企业管理者的青睐,在维系顾客、提高销售额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宏观功能——市场预测和实时反应 客户数据库的各种原始数据,可以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和“智能分析”在潜在的数据中发现赢利机会。基于顾客年龄、性别、人口统计数据和其它类似因素,对顾客购买某一具体货物可能性作出预测;能够根据数据库中顾客信息特征有针对性的判定营销策略,促销手段,提高营销效率,帮助公司决定制造适销的产品以及使产品制定合适的价格;可以以所有可能的方式研究数据,按地区、国家、顾客大小、产品、销售人员、甚至按邮编,从而比较出不同市场销售业绩,找出数字背后的原因,挖掘出市场潜力。企业产品质量上或者功能的反馈信息首先通过市场、销售、服务等一线人员从面对面的顾客口中得知,把有关的信息整理好以后,输入数据库,定期对市场上的顾客信息进行分析,提出报告,帮助产品在工艺或功能上的改善和完美,产品开发部门作出前瞻性的研究和开发;管理人员可以根据市场上的实时信息随时调整生产和原料的采购,或者调整生产产品的品种,最大限度的减少库存,做到“适时性生产”(JIT)。 微观功能——分析每位顾客的赢利率 事实上,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真正给企业带来丰厚利润的顾客只占所有顾客中的20%,他们是企业的最佳顾客,赢利率是最高的,对这些顾客,企业应该提供特别的服务、折扣或奖励,并要保持足够的警惕,因为竞争对手也是瞄准这些顾客发动竞争攻击的。然而绝大多数的企业的顾客战略只是获取顾客,很少花精力去辨别和保护他们的最佳顾客,同时去除不良顾客;他们也很少花精力考虑到竞争者手中去策反顾客,增加产品和服务,来提高赢利率。利用企业数据库中的详细资料我们能够深入到信息的微观程度,加强顾客区分的统计技术,计算每位顾客的赢利率,然后去抢夺竞争者的最佳顾客,保护好自己的最佳顾客,培养自己极具潜力的顾客,驱逐自己最差的顾客。通用电气公司的消费者数据库能显示每个顾客的各种详细资料,保存了每次的交易记录。他们可以根据消费者购买公司家用电器的历史,来判断谁对公司和新式录象机感兴趣,能确认谁是公司的大买主,并给他们送上价值30美圆的小礼物,以换取他们对公司产生下一次的购买。 数据库营销是CRM的基础 CRM系统主要包括销售自动化(Sales Force Automation, SFA)、营销管理、客户服务和支持、客户呼叫中心、网络功能几个模块。它的实质是充分发挥市场、销售、服务三大部门的作用,并且使三个部门能充分共享顾客信息,打破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堡垒的封锁,从而使各个部门以一个企业的整体形象出现在顾客面前。在企业前端CRM系统背后,其实就是一个功能强大的顾客服务数据库,存储了顾客的各种资料及交易行为,并能利用各种数学分析模型对这些数据进行深层次挖掘,对顾客的价值和赢利率进行分析。可见,在实施CRM过程中,将企业原有的顾客历史数据整理有序化,输入数据库,搭建好一个完整的数据库是基础(关系见图)。 3. 网络时代CRM中的数据库营销 营销数据库和CRM把企业、经销商和维修站连成一体 在传统的企业结构中,要真正和顾客建立起持续、友好的个性化联系并不容易。原因很简单——技术上无法达到,观念上无法想像。比如说售后维修有时间地点的限制,难于提供24小时的即时服务;或者某个顾客的购买喜好只为单个销售人员所知,到了其他推广或售后服务人员那里就可能无法获得最适意的选择;一些基本顾客信息在不同部门的处理中需要不断重复,甚至发生数据丢失。更重要的是,销售人员往往仅从完成销售定额的角度出发,在销售过程中缺乏和后台支持人员的沟通,让顾客在购买之后才发现服务和产品性能并不象当初销售人员的描述那样,因而有上当受骗之感。这些常见的“企业病”都是由于企业的运作流程没有按照“以顾客为中心”的宗旨去设计实施,而是各部门从各部门自身的利益出发,多头出击的结果,在短期内即使可以赢得定单,却损害了与顾客的长期合作关系,最后仍然要由企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来修补。 企业和经销商、特约维修站之间的联系,是一个“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共同体,这三者之间的维系的途径是什么呢?笔者觉得恰恰是顾客服务系统CRM,系统的前台是CRM,后台就是营销数据库。上海通用公司在2000年安装了由IBM公司提供的CRM系统,它把企业的客户服务部、经销商和特约维修站联成一体,当一位顾客反映所购的轿车有问题投诉到公司的客户服务部门时,工作人员马上能根据顾客的名字从数据库中调出相关资料,其购买的是什么型号、购买时间、所售的零售商、曾有的维修记录、当时由谁负责、判断出顾客反映问题的所属的质量类型,从而马上通过系统通知离顾客最近的维修站,同时进行跟踪记录,何时解决问题,顾客的满意度等,大大加快了对顾客投诉的响应时间,同时,能够节省大量的人力资源,把他们从日常数据采集转化为能够增殖的顾客服务。 假如没有这个系统,企业和各维修站、经销商是隔离的,同样一位顾客的投诉,不可能马上对问题的处理迅捷和有条理,公司的顾客顾客服务中心可能还要打电话、发传真了解在经销商、维修站里有关顾客的信息,如果资料不是很切确,还要反复的核对,期间的麻烦和效率可想而知。 基于Internet的数据库营销和CRM 如果想领导这个数字时代,就必须充分了解因特网,这样才能准确预测网络生活方式对你的产业意味着什么(见比尔·盖茨著《未来时速》)。现在许多企业所建立的网站,并没有站在电子商务的高度,仅仅当作自己企业的电子宣传栏,网上预订的产品也只是目录式的,没有产品直观的多媒体介绍。应该说还没有领会网络在商业中的本质价值,不理解网络所扮演的销售角色,最终使企业的网站变成孤岛。 将网站和公司的客户数据库连接起来,网站可以通过对顾客网页浏览的顺序、停留的时间长短为这位顾客建立个人档案,识别出具有相似浏览习惯的顾客。同时,电子商务前端的客户关系管理应该和企业的内部管理系统(ERP、SCM等)连接起来,不管客户从哪个渠道进来,都可以跟后台的企业管理系统连接起来。网站的一切工作都应围绕着顾客需求这一中心,要符合顾客的浏览习惯,充分考虑到顾客在网上可能碰到的困难时需要的帮助和技术支持;开展网上自助服务,顾客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时随地的上网查询,自行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以帮助降低成本。可以为他(她)定制在线购物经验、定制广告、促销活动和直接提供销售报盘,辨别出具体的顾客偏好,以便提供改进的个人服务,海尔公司推出了“网上定制”,顾客进入海尔网站的主页面后,就可以清楚看到定制冰箱和定制电脑,以定制冰箱为例,消费者可以自己设计冰箱的外观色彩和内件配置,从而最大限度满足了顾客的个性化需求。从2000年8月海尔推出“定制冰箱”一个月时间,就从网上接到了多达100万台的要货订单。 4.提高企业顾客信息能力的非技术因素 在设计数据库之前,首先让一组营销人员来明确公司的业务需要,所设计的数据库要包含哪些功能,简单的说,就是数据库能帮助营销人员去做什么。然后让一组管理信息系统的专业人员去实现相应的运作条件。在具体的开发实施中,这组营销人员和MIS专业人员共同协作(Team Approach),互相支持,使数据库开发顺利进行。 所设计的数据库应能够回答有关现有顾客或准顾客的特征和行为的特定问题(或查询);能够在特定标准、营销事件(Marketing Events)或姓名评分模型(Name Scoring Models)的基础上挑选将来促销的对象姓名;能够跟踪促销结果并对反馈者和非反馈者进行顾客轮廓分析(Profiling)。 大多数公司建立营销数据库作为一种独立的应用,并首要的把他当作一种分析和促销的工具,但一个完全一体化的数据库系统完全将公司的业务、决策支持和营销系统,合并成一个单一的一体化的数据库应用形式,数据库营销是一个系统性的有创造力的整合的营销体系。 顾客竞争其实就是信息竞争,筹建营销数据库和CRM系统,根本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的顾客信息能力,顾客信息能力的本质是企业的判断能力,即能够根据已有的事实判断那些未知因素将会具有怎样的价值,对企业未来的发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顾客信息能力已经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核心能力,它能贯彻到市场、销售、服务等各职能领域。 但是很多企业走入一个误区,在提高企业的信息能力上将近80%的资源投资在顾客数据库和网络系统建设上,忽视了企业信息能力除了技术以外,还有更重要的非技术因素,包括人才、文化观念、组织结构、领导艺术和战略观念。 4.1人才队伍 公司须组织一支均衡的信息队伍,其中包括:具有扎实业务操作经验的人才;敏捷、富于创造性,最少受行业传统束缚的人才;来自IT并熟悉本行业务的人才;来自本行业并熟悉技术应用的人才;具有新环境销售潜力的人才;具有熟练的数学和统计才能的人才;在与客户交流环境中能熟练应用信息的人才。 4.2企业文化 营销数据库的实施虽然在形式上表现为一些软件包的组合、调试、安装、测试和运行,但是蕴藏于信息管理的核心的是一种新型的理念。实施CRM需要销售人员、市场推广人员、维修服务人员等等的全方位参与,如果不能得到他们的信赖和支持,再好的系统设计也不能发挥效力。公司要创造一种学习和创新的信息文化,努力使业务和信息技术部门之间的信息文化相互适应,评估人们在工作中对信息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应用信息的能力。美国一家企业的经理对此有深刻的发现:“如果你留心观察一下周围那些在本行业中出类拔萃的企业,你就会发现他们在企业文化方面与众不同。” 4.3组织结构 留心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在现有的组织结构中,企业并不是单一的公司组织,而是由许多半自治部门组成。就象美国一家业务领先的银行经理指出:“每一个业务部门都有自己的技术支持,因此我们像六个竞争者在相互竞争。”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每个业务部门之间没有分享顾客信息,形成了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使得各部门无法协同工作,从共同的信息中获取更大的力量。企业必须建立明确的信息共享奖励机制,在部门之间经常举行群策会议,建立跨部门的联合小组专门从事信息开发,为各部门信息共享和建模作出明确预算,改变原有组织结构,根据信息价值创造规律创建信息流。 4.4领导艺术 企业要高度重视那些推动改革、创新和新的处事方式的人,这是企业改变行业惯例的开始。辨别企业中守旧的领导人员,对他们进行教育或进行更换,在每个管理层中寻找具有信息远见并勇于进行信息改革的人,从而在各项业务中加入信息指导。应该说,企业的高级管理层对企业信息转型的支持是企业提高信息能力的关键。 4.5战略观念 信息在传统上归入技术的范畴,在实施中也没有完全当作一种战略资产,围绕企业信息开发的大量资源很大程度上被用于信息管理而不是价值创造。随着企业意识到顾客信息的真正价值,企业的注意力从“管理信息”向“顾客信息”演化。制定顾客信息战略,对信息收集进行详细的规划,并开始系统化的信息收集工作,同时,筹建数据库,对收集到的信息整理存储,对已知信息的百分比进行评估并设法提高该比例,讨论其潜在的价值。利用数据库能准确统计出公司顾客数目,计算出各顾客贡献的利润,辨别哪些是公司顶级顾客等。 5. 结束语 目前在我国,传统的营销方式仍占据着相当的地位,数据库营销只是对传统营销方式的补充和改变。但从长期看,数据库营销必将随着企业管理水平、尤其是营销管理水平的提升而得到创新使用。现在一些具有领先观念的企业如上海罗氏、通用汽车、广东美的已经建设了CRM系统。 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和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的满足成为了可能,中国加入WTO以后,企业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如何在这场强敌环饲的角力中胜出,需要全方位的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特别是企业的客户信息能力,作为企业经营战略中非常重要的营销体制也必须吸收西方先进的营销理念和手段,革除传统营销模式的弊端,数据库营销是先进的营销理念和现代信息技术的结晶,必然是企业未来的选择。但中国企业首先要从客户数据库建设和营销做起,打好基础,革新观念,最终走向CRM。 基础管理论文:供应链成本管理的基础理论与方法研究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物流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与青睐,被认为是面向21世纪的先进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成本控制是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争夺生存和利润空间,企业在不同的经营管理模式下需要不同的成本管理方法,在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之后,必然需要进行供应链成本管理(Cost Management in Supply Chain)来获得竞争优势,如何有效地对整个供应链上的成本进行管理将成为未来企业成本管理发展的重点和难点。 一、供应链成本管理产生的必要性 进入21世纪,竞争日益加剧,降价现象也许不是普遍趋势,但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现在的市场比十年前面临着更激烈的价格竞争。在许多西方国家,商业街和购物城都在持续降价,不仅如此,包括上游的供货商,原材料和工业产品也都在降价。 全球竞争加剧已经使得价格达到有史以来的最低点,形成目前这种市场环境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国外竞争者涌入市场,参与竞争,而他们的生产成本比较低。作为主要生产商中国的迅速崛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第二,贸易壁垒的撤除,市场自由度的增加都使得新的竞争者更加易于进入市场,这一现象使得许多行业的企业过剩,导致供给过剩,增加了降价的压力。 第三,Internet技术的应用使得价格信息的对比十分便捷。Internet技术同时使得拍卖和交易在整个行业范围内进行,这也助长了降价的趋势。 第四,顾客和消费者越来越看重产品的价值。曾经一度,品牌和供应商具有一定的价格号召力,因为当时市场认为不可能以较低的价格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 为了缓解不断的降价压力,保证一定的利润水平,企业必须寻求降低成本的方法,以度过降价的危机。由于企业已经实施了许多降低成本的方法与策略,所以想寻找到新的成本降低方法将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我们认为,降低成本最后的机会就存在于供应链而非企业自身的运作中。因此,加强供应链成本管理,降低包括物流成本在内的供应链总成本已经成为企业提高效益的重要途径。 为此,许多学者开始关注并研究供应链成本管理,其中Seuring对供应链成本管理的定义是“对供应链中的所有成本进行分析和控制的方法和概念”。从定义中可以看出,供应链成本管理比一般的企业内部成本管理更加重视交易成本和作业成本的优化,同时要将成本管理提高到战略层面上,追求“精益管理”。供应链成本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一部分, 是一种跨企业成本管理, 它拓展了成本管理思想到整个供应链, 意味着成本管理方法跨越了组织边界, 与传统成本管理相比,更为复杂。 二、供应链成本管理的基础理论 供应链成本管理虽然是90年代提出的一种新的成本管理模式,但追求其理论渊源,与前人关于成本管理的各种研究理论是分不开的。供应链成本管理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价值链理论、委托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和组织间成本管理理论等等。 (一)价值链理论 价值链概念由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在其《竞争优势》一书中首先提出,倡导运用价值链进行战略规划和管理,以帮助企业获取并维持竞争优势。价值链分析思想认为,每一个企业所从事的在经济上和技术上有明确界限的各项活动都是价值活动,这些相互联系的价值活动共同作用为企业创造价值,从而形成企业的价值链。比如,每一种产品从最初的原材料投入至到达最终消费者手中,要经历无数个相互联系的作业环节——作业链。这种作业链既是一种产品的生产过程,也是价值创造和增值的过程,从而形成竞争战略上的价值链。 价值链分为三种:企业内部价值链、行业价值链和竞争对手价值链,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前两种价值链。企业内部在运作过程中可以分解为多个单元价值链,每个单元价值链既会产生价值,也会消耗成本。某一个价值链单元是否创造价值,关键是看它是否提供了后续价值链单元的所需,是否降低了后续价值链单元的成本。同时,任何一个企业均处于某行业价值链的某一段,价值链的上游是它的原材料或产品的供应商,下游是其分销商或最终顾客。这种价值链的相互联系成为降低价值链单元的成本及最终成本的重要因素,而价值链中各个环节的成本降低则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 价值链分析对于成本管理理论的最大贡献就在于它拓展了成本管理的视角,将成本管理的重心延伸到了组织边界,不只是局限于企业内部,而是包括了价值链伙伴。 (二)委托理论 委托理论的核心是解决在利益相冲突和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委托人对人的激励问题,即问题,包括提高效果和降低成本。从广义上说,存在合作的地方就存在委托关系,而供应链成本管理强调的就是关系管理,也就是合作与协调,因此委托理论为其提供了分析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框架。 根据委托理论来分析处于供应链中的企业,处于上游的企业所扮演的是方的角色,而下游企业是委托方角色。存在委托关系就必然要发生成本,包括激励成本、协调成本和人问题成本等。供应链成本管理中就需要对这些成本进行分析,以期降低成本,优化效果,使链条间企业的关系成本最低的同时达到良好的合作效果。 (三)交易成本理论 交易成本(Transanction Costs),又称交易费用,最早由罗纳德•科斯在研究企业性质时提出,是指交易过程中产生的成本。交易成本包括“发现相对价格的工作”、谈判、签约、激励、监督履约等的费用。毫无疑问,利用外部资源将带来大量的交易成本。这就需要一种“围绕核心企业,通过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分销商、零销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性网链结构模式”,这就是供应链。 根据交易成本理论对供应链成本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供应链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大致包括: (1) 寻找价格的费用;(2) 识别产品部件的信息费用;(3) 考核费用;(4) 贡献测度费用。另外,供应链企业之间的长期合作建立在利益共享的基础上,利益共享的一个重要依据是各企业在供应链整体运作中的贡献。由于分解和考核各企业的贡献是困难的,这时会存在索取价格超过应得价格的情况,以至于人的仲裁必不可少,这也是供应链交易成本的内容之一。因此,为了降低整个供应链的交易成本,企业之间应该建立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彼此信任,通过信息网络技术实现信息共享。 (四)组织间成本管理 组织间成本管理(Interorganizational Cost Management,ICM)是对供应链中有合作关系的相关企业进行的一种成本管理方法。目标是通过共同的努力来降低成本。为了完成这个目标,所有参与的企业应该认同这个观点:“我们同坐一条船”,并且要鼓励他们增加整个供应链的效率而不是他们自身的效率。如果整个供应链变的更加效率,那么他们分得的利润也就更多。因此,组织间成本管理是一种增加整个供应链利润的方法。由于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协调,所以它只适用于精细型供应链,因为在精细型供应链中,买卖双方互相影响,信息共享程度也很高。为了使组织间成本管理行之有效,任何改进措施取得的超额利润应该让所有参与的企业共享。这种共享可以刺激到所有参与企业可以更好的共同合作。 在供应链中,企业可以有三种途径来应用组织间成本管理来协调降低成本的活动。第一,它可以帮助企业、它的顾客和它的供应商寻求到新的方法来设计产品,以使得它可以在较低的成本下生产产品。第二,它可以帮助企业和它的供应商寻求方法在生产的过程中更进一步的降低产品成本。第三,它可以帮助企业寻求方法使得企业间的交接地更有效率。 当然,供应链成本管理理论基础除了上述的理论之外,还包括博弈论、约束理论、生命周期成本理论等等,本文对这些理论不再叙述。 三、供应链成本管理的方法 目前应用于供应链管理的成本管理方法有很多,其中研究最为广泛的几种方法分别是:目标成本法、作业成本法和生命周期成本法。 (一)目标成本法 目标成本法是丰田(TOYOTA)在60年代开发出的成本管理方法,这一方法目前已经得到了广泛采用。目标成本法的目的在于将客户需求转化为所有相关流程的强制性竞争约束,以此来保证将来的产品能够创造出利润。 目标成本法的流程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在第一个部分,市场驱动型成本核算是确定产品的准许成本。这是产品在预期销售价格下销售,并且保证一定利润水平时所能发生的最高成本,准许成本是由目标销售价格减去目标利润得到的;第二个部分就是确定可完成的产品层次的目标成本;第三部分就是设定产品包含的每个组件的目标成本。 购货方的组件层次的目标成本决定了供应商的销售价格,从而就将它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转嫁给了供应商。因为这种压力是通过组件转移的,因此为供应商成本降低工作的重点指明了方向。其结果就是购货方与供应商共同合作,进行成本管理工作。正是因为这种携手合作对于目标成本法效果的重要性,导致了目标成本法真正成为一种跨企业成本管理的技术。其跨企业含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购货方必须设定可完成的组件层次的目标成本。如果供应商认为组件层次的目标成本无法完成,那么会降低他们努力的积极性。第二,购货方必须选择适当的方法对供应商应用目标成本法。这个问题的核心在于他们在设置成本降低目标和如何完成它们时是否给予供应商足够的自由空间。第三,购货方可以设置激励系统来激发供应商的创新能力和提高成本降低率。 (二)作业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 以作业为成本核算对象,基于这样的理念:作业消耗资源,产品和服务耗费作业。其目标是将成本动因引起的资源消耗更合理地分配到产品或服务中去。企业可以通过作业成本法识别出那些与最终顾客的效用无关的作业,并通过减少或完全剔除这类无增值作业来降低成本,这样企业就可以更好地对市场需求做出反应并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供应链成本主要包括企业内部发生的直接成本、间接成本以及企业间的交易成本。因此,供应链作业成本法应该站在供应链的视角上,以作业和交易为基础分析间接费用来优化产品或服务的总成本。企业内部的间接成本以作业为成本动因进行分析,而企业间的间接成本(交易成本)就需要以企业间发生的各种交易行为,如谈判、买卖等,为基础进行分析。 (三)生命周期成本法 目前,对于生命周期成本法还没有达成统一的理解,大多是依据Blanchard和Fabrycky的定义,“生命周期成本是指在系统的生命周期中与该系统相关的所有成本”。在生命周期成本法系统中,产品使用者承担的成本(包括使用成本和周期结束成本)负责补充传统上由产品生产商所承担的成本。并且除了考虑实物流程及其相关物资和能源流动(LCI)的成本外,还要考虑劳动力和使用知识(如专利)的成本以及交易成本(如信息流)。例如,在生命周期中需要考虑产品的开发成本。 在采用生命周期成本法下,就可以确定产品开发、生产、使用、周期结束所产生的所有成本,并据此识别生命周期和供应链中的成本驱动因素和其悖反关系,以开发和生产最小总成本的产品。 (四)改善成本法 改善成本法(kaizen costing)是供应链上各企业在产品生产阶段的最主要的成本约束机制。改善成本法也是一种前馈型的成本管理方法,它是通过预期的成本降低需要来制定产品成本的降低目标,而不是当成本超标已经发生后才做出反应。并且,通过改善成本法的实施,可以使成本降低压力持续于整个的产品生命周期。 将改善成本法局限于某个企业内部,将忽视供应链上游和下游企业进一步节约成本的潜力。改善成本法在供应链上各企业间的跨组织应用是通过大量的信息共享和合作机制,挖掘所有的成本降低机会。改善成本法可以看作是目标成本法在产品生产阶段的延伸,在跨组织成本管理中改善成本法的应用与目标成本法有一些相似之处。 首先,改善成本法同样是一种需要购货商和供应商共同合作的成本管理方法。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供应链上的所有成员企业都将共同实施改善成本法。这种合作使得企业可以实现在单独进行成本管理时所不能达到的成本节约。改善成本法的跨组织应用既可以由购货商发起,也可以由供应商发起。例如,购货商可以向供应商委派设计工程师或提供技术支持;供应商可以在购货商的配合下寻求新的部件设计方法。 第二,“价格传递机制”在改善成本法中依然有效。购货商的改善成本管理体系同样可以通过确定供应商的改善成本降低目标,将市场压力传递给它的供应商。所以,制定合理的改善成本降低目标是至关重要的,否则“价格传递机制”将失去效用。但是,在改善成本法中,购货商并不是针对于降低某一特定产品的成本,而是对所有的外包部件规定一个统一的成本降低比率。所以,供应链的改善成本管理在企业之间是相关联的,而不是像目标成本管理那样在相关企业间实现首尾连接。 四、结论 供应链成本管理是一种跨企业的成本管理,其视野超越了企业内部,而是将成本的含义延伸到了整个供应链上企业的作业成本和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其目标是优化、降低整个供应链上的总成本。供应链成本管理的理论基础主要为委托理论、精益成本管理理论、交易成本理论等,管理方法主要有目标成本法、作业成本法、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法等。供应链成本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对于供应链管理水平以及企业成本管理水平的提高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基础管理论文:关于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管理的思考 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只有扎扎实实地做好此项工作,才能把会计核算、成本管理、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等工作搞好,也才能提供真实、有效、完整的会计信息。 目前,在会计基础工作得到加强的同时,还应当看到其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的会计基础工作还相当薄弱,所以,对之实行规范化管理,也就是一件必须完成的工作了。 一、会计基础工作薄弱的表现及原因 会计基础工作薄弱的表现是: (一)会计信息失真严重,会计秩序混乱、会计凭证不合法、会计数据不准确、会计资料不完整,帐簿记载不当,瑕造信息、帐外设账,私设“小金库”。 (二)会计人员素质较低,会计人员往往只能按企业领导要求办事,不能有效地按国家财会法规、财经制度独立进行会计监督。 (三)会计监督力度不强。内部监督机构不健全,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普遍较低,内部审计制度难落实。 (四)会计岗位设置不规范。无会计证上岗的中小企业较多,甚至在一些大的企业,也存在不按规定设置总会计师,不按规定设置会计工作岗位等问题。 上述问颖的原因比转复杂。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单位领导不重视会计基础工作。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企业单位领导总是把主要精力放到提高经济效益,扩大企业市场占有份额上,很多领导认为会计工作做得好不好,最终要落到经济效益的指标上,会计基础工作做得怎么样,没有什么关系。 (二)企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有缺陷。一些单位没有按规定制订财务制度,或者有了制度不落实,常常为了自身利益及由于上级主管部门的压力,人为调整会计报表数据。 (三)会计监督机制不健全。大多单位会计人员实际上隶属于单位领导,难以独立行使会计监督。 (四)会计法制建设难落实,一些企业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某些单位领导为了某部门或个人的利益,指使或强迫会计弄虚作假,侵吞国家财产。 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管理的内涵 所谓的“规范化管理”,是指企业会计基础工作既要保留原有的科学、合理的内容,又要有与新制度相适应的内容。 (一)严格执行国家财经法规。目前新《会计法》实施后,与《会计法》配套的法规相继出台,例如《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企业会计制度》等一系列会计准则,完善了会计法规体系,为了落实这些法律和法规,依法加强会计监督,会计人员应严格执行国家财务法规。 (二)健全和规范原始记录、计算工作,定额管理。原始记录要以满足国家、企业和会计工作的需要为前提;计量工作要建立必要的计量机构,配备人员,充实计量器具;定额管理要科学测算,选择最佳值。 (三)完善内部岗位责任制。会计人员的岗位责任制是会计工作正常运作的保障、各单位应尽快制订岗位责任制,并且还要让一个岗位的会计人员定期检查另一个岗位会计人员的工作,并向财务负贵人汇报。 三、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管理的策略 (一)确定基本思路。会计基础工作就是为会计工作提供必备的资料和条件的各项基本工作,它是企业财会管理的基础。 强化会计基础工作,不能仅依靠财政部门以及各单位财会部门的力量,要动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实行综合治理,从上到下采取有力措施。这种要一抓会计法制建设,健全会计监督;二抓会计人员的素质的提高;三抓落实会计基础工作岗位责任管理。 (二)加强对会计基础工作的领导。 1各级财政部门是本地区会计基础工作的管理机关。各级财政部门要按《会计法》行使管理会计职能,将分散的会计基础工作的规章制度统一起来,规范单位会计基础工作。会计基础工作差的单位要给予限期整顿,过期不改者在发放会计证、评聘技术职称方面予以相应的制裁,同时对会计基础工作健全的企业及先进个人给予表彰。 2.各级业务主管部门是本地区会计基础工作的领导机关。因此各主管部门是管理本部门的领导机关,应负责制订本部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考核实施规划,努力使所属单位达到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 3.单位领导人是本单位会计基础工作的责任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是单位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单位负责人必须掌握基本的会计知识。单位领导人必须重视会计工作,组织领导财会部门和其他有关职能部门抓好会计基础工作,对会计信息的失真要承担法律责任,对违法乱纪的典型人物要严肃处理。 (三)加速人才培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我国现行单位应加紧会计人员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和知识化。应采取多种形式,训练多项内容,培养多方面的能力。多项内容包括:会计专业理论及发展趋势,新会计制度和新会计方法。国际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学界的最新成果,会计电算化技术等等。还应根据本系统、本部门的实际工作需要和发展规则,具备一定的外语能力。多方面能力是:独立工作能力、分析归纳能力、组织协调能力、预测决策能力。 (四)落实会计基础工作责任制。 1、健全原始记录、定额管理、规范计量工作需要各部门、全体职工参与,并且涉及到他们的经济利益,关系复杂。因此单位领导必须出面协调,切实把责任管理具体落实到有关部门和个人,责权挂钩,奖优罚劣。 2、实行会计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各单位对每个岗位的会计人员,制订岗位责任制,装订成册形成制度让各个岗位会计认真执行,总会计师与财务部门负责人负责综合、协调工作,定期进行会计互审。 (五)加大会计执法力度,完善会计监督。目前我国已逐渐步人以法治国的法制轨道,在完善会计法规体系的同时,必须加大执法力度,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保障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和维护各单位的合法权益,推进会计工作步人法制轨道。要不断完善会计监督机制,督促会计部门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强化对会计师事务所及其注册会计师执行的质量的监管,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内部监督制约机制。 四、严格特殊经济行为的会计基础工作 (一)关于登记帐簿发生错误,划线注销在更正处盖章。《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第62条第(一)项中规定:“登记帐簿时发生错误,应当将错误的文字或者数字划红线注销,但必须使原有字迹仍可辨认;然后在划线上方填写正确的文字或者数字,井由记帐人员在更正处盖章。”但《会计法》在第15条第二款规定:“会计帐簿应当按照连续编号的页码顺序登记。会计帐簿记录发生错误或者隔页、缺号、跳行的,应当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制定的方法更正,并由会计人员和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在更正处盖章。”因此,登记帐簿发生错误以及隔页、缺号、跳行划线更正盖章,应由会计人员和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在更正处共同盖章。 (二)关于会计交接工作。(会计法》对“会计交接”工作这一特殊的经济行为没有明确的规定,加上实际工作中交接工作又经常不受重视,所以有必要重申它的实际操作方法。 一般会计人员办理交接手续,由会计机构负责人监交;会计机构负责人办理交接手续,由单位负责人监交,必要时主管单位可以派人会同监交。 会计交接的内容和程序如下:(1)提出交接申请;(2)交接准备;(3)监交申请;(4)交接内容;(5)有关人员签章:(6)移交清册的保管。 基础管理论文:论客户关系管理〔CRM〕的基础:数据库营销 经过二十年的经济发展,中国的经济形态正逐渐由稀缺经济向过剩经济过度,但这种过剩是底层次的过剩,产品的技术差别很小,同质化现象很严重,企业的习惯营销思维仍是以产品的推销为主,一次又一次地祭起“价格战”的大旗,结果是消费者逐渐麻木,并开始怀疑产品的品质,同时又严重削弱了企业的资本积累、科研开发及后续发展的能力。21世纪,对于任何企业而言,有两个方面最为重要,一是企业品牌,二是顾客的满意度,但顾客的满意和忠诚不是通过简单的削价可以换来,也不是通过折扣、积分等暂时的经济利益可以买来的,要靠数据库和顾客关系管理(CRM)系统,从与顾客的交流互动中更好地了解顾客需求来实现。 数据库营销作为本世纪90年代一种方兴未艾的营销形式,包含了关系营销的观念,着重于给顾客提供全方位的持续的服务,从而和市场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同时和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相结合,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MIS)来充分的建设和利用客户数据库,而且,强大而完善的数据库是未来网络营销和电子商务的基础。 1.未来的顾客服务模式与CRM的运用 顾客服务模式的变化 忠诚、持久而稳定的顾客群成为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国外,93%的公司首席执行官认为"顾客资源"是企业成功和更具有竞争力的最重要的因素。企业营销的关键是争取和留住顾客,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地需求,和顾客建立互相信任的稳定的双向沟通的互动关系。传统的只是单向被动的适应消费者的营销方式已经落在时代变化的后面,这种慢一拍的市场跟进不仅不能享受到高额利润,在这个快速变化的社会往往对企业而言还可能是致命的。现代的企业各个部门将被高度整合起来,以顾客为中心工作,追求顾客的终身价值。 顾客关系管理(CRM)呼之欲出 实现顾客的忠诚度,满足顾客随时变化的需求,相应的是企业管理的重心正从内部向外部扩展,从生产制造向顾客关系管理转移:ERP—SCM—CRM……顾客关系管理(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CRM)。据2001年2月27日中国经营报消息,上海罗氏制药公司和康柏合作,投资400万启动大中华地区制药行业真正意义上的客户管理系统(CRM),由Sibel公司提供软件解决方案,上海罗氏希望在3、4年内通过CRM的建设,彻底改变与客户打交道的方式。 CRM作为新一代的顾客资源管理系统,把企业的销售、市场和服务等部门整合起来,有效地把各个渠道传来的客户信息集中在一个数据库里。公司各个部门之间共享这同一个客户数据库,发生在这个客户上的各种接触,无论是他何时索要过公司简介,还是他是否曾经购买过产品都记录在案,每个与这一顾客打交道的部门经手人可以很轻易地查询到这些数据,让这个顾客得到整体的关怀。从中我们也可发现,CRM系统的基础是一个数据完备、功能完善的客户数据库在营销中的整体功能发挥。 2. 数据库营销的实际应用 数据库营销,是在企业通过收集和积累消费者大量的信息,经过处理后预测消费者有多大可能去购买某种产品,以及利用这些信息给产品以精确定位,有针对性地制作营销信息达到说服消费者去购买产品地目的。通过数据库的建立和分析,各个部门都对顾客的资料有详细全面的了解,可以给予顾客更加个性化的服务支持和营销设计,使“一对一的顾客关系管理”成为可能。数据库营销是一个“信息双向交流”的体系,它为每一位目标顾客提供了及时作出反馈的机会,并且这种反馈是可测定和度量的。 数据库营销在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里已相当普及,在美国,1994年Donnelley Marketing公司的调查显示,56%的零售商和制造商有营销数据库,10%的零售商和制造商正在计划建设营销数据库,85%的零售商和制造商认为在本世纪末,他们将需要一个强大的营销数据库来支持他们的竞争实力。从全球来看,数据库直销作为市场营销的一种形式,正越来越受到企业管理者的青睐,在维系顾客、提高销售额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宏观功能——市场预测和实时反应 客户数据库的各种原始数据,可以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和“智能分析”在潜在的数据中发现赢利机会。基于顾客年龄、性别、人口统计数据和其它类似因素,对顾客购买某一具体货物可能性作出预测;能够根据数据库中顾客信息特征有针对性的判定营销策略,促销手段,提高营销效率,帮助公司决定制造适销的产品以及使产品制定合适的价格;可以以所有可能的方式研究数据,按地区、国家、顾客大小、产品、销售人员、甚至按邮编,从而比较出不同市场销售业绩,找出数字背后的原因,挖掘出市场潜力。企业产品质量上或者功能的反馈信息首先通过市场、销售、服务等一线人员从面对面的顾客口中得知,把有关的信息整理好以后,输入数据库,定期对市场上的顾客信息进行分析,提出报告,帮助产品在工艺或功能上的改善和完美,产品开发部门作出前瞻性的研究和开发;管理人员可以根据市场上的实时信息随时调整生产和原料的采购,或者调整生产产品的品种,最大限度的减少库存,做到“适时性生产”(JIT)。 微观功能——分析每位顾客的赢利率 事实上,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真正给企业带来丰厚利润的顾客只占所有顾客中的20%,他们是企业的最佳顾客,赢利率是最高的,对这些顾客,企业应该提供特别的服务、折扣或奖励,并要保持足够的警惕,因为竞争对手也是瞄准这些顾客发动竞争攻击的。然而绝大多数的企业的顾客战略只是获取顾客,很少花精力去辨别和保护他们的最佳顾客,同时去除不良顾客;他们也很少花精力考虑到竞争者手中去策反顾客,增加产品和服务,来提高赢利率。利用企业数据库中的详细资料我们能够深入到信息的微观程度,加强顾客区分的统计技术,计算每位顾客的赢利率,然后去抢夺竞争者的最佳顾客,保护好自己的最佳顾客,培养自己极具潜力的顾客,驱逐自己最差的顾客。通用电气公司的消费者数据库能显示每个顾客的各种详细资料,保存了每次的交易记录。他们可以根据消费者购买公司家用电器的历史,来判断谁对公司和新式录象机感兴趣,能确认谁是公司的大买主,并给他们送上价值30美圆的小礼物,以换取他们对公司产生下一次的购买。 数据库营销是CRM的基础 CRM系统主要包括销售自动化(Sales Force Automation, SFA)、营销管理、客户服务和支持、客户呼叫中心、网络功能几个模块。它的实质是充分发挥市场、销售、服务三大部门的作用,并且使三个部门能充分共享顾客信息,打破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堡垒的封锁,从而使各个部门以一个企业的整体形象出现在顾客面前。在企业前端CRM系统背后,其实就是一个功能强大的顾客服务数据库,存储了顾客的各种资料及交易行为,并能利用各种数学分析模型对这些数据进行深层次挖掘,对顾客的价值和赢利率进行分析。可见,在实施CRM过程中,将企业原有的顾客历史数据整理有序化,输入数据库,搭建好一个完整的数据库是基础(关系见图)。 3. 网络时代CRM中的数据库营销 营销数据库和CRM把企业、经销商和维修站连成一体 在传统的企业结构中,要真正和顾客建立起持续、友好的个性化联系并不容易。原因很简单——技术上无法达到,观念上无法想像。比如说售后维修有时间地点的限制,难于提供24小时的即时服务;或者某个顾客的购买喜好只为单个销售人员所知,到了其他推广或售后服务人员那里就可能无法获得最适意的选择;一些基本顾客信息在不同部门的处理中需要不断重复,甚至发生数据丢失。更重要的是,销售人员往往仅从完成销售定额的角度出发,在销售过程中缺乏和后台支持人员的沟通,让顾客在购买之后才发现服务和产品性能并不象当初销售人员的描述那样,因而有上当受骗之感。这些常见的“企业病”都是由于企业的运作流程没有按照“以顾客为中心”的宗旨去设计实施,而是各部门从各部门自身的利益出发,多头出击的结果,在短期内即使可以赢得定单,却损害了与顾客的长期合作关系,最后仍然要由企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来修补。 企业和经销商、特约维修站之间的联系,是一个“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共同体,这三者之间的维系的途径是什么呢?笔者觉得恰恰是顾客服务系统CRM,系统的前台是CRM,后台就是营销数据库。上海通用公司在2000年安装了由IBM公司提供的CRM系统,它把企业的客户服务部、经销商和特约维修站联成一体,当一位顾客反映所购的轿车有问题投诉到公司的客户服务部门时,工作人员马上能根据顾客的名字从数据库中调出相关资料,其购买的是什么型号、购买时间、所售的零售商、曾有的维修记录、当时由谁负责、判断出顾客反映问题的所属的质量类型,从而马上通过系统通知离顾客最近的维修站,同时进行跟踪记录,何时解决问题,顾客的满意度等,大大加快了对顾客投诉的响应时间,同时,能够节省大量的人力资源,把他们从日常数据采集转化为能够增殖的顾客服务。 假如没有这个系统,企业和各维修站、经销商是隔离的,同样一位顾客的投诉,不可能马上对问题的处理迅捷和有条理,公司的顾客顾客服务中心可能还要打电话、发传真了解在经销商、维修站里有关顾客的信息,如果资料不是很切确,还要反复的核对,期间的麻烦和效率可想而知。 基于Internet的数据库营销和CRM 如果想领导这个数字时代,就必须充分了解因特网,这样才能准确预测网络生活方式对你的产业意味着什么(见比尔·盖茨著《未来时速》)。现在许多企业所建立的网站,并没有站在电子商务的高度,仅仅当作自己企业的电子宣传栏,网上预订的产品也只是目录式的,没有产品直观的多媒体介绍。应该说还没有领会网络在商业中的本质价值,不理解网络所扮演的销售角色,最终使企业的网站变成孤岛。 将网站和公司的客户数据库连接起来,网站可以通过对顾客网页浏览的顺序、停留的时间长短为这位顾客建立个人档案,识别出具有相似浏览习惯的顾客。同时,电子商务前端的客户关系管理应该和企业的内部管理系统(ERP、SCM等)连接起来,不管客户从哪个渠道进来,都可以跟后台的企业管理系统连接起来。网站的一切工作都应围绕着顾客需求这一中心,要符合顾客的浏览习惯,充分考虑到顾客在网上可能碰到的困难时需要的帮助和技术支持;开展网上自助服务,顾客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时随地的上网查询,自行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以帮助降低成本。可以为他(她)定制在线购物经验、定制广告、促销活动和直接提供销售报盘,辨别出具体的顾客偏好,以便提供改进的个人服务,海尔公司推出了“网上定制”,顾客进入海尔网站的主页面后,就可以清楚看到定制冰箱和定制电脑,以定制冰箱为例,消费者可以自己设计冰箱的外观色彩和内件配置,从而最大限度满足了顾客的个性化需求。从2000年8月海尔推出“定制冰箱”一个月时间,就从网上接到了多达100万台的要货订单。 4.提高企业顾客信息能力的非技术因素 在设计数据库之前,首先让一组营销人员来明确公司的业务需要,所设计的数据库要包含哪些功能,简单的说,就是数据库能帮助营销人员去做什么。然后让一组管理信息系统的专业人员去实现相应的运作条件。在具体的开发实施中,这组营销人员和MIS专业人员共同协作(Team Approach),互相支持,使数据库开发顺利进行。 所设计的数据库应能够回答有关现有顾客或准顾客的特征和行为的特定问题(或查询);能够在特定标准、营销事件(Marketing Events)或姓名评分模型(Name Scoring Models)的基础上挑选将来促销的对象姓名;能够跟踪促销结果并对反馈者和非反馈者进行顾客轮廓分析(Profiling)。 大多数公司建立营销数据库作为一种独立的应用,并首要的把他当作一种分析和促销的工具,但一个完全一体化的数据库系统完全将公司的业务、决策支持和营销系统,合并成一个单一的一体化的数据库应用形式,数据库营销是一个系统性的有创造力的整合的营销体系。 顾客竞争其实就是信息竞争,筹建营销数据库和CRM系统,根本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的顾客信息能力,顾客信息能力的本质是企业的判断能力,即能够根据已有的事实判断那些未知因素将会具有怎样的价值,对企业未来的发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顾客信息能力已经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核心能力,它能贯彻到市场、销售、服务等各职能领域。 但是很多企业走入一个误区,在提高企业的信息能力上将近80%的资源投资在顾客数据库和网络系统建设上,忽视了企业信息能力除了技术以外,还有更重要的非技术因素,包括人才、文化观念、组织结构、领导艺术和战略观念。 4.1人才队伍 公司须组织一支均衡的信息队伍,其中包括:具有扎实业务操作经验的人才;敏捷、富于创造性,最少受行业传统束缚的人才;来自IT并熟悉本行业务的人才;来自本行业并熟悉技术应用的人才;具有新环境销售潜力的人才;具有熟练的数学和统计才能的人才;在与客户交流环境中能熟练应用信息的人才。 4.2企业文化 营销数据库的实施虽然在形式上表现为一些软件包的组合、调试、安装、测试和运行,但是蕴藏于信息管理的核心的是一种新型的理念。实施CRM需要销售人员、市场推广人员、维修服务人员等等的全方位参与,如果不能得到他们的信赖和支持,再好的系统设计也不能发挥效力。公司要创造一种学习和创新的信息文化,努力使业务和信息技术部门之间的信息文化相互适应,评估人们在工作中对信息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应用信息的能力。美国一家企业的经理对此有深刻的发现:“如果你留心观察一下周围那些在本行业中出类拔萃的企业,你就会发现他们在企业文化方面与众不同。” 4.3组织结构 留心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在现有的组织结构中,企业并不是单一的公司组织,而是由许多半自治部门组成。就象美国一家业务领先的银行经理指出:“每一个业务部门都有自己的技术支持,因此我们像六个竞争者在相互竞争。”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每个业务部门之间没有分享顾客信息,形成了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使得各部门无法协同工作,从共同的信息中获取更大的力量。企业必须建立明确的信息共享奖励机制,在部门之间经常举行群策会议,建立跨部门的联合小组专门从事信息开发,为各部门信息共享和建模作出明确预算,改变原有组织结构,根据信息价值创造规律创建信息流。 4.4领导艺术 企业要高度重视那些推动改革、创新和新的处事方式的人,这是企业改变行业惯例的开始。辨别企业中守旧的领导人员,对他们进行教育或进行更换,在每个管理层中寻找具有信息远见并勇于进行信息改革的人,从而在各项业务中加入信息指导。应该说,企业的高级管理层对企业信息转型的支持是企业提高信息能力的关键。 4.5战略观念 信息在传统上归入技术的范畴,在实施中也没有完全当作一种战略资产,围绕企业信息开发的大量资源很大程度上被用于信息管理而不是价值创造。随着企业意识到顾客信息的真正价值,企业的注意力从“管理信息”向“顾客信息”演化。制定顾客信息战略,对信息收集进行详细的规划,并开始系统化的信息收集工作,同时,筹建数据库,对收集到的信息整理存储,对已知信息的百分比进行评估并设法提高该比例,讨论其潜在的价值。利用数据库能准确统计出公司顾客数目,计算出各顾客贡献的利润,辨别哪些是公司顶级顾客等。 5. 结束语 目前在我国,传统的营销方式仍占据着相当的地位,数据库营销只是对传统营销方式的补充和改变。但从长期看,数据库营销必将随着企业管理水平、尤其是营销管理水平的提升而得到创新使用。现在一些具有领先观念的企业如上海罗氏、通用汽车、广东美的已经建设了CRM系统。 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和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的满足成为了可能,中国加入WTO以后,企业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如何在这场强敌环饲的角力中胜出,需要全方位的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特别是企业的客户信息能力,作为企业经营战略中非常重要的营销体制也必须吸收西方先进的营销理念和手段,革除传统营销模式的弊端,数据库营销是先进的营销理念和现代信息技术的结晶,必然是企业未来的选择。但中国企业首先要从客户数据库建设和营销做起,打好基础,革新观念,最终走向CRM。 基础管理论文:供应链成本管理的基础理论与方法研究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物流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与青睐,被认为是面向21世纪的先进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成本控制是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争夺生存和利润空间,企业在不同的经营管理模式下需要不同的成本管理方法,在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之后,必然需要进行供应链成本管理(Cost Management in Supply Chain)来获得竞争优势,如何有效地对整个供应链上的成本进行管理将成为未来企业成本管理发展的重点和难点。 一、供应链成本管理产生的必要性 进入21世纪,竞争日益加剧,降价现象也许不是普遍趋势,但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现在的市场比十年前面临着更激烈的价格竞争。在许多西方国家,商业街和购物城都在持续降价,不仅如此,包括上游的供货商,原材料和工业产品也都在降价。 全球竞争加剧已经使得价格达到有史以来的最低点,形成目前这种市场环境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国外竞争者涌入市场,参与竞争,而他们的生产成本比较低。作为主要生产商中国的迅速崛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第二,贸易壁垒的撤除,市场自由度的增加都使得新的竞争者更加易于进入市场,这一现象使得许多行业的企业过剩,导致供给过剩,增加了降价的压力。 第三,Internet技术的应用使得价格信息的对比十分便捷。Internet技术同时使得拍卖和交易在整个行业范围内进行,这也助长了降价的趋势。 第四,顾客和消费者越来越看重产品的价值。曾经一度,品牌和供应商具有一定的价格号召力,因为当时市场认为不可能以较低的价格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 为了缓解不断的降价压力,保证一定的利润水平,企业必须寻求降低成本的方法,以度过降价的危机。由于企业已经实施了许多降低成本的方法与策略,所以想寻找到新的成本降低方法将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我们认为,降低成本最后的机会就存在于供应链而非企业自身的运作中。因此,加强供应链成本管理,降低包括物流成本在内的供应链总成本已经成为企业提高效益的重要途径。 为此,许多学者开始关注并研究供应链成本管理,其中Seuring对供应链成本管理的定义是“对供应链中的所有成本进行分析和控制的方法和概念”。从定义中可以看出,供应链成本管理比一般的企业内部成本管理更加重视交易成本和作业成本的优化,同时要将成本管理提高到战略层面上,追求“精益管理”。供应链成本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一部分, 是一种跨企业成本管理, 它拓展了成本管理思想到整个供应链, 意味着成本管理方法跨越了组织边界, 与传统成本管理相比,更为复杂。 二、供应链成本管理的基础理论 供应链成本管理虽然是90年代提出的一种新的成本管理模式,但追求其理论渊源,与前人关于成本管理的各种研究理论是分不开的。供应链成本管理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价值链理论、委托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和组织间成本管理理论等等。 (一)价值链理论 价值链概念由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在其《竞争优势》一书中首先提出,倡导运用价值链进行战略规划和管理,以帮助企业获取并维持竞争优势。价值链分析思想认为,每一个企业所从事的在经济上和技术上有明确界限的各项活动都是价值活动,这些相互联系的价值活动共同作用为企业创造价值,从而形成企业的价值链。比如,每一种产品从最初的原材料投入至到达最终消费者手中,要经历无数个相互联系的作业环节——作业链。这种作业链既是一种产品的生产过程,也是价值创造和增值的过程,从而形成竞争战略上的价值链。 价值链分为三种:企业内部价值链、行业价值链和竞争对手价值链,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前两种价值链。企业内部在运作过程中可以分解为多个单元价值链,每个单元价值链既会产生价值,也会消耗成本。某一个价值链单元是否创造价值,关键是看它是否提供了后续价值链单元的所需,是否降低了后续价值链单元的成本。同时,任何一个企业均处于某行业价值链的某一段,价值链的上游是它的原材料或产品的供应商,下游是其分销商或最终顾客。这种价值链的相互联系成为降低价值链单元的成本及最终成本的重要因素,而价值链中各个环节的成本降低则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 价值链分析对于成本管理理论的最大贡献就在于它拓展了成本管理的视角,将成本管理的重心延伸到了组织边界,不只是局限于企业内部,而是包括了价值链伙伴。 (二)委托理论 委托理论的核心是解决在利益相冲突和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委托人对人的激励问题,即问题,包括提高效果和降低成本。从广义上说,存在合作的地方就存在委托关系,而供应链成本管理强调的就是关系管理,也就是合作与协调,因此委托理论为其提供了分析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框架。 根据委托理论来分析处于供应链中的企业,处于上游的企业所扮演的是方的角色,而下游企业是委托方角色。存在委托关系就必然要发生成本,包括激励成本、协调成本和人问题成本等。供应链成本管理中就需要对这些成本进行分析,以期降低成本,优化效果,使链条间企业的关系成本最低的同时达到良好的合作效果。 (三)交易成本理论 交易成本(Transanction Costs),又称交易费用,最早由罗纳德•科斯在研究企业性质时提出,是指交易过程中产生的成本。交易成本包括“发现相对价格的工作”、谈判、签约、激励、监督履约等的费用。毫无疑问,利用外部资源将带来大量的交易成本。这就需要一种“围绕核心企业,通过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分销商、零销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性网链结构模式”,这就是供应链。 根据交易成本理论对供应链成本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供应链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大致包括: (1) 寻找价格的费用;(2) 识别产品部件的信息费用;(3) 考核费用;(4) 贡献测度费用。另外,供应链企业之间的长期合作建立在利益共享的基础上,利益共享的一个重要依据是各企业在供应链整体运作中的贡献。由于分解和考核各企业的贡献是困难的,这时会存在索取价格超过应得价格的情况,以至于人的仲裁必不可少,这也是供应链交易成本的内容之一。因此,为了降低整个供应链的交易成本,企业之间应该建立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彼此信任,通过信息网络技术实现信息共享。 (四)组织间成本管理 组织间成本管理(Interorganizational Cost Management,ICM)是对供应链中有合作关系的相关企业进行的一种成本管理方法。目标是通过共同的努力来降低成本。为了完成这个目标,所有参与的企业应该认同这个观点:“我们同坐一条船”,并且要鼓励他们增加整个供应链的效率而不是他们自身的效率。如果整个供应链变的更加效率,那么他们分得的利润也就更多。因此,组织间成本管理是一种增加整个供应链利润的方法。由于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协调,所以它只适用于精细型供应链,因为在精细型供应链中,买卖双方互相影响,信息共享程度也很高。为了使组织间成本管理行之有效,任何改进措施取得的超额利润应该让所有参与的企业共享。这种共享可以刺激到所有参与企业可以更好的共同合作。 在供应链中,企业可以有三种途径来应用组织间成本管理来协调降低成本的活动。第一,它可以帮助企业、它的顾客和它的供应商寻求到新的方法来设计产品,以使得它可以在较低的成本下生产产品。第二,它可以帮助企业和它的供应商寻求方法在生产的过程中更进一步的降低产品成本。第三,它可以帮助企业寻求方法使得企业间的交接地更有效率。 当然,供应链成本管理理论基础除了上述的理论之外,还包括博弈论、约束理论、生命周期成本理论等等,本文对这些理论不再叙述。 三、供应链成本管理的方法 目前应用于供应链管理的成本管理方法有很多,其中研究最为广泛的几种方法分别是:目标成本法、作业成本法和生命周期成本法。 (一)目标成本法 目标成本法是丰田(TOYOTA)在60年代开发出的成本管理方法,这一方法目前已经得到了广泛采用。目标成本法的目的在于将客户需求转化为所有相关流程的强制性竞争约束,以此来保证将来的产品能够创造出利润。 目标成本法的流程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在第一个部分,市场驱动型成本核算是确定产品的准许成本。这是产品在预期销售价格下销售,并且保证一定利润水平时所能发生的最高成本,准许成本是由目标销售价格减去目标利润得到的;第二个部分就是确定可完成的产品层次的目标成本;第三部分就是设定产品包含的每个组件的目标成本。 购货方的组件层次的目标成本决定了供应商的销售价格,从而就将它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转嫁给了供应商。因为这种压力是通过组件转移的,因此为供应商成本降低工作的重点指明了方向。其结果就是购货方与供应商共同合作,进行成本管理工作。正是因为这种携手合作对于目标成本法效果的重要性,导致了目标成本法真正成为一种跨企业成本管理的技术。其跨企业含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购货方必须设定可完成的组件层次的目标成本。如果供应商认为组件层次的目标成本无法完成,那么会降低他们努力的积极性。第二,购货方必须选择适当的方法对供应商应用目标成本法。这个问题的核心在于他们在设置成本降低目标和如何完成它们时是否给予供应商足够的自由空间。第三,购货方可以设置激励系统来激发供应商的创新能力和提高成本降低率。 (二)作业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 以作业为成本核算对象,基于这样的理念:作业消耗资源,产品和服务耗费作业。其目标是将成本动因引起的资源消耗更合理地分配到产品或服务中去。企业可以通过作业成本法识别出那些与最终顾客的效用无关的作业,并通过减少或完全剔除这类无增值作业来降低成本,这样企业就可以更好地对市场需求做出反应并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供应链成本主要包括企业内部发生的直接成本、间接成本以及企业间的交易成本。因此,供应链作业成本法应该站在供应链的视角上,以作业和交易为基础分析间接费用来优化产品或服务的总成本。企业内部的间接成本以作业为成本动因进行分析,而企业间的间接成本(交易成本)就需要以企业间发生的各种交易行为,如谈判、买卖等,为基础进行分析。 (三)生命周期成本法 目前,对于生命周期成本法还没有达成统一的理解,大多是依据Blanchard和Fabrycky的定义,“生命周期成本是指在系统的生命周期中与该系统相关的所有成本”。在生命周期成本法系统中,产品使用者承担的成本(包括使用成本和周期结束成本)负责补充传统上由产品生产商所承担的成本。并且除了考虑实物流程及其相关物资和能源流动(LCI)的成本外,还要考虑劳动力和使用知识(如专利)的成本以及交易成本(如信息流)。例如,在生命周期中需要考虑产品的开发成本。 在采用生命周期成本法下,就可以确定产品开发、生产、使用、周期结束所产生的所有成本,并据此识别生命周期和供应链中的成本驱动因素和其悖反关系,以开发和生产最小总成本的产品。 (四)改善成本法 改善成本法(kaizen costing)是供应链上各企业在产品生产阶段的最主要的成本约束机制。改善成本法也是一种前馈型的成本管理方法,它是通过预期的成本降低需要来制定产品成本的降低目标,而不是当成本超标已经发生后才做出反应。并且,通过改善成本法的实施,可以使成本降低压力持续于整个的产品生命周期。 将改善成本法局限于某个企业内部,将忽视供应链上游和下游企业进一步节约成本的潜力。改善成本法在供应链上各企业间的跨组织应用是通过大量的信息共享和合作机制,挖掘所有的成本降低机会。改善成本法可以看作是目标成本法在产品生产阶段的延伸,在跨组织成本管理中改善成本法的应用与目标成本法有一些相似之处。 首先,改善成本法同样是一种需要购货商和供应商共同合作的成本管理方法。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供应链上的所有成员企业都将共同实施改善成本法。这种合作使得企业可以实现在单独进行成本管理时所不能达到的成本节约。改善成本法的跨组织应用既可以由购货商发起,也可以由供应商发起。例如,购货商可以向供应商委派设计工程师或提供技术支持;供应商可以在购货商的配合下寻求新的部件设计方法。 第二,“价格传递机制”在改善成本法中依然有效。购货商的改善成本管理体系同样可以通过确定供应商的改善成本降低目标,将市场压力传递给它的供应商。所以,制定合理的改善成本降低目标是至关重要的,否则“价格传递机制”将失去效用。但是,在改善成本法中,购货商并不是针对于降低某一特定产品的成本,而是对所有的外包部件规定一个统一的成本降低比率。所以,供应链的改善成本管理在企业之间是相关联的,而不是像目标成本管理那样在相关企业间实现首尾连接。 四、结论 供应链成本管理是一种跨企业的成本管理,其视野超越了企业内部,而是将成本的含义延伸到了整个供应链上企业的作业成本和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其目标是优化、降低整个供应链上的总成本。供应链成本管理的理论基础主要为委托理论、精益成本管理理论、交易成本理论等,管理方法主要有目标成本法、作业成本法、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法等。供应链成本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对于供应链管理水平以及企业成本管理水平的提高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财务管理课程论文:财务管理课程体系的创新 摘要: 2016年5月1日起我国全面实施营改增,从而改变了原来的纳税申报体系,而目前财务管理专业的纳税申报实训课程也需要因此做出相应的调整与创新,本文从纳税申报实训课程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财务管理;纳税申报实训课程体系;创新 2016年5月1号起我国全面实施营改增,从而也改变了原有的纳税申报体系,也充分体现了政府高层对税收的重视。作为培养的财税人才的财务管理专业而言,一方面,增强税收理论的教育;另一方面,由于企业的纳税申报涉及财务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必须加强财务管理专业纳税申报实训课程体系的建设。 一、纳税申报实训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 纳税申报实训作为一门实训课程,一般作为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选修课而存在,但目前该实训课程在实训教学中存在如下问题: 1.实训教材内容滞后 自2016年5月1日全国营业税改为增值税后,在此日期前出版的纳税申报实训教材均已经严重滞后,无法满足教学和实际的需要,而符合政策的新教材的出版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另外,由于我国税收政策具有不断更新的特点,因此,纳税申报实训课程就具有一定的时效性,从而导致纳税申报教材内容可能出现滞后,并且与现实的税收政策相脱节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纳税申报实训课程的教学质量。 2.教学设施缺乏 纳税申报实训课程作为一门实训类课程,除了相应的教材外,还需要相应的软硬件环境。在目前企业的日常纳税申报中,企业按照国家税务总局的要求,直接在税务部门的网站登录相应的纳税申报系统中进行申报,并且每家企业必须配备税务部门认证的CA证书。而在高校的纳税申报实训中,由于无法登录税务部门的纳税申报系统,因此,只能通过下载相应的纳税申报表进行简单的填列,但是单独的纳税申报表无法体现纳税申报的系统性,因此,纳税申报系统的缺失导致纳税申报实训课程的仿真性有所不足。 3.教学考核机制欠缺 当前纳税申报实训课程作为一门实操类课程,尚未形成一套合理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如果采用类似于理论课程的考核方式,如论文或者书面考试的形式都无法真正体现学生对纳税申报的掌握程度,因此,目前纳税申报考核机制的欠缺也影响了纳税申报课程的实训效果。 二、纳税申报实训课程建设的建议 纳税申报是企业每个月日常财务处理流程中的必经程序,作为财务管理专业必须掌握的实务技能,而纳税申报本身的特殊性要求在实训课程中又必须将税收理论与税收实践相结合,针对纳税申报实训课程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1.建立双师型及“双导师”教师团队 在缺乏具有时效性的纳税申报实训教材的客观条件下,笔者建议通过建立双师型和双导师的教师队伍来应对纳税申报实训教材滞后存在的问题。双师型的教师队伍,一方面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具有相应的实务操作经验,能够在纳税申报实训过程中很好地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教学,由于并未实时在纳税申报的工作一线,难免会存在信息和实训内容的滞后。因此,就需要有“双导师”型的教师参与纳税申报实训的教学,而“双导师”都来自企业或财税部门,掌握了最新的纳税申报的信息和内容,通过“双导师”队伍对纳税申报实训的教学弥补了传统纳税申报实训课程内容滞后的不足,同时积极推进双师型及“双导师”教学团队研发符合学校和学生特点的纳税申报基础教材和实时纳税申报政策读本,以满足教学的需要。 2.加强实训设施建设 由于纳税申报实训课程需要在特定的软硬件环境下进行,因此高校必须投入资金从硬件和软件两个角度来解决教学设施的问题。在硬件方面建设方面,投资建立专门的纳税申报实验室,模拟企业纳税申报的实体环境。在软件方面,为纳税申报实验室安装专门的纳税申报模拟软件,并且模拟税务机关的纳税申报服务器,还原了企业纳税申报的所处的软件环境。通过纳税申报软硬件设施的建设并进行情景化教学,可以在纳税申报实训课程中让学生在实验室中了解和掌握不同纳税人及不同税种的纳税申报的处理,为学生日后就业能够迅速适应企业的纳税申报环境奠定了实践基础。 3.协调专业课程设置 纳税申报实训课程是以中级财务会计、税法、税收筹划等课程为理论基础,因此为了能够使纳税申报实训课程能够与其他的课程很好的衔接,在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大纲的设计中,就必须调整相关课程的相关顺序,建议的顺序为先安排中级财务会计、税法、税收筹划等课程,最后安排纳税申报实训。 4.完善课程考核机制 由于企业的纳税申报实训既有理论性又有应用性,因此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对学生进行考核,并且合理分配两部分的分值,通常实践成绩的比重略高,最终成绩为理论考试成绩和实践成绩的总和。理论方面,可以按照常规理论性课程的方式进行的书面考试或者论文考核,而考核的内容采用随机抽取的方式进行。而在实践考核方面,主要在于考核学生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纳税申报,因为,在企业实际的纳税申报中,税务机关对纳税申报的时间和纳税申报表的信息填列都有明确的要求,所以,实践成绩将取决于学生通过纳税申报实训课程的学习能否在模拟的纳税系统中按时按规完成纳税申报表的填制,并且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这也是纳税申报实训课程的最终的教学目的。 作者:曹俊 单位:常熟理工学院 财务管理课程论文: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 伴随科技发展、社会进步,各种应用型的人才需求正在不断增强,这是由于现代社会的发展阶段所决定的,同时要求此类应用型院校在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时,应该以正确的教育目标为指导,正确的看待、定位自身的发展。以我国的具体情况看,财务管理类的课程明显存在脱节与滞后的现象,因而应该加强对其探讨的力度,加大研究深度,尝试性地找出解决办法加以改革。 一、概述 从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财务管理课程的设置,其目标即在于实现理财,即为学生树立更为正确、更具有理性的理财价值观。一方面使学生经过学习适应于当前的经济生活环境以及提升其经济活动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使其知识面扩展到对生活更为有效的方面,使其对经济的控制能力得到提高,这样更有助于学生提升其生存能力。从管理类别上看,财务管理从属于工商管理专业中的人才培养计划之中,是其重要的课程。从历史的角度看,我国在古代一直缺乏“数目字的管理”,进入近现代之后,在这一方面却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尤其是自改革开放以来,各种企业的蓬勃发展,各种商业活动的大范围扩展等等都使财务管理方面得到了巨大的转折与改变,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及其整体上的内外环境已经显著变化,随着财务管理理论的不断创新,财务管理实务的不断发展,当前的应用型院校内的“闭门造车”已经有些许落伍,在教学的整体上与当前迅猛发展的社会需求有所脱节,因而应该加大这一方面的研究,深入讨论,从而找到一些明确的改革之点,进而使其财务管理教学活动得到大幅度提升。 二、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学中重理论,轻实验。从当前我国一些学生毕业后的工作情况反馈及学校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分析,偏理论,轻实验教学,是明显暴露出来的问题。当前一些学校在该课程中,有时会采用短期聘用制,使一些教师在履行教师职责时,往往无暇顾及,因而只重讲述,不重实验性的课程演示与实际操作。另一方面,还有一些任课教师对于《财务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将理论烂熟于心,也有了自身的教学模式与讲课套路,往往不愿意再加入实验教学部分,特别是由于我国当前的职称评定制度,教师的工作重心放在科研上,往往忽略了教学,因而对于新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实验教学等,存在一定的排斥心理。还有一种情况,即前些年学术界提出了理论研究不足,所以重视理论,埋头于理论的现象根深蒂固,造成学生毕业后,实践能力差,对于专业性的工作无以应对,只能从事于非专业性的工作,不但浪费了教育资源,也使学生自身浪费了时间与精力,并未找到一种生存的技艺。 2.思想观念陈旧,教学手段落后。多媒体教学在当前各个领域的应用都较为广泛,而且比较方面,操作简单,形象、直观,最主要的是使教学中的时间、空间概念得到了相应的改变,不受一系列实际困难的束缚。其主要的优势体现在可以更为快速地提高学生知识水平,使其知识积累得更快;二是可以利用声音、图像、文字、图片等,调动各种感官更易共同去接收信息,使学生对于课程知识的理解会更加深刻与全面。无论哪一门课程,在当代教学中必然会重视其概念、发生史、发展史等等的论述,而且只有通过一系列概念性的约束与定格,才能更好地运用逻辑推理构建起一个理论体系,使之言之成理。财务管理课程也是如此,其中的概念较多,涉及的内容范围较广,因而突出了其理念性,但是理论性强的课程并未不一定要从理论的角度来理解,这样有失偏颇。理论的创立,是为了更好地去理解所讨论的对象,是一种言之成理的解释,如英国十九世纪的经济学家一个接一个,对于经济理论的研究与理解也都有各自创立的理论,如马尔萨斯、凯恩斯、马歇尔等,都是建立起比较著名的经济理论的人物,最重要的是其经济理论在应用方面,较为实用,更好地指导了经济活动,解决了一些实际中的经济困境。所以,应该认识到理论的应用价值才是最终目标。因此,一方面应该加强财务管理教学的鲜活性,另一方面,应该增加乐趣,使学生真正地学到“快乐的科学”。当然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也不是万能的,只是对其有较好的辅助教学的作用,应该认真研究、引入,将其作为教学活动中的手段之一。 3.教学方式较为传统、死板。改革开放后,传统的教学方式各个方面受到了质疑,虽然有了一些改变,也一直在呼吁做一些改变。但是,一些教师忽略了教学的真正目标,不负责任,应付完差事的教学态度,都极大地背离了教育的初衷。当前的注入式、填鸭式课堂教学,学生比较反感。而且由于财务管理课程内容过多,课堂又不能做到真正的高效教学,因而,“以讲为主”的教学风格与模式目前还未能摆脱。“互动、交流、探讨”等名词听起来有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操作起来非常困难,这是现实存在的问题。另外,个别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课件的设计也存在着问题,使教学往往陷入死气沉沉之中,大范围的教学、理论的讲解、概念式的织网等,造成学生死记硬背,无益于学生学到真正的知识,所以应该重视这些问题,寻求解决途径。在案例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总体上讲,对训练学生综合能力非常有限,而且经典案例的分析虽然有助于帮助理解学习的内容,但无助于实践,因为经典的典范是不能模仿的,是独一无二的,所以,从这一思维角度来看,应该认识到其局限性。 三、对财务管理教学改革措施的讨论 1.从全局出发,增加综合教学实践时间。首先,应该认清应用型院校培养人才的初衷与目的,主要集中于为社会输送应用型高级人才。其次,应该对这一类型的人才加以分析,如其特征主要是要求理论性强,即拥有非常清楚的系统性理论知识;同时还需要具备较强的实务操作能力。换句话讲,一是要有认识问题的能力,二是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这一角度来看,综合是当前社会的主要趋势,因为分工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如德国在工业方面推出的4.0模式即是对这一问题的回应。为了使得运行更为有效,关键是从全局出发,做一个较为系统、完善的人才培养计划,将一切理论的学习、实践教学的课程及实验教学结合起来,如此,有助于教师去关注、去进行实践教学。从《财务管理》课程教材本身来看,自2008年的版本以来,已经出现了财务管理的课内实验、财务管理课程设计、财务管理综合实验等。近几年,随着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出现了更多的财务管理及财务应用的软件,这些都可以进行一些模拟性的数据实验,也可以利用这些固有的格式或者模板进行一系列的实例操作,这样,有助于使学生从中全面地分析、评估企业方面的财务活动,也可以使其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从而真正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这一庞大计划中得到实现。 2.倡导引导式教学方式。首先,引导式教学方法,在教学工作的主体上有很大变动,它改变了学生被动听讲的传统,从调动思维层面进行一系列的提问和启发,使学生自主能动性的发挥,参与到教学的思考过程中,同时既是作为学习者,又是作为一个参与讨论者,这样更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突显,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创新思维的培养。例如,在《财务管理》课程中,第一,应该讲清楚财务管理的内外环境、它的目的、管理依据等具体的现实内容,使学生将学习与当前的生活环境联系起来,将生活与学习联结起来,用生活的眼光去看学习,用学习的手段去促进更好的生活,使其相辅相承。第二,应该从解决问题的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讲授关于财务管理条件、法律规定以及实施程序等等。第三,应该在与学生的交往、交流、探讨中对于财务管理的未来进行研究与深入讨论。比如,在未来应该如何创新才能使其更好的发展,其内容应该在哪些方面进行更改,其理论是否需要修正等等。总之,现代社会是一个需要解决问题的社会,当下的人们正处于解决问题的时代,时代要求并催促着更多的人走向解决问题的道路之上。 3.利用多媒体,做好教学示范活动。在教学中,将多媒体手段引入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中,一方面应该遵循因时制宜的原则,即尊重时代精神,就连二千多年前的司马迁也曾在其《史记》中提出了要“与时俱进”的原则,可见,在我国,这一精神原则有着渊远的传统,也是我国持久发展创造文明的动力之一。另一方面,应该站在科学的角度,认识到由分工向综合转变的总趋势,认识到合作的作用,因而,应该转变教学观念,将分析式的思维方式,转变为整体上的系统性思维方式,系统地、科学地传授技术,坚持真正的培根原则——实验出真知。让应用型院校中的财务管理教学改革得到更好的推进,更为扎实的推动。首先,做好多媒体教学的硬件准备,创建多媒体教学的大环境。其次,使其应用常规化、有序化,让其应用具有针对性、周期性,这样更有益于这一技术的良好运用。再次,应该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相关的课件学习、软件展示等。最后,在学校组织示范性的多媒体教学活动,这样有助于全院校内的整体环境的改善,也更有利于改善教学环境与教学理念。 总而言之,在应用型院校财务管课程教学改革中,首先应该对其有一个较为正确的理解,针对我国目前的教学情况,实事求是,明白教材的脱节与滞后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另外,还应该正确理解教学改革,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从科学、专业、现代化的角度去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与时俱进、因时制宜,尽可能地增加硬件资源配置,以网络技术与多媒体教学为手段,将课件教学与学生使用的相关软件学习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实施突破时空、突破传统的教学思维模式,实现高效、有利、有用的课程教学。 作者:李玉霞 单位: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财务管理课程论文: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 一、尊重学生创造精神,激发智慧原动力 (一)先做后学,助推创造活力 高职院校学生相当一部分社会阅历广,社会实践能力较强,对个人生活思考的问题较多,教师要善于发现和运用这一优势,让其先做后学。教师要有耐心,引导学生自己做事情,教会他们独立思考问题,帮助他们增强生活能力。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发挥创造活力,对财税方面的日常问题、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的一些现象和经济热点进行分析研讨。这个阶段,是一个比较复杂与持久的过程,不能急躁、不能退却、不能气馁,必须循序渐进。如学生对企业财务管理运行路径的认识,应引导他们对不同模式进行欣赏、分析与评判,待取得感性认识后,再自己去模仿和构思,不会也要做、也要讲、也要写。通过这种“逼”着做的过程,会使学生对某一事物产生原始创造力并丰富和不断完善。 (二)学会鼓励学生 高职学生在初次涉猎某一专业课程的实训过程时,有的不会做,有的做不好,有的还产生逆反心态。此刻,适时鼓励和鞭策学生使其坚持到底十分重要。充分鼓励和肯定学生付出的心血和劳动,让其一步步深入进去,从中寻找乐趣,取得成就感。 (三)让学生产生思维灵感 一个人刚刚接触新知识、新技术和新领域的青年学生,对其智慧原动力的开发非常关键。引导学生思维进入一个新境界、解决一些新问题、创设一些新思路,必须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开发其智慧原动力。要使学生思维方式、思维模式与思维路径全部投入到分析市场、研究和推敲企业行业的经济现象上来,寻根求源,不断深入,产生兴趣和灵感。这对个人、团队和集体智慧的开发所产生的效益是巨大的。作为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必须对学生思维走向和智慧开发有一种奇特的分析与判断能力。 二、激活学生组织创新活力 高职院校多数学生的共性特点,是对事物的高敏感度和思维方式的活跃性。要使学生在独立思考和相互启发中制作出高质量的学习作品,必须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这便于他们根据自己的设计理念自主构思具有鲜明特色的实训作品。高职财务会计类专业性质的特殊性,决定了不论是分析研究企业财务现象,还是设计财务管理创意方案,单靠一两个人是不行的,必须发挥创作(创新)团队的团结协作精神。每一个成功的会计(管理)案例,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从而推动企业行业改革发展和技术进步。在指导学生团队进行创作(创意)的过程中,要让学生不断变换角色,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多个模拟和真实会计工作岗位的能手。特别是中小企业财务分析系列作品制作和设计团队,要根据作品性质确定团队规模和结构组成,注重发挥团队整体合力,提高工作效率和效益。 三、让学生大学生活更有尊严 维护一个人的尊严,是职教工作者特别是高职教师对待自己学生的基本格调。如何真正让学生感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有尊严,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大问题。高职学生的成长和学习轨迹,具有自己的特殊性,他们最需要老师、家人和社会的尊重,需要学校为其提供摄取知识和技能、施展才华、展示自我、实现人生价值的环境和平台。专业教师教书育人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会关爱学生,使学生在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享受成功和快乐。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学生的价值。没有学生,就谈不上教育;没有高职学生,就没有高职院校的存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使很多具有一流操作技能和高素质的学生脱颖而出,在祖国现代化建设各条战线上大展宏图。全国技能大赛平台使他们改变了人生,体现了存在的价值和对社会进步所发挥的作用。每一位专业教师,都应该扪心自问,你能为学生做些什么,能为其搭建哪些成长和进步的阶梯。倡导工学结合、理论实践一体化和“先做后学”、“先做后教”教学模式,就要求专业课教师注重启发和引导学生自己去做,强化学生动手、动口和动脑能力。教师的工作就是设计这样的平台,并制定实现路径,拓展学生的就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业,需要数以百万计、千万计的白领、蓝领和银领。高等职业院校必须准确定位,财经类高职更应准确定位,专业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要有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科学设计学生的人生路线图,在学生未来若干年事业发展坐标中找准培养者功能发挥的方位。如果高职院校每一个有责任心的专业教师都能为学生成长、成熟、成才尽职尽责,出色地做好自己的工作,那么,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就会深深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和生活的尊严,高职教育将会成为让全社会崇尚的高等教育,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和实践,使其在经济社会大潮中不断完善自我,成为一名现代化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作者:邓文霞单位:濮阳职业技术学院 财务管理课程论文:财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问题及对策 一、独立学院财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安排不合理,实践环节大量缺失 坚持以实践教学为重,是独立学院对应用型人才进行培养的一种有效措施。但是目前情况来看,对母体高校教学计划的机械应用,是独立学院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在对母体高校的教学计划的影响下,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成为了独立学院的教训模式的主要特点。由于前期单纯的理论知识学习并没有和工作实践进行有效对接,这就使得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理论知识掌握不足的问题,由于实践活动往往会在期末阶段进行,在学生对相关理论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下,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也会大大降低。 (二)教学设备欠缺,缺乏支持数据分析的软硬件资源 教学资源是实践教学的重要保证。财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中的数据分析必须依赖于各种软、硬件设备资源。但是从一些独立学院的办学现状来看,教学设备的欠缺,成为了影响独立学院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因素。从这一问题的产生原因来看,独立学院的办学资金在民办机制的影响下出现的资金链断裂风险,是引发这一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资金投入不足的情况下,教学设备采购基金和维护资金的缺乏,势必会让实践教学进程势必受到严重影响。同时,由于我国的独立学院发展起步晚,知名度有限,在难以与企业共同构建实践基地的情况下,实践教学工作的开展也会陷入到较为不利的局面之中。 (三)教学内容分散,实践教学体系缺乏系统性 大多独立学院的财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内容是对母体高校财务管理实践课程的生搬硬套,即围绕理论知识内容,分模块展开,如企业的筹资活动、投资活动、营运资金管理、利润分配活动、财务分析活动等。分模块进行实践教学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的理解,强化学生对每块知识的记忆,但却缺乏知识点前后的串联性。毕竟企业财务管理活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独立学院应该以企业真实的财务管理工作为出发点,重新构建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从整体的角度来讲解财务管理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未来就业的适应性。 (四)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模式僵化 从教学方法来看,单纯利用“福斯特”财务管理综合实训软件等材料在电脑上操作来进行实践教学的做法,是一些独立院校所采用的教学方式,从这一教学模式的优势来看。实训内容和教材内容的配套性;案例资料的丰富性;理论和案例在结合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紧密性和实训软件自身的操作便利性,对课程实训的开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在这一系统的应用过程中。系统所表现出来的理论知识不够全面、时效性弱;案例缺乏真实性和电脑教学环境和企业真实财务管理环境容易脱离等问题的出现,也会对实践教学带来不利的影响。当前独立院校财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仍旧停留在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虽然大多数教师会采用多媒体设备进行辅助教学,然而,从效果上来看基本上还是教师一言堂,学生在讲台下面被动听讲。由于财务管理课程本身枯燥无味,对学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加之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少,很多学生逐渐对学习失去信心与兴趣。最终出现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高谈阔论,而学生在讲台下昏昏欲睡,毫无激情。这种现象放任置之的话,将会另学生越来越对财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失去热情,新课改提倡的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无从谈起。 (五)财务管理教师的实践教学和指导能力欠缺 独立学院的师资队伍主要有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母体高校的教师,另一部分是本校的聘用教师。知识渊博,教学经验丰富,是前者所具备的主要特征。在教学工作中,这些教师往往会把母体高校以理论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有关的教学方法应用在独立院校的教学之中,这就使得课堂教学与独立学院的教学要求之间存产生了一定的矛盾,青年教师是后者中的主体力量,高学历和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是这一类教师群体的主要特色。从这两者之间的共同特点来看,企业财务管理经验的缺乏,是这两大教师群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了让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得以提升,财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必须具备较强的财务管理实践能力。 二、对完善独立学院财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的思考 针对以上独立学院财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合理安排教学计划,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独立院校可以针对实践课程集中度高的现象适当调整教学计划,调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环节。针对独立学院学生与母体高校学生之间的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是独立学院在构建学生培养方案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例如,独立学院可以将财务管理课程安插在两个学期之中,其中,在第一学期,以理论学习为主,穿插有针对性的验证性模拟实训的教学模式,是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认知性,加深学生对财务管理基本理论的理解应用能力的有效方式;第二学期,学院可以构建一种以实践学习为主的教学体系,利用模拟实训案例,采用情景式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再辅以理论基础知识的回顾和复习,这是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同时得到提高的有效方式。 (二)拓展各种融资渠道,加强实践教学资源建设 在加强和母体高校之间的的联系的基础上,对母体高校的各种教学软、硬件资源进行应用,是对实践教学资源建设问题进行强化的有效措施。在对自身与母体高校之间的联系机制进行优化的同时,独立学院也要积极拓宽融资渠道,进而为实验设备和软硬件设施的购置提供资金支持。借助母体高校的知名度,设置专门的工作部门,让这一部门和地方企业积极洽谈,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加强校企共建,为自身的实践教学环节注入新的力量。 (三)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要系统化 从财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的内容来看,通过对企业日常财务管理实务进行模拟的方式对学生的自身能力进行提升,是独立学院在设置实践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因此,独立学院在设计财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内容时一定要遵循整体化思路,力求体现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整套流程。例如独立学院可以依托实训软件中的企业相关资料,让学生们分组,在模拟环境下利用相关信息完成企业筹资、投资、资金运营、利润分配、财务报表分析等企业财务管理的整套工作。系统化的实践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真正融入到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去,亲自体验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各个环节可能出现的财务管理问题,真正让自己所学到的财务管理理论知识得以应用,最终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 (四)教学方法要多元化,教学模式要更新 财务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必须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改变传统单一的授课形式。因地制宜地采用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或者体验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对教学模式创新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教师在讲授财务分析相关内容时,可以选取某一家具体的上市公司为背景,安排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通过运用自己学习掌握的财务知识,以企业财务总监的视角来审视企业财务状况和运营成效。通过这种角色模拟,学生可以更加真切得运用财务知识,有助于学生将理论联系实际,尽快与现实环境接轨,增强其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对于独立院校培养应用型复合人才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五)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 在师资力量建设方面,独立学院一方面可以在与企业进行合作的基础上,让一些具有财务工作经验和理论基础的高级财务管理人才进入到教师队伍之中;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支持本校教师积极参加课程进修,参加可以提升自己实践能力的继续教育的方式,提升自身的指导能力。在对教师的指导能力进行提升的过程中让教师走进企业财务部门挂职锻炼,也可以让独立学院建设出一支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 作者:宋然 单位:安徽三联学院财会学院 财务管理课程论文:非会计专业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探讨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各个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开始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非会计专业财务管理教学工作和会计专业教学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受到相关因素的影响,其教学方法、教材建设、教学内容上面选择的依然是会计专业的教学模式,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本文主要对我国现阶段非会计专业财务课程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教学模式构建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非会计专业;财务管理;教学模式;构建措施 为了能够保证非会计专业学生的财务管理相关知识和素质达到教育教学工作的目标要求,很多高校在“创新性、高素质、宽口径”教学方针的指引下都对其开设了财务管理有关课程教学活动。[1] 一、非会计专业财务管理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选择不够科学 非会计专业财务管理工作实际教学活动中没有设置相应的教学目标,所安排的教学内容还有待调整和完善。我国现阶段非会计专业财务管理教学内容、课时量、教学方法和会计专业较为相似,所用的大都是相同的教材,但是,因为二者的学习基础存在显著的差异,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大都只学习过基础会计知识,从而导致他们在日常学习活动中存在一定的难度,长期发展下去必然会丢失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二)教材选择不够合理 非会计专业财务管理选择的教材和会计专业的相同,但是,这类教材并不适合非会计专业学生学习使用,由于他们在前期缺乏管理会计、成本会计以及税法等相关内容的铺垫,自身财会基础相对薄弱。[2]而会计专业学生所用的教材一般都是根据自我专业需求、学生未来工作要求来加以编写,与本专业其他教材之间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相应的联系,课程内容能够达到前呼后应的要求,部分交叉内容会通过其他课程进行讲解。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不够科学 第一,网络辅助课程以及网络信息技术没有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出相应的作用,我国现阶段非会计专业财务管理选择的依然是教师讲授的模式,即使增添了网络辅助课程、网络课程等教学版块,但是,其难以发挥出相应的功效。师生互动平台无法得到全面的运用,学生提出的诉求难以得到回应,从而导致他们丢失交流和学习的兴趣。第二,选择的案例教学效果不够显著,会计专业财务管理教学活动中选择案例教学法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在真实案例教学的引导下,能够通过财务管理事例更好地将自我置身在决策的地位,并让他们做出科学有效的财务决策。这种教学目标的设定并不适合非会计专业学生财务管理的学习,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对二者进行区分,从而导致案例教学效果受到影响。 二、非会计专业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措施 (一)结合专业需求来组织教学内容 在非会计专业财务管理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能够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例如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对课程标准难度进行调节,非会计专业学生大都为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以及工商管理等专业,他们对财务管理知识的运用大都是通过解决一些非财务问题。[3] (二)做好教学内容设置工作 首先,财务管理基本理论授课过程中要能够重点讲解财务管理环境、目标以及概念,并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把财务管理的目标和市场营销的目标能够结合在一起;其次,重点对资金时间价值、收益及风险均衡结合在一起,这类内容作为课程教学的基础所在,需要能够讲透、讲细,并结合营销相关案例来加以分析;最后,在对运营资金相关内容进行讲解时,要能够紧密联系市场营销相关知识,不断激发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结合专业特点进行教学方法选择 第一,教师要能够通过网络平台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对财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让他们在自主学习中掌握更多的理财理念和思想,提升自我分析和管理能力。[4]还要鼓励学生面对各种问题时,要能够通过网络辅助课程和网络课程平台进行交流,安排有经验的教师在网上解答其存在的各种疑问。第二,做好案例选择,并且保证这种选择能够和专业特点相符合。根据学生专业特征来融合财务管理和本专业关系的共同点,并做好案例选择,保证他们能够通过不同的案例学习提升自我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高校非会计专业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模式的选择和构建要能够以培养学生利用财务管理相关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教师要能够从根本上区分非会计专业的会计专业财务管理教学之间存在的差异,并选择积极有效的方式来做好教学方法选择、教学目标设定、教学框架构建等工作,从而保证在完成基础性教学任务的基础之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保证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作者:陈粤湘 单位:湖南省经济贸易高级技工学校 财务管理课程论文: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教学论文 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师资力量薄弱,不能满足教学需要 财务管理课程是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又要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胜任教学任务。由于高职院校重视程度不够或受条件所限,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现任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师当中很少有本专业毕业的教师(我校职业学院担任财务管理教师中只有一名是本专业毕业的),更谈不上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教师。因此,没有良好的财务管理专业背景、缺乏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等,均给教师授课带来难题。一方面,教师自身感觉授课标准难以把握,其难度大大限制了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学生感受到的难易程度也不统一,从而学习效果不同,影响了教学效果,也影响了学习满意度。 (二)学生自身的原因,影响了教学效果 在财务管理课程中的大部分内容均有大量的计算公式,而且众多的公式中,有很多的公式前后紧密相连,若前面的公式掌握不够牢固,就不能熟练地计算,那么后面的计算内容就无法掌握。典型的是资金的时间价值,资金的时间价值是贯穿整个课程的核心。在资金的时间价值中复利现值和终值、普通年金现值和终值、先付年金现值和终值,递延年金现值等内容的计算是证券和项目等投资决策等内容的基础。因此要求学生牢固掌握资金时间价值部分的内容,这是学好本门课程的基础。另外在财务管理课程中有些内容必须采用数学模型来推算出结果。例如:营运资金管理中的存货模型等。所以没有学生的应用和掌握,众多公式、数学模型的理解和记忆对他(她)们来说,确实是巨大的挑战,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对于部分数学知识和逻辑推理能力较弱的文科生来说(我院大部分学生是文科生)难度尤其大。除此之外,学生中存在一种片面认识,认为财会类专业的高职学生只要学好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课程就行了,所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这些课程上,而财务管理课程的学习,只以考试过关为目标。据已毕业学生的简单跟踪调查(被调查的对象是200多名财会专业学生),参与企业财务管理预测工作的仅仅占2.5%。学生的这些自身原因不仅导致了财务管理课程基础知识薄弱,重视程度不够,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教学内容多课时有限,影响教学内容的完整性 财务管理这门课程主要讲授公司筹资、投资、股利分配及营运资金的管理等几大方面的内容,其中筹资、投资及营运资金管理部分章节多,内容丰富。老师要讲清楚每一部分的内容,让学生消化、掌握相关知识点,需要较多的课时才能达到这个目的。事实上,现在一般高校的课时安排相对于财务管理这门课程的内容来说是不够的,因此,在有限的课时下(一般为68课时),老师只能讲授其中部分内容,影响课程内容的完整性;或者老师为了保证整个教学课程内容的完整性,只能加快讲授的速度,学生理解、消化、掌握起来就非常困难。因此,教学课时的有限性与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繁多之间的矛盾就成为财务管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四)缺乏案例教学,影响学习效果 财务管理理论来源于企业的理财实践,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校学生大多没有参加过生产实践和财务相关工作,更没有对企业或公司日常财务管理活动的感性认识,学习财务管理理论确实具有一定难度。学生不易体会本课程的实用性,误认为用途不大而缺乏学习兴趣,很多学生学完财务管理之后,不理解这些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习的效果。同时,很多高职因课时量的限制,教师在财务管理课堂上存在讲授财务管理理论知识过多(我院讲授理论知识58课时,占总课时的86%,讲授案例10课时,只占总课时的14%)、案例针对性不强、覆盖范围小、偏向于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教学中案例教学总量不足,没有很好地实施实践性教学,所以理论和实践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 (五)教材更换频繁,影响教学内容的巩固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知识载体,是传授知识最直接的工具,是高校教学科研水平及成果的直接体现,也是深化教育改革,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财务管理课程是一门专业性比较强的课程,其内容需要随着财务制度等的变化而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更新财务管理教材内容、用新教材更换老教材、教材品种多等现象,是符合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知识更新的需要。但是,该门课程固定的公式和预测模式较多,并且需要大量的数学模式及具体例题来完成教学内容。如果高职财务管理教材每年更换新教材,任课老师更新课程体系过于频繁,这不仅在备课环节,教学环节带来很多不必要的更新工作,还影响了教学内容的巩固。 二、提高财务管理课程教学质量的对策 (一)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启发很大,教师的知识结构与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水平。高职院校重视现有财务管理教师的培养,提供各种机会参加培训,进修、研讨考察、交流等活动,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并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作为财务管理课程教师,不仅精通财务管理课程的知识,而且必须精通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课程相关知识。为了加强财务管理教师队伍的建设,从财会类专业现有师资中选择年富力强,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教师进行专门的财务管理知识的培训和进修,使他们既精通会计专业知识,又具有相当的财务管理知识,这样在授课时完整的传授专业知识,加强各知识点的连贯性,以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内容,确保现有授课教师的教学水平,从而保证教学质量。 (二)转变思想观念,正确认识财务管理课程的重要性 财务管理课程是基于企业角度研究财务管理,不仅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而且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在管理类、经济类专业的教学体系中,对一般经济理论课和专业课起着衔接作用,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基础课。不仅是会计、财务管理、税务、金融、证券等专业的核心专业课,也是投资与理财等相关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是对财经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以后的工作起着非常重要作用。因此,财务管理课程是整个财经类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财经类专业的必修课。对此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部门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加大该课程开设的覆盖面(目前有的高职院校仅限于财会类专业开设该门课程)。同时,利用讲座,座谈等方式对学生加强引导,使学生端正对该课程的学习态度。利用教学使学生能够将基础性的财务管理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更好的发挥专业知识。 (三)强化情境案例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采用情境案例教学法的关键是发挥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并善于引导和启发学生,尊重学生的需要。当前的财务管理是以企业筹资、投资、股利分配为主要内容的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应用管理学科,也是一种理财学。根据财务管理课程的性质,教师在财务管理教学中需要确立学生的主题意识,不断创设各种情景案例,让学生成为此场景中的“当局者”,身临其境地分析和解决问题。也就是说,教师教学当中对投资、筹资、资金使用和分配等四块内容进行情景设计,情景可以是对实践的模拟,也可以直接采用真实案例。教师在课堂开设典型的案例,不仅能让学生主动参与,而且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通过课堂案例的选取与制作,不断提升教师案例教学的能力,建立对学生的有效激励机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选用适当教材,整合和优化教学内容 本课程选用教材时,应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考虑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接受能力,选择难易程度适中的教材,同时选定与教材配套的案例或习题册。如果条件允许,最好由院校教学部门组织有关专业老师,编写具有自己特色的教材及配套案例习题,方便不同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将现有财务管理教材各章节的内容进行适当的整合,加强各知识点的连贯性,以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内容。目前的财务管理教材对章节的内容编排普遍一致,都是在财务管理概述之后立即进入资金的时间价值的学习。这一章的内容的确对财务管理来说十分重要,但学完之后要跨越两、三章之后,在项目投资管理这章中才能得到应用。这对于学习习惯较差的高职学生而言,多半在接触项目投资管理时已忘记资金的时间价值概念。教师在费时费力的讲解后,只得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的顺序进行调整,把时间价值调整到资金需要量预测这章之后,使得知识点之间能更好地衔接,把知识点串联起来,保证学习的连贯性。再如,在讲解筹资方式时,如果将资本结构内容纳入该部分内容讲解,则会逻辑性更强,结构更合理。总之。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民财富日益增加,全民理财意识不断增强。因此,顺应市场的需求,学生学好财务管理课程就非常有必要。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在财务理论与理财方法上也需要逐步同国际惯例接轨,这对整个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不仅解决现有问题,还需要教师积极努力,改进现有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挖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能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进一步提高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的质量。 作者:格仁其木格 单位:内蒙古财经大学 财务管理课程论文:财务管理课程案例教学论文 一、《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现状 案例教学在我国《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中已经开展十多年,基本内容与流程已经形成,为设计案例课程、组织课堂案例教学、进行分析评价。在案例教学开始之前,课前需要设计案例课程。案例教学课程设计的第一步需要确定教学目标,《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一般是按模块进行,需要根据不同模块教学内容,选择相对应的教学目标;然后选择合适的案例,即根据教学目的要求,从课外根据企业实际选择有针对性、能让学生深入思考的案例。组织课堂案例教学,一般流程为:案例引入创设问题情境案例呈现案例讨论分析总结。其中案例引入主要通过与学生打招呼、布置阅读材料、介绍趣闻轶事、介绍本次课的教学活动等方式;创设问题情境则需要在案例呈现前将问题提供给学生并让学生围绕问题边看案例边进行思考;案例呈现一般采用人物角色扮演、互动式电脑模拟、互动式影碟播放、录像小品等新型的案例呈现形式将案例告知学生;呈现案例之后则需要进行围绕创设的引导性问题进行案例讨论,一般是按照讨论开始讨论高影响力问题提出备选方案讨论实施策略的流程进行,讨论中允许结论不一致,以开拓学生的思维;最后进行分析与总结,以强化前述内容,并对案例讨论中的长处与不足进行讲解,提示后续的案例,下发参考资料,为下堂课的教学提供准备。在案例教学完成之后,还必须进行案例教学的评价,一般需要从学生、教师、教学三个方面进行。对学生的评价主要对学习成果的评价,主要依据有案例分析测验、案例分析报告等;对教师评价应以自评为主,同时建立管理者、同事、学生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一般从教师教学和教师素质两方面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进行评价分析;对教学评价主要是对案例材料质量、案例讨论效果进行评价。 二、《财务管理》课程中案例教学存在问题 (一)案例选取问题 案例是案例教学的载体,案例选取是否合适直接关系到案例教学的效果。《财务管理》课程案例教学需要大量的案例,而案例的收集、加工、整理是一个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进行大量的调研、分析,而目前我国高校教师普遍存在实践经历不足和时间精力限制等问题,在教学中一般使用案例教材等间接案例材料,这些案例的目的性、时效性、典型性都很突出,但缺点是学生对案例的背景缺乏了解,不能很快融入案例情景,对案例所处环境的不熟悉导致问题的分析和对策研究不能有效的符合实际。此外,在《财务管理》案例中,多为示例性案例,研讨性案例比较少。示例性案例多为某个知识点的实践应用,多有明确的结论,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分析研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有限。 (二)学生参与问题 案例教学的突出特点是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学生通过对案例的研究、分析和讨论,观点碰撞,形成多元化的结论,但在实际过程中,却普遍存在沉默、搭便车、偷懒现象。在会计、财务管理专业的课堂案例讨论中,经常遇到大多数同学沉默,习惯作为旁听者和接受者,而不愿意表达自己观点,老师成了课堂的主角,这种局面非常尴尬,最终影响到了教学效果;在案例教学的团队协作中,经常还出现部分同学承担大部分工作,另部分同学搭便车;此外,由于《财务管理》案例教学中的案例多为经典案例,很容易通过网络等手段找到相关分析资料,这样部分学生偷懒,不去自己分析,直接借用别人观点。 (三)其他问题 在《财务管理》案例教学中,还存在一些其他问题,比如教师缺乏实践经验难以开展案例教学、授课人数多、教学场所不合适、课程时间有限等,这些也都对《财务管理》案例教学质量产生了影响。《财务管理》案例教学中,案例资料的间接性使得学生很难融入案例情景,对问题所处环境和约束条件认识不深,间接导致学习者对问题不够明确;教学实施中的问题直接导致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欠缺。所以合理选择案例资料和科学组织教学实践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 三、学生自制案例教学的引入 (一)学生自制案例教学 学生自制案例教学法是指学生自己完成案例教学的全过程——从案例编写到教学评价,同传统案例教学方法相比,具有以下优势:第一,案例资源丰富,案例情景熟悉。学生自制案例主要来源于学生参加的一些学术性竞赛活动或生产实习过程,如“挑战杯”创业策划大赛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虚拟企业的财务管理,此外在生产实习环节也可有针对性的搜集实习单位的财务、会计等方面的典型问题来进行分析和研究。这些资料来源丰富,涉及投资决策、存货管理、筹资管理、企业运营、内部控制等多个方面,而且由于学生全程参与,掌握第一手资料,案例构建相对简单,对问题所处环境也比较熟悉,能够更容易融入案例情景,明确案例问题。第二,通过学生自制案例教学,将学生能力培养从案例分析阶段扩展到案例编写、分析阶段。其中案例编写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运用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对学生能力的锻炼更胜于案例分析过程,尤其是学生参加“挑战杯”创业策划大赛的一些案例,如某位同学将“挑战杯”创业策划大赛项目制作成案例,该项目是氯碱厂废料为原材料,采用自主研发的硫酸钠精制工艺加工硫酸钠产品,该案例详细介绍了技术和产品优势,并通过调研做了市场前景、初始投资、产品定价、成本构成及期间费用分析,由此做了10年的预算,然后通过计算现金流量,进而计算净现值、内含报酬率、投资回收期等指标进行财务可行性分析,最后还针对该项目所面临的风险进行相应风险控制分析。学生在案例编写过程中,进行了大量调研和不断修改,涉及知识点包括投资、筹资、利润分配、全面预算管理等理论,而且还包括了管理学、法律、市场营销等内容。学生通过全程参与,对企业设立、经营所涉及知识大量涉猎,通过案例编写,能够使学生对所涉猎的知识系统化,认识更加深刻,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能力也能得到锻炼。第三,学生参与的主动性高。由于案例多来自于学生自己的亲身参与的各种比赛,学生更愿意将其自己的想法进行展示,此外,将创业计划竞赛项目同案例教学结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听取意见,也是学生完善自己竞赛项目申报书的良机。 (二)学生自制案例教学的设计思路 案例编写。案例编写是学生自制案例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首先需要由学生提出案例主题并交由老师审核。审核通过后学生进行案例的编写。学生在案例材料中需要提供案例的来源、背景资料、设计的依据(包括核心问题、拓展问题、知识背景)等资料。教师给予指导和咨询,并对案例设计的问题进行把关。教学实施。学生自制案例教学的实施有两种自问自答型和我问他答型两种模式:前者是学生自己回答自己所提出的问题,除需要提供案例背景资料外,还需要提供案例分析报告;后者是由案例制作者提供案例资料,其他同学进行案例分析并写出案例分析报告,案例制作者对案例分析进行提问和评价。教学评价。评价主体是全体师生,评价客体是案例从编写到分析的全过程,主要对案例资料的详实性、案例分析的科学性、涉及知识点的广泛性、组织分工的合理性和对其他同学的启发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四、《财务管理》学生自制案例教学过程中应注意问题 (一)正确处理教师、学生的角色分工 在学生自制案例教学法中,要注意发挥学生教学主体的作用,教师主要是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和评价者,整个教学过程虽全程参与,但应主要负责审核、引导和评价,尤其是在案例制作中,要对案例资料进行把关,保证资料的真实性和问题的科学性。 (二)多种教学案例结合使用 在案例教学中,注意学生自制案例与其他案例的结合使用。受限于知识储备和调研能力,学生自制的案例往往只适合《财务管理》课程一部分内容的案例教学,如投资决策分析、存货决策等,像资本运作等涉及较多法律、政策等外部环境因素及企业内部问题,难度较大,学生自制有较大难度,则需要运用原有案例进行案例教学。 (三)科学组织,合理分工 成功的案例教学需要学生的全程积极参与,才能对学生起到启发、锻炼的作用,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进行科学的组织,对同学之间进行合理的分工,保证绝大多数同学能够参与到案例教学中来,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中还应多采用点名发言、相互点评等方式调动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 作者:张自伟单位:滨州学院 财务管理课程论文:本科财务管理课程创建思路 1根据工作岗位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关于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有几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从市场需求角度进行论述,如葛文雷、吴丽贤、常珊珊认为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最终取决于人才市场对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需求。第二种观点从就业领域和工作类别的角度进行阐述,如崔莉认为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毕业生毕业后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投资、评估、企业理财、金融投资、财产保险、建筑工程造价、财务分析方面、财务会计等方面的工作;吕立伟、张周等认为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是能在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管理相关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的专门人才。第三种观点则从能力角度进行阐述,如朱开悉认为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目标是具备“宽、厚、强、高、熟”,专业能力素质要求高的财务管理专业的执业人才。第四种观点从工作性质等角度进行论述,2012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提出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诚信品质,具备经济、管理、法律和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培养能在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机构从事财务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我国学者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认识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也存在各自的不足。如第一种观点提出了符合市场需求的本质要求,但缺乏市场具体形态的描述,不便操作;第二种观点提出了具体工作类别,但提出的国际化等要求过高,难以实现;第三种观点抓住了能力这一要点,但“宽、厚、强、高”很难做到;第四种观点综合了市场要求,素质、知识和能力及工作性质等,较为全面,但提出的能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目标超越了应用型本科学生的能力,不切实际。我们认为,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市场需求其实质就是来源于财务管理相关工作岗位对人才的需求。这些可能的就业及发展岗位有出纳、核算会计、总账会计、财务经理、财务总监、投资部经理、投资部助理、理财部经理、理财部助理、融资部经理、融资助理等工作岗位。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培养满足这些工作岗位需要的人才。 2根据工作岗位要求确定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 2.1能力结构 关于财务管理工作岗位所需要具备的工作能力有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杨克泉认为财务管理人才应具有娴熟的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等业务操作技能,并且精通企业理财之道,具有全面的谋划运筹能力[7]。葛文雷,吴丽贤,常珊珊认为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应具有掌握语言表达能力、财经写作能力、经济分析能力、会计核算能力、纳税筹划能力、财务分析能力、资本运作能力等专业技能。朱传华认为财务管理应用型人才应有一定的沟通能力、分析能力、谋划能力、业务能力、决策能力等[8]。李文静则认为财务管理岗位应该具备一定的语言文字表达、人际沟通、计算机操作、信息获取及分析、财务处理、金融管理等能力。刘其冰认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应具备会计核算、税务筹划以及实践应用等业务技能。以上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财务管理工作岗位应该具备的工作能力要求。但是都是比较宽泛、抽象的概述,没有进行概括和总结,缺乏层次感,不便指导课程体系的设置。综合以上各个学者的观点以及结合具体的工作岗位要求。可以将财务管理工作岗位所需具备的能力划分为三种能力: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技术技能是指使用信息化等技术按照企业财务各个工作岗位的工作程序、工作方法、工作标准等完成财务工作的能力。人际技能是指与财务工作相关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包括与上下级及税务部门、银行、客户、证券等沟通和协调的能力。概念技能是指能洞察企业内外环境及经营状况,从而合理调整财务资源、制订财务管理制度,并及时发现问题,提出对策建议或作出决策的能力。不同的工作岗位要求具备不同的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除财务经理、财务总监、投资部经理、理财部经理、融资部经理等领导岗位外,其他工作岗位都是毕业生可能的选择,而从事领导工作也必须掌握其他岗位的技术技能。因此技术技能是所有工作岗位都必须具备的能力,也就成为应用型本科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人际技能对于所有的工作岗位都非常需要,也是做好每一个岗位具体工作的技能之一。概念技能是财务工作领导岗位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学生毕业后持续发展必须具备的能力。因此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也成为本专业所需要掌握的能力。对于大学生而言,这三种能力都需要培养,但重点应注重技能的培养。 2.2知识结构 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所要求的技术技能、概念技能和人际技能,决定了学生必须具备相关的知识结构。技术技能所应具备的知识结构。技术技能要求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具备的知识机构包括账务处理方面的知识、财务分析方面的知识、融资方面的知识、投资方面的知识、全面预算等管理会计方面的知识、成本计算等成本会计方面的知识、公司战略与风险方面的知识、税收筹划等税务方面的知识、财务软件等方面的知识等。概念技能所应具备的知识结构。概念技能要求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所需要具备的知识是在掌握技术技能所需要的知识的基础上,还需要熟悉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经济分析、企业管理理论、经济法、财经写作知识、风险管理等知识及其收集与分析方法。人际技能所应具备的知识。人际技能要求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所需要具备的知识至少包括语言表达、逻辑思维、行为科学、激励等方面的知识。 3现有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3.1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很多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是会计专业的简单复制。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财务管理专业目的只是为了招生人数,其开设的课程基本是会计专业的课程,再增加几门会计专业没有的课程。比如是针对财务管理课程用双语教学等等。有学者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大多数珠三角地区独立院校的实践课程设置始终在会计学专业框架下;大多数财务管理专业只有一些会计专业的实验室,如专业会计综合实训室,会计信息化实务实验室等,并没有针对财务管理专业的投资、融资等建设实验室及实训课程。课程设置针对性不强,理论色彩太浓。现有开设财务管理专业的高校虽然定位于应用型本科,但是开设的课程体系中没有针对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如融资是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重要就业岗位之一,但是经过网上对开设财务管理专业的150多所高校进行调研,发现还没有一所高校开设企业融资理论与实务课程;又如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经济学的一些基本的思想、理论和方法,不需要掌握每一个理论的推导过程,而几乎所有开设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的大学都开设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理论性色彩太浓;再如,很多高校在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开设管理学课程,传授管理历史、理论和规律,而对财务管理工作直接相关的企业管理内容很少涉猎。课程内容交叉重复。现有课程体系系统性、科学性、合理性不够,课程之间存在交叉重复。如《财务管理》课程中财务管理的价值观念、投资的基本理论、项目投资、证券投资、现金管理、存货管理、利润分配、财务分析、财务预算、杠杆原理、资金需要量的预测等内容与《管理会计》《、证券投资学》、《财务会计》《、财务分析学》等课程重复。课程设置操作性不强。首先没有针对“应用型”设置专门的实训课程,如没有针对基础会计学开设基础会计实训。其次每一门课程内容的设置主要侧重于对概念、作用、原理以及决策工具和分析工具等知识的介绍,对于实际工作的流程、方式方法则一笔带过,没有对实际工作过程中的重点、要点、难点及注意事项等知识进行介绍,更没有完整的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实际工作的流程,也不能帮助学生掌握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要领,学生学完一门课程以后也就很难动手操作。区域性、行业性没有妥善解决。现有的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体系没有体现行业性和区域性特征,没有针对该高校所在地区的经济特色设置有特色的课程。 3.2课程体系设置原则 满足工作岗位需要。满足工作需要即将满足财务管理工作岗位需要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同时,根据工作岗位需要确定学生的能力结构和知识,并据以确定课程体系。融资是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重要岗位之一,要求学生掌握融资的基本理论、方法、程序等,相应地需要开设企业融资理论与实务、投资学等课程。课程内容有效衔接,避免不必要的交叉重复。如开设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之前,首先要开设基础会计学,让学生掌握会计的理论与方法、程序后,然后在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学习如何运用这些理论与方法解决企业日常的财务问题,从而使课程之间有效的衔接。为了提高教学的效率,必须避免课程之间不必要的交叉重复。如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放在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所得税会计可以放在高级财务会计课程。课程设置要具有可操作性。可操作性原则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开设操作性的课程。对于一些课程而言,在课堂上无法有效的实现实践内容,就可以在该课程结束后,设置实践周,由实训指导老师提供真实的财务等资料按企业实际运行要求进行演练,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例如在基础会计学课程的结束后开设基础会计实训实践周,让学生模拟企业做一套简单的账。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专业课程内容要兼具理论性和操作性,在课程内容、结构安排上可以理论作为先导,将实际操作流程为主线,并以实际案例及评析为支撑,以能力拓展训练作为巩固与扩展。兼顾地区特点和行业特点。由于应用型本科一般是为地区或行业经济服务,所以在开设课程的时候可以结合高校所在地区或行业经济的特点来开设一些选修课程。比如在以服务业和旅游业为主的城市,开设一些旅游会计和酒店会计之类的选修课以及所在地区的经济历史、人文等课程,供学生根据可能的就业岗位进行选修。 3.3课程体系具体内容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除公共课程外的课程体系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以及集中实践性教学课四个部分。专业基础课就是指本专业的基础性课程,具体开设的课程有:EXCEL在财会中的应用、西方经济学、统计学、经济法、财经应用文写作、企业管理学和基础会计学。专业课程是根据财务管理相关工作岗位的工作内容和要求开设的核心课程,具体开设的课程有:中级财务会计Ⅰ、中级财务会计II、财务管理学、成本会计、会计信息化实务、投资银行学、管理会计、投资理论与实务、融资理论与实务、税务会计与税务筹划、网上银行与网上报税、资产评估学、审计学、财务报表分析、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高级财务管理、税法、行业会计、财政学、专业会计综合实训。专业选修课程是为了扩展专业的知识面,满足服务地区或行业需要,开设的一些课程,包括企业会计准则专题、货币金融学、海南经济概览、企业设立与运行管理等。集中实践性教学。具体开设的课程有:基础会计实训、成本会计实训、公司财务报表分析实训、企业财务会计岗位实训、企业投资和融资实训;在第二学期以及第四学期开设暑假社会实践课程。 作者:谢达理汤炎非何春姬工作单位:海口经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财务管理课程论文:本科院校财务管理课程创新探析 新建本科院校中经济管理类不同专业的财务管理教学计划与教学任务安排是相同的,所用的教材也是相同的,教学内容雷同。甚至本科、专科也无太大区别。教师的同一教案应用在不同的学科专业、不一层次的大学生。这就忽略了不同学科专业、不同学历层次学生的具体知识需求和具体知识结构的差别,表现为教学目标不是很明确。财务管理课程是新建本科院校中经管类专业的基础课。经济管理类各专业一般使用同一教材,且总课时较少。这就不可能象教授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那样,对财务管理课程所涉及到的所有的知识都做深入的学习,再加上财务管理本身就是一个内容十分庞杂的学科,财务管理课程本身就是一门学科专业,其中包含着多门次相关课程,因此,财务管理在具体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是不可避免会出现广而浅的局面,针对性不强。 教学方式方法陈旧老套 现在的大学生比较有主见和张扬个性,学习情绪化较重,对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在学习起来的就会比较积极。对于比较枯燥的专业知识就会积极性下降,学习效率也进而减小。但是现在新建本科院校中财务管理课程所采用的大班教学几乎是普遍现象,受此制约,授课中教学方法陈旧,仍主要沿用传统的以单向讲授为主的“满堂灌”的讲授方法,并且大多是以理论上的传授为主,学生们一直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因此要想达到提高学生们学习知识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培养其创新能力的目标是比较困难的,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教学质量。 教学考核方法有待进一步进行创新和完善 在财务管理课程的成绩评定上,一般均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平时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百分之三十,期末考试成绩占百分之七十。平时评定成绩和期末考试试卷成绩的所占比例虽然比较固定,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仍表现为失衡,也就是虽然老师也会布置一些课后作业或思考题,但是学生往往追求期末突击,临时抱着书本进行死记硬背,仅仅为了通过考试。这种单一的期末成绩评价方式,也必然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态度,相关财务管理知识并不能够真正在头脑中扎根,很难实现帮助学生提高实际应用财务管理能力的教学目标。 新建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财务管理课程具体改革建议 (一)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合理安排财务管理教学内容 在实际的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对财务管理学知识的理解与接受能力,针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的具体知识需求和知识结构的差异性要求,可适当增设经济管理类方面的内容,比如,扩大会计学、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方面的内容,把握讲授的难易程度。这样更有针对性,既有助于学生们在职业上的发展,也能够满足其在今后工作上的需要。 (二)进一步改革教学方法 要实现财务管理课程的实际教学目标,就一定要改革现在的课堂教学方式、方法。要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提升课堂教学的气氛,提高学生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的能力。首先,教师应重视财务管理的第一堂课,让学生首先了解财务管理这门课的作用和特点。比如通过通俗易懂的小实例让学生明白财务管理课程与其工作和生活密切相关,在经管类学生的就业、工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此调动其学习财务管理课程的积极性。另外,在组织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把专业知识与社会实际相结合,提高教学的生动性与趣味性,进而使学生增加学习的兴趣。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新颖有效的教学方法。比如,要介绍新知识新理论时,应该运用启发互动式的教学方法,也就是教师先提出具有诱导性、启发性的问题开始,不断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唤起他们的想象,调动学生主动积极的思考,提高课堂上的教学气氛的活跃性;除此之外,为了使学生已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得到巩固,还能够采用案例互动式的教学方法。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中每章重点内容的讲解都可以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具体分析,比如财务分析与业绩评价、资金时间价值及其折算、股票和债券管理、期货和期权管理、风险与收益管理、项目投资管理、资本成本与资本结构、筹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利润分配管理、财务考核与激励等内容都有大量鲜活经典的实例可借用。经典案例的分析,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财务管理相关理论概念的掌握,更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逐渐认识到财务管理相关知识理论在人们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们学习的兴趣、探索精神;甚至可以允许学生们向老师提问,也可以质疑老师的观点。最后,应该由教师根据学生们讨论的情况进行总结,作一下关键问题概括的评述,并指出正确的观点,补充不足,纠正错误,完整准确地归纳概括知识要点。最后,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针对不同情况,采取多种多样、灵活机动的教学方式。但教师无论针对何种情况采取何种教学方法,都有几点需要注意。即:首先教师要能够较深入的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与思想,为他们营造一个能够自由讨论的学习氛围,与学生们打成一片,成为他们的朋友。对观点正确或者比较新颖的学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鼓励学生们进行创新思维,让学生们积极合理地发展个性,对于观点有误的学生要给予理解,要鼓励他们,正确引导他们,尤其是对于学生在讨论中出现的错误或偏差要进行分析和讲解,让学生知道他为什么会理解出现错误和偏差,下次如何找到案例分析的切入点等等。也要重视拓展提问的体现,即将一个问题拓展成几个有关联性的问题,从而引发学生多层面、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以期穷本究源。最终能够做到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为重点,要提高学生们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自我学习、学会发散思维,学到真正的知识,提高技能水平。 (三)采用综合考核方式,兼顾平时期末,更加注重知识的应用 财务管理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性并重的课程,所以考核方法的原则应平时期末兼顾,保证记忆的同时,更应重视知识的应用。所以教师除结合各章节的内容布置作业题外,也要组织学生针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讨论,然后根据讨论的中心议题写作业或者撰写论文。成绩考核以综合考核的方式进行,课程总成绩由课堂出勤率、实际案例讨论、应用实践的参与程度、作业练习的正确度、小论文的完成状况、期末考试成绩等多个环节评定,这样可综合考核学生对所学财务管理知识的掌握及运用理论到实践的能力,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存在的上课听听,考前背背,轻松过关的状况。通过具体的财务管理课程的考核方法应该能够使学生产生动力与压力,以利于他们更好地学习,并且,培养他们相互之间合作的能力,改变学生们与教师对期末考试卷面成绩过度重视的情况。 作者:王宏伟单位:许昌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财务管理课程论文:基于财务管理课程货币时间价值的商业房贷分析 摘要:货币时间价值理念贯穿于整个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也广泛应用在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最典型的案例莫过于购房按揭分期付款。文章以商业房贷为案例背景,对房贷的等额本金和等额本息两种常用还款方式进行比较,得出以下结论:在不考虑违约金、通货膨胀率的前提下,如果不提前还贷,两种还款方式不存在是否划算的问题;如果提前还贷,等额本金法不存在是否划算的问题,等额本息法是不划算的。 关键词:货币时间价值 等额本金 等额本息 提前还贷 20年来,房地产市场一直是老百姓关心的热门话题。在面对自己的切身利益问题,即选择商业房贷还款方式时,是采取等额本金法还是等额本息法,是否提前还贷都是购房者考虑的重点。笔者将货币时间价值理论与购房按揭贷款相结合进行讲解,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轻松掌握财务管理课程中的这一知识点。 一、房贷还款方式的类型 由于公积金贷款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局限性,很多房地产开发商也不支持公积金贷款,因此本文只研究商业房贷模式下最主要的两种还款方式,即等额本金法和等额本息法。 (一)等额本金法。又称“递减还款法”,是指将贷款本金总额在还款期内平均分配,每月偿还数额为等额本金加上剩余本金在该月产生的利息。等额本金法计算公式为:月还款额=(贷款本金/还款月数)+(本金-已归还本金累计额)×每月利率,即: 其中:P为贷款本金;n为贷款期数;i为贷款月利率;an为第n期的还款额;T为还款总额。 可见,由于每月的还款本金数额固定,而承担的贷款利息随本金逐月递减,因此购房者在前期还款压力较大,而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每月的还款数额将越来越少,还款负担逐月递减。 (二)等额本息法。又称“等额还款法”,即借款人每月以相等的金额偿还贷款本息,本息符合年金的特点,即一定时期内每期的收付款项金额相等。由于我国银行在计算企业或者个人贷款的利息时普遍按照复利计算,所以等额本息法的计算公式为: 每期等额本息还款额A=P×{1-(1+i)-n}/n,等额本息还款总额T=n×A (公式2) 其中:P为贷款本金;n为贷款期数;i为贷款月利率;A为每期还款额;T为还款总额。 二、影响还款方式的因素 (一)房贷利息率。房贷利息率是指购房者用房产做抵押在银行办理贷款时,要按照银行规定的利率支付利息,利率是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规定的,各个商业银行根据购房者的实际信用状况可以在一定区间内浮动。房贷利息率可以分为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固定利率是指借款人与银行在签订贷款合同时规定,借款人以约定利率支付利息,而不论在借款期限内市场利率如何变动。浮动利率是指借款人与银行在签订贷款合同时规定,在借贷期限内利率随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一年期基准贷款利率做相应调整。我国银行的房贷合同一般采用格式条款,默认的都是浮动利率,当然借款人也可以要求采用固定利率,但约定时间一般不超过三年,而且当借款人事后想要将固定利率转化成浮动利率时,可能被要求支付一定的违约金。 借款人选择固定利率还是浮动利率取决于自己对未来利率涨跌的判断。如果预期利率会上升,则采用固定利率更划算;如果预期利率会下降,则采用浮动利率更划算。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大力进行产业调整,实施供给侧改革,国家会鼓励消费拉动内需,可以预期利率将进一步下降,可选择采用浮动利率。 (二)房贷期限。一般有5年、10年、15年、20年、25年,最L不超过30年。当然借款人也可以选择提前还贷,房贷期限就是实际的贷款时间。 (三)等额本金法还是等额本息法。在目前的市场上,较为常见的商业房贷还款方式主要有等额本息法和等额本金法,选择哪一种还款方式,是购房人最为关注的问题。 相同贷款期限、相同贷款金额,无论是等额本息还是等额本金还款,利息率都是相同的,利息都是用银行贷款的本金余额乘以贷款月利率,计算出当月应该偿还给银行的利息,这是计算利息的基本原则。由于不同月份所欠银行的本金数额不同,每月计算出的利息也不相同。等额本金法在前期月份还款额比等额本息法高,原因是在等额本金还款方式下每个月都有部分提前还款,从而减少了本金余额,产生的利息自然就少了。等额本金法支付的总利息比等额本息法少,但是等额本金法前期的还款额较高。因此这两种不同的还款方式,在不存在提前还贷的情况下,对于借款人都是公平的。 例:假设有一项商业房贷金额为100万元,贷款期限为20年,贷款利率为中国人民银行最新基准利率4.9%(截至2017年3月6日),采用的是固定利率法。 1.采用等额本金法还款。购房者每月偿还的本金为4 166.67元,第一个月支付的利息为1 000 000×4.9%/12=4 083.33(元),两者相加为8 250元。第二个月的贷款余额降至99.583万元,应支付的利息为995 830×4.9%/12=4 066.32(元),两者相加为8 232.99元,以此类推,见上页表1。 2.采用等额本息法还款。按照年金公式:A=P×{1-(1+i)-n}/n,每月的还款额为6 544.44元,其中第一个月的利息与等额本金法相同,也是1 000 000×4.9%/12=4 083.33(元),相当于只偿还了2 461.11元的本金,低于等额本金法偿还的本金数4 166.67元。第一个月按等额本息法还款后,贷款余额99.75万元,高于等额本金法的99.58万元,因此,从第二个月开始,等额本金法就因贷款余额较少而支付较少的利息,见上页表2。 3.两种还款方式的比较。在等额本金法下从第一个月的贷款额8 250元开始递减,是一条递减直线。而在等额本息法下每个月都是固定的贷款额6 544.44元,是一条平行于X轴的直线,到了中期的某一点上,两条直线相交在(101,6 548.61)元,随后等额本息法还款额将高于等额本金法,直到贷款期限结束。如下图和表3所示。 4.假设不考虑提前还贷,20年的时间内两种方法支付的本金都是一样的,总共是100万元。根据公式1和公式2计算得出,等额本金法需要支付的利息为492 041元,等额本息法需要支付的利息为570 665.72元,比等额本金法多支付约78 624.72元。多支付的利息是由于多占用借款本金造成的,符合货币时间价值原理,不存在是否划算的问题。 三、影响提前还贷的因素 由于“无债一身轻”的传统观念,很多购房者都希望能提前还贷。从经济利益角度出发,在决定是否提前还贷时要考虑真实的借贷成本,即考虑提前还贷需偿还的违约金、享受的房贷优惠利率折扣、通货膨胀率等因素。在计算出真实的借贷成本之后,再考虑在什么时间段提前还贷。 在等额本金法下,每月的利息都是按照月月初的本金余额乘以贷款利率计算的,提前还贷只是减少或者结清了贷款额,本金减少,所支付的利息减少,符合利息的本质。因此,等额本金法的提前还贷不存在是否划算的问题。在等额本息法下,每期的还款额是按照年金的原理计算的,即银行已经使用默认期限(全部贷款期限)计算得出每月的还款额,也就是每个月应该偿还的年金(按揭款)。如果提前还贷,银行不会返还已经收到的利息,相当于借款人损失了预支付的利息(以提前还贷日期计算得出)。所以等额本息法的提前还贷是不划算的。如果投资收益率高于贷款利率,不必提前还贷。只要借款人确信投资理财的报酬率高于贷款利率,能够赚得投资报酬率与贷款利率的差额收益,就没必要提前还贷。 四、小结 由于每个房地产开发商都有与之合作的银行,每个银行所能提供的贷款利率、贷款期限、优惠利率和提前还贷的赔偿费用率都有所不同,因此建议每个购房者根据自身实际的资金安排,以及是否具备更好的投资渠道,计划是否提前还贷,仔细计算真实的借贷成本,避免发生资金链断裂,产生断供和违约风险。通过对商业房贷中最常用的等额本金法和等额本息法进行分析和比较,可以让学生运用财务人员最常用的EXCEL工具,将理论知识点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财务管理课程论文:基于微课财务管理课程设计探析 摘要:微课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具有广阔的教学应用前景。文章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微课的认知情况、微课在财务管理课程中的使用效果和改进方向进行调查,真实反映微课在财务管理课程中的运用现状,并以财务管理课程中普通年金现值为例,介绍微课的设计过程,以期能够提高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微课 财务管理 课程设计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微时代”的到来,人与人之间的学习和交流变得更加方便快捷,微课程(以下简称“微课”)随之应运而生。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2008)提出微课(Micro lecture)概念,认为教师应把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联系起来,在相应的作业和讨论的支持下,极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性能力,微课将取得与传统长时间授课相同的效果。2013年,微课在我国得到重视并迅速发展起来,越来越多的相关学者对其进行研究。但目前对微课并没有形成统一而标准的定义,研究尚处于理论分析阶段,缺乏学科的实践研究。胡铁山(2011)率先提出微课的概念,即微课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实际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展开教与学活动中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微课的设计与运用对教育教学活动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财务管理是会计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在企业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是一门实际应用性较强的学科,能否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至关重要。所以,本科院校应当不断改进财务管理的教学方法。微课以视频为主要载体,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科院校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理念,优化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方法。在财务管理教学中引入微课技术,针对财务管理各个知识点和教学环节,整合各种教学资源,以视频为载体呈现给学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课程内容。所以,本文基于微课对财务管理课程进行设计研究。 二、微课在财务管理课程中的运用现状 本文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以某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微课在财务管理课程中的运用现状。调查过程中,共发放问卷120份,收回有效问卷118份。 (一)学生对微课的认知情况 1.学生对微课的了解较少。从问卷的结果来看,64名学生对微课不了解,占比超过50%,说明微课的宣传和推广需要进一步加强。在对微课有所了解的学生中,对微课的认识可归纳为以下几类:微课能够在短时间内解决某一个知识点,较有针对性;形式新颖,以相关视频为主;可做课前预习,帮助知识点的掌握;反馈及时,拓展知识面。从学生对微课的认知中可以看出,学生对微课有一定的了解,但还需要加强推广。 2.微课时间不宜过长。问卷调查结果表明,51.92%的学生认为微课时长在5―10分钟以内较为合适。微课时间较短,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抓住课堂重点,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3.微课在线平台参与度低。在本次调查中,有13.46%的学生会在课下通过微课在线平台学习,在微课资源的网站中,选择网易公开课和新浪公开课的居多,选择国外公开课的相对较少。在通过何种途径接触到微课的调查中,近30%的学生是教师推荐的。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在学生的学习方式选择中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二)微课在财务管理课程中的使用效果 为调查微课在财务管理课程中的使用效果,问卷设计了五个问题(见表1),包括微课的应用是否有助于明确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目标、微课能否激发学习财务管理的兴趣、微课是否有针对性地解决财务管理学习中的重难点、微课是否有助于提高学习财务管理的效率和自主学习能力。 由表1可以看出,70%的W生认为微课的应用有助于明确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目标。对于微课能否激发学习财务管理的兴趣调查中,有59.32%的学生认为非常能够激发学习兴趣,25.42%的学生认为相当有帮助,4.24%的学生认为效果一般。对于微课是否有针对性地解决财务管理学习中的重难点问题,13.56%的学生非常认同, 42.37%的学生认为相当有帮助,40.68%的学生认为效果一般。在微课是否有助于提高您的学习财务管理的效率方面,5.93%的学生非常同意,44.07%的学生认为相当有帮助,45.76%的学生认为效果一般。在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方面,80%以上的学生认为能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有18.64%的学生不认同。从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微课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解决学习重难点、提高学习效率方面效果显著。但是,对明确教学目标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方面,还有很多学生认为微课的效果并不显著。 (三)微课在财务管理课程设计中的改进方向 针对微课在财务管理课程中的发展前景调查结果表明,34.75%的学生认为发展前景广阔,48.31%的学生认为有较好前景,17.8%的学生认为发展前景一般。在选择何种微课视频的调查中,学生普遍认为应选择与专业相关的考证类视频,如CPA和中级职称考试视频。 在开放式问题中,调查学生对运用微课学习财务管理课程的感受。学生认为:“学校应为广大学生提供优质的微课教学资源”;“微课学习应该进行课前预习,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去观看视频”;“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一同进行微课学习,通过案例、习题讲解来理解课程内容,为学生答疑解惑”;“课题讲授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微课和教师的教学共同展开,以教师讲授为主、微课为辅”。在进一步改进方面,学生认为:“微课质量存在问题,画面不够清晰,音质需要加强”;“对于课程的重难点,教师讲授的速度应该适当放缓”;“即使进行微课视频讲授,也应加强师生互动的环节”;“微课需要教师的引导,以学生为本,但以教师为主”;“需要加强教师的技术培训力度,增强微课制作能力”。 三、基于微课财务管理课程设计 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微课教学的优势在于较短的时间内,教师针对单个知识点而设计教学活动,以微型教学视频为载体,将教学内容情景化,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微课更符合时代的特点,更有利于教学相长。因此,针对财务管理教学目标,合理进行微课课程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一)财务管理微课导入环节的设计。 导入的方法很多,可以开门见山进入主题,可以设置一个疑问、悬念等引入主题,也可以从之前的基本内容引入主题,还可以通过一些实际问题引入主题。但不管采用哪种方法,都要与课堂教学内容紧密关联。 微课教学时间有限,导入环节不应花费太多时间。所以,应迅速切入主题,力求方法新颖独到。以介绍“普通年金现值”这一节内容为例,首先要了解普通年金的定义,在导入定义时,可以截取某些新闻或报道中的片段,运用实际生活中的资料进行导入。比如:家庭每个月的等额偿还买房买车贷款,每月等额领取的养老金,等期等额赊购等。通过观看这些微型视频,让学生自己归纳普通年金的定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的学习有一个更加直观的印象。 (二)财务管理微课教学过程设计 微课是针对单一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展开的教学方法。因此,对财务管理教学内容进行微课设计时应突出重点,由浅入深,可以运用案例引导、问题回答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 1.案例引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财务管理微课教学中,案例的选择非常重要,关系到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良好课堂氛围的营造。选择引导的案例,应与生活联系紧密,学生现在或将来会面临这样的问题,这样能够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对学习内容有研究和学习的欲望。如“普通年金现值”微课中可以给学生小刘买车的案例资料。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买车的人越来越多。付款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全款一次付清,另一种三年年末等额付款。在银行利率已定的情况下,小刘应该如何选择付款方式?由此引出普通年金现值的概念。 2.答疑解惑,分析重点和难点。微课的时长较短,一节微课主要解决一个知识点,而这些知识点正是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学习。如“普通年金现值”的计算中,有两个方面会让学生感到学习困难。一是对普通年金现值系数的来源感到困惑。在此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复利现值,可以帮助学生通过例题将两者结合在一起,分析出普通年金现值系数和复利现值系数的关系,既达到巩固学习的目的,又让学生学会知识的联想记忆。二是普通年金的期数和现值的概念容易出错。可以通过时间轴的讲解,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找到普通年金的期数并更加形象地理解现值的概念,分清现值和终值。在掌握普通年金现值的知识点以后,回到小刘买车的案例,学生和教师共同为小刘做出正确的选择,寓教于乐,把枯燥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巩固练习,拓展思路 一节好的微课还要做到巩固练习,拓展思路。如“普通年金现值”微课结束时还可以给出某公司的投Y决策资料,使学生了解到普通年金现值的计算不仅可以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还可以应用到企业的财务管理中。让学生站在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结合该知识点的学习,为该公司做出是否投资的决策。 四、结束语 基于微课开展财务管理课程建设,对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促进会计专业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微课是时展的产物,会计专业教师应充分利用微课优势,选取合适的内容进行设计,不仅能够增强课堂感染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开展师生线上交流,及时答疑解惑。目前,我国将微课应用于教学当中尚处于起步阶段,微课课程设计包括哪些内容,如何进行微课设计,需要不断的探索和研究。 作者简介: 杨晶,女,平顶山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会计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课程论文:本科财务管理课程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研究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案例教学法在财务管理本科课程教学的现状,指出财务管理本科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法存在的典型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若干改进对策,对本科院校推进财务管理教学改革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财务管理 课程案例 案例教学 本科教学 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是一种用相对低成本、低风险的方式来获得经验和加速直觉形成的教学方法,它通过在短时间内将学生暴露在大量真实的商业情境中来促进对商业规律的识别,从复杂的商业运营中提炼出线索,高效地制订策略和行动计划。案例教学让学生模拟真实商业环境,站在企业领导者角度进行分析并提供决策方案。每个教学案例本质上是一个关于财务问题的故事,包含背景信息、业务场景以及支持数据。随着互联网、大数据、 MOOC、微课、翻转课堂等技术和教学手段快速发展和应用、企业投融资模式变革,新理财方式不断涌现,作为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财务管理课程,开展案例教学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目前,我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设置中,《财务管理》《财务报表分析》《企业纳税筹划》《审计实务》《企业模拟经营》等课程均采用案例教学方式。 一、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现状 (一)无明确的案例教学计划 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目的不是简单地传授财务知识,而是让学生通过案例讨论,对各种财务方案进行比较、选优、决策,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需要清晰地界定财务管理案例教学计划,内容包括预定的案例教学设计、教学对象、案例教学目的、教学效果,以及预设的对教学过程的整体设计和控制。然而,现实情况是大多数教师拿例子做案例,信手拈来,没有切实可行的案例教学计划,导致课堂讨论无序,学生不感兴趣,重形式轻实质,失去了案例教学的初衷。 (二)教学案例选择不当 案例教学的核心是案例教学素材,这是整个案例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细节。因此,财务管理案例教学应挑选与课程教学目标和学生认知相关联的合适案例,案例应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能反映财务管理教学的特征和时代特色,要与财务管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相吻合,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但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对案例的选择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只要是和财务管理相关的案例就拿来使用,而没有认真分析案例是否和所讲的教学内容关联度高,学生能否理解案例的背景,学生是否能够通过已有的知识分析案例存在的问题等,案例选择不当直接影响案例教学质量。 (三)案例教学缺乏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是案例教学最直接的表现形式,直接影响学生对案例的理解,影响案例教学的实际效果。目前我国财务管理课程案例教学多数情况下采取传统填鸭式教学,教师处于绝对统治地位。教师对案例发生的背景、发生过程以及产生的结果都做了阐述,仅仅是在最后才提出一些问题要求学生思考。这种方式导致学生仅仅通过老师来理解案例,由于时间短而不能对案例形成综合性的认识,不能深刻挖掘案例的内涵,对问题的思考与分析也就不深刻,最后影响了案例教学的效果,而且这种教师主导的案例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养成了惰性,不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有院痛丛煨裕使案例教学流于形式。 (四)缺乏完善的案例教学评估机制 一个完善的案例教学评估机制能够直接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和导向。案例教学课程设计需要付出比非案例课程教学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案例教学工作量的计算、案例教学的效果评价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开展案例教学的积极性,但我国现行高校薪酬体系和教学评估、年度考核机制中却几乎没有挂钩。因此,也就不能从根本上调动教师从事案例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案例教学法在财务管理教学中的改进对策 (一)理顺财务管理案例教学实施程序 成功的案例教学要遵循以下基本程序: 1.课前案例准备阶段 案例教学的关键是激发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进行思考,因此,在设计案例问题时,应以引导学生解析案例难题为核心,用问题引导学生在案例中找准决策角度,好的问题设计具有以下三个特征:能使学生进入角色;提供特写的情境让学生进入现场;让学生决策,形成具体结论。教师为顺利掌握下一阶段的案例讨论,可以在设计问题时,选择单个或组合问题。 2.课中案例讨论阶段 此阶段,学生拿到案例后至少要读两遍以上,第一遍浏览公司内外部基本情况,把握核心业务和人物,第二遍聚焦关键事实和数据,并结合课程整体规划和辅助阅读资料进一步思考案例中提出的问题。正如真实的商业情境一样,学生必须针对案例中的财务行为,回答如下问题:企业面临怎样的机遇与挑战?在此背景下,财务上有什么解决方案或行动建议?这个财务行动基于何种分析视角,这种分析应该是简单且有理论支撑的,这个解决方案如何执行,具体包括步骤、资源和时间限制,对于可能出错的环节能提出哪些备选方案。教师应努力创造良好的自由讨论环境和气氛,引导好案例讨论的方向,把握好案例讨论的节奏,在学生讨论遇到分歧时,不要直接表露自己的态度和意见,给学生预留更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在充分的思想碰撞后自行修正决策方案。 3.课后案例总结阶段 此阶段,教师对核心问题进行总结,阐明本次课程案例分析的重难点,指出学生在案例讨论中的表现和优缺点,继而提出扩展思考的问题,启发学生进一步延伸案例。但应强调:这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案或最佳方案,没有唯一答案。作为案例导师,教师承担的更多的是组织者、启发者和推动者的角色;不断提出问题促使讨论深入;督促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控制讨论进度;通过犯法诱导,启发深度思考。 以《财务报表分析》课程为例,案例分析是本课程的教学特色。老师在讲授“轻资产战略”时,用苹果公司、万科集团、美的电器、格力电器等案例深入浅出地道出“一砍应收、二杀存货、三降固定资产”的“轻功三式”。教师在授课前用心准备,找到对应的案例;课堂案例分析与讨论环节,由于学生对老师挑选的案例比较熟悉,运用之前所学财会理论知识,能尽快融入角色,激起好奇心和继续探讨的兴趣;课后案例总结阶段,老师再次回到本次课程重难点,结合课堂讨论表现,评判学生案例学习效果,理论联系实际、实践运用理论,达到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真实体现。 (二)建立财务管理案例库 案例库的建设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流程: (1)储备资源,建立案例资料库。 (2)归类整合,在资料库的基础上细分、归类、整合为类型案例。 (3)提炼精要,找出不同类型案例的操作方式和成功做法,完成案例库的建立。 在案例库的建立过程中,必须获得软件系统和教研室全体教师的支持。其中,全体教师的积极参与,要求院系实时公开教师对案例库的贡献,营造大家分享的氛围,并将教师对案例库的献度和工作绩效产生联系,以鼓励教师积极为案例库的建设提供优秀素材。优秀的财务管理案例通常具有这些特征:第一,案例涉及重要的财务问题;第二,包含充分的信息,足够反映财务问题的复杂性,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深度思考分析的基础;第三,没有明确的结论,否则无法产生思维的碰撞与深刻的思考。 目前,我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团队在教材编制、案例课程讲解、教学研讨等环节,均贯彻案例库建设理念,全体教师结合各自所讲授课程在“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MPAcc案例设计大赛”“哈佛商学院案例库”等国内外优秀媒体搜集最新案例、热点案例、经典案例、视频案例等各类案例资源,同时也开发设计少量原创案例,双管齐下,充实案例库资源。 (三)制定案例教学效果评估机制 案例教学效果评估是对整个教学活动进行评估,获取学生对学习的收获,更重要的是对案例的可靠性进行评估,一般应从信度和效度两个维度进行评估。教师应尽可能详细地记录每一个案例编写或搜集的步骤和程序,以使每次的案例分析能够得到相同的结论;同时,建立案例研究资料库以确保较高的信度。在评估过程中,可以嵌入科室四级培训效果评估方法,对各个层级和环节进行有效评估。 (四)努力提高师资队伍素质 成功的案例教学离不开一个优秀的组织者,学校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教师参与财务管理实践与科研以及财务管理案例的搜集和编写。组织安排教师参加国内外高校的案例教学培训,开阔视野,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要做好案例教学,教授必须对所属领域有深厚和宽广的研究;必须有足够的企业实践,熟悉企业和所属产业的实际情况;必须能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提炼案例结论。具体来说:首先,从事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教师必须在企业财务方面有深厚的研究,能敏感地从上市公司的业绩报告中感到背后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而进行追踪、挖掘、提炼和总结;若以案例谈案例,很容易让学生误解其普适性。其次,教师应进行案例调研,亲身经历企业实践、财务实践与理论互动,形成理实一体化的良性循环。最后,教师必须通过来源于生活的词汇对案例现象或背后的理论进行形象、高效、精练的总结,让学生印象深刻,实现案例教学的终极目标。 三、小结 案例教学法因其具有鼓励学员独立思考、重视双向交流、引导学员变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等优势,被大多数高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所采用。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在案例学习之外,学生还需要系统地了解学习,如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基础或市场营销等,在课外补齐知识结构的短板,让案例教学取得比传统教学方法更好的教学效果。 财务管理课程论文:旅游管理专业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为满足企业对懂财务知识的复合型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开设了财务管理课程,但在教学方法,教材建设,课程实践等方面都存在问题,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关键词:旅游管理;财务管理;教学改革 随着旅游业的高速发展,不管是高校还是旅游企业自身,都越来越重视财务管理知识能力的提升。很多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都开设了财务管理课程,以培养复合型高素质旅游人才,满足企业需要。但是,目前旅游管理专业财务管理的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仍存在不少问题,教学效果不理想。 一、旅游专业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专业基础薄弱 财务管理是会计体系发展进程中出现的一个分支,具有系统性、操作性、跨学科性等特点,其学习应以具备会计学原理、税法、经济法等多学科知识基础为前提,才能收到满意的教学效果。但实际中,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往往只学过很少的相关课程,很多学生对财务管理的一些基础概念和方法缺少认知,致使在学习中面临不少困难。 (二)教学方法单一 旅游管理专业的财务管理课程,由于学生基础薄弱,课时较少等限制,一般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虽然教学中会采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结合的模式,但对做媒体技术利用不充分。教师偏重理论教学,采用“灌输法”,缺少师生互动,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课程教学效果不理想。 (三)理论教材和案例库建设滞后 国内旅游管理专业设置财务管理课程较晚,且课程定位不够明确,导致目前该专业的财务管理教材建设滞后。虽然有些高校自己出版的配套教材,但大多脱胎于财会专业财务管理教材,并没有完全契合旅游企业管理实际。尽管有些作者有意识的列举了一些旅游企业的例子,但并没有真正把握旅游企业与其他行业的不同,仅是文字表述上的改变,比如将原案例中的**企业换成**酒店或旅行社,与财会专业的财务管理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四)实践教学环节缺乏 且财务管理课程的实践性教强,财会专业的财务管理课程一般有专门的实训课或案例课,学时较多。学生可以参与教师设计的综合性案例剖析或模拟实训提高实践能力。而旅游管理专业的财务管理课大多数不设实验课,只设理论课。学生缺乏实践学习,体会不到课程实践性、应用性的特点,不利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吸收。 二、旅游管理专业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一)未雨绸缪,查缺补漏 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专业基础薄弱的问题,教师提前将财务管理课程所涉及的其他学科基础知识总结归纳,并及时在上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身实际作出真实反馈。为实现最佳教学效果,教师应提前对课堂设计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见表1) (二)丰富教学方法 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内容、环境及学生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改变单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法”,建立“教师课堂讲授+慕课微课学习+课后练习讨论”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体系。充分利用信息化,让课堂更有趣,让知识更有趣,让学习更有趣--将图画、声音、视频带入课堂,形象的展示抽象难懂的教学内容。除此以外,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积极引进或开发财务管理教学软件,提高授课效率和仿真练习,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加强专业教材建设 针对财务管理教材内容更新不足,与旅游管理专业脱节等问题,可结合我国旅游企业发展形势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加强旅游管理专业理论教材和案例教材建设。要将新动态,新经验,新成果,新思路吸收进教材,改变传统晦涩的编写风格,紧密结合个人、企业实际,如货币时间价值与分期付款,旅游企业营运资金特点等,保证教学内容动态更新,使学生意识到所学财务知识与工作实践的密切联系,激发其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四)增加实践教学 旅游管理专业的财务管理课程课时较少,光是理论教学都让教师感觉捉襟见肘。鉴于财务管理课程的特点,实践环节必不可少。(1)案例源于生活。利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旅游企业管理实务的案例,如讲到货币时间价值,可以以父母供养孩子长大读书为例,让学生算下父母的投Y有多少,自己需要偿还多少。讲到企业营运资本管理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案例,以实习过的旅游企业为对象,分析企业的存货采购,应收账款管理等。(2)课程实践校外上。在课程考核时,将学生校外实践纳入考核指标,让学生在假期到校企合作单位或政府部门实习,将所学财务管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作者单位:攀枝花学院) 财务管理课程论文:基于财务管理课程进行实践性教学改革的思考与研究 【摘要】财务管理课程在实际工作中非常重要,能拓宽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道路,能让会计学生在企业中有更好的发展。但是在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下,抑制了学生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实践教学作为增强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的重要途径,作为联系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就是将企业理财实践带入课堂,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进入真实的、复杂多变的理财现场,运用所学的财务管理知识进行财务管理的行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财务管理 实践教学 改革 教学方法 一、财务管理课程的特点 (一)知识具有综合性,信息量大,系统性强 经济法规、数学、统计等相关学科的知识。财务管理的对象是资金及其运动,资金运动过程涵盖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财务管理内容特点决定了财务管理具有很强的系统性。 (二)理论性与务实性强 财务管理作为一门跨学科课程,不仅理论性强,同时也具有较强的务实性。财务管理的务实性主要表现在该学科属于应用学科,用以解决具体的财务问题、金融问题。如:如何进行筹资,如何进行投资等。其理论总是伴随着企业理财实践的需要而产生。因此,财务管理的教学必须与实践相结合。 (三)财务管理课程内容与其他相关课程内容相联系 财务管理课程内容中经常涉及经济学、会计学、管理学和统计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教学中容易出现教师仅重视本课程的教材、教案以及本课程的讲授,而忽视本课程与其它相关学科的联系。如果不注意课程教学设计,就会出现重复讲授的情况。 二、目前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先进的教学手段利用不足,教学方法单一。目前在财务管理的教学方式上通常都采用以教师课堂教学为主、辅以学生练习来展开,教师通过讲授将大量的理论知识“填鸭式”地灌输给学生。这样容易导致学生对课程逐渐失去兴趣,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动手能力很弱,综合素质难以提高,进入社会,难以学以致用,不能适应岗位需求。 (二)偏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财务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传统的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财务管理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方式往往需要通过校内和校外相结合。由于建设条件的限制,校内模拟实验室在硬件上很难仿真企业的理财环境,因此,一些学校财务管理实验课开课率不足或者根本没有校内实验课;与企业结合也不紧密,让学生动手实践,参与企业具体管理的机会更少。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没有感性的认知和了解,更无法对企业的财务活动有深刻的认识,从而不能真正了解学习财务管理课程的重要性,更无法了解财务管理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三)考核方法单一。课程考核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检验课程教学目标是否实现的重要手段。目前,大多数高校财会专业财务管理课程考核仍然以期末闭卷考试为关键词解释题、简答题、选择题、判断题、计算题、案例题等。这种单一的考试方式容易助长学生的惰性,抑制学生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能准确客观的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和能力,更不能公正评价和衡量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推进财务管理课程进行实践性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转变教学观念,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转变教学观念主要是财务管理教学要从“以教师讲课为主体”过度到“以学生动手为主体”。 “以学生为主体”即在明确学习目标的前提下,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启发学生主动思考、探索,掌握所学知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引导、解疑和总结。“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以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不应当把学习过程局限在课堂上,而是应该构建多样化的师生互动平台。教师可以通过户外教学以及大多数学生习惯使用的网络工具,建立课程博客、开设空间、聊天群等等方式,一方面可以将课程的相关知识更好的呈现给学生,另一方面也可以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利用学生惯用的方式进行交流,也利于增加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最终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二)加强校内实践教学环节建设。首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习题、案例和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深刻理解理论知识,并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具有共性的问题。其次,建立财务管理仿真实验室,进行模拟实习。财务管理各章节内容衔接紧密,系统性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不能整体把握课程内容。通过模拟实习教育学论文,一方面可以将企业财务管理过程完整的呈F在学生面前,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总体掌握能力;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三)校外实践环节加以巩固。校外教学是在企业或部门进行的认识实习和顶岗实习。与抽象的理论教学相比,实训课是财务管理教学的重要特征之一,加强实训教学环节有助于学生获悉知识。实训教学为财务管理专业教学环境的创设和变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为了将理论知识更加贴合企业实际,加强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学生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运用所掌握的财务管理理论知识,分析企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措施,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四)改革课程考核体系。为充分发挥考试的激励作用,应根据财务管理课程内容和特点选择多样化的考试方式。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管理已成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市场需要高校财会专业培养能参与财务管理工作的高质量人才,这对财会专业核心课程――财务管理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在设置财务管理课程考核时可以把学生放到一个企业里,让企业来考核学生对所学的财务管理知识的运用情况,以此作为财务管理课程教学考核的重要手段。 财务管理课程论文:CDIO工程教育视阈下的财务管理课程“参与式”教学模式的研究综述 摘要:CDIO工程教育思想自2005年进入中国教育界以来,影响巨大。汕头大学、燕山大学、广州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相继在工学学科内进行了试验,效果显著。而在财务管理等这些经管类学科内的研究少见,即并未将CDIO工程教育理念应用于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以及塑造学生的可雇佣性的目标之上。因此,本文旨在CDIO工程教育理念与参与式教学应用于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的相关理论与实践进行综述,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CDIO工程教育;“参与式”教学;财务管理课程 一、相关概念 CDIO工程教育理念和“参与式”教学模式已在教育界获得了广泛的共识。CDIO工程教育将工程产品、生产流程、或生产系统的生命全周期抽象为“构思( Conceive )、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作(Operate)”四个阶段,据此设计项目进行教学。CDIO工程教育理念在计算机、土木学、建筑学等工学学科中的理论研究已经较为充分,并且得到了相应的肯定与应用;然而这种理论研究并未出现在财务管理等经济管理类学科的教学之中。 参与式教学模式是以学生在学习活动的参与行为特征及发展规律为依据,以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为前提,以调动学生的学习愿望、唤起学生个性发展需要为核心,以学生在情感、思维、动作等方面积极、主动、愉悦地参与学习过程为基本特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拥有参与和发展的机会一种教学模式。 二、国内外关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与财务管理教学模式的研究 从2000年到2004年,MIT与瑞典的查尔摩斯工业大学、林雪平大学、瑞典皇家工学院共同探索、研究并创立了CDIO工程教育理念,成立了以CDIO命名的国际合作组织。2005年,中国引入了CDIO工程教育理念,在短短几年内,就对中国工程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郝维谦(2000)、陈劲(2006)、陆小华(2007)、熊和平(2009)等的相关研究表明,CDIO意为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企业)从研发(建立)到运行(生产经营)的生命周期为载体,为学生提供实践、理论之间有机关联的教学情景、鼓励学生主动学,最终通过项目来训练学生获取知识(自主学习)、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共享知识(团队合作)、发现知识(技术创新)和传播知识(沟通交流)的能力,使学生通过“做中学”得到真才实学。 张得心(2010)提出了CDIO“订单式”人才培养的组织与实施方案,高等职业教育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操作实用型的会计专业人才。王莹瑞和潘和平(2012)从重构理论知识教学模式、强调实践教学环节、创建科学评价体系和培养CDIO 工程教育观念四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的有益尝试。周利芬(2013)以广东白云学院为例开发基于工程教育理念的《财务管理学》课程改革。陈珩(2015)运用CDIO 模式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进行重构,培养“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 三、国内外关于“参与式”教学模式与财务管理教学模式的研究 关于参与式教学改革,国内外学者进行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具有丰富的成果。孙娟(1993)、何利(1994)、尹继卫(1996)、周金其等(2000)、李保同等(2002)、诸培新等(2004)、周丽华(2005)、邢淑清(2006)等学者和一线教师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认为“参与式”教学即合作式教学或协作式教学,是一种鼓励教学对象(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的教学方式,其特点是改变教师“一言堂”的教学形式和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定位,注重发挥教学对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在教学活动中主动掌握教学内容。 廖晓玲(2009)提出了实施“参与式”教学改革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为高校推行参与式教学提供了理论参考。赵婉莉(2011)将参与式教学法应用于基础护理学教学改革中。周睿超(2013)将参与教学模式应用于财务管理教学之中。李雯雯等(2016),认为参与式教学是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改的主要思路和举措。 四、结束语 目前尚未出现完整的关于“CDIO工程教育”、“参与式教学”和“财务管理”合并研究的文献,但是作为财务管理课程的“参与介质之一”――ERP沙盘而言,此种教学模式已然出现。目前,财务管理课程的主要授课方式是教师的“讲”和学生的“听”。这不仅忽略了实务操作过程当中对财务人员素质的要求,而且造成学生的理论学习效果并不佳。所以,将“CDIO工程教育理念”和“参与式教学”同时应用于财务管理课程教学过程的理论和实践都少有学者涉足。
市场营销学论文:创新市场营销学教学方法的探讨 随着商品经济的高速发展,各行各业都迫切需要大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而市场营销学是经济管理类学校的骨干专业,也是建立在行为科学、经济科学和现代管理理论基础上,应用性极强的综合性学科。如何提高市场营销教学效果,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营销及经济类专业人才,是摆在市场营销学教师面前的又一重要课题。以市场营销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为核心内容,通过课堂讲授与实践训练,使学生在全面系统学习的基础上掌握市场营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并具有分析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适应企业营销与管理的需要。市场营销学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市场营销学课程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对相关教学内容选取最恰当的教学方法,不断加强市场营销学业务知识的学习,实现市场营销学的教学目标,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实用型人才。 为了让学生学好这门课程,并能较好地运用市场营销的理论和方法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按照“工学结合”的培养思路,以岗位技能培养为目标,尝试和实践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本文依据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要求和教改实践,对市场营销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增加情景教学力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战模拟是链接理论和实践最有效的方法。情景教学是指教师根据课程所描绘的情景,创设出形象鲜明的模拟场景,利用生动的语言和动作技巧,将企业的营销活动展现在课堂之中。首先给学生创设一个市场营实践的情景,使学生在模拟中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学会独立做出分析和判断,最后在多变的情景角色转换中提出来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过程中,结合所讲授的理论知识设置情景,让学生模拟营销活动过程,师生就会在此情此景中进行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这样,可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与原理的理解,达到巩固所学专业知识的目的。 比如,在讲授推销、讲价、广告等知识时可采用此种方法,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锻炼学生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情景教学对培养学生情感,发展想象,启迪思维,开发智力等方面有独到之处,可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也是对学生掌握知识和应用知识能力的全面检查。 二、运用案例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创造性思维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证明,在市场营销学教学过程中经过不断探讨,总结出案例教学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师指导下,依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利用案例展开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和研讨。根据教学内容,用最新的、最典型的、最地方化的营销案例进行剖析,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营销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中运用典型案例,促使学生突破原有的知识范围,学会综合运用更多知识与更灵活的技巧来处理问题。将学生置于一个实际的经营立场上,从实战环境出发,学习经营。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发散型、创造性思维方式。教的过程和学的过程应该同步进行,不是彼此孤立的,在于寻找处理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课堂的讲授内容抽象、无法理解,学习过程不能激发兴趣,就难以满足学生的参与意识。案例教学是互动式的教学,使学生变被动听讲为主动参与,有利于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以“当事人”身份去解决问题,做出自己独立的决策,不断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案例讨论过程中,由实践到理论,由感性到理性,真正实现学习由浅入深的过程。 三、以就业为导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教学 市场营销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为了让学生尽快走向社会,提高实操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请企业营销专业人士和资深专家到学校开展讲座或与企业合作开设实习基地,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近企业、了解企业的内部运作,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真正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发挥主体能动性,开展一系列活动,收集一些感性认识。进行市场调研时,针对抽样调查方法,让学生调查技师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并公布调查结果;上网搜集国内知名公司在金融危机中的经营状况及规避风险的方法等。开展市场调研活动,主要是收集一手资料,运用统计方法计算,用图表显示,最后归纳、总结,交出调研报告,作为平时考试成绩。开展调研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结合调查对象的实际情况来设计调查方案、问卷内容和顺序,掌握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培养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选择课程的某一环节让学生发言,锻炼表达能力,鼓励学生大胆表现自我、推销自我。 四、定期进行专题研讨,改进考试和考核模式 市场营销学是市场营销专业的主干课程,课程性质决定着学生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更需要具备运用理论知识的驾驭能力。传统的理论考试形式束缚着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新课程标准下,对市场营销学考核方式进行改革是走向创新教育的必然途径。根据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精神,结合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训练,参与企业实际的有利时机,为引导学生主动运用营销学相关理论对企业的营销实际活动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达到强化专业理论、运用能力训练的目的,同时探索考试形式的变革。改革思路是在考核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同时,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和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可根据教学改革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改变过去全部根据考试成绩作为评分依据的做法。教师根据课程的重点、难点内容不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或网上讨论,定期进行专题讨论,并根据学生参加、发言、发言提纲记录等情况评定成绩。将学生成绩分为几个部分,如平时作业、课堂案例分析、分组案例讨论、小论文、试卷考试等。如果学生未达到要求,则应补做。 在教学过程中,应促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考试改革,一方面可促使学生更用心地研读有关理论知识,加深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巩固所学知识;另一方面可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运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思考、分析企业营销的实际问题,有效培养专业理论的实际运用能力。通过考试改革,使专业能力训练的实训活动能更好地与课程教学相结合,成为课程实训的另一种形式,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增强学生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考试改革,能使学生的自学、信息处理、归纳分析判断、语言表达、沟通交际、创新能力等多项能力得到锻炼与提高。 市场营销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要把这门课程学好,需要教师作出更多的努力探索与尝试。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发展目标的基本因素,依靠各教学环节的不断协调与配合,采用系统、科学的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既发挥了“教师快乐教”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了“学生轻松学”的认知主体作用。在整个教学进程中,教师处于中心地位,以便起主导作用,更多的是帮助、引导学生。学生有时处于接受的学习状态,但更多的是主动思考、探索、建构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这样的教学方法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市场营销学论文:探析小组讨论法在市场营销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小组讨论法是课堂教学中常用而有效的一种教学方法。本文以市场营销学为例,从三个阶段对小组讨论法的实施过程开展分析,并总结了一些体会。 关键词:小组讨论 教学方法 课堂 阶段 1.前言 小组讨论法最早出现在本世纪六十年代的英国,现在已在很多国家的课堂教学中获得了广泛的运用,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一种基本形式。[1]小组讨论法既能促使学生及时掌握理论知识,又能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 2.小组讨论法的涵义 所谓小组讨论法,指的是把一个班的学生分成若干人一组的小组,向小组提出一定的任务或问题,要求小组成员通过讨论,共伺完成,共同解决。其实质就是以小组为组织形式,借助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完成特定的任务。[2] 3.小组讨论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以市场营销学为例 笔者从事高校教师工作多年,期间承担了所在教研室企管专业的市场营销学课程的讲授任务。在前几个学期的课堂教学中,没有采用小组讨论法,在最近几个学期的课堂教学中,采用了小组讨论法。经过比较,发现课堂教学效果极大提高。笔者以市场营销学为例,从三个阶段分析小组讨论法的实施过程。 3.1小组编排阶段 开展课堂小组讨论首先要进行小组成员的编排,这涉及到小组人数和成员搭配两个方面。小组人数太多,小组讨论容易不充分;小组数太多,课堂秩序不容易控制。[3]小组任务的完成,有赖于汇集起来的知识、经验和见解的多少。小组成员越多,汇集起来的知识、经验和见解就可能越多。但这并不意味着小组成员越多越好。因为小组汇集的知识、经验和见解的多少,还取决于小组讨论的程度。成员过多,部分成员就很少甚至没有机会发表见解。小组成员之间的交往应该是开放型的,每个成员都应有充分的机会发表见解。从这一意义上说,小组成员又以尽量少为好。由于不同学期的班级人数不同,笔者在实际上课中,对分组按如下规则进行:小班(40人左右)上课时,每组3-4人,其中1人任组长,共10组左右;大班(80人左右)上课时,每组5-6人,其中1人任组长,共15组左右。同时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进行合理搭配,使各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力求均衡。这样既能保证小组内部充分交流,又能保证课堂秩序得到控制。从实施情况来看,这样的分组效果比较好。 3.2 小组任务阶段 在完成小组编排后,需要确定小组讨论的问题。问题应符合以下两点:一是适合于进行小组讨论,能够通过小组协作完成讨论;二是问题的难度必须处于小组成员学习能力的范围之内,即小组成员有可能通过讨论解决问题。只有当任务成为学生的真正问题时,学生的思维才更容易被激发,也更容易进行真正的讨论。 笔者认为,市场营销学的知识体系存在内在联系,从整体框架来看,课程知识体系是围绕某产品的4p策略展开的。同时,在策略实施前,营销人员需要开展市场调查、市场细分、市场选择和市场定位等活动。因此,笔者在讨论题目设置上,以学生熟悉的产品为中心,分别设置了关于某产品的市场调查、市场细分、市场选择、市场定位、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等问题。各小组在一个学期的课堂里,结合自身熟悉的产品,讨论营销问题,提出各自的营销观点和对策。实践表明,这样的问题设置和小组讨论,有利于学生系统理解和掌握该课程的知识结构。 3.3 小组讨论与点评阶段 在小组开始讨论之初,学生可能会出现嬉笑、打闹等与小组讨论过程不相干的行为。在小组讨论时,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规定恰当的讨论时间,以诱发学生的紧迫感,逼发学生的思维,提高效率,深化讨论。(2)在讨论的后阶段要求各个小组的学生总结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并将这种结果向其它小组或全班汇报,以加强讨论的目的性,使学生意识到讨论是达到目的的手段。(3)对讨论进行得好,完成任务好的小组进行奖励。这样就把小组的成功与小组的每个成员参加讨论的状况联系起来,从而加强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监督,这比教师的单纯强制或劝说效果更好。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笔者在完成成员分组和布置题目后,要求各组成员集中到教室的不同位置,以保证各组在进行讨论时不会互相干扰。[4]同时笔者会规定小组讨论时间,通常为10-20分钟。时间太短不利于小组成员充分讨论,激发小组成员的思考和灵感;时间太长不利于小组成员集中注意力持续进行讨论,以及出现课堂时间不够用的现象。规定的讨论时间到了后,笔者会要求各组代表发言,发言时间控制在2分钟左右。[5]组长安排发言顺序,其他成员可以补充发言,以加强讨论的目的性,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使学生意识到讨论是达到目的的手段。 笔者会在某个小组发言后立即进行点评,所有 小组发言后再进行总结性发言,对讨论和发言较好的小组进行公开表扬,这样就把小组的成功与小组的每个成员参加讨论的状况联系起来,从而加强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监督,这比教师的单纯强制或劝说效果更好,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小组在后续课堂讨论中的积极性。 在市场营销学课程的课堂教学中,通过引入和实施小组讨论法,笔者认为课堂气氛明显变好,学生的上课积极性极大提高,上课迟到现象消失,课后与老师的互动交流现象增加。同时,学生也普遍认为在小组讨论中,能把自己的实际体会和观察融入到问题思考中,以自己熟悉的产品为例对市场调查、市场选择4p策略等理论知识点开展讨论,在掌握了理论知识的同时,也提高理论结合实际的应用能力。通过课间与学生的交流,笔者发现,部分学生通过课堂上的小组讨论,激发了自身的创业积极性,计划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某些产品的营销活动。 4.结论 在市场营销课程教学中使用小组讨论法,能够比较清楚而客观地观察到学生营销各能力的现状与培养后的能力的比较,从而更好地分析本学期营销教学中的不足与优点,并为不断提高营销教学水平努力。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乐趣,培养他们在正式场合表达自己及倾听的技巧等各种营销人员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在小组讨论法的应用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理解小组讨论法的内涵和实施步骤,在小组讨论前做好问题设置,在小组讨论中控制课堂气氛和节奏,在小组讨论后及时总结点评,这将极大的发挥出小组讨论法的课堂教学作用,提高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实现课程的教学目的。 市场营销学论文:市场营销学 教学内容改革与探索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总结《市场营销学》这门课程若干年的授课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经验,分析未来学科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对其内容延伸、因材施教、教学环节等各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市场营销学 教学内容 改革 《市场营销学》理论于19世纪末诞生于美国,《市场营销学》是一门从经济学分化出来的已有近百年发展历史的独立学科,但是,作为现代《市场营销学》,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建立起来的一门年轻的学科。然而在这半个世纪里,《市场营销学》的核心观念不仅在西方现代经济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导航作用,而且已经完全地渗透到西方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政治、文化、国防、卫生、教育、宗教、慈善以及家庭。尽管市场营销的理论和实践对西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它却与中国近代社会和经济生活基本无缘,20世纪80年代,才引入我国,90年代中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吉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自20世纪90年代开设《市场营销学》课程以来,一直在教学内容上进行探索,不断演绎解构和重构的过程,以便达到学生培养方案的目标要求。根据本人多年教授《市场营销学》的经验所得,认为教学内容改革可从突出课程的专业能力培养、模块分析、学科特征等几方面加以讨论,出发点是消费者需求。 1 消费者需求分析 《市场营销学》是经济管理学院市场营销、工商管理、财务管理、农业经济管理等本科专业的专业基础理论课,且在不同学期对其他专业如中药学、农学、动物科学、家政学、资源环境、外语专业等进行授课。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专业选择、学时和学分上都呈扩大化的趋势。 1.1 学习者的共性分析 21世纪,高等教育要在加强学生理论功底基础上,注重培养社会需求量大的应用型或实用性人才,适应各行业对专门人才的需求,而且不同领域的科技知识交叉、渗透和组合,使社会上出现了许多跨学科的职业岗位和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新兴职业,如某些农资产品的销售,这些岗位所要求的许多技能和知识已经大大超越了传统职业所界定的内容范围,它们不只是属于某种职业,而是许多职业的共同基础。因此,从事新兴职业的劳动者,不仅需要掌握传统的知识技能,也要具备相应的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方面的知识。 1.2 学习者的个性分析 由于自然科学专业的学生大多数没有学过《西方经济学》《管理学》等课程,没有相应的基础,且各专业所开学期、学时、学分均有差异,即使管理学院各专业也有不同,如工商管理为48学时、市场营销专业为80学时,因此在教学内容、结构上应该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2《市场营销学》教学内容现状 2.1 教材体系 目前课程所应用的教材是以吴健安主编的《市场营销学》为核心,辅之以赵春雷等主编的《市场营销学》、吕一林的《市场营销学》、菲利普•科特勒的《市场营销管理》等,基本能够做到难度适中、覆盖面宽、层次合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但在创新理论添加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尤其是面对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中,应该突出最新理论观点,并加强学生对其的理解和应用。 2.2 教学内容 随着教学进程的不断深入,《市场营销学》已经形成了较为合理、重点突出、难易结合的课程内容体系。主体内容包括概论、市场营销管理哲学、市场营销战略、市场营销环境、消费者市场分析、市场营销调研、市场营销的4p策略等。各章节在讲述过程中,配之以案例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印象,提高其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另外,伴随着营销理论的发展演化,营销学的教学内容呈现明显的动态性特征:一方面,表现在传统课程的改造和更新,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对营销理论需求的日益突出,绿色营销、网络营销、关系营销、整合营销等新兴理论不断涌现,极大地拓宽了市场营销的含义,改变了以往人们所认为的市场营销理论多局限于售中、售后环节的局面,因此相应的要求市场营销学的教学内容要做出改变;另一方面,表现在对新兴课程内容的补充与完善,如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市场营销更注重吸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断引入并进行改革,如沙盘模拟技术、计算机分析软件的应用和案例实验的推广等。 2.3 课程结构 经济管理类学生中,《市场营销学》开课学 期多为2~5学期,而其他专业分布不均衡,但大多数都开在后期,希望能为学生就业提供支撑和帮助。 3 改革措施 3.1 改革的指导思想 3.1.1 课程内容改革要以学生和社会需求为依据 学生和社会的需求决定了《市场营销学》课程改革的方向。在市场经济社会中,市场营销学的理论应用和分析、策划方法在社会各层面应用越来越广泛,《市场营销学》课程的生命力就在于不断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因此课程的培养目标应考察学科的发展需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将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努力的方向。 3.1.2 教学改革要全体动员共同参与 学科的课程改革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 参与,并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学校、教师和学生在课程改革中所处的角色和地位不同,共同构成了《市场营销学》课程改革的过程。学校可以根据学生需求、社会需求,引导、鼓励教师进行课程改革,为其创造有利的人文环境,从而进一步为学校改革做铺垫;教师在学校引导下,依照《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目标,融合教学内容,实现课程改革。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参加学习和实践,完成学习任务,并把对课程内容的意见、建议及其满意度反馈给学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求是推动课程改革的动力,教师在课程改革中处于主导地位,决定着改革的成败,学校是课程改革的指导者和评价者,只有三者协调关系、相互促进、共同参与,不断从改革的一个阶段进入到另一个阶段,改革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3.2 重组课程结构 要将《市场营销学》作为基础类课程进行讲授,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能够接受的前提下,学期尽量提前,使学生能够提前接触专业课,尤其是本专业学生,通过这门课程学习,对其未来的人生发展和规划进行指导,而且要由熟悉本专业发展前景和发展方向且水平较高的专业课教师主讲,有利于学生以后结合本专业学习其他基础课,并树立稳定的专业思想。对于其他专业的学生,提前接触《市场营销学》,能够开发其思维和认识社会的能力,拓宽其知识面,为其更好地学习本专业及跨学科发展做准备。 3.3 选择优秀教材 不断完善教材体系 要根据学生需要形成完善的教材体系,要确定核心教材、辅助教材、辅助教学资料,资料来源途径要更加广泛,除正版印刷教材之外,还应从网络、企业内部、教师科研成果、商业信息等处不断更新教材辅助资料,使教材体系更加丰富、新颖、与时展接轨。 3.4 关注理论发展动态 不断更新和优化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改革是对教授知识体系和内容的改革。首先是知识基础的平台,同时也是认知基础的平台,知识的传授是课程的一个方面,认知则是课程的另一个方面,课程内容改革的方向应该由引领知识向认知知识转化。就知识基础平台而言,有一部分知识是陈旧的、过时的或重复的。而对那些今后在本领与学习、研究和开辟新的领域中能继续发挥作用的最关键、最基础的知识,即所谓有效知识要强化。 3.5 内容选择合理 推行模块教学 在进行《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内容选择时,应解决好课程内容多与授课时间少的矛盾,使教学内容具有针对性。为了解决这一矛盾,针对学生的专业差异,采取“有所讲、有所不讲”的做法,凡是涉及主体内容体系、涉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知识一定要讲,如市场营销管理哲学、市场营销战略、消费者市场及其行为分析、4p策略等内容;而涉及《市场营销学》详细的发展情况、主要流派和与主体内容体系或不涉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知识不必主讲。而且根据学生就业需要,要有的放矢地选择教学内容,处理好近期的就业“必须够用”和将来的发展“迁移可用”的关系,突出重点和及时性。 3.6 加强案例教学 1910年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首次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商业教育,通过案例教学能让学生在模拟商业环境中充当决策者,感受压力,分析形势,识别风险,并作出决策,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增强主动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相比,具有显著的启发性、时效性和互动性特征。因此在《市场营销学》教学中要加大案例教学的力度,要做到精心选择案例、适度使用案例、及时更新案例和正确引导讨论,并辅之以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环境的素质和能力。 市场营销学论文:浅谈市场营销学课程案例教学的过程组织和成效分析 论文关键词:市场营销 案例 案例教学 教学组织 论文摘要:简要阐述了案例教学的由来和三个基本特点;重点结合教学实际探讨了实际教学组织过程;最后根据多年的教学心得总结了案例教学取得效果的几点体会。 一、案例教学法的由来与特点 1.案例教学法的由来。案例是把实际经验引入课堂的一种有效工具,英文叫做“case”,案例教学法叫“case study”。早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案例教学法就有了最早的雏形,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哲学家苏格拉底所采用的“问答式”教学法。案例在法律和医学领域中已经使用了很长时间。 19世纪80年代,北美涌现了第一批商学院,哈佛即在其列。第一任哈佛商学院院长盖伊认为,法学院中法律案件的分析式教学方式效果出色而明显,于是策划了商学院最早的案例教学法。20世纪20年代初,一位由案例法培养出来的律师华莱士·b.汤哈姆任哈佛商学院第二任院长,他看到了在工商管理领域中使用案例的重要性并极力推动全院投身于案例教学法。在他的敦促下,科波·蓝德博士于1921看出版了第一本案例集,此后案例教学法在商学院中开始广泛流行起来。 2.案例教学法的基本特征。一是基于事实。在工商管理领域,一个案例是关于管理问题和管理决策的描述。二是与决策相关。它通常是从所涉及的决策人的角度来描写的。案例作者必须提供与问题存在时或需要作出决策时的情景有关的各种事实。二是基于决策者的角度。案例教学法是把案例作为一种教育工具,使学生有机会处于决策者的地位来解决问题。通过个人分析和他人讨论,学生不断地针对案例中的情景定义问题、找出各种可选择方案、提出目标和决策标准、作出决策和制订实施计划。他们得到机会在一种实验环境下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分析和计划能力。三是基于事实,作出决策。一个典型的案例是对一个工商管理人员曾经面对过的实务问题的记录,还包括该管理者作出决策必须依据的那些事实、观点和偏见。把这些真实的和特别准备的案例交给学生,让他们考虑进行分析、自由讨论并最终对应该采取的行动作出决策。 3.特色与关键。首先,案例教学要求理论联系实际,要求学生学生充满激情,主动参与,讨论本身无标准答案。简单来说是一种具有魅力和诱惑力的教学方法。其次,高度注重过程。对于案例分析来说,最重要的是得出一个结论的过程而不是答案本身;要以提高技能为出发点,同学们的技能应得到提高,这里的技能包括:作出各项决策;以变化的、适应性的分析支持某些决策;学习用口头和笔头来表达观点,同学们要做到既要找到问题所在又要给出解决方案,加强责任感,投入大量课外时间。 二、案例教学过程的组织实施 在市场营销教学中,我运用案例教学,辅以学生积极尝试相结合的方法,对课堂教学设置如下实施过程: 1.教师提出预习任务,学生课前预习。课本中规定学习内容和目标,提供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通过学生自学课本,让他们寻找解决尝试题的办法,可以起到开发智慧潜能的作用。 2.引入案例(准备题)。以一个具体案例为准备题,从准备题过渡到尝试题,为学习新知识作好准备。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和分析,帮助他们巩固理论知识,并掌握相关知识在贸易实践中的应用方法。为解次尝试题作好准备。如在讲解定价方法和价格策略时,以“已知企业的固定定成本和单位变动成本,商品的销售成本也是既定的,企业应该如何定价才能实现日标利润”为准备题,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分析计算,以巩固知识并建立信心。 3.出示案例。下面以笔者多年教学组织的案例来源为例。其一,关于营销环境篇。组织俩“都是ppa惹的祸”、“铱星为何陨落”、“灿坤集团”、“长城”润滑油构筑国货长城等经典案例。其二,关于企业战略篇。组织了“江苏江奎集团市场战略选择”、“巨人集团的沉浮”、“由多元化到专业化的万科集团”、“所向披靡的英特尔”等题材。其三,市场细分篇。组织了“可口可乐细分新市场”、“喜力”啤酒的市场策略、“摩托罗拉”的品牌细分、“追求差异的斯沃琪”等题材。其四,市场调研篇。组织了“康师傅”——成功看得见、“丰田车”——车到美国也有路、“雅虎”的网上调研等素材。 4.学生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结果,为解决下一尝试问题做好准备。 5.教师讲评、总结。学生经过第一次案例分析尝试并不能很好地掌握知识,教师的讲解保证了成功的概率。教师可在讲评过程中适当对同学进行鼓励,使尝试成功的同学体会到喜悦,尝试成功的同学也能受到启迪。 6.教师第二次出示案例型尝试问题,引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三、案例教学取得成效的体会 笔者在师范院校从事《市场营销学》多年的教学总结出以下几点体会:一是案例教学法要以基本的营销学理论为基础,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二是着眼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案例教学法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争取绝大多数的学生参与其中;四是教学内容需要难易适度,发挥教材的吸引力;五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发挥班级学生骨干的作用。 市场营销学论文:浅议独立学院 市场营销学 课程改革与实践 [论文关键词] 独立学院 市场营销学 课程改革 实践教学 [论文摘 要] 独立学院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一直是许多教师和学生十分关注的问题。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特点,根据市场对营销类人才的需求特征,在思考、探索的基础上,将现代教学理论与《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实践改革相结合,探索和建构了一个比较有利于培养独立学院学生良好综合素质的教学新模式。 一、目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及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 由普通本科高校按照新机制与社会力量联合举办的独立学院,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中国大众化教育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对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是独立学院培养21世纪人才的重大课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制定的依据,应该是基于培养对象和社会需求这两方面全面准确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这就独立学院来说尤为重要。 (一)独立学院学生特点 独立学院的学生录取分数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批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较差,学习缺乏主动性,学习目标不明确,自我控制能力差等弱点。但独立学院的学生往往思维活跃、乐意接受新事物,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因此教师需要对学生加强激励和引导,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另外,独立学院的学生由于学费较高,因此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务实性较高,而市场营销学这一管理类学科属于专业知识过于理论化,学生学起来感觉很空洞,其企业现实营销有一定的距离。这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认为所学知识不能解决现实中的问题,难以做到“学以致用”。 (二)目前市场人才的需求 《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是经管类学生掌握职业能力的必修课程,以新科学院经管系为例,《市场营销学》属于市场营销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属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选修课,学生在未来走向市场进入企业就业乃至创业所需的市场调研能力、市场分析能力、营销决策能力和销售技巧等均可以在市场营销的课程中得以培养。目前,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过程中,营销是当务之急。市场营销的应用领域在不断扩大,应用的部门已经从工商企业扩展到服务业,以及各种非营利部门,应用的范围已扩展到世界各个角落,目前最受欢迎的二十大热门管理类培训课程中,“市场营销”排在前列也就不难理解。市场营销能力是学生就业、创业必备的基本能力,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由于没有受到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没有机会参加更多的实际工作积累经验,以至于在求职中和走上工作岗位后短期内很难适应岗位技能需要,造成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不高,抱怨大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人才的需求和学生发自内心的要求的双重挑战使我们不得不审视《市场营销学》教育教学模式,积极进行教学改革。 鉴于以上分析,独立学院必须根据自身生源的素质特点结合市场对市场营销人员的需求因材施教,合理定位,研制出一套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的教学方法。 二、《市场营销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建立在经济科学、行为科学和现代管理理论基础上的应用科学。是1979年改革开放后从国外引进的,在体制改革及市场经济发展的条件下,现代市场营销理论在我国迅速传播开来。它研究以满足市场需求为中心的企业营销活动过程及其规律性,是一门既注重系统理论,又注重策略研究和实际应用的经济学课程,具有全程性、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 近年来也常听到一些学生抱怨,这一门应用性极强的课程,一学期学下来好像什么都没有学到,这主要是由于当前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存在诸多问题。目前,国内的《市场营销学》教学多数还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如教学依然停留在理论教学为主的层次上,课堂活动以教师讲解为中心,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思维,教师的认识结果代替学生的认识过程;教师讲解以教材为中心,教授内容封闭性较强,与实际应用联系较少;学生社会实践机会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素质培养重视不够;体现实际操作能力的较少;另外市场营销学青年教师实践教学素质相对较低,他们大多都是从高校毕业直接到高校任教的,理论功底不错却没有企事业单位的影响实战经验和社会工作阅历,所以难以指导学生的实践学习等等。 三、独立学院《市场营销学》课程改革具体措施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是《市场营销学》课程中普遍采用的一种准实践性的教学方法,是增强课程教学实践性的重要方式之一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其教学功能是启发学生研究实际问题,在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逼真的练兵场,使学生身临其境地通过对教学案例中的事件与问题的分析,学习市场营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积累实践经验,提高营销实战能力。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而且还是训练学生口才最有效、最快捷的方法,同时也有利于师生互动,启发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 《市场营销学》教学中要加大案例教学的力度,要做到精心选择案例、适度使用案例、及时更新案例和正确引导讨论,并辅之以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环境的素质和能力。 随着教学进程的不断深入,《市场营销学》已经形成了较为合理、重点突出、难易结合的课程内容体系。主体内容包括概论、市场营销管理哲学、市场营销战略、市场营销环境、消费者市场及组织市场购买行为分析、市场营销调研、市场营销的4p策略等。各章节在讲述过程中,配之以案例教学内容,可以更好的加深学生印象,提高其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市场营销实践法 市场营销的现实性较强,教师可根据教学进度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进行市场调查。在笔者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就经常性的采用此方法,例如在讲完4p策略后,为增强学生的实际运用的能力,我会要求学生对企业的某一新产品制定营销组合策略方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进行市场调查的基础上,按多种因素细分市场,分析、选择最有利的目标顾客,制定相应的产品、价格、渠道、促销整体方案,并在课堂上派小组代表陈述各自调查组的意见,驳斥其他小组不完善的地方,最终在教师的指导下达成共识,形成最优方案供企业参考。 又如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地懂得营销外部环境对企业的影响,我就将授课班级分成6个小组,每组负责营销环境中的一个不可控因素,由每个小组的组长扮演企业的老板,要求组员提供一年和五年的企业发展趋势,每组成员可借助图书馆、互联网分析其预测,研究少量样本数据信息,然后对数据归纳,提出方案,由发言人汇报结果,这种方法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团队学习教学法 团队学习,也叫合作学习或小组学习,兴起于70年代初,在80年代中期逐步发展为一种课堂教学的学习策略,它是通过学生的分工合作以共同达成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我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运用这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上学期我将授课班级(共138人)分成23个小组(学习团队)。我将市场营销学偏重实务的内容分成几个模块,把这些模块分配给各个学习团队,给予所有团队一个月的准备时间,我则做好相关的指导督促工作,最后由各个学习团队选派代表走上讲台展示自己团队的成果。通过这种团队学习教学法,可以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而通过成果对抗竞争,又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能力,这正好与市场营销课程教学的要求相吻合,这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习与工作是很有帮助的。 (四)体验式教学法 体验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1.鼓励学生参加多参加实践活动,社会实践可以快速地使学生接触社会,学习到课堂无法获取的知识,增加社会阅历,为就业打下基础。因此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假期或业余时间去打短工,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网络营销的实践。而且在每年的寒暑假笔者会以营销为主题组织个别学生完成自己的社会实践任务。 2.鼓励学生参加各类营销大赛。营销策划大赛是检验课堂知识是否消化吸收的一个很好的机会。在笔者的教学中,每年都会指导学生参加“营销之星”策划大赛,该活动由新乡市五大高校(河南科技学院、河南师范大学、新乡医学院、新乡学院以及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的市场营销协会联合举办。比如今年的营销策划主题是“沃尔玛”如何打开新乡市场。作为引导者,笔者会向学生介绍一些撰写创业计划书和营销策划案的书籍,另外会对学生的参赛方案给予指导以及修正。通过此类活动,学生的创业创新意识得到了锻炼,营销策划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科之间的交叉变得更密切了。 四、小结 市场营销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要把这门课程学好,需要授课教师作出更多的努力探索与尝试,本文概括了在该门课程教学中就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教学效果一些思考与做法,目的是抛砖引玉,与同仁们共同进步与提高。 市场营销学论文:浅谈市场营销学双语教学优化对策 摘要:双语教学是适形势所需而进行的一种教学创新,市场营销学实行双语教学有其自身的优势与先决条件,制度激励、学生思想教育、师资培训与教学环境建设等是保证和提高市场营销学双语教学效果所必须采取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双语 双语教学 双语人才 市场营销 双语的英文是“bilingual”。根据英国著名的朗曼出版社出版的《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所给的定义是:“a person who knows and uses two languages. in everyday use the word bilingual usually means a person who speaks, reads, or understands two languages equally well (a balanced bilingual), but a bilingual person usually has a better knowledge of one language than of the other.”即双语是指一个人理解并能运用两种语言。在日常生活中能将两种语言基本等同地运用于听、说、读、写,但通常一种语言的知识和理解能力优于另一语言。现代高新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电脑信息网络的全球连网与普及,极大地推动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融合与交流,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市场迫切需要一批既懂得我国语言——汉语,又懂得国际性通用语言——英语的双语人才,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国家教育部于2001年通知要求各高校大力推广使用外语讲授公共课与专业课,并要求各高校在三年内开设5%~10%的双语课程,双语教学(the use of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in school for the teaching of content subjects.)是适形势所需而进行地一种教学创新,它是指将学生的外语或第二语言,通过教学和环境,经过若干阶段的训练,使之能代替,或接近母语的表达水平。在中国,双语教学是指除汉语外,用一门外语作为课堂主要用语进行学科教学,目前绝大部分是用英语。 一、市场营销学双语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市场营销学双语教学是培养优秀的营销人才的客观需要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特别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提出与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对懂市场、懂经营的营销人才存在着大量需求,市场营销学也由此在我国得到了飞速地发展,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市场对营销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与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对那些既懂外语又具有较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高级营销人才尤为青睐,全球经济一体化、国内与国际市场的高度融合向营销人才提出了更高的涉外能力的要求,市场营销学双语教学是培养优秀营销人才的客观需要。 2、市场营销学双语教学是其学科新颖性的客观要求 市场营销学(marketing)是一门新兴学科,最早发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至今也只有近100年的历史,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导入营销学(最初称之为市场学、推销学等),至今仅30年的历史,市场营销学的新颖性决定了我们理解吸收并消化国外先进的营销理论从而加以中国化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与相当大的努力,实行双语教学,采用英文原版教材有利于学生直接接触国外营销学者的先进思想与理论,从我国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国内市场营销学的教材尽管版本很多,但结合国内实际创新的甚少,其核心思想均来源于philip kotler`s《principles of marketing》,且还存在内容不全,翻译各有千秋,理解上存在歧义的问题,从philip kotler`s《principles of marketing》这本教材来看,内容体系完整,各部分均由学习要求、案例举例、理论阐述、概念与原理小结、核心术语、课后思考题与注释组成,条理清楚、体系完整,对全面掌握营销学理论体系和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和运用能力有非常大的好处。从学生反馈来看,能读懂英文版本的学生普遍反映英文教材比中文教材生动形象,更贴近实践。 3、市场营销学双语教学具备了教材与教学软件的教学条件 双语教学必须使用英文原版的各类学科教材,没有原版教材,双语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般来说一本英文原版教材的市场价格高达几百元,高昂的书费让学生望书兴叹,同时也大大地打击了学生选择双语教学课程的热情,而由清华大学出版社与prenticehall出版公司合作出版的《principles of marketing》(ninth edition)外文影印版,定价76元,并配套有教学光碟,为市场营销双语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市场营销双语教学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1、学生对双语教学的评价、对双语教学课程的学习兴趣及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均与学生的英语基础密切相关。 从我实行双语教学的两大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外语专业学生对市场营销学课堂教学的评价、课堂学习的兴趣均要高于市场营销学专业的学生;从市场营销学专业学生内部来看,英语基础好的学生对市场营销学专业课采用双语教学比较赞成,课后复习所学内容的积极性也明显的高于英语基础差的学生,其它实行双语教学的课程与高校也都呈现这一特征。 2、整体上讲,双语教学增加了学生理解掌握专业知识的难度,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只能有条件分阶段的执行。 通过向实行市场营销课程双语教学的市场营销专业41位学生的问卷调查得出,42%的学生认为英文教材的难度太大,另外认为难度不是太大的58%的学生也反映不能接受全部的内容,45%的学生反映案例读不懂,61%的学生表示不如使用中文教材学的东西多,学得扎实。由于当前学生的英语水平非常有限,部分学生的英语基础还较差,加上专业性教材读物中生癖的单词与术语较多,专业知识性强,学生读懂全英文教材难度确实非常大。加上长期以来我国英语教学重在应试教育而缺乏对语言应用能力与思维模式的培养,双语教学使学生在课堂上一方面要消化英语知识,另一方面要消化专业知识,这样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困扰,对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讲,不利于其掌握专业知识。从教师角度来讲,讲课的难度也很大,时间感觉很紧张。为保证双语教学的效果,实现双语教学使学生能运用两种语言顺畅地表达自己思想的最终目的,脱离我国传统英语教学改革来片面强调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是不切实际的,也是不可行的。现阶段,教师在进行双语教学改革上应分阶段、分对象有条件地进行,忌盲目不顾实际地搞一刀切与形式化。学校在对教师教学的要求与考评上也不能盲目地以课堂的英文化程度来考评,而应以教学效果为基准。 3、双语教学投入严重不足,教材、教学环境建设与师资队伍的培训滞后。 影响双语教学成败的因素很多,其主要因素取决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从受教育的主体学生层面来讲,其关键在于学生是否具有立志成为双语人才的决心与意志。双语课程难度大,加上又是新生事物,学生初次尝试有所不适是很正常的,要想双语教学达到较为理想的状态,学生必须加大课前与课后的自学投入,具有克服重重困难的勇气,而这一点正好是我们当前学生所缺乏的,从调查得知,只有9%的学生经常课后复习课堂所学知识的相关内容,高达55%的学生很少甚至从来不复习,几乎是100%的学生没有课前预习的习惯,究其原因,有反映时间不够的,有感觉英文教材太难因而干脆放弃的,有长期形成惰性没有预习习惯的。总的来讲,与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不高,知难而退,学习是为了应试过关的传统学习观念密切相关;二是从施教者老师层面来讲,关键在于是否具备用双语进行学科教学的能力。双语教学要求教师本身就是个双语人才,双语课程是语言教学与专业教学的融合,通过这些课程学生不仅应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还要发展其第二语言的读、听、说、写能力。从实际情况来看这样的教师严重缺乏,英语教师缺乏专业基础,学科教师常因英语功底不深,造成师生交流上的困难,外籍教师又不懂汉语,针对这种师资状态,要想双语教学卓有成效各校必须加大师资引进与培训的投入;三是从教育管理者层面来讲,关键在于是否为双语教学提供与塑造了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这里环境建设主要包括软件与硬件的建设,软件建设主要是指引导树立正确的双语教学观念;为保证双语教学有效性而进行的各种制度建设与激励;校园双语文化建设等。硬件建设主要包括如双语教学的教材、教辅资料、教学设备、师资队伍建设等。借鉴国外沉浸式双语教学的成功经验,各校在推进双语教学的进程中应特别注重校园环境建设以塑造外文氛围,让学生不仅在课堂内而且在课堂外都有机会发展自己的第二语言能力。 三、优化市场营销双语教学的主要对策 1、依据制度激励、学生自主选择的原则开设市场营销双语教学课程 作为受教育主体的学生,客观上存在其学习目标、学习能力与兴趣志向上的差异,期望每一位学生都成为双语人才这是不现实且不可取的,因此双语教学应走出我国传统教育重共性轻个性;重统一模式,轻因材施教及教学目标单一的误区,依据制度激励、学生自主选择的原则有条件的实行,在当前学生英语水平与运用 能力普遍较差的情况下,分阶段、择对象、中文课堂与双语课堂并存是非常必要的。实践证明市场营销课程在外语专业学生中推行双语教学的效果远胜过其它专业。 2、加强学生思想教育,激发双语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 大学课程学习主要依靠学生自学,学习效果与收获的多少主要取决于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学习效率,在课堂教学时数日益缩减的发展趋势下更是如此。而双语课程由于难度大则需要学生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来自学,受传统教育模式影响,当前大学生学习应试心理仍很强烈,对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而只是通过一门专业课程考试的双语教学缺乏正确认识,针对这种情况学校与老师应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激发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实行双语教学的老师应加强课后学生的辅导与交流工作,让学生在体验学有所获的过程中提高双语学习的兴趣与动力。 3、大力开展双语师资培训,加强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受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影响,我国高等学校青年教师的英语阅读与理解能力一般都较好,而听、说能力相对较差,针对这种现状,如何提高这个群体的英语应用能力从而发挥双语教学主力军的作用是我国双语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各高校可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等方法对教师进行双语教学基本技能的培训;同时各校之间实行教师专、兼职结合,校际流动,盘活教师资源;大力引进英语水平高,学科知识强的复合型教师等以此壮大双语教学的师资队伍。 4、加强市场营销学双语教学教材与教辅资料开发与建设。 目前国内所使用的双语教材,无论是外文原版的,还是中外合作出版的,价格都相当高,且厚重不便携带,另外由于课堂课时有限,教材上的部分章节在课堂中根本无法讲到,只能靠学生自学理解消化。如何根据教学的需要编写出更为实用的双语教学教材与教辅资料,甚至结合中国市场环境开发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营销学双语教材及案例教辅材料等是优化市场营销学双语教学的迫切之需。 市场营销学论文:以就业为导向的《市场营销学》教改研究 [摘要]本文从现阶段《市场营销学》本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入手,以就业为导向,提高学生能力为中心,根据笔者多年的教改经验,提出七点教改的建议,以期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能力。 [关键词]就业导向 市场营销学 课程改革 一、《市场营销学》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目前在高校中开始市场营销学课程主要经济管理类专业,由于每个专业的专业侧重点不同,授课重点也有所不同。一方面,非营销类专业,例如旅游管理、会计专业,他们具有较强的专业背景,选的教材和授课重点,都较偏重营销技术方面但对营销理论则没有大块时间去给学生介绍,造学生对营销理论方面知识掌握不够系统和深入;而另一方面,市场营销专业则正好相反,由于学生生源多属于文科类,对专业技术不了解,对市场营销学的教学则偏重于市场营销理论的讲授,以至于将讲成了枯燥无味的理论课,脱离了具体的行业市场营销,成为泛泛而谈,纯粹成了“纸上谈兵”。 2.教学与实践脱节问题。目前在高校市场营销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理论教学“单腿走路”的模式,“实操”和“实践”的地位被弱化甚至被忽略了。课堂上,老师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营销理论,进行案例教学。即便是采用案例教学方法,也常常是书本上的案例,有一套既定的解决方案与答案,学生多半沿着既定模式去思考。而且,缺少实践环节的案例,无非是用举例的方式来阐述理论,从根本上来讲还是从理论到理论。 3.考核方式呆板。对于考核,高校的通常做法就是期末考试,加上平时成绩。而期末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仅占30%,平时成绩的考核又往往只看出勤率实30% ,实际上就是以一张试卷成绩作为考核标准。市场营销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必须要跟实践联系起来考核才具有科学性。如有些学生对市场营销很感兴趣,自己利用可于时间进行推销活动,甚至小有收获—赢得一部分客户,取得一些收入。这些学生将课堂上所学到东西实实在在地应用于实践,他们从亲身实践中所得到的知识远非一张试卷能够概括的。所以,教师以最后的考试来评定学生的成绩,并不能真正反映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和应用能力,不能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市场营销学》教学方式的改革探索 思想有多远就能走多言,所以实际生活中思想总是支配着行动,所以除了要对学生进行新观念的引导,还要对课堂的教学方法方式进行改革,更好地促进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笔者在多年市场营销学的教学中进行以下的改革尝试: 1.以就业为导向,整合营销理论体系,分模块进行教学。为了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高级营销人才,特别是贵州地区市场对房地产、旅游、农产品高级营销人才的需求,构建科学有效的教学内容体系非常重要。此次课打破原有课程内容体系,对一些相互之间有内在联系的若干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将营销内容体系分为四个模块,即营销重要性认识培养、市场营销调研技能培训、目标市场选择和定位能力、确定营销组合策略能力四大模块。改革后的教学体系加强了该科学教学的针对性,更新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效果,强化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大大提升了在房地产、旅游、农产品等行业的就能力。 2.大力推进案例教学法。在案例教学中,我们结合教学内容,用最新的、最典型的、最地方化、最经典的营销个案进行剖析,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留意身边的营销事例,发现问题、理解问题的实质并最终解决问题,使理论知识真正转化为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营销技能,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倡导问题教学法,促使学生主动学习。问题教学法是指以学生为主体 ,以问题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使其自觉地思考、主动地探索为目的而开展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的正确使用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将起到积极作用。 4.强力推进情景式教学。情景式教学就是将企业的营销活动展现在课堂教学上,给学生创设一个市场营实践的情景,使学生和在模拟中理解所学理论知识学会独立做出分析和判断,在多变的情景角色转换中提出来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5.改革课程考核方法,真实反馈学生能力。市场营销学教学的目的是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传统的以知识继承和记忆为主的闭卷式考核方法,无法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不利于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为此,课程考核改革以全面评估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真实反映教学效果为原则,在考核内容、考核方式和考试成绩评定方面,都进行了全面的改革与尝试。在考核内容的选择上,既考知识,又考能力,着重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试题的设计兼顾理论基础知识和营销分析、应用能力两方面,增加了案例选择题,在各个题型中提高了营销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考核的分值比例。 6.推行专业教师分段教学。市场营销学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综合性课程,包含了会计学、统计学、管理学、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课程,我在实践中是每个老师只教授自己最专长的一部,例如营销会计部分我们就有会计比较专长的老师授课。这样该门课程打破了以前有一名老师上到低的情况,同时还有利于消除学生的审美疲劳。当然在实现分段教学时,应注意学生的考勤和作业考察,避免少数学生钻教师经常轮换的空子。 7.建立校企业联合。市场营销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为了让学生尽快融入社会,提高的实操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请企业营销专业人士、咨询和研究机构的高级管理人员和资深专家到学校开讲座或高校与企业合作开设实习基地,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接近企业、了解企业的内部运作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三、结束语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进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发展目标的基本因素 ,因此,加强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探讨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寓的。但同时也应认识到一门课程的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单纯依靠简单的模式和手段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依靠各教学环节的不断协调与配合,采用系统科学的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 市场营销学论文:浅谈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市场营销学》学习情境设计 摘要:以工作过程系统化理念为指导,对现有的《市场营销学》课程进行学习领域的分析和设计,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学习情境。 关键词:工作过程;高职;市场营销学;学习情境设计 《市场营销学》是市场营销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基础课程,也是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基础,在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在我国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过程中,《市场营销学》课程的内容基本上是按照学科体系安排的,不仅缺乏职业针对性,而且与职业情境缺乏应有的联系。同时,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难以被充分调动起来,普遍缺乏动手实践的机会,使得学生在利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变得十分困难。显然,这样的教学既无法满足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阻碍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因而很难培养出头脑灵活富有创新意识的营销人才。 有鉴于此,为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目的,笔者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细化教学内容,创设出学习情境和相应的教学方法,最终通过教、学、做相结合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市场营销学》学习领域的构建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是一个由职业能力描述的学习目标、工作任务描述的学习内容和基本学时三部分构成的学习单元。学习领域的表现形式由若干个学习情境构成,因此确定学习情境是学习领域设计的核心,也是学习情境设计的基础。学习情境设置的原则:一是每一学习情境都有完整的工作过程;二是各学习情境的排序要遵循职业成长规律;三是各学习情境的排序要符合认知规律。 为此,我们首先对《市场营销学》从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教学方法、学习媒介、教师需要具备的能力、学生所具备的能力以及考核和评价等方面进行分析,具体内容见表1。 其次,我们按照工作过程将《市场营销学》的内容设计成6个学习情境,如表2所示。菲利克斯·劳耐尔(felix rauner)教授认为,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之中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为此,我们将企业的营销工作过程划分为5个步骤,即了解分析企业业务、研究企业面临的市场机会、设计开发企业营销战略、计划企业营销方案、营销计划的组织执行和控制,它们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营销工作过程。然后,按照这个工作过程的顺序来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为此,我们选取了方便面营销、家用汽车营销、珠宝首饰营销、人寿保险营销、房地产营销、电信营销6个学习情境。这6个学习情境以不同大类产品作为载体,其中,方便面代表的是便利品,家用汽车代表的是选购品,珠宝首饰代表的是特购品,人寿保险是非渴求品,这4个载体代表的是消费品;房地产代表的是资本品;而电信营销则代表的是服务品。这6个学习情境虽然过程、步骤和方法重复,但是内容不重复,而且从总体上看是越来越难。通过学习和训练,学生不但可以积累经验,而且能够达到知识与技能的迁移。这样,基于工作过程的《市场营销学》教学内容的设计和现有教学就完全不同了,如表3所示。 学习情境是学习领域(即课程)的小型单元(即课程单元),它是指在职业的工作任务和行动过程背景下,按照学习领域中的目标(能力描述)和学习内容,对学习领域的教学进行教学方法论的转换,是学习领域具体化。在学习情境设计过程中,教师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个性需求、学校的教学条件等多种因素,确定每一个学习情境的目标,选择内容,设计环境,融合知识与技能,整合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于工作过程中。按照这个总体思路我们对《市场营销学》的学习情境进行了设计,如表4所示。 设计过程如下: 确定学习目标根据《市场营销学》学习领域确定学习目标。结合上述6个具体学习情境的特点确定每个学习情境的学习目标。 教学内容的选择职业能力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是要选择能培养和开发这些能力的教学内容。为此,我们以工作过程为主线,将现有《市场营销学》的相关知识点融入工作任务中,按照工作过程进行整合、序化,在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支持下,通过完成工作任务,使学生习得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 教学组织设计首先,为了使教学活动能够逐步有序展开并推进,我们对完整的营销工作过程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 检查、评价六个关键环节进行了划分。其次,在教学方法上,根据教学目标、任务、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环境和条件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比如讲授法、演示法、实践操作法以及小组讨论法等。以便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互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动手与实践中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再次,根据教学内容多少、难易程度、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特点确定授课课时。 制定成绩评价标准应制定合理的成绩考核标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方位考核。评价标准的科学与否对《市场营销学》教学和实践的提升至关重要。基于工作过程的评价是对整个工作过程的推进和成果的评价。在评价主体上包括学生、团队,也包括教师甚至是企业等。在评价方式上主要是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评价的内容主要是职业素养、专业技能、理论知识、创新能力、对完成任务的总结等,可设计成多种表格。通过评价,使教学形成行动—反思—提升的良性循环。 市场营销学论文:市场营销学教学过程中的思考 市场营销学是经济管理学科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营销基本原理、分析营销机会、设计营销战略及运用营销组合策略的能力为教学目的,对培养能适应快速变化的经济环境的高素质、综合性和创造性人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当前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专业基础素养有待提升 在现有高校教学中,市场营销学课程通常作为市场营销专业和管理类专业基础课,或者其他非管理类专业的选修课程,开设在大学前三个学年。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不管是何种专业何时开设该课程,大部分学生对于企业及企业管理缺乏基本认识,而且难以将管理学、经济学这些市场营销学的基础理论课程与市场营销学在学习过程中融汇贯通,缺乏对营销知识深入理解的能力。同时,现在有些专业由于教学计划和学分的调整,把市场营销学开设在大一第一学期,学生就更难以理解营销的基础理论,更谈不上案例分析与实际运用。一些非管理类学生对市场营销学的理解片面,认为对于本专业的学习和未来工作作用不大。此外,很多学生在由高中转向大学学习时,仍然习惯死记硬背、教师推动为主的方式,自学和自主思维能力较差,这也很难适应市场营销学以开放性思维为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要求。 2.专业能力培养重点不突出、 教学目标不明确 市场营销学作为市场营销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为专业学生以后的学习建立营销系统性思维和理论基础;作为工商管理学科其他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让学生了解企业经营的全貌,以及营销管理与企业其他管理职能间的联系;而作为非管理类专业的选修课程,则主要为学生在未来学习和工作中辅助其本专业。不同专业对市场营销学课程有不同的诉求,不能以一概全。而在现实教学中,大多数情况下是以一套教材、教案、课件面对所有学生。导致管理类专业学生感觉理论浅显和重复,而其它专业学生却觉得很难理解有关知识要点,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学生满意度不高。这样既无法体现市场营销学的重要性,也无法因材、因专业施教。同时,调查显示,市场营销专业的用人单位均对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商品推销能力、营销策划能力和市场调研能力这五种专业技能有很高的期望和迫切的需求,但在营销专业的学生培养和课程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完全有针对性的进行重点内容的突出。 3.以传统教材与教学方式为主 虽然当前不少高校都已经设计有辅助性的校内实验课程,但是在市场营销学教学中仍以传统的教师单向授课为主。主要表现在:一是所用教材内容体系相对比较传统,虽然在理论构架上相对完善,但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一般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模式往往以传统教材为主,以理论讲授为重点,强调概念、注重理论,而对实践性较强的方法技巧、策略不够重视,存在重结果轻过程、重间接传授轻亲身体验的偏向。这就造成理论与实践课之间的失衡,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较差。同时,教学过程中并没有能很好地反映我国特色的营销环境,以及企业的营销管理实践与行为特征。关于技能训练、分析管理能力提高的实践环节比较少,学生在理论理解与实践过程中都存在一定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的情况。二是讲授方式上,虽然大多采用以ppt课件为主的形式,但是一般仍主要表现为单向的自上而下的垂直传输方式,拘泥于书本理论架构,按章索骥,“填鸭式”教育痕迹严重。 4.新的教学手段和工具效果有待提高 市场营销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应用性学科,新理念、新理论和新方法层出不穷。而目前大多数学校所使用的市场营销教材比较陈旧,不能紧跟时代潮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严重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虽然为了提高市场营销学的教学效果和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很多高校广泛使用了多媒体教学工具,部分学校还开设了网上辅助教学课程,以期通过ppt、flash和视频等文字、声音和影像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授内容,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与专业教师进行网络互动。但是,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ppt等形式的课件难以帮助学生在每堂课上形成直观的理论联系,更多表现为对单页课件内容的简单记忆,无法形成对理论的系统认识,也难以构建起完整的理论框架。同时,网络辅助课程设计上也与一般课堂授课基本无异,形式设计落后,内容更新缓慢,教师与学生的网络联系基本流于形式,难以起到预期的辅助学习、课后思考和训练以及师生互动的作用。 二、对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的几点建议 1.课程设置合理化,引导学生提高专业基础素养 不同专业应根据自身专业特征,合理地进行课程设置。合理地设置专业课程,除了考虑专业学生未来的就业可能及能力要求外,也要注意作为市场营销学基础理论课程的开设以及开设的时间。考虑到专业的就业倾向,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市场营销学课程与自身专业及未来发展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对其的重视程度。通过课程设置和时间的合理化,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学习市场营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便于其理解营销的相关概念和理论。此外,在学生进入大学之初,应请专业教师介绍专业特点、各门课程彼此之间的联系以及如何在大学中学习等,让学生对专业以及专业学习有一个相对清晰的认识,也通过学习方法和手段的介绍引导学生从高中依赖性学习向大学自主性学习转化。 2.注重专业能力培养,根据不同专业学习诉求明确教学目标 目前高校开设的市场营销学课程,一般管理类专业采用专业课形式,非管理类专业采用选修的形式。在具体授课过程中,应根据专业课和选修课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学学时的不同,选择内容丰富程度、难易程度不同的教材,设计针对性的教案和教学课件。专业课应注重帮助学生建立起市场营销学的整体理论框架,通过关键理论的讲授、案例教学、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营销能力,形成学生对组织营销管理的系统性认识。通过理论前沿的介绍和探索,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深入的学习,并针对用人单位的需求对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商品推销能力、营销策划能力和市场调研能力这五种专业技能侧重培养。结合不同专业探讨营销与其专业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对市场营销形成初步认识,掌握基本概念和理论,了解市场营销学对其专业的影响。 3.改良教学方式,引入新的教学手段 市场营销学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使用现有传统经典教材的同时,采用创新与传统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注重案例教材的编写与更新,结合现在在高校普遍开展的erp实习,提供学生运用理论的机会。同时也要对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进行改良,借鉴和引入新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如: (1)案例教学。这是一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围绕某教学案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对其进行分析、推理,提出解决方案,并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进行探讨、交流的实践性教学形式。通过让学生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2)“情景式”教学。“情景式”教学是模拟教学的一种,通过借助于对环境、角色、活动的模拟来帮助学生理解市场营销专业理论知识,了解市场运作规律,掌握营销管理方法和操作技能,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合作能力的营销人才的教学方法。模拟试验指导书,让学生在熟悉知识点的情况下,扮演不同的情景角色,从而在模拟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营销知识和操作技能,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 (3)多媒体教学。这是一种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演示和解说理论知识的实践性教学形式。这种方式一般与日常课堂教学活动结合运用,可以帮助学生对所学(或即将学)的知识建立感性认识,并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 (4)实训和模拟教学。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题调查、并撰写专题报告的实践性教学形式。调查报告一般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独立完成,教师主要做好组织、动员和事后的交流、检查,评价工作。 (5)建立学生辅助教学小组。当前许多学生尤其是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并不满足于教师单向的课堂传授,希望能发挥自己的力量,介入到教学过程中形成生动的、互动的教与学。这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点组织不同知识点的学习和辅助教学团队。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增加了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教师的授课素材,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总之,在提升学生专业素养、明确教学目标、引入和运用新的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时,以合理性、可行性原则进行教学,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各教学手段在市场营销教学中的作用。 市场营销学论文:药品市场营销学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药品市场营销学是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学生知识体系构建和职业能力塑造的重要课程,实施以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的模块化教学、以本土化企业营销实战为内容的案例教学和以现代网络技术等为平台的课业延伸,以及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是推进本门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药品市场营销学;教学改革;模块化教学;案例;课业延伸 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以下简称药管)的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药品营销类工作,笔者所在的重庆市,每年药品营销工作岗位的需求量与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数量呈现10:1(重庆市目前有三所学校设置有本专业,每届毕业生数量在300人左右),在这样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企业招人却依然“挑三拣四”,常常感叹招不到合适的人才。调查发现,该专业毕业生的能力素质与岗位能力需求差距很大,企业普遍反映学生知识结构不完整,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非常欠缺。学生专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是个系统工程,需要从课堂教学、实习实训、课外活动等方面全方位打造,本文仅就药管专业核心课程《药品市场营销学》的教学改革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强化学生对本门课程在职业能力构建中的重要性的认识 药品市场营销学是药管专业的核心课程,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它对学生职业能力构建的重要性未得到充分认识,课程的核心地位未能充分体现。学生普遍认为营销就是推销,是软学科,不需要系统学习和训练,只要能说会道善于交际就能把药品销售出去,没有认识到营销学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项跨专业的综合性学科,营销能力需要系统的学习和长期的训练。因此,必须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教师在强调其重要性的时候要注意方式方法,如果一味说教式的强调,反而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提不起兴趣。在授课时教师既要从理论的角度阐明它各门专业课程中的重要地位,更要注重引用科学数据和现实工作中生动翔实的案例来分析和引导。 二、改革教学方法,实施以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的模块化教学 药品营销岗位对能力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如市场调研、商情研究、推销谈判、产品宣讲、整体策划、专业拜访、人际交流等等,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实施模块化教学。即将整个课程分为几个模块,每个模块对训练的内容有所侧重。笔者在做教学设计时将课程分为三大模块,一是基础知识模块、二是营销技术模块、三是综合素质与能力模块。具体在做教学计划时,用大约三分之一的课时讲授重要和实用的基础知识,基于医药代表的岗位能力为需求导向,不求全面和精深,以够用为原则;用三分之一的课时讲授营销技术,介绍当前营销实战一线所采用的方法,分为药品市场调研技术、市场开发技术、渠道设计技术、市场促销技术,基于医药代表和营销主管层次的岗位能力需求;用三分之一的课时进行营销综合能力素质训练,主要是采用课内实训的方式训练学生拜访沟通力、推销谈判能力、会议组织能力和常见的商务礼仪训练,适当拓展教学内容如营销战略等,针对的岗位能力从底层一线营销人员到高层管理人员。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学习反馈情况调整各个模块的教学侧重点。 三、建立切合实际、富于特色的案例库,创新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营销类课程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其独特的材料阅读、小组讨论、归纳总结、头脑风暴方式在培养应用型人才过程中起到很好的效果。国外的商学院课程有很好的案例库,但是不能直接应用到药品市场营销课程中来,一是因为涉及到医药营销的案例本身偏少,二是这些案例大部分是基于国际化大公司的典型案例,市场背景、法律法规环境与我们国内的医药市场营销环境有很大不同,对我们的学生针对性不强。笔者在授课时注重采用本土案例并根据授课的情况进行编撰,如采用重庆医药股份公司、重庆太极集团、九州通重庆分公司等知名本土企业的典型案例来分析讨论,课前安排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的市场调查、课后布置相应作业。从教学反馈情况来看,学生觉得案例贴近实际,看得见摸得着,可以通过自己的实践来印证课堂讲授的内容。 四、融合多方资源,做好课业延伸 营销类课程的教学不能局限在课堂内,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做好课业延伸,树立“功夫在课外”的思想。一是要建立任务导向的课外调查研究,如调查我市主要商业街零售药店的分布情况、常见otc药品的价格差异、药品消费者行为习惯等;二是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作用,利用互联网分享教师在课堂上不能覆盖的信息,如建立论坛、qq群等信息分享平台;三是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强化实验实训教学,如聘请本地企业一线营销人员、从事药品营销工作的校友来校开办讲座,与企业合作对某一个产品实施项目化运作等方式(此项内容在笔者的《高职层次的药品营销综合实训体系初探》中有详细论述)。 笔者所在的学校在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的同时,还建立校内erp沙盘实训、药品营销策划方案大赛、在学校投资创建药品超市等,实施高仿真的“模拟教学”,切实提高实训教学的效果。 五、改革考核模式,强化目标导向 考核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日常教学活动的指挥棒。对药品市场营销这门课而言,如果只局限于常规的闭卷考试就显得过于单一,缺乏科学性和全面性。笔者在教学中采用三段式考核,即根据教学模块来考核,一是基础知识的考核,放在期末闭卷进行,占考核比例的30%,二是技术模块的考核,占考核比例的40%,主要以专题市场调查为内容,三是综合素质能力考核,占考核比例的30%,主要以小组形式组织专题会议,学生实施角色扮演为内容。这样综合性的考核避免了学生以啃书本为主的学习方式,全面考察了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药品市场营销学的教学改革远不止这些,要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学生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不仅要围绕学生的就业能力更要关注学生职业发展能力,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笔者将在这方面努力探索。 市场营销学论文:高职市场营销学教学问题教学法应用 摘要:市场营销是一门科学性和实用性并重的学科。在众多教学方法当中,问题教学法可以将问题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并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该文对市场营销学中问题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法进行了研究,对问题教学法的不足之处进行探讨和完善,为市场营销学课堂教学以及促进问题教学法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市场营销学;高职 1问题教学法研究现状 “问题教学法”在西方的研究历史,可以上溯到古希腊时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学说是“苏格拉底式教学法”,他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问答的方法,来揭示对方观点中的缺陷,再通过讨论、引导等方式帮助对方找出问题的解决途径,最后再由特殊到一般,进行归纳总结,找出事物的普遍规律。到二十世纪后,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了“五步教学法”,他主张教师要把教授知识的课堂变成儿童活动的乐园,引导儿童积极自愿地投入教学活动,反对在教学过程中一味的去灌输知识,从而忽视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反对“知行分离”的教学模式[1]。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西方各国在借鉴杜威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的教学要求,提出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其中包括著名的布鲁纳的“发现法”。此方法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张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学习,“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最终形成自己的认识,该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2]。 2问题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2.1动机理论 学习动机对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它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驱动力,问题教学法以问题为中心,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设计恰当的问题,会给学生带来认知上的矛盾和冲突,使学生产生好奇、困惑的感觉,从而激励学生积极的去思考探索,找寻问题解决的办法[3]。 2.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的掌握必然是要求学生进行自主建构的,这种建构是无法由教师来替代的。建构主义者在教学活动中强调: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围绕问题开展学习活动,教师只在其中起着引导作用,学生则通过对问题解决方案的探索来获取知识[4]。 2.3格式塔学习理论 格式塔理论认为,人的学习过程就是构成完形的过程,所谓的学习就是改变一个完形为另一个完形,在改变过程中获得知识的更新[5]。市场营销学强调理论的实践运用,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既能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又能熟练的使用理论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课程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并学会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 3问题教学法的具体实施过程 在市场营销学采用问题教学法的实践中,笔者逐步总结出问题教学法实施的关键因素和主要环节。问题教学法强调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出发,设置可以产生互动效果的问题。它的主要环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课程设计、具体实施过程、评价与反馈。 3.1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首先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并围绕教学目标去展开,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教学准备。在教学工作开始之前,应该进行材料的搜集整理工作,主要包括熟悉教材、分析教学对象、分析教学方法的适用性,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工具等。第二阶段,教学实施。首先,让学生对课本知识进行预习,做到对所学内容有大致的了解,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学习这些知识,以及掌握这些知识后在哪些领域可以应用;其次,在问题创设过程中,要注重和现实紧密结合,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或学生关心的问题,以确保问题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兴趣;最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好课堂组织工作,组织好学生的问题分析及讨论工作,并及时予以总结分析,确保问题教学法的有效开展。第三阶段,教学总结。总结阶段主要包括评价教学活动、思考教学效果、改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反思等。反思问题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取得的效果能否与预期一致,能否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能否提升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如图1)。 3.2具体实施过程 以市场营销教材中“促销策略”一节为例,具体实施过程如下:(1)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兴趣。为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首先应明确促销策略的作用、目的和方式,详细讲述促销策略在市场营销过程中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在此过程中,可以穿插一些营销学成功的案例或者相关的小故事,提高学生的兴趣。(2)选择好恰当的问题。所提问题应该能很好的引导学生思考,并且应贴近生活,便于学生理解。例如,超市和商场中有哪些促销的方式?生活中水果摊贩是如何向你推销产品的?其中有哪些可以借鉴,他们在促销过程中还存在什么问题?你认为应该如何改进?引导学生按照这个思路去思考问题的答案,思考当自己站在卖者的角度,应该如何与消费者进行有效沟通,顺利实现销售。(3)创设问题情景。创设问题情景时应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由具象到抽象。例如,由日常生活中水果摊贩的事例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们假定自己就是水果摊贩,场景为菜市场,然后围绕这个问题去分析思考如何成功的将水果售出。(4)问题展开。首先,以水果销售问题为靶子,剖析水果摊贩应该如何有效的进行营销沟通。其次,由简入难,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讨论水果摊贩如何将水果卖给消费者。最后,对整个销售过程进行进一步思考,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5)解决问题,总结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和分析讨论,会提出多种水果销售方案,教师则需要结合理论知识归纳整个营销过程,不仅让学生掌握知识,还让他们掌握由特殊到一般规律的总结方法。 3.3评价与反馈 在问题讨论结束后,将采用发展性课程评价的方式,对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进行评价,让师生及时得到反馈信息。具体评价包括对学生的评价和对教学的评价这两个方面。(1)对学生的评价。传统的评价方式主要是总结性评价,会导致学生形成“重结果,轻过程”的思维,因此使用分数来评价学生是不科学的。基于以上原因,笔者采用了综合性评价,包括学生在问题讨论中获得的成果,以及课堂教学参与的程度[6]。具体来说,可以制定相应评价标准,通过自评、互评等方式实现。(2)对教学的评价。教学评价首先应对教学中所提问题的优劣进行评价,主要标准是看课堂所提问题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能否引发学生有效的讨论、学生是否经过问题讨论和分析达到了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使用问题的效果是否和期望值有所出入、所提问题是否有未涉及到的内容等。 4问题教学法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问题的创设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不但要求提问能够激发学生兴趣,且要有一定的深度,要注意层次化,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产生思考兴趣,都能有所收获。其次,要有目的进行课堂提问。在课堂提问前要确定一个预期目标,要符合教学要求。再次,让学生全程参与。课堂提问要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让学生们在问题的解决中都有所收获。最后,问题要有启迪意义。通过课堂提问,要能充分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并进行新知识的学习掌握,最终重构学生的知识体系,让学生的知识可以得到一个提升。 5展望 问题教学法以其特有的教学策略,为课堂教学开辟了一条新途径,但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即并非所有的课程都可以使用问题教学法来完成。此外,问题教学中对学生的启发以及引导可能会需要大量时间,这可能会对课程的进度以及授课效率造成影响,这还需要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去实践探索,并在此过程中逐步去总结、完善。 作者:邹群 单位:安徽审计职业学院 市场营销学论文:高职市场营销学生网络学习研究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在高职教育应用中的飞速发展,促进高职学生专业综合知识运用和职业技能提升的网络学习共同体应运而生。它变革了高职课程教学方式和学生技能的提升方式,构建了学生进行协作学习、技能提升和发展集体智慧的高效专业环境。文章在信息化背景中,从高职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的要求和实践教学的需要出发,以“市场营销沙盘”课程为例,论述了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网络共同体的构建和应用策略。 [关键词] 高职教育;网络学习共同体;市场营销 1引言 随着新的信息技术环境等方面的变化,网上学习以不受时空约束,可以灵活借助信息资源构建知识而受到学生的欢迎。学生单靠个人能力以很难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借助于学习伙伴,在共同愿景的基础上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能通过协作、交流来完成专业知识建构和技能提升。[1]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开设的“市场营销沙盘”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强、情境性突出的实践课程,如采用课堂讲授的模式进行教学和学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创新意识。因此笔者尝试利用网络学习共同体解决这一难题。 2网络学习共同体及其特点 网络共同体是指在基于网络的虚拟环境中,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具有明确学习目标的学习共同体。[2]它与传统的学习共同体的最大区别在于:网络学习共同体是在数字化空间中,基于共同的兴趣而组成,成员、空间、资源能较大程度地伸展,实现资源共享和重用,变革学习和协作的方式,提高共同体成员的学习效果。 3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3.1选择网络交互工具 由于网络学习共同体需通过网络环境进行学习交流和协作活动,所以需要有效的交互工具进行支撑。[3]同时,市场营销沙盘模拟经营过程中需要多组学生模拟组成多个生产厂家进行对抗性竞争,在学习和操作过程中需利用交互工具进行协作学习和策略沟通。特别是通过网络进行多个院校学生间的对抗性沙盘模拟经营时,操作简单,符合使用习惯,免费使用的交互工具成为必备工具。因此,笔者选择了腾讯QQ作为交互工具,其整合了多种网络交流方式,例如多人聊天、私聊、视频电话、个人主页空间、论坛等,是市场营销沙盘学习过程中的理想工具。 3.2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学习环境 为了提供一个便于相互协作、沟通、交流的学习环境,首先,我们选择建立了一个“市场营销沙盘学习”的QQ群,每个学生和助学者都以自己申请的个人QQ账号加入该群[4]。此外,将所有学生按四人一组进行分组,每组设置一个组长。在“市场营销沙盘学习”内,成员都以各自的身份和姓名进行标识,并由任课教师担任群主,各组组长和专家担任管理员。在学习活动开展之初,任课教师先把市场营销沙盘运营规则和设计好的各阶段学习任务上传到QQ群共享中,以供学生了解基本的沙盘模拟运营规则和学习任务。在模拟开始经营前,各小组先将各自预先设计的营销策略上传至群共享;在模拟经营完成后,再将模拟经营数据等资源上传至群共享,以便分析在模拟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决策失误。 3.3组织网络学习共同体成员 3.3.1学生 本次构建的网络学习共同体中,学生是由笔者任教的营销与策划专业2014级1班的40名学生组成。首先,笔者引导学生进行了QQ常用界面和功能的普及学习;其次,要求每位学生将各自的QQ头像设置为本人照片,个人的空间主页对所有人开放,以便于学生之间相互了解成员的基本情况;接着,因为市场营销沙盘需分组对抗性竞争,学生除了需要与其他组进行交流外,还需要与所在小组的其他同学进行协作来完成学习任务,所以各小组还各自建立了QQ讨论组或者QQ群,在其中进行策略设计、调整等协作和沟通。 3.3.2助学者 助学者是网络学习共同体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主要包括任课教师、专家、辅导员。任课教师负责设计学习主题和各阶段任务,提供基础学习资源,安排学习活动,引导和促进学生学习[5]。专家由市场营销沙盘的企业开发技术人员担任,其主要负责为学生提供营销策略策划指导和咨询,帮助学生进一步反思和重组市场营销知识结构,以及协助任课教师提出实际岗位工作任务中的学习主题。辅导员由上一级营销与策划专业的学生组成。他们已系统学习和操作过市场营销沙盘,并参与过省级、国家级市场营销技能竞赛,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且与网络学习共同体中的学生有相同的身份和年纪,具有共同的兴趣和话题,便于线上和线下的沟通、交流。他们负责对沙盘对抗性竞争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指导,帮助学生提炼营销策略策划思路,形成竞争性的营销策略,并通过屏幕分享方式实时演示沙盘网络对抗比赛实况,激发学生的沙盘对抗性意识,分享模拟经营成功的经验和喜悦。 3.4设计网络学习共同体学习主题和任务 为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促进学生之间的协作、交流,在考虑课程改革要求的基础上,任课教师设计了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学习主题和任务。由于市场营销沙盘是一种虚拟企业经营的模式,任课教师需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技能和具体、真实、面向实际工作任务的技能要求连接起来,才能使学生加深对沙盘学习的意义及作用的理解,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升,提高将知识迁移到实际工作中的能力。例如,在“零售部工作任务”这一环节的学习中,任课教师设计了如下学习主题和任务。(1)浏览任课教师在QQ群的群共享中上传的零售部经营任务的技术文件,了解零售部需要完成的主要工作任务。(2)根据市场营销沙盘中零售部模块中的规则说明和教师演示的沙盘操作流程,学会零售部经营任务中签约零售商、货物配送、价格制定、促销策略、媒体广告投标的策略策划方法。(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CEO的身份操作沙盘,模拟经营一家生产厂商,完成零售部工作任务,并与“市场营销沙盘学习”QQ群里的任课教师、专家、辅导员或其他学生一起讨论营销策略制定和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原因。最后,通过QQ截图将各自小组的经营数据上传到QQ群共享中,以供各组分析自己在经营中遇到的竞争阻碍以及策略的优缺点。(4)学生下载QQ群共享中的各组经营数据,并以当季度零售订单销售额最高组的经营数据为基础,在QQ群内各组结合自己及其他组的经营数据和营销策略,进行讨论、分析,寻找本组在对抗性竞争中策略决策的失误,修改、完善各组的营销策略。(5)各组利用网络,恢复沙盘原界面,重新将修改后的营销策略投入使用,查找可能出现的经营问题,形成营销策略的树形图。 3.5设计学习资源 学习资源采用多样化的形式提供给学生。例如,利用群共享上传各类沙盘操作学习视频、经营数据截图、技术文件文档等网络化的学习资源,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此外,每组学生将与学习任务有关的经营数据、营销策略策划经验、策略修缮总结等作为学习资源上传到群共享。任课教师、专家、辅导员也将自己的沙盘经营经验、其他相关学习资料上传到群共享,实现学习资源的互换、交流和讨论。这一方面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发挥了网络学习共同体互帮互助的优势,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改变,从共同学习中获益。 3.6设计评价方式 在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学习活动中,我们采用形成性评价的方式,运用激励的手段,挖掘学生的潜能。(1)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在QQ群内的聊天记录、上传至群共享的学习资料、在个人QQ空间中上传的学习反思日志、模拟经营策略、个人学习评价,以及对同学个人QQ空间中上传的学习资料的评价等记录进行整理、分析后,评价学生在共同学习过程中的表现。(2)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在学习共同活动中的表现设置并修改其QQ群成员等级头衔,以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任课教师、专家、辅导员通过分析学生上传至群共享的沙盘模拟经营数据后,通过QQ邮件的方式,反馈相应的评语和建议给学生,使得每个学生都得到关注,增强学生在网络学习共同体中的归属感。 4结论 信息化时代,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建立有利于促进专业知识建构、提升学生职业技能、提高网络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意识。文章以“市场营销沙盘”课程为例,通过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打破了传统课堂讲授的局限,塑造了互帮互助、互动互通的学习空间。学生不但在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方面有较大提升,而且提高了营销工作者必备的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作者:王晋 颜浩龙 单位: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市场营销学论文:旅游市场营销学案例教学的多样化模式 一、案例教学在旅游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中的地位 (一)案例教学不能取代课堂讲授 在旅游市场营销学这门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核心课程中,既要讲述通用的市场营销概念与理论,又要讲述旅游行业特有的营销理念与方法,因此这门课程的概念、理论内容非常多。加上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每学期的课程较多,所以像哈佛大学那样,把概念与理论知识都放到案例中,让学生在分析案例时自学在我国旅游市场营销教学中是行不通的。这门课程的概念、理论、方法还是应该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 (二)案例教学应成为旅游市场营销学实践教学的主要方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就案例研究、讨论会、课堂讲授、模拟练习等9种管理学教学方法的教学功能,对有关专家进行过调查。结果案例研究在这9种教学法中,在知识传输、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知识保留的持久性3个方面占第2位,在态度转变和人际关系能力培养方面占第4位,而在对分析能力的培养方面居第1位。由此可见,案例教学在管理类课程教学中的作用是非常全面的,而且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方面作用非常突出。而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非常缺乏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旅游市场营销学这门典型的管理类课程中,案例教学应成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方法。 (三)案例教学不能取代其他实践教学方法 虽然旅游市场营销学非常适合案例教学,但是在这门课程教学中,也不能放弃模拟练习、社会实践、习作等其他实践教学方法。这些方法具有案例教学所不具备的某些功能。比如,模拟练习可以训练学生的问卷设计等实践操作技能,而案例教学做不到;社会实践可以让学生走进企业、参与企业决策,“真刀实枪”地演练所学知识,而案例教学中的知识应用演练仅仅是虚拟的。 二、旅游市场营销学案例教学多样化模式的内涵与实施原因 (一)旅游市场营销学案例教学多样化模式的含义笔者认为,旅游市场营销学案例教学应采取多样化模式。这种模式具体包括三层含义: 1.旅游市场营销学案例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国内许多学者把哈佛大学的案例教学形式作为标准范式,据此把案例教学定义为“以教师预备的案例为线索,学生通过个人自学、小组讨论、班级讨论、分析和研究案例及问题,从而发展自身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的教学模式”,并认为案例教学包括教师准备案例、学生课下阅读案例、学生课下分组讨论案例、课堂集体讨论案例、教师对案例讨论做出归纳和评价5个环节。但是,笔者认为,除了这种标准的案例教学形式,还可以灵活采用其他案例教学形式。 2.旅游市场营销学教学案例来源的多样化 哈佛大学等国外名校大量使用在对企业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基础上写作的真实案例。这种案例固然有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成本高昂。在旅游市场营销学案例教学中,案例来源应该多样化,除了第一手调查资料,新闻报道、政府工作报告、旅游规划文本等二手资料也可以选用。如果找不到合适的现实案例,教师也可以虚构案例来说明理论知识。 3.旅游市场营销学案例选编标准的多样化 一般认为,经济管理类课程使用的案例应该符合真实、信息齐全、时效性强等标准。但是,笔者认为,案例选择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能否实现特定教学目标。如果一个案例能够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比如加深学生对某一知识点的理解,即使它是虚构的、陈旧的、不完整的也无妨。 (二)旅游市场营销学案例教学采用多样化模式的原因 1.课程案例教学目标的多元化 作为旅游市场营销学实践教学的主要方法,案例教学应同时兼顾三种目标:一是促进理论教学,通过穿插案例教学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二是促进专业思想教育,让学生通过案例看到旅游相关行业的发展前景和所学知识对旅游相关行业发展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三是促进学生能力与个性发展,培养学生阐述自己观点的表达能力、与别人沟通的能力、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虚心听取他人观点的品质、竞争意识。团队合作意识。实现三种目标所需的案例教学形式、案例不同,这就要求案例教学必须多样化。 2.课程案例教学条件的局限性 旅游市场营销学推行案例教学主要受到五个方面的限制:一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对专业的满意度、忠诚度较低,课余时间自学专业课程的积极性不高;二是课程任课教师科研压力大,不利于他们对案例教学的时间投入;三是旅游市场营销学案例教学缺少必要的经费支持和硬件条件;四是任课教师社会服务领域局限于旅游规划,不利于收集来自酒店、旅行社等行业的营销案例;五是高校的一些现行教学管理制度阻碍案例教学的开展,大多数高校对案例教学没有任何鼓励政策。这些限制因素决定了目前我国旅游市场营销学案例教学没有条件效仿哈佛式的,需要师生付出大量时间,同时需要高额案例编写费用的案例教学方式。而应该采取灵活多样、易于操作,占用课下、课堂时间少的案例教学形式,多选用获取成本低廉的教学案例。 三、旅游市场营销学案例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根据教学中引入案例的目的,建议在旅游市场营销学案例教学中主要采取4种案例教学形式: (一)分组案例讨论 分组案例讨论指哈佛式的、严格意义上的案例教学。它不但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与合作精神。在分组案例讨论中,应力求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退居“配角”,仅起到组织、指导的作用。教师要当好“导演”,即要指导案例讨论的过程,包括有针对性地选择案例,引导学生去思考、去争辩、去解决案例中的特定问题。 (二)案例引导 案例引导指教师通过案例引出即将讲授的一章或一节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对即将讲授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案例引导以教师为主体。选择的案例要能说明下面讲授的知识的重要性或意义。 (三)举例说明 举例说明指利用比较简短的案例说明或证实正在讲授的知识点,以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四)随堂案例讨论 随堂案例讨论的目的是培养、锻炼学生应用理论知识分析现实经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加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在这种讨论中,师生地位平等,可以互相点评、质疑,通过观点碰撞将讨论引向深入。 四、旅游市场营销学教学案例来源的多样化 案例是案例教学的凭借和物质基础。为了按照课时安排实施各种形式的案例教学,教师必须从多种渠道采集大量的案例素材,并且对案例进行编辑、加工,使之符合教学的实际需要。概括而言,旅游市场营销学案例素材的来源主要有4种: 1.旅游市场营销学或市场营销学教材 国内外各种版本教材上的案例具有适用性强,编辑、加工简单的优点,遗憾的是,教材中国外案例、陈旧案例比例较高; 2.国内外公开出版的与旅游营销有关的期刊和书籍 这类案例数量多、题材丰富,覆盖的旅游行业领域和营销知识点多,易于编辑加工,但是真实性无从验证; 3.互联网和高校电子资源 从互联网、高校电子资源上可以找到一些名校管理案例中心编写的案例库,其中有少数旅游营销案例。另外,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关键词在网上搜索有关旅游营销的新闻报道; 4.旅游企业或政府的内部资料 教师可以利用社会服务机会从旅游局等单位获取一些非公开的资料,如景区旅游规划、旅游市场分析报告、旅游主管领导会议讲话稿等。这类素材一般从形式到内容都不太适合教学需要,因而素材编辑难度很大。 五、旅游市场营销学案例选编标准的多样化 (一)分组讨论型案例的选编标准 顾名思义,分组讨论型案例指的是用于分组案例讨论的案例。在选编这种类型的案例时,应力求使案例达到以下6点要求: 1.具有真实性 来自旅游地或旅游企业的营销实践。因为只有真实的案例,才能把学生带到真实的营销情境,锻炼其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2.最好具有可拓展性 如果案例反映的是著名旅游地或大型旅游企业的营销活动,则学生就有条件去收集更多的有关该案例的素材,将讨论引向深入; 3.具有全面性 分组讨论型案例应该完整反映一个营销事件及其背景、前因后果,否则无法对其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讨论; 4.尽量选择本土案例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市场营销环境。国外案例再完整,也不可能全面介绍一个国家的营销环境,这必然影响学生对案例中旅游企业营销活动或决策的透彻理解。而学生对本国的营销环境比较了解,案例中是否完整介绍就没有那么重要。因此本土案例更加适宜分组案例讨论。 5.时效性 老案例虽然一般比较经典,但是时变事变,学生可能由于不了解老案例发生的时代背景而误读案例,从而做出错误的分析。所以,小组讨论型案例中的事件最好是最近5年内发生的; 6.案例中的题目难度适中 既不能太难而让学生望而却步,又不能太简单而使学生无法得到能力的提升与锻炼。 (二)说明型案例的选编标准 说明型案例指用于“举例说明”案例教学形式的案例。选编这种类型的案例时,应力求使案例达到3点要求: 1.针对性强,紧扣教学内容,能够准确反映教师正在讲解,希望学生深刻理解、重点掌握的知识点,能够使课堂讲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2.内容不多,语言简洁明了,便于学生迅速理解并尽量节约课堂时间;3.生动有趣,以克服理论讲授枯燥无趣的缺点,激起学生听课的兴趣。为此,最好选择学生很熟悉,容易引起共鸣,或者学生很不熟悉,感到新鲜的案例。案例如果能图文结合,甚至是视频案例,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三)引导型案例的选编标准 引导型案例指用于“案例引导”这种案例教学形式的案例。在选编这类案例时,应努力达到以下2点要求: 1.针对性强,贴合即将讲到的理论知识,否则无法引出要讲的理论内容; 2.有吸引力。或者因为有启发性,或者因为比较震撼,而使学生兴致盎然。笔者在讲第二章旅游市场营销环境前,通过正反两个事例说明企业顺应营销环境的重要性,一个企业因为顺应环境而快速成长,而另外一家企业则因为忽视环境变化而倒闭,两相对比很具震撼性。 (四)随堂讨论型案例的选编标准 随堂讨论型案例指用于随堂案例讨论的案例。选编这种案例时要注意4个问题: 1.案例和问题要紧扣当堂课的教学目标,要与刚讲过的理论知识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以通过讨论复习巩固、应用所学知识; 2.案例不宜过大,涉及的知识点不宜过多,问题不宜过难。案例过大会占用过多的课堂时间。因为学生是个人作答,所以涉及的知识点不宜过多、问题不宜太难; 3.案例可真可假,只要能练习相关知识就可以,因为有时候很难找到适用的真实案例。比如,笔者在讲完旅游产品的构成之后,虚构了一家高档餐馆,向学生介绍了其软硬件设施和服务,让学生以这家餐馆的一道菜为例,分析旅游产品的构成,同样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六、结语 在旅游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中,应把案例教学作为主要的实践教学方法。然而,受客观条件限制,旅游市场营销学案例教学无法效仿哈佛大学等西方名校的案例教学模式,而应该采取更有可操作性的多样化案例教学模式。无论是案例教学形式,还是案例的来源,案例的选编标准,都应该多样化。建议该课程案例教学中采取分组案例讨论、案例引导、举例说明、随堂案例讨论4种形式。这4种案例教学形式的教学目标、使用频率、时间控制有明显差异,因而它们所采用案例在素材来源、选编标准上也应该有较大的区别。 作者:唐继刚 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市场营销学论文:市场营销学教学改革探索 一、前言 教学改革是教育领域多年不变的研究重点,教学改革的思路决定着课程教学、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影响着学生职业应用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的提升。《市场营销学》是一门综合了经济学、管理学等领域的综合性、应用性极强的基础课程,涉及包括市场营销、工商管理、旅游管理等多个管理类专业。因此,《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改革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近三十年来,针对《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改革方面的研究成果丰硕,从不同方面的教学改革对这门课程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周晓红(根据建构主义教学原理的角度对《市场营销学》新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高群等对“项目驱动”型教学模式在《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的构建及支撑条件进行了深入探讨;孟泽云从教学的四个方面(内容、方法、手段和考试方式)对《市场营销学》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刘峰认为,基于项目化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营销能力;陆施予认为,将任务驱动与案例教学相结合应用于《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路径。市场营销工作受到市场环境变化影响较大,《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也要不断地随着形势的变化而与时俱进。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85.8%,较2013年上升4.8%。互联网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同时,也对教育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互联网信息技术不断地融入到教育教学当中,而课程教学改革是最基础的环节。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已经有部分学者对某门课程的教学改革有了研究,而针对《市场营销学》的教学改革还非常少见。 二、“互联网+教育” 2015年3月,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迅速成为包括金融、工业、商贸、教育等各行各业关注的热点。“互联网+教育”改善了教育生态环境,使得传统的教育焕发出新的活力;从原来的学习时间地点固定、教师学生一对多的状态转变为随时随地、移动网络、教师学生多对多的新形态。“互联网+教育”使得更多的人获得了教育的机会和资源,对于提升社会成员整体的素质和技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与传统教育相比,“互联网+”给教育带来的最大改变,不仅是技术上的革新,更重要的是让教育有了“人的维度”。“互联网+教育”能够将“学生为中心、教师作主导”从概念化走向了落实层面,切实地从学习者个体差异和个性化需求出发,把学习者作为教学过程的中心点;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属于合作者的关系,甚至课堂的教学过程都由双方共同开发设计。“互联网+教育”并不是两者简单的相加,而是将互联网与传统教育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教育发展生态系统。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出发,人才培养要嵌入三项“互联网+”新技能,包括“互联网+”的思维能力、“互联网+”的操作能力及“互联网+”的创业能力。“互联网+教育”自2012年兴起后,发展速度和规模都非常迅速。以“慕课”为例,“幕课”带来的数字化教育新规则,倒逼具有数百年历史的高等教育,在互联网语境中重塑自我。目前为止,全球三大“慕课”平台已经整合了超过117所知名大学和896门课程,学生人数已经超过1000万。中国的名校包括清华、北大、复旦等也纷纷加盟“慕课”平台,提供优质的课程供世界范围的学习者学习。互联网时代,学习者不用再担心年龄、距离、时间、入学考试、学费等限制,只要有互联网终端,足不出户就能免费接受世界名校、名师的优质课程教育。 三、“互联网+”背景下《市场营销学》教学改革思路 从教学内容看,《市场营销学》包括4Ps、市场环境分析、市场调研、营销战略、营销计划、营销控制等。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这门课程的教学更要通过互联网平台去紧密结合市场动态,避免学生在课程结束后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脱离实际需要。鉴于此,《市场营销学》教学改革必须从多个方面有效开展。1.植入“互联网+市场”观念“芯片”在互联网时代,许多行业企业都利用互联网电商平台来推动业务、品牌的发展。线上拓展已经成为越来越多行业企业共同的选择。因此,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在脑袋里植入“互联网+市场”观念“芯片”。一方面,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技能、教学内容都要充分借助互联网与市场结合;另一方面,学生要通过互联网跳出校园的狭小范围,广泛地去接触市场的方方面面,了解行业企业最新的市场动向。互联网电商平台有着光明的发展前景,特别是跨境电子商务产业作为新兴产业,打破了时空限制,市场边界被扩大。对于学生来说,无论是就业还是创业,都不能缺少“互联网+市场”的思维。2.“O2O”学习模式让学生做主在商业领域,O2O(onlinetooffline)是指将线下商务的机会与互联网结合在一起,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前台。在《市场营销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O2O”学习模式指的是教学也要线上线下相结合,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参与学习是出于主动的知识渴求,而不是被动的知识灌输。“O2O”学习模式可以有多种实施方案。如:教师可以将《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内容做成PPT课件、教学文案或者拍成课程录像,提前提供给学生进行线上自我学习,学生在自我学习的过程将问题进行记录,然后回到线下课堂与教师或同学进行互动交流解决疑问,最后通过调查访问、兼职实习等方面在现实市场中进一步验证;或者教师可以将《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内容上次学生班级QQ群、微信群、微博组等线上平台,学生在共同约定的学习时间内完成课程学习、提问解惑、发表见解,最后通过线下现实市场中进一步验证,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等等。3.完成在线课程考核也可获得对应学分学生存在个体的差异性,包括他们学习条件的特殊,包括身体残疾、病休在家、提前工作等等诸多因素使得他们无法接受全日制的学习。但只要有互联网终端,学生就可以打破这些限制,通过线上完成教师提供的线上《市场营销学》课程并通过考核即可获得相应学分,而不会因为各种原因延迟毕业时间。在这里,线上《市场营销学》课程可以是本校教师提供的,更提倡学生根据个人判断来选择其他学校或教师提供的课程,包括世界范围内的名校、名师提供的优质课程。4.通关模式重构营销学习的过程和体验《市场营销学》课程的传统教学多以纯理论或理论+实践的模式进行教学,学生在接收知识时多处在被动状态,学习积极性难以激发和保持。在“互联网+”背景下,《市场营销学》课程可以加入计算机程序设计技术,将《市场营销学》所要学习的内容分成若干个细小的模块。参照游戏通关升级的思路,按照先易后难的规律进行等级设计,学习者只有通过前面较为容易的内容,才能通关进一步学习较难的内容。或者为每一部分的学习内容设置市场绩效要求,如市场占有率达到一定的比例才能继续学习,市场占有率过低则必须重新学习、重新分析,直到比例达到要求才可以学习下一个等级的内容。在这种游戏般的学习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和积极性都将会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已经贯穿学习过程之中。5.将互联网看作一个市场营销实战平台在2014年9月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总理发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互联网+”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突破口。针对市场营销等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应该培养其电商、微商素质,学会网络品牌创造和发展。在“互联网+”背景下,《市场营销学》课程就是要让学生能用互联网思维对市场、产品、客户及商业生态价值链进行全面地认识。鼓励和支持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成为市场上活跃的“创客”。学生开办自己的微店、淘宝店、线上工作室或开发新产品、新模式、新概念等等都可以获得创新学分或《市场营销学》课程替代学分,让互联网成为学生参与市场营销实战的平台,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四、结束语 “互联网+教育”是时展的趋势,也是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改革已经开展了多年,并取得了很多成果,推动了市场营销等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本研究认为,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改革有新的意义和价值,在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等方面都可以开展创新行动。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市场营销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都必须深深地嵌入互联网思维,运用互联网思维去获取市场营销知识和技能。基于此,本研究针对《市场营销学》课程提出了五个方面教学改革思路,但这些思路是不够系统和成熟的,效果有待进一步实践检验。“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市场营销专业教师角色如何转变、市场营销学课堂教学如何设计、传统教学如何迎接挑战等课题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作者:杨兴华 李刚 单位:广西省南宁学院管理学院 市场营销学论文:市场营销学互动式教学探索 一、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内涵及其特征 互动式教学模式,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营造一个多边互动的教学环境,把课堂塑造成教师与学生平等、互助的交流、探讨平台,使各种不同观点在这个平台上交流与碰撞,进而达到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和探索性,以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模式。市场营销学的是一门关于企业营销管理的实践性较强的应用性学科,在该课程的教学中,采用互动式教学法,能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方法、技巧的同时,还能通过多边互动培养他们的主动性、合作性和创新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营销学的应用性、实践性和综合性,从而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在市场营销学的互动式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互动式教学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1.互动性。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强调“动”,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来营造一个师生和谐、愉快的学习环境。教师通过精心准备和设计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思考、向学生提问、共同讨论、作业批改等方式进行师生互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考,强化师生交流;教师通过案例引导、项目任务、问情景模拟等方式引导学生分组讨论、集体学习、分工合作等,推动学生间信息和知识的流动,鼓励学生间的互动学习;教师通过引入补充资料、视频文件、教学卡片等多种教学材料和器材,充分利用教学环境,推动人与物、情景的互动。 2.主体性。互动式教学旨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不是单纯的“授之以鱼”,而是重在对学生的引导与鼓励,通过提问、讨论、情景模拟等互动方式不断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动思考能力,构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这种教学模式一改以往教师讲、学生被动听的教学弊端,学生在学习中通过主动参与,不仅激发了自身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性。互动式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个体能力,还重在塑造其团队合作精神。教师分配一些有待于团队合作才能解决的任务,通过师生间的思考讨论与合作、生生之间的思考讨论与合作,学生不仅可以在教师身上学到新知识,也可以在同伴中学到新知识,同时,合作还训练了学生的合作能力、交往能力和协调意识,通过不断地合作,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4.创新性。互动式教学模式是灵活多样的、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其核心是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借助多边互动,以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提高为目的,通过讲授与讨论、课内与课外、平时成绩与期考成绩、监测与督导等的结合,让学生能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充分发挥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促进理论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培育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市场营销学互动式教学的基本形式 在市场营销学教学中,我们主要采用如下的互动式教学模式: 1.案例教学互动模式:我们发现在进行市场营销课教学中,通过案例教学,能让学生从营销案例中发掘并了解企业营销的基本规律。比如,在介绍企业产品定价的方法与策略后,我们不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些理论方法,而是引用美国“休布雷公司巧定酒价”的案例,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首先由教师讲述美国休布雷公司在遭到同行业产品的低价竞争所构成的威胁时,企业一般采用的三种对策及其利弊,然后发动学生围绕本案例进行讨论,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并要求阐述其理由,强调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畅所欲言,充分体现学生在互动式营销案例教学的主体地位。教师则是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经过一番讨论后,教师再公开休布雷公司所采取的定价策略,并进行讲评、归纳和总结。这样一来,学生不仅掌握了产品定价的理论知识,而且开阔了视野,同时深感企业巧妙运用营销策略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及参与互动式营销案例探讨的积极性。 2.实践教学互动模式。21世纪呼唤具有实际运作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的人才,而实践性教学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因此,在市场营销学教学中我们还采用了实践性教学的互动模式,具体方法有:情境模拟、走访考察、角色扮演、实训体验、影像放映等。例如,在讲授了营销环境、营销调研和目标市场战略后,要求全班学生6人为一组,深入市场调查,自行模拟创业,每组撰写一份创业计划书,然后每组派代表上台演讲,举行一次创业计划比赛,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在介绍了营销环境的SWOT分析法后,布置学生结合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自我就业的SWOT分析,学生通过完成这一项目任务,既掌握了SWOT分析框架的运用,也增强了自我认识,合理进行职业规划。 3.讨论式教学互动模式。讨论式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和参与下,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某一个营销议题,启发学生就特定的营销问题各抒己见,互相启发共同探讨,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例如,在讲授了销售渠道策略后,要求学生自行查阅沃尔玛、格力空调、美的集团等企业所采用的销售渠道,然后引导学生讨论沃尔玛何以成为零售业之王?格力空调与美的空调的渠道策略有何不同?各种销售渠道有何优缺点?另外,在介绍了企业营销战略后,要求学生课后观看影片首席执行官,并撰写一份观后感,然后进行课堂讨论,围绕海尔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剖析其营销战略。 作者:杨玲雅 张臻 单位: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
科研项目管理论文:科研项目管理若干问题探讨 摘要:科研项目管理有其鲜明的时代背景,与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和国际科技发展趋势息息相关。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传统的科研项目管理模式已不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取代它的是先进的项目管理模式。探讨与时展相适应的科研项目管理模式,显得尤为必要和现实。 关键词:科研项目;项目管理;团队精神;管理专家 一、对项目和项目管理的认识 项目就是以一套独特而相互联系的任务为前提,有效地利用资源,为实现一个特定的目标所做的一次性的努力。 管理是指通过管理专家(包括各级各层管理者)以项目为工作对象,使项目的实施和完成更有效的过程。 项目管理就是在项目连续过程中对项目的各方面进行策划、组织、监测和控制,并把项目管理知识、技能、工具和技术应用于项目活动中,并达到项目目标的全部活动。 项目管理由于其注重成效、注重团队精神、注重柔性、以及注重跨部门间的配合,可大大提高资源的有效配置,降低成本,保证质量,增强竞争力。 二、科研项目管理的内涵 科研项目管理是一门管理科学,与自然科学相比似乎不是一门很复杂的科学,而是一系列简单的逻辑和步骤的组合。但若要合理正确地运用这些逻辑和步骤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特别是将项目管理方法运用到科研项目管理中,实现科研活动的目标,充分发挥有限科研资源的作用,适时、保质、保量出成果、出人才,绝非简单的管理所能达到。 科研项目管理就是以科研项目为对象的系统管理方法,通过一个临时性的专门的柔性组织,对项目进行高效率的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用项目管理的方法对科研项目进行合理分解和分工,有效配置并充分利用资源(人、财、物、技术和时间等),对科研项目的全过程全方位进行动态管理和目标管理,提高科研活动的效率和效果。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实现目标,确保项目的成功率。 三、传统的科研项目管理 传统的科研项目管理,是以部门、单位为中心,按指令性计划的管理理念对科研项目实施管理。这在计划经济时期虽然也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其弊端已经显现。 四、科研项目管理引入现代项目管理的理念 按项目一般规律,在项目的实施阶段是人、财、物投入最大,历时最长的阶段。而传统的管理恰恰忽略了这一阶段的管理工作,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放在项目前期管理,把项目管理狭义的理解为评审、立项,立项后的管理投入大大减少,一旦项目列入计划,即大功告成,忽略对项目的全周期、系统性管理,呈现出“重立项、轻管理”、“一篇报告交差”的“虎头蛇尾”现象。 本文将侧重对科研项目实施的全过程管理进行探讨。 (一)现代科研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 科研项目的实施和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根据现代项目管理理论,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一般包括项目可行性论证、规划计划(编制)、实施与控制、总结和验收等几个阶段,所涉及管理内容包括项目范围管理、时间管理、费用管理、质量管理、风险管理、项目队伍管理、设备采购管理、成果管理等等。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管理的有效性是直接关系到项目实施成功的关键,采用“项目管理”的方法是科研项目管理创新的重要方面之一。 (二)科研项目实施全过程管理运作机制 1.项目论证。在科研项目可行性论证阶段中,应该邀请国内相同研究领域的相关专业专家,从项目的研究方向、研究内容、技术先进性、可行性以及经济性等诸多方面进行论证。论证的项目目标既要符合国家的科技发展方针和规划纲要,又要突出项目的关键研究领域,既要有技术上的先进性,又要有项目实施的可行性。最后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项目论证报告。 2.制定项目计划。项目计划是项目实施的基础,是项目管理者为保证项目顺利开展、围绕项目目标最终实现而对项目实施进行的各项活动做出的周密安排。项目计划系统地确定项目的任务、进度安排、编制完成任务所需的资源预算等,从而保证项目能够在合理的时间内,用尽可能低的成本和尽可能高的质量完成。项目计划的编制是项目实施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对项目的范围、任务分解、资源分析等制定一个科学的计划,能使项目团队的工作有序的开展。当然,实际操作中几乎不可能100%的遵照计划,所以必须跟踪科研计划的实施,及时发现实施中的问题,及时修正计划,使整个项目处于掌控之中。 3.组建项目团队。项目团队是由一组个体成员为实现一个具体项目的目标而组建的协同工作队伍。项目团队的根本使命是为实现具体科研项目的目标,完成所确定的各项任务而共同努力,协调一致和有效地工作。项目团队的组建应包括管理团队和科研团队的组建。管理团队是由组织项目实施的部门派出的管理专家组成的。科研团队是由相关单位进行该项目实施的技术专家组成的。管理专家的综合管理优势与项目技术首席专家的技术优势相结合,按责、权、利一致的原则,既分工负责又相互协同,则可建立起高效协调的项目管理机制。 (1)确立项目管理组织形式。项目的组织结构是实施项目管理的一个基本手段,也是开展项目管理工作的基础。针对科研项目情况和实施要求选择合适的组织结构至关重要,科研项目实施的组织管理由项目专家组、项目技术总负责人、项目管理办公室、项目技术组组成。 项目专家组是项目的咨询机构,由本行业、不同领域的专家组成。对项目的执行情况实施全过程跟踪和技术监督,对阶段工作进行评估,提出评价意见,根据项目完成情况,提出项目调整建议。 项目技术总负责人即为项目研究的技术首席专家,负责项目的技术抓总、协调和管理,同时是项目专家组的成员之一。 项目技术组负责项目的技术抓总和把关,进行项目研究的技术协调工作。 项目管理办公室由德才兼备、既懂项目实施,又懂项目管理的管理专家组成,负责项目全过程的实施管理,定期或不定期进行项目实施的协调,确保实现项目研究的总目标。 在上述四位一体的组织管理协调工作下,项目实施才能实现归口管理,统一调动项目实施的资源,及时了解和掌握项目实施动态,建立信息渠道,缩短信息传播幅度。 (2)确定项目研究团队。通过引入适当的竞争机制,采用择优或定向招标等方式选择研究单位,并允许跨部门、跨单位优选项目组成员,实行优化组合。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科研团队则应当组成“国家队”,合理分工、协作攻关、相互支持、优势互补。这样可以合理有效利用各种资源,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4.实施节点控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实施节点设置与节点控制,突出重点、分步实施。采取阶段控制、节点控制、里程碑(阶段标志性成果)技术性能指标控制的管理方式。项目 研究的各个重大节点进行阶段性专家评估后,再安排下一个阶段的实施。项目的实施和控制遵循逐层实施项目各阶段、各节点、标志性成果的阶段评审,动态控制整个项目的过程实施与管理。 5.项目经费管理。我国科研项目实施中的一大风险就是发生经费不足的问题。对科研项目加强经费管理,是极为重要的一环。对项目实行全额预算管理,细化预算编制,并实行项目预算评估评审制度,科研计划的归口管理部门会同财务部门对项目预算进行审核并批复。经费预算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一般不做调整。必须坚持专款专用,专人管理,逐层审批,对弄虚作假、截留、挪用、挤占项目经费等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应实行责任追究制度。 6.项目质量管理。项目质量管理是项目结果质量和项目工作质量的全面管理工作。包括以下三方面的管理内容: (1)项目质量计划编制。项目质量是通过质量计划的实施所开展的质量保障活动达到的,而不是通过质量检查得到的。项目开始时,科研项目管理部门就应从总体考虑,编制一个保证项目质量的规划性的质量计划。随着项目的进展,编制相应的各阶段较详细的质量计划。项目质量计划中应明确项目应该达到的质量标准和如何达到这些质量标准要求的工作安排。项目质量管理通过这一过程,努力控制有碍项目总目标实现的各种不利因素,最终使项目达到质量要求。 (2)项目质量控制。科研管理部门根据项目不同阶段的质量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和管理,并将项目质量的实际情况与项目质量标准相比较,确认项目质量误差,采取纠编措施,以消除项目质量问题,确保项目质量达到要求。这是贯穿项目全过程的一项项目质量管理工作,是直接对项目质量进行把关的工作。 (3)项目质量保障。在执行项目质量计划过程中,科研管理部门要经常性地对整个项目质量计划执行情况进行评估、核查与改进,确保项目质量计划能够得以执行和完成,使项目质量能够最终满足项目质量要求。项目质量保障是一种从项目质量管理组织、程序、方法和资源等方面为项目质量保驾护航的工作,是一种预防性、提高性和保障性的质量管理活动。 7.项目风险管理。在项目管理中,风险是指由于当事者主观上不能准确预见或控制的因素影响,使得事情的实际结果与当事者的期望值产生背离,并给当事者带来损失的可能性。项目风险管理就是通过风险识别和风险度量去发现项目的各种风险,并合理地使用各种方法、技术和手段对项目的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从而保证项目总目标的实现。在科研项目的立项论证阶段,对创新多、使用新技术多的项目和预研不充分,不定因素多的项目,应围绕项目的总目标,分析项目的风险大小,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分析、识别。通过风险分析,可加深对项目和风险的认识与理解,澄清各方案的利弊,了解风险对项目的影响,以便减少或分散风险,并制定出风险应对措施。风险管理贯穿于项目的始终,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及时跟踪和掌握项目实施过程中风险控制情况,以便风险降到可接受的程度,提高项目实施的整体效益。 8.项目结题。在规定的研究周期内,项目的研究工作全面完成,实现了研究总目标,这时就要对项目进行全面的总结,对项目的研究成果进行验收。验收一般分为两个步骤进行:一是由项目团队先进行自检,二是正式验收。 五、改进我国科研项目管理的建议 (一)建立和完善“四个机制” 我国在科研项目管理体制和机制上虽然进行了多次改革,但仍然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观念依然制约着发展。建立和完善“四个机制”,从改进科研项目管理,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学研究的规律出发,提出几点建议,供探讨: 建立和完善竞争机制、评价机制、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本是同志对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和武器装备研制提出的要求。笔者认为,将“四个机制”推而广之,应用于我国各领域的科学技术研究,对发展科学技术、合理配置资源、调动各方积极性、提高效率,最终实现我国科学技术自主创新跨越式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于竞争机制。目前有些科研项目采用了合同制,但全面实行招投标、合同制,还没有得到有效推行。建立竞争机制,必须培育合格竞争主体,建设竞争组织管理机构,制定竞争的规范、程序和规则等法规。使竞争在公开、公平、有序的环境中进行。 关于评价机制。评价工作应贯穿于科研项目实施的全过程。科学的评价是决策的基础,客观公正的评价是决策的主要依据。评价对决策有补充和修正作用,最终是对决策的检验。建立适合科研特点的评价模式、建立专业化的评价专家队伍或评价中介机构,制定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评价法规体系,对推进评价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有积极的作用。 关于监督机制。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加强对科研项目实行全过程的监督,特别是竞争环节、经费投入和使用环节、节点控制环节的力度,注重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避免监督缺位。不仅要有内部监督,也要利用社会中介组织的监督,以保证监督的公平、公正。强化监督工作的严肃性、科学性,使其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 关于激励机制。其核心就是建立有利于激励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积极性的奖励制度、人事制度、工资制度。以及科研成果即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度。 (二)加强项目全过程管理的意识 科研项目管理不仅要把好立项和验收关,还应借助现代化的信息管理工具和手段,对科研项目的全生命周期进行全过程的管理,使项目从启动到结束过程中的每一个节点都处于有效地控制和跟踪状态,以提高科研项目成功的有效性。 (三)注重项目管理人员的培训 所有的项目管理要求,必须落实到人才能真正实现,配备合适的管理人员是项目成功的关键。项目管理本身是一门专业,现行从事科研管理工作的人员多数没有经过项目管理专业训练,不掌握项目管理相应的知识和技术。对现有项目管理人员开展专业化培训,是项目成功的关键所在之一。即使有相关项目管理专业知识,也要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地培训、提高,以增加实践的技能和技巧。 科研项目管理论文:科研项目管理若干问题及应对方法初探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都在突飞猛进。而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近年来,科研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科研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科研项目管理是科研项目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因此,探究科研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科研项目;管理;问题;应对方法 科研项目是一个企业或单位技术能力和业务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企业或单位软实力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根据具体情况,分析科研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策略,加强科研项目管理是值得探讨的问题。现将自己对科研项目管理的一些初浅认识总结如下: 一、存在的问题 (一)项目审批不规范,项目缺乏实效性 有些项目在立项时,让知名人士挂上头衔,以借助专家的优势和高管的权势,有利于审批顺利通过。在审批过程中,片面关注项目的主要人物,却忽视了对科研项目工作者本身的学识水平、资历、研究经验、技术能力等因素的考察。还有的项目是与外部机构联合开发的,目的是增强项目自身的科技实力和为项目提供更多的资金保障,但当科研项目由外部科研机构具体执行时,会使科研项目的针对性、成果转化的可操作性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不利于科研成果的实效性的有效发挥。 (二)科研项目的预算工作不够严格 理论上讲,财务管理人员有权参与相关科研项目的整个财务管理工作,同时也有权进行监督,对科研项目各种经费的支出情况进行跟踪控制和管理,而事实上,在实际工作中,科研项目的经费管理工作一般主要由项目的课题组长来负责,财务人员并不参与管理和实施监督。这就给一些人留有了可剩之机。致使一些项目的实际支出和预算不相符、项目预算经费不准确等现象的发生,严重影响了科研工作的效率,降低了科研工作的工作质量。 (三)资源浪费 一些单位由于资产管理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科研项目资产的购置和使用混乱,不去了解实际情况和对设备的具体需求,盲目购置设备和资产,造成重复购置,使用效率低等资源浪费现象。平时不注意设备的维修和保养,一旦出现大问题,只能临时抱佛脚,不仅造成人力物力的大量浪费,更严重影响了科研项目进展的速度。 二、应对措施 (一)完善项目审批管理 建立健全项目审批制度,加强对审批工作人员的管理,审批工作人员要了解科研项目的具体情况,实事求是的对科研项目做出正确的u价,提出合理化的建议。立项管理是关键,对于立项的科研项目,审批部门主要从项目的预期效果和科研团队的能力水平来考察,既要考察项目的创新性和实效性,又要考察项目是否有预期的价值。对于科研团队,要考察团队中每个成员对所研究领域的贡献和技术能力,参与项目研究的程度等,严格控制研究团队和实际科研人员不符的违规行为。坚持从实际需要出发,严格控制项目数量,保证项目的质量,使通过审批的项目能够更好的满足人们的需求和城乡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注重科研成果管理 一直以来,项目申报单位只注重项目的研究过程,把提交结题报告作为项目研究完成的依据,交了结题报告,项目就宣告终止,忽视了项目的应用价值。因此,对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纳入科研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既要完善对科研成果考核的评价机制,又要加强对科研成果的跟踪管理。把科研成果的转化情况及时记录,在科研人员的个人档案上立项、研究成果、成果产生的效益等都要有详细记载,作为以后立项的重要依据和参考。可见,科研成果的管理无论对课题组还是小组成员本身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注重科研成果的管理是加强科研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 (三)严格经费管理 项目经费是科研项目的物资基础和重要保障。因此,加强科研项目的经费管理是十分重要的。项目预算是经费管理的关键,根据相关政策,认真做好项目预算工作,控制好预算编制,做到账目清晰,一目了然,比如在项目研发过程中,所购买设备的价格、用途、型号、购买时间、对项目的作用等都要记录在案。以便核算。从实际出发,做出严谨符合实际需求的预算编制。对于工作态度不认真、敷衍了事的预算编制工作人员,视情节轻重,给予必要的处罚或处分。经费支出也是经费管理的重要环节,对于科研经费要专款专用,由财务人员专人管理,严格按支出程序进行,并完善财务管理制度,确保经费支出不超过预算,对各种违规行为遵照相关的规定,严惩不贷。 (四)实行奖励激励制度 合理的奖励激励机制是调动科研项目组每个成员的工作积极性,使每个人更好的实现自身价值,提高研究效果的有效策略。科研管理者要做好科研工作人员的思想工作,把小组成员通过科研项目展示自我价值的目的转化为自我激励,真正会认识到这是组织给自己提供的机会和发展平台,所以自己要更加努力,不断进取,养成自我激励的好习惯。对于表现突出,贡献大的成员,根据实际情况,给予一定的鼓励和奖励,比如奖金、带薪年假等等,同时在提拔、晋级等方面要优先考虑,在可能的情况下,加大资金投入,多为科研工作人员提供外出学习和培训的机会,把物资奖励和精神激励有机结合,使科研人员更加热爱自己的研究工作,充满工作热情,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和技术水平。 三、结语 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更加凸显。科研不仅是一个企业或单位科学技术能力的体现形式,更是企业或单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核心竞争力的衡量标准之一。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通过完善项目审批管理、加强项目成果管理、严格经费管理、实施激励政策等有效策略,加强科研项目的管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为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而不懈努力。 科研项目管理论文:初探“工业4.0”背景下我国制造业科研项目管理发展趋势 摘 要:工业4.0战略作为德国《高技术战略2020》设定的未来十大发展项目之一,德国工业因此朝科技化迈进。我国的《中德合作行动纲要》表示将与德国开展“工业4.0”合作计划。在“工业4.0”的不断深入下,我国制造业呈现全新的发展面貌,坚持创新,大胆研发,在制造业科研项目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本论以“工业4.0”为背景,探究得到科研项目管理发展趋势。 关键词:“工业4.0”;制造业;管理;趋势 1“工业4.0”的内在含义 “工业4.0”乃德国政府就制造业改革发展问题提出的设想,此项目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的高度,目的是推进国家创新能力的提升和民族的战略竞争能力。 德国政府基于新的国际经济和地缘政治新形势,提出了“工业4.0”战略,并且在2013年4月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正式推出这项战略,这是为了在新一轮的工业技术革命中抢先占据制高点,继续保持德国在世界工业技术领域的有利地位。该战略得到了德国以大学和广大科研院所为代表的科研界和以传统公司巨头为代表的工业界的广泛认同和接受。例如,弗劳恩霍夫协会将在研究中引入工业4.0概念,西门子公司也在工业软件开发和生产控制系统之中引入了该概念。 “工业4.0”要求我国紧跟时代的步伐,看到创新的重要性,认识到科研项目管理的必要性,向德国、美国等国家借鉴,设计一条有利于制造业发展的科研项目管理工作计划。与以往的经济技术计划不同,该计划以支持和帮扶中小企业为主,力图通过国家计划扶持,将中小企业打造成为高新技术的开发者和受益者,成为新形势下技术革命中智能化生产的主力军。 工业化时代纺织机等机械的出现和应用彻底改变了产品的生产方式。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劳动分工成为了社会共识和通行做法,以此为基础,20世纪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得以实现了电力驱动的大规模生产活动。20世纪70年代初产生了第三次工业革命并持续到现在。第三次工业革命开始用信息技术进行生产,这一时期利用机器来取代人的生产。德国充分利用其作为世界领先的制造设备供应商的地位,利用四通八达的物联网向全世界扩散这一技术,在第四阶段的工业化过程中抢先一步占得战略高地。 2“工业4.0”下我国制造业科研项目管理发展趋势 在“工业4.0”这一大背景下,我国致力于制造业科研目管理改革,呈现出了以下发展趋势: 2.1必将搭建成熟的信息化社会 就目前形势来看,我国早已在多个领域形成初步完整的产业体系,比如新型传感器、3D打印、数控机床、机器人等。由总体来看可以明显得知,我国的制造业发展途径一直没有脱离以扩大再生产为主的发展通道,所以,依据智能产品、技术、装备和理念改造的方式来逐步提高传统制造业已迫在眉睫。创建起一个资源、人、机器三者能够互通互联的网络化社会,这是“工业4.0”战略的重点,与此同时,终端设备与应用软件间的一系列操作,比如维护、数据信息识别与交换等都需要以标准化体系为根据。基于此,我国制造业制定并颁布“两化深度融合”标准化路线图,该蓝图无疑推动了“C9型客机总装下线”项目的成功,飞机制造行业通过搭建网络化社会,实时共享科研成果,及时得知科研瓶颈,让该行业各个部门实现了快速交流,缩短了项目研究时间,节省了成本。 2.2定然会加快转型步伐,优化产品 我国素有世界做大工厂之称,毫无疑问,我国在制造业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但是伴随科技的发展,我国传统制造业迎来了发展瓶颈,若无法与时俱进,加快转型步伐,完善科研项目管理战略,那么必然只能被时代淘汰。由此可见,转型升级是我国制造业走出难关的必然选择。而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则是我国制造业科研项目管理战略的核心目标。近年来,我国制造业以转型升级为目标,着重开展科研项目活动,而“关键基础件及通用部件优化项目”是我国十一五推出的课堂之一。在该科研项目管理过程中,我国摒弃传统管理方案,充分调动人力资源、试验资源等,搭建了时间管理、质量管理、范围管理、风险管理等体系,完善了沟通机制,试图让国产零部件朝高质量的方向发展,促使国产零部件行业不断冲破瓶颈,成功搭建和完善了高效率、低投入的生产机制,该举措无疑为我国零部件行业实现转型,打造优良口碑推波助澜。 2.3朝自我调适、自我预测方向发展 在“工业4.0”时代,我国唯有打造和完善自我调适、自我预测、自我保养的工业乌托邦,才可在这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才能够让中国制造业稳步发展。换言而之,我国必须要制定完备的科研项目管理体系,并形成监控机制、管理机制、修复机制,逐渐搭建一个智能工厂的模型,让中国制造业朝着智能化、高效化方向发展。在汽车制造行业,我国为了提高竞争力,大力开展科研项目,其中在“运用横向稳定杆棒料生产汽车自动化系统”的项目研究中,我国汽车行业率先打造了一套完备的调适、预测方案,实现了智能化、高效化,汽车制造业不仅可通过监测明确项目存在的问题,智能调适;还可实时预测风险大小,这大大提高了科研项目的成功几率。 2.4项目管理软件朝系统化、多元化趋势发展 在数字社会,网络科技及软件工程迎来了黄金发展时期,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促使科研项目管理朝系统化、多元化趋势发展。而项目管理软件(PMS)的开发与运用加强了我国科研项目管理制度的落实力度。在未来,我国因“工业4.0”的深入定然会不断完善项目管理软件,在推进科研项目的同时,会合理运用项目管理软件,全方位多角度的监测项目运行情况,做到早发现,早完善。 3总结 我国必须要把握“工业4.0”带来的机遇,并且以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为学习榜样,探究符合中国制造业特点的科研项目管理方案。近几年,我国制造业纷纷转战革新热潮,取得了一定成果,可见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趋势是较好的,若能够打破现阶段的瓶颈,放大优势,定然能够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蜕变。 科研项目管理论文:企业科研项目管理中科技微创新制度的应用探索 【摘要】企业的项目管理实践表明,良好的制度建设是企业更好运营的保障。如何在企业科研项目中做好制度建设、实施和管理,是实现企业项目良好发展,保证成本质量的关键性措施。对此,为了更好的加强企业项目管理的制度建设,我们对企业科技微创新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效果进行探讨研究。 【关键词】科研项目管理;科技微创;新制度 伴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行各业在科技创新项目上均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突破了各个行业的技术难关并逐步依据实际情况进行下一步的投入和研究力度,旨在更好的解决企业管理的实际问题。虽然当前,各个企业总体来说都能够不断加大对科研管理制度的建设和关注力度,也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但是不同企业的发展实际各不相同,难免在制度建设和管理过程中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对此,各个企业必须更加重视科研项目的管理和建设力度,以求更好的发展自身、完善自身。 一、项目管理相关内容概述 企业项目管理系统的主要目标是企业人事管理。具体来说,就是要管理相关人员,涉及岗位规划,员工工作的标准化规范;而是对各种事务的内部管理,涉及到各个岗位和环节应遵循指导方针,具体过程,具体内容,达到程度等。虽然管理的对象是人,但是管理的主体也是由人构成的,在管理者管理项目的实际过程中,管理制度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项目管理制度的主要原则是:第一,规范化原则。对于一个大的系统来说,其最大的作用是对各种职位的企业员工的业务活动建立标准化要求,从而实现企业的动态稳定发展。在具体的企业科研项目管理活动方面,项目管理标准的变化和科技创新制度的自身改变不能解释规范本身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因此,必须要调整项目发展和变化的稳定性标准。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管理标准必须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进行阶段评估调整,以满足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二,效能化原则。由于各个业务正在不断发展,但取得的成果不尽相同,项目管理体系也必须不断创新,确保工作活动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同时企业根据自身发展情况不断创新,是项目管理体系实现合理化和科学依据的重要实践。随着管理活动的规范化和各种创新活动的实施,项目管理体系本身需要不断完善,企业管理体系的发展需要以一定的标准为基础,将管理体系和主体的使用范围必须加强作用标准化不断创新的标准。 二、科研项目中科技微创新制度的应用 通常情况下,我们所讲的科技微创新制度指的是涉及到科研课题、生产技术以及微型创新技术等方面的管理制度。有相关报道指出,当前因缺乏制度导致技术活动无法落实而导致的资源浪费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造成资源浪费的同时,也会对企业职工的工作热情做成极大的消极作用。针对这一问题,企业要结合各自发展的实际情况,在激发员工的创新潜能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加强监管,从而形成长效、合理的微创新制度、新规范,并在动态中不断修正、完善;同时,不断调整经费使用和硬件设施的配备结构,从而推动科技微创各项新活动的发展与进步,为活动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有效地保证各项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为了更好的制定项目管理制度,保障制度运行,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制定合理的支出制度。科研项目的项目立项和成果均有资金的支持,为企业消除资金方面的担忧。但是在没有立项和取得结果之前,技术研究是没有经济支持的,这对企业员工来说不利于动员他们的积极性。因此企业应以科技型微创新项目为目标,制定适当的资金体系和使用计划,给予科技创新体系相应的财政支持,这不仅有利于科技项目的发展,更有利于动员工作人员的热情,从而从人员上保障制度的运行。 二是完善科技激励机制。研究指出,微观创新机制在企业科研项目管理中的应用及效果是非常可观的。在工作人员取得微创创新项目成果的同时,不仅能够为科技发展提供保障,而且楹笮获得企业研究项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此,企业可以通过奖金、岗位提升等激励措施,制定适当的激励机制,鼓励员工进行科技创新研究。这不仅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鼓励员工进行创新,也为公司带来新的动态发展和科技创新成果。 总体来说,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企业顺利发展的关键因素。如果企业只关注已经建立的研究项目,尽管目前有了重大的发展,但后期并没有新的立项课题或者研究动力,那么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还是很困难的。因此,为了进行技术研究项目开发适当的支持体系,不仅可以充分利用资源,而且还要推动技术升级,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总之,科技创新新项目是企业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要想长足发展必须要从实际出发,从制度建设开始,支持科技微创新项目的发展,为科研项目成果的取得奠定良好的基础,才能促进企业科技核心的进步,最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良好发展。 科研项目管理论文: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机遇 摘 要: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和普及,逐步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工作方式,并渗透到教育行业中的每一个环节。高校科研项目的质量和水平是学校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表现,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科研项目管理以信息技术为基础,逐步展开和实现。本文先从“互联网+”时代下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优势切入,然后结合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立足于目前我国高校的办学实际,提出了三点促进高校科研项目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建议,希望对高校科研项目的管理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校;科研项目;信息化;发展机遇 一、“互联网+”时代下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优势 1.提高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工作效率 互联网的诞生和普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状态,提高了社会现代化建设的速度,同时也给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实现科研项目信息化管理是高校优化管理模式的关键之一,对高校科研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高校科研项目信息化管理是指综合运用网络技术、信息资源库和信息技术,组建起一个网络化的科研项目体系,从而逐步提高工作质量。实现高校科研项目信息化管理是形成项目中人员管理、项目管理、成本管理、结构管理等环节的综合性管理。利用强大的信息化管理,能有效降低科研人员的劳动强度,实现资源信息的有序整理和区域共享,对提高高校科研管理水平有着积极作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提高了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决策水平,对资源进行信息化管理,能快速高效地完成数据的采集和信息的汇总工作,让科研人员能合理地确定科研目标和研究方向,在科学的时间里开展最佳的研究项目,减少资源的浪费,从而全面提高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工作效率。 2.创造高校科研项目资源共享的环境 高校之所以开展科研项目,目的是实现科技创新,始终坚持一致的目标,以共享信息和共同利益为依托,展开相应的科研项目。只有创造出一种信息资源共享的校园环境,实现科研项目内部知识的交流和合作,才能产出高能的科研成果。高校应该始终坚持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为基础,努力建设一个资源共享和项目协作的高新科技服务平台。高校科研项目团队间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能通过集合各环节人才的知识和技能,整合成一个科研团队,让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都能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力,推动高校科研项目的顺利开展。“互联网+”时代下高校科研项目管理构建知识共享型环境,对科研项目管理的开展和进步起着关键性作用。 3.树立“以人为本”的信息化科研管理信念 高校科研项目的管理人员应该与时俱进,树立“以人为本”的信息化科研管理理念,坚持“项目管理”和“项目服务”相结合的原则,以积极热情的态度对待项目进程的每一环节。高校科研项目信息化管理能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阻碍,让每一位参与科研项目的人员既是资源的者,又是资源的使用者。科研项目管理的服务水平直接关系到科研管理项目开展的质量,因为科研管理人员需要负责科研项目管理的每一环节,如课题的立项申请、课题的可行性探究、课题的立项论证、项目的结题和科研成果的推广等。树立“以人为本”的信息化科研管理信念,坚持以人的利益为最终目标,始终把科研管理人员放在关键地位,充分激发科研人员的知识潜能和创造力,从而确保高校科研项目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互联网+”时代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可持续发展探究 1.提高管理者的责任意识,健全科研管理制度 高校管理者是“互联网+”时代下,高校科研项目开发与管理的关键人物。提高管理者的责任意识,是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科研项目管理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系统而科学的工程,它涉及范围广、环节多,必须要有上级领导的英明决策、管理层的积极调动和基层人员的主动参与,才能推进项目顺利开展。另外,一套完善而科学的科研管理体系,是确保科研项目管理有序可循、长久不衰的重要保证。“互联网+”时代下,实现高校科研项目信息化管理是一个整体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不能仅靠一个部门就能解决,而是需要全体部门协调工作、合作发展。同时,科研项目信息化管理就是利用互联网强大功能,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这其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鱼龙混杂的信息,降低了项目资源的科学性和可信度,甚至会造成项目网络系统的瘫痪。所以,必须构建一个科学完善的科研管理系统,明确划分各部门的工作职责,把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员,做到发生错误时能找出根源并及时纠正,让科研管理人员在不断总结工作经验的同时,推进高校科研项目的科学健康发展。 2.创建促进科研项目信息化大发展的管理模式 推行高校科研信息化管理,就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创新的管理理念,综合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对传统的、僵化的、低效的科研项目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从而建立起符合时展需求,贴近学校实际的组织结构、工作流程和技术手段。只有把过去不合理、不科学的东西除去,重视项目信息化建设,实现项目管理转型升级,才能解放科研项目管理的责任范围,把工作重点放在宏观管理上,进而有效提高项目科研成果的质量和水平。另外,实现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能最大限度地为科研管理人员提供优越的学习和工作条件,他们能在灵活的时间里,灵活使用各种方式,对科研项目做出相应的贡献,实现项目管理者向学习管理者角色的改变。同时,有利于组织本身改革的实行,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全面调动科研管理人员的知识创造力,以科学、创新、合理的信息化管理模式,推动扁平化、人性化组织的建立。 3.强化科研项目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管理人员是促进高校科研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高校科研项目的成败。换句话说,在“互联网+”时代下,实现高校科研项目信息化管理就需要有一支强大的复合型队伍作为支撑,让科研项目的整个过程都能顺着预期目标发展。目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它给科研项目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第一,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认真学习和了解信息技术的特点、新型的管理模式和科研项目开发的新方法,在不断的自主探究性学习中,强化自身的管理意识,提高自身的管理素质,懂得使用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更好地推动高校科研项目的发展。第二,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人员必须保持长期的学习状态,主动参与各种培训活动和技能竞赛,想方设法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增强对信息敏锐度的观察,不断提高信息道德素养,努力成为一名具有良好信息意识、丰富信息知识和强大信息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综上所述,实现高校科研信息化管理对高校的长远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必须引起教育学者的关注。“互联网+”时代下,实现高校科研项目的信息化管理势在必行。这个过程也是相对漫长的,需要我们不断摸索探究。然,建设高校科研项目信息化管理没有固定的方法,需要各大高校管理人员立足于学校实际的办学资源和未来的办学方向,学习和借鉴一些优秀建设理念和建设经验,依靠优越的人才资源和智力资源,开发和实现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信息化。 科研项目管理论文:本科生科研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目前本科生科研项目管理制度设计并不合理,因此导致信息不对称以及由此引发的逆向选择、道德风险等问题,这使得学生做科研项目的收益与其成本不相匹配。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来讲,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科研项目的资金提供者、项目审核者和项目申请者之间形成了一种不完全契约,所以,创新当前的管理机制以应对这种契约条款的不完全性,并处理由不确定性事件引发的有关契约条款带来的各种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项目管理;信息不对称;新制度经济学 1996年清华大学开展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tudents Research Training,简称“SRT”计划),之后全国各大院校开始陆续开展,提供很多科研训练,激畋究粕参与项目研究,开拓思维,并配套相关经费。现在科研已成为评价本科生学术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所以各大高校都逐步加大对于本科生科研的重视度,采用各种措施来对其进行鼓励。作为高校教学体系的一部分,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已发展近二十年,但在管理中却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看,科研项目的实施过程是一系列契约的组合,这一系列契约用以描述各种情况下契约各方的权利和责任①。但是,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这不能表现为一个完全的契约,即现有的科研管理制度存在一定的不完善性。本文将基于此来分析本科生科研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为改进本科生科研管理制度提供思路。 一、本科生科研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不对称 整个科研项目管理过程中涉及到三方――资金提供者、项目审核者、项目申报者。项目审核者并不了解项目申报者是否确实具有申报书上所描述的学术能力,也不确定申报的内容是否能被很好的实施,有可能申报者只是想做出好的申报书以获取项目资金。资金提供者只是根据审核者提供者审核通过的名单来拨付相应的资金,他们并不能保证审核者会严格地按照审核程序来确定每一个项目,有些情况下审核者可能会因为某些私人原因偏袒某些项目。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无论制度如何安排,都会存在一定程度的效率损失。 (二)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一般情况下,学校会组织专门的评审小组对学生的申报书进行审核,但是如果评审组的老师互相徇私,互相推荐项目,可能会使得“有关系”的同学可以通过审核,但是真正优秀的同学被排挤。有的项目承担者只是希望项目通过,以此来获得荣誉,又或者只是为了获取项目资金,在取得立项受资助后,不会按申报书的计划进度展开研究,最后在交结项书时弄虚作假。在科研项目管理过程中,执行监督以及监督的力度并未纳入科研管理人员的考核指标,因此,大多科研管理人员对于监督工作没有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外部性 科研项目经费一般是财政资金拨款,而财政资金往往被认为是公共品,作为公共品,就会存在外部性,所以“搭便车”的现象无法避免。项目研究成果具有共享性和可复制性,知识产权保护不足,导致“搭便车”的现象突出,科研项目会表现出很强的收益外部性。外部性会使得市场不能有效的优化资源配置,导致效率损失。 二、解决思路 (一)建立有效的科研信息公示平台 减小交易费用的有效手段是建立公开的信息平台,降低搜寻成本。学校应该搭建信息公开平台,及时有关每个项目的审核、实施、结项、监督等信息。信息的上传和下达可以通过网上、邮件发送、短信发送以及文件传递等多渠道来进行,以此完善科研项目申报和管理的信息数据库,形成强大的社会监督及制度约束机制,最大程度地消除信息不对称的产生,确保科研项目管理的公平、公正。 (二)明确各阶段任务及对应经费 在项目实施前,规定好项目每个阶段需要达到的标准,如果项目实施期限是一年,就可以规定每季度需要完成的任务,并根据其完成的情况拨付相应的项目经费。如果项目存在拖延或者完成状况不好的情况,则停止经费资助,取消该项目的参与资格。 (三)强化项目实施过程的监督管理 在科研项目管理过程中,应该具体明确各方责任,建立健全问责机制。如果在项目申报或者执行过程中被发现有弄虚作假或者学术抄袭行为,应该取消其项目资格。同时,如果审核过程缺乏公平性,也应该予以惩罚。学校的科研项目应该实行一对一监督管理,将项目监督者负责的项目的完成情况作为日常工作绩效考核评价标准之一,直接与其绩效津贴与个人收益挂钩。 三、结语 制度是约束人们行为的一种规范,同时也是一种“游戏规则”,有效的制度可以提高社会的运行效率。本科生科研项目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归根究底是难以顺应社会发展的传统科研管理模式所带来的,只有高校内部管理机制的改进以及项目管理监督机制的完善,才能够有效地化解当前本科生科研项目管理过程中的风险,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高校科研工作的效率和效益。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科研项目管理论文:浅谈科研项目管理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 摘 要:在我国的经济和科技都快速发展进步的同时,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也在不断的提升,因此对道路交通项目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保证交通道路的项目的工程质量就要做好道路交通相关的科研项目的管理,这样才能为道路交通项目的具体实施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本文主要分析了对于道路交通科研项目管理的重点关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道路交通;科研项目;管理问题;方法 在当前的城市道路交通建设的现状来看,道路交通建设的科研项目管理为道路交通建设工程实践提供更加有力的理论支持。一方面是关系到交通道路的工程质量,另一方面直接关系到我国交通业的发展,因此一定要做好交通道路的科研项目管理。要做好科研项目管理不仅要提升工作效率,同时也要深刻的剖析科研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重点分析并且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从而来提升道路交通的理论支持水平,来进一步推动交通道路行业的发展。 1 科研项目管理的内涵 科研项目管理是一门管理科学,与自然科学相比似乎不是一门很复杂的科学,而是一系列简单的逻辑和步骤的组合。但若要合理正确地运用这些逻辑和步骤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特别是将项目管理方法运用到科研项目管理中,实现科研活动的目标,充分发挥有限科研资源的作用,适时、保质、保量出成果、出人才,绝非简单的管理所能达到。 科研项目管理就是以科研项目为对象的系统管理方法,通过一个临时性的专门的柔性组织,对项目进行高效率的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用项目管理的方法对科研项目进行合理分解和分工,有效配置并充分利用资源(人、财、物、技术和时间等),对科研项目的全过程全方位进行动态管理和目标管理,提高科研活动的效率和效果。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实现目标,确保项目的成功率。 2 结合当前基层科研项目管理中存在问题介绍 2.1 科研项目管理缺少相应的规范制度和标准 在科研项目的管理过程中没有明确相应的制度,从而导致参与科研的工作人员缺少约束力,工作效率降低,延缓科研工作的开展。没有明确的制度监督管理,一方面导致工作开展存在着困难,另一方面也导致工作人员对自身的职责不明确,工作职责没有具体到位,这就出现了责任混乱的现象。如果在工作中出现问题不能责任到人,不仅影响工作的开展,同时也会影响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2 项目专业水平有待提升,项目成果转化水平不高 对于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来说,科研项目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着项目专业水平较低,项目成果转化水平不高的问题。整体技术开发能力仍然薄弱,申报的项目仍然不能够很好的将科技研发同实际生产需求结合起来,成果转化的局面仍然没有打开;缺少专业研究团队同技术领军人物,大部分项目参研人员并不能真正的持续介入到研究工作中,致使主要研究人员工作效率不高,影响项目研究质量与工作效率,仍需探索稳定、长期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2.3 预算编制缺乏合理性 预算编制缺乏合理性,一方面是在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过程中缺少明确的参考标准,在申报项目之初,没有对经费预算内容进行细化,导致争取来的科研经费利用率不高。最终的项目支出与预算支出存在出入,从而导致预算与实际支出不能吻合,存在着误差。另一方面就是在预算编制的过程中,缺乏和财务部门的有效合作,很多预算的编制是项目的相关人员根据自身的经验进行的预算编制,没有通过专业的财务人员进行核算,这就会出现预算不准确的问题,预算结构不合理,导致后期项目实际实施的过程中会出现小支出、大预算的现象。同时在实际的实施操作过程中,很多项目参与人员缺乏一定的财务法律知识,会根据实际的项目支出随意的修改预算调整预算结构,这就会出现预算出现混乱的现象。最后预算编制不合理与财务相关部门的监督也是有关系的,相关的财务部门因为没有发挥自身的监督作用,才会出现一系列预算上的问题。 3 加强基层科研项目管理的方法 3.1 加强项目全过程管理的意识 科研项目管理不仅要把好立项和验收关,还应借助现代化的信息管理工具和手段,对科研项目的全生命周期进行全过程的管理,使项目从启动到结束过程中的每一个节点都处于有效地控制和跟踪状态,以提高科研项目成功的有效性。 3.2 注重项目负责人的培训 项目负责人是整个科研项目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因为无论是项目的确立还是项目的实施都是由项目负责人来开展的,因此项目负责人一定具有专业的素养。对于项目管理本身是一门专业,对于一些项目项目负责人可以多提升实践的能力。对于一些相关专业知识缺乏的项目负责人可以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应的培训,这样能够针对性的进行专业知识的提升,将专业知识和实践要紧密的结合起来,从而来保证整个项目负责人的专业水平。 3.3 落实和强化科研项目的内控制度 科研项目的内控制度能够有效的对整个科研项目进行约束和管理。内控制度能够明确的规定科研项目本身的管理权限、职能分配、相关管理程序、项目经费的管理等等方面,是保证整个项目顺利实施的最有效的制度。 3.4 改进科研项目审批管理制度 对于科研项目审批管理制度的完善来说,首先要建立专业的项目审批和验收的小组,避免出现临时组建的现象,小组成员要由专业的人员组成,这样才能真正的发挥小组的作用,发现项目中存在的问题,推进项目改进和进步。同时对于项目的管理人员要多参加一些国内相关行业领域的专业会议,从而来保证自身的科研的前瞻性和创新性,保证整个项目的跟上时展的脚步。对于项目管理人员要多参加一些专业的科研费用管理培训,从而来提升对项目费用的管理,将项目的费用发挥最大的价值。 4 结语 在我国经济科技齐头发展的背景下,交通道路建设也在不断的提升自身的工程质量,也在不断的完善和提升交通道路项目管理的水平。提升交通道路科研项目管理水平能够有效的保证交通道路的理论支持水平和实际开展的顺利程度。在整个交通道路科研项目管理的过程中要充分的认识到存在的问题,根据相应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M行解决,从而为交通道路工程实施提供可靠的保障。 科研项目管理论文:基于Asp.net的科研项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摘要:分析了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现状,根据科研管理业务流程确定系统的功能,基于框架实现科研项目管理系统的开发。 关键词:;科研项目管理;系统开发 科学研究是高校四大职能之一,是提高办学水平,增强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保证,科学水平高低和科研活动规模已成为衡量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1]。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高校科研管理被赋予新的使命。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一套功能强大,操作简便的科研项目管理系统是学校顺应时展要求,实现自我发展的关键所在。 1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现状[2] 高校科研管理是高校实现科学研究职能,服务广大科研人员的重要保障。科研项目管理工作主要围绕项目生命周期的各环节工作、科研成果管理、科研奖励评审及科研数据分析等一系列工作展开,项目生命周期长短不一,各环节工序繁琐。然而,目前大多数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主要借助Excel、Word等办公自动化软件完成,仍处在半自动半手工的水平。在当今信息化的浪潮下,这种半自动的管理手段显得力不从心,在日常工作中呈现出各种问题。一方面,在数据收集上,耗时长,效率低。科研处长期忙于催收各种申报材料,工作效率低。另一方面,由于在数据的管理上缺少实时的、精准的科研数据,造成年终科研工作量统计难度大,教师个人科研档案不健全。为此,绝大多数高校引入科研项目管理系统,实现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 2 系统功能设计 本系统开发的目的在于简化科研管理工作程序,规范科研项目数据管理,健全高校教师科研档案管理。因此,系统功能应满足科研管理的日常工作需求,包括项目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同时要满足管理层面所需要的数据分析需求。根据科研管理的工作流程,可将系统分为以下几个主要模块,如图1所示。 2.1 立项管理 立项管理主要完成课题指南、立项申请、立项审批、确认立项、统计查询等前期工作,是科研实施的数据来源。由科研处工作人员、科研人员及评审专家共同维护。首先由科研处上网课题指南,公布项目申报的各项信息,设置课题申报的开放时段;科研人员报人根据课题指南要求,在线提交立项申请;经专家评审、投票通过后确定立项项目;最后,在线公布获批项目。 2.2 结题管理 科研处公布到期结题项目名单,并结题通知。科研人员通过结题管理模块在线提交申请。科研处在线受理结题申请,并分配给专家评审,经专家组投票确定结题项目。科研人员可在线实时查看项目审批状态。 2.3 成果管理 成果管理用于在线收集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由科研人员自行在线对自己的成果进行登记,维护个人科研成果信息。 2.4 奖励管理 科研人员通过奖励管理模块申报科研成果奖,并附上支撑材料,科研处在线进行鉴定,公布科研成果奖名单。 2.5 专家管理 科研处建立专家数据库,并通过专家评审模块完成专家评审授权。评审专家得到授权后,可在线浏览立项申请和结题申请,并完成审批、投票。 2.6 基础设置 基础设置实现对系统公共数据的设置,包括用户权限分配,项目类别、成果类别、奖项类别、立项申报时段、结题申请时段等基础数据的设置。 2.7 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模块为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提供不同维度的数据统计分析。管理人员包括高层决策者和科研处工作人员,管理人员可通过数据分析模K查看历年项目立项、结题的情况,能够统计历年取得的科研成果和设立的奖项。科研人员则能查询本人的科研情况的历史记录。根据统计对象的不同,将统计查询作为子模块分布到不同的功能模块中。 3 基于的科研项目管理系统开发 系统采用B/S模式,以和SQL Server2008为工具进行开发,采用三层架构[3],如图2所示。 3.1 数据层 数据层位于最底层,负责数据的管理。系统采用Sql Server2008作为后台数据库管理软件。本系统是在教师业务档案管理系统的基础上进行的扩展开发,在数据库设计上可以直接使用原有的教职工数据库和部门数据库,根据业务需求,增添以下主要表格。 申报人(人员编号,姓名,部门,职称,职务) 项目库(项目编号,名称,级别,类型,年份,申报指南,立项申请书,可申请经费取值范围,日期,截止日期,申报人数,立项人数,申报状态) 申报库(申报编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申请人编号,所属学科,摘要,开始时间,结束时间) 专家授权库(授权编号,项目类型,权限设置,评审开始时间,评审截止时间) 投票结果库(评审编号,专家编号,项目编号,投票结果) 成果库(成果编号,成果类型,成果名称,作者,发表时间,刊物级别,支撑材料下载路径) 奖励库(奖励编号,奖励类型,奖励名称,获奖人,获奖时间,奖励级别,授奖单位,支撑材料下载路径) 3.2 业务层 业务层部署在服务器端,位于表示层和数据层之间,负责所有的业务处理,包括基本业务处理和底层数据库访问。系统基于框架,实现各功能模块的开发。 3.3 表示层 表示层位于最顶层,是用户与系统的交互界面,负责接收用户参数,呈现运算结果。 4 结束语 利用和SQL Server数据库技术开发科研项目管理系统,有效地提高了科研管理工作效率,促进高校科研管理进一步条理化、规范化、科学化,真正实现数据共享,辅助领导决策,使决策更具科学性、合理性、针对性。 科研项目管理论文:挣值管理在科研项目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摘 要 社会经济发展促进了科研机构发展和成长,但由于缺乏独立、有效的管理,导致科研管理的实际成果难以达到预期目标。本文基于科研机构项目管理的重要性及大量文献分析,阐述了挣值管理在科研项目管理中的应用,以期为科研机构提高管理效率提供理论参考,促进行业技术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 项目管理 科研 应用 项目管理在科研机构项目中应用,可以有效提高管理质量,但其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不足之处。科研项目管理中采用粗放管理模式大多在以前的科研单位应用,该管理模式忽视细节,使得项目不能按照计划进行,延误研发周期,最终造成不良影响,本文主要阐述了项目管理在科学研究机构发展项目中的具体应用。 一、科研项目管理的重要性 科技研发会面临各种风险,其中有些风险是可以预测的,有些风险是不可预测的,这些风险不仅存在于各个子项目中,也存在于日常操作中。因此,只有在科研项目管理企业中推行项目管理模式,将项目日常任务分解成一个个单独的项目,按照项目风险管理的方法步骤规避研发风险。我国科研机构近年来发展迅速,但科研项目管理并没有得到质的改变,依旧沿用着传统的金字塔型管理模式,存在组织结构配置不合理、分工不明确与市场反馈缓慢等问题。因此,只有在项目管理模式下实施科研项目管理的企业,才能将该项目分为一个单独的项目,按照项目风险管理的方法步骤有效地规避研发风险。企业应在科研机构项目研发中推行项目管理,优化组织结构与经营程序,形成扁平化的管理模式,由一个个单独的子项目构成,实现岗位责任制,促进项目研发与管理水平的提高。一般情况,项目管理指的是科研院所与企业双方沟通后,明确企业对科研项目的具体要求,然后在此基础上组织研究人员加入到科研项目的研发工作中,并确保科研项目的研发质量。 二、科研项目管理内容及现状 本部分主要介绍科研项目管理内容与现状分析,为后续论述做好铺垫,推进项目管理在科研项目中的应用质量。 (一)管理内容 科研机构科技创新管理方式就是科研管理,科研管理工作包含两方面内容:组织科学活动和组织管理科研。对科研团队研究项目及技术活动内容等方面管理就是科研管理工作,企业需要通过有效的科研管理来实现科学技术创新及进步。科研管理主要是考虑我国科技研发实际发展情况及技术水平,进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科研项目,同时遵循科研项目的研究规律实现创新管理,最终实现提高科研项目管理效果、确保科研成果质量目的。就我国目前实际情况来说,科研管理存在于不同的行业机构中,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有高校、企业以及比较重要的科研机构等。企业在经营发展中需要技术创新及产品研发等,主要是管理产品与技术的创新;高校为社会培养大批量人才,主要是管理人才的培养;而促进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基本保障就是科研机构,其主要涉及管理科研项目、团队及内容。 (二)现状分析 科研项目需要满足行业需求,但在项目的质量管理过程中却不是很理想,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在科研项目管理的流程之下,存在信息传递不够及时、信息滞后的问题;在各阶段的工作实施过程中,由于信息反馈机制的不健全,科研管理人员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来处理信息跟踪情况的问题;在科研任务繁杂的情况下,科研人员无法对研发进度、流程执行进度等情况进行准确而全面了解,从而难以完成高质量项目任务的问题等。由于科研企业根据行业需要而加大了任务承接量,在较短的时间周期内要完成相当数量的研发任务,其时间短、任务重,在项目资源有限情况下,极易发生资源与进度的不协调与矛盾。再加上项目管理中的设计、安排、实施等问题凸现,资源之间的内耗巨大,导致完成项目的难度加大,最终影响了制造质量。科研项目的流程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纸质文件,而依靠手工的签审,容易使项目计划、执行和跟踪欠缺系统、科学的管理,信息采集和分析判断的程度也较低,不足以应对日益增多的科研内部和外部的项目的影响。 三、科研项目研发中项目管理的具体应用 科研机构不能盲目使用项目管理方法,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调整原有的科研项目管理方法。 (一)做好准备阶段项目控制 科研项目研发开始前,要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这也是有效推行项目管理重要前提。制定事前计划的目的在于确保研发中完成项目的执行度,项目完成程度直接影响到后期环节的完成。在科研项目研发开始前,如果研发意图发生变化也会影响到项目进度,因此,企业在项目确立前展开进度控制是非常有必要的,一般情况下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控制项目重点内容,保证项目按照计划完成;另一方面全面综合分析数据,确保这些数据的完整性与可行性,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企业应做好准备阶段的项目控制,为后期研发展开做好铺垫。 (二)建立健全项目例会制度 基于科研项目研发的特点,企业可以建立一个完善的项目例会制度,以完善项目管理中的不足。每次例会召开时,可以将项目管理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来,与会人员共同进行探讨、分析,从而提高项目管理的运行效率。因此,建立项目例会制度具有重要意义。管理者可以与项目研发人员共同构成例会成员,主要分析项目计划与实际进度之间的差距,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并针对这些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以保证科研项目研发中项目管理作用的更好发挥,提高项目研发效率,提高信息交流的有效性。 (三)完善控制项目进度的措施 科研项目研发实施中会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实际操作中不对原有计划进行修改是不可能的。一般情况下,项目进度执行方式通过跟踪检查实现,通过发现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将问题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同时研发人员跟踪记录工作,合理控制项目进度,合理安排研发调度工作,协调各部门、各人员的关系,确保项目顺利进行。 (四)提高项目管理力度 传统科研机构科研项目在进行前都需制定好相应的课题,然后再组织科研团队进行研究,但这种管理方法存在“吃大锅饭”的嫌疑,很难调动起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难以保证科研的进度及质量。为有效解决这种问题,科研机构应制定项目管理方法,在制定科研项目课题的过程中召集所有科研人员共同参与,各抒己见,最终选定最有价值的科研课题,根据具体要求编制成相关文件,从而确保编制文件的质量。 四、项目管理在科研管理中的l展趋势 虽然项目管理方法在我国起步较晚,但目前其应用及发展势头较为良好。随着项目管理应用,目前我国科研管理工作大都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了完善的科学质量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还建立了相应的科研质量模型,虽然我国相关机构对于科研质量模型建立的研究还不够成熟,但是该模型是科研项目的质量保障,不仅能够提高科研项目研究的效率,还能提高科研管理水平。企业除了对科研管理理论进行研究外,还需要加强对实践操作的研究。 五、结语 科研管理中应用项目管理,可以有效提高科研管理水平。本文中基于此探讨全面质量及科研管理的内涵,并从企业、学校及科研机构三方面入手,分析项目管理中需要注意问题,最后对项目管理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项目管理可以有效提高科研管理质量,最终促进我国科技事业发展进步。 科研项目管理论文:JBPM4工作流引擎在科研项目管理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教师科研工作在提高学生培养质量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许多高等院校都投入了大量资源来支持教师开展科学研究。然而,繁重的教研项目管理既加大了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的负荷又要耗费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项目纸质材料的申报和审核,管理效率很低。因此,本文提出基于JBPM工作流引擎设计在线科研项目管理系统,系统具有流程定制、管理自动高效的特点。 【关键词】科研项目管理 JBPM工作流引擎 1 高校科研管理现状 教师科研工作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效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科研项目也事关高校的成绩与名誉。因此,高等院校一般都设置专门的科研管理机构,同时配备专职管理人员,投入大量资源帮助教师对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进行申报、审核。随着科研项目管理要求更加规范、详尽,这对高校科研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在科研项目管理实践中,高校科研项目的申报、评审等环节主要基于手工方式,有些采用简单的网上材料提交方式,即通过对数据库的直接操作来实现项目流程控制,这些方式都无法有效支持项目的逐级审核以及灵活的流程定制,从而既造成重科研项目管理部门的负荷很重,又需耗费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项目材料的申报和审核,管理效率很低。为提高科研项目的管理效率,急需引入工作流引擎等新型信息化技术手段,实现科研项目的高效在线管理。 2 工作流引擎技术 2.1 工作流引擎概念 工作流简称流程,是业务流程的全部或部分自动化实现。工作流引擎是将工作流作为应用系统的组成部分,负责为工作流提供控制流程走向的机制,包括工作流的节点管理,工作流的流向管理和工作流的实例管理等。 工作流引擎能有效保证所构建系统的稳定性、易维护性和弹性,使得设计者可以更专注于设计功能强大的逻辑层而不必过多操心程序的正确性。工作流引擎允许用户自己设定流程的定义,实现工作流的用户高度定制,极大提高系统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大大增强系统的可扩展性,同时显著降低对系统的维护成本。 2.2 JBPM4工作流管理框架 JBPM4是基于Java语言的开源工作流/业务流程管理框架(Framework),主要包括工作流引擎(Workflow Engine)和基于Eclipse平台的图形化流程设计器(Graph Process Designer)。JBPM凭借其良好的开放性和扩展性被广泛应用于金融、电信、制造业、政府等需要“流程”管理的诸多行业领域。 2.2.1 JBPM4工作流引擎架构 JBPM4工作流引擎的架构如图1所示,JBPM4的核心类是Process Engine类,用于获取Execution Service(执行服务)、Task Service(任务服务)、History Service(历史服务)、Identity Service(身份服务)等功能类,这些功能分别与流程执行、流程任务、历史流程、组身份的定义识别相关。 2.2.2 JBPM4所用数据库表结构 JBPM4工作流引擎采用了18张数据库表,图2列出了其中关键的七张表及其表结构。这些数据库表分别用于记录用户名、用户组关系、当前任务、当前流程变量、历史任务、历史流程变量等工作流信息。JBPM4工作流引擎通过hibernate3模块实现对这些数据库表的操作。 2.2.3 JBPM4工作流引擎的工作流程 JBPM4工作流引擎的工作流程如图3所示,从定义流程开始,直到调用JBPM接口结束。定义流程时需要设计者或使用者绘制流程图,生成JPDL或直接编写XML文档(JPDL)。工作流引擎能够识别JPDL并用它来创建流程实例。被绑定的流程实例中的每个节点都能够被令牌(Token)对象访问。使用者可以通过界面操作或直接对后台操作来调用JBPM提供的接口以实现具体的流程操作。 3 高校在线科研项目管理系统 高校在线科研项目管理系统能帮助高校科研管理机构高效地定制项目提交并审核流程,有效提高科研项目的管理效率。系统的核心是项目管理模块,通过在该模块中应用JBPM4工作流引擎,可以实现全自动的流程管理。 高校在线科研项目管理系统涉及教师、院校管理人员和专家等不同用户角色。系统设计时通过引入JBPM4工作流引擎框架,重点实现了项目管理流程、目管理状态、各用户角色间交互关系的处理等模块。 3.1 项目管理流程设计 在线科研管理系统项目管理模块的流程设计如图4所示。用户首先填写对应项目所需的申报信息,然后由用户自己负责对所填报信息进行在线确认。当信息确认无误后即可成功提交。用户的项目信息一旦成功提交,就会被系统依次自动报送院级管理人员和专家审核。 3.2 项目管理状态转换 用户所申报的项目在经历申报到立项过程中,涉及三种不同状态之间的转换,如图5所示。当某一个项目刚被创建时,该项目将会进入“未提交”状态;当用户已确认信息无误并提交项目后,该项目就进入“已提交”状态;如果院级审批和专家审批都获通过时,则项目获得立项或报送上一级管理机构,否则该项目就进入“被退回”状态。进入“被退回”状态的项目,经用户修改后,可重新进入“已提交”状态。 3.3 系统职能用户间交互 系统工作流涉及教师、院校管理人员和专家等职能用户间的交互。结合科研管理系统工作流设计,图6展示了教师、院校管理人员和专家职能用户间在项目管理过程中的交互关系。 4 结论 通过引入JBPM4工作流引擎,可以有效实现对业务流程的全自动管理,有助于设计者极大简化对流程的管理,可以使设计者更多关注用户需求和体验设计。工作流引擎设计也便于用户定制流程,提高管理效率。实践表明,采用工作流引擎设计的系统更加安全、运行也更为稳定。 科研项目管理论文:科研项目管理中预算、财务、决算三位一体改革初探 摘要:2016年6月1日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的措施,更大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造活力。这些措施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权力下放,给科研院所和高校科研更大自主权。科技创新需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但这不意味着必须对财政资金的监管留有空白,因此,建立既可以M足科研人员对自主权的需求,又能够满足公众对财政资金更严格监管的需求的管理体系非常必要,文章旨在探讨能够融合两种需求的路径――即科研项目预算、财务和决算三位一体改革初探。 关键词:科研项目 预算 财务科研 项目决算 目前在科技创新领域存在两大矛盾,一是科学人员对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要求更大自主权,二是社会公众对公共财政资金要求更严格监管,这两大矛盾严重桎梏着我国科技创新的发展。特别是从2012年以来,国家对科研项目的三公经费、会议费、培训费和差旅费等的规定越来越严,科研人员对科研项目管理的诟病越来越多,科技创新积极性受到影响。如何在提高财政监管水平下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至关重要。本文将就传统的财政资金预算、财务或决算的某一点的监管转变为对预算、财务和决算整个系统的监管进行探讨。 一、科研项目管理中预算、财务、决算三位一体改革必要性 目前科研项目管理中的数据分三块,一是项目预算数据,二是项目财务数据,三是项目决算数据。 项目预算数据是科研人员根据初步试验设想估算出来的,但目前实际情况是项目预算成了项目验收的硬约束,而科研人员对预算调整等政策又不重视,因此很多项目在验收时遇到各种问题,甚至面临验收通不过的风险。项目预算是估算数,但最后演变成为项目管理或验收是否通过的标准,有失偏颇,所以科研人员意见较大。 项目财务数据是项目执行过程中最原始的、最客观的数据。因为财务核算就将经济活动真实准确、完整地加以反映,不允许人为任意改变,这是财务人员的底线,也是财务人员的职业操守。但目前财务数据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和发挥,因此,如何将财务的客观性数据转化为项目科研活动的客观反映,值得深思。 项目决算数据是项目经费使用的真实反映,这个数据应该具有真实性、客观性的特征。但是目前的项目决算表一般是由项目组人员,或者由项目组聘请的会计师事务所编制的,决算表编制时也是以通过项目财务验收审查为目标,因此,具有较大的人为操作性。 项目预算数据、财务数据和决算数据这三块数据有密切的联系,也相互约束,但现实中这三块数据被分割管理:科研部门管理预算,甚至科研部门连预算也不管,只负责帮助项目组申请项目;财务部门管理财务数据;决算没有人管理,最后只有项目组自己或者委托会计师事务所提供这部分数据。因此如何建立这三块数据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关系,并在联系和制约的关系中体现监管理念非常必要。 二、建立科研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一)科研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科研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是科研项目承担单位将项目预算管理、财务管理、决算管理融为一体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系统。它通过对科研项目预算提前设定、优化财务日常报销过程,实现项目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的双约束,从而实现科研项目决算数据的自动输出。科研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具体如下页图所示(内为科研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二)科研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构建步骤 1.对科研项目按照不同管理政策和方法分类。随着国家对科研项目的进一步整合,各类科研项目管理规定日趋一致,但是不同项目还是有不同的特点,为了更好地加强管理,需要将科研项目分为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项目、地方项目和横向项目,其中国家科技计划可以分成基础前沿、公益性、市场导向项目、重大项目等;地方项目可以根据地方项目的管理情况再进行细分,也可以统一管理;横向项目不同于其他两类项目,资金使用更自由,所以需要单独管理。 对科研项目分类是科研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精细化管理的基础,是科研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后续工作的基础,也是提高科研项目管理水平的基础,因此,在科研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之前进行梳理分类非常必要。 2.建立预算科目和会计科目之间的对应关系。科研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关键任务是建立项目预算科目和会计科目之间的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关系到财务核算的准确性,也关系到项目决算数据的可靠性。因此,为了提高数据的可对比性和可对接性,减少多次加工数据的工作量,建议国家科技和财政等部门应加强沟通,颁发预算科目和会计科目之间对应关系的指导性意见。这既可以为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的推行助力,也可以更加丰富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更可以将我国科研项目管理水平推向更高层次,为以后财政科研资金的规划和配置提供更有价值的建议。 3.建立集预算约束、财务报销和决算报表生成于一体的信息系统。该信息系统以项目预算为起点,以预算科目与会计科目的对应关系为基础,实现科研项目经费的日常报销功能,最终自动生成项目决算报表。该系统将预算管理、财务管理融入到科研项目的日常财务报销过程中,科研人员在报销每一笔经费之前,系统先根据预算判断是否有预算、预算金额是否足够,这一步通过后才可以进行财务报销,这时财务的管理功能开始体现,比如支出是否合理合法、票据是否合规、手续附件等是否齐全等。科研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将管理过程痕迹化、智能化,实现了项目的全局控制,节省了人力,使科研人员更专注于科研工作,财务人员更专注于财务管理工作,既提高了科研效率,又提高了管理效率,整体提高科研项目管理水平,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科研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优势 (一)解决了科研项目决算编制的责任主体问题 系统中科研项目决算数据是根据科研项目预算数据和财务数据自动生成的,这样数据的最终责任主体就是科研单位,而不是科研单位某个部门,减少了单位内部推诿扯皮的现象。 (二)减少了科研项目决算数据的人为操作性 系统中科研项目的决算数据受到科研项目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的双重约束,由计算机系统自动生成,这样就降低了每个项目结题时人为操作决算数据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决算数据的真实性。 (三)减少了科研人员不必要的工作量,减轻了科研经费管理压力 科研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建成后,科研人员在项目批复后只需关注科研实验活动和经费支出,不用再人工记录各个预算科目的预算数和支出数,也不用时不时到财务部门对账,项目从立项到项目预算、项目支出、直至项目结题所有的信息都在系统里完整呈现,而且这些基础信息可以加工成其需要的信息,减少了科研人员不必要的工作量,减轻了科研经费管理压力,同时,这些数据也可以为科研人员申请新课题提供参考。 (四)减少科研项目审计成本 目前科研项目结题审计,因为审计内容比较复杂,而且大部分是会计师事务所给科研单位出具决算数据,因此审计收费比较高。使用科研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后,会计师事务所人员只需审计科研单位的预算科目和会计科目的对应公式,以及这些公式的合理性,并根据公式确定重点关注领域,科研项目决算也不需要会计师事务所编制,这样审计的工作内容和时间就会相应减少,审计收费也会相应降低,从而降低科研项目审计成本。 (五)整体提高科研项目管理水平 科研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其实就是大数据,它提供的是基础数据,这些数据可以直接查看利用,也可以再加工分析,还可以与其他管理系统对接。通过整理和分析这些数据可以为科研项目管理提供更多有参考性的建议,进一步提高科研项目管理水平。 科研项目管理论文: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摘 要:该系统采用B/S结构,运用Tomcat服务器,基于JSP技术,MySQL数据库,实现了高校科研管理系统的科研项目管理的主要功能。系统主要以科研项目管理为核心,实现了学校科研人员可在线提交科研项目的申报、立项、中期检查、项目结题等;实现了在线进行科研项目的信息、进度、质量、结果的管理及全过程的监控。实现了科研项目的网络化管理,提高了科研管理工作的效率,降低了科研管理成本,也使科研管理更科学化、合理化。 关键词:科研项目管理系统;B/S结构;JSP技术;MySQL 建设科研项目管理系统,为高校的教师和科研管理人员,提供具有开放性、灵活性,面向学校应用服务的科研信息化管理与交流平台,是实现学校科研资源管理科学化、信息化的必要途径和基本措施。努力进行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是转变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工作方式与作风,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建立工作高效、运转协调方便、行为规范的管理体制的重要任务。构建一个良好的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平台,是能及时增加或修改更新科研资料的中心和进行科研项目管理的平台,通过该平台实施科研工作的网络化管理,为学校教师进行科研活动提供方便的科研信息服务,为科研管理人员开展工作提供方便。 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模块比较多,主要有科研成果管理系统、校内科研项目申报系统、教职工管理子系统、系统维护子模块等,文章将以南通大学科研项目管理为例,详细介绍科研管理系统中的关键子系统-科研项目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1 科研项目管理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科研项目管理子系统涉及因素较多,是贯穿其他各子系统的主线,并为其他各子系统提供重要的数据资料。它的主要功能有:查询各个项目的信息,例如科研项目编号、项目负责人、项目中文名称、项目英文名称、项目类别、所属二级学院、系、研究所、科室、项目开始时间、项目结束时间、项目资助金额、学校匹配经费、项目当前状态、项目性质、参加人员、关键词、内容摘要、项目已有成果和项目填写日期等;包括增加、修改和删除各项目的信息;显示各项目的申报、审批、结题、验收或鉴定等情况;包括增加、修改、删除、查询各项目的经费。课题的在线申报、审批、立项、项目进度的检查、评审、验收鉴定管理和科研经费管理等内容。 2 科研项目管理用例 科研项目的管理主要包括科研项目申报、项目立项、查询申报项目、审核科研项目、中期检查科研项目及结题验收科研项目等,其用例如图1所示。 3 科研项目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3.1 系统体系结构 本系统设计使用B/S 架构[1-4]。安装运行环境采用的是JDK1.6。在WINDOWS XP或WINDOW 2000下进行MySQL[5-6]、Java Server Page(JSP)[7-11]、Tomcat的整合配置[12-14]。 3.2 科研项目管理流程 科技处根据科研项目申报指南要求通知科研人员填写项目申请书,交科技处计划科审查项目申请书形式和审核预算经费是否适当,科技处组织相关专家预评审申请的项目,如有问题时申请书返回给申请者按要求修改申请书后再次提交。科技处计划科办理上报手续,将申请书送交各类基金项目管理部门,管理部门评审后,获资助者签订项目任务书或项目合同书。然后,根据完成项目进展要求进行项目中期检查,项目结束时,完成项目总结或结题报告以及经费决算表等,至此项目完成。 3.3 校科研项目立项状态流程 校级科研项目申请人完成项目申报表,并将项目申报材料上传到服务器。科技处管理人员在线收到项目申请人的项目申请报告后,查询、审核项目申报表和申报材料,检查是否有问题,若有问题则通知申请人修改,如果无问题则打确认通过,一旦确认后申请人就无法再进行修改。然后科技处管理人员把相关科研申报资料上报到项目主管部门。如果审批通过,项目主管部门下达相关文件,此时,科技处管理人员负责将其上传至服务器,并通知申请人查询。项目主管部门与项目负责人签订项目合同书,科技处管理人员负责合同信息录入,此时校级科研项目正式立项,生成项目立项表,同时生成项目经费表报财务处入账。本模块流程如图2所示。 3.4 科研项目管理系统数据流程设计 校级科研项目管理系统主要用户包括系统管理员、科研人员及科研管理员,根据不同的用户所拥有不同的功能,数据流向也在不同的用户之间。整个系统的顶层数据流程如图3所示。 3.5 科研项目管理系统的实现和应用 3.5.1 校级科研项目申报界面 在校级科研项目申报界面中,如图4所示,填写“项目名称”,从下拉框中选择“项目性质”,是纵向课题还是横向课题,“申报金额”,“项目开始时间”和“项目结束时间”,填写“当前成果”和“论文摘要”。检查无误后“提交”。 3.5.2 校级科研项目进度界面 在校级科研项目申报界面中,填写“提交”后,进入科研人员已有项目进度界面,如图5(a)所示。 点击“图5校级科研项目进展图(a)”中“查看并操作”,进入图5校级科研项目进展界面图(b)。 在“图5校级科研项目进展图(b)”中,根据课题进展情况,选择“立项附件”“申报附件”“中期检查附件”或“结题附件”。通过本系统能够对科研项目进行项目立项、项目申报、中期检查、结题验收等。点击“浏览”,添加“附件”,出现图5校级科研项目进展图(c)所示。然后再上传相关立项、申报、中期检查或结题资料。 3.5.3 管理员科研项目管理界面 管理员登陆后,进入南通大学科研管理系统的项目管理界面,如图6管理员科研项目管理界面图(a)所示。 管理员点击“图6管理员科研项目管理界面图(a)”中,“操作”,则出现“图6管理员科研项目管理界面图(b)”:根据课题进展情况,分别有:同意申报、同意立项、同意中期检查及同意结题。 3.5.4 管理员科研项目查询界面 管理员科研项目查询:如要查询科研人员“蒋伟”的科研项目情况,则在项目查询姓名对话框中输入“蒋伟”,点击“确定”,则出现蒋伟科研项目情况,见图7管理员科研项目查询界面图。 4 结束语 科研项目管理系统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界面友好,操作简单。本系统采用B/S结构,教师无需在客户端安装客户端软件,只要有浏览器就可随时登录系统,进行快速、准确查询科研项目信息,申报科研项目等。 本系统投入使用后,通过测试,安全性较好,运行快捷。为科研项目的管理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大大节省了时间,极大地提高科研工作的效率,实现了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现代化。 本文根据现有的技术现状以科研管理信息系统中的科研项目子系统为例,通过科研项目管理系统功能需求分析、系统功能需求用例、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来提出了一种科研项目管理的设计方法,然而科研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是随着科研管理理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而改变的,希望本文能为同行提供借鉴和参考。 科研项目管理论文:新时期高等学校科研项目管理策略 摘 要: 高等院校的科学研究作为我国科技活动和技术创新的重要部分,不仅对社会发展和国家科技进步起着重要作用,而且有力地推动着高校自身综合实力的提高。尽管我国高校的科研项目管理水平在近年来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在科研管理平台建设、管理观念的更新、资金投入与运行机制及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从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实践出发,分析了当前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 高校科研项目 项目管理 对策 高等学校是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生力军,为国家科技进步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科研项目是高校科研的主要组成部分,在高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许多高校把承担各类科研项目的数量作为衡量自身研究实力和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也成为衡量学校科研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随着高校科研实力的日益增强,科研项目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加强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对提高科研效率、促进高校教学、推动科技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传统的科研项目管理模式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探讨发展与新时代相适应、与科研项目发展相匹配的科研管理模式显得迫切与现实。 一、高等学校科研项目的现状与特点 1.各级纵向项目立项竞争激烈,项目主管部门的过程管理日益严格和规范。 从近年来国家、省、市有关部门公布的项目申报与立项结果等数据来看,尽管各部门用于科研项目立项的经费逐年增长,但所资助的项目数却没有显著增加,经费的增长主要用于加强科研项目的投入强度。同时,申请的项目数却成倍增加,因此,立项竞争日益激烈。另外,由于各部门之间计划沟通不畅或相互覆盖,导致一些项目重复申报,一题多立。这样更加剧了高校科研项目申报与立项间的竞争。从项目管理方面来看,各部门从接受科研项目申报一直到结题验收整个过程的管理明显比过去规范和严格,尤其是加强了对资金投入方向和效率的监控力度。如明确规定项目的资助范围与额度,采用限额申报,加强项目的年度与中期检查,甚至把结题验收与新项目的申报与评审挂钩。 2.横向项目前景广阔,但随机性较大,难以把握。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与高效运行的条件下,社会各界对科研的需求越来越大,投入经费日渐增多。其中,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决策咨询研究、各类科研院所借助高等院校智力优势的合作研究,以及大中型企业的科技进步和技术改造已成为高校横向科研项目的主要来源。但是此类项目往往是各部门单位随时根据自身遇到的实际问题或重大需求而提出的科技研究计划和科技攻关课题,因此随机性比较大,其特点与前述的每年有固定申报时间和程序的纵向项目不同。这就需要及时获取各类需求信息及高校自身丰厚的技术储备,才有机会争取到更多的项目和经费。 3.新时期高校科研工作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高校的两大职能是科研和教学,二者互相促进,共同发展。高等学校开展科研项目研究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对提高科研效率、促进高校教学、推动科技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新时期的高校科研工作具有以下独特的优势:一是学科门类综合齐全,容易产生新的研究方向,孕育新的学科生长点和创新成果;二是学术氛围宽松,市场压力较小,非常适合开展原始性创新的基础研究工作;三是年轻人才不断,科学思想活跃,利于源头创新;四是信息通畅灵便,学术交流频繁,拥有广泛的校友等社会资源,有着获取各类科研信息及国内外合作交流的便利条件。 尽管高校在科研工作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对我国的科技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在面临新时期的机遇与挑战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一是科研人员信息不灵。相当数量的科研人员对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了解不足,导致在项目申报中经常出现低水平的重复。二是研究人员与科研管理人员之间沟通不足。研究人员缺少主动咨询,科研管理人员进行的建设性指导不够,双方多是程序性地进行项目申报工作,从而使项目申报过程中的选题、人员组合与发挥学校科研优势等方面结合不紧密。三是缺乏有效整合科技队伍的有效凝聚机制。由于缺乏有效的调控手段和凝聚机制,使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内部院系之间、实验室之间,以及研究人员之间的合作交流不够,研究力量分散,队伍整合比较困难,学科交叉合作困难,争取并承担各类重大科研项目的竞争力较差。四是科研项目的结项率和成果质量有待提高。目前高校普遍存在“重申请轻结项”的现象,缺乏有效的项目实施过程的管理机制与制度,未能很好地调动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制约了高校巨大人才优势的发挥,从而影响了科研项目的结项率和成果质量的提高。五是重大科研成果产生难、转化难。高校科研人员往往具有重学术,轻效益的观念,大批科研成果只能束之高阁。另外,由于缺乏相应的投入机制,相当一部分具有良好市场价值的科技成果得不到产业化前期中试的投入而无法转化。 二、新时期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应采取的积极对策 尽管高校科研项目的发展受校内外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但学校的科研项目管理方法和手段始终是一个重要因素。为了适应新时期科技发展的特点,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应采取积极的对策。 1.深化相关科研项目管理体制改革。 为适应新时期科技发展的需要,应加大对目前的管理制度,对于机制创新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转变科研人员和科研项目管理人员的观念,尝试建立更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制度,以更加灵活有效的分配奖励机制、更加合理的人才流动制度等有效手段最大限度地调动、发挥、保护好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加强内外联合,增强科研实力。 强化高校内部院系之间、学科之间,高校之间、高校与各级主管部门之间、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有效沟通与联合,实现科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根据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单纯依靠自身的力量很难产生重大成果,必须实行优势互补、学科交叉,共同攻关,才有能力承担重大科研项目。 3.加强科研管理人才的培养,解决好管理和服务的关系。 随着高校科研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对科研管理人员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科研管理水平在科研活动中的重要性也会愈发显现。科研管理人员应当是具备较好的专业知识水平,熟悉科研工作,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同时还具有科研管理知识与经验的复合型人才,只有这样才能抓住科研工作的要领,进行直接、有效的管理。高校科研项目的管理其实就是直接对人的管理,如果仅靠条条框框来实施,就不利于工作的开展。应尽可能减轻科研人员的负担,简化各类办事手续和工作程序。充分认识到科研管理工作首先是服务,其次才是管理。树立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 4.加强产学研合作,加速成果转化。 高校要积极主动加强与社会研究单位、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建立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引导科研人员关注研究成果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强调科研成果不能仅停留在论文、学术报告、专利等形式上,而是尽可能地转化为可操作的技术、可交换的产品,最终在市场上取得各类收益。 科研项目管理论文:科研项目管理策略 [提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创新意识的不断增强,社会经济对新技术和新成果的需求量不断增大。科研项目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发展,科研项目管理工作受到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本文从项目管理概况入手,着重分析科研项目实施项目管理的必要性,并积极探索科研项目实施项目管理的策略,以促进科研项目的研发和成果转化。 关键词:科研项目;项目管理;实施;必要性;策略 项目管理是管理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管理方式之一。科研项目的技术研究和科研成果转化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有着直接影响,因此科研项目管理工作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在这种情况下,研究科研项目实施项目管理的必要性和策略不仅能够加强我们对项目管理的认识,而且对科研项目的发展和科研成果转化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项目管理概况 (一)项目管理的内涵。项目管理指在项目活动中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工具和技能,加强对项目的管理,以实现项目目标。在项目管理中要协调各项目主体之间的关系,注重项目的质量、成本、范围、进度及风险,进而创造高质量的项目产品。 (二)项目管理的特点。项目管理的主要对象是项目本身及在项目完成过程中组织的活动。项目管理要求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巧将项目看成动态的系统进行管理,注重项目的生命周期。同时,项目管理要建立专门的管理团队,确立项目组织。但是,项目组织是临时性的,只为这次项目服务,一旦项目完成就可以解散。另外,项目管理应注重管理方法的先进性和综合性,充分运用先进的管理知识和管理技能,提高管理效率。 (三)项目管理的应用领域。项目管理适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既适用于商业部门的管理,也适用于政府、教育及军事部门的管理。同时,项目管理对大型的复杂性管理工作十分有效。科研项目具有内容复杂、管理周期长、环节多等特点,因此在科研项目中实施项目管理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二、科研项目实施项目管理的必要性 (一)科研项目需要科学的管理方法。传统的科研项目管理中存在着管理松散、缺乏专业人才、管理效率不高等问题,科研项目需要科学的管理方法。而实施项目管理能够对科研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及科研项目的各个方面进行管理,并且在管理过程中采用先进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同时,项目管理能够协调项目的利益关系,提高项目产品质量。项目管理的优势能够弥补传统科研项目管理的不足,提高项目管理质量,促进科研项目的研发共组。由于科研项目需要科学的管理方法,在科研项目中实施项目管理十分必要。 (二)科研项目需要加强管理控制。科研项目内容复杂、管理周期长、管理环节多等特点要求科研项目管理具有动态性,并建立专门的管理组织和管理团队,加强对科研项目的管理控制。项目管理具有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技巧,能够对科研项目的全过程和整个生命周期进行管理,并加强管理组织内部的交流与合作,形成管理合力,实现项目目标。在科研项目中运用项目管理能够对科研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和科研项目的全过程进行管理,并根据科研项目的动态变化调整管理方法,提高管理质量,进而促进科研成果的研发。 (三)科研项目需要成果转化。科研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成果转化,将科研成果运用到社会经济中,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但是,当前由于我国的科研工作十分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效率,导致大多数科研工作在选择科研项目时,倾向于科研成果转化难度小的项目,导致我国科研工作缺乏技术创新项目。针对这种情况,科研项目管理应积极采用项目管理方法,加强对项目研究的过程管理和动态管理,促进科研项目成果转化,提高科研项目的成果转化效率。因此,在科研项目中实施项目管理十分必要。 (四)科研项目需要整合资源。随着科研工作的发展,科研项目研究朝着协同创新的方向发展。高校与企业、政府相互合作开展科研工作成为科研工作的重要发展方向。但是,高校、企业与政府共同研发科研项目需要实现资源共享,加强企业、高校与政府之间的合作。这就要求科研项目积极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促进科研项目的研发。而科研项目资源整合需要实施项目管理。项目管理能够有效集中各方力量,整合科研资源,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进而促进科研工作的发展。因此,在科研项目中实施项目管理极为必要。 三、科研项目实施项目管理的策略 (一)科研项目的生命周期管理 首先,科研项目阶段划分。科研项目有着自身的生命周期,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科研项目的发展阶段包括项目申报、立项、项目实施和项目验收。在科研项目中实施项目管理策略应明确科研项目的发展阶段,并确定每一阶段的管理内容和管理方法。例如,在科研立项阶段,项目管理主要包括项目建议、项目分析及项目合同签订;在项目实施阶段,项目管理主要包括项目跟踪、目标调整和项目评估等工作;在项目验收阶段,项目管理主要包括项目目标、组织绩效及合同指标管理。 其次,科研项目立项管理。第一,科研项目的项目建议。科研项目的项目建议主要分析项目研究的必要性、项目研究的技术运用于项目研究方法、项目研究的必备条件、项目目标等。科研项目与工程项目不同,很少从经济角度来进行项目建议;第二,项目可行性分析。科研项目往往有国家的支持,政府对科研项目有着资金投入和相关政策支持。因此,项目的可行性分析主要分析科研项目的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案的可行性。项目可行性首先要满足理想目标,保证项目目标的实现;第三,项目合同的签订。签订合同是立项工作的最后一道程序,既要总结项目可行性分析的结果,又要为项目实施和项目验收提供依据。在签订合同的过程中,要注重项目的关键技术、项目目标和项目经济指标的规定,确保科研项目的可行性与实用性。 再次,科研项目实施管理。第一,制定科研项目计划。科研项目技术是开展科研工作的主要依据,直接关系到项目目标的实现。因此,科研项目计划的制定要全面考虑科研项目工作的各个方面,并根据科研项目的特征做出周密安排。同时,科研项目计划的制定要以科研目标为中心,确保项目目标的实现;第二,项目跟踪管理。在科研项目实施管理过程中,要对科研项目进行跟踪管理,加强对科研工作的监督和控制,确保科研工作按计划进行。同时,当科研工作出现意外时,项目跟踪应根据项目的进展采取科学的管理措施,减小项目损失;第三,项目进展评估。项目进展评估指对项目的进程进行评价,检查项目的完成情况、质量、技术等方面的因素,及时发现项目在研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采取科学的解决方案。 最后,科研项目验收管理。第一,科研项目验收要注重项目合同的考核指标,检查项目的达标情况,并根据项目合同的考核指标对项目的完成情况作出客观中肯的评价;第二,项目验收管理要重视项目组织管理,确保项目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协调项目负责人和项目主管单位之间的关系;第三,项目验收要注重项目绩效管理,对项目成果进行评价,评价科研项目成果的学术价值、经济价值及社会价值,促进科研项目成果转化。 (二)科研项目实施阶段管理 首先,实施阶段的过程管理。第一,要对科研项目的实施阶段进行识别和分析,策划项目的研究技术和研究方案。同时,要重视对项目的资源支持,确保项目基础设施建设、人员需求及项目的资金保证。另外,项目管理应注重项目的实施过程和项目的评价改进,促进项目研发;第二,项目管理工作应积极建立过程模型,以项目的实施过程为核心,确保项目目标的完成,并对项目的实施过程进行评价改进。同时,项目管理工作应积极采用信息技术,实现项目过程模型信息资源共享;第三,项目管理工作应加强对项目过程的控制,积极控制项目的策划过程、资源支持、实施过程及评估过程,确保项目管理工作的科学性。 其次,实施阶段的目标管理。第一,要加强对项目的质量管理,确保项目成品的质量及项目各个研究阶段的质量,对项目研发工作进行全程监督,严格控制科研项目成品的质量;第二,要加强对项目的进度管理,确定项目研发活动及活动的排序,并计算研发活动的用时。同时,要对项目工期进行编制,确保科研项目能够按照计划进度进行;第三,要加强对项目的成本管理,预算项目成本,并细化每一阶段的项目成本,增强项目管理人员的成本控制意识,全面控制项目成本。 (三)科研项目实施项目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科研人员管理。第一,要掌握科研人员管理的规律。科研人员拥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科学知识,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科研人员管理应采取柔性管理方式,加强对科研人员的人文关怀,积极重视科研人员的实际需求,为科研人员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第二,项目管理应不断提高科研人员管理水平。为此,项目管理应改进传统的管理观念,加强对科研人员的科研素质的重视,以科研人员为中心开展管理工作。同时,项目管理部门应建立科研人员管理政策和管理制度,积极采用激励机制。另外,项目管理应注重科研人员的培养工作,全面提高科研人员的素质。 其次,科研组织管理。项目管理工作应加强对科研工作组织模式的管理。目前,常见的科研项目组织模式主要有项目式、矩阵式和职能式。职能式组织具有层次化的特征,在科研项目中运用最为普遍。当前,我国大多数科研机构按照学科划分部门。但是,这种划分导致部门之间缺少沟通与合作,而科研项目需要多个部门和多个学科之间共同合作。这种项目组织模式忽视了项目的整体性。项目式组织使科研项目独立存在,有着自己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但是,这种组织模式容易导致设备重复购置和资源浪费。矩阵式组织是新兴的科研项目组织形式,能够将职能式组织与项目式组织相结合,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利用业务优点,解决项目的进度问题。因此,科研组织管理应积极建立矩阵式项目组织。 最后,科研沟通管理。第一,科研沟通管理应积极制定项目沟通计划,确定项目沟通的时间、技术和方式,为项目沟通提供科学指导;第二,项目沟通管理应积极落实项目沟通计划,在立项阶段、项目实施阶段及项目验收阶段积极开展项目沟通,加强项目管理。 四、小结 随着管理行业的发展,新兴的管理方法层出不穷,并且新的管理方法提高了管理工作效率。项目管理作为管理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管理行业发展的新方向。项目管理在管理行业已经成为重要的管理方法。在科研项目中实施项目管理十分必要。这是因为科研项目需要科学的管理方法、需要加强管理控制、需要成果转化、需要资源整合。而这些工作都离不开项目管理。在科研项目中实施项目管理应加强科研项目生命周期管理,注重科研项目的阶段划分、立项管理、实施管理及验收管理。同时,项目管理应对科研实施阶段进行管理,注重实施过程及目标管理。另外,在科研项目中实施项目管理应注意对科研人员、科研组织、科研沟通的管理。分析在科研项目中实施项目管理的必要性并探索项目管理的实施策略不仅有利于加强对科研项目的管理,提高科研项目管理的科学性,而且对科研成果研发有着重要意义。 科研项目管理论文:高校科研项目管理激励机制研讨 摘 要 科研项目管理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对学校的生存及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此外,科研项目可作为科学衡量学校创新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本文结合实际,立足于激励机制,论述了高校建立科研项目管理激励机制的作用、激励原则和当前我国高校科研管理现状,并提出了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应用激励机制的可行性策略,旨在丰富有关理论,并希望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 高校 科研 项目管理 激励机制 科研不仅能够体现高校社会功能,而且能够对国家创新进行衡量。众所周知,高校是培养优质人才及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阵地,是国家知识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于高校来说,科研管理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建设科研队伍,对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科学水平等具有积极的意义。就科研人员而言,其工作包括科研及科研管理。最近几年,激励机制受到了高校科研管理的高度重视。本文结合实际,首先分析了高校建立科研项目管理激励机制的作用;其次,阐述了激励原则;再者,探究了当前我国高校科研管理现状。 1 高校建立科研项目管理激励机制的作用 (1)能够促使科研人员参与工作的兴趣得到激发。实践证明,人的工作动机或人的行为旨在满足某种期望、欲望、需要。对于该点,每个社会人都是一样的。此外,欲望及需要也是引发人做出行为的动力。期望及需要一旦得到实现,人的满意度便会明显提高,对动机或行为的强化及巩固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人可坚持不懈努力,从而实现更高的目标。 (2)能够促使个体行为得到积极改变。就每个个体行动的基本动力来讲,其表现为个体利益与目标。在总体利益及组织目标方面,当高校与科研队伍保持一致时,必然会推动、促进高校长远发展;当高校与科研队伍处于背离状态时,总体目标会对个体目标造成一定的影响。对于激励机制,其基本作用为满足个人需要及利益,促使学校与个人目标的结合、统一,进而实现共赢。 (3)能够促使科研队伍凝聚力得到有效提高。从高校科研机构组成来看,其包括学科群体及学术群体。由马斯洛层次理论可知,个体具备众多需求:工作价值、社交习惯、尊重、个人发展等。高校科研机构内部现行的工作守则及规章制度,是自身工作正常运转的重要基础。此外,对内部关系进行密切关注,以促使团队向心力及凝聚力得到增强,进而加强个体之间、群体之间、群体与个体之间的沟通、协作。 (4)能够促使高校科研顺应时展潮流。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给高校科研既带来了挑战,又带来了机遇。当前,竞争日益加剧,为在其中占据优越的位置,高校须对自身战斗力及凝聚力进行增强。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不仅能够提高高校核心竞争力,而且能够为科研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5)能够促使科研人员素质得到提升。对于所有个体来讲,激励是公平的。然而,激励作用存有很大的区别。受个体素质、能力等差异的影响,马太效应会应运而生,即某些人会进步得较为快速,某些人会进步得较为缓慢。但是,处于落后状态的个体并不会甘心,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其创新能力及素质会明显提升,从而与快速的个体保持一致的前进节奏。由于竞争的存在,高校科研创新能力将会大大提高,对高校科研事业长远发展具有非凡的意义。 2 激励原则 (1)激励原则之以人为本。所谓的以人为本指的是在整个科研管理工作中,对人的创造性、积极性、主体能动性加以调动,将人作为工作中心。以人为本原则表明,就管理中所涉及的主体和客体而言,人至关重要。在实际科研管理中,人发挥着双重作用:灵魂及核心;施行科研项目管理,旨在充分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创造性,对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以人为本中的“人”并非等同于单个人,其通常指组织或群体(由协作关系、目的相同的人所组成)。 (2)激励原则之系统性。系统性是指有机整体,其目的及功能较为统一。对于科研管理的系统性,其指的是有机组合系统中的所有要素(基于全面考虑、分析基础上)。毋庸置疑,管理的成功与否,与各环节衔接性、细节等存有密切的联系。唯有科学改变所有组织,才能获得最佳的管理成效。严格意义上来讲,科研管理激励机制属于系统范畴,其具备相应的功能目的:对人的创造性、科研水平、高校创新能力加以提升,以为国家长远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3)激励原则之针对性。在实际调查中,笔者发现,虽然很多高校在以往采取过很多激励措施,但其效果不仅任意。究其原因,当属这些激励措施缺乏针对性。正因如此,科研人员的实际需求得到不满足,以致其参与科研工作的兴趣不高。例如:现实中,提出新方案与建议、标新立异、创新失败的人往往会受到一定的惩罚,导致创新受到抑制。就针对性原则来讲,其具备两个方面的要求:其一,对所期望及需要的行为进行正确激励;其二,以高校科研人员层次性为依据,针对不同时期及人,同一时期及人的心理需求和心理发展水平,采取各式各样的激励措施,以达成激励目标。这个要求表明,须对激励方法进行灵活运用。 3当前我国高校科研管理现状 就当前我国高校科研管理现状来讲,其存有以下问题: 一是科研管理人员缺乏主动性。科研在高校中居于核心地位,品牌是高校生存及发展的基础。纵观国内外优秀高校,科研皆在其中占据着相当大的份额。随着科研任务的不断增多,人员配备未得到切实协调,以致科研管理人员在创造性、主动性等方面较为匮乏。实际工作中,很多科研管理人员仅是为了工作而工作,完全没有工作激情。 二是科研管理人员管理水平普遍较低。在学科作用影响下,大多数科研管理人员不具备统筹、规划的能力,此外,具备较弱的对外沟通及组织协调能力。与此同时,很多科研管理人员缺乏自主创新及管理能力。另外,科研管理人员缺乏工作热情,导致高校科研管理人员整体管理水平不高。 三是科研管理人员外部生存环境引人担忧。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很多高校并未切实落实各项政策(评优、激励、福利等)。对于从事科研助理工作的人员,其大都由行政人员或年轻教师兼职担任,没有专门编制科研管理工作,且缺乏必要的奖金与福利,导致兼职科研管理人员可耗费与管理工作上的时间、精力较少。加上教师评优考核及二级学院发展,导致高院拥有大量科研管理相关任务。与大量管理任务相反的,高校培训科研管理人员也只是通过会议对项目做些简单的介绍,并未注重培养及管理科研人员,很多科研管理工作仅仅流于形式,所有的现状表明,高校科研管理工作要健康、可持续发展,需使科研管理人员更加职业化和专业化。 4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应用激励机制的可行性策略 (1)注重激励科研团队,促使凝聚力得到提升。在规划发展时,高校须统一自身与科研管理部门及其管理人员,高度重视科研管理工作及与科研人员之间的联系,以促使个人价值得到充分发挥。在“公平”原则得到严格遵循的情况下,须对考核体系进行科学建立及完善,增强科研人员的归属感。此外,在很大程度上可简化工作,有利于实现降本增效(工作成本降低,工作效率提高)和提升科研管理的团结性。 (2)注重考核目标,促使个人发展要求得到满足。以二级学院科研管理特色及科研人员的差异性为重要参考依据,对考核目标与激励措施进行规划、编制。具体考核包括二级学院考核及学校考核。制定短期目标及长期目标,切实保证科研人员的利益,以促使其得到有效激励,进而专心致志于科研工作。如此,高校科研创新水平及核心竞争力能得到极大的提升。 (3)注重结合物质与精神激励,促使学校管理体制得到健全。现今,挑战与机遇无处不在,人力资源在核心竞争力中所占的位置愈来愈重要。当前,高校因获取、利用及稳定人才而困惑。其中,高校激励的施行最为困难及繁杂。薪酬激励机制的推广及施行成为摆在高校面前的又一重要课题。对于高校科研管理人员,其还充当着另一角色“经济人”。 为更好地稳定科研队伍,须对科研管理部门及科学管理人员社会地位进行转变。在投入方面,应倾斜于科研管理部门,保证情感层面上尊重及关心该队伍。此外,绩效化管理科研人员的工作,且直接挂钩加薪、晋升等。与此同时,采取岗位明确或补助的措施,以激励二级学院兼职教师,激励方式有晋升、荣誉、分发福利、职业发展等。由此可见,激励既包括物质激励,又包括精神激励。值得注意的是,应加大培训科研管理人员的力度,以大大提升其综合素质,对其知识结构与观念进行更新。条件允许状况下,可专项审批及申报科研管理项目,且对科研文章的撰写加以组织。通过研讨会形式,为科研管理人员交流、沟通提供平台。激励政策的建立,为持续发展的高校科研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对高校所有组织管理体系具有促进、健全、推动和建立作用。为保证高校长远发展,须对管理机制加以建立及完善。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所有组织的完善及配合催生出科研管理工作,其对提高高校核心竞争力,保证高校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改善,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其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
金融和理财论文:浅谈高中生学习金融理财知识存在问题及途径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理财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作为高中生,我们应当加强理财知识的学习,培养自身良好的理财习惯,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理财观,这对于高中生人生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本文阐述了高中生学习金融理财知识存在的问题及途径,并给出了一些具体可行的方法。 关键词:高中生 金融理财 途径 当代国与国的竞争中,经济力量竞争是重要的竞争指标,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高中时代学习一些必要的金融知识不但对自身有益,还可以有效地推动国家经济建设。在我国现阶段,金融知识并未列入学校教育中,高中生无法有效地学习金融知识,常常出现错误的金钱观和消费观,不利于高中生健康成长。因此积极学习金融知识,可以帮助高中生树立起正确的消费及理财观。 一、金融理财的内涵 金融知识实质就是货币知识,主要指货币的发行流通,贷款的发行、收回,存款的存入、取出,汇兑等等。金融的核心是指价值在不同时间,不同区域进行交换。金融包含有五个构成要件,他们分别是金融对象、金融方式、金融机构、金融场所和金融机制。金融理财是指在货币流通过程中, 将资金充分利用起来,购入有形或无形的资产,通过交易进而取得较大的收益。金融理财形式多种多样,例如:银行、证券、保险及当下比较流行的互联网理财等等。 二、高中生学习金融理财知识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中生学习金融知识并不理想,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没有正规的指导 在学习中,高中生学习的知识主要是数理化等学科知识,对于金融方面知识学习少之又少。出现这种状况主要与我国教育制度有关,我国目前实行应试教育制度,高中生上大学主要通过高考制度进行选拔,老师在上课时几乎不会教授与高考无关的知识,这就使得高中生缺乏正规的金融知识指导。 (二)学业压力巨大 高中生面临着高考的压力,在巨大学业压力下,没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学习金融知识。学生每天都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除吃饭、睡觉以外的时间几乎都在学校学习,在此巨大压力下学生根本没有心情、也没有精力去从事金融知识学习。 (三)社会缺乏高中生学习金融知识的氛围 目前,社会对于高中生的评价还主要是以学习成绩为主,学生如果没有以学习课本知识为中心,而是学习其他,往往会被社会舆论认为是不务正业。首先,我们的父母会激烈的反对,另外,即使有人想学习也会因为没有氛围,极易产生孤独感,使学习半途而废。 三、高中生学习金融理财知识的途径 (一)以互联网、纸质书籍等为媒介,学习理财相关知识 高中生虽然面临着巨大的学习压力,但是,如果有兴趣想学习金融知识也不是不可能的,现在高中生中使用手机的人数越来越多,互联网的普及也带来了巨大方便,使用手机上网除了可以聊天、查阅信息、购物,还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金融理财知识的学习。在放松心情的同时拓展自身的知识面,如在浏览新闻时,可以对新闻中的金融板块进行关注,也可以下载更多关于财经类方面的知识。通^这些渠道,可以了解国家财政政策和不同金融产品,是一条切实可行的学习金融知识的方法。 学习基础金融知识,掌握必要的理财手段,对于高中生来说必不可少。应当先从生活中能涉及的理财知识入手并加以实践,通过投资获得收益后则会更加提高学习热情。浅显金融知识还可以通过阅读纸质类和电子类图书获得,纸质类图书如《金融时报》、《经济观察报》等报纸;另外还可以购买有关金融知识的纸质书籍,或从图书馆借阅相关书箱,这些都是高中生学习金融知识的一大要地。阅读有关金融知识书籍,必须以已有基础金融知识为基础;如果没有相关基础知识为铺垫,则金融类书籍内容会很难理解。 (二)日常生活中合理支配金钱 金融知识无处不在,日常生活中,高中生的资金主要来源于长辈过年、过节给的钱和日常生活费等,而消费主要包含学习、吃穿和娱乐等方面。对于这些钱,我们要善于合理支配,比如,可将银行卡与手机绑定,开通手机银行,然后将资金分成两部分,日常所需费用通过购买低风险的货币类基金或放在余额宝中升值,需要用钱时轻松点击一下手机就可以实时赎回,既不影响使用又可以获得比银行活期高5倍多的利润。对于暂时不用的钱可以购买一些风险低利率高的定期理财产品,如国家开发银行发起设立的开鑫金服,通过手机下载APP软件,通过P2P理财,可以获得近7%的年利率,安全、便捷又高效。长期坚持下去,就可以在大学毕业时积攒到人生的第一桶金,用于更高端的金融理财,这样不仅得到较理想的收益,还提升了自我金融理财能力。 (三)学习、借鉴他人的理财方法 对于高中生来说,理财知识复杂庞大且在不断发展更新。在有时间时可以积极观看电视中的财经节目,到银行询问理财产品,与理财专家沟通交流,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拓宽自己的思路,提升自己的能力,开拓创新,形成适合自己的投资理财之路及风险防范方法,做好自身财产保护,树立健康金融理财观。 (四)养成理财习惯 俗话说“你不理财,财不理你”。作为高中生,要将金融理财当作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事情去做,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第一,确定合理经济目标。在进行理财时,应当先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规划制定经济目标,并冲着这个目标去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最终实现理财目标。第二,制定切实可行的预算方案。制定预算方案可以为将来支出提供指导,但是预算方案不能停留在纸面上,要想预算方案达到预期效果,必须严格落实。第三,记录自身财务状况。将自己每一笔收入、支出都记录在案,分析找出其中的不必要花销,削减开支,开源节流,将节约下来的钱进行投资理财,复利再投资,利滚利,使我们的资产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为我们早日实现财富自由的最高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 金融和理财论文:个人小额理财的“大数据时代”当银行遇见互联网金融 一提及互联网时代的购物与理财,纵然Apple Pay这一类服务仍受制于硬件的制约,与网购相伴而生的支付宝、随着手机社交而来的微信却早就在大众生活中混了个“脸熟”。这充分验证了某种微妙的共同心理――一旦有什么方法能让日常林林总总的支付需求变得省时省力,大部分人是不会拒绝费神去学习的。支付宝也好,微信也罢,也正是凭着这种把服务送到眼皮子底下的贴心姿态,终究让财大气粗的银行们都感觉到了头疼。不知有多少人注意到这些微小的细节?曾经一副“爱用不用”面孔的各大银行官方APP,正在悄然换上更具亲和力的业务式笑容:官方微信公众号、甚至移动联通的短信号,也纷纷把常用功能设置到菜单快捷键上――这样能让用户第一眼看到手机屏幕就觉得方便。这些变化的苗头,不过是鲶鱼蹿进池塘之后的连锁反应,未来的影响却足够切实而深远。 面朝互联网,银行在做什么? 不妨先来盘点一下那些“改换姿态”的银行们――互联网金融的大背景下,工行力推旗下的电商平台“融e购”、即时通讯平台“融e联”、直销银行“融e行”三大平台,其支付、融资和投资理财三大产品线上,则有“工银e支付”“逸贷”“网贷通”“工银e投资”“工银e缴费”等产品。建行早有“互联网+”战略推出,后有电商平台“善融商务”、小额支付“龙支付”、线上保险等业务跟进。农行则重点推出其最新版本的“掌上银行”,提供移动银行、移动支付、移动商务、移动社交等应用,多个B2B平台和产品也陆续推出。中国银行则将以服务电子商务为核心的网络银行作为核心任务,重点打造“中银易商”整体品牌,已陆续推出中银E社区、航运在线通、惠民金融服务等网络金融服务。 “工商银行对互联网金融不但不排斥,还是重要的参与者、推动者。”中国工商银行行长易会满这一席话,多少代表了银行们主动求变的现时态度。 事实上,也是不变不行了,某金融搜索平台曾对全国各地的银行用户进行了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在面临支付(小额为主)时,53.3%的受访者会选择支付宝或微信支付,选择刷卡的仅占22.9%:而需要转账时,支付宝或微信的选择比例更高达72.3%:在理财方面,64.29%受访者的银行存款只占总资产的20%以下:21岁~35岁的年轻人中,仅18.71%在投资理财时首选银行理财。这是没有哪个银行能笑得出的现状。 我们为什么远离了银行? 如果把记忆倒推十年,人们下意识的选择显然不是这样的。存款、取款、转账这些和银行天然相关的事就不说了就连水电费可也常常是到银行拿号交纳,显然,比起水电网点,还是银行网点密度更大、更方便一点。那个时期的银行们,大概也习惯了按时开门关门、自然有排着大队的用户涌上门来。 也许正因为危机感不足够的缘故,在随后若干年中,网络一天天、一寸寸深入日常生活,银行的脚步却悄然落后了。倒不是说它们就没有开通电话银行、网上银行乃至手机APP,只不过“能用”和“好用”对于用户来说,个中差距可以是云泥之别。翻翻软件商店里的评论,吐槽各大银行官方APP的评论不在少数:当年招商银行在年轻人群体中的好感度一骑绝尘,它的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好用”可也是一大加分项… 等到姿态更低的支付宝们以黑马之姿杀出来,真正玩转了网络时代的大数据,用户最迫切想实现什么、最深切讨厌什么,如此切中痛点,用户体验飞跃转投过去简直是意料中事。说到这里,传统银行也不是不委屈的。传统商业银行的本质在于存、贷、汇银行最初的“触网”举动是建立各自的网上银行系统,利用官方网站开展业务,使其业务由部分到全部迁移至网络的演变过程。 互联网金融为服务小微企业和个人客户提供了全新的金融模式,但对传统银行来讲,新模式涉及IT系统、运营流程和风控体系改造,成本投入巨大,转型发展需要一个过程。有业内人士曾表示,支付宝们的优势在于平台、零售客户资源和数据,传统银行的优势在于资本、批发客户资源、信用和风控能力,单纯的互联网解决不了所有的金融需求,特别是高端客户的面对面个性化服务仍不可替代。 鲶鱼之变 “如果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关于这个事,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的说法并不太温良恭俭让,但却是实情。对所有希望钱财流动能既便捷又安全的用户来说,这毫无疑问是个好事。 正是现实让银行们意识到,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已经”填补传统金融机构在长尾客户方面的服务缺陷。纵然这类客户的资金量少,但架不住群体数量惊人,积沙成塔集腋成裘,积少成多照样是大片大片的“金山”。 事实上,银行依旧是大资本流向的掌控者,而互联网金融服务提供商们,更像是通信行业的增值服务商,拥有资金流水,却没法控制资金流向。了解个人消费习惯、提供消费与理财一体化服务,这是以支付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混得风生水起的法宝。而同样身处互联网时代,同样可以享受大数据技术的红利,支付宝们能够做到的,银行难道就一定做不到? 这是再典型不过的鲶鱼效应。 如果说支付宝们的实践为银行指明了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前进方向,这个说法大概也不算夸大其词。大数据究竟能为传统银行注入怎样的活力,其实已经有一些例子了。以“网上再造一个中信银行”为口号的中信银行表示,其网络金融一直处于行业领先之列。首先,与腾讯、阿里巴巴和百度等互联网公司进行合作,重点布局移动金融、第三方支付等业务。此外,中信银行信用卡依托线上渠道获客。据称,中信银行信用卡客户有40%~50%是通过互联网获得。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3月,腾讯和阿里巴巴在同一天宣布都将推出“网络虚拟信用卡”,且合作方均为中信银行,不过该产品还未与公众见面,便被央行紧急叫停。中信银行还将大数据分析运用到网络融资方面,与银联商务合作推出的“POS商户网络贷款”,依托大数据分析技术,通过分析商户的交易信息,结合客户征信信息,对客户信用进行评价并据此发放贷款,可做到无担保、无抵押、全线上、审批快、随借随还。而直销银行,更是被视为传统银行向互联网金融生态延伸的最佳代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53家银行的直销银行上线运营。客户无需到营业网点,只需安装银行的手机客户端,即可在线完成账户开立、风险评估、资金归集、视频认证等操作,一站式办理直销银行金融产品申购。 写在最后 任何支付、理财机构业务都要依托基础账户,说它是传统银行的王牌也并不为过。互联网金融之于传统银行谈不上替代更谈不上吞并,未来两者更多是“竟”与“合”的矣系。而可以预料的是,大数据是互联网金融的关键点,谁能执此牛耳,就能在适者生存的竞争中占据先机。 农合金融机构发展农村理财业务的探讨 摘 要:农合金融机构(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以下简称农合机构)金融理财业务的缺失,导致农合金融机构无法满足城乡客户日益增长的财富管理需求,但这一现状即将被打破。目前,多地农合机构理财项目建设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即将开放理财业务。与城市经济体系不同的是,农村中需求理财产品的客户仍处于零散状态,以及我国农村特有的农村民间金融形态,也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用于理财的资金数量。另外,农村人口的理财意识薄弱、农合金融机构的理财品质不高等问题,都严重限制了农合金融机构理财业务的发展。因此,农合金融机构的理财业务应主要针对本土农业人口,且应认真考察本地的农业种植和养殖特征。 关键词:农合金融机构;农村客户;理财业务;发展 中图分类号: F8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5-47-2 0 引言 随着农业人口人均收入的增长,农民已不再满足一般的储蓄业务,而对于农合金融机构的理财业务提出了期望。在这一市场需求的拉动下,农合金融机构在理财产品开发和销售上也呈现出可喜态势。然而与城市经济体系不同的是,农村中需求理财产品的客户仍处于零散状态,以及我国农村特有的农村民间金融形态,也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用于理财的资金数量。为此,农合金融机构理财业务的发展及探讨也就十分必要。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农合金融机构需要增强自身的增值业务创新能力,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机。 1 农合金融机构理财业务发展中的困境分析 农合金融机构在发展农村理财业务中有诸多困境。笔者从工作体会出发,将目前的发展困境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1.1 农村人口的理财意识薄弱 众所周知,农合金融机构服务对象主要是农民,农村市场中农户的金融知识水平相对低下,在理财观念上更是趋于保守,加上所受教育程度不高以及对金融理财产品缺乏认识,尽管部分农业人口通过自主创业和外出打工积累起了一定的资金,但在农耕文化的作用下难以涉足商业银行的理财增值业务。而且这一传统意识具有很强的稳定性,无法在短期内得到改善。这就意味着,农合金融机构理财业务发展的上述困境,将在长期内持续存在。另外,农村人口对理财风险认识不够,一旦投资出现风险,往往不是从自身找原因,常常将责任归咎于农合金融机构。 1.2 农合金融机构的理财品质不高 根据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定义可知,银行理财业务是指理财师通过收集整理客户的收入、资产、负债等数据,倾听客户的希望、要求、目标等,为客户制定投资组合、储蓄计划、保险投资对策、继承及经营策略等财务设计方案,并帮助客户的资金最大限度地增值。从中可以知晓,良好的农合金融机构理财业务,不仅需要理财师专业能力的支撑,还需要具有吸引农民眼球的理财产品。结果,似乎这两点都不十分完美。 2 分析基础上的现状反思 在上述分析基础上,就有必要对当前发展现状进行反思。在反思之前还应强调,在未来发展路径的构建上需要遵循可操作性的原则,即关于改变广大农业人口的传统意识并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具体而言,现状反思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 2.1 针对需求方的现状反思 上文已经指出,农合金融机构的理财业务无论在理财师水平,还是在可供选择的理财产品上都不尽如人意。这一点加上农业人口的传统意识,就进一步限制了对理财产品的需求。这些都是在短时间内无法解决的问题,从而能否从农业生产所需资金的循环特征出发,来设计出符合农业人口偏好的短期理财产品,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不难理解,这里的理财业务须满足区域植根性要求。 2.2 针对供给方的现状反思 上面已经提到了供给方需要着手开展的问题,即设计出满足农业人口偏好的理财业务来。另外,针对农户作为农村经济系统中的基本单位,还需要通过农合金融机构人员的上门访问,来建立起银行与零散分布农户的联系。 以上两个方面的现状反思表明,在推动农合金融机构理财业务发展中,应主要从供给方面下功夫。而对于需求方,则可以在选择机制下进行针对性的偏好引导。 3 反思引导下的发展路径探讨 发展理财业务是当前农合金融机构加快自身战略转型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农合机构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根据以上所述并在反思引导下,农合金融机构理财业务的发展路径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建立。 3.1 注重理财专业人员的培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理财团队 理财产品的开发涉及的基础资产较多,如何能有效地分析基础资产的收益性,又能保证客户理财资金的安全性,就需要研发和设计理财产品的人员对投资标的有充分的了解和市场把握,这就对产品开发团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目前我们恰恰和商业银行理财开发团队的核心差距就在这里。因此,要从根本抓起,给现有人员创造培训机会,加大培训力度,选拨人才,引进人才,逐步打造一支高综合素质的理财产品研发团队。 3.2 提炼出区域植根性元素 本文一直在强调,农合金融机构的理财业务应主要针对本土农业人口。因此,当地农业人口的收入来源就与本地的农业种植和养殖特征息息相关。之所以指出这些特征在于,设计变现能力强的理财业务需要认真考虑其中的变现周期。这不仅关系到银行的运营成本,也涉及理财产品的成功与否。从现阶段的诸多文献中,很难找到这一观点。 3.3 优化当前理财业务结构 不难理解,若要实现农合金融机构理财业务的可持续健康发展,首先就要提高本地农民对理财产品的认识,扩大广大农业人口的需求拉动。农业人口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这就要求在理财业务开展中应简化产品的设计内容,并能在通俗易懂的语言下来告知农户有关增值效果。因此,对于城市银行中的诸多理财业务,在农村区域中就需要抛弃。这里笔者建议,可以将农户自主创业时的资金安排作为理财业务来开展,这样也有助于农合机构深入了解该农户的经济能力,并为放贷提供原始信息支撑。 3.4 提升人员上门访问力度 在成本控制基础上的人员上门访问,仍需要借助市场营销学的原理,即需要界定目标客户。一般而言,对于理财有需求的农业人口,往往具有商品经济意识,并积累起了一定相对稳定的资金量。因此,可以将当地的专业养殖户、种植户,以及乡镇企业的管理者作为重点访问对象。 3.5 有效细分客户资源,培育广阔的农村金融理财市场 农合金融机构要因地制宜根据农户的需求发展理财业务,针对本地农村居民的经济、生活和金融知识水平,开发出一套符合本地农民理财需要的金融理财产品,而且这种理财产品一定要符合本地农民的理财心理,操作上力求 简单方便,在农户所能承受的范围内尽可能做到风险低、收益稳定、能随时赎回,以此提高农户对理财产品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以上便是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因我国农业人口分布广泛,且各农村区域的自然禀赋条件存在显著差异,因此本文并没有结合特定区域展开讨论,而是结合当前问题从发展趋势层面进行了原理性探讨。但本文的结论,将支撑各地理财业务开展中的思路。最后,对于本文主题的讨论还可以从其他方面展开,但笔者仍在独特的视角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4 结语 本文认为,农村人口的理财意识薄弱、农合金融机构的理财品质不高等问题,都严重限制了农合金融机构理财业务的发展。因此,农合金融机构的理财业务应在提炼出区域植根性元素、优化当前理财业务结构,以及提升人员上门访问力度等三个方面下功夫。具体而言,当地农业人口的收入来源就与本地的农业种植和养殖特征息息相关;将农户自主创业时的资金安排作为理财业务来开展;将当地的专业养殖户、种植户,以及乡镇企业的管理者作为重点访问对象。 参 考 文 献 [1] 胡左浩,蒋方明,余伟萍.在个人理财服务中影响服务质量的因素以及作用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3). [2] 胡维波.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瓶颈及其突破[J].金融与经济,2004(05). [3] 仝娜.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研究[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1(01). 对家庭金融理财风险与防范对策的探讨 摘要:近年来我国居民的理财需求日益多元化,本文探讨家庭金融理财的主要风险,并分析常见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防范对策,从而为家庭金融理财提供参考。 关键词:家庭;金融理财;风险;防范;对策 一、家庭金融理财的主要风险 第一,储蓄的负利率风险。我国居民储蓄居高不下,这同居民保守的金融理财心态有直接的关系,认为储蓄是最为安全的一种理财方式。实际上储蓄存在着潜在损失,一方面如果家庭到期之前提取定期存款,那么利息只能根据活期存款的利率支付,从而导致家庭损失利息收入,并且存款金额越高,损失的利息也就越多。另一方面,如果银行存款利率低于消费价格指数,或者是通货膨胀指数高于存款利率,就会导致存款实际收益下降,出现储蓄负利率的问题。 第二,金融机构风险。目前家庭往往购买银行或者是基金等机构的理财产品,不过如果金融机构经营管理出现问题,也会加大家庭投资的风险,这方面的风险是可以说是同特定的金融机构存在练习的非系统性的风险。例如某家庭银行购买基金产品,基金经理人投资不善导致基金的净值下降,从而给投资者造成损失。尤其是近年来市场不景气等因素的影响,偏股票型的基金存在着收益下降的问题,导致投资者的资产出现一定程度的缩水。 第三,其他风险。金融理财过程当中,家庭除了面临上述风险,还会面临不可抗力风险、流动性风险、意外灾害风险、公司经营风险、政策风险以及信用风险。如果政府政策出现变化,会直接影响到证券价格;如果政府改变私人购房政策,也会影响证券市场上的资金供求。公司经营状况以及信用评级会给投资者的市场预期带来影响,从而影响公司股票的价格。 二、家庭金融理财风险的影响因素 第一,生活习惯因素。我国家庭习惯勤俭节约的,并且推崇量入为出,消费观念比较保守。部分家庭在家庭消费的规划过程当中,借助于消费计划降低非必要开支,之后将家庭收入减去必要的支出,剩余的资金则用于储蓄。因此居民的储蓄率比较高,反映出我国居民的朴素理财思想。我国家庭的传统理财习惯,强调消费规划同时忽视投资规划,对金融理财的重视程度不够。 第二,缺乏理性规划以及理财目标。我国家庭除了守财奴以及月光族,同时存在部分家庭不善于规划家庭财务。同时部分家庭则认为只要认真工作并且努力挣钱,做好消费支出计划,财富会自然增加。但是物价不断上涨的背景下,财富积累的速度远远赶不上通胀速度。 第三,理财知识比较匮乏。根据相关的调查研究,我国家庭的财商指数不容乐观,虽然拥有追求财富的态度以及动机,不过知识面非常贫乏。目前我国金融市场提供的理财工具多种多样,其中储蓄可以说是家庭作为常见的理财工具,有着流动性高、收益低以及风险低的特点,可以说是家庭理财基础。熟悉储蓄技巧从而合理组合储蓄有重要作用。国债的收益性、安全性以及偿还性都比较高,因此受到家庭的青睐。基金以及股票作为近年来家庭投资的重要产品,得到更多家庭的认识,不过由于缺乏相关的分析能力,因此在正确地选择产品以及进出场的时机方面,困扰着大量的家庭投资者。保险具有保障功能,因而受到大多数家庭的认可,不过买保险主要在于保障,目的并不在于投资,如果将家庭的资金主要投入保险往往会出现财富的缩水问题。 第四,理财风险以及收益认识不足。部分家庭在金融理财过程当中追求低风险以及高收益产品。很多家庭认为在风险一定的情况下,金融理财产品的收益越高越好,同时在收益一定的情况下,理财的风险越低越好。金融理财风险以及收益间是正比关系,高收益难免会伴随高风险。所以对理财机构所承诺低风险以及高收益类的理财产品,在配置家庭理财产品方面需要态度谨慎,避免盲目轻信。部分家庭在分散风险方面缺乏应有的意识,或者是过高估计家庭承受风险的能力,在金融理财产品投资过程中,用大笔资金去投资某种特定的理财产品,市场一旦出现不利因素,容易使得家庭资产严重缩水。 三、家庭金融理财风险的防范对策 第一,高度重视货币以及债券市场的理财产品。金融市场往往波动比较剧烈,因此家庭理财应当尽可能选择那些风险比较低的投资产品,债券以及货币市场方面的理财产品作为稳健型的理财产品,应当受到家庭金融理财的重点留意。债券以及货币市场类的理财产品主要投向市场流通的国债、央行票据以及金融债等,所以风险比较低。同时这一类的理财产品通常涉及不同的投资标的,有着分散风险以及稳健投资等优点。家庭在投资这一类产品的过程中,应当制订金融理财计划的原则,也就是安全性、流动性以及收益性。安全性指的是家庭储蓄应当投向不蚀本同时且购买力不受通货膨胀影响的途径,这也是家庭金融理财最为重要的原则。收益性指的是家庭金融投资应当增值,并且盈利越高越好,这是家庭金融投资理财最为主要的目的。流动性也叫变现性,指的是家庭金融理财的投资要考虑变现能力,确保家庭急需使用资金的是可以及时回收,部分债券、热门股票以及银行存单的变现性比较高。 第二,充分利用证券市场这一理财平台。我国证券市场存在着家庭金融理财投资的重要机会,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是政策支持会极大刺激投资者的信心回暖,尤其是经济刺激政策的效果显著,并且宏观经济状况优于悲观预期的情况下,会在很大程度上纠正悲观预期而引发的市场纠错上涨。其次,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实施以后,能够为市场提供大规模流动性。市场认为全球金融危机日益缓和的前提下,银行谨慎投放信贷,金融市场会拥有比较理想的流动性支持,从而推升股价并刺激市场上的投资行为。再次是资本市场在经济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一方面关系到家庭财产性收入,从而影响到国内的消费,另一方面也影响到企业融资的来源。所以不排除市场对未来利好消息支持方面的预期。除此之外,股票投资的风险比较高,要是宏观经济状况符合预期或者是优于预期,在低估值的条件下会出现比较高理想的投资机会,如果宏观经济状况以及企业盈利水平低于预期,那么家庭财产就有可能出现资金损失,这就要求家庭投资过程中注意防范风险并果断止损。对于那些资金比较充裕但是不了解股票市场的家庭,尤其是侧重于高收益高风险的投资者,应当重点选择基金投资。 我国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现状及趋势分析 摘要: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大众的生活水平也随之得到快速的提高,金融投资及理财慢慢普及到了每家每户,且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根据现今国内普通家庭投资理财的情况,辅之以家庭理财的重要工具对我国资本市场的行情及可能出现的趋势进行了科学、系统的论证与分析。 关键词: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现状;未来趋势 一、大众家庭进行投资理财的重要性分析 本世纪以来,由于国内经济水平的飞速上升,加上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大多数家庭逐渐认识到把钱放到银行中可能会贬值,只有借助投资理财这种渠道,让钱生钱才有可能带来更多的收益。 (一)均衡目前及以后的收支状况 以作者的观点来看,对于大部分的普通家庭来讲,除了解决温饱问题外,进行合理的金融投资理财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一个人一生最多可以有四五十年能够创造劳动价值,挣钱拿工资,那么当你完全丧失了劳动能力后,如何继续维持好日常生活?众所周知,我国现在有着十分大的人口基数以及惊人的人口增长速度,所以单纯地依靠政府养老是非常不现实的;同时,将养老的重担抛给子孙后代是更加不理智、不可取的行径。因此,在如今这种情势之下,选择家庭投资理财这种方式,更好地为自己带来收益,为未来的生活提供一份保障、一份安心。 (二)寻找更适宜的生活状态 更好地均衡家庭目前及今后的收入和支出仅仅是被作为最基本的目的,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没有人不希望自己的家庭过上美满幸福的生活,都盼望薪酬能够一年高过一年,期望家中的经济状况更好。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大部分大众家庭均衡目前及今后的收支状况想得仅仅是满足现在及未来的温饱需求,只是为生存下去提供一个有力的保障。但是,若想生活质量更高,就必须不断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 二、我国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基本情况分析 (一)家庭的投资需求大 现代中国的大众家庭对于金融投资的实际需求较大,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银行储蓄资金的大量转移。经由专家学者的分析和调查表明,现今中国民众对于银行储蓄的想法已有所改变,没有之前那么强烈的意愿将自己的资金投入银行。考虑到这种情况国内的股市行情持续走高,因此不少炒股爱好者把家庭的大量存款由银行转移到了股市当中,起初这种现象尚不明显,然而在本年度的第一季度末达到了一个高潮。这种状况并不难解释,尤其是借助炒股这一方式获得收益的股民,主动拉取更多的人进入到股市当中,于是股市行情被抬得越来越高,一般称这种状况为“跟风行为”。上述是中国民众思维习惯的一种特点,觉得哪种方式可以更有效地赚到钱就全身心投入到其中,更有些人会把全部的家当都投进去。通常来讲,这种思维习惯需要谨慎,除了考虑某种方式能够赚取更多的利益之外,还必须考虑自己的经济实力和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毕竟不论哪种投资均存在风险性。 我们都知道,股票、债券、基金共同被称为金融理财的“三剑客”,如今这三者的行情都还不错,能够为很大一部分投资者带来财富和收益,激发更多人投资的潜力。 (二)理财产品的分类较多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能够清晰地知道,目前不少家庭早已不再偏好储蓄,从上次央行降准降息以来,越来越多的家庭把更多精力放到了投资理财上,仅仅几年时间,便产生了一大批投资理财专员。就像我们之前所了解到的那样,股票、基金、理财保险、银行理财产品犹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几年前根本不会想到银行等金融机构会做理财投资,保险也被认为仅仅是车险和寿险。然而,现在这些思维界限均已打破。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本来这种情况是非常正常的,当出现社会大众不再偏好储蓄的情况时,想要维系自己的资金源,金融机构就应进行相应改革,投其所好,把人们所关注的金融投资理财引进来,只有如此才可以保持持续运转。同样,对保险公司来讲,如若只做车险和寿险的话,购买者一般不会太多,但当引入投资理财产品之后,人们的关注程度就会迅速增强,进而激发保险业的潜力,西方发达国家的投资理财就是由保险向外划分的,由于国内民众对保险的认识不够到位,才会引发这种状况。 (三)投资理财从有形向无形过度 结合自身的经验和体会,在上世纪初期,当房地产行业刚刚兴起并为人所知的时候,几乎所有炒楼的人都发了一大笔财,再加上房地产开发商的强力压盘,外地务工人员对楼房的刚性需求等等,都在此阶段显现了出来、刺激了国内房价的上涨。自古中国人对于房子就有家和温暖的共识,十分注重居住品质。因此,当国家养老、养儿防老等想法均无效的情况下,楼房便自然而然地成为中年人养老的唯一保障,与此同时,各地政府也开始大兴土木,一栋栋的楼盘平地而起,以供投资者购买。前几年,不少楼房的价格都涨了好几倍,在这种利益暴增的情势下,政府的管制政策像一盆冷水把房产投资的热情熄灭。目前投资者明显可以感受到投资逐渐由有形向无形转变,股票、基金、期货等成为了投资者的新宠,这些投资项目拥有操作便捷、收益明显的特征。除了不需要数量快速增加的股票交易所外,也无需拿实物来兑换现金,只需点击下鼠标便能够完成,目前很多白领都用午休的时间进行交易和相关操作,特别方便快捷。 三、大众家庭投资理财未来形势分析 (一)大多数家庭选择加入投资理财队伍中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每个国民都为世界经济创造了不少财富,在刺激经济水平迅速提高的同时,也推动了社会财富的大量积累。但是,由于所增加、积累的财富无法平均地被分配到每家每户当中,而是依照劳动人员的参与程度和所作贡献进行有关分配,即我们常说的“按劳分配”。所以说,大众家庭的资金除了来自辛勤劳动以外,就是资本投资收到的回报了。当然,所有的资本投资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风险,即使参与了也未必能有收益,可如若不参与则一定无法获得任何投资带来的收益。在目前这种可观资本增值的前提下,不管个人拥有资金的多少,只要其不参与投资、不进行理财规划,将会被财富边缘化。因此,普通的大众唯有借助资本投资来参与市场的正常运作才能不被边缘化。 现在国内的证券股票和基金开户基数较大,然而真正利用到运营中的比例极少。因股市存在很大的风险性,加上又没有掌握足够的股票专业知识,不少股民一致认为专家投资是正确的、有极大帮助的,进而大量购入基金期望获得和市场相对应的回报。现有的一个趋势就是,在目前这种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现有投资受益者高达八成的前提下,未来将会有更多的人参与到股票投资的行列当中。由于政府的资金管制政策和大众家庭对投资方面技能的缺失,我国大众家庭都将进入到门槛较低、风险相对较小、收益稳定、变现能力好的金融投资产品,像购买基金、股票等等;对专业技能要求更高些的购房、黄金、期货等投资,大众家庭恐怕无法加入其中。 (二)大众家庭的金融投资预测及投资理财趋势分析 1.金融投资顺应投资理财趋势 不论是公司的投资理财,或者是大众家庭的金融投资,均需要依市场的规律行事,把控好市场运营的主流方向,切莫一味追求暴利。我们可以将市场运作的方向分成基本运动、中期趋势及日常波动三种。基本运动,即基本牛市,举例来说,就像是股市,不可能一直涨或者一直跌,这样才是正常的状态。对于大众群众来讲,最应注重的就是中期趋势,因为如若基本运动确立,短期内无法改变其中期趋势。因此投资人员会准确掌握中期趋势,在牛市的中期阶段,主要根据市场氛围来调整行情,其次调整的时间范围不等,一般为几个月左右,如若大盘进入到调整期时,此时投资者应立即改变投资思路、变更方式。 2.储蓄的偏好会继续下降、有形投资比重将会锐减 一旦普通民众形成了自身的投资理财观之后,便会将自身的大部分积蓄投入投资市场。因此,不管家庭经济实力怎么样,都会选择保留一些资金,这些资金在银行中很长一段时期内都不会轻易变动,所以说短期内,大众家庭对于银行储蓄的偏好将持续降低。通过前一阶段的房产实例能够总结出:目前人们对房产的投资偏好有明显降低的趋势,不只是房地产,整个有形投资市场都是这种趋势。在几年前,不少人以为必须要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才能让人心里踏实,而现在多种无形投资突破了这种思维的局限和束缚,并将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得到保持。 结束语 综上所述,金融投资理财已成为国内大众家庭最基本的管理个人财富的方式,像股票投资和购买基金等投资都深入到了大众家庭的日常理财生活中,银行储蓄现今已远远满足不了民众的实际需求。在当前社会经济迅速上升、人民币币值稳定的经济环境下,预测会有更多的大众家庭参与到这种风险小、变现能力强的投资方式队伍中来,并且投资者自身的专业技能和风险意识等都会进一步提升。 金融和理财论文:信托产品在金融理财市场定位研究 摘 要:所谓市场定位,是指在目标市场中把企业的产品和与其他企业产品相比较,从产品的价格、质量、以及市场需求量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明确企业产品在市场中的位置。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形势下,信托市场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时期,逐渐被我国企业所接受、认可。本文通过调查了信托产品的市场特点和市场环境后,对信托产品在市场中的定位进行分析。 关键词:信托产品;市场定位;分析 一、引言 从2003年到2013年,信托行业不断地发展,不管是从行业注册资本、净资产、行业总收入、净利润等来分析,都展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在2014年年底信托资产总规模突破7.74万亿,成为仅次于银行的第二大金融部门,被公认为中国金融四大支柱型产业之一。信托是指委托人在对受托人充分信任的前提下,把财产权委托给受托人,受托人根据委托人的意愿,用自己的名义为受益人进行操作,在操作中进行管理的一个过程。 二、信托产品在金融理财市场的特点 在分业经营的形势下,我国大部分金融机构都使用各自的监管规则对企业的理财业务进行管理,国家相关政策为理财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使信托产品在金融理财市场中的特点逐渐显露出来。 1.信托报酬 根据国家《信托法》规定,信托公司不能利用信托财产为私人谋取利益,通过经营信托业务可以和委托人协商适当的费用来作为信托报酬,并且还要向受益人公开讲明具体的收费标准。当前,我国信托行业在向受益人收取信托报酬时主要分为两种方式,分别是固定信托报酬与浮动信托报酬。固定信托报酬是指委托人和信托公司约定好日期和收取的费用,委托人在到期以后,不管是亏损还是获益都要向信托公司支付约定的费用;浮动信托报酬是指把信托报酬和信托利益结合在一起,对信托产品的价值和作用以及市场需求等进行深入分析,根据分析的结果合理的预算信托产品的收益率。信托公司在经营产品到期时,假设产品实际收益率小于预算收益率,信托公司按照规定不能收取任何信托费用;反之,实际收益率大于预算收益率时,信托公司则要按规定收取相关的信托费用。 2.投资者收益率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信托公司不能使用任何方法担保信托资金不会受到损失,或不能使用任何方法担保信托资金的最低收益。通常情况下信托产品都会有预算收益率,以产品预算收益率的角度来讲,供受益人选择的有固定收益和浮动收益,目前,比较多的受益人都会选择浮动收益,因为浮动收益是对委托人的资金规模和委托期限进行合理分析,把预算收益率和信托资金规模、委托期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和固定收益相比较之下,浮动收益带来的利润更可观,但是,浮动收益面临的风险也更多。 三、对信托产品在理财市场中的现状进行分析 1.理财市场的快速发展 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人民群众的收入逐渐稳固提高,使我国的理财市场蕴藏了不可估测的发展空间。在2010年《私人财富报告》中可以看出,中国个人持有的可投资总资产规模62万亿人民币,同上一年度比增长了百分之十九。各种类型的金融机构在面临这般巨大的市场下,不断地对委托理财进行了完善,通过各种新功能、新方法来吸引市场中的个人可投资资产,在分业经营的体制下,这种方式得到了各自从属监管机构的认同,以至被部分金融机构认为是金融创新。所以,各种类型的金融机构都非常看好中国理财市场,这是目前理财市场快速发展的现状。 2.我国信托法律制度不完善 首先,从委托理财和信托理财的法律制度以及地域性来讲,委托理财指的法律关系是委托代劳,源自于我国传统的文化滋生出来的法律制度;信托理财指的法律关系是商业,源自于英国的法律制度。因此,信托是普通法系的法律,而我国是大陆法系的国家,由于地域性造成的文化差距,我国在使用信托制度时,不能照搬英国的信托制度。所以,怎样来健全我国的信托法律制度历来都是一个重要问题。其次,信托制度不具备唯一性。从信托的性质上来讲,信托是一种对财富管理和运用的手段,目前,我国法律并没有明确指出信托业务只能够是信托公司从业,所以,在法律上信托公司并没有控制信托制度的权限,其它的金融机构也能够运用信托制度,比如:银行也可以根据在“专营业务”中的特征,结合现有的客户资源,合理的运用信托制度。 四、理财市场快速发展下信托行业的定位 以当前信托产品的法律结构来讲,对信托产品的策划仍然位于粗放式的发展时期,在和其它金融机构的理财产品竞争时,过于注重收益率高低的比较。信托公司应该对信托财产管理制度进行重新分析,把信托制度优势合理地对接理财市场的需要,从而实现信托公司的利益最大化。 1.根据新的环境进行必要的转变 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形势下,市场环境、政策环境以及法律环境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信托行业要想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要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格局中,牢牢地抓紧改革开发和时展对信托行业的需要,从而扩展信托业务,不断地完善自身所存在的问题结合各种有利条件来整顿信托资源。从经营角度来讲,应该合理的对信托业务的范围和各个地方的市场经济进行分析,根据社会对信托行业的各种需要不断地进行转变。 从业务发展角度来讲,要用长远的目光来对信托行业进行分析,重视公司的品牌形象,把公司从以往的推进型转化为现代科技推进型,把以往的单一型管理转化为多元型管理,逐渐呈现出业务良好的发展趋势,从而提高信托公司的市场竞争力。从盈利角度来讲,要合理的发展中介服务类业务和投资收益率业务,在扩展信托业务规模的基础上,要善于使用信托行业制度的优势,使信托业务能够满足顾客的各种要求,通过对市场变化的分析,确定有利于信托公司稳定发展的经验模式。 2.具体的实施对策 第一,加快建设城市基础设施信托。城市基础设施的建造是加强自治区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当前我国发展的主要目标,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城市基础设施建造项目具备资金需求量大、国家政策扶持、稳定的利润回报等特点,在以前都是由政府投资建造这个项目,但是,还不能满足这个项目的资金需求。信托公司应该以资金信托的形式聚集社会个人资本,主动的参与到城市基础设施建造中,从而丰富公司投资的方式,获得多赢的局势,信托公司应该把城市基础设施建造作为一项长期发展的对象,不但可以得到稳定的利润回报。还有利于树立公司良好的形象。 第二,开拓融资担保业务,为信托行业带来新的利益。能源工业是带动自治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是近年来煤炭、电力、天然气等工业的快速发展,能源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购买先进设备,因为回收期较长、资金需求量大等原因,许多能源企业难以满足自身发展的需求,这就为信托公司迎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针对优秀的项目进行融资或者担保,帮助企业购买先进设备,扩大企业的生产规模。融资担保业务持续性强,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是信托公司拓展业务一个不错的方向。 第三,成立产业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是信托行业区别于银行或证券业的专业权力,是信托行业资金筹集和运行的依靠[。根据自治区的产业结构发展是以重工业为主的特征,以及良好的发展前景点、资金需求量大、收益稳定等特征,信托公司应该作为主要参与人,应该结合有关重工企业,以合理的操作方式向社会人士聚集一定规模的基金份额,在基金份额上通过社会投资者的募集,同时在选择上倾向一些高成长型且运作规范的企业来进行投资,等到投资企业进入稳定发展阶段后,将股权或者分红视条件的进行转让实现稳定的利润回报。产业投资基金的成立和运行,应该作为信托公司业务发展的一个重点方向。 五、结语 综上所述,信托行业应该在新的形势下,重新进行市场定位。从加快建设城市基础设施信托;开拓融资担保业务,为信托行业带来新的利益;成立产业投资基金这三个方面进行落实,从而促进我国信托行业的发展。 作者简介:赵昌兴,厦门大学,金融学 金融和理财论文:浅析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现状及趋势 【摘 要】近年来,我国整体经济水平持续上升,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真正实现了平民化和大众化,成为我国居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现阶段我国的金融理财投资产品呈现出多样化、规范化和保险化,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金融理财市场,保证了理财用户的财产安全和投资自由,但是金融投资是把双刃剑,风险与利润并存,如何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理财投资,成为了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首要问题。 【关键词】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理财工具;现状与趋势 一、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重要性 1.家庭金融投资理财能够实现收支平衡 利用投资理财,保证个人或家庭在当前与未来之间实现收支平衡,保证金融资金的持续利用,维护个人或家庭生活的稳定,是越来越多人进行金融投资理财的根本动力。人的价值创造是有时间限制的,以正常人活到80岁为例,在前18年甚至是20几年的时间里,属于学习阶段,完全或大部分生活所需费用由父母支付,属于无收入阶段。而在60岁以后,多数人退休或失去经济来源,属于低收入或无收入阶段。在这两个阶段内,多数人群靠什么来生活呢?就是在20-60岁之间,利用可支配的工作收入进行投资理财。 2.家庭金融投资理财能够有效防范风险灾害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人们常常面对突如其来的各种危害性事故,例如疾病、车祸、火灾等,使得家庭财产或人身安全受到严重的损失和危害,对于一些普通收入家庭来说,往往出现生活困难、资金周转不畅等困境。而通过金融投资理财,可以将家庭财产进行合理规划与科学收支,当遭受到不可抗拒的灾害事故时,也能够有较为充裕的资金进行灾害应对。除此之外,即便是投资理财期间不发生意外事故,也能是理财资金进行有效增值,获得一定数量的收益。 二、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发展现状 1.投资理财需求旺盛,股民基民数量激增 调查发现,近年来我国股民和基民的数量呈持续上涨趋势,尤其是在2014年呈现出指数型上涨趋势,与此同时,基民的数量规模也出现了相应的增加。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首先,现代人群的理财管理发生了重大转变。当前社会主流人群以“80后”为主,他们对待家庭金融理财的态度决定了社会金融理财投资的总趋势。在老一辈人看来,节俭生活花费,尽量降低家庭支出是理财的最好手段,因此老一辈人群大多采用银行储蓄的低风险手段。而当代的青年人群,生活质量显著提高,面对丰富的市场投资与消费环境,力求在消费与收入、理想与现实之间寻找平衡指点,因此,投资理财成为了他们的最佳选择。同时,现代各大金融市场的金融投资内容不断丰富,各种理财产品层出不穷,满足了不同人群的理财需要,例如商业银行在原有的银行存贷款功能上,相继推出了外汇业务、储蓄增值业务等。 2.个人持有的理财品种相对丰富 家庭理财观念的变化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直接挂钩,在计划经济时期,人民的收入普遍较低,只能维持基本的温饱状态,没有多余的资金进行额外投资,对于家庭投资理财的概念基本为零。而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人民群众可供自由支配的财产数额越来越多,为了满足人们资金安全和资金增值的现实需求,各大银行、金融机构纷纷推出不同品种的理财产品,在满足人民群众的理财需求的同时,也促进了我国金融理财市场的发展。根据2014年中国城镇理财用户调查显示,乡镇居民投资理财的人群明显增加,并且金融资产结构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调查结果显示,乡镇居民选择“购买基金和股票”的人身占到了总人数的29%左右,选择银行储蓄存款的人身占42%左右,另外还有其他各种理财产品,充分说明了当前我国家庭金融投资理财向着多元化、理性化方向发展。 三、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未来发展趋势 1.多元化投资和分散风险成为大众投资主流 首先,多元化投资的出现与当前理财产品种类的丰富有直接关系,一方面是我国经济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可供支配资金也会逐渐增多,在理财产品的选择上也会更加多样化;另一方面,从目前的金融市场发展现状看,根据人们理财需求的不断增加,理财产品会更进一步细化,从而使得多元化投资成为了可能。其次,“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一直是我国居民投资理财的共识,即分散投资风险。市场经济的发展在促进经济繁荣的同时,也给投资理财带来了不可知的风险,面对不规律的市场变化,选择分散投资无疑是广大群众安全理财的首要标准。 2.顺应投资理财趋势,紧跟市场运动主流 过去,很多人在理财中都存有从众心理,认为这样可以减少理财的风险,如见大家都炒股,也不管自己对股票是否了解,也就跟着炒了起来,如果股市行情和走势良好,尚能获取部分利润,而一旦股市走低,这部分人群不能合理规避股市风险,就会变得血本无归。而现在的情况则不尽相同,大多数人都会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理财,理性决策,如当别人一阵风地炒股时,则会理智地投向风险相对较小的基金或其他项目,以求达到事半功倍之成效。稳健理财成主流。现在多数人在理财时,都会注意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从过去的投机冒险走向相对稳健,尽可能地在保本理财的基础上,一再适当进行一些有风险但收益相对较高的投资理财,而不是完全置安全稳妥于不顾,一味地追求那些高风险、高收益的理财品种,进行不适当的投机冒险,甚至孤注一掷,盲目地涉入连自己都没有把握的高风险投资理财领域。 金融和理财论文:金融将向服务于企业和个人理财并重发展 众所周知,金融是经济的核心,金融系统是现代经济赖以运行的血脉。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时代背景下,金融系统如何提升自身的运作效率,并助推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是当前企业界、学界及政界都非常关心的课题。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肆虐以来,金融在经济体系中的作用受到世界各国管理当局和学者的空前重视,欧美等成熟经济体均强化了对金融的监管,许多经济学者也纷纷开展将金融因素内生于经济模型中的理论研究,甚至有学者提出了全球金融资本主义的概念,认为金融因素目前对实体经济的主导,甚至绑架性影响日益突出。这些努力都体现了人们一个新的共识,即金融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正在与日俱增,同时金融行业正在进行深刻的变革,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的新突破,互联网与金融快速融合,促进了金融的创新。 本届论坛以“互联网金融对财富管理的新机遇”为主题,正是要从财富管理的视角来探讨互联网金融对财富管理模式的新影响,到场的领导和权威专家会为大家奉献上一道最富营养的经济大餐。 机械工业出版社于2004年创办了《大众理财顾问》杂志,旨在传播健康的财富管理理念,推进科学的财富管理方法,创建先进的财富管理文化,致力于中国的财富文明建设。十多年来,《大众理财顾问》杂志见证了我国财富管理市场的风风雨雨,亲历了中国金融理财市场的快速成长。在本届论坛上,我们又将见证中国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时刻,暨中华职业教育社金融专业委员会的成立,相信该专业委员会的成立一定会在中华职业教育社所坚持的“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理念支撑下,有力地推动我国职业金融教育事业的发展,翻开职业理财师素质提升的新篇章。机械工业出版社也将大力支持《大众理财顾问》杂志密切与中华职业教育社金融专业委员会的合作,为中国金融专业人士素质的提高做出新的贡献。 金融正在从基本服务于企业投资的阶段,向服务于企业和个人理财并重的阶段跨越,金融创新和综合金融服务的春天正在到来,相信通过包括各金融创新企业、职业金融理财师,以及《大众理财顾问》等专业媒体在内的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我国的金融理财市场一定会更加快速健康发展。 金融和理财论文:学生如何利用互联网金融产品进行理财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推广和普及,互联网金融产品也越来越普遍,应用群体也越来越广泛。但是,由于法律、市场等各方面因素的限制,当前互联网金融产品较为多样,质量也参差不齐,导致金融产品挑选成为一件困难的事。基于此,本文从学生角度对互联网金融产品理财予以分析,希望为学生理财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产品;理财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学生群体的生活费用不断增加,闲散资金比较充裕。在此基础上,部分学生尝试通过互联网金融产品进行理财。但是在使用理财产品时,学生群体应该更为谨慎和仔细,尽量在保证收益的同时降低理财风险。 一、学生使用互联网金融产品理财的风险 (一)理财经验不足 学生群体理财经验相对不足,缺乏明确的投资方向,这也是其出现理财风险的重要原因。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其理财资金主要来源于家长,且资金并不宽裕。多数学生是人生第一次尝试理财,难免缺乏相关的理财经验,这就非常容易选择错误的理财产品,导致理财收益率不足,甚至是理财失败。 (二)资金数量风险 多数学生群体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学生的资金都是生活费和零用钱,或是奖学金。在日常生活中,这部分资金可能要用于其他地方,因此资金的稳定性较低。因此,许多学生在理财产品的选择上经常犹豫不决,既想获得足够可观的受益,又想保证投资的灵活度,这无形之中会面对非常困难的抉择,而这也成了投资理财的重要风险隐患。 (三)理论知识缺乏 理财方面理论知识的欠缺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理财风险。学生完成学业之后的空闲时间毕竟有限,这就造成其没有足够的精力用于理财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了解。在缺乏理论经验的前提下盲目开展相关活动无疑会面对更多困难和风险。在对部分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多数学生对于理财只是一知半解、道听途说,或者是完全从周围朋友获得相关信息,自己根本没有清晰的投资方向。 二、学生选择互联网金融产品理财的建议 (一)挑选知名理财产品 学生群体使用互联网金融产品进行理财,建议挑选知名理财产品,这类理财产品进入门槛相对较低,还能够有效控制理财风险,降低上当受骗的几率。目前,国内许多大型互联网公司,如阿里巴巴、腾讯等,都先后推出了理财产品,例如理财通、余额宝等,这些产品相对于银行理财产品而言门槛更低、收益率也相对更高,对于学生来说是不错的选择。而随着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型企业也开始推出自己的理财产品,如蚂蚁金服、零钱宝等,这些产品各具特色,同时也具备非常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学生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也可以适当挑选合适产品实施投资理财。 (二)切莫只重效益而轻风险 理财作为一种特殊的投资方式,同样伴随着一定风险。学生群体在进行投资理财时,不能够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了风险的存在,盲目地相信产品宣传而缺乏对产品的考核和分析,最终将会导致理财失败,甚至会蒙受一定的经济损失。对于理财而言,安全才是首先需要关注的因素。特别是对于学生群体而言,有限的理财资金,更应该选择最为稳妥的理财方式。近年来,理财公司跑路的新闻报道比比皆是,比如北京的安信普华投资、上海的德庄金融等。在巨大利润的诱惑下,大量用户将资金投入到理财产品,但最终不但无法获得收益,反而是资金也难以收回。学生更应该时刻警惕互联网金融产品陷阱,学会抵抗优惠、以免上当受骗。 互联网是学生快速接触新鲜事物的途径,其本身也存在一定的隐患和风险。互联网理财产品的共同特点在于可靠,但其背后却可能隐藏着一定的问题和风险。因此,学生群体更要认真分析,选择合适的产品,并且时刻关注产品背后可能潜在的问题和隐患,切莫忽略风险沉溺其中,最终沦为受害者。 (三)注重产品的流动性 除了上述建议之外,学生群体还应该注重产品的流动性。毕竟,学生群体并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资金也是相对固定和有限的。如果理财产品较为固定,无法提取和收回资金,那么非常容易影响到正常消费,这样的理财行为也是不可取的。目前,国内不乏有许多优质的互联网理财产品,如上文提及的余额宝等,就具备非常良好的流动性。用户将资金投入到理财产品中后,仍可以按照个人意愿对资金进行消费、支出和转出,并且几乎不用缴纳任何手续费用。相比于银行各类理财产品,许多互联网产品都体现出更加人性化的一面。除了余额宝,目前还有许多理财产品都具备较强的流动性,对于学生群体来说,选择这样的理财产品无疑是最为理想的。 三、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投资理财意识不断增强,学生群体涉足投资理财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但是,由于学生本身对于投资理财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充分,对于互联网理财产品缺乏足够的了解,因此在互联网理财产品的挑选上更要小心谨慎,挑选更为安全、健康的理财产品,丰富个人理财经验。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第五十八中学) 金融和理财论文:金融理财是我一生的事业 我的金融理财生涯始于1984年,当时,我在台湾一家电缆上市公司担任总经理室助理,负责公司理财业务。任职4年期间,我曾经参与海外投资设厂计划分析、经办国内设备银行贷款、拟定铜期货操作方案及企业现金流量管理等工作。这些经验使我对企业的财务运作有了完整的概念,因此,在后来转向理财服务时,在与企业主交谈能够很快进入状态。 1987年年底,我考取了我国台湾的证券分析师证照,1988年进入台湾一家外商投资顾问公司担任证券分析师,负责帮助高净值客户操作台湾股票和支持海外基金销售的市场分析。那时,我每个月都要撰写台湾股市分析与全球金融市场分析两篇月报,足足写了5年60期,建立了我对台湾地区与全球金融市场的分析架构与敏感度。其间,我同时兼任一家关系企业基金公司的顾问,每日参与基金公司研究部门会议,熟悉了台湾基金公司的投资决策流程。也同时兼任关系企业寿险公司的票券业务操作以及国外资本汇入的外汇操作。 1993年,我的主要工作转至一家寿险公司,负责公司的资金管理与资产配置,投资范围涵盖股票、债券、票券、基金与房贷业务,最多时管理约合人民币50亿元的资产。其间,兼任投资顾问公司副总经理,亲自为100万美元以上的高净值客户设计海外基金投资组合。1997年,我又回到投资顾问公司担任总经理,从国外引进数家优质的基金公司,利用寿险业务员和银行渠道推广海外基金销售。 1999年,我进入台湾的汇丰银行(HSBC),担任零售银行资深副总裁,负责台湾汇丰零售银行分行的运营管理,同时兼任汇丰银行信托部、汇丰投资顾问公司和汇丰保险经纪人公司总经理。任职3年期间,我亲自开发了金融理财课程,培训银行客户经理从全方位理财的角度来为客户选择适当的产品,同时也培养了一批驻点的投资顾问和保险顾问,配合客户经理为客户提供更专业的服务。2002年离开汇丰银行后,我担任台湾金融研训院的顾问,为其编写台湾理财规划人员考试专用的教材,同时在该院讲授金融理财课程。 2003年,我开始了创业生涯,成立鸿钧理财规划顾问公司,从事一对一的理财咨询与开设金融理财培训课程。此外,我还在台湾金融研训院讲授CFP认证课程,其中有十几位学生后来成为在大陆讲授CFP认证课程的讲师,这些经历奠定了我后来到祖国大陆编写与讲授案例课程的基础。 2004年11月,受北京金融培训中心邀请,我到北京讲授CFP认证课程,同时负责编写家庭财务、居住、子女教育、信用管理、生涯事件与综合案例的教材。之后12年的授课历程,使我的足迹遍布中国大陆52个城市,授课学生超过2万人。 再过几个月我就满60岁了。我把金融理财当作一生的事业。从实务到培训32年,虽然已经财务自由,但只要身体状况还可以,我还要为两岸的金融理财事业继续贡献我的心力。期望与有志者共勉之! 金融和理财论文:金融产品之上的“知识型产品”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选择、需求、资讯的多元化,金融营销人员的服务方式和内容也在悄然发生改变,新的金融服务――理财策划服务应运而生。 金融销售进入买方市场 在经济快速发展、造富运动的时代背景下,多年来,中国无论是经济体总量,还是个体、家庭、企业,可支配收入都在大幅提升。然而,从理财根基上看,中国民众从拥有财富、运作财富,到拥有资产、传承资产,不过短短一二十年的时间,民众普遍缺乏理财知识和技术的传承与沉淀。 一边是越来越多的财富积累,越来越快的增长速度,另一边却是相对薄弱的财富管理知识与技术,它们之间形成了很大的反差。于是,中国人越来越富有,不少人却也越来越焦虑,金融乱象层出不穷。 此外,近年来金融市场高速发展,让个人、家庭与企业开始面临着日益繁多的金融产品的选择,这加重了人们的焦虑。人们发现,在购买金融产品时,自己经常犯错,如果单纯地依靠一种金融工具,已经不能解决生活中诸多的财富问题。 在金融业态初期,金融产品简单,客户需求简单,金融服务也简单,投资者几乎没有理财策划服务的需求。在理财策划服务产生之前,金融产品营销的出发点是产品,而非客户的财富管理需求。随着金融产品的增多、金融主体的增加和客户意识的成熟,金融产品营销市场也开始发生变化。 从市场供求关系来看,今天的金融产品营销已进入买方时代。当下,摆在客户面前的不是如何购买产品,而是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如何在今天的市场中买对产品。在这种需求下,理财策划服务开始孕育与发展。 金融销售的需求导向 由于分业经营,今天很多金融营销人员往往只具备一些垂直的营销思维与技术,比如大部分银行经理更擅长销售理财产品,证券经纪人更擅长向客户提供股票资讯,保险销售则更关心客户拥有多少保障…… 而客户的需求不是单向的,客户更需要身边的金融营销人员来指导他,每种金融工具的不同之处在哪,有何利与弊,自己更适合选择哪一个金融工具,如何对资金进行分配?因此,金融营销人员学习理财策划的必要性由此产生。 理财策划的感性描述是资产的合理配置与运用,让整个人生的财富得到更好的安排,实现财富自由,实现人生的各个目标;从理性上看,理财策划内容包含现实的管理(钱现在该怎么用)与未来的管理(钱在未来怎么用),它们的管理需要一些逻辑来支撑,比如资产配置逻辑,产品组合逻辑,这些逻辑构成了理财策划主题的内容。 理财策划所涉及的理财知识与技术,能更好地把金融工具整合起来,满足客户对财富的管理需求,实现客户对财富的增值保值目标。通过理财策划的学习,金融营销人员通过了解客户整体的需求,进而知道如何满足客户个性化的需要。基于理财策划逻辑的产品销售能为客户提供更加公允、正确的财富管理安排,这是客户期望的。 专业理财策划的趋势 不可否认,在如今这个时代里,单一金融产品能满足单一的理财需求的情况也是存在的,但同时,这个市场也会催生一批以复合、专业的理财策划为导入手段的市场服务模式。在金融营销市场中,尤其是针对中产以上的金融营销市场中,敬畏专业是一个必然趋势。 当前,已经有这样的趋势或者是有这样的人群产生,他们并不单一贩卖所销售的金融产品,而是更多地与客户谈论生活话题,深入了解客户的需求,进而与自身的工作产生对应关系。从深层次来看,这其实属于一种理财策划师的模式。 过去,金融营销强调销售的技术,强调客户关系。它偏重金融营销人员销售什么、如何销售。现在,金融营销更强调知识体系、理论水平和实务操作,更关注于客户买什么东西,更符合客户的需求。 实际上,理财策划服务属于一种知识型的营销,一种理论知识的营销。从知识营销角度而言,理财策划为金融产品营销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购买逻辑。 深层次了解客户后,找到什么金融产品与服务是他最需要的、需要多少,然后,向客户销售一套逻辑(理财策划逻辑),让客户具备某一种认知以后,再来销售产品。 尽管最终金融营销人员销售的可能依然是这些产品,然而实际上,这些产品是理财解决方案中重要的实现手段。换言之,金融营销人员是在销售一套能帮助客户解决问题的理财策划方案,销售一个有内在逻辑的产品体系。 如果金融营销人员既掌握专业理财策划知识,又有理财策划的能力与技术,那么,他们在未来的竞争中更有可能获得优势胜出,能更体现价值,从而主导未来的市场。 今天,任何一个金融营销人员都不能忽视对理财策划的学习。从某种意义上看,在常规意义上的金融产品之上,理财策划(金融理财知识和服务逻辑)也是一种商品,这个商品是由消费者对金融的多元化需要而产生的。它是一套独立于金融产品之上的一套知识型产品,是金融服务的新产品,甚至是在产品之上的产品。 金融和理财论文:银行金融理财风险研究与对策 摘 要 近几年,我国银行金融理财业快速发展,理财业务已经成为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但也存在着许多风险。因此,本文研究和分析当前银行金融理财市场的现状、存在的风险,并对相应完善的建议予以探讨。 关键词 商业银行 理财产品 风险防范 一、银行金融理财市场概述 (一)银行金融理财产品概述 银行金融理财产品,是指商业银行在对潜在的目标客户群体进行分析研究的前提下,专门对特定的目标客户群的资金的投资与管理进行开发设计的,并进行营销的产品规则。金融理财产品也是一种投资形式,其实质上是商业银行利用资本市场产品,按照这些产品的风险性、收益性、流动性等特点,对产品进行组合设计,使客户的资产能够保值、增值。一般而言,银行金融理财产品主要包括两类:一是根据理财投资介质可以分为债券型、信托型、挂钩型和QDII型;二是根据金融产品保障客户收益程度的不同,而划分为保证收益型和非保证收益型。 (二)银行金融理财产品市场现状 从光大银行在2004年销售的第一个款开放式金融产品,金融产品业务开始,发展到目前为止,金融产品的数量快速增长。到2015年底,我国商业银行共发行了186792个金融产品,比2004年的127个,增长了483倍;新发行的规模达到158.41万亿元人民币,比2004年的400亿元增长了758倍;参加发行的银行也从最初15家增长到了2015年的465家。在国内,基本上国际知名银行都发行了理财产品,所占比例逐步增加,理财产品的类型也逐渐丰富起来,结构性的理财产品拓宽了投资途径。但是,产品在设计结构上比较单一,创新能力不足,同质化竞争严重。 二、银行金融理财市场存在的风险 (一)监管过程中存在的风险 具体表现为未明确发行资质,监管制度不完善。现阶段,银监会作为监管一方到现在还没有针对商业银行发行理财产品资质相关的详细规定,从而造成部分没有完全具备条件的商业银行也混到了销售理财产品的队伍当中,使投资者有可能会面对的理财风险变大了。另外,尽管从2004年开始银监会就陆续出台了多个针对商业银行进行理财业务的管理办法、制度,但许多规章制度尚不完善。 (二)产品设计风险 尽管目前国内各大银行都已经开展了理财业务,但是在产品风险的内部控制方面还是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尤其是有些银行只设立了一个单独的部门,没有专门的机构,这就不能得到有效的防控产品风险水平,当管理过程中发生责任时,大家为了不承担责任会出现相互推诿、相互扯皮的情况。同时,产品研发的团队欠缺高水准的研发水平,商业银行没有自身的产品研发团队和投资管理团队,这就使得产品在最初的设计就有可能存在风险。 (三)投资者的风险 在销售过程中的营销风险因素的影响下,投资者会过分关注产品的收益,却忽略了预期收益率和实际收益率的不同,同时也会忽略产品本身的风险,从而造成投资者在理财市场的风险管理中处于被动地位,通常会等到产品期满后没有达到预期收益时,才能有清醒的认识。 (四)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一直都是商业银行所面对的最重要风险,它指交易方还款能力发生问题使银行遭受损失的风险。虽然银行理财产品与债权人的权利和义务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它是以资产或负债的形式,当债务人不能按约定条款支付给债权人的财务问题时,银行会因为担负连带责任成为真正的债务人,这时信用风险产生。信用风险从原来的贷款范围扩展到信用卡和金融产品,信用风险的范围扩大,银行的风险结构日益复杂。 三、银行金融理财风险防范的对策探索 (一)多举措解决监管问题 首先,银监会要加强监管,要明确关于理财产品的资质,制定关于商业银行发行理财产品资质的详细规定,实施要对各商业银行发行理财产品的资质进行严格的审核,对不满足发行条件的商业银行,禁止发行理财产品,如若违反,严厉查处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其次,加强银行自身内控。一是理财产品的业务要按照稳健经营的原则,以谨慎为基础,构建并完善银行内部对风险进行防范与管理的制度,贯穿于展开业务的计划、有关理财产品定价、交易对方的信用要求、交易模式、报告事项、预售的理财产品风险与收益等环节。二是银行的高层必须对银行能够所承担的市场最高风险水平予以明确,对管理市场的风险制定一个大概的框架,被授权的风险管理委对市场风险管理的政策与程度要进行明确的制定,同时对市场管理风险的情况与水准进行审核,限额分配给各个业务部门,从而实现对市场有效的监督作用。 最后,国家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商业银行、房地产市场、金融产品的性质进行明确界定,对金融业务和信托业务、储蓄存款业务进行明确划分,减少不必要的法律纠纷的产生,有效引导和监管商业银行的金融市场,有效防范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同时要设立并完善监督管理体制,有利于银监会对商业银行发行理财产品进行监管,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而逐步构建起对整个理财市场的监督体系。 (二)重视理财产品设计开发 首先,要坚持做好开发设计、投资顾问、营销、投资操作以及后续服务之五个环节的原则。其次,商业银行要能够运用切实可行的举措,对新业务的风险进行认识、评估、监测以及掌控,能够实事求是地对新业务风险进行管理,特别是在成本核算、产品定价、风险识别以及监管方面。再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即商业银行为了公平竞争的秩序,在市场上做有意识的维护,利用不只是谋求短期利益和不正当竞争,不利于市场的可持续发展。最后,要培养自己的产品开发团队,提高产品开发的水平。在产品开发和设计方面,国内商业银行可以借鉴国外银行对金融产品的创新,以及先进的管理与技术,在自主研发和借鉴同行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地完善产品的设计、研发、销售等过程,加强银行的产品创新实力。 (三)构建完善的客户风险评估体系 商业银行在宣传、营销理财产品的过程当中,要充分对产品的风险进行提示,对客户与产品的适合度做好测估,切实的使顾客心中期望的高收益心理得到改变,杜绝错误营销。银行需要针对理财产品的不同而进行存在风险不同的分类,按照其自身的风险进行等级划分。客户则依照他进行回答风险问题试卷,问题不同所具有的分值也不同,最终的总分则是对客户进行风险等级划分的依据,从而使客户的风险等级和产品的风险等级能够科学合理的相匹配。对于不适合客户的理财产品,银行应当对信息充分披露,让客户清楚地认识到产品并不是适合自己。 (四)构建市场风险管理体系 商业银行要构建以风险识别、风险测量、风险评价和风险处理为主体的个人理财业务市场风险管理体系,做好信用评级,商业银行要建立健全的数据库,保证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全面性。同时,商业银行应根据理财产品的特点,运用有效的风险监控、控制、计量和处理方法,建立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和金融业务风险纳入整体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部门、个人金融部门和金融中心都有重点、分工明确、相互支持的风险管理框架。另外,还要对个人理财业务人才的专业化培养予以加强,对有关投资市场的各项知识与信息要全面了解和掌握,对理财业务人员的责任意识要强化教育,对客户负责,也要对银行负责。 (作者单位为中国建设银行山东省分行营业部) 金融和理财论文: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影响与应对措施 摘 要:随着互联网行业与金融行业的深度融合,各类互联网金融个人理财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对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形成了实质性的冲击。文章深入研究了当前互联网金融个人理财业务的特点及其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为商业银行提出了有效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创新 随着互联网行业与金融行业的深度融合,货币基金类、定向委托投资类、P2P网络信贷类等各种互联网金融个人理财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对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形成了实质性的冲击。商业银行亟需根据当前市场竞争形势和自身经营特点,进行个人理财业务的转型创新改革,才能维持或者提升其个人理财产品竞争力,在将来更加激烈和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本文深入分析了互联网金融个人理财业务的特点、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影响以及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二、互联网金融个人理财业务的特点 目前的互联网金融个人理财业务主要分为货币基金类、定向委托投资类和P2P网络信贷类。总体上看,互联网金融个人理财业务相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具有门槛较低、灵活性较强,品种齐全、收益性较高,手续方便、效率较高等特点。 (一)门槛较低、灵活性较强 互联网金融个人理财业务的门槛较低、灵活性较强。现行条件下,各大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购买金额往往起点金额至少在5万元以上,而且必须提前5~10天购入才能抢到额度,到期后方可支取。相对而言,互联网金融个人理财门槛较低,其中的货币基金类一般都是1元门槛,而且可通过理财平台垫款的形式随时支取赎回,而不必像购买基金公司的货币基金那样T+1到账。定向委托投资类和P2P网络信贷类一般门槛都在1万元左右,而且很多理财平台都通过支持持有一定期限后可转让的形式增强流动性,低门槛和灵活性一下子拉近了普通大众和金融理财的距离。 (二)品种齐全、收益性较高 目前的互联网金融个人理财业务已经比较成熟,理财品种比较齐全,基本上能够较好的满足各类风险偏好投资者的投资需求。其中货币基金类个人理财的投资方向是国债、银行定期存单、央行票据等短期货币工具,风险最低,流动性最好,适合风险容忍度较低的投资者,但是其收益率堪比货币基金,远超具有同等灵活性的银行活期存款;定向委托投资类个人理财的投资方向是委托贷款、信托计划、资产管理计划等定向委托投资标的,风险适中,安全性适中,适合风险容忍度适中的投资者,但是其收益率远超银行中短期理财产品,堪比银行长期理财产品;P2P网络信贷类个人理财的投资方向是一般借款项目,风险最高,安全性最低,适合风险容忍度较高的投资者,当然收益率也非常高,银行几乎没有同等产品可达到如此之高的收益率。 (三)手续方便、效率较高 互联网金融公司凭借其平台和渠道优势,为客户创造良好的产品购买体验。互联网金融个人理财产品的购买通过各类移动智能终端即可快速操作完成,操作比较较简单、手续也非常方便。以阿里巴巴为例,通过支付宝这一拥有广泛客户基础的平台,开展嵌入式直销,把理财产品便捷融入客户生活,提高客户粘性。大多数互联网金融平台还开发了自动理财功能,即用户可以设置将支付平台账户(比如支付宝余额)上高于一定金额(比如100元)的资金全部转入理财账户(比如余额宝)实现增值。与电子商务相连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经过多年的开发已经非常成熟,也受到了反复的检验,运行效率极为出色。 三、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产生的影响,包括侵蚀商业银行利润、培育更多的具有理财观念的客户群、刺激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改革创新等。 (一)侵蚀商业银行利润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直接影响就是对其形成了较为强劲的竞争,使得银行的存款或理财资金正越来越多的被吸收至互联网金融产品之中,在一定程度上侵蚀了商业银行利润。相对于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不需要建设营业网点,不需要非常多的人力物力,运营成本相对更低,在产品的销售和设计上更具有前瞻性和开放性,更能贴近客户的实际需求,更便利客户的投资操作。在产品的宣传和推广上,不需要花费巨额费用做铺天盖地的媒体广告宣传,而是更侧重于从增强用户体验的角度,使用户切切实实的感受到实惠和便利,进而使得每个老用户成为“义务宣传员”。种种竞争优势使得银行存款或者理财“财富大转移”搬家到了互联网金融企业,尽管银行也推出了一系列“银行宝”类创新业务,但竞争力较互联网金融企业还有不少的差距,而且“银行宝”类产品的推出,也导致了银行资金成本的上升。所以互联网金融发展导致商业银行个人业务传统的垄断体制性优势消失,产品利润大大减少。 (二)培育更多的具有理财观念的客户群 互联网金融高度开放性、低门槛、操作便利的特点,使得很多原来没有理财意识和观念的用户成为了理财达人。一方面,在互联网金融购买个人理财的用户必须有商业银行发行的银行卡,用户在成为互联网金融客户的同时也成为了商业银行客户,而且用户去商业银行办理开卡等相关业务时,商业银行可以适时进行其他产品推介。另一方面,原来只认同银行存款产品而对银行理财产品不熟悉、不信任的客户通过互联网金融接触了理财产品,开始具备了更强的理财观念,再去银行办理业务时就很有可能购买银行推荐的具有竞争力的理财产品。所以互联网金融个人理财的广泛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商业银行培育了更多的具有理财观念的客户群。 (三)刺激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改革创新 长期以来,广大社会民众普遍认为银行理财几乎等同于存款,都是保本保收益的,只是不能提前支取而已,事实上很多不够专业的银行工作人员在推介产品时也常常这样表达。这就使得广大社会民众形成了银行理财产品存在隐性担保的思维习惯,或者说银行理财产品是需要刚性兑付的,如果银行理财产品没有给予客户预期的收益甚至造成本金损失,即便是这种损失是产品合同提前约定的,都会严重影响银行的品牌形象。商业银行为了避免声誉风险,潜在刚性兑付的要求使得目前的个人理财产品体系比较单薄,产品创新的源动力不足。互联网金融个人理财业务给商业银行带来了竞争,这种竞争会逼迫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改革创新,因为传统的理财产品已不具备竞争力,促进商业银行利用移动互联、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互联网+”时代的技术来为客户提供更加创新、便利的服务,降低运营成本,丰富产品体系,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四、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 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包括加强与第三方机构合作或资源整合,完善个人理财产品体系;发挥合规和专业优势,完善多层次个人资产管理平台;加强技术开发,完善个人理财产品智能终端销售渠道等。 (一)加强与第三方机构合作或资源整合,完善个人理财产品体系 目前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企业在个人理财产品方面的差距主要表现为门槛高,品种少,收益率低,流动性差。为应对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挑战,商业银行可以考虑加强与第三方机构合作,进一步完善个人理财产品体系。比如中国银行与其关联公司中银基金以及业内知名基金公司嘉实基金合作,在其开发中银易商电子商务平台上推出了“养老宝”系列产品,来与各种互联网“宝宝类”产品进行竞争。此外,对于存在子公司或者关联公司经营保险、基金、证券、信托、金融租赁等其他金融业务的集团性商业银行来说,可以通过集团内资源整合的方式,将保险产品、基金产品、证券投资产品、信托产品等与银行理财产品相融合,形成“大理财”概念,来完善其个人理财产品体系。比较成功的范例是平安金融集团旗下的“陆金所”系列产品。 (二)发挥合规和专业优势,完善多层次个人资产管理平台 互联网金融企业推出的个人理财产品注重用户自己的选择,这通常对用户自身的理财规划能力和风险收益权衡能力要求是比较高的,而很多用户很可能不具备这样的能力。事实上,目前有很多处于监管真空和野蛮生长下的P2P理财平台是极不规范的,只用高收益吸引用户眼球,而在风险的提示上明显不足。相对于互联网金融企业,商业银行具有的一个非常重要也非常明显的优势就是商业银行在众多监管部门的监管下具备更加规范的个人理财体系,也拥有一支从业经验丰富、专业能力精湛的理财经理队伍。商业银行的理财经理们则可以根据客户的资产状况、风险偏好、人生规划、实际需求等为客户进行相对专业而恰当的资产配置,提高客户的理财效能。所以,商业银行需要进一步完善涵盖普通客户、理财客户、财务客户、私人银行客户等多层次的个人资产管理平台,加强客户分层管理和转化,加大对理财经理的培训力度,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对客户理财规划的支持作用,用自身的专业优势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个人资产管理平台,切实提高为客户量身定制资产管理的金融服务水平。 (三)加强技术开发,完善个人理财产品智能终端销售渠道 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能够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智能终端的广泛普及和移动互联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企业个人理财产品销售额的大部分都是通过智能终端销售渠道完成的。商业银行虽然近年来推出了手机银行功能并不断完善,但是其无论是在终端功能还是在客户体验上,都比支付宝APP、微信支付APP等服务平台有着不少的差距。比如客户要投资购买中国银行的“养老宝”产品,则首先需要下载中国银行手机银行APP,再通过手机银行APP下载中银易商APP,再通过中银易商APP下载养老宝APP,流程非常繁琐,而且系统很不稳定,经常出现客户紧急取现无法及时到账的情况。下一步,商业银行应该大力提升现有网银及其他电子银行渠道的客户体验和交易活跃度,并投入更多的资源集中于APP功能的开发与完善,致力于提升智能移动终端个人理财产品销售渠道的客户消费体验,增强渠道竞争力。 五、结语 互联网金融个人理财业务相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具有门槛较低、灵活性较强,品种齐全、收益性较高,手续方便、效率较高等特点,对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包括侵蚀商业银行利润、培育更多的具有理财观念的客户群、刺激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改革创新等。在这种大背景下,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包括加强与第三方机构合作或资源整合,完善个人理财产品体系,发挥合规和专业优势,完善多层次个人资产管理平台,加强技术开发,完善个人理财产品智能终端销售渠道等。
智能变电站论文:智能变电站电气工程施工管理 1110~220kV智能变电站电气工程的施工概括 在经济现代化的社会背景下,社会对于电气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严格,这就需要改变变电站原有的工作模式,向高效有序化前进。但由于受传统的粗放式管理模式的影响过深,目前的变电站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自己的工作模式,适应变电站中新的工作需要。同时,变电站中制定的一些施工管理计划并没有表明一些具体的执行方式,由此使得电气工程的管理变得杂乱无章,过于粗放的管理使施工现场效率低下。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在变电站的电气工程中,受生产技术的影响,各部门需要在人力、技术和物资等方面进行更多的投入,但目前的投入并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因此各部门会出现人员、物资相互矛盾和协调困难的情况。在变电站的电气工程管理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工程施工的部分。但目前对于工程施工的管理从总体上来讲并不完善,没有得到管理部门的重视。这使得工程施工在运行中出现了很多管理上的疏漏,具体表现:①包括工程实际的施工进程与计划中的施工进程不符,没有根据计划完成任务,也没有根据进程进行适当的计划调整。②电气工程施工过程中缺乏对工程质量的考核和管理,完成后的工程由于没有进行专门的质量检验,其质量问题仍比较堪忧。③在工程施工开始前,没有对施工成本进行详细的计算,使得所耗的资金与成本中计划的资金不相符合。以此产生的恶性循环使得施工中的成本支出毫无节制,资金花费不合理。④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在进度、质量和成本之间形成一个良好的合作关系。不应出现一味只追求进度,却不管质量好坏或者只追求质量而不在意成本等偏激情况发生。 2加强110~220kV智能变电站电气工程的施工管理的必要性 电气工程在变电站整体的施工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的影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①电气工程施工管理的正常进行;②电气工程施工管理的安全质量保障。前者的进度不仅会关乎与其一同进行的土建工程的顺利开展,而且直接影响到整体的变电站能否顺利的通电运行。后者的安全质量保障更是包含了多方面的内容。比如变电站的一次、二次的电气设备是否都符合规范要求,电气设备的安装是否科学合理,在施工过程中是否有可作为依据的保护和监控系统,或者运用在线监测系统等新技术进行工程质量的监督。施工中的质量安全问题会最终影响整个的电力系统的运行。从这两方面看,当前的变电站工程施工中必须做好对110~220kV智能变电站电气工程的施工管理,通过严格控制管理方式,确保工程施工的高效性、低成本及安全性,最终保证整体的电力系统正常和安全运行。 3110~220kV智能变电站电气工程的施工管理的举措 3.1控制好电力工程的施工成本 对于工程施工成本的控制是工程施工管理的基础。这不仅需要进行成本的合理控制,还需要进行新路径的开拓,将二者有机的结合,努力降低成本。比如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各个环节或者各个部门可能影响成本的因素,做到责任到人、责任到事。另外,要坚决杜绝施工过程中出现材料浪费的现象。一些例如电容、电线等电力电缆材料,要有计划的进行收购和使用,避免出现材料的不合理采购和使用。最后,在施工现场,要严格管理现场签证,所有合同中有关单价、取费、活动经费中的内容,都需要双方仔细查看,确认准确无异议后再进行签字,避免由于签证中不规范行为引发的经济纠纷。 3.2确定好电力工程的施工进度 电气工程施工进度控制是智能变电站施工管理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合理的进度计划不仅可以保证变电站的如期顺利使用,而且可以为施工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因此,要在施工前进行合理的施工进度计划安排,进度计划需要充分考虑到工程的实际操作特点和任务目标,用科学的方式进行合理编制,保证电气工程施工与土建工程施工紧密配合,用严谨的施工计划保证进度目标的完成。其次,在施工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调度和控制。从微观、精细的施工计划,到施工过程,将粗略的施工计划与实际的施工情况进行对比和分析,找到可能存在偏差的原因,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进行解决。目前电气工程施工进度出现的难题在于,电气工程的施工要和土建施工相互配合,因此如果双方施工同时进行的话,可能会出现交叉作业的现象。这就需要专业的施工管理人员协调好交叉作业,充分了解双方的工作进程,准确掌握施工进度的关键点,保证在整体上不会出现工作交叉的情况,并且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工作目标,达到电气工程施工过程的优化。 3.3加强电力工程施工质量控制 对于电气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是至关重要的,这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变电站工作的正常运行和安全开展。因此,在严格控制电气工程施工质量的方案中,必须要注意做到以下的几点:①在工程实施的前期就对于要进行施工的工程进行严格审查,保证施工团队人员的专业素质,同时审核团队人员提供的施工的技术方案,在审核中不仅要看团队人员提供的方案是否满足设计图纸的各项要求,还要确保方案是否满足国家对于电气工程施工要求的规范和标准。②在施工的具体过程中,需要保证每一步的环节和施工工序都有质量检验,在质量合格后再进行下一步的工作。在一些比较关键的施工工序中,要进行重点的排查和检验。③在施工过程的竣工阶段,不仅需要对整体的施工进行最终的质量等级评定,而且需要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补救方案,做好竣工后各类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 4结束语 110~220kV的智能变电站的电气工程其实是一个非常系统化的过程,但其中的每个环节又是非常细致和复杂的,有来自各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如果没有做好对电气工程的施工管理,不仅会影响工程的施工进度,而且难以保证整体工程的安全性。本文在针对如何做好管理的问题中,提出了三个解决措施,分别从施工的成本、施工的进度以及施工的质量出发,争取全面地做好电力工程的施工管理,确保电气工程、变电站、电力系统网这一系列的有关电力工程的正常有序开展。 作者:李沛 彭博 单位: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海淀供电公司 智能变电站论文:智能变电站通信技术论文 1智能变电站概念及特性 第一,改善电压质量,降低谐波、振荡对网格生成进面影响到电网稳定性;第二,控制平台具有集成度高,常态下属自动控制模式;第三,通信系统规范性强大、快速的通信速度,良好的效果和高质量是智能变电站另一特性;第四,监测系统的特性具有智能模块,主要体现为安全的兼容性。总之,需明确定智能变电站概念和基本特性,才可以进行深入的分析,对统一全站的通信网络进而规划。 2智能变电站网络通信技术需求分析 智能变电站网络通信过程很复杂,在实际使用中,智能变电站网络主要组件包括交换机、各智能设备和通信链路等。交换设备在智能变电站网络中占有不可替代的用途,一举成为智能变电站网络部分的核心,承担着系统的数据存储、收集和交换的重要职责,鉴于交换机的重要性电力企业必须对其实行有效控制。然而,在实际操作时,影响因素很多很难顺利完成对其实行有效的监督。近几年以来,PRP、HSR和IEEE1588精密时钟协议在电力企业中的广泛应用,使智能化变电站过一步提升了整体运行水平。例如,如果需要解决组件故障时间恢复控制等其他智能化变电站问题,工作人员可以使用基本功能冗余配置来实行操控。因此,电力企业必须进行深入的分析,从根本上提高全站统一的通信网络的传播效果。 3数据交换的延时分析 数据交换延时分析是研究智能变电站统一的网络通信技术的基本手段之一。众多因素影响延迟时间使通信网络存在的变异性较大,从发送的通信数据包网络终端开始,至接收端接收的消息要停止的时间。图3是在智能变电站的通信消息传输过程图示,报文延迟原则是非常复杂,想要弄清楚它的内部原理,首先应该明确消息延迟的主要部分。笔者凭借长期的工作经验,针对其构成部分总结:第一,转发延迟。报文存储,文件信息传输到以太网交换机将信息存储到内存中的第一次,在完成此操作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延长数据交换的时间。第二算法延迟。数据包延时、包算法主要表现在数据包操作和接收节点协议解包过程。第三,线路延迟。其主要以光纤线作为手段,速度的透光率相当,当传送到LAN时不可避免地会导致数据交换延迟。第四,队列等待时延。网络系统的数据的数据包不得不等待传输到相应的位置,从而导致数据切换延迟数据流量的增加。 4报文流向分析与组网方案 4.1报文数据流量分析 数据流分析是主要研究是否统一的通信网络的智能化变电站之一。在报文数据流量分析中,我们必须始终以IEC61850-5标准为实际需求的基础,并始终坚持以发展智能变电站为目标,智能变电站内部的数据流主要包含以下类型:其一,示例值SV消息;其二,中速报文;第三,GOOSE报文;第四,文件传输报文,如果使用智能变电站以太网宽带100Mbit/s速率来完成采样值分析的SV数据包数据流量,通常基于确定数据包的长度,消息存储转发延迟计算,可以准确地计算数据包数据流量。 4.2基于VLAN的组网方案 明确统一的智能化变电站通信技术的基本条件也应该很清楚基于VLAN的网络方案。星型网络结构主导,其中包含进线、系统总线、主变压器和馈线等间隔,每个时间间隔必须配置交换机,经使用全站通信网络传输方案的开关集成统一的风格,实际可以实现交叉间距和跨层划分的VALN组网方案。 5结束语 电力企业在不断强化自身的产出效能的同时,更应该清楚地了解智能变电站的通信的发展与需求,必须对智能变电站进行信息流分析和网络方案组网通信需求分析。运用通信系统可靠实时的交换技术连接上所有设备、降低变电站整个生命周期的费用等优点,实现各层间的无缝通信、实施最大限度地满足信息共享与系统集成的需求。 作者:罗朝阳李佳泽单位:盐城供电公司广西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智能变电站论文: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分析论文 1.智能变电站设计的特殊性 首先,电路回路接入。对于常规变电站而言,设计电流、电压电路时,通常选择次级对应方式进行接入,设置录播与测控设备,通过各个设备、装置,实现了交流采样,通过A/D转换器,对数字量进行处理、识别。使用双重化保护装置,通过互感器,产生二次绕组。若一次设备未达到设计次级数量,通过电流互感器,将同一次级绕组向不同保护装置接入,利用串联方式接入。而智能变电站,对一次系统开关量、模拟量,实现就地数字化,再通过光学互感器,实现光纤输出,直接输出数字信息,不产生电流开路、多点接地、电压短路等问题。通过单元合并,对采集器信号进行采集,按照不同装置,例如计量、测控、保护等装置,组织、分配相关数字。然后通过不同回路,向二次设备传输不同熟悉信号,利用光纤多收信息、多发信号,进而提升现场接线稳定性、安全性。所以,通过智能变电站,其电压、电流等数字信息,由电流互感器出口开始计算,通过单元合并,实现数字采样,在一个通道上,实现不同次级电压量与电流量的同步发送。对于常规变电站而言,由A/D设备装置转换开始计算数据,在装置内实现采样,但一个次级无法与其他次级进行合并传输。对于智能化电流与电压,与常规站回路比较,实现采样更简捷、更安全,且具备极强可操作性。其次,新型二次接线方式及特点。对于常规变电站,回路、设备共同确定功能,使设备更具特定功能,而厂家定义了外部输出、输入等接口,利用已设定电缆回路,与各设备装置链接,满足变电站功能需求,而各方施工需按照设计图纸执行。对于智能变电站,对数字化技术进行优化整合,实现了紧凑型功能、二次回路的设计。通过常规站,实现二次电缆的分散链接,确保二次回路的信息规范整合、数据集中分配。对于常规线路设计,严格电缆装置、接地屏蔽装置、保护装置等要求,必须考虑施工重点、二次设计因素。对于智能变电站,通过光缆实现信息传输,具有极强抗电磁干扰性能、带宽较高等特点,防止电缆电磁兼容、交流误碰、电压接地等问题,防止出现继电拒动、误动行为,消除各类干扰源,利用控制电缆,实现二次设备耦合,进而保证保护装置正确操作,降低设备损坏率。另外,在各层级之间,选择相关数据传输,具有更高可靠性、稳定性,进而确保设备的稳定运行。第三,虚端子、虚回路运用。对于常规变电站而言,利用直流接点、电压信号、交流信号等,通过硬电缆,传输相关模拟信号。而智能变电站,利用直观感知,消除电缆接线硬件回路,使二次系统设计不再使用。由于硬电缆回路被取消,可生产虚回路体系,实现网络信息共享。根据IEC61850标准,明确定义了GOOSE、采样值传输的两种抽象模型。通过GOOSE模型,为变电站提供快速传输数据,确保遥信量、跳闸命令、合闸命令的传输。IEC61850标准作为虚回路基础,具有网络工程实施、回路表达方式,利用系列工具软件、网络自动配置,使智能变电站的回路检验、运用问题得以解决。同时,对于IEC61850标准而言,构建虚回路体系,满足建模基本要求,需确保各逻辑接点的输出信号、输入信号,在SCD文件中,实现全站信号关联,为GOOSE参数订阅、数据采样提供充足信息。保证这些信息之后,通过SCD文件,将二次图纸作为变电站的设计条件、数据表达。而系统高度集成、设计融合,使全站模型文件向厂商导入数据,减少为对照图纸,人为输入信息的差错率、重复率。对于采样值传输与GOOSE两种模型的输出信号,属于网络传递变量,和传统屏柜相比,端子具有对应关系,而逻辑连接点就是虚端子,通常采取CAD文件表达虚端子图。在具体运用中,采取EXECL表达表达采样值传输与GOOSE两种模型,标注各逻辑节点数据属性与名称,确定装置名称、虚端子标号。以序号11为例,信息栏内容为:GIS信号为信息类别,跳闸动作为发送装置信息,而接收信息委跳闸动作,信息传输采取点对点方式,信息装置栏显示为110kV智能终端,RPIT/ProtInGGIO为数据集属性。订阅装置栏:110kv保护装置为装置名称,而PI2/CKGOINGGIO1$ST$SPCSO6$stVal为数据集属性。采取这种数据显示方式,若按照原有设计图纸,增加了二次施工调试难度。而智能变电站是以间隔设计为基础,通过间隔设计一套图纸,利用二次设备进行联系图组网,对GOOSE示意图、虚端子表、过程图信息进行表达,提高检修人员、调试人员、整合人员的图纸易懂性,主要为背板接线图与屏后接线图。 2.220kV智能变电站中自动化系统的可靠性分析 首先,对于智能变电站而言,其自动化系统是否可靠,需对自动化系统可靠性进行分析。在系统具体运作过程中,可满足电力用户的通信需求。需评价系统可靠性,评价、分析的基本思路为:以平均无障碍时间、平均障碍时间参数,评估网络基本元素安全性、可靠性。另外,通过全面功能,以降级功能可靠度、效能指标,评价系统安全性、可靠性,按照系统拓扑结构,对系统可靠性、安全性进行评估与分析。其次,智能变电站的可靠度、智能组件、模型分析等,主要为电子器件,通常属于典型性组件,显示故障率曲线。随着时间变化,故障率也随之改变。若故障率属于常数,正常寿命处于II区。若故障率处于I区或III区时,故障率较高,主要由于设备生产时间延长,机械设备逐渐老化所致。 3.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智能变电站的推广和应用,新的规程规范需要更好地完善和补充,同时也需要大力推进智能变电站的电气二次典型设计工作。 作者:陈世永宋丽娜单位:许继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智能变电站论文:110kV铜川柳湾智能变电站技术探析 摘要 本文首先介绍了智能变电站的概念及特点,并详细分析了目前国内设备技术最为先进、智能化水平最高的110kV柳湾变电站各个技术要素,为今后智能变电站的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 变电站;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 0 引言 智能电网已进入全面发展阶段,智能电网的理解在世界各国、研究机构、电力公司等地方都是不相同的。国外电力企业智能电网的应用实践工作中输电侧开展的相关研究的推广应用较少,大多侧重于配电和用户侧了。我国智能电网的发展战略是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电网为基础,利用先进的通信、信息和控制等技术,构建以信息化、自动化、数字化、互动化为特征的国际领先、自主创新、中国特色的坚强智能电网。而智能变电站作为输电、配电的集结点,是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接入电网的重要支撑。在智能电网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10kV柳湾智能输变电工程是国家电网公司智能化变电站第二批试点项目,是目前国内设备技术最为先进、供电可靠性强、智能化水平最高的110kV柳湾变电站,也是陕西省第一座110kV智能化变电站。“十二五”期间,国家电网将在全国建立5 000座左右的智能变电站。 1 智能变电站的定义及特点 智能变电站是采用先进、可靠、集成、低碳、环保的智能设备,以全站信息数字化、通信平台网络化、信息共享标准化为基本要求,自动完成信息采集、测量、控制、保护、计量和监测等基本功能,并可根据需要支持电网实时自动控制、智能调节、在线分析决策、协同互动等高级功能的变电站。智能变电站作为组成智能电网的核心构成部分,相对于传统综自站来说,有着标准统一化和高度集成化、数字化、信息化的显著特点。数字化变电站由网络化的二次设备和智能化的一次设备构成,站内采用IEC61850通讯协议来实现设备间的互操作和信息共享。 2 柳湾变概述 2.1 全站规划 柳湾变为110/35/10kV变电站,主变压器本期装设2×20mVA三相三绕组全密封自冷有载调压变压器SSZ10-M-20000/110,远期2×50mVA三相三绕组全密封自冷有载调压电力变压器;110kV本期出线4回,远期出线6回,均采用单母分段接线;35kV本期出线4回,远期出线8回,均采用单母分段接线;10kV本期出线8回,远期出线16回,均采用单母分段接线;本期每台主变压器低压侧各装设1×3 000kvar电容器成套装置,远期每台主变压器低压侧各装设2×3 000kvar电容器成套装置。 2.2 站内一次设备 智能化GIS通过以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实现对GIS设备的位置信号采集和监视、模拟量信号采集与显示、远方/就地控制、信号与操作事件记录与上传、谐波分析、储能电机的驱动和控制、在线监测、基于网络通讯的软件联锁等一系列功能。将传统的二次测控功能与GIS监控有机结合在一起,优化控制回路,构成智能的控制功能。 应用GIS智能化的主要优势有: 1)节约了电缆等设备投资以及保护小室、主控室等的占地面积; 2)GIS智能控制柜优化了二次回路和结构; 3)智能控制装置提供了强大的系统交互性; 4)基于通讯和组态软件的联锁功能比传统硬接点联锁方便。 110kV配电装置采用户内GIS设备,35kV、10kV配电装置采用开关柜就地安装模式。 2.3 电子式电流电压互感器 110kV GIS电子式电流电压互感器为三相共箱结构,主要由3部分组成: 1)一次结构主体,包括互感器罐体、变径法兰、绝缘盆子、一次导体等; 2)一次传感器,110kV GIS电子式电流电压互感器为三相共箱结构,每相配置一个低功率CT(LPCT)、一个空芯线圈、一个同轴电容分压器; 3)远端模块,GIS电子式互感器有两个完全相同远端模块,两个远端模块互为备用,保证电子式互感器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其结构示意图见图1所示: 图1 110kV GIS电子式电流电压互感器结构 110kV GIS电子式互感器的主要特点: 1)绝缘结构简单可靠,体积小,重量轻,精度高、稳定性好; 2)电流互感器与电压互感器可组合为一体,实现对一次电流和电压的同时检测;这样提高了保护的可靠性,减少了传统配置方案中,母线合并单元到线路间隔合并单元的链路延时,提高了系统可靠性; 3)空心线圈、LPCT、电容分压器及远端模块均双套冗余配置,可靠性高。 35kV、10kV低压电子式互感器输出小模拟信号,就地安装在开关柜内,通过合并单元(功能已含在保护测控装置中)把电子式互感器输出的模拟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传送至保护、测控、智能终端一体化装置。合并单元和保护、测控、智能终端装置均安装在开关柜内。 2.4 站内通讯方式 全站建立在IEC61850通信规范基础上, 使其成为能够实现站内智能电气设备间信息共享和互操作的现代化变电站。 全站分为三层两网,站控层和间隔层之间采用MMS网(以太网电接口),采用IEC61850-8-1通信协议;间隔层与过程层设备单元采用GOOSE通信协议,电子式互感器的合并单元与保护测控设备的采样值信息采用IEC61850-9-2格式的点对点方式传输。本站间隔层、站控层之间采用以太网单网结构,以IEC61850通信协议构建,具备站内智能电气设备间信息共享和互操作的条件。全站 GOOSE组网,110kV桥、主变保护、主变高、低压智能控制装置、低压母联智能控制装置等组成GOOSE网,单独组网,通信介质采用光纤。智能控制装置PCS-9821接入GOOSE网,PCS-9821安放在智能汇控柜内担负间隔测控、GIS智能控制以及智能终端的功能,PCS-9821能够接收来自于主变保护的GOOSE信号。 2.5 站内对时方式 本系统通过GPS接收卫星标准时间信号。绝对时间通过网络进行广播,秒脉冲或者分脉冲经过扩展,以差分信号(RS485)和空接点的形式与需要校时的设备相连,以此校准站控层工作站以及各测控装置、保护单元、故障录波器等的时钟。对时精度可以满足事件顺序记录分辨率不高于2ms的要求。 系统也可以通过远动主机,接收调度端的对时命令。 本站站控层网络采用SNTP码对时;间隔层与过程层的对时采用光纤IRIG-B码对时,精度可达到微妙级,由于保护直采直跳,无需采用IEC61588网络对时方式。 3 结论 柳湾变的建成投产,对于完善铜川电网架构、提高电网自动化水平,满足铜川老市区快速增长的用电需求,引领陕西智能电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智能变电站论文:智能变电站技术体系研究 摘要:智能变电站体系是国家智能电网的关键部分,智能化是变电站发展的主流趋势。本文结合我国目前智能变电站试点工程的建设情况,主要介绍了智能变电站的功能特点,对智能变电站的体系结构进行分析,希望对我国智能变电站体系建设有所裨益。 关键词:智能变电站;IEC61850规约;体系 一、前言 所谓智能变电站,是指应用先进、高效、环保以及可靠的智能化设备来实现变电站信息传输数字化、信息质量标准化以及通信平台虚拟化的要求,高效完成变电站信息的收集、控制、探测、保护等基本工作,同时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变电站的自动控制、自动调节调节并做针对现实情况做出准确的决策。我国电力行业广泛使用智能变电站技术,2009年颁布了《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IEC61850规约),标志着智能变电站将逐步成为我国变电站发展的方向。 二、我国智能变电站的功能特点 在国使用的传统变电站主要有数字化变电站以及常规变电站两大模式.然而,数字化变电站由于缺乏行业标准规范以及专业的评估系统,导致数字化信息缺乏真实性以及稳定性;常规变电站则有设计以及调试工作复杂,导致操作难,缺乏统一的标准规范等缺点。 随着理论以及实践的发展,国家对于变电站的建设有了更高的要求,智能变电站以其先进、高效、环保以及可靠的优点应运而生。智能变电站将数字化变电站的体系框架进行改良,以此实现变电站信息数字化、操作自动化、分析决策智能化的要求,以此保证变电站站内与站间的信息交流通畅。具体有以下具体功能: (一)智能控制、在线监测功能。由于智能变电站采用的是智能化的一次设备,因而其可以实现数字化接头、智能化控制以及在线监测等功能。 (二)数字通信快捷准确。智能变电站内的数字通信是通过智能终端、测控装置以及保护装置等二次设备通过以太网来进行的,方便快捷,保证数字信息传递的真实可靠,实现变电站的信息网络化交流,省略了二次电缆的应用,简化设备。 (三)信息传输标准化功能。智能变电站在进行站内、站外数字信息交流及共享时采用的是统一标准(即IEC 61850规约标准),以同一标准进行信息传输能保证信息的真实可靠,最终达到多系统信息的无缝对接的目的。 (四)设备调试灵活准确。目前,我国主要是采用IEC61850规约来设计设备状态检修模式,将监测收集到的设备运行状态信息集中在网络中,全面分析设备的运行状态,及时调试设备,使设备处于高效运行的优良状态。 三、智能变电站技术体系设计 我国的智能变电站体系主要是根据IEC 61850规约来作为信息交流以及信息建模标准进行设计的,智能变电站主要实现站内监以及控继电保护功能,根据该功能需要将变电站的设备分成三个层次二个网络,三个层次分别为过程层、间隔层以及站控层,两个网络即过程层网络以及站控层网络。 (一)过程层即过程层网络。在过程层中,变压器、隔离开关、断路器等执行器与电子式传感器是常用设备,这些设备共同构成过程层网络。过程层是一次设备与二次设备的结合面,主要功能是配合完成一次设备的功能,主要包括运行设备的状态参数在线检测以及模拟量的收集,以进一步实现数字接口、智能控制、在线监测的功能,同时也完成操作控制的执行任务. (二)间隔层。间隔层一般设置在靠近开关设备的位置,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间隔层主要由系统测控装置以及继电保护装置等二次设备组成,一个间隔层只能对一个间隔层的设备进行控制,主要是对过程层与间隔层之间的数据信息进行汇总,实际上过程层的功能主要是在间隔层里实现的。 (三)站控层及站控层网络。在智能变电站中所有的显示打印以及通用硬件都集中在站控层中,同时电网监视、控制以及维护的通信接口也设置在该层当中,相对其他层来说,站控层的设备比较多,这些设备共同组成了站控层网络。在站控层中,为了操作方便,要为操作人员设置人与机的接口,其中UPS为站内控制的设备良性运行提供了有效的动力保障。 智能变电站主要是通过数字通信来实现三个层次之间的联系的,过程层与间隔层是通过过程总线(Process Bus)方式进行通信,即以交换式以太网方式进行数字通信,这样的通信方式能保证传递的信息真实可靠。过程层到间隔层之间主要用大量的并行电缆连接,保证过程层的多数功能能在间隔层得到实现。而间隔层与站控层之间是通过站级总线(Station Bus)通信方式进行通信的,又称为串行通信方式。 四、结语 智能变电站具有设备先进、运行高效、低碳环保以及数据可靠等优点,因而受到我国变电站工程建设的广泛关注,智能变电站的建设成为我国电网建设的重要节点。智能变电站的智能性体现在变电站维护、运行以及基础设施等方面。其主要是采用智能一次设备来实现站内监控,采用智能化的二次设备进行站内数字通信,实现全站信息的优化控制,进而满足变电站的运行需求。完善的变电站技术体系对于变电站的智能运行至关重要,为此,在建设智能变电站时需要对智能变电站的体系进行精心设计,并配合完善的信息传输基础设施,实现智能变电站的良性运行。 智能变电站论文:浅谈智能变电站 摘要:智能电网已成为当今世界电力系统发展革新的最新动向,同时被认为是2l世纪电力系统的发展趋势和重大科技创新,而智能变电站是智能电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坚强智能电网的重要基础和支撑,所以世界各国在智能化变电站建设中都提出了不同的设计方案和构想,本文将对智能变电站的特点及功能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智能电网;智能变电站;功能 一、智能变电站的概念 根据《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的定义,智能变电站是采用先进、可靠、集成、低碳、环保的智能设备,以全站信息数字化、通信平台网络化、信息共享标准化为基本要求,自动完成信息采集、测量、控制、保护、计量和监测等摹本功能,并可根据需要支持电网实时自动控制、智能调节、在线分析决策、协同互动等高级功能的变电站。它基于IEC61850标准,体现了集成一体化、信息标准化、协同互动化的特征。 二、智能变电站的特征 第一,具有高度的可靠性。能够对设备故障提早预防、预警,并在故障发生的第一时间内对其做出快速反应,将设备故障带来的供电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第二,智能变电站具有很强的交互性。第三,智能变电站具有高集成度的特点。从而为实现电网的实时控制、智能调节、在线分析决策等各类高级应用提供了信息支持。最后,智能变电站还应具有低碳、环保的特点。 三、智能变电站的功能 (一)一次设备智能化。与数字化变电站描述的一次设备智能化相比,智能变电站加大了一次设备信息化,可监测更多自身状态信息,也可通过网络获知系统及其他设备的运行状态等信息。自动化程度更高,具有比常规自动化设备更多、更复杂的自动化功能。具备互动化能力,与上级监控设备、系统及相关设备、调度及用户等及时交换信息,分布协同操作。(二)信息建模统一化。除了基于IEC61850标准的建模外,智能变电站能实时监测辖区电网的运行状态,自动辨识设备和网络模型,从而为控制中心提供决策依据。(三)数据采集全景化。智能变电站利用对时系统,同步区域和站内时钟,完善和标准化站内设备的静态和动态信息模型,向智能电网提供统一断面的全景数据。采用新型传感技术、同步测量技术、状态检测技术等逐步提高数字化程度,逐步实现潮流数据的精确时标,实时信息共享、支撑电网实时控制和智能调节,支撑各级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和各类高级应用。(四)设备检修状态化。全面采集能够反映系统主设备运行的电脉冲、气体生成物、局部过热等各种特征量。智能变电站配置用于监测系统主设备的传感器,或者由智能一次设备直接提供其功能。利用DL/T860提供的建模方法,建立设备状态检修的信息模型,构建具备较为可靠实用的状态监测预警算法和机制、支撑状态检修实践的专家系统。(五)控制操作自动化。程序化操作。智能变电站具备程序化操作功能,除站内的一键触发,还可接收和执行监控中心、调度中心和当地后台系统发出的操作指令,自动完成相关运行方式变化要求的设备操作。程序化操作具备直观的图形界面,在站层和远端均可实现可视化的闭环控制和安全校验,且能适应不同的主接线和不同的运行方式,满足无人值班及区域监控中心站管理模式的要求。(六)事故处理智能化:(1)智能告警及分析决策。对全站告警信息进行综合分类,实现全站信息的分类告警功能。(2)智能告警策略。包含信号的过滤及报警显示方案、告警信号的逻辑关联、推理技术和事故及异常处理方案。预告信号以故障常态为信号触发状态,瞬时中间信号做过滤处理。正常操作引起的预告信号做过滤处理。(3)故障分析与辅助决策。(4)电能质量评估与决策。基于变电站电能质量监测系统,实现电能质量分析与决策的功能,为电能质量的评估和治理提供依据与决策。(七)电网运行状态自适应。智能变电站应具有与相关变电站之间实时传送继电保护、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等信息,实现智能电网的协调运行。根据站内收集和站间交换的信息以及调度中心的指令,识别并自适应电网的运行状态。在电网正常运行状态下,综合利用FACTS、变压器调压、无功补偿设备投切等手段,控制和优化潮流分配,提高输送能力和运行效率。在电网紧急运行状态下,与相邻变电站和调度中心协调配合,动态改变继电保护和稳定控制的策略和参数,适应电网拓扑和潮流分布的改变,扩展运行边界,提高实际可用稳定裕度,保障电网稳定运行。(八)变电站运行管理安全经济化。(1)具有站内状态估计功能,保证基础数据的正确性及满足智能电网快速状态估计的要求;(2)经济运行与优化控制,达到系统安全经济运行和优化控制的目的;(3)安全状态评估/预警/控制,实现智能电网预防控制和紧急控制的协调;(4)资产(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实现基于状态的全寿命周期管理;(5)在数据源头维护,实现数据的唯一性及维护的方便性。(九)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接入即插即用化。智能变电站支持电源与调度中心全面互动,实现电源与电网的高度协调。(十)用户管理互动化。(十一)防灾减灾安全化。智能变电站配置灾害防范、安全防范子系统,留有与“电网防灾减灾与应急指挥信息系统”的通信接口,为各种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监测、预测、预警提供有效信息和判据,为指挥相关部门的应急联动提供决策依据。(十二)通信网路安全化。在数字化变电站工程实践中,站内实现通信网络安全措施。而在智能化变电站中,能够实现站内、站间的通信网络安全措施管理。 四、结语 作为智能电网中的基础及重要组成部分,变电设备状态、电网运行数据、信息的实时采集和任务这些都要智能变电站来完成,同时支撑电网实时控制、智能调节和各类高级应用,实现变电站与调度、相邻变电站、电源、用户之间的协同互动。智能变电站不仅保障了智能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也为未来智能电网实现其高效、自愈等其他功能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五、前期数据整理与业程设计 (一)前期数据整理 前期数据整理主要是对全市参合农户的档案进行整理规范,并且对合作医疗证号的编码信息的位数进行统一设定。然后依据合作医疗证号编码位数的设置对管辖区域的行政区划信息的设置,设置级别从县至村,并对各定点医疗机构的信息的整理与维护。 (二)业务流程设计 1.县域联网,即时结报。市级医疗机构和市级新农合结算平台、县级新农合结算平台联网,新农合参合农民出院就可以即时结报住院费用。 2.充分利用计算机科学和网络通信技术,做到补偿标准一致,杜绝作假行为和人为因素,确保结算信息的真实有效。 3.通过数据双向传输程序,实现数据从医院前置机数据库、市级结算平台、县级新农合结算平台之间双向流动,做到数据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即时结报系统的优点 (1)即时结报。相应的报销结算结果实现即时上传,当场兑现参合人员报销款项,及时传送至相关县区。 (2)减少工作量。减少管理人员工作量,无需人工录入参合人员费用明细等相关资料,系统自动计算参合病人的相关报销费用及报销结果。 (3)降低成本。使用本系统后,无需另外配置专用设备及软件,应用在现有的各结算窗口使用现有的硬件设备即可。 (4)精简机构。不用另外配备专门的报销结算窗口,没有另外单独设置报销结算机构,无需另外配备相应的管理人员。 (5)减少差错率。病人所有资料由HIS系统提供,无需提供专门的纸质资料,系统自动计算报销结果,杜绝人为因素造成的计算错误。 (6)方便简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即时结报系统与医院HIS紧密嵌合,不改变原有的HIS操作流程与操作习惯,简单易学,管理人员即时便可掌握。 (7)复利用率高。对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相关政策的变化,可以随时作出反应,不影响医院本身业务。同时,系统可随时扩展,提供相关可利用数据。 (8)双向控制。对于各县区存有疑义的报销单据,可以随时撤回单据进行复核后再提交至各县区新农合管理机构。 (9)综合分析。数据即时汇总到市级新农合结算平台,便于新农合管理机构对数据核对校验,数据综合分析。 七、结语 通过使用调查,系统全面提高了参合人员新农合报销结算的速度与准确性,减少了操作人员的工作量和人为因素导致的误差,实现参合人员从入院、出院、报销到数据上传及医院业务统计的一系列业务管理,既减少了工作量,也提高了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智能变电站论文:自动化技术在智能变电站中的应用 摘 要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在生活与工作中,对于电力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这就为电力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挑战性。在变电站中,自动化技术内容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相关研发手段的更新与进步,对于变电站的运行特点和智能效果,都具有深远的影响。为了对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进行提升,本文通过对自动化技术在智能变电站中的应用意义,以及相关的结构和特点来展开探究,希望能为工作人员起到一些积极的参考。 关键词 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技术应用 智能变电站的内容,主要是采集信息,并将处理和传输等内容集中到一起的数字化变电站系统,是朝着更为智能化的方向进行了延伸。在电力系统之中,变电站对于电力传输和电网结构的组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变电站的日常运行维护中,具备高级的应用和管理手段,能够节省人力,更能对智能变电站的运行管理进行全面的监控,随着我国电力需求的不断增大,供电规模也在不断增大,变电站自动化技术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进行相应的提升。 1 智能变电站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意义 先进的智能化设备,是构成智能变电站的主要内容,在通信上,对相关的数据内容进行高效率的传输,并在第一时间对这些数据内容进行整理和分析,对可能存在的故障内容,提出解决的方案和建议。在变电站出现故障的时候,自动化系统会按照流程设定来对工作人员进行报警,帮助他们对故障进行处理。与变电站传统的运营方式相比,具备自动化系统的智能变电站,可以在变电站中展开全程化的监控,提升供电系统的效率。这对于推动我国电力系统和电网设置的发展,有着较为深远的意义。 2 自动化技术在智能变电站系统发展中的难题 变电站系统中主要存在三个层次,自动化的技术,就是从下而上进行发展的。当前,在一些智能化、光电化的识别检验技术上,应用自动化的技术内容,大都已经取得了不错的发展,进行了大规模的投入和使用。但是在实际的调查中发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仍旧存在着一些难题。首先,这套技术没能随着智能变电站的相关材料,以及使用设备的进步而进行变化;在某些相关的专业之间,缺乏足够紧密的合作,这样在工作中,就很难能实现理想的合力效应;最后在制定检测的方案时,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尤其是在电磁干扰,以及兼容技术的内容上,缺乏相关的标准和制度。 3 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的结构 在自动化技术应用到变电站的过程之中,随着智能电器的发展和应用,特别是光电技术的进步,以及智能开关的应用,都使智能变电站在自动化的技术领域里取得了较为不错的突破。在高压、超高压的变电站中,测控、保护以及相关的自动化设备都是智能化变电站的重要组成,原先那些常规的保护装置大多被先进的数字化设备所取代,这也促进了变电站智能化的运行水平。在中小型的变电站中,应用小型化的保护、控制装置,能够使变电站各个装置的安装更为紧凑,将安装放置在开关柜中,可以实现变电站的一体化发展。智能变电站中的自动化系统技术,在结构上可以分为智能化一次设备和网络化的二次设备,在逻辑上,则可以根据相关的通讯协议,将其分为3个不同的层次。 3.1 过程层 过程层是实现设备智能化的关键,其主要作用于一次设备、二次设备之间,发挥着结合层的作用。在实际的运作中,过程层发挥的功能比较多样化,其主要表现在以下这几个方面:第一,对电气量进行细致的检测,在电力输送的过程中,电压、谐波和电流具有一定的波动性表现,所以要对它们具体的分量展开测量,并且还需要对相关设备在间隔层所产生的数据内容展开搜集。相比较传统的方法而言,这种智能变电站获取数据的方式,具有较强的防干扰性力,在同等的质量条件下,还可以对相关的开关装置进行更为紧凑的布局;第二,搜集检测设备所产生的参数内容,并且在之后检测电抗器、变电器、电容器以及断路器等设备,得出相应的数据结果,借助相关的程序内容来展开深入的处理和分析,这样能够对设备所运行的状态进行及时的调整,可以在智能变电站总对设备的运行水平进行必要的保证;第三,对于其他设备,也需要展开必要的控制和操作,因为在智能变电站的运行过程中,一些主要的 指令内容,是通过在间隔层上层的部位进行发出的,同时由经过层来进行控制,并对命令的内容进行智能化的分析,判断其是否合理,提高执行行为的精度,以此来达到智能化的目的。 3.2 间隔层 在变电站自动化系统里,间隔层也是一项重要的组成,其在运行中,主要具备以下这些作用:第一,对一次设备进行保护和控制的同时,能够对其他的控制功能展开操作;第二,对运行过程中的实时数据内容进行收集和汇总,对本过程的操作封锁功能进行推进;第三,对计算、数据采集和控制命令的发出,进行优先的控制;第四,对站控层和过程层的信息传输进行连接,保证变电站系统运行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3.3 站控层 在智能化变电站中心里,站控层的主要运行任务,由以下这几项内容构成:第一,对变电站的数据库信息进行及时的更新,并按照所设定的时间登录到历史的数据库中;第二,按照既定的程序内容,将所收集到的数据信息传输到系统中心上来;第三,对站内进行监控,实现人机互联;第四,对过程层和间隔层之间的设备进行检测,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检修的处理;第五,对智能变电站系统中出现的故障、问题进行智能化的分析和处理。 3.4 保护测试一体化装置 在进行测试和保护的一体化装置中,可以将其划分为集中式和分布式这两种保护测试一体化内容。在实际应用中,集中式的装置的功能较为集中,且其主要面对的是全站,主要应用六面柜的方法来进行保护和监控;而集中式的一体化装置,其主要进行保护和测控的对象是智能化变电站,这种专一性较强的技术可以对自身的保护水平进行提升,并且能够对测控装置展开高集成化的处理,达到模块化的运作目的,这样按照预先设定好的保护程序执行保护工作。集中式的保护测控装置具有多个热插拔,这些热插拔是由性能良好的独立型CPU板卡组成的,在运用过程中,其中的某个间隔出现了问题,需要进行检修,那么也不会对其他CPU的工作运行造成影响。分布式的保护测试一体化装置,其独立性能较强,且面向间隔的特点也尤为独特,在整个变电站中的应用较为广泛;在同一面上的保护测控柜进行保护的时候内,可以分别装上合并单元、交换机组等用于测控的设备。 4 结论 总的来说,在智能变电站的系统中,自动化技术十分重要,其在变电站智能化的发展趋势里,起到难以取代的作用。在智能变电站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更多的是表现在对设备的实时监控和检修情况这2个方面,这些控制内容,对于变电站正常运作,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因此,相关的工作人员,必要对自动化技术内容给予足够的重视,结合一些先进的技术手段,来对变电站中的基础设施和自动化系统进行完善,对自动化技术以后的发展方向进行预测,开展专项的研究和讨论。打好基础层面的内容,这样才有利于电力系统的整体运营发展。 智能变电站论文:基于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运行维护技术分析 摘 要:近年来我国智能电网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速度。智能变电站是对传统电网的颠覆性变革,而且对继电保护技术也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思路。在智能变电站中,对继电保护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继电保护设备要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可靠性和速动性。因此智能变电站需要做好继电保护的运行和维护工作,为智能电网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维护技术 前言 在电网各项建设工作有序发展过程中,当前智能变电站数量不断增加,智能变电站的运行涉及到多领域及综合性的技术,其是对传统变电技术的全面改革,这也给继电保护运行维护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针对于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进一步了解智能变电站的主要结构特征,掌握适应变电站继电保护的技术要点,并进一步做好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运行维护工作,保证智能变电站安全、稳定的运行。 1 智能变电站的主要结构 1.1 站控层 智能变电站内站控层作为最高级别的管理层,同时站控层也是智能变电站的核心所在,能够有效的实现对全站进行保护。作为变电站的核心控制部分,其作用不仅表现在对全站的保护方面,同时还可以对控制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信息的采集并且交换,对控制设备运行状态的采集信息进行逻辑判断,从而输出跳闸或者闭锁等信息,为变电站的智能运行提供全面控制,其表现出来的特点比较抽象。 1.2 间隔层 间隔层位于过程层和站控层之间,属于过渡层,能够有效的将过程层与站控层联系起来,而且对于继电保护运行和维护工作也多在间隔层内进行。 2 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的技术要点 2.1 构成形态和运行模式发生变化 相对于传统的变电站继电保护而言,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在构成形态和运行模式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智能变电站的运行主要为全光纤通信,对继电保护的模拟量和开关量进行有效的信息采集,并且在对保护量值的采集和逻辑判断方面也更加准确,大大的提高了变电站的智能化和自动化。这种变化有效提高了变电站继电保护的运行效率,同时为了保证继电保护的安全稳定运行,需要加快建立与此适应的运行和维护标准,更好的适应当前智能变电站构成形态和运行模式的需求。 2.2 继电保护设备状态检修成为可能 电力系统,状态检修技术虽然提出已有较长的时间,但在实际中并没有得到大规模的推广和应用。在当前智能变电站中,二次设备的传输都已经实现了网络化的运行方式,并且在模拟量和开关量的控制都已经实现了智能控制,二次设备回路信息完整,所以完全可以实现继电保护设备的状态检修。 2.3 实现了基于IEC61850的统一建模 相较于传统变电站,在智能变电站内,以全站统一的IEC61850标准作为其重要技术特征,并其标准基础上完成对全站设备的统一建模,不再需要大量的二次接线来完成变电站设备的接入,面明设备之间具有较强互操作性,大量的二次接线转化为系统的模型文件配置,一旦变电站工作和运行状态发生变化时,则会通过对相应的文件进行更新,从而与其有效的对应。 3 智能变电站正常运行时的系统维护技术分析 智能变电站安全稳定的运行不仅是其重要的目标,同时也是保护电网安全运营的关键所在。因此对于智能变电站日常的运行工作,当处于正常运营状态下时,需要重视日常检修和维护工作,如果智能变电站内有新增设备时,对其检修和维护更要特别关注,以便于及时发现运行中存在的隐患,一旦出现异常情况能够及时进行处理。 3.1 继电保护装置的维护 智能变电站是对传统变电站的重大变革,其在信息采集、通信航协调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也对其运行和维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实际对继电保护装置运行维护过程中需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3.1.1 智能变电站运行过程中,对于其保护和安全装置的各种参数要及时进行备份,避免异常情况或是故障发生时设备信息丢失情况发生。同时还要对设备运行时的温度进行有效控制,避免环境温度过高损坏设备。 3.1.2 在智能变电站中,完全使用了光纤,二次电缆消失,所以需要保证光纤网络的完好性,以确保变电站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因此在日常运行赛程中,要对保护的交流采样进行定期检查,同时还要对光纤接触情况进行检查,察看站内运行设备是否有告警信息。检查间隔层内的跨间隔设备,确保都处于良好运行状态,这是保证智能变电站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 3.2 网络交换机和报文分析仪 在智能变电站运行过程中通常会涉及到四个形式的报文,因此网络运行报文是否正常直接P系到智能变电站设备动作的正确性。网络通信是智能变电站运行的基础保障,所以为了保证智能变电站的正常运行,需要做好网络交换机和报文分析仪的维护工作。 3.2.1 IEC61850一致性测试,交换机的型号、配置以及参数等各项技术要求一定要与IEC61850的要求保持一致性,以确保运行的稳定性。 3.2.2 交换机是智能变电站运行时进行通信传输的基础保障,所以在检查交换机时,应该保证以太网端口各项参数的正确性,从而保证其内部各项参数运行与设计值保持一致性。交换机的冗余度以及传输的延时性是监视的重点,也是保证交换机正常运行的关键,应该加强维护。通常系统中网络报文运行收报文分析仪对其进行完全记录,因此报文分析仪具有第三方报文记录及报文监视的作用,还能够对系统的网络数据和运行状态进行监视。因此在对报文分析仪进行日常维护时,要对其记录时间期限和容易进行重点关注,确保其具备完备的报文解析能力,这样才能使变电运行人员更直观的获取网络报文信息,准确判断系统运行的情况。 3.3 智能化变电站监控系统 智能变电站监控系统采用了DL/T 860通信标准,并在全站采用了统一的SCD配置文件,因此在智能变电站运行过程中,需要将这些变化作为监控的重点。重点对全站的SCD配置文件集成的正确进行检查,检查各个设备MMS数据集配置是否与要求相符,并检查站控层的GOOSE闭锁逻辑是否正确等,另外,还要重视对各个设备的版本进行检查。对于智能变电站内的所有设备,需要在程序化操作功能方面与单间隔、多间隔及保护功能投退等程序化操作要求相符。对站控层的功能进行检验,主要是对软压板、定制区切换以及宣传召唤等功能的检验,并且要保证状态的实时更新,为无人值班的正常运行打下良好的基础。 4 结束语 随着智能电网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当前智能变电站数量不断增加,加强继电保护装置的维护是确保智能变电站正常运行的重要基础,同时还要注意对网络交换机和报文分析仪的维护,发现故障及时维修,保证智能变电站的安全、稳定运行。 智能变电站论文:智能变电站运维关键技术分析 摘 要:近年来,随着电力企业网络化发展规模的逐渐壮大,某地区供电行业相继投运220千伏与110千伏的智能化变电站,因为智能变电站对相关设备的日常维护、检修、操作等,相比较常规的变电站具有较大的差异。一线变电站检修、运维操作人员的专业技能难以顺应现代化智能变电站逐渐发展的脚步,在此基础上,迫使变电站的检修、维护人员必须要加强学习智能变电站中的关键技术与设备。文章就日常工作与智能变电站关键技术与设备的相关概念以及工作的原理相结合进行总结,同时还进行了简要的介绍。 关键词:智能变电站;运维关键技术;具体分析 智能变电站在智能电网中充分的发挥着转化能源与掌控核心平台,主要应用先进、安全、节能、集成等智能化的基础设施,全站主要以数字化信息、网络化通信平台、共享信息标准化作为基础需求,自主的完成采集、测量、掌控、维护、检测信息等基础的性能,并且还要按照需求支撑电网实施自动管控、智能化调整、在线研究决定、相互协调等高层次性能的变电站。具体区分为间隔层、流程层、站控层。 1 智能变电站的电子式电流互感器 (1)作为一种装置,从衔接开始直至传输体系与二次转换器的单个或是许多个电压以及电流传感器组织而成,通过以传输正比于被测量,提供相应的测量仪器仪表与继电保护或是控制的有关设洹#2)当前的智能变电站一次性的智能设备重点表现在电子式的互感器上,电子式互感器具有良好的性能,通过使用光纤点对点或者组网的具体形式进行数据的传输,这样就能良好的顺应智能变电站的数字化信息、网络化通信平台、标准化信息共享的深化发展。 2 合并单元 2.1 合并的单元作为互感器和二次设备衔接口之间的关键设置 具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将数据合并,共同接受并解决电流互感器与电压互感器所传输的信号,根据国际的相关需求传输信号;另一方面,实时数据同步,电流互感器与电压互感器都相互之间都确保独立性,两者需要同步完成单元合并。 2.2 不一样的测试控制设置以及维护设置需要按照自身的各种要求获得一次性的测电流电压信息 单元合并在某种层次上,有效的实现了数据流程的共享化与数字化,以此为智能变电站的站控层、间隔层有关设备数据的来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3 单元合并基础工作的道理 合并单元之间相互交流的模件通过互感器实施采集模拟量的信号,对一次互感器所传送的电气量应进行同步与合理的处理。母线进行的单元合并可称为一级合并单元,间隙所合并的单元可称为二级合并单元。二级合并单元应合理的接收一级级联的数字量抽样,再利用差值方式同步解决模拟信号与数字量信号。同步处理的关键作用在于采集消除的模拟量和采集数字量之间存在时间上的差距,进而有效的将差距消除,基于应该实施的电压并列与切换之间的单元合并,需要采集开关量的信号。完成设置并列、功能切换后,将数据抽样通过相关的格式实施输出。在进行组网的模式中,为了促使对中合并单元的抽样数据实现合理的同步,还要加强衔接同步信号。 3 智能终端和COOSE 3.1 智能组件 与一次设备采取电缆线接的形式,和维护、测控等二次设备使用光纤进行衔接,以此确保以此设备就像断路器、刀闸、主变压器等实施的测控等性能。对以上使用COOSE的数字化衔接口,与间隙层设备实行通信;对以下采取常规的电缆以及一次设备实行线接口。 3.2 具体功能 (1)具有断路器的具体操作功能:接收维护设置跳合闸的命令后,具备跳合闸回路、监视回路、电流维持性能、跳合闸压力闭锁、其它的相关闭锁功能,方位信号以及状态信号进行合成;(2)具备监 测、控制的功能:通过遥信、遥控关量进行输入;对温湿度进行具体的测量;(3)具备自动检测的性能:基本的自检功能以及状态监测。 3.3 智能终端的具体种类 分类智能终端必须依据不同的适用场合,通常可将智能终端分成一下几种类型: (1)分相终端:主要适用于分相开关的间隙;(2)三相终端:主要适用于三相开关间隙;(3)PT终端:PT主要是用来采集以及控制信号;(4)变压器终端:主要用于变压器间隙。 3.4 智能终端工作的基本道理 智能终端通过采集模块开关量来进行采集变压器、刀闸、开关等先关设施的信号量,利用模拟量小信号进行采集模块以及环境温湿度等直流信号的模拟量,关于这些信号经过细致的处理之后,通过GOOSE报文的放肆实现输出。智能终端还能合理的接收间隔层传输的GOOSE指令,此指令包含维护跳合闸、闭锁重合闸、遥控开关闸、刀闸、遥控复归等等。设置在成功接收指令之后再实时操作,与此同时,智能终端还要合理的具有操作箱的相关技能,支持亲自动手操作开关。 4 智能终端保护板和合并单元平常运维操作的基础准则 4.1 处在运转情况的合并单元、维护装置、智能终端不能融入检验的硬压板。 (1)失误投入合并单元的检验硬压板,维护设置需要将闭锁有关的保护性能;(2)失误投入智能终端检验硬压板,维护设置的跳合闸很难对智能终端发出指令适用于断路器;(3)失误投入维护设置 的检验硬压板,维护设置需要被闭锁。 4.2 合并单元检验硬压板操作的基础准则 (1)再试试操作合并单元检验硬压板之前,应该先加以确定所处的一次设施是否属于检验情况或是冷备用的状态,并且将全部有关维护设置的SV软压板退出,尤其是仍在继续运转的维设置。(2)在一次设备没有实施断电的基础下,检验合并单元的过程中,需要在多有维护设置处在断开的情况下,才能真正实施投入此种合并单元检验硬压板。 5 结束语 总之,智能变电站属于坚强智能电网的根据与十分重要的支撑部分,也作为未来电网发展的重要趋势,熟悉的掌握智能变电站的专业知识属于从事变电站专业工作人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智能变电站论文: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系统可靠性探析 摘 要:电力系统正处于发展阶段,智能电网将计算机技术同信息技术等结合而成,基于电子技术和通信网络技术的智能变电站使得变电站在信息的传递方式上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智能变电站通过信息应用使得信息的自动采集加强了,对继电保护系统进行可靠性的评估可以发现继电保护系统的薄弱环节,然后提出整改方案。 关键词: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系统分析 引言 智能变电站的继电保护系统逐渐引起技术人员的关注,继电保护系统能够安全运行对智能变电站的运行意义重大,对继电保护系统的研究主要依据可靠性评估模型和对系统的可靠性分析,利用框架图和矩阵法建立可靠性的模型,通过对智能变电站的保护系统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系统的结构特点,通过模型进行分析可以优化系统的设计。 1 继电保护系统的结构 智能变电站的继电保护系统包含八个功能各模块,具体有传输介质、互感器、合并单元、交换机、保护单元、智能终端、断路器和同步时钟源。信息数字化和通信网络化是智能变电站的两大特点,以往的变电站的连接方式是通过点对点对互感器和断路器等保护元件进行连接,现今的连接加入了更多的保护元件,通过合并单元将互感器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汇集,对格式进行处理,然后将数据帧传给交换机。智能终端主要应用于一次设备的功能体现,智能终端可以将断路器的动作进行控制,将断路器采集到的信息传递给保护单元[1]。 交换机成为二次设备与合并单元的信息传递平台,弃用了传统的二次电缆,系统设备之间就此形成了信息共享模式,为了准确的了解断路器记录时间发僧的时间序列,为变电站配备同步时钟源,使全站的设备统一对时。继电保护系统中必不可少的是通信介质和接口,通信介质对保护系统能否正常运行具有直接的影响,一般情况下通信介质会采用光纤。通过对比发现接口故障和通信故障产生的效果是相同的,由此通信介质的组成部分就包括了接口。 2 系统的可靠性分析 2.1 分析方法 信息流能够使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系统的功能得以实现,在信息流通路顺畅时就能够将信息从始端发往终端,继电器的保护功能才能够实现,其中会影响继电保护系统可靠性的因素包含同步对时功能、SV报文和GOOSE报文信息回路的连通效果。 2.1.1 参数的选择。电网的一二次设备均在固定的时间进行检查,在维护过程中,系统的可靠性评估来源于元件故障信息的准确性,可修复的元件在检修维护的过程中将故障率和修复率视为常数即可。例如合并单元的故障率就为0.0067,交换机故障率为0.02。利用马尔科夫链模式进行分析,由于元件所处的环节不同,因此其故障的状态也是有所不同的,例如合并元件和交换机元件在信息传输过程中出现丢失现象就会使保护系统产生拒动。分析时应该将元件的失效状态进行细分,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分别是误动和拒动,之后根据二者的概率进行计算即可[2]。 2.1.2 框图法。在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系统的分析过程中,框图法较为直观清晰,这种方法对于元件比较少的系统用较为合适,可以根据系统的结构进行框图的绘制,通过框图及元件的状态和系统的状态进行描述,框图可以计算出系统中不同元件的不同状态的概率。对于含有多个独立分散的原件的保护系统,其中元件之间的维修状态也是具有独立性的,例如,可以将元件1的正确动作的概率记为P1,将元件2的正确动作的概率记为P2,根据改路的运算规则进行运算即可。 2.2 分析应用 2.2.1 主变保护的可靠性分析。在主变保护的组网方案之中,主变保护和智能终端的合并单元就是依靠组网的方式进行连接,通过保护GOOSE的网络信息采集对传输跳闸发出指令,通过采用SV网络传输的采值样信息对变电站的主变压器进行保护。通过采用保护控测一体装置可以充分发挥智能变电站的智能化系统,保护装置一般包含保护CPU和测控CPU两种,保护启动判断的辅助依据就是测控采样,还可以从整体上保护可靠性。 通过最小路集法可以得出主电保护的不可用度为1-A=8.8812×10-9[3]。 2.2.2 线路保护的可靠性分析。数字化线路的保护装置的开关量和模拟量是以光纤通过太网获取的,采样值的光纤接口和开关输入量的光纤接口是独立的设置,跳闸输出和开关量的接口通常是一个,数字化线路的保护可以通过线路两端和传统的线路保护进行配合,完成纵差保护。 通过最小路集法和不交化算法可以得出线路保护的不可用度为1-A=4.9492×10-9。 2.2.3 母线保护的可靠性分析。母线保护的组网模式中,智能终端可以将刀闸位置的信息传递到母差保护装置上,利用采样值组网和GOOSE网络将间隔合并单元的数据传递给母差保护装置上,通过相关的协议就可以实现SV网络采样信息。 通过最小路集法和不交化算法可以得出线路保护的不可用度为1-A=9.9720×10-8。 3 提升可靠性的措施 3.1 太网冗余法 3.1.1 太网的控制要求。在IEEE802.3x全双工模式下,通过交换机发出指令使数据源暂停发送,再利用控制数据的输入端和出端进行数据流量的传递可以避免数据丢失。IEEE802.1p优先排队技术可以使网络在拥堵的情况下,数据进行优先传输。IEEE802.1Q虚拟局域网技术,可以将IED划分到虚拟局域网之中。IEEE802.1w快速生成树协议不像从前的IEEE802.1D生成树协议需要大约一分钟的时间才能重新将发生故障的网络构架定义,这种快速生成树协议可以将时间大大缩减。最后的要求是诊听过滤技术,它允许对GOOSE信息帧进行过滤,然后将信息传递给IED。 3.1.2 网络的构架。(1)总线结构。总线结构中的交换机通过端口与其它的交换机相连,上端口的速度一般比IED端口的速度快,系统的最大延时决定了交换机的最大数量,这种结构的接线较少但是冗余度差。(2)环形结构。环形结构的交换机可以形成闭环,对于连接点的故障可以提供足够的冗余度,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会消耗宽代,应用的内部具有管理交换机,生成树可以发出指令,交换机便检测环路,信息在环路中就不会流动。(3)星型结构。星型结构具有等待的时长较短的特点,主交换机在连接其他交换机的时候系统的等待时间会减少,但是星型结构没有冗余度,在发生故障时就会产生遗失所有的IED信息,从而降低可靠性。 3.2 环形网络结构法 在环形网络结构法之中,刀闹位置信信息经由各间隔智能终端提供,然后通过网络将信息传递到母差保护装置。根据采样值组网方式,各间隔合并单元的数据同样传输到母差保护的装置上。母差保护动作的出口信息,发送给各间隔智能终端之后,母差保护装置的容量会受到限制,主要原因是网络报文流量的大小不定。有的时候,过程层的交换机会承担较大量的报文,单台的交换机接入的单元信息数量严重超出就会导致其可靠性较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将装置或者交换机的光纤口进行设置。单口同时接入的合并单元数量不应该过度,使用多交换机分担带宽的方法可以接收更多的间隔采样,采用千兆的交换机这种方法也可以。 4 结束语 通过研究可以发现,与常规站的继电保护系统有所不同的是,智能变电站的继电保护系统的可靠性有下降趋势,智能变电站的线路保护和主变保护问题,可以采用直采直跳的模式,在采用对时源时,不可采用外部对时源,通过详细的分析得出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系统的可靠性极其重要。 智能变电站论文:智能变电站关键技术及发展方向 摘 要 智能变电站是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变电站自动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对建立更加安全、稳定、高效的电网系统具有重要意义,其技术的先进性对推进智能电网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主要论述了现阶段智能变电站的主要技术特点及现有技术近期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智能变电站;关键技术;发展 智能电网被认为是21世纪电力系统的重大技术创新之一,而智能变电站是智能电网的重要基础和支撑。智能变电站是指,采用可靠、集成、先进、环保、低碳的智能设备,以全站信息数字化、通信平台网络化、信息共享标准化为基本要求,自动完成信息采集、测量、控制、保护、计量和监测等基本功能,并可根据需要支持电网实时自动控制、智能调节、在线分析决策、f同互动等高级功能的变电站[ 1 ]。 智能变电站的安全运行是电网安全运行的保障,而其技术的先进性对推进智能电网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将对目前国内智能变电站现状及近期智能变电站的技术发展方向进行简单概述。 1 变电站自动化的发展历程 变电站的自动化发展历程经历了3个阶段。各个阶段的技术特点如下: 变电站自动化发展的第一阶段:1)面向功能的集中式远动终端装置+常规保护;2)常规继电器+二次接线+远动终端装置;3)遥控信息实现二遥或者四遥;4)保护装置采用硬接点连接;5)功能简单且系统连接复杂,系统整体性能指标较低。 变电站自动化发展的第二阶段:1)面向功能的分布式单元微机保护加微机测控装置模式;2)保护装置与测控装置分开独立配置;3)采用现场总线技术;4)采用通信管理单元;5)系统扩展性能较差。 变电站自动化发展的第三阶段:1)面向对象、面向间隔设计的分层分布式系统结构;2)采用以间隔为对象的保护测控装置;3)保护和监控网络独立组网,装置直接接入以太网;4)系统配置灵活、扩展性强。 2 智能化变电站关键技术 2.1 互感器技术 目前智能变电站为完成电压、电流就地采样数字化,主要采用“电子式互感器”或“常规互感器+合并单元”。 根据电子式互感器高压部分是否需要工作电源,电子式互感器可划分为有源式和无源式两大类。 相对于传统互感器,电子式互感器最为显著的优点是其高压侧与低压侧无电气连接,其大大简化了互感器的绝缘结构,提高了绝缘性能。 电子式互感器相对于常规互感器还具备暂态范围大、输出信号可直接输入保护设备和微机化计量、体积小、质量轻等优点。 但就近年来的实际运行经验而言,电子式互感器的故障率仍远高于传统电流互感器;温漂问题仍是无源型电流互感器的技术瓶颈,目前厂家为解决温漂问题,多采用实测温度对线性双折射和维尔德常数进行补偿,但此方法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电子式互感器中采用了光学器件、电子器件等相对易耗元件,采集器故障率仍较高[ 2 ]。总而言之,由于电子式电流互感器仍处于应用初期的磨合阶段,有很多技术问题尚待解决与完善,常规电流互感器与其相比,在运行可靠性方面及价格仍具有很大优势。因此目前智能变电站仍广泛采用“常规互感器+合并单元”的方式。 电子式互感器完全取代“常规互感器+合并单元”是智能变电站的发展趋势,但目前急需解决如下技术瓶颈:1)无源型电子式互感器温漂问题;2)有源型电流互感器功能问题;3)长期可靠性问题。 2.2 网络结构 现阶段在逻辑上智能变电站网络可划分为三层网络结构,分别为站控层网络、间隔层网络和过程层网络。 2.2.1 站控层网络 站控层网络可传输MMS报文和GOOSE报文,实现站控层设备之间、站控层设备与间隔层设备之间的通信。 站控层网络采用双星型拓扑结构,采用双网双工冗余网络的运行方式,可满足网络无缝切换功能。站控层网络采用MMS、GOOSE、SNTP时间同步三网合一、共网运行。 2.2.2 间隔层网络 间隔层网络可传输MMS报文和GOOSE报文,实现间隔层设备与本间隔其他设备、与其他间隔设备之间的通信。 目前智能变电站间隔层网络广泛采用双重化星形以太网络,间隔层设备通过两个相互独立的以太网控制器接入双重化的站控层网络。 2.2.3 过程层网络 过程层网络传输GOOSE报文及SV报文,完成过程层设备之间、间隔层设备之间、过程层与间隔层设备之间的通信。 目前智能变电站各电压等级过程层网络通常采用如下配置方案:500kV过程层SV、GOOSE网络采用星形双网结构独立配置,220kV过程层SV与GOOSE共网传输、双网配置,110kV过程层SV与GOOSE网共网传输、单网配置,35kV、10kV不配置独立过程层网络[ 3 ]。 未来随着二次设备就地下放及一次、二次设备完全整合,智能变电站的可将现阶段的三层设备两层网络结构优化为两侧设备一层网络结构。 2.3 一次设备在线监测 智能变电站在线监测系统是变电站综合监测、故障诊断的在线动态系统,可为智能变电站提供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的整体解决方案。 智能变电站在线监测系统可对变压器绕组温度及负荷、变压器油中气体及水含量、变压器绝缘、变压器辅助设备(油泵、有载调压开关、冷却设备、继电器)、变压器局放、GIS及断路器中SF6气体含量、断路器动作特性、设备绝缘(电流互感器、容性电压互感器、避雷器)、电缆温度和电缆局放等运行特性进行综合监测。 智能变电站在线监测系统可靠性高、互换性好、准确性高,智能变电站在线监测系统是采用标准的结构方式、数据格式、通讯规约等全面集成的,而不是现有在线监测系统在后台监测软件层面上的简单集成。智能变电站在线监测系统采用基于多信息融合技术的综合故障诊断模型,结合运行参数和结构特性、历史运行状态及环境因素,依据获得的电力设备状态信息,对电力设备运行状态及剩余运行寿命进行评估。对已经发生的故障进行分析、对正在发生的故障进行判断、对可能发生的故障进行预测,明确故障的原因、属性、类型、性质,指出故障发展的后果和趋势,有效地提出故障发展和根除故障的对策,达到预防和避免电力设备事故发生、保证运行设备安全、可靠运行的目的。 但目前智能变电站在线监测技术,还无法实现囊括所有设备全面在线监测的可能性,在线监测系统一体化,并由自动化系统集成是未来一次设备在线监测系统的发展方向。 3 结论 2009年5月,国家电网在全国共选取了47个新建变电站作为智能变电站试点工程,试点工程在原理研究、设备研制、设计优化、标准制定等方面取得了许多创新成果[4]。但现阶段我国智能变电站建设仍处于技术的储备期和快速发展期,电网发展方式的转变、管理模式的创新对智能变电站提出了新的要求,未来智能变电站应以“结构布局合理、系统高度集成、技术装备先进、经济节能环保”为建设目标。总结现有智能变电站的技术特点,加强技术研发是推荐智能电网建设的关键。 智能变电站论文:浅谈智能变电站运行与维护管理 摘 要:随着国网公司将建设坚强智能电网作为转变电网发展方式的核心内容和战略方向,智能变电站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与传统的综自变电站相比,智能变电站极大地节约了变电站的建设和维护成本,在运维方式上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对变电站的运行维护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针对智能变电站运行维护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探讨了智能变电站运维中容易遇到的问题,并对运维管理措施展开了探讨。 关键词:智能变电站;运行;维护 1 引言 智能变电站与传统变电站在信息采集、传输、处理的各个环节均有本质区别。传统变电站强调手段、强调功能和满足自身需求,而智能变电站更强目的。智能变电站更强调智能一次设备概念,集成化程度更高.可以实现一,二次设备的一体化、智能化整合与集成。智能变电站新型设备(电子式互感器、合并单元、智能终端、网络交换机)的性能及其与继电保护装置等二次设备的整体配合性能,均是确保变电站安全可靠运行的重要因素。 2 智能变电站运行维护管理中容易遇到的问题 2.1 可靠性 智能变电站中所采用的光学互感器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使设备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光纤与玻璃之间存在一定的可靠性问题,并且有源电子互感器还需要借助一定的元件和模块才能发挥作用,然而这些设备的运行稳定性及资源的使用情况都不高。同时,高压电子互感器在运行的过程中同样会受到周围磁场的影响,从而导致信号输出不稳定,给工作人员带来困扰。因此,智能变电站的维护要求较高。 2.2 安全性 从通信模式来看,智能变电站采用的是对等传输模式,放弃了传统的点对点传输模式。这就使整体的安全性要求变得更加严格,各个装置之间缺乏有效的隔离点,基本都是采用软件来隔离的,如果系统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或者是维护不及时,都可能对整个系统带来巨大的影响。这就使系统的安全性受到巨大挑战,智能变电站的安全受到影响。 3 \行维护管理措施 3.1 一体化五防系统 智能变电站一体化五防系统包含了站控层、间隔层、现场单元的电气闭锁层三级防误措施,以上三级防误措施的有效结合实现了一体化五防系统的防误功能。 (1)站控层防误:五防系统与监控系统结合之后,通过对变电站中一次设备的远方操作实现对操作的五防闭锁。防误的范围包括变电站所有的断路器、接地开关、隔离开关、接地线等。(2)间隔层防误:间隔层的防误主要通过GOOSE机制从过程层的智能接口中实时传送数据,通过每台间隔层设备的控制闭锁逻辑条件来对这些数据进行辨别,从而实现间隔层的逻辑闭锁。(3)现场单元电气闭锁层防误:根据现场的电气设备的位置与状态来实现闭锁,操作简单,使用方便且实时性极强。该层闭锁是变电站一体化五防系统的最后一道防线,包括了变电站全部的隔离开关。 3.2 设备的维护管理 3.2.1 通信控制器的维护 良好健全的信息通信是保障智能变电站安全、稳定运行的基础。通信控制器是智能变电站输入输出数据的装置,因此,要确保通信控制器处于一个良好的运行状态。在对通信控制器进行维护时,要合理安排、检查智能变电站的调度,确保智能变电站后台操作步骤合理、规范,稳步开启、隔离、退出通信控制器,一经发现问题要及时排查并做好处理,确保能够进行正常通信。 3.2.2 电子互感器的维护 智能变电站的运行需要不断处理大量、复杂的输入、输出变电量及各种电力参数,而电子互感器则是测量这些电力参数的重要装置。电子互感器通过对变电站的电压与电流进行全面检测,从而使变电站电流与电压处于一个稳定的状态。 电子互感器由专用屏蔽线、采集器与电子传感器构成,是一个集传输、分析、采集为一体的电子装置,在对其进行维护的过程中需要加大各个细节的处理。 3.3 智能组件的巡视维护 要加强巡视智能一次设备的力度,特别是要对智能组件进行良好的维护,为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运行的安全性与稳定性提供保障。为此,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1)检查后台机保护功能压板、出口压板及装置压板的投退状态是否正确,核对电流、有功、无功显示值和保护装置显示值是否相符,是否存在异常情况。(2)定期对智能终端、保护装置、自动装置、网络交换机、合并单元及各种指示灯进行检查,确认通信状态是否正常。(3)检查室外智能终端的密封性能,查看其是否有受潮进水情况,设备内部温度控制器是否正常工作。(4)检测光纤及其接头连接是否可靠,是否有折弯、破碎的地方。查看备用芯防尘帽是否存在破裂、脱落的情况,并确认其密封性是否仍然良好。 4 结语 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相互融合,多种应用相互关联,对运维人员的技术、技能要求越发严格,因而在确保智能设备安全、可靠运行的前提下,还应高度重视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切实做好高素质运维队伍建设,增加运行维护的规范性与合理性,保障智能变电站稳定、可靠运行。 智能变电站论文:500kV智能变电站一次设计及工程应用研究 摘 要:伴随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地提高,人们对电力的需求不断加大,500kV的变电站慢慢变成城市电网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保障整个城市电网可以安全运行,另外给大型水力、火力还有风电厂的电路运输过程中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为了让电能可以进行科学、可靠的传输,500kV变电站需要提高其固有的作用,在整个电力系统当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进行电能的分配和控制,以及转变电压的过程中非常关键。 关键词:500kV;一次设计;工程运用 1 500kV智能变电站一次设计要点 500kV变电站是高压变电站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工作性能直接关系到电网系统的科学性、运行安全性和电能供应稳定性。而电气接线作为整个设计工作的核心内容,它在设计中一定要满足可靠、灵活、经济和安全等基本要求。 1.1 电气主接线方案设计 1.1.1 基本要求 在对变电站进行电气设计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严格根据变电站的规模、线路情况、供电的距离还有中转站的位置来进行接线方式以及线路控制手段的选择,在进行综合布局和分析的过程中选择一些可以采取无人管理变电站的接线手段。变电站主要可以分为系统枢纽变电站、地区级重要变电站还有一般的变电站三种,500kV变电站一般情况下是系统枢纽变电站,其特征主要是有多个大电源还有大容量联络线交错,在整个系统当中扮演着枢纽的角色,在高压侧交换系统当中具有非常巨大的功率潮流,在压侧输送很大的电能。在全站停电之后,可以造成整个系统的稳定性被破坏,电网逐步瓦解,导致大面积停电的情况发生。 1.1.2 500kV电气接线 在对500kV配电装置进行接线方式选择的过程中,如果变电站在整个系统中作用非常重要的时候,可以利用一些比较经济而且相对比较可靠的方法来进行接线,一般情况下采取一个半断路器接线。 1.2 电气设备连接设计 在进行变电站电气设备的连接过程中要注意尽量防止占地面积增加的情况出现,所以在进行选择的时候尽可能地需要运用一些占地面积相对比较小、特殊要求比较少的设施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保障电缆设备具有相应的连接稳定性。在选择电气设备的过程中,一般情况下可以采取的技术主要包括了一些高阻抗的设备、稳定性比较好的电气设备还有一些参数比较高的设备,在运用的时候能够依照一些不同的标准和要求来进行满足变电站稳定运行设施的选择。这些年以来,伴随计算机技术愈来愈普遍,在变电站也慢慢被广泛运用。 2 500kV智能变电站一次设计工程应用 2.1 工程概况 本500kV变电站工程位于山东某县,一期工程主要进行2台主变的建设,每台的容量大概是1000MVA,这个500kV的变电站对于整个系统来说,是具有枢纽性质的变电站。它的建立对于山东电网来说具有完善的作用,并且能够提高供电的可靠性。该变电站主变压器规划是4台,容量是4000MVA,一期工程建设2台,容量2000MVA,主变型式:单相自耦无载。500kV电压规划出线8回,本期500kV电压出线3回。 2.2 500kV电气主接线 对于500kV的电气来说,它的接线方式是运用3/2以及远景的8线和4变进行接线的,总共是5个完整的串。此期工程是采用3线和2变进行接线,总共是2个完整的串。根据此次工期的高压侧出线的一些情况,需要建设#2和#4号的主变器以及#1和#3的远景,如果建成了,系统的备用容量将会比现在大很多,并且4组变压器,就会使得主变故障率降低,所以接线的时候可以简单化,运用不进串,直接接母线的方式进行,节约了成本。 2.3 一次设备整合 此次工程的高压侧和中压测的GIS是运用线圈型电子式的电流互感器,并装在其内部的。在主变中性点套管CT上使用了线圈型电子式电流互感器。由于间层的设备是采用的下方布置,所以合并单元也将采用下方的布置,将其放置在组件柜的当中。在对主接线进行分析得知,500kV的断路器每个单位就需要配备2台合并单元,200kV的断路器每个单位需要配备2台合并单元,用于接收电流和电压的信号;每段母线也是需要配备2台母线合并单元的。 2.4 智能主变压器选择 由于单组变压器的容量特别大,而且重量高达几百吨,考虑运输中会存在困难,所以尽量会使用单向变压器。为了能够节约成本,中压测将配备自耦@组和无载的调压开关。智能型的变压器是由本体和组件两部分组成的,本体中将安装监测传感器、电流的互感器以及控制器等;组件包括监测功能组工ED以及合并单元等,将其装入组件柜中。该站采用的是变压器本体和传感器一体的设计,配置了油色谱和局放监测,信息通过传输到达专家系统,进而到达监测主站系统。 2.5 防雷接地 2.5.1 避雷器的配置 避雷针的安装主要是在500kV线路的出口处以及主变压器的侧进线的回路上,500kV线路上装置的是444kV的避雷器,侧进线装置的是420kV的避雷器。GIS的母线不需安装避雷器,在主变压器的高、中、低压测线分别安装一组避雷器。 2.5.2 接地 接地电阻及接地体选择。变电站接地装置以水平接地体为主,在避雷针、避雷器等处,增设垂直接地极以加强散流。根据地质勘测资料、系统短路入地电流资料,经计算本站主接地网接地电阻小于0.5Ω,跨步电位差值为158.68V,接触电位差为329.66V,而最大容许跨步电位差值为204.7V,最大容许接触电位差值为180.4V。接触电位差的计算值不满足要求,铺设电阻率大于2000Ω m碎石后,电位差将升到594.6V,符合规程的要求,户外水平接地体选用185mm2镀铜钢绞线(导电率40%),接地支线采用-50×4铜排。户内水平接地体采用-60×6镀锌扁钢。 3 结束语 伴随当前我国经济建设的速度不断加快,对于能源的需求量不断扩大,在输变电工程当中,电压的等级不断提高,电网的结构改造也出现非常大的变化,电网在进行实时信息传输的数量逐渐增多,这也给电网电气在设计过程中的可靠性提出非常多的新要求,成为在变电设计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目标。对其进行可行性研究是变电站发展的重要基础,在项目核准和技术的加强过程中具有非常大的意义。 智能变电站论文:智能变电站运行维护中应注意几点问题分析 摘 要:近年来,智能变电站技术得到了业内人士的大力推广,这是因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城市的发展,人们对于电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另者国家在12年后普遍推广了该技术,但相关从业人员仍在修理维护方面有着迷茫,鉴于智能变电站的广泛运用性,对于智能变电站的维护要求便提上议程。笔者将智能变电站的相关组成部分进行了分析,相信这对智能变电站的推广以及广大相关从业人员维护电力系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电力;维护运行;智能变电站;智能电网 能源的脉络是一个国家的脉络,而作为能源中最重要的电力资源,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电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科W的发展也推动了电力资源的运用,自2012年之后,智能变电站技术得到了推广,但与此同时从业人员对智能变电站的修理维护却仍有不熟悉的地方,毕竟一个新型技术的发展必然是伴随着不断的问题。本文鉴于变电站作为电网联系中最重要的一环,相关从业人员对此会有些生疏或许不了解,于是就此来做一个方法的阐述。而变电站护理维修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他的运行是需要新设备来支持,而这些新设备的运行和维护和以往的旧设备有着很大的不同。下面就是有关于新设备中电子式互感器,网络交换机以及二次设备等等的运行原理和维护方法。 1 有关于新设备运行和维护的几点看法 电子互感器这类设备相信并不陌生,它是一个参数监测设备,在运行时相当于是一类中枢机构。不要以为它不重要,一个电网系统的运行是极其复杂的,几秒钟之类信息的传递,电流电压的变频,大量电属性的参数输入输出是恐怖的量级存在,这都需要电子互感器来监测分析。同时,为了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它一般会得到维护人员的重点关照。详细来说电子互感器是主要是由传感器(传递通道),采集器(信息的收集通道)以及专门的屏蔽线路组成。所以对于这一类设施的维护标准是需要维护人员兼顾全局的,不但要看看它的外表接线处是否裂开,检测一下是否漏电,而且还要闻一下有没有烧焦的味道;而对于它运行时的检测则要注意是否短路,接线的规格以及方式是否错误,至于漏电触电则是维护收尾时必须要记录的数据[1]。 另一个需要详细介绍的设备就是“合并单元”设备,它的工作机制是对每一回互感器传送过去的电气量操作合并同时会进行同步处理,之后它将收到的参数信号处理完成之后改成另一种格式转发送给间隔层的设备使用装置。合并单元的故障产生的原因不多,大概有4种:自己发生故障,全球定位系统的对时不准确,突然中断全球定位系统和采样的光纤通路。当然,在合并单元装置发生这些错误故障的时候一般都会自己显示出提示信息并进行自我的保护。所以,对于这类装置的修理维护,维修人员需要时刻对设备监测,如果发现问题立刻处理,这一点十分重要。 最后需要提及的新设备是智能终端和交换机,智能变电站中交换机的用处很简单,目的是对相关自动化的系统传输信息。所以对于这类新设备的选择十分重要,安全性是第一位的,然后就是稳定以及精准。不过又因为它对于智能变电站的工作实在太重要,所以相关的维护人员如果发现问题必须要及时解决。而交换机发生的故障一般可以通过重新启动设备来解决问题。当然,如果在重启之后发现它的问题并没有得到缓解,故障和错误依旧没有改变。此时则需要联系一下专业的部门和人士来进行维修和从里到外的检查维护。至于上面提到的智能终端,它和交换机这种设备的处理方式大体相同,如果通过重新启动都解决不了,那么还是需要专业部门来解决。 2 二次设备维护和运行的一些方法 在智能变电站中,二次设备区别于一次设备,是一类低压的电气设施。二次设备的工作很复杂,他会对一次设备实施的运行监测,以及相应的调节,一定量的控制并在突发事件状况下进行保护。同时,它不但对维护人员重要,对一个变电站来说也是相当重要的一类设备。所以,在平日里维修人员的维护运行工作中,必须要将这一类设备摆在前头,着重来进行处理。保护,自动,通信,控制等等几大模块是二次设备的工作范围,下面就是对它们维护运行方法的几点探讨[2]。 继电器是二次设备中具有标志性代表意义的设施,它的作用一般属于自动和保护范围。毕竟在电网内大量的信息参数传输下,一次设备很容易发生故障和突发事故,此时继电器就会针对它所保护的一次设备进行特殊突发情况下的保护,从而避免更大的损失危害,它的重要性可想而知。所以为了面对突发状况它可以从容解决,继电器这类保护和自动装置是要从本身性能以及工作状态进行检查的。第一,为了防止联网状态断掉并保证面对通用对象的变电站事件报文不出现错误,这类设备的压板是强制性要联合一起使用。第二,将智能终端设施的压板和保护设备的压板同时进行检测调试,让它们都进入实验条件,这样就可以保证面对通用对象的变电站事件报文不受太大的偏移,同时没有效果的面对通用对象的变电站事件报文会被屏蔽消失掉。第三,如果保护装置自己出问题了,无法顺当的进出压板,变电站的维护人员必须要让智能终端装备和剩下的保护装置一起中断,不能连接。最后,如果维修人员发现自己维修的3个装置全都发生了问题故障,此时一定不可以将三个装置一起运行维护,需要将它们分隔开来,一次维护检修只能对一个装置进行,同时,这3个装置需要在有保护的条件下运行。 最后一个智能变电站中最具有特殊性的二次设备是通讯的控制器。智能变电站之所以能担得起智能这两个字必须要归功于它对大量信息数据的自动化处理和传输。所以,信息在每一个设备之间的正常快速的传输是智能变电站的根基,而通讯控制器这一类装置的工作原理就是对从外输入以及从内输出的数据进行分析管理。所以对于每一位维护人员来说,只要保证了通讯设备的正常运行,在出问题是可以及时发现并有层次性的解决,就是保证智能变电站正常运行。而当维护人员针对智能变电站中通讯控制器的维护时需要注意千万不能急躁,需要徐徐前行,不但要保证检修的合理安排,确保每一个层次的开启,每一步的进行都在后台(不能影响要一级设备的运行)精准操作,同时当发现问题不是自己可以解决的时候要及时上报,从而才能保证通讯这一环节的正常运行[3]。 3 关于程序化的控制 以上,基本是智能变电站中常见的几个问题。而接下来提出的这个问题则是比较特殊的一个存在――程序化控制。首先,对于程序化控制需要知道,它是可以随设施的不同而变化的,所以,在对它进行维护运行操作时,维护人员必须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实际处理,确保设施的系能与原本的是一样的。如果不一样,必须要立刻停下操作控制,依据本身情况的不同来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案。此外,在操作程序化的控制时一定要配上电子化的检测系统,来确保这次操作的安全,同时如果在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和故障也可以即时的处理分析,不波及另外的设备功能工作。 4 结语 社会的进步必然要伴随着能源的进步,能源是社会和国家的根本,而作为能源中最重要的电力资源更是首当其冲。智能变电站就是电网智能化中比较成功的一个案例,智能,并不是不需要人类,只是让安全稳定高效节能更好的与人类同行。所以,推广智能变电站,也是时代的趋势。笔者认为,每一位电网的工作人员都需要更专业,更热情。需要严格精准的遵行智能化的改革,提升自己的技术,推广智能变电站以及之后的每一项智能化电网设施,为国家的兴旺和能源的强大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智能变电站论文:110kV智能变电站新能源并网方案研究 【摘 要】随着智能变电站的大规模建设,110kV电压等级的智能变电站与日俱增,加之国家对新能源的支持,分布式电源广泛推进建设,在110kV智能站并网发电的新能源、小电源越来越多,传统的并网方案已不能解决越来越多的并网形式,二次设备的变化必然要求新的方案来适应多条并网线路并网的回路设计。论文主要对智能变电站多条并网线路的并网方案技术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智能变电站;新能源;并网 1 并网线一次并网方式 随着新能源的广泛应用,光伏、风电项目多以低压并网方式并入主干网,论文主要讨论110kV智能站中以35kV或10kV电压等级(低压侧)的并网方式。并网线间隔以35kV或10kV形式接入变电站系统,通过变电站的低压侧电压等级并网,此种形式相对简单,低压侧设备间隔较多,往往能够提供足够数量的备用间隔供新能源线路使用。现实中,新能源、小电厂往往也是通过低电压等级并网。 2 并网线路二次回路技术分析 2.1 传统站并网二次回路技术分析 传统站并网线路相关二次回路都是纯电缆回路,通过电缆二次接线实现。主要需要完善110kV进线保护、主变高压侧零序保护、备自投保护跳并网线回路。相应的保护动作启动并网线手跳回路,实现永久性跳闸功能,从而保障变电站内系统的稳定运行[1]。 传统站中,所有的二次回路都是靠电缆接线实现,各回路相对清晰独立,当需要跳多条并网线时,只需要增加各保护动作启动相应并网线回路手跳回路。 优点:设计思路清晰,新增并网线技改工作相对难度较小,只需要找到备用的各保护动作接点接入新增并网线手跳回路即可。 缺点:保护装置一般会提供几对备用跳闸接点,但如果并网线过多(超过3条),可能存在动作接点不够用的情况。其解决方式一是定制更换多备用动作接点的操作板,二是增加中间继电器,扩展输出接点。 2.2 智能站规划中的并网线二次回路技术分析 智能站初期建设中,已规划的并网线回路设计理论原则与传统站相同,但实现方式为部分回路通过光信号回路完成,例如110kV线路保护、主变保护智能站中都是智能设备,跳闸出口以光纤中的goose信号输出到智能终端,智能终端在输出跳并网线的出口。前期设计只要规划合理,按照传统站虚端子接线形式设计,能够很好地实现并网线回路的处理[2]。 优点:减少了部分电缆的敷设,回路联系更加清晰。 缺点:新增并网线时,回路设计困难,全站scd文件需要修改,如果保护出口无备用接点,或智能终端无备用输入光口,需要更换较多设备,scd文件及回路设计改动较大,安全压力较大、施工困难。 2.3 智能站中新增并网线二次回路新技术分析 结合传统站改造和初期智能站已有的设计,新技术主要立足点为在不改变原有光纤回路的前提下,所有增加的二次回路全榈缋禄芈罚减少SCD文件的改动及智能设备的变动,达到类似母差保护跳闸的原理,新增并网线如新增间隔一样,只需增加相应的间隔接线。具体做法如下(图1): 如果初期设计时,考虑到会有新增并网线的情况,那么设置一台智能终端,如果并网线保护装置在保护室集中组屏,则放置在保护室相对靠近的保护屏,如果并网线保护为就地保护,则将其放置在分段或分段隔离柜上。 此智能终端类似母差保护装置,接收所有需要跳并网线保护的跳闸信号,如主变高后备零序过流保护、110kV进线线路保护、110kV备自投保护、35kV或10kV备自投保护。输出6组接点(如需增加设计时提出要求),输出回路通过本侧智能终端的跳闸压板串入相应并网线手跳回路。需要跳此并网线时投入相应跳闸压板,新增并网线回路时只需接入相应备用跳闸间隔即可[3]。 备自投装置需要取并网线跳闸位置,将所有并网线断路器常闭接点串联接入智能终端。每组常闭接点并接跳闸位置投入压板(在此智能终端侧),用于此间隔检修或者此间隔不并网时投入,保证备自投可靠检测跳闸位置,不影响其他并网线间隔跳闸信号上传。 改造中,只需替换原有的智能终端,不改变原有智能终端的光纤接线,只变动电缆二次回路,达到光纤回路的不改变的目的,实现新增并网跳闸回路简单的改造。 优点:不新增或改变原有的光纤回路,只新增电缆跳闸回路,将安全压力和施工难度降到最低。 缺点:类似母差保护装置,新增的智能终端重要性提升,此智能终端出现问题会影响所有并网线二次回路。 3 结语 目前智能电网建设已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代,分布式电源广泛推进建设,在110kV智能站并网发电的小电源越来越多,传统的并网方案已不能解决越来越多的并网形式,二次设备的变化必然要求新的方案来适应多条并网线路并网的回路设计。本方案中的设计思路在一座110kV变电站新增第四条并网线回路改造中得到应用,现场改造效果良好,达到了预期目的,减少了施工压力和工期。此种并网线改造方式应该适合大部分智能站新增并网线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