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员工福利论文:基于企业员工福利的视角看团体保险在我国的发展 摘 要:我国自1982年恢复开办人身保险业务以来,团体保险保费收入占人身保险保费收入曾一度达到88.8%,但在1999年却出现了大幅度的波动,随后占比基本上维持在20%左右,相对于一些西方国家基于员工福利计划的团体保险发展状况,我国的发展是相当的不充分。本文从介绍我国团体保险的发展现状出发,分析了我国基于员工福利计划的团体保险发展道路的可行性,最后提出促进我国团体保险健康发展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团体保险;员工福利计划;税收优惠 20世纪初期,美国工业及社会发展促进了雇主们逐渐了解到其对员工的法律责任,同时雇主也对员工由于工作能力丧失所招致的收入损失逐渐重视,这种对员工福利的认识孕育了团体人身保险有利的发展因素。第一张团体寿险保单于1911年,由纽约公平寿险社(Equitable Life Assurance Society)签发。这一新的承保方式一出现就引起了人寿保险业界的广泛注意,各保险公司群起仿效,随着员工福利计划的发展在世界各地发展起来。 一、我国团体保险发展的现状 20世纪50年代初期,为了配合劳动保险的实施,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对尚未实施劳动保险或已实施了劳动保险但希望多增加一些福利的单位职工,开办了多种以职工为对象的团体人身保险,作为国家实施劳动保险的辅助或补充。1958年以后,由于错误的指导思想影响,国内保险业务出现停顿,团体保险也停止了销售。自1982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恢复开办人身保险业务以来,团体保险业务从1982年到90年代初期经历从无到有的市场恢复期,各家保险公司积极探索商业团体人身保险为职工福利配套。[1]但是,目前我国一些企业经济效益不好,缴费十分困难;同时许多经济效益好的企业更注重短期效益,不愿意为员工投保。所以尽管团体人身保险在我国以往的业务中占有很大份额,近年形势却不容乐观。从图1可以看出团体保险保费收入占人身保险保费收入的比重从1996年的88.8%下降到2002年的20.5%,2003年为16.88%,2004年达到20.51%。2005年前8个月,份额虽提高到22.9%,但是其中包括中意人寿的200亿大单,到2005年末份额回落到20.44%。在寿险业保持平稳增长的大格局下,团体保险保费收入在行业中占比却维持在20%左右的水平,其低成本和低风险的业务优势远远没有得到充分挖掘。与个人寿险相比,团体保险业务处于相对萎缩的状态,曾在保险市场上一枝独秀的团险渐渐“失宠”。 二、基于员工福利计划的团体保险发展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在西方国家,团体保险被称为员工福利计划,由雇主与雇员共同参加,为雇员提供社会保障以外的补充性福利计划。由于团体保险根源于员工福利,并且随着员工福利计划的发展而得到长足的发展。例如,根据美国商务部的调查,员工福利支出占到一般企业支出总额的39.2%,在总的员工福利支出中,具体项目的支出如下:医疗及健康保险占26.4%;失业及失能保险占22.7%;养老保险(或企业年金)占15.3%;一般寿险占1.3%。显然,保险保障占据着雇员福利计划绝大部分份额。那么我国能否也能通过介入员工福利计划取得团体保险的充分发展,从而提高全民保障水平。 (一)发展空间分析 我国企业对员工的保险福利还是远远不够的,中宏人寿保险公司于2005年委托“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进行了2005年员工福利保障现状调查。该调查显示:2/3被访中国企业从未投保团体保险,特别是中小企业员工的保险福利体系是非常薄弱的环节之一。由于2/3的被访者不了解团险和个险的区别,无法用购买团险增加福利的方式来形成企业人才激励机制。在已投保团险的企业为员工所购买的保障产品中有89%为意外伤害险、意外住院占61%、重大疾病占56%,多数企业为员工只投保意外伤害、意外住院和重大疾病等保费较低廉的保障型险种,67%的企业人均年保费低于1000元。调查还显示,在还未投保团险的企业中,对保险公司年金类团险产品有需求的达到75%,中小企业需求最大。[2]以上调查数据显示,在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全方位的员工福利计划还没有形成,这将为基于雇员福利计划的团险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二)潜在需求分析 在我国,虽然员工福利计划尚不普及,也不规范,但许多企业已经初步具有员工福利计划的理念,并重视为员工提供工资之外的福利。可以预见,随着我国企业结构的转换和加入WTO后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进入我国,员工福利计划将被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采用,这将极大的促进我国团体保险的介入和团体保险社会管理功能的发挥。 首先,国企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增加雇员福利需求。以前,国家员工的一切福利,都由国家“统筹包办”,各企业员工福利基本上都相同,企业没有自主权去设计其自身的员工福利计划。但是国企改革,使得企业要参与市场化的竞争,这样企业就不能再背负沉重的福利开支,迫使其将员工福利转嫁给第三方。由企业转嫁来的除基本的社保以外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为员工福利计划的发展提供潜在的动因。 其次,外资企业的员工福利思想的传递带动员工福利的需求。在西方国家,员工都有着良好的员工福利套餐,外资企业来到我国,对员工福利计划自然也就有了习惯性的需求。可以预见,随着加入WTO后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的成立,并且外资企业员工福利思想将传递到国内其他企业,员工福利需求将会不断增长。 最后,其他企业组织,例如乡镇企业和政府部门的雇员福利需求。改革开放以后,乡镇企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其吸纳了相当一部分的就业人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保险意识的上升,这部分庞大的雇员队伍将不断地拓展员工福利计划的市场需求。此外,在美国,政府部门的员工福利计划也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国,随着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深入,政府也将向市场转嫁其员工的福利保障。 从归属形式上说,员工福利计划属于团体保险的范畴,是团体保险的一种演进形式。我国的团体保险是将企业年金、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分散式销售,而员工福利计划则力图从整体福利的角度为员工提供一揽子保险。它借助于保险的技术机制,通过雇主和员工单方面或共同缴费的方式,为其职工建立起与企业效益、业绩相关的保险费和保险待遇机制,对企业职工提供一定程度的经济保障,弥补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家庭保障功能的弱化。随着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人们观念的进步,企业的员工福利将不会停留在发放奖金等短期效应上,对疾病、工伤、养老等保障需求会越来越迫切,一个整体的员工福利计划将更具有吸引力。[3]保险公司应抓住这次改革的机会,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因此,我国商业保险公司有必要转变团体保险发展思路,走基于企业员工福利计划的团体保险发展道路,这样可以达到员工、企业、保险公司、社会多方受益的效果。 三、我国商业团体保险介入企业员工福利计划的政策建议 团体保险通过介入员工福利计划,成为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障领域的一种“中间业务”,可以提高全体人民的整体福利水平,减缓人口老龄化的经济负担,充分发挥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4]因此我们应当积极倡导大力发展团体保险,为团体保险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使得团体保险的潜在需求得以充分的释放。以下是笔者借鉴国外的相对成熟的经验提出的一些建议。 (一)提升企业对团体保险的认识 在西方发达国家,企业为员工提供诸如退休金计划、团体人寿保险、医疗费用保险是一个很普通的现象,通过员工福利计划,可以充分激活企业内在的人才潜力,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保险业应通过多种渠道,包括召开由企业和新闻媒体参加的产品报告会(说明会)、印刷宣传资料、利用电视、报刊杂志广告等渠道,提高企业对团体人身保险作用的认识。使企业认识到建立良好的员工福利保障制度,充分解决员工的医疗、养老、工伤及死亡抚恤等问题,有利于保障员工利益、夯实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增强市场竞争力。 (二)给予团体保险以科学的定位 保险公司应当意识到员工福利计划的开展将会带来团体人身保险广阔的发展空间,将以前零散的团体人身保险业务发展思路转变到对企业全方位的员工福利团险保障计划的设计上来。在业务发展方面给予团体保险以科学的界定――管理员工福利,现代企业将员工福利视为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中的重要一环。保险公司可以充分利用其专业优势,根据企业保险保障的具体需求,为其员工量身设计综合的团体员工福利保障计划,同时满足寿险、养老和健康以及失业保障的需要,使团体保险成为企业员工福利管理的有效工具。在将管理员工福利作为团体保险业务发展的主要方向的基础上还可以通过团体保险开展其他的一些业务,例如,保险公司作为DB计划(Defined Benefie,确定受益型计划)(注:DB计划是事先确定职工退休后可享受的退休金,再根据基金的运营状况、职工年龄、服务年限等因素,逐年计算雇主的缴费额。)的唯一供应商,具有强大的精算能力,在该领域具有绝对优势,应发挥其在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经营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保险公司可以向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出保险建议,为企业提供保险计划组合,包括受托、账户管理、投资管理、精算等一揽子服务,降低企业成本,成为企业的金融顾问。 (三)给予团体保险税收优惠政策 从国际经验来看,税收优惠政策对团体保险的影响最为明显。国家通过税收优惠政策来鼓励雇主为雇员提供团体保险,从一定程度上说,税收优惠政策是团体寿险发展繁荣与否的“推动器”。我国对某些保险公司的团体养老产品、年金保险产品规定可以免征营业税;为了发展企业年金,国务院在2000年颁布了《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方案规定试点地区(需经国务院批准)的企业可将补充养老保险缴费按工资总额的4%在税前列支,但是具体对企业、个人没有太多明确的税收优惠规定。[5]因此,我国在具体的税收优惠政策构建上还需要下功夫。可以借鉴国外的相对成熟的经验,但应结合我国自身的情况因地制宜的对保险公司推出的各种团险产品分别制定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并且从企业和员工两方面分阶段逐渐的给予不同税收优惠。逐渐放开,最终达到:团体寿险方面,雇员可以不必为雇主所交付的保费缴纳所得税;团体年金方面,借鉴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做法实行EET税制 ;团体医疗费用保险计划方面,雇主为雇员缴付的健康保险费可作为税前业务费用列支,雇主为雇员缴付的保费也不看作其应纳税收入,当雇员收到医疗费用保险金时,保险金额不作为其应税收入。 (四)保险公司应加强自身经营管理 基于员工福利计划的团体人身保险的发展与保险公司团体险的经营管理理念、信息技术水平、业务管理水平、产品体系和销售渠道等方面有很大的关系。[6]保险公司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自身经营管理:首先,由于综合福利保障计划是针对不同企业的需求而量身订制的、含有多种不同类型产品的保障计划,而且企业往往需要对不同层级的雇员提供不同内容和不同档次的保障。团体人身险经营必须以“客户为中心”,主动的去分析企业的需要,为其设计具体的保障计划。其次,员工福利计划给予企业的是全方位的保障,那么团险销售应当是以团队的形式出现,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拥有其独特的知识技能,他们在相互协调下顺利开展业务。因此,在团险销售方面,保险公司应当建设和维护一支技能高、服务意识强的销售和服务专业团队。[7]再次,团体员工福利保障计划的设计和运作是技术性非常高的工作,需要以充分的调查数据为基础,通过严密的精算测算,分析客户福利状况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为使团体人身保险的发展有效持续的发展,团险客户信息系统的建设将非常重要。最后,保险公司应从系统设计、单证流转、资金管理、成本控制、风险控制等方面完善内控体系加强内部控制,防止团险不规范行为。 企业员工福利论文:从中石油“购房门”看国有垄断企业员工福利 【摘要】 将对国有垄断企业员工福利泛滥的原因,危害以及相关对策作初步探讨。在认清国有垄断企业高福利的危害后,建议有选择性的开放市场,规范企业和政府行为,加强外部财务监督,建立科学合理的员工激励制度。 【关键词】 国有垄断企业;垄断利润;员工福利 2009年8月26日,一位购房者向央视反映,中石油花20.6亿元购买了北京四元桥内太阳城星城的八栋住宅楼和二栋商用楼,外加两个地下停车场,销售单价为9476元,远低于该楼盘目前的预计均价23000元。此事一经媒体曝光,迅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以中石油为代表的国有垄断企业再次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国有垄断行业职工收入以及员工福利远远高于国内一般工资福利水平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 一、国有垄断企业员工高福利的原因 (一)行政垄断导致的超额垄断利润 在市场竞争中,企业不论是国有还是民营,不论其规模大还是小,都是自负盈亏的法人主体。某些国有垄断大型企业大肆派送员工福利,首先便是来源于其超常的盈利水平。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大多数竞争性行业的买方市场己经形成,一个行业除非有重大的技术创新和组织制度创新,否则就无法获得超额利润。我国这些国有垄断性行业由于长期以来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包括来自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为它们构筑起了难以逾越的进入壁垒,获得市场垄断和价格垄断的优势,甚至还有些垄断企业凭借垄断地位擅自抬高产品价格、向社会转嫁成本,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去年取代中石油成为“亚洲最赚钱的公司”的中国移动今年上半年的业绩,8月20日,中国移动公布的数据显示:其上半年营业额达2129.13亿元,净利润为553.29亿元,平均每天的利润达到了惊人的3亿元。 (二)所有者缺失诱发的福利派发冲动 高额垄断利润的存在并不一定就会导致企业员工高福利,企业是追求盈利最大化的市场个体,其利润是由它的收益和成本来决定的,福利属于企业的成本支出,如果在企业总收益一定的情况下,其他支出不变,高福利意味着盈利的减少。一个处于竞争状态下的理性企业是不会任意提高职工福利。原因是:垄断企业在获得某些产品和服务的卖方垄断地位的同时,往往意味着也能获得了某些相关技术和劳动力资源的买方垄断地位,它可以凭借这种优势,降低成本,增加企业的利润。垄断企业也不存在提高员工福利的动机。在我国,垄断行业的国有企业无论效益好坏,甚至一些长期亏损的国有垄断企业的职工都能获得高福利。国有企业“所有者缺位”是导致这一怪现象的根本原因之所有。 国有垄断企业的所有制性质为全民所有制,这种特殊的性质决定了国有控股企业“所有者缺位”问题的存在。在国家所有制的条件下,每一个公民名义上是全民财产的所有者,每一个公民都不可能直接成为所有者主体。在这种产权主体虚置的情况下,最终的人企业经营者是没有委托人。所有者缺位为企业经营者提供了转移成本,派发福利的制度缝隙。事实上,代表全民行使权利的企业经营者也有足够的福利派发冲动。在国有垄断企业的经营者没有企业剩余价值索取权的情况下,作为经济学意义上的“理性人”,也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大肆派发工资福利成为一种重要的利益输送形式。 (三)政府监管不力提供的外部空间 垄断行业是政府监管的对象,如果政府能够监管得力,类似于“所有者缺位”问题、转移福利成本问题,就不会成为社会问题。事实上,我国政府对垄断行业的收入分配行为存在着监管不力的嫌疑。政府监管不力首先体现在相关制度不健全。垄断行业过高的收入水平主要依靠资源垄断、市场垄断和价格垄断而获得的垄断利润,以及擅自抬高价格、向社会转嫁成本,损害和侵占社会公共利益的途径来实现。政府本应监管,但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出于获取更多的财政收入、权力设租等目的,对垄断行业非但缺乏监管,有时反而呵护有加。 另外,垄断行业的收入分配方案、收入总量、工资以及福利标准等本应纳入国家有关部门监督管理范围的措施一直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在诸如“垄断腐败”等违反国家政策的分配问题上,也未严肃追究负责人的行政法律责任;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未切实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的权利和义务,对国有资产的全程监管和对垄断行业的高额利润的收缴和平衡均未到位;对垄断企业员工收入的税收征管和调节缺乏力度等。这一切都是政府监管行为不得力的表现之所在,由于长期以来国家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行为缺乏有效监管,最终使得垄断性国有企业可以无所顾忌地任意发钱发物,造成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 二、国有垄断企业员工福利泛滥的危害 (一)加剧本已严重的行业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 根据新华网的报道,2000年,我国行业最高人均工资水平是行业最低人均平均工资的2.63倍,到2005年,这一数据已增至4.88倍,到2009年,这一数据已经接近10倍。国际上公认行业间收入差距的合理水平在3倍左右,超过3倍则需加以控制。显然,这些高工资的行业绝大部分处于国有大型企业的垄断之下。长期以来,我国的国有垄断企业以国家特殊政策和行政权力为依托,凭借垄断地位获取超额利润,并在此基础上让职工享受高工资已经在国有垄断企业职工和一般社会公众之间形成了一条很深的鸿沟。再加上以中石油为代表的大型垄断企业实施像“购房门”这般离谱的福利政策,实际的收入鸿沟远远大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工资差距。这些年来,公众要求改变这种不合理收入分配格局的呼声不绝于耳,但国有垄断企业却一直岿然不动。就新浪网的调查显示,愈九成的民众对中石油的购房行动表示不满,这无疑是广大人民群众对于福利分配不合理极端不满的直接体现。 (二)滋生福利腐败,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有学者认为,国有垄断企业的高福利是另一种腐败,没有一个明白账,工资和一般性津贴只是显性的分配方式,其他的如住房福利,每人超规格的大房子,在今天就是一笔巨大的私有财产。存在着普遍的公款旅游,公款吃喝,以及各种名目繁多但毫无规范言之言的现金或者实物补贴,如住房公积金补助,各种消费券等。有腐败之实,却没有腐败之名的事情总是时不时地暴露出来,中石油的“购房门”只是冰山之一角。这种将自己掌握的行业资源无偿或者廉价地提供给本行业的职工和家属,已经在福利的名义下形成了腐败。很多垄断企业千方百计地将所谓的福利计入运营成本或以实物形式分配,国有资产和国有部门的正常收入便进入其员工的腰包,实际上是变相的掠夺消费者、纳税人的财产,是对国有资产的一种侵吞。从产权关系上说,国有企业为全民所有制,拿全体国民的财富饱少数人之私囊,从根本上讲,造成了严重的国有资产流失。 三、相关建议与对策 (一)有选择性的开放垄断市场 国有垄断企业经营范围很广,形成了诸多的市场垄断和价格垄断,其中有些已经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方针政策不相适应。应当放宽部分行业特别是服务行业的市场准入限制,降低门槛,鼓励民营企业甚至外资企业参与竞争。国有垄断企业的资本,应当向社会开放:一是向民营企业开放,引入战略投资者;二是上市,募集社会资本。这样不仅可以扩大产业的资本来源,还可以改变企业的治理结构,形成股东和公众监督的公司。放松管制、引入竞争是当今世界各国对垄断行业进行改革的基本潮流。在一些不涉及国计民生的行业,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改变企业自身股东结构,不但能够减少国有企业的垄断利润,能够抑制其福利派发冲动,一举二得。同时也要尊重国情,要区分自然垄断部门的垄断环节与潜在竞争环节,在潜在竞争环节引入竞争,而非盲目搞民营化,竞争化。 (二)加强法制建设,规范企业和政府行为 2009年8月30号,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反垄断法,并定于明年8月1号起实施。《反垄断法》素有“自由企业的大宪章”和“经济宪法”之称,其主要任务是确保市场竞争的自由和公平。《反垄断法》规定了垄断行业的三种垄断行为:第一是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第二是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第三是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实际上,这三种垄断行为在国有垄断企业上已经是屡见不鲜。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对“手机漫游费”的价格默契,公共产品逢“听证会”必涨价的怪现象,有油不卖的囤积行为等,都是我国国有垄断企业达成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真实写照。 《反垄断法》不仅可以保护消费者的利益,保障保护个人创业的自由,对国有垄断企业的超额垄断利润必将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超额垄断利润是高福利的源泉。需要注意的是,我国的《反垄断法》要根据自身的国情来“量身订造”。可以说目前在中国的反垄断,主要是反对行政垄断。在我国目前政企还没有完全分开的情况下,如果单单反对企业的垄断行为,不反对政府的行政垄断行为,这个反垄断法实际上是没多大效果。 (三)强化对国有垄断企业的财务监督 由于监管机制的缺陷,我国目前对垄断行业的财务监管并不不十分有效。今后,对垄断性行业的财务监管应当保证监管机构的独立性。这个独立性应表现在两方面:(1)监管机构应独立于被监管的企业,以保证它在被监管企业与其他企业或与消费者的争议中处于中立地位,即不至于偏袒被监管者,成为它们的俘虏。(2)监管机构独立于政府其他部门,即它们在案件审理和裁决时不受制于其他政府机构。考虑到我国垄断行业的企业一般隶属于国资委,为保证行业监管的公平和公正,这些监管机构也应当独立于国资委。通过对企业帐目的定期核查,杜绝企业帐外帐及以不入帐的形式逃避税收与利润上缴的行为。 (四)建立科学合理的员工激励制度 国有垄断企业的高福利是一个畸形的员工激励制度,不仅不利于促进企业的内部公平,也不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应该看到,相当一部分国有垄断企业的高福利是针对一小部分管理者的,即部分人福利过剩,部分人福利不足,大部分人根本无福利可享的不均衡状态,也有一部分企业的员工福利制度则沿袭了计划经济时代的平均主义思想,干好干坏都能享受优厚的福利待遇。 科学合理的员工激励制度应立足于改善企业内部的不公平,促进企业外部竞争力的提升,使员工福利的边际效用最大化,避免高福利,低效用的尴尬。首先,设计福利制度时候不能过分向职务倾斜,在强化基本福利普惠性的基础上,加大岗位,考勤和业绩在福利分配中的比重。其次,应建立有弹性、可选择性的福利制度,针对每个人的福利偏好,提供不同的福利组合,既能减轻企业的福利支出,也提高了员工的满足程度。 企业员工福利论文:论我国企业的员工福利 [摘要]随着人力资源在中国的发展,企业开始关注并越来越重视员工的福利,从过去“大锅饭”式的福利形式发展到现在相对完善的各种福利计划。本文对员工福利的含义和特点进行了阐述,并通过对当前我国企业员工福利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提出了解决之策。 [关键词]员工福利 自助式福利 我国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而激励是人力资源的重要内容,激励就是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也就是说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去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员工努力去完成组织的任务,实现组织的目标。而福利系统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如今无论是从形式、内容、资金、还是管理上,都得到了充分发展,对企业激励员工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员工福利的定义 员工福利是企业基于雇佣关系,依据国家强制法令或相关规定,以企业自身的支付能力为依托,向员工所提供的用以改善其本人和家庭生活质量的各种以非货币工资和延期形式为主的补充性报酬与服务。员工福利广义的内容是指,由用人单位(雇主)举办的,所属员工(雇员)及其家属按一定的条件享有薪资以外的任何财务给付、实物或劳务;狭义内容涉及用人单位(雇主)对所属员工发生退休、离职、病休、病假、身故、工伤、失业等收入中断期间的收入补偿,或者医疗、康复费用的补偿等。 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专家认为福利是员工薪酬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退休福利、健康福利、带薪体假、实物发放、员工服务等,它有别于根据员工的工作时间计算的薪酬形式,具有以下两个特征:一是福利通常采取延期支付或实物支付的形式;二是福利具有类似固定成本的特点,因为福利与员工的工作时间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二、我国员工福利的发展与现状 1.我国员工福利的发展历史 就我国而言,企业福利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时期。在改革开放以前,传统的收入分配方式具有“低工资,高福利”的特点。从历史上来看,建国以后,国家为了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积极谋求实现劳动者普遍就业的目标,而在经济发展水平很低的情况下,要想实现高水平就业,就必须要以低工资作为代价,同时,当时的意识形态也是以“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平均主义为基调的。所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在企业中工作的劳动者所得到的工资长期处于比较低的水平,企业内部的工资差距也很小,但是职工家庭基本生活需要又必须得到保障,同时还要求能够适当地有所提高,因此,国家采取了要求企业举办各种福利来补充低工资所造成的收取不良的政策。在劳动者的报酬中,福利成分所占的比例比较大,工资水平仅仅限于满足食物、衣着、日用品等消费资料的基本生活性支出,而住房、医疗、交通、文化设施等等,则往往以非商品的形式发放,以“企业办社会”的方式提供给职工。“低工资,高福利”的政策在一段时期内对社会发展和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需要、减轻劳动者的生活负担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生产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需求层次的上升,原有企业福利制度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国家负担越来越重,福利成分和货币收入之间的比例失调,导致企业内部“大锅饭”问题等等。所以,中国企业的福利与其说是一种企业福利,不如说是一种国家福利,更准确地说,传统体制下的企业福利与国家福利是混为一谈的。最明显的表现是:从企业之间的比较来看,企业的福利水平高低大多取决于企业与国家之间讨价还价能力(这又取决于企业级别高低、规模大小以及所属行业等因素),而不是企业的经营状况;从劳动者个人的角度来看,劳动者个人的福利水平高低也往往取决于自己所属企业以及在该企业中的资历长短甚至人际关系好坏,同个人的贡献或者实际工作绩效之间也没什么联系。 我国进入市场经济时期以来,随着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外资企业、民营企业的兴起,真正意义上的企业福利在我国也开始建立并已有所发展。国有企业甚至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也对原有的福利项目进行了改革调整,并正在逐步与国际接轨。 2.我国企业员工福利的现状 据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进行的“2005年中国企业员工福利保障现状调查”显示,我国企业目前的福利现状主要方面如下: (1)企业福利存在形式 ①法定性福利 统计显示,绝大多数企业都不同程度的为员工提供了法定性福利,其中养老保险所占比例最大,有95.63%的被调查者所在企业为员工提供养老保险,其次为医疗保险,比例为89.05%,而提供法定性住房公积金的比例最低,仅为54.31%。 ②金钱性福利 统计显示,企业为员工提供的金钱性福利主要集中在交通补贴、通信补贴及膳食补贴三个方面,所占比例分别为81.31%、77.18%、57.28%,提供人寿保险的比例最低,仅为8.74%。 ③实物性福利 与企业为员工提供的法定性福利和金钱性福利相比,企业为员工提供的实物性福利比例大幅下降。仅仅约有50%的受调查者所在企业为员工提供文体设施、免费工作餐等实物性福利;提供免费的单身宿舍的企业比例为38.59%;还有54.85%的受调查者所在企业为员工提供其他形式的实物性福利。 ④服务性福利 统计显示,企业为员工提供最多的服务性福利为免费体检,所占企业比例为65.53%;为员工提供保护性服务(平等就业权、隐私权等)的比例为27.43%;为员工提供公费医疗的企业比例仅为16.02%;而提供咨询服务(心理、法律类咨询)的比例最少,仅为11.17%。 ⑤机会性福利 企业为员工提供的机会性福利主要集中在企业内部提升政策、带薪休假及集体文化活动三个方面,所占比例分别为66.75%、66.75%、66.50%,提供公费进修的比例最低仅为38.35%。 (2)企业员工工资、福利方面比较 统计显示:35.68%的被调查者所在企业员工年度福利占员工年度工资总额的6%一10%,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5%以下,所占比例为31.31%。同时,32.52%的被调查者所在企业员工平均法定福利与非法定的福利的比例在l:O.2之间,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1:O.4,所占比例为25.73%。 (3)企业员工福利计划 有44.90%的被调查者表示其所在的企业员工年度人均福利水平主要集中在1001―3000元之间,其次有24.51%的被调查者表示其所在的企业员工年度人均福利水平主要集中在1000元以下。当企业为中高层管理人员或外籍员工做医疗福利计划时,71.89%的企业会为中高层管理人员或外籍员工提供和一般员工一样的保障,但是提供更高的保障额度。在企业福利计划中,对于一般员工,其自身承担的费用与企业为其承担的费用比为:29.85:69.93;对于中高层员工,其自身承担的费用与企业为其承担的费用比为:24.35:75.67;中高层自身承担的福利比例比一般员工有所下降。 三、我国员工福利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看,我国企业员工福利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公平性问题 一方面,国内许多企业只重视“高级员工”诸如职业经理人的福利,不少企业福利制定的相关规定又给予了他们很多职务消费的权力,对中下层职员的福利“轻描淡写”,部分企业甚至视而不见,大大地挫伤了其他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对企业的责任感,甚至造成人才流失。另一方面,对于普通员工,平均化倾向导致了企业员工将企业福利的普惠性久而久之地看作了企业支付的薪酬的一部分,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从而也就感受不到企业对员工的关怀,这不但导致了福利所应有的作用被削弱,无益于有效提高员工的满意度、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2.福利设计的问题 福利项日和结构的设计的单一忽视员工多元化的需求。在员工福利管理的过程中,许多的企业都以企业为主导,企业在员工的福利设计中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整体计划基本由企业来制定,员工很少有机会能够参与到这一过程之中,虽然这样的做法符合企业的意愿、简化制定的过程、提高企业决策的效率,也能够在计划的实施阶段简化下作,但是由于缺乏员工的参与,员工无法表达自己真实的需要,因此容易导致设计的福利计划和员工的需要有着种种的不符,这样就容易导致员工对企业管理的不满,将原本企业有着良好出发点的行为视为缺乏人情味的专制行为,反而会降低员工的积极性。随着劳动队伍结构的改变,不同文化层次、不同收入层次的员下对福利的需求会产生较大的差异,传统的福利计划结构比较死板,长时间得不到改变,一方而企业可能付出了巨大的成本,而另一方而员工可能对此并不认同,这种福利计划与员工实际需求的脱节导致了资源的大量浪费,同时也无法实现企业的预期目标。 3.福利的实践力度、广度 由于建立员工福利制度尚不是企业的法定义务,目前建立员工福利制度的企业数量尚不多,主要是一些大型的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还要看到,我国的职工福利计划项目的举办主体和可供选择的项目相对较少。而且,有些企业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不提供给员工最基本的法定福利。由于劳资双方在话语权上的差距很大,企业执行的力度也不够,员工的利益得不到保障,企业的一系列不负责认的做法直接损害了员工的利益,挫伤了员工的积极性,激化了劳资双方的矛盾,使得员下对企业失去信心,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负而影响。 四、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同时,结合日益多变的环境,企业必须更多地去考虑和关心员工的多层需求,以此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励人才,以获得竞争优势,因此自助式福利计划是企业的一大选择。所谓自助式福利就是由员工自己来选择福利计划的内容和结构组成,以此满足不同员下对福利计划不同的需求,也可以满足同一员工在不同时期对福利计划的不同需求。这将会给企业带来以下收益: 1.具有调动员工积极性的作用,它激励员工为达到一定的点数而努力工作。自主福利计划表面上是向员工提供了一种福利项目的选项权,但更深层的意义是,自助式福利计划是向员工提供了一种可以控制他们自己约福利分配的能力,使员工从内心的层次感觉到自己参与企业的管理,增强了员工的自信,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另外企业可以通过鼓励员工选择比较大的福利项目,为员工设置一个大的目标,可以激励他们为这个目标而奋斗,这就对应了目标管理的原理。同时还应该加大绩效考核的比重,让员工的努力的结果更好的和福和点数结合起来。 2.有助于提高企业内部公平性。通过对不同员工在点数上的设计,自助式福利计划有助于打破了单一相等的福利待遇,使绩效优秀的员工有别于普通的员工,从而保证内部的公平。 3.具有节省资源,缩减企业成本的作用。当一个企业所提供的福利大部分非员工所需,就相当于说提供的福利无效时,那么企业就实际浪费了大量的财产资源,而自助式福利计划就可以避免这种问题的发生。另外,福利不需要缴纳税款,因而也帮减少了企业的成本。 企业员工福利论文:中小企业员工福利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 中小企业员工福利不仅对管理者十分重要,其也是员工生活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调查数据为依托,运用SPSS软件中的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方法,定量分析影响我国中小企业员工福利水平的各种因素。结果表明,员工性别、受教育年限、年度非福利总收入、工作地、企业规模和企业性质对员工福利水平有显著影响,而员工年龄对福利水平无显著影响。 【关键词】 中小企业 员工福利 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 相比大型企业,我国中小企业的员工福利状况更让人担忧。目前,关于提高中小企业员工福利水平的呼声日益高涨,但是,找到并了解影响中小企业员工福利水平的主要因素却是提高福利水平的前提。本文以对京、苏、鄂、皖四地中小企业的调查数据为依据,结合SPSS软件,对中小企业员工福利水平与其影响因素之间做回归分析,为如何提高我国中小企业员工福利水平提供参考。 一、研究假设 1、中小企业员工福利水平与人口学变量 本文的人口学变量涉及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3个变量。从对已有研究的回顾中发现,员工的工作待遇一般会不同程度地受到人口学变量的影响,而员工福利水平也属于工作待遇范畴。因此,本文提出首个假设: H1:中小企业员工福利水平在人口学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 H1a:中小企业员工福利水平在员工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 H1b:中小企业员工福利水平在员工年龄上存在显著差异。 H1c:中小企业员工福利水平在员工的受教育程度上存在显著差异。 2、中小企业员工福利水平与企业规模及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不同地区和不同规模的中小企业,其员工的福利水平可能是有差异的。地区经济越发达、企业规模越大,经营者的福利意识可能越强,企业受社会监督的可能性越大,再加上有较强大的财力,中小企业就更有可能为其员工提供较好的员工福利。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H2:中小企业员工福利水平与企业规模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H3:中小企业员工福利水平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3、中小企业员工福利水平与非福利收入水平 中小企业员工的福利和非福利收入同属工作待遇范畴,可能存在正相关关系。因为如果中小企业员工的非福利收入水平越高,说明其工作能力越强或地位较高,而这往往也是能决定员工相对福利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提出第四个假设: H4:中小企业员工福利水平与非福利收入水平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4、中小企业员工福利水平与企业性质 本文把中小企业的性质分为国有中小企业和非国有中小企业两类。一般认为,国企改革之后,我国现存的国有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经营业绩较好、福利意识较高、福利传统根深蒂固,相比非国有中小企业而言往往带有“高福利”色彩。因此,本文提出最后一个假设: H5:中小企业员工福利水平因企业性质的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 二、变量选取 本文以员工福利水平Y为因变量,并用员工享受的福利项目数来衡量员工福利水平。由于本文把员工福利划分为20种福利项目(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法定住房公积金、交通补贴、通信补贴、膳食补贴、防暑降温补贴、体检补贴、带薪假期、人寿保险、意外保险、补充医疗保险、补充养老保险、补充住房补贴、文体咨询、机会性福利和其他),所以因变量Y的变化范围为0≤Y≤20,Y越接近于20,福利水平越高。 自变量的选取如下:受教育年限X1,即员工所受正规教育的年数(不包括学前教育),其变化范围为0≤X1;企业规模X2,用员工总数(为了便于调查研究,本文简单以500人为界,将员工总数不多于500人的企业视为中小企业)表示,其变化范围为0 三、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关于问卷设计,本文首先以文献资料和研究需要为基础设计出初步的调查问卷。然后在小范围内预调查,参考被调查者的意见和建议并不断修改,得出最终的调查问卷。调查问卷主要分为三部分:一是被调查者的背景资料。这部分包括被调查者的性别、年龄、工作地、受教育年限、企业性质、企业规模和行业类别;二是员工福利水平。这部分包括所列20种福利项目的享受情况、年度非福利总收入、福利占总收入比例、法定福利占总福利比例和福利保险个人缴费占总缴费的比例;三是员工福利态度。这部分包括员工最满意的和最不满意的福利安排、目前福利的激励效果、激励作用最大的福利项目及意见或建议。 关于调查及样本,具体情况如下:正式调查的时间为2010年7月至10月;调查区域为北京的主城区和顺义区,江苏省的南京、苏州和徐州,湖北省的武汉、荆州和荆门,安徽省的合肥、淮北和宿州;以这些调查区域中的322家中小企业员工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805份,回收有效问卷681份,有效回收率为84.60%。 四、构建回归模型 本文以Y为因变量,以X1―X7为自变量,建立如下回归模型:Y=C+β1X1+β2X2+β3X3+β4X4+β5X5+β6X6+β7X7。 接着运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法,采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对问卷调查所取得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SPSS软件中的Stepwise逐步回归法的主要思路:在全部自变量中按其对因变量的作用大小、显著程度大小或者说贡献大小,由大到小逐个引入回归方程,而那些对因变量作用不显著的变量则不会被引入回归方程,最终形成最优的回归方程。 1、变量筛选 SPSS16.0软件默认的标准是:F统计量的概率小于或等于0.05就可以进入回归方程,如果F统计量的概率大于或等于0.1就剔除该变量。变量筛选的结果:X1、X2、X3、X4、X5和X6依次进入回归模型,X7年龄被剔除。 2、拟合优度检验 对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一般都采用调整后的决定系数来判断模型的拟合优度。根据SPSS的运行结果,调整后的决定系数为0.610,说明其拟合程度尚可接受。 3、方程显著性检验 由SPSS软件的运行结果得知,模型的F值为178.041,置信度水平(Sig.)为0.000,远小于常用置信度水平0.05,这表明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存在很强的线性关系,认为该回归方程显著,模型有效。 4、参数显著性检验 如表1,模型中常数项和六个自变量的置信度水平(Sig.)依次为0.002、0.000、0.000、0.000、0.000、0.002、0.009,都远小于0.05,可以认为常数项和这六个自变量非常显著,变数系数均不为零。 5、被排除变量的检验 在运用SPSS进行回归分析时发现,当模型引入年龄变量X7时,模型的置信度水平(Sig.)远大于0.05,可以认为此变量不显著,变量的参数为零。因此,在利用stepwise方法为回归模型选取自变量时,X7被系统剔除,无需在模型中再对其进行分析。 6、共线性检验 依据检验标准,对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若多个维度的特种根(Eigenvalue)等于0,则可能存在共线性问题;若某个维度的条件指数(Condition Index)大于30,则可能存在共线性问题;若某自变量容忍度(Tolerance)小于0.1,则存在共线性问题;容忍度(VIF)的倒数越大,共线性问题越严重。根据表2和表1中的分析结果,本模型不存在共线性问题。 7、回归模型 由表1中的未标准化回归系数可知,C=-0.916、β1=0.541、β2=0.005、β3=0.105、β4=1.06、β5=-0.575、β6=0.536、β7=0,回归模型为:Y=-0.916+0.541X1+0.005X2+0.105X3+1.06X4-0.575X5+0.536X6。 其中,Y代表员工福利水平,X1为受教育年限,X2为企业规模,X3为年度非福利总收入,X4为企业性质,X5是性别,X6为工作地。 五、结论 第一,我国中小企业员工的受教育年限越长,福利水平越高,即假设1中的“中小企业员工福利水平在受教育程度上存在显著差异”成立。根据β1=0.541可知,我国中小企业员工的受教育年限每增加两年,福利水平提高约一个等级。第二,我国中小企业的规模越大、所在区域经济越发达,员工福利水平越高,即假设2和假设3成立。根据β2=0.005、β6=0.536可知,中小企业的规模每增加约200人,其员工的福利水平提高一个等级;位于经济发达区域的中小企业,其员工福利水平明显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中小企业。第三,我国中小企业员工的非福利总收入水平越高,福利水平越高,即假设4成立。根据β3=0.105可知,我国中小企业员工年度非福利总收入每提高10万元,福利水平提高约一个等级。第四,本文支持假设5,认为“中小企业员工福利水平因企业性质的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根据β4=1.06可知,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国有中小企业的员工福利水平要高于非国有企业员工一个等级。第五,本文的研究支持假设1中的“中小企业员工福利水平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由β5=-0.575可知,在其他自变量相同的情况下,我国中小企业女性员工比男性员工的福利水平高出不到一个等级。另外,年龄变量在变量筛选时已被剔除,β7=0,即假设1中的“中小企业员工福利水平在年龄上存在显著差异”不成立。 企业员工福利论文:某企业员工福利方案设计 摘要:本文以广州某建筑企业为研究对象,结合建筑市场的薪酬福利现状和公司自身的服务特征,并根据员工福利方案设计的原则和意义设计了较为合理的福利方案。通过设计基本福利和附加型福利两方面的内容,使得福利方案更符合员工和公司发展需要,从而为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奠定一定的基础。 关键词:员工福利 福利方案设计 1、前 言 在对优秀人才的争夺日趋激烈的今天,“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已经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共识,其中的员工福利管理日益被企业界人士所重视。员工福利具有保障员工权益和激励员工的功能,一个恰当的、理想的员工福利安排可以为企业营造出强大的竞争优势,为单位凝聚起一股蓬勃向上的力量中坚。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美国共有1.3亿多企业员工被纳入了员工福利计划,占其总人口的47%,福利支出占工资总额的比重达45.7%。“在员工福利计划中每投入1美元,就能促进公司经济效益增长6美元”的观念已经成为一种共识。 本文以广州某建筑企业(以下称为A公司)为例,结合该公司的企业文化、管理风格、薪酬体系,对员工的福利方案从设计原则和福利内容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设计。 2、A公司员工福利方案设计的意义和原则 A公司成立于1991年,公司位于广州市区,现有专业技术人员460人。其主要以施工业务为核心,涵盖工程设计、项目咨询、工程招标、项目代建及管理、工程造价咨询等业务。从目前的整个建筑市场来看,实际上建筑行业的许多企业对薪酬福利制度的改革有着比较积极的态度,尤其对如何在高管层实施长期激励予以高度关注。但由于政策方面的约束以及企业本身对长期激励的操作缺乏足够的了解,真正实施长期激励政策的建筑企业并不多。如果要留住人才,制定合理的福利政策就显得尤为重要。 2.1 员工福利方案设计的意义 首先,员工福利的安排体现了“人性化管理”的理念,有利于凝聚员工,起到降低员工流失率,提高员工满意度的作用。 其次,员工福利方案可以减轻员工税赋的负担。员工可能因为加薪之故造成年度所得税率向上调整,反而增加赋税的负担,企业若是可以从员工赋税的减少来着手规划员工福利(亦即节流),也就是所谓的薪资福利化,此举不但有双重加薪的效果,而且可以充分切入员工所需。 再者,福利方案可以避免加薪负债。加薪决不仅仅只是账面上每月薪资的增加而已,其它如缴纳社会保险的基数将向上调整、加班费的计算基础均增加不少。A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经过研究,除了提高薪酬外,将实行并提高员工福利计划作为酬偿员工的替代方法。 2.2 员工福利方案设计的原则 A公司设计、实施福利方案力求 “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同时遵循如下原则: (1)市场竞争力原则 公司的福利设计原则是提供在同行业中具有竞争力的福利水平,即员工的福利将保持在同行业人力资源市场的平均水平以上。 (2)公平性原则 每个员工都有享受本单位员工福利的均等权利,都能共同享受本单位分配的福利补贴和举办的各种福利事业,且基于公平对待每位员工的原则,即根据员工所承担的责任和对公司的贡献,以及员工的薪资级别、本公司工作年限等因素,来确定每位员工的福利水平。 (3)适时调整原则 公司福利制度将定期由人力资源部或相关部门修订,员工的福利将依据新的市场环境、公司经营绩效进行适时的调整。公司将定期与市场上同行业或类似行业的福利水平作比较,以保持竞争力。 3、A公司福利方案设计 根据A公司的生产、经营、管理的特点以及结合公司未来福利定位分析,将公司福利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为基本福利,是根据国家的政策、法律和法规,企业必须为员工提供的各种福利;另一部分附加型福利,它是企业根据自身的管理特色和员工的内在需求,向员工提供的各种补充保障计划以及向员工提供的各种服务、实物、激励等。 3.1 基本福利 A公司的基本福利方案是依照国家相关的法律政策并结合公司员工的工作特性而进行设计,一方面解决了员工的生存乃至发展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又使得企业有更多的时间和收入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从而对提升该公司的竞争力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该公司的基本福利包括以下几点内容: (1)社会保险:公司按照政策要求,为员工按规定缴纳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和住房公积金。 (2)医疗保健体检计划:每年一次对全体员工的全面健康体检,检查项目视员工年龄结构、性别结构进行筛选确定。 (3)补贴及津贴: a、交通补贴:员工交通补贴将以现金形式计入员工薪酬补贴中,特殊情况须额外报销交通费用的,应由员工所在部门主管审核。 b、节假日津贴:按照我国民族传统习惯,逢节假日,包括元旦、春节、国庆、三八妇女节等国家法定假日和中国传统节日发给一定金额的过节费,以寄同乐之情。 c、高温补贴:每年夏季6-10月,公司为所有员工发放防暑补贴,并且到工地慰问一线员工,送去防暑降温物品。 d、市内公差误餐或出差外地的补贴按公司有关差旅制度给予。 e、工龄补贴:凡进公司员工工龄工资为每人每年增加30元/月。 f、通讯补助:员工通信费用每半年集中报销一次,为每年6月份、12月份。身兼多职者,以最高标准报销,不可重复叠加报销。表1为通信补助标准。 (4)节假日福利: a、国家规定给予相应的婚、丧、病、产、哺乳、工伤等假期。 b、年休假:员工累计工作10年以下的,年休假5天;已满10年不满20年的,年休假10天;已满20年的,年休假15天; c、陪产假,对男员工在妻子生育期间给予10天的陪护假。 (5)工作服:公司在夏冬两季分别为员工发放工作服,夏季两套,冬季两套。 (6)生日祝福:公司员工激情于工作,认同于使命,为发扬以人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公司在员工生日时,向员工赠送公司定制的生日礼品并且发手机短信祝福语表示关怀。 (7)娱乐活动:为了丰富员工业余文化生活,增加员工对公司文化的认同感,公司根据员工建议组织各种文体、娱乐、郊游活动。 3.2 附加型福利 A公司的附加型福利是根据公司自身的行业特征和员工的内在需求,向员工提供的补充保障计划以及向员工提供的职业生涯援助和激励等。主要有以下几个内容: (1)商业保险:由于A公司属于建筑行业,公司按职级为员工购买补充医疗保险及意外伤害保险等,从而更加全面的保护员工合法权益,转移企业事故风险、增强企业预防和控制事故能力、促进企业安全生产的顺利进行。 (2)教育培训津贴计划 教育、培训内容主要通过以下内容来进行界定:由公司全部或部分承担费用的教育、培训、进修, 其范围应为:因工作需要,员工为取得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如上岗证、职称等)而参加的教育、培训、进修; 享受教育津贴福利的员工将按依照下列标准及原则执行: a、员工需要参加由公司承担全部或部分费用的教育、培训、进修, 必须获得公司人力资源部和总经理的批准。 b、各类获得批准参加教育、培训、进修的人员将没有享受标准的区别。 c、按照教育、培训、进修年限及费用的不同,公司将与享受教育福利津贴人员签订《培训、进修协议书》,约定不同的服务年限。 (2)车辆津贴 该车辆津贴主要适用于公司部门副职及以上管理人员。 由于部门副职及以上管理人员需要承担较大的责任和工作压力,工作往往要求他们的工作时间不定时,故公司对于他们的自购车辆提供车贴,不仅补贴他们的个人费用,而且在因公外出办事无法派车的情况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驾并带同事前往,变相将这部分的公司成本转移。该补贴标准见表2。 (3)优秀员工奖 为有效地激励表现优秀的员工并树立公司模范,从而提高企业管理和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完成公司下达的各项任务指标,树立全心全意争创一流的竞争意识,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公司每年度评选先进集体及个人,并按先进的不同等级给予现金奖励和颁发荣誉证书。 4、结论 “深得人心的福利,比高薪更能有效地激励员工”,福利不仅具有保障功能,提高员工的生活质量,更重要的是它的激励功能。因此,福利不应该仅仅作为对员工的一种好处,而是要成为一种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手段,从而使独特设计的福利方案能够提高企业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A公司通过设计优越的员工福利方案来吸纳和留住企业的核心员工,并激励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工作,取得高工作绩效,从而为公司创造了更高的利润和财富。 企业员工福利论文:建立“自助”式企业员工福利制度探讨 一、企业员工福利制度现状和问题 社会经济的发展给企业发展带去的不仅是经济利益的增长,还有员工薪资水平的上升,随着人们工作观念的更新,加上国外企业员工薪资福利的政策影响,我国企业员工对于福利方面的期待也越来越明显,员工福利的内容和层面也日趋多元和深入。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企业必须对于传统的薪金福利制度做出改革和调整,让员工享受到自己工作成果带来的合理收益。因此,开始提出弹性福利制度。 目前企业对于员工福利的标准和发放还存在很多问题,执行操作也并不规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员工需求把握不准 对于当前社会公众价值的层次不同,员工间的福利需求可能相差甚大,因此对于企业而言也难以掌握。比如,对于福利选择是让员工去没有去过的旅游景点得到身心放松还是买商场购物卡、代金券都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头疼的问题。 2.员工对于高标准福利的需求 企业的福利标准如果按照当年的运营情况去发放那么每一年的福利高低都会不同,企业盈利多时,发放了较好的福利,会让员工感觉很满意。但是如今如果企业当年经费困难,福利标准却也很难降低。 3.福利预算难以把握 企业员工情况不同,每个人对于福利内容的需求也有所不同,因此企业不好估算最后实际决定发放的福利资金有多少,也就是难以掌握福利预算情况,可能最后实际订购福利花费的资金超过了预算。 4.福利公平的欠缺 对于福利公平,是员工十分关注的问题,对于员工福利是否分了高低档是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可能会被问到的问题,也十分耗费人员精力,比如,合同员工与正式员工的福利待遇差多少?新到员工与老职工是否能享受到同等福利待遇?如果不需要福利是否可以折算成等额的现金等等。 5.专人负责的浪费 比如企业年终需要发放福利,企业必须安排一定的执行人手,而日常工作情况下又不会安排过多发放福利的人员,因此如何合理安排福利发放执行人员也是一项麻烦的工作。 面对以上问题,为了更好的满足员工的福利需求以提升未来的工作积极性,弹性员工福利制度呼之欲出。 二、自助式福利制度的提出和导入 弹性福利制度最早流行起来是在80年代的美国,这种新型的福利模式又叫做自助式福利制度,对于这种福利模式的概念理解就是员工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在企业提供的福利菜单上做出自己想要的选择,这样既能满足员工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性别的福利需求,可以更好地激励员工积极工作,又能让员工亲自掌握福利的分配权,配合自己家庭或者自身情况,选择自己最想要的福利,不仅可以激励员工,还有助于员工间保持友好关系,提升士气。美国路易斯协会曾经对于这项福利制度做出过调查,将公司实行弹性福利的原因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于公司不好控制的福利成本,也就是后期很可能会突破预算问题的解决比例占到了40%;第二,福利能更好地贴近员工不同的需求比例占到了27%;第三,能使员工感觉自己所需求的福利被满足比例占17%;第四,能有效激励员工并提升员工士气和忠诚度比例占16%;第五,能让员工充分了解福利结构和福利成本比例占14%;第六,能促进员工福利的提升比例占11%。 因此,对于实行弹性福利制度的优点总结如下: 1.实行自助式福利制度能有效改善福利预算超支的问题,可以根据企业当年运营情况合理调整福利内容,具体操作就是根据每个人的福利需求乘以各项预算金额,最后就是公司实际需要承担的福利资金。 2.在保证人员福利的同时,除了能有效把握预算金额,还能多方面多层次的提供不同的福利项目,这样对于提升员工的忠诚度很有帮助。 3.可以改善传统福利制度在执行福利发放时对于人员的需求,公司可以不再需要编制专门员工负责此事项,提升了工作效率。 4.可以避免出现员工询问一些福利内容方面的问题,员工不再为合同员工与正式员工之间的福利差异问题以及新老员工的福利差异问题而困扰。 5.可以帮助实现员工福利与其工作成绩相挂钩,既能起到奖励作用,还能提升福利预算的准确性,给予工作业绩好的部门多一些预算额度,有助于提升员工士气。 6.传统的福利制度实行起来有很多负担,因为预算不好把握带来的就是资金的增加,但是自助式福利制度中每一项可供员工选择的福利项目都有明确的金额,这样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可以直接在统计员工福利选择后直接乘出相应的总额,直接把握福利成本。 三、自助式福利制度实施中的关注点: 1.部分员工短视近利,在选择福利项目时未经思索,导致选择不实用的福利项目。 2.在美国因为实施弹性福利制度之后,使得工会丧失和资方讨价还价的机会,因此某些工会反对企业实行弹性福利制度。 3.实行弹性福利制度常伴随着复杂行政作业。因为从宣导到付诸实施,需花费相当的人力与时间。尤其在登录员工福利资料时,更是需要电脑的加以辅助,当每隔一段时间员工重新选择福利项目时,将构成业务承办人员极大的负担。 4.弹性福利制度实施初期,行政费用反而上升,原因是购置电脑、设计程式、宣导、训练、登录资料等等的支出。 虽然有以上的问题困扰,为减轻人力资源主管的工作压力,福利事项服务公司将协助规划各项专业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服务项目,挑选式弹性员工福利计划乃是针对一般企业量身订做的服务项目,搭配资讯系统的高科技网路化管理,除了可以在同样的福利预算下实际的提升员工福利外,并且对于企业形象的提升也有所帮助。 (作者单位:南京地铁运营有限责任公司人力资源部;江苏 南京 210012) 企业员工福利论文:企业社会工作介入员工福利之管见 摘要:中国企业社会工作将成为社会工作专业最大的发展方向,社会工作介入途径与解决策略是一个必须值得关注的大问题,同时对企业社会工作进行不断的发展和推广,范围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特别是企业社会工作介入员工福利的视域更加宽广。我国企业福利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员工缺少表达福利诉求的途径;大多数员工缺乏福利意识;企业现行福利制度上的结构不合理;普通员工福利水平较低。企业社会工作介入员工福利的途径和方法:企业社会工作为员工提供咨询服务;企业社会工作应建立起企业与员工沟通的桥梁;企业社会工作应适时调节管理者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矛盾;企业社工应为员工“维权”与“充权”;企业社会工作应为员工“增能”,提高员工能力与素质;企业社会工作应帮助企业制定合理的福利制度。员工福利的概念很广泛,可以是对员工本人,也可以是针对员工有关的人,可以是物质上的报酬,也可以是精神上的帮助。 关键词:企业社会工作 员工福利 社会工作 一、问题的提出 当年富士康跳楼事件发生后,深圳市职工继续教育学院徐梅教授开展了《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心理与社会介入分析—以深圳富士康公司为例》的调查研究,探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角色认知和心理特征以及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社会工作介入途径与解决策略是一个必须值得关注的大问题;2010年崔柳教授又发表了《浅论现代企业员工管理的福利主要方法》,文章介绍了员工福利管理的内涵及其重要性,重点结合我国目前企业员工福利管理的现状和呈现的问题,探析了现代企业员工福利管理的几种方法。 2010年我国在深圳举办了“首届全国企业社会工作建设研讨会”,会议通过总结、研究、交流探索本土企业社会工作服务模式,展望本土企业社会工作的发展途径,推动了我国企业社会工作的发展。在研讨会上,云南大学钱宁教授做了题为《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定位与作用》的主题演讲,阐述了当前我国劳动关系面临的问题和矛盾,介绍了企业、政府、社会组织在和谐劳动关系中的角色与功能,重点强调了发展企业社会工作对政府、企业、劳动者等不同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高钟教授提出了中国大陆企业社会工作所面临的理论准备不足、实践不足等挑战,认为企业社会工作的主要关注点应该放在目前中国企业员工主体—第二代农民工身上等等全新的理论观点。目前全国有二百多所高校已经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本科生教育,对企业社会工作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将理论与观点进一步深化、提升、范围不断扩大,现已转为对开展企业社会工作的实务方法设计,同时对企业社会工作进行不断的发展和推广,范围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特别是企业社会工作介入员工福利的视域更加宽广,这些都将促进企业管理的人性化、科学化,促进企业与员工的关系更加和谐。 二、研究意义 我国社会目前正处于转型期,社会结构的变化、利益格局的调整、信息急剧的膨胀、生活节奏的加快,导致员工压力越来越大,而我国企业福利制度又普遍落后,员工遭遇侵权事件时有发生。个别企业员工与企业矛盾不断加深,富士康这样的跳楼事件就是警钟,员工与企业的矛盾必须重视,企业管理不但要考虑经营和发展,更要考虑到员工的福利。企业社会工作旨在成为员工提高福利水平的机构,成为当前中国企业福利发展中的一个亟待加强专业介入的新领域。然而企业社会工作的本土化与实务探究还不够,特别是有关中国本土化企业社会工作实践路径的研究很少,企业社会工作面临着一系列现实的发展困境。在民政、社区等领域社会工作专业对口单位,因编制问题而导致社工专业毕业生难以进入,第三方社工服务机构又寥若星辰。由此可见,加强和高度重视企业社会工作介入员工福利的理论研究和路径的探究势在必行,不但要重视还要有紧迫感。 三、企业员工福利制度存在的问题 1、员工缺少表达福利诉求的途径。以富士康为例:高级管理层与普通员工基本上是完全分离的,制定相关福利制度的管理者往往是通过汇总中下层管理收集的信息来参考制定福利制度,而中下层管理者呈报的信息大多数又是去满足管理者的利益需要,没有切实反映普通员工的需求,所以导致信息失真,制定的福利制度无法满足员工的需要。我国许多中小企业由于规模较小,制度不够健全,不够科学,员工没有途径去表达自己的福利诉求。即使是规模较大的公司,也只是在之前那些传统的福利制度下履行职责,无法与时俱进满足新生代员工的福利诉求和新形势下员工的福利需要。 2、我国现今有大多数员工缺乏福利意识。尤其是我国北方的一些企业员工表现更为突出,权益流失、权益受侵的现象更是履有发生。对企业福利认识不够,对自己的合法权利不能进行有效维护。比如:企业员工下班时,保安会对员工进行“例行检查”—搜身。如果发现车间有丢失东西的情况,整个车间员工都会被追究责任。但是很少有员工站出来拿起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的权益。 3、企业现行福利制度上的结构不合理。福利项目和结构设计单一,严重地忽视员工福利的多元化需求。在员工福利管理的过程中,许多企业在设计员工福利的时候都以企业为主导,整体计划基本由企业管理层的个别人来制定,员工很少有机会能够参与到这一过程之中,由于缺乏员工的参与,员工无法表达自己真实的需要,因此容易导致设计的福利计划和员工的需要有着种种的不符,这样就容易导致员工对企业管理的不满。 4、普通员工福利水平较低。据资料获悉:富士康公司在员工薪酬方面普遍高于同行业,但是仍然不能阻止员工跳楼,所以福利制度不能仅仅限于员工薪酬方面,员工的心理、情感、家庭等方面也是企业福利制度应该设计的方面。而在富士康中,真正缺少的就是对员工心理,情感方面的关怀。除此,也有部分企业漠视员工福利,企业常常将以人为本挂在墙上,写在纸上,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常常大打折扣,不提供给员工最基本的法定福利;另外还有不少企业只重视高层管理者和高级员工的福利,对普通员工的福利不重视,轻描淡写,更是使得公司内部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对立情绪加重,挫伤基层员工的士气。 四、企业社会工作对员工福利的介入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民生也空前改善,但是大多数企业管理制度并没有与经济发展同步,甚至滞后经济发展的步伐。笔者认为:我国企业的现实情况与国外的情况有所差别,所以我们不能照搬国外企业社会工作的方法,我国企业社工应该结合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做好员工福利的介入工作: 1、 企业社会工作为员工提供咨询服务。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新的社会问题不断出现,员工面临的挑战与工作压力与日俱增、心理和精神方面的问题层出不穷,以及由此引发一系列的个人、家庭、社会问题等等。企业社会工作的咨询服务、心里疏导就是对有工作、生活、家庭、情感上面困难的员工,提供咨询服务,以便协助解决其个人问题,恢复其工作积极向上的常态。 2、 企业社会工作应建立起企业与员工沟通桥梁。企业社工为企业与员工的联结者,能有效的起到企业与员工之间桥梁的作用。企业社会工作除了在企业内部起到桥梁作用外,还要积极地连结企业外部资源,使企业员工得到更好地、更广泛的服务。如将心理压力过大的员工转介到专业的精神心理医院;为需要继续教育者介绍相关的教育单位;为本企业员工子女联系社区教育资源等等。 3、 企业社工应适时调节管理者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矛盾。企业是不同人群的集合,必然会有各种人际的冲突发生。所以企业社工另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调节这些冲突,解决因冲突而产生的危机。企业社工要承担起这个责任,要努力锻炼自己评估冲突本质和原因的专业知识,能够深度解析问题从而使双方达成共识,创造适当的气氛来缓解以及解决冲突,使得冲突能在各方最大利益的情况下得到解决,避免和减少冲突造成的损失。 4、 企业社工应为员工“维权”与“充权”。企业社工的重要职责就是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企业社工在充分学习与理解各项政策、法令、方案、措施的基础上,为企业员工进行咨询,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维权意识。在企业内,员工尤其是普通员工往往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他们在为自己争取员工福利服务时,难免受到企业利益团体的不理解。这时,企业社工向员工提供信息,为员工需求正确性辩护,指导员工维护自己的权益,从而使得员工应享受的福利及时获得。 5、 企业社会工作应为员工“增能”,提高员工能力与素质。我国个别企业对员工的再教育还是比较缺乏的,使得员工在应对危机时显得非常脆弱和力不从心。现在社会中,终身学习已经成为每个人的任务。经济结构的转型使得员工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处在激烈的竞争中,所以员工必须要不断学习与增强个人能力,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企业社会工作一个重要的角色就是培训员工,为企业员工设计不同的教育,培训发展方案,开设各类课程,评估课程实施结果,以此来提高员工及整个企业的能力与素质,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内动力,为员工很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能力,提供智力支持。 6、 企业社会工作应帮助企业制定合理的福利制度。企业社工应该在对员工福利需求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帮助企业制定切实可行的福利制度。如采取“多元化福利”,经济的高度增长使人们的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员工低层次的需求普遍都能得到满足,但员工新的需求、新的期盼又产生了,员工开始重视心理、感情、家庭方面的需求。多元化的福利制度可以满足不同员工对福利计划的不同需求。从而缓解员工职业压力、精神压力、不满情绪,从而提高员工工作效率、优化企业形象、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企业的凝聚力等等。使福利制度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发挥最大的效益。 结论 综上所述,企业社会工作介入员工福利势在必行,应该加大力度进行研究和探讨,这方面的研究和探讨虽然已经引起了专家和学者的重视,但笔者认为重视的还不够,重视的范围还不广,重视的层次还不深。富士康员工连续的跳楼事件虽然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并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但富士康毕竟还是一家大公司,出了那样的大事件,人们的关注度还是很高的,可是那些没有曝光但尚且也在这方面存在问题的中小企业,他们的员工也有着富士康员工一样的福利诉求,而企业是否已经采取了积极的态度和措施为员工服务,保护员工的合法权益呢?答案应该是肯定的,还没有!企业社会工作虽然发展的时间很短,进入中国的时间更是不长。但对于转型期的中国,企业、社会共组的需求是迫切的。在倡导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的今天,企业社会工作有其巨大的生存空间和发挥其优势的土壤。但是我们同样需要正视,目前我国企业社会工作还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自身的不足,各方面都不够成熟。而且大部分人对企业社工还不了解,对其具体功能还存在很大的疑问。但我们坚信企业社工只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努力开拓服务领域和介入员工福利的空间,一定可以在为解决企业员工和企业矛盾,在促进企业发展的道路上不断释放出强大的正能量;在提升企业效率以及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中发挥重要作用。 企业员工福利论文:浅析企业员工福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福利是员工薪酬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建立完善的员工福利制度是目前企业有效实施人力资源管理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当前许多企业对员工福利重视不足,导致出现一些问题,企业应该明确员工福利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其留住、吸引和激励人才的重要功能。 [关键词]员工福利制度 问题 对策 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员工福利计划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企业的各个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过员工福利过低或过高,对企业的发展均会产生负作用,因此、需要对企业员工福利的适度问题进行研究。 一、我国企业员工福利存在的问题 1.福利成本增长过快。随着企业对福利重要性认识的加强和向员工提供福利的增加,福利成本的上升是一个必然趋势。但目前我国福利成本上升过快,不但超过企业同期其他成本的上升速度,而且超过企业利润的增长速度。 2.福利平均化。福利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补偿性报酬,企业应该以员工的工作绩效为基础设计有层次的福利计划。不少企业出于减少员工人际冲突和节约衡量员工绩效成本的考虑,实行平均福利,即无论工作表现如何,只要是企业的正式员工,就可以享受这项福利,从而使福利失去应有的激励作用。 3.福利单一化。员工在生活保障和工作条件方面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完善的企业员工福利计划应该包括多种福利项目,去满足员工的不同需要。长久下来,使得企业的福利品种单一,难以适应时代变化和满足员工需要。 二、我国员工福利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国家制度原因。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刚刚建立,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加之设计上的一些缺陷,导致企业承担的社会保障开支名义上加大,由此导致福利成本的上升。 2.外部环境原因。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和人们保健意识的提高,人均寿命不断延长,医疗成本随之增长,企业支付的退休金和医疗保险费用不断上升,由此导致员工福利成本的上升。 3.内部原因。企业在福利的设计阶段产生短期行为,没能预见福利发展到一定时期后对企业福利成本的影响;福利实施阶段不能有效的进行成本控制。这是企业福利成本上升过快的主要原因。相对于前两点,这也是企业唯一可以进行改革的方面。 4.开发新福利项目方面存在困难。开发新的福利项目是一项系统的复杂工程。首先企业要了解员工需要什么。员工需要随市场宏观环境、企业内外部竞争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企业要进行多种调查,从中确定员工的真正需要。其次企业还要确定员工福利的筹资方式,是从企业员工福利基金中提取,还是企业和员工共同分担,企业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员工积极沟通,最终必须就分摊资金金额和比重达成一致。因为员工常常表现短期行为,可能拒绝与企业分摊福利资金或降低分摊比重。企业还要进行员工福利设计、筛选、试运行、评定结果、正式实施和管理等工作。 三、完善企业员工福利制度的对策 企业员工福利存在的上述问题会降低福利的激励效应,给企业其他职能的发挥造成障碍,从而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所以企业要采取积极的措施解决上述问题,保证企业的竞争优势和良性发展。 1.降低福利成本。首先,根据企业能力设计员工福利。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综合实力采取福利措施,放弃超出企业能力的福利。如果企业在获利好的时候提供好的福利项目,一旦企业获利状况恶化,想取消或缩减这项福利时,就会遭到员工的反对甚至抵制。在一项福利推出之初,企业就要明确这项福利长期运行成本。其次,提高员工福利的回报率。企业制定员工福利计划,要体现企业的宗旨和文化,使员工享受福利的同时,感受到企业宗旨和文化对自己的期望,为企业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第三,利用各种社会资源降低福利成本。金融机构(如银行)、中介机构(如福利顾问公司)、医疗服务机构和社区服务都为企业的员工福利提供各种资源,有效并充分的利用这些资源可以降低福利成本。 2.实行绩效福利。企业应实行绩效福利,即只有具备一定绩效的员工才能享受福利,并且不同的绩效享受不同的福利。企业实现绩效福利最重要的是要科学衡量员工绩效。员工的绩效是由一系列活动相互作用共同创造的,因此可以用与价值链分析方法相类似的方法衡量员工绩效。以销售人员绩效衡量为例说明,首先确定员工的基本活动,再确定各个活动的评价指标和权重,最后给指标评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员工的绩效。再以同样的方法计算其他销售人员的绩效得分,就可以对销售人员按绩效进行排队,以此为依据给予不同的绩效福利。实行绩效福利还要与员工积极沟通,建立信息批露机制,以示公正,减少员工因为福利分配不均而产生的人际冲突。 3.为员工提供多样化的福利。单一福利难以满足员工的多样需要,企业应该根据员工的不同需要设计员工福利。一种比较可行的方法就是“自助餐式”员工福利计划。比如“自助餐式”员工福利计划是以员工需求为导向列出福利菜单,再确定员工应得的福利金额,最后企业每年决定一定的点数给特定的员工,让员工在其所能使用的点数内自主选择福利项目。员工在选择福利组合时,能感受到企业对员工的关怀和信任,从而激发员工的责任心、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工作效率。为了更好的为员工提供多样化的福利,企业要特别注意员工的参与。因为这种福利的基础是企业全面把握员工需要,而员工的需要是多样的且富于变化。此外,企业还应该在这种福利计划中加入限制条款。因为员工在进行福利选择时可能存在道德风险。 综上所述,福利是指企业向员工提供的除工资奖金之外的各种保障计划、补贴、服务以及实物报酬。合理的员工福利制度能够提高员工的责任心和忠诚度,有效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而且可以改进企业的成本效率,因此,员工福利管理已成为新时期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必不可少的管理项目,所以我国企业要对现存的员工福利不合理或不适应当代市场环境和员工需要的部分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变革,以适应时展与进步对企业员工福利制度提出的新要求。 企业员工福利论文:现代企业员工福利制度探析 摘 要:员工福利对于一个现代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它是企业调动员工积极性的一个重要手段。建立良好的现代企业员工福利制度,必须准确把握现代企业员工福利主要特点,科学确定现代企业员工福利的基本内容,不断完善现代企业员工福利的法规政策。 关键词:现代企业 员工福利 制度建设 员工福利指的是在一段时间内具有企业员工资格的人获得的所有非直接的经济报酬,是用于改善员工工作与个人生活质量的一种间接收入形式。企业员工福利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属于企业激励机制的一部分。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员工福利制度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大事项,也体现着国家对企业经营管理机制的倾向性选择和支持,有助于培育良好的社会企业文化氛围。 1.准确把握现代企业员工福利的主要特点 现代企业员工福利具有以下特点: 1.1是补偿性。员工福利是企业对劳动者提供劳动的一种物质补偿,是员工总报酬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基本工资、奖金并称为现代薪酬体系的三大支柱。员工福利必须以履行劳动义务为前提,是对工资收入的一种补充,并不作为劳动报酬的主渠道。 1.2是均等性。员工福利的均等性是指履行了劳动义务的本企业员工,均有享受各种企业福利的平等权利。福利的享受与员工的个人贡献无太大关系,一个刚刚加入企业的员工常常就可以享受到与一个在此工作了几年的员工相同的福利待遇。由于劳动能力、个人贡献以及家庭人口等因素的不同,造成了员工之间在工资收入上的差距,差距过大会对员工的积极性和企业的凝聚力产生不利的影响。员工福利的均等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平衡劳动者收入差距的作用。 1.3是集体性。员工福利主要是针对企业所有员工的补助,兴办集体福利事业,员工集体消费和共同使用公共物品等是员工福利的主体形式,因此,集体性是员工福利的一个重要特征。 1.4是非现金性。员工福利一般都是非现金收入。例如,企业可以为员工提供如免费单身宿舍或廉价公房出租、股权、红利、独生子女保障费、生日礼物、商业保险、员工俱乐部、班车及免费工作餐等福利项目以及实物报酬。 2.科学确定现代企业员工福利的基本内容 现代企业员工福利分为社会福利、集体福利和个人福利三种基本形式,而不同形式的福利所包含的具体内容也有所不同。 2.1是社会福利。企业员工作为国家公民,依法享有国家为本国公民提供的一切社会保障形式。社会福利是以国家为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的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一种制度。它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等内容。此外,根据宪法规定,医疗保险社会服务等项目,也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内容。它具有普遍性、无偿性等特点,而且由于其具体实施是由国家展开的,所以具有相当大的稳定性和政策性。 2.2是集体福利。集体福利是由企业举办或者通过社会服务机构举办的,供员工集体享用的福利性设施和服务,是员工福利的主要形式。它包括:住宅;员工医疗补助;集体生活设施和服务,如员工食堂、幼托设施、卫生设施和医疗保健、文娱体育设施、集体交通工具等等。具体到我国来说,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福利分房政策,由国家或者企业进行住宅建设,低租金分配给员工使用。但是,目前我国在住宅方面已经实施了住宅商品化改革和企业货币化分房制度,企业为员工提供的住宅福利较以前已经大大降低。其他企业福利,如员工意外伤害保险、员工失业保险、员工养老保险、大病统筹、员工个人财产保险以及企业的年度体检、免费的工作餐、员工食堂或伙食补助、提供交通接送或交通补贴等,都具有集体福利的性质,而现代企业的集体福利已经包括一些更高层次、更人性化的福利项目,如住房贷款利息补助、商业人寿保险、教育福利、心理咨询服务以及子女教育补助等。 2.3是个人福利。个人的福利补贴,是员工福利的非主要形式以及集体福利的有效补充。包括以下方面:两地分居的员工享受探亲假期、工资补贴和旅游补贴待遇;上下班交通费补贴;夏季降暑补贴和冬季取暖补贴;家庭特困补助、家庭红白事慰问金;公伤残疾、重病补助、抚恤金;节日礼物或优惠实物分配;一些发达国家企业员工的法定带薪休假福利项目,一般都会在一周以上,并随着员工为企业服务的年限而延长假期,我国的一些企业也开始实施这一制度;生活消费品价格补贴、婚丧假和年休假工资等。 3.不断完善现代企业员工福利的法规政策 现代企业员工福利法规政策存在诸多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和完善。 3.1是建立健全企业员工福利的相关法规和政策。在我国已经出台的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律体系中,缺乏员工福利的专门性规范,难以保证有关单位对劳动福利措施的有效规定,因此,我们需要尽快制定与员工福利有关的法规政策,同时需要有关部门加强对雇佣方的监督检查,明确员工的福利待遇,保证不同就业性质的员工能享受到法定的福利待遇。 3.2是调动企业搞好员工福利的积极性。通过调整有关政策,鼓励企业为员工提供自愿性福利措施,提高员工福利水平。西方发达国家的福利制度发展趋势是,国家直接承担的福利责任适度化,作为国家减轻责任的替代者,企业提供给的员工集体福利,已经受到重视并占据福利制度的显著位置。因此,需要鼓励企业在员工福利方面自愿承担更大的责任,为员工提供更好的福利待遇。 3.3是缩小不同行业员工之间的福利差距。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调整收入差距,不仅要着力于调整显性的工资收入部分,而且要使员工福利中的隐形收入部分更具合理性。在公共服务领域扩大市场竞争,避免垄断行业的资源独占和利益专享,对不合理的福利分配进行调整。 3.4是提高员工参与福利项目的自主性。很多时候,福利项目是由企业领导与后勤部门共同制定的,员工基本上无法参与福利决策,如果能让员工参与福利计划的制定,让员工在某种程度上拥有福利发言权,那么,员工在物质上得到满足的同时,在精神上也有被尊重感,对公司的满意度和忠诚度都会得到提升。福利是众口难调的,如果给员工多一些选择余地,也会使福利开支的实际效果变得更好一些。 企业员工福利论文:论员工福利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摘要:通过对员工福利类型、作用以及员工福利管理方法、效果的阐述,论述了员工福利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员工福利 管理 企业发展 重要性 员工福利,已成为一个使用比较广泛的专用术语,但目前并没有统一的界定[1]。一般认为员工福利是企业在相对稳定的货币工资之外,为改善员工生活水平,出于增加员工生活方便程度、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增强员工对企业忠诚度等目的而提供给员工及其家庭的辅助性货币、实物、服务等分配方式。员工福利已被认为是现代薪酬体系三大支柱(基本工资、奖金和福利)之一,当单纯的工资薪酬已不再是决定员工去留的唯一要素时,有效的员工福利管理正成为企业吸引人才、激励人才、提高员工满意程度的重要因素[2]。本文通过对员工福利类型、作用以及员工福利管理方法、效果的阐述,论述了员工福利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1员工福利的类型及作用 1.1 员工福利的类型 从大类上分,员工福利就是两种类型:法定福利和企业自主福利。 ⒈法定福利 法定福利是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施的福利制度和政策,包括社会保险和休假制度。社会保险如企业中实施的“五险一金”中的“五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一金”是指住房公积金)。休假制度包括法定节假日、公休假日和带薪年休假(探亲假、婚丧假等)。 ⒉企业自主福利 企业自主福利是企业根据员工需要、组织发展目标、财务状况等设计的企业福利体系,它包括经济性福利和非经济性福利两种。经济性福利如企业补充养老金计划(企业年金)、企业补充医疗计划、带薪休假、过节费、住房补贴、交通补贴等。非经济性福利如法律咨询、心理健康咨询等。 1.2员工福利的作用 ⒈员工福利能够满足企业员工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例如养老保险和企业年金可以减少员工对退休和年老后生活的担心,医疗保险为员工治病和康复提供了保障。 ⒉好的员工福利制度能够帮助企业实现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目标,并进一步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好的员工福利制度既可以吸引和保留需要的员工,也可以充分发挥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企业实行福利制度可以减轻税负和降低企业成本,因而能够帮助企业实现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目标和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⒊员工福利使员工可以享受更多优惠。一方面员工从企业直接所获福利减免了个人所得税,比其用工资薪酬购买同样的东西减少了支出;另一方面企业通过有组织的集体购买,比员工个人购买能够减少费用,例如企业集体购房的价格就比员工个人购买的价格低。 ⒋员工福利可以传递企业的文化和价值观。员工福利是企业传递对员工的关心爱护、体现本企业管理特色和创造大家庭式的工作氛围和组织环境的非常重要的手段。通过员工福利,可以使员工认同企业的文化和价值观,有助于落实企业的发展战略。 2 员工福利管理方法 2.1 员工福利管理原则 在建立健全企业员工福利管理体系时应当遵循以下一些原则[3],使企业每一个员工都能享有企业发展的成果,同时也能对员工发挥激励作用,便于企业实施和管理。 ⒈公平性原则。员工福利既要满足骨干人员的需求,也要考虑妇女、伤病残员工、特困员工、年老员工等群体的客观需要,这样才能体现公平性的原则。 ⒉平等性原则。所有员工都是企业主人,也是企业的人才,享受基本福利是每一个员工的基本权利,所以基本福利条件和设施应满足广大员工的基本需要,满足平等性的原则,基本福利不应有等级差别。 ⒊合理性原则。包含几个方面:⑴福利应是恰当的,即企业福利水平既符合企业的实力和负担能力,和其他企业比较也具有竞争性;⑵福利应是容易理解的,福利项目能为每一个员工所理解;⑶福利应是能够管理的,福利可以实施,而且能够有效管理;⑷福利应是灵活的,能够激励肯干会干又干出成绩的员工,在福利种类、设计标准和实施上应有所区别,比如对科技创新员工、生产技术能手等增加学习考察、带薪休假等福利待遇。 ⒋循序渐进原则。员工福利的增长应当与企业的发展相适应,不应好高骛远,脱离了企业的实际承担能力,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设定适当的福利目标,明确实施对象,各类福利需求适度增加,不同福利标准水平渐进提升,工作生活环境逐渐得到改善。 2.2 员工福利管理实施方略[4] ⒈确定员工福利项目。企业内部不同的员工需求层次是有差别的,所以员工福利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产品要因人而“供”。在确定具体福利项目时应对所有员工进行调查,以确定应该提供哪些福利项目。选择福利项目不可能满足员工的所有想法,需要筛选,在可承受能操作的基础上尽量满足一些“特殊”需求,这样员工对企业就更有感情了。 ⒉确定员工福利限额。由于不同的员工对企业的贡献不一样,他们的报酬也各不相同,因而可以按照福利在报酬中的比例确定每个员工的福利限额。这样福利能够反映其对企业的价值和贡献程度。 ⒊确定员工福利形式。员工福利的形式有灵活性很大的“自助餐式福利”、灵活性中等的“标准组件式福利”和灵活性较小的“核心外加式福利”。国营企业多选择“核心外加式福利”,这种福利由“核心福利”和“弹性选择福利”组成,“核心福利”每个员工都享有,不能自主选择,“弹性选择福利”可以由员工按照自己的需求来选择。采用这种形式福利的好处是企业有较大的控制权。 ⒋建立员工福利沟通渠道。好的福利体系必须要求制度制定者和员工之间保持有效的沟通渠道。沟通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事前沟通有助于制定有针对性的福利计划;事中沟通对于福利计划的执行有重要作用;事后沟通有利于发现问题、诊断问题和修订福利方案。沟通形式可以是问卷调查、访谈、会议等各种形式。 ⒌建立员工福利监督协调机制。有效的监督协调机制可以保证福利制度的正常实行和对福利制度的积极反馈,还能对实行过程中的各种纠纷进行合理的处理。 3 员工福利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3.1福利管理专业化,带动企业的发展 前已述及,好的员工福利能够帮助企业实现战略目标。员工福利的好坏关键在于设计,现在福利管理的专业化趋势日益明显,专业设计和管理的福利将会提高管理的成效。由于福利不是简单的事物,要分析设立何种福利项目合适,项目运行后效果怎样,这要求做大量的定量分析,如计算投入产出比,还有企业年金的精算是一件很复杂的工作,也需要很高的专业水平。当福利与企业目标联系起来时,员工会为实现企业目标,同时也为了获得更好的福利而努力工作,自身福利的同时企业目标也得到了实现。 3.2福利与绩效结合,激励效应促发展 依照企业经营策略制定福利政策时,必须让福利政策促进员工绩效的提升,如果福利实行平均主义,则福利政策不仅不能发挥激励作用,还会助长不思进取、坐享其成的坏习惯。因此,员工福利要与工作业绩结合起来,在兼顾公平的基础上,福利待遇以员工业绩贡献为主,并适当拉开差距,从而激励员工力争上游。当员工绩效提升的时候,企业也获得了发展[5]。 3.3改善企业自主福利,增强企业的吸引力 人力资源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吸引人才的方式有很多种,好的福利制度就是重要一条,很多时候甚至超越了工资薪酬。企业福利制度要做到有吸引力主要在自主福利这一块。企业年金是补充的养老保险,一些经济效益比较好的企业,员工在职时收入比较高,退休后如果只拿法定福利的养老金,就存在着收入锐减的问题,这不仅影响临退员工的情绪,也对中青年员工造成心理影响,这种情况下企业年金就发挥着巨大作用,可以弥补退休人员收入的巨大落差,解决了临退员工的后顾之忧,稳定了中青年员工的思想情绪,更吸引了外来人员的踊跃加入,可以说企业解决了人才问题,也解决了企业发展的问题。再如住房福利计划,当今房价居高不下,对购房置业人员而言是沉重的负担,如果企业能够实行好的住房福利计划,无疑是吸引和留住人才的最有力的举措。此外,利润分享和员工持股计划也是颇具吸引力的福利计划[6]。 4 结语 员工福利不仅关系到企业员工的自身利益,而且好的员工福利能够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益,在企业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员工福利制度要结合企业实际来设计,同时要加强专业化管理,并与员工绩效相连接,只有这样才能发挥福利激励效果,促进企业发展。 企业员工福利论文:浅谈企业员工福利现状及优化管理 摘要:福利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如今无论是从形式、内容、资金还是管理上,对企业激励员工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如何进行有效的福利管理,使其在企业的发展中充分发挥作用,是目前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员工福利 现状 优化管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企业的福利支出在整个薪酬体系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其功能也逐渐扩展为吸引、保留与激励员工,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体系一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企业员工的薪酬体系中,除了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和激励工资外,还有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就是福利。所谓福利,就是企业向所有员工提供的,满足劳动者的生活需要、创造良好工作环境的间接薪酬,也就是除工资、奖金收入之外,向员工本人及其家庭提供的货币、实物及其他服务的劳动报酬。 一、企业福利现状 企业在员工福利方面做了很大的投入,在一些经营效益较好的国企中,员工福利成本可占到员工总成本的50%以上。国有企业的福利待遇成为吸引应聘者的一大优势,近年来高端人才择业的目光越过了外资企业,投向了国家机关干部及国有企业,在近年来的高校毕业人群中,大型国企成为大多数人的首选。 传统体制下的企业福利最明显的表现是:企业的福利水平高低大多取决于企业级别高低、规模大小以及所属行业等因素,而不是企业的经营状况。从劳动者个人的角度来看,劳动者个人的福利水平高低也往往取决于企业以及在该企业中的资历长短甚至人际关系好坏,同个人的贡献或者实际工作绩效之间也没什么联系。 我国企业目前的福利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法定福利,主要包括社会保险、法定假期、住房公积金。目前绝大多数企业都不同程度地为员工提供了法定性福利,其中养老保险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医疗保险,而提供法定性住房公积金和享受法定假期的比例稍低。二是货币性福利,主要集中在交通补贴、通讯补贴及膳食补贴三个方面,部分企业还为员工提供了节日补贴。三是实物性福利,目前仅有部分企业为员工提供文体设施、免费工作餐、免费的单身宿舍等实物性福利。四是服务性福利,主要为免费体检,而提供咨询服务(心理、法律类咨询)的企业相对较少。 二、企业福利存在的问题 虽然有效的福利管理能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福利待遇已成为了各大企业人才争夺的一张王牌,但总体来看,我国企业福利仍存在以下问题: 1.成本控制是难题。结合福利的稳定性及延迟性来看,福利对企业成本控制存在一定的挑战性。一方面福利的支出对企业财务影响时间比较长远。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中,员工薪酬可以根据市场水平的波动而起伏,但是企业福利制定后会延续很多年。在当前全球经济衰退,企业效益下滑的现状下,高福利成为企业一项沉重的财务负担。另一方面,福利制度影响周期长,不易改变。福利的遗传性也是造成其不易改变的一大重要原因,通常企业现有人员的福利待遇将成为继任者的标准,继任者的福利项目很少会在现有基础上减少,致使福利制度的调整过程中财务支出很难在短时间内降低,在企业出现经济困难的时候,它往往造成了企业的更大困难。 2.福利分配尚不公平。一方面,国内许多企业只重视“高级员工”诸如有职务级别领导干部的福利,对中下层职员的福利“轻描淡写”,部分企业甚至视而不见,大大地挫伤了其他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对企业的责任感,甚至造成人才流失。另一方面,对于普通员工,平均化倾向导致了企业员工将福利的普惠性久而久之地看作了企业支付的薪酬的一部分,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从而也就感受不到企业对员工的关怀,导致了福利所应有的作用被削弱,无益于有效提高员工的满意度、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3.福利项目设计亟待优化。福利项目和结构设计的单一忽视了员工多元化的需求。在员工福利管理的过程中,整体计划基本由企业来制定,甚至是少数管理者制定,员工很少有机会能够参与到这一过程之中。由于缺乏员工的参与,员工无法表达自己真实的需要,因此容易导致设计的福利计划和员工的需要有着种种的不符,这样就容易导致员工对企业管理的不满,将原本企业有着良好出发点的行为视为缺乏人情味的专制行为,反而会降低员工的积极性。随着劳动者队伍结构的改变,不同文化层次、不同收入层次的员工对福利的需求会产生较大的差异。而传统的福利计划结构死板,长时间得不到改变,一方面企业可能付出了巨大的成本,而另一方面员工可能对此并不认同。例如养老金,虽然对于所有的员工这都将是未来退休生活中的经济来源,但是对于年轻员工而言,由于距离退休的年龄还很遥远,养老金在他们个人感受中的地位会小很多,从而影响到员工对企业福利的感受度。这种福利计划与员工实际需求的脱节导致了资源的大量浪费,同时也无法实现企业的预期目标。 三、企业福利的管理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日益多变的环境,企业必须更多地去考虑和关心员工的多层需求。因此,如何优化企业福利项目,加强企业福利管理,成了各企业薪酬体系中的重要环节。 1.制定弹性福利计划。弹性福利计划就是由员工自己来选择福利的内容和结构组成,以此满足不同员工对福利计划不同的需求,也可以满足同一员工在不同时期对福利计划的不同需求。它将会给企业带来以下收益:一是具有调动员工积极性的作用。弹性福利计划表面上是向员工提供了一种福利项目的选项权,但更深层的意义是,向员工提供了一种可以控制他们自己约束福利分配的能力,使员工从内心感觉到自己参与企业的管理,增强了员工的自信,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另外企业可以通过鼓励员工选择比较大的福利项目,为员工设置一个大的目标,激励他们为这个目标而奋斗。二是有助于提高企业内部公平性。通过对不同员工在福利项目上的待遇,有助于打破单一平均分配的福利待遇,应该加大绩效考核的比重,让员工努力的结果更好地和福利享受结合起来,使绩效优秀的员工有别于绩效平平的员工,从而保证内部的公平。三是具有缩减企业成本的作用。企业可先明确为员工提供的福利中员工可以支配的费用,员工根据费用进行选择,可以放弃企业提供的但是自身不认同的福利项目,而把在该项目费用用于其他福利项目的选择上。因此,企业并不会因增加对员工个人的福利开支使得成本上升,反而使企业对福利成本更加可控。 2.在管理过程中注重福利沟通。在福利管理的过程中应 定期向员工公布有关福利的信息,包括福利计划的适用范围、福利水平标准,以及企业提供这些福利的成本。同时也可编写福利手册,详细解释企业提供给员工的各项福利计划。也可建立网络化的福利管理系统,在企业内部网页上置福利信息,开辟专门的福利板块,与员工进行有关福利问题的双向交流,从而减少因沟通不畅导致的种种福利纠纷或福利不满。 3.加大福利管理监管力度。一套好的福利制度要靠规范的管理来实施。在实施过程中监管是必不可少的手段。首先,企业所设计的福利项目必须符合国家、地方有关政策和法律规定,企业需要关注这些法律规定,适时地根据变化检查自己是否适合某些法律法规。其次,员工的需要和偏好也会随着员工队伍构成的不断变化以及员工自身职业生涯的发展阶段而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企业应及时做出福利项目的调整。最后福利的日常管理、福利报表的编制、员工福利项目的选择等多方面的行政管理问题,也需要合适的系统管理平台和福利行政管理队伍,以确保在员工人数庞大、机构繁多的企业得以顺利进行。 总之,良好的福利是现代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企业吸引优秀人才和稳定员工的重要法宝。企业应注重福利优化及管理,以解除员工后顾之忧,让他们感受到企业的关怀,使其安心勤奋努力工作,从而获得自豪感、满足感和归属感。 企业员工福利论文:我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下知识型企业员工福利制度的设计 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伴随着经济体制与社会转型的发展变化而逐步建立的。经历了从自下而上到自上而下两种模式的转变。也在实践中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不仅初步建立了以养老、待业保险为主,包括医疗、工伤、生育等保险项目及社会救济、抚恤等在内的社会保障总体框架,而且确定了多渠道、多层次兴办社会保障的方针;探索出了社会保障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金运行模式。但是,知识型企业的员工由于其特殊性,对社会保障有着不同的要求。本文即从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缺陷的角度来谈知识型企业员工的福利制度设计。 一、我国知识型企业员工社会保障制度的缺陷 我国社会保障目前已初步形成包含三个层次的基本框架:一是直接面向贫困和低收入阶层的各种社会救助制度,包括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乡村扶贫政策、灾害救济、城乡福利院以及其他社会救助措施(如医疗救助、教育费减免、房租减免等)。这一层次社会保障制度的出发点是解除因各种原因陷入生活困境难以自拔者的生活危机。二是面向劳动者的各项社会保险制度,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这一层次社会保障制度的出发点是在解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的同时,使其免于沦为社会弱势群体。三是各种社会福利制度,如老年人福利、残疾人福利等,目的在于不断改善和提高服务对象的生活质量。此外,正在发展中的还有补充保障系统,如企业年金、补充医疗保险、互助保障、慈善事业等。 从以上可以得知,我国的社会保障还只是处于基本的生活保障水平,体现的是互济性的特征。对于知识型员工而言,这_-较低水平的社会保障不能满足其对高水平生活质量的现实要求。社会保障制度还存在以下缺陷: 第一,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不完善。制度体系缺乏总体协调,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都是各自为政,单项突破,缴费比率不统一,缴费形式不规范,待遇标准和范围及管理体制设计不统一;缺乏总体设计,各项社会保障制度项目的具体改革没有明确的改革目标,具体改革方案一改再改,项目之间缺乏协调配合,制度缺乏统一,性和预见性。 第二,社会保障机制不合理,从宏观上讲,存在国家包揽过多,企业负担过重;供给等级制与平均主义的事实以及农村社会保障不能全面启动等等问题。而对于知识型员工而言,社会保障机制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补充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严重滞后。具体而言,就是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险制度改革仍只注重于基本保险制度的建设,而对补充保险、储蓄保险、商业人寿保险制度的建设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也是由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 第三,社会保障制度运行的封闭导致的制度的不参与性以及信息的不公开性。制度参与指的是制度的目标群体参与到制度本身的运作过程中的一种状态,它关心的是参与这些制度的能力、过程和方式。具体而言,诸种政策与规定如何由员工获知,其知情的来源和渠道是什么,形成了怎样的认知,又是如何回应和进行利用的,对制度在现实中的运作是如何把握的。 第四,社会保障社会化程度低。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社会化,它至少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保障对象的社会化;社保基金的筹集、管理、使用、给付的社会化;管理服务的社会化。衡量社会保障社会化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就是统筹层次的高低。统筹层次决定动员社会保障资金的伸缩能力,从一个侧面也能反映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程度。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得知,我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不能满足知识型员工的保障要求,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如何采取措施,才能满足员工的需求呢?怎样才能设计有效的员工福利计划呢?这就必须再对知识型企业及其员工的特点进行分析。知识型企业是以知识为主要的投资主体,以知识的投入、知识的传播、知识的创新为目的的社会经济组织。知识型企业是知识经济的微观活动组织。从概念上看,知识型企业是不同于传统的制造型企业的,其最根本的区别在于,知识型企业的核心在于知识管理、知识创新、知识产品及知识营销,而不是单纯地对物质资源、人力资源或是文档的管理。也就是说,知识型企业有不同于传统企业的特征,其员工也有不同于传统企业员工的特征,具体表现为:知识型企业的知识型员工具有更高的自主性、流动意愿;更强的经济实力及风险抵抗能力;更高的社会参与及对信息对称的要求。在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存在以上诸多缺陷的情况下,企业的员工福利制度设计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二、知识型企业员工福利计划 福利计划的目的是企业在制定员工福利计划时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目的决定手段,企业向员工提供福利的目的不同,会导致福利计划的其他决策也不同。例如,当企业提供福利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和提高员工的生活水平时,那么福利水平的确定就要依据当地的生活水平,提供的福利也要侧重于实物和服务;如果企业提供福利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整个薪酬水平的外部竞争性,那么福利水平的确定就要根据市场水平来确定。因为本文主要是从社会保障的角度研究员工福利,因而对员工的薪酬结构并不涉及,而仅仅从保障和效率两个方面来谈员工福利制度的设计。因为知识型员工追求信息的公开性,重视过程的参与性。在进行福利设计时一定要将目的与员工的参与性结合起来,在员工充分认同的情况下才能实现有效性。本文分两个层次探讨:物质保障层面和精神保障层面。 就物质保障方面而言,众所周知,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还只是保障最基本的生活水平,而且其运行的方式是封闭性的,也就是说,不但员工基本上不知道保障的运行程序,而且能拥有哪些保障项目、保障程度如何也一概茫然,即便是专职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员有时也不很清楚具体的程序是怎样的。因此,员工福利计划采用共同参与型这种模式。从而有效地满足员工的自主性和参与性要求。共同参与型模式是指在福利计划的制定过程中,企业和员工共同参与,一起来制定福利计划。当然,为了带来员工的高满意度,福利内容的设计至关重要。影响员工福利计划制定的因素有企业外部环境和企业内部环境。基于以上分析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缺陷以及知识型员工的特点,对于知识型企业员工福利计划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重点发展企业年金计划。企业年金计划是一项企业主办的养老保险计划,是员工的一笔延期支付的工资收入,被视为养老金的第二支柱。但是,与基本养老金相比,它具有自愿建立、自主选择管理和运作方式、采用积累制实现个人保障、投资手段多样化和更注重效率原则的特点。因而企业年金具有保障功能、分配功能、激励功能和理财功能。保障功能是因为它的建立,分散了老年收入的风险,提高了保障性;分配功能是因为它是在工资、奖金、津贴、股权和期权之外,雇主对员工分配的另一个重要手段;激励功能是因为它一般是按照效率原则建立的,工资收入高、工作年限长的员工可以积累更多的养老金,所以有激励员工努力工作的作用;理财功能是因为在积累和储蓄年金的过程中,会对其进行运营,使基金保值增值,此外,国家还对年金实行免税政策。 第二,全面实行企业健康保险计划。健康保险计划也叫企业补充医疗保险计划或企业医疗保障计划,是企业为员工建立的、用于提供医疗服务和补偿医疗费用开支的福利计划。因为社会保险保障的有限性,医疗费用开支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企业的健康保险计划成为用人、留人的重要杠杆。目前,商业保险公司经办的职工补充医疗保险因其透明性、高补偿性以及赔付的快速性成为许多企业的首选。 第三,高度重视住房福利计划。种种调查资料显示,在中国,住房福利是企业所提供的,用以吸引和留住人才的一项重要福利项目之一。在“高福利、低工资”的计划经济时代,住房曾经是国有企业的一项最为重要的福利项目,企业分房是大多数员工获得住房的主要来源。但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的住房体制改革,打破了由企业作为员工住房的主要责任承担者的局面,逐渐建立了通过市场来解决住房问题的新的住房体制。住房消费成为员工的主要负担。除了住房公积金这一强制性住房储蓄计划以外,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经营发展情况,自愿建立补充性住房计划。对于住房计划的实施与计划首要的一点就是要从住房消费的特点和员工所处的状况来把握员工的实际需求情况与变动趋势。当然补充性住房计划提供的水平取决于企业的经济实力,因此企业力图在固定的投入水平上产生最大的效益。在房地产火热的今天,住房团购是许多企业采用的方式,团购一方面可以带来规模效应,享受购房折扣,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和物业管理谈判的实力。 第四,充分运用团体保险。企业代为购买保险是不需要花费企业一分钱的员工福利。通过企业与保险公司直接签订团体保险合同来为员工购买人身保险、健康保险和机动车辆保险等,可以使每个员工享受超值的保费折扣。保险公司对团体保险降低保费率主要是由于团体购买会形成规模效益,大大降低保险公司的售卖和管理成本。而且从员工工资中直接扣除保费的作法可以大大降低保险公司收不到保费的风险。 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努力,取得了重大进展,不仅初步建立了以养老、待业保险为主,包括医疗、工伤、生育等保险项目及社会救济、抚恤等在内的社会保障总体框架,而且确定了多渠道、多层次兴办社会保障的方针;探索出了社会保障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资金运行模式。但是,不同的社会群体有不同的需求,在知识型企业员工的视野下,社会保障制度的缺陷是知识型企业进行员工福利设计的根据。本文在有关员工福利的物质和精神层面的探索只是一种粗浅的尝试,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作者单位:1、2.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3.株洲南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员工福利论文:企业发展动力,源自员工福利 易才集团与北京中外企业人力资源协会于2012年4月20日共同举办《企业发展动力,源自员工福利》研讨会,易才集团人力资源专家与与会嘉宾一起探讨了如何应对人力资源的战略转型。 活动当日易才集团福利产品事业部营销部总监胡鸣先生和众多企业的HR管理精英们进行了丰富的问题分享。此次活动实际到场企业共有66家,实际到场人数为89人,其中外企客户参加数量达到33家,参加对象主要以企业的HRD、HRM、薪酬福利负责人及企业工会人员为主。此外,参加活动的企业一共涉及9大行业,其中教育、咨讯及IT、高科技行业的企业对福利的关注度最高。参加的企业中也包括了一些国内外500强企业,例如:诺基亚、google、易初莲花、Vestas、沃尔沃中国投资、安永、中国食品营销有限公司、三星数据、日立数据、中体彩、中国中纺集团、威盛电子、神州数码、民生人寿、京东方、国美集团、SKchina、新世界地产等公司。 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开始将繁琐的HR工作从操作性的事务中分离出来,将工作中的非重点向HR外包进行转移,充分体现HR部门在企业内部的核心作用,为提高企业整体运作效率,企业内部HR管理人员也将工作重心从以往的招人、培训、薪酬、绩效等常规性工作逐步转向加强企业员工福利,提升员工满意度,真正做到企业与员工融为一体,减少员工流动性,保存人员实力,提升企业的行业竞争力。 员工福利将成为企业HR战略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而不是割裂的单体。因此,员工福利与企业HR战略如何做到有效的结合将会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重视。“过去衡量企业的指针,是看员工创造多少经济价值,今后会变成看企业如何对待员工,因为前者看的是过去,后者看的却是未来。” 客户通过活动内容的讲解不仅对企业在福利方面的需求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并且对企业福利设计上和员工体检安排这方面明显加强了重视,会议结束后,很多企业对易才这两项服务的需求明显增加。 企业员工福利论文:完善员工福利制度,构建企业和谐发展 关键词:福利制度企业和谐 内容摘要:企业为员工建立良好的福利保障制度,是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的重要手段和保障。目前,我国大部分国有企业员工福利制度正处于由企业统包向市场化运作转轨的阶段。在计划经济时代和改革开放初期,全国普遍存在着企业办社会的现象,员工福利内容几乎囊括了衣食住行和生老病死等各个方面,形式上主要以报销和实物为主,其中包括福利分房、公费医疗、子女教育以及节假日发放粮油食品、水果等,费用也完全由企业或国家负担。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企业福利的形式转变为主要以货币或实物券形式给付,包括各种津贴、补贴、困难补助和节日慰问购物券等。在这一阶段,无论是企业还是员工,大家的福利意识明显增强,但是,由于传统体制的惯性还在延续,整个社会福利体系尚未建立,职工仍对企业解决日常生活问题抱有很高的期望。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稳步推进,我国在基本经历上述两个阶段之后,构建现代企业员工福利制度的时机已基本成熟。 一、构建多元化员工福利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大背景下,构建现代化企业员工福利制度,对增强企业竞争力、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构建企业员工福利制度有助于提高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中的竞争能力。在西方发达国家,“员工福利计划每投入1美元能促进经济效益增长6美元”的观念已成为普遍共识。近年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剥离原本由企业承担的社会福利和保障职责,打破“企业办社会”的格局,让企业能够轻装上阵,平等地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 2.构建企业员工福利制度有利于保障企业财务稳健和有序经营。不确定的风险会导致企业现金流出现异常,影响企业财务的稳健,而企业定期为员工购买团体意外伤害保险、团体补充医疗保险等,就可以减少突发事件导致人员伤亡、疾病等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损失。构建现代化企业员工福利制度可以未雨绸缪,帮助企业建立财务平滑机制,为企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3.构建企业员工福利制度有利于企业形成良性的分配机制。企业市场化的福利分配机制尚在形成中,部分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分配制度不健全,短期行为普遍存在,轻视长远利益而注重现实利益,分配形式较为单一,福利货币化倾向严重,通过构建企业员工福利计划,为企业提供量身定做的个性化产品,可以引导其重视真实的保障需求,形成良性的分配机制。 4.构建企业员工福利制度有利于健全人力资源管理。综观全球500强企业,其共同特点都是以完善的福利制度回报员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员工福利制度是企业薪酬福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机制。构建企业员工福利制度能增强企业的吸引利和凝聚力,形成优秀的企业文化,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二、当前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及商业保险制度的基本状况 目前,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正经历着重大变革,社会保险制度逐步建立起来,员工福利由原来的国家、企业包办逐步向企业、个人统筹转变,越来越多的企业把员工福利保障计划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员工福利具体可划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员工福利是政府通过立法,要求用人单位必须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以缴纳税费的方式提供的具有强制性的社会保险项目,主要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公积金、病假、产假、丧假、婚假、探亲假等政府明文规定的福利政策。二是:用人单位或行业在没有政府立法要求的前提下,为增强自身凝聚力,吸引更多高素质的劳动力和人才,并鼓励他们在岗位上长期服务,根据自身特点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设置一些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福利,一般是通过举办集体福利设施,发放各种补贴等方式基本满足本单位,本行业员工某些普遍性和共同性的消费需要,并且以低费或免费形式提供,如:免费工作餐,独生子女奖励、文娱设施,提供交通服务或交通设施等。正是在自愿性福利的设计上,许多企业不惜重金聘请企业顾问精心策划,特别是那些效益好,人才流动率高的企业,福利方案更是成为阻止员工跳槽极为有效的“杀手锏”。 2011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是以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为立法原则,社会化的养老金替代率低,不可避免的出现员工退休后生活水平大幅下降的情况。近几年来国家虽然加大了企业养老金的调整力度,但与当地的公务员、事业单位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社会医疗保险是保障员工基本医疗水平,保护员工基本身体健康而设立的,对于重大疾病产生的高额医疗费开支,基本医疗保险已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一人生病全家贫困的现象屡见不鲜,而因突发意外伤害造成人员伤亡的情况更是给家庭带来的毁灭性的打击。所有这些情况的出现,只有通过购买商业保险公司的补充养老、补充医疗以及团体意外伤害保险等才能妥善解决。中国保监会等有关部门也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为员工提供全方位的福利保障。 员工福利保障计划是指企业为员工提供非工资性质的一揽子计划。商业保险公司做为主要的操作者,所承担的员工福利保障计划主要指寿险公司以团体保险形式,为企业员工养老、疾病、伤残、死亡等提供风险保障。目前,团体保险、个人保险和银行保险业务共同构成了人寿保险业务的三个主要来源。我国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恢复开展国内寿险业务以来,团体保险保费收入一直占据了寿险业务的半壁江山。自1992年起,采用了专职人销售保险的模式后,个人保险、银行保险以及企业年金业务开始蓬勃发展,而团体保险保费收入在人身保险中的比重,从1996年的87%下降到2008年的7.8%。成为制约人寿保险快速发展的“瓶颈”。从国际上看,员工福利保障计划已经成为团体保险的主流。因此,发展员工福利保障计划,商业保险公司的团体保险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员工福利计划对于增强企业竞争力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国内大多数企业还没有为员工制定详细的员工福利保障计划,主要原因是企业相关部门对社会保障与商业保险(团体保险)的了解认识不够,对为员工增加福利保障的内容不够重视,认为员工有了社会保险就万事无忧,员工再遇到什么问题就不属于公司的责任了。其实,这是对自己公司及员工的不负责任。企业给员工增加福利保障,从长远来看是保证企业快速发展,提升企业管理的有力措施,企业每年把福利费交给保险公司,让保险公司来承担员工的生老病死,使员工无后顾之忧,不仅可以提高员工的士气,换来员工全身心投入工作,同时也有利于企业资金合理运用和降低运营成本,还有利于减轻税负,依据相关法律规定,部分保险费可以税前开支,从而避免企业资金管理的浪费,有利于资金的使用效率。 企业为员工提供的福利保障,不仅体现在物质上,更能体现在精神上。良好的福利制度,不仅可以提高企业在行业内的良好形象,更有利于企业留住现有的优秀人才,吸引其它企业的高层次优秀人才。优秀人才是保证企业稳步、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为他们投保高额的福利保障,是确保留住优秀人才的有力手段。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员工的福利,因为日渐高涨的工资已使企业不堪重负,而且靠涨工资这一短期效应已无法让员工感受到企业的长远计划和关怀。对企业来说,如果想少花钱多办事,通过各种福利来增加职工的稳定性,增强员工的向心力,并最终达到提高劳动生产力率是性价比最好的方式。相对于等量现金支付,某些福利的延期支付在一定意义上无论对于企业还是员工来说都更有价值。 总之,在经历高薪的阵痛之后,企业经营者痛定思痛,但深刻反省的结果,仍是必须在留住人才上下功夫,各种福利方案的出台,则成为企业经营者在留住人才方面而奏效的法宝之一。 四、善员工福利计划,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企业人文关怀 企业提高公司员工福利水平其实最终体现的是企业的人性化关怀,有利于凝聚人心,培养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有利于激发员工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动力和活力,尽管提供各种各样的福利需要花费企业的部分利润,但更能体现的是企业的温暖感、人情味,让员工体会到企业最贴心的关怀和帮助。 企业员工的完整福利方案,一般可含盖以下几项主要内容: 1.住房贷款利息给付计划。这是目前众多企业普遍推行的较先进的一种方案,即根据企业薪酬级别及职务级别确定每个人的贷款额度,在向银行贷款的规定额度和规定年限内,贷款部分的利息由企业逐月支付,也就是说,员工的服务时间越长,所获利息给付越多。 2.商业人寿保险计划。除正常的社会养老保险之外,企业通常还应该为关键职位的员工购买员工意外伤害保险、补充养老保险或企业年金保险,并允许职工自行缴纳保费增购一定数额的额外保险。 3.补充医疗保险计划。一些效益较稳定且退休人员较多的企业应当为员工办理补充医疗保险,即在社会医疗保险之外,再由保险公司报销部分个人自付医疗费用,既充分保障了生病员工的利益也有利于企业福利费用支出的稳定。 4.带薪休假计划。随着国家带薪休假政策的逐步完善,一些智力型企业放宽了带薪休假的期限,最长的已达25天,更加有利于劳动力的再生产。 5.教育福利计划。对员工提供教育方面的资助,为员工支付部分或全部继续教育课程、学位申请、岗位培训以及其他各类培训费用,还可以包括报销图书资料费等内容。 6.为职工提供法律援助及心理咨询服务。充分利用企业聘请的法律专家或心理咨询顾问,为员工及其家庭提供法律及心理健康方面的咨询服务。 7.子女教育辅助计划。目前,中小学以及幼儿园日益高涨的赞助费已成为工薪阶层十分痛苦的一项支出,企业如果能适时推出“投资小人才,留住大人才”的计划,可以迎合工作5至8年员工的需求。 除此之外,许多跨国企业实行雇员股票所有权计划(ESOP),此举尤受一些绩优企业及上市公司员工的欢迎。不少员工为保住股票持有权甚至拒绝其它企业的高薪诱惑,成为了名符其实的“金手铐”。据悉,对于高级人才,跨国企业还有“金降落伞计划”等。值得关注的是,现在许多企业采纳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风靡美国的“自助式福利”方案,也有人称其为“综合福利计划”,即公司把花在每个雇员身上的附加福利数额告诉雇员,允许雇员在公司指定的多项福利计划中选择,直至花完其个人额度为止。但对某些重要福利则规定最低额度。此举虽然深受雇员欢迎,但也存在不少缺点,例如管理和登记手续较麻烦、琐碎,易引发管理成本上扬,员工可能因缺乏专业知识和急功近利而造成选择不当。 高薪虽然可以对吸引人才产生快速的冲击力,但是却带有很强的金钱雇佣关系,当财富达到一定的层次后,高薪不再是唯一的留住人才的手段,其它企业同样可以用更高的薪水挖走人才,高薪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励人才方面并不具有持续的优势。要想使企业拥有区别于其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创造其他企业不可模仿或难以模仿的薪酬福利体系,在共同利益和共同目标的感召和驱动下,使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最大的发挥,企业的向心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提高企业员工福利,最终是企业以温情脉脉的方式“套牢”了员工,而从员工那里得到的一定是利润的回报。企业员工福利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为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企业开创了新的思路。
本科行政管理论文:行政管理本科生就业倾向综述 一、调查方法 本文采用直接调查和间接调查两种形式。本文采用的直接调查方法有问卷法(合理设计问卷,采用开放式,封闭式或混合式问卷收集信息),文献法(通过书面材料,统计数据等文献对研究对象进行间接调查),访问法(通过交谈获得资料),观察法(现场观察,凭借感觉的印象搜集数据资料)。除上述方法外,还采用了间接调查法,如电话访问、上门访问、即时通讯、电子邮件、数据统计、文献整理等调查方法。 二、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倾向调查数据分析 本次调查我们共发出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67份,调查对象为2011级、2010级、2009级、2008级行政管理专业在校学生。被调查学生占行政管理专业总人数的77%,其中2011级78份,占总问卷29.2%;2010级80份,占总问卷29.96%;2009级55份,占总问卷20.6%;2008级54份,占总问卷20.2%。分析结果如下:第1题:您当初选择行政管理专业的原因是什么?总体来看,最初选择行政管理专业的原因中,因为喜欢而报考所占的比例较大,每个年级几乎都是35%以上。被调剂到本专业的学生也占有一定比重,说明当初招生的时候,行政管理专业并不是热门专业,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以兴趣报考和被动调剂而来学生的不同,有针对性的指导其学习、使这两类学生都能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将来在工作中充分发挥专业特点。第2题:您认为行政管理专业的主要优势是什么?从上图可以看出,绝大部分人认为行政管理专业在考公务员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理论上或者表面上也许是这样,但是这是一个很大的认识误区。我们通过对近几年国家招录公务员情况的观察以及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级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调查发现,目前的公务员考试科目的设立与专业教育的脱节问题造成了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公务员考试中无任何优势,而且招考职位中对行政管理专业的需求并不是很大。 三、启示与建议 “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是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政策。在这种背景下,市场主导的地位实际上已经确立,大学生择业和单位选人的自主性都增强了。所以,学校要引导大学生调整就业观念,找准定位。1.充分认识自我,做好就业决策。大学生在择业前应对自己充分了解,知道自己能干什么,擅长什么,想干什么。注意学以致用,尽量发挥自己专业优势和形象、气质、性格、语言表达能力等非专业优势。2.确立合适的就业目标。在选择职业和确定目标单位之前,应从环境分析、企业分析等方面评估职业和目标单位的各种因素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4]。“顺从”社会劳动力的流动分配形势,适时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切忌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挑选就业地域和企业类型。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国民经济比较吃紧的社会环境里,应当理智的把握“先就业后择业”的观点,灵活的处理面临的机遇。3.树立竞争性的择业观。大学生必须树立竞争性的择业观,主动出击,把能够证明自己才能的各种软硬件拿出来,自我推荐,这样才可能被“伯乐”相中。如果一味的“等、靠、要”,结果只会是一事无成。4.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求职择业不可再像过去那样追求一步到位,如果斤斤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那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5.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大学生要争取知识广博,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随机性、灵活性的思维方式,做到因人、因时、因事而异。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面临更加激烈的社会竞争,能视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坦途,有顽强的自制力,坚定的信念,对生活充满期望,充满热情。6.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在社会中直接产生作用的那部分内容[5]。当前大学生必须尽可能培养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和运用技术的能力等。加强社会实践。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7.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当前大学生可利用各类人才交流会、网络资源等途径,寻找合适的就业岗位,主动大胆地把自己真实才干推销出去,珍惜和抓住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 作者: 王永明 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本科行政管理论文:民办本科院校行政管理论文 一、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目标 民办高校是把“为生产、管理、建设、服务第一线培养知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的,决定了学校必须高度跟随社会人才需求情况,重视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而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的基本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实践性是该专业的基本特征,在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中引入实践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提高职业素质为基本的目标,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培养学生基本的职业素质,掌握和运用基本的行政管理方法和工具。行政管理工作是一项繁杂的系统性工作,从业人员需要掌握基本的分析工具和办公辅助工具,能够掌握办公自动化、应用管理信息系统所必需的定量分析和应用计算机技术的能力。为此,通过对行政管理专业引入实践教学,教授学生掌握和运用一定的数学、统计与社会调查等定量分析方法,引导学生把文献检索、资料收集整理的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并逐渐积累,不断提高,可以有效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职业能力,以适应就业后的工作要求。 2.培养学生较强的社会公众服务意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深化,行政改革制度的不断推行,服务型政府、企业的建设步伐加快,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服务业意识都有较大的改善,这就要求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要与时俱进,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而实践教学不仅是让学生学习行政管理的系统理论知识,更是要把这类基本理论内化为进行行政管理的基本能力,同时通过实践的锻炼,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形成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意识,如何在职场中言行得当,如何在日常工作中举止得体,能够为公共管理事业尽职尽责,只有形成了为社会公众服务的意识,才能在行政管理岗位上摆脱“官僚”意识,向合格的管理人员角色转变,并实现由传统的“行政”向现代的“管理”、“治理”角色转换,才能符合服务型政府、企业的要求,满足群众的愿望,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3.培养具备行政管理的复合型、高素质、综合性人才。作为地方民办高等院校,培养的人才目的是服务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行政管理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综合的学科,不仅涉及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大门类学科,而且还要求学生具备有较强的经营管理、调查研究、策划组织、协调交际等方面的能力,对学生素质要求较高,综合能力要求较强。这些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单纯依靠课堂教学传授是无法实现的。只有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际的真实工作场合中体会,才会清楚自身缺点,发现问题才能具备解决问题的意识,从而真正去解决问题。 二、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体系构建 实践教学是贯穿于整个大学本科的教学过程,优化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当坚持两条腿走路: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交流;设立四个实践教学板块:专业实践、课堂实验、学年实习和毕业实习;采用六种实践教学方式:案例教学、实验教学、社会调查和社会服务、科研课题、基地实习、毕业论文设计。 1.教学。民办高校实践教学的主要实现形式是案例教学法。通过案例教学方法模拟重现典型事件的场景,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讲解、启发、归纳总结,让学生讲所学行政管理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的生活场景中,实现学以致用,并从实际的案例中获得启发,学会归纳总结基本的知识规律,得以把行政管理专业的知识内化为内化为发现问题的认知思维,分析问题的推理思维和解决问题的判断思维。案例教学法主要运用于管理学、法学等学科。在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中引入案例教学法,教师应当做好做足课前的功课。同时,要指导学生做好学习的准备,包括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消化和运用,启发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用于对案例的探讨中,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敢于表现,善于表达。 2.实验。实验室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实验教学主要是通过实践来检验某种理论和假设。实验教学主要在限定的条件下进行模拟,主要包括电子政务实验、情景模拟实验。电子政府实验主要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通信手段,模拟政府结构组织和工作流程,形成精简的政府运作平台,帮助学生了解电子环境中政府组织的基本结构和日常工作的基本流程,以及政府通过网络平台能够实现的基本职能和工作方式,并掌握相应的处理方法。情境模拟可以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充分利用所学的行政管理基本理论知识,身临其境,或者担任模拟情境中的某个角色,处理出现的各种问题。情景模拟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感,培养学生自我表现的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处理相关问题的能力。 3.实习。实习分为学年实习和毕业实习。学年实习一般安排在大三阶段,毕业实习是大四阶段安排。学年实习主要利用寒暑假,或者学生课程较少的学年进行,毕业实习则是整个大四阶段学生自主选择合适时间自行完成。实习是学生在教师或者具备深厚实践工作经验的职场人员指导下,直接参与行政管理事物的具体工作,并从中得以感受、体验工作氛围,验证和修补课堂所学知识,收获相应工作感受,从而调整自身工作态度的最重要、最直接的时间教学方式。实习要求学校提供丰富的实习基地,并安排专人对实习进行跟踪指导,制定实习后的考核指标进行考核。 4.毕业论文设计。毕业论文设计是本科阶段最重要的实践课程。毕业论文设计是对学生四年学习的回顾和总结,它以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目的,通过综合运用相关理论知识联系具体实践,探索出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是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并得出相关结论的重要学习反馈方式。 作者:梁妍婷单位:广西外国语学院 本科行政管理论文:行政管理本科专业改革研究 一、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一)地方经济建设的需求 从贵州省目前发展状况来看,毋庸置疑,它已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是远远落后于东南沿海发达省份。极大的差距带来了巨大压力。因此,欲求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任重道远。总体来看,贵州农业生产方式原始,工业发展落后,城镇化建设水平低,信息化建设滞后,经济发展面临着全面挑战。“十二五”期间,在以交通、水利、通信、能源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化、城镇化、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民生问题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重点行业人才严重匮乏。同时,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还在非公有经济组织、农业产业化、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现代物流、旅游开发与管理等方面也对人才提出了新的需求。 (二)地方社会发展的需求 在一定意义上说,长期以来由于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原因,贵州省是传统社会特征保护完好的一块土地,但这也反映了各民族之间的保守性和封闭性,民族间的交往受惯例的影响还比较强,严重制约着省内外信息流通与技术推广,使各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停留在传统秩序之内。但在近几十年来,受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影响,各民族原有的社会秩序也受到了极大地冲击,民族间原有的不和谐因素沿袭下来,新的不和谐因素也凸显出来,从而导致构建新型的、健康的民族关系秩序成为地方社会建设所需。 (三)地方民主政治建设的需求 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20世纪80年代后期推行的村民自治制度,双重自治制度使贵州省民族地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表现出特殊性。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践在维护政治稳定、增进民族团结、促进地区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同时对于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贵州省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亟待规范和加强———明目张胆的贿选现象,民族势力、宗族势力干预选举的现象,无序参与的现象等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诸多现象表明地方民主政治发展面临着多方面的需求:第一是基层民众的政治素质普遍有待提高,公民参与教育严重缺位;第二是缺乏有政治远见的领导人,缺乏有组织、协调和团结能力的地方精英;第三是体制弊端尚未消除。 (四)地方生态建设的需求 贵州省是一个多山的省份,地表崎岖而且卡斯特地貌占有相当比例,加之近年来在实施“跨越式”发展规划过程中,“重开发轻保护”的现象比较严重,导致了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比较普遍。正如我们在调研过程中所看到的盘县煤矿开采对森林田地的破坏、龙里县发展工业造成的空气污染、凯里矿产资源开发对水资源的破坏等都是鲜活的例子。上述事实充分表明了贵州省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同时也说明贵州省生态建设难度大,生态保护的难度更大。一方面需要研发新技术,制定科学规划来改造自然面貌,另一方面需要加大宣传和教育的力度,培育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观念。 (五)民族文化保护的需要 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对于贵州省来说也是现实之需,至于说保护的价值与意义我们在此姑且不论,仅仅针对我们在调研中所看到的具体事实作以说明。近年来,贵州省已经在逐步实施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进课堂的计划,以此来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文化,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发现,此项工程的推进过程中还存在如下一些制约因素:第一是资金投入不足;第二是专任教师缺乏;第三是学校、家庭、社会及各主管部门配合程度低;第四是各主管部门之间职责不清。我们调研的惠水县好花红小学、麻江县的下司小学、花溪区的孟关小学均存在上述问题,尤其表现在师资方面,在这些学校民族民间文化虽然排进了课表,也走进了课堂,但却没有专任教师,往往都是学校临时聘请的民间艺人在承担此项工作。同时,各主管部门职责不清的现象普遍存在,民族民间文化进课堂的任务究竟由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民族宗教事务局还是由学校来负责,各单位或部门分别承担何种职责,发挥何种职能,这些都没有明确的规定。 (六)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近几年贵州省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人才缺口大,根据贵州省“十二五”人才开发研究报告获知,2008年贵州省人才总量已达到192.39万人。按照人才类型分解为:专业技术人才78.22万人、技能人才52.78万人、农村实用人才27.54万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17.59万人、党政人才16.26万人;预计到2015年人才总量将达到249.52万人,上述各种类型的人才将分别达到85.29万人、70.73万人、51.17万人、22.74万人、19.35万人,人才总缺口为56.89万人;预测到2020年人才总量将达到307.02万人,上述各种类型的人才将分别达到91.3万人、88.1万人、79.41万人、28.2万人、20.1万人,人才总缺口为114.63万人。上述数据显示在未来5~6年时间内人才总量缺口超过百万,而贵州的实际情况表明,本省人才外流严重,弥补人才缺口的现实途径主要是依靠引进,而依靠引进必然加大财政负担,从而导致了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与人才供给之间的紧张。缓解这种紧张的理性选择是,一方面适量引进人才,另一方面充分挖掘本土高校的潜能,通过改革创新培养方式、改革教学模式来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人才。通过上述分析发现,在贵州省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生态建设以及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等各方面都存在极大的需求,一定意义上说,这些需求都是地方社会自身难以满足的,必须求助于各级政府、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尤其是地方发展对人才和各种技术的需求很大程度上必须依赖于高等教育来实现,依赖于有现代观念和技能的人才来实现。 二、行政管理专业设置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一)贵州省民族院校行政管理专业设置状况 贵州省民族院校共有4所:贵州民族大学、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2年更名为凯里学院)和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其中有三所高校设置了行政管理专业:贵州民族大学行政管理本科专业设置在管理学院,1988年开始招收该专业本科生,每年的招生规模在50人左右;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本科专业设置在管理科学系,2001年开始招收该专业本科生,每年的招生规模为在50人左右,该校还设置有行政管理成人教育专业,招收本、专科学生,招生规模每年在100人左右;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行政管理专业设置在政治历史学院,但是只有行政管理专科专业。由上观之,贵州省设置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民族院校共2所———贵州民族大学和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每年的毕业生为100人左右。 (二)专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招生、轻培养。 由于现代高等教育直接与学校的经济利益挂钩,招生数决定了财政拨款额度,所以各高校普遍在每年招生时的力求向上级主管部门争取更多招生指标,但是学校的配套设施、配套管理远远达不到现代高等教育要求,致使学生、学生家长乃至社会对学校的满意度低。贵州省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分别设置在二级学院,但是二级学院没有独立的财政支配权,致使真正的教学机构常常处于尴尬境地,很多创新计划和方案难以实现。 2.重理论、轻实践。 “重理论讲授、轻实践教学”是我国高校人文社科类专业培养模式中存在的普遍现象,贵州省各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也不例外。有些高校的学生进校四年时间从来没有过一次真正的实习、实训或实践,以至于他们毕业之后不清楚各级地方政府的机构设置、人员编制、职能配备、财政预算、中长期规划等,他们的知识只是停留在教材之中。以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即便是考取了公务员或者是选调到各级地方政府,他们也需要很长时间的适应期,去学习、熟悉老一套的地方政府管理,更不用说创新地方治理模式。 3.重教学、轻教研。 虽然目前各高校行政管理专业都设置有教研室,但这些机构基本上从事的是一些常规性的工作———编写课程计划、征订教材、安排教师课程、检查教师撰写的大纲讲义、了解学生对老师授课评价、组织命题评卷登分、组织听课评课、撰写学年工作总结等,而在教学团队建设、教材体系建设、课程体系梳理、衔接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地方努力不够。其结果是没有成型的教学团队,教师授课杂乱,难以对相关课程进行深入研究;教材体系设置不科学,有些学校甚至在行政管理专业开始物理、化学课程;有些相近科目由于是不同教师讲授,某些章节内容重复教学现象普遍;照本宣科,不注重学科前沿、热点问题研究,等等,诸多现象导致学生厌学情绪严重,挂科现象普遍。 4.重学分、轻能力。 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开设的课程按照课程性质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等,按照规定要修满170学分左右才能毕业。前三种课程主要包括《行政管理学》《管理学》《行政组织学》《管理心理学》《西方管理思想史》《社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政府经济学》《地方政府学》《政府政策研究》《行政案例分析》《公共部门决策理论与方法》《民族学》《民族理论与政策》《贵州省情》《民族地区行政管理研究》《贵州世居少数民族研究》《贵州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研究》《政治学原理》《比较政治制度》《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法学概论》《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宪法学》《行政法律法规》《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电子政务》《社会统计学》《基础写作》《秘书学》《公文写作》以及一些公共课,修完这些课程加上毕业论文等基本上已经足够修满学分,专业选修课流于形式,无法满足学生的兴趣。同时学生在大学四年的学习重心基本放在理论课上,一种象牙塔式的教育模式,难以训练学生的实际能力。 5.重目标、轻激励。 在对教师的管理方面,通常强调的是是否有大纲、教案、讲义,是否按照教学进度授课,是否给学生安排有作业,是否完成规定听课评课数量,是否按时授课,是否有旷课、迟到、早退现象,是否完成了教材安排的全部教学内容,完成了这些指标,没有出现所谓的教学事故,则年度考核就在合格及以上等次,年终可以全额领取绩效奖,而且有些学校的绩效奖是以二级学院为单位的“大锅饭”式的奖励方式,优秀、良好、合格三个等级差异不大,人为控制现象严重。这样一种管理模式对教师激励严重不足,致使教研、教改、创新教学几乎陷于停顿。这种管理模式无法使教师获得成就感,无法使教师把教育教学作为自己毕生最热爱的事业。 三、行政管理专业综合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行政管理专业综合改革的总体目标在于:通过改革使行政管理专业建设能够适应贵州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服务于民族地区社会管理。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从以下方面着手改革。 (一)更新教学理念,创新管理体制 高等教育管理制度改革以后,地方院校的管理权限从中央部委下放到地方政府。在某种程度上,地方院校的生存与发展取决于地方院校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取决于各专业培养的人才质量和水平。因此,行政管理专业建设必须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总体目标,把专业内涵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作为专业综合改革的关键。在管理体制方面,秉承民主管理理念,坚持调动师生参与教学过程和环节管理,完善激励机制,激发师生工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改革教学方法,创新培养模式 鼓励教师大胆创新教学方法,根据课程和学生的特点,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法,尽可能地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使课堂丰富多彩,轻松愉快。在培养模式方面,改革传统封闭式、填鸭式的象牙塔培养模式,采用“5+3+2”的“理论学习———实践运用———科学研究”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在本专业学生四年的大学学习过程中,安排50%的时间和精力从事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安排30%分时间和精力进行实验、实习、实训,安排20%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科学研究,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三)整合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团队 由院系领导牵头,由教研室主任负责,认真梳理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根据专业特征和民族地区的实际需要,删减一些课程或重复的章节,增加一些前沿性的、实用性的、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课程。根据行政管理专业特点,可以将开设的课程科学而又合理地进行分类,使之形成课程群。具体分类如下:管理学课程群(包括《行政管理学》《管理学》《行政组织学》《管理心理学》《西方管理思想史》《社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课程);政府学课程群(包括《政府经济学》《地方政府学》《政府政策研究》《行政案例分析》《公共部门决策理论与方法》等课程);民族学课程群(包括《民族学》《民族理论与政策》《贵州省情》《民族地区行政管理研究》《贵州世居少数民族研究》《贵州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研究》等课程);政治学课程群(包括《政治学原理》《比较政治制度》《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等课程);法学课程群(包括《法学概论》《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宪法学》《行政法律法规》等课程);现代技术学课程群(包括《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电子政务》《社会统计学》;写作学课程群(包括《基础写作》《秘书学》《公文写作》等课程)。在此基础上组建与之相匹配的教学团队,通过教学团队协调教学内容,这样既有助于课程体系建设,也可以避免重复教学的问题。 (四)开辟实习基地,提升实践能力 根据行政管理专业特点,尤其是学生毕业后的去向主要是民族地区各级地方政府,所以应该在民族地区广泛开辟实习、实践、实训基地。贵州省有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还有其他市的自治县和民族乡,可以为行政管理专业师生进行教学实践提供很好的平台。基地建设应该采取共建的方式,由各校行政管理专业所在院系与地方政府共同负责,而且要建立长期合作机制。第一是要定期开展活动,让该专业师生参与、了解、学习地方政府的运行过程,研究地方政府面对的改革与创新难题。第二是要将研究的结果、方案反馈给当地政府,以便为地方政府制定政策提供参考。通过基地建设实践,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五)把握学科前沿,加强科学研究 在专业综合改革阶段,还要本着“走出去、请进来”的方针,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同开展项目研究,聘请知名专家来学校指导科研和专业建设,选派贵州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师到合作学校考察学习。力求通过交流学习,进一步深化合作领域,拓展合作范围。同时在专业综合改革阶段,还要不断扩大合作学校的范围,尤其是加强与国内民族院校的交流与合作,整合各民族院校的资源,组建跨校科研团队,建立合作机制。 (六)广开就业渠道,引导学生分流 近年来,由于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带来了一定的就业压力,学生毕业之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因此,在培养阶段就要本着“统一培养、分类指导、注重能力、合理分流”的原则,科学预测,合理培养,便于分流。结合贵州省“十二五”规划对党政人才、企业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的需求实际,特别是随着贵州省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战略的展开,大批企业迫切需要大量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广大农村迫切需要技术服务与管理人才。因此,就目前的状况而言,按照“4+3+2+1”模式引导毕业生分流比较合理的,即:40%的学生进入各级各类公务员队伍,30%的学生进入各种企、事业单位,20%的学生进入新农村和农业现代化建设行列,10%的学生考取研究生。 作者:饶义军单位:贵州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本科行政管理论文: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发展研究 摘要:以本科院校(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发展目标为出发点,通过分析其实施效果,得出本科院校应健全行政管理专业化培训制度,完善人才绩效评价制度,摒弃教管兼任教学方法等。 关键词: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发展 我国教育领域不断强调大众教育的重要影响力,本科院校在不断扩大其规模的同时,提出以实现管理效率、成果最大化为开展行政管理的主要目标[1]。由于本科院校在发展历程中所包含的内部结构趋向于复杂化,使得行政管理人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加之大部分本科院校仍然存有“教师乃立校之本”的传统观念,致使行政管理人员队伍的比重较低,且许多本科院校(独立学院)的行政管理人员受自身工作经验的制约,在未能充分掌握高层次行政管理工作内涵与规律的前提下,贸然开展日常管理工作,造成行政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能力与学识无法满足本科院校(独立学院)的实际发展需求与未来发展方向。 1专业化发展目标 对于本科院校(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人员而言,专业化的本质为发展历程中展现的动态性特点[2]。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发展目标包括:其一,建立、完善行政管理人员队伍组织机构,实现该组织机构的深度成熟。其二,明确行政管理人员从业要求与标准。其三,确保行政管理人员拥有一定程度的专业自主权。其四,引导行政管理人员严格遵守自身行业的行为规范与道德规范。其五,促使行政管理人员掌握本科院校(独立学院)教育管理技能与理论知识。其六,接受本科院校(独立学院)及其他教育机构提供的行政管理专业培训与教育。本科院校(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发展要求行政管理人员成功进入“专业化管理者”的行列,并促使行政管理人员在不断科学认识所属职业本质与特殊性的基础上,增强其专业理论素质、协调能力、组织能力、写作能力,等等,提升行政管理工作的专业化、规范化、稳定性。 2专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一,缺乏专业性。本科院校(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人员缺乏专业性主要表现为:行政管理人员自身具备的知识体系协调性差,无法满足本科院校对行政管理人员管理水平、知识底蕴的实际要求。行政管理人员的学历水平较低。在我国,制约本科院校(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发展的瓶颈在于行政管理人员的学历不高[3]。行政管理工作效率低。此类问题多表现为本科院校(独立学院)现有的行政管理机构存在设置重复、层级多等现状,致使行政管理人员的职责不清、分工不科学,并且仅强调经验管理的意义,而忽视了合理管理、系统化管理的现实作用。第二,缺乏岗位专业化发展意识。本科院校(独立学院)的部分行政管理人员在自身对工作满意度低等情绪的影响下,存在离职意愿,其中,拥有处级及以上职务、拥有硕士等高等学历的行政管理人员所占比例较大,而其出现离职意愿的主要原因是现有的薪酬待遇等无法满足其对职业生涯的渴望。目前,我国部分本科院校(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人员培训制度实施现状不尽合理,尽管培训项目较多,但其主要集中于政策与教育理论的探索层面,而尚未为行政管理人员提供专业化、系统化的培训课程,诸如沟通技巧培训、礼仪知识培训、文件整理能力培训、公文书写能力培训,等等,所以,此类本科院校的现有行政管理人员逐渐失去了对自身工作岗位的兴趣,无法在日常工作中激发其自身的工作热情,造成行政管理工作处于低效率、低质量、低专业化的状态。第三,教管兼任问题大。受行政管理人员与教学科研任务、行政管理工作内容脱节的影响,部分本科院校(独立学院)在优秀教师中挑选能够兼任行政管理人员的教师,而此类教管兼任教师无法全身心投入到行政工作或教学工作中,致使本科院校无法及时实现改革目标。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时期,教管兼任的教学方法能够保证行政管理人员同时完成管理任务与教学任务,但是,随着本科院校(独立学院)管理内容和涉及范围日益复杂,行政管理与教学科研之间经常发生角色冲突,使得教管兼任教师的精力较为分散,无法提升教学质量与行政管理水平。 3专业化发展策略 第一,健全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培训制度。推行行政管理人员职业资格认证机制,保障行政管理人员队伍的高素质与专业性。为行政管理人员提供专业化、充足的培训机会,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人员培训机构,激发行政管理人员获得更高学历的积极性。可采取建立行政管理学科的方式,相应提升其在行政管理实践等方面的培养力度,即在实施行政管理人员高学历化制度的基础上,确保行政管理人员拥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完成教育管理专业硕士学位的攻读。为了提升本科院校(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培训制度的有效性,院校管理人员需在此方面做到以下两点:其一,增强专业化培训课程的目标性、系统性与计划性,以自身院校行政管理人员与资源条件为基础与前提条件,综合考虑培训效果与人才培养的现实作用。其二,实现培训课程内容的多样化,开展的专业化培训课程需同时涉及人际沟通、礼仪知识、管理方法、公文写作等不同层面,以确保行政管理人员具备多种工作能力与素质[4]。第二,完善行政管理人员绩效评价机制。绩效评价制度的完善与推行,有助于行政管理人员在增强自身专业化程度的同时,发挥保障与引导作用。本科院校(独立学院)的本质特征要求行政管理工作具有职业性,需要各本科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建立严格的绩效考核与人员准入制度,并要求行政管理人员于入岗前参加系统培训,只有在完成规定的学习课程之后,才拥有基础的任职资格。以本校的发展需要、规模与未来发展方向为立足点,将管理、科研、教学任务作为有效依据,在可操作、实际、透明、科学的原则下,提升行政管理人员绩效评价机制的应用效果,确保薪酬待遇等能够与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技能、知识水平相吻合[5]。第三,摒弃教管兼任的教学方法。为减少教管兼任教学方法的消极影响,应适当减少或消除教管兼任现象,促使教师能够专注于研究与教学。首先明确教管兼任现象出现的前提条件,诸如行政管理人员暂时性缺失等,不可将此种教学方法发展成为普遍现象[6]。对于涉及学术范围、发展方向较小的部门或岗位,需注重聘用专职员工,以便提升学术研究教师的工作效率与质量。在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发展进程中,本科院校还需充分重视学术委员会的中心管理作用,充分发挥其监督、提醒行政管理人员管理行为的效用[7]。 4结语 在推动本科院校(独立学院)健康发展过程中,行政管理人员发挥着极其重要的现实作用,尽管本科院校面临内部结构日趋复杂化的现实条件,亦需注重提升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化程度。本科院校(独立学院)应根据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程度,引导行政管理人员树立现代化管理理念,为行政管理人员提供充足的专业化培训机遇,在健全绩效考核评价机制、人员聘用机制的基础上,督促、保障本科院校(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发展进程,有助于实现增强综合教学水平的目标。 作者:唐成龙 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 本科行政管理论文: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 1996-1997年,教育部将行政管理专业从政治学大类变为隶属于新设立的公共管理学大类,并改名为行政管理。这并非只是一个简单的更名和更改隶属关系,行政学偏重理论分析,行政管理学则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而且更偏重实践性。然而,在行政管理实践教学中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我们采取措施,不断完善。 一、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 行政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应用型非常强的专业,国外的行政管理教育十分重视实践教学,如法国国家行政学院的学生一半的时间在校外实践学习,加拿行政官员培训学院的学习计划超过70%安排在校外。而我国大部分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比重偏低,与国外相比差距很大,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课堂、轻课外的倾向,导致实践教学很难落到实处,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实践能力也不高。不仅如此,实践教学体系在我国还不是很完善,如实践教学缺乏整体规划,需要什么建什么,缺少针对性的环节,毕业实习、专业实习过于单一且流于形式,实践经费支持不足等。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创新意识不足、动手能力较差。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 2、缺乏有力的实践教学措施 许多学校为了加强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特意制定了相关制度和措施,但这些制度和措施往往流于形式,并没有认真的贯彻落实,执行力较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实践教学过程管理难度大。在实践教学中,学生是教学主体,而教师起着从旁指导的作用。无论是实践、实验还是实训,学生在完成相关的实践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教师没能给予相关信息的支持,最终容易导致实践教学过程管理的失控。二是实践教学监督管理难度大。在许多学校的实践教学中,实践教学管理多为“放羊式”管理模式,学生误认为实践教学就等同于放假,这种现象是缺乏实践教学监督和责任机制直接造成的。三是实践教学考核难度大。行政管理专业对学生实践教学情况的考核往往是通过报告的形式进行,很多学生都是互相抄袭或网上下载,在考核指标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下,很容易引起“大一统”和“一刀切”的不良反应,最终导致实践教学考核停留于纸面,起不到实际效果。 3、缺乏完备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 众所周知,任何专业的实践教学都需要健全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制度作保障,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也不例外,当前,我国很多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缺少完备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实践、实验和实习的过程中缺乏完善的学习规范建设,这是很多学校共同存在的一个问题,这使实践教学流于形式,一些学生会选择网上下载、抄袭或闭门造车的方式来完成实践教学的报告或设计,最终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的运作效率,很难达到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实践教学目的[1]。二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缺少足够的工作人员来保证校外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常见的现象是一个老师引导学生在不同的实践教学基地完成不同的实践教学内容,很难保证学生实践教学质量,并且加大了教学管理和控制的难度,实践教学目标的落实存在一定困难。三是缺乏物质基础和财力资源。许多学校增设行政管理专业的一个原因是该专业运行成本低,几乎不需要建设实验室,不需要承担校外实习费用,然而,过去传统、落后的教育条件已经难以适应当前的专业发展要求。 4、缺乏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实践教学基地需要建设,并保持相对稳定,没有稳定的实践基地,实践效果就难以保证,虽然许多高校充分意识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重要性,并在这方面作出了很大的努力,与政府、企业和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然而,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许多校外实践基地往往流于形式,无法满足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需要。一是合作单位“不需要”,由于实习时间短,只有两三个月的时间,学生到实习单位不能帮太多忙,反而是在一定程度上给实习单位增加“工作量”,因此,很多实习单位不愿意给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二是学生到合作单位学不到“真金白银”,很多合作单位只是被动地接受学生到企业进行的实践,只让学生做一些基本的日常事务性工作,对于一些行政事务的核心很少让学生真正理解和参与。 5、缺乏优质的实践教学师资 目前,各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在开展实践教学中存在诸多不足,难以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需求,影响了实践教学成效。一是专职教师缺少实践经验。许多院校的专职教师是刚毕业的应届硕士和博士,他们学历高、理论功底扎实,但是没有在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工作和实践经验,缺乏实践教学意识,实践教学能力和策略有待提高。二是有经验的兼职教师偏少。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聘请校外有经验的实践教学教师的制度还未健全完善,经费没有保障,导致聘请不到优秀的兼职教师,无法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三是实验人员人手不够。各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高层次的实验人员稀缺,很多实验室是一人身兼数职,既是实验老师又是技术员,还同时是管理员。这些都影响着实践教学的效果和行政管理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质量。 二、完善行本科院校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策略思考 1、深化实践教学体系,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可以有效提高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因此,各学校应通过深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优化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首先,学校要摈弃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观念,强化实践教学意识,与时俱进,树立以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人才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多角度的把握实践的内涵,树立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其次,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的各种规章制度,严格规范实践教学活动。学校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指导意见、考核标准、奖励措施等规章制度。再次,将实践教学活动贯穿于课程体系中,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使实践教学贯穿于教学体系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内容、时间和进度[2]。总之,学校要结合行政管理人才培养特点,制定完善具有鲜明辨识度和操作性强的实践教学体系。 2、细化实践教学措施,注重人才培养效果 俗话说的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此,实践教学应该建立健全实践教学措施,加强实践教学的过程控制和管理,坚决杜绝“放羊式”的管理模式,改善“网吧式”的机房环境,遏制“茶馆式”的教学课堂,不断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的实施监督机制和责任机制,注重人才培养效果。一是要进一步规范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所承担的责任,加强学生的学习管理措施和责任追究办法,规范实习指导教师和实习生的实践行为,营造良好学习氛围。二是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客观的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实际的需要,进行实践教学评价模式的探索和创新,找到一个实用型、创新型的考核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考核效果,达到实践预期目标。通过考核来调控实践教学。 3、强化实践教学保障,夯实实践教学物质基础 强化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建设是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实施的前提,也是其有效运行的关键,具体来说,应从经费投入、组织机构、实践基地等方面提供可靠地、充足的支撑保障。一是要加大对实践教学财力和物力资源的投入,落实分级投入制度,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确保资金投入比重逐年增加。完善硬件基础设施,加强硬件设施建设,为实践教学提供良好的硬件和软件基础,提供教学保障基础。二是要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主抓实践教学工作。该机构作为常设机构,要全面负责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过程监控、实效评价和经费使用等。 4、升化实践教学基地,提高学生岗位适应能力 行政管理是一门政府部门和非政府组织相结合的学科,在实践教学中,要建立完善实践教学基地,实现校内外资源的有效整合。高校要本着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方针,积极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与校外的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逐渐形成稳定性强,类型丰富的实践教学基地群,不断满足学生社会实习的需要。同时,要切实发挥实践教学基地的实践教学作用,指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升华自己的理论水平,使学生的实践技能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此外,也要鼓励教师深入实践基地,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更好的开展本职工作[3]。 5、优化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优化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组建一支思想作风硬、业务素质强、理论素养高的师资队伍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一是制定教师的考核和激励机制,激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通过改善工作量计算方法、更新薪酬分配制度、优化职称评定政策,对表现优异的教师给予及时的表扬和奖励。二是建立完善高校与合作单位的交流机制。学校尽量多推荐骨干教师到政府、企业、事业单位学习和挂职锻炼,并参与政府、企事业单位的招聘、培训、绩效考核、薪酬管理等业务流程,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三是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公务员和企业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定期开办讲座,或者以导师的形式承担一部分实践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结语 总之,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问题还存在诸多问题尚未解决,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些问题,努力学习国外的优秀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结合我国教学实践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对号入座,争取早日为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这需要各高校人才管理和培养者敢于突破与创新,在学校、社会、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下,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会逐步加强,实践教学的教育效果将越来越好。 作者:刘武阳 江毅 单位:湖南警察学院 本科行政管理论文: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发展探索 一、许昌学院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发展概况 许昌学院行政管理专业2008年设立,围绕学校“教学型、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理念,将专业建设和发展的目标定为:立足许昌、辐射周边的行政管理方面理论研究的“领头羊”、人才培养的“孵化器”、实践改革的“助推器”,为许昌市及周边地区行政管理人才培养、理论研究、政府改革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根据许昌学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行政管理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备扎实的行政管理学专业知识、良好的政治理论素质、科学的管理理念、较强的管理能力,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科研机构从事行政管理与研究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行政管理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2人,其中:博士3人、硕士9人,教授2人、副教授1人、讲师5人、助教4人,50~59岁1人、40~49岁3人、30~39岁5人、20~29岁3人,教师的学科专业主要包括行政管理、经济学、社会学等,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一支人员稳定、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具有丰富教学经验、较强科研能力的专业教师队伍,有效保障了本专业日常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许昌学院行政管理专业于2008年9月开始招生,首届招收学生67人,专业开设7年来,共招收学生381人,已毕业学生265人,目前在校学生116人。专业面向全国招生并以河南省内招生为主,生源较为充足,一志愿上线率较高,近年来招生规模较为稳定,一般在40人左右。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去向为考取研究生、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以及在企业从事行政、文秘和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关工作。 二、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不具体,缺乏专业特色。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将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定义为:培养具备行政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等方面的知识,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以及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这对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而言是一种指导性意见,很多新建本科院校简单照搬照抄了这一意见,使得培养目标与规格表述不够具体。许昌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在设立之初,也采取了同样的阐述方式,使很多学生对行政管理专业的性质和特征、自己应掌握的专业技能、毕业后可从事的职业等问题缺乏清晰的认知。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忽视核心能力。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设置一般都是立足原有的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一是存在着“面太广、量过大”的问题,即课程涉及管理学、行政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多个学科,看似知识覆盖内容丰富,实际上却挤占了专业核心课程;二是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即概论和原理类理论性课程开设的比例过大,而诸如公文写作、办公自动化、电子政务等操作类实践性课程开设的比例很低。许昌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开设之初,而由于师资力量有限,缺乏对口专业教师等原因,部分专业选修课并没有开设起来,使得学生选择余地很窄。 (三)教学方式不灵活,脱离社会现实。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方式缺乏灵活性且创新不足,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的陈旧和教学方法的单一两个方面。在教学内容上,过于依赖教材进行课程基础知识的讲授,忽视了学科和专业发展动态的引入,使课程教学缺乏深度和前瞻性;忽视了现实行政实践的发展,不能做到课程知识讲授与行政管理实践相结合。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教师理论讲授的方法,形式较为单一。许昌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的发展也曾存在上述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专门增设了专业见习、行政考查等实践教学环节,还选派教师到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 (四)实践教学不系统,影响专业技能。行政管理是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实现传统的“学术型”向“应用型”的转变,而实践教学是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实践教学不系统是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一是缺乏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手段;二是实验室数量少,阻碍实践教学的开展;三是专业实习基地建设方面,存在类型单一、数量不足的问题,部分学校只是在学校所在地的政府机关开设了实习基地。许昌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也经历了一个不断调整和加强的过程,在制度建设、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方面逐年加强。 (五)师资力量不雄厚,制约专业发展。很多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师配备,多采用原有专业教师代课的形式或聘请其他院系的教师授课,导致授课内容与行政管理专业的结合不紧密。很多教师从高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没有直接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经历,在贯彻落实实践教学方面往往显得力不从心。许昌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在开设之初,专业教师只有4人,一些专业课程由法学、思想政治等专业的教师授课,而文秘学、电子政务、经济学等课程则聘请文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的相关专业教师授课,目前仍缺乏有行政实践经历的教师,仅有两位教师具有高校行政工作经验。 三、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发展的对策 (一)明确培养目标,科学进行定位。要理清培养思路,对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形成清晰准确的专业定位,即明确行政管理究竟是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应当具备哪些专业知识与能力,行政管理的专业优势体现在哪里,学生毕业后具体可以从事哪些职业、做什么工作等。在具体的目标表述上,在贯彻国家对行政管理专业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加以明确和细化,从思想观念、理论基础、职业技能和就业方向等方面进行补充和完善。详尽的培养目标不仅为专业建设的各个环节指明方向,还可使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清楚地知道需要学习哪些知识,未来何去何从,对自身发展有更合理的规划和认识。 (二)立足区域发展,培育专业特色。国外高校在行政管理专业建设过程中大都注重突出优势,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国内部分重点高校也开始着力打造本校行政管理专业的特色品牌。新建本科院校在行政管理专业建设的起步阶段就应该树立品牌意识,充分考虑到自身的资源优势,立足区域发展,合理定位专业建设目标,并以此为方向在学术研究与特色课程建设方面有所侧重,突出自己的办学优势,打破“千人一面”的培养目标与规格,提高学生的竞争力,顺应社会多样化的需求。需要注意的是,办学特色建设需要长期的发展过程,要避免因刻意追求特色而违背教学规律的偏执做法。 (三)优化课程设置,完善知识结构。要重新审视区域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对原有专业课程进行编排与整合。一方面要把握住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科方向,不断补充反映学科发展方向的前沿性课程,逐步形成重点突出、知识全面、前瞻性强的理论课程体系;另一方面要对专业主干课程进行不断整合、精简与强化,进一步突出专业核心课程,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知识和专业竞争力;此外,要适当增加行政法学、经济学、管理心理学等内容,尤其注意与行政管理课程的衔接与结合,并加大工具类课程的比重,强化学生专业方法与技能素质的训练,培养“应用型”行政管理专业人才。 (四)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应用能力。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建设,要在巩固基础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更加注重专业实践教学的组织和实施,通过强化实践教学,切实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增强学生的操作能力。一是丰富实践教学形式,改进教学方法,改变说教式的传统授课模式,积极探索以实际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保证实习质量,要加强校内实训场所和实验室建设,以及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保障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专业见习和实习机会,有效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稳定教师队伍,优化师资结构。师资队伍建设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加大师资建设的投入,着力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能力,是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发展中的重要任务。要积极引进行政管理专业及相近专业的教师,尤其是教学经验丰富、有一定知名度、科研成果显著的骨干教师,充实教师队伍的同时,提升教师队伍发展的潜力;要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鼓励教师外出参加学术会议、攻读博士学位或开展课程进修,以开阔教师的视野、增强教师的业务能力;要加强与党政机关及企事业的联系与合作,聘请有行政管理实践经验的工作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派遣教师外出参加挂职锻炼,努力构建专兼职相结合的数量充足、结构优化的教师队伍。 作者:张磊 单位:许昌学院法政学院 本科行政管理论文:应用型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论文 一、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的主要问题 1.专业定位与实践相脱节 狭义的行政管理是指政府行政机关依法运用公共权力、承担公共责任、解决公共问题、保障公共利益、满足公共需求的一种最为广泛、最为经常、最为直接的国家行为。而广义的行政管理则指一切社会组织,包括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等在职能范围内所进行的一切组织活动。目前从学科角度而言,将行政管理作狭义的理解具有普遍的共识,即将行政管理定义为政府机关的管理行为。但我国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即公务员的选拔制度却与此专业定位有着严重的滞差。无论是2005年的《公务员法》还是2007年的《公务员录用规定(试行)》,都明确了进入公务员系统只能通过统一的考试制度。以目前的考录比例,绝大多数的行政管理专业的毕业生都从事专业以外的工作。因此,许多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对就业前景持较为悲观的态度,因找不到努力方向而迷茫。由于不能深刻领会专业的学科内涵及涉及领域,因而学习的积极性亦不高,甚至认为专业理论只是高谈阔论,纸上谈兵,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2.学校品牌对生源及就业的影响较大 行政管理专业是改革开放以来逐渐在中国高校恢复设立的,其学科体系相对而言并不成熟。而各地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多为近十几年从地方政府所属的专科院校发展而来,其知名度及社会认可度均不高。行政管理专业在这些院校又多为新设专业。这些因素导致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行政管理专业对考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考生报考不积极。以笔者所在的金陵科技学院而言,其行政管理专业的多数生源来自于校内调剂。而在就业时,多数用人单位在同等条件下还是倾向于录用具有较高知名度的高校毕业生。严峻的招生及就业形势,使得这些院校的行政管理应用型人才的教学培养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3.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缺乏足够的实践环境 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不单纯来自教师的讲授。实践是学生消化、吸收及运用理论知识的重要环节。但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行政管理专业所面临的问题是,一方面,实践的地位及形式不明确。虽然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十分强调实践性,但从课程的设置而言,理论类课程所占比例较高,而培养学生行政能力和技术方面的课程比例则明显偏低。另一方面,实践课程的形式亦比较单一。课内实践主要体现为案例分析,虽然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越来越广泛,通过视频、图片等方式引入案例,但教师仍然处于主导地位,这并非完全意义上的课内实践。而所谓课外实践,由于受到实习基地等多因素的影响,学生并不能在实际岗位中真正得到锻炼,社会调查也不能充分展开,只停留于利用图书资料及网络资源完成实践报告的阶段。 4.专业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行政管理专业是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一门学科。但该专业绝大多数均为教学型或研究型的教师,并未有行政机关的实践经验。对于不以应用型的人才培养为目标的研究型大学而言,似乎问题并不是太大。但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业教师而言,在人才培养方面就存在着不少的困难。由于专业教师自身缺乏实践的经验和能力,不能了解行政管理的现实,因此在指导学生实践活动方面捉襟见肘,从而导致了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不科学,实习制度不健全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普遍现象。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的合理设计 针对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科学合理的进行教学设计: 1.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定位 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培养应用型的人才为目标,而评价应用型人才的一个重要指标则为就业率。因此,行政管理专业必须根据学生的就业方向和市场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如果仅从学术角度对行政管理作狭义的理解,那么毕业生的就业将以考公务员为主,这就面临着相当大的困难。而现实中的情况是,行政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只有极少数在行政机关工作,而大多数却在企业中工作。根据这一特点,应用型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为:既能胜任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第三部门中公共行政管理的工作,又能在企业中从事企业行政工作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由于企业行政管理属私人部门,政府行政管理属于公共领域,因此企业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职能则是充分协调企业与公共部门(政府)之间的关系,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这就要求在专业定位中,除了重视专业基础理论的夯实,还要突出公文写作、信息处理、组织协调、政策分析等现代管理技术与方法的培养。 2.重视专业的品牌建设 专业品牌的提升在于教师整体科研水平及对外开放的程度。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起点较低,绝大多数的专业教师基本都是在校园内进行封闭式的科研和教学,缺乏学术活动的参与和与兄弟院校的交流。因此,一方面要积极进行学科的人才建设,大力引进学术界有影响的专家及在国内外获得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另一方面要鼓励支持教师进行科研活动,努力增加专业教师外出交流的机会,逐渐积累专业教师的知名度及影响力。 3.强化教学中的实践环节 一方面要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力求课内教学实践的成效。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案例的分析、讨论、判断,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思考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在课堂中多引入一些具有时效性、积极意义的案例,如以国务院机构改革重组的案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中国政府行政职能的转变,以美国政府的“停摆”事件组织学生讨论行政权力与立法权力的关系,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等。这些都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行政管理专业的特征与功用,使学生认识到行政管理并不空洞,是能够解决具体问题的一门学问,从而重拾对专业的兴趣与热爱。但案例毕竟还是一种间接的实践活动,教师在课堂上还可以酌情采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更加逼真的手段,增加学生对行政实践的感性认识。这有赖于行政管理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和完善,如电子政务实验室及办公自动化实验室等,学生在课堂内就可以进行模拟实践,模拟政府机关的运行和操作流程,熟悉和掌握常用的办公设备的使用方法。另一方面就是要将学生的课外实践落到实处。课外实践是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应用型的行政管理人才的重要环节。因此,为保障课外实践的效果,科学合理地安排实践时间是必须的。不少院校的行政管理专业,将实践安排在大四,并采取“放羊式”的自主实习方式,这造成了学生的就业、考研与实践相冲突,影响了实习单位对学生实习的接纳程度。因此,课外实践的安排应该在大二下学期或大三为宜,且应由学校组织正规的专业实践,多联系实习单位,由实践指导教师带队实习,并进一步明确实践指导教师的责任。教师要积极与实践单位沟通,鼓励引导学生去独立解决和处理问题。包括批发文件、操办会议,甚至独当一面地协调部门关系等。对学生而言,从这样的实践中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既提高了行政管理机能,又了解了当前社会的用人趋势,发现自己与实践所需能力的差距,提早认清就业形势,为顺利就业创造条件。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还要将课外实践常态化,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或利用假期做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的调查研究。总之,这些社会实践的锻炼以及体验是校内学习不能得到的,学生要通过一切实践机会使自己能更快地成长和发展。 4.不断优化实践型师资结构 优化的途径就是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师要走出去,积极主动地加强与公共部门的联系。对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有计划地聘请机关、事业、企业单位的资深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有针对性地实现行政理论与行政实践的对接;教师应有意识地参与政府部门的公共决策过程。目前,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趋势已经成为社会共识。而民主化的社会参与度越来越高。各级政府亦应积极为此创造条件,重视决策过程中专家的作用。因此,学校要创造条件,让行政管理的专业教师参与政府决策过程。如此,既为社会服务,又提高自己的实践技能;此外还要加强与公共部门的合作,积极承担公共部门的横向课题。因为这些研究项目最直观地反映了我国行政实践中所面临的问题,教师通过研究,为理论向现实的转化创造了条件;学校还应有计划地派遣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师去行政部门挂职锻炼,或联系相关部门进行顶岗实习。同时将实践成绩纳入教师的职务晋升及职称评定体系。 作者:刘霆单位:金陵科技学院 本科行政管理论文: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才培养思路 一、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构建应用型导向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性 “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两个根本性问题,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就构成了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来讲,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遵循一定的工作程序,采用一定的方法,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结构状态和运行机制。作为专业办学理念的具体载体和实践形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它是制定专业教学大纲、设置课程体系和改革教学方式的前提与基础。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构建应用型导向人才培养模式是有其必然性的。 (一)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由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的必然要求 在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改革开放纵深推进和社会全面转型的时代背景下,行政管理专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并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这也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和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注重思学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作为最早开展公共管理教育的美国,将现代公共管理教育的目标定位于“为公民社会的管理培养专职的优秀管理和研究人才”。我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原国家教委也在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对学科、专业目录进行了调整,将原属于法学门类政治学一级学科的行政学专业(二级学科)归入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并更名为“行政管理”。这不仅是行政管理专业学科归属上的变化,而且有着更深刻的内涵,意味着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由传统的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以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对复合型、应用型的公共管理人才的需求①。由此可见,无论是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还是国际通行做法,抑或国家政策层面的推动,作为我国现代行政管理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其人才培养模式由传统的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成为必然选择。 (二)培养应用型行政管理人才是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宗旨所在 近年来,由于社会发展需要和政府支持,地方本科院校得到较快发展。然而,由于地方本科院校大多属于教学型院校,受地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师资水平、设备条件、经费支持和生源质量等历史及现实诸多因素的制约,在竞争日益激烈的高等教育领域中往往处于劣势地位,无法和研究型大学以及教学研究型大学在学术研究型人才的培养上进行竞争。因此,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成为地方本科院校普遍的办学理念与发展定位。当前地方本科院校一般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岗位需要的,掌握新技术并能熟练运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这意味着地方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既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的高水平研究型高校不同,又与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的高职高专类院校不同,体现出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征,这是地方本科院校区别于其他类型高校的本质特征。地方本科院校的行政管理专业在中国行政管理教育体系中的处境,与地方本科院校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处境基本相似,这也决定了地方本科院校的行政管理专业必须遵循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结合自身优势和特色,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应用为重点,以能力培养为关键,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以及教学方式上围绕培养应用型行政管理人才展开。 (三)提升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现实需要 随着20世纪90年代末高校的扩招以及高校合并潮后行政管理专业的大量开设,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数量不断攀升,而市场上的行政管理就业岗位并没有同步增加,供需矛盾导致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在就业压力日益显现的同时,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并没有明显提高,知识基础薄弱、适应能力不够、应用能力较差等成为许多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通病。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令人担忧的学生就业能力,如何适应就业市场的新形势、加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成为行政管理专业建设的重要议题。就业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生在就业竞争中所拥有的,别人不具备或无法在短期内具备的,包括学业、技能、理解能力以及个人品质等方面的优势资源。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和职业生涯的发展态势。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是衡量行政管理专业建设水平的核心指标。当前市场中对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是那些既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又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熟悉行政管理组织机构和其运作程序,能够针对行政管理中的具体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应用型人才。根据“需求决定教学”的思路,行政管理专业应从社会需求考虑,构建应用型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学生比重点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学生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就业形势,地方本科院校更应该以提升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为核心,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比较优势。 二、当前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相矛盾 当前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相矛盾,还没有形成应用型导向人才培养模式。 (一)人才培养目标上,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导向不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确定培养什么样人才的问题,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和改革的重要依据。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科学定位,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为适应计划经济的发展需要,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办学体制,其表现之一就是高等学校实行统一的专业目录和人才培养目标,导致重点院校与非重点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一个样、相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一个样,严重制约了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当前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模糊,应用性导向不明,其与重点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并无二致,即主要依据国家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表述:“本专业培养具备行政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等方面知识,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以及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这一界定如果说对一些重点大学培养研究型人才还有一定指导意义的话,那么对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地方本科院校来说,则显得十分模糊、空泛。实践中,许多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虽然强调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但并没有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而是照搬了教育部和一些重点大学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和做法。 (二)课程体系设置上,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缺乏专业特色从现实情况来看,多数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缺乏系统设计和全盘思考,存在课程设置单一趋同、体系庞杂、层次混乱等问题,导致其人才培养缺乏专业特色与学科优势。1.政治学类课程所占比重过大。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在国家的专业设置目录里,行政管理专业被安排在法学类政治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尽管教育主管部门在1997年对学科、专业目录进行了调整,将行政管理专业设置在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行政管理专业从政治取向转为管理取向,但行政管理专业是从政治学母体中分离出来的,在师资力量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延续性使得行政管理专业学习的内容还是以政治学理论为主,表现在课程设置上就是政治学类课程所占比重过大,管理类、经济类、定量分析类课程比例较低,行政管理专业出现了戴着“管理的帽子,却主要学习的是政治学方面理论知识”的尴尬状况。2.课程设置缺乏专业性。尽管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的设立为行政管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了契机,课程设置中大量增加了企业管理、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方面的课程,却使行政管理专业出现了“大而全”的局面,在几乎相当于“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的定位下,知识杂而不精,缺乏专业性,直接表现就是课程结构不合理。多数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基本原理类课程所占比例为50-60%,明显偏大,而培养学生行政能力和技术方法方面的专门化知识技能课程不到20%,明显偏小,课程针对性、实用性不强②。这显然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甚至出现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思想深度、理论扎实程度不及政治学专业学生,管理水平、实际操作能力又不如其他管理专业学生的困境。3.课程设置趋同且随意。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虽然拥有的资源不同、条件不等,但基本都遵循原国家教委统一的专业规范甚至照搬某些重点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地方本科院校之间以及与重点大学相比,所开设的课程基本雷同,不能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市场需求变化作相应调整。而另一方面,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受制于师资条件,其课程设置甚至视师资情况而定,课程设置的随意性和波动性较大。 (三)教学方式上,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性不足 教学方式是学科建设的具体手段,是制约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然而,当前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方式单一,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显然不利于应用型行政管理人才的培养。1.教学方式单一,以“灌输式”为主。长期以来,在“以校园教师为环境、以任课教师为中心、以纸质教材为工具、以强制灌输为手段、以试卷考试为结构”的教学模式下,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中采取的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教师讲解片面追求知识的全面性、理论的系统性,忽视了该专业的应用性、实践性等特点,不重视案例教学,无领导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的运用。2.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行政管理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实践性是行政管理专业的基本特征,“它是实际的、应用的、具体的……实践性是行政管理学的生命力和效用性的基础。如果不能从实践中发掘课题和解决课题,行政管理学就失去了现实意义”③。同时,作为基本的教学形式,实践教学是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基本环节。然而,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实践教学被作为理性认识的验证而依附于理论教学,加之教学资源的限制尤其是实践教学师资短缺,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专业培养方案中实践课程和课时较少,实验教学开展滞后,实习基地流于形式,实践教学质量不高。 三、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路径选择 现有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着诸多问题,要求其必须立足于自身特征与优势,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式以及师资队伍建设上进行适当调整与优化,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应用型导向人才培养模式。 (一)坚持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 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定位为培养既具有深厚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的应用型行政管理人才。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由于我国公务员实行“凡进必考”制度,且每年公务员招录数量有限,明确要求只限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报考的职位更是少之又少,竞争异常激烈,仅有很少部分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有幸考入公务员队伍。因此,在当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相对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而言,就业市场对于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需求量非常大,这注定了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将更多地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培养在企业里从事执行性综合管理与专门服务的行政管理人才。根据目前就业市场对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应重点培养两种类型的人才:一是培养能满足企业需求的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如行政助理、文员、秘书、公关人员等;二是培养能够胜任市、县、乡镇、街道工作的公务员或城市社区人员、村官,以及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山区所需的行政管理人才。这就要求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应重点培养学生的执行性综合管理、应用写作、文书处理与档案管理、计算机应用与网络操作、办公自动化应用、公共关系、会议活动组织管理等专业核心能力,使学生能够善于运用办公软件、财务和统计软件,熟练处理文件、报表等相关事务,能够作为得力助手有效地辅佐领导实现科学管理。 (二)优化教学内容 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要在遵循国家规定的主干课程体系设置的基础上,发挥一定的自主性,努力办出自己的特色,使课程设置与培养应用型行政管理人才的目标相符。1.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体系。“宽基础”就是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要体现“通才”教育的理念,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活模块”就是以学生能力培养尤其是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使学生具有符合用人单位需要的专业技能,具体做法是建立一个基础模块和几个方向模块(如企业行政管理方向模块、公共事业管理方向模块、公务员考试方向模块等)。同时,课程设置要体现动态性,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降低政治学类以及管理学基础方面课程所占的比重,增加与当前行政管理实际问题紧密结合的课程,如增加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电子政务、公共部门预算管理等技术性课程和一些社会统计、社会调查等方法类课程。2.课程设置应突出学校的优势和特色。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应突破传统的统一设置课程的思路,除了按专业性质要求和学科发展规律设置课程外,应结合地域特色,整合优势学术资源,突出自身的课程特色和办学优势,确立不同的学科取向。如财经类院校突出政府经济管理,理工类院校突出电子政务管理,农林类院校突出农林管理,海事类院校突出航运管理,矿业类院校突出矿山安全管理等。这就要求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在非主干课程或选修课程方面应体现自身的专业特色,设置一些有优势和特色的课程,逐渐形成不同特色的课程设置体系,以特色创品牌,以特色求生存。如管理学取向的院校突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商行政管理、信息管理概论等课程;经济学取向的院校突出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财务管理学、政府经济学、统计学等课程。 (三)加强实践教学 针对目前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存在的教学方式单一,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弊端,必须丰富教学方式,加强实践教学。1.丰富教学方式,注重案例教学。首先,要取消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加强启发式教学,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法、开放式教学法、情景模拟、无领导小组讨论等,并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工具,调动学生积极性。其次,要特别注意案例教学在教学方式中的运用。案例教学作为重要的教学方式,被视为是未来大学教改的重要方向。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要加强案例教学的理论探讨,抓好案例库建设,建设高水平的案例教学室和案例实验室等。2.加强实践教学,培养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加强实践教学是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的发展趋势,可采取的措施有:(1)在行政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中,设置必要的实践课程和课时量。要鼓励教师结合所授专业课程开展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加强对学生的技能训练和职业培训。(2)加强实验教学。积极开展电子政务、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办公自动化等课程的实验教学,加强实验室建设以及实验软件建设,如推进公共管理综合实验室、情景模拟实验室、电子政务实验室、决策分析模拟实验室等建设,并购置相关课程管理、应用软件。(3)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推进“校府合作”、“校企合作”。地方本科院校应积极寻求与当地政府、企事业单位合作,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加大学生岗位实习、挂职实习的力度,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4)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培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在当前的教育模式下,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是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加强实践教学的瓶颈。因此,加强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是提高实践教学水平的关键所在。地方本科院校在行政管理专业师资建设和发展规划中,应凸显对教师队伍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一方面要创造条件,让教师通过挂职、实习、交流等方式到政府、企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岗位上进行培训和锻炼,参与政府行政管理相关课题研究和企业招聘、培训、考核、薪酬等行政管理工作,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丰富行政管理专业教师的实践经验,培养更多的“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有计划地聘请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较高理论素养的政府官员、专家和企业家为兼职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开展讲学、专题讲座等活动。 作者:张玉磊工作单位:淮阴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本科行政管理论文: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定量分析类课程实验教学研究 (中国地质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摘要:定量分析类课程实验教学是全面实现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但在许多高校的教学工作中却非常薄弱。本文重点论述了该类课程实验教学对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定量分析能力培养的意义,剖析了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社会调查与统计”课程为例,对实验教学环境进行设计,提出相应的教学保障措施。 关键词:行政管理专业;定量分析类课程;实验教学 大数据时代,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定量分析能力培养愈益重要,但定量分析类课程重理论教学轻实验教学,甚至实验教学缺失,在许多高校是一个常见现象,这极其不利学生定量分析能力的培养和培养目标的达成[1]。 一、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定量分析类课程实验教学的意义 实验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实验设计,对实验材料(数据)进行操作处理,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以获取新知识或验证理论知识的教学活动[2]。它对培养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定量分析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行政管理专业的一般是文科生,定量分析类课程理论教学中的一些公式、定理对他们而言,常常显得晦涩枯燥[3],而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据处理和计算机操作中,看到分析结果,容易获得一种成就感,从而增强学习兴趣。 2.有助于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定量分析的理论知识对多数文科生而言是深奥的。一些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强记硬背,是一种机械式记忆,并没有很好的理解、掌握。通过实验教学中的实例分析,结合案例教学,有助于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4]。 3.有助于收获新知识。课堂讲授的知识往往来自教材,而将知识理论运用于实际的实验教学,常常会让学生学到一些教材中没有提到的知识点[5]。例如,统计课程教材主要介绍一些公式和推导过程,但实现统计分析的实验教学软件往往拥有更多信息,会让对知识充满好奇心的学生进行补充性学习,获得课本外的知识。 4.有助于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定量分析过程诚然可以按照理论通过手工计算得到一些分析结果,但这在大数据时代越发显得不具可行性。实验教学一般是借助一些数据处理软件来分析实际问题,有助于将研究设想变成现实,对学生论文报告的撰写和毕业后的工作适应有巨大帮助[6]。 二、定量分析类课程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实验教学环节缺失。据笔者对所在城市八所部委属高校的调查,只有两所学校的行政管理专业对个别定量分析类课程开设了实验教学,其他学校都是理论讲授。由于地方高校在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上相对薄弱,可以预见其他高校该类课程的实验教学难以令人满意。 2.实验教学所占课时比例过低。本地区开展定量分析类课程实验教学的一些学校,其课时量最多占该课程整个课时量的四分之一。在和同行交流时,笔者发现,多数教师认为实验教学课时量不足,很难保障学生的学习时间。 3.实验教学内容随意。目前,管理类定量分析教材较多,也有一些分析实例可供学生操作学习,但结合某一专业针对性较强的实验教学内容却非常缺乏,由此导致准备一门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教学内容系统性不强。 4.实验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行政管理专业定量分析类课程的实验教学往往安排在机房,由于机位有限,为了提高计算机的使用效率,常常会安排一个专业的学生集中在某一时段上机实验,容易导致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在时间安排上并不连贯,出现所学理论几乎忘了时才被轮到上机实验的尴尬情形。 5.缺少对实验教学学业表现的有效考核。由于实验教学不同于理论教学,难以简单地采用笔试方式来考核学业的表现。一些教师对这一环节的学业考核要么忽略,要么简单化,如完全依据出勤率来评定,不能准确地衡量出学生的学习效果。 6.实验教学并未延伸到知识运用环节。定量分析类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非常突出,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是检验这类课程学习效果的指导原则。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知识和实验教学的考核,都难以真正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果在课业评定时,到实验教学考核就算结束,难以督促学生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形成定量分析能力,全面达成教学目标。 三、行政管理专业“社会调查与统计”课程实验教学设计 1.教学计划中科学设定实验教学课时比例。为了让实验教学有稳定且充足的时间,在制订课程教学计划时,要设计一定比例的实验教学课时。一般而言,至少占到总课时量的三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 2.准备好系统化的实验教学内容。任课教师在开课之前须充分备课,根据单元理论知识,结合专业特点,选择有关素材和实验数据,形成一个与理论知识匹配、与专业联系紧密的系统化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 3.在相对独立的理论教学单元后及时开展实验教学。教学时间安排上,避免前期集中理论授课、后期集中实验教学“两张皮”的教学计划。在排课时,应统筹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进度,做到理论学习后尽快实施与之相关的实验教学,保证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连贯性。 4.制定合理的实验教学学业表现评价办法。实验教学学业表现既要看结果,但更要看过程。这一过程包括学生出勤、实验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结果主要看编写的实验报告,它们在实验教学学业评定中所占比重分别是20%、40%和40%。 5.完善课程成绩评定方式。考虑到“社会调查与统计”课程的考核包括理论知识掌握、实验操作能力、实际调查研究能力三个方面,其成绩评定应由对应的理论考试成绩(闭卷)、实验教学成绩、调查实践成绩(开展调查研究,撰写调查报告)构成,分值分别占到40%、30%和30%。 四、定量分析类课程实验教学的保障措施 1.严格对教学计划的执行进行督导检查。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如果没有得到全面落实,就如同一纸空文,因此,学校应健全教学督导检查制度,对实验教学和日常课堂教学给予同等重视程度的督导,保证教学计划全面落到实处。 2.加强实验教学硬件建设。实验教学需要一定的实验条件,对实验室的资源要求较高,这需要学校持续加大投入,不断改善实验教学条件。 3.建立促进教师开展实验教学的激励机制。实验教学一般是小班制,所以在计算课程工作量时,要将大班制的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区别对待,适当提高实验教学工作量核算系数,激励教师积极开展实验教学。 本科行政管理论文: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研究 摘 要:新建本科院校已成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部行政管理水平的提升对中国高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升意义重大。但目前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水平的提升困难重重,其中行政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是关键。通过借助双因素理论的分析框架,提出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的对策如下:完善保健因素,稳定行政管理人员队伍;加强激励因素,提升行政管理人员水平。 关键词:双因素理论;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队伍建设 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于1959年提出了著名的“双因素理论”,即“激励保健理论”,该理论认为影响人们工作动机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激励因素,二是保健因素。保健因素只能消除人们的不满,但不会带来满意感,而激励因素才能够给人们带来满意感。这一理论是当今管理学领域的激励理论的代表之一,已经被广泛运用,对创新高校的内部人力资源管理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的现状 (一)行政管理人员普遍出现职业倦怠 新建本科院校人员编制不足,行政管理更是人手少、任务重、压力大。许多新建本科院校抢抓国家高校大扩招的机遇不断扩大办学规模,普遍从三五千人扩大到了一万甚至两万人以上。在办学规模翻番的情况下,师生比是办学的硬性指标,教师数量一定要保证,而行政管理人员数量没有标准,因此几乎没有增长,但因为学生和教师数量翻番带来的各项事务性工作也必然大幅度增加,工作压力不断增大。同时,因为不少新建本科院校干部队伍建设缺少规划,制度建设滞后,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与方法也较为落后,这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如人岗不能相适应、人员内部流动不畅不能人尽其才、绩效考核方法落后不能实现奖优罚劣,导致行政管理人员普遍工作动力不足,职业发展期望渺茫。不管是年龄一般在50岁左右的升本前的老职工,还是年龄一般在35岁左右的升本初期聘用的新职工,都不同程度出现了职业倦怠。 (二)行政管理人员职业发展路径狭窄 新建本科院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年龄分化严重,50岁左右和30岁左右的占了绝大多数,其中30岁左右的多是升本初期规模扩招之后录用的。随着规模稳定之后,人员更替日趋缓慢,特别是因为年轻人多,每年退休的人越来越少,同时上升的机会也越来越少。不少具有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的专业教师也加入到行政管理部门领导的竞聘中来,使本来就有限的中层管理岗位更加稀缺。同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育职员制在新建本科院校普遍没有实行,因此行政管理人员只有职务晋升一条发展路径,但处级和科级岗位都很有限,行政人员的发展路径非常狭窄。一大批工作年限在10年左右的研究生还是普通工作人员的情况在新建本科院校很常见,职业发展受阻不仅影响了工资待遇的增长,也导致了较为严重的职业倦怠或离职现象。 (三)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发展路径不畅 自从新建本科院校对行政管理人员的学历要求不断提升之后,新进的人员一般都是硕士,偶尔也有博士(包括一些人通过在职进修获得博士学位)。相对于本科毕业生,硕士、博士专业性比较强,因为毕竟接受了至少6年以上的专业学习与训练。但现实中,新建本科院校在招聘行政管理人员或辅导员(不少行政管理人员是辅导员转岗的)时并没有严格的专业限制,导致行政管理人员队伍专业众多,五花八门。而比较对口的专业,比如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专业的人员比例较低,一般不足30%,并且存在专业与岗位不匹配的情况;另外大量专业不对口的行政管理人员也有专业发展的要求,希望在原有的专业上有提升、有建树,但存在需要阻碍因素。比如读博,许多学校要求行政管理人员要结合工作需要;比如评职称,行政管理人员(“双肩挑”的除外)只能评教育管理研究系列的,成果也需要以教育管理研究为主,这就让那些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园林、计算机等学科专业的博士、硕士们非常为难。同时,高校的不少行政管理工作技术含量低,属于简单重复劳动,对不少博士、硕士来说没有挑战性,也很难有成就感。 二、双因素理论视域下的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对策 根据双因素理论,保健因素可以减少工作人员的抱怨,减少消极懈怠和职业倦怠,这也是保证每一个组织正常运转的基本条件,对高校来说也是如此。这些保健因素包括学校的人事管理制度、政策,如绩效考核、薪酬待遇、岗位调整、进修深造、轮岗挂职等;也包括工作条件、工作环境、工作氛围,如上班地点的便捷、办公室的舒适度、办公设备的现代化、校园环境的整洁、同事关系等。而激励因素可以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些因素主要涉及工作本身,包括工作岗位职责、工作的挑战性、工作的成就感、工作成绩的认可、工作的自主性和职权以及职业发展等等。这些因素得不到满足会严重影响工作人员的效率和工作表现。 高校要有一流的管理才能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否则再优秀的教师与科研人员也难以有效发挥作用,甚至会不断流失。许多国有企业的衰败就是最好的证明,它们不是缺人才、缺技术、缺品牌,而是缺管理,特别是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与方法。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以来,高校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而高校的内部管理将发挥重要作用,这就要求高校要加快推进综合改革,积极创新内部管理的体制机制。 (一)完善保健因素,稳定行政管理人员队伍 保健因素是稳定高校行政管理人员队伍的前提条件,特别是在高校的工资水平普遍低于外资企业、国有企业、大型民营企业的情况下。保健因素旨在给予员工归属感和安全感,也就是使员工愿意留下来工作而不跳槽,因此要体现“以人为本”和“一视同仁”。具体来说,首先,高校要依据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改革原有的人事管理制度和政策,体现法治性、竞争性和公平性,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破除编制管理的歧视性和打破绩效考核的平均主义。核心工作是建立体现工作业绩导向的绩效考核和薪酬待遇制度以及职务晋升制度。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来说,当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两个突破分别是实现编制管理备案制和实行职员制。其次,高校要积极构建安全、稳定和舒适的工作环境,特别是为长途奔波的教职工提供交通班车和临时宿舍。再次,高校要为教职工提供专门餐厅、托儿所、哺乳室、健身房、心理咨询室等,建立提供培训的员工学校和丰富业余生活的俱乐部等,也可以借助自身优势与政府部门共建幼儿园、中小学,方便教职工子女入学。最后,就是针对青年行政管理人员收入低而房价高的现状,积极向政府争取廉租房或者经济适用房,或者提供集体公寓作为过渡。 (二)加强激励因素,提升行政管理人员水平 激励因素是提升高校行政管理队伍建设水平的关键,也是提升高校内部行政管理水平的重要抓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认为一个组织的人力资源利用效果如何,是许多复杂因素耦合作用的结果,但其中管理的激励作用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就是激励,就是充分激发员工的内在动力,就是有效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当前新建本科院校的行政管理人员一般都是本科以上学历,其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工作人员比例越来越高,他们是知识型管理者。对于知识型员工来说,最重要的激励因素是自我实现,即通过工作获得成功和成就感,从而实现自己的价值、赢得应有的社会认可,这些是超越物质需要的更高追求。在高校,普通行政管理人员不仅工资待遇比专业教师低,社会地位和认可度也比专业教师低,而且专业发展和职业选择也比专业教师狭窄很多,他们更需要自我实现的平台和机会。为此,新建本科院校需要不断加强制度性激励,给予行政管理人员更多的工作自主性和工作岗位的选择性。 新建本科院校人事管理部门要对各个行政管理岗位进行职责梳理,编制岗位说明书,特别是要依据工作需要明确学历、专业要求,避免一刀切,特别是本科生能做的工作就不应该非要硕士、博士来做,否则既是人才浪费,也会让招进来的新员工很快就产生厌倦。高校的行政管理岗也要进行轮岗,一方面涉及人财物的关键岗位必须轮岗,一般5年要轮岗一次;另一方面一直从事同样工作,包括从科员晋升为副科L或副主任科员等但工作职责变化不大的工作人员也应该轮岗,轮岗时间可以适当延长,一般8年左右,不超过10年为好。新建本科院校要加强行政管理人员的荣誉体系建设,及时对做出贡献、业绩突出或工作达到一定年限的工作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以此激发行政管理人员的荣誉感、责任心和成就感。同时,及时了解行政管理人员的诉求和对高校管理工作的意见建议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体现了高校领导者对普通工作人员的尊重,另一方面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升行政管理水平。此外,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发展也是自我实现的关键问题,尊重行政管理人员的自我选择和进行适当引导是最好的方法。给予行政管理人员平等的发展权利,在职称评审、进修深造方面给予和专业教师一样的机会,这是新建本科院校当前最好的政策选择。 三、结语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正处于加快进入普及化阶段,重点大学无论在学科专业建设水平还是在内部行政管理上都比新建本科院校要高很多,而新建本科院校要提升学科专业水平必须依赖内部行政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在此情形下,不断提升行政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水平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来说更加紧迫和重要。 本科行政管理论文:高校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思考 摘要:鉴于目前国内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偏重于理论教学,而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重视不够这一问题,本文试图从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入手,积极探索引入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包括案例教学、专题讨论法、换位教学法等,同时对积极打造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平台、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等方面提出了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 关键词:行政管理;实践教学;应用型;模式 从当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情况看,普遍存在注重课堂理论教学,而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由此导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缺乏实际竞争力。而目前社会层面需要的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既应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同时更应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注重专业教学中的实践教学,积极探索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创新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模式 笔者认为,在培养应用型行政管理专业人才方面,我们应突破传统单一的课堂传授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由19世纪7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兰德尔首创,20世纪20年代运用于哈佛商学院。目前案例教学法已经在全世界得到普遍的应用和推广。美国芝加哥大学公共行政学院资深教授小劳伦斯?E?列恩指出:“教学案例是一个描述或基于真实事件和情景而创作的故事,它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学习者经过认真的研究和分析后会从中有所收获。案例教学的方法就是教师们以教学案例为基础,在课堂中帮助学习者达到特定学习目的一整套教学方法及技巧。”因此,案例教学以教师精心设计的典型问题为起点,以探寻问题解决的对策为主线,以相关专业知识的思考和应用为载体,以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为目标共同构成了案例教学的核心理念。与传统教学中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模式不同,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共同构成课堂主体,案例则成为教学的客体。在案例教学的课堂上,学生通常成为关注的中心,在论题选择和讨论方式上教师和学生享有共同的控制权,甚至学生的控制权更大一些,教师经常作为辅助人员处于次要地位。这就需要教师对自己的课堂角色重新定位,教师可以扮演“导演”的角色,不采取直接讲授理论的传统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客观、公正地对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观点和看法作出评价,并且采用适当的方式对课堂进行有效的控制。在案例教学法的推广和实践中,美国始终走在世界的最前列。在美国高校案例教学和模拟案例教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哈佛大学的肯尼迪政治学院有1400多个案例,每一个案例都是教师精心选择、精心制作的,这已成为肯尼迪政治学院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由此可见,在案例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精心选择典型的案例,最好能自己根据实际需要制作案例。案例的选择应紧扣教学内容,通过设计围绕具体案例的特定情景,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导入具体的问题,促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思考和分析具体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和他人的沟通和合作,进而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专题讨论法。除了典型的案例教学法外,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运用专题讨论法。教师可以在理论讲授过程中,列出一些与理论相关的现实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学生们可以自行组成不同的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外时间广泛查阅资料,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各个小组形成讨论稿。在教师专门安排的课堂讨论中,由各小组中心发言人代表小组阐述观点,并接受教师和其他同学的提问。这样的课程讨论一般每门课可进行2~3次。在培养公共管理创新人才中,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帮助学生确立一种新的探索式学习方式,从传统的“知道什么”到“怎么知道”转变。在这里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斯坦福导读”小班课程的一些做法值得借鉴,见下表。 根据上表的数据,我们了解到在1999至2000学年,斯坦福大学总共开设了5735门本科课程,其中21%为只有1名学生开设的课程,52%为只有8名及不到8名学生开设的课程,75%为只有15名及不到15名学生开设的课程。这种以小班教学为特色的课程创新项目,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对所喜欢学科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按照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置教学课程。而在我国的许多高校,小班课程常常因为教育投入和成本的原因被取消。这一点是非常值得我们教育部门反思。 3.“换位”教学法。“换位”教学法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学主体和教学客体之间、客体与客体之间的换位思考。具体表现为:教学中的主客体即师生间的换位;教学客体之间即学生与行政管理者之间的换位。作为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通过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学着去扮演老师的角色,从实践中去体验接受知识的乐趣。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应积极创造机会采用角色扮演法、情景模拟法等实验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去扮演行政管理者的角色,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积极打造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平台 行政管理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它产生于行政管理的实践,又服务于行政管理的实践。因此,目前国内外各高校都在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为了更好地实现行政管理专业提升学生实际能力的目标,国内许多高校从培养计划的制定、课程体系的规划、课程设置、教学设施的筹备、实验室的建设等各环节入手,为开展实践教学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目前,许多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要求学生毕业时实践环节的学分须达到总学分的30%。学生的实践教学集中在社会调查、电子政务实务、人才招聘模拟训练、大学生心理和性格测评、公共管理案例分析模拟、办公自动化管理信息系统、专业实习等方面。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借助实验平台来进行电子政务等模拟实验。由于电子政务实验教学具有实际操作、互动体验、学以致用等特点,对提高学生借助电子政务平台处理政府事务能力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可以通过购买电子政务教学实践平台的相关软件来实施操作。通过模拟体验,让学生能切实感受到政府电子政务的具体运作流程,同时也能体验现代信息技术给政府管理流程带来的便利和高效。 2.倡导双循环教学模式。由于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非常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际的操作技能,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可以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双循环教学方式。“走出去”是指专业教师可以到政府部门、企业、公共部门开展专题调研,形成与教材相匹配的生动教案,更好地丰富课堂教学。对学生而言,可以通过见习、教育实习等方式参与行政管理岗位的工作,然后在实践中带着具体问题来学习和思考行政管理的基本理论,这样会使理论和实践得到有效的结合。在这一点上,厦门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的做法值得借鉴。为了鼓励教师结合所讲授课程,开展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比较政府》课程的主讲教师带学生到厦门市监察局开展调研,实地了解现实政府运作流程,取得了非常好的实践效果。同时,有一些高校采取“请进来”的方式,定期邀请一些政府官员或者企业中的管理人员到学校来授课,通过讲座、座谈等形式,和学生进行面对面地交流和沟通,以此来向学生传授政府组织和企业管理方面的经验。同时,学校也可以就目前专业培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和政府、企业部门的管理者进行沟通,使学校未来培养的专业人才能更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3.组织开展适合专业需要的社会调查活动。专业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实践活动,把课本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真正用到实处。如厦门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教师先后组织学生围绕“转型时期政府行政管理方式的改变”、“乡镇行政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其解决”、“老年人社会保障问题”等课题先后在厦门市、福建省、广东省及其他相邻省份进行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并写出了一系列高质量的论文。学生们普遍反映这样的实地调研收获很大,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在国外,无论是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如法国国家行政学院自称是“三无”学校――无文凭、无教材、无专职教师。该校强调为用而学,学生在2年零2个月的学习过程中,一半时间是在校外学习。加拿大行政官员培训学院,更强调实践教学,其中30%在课堂内,70%在课堂外,其教学原则就是培养会做事的人。英国伯明翰大学在长期的公共行政教育过程中,形成了更强调实践导向,更注重政策实施的管理和评估,由重视知识到强化技能的特点。由此可见,高校应积极寻求与当地政府、企业的积极合作,积极搭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平台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这样既可以保证学生在短时间内接受大量理论,又能迅速把学到的理论付诸实践,大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三、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关键,没有良好的师资队伍,学科建设就无从开始。对专职教师也可根据需要选送一部分到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去进行挂职锻炼。同时,高校还应鼓励和选派有潜力的教师去国外的大学访学,也可以去国外的企业和政府机构进行实地的调研,使教师既通晓理论又能增加实践经验,这样即可更大程度上避免教师在教学中出现照本宣科的现象。众所周知,目前国内高校的教师教育的角色正在被逐渐弱化。由于高校的考核评价体系使得许多教师忙于科研项目的申报、忙于科研论文的撰写,因为如果这些科研硬指标完不成,就会直接影响到教师的岗位聘任,最直接的结果是教师的专业技术职称不能得到晋升。而被我们认为教书育人的真正角色定位反而出现错位。如果长期以往势必会对学生的专业培养造成影响。以下表格数据或许能让我们看出一些其中的端倪。通过对上表的数据分析,我们发现高校教师在实际工作中的时间和精力分配与他们的学历水平、职称高低存在明显的差异。教师真正应该扮演的教书育人的角色正逐步被过渡到边缘地带。这种角色错位最终可能会导致高校人才培养流于形式。因此,当前我们应积极促进高校高学历的优秀杰出教师、知名学者、教授向教育者角色回归,使大学教师的教育者角色与科学研究的角色实现融合,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当我们把目光投入国外的公共管理本科教育时,确实国外的一流大学都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美国公共管理类学科的教师,由在研究、教学和行政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人担任。据有关资料介绍,在美国著名大学中,教师中有的当过白宫顾问,有的曾担任过政府部门长官或州政府行政长官,有的至今还是联邦政府某个改革委员会的委员等。这些教师既对公共管理理论有着很深的造诣,同时又有非常丰富的公共管理实践经验,这一切都为培养出高质量的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在行政管理人才培养中,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渗透实践教育的理念和逻辑,将实践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切实采取有效的整合方法,把实践教育纳入培养方案中,并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课程教学、师资配备、资金支持、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上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唯有此才能逐步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与国际接轨的复合型、应用型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 本科行政管理论文: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升策略 摘要:随着新建本科院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和高校内涵建设的需求,对本科院校重要组成部分的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行政管理人员是新建本科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建本科院校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需要行政管理人员队伍尽快适应学校的发展及需求。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建校时间短,行政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个人素质亟待提高。本文在分析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建设的现状与目标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升策略,为我国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提供借鉴。 关键词:本科院校;行政管理;素质提升;策略 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高校在办学定位和教育目标上都在不断适应社会新需求,如亲产业化、产学研合作、高素质人才培养等。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指出:“管理不只是一门学问,还应是一种文化,它有自己的价值观、信仰、工具和语言”。 高等学校行政管理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高等学校的生存与发展。[1]高校的行政管理是实现其教学、科研两大社会功能的基础。近几年,我国涌现出不少新建本科院校,这些新建本科院校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诸多问题,使得新建本科院校的快速发展质量和办学效果受到了影响。如今,我国对高等教育的改革提出了新要求,高校教育改革正向较大规模和较深层次转型,更加注重内涵式发展和质量提升,在此情况下,新建本科院校应建立起现代化的管理方式,以适应这种高校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因此,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素质队伍建设也成为高校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建设的现状与目标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学校有三要素――行政管理、教育和研究。高校行政管理队伍改革成为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满足高等学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和高校内涵建设的需求,高校行政管理人员队伍也需要与之匹配。高校行政管理的质量直接关系到高校教育的健康发展,只有全面提升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才能有效提升高校行政管理水平。[2] 对于新建本科院校而言,教师队伍和行政管理队伍对高校教育目标和办学理念的实现影响更为重要,是支撑学校发展的支柱。在当前情况下,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面临着自身素质提高的需求,如需要具备良好的业务能力、应变能力和政治素质,需要具备新理念和掌握新的信息管理工具。而由于新建本科院校在建设初期发展基础薄弱,教师队伍和行政管理队伍参差不齐,影响到高校工作运转的效率和执行力,甚至影响到高等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和高水平建设。 高校行政管理队伍的素质和工作水平直接关系到高校的现代化进程。[2]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应在高校教育大目标下,立足于高校办学目标和行政管理要求,以效率、质量、专业为目标,以业务、服务为导向,构建开放性、特色型、服务型、专业性行政管理队伍。 二、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问题与原因 新建本科院校发展时间短,发展之后又面临着办学困境,在科研能力方面难以和研究型大学相比,在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方面难以和高职院校相比,在办学质量提升、特色凝练、人才培养、教工队伍建设、转型升级等方面面临许多现实性问题。在新形势办学目标下,应不断深化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管理改革,提升行政管理人员办学理念和创新理念,紧跟时展和办学目标需求,是新建本科院校提升竞争力和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 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队伍仍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问题可以归结为以下4个方面: 1.管理方面如新建本科院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参差不齐,管理队伍建设水平低下,管理效率低下,一些新建本科院校为招揽人才,纷纷打出解决人才家属的招聘条件,将人才家属放置在行政管理岗位,导致行政管理人员队伍水平参差不齐,影响到教学、科研和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贯彻执行。 2.观念方面如在高校教育改革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管理理念滞后,缺乏现代管理意识,制约了教育改革的进一步发展。与企业相比,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服务意识薄弱,业务专业化程度不够,服务意识改革和理念更新相对比较落后,这与高校的竞争环境和行政管理人员的心态有关,作为一种相对稳定的教育机构,高校和企业面临的环境有很大不同,也导致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服务意识不强,缺乏以服务为中心的理念变革,难以适应新的教育改革发展和需求 3.激励问题如新建本科院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待遇与贡献不匹配,行政管理人员岗位工资细化程度不够,行政管理权力泛化、存在双肩挑的行政管理人员、行政管理人员业务能力不强、待遇与教师差距较大,与新的办学理念有差距等等。这些问题客观上影响了行政管理人员的服务水平改善的动力。 4.业务问题如行政管理人员缺失专业系统学习和知识培训,学历层次相对较低,业务技能不足等,影响了高校整体办学目标的发展。 三、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升策略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和高校办学理念的社会化和市场化,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是世界各国高校建设的一种必然趋势。如今的高校办学,国际化和全球化趋势在不断上升,因此,新建院校的办学初期就应重视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建设以提高办学管理水平和办学的经济效益。 本文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认为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素质提升是一个系统性工程,该系统涉及目标层、建设层、实施层和评价层。其中,提升策略对应实施层,是一种带有具体操作的提升策略,受到目标层和建设层的指导,应以评价层为依据和信息反馈,使提升策略更加有成效。 依据图2,本文提出具体的以下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素质提升策略: 1.建立基于分类管理的激励机制 以办学目标为要求,以分类管理为出发点,构建基于分类管理的激励机制。当前,新建院校在薪酬激励机制方面都沿用高校的旧体系,导致对行政管理人员激励不足,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基于分类管理的激励机制的目的在于使薪酬体系与行政管理人员的水平、能力、责任和贡献相挂钩,注重行政管理服务薪酬水平与学校发展水平、地方政绩的协调增长,对行政管理人员可以分类分系列制定岗位责任、业绩、贡献挂钩的绩效薪酬,以岗位绩效工资为主体,尝试推行年薪制、协议工资、项目工资等多种薪资体系并存的工资体系,增强薪酬待遇的吸引力,提升行政管理人员素质。 2.完善行政管理人员的保障机制 黄剑青指出,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激励存在的困境有:“行政管理工作本身缺乏吸引力、行政管理人员的职业社会地位不高以及考核机制不健全。”[3]保障机制的构建应立足长远,强调行政管理人员的长远性发展和整体素质提升,因此,前期投入成本可能会大,这就对高校提出了一些新要求,要制定长远计划安排,以保障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升,如带薪培训、绩效福利等,甚至脱产学习,从而为行政管理人员素质水平提升解决后顾之忧。 3.引入企业式人员素质提升策略 新建本科院校应以企业为师,不断增强竞争服务意识,重视对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和专业化水平提升,可以逐步推行资格要求和岗位证书制度,如轮岗制、带薪培训、资格认证考核,对优秀贡献行政管理人员进行奖励,增强行政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以企业式人力资源管理方式提升行政管理人员素质。 4.加强岗位聘用和岗位考核制度建设 以岗位聘用和岗位考核为基础,加强专业化、规范化、精细化行政管理队伍建设,深化行政管理人员聘用、考核、评价机制等改革,突出业务服务能力和行政管理能力,以岗位职责为核心实行目标管理,树立以业绩、成果、贡献、能力为导向的岗位考核意识,采取差异化行政管理人员评价方式,建立岗位适应的多系列行政管理人员考核评价体系,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分级流转、优胜劣汰的动态聘任管理机制。慎重引入行政管理人员,除了对现有的行政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外,新建本科院校还应该重视对行政管理岗位的资格要求,严格考核新聘行政管理人员,而不是将行政管理人员简单地作为一种招聘教师的附属搭配,从而降低了行政管理人员队伍的总体素质。 5.加强行政管理人员队伍的信息管理能力建设,满足高校行政管理信息化发展要求 当前,信息管理成为高校行政管理的重要内容,新建本科院校应不断加强行政管理人员的信息管理水平,注重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和发展,实施岗位轮换和业务交流,加强行政管理绩效考核的评价标准和实施量化管理,提高信息化能力,适应高校信息化管理要求,提高行政管理工作效能,建立多目标的激励和管理发展机制。 6.推行基于业务内容的行政管理人员考核评价机制 行政管理人员队伍的考核是激励机制的关键,应在分类管理的基础上,推行基于业务内容的行政管理人员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分系列管理制度,明确各系列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择优聘任,竞争上岗,实行不同内容的支持模式,鼓励行政管理人员立足本职岗位,发挥岗位作用。 四、结论 行政管理人员素质提升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需要从激励机制、培训方法、管理体制、保障机制、考核机制等多方面入手,进行系统性改善和提升才能取得效果。基于此,本文从建立基于分类管理的激励机制、基于业务内容的行政管理人员考核评价机制、企业式行政管理人员素质提升策略、岗位聘用和岗位考核相结合、信息管理能力建设、行政管理人员的激励保障机制等多方面,提出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素质提升策略。 本科行政管理论文:新建本科院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归因与解决策略 摘要:新建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其跨越式发展过程中,基层行政管理人员产生了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给高校正常的行政管理工作带来了消极影响。本文列举了新建本科院校基层行政行政管理人员可能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分析了产生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从学校层面和个人层面提出了解决新建本科院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心理健康问题的相应对策和途径。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心理健康 近年来,新建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1999年至2007年,教育部先后批准建立了208所普通本科院校,占全国740所本科院校的28%。新建本科院校与老牌高校相比,发展历史短暂,经验不足,而且同类院校数量很多,一起步就面对瞬息万变的国际国内环境,竞争日趋激烈,既要逐渐缩短与老牌高校的距离,又要在与同类院校的比拼中取得先机,不落下风,因此,必须在办学资源、学科专业、师资队伍、文化底蕴、行政管理体系等各方面加大改革力度。[1] 其中,行政管理体系的改革首当其冲,而在改革的过程中又存在着多方面的因素,这一切对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群体的心理冲击较大,他们在工作过程中逐渐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问题。有效调适或解决这些心理健康问题,对于提高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水平,构建和谐校园,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基层行政管理人员可能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归因 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特指高校专职从事行政工作的并不包括“双肩挑”的校领导或校部机关、二级院系中层领导(因这些人本身就具有专任教师职称)。[2]新建本科院校基层管理人员在学校跨越式的发展中,工作超负荷运转,心理压力逐渐增强,由此产生了种种的心理健康问题。 1.1基层行政管理人员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健康问题一般是指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存在的情绪消沉、焦虑、恐惧、人格障碍等心理状况。新建本科院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自卑心理、倦怠心理、焦虑心理、压抑心理、压抑心理、吃亏心理、嫉妒心理、依赖心理。 (1)自卑心理。自卑心理主要表现为自我价值感弱化,自我价值认同感降低,难以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新建本科院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因为自己的岗位带有明显的服务性、从属性、辅助性,认为是“为他人作嫁衣裳”,“自我价值”无法实现,自惭形秽。 (2)倦怠心理。倦怠心理主要表现为职业枯竭。新建本科院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长期从事简单、繁琐、枯燥的事务性行政工作,使得无法从工作中找到乐趣,对自己长期从事的职业产生一种疲倦感,具体到工作中,表现为常常会抱怨有干不完的工作加不完的班;会抱怨付出与收获不成比例;会觉得身体疲劳、情绪低落、创造力衰竭、价值感降低、人性化淡漠等。[2] (3)焦虑心理。焦虑心理主要表现为紧张不安、急躁烦郁,甚至出现易激动、爱发脾气等过激的心理反应。现代社会工作、生活节拍加快,社会竞争的加剧,而新建本科院校基层行政管理工作量大,时间长,工作质量要求高,基层行政管理人员长期处于紧张焦虑之中,极易产生焦虑心理。 (4)压抑心理。压抑心理表现为情绪低落,态度冷淡,工作缺乏主动和热情,长此以往则可能发展为郁郁寡欢,使人变得颓废、沮丧和消沉。新建本科院校枯燥乏味、循规蹈矩的基层行政管理工作限制了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的个体自由和创造性,极易产生压抑心理。 (5)吃亏心理。有的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看到同等学历、同时参加工作的同志因从事专任教师工作或从事其他岗位很快就晋升高一级职称或提拔了职务,而自己则是“原地踏步走”,经济收入微薄,生活清苦,认为自己在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上吃了亏,心理上产生一种不平衡感,进而愤世嫉俗,怨天尤人,工作缺乏积极性。 (6)依赖心理。依赖心理主要表现为习惯于长期形成的“按部就班”、“惟上是从”的工作方式,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好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的被动与主动的辩证关系,依赖领导,一味地顺从、盲从,即使有不妥之处也不提出异议,工作毫无创造性。 (7)嫉妒心理。嫉妒心理多半是自己与周围环境失衡,某种个人需求得不到满足而迁怒与自己年龄、文化、能力和地位等条件相似,而在某些方面却优于自己的人的消极情绪。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的嫉妒大都发生在同事之间,如同事取得成绩,受到表扬,得到提升等,不是见贤思齐,而是把自己的过失与不利归咎于同事,进而产生嫉妒的心理。 1.2基层行政管理人员心理健康问题的消极影响 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提高工作效率、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发挥个人创造性、保持个人身心健康的必备条件之一,反之则会对个人的工作、生活产生消极的影响。 (1)降低工作效率,影响工作质量。非正常的心理会影响工作的正常发挥。心境不好,人的思维活动就会凌乱无序,注意力难以集中。缺乏工作热情,失去内部动力,工作处处被动,不仅工作质量低下,还容易给单位工作造成重大的失误。 (2)影响个人与其他同事的关系。心理不健康的人往往容易自我封闭,把自己围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与周围环境“隔离”起来。遇到困难和失败不能冷静对待,不能认真地剖析原因,寻找解决的办法,而经常迁怒于他人。不能正确、诚恳的接受领导的批评,误以为领导求全责备,对待自己极尽苛刻,长此以往,必将形成一段“离心力”,损害自己与同事、与领导之间那种真诚的情谊。 (3)影响个人创造性的发挥。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自身特点是琐碎、繁杂、程序性强,长期从事这样工作的人会处在既紧张心理压力又大的环境中,如不能及时缓解由各种因素造成的心理压力就很容易对工作的厌倦和怠慢,逐渐消退对自身价值实现的期望,导致工作创造性不足。 (4)不利于个人的身心健康。一个人如果整天沉闷在焦虑压抑、忧郁愤懑、自轻自贱之中而不能自拔,不仅精神上萎靡不振,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各种疾病也会趁虚而入,最后结果必然是身心俱衰,越来越不适应于工作需要,既是对个人事业的损失,也是对单位发展的损失。 1.3基层行政管理人员心理健康的归因 新建本科院校基层行政工作的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首先是有着诱发各种群体心理问题的共性因素,也有新建本科院校特有的客观环境因素,同时也有处于特定环境中的基层行政管理人员这一特定人群自身的因素。 (1)队伍构成复杂,人际关系复杂。新建本科院校大多是多校多层次合并升格的地方院校,目前新建本科院校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原地方性师范院校升格而成,升入本科院校后以教师教育为主;二是由多个高职、专院校合并后组建的综合性新建本科院校。新建本科院校的行政管理队伍基本上为合并前各类院校的行政管理人员,这些行政管理人员结构复杂,有的是原大专层次学校的行政人员,有的是原低层次办学实体的内部员工,有的是教学岗位的转岗人员,有的是引进人才的随调家属,随着学校的扩招,还有一批本科生、硕士研究生跻身行政管理工作队伍行列。[3]这几种类型的行政管理人员自然而然的分成几个群体,因学校合并、升格后的利益调整不自觉地割裂了上述几个群体,人际关系复杂,带来行政管理人员之间的不和谐。相对而言,原办学层次较高学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占据了较大部分的中层干部岗位,脱离了基层行政管理人员岗位行列,而一些原来办学层次较低的行政管理人员本来是原学校的中层干部,但合并升格后却成了一般的基层行政管理人员。以上种种使得部分基层行政管理人员滋生了吃亏心理、嫉妒心理和压抑心理,懈怠消极地对待工作中常带有不满情绪,影响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 (2)官本位意识较强,职位晋升较难。新建本科院校大多是在地方政府行政扶植下组建的,特别是属于“省市共建,以市管为主”管理体制的学校往往被当地市委市政府当作是一个工作部门,与地方政府关系密切,管理中保留了比较浓厚的政府机关行政管理痕迹。[1]对高校基层行政人员而言,他们晋升科级、处级职位与专任教师晋升讲师、副教授的道理一样,是解决待遇的唯一途径,许多老牌高校都建立了科学化的制度,使行政人员晋升职位规范有序,充满人文关怀。但是,许多新建本科院校的干部选拔机制忽略了高校的特点,按照地方政府干部任用的理念及方式选拔任用学校的干部,使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的晋升难度增大,变数增多,同时,部分学校由于干部职数问题没有与地方政府理顺或是学校组织工作没有常态化,有的学校居然数年时间里没有一名科员晋升科级职位,有的基层行政管理人员尽管工作出色,但由于组织耽搁,到了准备提拔的时候已经超龄,严重挫伤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也使他们产生了压抑失落、愤懑倦怠的心理。许多新建本科院校官本位思想依然存在,等级分明,在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的心理上投下了“上尊下卑”的阴影,没有争取到一官半职的觉得低人一等,导致自卑心理较重,自我价值认同感降低。另外,由于自觉位卑言轻,基层行政管理人员也容易形成依赖心理,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3)重教学轻管理,缺乏认可与尊重。新建本科院校“重教学科研轻管理”倾向较之老牌高校更明显,一些人认为行政管理是简单的事务性工作,人人都能做、会做,甚至认为只有无法胜任教学、科研的人员才去做行政,对行政管理工作缺乏充分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对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缺少认可与尊重,从而使基层行政管理人员认为自己在高校里只是附属品,不过是服务于人的配角,缺乏职业认同感、工作安全感和满足感。 (4)分配政策不均,工作地位与薪酬待遇低。作为新建本科院校,师资队伍是其发展的最大瓶颈,因此学校在分配制度上向教学人员大比例倾斜,地方政府也出台了许多提高专任教师待遇的政策,教师与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在社会上,他们的社会地位不如专任教师和中层管理干部;在学生眼里,他们的地位和专任教师也大不一样的。这使得他们心理不平衡,难以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 (5)体制改革步伐加大,工作压力大。新建本科院校发展步伐较大,原有的人员结构已不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各高校对机构、人员进行了精简,推出竞聘制度,实行双向选择,优胜劣汰。一方面基层行政管理人员长时间的超负荷工作,极易产生焦虑心理,另一方面,有些人不能正视现实,保持良好心态,就会情绪低落、失落迷茫,注意力分散、工作热情减退。[2] (6)岗位考核不合理,挫伤积极性。新建本科院校许多都处于制度建设中,由于以教学、科研为中心,许多高校关于教学、科研的奖励办法或条例不断推出,却难看到与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相关的奖励制度。行政管理岗位考核上长期以来一直延用着从德、能、勤、绩等方面进行考察,过于单一笼统,流于形式,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存在着“大锅饭”或“轮流坐庄”的现象,考核效果大打折扣,严重挫伤勤勉工作的行政人员的热情和积极性,使他们产生吃亏心理和倦怠心理,整体工作效率降低。 (7)重使用轻培训,工作能力欠缺。新建本科院校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来自于不同层次的学校,许多人没有系统地接受高校管理方面的教育,而学校的进修培训、继续教育的重心都放在专任教师身上,普遍不重视对基层行政管理人员进行必要的业务培训和进修。由于知识结构不合理,学历、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基层行政管理人员既不能适应新建本科院校建设发展的要求,也不能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4] (8)角色认知不准确,自我调节能力低。新建本科院校的基层行政管理人员对行政工作的服务性、从属性缺乏正确的理解,对个人的角色定位不准确,有的人过分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当自己的某种需要(如尊重需要、待遇需要、名誉需要等)得不到满足时,容易产生心理落差。部分基层行政管理人员自我调节能力低,不善于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做出正确分析,不够淡定,对诱惑的东西缺乏免疫力,心理容易被影响,在遇到挫折的时候,不能及时调节心理以适应客观环境。 2基层行政管理人员心理健康问题解决策略 针对目前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出现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学校领导层面必须充分重视、寻找根源,制定对策;同时,基层行政管理人员也要立足于自身,在不断增强政治理论水平、完善知识储备结构、增强办事能力的同时,努力做好自身的心理调适,培养健全的心理品质、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健康良好的心态投入到学校的改革发展大业中,实现自我价值。 2.1学校层面的解决策略 (1)优化学校环境,畅通晋职渠道。作为新建本科院校,由于是多所多层次学校的整合,因此要兼顾多群体的利益,平衡好各种利益关系,形成相互尊重、彼此关心、增进了解、共同成长的良好学校环境。建立符合新建本科院校干部队伍实际的干部选任机制,畅通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的晋职渠道,以人文关怀的精神解决干部选任工作的历史遗留问题。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缓解心理压力。学校要发挥高校在心理学科方面的优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要适时为基层行政管理人员举办心理健康系列讲座,定期开展心理咨询服务,提供及时有效的宣泄渠道,让他们正确认识压力,学会一定的解压技巧以及策略,让其不良心理得以化解。 (3)合理提高经济待遇,改革考核制度。新建本科院校的分配制度随着学校的发展壮大也在不断的完善中,新的分配制度改革要顾及到基层行政管理人员这个群体,合理提高他们的经济待遇,缩短与专任教师的距离。在干部队伍基本稳定的基础上,新建本科院校学校应对行政管理人员实行职级制,逐步向专业技术系列靠拢,淡化以官为本的思想。学校要依据工作性质、工作层次、工作特点的差别制定明确、具体、量化的行政管理人员考核制度,坚持客观、公正、公开的原则,注重工作实绩,体现岗位与职责挂钩,业绩与待遇挂钩。 (4)加大培训力度,提高综合素质。新建本科院校的基层管理人员结构复杂,层次参差,高校应发挥自身优势,根据行政管理人员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加大教育培训的力度,优化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增强抵抗心理疾病的免疫力。 2.2个人层面的解决策略 (1)建立正确的角色认知,增强职业认同感。新建本科院校的行政管理人员许多来自较低层次的学校,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有一个重新认识和熟悉的过程,因此,基层行政管理人员要建立正确的角色认知,认清自己的角色位置,深入认识行政管理工作的性质、职责和任务,增强职业认同感。 (2)掌握人际沟通技巧,建立和谐人际关系。新建本科院校的基层行政管理人员来源多样,利益诉求多元化,人际关系复杂,因此,要掌握人际沟通的技巧,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缓解心理障碍和压力。在工作中,同事之间的摩擦、误会是不可避免的,对此应该表现出一种宽大的胸怀,不斤斤计较个人得失,要团结那些与自己意见不同甚至相反的人一道共事,以锻炼自己求同存异的能力。 (3)科学调节不良心理,保持良好心态。不良心理一旦形成,应采取科学的方法加以调控和转化。一是转移弱化法,即把自己的注意力转向令人愉快和高兴的心情上来,弱化、淡化不良心情;二是娱乐对抗法,即适当参与一些唱歌、跳舞、体育活动等娱乐性活动中来,促使不良心境自然消失;三是超脱升华法,即跳出原有的圈子,以更高、更广、更远的角度对导致不良心理的心情做出新的理解,使自己的精神得以解脱,并利用新的情绪冲动,把它引向积极有益的方向;四是自我宣泄法,即合理宣泄、自我安慰,及时把自己从不利于心理健康的氛围中解脱出来,轻装上阵。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相对处于组织的底层,更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树立正确的名利观,在正视现实中学会放弃,正确地评价自己的能力、知识水平,善于把握自己的情感心态,学会在竞争中生存。[5] (4)广泛汲取各种知识,形成健康情趣。常言道:无知滋困惑,有识养精气。基层行政管理人员要通过学习充实自己,增长才干,开发潜能,在熟练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尽可能博学多采,广泛汲取知识营养,培养各种能力,唯有如此,才能较好适应各种工作环境的挑战,才能树立自尊自信,形成健康的情趣。健康合理的情趣一旦形成,就会对自己起着定向和激励等多方面的作用,对工作产生积极、稳定、持续的影响。 3结语 新建本科院校跨越式的发展,对基层行政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加了他们的工作压力,使他们产生了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因而,有必要更多地关注高校基层行政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学校要及时出台合理有效的措施,以此提高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帮助其缓解和消除压力,使其提高工作效率,进而有效地提升高校行政管理效率和质量。而行政管理人员自身也要树立正确的角色认知,增强职业认同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独具魅力的个性和坚强的心理品质,以开朗、稳健、幽默、自制的性格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及心理调节能力,去迎接和适应工作、学习和生活,有力地推动学校健康、有序、和谐地发展。 本科行政管理论文:高校行政管理本科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探讨 摘 要:在高校各项专业教学模式不断改革以适应社会变化的形势下,笔者主要阐述了在行政管理本科专业改革中出现的培养人才目标及课程设置的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教学模式可行的改革方案。 关键词:行政管理;教学模式;实践教学 一、高校行政管理本科专业教学模式中出现的问题 1.培养目标不明确 国家教育部曾经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定性为:培养具有行政管理能力,具备政治、法学理论的专门人才,能够在事业单位、国家行政机关和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但是在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教育中多以理论教育为主,轻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1]。 2.培养的人才社会适应性差 很多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办学方针较为一致,只是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教育,而没有强调培养学生的技能。这样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在进入社会后针对具体的问题运用相关知识解决,无法适应社会需求,这就让行政管理专业的社会认可程度不高。 3.课程设置不合理 据统计,我国传统的行政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中80%是理论类教学课程,而技术培养、操作能力类课程不到20%,行政管理教学过程中重视理论而忽视实用。课程设置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如此比例不协调的课程设置培养出来的学生会对理论知识掌握不错,但是动手能力极差。 二、行政管理本科专业教学改革建议 1.优化教学内容 教育内容应该严格按照国家教育目标进行,积极拓宽学生的基础知识增加实践教学内容设置,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精选主干课程,保证学生专业知识掌握,建立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课程设置是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优化课程设置有利于完善教学内容,所以在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中会出现强调课程设置改革却忽略教师授课内容方法的问题。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特点及经验水平制定有重点的教学计划,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讲授课理论与研究相结合,让学生学到更专业的知识;结合国外优秀教学理论,及时向学生讲述国外科研最新动态;并且实践和理论相结合,培养实用型人才。 2.改革考核方式 以期末考试作为每学期的学习成果考核往往存在着偏重考核书本基础理论的问题,这样的考核办法不能对学生学习成果起到真正的检测作用。 重点考核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2]。完善期末考核试卷的试题内容,强调试卷考核的信度以及区分度,试卷考核应综合涉及认知、理解、应用以及分析综合等各方面内容。平时考核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重点考核学生运用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在平时作业布置设计要具有科学合理性,尽量布置具有实际性和研究探讨价值的论文。 3.创新教学方式 采取案例讨论法以及专题谈论法开展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案例讨论法是要基于基本原理对实际情况进行分析,锻炼学生理论运用能力。在充分讨论中促使学生对具体问题深入挖掘,对知识熟练掌握,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专题讨论法给予了学生很大的自由空间,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通过学生与老师的交流,提高学生课堂积极性。讨论结束之后老师要对观点给予总结归纳,巩固课堂效果。 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制定实践课程计划,联系实践教学基地,给学生实践提供平台;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形成调研报告后让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聘请机关工作人员举办专业讲座,讲述在企业工作中实际遇到的问题和通过何种途径解决问题的具体案例,普及实践知识。 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模式仍在不断的探索之中,因此现有的教学模式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实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因此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要从培养社会需要人才的目标出发,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作者单位:新疆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
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视 【摘 要】在以往的教育中,学校、家长只重视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品德的优劣,却忽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尤其甚少注意到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甚至把心理问题当作品德问题来看待。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和深入,初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在深入开展,探讨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采取怎样的措施是教育者履行其职责,为国家、社会培养更多合格人才的必要途径之一。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意义;问题;对策 家长望子成龙,学校相互攀比优秀指标人数,给班级和教师下达优秀指标人数,为完成指标任务,导致教师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给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最近几年,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对初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也有一些先进地区率先开展了这项工作。如今,人们深深认识到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学校对心理健康的呼声是非常高的,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被摆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素质教育的切入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在深入开展。在提高初中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目前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存在着不良现象,必须寻求有效对策予以根本解决,才能提高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绩效。 1.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1 初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普遍表现。 近年来,国内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对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当前我国初中学生心理状况不容乐观,相当一部分学生有心理和行为问题。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的紧张,学习所造成的压力和“自我”方面造成的困难,这三方面联系在一起造成许多并发症。如任性孤僻、焦虑、神经衰弱、学习不良、厌学、逃学、违纪等层出不穷,青少年犯罪、自杀等恶性事件常见之报端。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初中学生心理素质不高,承受挫折的能力太弱是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此,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后果将不堪设想。要预防、减少和解决初中学生的这些心理问题,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就离不开扎实而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1.2 对学生以后的成长至关重要。 1.2.1 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素质教育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中,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是使个性能够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的先决条件,是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基础和保证。没有健康的心理,特别是在性格方面存在缺陷的学生,很难形成良好的品德。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学习不良的学生在病态人格、攻击性、撒谎、冲动性等测验中,得分显著高于普通学生。对智力发展和学习来说,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而意志薄弱、厌学、自卑、粗心、神经衰弱等心理行为问题,则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发展存在着交互作用,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不良的心理健康状态,焦虑、抑郁、恐惧等,往往会使人产生各种身体疾病,如“怒伤肝、恐伤肾、思伤脾。”心理健康是学生审美素质的基础和条件,对他们来说,心理健康本身就是一种美,没有健康的心理,也谈不上外在美和内在美。心理健康教育还有助于劳动观念与劳动习惯的培养,而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往往会在劳动中采取逃避的态度。因此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也是为其日后有效从事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一项基础工作。 1.2.2 心理健康教育对发挥学生创造挖掘潜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21世纪的人才将是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相结合的人才,为了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学校家长必须重视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因为心理素质在人才整体结构中具有基础与核心的作用,是发挥人的能动性的唯一基础。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学生在学习、劳动中就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有所创造、有所创新,挖掘自身的巨大潜能,从而有效地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水平,这对以后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现今一些深入人心的教育口号,如开发智力、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塑造完美人格等都是对某些重要心理素质的概括。 1.3 对社会的重要。 从社会的角度看,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的检出率不仅很高,而且还在逐年增高。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首先应该是心理健康的。从事创造性学习和创造性活动,要以个人的心理正常和健康为基本条件。现代神经生理学家认为,只有那些心理健康的人才把创造潜能付诸实现。初中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时期,大都是独生子女,竞争的日益加强,加上独生子女这种特殊的家庭结构,容易使其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产生各种心理行为问题。在我教的120名学生中,11人有心理障碍;5人有心理缺陷;有9人有心理异常。1994年我国学者黎修礼写的一篇文章《精神病是2 1世纪之患》中提到,1980年—1984年北医大精神卫生研究所对我国的几个地区抽样调查,发现15岁以上人口各类中度、重度精神障碍的发病率为12.96%,以此推算全国共有各类精神病人1395万。与此同时,上海的调查数据还表明这一比率在持续上升,人数每年以3000人的速度增长,在这种情形下,对初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和能力,全面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实现可持续发展,对社会是非常重要的。 2.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中,缺乏对当前初中学生心理状况,形成心理问题成因的正确认识。 在当前,虽然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有了认识,但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往往对学生的心理状况,形成心理问题成因的分析、调查研究不深入,心理健康教育只流于形式,事实上,我国初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形成成因是多方面的。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独生子女数目的增多,加上没有正确的家庭指导,教师和家长们很多都不懂运用心理学去研究孩子的各种能力素质。而初中学生心理疾病的产生,受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是很大的。如父母教育方法不当,家庭离异。超级恐怖片、一些有模仿性质的电视剧,社会生活的怕见所闻等,这些都是造成初中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成因。然而学校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中,对心理状况造成的成因分析不透彻,调查不深入,导致心理教育取不到良好的教育。 2.2 误用滥用心理测验,致使过分夸大初中学生的心理问题。 当代初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其身心发展处于人生的特殊时期,他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影响下,极易形成不健康的心态,这是一个由少年期向青年初期的过渡时期,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是身心发展的危险期。伴随其身心的快速发展,思维方式的变化、社会经验的丰富和升学竞争压力的增大,他们容易在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中滋生各种心理问题,萌发心理疾患,这是客观存在的。要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恰当运用心理测验是必要的,但有些学校却违反心理测验的准则。一些施测人员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不熟悉测验内容,测量程序不科学,把学生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均用测验的手法加以定论,甚至使用刊物上登载的游戏性试题和问卷来检测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测验中,不遵循心理测量的保密性,随意处置测查结果,暴露学生隐私,这样做违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影响其教育质量。事实上,任何心理健康的检测有其局限性,加上初中学生的思想和心理还处于不稳定变化之中,如果只用一次测验就给学生定论,是极端错误的。鉴于上述原因而导致了过分夸大初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有的媒体甚至大肆宣扬。目前由于人们对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有异,使用的检测工具不一,加之统计取样不当。评判者的主观随意性及其它因素的影响,得出了许多相互矛盾的统计结果,这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甚至形成消极影响,误导人们对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评价。 2.3 心理健康教育从教人员选择的随意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需要从教人员具备一定的心理理论素质和较出色的人际交往策略。从总体来看,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基本上是非专业人员兼任,学校对满足开课的需要,在选择从教人员时,随意性强,特别是师资力量薄弱的学校,随意安排几个,这些从教人员既不知晓知识,也不懂心理辅导策略与技巧。如我校是地处郊区的一所学校,于2000年开设心理课程教育,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没有正确的认识,视其为可有可无的事情。为了应付检查和点饰学校形象,随意安排了不能上英语课的老师,同时对机构的设置、组织规划、实施途径未做规范要求。 2.4 不能正确处理学校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由于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足,定位不当,认为学校的道德教育包含了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必要去开展什么心理健康教育,没有正确区分学校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之间的界限。在具体的操作中,简单地以德育教师或思想政治工作者来替代心理健康从教人员,把心理健康教育划归在德育管理机构,并在开展中套用德育教育的方法或手段,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显得机械呆板,雷同于思想政治工作。而实质上,两者是有区别的,学校道德教育的核心是人生观问题,其目标在于完善学生的道德品行,在操作上强调道德灌输、榜样示范、实际锻炼、陶冶教育和品德评价等方法的运用。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是青少年时期的成长和发展问题,其目标在于增强学生调控自我、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发展自我的能力。在操作上避免简单机械灌输和理论教化,强调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等方法的运用。所以,学校应当正确处理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既不能用道德教育取代心理健康教育,也不能用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而忽视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只有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补充、相互渗透,才能达到育人的目的。 2.5 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化和知识化而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化。 心理健康教育是综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现代医学、社会学等科学的基本原理,采用多种方法对学生心理施加影响,以促进学生身心正常发展,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的一种教育活动。其实施的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就心理辅导而言,有会谈、角色扮演、信心训练、行为矫正、心理沟通和心理测量等。但有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存有学科化、知识化的倾向,片面追求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向学生强行灌输有关名词、定义、概念,要求学生记忆心理学知识和原理,这种用学科知识来操作心理健康教育,必然会带来负面影响。它不利于维护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反而加大学习负担,增加心理压力,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类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需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在特定条件下,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对心理健康教育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不能片面地用学科的方法去操作运行。因为心理问题具有偶发性、隐蔽性和缓显性等特点,不是靠知识的灌输、原理的阐释就能解决,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和心理素质的提高,也不是靠某门课程的开设可简单达成,要靠课程教学、学科渗透和课外教育有机结合,靠家庭、社会学校多方面来形成合力,领导、教师、家长、学生的参与,才能真正完成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否则,强调学科化、知识化,只能使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空乏无力。 3.对初中学生心理实施健康教育的对策 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良倾向,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维护初中学生的健康心理,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3.1 真正落实心理健康课程,建立健全有效的心理辅导系统,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 学校不仅要开设心理健康课程,还要一一落实课程的成效。除此之外,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心理辅导系统,包括组织机构,从教人员的配备,实施的手段和方法等,当学生产生心理问题后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指导和帮助,不至于产生苦闷和压抑的不良后果,而形成心理障碍。由于当代初中学生很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倍受呵护,基本上形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畸形心态。他们在家庭中缺少儿童伙伴,在家庭中又处于特殊的地位,家长为了孩子,宁愿自己受苦受累,也要为孩子创造最好的物质条件,却忽视了孩子心理素质的培养,产生了教育孩子的心理偏差,这些都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正常发展。特别是实行了双休日制度后,学生在家里度过的时间相对增加了,生活内容丰富也复杂了,出现的心理问题也就更多了。这样,对初中学生开展心理辅导就尤为重要和迫切了。它不但能使学生在学校的生活中得到愉快和社会和他人的关系,对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还可以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如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和有教育意义的影片;开展户外文娱活动,象春游、冬游等,使学生能有更多的机会领略大自然的美好风光与祖国的锦秀山河,更深刻地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 3.2 心理健康教育的从教人员需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理论素养和出色的人际交往策略。 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规范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要有正确的认识,视其为重大事情,对从教从员的素质有明确的规定。学校应选择具备一定心理学理论的从教人员,通过各种途径,如外出进修、校本培训、专家讲学、远程教育等,提高从教人员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能力,并将心理辅导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因此,学校一方面要大力做好从事心理健康教师的职前培训工作;另一方面,尽快做好在职教师的受训工作,使其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技能,持证上岗,逐步扭转目前杂拼人员的现象,从而解决心理健康教育成效不高的状况。 3.3 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中,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 在进行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时,培养和强化学生心理素质,教师首先要认清常见的心理障碍种类和形式,如自卑、好高、逆反、封闭、虚荣、妒忌、冷漠、厌学、趋向、求刺激、性差异、早恋等心理,以便对症下药,及时疏导,其次寻求心理障碍防治的措施与途径,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 3.3.1 合理的家庭教育是必要条件。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学校,家长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最根本的。家长不但要生活中关心爱护孩子,更重要的是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家长要做不溺爱和娇宠孩子,而应尊重和理解孩子,正确认识和估价自己的孩子,有时还可以创设条件,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使他们有着健康的心理。 3.3.2 正确的学校教育是重要因素。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阵地,学生知识的掌握,健康心理的形成,绝大多数是在这时得到完成的。因此学校不能划分班级等差,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要平等、尊重、信任、理解,提倡疏导,忌用堵塞,这是最基本的教育方式。同时,要把心理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结合起来。 3.3.3 加强学生的修养是关键。 要让学生有着健康的心理,必须加强学生自身的修养。首先帮助学生树立新的学习目标,适应各个年龄段的过渡,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情绪,在行动上要善于自我激励和反省,通过自我暗示、自我克服,克服盲目的冲动,把自卑感、虚荣心、厌学症成人化导向自强、自尊、自爱、自控的境界。其次教育学生严格要求自己,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尽快适应、关心和热爱班集体,团结同学,与大家建立真诚的友谊,逐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学会辨别是非、美丑、真假、善恶,懂得坚持真理,抵制不良影响,完善自我的同时也完善班集体。再次告诉学生每当遇到烦恼、苦闷、失意时,要坦诚向老师、长者、朋友倾吐,求得理解和帮助。遇到表扬批评要自警和自省,遇到诱惑要自控,要使自己保持开朗和愉快。 3.4 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班主任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一项经常性的教育活动,仅仅靠几堂课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其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生活动中,而班主任是联系班组最紧密的纽带。因此,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班主任工作势在必行。首先班主任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一个心理健康的班主任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强烈的责任心和爱心,乐于与学生交往,关心学生的成长,有博大的胸怀和较强的自我调控能力;为人正直、坦诚、乐观;为事公正;善于学习、兴趣广泛、知识面广;有较强的进取心和开拓精神。其次,树立良好的心理环境。可从确定一个实际的共同目标,抓好班级管理并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入手,根据学生身心需要,举办有针对性的主题班会开展丰富多样的集体活动,如文娱、体育活动、演讲会、知识、智力竞赛等,这样既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又能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抵御不良风气的侵蚀。再次,班主任要给学生一把维护心理健康的金钥匙。学生具备自我维护心理健康的能力,是保障心理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为此班主任要把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教会学生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培养他们自我排除烦恼、保持健康情绪、避免消极心理、保持积极心理等能力,从而积极主动地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 3.5 全员参与,共建良好的心理教育环境。 心理健康教育在走专业化发展之路时,伴随此项工作的普及,它已成为学校发展的必然要求,必将成为每位教师必备的职业能力,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并非只是专业从教人员的事情。不论哪一个学生的问题,它指向全体师生,这就要求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知识的能力,使得专业化心理辅导和非专业渠道并齐。一方面通过课堂教学的优化、学科教育的渗透、课外活动的熏陶和学校教育的作用,构建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另一方面,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教合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共铸整体教育合力,创造良好的心理发展氛围,摒弃德育化、课程化和医学化的倾向,使心理健康教育向良性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站在时代的高度,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更好更快地塑造青少年美好的心灵,培养健全的人格,增强体魄,使青少年成为二十一世纪所需要的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 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浅谈体育教学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及功能 [摘要]本文针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以及所面临的心理问题,论述了如何通过体育教学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及功能。 [关键词]心理健康 体育教学 健康教育 对中小学生来讲,心理健康与否主要看学生是否能适应环境,是否对生活和学习充满信心,能否很好控制自己的情绪并保持良好心态等,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学生心理状况以及所面临的心理问题 青少年期的学生身心处于一个迅速发展阶段,心理特征表现为有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渴望独立的愿望,遇到困难容易灰心丧气,不能持之以恒;青少年期还是一个世界观初步形成的时期,对社会和人生有了一定的看法,独立思考能力有所提高,但有时好高骛远,羡慕虚荣,遇到挫折也较容易灰心、泄气、退缩,甚至有抵触等逆反心理;还有因课业负担重、各种竞争的日益加剧和独生子女家庭环境的单调性,面对父母、老师寄予厚望,形成无形的压力,很容易使其在学习、生活以及平时体育活动中表现出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如逆反心理、恐惧心理、依赖心理、强迫心理和抑郁心理等,严重者选择逃避、离家出走、拒绝上学等现象,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二、如何通过体育教学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1.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在进行体育运动时,根据运动者的年龄、性别、个性特征,教师要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1)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讲,较多地采用游戏教学、情境教学,能够吸引他们的学习兴趣。 (2)对于年级高的学生,心理比较复杂,单一的体育运动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应多选择综合类有竞争性的活动为主,如在“集体过障碍”这个体育活动中,把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两队,各成一路纵队前后拉手站在起跑线后,教师鸣笛后各队集体向前跑,滚过垫子,钻过栏架,走过独木桥,以动作快,脱手少和队形齐的一方为胜。 2.运用心理学原理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教师要学会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体育运动,要耐心引导学生,不失时机地使其心理得到充分发展。 3.通过不同的体育项目改善学生情绪障碍。体育活动的特点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任何活动都有可能成为一种体育运动,而体育运动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教育和身体练习有机结合起来,要充分发挥体育活动可以改善情绪的效能。 (1)跳远项目。女生害怕跳不进沙坑,即使勉强跳过去的学生样子也不好看,还弄的满身是沙子,这样更没有学生愿意跳了,教师首先排除学生心理障碍,恢复自信,对动作分解进行练习,再以小组比赛形式练习,学生学习的情绪也提高了,而且获得了成功。 (2)跑类项目。相当一部分学生听到跑,特别是耐久跑,往往很反感,有抵触情绪,容易退缩、泄气、害怕的心理。在教学中必须注重了解学生产生惧怕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加以克服,引导和鼓励学生用顽强意志力去克服困难,战胜自己。 4.融爱与体育教学之中,排除心理障碍。教师平常对学生的关爱与呵护,有助于学生在进行体育教学中能积极的表现自己,教师也往往因为学生的表现而变得更加敬业。 5.创建合作与交往机会,优化人际关系。相当部分的当代青少年由于社会环境、家庭教育的关系,在客观上也影响了他们心理成长,主要表现为不合群、自私、任性等。教师可以通过集体项目比赛,让学生团结一致、协同作战、彼此鼓励,培养学生的竞争、合作及人际交往能力。 6.要特别重视社会适应的培养。在心理健康的诸多定义中,最普遍的一种观点就是以是否适应环境来划分健康与不健康的。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要加大力度,可以多选用些集体项目,团结协作完成的项目,让学生之间有更多“碰撞”,以便发现和解决个性化的心理问题。 三、体育教学增进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功能 在体育教学中不但能强身健体,而且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 1.能改善情绪状态。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的指标。中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畏难、胆怯、自信心不足、不如他人、可能学不会等情绪障碍,而体育运动则可以转移个体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使人从烦恼和痛苦中摆脱出来。 2.可促进学生智力水平。如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话,能增进身体健康,进而促进的智力发展。身体好是脑子灵活的物质基础,坚持参加体育运动,可以使大脑获得充足氧气,得到快速恢复,大脑良好的发育为智力发展提供了有效保证。 3.可以增强学生的意志品质。意志品质是指一个人的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的特征,培养坚强的意志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 4.有助于学生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对自己的身体、思想和情感等整体评价,由于中学生处于自尊心、自信心较强的阶段,体育运动正好为其自我概念的强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表现机会。 5.有助于提高学生抗挫折的能力。学生身上肩负着沉重的压力,当达不到他们预期的要求,追求不到理想的目标时,就会给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带来不利的影响,遭受挫折的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表现动作粗暴、语言粗鲁、攻击、不安、逃避和推诿等。针对这些表现,教师应采取正确的心理教育方式,运用体育运动特有的松弛、转移、激励和调控功能,使受挫学生的心声得以自由表述,压抑情绪得以彻底发泄。 6.有益于协调人际关系,培养合作竞争意识。体育运动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并与他人发生交往和联系,其显著特点就是在运动中人与人之间既有竞争性又有合作性,尤其中学生处于心理尚不成熟且逐渐走向成熟的阶段,教师必须从适应社会需要的角度,结合体育运动特点,协调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在运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从而使学生树立良好的合作和竞争意识。 四、小结 1.体育教学是促进心理健康的有效手段,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体育教学中,使学生掌握相关的健康知识,又能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 2.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走向社会、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建功立业的重要条件,体育教学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在体育教学中应加大力度,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培养成为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健全发展的人。 3.在体育教学中,体现现代健康理念的一个重要方面必须加强参与意识和心理健康教育,但决不是全部。假如我们片面强调心理健康教育,而忽视身体健康,那将会从一个极点走向另一个极点。所以,正确认识、理解体育与健康的概念以及两者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也是转变教学观念的前提。 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浅析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长期以来,关心中学生成长的热点大多集中在孩子的饮食、身体、学业成绩以及升学就业等问题上,忽略了与每个中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面对时下中学生问题日益增多,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应引起我们认真重视的一个课题。加大社会对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传和教育,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21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 [关键词]中学生 心理健康 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人际关系 近几年,我国也在对以往教育观念思想改革的基础上提出了素质教育的观念,素质教育在我国正在迅速发展。中学生他们是未来的生力军,是时代的主宰,培养合格的中学毕业生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天职。故而,在中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教育者倾其心血,人们对中学生投入的最多,期望也最大。学校如此,家庭如此,全社会亦如此。 一、中学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大,对挫折承受力差。学习竞争十分激烈,每一次考试,学生心情十分紧张,总担心考试会失败,失掉“尖子”地位,受到老师、父母的责备,同学的冷眼,产生高焦虑,而一旦真的考试失败,就立即恢心丧气,情绪十分低落。“我是学校保送来的,学习不好,我无脸见老师和校长”,“有时真想一死了之”,于是挫折感“油然而生”,表现为焦虑、失意、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和同学的言行敏感、失眠、神经衰弱等症状。 2.人际关系不协调。由于学习成绩好,常受到老师和家长赞扬,加之是独生子在家多为“太子”、“千金”,自我中心意识强,人际交往能力弱,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显得人际关系不协调。一些学生的日常安排就是“家——学校”,“家是吃饭和睡觉的地方,学校是学习的地方”,以至于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不能和别人多谈”,“我总加入不进同学们的谈话中”,“我感到孤独、寂寞”。这些学生常产生焦虑不安,甚至恐怖感。 3.自信心不足。由于家长、老师对学生的期望质过高,表现出对学生(特别是优生)的缺点看多优点看少,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常因一次考试失败“老觉得自己智力不高”,“自己考学肯定没有希望了”于是灰心丧气,失去自信心。 4.早恋问题的困扰。中学生自身的生理发育日趋成熟,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导致“早恋问题”,成绩开始下降。 二、学生不健康心理的成因分析 1.教育者对学生心理健康注意力不集中 教育者在施教的全过程中,仅以为“授业”,“解惑”方能让学生有知有识,对那些“不违章守法”实际上是欲脱离自己设计的模式,而另僻思路的学生则视为“差生”、“调皮”、“不规矩”。这样,就使学生丧失自尊心和自信心。 2.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盲点 家长的品质行为是影响学生在学生乃至社会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学生们知道的许多知识不是在学校里学到的,而是从爸爸妈妈那里学来的,现在许多家族缺乏文化氛围,有的家长工作之余忙于喝酒、赌博,或忙于发财致富,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导致孩子放任自流,走向堕落;有的家长品行不端,行为放纵,对孩子起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更有许多家庭对独生子女采取娇宠态度,使孩子娇生惯养,受不得半点艰辛,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或心理失衡,出现偏激行为。 3.社会环境污染 社会上的某些文化娱乐设施成为诱使青少年蜕变的场所,严重的是社会上的一些影视公共场所,为了追求票房价值,经常播放凶杀、淫秽等影视片,不少青少年中毒以后,便开始行凶、打架,寻求刺激,是使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 三、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对策 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重视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当务之急的重要任务。根据心理学发展的规律和要求,依据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有一个重要属性,那就是教育性,因此,调动学校各个方面的力量,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学校首选策略。将心理教育分布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要开展心理教育专业课实施心理辅导,在德育活动中、在课外活动中、在劳技课中、在学校的各项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班主任既是教育者也是管理者,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辅导至关重要,加强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培训,使班主任人人能胜任这项工作,这是学校的当务之急。 2.加强家庭教育,家长注意引导孩子身心全面发展 作为家长应从下面几个方面注重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1)只重智育,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要转变。 (2)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特别是在心理要求方面,只有父母心理健康,孩子的心理才会健康。 (3)尊重孩子,不走两个极端。孩子是父母的希望,家长要尊重,理解孩子,和孩子进行思想交流多给以鼓励。 (4)家长要经常和学校联系,取得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 家长要克服单纯依赖学校教育的思想,而且要积极参加学校对孩子的教育活动。如家长会、家长学校、座谈会等。 (5)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家长要及时分析、及时引导、及时解决,以免积少成多,日久天长,酿成大祸。 只有为青少年的成长建立一个全社会的“保护网”,过滤社会有害物质,还青少年一个洁净的蓝天,同时加大社会对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传和教育,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21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 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漫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 【摘要】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提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道德健康。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各方面竞争的压力逐渐加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在增多,特别是中学生心理问题更是层出不穷。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理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策略;心理障碍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健康”这一概念也有了很大变化。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提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道德健康。当前,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各方面竞争的压力逐渐加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在增多,特别是中学生心理问题更是层出不穷。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理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但凭借传统的思想教育工作已很难奏效,那么怎样对待中学生心理上的各种问题呢? 1. 培养中学生健康的成功心理一个人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具有健康的成功心理,健康成功的心理是靠培养出来的。成功而健康的心理,是建立在自信、自强、自尊、独立的个性心理基础之上的。怎样培养中学生的成功心理呢? 1.1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远大志向。一个人只有有了远大志向才能激发出火一般的热情,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冲破重重阻力和障碍,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奋斗。因此,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就必须引导学生向一些有远大志向的名人学习,帮助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马克思等名人无不从青少年时期就立下雄心壮志。名人的事例会点燃学生理想的火把,我们要鼓励学生立长志、立大志。 1.2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良好的心理品质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前提,一个人在事业上或学业上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心理品质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一个人才华的积累,才能的发挥。只有坚定的信心,浓厚的兴趣,才能唤起一个人强烈的进取心,才能激发出坚忍不拔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意志,从而为一个人获得成功提供旺盛不衰的动力。要想使一个学生将来事业等方面获得成功,就必须从小培养他乐观向上,豁达开朗,自信自强的良好心理品质。为此教师要结合现实生活和历史上事业获得成功的人物案例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努力锻造其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和刚强的品格,要求学生力争去做好每一件事。使他们将来在事业上遇到困难或失败不气馁,不悲观失望,不半途而废。在成绩和荣誉面前,不骄不躁,不孤芳自赏。 1.3创设培养学生具有成功心理的情境。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教师要有目的地设置一些困难情境,让学生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学生的任何一点成功都应给予肯定,并用自己赞赏、喜悦的心情去感染学生,引发他们积极的情绪体验。同时,还要指导学生掌握对付挫折,走出低谷的技能、技巧,让学生懂得对待挫折,除了有积极正确的态度外,对付的技能更为重要。 2. 依据心理规律,培养创新精神与能力依据学生的心理规律,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培养是我们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主题。通过创造性心理品质的培养,让学生学习一点创造的方法,会更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2.1教育学生保持可贵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创新的基本心理品质,儿童最富于好奇心,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奇程度呈递减趋势。而创造性人才的特点确实永葆童心,每天都用敏锐的眼光,去观察每时每刻变化的世界,渴望新知,对什么事情都能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众多发明家的故事说明,具有好奇心才能发现创造的目标。 2.2唤起学生美好的幻想。幻想是引出创意的源泉。如“顺风耳”、“千里眼”、“上天入地”……古人的这些幻想,今天都已实现。因而,培养学生的幻想能力,也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2.3重视想象力的培养。思想活跃的人都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可以说想象力是创造力的重要基础。想象力能推动人类认识的提高和知识的进步,可以帮助人们在头脑中“见到”无法直接观察的事物和现象。所以人们应通过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增加记忆储备,培养想象力。如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未来,展望太空等等。 2.4教给学生一些创新的方法。人们有了创造的欲望,创造的思维并不等于创造,还要掌握一些创造技法。 3. 根据气质类型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我们平时常论及人群中存在的四种气质类型——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在我们的教育群体中,不管是受教育者还是教育者本身,都会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自己的气质特点,从而形成在同一活动中不同的心理反应的形式和程度。那么,具体说应怎样结合学生的气质特点,采取有效的教育对策呢? 3.1对胆汁质的学生进行教育时,首先要讲明道理,然后耐心说服,尤其注意态度上不能简单粗暴,要避免触怒他们而造成矛盾激化。教师应常和蔼地教育他们遇事要沉着,做事要持之以恒,要学会自制,培养他们富于理性的勇于进取,大胆创新的意识。 3.2对多血质的学生,要注意严格要求,使之养成做事有计划、有目标并努力落实的习惯。教育他们保持稳定的兴趣发扬他们热情奔放、机敏灵活的长处。要求他们做事要专心致志和勇于面对困难等。 3.3对粘液质的学生,教师要理智、热心和耐心。在把学习和活动的任务交代给他们时,要讲清具体要求,要鼓励他们主动探索新问题,诱导他们活泼,机敏灵活地完成任务。要防止墨守成规,谨小慎微,固执己见等不良品质的形成,鼓励他们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 3.4对抑郁质的学生,要注意多鼓励他们发挥自己善于思考的优势,鼓励并及时肯定他们的见解,老师同学都要多给予他们关怀和帮助,决不要在公开场合批评和指责他们,要在他们能够接受的场合和范围,鼓励其参加活动的勇气,使其在交往与活动中树立自信心,消除胆怯和害羞的心理,防止其疑虑,孤独等消极品质的发展。同事还要教育学生自己认识自己气质的优缺点,教会他们在学习、交往和生活中,克服自己在气质方面的不足,发挥自己的优势,学会自制、自信、自省、实现自我教育。 4. 排除学生学习中的“注意心理障碍”所谓的注意障碍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难以集中或者过分指向和集中。“注意心理障碍”症状如下: 4.1注意强度症状。一是表现为注意“增强”,如课堂上有的学生把注意力专注于教室外的某处风景,而对教师的讲课内容充耳不闻。二是表现为注意“减退”,如有的学生一上课就无法集中注意力听课,不一会儿就昏昏欲睡,或者反应迟缓,教师的提醒甚至严厉批评包括学生自我克制几乎都不起作用。 4.2注意范围症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注意的范围要不就比常人狭窄,要不就分散,一方面由于有意注意的主动性下降,故导致注意范围变得越来越狭窄;另一方面无意注意明显增强,容易被外界的无关刺激分散注意力。 4.3注意稳定性症状。注意力分散且难以持久,好不容易静下心来解了一两道题,立刻又可能变得烦躁不安,难以稳定学习。 4.4注意速度症状。主要表现为注意力迟钝,反应不灵敏,比如长时间学习后,注意力就变得迟钝了,难以很快展开联想,使学习效率大大降低。“注意心理障碍”的产生多是由社会心理因素所致。当学生的心理需要得到满足的时候,他就像抵抗力差的易患病者一样,对于心理压力过于敏感,对学习的关心和专注程度大大降低。如何帮助学生排除“注意心理障碍”呢? 4.4.1了解、调查、研究学生,找出其注意力不集中的病因,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切忌采取粗暴、歧视、冷淡的态度,而是要积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4.4.2给学生设计矫正目标要具有现实性。不盲目求快,而是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讲标准控制在一定水平上。 4.4.3培养学习兴趣。注意力不能集中,或多或少,也与缺乏学习兴趣有关。引导学生摆正学习的位置,培养其学习兴趣。 4.4.4适当安排娱乐和锻炼,使学生宣泄过剩精力,从而保持体内能量平衡,能够安静的学习,然后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以利于他们增强自我克制力。 4.4.5要求学生生活规律化。对有“注意心理障碍”的学生学习和生活规律化、习惯化、自律化,这对于他们适应有规律的校园生活是大有益处的。还有行为矫正要注意获得家长和老师的配合,做到多方位、多层次给学生帮助。 5. 学会科学用脑,教给学生记忆的策略人们在学习的同时也应该学会科学用脑,根据自身的心理特点,在用脑时讲究一定的方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在科学用脑的同时,还要掌握一些记忆的策略。如:系列记忆法、联系记忆法、顺口溜或口诀记忆法、多感官互动记忆法、娱乐记忆法等等。只要适合自己,就要经常使用。 6. 泯灭心中的嫉妒之火嫉妒是一种病态心理现象,会给人们带来许多伤害。嫉妒心理会殃及自身的健康,严重的嫉妒心理会使人无法正常的工作和学习。因而要教育学生克服嫉妒心理。首先,要敢于承认,确认自己对某人已产生了嫉妒心理。要知道任何人都有嫉妒心理,所不同的是及早发现与纠正。其次是“正确客观地认识自己”,要准确地认识自己的长处,更要了解自己的不足,学会悦纳他人,理解他人。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就是教育后人要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并向他人学习。最后,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开放、公正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让更多的学生能够体验成功,如采用班干部轮换制,对学生一视同仁。鼓励学生公平竞争,使学生明白这个道理:凡是竞争总有输赢,不能把竞争目的总放在输赢上,而是要总结竞争的过程,从中发现自己之所以输或赢的道理,从中体会竞争的乐趣,品味竞争的规律。这样,通过输和赢的心理体验,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综上所述,作为今天的教师,我们必须懂得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知识。只有这样,才能通过教育活动,教会学生“认识自己”、“悦纳自己”、“控制自己”,拥有健康的心理,顺利地学习、健康地成长。 中学时代是一个向“孩童”时期告别的时代,也是生理心理上逐渐成熟的关键时期,抓紧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健康的成功心理,使他们在21世纪能够立足社会,在事业上和生活上都取得成功。 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亟待加强 现代中学生的心理非常的脆弱,一遇到不开心或想不开的事情就很容易表现出来。中学生的年龄均在14-18岁左右,正处于未成年人向成年人的过渡时期(即青春期),属于心理未成熟时期。他们朝气蓬勃,精力旺盛,乐观自信,表现为参与欲强,好胜心强,有冒险精神。心理学研究表明,随着中学生年龄的增长和心理的逐渐成熟(但尚未完全成熟),中学生的心理需要逐渐加强,特别是社会属性方面需要明显增强了。 一、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马家爵事件”足以使我们对现代中学生的心理现状进行深思。我们的目标究竟是要造就什么样的人才?用什么标准来衡量我们教育的成功与失败?用什么来检验我们教育的得与失?在新形势下,我们不得不对这个问题重新加以思考。我们如果只重视学生生理健康的教育,而不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就目前状况而言,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的和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避免各种突发事件,维护社会安定稳定,学校正常运作,学生家庭幸福的需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时的疏导,使陷于不平衡状态或不健康状态的个体回复到正常状态,就可以大大地减少偏态与变态的不适应行为,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事件与异常事件,维护好学校、社会的正常治安与秩序,保证了家庭的幸福。 (二)注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保证学生正常健康成长的需要。注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学业事业成功;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保证学生正常健康地生活与发展成人。 (三)注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的需要。青少年是时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个体从儿童进入青少年阶段,其身心发展起了重大的变化。出现了心理和行为有重要影响的两方面需要;一是性需要,二是由于身体的全面发展与性需要的形成,使青少年产生了成人感,出现了强烈的独立性需要。由于以上的因素,所以,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其迫切。 (四)注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社会变动时期的需要。近二、三十年来,随着社会变革而产生的一些变化或暂时不可避免地滋生的一些因素,对青少年心理状态产生消极作用——家庭、社会环境都给当今的青少年的心理都产生了较大的冲击。注重与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非常重要而且势在必行。 二、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性 现在每个学校都在不断的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因为现在的学生是我们国家的未来,他们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他们是我们国家以后的栋梁之才。 一是时展的要求。 21世纪的人才,除了必须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国际有关专家预测:21世纪精神疾病更为严重地威胁人类。当代的高中生的心理正在发生着变迁,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21世纪人才的整体素质,决定着祖国的未来。然而,毋庸讳言,当代中学生是一个庞大的心理健康状况欠佳的社会群体。近年来,我国医学界和残联调查结果表明:全国精神病人的平均患病年龄是25岁,中学生所占比例为50%以上。只要我们打开各类报刊,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欠佳的案例比比皆是,有的反映在环境适应上;有的反映在学习心理上;有的反映在青春期心理上……各式的心理障碍影响着当代中学生的成长。 二是教育发展的趋势。 从国外心理教育的发展来看,社会的需要推动心理教育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20世纪末,世界各国都在调整学校心理教育的发展规则。以美国为例,在复杂的文化背景和多元的价值观下,社会问题不断增多,如虐待儿童、自杀、辍学等问题已不容忽视,美国学校心理咨询协会因此规划了《孩子是我们的未来:2000年学校心理咨询》行动纲领,要求美国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者在21世纪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使学校心理教育发挥更大的作用。我国学校心理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特别是在90年代,学校心理教育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1994年,中央颁发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在全国学校范围内开展心理教育,国家教育部也于1999年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但还必须看到,我国学校心理教育在实际操作中尚有不少领域有待开发,许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仍处在非规范性的探索阶段,和发达国家相比,正规化、科学化程度较低,仍需作很大的努力。2002年8月国家教育部又进一步明确要求,下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日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 三是心理研究的走向。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近几年在我国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地区和学校间发展不平衡,整体水平偏低,理论水平较低,理论指导实践不力,师资不足,专业人才发展较慢等。为了加快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许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尤其是叶一舵教授提出了“建构具有本土化特色的各种类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每一个地区乃至每一所学校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发展,开发适合具体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也就显得日益重要。 三、目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难点 由于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加上涉世不深,认识问题不够深刻、全面,形成了他们一定的个性特征(即封闭性、质疑性、叛逆性),从而造成了中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艰巨性。其一,由于中学生心理成熟不尽相同,形成中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复杂性;其二,由于中学生心理的成熟从很大程度上是以生理的成熟为基础的,需要一定的时间个体的发展(同时也需要社会的引导),形成了中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长期性;其三,由于中学生阶段属于青春期和心理未成熟期,对事物的认识经常出现反复,形成了中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反复性。 四、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中学生特殊的年龄阶段所决定的特殊心理状态以及学生所处的环境,决定了他们的心理变化发展正处在一个不稳定的阶段,在此阶段,能否保证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身心是否全面健康成长。因此,注重和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那么,学校如何才能有效的进行这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呢?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探讨。 (一)班主任工作。班主任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力量。一个好的班主任会使每一个学生自信、自尊地生活在集体中,有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很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好的班主任会教学生热爱生活,直面困难和挫折,能宽容地对人,能容纳自己……。所以首先要做的应是提高班主任的素质不断加强学习和研究。比如,为每一位班主任订阅杂志和书籍,创办颇具特色的“班主任沙龙”等等。其次,以心理教育科研促进班主任心理教育素质的提高,组织部分对心理教育研究有兴趣、责任心强的班主任参加课题研究。班主任要运用心理学知识处理学生中的问题,尽可能细致地去了解学生的心理动向,遇到问题及时解决;平等民主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全面评价学生,而不以学习成绩论好坏;以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使越来越多的班主任不再凭身份的权威管理班集体。各班可建立特殊学生档案(包括学习困难学生、体育生、心理发展有障碍的学生、特殊家庭的学生),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心理调查测试(内容有学习、家庭状况、气质性格类型、情绪特点等),以达到全面了解学生的发展状况,有针对性的采取预防措施。 (二)课堂教学。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一个重要渠道。各学科教师根据学科特点,训练学习方法,培养学习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要善于挖掘教材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任课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课堂的管理,包括对出现问题的处理方法,对学生课堂反映的评价,对课堂上每一位学生的关注程度。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应积极协调师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的关系,正确处理课堂中出现的问题,促进与维持课堂的良好环境,创造一种积极的课堂氛围,保证学生能在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中积极主动地学习,并维护心理健康。比如,针对学生不敢提问,心理不稳定以及缺乏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问题,可以考虑如下做法:1.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提供心理安全感———让学生敢问;2.善于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给予积极评价,经历愉悦的心理体验———让学生乐问;3.教师应示范、启发提问,训练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善问。还可进行“教师人格的研究”,进行“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人格的调查”,并把学生喜爱的教师人格特征公布给教师;通过每一学期的学生评价,使教师反思教育教学工作。因为学生能否很好地学会知识,并不仅仅取决于教师业务水平的高低,还要受教师师生观的影响。如果一个教师没有正确的师生观,会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三)家庭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还必须得到家长的认同和支持,学校应采取适当的方式,对家长进行教育。许多家长都有这样烦恼:“我的孩子怎么了,现在什么都不愿意给我们讲”“我的孩子很难交流,遇到问题就很难沟通”“家长的话,他们根本不愿听,只听老师的”……我曾参加过某班组织的主题班会,学生的谈话,值得深思:“每一次父母讲那些道理,讲他们的那些经历时,我觉得他们说的有道理,但就是听不进去,因那些话我几乎都能背过了。”“每一次当我想和父母说一些自己的烦恼时,可他们总是绕来绕去把话题绕到学习上,时间长了我什么都不想和他们说了。”这说明许多家长缺乏最基础的心理学知识,不了解现在的孩子,不知道他们的需求。所以学校要充分利用家长会,以及家长和班主任的交往,帮助家长在这方面得以提高。比如,在每一次家长会上,可安排心理学、教育学专家的讲座。引导家长以正确的方法看待、评价、帮助自己的孩子。 总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是不容忽视的,它为我们亮起了警告信号,作为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挑起这付担子,不能仅仅把工作停留在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水平上,而是要着手尝试去解决这些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实际的意义。切切实实抓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一个重大任务,是培养二十一世纪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只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才能让我们学生们健康很好的发展,这样我们的国家以后才能够更加的强大。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我们必须很好的加强很实行。 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试论班级活动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论文关键词:班级;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论文摘要:班级是学校管理和教育学生最主要的阵地,班级活动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不容忽视的作用,本文分析了现阶段班级活动的主要类型,并进一步分析了每项班级活动跟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关系,对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在我国的学校教育里,班级跟学校的关系就像家庭跟社会的关系一样重要,班级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人群,也有别于一般的社会群体。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分析,班级是一个微型的教育学生的社会体系,班集体是学生自己的组织,他们是集体的主人,在集体中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在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中,必须充分利用班集体在学生个人心理素质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用集体的方式实现其不断的提升和优化。班集体建设的内涵十分丰富,班集体建设包括班级管理、班级文化建设、班级活动等一切班级教育工作,尤其是班级活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班级活动的主要类型 从一定意义上讲,班级活动乃是班级的一种重要存在方式和表现形式。班级活动由于具有全员参与这一特性,因而能为班级所有成员发挥特长、发展能力提供一个大舞台。因此,在班级活动中,才真正有可能贯彻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性、全体性和主动性等原则,促进每个学生个性主动、全面、健康与和谐的发展。班级活动的范围十分广泛,这里主要是指以班级为单位的各种课内课外教育活动。从活动的形式这个角度,我们可以将班级活动分为班会活动、仪式活动、闲暇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班会活动即班会课,仪式活动主要包括开学典礼、入团入队、成人宣誓和生同纪念等活动,闲暇活动主要指班级内外各种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包括参观访问、义务劳动、社会调查等活动。 2.班级活动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2.1班会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传统的班会课主要是对班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品德方面的教育,但这种教育往往只是停留在对学生进行知识道理的灌输这一层面,缺乏对学生情感体验方面的关照,故而很难深入到学生心灵深处,其教育效果也是可想而知。利用班会课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使班会课的内容更加鲜活充实、形式更加生动有趣,而且也能加深学生的认知和情感体验,促进他们个性更加完满的发展,与此同时也有利于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能力的提高,从而使班会课达到“德” “心”双收的效果。在班会课上,班主任可以采用各种各样的活动形式对学生讲行心理健康教育,如游戏活动、心理剧表演、主题辩论等。以心理剧表演为例。心理剧表演以某种心理冲突情境下的自发表演为主,它通过特殊的戏剧形式,使参演学生的人格结构、人际关系、心理冲突和情绪问题在戏剧活动中逐渐呈现于舞台,以达到宣泄情绪、消除压力的作用。同时,学生受到参演过程中激情的影响,对所演角色可以产生某种程度的认同,从而使参演学生的日常行为发生改变。 2.2仪式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对于班会活动而言,我们似乎对各种仪式性教育活动(如开学典礼、入团入队、成人宣誓、生同纪念等)的教育功能认识不足。但这些恰恰是我们更加需要重视、更加需要加以发掘的教育资源。这些在日常生活中不容易获得的情景,可以营造出某种特殊的情境和氛围,使学生的思想得到唤醒、灵魂得到洗礼、精神得到跃迁。这些仪式性活动从教育功能上来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是要促成学生从对家庭、对父母的依恋中转移出来,转而形成对班级、对同学乃至对社会的一种新的依恋,仪式教育本来应该是一种包蕴着丰富精神内涵的教育活动。学校教育中的各种仪式往往被简化为一套固定的、僵化的操作流程,结果这种教育只能是流于形式、浮于表面,并没有收到它们应有的效果。因此,在利用各种仪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特别注意学生在仪式中的理智反思、情感体验和精神唤醒,使这些仪式性活动真正能起到开发心理潜能、促进灵魂唤醒和提升精神境界的作用。 2.3闲暇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作为学生学习活动之外的一项带有休闲性质的教育活动,班级开展的各种文体活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着不可忽视的维护和促进作用。这种闲暇活动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放松、玩乐活动,它应该是学校正规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属于广义的“生活教育”的一部分。随着人类生产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自由支配时间,闲暇将成为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一意义上讲,闲暇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更加突显出其意义:一方面,这种教育可以使学生形成对闲暇活动的正确认识,养成健康文明的休闲方式;另一方面,从人的心理毕生发展的角度来看,丰富健康的闲暇活动可以使学生的多种心理机能获得全方位的、综合的和可持续性的发展。丰富健康的闲暇活动不但可以拓展学生课余生活的时间和空间,使之免受不良活动的诱惑和干扰,而且这些活动更有利于学生发现那些自身所潜藏着的、被书本和作业所遮蔽了的多方面的才能,有利于充分发掘他们的心理潜能。另外的一些研究表明,学生参加有竞争性的运动并取得成功,可以促进其竞争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班级文艺活动可以使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保持朝气蓬勃的状态,有利于其消除学习的疲劳,恢复精神,陶冶性情。如书法活动不仅可以锻炼臂力,而且要全身用力,排除杂念、专心致志、定气凝神,因而能培养人的审美意识、陶冶人的性情。再如郊游、远足活动可以让学生呼吸到清新的空气、领略到秀丽的景色,令他们忘却忧郁和烦恼。 2.4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在参观、访问和实践中学到更多的科学知识、领悟到更多的人类文明。它能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需求,有利于他们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增强创新能力,所有这些都对学生心理健康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同时,社会实践活动还可以使学生对他们生活在其中的现实社会有一个比较真实而全面的认识。客观地讲,我们面对的现实社会总是一个不那么完善、不那么理想、存在许多阴暗面的社会。相比而言,学校环境则较为纯真、理想。二者之间的差异极易使学生在心理上陷入各种矛盾和困扰之中。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及早对社会现实有所认识和知觉,这对他们在心理上形成一个“缓冲区”,以便调节心理失衡状态是十分有利的。 班级活动跟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所以学校要更重视班级活动,开展更丰富更合理更科学的班级活动,在活动中教育心理和锻炼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同时也让班级活动更具有现实存在意义。 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试论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论文关键词:农村中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论文摘要:随着大量农民工的出现,农村也出现了一个新的群体--留守儿童。这一新群体的出现,让我们的学校教育出现了一种捉襟见肘的窘态,这就让我们做学校德育工作的人不得不去重新思考德育教育的方法所在。我们通过实践探索与思考,认为可以从走进学生心里来强化教育,并在营造一种氛围中,加上日常礼仪教育等方面来对农村中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同志农村中学教育环境,办学条件以及师资力量的制约,对学生的德育工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是无可厚非的。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在这里主要对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了些思考,与同行们商榷。 一是用倾听走进学生内心里实施有效教育 在德育过程中,可以通过恰当运用倾听,对受教育者的内心需求、思想现状的了解得谅能依据学生当前的思想状况,把德育工作做到学生的心里去,从而提高德育的针对性;运用倾听,也可以了解到受教育者的人际关系,使教育对象感受到教育者对他们个性的尊重和人格的关怀,增加彼此之间的信任度,为进一步做好教育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倾听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能够耐心地倾听他们的呼声、他们的要求和他们对事情的看法,并能理解他们的行为。事实上倾听不仅是为了明了情况,也是为了建立一种和谐的辅导关系,以获得最佳的育人效果。倾听并非仅仅用耳朵听,更重要的是用心去听,去设身处地地感受,不仅要明了当事人通过语言、行为所表达出来的内容,还要知晓当事人在交谈中所忽略的没有表达出来的内容。正确的倾听要求教师以机警和同情的态度深入到当事人的烦恼当中去,细心地注意当事人所做所行,注意对方如何表达自己的心意,如何谈论自己和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以及对所遇问题做出如何反应,还要注意当事人在叙述时的语调变化以及伴随言语出现的各种表情、姿势、动作等。从而对言语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二是正负强化是德育教育的途径之一 在德育中适度运用表扬与批评、奖励与惩罚。批评与惩罚的实质是负强化,负强化会造成客体某种程度上的心理伤害。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批评与惩罚要适度运用尤其不能经常使用,只有善意的切中要害的,就事论事的和恰如其分的的批评与惩罚才能将暂时的心理挫折变为一种激励力量。否则容易造成学生消极悲观、丧失信心或习以为常、满不在乎。同样,表扬与奖励的实质是正强化,若过多运用就不能使学生感到光荣,也容易使学生不重视,视为无足轻重。在德育中表扬与奖励、批评与惩罚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即依据学生的特点,特别是学生当前的心理需求,选择能最大限度地起到惩恶扬善的方式。适时地运用表扬与批评、奖励与惩罚,达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三是班级管理和师生交往中实施德育 德国著名教育家涂尔干说过:“一个没有纪律的班级一定没有道德”。从进校起班上就要以《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则,建立班上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如学习、纪律、品德、劳动、卫生等各项奖励制度和严禁打架、抽烟、喝酒、赌博等管理规定。以正面引导说服教育为主,批评为辅。对严重违纪学生除写出书面检讨,在管理过程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抓好班委、团支部的建议,注重培养“小助手”,锻炼他们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如遵纪守法、勤奋学习、热爱劳动、爱护公物、爱惜粮食、节约用水电等,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另外,开展教师与后进生交朋友活动,对有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进行矫治与帮助。?一般说来,后进生具有成绩差,自我约束力不强,缺乏自信心等特点。?如何正确对待将要走上歧途或已走上歧途的孩子,这是班级德育工作的难点,也是德育工作的重点。班级可以开展“教师与后进生交朋友”活动。可以对班级对表现有问题的学生进行分析排队,找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由班主任将这些学生安排与各科任教师结对交朋友,并建立帮教联系本。对帮教活动、帮教过程以及谈话记载、转变情况、均做好记载,以便对学生进行跟踪的心理健康教育。 最后是加强传统礼仪实施德育教育 这是培养学生道德素质的基本要求,也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养的有效方法之一。班级要把礼仪教育作为本班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一入学,就将学生分礼仪学习小组,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并结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等内容,组织学生学习、竞赛,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习惯。通过教育,使学生的文明程度不断提升,礼貌习惯不断增强,学生见到家长、长辈、老师都能自觉打招呼。不文明言辞不断减少,不文明行为正成为历史。 总之,新时期农村中学的德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德育工作者应力求从根本上改变重智意轻德育,重书本知识轻社会实践,重校内教育轻社会教育的现象,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理念,把德育工作放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来抓,这样才能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更好的提高。学校的德育工作开展得好与坏,从个人来讲,影响到学生一辈子,从长远、从整个国家和社会来讲,又是影响到国家将来与社会和谐的大事情。因而,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摆正这一工作位置,除了抓好教学质量,还应该高度重视在德育工作上的投入,不断创新德育工作思维和方法,让学生们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人才。 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中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探新 [摘要]宏观认知教育是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而设计的一种教育方法。其核心内容是通过设计,呈现关于时间、空间和物种进化发展三个方面的宏观问题,引发人们进行积极思考、想像,逐步重新构建以时间、空间、进化观念为内容的宏观认知结构,形成豁达、包容、大度的生活态度,从而达到不拘小节、淡化人生境遇、唤醒积极向上的情绪体验,创造美好生活的精神境界。在中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宏观认知教育时减轻中学生学习压力、提高挫折承受力以及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中学生;宏观认知教育;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以积极和发展为取向,核心是对人性坚持积极的评价取向,加强人自身的积极因素和潜能的开发,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和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用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心理现象进行解读,用积极的内容和方式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品质,让个体学会创造幸福,分享快乐,使自身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心理免疫力和抵抗力得到大幅提升,生命最佳状态得以丰富和发展,从而塑造与和谐社会相匹配的充满乐观希望、积极向上的美好心灵。 目前,我国有上千个地区和学校正在实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宏观认知教育”正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经探索总结而形成的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适用方法,它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宏观认知教育”的内容设计与策略简述 认知结构是建构主义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学习者头脑里的知识结构,他们已有的全部观念内容和组织。格式塔派的德国拓扑心理学家勒温在20世纪30年代就指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变化。根据这一观点,我们通过设计,呈现关于时间、空间和物种进化发展三个方面的宏观问题,引发人们进行思考与想像,就可以在学生的意识层面上逐步重新构建以时间观、空间观、物种进化观为内容的认知结构。因重建的认知结构的内容对象都具有“远”“大”的特点,所以称之为宏观认知结构;而这种宏观认知结构的重建及重建后直接引发认知者不断实现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教育方法被称之为“宏观认知教育”。 (一)宏观认知教育的核心内容——宏观问题的设计与呈现 首先是关于时间方面的。我们现在所认识的宇宙是无始无终的,而人类呢?其历史有多长?作为个体的人生呢?这类问题可设计为“宏观认知教育”的内容。例如:“请思考并想像,在遥远的过去你的祖先是谁,现在何处?”“假如在100年、1000年后回头看你的今生,你会怎么看待所经历的各种生活事件?” 其次是关于空间方面的。利用高科技在极为遥远的太空中拍摄,地球及其他太空星球就是悬浮在空中的“细小微尘”。相形之下,人类所能感知的空间在宇宙中是极其微小的,因此,有关空间方面的问题也可以设计为“宏观认知教育”的内容。如:“面对茫茫太空,请思考并想像你自己在哪儿?”“假如你处在太空中,你所看到的地球会是什么样的?你及你家会在哪儿?” 再者是关于生物进化方面的。在地球上繁衍生息并不断进化的物种是极为多样的,人类只是其中的一种,我们应该怎么看待人与万物的关系呢?这类问题也可以设计为“宏观认知教育”的内容,如:“人从哪儿来?你从哪儿来?”“地球上的生命是怎么形成和进化的?人与其他物种有何异同?” 这三方面问题的设计与呈现是引发学生产生顺应和同化过程的外部条件,是学生宏观认知结构重建的关键环节。关于时间观方面的内容,可让学生形成“人生是短暂的”的观念;关于空间观方面的内容。可让学生形成“人是多么渺小”的判断;从生命的进化进程和物质运动变化规律看。可让学生认识到人只是万千物种中的一种。学生们形成了以这些为内容的宏观认知结构,在生活中就会趋向积极的价值取向。比如,学生认识到人的生命只是众多生命中的一种,受自然规律的无条件制约,就会认识到个体的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使然。基于这种认识,学生就会形成人的生老病死并不可怕的心态,从而积极面对人生。这不但是宏观认知结构意义的体现,也是观念改变心态的具体表现。 (二)宏观认知教育的操作策略 第一,在进行上述三类问题的设计时,要根据教育对象的年龄、文化程度等的不同区别对待,年纪越小所设计的问题越要具体。一般而言,高中及以上学生由于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对宏观认知结构的重建比较有利,也就是说“宏观认知教育”更适合于高中及以上学生。 第二,在宏观认知结构重建过程的各环节中,其具体的操作方法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问题的设计可以是某方面问题的单独设计,也可以是某些问题的系列设计,还可以是多个问题的组合设计等;问题呈现方式可以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问题讨论方式呈现,在讲座过程中以分享方式呈现,还可以是在课后以思考题、家庭作业方式呈现等;问题表征方式可以是书面语言、口头语言、电子幻灯(图文音结合)等。 第三,认知者宏观认知结构的重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面对所呈现的问题,人们的思考与想像不是一次性完成,更不会直接产生一个固定的结论或是直接重新建立一个稳固的认知结构。在一个较长的阶段里,人的大脑常处于兴奋状态,并时常与自己所面临的生活问题相结合,许多观念此起彼伏,不断相互碰撞,直到自己有所感悟,才会重新构建宏观认知结构;建立起来的宏观认知结构还会在新的感悟中不断重建。这个复杂的重建过程不是简单靠外界影响形成的,而主要是以无限的时间、空间及自然规律对人的制约等观念为内容,通过讨论、思辨、交流等方式,启发认知者内部的积极思维活动,经“同化”或“顺应”过程,重建一个对人生而言更为积极合理的、适应性更强的宏观认知结构。 第四,“人性本善”,正像一粒橡籽“迫切趋向”长成一棵橡树那样,人在自己的本性中也“迫切趋向”人性的完善实现。换句话说,人们有与生俱来的不断向积极方向发展的固有品质与善端,使自己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也认为,人类心灵深处确实有着积极的种子,这是不用怀疑的,但如果要让这粒种子开花结果,我们必须小心、主动为它浇水施肥。因此,在宏观认知结构形成后,自然会促使人们向积极方向发展,对人生幸福生活的追求起到促进作用;但我们还是要特别注意观察认知者的情绪变化及行为表现,防止个别人因“迫切趋向”人性完善实现的力量较弱而走向反面。 二、“宏观认知教育”在中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 (一)为中学生紧张的学习减压 因为学习负担过重,中学生常会有沉重的心理压力,其中不乏重点学校成绩优秀的学生。他们的思想压力常常来源于对学习现状的不满、不恰当的比较或过分注重结果等。如果教师在给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对其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你可以过100年甚至1000年后再来看你现在的学习,那你会怎么看呢?”要求学生进行思考、想像(一般思考5—10分钟为宜),并把自己想到的答案写下来,然后进行讨论交流。学生们会想到很多,如:“学习成绩好与不好都不要太在意,因为不同的人可以做不同的事”“学习与不学习一个样,人都要死的”“学习好与学习不好没什么区别,其实不见得学习成绩好以后生活就好过”“学习太累会短命的”“过了100年之后来看,我想他学习比我好我就不会嫉妒了”等。在学生进行讨论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只要站在很久以后的立场来看现在的学习就行,对学生的陈述、讨论不作任何评价。所有的观点都陈述完后,教师还可以再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如果你是‘上帝’,掌控着每个高中生的学习,掌握着高考的‘发榜权’,你会怎么安排呢?”(同样要求学生思考并写下自己的答案然后交流)。这个问题讨论的最后结果还是只能一部分人读清华北大,一部分人读普通大学,还有一部分人上不了大学等。 通过这些问题的思考与讨论,学生们会有很多收获。第一,学生们好像暂时忘了学习的压力,大家都会很开心,因为在讨论时都是站在很久以后的立场来看问题,当前的功利性思维明显受到抑制。第二,学生们学会并体验以第三者的身份审视自己的学习生活。第三,学生学会比较客观地看待自己的学习,无论成绩好还是不好,这都是正常的。第四,学生对学习结果的注重程度降低,功利性降低,并且还存在按自己的兴趣进行学习,甚至可能使自己的学习进入“福乐”状态。 对于中学生特别是高中学生来说,随着高考的临近,他们进入到紧张的复习备考状态,你追我赶,不少人感受到竞争的激烈,压力增大,心情紧张,这都是正常的心理反应。通过“宏观认知教育”,学生对宏观认知问题进行思考、想像和体验,其学习压力感自然就会下降或淡化。 (二)训练中学生挫折承受力 受到教师批评、学习成绩不够理想、同学吵架、睡得迟还得早起、高中生就是学习机器”……凡与做人、做事失败有关的体验都会引起学生的挫折感。“宏观认知教育”可以帮助学生们正视这些挫折。在生活中,我们常觉得小蚂蚁实在是太小了;但当我们在遥远的太空看到地球都只是一粒微尘时,当我们从物种进化的角度得知人和蚂蚁都是自然界万千生命中的一种时,那么人与蚂蚁又有多大区别呢?于是我们可以这样设计:将自己所碰到的挫折问题、所遇到的具体困难等安排到小蚂蚁身上。比如,你今天在课堂上因与同桌探讨问题而被老师教训了一顿,心里郁闷。你就可以找个地方,把自己的经历安在一群蚂蚁上。有一只蚂蚁是你,一只蚂蚁是你的同桌,还有一只是老师,当然还可以有很多其他的蚂蚁。你把自己受委曲的过程在小蚂蚁身上重演一遍,那会怎么样呢?你很容易感觉并认识到:小小蚂蚁受点委屈算什么,我们人在不爽时,还经常故意用脚踩死它呢。 宏观认知结构的形成,会使人们得到人与蚂蚁没有多大区别的认知。通过小蚂蚁反观自己,我们的挫折感就会减少甚至消失,因此达到淡化人生境遇、提高挫折耐受力的目的。 (三)建立和谐人际关系 中学生需要处理的人际关系主要是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的关系。相对而言比较单纯,但处理不好一样会影响学习和生活。有个成绩不错的农村中学初三学生,一次因作业马虎而在课堂上被语文老师严厉批评。因为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他,使他感觉很没面子。因此他发誓“从此不再学他(语文老师)的语文”。这导致他后来没考上高中,成为终身遗憾之事,并对这个语文老师怀恨在心。 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建立,对于中学生来说需要经常训练和学习,学会分清大事小事尤为重要。站在自己的立场,我们把那些对自己一生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或对自己及家人的生存(包括生命、名誉、地位)有威胁的事件称为大事。中学生常遇到的同学之间的磨擦几乎都是小事。从理论上说,人们对待小事应该抱着不要太在意、太认真的态度,然而,因为大事小事都会引起人们不良的情绪反应,所以中学生难以把控。如上述初三学生,自己学习的事是大事,因老师的批评而脸上挂不住是小事,可他却完全搞错了。如果当初他在碰到老师批评而生气时,能把这事安到小蚂蚁身上试试,能自己思考再过100年回头来看老师的批评等,他就很有可能感悟并认识到这是小事一桩。 要让学生从整体上学会分清大事小事。这不是件容易的事。“宏观认知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豁达、宽容、大度的生活态度,对学生学会区别对待日常生活中面临的各种事情,特别是对同学之间的鸡毛蒜皮之事一笑了之,从而逐步建立同学、朋友、老师之间的和谐人际关系有重要促进作用。 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及对策 【摘 要】 本文根据目前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从家庭因素,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三个方面阐述了目前中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培养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对目前进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 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 1 引言 心里学研究表明:一个学生的心理状况是否正常、健康与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学生对父母、同学、老师以及对学习问题等方面的认识和处理方式,往往会影响一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对前途的看法。这是关系到学生能否健康成长的重要问题。因此探索和研究目前日益严重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刻不容缓的。 2 目前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一份报告曾这样预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期,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据有关心理咨询机构统计,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不健康或出现心理障碍的比例呈上升趋势。我认为,中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 心理承受能力弱。风险和挫折是人生中难免的事,敢冒风险和战胜挫折,这才是人生应有的品格。可是由于青少年学生特有的天真幼稚,使他们对复杂艰难的现实生活缺乏心理准备,一旦遇上风险和挫折,心理提防容易崩溃,情绪容易低落,产生失望感,甚至危机感。 2.2 自私狭隘,虚荣心强。一些学生,缺乏包容开放意识,学习和生活上只能听恭维,不能听批评,只能比别人强,不能让别人超越自己,对强于自己的人,当面冷嘲热讽,背后挖苦打击,对有小错或有负于自己的人,常斤斤计较,甚至怀有报复心理。 2.3 缺乏意识和毅力,爱因斯坦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为重要,现在中学生独生子女多,有的从小过着众星捧月式的“小皇帝”“小公主”生活,有的读书缺乏毅力,在遇到困难与失败,表现为意志软弱,缺少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和决心。 2.4 情绪易波动,自控能力差。心理学家一致认为,在决定成功的诸多因素中,智商只起20%的作用,80%的作用来自于其它因素,其中包括“情商”等非智力因素。情商,它包括了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健康稳定的情绪及抑制冲动、延迟满足的克制力,也包括如何理解他人,接纳他人和被他人理解、接纳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 目前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原因 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有学生自身的因素,也有外界的客观因素。概括起来主要在三个方面:①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②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③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3.1 家庭环境因素:从教育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家庭环境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起很大作,父母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位老师。因此家庭环境的好坏与孩子的心理素质形成有极大影响,良好的家庭环境是维护学生健康心理的基础,家庭成员间关系和睦融洽,孩子性格开朗乐观,适应环境能力也会更强。相反家庭破裂,父母不合,家庭成员关系紧张,将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极大的伤害,使孩子养成孤僻,难以交往的性格。 3.2 社会负面因素: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具有广泛性、复杂性和持久性。在社会大环境下,难免使一些学生产生理想破灭的失落感,缺乏目标和追求的空虚感,出现一些病态和人格障碍,造成心理失衡,甚至精神崩溃。 3.3 学校教育管理因素:学校教育对学生心理的发展起着主导的作用,具有针对性、选择性和计划性。然而,在目前学校教育中,某些地方应试教育十分严重,片面地追求升学率,高强度的学习要求,高频率的考试,超限度的加班加点,强烈地刺激着中学生幼稚的心灵。 5 培养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 世界卫生组织心理卫生处指出:“学校是促进中学生思想健康最适合的场所,学校可以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技巧,并通过特殊问题的干预和心理咨询,转变学生的行为”。因此,在培养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过程中,应注意采取以下对策。 5.1 教师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高尚品质是培养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保证,要培养出身心健康,个性发展全面的跨世纪人才,学校教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5.2 学会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自信意志是他们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树立远大理想、确定人生目标,才有可能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才能激起学生的自信、积极进取、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 5.3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各科在教学中渗透培养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良策。教师要转变观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改变只看成绩不看能力的测评方法。 5.4 多形式的心理咨询服务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学校应设立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信箱、电话,使学生心理障碍有处释放,有处倾诉,从而找到良好的应对方法。 5.5 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是培养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摇篮,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培养方式和社会环境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利用家访,家长会,对家长进行宣传教育,做到校家相互配合,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总之,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目前学校德育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高低,处事的心态平衡健康与否,将事关他们适应挑战的成败,因此在学校素质教育不断深入发展的今天,研究和探索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摘 要】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全面发展包括身、心两方面都得到健康发展。健康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身体健康,还包括良好的精神状态、健全的社会适应能力,即身心健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在内容的确立上应遵循目标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活动性原则、差异性原则。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方法和途径: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日常教育教学活动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注重家长与社会量的参与。 【关键词】中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 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如果出现心理失衡或人格方面的偏差,将对他们一生的成长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目前,中学生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如嫉妒、自卑、任性、孤僻、逆反心理乃至自杀、犯罪等,迫切要求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改革深入发展的实践和全面加强素质教育的要求,呼唤我们应重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标准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1989年关于健康第四次定义:健康的涵义是指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良好社会适应性。 我认为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个性心理:意志品质健全,自我意识正确,既能悦纳自己又有自知之明,自我调节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较强,个性结构完整;善于、乐于与他人合作相处,人际关系协调;具有乐观向上的品质,在群体中有安全感,适应能力强,具有较好的社会心理。 2.学习心理:认知能力正常,轻松、愉快的上课,能基本掌握上课基本知识,在课外活动中表现出广泛的兴趣爱好,正常发挥自己的潜能;对于学业有满足感、成就感;对考试成绩既看重又不过分依赖,对考试既重视考试结果更重视过程,能客观的对待冷静的分析考试结果,制定出今后学习更切实际的计划。 3.生活心理: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关心身边的人,热爱生活,富于幻想而不沉溺,能很好的把握住自己的现在;社会适应能力强,行为规范,行为与年龄相符;乐于交友,珍惜友谊,与异性交往正常、自然。 4.择业心理:人生目标明确,人生态度积极,对未来充满信心;富于进取心,有明确的奋斗目标,一旦确定切合实际的目标,就会采取行动向既定目标努力。 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改革的要求和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规律提出的,它是素质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在内容的确立上应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目标性原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围绕这些目标,学校应进行相关内容的课程安排,进行咨询辅导、心理测验、活动训练等。 2.科学性原则。学校应组织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认真学习学校教育学、心理学。在教材选择上要注意教材的系统性、可操作性,教材必须是经过一定科学研究筛选后确立其内容;在教学手段上,要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以人为本,强调学生心理能力提高;在评价方法上,多采用科学方法,如测量工具、统计技术等。 3.活动性原则。让学生多参与教学活动,突出活动。但又不是纯粹的活动,而是通过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去感受,去认识他们面对的一切,让学生获得心理体验来改变自己的观念。学生心理素质发展不是靠“听”得到的,它是通过主体自身的活动实现的。在各种活动中,学生所有心理器官都直接与客观世界发生联系,从而丰富心理世界,提升心理素质。 4.差异性原则。即承认学生在心理健康水平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差异性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获得实效性的前提。充分尊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差异,对不同年级、不同学生要进行分类指导,满足其不同心理需要。尤其是对有心里问题或行为问题的学生要进行特殊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个别指导。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 现代生活的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升学的激烈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有形的和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心理产生不良影响。 现代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对学生的爱和尊重,对教育事业的执着,饱满的教学热情,奋发向上的理想,顽强不屈的意志,乐观的人生态度,严谨的治学风格,乐于助人的性格特征等。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了解学生为基础,以创设和谐气氛和良好关系为前提,教师的职业特征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以自身健康的心理去影响学生,这本身就是一种最有说服力的心理健康教育。 2.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种心理因素,优化学生心理环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获得知识、增进文化的同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渗透性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其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 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教育过程,也是学生心理活动过程,心理发展过程。同学校其他心理教育形式相比,课堂心理健康教育再内容上具有广泛性、整体性。它不是针对某一种心理缺失来有针对性地辅导、咨询或训练,而是针对学生的整个心理世界而言的,既有兴趣、情感因素,也有意志、个性成分。课堂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是隐形的,它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将心理影响积淀在学生的心理结构之中。因此,课堂教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耕具有灵活性。 3.日常教育教学活动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情绪调节、情感体验,是心灵的沟通理念的认同,决不是干巴巴的说教所能奏效的。学生的心理健康与他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与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密切相关。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应在有机的融入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结合学生学习与生活实际的有关活动,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在参与中在做中真正受到心理健康教育。以活动为主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之中。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随时抓住问题作为教育的契机开展生动、直观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生活中有意识的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去实践、体验心理健康的知识等。通过这些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受到实实在在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体会心理健康教育来源与生活。 4.注重家长与社会力量的参与 人的情绪极易被周围环境所感染,因此,创设良好氛围,对于影响学生心理十分重要。心理健康教育不应仅局限于校园内,而应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条途径对学生施加影响,其中学校应起主导作用,应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三条途径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形成最大的合力。要改变家长只要学习好就是发展好的旧观念,指导家长在家庭生活家庭教育中创造健康的家庭环境,使学生在幸福的家庭中生活,在民主、平等、和睦的家庭环境中陶冶健康的心理品质。同时,调动一切社会力量,净化社会环境,通过使学生参与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在文明的社会环境中塑造学生的心理品质。 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摘 要】本文通过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及自制的一般项目调查表,对行唐县某中学高中二年级学生190名和另一所中学高中三年级学生200名进行分析,探讨了中学生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关键词】高中生心理健康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行唐县某中学高中二年级学生190名和另一所中学高中三年级学生200名为调查对象,其中男生186名,女生204名。 1.2方法 调查工具为scl-90症状自评表及自制的一般项目调查表。scl-90共有90个题目,各题目为5级评分,0=无,1=轻,3=偏重,4=严重,每个因子分最高为4分,最低为0分。90个题目分为10个因子,分别代表不同类别的症状(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因及附加项目),通常因子分≥2分(小于3分)提示存在轻度不良反应,≥3分则提示存在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问卷同时调查学生家庭环境,包括家庭类型、父母间关系、住地社会风气、父母对子女学习方面的期望、父母的文程度和职业、被调查学生出生时情况等。 2 结果与分析 2.1学生行为问题检出情况 共检出阳性38名,检出率为9.74%。 2.2不同行为问题检出率 轻度不良反应学生检出20名,检出率5.13%;存在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学生 15名,检出率3.48%。 2.3学生家庭环境因素的比较分析 2.3.1父母的文程度和职业 非行为问题学生的父、母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分别占63.02%和55.20%;行为问题学生的父、母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分别占?64.50%?和52.41%;两组学生父母文化程度构成基本保持一致。父母职业统计结果是:非行为问题学生的父、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行政领导、一般干部的分别占29.26%和13.53%,从事服务业、商业、工人、个体及其它职业的分别占58.53%和74.25%。行为问题学生的父、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行政领导、一般干部的分别占30.61%和16.06%,从事服务业、商业、工人、个体及其它职业的分别占57.18%和71.82%。两组学生父母的职业分布亦基本保持一致。显示父母文化程度和职业与学生行为问题的发生没有直接关系。 2.3.2 父母对子女学习方面的期望 行为问题学生的父母对子女学习方面的期望要求达到出类拔萃水平的占18.41%,要求达到中等水平的占35.47%,要求一般水平占42.8%;而非行为问题学生的父母对子女学习方面的期望要求达到出类拔萃水平、中上等水平、一般水平的分别占31.49%、45.03%和20.18%。显然非行为问题学生的父母对子女学习方面的期望要高于行为问题学生的父母,提示我们父母对孩子采取一致有效的教育方式,施加适当的学习压力,不会导致孩子行为问题,相反,如果父母对子女学习方面放纵,可能会使孩子自己支配的时间太多,缺乏明确的目标,对学生行为问题的产生会起到促进作用。 2.3.3家庭类型 非行为问题学生单亲家庭占5.86%,核心家庭占71.76%,大家庭占11.05%;行为家庭单亲家庭占3.76%,核心家庭占71.81%,大家庭占11.10%。从两组学生家庭类型构成情况看,对应家庭类型的构成保持一致,提示家庭类型与高中学生行为问题关系不大。 2.3.4父母关系 行为问题学生和非行为问题学生父母关系和睦的家庭分别占64.50%和77.84%,对应的非和家庭分别占23.25%和10.0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32,p 0.05),表明家庭中父母关系的好坏对学生的行为问题产生很重要的影响。 3 讨论 国内相关研究结果显示5.67%的中学生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等,城镇和农村中学生之间比较差异无明显。本研究结果显示,高中学生行为问题检出率为9.7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男、女学生行为问题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本研究调查的家庭环境因素中,结果显示学生的家庭类型、父母对子女学习方面的期望、父母的文程度和职业与学生行为问题的发生均没有直接关系,父母关系是影响学生的行为问题最重要的因素。 3.1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生活事件密切相关 我们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注重到他们对不同社会应激的反应,加强对中学生的健康教育,减少负性生活事件。同时,社会、学校、家庭应共同营造轻松的氛围,定期开展心理卫生讲座,针对不同的群体采取不同的心里干预,以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2学校方面 从学校方面来讲,要强化学生的素质教育,因为一切的成就,一切的财富,都始于健康的心理。健康的心理有助于智力和学习潜能的发挥,有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是完善人格的保障。学校应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向学生传授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或方法,优化心理教育环境,使之适合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另外,对待问题的学生要多给予宽容、温暖和关怀,倾听他们的心声,给予正确疏导、引导,帮助解决困难,矫正不良行为习惯,不应歧视、放任、漠视,让问题学生在和谐的校园环境中健康成长。 3.3家庭方面 从家庭方面讲,要培养孩子正常的行为,父母应该尽力创造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关心爱护孩子,提高照料质量,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有安全感。父母与孩子之间建立完全依赖的关系,注重感情的交流,使孩子感知家人的认可和存在的价值。 3.4社会方面 从社会方面讲,要创建和谐的社会环境。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人,也会受到社会的行为准则、价值趋向、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影响,所以社会应该创造环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互相理解、信赖、勉励,增强社会凝聚力,培养他们对和谐社会的信心和责任感,反过来,和谐社会有助于青少年的身心、智能的发展。这样学生的生活才会充实、快乐,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学校、家庭、社会是一个统一体,三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只有学校、家庭、社会有机协调,才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思考与对策 [摘要]注重和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而且非常迫切。现代社会关于“健康”的概念已超越了传统的医学观点,不仅躯体、生理要健康,还应该关注精神及心理的健康。 [关键词]中学生 心理健康 心理问题 近年来,随着社会变革而产生的一些因素,对青少年心理状态产生了不良影响,学生要经受住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影响,有赖于学校、家庭、社会的正确引导和教育。从学校方面来看,竞争激烈使学生陷入无休止的紧张、焦虑、担忧、挫折等不平衡状态之中;从家庭方面看,离婚率上升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从社会环境方面来看,一些不正之风,观念的多元化,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由于青少年学生正值成长发展过程中,缺乏科学的辨别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加上中学生的独立意识较差,所以中学生很容易发生心理行为偏差,缺乏解决矛盾,应对挫折和处理危机的能力。下面,笔者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中学生心理问题及原因 1.学习类问题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 (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 (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以上问题主要是由学校教育结构、学校教育指导思想、学校教育方法的影响而形成的。 2.人际关系问题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仰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中学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想恢复与同学的关系,而又不知该怎样去做。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 3.青春期心理问题 (1)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 (2)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他们有话有秘密想与别人倾吐,可无论碰到父母或老师却又缄默不言,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理解,便会出现压抑心理,出现焦虑与抑郁。 (3)早恋。中学生一般尚未成年,我们把中学生这种未成人时的恋爱称为早恋。中学时代,特别是高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对策及途径 1.对中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中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又可以分为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和补救性心理健康教育。 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内容:(1)学习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策略,学会微笑面对学习前进道路上的“拦路虎”树立积极乐观的学习心态。 (2)情感和意志的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做情感的主人,学会正确处理理智与冲动,个人和社会,挫折与磨砺的关系,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性格特点。 (3)人际关系心理教育。要培养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评价和表现自己的能力,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规范和技巧,养成宽宏大度,自我克制;尊重他人、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 (4)个性心理教育。把塑造个性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 (5)青春期教育。加强青春期教育,包括青春期性知识,性心理教育以及性道德,性法律教育,让学生形成自我调节的控制能力,正确处理好男、女同学间的交往,做到自尊与互尊。 补救性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内容:(1)以心理卫生为中心的教育内容。这部分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处理学生的教育,问题行为的早期发现及矫正。(2)以心理治疗为中心的教育内容。主要是对中学生常见心理疾病的咨询和诊断治疗和护理等,从而让学生消除某些心理疾病,得以健康地成长。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1)设立心理服务室,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咨询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关键在于咨询老师要信任理解学生。同时遵循聆听、保密、疏导、交友性原则,这样就能建立起一种信任关系。信任关系是咨询取得成功的基础。只有在信任的基础上双方的情感与心理方面得以充分交流,如此才能达到心理转化的效果。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据了解,咨询的学生反映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学习压力重造成考试的自卑、抑郁、狂躁、恐惧等情绪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无法自制的不良行为问题,青春期困惑的问题等。 (2)设立悄悄话热线信箱。热线信箱十分有利于与中学生进行交谈,这种方式对一些尚不善于进行面对面谈话的学生十分方便,而有些话又是碍于颜面的,所以信箱可省去害羞的忧虑。 (3)改变评价方式。学生的自卑心理大多来自教师对学生的主观评价。一些教师凭主观感情,偏爱成绩好的尖子生,对中等生漠不关心,对后进生全盘否定,出语不逊,这无疑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及负面影响,可能使许多学生产生自卑心理,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我们应学习借鉴英国教育的优点,英国教师对学生评价时从不吝啬自己的溢美之词,对学生的赞扬体现在具体细微中,一点点的进步,都会被他们非常郑重地夸奖一番,我们对待每个学生都应一视同仁,绝对不能挖苦、讽刺学生。 (4)发挥家庭教育功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只能在极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矫正和引导,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也尤为重要。可以说,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碍都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取得家长的合作,帮助家长发挥他的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成才极为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良好的家庭的教育培养,学校要与家庭紧密配合,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加强沟通,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对学生给予及时的疏导。如学生应试心理差,教师可引导家长要以平常心态看待考试,家长的唠叨、在意、期望高,都会给孩子造成太大的压力。 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作用浅析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竞争日益激烈,对中学生心理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代中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可能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本文着重探讨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班主任的职责以及如何更好的发挥班主任作用。 关键词:中学生 心理健康 班主任 1 充分认识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努力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当代中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多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他们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有一个和谐宽松的良好环境,而且需要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与能力。 2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种类 2.1 学习类问题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问题有: 2.1.1 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 2.1.2 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 2.1.3 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 2.2 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也是中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其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2.2.1 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仰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 2.2.2 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中学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 2.2.3 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 2.3 青春期心理问题 2.3.1 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 2.3.2 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 2.3.3 早恋。中学生一般尚未成年,我们把中学生这种未成人时的恋爱称为早恋。中学时代,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 2.4 挫折适应问题 中学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 3 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是指各类心理活动正常、关系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处在相对稳定状态。说得通俗点,心理健康的标志是: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人际关系良好,能适应环境,有幸福感,在学习、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心理健康水平的标准,有以下十项:心理活动强度、心理活动耐受力、周期节律性、意识水平、暗示性、康复能力、心理自控力、自信心、社会交往、环境适应能力。 4 班主任主要职责 4.1 用自身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感染学生 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班主任自身素质的高低,对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4.1.1 更新观念,增长知识,时刻注意提高自身修养。当今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迅速,社会观念发生了许多根本性的变化,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这自然也影响到教育界,波及到学校,基于这种认识,提高班主任自身素质是建设班集体的首要因素。因此,班主任要不断加强教育学、心理学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和学校相关规章制度的学习,研究教育新特点,适应新形式。 4.1.2 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感情,始终在学生面前保持良好的心境, 以满腔的热情、乐观的精神面貌感染学生。班主任的言谈举止,甚至于服饰都为学生所观察、注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现在的中学生观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复杂性都提高了,他们不再轻易相信教师的“光环效应”,更注意教师的“示范效应”。面对学生的冲动及不良言行以冷静态度为自己的心理筑起坚固的保护墙,要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良好的自我心理调节适应能力;对待学生要热心、诚心、耐心。 4.1.3 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用一颗真诚的爱心去滋润学生的心田。班主任对学生的关爱,会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直接而深刻的影响。关爱学生,首先就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只有尊重学生,才能从本质上热爱学生,教育、教学才能获得成功。这种爱,绝不单纯是一种情感的倾注,而是精心构筑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用一颗平常心、宽容心看待学生的不足之处,甚至可以淡化他的某些缺点或错误,给他们自悔、自改的机会。 4.2 建立中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力求做到早预防和早纠正。中学生处于青春期,在社会生活环境、家庭影响下,生理、心理趋于成熟,思想活跃,经常产生思想矛盾,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表面看来难以预测,俗话说:“月晕而风,础润而雨”。班主任就要做到腿勤、眼勤、口勤、脑勤,多观察,多留心,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力争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 4.3 主动联系各科教师在常规的教育活动中渗入心理辅导的内容。实际上各科教学本身都包括有心理教育的内容,只要备课时加入心理教育的导向,就可以使授课内容深入一层,如,语文课就包含有许多情感教育的因素;劳动课、体育课又可安排挫折教育,增加学生的挫折随力、锻炼意志力。最佳的做法是在各门学科的教学目的中加入心理教育的分节目标,使教育模式由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心理教育转化。 4.4 与家长密切配合,为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家庭的结构、气氛、文化、经济背景等因素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班主任要以多种形式经常与家长取得联系,了解学生在家里的情况,反映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告诉家长青春期孩子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点,教给家长一些教育方法,让家长与孩子多交流、多沟通,多关心子女的成长,主动配合学校做好教育工作。 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谈对中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 近年来,由于社会发展带来的种种变化,我国学校教育和儿童发展事业受到了冲击和挑战。调查表明,在我国中小学生中间,约1/5左右的儿童青少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儿童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 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并没有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当前的中小学教育更关心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心理需求。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言必谈中考、高考,升学率成了学校教育的唯一目的。学习成绩决定了一切。从家庭到学校,学生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做与学习无关的事被认为是没有“正事 ”的表现。有的学校评“三好学生”基本上也成了“一好学生”。我们的德育工作很多时候也是以学习为中心,以学习为目标对学生进行教育。致使有的学生厌恶学校,逃避学习,甚至产生仇视心理。 当前,中学生存在的问题令人触目惊心,学校里学生各种不良现象屡禁不止,各种失控越轨行为时有发生,我们学校亦有类似情况,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学生素质不高,尤其是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心理素质较差有极大的关系。各中小学虽然早就设有心理咨询室,但形同虚设,更不要说开设专门的心理教育课了。 “马家爵事件”足以使我们对现代中学生的心理现状进行深思。我们的目标究竟是要造就什么样的人才?用什么标准来衡量我们教育的成功与失败?用什么来检验我们教育的得与失?在新形势下,我们不得不对这个问题重新加以思考。我们如果只重视学生生理健康的教育,而不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 就目前状况而言,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的和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避免各种突发事件,维护社会安定稳定,学校正常运作,学生家庭幸福的需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时的疏导,使陷于不平衡状态或不健康状态的个体回复到正常状态,就可以大大地减少偏态与变态的不适应行为,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事件与异常事件,维护好学校、社会的正常治安与秩序,保证了家庭的幸福。 二、注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保证学生正常健康成长的需要。注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学业事业成功;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保证学生正常健康地生活与发展成人。 三、注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的需要。 青少年是时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个体从儿童进入青少年阶段,其身心发展起了重大的变化。出现了心理和行为有重要影响的两方面需要;一是性需要,二是由于身体的全面发展与性需要的形成,使青少年产生了成人感,出现了强烈的独立性需要。由于以上的因素,所以,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其迫切。 四、注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社会变动时期的需要。 近二、三十年来,随着社会变革而产生的一些变化或暂时不可避免地滋生的一些因素,对青少年心理状态产生消极作用——家庭、社会环境都给当今的青少年的心理都产生了较大的冲击。注重与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非常重要而且势在必行。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是不容忽视的,它为我们亮起了警告信号,作为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挑起这付担子,不能仅仅把工作停留在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水平上,而是要着手尝试去解决这些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实际的意义。切切实实抓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一个重大任务,是培养二十一世纪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
浅谈农村地质灾害防范:对农村突发地质灾害的应急防范 摘要:农村地广人稀,路况复杂,通讯受限,发生自然灾害概率高于城区,农村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突然,可预见性差,其成灾后果严重,经常造成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所以,加强农村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防范工作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主要工作。 关键词:农村;地质灾害;应急防范 地质灾害是指各种地质作用对人民生命财产和国家建设事业造成的危害。按地质灾害发生发展过程可分为缓发性和突发性两大类。四平市地处平原和低山丘陵区,属地质灾害低易发区,但也常有地质灾害发生。常见的有:斜坡岩土体运动灾害,如,崩塌,滑坡;地面变形灾害,如:地面塌陷,地裂;矿山与地下工程灾害,如:洞井塌方、冒顶、瓦斯爆炸;河、湖、水库灾害,如:塌岸、坝体跨塌等。那么,如何加强突发性地质灾害的防范应急工作,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根据近几年来的工作实际,在预防和处置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方面,涉事地地方政府应该采取如下措施。 1 编制实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计划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涉及很多方面。为了避免工作重复、交叉和相互脱节,需要统一规划,分级,分部门实施。所以编制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是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和防灾避险的重要内容之一。编制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主要任务是明确地质灾害防治的目标,工作重点和各地、各部门的职责、应该采取的措施和方法以及一定时期内需重点发展的防灾技术手段等。各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组织开展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调查,掌握地质灾害发育和分布规律,圈定地质灾害多发区,查明危害严重的地质灾害点及其灾害体的发育度、潜势度、危险度、危害度等,并结合上一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按各地质灾害点的危害程度、可能的危害大小,区分轻重缓急,编制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计划。 2 划定、管理地质灾害危险区 将可能受到地质灾害严重威胁的地区划定为地质灾害危险区。 (1)在造成灾害威胁的地质灾害体未能得到有效治理,灾害威胁尚未解除前,危险区内禁止开展任何建设活动。确需开展建设活动的,其建设方案中必须有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内容,包括切实有效的防灾避险措施,方可开展建设。 (2)地质灾害危险区内禁止任何可能加剧诱发地质灾害的活动。如在崩塌、滑坡危险区进行采矿、削坡、填土、开挖水渠等活动都要禁止。 (3)责成危险区所在乡(镇)级人民政府编制地质灾害防治计划和防灾避险预案,预案要明确灾害体的动态监测机构和人员、防灾预警的判据、预警机构及负责人以及预警信号、撤离路线等。 3 组织开展群众性地质灾害的监测、预报工作 我市地域辽阔,地质条件和地理条件比较复杂,加之人为活动频繁,如,采矿、挖砂、筑路等,未知地质灾害隐患依然存在,通过一次性或汛期前调查不可能全面掌握和了解地质灾害隐患点、灾害体,这样就给灾害体监测和预报、预防带来困难,防灾避险工作只是纸上谈兵。因此,我们要采取措施,开展对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报、预防工作。 3.1 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 主管部门要根据地质构造、所处地理环境,有针对性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科学知识的宣传普及,使人民群众对地质灾害发生的前兆特征、防灾避险知识的及预报途径等有初步了解和掌握。人民群众生活在本地,对环境十分了解,如有灾害前兆都能够及时发现并上报情况,是防灾避险的有效途径。 3.2 开展联防 要充分发挥基层政府的作用,开展地质灾害防灾避险、监测和预报联防工作,使之便于发现地质灾害的隐患和征兆,一旦发现就能够快速上报,尽早采取有效的防灾避险措施,从而提升我们抗御灾害、防灾避险的效果和能力。 3.3 明确职责具体方法 一是逐级签订《年度地质灾害防灾避险责任书》,明确防范责任区和地质灾害隐患点以及主要工作任务。二是建立年度地质灾害防灾、灾情速报联系网络体系,将责任落实到人,如发现灾害前兆或险情能够及时快速上报。三是填报防灾避险“告知书”,对受地质灾害威胁的群众,发放防灾避险“告知书”,明确防灾措施和避险撤离路线。如,居住在采矿塌陷区及其附近的居民,居住在距河道较近的居民,居住在距陡峭山体附近的居民等。 4 加强农村突发地质灾害的应急防范 督导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特别是在汛期,要组织专门的巡查和检查,监督指导工作。要开展汛前、汛期、汛后的巡查工作,及时发现灾害体,及时采取有效防范措施。对已知灾害体进行现场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处理措施。突发性地质灾害防范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涉及面广泛的工作,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因此,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农村突发性地质灾害防灾避险工作的管理,科学有效地防范和应对各种地质灾害,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应有的贡献。 浅谈农村地质灾害防范:地质灾害与农村经济发展 摘 要:本文主要对地质灾害与农村经济发展作初步调查并对造成农村经济发展的原因的分析,阐述了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原因以及地质灾害防治。 关键词:地质灾害 农村经济 防治 安全 地质灾害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致命的打击,同样也会给农村经济发展带来可怕的后果。直接或间接危害人类安全,并给社会和经济建设造成损失。因此农村的发展与地质灾害的防治息息相关。近来,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让农村建设带了阻碍,是社会发展路上的绊脚石。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最新数字统计显示,今年的地质灾害25073起,同比减少121%,去年(2010年)1到10月,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30466起,造成人员伤害379起,共造成2909人死亡失踪,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损失最多的一年。据统计,这些冰冷的数字,意味着一幕幕泪水与呼号。近两个月来,更是大灾大难不断,不忍卒睹。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造成702人遇难,1042人失踪,再成国殇;州省大面积山体滑坡,整个村庄覆没,99人被埋;四川绵竹暴雨引发地质灾害7人遇难;汶川强降雨造成多处地质灾害,映秀镇32人失踪;云南省巧家县特大山洪,近50人遇难,广西玉林市、梧州市降雨引发群发性地质灾害,造成43人死亡和失踪;浙江衢州高速公路出现直径8米、深度10米的大坑;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县因滑坡导致列车脱轨,造成19人死亡……一连串的灾害事件令人触目惊心。 上述灾难都发生在地质灾害多发区,对当地人而言,地质灾害就象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头顶,随时可能落下。人们为何非得死守危险的家乡? 一、走不动,成为“留守部队” (一)其实能出去的都出去了 研究数据显示,中西部大部分地区青壮年劳动力输出在60%以上,如今的农村已鲜见年轻人的身影,只剩下年迈的老人、体弱的妇女,还有倚在家门口眼里写满了思念和孤独的孩子。有人形象地将这些留守在农村的妇女、儿童和老人称之为“386199部队”。 另一方面,城市里的情况也不容乐观。由于资源和机会都集中到了几个大城市里,挤出效应下,二三线城市里的机会少得可怜,以至于高喊“逃离北上广”的人们,最终不得不再回去。 (二)出不去的苦心经营“根据地” 根据一项调查显示,目前全国有8700万农村留守人口,其中包括2000万留守儿童、2000万留守老人和4700万留守妇女。留守妇女占留守人口的54.2%。她们要照顾家中老人、小孩,要家务、农活一肩挑,长年累月地独自撑起一片天。 中小城市的情况也很类似,不过由于工作机会的缺乏,留守妇女主要着重于下一代教育。 二、丢不开,最基本的保障与户籍息息相关 (一)对于农民来说,土地既是权利也是镣铐 一般认为,土地是农民最重要的保障,即使农民什么都没有,只要还有土地,就有最后的退守,从而维系社会稳定。 同时,土地不能买卖,农民只有使用权,所有权归村集体,一旦户口迁移,不属于村集体,将自动失去对土地的使用权,所以,土地又是对农民的束缚,使农民不能轻易脱离家乡。 这就造成,不管农民在哪里工作和生活,他们的“根”都必须扎在家乡,只有当土地能够自由流转时,才能摆脱这种制约。 (二)对于城市居民来说,离开户籍所有地就没法办低保 根据《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第七条,要申请低保的话,须由户主向户籍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或者镇人民政府提出书面申请,由其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或者镇人民政府初审,并将有关材料和初审意见报送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审批,期间还需要向邻里、有关单位、组织或者个人进行调查。 从申请人的角度来看,要办理城市低保,除了提供身份证明外,还得提供失业证、单位证明(解除劳动合同书)、房屋协议、水电气发票等等,需要与原单位以及社区居委会紧密联系,一旦离开户籍所在地,就没法办理。 三、容不下,他乡难成故乡 (一)融入别的城市好难 对于“流动人口”,各地历来严加防范。如果城市中充斥着大量的流动人口,在政策层面会引起社会不稳定的担忧,社会治安更多的隐患。 这在制度上并没有障碍。现行的宪法,并没有明确承认迁徙自由的权利,虽然人们心底里认同迁徙自由的合理性。 在实践上,不仅跟当地人有隔阂,“流动人口”之间也没有强烈的认同感――通常这需要依靠生活的贫民窟共同体、弱势共同体来完成,然而我们是忌讳这类东西的。 (二)在别人的城市里,下一代的教育没有保障 在义务教育方面,各地的政策已经有所松动,允许外来人员子女就读公办学校,为了表示“公平”,还取缔了那些专为流动人员子女开设的学校。 事实上,有形的墙消除了,无形的墙却根深蒂固。无论是师资、管理还是升学机会,流动人员子女都无法与本地学生相比。在高考前夕,他们还不得不返回原籍备考。 现在还有了新的鸿沟,那就是幼儿园教育。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坚决取缔了“黑幼儿园”,另一方面,公立幼儿园和其他资质较好的幼儿园,在资费和入园门槛上水涨船高,没钱读不起书,让人望洋兴叹。 四、想不得,又有哪里绝对安全? (一)我国地质灾害分布广泛,北上广深也不能幸免 我国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点有60万处,各类塌陷面积1500多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超过180万平方公里。 全国有400多个县市,1万多个村庄受到威胁,23个省(区、市)存在较为严重的地面塌陷,12个省(区、市)存在较为严重的地裂缝,16个省(区、市)的46个大中城市出现严重的地面沉降。 广州、深圳位于岩溶地质条件下,近年地裂、塌陷灾害严重;上海位于长三角沉降区,还有海水倒侵的威胁;至于北京,也是泥石流灾害多发区,隐患覆盖地区达5600平方公里,涉及7个山区县、30多个乡镇。 (二)极端气候加上人为破坏,桃花源也能变成人间炼狱 就拿这次受灾的舟曲县来说,向有“藏乡江南”、“不二扬州”之称,被誉为“陇上桃花源”,不仅有林海浩瀚的国家级森林公园――沙滩森林公园,还有陇上名山――翠峰山、国家4A级旅游景区――拉尕山…… 然而,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经过几十年的砍伐,当地森林遭到掠夺式破坏,据不完全的统计,森林面积减少超过70万亩。查看现在舟曲县城的照片,四周的山峰光秃秃的,已经看不到明显的植被,水土流失严重。再加上近年大修水电站,脆弱的地质条件更加不堪一击。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与其逐水草而居,不如改变脚下的土地。 结语:在灾难面前,生如蝼蚁。既然无法逃离,通过有效的地质工程手段,改变这些地质灾害产生的过程,以达到减轻或防止灾害发生的目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方针,按照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进行。预防预警到位,健全群测群防体系,要深入查,全面防,重点治。全国共有30个省区市,260个地级气象局联合当地国土资源部门开展业务,各地国土资源和气象部门通过电视、广播、手机短信等多种渠道地质灾害预报预警信息。 (作者单位:广西有色金属集团公司 广西南宁) 浅谈农村地质灾害防范:农村地质灾害分析及防治对策 摘要:泥石流、滑坡、崩塌、洪水等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强、分布范围广和隐蔽性等特点,给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农村小城镇由于地质环境空间狭小,地质灾害的危害往往对全镇具有毁灭性的影响。这些地质灾害,已经成为严重制约小城镇建设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因此,对地质灾害进行系统研究是非常必要和具有重要意义的。 关键词:农村 地质灾害 防治对策 生态地质环境建设以及地质灾害防治是小城镇建设中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中之重,是保证农村小城镇经济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措施之一。小城镇建设中的地质灾害主要有: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农村小城镇的空间狭窄,灾害一旦发生,损失严重,给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极大威胁,严重制约了小城镇的经济发展,阻碍了我国城镇化进程。因此,对其进行研究并提出解决对策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主要地质灾害发生机理概述 1、崩塌 崩塌主要发生在地形起伏大,高差大、地形切割剧烈的山地、丘陵等山区中。崩塌是指岩体、土体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离开母体发生急剧的倾落运动。崩塌现象在我国西部山区极为普遍,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建筑物以及道路交通造成严重损坏,其形成机理是:应力在卸荷作用下重新分布后,在边坡卸荷区内高陡边坡形成张拉张裂缝,和其它裂隙和结构面进行组合,逐步贯通进而形成危岩体;危岩体在外力触发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翻滚、坠滑,散堆于坡脚。 2、滑坡 滑坡是指滑坡是斜坡岩土体沿着惯通的剪切破坏面所发生的滑移现象,是危害最大的地质灾害之一。滑坡对我国村镇的人民生命财产、牲畜、建筑物、农田、森林、道路、水利水电设施等均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一般来讲,滑坡发生的基本条件是产是斜坡体前有滑动空间,两侧有切割面。具有松散土层、碎石土、风化壳和半成岩土层的斜坡抗剪强度低,容易产生变形面下滑,发生滑坡。同时降雨对滑坡的诱发作用很大。滑坡种类繁多,对于不同的滑坡,其初始条件、滑坡成因及滑动表象是多种多样的。 3、泥石流 泥石流是指松散碎屑物质被暴雨或积雪、冰川消融水所饱和,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或沟谷流动的一种特殊洪流。泥石流往往发生突然,来势凶猛,对村镇人民造成的损失很大。泥石流的发生于地形地貌及气候条件有很大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固体物质被暴雨、积雪冰川融水所浸透饱和,稳定性降低,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演斜坡或沟谷流动。由此可见,泥石流形成的基本条件主要有三方面:有陡峭便于集水集物的适当地形;上游堆积有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短期内有突然性的大量流水来源。 4、洪水 洪水的发生大多是由于暴雨形成,一段时间的较大的降雨量和降雨强度造成大量雨水聚入河中,径流量过大超过河槽的泄洪能力因而造成洪水。对村镇而言,洪水来临时,大部分农田受淹、阻断交通、村镇基础设施、水利工程设施遭到破坏,人员伤亡、村民自建房屋倒塌,病菌滋生、引发传染病的流行与传播。村镇居民的自建房屋在整体性、地基及基础、选址方面存在很大的缺陷。有的房屋建靠近江、河、湖(水库)、沟切割附近,这些区域容易汇集降雨形成地表水流。当在洪水的冲刷、浸泡及波浪打击的多种作用下时,村民自建房屋不能抵御、导致抗洪能力差。 二、地质灾害防治对策 1、高度重视地质环境保护与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各种人类工程活动呈现明显增强的趋势,人类工程活动已成为区内地质灾害的直接诱因和巨大驱动力,加强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己经是毋容置疑的要事。如何进行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首先要有一个科学、全面、细致的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分期、分区、分类地指导本区地质环境保护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 2、整顿和清理危窑 乡村的窑洞现在大部分居住着老弱病残和智障人员,这些人无经济能力,应对自然灾害能力差,所以,应对所有危险地段的窑洞进行清理,属外来人员租住的劝其重新选择安全地段另租他房;或给以采取有效措施,坚决制止危窑的外租,乡村应结合新农村建设,给予一定的补贴,逐步使居住在危窑险地的居民渐渐退出。以减少地质灾害的损失。 3、应急搬迁避让新址 应急搬迁避让是减少农村地质灾害损失最为有效的措施之一。但是,由于以往基础工作不够扎实,常常出现从一个隐患点搬迁到另一个隐患点上的现象,仍没有避开地质灾害的威胁,亦造成不应有的经济损失。地质灾害应急搬迁避让新址的选择目的就是为了杜绝这一现象的重演。地质灾害应急搬迁避让新址可以从区域上和点上两个方面来研究:区域上主要是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搬迁避让新址工程地质区划,编制搬迁场址建议分布图,划分出适宜、基本适宜区作为建设新址的区域,为搬迁避让和应急搬迁避让提供宏观依据;点上主要是根据调查结果,遴选出地质灾害危险程度大的点,针对灾害点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宜应急搬迁避让的新址,为该点搬迁避让和应急搬迁避让提供点上依一据。 4、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教育 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教育,提高群众减灾防灾意识,依靠群众建立群测群防网络体系是我国农村减灾防灾中最为有效的方法。应继续重视开展电视、广播、黑板报、张贴画、集中授课、下乡指导、文艺节目等多种形式的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教育,提高群众减灾防灾意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建立群测群防网络系统。对已经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安排专人监测,对监测人员进行必要的监测和防灾知识培训,制定紧急避险和财产转移防灾预案,加强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最大限度的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结语 对农村地质灾害问题的研究不仅关系的农村村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同时还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长治久安。在目前的地质灾害研究领域对农村的研究还是比较少的,因此笔者对农村的地质灾害和防灾减灾措施的探讨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浅谈农村地质灾害防范:山区农村房屋建设风水与地质灾害防治 [摘要]山区地质灾害对于我国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危害是及其巨大的,进行山区农村房屋建设地质灾害防治,直接关系到我国山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因此,在在山区农村房屋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在考虑到风水的同时,也要高度重视其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本文对山区农村房屋建设风水盛行的形成和现状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地质灾害防治进行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山区 农村 房屋建设 风水 地质灾害 防治 风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微观物质(空气、水和土)和宏观环境(天地)的一种学说,其核心思想是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自古以来,我国不少农村房屋选址和建设都有看风水的习惯,“依山傍水”,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群众对平安的祈盼。虽然传统风水含有一些朴素的自然科学知识,但是山区农村建房过分迷信风水,一味地“靠山建房”、“沿沟发展”,而这在地质学的角度看来,却可能存在地质灾害隐患。农民建房引发或受地质灾害威胁的案例逐年增多。接下来,本文将结合山区农村房屋建设风水相关的理论,从不同的角度来提出山区农村房屋建设地质灾害防治的有效途径。 1山区农村房屋建设风水盛行的原因及现状 从古至今,好的住宅风水讲究朝向要坐北朝南,目的是为了通风和采光;房屋背面有连绵不绝的群山作为坚实的依靠,目的是解决通视,寓意视野开阔,前途无量;南面有众多低矮的山丘山岭,左右两边则有小山庇护,中间部分开阔宽敞,宅前有河流水四周环绕,解决的是周边环境景观,青山绿水,宁神怡情。中国山区农村房屋建设为什么那么相信风水呢?它的形成一是受中国相当漫长的历史原因影响;二是农民普遍缺乏科学知识,无法正确分清自然科学与封建迷信;三是农村“风水先生”不断的鼓吹和传播,误导他们的思想;四是广大农民对旧的风水习俗依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寻求对精神的安慰和平安的祈盼。 在山区农村,农民建造房子都有请风水先生看风水的传统风俗习惯,由于缺乏资金和技术,房屋选址前未做危险性评估。“风水先生”因自身文化程度的限制,并未真正地领会房屋建设风水的思想内涵。农民请来“风水先生”看房子高低,上房、出路在哪里,财运是否亨通,人丁怎样兴旺等等,常常因为风水先生一句“靠山实力雄厚”,“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称此处为“风水宝地”的说辞,部分农村房屋建设在河水之边、危岩之下、不稳定斜坡和滑坡体之上,房屋选址呈现靠山建房和沿沟发展态势。 2防治措施探讨 2.1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农民的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并且提前采取预防措施 各级政府加强山区农村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广大群众的防灾意识和能力。要利用广播电视、走基层等手段和形式宣传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正确引导群众区分自然科学与封建迷信,相信科学,展示正能量,创造良好的地质灾害防治氛围。 加强汛期地质灾害隐患的监测和巡查工作,随时做好地质灾害隐患区段人员的撤离准备。在野外综合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突发性地质灾害预警规划,建立农村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消除地质灾害威胁。 2.2发挥政府引导作用,规范农村房屋建设, 避免人为诱发地质灾害 山区农村居住得很分散,要让农民做一个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话目前看,是很不现实的。各级政府必须因地制宜制定山区农民建房管理工作管理办法,规范农村房屋建设。对山区农村居民新建和扩建住宅,在严格按规划和用地审批程序的同时,一定要科学选址、现场勘查,避开切坡及其他有地质灾害隐患处建房。 与此同时,避免人为诱发地质灾害。尽量保持原有的地形地貌,使房屋错落有致,未经专业人员现场踏勘,不要大兴工程,不得随意开挖乱填,防止斜坡失去稳定。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尤其要重视排水设施的建设,对人工切坡进行合理加固,避免破坏坡体的稳定性,诱发滑坡灾害。 2.3在山区农村房屋建设的过程中避免在地质灾害危险区选址建房 在山区农村房屋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对于地形地貌、岩土体、地质构造、降水、水文、植被条件和人为工程活动等各种各样的因素予以全方位的考虑,选取安全的场地,切实有效地搞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与此同时,切实有效地规避沟谷低洼处;规避松软的土层;规避陡崖、陡坡;规避沟谷出口处;尽量不要在活动断裂、地裂缝、地面沉降等缓变性地质灾害危险地段进行山区农村房屋建设工作,与此同时,做好山区农村房屋结构的加固工作,搞好山区农村房屋的地基处理。在山区农村房屋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充分注意到之前出现过地质灾害的位置。尤其是必须提前做好老滑坡体的稳定性的评估工作,只有保证其稳定的情况下,才能够进行施工。 2.3.1在山区农村房屋建设的过程中崩塌危险位置地质灾害防治的选址方法 所谓崩塌危险位置,也就是说,崩塌体后缘破裂壁一带起到崩塌堆积体前缘一带止,主要包括下面的三种情况。 情况一:已经稳定的老崩塌区。通过山区农村房屋建设的实践经验已经稳定的老崩塌区,不会对于山区农村房屋建设选址工作产生太大的影响,只需要确保房屋基础和崩塌体后壁、前缘之间存在着适当的安全距离就可以了。另外,通常情况下,崩塌堆积体都是顺序混乱不堪的倒石堆,非常不适合用来建设房屋。与此同时,地质灾害危险地段的崩塌存在着多发性的特征,一定要避开之前出现过崩塌的位置。 情况二:如今尚存在崩塌问题的新崩塌区。在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应该标记出崩塌块石运动的最远距离以及崩塌后壁以上岩体的变形区域,该区域就是崩塌会危及到的最大的区域。在山区农村房屋建设的过程中,必须确保其位置和崩塌会危及到的最大的区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安全距离。 情况三:潜在崩塌危险位置。在进行地面调查的基础上,应该按照坡度、坡形、坡高、岩体节理裂隙、风化程度等等方面的因素,标记出潜在崩塌区。与此同时,进行现场调查以及简单地计算之后,进一步明确崩塌块体的最大危害区域,在保证适当的安全距离的基础上,就能够标记出潜在崩塌的危险位置,必须在潜在崩塌危险位置的外侧来进行山区农村房屋建设。 2.3.2在山区农村房屋建设的过程中泥石流危险位置地质灾害防治的选址方法 泥石流沟的主要构成部分包括泥石流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三部分。通常情况下,形成区、流通区的位置在沟口以上的陡坡,对于山区农村房屋建设是非常不适合的,而只有泥石流堆积区是可以进行山区农村房屋建设的。与此同时,大型泥石流沟堆积扇的面积是非常大的,是发生多次泥石流之后而产生的。在宽大的泥石流堆积扇之中,必须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进行山区农村房屋建设。具体来说,必须深入地研究泥石流现象的形成因素,科学有效地预估泥石流的规模,科学合理地预测将来出现泥石流这种地质灾害的概率以及规模。另外,应该标记出可能的一次最大泥石流堆积区域,在其位置之内,绝对不可以进行山区农村房屋建设。 2.3.3在山区农村房屋建设的过程中滑坡危险位置地质灾害防治的选址方法 首先,对于老滑坡,通常情况下,它们的面积都是非常大的,在几平方千米以上,其地形也是非常平缓的,非常适合山区农民进行生活工作耕种,完全避让的概率很小,可以分下面的两种情况来进行应对。 情况一:对于非常稳定的大型老滑坡,在不能够避让的情况下,能够将其用于进行山区农村房屋建设,然而,必须高度重视其环境保护工作,从而确保老滑坡能够长期保持稳定;而对于非常稳定的小型老滑坡,尽量地不要用于进行山区农村房屋建设,防止小型老滑坡突然出现问题而造成不堪设想的损失。 情况二:对于最近突然出现缓慢活动的老滑坡,不管其规模大小都不应该用于进行山区农村房屋建设。 其次,对于最近几年出现的新滑坡,存在着非常差的稳定性,这种新滑坡如果受到一些因素的诱发,就会出现再次滑动,因此,不应该在滑体上进行山区农村房屋建设。倘若能够确定这种新滑坡和山区农村房屋建设地基之间存在足够远的距离,其发生再次滑动并不能够导致山区农村房屋建设发生安全问题,那么,可以在滑坡前缘准备充分的安全距离的基础上,将其用于进行山区农村房屋建设。 最后,对于已判定为潜在滑坡的危险斜坡,必须不能用于山区农村房屋建设。 综上所述,本文对于山区农村房屋建设风水与地质灾害防治进行了深入地探索。在山区农村房屋建设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科学有效地排除各种各样的地质灾害隐患,保护好广大的农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浅谈农村地质灾害防范:农村切坡建房过程中的地质灾害防范研究 摘要:农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改善,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选择切坡建房,根据自己的意愿,增大户型,改善生活的环境。但是我国农村大多处于偏远的山区地区,切坡建房的过程中,会严重损害周边地区的水文和地质,长期可能会引发大型的地质灾害。因此,需要相关部门主动分析农村切坡建房可能会引发的地质灾害类型,分析灾害的分布、危害程度、规律以及特点,并提出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本文主要分析农村切坡建房过程中,容易发生的地质灾害,并提出具体的防范措施。 关键词:农村 切坡间房 地质灾害 防范 措施 大多数的农村都位于偏远的山区地区,自然条件相对恶劣,再加上最近几年,农村切坡建房的密度不断增加,由此引发的地质灾害更加频繁。因此,为了能够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相关人员以及农户本身增加灾难的防范意识,针对灾害频发区域中灾害的类型、分布情况、危害指数以及规律特点等,积极讨论,在建设美好乡村的同时,有效的防范灾害,保证农民群众长期的住房安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努力奋斗。 一、农村切坡建房引发地质灾害的主要成因 (一)农村切坡建房缺乏安全意识 农民的文化程度有限,安全意识淡薄,在一些房屋抢建、滥建的过程中,缺乏对房屋安全性能以及周边环境安全性的考虑,建设的过程中大多采取后削坡、前填方的办法,有的选择建在河溪边、池塘水库边或是灾害易发生的地段。农民在资金条件有限的情况之下,后坡的建设一般没有排水系统,房屋建设的安全值得考量。 (二)因政策因素选址受限 因为一些政策的限制,切坡建房的地段大多选在耕地,甚至是占用了基本的农田。为了防止耕地面积的持续减少,不少房屋的选址选在了地质条件差的地段建房,成为导致灾害的巨大隐患。 (三)地质灾害具体的成因分析 1.边坡开挖引发的地质灾害 过度的边坡开挖可能会导致坍塌和滑坡,这种类型的宅基地主要选择则建在山区、丘陵的坡脚,需要开挖坡脚才能够保证足够的建设面积。过度进行边坡的开挖,容易造成坡脚的卸荷而形成陡坡,使整个山体的表土层失去稳定,造成局部或是全部的坍塌。 2.建筑垃圾堆放引发的地质灾害 建筑垃圾的堆放主要可能引发泥石流或是滑坡。宅基地主要选择建在山区沟谷的两侧,切坡开挖形成的建筑垃圾没有经过任何的处理直接顺坡而下,在破面形成大量的堆积体,一旦发生降雨,容易引发堆积体的滑动,在冲击下形成巨大的泥石流,威胁沟谷两侧住房的安全。 3.宅基地回填引发的地质灾害 宅基地回填引发的地质灾害主要是滑坡和不均匀沉降。主要分为两种类型,首先是回填宅基地,这种类型的宅基地主要选择建在山区的沟谷两侧,地理位置较低,一般就近采土直接回填,原有的植被和土层未经处理直接被掩埋,房屋建成之后,长期降水和生活用水的渗透,以及植被腐烂等问题会引起房屋基础的不均匀沉降,使房屋的墙体开裂直接倒塌。其次是半挖半填宅基地,这种宅基地主要选择建在坡面较为平缓的部位,平整土地时,通常采用后缘开挖至基岩,承载力较大,而前缘未经过回填,基岩的部分基本不会沉降,回填土部分由于植被的腐烂,发生侵蚀的作用,会导致房屋的破裂或是倒塌。 二、农村切坡建房过程中地质灾害防范措施 在防治灾害之前,应该了解切坡建房地质灾害的危害,如下: (一)科学规划 根据农村房屋建设选址的实际情况,制定与农村建设相互配套的地质防灾规范,分析各地区之间的差异、经济发展情况以及成灾的背景,制定长远的防灾计划,相关的技术人员应该积极主动分析灾难的类型,建设合理的功能区划分以及配套的基础设施,以此来指导新农村房屋规划的建设。在规划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放建房选址的优惠政策,为灾害评估提供适当的补贴,减少不合理切坡建房现象的发生。例如我国农村切坡建房具体分为原拆原建、原地拆迁和异地新建三种,每年平均10208户/年,经过初步确定,需要进行地质灾害调查的为4554户,占总数的50%,其中需要经过专业人士提供建议的农户为2800户,总数大概需要80万元。因此当地政府应该在建房之前,调查好这些数据,确保前期预算充足,保证当地居民的基本生活。 (二)统筹安排 相关技术人员首先应该坚持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的思想,分析山区与平原之间的差距,根据建设用地的规划,分析财力资金的状况,尊重当地群众的基本意愿,贯彻节约的原则,将新建和旧改进行有机的结合。其次是要发挥农村建房的集中优势和规模效应,解决一家一户建房难的公共问题,避免简单的拆旧和翻新,并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最后要实施造福工程,对建在水塘边、江河边以及灾害频发区域的危房进行集中的处理,尽快动员搬迁,避免一旦发生问题,造成更大的损失。 (三)综合治理 相关部门需要认识到新农村的建设要集中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因此,在地质灾害频发的区域,要严格控制垦殖事件的发生。通过封山、挖掘排水沟渠、削减负荷等措施,实现综合治理,主动规避风险,消除安全隐患。 (四)合理选址 在选址之前,首先应该进行地灾评估。选址要符合科学性,贯彻落实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对工程可能造成的地质灾害进行评估,做到科学预警,提出防范措施。在选址批地阶段,必须要经过国土资源局相关人员的评估确认,得到批地的认可之后,才能开始动工,一切要按照正规的程序进行。具体的选址要求包括地势平坦,不切坡、填方,不能位于灾害隐患的影响区域,不能是岩溶的发育区域,不能建在山凹前缘、两沟的交汇处或是河道的冲击滩等等。 (五)科学设计 首先在建房的面积上,严格按照相关的用地标准,既满足群众的面积需求,同时考虑房屋建设的安全性。其次在Y金的问题上,对群众进行安全教育,实施防灾演习,引导群众将有限的资金使用在房屋的安全建设中去,例如使用高品质的建筑材料来加大房屋建设的安全系数。最后在工程设计的环节中,依据相关灾害的评估参数,考虑房屋对地质灾害发生的抗灾能力,后坡的建设必须留有一定的安全距离,必须建设配套的安全坡度、安全台阶以及挡土的排水系统。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农村切坡建房过程中的地质灾害防范,需要充分的利用经济和行政的手段,引导农民群众树立安全防范意识,科学合理规划,做到以人为本,积极研究灾害发生的类型,统筹安排,综合治理,避免在灾害易发生的地段选址,科学设计建房计划,维持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健康之间的平衡,不断总结以往经验,从而促进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
计算机教育篇1 0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得到了教育教学的广泛应用,引起了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方面的重大变革。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技术创新速度越来越快,范围越来越广,覆盖了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整个社会逐渐信息化和数字化,促使人们运作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个性化发展,难以满足学生发展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育创新发展。人们要想在网络信息化环境中生存,就必须要适应网络信息化带来的各种影响。民众的生活、工作,在互联网的支持下,更加便利。对于高校来说,网络教学模式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与方向,各学科教学工作的开展,都需要得到网络的支持。在计算机教育教学中应用网络教学,是现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网络教学的合理应用,可以打破一直以来计算机教育滞后的局面,促进我国计算机教育实现真正的信息共享。 1在高校计算机教育中应用网络教学模式的价值 1.1计算机教学模式发生彻底改变 将网络教学模式应用于高校计算机教育教学实践中,学生在计算机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发生了彻底改变,居于主体地位。此外,网络具有虚拟性、可变化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将计算机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存在的局限性彻底打破。计算机教学活动的开展,不再受到空间因素的制约。学生利用网络优势,进入虚拟场景中学习,无论是预习环节、还是复习环节,都可以在网络上完成。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学习情况,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不仅丰富了学生学习的途径,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终实现了学习效率及教学质量的提升,促进了教学资源传播与共享[1]。 1.2促进教学实效性的提升 教师对网络教学模式的应用,主要是利用网络传播的便捷性。教师将相关的课程内容发布到网络平台,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及时预习、复习。此外,学生可以将自己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遇到的困难,与同学进行交流,或者与教师进行沟通。这就极大地节约了课堂教学的时间,提高了学习的效率,教学的时效性得到显著提高。 1.3网络教学模式为高校计算机教育教学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当今信息时代背景下,多媒体技术引发了教育方式的变革,国际互联网推动了人类智慧联盟的实现。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要比获取知识更重要。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网络教学模式能够为信息时代教育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而且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网络的信息量非常大,信息传播十分便捷,而且网络具有较强的交互性,对于发现式、协同式教学是非常有利的,能够促使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信息时代,网络是十分有效的信息获取工具,应用网络教学模式开展高校计算机网络教学,能够有效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促进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提升。此外,对教师而言,通过网络教学,教师可以从全新的视角思考和认识,能够拓宽教师的思路,开阔教师的视野,促使教师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更好地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需要。 2高校在网络教学背景下开展计算机教育教学的问题分析 2.1计算机教育教学模式回归传统 受重大卫生突发事件的影响,2020年年初,国内高校坚持“停课不停学”,各科教师通过网络授课的方式,有序开展教学工作,计算机课程也通过网络教学方式开展[2]。但是,随着国内各高校的有序复课,大学生纷纷返回校园,计算机教师又开始应用传统课堂授课模式来开展教学工作,网络教学模式停止应用。线上教学在学生重返校园后,被束之高阁。计算机教育教学模式回归传统之后,在很大程度上对计算机教学的改革创新产生了制约作用。 2.2教学管理落实难 虽然网络教学的优势非常显著,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教师在教学控制力方面的力度被削减。教师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开展的教学活动,可以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及时的了解,同时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其学习进行适当的引导或调整。在网络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沟通需要依靠网络,教师无法直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掌握,难以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除此之外,对于课后的一些练习、考评等,教师管控的难度也相对较大。长期下去,就会出现教学管理难的问题。网络教学具有开放性高的特点。这一特点的存在也导致了教师管控教学活动难的问题。部分自律性差的学生会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 2.3对网络教学的依赖程度高 随着教育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网络教学模式应运而生。然而,从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来看,单纯依靠网络教学模式来开展高校计算机教育教学工作,是不现实的。一个全新教学模式,从构建到施行,都是需要进行充分论证的,同时还要有完善的教学制度及健全的管理措施来支持。对于高校来说,网络教学模式是一个新事物。如果教师对网络教学过分依赖,就会出现一系列问题,最终影响计算机教学的效果。 2.4网络素养水平有待提升 教师开展网络教学,必须要掌握网络信息技术,同时还能对网络信息技术进行灵活的运用,无论是使用网络教学软件平台,还是制作数字化课件,都对教师的网络素养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高校现有的计算机专业教师因年龄层次不同,教师的网络素养水平也存在差异。通常情况下,年轻教师的网络素养水平相对较高。而年龄较大的计算机教师,普遍存在网络素养水平低下的问题,在教学课件制作、教学软件制作等方面存在困难。这就导致部分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师难以正常开展网络教学工作,网络教学的效果难以令人满意。 3在网络教学背景下优化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工作的建议 3.1重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现阶段,国内高校普遍存在教学方式回归传统及对网络教学过分依赖的问题,要想有效解决这两个问题,就要将传统线下教学模式与线上网络教学模式进行结合,积极开展混合式教学,也就是说,既保留传统课堂教学,又积极开展网络第二课堂。学生在线上环境、线下环境中同时进行计算机知识的学习,这样可以更有效地提升学习效果。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创建与应用,要注意以下几点。 3.1.1创建线上学习平台 高校在结合计算机教学特点及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创建专门学习计算机知识的网络学习平台。学生在网络学习平台中,自主完成预习、复习、小测、交流等环节。平台充分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以及教师教学的需求。 3.1.2确保线上学习资源的丰富性 高校在构建线上学习平台的基础上,还要确保线上学习资源的丰富性。如果说平台是一个框架,那么资源就是核心。学习资源的构建,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是教师将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数字化转化,然后上传至线上平台;二是在借助网络优势的基础上,教师广泛搜集计算机相关的学习资源,并将这些资源进行分类整理后,上传至学习平台中,实现线上学习资源的丰富性。 3.1.3重构计算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高校在对计算机网络学习平台进行构建之后,就可以对计算机教学模式进行重新构建。教师要对线上平台进行充分利用,课前将预习资料上传至学习平台,然后指导学生通过线上来预习相关的知识点,高质量地完成预习任务[3]。在线下课堂教学中,教师结合学生线上预习的反馈情况,来有针对性地讲解重难点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相关知识点。当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将相关的课后练习题发送至线上平台,同时将课堂教学中所使用的教学课件分享至线上平台。学生结合自身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复习,学生的学习效果显著提升。 3.2重视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 计算机教学的效果与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之间存在直接性关系。在网络教学模式下,教师开展计算机教学工作,更要注意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情况。教师必须要监管学生的学习,否则难以保证学生能够专心学习。对于线下课堂教学,教师要严格把控学生的出勤率以及学生上课过程中的纪律情况。对于课堂上出现学生睡觉、说话、玩手机等现象,教师必须要给予严肃处理,不能置之不理。对于线上学习,教师要重视学生预习、联系、测评等反馈信息,借此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了解。教师开启在线网络教学时,可以要求学生开启摄像头。当教师发现学生上课状态有问题时,可以通过语音提醒的方式来督促学生认真学习,确保教学的效果稳步提升。 3.3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计算机网络化资源中的教学资源具有开放性特征,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而且信息资源的传播媒介可以多向交流。这些特征使得网络教学模式下的学习过程具有开放性、易交流性和全球性。学生可以选择学习内容。学习内容个性化,学习形式多媒体化。这些为创新教育发展提供了很大助力。因此,要想实现因材施教,培养学生个性化发展,就应当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并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展开学习。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学生获取的不仅仅是知识,还包括学习知识的技巧、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为学生创造性的学习提供广阔的空间,促使学生养成创造性学习的良好习惯。在开展计算机网络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提高学生的自主性。首先,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引出知识点。知识点的设置是至关重要的,既不能让学生一眼看出结果,又不能让学生完全看不懂,需要为学生留出充足的空间和余地,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所引出的知识点自行上网查找相关资源,然后让学生把查到的各种信息汇集在一起,展开开放式讨论,并且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设想。在讨论知识点的过程中,教师要找到适当时机抛砖引玉,启迪学生发散思维,运用所学知识探讨现有问题。教师要将学生们提出的设想记录下来,并分析每一种假设,排除一些与本课程无关的设想,引导学生对留下的设想进行分析,促使学生独立思考,自行解答,然后在与其他同学讨论时相互补充。其次,教师要将学生的分析解答综合起来,引导学生将这些结论与本课程的内容结合。在自由、轻松的课堂学习氛围中,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大胆设想、积极沟通,得出自己的解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己发现知识后的成就感要比教师传授的印象还要深刻,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而且还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4重视教师网络信息素养的提升 高校计算机教育教学的网络化发展,离不开专业教师的支持。这就对教师的网络信息素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计算机教师要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教学软件,同时在应用软件的过程中,还要确保教学软件功能的充分发挥,有效支持计算机教学工作的高质量开展。高校计算机教师必须重视自身的学习,积极主动学习最新的教学软件,掌握网络平台的功能及使用方法。与此同时,教师还要积极投身于实践,用于尝试新的网络教学方式,在实践运用过程中,提升网络素养水平,为网络教学的灵活开展提供保障。4 结语 在信息化社会中,高校计算机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要充分利用网络优势,积极开展网络教学,让学生更加及时、高效地学习计算机知识。教师也能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作者:李赟 单位: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教育篇2 互联网背景下,现代教育技术臻于丰富,并且技术本身的迭代速度相对较快,这一方面为现代教学的改革提供了充足的技术支持,另一方面也为教育育人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动力。对于高校计算机教学而言,有着理论知识抽象化、逻辑性强以及教学内容实践性强等的特点,这也就导致常规教学中出现学生对知识点理解不透彻、注意力难以集中等的问题。基于此,以信阳农林学院计算机专业教学为例,对专业教学过程中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优势、现状进行分析,并从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以及线上教学三个角度出发,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优化进行系统的探讨,旨在为高校计算机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作用的有效发挥提供参考。互联网技术以应用需求为驱动,并与行业发展进行融合,推动行业的创新探索,助推社会发展新态势的成型。高校教育作为最早与计算机信息技术融合的主体之一,有着较强的互联网技术应用经验。但是,在高校教育改革实施的过程中,传统单一的多媒体教学技术难以满足多元化育人发展以及全新型教学创新探索的需求,影响到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学改革的实施。计算机专业作为高校教育体系的重要构成,同时也是现代教育技术体系应用的推动者。高校计算机专业作为培养应用型计算机人才的重要阵地,要能够结合专业优势,充分发挥出现代教育技术在专业教学实践中的作用,探索互联网下专业教学的新思路,充分满足学生群体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以及应用能力培养的需求,为专业育人能力的提升以及专业教学的优化提供支持[1]。 1高校计算机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背景 1.1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现代教育技术兴起 随着我国发展进入新时代,社会发展的节奏进一步加快,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科技发展水平也明显提升,互联网与教育的结合进程也在此背景下不断加快。同时,我国对各层次教育的要求也进一步提升,要求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既要满足学生群体的知识增长需求,通过也能够通过教学的拓展与延伸,进一步促进学生群体的综合发展,并以此为基础,在教师、教学、学生三大主体的互动过程中,推动教学本身的创新发展。可以说,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正是与这一需求有着天然的相符之处,尤其是实用性、逻辑性与抽象性较强的计算机教学,更应当是现代教育技术本身的受惠者[2]。如何去运用互联网技术,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降低学生对课程只是理解的难度,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自查式补缺提供便利,是计算机专业教学过程中应该去思考的。 1.2计算机专业教学教育的改革稳健进行,大力发展高质量教育 信息化时代与教育的融合,形成了具有时代特性的信息化教学模式。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信息化教学的成果之一,不仅要应用在微观的课堂教学中,同时也要能够逐步体现在整个教育改革的进程中。作为培养学生计算机理论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重要学科,计算机专业教学也要能够在整个信息化教学的趋势中,不断探索自身的改革发展,为自身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有效的改革动力支持。就当前来看,随着国家对信息化教育、立德树人教育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计算机专业教学教育的改革正处于如火如荼中,涌现出了众多的创新探索成果,如关于混合式教学、学生自主学习等的内容。从整体来看,信息化教学时代下,计算机专业教学教育的现代教育技术实施既是必然,同时也是时代的应然。 1.3现代教育技术在计算机专业教学领域贴合紧密 从计算机专业教学的现代教育技术具体开展来看,在2020年以前就有这明显的应用,主要目的是辅助线下课堂教学的开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与短板补足提供课程知识,如通过微课平台、慕课平台实施现代教育技术。但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体现出了浅层化、单一化等问题,这也导致了计算机专业教学教育中现代教育技术实施的乏力[3]。而在疫情防控期间,各个阶段的教育已逐渐转型于线上教学,这也推动了现代教育技术在各个层次教育体系中的应用。在此过程中,各地计算机专业教学教育也积极借助腾讯课堂、钉钉等平台实施开展,这也进一步丰富了计算机专业教学现代教育技术的实践,为现代教育技术与计算机专业教学教育领域的结合提供了有效的经验保障。 2信阳农林学院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现状 2.1教学过程中现代教育技术时间占整体教学时间比重 近年来,信阳农林学院在有关计算机专业教学网络课程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不断结合现有信息技术体系,进行创新探索,形成了线下教学与线上现代教育技术的混合式教学体系。本研究在调查中发现,该高校专业课堂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体现在线下课堂中的网络设备应用以及线上第二课堂开辟中。因此,有关现代教育技术占据的时间可以从线下教学以及整体教学维度出发,进行展示。(1)从线下教学中,根据对该高校几所计算机专业教学课堂教学的走访情况来看,线下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占据的时间平均每节课为5~8min,主要用于课堂导论以及课堂回顾部分中,占据整节课课堂安排的1/9左右;(2)从整体教学来看,该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的网络课堂教学安排为每周3节,每节课为45min,而线下课堂中计算机专业教学的每周安排为10节,总课时为13节,现代教育技术占据总课时的3/13。 2.2信阳农林学院计算机专业现代教育技术平台与设备 2.2.1教学中现代设备与平台使用率 从该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课堂教学(包含现代教育技术与线下教学)中现代设备与平台的使用率来看,线下教学中的现代教学平台以及设备主要包括多媒体设备与一体化现代教育技术平台(微课、慕课等)。近年来,随着该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课堂教学的信息化转型,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能够综合使用到多媒体设备,展示多媒体课件,并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因此,在线下课堂中多媒体设备的使用率相对较高,占据每节课程的1/2,包含多媒体课件展示、课堂视频播放等;线上课堂教学中,主要是依托课程教学平台,实施学生自主选课以及教师讲解,其中教师讲解占据1/3,学生自主选课播放占据2/3,选课内容一般为国内计算机专业教学教育的金课、计算机专业教学教育的延伸等[4]。 2.2.2师生现代教育技术平台使用熟练度 从该高校师生关于现代教育技术平台使用的熟练度来看,本研究从教师与学生两个角度出发,进行阐述。在经过2020年线上课程开设以后,教师基本已经掌握了现代教育技术平台的使用技巧与方法,只有部分年龄稍微较大、互联网素养相对较低的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平台的使用能力稍有不足;从学生角度来看,部分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参加网络课程,自身对网络平台缺乏一定的操作能力,学生基本能够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平台中的交流方式与学习方式。 2.2.3技术平台、设备后勤维护与修缮 从技术平台、设备后期维护与修缮角度来看,该高校多个专业当前尚未形成校内专有的设备维护部门,相关设备的维护一般依托校外合作的技术企业或者设备服务站点;在技术平台的使用上,网络课程教学一般采用微课、慕课以及腾讯课堂这三种方式,该高校尚未对技术平台使用出台统一性的要求。 2.2.4学校专业技术人员配备情况 从该高校各个专业技术人员的配备来看,情况相对较差,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开展主要是依托国内成型的教育平台以及线下多媒体教学设备,专业教学内部尚未配备专业的技术人员,部分其他专业虽然配备了专业技术人员,但是多数为兼职状态,或者数量较少,如组织本校内部的信息技术教师兼任技术管理人员,或者只聘请1个或者几个技术服务人员。 3现代教育技术带来的教学成果 3.1学生成绩变化 从该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课堂实施现代教育技术以来学生的成绩变化来看,结合几所计算机专业教学教育组的反映,认为学生在成绩上变化不明显,并且呈现出两极化的状态。即,部分原先成绩较好的学生,由于学习习惯相对较好、自律意识较强,能够在现代教育技术平台中进一步促进自身成绩以及计算机素养的提升;部分学习能力以及自律能力较差的学生,在平台学习过程中也出现了负面的作用,不仅成绩进步不明显,甚至部分学生的成绩也出现了下滑的状态[5]。 3.2学生对于学科能力的自我评价 从学生对学科能力的自我评价情况来看,34%学生认为在现代教育技术过程中自身的理解能力以及认知能力得到了提升,45%学生认为自身的学科学习能力没有明显的变化,21%学生认为自身的学科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成绩出现倒退。 3.3教师对于学生学习情况了解程度 从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程度来看,86%的教师表示,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实施,与学生接触的时间得到了延长,并且能够在学生网络自主测评里面进一步掌握学生对课程知识掌握的情况,能够为后续的课程开展提供必要的参考;14%的教师认为在现代教育技术实施过程中,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程度无明显的变化,这主要是由于在具体教学开展过程中,网络测评尚未及时融入。3.4教师对于教学进度与内容掌控能力在教师对教学进度与内容的掌控能力上,57%的教师认为能够根据教学规划,对教学的进度和节奏进行有效的把握;29%的教师认为,由于对现代教育技术节奏的不适应,在进度控制方面仍存在部分的不足;14%的教师认为,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应用中缺乏互动等内容,这就导致按照传统的教学思路与方式,难以把握教学进度情况。 4信阳农林学院计算机专业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建议 4.1优化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课件使用 从计算机专业教学的整体内容来看,教材内容占据大量的篇幅,但是教材内容中的理论知识相对较多,并且知识相关的实践性要求较强,这就导致教师难以通过常规的方式对教材内容进行展示,影响到学生对课堂教学中重难点的掌握与效果。因此,笔者认为,计算机专业教师要能够优化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提升教学内容展示的直观性,化抽象的教材内容为多媒体课件中的直观展示,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积极性与配合性,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果。如,在对计算机专业知识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拓扑结构图的方式,并综合视频、图片等多媒介要素,结合教材中的内容,引导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动态的结构性展示,让学生充分掌握各个环节与步骤过程中知识的应用,降低理论知识教学的刻板化效应,联动课堂理论与实践。 4.2搭建计算机专业网络实践综合平台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重要路径,同时也是锻炼学生专业综合能力与素养的有效方式。在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开展的过程中,计算机专业教师要能够发挥自身知识的作用,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关要求,搭建出具有对应性的网络实践综合平台,将DNS、FPT等专业技术内容进行任务设置,引导学生对每个任务点进行实践操作,并结合平台数据记录以及学生具体的操作成品,对学生实践中的不足进行点评,确保学生在反复的操作与训练中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如在“计算机网络”实验课堂中,计算机教师可利用实验网站的多元功能,将“交换机配置”主题的线上模拟软件向学生推送,引导其自主开展仿真配置实践活动。以此收获到较为高质、真实的实验结果,确保学生课程知识领悟直观性。 5结语 线上教学平台作为计算机专业教学知识的线上输出端口,能够为学生的个性化和自主化学习提供有效的引导,确保学生能够通过线上教学内容补缺自身的短板,满足自身多元学习的需求。在线上教学平台搭建的过程中,可以以教学的大纲为基础,结合行业发展等,进行教学数据库建设,并将教学知识点录制、教学相关资料与线下教学同步上传,设置学生平台留言功能,教师结合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以此来强化线上教学中的互动。 作者:陈明睿 单位:信阳农林学院 计算机教育篇3 1引言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不断发展和提高的同时,我国的现代教育也慢慢趋于信息化和网络化,并且更好地深化了我国高校教育的全面改革。高校的教育方式也变得更加生动化并且更加容易感染学生,慢慢地,更多的学生被有趣的课堂内容所吸引和感染,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也有了更多的相互交流与沟通的时机。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合理地应用在平时的教学过程当中,可以更方便地让高校教师依据自己班级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制定属于自己的教学模式。本文主要探讨计算机网络技术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分析,希望可以为我国高校英语的教育理念提供一些理论基础。 2计算机网络技术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优势 2.1课堂表现力全面加强 表现力其实是计算机网络技术最典型的一个特色。大学的英语老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自制PPT、网上交流群、学术App等融入课堂当中,教学活动变得更加生动并且氛围活跃。笔者调查了大学生认为计算机网络技术对他们的英语学习有无帮助,如表1所示,其中一半以上的学生觉得计算机网络技术对他们的学习英语有很大的帮助。和我国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较,合理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成功打破了英语课堂氛围不够活跃单一化的缺陷。老师可以通过一些生动化的流行科学手段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英语的魅力,从而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渴望和求知欲。 2.2扩展学生英语的词汇量和信息量 大学英语老师在平时教学过程当中,可以适当地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举办一些线下授课活动。在此基础上,学生也可以通过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等新型工具来满足自己的求知欲望,进行自主学习,更好地开拓课本以外的知识,扩展自己英语的词汇量和信息量。 3计算机网络技术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3.1在教学中创设生动的语言情境 在大学的英语教学过程中,语言情境的创设对学生理解理论知识来说尤为重要。高校英语老师想要带动英语课堂氛围、调动学生上课积极性的话,就应该主动去了解和掌握如何使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去进行授课和教学。如此一来,不仅可以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带动课堂氛围,老师和同学相互交流,相互探讨,共同学习。比如在讲到关于shopping这一章节的知识点时,高校英语老师可以适当地播放一些和shopping相关的影视资料来给学生科普国外的购物文化。比如“ConfessionsofaShopaholic”,只用找出这些影片当中相对经典的片段给学生看。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更加生动和直观地理解这些知识点,高校老师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给学生设立了一个非常逼真的购物情境和场景,从播放的影视片段当中,学生可以通过人物的态度、动作、交谈等方面直接观察到外国人的文化风俗,来提升自己的语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本知识。因此,高校英语老师应该有意识地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来构建和创设与课本内容一致的英语语境。创建一个和学生共同学习和交流的学习平台,引导学生在上课过程中运用英语口语来抒发自己的观点,自由讨论并且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与论点[2]。 3.2完善教学资源,健全教学体系 教学资源如果过度匮乏,则会阻碍我国针对高校开展的英语教育改革计划,当今社会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大量引用和发展,帮助了更多的高校英语教师缓解教学压力,让老师们可以把心思放在创新教学模式等方面,全面推动了我国高校英语方面的改革创新。但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过于先进,传统教学理念无法快速消化,在我国高校当中仍然会有部分老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手段,没有做到熟练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来进行授课和平时的教学活动。一方面的原因,是因为老师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不是足够了解,还不能熟练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授课。而另一方面,则是学校对于开展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更有甚者连计算机网络都没有全面健全。在这之外,在我国应试教育的背景之下,很多大学英语老师只是一味地向学生灌输课本知识,往往忽视了和学生的交流和反馈。部分老师在没有了解班级学生整体实力之前,就按照原本的教学计划来扩展课本知识,降低了学生对英语科目的学习兴趣。大学英语老师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之上,也要注意班级同学的整体实力,对搜集来的学术资源进行一个二次筛选,放弃一些学生很难理解的冷门知识,保存一些和课本知识有关的视频、图片、动画、电影等资源。让学生以一种比较轻松的方式了解和掌握课本知识,不仅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广度,还可以提高学生对高校英语的兴趣。 3.3利用互联网平台设立线上学术交流平台 在大学的学习过程当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十分重要,老师要注重平时和学生之间的适当交流和沟通。听取学生的一些意见来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和理念。老师与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进行随时随地的学术交流和网上授课,不仅节约时间,还避免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相互传染的风险,可以让学生不论何时都可以更好地掌握学到的知识、提出不会的疑难之处,有助于高校老师自身教学理念的升华。由此可见,大学英语老师在平时进行教学学术研究的同时,也要适当兼顾自己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授课的实践操纵能力,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模式,与时俱进。刻苦钻研的学术精神和无私奉献的教育精神相辅相成,真正做到活到老,学到老。值得注意的是,老师在课上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展英语教学活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去合理控制好教学时间,在向学生传授课本知识的同时,也要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自主思考和消化掌握课本知识,给他们加深所学知识的印象留有充足的空间和时间。 3.4运用辅助技术推动英语教学改革发展 语言学有着典型的规律性,而英语也是语言的一类学科。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工具教学的优越背景之下,大学英语老师可以着力挖掘和研究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优势。全面展开半自由式授课,调动课堂氛围,通过我国科研人员设计出来的教学辅助工具,最大限度地提高我国高校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和知识应用能力。为了推进我国高校英语教学改革发展,高校老师应该注重自身教学方式的创新,以带动课堂氛围为目的,在日常的授课过程当中适当地增加一些答疑和探讨环节,将自己学习英语的经验在课堂的交流过程中进行分享,帮助学生掌握学习规律。以上这些策略对我国的大学老师专业能力有着比较硬性的要求和较高的期许,高校老师可以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之余,在学术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通过平时授课当中的实战经验来总结和感悟学术理论,和其他英语老师共同研究相互分享。不断研究和创新自己的授课理念,为我国的全面发展培养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术人才。 3.5传统教学和计算机网络教学结合应用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教学方面确实具备一定程度的优势,它可以为高校英语老师授课带来更为丰富的学术资源和更为简便的教学方式,大幅度提高高校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但这并不代表传统的教学理念就一无是处,传统的英语教学也有着自己独特的优点和理念。想要更全面地促进高校英语教学,更为科学和合理的教学方法就是将传统教学理念和当今计算机网络技术相互结合,扬长避短,让二者相互促进,各自发挥出自己的长处,二者相互结合的教学模式比起单一的教学模式有着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比如说,传统的英语课堂之上,英语老师习惯在黑板上写板书进行授课,可以这么说,优秀板书都是英语老师总结出来的精华所在,有着非常明确教学思路,就好比是老师手写的教案一样。高校英语教学中涉及的一些语法和句型,更适合通过板书的形式向学生表达和阐述,这些教学内容比单独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更有效果。计算机网络技术虽然可以增加教学的效率,为课堂教学提高更多的学术资源,但很多内容老师鼠标一点就划过去了,长此以往,学生很难保存下来,但板书不同,学生可以通过记笔记长时间地保留下来,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黑板上的内容对自身还无法理解的知识进行保留,等到课后再进行思考或者询问老师,黑板内容也比较适合学生做好课堂笔记。由此看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传统教学理念的结合,可以让高校英语教学达到最大程度的提升[3]。 3.6优化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师生地位的关系 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合理运用在高校英语教学之中,需要正确衡量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教学之间的平衡。计算机网络技术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该始终摆在辅助工具的位置,它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高校英语教学的全面发展,但并不能够反客为主,去代替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4]。所以,在高校英语教学的过程当中,高校老师不应该对这类辅助工具产生过多依赖,应该正确把握其中平衡的度,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长处。毕竟计算机网络技术始终无法了解到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对于一些教学方面的突发状况无法进行应急。比如,学校突然停电了,即使老师事先准备了再优秀的多媒体课件也会因为停电而无计可施,显而易见,没电的情况之下,计算机网络技术是没有办法运用的,这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通病。因此,高校英语老师不能过度地依赖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做多媒体课件的同时,传统教学的教学方案也是要设计好的。高校的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经验积累,也有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他们对新学到的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有着独属于自己的经验。高校英语的教学过程当中,传统的教学模式会让学生丧失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如若老师过度依赖计算机网络技术也是如此。英语教学应该将重点放在实际应用方面,高校英语老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自主地搜集一些和课堂内容有关的学术资料,并且在课堂上让学生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将自己查阅的资料进行展示和讲解,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更深刻地掌握英语知识[5]。 4结束语 总的来说,在当今现代化技术全面引用的教学背景之下,高校英语老师应该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当中主动了解和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充分利用我国科技发达的便利,实现应有的教学应用价值,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烘托课堂学术氛围,提高高校学生英语的核心素养和整体实力,更好地促进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进展。 作者:孙楠 单位:沈阳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篇1 计算机应用技术逐渐渗透到人们学习、生产、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作为其中的一项重要应用线上教学正在全国高校中运用。在疫情形势下,各种在线教育方法和资源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1-5]。线上教学模式充分展现了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网络时代特征。计算机基础线上课程期望完成教学目标、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充足的教学准备为其保驾护航。 一、线上教学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表现出的优势与不足 (一)优势 线上教学能够有效降低人力成本。线上教学依托于互联网资源组织教学环节,其形式多种多样,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线上课堂中通常采用任课教师直播、录播与线上教学平台视频相结合的形式讲授知识。为了能够强化学生对重点知识的认知,现场教学时任课教师需要反复强调、多次讲解,而利用线上教学传播知识时,教师讲解一次,学生可以反复观看加深知识理解[6]。计算机基础课程线上教学经验的日益累积促使线上教学日益完善,当线上教育人群比例不断增加时相对而言教育投入资本降低、受益增大,有效地促进了教育改革的发展。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面向全校各专业开设的公共基础课,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理论知识的认知、对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和现代化办公能力的养成、塑造良好的个人职业素养。为了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职业技能,计算机基础课程引入职业项目教学资源,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借助线上教学方法跨越地域限制将多企业、多部门、多专业办公案例融入计算机基础线上课堂,优化教学资源配比、实践教材认知、提高课程品质。 (二)不足 线上教学虽具有许多线下教学所没有的优势,但仍存在很多问题[7-8]。线上教学在方便“教”与“学”的同时对任课教师、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线上教学相对于现场教学缺少“面对面”式的教学环境,教师对课堂纪律难以把握,学生的学习程度多靠自觉。即使为了督促学生学习而提前布置分组预习任务,要求学生利用海量的线上平台资源做好课前预习,并且在计算机基础线上课堂中组织学生小组汇报式授课,都必须保证要以教师不断提升个人素养适应线上教学要求、完善课程建设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学生严格约束自我为前提。相较于现场教学,线上教学中任课教师还应当充分考虑教学环境中网络是否通畅、平台故障等因素,提前制定多套教学预案、建立联络方式,随时应对突发情况。 二、授课准备 (一)发布开课通知 现场教学中任课教师运用语言、表情、体态、手势等情感交流,缩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感。开课通知是线上教学任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张“名片”,其中简洁明了地引领学生认识计算机基础课程线上课堂,了解学习流程,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目标,建立学习自信,并通过联络、答疑方式的展示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产生学习动力。 (二)教学资源准备 1.甄选精品课程提供个性化服务 现场教学以班级为单位统一授课,教学内容依赖教材,课后实践辅导不直观,课外知识拓展量小,不能兼顾学生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计算机基础课程线上教学结合任课老师多年现场从教经验直播精讲、甄选线上教学平台中教学团队创建的优质课程,同时辅佐以中国大学MOOC平台中国家级精品课程,有效规避现场教学中“填鸭式”重复讲解并针对教学对象实际接受能力的不同按需拓展、靶向提高,使得线上教学“无限资源、重复可用”的优势在计算机基础课线上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 2.教学资源公开 计算机基础课程理论知识结构繁琐、实践操作知识庞杂,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求新旧知识综合并用,因此课前预习、课后巩固复习环节尤为重要,线上教学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所考验。教师应当通过线上成型的教育产品,将个人的教学内容录入其中,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对课堂教学内容有所了解,帮助学生进行课堂预习。建立线上课程的教学资源包公开授课计划、教学大纲、电子教材、课件、案例素材、计算机常用软件、考核方案等,伴随着学生所求、所需,及时更新补充、陆续推送给学生,既帮助学生把握自主学习的方向,又为熟练掌握真知课后练习提供了方便。但线上教学资源公开必须配以同步督学机制,一旦放任自流学生很快会丧失学习热情,不能起到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效果。 (三)推送授课任务通知 学生保持在同一环境内完成多门课程在线学习,长时间面对电子设备影响人的时间观念,课前推送授课任务通知相当于现场教学的铃声十分必要。学生利用教学平台的即时提醒功能轻松获取授课任务通知,了解本课线上授课内容,提前做好上课准备,教师课前利用平台查阅通知阅读数据,提醒个别学生及时阅读避免误课,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 (四)课堂环节设计 避免现场教学学习疲劳的方法是教师利用语言、板书、现场互动等形式组织课堂,线上教学则利用教学平台前沿的视频教学资源直观地吸引学生,即时讨论、投票、摇一摇等功能有效参与课堂,游戏式学习加深知识点印象、降低对新知识的抗拒接受。线上教学模式重点强调的是“以学生的学为主,以教师的教为辅”,学生在该教学模式中扮演的是“演员”的角色,而教师扮演的“编剧和导演”的角色,如果演员表演的越精彩,则说明该教学模式越成功[9]。学生通过视频内容以及知识内容的学习,并结合课堂内容进行测试和反馈,来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10]。线上教学对任课教师业务能力及个人素养要求更高,教师应当提升知识储备、熟悉平台操作、提前组织充足的教学资源,课前编写剧本,课中导演课堂,营造生动有趣的多元化计算机基础课程线上教学。 三、结语 现场教学快速建立教学氛围,线上教学缺乏教学场景。教学过程中现场教学与线上教学均采用实用型、应用型、职业化的教学案例。线上教学利用教学平台实时数据管理功能营造课堂,教学方法更加多元化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参与度。现场教学时学生对设定问题回答大多认真思考、归纳总结,线上教学时多借助信息化工具搜索答案,不能保证答案的真实性且易重复。线上教学资源公开对认真约束且自主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在重复理解、扩展知识方面起促进作用,同时由于不能媲美现场教学课堂管理和“一对一”辅导,部分学生疏于自主学习则计算机实践能力较差,体现在成绩上容易造成两极分化。现场教学与线上教学任课教师都会公开透明地公布考核机制保证公平,测验、作业成绩的公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竞争意识,线上教学借助平台成绩划分更细致、出错率更低、数据公开更加及时。 作者:江波 单位:吉林化工学院 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篇2 在高等职业教育学校中,计算机基础应用课程是必须修习的课程之一,教学目的是提升学生本身的计算机使用能力,让他们可以在信息化的时代中满足时代对于人才的需要,根据现有的课程背景以及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身心需求以及学习需求,进行对于课堂教育教学改革,方式方法的重新设计与改良,找准教学位置,给学生提供更为开放地学习计算机基础的环境,保证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成长。 一、如何增强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专业服务意识,突出教学针对性 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是高等职业院校教育中的主修课程,整体教育内容的受重视程度不同,国家进行计算机等级考试也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发展,可是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也有了一些影响,因为计算机等级考试属于考试,就很容易对教学过程产生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应用培养性质的教学项目不好开展,所有的教育内容设置都为考试进行服务,对于应用型教学欠缺,整体教育环节包含于“授课、复习、考试”针对有利于能力培养教学的项目有反向作用,更不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实践,学生通过应试教育教学可以保证自身的考试通过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机械性训练的过程中,把考试涉及内容进行反复操作,对于一些实际应用与拓展的内容却无法进行应用,在有限的学习时间中[1],教师对教学的设计偏向于准备考试,将实际应用训练减少,并且也不利于现有教学教育内容的调整,因为计算机的进一步普及,现在的计算机技术层面的方面使用性作为当今的主要特征,计算机等级考试对理论层面的理解要求已经转化为对应用技术层面的要求,虽然考试中的大纲内容以及题目都在变化中,但是考试大纲中的部分内容是无法应用在实际工作中的,所以计算机的基础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在考试大纲中规定的内容中,而是应该让众多高等职业院校根据技术性的变化与专业型岗位要求调整整体教育内容设计,课程质量与学习质量进行评价过程中的方式方法单一,教师在课程教育过程中的考核与进行学习评价过程是使用证书代表结果的考核方法,对于考试通过率比较在乎,对应试教育的评价较强,对于整体教学应用能力的评价较弱,学生原本拥有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差别程度较大,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达不到良好满足,更不可以因材施教,不利于学生对于整体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升[2]。在实际的计算机课程基础教育过程中,把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能力提升作为教学方向,将整体课程的教育定位与整体教学目标进行调整,对于技能的专业性学习,在未来工作岗位对于整体教学的需求,将计算机应用教学中的专业性培养与实际技能操作训练进行教育提升,提升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专业性学科的学习进程,教育教学内容的设计应该偏向于计算机技术以及应用为主,关于计算机技术在实际专业领域中的应用以及未来发展进行介绍,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为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于不同学生的不同基础能力进行因材施教,教师要通过整体课程结构进行优化,将原有的必修型计算机技术课程改为对其中的部分内容进行选修,将课程基础教育与实践实际教育进行双层次教学,将整体课程内容细分为计算机应用基础以及计算机技术应用两个部分,学生要根据本身的基础以及兴趣与对未来目标的学习需要,进行不同课程内容的选择,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可以进行基础加强课的学习,而一些基础较好的学生,就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强化训练,整体课程设计为学时制度,学校不严格要求学生参与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并且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课程以及基本操作,进行学校不同种类测验测评的应试,从而对自己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有一个较为明显的评比,并且学校要在校园网站中添加公共学习资料给学生进行参考学习。教师要坚持将岗位能力培养作为基础职业教育理念,在机房环境下对计算机基础教学项目与案例,对学生的实践技能进行训练,也进行实际应用能力的提升,以及促使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看到自身的学习成果,产生极大的成就感,教师在进行项目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将整体项目进行分解,若干小项目可以分为不同等级实行,让学生通过不同难度的项目与任务进行训练,通过实际操作进行学习,将体验过程中的实践内容进行掌握,将计算机应用能力提升,在计算机基础中的操作技能教学中,通过演示文稿进行教学制作,设计相关项目,进行操作技能训练,把其中较为零散的知识技能进行串联,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提升[3]。将整体课程教学考核与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方法进行改革,进行多元化的教学考核方法,利用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对教师的整体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利用过程效果考核进行对学生整体实际训练效果以及表现的评价,对选修部分基础课的学生,进行分布教学,通过设计相关教学项目充分利用整体教学过程,对学生的差异程度进行充分考虑,让学生选择出一种最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成果考核方式,利用最为灵活的课程考核方式对学生的整体学习质量与能力发展进行提升。通过教育教学改革过程,激发学生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兴趣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适应课程,使学生可以得到不同类型以及程度的提升,可以应用计算机课程基础知识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促进对于新信息的获取能力,因材施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利用当今计算机产业发展的需求对教育教学目标和传统的应试教育进行改良,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点进行学习,可以在实际学习中利用好计算机知识[4]。 二、着眼信息素养的培养,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很多的高等职业院校中,在整体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基础知识传授教学是极为重视的。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依旧存在很多的教育问题值得教师与学校进行思考,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得到提升,对于课程本身的深度无法进行探索,教师队伍应试教育的一味追求,都导致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无法得到提升,在进行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把学生的专业技能背景以及个体性差异等问题进行深化,将计算机应用与理论分开,分析学生的个体差异,将课程整体教学体系重新梳理与优化,通过教学项目的实践过程将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以及实际应用能力进行提升,并且要对整体课程要求进行分析,不同项目的教程设计不同的实训过程,书写实训指导书,对于课程考核项目和教育教学评价进行优化。通过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对于高等职业学院学生本身的学习能力以及相关技术的应用能力进行提升[5],课程成绩侧重技能考核和过程性评判。平时成绩评定时引入适当的激励机制以达到推动学生主动自觉提高技能水平的目标。做到项目成绩课记录评价,加大过程性评价力度。技能评测使用开放考试系统,既能让学生学到技能又科学公正。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分层、分步、分化教学法,对学生的整体水平进行摸排,对课程结构进行设计与优化,对于基础以及教学应用的层次进行课程体系分化,可以满足各个层次的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主要涉及内容不同,其中所包含的实际应用知识也不同,所以教师可以在应用教学中将具体知识进行理解与应用两个方面的分层,并且也可以在分层中将不同难度的知识点进行再次分层与总结,然后让学生可以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根据自身条件以及兴趣对于不同层次的知识进行选择性学习,因为不同学生的学习重心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对于基础知识较为感兴趣,有的学生对于计算机技术应用较为感兴趣,这两种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过程依旧是充满兴趣[6]。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应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岗位应用能力进行着重培养,在整体的网络环境中进行计算机基础性训练,对于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进行培养,并且激发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兴趣,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对教育实践项目以及案例的设定,将课堂具体任务内容进行分解学习,让学生通过具体合作过程,完成项目目标,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实践过程对于Word文档以及PPT演示训练等的实践操作知识进行提升,利用既定的项目将整体过程作为实际教学载体,对学生的技能训练进行指导,将学生的知识点进行串联,让学生可以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将书中的各种知识点以及技能进行掌握,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让学生用PPT动画设计进行训练,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桌面上新建一个PPT文档,然后将教师提供的素材背景插入PPT的第一页以及第二页中,选择插入、动画、渐入、渐出,将两页PPT进行连接,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完成程度进行检查与评价[7]。教师要在实际教学中,依托计算机的基础教学改革要求和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课程标准,进行学习项目教程计划书编写以及实力训练指导书的编写,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作为教学指导参考内容,将项目作为教学载体,将学习任务作为教学目标,把任务过程以及教学问题解决方案进行展示,利用行动作为学习导向,进行教学过程,将高等职业院校教育的职业要求与知识内容进行融合,体现整体职业教育的基本原则,对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进行计算机应用知识基础教育,让学生学会基础的办公应用软件,所有项目包含课程标准涵盖的知识点和操作技能要点,创建与编辑Word文档、管理与统计Excel数据,制作演示文稿、使用计算机网络获取信息。利用好大项目与小项目的不同形式,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技能,学生在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课程学习的同时,要加深对学习项目的理解程度[8],对于课程实践教学中的项目以及任务,进行针对性、强化性训练,将学生的操作能力进行提升,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自主训练与自主学习提上日程,比如,学生可以在进行文档演示时,对新员工入职培训演示文稿进行编辑训练,让学生对半成品的演示文稿进行自主性修改,最后由教师帮助学生把作品进行指导提升。为了满足学生整体应用能力的培养,高等职业院校需要对进程考核以及教学质量检测方式进行改革,利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对教学过程进行考核,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理解能力进行观察,探究其项目作品的完成质量,在进行课程学习之后,要求对学生的作品完成度进行展示,根据学生的作品完成质量,对学生的实训结果进行评定,在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改革过程中,进行多元化课程评价体系的选择,强调学习过程,对于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技能进行训练,在此过程中,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程度,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选择课程进行鼓励,倾向于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9]。 三、教学模式以及整体方式手段的改良 为了实现对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整体培养目标,在进行计算机应用教学研究的过程中应该努力构建整体框架,将科学的教学框架作为授课的指导,将教学的整体案例进行挑选,利用更加灵活的教学手法以及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主观学习能力,并且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将整体课程完全传授。教师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要对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实践探究,让学生通过教学过程,学到相关知识,并且拥有可以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利用好现代化教学设备,将网络与现代化教学机房进行多媒体技术的结合,把整体教学案例跟学生进行分析,通过具体的案例进行点对点练习,层层递进增加学生的知识理解程度,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探究怎么可以做到更好,通过有限的课堂教学进行效率提升。并且教学内容部分需要跟学生的具体专业进行结合,将学生的学习过程跟专业案例进行结合,将课业知识进行深入探究跟行业内部情况结合进行整体调查研究,让专业的教师以及行业内的精英共同研究制定授课内容[10]。构建较为个体化的教学模式,使整体教学效率得到提高,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上的实际问题也逐渐出现在学生的视野中,因为很多学生的个人情况不同,所以导致了学生的个人学习素质参差不齐,这种原因也严重导致了学校的整体性生源质量下降,而且面对着这样的事实,所以教师需要进行极为慎重的思考过程,怎么教学已经成为教师进行优化教学内容设计时的主要思想,学校内部的知识与行为结合的教育理念将这一点进行了整体诠释,将生活部分融汇在课堂教学中,在教学课堂中进行问题的解决和答案的探索,要时刻注重对学生的信息技术以及基础素质进行培养[11]。学校要善于利用好较为丰富的校园文化,将学生的信息素养进行培养,学校可以举行科技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将计算机应用能力与实际教研过程跟活动主题进行连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整体素养[12]。 四、结语 如果教师想要实际地对教学效果进行提升,教师需要对现代化教育教学中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合理运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与教学手法进行教学质量的提升,现代化教育教学中会应用在数控机床等方面的使用中,教师要保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知识汲取能力进行最大程度的提升,将教师的教学负担程度降低,提高课程教学的效率,教师要学会利用现代化教育教学中的技术优势,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培养,深化教学体制改革,加强高等职业教育中对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的深化教育[10]。 作者:曾光 廖福香 单位:重庆公共运输职业学院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篇3 在中职教育教学改革深化下,涌现出很多新式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伴随着教育信息化水平逐步提升,线上教学方式凭借其独特优势开始广泛应用到中职教育教学领域,极大的提升了教学成效。鉴于此,文章就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应用展开分析,充分发挥先进技术优势来整合教育信息资源,优化教学设计,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赋予学生主动、持久学习动力,提升学习效果的同时,促使学生的各项学习能力得到质的飞跃。教育信息化改革,催生了很多新式教育手段的诞生,尤其是线上教学模式的出现,学生可以足不出户的进行学习,提升学习效率,相较于线下学习更加灵活、自主,但同时线上学习即便资源丰富,但管理机制存在欠缺、师生交互程度有所不足等问题,因此线上教学无法完全替代线下教学。传统线下教学,师生面对面交互,有着相较于固定场所来学习知识和技能,并通过作业和考试等方式检验学习成果,可以更加灵活的管控学生学习全过程,及时答疑解惑,但由于传统线下学习教学过程死板、僵硬,目标单一,因此无法满足当前的教育教学需要。在此背景下,应正确看待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各自优劣所在,积极推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以此来更好的满足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需要,优势互补,促进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1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势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是一种教育信息化发展中衍生而来的教学模式,在整合教育资源基础上,实现线上和线下教学模式的优势充分发挥,促进教学质量提升。以往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可以有效推动计算机教育方式创新变革,摒弃以往教师为课堂主体,大量时间消耗在书写板书上教学方法的不足,迎合市场发展需求来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1]。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个体差异,编制合理教学方案来针对性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就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势来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打破常规教学限制。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依托于信息技术,围绕课程讲述知识建立各类信息资源平台,通过线上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有机整合,以此来重构学习形式,学习资源有机整合,支持学生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和内容,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混合式学习模式有别于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赋予了课堂教学更多的自主性与可能性,有助于深层次挖掘学生潜能,激发学习热忱,高效学习知识[2]。 (2)整合优质课程资源。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为学生建立可靠的学习平台,并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结合具体教学需要和目标方向,引入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到课堂教学中,建构线上课程[3]。此种方式突破了传统教学形式限制和束缚,实现精品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减少课程资源建设成本的同时,实现线下教学模式有效创新变革。(3)强化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以往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学生多是被动式的听从教师安排,服从命令式进行学习,因此教师在全过程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此种教学模式即便短期内可以强迫学生记忆大量知识,但却遏制了学生潜能挖掘,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4]。甚至很多学生在脱离教师指导干预后,则会陷入到茫然的状态,不知道如何学习。所以,教师应正确看待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优势,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空间,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在提升计算机学习能力基础上,赋予学生持久、正确的学习态度,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2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计算机基础课程具有鲜明的基础性特点,应结合学科特性,在讲述理论知识同时,重点锻炼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学以致用来促进学生素质能力发展。但实际上,其中仍然有一系列问题根深蒂固,未能及时转化。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地位,教师依据教材内容组织教学活动。课堂教学环境以计算机教室为主,通过分步骤讲解和操作的方法,学生在计算机上模仿操作。在课堂上,学生学习自主性被压制,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无法及时答疑解惑,长此以往,学生积累的问题越来越多,将逐渐丧失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热忱[5]。通过对中职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看,几乎全体学生均配备了手机,上网聊天、浏览新闻、听歌、看电影和打游戏成为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每日上网时间至少在2h以上,还有很多学生没有兴趣学习,而是沉溺于手机游戏中。如何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手机,发挥手机辅助学习优势,则是目前中职教学信息化改革的一个主要方向。对此,应积极引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到实处,通过项目教学形式来开展教学活动,鼓励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同时,稳步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 3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措施 结合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需要,应正确看待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优势所在,创设可靠的教学环境。硬件环境包括投影仪、机房、网络、智能终端等。软件环境包括作业盒子、蓝墨云班课、教学广播系统等信息化教学软件,Moodle以及MOOC等网络学习平台,QQ群、微信群以及问卷星等网络资源平台等。在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背景下,智能移动智能大范围普及,在4G网络和5G网络支持下,移动学习目标很容易达成。因此,需要结合教学需要选择合理化策略和建议,推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高效应用[7]。 3.1制定学习项目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应围绕教学目标和要求整合教学内容,针对性制定学习项目。学习项目制定前录制微课视频,在蓝墨云班课平台上提前发布,学生基于线上自主学习和预习,初步完成学习任务,对所学知识有一定了解和储备。课堂上分享微课视频给各个学习小组,在学习过程中加深知识和技能掌握,促进学生各项素质能力。如,计算机基础知识章节,制作“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了解计算机组成”“数制及信息编码”“计算机安全知识”微课;Win7操作系统章节,制作“体验Win7操作系统”“文件管理”“Win7操作和设置”以及“附件应用”微课。 3.2蓝墨云班课平台 基于蓝墨云班课平台,可以令学习更加自主化,在移动互联网支持下,通过移动智能终端进行课内外教学,也可以在线答疑解惑、教学反馈。在班群基础上建立该平台,具有推送问卷调查、作业、课件等资源功能。同时,也可以在平台上查看学生学习情况,在学期结束后提供评估报告。 3.3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实施 (1)课前线上推送学习资源,支持学生自主学习。以往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部分教师过分关注讲述新知识、新技能,因此很少会将更多精力投入到课前预习中,引导学生做好充分的课前预习。通过线上教学,备课中只需要准备好优质学习资源,然后将微课、课件、视频等资源上传到蓝墨云平台上,学生合理安排时间获取学习资源进行预习[8]。如,在“计算机的应用与发展”课程中,由于理论内容占比过多,内容枯燥、乏味,仅凭教师讲述可能无法有效集中学生学习注意力,因此课程设计中可以提前制作三个微课视频进行介绍,以生动形象的方式来传递知识,但由于课时少,课堂上将大量时间用于看视频,是难以取得立项成果的[9]。所以,可以提前通过蓝墨云平台推送视频资源给学生,学生提前观看视频后与其他同学在线沟通交流,而教师也可以了解学生的预习进度,并对某些发言予以肯定和支持,提供思路,帮助学生积累学习经验。也可以借助蓝墨云平台来发布不同阶段课程学习和考核要求,在线测试考核,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动态调整教学方案。 (2)课中线下答疑解惑,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线下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综合评估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选择合适方式快速导入新课内容,理论联系实践,快速进入到学习状态。在实践操作全过程,教师不需要各个环节逐一讲解,而是对于学生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讲解和指导,或是重难点针对性讲述,以此来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率。也可以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学困生指导中,激发学生学习热忱,不断提升和完善自我。结合学生个体学习情况,可以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反复观看课件和微课等学习资源,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要,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如,在讲解“Word表格制作”内容时,可以布置一个学习任务,每个学生制作一份自己的电子简历,通过此种方式来巧妙融合表格制作知识点,学以致用,对于学生而言也可以积累制作个人简历的经验[10]。课前推送了个人简历制作的微课资源,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个人简历制作流程与方法,并合理规划设计内容。线下学习阶段,通过Word表格制作个人简历,对于实操中存在的问题可以相互交流解决,也可以寻求教师指导干预。教师随机抽取学生个人简历点评分析,重点讲解其中的共性问题,以此来改进学生不足,提升学生学习水平。 (3)课后线上延伸,内化知识结构。在课后阶段,教师也可以借助网络学习平台来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综合评估,帮助学生认识到自身不足,及时完善。基于平台的在线验收功能,学生也可以及时获得教师反馈,及时改进和完善,调整教学方案不足,为学生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11]。每节课后,教师可以从平台题库中随机抽取测试题,测试学生的学习成果。测试后对照正确答案,分析失误原因,纠正后进行第二次测试,以此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内化知识结构。 4结语 总而言之,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合理化运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对于计算机基础教学而言是有效的变革手段。基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实现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优势整合,为学生创设高效的学习环境,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成果。 引用 [1]刘敏敏.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混合教学的行动研究[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8(3):199. [2]袁斌.基于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中职计算机软件教学研究:以AutoCAD课程为例[J].数字通信世界,2021(4):267-268. [3]聂跃先.“三教改革”背景下基于超星学习通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Photoshop》课程中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1,17(20):239-240+259. [4]陆瑶.中职计算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究[J].科技视界,2021(31):133-134. [5]王琳,李秀琴,招妙妍.信息化教学在中职电力拖动教学中的应用:以信息化教学大赛参赛作品为例[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20(1):11-13. [6]张颖.基于SPOC的高职“机械基础”课程翻转课堂教学分析[J].科技与创新,2020(6):79-80. [7]张守亮.探索混合式教学在中职建筑CAD课程中的应用[J].居业,2020(3):176-177+179. [8]吴双,李伟.“互联网+”下混合学习平台在中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绿色科技,2020(1):226-229. [9]蓝莹,唐婷婷,钟叶宽,等.基于SPOC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混合式教学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0,16(22):106-107+113. [10]周岸辉.中职计算机网络实训类课程混合式教学实践探索[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0,23(23):223-224. [11]韩红霞.混合式学习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探讨[J].电子世界,2019(22):97-98. 作者:谢璐丹 单位:浙江省嘉兴市秀水中等专业学校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应用: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教学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数学内涵理解不深 教学设计需要以学科知识作为根本。经调查发现,目前很多小学数学教师对有关数学知识掌握不深。具体表现如下:第一,教师对教学价值与数学本质缺乏透彻的了解,有些教师认为只要教好大纲要求的内容即可,至于深层次挖掘数学知识,对于小学数学似乎过于牵强。这些教师单纯将数学作为一种升学工具,认为学生死记硬背概念知识,实际计算时再予以套用就可以,至于挖掘数学本质、数学真正的应用价值等,都是无关紧要的。第二,很多小学数学教师未能清楚认识数学思维方法与数学史,甚至本身就不懂何谓数学美、理性精神及数学文化,这就导致难以抓住数学特征进行教学。换言之,很多教师太过注重数学技能与成绩,对数学思维与思想方式置若罔闻,理论应用于实际太过死板,教学设计都谈不上又何谈教学发展,限制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兴趣,数学素养与思维也没有被培养起来。 2.教育理念过于陈旧 很多数学教师教育理念过于陈旧,对新概念难以掌握,如弗赖登塔尔问题解决、数学化等概念未能及时了解,甚至不去接触,导致那些先进理念限制在文字层面,未能领会新理念精髓,变化也只停留在形式上,而非实质性改变。如媒体应用、体验学习与小组合作等,也只是为完成任务,设计与选择缺乏合理性。诚然,我国传统教育文化是瑰宝,但教师也应当积极引入先进理念,不然只会停滞不前。积极吸收先进教学理念,对于小学数学来讲意义重大。 3.教学设计方法与理论欠缺 目前部分教师对教学设计的理解有失偏颇,把教学设计等同于以往备课,或认为教学设计同高效教学质量并不成正比,对于教学设计和传统备课并未区分。除此以外,教学设计方法论和认识论冲突也越发明显,很多教师已掌握教学设计先进理念与优化方法,但实际操作能力不够,就不能很好地将理论应用于实际,导致其自身所掌握的教学设计理论知识成为一种浪费。 二、教学设计问题形成原因 1.教师本身素质能力偏低 有些小学数学教师是非专业任教,未经过全面系统的培训,对于数学知识特征掌握不到位,教学时很难抓住数学的本质特征,形成所谓的填鸭式教学。 2.缺乏完善的在职培训系统 目前教师培训存在培训力度较小、培训范围不广的特点。有些教师虽接受培训但都是表面功夫,培训模式单一,效果不佳。有些培训不够系统,培训过程中对那些细枝末节穷追不舍,而对教学设计的精髓未能很好地传授;有些培训理论和实际严重脱节,培训过于死板,导致教师根本无法将这些培训内容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形式方面多采用集体讲授与专家讲座等形式,未能激发教师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导致培训只做表面文章,成效甚微,培训并未持续下去。另外,教师对教学设计的方法及理论已经认同,并想要尝试,但培训后进入教学工作时,对探索、创造与应用的激情淡忘了,仍旧回归往常的教学形式。究其原因,在于教学设计理论同小学数学实际教学脱节,不能持续融合,实际教学同教学设计培训发展不同步,造成教师备课时不能把教学设计方法和理论灵活应用于自身教学中,使自己与学生不能享受教学设计所带来高效成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教学设计属于情境化、个性化的创造过程,不同的教师会给出不同的教学设计方案,同一教师面对不同环境,比如面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大纲,所制定的教学设计方案也不同。对此,笔者认为,教学设计情境化及个性化大部分表现在教学语言、手段与方法上。数学教学的本质在于授之以渔,帮助学生拓宽思维并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而由这些目的达成的教学设计是最重要的。合理掌握课本、重视学生的思维变化并使学生处于课堂主体地位,是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设计方面最该重视的问题。 作者:王永明 单位:奉节县朱衣镇中心小学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应用:创新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设计对于优化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都有重要的影响。然而,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大多数小学教师对于教学设计的了解还不够深入,没有足够重视课堂内容的设计工作,由此导致的后果就是,小学数学课堂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相应的教学也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充分重视教学内容的设计,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让小学数学课堂焕发生机和活力。 一、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于数学的认识不够深入,教学目标不清晰 目前小学教学设计中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如对于小学数学认识不够深入等,这就导致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包含的知识内容多局限于课本内的知识,课外知识的涉及量和扩展量都不够,多数教师都是按照教程大纲设计教学内容,将书本的内容全部照搬到课堂下,完成授课就觉得教学任务已经完成。有些教师或许会觉得小学数学比较简单,没必要给学生灌输太多的内容和知识,或者认为数学只是一门计算工具,没有什么艺术性可言。教师的这些认识直接导致了其对于教学目标的模糊性,大大局限了教师授课的深度和广度,不利于学生对于数学的全面了解,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二)教师教学理论较为落后,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新课改要求小学教学理念应被赋予一些新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阅读、书写、计算等基础知识,更加强调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运用学科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这也是传统小学数学授课中所欠缺的部分。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作为课程的发起者和掌控者,其地位至关重要。但是,多数小学数学教师还不能满足新课改提出的要求,教学理念还停留在过去传统授课时多年积攒的经验,对于“情境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法”等新的教学理论不了解,甚至没有听说过,这就导致教师还停留在“教师教、学生学”等灌输知识的阶段,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也比较呆板、枯燥,从而导致学生对于数学学习兴趣的丧失。 二、创新教学设计,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一)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创新课堂讲解 小学数学教材内容大多以基础性知识为主,主要培养小学生的计算和应用题解答能力,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创新性讲解,除了把握好教程中的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之外,还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和练习时间,巩固所学知识。另外,教学设计需有一定的针对性,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发展特点,在学生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扩展相应的课外知识内容,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例如,在教授小学三年级数学“位置与方向”这一单元内容的时候,首先应该明确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正确分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具有一定的空间感知,并能用语言描述自己所处的位置。确定了教学目标后,教学设计上应该循序渐进,搜集一些关于方向的儿歌和词语,引导学生对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然后教师可以简单讲解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分别为“东、西、南、北”,在教室里分别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对正确的学生以奖励。另外,教师还可以进行扩展性教学,给学生讲解在森林里和航行过程中,人们都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辨别方向的,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开阔视野。 (二)以学生为主体,丰富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始终要坚持以学生作为主体,教学设计中也应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主体不同于过去传统的以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主体的观念,更加符合当今形式下,新课改对于中小学教学发展的要求。体现在教学设计中就应该多增加学生参与此类活动,让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旁边起引导和辅助的作用。教师在讲解完基础课堂知识后,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思考和实际操作,将课程内容与生活结合起来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其创造力和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丰富的教学内容能够增加学生对于数学的了解和认识,对于学生长远的发展也大有裨益。小学生还处于成长发育阶段,对于一切事物都充满了新鲜感和热情,而单纯的小学数学知识则略显枯燥,不符合这个阶段学生的发展特点,因此,在教学设计上一定要注意体现学科的丰富内涵和实际应用性,比如,在讲授怎么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自己动手测量书桌、课本的面积,通过计算得出准确答案,积极的活动参与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从而调节课堂气氛。 三、结论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千方百计地改进传统教学模式,重视小学数学课的教学设计,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锻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培养其对于数学的理解和热爱,并最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王秋丽 单位:福建省漳浦县盘陀中心学校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应用: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探析 摘要: 教学设计是由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诸要素的分析与组织、教学效果的评价等组成的一个系统工程。系统的整体观认为,只有各组成部分和谐地统一、协调于系统的整体之中,才能达到整体的优化。所以,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时,要综观全局,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进行整体优化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高效课堂 教学设计,亦称教学系统设计,是面向教学系统、解决教学问题的一种特殊的设计活动,是运用现代学习与教学心理学、传播学、教学媒体论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方法,试行解决方法,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设计的一个系统过程。 1小学数学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预先设定的可能达到的结果。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也包括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对目标的不同理解会形成不同的教学设计,从而形成不同水平的课堂教学。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决定着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选择,决定着教学效率的提高。传统教学目标搞“一刀切”,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要为每个孩子量身定做不同的教学目标是不切实际的空想主义,但是制定分层目标是行得通的。可以分成下限目标、上限目标、发展目标。如在教学算法多样化时,教师要求能力弱一些的学生只要求掌握基本算法即可,能力好些的学生则要求会运用多种算法,能力更好的学生在会运用多种算法的基础上学会择优或想出更好的方法。这样从学生的认知差异出发来设计差异化的教学目标,最终“促进所有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应有的发展”。 2小学数学合理分析与组织教学要素 2.1具体分析学生情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必须进行学情分析,应着重分析学习者的起始能力、已经形成的背景知识和技能及学习者是怎样进行思维的。 (1)正确诊断。学习者的起始能力,准确地掌握学习者的起始能力是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基本前提。 (2)学习者背景知识的分析。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总要与背景知识发生联系,以有关知识———包括正规和非正规学习获得的知识来理解知识,重构新知识。小学数学教师对学生背景知识的分析,不仅包括对学生已具备的有利于新知识获得的旧知识的分析,还包括对不利于新知识获得的背景知识的分析。我们认识到,正确地分析学习者的背景知识,是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重要基础。 (3)学习者是怎样进行思维的。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但要对学习者起始能力进行诊断,对学习者背景知识进行分析,还应关注学生是如何思维的。造成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差异的主要原因就是设计者缺乏对学生是如何进行思维的基本判断。另外,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的分析对达成教学目标也十分重要,也是进行教学设计时不能忽视的内容。 2.2实施组织教学内容:组织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工作。教学内容是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解决“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所以,首先要分析教材的编写特点,领会编者的意图;其次要把握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再次应分析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并通过合适的内容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3有效的选择教学方法: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方法的选择。不但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个人特点、学生年龄特征选择教学方法,还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3小学数学优化教学手段 传统教学使用的是粉笔、黑板。有人戏言:一支粉笔走天下。这种单调的教学手段,制约了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注意教学手段的优化。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能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更加直观,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更是成为课堂教学改革和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如果利用多媒体出示有趣味性、层次性、针对性的练习,配上轻松的音乐和画面。就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总结新知识。 4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为了在数学教育中实现我国培养全方面人才的目标,教师要解除传统观念的限制,开辟出新的教学之路。在现代教学中,教师要改变学生在课堂中的所扮演的角色,要从传统的被动听讲,转变为主动参与,让学生成为教学课堂中的“主角”。教师要开辟学生的思维空间,在课堂上要善于引导学生的思维,积极让学生展开互动,在课堂上对于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要做出正确性的引导式作答,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让教师明白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弊端,按着我国新课标的标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对于一个数学问题的解决,教师要运用多种方法方式予以解决,同时留下伏笔,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维空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留下一定的时间与学生展开互动,提倡学生对课堂上所讲述的教学内容进行激烈的讨论,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要积极学习倡导先进的教学理论,并将先进的教学理论应用到实际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切实的掌握学习方法,要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向学生展现学习过程,显示学习方法的透明度,使学生在探求新知识的同时,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 5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来讲具有重大的意义,自主学习能力能够让学生自我拓展知识空间,自我学习能力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思考能力的基础,有助于学生能够探索出属于自己的学习方式。自学能力的养成能够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所获得的东西要比书本上获得的更为丰富。教师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研究数学智慧分析数学方法,能够让学生真正懂得如何去学习,去思考。 6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传统的“应试教育”中的“考试制度”早已经不适合对当今学生进行很好的评价,构建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是综合评定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基础。长久以来,“应试教育”模式严重的制约了学生个性化多方面发展,让学生认为“考试分数”才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唯一标准,统考升学的模式让教师无法合理的对学生展开真正的素质教育,因此,要培养出个性化多样化高素质的人才,必须要改变教学活动中的教学评定,即从单一的考试评定方式变成从学生日常学习中多方面多角度入手,以多样化的指标来对学生进行全方面的评定;也要改变单一笔试的考评形式,要实现笔试、口试、面试、操作、解决实际问题等相结合的综合性考评形式,同时在进行学生中和评价排名时,要将考试分数作为参考内容,要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以及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思维的灵活度等多方面作为评定的主要内容进而提升学生的多方面能力。 作者:钟云 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隆坪中心小学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应用: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应用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当中,教师仅仅注重于对学生进行基础的课本知识灌输,并且会在不同层次上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但是在这种教学思想的引领下,学生的实际素质根本无法得到切实的提升,而且使得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浅显地停留在了数学课堂当中。伴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我国的教育领域开始广泛地应用各种信息教学设备,并且督促教师对当前的教学方法进行多方面的改革和创新。为了迎合这样的教学趋势,小学数学教学也进行了深层次的改革,彻底转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始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进行综合有效的培养,并且着重加大了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培育,使得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了实际的拓展,整体的学习质量也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提升。 1深度教学资源的基础概念 在现代化的教育领域当中,衍生出了一种全新的教学资源理念,即深度教学资源,其指的是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除了要对当前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讲解以外,还必须带领学生深层次地探索这些知识的深层次概念和运用,使得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教学资源的内在含义,逐步提升自身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并达到启迪自身智力的作用。而且,在这种教教学思想的引导下,小学数学教学俨然变成了一种现代化的教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相当密切,能够不同层次地带动学生进行数学实践,以实现高质量的学习。现如今,教学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教,其次是学,而在传统的教学当中,对于“教”这一过程,主要由教师来完成,但是在现如今的教学理念下,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与学生进行密切的交流与合作,进而形成全新的教学模式。而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深度教学资源起到了基础性的引导作用,教师应当合理地利用深度教学资源,使得学生能够对小学数学教学资源产生深刻的理解,整体的教学效益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2深度教学资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设计方向 2.1全面覆盖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切实合理地应用深度教学资源,必然需要合理地设计,但是对于深度教学资源的设计,一直都是一个难题,教师难以找到正确的方向,很多时候不能覆盖到整个小学数学教学当中。事实上,小学数学深度教学资源的设计,需要切实涵盖小学数学课堂的各个教学板块,进而在设计数学教学资源的过程中,科学地利用各种信息科技工具,将不同的教学资源合理地引入进来,同时也可以建立较为完善的教学资源库,与其他教师之间的教学视频实现共享。一方面可以迅速拓宽学生的数学学习范围,使得数学不再是一门单一乏味的学科,转而变得充满联系性,能够与多个学科之间实现良好的融合。另一方面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使得数学教学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整体的数学教学效率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 2.2因地制宜 在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不同的数学教师所选择的教学方法往往存在着本质性的区别,而其在选择教学资源的时候,往往也会衍生出许多特色的教学资源,并且往往这些教学资源都对当地的小学数学教学有着相当高的适用性。为了切实迎合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现状,教师在设计深度教学资源的过程中,应当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数学学习能力,并根据当前教学的现状以及存在的各种问题,选择最为合适的教学资源设计方向,因地制宜,逐步迎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要求,实现高质量的数学教学。同时,有很多的教师都会以数学课本中的知识内容作为教学资源选择的基础,而这样的状况往往会消耗教师较多的精力和时间,并且很难产生太高的教学质量。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积极选择一些他们所喜欢的教学资源,一方面便于学生接受,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可以使得数学教学变得充满趣味,整体的教学质量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为了提高深度教学资源的适用性,教师之间还应当建立明确的资源库,相互联系,并进行资源方面的共享,使得每个教师都拥有大量的深度教学资源,能够满足实际的数学教学要求,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3教学融合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当中,教与学一直是两个方面的内容,并且这两方面的内容往往不会进行太多层次上的融合。对于学生而言,其在课堂上的时间更多的是教,即被动地接受着教师的知识灌输,而学的时间则留在了课堂以外,但是小学生的自制能力往往都不是很强,其在课堂以外的时间里,很难进行自主积极地学习,这样的状况直接使得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而深度教学资源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的合理应用,无疑是一个全新的发展方向,教师应当对教学进行合理的融合和完善,使得学生能够在课堂内外积极主动地利用教学资源进行学习,这一过程实现了教与学的融合,整体的教学质量也得到了充分的提高。在深度教学资源的设计上,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去制定合理的教学资源,使得学生能够对全新的教学资源产生较高的学习兴趣,其最终的教学质量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 3深度教学资源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的应用 3.1科学引导学生实现高层次的自主学习 在现代的小学数学课堂当中,教师是各种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小学生在小学阶段,所表现出来的状态并不是那么良好,其本身没有较高的认知能力,也不知道如何能够改善自身的综合素质。二深度教学资源无非是改善这一教学状况的主要手段之一,它可以使得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探索兴趣,并且形成全新的学习方法,积极改善自身的学习效果,全面开发各种数学思维。在实际的数学教学当中,教师应当科学地设置一部分教学情境,使得学生对于数学资源的探索兴趣能够充分地激发出来,并不是学生认识到这样一个道理:只有积极主动地探索,才能实现对知识的深层次掌握。在基础的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师首先应当与小学生进行积极充分的沟通交流,了解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向,以及他们当前的数学学习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根据这样的状况为学生尽可能地提供一部分数学教学资源。比如,在学习认识图形的过程中,需要对圆进行认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圆的外观进行直接的讨论,并在教学资源的设计过程中合理地引入一部分生活事物,如我们经常见到的杯子、车轮、方向盘等,通过这些教学事物的合理引入,使得教学资源变地十分充实,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实际学习兴趣,整体的教学质量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其次,教师在设计完成基础的深度教学资源以后,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将教学资源中的视频播放给学生,促使学生产生最为直接的认识,不再进行过于抽象的学习。同时,由于有了这些例子作为基础,学生的数学思维也能够得到不同程度上的开发,迅速联想到其他的生活数学元素。 3.2与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探讨学习模式 对于小学数学深度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应用而言,它需要切实了解学生在数学资源学习过程中的实际学习状况,并十分强调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育,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创新。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生成直接有效的引导,使得学生能够与教师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对深度教学资源进行合理的探讨,尤其是在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需要加以切实的创新和优化。在整个教学引导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带领学生对各种数学教学资源进行不同程度上的探索,积极思考其中的问题和数学含义所在,并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使得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全方面的提高。在对数学教学资源进行深层次的探索过程中,教师必然会与学生出现意见上的分歧,在这个时候,需要对教学资源本身进行合理的优化,而不应该盲目地对学生的意见进行否定。此外,对于一些学生所存在的意见,教师需要加以合理的分析,不能完全地否决,很多学生在对数学资源的探索过程中,已然形成了全新的数学认知,并且采用了不同的数学方法去解决数学问题,这种学习方法应当受到合理的推崇,而不应该被完全地反对。 4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在新时期的发展当中,已然不能继续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而在新课改的冲击下,小学数学教学需要科学地利用各种鲜明的教学资源,实现高质量的教学。在运用深度教学资源开展合理的小学数学教学时,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进而切实了解学生在实际的数学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加以合理的优化和改善。同时,对于一些较难学习的数学问题,教师可以以资源的形式进行多方面的情境引导教学,使得整体的教学质量迅速的凸显出来,逐步改善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现状,产生极高的教学效率。 作者:赵玉婷 单位:佳木斯大学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应用: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有效性研究 【摘 要】数学是学科学习中的重点科目,具有抽象性、应用性和复杂的逻辑思维性。小学数学学习内容相对简单,知识设计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们的基础思维能力,掌握基本的数学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我们更要在以“学生为本”的前提下,创新小学数学课堂学习机制,实现教师与学生的有效整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当今小学数学的课堂学习效率低下,严重影响了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本文结合小学生具体的数学学习情况,在积极探索、突破改进的基础上,找到实现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正确途径。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索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和实践活动,要想在教学活动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就必须在开展教学活动前进行预设,即教学设计。它是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对教学中的各种要素进行系统的规划和安排,是教师不可缺少的一项专业技能。教学设计会影响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和课堂教学质量。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准备时,要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为高效教学打下基础。 一、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含义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在新课程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小学数学教师备课已由过去的撰写教案悄然转变为教学设计。教案和教学设计虽然都是教师对教学进行预设的规划和安排,但反映了不同的教学观念:教案反映的是教师注重具体的教材教法研究,而教学设计则反映了教师关注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核心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我国学者刘树仁认为,教学设计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依据现代教学理论和个人经验,用系统的方法把各种教学资源有机地组织起来, 对教学中的各个部分做出整体计划和安排,制订系统的施教方案的过程。也有学者认为,教学设计是指对整个教学系统的规划,是在分析学习者的特点、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条件等基础上统筹全局,提出教学活动的具体方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就是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针对小学生及小学教学的实际,为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设计蓝图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应该被视为一个整体的、系统的、动态的连续过程,目标是解决数学教学中的问题。 二、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途径探索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习科目,小学数学是其中的基础与核心,学好数学不仅可以增强整体的学习成绩,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且对思维力的纵深发展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因此,在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主要针对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教师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两大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概述。 (一)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1.兴趣是学习数学最好的老师 小学生正处于天真烂漫、无拘无束的发展阶段,无论是意志力、创造力还是自我的约束力都不太成熟,因此,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处在6~13岁年龄段的小学生正是各项认知能力快速发展的阶段,在此期间,小学生极易对逻辑思维能力强、计算难度高、排列顺序复杂的学科产生厌学的心理。这时,只有通过建立起基础的兴趣模型,让兴趣教学贯穿于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始终,成为连接小学生数学学习的主线,才能通过某个有效的刺激,刺激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培养良好学习兴趣的具体途径 (1)调动课堂学习气氛 在新型化的教学模式下,课堂不再单纯地追求教师的硬性灌输,而更加注重学生切实参与课堂的实践及将课堂所学与自我知识完美融合,将知识融会贯通、活学活用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授基本的数学知识的同时,可以增设多种多样的趣味数学课堂学习活动。 (2)让学生感受赞美的力量 小学生的心智还处于年幼的发展阶段,他们对事物的感知程度往往也来源于外界的赞美和鼓励,适时地对每一名学生提出表扬与赞美,特别是在小学生取得进步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赞美与鼓励。通过及时的赞美,小学生很容易对数学学习产生积极反应,进而提高学习成绩。 (二)提高教师整体教学水平 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活泼、敏捷的性格特点是小学生的典型特征。因此,在小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更应该注重小学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任职的小学教师应该做到以下2点: 1.定期接受培训,认真研究数学教材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不懂得怎样很好地利用自己的课堂所学,举一反三那就更为不易,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定期接受教育主管部门举办的各种教学培训,积累更多的授课方法,引导学生活学活用,深入挖掘学生的潜能。另外,课本是数学学习的依据,教师的所有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课本的基础概念、定理等进行适度的延伸,教师应熟练掌握一年级至六年级数学知识之间的本质联系,制订适当的教学方法。例如,讲好“两位数的四则运算”才能为日后“三位数的混合运算”奠定良好的学习基础。教师切记不能脱离教材,泛泛而谈。 2.重视学生基础,灵活运用多样学习方法 打好基础是小学生学好数学的首要任务,教师应该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更多的课本基础知识,加强对课本课后习题的练习,让小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例如,有的地区与学校过分强调让小学生学习奥数知识,奥数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开拓智力的效果,但奥数知识相对较难,不可对学生统一教授,应该具体学生具体对待。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有限,不能总结出系统有效的学习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教师的教学方法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应掌握多种学习方法,更要学会掌握不同水平学生的教学方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学设计是集科学与艺术为一体的创造性活动。它是一种科学,是遵循教学规律对课堂教学的理论规划;它也是一种艺术,是教师个人才华的展示,凝聚了教的智慧。课堂教学活动能给教学设计带来灵感,而教学设计也能给课堂教学带来安全感,两者密不可分。
小学教育教学论文:浅析基于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职业技能培养课程体系的建构 论文关键词:小学教育教学工作 教师职业技能 课程体系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对小学教师职业技能培养课程体系的分析,提出要以小学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为依据,以小学教学工作、教研工作、班主任工作、德育工作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内容,构建小学教师职业技能培养课程体系,阐述了课程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模块构成与体系特点,并提出了实施措施。 高职高专院校专科教师培养作为培养小学教师的主阵地,其课程设置直接关系到未来小学教师知识技能的建构,关系到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专科教师培养同本科教师培养在培养目标、质量规格、课程设置上有很大不同。近年来,不少学者对于本专科教师培养课程改革及其差异性,从理论、实践以及比较的角度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这无疑对教师职业技能培养课程体系的重新构建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试图从职业行为研究的角度,通过对小学教师教育教学工作内容与过程的分析,探讨专科院校培养小学教师职业技能的课程设置,其意为培养社会所需求的高水平的小学教师,提供课程改革的参考建议。 一、目前小学教师职业技能培养课程体系存在的弊端 1.课程体系不能体现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对教师素养的诉求。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内容涉及教学、教研、德育与班主任工作等多方面,且工作的对象是儿童,同其他以物为劳动对象的职业活动有着质的区别。这就规定了从事小学教育专门人才的培养,应关注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对小学教师的职业特质要求:人格的情感性和人文性,知识结构的综合性,教育教学的技能性和艺术化,思维模式的半童性与教育现场的研究反思能力。目前的课程设置,学科知识结构体系明显没有很好地体现教师工作过程的要求,不能实现专科教师教育培养小学教师岗位关键能力与技能的任务要求。 2.课程体系不能体现小学教师培养的目标和质量规格。目前,课程体系的封闭性导致培养的教师“口径过窄,知识结构单一,综合与创新能力欠缺”。通过对广东江门市区小学进行的访谈调查可以得知,绝大多数校长强调“复合”与“应用”,希望师范生的基础知识应做到“宽厚”,教育教学实践技能应“过硬”,个人特长要“明显”,师范生应是“素质全面,一专多能”。如新会圭峰小学校长谈到,学校的建设经验证明,只有教师综合素质高,特长明显,才有利于开展各种活动,对学生进行特长教育。基础教育管理者之所以有这样的体验、希望和要求,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小学教师承担着启蒙教育的重任,和其他教师相比更需要具备综合素质。 3.课程体系不能主动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求。专科教师培养工作应具有面向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的意识,课程体系中应体现与基础教育改革协调一致的全新教育教学理念,如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价值观、科学的人生观、学生观、师生观和质量观。而现有的课程体系中缺乏应有的“新课标解读”等,没有充分地让学生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教学体系,缺少与基础教育的联系与沟通。当前的专科院校教师培养课程结构模式简单,与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严重脱节,人才不衔接,不对口,远远不能适应中小学教学改革的需要。 4.课程结构不合理。目前的小学教师职业技能培养课程体系,不能体现专科教师教育的特点与竞争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职业技能培养课程等同于教育专业课程,课程设置还是老三科:教育学、心理学与学科教学法。结构不合理,缺乏实用性、针对性与实效性。这其中没有职业技能培养课程,根本不能满足学生职业技能形成的需要。重理论,轻实践,即理论课程多,实践实训课程少,课时少且实践训练不够,难以形成学生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基本的教育教学技能。以课时、学分或课程比例等统领职业技能课程的设置,忽视了职业技能课程类型、课程模块、学科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使职业技能课程设置缺乏一定的弹性空间,限制了职业技能课程设置的思路,更不利于现行小学教师职业技能培养课程体系结构的改革。 二、小学教师职业技能培养课程体系构建的依据 1.专科教师培养的目标定位与质量规格。随着教育的改革发展,传统的由中师培养小学教师的机制不复存在。教育部在2002年9月10日颁布的《关于加强专科以上学历小学教师培养工作的几点意见》中规定,专科以上学历小学教师的培养要纳人高等教育体系。小学教师培养的任务已由专科院校承担。而随着城市中小学生源的逐步减少以及对教师学历的高要求,专科学历师范生就业的机会也逐步减少。专科师范生的就业更多的是面向农村,并且是农村小学。因此,专科院校教师培养的目标,应定位于培养农村教育需要和愿为农村教育事业服务的高素质的小学教师。 这种高素质小学教师的质量规格必须是“专兼结合、综合发展、特长明显、技能过硬”。“专兼结合”指能上好小学一门主干课程,并至少能兼一门课;“综合发展”指知识结构完整,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等整体素质水平较高;“特长明显”是指个人的文学、体育、艺术、动手制作等方面有一技之长;“技能过硬”体现在“会”上,如会课堂教学与管理,会当班主任,会指导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会开展教学研究等,表现出较高的技能水平。 2.小学教育教学工作过程。小学教师教育能力是为实现小学培养目标,在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倾向。小学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主要包括教学与管理、班主任、德育与教研等实际工作内容,具有复杂性、科学性、教育性等特点。所以对小学教师职业岗位和工作过程分析,是小学教育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构的基础,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选择应以职业技能形成为依据。 根据1999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2001年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等文件精神,并参照上海市教委《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学常规的若干意见》和广州市番禺区《中小学教学工作管理常规(试行)》,可以界定小学教育教学工作过程包括课堂教学与管理、班主任工作、教育教学研究、思想品德教育和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等具体任务,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融合,但各个过程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每一项工作任务的完成都需要教师有相应的工作技能才能实现。具体分析见表1: 三、小学教师职业技能培养课程体系的建构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蓝图,是人才培养规格质量的保证,科学的课程体系是教师专业化与职业化教育成败的关键。因此,我们必须从职业教育创新的高度,更新培养教师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按照职业化、技能化、综合化的要求和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改革高师院校师范生职业技能培养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我们要改革师范类课程设置管理办法,按照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任务与职业技能的要求,构建师范生职业技能培养课程,加强职业技能实践训练,以培养学生作为一名教师所需要的各项教育技能。 1.课程体系建构的指导思想。课程体系应充分体现高师院校专科师范生的培养目标要求及“技术立校、文化育人”的办学优势和为基础教育服务的特色,体现“专兼结合、综合发展、特长明显、技能过硬”培养规格,贯彻以小学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为基础来构建职业技能培养的课程设计思想,坚持教师职业技能培养课程体系与内容适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与职业技能课程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校内训练与校外实践相结合,为学生职业技能的形成创造条件,促进学生教师职业技能的全面提高。 2.职业技能培养的课程体系。长期以来,我国的师范院校较为注重学科专业知识,而在文化基础课以及教育理论和实践课程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当前,加大职业技能培养课程和实践训练在课程中的比重是教师教育改革的普遍趋势,在整个小学教育人才培养课程方案的制订中,适当压缩了学科专业课的比例,增加了职业教育技能培养课程比例,突出了小学教师这一职业独特的专业性。 为此,我们认为职业技能培养课程,应根据小学教师完成工作任务的职业技能要求进行设置。具体包括以下六个模块:教学工作模块,即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中小学教育改革研究、新课标解读、学科教学法、普通话、书法、简笔画、教师口语;教研技能模块,即小学教育研究方法、教育评价与测量;教育技术模块,即多媒体和网络教育技术、课件的设计与制作;德育工作模块,即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教师礼仪、教育政策与法规;班主任工作模块,即优秀班主任研究、师生沟通的艺术、班主任工作、应用文写作;社会实践模块,即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艺术实践。实践课程由下列课程组成:教育见习与教育(顶岗)实习。 3.职业技能培养课程体系的特点。职业技能培养课程体系的特点主要包括:系统性—以系统组织的方式将教育科学的知识融合在一起,形成学生教育科学思想观念,发展其灵活运用教育理论的技能。职业性—体现了小学教师岗位工作任务的要求,具有与其他社会岗位不同的特殊职业技能要求。实践性—职业技能的形成是在实践中实现的,将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融合起来,有利于学生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和教育职业技能的养成与转化。案例性—应结合教育现实,以案例为教学与训练的切人点,能发挥课程的最大效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专题性—打破传统的开课方式,将各课程的重点内容以专题形式进行教学与训练。目标性—每一门课的具体培养目标明确,以培养学生的教育职业技能和解决问题的意识为目标。 四、小学教师职业技能培养课程体系的实施 1.强化实践类课程,突出教师职业技能培养。实践类课程的宗旨是培养人的实践能力和实践智慧。我国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教师培养课程中一直存在着理论课程设置比例过大,实践类课程比较薄弱的问题,造成学生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脱节的现象十分严重。强化实践类课程,是培养小学教师职业技能的切实措施,意在帮助未来的小学教师加强对科技活动、社会活动等课程的兴趣、爱好,并在活动中得到巩固,逐步培养他们的操作能力、创造精神和发展个性特长,从根本上解决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问题,使专科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较好的专业工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提升专业思想,从而促进素质的全面提高。一要增加实践性课程的比重,使之占总课时的比例,由原来的过低情况提高到20%一25%。在课程形式上,可更加灵活多样,可采取教育(顶岗)实习、模拟实习、教育观察、教育研究和管理实践等多种形式进行教育实践,通过社会调查、参观、走访等各种形式开设综合实践活动。在学科教学中,还可采取研究性学习和课外活动的方式,多方增加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力度。二要搞好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这是构建实践类活动课程体系的重要因素。增加教育教学实训设备投人,建设校内微格教学实训室;建立一批长期合作的、富有学校特色与内涵的校外实习学校基地。通过建立配套的实训与实习管理措施,切实提高师范生教育教学技能培养的教育实践成效。三要加强实践类课教师队伍建设。高职高专院校要上好实践课,关键在教师。培训一支具有高度事业心、思想端正而且具有专业特长的教师队伍,对于开展好科技活动尤为重要。 2.实行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课程开发设计涉及课程目标、内容、活动、方法、人员、资源、评价等多方面内容。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课程的开发,可以说是小学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重中之重。为此要搞好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就应做到以下几方面:一是开发主体应多元化,由“教育专家主导”转变为“社会需求主导”,开发主体由教育专家、小学教师、课程专家组成。二是课程开发人员应具有必要的课程开发有关知识及课程开发的技能训练,还要广泛联系基础教育,准确了解小学教育的需求与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与素质结构要求,全面掌握课程实施中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提高课程开发的科学性与适应性。三是课程内容应综合化,主要体现在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综合,职业技能与职业态度、情感的综合。实现“综合”的关键是课程载体的具体化。课程载体是来自于教师职业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如语言、书法、写作、备课、上课、多媒体操作、案例等。四是课程实施应一体化,主要体现在实施主体、教学过程、教学场所等三方面的变化。就实施主体而言,融高校与小学为一体,融高校教师、小学教师为一体。就教学过程而言,是教学过程与小学教育工作过程的结合,学习过程与学习成果相统一,融“教、学、做”为一体;就教学场所而言,必须做到专业教室、实践教学基地的结合。这样,既有利于高校教师养成熟悉和胜任小学教育教学的“双师素质”,又有利于开发出结合小学教育教学实际的实用性教师技能培养的教材。 3.搞好教材建设。教材作为课程内容的载体和教学的基本工具,是实现课程体系目标的基本保证,直接关系到教师教育能否为教育一线岗位培养符合要求的教育人才。因此,要实现培养小学教师的课程体系目标,就应该改变过去教师职业技能特色教材匾乏、实践性与针对性教材不足的现状,具体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教材内容上应减少理论性内容,增加实践性内容,突出应用性,做到“够用、适用”。二是教材能反映当前小学教育对教师岗位的职业技能要求,反映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下的新需求。三是以技能培养为中心,根据师范教育培养目标要求,来建立新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战教学体系,以及学生所应具备的相关职业技能培养体系,构建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模块,搞好教学参考书、教师自编讲义、具体的工作任务书、实习指导书、自我评价资料等配套的实训教材建设,使教材个性化。四是加强“校校合作”,师范院校与小学共同开发教师技能培训教材,将实际工作中所需的技能与知识引人到教材中,使最新的知识与最新的应用充实到教学过程中,使教材在编写形式、内容体系与体例构建上更具有创新性、可操作性与实效性。五是积极开展师范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师培养模式,尤其是加大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的力度,以教研带动教材建设。 小学教育教学论文:新时期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之我见 随着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入,农村小学教学管理也日益得到了重视,教学常规和管理制度的建设,教学工作的量化评估,教研活动的开展等都比几年前有了很大进步,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调查中也发现,教学管理的现状并不尽如人意,有些问题亟待解决。教学管理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心,它决定着学校教育的成败得失,也决定着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作为一所农村学校,在硬件设施目前难以改善,办学条件与城区相比滞后的现状下,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构建新的教学管理文化,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 1 要形成科学的管理模式 学校无论大小同样都需要适合本校实际的完备制度,制定制度的目的并非是用于管理少数不服从领导的教师,真正的目的在于使学校的管理制度化、科学化、正规化。有人认为农村小学无需什么制度,就那么几个人,大家都自觉搞好本职工作就行了。其实不然,学校虽小,但如果没有完备的制度,对学生的教育、学校的工作就会有所疏漏。我校现在办学最鲜明的特点之一就是管理制度化。通过制度的严格执行,学校的教育、教学、教研、后勤、安全、卫生等各项工作都得到了有序开展,并逐步走向正轨。 2 建立激发教师能力的工作机制 管理就是要尊重人的发展,贴近人的需要。在课改实施过程中,我们曾对教师做过这样一个调查:你认为哪种形式的校本培训对你的成长最有帮助。结果显示有91.8%的老师认为同伴之间的相互切磋、交流,最有效。针对教师需求,我们及时调整管理思路,在学校形成了“四式”的同伴互助方式。组合式,由学校将教师结合成对;松散式,教师灵活自由接对或临时接对,谁有一技之长,就拜谁为师;接力式,青年教师成为教学能手后,即成为师傅,交给其带徒弟的任务;辐射式,把学校的骨干教师与校外的骨干教师接对。同伴互助的主要内容,包括集体备课、互助听课、移位教学等活动,让教师在互动合作中实现经验的共享,专业的成长。 3 制定科学的考核制度 学校每月都将对教师进行月考核,并把课堂教学情况专设一个版块,每个教师都有个人电子档案,记录每月的考核情况。期末学校将对每个教师进行纵向评价,做出综合鉴定,校长也将根据每位教师的综合情况,写出寄语。并及时将情况反馈于教师,便于教师及时了解自己所存在的问题及所占的优势。落实表彰激励机制,学校每年将定期评选校级骨干教师给予表彰奖励。 4 营造和谐的氛围 建立和制定规章制度,使学校管理有序、科学,是学校管理应该追求的境界之一。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教师对民主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迫切。他们是不喜欢领导盛气凌人的训斥和简单粗暴的管理,也不喜欢领导不负责,让教师我行我素、放任自流的管理。他们希望和欢迎领导能以民主的作风为学校创设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环境,使大家心情舒畅,和睦共处,自我约束而又自我完善。据此,我们确定了这样一个信条;少一点“不准”,多一点自由。这种人本化的管理是以共识和情感为基础的,对于主体意识突出的教师们将具有极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5 转变教学管理理念 5.1 转变学校的管理理念。管理的目的在于发展人,在于激活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结合笔者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在课改的实践中,我们把课堂管理浓缩为“一个目标”:进行高效率教学;“三个走向”,走向服务(相信教师、促进教师、发展教师)、走向过程(重在过程的管理)、走向动态(建立旨在促进人发展的制度、机制)。 5.2 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正确的教育思想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教学的价值在于师生间像开发宝藏一样,将蕴涵在每一个人心里的美好情感、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多样的发展需求、潜能挖掘出来。如何实现教师理念的转变与升华,我们除了通过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种学科培训、知识培训外,还采取“自学——互学——推荐学——集体学”的理论学习模式,“三定三自一寻”的学习要求,促成了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理念的升华。 5.3 激励保障——关注发展。“尊重的管理”是管理的最高境界,在我们看来,有时候人情的威力要远远大于冷冰冰的制度的威力。所以要实现尊重的管理,首先就要落实情感激励。在对教师的课堂教学管理中,我们更多的是走进教师的课堂,在课堂中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另外,学校每年一次的“关注孩子成长”家长开放周,让家长参与听、评课,不但增进了学校与家长的沟通,同时对教师的课堂教学也是一次比较大的促进。今年9月的家长开放周问卷调查中,家长对教师的课堂满意率达95.7%,基本满意率4.3%。在我们看来,教师的价值很大一部分来自于社会的认同,所以家长的评价,对促进课堂教学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总之,学校的特色建设会遇到很多困难,包括社会的压力,家长的压力,也包括我们教师内部的压力。但是,如果你有这样一种思想,这个思想又是切合实际的,并能被大家所接受,就能克服困难。 小学教育教学论文: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之我见 小学管理在教育教学的全部管理中,正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在教育改革中,如何与时俱进、全方位的实施对学校的管理,也正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如今,在一些人的脑海里,“管理”一词既熟悉又神秘,虽然知其含义,却难抓住本质。有人说:管理是一门神奇的综合艺术,管理就是生产力,就是效益。管理就是做人做事的道理,就是如何搞好人际关系。也有人说:管理就是预测、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管理就是沟通,就是激励,就是服务。还有人说:管理就是不断改进工作,发挥大家的能力和思想,创造价值等等。那么,如何落实学校的管理?小学是否需要管理?怎样进行管理?对于广大学校管理者来说,似乎还是一个说不清道不明,或理解存在于简单的话题。本文就这一内容提出几点思考与认识,与大家交流。 一、提高教师的管理意识 一提到教学质量,有些人往往认为这只是校长或教导主任或教研组长的事,与其他的教学人员毫无关系。其实,从现代教学管理来看,教师不仅是教授者,又是一个管理者,一方面,教师承担着管理学生、教学设备等管理工作,直接参与教学的管理;另一方面,每一位教师在讲课、检查学生作业、测验等教学活动中,也要真正意识到自己不只是教授者,而且也是教育教学过程的管理者,这对提高教学管理的有效性和教学质量是非常必要的。 二、动员各方面力量参与教学管理 教学质量的提高,要通过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才能卓有成效地实现。要使教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根据国外现代教学管理的成功经验,必须动员、组织学校的全体成员直至家长及社会其它有关成员参与教学管理。外国一些国家,不仅在校内建立师生员工及家长参加的管理、监督机构,而且在校外还设有教师、家长及社会有关成员的联合组织,共同为学生的教育教学负责,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国的学校,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校内的教学管理只是校长领导下的教导主任主管各科教研组管理系统,很少甚至没有师生及家长对教学施以监督的组织。家长及社会有关人士也很少有机会过问学校的教学工作、影响了教学管理,从而也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因此,要使教学管理充分发挥作用,动员有关方面人员参与教学管理是势在必行的。做好这方面工作,要注意如下两点: 第一,学校领导必须对此给以充分重视,调动校内的方方面面参与管理,同时要力争与家长及校外有关人员取得联系,吸收他们参与学校教学的管理工作。 第二,建立健全各方面的教学监督组织,对学校的教学施以必要的监督,为教学改革提供改进意见与建议。 三、创造美好的教学环境 美好的教学环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教学环境包括教师的工作条件、教学设备、班级风貌等因素。要使上述各因素都处于良好状态,根据现代外国一些比较成熟的做法,针对我国的实际,作为学校的教学管理人员,首先,应集中精力,吸收多方面的力量,争取资金,为教学人员整建一个舒适的环境,使从教人员不致受外界的干扰而影响教学水平的发挥;其次,教学设备是增强教学效果不可缺少的条件,应不失时机地根据学科的教学需要,增设教学设施,改善设备条件,充分发挥其教学的辅助作用;第三,班级环境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有很大影响,学校领导、教师应注意教室的布置、课堂纪律的保持、班级优良风气的形成等方面的管理,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创造一个良好的气氛和环境。 四、搞好教学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教学质量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检查出来的;是教出来的,而不是考出来的。这个过程是一个分为若干环节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完整过程。这个过程的每一环节都对质量的产生和形成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因此,教学质量的管理必须抓质量形成的全过程,也就是抓教学质量形成每一环节。传统的经验主义的质量管理只注意质量检查(考试)的管理,而忽视创造教学质量的全过程的管理。既然教学质量不是检查出来的,而是在教学全过程教出来的,那么,我们就应当把管理工作的重点从对教学质量的检查上转移到对教学全过程整个环节的管理上来。也就是要加强对教师备课、上课、辅导、布置和批改作业、课外活动、知识环节的管理。目前,在我国学校教学管理中,对学生家庭作业和课外活动管理不够。学生家庭作业时间没有统一规定,各科教师布置家庭作业缺乏协调,学生家庭作业负担沉重,一些学校的课外活动开展不起来,或流于形式。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学生家庭作业实行宏观控制,协调各科家庭作业,帮助教师提高布置家庭作业的质量。还要加强对课外活动的组织指导与检查,使课外活动落到实处。 五、加强对教师的管理 学校的一切工作以教学为主,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学质量的高低归根到底取决于他们,因此,教学管理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对教师的管理。而对教师的培训、进修与评价又是教师管理的重要方面。在对教师的培训与进修的管理方面,我们应注意把教师的长期脱产校外进修与校内进修提高结合起来。国家和有关部门要建立多种多样的培训、进修机构,并从制度上予以保证。 在目前,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对一些学校的一些教师来说,脱产校外进修存在着不少困难,因此,我们应加强校内进修。学校要有专人负责教师培训、进修、提高,并要形成制度。要充分利用校内在职进修的多种形式,如新任教师进修、以老带新、个别指导、举办讲座、观摩教学、组织教学研究会等等。在对教师的评价方面,要建立评价的组织机构,包括校外的教师评价机构和校内的教师评价机构;要制定各种评价标准,使教师评价科学化;要加强形成性评价,使评价真正起到发现问题和提高教师水平的作用。教学管理要在提高教学质量上下功夫。办好学校的主要工作,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素质教育质量。因此,教学管理要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下功夫,学校管理应树立管理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的思想,根据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从事教学管理,特别是从事教育教学行政管理,就更要注意这一点。 六、结 语 成功的管理,除了有一套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之外,更需要从人的情感需要和发展的角度来思考管理的方法。我们的管理在追求“工作认认真真、一丝不苟”的同时、更追求“工作创新有效,和谐共处”的境界,以给我们工作的环境空间营造一种舒缓、宽松、和谐的氛围。在管理中,我们积极营造一个尊重人、信任人的环境。学校领导与教师交往,做教师的知心朋友;关心教师的生活,尽力提高教师的物质待遇。学校领导给予教师充分信任,放手让教师发挥创新才能,让教师愉快地工作、学习和生活,从而增强了教师的自我管理意识,和对领导的信任感,达到了“管”是为了“不管”的更高管理境界。 小学教育教学论文:浅谈小学教育教学的有效管理 【论文关键词】小学 教育教学 有效管理 【论文摘 要】学校工作的重点是教育教学,有效的管理能提升教学质量。本文通过对管理模式、理念、方式的改变,促使师生增强自我的管理意识,以提升教与学的质量。 管理不仅仅是机械化地按照某些制度进行管理,更重要的是教其做人做事的道理。那么,对小学要如何进行有效的管理呢?下面笔者根据在教育教学上的实践,提出几点建议与大家进行交流。 一 转变、提升教师的管理意识 每当一提及教学的质量,有很多人认为这只是校长、教导主任、年级主任、教研组长等的任务,与其他人没有关系。这种错误的思想导致小学教育教学在管理上出现了一定的偏差。根据现代化的教育教学管理来讲,小学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重要桥梁,而且还是一个重要的直接管理者。主要体现在:(1)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承担着对学生的管理、教学设备的管理等,同时还直接参与了对相关教学的管理。(2)教师在讲课、批改作业、测试的过程中,要意识到自己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教学过程中的管理者。这是提升小学教育教学有效管理质量的重要保障。 二 教学管理中要积极地动员各方面的力量 教学质量的提升是要通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实现质量的提升。根据国外现代的教学管理相关的成功经验,要想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必须要有效地联合校内的所有成员、家长、社会,积极的参与到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中。我国在对学校的管理上做得还不够,这不仅对教学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偏差,还对教学质量的提升也有一定的影响。因而,要想真正的发挥教学管理的有效作用,必须要动员各方面的力量,有机地结合起来积极地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中去。要想做好管理工作,需要注意以下两点:(1)加强学校领导的重视,积极调动校内的各个力量,力争与家长、社会取得及时的联系、沟通、交流,让他们参与到学校管理工作中。(2)在校内要建立健全的教学监督组织、制度等,从而为教学改革提供有效的、可靠的、适用的改进意见。 三 构建和谐、优美、民主的教学环境 和谐、优美、民主的教学环境是提升小学教学质量的必要保障。要想促使教学环境一直处于一种良好、平稳的发展状态,需要根据该校的实际情况进行构建。作为一个小学的教学管理人员,(1)集中精神,不断地吸收多方面的力量,为教学人员构建舒适的、和谐的教学环境,使教育工作人员不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从而影响其教学水平的提高;(2)学校应根据每个学科适时地增添教学器材,逐渐地改善教学器材的设备,促使器材充分发挥其辅助教学的作用;(3)学校领导和教师在教室的布置、课堂纪律的维持、班级优良作风的形成等,都应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学生的性格特点等,为学生创设优美、安静、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学习,还能加强对学生各方面的有效管理。 四 加强对教学整个过程质量的有效管理 从传统的经验上讲,对质量的管理只是注意对质量的检查,也就是通过考试来完成管理,严重地忽略了对教学全过程的创造管理。由于教学的质量并非是检查出来的,而是在整个过程中教出来的,因此,在管理上,我们要将其工作的重心放在由以往对教学质量的检查转变为对教学全过程中的每个环节进行加强管理。也就是说,要加强对教师的备课、上课、辅导、作业的布置、批改等进行管理。在目前看来,我们国家对小学的教学管理中,学生课内外的作业,尤其是家庭作业的管理还远远不够。究其后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学生家庭作业的时间没有得到严格的统一规定;(2)各科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只顾忌自身,没有实现各科作业的和谐统一;(3)学生家庭作业的负担相对来讲较重;(4)部分学校因为客观条件受到限制而不能很好地开展相关的课外活动,或者活动仅仅流于形式等。因而,要实现教学全过程的有效管理,不仅要加强对学生家庭作业的宏观调控,还要加强各科之间的有效协调,同时还要提升教师布置作业的质量,以及加强学校对于课外活动的有效组织、安排、检查等,促使其课外活动真正落到实处,从而实现管理的实效性。 五 学校加强对教师的管理 对于教师的管理,主要是加强对教师的培训、进修、评价等。通常情况下,要加强对教师长期脱产校外与校内进修的有机结合。通过国家和有关的教育部门制定、建立多样化培训机构等,促使其从制度上给予一定的保证。就目前来讲,部分学校、教师受到一定条件的制约,想要进行脱产校外进修存在一定的困难性,所以,针对教师的进修一定要加强校内的进修。学校也可以是定期、定时请有关的专业人士到校内为教师培训,负责他们的进修任务,尽可能地提升并形成一定的制度。同时,还要在校内充分利用在职进修,常见的有讲座、教研会、老带新、个别性的指导等。对于教师的评价方面,学校要建立规范的校内校外的教师评价机构,还要制定合理、科学的评价标准,促使形成完整的评价机制,以提升教师的工作水平。在管理方面,尤其是加强对教学质量的提升。学校要全面落实、贯彻党制定的教育方针,各学校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提升素质教育的高质量。因而,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注重教育教学质量,树立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服务的管理思想,尤其是教育教学行政管理应更加注重这点。 六 小结 总之,对小学的教育教学管理,不仅仅要制定合理、科学、规范化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更重要的是要从情感上分析和思考管理。通过有效的管理,为师生提供和谐、民主、轻松的教学环境,以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能力,最终增强师生的自我管理意识。 小学教育教学论文:对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几点思考 小学管理在教育教学的全部管理中,正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在教育改革中,如何与时俱进、全方位地实施对学校的管理,也正成为一个热门话题。那么,如何搞好学校的管理?怎样进行管理?对于广大学校管理者来说,似乎还是一个说不清道不明,或理解存在于简单的话题。本文拟就这一内容提出几点思考与认识,与大家商讨。 一、提高教师的自我管理意识。从现代教学管理来看,教师不仅是教授者,又是一个管理者。一方面,教师承担着管理学生、教学设备等管理工作,直接参与教学的管理;另一方面,每一位教师在讲课、检查学生作业、测验等教学活动中,也要真正意识到自己不只是教授者,而且也是教育教学过程的管理者,这对提高教学管理的有效性和教学质量是非常必要的。 二、创造美好的教学环境。美好的教学环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 针对我国的实际,作为学校的教学管理人员,首先,应集中精力,为教学人员创建一个舒适的环境;其次,教学设备是增强教学效果不可缺少的条件,应不失时机地根据学科的教学需要,改善教学设备,充分发挥其教学的辅助作用;第三,班级环境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有很大影响,学校领导、教师应注意教室的布置、课堂纪律的保持、班级优良风气的形成等方面的管理,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创造一个良好的气氛和环境。 三、搞好教学全过程的质量管理。教学质量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检查出来的;是教出来的,而不是考出来的。这个过程是一个分为若干环节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完整过程;这个过程的每一环节都对质量的产生和形成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因此,教学质量的管理必须抓质量形成的全过程,也就是抓教学质量形成的每一环节。 四、加强对教师的管理机制。学校的一切工作以教学为主,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学质量的高低归根到底取决于他们,因此,教学管理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对教师的管理。而对教师的培训、进修与评价又是教师管理的重要方面。成功的管理,除了有一套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之外,更需要从人的情感需要和发展的角度来思考管理的方法。在管理中,我们要积极营造一个尊重人、信任人的环境。学校领导要给予教师充分的信任,放手让教师发挥创新才能,让教师愉快地工作、学习和生活,从而增强教师的自我管理意识和对领导的信任感,达到“管”是为了“不管”的更高的管理境界。 小学教育教学论文:探索当前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 摘要:本文结合农村中小学校经费普遍偏紧的实际情况,提出用较少的资金设计与建立具有农村中小学特色的教育教学资源库,有效解决“有车无货”这一难题。 关键词:设计与建立 农村中小学特色 教育教学资源库 前言 为了解决农村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位用研究中硬件尤资源的问题,改变设备设施(包括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工程设备设施)大量闲置与浪费的现象,笔者经过多年的学习、调查、了解、摸索,找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一条途径:建立具有农村中小学特色的教育教学资源库,有效解决有硬件无资源这一难题。提供给同学们参考。 1添置必要的硬件设施,建设具有农村中小学特色的教育教学资源库 建立资源库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让学校管理、教育、教学资源在校内实现共享,以方便每一位领导、教师、学生、管理人员查找、检索自己所需的资源。这就需要把学校各部门的计算机和网络教室的计算机联成一个学校局域网,将卫星收视室的计算机硬盘换成超大硬盘,作为学校资源库服务器,达到共享资源库和共享一条电信宽带网访问因特网,形成一个资源库系统共享的平台。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在学校局域网中加入无线局域网接入点,让使用笔记本电脑(带有无线网卡)的领导、教师、管理人员和学生可以在校园内任何地点访问学校资源库资源。 目前,大部分农村中小学都建有广播电视网,不仅可以在学生课外活动时间播放电视节目,还可以将光盘播放室播放内容发送到每一个教室,最大化地利用光盘播放室的硬件资源。同时,学校还应购置必要设备,把计算机音视频接入到电视,一播网络中,把资源库里的各种视频、音频资源发送到每一个教室,为使用教育资源提供更多、更灵活的方式。 卫星收视室的计算机可安装windowsserver2003操作系统,配备超大容量的硬盘存储设备,对资源库数据按分类进行网络化集中存储同时利用windsowsserver2003系统较好的文件权限管理和用户访问控制管理功能,在存储中心为每一类的资源建立存储目录并进行共享,为每个领导、教师、学生、管理人员建靠访问用户名与访问密码,为不同用户、不同的资源共享目录设置不同的访问权限和管理权限。每位领导、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都可以通过网络在校园内任何一台计算机上访问到资源库内的资源,并根据自己所拥有的管理权限对资源库进行管理、更新等。这样既方便对资源进行管理,又能确保了资源访问的安全。学校还要安排专人对资源库存储中心进行管理,定期对学校资源库进行维护、更新和备份等,使学校的资源库更好地为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服务。 2多渠道收集资源,使农村中小学资源库内容丰富多彩 农村中小学自建资源库其教育教学资源来源:远程教育资源(ip数据库),中国教育电视台播放的有关节目,因特网上各类教育教学网站,各类教育教学光盘,上级下发的各类文件、通知等电子文档,学校管理资料和教育管理软件,教育教学资源的二次开发,教师自制课件,学生电脑制作等方面。 总之,为了使农村中小学校白建教学资源库既节约经费又内容丰富多彩,就要发动学校学科教师、管理员、学生,人人都要出力,多渠道收集、创作、整理、分类、存储、上传各类教育教学资源。 3加强学校资源库管理,是建设农村中小学资源库的重要保证 3.1建立建全领导机构 由于学校资源库建设涉及大量的人员和部门,建设周期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所以需要在学校现代教育技术领导小组之下成学校资源库管理小组。领导小组负责学校资源库的建设和管理规划方案、学年计划,制定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学校资源库所需人员,以及对管胛小组工作的指导、督促、检查、考核、评估,同时提供学校资源库建设的经费保障。管理小组对资源库按一定规则进行分工分类管理,进行资源的收索、接收、编辑、分类、整理、再开发、资料的电子化转换以及资源的存储工作,定期维护和更新信息资源以及各种管理资料登记与记录。 3.2完善校本培训体系 定期或不定期对学校学科教师进行资源二次开发全员培训,帮助教师认识到学校资源库建设在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性,认识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和组织方式、以网络实现教学资源共享的途径和方法等,让他们踊跃地参与到这一系统中来。 3.3激励措施是学校资源库建设动力 为了确保学校资源库的有效建设、管理、应用,学校应出台一系列激励措施,其中包括对信息技术教师、网络管理员的政策倾斜,经济补贴,提供外出进修学习的机会。对学科教师,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信息资源评选,对上传资源积极的教师,根据资源的点击率排行榜进行打分,并与评优晋级、绩效丁资挂钩。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学生电脑作品比赛、提高学生参与学校资源库建设的积极性。 总之,学校资源库的建设,硬件建设为基础,领导管理机构是关键,经费提供是保障,教师和学生是依托,教材是根本,激励措施是动力,资源创新是效益。 小学教育教学论文:在小学教育教学中渗透陶行知教育理论 前不久,笔者阅读了《走进陶行知》《陶行知文集》等书籍,从中深深感受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在当前教育教学改革形势下,依然体现出了深刻的现实性和创新性,“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作为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命题,对当前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作为小学教师,在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中渗透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是一个重要的教育课题,也是一种智慧的选择。 一、陶行知教育理论在小学教育中的渗透 1.“爱满天下”,关注学生心灵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一句名言:“从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作为教师应该像阳光一样照耀温暖每一个学生的内心,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不可否认,各方面都比较优秀的学生会自然而然地赢得老师的爱,但能不能去爱那些出现问题的学生,让爱的阳光驱散学生心灵天空中的阴霾,却是对于每一个教师是否满怀大爱的考验。冰心曾说,“种花要知百花异,育人要懂百人心”, 对于那些存在这样那样问题的学生,我们教师首先要做的是给予真诚的关心,与学生展开有效的沟通,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热心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克服困难,建立信心,迎头追赶先进。 五年级第一学期,班上从外地来了一名女插班生,因为她过去生活学习的环境与现在的新环境差距较大,在新的环境里,这个小女孩表现出自卑、害羞、反应迟钝等,第一次测验考试,语文和数学的成绩都不及格,当时,我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产生莫名的烦恼,但转念一想,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对待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是平等的,特别是有问题的学生更要给予更多的关注,于是我不再把这个学生当做包袱看待,而是通过家访了解了学生的家庭情况及学习落后的原因,同时引导同学们多与她交流,带动她参与集体活动,多给予她帮助,在学习上哪怕有一点进步笔者都会抓住闪光点来表扬她,鼓励她,一段时间后,这个学生变得活泼开朗,自信好学了,五年级下学期考试时,她的考试成绩取得了惊人的进步,在老师和同学的祝贺声中,她感受到了爱的温暖,变得更加阳光,对学习也更加信心百倍了。 2.“学贵知疑”,培养创造思维 陶行知指出:“学贵知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并明确地说,“这个疑字我当重用它”。他认为,学生有了疑难就成功了一半,疑难是创造之师,是学生追求真理、创造的内驱力。 教学中,质疑问难是引导学生创造性思考问题的主要方式,通过这一方式的实施,培养了学生对问题的创造性思考,在学生思考的过程,老师的讲解应该能有效地开拓学生的思路,并由此激发创造性思维的产生,疑问的设置要能够真正地吸引学生,重用一个“疑”字,通过生疑来点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之火。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指出的那样,学生具有难以想象的创造潜力。实践证明,学生们的回答往往会令教师倍感欣慰,所以相信学生,尊重学生,解放学生,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机会,学生所创造出来的常常也是令人惊喜的精彩,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生要善于设疑问难,让学生在宽阔的思考空间中,展示自己创造性思维的夺目之光。 二、陶行知教育理论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陶行知先生提出教育的前提是以人为本,要解放“人”,其“六大解放”的思想,对于今天新课改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教育理念,颇具指导意义,在我们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好“六大解放”理论,可以使学生的的视野得到拓宽,智力得到有效开发,从而不断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1.让学生有质疑的权利 新课改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把学习的主体地位还给了学生,尊重学生自己对问题的思考和判断,学生的质疑得到教师的重视,并通过有效的引导,实现教学的目标,自由的质疑真正解放了学生的头脑,因此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善 于设置激发学生质疑的情景,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 2.让学生有思考的权利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于一个问题的解决,我们不要急于求成,应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有时哪怕是一道数学题目,让学生默读,把自己的理解说出来,效果往往会更好。静默的思考更有助于发展学生清晰的数学思维,这也是解放学生的眼睛和解放学生的空间、解放学生的时间的综合体现。 3.让学生拥有说的权利 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课堂,教师要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交流,教师要真正能够走进儿童的心理世界,才能与他们实现有效的沟通。我们要坚信儿童是有着无限潜能的,从心理学的层面来分析,学生的个性中也有被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如果我们教师给予学生机会来表现自己,会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大胆去说,我们教师则要以真诚的微笑和亲切的目光来面对他们的说,来倾听他们的说,并抓住有利的时机来转化成教学的环节。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解读陶行知先生丰富的教育理论,在新课改形势下的现实意义,更加感受到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渗透其教育理论,是任重道远的教育事业中一项意义非凡的举措,因此,我们要灵活的运用、实践和丰富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热爱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将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有责任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用之才。 小学教育教学论文: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初探 一、建立完善激励制度 建立和制定规章制度,使学校管理科学有序,让管理有章可循,是学校管理应该追求的境界之一。随着时展,社会进步,教师对民主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迫切。对教师的管理,实行过分严厉的控制固然不行,但也不能没有一定的控制措施,正确运用控制手段也是确有成效地实行对教师管理的不可缺少的方法,因此学校管理工作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各种奖励机制,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一是建立完善业绩考核办法,使工作量化、细化、目标化;二是将考核内容全面化、办法科学化、过程公开化,把考核结果作为评优、评先的主要依据;三是建立合理的内部分配机制,加大奖惩力度,真正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激励有效劳动。这种用制度管理人、约束人、教育人,这种人本化的管理是以共识和情感为基础的,对于主体意识突出的教师们将具有极大感召力和影响力。约束能使人按要求去做,不放纵自己,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我们在约束的同时要从激励着手,争取人心,寓约束于激励中,教师受到尊重、信任和理解时,才会自觉遵守规章制度。也只有对教师成功管理,才能发挥、调动起教师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素质是关键,师资队伍建设是办学永恒的主题,学校应该成为师资队伍成长提高的基地。 1.强化责任意识,注重有效引导。 首先以思想教育为切入点,加强形势任务、职业道德教育,使广大教师认识到在当前家长、学生对优质教育的高需求与教育发展缓慢之间日益突出的矛盾和学校间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必须树立忧患意识,增强危机感、紧迫感和使命感;引导广大教师热爱教育事业,无私奉献,以学校发展大局为重,自觉树立“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观念,与学校的兴衰共荣辱。同时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学生观,强化服务意识,努力争当爱岗敬业、爱生勤业、爱教精业的模范。 2.营造学习氛围,倡导终身学习。 现代教育呼唤素质高、业务精、能力强的教师,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创建学习型团队成为学校的重要研究课题。学校要发挥好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让他们上好观摩课、探讨课,做好教案设计、教材分析示范,以供广大教师学习借鉴,取长补短。鼓励教师自学,弥补自己在知识、能力、观念等方面存在的缺陷或不足,把学到的知识方法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外化为能力。积极搭台子、铺路子,尽可能多提供走出去开阔眼界、学习提高的机会。 3.开展岗位练兵,着眼实践创新。 学校要广泛开展以“争当岗位明星”“争做创新能手”等主题竞赛活动。举办优秀教案、优质课、优秀论文评比活动,在广大教师中掀起比、学、赶、帮、超的工作热潮。深入开展骨干教师“带徒传艺”活动,对青年教师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理论、教学技能、教学研究的“传、帮、带、导”,促使青年教师尽快提高业务水平,早日走向“成熟”。大力鼓励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管理方式。 4.创设和谐环境,凝聚团队力量。 一个团体如果离心离德,各自为政,就会成为“一盘散沙”,失去战斗力。要把“以人为本”贯穿每项工作的始终,坚持轻“管”重“理”,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工作,形成良好的干群关系;通过文体活动、意见交流等形式,让教师之间加强了解、促进团结、增进友谊,创设和谐工作环境,形成良好人际关系,增强广大教师的集体观念,做到心中有他人、心中有整体、心中有大局,从而提高整个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深入开展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是搞好学校教育管理的主流思想,谁不善于学习,不善于改革谁就会落伍,因此,优化课堂教学,推进教学改革成了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部分。一要渗透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观念是行动的先导,现代化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需要现代化的理念来指引。要深入推行素质教育,就必须首先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老师角色定位为“学生的服务者”和“教育活动的调控者”。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流的过程,必须围绕交流互动核心,通过师生交流、教学互动,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让他们在研究性学习中成为学习主人。二要形成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教师要下决心摒弃旧观念老教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优化教学过程,形成交流互动式,启发引导式、讨论探究式、开放发散式等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此应对“新课程、新教材、科目多、课时少、任务重”的教学局面,从而达到“少课时、轻负担、高效率”的教学质量目标。学校管理是一项系统、漫长、复杂的过程,单纯从一方面达不到管理目的,必须多管齐下,齐头并进。因此,在教育改革关键时期要不断探索科学管理新经验,促进学校工作全面发展。 作者:张忠平 单位: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钟家河小学 小学教育教学论文:小学教育教学管理问题思考 随着近年来素质教育的不断开展,小学教育的教学管理问题受到家长和社会的普遍关注,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小学教育的传统观念,提高了学校的教学质量。然而要想从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完全解放出来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在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一、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性 小学是学生求学的第一阶段,作为启蒙教育将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发展。一个良好的教学管理环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更有利于孩子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激发创新意识和开拓性思维。跟随新课程改革的脚步,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也需要进一步的改进。 二、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队伍建设不完善。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引导者,个人的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水平和学生今后的发展。当前社会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能力素养的提升成为关键问题。根据现在小学教育的发展现状来看,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并不完善,还需进一步壮大和充实。现在很多小学教师大都偏向理论型,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普遍不高,严重影响着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质量。 (二)教学和管理观念落后。 学校的管理者和部分教师还不能从传统的教学理念之中完全转变过来,仍然采用传统的管理和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旧依据学习成绩来对学生进行教学管理,很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教学管理者的认识不足,在管理过程中缺少创新意识,在实际应用中依旧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严重阻碍了学校管理水平的提升。 (三)教师缺乏对学生的心智研究。 小学生的年龄一般是7-13岁,正是由于他们的年龄较小心智发展并不成熟,心理素质也都较差。在目前的小学教育中老师虽然谨遵以学定教的基本原则,但是对学生的心智问题并不关注,导致在实际的教学管理中存在盲目性、教条性等问题,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特长得不到发展。小学生长期处于这种教学管理下学习兴趣很容易缺失,学习水平和综合素质能力很难得到提升。 三、提升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水平的策略 (一)完善教师队伍建设。 在小学教学中教师的综合能力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教育质量,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成为开展教学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针对小学教师综合能力较低的情况,培养教师的教学技能和职业道德规范是关键。培养全能型人才是当下教育的宏观目标,而对小学生的培养主要借助教师的正确引导,如果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不高或者缺乏职业道德素养必将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学校在招募教师的过程中应对教师的各方面能力进行综合考察,不仅保证较高的理论基础,更应注重实践能力和个人素质。除此之外,教师应加强自身修养,掌握先进的教学理论方法,全面提升自己的教学管理水平。 (二)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改革创新传统的教学管理,不仅要改变管理方法和手段,更应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思想。以往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评定一个孩子是否优秀早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在当下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孩子能否得到全面发展才是关键。在小学这个特殊阶段,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加强培养,把传统的课堂教学转化为课内课外双重结合的教学模式。现代化的教育观念应注重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包含教学设备和教学氛围两大部分,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学环境的好坏不仅影响着学习兴趣,更关系到他们的心理发展。在小学教学管理中一定要注重教学环境的创建和完善。一方面,教学设备的配置应全面适用。孩子的全面发展需要进行很多的课外活动,教学设备如果配置不全面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教师应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一个和谐的班级对于孩子的学习和成长至关重要,教师要加强班级管理,养成良好的课堂纪律,为学生创建一个温馨的班级环境。 四、结语 素质教育对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在其变革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善,传统教育观念很难转变,教师对学生的心智发展不关注等,针对以上问题在教学管理中应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并不断完善,从根本上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 作者:贾兴文 王晓丹 单位:吉林省白城市铁岭小学 吉林省白城市海明小学 小学教育教学论文:心理学法则对小学教育教学的启示 心理学并不神秘,它既能帮助我们了解自身,也可以帮助我们洞察他人,了解我们所观察对象的心绪状貌与变化趋势等,以便更好地为观察对象接受教育服务。可以说,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学,它业已成为我们如影随行的朋友。对于我们从事教育教学的人来说,学习心理学,在调整自我情绪,以积极正能量的健康阳光的状态投入教育教学活动,是工作之需;对我们所服务的对象——小学生而言,了解、顺应、调节、抚慰、指引、矫正服务对象的心理,能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效益贡献一份力,可谓善莫大焉。为此,我们有必要来重温并走近心理学中的几个效应或法则,更好地读懂它们,并从中获得些许的启悟,以此来助推小学教育教学的成效提升。 一、罗森塔尔实验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罗森塔尔曾做过一个老鼠实验。他把其中一群(A群)老鼠交给一名实验员,并告诉他,这是一群非常聪明的老鼠,让他来训练。然后,他将另外一群(B群)交给另外一名实验员训练,告诉他这是一群非常普通的老鼠。两个实验员分别对两群老鼠进行了训练。一段时间后,教授对两群老鼠进行穿越迷宫的测试,结果表明A群老鼠穿越迷宫的时间比B群老鼠要短得多。罗森塔尔教授说,他当初对两群老鼠的分类完全是随机的,他并不知道哪些老鼠聪明,哪些老鼠不聪明。而实验员听他说A群老鼠聪明,就用对待聪明老鼠的办法对老鼠进行训练,结果这些老鼠就真的成了聪明的老鼠。相反,另一个实验员用对待笨老鼠的办法来对B群老鼠进行训练,结果B群老鼠就真的成了不聪明的老鼠。教育教学启悟:教育,最忌讳给学生贴上所谓的“标签”。每一个进入小学学堂的儿童,虽然之前他们所受的启蒙程度、效果、影响等可能有所差异,甚至是良莠不齐的。但作为小学教师的我们,是没有权利选择的——学校随机给你怎样的生源,你都得无条件接受。我们不能像菜市场挑食材一样,货比三家,样样精挑细选。学生来到我们的班级,让我们在同一片蓝天、同一个屋檐下学习生活,这本身就是一种缘。每个孩子都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有些孩子可能在接受能力,在思维的方向上,在思考力的深度上,还暂时稍显不足,但我们教育者切不可以因此就给这部分孩子过早地下了结论——学习力劣态。只要不是智障的孩童,总有一个方向是适合他们的。每一个孩子都是聪明的,只要我们的教育教学能给予他们以激发、促动与引领——向哪儿走,怎么走,才能发展得更好。这才是我们教育者的责任与担当。 二、瓦伦达效应 瓦伦达是美国一个著名的高空走钢索的表演者,他在一次表演中不幸失足身亡。他的妻子回忆说,我知道这一次一定要出事,因为他上场前总是不停地说,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败。而以前所有成功的表演,他总是想着走钢索这件事本身,而不去管这件事可能带来的一切。后来,人们就把专注于事情本身,不患得患失的心态叫作瓦伦达心态。教育教学启悟:在我们的教育教学现场,对瓦伦达效应并不鲜见。特别是孩子面对考试、考核、参赛、选拔等时,由于这种焦虑心理的存在,孩子或因为自己太想成功,或因为家长与教师的隆重期许,或因为孩子的好胜争强的心理等众多因素的糅合作用,往往会出现“优生不优”“冷门迭出”“黑马出现”等现象。太想出成绩了,太想把桂冠系于自己身上了,结果导致了不理想的结果。这就告诫我们教育者,教育教学是长期工程,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同时,教育教学应注重培养孩子的平和心态,注重平时的过程训练与习得,以稳定的情绪,将考场、赛场等当作与平时一样的训练场。学会平稳均匀地呼吸——我只是来展示的,与平时在家、在学校训练时一样,周围任何的事与物、人与情等在我眼里暂时都是“屏蔽”的。我是来将平时训练、习得的东西重温一下的,将过程好好地呈现一下,至于结果,至于别人的表现,均和我无关。专注当下,专注眼前事,稳定地做好“平时的我”就可以了。教师在赛前、考前的指导,也理当如是。 三、刺猬法则 有这样一个心理学实验:当一个大阅览室里只有一位读者时,心理学家拿了把椅子坐在他的旁边。结果证明,在一个只有两位读者的阅览室里,没有一个人能够忍受一个陌生人紧挨自己坐下。在心理学家坐在他们身边后,被实验者不知道这是在做实验,更多的人很快就默默地远离他到别处坐下,有人则干脆明确质问“:你想干什么?”这个实验说明人与人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每个人都需要有一个自我空间,当这个自我空间被人侵犯时就会感到不舒服,不安全,甚至愤怒。教育教学启悟:教育呼唤平等、公平、尊重等要义,别以为只有成年人才需要自我空间,孩童也是人,是人就会有自我空间的需求。为什么有孩子要给自己的日记本或自己的专用抽屉上锁呢?因为那是他们的私密地,是很自我的一方空间。这个法则提醒我们,虽然教育教学希望师生关系亲密,最好能达到无间的状态,这样才有利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但放在当下媒介资源愈发发达的时代视域里来看,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的理想并非得当与可行“。距离产生美”,没有缝隙,挨得过紧,容易让对方看到自己的不足,容易让人产生厌烦感。教师要想让自己的教育教学呈现新风貌,就不能过于亲近孩童,在真心爱他们的前提下,适度地与孩童保持一定的距离,时不时地制造出惊艳感,让孩童对你永远有期待,永远不能真正看懂你这样一个“会变戏法”,有着“一肚子新奇主意”的教师。 四、踢猫效应 某公司董事长为了重整公司的一切事务,许诺自己将早到晚回。可有一次,他看报看得太入迷而忘了时间,为了不迟到,他在公路上超速驾驶,结果被警察开了罚单,最后还是误了时间。这位董事长很愤怒,来到办公室,将销售经理叫来训斥了一番。销售经理挨训后,将秘书叫到自己办公室对他挑剔了一番。秘书无缘无故被人挑剔,就故意找接线员的碴。接线员垂头丧气地回到家,对自己的儿子大发雷霆。儿子莫名其妙地被父亲痛斥后,便将家里的猫狠狠地踢了一脚。教育教学启悟:这个效应明确地告诉我们,坏情绪是容易传染的。这是非常可怕的“连锁反应”。人,是有七情六欲的,总会有情绪上的波动与变化,这是事实。但,作为教育中人,由于我们的职业约定使然,在教育教学中,如果教师将生活工作中的不愉快、不健康甚至是愤怒的情绪带进课堂,那一节课,那一天的时光,想想孩子的心里该有多堵得慌。为什么很多学校的大厅里都设有衣冠镜,就是希望教师每一天都能端庄微笑地走进课堂。微笑的教师是最美的,在微笑的涟漪中,才能滋润出微笑的花儿。当教师每一天都能将坏情绪丢弃在外头,让嘴角上扬,带着太阳的味道走进课堂、教室,以微笑拥抱微笑,以微笑回馈微笑,那该是一幅多么温馨、迷人的画面。葆有教育教学的激情,强逼着自己每天都能带着好心情上路,就算在教育教学中遭遇到糟心的事儿,都不要将责任推卸给孩童,因为他们是需要我们引领的。将好心情传递给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一天的教室都会是蓬荜生辉的。 五、从众效应 社会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做过一个比较线条长短的实验。在实验中,有一个被实验者是大学生,还有六个研究者参与实验(大学生并不知道这些人是研究者),大学生总是最后一个发表意见。当线条呈现出来后,大家都做出了一致的反应。之后呈现第二组线条,六个研究者给出了完全错误的答案(即故意把长的线条说成是短的)。最后一个发言的大学生就十分迷惑,怀疑自己的眼睛或其他地方出了问题。迫于群体压力,他还是说出了和别人一致的答案。教育教学启悟:这种效应在成人中最为常见。为什么有那么多人“随大流”,时尚是怎么实现的?就是依赖于人的从众心理。往积极的方面看,利于服从,利于管理。从消极的方面看,缺乏个性,缺乏创造力,人云亦云,没有新鲜内涵……教育教学中的从众效应则告诉我们,要合理地运用,有效地抛弃,让教育教学更有效益。例如,在教学中,教师要检测全体学生对某一知识点的掌握状态,就不能采用随口问问、随手举举的做法——你们听懂了吗?听懂的请举手示意。而应该借助现代教育教学媒介,设计让学生可独立受测,又便于教师统计全体学员掌握情况的系统软件,以便更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避免从众效应带来的负面干扰。再比如,面对班级里学生的某些时髦现象,如带智能手机进课堂、学生攀比谁穿的鞋子时尚、有明星范等的现象,教师就应该从从众心理入手,分析学生,从如何开展有益健康的课间活动、智能手机如何避免让我们当“低头一族”、时尚究竟是什么等方面的教育话题与内容,一步步地引领、导航着学生的正确行为。而不要将心力花在“揪始作俑者”的无谓消耗上。 六、上朝效应 斯坦雷公司是日本最大的汽车灯具、仪表制造公司。这家公司推行“改善提案”活动,具体做法是,每月进行一次班前例会,他们自称为“朝礼”。总经理总结上月本公司工作情况和今后工作的安排,介绍市场情况的变化。同时,由董事长和总经理给参与“改善提案”活动的职工发奖。每次“朝礼”都有职工手捧奖金和纪念品出现在主席台上,由董事长和总经理向他们一一鞠躬致敬,在场的职工热烈鼓掌向他们祝贺。一些呈交了提案但未被采用的职工,这时也会得到一份小礼品。总经理恭恭敬敬地发给每一个呈交提案者,一再表示感谢,并鼓励他们再加把劲。这种“朝礼”的方法使斯坦雷公司长盛不衰,在开发新产品和新市场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教育教学启悟:这个效应在企业文化中占的比重大,但依旧对我们的教育教学有启示。特别是班级建设、班级制度、班级文化创设方面,我们教育者也大可借鉴这一效应,将学生导引到这个集体中来,让每一位孩童都与班级的成长同呼吸共命运。“班级建设大家谈”“我为班级建设献一策”“今天我当老师(班主任)”等活动的开展,就是效仿斯坦雷公司的“改善提案”活动而设计的。只有当孩子真正将班级当作自己的家看待,在求学期间,就与同伴们、师长们一道,费尽心思地想把班级建设好,爱班如家,孩子们才会拥有校园即家园的心意,长大后也才会有家国情怀。当然,在奖赏方面,可以避免一味的物质刺激,可以改用“积分奖赏”等替代。但作为教师,要像斯坦雷的公司领导层那样,珍视孩童的每一项倡议,真诚衷心地感谢他们,哪怕将“谢谢”说烂了也要不遗余力地道谢。目的是让孩子有被重视被尊重的幸福感与成就感。 七、晕轮效应 这个效应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心理学家戴恩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让被试者看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有的很有魅力,有的无魅力,有的中等。然后让被试者在与魅力无关的特点方面评定这些人。结果表明,被试者对有魅力的人比对无魅力的人赋予更多理想的人格特征,如和蔼、沉着、好交往等。教育教学启悟:都说,这是一个看脸的年代。换句时髦话说,这是一个追求高颜值的时代——怪不得整容业如此发达!但,教育中人绝对不允许这样做。在我们眼里,每一个孩子都是上帝派来的天使,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独特美。还没有与孩童深入接触,教育者绝不能仅凭第一印象,就给孩子们来一个“排序归类”,这显然是有悖教育道德的。对这个效应,我们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说,对于教师自身而言,也要面临着学生与家长的晕轮效应的产生。因此,教师应精心设计好第一次与孩子、第一次与学生家长的见面课。要根据自身的特点、特长,将自我的魅力展示给学生与家长——让他们感觉,能与这样的教师一起学习,能将孩子送到这样的教师手上,是自己的幸运。同时,在与学生、与家长的持续交往中,教师还应将魅力不断展现,不断地扩大其气场,不断地创造让学生、让学生家长惊喜欣慰的教育行为,成就好教师的形象。当教师的心中装着敬畏——课堂有学生的眼睛在盯着,背后有家长无形的目光在注视着,教师在校园里每一天的言行都会受魅力的导引,有了追求更好的动力。对学生与家长而言,一旦他们悦纳了这位好教师,就会在家庭教育中有意识地支持好教师的工作,家校之间的关系会更为和谐,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将更为顺畅。 八、登门槛效应 心理学家曾进行过一项实验,最终目的是要求家庭主妇同意在院子里竖立一块很不美观的木牌,上面写着“谨慎驾驶”。当直接提出时,只有17%的人同意。而先要求她们在一项立法鼓励安全驾驶的请愿书上签名时,几乎全同意了。隔几周后再提出立木牌的要求,结果55%的人同意。这说明由于人们意欲表现出前后一致的形象,即使后面别人的要求过高或过分,人们为了维护给别人印象的一致性,为了不给别人造成心理印象上的前后不协调,也要继续帮助下去。教育教学启悟:当然,教育者是不应该也不允许给服务对象提出过高或过分的要求。这个效应在昭示我们,对待学生的教育,特别是矫正某些孩童的不良习性问题上,不能急于求成——以堵塞式强硬地要求学生不能做什么抑或是禁止做什么。例如有学生做作业书写潦草,还边写作业边听歌玩电子游戏等,教师就要告诫自己,不能希望他顷刻间“改邪归正”。这是需要过程的。因此,教师应该列陈学生不良习性的危害,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信赖之心看待他——给他时间,看重过程,稍有进步,即时赞赏、激励,逐步减少不良习性的重复性,直至引导到正轨上来。同时,此效应对家校沟通也很有启发。学校教育要想取得真效果,得仰赖于家庭教育的不缺位。某些家长对学校教育的不支持与摩擦等,当然因素很多。但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我将教育意图与家长讲清楚了吗?孩子的一些习性、品性等对未来成长的影响我表述清楚了吗?对家长的心理我预估了吗?我制订的教育方案家长是否明晰同意了?我从家长的话语中悟出点调整方案的思路来了吗?……应该相信,家校培养孩子的心向都是一致的,只要我们教师拿出真诚谦恭的姿态,走近家长,共育孩童,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对于我们教师而言,心理学已经不仅仅是生活中的调味品,而是越来越成为我们职业、专业的必需品,深入到了我们每一位教师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中,以上笔者只是从心理学的某些“角落”,引带大家重温心理学。心理学中还有众多的宝藏需要我们师者去开掘,我只是在抛砖,期待着引出更多教育中人的玉石来。 作者:王庆欣 单位:福建省厦门实验小学 小学教育教学论文:小学教育教学情境课堂探究和创设方法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学家开始关注数学教育。因此,为提高小学数学的课堂质量,数学教师要积极的打造情景化的数学课堂,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小学数学的优化教学。基于此,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利用多种教学方式开展情景化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进而达到数学教学的最佳效果。 1小学数学课堂情景化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主宰学生的地位,数学教师由最初的主体转变为教学中的引导者。在数学教学的课堂上,教师要不断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学生自己的理解感知数学文化,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向往。因此,数学教师要积极的开展情景化的教学模式,情景化的教学模式对于打造高效率的数学课堂来说是必要的。 1.1提高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数学是一门理性思维较强的学科,因此,数学教师采取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不仅抹杀了学生的理性思维的发展,还局限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然而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打造情境化的数学课堂,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人翁的意识,使学生认识到教学中的主体,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在情景化的数学课堂中,数学教师只是教学中的引导者,由学生领导着教师进行教学活动,这样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1.2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传统的小学数学的教学方式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甚至让学生产生厌烦的学习心理,不利于小学数学的教学方式的发展。因此,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要创建一个情景化的数学课堂,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教学感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实现数学教学的有效化发展。 2打造小学数学情景化教学课堂的策略 2.1创建生活情境进行教学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因此,数学教师要利用生活创建情境教学,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在小学数学的教材中,涉及了许多生活中的问题,如速度与路程等。基于此,数学教师要在教学中结合生活实际,运用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讲解,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伟大,从而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例如:在进行混合运算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游乐场向学生讲解运算法则,如在游乐场玩过山车每个成人需要十元,而儿童只需要五元,玩水上漂流每个成人需要八元,每个儿童需要五元,问4个成人与2个儿童玩过山车与水上漂流各需多少钱?总共花费了多少钱?因此,要求学生按照混合运算的法则进行计算:4×10+5×2=50得知,4个成人与两个儿童玩过山车共需50元,以此得知,4个成人与2个儿童玩水上漂流共需要4×8+5×2=42,他们一共消费了(4×10+5×2)+(4×8+5×2)=92元。通过生活中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混合运算的技巧。 2.2创建故事情境,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每一个学生都是童心未泯的孩子,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进行教学,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故事情景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学中的故事引出教材中的数学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文化,还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语文知识,有助于培养一个全方面发展的人才。例如:在三国时期有一个神童名叫曹冲,它曾提出“以舟称象”的理论。有一次,东吴孙权送给曹操一头大象,有人说要称量一下大象的体重,然而,众位大臣却没有法子,这时,曹冲从大臣中走了出来,提出了以舟称象的法子。因此,通过这种方式称出了大象的体重。曹冲称象的故事是家喻户晓的,数学教师在数学课堂上,通过引入曹冲称象的故事以及怀丙打捞沉船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 2.3在数学课堂的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 生活中处处充满着问题,小学数学也是一样,因此,数学教师要在数学课堂中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提出有效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提高学生善于观察的能力,巩固学生学到的数学知识。例如:在三年级数学的教材中,对于除法的学习过程中,要创建问题情境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除法是由乘法演变而来的,首先,数学教师要让学生复习乘法口诀表,通过乘法口诀表让学生观察除法的运算规律,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增强学生对除法运算法则的记忆。同时,数学教师要创建积极的问题情境,在学生得出除法运算法则的结果之后,提出相关的问题,以巩固学生的数学知识。 2.4利用游戏情境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 小学生的心智还不成熟,都有着贪玩的心理,因此,数学教师要在玩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提高数学知识,在教学中寓教于乐,通过游戏情境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对数学课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教学的参与积极性。例如:在一年级教材中《认识物体》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利用丢手绢的游戏进行教学,在游戏的过程中要制定淘汰机制,输的同学要按规定摆出适当的物体,如球体,学生就可以将身体缩成一团。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增强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性,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机能,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3结语 在新课改不断深入的形势下,小学数学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革。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要利用多种手段进行教学,打造一个情景化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将情景化的教学视为教学中的主要任务,从而改变教学方式,以便于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趣味性。 作者:李楠 单位:江苏省沭阳县茆圩中心小学 小学教育教学论文:有效管理小学教育教学论文 1.将“创新”注入教育教学 科技的飞速发展给我们一个最大的启示就是这个时代需要创新。创新不仅仅体现在科技方面,还体现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个方面,而教育更需要创新。如何实现小学教育教学的有效管理,应首先从管理形式上入手。采取“扬弃”的态度,保留传统管理形式中优秀的成分,去除其中包含的糟粕,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增添前卫的思想、手段等,从而使管理形式适合教育的发展,提高小学教育教学的管理效率。学校教育中创新无处不在,管理形式需要创新,教学形式也需要创新。目前,各种创新性的教学模式层出不穷,例如“杜郎口模式”等。为了能够有效管理,能够使学生快乐学习,必须进行创新式的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协作学习的能力。为学生创造轻松快乐、团结合作的学习氛围,调动每个同学的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更好地参与到学习中。再者,必须引进先进的教学设备,使教育也跟上时展的步伐,能够使学生借助设备上的便利,更好更轻松地进行学习活动。 2.提高教师的意识 教师是学校教育中的主要力量,教师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育教学的质量高低。要想实现对小学教育教学的有效管理,应当将大部分精力放在提高教师的意识上。首先,教师应当拥有良好的管理能力,学校应当任用高素质的老师,在应对各种情况时能从容不迫,游刃有余。学校应该在教师的选择上进行严格的把关,使同学们接受优秀教育者的教导。同时,学校应该定期开展对教师的培训活动,针对小学教育教学的管理,开展有关这方面的培训课程,对教师进行专门的培训,定期开展宣传活动,提高教师的重视程度。此外,还应当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开展各种活动,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协调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更加亲密的伙伴关系,从而使双方都能因此受益。 3.创建和谐民主的校园环境 学校一方应该努力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要想使学生积极健康的成长,所处的成长环境是至关重要的。学校一定要积极地投入到校园建设中,一方面,应当注重硬件设施的建设,美化校园环境,加强对校园的安全设施的建设,在教学楼中配备好学生学习所需要的硬件设施、电子白板等,注意饮水器等设施的配备,以及对设施定期的检修,从而方便学生们的生活,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另一方面,构建民主和谐的校园环境,学生只有在内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才能更好地学习。前面说到“育人”是教师最重要的职责,对小学生品质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成长,有利于学生良好品质和良好人格的形成,使其发展成为一个对社会有所助益的人,那么和谐民主的校园环境就尤为重要了。学校必须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抵制歪风邪气,杜绝不良行为的发生。学校必须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放弃每一位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学习环境得到了保障,有效地管理小学教育教学也自然得到了保障。 4.加强制度建设 当代注重法律的建设,我国更是一个法治的国家,国家尚且需要依法治国,所以,无论什么,都必须要尊重法律,法律是约束我们行为规范的最重要的因素。学校办学更加离不开法律的制约,从“义务教育”到各种教育法的不断推出,都表现出国家对教育管理的重视。如何有效管理小学教育教学,就必须充分发挥法律的作用。国家制定相关的教育法来约束学校管理者的行为,学校应当在内部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例如完善评教系统,让每一位学生对老师进行公正的评判,从而使教师完善优秀的方面,改进不好的方面。学校内部对老师及老师们所带领的班级进行评比,使教师团队之间形成一种良好的竞争关系,有利于教师更好地管理班级。还有教师进修制度,对教师进行考核,安排老师进修,不断提升自身的素养。最后要建立一套班级考核制度,对每个班的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实行量化分制度,对班级的表现进行打分,从而约束学生们的行为,使得教育者更好地进行管理。 5.完善学校内部的管理层 如何领导出一个优秀的团队,管理者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学校的管理也不例外,应当抓好学校内部管理。首先应当细化分工,分配好每个部门的任务,使学校能够合理有效的运转,使得每个部门每个岗位上的教育者能够各司其职。其次应当提高管理者的素质,打压不正之风,使每一位管理者能够尽到自己的本分,清正廉洁,为教育工作而尽心尽力。最后各个部门之间应当形成良好的关系网,建立起良好的联系,不能使每一个环节有脱节的状况,而要使学校每个进程能够顺利完成。 6.结语 对小学教育教学的有效管理,不外乎就是外因内因的相互作用,外有良好和谐的校园环境,内有高素质的师资力量。这两方面的力量共同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促进了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学生良好的品格建立起来了,教师对教育教学方面的管理便更加有效。这就使得教与学得到了一种平衡,学校教学从而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小学教育教学的管理,除了条条框框之外,也需要一点人情味,教师应当将关爱注入每位同学的心房。 作者:骆金苗 单位:沭阳县潼阳中心小学 小学教育教学论文:教学管理小学教育教学论文 一、当前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的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教学实践可以发现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存在的问题主要为不能根据学生的年龄安排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之中存在着超龄教学、提前教学的情况。在当前就业压力极大增加、学业压力相应增大的情况下,学生为了未来的求职面临着更多的学业成绩上的竞争,这种激烈的竞争在当前环境下已经从曾经的高考竞争、中考竞争逐步发展为小学升初中考试上,过大的学业压力已经蔓延至小学阶段。在这种情况下小学阶段的学生为了小学升初中的阶段性考试和选拔必须在学业成绩方面有所优势,在小学阶段的学习过程之中也更为重视应试能力。小学教育教学的应试教育化直接影响了不少学校和教师的教学任务和教学计划,在教学过程之中更多地增添超出教学大纲的教学任务,或是在教学计划的安排上有着超前的趋势。必须指出,这种超纲、超前教育不顾学生的年龄和学习能力,不仅给学生带来了过多的学业负担,也容易引发厌学情绪和自信心的打击,可谓是揠苗助长的错误教学理念。不仅如此,不顾学生当前的学习能力提前教学,学生未来可以轻松掌握的知识在当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学习,也是一种事倍功半、得不偿失的行为。 二、小学教育教学的改进 针对当前小学教育教学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小学教育工作者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和方法进行改进。由于素质教育理念的推广和社会大众对于应试教育的反思,也由于少子化影响下竞争压力的减小这一客观情况,应试教育理念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广大教育工作者也采取多种方式进行素质教育的尝试和实践。以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可谓是未来教育界发展的必然趋势,新课程标准的推出也印证了这一点。同时,在很多城市小学升初中的选拔也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不少城市取消了考试选拔的方式而采取摇号、分地段等方式进行分配生源,为小学生减轻了不少来自于升学的压力。对于小学教育工作者来说,小学教育教学过程可以面临着更小地来自应试教育的压力和升学压力,更好地根据素质教育理念和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教学计划的设计和调整。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在实行小学教育教学的过程之中可以更多地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活泼大胆的教学思路、新颖独到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教师可以结合书本内容,丰富教学手段,将学生引向书本之外。例如在语文学习中,教师不仅可以讲解书本知识,还可以开展讲故事、成语接龙等课堂活动。在数学学习中,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例进行教学,普及“身边的数学”、“生活中的数学”的概念。在自然、科学等科目中,教师更可以将学生带出教室、带进校园,结合校园中的植被绿化讲解相关内容。这些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而且寓教于乐的教学手段也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行的良好调整。 三、结语 在教育越发成为社会关注重点的当下,对于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展开有针对性、适应性的教学活动,在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展开教育教学活动,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者:王承玺 单位:兰州新区西岔学区 小学教育教学论文: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反思 一、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研究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小学的教育教育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教育改革的进程中,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教学资源的缺乏和教学管理制度的滞后是教育教学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目前,大多数学校都是通过学习成绩来作为一个学生的衡量标准,充分暴露出应试教育的弊端,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及课程设置等方面都比较单一,不能体现学生的多样化发展,这就对教学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在新课程改革形势背景下,很多学校普遍由于教育经费的投入不足而导致教育资源比较缺乏,此外,教育教学管理制度过于统一化和刚性化,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基本忽视,学生的学科成绩被作为高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水平的评定依据,而且教师评优、加薪和晋升都与学生成绩挂钩,教学评价太过形式化,造成教育教学管理质量的价值评定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偏激,对小学教学管理质量的提升起到了严重的阻碍作用。 2.注重文化教育而忽视素质教育是教育教学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提出了对素质教育的培养理念,逐步由人才专业知识向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方向转型,但是,我国的很多小学教育仍然主要是以文化教育为主导,注重文化课的学习,注重学生智育的培养,忽视对素质教育的培养,在课堂教学缺乏与素质教育相匹配的科目,这是与学校培养德、智、体、美综合素质全面的人才的目标是相违背的。 3.落后的教学管理观念和教学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偏低是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中的又一主要问题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小学的教学改革也取得了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可是,很多学校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管理理念,管理观念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落后的管理观念导致教育管理手段和方式无法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 二、提高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水平的对策研究 针对在教育管理过程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如下几条策略来对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水平进行提高: 1.创新性的教育教学管理理念是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首要任务 管理理念在小学教育理念里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管理思想的创新是教育思想观念创新的开始,在一个科学的、创新的管理理念的引导下,能够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指明方向和道路,有利于教育教学的发展。学校的发展潜力在很大程度是由创新的教育管理机制来决定的,管理创新是建立在教育研究和办学实践有机结合的基础之上的,通过坚持创新的、可持续的教育教学管理理念能够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从而促进学校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竞争优势,对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有非常大的作用。 2.注重教师综合素质和管理人员职业素养的提升是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重要内容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要执行者和引导者,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教师的教育教学创造性的影响的,通过教师进修培训进行继续教育,使教师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教师实施因材施教的创造性教育教学活动,对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培养和发挥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此外,管理人员是教育教学管理的主要负责人,应该引起学校的足够重视,努力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行一定的专业培训,组建一支具备科学现代、创新观念、知识丰富、能力突出的管理人员队伍,是教学管理工作能够高效进行的重要保障,这些对于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都是相当重要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对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进行提高是当前教育改革潮流下的必然趋势,对于未来社会高素质综合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大力提高,可以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促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 作者:范建华 单位:重庆市忠县兴峰乡中心小学校 小学教育教学论文:高师小学教育教学论文 一、教学技能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方面笔者通过调查发现高师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通常存在如下问题:重学科理论课程,轻技能实践课程;教师技能和特长的训练不够,专业技能实训的时间过少,学生难以形成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基本的教育教学技能;课程开得多,但学生学得泛而不精,缺乏扎实的功底。近年来由于各级主管部门要求开设的课程不断增加,使得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的课程更加繁杂,造成现行的课程体系最大的弊病就是缺少操作性和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技能训练课程,明显存在着不合理的倾向。 2.任课教师方面当前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的任课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多数教师能够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并能将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做到有机结合。但也有部分任课教师的教学经验不够丰富,对小学英语教育教学情况不甚了解,理论讲授与教育实际相距甚远,他们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等方面仍需完善和提高。此外,在师范院校“重科研轻教学”的大环境下,很多教师将大部分精力都放在科研工作上,对于自身教师职业技能的提高关注较少。 3.实践训练方面专业特殊性决定开设科目过多,加之任课教师的数量有限,使得每位教师授课门数和课时数都很多,必然导致课堂上学生教学技能训练的力度不够。[2]具体体现在:一是教学技能训练的时间不够充足。单项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和综合训练多安排在开设小学英语教学法课程的同一个学期内进行,时间紧,任务重,势必导致训练不足。二是教师基本功训练的方式有限。例如“英语书法”训练,大多安排在学生入学后的第一个学期,每天学生按照字帖和指导材料练习,还要上交大量的技能训练作业,学生任务繁重,积极性大大降低。 4.受训学生方面当前,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的学生普遍都能认识到教学技能的重要性,但认识、态度和行动往往不一致,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学习训练的自觉性不强、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机不高。另一方面,该专业学生教育学和心理学基础知识欠缺,对于基础教育和小学生缺乏足够多的了解,这些都将成为他们在教学技能训练方面的绊脚石。 二、改进教学技能培养的策略 1.优化培养模式,合理课程设置为了解决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学生教学技能较低的问题,高师院校要坚持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办学方向,突出师范教育的特色,把对学生进行教学技能培训列为高师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必修课程,逐步形成教师认真指导和学生自觉进行教学技能训练的驱动机制,使学生在校期间注重专业知识与师范技能相结合,重视实践操作能力的训练,注重教育科学理论素养的学习与提高,培养他们的小学英语教育实践能力和对基础教育改革的适应能力,为将来从事小学英语教育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加强师资培养,改进教学方法为改进教学效果、提高教育质量,高师院校应加强对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任课教师的培养,使其掌握最前沿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理念,并能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此外,尽可能地创造条件使该方向的任课教师能深入小学,进入小学英语课堂,了解小学和小学英语课堂实际运行情况,将教育理论与教学需要完美统一。同时为了最大限度地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与讨论中,抓住一切机会获取有用的知识并发展自己的能力。 3.强化技能训练,方式灵活多样为培养该方向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高师院校可以从两个方面强化技能训练:一是加强听课、说课、评课训练。首先将理论知识系统传授给学生,使其能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其次运用所学理论进行实践操作训练,通过反复练习提高技能水平;最后制定严格的考核标准以加强管理。二是加强微格教学训练。使学生对微格教学理论知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科学地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可以将集中训练与分散训练结合起来,让每个学生都有充足的训练时间,切实提高教学实践能力。 4.改革实践环节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是高师院校培养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合理安排教育见习和实习的时间,让学生尽早走进真实的小学英语课堂,切身感受和体会当小学英语教师的感觉;二是要加强对教育见习和实习的指导和管理工作,加强检查监督工作,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真正参与到见习和实习中来并有较大的收获和改进。 三、结语 高等师范院校要以21世纪素质教育改革为己任,确立以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为宗旨的教育观,培养出一大批能够完成素质教育改革任务的高素质的师资。为完成这一艰巨任务,必须努力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水平,既能使学生掌握扎实的教学技能,又能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长,为基础教育培养、输送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小学英语教师,以适应新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需要。 作者:黄荣 单位: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小学教育教学论文:多媒体技术小学教育教学论文 一、多媒体设备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范围 1.安全以及行政管理方面 借助于多媒体设备,行政人员利用电脑,管理学校的后勤情况,如档案等资料。 2.文字和表格 借助于电脑,将文字等打印出来,可以做墙面,或者是装饰环境。此外,学校需要处理的表格比较多,应用电脑,制作表格,提供极大的便利。 3.提供专家咨询的机会 网络世界资源比较丰富,动画故事比较有趣,教学方案制作精良,教育理念比较先进,网络资源可以对教师起到辅助的作用,教师能够获得一些信息,并可以和专家进行在线咨询。通过电子邮件,和其他人实行业务往来。 4.对教学发挥辅助的作用 多媒体设备,借助于现代的技术手段,处理信息,应用模拟技术、仿真等技术,直观表现图像。采用技术,多媒体设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比较广泛。多媒体技术传输信息方式出现变化,传统的传输是线性传输,现在是全方位的传输,具有生动性。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技术,有助于提升教育的质量。 5.选择并共享资源 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是重复的,一线的教师,部分工作具有重复性,教师可以将自己的资料存储以来,形成资料库,将资源共享,大家能够不断的学习。 二、多媒体设备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1.借助多媒体设备,进行课程导入 在课堂教学中,新课的导入环节比较重要。在开始上课时,需要将学生注意力快速的集中起来,为学生创设特定的情境,并引导学生进入其中,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借助多媒体设备,进行新课导入,学生思维被打开,引发学生联想,转变学生学习状态,改为主动学习,在一种比较轻松的环境下,学生就可以将新的知识掌握。以数学课为例,在讲解相遇问题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展示两个人相对行走场面,对两人行走方向进行演示,进入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的运动方式。应用多媒体技术,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学生对此知识的学习抱有强烈的热情。进行视频播放,听录音,进而将课题引入,课堂气氛就会变得比较活跃,学生学习的兴趣得以培养,学生集中注意力,教师一直在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教学的过程比较自然,有助于提升教学的质量。 2.重点突出 在传统教学方法中,通常是将教学的重点逐步表现出来,在这个问题上,会占据很大的精力,并且花费时间,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不愿意去学习知识。在学习重点方面,教师可以进行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比较生动,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积极地调动学生的感官,使其发挥协同作用,将难以传达的内容以具体可感的形式表现出来,重点问题突出,难点问题得以解决。 3.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对于学生而言,学生如果对某一项事物的学习产生兴趣,会产生很大的动力去学习,学生的学习欲望也比较强烈。多媒体技术采用的方法是音像结合,这样的教学过程比较有趣,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快乐的学习。以语文看图课为例,应用多媒体设备,画面以动态的形式得以展现,情景比较生动。在这种环境下,学生比较容易集中注意力。 4.借助多媒体设备,对知识进行巩固练习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 先是把知识变成能力的过程,再则将能力变成智力的过程。借助于多媒体设备,可以实现多种练习方式,训练的方式比较丰富,可以一题变为多题,也可以一题具有多个解法,新知识得以巩固,学生的思维得以拓展,学生可以有机会表现自我,学生具有成就感。以《分数的意义》为例,练习是根据制定的分数,进行图形填色。在这种情况下,练习答案不具有唯一性,教师可以应用计算机,给学生创造自由发挥的机会,在将答案填出来以后,教师为学生加油,让学生继续想办法,如果学生填写的正确,系统会给反馈信息即肯定,如果学生出现错误,教师也要安慰学生,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多媒体设备的应用,对教师也提出了要求,教师自身需要不断的学习知识,学会运用现代化的科技,加强业务学习,不断地进行探索,教师自身的能力会不断提高。 三、结语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设备,课堂变得更加有活力。在实际的教育教学环境中,多媒体设备为其提供相对较好的环境,整合教学所需要的资源,以丰富的形式,向学生展现。借助于多媒体设备,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学生能够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参加到教学互动中,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它可以提升教学效率,增强实效性,学生更加省力,有助于教育教学的顺利进展。 作者:田淑平单位:四平市铁东区山门镇山门中心小学 小学教育教学论文:障碍下的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论文 1农村小学教育的认识障碍 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约占到总人口70%的农业大国,因此,广大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阵地。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农村的发展靠教育,农村的教育决定了我国农村的未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的教育与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农村教育体系薄弱的状况一直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当前农村小学教育面临诸多困境。在农村,父母们还深受中国封建思想的禁锢,对孩子受教育的理解偏执而单一。认为孩子上学的目的就是考大学,考大学就是跃农门。对于学习成绩好的孩子,自然就盼成龙成凤,跃出农门;而对于学习成绩一般的孩子,就认为教育投入就是浪费,早学手艺或外出务工既可以改善家庭经济条件又可以为孩子积累工作经验。另外,鉴于目前大中专毕业生需自谋职业且难以就业的残酷现实,在广大农村读书无用论的思想也正不断蔓延。将来考上了大学,读了大学,毕业后工作也难找,不读书也一样可以工作,一样可以挣钱,没有在教育方面的投入,对家庭来说生活也会比较宽裕。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功利意识、封建意识依旧非常浓厚。目前,众多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同时也就产生了许多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也给农村学校教育带来了许多问题。农村普遍的现象是孩子的父母亲进城打工,孩子交由爷爷奶奶管教,导致孩子缺少父爱和母爱,爷爷奶奶的过分溺爱,不能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孩子没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的甚至沉迷网络游戏。由于经济上的限制,再加上读书无用论思想的影响,大部分家庭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表示出极其淡漠的态度,孩子对学习彻底失去了兴趣,迷失了方向。另一个极端是,有一些家长不注重孩子的家庭教育、素质教育,过分强调学校考试分数,认为只有通过考试,通过升学才有大好前途,于是违背小学生成长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农村小学教育的思想障碍除了来自家长,还来自学校,来自教育体系。我国历来都是通过考试的途径来选拔人才,实行科举制度的封建制度有几千年,这种传统观念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新中国恢复高考制度也有30多年,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上大学的应试教育延续至今,目前的素质教育就是换汤不换药,教学的成效最终还得看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而教学的成效又直接跟教师的职称评定、岗位工资的晋升挂钩,所以,教师们仍然热衷于“应试”教育,旧的思想观念难以彻底转变。总之,“应试”教育严重束缚着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思想,必须改变目前农村义务教育以及高中教育的办学方向、目标和任务,农村基础教育不应主要着眼于让多少农民子弟考上重点中学、重点高中,重点大学,而应主要着眼于农村人口整体素质的提高,培养适应“三农”发展需要的各类、各级人才,如此才能让农村义务教育走出一片崭新的天地。 2农村小学教育发展的设施障碍 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许多农村小学的教育教学设施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仍然远远落后于新时代向农村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当前许多农村学校的教育设施让人担忧。许多农村小学基本建设问题十分突出,有的学校校舍过于陈旧,存在安全隐患,各种功能室缺少或严重不足。有功能室的,设备也已经陈旧不堪。校园面积普遍偏小,没有像样的运动场。农村小学校园环境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安全设施等需要相应的资金投入,而农村小学的收入只有上级下拨的生均公用经费,学校所得经费非常有限,远远不能适应办学需要。由于农村教育经费有限,大部分农村小学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缺乏或不完备,图书室的书籍数量少且陈旧,多数学校甚至根本没有图书室。学校的体育器材也很贫乏,很多设备仅仅是摆设。由于经费的缺乏,教师无法开展一些教研活动,也无法派老师外出听课、进修、学习等。近年来,我国在基础教育方面的投入逐渐加大,有报告指出,2006年到2011年,全国财政性义务教育经费从3305亿元增长到9739亿元,年均增长24.1%;中央财政安排的义务教育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从187.7亿元增长到1140.5亿元,年均增长43.5%;小学、初中生均公共财政公用经费分别从271元、378元增长到1366元、2045元,年均增长38.2%、40.1%。改善当前农村小学的教育教学条件,要以政府投入为主,并采取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政策尽可能向薄弱、偏远的农村小学地区倾斜。没有相应的教育教学硬件设施、图书资料,素质教育只能是一句空话。各级财政可依据各农村学校的学生人数将教育经费定额、定时、定量地通过银行划拨给学校,这样不仅可以避免教育经费在中间环节截留,还可以保证乡村教育经费的稳定性与公平性。 3农村小学教育发展的师资障碍 小学教育为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奠定坚实基础,为其脑力和体力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小学教育也为孩子今后走向社会打好基础,教会他们逐步认识社会、认识他人、认识自我。小学教育对少年儿童的影响远远超出小学教育的阶段而延续到终身,小学教师对学龄初期阶段儿童的个性发展、心灵塑造起着主导作用。小学教师在传递人类精神文明的伟大事业中,肩负着提高全民族素质、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培养合格公民的历史责任。然而,目前众多农村小学的师资力量相当薄弱,已成了农村小学教育的软肋,制约着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首先,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由于学校地理位置、待遇条件等原因,没有新生力量的注入,致使农村小学教师年龄结构极度不合理,老龄化断层现象越来越严重。在社会上有这样的顺口溜“哥哥姐姐教高中,叔叔阿姨教初中,爷爷奶奶教小学”。据资料显示,当前农村小学中45岁的老教师超过一半,有些偏远的农村小学甚至多达2/3。就我们乡而言,自2008年开始,除了个别学校补充了新教师外,大部分农村小学极少注入新鲜血液,小学教师严重老年化,教师教育观念陈旧、知识老化、教育教学方法落后、工作缺乏激情,教师队伍的“青黄不接”成了农村小学教育发展的一道无形障碍。其次,专业师资严重不足。在广大农村小学,英语、美术、音乐、自然、地理等学科的教学都是兼职的,许多学校教师超编但又缺人,教学任务繁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根本无法保证。农村小学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教学条件的落后致使许多农村学生舍近求远、投亲靠友到城市学校上学,以至于乡村小学生源流失严重,城市小学人满为患。农村小学教师力量薄弱的原因很多,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期。首先,政府要确立均衡发展的教育观念,科学定编,有效管理,以促进小学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其次,学校要加强教师的进修与培训,通过选送教师参加培训,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动和辐射作用,逐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最后,还要逐步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工资福利等各项待遇,逐步解决和完善农村教师岗位编制、工资福利、职称评定等系列问题,并对长期从事农村地区教育教学和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予以表彰。 4农村小学教育的隐性危机 教育雕琢的是精神产品,是对人性美和心灵美的培育和塑造,教授人们以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坚定不移地追求人生幸福。教育的真谛是让学生获得人生幸福,让学生离开学校走上社会以后,仍然快乐地追求着幸福。一位合格的教师应该也是一位幸福的教师,是一位对教师职业充满幸福感的教师,因为只有幸福的教师才能教出幸福的学生。增强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学校要创造有力条件,为教师幸福工作提供良好条件,学校要建立良好的管理体制,营造积极向上、和谐活泼的工作氛围,以及教师安居乐业、学生健康成长的和谐校园文化。教育部门应注重对教师的思想教育和专业引领,创造一切条件,实行人本化管理,公平公正地对待老师;实行民主管理,增强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关爱每位教师,激发教师的工作激情和潜能,增强教师的归属感,提高每位教师的幸福指数,让教师们充满激情地工作。老师们幸福感增强了,才能以更积极的心态、更饱满的热情关注自己的专业成长,从而形成风正气顺、人和业兴的良性发展局面。 5结语 总之,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起点,小学教育为个人身心的健康发展、国民的素质教育和各类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当前,农村义务教育蓬勃发展的同时,面临封建思想的认识障碍、落后设施、师资薄弱、教师职业倦怠等诸多困境,农村小学教育要实现长远的健康蓬勃发展,就要正确认识小学教育的地位与作用,加大教育投入,改善教育教学设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增强教师职业幸福感等等。 作者:左长生单位:永新县芦溪乡合东小学 小学教育教学论文:发展趋势下的小学教育教学论文 一、小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教学评价考核机制有待完善。学生靠分数来评定成绩,同时教师的教学评价也与考试分数形成了密切的联系,这些考核都是和分数挂钩的,这种考核制度有待完善和进一步的提高。 (二)教师无法认识到教育管理中已出现的问题。大部分的小学教师仍然不能很好的把学到的知识或技能运用到日常教学中去,依然难以适应教科研的要求。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多数学生感觉置身于课堂中会相当紧张,压力较大且无聊乏味。但是这种情况并未引起教师的重视,这是由于课堂上多数学生仍较尊敬教师,对于所学的学科也并未感觉反感。因而只要学生不加捣乱,教师就认为自身的管理是成功的。教师的这种观点是完全不正确的。 二、小学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小学教育改革亟待进行,这已成为当下人们的共识。至于小学教育为什么需要改革,则是由多种因素综合决定的。因此可以说小学教育改革具有必要性和必然性。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一直都遵循着“先理论后实践”的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存在着严重的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这种倾向又直接导致了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功能的萎缩。因此在小学教育改革中要以学科课程改革为切入点,构建开放型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包括改革学科课程、建设活动课程、开发潜在课程和校本活动课程。这些都是小学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及发展趋势。 三、小学教育改革的方向探索 (一)高效的教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1)有效课堂的三项指标。1.学习速度。2.学习结果。3.学习体验。 (2)有效课堂的三个要件。1.设计和落实教学的三维目标。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应该始终如一地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例如在学习《春》的一个教学片断:笔者引导学生分析“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这个重点句。教师:春天到了,小草长出来了。但是小草怎么长出来的呢?学生:钻出来……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教师:作者为什么用“偷偷地”这个词呢?下面请大家分组讨论。(这时学生们的情绪就被调动起来,大家开始讨论并且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的时候,可以明确重点词在句子表达中的意义,要求学生要学习小草那种不怕困难、顽强进取的精神等。并且要求掌握多种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教育。爱默生曾中肯地说:“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对学生的热爱、理解与尊重,实际上为他们营造了一个情感氛围,有利于他们积极人格的形成、积极情感的体验。在课堂教育教学中,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去,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以及主动发展的空间,以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 (1)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礼仪习惯。目前针对一些青少年的不良习惯,教师可以依据《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小学生日常行规范》,狠抓文明礼貌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礼仪习惯。 (2)作为小学教育工作者,在授课时应面向全体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调动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为了促使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课堂学习中来,老师也可采取小集体活动的方式,安排同桌及前后桌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氛围及活动空间。促进素质教育教学有效进行。 (三)注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建造教学的硬件设备,营造和谐校园,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社会的快速发展往往忽略了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就需要小学教育相关的工作者须将小学教育管理与其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加大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力度,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同时学校相关领导应根据每个学科适时地增添教学器材,逐渐地改善教学器材的设备,促使器材充分发挥其辅助教学的作用;使教育效果达到最佳水平。 (四)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根本保证,特色专业需要配备有学科特色的师资队伍,其在教学和科研方向专长上必须和专业特色的培育相匹配。因此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师业务素质,逐步完善教育教学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1)教法。教育工作者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状况而确定教学方法,例如笔者试做这样一个探讨:举办一次同课题的教学比赛,结果是教学目标基本一致,而教学方法却各有千秋,就此教育工作者们可以共同研究,探讨出有效的新颖的教学方法。这样,一个新的理念产生了、教学方法也能得到提升,一个新的教学模式也就油然而生。 (2)加强教师技能训练,夯实教育教学基本功。随着教学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应该逐步引导学生深入到学习课堂,让他们融入到日常活动中,通过这种亲身实践,能够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再如可通过参加短期的、定时定点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此外还可采用函授、进修等方法来提高教师们的专业教学水平,实现“学历提高与培训一体化”机制。小学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是必然的。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从实际出发,以正确的理论思想为指导,紧跟潮流积极的实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因此只有办好小学教育,才能为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打好坚实的基础,这样才能教育出符合社会和时代要求的新一代学子。 作者:热汗古丽·依米尔单位:新疆库车县哈尼喀塔木乡派罗小学 小学教育教学论文:新课改管理小学教育教学论文 一、新课改的含义以及目的 “课改”是课程改革的意思,“新”是相对于“旧,传统”。“新课改”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简称。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目的就是要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我们的社会环境变了,对人才的要求也就变了,为了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新课改是必须实行的。 二、教育教学管理的含义 教育教学管理包括计划管理、教学目标管理、教学过程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等。教育教学管理具体来说就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展开的一系列全方位的管理。通过全方位的管理,实现高效的执行力和高度的有效性。 三、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基本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 在党和国家各级教育部门的带领下,新课改的教育精神和内容已经得到了推广和实施。小学基础教育状况比较乐观,素质教育已经深入人心,同时学校也从几方面同时入手,改善和提高了基础教育。从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学方法的改变,教学模式的多样化以及教学理念的提升,各个方面的成绩都是值得被大家肯定的。但是,新课改是一场持久战,为了给孩子更好的教育,一些问题还是存在的。 第一,“应试教学”的思想深入人心,传统教学理念依然对师生有所影响。用孩子成绩的高低来评判孩子的好坏,这样只看到孩子的一个方面,忽视了孩子的全面发展。 第二,部分教师缺乏针对性的教学经验,课堂采取满堂灌政策。例如在数学课上,教师整堂课都在教授新知识: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个别孩子也会有自己的问题和想法,掌握程度也不一,但作为教师并不能对学生有高低之分,这就要求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要进行具体的分析和研究,告别盲目性和教条性。 第三,小学教师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还要进一步加强,现阶段的教学方式也要进一步提高。在敬业精神,对学生、学术的热爱也要进一步的改进,更上一层楼,看到的风景也会更加美好。 四、扬长避短,提高小学教学教育工作的对策 对于正在进行改革的素质教育,教育工作者应保持取得成就的、好的政策和措施;对于存在的问题和欠缺,及时更正和改进。 第一,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落实新课改理念,实现素质教育,让学生得以全面发展。不仅让孩子的成绩达到优秀,同时孩子的德、智、体、美、劳也要发展和提高,形成高尚的健全的人品人格,培养创新意识。对于家庭作业的布置,要有代表性,不能用作业的多少来培养孩子的能力,对于孩子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各个方面做到平衡发展。 第二,根据新课改的具体要求以及孩子的具体状况,建立一个适合学生的考评和评价系统。不要把成绩作为唯一衡量孩子的标准,也不要把具有个性和特别想法的孩子划分到“新新人类”,或者置之不理,认为孩子有一些天马行空的想法或者讨论一些和课堂没有关系的问题。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长处,作为教育者,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不同的教育方法会有不同的结果,做到有针对性和全方位的辅导和考评,孩子才会得以平衡发展。 第三,要完善教师队伍的建设,加强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只有教师的业务素质过硬,职业道德高尚,新课改背景下的各项工作才能得以顺利并出色的完成,也就是说一支素质高尚的教师队伍是进行素质教育改革的保障。教师作为小学教育的最重要的角色,不仅要掌握足够的专业知识、先进的理论和技术手段,还要能够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这样才能使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出色地完成。 第四,给孩子创建舒适的学习环境。众所周知,环境的好坏也能影响到孩子学习质量,拥有一个舒适的教学环境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在一个整洁、安静、舒适的环境里,也能让孩子心旷神怡。反之,一个脏、乱、差的教学环境,孩子受到的影响也不是积极的,学习的风气,教学的单一,不仅孩子体会不到课堂的快乐,而且还会降低孩子的兴趣,久而久之,更达不到素质教育的要求,祖国的花朵,要得到阳光的沐浴,也要得到雨露的滋润,才会更健康的成长。 五、结语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是教育的关键,更是教育事业的重要部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人才要求的提高,教育改革也是重中之重。对于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要正确的看待并改之,根据相关的新课程改革的内容和要求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在教育质量、教师管理和教学环境等方面加强小学教学教育管理,促进小学教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作者:冉大范单位:辽宁省喀左县甘招中心小学
财务管理相关论文: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相关问题解析 【摘要】企业集团中存在的财务管理问题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在现阶段的市场经济发展影响之下,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无法有效的满足实际的发展需求,企业集团中最为关键的就是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模式,对此在实践中企业集团要想探究发展就要提升对财务管理相关问题的重视,只有这样才可以促进企业长足发展。 【关键词】集团财务 管理模式 相关问题 传统的财务管理在实践中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与弊端的,对此在实践中要基于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对其进行优化创作,进而使财务管理模式与现阶段经济制度模式的财务管理需求相吻合,保障企业财务管理呈现动态、开放性以及理性的发展,对此下文主要对企业财务管理中相关问题进行简单的探究分析。 一、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 (一)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 财务管理模式的主要决策全在母公司中,主要就是通过母公司对于子公司的严格控制,通过各种有效的审核方式,有效的拓展母公司的业务范围,进而对于各种成本进行有效的分配,通过聚集性的管理模式开展各项经营活动。在实践中集团财务活动的各个部门的内容主要就是通过母公司对其进行管理,其在实践中涵盖了财务战略创设以及各种政策的有效落实,通过资金存储以及各种资金的投放、相关成本的有效测算以及抑制、相关利益归纳与分配等等相关内容对其进行管理。母公司对于子公司的各种人力、财力以及物力资源进行控制与管理,同母公司对于子公司中的各种重要的事物,如各种资金的投入、相关资金的存储、各种收益分配以及资金重组等内容等,子公司的财务工作在开展过程中统一通过上级对其掌控。母公司只要通过为子公司提供各种运营工作的方式对其实际的生产运营状况进行了解与掌握。 (二)分权类别的财务管理模式 母公司在实践中虽然给子公司适当的决定权,但是在整体上来说其对于子公司的控股职能还具有一定的掌控权利。在其资本融合、资本支出以及实际用、财务收支、财务人员管理以及职工工资福利与奖金等相关内容子公司都具有一定的决定权力,同时要根据市场发展状况以及公司的具体状况对其进行系统分析,进而最初相对较为独立的财务决策。在实践中母公司通过间接的方式对于子公司的实际生产运行活动进行系统的管理,但是其并不是通过行政的方式对其进行干预,仅仅是对于子公司受托职责达成的相关状况进行相关核查以及评估工作。在此种模式下,可以有效的推动子公司的内在竞争能力,鼓励子公司通过利润分配的方式_展各项工作,可以有利于提升子公司的竞争潜力,提升公司集团的整体市场占有份额。 (三)集权以及分权相融合型的财务管理模式 集权和分权在企业集团的极端领域中还是存在一定的弊端的,而集权和分权相融合型财务管理模式主要就是强调二者的有效融合,在实践中企业集团要想巩固自身的集权势必基于分权为主要基础,企业集团的母公司以及各个分公司在实践中要应用其对应的不同内容的管理,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全方面管理策略。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日常工作具有一定的活跃性,因为母公司在实践中对于主体财务事物集权较为重视,对于子公司财务管理的相关决定权以及人员的任免等相关工作可以适度的进行分权。集团财务管理在实践中无法有效的对于集权以分权等内在的潜质进行掌握,在实践中到底是将集权作为主要内容、分权为辅助,还是分权为主、集权相辅助要根据实际的状况对其进行系统的选择。 二、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存在关键性问题 (一)财务管理机构组织缺乏合理性 我国现有的企业集团在财务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与会计工作存在一定的统一性,财务管理工作如果按照会计工作内容对其进行设置直接会导致工作效率低下以及各种财务风险问题。 (二)管理标的转变的问题 在理财的实际进程中,管理的实际目标转变在不运行过程中会导致企业集团的多数成员企业以及集团公司在其相关标的问题上的各种问题的披露问题,导致资源整改存在问题,进而导致管理标的转变的相关行为的产生。 (三)迅息传播失真问题 迅息传播缺乏时效性。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其信息缺乏时效性,导致母公司与子公司信息无法有效交流,在信息传递公司过于缓慢重复;同时信息传递缺乏精准性导致各项工作无法有效开展。 三、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创新措施 (一)财务管理机制以及相关体制的创新 构建现代化的企业体制制度,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机制以及实际的财务运行体制等进行系统的管理,通过集团公司、母公司以及分公司中的实际状况控制财务管理的相关责权,构建合理的管理平台,创设系统的操作流程,进而实现各种信息的有效传递;同时要构建系统的财务规划,对于管理讯息进行实施测试、动态制约以及管理测算的科学化以及程序化管理,对于相关单位、部门运行的相关业绩测算管理,对其进行系统的管理。 (二)相关内容的管理创新 (1)对于集团内部的产权连接进行明确,实现企业集团的现代化产权枢纽关联的有效转变。 (2)在相同的机体核算工作中,要加强对此成本的聚集关联,对其实时监控,通过各种有效的财务软件,对其进行整体的挑拨管理,进而提升资本的高品质配置,进而提升资金的运作的规模化效益。 (3)应用科学合理的利润配置方式,在实践中设置科学的奖惩制度,对其进行系统管理。 (三)财务机制的创新发展 在实践中要构建高效率的融资投资决策机制,基于财务指标为主要的核心评估水准,制定各种有效的制度措施,通过科学的决策。对其融资成本进行调整完善,进而正确其投资的整体利益;创设风险一致机制,构建完善的风险辨别以及预警机制,对于其内在的各种风险进行量化的评估,进而在根本上提升对子公司、母公司以及集团公司的细分财权管理。 四、结束语 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对于企业集团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在实践中要对于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工作起到足够的重视,对于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分析,根据问题不断的创新完善现有的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与手段,进而促进其长足发展。 财务管理相关论文:农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相关思考 [摘 要]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近年来逐渐完善,然而我国农业事业单位在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管理模式和机制早难以适应现有市场经济。正是在此背景下农业科研事业单位需要有一整套完整的科学财务管理的方案,文章对农业事业单位目前财务管理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总结研究,尝试探讨与归纳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以此为依据提出相应的对策达到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提高农业事业的单位运行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农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完善与研究 1 农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现状 事业单位的社会性质决定了财务管理拥有以下特点:①经济利益并非是权衡事业单位运行效益的唯一标准,其更深层的目的是最大限度为社会事业服务,这也是其财务管理的出发点。②事业单位是直接由财政部门资助,无须外部融资亦能保证拥有稳定的资金来源因此不存在并购重组风险。与企业不同,事业单位资产以净资产作为会计要素,不按财政部门和其他提供者所提供的资金比例分配经济利益。 2 农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资产运行管理方面 农业事业单位开展各项活动以国有资产为依托,然而我国部分地区的农业单位对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上存在一些问题如下:①固定资产未能及时计提折旧;②会计科目仅单一设置固定资产和固定资金,直接后果是虚增国有资产,掩盖了国有资产的折损,对固定资产期末计价时会产生不合理的偏差(王春美,2008)。由此带来的必然结果是无法有效配置资产。另外,国内众多农业科研单位,以所申请项目建立研究科室,相互独立而各行其是,造成设备的重复购置浪费经费。而对科研人员对经济效益的忽视和经费把控的随意性,部分实验设备盲目追求配置高、上档次的资产。导致资产闲置、使用率低。而真正需要投入资金时,又陷入经费短缺的尴尬困境。 2.2 财务内部控制方面 当前,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方面有亟待改善的方面,总结以下四点:①一些农业科研单位尚未推行财务内部控制法规,无法可依,造成处理财务事项时往往带有主观不确定性。②名义上设立了内部控制的管理办法,但停留在表面功夫,真正面对需要严格监控的事项往往敷衍了事。③相关措施制度设置不科学,直接导致内控制度效果不明显,未能实际提高财务管理水平。④缺乏有效的内部监督机制。目前,内部专业审计机构的设立还未在农业事业单位中引起重视,即使建立内部审计机构,农业科研单位由单位领导任命审计人员,直接负责于单位领导,导致丧失了审计的独立性(金华,2008)。而且内部审计不能对所有会计事项进行核查,并且财务监督也具有迟滞性,亡羊补牢实践效果欠佳。 2.3 科研经费管理方面 目前,农业事业单位业务种类众多,根据项目级别分为863、973、自然基金等科研项目,根据项目性质又可分为修购类、基本建设类、科研类和其他种类项目。资助经费来源于财政部,首先通过中央财政拨付给水利部、农业部等部门,再具体向下一级农业事业单位拨款,不同来源的款项依照各部门相关条例和管理办法,专款专用。繁多的管理办法具体包括,863、973专项、公益类经费管理办法和基础类经费管理办法,不同性质决定其资金规模和项目复杂程度并直接影响到账务处理流程,难以用科学合理的方法编制决算报表,影响了报表数据的可比性(李阿红,2009)。 另外,一些项目申请金额和实际批准金额不一致,造成农业科研上项目经费实际使用与预算计划脱轨,农业科研单位多数都是按专业建立研究所,自成一体开展研究,浪费了重复购置设备的资金,有些课题组还盲目最求档次,将设备水平与科研水平混为一谈,占用了大量金额经费,但设备利用率低下(周婷,2009)。 2.4 预算管理方面 科学研究是农业事业单位的核心职责之一,重中之重,预算管理作为管理工具是对单位执行效率的保障。如何将预算管理与执行项目有机结合,如何将工作目标精细化,量化与预算管理无缝对接,正是我们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方面,管理层对预算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而其他同级部门潜意识里将预算管理视为仅仅是财务部门的职责,事不关己,但预算管理直接关乎项目执行效果的评估,要实现单位的战略目标绝不能远远偏离预算管理的目标。认识上的偏差,导致从出发点上预算管理的战略功能未充分发挥。另一方面,农业事业单位预算的编制受环境的影响而波动,分为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两方面影响:一方面是外部环境,由于农业科研单位经费来源多元化,申报项目时间的动态化,申报项目周期长,不确定性大,并且受到家产业结构调整、支持力度的影响,项目申报的不可控性造成了预算编制受到的波动较大,再加上农业科研工作受地域条件、气候条件、病虫害等因素的影响,项目的支出很难准确预算,形成预算的编制与实际支出出现差异。另一方面是内部环境上,首先是各部门的协调,由于预算编制以财务部门为主,后勤部门、采购部门和科研部门参与度较低,横向关联度低下。 3 建议与对策 3.1 健全资产管理制度 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要依据本单位承担的科研任务和社会责任,改良资产管理制度,规范的制度建设和上行下效的执行力是农业事业单位强化国有资产的管理的保障,具体而言其一,权责明确的资产管理岗位责任制必须落实,各级领导及普通员工对资产采购、转移和报废的权限和责任;其二,资产的购置转移必须依托完善的制度和配套的措施,既对每个环节进行严格管控,又从全局出发统筹资产使用;其三,与时俱进,建立国有资产管理长效机制。促进国有资产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和信息化管理(谭震和李英,2009)。另外为提高资产使用效率也是为降低对政府财政拨款的依赖,以市场化的手段经营资产。按照政府授权、集中管理、市场运作的模式,以向社会公开招标、公开招租的模式与其他单位共享本单位暂时闲置的资产,发挥国有资产的商业价值。 3.2 预算编制的程序方法要科学 借鉴我国优秀上市公司预算编制流程,保障预算编制的科学性,最为关键的环节是预算编制的程序设置,即充裕的时间是编制高质量预算的保障,考虑可能出现的干扰因素,兼顾政策变化和气象虫害等自然因素。分轻重缓急排序,科学合理地选择项目。 3.3 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农业事业单位,科研业务繁多且复杂,单位领导应起到领头作用,保证上行下效,严格执行项目,明确各级部门及人员经手,核准以及权利范围。针对国有资产管理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单位,并保证不定期对单位的各项活动进行审查,督促个单位人员勤勉尽责,出现问题及时解决,有章可循,违章必究。 4 结 论 笔者以农业事业单位为研究主体,当今的农业事业单位处在瞬息万变的经济大环境下,社会公益性质的设立初衷是完善其财务管理的立足点,但业务的特殊性也决定了需要采取特殊的处理办法。 本文结合我国农业事业单位所处的外部经济体制环境,总结农业事业单位实际运作中存在的不足,并借鉴参考国内外学者的成果,提出完善农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思路,为进一步促进农业事业单位稳健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财务管理相关论文: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和信息披露相关问题分析 摘要:近年来,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迅速,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它们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然而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和信息披露上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为此,分析了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与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信息披露 1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和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1.1资金利用效率低下 (1)收支管理松散。大多数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对组织日常开支的控制和监管欠缺,导致各收支明细项目、财务信息记录不完整、不规范。(2)资产管理混乱。固定资产的管理松散,导致账实不符,不能对组织资产拥有情况进行客观、科W的分析,盲目处置或者购置新资产,严重影响使用效率。(3)预算管理薄弱。在预算执行的过程中,由于支出审核制度的不严格,随意扩大费用范围、专款不专用的、滥用权力更改预算明细现象时有发生。最后部分组织虽然编制了预算表,但是缺乏对资金使用情况和效益的科学分析评价,从而达不到预期资金的使用效益。 1.2资金总量不足,筹资渠道单一 非营利组织资金来源特殊,其收入分为自创收入和非自创收入。与外国非营利组织相比,我国非营利组织的自创收入的比例较低。目前,我国政府不允许非营利组织直接向社会公众募集资金,所以非营利组织一般以实施合作项目为主,或者挂靠到某一基金会名下,导致其对大的基金会或投资者依赖性较强,缺乏自有资源,这不利于组织的长远发展。另外,现阶段我国非营利组织筹资渠道比较单一,一半的收入来自于政府提供的财政拨款和补贴,组织自有筹资能力低,很少有开展其他活动来进行筹资。 1.3财务管理制度不规范,专业人才缺乏 我国非营利组织规模小、注册方式多样、运行机制不完善、组织架构不健全。在财务机构的设置和配备专业财务人员以问题上,各非营利组织情况不同。由于非营利组织的非营利性,资金的收入也是不固定的,比如遇到较大自然灾害的时候,捐款资金或者物资会相应较多,而组织日常的运作中可能并不涉及太多财务管理方面的内容,这也会导致我国非营利组织财务人员不齐备,甚至存在出纳和会计未分离的情况。 1.4有效的监督机制未建立 从外部监督来看:(1)政府有关税收、财会、工商管理部门并没有制定或完善针对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政策和实施有效的监督机制。(2)我国独立第三方监督体系还未完全形成,目前中国纯民间的评估机构还没出现,第三方评估机构多是些民政部门发起或以民政部门主导的,带有官方背景,其最大的缺陷就是行政干预。(3)社会公众监督力度有限。捐赠者、受赠群体甚至是普通大众对于非营利组织监督和人人参与的社会公众意识未普及。 1.5非营利组织财务信息不透明,信息披露制度的不完善 (1)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的运营资金成本缺乏。加大信息平台建设的投入需要承担技术、研发、维护甚至聘请第三方评估机构的费用,目前,我国大部分非营利组织无力支付。(2)非营利组织内部管理不善,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不高。组织管理者对信息披露了解不够深入,对信息披露要求的原则、内容以及方式不明确。(3)监管不力。组织内部监管不力,监督问责机制没有建立起来,自律能力缺失;行业协会成员之间没有相应的监督和约束,为互律创造条件;国家对于信息披露制度的建设尚处于规划阶段;捐赠者及社会大众的公民意识和权利意识还未健全和普及,在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非营利组织腐败现象时有发生。 2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和信息披露的政策建议 2.1建立和完善专业的、系统的财务管理制度 (1)扩大筹资渠道,丰富资金来源,提高自创收入。首先,积极鼓励社会大众捐款,提高组织的社会公信力。其次,要增加非营利组织的经营收入,加强自身营运能力。再者,运用科学的商业投资。可以将闲置的资金通过合理的资本运作投入到股票、期货等投资工具中,同时也要降低投资风险,进行科学的投资管理。 (2)加强预算管理和控制。预算编制既要参照以前的执行情况,也要结合实际情况和总体发展战略,针对不同的项目采用不同的预算编制方法。收入预算的编制要坚持积极稳妥的原则,反映了非营利组织筹集资金的能力和资金的来源结构。支出预算的编制则要坚持统筹兼顾,抓住重点、勤俭节约等原则。通过对组织支出费用的预算,可以了解维持其正常运转所需要的基本投入,找到收支平衡点,要在确保工作所需开支的同时不夸大、虚报和瞒报支出费用。 2.2加强财务人员专业知识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 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是会计核算要求中的关键因素,这就要求会计人员掌握专业技能,提高非营利组织会计人员的准入门槛,组织可以编写针对非营利组织会计业务的、指导性较强、较实用的财务管理教材或操作手册,定期组织专业培训以弥补财务人员专业知识的匮乏,学习先进的财务管理理念和方法,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同时,加强会计人员公共责任和道德教育,建立员工激励约束机制。通过提高员工成就感、提供技能培训、员工参与决策、评估和反馈员工工作效能等方法满足员工的精神需求,从而对员工开展有效激励。在薪酬分配中体现与职称、学历和业务能力相适应的待遇差别来留住高素质人才。 2.3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规范非营利组织管理和信息披露工作 政府必须从制度及法律层面对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进行有效的约束和规范。政府部门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并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经验,新增和完善更多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性文件来规范非营利组织资金的筹集、使用、管理、评估和信息披露等行为,并应当在非营利组织法律界定、事故责任认定及处罚、收支规范等方面进行明确,让非营利组织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有法可依,为执法者和监督者提供法律依据。而作为行业内自律的协会和组织也应该组织相关专家、学者深入非营利组织内部,了解实际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共同探讨一些适用的、有导向性的行业规范。 2.4加强内部控制的管理,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管理制度 内部控制需要从三个方面来入手:(1)管理控制,即完善组织内部结构、人事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等;(2)会计控制,即规范账簿凭证、货币资金、收入支出、实物资产、投资等各项经济业务;(3)审计控制,即包括管理流程审计和财务收支审计等,组织内部以及政府部门应加强内部控制运行机制的监督检查,同时发挥民间审计的力量,共同促进内部控制制度的落实。当代的内部控制制度也需要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严格规范授权审批制度,防止腐败和官僚主义,同时也要加强风险控制,积累投资经验,提高对项目的可行性、经济性的分析水平,防范不必要的风险。最后,可以依靠互联网电子信息平台建立一个基于诚信、透明性质的有效信息激励机制,鼓励各个职能部门及员工积极工作,有效整合组织资源从而实现组织目标。 2.5规范内外监督体系,尤其是强化外部监督力量 外部监督应该从三个方面入手:(1)促进行业组织间互相监督。当前,我国基于行业透明的第三方独立审计监督体系还未完全形成,一些专业的第三方机构需要依法建立行业标准和评估体系,为监督非营利组织工作提供量化的评估指标。(2)政府部门的监督。民政、财政以及税务部门加强共同监管作用,防止偷税漏税现象。(3)深化社会大众的监督。培养民众的社会公众意识,拓宽社会监督的渠道,发挥媒体公共信息平台的力量。 2.6建立健全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提高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公信力 就目前情况下来看我国非营利组织自愿信息披露动力不足,从而降低了信息透明度。需要建立律师在内的独立第三方评估机构,以拓宽补充的信息披露渠道,不能单一依靠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也可依靠新闻媒介作为信息披露的第三方平台;同时注重信息披露的质量、扩大会计信息披露的范围。除了公布公众知情权下需要了解的资金用途,财务状况外,还应该建立社责任信心披露的一般框架,设立实质指标来考核组织行为,如物资采购和管理情况、组织税收减免情况等。只有这样,才能促使非营利组织向信息使用者高质量的信息,有利于非营利组织财务透明度的提高,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公众才能对非营利组织实施有效监管,这为非营利组织提高效率和公平提供了保障。 财务管理相关论文:关于财务管理的相关思考 【摘要】在企业管理中财务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就要求企业不但要注重财务体系的建设,还要注重财务管理。只有将财务管理工作做好,落实到位,才可以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提升效益。本文就针对如何做好财务管理工作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并提出了相关有效的措施,希望可以推动企业的发展。 【关键词】财务管理 会计监督 人员素质 财务管理贯穿了企业的各个环节、各个部门,可以说财务管理工作的好坏与否与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它可以有效的推动企业发展。现阶段,我国的企业也正在朝着多元化的经济形势发展,因此为了可以有效快速的创建企业新制度,对财务管理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以下就是作者对实现财务管理目标,强化财务管理工作提出的有效意见。 一、强化会计队伍建设,从整体上提升财会人员素质 要想使企业发展的更快更加稳定,就必须要从企业的内部入手,尤其是财会部门,就要求强化会计人队伍的建设,从整体上提升财会人员的自身素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做:首先要对会计人员的入职资格进行审查,严把财会入职制度,对于企业的总会计师必须要具备相应的资格;其次,应坚持专业考评体制,适当的提升会计人员的入门条件,注重学历制;最后,要强化会计人员的继续教学体制,倡导会计人员“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精神,从而在实际工作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自身素质,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从实践中成长,在理论中提升,进而建设出一直强有力的会计队伍,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二、严格把控企业的投资决策 在企业管理中,决策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投资决策,因为决策做的是否恰当合理对整个企业来说都至关重要,关乎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因此就显示出了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它的一项职能就是做企业的参谋,严格把控企业的投资决策。 所谓的投资就是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将财力投放到一定的对象身上,在长远的时期内会得到相应收益的行为。投资可以按照时间和方向来划分成长期投资、短期投资、对外投资和对外投资等,从关乎企业的发展方向上来看可划分成战略性和战术性投资;关乎风险的可划分成相关性和非相关性投资等。因此,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一定要谨慎小心,全面考虑,将财务管理工作落实到位,使其充分贯彻到投资的各个环节当中,严格把控,从而为企业赢得经济效益。 三、将财务的监督职能全面渗透,保证国有资产的增值保值 会计监督职能是我国会计行业的一项最基本的职能,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监督的体系当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指的就是对会计的相关工作和管理进行整体、连续的监管和检查,目的是为了可以及时的了解到会计工作中存在的失误和错误,对会计中存在不法现象进行查处,以保证会计资料的整体性和正确性,保证会计管理工作可以有序、高效的进行。 当前我国的国有企业在体制上正在进行改革,对完善企业法人的管理体系也正在加强建设。也就是意味着企业要想真正在市场经济中展现出自身的竞争力,体现自身的法人实体,就必须拥有一套与自身企业相适应的体制,就要组建一支廉洁、公正、团结的领导团队,从工作的实际入手,严禁企业内贪腐思想,强化会计监督职能。就要求会计岗位的相关人员不但要具备强烈的责任感,还应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对自身所负责的每一笔业务、资产都要严格监管,充分落实好自身的岗位职责,只有这样才可以使会计监督职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为企业财务管理和其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对资金进行严格管理,保证资金的正常流通与安全 在企业中财务管理对资金管理来说至关重要,可以说做好财务管理工作就是资金管理工作的命脉。但是依然有多数企业在资金管理方面存在相应的问题:1)资金被私自挪用、挤占;2)在资金使用上存在缺口,入不敷出;3)三角债问题。所以,面对这些问题,就要在财务管理方面入手解决,可以采用开源节流的方式,减少日常不必要的开支,利用筹资或投资等方式来补复资金上的短缺,以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转,另外还要对资金进行实时监控,把控资金去向,做到专项资金专项使用,防范挪用和三角债问题出现。 五、强化信息化理财思想 随着我国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也展现出了信息化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性,所以就要求我们在进行财务管理的过程中,要将信息化融入到其中,利用信息化技术来完成对信息的传递、处理和反馈,这样既可以减少人工,还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为交易决策提供了更加简便快捷的途径。 财务管理相关论文:企业税收筹划与财务管理的相关性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的高速进步,我国经济方面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在不断地完善和健全当中。财税相关法规直接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企业每年上缴的税费多少直接与企业的净利润相关联,因此大部分企业都会进行企业税收筹划,所谓的税收筹划实际上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就是合理避税。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如果想要提高企业利润、降低财务风险其不仅需要对企业税收进行筹划,还必须进行财务管理。财务管理与企业税收筹划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却都一样是企业财务部门必须要做的两项工作。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关键词]税收筹划;财务管理;相关性 随着我国财务相关法律规定的不断健全,税法的漏洞逐渐减少,企业想要减少税赋其最好的方式就是进行企业税收筹划,也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讲的合理避税。这个概念是在1935年英国的税务局长诉温斯特大公案当中被提出的,其最宗旨的思想就是,企业有权利对自己的事业进行安排,如果依据法律所作出的安排可以让企业减少税赋,那么就不应该强迫其多缴税。这样的理念一直发展到今天也就成为了企业税收筹划,企业税收筹划对于一个企业而言是相当重要的,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在最大限度上使企业的税负最轻并且税后的利润最大化,企业的价值最大化。一个企业的财务工作人员除了要进行企业税收规划外还必须进行财务管理工作,这两者都是重要的财务工作,那么两者之间是否会有所联系,而这种联系又是怎样的?在此,笔者探讨关于企业税收筹划与财务管理的相关性分析。 1企业税收筹划对财务管理之间的关系 我们首先要对企业税收筹划的概念进行明确,所谓的企业税收筹划指的就是在法律的框架下,充分利用税法当中所包含的各类减免税优惠,对企业本身的经营与投资理财等财务相关事项进行预先的安排和筹划从而达到企业的税负最轻、税后利润最大、企业价值最大的目的。其实企业税收筹划本身就是一种财务管理活动,并且企业税收筹划的质量会直接影响财务管理的质量。 2企业税收筹划与财务管理的相关性 21税收筹划与财务管理目标上的相关性 首先财务管理的目标本身就具有科学性,其最大目标就是让企业的财务管理更加具有科学性,并且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并且最终能够使得企业的利润最大化。而且企业财务管理规定了企业的财务行为空间,即对财务活动的范围进行了限定,对其责任与义务也有了一个相对翔实的解释。其本身是企业综合管理的一部分。而企业税收筹划的目标在前面我们也介绍过其最终目的是在法律的框架下让企业的税负最轻、利润最大、企业价值最大。我们如果对企业税收筹划进行合理的应用,那么其本身还具有降低企业发展风险的功能。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企业税收筹划与企业财务管理本身的目标是具有一定趋同性的,两者最终目标都是为了让企业的利润能够最大化。企业税收筹划本身是服务于企业财务管理的,因此其筹划质量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财务管理的质量好坏。 22税收筹划和财务管理对象方面的相关性 税收筹划的管理对象是企业的应缴纳税收资金,税收筹划是在我国税法的范围内,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最大限度上降低企业的税收成本,从而使得企业的缴税能够更加科学合理。财务管理的对象则是企业的全部资产,这里包含了企业的现金流量,而企业税收筹划是企业现金流量的一小部分,并且在现金流量当中其并不具有很好的弹性,所以应当说应缴税金对于企业现金流量具有一定的硬性要求。企业的财务管理对象是非常广泛的,对于企业的资金管理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现金流转,并且财务管理本身还必然会涉及收入、成本、费用利润等问题,并且其还拥有将企业现金与企业非现金进行转化的功能。总的来说企业税收筹划与企业财务管理都是对于企业资金进行管理的,但是二者的管理目的却不尽相同。企业税收筹划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部分,但是企业税收筹划的质量直接会影响到整个财务管理的质量。 23税收筹划与财务管理职能上的统一性 税收筹划的职能最主要还是体现在降低企业的税负从而使得企业的利润得以提升,其对外可以提高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最终达到了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目的。税收筹划本身是需要重视科学性地,制定科学的筹划方案,节省企业成本实现企业的正常发展。财务管理的职能是财务管理人员依据其指定的财务管理目标进行财务管理活动,在此期间其必须对财务管理方案进行选择,而在方案进行选择的同时也必须保证选择的科学性进而实现财务管理的职能并且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最终对企业发展的质量进行提升。总的来说财务管理与企业税收筹划之间相互影响,并且两者可以相互促进。财务管理作为一种总体的企业财务管理活动其本身是可以对企业税收筹划进行钳制和管理而企业税收筹划本身也可以反作用于财务管理对其管理质量进行影响。 3财务管理理念在税收筹划中的应用 31税收筹划的风险性分析 税收筹划是企业财务管理当中的一部分,税收筹划的目的是为了企业赢取更多的利润,但是这种利润的获得本身就是具有一定的风险性的。而财务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对企业财务风险的有效管理,因此这种理念同样可以应用于企业税收筹划。企业税收筹划人员在进行企业税收筹划时应当对风险性进行有效的分析从而降低风险的发生概率,最终达到让企业良好发展的目的。在税收筹划当中其最大的风险主要还是来源于企业税收筹划人员对企业的相关税收法律的理解不充足或者理解方面出现了偏差从而导致了非人为故意的偷税、漏税现象,这种偷税、漏税现象其本身的风险已经不仅仅置于财务风险一个范围内,其可能会对整个企业造成系统性能的风险。因此在以后的工作当中企业应当对于企业税收筹划的风险进行必要的分析,并且应当对税收筹划可能造成的风险做出一定的抵御准备,并且能够保证在税收风险发生后能够在最大程度上降低这种风险的影响力给企I带来的经济、名誉、信誉损失。并且通过财务管理的风险控制理念来看我们有必要对企业的税收筹划建立必要的风险预警体系从而在最大限度上杜绝由于企业税收筹划引起的财务风险。 32完善企业内部监督 作为财务管理的一部分,企业税收筹划也存在着风险,这种风险的来源可能在企业的外部也可能在企业的内部,但是对企业税收筹划而言,其对于外部风险是没有过多抵抗能力的,其应当在最大限度上降低企业的内部财务风险。首先,想要降低企业内部的财务风险就必须以做好企业内部监督为前提。企业内部监督首先要做好对于企业税收筹划人员的专业素质考核工作,除此之外企业还需要对企业内部资金调控制度的建设进行加强,并且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监督力度。其次,还要建立预算制度与资金审批制度,使得企业资金的各项使用情况能够制度化,并且还必须加强企业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从而各司其职又能相互沟通,共同降低企业的税收筹划风险和企业财务管理风险。 4结论 随着我国税法的逐步完善,企业利用税收筹划来降低自身的税负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在发达国家合理避税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提高企业自身利润的方式,并且这种方式也昭示着一个国家财税法律的健全程度。对于我国企业而言,加强企业自身的税负筹划能力并且将财务管理的理念应用在企业税收筹划当中使得企业税收筹划能够在更好地减轻企业税负的同时还能够将财务风险降到最低。因此在未来,我们必须继续对企业税收筹划与财务管理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 财务管理相关论文:医院财务管理中内部控制的应用及相关问题阐述 摘要:文章主要对医院财务管理进程中内部控制的应用及相关问题进行阐述。具体结合现阶段医院财务内部控制进程中存在体制完善性缺乏以及内部审计环节缺乏严谨性等实况,提出了建设组织机构、完善监管体制、构建电子网络控制系统等建议,希望在优化医院财务管理工作质量方面有所帮助。 关键词:医院财务体制;内部管理;会计信息;对策 近些年,国内医疗体制改革的脚步从未停歇,传统型财务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求,建立健全高效型医院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体系已经被提到医院建设发展的日程上,其能够为医院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注入能量[1]。医院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与应用,为精细化管理等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本文主要结合相关问题,对强化内部控制在医院财务管理进程中应用效率的措施进行研究。 一、概述医院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基本含义 通常情况下,内部控制是针对某一经济主体,以维护其内部经济资源运行的安全性为目标,此时内部控制可以被视为一种整体性的控制体系,以确保内部财务信息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完整性。对于医疗单位而言,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健全,能够大幅度地提升财务体制建设质量与会计人员对内部财务信息管理能力,为医院内部财务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注入能量。这一体系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建设与应用,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比拟的,在财务会计体制不断改革发展的进程中,医院作为经济主体的一种类型,积极探究强化内部财务控制水平是极为必要的。 二、目前医院财务内部控制进程中存在的不足 (一)对内部控制性质认识缺乏全面性 在医疗体制改革发展进程中,众多二甲、三甲医院已经深刻认识到财务内部控制在确保资金流动顺畅性、科研成果高效产出等方面发挥的作用,但是在应用财务内部控制体系时却表现出众多缺陷。例如将财务审计部门与财务内部控制部门的职能混淆在一起,误以为内部审计机构与内部审计体制的建设与应用,等同于内部控制体系实效性发挥的环境。目前很多医院对内部控制性质的认识上均存在一定的偏差,没有深刻地认识到其在降低医院财务风险率、维护院内资产安全性、成本压缩、提升医院管理效率、强化资金使用效率以及流通性等诸多方面发挥的作用。 (二)内部控制体制缺乏完善性 陈旧化的财务管理理念与形式在众多医院发展进程中已经根深蒂固,财务内部控制的应用仅仅停留在政策导向层次上,在内部管理体制的建设环节上仍存在较大的缺陷。基于医院各项业务运行管理进程中,与多个职能部门产生牵连,以及没有一套与之相匹配的规章机制辅助这一实际状况,最终使“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这一现象衍生出来。另外,在资产管理机制的编制与推行的环节中,没有得到与资产亏损相关的责任追究机制的协助,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尽管大部分医院的内部控制体系在编制上体现出全面性,但是其在实践过程中所取得的效果是不尽如人意的,其监督体制、责任追究机制的实效性被掩盖,形同虚设。总之,因为医院财务内部控制体制在编制上缺乏完善性,致使院内财务会计人员、各职能部门在对该体制的理解与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偏差,对医疗事业的运转产生了负面影响,也增加了虚假确认收入,甚至是私吞公有财产等现象发生的概率。 (三)内部审计环节缺乏合理性 医院内部审计部门最大的功效之一是对财务内部控制应用的实效性进行客观点评,在此基础上为财务管理人员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建议。但是实际上很多医院仅仅是开设与内部审计部门相关的机构,将那些对审计程序略知一二的人员安置于工作岗位上,其在职责上与财务管理部门存在重叠的部分,可见其特质性是严重缺乏的。内部审计设计环节上合理性的缺乏还体现在院领导长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内部审计部门的权威性,审计部门在追究异常状况之时监查、评估与维护的作用难以发挥出来。 三、强化内部控制在医院财务管理进程中应用效率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医院组织机构是基础 医院内部组织建设的质量直接关系着医院事业发展的水平,医院内部组织机构的建立健全,对医院事业发展起到了导向的作用。也就是说医院内部组织是医院发展的有效驱动力之一,其最大的功效是使医院各个部门各个工作人员的职责明确化,这样各部门能够各守其职、各尽其责、协同发展,在运行的进程中构建出一个具有系统化、自我管治色彩、自行检查工作质量的内部控制体系,此时的医院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体系协同性与制约性共存,大大降低了财务腐败等问题发生的概率。 例如,会计与出纳业务整合在一起,会计与出纳员每日在固定的时间点上对账目信息进行核对,做到每日清算结算,从而规避了监察工作没有及时开展而造成财务错差现象的出现[2]。此外,医院组织机构的建立健全,使财务收支款项的制定体现出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审核、批准与付款等环节的细致化,从而实现强化财务管理工作质量的目标。另外,医院组织机构的建立健全,提升了医院财务部门的地位,强化了其权威性,使得医院财务信息更真实、透明,规章体制的建立与实施,也保证了医院财务部门监督管理功能的充分发挥。 (二)完善会计资金全程监管体制,做好档案资料管理工作 对于公立医院来说,会计资金应用形式应被全程监管,这在健全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体系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也提升了资金使用效率。完善会计资金全程监管体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将医院财务管理中内部控制体系的实效性充分发挥出来的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程”。医院财会人员做好财务管理工作是基础,继而落实会计核算电算化系统建设工作,从而保障资金收入与支出始终处于相对独立的模式中,以此途径去降低财会人员做假账、盲目做账等事件发生的概率。 对医院药品与医疗器械的购置、输送、入库、出库、使用等环节所需资金实施网络化管理模式,其所发挥的实效性也是巨大的,具体可以总结为如下三点:一是推动了财会信息网络化建设进程,确保了财务工作运行的稳定性;二是与资金运转的全部财务信息均被整合进数据库中,为财务监管工作效率的提升奠定了基础,具体体现在各个环节资金支出的方向均有专员记录,(特别是在会计资金操作、运转环节上,审计步骤是极为严格的,出票环节也是极为仔细的),并将各类出票统合进财务档案管理体系中;三是提升了σ皆夯峒菩畔⒒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这是因为不论是在医院财务管理或是监控环节,均需要全面、精确的数据信息提供帮衬,正因如此,医院在出票进程中,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同步进行,纸质会计档案的制定与保管具体是由医院档案室负责,档案在保管三十年之内不可废除及在内容上做出改动,而电子档案应该被存储于光盘或硬盘内。无论是纸质档案还是电子档案的保管,其环境务必清洁卫生,并且信息资源定期地被输送与记录,从而避免或杜绝了数据信息丢失这一现象的发生[3]。因此,为了确保医院财务内部管理中内部控制得到切实的应用,且体现出一定的价值,医院财务管理部门对财务会计信息化档案管理机制实施调整与优化是极为必要的。 (三)创造良好的医院环境,做好预算管理体制的建设工作 医院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体系若想得到切实的应用,对良好的医院文化环境表现出强烈的依赖性,内部控制工作质量的提升,宣传工作是不容忽视的环节,借此途径应使全院人员从思想上认识到财务内部控制的应用在医疗事业持续发展中发挥的关键作用,把内部控制体制演变成一项系统性工程被长期建设。此外,为了内部控制的应用创造良好的条件,做好医院内部文化建设工作也是极为必要的,要使全院人员的思想受到优质文化的感染与熏陶,在积极向上的环境中工作,财务内部控制应用效率也会有显著提升。 预算管理体制的建立健全,是推动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与应用的有效方式之一。各科室各项预算务必要应用整体化预算模式,财务会计人员应以严谨的工作态度,确保每一项预算资金均纳入医院整体资金预算管理体系中,同时参照本院医疗事业发展状况,对现有的预算管理体制进行调整,以此去实现拓宽各科室预算范畴的目标,从而确保预算管理体制应用的精确性与严谨性。此时医院每一笔资金的流出均被详细地列入预算管理体系中,继而预算机构再对其进行细致地审查详批,从而确保医院财务管理与会计人员能有序地依照预算项目落实各项工作,在预算机构与审计部门的协助下,医院财务管理中内部控制应用情况得到整体化监管,成本控制、采购管理与资产管理等工作效率得到显著提升。 (四)建立健全医院内部审计部门,加大对财务管理人才团队建设力度 内部审计部门建设的质量直接关系着内部控制体系的应用效率,其在建设的整个进程中务必要体现出特色。其宗旨是确保财经法纪的实效性、财务管理行为的合理性,最大限度地降低资源浪费率,实现优化医疗事业运行效率的大目标。为了使医院内部审计部门的预警功能发挥出来,其可以不定期地对财务部门、总务科、设备科、药剂科、基建科等部门的常规经济活动进行监查、评估,并提出可行性建议,从而将各类风险蔓延的势头扼杀在萌芽中。 医院财务管理工作性质是较特殊的,财会人员在长时间内很可能就固守一个岗位,这对其业务能力与职业素质的提升起到了负面作用,很多财务管理人员对内部控制体系的应用仅仅停留在每日记账、算账、报账的环节上,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内部控制体系维护资产安全,提高资源利用率方面的实效性。所以为了切实解决内部控制体系应用效率低下这一问题,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落实人才团队建设工作是必要的。内部审计部门在设置时,院领导一定要赋予其相应的权力,将内部审计专业人员配置其中,鼓励其积极学习会计、经济、法律等相关知识,从而打造出由复合型人才组建的审计团队,使医院内部审计部门为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实用性的发挥提供高质量的服务[4]。医院还可以定期地派遣内部审计人员去社会培训机构或高校学习深造,以达到强化自身实践能力的目标,最终使内部审计业务运行的质量有所保障。 四、结束Z 受传统财务管理观念与模式的影响,医院在支票管理机制、财务审批机制以及收入管理规定等方面存在诸多的缺陷,这对医疗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构成了一定的阻碍。因此,医院迫切地需要建立健全财务内部控制体系,提升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质量与财会人员对内部财务信息的管理能力,为医院内部财务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注入能量,也使财务管理在医院经营管理与效益提高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财务管理相关论文:新时期下国企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的相关性 摘 要:基于新时期背景下,国企在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要想实现自身的稳健发展以带动国民经济的增长,进而充分的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事业,就需要强化对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视程度。国有企业在不断的改革与实践过程中,已经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增长带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部分国有企业当前在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对于二者之间的关系还没有做到充分认识,而明确二者间所存在的关系,是加强国企对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重视程度的基础,进而才能够结合自身当前在落实这一工作内容过程中所存在的不足进行完善。基于此,本文从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的概念出发,对国企在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就二者在企业中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旨在完善国企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促进国企的进一步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增长再添辉煌。 关键词:国企;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相关性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方面都进入了全面深化改革领域,国有企业作为国内最有影响力的企业团队,其改革的成绩备受社会各界瞩目。与其他私营企业不同,国有企业的受益者是国家,国企的进步和发展,直接决定着我国在世界中的地位,因此,对国企进行改革,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国企在社会中的影响力。而企业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属于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想要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就需要企业领导充分认识到二者的重要性,不断探索二者之间的相关性,解决企业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而促进国企的繁荣昌盛。 1 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综合概述 1.1 财务管理概述 财务管理指的是企业通过对投资、集资、现金流量等的合理配置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的经营目标,可以说,财务管理是企业生存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也是一个企业综合竞争力和实力水平的体现。 企业财务管理,属于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而所谓的财务管理,就是对企业的现金流以及企业的投资、融资进行管理,进而达到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企业资金合理配置、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重要目的。企业财务管理主要的工作就是首先对企业财务进行预测与分析,然后结合企业生产是实际需要对财务进行计划方案设计,最后通过合理优化企业的资金配置,对企业的资金进行有效管理,确保资金都用在实处,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1.2 内部控制体系概述 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主要作用是对企业内部各种经营风险进行预测和分析,并提前制定有效规避措施,减少企业风险的发生率,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利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企业还可以对其经营活动过程中进行有效监督,确保企业能够按照既定的章程和工作流程进行生产,避免出现人员腐败、私吞公款等恶劣现象。总之,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对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增加企业的实际经济效益具有重要作用。 2 新形势下国企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中的问题分析 2.1 企业财务管理者的风险控制意识淡薄 国有企业中,大部分的领导都认为企业的资金流动、财务周转比较重要,却忽视了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部分企业甚至没能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使得财务财务管理人员风险意识淡薄,片面追求企业经济效益,制定的财务计划往往与实际相差较多,企业财务管理成为摆设。同时,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不完善,也是财务管理制度不能落到实处的主要原因,这对企业的正常运营非常不利,更别提增加企业经济效益了。 2.2 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严重不符 市场经济的到来,让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了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开始设置一系列的财务管理制度,而且与其相关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企业在建立制度和控制体系的时候,并没有从企业的实际生产情况出发,只是将国外成功的财务管理制度照搬进来,使得企业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严重不符,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没有任何帮助,甚至影响了财务管理的实际作用,最终造成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形同虚设,不能有效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3 责任权利不统一 国有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经常出现互相推卸责任的情况,主要原因还在于国企财务管理中没能对权利和责任进行有效划分,大大降低了企业的整体执行力。有调查显示,如果企业自身的执行力高,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力也具有积极影响,而如果企业自身的执行力低,企业内部控制力也会随之降低。当然,很多国企领导者已经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但是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由于管理方式不当,相关制度不能落到实处,企业权利与责任仍不能得到有效统一。 3 新时期下国企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间所呈现出的相关性 3.1 二者是企业经营管理内容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 众所周知,企业财务管理一直都是企业管理的主要内容,而为了确保企业财务管理的顺利进行,需要相关的内部控制体系作为保障,提高财务管理的工作效率,也就是说,企业财务管理离不开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支持,可见,企业内控控制体系也应当纳入企业管理的主要内容当中。在国有企业中,企业财务管理主要通过对企业现金流以及投资融资等活动对企业的资金进行管理,目的就是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但是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企业资金流动可能会遇到很多未知风险,这就需要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对其中存在的潜在风险进行有效规避,确保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为企业构建完善的经营体系。此外,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对财务管理活动的进行,还具有监督强化作用,保证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符合财务管理的要求,为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2 借助财务全面预算管理的开展来充分发挥出内控职能与作用 基于国企财务管理改革的背景下,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确保降低运营成本实现自身经济利益目标的基础,通过全面预算管理的落实,能够促使国企从宏观上做好企业财务活动的计划,通过对企业经营发展状况的全面了解来实现合理的投资等活动,进而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在此过程中,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需要借助财务全面A算管理的开展来确保各项财务数据信息的准确性,以全过程管控的实施来规避财务管理风险,通过内控监管力度的强化来保证企业成本控制目标的实现。 3.3 内部控制确保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国企财务会计信息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为了有效规划企业资金,实现企业资金的最大化利用,同时也为了降低企业经营风险,提高国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国企财务管理中必须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否则,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收益,严重时甚至导致企业面临破产的困境。而企业建立内部控制体系,不仅能够提高财务与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保证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而且还能够及时发现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潜在风险,并且监督财务管理工作的执行度,提高财务管理工作质量,实现企业资金的合理运用,促进企业的发展。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国企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都属于国企管理的重要内容,并且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财务管理的顺利进行需要内部控制体系作为保障,而内部控制体系与财务管理的目标都是为了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二者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同样的促进作用。但是国企在实际的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过程中,还存在很多诸如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严重不符等问题,需要国企领导者充分认识到二者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并采取有效措施,利用二者之间的关联性促进国企的进一步发展。 财务管理相关论文:新医改背景下医院财务管理相关问题探讨 摘要: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医院财务管理正朝着标准化、规范化方向发展,财务管理整体水平较以往有了很大的提升。同时,新医院会计准则的颁布与实施为医院财务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并暴露了现阶段医院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部分问题。基于此,本文对新医改背景下医院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合性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医改;财务管理;监督 一、医院财务管理概述 医院财务管理是医院日常运营过程中的重点环节之一,其基本要求为保持以收抵支和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并降低破产风险,让医院始终能够保持充足的竞争力。在医院发展过程中,必然离不开资金的支持,筹集医院所需资金则是医院财务管理的进一步要求[1]。通过有效的财务管理,能够提升资金利用率,让资产保值、升值,避免出现资产流失,为医院日常运营创造一个稳定的内部环境。同时,通过财务管理能够对医院业务活动、经济活动进行财务监督控制,有利于降低财辗缦眨保证资金合理使用。 二、目前医院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新医改背景下,很多医院财务管理水平均有所提升,但在部分环节上还是暴露了一定问题,制约了财务管理成效,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成本问题 成本控制是医院财务管理的关键点之一,是保证医院财务管理有效实施的基础。然而,部分医院管理者缺乏成本控制意识,导致成本控制工作未能充分发挥效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部分医院在成本控制过程中缺乏有效的预算管理,导致固定资产、库存物资等未得到妥善利用。另外,医院财务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部分人员专业水准较低,缺乏工作经验,不能把握成本控制重点,使得资源配置不够协调[2]。 (二)财务风险问题 对于任何医院而言,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首先,医院外部环境日趋复杂,使得医院财务管理难度有所提升。在市场不断成熟且市场开放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经济活动变得愈来愈多样化,投资环境变得愈来愈复杂,医院所面临的财务风险因素也变得愈来愈多。部分因素具有较强的隐匿性,使得医院难以预测风险发展趋势,无法做出及时调整。其次,部分医院在进行财务决策时,倾向于根据主观经验进行判断,缺乏科学性的数据论证,可能会出现财务决策失误,导致不必要的风险损失。另外,一些公立医院内控制度不够完善,缺乏权力制衡、相互监督,使得财务管理较为混乱。 (三)财务管理体制问题 部分医院在财务管理体制构建时,无论是准则还是制度内容主要是反映医院经济效益,但却忽视了医院的社会效益,并且绩效考核方面并未与财务风险紧密联系起来。在现金支付审核方面,相关内容不够细致,导致现金支付审批缺乏完整性、规范性。另外,在账户管理方面不够规范,存在账户外借的情况,容易导致财务风险。 三、促进医院财务管理的相关建议 (一)加强成本控制 首先,要不断提升医院自身的资源整合能力。通过有效的资源整合,能够促进医院资源配置优化,避免资源浪费。在医院资源整合过程中,要对医院内部资源包括设备、资金、人力等进行细致的统计分析,并进行合理分配,尽可能做到资源循环、重复利用,以此来降低成本[3]。医院还要加强技术资源、信息资源整合,以此来提升业务效率。其次,要重视成本核算工作。一方面,要加强核算人员队伍建设。各科室需安排成本核算人员,以便及时对科室日常损耗进行核算。医院整体核算工作则由财务部门专门负责,为实现动态化成本控制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成本核算要实施接受成本预算监控。超出预算的成本支出要及时进行反馈,让财务管理及财务监督形成互补,促使成本控制取得成效。 (二)构建财务风险控制体系 在医院日常运营过程中,要重视财务风险控制,通过采取针对性措施来控制风险因素,尽最大可能降低医院财务风险损失。一方面,医院管理层要不断强化财务风险防范意识。医院内部可引入新的会计理念与风险防范方法,让管理层级各部门意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同时,要善于利用医院所具备的资源,并制定适合医院实际情况的财务管理计划,保证财务管理工作顺利实施,实现医院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平衡化。另一方面,要重视财务风险预警管理。通过构建财务预警系统,形成标准化的财务风险预警程序,以便对财务风险因素进行事先控制,将财务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三)完善财务监督机制 首先,要进一步深化财务预算监督管理,根据国家及行业规定,对预算编制进行完善,提升预算编制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通过实施全面预算,为财务管理奠定基础。其次,要对财务运营监督进行优化。医院财务部门要与药房、设备科、医疗科室等形成良好的信息沟通机制,以便随时掌握医院内部财务信息情况,这样便能及时作出反应,实现动态化财务管理。另外,要加强各部门财务运作考核,及时发现财务风险漏洞并加以修正,为医院创造一个相对稳定的财务环境。 四、结语 新医改背景下,医院财务工作既迎来了新的机遇,又面临着新的挑战。医院可采取完善财务监督机制、加强财务风险控制、完善成本控制等措施,逐步提升医院财务管理水平,为医院稳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实现医院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最大化。 (作者单位:武威市中医院) 财务管理相关论文:基于广义财务管理理论探讨宏观环境和财务决策相关性 摘要:广义财务管理视角下,宏观环境中的不同要素对财务决策所产生的不同影响,即是宏观环境与财务决策之间关系的鲜明体现。在广义财务管理理论影响下,则需要强化宏观环境和财务决策研究相关性,以能够为企业财务决策管理提供相应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广义财务管理理论;宏观环境;财务决策 财务决策,是选择和决定财务方案、政策的过程,企业财务决策通常属于短期财务决策。对最令人满意的财务方案进行确定,是财务决策的直接目的。在企业中,只有对具有较高有效性及可行性的方案进行确定,才能使财务决策发挥其本身最大化价值,促进企业目标更快实现。所以,在整个财务管理中财务决策属于核心性存在。立足广义财务管理理论,对宏观环境与财务决策的关系进行研究,对企业决策及财务管理理论与实践创新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而在分析宏观环境和财务决策的关系前,我们首先应对广义财务管理理论本身有一定了解。 一、广义财务管理理论 广义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起点为财务管理环境,其前提与导向则分别为财务管理假设与目标,该理论结构包含内容很多,除财务管理基本及通用业务理论,还包括财务管理特殊业务理论等。广义财务管理理论体系构建由王化成初步提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该理论是从实践发展需求出发而提出的。广义财务管理理论是对财务管理研究内容的拓展,也是对狭义财务管理理论界定的突破,将广义筹资、投资、分配等问题纳入财务管理研究领域中,并根据企业管理环境和宏观环境在广义视角下对具体的财务决策问题进行研究,促进了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极大丰富,且实现了与社会生活发展的紧密联系。 广义财务管理理论体系提出时,我国财务管理研究还未完全进入稳定发展状态,通过对我国财务管理2000年前的研究可以发现,“就财务谈财务”的思想是大部分研究的核心,在学科交叉及跨学科发展的研究方面明显比较欠缺。随着人们对环境因素认知的进一步深入,“广义”概念中的研究链条逐渐独立出来,开始着重环境这一起点的作用机理,当前梳理的逻辑环境中除了包括财务管理环境、假设外,还包括其目标、决策等,进一步明确了企业治理的“桥梁”作用,即企业治理在财务管理环境到财务决策转变过程中的重要性。在宏观环境不断变化的同时,公司组织结构也在不断变迁,在这些外部与内部环境的影响下公司的控制权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财务决策模式及经营效率也由此发生变化。在与财务管理有关的各种研究中,其逻辑起点逐渐落脚于财务管理环境。广义财务管理理论中加重了对宏观环境的研究,尤其进入新时期后,基于中国宏观背景的财务管理理论研究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坚持价值导向,融公司治理与价值为一体,将财务决策行为当成中介桥梁,对财务管理研究的路径传导和闭环运动给予更多关注,注入了更多的生命力与创造性给财务管理理论研究。广义财务管理理论视角下的宏观环境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技术、法律等因素,可提供各种支持保证给企业交易活动,促进企业交易活动运行和展开得更加顺利。宏观环境的不同,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市场交易成本,使其产生差异性,而其差异又会对企业一系列规范行为产生直接影响,进而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决策产生影响。因此,在财务管理研究中,必须加强对宏观环境与财务决策的研究,这也是广义财务管理理论所一直强调的。 二、广义财务管理理论下的宏观环境与财务决策相关性 广义财务管理视角下,宏观环境中的不同要素对财务决策所产生的不同影响,即是宏观环境与财务决策之间关系的鲜明体现。 (一)政治环境对财务决策的影响 近年来的财务研究中,热点莫过于政治学与财务学的交叉研究。在财务决策中,政治环境所起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政治关联,企业的发展处于我国宏观制度环境中,必然直接或间接地域政府存在一定关联。政治关联的建立对公司的财务决策很显然是极为有利的,将会对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决策产生影响,且会对企业部分商业特权的赋予产生影响,明显提高公司股票价值。不过,政治关联也会使企业价值和员工配置效率产生损坏性影响,尤其对国有企业投资效率具有明显负面影响。第二部分为政府干预,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和调控,主要目的在于避免市场失灵产生不可控的后果。民营企业受政府干预过多时,虽然可促进政府扩大就业等目标的实现,但却也会发生国有上市公司在投资方面产生过度问题。 (二)法律环境对财务决策的影响 法律制度、产权保护程度等差异,对企业治理结构的影响,在发达国家与我国有鲜明的体现。法系和相关法律制度,是法律与财务决策研究展开所围绕的两个主要方面。“法与财务”热潮的掀起,使更多的人认识到国家对投资者的法律保护越好,公司收益得到的维护将会越多,公司资本成本也就越能被有效降低。在影响财务决策的相关法律法规中,关联较大的有公司法、证券法及税法等。其中公司法在财务决策中的影响比较为人们所熟知,主要体现在股权结构、分配利润及员工薪酬等方面;证券法对财务决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公司股票发行的各种方式,上市、交易过程中对信息的披露等;税法对财务决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税收征管、税率变动及调整等方面。 (三)经济环境对务决策的影响 在企业财务决策过程中,经济环境的变化是最直接的因素之一,其影响机制主要表现为经济周期与经济政策两种。经济周期是针对总体经济而言的,主要指其紧缩与扩张周期性波动变化过程。经济周期与盈利水平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家研究的焦点,研究发现两者之间呈正相关关系,整个经济的运行状况越好,盈利水平越高,宏观经济周期对公司盈利能力有着重要影响。 (四)社会环境对财务决策的影响 社会环境的形成,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长期积淀是分不开的,其构成要素除了包括特定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外,还包括伦理道德规范、宗教信仰等。根据我国许多企业的融资手段可以发现,在我国法律保护仍然不完善的今天,通过非正式融资渠道,许多私营企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而促成这些融资渠道的重要因素在于声誉机制及个人关系等。企业声誉是其在特定社会文化环境中所形成的,在这一社会文化环境中企业声誉越高其业绩也会更好。目前,学者们对于公司经营与决策中文化的影响机制正在投注越来越多的关注。 三、基于宏观环境与财务决策相关性下的财务管理对策 (一)强化政治及法律环境考察 政治环境及法律环境,对企业的改变性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为企业市场交易成为,其二为企业未来经营的预期,而这些都会较大地影响企业人力资产投资动机等。除此之外,企业在对市场化业绩评价和激励机制进行构建的过程中,也会被政治关联等影响,从而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分配产生影响。所以,财务管理研究应加强对政治及法律环境的考察,通过考察使政治环境及法律环境等如何作用于企业财务决策的路径更加深入的说明,对企业价值增长受到制度环境的影响机理进行揭示。 (二)对社会文化因素深入研究 新兴市场国家许多企业,近年来均在各种非正式途径下对某一集团进行依附,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而这些非正式途径中,除了血缘、婚姻、同学及工作关系外,还包括其自身的声誉等,通过声誉机制,许多企业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无控制权关系,但从实质上来说同样构成了内部资本市场。综观这些途径,无一不与声誉机制、关系、道德准则等社会文化因素有关,对社会文化因素作用企业财务决策的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对社会文化因素与政治及法律环境的相互作用机理进行研究,有利于企业财务决策更好地利用社会文化因素。 (三)对宏观经济环境深入关注 从人类社会进入二十世纪后所经历的多次金融危机可以看出,宏观经济环境对企业财务决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在对政府政策效果进行评估的过程中,微观企业会受到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何种影响也是评估因素之一,这一指标同时是修正政府决策行为的重要依据。关于这一点,学术研究自然也必须提高重视。虽然宏观经济政策对企业财务行为的影响,已经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但目前仍然较难把宏观经济环境影响微观企业行为的机制完整揭示出来,研究之路仍然比较长远。随着我国宏观经济环境近年来的日益复杂多变,及宏观经济政策的频繁出台,提供了绝好的机会给上述研究的开展。 (四)对技术环境变迁的影响加强探索 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充足资金,推动了其迅猛发展,各种新技术被应用于企业信息搜集中,不仅改变了企业信息搜集途径,同时大大提高了其信息搜集效率。 集团企业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实现了集中管理,新型财务管理手段的应用,对企业筹资与投资模式具有间接的影响。为了拓展财务管理理论的研究视野,广义财务管理理论应加强对此问题的研究,对技术环境变迁所带来的企业决策变化进行探索。 四、结语 宏观环境的变化,密切关系着企业行业环境和内部环境,而企业财务决策正是这几种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立足广义财务管理理论,梳理清楚宏观环境和财务决策的关系,对宏观环境影响财务决策的机制进行分析,有利于提供更多有益的参考给财务管理实务工作。与此同时,通过对可行的研究建议的提出,有利于找到广义财务管理理论深入研究的方向,更加全面推动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研究。 (作者单位:广东工商职业学院) 财务管理相关论文:国企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及相关问题阐述 【摘要】构建财务管理信息化是提升国有企业工作效率和质量的重点,以现阶段过期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需求为基础,结合近几年来国企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情况为基础,分析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和需求,提出实际建设的方向和形式,以此引导国企财务管理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国企 财务管理 信息化建设 问题 自我国改革开发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在不断地增加,要想在日益增长的市场中占据有效的地位,合理的就业管理就是工作重点,而财务管理更是重中之重。与会计对比分析,财务的优势主要是在管理上展现,不但是对账目实施计算和管理,还对企业的财务工作、投资目标等实施引导。依据实际案例的分析,近百分之八十出现亏损的国有企业是因为管理工作不完善导致的,其中因为财务管理出现问题的损害更是达到了一般,因此关注财务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基础。 一、目前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有效资金集中管理形式没有成 企业管理中的集权和分权是统一对立的,从国外跨国企业的实际分析而言,事件权利是可以划分的,但是财务权利是一定要集中的。但是现阶段我国很多企业管理划分的阶段过多,从而导致发展中出现了权利多余、彼此不合作的情况。很多企业职能部门的划分都存在信息分流的情况,促使产品销售、购买以及存储等工作信息出现信息脱离,导致原本畅通的工作流程被划分为多个层次。新管理形式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工作形态,但新管理形式在应用中并不完善,总公司和子公司对于集权和分权的认知无法统一,以往发展中更为关注分权管理形式,而这种形式无法满足现阶段企业集团扁平化集中管理的需求。很多企业集团内部管理都没有构成一定集中管理的资金管理指标系统,缺少完善的、规范的内部财务资金整合制度,没有设定相同的信息平台,信息传递途径并不平稳,财务信息、资金结算、投资管理等工作无法集中到一起,导致企业管理者无法提出有效、公平、完善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需要的信息资源,无法全面实施完善、有效的管理和监管工作【1】。 (二)管理的技术方案过于老套 在现阶段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经营活动更为复杂,市场随处可寻,出现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跨国际化的工作也在不断拓展,从而构成大规模高度集中的管理形式,需要具备更多的根本信息和资源,从而将这些复杂的信息流程、物流过程以及资金流有效的结合到一起,但是以往的工作形式是难以构成的。资金支出不明朗,产品成本构成不明确,素材消耗、工作时间设定等都及时,考察方案没有实施依据,从而无法满足实际企业构建现代化管理的需求。只是依据以往的工作形式来设定、计算以及传递生产工作流程中的信息资源,不但降低实际工作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并且难以跨越管理的约束,导致监管工作难以全面的落实。除此之外,受到多种人为因素的影响,大部分企业提出的规章制度没有现实工作中实施,更缺少强制的管理方案,致使制度得不到实施,没有强硬的制约、过程,无据可依,导致管理方案没有发挥自身的价值和作用。 (三)新技术和新经验的学习和推广不完善 依据长时间的分析和研究,结合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特点,国内已经创造出很多在财务资金管理工作中获取优质效率的企业,但是大部分企业实施的财务管理软件工作,对于其中的核心思想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了解不深,对应用计算机财务信息化管理要具备的工作条件,以及企业发展过程中需要实施的财务资金管理形式和改变财务资金管理能力的管理软件等问题。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对于这一方面的宣传和指导工作实施的还不完善,这就需要企业在发展中不断的分析和创新,从而获取更为优质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方案【2】。 二、现阶段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其主要分为以下几点:第一,我国软件市场发展出现制约。构建完善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一定要拓展企业的金融文化和管理理念,整合为全面的财务管理软件,但是现阶段我做很多企业缺少自主开发满足企业采取管理需求软件的专业化工作人才;国外很多大企业中具备的软件也在分析企业集中管理工作中具备一定的优势,但是起支出费用过高,不满足我国企业发展的需求;国内很多软件对于个别行业的单体企业管理的开发水平已经奠定基础,但是不满足大型企业集团达到即合同已管理的需求。第二,管理系统的影响。我国企业组织管理系统与国外的跨国公司和企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国外很多企业的构成与我国的商业银行较为相似,虽然企业的模式非常大,但是要实施的制度并不完善。我国很多企业都是依据多级法制,很多大企业中也存在十几个,甚至是几百个子公司,每一个公司都非常关注自己的独立的法人地位,这对于管理系统的资金和财务风险集中管理存在一定的风险。第三,企业自身的基础单薄。大部分企业具备的财务管理基础非常单薄,生产产品设备无法提供优质的信息,同时,企业发展过程中具备的专业人才难以进行开发。第四,外部环境需要不断完善。因为实际发展中缺少坚强的政策支持【3】。 三、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方案 (一)正确认识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具备的作用 在知识经济时代不断创新的情况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若是可以在实际发展中获取更多的价值和信息,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就可以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获取主动权,促使信息流成为企业发展的信息依据。同时这就需要企业关注应用合理观念和方案去改变经营管理。最重要的是财务管理,提升企业全面管理信息化进度。因为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实际企业发展中财务管理制度构建的条件。依据构建完善的企业财务管理系统,提升企业财务管理和资金的科学整合是现代化企业、公司财务管理的主要特点。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以及我国融入到世界贸易组织,促使企业深入推广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不但有利于提升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与资金控制,提升资金的应用效率和风险管理,并且对提升我国企业中心竞争力、深层融入到国际竞争市场有一定的战略意义。 (二)构建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管理观念 在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状况下,要想提升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创新,一定要遗弃长期发展经济方案的管理形式,构建以财务管理为重点,以资金流动管理为关键点的管理观念。在企业不断管理的过程中,只有掌控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和资金问题,才能促使整体企业管理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4】。要想达到企业管理信息化也需要依据财务管理信息化为重点实施,结合构建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提升财务管理与资金管理,不但可以加强制度的影响,减少资金中的问题,还可以促使信息得到有效的传递,防止信息失真。 (三)实施管理和制度的创新,规范企业管理工作形式 与会计核算不同的是,构建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并不是技术上的问题,而是以构建完善的财务管理系统为根本,结合企业内部财务软件和互联网技术为支持,以构建企业财务结算中心为方案,以企业内部财务工作者的集中管理为根本,有效应用信息技术方案达到财务的集中管理和资金掌控,结合系统构成达到全体公司一本账的目标。要想实现这项工作,一定要对以往的工作流程实施创新,对以往的管理形式实施完善,对现阶段的管理方案和财务指数实施改革,其最重要的一点工作就是为了对现阶段财务管理系统和方案实施创新和完善。 (四)构建完善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是整体企业发展管理信息系统的重点组成部分,提升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不但要明确和规划整体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还要对整体系统实施设定和分析。从企业根本信息化实施,依据从简单到困难的过程,分步骤的要求,结合财务、物资以及生产管理的工作过程实施工作,不然在不具备整体规划的基础下,独立的构件自我系统会导致实际企业管理信息化产生更多的投资问题。 (五)构件企业结算中心制度 企业管理依据财务管理为重点,财务管理是依据资金管理为重点,而资金管理又是依据现金的流动为重点。这样的管理理念导致财务管理在整体企业管理中占据一定的地位。企业实施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一定要依据资金管理、资金流动管理为中心,提升资金集中化管理,完善内部财务计算中心。构建全面化的企业结算中心制度,是目前各种大企业发展和创新财务资金管理的重点,也是解决现阶段企业资金应用中出现问题的有效方案之一,满足了现阶段企业发展中要求的财务管理系统,提升对各个分层公司实施整体化的管理和监控,同时这也是下一时期企业提升资金管理的关键点【5】。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工作中的重点,构建信息化的财务管理有助于引导企业更好明确财务标准,依据实际财务活动的分析,信息化财务管理有助于整合企业之间的财务关系,促使企业可以更好的发展和拓展。由于现代化企业的工作情况大部分都是依据财务管理实施的。随着信息化财务管理工作的不断应用,其对企业发展构成的影响也在不断地展现,更多的企业管理工作人员更愿意促进企业构建信息化的财务管理形式,并且认为随着我国企业的不断发展,信息化财务管理形式的不断延伸,有助于企业之间竞争力得到有效的提升,促使企业在面对风险的过程中可以建立有效的应对能力,拓展企业之间的获利空间。 财务管理相关论文:我国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相关问题探讨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发展,作为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国有企业,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需要扭转其传统的粗放型管理理念,增强自身的管理水平。企业的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工作的核心,对于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对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相关内容进行了介绍,提出我国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探讨改善这些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 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资金管理 1 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主要内容 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是指企业在组织财务活动、分析财务关系时,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科学的管理。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整个过程,在企业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客观上加快了国有企业管理改革的步伐。传统的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已不能适应现代财务管理的需要,制约了国有企业的发展。 2 我国国有企业在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财务管理人员专业性不强 在我国国有企业的财务部门中,有些财务人员由会计人员担任,在处理财务与会计之间的关系时欠妥,对财务管理相关知识的掌握也相对匮乏。严重影响了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活动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其次,从国有企业管理体制上来说,不太重视财务管理人员的后续培养教育工作,财务管理人员仅仅是被动的处理财务工作。 2.2 财务管理内控环境基础薄弱 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内控是指企业组织内部的生产经营管理者利用会计、财务及其他方法,对经济业务进行规划、调节和促进,确保企业经营目标实现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和措施。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存在很多局限。首先,国有企业的财务内控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大多数经营者对内部控制的认识还停留在内部牵制阶段,难以顺应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建立起来的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财务内控机制。其次,企业内控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缺乏有效的治理机制。国有企业缺乏相应的鼓励和约束机制,管理当局权力过大,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缺乏约束造成相互勾结等恶劣现象。第三,有些财务管理人员为了获取便利,以权谋私。根据个人的需要在财务数据上制造虚假信息,造成企业会计账目凌乱失真,使得监督部门难以掌握真实的信息。 2.3 风险管理没有得到重视 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活动信息传播速度加快,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缺乏风险管理意识以及财务管理相关专业知识,不能对于各种内外部的信息及时有效地利用,大大增加了企业决策的风险。另一方面,随着金融业的发展和货币电子化趋势,部分国有企业在重大投资的项目上没有制定资金的决策机制,资金的流向和财务管理控制相脱节,出现了相应的信息和资金安全问题,加大了企业的货币风险。 2.4 国有企业资金管理存在问题 国有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问题具体表现为资金筹集和资金使用环节两个方面。首先,国有企业在资金筹集环节中普遍面临集团资金不足的问题,影响着企业集团的发展和壮大。在该环节,国有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的可能性会增加,削弱了集团整体优势,抑制了财务管理综合功能的发挥。其次,在资金使用环节,当前的国有企业集团存在一定分散或重复的项目投资情况以及不同程度的投资结构,使得国有企业集团投资受益降低,经营风险不断上升。此外,部分国有企业集团依靠契约关系进行资本运营,难以实现对资金统一调配和集中管理,大大削弱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再者,还有很多国有企业集团在其内部聚积着大量沉淀资金,使得资金被闲置,无法发挥增值效应。 3 关于提高我国国有企业财务管理质量和效率的措施 3.1 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 财务管理的基础反映了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因此企业财务主管部门要注重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首先,企业应组织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部门会议,通过会议中互相学习讨论,及时发现并改正财务人员工作中的不足来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其次,企业应根据自身财务管理工作的特点,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有针对性地培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把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培养成为综合性的复合型人才。最后,财务管理人员应当不断地主动积极地去学习与财务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只有做到对法律法规相关制度的熟知,财务管理人员才能在工作中知法守法,更好地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促进企业经济的良好发展。 3.2 完善财务管理内控机制 一是通过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加强监督内部财务管理。企业要根据自身的组织机构制定适合的财务管理内控制度。二是建立财务监督机制。关于我国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中央和地方都有很多新的尝试。如中央企业财政驻派的制度、财政监察专员制度、国有企业财务总监委员制度、稽查特派员的制度等。这些相应的监督检查制度强有力地遏制了国有企业资本的流失,提高了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三是创新构造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内控体制,国有企业必须顺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来创建现代的企业制度和法人结构,正确处理好财务管理内控机制的关系,监督者与被监督者的界限应明确划分,以及如何监督的问题。通过完善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内控机制,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 3.3 强化财务风险管理 国有企业应当建立自己独有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其中包括财务风险管理的相关职能体系、财务风险管理的相关策略和措施。当国有企业进行投资决策时,应注意企业投资存在多元化,要对资金的投资方向梳理分散,选择较为稳健的投资方式。也就是说,在企业将要进行重大投资时,应对现有市场进行充分的调研,并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决策,减少企业投资决策的风险。企业也可以通过管理存货的存销比例,减少由于存货过多而引起的资金使用率降低给企业资金流动带来的风险。 3.4 建立合理的企业资金管理体系 国有企业应在资金筹集与投资两方面建立相应的制度。首先要建立财务预算管理的组织机构,推行全面预算管理,高效配置资源,优化调整企业资产结构。应根据企业自身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作出符合实际情况的决策,控制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保障企业现金流量。在保持资金总量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减一种资金浪费来增大另一种资金来源。对于国企来说,就是通过一定的途径将债务资金转化为股权资金,降低负债率,减轻利息压力。其次,投资决策失误是资金管理中最大的失误。为了降低这类失误带来的损失,保障国有企业效益最大化,应建立合理的投资理论制度。主要包括建立投融资理论程序、应收款项管理制度、企业生产资金控制制度、财产物资清理制度等一系列有效的投资理论制度。 财务管理相关论文:浅析税收筹划与企业财务管理之间的相关性 摘要: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营规划与发展。纳税是每个企业应尽的义务,而税收筹划则是指企业在税收法律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方式从经营、理财、投资等方面减轻企业纳税负担的一种筹划模式。由此可见,通过两者之间存在的相关性,将两者进行完美的结合才能让企业的发展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税收筹划 企业财务管理 关联性 利润 效益 企业管理中,财务管理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企业发展的资金链循环起着关键作用,还对企业的经营规划有着直接的影响。税收是我国财政的一项重要来源,而企业是主要的纳税人,纳税是他们应尽的义务。但是企业的主要目的是获取利润,若能节税,减轻企业的纳税负担,那么企业所获得的利润就相应的得到了提高。税收筹划则是在税收法律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方式对节税进行筹划。由此可见,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税收筹划是进行财务管理不可缺少的一个考虑因素,两者之间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只有将两者完美地结合起来才能让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 一、税收筹划和企业财务管理的关联性分析 (一)目标的层次递进性 税收筹划从市场经济学来看是一种理财活动,从学科理论来看是综合了税务会计和财务经济学的边缘性学科,从税收筹划的目标来看是财务学。税收筹划在企业实际经济活动中是贯穿于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税收筹划在制定筹划方案时要以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为依据对各种理财项目进行合理的评估,从而确保最大化的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和经济效益。因此,企业在制定税收筹划目标时必须要把握好其与财务管理目标之间的关系,确保税收管理目标的层次性和科学性,并且要和财务管理目标融合,确保最大化的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职能的统一性 税收筹划在财务决策中起着关键性作用。为了保证财务决策的科学、合理,在税收筹划时必须将各方面的税收信息收集齐全并与决策理论、方针等相结合,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筹划方案。税收筹划和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财务规划之间相互影响也相互促进,财务规划具有指导和制约税收筹划的作用,而税收筹划则是以财务控制为基础为财务规划进行服务,是财务规划与预算的一种具体表现。企业的财务控制对于税收筹划的贯彻落实具有促进作用,因此,在税收筹划方案的实施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控制纳税成本,同时还要监督税金的支出情况,所有的方案实施必须以企业经营的实际情况为基础,过程中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对税收筹划方案进行完善与调整。 (三)内容的关联性 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可以划分为四个板块,即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和股利分配。在筹资活动中,因为筹资方式的不同,税法对其的规定和要求也存在不同,在实际活动中会对企业的税收情况产生影响,有的甚至会加重企业的税收负担。因此,企业在税收筹划中必须以企业的自身情况为基础,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对融资结构进行优化,确保筹资理念更加完善。另外,企业若是要进行新的投资,那么必须要对投资地点、行业和投资的方式等市场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并实时筹划对投资选择途径进行优化。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企业若是要增加筹划空间,那么必须选择合适的会计处理方法;需要注意的是税收政策会对股利分红产生影响,而税收筹划也会对企业利润分配造成影响。 (四)融合互动性 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税收筹划有着系统的整合作用,两者之间互相融合才能确保财务管理的各项目标均得以实现。税收筹划具有较强的技术性,而且所产生的效益也分为长期效益与短期效益,所以,财务管理过程中想要促进企业得到更长远的发展就必须与税收筹划之间实现互动,以保障企业发展中的效益最大化。 二、企业财务管理中税收筹划的应用 (一)应用于投资与筹资活动 财务管理的理论指出企业在进行筹资活动时,首先要对权益资金与借入资金之间的利弊关系权衡清楚,然后在提高资金使用率的基础上确定好两者之间最合理的比例,确保财务风险与筹资成本之间达到最佳的配合状态。另外,若是选择融资租赁这种特殊的筹资渠道,那么制定税收筹划方案时一定要将税负降至最低。在企业的投资活动中,税收筹划主要是对投资行为、投资对象、投资结构、投资地点以及投资行业项目进行优化选择,例如企业购买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投资行为。 (二)应用于企业利润管理中 企业经营发展中,财务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企业获取利润,而企业所获取的利润以及利润的分配情况都与纳税问题息息相关。为了实现财务管理目标及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在企业利润管理板块必须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税收筹划。企业利润管理的税收筹划主要是对利润优惠税率、税前利润盈亏弥补和获利起始年度进行税收筹划,主要措施有充分地利用相应的优惠政策,如“两免三减半”;将申报经营期延长;将利润进行再投资用以节税等。 (三)应用中的风险 税收筹划管理应用于企业财务管理中虽然能为企业节税,但是在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例如错误理解税收政策、税务机关认定税收筹划中出现问题等。如果在税收筹划中,企业不重视存在的风险并进行预防和控制,那么税收筹划的结果将会与最初设定的目标背道而驰。由于税收筹划在应用过程中的风险具有不确定性,而且企业经营环境多样且复杂也会对应用过程中的风险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因此,企业一定要对税收筹划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预防和控制。在实施过程中还必须时刻注意在实际经营情况的影响下是否有其它风险存在,从而达到及时控制风险的目的,确保税收筹划方案顺利实施。 三、结束语 税收筹划所涉及的范围广且复杂、多样,因此,在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制定税收筹划方案时必须对两者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与研究,并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企业发展的科学、合理的税收筹划方案。 财务管理相关论文:会计业务能力与企业财务管理的相关性研究 摘要:会计工作是企业日常生产经营当中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了企业未来的发展,因此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不仅对企业财务管理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作用,同时也是企业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关键。因此本文将在此背景之下,通过从简要论述会计业务能力的重要作用作为切入点,结合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对会计业务能力与企业财务管理的相关性进行简要分析研究,以便能够帮助会计人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自身业务能力。 关键词:会计业务能力 企业财务管理 相关性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速发展,市场更加具有活力,但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市场当中,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为了能够帮助企业在“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中提升综合竞争实力抢占先机,需要切实做好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而在此过程中,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对企业财务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企业需要尽快明确会计业务能力与企业财务管理之间的内在关联,寻找出能够有效提升会计业务能力的措施,进而推动企业的持续进步。 一、会计业务能力的重要作用 (一)有效提升工作质量 会计人员如果具备较高的业务能力,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其落实会计工作。会计业务能力也是会计工作得以顺利完成的关键因素,而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当中,会计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负责收集整理企业当中的所有信息,并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需要灵活运用各类信息以便能够维持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与此同时,会计工作还需要承担全程监督管理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任务,如果会计人员缺乏足够的业务能力不仅仅会影响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也会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阻碍影响。 (二)切实维护工作秩序 会计工作能够顺利完成的根本前提就是会计工作人员具有绝佳的业务能力,若会计人员具备良好的会计业务能力,则能够按照标准的规范秩序完成会计工作,同时始终保持自身具有较高的工作热情,在有效维护会计工作秩序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工作效率。由此可见,会计业务能力是开展会计工作的重要基础,也是切实维护会计工作秩序的重要途径。 (三)彻底改善管理水平 做好财务管理工作是企业实现长久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企业日常经营管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关键组成部分。企业能够通过财务管理工作有效获取其自身在日常生产经营当中产生的真实、有效的各类信息,而这也是企业领导与管理人士做出重要决策的根本依据。如果获取的会计数据信息缺乏应有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则将严重影响企业内部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也成为制约企业实现稳健发展的重要因素。而良好的会计业务能力则能够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在为企业管理工作提供真实必要的信息数据的同时,有效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二、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 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内容涉及广泛,包括运用、分配和偿还企业资源等等。而在企业管理工作当中,财务管理始终贯穿其中,首先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负责对企业的筹备资金进行妥善管理,要严格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管理工作,以便确保资金安全。而在筹备过程当中则需要选择科学合理的渠道,尽可能压缩筹资成本,优化筹资效果;其次,还需要对企业的固定资产进行管理。即完成对固定资产的分类、计价、二次生产以及其他日常管理工作等等;另外还需要对流动资产以及成本费用进行管理。主要工作内容为管理现金的存款、预付款等等以及有效控制分析企业日常生产开销、成本费用;最后需要对企业内日常收支以及经营核算等方面进行综合管理。 三、会计业务能力与企业财务管理的相关性 (一)会计业务能力提升财务管理质量 考虑到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是一个动态、长期的过程,因此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同样是一个长期、动态的管理过程,需要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包括员工管理、物资采购、合同签订与履行等等。而企业在具体落实财务管理工作的过程当中还有赖于会计人员具备较高的业务能力;通常情况下,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越强则代表其越具备较好的会计能力,能够严格依照标准的管理制度等顺利完成财务管理工作,进而在全面提升财务管理效率的同时,切实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质量。 (二)高质量财务管理是会计能力目标 企业自身的经营形象以及其最终的经济效益,与财务管理工作的落实情况有着直接联系,全体财务人员也将工作重点放置在帮助企业寻找具有较高可操作性和实用性的财务管理方案,而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当中的一项重要因素便是会计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切实保障企业财务管理质量就是会计业务能力的根本目标,在此基础上秉持科学合理的理念对企业财务进行管理,有助于全面提升企业形象,让越来越多的人能够认可企业。因此提升会计业务能力也是企业落实财务管理工作,推动企业自身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三)业务能力与财务管理有密切关联 实现高质量的财务管理就是会计业务能力一直追求的重要目标,与此同时,良好的企业财务管理需要依靠较强的会计业务能力作为重要保障,因此会计业务能力与企业采取管理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即在会计业务能力的保障之下,企业当中每一个财务管理工作环节和内容均能够得到有效落实,并获得较好的管理效益。反过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也将充分激发会计人员的潜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进而有效锻炼其会计业务能力。因此,会计业务能力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相辅相成,彼此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关系紧密。 四、提升会计业务能力的几大重要举措 (一)重视录用环节 通过前文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得知会计业务能力对企业财务管理,乃至整个日常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因此企业想要实现长久发展就必须想方设法提升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在此过程中企业首先需要重视会计人员的录用环节。在开展招聘工作前企业领导需要与相关负责人进行开会讨论,确定招聘准备工作和其他各项事宜全部准备完毕,并由会议记录人员负责妥善记录、整理商讨结果,以便能够为日后企业在分析员工录用工作时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在招聘活动全部完成之后,企业领导同样需要带领相关负责人对本次招聘工作进行归纳总结,并深入分析当前企业面对的外部发展环境,以便可以让全体工作人员能够准确掌握企业现阶段的发展情况。最后,当新员工入职工作一段时间之后,企业管理人员需要对员工近期的工作表现进行客观评价,并准确判断员工与所在工作岗位的匹配程度,进而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从而能够真正做到人尽其用。 (二)明确工作需求 结合当前企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实际市场环境,企业需要准确分析判断出自身的发展情况,并以此为基础确定和谐的企业文化,使其能够在潜移默化当中统一会计人员的思想,增强其核心凝聚力,增加会计人员对企业的信任感与依赖感,进而能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接下来的工作当中,在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同时推动企业实现长效进步。与此同时,企业也需要积极培养会计人员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鼓励其在岗位和实际工作中能够充分发扬创新精神,优化现有工作方法、改革工作机制,在进一步完善会计工作的同时确保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得以顺利开展落实。 (三)加强员工培训 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当中,需要有高素质、专业性强的优秀会计人才作为重要的人才保障。因此企业需要注重提升会计人员的专业度和综合素质。首先对于现在正在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企业需要经常组织他们进行相关专业的进修和学习,提高有关人员的业务能力和职业操守。与此同时,定期对会计人员的工作实力和工作情况进行考核与评估,采取末位淘汰制,及时替换不能胜任该工作的人员。此外,企业需要通过内部培养和提拔既懂会计工作又了解企业运营管理的优秀人才,将其作为参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带头人,充分发挥出他们的智慧和能力,使其能够全心全意为企业服务。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形势之下,企业需要不断完善自身的财务管理工作,持续提升财务管理能力才能够从容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会计业务能力能够有效提升企业财务管理质量,而高质量的企业财务管理也是会计业务能力最后需要实现的目标,因此未来企业需要通过对会计工作需求进行明确、培养优质会计人才等一系列方法措施,进一步提升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使之能够更好地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服务,最终实现企业长久稳定发展的根本目标。 财务管理相关论文:对科研企业承担政府类科研项目的财务管理相关问题的思考 摘要:在国家对科研项目进行改革之际,科研企业如何做好政府类科研项目的财务管理,发挥科研企业的力量,值得深思。本文通过分析科研企业和政府类科研项目的特点,总结出科研企业在政府类科研项目的财务管理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科研企业 政府类科研项目 效益评估 国务院近日印发了《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方案通知》,我国将形成五大类科技计划布局体系(分别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地和人才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政府将不再直接管理科研项目,要转到负责战略规划,政策、布局、评估、监管。这个方案深入体现了国家对其所投资的科研项目的改革决心,值得引起承担政府类科技项目的科研企业的深思。 一、科研企业的特点 科研企业是指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先进的科学技术,以科研人员为主体,专门从事研究开发等工作的企业。它能利用立足企业和拥有高端先进核心技术这两个得天独厚的条件,把科学技术研究和企业生产进行紧密结合,通过企业来使科研成果落地运行,使科研成果能够更迅速地转化为生产力,用科学研究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同时也能更快地挖掘出科学研究的方向、需求,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它是科学研究和生产力之间的一座完美桥梁。 二、政府类科研项目的特点 政府类科研项目是指政府为了实现国家战略,由政府财政支持,政府出面组织、统一规划管理的科研项目。这些项目往往具有规模大、周期长、多课题、多单位合作、创新前沿等特点。 三、科研企业在政府类科研项目的财务管理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一)存在重技术、轻管理的思想 科研企业除了少数管理人员,基本上都是具有强大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端人才,所以普遍具有很强的创造性和个性,难以受到统一死板的规章制度约束,在思想上更加注重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创造发展,容易忽略企业管理和财务管理相关的制度和流程,缺乏与企业管理人员的紧密沟通。 另外由于政府类项目多为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多单位的合作项目,项目组人员构成复杂,项目经理往往只重视技术上的交流,缺乏项目管理经验,牵头单位缺乏对合作单位项目开支情况的把控,所以在项目验收时,经常出现技术验收通过而财务验收无法通过的情况。 (二)项目预算制定不合理 在政府类科研项目预算制定过程中,项目经理由于不熟悉项目财务开支的流程和要求,只根据自身项目需求编制预算,不考虑实际是否可行。而财务人员审核项目预算时,由于对业务不熟悉,难以判断项目预算的合理性、准确性,两者之间的沟通脱节往往造成项目预算编制不合理,最终预算执行情况不理想。 (三)企业财务管理相关制度缺失 国家对政府类科研项目的财务管理要求比较严格,比如要求专款专用、专户管理、建立相应的内控制度、对各类费用的使用都有详细的规定等。而科研企业由于企业账务系统局限性、内控制度缺失、管理思想薄弱等原因,往往未能满足国家要求,出现未按要求设置科目、账户,未按项目归集项目费用,未按规定使用各项费用等情况。 (四)缺乏对政府类科研项目的效益评估 目前政府类科研项目的验收主要分为技术验收和财务验收,财务验收主要针对财务制度、预算执行、核算真实等的验收,没有对项目产生的效益进行评估,也缺乏科学的效益评估方法。经常存在科研项目完成后即躺在档案盒的不合理现象,未能真正发挥项目投资的效益。 四、对科研企业管理政府类科研项目的建议 (一)提高对项目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 制定合理的内控制度,从流程和制度上规范该类项目的财务管理,并通过组织培训、会议交流、网络传播等方式进行宣贯,提高项目人员的财务管理意识和能力。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将项目财务管理情况与项目人员的利益挂钩,激发项目人员的“主动管理”意识。 (二)加强项目事前评估和预算审批 对项目作出有效的事前评估和严格的预算审批。企业建立相应的项目审批制度和流程,建立拥有相关领域突出能力的专家团队,对项目立项进行审批,并会同项目财务人员进行预算审批,有必要时可以借助外部专家的力量对项目进行事前评估,确保政府资金落实到最需要研究、最能取得效益、最能推动科学发展的项目中去。 (三)修订相关的财务核算制度 科研企业对照国家对科研项目的要求,修订企业的财务管理和核算制度,修改财务信息系统,严格按照预算明细和相关规定进行合理的账务列支。最终做到从原始单据、凭证、会计科目、预算执行、内控制度等各方面都能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四)寻找科学有效的项目效益评估方法 由于科研项目的特殊性,特别是前瞻性的科学理论研究项目,很难找到固定有效的效益评估或审计方法,更加难以量化。目前常用的评估方法主要有:层次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群决策方法、同行评议法、判别分析法等等,建议对政府科研项目进行分析归类研究,对各类别项目建立合理的效益评估方法,并将效益评估结果纳入项目验收中,从而提高政府科研项目投资的效益。 五、结束语 在国家对科研项目进行深化改革之际,科研企业应当抓住这个契机,梳理内部控制制度、加强科研项目管理、积极寻求项目评估方法、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才能更好地发挥政府投资的效益,真正体现科研企业的价值。 财务管理相关论文:现代企业治理模式下财务管理、审计与会计相关性的模型研究 摘 要:在当前的经济制度下大部分企业的治理大都以加强企业会计管理、财务管理以及日常的审计作为工作的中心,确保企业部门资金和会计报告等费用的合理使用,进而保障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但是由于一些企业内部管理工作不到位,导致会计、财务管理和审计三者之间的相关度不够强,进而造成日常工作的混乱。本文通过对三者关系的分析,探讨财务管理、审计和会计三者相关性的模型,进而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财务管理;审计;会计;相关性模型 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再加上政府政策制度的扶持使得我国的企业走上了稳定的发展道路,并且为国民经济的增长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随着现代改革制度的不断实施,我国现代企业发展不断的调整自身的治理模式,除了优化自身的功能和服务质量外,还十分注重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审计和会计工作。但是目前的现状却并不乐观,企业内部的这些工作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并且还需要加强三者工作之间的联系,进而实现企业自身的繁荣和发展。 一、财务管理、审计和会计各自的产生与表现 1.审计人员和审计活动 审计在发展的初期阶段工作内容主要是对企业的账目和报表等进行评估,也属于企业财务管理的一部分,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能够评估出企业财务的问题。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生产的迅速发展,企业内部的管理结构逐渐变得复杂,同时生产经营和控制方面也出现了较多的问题。而审计工作的出现不仅需要对企业的账目进行查看和核对,还需要对企业的内部经营和管理作出相应的考核和评估,进而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和建议。外部审计主要是政府和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产生于责任委托制,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一种表现。主要外部的组织和人员用外界的角度对企业的财务进行监督和评价,根据企业的账目和报表了解公司的经营状况,为企业的经营和账目进行一个正确科学的评价和判断。从内部和外部审计我们可以看出审计工作的主要目的是监督和评价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的正确性和科学性,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科学合理的决策。 2.会计人员以及活动 会计作为市场经济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经营的核心和经济管理的组成部分。随着现代企业的发展,企业中的会计工作显得十分重要,同时会计随着企业经济管理和控制水平的逐步提高而获得了长远的发展。会计主要工作是使用最专业的方式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记录、核算和整理,进而对企业的价值进行管理和控制。因此会计工作是一种总结经济活动的过程,并且有效记录结果的一种方式,进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合理化的建议。会计活动作为职能管理活动的信息基础,在企业的发展中,企业的会计部门还具有一定的监督职能,与企业的财务部门基于科学实践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科学准确的经济活动信息。 3.财务管理人员以及活动 财务管理是企业经济活动的一个特定的方面,是对企业的财务活动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实施控制和管理的一种活动。财务管理具有直接管理的职能,能够正确的处理人与货币之间的关系。财务管理活动能够帮助企业的所有者反应企业的真实运行状况,对企业的运营中产生的财务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最大限度和最大程度上了解企业财务和资金的动向,为企业带来清晰的盈利和亏损信息。 二、现代企业治理模式下财务管理、会计以及审计三者关系模型的构建 学术界对财务管理、会计和审计的研究相对较少,模型的分析也十分少见。本文提出一种自行车模型,分析财务管理、会计和审计三者之间的关系。自行车主要有三部分构成:前轮、后轮和车架。其中前轮主要是提供方向,后轮提供动力,车架联系着前后轮,三者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实现自行车整体的运行。而财务管理、会计和审计师三者就犹如自行车的三个结构,而企业犹如自行车,三者相互协调,共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动力和方向。 1.自行车模型下财务管理和会计的关系 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企业按照财经法规制度和财务管理的原则管理企业的经济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等。会计工作主要进行核算,能够反映出一个企业经济活动和财务管理工作有效性的现状。企业理财和会计的关系有关的学者认为有四种。一种是大财务观念,财务的管理包括着会计活动。第二种是大会计观念,认为会计活动包含着财务管理。第三种是财会管理观念,认为财务管理和会计活动相互融合。第四种是财务管理和会计活动并列观念,认为财务管理和会计活动界限分明。财务管理和会计活动并列观念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财务管理和会计活动各自的职能以及在企业经济活动中的相对独立性,不存在包含的关系和大小的关系。财务管理和会计作为两种不同的经济活动,是属于不同的学科和不同的工作内容。财务管理工作具有自身的客观基础,并且具有不同的性质、属性和职能。在实践工作中,财务管理和会计属于不同的工作部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与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具有很大的带动和影响的作用。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与企业的经营活动共生,并且企业的经营提供科学的管理。财务管理和会计活动的并列同行在自行车模型中表现为前轮为财务管理,后轮为会计工作。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的并列观念在市场经济中是正确的选择,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相符合。因此财务管理和会计活动属于不同的学科和部门。但这并不是否定两者之间的相关性,主要表现为财务管理工作需要会计信息作为支撑,而会计工作用与财务管理活动密切相关,是会计获取资金信息流动的主要途径,进而为财务管理服务。财务管理活动需要会计提供准确、真实的财务信息,这样才能够让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合理调动企业的资金,达到企业资金的平衡流动,进而提高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财务管理人员利用正确的会计信息实现企业资金的合理分配,能够更好的了解和控制企业资金的消耗。财务管理人员的正确决策是建立在有效的科学准确的会计信息基础上的,这样才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正确的财务决策。而会计工作需要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动态的追踪,获取企业资金流动的信息。财务管理为企业的投资和筹资提供一个正确的方向和科学的预测,对企业资金进行合理的分配和管理。而会计工作需要对财务管理的结果进行核算和审核,并且为财务管理提供进一步游泳的价值。在自行车模型中,财务管理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共同为企业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动力和保障。财务管理把握企业的财务活动的方向,会计工作为财务管理提供动力支持,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2.审计和财务管理与会计的关系 审计作为客观获取和评价企业经济活动和经济事务认定的证据,进而证实这些证据的真实性和科学性,并且传递给使用者。国内外学者对审计与会计的关系存在着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审计和会计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第二种观点认为审计和会计属于血缘关系,该观点认为审计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而是会计的组成部分,是会计基础上产生而来的,并且将审计作为会计的一个组成部分。第三种观点认为审计和会计属于平行的关系,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工作内容,分属于不同的学科和部门。本文的观点认为审计工作是在会计和财务管理之上的,对财务管理和会计起着制约的作用。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经济活动的方向,会计提供正确科学的决策信息,而审计是建立在会计和财务管理的基础上,审计依靠会计提供科学准确的信息作为决策的前提条件,并且对会计工作还具有监督和评价的作用。因此审计与会计和财务管理的关系是监督和审查的关系。在自行车模型中,审计作为车架,财务管理是方向,会计是动力,财务管理和会计是基础,审计作为车架凌驾于前轮和后轮之上,并且将两者有效的联系在一起,进而保证企业的长期稳定运行。因此在企业的发展中必须有效的保障会计信息和财务管理活动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这样才能够保障审计工作科学的进行,实现三者的相互监督和相互影响,为企业获取长远的利益提供有效地保障。 三、协调财务管理、审计和会计三者关系的建议 1.正确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改进企业的经营管理 企业在经营活动中要加深对三者关系模型的重要性认识,改进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可以在企业的发展中以自行车模型作为诊断自身企业经济活动的重要标准,及时发展企业在内部管理中存在的结构设计、职能划分等问题,进而以该模型设计企业合理的结构,进行组织上的调整。明确三个部门之间的界限,为企业的绩效管理提供有效的依据。 2.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审计 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审计要按照国家的规范和相关的法律进行,遵循财务管理的相关原则,对被审计的单位进行科学完善的监督和评价。财务内控审计需要查看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体制是否健全,查看有无遗漏、信息不对称等环节,及时检查财务内控的有效性,进而为企业的改进提供正确的依据。重点研究企业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审计的科学方法,促进企业在改进财务管理的同时,又能够提高财务部门的水平和工作质量。 3.建立完善科学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按照内部会计控制的相关制度和规则,结合企业的实际运营情况,为企业的经营活动和业务的处理提供具体有效的规则和程序,实现工作过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进而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保障审计过程的过程化和规范化。 四、结语 企业财务管理、会计和审计活动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为实现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科学的方向和有力的保障。因此在企业的内部管理中要正确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以三者之间的关系模型作为企业管理的标准,进而保障企业财务管理和会计活动的顺利进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建筑工程论文范文:论建筑工程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 【论文关键词】 建筑工程 事前控制 事中控制 事后控制 质量控制 【论文摘 要】 施工是形成工程项目实体的过程,也是形成最终产品的重要阶段。所以,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是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的重点。本文将主要对建筑工程施工阶段质量控制的内容进行分析,就如何加强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提出一些看法。 1.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阶段质量控制的工作程序 在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阶段过程中,为了保证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应对建筑工程建设生产的实物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质量监督和控制。它包括事前的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准备质量控制、事中的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以及事后的各单项及整个工程项目完成后,对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以上系统控制的三大环节,并不是孤立和截然分开的,他们之间构成有机的系统过程。 2. 施工阶段质量控制 为了加强对施工项目的质量控制,明确各施工阶段质量控制的重点,可把施工项目质量控制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三个阶段。 2.1事前控制 事前控制是指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前准备工作的质量控制。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2.1.1根据该建筑工程项目的的坐落方位及占地面积,对施工项目所在地的自然条件和技术经济条件进行调查,选择施工技术与组织方案,并以此作为施工准备工作的依据。项目部有针对性的组织施工队伍及相关人员进行施工准备工作,充分发挥组织的技术和管理方面的整体优势,把长期形成的先进技术、管理方法和经验智慧,创造性地应用于工程项目。 2.1.2对建筑工程项目所需的原材料质量进行事前控制,是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质量控制的基础。首先要求施工企业在人员配备、组织管理、检测方法以及手段等各个环节加强管理,明确所需材料的质量要求和技术标准,尤其是加强对建筑工程项目关键材料如水泥、钢材等的控制。对于这些关键材料,要有相应的出厂合格证、质量检验报告、复验报告等等,对于进口材料,还要有商检报告及化学成分分析,凡是没有产品合格证明及检验不合格的材料不得进场,同时加强材料的使用认证,防止错用或使用不合格的材料。 2.1.3搞好设计交底和图纸会审。工程开工之前,需识图、审图,再进行图纸会审工作,在建筑工程项目开工前,相关技术人员应认真细致的分析施工图纸,从有利于工程施工的角度和利于建筑工程质量方面提出改进施工图意见。 2.1.4收集国家及当地政府有关部门颁布的有关质量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文件及质量验收标准;工程建设参与各方的质量责任和义务,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的要求、标准,质量问题处理的要求等,这些是进行质量控制的重要依据。 2.2事中控制 事中控制是指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2.2.1施工单位自身的质量控制。首先,保证质量控制的自我检测系统能够发挥作用,要求其在质量控制中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其次,完善相关工序的质量控制,对于影响工序质量的因素,纳入质量控制范围;对重要的和复杂的建筑工程施工项目或者工序设立质量控制点,加强控制。 2.2.2进行质量跟踪监控控制。首先,在施工过程中,应密切注意在施工准备阶段对影响工程质量因素所做的安排,而在施工过程中是否发生了不利于工程质量的变化。其次,严格检查工序间的交接。对于重要工序和主要工程,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检查,确认其达到相关质量要求,才能进行下一道工序。 2.2.3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对于重要的工程变更或者图纸修改, 必须通过相应的审查,在组织有关方面研究、分析、讨论、确认后,才予变更指令实施。 2.2.4严格检查验收。第一,每个工序产品的检查和验收,应当按照规定进行相应的自检,在自检合格后向监理工程师提交质量验收通知单,监理工程师在收到通知后,在合同规定的时间内检查其工序质量,在确认其质量合格后,签发质量验收单,此时方可进入下道工序。第二,重要的材料、半成品、成品、建筑构配件、器具及设备应进行现场验收,凡涉及安全功能的有关产品,应按各专业工程质量验收规范规定进行复验, 并应经监理工程师检查认可。 2.2.5项目质量控制应实行样板房制。 2.2.6项目经理部应建立项目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项目经理应对项目质量控制负责,过程质量控制应由每道工序和岗位的责任人负责。 2.2.7应特别重视开工前的检查,工序(相关工种之间)交接检查、隐蔽工程检查、停工复工后的检查。及时处理已经发生的质量问题和质量事故,保证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 2.2.8采购质量控制 采购质量控制主要包括对采购产品及其供方的控制,制订采购要求和验证采购产品。建设项目中的工程分包,也应符合规定的采购要求。 2.3事后控制 事后控制即施工过程所形成的产品质量控制,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2.3.1分部、分项工程的验收。第一,对于在施工过程中形成的分部、分项工程进行中期验收。第二,根据合同要求,对完成之分部、分项工程进行中期验收的同时,还应当根据建筑工程项目的性质,按照有关行业的工程质量标准,评定相应的分部、分项工程质量等级。 2.3.2组织单项工程或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竣工验收。在一个单项工程完工或者整个建筑工程项目完成后,首先施工单位应进行竣工预验收。在预验收合格后,向监理方提出最终的竣工验收申请。 2.3.3当建筑工程质量不符合要求时,应按照要求及时整改。经有资质的检测单位检测鉴定,仍达不到设计要求时,应会同设计单位制定技术处理方案。 2.3.4质量教育与培训。通过教育培训和其他措施提高员工的能力,增强质量和顾客 意识,使员工满足所从事的质量工作对能力的要求。 3.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阶段质量控制的途径与方法 3.1在进行每道工序施工前,项目技术负责人对施工班组长进行书面的技术交底。 3.2质量检验员进行跟班实时质量监督,及时处理发现的质量问题,对不符合建筑工程项目设计及要求的施工,要求其立即停工并限期整改,采取质量一票否决制度。 3.3做好上下工序和交叉工序的交接验收。如果前一道工序不符合质量要求,下一道工序不能施工作业。 3.4合理安排施工工序的交叉。明确交叉单位的责任,做好相关的交接和验收工作,加强对施工产品的保护。 3.5各个施工工序要坚持自检、互检以及专检的质量检查制度,要做到逐级检查,层层把关。要求所有隐蔽工程必须经监理或业主验收,做好隐蔽记录,在业主或者监理签字后才可进入下一道工序。 3.6加强工程资料的管理。项目资料负责人对相关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保证资料和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同时根据合同要求编制竣工资料。 3.7持续有效地开展质量审核,对质量体系运行做出正确诊断,对发现的不合格或潜在的不合格,实施纠正、预防措施,使质量体系步入良性循环。 结束语 本文就建筑工程项目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我们应该在实践中不断的去探索和完善。 建筑工程论文范文:建筑工程基础施工技术策略 一、建筑基础施工技术特点分析 如今,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密度的急剧增加,城市用地逐渐变得紧张,为了很好的解决该问题,一些高层建筑开始备受大城市的青睐。高层建筑物不仅能够有效的降低城市房屋的密度还能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对解决城市人口问题有着不可小觑的意义。高层建筑基础施工的技术水平和工程质量将会严重影响到城市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施工质量。因此,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的首要任务是加强建筑工程基础施工的质量。高层建筑工程基础施工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具体表现为: (1)深基坑工程施工难度较大。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在各大城市中高层建筑到处可见,导致建筑物的施工场地受到了一定的局限。在进行深基坑施工过程中,必须要保证邻近建筑物和周围的地下通信不会受到影响,因此,在进行建筑物施工过程中对基坑的施工技术进行严格的要求。同时,基坑的施工均为临时性工程,在基坑的开挖和支护工程中,要考虑的地下因素较多,主要有基础土层的稳定性及力学性能、基坑支护之间的受力特性、基坑形变发生的程度等问题。上述的三类问题一般与土层的特征有一定的关系。如果在施工过程中未能进行全面的考虑,将会引起相关事故的发生。 (2)建筑物基础的埋置较深。要想提高高层建筑物的使用年限,其建筑物基础的埋深要达到一定的有效深度。如果地基为天然地基,其一般埋置深度为整个建筑物高度的1/12;如果地基为桩基条件,其为整个建筑物的1/15,并且不考虑桩长的埋置深度。基础埋置深度越深,其基础的施工技术难度越大。 (3)裙房与主房基础连接上的特点。在进行高层建筑时,为了既达到实用又能达到美观的效果,很多的高层建筑物都设置了一定数量的裙房,并使主房和裙房有效的连接在了一起。但是由于主楼的高度比较大,而裙房却相对比较矮小,因此可能在施工的工程中会造成建筑物基础的不均匀沉降。所以在进行建筑物施工过程中,要及时有效的考虑有可能发生的不均衡沉降,尽最大可能的消除地基沉降的差异。 (4)基础施工中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在进行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大部分建筑都采用了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我国很多高层建筑的基础施工中其底板厚度都比较厚,有的甚至已经超过了3m,例如上海国际大厦,其底板厚度已经达到了3.5m,并且其混凝土的使用体积也已经达到了1.7万m3。因此,在进行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过程中,要想按时的完成亿立方混凝土的浇筑过程,并且尽最大可能的降低由于温度引起的裂缝现象,可想而知,该施工技术控制的艰难性。 二、建筑工程基础施工技术的分析 2.1桩基施工基础的分析 在进行基础工程施工过程中,吊桩时,桩与桩架之间必须要保持一定的垂直距离,一般被控制在4m以内。在吊桩之前,要将桩稳定的固定住,并选择正确的吊桩点,吊桩速度均匀,避免吊桩过程中桩身发生偏斜。在进行插桩时,必须保证桩与地基口对准,如果需要进行矫正时,也最好不要用力敲打。当桩安装完成后,要及时的将桩周围的孔隙进行回填。当桩管被安全的放到规定深度时,应立刻将桩锤和桩帽提升到规定的位置,一般规定为大于4m,并进行桩的加固,然后开始对桩进行相应的检查工作,一切正常之后开始对桩浇筑混凝土等施工工序。 2.2基础施工中混凝土的施工技术 在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大部分建筑都采用了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对于高层建筑施工而言,大体积混凝土有着多方面的优点,例如水泥的用量较多、面积较大等。在进行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当水泥被水化后会及时放出大量的热,使混凝土具有收缩应力,从而导致混凝土表面产生一定的裂缝,对建筑物的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另外,在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完成后,要对其进行长期的保温养护,促使其缓慢降温,否则会因为内外温差较大而导致裂缝的产生。因此,在进行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时必须对该项技术加强施工方面的控制,有效的减少裂缝的产生。 2.3钢筋工程基础施工技术分析 在建筑物基础施工过程中钢筋工程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进行施工之前,必须熟悉图纸。对于钢筋的绑扎必须有专门的技术人员或相应的施工工序,并对钢筋的规格、数量进行严格的控制。要对柱插筋位置进行严格的控制,严禁钢筋发生位移,影响建筑物的质量。在施工过程中未经批准不得随意更换钢筋的型号。一切安装合格之后,在进行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必须派专门人员对钢筋进行看护,并及时纠正钢筋在浇筑过程中发生的偏移,保证工程的质量。 三、结束语 随着我国高层建筑的不断增多,在建筑物施工工程中必须严格控制其基础施工技术,因为其决定一个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在建筑物施工过程中,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基础施工技术,并严格按照当地的相关规章制度进行建筑物基础施工,充分保证建筑物的施工质量,有效降低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 建筑工程论文范文:加强建筑工程物资管理工作应采取的途径和方法 近些年来,我国的建筑施工企业,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 由于建筑行业自身存在着点多、面广、工期长、队伍杂等特点, 决定了其在迅速扩大规模的同时, 成本不断上升, 材料费居高不下, 资金周转越来越慢,部分企业效益开始下滑。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企业物资资源管理落后, 阻碍了生产过程的正常进行, 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 改变施工企业物资管理现状, 加强物流管理, 是施工单位节约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的潜力所在,本文以统计学在建筑工程物资管理工作中的运用为主题,对建筑工程物资管理进行了探索。 建筑工程从施工准备、破土开工到收尾竣工,整个过程都离不开物资管理。从这个意义上说,施工由始至终实际上打的就是一个“物资仗”。既然是这样,物资管理工作的成果如何?物资消耗是否合理?物资管理的手段是否先进?自然就同基本建设工程成本的高低和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息息相关。 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施工企业管理落后,在整个企业管理的链条中物资管理这一环节又突出显得薄弱的客观事实。但我们施工企业物资管理工作的现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 一、我国建筑工程物资管理具体存在着一些问题:物资消耗比率大,工程成本高;在不少企业里,由于物资管理不当造成越定额、超标准的消耗是屡见不鲜的。成品保护不善,损失浪费多。现在有不少施工企业,在于工程质量问题,在返工重修中消耗的物资是难以精确计算的,企业里经济责任制不建全,质量同效益不能紧密挂勾,返工超耗一律由企业包下来,问题更为严重。另外,由于不能很好进行成品保护,许多工程交验前门窗、照明设备、玻璃、楼梯栏杆等有的被损坏,不得不修补重做,也浪费了许多人力和物资。 二、 物资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原因: 1、物资管理方法和手段落后。我们现在的管理方法,基本上还是停留在传统管理阶段,不能适应企业管理现代化的要求。在物资的采购、运输、保管、使用等一系列环节中都缺乏科学评价和程序,特别是一到施工紧张和物资短缺时,往往就“萝卜拔了不带泥”;现场物资供应和也不善于机动掌捉,灵活运用,往往违背了供求规律。我们知道,任何一项工程的建成都是生产资料价值形态的转移,正是在这种转移中产生了投入与产出的价值比。由于我们有些物资管理部门和人员,缺乏这方面的科学知识,业务素质较差,物资管理中做不到科学化、物资保管做不到规范化、物资使用做不到合理化。 2、现行的物资消耗定额不准、不全、不配套,也是造成物资超耗的重要原因。是现在有的物资消耗定额脱离实际,存在偏高偏低,执行起来有很大困难;还有一些物资没有消耗定额,以致造成部分物资消耗失控。另外,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供给制的物资供应方式,养成了人们一种“张口伸手”的惰性,过去在伐们有些企业领导人和管理干部头脑中,物资节约的意洪是不够强烈的,往往是片面追才产值,忽视工租质量和物化劳动的节约。其次,是尽管有各类物资的消耗定额,但是不能严格执行,班组领料有的也不实行限额:,特别是大宗材料使用,几乎是放,大家拿。再次,是物资管理上缺乏明确的奖罚制度,也是造成原材料浪费的一个重要原因。从施工企业内部来说,工人超过了劳动定领,可以多拿计件超额工资,而节约了原材科,也得不到奖励。久而久之,助民了重数超额,忽视节约的思想。 3、现场管理还没有做到科学化。施工现场是各类建材物资的集散场所,现场管理如何对物资管理影响极大。“工完、料净、场地清”这本是在我们施工企业多年的一句形象话。但是我们有些工地说是说、做是做,工完料不净,场地杂乱无章。 三、统计在建筑工程物资管理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 1、统计工作为领导决策提供信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的一切活动都要以市场为中心, 企业要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必须加强各种管理, 尤其是基础管理工作, 提高决策的科学性。这一切都离不开市场信息。通过在内部建立统计信息网络, 广泛搜集企业所需要的各类信息诸如库存量、物资消耗量、历年物资消耗统计资料、资金控制指标等, 为领导更好地进行物资管理决策打下坚实的基础。 2、统计对建筑工程物资管理全过程进行监控领导不仅在制定物资管理决策时需要统计信息, 在控制物资管理过程中同样需要。通过各种定期报表、重点调查、抽样调查等多种具体有效地形式, 对物资管理全过程进行监测、控制, 发现问题, 及时解决, 保障企业的物资管理运行处于最佳状态。可以通过统计报表、统计信息、简报等, 使决策者及时了解库存情况, 各项计划实际执行情况。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没有实现决策目标, 找出原因, 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供决策者参考。 3、统计对建筑工程物资管理水平高低、经济效益优劣进行衡量管理上台阶, 经济效益好是进行物资管理的中心。统计可以通过制定的物资消耗定额、库存资源情况、物资节约及浪费情况等方面, 结合财务收支状况进行综合分析,衡量物资管理水平面的高低, 经济效果的优劣。 四、发挥统计工作职能, 指导建筑工程物资管理工作 统计作为一种认识社会现象的重要手段, 它为一定的经济体制服务。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 目前的统计工作呈纵向的垂直型、横向的辐射不够, 各统计部门除了完成上级部门规定任务外, 没有面向市场, 面对社会准确、及时、全面、系统地收集、整理分析本部门所需要的资料, 各统计工作的范围基本上只限于事后反映企业内部的经济活动和成果,通过相关统计资料及时了解本企业物资库存动态情况, 物资采购管理状况, 对编制物资计划、安排生产、加强建筑工程物资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优化统计的信息职能, 为加强建筑工程物资管理工作奠定基础在现有的体制下, 统计作为建筑工程物资管理工作中重要的环节, 应义不容辞地将决策者作为自己的第一服务对象, 为其提供全方位信息。以现有的综合统计为中心, 以班组统计、车间统计、专业统计三级统计网为基础, 在本厂内部形成一个管理信息网络, 并与其它相关部 门信息机构联系起来, 形成一个上下贯通, 左右相连, 内外结合的信息网络体系。如某企业采用计算机管理, 对基础资料的搜集采取集中管理法, 在供应部门建立一套全厂完整的物资分类台帐, 各仓库、车间基础资料经供应部门集中登帐, 在每月 24 日进行汇总编表, 并与财务部门及相关科室进行联网, 大大提高了统计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便于管理人员及时、全面了解物资管理状况。 2、深化统计的咨询职能, 作好决策者的参谋一个完整的统计活动应经过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四个阶段, 才能达到对客观事物规律性的认识。统计要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对决策者想要了解的问题、需要掌握的问题、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分析, 将传统的统计分析方法与现代的统计分析方法有机结合起来, 多层次、多角度地开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专题分析和系统分析, 搞好近期预测工作, 及时提出切实可行的咨询意见和建议, 供决策者参考。 3、强化统计的监督职能, 对建筑工程物资管理全过程进行监控和预警在建筑工程物资管理全过程中, 由于企业内部条件及各种外部因素影响, 必然会出现种种背离决策目标的不协调现象, 如由于人为的因素, 造成物资超储, 在企业月报里应有所反映, 适当采用利用、代用措施, 降低物资库存, 相应地增加了流动资金, 加快物资周转速度, 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 4、提高专职统计人员素质, 是进行有效建筑工程物资管理的人才保障发挥统计的整体功能, 积极参与企业建筑工程物资管理, 要求企业统计人员既要有较深的统计专业知识, 又要有多方面的经济管理知识、综合分析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因此, 企业统计人员必须重视自身知识的更新以及加强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 如市场营销、市场预测、企业管理、数理统计、电子计算机应用等, 以扩展视野, 提高业务素质。 五、加强建筑工程物资管理工作采取的其他途径 对施工企业来说,竞争的实质是比质量,比价格,优质、低价才能取胜。因此,加快 物资周转,降低物资消耗,节约原材料就成了企业生存与发展的迫切问题。所以,加强物 资管理,既是改革深入的必然趋势,也是施工企业搞活经营的客观要求,是施工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具体有: 1、树立折的思想观念,加强物资管理意识:我们强识物咨管理,首要的是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只有各级领导,广大千部和职工节约的意识增强了,在行动.上才能有自觉性。要通过思想教育在广大干部和职工中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养成优良的职业观和道德观。 2.要有全面、准确的物资消耗定额: 建设工程是“百年大计”,必须“质量第一”。在施工中要严格按设计要求供料,要采取措施防止物资管理失调和失控。这里的关键就是要有准确、全面的物资消耗定额。具体办法就是要制订、补充、修改物资消耗定额,以此做为企业经济核算的科学依据,有了定额还要严格执行,真正做到“有法必依”。 3.要研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物资管理措施。前边我讲的物资管理现状是从一般和总体上讲的。就每个施工企业,由于管理水平上的差异,问题的程度也不尽相同。但是,无论属于那种情况,当前最迫切的都要着手进行物资管理上的整顿。要从管理方法人手,一项一项的制定出相应措施。就一个企业来说,在企业发展总目标中一定要有物资管理的相应目标。就是说要把物资管理纳人企业方针目标管理的总体规划之中。今后,评价管理干部的政绩要评价节约意识,考核企业要考核物资消耗程度;检验管理升级要检验物资管理水平。 4.要有相应的经济政策。各企业都要建立节约有奖、浪费受罚的分配政策和奖惩 制度。分配的原则应当是把有限的奖金使用在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物资消耗上,要突出 重点,讲求实效。不能平均分摊,各得一份;好坏不分,机会均等。 5.在物资管理上要认真执行现代化管理方法和手段。要逐步运用网络计划、电子计算机等现代化工具。为此,各施工企业都要注意这方面的智力开发和专门人才的培养。 建筑工程论文范文:建筑工程中质量问题的分析及防治措施 1.建筑工程存在的质量问题 目 文秘站:建筑工程经过不断的发展与改进,工程质量不断提高与稳定,但是,伴随工程的一些新问题与老顽疾仍是令人头疼的问题。有些甚至严重危害到建筑结构和使用安全功能,如:水泥地面空鼓、开裂、起皮、起砂,厨卫、屋面、外墙渗漏严重,门窗缝隙大,下水道堵塞,厕浴间地面倒坡、积水,滴水线 向内斜导等等现象,有的建筑出现严重的不均匀沉降,个别建筑甚至发生整体坍塌事故,此类问题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诸多不便和不安全因素。 确保建筑工程的质量,是工程设计、施工、监理、管理中永恒的主题,是设计、施工单位的生命。“百年大计、质量第一”是建筑工程实施中的座右铭。建筑业一直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房屋建筑工程质量也是广大市民普遍关心的问题,在房屋建筑工程建设和使用过程中显现出来或大或小的质量问题绝不容忽视,因此其质量问题均应认真进行分析,找出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进行严格处理,直至符合有关的质量标准的要求。 2.问题与分析 住宅工程中常存在如混凝土裂缝、屋面工程渗漏、墙体工程渗漏、厕浴间渗漏等常见质量问题。本文对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2.1混凝土裂缝 (1)原因分析。住宅工程中常见的干缩裂缝现象为表面性的,宽度较细,其走向纵横交错,没有规律性。原因是:1)混凝土成型后,养护不当,水泥水化热反应不能正常进行,水分过早蒸发或冻结,混凝土表面和内部体积收缩不同,出现拉应力,引起混凝土表面开裂和强度降低;2)混凝土构件长期露天堆放,表面温度经常发生剧烈变化;3)混凝土过度振捣,表面形成水泥含量较多的砂浆层等。 (2)预防措施。1)混凝土及时进行养护,为混凝土的硬化创造必需的湿度、温度条件。长期露天堆放的预制构件可进行覆盖并定期洒水,保持湿润;2)混凝土应振捣密实,并对板面进行抹压,在混凝土初凝后,终凝前,进行二次抹压,以提高混凝土抗拉强度。减少收缩量。 2.2屋面工程渗漏 (1)原因分析。屋面工程的重点是防水。防水的关键在细部构造。很多漏水主要部位如山墙、檐口、变形缝处就是因为细部-构造未按规范执行,施工粗糙造成的。以及由于温度的变化使防水层遭到破坏或者由于水蒸汽的压力,使卷材空鼓,破裂后造成渗漏等原因。 (2)预防措施。屋面工程施工前通过图纸会审,掌握施工图中的细部构造及有关技术要求,施工单位应编制施工方案或技术措施。屋面防水工程应由相应资质的专业队伍施工。屋面工程所采用的防水,保温隔热材料应按规定抽样复检。严禁使用不合格的材料。伸出屋面的管道、设备或预埋件等,应在防水工程施工前安设完毕,屋面防水层完工后,不得在上凿孔,打洞或重物冲击等。 2.3厕浴间渗漏 (1)原因分析。厕浴间的渗漏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设计的原因,有材料的原因,以及施工工序上的原因,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渗漏。 (2)预防措施。主要注意细部,如:浴厕的门脚不应穿过地面防水层,待地面防水层完成后,才安装门框。厕浴间应采取迎水面防水,地面防水应设在结构层的找平层上面,并反上墙面高出地面150mm。厕浴间的地面应向地漏方向找坡1%~3%,地漏口标高应低于地面不小于20mm。地面及墙面找平层均应采用1:2.5~1:3水泥砂浆。洁具、器具、水龙头等设备沿墙周边和门框、预埋件、穿过防水层的螺钉周边均应高性能密封材料密封。柔性防水层上,应先做水泥砂浆保护层,后做面层。地漏口周围、穿过地面或墙面防水层的管道及预埋件的周围与找平层间应嵌填密封材料,地漏与墙面的净距宜为50mm~80mm。 2.4水泥地面起砂、空鼓 2.4.1 地面起砂 1)原因分析。水泥砂浆水灰比过大、工序安排不当。以及压光时间过早或过迟、养护不当、水泥地面冬季施工时受冻、原材料不合要求:水泥标号过低,砂子粒度过细等。2)预防措施。a.严格控制水灰比以及垫层要充分湿润;b.掌握好面层的压光时间,压光一般不应少于三遍。但切忌在水泥终凝后压光;c.水泥地面压光后,应视气温情况,一般在一昼夜后进行养护;d.在低温下施工时,应防止早期受冻;e.水泥宜采用早期强度较高的普通硅酸盐水泥,标号不低于325号。砂子宜用粗中砂。 2.4.2 地面空鼓 1)原因分析。a.垫层(或基层)表面清理不干事净;b.垫层(或基层)不浇水湿润或浇水不足;c.垫层(或基层)表面有积水,影响面层和垫层之间的黏结;d.水泥浆结合层刷浆过早等。2)预防措施 a.严格处理底层;b.认真浇水湿润,使基层有清洁、湿润、粗糙的表面;c.清理一次干净积水;d.注意结合层的施工质量,严格做到随刷随铺。 上述只是几点常见问题,总体来讲是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施工质量保证体系,包括:承包单位的质量保证体系、监理单位的质量控制体系,两者相辅相成,以保证工程质量。同时加强对施工图的质量 控制,以防止由于设计水平低下而造成质量问题。现在人们对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只要我们严格控制各阶段的质量,就能建造出高水准的工程,来回报社会和服务社会。 3.整体防治措施 3.1制订治理质量问题方案 从日常的工程质量监督检查的情况来看,目前建筑工程质量通病治理起来还具有一定难度,不可能在短时期内消除。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进行治理,分期分批,有重点有目地来控制治理质量通病。当有些质量通病涉及多个方面因素时,还要通过协调或组织力量攻关,抓住重点,以点带面,制定行之有效的治理方案。 3.2消除设计欠周出现的质量问题 设计单位及设计人员对出现的工程质量问题要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如果属于设计欠周造成的,应通过改进设计方案来治理。当施工图完成之后,应详细地向施工人员做好技术交底工作,听取他们的意见,修改设计中欠周之处,为了使设计切合实际和避免差错,设计人员不仅要经常去现场参加实践,积累设计经验外,还应学习有关施工验收规范及质量检验评定标准。设计人员应考虑业主投资的综合效益,如果设计考虑周到,即使建造工程的造价难以降低,也可以使有效地减少质量问题,建成之后减少维修费用。 3.3提高施工企业的综合素质。改进施工工艺,提高质量意识 据统计,我国由于施工因素造成的质量问题占所有质量问题的80%左右,因此提高施工企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减少困施工不当造成的质量问题至关重要。 3.4对治理难度大的质量问题,要组织科研 力量研究攻关;对不配套,不成熟的施工技术,应制止推广。 3.5重点把好材料、制品及设备质量关 材料使用前严格遵守“先检后用”的原则,做到:择优选购,不要采购生产厂家不清、质量不明的建筑材料、制品或设备。购入的材料、制品在使用前,必须严格按规定进行质量检验和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对一些性能尚未完全过关的新材料,要慎重使用。对于地方生产的建筑材料,制品及设备应该加强质量管理,实施生产许可证和质量认证制度,从根本上杜绝不合格的产品的流入社会。 3.6适当提高质量通病的易发部分工程的造价 从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的状况出 发,国家的建筑工程质量标准还是比较低的,有的工程造价也比较低,在短期内大幅提高工程造价存在困难,但对一些由于造价较低而易出现工程质量问题的部位,应适当提高工程造价,有关管理部门应重视,杜绝一味地降低工程造价,而忽视工程质量的现象。 3.7加强现场监理 各监理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质量控制体系,加强项目监理机构的质量管理,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配备监理人员,督促现场监理人员认真履行各自监理职责。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加强对监理单位的监督管理,提升施工现场监理质量。 (作者单位:广西东建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广西南宁 530022) 建筑工程论文范文:建筑工程施工阶段质量控制浅论 质量作为工程项目的灵魂,是杜绝各种安全隐患、确保工程顺利建设的关键所在,而施工阶段的质量是整个工程项目质量的核心所在。施工人员是建筑施工的直接操作者,他们自身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建筑工程的质量。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阶段,质量控制对策 随着我国对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投资,建筑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建筑市场也产生了激烈的竞争。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信誉已成为企业最响亮的口号。质量作为工程项目的灵魂,是杜绝各种安全隐患、确保工程顺利建设的关键所在,而施工阶段的质量是整个工程项目质量的核心所在。 1.施工阶段质量控制现状及存在问题 现行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体制还处于破旧立新的发展过程中,存在整体水平不尽如人意的状况,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1政策引导不够 在计划经济下,政府要求企业的是产量和速度,质量往往不是重要的考虑对象。长期以来,企业养成了只重产值速度,不重质量效益的习惯。在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过程中,建筑企业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唯一的出路就是提高产品质量,而产品质量的提高是靠一定生产手段来实现的,机具设备更新不及时、施工工艺落后、技术工人短缺等普遍存在的问题,使企业很难选择质量效益这条路子。 1.2企业人员素质不高 人的因素始终是影响产品质量的最关键因素,操作工人是每一工序的直接完成者,技术、质量检查人员是建筑质量的把握者,企业领导是质量目标的制定者和推动者,他们综合作用的发挥决定了建筑产品的质量。然而建筑企业领导者的素质参差不齐,对企业领导者的监督机制和奖罚机制也不健全,一些企业领导更是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到产品质量上,而是在拉关系、请客送礼上面。企业技术人员的结构也存在一定缺陷,技术人员队伍由于年轻而经验不足,吃苦耐劳的精神不够,工作较为浮躁。目前,建筑企业的主要施工人员来自农民工,人员的流动性较大,操作工人素质与业务能力也较低。 1.3质量管理方法徘徊不前 由于建筑企业人员业务素质较低,一些质量管理最基本的方法没有得到普及,企业采用较多的排列图、因果图等工具,无法较好的预防施工过程的不合格工序。质量管理强调的是过程管理,这是最基本的要求,而很多施工企业连这都做不到。离开必要的质量控制技术,企业要提高工程质量,只能成为一句空话。 2.质量控制对策 工程施工阶段质量控制的内容很多,且贯穿于施工阶段的事前、事中、事后。要想把施工阶段工程质量抓好,就要从全过程抓起。 2.1事前预防控制 2.1.1加强在岗人员培训,技能教育与质量教育相结合 施工人员是建筑施工的直接操作者,他们自身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建筑工程的质量。因此,对施工人员进行全面的培训是质量控制的基础。首先要提高他们的质量意识。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的观点,施工人员应当树立五大观念:质量第一的观念、预控为主的观念、为用户服务的观念、用数据说话的观念以及社会、企业综合效益观念。其次培养他们的技术素质。通过常规培训与取证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岗前、岗中培训, 做到教育培训多样化、经常化、制度化,让每一个在岗工人熟练掌握必需的安全生产技能与操作规范。管理干部、技术人员也应有较强的质量规划、目标管理和操作规程的法制观念。服务人员则应做好技术和生活服务,以有效的工作质量间接地保证工程质量。 2.1.2原材料、构配件、机械设备实行“三检”检查 原材料、成品、设备的质量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在监控过程中不仅要检查进场实物,还要检查质保书,看它的型号、规格、性能等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对钢材、水泥、防水材料等要根据规定做实验;对易碎、易潮、易变形污染的物品,在运输、堆放、安装等过程中要进行全程监控。加强施工单位在组织管理、检测程序、方法手段等环节上的管理,明确对材料的质量要求和技术标准,切实实行"三检"制。产品由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质监员及有关工程队组长进行"三检"签字认定,方可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此外,现场人员还采用巡视、平行检查、跟班旁监,随机抽查的方法,待施工单位进行"三检"后再进一步验收,未经检验的材料不允许用于工程,质量达不到要求的材料及时请退出场,将质量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2.1.3认真会审技术资料 技术资料包括熟悉和审查项目的施工图纸;项目建设地点的自然条件、技术经济条件调查分析;编制项目施工组织设计等。图纸是施工的主要依据,学习及会审设计图纸是质量监控的首要环节。在施工前必须认真阅读,了解设计意图,考虑是否有利于施工。在有些场合下,虽然设计是符合规范的,但由于施工较困难,需对设计进行适当的优化,以保证工程质量符合规范的要求。施工组织设计是施工单位编制的指导施工全过程各项活动的综合性技术文件,主要审查其保证工程质量的可行性、技术的科学严密性、组织措施的有利性等。通过这一工作,督促施工方对不足之处进行修改、完善,然后检查落实,从而达到优先控制的目的。 2.2事中动态控制 2.2.1加强监理人员的监督作用 工程监理人员的主要任务是对影响工程质量的各种因素进行全面监理,保证工程完工后安全舒适、可靠高效地使用。因此,工程监理是工程质量控制的关键。监理人员的工作任务是检查工程是否按图纸、规范、标准进行施工,在搞好巡视、检查、旁站等工作的同时,把按工作程序办事作为工程质量控制的重点。其工作重心主要有:一督促施工单位做好施工技术交底工作。论文参考网。论文参考网。 让施工人员明白下道工序的任务和方法,工序质量才有保障。二督促施工单位做好自检、互检、专检制度的落实。未实行三检或三检有问题的工序,监理人员不予检查确认。三通过对工序质量的巡视、检查,对重点部位、关键环节的全天旁站监理,严把工序质量关。四检查验收隐蔽工程、分部、分项工程,未检查或检查不合格者,不得进入下道工序施工。 2.2.2控制检查方式,坚持数据说话 要想取得好的工程质量,还要有得力的检查手段,工程中主要检查手段有目测法、实测法和实验检查。现场管理人员通过现场巡视,实地测量结果和数据来检查和判断工程质量,以所测数据来评定质量等级。如轴线偏多少,标高低还是高,钢筋绑扎少了几根,规格绑错多少等。提前以书面通知施工单位并附上所测的数据,利用数据的不可替代性客观反映问题,避免施工单位对质量问题的遮掩。 2.3事后验收控制 工程质量的事后控制是根据当期施工结果与计划目标的比较分析提出的控制措施。它是利用事后反馈的信息实施控制的,其控制思想是总结过去的经验与教训,把今后的事情做得更好。当分项、分部工程或单项工程施工完毕后,我们及时按相应的施工质量验收标准和方法,对所完工的工程质量进行验收。对于有建筑通病的事后控制,如雨后渗漏、墙体裂缝等影响观感和使用功能的,要在材料、设计、施工、管理上查找原因,由施工单位制定专项方案,总监审批并后将问题处理。技术事故的事后控制要查明原因,及时上报,由设计院、专家会诊后拿出整改方案,监理监督整改。论文参考网。事后控制以计划执行后的信息为主要依据,确保每个产品合格,并把不合格产品及时反馈给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进行设计变更或返工、整改,从而使工程既保证质量又不影响进度,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总的来说,建筑工程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牵涉了很多因素,这些因素不仅要考虑到技术还要考虑到管理,这都需要我们在日后的工作中慢慢实践积累。 建筑工程论文范文:建筑工程雨季施工技术 摘 要:广东省茂名市春、夏两季为一年中多雨的季节,这一时期的建筑工程搞好防雨施工尤显重要。结合茂名市雍景花园A、B、C栋商品房的建设,谈谈建筑工程雨季施工技术。 关键词:建筑工程;雨季;施工;技术 1 雨期施工的要求和准备工作 1.1雨期施工的要求。根据雨期施工的特点,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合理进行施工安排;密切注意气象预报,做好防汛准备工作。 1.2雨期施工的准备。做好现场排水工作;做好原材料、成品、半成品的防雨工作;制定现场房屋、设备的排水防雨措施;备足排水需用的水泵及有关器材,准备适量的塑料布、油毡等防雨材料。 2 雨期施工措施 对于大中型工程的施工现场必须做好临时排水系统的总体规划,其中包括阻止场外水流入现场和使现场水排出场外两部分。其原则是上游截水、下游散水;坑底抽水、地面排水。规划设计时,应根据各地历年最大降雨量和降雨时期,结合各地地形和施工要求通盘考虑。 施工现场的排水相对简单:低于地面的基坑排水只要确定相应流量就可选用相匹配的水泵和组织人工排水;高于地面的施工现场只要相应的排水渠道不使场内积水即可。 2.1土方和基础工程 土方工程和基础工程受雨水影响较大,应注意以下几点:雨期开挖基槽(坑)和沟管时,应注意边坡稳定;为防止被雨水冲塌,可在边坡上加钉钢丝网片,并抹上10厘米细石砼;也可用塑料布遮盖边坡;雨期施工工作面不宜过大,应逐段、逐片分期完成。基础挖至标高后,及时验收并浇筑砼垫层。如被雨水浸泡后的基础,应做必要的挖方回填等恢复基坑承载力工作;为防止基坑浸泡,开挖时要在坑内做好排水沟、集水井并组织好必要的排水力量;位于地下的池子和地下室,施工时应考虑周到。对雨前回填的土方,应及时进行碾压并使其表面形成一定坡度,以便雨水能自动排出;降雨量大时,应停止大面积的土方施工;对于堆积在施工现场的土方,应在四周做好防止雨水冲刷的措施。 基础施工完毕,应抓紧基坑四周的回填工作。停止人工降水(排水)时应验收箱形基础抗浮稳定性、地下室对基础的浮力。抗浮稳定系数应不小于1.2,以防止出现基础上浮或者倾斜的重大事故。如抗浮稳定系数不能满足要求时,应继续抽水,直至施工上部荷载加上后能满足抗浮稳定性要求为止。当遇到大雨,水泵不能及时有效地降低积水高度时,应及时将积水灌加到箱形基础内,以增加基础的抗浮能力。 2.2砌体工程 砌体的整体稳定性多取决于砂浆的等粘结剂以及砌体材料的含水量,应掌握以下要点:砖在雨期必须集中堆放,不宜浇水。砌墙时要求干湿砖块合理搭配。砖湿度较大时不可上墙。砌筑高度不可超过1米;雨期遇大雨必须停工。砌砖收工时应在砖墙顶盖一层干砖,避免大雨冲刷灰浆。大雨过后受雨水冲刷过的新砌墙体应翻砌最上面两层砖;稳定性较差的窗间墙、独立砖柱,应架设临时支撑或及时浇筑圈梁;砌体施工时,内外墙要尽量同时砌筑,并注意转角及丁字墙间的连接要同时跟上。遇台风时,应在风向相反的方向加临时支撑;砌体砂浆的拌和量不宜过多,以能满足砌筑需要为宜。拌好的砂浆要注意防止雨水的冲刷;雨后继续施工,须复核已完工砌体垂直度和标高,并检查砌体灰缝,受雨水冲刷严重之处须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 2.3砼工程 模板隔离层在涂刷前要及时掌握天气预报,以防隔离层被雨水冲走;遇到大雨应停止浇筑砼,已浇部位应加以覆盖。现浇砼应根据结构情况和可能,多考虑几道施工缝留设位置;雨期施工时,应加强对砼粗骨细料含水量的测定,及时调整用水量;大面积砼浇筑前,要了解2~3天的天气预报,尽量避开大雨。砼浇筑现场要预备大量防雨材料,以便浇筑时突然遇雨进行覆盖;模板支撑下回填要夯实,并加好垫板,雨后及时检查有无下沉;下雨时不得进行钢筋焊接、对接等工作,急需时应做好防雨工作或将施工场所移至室内进行;刚焊好的钢筋接头部位应防雨水浇淋,以免接头骤冷发生脆裂影响建筑物质量。 2.4吊装工程 构件堆放场地要平整坚实,周围要做好排水工作,严禁构件堆放区积水、浸泡,防止泥土粘到预埋件上;塔吊基础必须高出自然地面15厘米,严禁雨水浸泡基础;雨后吊装时,应首先检查塔吊本身稳定性,确认塔吊本身安全未受到雨水破坏时再做试吊,将构件吊至1米左右,往返上下多次稳定后再进行吊装工作;雨天可能会影响驾驶员的视线,如果司机没有在雨天吊装的经验,最好停止吊装工作;或请有经验的司机来进行;停止施工时,应将塔吊的吊钩收回靠拢塔身,不得在吊钩上遗留吊索、建筑构件等任何物体;雨天由于构件表面及吊装绳索被淋湿,导致绳索与构件之间摩擦系数降低,可能发生构件滑落等严重的质量安全事故,必要时可采取增加绳索与构件表面粗糙度等措施;雨天吊装应扩大地面的禁行范围,必要时增派人手进行警戒。 2.5屋面工程 卷材防水屋面尽量在雨季前施工,并同时安装屋面的落水管;雨天严禁油毡屋面施工,油毡、保温材料不准水淋;雨期屋面工程应采用湿铺法施工工艺。湿铺法就是在潮湿的基层上铺设卷材,先喷刷1~2道冷底子油,喷刷工作宜在水泥砂浆凝结初期进行操作,以防基层浸水。 2.6抹灰工程 雨天不准进行室外抹灰,至少应能预计1~2天的天气变化情况。对已经施工的墙面,应注意防止雨水污染;室内抹灰尽量在做完层面后进行,至少已做完层面找平层,并已铺一层油毡;雨天不宜做罩面油漆。 2.7脚手架 雨期施工,脚手架应采取以下措施:加固脚手架基础。在脚手架底部加垫钢板或以条石为基础;适当添加与建筑物的连接杆件。脚手架上的马道等供人通行的地方应做好防滑与防跌落措施;检查脚手架连接处的连接件,如发现松动或位移应立即加固和恢复;雨期不得在脚手架进行过多施工,工作面不宜铺得过大,要控制脚手架上的人员、构件及其它建筑材料数量,在脚手架上的动作不宜过于激烈;金属脚手架要做好防漏电措施。脚手架与现场施工电缆的交接处应有良好的绝缘介质隔离,并配以必要的漏电保护装置;或重新布置施工电缆,避免与金属脚手架的交接。 2.8施工机械的防雨防雷及施工现场的用电 所有机械操作棚要搭设牢固,防止倒塌漏雨。机电设备应采取防雨、防淹措施,安装接地安全装置、机动电闸箱的漏电保护装置要可靠;雨天要防止雷电袭击造成事故,在施工现场高出建筑物的塔吊、人货电梯、钢管脚手架等必须装设防雷装置;施工机械的排气孔要用塑料布或其他防雨材封堵;坑、沟内的机械最好移至地面、以防雨过大被淹没;现场施工电缆要集中摆设,防止杂乱无章、及时更换绝缘外套老化或破损的电缆线;不必要的电缆线要及时收回。 3 雨期施工的安全措施 雨期施工主要应做好防雨、防风、防雷、防电、防汛等工作。基础工程应开设排水沟、基槽、坑沟等,雨后积水应设置防护栏和警告标志,超过1米的基槽坑井应设支撑;一切机械设备应设置在地势较高、防潮避雨的地方,要搭设防雨棚。机械设备的电源线路要绝缘良好,要有完善的保护接零;脚手架经常检查,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或更换加固;高层建筑、脚手架和构筑物要按电气专业规定设临时避雷装置;脚手架上马道要采取防滑措施,下雨后及时清扫,并随时检查脚手架、电气设备的安全措施;现场严禁使用裸线,并设专人维护管理用电设施,严禁私自改拆线路,严控各种规程制度;凡参加施工人员一律禁穿拖鞋、硬质等易滑鞋。 建筑工程论文范文: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相关控制措施 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然而建筑工程作为人们生活的重要保证,其施工质量的好坏不仅关系着社会的发展,更是直接决定着建筑施工行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发展命运。在当前竞争日益激烈的建筑市场中,施工的质量问题已经成为了建筑行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在激烈的建筑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断提高我国建筑工程施工的整体质量,加强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逐渐成为现阶段我国建筑行业不断发展的重要内容。 1、加强建筑施工质量控制 在进行建筑施工项目工程的投标时,首先,为了确保整个工程项目施工过程的正常运行,要做到以工程项目经理为核心,对工程项目技术的负责人进行有效的施工质量控制,并且,由工程施工项目部的施工人员,对整个工程项目的施工进行直接领导,对施工中的各个关键环节进行明确的技术指导,在整个施工运作程序中,保证企业内部施工项目部可以通过项目计划、项目施工检查及项目处理工作,对项目实施的全过程进行管理,确保整个项目的制定和实施都符合国家的相关标准。而且,要根据建筑施工项目的实际情况,组成一个健全的施工项目决策体系,从工程项目的经理到施工项目技术的负责人,以及项目施工人员和项目质量监督员等,都需要有健全的质量控制机构,形成一个从上到下的工程项目施工质量控制机构,各施工人员各自发挥各自的工作职能,对项目施工人员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 2、建筑工程施工准备工作的质量控制 2.1设计图纸的审查 每个建筑工程的施工都是从设计图纸开始,确保图纸的设计质量好坏不仅可以有效的保证建筑工程施工设计的合理性,而且还可以对整个工程施工的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在具体的施工中,对设计质量有效的控制,要求项目部的专业技术人员在施工前要对工程设计图纸进行专业的审查,对建筑施工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在社会审定会议上提出,并且,对于项目工程设计部门做出的答复和计划上的调整措施,进行进一步的核查,如此一来,不仅可以对工程设计图纸中的差错进行有效的防止,而且避免了工程施工工期的延误,保证对整个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 2.2明确建筑施工质量控制的具体职责 针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人员,不仅要按照相关规定中的具体职责进行施工质量控制,而且,要对施工人员的权限进行控制,在具体的工程施工中,涉及到的企业施工职能部门和施工技术人员比较多,涉及到的具体施工管理问题也十分繁琐,比如工程施工的技术问题、工程施工的计划和调度问题、建筑施工所需物资的供应问题,以及工程施工质量的检验和安全管理等问题,而所谓工程施工的质量,实际上就是对上述施工管理问题的直接反映,因此,要想提高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必须要明确从工程负责人到具体施工人员的职能,与工程的施工质量的有关管理规定要相互对应,认真贯彻落实。在整个质量体系中,要承担必要的工程施工质量责任,对工程施工进行十分明确的分工,将施工工作落实到位,责任到施工人员个人,积极履行工程质量控制的职能,进而保证整个施工质量控制工作的正常进行。 2.3严把材料质量关 原材料作为建筑工程施工的重要实体构成,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根据我国的《建筑材料管理规定》,对建筑物质承包商提供的建筑材料,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检验,保证通过严格的评定后,才可以对该承包商的材料进行采购,然后根据其质量的标准和施工的实际需要,进行订货和运输,在材料收货的时候,对不符合质量标准的材料不验收。 2.4合理设置建筑施工质量的控制标准 为了确保整个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各项施工的质量都符合标准,对施工中有必要进行质量控制的重点和关键点,要按照相应的施工质量标准进行系统的规定,在建筑工程施工之前,对相关施工单位、施工质量监督人员及建筑工程施工监理人员,都要进行严格的检查,在具体的施工控制中,对各个施工质量控制环节都要安排专业的检验人员去严格检验,以国家现行的建筑工程质量评定标准为根本依据,按照建筑工程质量检验的相关程序,对施工过程进行严格检查,确保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符合相关质量标准。 2.5对施工工序的质量要严格控制 所谓建筑工程施工过程的质量,就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工程施工工序构成的。因此,要想对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进行有效的把控,首先,必须要对各个施工工序的质量进行有效控制。通过对施工工序活动的效果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对建筑施工设备的使用、建筑施工技术的培训,以及施工材料的合格,都要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并且,采用相应的施工管理和技术操作,对施工工序的活动效果进行模拟实测,进而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进行系统的控制。 3.建立完善的施工质量管理制度与质量保证体系 3.1建立施工质量责任制和事故处理等制度 由于建筑工程涉及面较广,在施工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设计失误等问题造成不同程度的工程故障,轻者影响工程质量、重者直接造成人员伤亡。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就需要施工单位及时进行故障处理,避免造成严重的损失。这种时候,事故处理制度则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此可见,建立完善的施工质量管理制度与规范是保证房屋工程质量的必要措施。 3.2建立健全的施工质量保证体系 该体系的建立是否完善、是否能够充分发挥有效性直接关系着施工质量控制与管理工作能否真正得到保证。因此,这就需要施工企业建立一个可行性高的施工质量保证体系,并且,从施工准备及施工操作等关键环节,进行严格落实,对其进行及时的修改与完善,保证其运行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4、结语 伴随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推进,优质高效的服务逐渐成为现阶段国内各大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必胜的法宝,更是争取市场主导地位的重要内容。在具体建筑施工过程中,对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进行有效的管理可以说是重中之重,而作为建筑行业,面对新一轮的竞争与挑战,不仅要积极开创发展道路,革新企业管理和运行的有效机制,充分运用新型的企业管理手段,对建筑施工的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这不光是企业在新一轮市场角逐中胜出的根本条件,更是我国建筑事业今后面向世界发展的必要手段,因此,加强建筑工程的项目施工监管,把握建筑施工过程中的重点和关键点,对施工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是新形势下我国建筑工程企业的正确目标和发展方向。 建筑工程论文范文:对深基坑在建筑工程中的施工的方式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在城市建设中,高层、超高层建筑的大量涌现及对地下空间的充分利用,涉及到深基坑的工程越来越多。深基坑工程作为建筑工程施工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基坑的围护,基坑支撑与开挖、封底及环境的保护等各个方面的施工技术,而深基坑工程是涉及多个学科和多种复杂因素相互影响的系统工程,工程的施工难度和风险都很大,因此,提高深基坑工程的施工技术是重中之重。 关键词:建筑工程;深基坑;施工技术;注意事项 深基坑工程存在自身的特点,如影响因素众多,涉及面广,有很强的区域性、综合性。在现代的建筑中随着高层的不断涌现,建筑方面的人才主要把目光投向深基坑开挖支护的问题,而开挖对邻近道路、建筑及设施在建筑上的影响不容忽视。而在实际的施工中我们要注意充分的结合场地的岩土工程条件和基坑特点对深基坑支护进行设计与施工,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施工,而不能照搬经验的没有目的性。 1 深基坑施工的特点 基坑工程包括维护体系设计施工和土方开挖两部分。土方开挖的施工组织是否合理将对围护体系是否成功产生重要的影响。不合理的土方开挖方式,步骤和速度可能导致主体结构桩基变位。因此,深基坑开挖与支护引起了广泛重视。深基坑施工的特点主要如下: (1)建筑趋向高层化,基坑向大深度方向发展; (2)基坑开挖面积大,长度与宽度有的达数百米,给支撑系统带来较大的难度; (3)在软弱的土层中,基坑开挖会产生较大的位移和沉降,对周围建筑物、市政设施和地下管线产生严重威胁; (4)深基坑施工工期长、场地狭窄,降雨、重物堆放等对基坑稳定性不利; (5)在相邻场地的施工中,打桩、降水、挖土及基础浇注混凝土等工序相互制约影响,增加协调工作的难度; (6)支护型式的多样性。迄今为止,支护型式已经发展到数十种。 2 挖土施工的准备 (1)分析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中软弱土层分布情况与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及其厚度,基坑开挖面涉及哪些软弱土层。 (2)了解基坑周边环境,有否需要保护的浅基房屋、道路及路面下的永久性管线分布情况,周边道路的车辆运行情况,哪些需要重点保护。 (3)熟悉基坑围护结构设计图纸,对桩墙结合内支撑式围护、水泥搅拌桩重力式挡墙、土钉墙或复合式土钉墙、地下连续墙等不同的基坑围护结构应掌握其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基坑挖土方法及应急措施。 (4)熟悉地下室工程图纸,包括桩基工程情况,分析基坑各区段的挖深、承台、基础梁、后浇带的分布情况,地下室各层梁板标高,并校核基坑围护方案中的计算挖深以及拆撑措施是否准确、可行。 (5)根据上述各方面的条件及资料,认真编制基坑挖土施工方案,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 基坑工程概况、挖土施工准备、组织管理机构、挖土施工部署、机械配备计划、挖土施工方法、挖土进度计划、安全与环境保护措施、应急措施等。 3 深基坑施工支护形式的选择及特点 (1)水泥土挡墙搭配基底加固,其优点是施工简单方便,造价相对低廉,对基坑边坡的深层滑动和抗隆起有显着效果,不足之处是环境污染较大,基底加固的质量难以控制,且工期较长,不能满足上部结构的施工要求。 (2)悬臂桩支护结构基坑深度不大于5m~6m,距离周围建筑物较远,对变形要求不高时采用。但具有施工工艺相对复杂、工期相对较长、成本相对较高的特点。 (3)复合土钉墙支护结构就是以水泥搅拌桩等超前支护组成防渗帷幕,解决土体的自立性、隔水性及喷射面层与土体的粘结问题。一般基坑深度5m~10m,距离周围建筑物较远,对变形要求较高时采用。具有施工工艺相对简单、工期较短、成本相对较低的特点。 (4)土钉墙支护结构是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将较密排列的细长杆件土钉置于原位土体中,并在坡面上喷射钢筋网混凝土面层。通过土钉、土体和喷射混凝土面层的共同工作,形成复合土体。一般基坑深度5m~10m,距离周围建筑物较远或周围无建筑物对变形无特殊要求时采用。具有施工工艺简单、工期短、成本低的特点。 (5)喷锚网支护( 喷射混凝土、锚杆、钢筋网联合支护的简称) 是一种先进的支护( 加固) 技术,国内外在岩土土质、高边坡和大跨度地下工程中,特别是在不良地质条件下被广泛应用。其施工机具简单,施工灵活,对邻近周围建筑物的影响小,支护工程费用低。 (6)桩锚支护结构就是以桩体作为支护体,必要时设置水泥搅拌桩止水帷幕,然后通过土层锚杆增强围护结构的整体稳定。土层锚杆可以有效地传递和平衡作用在挡墙上的水、土压力,并能减少支护结构的位移。当基坑较深,距离周围建筑物较近,对变形要求较高时采用。以前都是用钻孔灌注桩作为支护体,其具有施工工艺复杂、工期较长、成本较高的特点。随着 PHC 管桩的发展,现在很多工程开始使用 PHC 管桩作为支护体,从而降低了工期和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4 深基坑施工需选择合理的施工方法 (1)根据基坑工程设计所选定的主要施工参数,按坑规模、几何尺寸、支撑形式、开挖深度和地基加固条件,提出详细的可操作的开挖与支撑的施工程序及施工参数按分层、分步、对称、平衡的原则制定开挖与支撑的施工工序和施工参数。最主要的施工参数是分层开挖的层数、每层开挖深度,以及每层开挖中基坑挡墙被动区土体开挖后、挡墙未支撑前的暴露时间和暴露的宽度及高度。大面积不规则形状的高层建筑深基坑中,基坑挡墙被动区土体在基坑中间部分地层先开挖的过程中,被保留成支承挡的土堤,此土堤断面尺寸按其能抵住挡墙的要求而定,为主要设计参数。 (2)严格按选定的施工程序和施工参数施工,就使复杂多变的施工因素变为较明确而有规律性的施工因素,其引发的时空效应也能较符合设计预期的要求。如在长条形地铁车站深基坑中,基坑开挖和支撑的施工技术要点是: 按一定长度分段开挖和浇筑结构,在每段开挖中; 再分层、每层分小段地开挖和支撑,随挖随撑,施加支撑预应力,完成每小段的开挖和支撑的施工时间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再如在不规则的大型高层建筑地下室的基坑施工中,采用分层盆式开挖法,在每一层先挖中间部分并安装或浇筑此范围的支撑,而后将各根支撑两端所留支承挡墙的土提,分步、对称地挖除并即安装或浇筑其间顶住挡墙的部份支撑。每个分步的开挖和支撑施工时间,根据支撑形式等具体情况,具有明确的控制值。各种形式的基坑均优先考虑以井点降水法改善土性,减小土的流变变形。 5 深基坑施工中注意事项 (1)施工前应对工程的地质勘察报告认真分析研究,根据挖土深度范围内不同土质的物理性能和地下水位情况(特别是丰水期的水位情况) ,选择相应的土方开挖、支护结构及降水方案。根据所制定的施工方案,对全体施工人员作详细的安全与技术交底工作。 (2)基坑开挖前,通过降水提高坑内土体的水平抗力,减少基坑的变形量。施工降水不宜过快。降水过程中应加强周边建筑物、地下管线和地表沉降的监测,同时 在坑外地面设回灌井,必要时应采取回灌措施,确保周边建筑物安全。在基坑开挖施工中,发现监控数据接近或超过警戒值时,应立即分析原因,准确地找出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施工步骤,采取相应的对策,以便能有效控制基坑变形,确保基坑安全。 (3)为防止边坡失稳,施工前先清除基坑边堆土等荷载,防止由于荷载过大引起基坑坍塌等事故的发生。 (4)基坑开挖分层进行,从上到下逐层进行开挖,严禁超挖和掏底开挖,同时开挖过程要与支撑架设同步施工。开挖段的长度必须根据基坑深度和坡度合理确定,不宜过长。当基坑挖至设计标高后,必须马上浇筑垫层混凝土,进一步减小基坑变形值。底板混凝土必须在 5d~7d 内完成,相应结构层施工及时跟上,以建立永久的受力平衡体系,从根本上控制住基坑变形。 (5)在采用拱圈墙方案时,拱墙本身可采用水平分缝及垂直分缝的逆作拱墙方法施工,拱脚稳定性很重要,设计施工应予重视,挖土时应维持拱圈荷载对称,受力均衡。 总之,随着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可否认,在以后的城市深基坑工程一定会越来越多,深度也会进一步加深,地质条件也会越来越差,这必然会对深基坑工程施工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深基坑工程的施工中必须严格做好每一道工序,按部就班,做好各种保证措施,才能使施工质量得到保证,最终确保建筑的整体质量。 建筑工程论文范文:建筑工程造价的管理 介绍了建筑企业造价管理的重要性。从建立成本核算管理体系、签订平等互利施工合同、提高造价人员素质、现场签证和工程索赔以及施工人员、材料、设备、财务等方面论述了造价管理的措施。 关键词: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控制 1 引言 在建筑工程的生产、管理过程中,造价管理是一项重要工作。由于工程造价管理是一项集技术、经济、管理于一体的综合性的工作。该项工作的好坏直接导致工程成本管理的难易。但现实中,大多数企业的造价管理人员为了完成自己的经营任务,为中标而投标,为完成任务而结算,在投标与结算阶段缺乏对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成本进行科学的预测、考虑与控制,投标报价、造价管理同工程实际运行状况脱钩,无法起到指导施工与控制成本的目的,结果造成施工企业投标报价质量不高、效益下降、项目成本超标、管理失控,甚至出现工程经营亏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施工企业在任务取得、施工组织、资产结构、资金运用和经营管理等方面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需要造价管理人员与经营计划、施工生产、物资、设备、财务等要素紧密配合,结合生产经营、造价管理活动的实际,抓影响成本费用发生的各个环节与因素,采取责任分解、目标控制、核算考核等一系列措施,把成本管理工作与现实情况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实现造价管理与成本控制有机结合,最终实现建筑企业的效益最大化、价值最大化【1】。 2 加强工程造价管理的措施 2.1 建立成本核算管理体系 工程造价的控制所涉及的范围较广、工作环节多、形式复杂,所以,施工企业必须进行优化管理,建立成本核算管理保证体系。企业能够建立有效的成本核算管理体系要求企业应编制好企业定额。企业定额相当于企业内部事先规定的消耗标准,是建安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的体现;是施工企业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施工作业计划和人工、材料、机械台班使用计划的基础;是签发施工任务书和限额领料单的计算依据、是进行工料分析、实行经济责任制、加强企业成本核算的基础;是考核施工班组,搞好企业内部分配的衡量标准;是加强企业经济核算,增强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基础;是确定建设工程定额体系中定额水平的基础等等【2】。在整个施工过程中都要把企业定额作为成本管理的依据和标准。 2.2 签订平等互利的施工合同 市场经济下,建设工程主要通过公开招标、邀请招标或直接发包的方式确定承包人。同时由于工程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多样的施工过程,受人为、政策、市场价格、工程变更、不可抗力等因素影响非常大,因此它具有高风险性,所以能否签订一个公平公正、合理、平等互利的施工合同对建筑企业的经济利益有直接的影响,并能够直接导致施工过程中成本控制的难易,在合同的签订过程中应主意以下几点: ①、注意是否存在建设方(业主)违背招标规定,以承包方降费、压价或带资等指令性条件要求承包方接受、使承包方承担更大风险等条款; ②、由于一般工程材料总价约占工程成本的60-65% ,并且其受市场价格影响颇大,所以在签订合同时,尽量把主材因受市场影响造成价格波动,因此带来的价格争议解决方法必须按国家主管部门的有关调整规定写入合同条款中,以减少由于材料价格造成对建筑企业的经济损失; ③、合同中双方的违约责任条款,对于建筑企业来说尤其主意建设方不按照合同规定支付工程款等违约现象,因为此类现象对于建筑企业能够进行正常施工具有关键作用; ④、工程中各项措施项目费约占工程造价1 5%左右,在签订合同过程中各项措施项目费计取办法必须在施工合同中作出明确规定,写入合同条款等等。 2.3 提高造价管理人员的素质 计划经济时期,建筑工程成本采用实报实销的形式,工程实际造价的高低对施工企业的生产经营基本没有影响,因此施工企业的预算人员的要求较低,不管什么水平只要“加、减、乘 除”,经过适当的培训就可以,理论与学术积累不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建设单位拖结算、拖工程款的现象日趋严重、处理方式日趋复杂与困难、国家注册造价工程师制度的推广与工程量清单报价规范的实施等等,均对工程造价人员的业务水平、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中国假如WTO 以来,国际建筑公司越来越多的进军中国的建筑市场,对于建筑企业来说工程造价优先重要,因此工程造价人员在具有扎实的计算、经济管理知识的前提下,还必须懂得一定的工程技术、财务、合同、法律与施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才能适应不了新形势下对工程投标报价、造价管理的要求【3】。 2.4 现场签证和工程索赔 现场签证是发生在施工现场的事件以及为保证特定工程项目施工顺利完成采取的各类技术措施的签证认可,是保证项目管理取得合理、公正的竣工结算利润的重要保证,只有采取认真严谨的态度抓好现场签证,才能达到工程成本管理目标、实现最佳效益;随着市场化的深入,尤其是加入WTO以来,国际建筑公司的进军,施工索赔现象经常发生,因此加强对施工索赔工作的管理,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公正、及时地处理好施工索赔,是保证合同顺利实施,取得合理的工程造价,降低成本,提 高效益的重要保证。 2.5 施工人员的组织与管理 施工人员作为施工过程中的主体对工程成本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施工中必须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管理。首先要严把工人进场关,尤其是对各种技术人员、特殊工种要进行必要的技术考核,不合格的要进行培训才能进场;施工过程中要根据工人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岗位、人员分配,避免出现人工不足、窝工等现象;根据具体工程的实际特征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充分调动施工人员的积极性,通过提高人员的工作效率来节约施工成本。 2.6 材料管理 首先要控制好材料数量。应根据施工图计算出材料的实际应用数量,再根据施工经验和材料消耗规律确定材料的消耗数量,最终确定材料的购进量。施工过程中尤其是在工程收尾阶段要及时清点材料数量确保不发生工程竣工时剩余大量材料;其次严格控制材料质量。材料购进前要对所选材料生产厂家进行实地考察,必要时要现场进行试验,确保购进材料质量合格,对不合格的产品,坚决拒绝使用,以免发生由于材料质量造成返工、维修等现象增加成本;第三要控制好施工过程中工人的材料使用数量,坚决避免由于工人技术水平不到等因素引起的材料浪费现象2.7 设备管理 在设备进场前要对其进行全面的检修、维护、试运行,严禁设备“带病进场”在施工过程中由于设备故障造成工程停工增加施工成本;建立合理的设备运行管理制度,确保设备不超负荷运转,各种设备在运行过程中要有专人负责管理,对其进行必要的检修、维护,确保设备出现故障能够及时修复。 2.8 财务管理 工程施工前必须有必要的准备金,以确保工程能够正常开工;施工过程中财会人员要和工程技术人员根据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总进度表,制订出比较详细的资金运用表并保证充足的资金以确保工程的正常施工,同时在施工过程中发生突发事件时有必要的资金准备。 3 结语 工程施工造价、成本是整个建设项目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到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施工中加强造价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是所有施工企业能否生存、发展的选择条件。建筑企业进行工程造价控制和管理的意义在于合理使用人力、物力、财力,以期取得最大的投资效益;对成本的控制只有通过对人工、材料、设备、财务等进行有效管理、控制,做到各项目标统筹兼顾、优化组合,才能逐步提高自身的技术、管理水平,实现效益最大化、价值最大化的最终目标。 建筑工程论文范文:企业安全文化与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实践 1.前言 企业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违反操作规程或劳动纪律;教育培训不够,缺乏安全操作知识;生产设备不符合安全要求;安全防护设施缺少或存在缺陷等,但事故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因此企业安全生产的关键是改善人的行为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 目前企业安全文化的培养和建设,从员工的行为入手,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确立企业的安全目标,倡导共同的安全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由此营造员工心理认同和具有团体凝聚力的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和秩序,有效地调节和控制员工的行为,达到自律的最高境界。 企业安全文化可以分为环境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意识文化几个方面。文化是抽象的,必须与管理实际相结合方能发挥应有的效应;而管理的实施也应该充分考虑企业文化的定位和建设,二者的有机融合,才能真正达到企业文化的建立和管理水平提高双赢的目的。 下面以广东奥林匹克体育场工程为例,就如何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并以此促进大型建筑企业和大型工程项目的安全生产管理作一个初步的研究。 2.工程特点 广东奥林匹克体育场是九运会主会场,位于广州市东圃镇,占地面积30万㎡,总建筑面积(不包括看台面积4万㎡)14万㎡,设有固定观众座位8万席,总投资12.3亿元,由广东省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总承包施工。该工程于1999年1月动工,20__年9月竣工,它在施工安全生产管理方面的主要难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项目规模大,工期紧,不同专业参建单位多,人员素质参差不一,工序复杂,需立体交叉作业,社会影响面广,安全生产管理难度大; (2)大面积混凝土结构上层看台坡面倾角达31°,悬挑跨度向场内外分别为10.0m和10.6m,外悬挑端距地面近40m,采用超高支顶脚手架; (3)钢屋盖由超过1万根互不通用的杆件和面积达60000㎡的屋面板组成,其中径向主桁架单榀重达128t,长75.1m,高5.2m,起吊高度达53.6m,安装精度要求三维控制在±2mm以内,高空作业量大,与地面距离大; (4)场地空旷风大,又属雷区,加上施工人员中有不少烟民,而动火点多,仅钢屋盖施工的高空焊接动火点就多达6500多处,消防管理难度大; (5)各种预留井口和孔洞繁多; (6)施工中应用大型机具设备多,运输车辆进出频繁,用电点多、面广且线路长。 3.制定目标,建立体系----安全环境文化 作为施工总承包单位,不仅要高标准和严格按照合同履行业主提出的“质量、工期、投资”的“三控制”要求,同时必须落实好对整个工程施工安全生产的全方位控制。为此在工程动工之际,总承包项目经理部就提出了安全生产创“六无”的高标准管理目标,即实现“无重伤、无死亡、无坍塌、无中毒、无火灾、无重大机械事故”。 与此同时,以项目总经理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成立了安全生产领导机构,并设置专门的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将安全生产管理责任制层层落实,严格抓好进场参建队伍的管理,组织其建立相应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并制定有关的责任制度、教育制度、安全技术交底制度、检查制度、奖罚制度等一整套现场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并与各参建单位签订责任书,落实安全管理考核指标,在合同上明确安全生产施工的具体责任和严格的奖惩条款,坚决杜绝“三违”行为,做到“三不”(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被别人伤害),由此建立横到边、纵到底,专管成线、群管成网的安全管理体系,形成全员管理格局。 从设立消防台帐人手,完善动火审批制度、消防检查制度、奖罚制度、巡逻制度、仓库管理、火灾扑救及事故处理制度、危险品装运和使用规定,制定突发事件的应急方案等,建立施工现场防火的管理规章制度,坚持不懈抓消防,对液化煤气瓶的运输、储存和使用时的防晒、防爆、防火等都制定了严密的措施。建立“总承包项目经理部防火责任人、分项目部防火责任人、专业施工队防火责任人、防火安全员——巡(监)火员、义务消防队”五级消防管理架构,组织了专门的治安防火巡逻队,配备对讲机等必要装备,形成全员参与、全天候群防群治的消防组织网络,工地设有专职巡火员40人,夜间巡逻队员8人,义务消防队员196人。 4.确定重点,加大投入----安全物质文化 为了控制好施工环境的安全因素,按照施工总平面布置的要求,严格管理各项施工设施。在基础施工阶段,基坑面积大、范围广,还有6个独立深大基坑,为了确保施工安全,将所有基坑周边围蔽起来,共设立1.2m高的防护栏长达2678m,并在道路旁边的基坑装设安全警示灯,边坡每隔6m竖起1个“严禁攀爬、防止触电”的警示牌,24小时监控边坡安全。此外,考虑到本工程底板厚、面积大,钢筋绑扎作业人员多,为了切实保证生产安全,禁止电焊机进入底板范围,确保电源电缆与钢筋脱离接触。 在设备机具的安全性和维修管理上严格设备进场的性能检查,严抓安装就位后的安全调试,并建立设备卡及时记录使用过程的故障、维修、保养情况,以保障施工设备的正常运转。对于特殊设备如塔吊、桩机等必须取得劳动监督部门的检验合格证方准使用;对井式提升笼强制要求使用12种安全装置,经检验合格并配备劳动监督部门认可的安全员方可投入使用。 在消防方面强化管理,确保防火安全。消防投入虽然看不到直接经济效益,但总承包项目经理部充分认识到“ 安全就是效益”,因此对于消防工作需要投入的经费,领导高度重视,该花的钱决不省,确保按照有关消防管理条例不折不扣地配备消防器材和设施,沿体育场周边设置了1条直径100mm,长约1600m的消防水管,四周设置了配备消防水带的消防栓,合理设置消防设施,如灭火器、消防箱、消防水池、消防沙堆等;各幢临时房屋上都架设了避雷针;施工期间又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投入20多万元,增设了1套消防专用供水系统,这样使得工地的消防设施达到较高水平,整个消防系统配置完善、消防通道畅通,特别是宿舍、仓库、脚手架、模板堆场和易燃易爆物品临时存放点等重点监控部位,消防措施得力,有效地将火险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 施工场地的变换以及施工阶段的变化,导致施工用电线路改动工作量巨大。总承包项目经理部始终严格执行建设部《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CJ48-88)的要求,临时用电针对不同施工阶段和不同专业特点,均编制有专项设计方案,坚持做到三级配电,两级保护,电箱实行“一机、一闸、一保护”制,照明、动力分别设置,采用TN-S接零保护系统。在施工现场及临设范围设置防雷系统,保证雷雨季节施工作业及居住环境的防雷安全。钢屋盖吊装作业时,重点监督吊装施工临时用电方案的实施,合理架设用电线路。装修期间重点对电箱少装漏电保护器进行整顿,严厉查处使用“拖板”和乱接乱拉行为,并对碘钨灯的使用做出限制。5.全面防御,重点监控----安全行为文化 5.1统一思想,加强教育 总承包项目经理部经常组织员工学习安全生产政策和法律法规,教育干部员工深刻领会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和严肃性,同时认真落实安全技术交底制度,有针对性提出各个施工阶段的安全要求,包括临时施工用电、深基坑围护、高支模、高空吊装等专项设计和安全技术方案,制定和下达雨季施工、防雷、防暑、防台风等季节性专项安全措施,保证安全教育普及到施工现场的每位员工。 进场员工必须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和安全技术,自觉遵守工作纪律和安全操作规程,保证忙而不乱,达到“我懂安全、我要安全、从我做起、保证安全”的根本目的。在施工高峰期现场人数多达5053人,全部人员都接受过严格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各种安全教育都签名存档。所有特殊工种(电工、电梯工、焊工等)均经专业培训,并持有专业主管部门签发的上岗合格证,由于措施得当,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安全系数,为防止安全事故提供了有力保障。 组织各参建单位开展“做一件预防事故”、“忆一次事故教训”、“当一天安全员”的活动,以社会上活生生的惨痛案例进行安全教育,时刻警醒每位员工,提高他们的忧患意识,大大提高了教育效果。 5.2抓好防护,严格监控 落实有针对性的各类专项防范措施,下大力气解决存在的薄弱环节,严防高处坠落,对于高支模、深基坑、大型机械设备、大负荷用电设施等部位,定期监测,专人负责;对于高温、高湿、台风、易燃易爆等恶劣施工环境,制定周密的应急预案,管理到位,落实到人。 (1)模板、脚手架和作业平台:上层看台坡度大,悬挑跨度大,外悬挑端支模高度近40m,是安全控制的重点部位之一,严格落实高支模的安全措施,是保证看台安全施工的关键。为此,重点监控、落实模板搭建和拆除的安全保证措施,加强成品保护,防止支模立柱与外脚手架立杆共用等违章行为,消除支模的安全隐患。 (2)塔柱与钢屋盖高空作业:由于塔柱形体高大,高空作业危险性大,故施工期间24小时派专人轮值,监控塔柱施工安全。钢结构屋盖高空安装作业采取在看台搭设满堂红操作平台的做法,为了加大安全系数,将钢管立杆与4层楼面钢筋混凝土立柱拉结在一起,加强棚架安全性能;在中间设置隔离层,加强走梯和通道的安全监控,采取悬挑铺平网保护,临边和靠近立杆的电箱以及其它设施加设防护棚,在棚架平台的周边设置1.2m高围护栏杆,并拉挂安全网,同时在使用中注重棚架的维护和检查。在钢屋盖结构杆件焊接施工中,动火点多达6500多处,给消防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为此,在焊接点部位专门设置了专用水箱,配置了相应的消防器材,加强了专人监控和检查。 (3)结构施工阶段,高空、立体、交叉作业施工繁多,安全防护主要以“三宝、四口、五临边”为重点,对28个梯口、96个进出口、36个洞口、35个井口和预留管道口、井式提升笼的进出料口等进行严格围蔽保护。对拆除排栅后形成的四周临边进行重点维护,同时及时加强围护施工过程中形成的新“口子”和临边等。 (4)在污水处理池、渠箱、管沟和地下车道等施工中,针对“面窄沟深”的·特点,严抓“三宝”,执行安全标准,杜绝麻痹思想,统一使用钢管设置标准化防护栏杆,拉挂合格安全网,设置警示安全牌。 (5)施工现场烟民众多,为确保消防安全,在安全区域开设专门的吸烟点,配有专用水桶,严禁在非吸烟点吸烟,并严格奖罚制度。 (6)进行钢筋取样时,必须先把作业模板淋湿,并配有灭火器及专人监控,作业完毕经检查符合消防安全要求后才能离开。 5.3加强检查,落实整改 结合工地的实际特点,制定相关的防护措施,重点抓好安全防护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对重点部位实行重点检查、危险部位反复检查,着重查制度、查违章、查隐患,不断检查、督促、整改和落实,严查密检,确保人人、时时处于安全的良好状况,预防事故的发生。一旦发现问题,则一查到底,按章处罚并勒令整改,决不手软和姑息。整改指令书明确规定整改的完成时间,并且按照IS09002的模式封闭,即整改指令书发出后,被要求整改单位要签署整改完成情况和时间,由安全管理部门核实整改情况后确认,才能将整改指令书归档存查。由于人员多,素质不一,总承包项目经理部特别重视狠抓个人防护问题,自始至终强制性要求按规范佩戴安全帽、高空作业必须系安全带等,对违反者一经发现立刻予以制止,耐心教育并严格按章处理,促使广大员工自觉使用防护措施。 5.4积极活动,广泛宣传 积极开展安全生产周和“安康杯”活动。安全生产周是本工程现场强化安全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每年都紧紧围绕这一主题开展内容丰富的活动,采取悬挂标语横幅、出宣传专刊、张贴宣传挂图等有效措施,广泛进行宣传教育,同时认真组织专项安全检查,成立“安康杯”安全竞赛活动领导机构,制定活动方案和安全保证措施,组织安全知识竞赛活动、安全大检查及专项安全检查,将安全生产意识,贯彻到每个员工日常的施工作业中。“文秘站”版权所有 在消防安全方面,充分利用实物、图片、录像等进行宣传教育,强化日常的安全防火教育。在“安全生产活动周”和“119"宣传周活动中,邀请消防局的消防专家开设消防知识讲座,订做大型消防宣传标语,购买宣传挂图及消防宣传教育片等,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对传媒新闻报道保持高度警觉,社会上重大火灾事故见报当天就召集各参建单位有关管理人员开紧急会议,布置相应的工作,组织专项检查,及时将有关报道和评论组织学习,充分利用案例提高参建人员的消防意识,及时吸取社会上火灾事故的教训。 6.全员管理,成效显著----安全意识文化 经过上述努力,该项目在整个工程施工的978天中,未发生过一起重大安全事故,实现了“六无”安全管理目标,先后近500次接受国家、省、市各级领导的视察、检查以及国内外建筑同行的参观并得到高度评价。工程还荣获了国家优质工程“鲁班”奖,全国建筑业新技术应用金牌示范工程、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20多个奖项以及被省、市评为安全生产文明施工优良样板工地、安全生产最佳样板工地,项目总经理连续3年被评为广州市安全生产标兵。同时经过本工程安 全生产管理实践,广大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大大提高,生产行为更为规范,更加自觉,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安全生产管理氛围,为今后类似大型工程施工的安全生产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建筑工程论文范文:水利建筑工程项目管理 【论文关键词】水利建筑工程 项目管理现状 解决方案 【论文摘要】本文基于工作经验,分析了我国水利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现状,指出我国水利工程项目管理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着重介绍了改变管理模式,加强质量监管,完善管理制度等多种解决方案及其具体运用。希望给相关人员一些启迪和思考,在这方面深入探索和研究,已解决我国水利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建筑行业也获得了飞速的发展。水利建筑工程的整体复杂度越来越高,其建筑的规模和水平也在不断的扩大和提高,因此,如何加强水利建筑工程的项目管理成为了水利建筑工程发展的重中之重。但是目前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在管理中存在不少问题,比如管理模式落后、质量监管不力,没有完善的制度保障等问题,本文就此提出了相关的解决策略,以期提高我国水利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质量。 一、我国水利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现状 (一)管理模式落后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各项改革的顺利进行,管理模式的改革也受到越来越多业内人士的重视和关注。管理模式是水利建筑工程施工中管理人员针对所在工程施工人员以及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监督、指导和约束的方法保障,更关系着工程的施工质量,施工进度,工作人员的安全情况,并且影响着工程的施工成本。但是反观当前我国的水利建筑工程,管理模式落后是制约其长远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具体表现在与国外水利建筑行业相比,国内的水利建筑工程管理理念比较落后,制约了对管理模式的进一步探讨和发展,另一方面表现在管理的方法不得当,对相关工作人员未能形成强有力的约束,不能有效的激发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以及创新能力,管理人员的思路比较陈旧,观念比较落后,不利于水利建筑业的发展。 (二)质量监管不力 加强对水利建筑工程的质量监管,是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更影响着工程的长远使用功能。然而,目前在我国的水利建筑行业中,质量监管不力是水利建筑工程管理中所存在的重要问题,更是整个国内建筑行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相关管理人员管理方法不得当,不能根据施工人员以及相关工作人员的具体情况制定出比较有效的管理措施,管理人员的工作素质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部分施工人员以及工程监理等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工作责任心不强,出现玩忽职守、偷工减料以及工程监理监督不力等影响工程质量的情况,最终导致整个工程质量相对较差,影响着我国水利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 (三)缺乏制度保障 就目前我国的水利建筑行业的整体发展情况来看,缺乏相关的制度性保障,是制约水利建筑行业发展的另一大瓶颈。主要表现在在整个项目工程建设中,没有一个比较完善的水利管理体系来约束工作人员的行为,在质量管理方面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质量监督体制,管理方法不科学,管理手段比较单一;在工程进度控制方面不够科学合理,安全方面的管理也存在着不少漏洞,安全事故频发等等,这一系列问题都反映出水利建筑行业在进行工程项目管理中缺乏一定的制度保障,相关人员对这方面的问题要有清醒的认识。 二、如何改善我国水利建筑工程项目管理 (一)改变管理模式 加强管理模式的创新是水利建筑行业在进行工程项目管理中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关系着整个水利建筑行业的长远发展以及整体发展质量的提高。相关工作人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变管理模式。首先,要创新管理理念。加强管理理念的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推动水利建筑行业整体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没有创新的管理理念,就不能形成一个比较创新的管理模式,因而相关的水利建筑企业要注重对员工创新意识的培养,鼓励员工在工作中多多创新,及时更新理念,提高创新能力。其次,要加强对国内外现金管理方式的引进和学习。及时紧跟水利建筑业的总体发展趋势,把握好水利建筑行业管理方面的发展方向及其热点,及时引进国外比较先进的人才管理模式,并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以及企业的发展特点,加强管理方式的改革,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模式。 (二)加强质量监管 水利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是本行业所要解决的大问题,也是整个建筑行业的核心问题,影响质量监管的因素有很多,不仅有管理制度、管理模式方面的因素,更与管理者自身的素质以及管理能力息息相关。在实际工作中,加强管理工作,提高质量监管能力是提高我国水利建筑行业整体水平的重要因素。第一,要加强水利工程施工的成本控制。工程施工不仅要注重工程质量的监管,更重要的是要盈利,既要重质量,又不能忽视效益,两者要紧密结合在一起。因而,在进行工程监管时,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工程质量监管,是兼顾工程质量与效益的根本。管理者在对成本进行控制时,要采取动态的成本控制手段,实时检测工程的成本去向,工程的施工进度,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施工成本控制。第二,也要注重管理者自身管理素质的提高。管理人员是进行工程项目管理的主体,更是把握工程施工大局的重要载体,只有高素质的管理人员才能够在处理工程施工突发情况时有条不紊,并且能在工程监管方面方法得当,提高效率。因而,企业在派遣工程项目管理人员时要注意对管理者管理能力的考察。 (三)完善管理制度 水利建筑工程的项目管理,不仅需要所有管理人员的全力配合,更需要一个比较完善的制度进行保障,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比较有利的约束和管理机制。水利工程项目管理,离不开管理制度的保障。企业在工程项目管理方面要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从提高管理水平着手,结合实际工作情况,不断的完善企业内部的工程管理制度。管理制度的创新,是关系着水利建筑企业工程施工质量的关键因素,更是提高企业效益,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提升企业的总体水平的重要措施。水利建筑企业要建立一个比较有创新意识的团队,加强对管理制度的研究,并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完善企业的管理制度;此外还要及时引进国外先进的企业管理制度,建立一个制度保障平台,从工作环境、工作效率、员工工作业绩考核模式、奖惩措施以及生产责任制等方面优化管理体系,建立起一个比较完善的管理制度。 三、总结 总而言之,我国水利建筑行业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就必须要注重管理理念的创新、管理制度的改革以及工程监管水平的提高。在实际工作中,要及时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从创新能力、工作思路等方面加强对管理制度的完善,推动我国水利建筑业的规模、水平进一步提高,为我国水利建筑业的长足进步做出强有力的保障。 建筑工程论文范文:分析建筑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措施 一、影响建筑施工成本的主要因素分析 工程项目成本一般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投标成本,指工程投标阶段发生的成本费用支出,发生在施工项目部成立之前。因此,项目部对此无法控制。第二部分是施工成本,指从项目部成立直至项目完工结束前所发生的全部生产费用的总和。本文只探讨项目部对施工成本的控制。 (一)施工成本控制体系的建立和运行 成本控制体系的建立是控制施工成本的前提。要求项目部进行全员、全过程的控制,其中,全员控制包括:各部门、各单位的责任网络和班组经济核算等,防止出现人人无责、人人不管的现象,全过程控制就是随着项目施工进展的各阶段连续进行成本控制,不能时紧时松,更不能疏漏,使施工项目成本自始至终置于有效的控制之下。 (二)施工组织设计编制的科学合理性 施工组织设计既是全面安排施工的技术经济文件,也是指导施工的重要依据,它对加强项目施工的计划性和管理的科学性,克服施工中的盲目混乱现象,将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其编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施工成本的高低。 (三)施工队伍的选择与管理 项目部所属各施工队直接担负着工程施工,施工队伍质量的好坏、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施工成本的控制水平。 (四)材料费的控制在施工成本中,材料费占的比重最大,一般可达60%~70%。因此,材料费节余将极大地降低施工成本,在实际工作中,大多数项目部在釆购大型结构、施工钢材及各种配件、低值易耗品时,无计划的采购现象比比皆是,有的采购计划非常随意,控制权完全掌握在项目经理及采购员身上,结果往往导致材料的积压、超支;另外,有些项目部不掌握合理的价格信息,而买入大量的高价材料;釆购人员大多是项目经理信得过的人,对材料的质量标准知之甚少,甚至购买不达标的材料,更为严重的是有的采购人员暗箱操作,抬高材料价格,索要高额回扣,直接导致材料采购成本增加。在材料保管方面,不但堆放零乱,变质锈蚀严重,而且出现监守自盗的现象。在材料的领用方面,不按定额发料,施工人员想领什么就领什么,想领多少就领多少,多发的材料就丢弃在工地上;对机械配件的领用通常不加审查,坏了就换,没有人去修复。因此,控制材料费是控制施工成本的关键。 (五)机械费用的控制 对于机械化施工程度较高的工程项目,机械费用在施工成本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施工机械的完好率、利用率和工作效率直接关系着机械费用的高低。 (六)其他影响因素 主要有:工程质量控制水平,由于项目部自身原因造成施工质量问题而返工,将增加材料消耗,影响工程进度,造成经济损失;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如果因安全措施不到位导致发生伤亡事故,项目部将会被罚款甚至停工或被清理出场;项目变更索赔,这一工作稍不细致就会加大成本支出;在竣工决算阶段,若不严格把关,列入不该支出的费用,或因建设单位欠账,项目将不断催讨债务而增加差旅费等开支,同样会增加施工成本。 二、加强控制施工成本的措施 (一)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成本控制体系 项目部应明确施工成本控制的目标,根据成本控制体系对施工成本目标进行分解,并量化、细化到每个部门甚至于第一个责任人,从制度上明确每个责任部门、每个责任人的责任,明确其成本控制的对象、范围。同时,要强化施工成本管理观念,要求人人都要树立成本意识、效益意识,明确成本管理对单位效益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二)编制科学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 工程中标后,项目部必须立即组织力量,充分考虑当地自然环境、水文地质、气象气候和交通运输等条件,编制科学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作为编制施工预算的依据。施工组织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使施工成本合理。 (三)加强施工现场管理 1、加强施工队伍管理施工队伍要实行合同管理,严格按合同约定办事,并控制人员的规模,优化人员结构。根据已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合理安排人员进场和退场;合理安排工作,提高作业效率,尽量减少成本费用支出。 2、严格控制施工质量 项目部在施工中一定要与业主、监理充分沟通,严格按照合同、施工图纸要求、施工组织程序完成施工工序,坚持质量第一和以质取胜的原则。建立项目经理全面负责的质量保证体系,实行质量管理责任制。 3)强化安全意识 坚决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把安全工作常抓不懈,平时加强安全方面的宣传,施工现场做好防护措施,杜绝因安全出现问题而造成损失和罚款的现象发生。 4)严格施工变更索赔 项目部要与监理方、设计院和业主充分协调,认真研究合同和施工图纸。变更设计应坚持先批准,后变更;先变更,后施工的原则;紧盯现场,对施工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要做好记录,收集证据,建立完整的施工档案,及时出具工程变更联系单,并请监理单位、业主签证工程量及价款。 (四)加强材料和机械设备的管理 1、把好釆购关,降低采购成本 对主要材料要进行统一管理,实行统一招标采购,严禁自行购置。要根据以往的合作经验和合作伙伴的推荐,建立材料供应商名册,坚持货比三家,择优选用的原则,工作要透明,防止暗箱操作和腐败现象的发生。大宗材料要与供应商签订合同,锁定价格,明确材料品质标准、供货时间、送货方式和交货地点;对于地材等零星用料,坚持用多少、购多少的原则,以免造成库存积压和损失。 2、把好材料发放关,加强材料使用过程控制严格收发料制度,材料进场时要认真点验。保质保量,合理堆放,减少二次搬运;发料时要严格按分部分项工程材料的理论用量发放,特别是钢材、水泥等重要材料要实行限额发料。在进料及使用过程中要加强物资材料的运输、装卸、保管等环节的管控能力,合理组织运输,选用最经济的运输方式,以降低运输成本,减少倒运次数,完善手续,减少不必要的损耗浪费和丢失。要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减少资金占用,合理确定进货批量与批次,尽可能降低材料储备量,同时也要根据市场行情,对价格波动较大的材料在预测涨价前根据工程需要可以适量贮备,降低预期成本。要加强材料使用过程控制,在施工过程中对具备条件的项目要按月进行材料节超分析,通过分析对出现材料消耗偏差的要进行定性及定量分 析,找出原因,纠正偏差;对大型复杂项目要坚持限额发料机制,施工前要准确计算出主要材料应消耗量,并且当发生变更、增减工程量时要及时进行动态调整,确保限额发料机制有效运行。当发现单位工程超出限额发料数额时,要及时进行分析超出的原因,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 3、加强大型周转性材料的管理与控制 特别要加强对钢模板等大型周转性材料的管理,这些材料购置价格较高,施工中不可或缺,使用频率高,如果管理不善,将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对于施工机械设备。设备部门要根据工程质量、进度和设备的能力,合理配备机械,建立机械设备日常定期保养和检修制度,加强机械的维护;机械操作人员要加强业务培训,以提高机械设备的完好率和生产效率。杜绝发生机械事故,同时,要做好机械台班记录和燃油消耗记录,对于从外部租赁的机械设备,要做好工序衔接及登记记录,提高机械的利用率,尽可能使其满负荷运转。 (五)重视竣工结算工作 工程进入收尾阶段后。应尽快组织人员办理竣工结算手续。建筑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措施对工程的人工费、机械使用费、材料费、管理费等各项费用进行分析、比较、查漏补缺,一方面确保竣工结算的正确性与完整性,另一方面弄清未来项目成本管理的方向和寻求降低成本的途径,项目部应尽陕与建设单位明确债权债务关系,当建设单位不能在短期内清偿债务时,应通过协商,签订还款计划协议。明确还款时间,以减少催讨债务时的开支,尽可能将竣工结算成本降到最低。 建筑工程论文范文:建筑工程常见质量问题及对策 引言 建筑工程是人类生存,生活,工作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创造世界,改造世界不可缺少的设施。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国民经济得到飞速发展,建筑也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建筑工程的质量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在设计,施工过程中,质量问题仍时有发生。 一、建筑工程质量问题的原因 由于工程建设往往涉及到设计,施工,建设,使用,监督,监理,管理等多个部门,而建筑工程一般又是在露天环境中施工,所以质量事故的发生总与某种自然环境,施工条件和各级管理机构状况以及各种社会因素紧密相关。 诸如,违反基本建设程序,不按有关规定进行工程招标投标,从而造成无证设计,超标承包,违章施工等,必然产生工程质量事故。工程地质资料不足和勘测不准确,加上处理方案不当或质量不高等,造成地基承载能力不足或地基变形太大,很容易发生工程质量事故。选择的建筑材料不符合设计和有关标准的要求,或构件制品质量不合格,也是造成工程质量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建筑工程设计中,设计构造不当,计算简图不准确,结构计算出现错误等。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不严格按照图纸作业,不经设计单位允许,随意改变设计,造成结构存在严重质量隐患。在工程施工过程中,不能严格按照施工及验收规范施工,操作质量低劣。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质量较差,施工管理水平不高或混乱,施工顺序出现错误。在施工或使用过程中,荷载超过了设计规定值,或者地面堆载太大温度、湿度及特区的变化影响;酸碱盐等物质的化学腐蚀。自然界的不可抗力,社会的战争,罢工等也有一定影响。 二、建筑工程质量问题的特点 工程质量问题的复杂性。为满足各种特定的使用功能要求适应自然环境的需要,建筑工程的产品种类繁多,且各地的气候、地区条件不同,施工条件不同。如建筑物的开裂,可能是设计构造不良,或出现计算错误,或地基沉降过大,或出现不均匀沉降,或温度变形,或干缩过大,或材料质量低劣,或施工质量较差,或使用不当,或周围环境变化等,可能是其中的一个或几个。 工程质量问题的严重性。发生过程质量问题往往会给单位带来诸多麻烦和困难。有的会影响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有的会给工程留下隐患,有的会缩短建筑物的使用年限,有的会使建筑物成为危房甚至不能使用,最为严重的是使建筑物发生倒塌,造成人员伤亡和巨大经济损失。所以要高度重视,千万不能掉以轻心,务必及时分析,提出处理措施,以确保建筑物的安全。 工程质量事故的可变性。建筑工程中的质量问题多随时间、环境、施工条件等变化而发展变化的。例如,钢筋混凝土大梁上出现裂缝,其数量。长度和宽度会随着周围环境温度,湿度的变化而变化,或随着荷载大小和持荷时间而变化,甚至有的细微裂缝也可能逐步发展成构建的断裂,以致造成工程倒塌。 工程质量事故的多发性。一些常见问题经常象病医院经常发生被称为工程质量通病。如,混凝土裂缝,砂浆强度不足,预制构件开裂,房屋卫生间和房顶的渗漏等。还有就是同类型的工程质量事故重复发生。 三、工程中一些常见质量问题及措施 (一)基础工程 根据大量的工程实践证明,基础工程的常见质量问题有:桩基偏位,离析等。在桩基工程施工中,首先保证桩基不能发生超出规范的位移。我们要采取适当的措施:在正式施工前,场地平整,定位放线必须按照图纸进行,并经过严格校核无误后方能进入桩基施工;施工是要再说个场地周围或场地内不易发生位移的地方,根据施工需要作好控制桩。桩身离析主要发生在孔底,又是也发生在桩的中部,它将严重影响桩基的承载力,甚至造成整个桩基失败,关系到整个建筑物的安全。 我们采取的防止措施是:一是导管距孔底的距离不宜过大或过小,一般应保持在0.3~0.5米之间,不同孔径的钻孔应采用不同直径的导管。二是在正式浇注混凝土施工之前,要认真检查导管的密封性,不合格的不准用于工程施工中,在正式施工过程中清除导管接口上的杂物,连接端口涂抹黄油,在抖料灌注后检查是否渗漏,同时也得仔细检查混凝土的质量,不合格的决不能用于工程中。 (二)混凝土工程 在拆除模板后,发现混凝土柱、梁、板出现鼓凸或翘曲等,不仅影响外表美观,而且严重影响使用功能,有时甚至要拆除重新浇筑。在进行模板及支持系统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模板本身自重,施工荷载,混凝土自重,钢筋自重,浇注及卸料所产生的侧向压力,进行最合理,最安全的荷载组合。支撑底部若为泥土地基,仅进行认真夯实,设置或水沟并铺设垫木或型钢。还有在模板拆除后,钢筋混凝土结构内部的主筋,构造筋和箍筋等裸露在表面,没有被混凝土包裹,很容易在侵蚀介质的作用下产生锈蚀破坏。露筋是钢筋混凝土结构中严重的质量缺陷,要认真处理。对于结构表面的露筋,在刷洗干净后,用1;2.0或1:2.5的水泥砂浆将露筋部位抹压平整,并加强养护;对于露筋较深的部位,应将薄弱混凝土和突出的颗粒凿去,洗刷干净后,用比原来高一强度等级的细石混凝土填塞压实,并认真养护。 在混凝土浇筑振倒是产生漏浆,轻者使表面出现蜂窝麻面。严重的出现孔洞,漏筋。为防止该类问题发生,我们应根据不同的结构类型及模板类型,选配合适的模板系统;木支柱规格不宜太小,并用对拔楔来调整标高级固定。 在检查核对绑扎好的钢筋骨架,当与钢筋混凝土结构图纸对照时,发现某种钢筋发生遗漏。对于所遗漏的钢筋要全部补上,不得再出现任何遗漏。 混凝土构件在拆除模板后,当其表面出现缺浆和许多小凹坑与麻点,但无钢筋外露现象,不影响结构的安全,处理办法很简单:在麻面部分充分浇水湿润后,用原混凝土配合比砂浆,将麻面抹平,压光,使颜色保持一致,修补完后,应用草帘或草席进行保湿养护。 当混凝土强度偏低,不满足结构强度要求时,按混凝土实际强度校核结构的安全度。在冬季低温条件下施工时,如果发现混凝土早期强度增长过慢,可采取加强保温以及通蒸汽来加快混凝土强度的增长。 (三)砌体工程 众多工程实践证明,砌块墙体出现裂缝的主要原因有:砌体结构的强度不足,建筑物发生较大的不均匀沉降,不同构件,材料兼变形不协调,和材料有很大的干缩变形,温度较大变化等。 我们要注意的是:一是在设计方面,减少屋面温度影响和变形,增强墙体抗裂能力。设置适宜的伸缩缝。二是在施工方面,确保砂浆的饱满度和提高强度,正确处理梁柱和接缝处,做好预留及二次装修的基础工作。 由于温差引起的裂缝,根据建筑物的实际情况如建筑是否保暖,所处地点的温度变化等,设置合理的伸缩缝;预留施工后浇带,等一段时间再浇筑带中混凝土,这样可以避免裂缝;混凝土要分段施工。但如果砌体的承载力不足,则在较大荷载的作用下,会出现各种裂缝甚至出现压碎,断裂,崩塌等现象,使建筑物处于极不安全的状态。这类裂缝的出 现是非常严重的,很可能导致结构的破坏,所以应对裂缝的长度,宽度随时进行观测,并采取相应措施。裂缝较细,数量较少,但裂缝已基本稳定时,可采用灌浆加固。当裂缝较宽但数量较少时,可在与裂缝相接的灰缝中,用强度等级高的砂浆和细钢筋填缝,也可用块体嵌补法即在裂缝两端及中部用钢筋混凝土楔子或扒据加固。当裂缝数量较多时,可用局部钢筋网外抹水泥砂浆的处理办法。(四)脚手架,模板工程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一些地区多次发生脚手架,模板倒塌重大事故,造成很大损失。如,1992年全国建筑施工中发生一次死亡3人以上的重大事故31起,死亡人数达156人,重伤34人,其中脚手架,模板倒塌造成死亡59人,重伤20人,分别占38和59。1993年脚手架,木板倒塌事故仍时常发生,在福建,大连,重庆等地连续发生由于支撑失稳,造成模板倒塌的重大事故。由以上重大工程事故可以看出,脚手架,模板工程在整个过程施工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不仅影响工程质量,工程进度和工程造价,而且影响施工的声誉和发展。 对此,我们要加强施工现场管理,严格检查脚手架所用钢管;模板共正式施工前应先进行模板设计,并编制施工技术方案;合理选用支撑材料,多层和高层建筑必须禁止使用竹制脚手架,对模板支撑的空间高度小于4米。 (五)屋面防水工程 屋面防水工程位于房屋建筑的顶部,它不仅受外界气候变化和周围环境的影响,而且还与地基不均匀沉降和主体结构的变位密切相关。屋面防水工程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寿命,关系到人民生活和生产的正常进行,因此历来普遍受到关注。 在进行屋面防水工程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工程特点和使用要求,如工业与民用,城镇与农村,南方与北方,防水与保温结合与否,雨量与风力大小等。施工人员还要现行防水材料品种,性能多了解,根据防水工程施工图,合理选择防水材料。防水工程的质量如何,一般要在建筑物竣工后2,3年才能定论,因为防水层要经受高温,冻结,雨雪,阳光,侵蚀介质等的考验,而此期间是屋面防水管理维护的关键时期。对屋面防水层和节点部位要不定期地检查;屋面的杂物等要及时清除。并在雨季来临前,对屋面进行一次大清扫,彻底清除积灰,杂物以确保雨水口畅通。 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行业也在腾飞,为了确保建筑工程优质高效的完成,我们应加强施工队伍的建设,严格按照建筑行业规范行事,进一步完善建筑法规,避免工程质量问题的发生。我们也将是建筑行业中的一员,要努力学好专业知识,并做到与实践相结合,为我国的建筑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建筑工程论文范文: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质量控制措施 影响建筑工程整体质量提高的相关因素有很多,包括工程施工之前的设计图纸、施工过程中的相关技术、施工之后的维护工作等。其中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质量问题是影响建筑工程整体质量提高的主要因素。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要使用到的施工技术较多且较为复杂,其中主要的施工技术有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和钢结构工程施工技术,因此,要想加强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质量控制,必须从混凝土施工技术和钢结构工程施工技术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质量控制策略 (一)保证混凝土的良好配置 1.配合比的精确换算 一般而言,在实验过程中混凝土配合比的计算是在各种材料完全无杂质的状态下进行的,所使用的各级骨科料是以饱和面干状态存在的,没有超逊径颗粒,然而在实际施工中,各级骨科料中多少都含有一定量的超逊径颗粒,因此,为了能够在实际施工中进行准确的配合比换算,必须在施工之前,对混凝土配料进行抽样检查,在施工过程中没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对混凝土配合比进行换算。 2.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 混凝土在搅拌过程中,必须保证混合物之间的保水性、粘结性和流动性,而混合物之间的保水性、粘结性和流动性等多种性能的综合表述就是和易性,如果混凝土的和易性较差,就会容易出现离析或者振捣不实的现象,从而造成一定程度的质量缺陷。在很多建筑工程施工中,配置混凝土的技术人员,往往会选择一些坍落度低、水量低、高强度的振实工艺等对混凝土质量进行确保,但是这种方法的采用容易造成孔洞和蜂窝等现象的出现,这对建筑的整体质量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该采用掺入高效减水剂的方式来提高混凝土的和易性,从而保证混凝土的流动性和可塑性的提高,混凝土和易性的提高,也有利于浇筑振实,从而避免产生泌水或者离析现象。 (二)注重混凝土的浇筑和振捣 在完善混凝土的配合比之后,最需要重视应该就是混凝土的浇筑和振捣,因为在整个混凝土的养护过程中,浇筑和振捣时这一过程中最主要工作和环节,如果没有对混凝土的浇筑和振捣加以关注,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工程施工技术质量问题。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经过浇筑的墙壁在外观上容易出现孔洞、蜂窝、麻面和气孔等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出现则很容易引起施工人员的重视,但是,在墙壁内部出现的一些孔洞和蜂窝则容易被施工人员忽视,按照危害程度来说,墙壁内部的孔洞和蜂窝比表面上的孔洞和蜂窝危害更大。因此,为了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应首先对振捣施工人员进行相应的业务培训和技术考核,其次做好施工现场的监督和管理工作,保证整个振捣过程的连续性和及时性,为了防止工程留下安全隐患,应该在振捣之后,通过采用放射性探伤的方法对振捣质量进行全方位检测。 (三)防止混凝土的变性和裂缝 混凝土性能的变化,在不同环境下会有不同的影响因素,根据笔者多年经验,导致混凝土变性的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分别是:(1)在荷载作用下出现的变性;(2)因温度的变化而出现的变性;(3)因湿度的变化出现的湿胀干缩变性;(4)随着自身体积的变化而变化。而混凝土的变性会在各种影响条件下出现干裂现象,例如,混凝土在成型之后没有得到良好的养护,在长时间的风吹日晒下,混凝土表面的水分会逐渐蒸发,这时候就会出现体积收缩的现象,最终造成混凝土表面开裂。 加强混凝土裂缝处理技术的重要措施包括:(1)在使用材料方面应该选购安定性较好的水泥,只有经实验验证合格后的砂石才能投入使用,砂必须清洁,其中含有的杂质必须在规定范围之内。在具体施工过程中应该根据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而合理选择水泥的温度,对于配合比的换算也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2)加强施工工艺的控制,在混凝土配置过程中,应该严格控制水泥和水的用量,并且确保搅拌的均匀程度;在浇筑过程中,应该遵循相关规定和技术指标进行,不能随意改变浇筑时间;在对混凝土施工结束阶段处理时,不应过早拆模或者加荷,拆模之后应该对其进行养护,避免外界环境对混凝土的质量进行破坏等。 二、钢结构工程施工技术质量控制策略 (一)加强钢结构工程施工技术交流 任何建筑在施工之前都会对施工过程进行设计和规划,而设计图纸就是施工的重要依据,也是施工技术实施和质量控制的保障,只有保证拥有完整和良好的设计成果,才能保证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质量的有效控制。因此,在施工之前,工程技术人员应该与图纸设计单位和工程监理人员进行全面交流,对于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质量标准。制度规范、工艺流程和技术条件等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探讨,以此,保证设计人员能够对施工过程中进行全方位的认识和了解,对于施工中可能出现的任何情况进行推测,并将这些推测录入设计图纸和计划中,以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出现各种不必要的错误。 (二)严格审查钢结构施工组织计划 钢结构施工的技术含量较高,而钢结构的施工组织设计是施工单位进行编制的,因此,严格审查钢结构施工组织计划对钢结构工程质量和进度的提高有着直接的影响。相关技术人员对钢结构施工组织计划进行严格审查的过程中,应该确保施工单位建立了良好的技术管理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并且保证这些体系建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对钢结构施工组织计划的人员有无进行严格和全方位的培训进行检查,对施工技术质量进行检查,对施工技术水平能否满足施工现象的实际需求进行严格审查;对新工艺的使用情况进行严格审查,保证新工艺的有效使用;对施工计划能够满足施工实际的需要进行严格审查,在审查过程中,要确保施工组织设计的针对性;最后是要确保施工进度和质量控制的方法的正确。 (三)加强钢结构工程主体的质量控制 在安装梁柱时,应首先检查底板下部的垫铁是否平整,螺栓的牢固程度和摩擦面的清洁程度等是否符合标准,如果这些工序都符合规定要求,验收合格后便可起吊梁柱。安装完成钢结构之后,必然会形成固定单元,这时候应该用膨胀混凝土对基础顶面和柱底板进行第二次浇筑,以保证其密实程度。一般情况下,普通螺栓的连接地方使用的垫片都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下,如果在特别情况下,需要扩孔,一定不能够使用气割,并且拧紧后的外露螺纹不得少于两个。在使用高强度螺栓之前,必须对其按照出厂合格证和复检单进行验收,安装过程中应该保持板叠基础面的平衡度,使得整个安装过程自由穿入。 三、结束语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质量控制问题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如今,社会对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对新技术在工程施工中的具体运用也提高了重视程度,因此,加强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质量控制已经势在必行。而建筑工程所涉及到的工艺较多,系统性也较强,除了本文所描述的混凝土施工技术和钢结构施工技术,还有很多施工技术对整个工程质量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施工人员除了吸取以往的实践工作经验和借鉴其他有效解决问题途径和方法,还应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技术水平,以能够从根本上控制建筑工程施工质量。 建筑工程论文范文:论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相关控制措施 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然而建筑工程作为人们生活的重要保证,其施工质量的好坏不仅关系着社会的发展,更是直接决定着建筑施工行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发展命运。在当前竞争日益激烈的建筑市场中,施工的质量问题已经成为了建筑行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在激烈的建筑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断提高我国建筑工程施工的整体质量,加强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逐渐成为现阶段我国建筑行业不断发展的重要内容。 1、加强建筑施工质量控制 在进行建筑施工项目工程的投标时,首先,为了确保整个工程项目施工过程的正常运行,要做到以工程项目经理为核心,对工程项目技术的负责人进行有效的施工质量控制,并且,由工程施工项目部的施工人员,对整个工程项目的施工进行直接领导,对施工中的各个关键环节进行明确的技术指导,在整个施工运作程序中,保证企业内部施工项目部可以通过项目计划、项目施工检查及项目处理工作,对项目实施的全过程进行管理,确保整个项目的制定和实施都符合国家的相关标准。而且,要根据建筑施工项目的实际情况,组成一个健全的施工项目决策体系,从工程项目的经理到施工项目技术的负责人,以及项目施工人员和项目质量监督员等,都需要有健全的质量控制机构,形成一个从上到下的工程项目施工质量控制机构,各施工人员各自发挥各自的工作职能,对项目施工人员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 2、建筑工程施工准备工作的质量控制 2.1设计图纸的审查 每个建筑工程的施工都是从设计图纸开始,确保图纸的设计质量好坏不仅可以有效的保证建筑工程施工设计的合理性,而且还可以对整个工程施工的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在具体的施工中,对设计质量有效的控制,要求项目部的专业技术人员在施工前要对工程设计图纸进行专业的审查,对建筑施工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在社会审定会议上提出,并且,对于项目工程设计部门做出的答复和计划上的调整措施,进行进一步的核查,如此一来,不仅可以对工程设计图纸中的差错进行有效的防止,而且避免了工程施工工期的延误,保证对整个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 2.2明确建筑施工质量控制的具体职责 针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人员,不仅要按照相关规定中的具体职责进行施工质量控制,而且,要对施工人员的权限进行控制,在具体的工程施工中,涉及到的企业施工职能部门和施工技术人员比较多,涉及到的具体施工管理问题也十分繁琐,比如工程施工的技术问题、工程施工的计划和调度问题、建筑施工所需物资的供应问题,以及工程施工质量的检验和安全管理等问题,而所谓工程施工的质量,实际上就是对上述施工管理问题的直接反映,因此,要想提高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必须要明确从工程负责人到具体施工人员的职能,与工程的施工质量的有关管理规定要相互对应,认真贯彻落实。在整个质量体系中,要承担必要的工程施工质量责任,对工程施工进行十分明确的分工,将施工工作落实到位,责任到施工人员个人,积极履行工程质量控制的职能,进而保证整个施工质量控制工作的正常进行。 2.3严把材料质量关 原材料作为建筑工程施工的重要实体构成,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根据我国的《建筑材料管理规定》,对建筑物质承包商提供的建筑材料,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检验,保证通过严格的评定后,才可以对该承包商的材料进行采购,然后根据其质量的标准和施工的实际需要,进行订货和运输,在材料收货的时候,对不符合质量标准的材料不验收。 2.4合理设置建筑施工质量的控制标准 为了确保整个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各项施工的质量都符合标准,对施工中有必要进行质量控制的重点和关键点,要按照相应的施工质量标准进行系统的规定,在建筑工程施工之前,对相关施工单位、施工质量监督人员及建筑工程施工监理人员,都要进行严格的检查,在具体的施工控制中,对各个施工质量控制环节都要安排专业的检验人员去严格检验,以国家现行的建筑工程质量评定标准为根本依据,按照建筑工程质量检验的相关程序,对施工过程进行严格检查,确保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符合相关质量标准。 2.5对施工工序的质量要严格控制 所谓建筑工程施工过程的质量,就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工程施工工序构成的。因此,要想对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进行有效的把控,首先,必须要对各个施工工序的质量进行有效控制。通过对施工工序活动的效果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对建筑施工设备的使用、建筑施工技术的培训,以及施工材料的合格,都要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并且,采用相应的施工管理和技术操作,对施工工序的活动效果进行模拟实测,进而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进行系统的控制。 3.建立完善的施工质量管理制度与质量保证体系 3.1建立施工质量责任制和事故处理等制度 由于建筑工程涉及面较广,在施工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设计失误等问题造成不同程度的工程故障,轻者影响工程质量、重者直接造成人员伤亡。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就需要施工单位及时进行故障处理,避免造成严重的损失。这种时候,事故处理制度则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此可见,建立完善的施工质量管理制度与规范是保证房屋工程质量的必要措施。 3.2建立健全的施工质量保证体系 该体系的建立是否完善、是否能够充分发挥有效性直接关系着施工质量控制与管理工作能否真正得到保证。因此,这就需要施工企业建立一个可行性高的施工质量保证体系,并且,从施工准备及施工操作等关键环节,进行严格落实,对其进行及时的修改与完善,保证其运行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4、结语 伴随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推进,优质高效的服务逐渐成为现阶段国内各大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必胜的法宝,更是争取市场主导地位的重要内容。在具体建筑施工过程中,对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进行有效的管理可以说是重中之重,而作为建筑行业,面对新一轮的竞争与挑战,不仅要积极开创发展道路,革新企业管理和运行的有效机制,充分运用新型的企业管理手段,对建筑施工的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这不光是企业在新一轮市场角逐中胜出的根本条件,更是我国建筑事业今后面向世界发展的必要手段,因此,加强建筑工程的项目施工监管,把握建筑施工过程中的重点和关键点,对施工质量进行有效的 控制,是新形势下我国建筑工程企业的正确目标和发展方向。 建筑工程论文范文: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相关问题分析 【摘要】由于建筑施工现场的作业环境多变,存在多种不安全因素,本文在分析我国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形势基础上,重点就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中的相关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对于今后我国建筑安全管理具有一定帮助作用。 【关键词】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事故管理 近几年来,我国执行改革、开放政策,建筑业蓬勃发展,高层建筑日益增多,其平面布局结构类型复杂多样,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不断涌现,建筑施工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同时,新的施工规范、标准和各省、市地方法规已颁布执行。建筑施工现场的作业环境多变,人、机流动性大,存在着不安全的因素较多,属于事故多发的作业现场。我们怎样搞好施工现场安全管理? 1 当前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形势 建筑施工现场是一个露天、受到不同气候影响,多工种立体交叉作业,临时设施多,作业面变化多,而且是人员集中的生产场所。由于“产品”固定,作业环境多变、人、机流动性大,安全管理系统不能及时适应配套跟上,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建筑市场的开放,乡镇建筑队伍发展很快,这些队伍由于没有很好地经过安全培训,职工队伍安全素质低,自我保护能力差,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混乱,致使乡镇建筑队伍重大伤亡事故频频发生。因此,为减轻伤亡事故带来的损失,在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中进行经常性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防患于未然,强化施工现场的安全动态管理刻不容缓[1,2]。 2 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组织管理 施工现场(工地)的负责人(或项目经理)为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者,应视工程大小设置专(兼)职安全人员和相应的安全机构。成立以工地负责人(项目经理)为主的,有施工员、安全员、班组长等参加的安全生产管理小组,并成立安全管理网络。施工现场要建立健全各类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技术交底、安全宣传教育、安全检查、安全设施验收和事故报告管理制度。工地安全生产管理小组要向班组进行安全教育和安全交底。总、分包工程或多单位联合施工工程,总包单位应统一领导和管理安全工作,并成立以总包单位为主,分包单位(或参加施工单位)参加的联合生产领导小组,统筹、协调、管理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工作。 3 一般工程的施工现场的管理 对于一般工程的施工,开工前,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必须有详细的施工平面布置图。运输道路、临时用水、用电线路布置、各种管道、仓库、加工车间(作业场所)、主要机械设备位置及工地办公、生活设施等临时工程的安排,均符合安全管理要求。工地四周应有与外界隔离的围护设置,入口处一般应有工程名称、施工单位名称牌、并设置施工现场平面布置,施工概况表(或称“施工公告”)、安全纪律(或“施工现场安全管理规定”)。使进入该工地的人,能够对该工程的概况有一个基本了解和注意安全忠告。施工现场的一般建筑器材(包括建筑材料、预制构件、施工设施构件等)都应该按施工平面布置图规定的地点分类堆放整齐稳固。各类材料的堆放不得超过规定高度。严禁靠近场地围栏及其他建筑物墙壁堆放,且其间距应在50cm以上,两头空间应予封闭,防止有人人内,发生意外伤亡事故。 施工现场的安全设计,如安全网、洞口盖板、护栏、防护罩,各种限制器、保险装置必须齐全有效。施工现场除应设置安全宣传标语牌外,危险部位还必须悬挂按照GB2893-82(安全色)和GB2894-82(安全标志)规定的标牌。夜间有人经过的坑洞等处还应设红灯示警。 4 特殊工程施工现场的管理 特殊工程系指:工程本身有特殊或工程所在区域的特殊性或采用的施工工艺、方法有特殊要求的工程。其基本要求是:(1) 编制特殊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制度并向参加施工的全体职工进行安全教育和交底。(2) 特殊工程施工现场周围设置围护,要有出入制度并设门卫(值班人员)。(3) 强化安全管理监督检查制度,并认真做好安全日记。(4)对于从事危险作业的人员在进入作业区时要进行安全检测,作业时应设置监护。(5)施工现场应设医务室或医务人员。(6)要备有救灭火灾、爆炸等灾害的器材物资。 5 施工现场防火、防爆管理 “预防为主、防消结合”这是我国消防工作的方针。建筑工地与一般厂、矿企业的火灾危险性有所不同。因此,必须采取针对性的消防措施,切不可疏忽和掉以轻心。防火的基本要求在于编制施工现场安全方案时,应有消防要求。施工现场要明确划分用火作业区、易燃、易爆材料堆放场、仓库处、易燃废品集中点和生活区等。各区之间的间距要求要符合防火规定,工棚或临时宿舍的搭建及间距要符合防火规定,临时宿舍尽可能搭建在离建筑物20M以外,并不得搭在高压架空电线下面,应和高压架空线路有安全距离,工棚顶高度一般不低于2.5M。每幢宿舍居住人数不宜超过100人,每25人要有一个可靠、可直接出入的门,门宽不少于1.2M.同时必须外开。爆炸事故不仅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而且还会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6 施工现场安全技术资料管理 单位工程的安全技术资料管理工作程序是:根据工程特点进行安全分析、评价、设计、制定对策,组织实施,实施中收集信息反馈,进行必要的技术调整或巩固安全技术效果。 6.1 施工现场内业资料即技术分 析、决策和信息反馈的研究处理。这不仅是施工现场安全技术的指令性文件,实施的依据和记录,而且是提供安全动态分析的信息主流,并且对上级制定法规、标准也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单位工程安全技术管理基础资料,根据建设部颁发的《建筑施工安全检查评分标准》JGJ59----99要求: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组织机构;施工安全检查岗位负责制;施工安全管理目标管理。 6.2 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生产规章制度;施工组织设计(或方案)安全技术措施;分部、分项安全技术交底书(包括安全生产会议、安全知识竞赛、守纪律和奖罚记录);安全教育培训档案(包括新工人进场培训考核资料,进场安全教育、变换工种安全教育和每月安全学习资料);班组安全生产活动记录(包括班组班前安全检查,安全交底和安全学习资料);安全评分检查和事故隐患整改记录;各类特殊工种操作人员证件(复印件)及进退场登记册;工伤事故及处理记录。各种资料应手续齐全,字迹清楚、并设专人管理。 6.3 施工现场和外业管理主要是组织实施、监督检查。作业部门(班组及人员)都必须遵守经审定批准的措施方案和有关安全技术规范进行施工作业。各项外业安全设施如:脚手架、井字架(龙门架)、模板支护、塔吊、安全网、施工用电、起重垂直运输、洞口防护,临边作业防护等的搭设及其防护装置完成后必须验收,合格后才能使用。并在使用过程中,要进行经常性的检查、维护、保养、确保安全有效。 7 结语 安全管理标准化是指标准的制度,实施及对实施阶段所进行安全监督活动的总称,是企业组织现代化生产不可缺少的手段。安全标准是衡量施工现场的具体准则,它是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根据其适用范围的不同,标准的级别报经主管标准化:工作部门机构或有关领导单位批准,以特定的形式不同级别的标准,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安全管理标准按其性质可分为三类: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同时我国标准化法规定为强制标准和推行性标准。安全标准是强制性标准,它是保障生产者健康和人员财产安全的标准和法律。 实行施工现场安全标准化是实现安全生产的根本措施,是强化安全管理和安全技术的有效途径,标准化从人的角度来说,是以标准规范每个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行为,约束人的不安全行为;从物的角度来看,标准化是一种技术准则,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建立良好的安全生产秩序和创造安全生产环境,标准化是强化基础管理的有效手段。 建筑工程论文范文:论建筑工程中建筑电气节能措施 我国单位gdp能耗是美国的3倍多,日本的6倍多,合理节约能源和有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将是我国经济能否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我国,电气能耗是建筑能耗的主要组成部分【1】。因此,在建筑电气工程设计、施工、运行阶段采取相应的技术方法和预防和控制技术措施,保证建筑电气在充分满足、完善建筑物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率。 2.我国建筑节能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拥有世界第三大能源系统,一次能源总产量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但因我国的人口众多,人均拥有量很低,能源效率低下,未来建筑能源需求量很大。节约能源、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效率关乎中国经济的前途,也关乎全球的经济发展。 3.建筑电气节能 建筑电气节能工作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适用性。即优化供配电设计,按需合理供应。 (2)实际性。即合理选用节能设备及材料,使建造!成本和运营成本合理回收。 (3)节能性。即节省无谓损耗的能量,采取先进技术成果和相应的措施节能使能耗降低。 4.建筑电气能耗 在建筑电气系统中,能量损耗主要发生在电动机、灯具等电气设备、电力变压器和所有敷设的电力电缆之中。 电力变压器的损耗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空载损耗(铁损nl)、负载损耗(铜损ll)和杂散损耗。通过有效的方法保证变压器的总拥有费用最底,从而达到节约资金的目的。 电力电缆截面应以确定导线的经济电流密度为根本,就是在已知负荷的情况下,选择最佳的导线截面;或是在已选定导体截面的情况下,确定经济的负荷范围,以寻求投资的最优方案,取得最理想的经济效益。 电动机在总用电量中占的比重也很大,其产生的能耗也是相当可观的。分析高效电动机的节能效果以及不同的电动机系统对能耗的影响情况,选择高效电机,搭建合理的电机系统是关键。 灯具照明应尽量选用新型的智能照明节电器,包括选择高效的光源及附件(镇流器等);。我国执行“绿色照明工程”的目的是为了在照明工程中最大程度地节约能源。 5.建筑电气节能措施 电力生产具有同时性和集中性两大特点,决定了能耗将在该建筑物电气系统从变电、传输到用电设备的各个环节发生。 (1)同时性:即电力生产的输送、分配、转换是同时进行的,无法进行大量的储存; (2)集中性:即电力生产是高度集中的部门,调度和检修必须是统一的。 建筑供配电系统作为电力系统的最终用户端,通常由电源系统、变配电设备、传输线路、配电设备、用电设备等组成。建筑电气节能水平可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提高,节能措施还应贯彻实用、经济合理、技术先进的原则。 (1)优化设计 设计人员针对每项电气分项工程,都有较详细的电气负荷计算书和采取相应的节能措施。在确定设计方案时,按照“以人为本"的设计思路,深入现场,通过与业主进行有效沟通,了解工程的具体情况;根据负荷特点、建筑使用功能要求、建筑物的结构特征和周围环境特点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考虑,进行全面的技术分析比较,力求最佳的设计方案。还要掌握各种节能新技术,并在设计中适当采用可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也应加强对建筑电气设计项目的审核管理,可以委托相关技术部门如学会等对设计图纸文件进行严格审查。 合理选择变压器的容量和台数,以适应由于季节性造成的负荷变化时能够灵活投切变压器,实现经济运行减少由于轻载运行造成的不必要电能损耗。在设计中还应尽量减少三相不平衡度。在供配电系统中的某些用电设备如电动机、变压器、灯具的镇流器以及很多家用电器等都具有电感性,会产生滞后的无功电流,它要从系统中经过高低压线路传输到用电设备末端,无形中又增加了线路的功率损耗。因此,合理设计供配电系统在电气节能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对建筑电气系统运行加以强化管理 加强对建筑电气系统运行的管理,同样可达到节能的效果。主要管理措施有: 设备管理:电气节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备的运行状况。如果使各种设备安全、有效、稳定地运行,出现故障能快速排除,则可以节约能量。 控制管理:开发并利用功能强大、界面友好的控制软件也是保证电气系统节能运行的有效措施。 人员技术培训管理:加强对电工的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素质,以保证电气设备的正常运行和设备的使用效率,才能在电气节能中有所作为。 (3)选用先进的节能设备、器具 首先,选用节能型变压器、节能型电动机。其次,照明用电为建筑物用电量的20%-40%,降低照明用电尤为重要,其主要途径包括:发展高效光源、采用高效灯具、改进照明控制。目前荧光类高效节能灯已广泛普及,国外普遍看好的发展方向是led光源,比目前的节能灯效率更高,发光光谱可在大范围选择,使用寿命可大大延长。尽管目前led的成本、效率都无法与荧光类节能灯相比,但在最近10-20年内预计将有重大突破。 4.小结 分析结果表明,在建筑电气工程的设计、施工、运行中,如果采取一些有效的技术方法和技术措施,提出完整的建筑电气节能设计和运行管理方案,就完全可以有效地提高能源利用率,实现了节能目标。 建筑工程论文范文:论建筑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 【论文关键词】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管理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基本建设的快速发展,原材料价格飞速上涨,建筑工程的总造价和单位造价也在不断提高。如何合理确定和控制工程造价,使工程造价的增长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是投资者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谈谈如何作好建筑工程造价的控制工作。 建筑工程造价是指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所投入的全部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价值,以及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新价值的总称。即建设项目有计划地进行固定资产的再生产形成最低量流动资金的一次费用的总称。要使整个建筑工程造价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必须加强对工程项目生产全过程的技术管理和经济管理。 1把握投资决策,从源头上控制造价 建设项目决策是选择和决定投资方案的过程,这一过程非常重要。它是建筑的龙头,要及时对不同的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首先建立工程项目控制,实行岗位分工控制,授权批准控制,项目决策控制、概预算控制、价款支付控制、竣工决算控制和监督检查。其次,积极做好项目决策前的准备工作。在投资决策阶段做好基础资料的收集,保证详实、准确,如工程所在地的水电路状况、地质情况、主要材料设备的价格资料、大宗材料的采购地等。再次,认真做好市场研究。通过掌握大量的统计数据和信息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和处理,并根据市场需求及发展前景,合理确定工程的规模及建筑标准,编写具有较强的说服性和可行性的立项申请,切实做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第四,做好方案优化。在完成市场研究以后,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在满足生产的前提下,遵循“效益至上”的原则,进行多方案筛选。用各种分析方法进行多方案技术经济比较,要在降低工程造价上下功夫。通过方案优化,使工艺流程尽量简单。各种配套设施更加合理、实用,能使广大消费者接受,从而节约大量资金。第五,科学进行工程项目的效益分析、编制工程投资估算。投资估算编制要有依据,蔓尽量细致,尽可能全面。从现实出发,充分考虑到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及不利因素对工程造价的影响,考虑市场情况及建设期间预留价格浮动系数,使投资基本上符合实际并留有余地.使投资估算真正起到以控制项目总投资的作用。 2优化工程设计,从设计上控制造价 设计是建设项目由计划变为现实的工作阶段。拟建工程在建设过程中能否保证进度、保证质量和节约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与设计。除项目决策之外,设计工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提出以下几点建议来做好对工程设计的控制:第一,加强对设计单位设计图纸质量的外部监督与审查。充分发挥图纸审查中心的职能作用,像工程质监站监督施工质量一样,审查、监督设计质量。第二,规范设计概算办法。确立设计概算须经过工程标准定额造价管理站和建行等全面审定,以确定的投资限额作为取费基数,这样可去除人为扩大设计规模的费用。第三,制订设计奖惩制度。设计图纸被审查中心确认为优秀设计的应给设计单位以特殊荣誉,对设计人员实施奖励。第四,制订“限额设计标准。限额设计是工程建设过程中有效的控制方法,也是控制投资规模的有效措施之一。因此,尽快组织有关部门按建筑的不同类型和规模,制订出适宜的限额设计标准。第五,推进四新成果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以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优化工程设计的技术经济为指标,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提高工程的综合效益。 3公开招投标,从合同上控制造价 工程招标投标包括设备、材料采购招投标和施工招投标两个方面,通过招投标建设单位选择施工单位或材料供应商,这对项目投资乃至质量、进度的控制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招标过程中成本控制,业主方应注意与加强以下几点:第一,招标工作应遵循公平、公开、公正、诚信的原则。招标前,应严格审查施工单位资质,必要时进行实地考察,避免“特级企业投标,一级企业转包,二级企业进场”等不正常现象,这对项目成本控制非常不利。第二,做好招标文件的编制工作造价管理人员应收集,积累、筛选,分析和总结各类有价值的数据、资料,对影响工程造价的各种因素进行鉴别、预测,分析、评价,然后编制招标文件。对招标文件中涉及费用的条款要反复推敲,尽量做到“知己知彼”,以利于日后的造价控制。第三,合理低价者中标。目前推行的工程量清单计价报价与合理低价中标,作为业主方应杜绝一味寻求绝对低价中标,以避免投标单位以低于成本价恶意竞争。所谓合理低价,是在保证质量、工期前提下的合理低价。第四,做好合同的签订工作应按合同内容明确协议条款,对合同中涉及费用的如工期、价款的结算方式、违约争议处理等,都应有明确的约定。在签订的过程中,对招标文件和设计中不明确、不具体的内容,通过谈判,争取得到有利于合理低价的合同条款。 4把握施工重点,从过程上控制造价 施工阶段造价控制的重要一环就是要科学地组织建设,正确地处理造价和工期、质量的辩证关系,以提高工程建设的综合经济效益。首先,严格控制材料用量,合理确定材料价格材料费在建筑工程中占有很大比重.一般占预算价值65%左右。因此材料用量、价格对工程造价影响很大。在工程造价的控制中材料价格的控制是最主要的,在建筑材料市场、材料品种、价格繁多,建设单位预算人员及现场管理人员应密切注意市场行情,掌握材料信息价格及采购“物美价廉”建材的渠道,与施工企业共同管理,使工程投资得到合理的控制。其次,建立工程项目概预算控 制制度加强对其编制依据,项目内容的审核预防预算突破概算在工程建设项目中,工程变更和现场签证是经常发生的.但要严格控制来自施工方的工程变更、材料代用、现场签证、额外用工及各种预算外费用,若遇有重大l设计变更,总造价突破原投资估算或设计总概算时,还必须报投资单位董事会批准后方可发出变更通知。再次,加强工程进度款的支付控制与管理。建立工程项日价款支付环节的控制制度,对价款支付的条件、方式以及会计核算程序明确规定;办理价款支付手续前,应严格审核工程合同、支付申请,相关凭证及审批人意见等。 5加强竣工结算,从尾巴上控制造价 工程项目竣工结算是指施工单位按照合同规定的内容全部完成所承包的工程,经质量验收合格、确认符合合同要求后,向建设单位进行最终工程价款结算。该阶段是成本控制工作的最后阶段。根据合同、预算及费用定额、竣工资料、国家或地方的有关法规,认真审核工程款。对送审的竣工决算进行核实工程量,落实联系单签证费用,使审核后的结算真正体现实际造价。第一,严格审核工程量。要求审核人员根据施工承包合同、施工图纸、设计变更、现场签证等,按照现行预算定额中的计算规则,准确的计算量。严格控制高估冒算工程量。第二,好材料价格关。对材料价格审计丰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把关:一是确定计差价的材料,不该进行调差价的决不进行调差价。二是按设计图纸核算定额所需材料用量或按实际核定用量三是核定所报决算材料价格与市场价格差额以及按规定应采取的采购保管费和税金。四是在所报决算中,所取定的材料价格。第三,审核取费程序及准确性,不得重复取费。按照国家现行有关经济政策及本地区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合理取费。第四,建设单位审核完后,必须送到审计部门进行复审。以确定合理的造价,并编制符合实际的竣工结算报告,分析投资使用情况,对超支部分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 6结束语 工程造价的控制是一项集管理、技术、质量、施工于一体的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建设工程的先进造价管理工作贯穿于周期全过程,与基本建设的每一个阶段都紧密相联,每一个阶段的造价控制对于工程项目能否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存在着重大的影响。因此要求各专业人员从各自的范围着手,有效控制资金投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科学幼儿教育论文:幼儿教育装备助力科学保教 本刊讯 2013年5月10日,第64届中国教育装备展示会・幼教装备论坛在武汉国际博览中心成功举办。中国教育装备展示会组委会名誉主任、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韩呼生,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会长王富,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副主任刘诗海,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装备处处长乔玉全,武汉亿童文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先新等出席了此次论坛。 本次幼教装备论坛由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幼儿园教育装备研究中心主办,湖北省教学仪器设备行业协会、武汉亿童文教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承办,旨在全面研讨幼儿教育装备在幼儿园科学保教体系建设中的作用与相互关系,推动国内幼儿教育装备体系的完善,服务幼教事业的发展。 王富在致辞中说,幼儿教育装备作为幼儿教育事业的重要物质保障,是实施幼儿园保教活动的基本手段,也是衡量幼儿园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对促进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刘诗海在讲话中说,大力发展幼儿教育是未来一段时间内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这对幼儿教育装备产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希望能有更多的教科研机构和企业研发出更多富有创意、有趣健康的玩教具装备产品。 论坛上,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综合研究室主任何建闽、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幼儿园教育装备研究中心核心成员焦文秀、亿童培训总监靳金翠分别作了主题发言。 本次论坛还举行了“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幼儿园教育装备研究中心”的授牌仪式。韩呼生主任和陈先新董事长分别代表合作双方发表了重要讲话。未来,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幼儿园教育装备研究中心将致力于向各级各类幼儿园宣传推广国务院和教育部有关幼儿园教育装备的政策、法规,组织开展幼儿园教育装备的课题研究,组织与协助召开全国性、地区性的各类学术论坛活动,推动我国幼儿教育装备事业和谐、健康发展,使国内幼儿教育装备体系更加深化和完善。 科学幼儿教育论文:树立科学教育观念 提升幼儿教育质量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优质的幼儿教育已成为人们的普遍追求。然而优质幼教资源的短缺以及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倾向,却制约了幼儿教育的正常发展。 一、幼儿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优质幼儿教育资源短缺是当前幼儿教育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条件好、质量高的公办园已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家长的需求。民办幼儿园虽然数量多但办园质量低,普遍规模小,其校舍陈旧、设备简陋、玩教具匮乏。此外,民办园的教师队伍都是临时聘用,且缺少学习培训和教研的机会,幼儿园本身也忽视对教师业务能力的提升;再加上民办幼儿园都是自负盈亏的个体经营单位,因此它们为了抢生源会迎合家长的教育理念,提前教授小学内容。这种保教理念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阻碍了幼儿教育质量的提升。 二、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制约幼儿教育质量的提升 1. 家长的错误教育观念,导致“小学化”倾向愈演愈烈。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很多家长恨不得将所有小学的教学内容都前移。调查显示:90%的家庭把教育与学习相提并论,认为早期教育就是让孩子提前学习,学习成绩就是教育的效果。于是,3~6岁的孩子就开始参加各种培训班,导致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越来越严重。 2. “小学化”倾向使公办园受到质疑和冲击。由于家长缺乏科学的育儿知识,往往以幼儿会认多少字、会背多少诗、能做多少算术题等作为评价幼儿园的标准,家长这种“望子成龙”、急功近利的教育观念,给公办幼儿园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家长的无知不仅助长了民办园的错误倾向,同时也对公办园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3. 幼儿教育“小学化”直接影响幼儿的成长和发展。超负荷或超年龄段的学习教育以及违背幼儿发展规律的知识技能训练,会使幼儿身心发展受到伤害。我们曾对公办园和民办园的幼儿进行追踪调查,调查显示:在民办园进行过“小学化”训练的幼儿,在进入小学后起初感觉还好,但两三个月后就没有了明显优势;相反在公办园毕业的幼儿,由于幼儿园注重对幼儿学习习惯、学习品质和生活能力等的培养,因此他们在小学阶段的表现会慢慢突出。究其原因主要是:(1)在幼儿阶段被灌输小学内容,幼儿似懂非懂,到了小学再重复学就等于热剩饭,枯燥无味的重复使他们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2)民办园教授的书写方法不规范,握笔姿势不正确,上小学后很难纠正,严重影响了幼儿的发展。 三、纠正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策略 1. 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家长树立科学育儿观念。(1)错误的观念是导致“小学化”倾向的根源,转变家长的观念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幼儿园和相关教育部门要通过举办大型宣传活动,广泛宣传幼儿教育的相关政策以及科学的育儿知识理念,引导幼儿家长转变教育观念,让家长走出幼儿教育的误区。(2)开展幼小衔接活动,让家长参与其中,改变家长重知识轻情感、轻能力习惯培养的陈旧观念。随着幼小衔接工作的不断深入,家长对孩子学习与发展的认识将会不断提高,靠“小学化”吸引家长的民办园将完全没有市场。 2. 规范办园,帮助民办幼儿园树立正确办园理念。 (1)教育主管部门要引导公办园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开展一系列帮扶活动,帮助民办园规范办园行为,提高民办园教师的业务能力和保教水平,使民办园走上规范、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路子,真正实现幼儿教育质量同步提升。(2)引导公办园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保证本园正常运转的前提下,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让办公园经常性地选派骨干教师进驻到民办园承担保教管理与教师培训的指导工作,开展多种形式、各种层次的培训会,帮助民办园提高管理水平,提升师资队伍素质。(3)引导民办幼儿园认真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民办幼儿园要在实际工作中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充分尊重幼儿发展连续性进程上的个别差异,坚持科学保教,从根本上杜绝幼儿园“小学化”的倾向。(4)加强对民办幼儿园的管理,防止和纠正民办园教育“小学化”的倾向。通过宣传普及幼儿教育的科学方法,让人们以终身学习、持续发展的观点看待幼儿教育。 科学幼儿教育论文:“幼儿教育需要科学” 每天清晨,我们踏着轻盈的脚步迈进了幼儿园的大门,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也就是在平凡与不平凡之间开始了日常的劳动。虽然平凡与不平凡看似是一对矛盾,但是又联系得非常紧密。幼儿与老师的关系,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心灵的沟通。是一种和谐、真诚、温馨的心理氛围,是真善美的统一体。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的: 一,用科学发展观,严格要求自己。 作为幼儿教师,20年来,我一直辛勤的工作在幼教第一线,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事事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以较高的业务能力,良好的师风师德和突出的工作业绩赢得了领导的信任,同事的称赞和幼儿的喜爱。先后多次获得了幼教系统先进个人,荣获了“三等功”一次,新华区公开课一等奖等荣誉称号。 在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客观地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明确改进目标和措施,并把他们运用到我的实际工作中。目的是进一步落实《教育纲要》中提出的,对幼儿实施体,智,德 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正是这一目的,使我们幼儿教师受到了全社会的尊重,更是我们对全社会负有的崇高的责任和义务。爱岗敬业,勤于奉献就成了我们行动的指南。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吸引孩子,去感染幼儿。教师要为幼儿营造宽松、愉悦、民主、平等、和蔼的生活和学习氛围。让幼儿学会自尊、自信、互相欣赏和相互理解。尊重每一名幼儿。对于表现好的孩子,我们给他们一个赞许的微笑,鼓励他们继续努力。但对于不按常规做事的幼儿,我们尽量帮助他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有不放弃的决心和愿望。 二,勤于学习,不断提高自己。 我们工作的对象是幼儿,年幼的孩子各个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他们正处于长身体,学道理的阶段。他们不是静止的,而是变化发展的。我们在工作中必须尊重幼儿,通过一系列的保教活动对幼儿施加影响,把知识,本领传授给幼儿,而更多的时候,我们教师必须依靠我们自己无形的力量,把聪明才智和人格魅力传递给幼儿,因此,我们的工作效果,不单单取决于我们的知识水平,更取决于我们的世界观和道德观。 为了给孩子一杯水,老师必须有源源不断的活水。为了能跟上现代教育的步伐,我潜心学习了计算机。目的是把老师死板的教,幼儿生硬的学,变成活灵活现的画面。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几年来,我不断总结教育教学经验,先后撰写了《幼儿舞蹈教学浅析》,《探索幼儿的好奇心》,《我的幼教小故事》等教育教学论文。并发表在各级刊物上。多次参加了骨干教师的培训和学习。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方法、大胆创新。从多个方面设计教学方案,培养孩子的意志品格、培养幼儿日常生活规律化、培养幼儿的自我约束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现在的生活。注重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因事而异,灵活变通教育方法。 三,爱岗敬业,做幼儿喜欢的好老师。 我们的工作很复杂,今年我们班迎来了30名新生,孩子们的个性差异很大,而且从未上过幼儿园,哭闹,不听劝的幼儿大有人在。自理能力尤其欠缺。在工作8小时之内,按规定我们还要组织幼儿入厕,洗手,喝水,吃饭,午睡,游戏等等活动,而且每项活动都需要我们老师费劲口舌,手把手的教,一遍一遍反反复复,付出难以想象的劳动和辛苦。要想做一名好的幼儿教师必须做到“五勤”即:嘴勤、手勤、腿勤、眼勤、脑勤。嘴勤是老师用简洁、明快、准确、生动的语言去感染和说服幼儿。手勤是指教师在操作过程中必须亲自动手,反复演示,不厌其烦。腿勤是指教师在幼儿操作过程中要不停的巡视检查指导。眼勤是指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眼睛随时注意每一名幼儿的举动,适时指导。脑勤是指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动脑思考,要有一变应万变的能力。很难但我们别无选择,因为我们是幼儿教师。只有全身心的投入工作,教会他们生活,教会他们做人,教会他们学习。做到“以爱动其心,以爱导其行。”尊重孩子,关心孩子是一种爱,严格要求也是一种爱,一种深沉的爱。爱不等于放松,不等于迁就。 孩子们的个性各有不同,存在差异。老师要学会用坚定的语气对他们说:“你不可以这样做。”这就是要求我们爱的同时,也要教会孩子做人。 我们是喜欢才选择了幼教工作,我们的工作充满了爱。我们对家长充满爱,体现在我们尊重班上的每一位家长,理解他们对子女的关心,珍爱和期望的心情。与他们建立良好平等的关系。互相学习和交流教育幼儿的经验。解决在教育子女中遇到的困难。争取家长的信任和配合。我们对孩子充满爱,体现在主动了解幼儿,与他们用各种方式进行交流,而孩子也亲昵的称呼我“妈妈”。 人们常说:“教师是红烛,照亮别人,燃烧自己。” “教师是春蚕,春蚕到死丝方尽”。 “教师是铺路石,让学生从自己的身上踩过” 而我却说:“教师是燃烧自我后幸福的眼泪”。 “教师是孩子破茧而出后灿烂的阳光” “教师是花儿微笑下的一片绿荫” 还有人说:“孩子最记不得的就是幼儿园的老师了” 而我却说:“不一定”总会有孩子记得小时候有一位老师给我梳过辫子,教我穿过鞋子,伤心的时候抱过我,想妈妈的时候安慰过我,教会我很多知识。我们做幼儿教师的不是图什么名和利,只要孩子走到大街上遇到老师大声说一句:“老师好”,我就满足了。无论谁问我:你是做什么工作的,我会大声的告诉他们:“我是一名光荣的人民幼儿教师”! 科学幼儿教育论文:幼儿教育中如何渗透科学教育 摘 要:是在幼儿时期,由于孩子们的各项社会认知发育不够,对于事物的属性、结构认识不足,对于知识的学习也往往很难系统化的进行。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注重对于孩子们的科学教育,让他们能够对于科学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培养他们实践科学的能力,培养孩子们良好的个人品质与行为能力。 关键词:幼儿;科学;教育;兴趣;运用;策略 一、教师要培养幼儿科学探索兴趣,引导他们观察总结 1、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观察 科学是指发现、积累并公认的普遍真理或普遍定理的运用,已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幼儿时期的孩子们由于其抽象思维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发育不完善,在学习理论知识的时候就会显得比较吃力,所以就需要教师在进行科学教育的时候能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思维特点,运用比较具体的、实物化的案例来引导学生的学习。 2、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提问 问题是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学生们发现了问题才会去提问、去思考、去探索,所以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汇总。在面对教师的这个小实验,学生们在刚开始的时候以为教师使用的是透明线,而当他们发现只是一块黑黢黢的铁块的时候,他们就疑惑了:这个东西到底是什么呢?它为什么会控制小鸭子呢?通过这样的提问,就说明了学生有了一定的思考,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做好总结。 3、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总结 面对学生的好奇心、兴趣以及问题,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做好总结:磁铁能够在一定的距离内吸引铁片,因为小鸭子是铁做的,所以磁铁就能够“吸”着小鸭子“游来游去”,当然如果磁铁离小鸭子过远的话就不能“吸”着它了!通过这样的回答,学生对于磁铁有了很好的认识。这个时候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根据磁铁的性质,我们可以用磁铁来做什么呢?有学生就说:如果钥匙掉水池里了,就可以用磁铁吸起来!也有学生说:可以用来分辨铁和其他的物质!学生们的回答让我看到了大家对于科学知识的兴趣,也看到了他们爱科学的心理,也促使了我做好科学教育的决心。 二、需要教师创设良好的科学环境,指导他们动手操作 1、利用自然环境 我园是一个县级幼儿园,这里既有农村的良好自然环境,也有一定的城市化现象,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要充分的利用这些条件,给孩子们创设一个自然化的学习场景。比如教师就可以根据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令种植一些花卉、果树、农作物,来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生长、开花与结果,让他们认识到植物生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阳光、土壤和水分。通过实际的场景为他们的科学知识学习打下基础。 2、绘制科学壁画 由于幼儿园自身经济条件原因或者设备原因,在对于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不可能为学生创设充足的实物场景,这就需要我们能够使用一些辅助条件进行补充。比如我们可以引导孩子们一起绘制园里的壁画、宣传栏,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知道的科学知识来进行绘画、补充,来促进他们的科学意识发展与学习,为他们的学习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 3、进行科学实验 幼儿时期的学生对于大自然的神奇现象有着莫大的兴趣,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个特点,在教学中运用一些小实验来“重现”大自然的神奇。比如雨后的彩虹很美丽,但是往往只出现很短的时间,所以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试验操作,让彩虹变得“常见”:只要使用一盆清水 、一面镜子,就能够在阳光下“制作”出“彩虹”,让学生“大饱眼福”,这个试验其实就是运用了简单的“光的折射”原理。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教师只要通过简答的试验就能够给呈现出一幕幕神奇景象,通过场景再现给学生的科学知识学习创设条件,促进他们对于科学知识的学习。 三、教师要在日常渗透科学教育,促进学生的学习生活 科学知识都是日常生活现象的总结与归纳,其源泉是生活,而对于科学知识的学习,其目的也是为了能够更好的指导孩子们的生活实践。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要注重日常科学知识的渗透,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感受科学,在科学指导下更好的生活实践。在日常教学生活中渗透科学教育,需要教师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1、从日常生活入手 生活是科学知识的大本营,生活周围有许多事物,现象都蕴藏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如在操场上玩滑滑梯,可以了解速度和惯性的关系;吹气球、玩风车,可以了解空气无处不在。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随机地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 2、从学习活动入手 学习的过程是对想进行科学教育的重要途径,所以教师要利用好这一途径,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学习。比如在教学过程中的常识活动是最有利于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的活动。是其它教育无法代替的。如黑暗中脱毛衣时,会看见“小闪光”,告诉幼儿这就是“摩擦生电”现象等,电风扇则是使用了“电磁原理”,让学生能够对于科学知识有一个更好的认识。 3、从游戏活动入手 游戏是孩子们喜欢的一项活动,所以教师也要充分研究游戏中的科学现象,让幼儿在玩游戏中学科学,在玩中用科学。如:通过动手玩天平,认识“平衡”现象,又如在开展角色游戏中,让幼儿动脑、动手发明创造各种游戏材料:用塑料管制成听诊器,用可乐罐制成锅、茶壶等。除此以外,教师还要善于吸收,发现科技新信息、新动向,随时捕捉各种现象,抓住、利用每一个教育契机,对幼儿进行科学的启迪。 科学幼儿教育论文:科学化是幼儿教育的必由之路 编者按:据2013年1月14日《郑州晚报》报道,郑州市某幼儿园1月11日为100多名“自由恋爱”的孩子举行了一场隆重的“集体婚礼”。“婚礼”有主婚人,一对对小“新郎”和小“新娘”手拉着手,穿着漂亮的礼服宣誓,在众人的祝福声中交换戒指、拥抱亲吻。他们的爸爸妈妈也来见证这场“婚礼”,现场礼花四溅,掌声雷动。该园园长说,他们之所以策划这场“婚礼”,是因为3至6岁的孩子中不少进入了“婚姻敏感期”。比如有的男孩会对女孩说“我喜欢你”,有的女孩也会给自己喜欢的男孩送糖果,有的甚至说要和对方“结婚”,这正是因势利导、给他们灌输健康婚姻观的好机会。园方还称,他们举行“幼儿集体婚礼”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此前的实践证明,举行过“婚礼”的孩子责任感更强,关系更融洽,也更加自信和阳光。该事件一经报道,立即引发了公众的“拍砖”。面对各界的质疑,园方解释:这只是一场游戏活动,是“过家家”的升级版…… 作为专业的幼教工作者。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一事件?或者说,这一事件折射出我国幼教实践中存在着哪些深层次问题?不可否认,当前我国的学前教育由于客观存在的观念、师资以及投入等问题,常会出现各种乱象,这些乱象严重影响学前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在全国第二个“学前教育宣传月”到来之际,本刊特邀部分专家学者,从对幼儿“集体婚礼”事件的分析切入,深入评析当前幼教实践中的一些不科学做法,以帮助幼教工作者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进而推动学前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本刊同期《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的“热点聚焦”栏目也从儿童发展心理学等角度聚焦了幼儿“集体婚礼”事件,敬请参阅。 最近一个时期,大家对学前教育领域出现的“特色化”“专长化”“提前化”等现象和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和分析,大部分的意见是学前教育要从幼儿的兴趣和发展需要出发,要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要坚持学前教育的科学性。但不同的声音还是存在的,需要进一步讨论。我们不期待对学前教育发出的所有声音都一致,如果那样,学前教育就失去了发展的活力;但我们对学前教育的科学立场必须是一致的,否则,学前教育的发展就失去了根基。为此,我想谈几点体会。 一、心随身移——真正把儿童当做独立的主体 不论什么领域,身心不共时,就会产生不和谐,甚至会产生冲突。其实,身心不共时的现象在教育领域也大量存在。因此,时至今日,我们还是要追求儿童教育观念的现代化,即呼吁人们身心共时,用现代文明武装头脑,真正信仰、依循现代儿童发展研究的理论成果。把教育建立在科学认识儿童的基础之上。承认和尊重儿童的发展规律、人生权利和人格尊严,进而确认儿童的学习者主体地位,积极倡导儿童以适宜其身心发展特点的方式主动学习。21世纪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长要用适应时代需要和科学发展的观念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不能死守传统的教育思想,否则儿童就不会有良好的发展,也不会有美好的童年。事实上,大量违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现象其本质和根源都是教育观念和立场的问题。 很多人都认为自己的立场和观念没有问题,甚至认为对科学的儿童观已了如指掌、滚瓜烂熟。其实,科学的儿童观不是记得就行了,它不只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立场,甚至是意志。它必须在心灵深处扎根,在现实生活中践行。科学的儿童观的确立,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人们对儿童的态度,儿童在这个社会中的地位以及儿童的生活境遇,经常是判断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科学的儿童观要求社会理解儿童、尊重儿童,把儿童需要当作社会最大的需要,把儿童权益放在优先的地位;要求与儿童相处的人们理解儿童成长和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尊重儿童的权利和尊严,尽可能满足儿童合理的需要,同时,真正将儿童当作独立的存在,保障儿童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确立科学的儿童观,需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科学的儿童观是跟整个社会的文明联系在一起的,没有整个社会的文明作为基础,科学的儿童观不可能从根本上确立起来。西方社会儿童观的确立也经历过一个漫长的过程,儿童从宗教的枷锁中、从成人主宰的牢笼中挣扎出来,是一个艰辛而持久的历程,它伴随着整个人类的思想解放和科学进步,伴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文明进步。 儿童观问题是文化,是习惯,它有由来,有根源。让我们来分析下面的案例。一位中国母亲带着孩子遇到了一位认识却并不很熟的人,她向对方介绍“这是我的女儿”,并让自己的女儿“快叫叔叔”,这位叔叔赶紧说“多乖的小姑娘啊”。这是我们司空见惯的。体现了中国式的交往传统和尊重长辈的美德,还体现了中国人评判孩子的标准。一位英国母亲带着孩子也遇到了一位认识却并不很熟的人,她向对方介绍说“这是艾伦”,那位叔叔会直接跟小女孩打招呼说“艾伦,你好”,小女孩也会跟叔叔打招呼说“你好”。这体现了英国式的社交文明和长幼礼仪。在前一个情景里,中国叔叔如果不主动问是不可能知道那女孩的名字的,因为他只听说是熟人的女儿,那个女孩的身份就是别人的女儿,她叫什么名字似乎并不重要。其实她是别人的女儿这个信息往往是不需要介绍的,大部分人都看得出来。因此,这次偶遇的过程是妈妈向叔叔介绍了一个不太必要的信息,而漏掉了一个重要的信息。但大家似乎习惯了。都这样介绍。说“这是我女儿”的时候,那种感觉就像在说“这是我的包”“这是我的自行车”,强调的是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从属关系。在后一个情景中,那位英国叔叔应该能猜出那个女孩是熟人的女儿,他不知道的信息是她叫什么名字,而那位母亲就给了他这个信息。他们偶遇的主要过程是叔叔与艾伦之间的打招呼。艾伦就是艾伦,艾伦首先属于艾伦,艾伦是她自己。这不仅仅是语言习惯的问题,更是思维传统的问题。今天我们的幼儿园和家庭中成人想教什么就教什么,想让儿童成为什么样的人就按照什么方向去塑造,不就是认为儿童是属于成人的,成人有这个“责任”去替儿童规划吗? 我们对科学儿童观的确立不能抱过于乐观的态度,更不能认为当前儿童观已经没有问题了,或认为学前教育的主要问题是技术和方法问题。但我们对科学儿童观的确立也一定要有坚定的信念,因为社会文明的脚步是势不可挡的,人们对儿童的认识和理解水平是在不断提高的。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科学儿童观的确立需要全社会不断作出努力,尤其是需要与儿童共同生活的人们作出不懈的努力。今天,错误的儿童观已经较少以危害和摧残儿童身体的方式表现出来了,但它会危及儿童的心灵,危及儿童的生活,进而危及儿童的发展。不科学的儿童观经常会带来不科学的想法和做法。对儿童的过多保护、溺爱,没有原则地满足儿童的不合理需要,或对儿童有过高的要求、过高的期待,凡此种种,都是成人不科学的儿童观的具体表现。 二、以学定教——真正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 古往今来,学习者在学校学什么,往往是事先就定下的。从“四书”“五经”到今天的各科“课本”,从来就是以教定学,教师在学习者学什么的问题上也没有太多的发言权。所谓学习者的兴趣、需要。在以教定学的背景下,没有谁真正会去关注。我们并不反对对一定年龄儿童的学习设定目标和进行适度规划,但在如今教材主导、考试主导的情景下,儿童仅仅是一个接受者;教师能做的、能制约的似乎也只有如何让儿童接受的问题了。这种状况在今天的基础教育实践中大量存在。学前教育必须颠覆以教定学的宿命论调和实践惯性。这是因为以教定学背离学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无视儿童作为独立主体的存在,无视儿童的需要和兴趣。只有颠覆以教定学的旧观念,学前教育才能真正走上科学化的道路。 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是科学的学前教育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难以落实的要求。《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面向全体幼儿,关注个体差异,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结合,寓教于乐,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教育部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也指出:“幼儿园(含学前班。下同)要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科学制定保教工作计划,合理安排和组织幼儿一日生活。要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灵活运用集体、小组和个别活动等多种形式,锻炼幼儿强健的体魄,激发探究欲望与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培养积极的交往与合作能力。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可见,我们一直强调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偏离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学前教育就会出现诸如“成人化”“小学化”的现象,就会偏离学前教育科学化的航向。真正从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意味着让幼儿通过经验来学习,意味着让幼儿做事,做符合他们需要的事。做适合他们天性的事,做力所能及的事,做能感受到挑战的事,做能感受到趣味的事,做能激发他们思维参与的事。 与中小学生不同。学前儿童不是以符号学习尤其是文字符号学习为主要任务的,探究、操作、交往、表达是学前儿童主要的学习方式。这是由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的。所谓以学定教,就是以学习者的发展规律、学习特点和兴趣需要为出发点和前提,来决定教什么和如何教。学前儿童有一定的年龄特征,也有区域特征和文化特征影响下的发展特征,更有个体差异特征。根据学前儿童的年龄特征,我们可以大致确定课程的方向、课程的内容和资源以及课程的实施形式,但决不能一成不变。以学定教作为课程与教学的一个原则,在具体的教育情境里意味着观察儿童、了解儿童、理解儿童是教育的前提,这是幼儿园课程设计的基础,也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就一个具体的班级来说,儿童的兴趣和需要我们无法完全预知,儿童对即将到来的活动有什么反应我们也无法完全预知。因此。我们的课程与教学必须随着我们对儿童的观察和了解不断调整。由此可见。对幼儿园教师来说,观察儿童、分析儿童的活动及成果、利用各种资源为儿童创设活动的条件是非常重要的专业能力。一定要消除将弹唱跳视作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的误解,会弹唱跳的人有很多,但不一定都具有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养,也不一定能成为好的幼儿园教师。真正优秀和专业的幼儿园教师必须有观察、谈话、作品分析、课程设计、评价等方面的专业素养和能力。这也是落实“以学定教”原则的专业基础和保障。从这个意义上说,幼儿园中出现“特长化”“定向化”“提前化”和“成人化”的活动内容,是教师缺乏专业素养的表现,也是教师违背“以学定教”原则的表现。 三、同心协力——真正为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意见》指出:“办好学前教育,关系亿万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办好学前教育,让学前儿童健康快乐成长是全社会的共同心愿,全社会都有为儿童健康成长而不懈努力的责任。 第一,要努力接近教育科学。首先耍了解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了解和理解他们的兴趣和需要,真正从学习者出发,考虑教什么和如何教。当前,应重点学习教育部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把握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掌握对不同年龄阶段儿童教育和引导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真正做到以学定教。尤其是应把握《指南》中特别强调的几个核心精神,如: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我们应努力将《指南》的精神落实到学前教育的实践中去,转化为引导和促进学前儿童健康成长的力量。 第二,要坚决远离不当利益。在当今学前教育中,不少背离科学规律的行为不是认识问题。而是利益问题。其实人们对有些有害幼儿身心健康的活动不是缺乏认识,而是缺乏正确的立场和价值判断。当人们把学前教育当作主要经济来源时,科学育儿只能是幌子和影子。《通知》指出:“严禁幼儿园提前教授小学教育内容。幼儿园不得以举办兴趣班、特长班和实验班为名进行各种提前学习和强化训练活动,不得给幼儿布置家庭作业。”其实,这些兴趣班、特长班和实验班以及其他各种名目的班,往往是跟经济利益联系在一起的。这是钻了今天很多家长科学育儿水平较低和急躁冒进心理的空子,而真正受害的是学前儿童。 第三,要全力创造科学育儿的氛围。教育部于2012年起开展了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活动的主题就是科学育儿。今年的宣传月活动又即将开始,这说明政府已经在科学育儿宣传方面行动起来了。对科学育儿的宣传和普及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也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当今,个别媒体的宣传还在突出应试教育思想。倡导特长教育的价值,甚至传递反科学的信息,影响了全社会科学育儿氛围的形成。各种社会机构,各种公共媒体,各个领域的社会成员,应集结成宣传和践行科学育儿理念的共同力量,不但要在教育方法上进行宣传和普及,更要从基本的价值立场和信念上进行引导。要加强对家长和教师的宣传和培训。尤其应使更多的教师成为科学育儿的宣传者、践行者、示范者;要宣传幼儿园和家庭科学育儿的新思想和新实践,加强幼儿园与家庭的沟通与协作;要将科学育儿思想播撒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不断深入人心,融入实践。只有这样,儿童才有真正幸福美好的童年。 科学幼儿教育论文: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对幼儿教育中的误区探析 【摘要】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理论创新的一个突出成果,对我们提高能力、搞好幼儿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幼儿教育;误区探析 科学的发展观在教育事业中体现为坚持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建立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学习机制、教育机制、成长机制,促进学生、老师、学校及教育的全面可持续发展。那么,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与要求下,应辩证反思,重新审视我们的幼儿教育。 下面就现在幼儿教育中存在的几点误区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进行分析与探讨。 1 崇尚独立性,忽视幼儿的交流 当前,有部分老师及家长为了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过分强调和崇尚幼儿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对幼儿只是要求的多,强调的多,限制的多,而忽视了幼儿的交流,这对培养幼儿的语言和社会交往能力是不利的。现在的幼儿更需要朋友,他们没有兄弟姐妹,他们更想与老师、小朋友交往,想要老师、同学成为他们的朋友。特别是我们幼儿老师更应该满足幼儿的心理需要,让幼儿在与他人的交流中,不知不觉地学习并掌握一些交往技巧和技能,习得一些亲社会行为模式,从而促进其同伴关系的发展。我们要创造更多的时间和幼儿交往、游戏,满足幼儿的交流需求,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成长。 2 过分强调规则,抑制幼儿的个性发展 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形式主要是活动,在孩子们活动的过程中,老师十分强调规则,活动都必须按照教师示范的步骤及规则进行,忽视对孩子主动探求新事物能力的培养,影响孩子创新个性的形成。游戏时对孩子限制太多,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来看,我们应注意幼儿个性的发展及探索精神的培养。面对发展初期的稚嫩孩童,他们有共性更有个性,幼儿在兴趣、爱好、能力、性格等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差异,不可能完全统一要求。对于每件新的事物,可以先让幼儿自己去探索、摆弄,要该放手时就放手,给孩子更多的机会,让幼儿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因此应注重幼儿个体差异、因人施教,以促进幼儿个性健康和谐发展。过分强调规则,将会抑制幼儿个性的发展,使得孩子缺少创造性及探索精神,这也是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相违背的。 3 注重传统教学形式,忽视幼儿的情感体验 在幼儿教学中,还是有很多人注重传统教学形式,强调规范及按部就班的传统程序,且单一、呆板,忽视孩子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比如认识苹果,为了让幼儿直接、具体地感知,我们可以让孩子触摸苹果、品尝苹果,但在实际教育教学里却忽视了此类操作活动,因此教学活动忽视了幼儿的情感体验。幼儿教育活动中如果不重视形式、内容的丰富多样,就剥夺了许多本应属于孩子的天真和快乐,幼儿没有“愉悦的情感体验”。 幼教工作者应该给予幼儿符合大脑发育特点的各种刺激及教育机会,为幼儿提供一个丰富多彩的环境,让幼儿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感觉、知觉、语言、情感都在相应的阶段得到及时的发展。我们还要让幼儿去听音乐会,去欣赏画展,去看歌舞,去看体育技能比赛,去看动植物,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千姿百态的各种现象。通过他们的感知觉器官将听到的、见到的、感知觉到的大量信息抢先注入到大脑里,在愉悦的情感体验中使得大脑成为储存信息的大仓库,从而收到好的效果。 4 盲目灌输知识,不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科学规律 很多家长及老师不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科学规律,盲目灌输知识,于是过分关注幼儿的语文和数学的学习,不顾幼儿的身心,不顾幼儿的兴趣,盲目要求幼儿大量认字,计算数学题,走上了强化左脑的道路。特别是农村民办幼儿园有的老师倡导“小学化”的教育,要求3~4岁的幼儿认识多少个字,甚至要求幼儿能读多少文章,能背多少诗词,这样能达到老师要求的幼儿毕竟是极少数。他们读书的时候,既不明白书中的内容,也不全明白每个字的意义。他们被剥夺了欢乐的童年,大部分的时间被强制去死记硬背,培养成为机械的读书工具。这样的幼儿可能短时间在某个方面似乎超常,但是由于他们没有学习的兴趣,缺乏进一步努力的欲望,缺乏生活能力和基本的生活经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会逐渐落后于同龄人,从而形成强烈的反差,使之产生心理障碍,导致影响孩子以后的一生。 幼儿教育是是奠定人生基础、托起明天太阳的一个阳光事业。我国大多数家庭是独生子女,教育机会是一次性的,幼儿受教育也是一次性的,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及家长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我们的幼儿教育。为幼儿的可持续发展着想,以幼儿为中心、促进幼儿的全面协调发展是幼儿教育的根本任务所在,也是幼儿教育科学发展的根本目的。 科学幼儿教育论文:中国幼儿教育科学化的先锋-陈鹤琴 陈鹤琴是一位经历过私塾教育洗礼、对传统教育思想深有感受的教育家,也是一位经受过西方教育熏陶、对现代教育思潮深有感悟的教育家。他毕生从事推进中国幼儿教育科学化的事业,在他的引领下,中国的幼儿教育吸纳现代幼儿教育的先进理念,扎根中国的文化土壤和幼儿教育实践,不断向着科学化的道路迈进。陈鹤琴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研究成果是我们宝贵的财富,值得我们继承和弘扬。 纵观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幼儿教育科学化发展的基本理路。研究教育从研究儿童开始,研究儿童是如何发展的,儿童的兴趣和需要是什么,儿童的行为特点是怎样的,这是陈鹤琴幼儿教育研究的起步性研究内容。正是这些研究,加上西方儿童发展理论的影响,形成了陈鹤琴基本的儿童观。陈鹤琴儿童观的本质内容是要科学认识儿童,顺应儿童的天性,给予儿童活动的机会和条件,给予儿童适宜的指导和帮助,并且要热爱儿童。他认为儿童是在实践中学习的。他指出:“小孩子的知识是由经验得来的。所接触的环境愈广,所得的知识当然越多。所以我们要使小孩子与环境有充分的接触。”(1924)他认为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所以他指出“应根据幼儿的特点,多给幼儿感性的知识,创造各种环境和条件,多让儿童接触大自然和大社会,多观察,多活动,扩大他们的眼界”。(1979)陈鹤琴明确提出游戏对儿童发展有重要意义,他指出:“游戏也是儿童生来就喜欢的。儿童的生活可以说就是游戏。”“名义上虽说是游戏,但所学确是很好的学问,很好的东西。”(1927)他也主张关注儿童的个性,关注儿童之间的发展差异。他指出:“儿童的个性不同,我们不能强之以同”。(1924)他主张理解儿童、尊重儿童,要与儿童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幼稚园教师应当作儿童的朋友,同游同乐地去玩去教的”。(1927)正是站在这个立场上,陈鹤琴对无视儿童的旧教育展开了猛烈的批判,尤其揭示了旧教育损害儿童天性、剥夺儿童权利和让儿童陷入呆板机械学习状态的现象,并深入分析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陈鹤琴开展了以“试验”为基础的科学的幼儿教育研究。他采用行动研究法,利用教育现场展开研究。1923年,他创办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所实验幼儿园――南京鼓楼实验幼稚园,这也是我国第一个由高等院校(当年的东南大学教育科)创办的幼儿教育实验研究基地,开创了我国高等院校理论联系实际,利用实验研究基地开展科学研究的先河。陈鹤琴认为科学的幼儿教育必须经过试验,才能确定是否可行,是否有效。他提出幼儿教育“必须经过比较普遍的、比较长久的试验”。(1927)我们认为,这正是陈鹤琴教育思想及其实践同旧教育的分水岭。正是通过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指导下的实践,以及在实践过程中的发现和反思,幼儿教育才逐步走上健康发展的科学轨道。陈鹤琴将幼儿园课程,幼儿园环境和设备,幼儿故事、音乐、图画、玩具、习惯等内容纳入自己研究的视野,并逐一加以研究,形成科学的认识。陈鹤琴对幼儿教育领域中诸多内容的研究是细致深入的,也是充满感情的,他的每一项研究都让人感动,这样一个广闻博识、乐学乐行、醉心研究的教育家实在令人敬佩。 陈鹤琴之所以是科学的幼儿教育的积极推动者,是因为他的研究是立足国情的,不是照搬西方的。这也是陈鹤琴教育思想科学性的重要标志。作为留美学者,他反对简单移植“美国式”教育,他认为应该借鉴西方优秀的教育思想和内容,但不能一味模仿。陈鹤琴对福禄贝尔、蒙台梭利等西方主要幼儿教育家的思想进行过深入的研究。既分析他们的优势,也指出他们的不足,言之成理,以理服人,教导人们不要盲从。陈鹤琴1926年就提出的告诫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警示作用,因为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一知半解者甚多,盲从者无数。陈鹤琴认为,研究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是要关注国情,只有结合国情,才能产生科学而有效的教育。陈鹤琴指出:“外国有许多经验,也有许多好的经验,但不能不加分析地照搬照抄,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以实践来检验哪些是成功的、切实可行的,哪些是不可取的,要适应中国的特点。”(1979) 陈鹤琴晚年一直呼吁要开展幼儿教育的科学研究,他提出:不但要研究观念,还要研究内容和方法;不但要研究幼儿园的教育,还要研究家庭的教育;不但要研究正常儿童的教育,还要研究特殊儿童的教育。他甚至提出“为切实开展教育科学之研究,特建议设立儿童教育玩具、教具、设备的研究室和研究工厂”。(1980)“教育实验”是他晚年撰写文章时经常出现的词汇,这是对幼儿教育科学化的呼唤,是对幼儿教育质量的呼唤,也是对童年幸福的呼唤! 值此陈鹤琴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谨撰此文以作纪念。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南京,210097) 科学幼儿教育论文:科学发展观与幼儿教育 摘 要: 教师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优化自身整体素质。创新幼儿教育理念,提高幼儿教育质量,这是每一个幼儿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课题。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幼儿教育 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它是中共中央总书记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提出的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并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写入党章,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之一。它不仅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局面,而且对幼儿教育事业具有划时代的影响。 二十一世纪,科技发展一日千里,社会环境瞬息万变,这对于每个教育工作者来说都是一个严峻的挑战。“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而如今不仅要求教师这桶水的质量较高,还要求不断“加水”、“换水”,与时俱进,做适应时代需求的学习型、创造型教师。教师要传陈创新,以积极的人生态度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自身整体素质,创新幼儿教育理念,不断提高幼儿教育水平。 一、秉承科学的态度,不断提高自己 如今的教师已经不再只是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而应该具备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学习能力。“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了学为人广,学为人专,立足实践,全面发展,就要努力学习《纲要》及课程整合的内容、要求,仔细阅读关于幼教方面的书籍,做好观察分析,写好心得体会。同时积极参与教科研活动,与其他教师说观念谈困惑,共同研讨,相互评课,对教案研究、反思,反思得意之处、不足之处、课堂的动态生成,在多元整合化方面不断创新和突破,在不断总结、反思、实践中充实和完善自己,以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二、创新教育方法,使每一个孩子都在其原有水平上有所发展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多次告诫教育者:“我们必须会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这就是说老师要尽量具备孩子般的心灵,用“孩子的大脑”去思考,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用“孩子的情感”去体验,用“孩子的兴趣”去爱好。只有这样,我们才会真正理解孩子,从孩子的兴趣出发,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促使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 正如《纲要》所指出: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食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教师在活动中常遇到这样的困惑:幼儿的兴趣和教师的预定目标不一致。这时教师就应顺应其兴趣、要求,引导幼儿在自己的关注点和经验基础上获得发展,保护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统筹兼顾,“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目标,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兼顾就是统一筹划,全面照顾。对于幼儿教师来说,“一切为了孩子”就是第一要义。为幼儿的可持续发展着想,要让他们学会认知,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使他们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 1.统筹兼顾,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 日常生活中,从幼儿现有水平出发,通过创设区角与主题活动,用主题整合的形式将五大领域相互渗透,从幼儿的经验、能力、兴趣、需要出发,从细节入手,因材施教,挖掘每个孩子的潜能,在点点滴滴间培养大班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能力,如读写习惯、自理自立、倾听能力,等等。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教育契机,树立“随机教育”的观念,依据即时即景,果断地调整自己的教育策略,充分尊重和训练孩子,及时调节自己的教学性格,鼓励幼儿用自己的力量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相信每个孩子都会成功。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之所以被大人称为淘气包,是因为我们把孩子大人化了。幼儿教师,只有用发自内心的爱去理解孩子,才能接受他们“可笑”的语言,允许他们“荒唐”的举止,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具有一定的社会性教育意义,把握好各种有价值的教育资源,从而使社会性教育落实到幼儿的行为中并逐渐内化为品质。比如:当孩子间出现各种交往问题时,有针对性地引导他们跨越“自我”,使他们从对同伴的看法和选择伙伴的倾向性中逐步完善自我。 2.统筹兼顾,注重主体和主导的关系。 活动中,遵循“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促使良好习惯的养成,采取群体目标和个体发展需要相结合的方法,保证幼儿自由探索的空间,促进每个孩子在原有水平上都得以发展。在“听声音”的活动中,教师将科学探索活动与以听辨声音为主的活动整合在一起,以多媒体制作了声音和动漫,使孩子自主地调动感官辨听来自生活中的各种声音,既了解了声音的多样性,又训练了倾听能力。同时与幼儿用搜集来的生活中的、能发声的各种物品制造出各种各样的声音,这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满足幼儿创造性思维的需要,还符合《纲要》“教育内容的选择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的要求。 3.统筹兼顾,良莠兼收。 “个体的成长是各种能力慢慢生长的结果”。在活动中应特别注重平等地对待每一名幼儿,给每一位幼儿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注意给胆小的孩子多一些关爱;给注意力易分散的幼儿多一些鼓励;给体弱的孩子多一些照料;给能干的孩子多一些挑战和任务;注重个别教育,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立足中间、兼顾两头”。正如《纲要》所说: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获得满足和成功的体验。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读好书,充实自我;勤实践,锻炼自我;重修养,提高自我。只有这样,幼儿教育事业才会日新月异,与时俱进。 科学幼儿教育论文:科学化幼儿教育论文 一、着眼本色,提升亮色 1.教学目的的设置着眼于幼儿本色。 在教学中,为提升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使之回归儿童的本色,离不开儿童的本真生活。故模拟生活情境的教学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幼儿教育。比如教师组织学生模拟购物的生活情境,有的学生扮演收银员,有的学生扮演顾客,有的学生扮演导购员,在课堂上还原超市购物情境。在教师的指导下,儿童遵循先前积累的生活经验,用稚嫩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购物体验,并运用模仿能力再现生活。 2.提升幼儿本色的亮度,使之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增加学生自身的亮色。 仍以上面的教学活动为例,模仿导购员的学生,运用在生活中观察到的导购员的举止动作,加上自己对某一物品的使用感受吸引其他同学完成“购买”;而模仿顾客的儿童则往往折射出其父母在购物时的影子;另一部分模仿收银员的儿童则不仅需要具备模仿生活的能力,还需要足够的计算能力,可有效激发这类幼儿的求知欲。 二、渗透互动,追求灵动 幼儿教育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激发学生的个性,观照幼儿的感性思维特点,以教育游戏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突出教学的互动效果,促进学生的“主体感”体验,焕发幼儿的生命活力,为教育活动增添一点灵动。 1.本着互动原则开展教学活动。 这种模式体现出师生之间的平等地位、营造出和谐的教学氛围,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群体影响力,培养儿童的交流意识。仍以上面的教学活动为例,模拟生活情境的教学方法本身带有一定的互动性,儿童在交流中互相促进思考。比如一件商品标价为7元,扮演顾客的儿童拿出10元,有的则拿出12元,“找零”的工作,迫使扮演收银员的儿童主动思考。而扮演顾客的儿童对找回的零钱也下意识地进行检查核对,又迫使其主动思考。整个互动教学活动,使幼儿在模拟生活情境的体验中,不知不觉学会了思考方法,这就是教育游戏的魅力所在。 2.教育游戏突出了幼儿的“主体感”,符合教育动态生成的特点。 在上面的互动游戏中,不同的找零方式会导致不同的游戏结果。比如用10元钱找零,则需找回3元,可能是3张1元钱的纸币;而用12元钱找零,则需找回5元,可能是5张1元钱纸币,也可能是1张5元钱纸币。在游戏最后的纸币分类环节中,用12元钱购物的儿童在进行分类时,极有可能会增加5元钱这一类别。教师以“不同的可能性”作为教育游戏的最终目的,引导学生学会动脑思考解决问题。这种开放式的构思提升了教育游戏的灵动性和吸引力。 三、增加广度,营造梯度 要回归儿童的本真生活,既要培养其生活技能,又要渗透学习方法,因此教育活动的广度是必不可少的,如最佳线路、家庭生活记账、英语口语对话、个性演讲等内容,以调动儿童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在教学中需要平衡儿童的群体性需求和个性差异,也就是建立教育梯度,对具有特殊才能的儿童给予特殊的教育,促进儿童的个性成长。 1.增加知识广度。 比如手工制作小花篮,增加幼儿生活技能;进园时师生之间用英语问好,培养幼儿的英语语感;再如组织幼儿进行“我当家”活动,主要是购物记账,培养幼儿的节约意识。 2.营造知识梯度。 每个儿童都具有独一无二的个性,培养这些个性,有助于儿童在特长方面的发展,而学龄前阶段正是最佳的发展个性特长的时期。如上面提到的生活情境模仿、手工游戏、家庭记账竞赛等群体性活动中,可有效展现出儿童的个性差异,教师所要做的就是针对不同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幼儿教育的科学化要求教学以儿童为中心,以激发儿童的童真、童趣为目的,围绕儿童成长发育过程中存在的认知问题、情感问题和性格塑造开展教学活动。摆脱将儿童视为“知识容器”,向其灌输符号化知识的教育理念;通过一系列科学、系统的规范训练,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力和主观能动性。在教学中避免成人色彩,对照儿童的心理变化,为其量身定制适合的教育方法,做到“率性而教”、“本色而学”,使幼儿回归本色视角认知世界。 作者:顾琳琳 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实验幼儿园 科学幼儿教育论文:科学活动幼儿教育研究 一、科学活动中幼儿体验式学习的教育理念 1.创新幼儿课堂教学模式 所谓的体验式教育,顾名思义就是要在某一教育活动中,个人通过老师的正确引导,有效的融入到团队生活中,亲身去体验活动带来的乐趣,在玩乐中学习,在学习中玩乐,然后一起分享自身的感受,提升自我认识学习的方式。然而,在我们的传统教学中,课堂上一般都是以老师为中心进行教育知识传递,幼儿只能是麻木的去接受老师的知识和服从老师的安排,像这样的教育模式,很容易形成教育等级之分,不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教出来的幼儿也缺乏体验。例如叠千纸鹤这个简单的手工游戏,如果不手把手的引导幼儿去动手操作,那么幼儿只能学会的是老师传教的理念知识。然而,如果让幼儿亲自取探究,去交流,去发现,在体验教育中,我们会发现,孩子不仅能够学会理念知识,还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2.重视幼儿对学习过程的体验 课堂中的提问时整个体验教学中最为主要的一部分,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要做到“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在科学活动中,老师要重视孩子的学习过程,改变孩子原来的学习的方式,引导孩子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孩子的主动性学习,并通过勤于动手,自主探究等多种科学的实践活动,培养孩子去探索知识,独立思考的能力,引导孩子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孩子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例如,在“使纸宝宝站起来”的游戏中,首先要告诉孩子纸宝宝是能够站起来的,然后鼓励孩子使用多种方法去尝试使纸宝宝站起来,要让孩子相信自己的能力,当他成功了的时候,还要让孩子分享他的成功过程体验,加强孩子们的互动和师生间的互动。 二、体验式教学在科学活动中的运用. 1.创造意境在科学活动中的运用。 每个幼儿都会对身边的事物特别的感兴趣,喜欢去琢磨,乐于去探索。作为幼儿教师,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活动,将存在于他们兴趣活动中的科学现象纳入教学活动中。但是,有些科学现象的内容知识性很强,对于幼儿来说有些困难。但是,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搞气氛,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吸引孩子们的求知欲,这样,不仅能够使得整个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还能让孩子更加容易的去接受相关的科学知识。例如:“指南针”这项科学活动中,我们可以给孩子配备一桶水,一只针,一张小纸条。然后我们就通过这些简单的设备中作出一个简单的实验,然后让孩子们自己去发现,寻找规律,最后发问孩子针头所指的方向是哪边,在活动中,引出实验的理论,这样既能激发孩子们的探索心里,又能达到我们活动的目的。 2.多媒体在科学活动中的运用。 随着计算机的高速发展,我们的教学模式进入了多媒体的时代。多媒体课件可以将音乐,图片,视频等多种元素结合一起的多功能教学软件。如果将多媒体课件引进到课堂中来,那么就加大了课堂的活跃感,提高孩子们对科学活动的知识求知欲。例如:我们可以先以一些有趣的音乐将孩子们引进我们预设好的活动中,像“有趣的泉水”这个游戏中,我们可以在课件中利用泉水有规律的叮咚声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然后通过各种有趣的问题像孩子发问,最后让孩子去寻找生活中的音乐。 3.生活中的材料在科学活动中的运用。 科学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科学现象。因此,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我们不能一味的去为孩子提供科学原材料,我们还要鼓励孩子自己在生活中去寻找科学的材料,解释科学现象,自主的去体验科学体验生活。例如:“有趣的磁铁”这项活动,我们可以先准备有关的材料,像“磁铁”,“针”等等,然后我们便用纸将磁铁包裹起来,让孩子们产生兴趣,然后又把针放到水里面,最后用纸包裹着的神秘物“磁铁”将针吸起来。通过这样的隐秘式实验,给孩子布置家庭作业,让孩子回家寻找生活中的“神秘物”,到了第二天再揭晓谜底。像这样的教育方式,可以有效的利用孩子的“求知欲”,让孩子回到生活中去寻找科学,体验科学,从而感受科学的乐趣。 三、科学活动中对幼儿体验式学习的因人施教 1.提供多种材料,让孩子体验不同的成功。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能力各有长短,在接受事物的能力也存在差异。幼儿也一样,所以,对于教师精心设计的体验活动中,每一个幼儿都可能受到某一方面的影响,可能他们会经历不同的体验过程。因此,作为幼儿教师,更应该要注重幼儿的体验过程,尽力了解幼儿的活动体验,有利于后续的针对性教育。例如:“会跳舞的纸屑”的体验活动,我们首先要使用多种方法对幼儿进行示范,再让他们亲自动手。有些孩子可能会使用一支笔摩擦头发,来使的纸屑舞动起来,但是有些孩子可能会使用震动传递的原理,敲打桌子,使得纸屑跳动。要知道,活动不能只是给孩子还来游戏时间,最主要是要开发孩子们的独立思考能力,提高他们对新事物的热情。 2.尊重孩子们的个性发展. 每个孩子的好奇心都很强,他们都热衷于去探索周围的事物,在探索中获得体验。但是由于个性存在差异,有些幼儿对身边的一切都非常的感兴趣,对新事物的触摸,观察,试探等是他们对新事物新体验的强烈需求。但是有些孩子则相反,他们不善于去尝试,不去吃没吃过的食物,不碰没见过的东西,对新事物的需求不够强烈。作为幼儿教师,要尊重幼儿的个性发展,尊重他们对新事物需求的差异,要在幼儿自己特有的心理空间里面给予孩子更多的体验。例如:“神秘的火焰”这项活动,他是由放大镜将阳光聚集在纸张上,使得纸张升温着火的活动。由于这项活动特别需要耐心,有些孩子的耐心不足,可能会中途放弃,但是有些孩子可能因为他所处的位置阳光充足的原因,很容易就使得纸张着火。也有的孩子可能不了解放大镜的使用原理,也会导致实验的不成功。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去引导孩子去掌握正确的方法,不断的鼓励孩子,提示孩子,帮助孩子获得成功。 四、结论 传统教学模式在很大的程度上限值了幼儿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幼儿的智力开发。然而,体验式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得幼儿在有限的学习环境中得到更大的学习空间,他们可以在自己的操作中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体验到生活赋予的美好,还能体验到创新过程中的快乐。体验式的教学模式能够符合“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它将能够为我们的孩子开辟“自主探究”、“活动实践”的天地,成为我们新一代的教学主流。 科学幼儿教育论文:小小科学家幼儿教育论文 一、科学教育中幼儿角色的现状分析 (一)正规性科学活动占绝对主导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通常可分为三类:正规性科学活动、非正规性科学活动、偶发性科学活动。幼儿园多重视正规性科学活动的开展,强调教师的计划和预设,儿童被动按照教师的计划顺序进行活动,探索过程中儿童生成的兴趣和需要不能得到很好的满足,注重集体性和纪律性对活动顺利开展的作用,忽视了非正规科学活动。对科学区角幼儿的活动难于适时适宜指导,忽视儿童偶发的科学活动,许多教师往往为了教学计划的顺利进行而打断或遏制幼儿的新奇想法。以下是某公立示范园大班一学年开展科学活动形式的比例构成。幼儿兴趣与需要占主导的非正规科学活动和偶发性科学活动相对被忽视,而兴趣与需要是科学家必备的素养,是维持幼儿探索欲望的动力,教师可以通过非正规的科学教育活动帮助幼儿建构正确的科学理念,培养幼儿的程序递进能力以及追求科学的精神。通过偶发的科学活动捕捉儿童的兴趣点,由此生发主题,让幼儿获得全方位的提升。造成该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首先,教师受狭隘的课程观和应试教育的影响,重视教学和上课,忽视了其他教育形式;其次,教师为幼儿创设的环境和提供的物质材料缺乏,限制了非正规科学活动的开展。比如科学区角材料、主题单一,园所没有单独设立科学发现室。因此,教师应对三种科学活动形式的价值有正确全面的认识,丰富科学活动的形式,重视非正规科学活动和偶发性科学活动,为科学区角、科学发现室提供丰富的材料,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 (二)注重科学知识、技能的掌握 以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标准为依据,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从横向上可分为三类:科学的情感、态度;科学的方法技能;科学知识。《指南》指出了学前儿童科学领域的目标:亲近自然,喜欢探究;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可见,让幼儿近距离接触自然,让自然奥秘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让孩子发自内心喜欢探究是科学教育的核心目标。在此基础上才能谈及科学知识的获得、科学探究能力和方法的提升。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提出:在触目皆是科学探究的产物的世界,每个人都要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每个人每一天都有不少事情需要运用科学知识做出决策。每个人都需要有能力有见地地参加就牵涉科学技术的重大问题而举行的公开讨论和辩论。每个人都应该有机会去领略一番因领悟和探明自然界的事理而可能产生的那种兴奋之情和自我满足感。[5]所以应该注重幼儿对科学的情感、态度的养成。但在幼儿园开展的科学活动中,却是注重科学知识的获得与技能方法的掌握,比如以下几个活动方案中目标的表述:活动一: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水的溶解》活动目标:1.幼儿在观察比较、探究的过程中,能了解物质的溶解现象。2.通过幼儿同伴之间对实验现象提出异议,培养幼儿交往合作的能力和科学探究的能力。3.幼儿能大胆描述自己在实验中看到的现象,培养其他幼儿倾听的能力。水是幼儿极其喜欢的物质,引导鼓励幼儿发动各种感官感受水的特性,了解水的用途,不失为一次环保教育的良好契机。教师可以通过帮助幼儿认识到水与我们生产生活的关系,与自然界万事万物的关联,以此培养幼儿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的态度和意识。活动二: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转起来》活动目标:1.尝试和探索使各种物体转动的方法。2.关注生活中转动的现象,发现转动在生活中的运用。幼儿总是对灵动的物体特别感兴趣。让幼儿探索转动的原理是根据幼儿兴趣点生发的有益活动。活动目标强调幼儿要善于发现生活中转动的事物,并理解转动的原理方法,其实在该过程中,始终贯穿的应该还有幼儿从操作各种物品的活动中获得的快乐体验。对事物的兴趣、情感、态度是幼儿坚持、专注的前提,当然也是幼儿获得知识、技能的基础,教师应当更加注重培养幼儿对探索的兴趣,让兴趣成为小小科学家们探索的不竭动力。 (三)教师完全主导科学活动主要表现在 正规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的预设、组织;区角科学活动中教师完全介入;偶发性科学活动中幼儿表现出的兴趣被忽视。一般而言,正规科学活动需要教师的预设、组织,需要教师作为活动开展的主导者把握全局,但是在区角活动中,应以幼儿的自由探索为主,我们应当明白“区角不是教学的延伸场所”,而是教师为儿童创设的,充满丰富材料的自由探索的空间。案例1:早晨自选活动期间,5岁的成成(中班)兴致勃勃地跑到靠窗的室内种植区角摆弄起吊兰盆里的蚯蚓。成成用自己的小手不停地抚摸蚯蚓,时不时又用两个指头把它夹起来左看看右看看,自言自语地嘀咕着,想想,像明白了什么似的,赶紧在花盆的泥土上挖了个小洞,把蚯蚓埋了进去。停顿了一会儿,又赶紧把土挖开,看见蚯蚓不见了,赶紧在原来小洞的附近开挖,不一会儿又把蚯蚓找了出来,这时孩子欣喜万分,嘴里嚷嚷着“哈哈,找到了找到了,看你往哪儿跑。”孩子的乐呵引起了教师的关注,老师走过来,看见成成手里捧着蚯蚓,双手、胸前的衣服因为泥土而脏兮兮的样子,立刻耸拉着脸责怪道“脏兮兮的孩子不会受欢迎。蚯蚓在盆里好好的你去挖它干嘛…赶紧放回去,去把手洗干净,我们准备用点心了…”成成失望、害怕地睁大眼睛望着教师,满脸的委屈和不甘。该案中,教师的不适时介入打断了幼儿的探索,阻挠了“科学家”的工作。成成已经对蚯蚓的外观特征有了直接经验,发现了蚯蚓在土里的运动,然而当他从自己的成功中感受喜悦的时候,却被教师泼了冷水。我们都倡导让孩子在童年时期经历成功,从而获得自信,科学区角本就应该成为孩子自由自主探索的场所,但教师“超越职责”“滥用权威”,扼杀了孩子的探索。案例2:散步活动过程中,5岁的鸿鸿在花坛的一株月季花旁边发现了一条蚯蚓,他惊奇万分,大声叫到“老师,快来看,是蚯蚓!”孩子们开始骚动了,纷纷围过去争先恐后地要看看蚯蚓,教师眼见场面有些失控,立马拉着脸吼道:“不要去动它,多脏呀!宝贝们赶紧过来排好队,我们该回去午睡了。”大部分孩子听到老师的指令跑回来排好了队,但仍然好奇地往后看,少数几个孩子对蚯蚓更是无比留恋依依不舍,一步三回头,满脸的失落与不甘心,成成则蹲在花坛旁边不肯移步。这时教师发火了:“大家看成成是不是好孩子呀,不听老师的话。成成你要是不走的话我就请你的家长过来带你回家,以后幼儿园可都不欢迎你了!”成成无奈,噙着眼泪满腹委屈地小声念叨“我就是很喜欢蚯蚓,我想养一条蚯蚓…”本案中,教师扼杀了幼儿偶发的兴趣与探索欲望。蚯蚓是一个不错的科学活动主题,教师可以顺势利导开展一个关于认识蚯蚓的活动,把孩子们对蚯蚓的好奇深化为探索蚯蚓的外表特征、生活习性、与周围动植物的关系等,从而引导发展,培养幼儿对自然的热爱。总而言之,幼儿在科学活动中处于被动的地位,其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在教师传统教育观、儿童观的影响下受限。如何引导儿童由“被动的接受者”到“小小科学家”科学探究角色的转变,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二、成为小小科学家 近年来,在科学教育领域,人们已经达成这样的基本共识:科学探究是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方法,也应成为儿童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让儿童用像科学家那样的工作方式学习科学是儿童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趋势。人们想让儿童在像科学家那样的工作方式中,体会科学的本质,领悟科学的真谛,了解科学家的精神与品质。如何做才能真正让幼儿成为小小科学家呢?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教师宣告 你现在是科学家了不论是什么形式的科学活动,在活动开始之前,教师都应当大声向幼儿宣告:“你现在是科学家(生物学家/化学家/物理学家/地质勘探家/建筑师等)了!”让幼儿明确自己即将扮演的身份,从而有意识地去践行该角色应表现的言行。紧接着,教师应当引导幼儿认识科学家是怎样进行探索的,在探索的过程中又是怎样注意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爱护自然生命的,怎样使用探索工具譬如小铲子、量杯、导管等等。这样一个案例印象深刻:Howard老师在开展蚯蚓的探索活动之始,明确告知幼儿“你现在是生物学家了”,通过谈话让幼儿了解作为一名生物学家意味着什么,作为一名生物学家去户外与平时去户外玩耍有何不同。并向幼儿解释:生物学家是科学家的一种,他们是探索大自然中动植物奥秘的专家,他们在寻找不同的动植物的过程中,谨慎而小心,不损坏他们的家,不打扰他们的生活。还引导幼儿认识并使用生物学家所使用的探索工具,譬如探索棒,让幼儿实际接触并演练这些工具的使用方法,以确保被探索生物原貌不被破坏的前提下获得有价值的信息。 (二)教师相信 你就是科学家让幼儿明确自己的探索身份以及学会探索的方式方法和注意事项以后,教师应当相信幼儿,放手让幼儿去自由选择和自主探索。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做“牧羊人”“旁观者”,对幼儿的活动放任不顾,而是要求教师在尊重幼儿主体性的前提下适时、适当给予必要的帮助。这就要求教师要确定干预必要性,把握干预时机,选择适宜的干预方式方法。 1.在决定是否要干预幼儿活动之前,教师应回答这样几个问题:幼儿在干什么,有必要干预吗?我的干预会影响或打断幼儿的活动吗?会不会抑制他们的独立探索?会丰富幼儿的活动经验和学习吗?如果我不干预,又会怎样?干预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2.选择干预时机的时候,要遵守一个教育的基本原则———学会等待。给幼儿足够的时间和自由去操作、探索。爱德华曾指出“你总是害怕你将要失去那个焦点时刻。它实际是一个权衡性的举动。我相信干预,但作为我个人,我倾向于等待。因为我已经注意到儿童常常能够自己解决问题,而并不总是要我去告诉他们。儿童经常发现我从未想到过的解决办法。但有时候等待意味着错失良机。因此你必须快速地做出决定。”等一等,忍一忍,你会看到别样的风景。 3.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干预方法,有以下几种可供参考:以自身为媒介(游戏者、旁观者的身份介入);以材料为媒介;以幼儿伙伴为媒介。 (三)教师践行 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高质量科学活动规定教师的任务是:为幼儿选择一个探究的中心主题;做好教授这个主题的准备;创设一种支持幼儿探究的物质环境;制定一个探究的时间表;鼓励幼儿提出问题;鼓励幼儿的活动,加深他们的理解;对幼儿个体和小组进行观察与评价。其实,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幼儿都是平等对话与交流的关系,是小小科学家的得力“助手”,通过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提供给予幼儿指引。尤其是在幼儿探索遇到疑难之时,如果教师知道答案,不要急于告诉和纠正孩子,而是要把问题抛回去,启发幼儿再探索;如果教师不知道答案,也不必担忧,就与孩子一同去查阅资料,或者共同操作探索寻找答案。教师应当相信,伙伴的力量是巨大的,你对科学的热爱、积极探索发现的态度将直接影响孩子对于科学、自然的兴趣与创造力的养成。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体验是孩子的学习方式。让儿童成为科学家的科学教育理念,就是要创造机会,让孩子能够像科学家一样去亲历科学探索与发现的过程,在揭示自然奥秘的“工作”中享受快乐。教师应当帮助幼儿明确自己在探究中的角色定位,与幼儿一起在科学的世界中感受童年的幸福。 作者:高蕊 单位: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科学幼儿教育论文:幼儿教育下科学教育论文 一、让孩子感受身边的科学 科学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在生活中我们随时都会与科学接触。陶行知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可见,一切教育活动都源于生活,科学教育也是如此。因此,在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时,我们要使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他们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学习科学,他们会更容易理解。案例:在冬天下大雪时,孩子们都好奇的望着窗外,他们由于年龄太小,对于雪的认识太少,或许以前见过,但是印象也不太深刻了。我对孩子们说:“你们想去雪地里玩玩吗?”所有的孩子都点头说:“好!”看着他们一个个兴奋的神情,我领着他们在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他们玩得不亦乐乎。为了在玩中给他们增长科学知识,我就地取材,用一个大杯子装了满满一杯的雪。然后,我问孩子们:“你们觉得这杯雪,能放多久不化啊?”许多孩子都直挠头,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我笑着说:“没关系的,我们把这杯雪带回教室,我们一起来观察,好吗?”过了大约2节课的时间,杯子里的雪融化了。孩子们看着杯子都开心的笑了。此时,我又问孩子们:“我们刚刚好像是满满一杯雪啊,你们看,现在里面还有什么?”一个男孩子站起来,跑到杯子旁,他说:“老师,雪没有了,只剩一点点水了。”在这样的观察过程中,孩子们很快理解了什么是“融化”。他们在玩中、在观察中学会了科学知识,他们显得特别的开心。因此,我们要注意把科学活动与生活紧密结合,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积累更多的科学知识。 二、挖掘丰富的材料资源 在幼儿科学探索活动中,如果想让孩子们真正的动起来,我们还得为他们提供丰富的材料资源,让他们在探索的过程中,有可用的素材,才能增加他们探索的积极性和趣味性。当然,丰富、充足的材料也是保证孩子们科学探索活动正常进行的前提条件之一。因此,挖掘丰富的材料资源是我们必须要做的。案例:在研究“摩擦起电”现象时,我给孩子们准备了布、丝绸、纸屑、皮毛、筷子等等,让孩子们自主选择材料,去探索摩擦起电,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获取科学知识,他们的兴致会特别的高。当然,在探索的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要在关键的时刻给予提醒,让孩子们的探索更加顺畅。 三、维持孩子的科学兴趣 小孩子天玩,好动,对新奇的事物感兴趣。好奇心促使他们去提出问题,当教师解答时,他们会特别专注的去听。但是如果解答的方式枯燥乏味,他们就会很快失去兴趣,注意力也会随之而转移。那么,我们要怎样做才能维持住孩子们的兴趣,让他们一直孜孜不倦的去探索呢?笔者认为,应运用多种方式去解答,去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让他们的兴趣在丰富多彩的情境中得以维持。案例:在带领孩子们做小实验时,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兴趣,我用故事导入:王奶奶家的猫总是偷懒,不愿意去捉老鼠,害得王奶奶失去了好多珍贵的食品。王奶奶很想不依靠懒猫把老鼠找出来,我们该如何帮助王奶奶呢?此时,我拿出了一张碱水画的老鼠,我示意一个孩子拿着我事先给他的喷壶,让他对着白纸喷。奇迹出现了,孩子们看到纸上出现了老鼠,他们开心的跳了起来。在孩子们大概了解了酚酞特性以后,我又设计了“变色龙”的趣味实验,孩子们在有趣的实验中探索科学知识,他们乐此不疲。 四、培养孩子的探索意识 探索意识的培养是科学教育的重中之重,因此,我们要通过各种方式去培养孩子们的探索意识,让他们从小就学会科学的探索方法,为他们未来的科学学习打好基础。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 学会观察身边的事物是孩子们认识世界、理解科学的开始。同时,也是孩子获取经验的最佳途径。因此,我们要带孩子们走进大自然,让他们了解身边的植物、动物,以及一些简单的自然现象。如:让孩子们观察小蝌蚪,看它们是如何从蝌蚪慢慢长成小青蛙的;让孩子们走到田野里,认识油菜、韭菜、葱、蒜。仔细的观察,看看它们都有什么不同,可以让他们画出相应的图片,这样便于他们长久的记住这些植物的特征。 2、让孩子会推理、假设 推理、假设是形成科学结论的必经之路,我们要指导孩子们学会运用推理去猜测事物的变化;要指导孩子用假设去猜想最有可能的结论。这样,可以锤炼他们的探索意识,让他们对于科学有更深的认识。如:把酱油、醋、水放在三个杯子里,都是白色的液体,让孩子们不要尝,自己先想一想,推测三个杯子里分别是什么?有什么根据?你是用什么方式来判断的?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孩子们学会推理,他们渐渐地就会明白推理的窍门。这些对于他们科学探索能力的培养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总之,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我们要让孩子们体会到科学探索的乐趣,要让他们勇于面对困难,在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不要气馁,要积极地开动脑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必要时,教师可以给予帮助,以此来锤炼他们的意志,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当孩子们学会面对困难时,他们的科学经验必定会有所增长,也会获取更多宝贵的经验,逐渐地成为主动学习的探索者。或许,困难与经验必然是共存的,也正因为这些,科学才是有魅力的,是有价值的。 作者:肖静 单位:淮安市浦东幼儿园
电商专业论文:面向电商专业的图形处理课程改革 摘要:作为电商专业核心课程,《图形处理技术》在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课题组在分析课程改革必要性的基础上,阐述课程改革的思路,并从多方面探讨课程改革的举措,以提升课程的实效性。 关键词:电子商务;图形处理;教学改革;创业能力 根据尼尔森的相关统计数据,近年来中国电商发展迅猛,2015年中国电商销售额超过三万亿元,已超过美国。伴随着手机智能化程度的提高,网络的普及率也越来越高,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网购市场。电商在中国已成为一个重要行业,巨大的市场需求提供很多工作岗位,电子商务行业从业人员突破了数百万,电子商务也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专业,深受很多年轻人的喜爱。目前国内很多高职院校开设了电商专业,开出了《图形处理技术》等相关课程,但其课程实效性不高。本文从《图形处理技术》入手,对其课程改革进行分析,以期提升课程实效性。 1、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1.1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改革的问题 为了改变职业教育局限于理论教学的局限性,很多课程改革以“基于工作过程”为指导思想,很多高职院校将其作为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方向。该课程改革理念以学生是否具备职业所需技能及应该具有的理论知识为准则。电子商务行业涉及的专业知识非常多,是一门综合性强的专业,对学生要求也较严格,要求学生掌握的专业技能也较多。在教学改革中,经常遇到三个问题。第一,项目内容体系性不强。因为电子商务行业中涉及的专业内容很多,不同学科都需要相对应的专业教师,因为在教学模式上,没有统一标准,只是出于行业的需求进行改革,将传统的教学模式,结合一些专业需求,改为新的教学模式。这一点就必然会导致知识点的交叉甚至覆盖,导致项目内容体系性不强。第二,项目内容随意性较大。现在的企业与高校合作并没有达到一定的效果,企业需要的新型目标没有加入到课程改革中,很多教材都只是教师在自己的理解上,对相关课程内容进行改进,其他还有将需要工作过程进行重新编写。在实际教学中,教学内容侧重“学院派”,学生的技能不能得到有效培养。第三,项目间衔接度不够。为了加深课程改革,很多课程设置了教学项目。不同项目及不同课程间都没有相关联系,或者联系很少。学生只是在完成一些案例或项目,但对其以后工面向电商专业的图形处理课程改革研究文/陈俊鹏作上遇到的问题无法解决。 1.2《图形处理技术》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以往的《图形处理技术》课程多以学习软件为主,让学生了解并熟悉软件的应用,在图像处理上通常使用Photoshop软件。大多职业院校授课教程就是通过学习不同的案例,让学生熟悉软件的各种操作。在教学安排上,安排了很多案例,不同案例都对应着不同操作,以此熟悉软件的各种工具,到最后独立完成综合性的案例。这种软件类课程的教学过程最主要特点以循序渐进为原则,让学生由浅入深的学习软件的使用技巧,熟悉软件的各种操作。这种教学方式也存在一些不足,其只能视为机械化的练习,并没有达到让学生学会灵活变通的知识,缺少一些独立性的实践。学生通过单独案例,掌握的只是部分工具间单独使用,在工具之间完成不了一些结合,也不能将所学知识与自己专业结合起来,不能将其运用在实际工作中。因此,对《图形处理技术》的教学进行改革创新,显得十分必要。 2、课程改革思路 2.1找准课程的定位 为深入了解课程,笔者所在院校的电子商务教研室对金华164家公司与电子商务行业相关的岗位进行调查,并对结果进行了统计,大多数人认为电商专业应以培养网络商人为主要目标,其要求学生能灵活运用各种电商技能,对《图形处理技术》课程的要求则体现在对商品照片的处理上。如果要将商品照片上传到网店上,至少需要完成三步:一是对商品进行前期的拍摄;二是对拍摄的照片利用修图软件,进行一定程度处理;三是将处理后的照片上传到电商店铺上。这些一般都是由公司美工组来完成并检验,因此,图像处理这门课程所对应工作岗位就是网店美工。在课程改革中,我们应让学生熟练掌握美工所需技能。只有将课程定位清晰,才能实现专业与实际工作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2.2明确项目实训的内容 与行业从业人员相比,高校教师通常缺乏实战经验。电子商务涉及专业知识很多,需要专业相对应教师在签订与学校进行合作的合同时,对企业进行调研。美工组人员可以告诉所需要学习的知识与技能,但企业工作人员不能将具体要求描述清楚,这就要求教师亲自在企业里实习一段时间,与企业人员共同完成一些项目,总结出课程需用到的知识,根据岗位的实际需求,来编写课程所需的教材。 2.3建立项目实训融合体系 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可能对图形处理缺乏理解。在课程开始之前,我们会对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做一个基本了解。在正式课程之前,通常会开设计算机基础相关课程。除计算机基础课程外,我们还开设《电子商务概论课》,概论课可为学生提供一个大致方向,让学生对电子商务有个感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自己去申请开立网店。在展示商品时,会涉及到上传图片的质量问题。通过对比网络下载照片(未美化照片)与处理后图片,来分析图形处理对销售的影响,学生就可以深刻体会课程的重要性。 3、课程改革举措 3.1调整学分与学时,突出实践教学 为加强课程的重要性,我们对学分和课时也要做相应调整:将《图形处理技术》由原来的3学分增加为4学分;在原来的54学时的基础上,再增加18个学时;成立计算机训练室与数码拍摄室两个实训室,让学生能进行专业实训。在教学内容上,我们将教学内容分为商品拍摄、图片处理、图片展示三部分。其中,商品拍摄占据了10个学时,用这段时间大致教会学生如何使用单反,并了解摄影相关知识;商品图片处理则安排了60个学时,教学内容为图形的处理技巧,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图形处理的各种网络工具;对于商品图片的展示,用2个课时让学生对淘宝图片管理功能做一个简要了解。在教学安排上,我们要求学生去完善网店。通过对店铺首页、各栏目的页面和一些动画的制作,让学生们将课堂所学的理论应用到实际操作当中。在考核课程时,成绩计算可以采取平时成绩(40%)和最终作品综合考察(60%)的方式,这样能直观反映学生掌握情况。此外,我们还提倡用辅助教学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学习,如鼓励学生进行模拟演练,以工作室名义来进行各种活动,还可向校企合作公司提出申请,从他们那里接单,这对于日后的就业与创业有很大帮助。通过基础课程的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计算机操作能力和辨别图片优劣的能力。在具有这些能力的基础上,我们会开展一些专业课程,如网页设计与制作、网站经营管理、网络营销等。和计算机专业要开发管理网站不同,电子商务中的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是要对一些网店页面进行设计和制作。而网络营销、网站管理经营课程是针对网店经营和销售提出了理论性依据。当然,为保证教学质量,一些对于本专业来说用处不大的课程,可尝试转化为选修,让学生依据自身兴趣爱好来自行学习,这就要求院校开设相关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实训课针对性不足。当前电商的发展变化非常迅速,消费者的口味和品位也在不断变化,只有通过实际电商平台中的店铺工程才能使学生跟上当前电商的实际需要。通过不断进行实际工程、实际商品的图片制作以及店铺的装修,才能使学生尽快掌握创业所需要的图形处理技术技能,满足当前日益增长的竞争需求,从而进行更好地创新创业。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充分利用电商平台的各种资源,如阿里巴巴平台就有软件能制作软件和招牌应用,可使我们减少Flash的授课,淘宝有自助管理商品的功能;还有一些在线处理图片的网站等。 3.2利用第二课堂,培养课程成效 在以往的图片处理课程中,一般都是“老师在讲,学生在被动地听”,而后根据老师指导去操作,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忽略了“第二课堂”。现在新型的教育模式是要提升学生主体地位,让老师作为辅助者,再引进各种赛事、增加校企合作等,以“第二课堂”为载体,让学生能参与真实的电商活动。图形处理技术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课程开展过程中,各院校应注重和电商企业的合作,双方联合创办可供学生实习的训练场所和创业基地,让该专业学生能真正获得实践机会。此外,学校也可邀请电商企业高层走进学校,用真实案例来鼓励学生在处理图像方面积极创新与创业,引领他们提升专业技能。各高校可尝试利用各种涉及到电子商务图形处理的赛事来推进教学活动。“中教畅享杯”就是一个很好的示例,其考察了参赛者们对于图形处理的创新意识和他们的创业能力。从这种比赛当中,一方面,学生们能获得创新成果,了解自身的不足及与优秀的差距;另一方面,学生们通过比赛学会了团队合作,锻炼了其沟通技能。当前,不少高校都组建了创业园。通过大学生创业园的帮助,学生们可以自己创建图形处理公司。这种公司可仿照市面上的那些公司,采取标准化运营。在选择部门负责人时,要挑选那些管理能力强、专业知识过硬的学生来担任重要职位,负责安排各项工作,其他同学则按照分配的任务各行其则,老师可作为监督者,在实际运作中起协助作用。公司任务就是承接各种图形处理工作,如网站图片优化、网页建设、毕业照片处理等项目,来培养学生的实际技能。 4、结语 通过教学改革,让学生对相关职位有了更深认知,从而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岗位。本次课程改革秉承“认识企业、适应企业、走进企业”的理念,明确了课程的目标,落实可实践的项目,让学生们在校就能够做到与社会的零距离接触,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学生能利用电子商务平台掌握和了解未来技术发展趋势,使之更好地进行创业,真正达到“同学、同创,同创、同学”,进一步实践总理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 作者:陈俊鹏 单位: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电商专业论文:信管和电商专业教学 一、问卷调查情况 全国有近500所高校开设了“信管”和“电商”专业。在广东工业大学,“信管”和“电商”两个专业都隶属于信息管理工程系,它们虽有专业差别,但在学科基础、培养模式、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方面具有相似性,所以笔者把它们放在一起进行调查和分析。本次调查向信管和电商专业大三、大四学生发放调查问卷539份,回收有效问卷486份,回收率为90.2%。调查结果具有统计意义,可代表大部分二类院校和部分一类院校类似专业的情况。样本分布详细情况如表1所示。 调查问卷共30题,内容主要涉及四个方面:学生对专业培养目标的清晰度;课程体系设置,包括专业课程设计顺序、英语教学情况(含专业英语)、实验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等内容;教学及考核方式,着重从课堂教学方法和课程考核方式的角度搜集学生意见;学生课余学习情况,主要从课前预习、课后查看相关专业书籍、课下自习时间等方面进行了调查。问卷设计以选择题为主,被调查者只需对客观选项做出选择,在某些问题的改进意见方面设计了主观问题,被调查者以简短的文字作答。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1.多数学生不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区分度不高 在“是否了解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一题中,有143人选择了“很了解”,335人则表示对培养目标“不太了解”,另外8人表示“不了解”。由统计数据可以看出,高达70.6%的被调查者表示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不甚清楚甚至一无所知。 在“如果可以重新选择,你会选择什么专业”这一主观题中,超过半数的学生表示会选择“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工商管理”等专业。这说明虽然学校在不断明确“信管”、“电商”专业的培养目标,改进课程体系的设置,但是仍然没有完全把管理学、经济学、计算机技术、信息管理等学科融进“信管”和“电商”这两个专业的建设中来。在有些方面只是进行简单的课程叠加,以至于让学生有“论管理学知识不如工商管理专业,论IT技能不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感觉。专业定位的不明确,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不利于学生进行职业规划。 2.课程设置“前松后紧”,英语课程安排需改进,实践教学环节学时较短 从表2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认为专业课的开课时间和设计顺序欠合理。大一和大二两学年安排较多的是基础课,而专业课集中安排在大三两个学期和大四上学期。从学生填写的改进意见可以看出,大一和大二的学生对“专业课”、“专业规划”和“专业的就业前途”等问题十分关心,希望尽早接触到专业课和专业老师。大多数学生认为,在前两年学习中课余时间相对较多,却因没有接触到专业课以及相关老师,无法对专业知识进行自学。因此,很多同学虚度了不少时间,甚至养成了诸多不良学习习惯,以至于当大三和大四学习难度和强度增大后,难以掌握骤然增多的相关专业知识。超过半数的同学认为,尽早在大二安排技术性强的专业课,既可以为进一步自学打下基础,也可以缓解大三、大四的学习压力。 在英语课程的安排方面,77.8%的同学认为目前学校的课程设置是合理的。但在随后的主观题“应如何改进英语教学”中,大多数同学认为应在大学三年级开展英语听说课程,弥补大三以后没有英语课的缺陷,并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关于专业英语课,有74.1%的学生表示虽然使用了双语教学,但由于专业知识难度较大以及自身英语水平欠佳的原因,学习非常费力,收效甚微。多数学生认为应在英语课程的教学中加大师生互动环节。 在实践教学环节方面,62.1%的学生表示实验教学安排合理,收效很大。但同时,学生也要求增加实验课程学时,更新实验设备。在实习安排方面,89.7%的学生认为实习机会太少。这充分反映了“信管”、“电商”专业学生对实践的重视,也说明在学校扩招的同时,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建设并没有跟上。这种不足对于以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为目标的“信管”、“电商”两个专业的建设是十分不利的。 3.学生不满足于传统教学模式,希望教师更注重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从表3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教师授课的要求已经不仅仅限于知识的传授,而是更加注重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此相应的是,学生更倾向于教师采取“边讲边练”和“以实际操作为主”的教学方式,以及“实际技能考核”和“综合能力考核”的考核方式。这说明多数学生认为纯理论课教学是解决不了实践能力问题的,也无法培养出应用型的“信管”、“电商”人才,必须加强实践教学。 另外,关于“上课不能专心听讲的原因”,多数同学都表示主要是因为教师教学过程中方法单一,一味地将体系化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极大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说明,单纯向学生灌输知识是很难有吸引力的,甚至会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教师授课方式需要多样化。 4.学生课余学习时间较少,自学能力不强 关于学生课余学习时间的问题,统计样本显示,349位被调查者表示自己从不对课程进行预习,约占样本总数的71.8%;344位被调查者表示课后“几乎没有看过”或“只是偶尔看看”专业相关书籍,约占样本总数的70.8%;有419位被调查者表示自己“很少”或“从不”早读,约占样本总数的86.2%;有328位被调查者表示不能保证每天半小时的英语学习时间,约占样本总数的67.5%。由此可见,学生虽然有学习专业课程的意愿,但是很少为其花费课余时间;虽然认识到了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却极少早读或保证每天坚持学习英语。要想推动“信管”、“电商”专业的建设,提高学生课余学习积极性是十分迫切的工作。 三、对专业建设的几点建议 1.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注重核心能力的培养,加大专业宣传力度 在专业培养目标上,“信管”专业不同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其研究的对象是“组织”及“计算机信息系统”,虽然也强调计算机技术,但更强调信息的组织与管理。计算机技术只是工具,毕业生的就业目标是系统分析员,而不是程序设计员。因而不必过分强调编程能力,而应该加强信息组织与管理以及系统分析与设计的训练[2]。“电商”专业应以计算机作为工具,以商务为目的,旨在培养利用现有的电子商务平台进行电子商务交易的人才[3]。 在核心能力培养方面,可以根据IS2002强调的相关内容,将信息技术、分析批判思维、商务基础知识、人际沟通能力与团队精神、技术驱动的商务开发能力这五种能力确立为“信管”、“电商”专业的核心能力,着力培养。只有明确了培养目标和核心能力,才有利于培养“既懂计算机技能又懂经济管理知识的‘金镶玉’型复合人才”,才能够突出综合性专业的优势。 在明确专业培养目标的同时,学校还要向学生和用人单位大力宣传这两个专业。不能仅局限于入学时的一两次专业介绍、专业导论,而是要将专业培养目标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可以通过专业课教师课堂讲解、与高年级优秀学生座谈等形式,使学生深刻理解专业培养目标,从而在今后的学习中更有针对性。而学校在向用人单位宣传时,也应使其了解这两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定位,旨在提高专业的社会认可度和拓宽学生实习、就业渠道。 2.完善课程设置,提早开设专业课,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培养目标的实现是靠课程体系的整合和设计来支撑的,课程体系直接反映了人才培养的方向。针对笔者学校的办学实践,笔者认为在课程设置方面应注意如下三点: (1)重视基础课教学的同时,提早开设专业课。针对课程安排“前松后紧”的情况,学校在抓紧基础课教学的同时,可以考虑将一些对理论基础要求不高的专业课安排在大一和大二开设,既可以使学生提早接触专业课,了解专业培养目标,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又可以减轻学生大三和大四时的学习压力。 (2)整合课程设置,形成特色鲜明的核心课程体系。在信管、电商两个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虽然计算机课程比重较大,但始终没有形成一个特色鲜明的核心课程体系。不少学生认为自己对管理知识只了解一点皮毛,计算机技术也学得不扎实,面对就业的压力心里很是焦虑。对此,笔者认为应参照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信管”、“电商”专业实力较强的高校,改革两个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将信息组织与检索、信息管理学、信息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安全、系统分析与设计、数据挖掘、决策理论与方法等课程作为“信管”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着重培养学生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的能力[4]。而电商专业应该全面开设和网络相关的计算机和网络课程,偏重于网络开发和应用,以形成自己的专业优势。 (3)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学校不但要从思想上重视实践教学环节,还要不断地建立健全信管实验室和电商实验室,应以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为基础平台,以专业软件为载体,以科学组织的案例、数据、图表和知识系统为实验教学材料,构建功能齐全的专业教学实验教学系统,并根据专业的发展不断更新实验硬件及软件设备。在做好各专业课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同时,可以通过购买或自行研制网络模拟软件,建成网上模拟实验室,如“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等课程均可通过网络模拟实验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自身的实践能力[5]。 “校外实习基地不足,实习次数较少”一直是制约“信管”、“电商”专业发展的瓶颈。由于逐年扩招,学校安排学生实习的难度加大,大部分学生在综合设计环节均是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其中不少学生难以找到专业对口的单位,实习效果不佳。鉴于此,学校可以加大校企联合力度,与专业相关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使企业成为学生的实习基地。在实习基地的真实环境中,学生可以学到很多在理论教学中学不到的知识,有利于加深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这种方式,既可以利用企业资源加强高校的实践教学环节,也可以利用高校的人才和科研优势为企业提供多种服务,实现了校企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优势互补。 3.改革教师授课方式,提高师资水平 要打破“教师唱独角戏”的教学方式,把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提倡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研究性教学等模式。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综合运用上述几种方法。 4.采用多渠道引导的方式,激发学生课余学习积极性 针对“学生课下学习时间较短”这一问题,可以开展课堂引导、学生自评自省、系列讲座、座谈等活动,使学生意识到课余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对英语和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良好风气。 电商专业论文:电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评价论文 1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模型(Structuremodelofevaluationindexsystem) 基于上述思路和方法,本文设计了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总体结构框架,如表1所示。具体来说,主要由四个层次构成,即目标层、系统层、准则层、方案层。其中,目标层是最终结果,它反映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总体水平;系统层是对目标层的系统化分解,包括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创新创业教学体系、创新创业教育环境、创新创业师资团队、创新创业管理体制、创新创业教育成效六大子系统,以全面体现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六大关键环节的成效;准则层是对系统层指标的模块化分解,包括创新创业目标定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管理机构、管理制度、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等15个三级指标;方案层则是对准则层各模块化指标的进一步细化和具体化,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使其可以进行具体的打分评价,具体包括目标定位的合理性、双创教育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人才培养模式的先进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可操作性、创新创业类课程开设是否体系化、创新创业教育的地位、人才培养模式的先进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可操作性等48个四级指标。 2设置并确定指标权重(tinganddeterminingtheindexweight) 各个指标因素的确立只是在空间维度上确立了对象的评价主体,而指标权重的确定则是对各个指标因素在评价过程中重要程度的一种综合度量[5]。指标权重确定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关系到整个评价体系的科学性以及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基于此,通过对目前国内外评价指标体系权重常用设置方法的优劣特点比较,本文采取专家分析和层次分析相结合的权重设置方法来依次确定各层指标因素的权重值。 2.1同层次指标重要性比较标度的确定通过咨询相关专家和文献资料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依次对位于同层次上的指标进行两两重要性的比较,并确定标度值。具体标度的设置如表2所示。 2.2构造判断矩阵,求解各层指标权重指标权重的基本思路与计算方法:首先通过构造判断矩阵A=(αij)max,聘请教育评估专家对同层次指标两两进行重要性比较并对αij赋值1—9(值越大越重要)或1/9-1(值越小表示越不重要);然后用和积法AW=λmaxW求权重Wi,其中λmax为最大特征根,W为λmax对应的特征向量;最后计算CR(CR=CI/RI,其中CI=(λmax-n)/(n-1),RI为平均一致性指标)进行一致性检验。当CR≤0.1,认为Wi权重有效,当CR 0.1时,要求指标再进行重新比较。由于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评价指标体系层次较多,依次要建立的判断矩阵多达25个(系统层对目标层的1个、准则层对系统层的6个及方案层对准则层的18个),因此,限于篇幅,本文在此仅对系统层对目标层的判断矩阵及其权重的计算过程进行描述,其他判断矩阵的权重计算不再赘述,具体权值见表1。 3创新创业教育的综合评价(Comprehensiveevaluationofinnovationand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 由于在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中,很多指标存在着模糊性的不确定因素,需要有相应专家进行定性的判断,基于此本文采用了模糊数学的理论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模糊综合评价。创新创业教模糊综合评价的基本思路和主要步骤如下:首先建立评价结果集V={V1,V2,V3,V4,V5},将每一指标区间平均分为五级,从高到低分别优、良、中、及格、不及,依次对应评分值为1、4/5、3/5、2/5、1/5。其次,采用专家评价法,聘请10名左右专家对方案层48个四级指标进行“优、良、中、及格、不及”五级定性评价,利用公式Mi/N(Mi代表选择某一等级的专家人数,N为专家总人数)依次求出每个四级指标中五个等级所对应的Mi/N值,进而构建起方案层评价结果矩阵F。第三,利用公式Fi×Wi(Wi为方案层指标权重矩阵)并作归一化处理得到准则层每一个三级指标向量Rj,进而构建起准则层评价结果矩阵T。第四,利用公式Rj×Wj(Wj为准则层指标权重矩阵)并作归一化处理得到系统层每一个二级指标向量Tk,进而构建起系统层评价结果矩阵T。最后,利用公式Tk×Wk(Wk为准则层指标权重矩阵)并作归一化处理得到目标层指标(综合水平指标)向量S,并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最终确定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等级。本研究运用上述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对我院电子商务专业及其他四个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成效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的过程与结果取得了创新创业教育专家和相关专业教师的认可,证明本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是有效可行的,具有一定的参考应用价值。 4结论(Conclusion) 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可以有助于高职院校及时地了解和掌握到本校相关专业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上的总体情况,并能根据评价结果对存在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进而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成效。然而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受多个环节和因素的相互制约,因此,创新创业指标体系和其评价方法还应在实践检验的基础上不断加以完善。 作者:林锋单位: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技术系 电商专业论文:基于电商专业群的生产性实训基地探索与实践 摘要:随着电商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深入,电子商务已经细分出了很多职业分支,给传统的基于电子商务专业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带来了挑战,为应对这些挑战,结合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基于电商专业群的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实践,提出了解决措施。 关键词:生产性实训基地;电商专业群;服务外包基地;服务社会 1电商专业群内涵的理解 “电、商”的概念,“电”是指电子信息技术,“商”是指商务流通。这是二类学科或技术,电子商务在发展中出现了早期的偏重于信息技术方面,后来偏重于商务流通方面。随着当前科技发展要求各学科间交叉、融合。“电商”概念应该是信息、网络、营销、流通、多媒体、外语的综合应用,据此,传统的多媒体、计算机、外贸、营销、移动商务行业都可以归为电子商务类行业。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深入,电子商务逐渐衍生出网络零售、网络营销、跨境电商、移动商务等职业分支,形成了电子商务职业群体。各高职院校纷纷开出了网络营销、跨境电商、移动商务、电子商务等专业或专业方向,逐渐形成了电子商务专业群。 网络零售、网络营销、跨境电商、移动商务等专业是集合了商贸流通和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专业。我们认为专业之间只要存在的相同或相似之处就可以归类到同一专业群中。现代商务与信息技术共同构成了电子商务专业群内各专业的内涵。技术是手段,商务是本质,二者缺一不同。因此,电子商务专业群的建设,必将促进信息技术、商业贸易各相关专业的建设。同理,电子商务专业群的建设需要信息技术、商业贸易相关专业的扶持。 电子商务专业群除了与电子商务紧密相关的网络零售、网络营销、移动商务等专业外,还和多媒体技术、软件技术等专业相关,这些专业将与电子商务专业群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传统电子商务专业应定位为网络零售,主要定位于利用平台(自建平台或第三方平台如京东、淘宝等)进行网络销售。因此要求具备平台的运营、策划能力,同时也有一定的平台建设能力、商务沟通谈判等技能。跨境电商主要定位于利用平台如速卖通等进行跨境零售,因此具备跨境平台的运营、策划能力,同时也有一定的外语沟通等能力。移动商务主要定位于移动商务平台的策划、建设、_发和运营能力。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主要定位于平台的规划、建设、开发技能,并具有一定的平台运营能力。 2电商服务外包基地建设的问题分析 2012年成立了电子商务服务外包基地,基地承接企业电子商务项目,由教师和学生组成项目运营团队,负责项目的策划、营销、推广、客服、美工、运营。截止目前,累计承接项目40余个,提供岗位近300余个。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一边做,一边学,真正做到了“做中学、学中做”,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电商人才。但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深入,电子商务逐渐衍生出了移动商务、跨境电商等职业分支,对项目运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主要表现如下: 2.1行业细分,衍生出更多岗位 电子商务项目不再只是淘宝、天猫平台运营,还包括移动商务平台开发、运营,跨境电商、生鲜电商、农村电商等,相应岗位也不仅仅只是营销、推广、客服、美工,还衍生出设计专员、开发工程师、数据分析师、运维等岗位。 2.2向纵深发展,岗位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电子商务项目运营岗位不再只是美工、客服、推广等,而且岗位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电子商务专业高职学生无法适应这种高要求和复合能力。就如美工岗位原来要求具有一定的营销水平、文案策划,并会ps基本就可以胜任,但现在要求视觉设计,要有设计的理念和想法,因此这种高要求技能必须要是相关专业专门培养才能达到。 2.3对教师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大部分教师本身缺乏企业工作经验,利用服务外包基地项目的运营,应该说实践教学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但随着电商的快速发展和行业细分加速,又对教师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4项目运营与教学内容脱节 项目运营与教学内容脱节,致使项目运营与教学内容有能有效融合,项目运营的不确定性,使教学内容很难系统化、连续化,影响教学目标实现。 2.5教学评价方式过于单一 基地服务能力较差,经济效益一般,自我造血能力较弱,单纯利用项目绩效的评价考核方式过于单一,无法综合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3基于电商专业群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主要措施 3.1多专业融入项目运营 项目运营需要技术人才也需要营销商务人才等,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同,侧重点不同,各专业学生在项目运营中各取所长,融入项目运营。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负责项目运营、推广。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提供技术支撑。电子商务专业学生主要负责市场分析、市场细分、人群定位、营销策划、网络推广、网络客服等岗位。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主要负责平台设计、开发,如淘宝、天猫平台装修美工、微信公众号的开发、网站的建设与维护等岗位。 3.2重塑教师、学生身份 基于电商专业群生产性实训基地下设网络客服部、推广部、营销部、数据分析部、视觉设计部、平台开发部、信息支持部,部分成员由相应的电子商务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等学生组成,由相关专业的教师、优秀学生任部门经理(培养部门岗位能力和解决部门岗位问题)。实训基地承接的项目首先确定项目经理,项目经理一般由电商专业教师、优秀电商学生担任。每个项目由不同部门的学生组成5-8人的学生团队。这就重塑形成了“教师-学生”、“师傅-学徒”、“经理-员工”三线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现代学徒制就是师傅把学生直接带到实际工作中,通过师傅的面传亲授、岗位轮训等在真实工作任务的锻炼,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工作中掌握工作技术,积累职业经验。而且,师傅带徒是小范围的教学,师傅能够及时发现每个学生学习的个性差异,便于及时指导与校正,使学生能较快地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同时,需要转变师傅一定是德高望重之人的观念,只要是能对学生知识、技能、思想品质等提供帮助的都应是学生的师傅,因此高年级乃至同年级的学生也可以成为学生的师傅。 每位部门经理(教师或优秀学生)带领10-20个学生,形成第三梯队,主要是部门岗位技能的学习和部门辅助性工作,在第三梯队中培养中选择优秀学生参与部门一些较为重要的工作,形成第二梯队的培养,在第二梯队的培养中再选择中优秀学生进入第一梯队,改变原来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实现由教师带学生、学生带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3.4实现岗位轮换制 每个专业的培养目标一般都能使学生胜任多个岗位,因此根据项目运营等情况有计划地进行学生岗位轮换是非常必要的,这有助于兼顾培养学生的全面技能。 3.5构建多元化考核机制 既要注重项目运营的结果,也要注重在整个项目运营中的职业意识、交流沟通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等,要构建企业、教师、团队成员、客户四位一体的评价方式,注重终结性考核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 电商专业论文:“跨境”背景下电商专业人才培养校企合作问题探究 摘要:目前,跨境电商随着互联网发展,正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成为我国电子商务交易的热点市场。为了适应跨境电商的发展,高校也在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面做出适当的努力,但与快速发展变化的市场环境还是有一定距离。本文针对电商人才培养现状,以及校企合作方面现存的问题,提出了加强校企合作的改进措施,以求培养出适应跨境电商环境的专业人才,提升高校电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 关键词:跨境电商 校企合作 电子商务专业 人才培养 引言 以电商为平台,对外贸易全球化的局面日渐成熟,无论企业或个人均可以实现无国界的商品销售,跨境电商可谓发展潜力巨大。尼尔森最新研究报告指出“2015年通过国内电商平台跨境网购的比例超60%”,据暨南大学教授、广东亚太电子商务研究院院长陈海权在“第六届跨境电商论坛”会议上指出,2015年中国跨境电商交易额达到5.3万亿元人民币,据保守估计,2016年将增长至6.5万亿元,年均增速接近30%。然而,在跨境电商前景一片大好的情况下,伴随而来的跨境电商人才的需求却存在很大的缺口。那么,如何突破“企业人才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上的不良对接”的瓶颈,成为了值得高校对电商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1. 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的电子商务专业仍然是主要通过系统的电子商务基础理论学习与专业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熟悉基础的理论知识,具备基本的操作技能[1]。然而,跨境电子商务属于交叉性学科,企业所需的专业人才不仅要掌握电子商务专业知识,还需要掌握国际贸易实务知识,具有良好的外语沟通能力。然而,现有的课程体系通常是比较单一的,针对跨境电子商务的教材有限,跨境电子商务的师资力量薄弱[2]。此外,尽管很多高校已经引入了电商模拟平台,但是更新困难,实际操作更难以在校内实现。 2. 电商专业校企联合培养存在的问题 (1)教师缺乏跨境电商实践经验 目前,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并未开设跨境电商的相关课程,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师普遍没有国际贸易的专业背景,很难在课程设计中加入对外贸易的相关知识。而且,绝大多数的校企合作仅仅针对学生,而没有对电商专业的教师进行相应的技能培训,致使教师缺乏跨境电商运营的实践经验,所以在校内对学生的实训指导也显得力不从心。 (2)校方缺乏对学生顶岗实习过程的掌控 部分校企合作使学生成为了企业免费的劳动力,企业没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相关技能和知识的培训,学生只是机械地重复某些简单的工作,对跨境电商的整体运营缺乏认识。高校在学生进入企业后很难追踪学生的学习情况,技能掌握水平,缺乏对培训过程的监管,致使培训效果无法掌控。学生也会认为这种校企培训没有实际意义,长此以往必会导致校企合作失败。 (3)高校体制僵化致使校企合作推进难 部分高校虽然想要抓住市场发展的机遇,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电子商务人才,但是,高校对于校企合作需要进行多方审批,环节多,致使电子商务专业所在系、院放慢了校企合作的脚步,甚至放弃了校企合作的机会[3]。 3.校企深度合作培养电商人才的建议 根据《中国电子商务人才需求报告》(2015)的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7%的企业与高校合作,招聘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可见,校企合作的联合培养模式并没有被广大高校所采用,换个角度说,企业与高校的合作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 (1)高校增设实践性课程,培养复合型人才 根据调查显示,企业需求最大的是电子商务运营的人才,希望高校增设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而且,这样的课程绝不能停留在模拟软件的操作上,而应是与企业平台对接,提供给学生真实的运营操作环境。此外,在学生实操的过程中,渗透国际贸易实务、外贸英语等跨境电商所需的基础知识,培养出复合型人才。 (2)多种校企合作形式并存的模式 调查发现,很多企业对于校企合作都抱有积极的态度,而高校却某些原因不能顺利地与企业合作。针对此种情况,建议高校与跨境电商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比如,为教师提供挂职锻炼的机会,定期地派企业专家到校为教师培训,为师生作前沿专题讲座,教师与企业共同对实习生的实习效果做出认真的鉴定,保证实习效果。针对技术型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企业与高校可以采用“订单制”培养模式,保证学生实习即就业[4]。 (3)高校在制度上要确保校企合作的顺利推进 一旦企业与高校进行了联合培养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项目,双方就应长期坚持下去,毫不动摇地进行专业共建、师资共建。高校应在其权利范围内积极主动地与跨境电商企业合作,制定有利于校企联合培养的制度,鼓励校企合作长期深入下去。比如,高校提供给跨境电商企业培训学生的场地,提供必要的设施,允许实操性强的课程由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担任等。 总之,在跨境电商发展的黄金时代,面对多变的市场环境,校企合作是解决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也是高校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电子商务人才的必然选择。通过校企合作各种模式的开展,不仅可以有效地整合高校与跨境电商企业的资源,而且,有助于学生对企业运营有真实的体验,进一步确定自己的就业方向。 电商专业论文:职高电商专业开设新媒体营销课程的探索 摘 要:新媒体的出现,给营销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企业需要适应时代的变革,开展低成本、高效率的新媒体营销,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而当前能运用新媒体营销的市场人才则十分缺乏。所以在职高学生中开设新媒体营销作为电商专业的选修课是时代提出的要求,也是职高电子商务专业人才进入社会应具备的一项新技能。 关键词:新媒体;市场营销;微信营销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完善,手机通信的普及,使新媒体作为一种新的媒介正在不断改变着人们的沟通方式。信息通过新媒体进行传播,速度是传统媒体的数十倍乃至更高,新媒体引发了信息的大爆炸。同时新媒体的出现,也给营销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因此在职高电子商务专业中开设新媒体营销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在职高电商专业开设新媒体营销课程的必要性 从中国互联网数据中心的一项数据可以看出,截至2014年12月底,我国网民数量达到6.49亿,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3117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7.9%,较2013年年底提升了2.1个百分点。同时,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网络零售交易额达到1.85万亿元。在当前,人们通过智能手机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最新资讯,并进行购物,这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企业需要适应新媒体时代的要求,展开低成本高效率的新媒体营销,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新媒体营销是一种成本相对较低、效率相对较高的新型营销方式,这种方式受到了企业的青睐和欢迎。但是新媒体营销毕竟是一个新兴的营销模式,需要既懂得网络技术,又懂得网络营销的复合型人才。这样的人才在市场上十分缺乏。各大企业、公司往往高薪招聘,却还是人才难找,这成为制约企业开展新媒体营销和实现全面发展的一块短板。相对于其他电子商务从业人员,新媒体营销人员往往有着更好的职业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发展空间。所以在职高学生中开设新媒体营销作为电商专业的选修课是时代提出的要求,也是职高电子商务专业人才进入社会应具备的一项新技能。 二、新媒体营销选修课的范围和内容 新媒体营销课程范围应包括各种新媒体营销的方式。新媒体选修课的内容大致可以有六大块: 第一模块为新媒体的概述,包括新媒体的概念、发展状况和作用。新媒体指的是基于互联网技术、通信技术、数字广播等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等渠道,以电脑、电视、手机等设备为终端媒体,能够实现个性化、互动化的传播,包括微信、微博、博客、微电影、社交网站等。学生通过本块内容的学习,能了解新媒体营销的重要性并产生浓厚的兴趣。 第二模块为微信营销,包括微信营销的概念和优势、微信营销的方式及相关案例。根据新数据了解, 2015年全球智能手机用户将达到19.1亿,到2016年全球智能手机用户数量将超过20亿。据《2013-2014年中国手机/智能手机市场研究年度总报告》预测,到2018年,全球三分之一的消费者将是智能手机用户,总数超过 25.6亿人。微信作为移动互联网第一应用,凭借其独特的产品定位及良好的用户体验,已经成为移动端用户的必备应用。微信营销方式丰富多样:草根广告式――查看附近的人;品牌活动式――漂流瓶;O2O折扣式――扫一扫;互动营销式――微信公众平台;微信开店等模式适合不同规模的企业,帮助企业实现点对点精准化营销。通过本块内容的学习,学生能掌握微信营销的方法并能进行实践操作。 第三模块为微博营销,包括微博营销的概念和优势、微博营销的原则和技巧、微博营销的运作及相关案例。 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网易微博和搜狐微博的注册用户总数已经突破6亿,日登陆数超过了4000万。微博营销门槛低,传播效果好,速度快,覆盖广,针对性强,方式多样化。因此微博营销已成为一种常见必备推广方法之一。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中奥巴马就是利用微博作为参选工具的。因此,要通过本块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微博营销的方法并能进行实践操作。 第四模块为博客营销,包括博客营销的概念和优势、博客营销的原则和步骤、博客营销的技巧和方式。企业可以利用博客这种网络交互性的平台,并更新企业概况和新闻、新产品信息和促销信息,还可以密切关注消费者对产品的疑问,及时回复消费者对产品的咨询。通过较强的博客平台帮助企业零成本获得搜索引擎的较前排位,从而达到产品宣传的目的。通过本块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博客营销的技巧,开个人博客,撰写文稿。 第五模块为微电影营销,包括微电影营销的概念和优势、微电影营销的创作要素、优秀微电影营销欣赏。微电影的逐步兴起,打开了营销创意新视野。微电影既是加长版的广告片,也是精华版的电影;它是广告,同时传递了电影的剧情;它在紧张的生活节奏中,快速地如同快餐一样满足了受众的某种精神需求。凯迪拉克微电影《66号公路》的火爆再次将营销的模式变得温情而抢眼。 第六模块为其他新媒体营销,包括网站营销、网络杂志、TAG、SNS、RSS、WIKI等这些新兴的媒体的介绍。 三、职高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学习新媒体营销的优势 1.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感兴趣,才能学好,但是职高生在学习上往往缺乏兴趣。微信、微博、微电影等新媒体的形式大多是职高生平时生活接触和喜欢的,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为新媒体营销的教学打下较好的基础。 2.易动手操作。职高生学习理论知识的能力相对较弱,但是他们动手能力强。微信、微博、博客等新媒体形式需要文字编辑、图片处理等实践操作技能,因此适合高职生学习。 3.电子商务的职高生已经学习了商品拍摄、图片处理和网络营销等电子商务基础知识,对他们来说学习新媒体营销是本专业的一种拓展,在选修课中开设也是对基础课程的一种提升和发展。 电商专业论文:企业对高职电商专业人才培养专业课程设置需求调查 摘 要: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开发与课程设置需要广泛开展社会企业需求调查,本文按照规模将企业分为大型、中型、小型三类,就《电子商务概论》等8门最常见的高职电商专业课程的企业需求给予了调查分析。认为,课程设置应从就业岗位和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入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根据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构建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 关键词:企业;电商专业;人才培养;课程设置;需求 课程是高等职业教育达成教育目标的载体。职业技术课程目标的确定,应该以职业需求为导向,这是由职业技术教育的特性所决定的。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是否能够使学生具备从事电子商务相关岗位所必须的能力,呈现应有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还需充分调研各类电商企业的需求。 下面是各类企业就《电子商务概论》等8门最常见的高职电商专业课程的需求给予的评价,并进行统计分析。被调查的企业分为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被调查企业的回答分为四个等级:非常重要、比较重要、一般重要、不重要。不同规模的企业对人才的核心能力需求有所区别和侧重,因而反映到各门课程上重视程度也是不一样的。 一、各规模企业对《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需求评价 《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是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的核心专业课,课程开设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电子商务的基本概念,掌握电子商务的商务流程及电子商务实践,它是一门学科的交叉课程,所涉及的知识非常广泛且普遍。 从下表(表1)可以看出,平均有44.09%的企业都认为这门课程非常重要,其中小型企业需求程度最高达到了61.54%,相比之下,平均只有3.12%的企业认为这门课程不重要。由此可见,企业对学生的基本电商知识和原理有着最基础的要求,要求学生都能掌握电子商务的运作模式,了解其设计的管理、运作、营销、支付、物流、售后等相关流程,具备基本电商实践能力。并且,要求学生对经济、管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各个方面有广泛而普遍的知识面,中小企业更是要求人才有一定的全面性。 表1 各规模企业对《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需求评价 二、各规模企业对《网络营销》课程的需求评价 随着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和迅猛发展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思维、生活和工作,必定也影响着电子商务岗位对人才的要求。从调查可以看出,各类企业认为该课程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的比例分别为25.65和44.55,证明网络营销能力已成为企业职员必备的基本专业能力之一。另外,从数据上看,企业规模是与对网络营销课程需求程度成反比的,小型企业在“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的占比都是最高的,达到38.46%和47.44%,相反,大型企业最低,分别是18.18%和40.91%。 综上,我们可以不难发现,网络营销作为如今电商中最活跃的部分,各大企业对网络营销人才的需求量是不断增大的,并且中小型企业比大型企业在网络上的商务活动更加活跃,但是随着大型企业电子商务进程的加快,及网络营销意识的提高,他们以其丰富的资源在这方面拥有无限的潜力。 表2 各规模企业对《网络营销》课程的需求评价 三、各规模企业对《网络贸易》课程的需求评价 网络贸易是指通过互联网所进行的贸易活动,随着网络的普及,每天国际国内通过网络平台达成交易数不胜数,因此,网络贸易实务操作是最重要的电商技能之一。从数据可以看出,各规模企业普遍都认为网络贸易课程很重要,“非常重要”与“比较重要”两个数值不相上下,分别是42.31%和48.92%。电子商务是国际贸易发展的必然趋势,下一步网络贸易会越来越多走出国门,跨境电商的发展势不可挡,网络贸易课程也会有更新更深入的发展。总体上,企业对网络贸易课程的需求度略微高于网络营销课程。 表3 各规模企业对《网络贸易》课程的需求评价 四、各规模企业对《客户服务与管理》课程的需求评价 该门课程在“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分别平均占比42.01%和38.23%,企业对客户服务与管理技能的重视可见一斑。在现代服务业,个性化的客户服务与优良的客户管理不仅是职业技能,更可以说是员工应具备的意识,从客户需求分析到营销再到客户关系管理都是重要的部分。其中,65.38%的小企业认为客户服务与管理更加重要,证明企业规模越小越需要将客户需求细化分析,通过个性化服务创造好的经营业绩。 表4 各规模企业对《客户服务与管理》课程的需求评价 五、各规模企业对《商务网页设计制作》课程的需求评价 商务网页制作是电子商务运营、维护与管理,信息网络化业务及管理工作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相比其他职业能力而言,商务网页制作更加专业更加具体。该课程在就业岗位中主要对应网络营销与商务平台管理等岗位,而对于客服和运营分析等电商的其他岗位而言,并非是必须掌握的技能。 因此,从下表(标)中我们可以发现,《商务网页设计制作》课程“非常重要”的需求度并没有专业基础课高,大型、中型、小型企业认为非常重要的比例分别仅为9.09%、21.88%、33.97%。 表5 各规模企业对《商务网页设计制作》课程的需求评价 六、各规模企业对《商品信息采集与处理》课程的需求评价 该门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主要训练学生商品的拍摄及处理全过程,包括商品的信息采集如基本知识、色彩、构图的基本理论,到数码相机的操作,最后到商品网上展示图片的处理。从数据上看,各规模企业对这一课程的需求都比较旺盛,认为“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的分别占35.92%和41.12%,并且大型、中型、小型企业对这门课程的需求差别不明显。其中,小型企业认为非常重要的占到一半之多,主要是因为小企业对人才的岗位分工没有大企业细致,对人才技能的要求更加全面。 表6 各规模企业对《商品信息采集与处理》课程的需求评价 七、各规模企业对《商品实务》课程的需求评价 从下图(表7)可以看出,认为商品实务课程“非常重要”企业平均值甚至高过商品信息采集与处理课程,达到40.61%,略低于认为其“比较重要”的42.9%。说明这门课程所要传授的内容在电商企业的日常活动中使用更加广泛,地位更加基础,岗位适应性更强。 表7 各规模企业对《商品实务》课程的需求评价 八、各规模企业对《电子商务法律法规》课程的需求评价 通过表8显示,各规模企业对电子商务法规这门课程兴趣不大,平均有27.07%和27.75%的企业认为该课程“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大大低于前面的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具体看,大型企业和中型企业比小型企业更加重视电子商务法律法规,认为“非常重要”的小型企业只有14.74%,认为“一般”的比例最大,达到了48.51%,这说明小企业对行业法律法规的意识还不够强。 九、结论: 1.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开发与课程设置需要广泛开展社会企业需求调查,聘请行业企业一线专家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从就业岗位和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入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根据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构建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 2. 企业对不同岗位电子商务人员专业能力的要求会有所区分和差异,高职院校应按照专业课程门类职业化、内容综合化的要求将课程体系分为若干模块,根据岗位要求合理组合,如市场调研与营销、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网站信息编辑、平台与产品的推广、电子商务业务的具体操作、客户服务等。根据调查企业对网络贸易及网络客户服务课程的需求普遍偏高,还需合理设置商务类课程与技术类课程的比例。 3.传统职业教育主要是岗位技能训练,认为职业教育课程的目标是使个体掌握胜任具体岗位的技能;现在,由原来的岗位技能培训转向更注重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专业基础课“电子商务概论”是各类企业普遍认为“非常重要”的课程。再者,实务性的课程需求更为强烈,如“客户服务与管理”、“商品信息采集与处理”、“商品实务”。 4.以全球视野来看,人类正进入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是时代的呼唤,它强调跨界融合必将催生一批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职业教育应紧跟时代步伐,与互联网技术、网络技术相结合,“网络贸易”、“网络营销”等课程正是迎合了网络信息化时代的需要。 电商专业论文:“互联网+”时代电商专业实践教学中O2O模式的应用 摘 要:随着“互联网+”战略的推行,教育行业同网络的整合势在必行。现行中职电商实践教学模式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迫切需要探索新的实践教学模式来解决。结合O2O模式在中职电商专业实践教学中的优势,设计了基于O2O模式的中职电商专业教学方案与实施流程,对于丰富中职学校电商实践教学的内涵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互联网+;O2O模式;电子商务;实践教学 一、引言 在2015年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里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战略具体到教育领域,可概括为:互联网+教育=智慧教育。O2O模式在商业领域的广泛成功应用引起了教育界的关注重视,随着“互联网+”的推行,教育行业和网络的整合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二、中职学校现行电商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电子商务是一门综合性和创新性非常强的应用性课程,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它在实践教学中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中职学校的电子商务实践教学有三种类型: 第一,网站案例教学模式。学生通过网站功能进行操作来了解电商流程,但这种模式不能使得学生的学习深入到电商的运营和管理核心实质。第二,使用软件模拟教学。教师组织学生运用虚拟电商平台进行实践活动,以此训练学生的操作技能。但是,软件模拟在技术功能和流程上较之电子商务发展的实际情况严重落后,不利于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第三,真实平台教学,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交易平台上进行开店等实践活动,但多数学生在课程教学中开通了网店却难以寻找到合适货源,在课程结束后几乎难以继续经营。因此对于电子商务课程而言,探索新的实践教学模式迫在眉睫。 三、O2O在中职电商实践教学中的优势 O2O电子商务模式,即Online to Offline。商家通过线上展现自家商品信息,消费者按需选择并支付,然后在线下进行消费验证、消费体验。把O2O引入实践教学,主要是通过校企合作,在校内搭建线下的实践教学基地和线上建网上商城,营造一个电商实践教学环境。其具有以下几个优势: 第一,可弥补C2C、B2C模式在教学中无法让学生体会和理解的抽象概念,即客户体验过程。使学生在校内参与全真的企业实训。 第二,开展基于O2O模式的实践教学活动,不仅要学生上网开网店,同时需要线下布置实体店铺,由企业中实际岗位需求决定,并且采用轮岗制度,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在不同岗位中理解电商运作。 第三,掌握O2O运作过程,从而使学生就业时,尤其是电商化程度较低的行业中挖掘商机,把所学技能运用到企业运营当中。 第四,实践教学活动中,企业会给学生提供基础货源保证,同时在网上平台进行销售,为学生实践解决了后顾之忧。 四、基于O2O模式的中职电商专业实践教学设计和实施方法 1.实践教学方案设计。O2O其实质是互联网与线下商务活动的结合,而不仅是网店的开设、运营。学生也能够通过微博、微信、QQ等渠道开展无站点营销。根据O2O的核心概念,可以把教学设计为“线下准备、线上运营、线上与线下结合实施”这样三个阶段。参与主体由学生、教师和企业教官三者构成。我们把基于O2O的教学方案设计为3个阶段和6个步骤。 第一阶段:线下准备教师。活动参与者为企业教官、学生。教学实践活动为:(1)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开展市场调查,发现商机;(2)学生和企业教官联系,从而获取货源与产品信息;第二阶段:线上运营。活动参与者为学生和教师。教学实践活动为:(3)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网上商城平台、QQ、微博、微信、论坛等渠道产品信息;(4)学生实施网络营销活动,寻找客户且引导其达成交易意向;第三阶段:线上线下相结合。活动参与者为学生、企业教官和教师。教学实践活动:(5)学生把线上意向的客户引至线下,并进行物流配送;(6)实施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日常运营活动。 在教学实践前期,由教师主导,通过线下市场调研寻找货源,确保后续工作的可操作性,为实践教学以及学生创业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在线上运营阶段,学生们通过网络平台信息并进行网络营销,争取能够达成网上交易;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是在线下准备和线上营销的基础之上,通过物流配送完成交易,学生要在企业教官的配合下不断改进实践活动。 2.实践教学活动的实施。根据教学方案设计要求,实践教学的实施包括以下四个环节。(1)实践教学组织环节。在实施教学前,由教师联系本地企业并达成O2O合作协议。教师编写实践指导手册,详尽而明确的对实践的内容、过程和考核等方面进行说明。教师负责组织和协调教学活动实施开展; 企业教官给学生提供网店货源,并为学生提供产品销售培训和技术支持; 学生结成实施小组,分别担任不同岗位。(2)学生实践过程。学生的实践过程可以分为线上、线下、以及线上线下相结合三个模块,围绕“市场调研-选定项目-寻找货源-消息-网络营销-网上交易-线下接洽-物流配送”等步骤展开。(3)实践教学的指导与控制。在教学全部过程中,由教师、企业教官对学生进行指导监控和考核。教师分阶段对教学时间、目标和内容进行规定。企业教官根据学生的销售情况以及市场的变化,并根据学生的创业情况动态进行指导。(4)考核环节。为了考核学生学习成果,可以将考核内容划分为三部分:第一是实操(40%),考查学生选择项目能力和网店运营情况;第二是实训教学的效果(40%),具体表现为考查学生销售业绩;第三是实训报告(20%),考查学生的实训总结能力。在考核方式方面,可由教师、企业教官以及学生的自评和互评相结合的形式。 五、结语 在我国推进“互联网+”战略的大背景下,结合中职电商专业的课程特点进行教学革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了基于O2O的教学方案设计以及活动实施方法,能够有效解决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对丰富中职电商实践教学具有参考借鉴意义。 电商专业论文:关注电商专业教学改革 促进职中教育新的水平 摘 要:电子商务专业是近几年才兴起的专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影响越来越大,而和互联网有关的行业也迅速崛起。电子商务作为商业发展的另一种途径,已经成为社会和教育关注的重点。高校也认识到了这一新兴产业未来发展的极大潜力,所以开设了电子商务这一专业。主要阐述了职高电子商务专业教学现状以及电子商务专业未来的改革方向。 关键词:电子商务专业;教学形式;存在问题;改革 一、职高学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职高电子商务专业的现状 互联网在社会发展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几乎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随着信息时代的迅猛发展,社会上需要的更多是掌握计算机技术的高科技人才。而电子商务更是将商业和互联网联系在一起,可见电子商务未来的发展前景不可估量,因此,中职院校开设电子商务专业,为社会培养电子商务方面的人才。中职院校在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资金建设实验平台,为学生的学习建设好外部环境。除此之外,中职院校重点在于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它们旨在让学生可以兼顾计算机和商务知识,并且能够将两者很好地兼顾。但是这种培养模式也有一定的隐患,那就是让学生在兼顾两者的基础上无法在某一方面有深入的研究。例如,电子商务的学生在计算机技术方面比不过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在商务知识方面又比不过商学专业的学生,基础薄弱,在专业学习方面有一定的阻碍。电子商务是一门把网络信息技术融入商务上的学科,要求学生要有实践能力,把学过的专业知识很好地融入实践中。电子商务学科需要专业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设施,有些学校在这方面可能还达不到相应的要求。 2.职高电子商务专业教学的问题 电子商务的发展前景很可观,但是由于电子商务专业是近几年新兴的一个学科,大多数院校都没有办学经验,在电子商务教学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就是电子商务专业教学目标不准确。很多的中职院校没有明确的人才培养计划,没有将电子商务专业和电子商务的发展结合在一起,只是培养都懂计算机和商务的人才,这和电子商务的实质和发展是相悖的。这种培养模式就令毕业的电子商务大学生因自身优势不明显,而没有合适的工作可以选择。电子商务专业的毕业学生可能在计算机或者是商务某一方面比不上专业的学生,导致失去工作机会。其次就是教学内容传统没有创新。由于电子商务专业的不成熟,很多中职院校在教学计划上没有合理的规划,只是把计算机、经济、金融、商务学科放在一起学习,而没有将这几个学科有机地结合,造成教学计划失衡。还有,电子商务专业的教材也不完善,很多教材都没有结合当时电子商务的发展形势,造成学生学习的电子商务知识落后于现实的电子商务状况。由于电子商务发展的不确定性,很多人对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模式都有不同的认识,难免出现争论和分歧,这也是电子商务专业教学状况不好的原因之一。虽然中职院校对电子商务教学模式都有规划,但是由于模式过多,始终找不到一个很好的模式。电子商务教学模式不应该一成不变,要根据现实中的电子商务发展状况进行合理的创新和改变,以适应时展的不同要求。 3.职高电子商务专业存在的师资问题 中职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师大多数可能都是从其他专业领域指派过来的,之前没有涉及电子商务方面的知识,难免教学经验不足。他们对电子商务知识的学习基本上都是来自教材和课外书籍,对现实中的电子商务状况并不了解,在教学时往往跟不上电子商务的发展。有些教师本身没有从事电子商务经历,对电子商务的认识也会有所偏颇。 二、职高院校电子商务的改革点 1.电子商务专业教学形式多样化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时展的要求有所变化。电子商务教学也是如此。教师在进行电子商务的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制订教学计划,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在其中做好引导工作,创新教学模式,采取更适合学生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首先要了解电子商务的概念和意义,并且对电子商务能有一个很深的认识,最好是电子商务专业的或者是曾经从事过电子商务工作的,这样才能教给学生真正的电子商务知识。其次,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模式,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参与讨论,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教师要给学生课题和时间让他们去讨论,对于课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即使是错误的,教师也不需要批评他们,只要做好正确的引导工作就好。网络技术在不断变化和更新,教学内容也要有相应的改变和更新。例如,教师不时地增加教学内容,通过课堂讨论、故事分析、网上信息搜寻等形式让学生了解电子商务的新知识,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外自己去探索有关的课题,并且有自己的见解。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学习一些和计算机相关的基础知识,例如,Flash、数据库管理,并且定期开展电子商务竞赛,鼓励学生动手动脑。 2.安排新的课程规划 电子商务是计算机技术与商业相结合的一门学科,不是简单的学科相加,而是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对于课程上面的规划,教师要有一定的目标和原则。电子商务的基础课程有计算机网络、电子商务教程、数据库管理、C语言程序设计、营销管理等,核心的课程主要有物流管理、经济法、电子支付与结算等,这些核心的课程能改变,但是学校的教学重心可以有所不同。不同的中职院校可以根据本校发展方向的不同,针对不同类型的企业开展一些新型的课程。例如,对于有些专业的会计部门,中职院校就可以相应地开展一些会计与电子商务、基础会计等课程。这样就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未来的发展选择相应的学科,有目标地学习。对于偏农业的中职院校,就可以安排一些农业和电子商务相关课程,让学生在学习电子商务的同时也可以学习农业的相关知识。这样学生就可以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3.安排完善的实习和培训 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更多的人才。学生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还要有一定的实践能力。所以学校也要安排相应的机会给学生去实习或者去接受培训。专业实习是教学计划的一部分,也是保证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举措。而电子商务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学生有一定的专业能力,所以实习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和能力的一种形式。学校要对专业实习重视起来,发挥它的巨大作用。学校可以建设培训基地,为学生提供机会和环境进行模拟学习,例如,网上交易、软件实验等等,让学生可以将自己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同时也让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有一个更深的了解。学生可以在专业实习中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在实习培训中,建立兴趣小组,自己建立网站进行电子商务的运营,锻炼自己的能力。学校也可以和相关的企业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向企业推荐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 电子商务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未来必将渗入到各行各业中。所以,电子商务专业的开设和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中职院校要认识到这一点,认清电子商务教学现状,不断创新,推动电子商务教学新发展。 (作者单位 广东省惠州商贸旅游高级职业技术学校) 电商专业论文:基于专业群的外贸电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摘要: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文化经济学院以外贸电子商务行业为背景,建立外贸电子商务专业群。外贸电商专业特色建设的核心支撑条件是课程体系的构建,以专业群建设为基础来开展对外贸电商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其研究内容是建立以电子商务专业为核心专业,国际贸易、商务英语等专业为对象的专业群平台,搭建“公共平台课程(组)+专业群(大类)平台课程(组)+专业课程(组)+专业方向课程(组)+任意选修课程(组)”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外贸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构建基于区域外贸电子商务发展的外贸电商人才培养模式,是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文化经济学院外贸电商专业群[1]建设的核心,其特色主要体现在基于专业群的外贸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上,课程体系构建的主要思路是在引入外贸电子商务行业、企业的岗位要求和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构建外贸电商课程体系。 一、外贸电子商务企业人才岗位调查研究 通过企业调查,了解外贸电子商务岗位群,进行岗位技能分析,获得外贸电子商务人才岗位要求。选取义乌外贸电子商务协会里500家外贸电子商务企业作为调查的样本,进行人才需求和岗位技能调研,获得外贸电商企业人才需求岗位及要求。外贸电商企业人才需求岗位及要求:商务类有运营经理、推广经理、文案人员、销售人员、客服人员等外贸电子商务要求有较好的商务英语基础和国际贸易知识。技术类:网络技术、摄影等。设计类:网点设计、网店装修等,要求要具有外贸营销意识和客户意识的美工人员需与运营经理共同工作。 二、课程体系建设 创新外贸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依托电子商务专业群建设,需要打破目前各专业各自为阵、分散建设的现状,进行重新整合,搭建以电子商务专业为核心,整合电子商务、国际贸易等专业的专业群建设框架,探索与行业协会、企业深度合作,建立合作共享的实训平台,进行复合型外贸电商人才培养。根据外贸电子商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文化经济学院的外贸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思路是从浙中、义乌地区的外贸电子商务行业、企业提出岗位需求出发,然后结合学院的电子商务专业、国际贸易专业、商务英语专业等专业领域培养的要求,并对现有各个专业课程进行整合与重组,建立以电子商务专业为核心专业,国际贸易、商务英语等专业为对象的专业群平台,搭建“公共平台课程(组)+专业群(大类)平台课程(组)+专业课程(组)+专业方向课程(组)+任意选修课程(组)”的课程体系[2]。 三、平台课程设置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所设计的专业特色是需要课程来支撑的,尤其需要培养学生核心能力的核心课程,因此构建具有忠于专业培养目标的、突出核心课程的、实施成效的、有利于实施的课程体系非常重要[3]。 通过对外贸电子商务企业调研和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我们遵循“外贸电子商务岗位群工作任务—需要具备的职业能力—设计课程”的逻辑顺序,根据“宽基础-精技能-可转型-利拓展”的综合培养原则,构建忠于专业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过程中,打破原有专业限制,将电子商务专业、国际贸易专业、商务英语专业等课程打算,按照外贸电子商务的岗位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来设置公共平台课程、专业群(大类)平台课程、专业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任意选修课程五大平台课程,、是培养学生核心能力的核心课程;专业课程具有实践操作性强,突出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操作完成项目,并取得项目成果;整个课程体系分平台设置课程有利于课程的教学。 总结:外贸电子商务是一种新型的电子商务模式,主要在电子商务交易领域扩了,从而涉及到很多专业领域的知识,构建基于外贸电子商务专业群的外贸电商专业课程体系,是符合高职专业教学改革的要求,也是符合面向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和使命的,从而能够提高学生的教学质量。
乡镇企业论文:乡镇企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探析 乡镇企业在农村改革以及相应的市场体制形成过程中的发展历程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过程。首先,在农村经济改革取得初步成功,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初步展开的时候,变动巨大的经济环境给予具有灵活体制的乡镇企业以巨大的发展空间,这使得八十年代中后期乡镇企业在中国获得了迅猛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乡镇企业的发展不仅消化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还为国家和地方,尤其是地方政府提供了大量财政收入。因此,发展乡镇企业,曾一度被誉为“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乡镇企业外部环境不断恶化,乡镇企业在经营机制、管理体制上的不完善也逐步显现出来,并成为其进一步发展的障碍。更为严重的是,由于乡镇企业发展的分部胜和粗放性所导致的巨大的环境成本也逐步显现出来,对乡镇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农村居民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这就促使我们要重新思考乡镇企业的发展过程,并力图探讨一条乡镇企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 乡镇企业在八十年代中后期迅猛发展原因 乡镇企业的发展是从社队企业开始的,从1979年到1983年期间,社队企业的发展已经改变了过去那种忽明忽暗、躲躲闪闪的现象,变得相当明确具体,而且形成了一定的规范和制度。这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舆论环境和制度基础。从1984年1月1日开始,中共中央即用第1号文件的形式开始为社队企业的大发展鸣锣开道,“现有的社队企业是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建议各省、市、自治区开始“选若干集镇进行试点,允许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自理口粮到集镇落户”。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文件,同意农牧渔业部(现农业部)将社队企业改名为乡镇企业,并指出:“乡镇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国营企业的重要补充。”1985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指出:“发展乡镇企业是振兴我国农村经济的必由之路”,要积极地“鼓励农民兴办乡镇企业”;1986年国家开始实施“星火计划”;1987年国家开始建立乡镇企业实验区……这一系列政策措施都直接改善了乡镇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同时,几年农村改革的成功,使得农村的生产力从旧的体制束缚中脱离出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提高。1984年中国粮食总量达到4.07亿吨,创历史最高水平;棉花、油料、生猪等农畜产品也都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农业经济的大发展直接给乡镇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也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直接刺激了农民进一步发展乡镇企业的欲望。1985年,全国每个农业人口从乡镇企业中得到的收入已经由1978年的每月20.l元增加到了每月133.79元,增长了5.7倍;农民从乡镇企业取得的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从1978年的匕%增加到了1985年的34%,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这一比重甚至高达70%- 80%(2)。农民还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出了他们致富的诀窍:“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要想富,农工副”。这表明农民不但有进一步发展乡镇企业希望,而且也总结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发展经验。 除了乡镇企业的发展具备良好外部环境以外,乡镇企业的内部机制也是其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乡镇企业作为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一支新生力量,其发展的先天特征就是模仿国有企业,以便实现低成本、低门槛进入市场。据测算,80年代末乡镇工业与国有工业之间的结构相似系数达到0.7539,其中,制造业0.8767,轻工业0.9160,纺织、食品和机械三大行业达到0.98511[3]。这种高度的同构现象,使得乡镇企业在许多市场上与国有工业形成竞争。由于乡镇企业灵活的生产、经营和销售机制,同时因为国有企业的机制转换尚未完成,国有资产产权虚置严重,转制的整体环境给予了乡镇企业极大的发展空间。1984年以后,乡镇企业进入了发展的高潮期,大量的中小型联户及个体企业相继产生,成为这期间乡镇企业发展的明显特征,也大大推进了乡镇企业的发展。1984年,乡镇企业数达606.52万个,其中,户办、联办企业占69.3%,总收入1537.08亿元,比1983年增长65.5%,其中,乡村两级企业增长36.5%;1985年乡镇企业总收入又比上年增长66.9%,其中户办。联户企业总收入增长1.85倍;1986年全国乡镇企业总数中,户办、联办企业数占88.6%,乡镇企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29.8%。同样,这一期间,乡镇企业吸收农村劳动力也增长很快,1984年增长61%,1985年增长34%,1986年增长13.7%[4]。在这一期间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对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作了很大的贡献。我国农村劳动力总数超过3亿,按现有农业生产技术条件估算,起码有近一半的劳动力需要从农业中转移出来[5]。然而,此时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尚未完全铺开,城市中的第三产业发展还极为不充分,就业吸纳能力不强。这些劳动力若向城市转移必将影响到城市的稳定发展,虽然这是一种极为丰富的资源。因此,当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吸纳大量农村劳动力,人们便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以期乡镇企业的发展既能解决农村中大量剩余劳动力,也能避免西方国家城市化之初的大量的城市问题的出现。 二、 乡镇企业发展的特点和问题 乡镇企业的发展在八十年后期和进入九十年代以后,发展势头受到了遏制,其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逐步显现出来,同时其发展所造成的环境负效应也对其进一步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从外部环境看,首先,乡镇企业所面临的资金短缺问题比较严重,国有银行的乡镇企业贷款占全社会贷款总额的比重1993年只有8.5%,而1994年则下降到5%左右,1995年虽然回升到了10%,但仍是一个很小的比重,与其快速发展的状态极度不匹配;另外国家扶持中西部乡镇企业发展的专项贷款的到位情况也比较差,只有规划,而资金却得不到及时落实。其次,国有企业经营困难,直接影响到乡镇企业的发展。从历史发展角度看,没有国有企业就不会有乡镇企业,往往是国有企业形势好,乡镇企业的发展就是气。因为乡镇企业与国有企业之间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国有企业与乡镇企业的产业结构雷同,国有企业目前经营上的困难也同样给乡镇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再次,东南亚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出口下滑,也造成乡镇企业出口竞争压力增大,增长速度下降。金融危机所导致的我国周边国家的货币贬值,虽然有利于其从金融危机中恢复过来,但是却给我国出口同类产品形成了巨大的竞争压力。乡镇企业产品出口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会面临严峻的考验和挑战。同时,激烈的国际竞争加剧了贸易摩擦,使得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也加大了乡镇企业出口的压力。此外,乡镇企业所承受的税负不断加重,企业自我发展能力减弱。在1994年国家推行新税制,并开征了新税种,同时取消了乡镇企业减免税的优惠政策,使得包括流转税、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土地增值税在内的企业实际税额明显增加。乡镇企业除了应缴国家税企业下岗人员的增多和职工自我风险意识的增强,城乡居民还将会出现节约支出、惜购消费品的现象,乡镇企业的产品销售困难重重。 从乡镇企业自身的角度来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乡镇企业的滞缓发展是有其必然性的。乡镇企业产权结构存在着一些缺陷,这是乡镇企业经营管理体制不规范的根源。乡镇企业的主体是乡镇集体企业,而集体企业的产权虽然归社区农民所有,但实际上由社区政府所控制,所以,真正的财产所有者并不具备选择经营者的资格。使问题严重的是社区农民是以集体的名义拥有财产所有权的,在这其中,个人权利被取消,因而导致了整个社区农民对社区政府的监督失去有效的动力。社区政府虽然被国家指定为农民集体利益的代表,但它不可能真正完全代表农民的利益,因为它的成员同样是具有自利动机的经济人。同时,因为社区政府只是控制集体企业的剩余分配,而不是完全占有,所以它也缺乏尽心尽责挑选经营者的积极性。经营者是企业权威的中心,他作出生产计划,直接指挥生产经营,决定采取何种方式、何种技术进行生产,并且监督企业内部生产人员的行为,对他们的生产绩效进行评价,决定报酬的支付结构和支付水平。经营者在企业中的突出作用意味着对他的监督和激励同样至关重要[6]。然而,在乡镇集体企业中,作为所有者的社区政府不能让经营者获得的权益与他所承担的职责密切相关。社区政府不能让经营者安全拥有集体企业的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因为如若如此,乡镇企业将成为经营者所有的企业,而不是集体所有的企业。所以,社区政府必须与经营者就企业权益和责任的划分不断地进行协商谈判,并最终付出高昂的监督成本及部分企业财产和利润损失。最终乡镇集体企业的经营者与所有者就出现了极大的信息不对称,经营者损害所有者的行为更容易发生。如果再考虑到社区政府不是集体企业的财产所有者,企业的经营人员有时就是他自己的亲朋好友,社区政府有可能与经营者合谋等现象,那么现今乡镇企业经营管理混乱、集体财产流失严重的现象就不足为怪了。 乡镇企业的产权安排中具有不利于其发展的因素,这直接导致了乡镇企业的经营机制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竞争,而同时我们还看到乡镇企业的发展不仅自身出现了问题,同时,其与环境的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矛盾。突出表现就是乡镇企业布局极其分散,“村村冒烟”,造成很大的环境污染。1992年的调查结果表明,在全国的2079万家乡镇企业中约有1900多万家分散地建在自然村里,占92%;7%的企业建在建制镇里;只有1%的企业建在县城里。这种分散布局的状况目前仍然没有什么改观,而布局的分散性直接造成了乡镇企业污染的点多面广,难以治理。同时,乡镇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一味追求大规模、高速度,给环境带来了极为恶劣的影响。1985年,国家曾做过一项相关调查,结果表明,当时乡镇工业企业所排放的废水、废气和废渣占全国“三废”排放总量的比重分别为10.7%。9.3%和11.l%。1990年这一比重分别为7.2%。12%和1.6%。除废水排放比重有所下降外,其它两项的排放量都大为提高;另据调查,受乡镇企业污染的耕地目前已达到2800万亩(大工业污染耕地约为6000万亩)。而据预测,到2000年,乡镇企业的废水排放量就将达到120-220亿立方米,由此带来的经济损失将高达270亿元左右[7]。淮河流域小乡镇企业的污染已经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许多耕地将永远失去生产能力,正是这一趋势的突出体现。 三、乡镇企业的未来——可持续发展之路 可持续发展这~概念是于1980年由自然保护国际联盟(IUCN)首次提出的,当时只不过是环境保护主义急进分子的一个“说法”。各国政府及国际组织广泛接受并使用该词是1987年以后的事。在1987年出版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将可持续发展描述成“既满足现代人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发展”。然而,迄今为止,并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不过得到普遍认同的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即基础广泛的经济发展,是指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及高效的、节省自然资源的技术进步等各方面协调基础上的经济发展。乡镇企业的发展在过去十几年的时间中,与生态环境的综合发展形成了很大的矛盾,其所形成的负面影响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乡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乡镇企业这支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是重新焕发无尽活力的必经之路,具体应该考虑以下因素: (一) 应全面推进股份制改革,打破地域界限,走集约化、规模化发展道路 乡镇企业的发展具有极强的地域性、社区性和封闭性,这不仅造成了乡镇企业的分散化发展,大面积恶性影响环境,甚至也形成了较为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对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设置了重大的障碍。在股份合作制企业中,无偿量化给职工和经金外,还要承担以工补农等各项社会性支出,以及多达上百项的基金、收费等额外负担,所有这些,都使企业在经营中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最后,消费市场的不景气也影响了乡镇企业的正常发展。国内消费需求从1999年以来持续平淡,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增幅都有所下降。此外伴随着城乡营者的股份是不能买卖、抵押和继承的。个人出资购买的股份虽然可以流通,但是也仅仅局限于企业的内部。这一制度安排,结果将使得企业越来越走向封闭。这种封闭性不仅不利于企业吸引外来的资本,从而阻碍企业规模的扩大,而且也木利于本企业内部要素的优化组合,对企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形成很大的障碍。 从环境的角度来看,股份合作制也不利于防止环境外部性。环境外部性指的是某个微观经济单位的经济活动对其它微观经济单位所产生的非市场性的环境影响,简而言之,就是承受环境负面影响的通常不是造成这一影响的行为主体[8]。乡镇企业的封闭性,在推行股份合作制后仍不能改观,也使得受其环境污染损害的个人或经济组织无法对其生产经营施加影响,这就把收益者和受损者完全割裂开了。因此,环境污染的排放量,最终将由收益者(乡镇企业)和受损者之间进行谈判协商确定。但是,受损者由于比较分散,不是根据其经济实力形成的一定组织,而同时乡镇企业由于能够给社区政府带来不菲的财政收入,因此社区政府将在这一谈判过程中会给予乡镇企业显性或隐性支持[9]。社区政府在社区中具有很大的决策权,因而,不难看出,这~谈判过程终将导致有利于乡镇企业的决定,环境污染因而日益严重。这也就是当前许多地方的乡镇企业造成污染,但最终却无法得到妥善解决的原因。 以上问题的解决,最终需要彻底推行乡镇企业股份制改革,走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的道路。对于一些规模小、生产不稳定的集体企业,最简洁的办法就是以公开的市场竞价的方式进行拍卖,这样,一方面企业由独立的经济人所有后也就完全按市场规则进行生产和交易,从而克服了原来集体产权的问题;另一方面又可以通过盘活存量资本来提升乡镇企业的发展水平[10]。对于其它大部分乡镇企业,最为直接的办法就是允许股份跨地区流动,这样,将有利于企业资金的筹集和规模的扩大,有利于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也将有利于企业内部生产要素的优化。更为重要的是,流通的股份就为环境污染的受害者提供了对乡镇企业生产经营施加影响的机会,因而也为环境的改善提供了可能性。受害者与收益者同时持有乡镇企业的股份,将有利于他们之间降低谈判的交易费用,从而将有利于乡镇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二) 培育法治精神,注重科技投入,提高文化素质 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即将到来,知识和技术将成为决定现代竞争的关键。乡镇企业发展过程中,由于其以农村为依托,大部分生产的是初加工和技术含量比较低的产品,这在当今的市场竞争中将逐步显示出其劣势来。另外,乡镇企业中经营管理人员和生产人员的素质也决定着乡镇企业的发展未来。 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中的地域性和地方宗族观念使得乡镇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法治精神极为缺乏。然而法治精神对于现代社会是极其重要的,因为随着现代化大生产的发展,市场交易中的木确定性日益增强,要消除木确定性需要花费巨大的交易成本来搜集信息费用,但信任的建立可以减少交易中的不确定性,为市场交易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11]。乡镇企业的主要经营人员和生产人员的法治精神的缺失,使得乡镇企业在大范围市场交易过程中承担较高的信息成本,也使国家相应的区域性发展政策得不到有效的执行。因此,在乡镇企业中加强教育投入,培育法治精神,提高技术水平,将成为乡镇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坚实保障。 乡镇企业论文:乡镇企业发展中的社会资本分析 摘 要:乡镇企业在发展初期拥有丰富的社会关系,具有大量社会资本,这构成其高速增长的重要基础。然而,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结构深刻变化,乡镇企业的社会资本开始下降,社会资本在传递信息、构建信任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乡镇企业要实现新的发展,必须适应新的经济社会环境,再造社会资本。 关键词:乡镇企业;企业社会资本;社会关系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一度在国内工业生产中占到半壁江山。但九十年代中期以来,乡镇企业的发展快速回落,经济效益整体下降,部分企业甚至出现“关停并转”。尽管后来全面“改制”来努力实现产权的明晰化,乡镇企业依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乡镇企业奇迹般地兴起曾激起人们的浓厚兴趣,而其又迅猛回落更是引起学者的普遍关注,纷纷从产权、市场环境、二元经济结构、内源发展等角度人手,对乡镇企业展开全面研究。然而,这些研究主要关注的是经济条件变化,有意无意地忽略了社会因素的影响。乡镇企业植根于乡村社区,其发展历程深深地受到乡村社会环境的影响,本文以社会资本理论为基础,全面分析乡镇企业发展中社会资本的变化,力图从新的视角研究乡镇企业的发展轨迹。 一、企业社会资本的涵义 一般来说,社会资本是指嵌入在社会结构或人际网络的社会联系中,为个人或组织所控制和利用,有助于实现其行动目的的显在或潜在的各种资源。企业社会资本就是企业从各类社会网络中获得的、用于生产性经济活动的资源集合。 1 企业结构性社会资本 企业结构性社会资本主要由企业、经营者的社会地位决定。企业的社会地位体现在企业与上级领导机关、当地政府部门关系,由此产生的社会资本就是从“上边”获得稀缺资源。这在计划经济体制中尤其明显。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政府在经济、政治、社会各领域都掌握大量的公共资源,这些资源的分配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如一项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可能给一些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可能使有的企业陷入困境。因此,尽管市场经济中企业与政府的结构较为松散和间接,但它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经营者社会地位是指经营者在社会结构中的相对位置,可以分为正式和非正式两种,前者指那些长期存在并同其他相关地位发生稳定制度化关系的位置,如政治身份等;后者则指偶然的或临时性的、同其他相关地位之间处于易变的、非制度化关系的属性,如个性类型、道德素质等。经营者通过各种方式(如继承、制度分配、社会化、创造性活动等)而获得、占据各种社会地位,与此相关的权利就成为他们获取信息、调动社会资源的途径和动力。 2 企业关系性社会资本 企业关系性社会资本则更多地源于企业社会网络和企业内部的信任、规范等。企业社会网络是指企业在产品的产购销过程中与其他贸易伙伴所发生的一些长期性和重复性的社会联系,如业务关系、协作关系、借贷关系等等。在市场经济中,企业这些联系多而广,企业就可能获取大量社会资源:从相熟的、信任程度较高企业迅速获得真实信息,在降低信息的搜寻、甄别、选择成本的同时,及时得到有效信息,拓展企业的选择余地;影响其它企业的行为选择,增加交易的机会;在交易中增加信任,提高交易的成功概率等。 企业内部关系(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和职工之间的关系)对企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企业内部关系协调、和谐,所有者、经营者和职工具有良好的个人品行,人们之间团结,相互信任,认可并遵守共同的价值规范等,能够提高人们对企业的忠诚,降低监督成本,成为企业发展的社会资本。 二、充裕的社会资本:乡镇企业兴起的重要基础 在发展初期,乡镇企业虽然缺乏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却存在丰富的社会关系,具有大量的社会资本,这构成其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乡镇企业的结构性社会资本主要表现为企业与地方政府的密切联系,关系性社会资本则是由经营者的社会关系和企业内部相互信任产生的, 1 与地方政府的紧密联系 改革开放之初,计划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个体私营企业在经济条件、政治地位等方面都受到很大限制,因此,大多数乡镇企业是乡(镇)办和村办的集体企业形式,这种情况在以“苏南模式”著称的江苏最为典型。集体乡镇企业与地方政府具有密切关系,能够获取种种优先权甚至特权,有机会得到地方政府所控制的短缺资源,这为乡镇企业发展提供了“第一推动”的原动力。如,乡镇企业创建时所需要的土地、机械设备、厂房等,很大一部分由当地政府半送半卖取得,价格很低或者是免费的;企业资金大部分源于银行贷款,往往是采用集体担保或集体贷款的方式取得的;乡镇企业的交易常常以集体信誉为保证,以此增加企业的信任程度,等等。 创办企业是一个风险选择。但在现实运作中,乡镇企业不是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承担各种结果,其发展中的种种风险转嫁给了集体。也就是说,乡镇企业的声誉和经营风险都有地方政府担保,集体性质使之一开始就没有后顾之忧。 2 企业经营者的社会关系 乡镇企业的经营者一般是农村中所谓的“能人”,他们思维活跃,善于开拓,在本地具有较为广泛的社会关系;他们中的很多人在改革开放之前就由于做工等原因走出乡村,不但富有闯荡经验,对外面世界有更多的理解,而且把他们的社会关系网络延伸到乡村之外。这一点十分重要,因为在信息交流、信息服务还很不发达时期,社会网络成了人们了解外面的重要途径。经营者可以通过社会关系,搜寻生产资料和产品的供求信息、企业融资信息、生产技术信息等;甚至在普通的人情交往中,也能发现和捕捉到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各种信息。 虽然经营者的大部分社会关系是弱关系,不能产生强烈的信任,但在企业交易没有其它可凭借的情况下,也会以这些弱关系为依据,提高交易成功率,并有效节约双方的交易成本。这在乡镇企业发展初期没有信用历史可供查询时的市场交易中显得尤为突出。 3 企业内部的信任 我国乡村是一个以传统文化为主导的熟人社会,个人、家庭的社会关系深深扎根于社区,人们之间相互熟悉、了解,因此,人们认可名誉、地位的约束力,自觉遵守相应的行为准则。这对乡镇企业的经营者形成了特殊的激励和约束:从激励来说,企业家所获得的经济性和社会声望的回报是丰厚的,并且他所经营的企业可以向社区转嫁风险;从约束来说,经营者必须考虑自己行为所产生的影响和别人的评价,努力表现出对企业的忠诚,在经营中自觉地尽职尽责。 乡镇企业的职工绝大部分是本地人,社区知识和传统对他们的工作态度和行为也产生决定性影响。他们都比较熟悉对方的个人能力、信用、道德等,能够依靠以前经验做出合理判断,因此,他们决定合作,就是认为对方值得信赖,可以给予充分的信任。在这种情况下,职工在监督较弱或没有监督时仍然努力工作,充分发挥劳动积极性,从而大大降低企业管理中的监督需求;同时,他们基于互惠回报及“共同富裕”的期待,也愿意对企业发展主动付出。所有这些,无形中大大增强了企业的生存能力和发展潜力。 三、社会资本下降及社会关系负功能的凸现:乡镇企业开始回落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开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全面转型,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实质性变革;而乡镇企业经过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在实力大大增强、技术不断进步的同时,内部关系也发生深刻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乡镇企业的社会资本开始下降、贬值,社会关系的负功能日益凸现,其发展速度快速回落。 1 乡镇企业社会资本的下降 (1)依靠政府部门调动资源的可能大大降低。市场经济要求不断完善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与此相对应,政府要真正转换职能,不再对具体的经济行为直接干预,而是突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因此,政府对资源垄断被打破和消解,其掌握的物质资源、社会资源迅速减少,地方政府尤为如此,因而乡镇企业从政府部门获得的直接支持越来越少。同时,政府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职能的增强,并未对乡镇企业产生多少的促进作用。如政府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证职工在退休养老、停职失业以及患病、工伤期间得到生活保障,发展和完善与有关的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等,对国有企业或城市内的企业有明显的减负效果,保证企业把主要精力运用于生产、经营;但是,乡镇企业植根于农村社区,这些社会支持和保障本来就是由社区内部提供,乡镇企业并不能从这些改革中得到多少新的发展动力。 (2)社会关系传递的信息价值减小。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大量中介组织应运而生,各种信息服务机构快速增加,企业利用市场获得信息的能力不断提高;同时,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大多数乡镇企业已具备相当实力,普遍建立了专门的信息收集、处理的内部机构或部门。通过这些正规的信息渠道,乡镇企业获取的信息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具有更大的可信度、有效性和系统性。社会关系带来的有效信息则较少,也比较零散,可以说,在乡镇企业发展初期信息匮乏的情况下,它可能对企业确定生产方向产生重要乃至决定性的影响(企业规模小,技术低,设备简单,通用性强,转产的机会成本很小,即所谓的“船小好掉头”);但在乡镇企业达到一定规模时,它对企业的作用无论是从相对角度,还是从绝对角度来说,都是明显减小,企业不可能再根据一些偶然信息而改变既定的发展战略。 (3)企业内部信任的弱化。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传统的思想观念受到冲击,积极追求利益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支持,甚至有的人把经济利益当作了唯一目标,有意无意地忽视价值、信任、声誉等情感需要,更多地表现出“理性人”的一面。同时,乡村社会由封闭走向开放,传统社区受到来自内外两方面的侵蚀,人们有了新的选择,交往范围扩大,因而不能完全预期重复博弈,社会流动速度加快,社会资本赖以存在的相应社会结构瓦解,社会关系在人们心目中地位下降,社区团结力显著减小,另外,在一些发达地区,乡镇企业规模快速扩张,职工的来源早已不再局限于本地,企业内部成了雇用被雇用或劳动分工的经济互动,人们没有共同的生活基础和邻里、朋友、熟人等人际关系。这些变革导致乡镇企业的内部信任弱化,消解了企业原有的激励约束机制。 2 社会关系负功能的凸现 在乡镇企业规模壮大、结构趋于复杂的同时,其社会关系的负功能也日益显现出来:一方面,一些社会关系不但不能产生效益,而且给企业带来利益损失;另一方面,对无用甚或有害的社会关系,企业还必须付出一定的成本进行维持。 (1)社会关系对企业利益的可能损害。波茨明确提出,社会关系可能产生四个消极后果:排斥圈外人、对团体成员要求过多、限制个人自由和规范消除异己等。乡镇企业利用社会资本迅速兴起的同时,无形中也限定了发展的方向,即出现“路径依赖”现象,且企业发展越快,发展程度越高,企业的关系网络越难以改变。第一,尽管经济社会环境和乡镇企业自身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企业仍倾向于利用即有关系进行业务交往,遇到问题常常依照原来解决方式和解决途径,自觉不自觉地回避不熟悉领域,对引进人才和技术缺乏积极性,没有动力甚至没有意识去主动接触、开拓更大市场等;第二,有的社会关系不再促进而是干扰企业的正常经济活动,企业的自主性受到影响,如企业内部熟人关系形成非正式群体,他们可能偏离了企业的发展目标,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再如乡镇企业与地方政府的特殊联系,这时反而成了企业深受“三乱”(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之害的重要原因之一,地方政府及其官员为了完成上级任务、解决社会问题甚至是追求私人利益,常常动用乡镇企业资源、挪用企业资金、要求企业安置就业等。 (2)维持无用或有害关系的成本。对乡镇企业来说,虽然一些社会关系失去了价值,甚至是不利于企业发展,企业往往不能采取措施切断这种关系,而是仍付出一定代价来维持。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企业无法脱离这类联系,或者代价太大。对乡镇企业来说,由于受客观条件制约,与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不可能任意改变。如果企业强行摆脱这些关系,就会遭受更大的损失。毫无疑问,乡镇企业断然拒绝地方政府的无理要求,可能一时保证了企业的利益,但在行政执法还不规范、尚未有效监督时,地方政府拥有较大的合法伤害权,或者是其侵权行为迟迟得不到纠正,企业会面临更大的麻烦。结果,乡镇企业利益得失权衡时“两害相权取其轻”,维持原来的社会关系虽是次优选择,但也是最不坏的方案,是一种避害性的非制度化生存。二是这些关系将来可能有用。社会关系不可能在短期内形成,其价值具有滞后性且难以事前评估和判定,因此,当企业面对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宁愿平时多保持一些社会关系,以备不时之需。避免到时无法补救。 四、乡镇企业社会关系的重构:再造社会资本 九十年代后期以来,乡镇企业全面“改制”,力图实现“二次创业”。然而,实践效果不尽人意。事实上,社会资本对企业发展不可或缺,乡镇企业要实现新的发展,必须适应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重构社会关系,创造新的社会资本。 1 “改制”为什么没有使乡镇企业再现辉煌? 乡镇企业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改制”,它最初指改革企业的产权制度,后来在实践中逐渐明确为“改三制”,即改革产权制度、管理制度和经营机制。不可否认,“改制”确实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提高了乡镇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但是,仅仅通过完善制度并不能真正解决乡镇企业的关键问题。在现代企业,经营者与所有者分离带来了委托一问题。由于信息不对称,经营者有机会主义行事的倾向,即“道德风险”,如可以更努力工作却偷懒,增加一些不必要的成本,追求自我目标而不是实现企业的目标等。如果对企业家的行为进行监督,就要花费很高成本,甚至一些信息无论花费多大代价都无法获得。 事实上,制度建立和实施是嵌入社会文化系统、交往系统之中,社会关系的功能不可能被制度完全替代;乡镇企业即使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仍要借助社会资本来促使制度执行、弥补制度缺陷,如通过企业文化、人性化管理等,提高人们遵守制度、努力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2 重构社会关系的原则 不同的社会关系能够产生不同类型的社会资本,企业向社会关系投资有多种途径。但在实际操作中,企业应综合考虑外部环境和自身发展状况来确定社会资本重构的方向。当前,乡镇企业构建社会关系网络的重点要实现三个转变: (1)关系网络由封闭性向开放性转变。闭合的社会关系网络能够形成稳定、有效的共同准则,产生相应的责任和预期,保证对不讲信用者共同制裁,但是,关系网络自成体系,限制了他人的加入,影响社会资本的增殖,一些社会资源甚至越用越少而得不到补充。另外,从整体角度来看,这也抑制他人对网络内社会资本的涉取和利用。在信息技术发达的市场经济中,企业之间的准则、信用、信任等可以通过市场来实现,封闭关系网络的效用越来越小,而其负面效应则越来越大。因此,乡镇企业应着重社会关系的开放性、普遍性,努力扩大社会关系的范围,对所有可能的联系都开放,而不是仅限于特定的成员或组织,拓展社会资源的来源。 (2)由强调先赋性社会关系向后致性社会关系转变。先赋性社会关系指企业建立时固有的社会联系,如企业与管理部门的关系,它不易根据经济社会形势和企业自身的变化而变化;后致性社会关系指企业通过各种活动建构的社会关系,它是企业选择和努力的结果。先赋社会关系使企业起步时优先获得一些社会资源,顺利进入市场,掘取“第一桶金”,乡镇企业兴起时的社会资本主要由这种关系带来的。但是,乡镇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先赋社会关系已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其中一些关系已失去作用甚或有害,因此,乡镇企业要积极实现后致性社会关系,保证关系网络的多样性和广泛性,且随经济社会环境变化而不断调整。 (3)重点由强关系向弱关系转变。强关系能够提供可预期的经验和信任,动用网络资源的能力强,但它数量少,传递的信息和知识重复性高。弱关系在社会经济特征不同的个体之间发展起来,可以充当跨越社会界限的桥梁。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正规渠道传播的信息往往是公开的、共用的,乡镇企业应该通过关系网络,从不同群体得到更多的差异性、独特性信息。弱关系不仅仅充当“信息桥”。它还连接着不同阶层、拥有不同资源的人们,有效地利用弱关系进行资源的交换、借用,也是乡镇企业提高竞争能力的重要环节。 3 重构社会关系的可能途径 乡镇企业关系网络的重构,就是改变原来社会关系的组成和结构。当然,不是全部重新建立新的社会关系,而是在原有社会网络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关系网络,是对既有社会关系的“扬弃”。 (1)改造现有社会关系。对于失去效用或妨碍发展的社会关系,乡镇企业不可能轻易摆脱,也不应该采取简单摒弃的态度,企业要对其进行适应性改造,有效降低可能损失和维护成本,努力从中发现新的社会资源。乡镇企业更多的是要积极主动地寻求其新的利用价值,因为社会关系具有通用性,为某种目的建立的社会关系可以传递其他内容。如乡镇企业与地方政府长期形成的联系,虽然政府部门直接掌握的稀缺性资源锐减,但它们仍有多种方式支持乡镇企业——安排技术改进资金的投放,加强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社会服务,协调租用土地、基础设施改造等。 (2)提高企业关系网络的中心性。中心性是表示个体或组织在关系网络与其他成员直接关联的情况,一个行动者与许多他者有直接联系,他的中心性就高。伯特把社会网成员之间关系间断的现象称之为“结构洞”,它为中间者提供了保持和控制信息的竞争优势,因此,结构洞带来的是机会,是第三者获得中介的好处,它与合作和信任相冲突。乡镇企业要利用各种机会,在关系网络的互动、交往中建立更多的直接联系,减少“结构洞”,加快网络传递信息的速度和增强信息的可靠性、准确性,降低中间人机会主义的风险,使关系网内互惠规范不断加强,集体合作的价值得到充分发挥,所有成员共享网络带来的社会资源。 (3)积极构建新型关系网络。现在,乡镇企业实力不断增强,活动范围和活动能力随之提高,企业要借助于丰富的业务交往、信贷交往、相互协作等,构建新的社会关系;企业家在广泛的社会活动中传递信息和信任,积极宣传自我,建立更多的人际关系。从而增强企业关系网络的异质性,提高社会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从内部关系来看,乡镇企业要超越乡村社会的熟人认同和信任,积极构建企业文化。通过企业文化,乡镇企业为内部成员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和宽松的工作环境,使他们充分发挥各自能力、实现自我价值,利用其导向、凝聚和激励功能,有效协调相互之间的利益,使员工互相信任和团结,形成强大内在凝聚力和向心力。 乡镇企业论文:浅议乡镇企业激励约束机制的创新 [论文关键词] 乡镇企业;激励约束机制;创新发展 [论文提要] 在中小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乡镇企业作为中小企业的一部份也越来越发挥作用。但乡镇企业在激励约束机制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实现对乡镇企业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的创新,是促使乡镇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的必然。 一、乡镇企业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1、激励机制的制定缺乏科学性 乡镇企业在激励机制在制定上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其主要表现:制度建立的随意性和临时性强,建立激励机制很少作通盘的考虑和充分的论证,到真正付诸实施时,才发现制度的系统性差,可操作性差;制度的建立缺乏长远的规划,朝令夕改现象相对严重,有时对于同一种事件,今年一套激励法,明年又是另一套做法,搞得大家无所适从,不知后年又将如何。当然我们并不是说建立制度必须一成不变,但也不应变化太剧烈、太频繁,变化应该是个别的变,而不是大方向的变。 2、激励机制的制定缺乏公平性和公开性 这里所谓的公平性和公开性指的是激励机制的制定是否真正反映了一个企业的全体职工的意图,还是只是老板个人的意愿。因此,企业激励机制的建立应该代表老板和员工的共同利益和愿望。但是实际上,在很多企业里,员工“主人翁”的地位并没能得到保证,参与企业的民主管理往往只是一句空话。从理论上分析,激励机制在制定时应经过董事会的讨论和认可,并经过“职代会”讨论通过后才能最终予以贯彻执行。但在民营企业很难做到,因为老板说了算,老板的利益高于一。激励机制的制定仅仅是老板个人的意愿,企业职工并没发挥其“主人翁”的作用,而是成了老板的“打工仔”。 3、激励约束机制往往成为“特权等级”的工具 激励机制的内容特权等级严重,这是中国社会长期特权等级观念在意识形态的反映。这种观念在中小企业打下了落印。如,奖惩不当。即对经理层奖励过重,对下属员工奖励过轻;对经理层惩罚较少,对下属员工惩罚较多。在一个单位里每年评选优秀员工,这个奖项按理说是一个比较高的荣誉,但优秀员工所获得的物质奖励是很少的,就连少的奖金,有时也往往评上先进而充当了请客的资金。 二、建立一套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 1、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经营者市场 经营者特别是优秀的经营者,即一般所说的企业家,在我国是一种很稀缺的资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包括经营者资源的配置,都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基础。因此,要搞好中小企业经营者制度的创新,首先必须培育和建立一个有利于选择经营者优化配置的市场。否则,没有一个职业企业家的队伍成长和企业所有者采取开放式办法选择经营者的环境,而对经营者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建立也缺乏一种有效的衡量标准。综观一些发达国家和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发展中国家,他们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标准,无论是年薪也好、奖励也好,还是期股、期权等,一般都不是在上岗以后才定的,而是在市场选骋过程中的市场约束。因为,一个经营者只要过去的经营业绩好,其市场信誉就高,在市场上就有人或单位愿意以更好的职位和更优厚的待遇去聘请他,反之就可能做个一般成员也没有人要。其实,任何一个优秀经营者,主观上都希望实现经营者的自我价值,这就足以说明,尽快培育一个经营者市场,是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前提。没有这个基础和前提,要实现企业经营者的制度创新和建立起一套对经营者的有效激励和与约束机制是很困难的。 2、建立一个直接监督的约束机制 客观地讲,中小企业的运行机制是较大企业灵活的。但实际上,在“灵活”中又显得有一些“松散”。正因为如此,企业老板要对企业实行有效监督控制,应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必须实现企业信息对称。减少信息不对称的最佳办法,就是实现委托人通过监督人获取更多信息。如公司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对经营者行使监督职能,在发现经营者偏离股东目标时,有权决定减少其各种形式的薪酬甚至予以解雇。二是必须建立可控性财务体系。财务体系可控性是指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必须与企业的财务管理内容具有高度相关关系,企业的理财人员对其能够控制。从种意义上说,对企业目标管理的控制就是对经营者的经营行为的控制。因此,建立企业经济责任制,明确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就是一种责任约束。不过,财务管理目标量化标准要科学。三是必须建立独立审计制度。在中小民营企业建立独立审计制度,出于以下三方面理由:会计目标的多元化,提高了审计风险;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信息的经济后果增加了审计的法律责任;内部审计制度的不完备和它天生具有的“畸形”,使得内部审计成为经营者的附庸。因此,中小企业审计应独立于董事会之外,直接向老板负责。只有这样,才能起到直接监督作用。 3、建立一个人性化的人薪酬激励机制 与外部竞争性市场相比,人薪酬激励是一种内部激励手段。人性化的薪酬激励机制,就是要以人为本,要把人放在企业核心地位。现代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下显性激励的机制安排主要是在传统的短期固定工资基础上,根据经营者的工作业绩,以经营者参股、股票期权、效益赠股连动等方法对其进行长期绩效奖励,这就体现了“以人为本”。通过上述激励制度的安排,可以将人的自身利益与公司的整体发展联系在一起,将人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结合起来,从而促使人和委托人的利益趋于一致,避免人出现过分追求自身利益和短期利益而侵蚀委托人利益的现象。这一机制可以引入到中小企业。但是,激励标准以什么作为参数,到底订到什么样的水平为好,也是一个很复杂而敏感的问题。订低了,起不到有效调动和发挥优秀经营者的作用;订高了,企业本身难以接受。这就需要企业老板们综合权衡,主要是考本企业的发展战略、经营目标、企业财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后劲等因素。 4、建立一个合理而科学的激励机制 乡镇企业可以试行推行年薪制,对员工除注重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外,还要积极探索对管理者的激励机制。其中一种较好的方式就是给高层管理人员以管理股份,这不同于一般的股份,只要员工在公司干下去,管理股份永续存在,如果员工离开公司,管理股份仍然归还股权所有人。有人提出是企业就可以用股票期权方式激励。本文认为,乡镇企业不适用用股票期权的方式来激励,事实上也难以有股票。股票期权制度是国际上通用的旨在激发和调动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企业经营管理能动性、以提高上市公司运营质量和运营效益的一种激励机制。在国际上通常的做法是给予企业的管理人员一种权利,允许他们在特定时期内(一般3-5年),按某一预定价格购买本企业普通股,这种权利不能转让,但所购股票仍能在市场出售。根据我国乡镇企业的情况,可以做一些变通,其具体作法是经股东大会同意,将预留报酬中的一部分,无偿但有条件地分配或奖励给公司高管人员。这种激励制度将企业经营者的个人所得与企业的长远利益、企业的资本升值及广大股东的利益得以很好地结合,不仅有利于激发高管人员经营管理的能动性,更有利于提高乡镇企业的质量和素质。 5、要建立起科学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要建立起科学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从制度上强化所有者对经营者的有效约束问题。这不仅是公司制企业能否正常运转的核心,也是企业经营者制度创新能否取得应有成效的关键所在。因为,一个真正的现代企业,其所有者、决策者、经营者、监督者四方都必须到位,并形成一种既能互相协作,又能互相制衡的机制。即股东会是企业的最高权力机构,代表所有者对企业重大问题作出决策(这是企业发展的保证);由董事会负责实施决策(这是企业发展的动力);由优秀的经营者全权负责企业的日常经营(这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并且,由监事会专门负责监督董事会和经理层的活动,只要发现企业有可能亏损或者有某种违规和违法行为,就随时提出警告,甚至可以向股东会提出改组董事会,或向董事会提出改聘经营者等建议。也就是说,不仅必须采用制度性的方法来解决老板对经营者必不可少的监督问题,而且可能减少甚至基本上避免因为经营者经营不善和失误而导致的企业损失。 乡镇企业论文:乡镇企业产权改制中集体资产流失的成因及对策 在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一些企业和经营者钻政策的空子,侵占国有资产的现象和行为已引起社会、舆论的强烈不满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但是,“先行一步”的乡镇企业改制也存在着类似问题。由于乡镇企业转制面广量大,很大程度上侵占国家、集体资产的现象比国企改制侵占行为有过之而无不及,对此群众反映十分强烈,同样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予以纠正,以确保国家和集体资产少受和不受损失。 确实,乡镇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既搞活了乡镇企业,也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这无疑是十分必要的和十分正确的,本无可厚非。但是,在乡镇企业改制过程中,一些地方因对政策掌握不准,导致操作程序失误和处理不当,急于求成,为改制而改制,产生了“名售实送”等问题。如此“转制”不仅与党中央、国务院的政策要求不相符,而且也有悖于构建和谐社会。如果继续听之任之,熟视无睹,不切实加强管理,不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加以纠偏和解决,势必违背改制的初衷,造成集体资产更大的流失,不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不利于乡镇职工的就业和社会稳定,不利于社会风气和党风廉政建设,甚至影响到改革的成败。 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建立和完善,经济领域一些存在的问题已逐渐显露出来。乡镇企业转制是经济领域改革的必然产物。但是,在乡镇企业转制过程中,一些企业和经营者侵占国家和集体资产的现象和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少现已“浮出水面”。据了解,这一问题带有一定的倾向性、普遍性,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 针对乡镇企业产权改制中存在的侵占国家、集体资产的情况和群众对此反映强烈的问题,日前,我们对乡镇转制企业进行了“回头看”、“回头算”的审计。审计发现,乡镇企业改制过程中确实存在着侵占乡镇集体资产和资产流失的现象,有的还相当严重和突出。 一、乡镇企业产权改制中集体资产流失的现状 一是对企业的有形资产价值低估,对无形资产不评估或低估而造成资产流失。有些乡镇在清产核资过程中对企业估价过低,导致低价出售,使集体资产流失。如某乡服装厂未按程序进行资产评估便被乡政府以70万元出售,后购买方请中介机构评估,资产达200余万元,可谓一夜成了“合法”的暴发富户。 二是在企业资产出售过程中,未按资产的市场价格出售而造成资产流失。一些乡镇为照顾企业内部职工或者其他关系而有意不按照清产核资的账面价值出售或打折出售企业,更不采取面向市场、面向群众公开招标的方式来决定企业资产的市场价格,而是低价发包,低价租赁。如某镇造纸厂固定资产890万元,承包给私人每年只“象征性”地收承包金10万元。 三是对出售收入管理不严,缺乏制度,使用不当而造成资产流失。不少企业资产出售款回收大都采用分期付款的方式,但由于种种原因,有的对到期回收款该收的不收,或者收不回。如某镇企业改制已经4年多时间了,但是应收转制款还有1000多万元至今未收回,虽然也在着力催讨,但企业以经营困难为由,一拖再拖,迟迟不想交,说穿了就是想抵赖窃为己有。有的未到期的回收款也因当时改制时留下的“后遗症”,企业经营者千方百计找借口到时想拒交,因此这些款项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存在较大的风险。 四是乱上项目,盲目投资,经营决策失误而造成资产流失。一些乡镇领导为了政绩和面子,不顾市场需求,自以为是,仍逼着企业上项目,搞建设,在“一亩三分地”上“听也得听,不听也得听”,干预企业的经营和决策。一些企业急于发展,“心急吃不得热豆腐”,无视自身经济状况和市场需求,不切实际,贪大求洋,对市场缺乏可行性研究,投入资金“打水漂”,甚至于企业开张之时,也是企业关门之日,损失和浪费严重。 五是政企不分,产权不明,政府到企业乱报支而造成资产流失。企业虽然改制了,但有些乡镇政府及领导还是习惯于“穿新鞋走老路”,以父母官自居,仍念念不忘向企业伸手,要这要那,一些不合理的开支“习惯成自然”地放到企业开支,最后“羊毛出在羊身上”,企业以此而拒交或少交应交的转制款项和各项规费。 六是变卖企业,急于兑现而造成资产流失。一些企业资产明显低估,企业经营者特别是一些原企业经营者更是心知肚明,捞肥了一把,但生怕夜长梦多,便找出市场不景气等借口,急于变卖企业,急于兑现,而后拍屁股走人,把企业职工“扔”向社会,有关部门发现问题后进行查处时,已是人去楼空,往往是“老牛过河拉尾巴——无济于事”。 当然造成集体资产流失的原因还有许多,且形式多种多样,但以上这些不能不说是最主要原因。 二、乡镇企业产权改制中集体资产流失的成因 1、评估业务不专业。由于转制企业面广量大,时间紧,任务重,人手少,对企业资产清查评估不得不临时抽调“人马”搞突击,而这些人根本不具备资产评估资格,加之当时能参与资产评估的社会中介机构少,资质低,经验缺,对企业资产评估不按规定操作。有些中介机构为了图省事,评估少规范,导致评估草率。 2、改制程序不规范。一些原主管部门过分强调企业转制速度,放松标准,为动员和鼓励企业和经营者“吃螃蟹”的积极性,手续一减再减,条件一宽再宽,速度一快再快。有的人“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用原则做交易,对国家和集体资产少评、低估现象“睁只眼,闭只眼”,采取宽容、忍让的态度。 3、财务账目不清。少数企业在改制前财务不经过审计或不全面审计,不清查企业的往来,不核实企业的资产,弄虚作假,企业有隐形的账外资产。如有的企业将购置的小汽车、摩托车等贵重商品只作费用列支而不作固定资产登记,甚至将这些资产处置后的资金转到账外,形成“小金库”;有的出于小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千方百计压低企业资产,想方设法夸大企业负债,故意隐匿企业资产,借机达到以少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回报”;有的企业改制时对一次性摊销的低值易耗品不作实物登记。 4、资产评估不实。乡镇企业的资产评估一般由乡镇资产评估小组操作,评估结果由乡镇政府确认。由于种种原因资产评估不够全面,往往只注重对厂房、设备等有形资产的评估,而忽视对企业品牌、技术专利等无形资产的评估,造成评估后企业资产低值、减值,无形资产无价值。 5、资产审批不严。一些社会中介机构和评估人员及有关主管部门出于种种原因,轻信企业或经营者的偏面和不实之词,未经有关部门的核准同意,擅自将一些企业应收款项作为不良资产(呆帐)给予核销,将一些应付款(有的实际上已不需要支付),也虚列帐目,同意支付,从而减少国家和集体资产。相关的部门为了使企业改制后能“轻装上阵”、“无后顾之忧”,对企业申报的损失额悉数审批,甚至对某些不符合核销条件的呆账、坏账也大开“绿灯”,大开方便之门。 6、产权界定不明。由于乡镇企业产权关系不够明晰,产权边界模糊、债权债务不清、产权归属含糊、产权责任不明。因此在产权界定方面表现出随意性。各方面不是想给企业“输血”,而想给企业“抽血”,都想分一块、占一股,形成了许多“名堂股”、“花样股”,变相减少了集体资产,给资产的保值增值带来带来难度。 7、产权交易不严肃。有的企业在产权出售或转让时,忽视了无形资产的转让,对资产过多地剥离,或凭藉掌握企业核心技术及销售渠道而压价购买,造成了存量资产在转让、出售过程中的流失。 8、改制费用大。改制费用无章可循。招待费失控、办公费用、旅差费、补助费、电话费报销无节制,有虚假发票,白条列支的现象;一些中介机构、主管部门不执行对改制企业的优惠政策,高标准和重复收取费用,使改制企业“雪上加霜”。原因在于:一是改制经费开支、使用、管理等没有具体的明文规定,二是改制是完全彻底转换产权关系,因此许多人视企业的资产为“唐僧肉”,且认为“过了这个村就没有那个店了”,“不拿白不拿,拿了也白拿”、“不占白不占,占了也白占”,于是“借此机会”过来分享“最后的晚餐”。 三、乡镇企业产权改制中集体资产流失的对策 1、改制目标应明确。乡镇企业的改制不是为了改制而改制。改制起到什么作用,改制须解决什么问题,在改制前就应明确,否则,盲目地改制,效果不但不好,负作用也大。如有的乡镇企业改制,职工入了股,实行股份合作制或股份制,但改制后与改制前没有多大变化,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形同虚设,起不到多大作用。因此,明确改制的目标非常重要。改制要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总的目标,使企业成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市场经济主体。改制中,首先要明晰产权主体,实现产权主体人格化,弄清谁是集体企业的真正所有者,企业的所有者是集体,但应明确这个集体是由哪些自然人或代表组成。其次,确立企业法人产权,实行政企分开,使企业成为独立经营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乡镇企业也要参与市场竞争,应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规范,建立法人产权制度。 2、产权界定要合理。在很多地方乡镇企业改制时,把乡村集体企业资本的大部分或全部界为乡村集体股,在产权形式上与原有企业形式其实别无二致,意味着集体存量资本仍然没有实现人格化。原因是,若集体股占大股,那么乡村政权就会控制企业,又形成政企不分的情况。另外,集体股的股权又有谁来呢?所以,针对目前的情况,集体股有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对乡村集体企业改制时,集体股设置比例不能过大,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尽量将企业的存量资产部分或全部量化给个人,避免由集体组织继续掌握企业的控制权。将集体资产量化给个人,把“分”与“卖”在一定程度上结合起来,即所说的“配股”或优惠购股。考虑到企业职工的长期积累贡献,有条件的企业应在资产评估后,将退休职工的退休金、医疗费、遗属抚恤金等从资产中剥离出来,作为职工的专项资金,以保证退休职工过去对企业的贡献仍能有相应的回报。对剥离各项资金后的企业净资产,应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根据企业中劳动和其他生产要素的原始投入及历年形成之价值来划分股权。 3、资产评估应客观。乡村集体企业资产低估出售在一些地方企业改制中比较普遍,如有的乡镇企业改制后的年红利率达40以上,在企业没有较大的技术创新举措,产品不是市场上的奇缺产品的情况下,如此高的红利率只能由改制时企业资产严重低估来解释。因此,企业改制资产评估应重视下列问题的处理:一是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和程序由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所、和资产评估所等中介机构对企业资产进行评估。二是评估要严格遵循公开、公正、透明的原则。资产评估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现象,企业经营者对企业的经营往往最清楚,这就为他低价购买集体资产提供了条件,因而评估后的资产折股应通过公开招标,用竞争拍卖的方式进行出售,防止一部分企业经营者通过隐瞒企业资产为其低价购买企业资产。三是评估时应考虑到企业的无形资产。 4、法律手续需完备。改制企业必须完成资产评估,产权界定,注册资本验证,转让(租赁)协议公证,工商变更登记和银行债权、债务落实,劳动合同重新签订,帐务调整等法律手续。但由于一些地方改制比较匆促,一些企业相关的法律手续没有办好、办齐,应该予以完备。在其中要特别抓好四方面的法律文书的完备:(1)股东亲自填写的股份认购书;(2)全体出资人共同签名的出资协议书;(3)股东会议通过并且股东或股东代表亲笔签名的企业章程;(4)股金到位后由企业董事长签发的股权证书。这四项材料是确认股东资格,股东权利和义务,股东承担投资风险的最终法律依据。没有这四项材料的企业“改制”,只能是一种“改制包装”。有的企业正是忽视了这一点,或在此“关键”上弄虚作假,造成企业改制后因内部权益关系缺乏法律依据而引发种种矛盾,甚至混乱和分裂。 5、审计监督需加强。应当对改制企业要全面进行资产清查和财务审计,严防企业隐匿资产,逃债赖账。做到未从事清产核资、未落实金融债务、未进行财务审计的企业不得进行改制。要加强对改制企业的审计监督,建立和健全科学的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指标体系和考核制度,找出企业资产、财务管理的薄弱环节,有效地防止和遏制集体资产的流失,促进集体经济发展。 6、新企改制应规范。一是加强评估管理,提高评估质量。由于乡镇企业的资产评估缺少相应的可操作性的法规,可参照国务院颁布的《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进行操作。要加强对乡镇评估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评估人员的素质。对资产总额较大的企业,要委托具有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认可的有评估资格的社会中介组织进行评估,以确保评估质量。二是加强资产管理,履行审批制度。对企业申报的财产损失要按程序、按权限严格审批。对符合财务制度规定的坏账、呆账核销时,要做到账销案存,特别要防范和制止各种逃废金融债务的行为,把好资产损失审批关。加强集体资产的投入管理、存量经营管理和权益分配管理,维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三是加强市场管理,规范交易行为。要加快产权交易市场的建设,搞好闲置资产的合理流动。对“先售后股”和售租结合的企业,其资产在转让、出售过程中要严格按规定操作,并做好产权转让、出售资产的回收和管理工作,回收的资金应由乡镇集体资产委员会管理。通过产权市场转让、出售,使集体资产向高效益领域转移,为集体资产的最佳优化组合和配置提供有利的条件。实行有偿使用,规范集体资产营运和管理。 四、解决乡镇企业产权改制中的一些模糊认识 乡企改制是必要的,但改制不应该成为政府甩掉财政包袱的工具,既不应该是新经营者的免费午餐,更不应该是政府的免费午餐,而应该是造就新制度的过程。改制成功与否,关键要看能否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能否有利于当地的就业和社会稳定,能否有利于小城镇建设。改制不是人为地造就富翁,这一原则应该遵循。有些乡镇集体企业在改制过程中存在着认识和做法上的偏差和错误,往往忽视了企业集体资产是属于所有权主体——全体农民的这样一个事实,把集体企业明售暗送,有的企业仅以集体投资的增值或折旧来简单地确定企业的资产净值,出现了很多的“一元钱企业”、“零资产企业”。这里虽然有企业负债仍至资不抵债等原因,但更多地还是由于未评估或评估不准造成的。从改制的程序要求来看,对企业资产的净值必须有严格的评估,要按评估程序办,同时还要把企业的无形资产如品牌、商标、商誉、知名度等都计算在内。有些乡镇企业在转制前是以承包形式经营管理的,很多人包括社员和职工对这种承包的理解为上级把企业承包给了厂长、经理个人,除了我们的福利待遇外,增加的部分都是厂长、经理个人的。其实,这种承包只是集体资产经营管理的一种方式,承包是针对整个企业的,企业不但要对资产负有保值增值的责任,而且还要向上级经济组织按合同交纳承包金,企业增值部分仍然是集体的,不能认为除了职工工资待遇,除了原集体资产和上交的承包金外的资产都是厂长、经理的。这样认识是没有法律根据的。因此,要杜绝通过承包转制把集体资产堂而皇之的变成原厂长、经理个人的资产,进而使原企业承包人和转制后的所有人借转制之机把其拥有资产合法化。而那些把“企业一卖了之”、“一改了之”的甩包袱“转制”,根本上是侵占国家和集体资产的违法行为,与企业产权合法改制不能等同视之,相提并论。 五、切实加强对乡镇企业产权改制的检查监督 乡镇企业产权改制也是“摸着石头过河”,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差错。因此,为维护乡镇集体资产的安全、完整,很有必要加强检查监督,对改制企业进行“回头看”,“回头审”,并采取有力措施,努力纠正存在的问题。虽然企业已经转制,行政部门似乎“不便插手”,但是,对于企业违反财经纪律,侵占国家和集体资产的现象和行为不能等闲视之,“该出手时就出手”,做到有错必纠,有误必改。对侵占国家、集体资产和资产流失的现象和行为,不要以为企业已改制了,政府不能出尔反尔,不能“越位”、“越权”,进而麻木不仁,袖手旁观。其实,这是一种政府不作为和少作为的行为,不仅是管理上的缺位,而且也是对法律、法规的缺失,更是对应负责任的缺责,同时对社会经济健康、有序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事实上,乡企产权制度改制后,政府虽然不能平白无故地干预企业经营和生产活动,但并不是说可以放任不管,放任自流,对企业违法乱纪,侵占国家、集体资产的现象和行为,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不是不能管,而是有权管、有权查。这不仅是法律之必须,而且也是政府依法履行职责之所在,更是一种责任政府、勤政廉政政府的要求。某市审计部门根据群众反映强烈的乡镇转制企业侵占国家、集体资产的现象开展了专项审计,通过“回头看”、“回头算”收到一定成效,企业也对此监督心服口服。这虽然是一种事后监督的措施,但也是一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亡羊补牢”行之有效的办法。针对乡企产权改制存在的问题和集体资产流失的实际情况,各地不妨借鉴,以此进一步规范产权改革,减少、挽回和避免国家、集体资产的有形和无形流失,确保国家和集体资产增值、保值。 不难看到,企业在转制过程中一些企业经营者出于小集体和个人的利益,一再强调客观,千方百计压低企业资产,想方设法夸大企业负债,故意隐匿企业资产,因而对企业应收款左一个理由,右一个原因,“怎么也收不到”;对企业应付款左一个因素,右一个客观,“想赖赖不掉”,以此“浑水摸鱼”。一些社会中介机构和评估人员及有关主管部门出于种种原因,轻信企业或经营者的偏面和不实之词,未经有关部门核准同意,擅自将一些应收款项作为不良资产(呆帐)给予核销,将一些应付款(有的实际上已不需要支付),也虚列帐目,同意支付,从而减少国家和集体资产。企业转制以后,利益主体发生了质的变化,受利益驱动,有些企业和经营者认为“婆婆”现在再也管不着了,感到时机成熟,便迫不及待,挖空心思把原来“做手脚”的所谓“呆帐”变“活”,“积极”催讨应收款项。通过“努力”有的部分或全部收回了应收款项,有的以物资抵入应收款项;一些应付款或所谓的应付款不少根本用不上支付。而这些应收已收,应付未付的所谓企业“负债”原本就是国家和集体资产,转制“一转”、“摇身一变”竟然成了企业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某审计部门在对几家并不“起眼”的转制企业进行“回头看”、“回头算”的审计过程中,发现这些企业和经营者已经收回应收款项(有的以物资抵入)和确实不需要应付款项竟高达311、26万元。据了解分析,这些企业和经营者仍在加大应收款催讨力度,“积极组织入库”,而不少“负债”纯属纸上谈兵,子虚乌有,如不加强检查监督这些国家和集体的资产又将堂而皇之占为己有。某市根据群众举报对所谓的几家“一分钱企业”进行审计,结果大相径庭,令人惊讶的是,最多的一家企业资产被低估300多万元,被检查的企业中根本不存在“一分钱企业”。检查还发现,某市有乡企4600余户,固定资产原值12.4亿元,三年中资产流失高达2.5亿元,如此“蒸发”,用不了多年集体资产还有几何?!因此说,对改制企业“回头看”、“回头算”是十分必要和必须的。 实践证明,对乡镇企业产权改制的主流要肯定,对存在的问题要及时加以解决。总之既不能因噎废食,半途而废,也不能无计可施,放任自流。对乡镇产权制度改革要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对改制过程中存在的集体资产流失等问题,要按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实事求是,妥善解决,既保护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又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做到边改边纠,边纠边改,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促进乡镇产权制度改革健康、有序发展。 乡镇企业论文:更新理财观念 发展西藏乡镇企业 摘要:西藏是一个以农牧业为主的自治区,全区农牧区人口占总人口的80%以上,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80%以上,西藏经济能不能上新台阶,人民生活能不能进入小康,关键在于乡镇企业的发展。更新理财观念,变更理财管理方式,将有助于促进西藏乡镇企业的健康发展。 乡镇企业作为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支生力军,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已确立了不可动摇的地位。西藏是一个以农牧业为主的自治区,全区农牧区人口占总人口的80%以上,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80%以上,西藏经济能不能上新台阶,人民生活能不能进入小康,关键在于乡镇企业的发展。近年来,西藏自治区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振兴全区经济的战略突破口,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决定》,制定了“积极扶持,合理规划,正确引导,加强管理”发展乡镇企业的总方针,提出了2000年乡镇企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全区乡镇企业的发展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现已成为西藏农牧区经济中最有生机,最有活力的新增长点。1998年全区乡镇企业总产值由1994年的1.9亿元增加至5亿元。①乡镇企业的发展,不仅有效地带动全区总体经济的发展,增强了经济活力,同时也使全区加快了脱贫致富,走向富裕的步伐,无论是发展市场经济,消化吸收农牧区剩余劳动力,增加农牧民收入,调整农牧区产业结构,吸纳社会闲散资金,壮大集体经济实力,还是加快农牧区小城镇建设,完善公共设施等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牧区工业化进程,乡镇企业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全区的政治稳定,社会进步都产生了特殊的意义。另一方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客观上要求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对西藏乡镇企业进行财务管理方式的改革。然而,历史经验与乡镇企业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表明,西藏乡镇企业财务管理方式的改革必须以其理财观念的更新为先导。如果不从根本上抛弃与小商品经济相联系的落后理财观念,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的理财观念,西藏乡镇企业将很难跳出“穿新鞋,走老路”的框框,进而有效地探索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型乡镇企业财务管理方式。那么,西藏乡镇企业应该在哪些方面更新理财观念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10个方面改进: 1、市场观念。企业筹集资金,购买原材料、设备、销售产品,都离不开广阔的市场。企业上规模,进行资金投入,更要预测市场变化。企业如果不能把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就很难具有市场竞争力。因此,西藏乡镇企业的理财活动,首先要树立市场观念。众所周知,资金是企业法人的“血”,而资金运动则是法人的“脉”。乡镇企业的理财活动,实质上就是对资金的跟踪活动。西藏乡镇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靠企业自身和农民集资,另外就是银行贷款。而目前银行贷款数量很小,满足不了乡镇企业的需要。投资不足,流动资金缺乏,是当前西藏乡镇企业普遍存在的一大难题,所谓企业资金问题,归根到底是企业进入市场的问题。目前,西藏乡镇企业还没有真正进入市场,主要表现在:一是观念陈旧滞后,一些乡镇企业负责人不是花大精力去进行市场调研,而是忙着找政府要钱。二是乡镇企业受到民族小手工业观念的制约,从规模和产品上都没有大的革新,多数乡镇企业只满足于墨守陈规,赚一点算一点,企业规模小,市场应变力差,没有自己的拳头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三是一些乡镇企业自我约束机制乏力,有钱时无计划乱花钱,遇到困难就缺乏后劲,一蹶不振。由于企业没有进入市场,造成乡镇企业三部分资金(即产成品,发出商品,应收及预付款)占用一直居高不下,成为寄生在乡镇企业身上的一颗恶性“肿瘤”,不解决市场问题,银行资金投入越多,占压越多,浪费就越大。解决资金紧张问题,应以市场为导向,树立市场观念,实现乡镇企业与市场的有效结合。走向市场,是西藏乡镇企业的根本出路。为此,乡镇企业应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来研究市场,摸清市场需求,以满足市场的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并以此获取最大利润。因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心是经营,经营的关键是决策,决策的正确与否在预测,预测的前提是市场调查和分析,正如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杜拉克所说的:“一个企业的成功主要不在于内部的组织力量,因为它不能给你利润,只能给你工作。只有通过外部顾客的需求,内部工作或成本才能变成利润”。商品经济是信誉经济,只有以市场为中心,全心全意去满足多层次的不同市场需求,才能有效地提高西藏乡镇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2、效益观念。乡镇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实体,其最终目标是以尽量小的耗费获取尽量多的收效,提高经济效益,即尽可能做到投入少产出多,这集中体现在企业获利多少上。对于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乡镇企业来说,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利润应视同企业理财活动的主要目标。也就是说乡镇企业理财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讲求成本效益,都应通过会计核算来反映情况,所提供的数据都要靠企业理财去组织、指导、督促和检查。筹措资金时,要讲求筹资的成本效益,以尽量少的代价获取尽量多的资金使用权;运用资金时,以尽量少的耗费创造尽量多的收益,加速资金周转,减少资金占用,提高资金收益率;收回资金时,收回速度越快越好。一句话,应做到不浪费使用一分资金,不闲置一分资金,每耗费一分资财必有所图。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从西藏乡镇企业内部来说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做好降低产品成本这篇大文章,不仅要明确规定成本管理的目标、动力和考核标准,而且在经营过程中实施有效的控制;要由从前事后记帐,算帐报帐和分析,转变为事前预算、决策、计划、确定目标成本,进行目标控制,最终达到考核过去,控制现在,规划未来的目的。要把企业职工纳入成本管理的行列,以实现全员成本控制为目标,使企业产品成本达到最优化。有条件的乡镇企业应吸取西方管理会计中的有益成分,从而使成本决策达到更大范围的系统优化,要加强宏观成本管理研究,力求从宏观上解决诸如物价上涨等因素对企业微观成本的影响,使企业的成本管理有序进行。二是要加强控制期间费用。期间费用的高低,直接影响经济效益,对企业各种期间费用,必须采取各职能部门提出,财务部门核定,厂级会议审批,财务部门监督与反映要以系统管理方法来控制。企业要用系统观念来进行该项工作。 3、负债经营观念。企业负债经营是在负债的状态下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负债经营是一种必然存在的现象,适度的负债经营,能有效地提高企业资金的收益能力。一个合格的理财工作者,除应具有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外,还应具备金融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及时抓住市场上的有利时机,有效地筹措外来资金,保证企业理想的盈利水平。因为,借入资金能为企业带来一笔额外收益,这笔额外收益无疑增加了自有资金的获利总额,从而最终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但负债经营也有增加企业财务风险的一面,一旦经营失误,市场转向,营业毛利率低于贷款利率时,则负债就将使企业承受一笔额外损失;若负债比率过高,也会使企业无力偿还本金及利息,而陷入倒闭困境之中。因此,企业不能盲目地负债经营,而应根据企业经济发展周期变化的实际而定。当经济景气时期产品销路畅通,利用贷款扩大生产规模是正确的选择。如果只靠企业自我积累和从利润中提取折旧费的方法进行扩大再生产,就会失去竞争机会,市场占有率也要下降。所以,即使这时贷款利率高于平时,依靠贷款进行设备投资也是值得的,因为销售额和生产规模成比例地增长,所获得的利润会大大超过利息。在经济低速度发展时期,产品销售遇到障碍,就要实行减量经营,这时就应避开贷款的依赖,主要依靠企业自我积累进行投资,以减少风险和增强应变能力。 4、资金时间价值观念。资金是再生产过程中的物资价值货币表现,是表现再生产过程中物资的价值运动或运动中的价值量,它既不同于货币,也不同于物资。资金虽是物资的货币表现,但不等于货币。没有投入再生产过程的货币只能是货币,只有投入再生产过程,并与物资紧密结合的货币才能转化为资金,资金虽然是物资的表现,但并非所有的物资都是资金,只有经过货币交换投入生产的物资,垫支了货币资金的物资,其价值表现才是资金。企业资金运动的初期,要靠把货币资金投入生产,启动生产和价值的运动。从静态看,企业的资金运动主要指筹集资金、运用资金、收回资金和分配资金的全过程。从动态来看,企业资金运动表现为资金的循环与周转。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资金由国家无偿供给,企业不考虑占用资金的利息问题,也不考虑多占用资金闲置不用的浪费问题,认为资金只要保存在企业就没有损失,使用资金只要不亏本就是合理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取得资金必须付出一定代价,如借入资金必须按一定的利率支付利息,接受投资必须支付利润,而企业的多余资金可以对外投资,获得投资收益。那么,同样的资金量在不同的时间取得或支付,具有不同的价值。企业所从事的一切经营活动,都必须以资金作保证,都是与时间因素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用经济学眼光看时间是一种财富,时间是企业经营中极其重要的资源,企业拥有的资金,能否发挥效用,关键在于企业是否把握好最好的资金配置时机。企业市场竞争,说到底也是一种时间上的竞争,谁得到的信息快,谁的分析路子准,谁的投资对头,谁就占据优势。资金的时间价值就是指资金随着时间的推移所产生的增值。企业的理财只有树立资金的时间价值观念,才能正确地筹集和使用资金,提高资金的利用效果。树立资金的时间价值观念,将有助于理财者比较各种资金的取得成本,各种投资方案的成本效益,以有利于科学地进行财务筹资决策,投资决策和资金营运决策。 5、风险观念。在计划经济模式下,乡镇企业的供销体制统购统销,财务体制统收统支,乡镇企业无任何风险可言。企业理财者只是对已经实现的收入,已经发生的支出进行记录、汇总,对未实现的收入和未发生的支出不予考虑,形成了一种不过问风险,不敢冒风险的保守观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市场机制的运行使乡镇企业的理财活动客观上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风险是一种与损失相联系的概念,是一种不确定的或可能发生的损失。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客观世界的复杂性和人类主观认识的局限性,它具有客观性、不确定性和不易量化的特征。理财风险是在各项理财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难以或无法预料、控制的原因的作用,使企业的实际财务收益与预计收益发生背离而蒙受经济损失的机会或可能性。简言之,理财风险是一种微观经济风险,是企业经营风险的集中表现。乡镇企业的风险包括:产品销路风险,长期投资收回的风险,应收帐款拖欠的风险,企业到期不能偿还债务的风险等。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在财务上都会有所体现。面对风险,企业既不应退缩,也不能轻举妄动,厌恶风险,逃避风险都是不现实的,不客观的,而为了获取更大收益去盲目冒风险也是不可取的。企业必须树立正确的风险观念,勇于正视风险,妥善处理风险,敢冒风险。从理财上讲,风险往往同收益成正比,风险与收益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一般而言,风险性愈大,风险收益也可能愈大;风险性愈小,风险收益也可能愈小。只要企业立足于市场,有效地预防财务风险,在风险发生时才能使风险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因此,西藏乡镇企业应以财务部门为核心,建立和完善一套风险防范机制。当产成品库存数量过多,或新产品销路不畅,资金周转不灵时,除一方面广开销售门路外,财务部门还要从筹资和挖潜两方面着手,增强企业经营活力,以避免产品积压的风险;当应收帐款长期被拖欠时,应以各种灵活的方式收回帐款,同时,进行产品销售时应对购货方的财务状况、资信状况进行全面的了解,以合理利用现金折扣手段使客户及时付款,同时还要加强对销售贷款的催收,以减少应收帐款无法收回的风险;当企业举债比重过高时,要进行深入细致的市场调研,做好定性与定量分析,测算环境变化带来的种种不确定因素的负面影响,以减少失误带来的风险等。总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西藏乡镇企业必须具有风险与收益意识,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通过细微、周密的工作(如概率系统等数学方法),绕过风险,分散风险,使损失最小,实现企业财富最大化,来增加和壮大企业的经济实力。 6、管理决策观念。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企业所需要人、财、物由国家供应,企业生产产品由国家包销,企业实现利润全部上交,理财者不过是企业财产的“保管员”而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成为市场的主体,本质上要求其人、财、物、产、销自主,需要理财者回归企业,同所在企业溶为一体,成为企业的管理者,参与企业的管理决策,当好厂长经理的参谋助手。比如,参与企业经营目标决策。在市场经济中,由独家经营变为多家经营同一产品,竞争激烈,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因此,企业必须对经营目标进行决策。理财人员应积极参与市场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运用成本、效益的分析方法,从经济效益上进行测算、论证,选择最优的决策方案,供厂长经理参考。又如,参与企业资金筹集与运用决策,资金的筹集与运用是企业重要的决策活动理财人员应根据企业的资金来源渠道与筹资方式,筹资规模,筹资结构,以便既能稳定财务状况,又能提高盈利能力。合理安排企业资金运用,以提高资金的综合收益水平。再如参与成本控制及分配决策。降低成本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一项重要途径。理财人员参与价值式程流动,制定标准成本,以控制成本的发生和成本的降低。企业内部的利益分配是一个最敏感的问题,直接关系到职工的切身利益,理财者应参与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形成,承包指标,考核方法与分配方案的制定,建立健全各职能科室的核算制度,使之与内部经济责任紧密挂钩,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劳动积极性,促进企业的发展。 7、理财工作即创造财富的观念。应该承认,西藏乡镇企业的广大理财人员由于种种客观原因,而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某些传统观念的影响,形成某种思维定势。因此,目前西藏乡镇企业的理财思想和方法还比较落后,其职能并未能得到充分展示;一些人也忽视理财工作在企业生产和经营活动中的积极作用,视理财为雕虫小技,无学识可言。理财工作者成为“小气”的代名词,理财工作创造的价值没有得到应有的承认。理财不被重视的深层原因是理财工作不创造财富的观念所致。这是一种误解。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和理财工作有着天然的联系。搞商品经济,就要讲市场运作,讲究经济效益,讲究成本利润,讲究公平交易,平等竞争,而这一切都和理财工作分不开。理财工作者根据其所掌握的财务资料,不但可以全面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而且可以控制成本的发生,减少浪费,可以通过观测,为企业选择最优的决策方案,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筹集资金时,比较不同筹资方式的筹资成本,选择耗费成本最小的方案;产品生产时,制定科学合理的定额成本,控制生产成本的发生;产品销售时,通过市场预测,制定科学的销售价格,选择适当的销售方式。可见,理财工作绝不是简单的写写算算,而是实实在在地为企业增加利润,创造财富。在当前形势下,企业除了采取各种可行措施和方法,不断提高企业理财管理的水平外,更要在思想上摆脱某些传统观念的束缚,树立积极理财,讲求效益,理财工作创造企业财富的新观念。 8、信息观念。在具有开放性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一个企业,它总是在一定社会环境的包围中开展一系列社会经济活动,企业与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着物资能量和信息的相互交流。在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里,信息已成为一种战略资源,一种社会财富,一种最新的生产力,成为企业经济活动成败的关键因素。在信息社会里,企业理财离不开信息,企业理财信息化已成为当今企业理财的重要特征。企业理财必须提供满足各方面需要的基本信息。一是为企业提供宏观管理需要的信息,理财信息是企业经济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便于汇总分析,理财信息必须规范化;二是提供组织市场活动需要的信息,各种商品生产者之间的资金、物资、劳务、技术等进行交换,必须依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相互信任和了解,而提供这种信任和了解的主要依据和手段是以财务会计报表为载体的财务会计信息。如供货者必须了解购货方的财务状况是否良好,财务活动是否有效率的信息,从而确定赊销风险,并据以作出销货决策;潜在的投资者进行投资活动时,必须了解接受投资单位生产经营规模,财务状况,盈利情况等信息,以决定是否投资。企业理财既要对外提供满足各种需要的信息,又要对内部提供管理需要的信息,如成本信息,价格信息,负债水平信息,盈利能力信息,需求信息等,建立有效的财务信息系统和信息网络,加强企业内外的财务信息的搜集、反馈和传播,有效地监测和适应本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理财环境,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9、公关观念。理财环境的复杂多变,使现财关系日趋复杂,树立理财公关观念,正确处理好财务关系,已成为企业生存发展和理财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理财公共关系观念主要包括:重视形象和信誉的思想。企业的社会信誉和形象是企业的无形财富,是一个现代乡镇企业的灵魂和生命线。珍惜形象,重视信誉成为公共关系思想的核心内容,它要求企业采取开诚布公的态度,以诚相待,用真实完整的信息资料与双方交流,为社会各界树立诚实可信的企业形象,为企业的发展积累无形资产。如前所述,西藏乡镇企业资金要靠银行贷款,但银行信用利率与企业信用素质关系很大,信用素质良好的企业不但有优先取得银行信用的权利,而且支付的贷款利率也比较低,反之,信誉形象不佳的企业,向银行借款比较困难,即就是能够得到,也将承受较高的利息支出。互惠互利是现代公共关系的另一个重要思想。企业开展公共关系活动的动机,既非一味地“利己”,也非无原则地“利他”,而是在法律和道德允许的范围内以“利他”的方式“利己”,推崇“大家都赢”的原则。这也是公关关系与投资取巧,坑蒙拐骗的区别所在。一个出色的企业理财人员,除了自己心里装着“算盘”外,还应是一个公关专家,一个具有良好的公关素质的理财者在任何财务环境都能做到随机应变,通过公关知识对自己的上司的“口谕”做合理的调整,以争取盈利机会。理财的功能之一是向外界报道财务信息,在这方面,不同的信息使用者对信息有不同的要求。如果财务人员对信息不能做到“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对使用者一视同仁,势必会影响使用者在使用信息上的效率,甚至产生误解。同时,财务信息提供多少有一个“度”的问题,提供少了,对方因信息不充分而发生交易费用;提供多了,往往会因将企业自身的“商业秘密”泄漏,给对方以可乘之机,给企业造成损失。所以,公共关系开展的最终目的在于扩大企业乃至社会整体经济效益,保持企业良好的财务公共关系状态,为企业的发展赢得优化的社会环境。 10、道德与法制观念。市场经济对于合理配置资源,促进平等竞争,提高效率,推动企业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大的作用。但是应该看到市场在其孕育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有一些负效应,这就要求企业理财者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观念,包括集体主义观念,爱国主义观念,热爱社会公益事业的奉献精神等,市场竞争意味着你上我下,有你没我,竞争手段千奇百怪,但高层次的市场竞争则讲求韬略计谋,讲求道德观念,“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因为在市场经济中,多元的经济活动主体要自主地为着自身的利益从事经济活动,就必须有一个能够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否则就会出现混乱并最终导致各方利益的损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一种法制经济,其核心就是保证每个经济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保持平衡,一方面在经济活动中相互承认,并尊重对方独立决策权力;另一方面,各主体必须对自己决策行为产生的结果承担相应的责任。这就要求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经济活动主体必须清楚地意识到规范自律的必要性,从而产生规范化处理相互关系的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企业都是自主经营的经济实体,要在竞争中谋求生存和发展,与其他企业既相互依靠又相互排斥。这种依赖性与排他性,要求企业在经营中,严格依法经营,遵守合同协议,服从工商税务部门的管理。理财人员要知法、懂法、守法,依法理财,依法治企,不仅要了解、贯彻有关会计法规,使理财行为能在法律、法规的规范下进行,同时又要善于利用法律来保护自己,从而保障企业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 乡镇企业论文:后乡镇企业时期的村社区建设资金 一般人可能以为这不是什么大问题。至少从统计资料看,到2000年我国共有2000多万家乡镇企业,其中92%分布在村及村以下,7%分布在乡镇,只有1%在县及县以上,所以,乡镇企业与村社区大体具有地域重合性,以乡镇企业为主解决村社区建设的资金,似乎是天经地义的。 然而,我们认为问题并没那么简单。如果说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前,农民办乡镇企业、乡镇企业出资建设村社区的模式还具有经济合理性和道义正当性,那么,这种传统的村企关系的法理基础目前在沿海地区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异。这些地区的乡镇企业普遍经历了股份制改造,目前在正常情况下多数都按照公司法运作,其中一些著名企业甚至已经成为规范的上市公司,还有更多一些企业也有望成为上市公司。沿海地区这些现代化的、规范意义上的企业的兴起,意味着原来具有特定历史印记、特定历史内涵的乡镇企业基本上不复存在。仅仅考虑到这些企业的成长历史、所处区位以及叙述的方便,本文在此将转制前的乡镇企业称为传统的乡镇企业,把实现了规范转制后的企业称为现代化的“后乡镇企业”。换句话说,随着乡镇企业普遍转制,沿海发达地区的农村工业、农村经济事实上进入了一个后乡镇企业时期,所谓村企关系也就早已经不是原来的含义了。它必定带来一个直接后果,就是村社区建设尽管急需资金,但是村社区却不能像乡镇企业时期那样直接到转制后的乡镇企业抽取资金,否则不仅有违公司法运作,并且可能损及企业生存。轻则重新产生以股份制改造为核心的产权制度改革之前的毛病,重则导致竭泽而渔,使村、企两败俱损。 然而,推进村社区建设是党和政府的政策,符合广大农民的利益要求,如果不能有效、恰当地落实村社区建设的资金来源,村社区改造与村民自治的运作都将变成无源之水。因此,政府和学术界显然都有必要面对后乡镇企业时期的新情况,重新认真审视村社区建设的资金来源等问题。本文就此进行讨论。 二、90年代末以前的村企关系模式及其依据 对于后乡镇企业的崛起,目前国家法律系统、政府的政策选择都显得估计不足,基本上还是把问题放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前的背景上来定位。《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法》中对乡镇企业有明确的规定:“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农民投资为主,在乡镇(包括所辖村)举办的承担支援农业义务的各类企业。”(1996年,第二条)“乡镇企业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市场需要发展商品生产,提供社会服务,增加社会有效供给,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支援农业,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第三条)(注:统计口径上,原来将乡镇企业按行业划分为农村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饮服务业及其他;按所有制类型划分,则除了乡镇和村这两级举办的集体企业之外,还包括联户办及个体私营企业,即统计上所说的“村以下办企业”。近年来,随着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原有的统计口径亦作了相应调整,现将乡镇企业分为集体企业(包括集体独资企业、集体控股企业和股份合作企业)和个体私有企业(包括合伙企业、个体企业和私有企业)两大类。)这个定义与更早一些时间由农业部颁发的《农民股份合作企业暂行规定》(农业部,1990)、《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意见》(农业部,1994)保持一致。它不仅包含了对村企关系的规定,而且认为,同期发生的乡镇企业转制并不应该影响这种村企关系模式。因此,村社区建设作为农村现代化的基本项目,理应由乡镇企业来承担主力后援。 首先要肯定,这样看问题当然自有其经济合理性、道义正当性的依据。我们从乡镇企业兴起的历史中大体可以捕捉到其中的具体依据。 按照学界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关于中国农村工业化道路研究中所提出的意见,我国的乡镇企业有两种典型的代表模式,即“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另外还有一种珠江模式。三种模式的基本差异表现在,苏南以集体经济为主,温州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珠江以外资经济为主。就村企关系的紧密程度说,后两种模式故且不论,最值得分析的显然是苏南模式。90年代初,苏南模式因最具有社会主义因子而在众多的模式中脱颖而出,被深入研究和重点宣传,并推出了华西村、张家港等苏南模式的典型代表。这样,苏南模式成了“最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农村工业化样板”。样板意义上的苏南模式,以权威的“三为主、二协调、一共同”的概括最具代表性,即:集体经济为主、乡镇工业为主、市场调节为主,城乡经济与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在村社区建设上也是如此,以集体经济即社区所属的企业投入为主的社区建设方法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并形成了建设新型村镇必须依靠集体经济的共识(费孝通,1998、1984;顾建平,1998)。《乡镇企业统计年鉴》等统计资料显示,20多年来乡镇企业直接在农村社区内部支援农业投入和各项社会事业建设基金高达2000多亿元,相当于国家同期对农村投入的80%。所以,总的看来,乡镇企业的发展和这个时期的村企关系模式,特别是苏南模式的确提供了农村社区建设的物质基础,目前在沿海和发达地区以乡镇工业为载体的新型农村社区正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乡镇企业特别是苏南模式的企业在80年代初兴起以后,在发展生产的同时也经历了内部产权结构的变革(王元山,1995;范从来等,2001)。它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1.承包经营时期。80年代初,乡镇企业最先引进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验,实行“五定一奖”(定人员、任务、资产、利润、消耗和超利润奖励)。1984年,在城市开始推行“放权让利”的改革时,乡镇企业就创造了“一包三改”的经验,把改革从单一的经营承包推进到干部、劳动和分配制度的综合改革。1991年,乡镇企业又将经营承包推进到生产要素领域。据统计,90年代初以前(1992年),我国乡镇企业采取承包经营的占60%以上。 2.股份合作制时期(首次改制)。对乡镇企业股份合作制的改造兴起于80年代中期,在90年代初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直到1993年以后才全面推开。股份合作制的实施,目的是改变乡镇集体企业在实行承包制中的种种问题,特别是扭转政企不分、集体企业难以代表广大的资产所有者即农民群众利益(也就是集体资产的所有权虚置)的问题。 3.二次改制时期(1997年至今)。二次改制主要是指在已经改制的企业中进一步调整集体资产在企业中的比例,其形式主要有3种:一是集体股权退出,转让给经营者,价格主要按照账面净资产确定;二是集体股权转变为不动产,租赁给企业使用;三是租赁资产再转让。其中,股份合作制和公司制是乡镇企业产权改革的两种模式,但研究表明,在改制过程中,即使是在原集体经济很发达的苏南,绝大多数的企业都选择了公司制,而不是人们所预期的股份合作制。(范从来等,2001)在公司股权的安排上则遵循着两大原则:经营者持大股和集体股权退出越多越好。 以上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不仅意味着原来三种乡镇企业模式在产权制度方面趋同,更重要的是,由于村集体在企业产权系统中的地位变化,实际上也意味着苏南模式原来的村企关系的法理基础悄悄地、逐渐地发生转变。它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以公司制为主的后乡镇企业群是否还有义务像苏南模式一类的乡镇企业那样以工支农?如果有某种义务,具体是指什么?如果这义务就是《乡镇企业法》规定的那些任务,那么,具体的操作规程又是什么?如果这些规程与其他法律(比如《企业法》)有冲突时怎么办? 《乡镇企业法》实际上已经表达了这样一种立场:保持后乡镇企业对村社区的支持总体上是正当的。事实上,还有一种代表性意见对此立场作出了具体诠释。这类意见首先是从改制前乡镇企业资产原始积累的来源来分析企业为什么应该担负支持村社区建设的责任。例如,按照温铁军的分析,乡镇企业资产在原始积累阶段有四个来源:1.土地资本的转移收益。城市企业创办投资的30-40%为土地占用开支,而乡镇企业在80年代创办时,农村土地从第一产业转化为二、三产业的增值收益,几乎无偿或低偿被乡镇企业占有,这部分土地资本的利润也不断被转化为企业积累。所以,乡镇企业创办投资的30-40%应属于企业所在地的农村土地所有者,亦即归社区成员组成的集体经济组织所有。那些仅仅挂集体名义的乡镇企业在改制时也理应考虑到这部分股权。2.福利和社会保障转化。在农村办企业可以把节省下来的职工福利和社会保障开支转化为企业积累。城市企业创办投资的30-40%是为食堂、宿舍、办公楼等非生产性开支,以及劳保福利、医疗、退休和失业等社会保障开支。乡镇企业没有这些社会开支的原因是农村人口绝对过剩条件下的劳动力无限供给,以及农民在分户经营之后以土地为社会保障基础。因此,这部分未开支的社会保障基金转化形成的企业积累,理应属于社区或企业职工,可以在改制中按工龄和贡献占有。3.负利率与税收减免。银行信贷利率在80年代低于物价指数条件下形成“深度负利率”,在那时的政策条件下只有以集体经济为名才能从银行贷款,大多数企业借款是以乡村组织出面承贷并承担风险。还有,乡镇企业因为解决了农村就业和“以工补农”责任而享受的税收减免优惠,也转化为企业历年积累。因此,企业占有负利率和税收减免优惠形成的企业资产并非企业家创造的。这部分约占企业资产的10%,如果企业改制后不再承担上述责任,这10%的净资产就应属地方政府或乡镇集体所有。4.企业家的风险收益和管理者的劳动剩余转化而成的企业资产。这部分约为10-20%,应归企业管理层和技术骨干所有(参见温铁军,1998)。 也就是说,在乡镇企业改制中,清产核资以后以净资产按照“谁投入谁所有”的原则,企业家和技术骨干应有10-20%的股权,普通劳动者即农民和职工应该占70-80%的股权,地方政府或乡村集体组织应占有10%的股权。所以,即便完全不考虑国家能力、后乡镇企业与村社区的地缘重叠性等因素,仅仅基于村社区在乡镇企业资本积累的特殊过程中所作出的贡献,乡镇企业无论怎么改制都应该继续通过恰当方式从资金等各个方面扶助农业、支持村社区建设。(注:当然,人们也批评说,集体经济发达地区乡镇企业不计成本的投入社区公共福利设施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甚至在乡镇企业高负债表中乡、村的“非生产性”开支占用较大比例等现象,也就不难从此找到解释。) 三、后乡镇企业时期村企关系方面的困难 在经历了产权制度改革以后,要原封不动地保持传统乡镇企业对村社区的支持方式是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前面的分析表明,在传统的乡镇企业的三种模式中,苏南模式在村社区建设方面作了最大的贡献。这一方面归因于温铁军指出的农村社区在乡镇企业资本积累的特殊过程中所作出的贡献;另一方面则应归因于“社区政府公司主义”(注:它主要是指苏南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始终是行政强势力量自上而下的单一整合。有关这个名词可参见新望的文章《“社区政府公司主义”应当终止》(2001)。),即所谓社区政府和企业不分的情况。苏南乡镇企业是在地方政府的直接推动下产生的,社区政府多数是乡镇企业发展资金的直接或间接提供者、管理者和风险承担者。以行政放权和财政包干为特点的分权式改革,造就了各级地方政府新的利益构成和竞争意识。这种地方政府的企业家精神,对发展社区经济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市场转轨初期,市场秩序尚不完善,乡镇企业也有寻求地方政府和社区保护的内在需求,这种保护为企业节约了大量外部交易费用。因此,从理论上讲,村社区建设的投入主体包括政府、村社区、乡镇企业和村民个人。而由于苏南模式“社区政府公司主义”的特点,在村社区建设上就形成了政府、企业和社区三者目标的一致性;并由乡镇企业承担村社区建设的主要甚至是全部费用。实践结果则表明,这种模式在村社区建设上有三大贡献:1.迅速促进了村社区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打破了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各自的自我循环和自我封闭,促进了二者的相互开放和协调发展。2.为村社区建设,尤其为公共设施建设提供了资金来源。3.乡镇企业以其强劲的经济势头整合农村各种社会力量,同时也开始了对村社区传统、文化、生活交往方式等的重新构建。 然而,苏南模式在村社区建设上的历史优点(社区政府公司主义),同时也是其企业发展的缺点所在。主要表现在:第一,由于乡镇集体企业的上缴利润是地方政府自筹收入的主要来源,是村镇社区组织行政职能的经济基础,乡镇政府与村社区组织在保护企业的同时又必然向企业索取,企业内部的责权利的制约链条受到破坏,从而直接阻碍乡镇企业的发展。第二,财权与事权相分离的预算机制阻碍了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弱化了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第三,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和阶段后,受到地方本位主义的制约,要素流动性低,块块封锁,区域经济结构雷同,产业结构单一等。总之,旧苏南模式在促进村社区建设的同时又导致了企业经营目标多元化、政绩化(基层政府把政绩目标都压在企业身上)和失血过多的新困境。正是这种困境迫使乡镇企业进行了改制(参见新望,2001)。 因此,乡镇企业的转制也就主要是朝着分离企业与社区的方向推进的。如前文所述,乡镇企业的改制尤其是二次改制基本上是采用了“公司制”。认真读一下《公司法》就可以知道,乡镇企业并不像国有企业那样是该法的主要施用对象。至少《公司法》没有涉及、区分城乡两种企业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的不同情况。即,在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农村的资金要素长期以来高度稀缺,乡镇企业不得不以劳动和土地投入替代资本投入而完成积累过程,形成企业资产。对此,《公司法》基本没有涉及。这就在客观上不利于在乡镇企业改制过程中合理处理集体资产的转换、防止农民利益受损。更重要的是,公司制的改革以及在改制过程中的“集体股权退出越多越好”,实际上在法理上切断了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经济来源。按照《乡镇企业法》,乡镇企业应履行支农义务。但转制以后按《公司法》转制企业,可以不再向社区组织上缴利润,这样村社区的基本建设和农业发展必然受到影响。难怪随着乡镇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发生变化,乡镇企业的定义、作用以及作为一种特定的农村企业组织形式而存在的意义也受到了某种质疑。人们甚至提出应将乡镇企业与城市的中小企业并称。这种要求实际上意味着要求乡镇企业不再承担支农义务。虽然有些地方在集体企业改制的过程中,将企业的上缴利润改为“社会公益金”,但在具体执行时仍遇到很多问题。这种情况就使得目前的村社区建设只能求助于企业家的个人人格、乡土情节或政府部门的行政干预。 有些研究者因此对解决后乡镇企业时期的村社区建设资金问题抱深切悲观。理由是,乡镇企业创办的最大动机是社区就业最大化和福利最大化,不是一般企业追求的“利润最大化”(农业部,1998)。90年代中期以后以“卖”为主的产权改革,客观上排除了乡镇企业本来应对农村承担的解决就业和以工补农等责任,其正面作用是改革者们期望的企业成为独立于农村社区之外的经济主体,其负面作用则是人们始料不及的企业目标机制转变之后追求的资本增密、排斥劳动。这当然也就同时断绝了村社区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所以,乡镇集体企业转为股份制导向的企业或大股东控股的企业之后,原先较强的社区性(主要体现为本社区劳动力就业最大化和社区居民福利最大化以及承担支农义务等)必然要被削弱,企业必然要向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方向发展(张晓山,2001)。至于怎样解决转制后企业社区性削弱,张晓山认为让乡镇企业承担支农义务,实际上是通过农村和农民内部的收入再分配来解决农业发展的问题,这种状况还是维持了原有的二元经济结构,不利于乡镇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因此,这个问题应通过财税体制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加以解决(张晓山,1999)。 这种意见是否合理暂且不论,它至少提出了两个问题:1.随着后乡镇企业的崛起,在村企关系上的关键问题不是企业应不应该根据历史起源、道义原则继续支持村社区建设,而是能否找到合法、合理、合情的办法。现在的有关法规、政策,还不足以及时提供完整的应对办法;甚至,《乡镇企业法》和《公司法》之间对解决这个问题也提供了某种不统一、不协洽的尺度。2.解决后乡镇企业时期的村社区建设资金,客观上似乎存有三种可供选择的方向,其一,企业直接出资;其二,政府行政干预;其三,制度干预。目前看来,前两种方案本质上仍是传统苏南模式的翻版,它们在后乡镇企业时期已经失去了合法性依据。所以,我们认为,确立专门的制度、探究可操作的规则是更重要和惟一可行的合理办法。从各地的实践看,农村的村、企、政三方实际上都已经感受到用乡镇企业时期以工补农原则和处理办法,完全不能有效面对后乡镇企业时期的实际情况。因此,探索此问题显然具有紧迫性。也许,村、企、政三方如何协同解决村企关系,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这些区域的村治、企业发展以及政府工作中的基本命题之一。 为此,我们考查了江苏、浙江农村的一些地方,发现江苏省常熟市白茆镇的康博集团、康博村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个案印证。 四、康博:一项研究个案 康博集团与康博村(原山泾村)在改革开放初期的起步过程,几乎就是被称为“苏南模式”的缩印版。人们的记忆以及现存的资料都表明,1976年前的康博村一直是一个贫穷的农业村,村内最大的集体“工业”是一个仅有8台家用缝纫机的缝纫组。1976年,现任康博集团总裁的高德康接任了缝纫组组长,两年后把缝纫组改组成校办企业“山泾村服装厂”。1982年该厂开始为一些规模大、技术强的国有大企业做配套加工;1987年独立运作为羽绒服装企业;1990年注册了自己的品牌“波司登”;1991年又创办了“康博工艺时装厂”;1992年在204国道旁的白茆镇工业开发区先后投入资金2000万元,兴建了占地7万平方米的厂房、办公楼和配套设施,引进了当时较先进的生产流水线,奠定了一座现代化的羽绒服生产基地;1993年企业更名为“康博”。 值得注意的是,在1992-1994年,当“苏南模式”中的发展乡镇集体工业、以工补农等传统办法还在被大多数乡镇村继续沿用时,康博在企业、村集体和白茆镇党政三方的共同努力下,比其他大多数乡镇企业先行一步探索企业股份制改造,于1994年改组建立了“江苏康博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又按照《公司法》规范实行产权制度改革,把企业升级为规范的股份制企业。此后,康博数次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设备改造。同时,在企业发展战略方面,由量的扩张为主转向以质的提高为主,由速度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在经营结构上,则从产品经营向资本经营方向扩张,从有形资产运营向无形资产运营方向拓展,在结构、规模和效益各个方面实现了新的跨越。(注:1999年,经常熟市经委、统计局、乡镇工业局核准,康博集团已实现销售收入12亿元,利税1.4亿元;2000年创年销售收入22.8亿元,利税2.61亿元;2001年年销售收入达到31.58亿元,利税4.65亿元。自1999年起,康博集团的综合效益已列江苏省服装行业首位,列中国服装行业前五名、常熟市工业百强企业首位。康博的波司登已连续七年代表中国防寒服流行趋势,成为防寒服的领军品牌,1999年12月起由国家工商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00年起,康博集团在服装生产方面进行第三期扩建工程和技术改造,正在形成工艺技术处于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型服装生产基地,并且在管理和经营方面努力实现产品开发国际化、技术装备国际化、市场开拓国际化、管理模式国际化。2001年,康博的注册资本增至11180万元,企业更名为“江苏波司登股份有限公司”,按计划将于2002年下半年在香港上市,成为一个按国际惯例和标准运营的国际化的、标准的上市公司。) 按现在的说法,康博集团在1996年后的跃进,是成功的企业经营与成功的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协洽共振的结果。不过,这也就自然地产生了一些新问题:从企业角度看,康博集团的规模和效益都在节节攀升,但是,在企业完成规范的股份制改造、并进一步成长为标准的上市公司的过程中,最初的一些乡镇国有股份、村集体股份以及内部职工股先后按照规范标准实现了正常置换。因此,康博集团日益增长的利税与康博村本身并不构成直接关系。特别是从校办工厂开始,原山泾村集体在很长时期内实际上处在一个“挂牌”的位置上,受本身的经济实力限制,对康博集团并不构成实质性的投资支持。所以,企业一方甚至有理由认为,康博集团置换村集体股份时对村集体的资产作了发展和保有,此后的康博集团是独立的法人,从事的是企业经营,康博村则是一个村民自治的实体单位。另一方面,从村社区的角度看,康博村作为康博集团的最初母体,毕竟对康博集团的成长有特殊的贡献,特别是在进行企业股份制改造之前,为迅速扩张企业,村集体支持企业把企业收入长期主要投于企业的扩大再生产;在实行股份制改造过程中,当地镇政府和村集体也给予了全力扶持。也许正因为这样,相比之下原山泾村在社区改造和建设环节上反而长期投入不足,而村民的村社区建设要求却在日益增长。此外,原山泾村集体也兴办过另一家集体企业,但是由于产权体制和经营不善等问题,村集体的投资基本失败,集体经济困难。因此,在康博集团最终成为规范的股份制企业之后,原山泾村集团甚至倒欠了原村支部书记四年的工资而无从偿还。如果没有村集体之外的资源,原山泾村集体本身根本没有财力去独立重建一个崭新的村社区。这样一来,尽管在法理上说,康博的村和企业已经是两家人,但是在历史渊源和情理上说,两家人的事似乎也不能说毫无相干;至少,离开康博集团的支持,一下子很难设想村社区的大规模建设和发展。 这些情况表明,随着康博集团成功地实现从传统的乡镇企业到现代化的后乡镇企业的转型,康博集团和康博村遇到了典型的后乡镇企业时期村社区建设中的村企关系的再塑问题。 康博集团的决策层以及当地乡镇党政一致认为传统的以工兴村的模型面临转折,应该切实寻找新的应对办法来处理村企关系,既不简单地把企业发展、村社区建设视为互不相干的两张皮,但是也不认为可以袭用乡镇企业时期的以工兴村、以工扶农的机制和办法。康博集团决策层特别强调,一方面要估计到康博集团的发展已经给康博村带来的各种收益;(注:比如因为以工富民使康博村实现了充分就业,1999年劳动力实际就业率已达98%以上,2000年村民人纯收入所达到的8800元也主要来自村民在康博的就业收入。此外,康博集团还为常熟市其他乡镇及周边10多个省市的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渠道和文化、技术培训的机会,带动了100多个原辅料生产企业和300多个外加工企业的生产发展,并且促使这些企业在生产、管理、设备等各方面都迅速进入一流规范状态。)另一方面,康博集团依照它已经取得的社会信誉、社会影响力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经验,有责任、也有能力去主动为整个康博村的发展作更多的贡献。困难在于具体办法并不是唾手可得的。康博集团总裁高德康认为,主要矛盾在于康博集团看上去手握支援村社区建设的财力和主动权,但是作为一个按照公司法组成、并规范运作的股份制公司,于法于情都必须首先维护公司之独立法人地位、保障股东的合法收益,绝对无权随意调用公司资金、任意分配公司利润。因此,康博集团必须主动会同当地政府、村社区各方,在支援村社区建设方面另辟途径。经过充分酝酿,康博集团对村社区建设的定位、规划、资金规模等提出意见,并提出了村社区规划建设所需资金的四条找寻途径:第一,提议将康博改制前多年累积的减免税,依法投入村社区改造资金;第二,提议将股份制改造过程中置换出来的村集体所有的现金,依法投入村社区改造资金;第三,提议将康博按国家规定每年上交地方政府的费用作适量分流,部分规费依法作为乡镇财政规费的转移支付,投入康博村改造;第四,高德康本人提议将当地政府每年依法可以给予他本人或企业的上缴税费奖励,直接投入康博村社区;第五,为有效管理、用好上述资金,高德康本人经过慎重考虑,要求参加竞选兼任康博村党支部书记,如获选任,他本人不在村内列支费用或补贴,但要切实参与领导村党支部的工作,切实负起领导村社区改造工程的责任。 这些提议获得了白茆镇党政部门的全力支持,也得到村民赞成。高德康也按党章规定程序顺利当选村党支部书记。至1999年,康博从上述四项资金渠道中共筹得资金1亿元,经常熟市政府批准,全部投资在康博村,建设了占地23.4公顷的康博苑,其中居住用地16.3公顷,规划建造423幢别墅式住宅供村民居住,康博村成了一座集住宅、道路、给水、排水、电力、液化气、消防、电讯、广播、有线电视、村委、小学、医务室、物业管理中心、文化活动中心、超市、文化走廊、书报亭以及1.46公顷的公共绿地广场于一体的现代化社区,实现了所谓“村庄集镇化、经营集约化、口粮商品化、农业机械化、服务社会化”,村民传统的生活方式至此发生了各种巨大变化。按照规划,康博村的村民各户出资约8-11万,入住了新宅;而原来分散的旧住房则在3年内被逐步拆除,以便实现土地复耕,重新连成大规模的农田。因此,作为一项副产品,康博村社区的现代化建设在提升村社区的集镇化水平时,反而为农村增加了大量耕地。这种有益尝试,为常熟市小城镇建设提示了一种新鲜样式。 五、小结 康博固然只是一个个案,并且其中包含着一些独特的个人人格因素、企业文化因素、地缘特色因素,但从根本上说,康博处理的问题印证了前面所述的原苏南模式所在区域的村社区建设中遇到的普遍性问题。而在普遍要素的意义上分析,康博个案提示了我们,后乡镇企业时期的所谓村企关系问题在内涵上有两个关键性变化:首先,乡镇企业时期的村企关系已经不合时宜。或者说,在完成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后的农村地区,传统意义上的村企关系问题已经很难在法理上存在;至少,在后乡镇企业时期,村社区建设即使涉及村与企业关系、即使企业以某种合法合情支持村社区建设,这也已经不是一个传统的村企关系的命题所能简单概括的。其次,一旦后乡镇企业时期来临,村社区建设本身可能会发生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由于大部分村社区以前都未进行较大规模的集镇化或小城镇化改造,因此,村社区改造往往首先要重点考虑如何集中一笔资金,在村社区的基础设施、基本建设方面力争上一个台阶,才能够有效提升村社区的集镇化水平;二是实现上一个台阶的目标之后,由于村企关系的内涵发生了历史性转换,村社区还需要考虑如何为村社区的长期发展而落实相对稳定的财源。 这些变化当然意味着后乡镇企业时期的村社区建设的难度可能大大超过了乡镇企业时期。可是,康博的实践和经验本身又表明本文前面表达的意见:只要后乡镇企业时期的企、村、政各方协同共治、妥善处理,完全有可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而在探索有效途径方面,我们认为有必要注意以下问题。 1.现代型的后乡镇企业,决策层应该明确认识到企业已经不能简单地把支持、参与村社区建设(以及其他社会公益事业)等同于企业或企业决策者做善事。企业虽然应有继续支农的道义和行动,但却要以合法和保护公司法人地位、股东利益为前提。所以,企业能不能在这两者之间找到适度点,同时能不能找到一种制度化、程序性的可操作常规,可能是解决后乡镇企业时期新的村企关系、并为村社区建设解决困难的关键之一。换句话说,对于一大批在1997年后转变为股份制公司(且集体股退出或不占大股)的原乡镇企业,虽然在实践上可能已经突破了“乡镇企业”的界定,从而需要依据《公司法》来维护公司的独立法人地位以及股东的利益,但是这些企业首先应该在认识和态度上明确,自己仍应有继续支农的道义和行动;其次,则是要根据各地和各个企业的具体情况,积极主动地在维护股东利益和支农这两者之间寻找到一种制度化、程序性的可操作常规。这应该成为转制后的原乡镇企业的自觉承担的任务。只要企业采取主动,在帮助村社区改造方面就会有许多可作为的。 2.村社区应该以全力支持这些企业依法独立经营为前提,来积极寻求企业、政府的资金支持。此外,还应该在寻找村社区公共开支的长期、稳定的资金源方面做进一步努力。目前,大多数村社区一般采用两种方案,一种是在股份合作制企业和股份制公司中保存村集体股份;另一种则是再兴办集体所有制的经济实体,村集体从这两种经济来源中获得村社区建设与管理的日常经费。但是,大部分地方的实践表明这两种方案还很难稳定保障村社区长期建设所需。后者似乎不能与近10年来的产权制度改革实践相适应;前者则意味着把村集体与在市场经济中的企业经营的不可测风险过紧地捆在一起。对此,白茆镇党委王书记认为:要有效提升村社区的集镇化水平,首先要重点考虑如何集中一笔资金,在基础设施、基本建设方面上一个台阶。在这方面,康博的办法显得较为可行。但是实现上一个台阶的目标之后,由于村企关系的内涵发生了历史性转换,村社区要及时转向考虑如何落实相对稳定的财源。在经济发达地方、乡镇政府在有经济实力的情况下,不妨考虑对各个村社区组织适度“托盘”,即从日常经费上给予村社区管理工作和管理人员实质性支持,这样一方面有利于理顺后乡镇企业时期的新的村企关系,另一方面也才能真正帮助农民和村社区顺利走向集镇化、小城镇化。基层干部的这个思路又引出了下面一个问题,即在处理新时期的村企关系、村治工作方面,政府、尤其是乡镇政府应承担什么职责。 3.由于绝大多数转制后的股份制企业的性质规定,这些企业与村社区之间不存在传统乡镇企业时期的那种隶属关系、工作联系机制,因此,在协调村企关系、推进村社区建设方面,农村乡镇党委和政府必须代表国家更多地担负起社会管理责任。在这方面,康博的实践表明乡镇党政有很多责任要尽,有很多办法可想。当然,从全局上看,今后在这方面也存在一个问题,就是一旦农村费改税面临实施,则白茆镇所采取的乡镇政府财政规费的转移支付方式也势必要放弃,相应的,以后村社区建设也就无法从此途径得到必要的资金支持。因此,政府有必要尽早考虑采用什么有效替代方法来支持村社区建设,这势必成为一个有全局影响的严肃问题。从我们的观察角度上看,一个成功的费税改革方案必须是一个能够妥善解决这种替代办法的方案。 4.国家有必要在整体上重新思考后乡镇企业时期的村社区建设问题和新的村、企、政关系问题,力争在税收、法律等方面形成一致性的解决方案。这些新的方案一方面要考虑如何支持后乡镇企业合法维护企业法人地位的问题;另一方面,从更长期的发展上也要考虑如何切实鼓励、支持后乡镇企业合法合理地参与村社区建设、社会公益行动。目前看来,最可行的办法就是通过政府的财税制度改革,来确定企业和政府在村社区建设当中应承担的份额。至于在村社区建设的过程中,会不会因此产生政府主导社区和企业主导社区的情况重演,从而影响村民自治,这当然也是另一个亟需考虑和研究的问题。 乡镇企业论文:湖南省乡镇企业技能人才短缺现状分析 一、当前湖南省技能人才短缺状况 (一)湖南省技能人才供不应求 2008年,湖南当地私营企业用人需求环比下降8.57%,同比骤降17.11%,但是在这种对劳务人员供过于求的情况下,湖南省乡镇企业却急需高技能人才充实本土的各个产业,湖南的土地上堆满了需要上岗就业的人,但同时又缺乏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来为企业注入高效益血液,因此湖南省产生了就业压力与技能人才短缺的矛盾。 (二)各类企业不同程度地存在用工紧张情况 不可否认,企业用工紧张、招工不足的现象在湖南省一些地方,尤其是制造业发达的地区不同程度的存在。据长沙职业介绍服务中心统计,在去年,企业登记的总空岗信息为19.23万个,介绍成功13.2万,岗位空缺数5.8万个。长沙市2582家规模以上企业缺口产业工人3万名。第三季度长沙市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状况与分析表显示,制造业中需求大于求职缺口最大的前五位工种分别是,加工中心操作工、缝纫工、车工、机电产品装配工、针织工,这五个工种缺口达到1万余人。 (三)技术工人供不应求的局面普遍存在 随着湖南省产业升级和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迫切需要有技术、会操作的新型工人,而市场能够提供的只是“有力气,愿意干活”的普通工人。据长沙市劳务市场反馈,全年企业需要技术工人和熟练工人3万人左右。问卷调查数据更是表明,有75.3%的被调查企业认为最缺的是技工,而只有2.6%的企业认为最缺的是普通工人。 (四)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 一方面目前技术工人严重匮乏,另一方面现有的技术工人队伍中高级技工缺口严重,比例严重失调。发达国家高级技工占技术工人的比例达到40%左右。而湖南省高级工以上的技术工人占整个技术工人的比例不到6%,技工使用过程中以低代中、以中代高的现象非常普遍。另据长沙劳动社会保障局对1115名技术工人的调查,其中高级技师33人,技师51人,高级工56人,分别占技工总数的2.9%、4.6%、5.0%。熟练技术工人短缺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已成为制造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瓶颈。 总之,据上述调查,尽管目前湖南省局部地区和行业的确出现了“招工难”,但并不是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出现了逆转,紧缺的只是技术工人,尤其缺乏高技能人才。技能型人才继土地、能源、原材料等生产力要素之后,现已成为制约湖南省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主要因素。 二、湖南省技能人才用工现状的调查 笔者对湖南省技能人才的使用现状进行了实地考察,以调查问卷的方式抽样对湖南省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县级地区进行了考察和统计。其中张家界的桑植县和岳阳的平江县属于国家贫困县,代表了湖南省贫困地区的用工现状,因当地经济水平各只发出30份问卷,全部收回;邵阳的武冈和岳阳的汨罗市属于发展中的地区,代表了湖南省一般水平的用工现状各发出50份问卷,全部收回;长沙城区和株洲城区代表了湖南发达地区的现状,各发出100份问卷,全部回收;另外为了对比起见,还特意向沿海发达地区的浙江温州和广州东莞发放各30份的问卷,全部收回。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在企业中所占的比例依然不高。即使是在沿海发达地区所占比例也不超过85%,在湖南更是平均水平低于80%,而且对技能人才的应用和薪酬待遇也随着地区经济的发展度成正比。综上看出,即使以沿海地区85%的技工应用比例作为上限,也可以看出湖南省技能人才的应用空间还很大。 三、湖南省乡镇企业技能人才紧缺的原因分析 (一)“轻视工人”的社会倾向 社会上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仕途轻工匠,重专家轻技师的倾向,社会舆论、教育、价值导向出现偏离。 (二)忽视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 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普遍存在偏重学历教育、文凭教育,忽视了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的现象。一边是大专院校合并升格,不断扩招,毕业生却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另一边却是职高、技校大都处于不景气状态,有的甚至因招不到学生而停办。 (三)没有形成技能性人才的评价、激励机制 尽管现在技能人员资格实行“五级制”,即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但据调查,湖南省绝大多数企业尚未开展评聘工作,青年职工在技术上并没有晋级加薪的机会,于是,企业一线工人普遍没有钻研技术业务的上进心。 (四)城乡二元结构阻碍了民工中大批技术工人的产生 当前,务工农民已经成为湖南省产业工人的主要来源,长沙、株洲、岳阳等制造业相对发达地区的大部分企业50—70%以上员工是务工农民。由于历史和现行的城乡二元结构等体制原因,进城务工农民一直被排斥在市民之外,与所在城市市民在福利待遇上存在重大差距,这一切使得民工一直无法作为产业工人在城市安家,更注重眼前的经济利益,缺乏长远打算,这阻碍了民工中技术工人的产生、形成与发展。法制环境不健全又加剧了企业普遍不愿承担工人培训的责任和成本,致使技术工人短缺成为必然。 (五)劳动输出使湖南省技能人才的流失严重 湖南目前已成为全国第二大劳务输出省份,人才的分流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湖南省技能型人才的潜在供给,使得湖南省技能人才短缺的情况更加明显。 四、总结 导致目前技能人才短缺的除了成熟市场经济下的经济性诱因外,更重要的还在于存在着劳动力市场多重分割、供需传导机制不太畅通、收入分配制度不尽合理等体制性原因,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缺乏对技能人才供给产生有效激励的制度安排。技能人才短缺的本质,是劳动就业体制改革的滞后和制度创新的短缺。因此,从城乡统筹视角研究技能人才有效供给与劳动就业政策调整问题,不仅对于尽快解决当前技能人才短缺问题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重大的实践价值,也可以从一定的角度进一步破解劳动力结构优化、统一劳动力市场形成、应对巨大的就业挑战这些长期伴随和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难题。 乡镇企业论文:乡镇企业信息化建设切入点的研究 [摘 要] 文章提出了面向乡镇企业的信息化评价指标和意愿调查指标体系,并使用此指标体系分析了某乡镇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水平指数和意愿指数,从而找到该企业在现有条件下发展信息化建设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研究的目的是评估乡镇企业现有信息化建设水平,帮助企业找出提高信息化发展水平时的切入点。 [关键词] 乡镇企业 评价指标 信息化建设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技术在各行业显现出来的巨大推动作用,在企业管理中引入信息化手段用来提高管理效率和效果已经成为企业管理者的共识。乡镇企业多数是中小型企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落后于大型企业和城市中小型企业,有多种因素制约了乡镇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的提高,而乡镇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也不可能一步到位。在诸多影响乡镇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因素当中,尽快找到主要的影响因素和发展瓶颈,就显得尤为重要。 不同的乡镇企业在制定具体的信息化建设发展对策时,首先要确定本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水平,然后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发展规划,在企业现有条件下找到合适的切入点,重点突破,这样能较快地提高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 切入点的选择源于企业对自身信息化建设现状的定位和对信息化建设各方面工作的意愿强度。 一、乡镇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评估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和应用水平可以使用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2002年底推出的中国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但是该体系主要是面向效益的信息化指标,基本是针对大型企业进行设计的。由于乡镇企业具有不同于大企业的特点,自身在资金、人才、管理者信息化意识、经营管理制度和外部环境等方面也存在着诸多制约信息化发展的因素,因此设计面向乡镇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指导企业更有效地进行信息化建设就显得很有必要。 1.乡镇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组成 近几年国内对中小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已有所加强,我们参照这些研究,结合北京市乡镇中小企业的调研结果和特点,提出了一种用于乡镇企业信息化评价的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2.评价指标的说明 由于乡镇企业在地域差异、信息获取渠道和能力、企业办公以及政府扶持力度等方面不同于城市中小企业,因此我们在指标中对已经研究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进行了一些修改。乡镇企业不同于城市中小企业的最大特点是地域环境因素的影响。随着国家对农村经济建设投入的不断增加以及各种支持优惠政策的施行,农村乡镇企业信息化建设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因此我们增加了环境因素作为一级指标,并调整了部分二级指标。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权重在中小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专家结果的基础上,辅之我们的调研结果和专家意见进行确定。确定权重时着重考虑了乡镇企业首先需要进行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以长远的观点来对待信息化建设产生的效益问题。 对指标1,由于乡镇企业普遍在信息化投入上不足,所以在信息化投入总额的计算中仅比较占上一年度的固定资产投入就能反映出该企业的投入情况。对指标2,把人均拥有计算机台数这一指标的重点转移到办公室工作人员,不计算车间等部门的一线工人人数。指标11和指标13同样以办公室人员为基数进行评价。对于指标6,由于企业进销存业务实现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建设成功的基础,对于乡镇企业来说也比开展erp等应用更具有可操作性,故增加了这一指标。对于指标15,由于乡镇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对资金运转和库存周转的影响普遍较小,我们将其调整为信息化建设所带来的办公强度的降低,这样能更接近于乡镇企业的现实情况。在一级指标环境因素中,突出了政府支持力度的作用。在我们的调研中,北京市对乡镇企业信息化的支持是推动和促进调研企业加强信息化建设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同时,由于同一乡镇或临近地区类似规模的企业之间交流频繁,其信息化建设情况彼此会互相影响。 我们用此指标体系对北京市远郊区的一个制造业乡镇企业进行了调研。分值一项是该企业不同层次多人调研结果的平均值。利用线性加权计算得出该企业的信息化评价指数是37.15,数值表明该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较低。 二、乡镇企业信息化意愿调查指标的设计 1.乡镇企业信息化意愿调查指标的组成 为了充分了解企业在信息化建设各方面的意愿方向和意愿程度,我们根据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了意愿调查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 2.意愿调查指标的说明 我们根据征求意见的问卷结果和企业能自我解决的一些方面设计了意愿调查指标。由于外部环境的情况非企业能够解决,且多数属于不确定因素,在指标中未加入相关内容。因为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分析企业近期的信息化建设意愿强度,故对未来一年内的预期进行意愿调查。意愿指标的权值参照评价指标设定并参考了调研数据平均结果和专家意见进行了经验调整。每项意愿的分值项是对乡镇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和信息化相关部门经理进行意愿调查后得出的无量纲数据的平均值。 根据意愿指数计算公式:eiwi=∑piwi 可以计算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意愿指数。其中eiwi是企业信息化意愿指数enterprise informationization wish index,pi是第i项指标的调查结果,wi是第i项指标的权值。对计算出的意愿指数进行评定,依据表3。 对上面的制造业乡镇企业调查后,该企业的意愿指数是53.49,表明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意愿属于中等强度。 三、乡镇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切入点的研究 参考分值较高的意愿指标,可以确定企业近期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若干个工作方向。根据以上的研究,我们也可以进一步在这些方向中找到比较适合企业情况又能较快地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的主要方向和切入点。 对我们调研的某制造业乡镇企业,从其上面的意愿调查指标中分析出该企业具有强烈改进愿望的前七项指标(分值大于60),其结果如表4。 表中的权重a是意愿调查指标的权重,分值a是意愿调查的分值。权重b是评价指标中二级指标乘以一级指标的综合权重,分值b是评价指标的分值。在“相关的主要评价指标”中只列出了相关指标中综合权重最大的一项。 在上表中,意愿指标“对it应用技术人员的聘用”反映的意愿强度是第三位,对应的评价指标综合权重最大,得分却很低。同时此指标分值的提高也会提高评价指标11和13的得分。调查该企业的实际情况是仅有一名兼职的信息技术员,没有独立的信息技术部门。 意愿指标“对企业网站的投入”对应的评价指标综合权重第二位,同时对评价指标8、10和18也会产生影响。 对“仓储部门信息化的投入”、“对信息化人才的培训”和“对销售部门信息化的投入”三项主要意愿指标,也需重点考虑。综合以上分析,我们给出如下的发展建议:从引入1~2名信息技术人员入手,定期开展企业员工的信息技术培训工作,重点培训仓储部门和销售部门的员工。以企业网站建设为切入点,提高企业人员的信息化意识和信息技术水平。以建立库存管理系统和销售管理系统为企业近期信息化发展的阶段目标。 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有所发展之后,可以重新进行评价调查和意愿调查,开始寻求新的信息化建设瓶颈问题并据此找到解决方案。 四、总结 如何在诸多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中找到着力点,较快地提高企业信息化工作水平并取得实效是困扰很多企业的问题。本文以中小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开展了进一步的研究,把指标评价和企业意愿结合起来作为研究的出发点,以一个乡镇企业为研究目标,为该企业提供信息化建设的工作思路。本文的研究目的也正是寻找乡镇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瓶颈问题,并为此提供一个制定解决方案的途径。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全面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根据企业情况的不同对分析方法进行调整,使指标能更好地反映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水平,解决方案和建议能更贴近企业的实际工作。 乡镇企业论文:再论新时期宁夏乡镇企业的发展问题论支持 近年来,随着我国 市场 经济 的发展 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 环境 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乡镇企业 原有的市场、政策、机制、资源、劳力等方面的优势相对减弱,乡镇企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种形势下,乡镇企业的产值增幅逐年下降,相当多的产品价格下降,销售困难,部分企业陷入困境。对此,我们认为,尽管宁夏乡镇企业发展中目前 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 ,但这些困难和问题通过深化改革和不懈努力都是可以克服和解决的。在现有的基础上,只要下决心抓,必然会加快发展。怎么抓,抓什么,特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首先应解决认识问题 我们很明显地感到目前对发展乡镇企业还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看法,甚至对乡镇企业的概念都有漠糊认识。比如有的认为乡镇企业是在短缺经济条件下产生的,现在市场充裕了,它的 历史 使命就完成了;有的认为乡镇企业不应再承担支农义务了,主张乡镇企业应当“脱农”;有的认为,乡镇企业就是单一的乡办、村办集体企业,个体私营企业不是乡镇企业,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其他混合所有制形式的企业不是乡镇企业,乡镇企业改制以后或者进城以后已不再是乡镇企业等等。针对种种不同看法,我们认为对乡镇企业的概念,1996年颁布的《乡镇企业法》和1997年中央下发的8号文件都有明确的界定。1998年江总书记在江苏考察乡镇企业时又对这个问题作了明确的阐述。江总书记指出:“多年来,乡镇企业一直是乡办、村办、联户办、户办,即所谓‘四个轮子一起转’,现在又加上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调动了亿万,农民和 社会 各方面的积极性”。由此可见,乡镇企业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既有不同所有制性质的企业,又有不同组织形式的企业,而是内涵和外延更广泛的非国有经济主体。大量事实也使我们认识到,乡镇企业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 农村 经济的主体、国民经济的支柱。乡镇企业不是可有可无,而是作用巨大。就宁夏 农业 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来看,近年来,随着农产品供求关系的变化,宁夏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同全国一样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一新阶段中,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与城市经济协调发展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题。适应这一战略调整的要求,不仅要协调农业和农村经济内部各产业的关系,还必须把农业置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中来谋划。因此,高度重视乡镇企业的发展十分必要。从现在开始应把各方面的认识统一到《乡镇企业法》和江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上来,从建设有 乡镇企业论文:乡镇企业管理现状分析 摘要: 乡镇企业作为我国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带动我国乡镇经济发展的重要使命,在我国经济发展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我国大力发展经济,扶持乡镇企业发展的背景下,全国各地涌现出越来越多的乡镇企业,对乡镇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乡镇企业在生产经营中仍然存在许多主观和客观因素,导致乡镇企业在建设和发展中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已经严重阻碍制约了乡镇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在发展中发现问题并及时改正,从而使乡镇企业发展更加迅速,规模不断增大,并带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乡镇企业;现状分析;企业管理 一、乡镇企业现状 我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乡镇企业通常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务农人员个体投资建设,在乡镇地区建立的支援农业生产的中小型企业,是我国乡镇地区形式各异、层次不同、经营品种多样的个体企业或合作企业的统称。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施行了城市一体化的重要建设方针之后,我国乡镇建设异常迅速,乡镇企业的建设也日趋完善,其生产质量和生产效率丝毫不逊色于城市企业,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乡镇企业的经营目的也从支援农业建设转变为全方位、跨领域,将产品市场拓展到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许多很早以前建立的小品牌也已经成为了其行业领域的领军企业,例如恒安纸业、双汇肉业等。这些小企业通过使用先进的科学管理,靠着过硬的产品质量和价格,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才获得了今天这样辉煌的成就。乡镇企业一般建立在乡镇、农村地区,不仅管理者有着农民和企业家的双重身份,而且大多数员工也既是农民,又是工人。由于农业生产具有时效性,务农人员在农忙时节时需要回农田完成农活,同时也在工厂里按时上下班,这种生产模式不仅给了务农人员更多的经济收入,同时也使企业生产适应了乡镇和农村的运营环境。虽然在经济投入方面,乡镇企业的资本并不雄厚,在市场上的占有率也较低,对产品的推广、销售方式也不成熟,但使用这种灵活的生产用工方式使其在乡镇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同时可以雇佣较为便宜的人力资源,各类生产原材料也可以在周边农村进行采购,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和生产成本,为乡镇企业家在乡镇市场站稳脚跟提供了帮助,为其进入国家市场提供了充足的经验。同时国家大力扶持乡镇企业和中小微企业的发展,使乡镇企业有更加充足的资本进入国家、甚至国际市场。 二、乡镇企业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式 (一)盲目管理 乡镇企业虽然相较于城市企业生产水平较低,产品科技含量较低,但是与城市大型工业形成良好的互补,主要是由于乡镇企业产业主要涉及纺织、食品、五金机械等日用生活品,而城市大型工业生产的大多是电子设备和高级工艺品,因此,乡镇企业在市场上占有的前景是十分广阔的。乡镇企业管理者需要清楚地认识到这点,但事实上,由于乡镇企业家大多是由务农人员个体出资建设,其管理人员文化水平和管理水平较为低下,不能对市场进行很好的把控。一味盲从某些工厂的生产方式或某一产品的市场利润,不考虑市场变动,将资金盲目的大规模投资于某些在市场上有着崛起迹象的产品。长此以往,这样的资金投入方式不仅不能给企业带来效益,反而会影响企业的资本和经营,导致乡镇企业经营困难甚至倒闭。事实上,乡镇市场环境与其农业生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每个乡镇企业所处的地域环境都有所不同,不管是当地农产品资源、交通运输情况和人力资源情况都会影响到乡镇企业的经营模式,而经营模式又由生产成本决定,所以在乡镇企业经营时需要因地制宜,通过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进行研究分析,制定适合企业的生产、运营方式,才能保证企业的生产力适应市场经济的,使企业资本得到积累和发展。 (二)思想观念保守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城乡差距在不断的缩小。很多乡镇企业都开始向城市的大型工业企业学习,引入先进的生产机械,雇佣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其目的是为了发展企业经济,使乡镇企业更快融入城市,开拓更大的销售市场。但实际上,城市企业的建设不仅仅是依靠先进的器械和雄厚的资金,更重要的是其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而很多乡镇企业家思想水平较为落后,受到老观念、老传统的限制,同时自身的管理意识也存在缺陷,尽管引入了先进的生产机械和专业人才,但不能对资源进行有效、合理的整合管理,导致不能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使产品生产力达不到预期效果。同时,在企业还未发展之前,有些不合理、不科学的运作模式就已经在企业中根深蒂固,管理者也没有相应的意识进行改进和修整,对员工的管理也较为松散,员工在这样自由散漫的工作环境下进行工作不仅无法保证生产质量,而且也对生产危险不够重视,导致安全事故频发。面对这种情况,需要管理者对自己的经营手段和管理方式中所存在的问题引起高度重视,而国家监督部门也要对这类企业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督促其出台相关的管理规定,并监督其严格执行,不仅要对其生产水平和生产质量进行把关,还要对相关管理者和企业家进行培训教育,使其能够学习先进的管理方式和管理经验,并将这种管理模式更好的运用到生产管理中去。 (三)员工素质和管理能力有限 虽然我国城市化建设较为迅速,但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务农人员和农村数量较多,要将所有农村进行城市化建设,并提高所有务农人员的教育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这种背景下,一些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较差的乡镇企业的发展就显得缓慢、生产力低下、经营效益欠佳,究其原因是缺乏充足的资金和高素质的员工,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由于目前我国教育水平两极化较为严重,农村的教育水平较城市相对较低,而务农人员的收入大多来自务农和打工,大部分农民因微薄的收入,无力将子女送进城市进行高素质的基础教育。同时,务农人员在思想观念上也较为保守,没有长远的眼光规划自己和子女的未来,不注重技能的培训和培养,只是简单地靠体力赚取生活费。这类问题的存在导致了乡镇企业的员工素质不高和企业生产力的低下,企业的发展前景得不到较为有效的改善。面对这种情况,需要国家和各级政府出台相应的帮扶政策,一方面要加大对农民工技能培训的投入,另一方面要鼓励年轻的高素质人才进入乡镇农村,深入乡镇企业帮助建设,同时派遣专业人员对乡镇管理人员和职工进行系统的管理培训和生产培训,提高其管理能力和工作素质,使生产力得到提高。同时通过对乡镇企业施行资金帮扶政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乡镇企业的资金压力,从而使其有更多的资金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营和聘佣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 三、总结 就目前乡镇企业的发展形式,虽然生产力和市场占有率相对较低,管理水平和生产水平也还处于初级阶段,不管是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都需要对其进行一系列的改进。要想改变乡镇企业在生产竞争上的被动局面,乡镇企业家必须对自己和员工有更严格的要求,加强对员工的素质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使员工在工作时能够更加有效率的进行工作。同时乡镇企业家也应该学习现代化企业的管理方法,引入效率更高的现代生产设备,让机械代替人工,使生产效率和质量得到较大的提升。我国在乡镇城市化建设中出台了一系列大力扶持乡镇企业发展的政策和办法,为了把握住这个机会,需要乡镇企业家有敏锐的商机嗅觉和广阔的市场视野,从而更好的利用独特的资源优势,借助国家经济发展的有利时机和优惠政策,加快发展的步伐,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坚持,为建设美丽家乡增光添彩,为区域经济发展增光添彩! 作者:王为民 单位:山西省新绛县中小企业局 乡镇企业论文:乡镇企业经济影响思索 本文作者:李新源 单位:福建省南平市西芹镇人民政府 乡镇企业是由镇、村集体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和联合企业组成的,具有规模小、投资少、经营机制灵活等特点。乡镇企业是我国农村中乡(镇)、村民群众联办及个体劳动者兴办的企业,它属于集体或个人所有,其前身是农村手工业和社队企业。1996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法》明确把乡镇企业定义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农民投资为主,在乡镇(包括所辖村)举办的承担支援中国农业义务的各类企业。实际中,所有成立于农村地区、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农民投资和组建的企业都被称为乡镇企业,即乡、镇、村的集体企业,农民组办、联户办和个体办的企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乡镇企业迅速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经济的主要支柱之一,是中国工业化的重要一翼,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我国乡镇企业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1)乡镇企业是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2)乡镇企业是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3)乡镇企业是推动城镇化进程的主要内容;(4)乡镇企业是大力实施富民工程的基本途径。党的三代领导核心都对乡镇企业十分关心、十分重视。在我们这样一个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搞现代化,发展乡镇企业是一项重大战略,是一个长期的根本方针。实践证明,发展乡镇企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实现农村小康的必由之路,也是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 目前我国学者对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做了多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改革和制度管理、发展战略和上市融资、企业体制和产业结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以及对乡镇的具体的贡献分析等。西芹镇地处福建省南平市区西郊,距市区10km,是南平市委、市政府实施“拉开城市框架,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战略中西拓的中心腹地。自唐五代建制镇系闽北千年古镇之一,原称西津镇、三芹镇,因址在延城之西,清代时更名西芹至今已有1104年的历史。自古商贾云集,商贸繁荣,为闽江上游主要商埠。东邻夏道,西交沙县,南接塔前,北连来舟、茫荡。境内青山叠翠,自然资源丰富,沙溪、富屯两大河流贯穿全镇。西芹镇交通便捷,地理位置优越,距北面205、316国道、福银高速公路和待建成的浦南高速公路互通口仅1.5km,东、西两面有绿水、西芹两个火车站,数个水运码头,500t级货轮可直航省城福州。全镇共辖20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07个自然村,16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7.1万人,其中镇属人口3.5万人。全镇土地面积251.1km2,耕地面积1400hm2,林地面积1.7万hm2。西芹镇是福建省重点工业卫星镇、省明星乡镇、省乡镇企业百强镇、省文明乡镇、闽北十强乡镇。地理位置优越,是南平市西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信息中心,具有“亚城市文化圈”美誉。 1西芹镇乡镇企业组成与发展现状 西芹镇主要产业有加工业、种植业、畜牧业、流通服务业。全镇现有18家林木加工厂、8家笋罐头厂、56家竹制品厂、6家机械制造厂、5家饲料加工厂、3家建材厂。全镇果树种植面积约866.67hm2,其中种植早种六号枇杷、日本板栗等优质果品种面积约200多hm2。蔬菜基地面积174.4hm2,稻菜轮作面积270hm2,年上市蔬菜总量达2600t,产值3000多万元。全镇有规模养殖企业20家,其中万头猪场2家、800头奶牛场1家,年出栏生猪6.8万头、家禽50多万只、蛋品700多t。流通服务方面,现全镇从事流通专业户达400多户,在省内外设有20多个流通窗口,建有延平区最大的笋菜批发市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西芹镇加快商品交易市场建设的步伐,努力拓宽商品流通的渠道。20多年来,全镇建成一大批设施比较完备、大中小衔接的商品交易体系,形成以西芹车队、龙盛运输、公交运输为依托的汽车运输业;以广本四位一体专卖店为龙头的汽贸业和以新力量医药为龙头的现代物流仓储服务业等工业产业化集群。特别是“十五”期间,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从事批零贸易业和住宿餐饮业及其他行业的个体工商户有741户,有以服装鞋帽为主的前溪路商业步行街,里面有才子、红豆等驰名品牌专卖店。又拥有品种齐全、种类繁多、管理规范、服务到位的西区农副产品交易市场,面积达1.52万m2,历来是闽北农副产品集散地,集聚了延平、建瓯、尤溪、沙县、将乐、顺昌6个县市近40个乡镇农副产品,并被列入全国“万村千乡”市场改造工程。同时西芹镇将在近期内启动建设闽北最大西区大型物流配送中心,该项目建成后,将充分发挥西区商品集散地的优势,建成一个集订单处理、仓储管理、流通加工、捡货配送于一体的中心,使之成为福建现代物流系统的重要结点。 2乡镇企业对西芹镇经济发展的贡献分析 西芹镇主要经济指标增长率的变化大概可以分为3个阶段。 (1)1996~2000年: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增长缓慢,工业总产值和工业企业个体数在正负增长率间波动,地方财政收入和财政总收入也处于振荡状态。这主要是由于乡镇企业在西芹镇刚刚开始起步,企业发展的诸多因素还不成熟,导致了这种增长率的正负波动。但工业总产值的正负变化也引起了地方财政收入的正负变化,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该时期乡镇企业已占据相当的比例,农业不再是经济的绝对主导因素。 (2)2001~2003年:西区开发大潮中,西芹人民思想解放,抢抓机遇,与时俱进,迈着开拓创新的坚实步伐,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步入了快车道。这一期间西芹镇的地方财政收入、工业总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迅速增长,年平均增幅分别为21.92%、16.09%、9.23%。经济总量(GDP)居闽北各乡镇前列,集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购买力和实际消费超过闽北各乡镇平均水平。仅2003年,年财政收入增长率、工业总产值增长率,人均纯收入支持率分别为41.18%、20.11%、10.54%,均达到10年来的最大。这一时期是西芹镇乡镇企业高速发展的时期,同时也奠定了西芹镇乡镇企业的坚实基础。 (3)2004~2006年:地方财政收入、工业总产值、农民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逐渐减缓,但仍然保持缓慢增长。地方财政收入、工业总产值、农民人均收入年增长率只有14.29%、12.05%、7.69%,比2001~2003年显著降低。到2006底,西芹镇固定资产投资13815万元,工业总产值57680万元,财政总收入1713.8万元,地方财政收入完成802.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19元,这表明乡镇企业是经济快速成长的主导因素,并在高速成长中伴随有不稳定因素。 总之,从2001~2006年来看,由于“十五”计划在西芹镇得到高度的重视,政府加大对乡镇企业的投资,为发展以乡镇企业为特色的地方经济,西芹政府提出了一系列的鼓励优惠政策,促使了乡镇企业数量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工业总产值和工业企业个体数稳定增加,从而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和财政总收入亦稳定增加,特别是2003年之后,乡镇企业在西芹镇的发展已趋于成熟稳定,农民年均纯收入趋于稳定的增长。同时地方财政收入和工业总产值增长速度的减缓,也暗含着乡镇企业在西芹镇增长潜力的下降。可见,乡镇企业产值激增和乡镇企业数量的增加,使地方政府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乡镇企业是西芹镇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进一步分别建立财政总收入(x1)、地方财政收入(x2)、农民人均收入(x3)与工业总产值(y)之间的关系模型,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经检验,所建立的模型均达到极为显著的水平,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农民人均收入与工业总产值之间的相关性也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这充分说明乡镇企业的崛起在西芹镇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乡镇企业总产值是地方财政收入和农民人均收入增加的核心动力,极大地带动了西芹镇经济的发展。#p#分页标题#e# 3结论与建议 1996~2006年这10年期间,西芹镇乡镇企业的总产值直接拉动了地方财政收入和农民人均收入的增长,为西芹镇地方经济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研究中也发现西芹镇的乡镇企业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一些企业资金投入盲目,技术和管理水平相对降低,员工素质不高,劳动生产率低,甚至个别企业为谋取自身的经济利益而不惜以破坏西芹镇的生态环境为代价,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合理投入资本要素。西芹镇乡镇企业必须抛弃主要依靠资本要素投入增加拉动乡镇企业产出增长的道路,应依靠技术进步,把固定资产投资的重点转移到技术更新和改造方面来。同时,必须采取各种措施提高乡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此外,要积极发挥乡镇企业外部的管理人才的作用,为乡镇企业管理现代化献计献策,努力实现西芹镇乡镇企业从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转型。 (2)提高劳动力利用率。西芹镇乡镇企业不能只靠单纯的增加农村劳动力数量来提高企业的经济产值。乡镇企业应该提高企业职工素质,要加强新生劳动力资源管理,将调节就业需求和推动职业培训结合起来,对新增的劳动力进行就业前培训,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工人队伍,特别是提高本乡本土的人才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能力,推动乡镇企业职工队伍整体素质有一个大的提高。 (3)依托本地优势,以本乡本土的人才和可再生资源为依托是乡镇企业发展的关键。利用可再生资源和本土的技术能人。善于挖掘市场前景广阔的产品,巩固原来效益好的乡镇企业的,并可以利用西芹镇的地理环境优势,开发高坪竹海生态旅游区等因地制宜地走环境友好型和有自身特色的乡镇企业发展的新路子。同时,西芹镇乡镇企业发展应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发展不能以牺牲西芹镇的自然环境资源为代价。只有这样,西芹镇乡镇企业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4)乡镇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政府应该是为乡镇企业提供优惠政策和资金和技术支持。同时,要对那些管理不善的企业给与帮助,对那些浪费西芹镇自然资源、破坏西芹镇的生态环境甚至危及人们生命健康的企业予以严厉的管制和处罚。 乡镇企业论文:乡镇企业生态问题及应对策略 作者:唐细语 乡镇企业是在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经济改革及发展进程中产生的,它是不同水平的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多种经济和个体经济,是多形式、多层次、多门类、多渠道的乡镇以下(含乡镇)合作企业和个体企业的统称。乡镇企业的崛起与发展在解决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增加农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并对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目前,尽管乡镇企业的发展建设和经济效益相比以前都有所降低,但是乡镇企业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是无法取代的。因此,关注中国乡镇企业的持续发展,特别是研究乡镇企业在发展中带来的农村生态问题不可或缺。 一乡镇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生态问题及其产生根源 (一)乡镇企业发展中存在的生态问题 1.“三废”污染。大多数乡镇企业为了更好地控制成本,以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排放的“三废”没有做任何处理,从而导致土壤、水质、空气中重金属及其它有害物残留量普遍超标(超过国家标准3-5倍),对当地农产品、水产品的品质与产量以及人、畜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例如,湖南岳阳汨罗江一带曾是一个“水清澈见底,鱼虾清晰可见,鸟儿满天飞,花草飘香”的地方,一直以来被人们称之为鱼米之乡。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受其排放的工业三废的影响,江、河、小溪的水、土质、空气被严重污染,很多地方蔬菜无法生长,果树得病,鱼虾灭绝,地下饮用水也受到严重污染。可见,乡镇企业的发展及工业“三废”的排放,对周边生态环境的污染己经十分严重。 2.噪声污染。噪声污染主要是由乡镇企业的生产加工引起的,其次,是交通运输与建筑施工引起的。乡镇企业由于受到多种条件的限制,采用的设备都比较落后,据调查,发现有93%以上的工厂设备噪声级大于85分贝,有48%以上的工厂设备噪声甚至大于100分贝,远远超过标准分贝(30分贝)。这样,不光使操作工人身受其害。而且厂外群众正常生活环境也受到严重干扰。从而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 3.资源浪费。许多乡镇企业由于受资金、技术、人才等种种条件的限制,往往都选择了所谓“投资省、见效快”,但污染严重、资源能耗过高的产业。第一、过度透支土地资源。一方面,很多个体乡镇企业占用了大量耕地面用于建造厂房用于从事生产加工,从而大大地减少了农业耕地面积;另一方面,乡镇企业的生产与发展对周边生态环境的破坏己经十分严重,主要表现为水土、空气被严重污染,从而导致农、林、牧、畜、水产品产量骤减、质量骤降。由于污染许多地方寸草不长,大片耕地变成了“死土”,失去了生机,这种工业污染治理的难度和成本也是巨大的。长此以往将导致上万农民丧失了维持生存和养育后代所需的农业生产资源与环境。对于一个农业大国或农业大省来说,耕地面积的大量减少和耕地质量的急剧下降,意味着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的生活将受到巨大冲击。因此,乡镇企业的发展严重制约企业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第二、过度耗费能源。乡镇企业生产中使用的原材料与设备、采用的工艺流程都是相对落后的,而且从业人员没有经过任何培训,导致生产效率低、生产中能耗大、产品合格率低;有些企业为了更好地控制成本,甚至私自占用或偷用农用电,不考虑节电节能,以上种种因素,将造成巨大的能源消耗与资源浪费,甚至还可能引发安全事故。 (二)乡镇企业发展中生态问题的根源 1.生态环保意识淡薄。环境教育在我国虽已开展多年,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重点一直在城市,对农村环境教育宣传工作还显得相当薄弱。农村环保宣传教育普及覆盖面不广,农民的环境意识淡薄,主要是环保价值观的缺失,缺乏环境保护与监督意识。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由于认识上的问题,认为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同时也不能意识到环境污染会对经济发展与生活产生严重影响,使得群众参与环境保护的自觉性不强、力度不够;另一方面,在农民急切致富心理和地方政府GDP政绩观的诱使下,把发展经济放在第一位,不惜造成巨大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2.经营条件的限制。乡镇企业虽然是改革开放的意外收获,国家对于它的发展还是给予过相当大的扶持,但由于范围广,环节多,加上制度本省的缺陷,导致扶持力度不够、落实难以到位。另外,由于财税制度的变化,使得乡镇企业从前享受的部分优惠政策逐步被取消,加重了乡镇企业生产经营的负担,使企业生产成本上升,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降低。融资困难,从而导致乡镇企业发展所需大量资金无法在短时期得到满足,造成乡镇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开拓市场困难,进一步阻碍了乡镇企业健康发展。因此,我国乡镇企业在发展之初,在行业、技术、设备、资金的选择上空间非常小,许多乡镇企业由于受到以上种种条件的限制,往往都选择了所谓“投资省、见效快”,但污染严重、资源消耗高的产业。所以,乡镇企业在经济效益增长的同时,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浪费在逐渐加重。事实上,许多乡镇企业产生的绿色GDP值为负,因为这种严重的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其治理与恢复的难度和成本将是巨大的。 3.环境管理的制度不健全。第一,环境管理难度大。“原子型”的乡镇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很多乡镇个体企业的生产没有得到相应部门的许可,且生产隐蔽性强,监管难度大,排污地点分散、单位排污量较小、转产频繁。使乡镇企业环境污染问题管理难度大,环境管理制度的执行成本相对较高,因此环境管理部门自身也不愿意把乡镇企业和大企业的污染治理投入等量齐观。第二,环保重心过于偏向城市。由于地方政府缺乏“城乡一体化”的意识,认为城市的环境保护比农村重要。事实上,城镇是所在区域的核心,而乡村是城镇经济、环境和生态的腹地,两者相辅相成;但目前我国对环境的整治仍然是重城市,轻农村。据调查统计,我国的污染防治投资几乎全部投入到城市和及其工业,而对农村环境和乡镇企业的工业污染问题没有引起重视,对污染的防治投入也非常小,导致乡镇企业工业污染日趋严重。第三、相关的政策法规不健全。一直以来,我国把环境保护的重点放在大城市、大工业和大工程上。以往己经制订的许多技术政策、法规和标准,主要是针对城市以计划经济为主、技术水平相对较高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显然不完全适合农村集体与个体经济、技术水平比较落后的乡镇企业。一是制度不健全。在我国现有的各类有关乡镇企业环境管理的法规中,专以乡镇企业环境管理为目的的立法较少,而且缺少规范化的实施细则,可操作性较差。二是执法监督乏力。大部分地区还没有形成乡镇环境管理网络体系,缺乏专门的环境保护部门;执法不严,处罚程度过轻,并且有些环保部门只收治污费,不治污。农村环保部门管理经费严重不足;另外,乡镇环保部门人员素质较低,其专业能力与执法能力难以适应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需要。三是政绩考核的错位。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反复要求各地切实重视环境保护工作。虽然,很多地方的领导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有较高的认识,但现行考核官员政绩的标准主要依据的是经济增长率,至于环境保护则不在考核之列,使得环境问题被忽略。#p#分页标题#e# 二加强乡镇企业污染治理的对策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推进节能减排,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走中国特色新型农村工业化道路,是促进乡镇企业可续持发展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一)强化农民的环保意识 解决我国农村最重要的乡镇企业的环境问题,其中一项任务就是开展农村环境宣传教育。一方面,利用各种媒体渠道,向农民宣传环保的重要性,污染的危害性及污染防治的方法和措施;同时,还应向农民多宣传环保法律、法规,引导农民成为环保卫士。另一方面,需重视农村教育,不断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公共意识和文明修养;使其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与自身利益的相关性,进而增强环保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环保意识的树立,需要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环境教育,帮助农民树立科学的环境价值观,增强全民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 (二)强化科学的绩考观 发展经济固然重要,但在资源日益溃乏与环境日益恶化的双重压力之下,如果单纯以经济增长率作为现行考核官员政绩的主要依据,那么都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发展经济,这种考核制度显然是不合理的。因此,树立全面的政绩考核观,建立环境保护政绩激励机制,要全面、综合评价政府部门的政绩,推动政绩评价的绿色化,把资源节约与环境的保护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使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能协调一致,关注绿色GDP值的增长。 (三)多元扶植 乡镇企业在资金、技术、人才等许多方面都较为缺乏,而解决生态问题,需要资金与技术,但是目前仅仅关注如何扶持乡镇企业的创业和发展,缺少与环境保护政策的相互配合。因此,建议政府的经济发展部门与环境保护部门应加强沟通和合作,努力实现乡镇企业政策与环境保护政策的有机结合,落实并完善相关税收优惠和金融支持政策,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走新型农村工业化的道路,达到效益高、污染少、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使乡镇企业的生态问题能得到有效解决。从融资担保、技术服务、信息提供等角度给予大力支持,并且将相关的政策落实到位,提高操作的透明度。合理规划,完善工业园区建设,降低乡镇企业尤其是个体企业进园门槛。使分散的“原子型”乡镇企业集中于工业园区内,以充分实现资源共享,从而产生治污的规模效应,降低治污的相对成本。 (四)引导规治 通过政府正确引导,积极引导企业技术升级、调整乡镇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力求所需能源及其它资源的输入最小化,减少废物排放,并进行回收利用,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最终实现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取得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从事环境保护工作的同志应该满腔热情地支持乡镇企业,帮助他们解决污染问题,从而使乡镇企业得到健康、持续发展。加大环保监察力度,乡镇企业的环境整治管理,要重点加强环境保护监督性监测,落实和完善资源及环境保护税费制度,强化税收对节能减排的调控功能,加强对乡镇企业执行产品质量标准、能耗限额标准和安全生产规定的监督检查,提高落后产能企业和项目使用能源、资源、环境、土地的成本。采取综合性调控措施,抑制高消耗、高排放产品的市场需求。
电气专业论文:建筑电气专业综合布线课程改革方法研究 依托建筑电气工程技术行业岗位能力需求,通过对相关企业人才需求调研,对已有就业的学院毕业生所从事的技术岗位技术要求调研,整合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进行课程改革。 1.课程改革培养目标与依托 《综合布线工程技术应用》课程的设置,联合黑龙江省安防协会、楼宇智能化行业指导委员会以及省内知名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企业,整合优势资源,联合进行课程开发,“行、企、校”联合制定课程标准。并对课程标准进行评估与论证,力争做到课程学习情境的典型性、完整性和通用性。在学习情境的设立上,以由易到难、由单一到综合情境思路,并参照工程实际设计学习情境。课程内容与企业施工工程项目相对应,将职业岗位要求的知识与技能融入本课程的教学内容。 2.课程改革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1)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六步法”进行学习情境的设计。 (2)参照综合布线实际施工进行课程设计,使学习情境最大限度地贴近工程实际。 (3)在教学工程过以工作角色进行考核,以真正楼控公司员工标准要求学生,体现职业性。 (4)学习情境既要有典型性又要具有扩展性,每个情境都有基本部分、扩展部分和学生自由发挥的创新部分。 3.课程改革的内容与任务 (1)课程定位与改革目标设定本课程是建筑电气工程技术或楼宇智能化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其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综合布线的基本概念、综合布线的结构、综合布线的工程设计技术、网络连接器的制作、配线架的安装等相关内容及技能。 (2)综合布线工程技术应用课程改革设计内容《综合布线工程技术应用》课程的改革原则:模拟真实工作场景,以任务驱动为载体,根据行业相关岗位工作需求,满足职业上岗证和职业资格证书,整合教学内容和多媒体教学资源,形成媒体资源库,合理设计工作情境和任务。《综合布线工程技术应用》课程的标准开发:依据行业标准设置教学内容,合理制定课程标准,科学设计课程目标、课程任务、课程内容、学习情境、教学模式、评价方法、教学建议等内容。《综合布线工程技术应用》课程的内容框架体系:本课程采用项目式教学,课程模式选择情境设计教学法,内容设计从简单到复杂,根据工程实际应用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要求,课程环节分为如下内容:①认识综合布线系统;②办公室布线施工技术;③办公楼布线施工技术;④小区布线施工技术;⑤网络综合布线工程设计;⑥网络测试与验收。 (3)课程资源建设设计设计并建立教学资源计划,开发课程任务改革教材,多媒体教学资源和相应的虚拟资源,建立习题库以及辅助网络平台。 (4)课程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改革①以实训基地为课堂,在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上,摒弃了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方式,而是遵循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实际操作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来对课程进行安排。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上网查找相关技术和应用资料的能力。引导学生将所学理论和技术应用到实际企业的案例分析中,从而使学生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所学内容。②尝试“校企合作”共育模式,参考企业培养模式。参考企业中培养工程师的过程,分出能力等级。引入企业考核标准,校企共同制定课程大纲,以学习情境为单位安排讲授内容和实训环节。 4.课程改革的特色 本课程坚持以学习情境为载体,以培养学生技能为中心,教学内容与岗位要求相适应,不断创新教学手段,解决本课程教学中实践操作性较多的问题,使学生易于理解和学习,能学以致用,全方位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在建设立体化的教学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化学习,以及在探索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考核等方面寻求突破,形成了较为鲜明的高职教育特色。 (1)课程内容与岗位技能需要全面接轨课程结合高职教育特点,把先进、实用的内容融入到课程体系中。以综合布线设计、网络综合布线工程管理、网络综合布线工程验收综合技能为主线,培养学生五大关键能力,即思维创新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网络综合布线设计能力、网络综合布线工程管理能力和网络综合布线工程验收能力。 (2)始终贯彻“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教学模式课程安排以项目任务过程为导向,贯穿整个课程,任务设计以真实工作需求角度出发,符合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教学设计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主管能动性,提高教学质量。课程设置符合行业资格要求。 作者:谢吉龙 单位: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 电气专业论文:自控与电气专业论文 一、建设实践 1.课程体系建设 自控与电气专业群构建了融企业用人标准、技能大赛标准、职业资格认证标准和学校教育标准于一体的课程体系,并把西门子国际化认证SMSCPLevelIMechatronicSystemsAssistant中课程与LevelIIMechatronicSystemsAssociate中课程内容进行了本土化移植。课程体系由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以及专业实践与创新课程组成,其中专业课程包括通用技术平台课程、专业技术平台课程、专业技术课程与专业方向课程。通用技术平台课程有《机械制图与CAD》和《机械基础》。专业技术平台课程有《电工技术基础》《电子技术应用》《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电工技术应用》《传感检测技术》《单片机技术应用》和《PLC控制技术》。群内所有专业的学生都要学习这几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机械工程基础应用、电气工程基础应用和工业控制器应用能力。这些课程教学始终坚持7个原则:一是教学目标是能力目标;二是教学过程以学习者为中心;三是教学内容围绕实践活动或某一典型工作任务来展开;四是教学过程就是评价过程;五是教学活动面向差异化人群,因材施教;六是教学场所多样化,包括企业生产车间和学校的实训室;七是教师呈现团队化。专业技术平台课程教学,要求每一位任课教师做到“五统一”,即统一课程标准、统一教材用书、统一集体备课、统一教学内容和统一考核评价。 2.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建设是专业群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本保障。学校自控与电气专业群对实训基地建设进行了顶层设计与规划,由电工电子平台、西门子技术培训中心和新能源研究室等组成,可以面向校内学生教育教学、面向企业人员技术培训、面向校内外职业资格认证和科研创新。其中,电工电子平台不仅能满足整个学校不同专业群电工电子课程教学,还可以开展低压运行维修电工、维修电工中级和维修电工高级职业资格认证,由电工、电子、电气拖动等10余个实验室和实训室组成。西门子技术培训中心由PLC、过程控制、液压气动、变频调速、组态技术、集散控制系统、全集成自动化、安全型控制系统和PCS控制系统等20余个实训室组成,配置有西门子s7-200、300和400PLC,MM440与G120变频器,TP177b触摸屏等,同时引进了罗克韦尔、施耐德、三菱和欧姆龙控制器和驱动器等。该中心不仅能实现校内学生“熟悉一种、会用一种和了解一种”工业控制器应用的基本目标,还能面向SMC、博世力士乐和北京地铁等国际化大企业技术骨干开展技术培训和交流。通过与清华同方和南京康尼等企业合作,建设了新能源研究室,引进了高效电机节能实训设备,建立了校中厂的产学研一体新模式,实现了实训基地向生产型转变,让教师和学生真实地参与到企业产品生产过程中去,全面促进教师和学生的能力发展。 3.技能竞赛 技能竞赛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坚实平台,是打造师资队伍的重要途径,是提升职业院校办学水平的关键抓手。学校自控与电气专业群建立了“校级、市级和国家级三层级技能大赛”工作机制,成立了学生比赛梯队和指导教师团队,并出台了相应管理办法。校级和市级技能大赛参赛和训练由各个系部负责,国家级技能大赛参赛和训练由学院统筹。学生以能参加比赛梯队训练为荣,采取第二课堂学习的方式,每天利用业余时间来到实训室学习和训练,指导教师对这些学生进行辅导。自2011年以来,学生参加高职组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安装调试、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和中职组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单片机控制装置安装与调试、光伏发电设备安装与调试5个项目的全国比赛,累计获得全国一等奖6项(其中一等奖第一名3项,一等奖第二名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参加全国电力行指委新能源专委会2014年“康尼杯”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安装与调试技能竞赛,获得全国一等奖。参加2014年第九届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获得华北赛区二等奖。通过比赛,加快推进了自控与电气专业群教育教学改革,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团队合作意识,提升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 4.柔性化人才培养 柔性化人才培养,是指学校和合作企业双方根据教学目标把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采用多学期分段式或几天在学校几天在企业工学交替的方式来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和考核评价。学校自控与电气专业群和北京中核东方控制系统工程有限公司(简称CNCS)开展了学生跟岗实习,11机电班学生从第三学期开始每周休息一天、三天在学校、三天在企业——周日、周一、周二在学校学习理论和实训,周三、周四、周五在企业进行岗位工作实践训练。企业为每位学生上保险、提供工作午餐并补贴生活费800元/月/人。在学校,学生要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在企业,学生要服从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跟岗,介于认岗与顶岗之间,与德国双元制相似,是一种人才培养的过程创新。跟岗,对学生来说,让学生更早地知道为谁学、学什么和怎么学。跟岗过程中,学生要处理好这几种关系:学生身份的双元化——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指导老师的双元化——有时是学校老师教授理论和实训,有时是企业师傅带着实践操作;学习场所的双元化——有时在学校实训室,有时在企业生产岗位。这样,学生要把理论和实践进一步结合,用学校的“学”来指导企业的“用”,带着企业“用”过程中遇到的一个个问题走进学校“学”的课堂,并把学校的学习生涯规划和在企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有机结合起来。在2013版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中,学校自控与电气专业群探索了多学期分段式柔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即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系统构建课程体系,集中式、交替式、阶梯式和柔性化安排企业实习,学生的学习活动由“学校学习1—企业认岗—学校学习2—企业跟岗—学校学习3—企业顶岗”工学交替多学期分段式构成。集中式是手段,即安排整块时间到企业实践,更便于企业生产和学校教学管理。交替式是过程,即把学校的“学”和企业的“用”交替进行,相互促进和相互补充。阶梯式是目的,指一年级认岗训练基本技能,二年级跟岗训练综合技能,三年级顶岗训练生产技能。“柔性化”的基本要求是“校企融合、工学交替、理实一体、学以致用”,其特色是理实一体化、校内外指导教师团队化、教学场地多样化和考核评价元素多元化。 5.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内培外引和压担子着力打造师资队伍。近几年,学校自控与电气专业群共派出14名教师到德国、芬兰、台湾等地学习职业教育新理念和进行国际化交流,共派出15名教师到企业一线锻炼,派出2名教师作为专家参加潍坊地区专业办学水平评估,外出业务学习与技术培训达600多人次,邀请专家和知名学者到校做高水平报告讲座20余人次,引进高水平人才11人。启动“名大师软引进”项目,邀请机器人农民发明家吴玉禄走进校园,和校内教师一起组建团队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与汇龙森国际企业孵化(北京)有限公司共建自动化产品系统运行与维护平台,开展科研合作。 二、结语 秉持“专业建设成就个人发展,个人发展推动专业建设”的理念,成立了专业教学团队,谋划、落实和推动各项工作。以企业员工培训、教育教学成果奖申报、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教改和科研立项、学生毕业设计指导等活动为抓手,鼓励大家勤奋工作和精诚合作。先后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北京市教学名师2人,市级先进个人2人。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中,1人被评为教授,6人被评为副教授。 作者:黄敦华 刘增辉 张文涛 单位: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电气专业论文:建设工程电气专业论文 1电力建设工程中电气专业与土建专业的关系 电力建设工程中电气专业主要承担电能生产与输送并对电能加以分配的工作。土建施工则较为独立,据建筑本身的特点展开基础设计,从而完成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电气专业中的电力设备安装和电气管线铺设与土建专业密切相关。土建专业与电气专业具有各自的专业性和独立性,同时两者又相互制约、相互配合。 2电力建设工程中电气专业与土建专业配合施工重要意义 电力建设工程施工过程中包含许多专业工程,需由不同专业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施工过程的。这些专业有着多方面的相互关联,只有这些专业之间相互配合,协调工作,才可以保证整个工程的顺利完成。电气专业和土建专业关系密切,具体施工中,电气专业相比土建专业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如果不同专业的施工人员不相互配合,则会出现干扰、影响对方工作的情况,十分不利于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因此,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重视各施工项目的协调与配合,对于顺利完成整个施工项目十分必要。在展开施工时,必须对土建专业与电气专业的配合施工给予重视,为工程的顺利施工提供保障。 3现阶段电气专业安装施工和土建专业施工存在的问题 3.1施工材料的质量问题 在电力建设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施工材料质量好坏直接影响整个工程的质量。现阶段,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施工材料质量不合格的问题。因此,在工程施工过程需要对所有材料进行及时验收,实现严格质量把关。土建工程中的施工材料质量问题会导致电气专业的绝缘性差、温度系数大而熔点低等问题,从而影响整个工程的顺利进行。 3.2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 我国电力建设工程施工人员整体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大部分施工人员并不具备专业施工技能,设备操作不规范。目前,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很多电气专业施工人员掌握电气专业知识,而对于其他专业的施工知识并不了解。还有一部分电气施工人员具有较丰富的现场施工经验,电气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不够,对于施工设计图纸理解不足,经常导致电气工程的预留管道位置错误等。在电力工程的建设施工过程中,在预埋管线和电力设备施工时,其施工人员要有一定的电力工程专业知识。通常,土建专业的施工人员属于土建施工人员,并不能够顺利完成电气专业的电力设备安装和管线预埋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工程建设过程中,不同专业对彼此之间了解不全面就会导致相互影响、彼此限制的情况发生。 3.3施工过程的问题 电气专业和土建专业配合施工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果电气专业的管线和设备安装过程中出现问题,则会留下安全隐患。施工过程中施工企业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反馈检查工程质量。电力建设工程施工企业需要培养具有现代施工安全管理理念的施工人员,做好施工工程的监督管理工作,对电气专业的管道铺设、设备安装等及时检查,保证施工安全和质量。 4电气专业与土建施工配合的建议措施 4.1提高施工人员综合素质 电气专业的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之中,不仅需要可以看懂本专业施工设计图纸,还需要看懂土建专业施工设计图纸,了解土建工程的施工方法和施工工艺,保证电气专业和土建专业的相互协调。同时,土建施工人员必须对电气专业的预埋管道和预埋件等进行及时了解,一旦发现不合格产品,及时提醒电气专业施工人员进行调整。工程施工过程中,应对施工人员进行专业培训,让施工人员了解并熟悉非本专业的施工知识。组织不同专业的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相互配合施工,提高施工人员专业素质和协调能力,实现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电气专业和土建专业的相互密切配合。 4.2加强对施工材料的审核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电气专业和土建专业应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施工材料不合格问题。在电气专业施工过程中,要合理选用电力施工设备,保证电力设备正常运作。同时,电气专业的施工人员要提高现场设备利用率,降低施工成本,有效提高工程整体进度。 4.3电气专业与土建专业施工在施工准备阶段的配合 在施工准备阶段的项目设计阶段,电气专业设计人员应向土建专业设计人员提出自身的要求。在土建工程施工展开时,电气专业技术人员应同土建施工技术人员协同起来,对电气专业和土建专业的施工图纸开展共同审查,减少差错的出现。电气专业的安装人员要全面、深入了解土建工程的施工图纸,学习与土建施工进度相应的施工技术,对于梁柱及屋面、地面的连接方式熟悉掌握,将连接方式与电气专业的安装方法进行校对检查,确保工程中电气专业的安装方法适应于土建工程施工。在展开土建工程施工时,应提前准备好电气专业安装过程所需配件并做好预埋件和预埋管道的准备工作。 4.4电气专业与土建专业施工在土建施工阶段配合 在土建施工展开时,应按照土建施工中混凝土浇筑的进度要求逐步开展电气专业中预埋管件和管道预留工作,这是电气专业施工工作的关键。在土建工程施工中,完成搭设模板之后,主要的工程就是放线工程,放线工程应根据预留管道,大型设备、配电箱盘、插座等的位置及尺寸放线。在底筋铺设完成后,就可以开展管道铺设,对预埋构件合理放置并充分加固。最后的封模工作之前需要对前两个工作开展质量检查,一旦发现不足之处要及时给予有效修正,同时做好土建专业和电气专业施工的交接。确保各处符合相应要求之后开展浇筑混凝土工作。 4.5电气专业与土建专业施工在土建施工后期阶段配合 在土建施工后期阶段中电气专业和土建专业的加强配合,还应体现在完成墙体防水之前的电气设备安装过程中,防止电气专业设备安装过程破坏建筑的防水层。同时,应一次性完成穿墙布设电缆工作。因为如果一旦导致土建施工发生返工现象,防水处理的难度就会大大增加。因此,土建施工人员和电气专业安装人员应事先提前核对好施工图纸。 5结束语 电力建设工程施工是一个专业性强、高度复杂的施工过程,需要多种专业安装相互配合,合理安排施工顺序。采取有效技术措施完成不同工种之间的配合,加强协调管理。从而使电力建设工程整体施工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电气专业和土建专业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实现两者的配合施工,从而保证整个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保障工程的施工安全、质量、进度和工艺。 作者:林远洋 单位: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浙江火电建设有限公司 电气专业论文:教学改革电气专业论文 一、电类课程理论教学改革 理论教学的首要任务应是使学生理解电类课程对其以后学习、工作的意义;其次,应结合电气专业所涉及的技术领域的发展、课程所涵盖的内容表明所授电类课程的重要性,不仅从观点,更从知识点的交叉来说明该门课程和电气专业其他后续课程的联系,进而达到增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的目的。1.电类课程的理论讲授。理论讲授是学生获取课程知识的最为主要的途径,也是学生建立该门课程知识体系能力的最重要的来源。通过三年来在数字电路课程的讲授经历发现,很多学生的前期电路理论知识薄弱,甚至对模拟电路中的相关知识及二极管、三极管的基本理论也不扎实,如果直接讲授课本知识,将难以取得效果。于是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先将整个数字电路课程所涵盖的内容进行区域划分,让学生了解该门课程所需要讲解的内容;然后再将本门课程所涉及到的前期的电路理论和模拟电路的知识也加入进去进行二次划分;同时在具体讲授所划分的每一个部分时,不仅给出此部分的知识点与本门课程其他知识点的联系,更给出电路理论和模拟电路课程的相关知识点的体现。而限于自身单门课程讲授时间的限制,最后更是应针对性指出与本次课程知识相关的其他电学课程的知识点的章节,强调学生下课复习。笔者的这种讲授方法,在本校学生中有较大影响,学生普遍反应,虽然课程学习内容较多,学习任务较重,但学生接受起来也相对较为容易,效果也较好。2.电类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基于笔者的数字电路及电路理论相关教学经验,发现当前数字电路,教师更偏重EDA软件的教学;虽然EDA的发展使得可编程逻辑器件越来越流行,但电气专业的学生应该加重硬件电路的理论和实践的训练,先理论教授,然后再利用Spice相关软件进行仿真以使学生建立理论知识的联系,同时将电路知识形象化。以数字电路教学为例,具体做法是,课堂讲授时,从数字信号开始,逐步讲解门电路的具体组成形式(如TTL、CMOS门电路的构成形式以及相关理论分析),然后引入模块化的概念,以功能模块的形式来讲解整体功能性电路的构建形式,最后以具体的数字芯片来讲解芯片的构架、使用以及芯片与芯片连接时所需要注意的问题。在每一个部分,只要涉及到电路的组成形式,都要求学生使用Multisim或Pspice进行电路仿真,从而从基本的电路理论来了解电路中每一点的电流电压参量,进而完成整个电路的理解。而在扩展到芯片级别时,则采用系统电路仿真,从而使学生从关注单个元件的功能到关注器件功能,进而了解整个系统的工作原理,实现硬件电路的设计与制作。在完成上述的教学内容的教学后,针对每一部分进行知识点的总结,同时,辅以作业、答疑、课堂讨论以及软件仿真、实验等多种方法来对所讲授的知识进行巩固;同时,在讲授完所有部分的知识后,再对所有的知识点进行整体的系统性地串联回顾复习;这种讲授方法更容易降低甚至于消除学生对数字电路的畏难情绪,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潜能。在笔者的课堂上,只要是按照上述流程走下来的学生,一般都无需专门进行课前预习,即可掌握本门课程。 二、评价体系改革 电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必然需要有配套的评价体系的改革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实践中发现,实行多重考核制度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该评价方式具体为,课堂考勤占总评成绩的10%,作业占10%,课堂讨论(含小测验)占10%,实践作业(主要为仿真)占10%,期末考试占60%;三年来,学生听课认真程度和到课率均有大幅度提高,基本到课率一直维持在99%以上,学生也更重视课程的学习,课堂气氛以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均有相当大的改善。电气专业电类课程的教学是一项艰巨工作,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注重将电类各门课程的理论知识相结合,指出各门课程之间的联系。同时,结合教师的科研经验,给出所讲授的知识在实际研究和工作中的应用。最后,结合科学的评价体系必能使得学生良好地掌握各门电学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不断引入思考教学方法,探索教学模式,顺应时代和科学发展的需求,结合素质教育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 作者:徐建 吴玉莹 单位:湖北省武汉轻工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电气专业论文:分层教学电气专业论文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科技技术的浸透,电气专业的基础知识以及专业知识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多学科融合、国外先进技术、计算机控制系统和PLC的广泛应用使我们压力倍增,对相关技术工人的需求与日俱增。学生毕业后,不仅需要教育部颁发的学历证明,还要有劳动部颁发的电工证。但是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培养出的学生,会出现学生理论精通,但实际技能缺失的情况,不能适应未来社会产业结构和就业市场变化的需要。大批电气应用型人才的短缺,对职业技术教育提出更高要求(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高职院校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的变化为导向,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技能,还要培养学生从事电气自动控制系统、工业或工矿电气控制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技术管理等实际工作能力。教学体系改革是培养实用技术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根本途径,只有改变传统电气专业的培养方式,优化课程体系,分层教学,才能使学生适应未来就业市场和产业结构的变化。高职院校电气专业注重培养该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研究、设备管理和销售等方面的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电气专业的教学方式、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改革可以推动高职院校电气专业课程改革的研究,解决长期以来高职教学内容难以摆脱传统教育的枷锁、学生的实际水平不能满足要求等问题;加强高职教育中双证书教育模式的推行,把职业认证与专业课程相结合,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结合,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结合,把教育和就业联系在一起,个人和联系在一起;构建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促进高职院校教学内容改革,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院校与企业合作开发课程,建立新的课程标准,加强职业教育培训,规范教学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对构建有中国特色的高职业教育体系起到引导作用。总之,课程的选择及培养方式将直接影响培养目标的实现,电气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势在必行。 二、因材施教及分层教学 1科学分层 对于成绩优异、能力较强的优等生,要在夯实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对其实践动手能力的开发与培养和理论探究方面的引导,完善他们对于电气学科的理解,使他们最终朝着综合型人才方向发展,成为社会建设的主干力量;理论水平较弱,操作能力强中等生,教师要监督他们的课堂理论学习,在课堂上重点提问这类学生。相反,对理论学习比较擅长,实践方面较薄弱的学生,教师应采取有效的引导,多组织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操作机会,通过重点培养提高中等生的实践水平;学困生一般对学习没有兴趣、没有自信,对于这部分学生,教师首先要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对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即从电气方面的基础知识入手,让学生掌握其中的基础的理论与技能性知识。为了能让学困生积极探究、主动学习,实现积极教育,教师平时多鼓励性学生,让学生有学习的自信。 2制订科学的教学计划 分层教学的主要环节就是制订教学计划,培养目标的多元化与分层教学紧密相连。根据教学大纲,制订出合理的教学计划,争取实现学生的多元化培养。 3分层备课,分类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要参照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备课,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区别基本要求和较高要求,设计分层教学的过程,落实分层教学目标;在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基础上,根据学生层次的差异采取不同方法进行有效的帮助和指导,把握好授课的起点,做好知识衔接过程,让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学习,都会学习;也可以成立课外学习小组,加强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引导,尤其照顾好学困生,促进学生由学困生向学优生的转化,整体提高学生素质,使学生特长得以发挥。 4制定不同教学目标 对准备深造的学生,依据升学考试制度和考试大纲,加强语数外等文化基础课的学习;准备就业的学生,教师需要加强职业技能训练。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考试标准,教师要为学生的发展创造尽可能多的条件,让学生能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对自己作出客观认识。 5动态管理 为了保证学生最佳发展,学生层次确定好后,不能让学生一直停留在一个层次上,因为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的把握不准确。学校可通过适时调整,允许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在合适的阶段重新定位,最终让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三、课程改革的探讨 1明确课程改革的目标 电气专业高职教育培以社会需求为依据确定培养目标,使课程内容符合社会的发展,结合生产,满足经济发展需要;培养出的学生要具备熟练的职业技能、认真的工作态度、创新精神、扎实的专业知识,是面向生产建设和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率适应社会发展和就业市场的需要;高职院校的学生要掌握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在获取学历证书的同时拿到一个或多个职业资格证书。 2建设专业核心课程,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 打破传统课程模式,转变为以项目为主体建设专业核心课程,学生在完成项目的同时,相关理论知识和职业能力也得以加强。应对现有的电气专业课程结构进行梳理,重新调整专业课程的结构,依据职业技能来确定课程内容,即根据课程内容改革的需要将核心课程体系划分为基本素质、基本能力、核心能力三大模块。校方和企业共同确立电气专业专门化方向,开发相应岗位的模块课程,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结合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围绕工作需要进行。例如电气核心课程“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控制技术”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以恒压供水系统为教学载体,将控制对象分为九个学习模块。 3确定课程改革的后的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电气专业课程设置必须从岗位需求出发,要以工作任务为引领;通过课程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要求更注重应用实践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同时满足教育发展规律和职业教育的特征;从岗位需求出发,培养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例如,在必修课设置实用性强的课程,强化学以致用的思想,如电气CAD、电机与拖动、PLC及应用、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等课程。 4师资力量的建设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重视实践,联系实际,保证教学向健康的建设方向发展,了解当前社会对电气专业的需求,根据需求重新结合电气专业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理论联系实际。为提高学校的师资力量,加强专业师资队伍的发展,可以重点引进电气专业知识扎实且精通实际操作的人才,并鼓励在职教师进修;引进企业高级技术人才,对其进行教学培训。 5考核方式的改革 电气专业可以制定理论与实践成绩考核表,教师依据理论、实验和实习考核细则,评定出学生综合成绩。理论考核注重过程考核,将平时、其中、期末综合考核三个阶段相结合,考虑课后作业、课堂表现、出勤情况等因素,考核会从知识能力和态度两个方面进行评定,并按一定权重计入课业考核成绩;实践考核以实训成果、报告质量、设备操作按一定比例相加计算。考核工种有电工和无线电装接工,学生可以根据喜好和自身实际选择1~2个工种进行职业技能鉴定考核。职业技能鉴定考核通过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计为满分,未通过或者不参加的不计分。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若要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的现状,改革已迫在眉睫,只有在分层教学和课程改革的基础上,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才能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理论扎实的应用型人才。 作者:哈斯花 单位:赤峰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械与自动化系 电气专业论文:校企合作电气专业论文 一、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的创新 成立由行业的专家和企业家、企业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学校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跟踪电气技术发展,定期对电气自动化专业出现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及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制定本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和要求,并在参照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基础上构建工作过程导向的电气技术专业全新的课程体系。坚持以“人才培养与岗位零距离”理念为办学主线,淡化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实训课的界限,按照“教、学、做”一体化的要求,推行模块化教学模式改革。 二、教学内容和教材的改革 当前,中职学校主要采用国家统编的教材,由于国家统编的教材更新周期较长,教学内容较技术发展速度相对滞后,致使有些内容学而无用,既浪费了教学资源又打击和挫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所以,教材改革应该遵循“以产品带教学”、“以实验带教学”、“以技能带教学”的原则,根据专业建设委员会确立的教学体系,以教学模块为单元编写出版相应的校本教材和实验指导书。 三、校企合作,为教师的业务锻炼和业务提升搭建了平台 通过成立校外实习基地既解决了学生的实习、就业问题,还为各专业教师提供了学习锻炼、提升素质的机会。学校采取挂职锻炼、跟班实践、参观考察等方式,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相关教师参与实习基地建设。教师在参与的过程中专业能力水平得到回报;专研能力提高更有动力;教师亲历实践有利于教学内容实用;同时了解企业的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了解企业用人规格,便于学校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提高教学实效。各专业教师通过进厂学习锻炼,业务水平和新技术的应用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使学校“双师型”教师不断增加,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四、充分考虑企业利益形成稳定合作 通过校企合作,能够大大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具体表现在:通过校企合作培训机制可以提高企业职工队伍的素质,为企业储备大量的优秀的可用之才;通过校企合作使培养的人才适应企业、行业、社会的需要,缩短员工和企业的磨合期,降低企业的培训成本和劳动成本;通过校企合作可以有效地减小企业员工的流动性;通过校企合作为企业培养了一批熟练的劳动力,企业不必再花人、财、物进行上岗培训。学校专门培养出来的劳动者,他们熟知企业文化,懂得生产技术,具有良好的文化、思想素养,具有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加强校企间的合作,为企业“量体裁衣”式地培养后备劳动者不失为一种最有效的方法,定能有力地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五、完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运行管理机制,保障基地顺利运行 为建立稳定运行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保障实习实训教学效果好质量高,在校企联盟平台下,由专业直接与企业进行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在建设的过程中校企共同负责,达成利益共享、相互支持配合的互惠互利机制,资源共享、基地共建机制,管理机构共建、基地运行共管机制。校企双方共同成立基地实习实训管理中心,制订各岗位职责,各司其职,校企及时沟通,保障基地建设与运行的顺利进行。校内职能部门配合基地管理中心机制,教研室负责实习实训计划及专业教师具体操作机制、经费保障机制、实习实训项目化制度、实习实训基地考核评价机制的实施。 作者:李凡伟 单位:山东省邹城市技工学校 电气专业论文: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下电气专业论文 一、意义 以上问题的出现,虽然与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自身的素质有关,但更为重要的是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电气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落后,已不适应目前电气行业的社会需求,由于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后,导致课程体系的落后,特别是专业核心课程结构和教学模式不适合现代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为此,从中等职业教育出发,把电气专业“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与实践作为一个课题,目的是通过研究创新电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将“阶梯式”培养模式用于实践中,改进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模式,推广一体化教学和项目教学,并为中等职业学校电气专业撰写数套实用的校本教材,具有很深的现实意义。确立适应社会人才需求的“阶梯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将社会的需求与学生的学习需求有机统一,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掌握电气行业相关知识技能;主干学科编撰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校本教材,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与从业能力;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强化学生技能操作,加大学生实习力度,让学生通过探索操作,将理论知识灵活运用,提高学生的自主性与创新能力。 二、成果 1.形成了电气专业“阶梯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对接产业(行业),参照职业岗位要求,制定了0.5+1+0.5+1的“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企业教学资源和网络资源,创新教学和学习方式,实行分学期、阶梯式的教学组织形式,将学校的教学活动与企业的生产过程进行紧密结合,从基础知识和技能开始,逐步实现了从生手到硬手,再到高手的过程。创新了人才培养评价方式,形成学校、行业部门、用人单位等共同参与评价的多主体评价模式。 2.校本教材的开发校本教材开发、研究,要坚持以人为本 强化“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的职业理念,校本教材的开发体现了“阶梯式”,结合电工职业标准,开发初级工教材、中级工教材和高级工教材,合理整合了专业课程,形成了模块化的组合课程,增强了专业课程教材的实用性和适应性,实现培养目标与社会对人才要求的对接。 3.“阶梯式”实习计划及考核标准 实现就业学生与企业对接的“零距离”接轨,就必须加大学生的实习力度,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为此制订“阶梯式”实习计划和考核标准。实习项目由易到难,从初级到中级逐渐提高难度。技能考核标准实现“周过关、月过关、学期过关、学年过关”。我们正在实施与完善中,而且初见成效,学生反映较好。 4.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水平,还要寻求一种新的更适合学生学习与提高的教学模式,能够学为所用。要进行探索和改革,将一体化教学、项目教学模式,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将教材内容与实践需求结合起来,形成技能导向,模拟现实,突出实用,恰当地运用到平时的教学中,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日后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通过以上的改革与实施,初步形成了中等职业学校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并付诸于实施;开发了电气专业核心课程的校本教材并投入使用;形成了“阶梯式”的实习计划和考核标准;改革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推广了一体化教学和项目教学。学校将主动探索并实施电气专业“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开创中职电气专业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作者:庞国辉单位:辽宁省凌源市职业教育中心 电气专业论文: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电气专业论文 一、意义 虽然与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自身的素质有关,但更为重要的是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电气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落后,已不适应目前电气行业的社会需求,由于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后,导致课程体系的落后,特别是专业核心课程结构和教学模式不适合现代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为此,从中等职业教育出发,把电气专业“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与实践作为一个课题,目的是通过研究创新电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将“阶梯式”培养模式用于实践中,改进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模式,推广一体化教学和项目教学,并为中等职业学校电气专业撰写数套实用的校本教材,具有很深的现实意义。确立适应社会人才需求的“阶梯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将社会的需求与学生的学习需求有机统一,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掌握电气行业相关知识技能;主干学科编撰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校本教材,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与从业能力;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强化学生技能操作,加大学生实习力度,让学生通过探索操作,将理论知识灵活运用,提高学生的自主性与创新能力。 二、成果 1.形成了电气专业“阶梯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接产业(行业),参照职业岗位要求,制定了0.5+1+0.5+1的“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企业教学资源和网络资源,创新教学和学习方式,实行分学期、阶梯式的教学组织形式,将学校的教学活动与企业的生产过程进行紧密结合,从基础知识和技能开始,逐步实现了从生手到硬手,再到高手的过程。创新了人才培养评价方式,形成学校、行业部门、用人单位等共同参与评价的多主体评价模式。 2.校本教材的开发校本教材开发、研究,要坚持以人为本,强化“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的职业理念,校本教材的开发体现了“阶梯式”,结合电工职业标准,开发初级工教材、中级工教材和高级工教材,合理整合了专业课程,形成了模块化的组合课程,增强了专业课程教材的实用性和适应性,实现培养目标与社会对人才要求的对接。 3.“阶梯式”实习计划及考核标准实现就业学生与企业对接的“零距离”接轨,就必须加大学生的实习力度,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为此制订“阶梯式”实习计划和考核标准。实习项目由易到难,从初级到中级逐渐提高难度。技能考核标准实现“周过关、月过关、学期过关、学年过关”。我们正在实施与完善中,而且初见成效,学生反映较好。 4.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水平,还要寻求一种新的更适合学生学习与提高的教学模式,能够学为所用。要进行探索和改革,将一体化教学、项目教学模式,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将教材内容与实践需求结合起来,形成技能导向,模拟现实,突出实用,恰当地运用到平时的教学中,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日后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通过以上的改革与实施,初步形成了中等职业学校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并付诸于实施;开发了电气专业核心课程的校本教材并投入使用;形成了“阶梯式”的实习计划和考核标准;改革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推广了一体化教学和项目教学。学校将主动探索并实施电气专业“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开创中职电气专业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作者:庞国辉单位:辽宁省凌源市职业教育中心 电气专业论文:项目教学电气专业论文 一、注重项目教学,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项目化教学打破了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内容,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融合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在设置项目课程过程中以产品、工作对象、操作程序、设备或系统的结构、岗位、典型工作情境等为逻辑线索而展开。例如本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电气控制与PLC技术》结合工作实际选择了四个项目作为教学载体,每个项目都是经过调查电气技术应用专业岗位所选定的。对其每个项目的控制对象进行任务分解,分为若干个学习任务。我们通过项目教学法用四个步骤完成教学,为了更好地说明,我们用三相异步电机Y/降压起动控制项目举例说明其实施的流程如下: (一)明确目标 1.在三相异步电机Y/降压起动控制项目中:触动启动按钮SB2后,电机先作星形连接启动,经延时6秒后自动换接到三角形连接运转;触动停止按钮SB3后电机停止转动。 2.明确重点和难点:本次项目的重点在根据电路图连接硬件电路,难点在梯形图程序编写。 (二)项目实施 1.理解任务 制定方案将学生以3人为一组分为小组并定好组长,在教师的带领下用已学知识完成: (1)项目分析 a.硬件电路分析; b.动作过程分析; c.定时器的应用。 (2)制定方案 a.输入/输出分配表; b.输入/输出接线图; c.梯形图程序。 2.确定方案,师生交流 a.各小组讨论确定输入/输出引脚的选用,完成输入/输出分配表绘制; b.根据已确定的输入/输出分配表完成输入/输出接线图,便于实际连接电路不出错; c.根据输入/输出分配表,结合电路的控制要求编写梯形图程序。 3.项目实施,完成任务 a.各个小组根据自己确定的方案,根据接线图连接硬件电路,将梯形图程序输入到计算机中进行转换,写入PLC,最后运行; b.首先在不带负载的情况下运行,通过程序监控并对照I/O分配表及接线图验证程序是否正确性; c.程序运行正常后连接负载,观察电动机运行情况是否满足控制要求; d.教师走到学生中间观察学生情况,对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尽量不主动提出,让他们自己通过讨论发现,必须确保线路连接正确后才能通电调试。 (三)项目检查,组组对比 a.各组之间相互检查,对于没有运行成功的小组,其他各组一起帮助检查出错原因。 b.教师检查学生完成情况,同时对于在各组检查讨论后但项目实施任然没有成功的小组,教师找出运行失败的原因,同时对典型问题给予全班同学进行讲解。 (四)师生交流 评价提高教师再次强调项目实施中学生常犯的错误,同时评价学生表现,对各个小组中程序最简洁,线路连接最美观的小组进行表扬,对存在不足的小组提出改进意见。 二、改变评价方式 引入“三评合一”评价模式传统教学成绩评定对学生的评价往往具有片面性,用理论考试的成绩,决定学生成绩的优劣,“应试”痕迹明显。而项目教学法,抛弃单一的总结性评价,通过项目过程评价,每个项目、任务都由标准、评价主体和评价过程等三方面组成。评价标准:立足社会需求,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对接,课程标准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协调一致;校内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对接,使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紧密切合企业实际;社会反馈与用人单位对接,使所培养出的学生能得到社会认可。评价主体:不仅有学校和教师,还有学生、企业、社会。评价过程:不仅要落实教师评价和学校评价环节,更要落实学生自评、互评和社会评价环节,并建立学生自评、互评和社会评价的规范程序及方法体系。最终,综合评定每个学生的成绩。教学不是教的问题,而是让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我们要在教学中给学生营造一个平等、民主、活泼的学习氛围,教会学生轻松学习,努力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出符合知识经济时展所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合格人才。帮助学校教学与企业需求统一步伐,培养出较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 作者:刘宇单位:西北工业学校 电气专业论文:编制建筑电气专业论文 一、课程主要内容 1.建筑电气工程识图 根据建筑电气专业授课计划和课程标准,在二年级或三年级已进行了《建筑电气工程识图》的学习,但授课内容主要针对初学者,课程内容包括识图的基础知识和相对简单的电气工程图的识读。而在《建筑电气综合课程》的教学中,是对前一阶段工程图识读的拓展和延伸,所选案例首先具备一定的深度、广度及综合性,即难度大于以前课程,涉及的内容广泛,包括照明工程、动力工程、供配电、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综合布线系统、安防系统等。因此案例必须是同时具备上述系统的综合性高层建筑电气工程图。 2.编制建筑电气工程造价 本项目是电气工程识图项目的后续内容,学生完成工程识图项目后,将编制所给工程的工程造价,这个环节包括:计算工程量、编制工程量清单、工程量清单计价、使用造价软件计算工程总造价。学生不仅要完成工程造价的计算,还要根据招标文件要求,编制投标报价,并模拟建设工程招投标,把学生分为建设单位、评委、招标机构、投标单位等角色,模拟招投标的各个步骤,按照招标文件拟定的评标方法确定中标候选人。学生如身临其境参与了较完整和系统的招投标活动,熟悉了招投标的每个环节,为将来胜任建筑电气工程管理的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3.编制电气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在本项目中,学生的任务是完成上述电气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一方面全面系统地巩固了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学生将根据工程的特点,分析各个施工阶段和施工工序,根据《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编制电气工程各个工序尤其是关键工序的施工方案和施工方法,并能将绿色施工的理念融入到具体的施工方案中。所以通过在这个项目的学习,学生更重要的是进一步熟悉和巩固了建筑电气施工和验收规范。 4.编制电气施工及验收 资料本学习环节,学生将完成同一个电气工程施工的各个阶段,如材料报验、工程验收、调试等,具体如建筑电气分部工程质量验收记录、电气照明安装子分部工程质量验收记录、电线导管、电缆导管和线槽敷设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记录、电缆头制作、接线和线路绝缘测试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记录、开关插座、风扇安装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记录、建筑物照明通电试运行记录以及各个工序质量报验单等。学生通过学习,结合工程图纸编制完成所给工程资料。通过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工程资料的组成、正确填写方法,并且通过有关工程资料的编制(如普通灯具安装分项工程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开关、插座、风扇安装分项工程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等)巩固了有关电气施工和验收规范,和上一环节的学习起到了相辅相成的作用。 5.电气工程设计 本项目以六层办公楼为例,学生能运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火灾自动报警及灭火系统设计规范》以及《综合布线系统设计规范》,完成所给多层建筑的火灾自动报警工程、照明工程、综合布线工程的电气设计,成果包括系统图、平面图、设计说明、图例、计算书。学生通过本项目的学习,比较系统和有针对性地学习了设计规范,为顶岗实习或毕业后能够从事简单电气工程的设计打下基础。 二、课程资源 1.校本教材的编写 校本教材内容既要体现教学体系和结构,又要具备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还应体现先进性、实用性。主要内容应涵盖各个项目的知识信息、图纸案例、任务书、指导书、作业和练习题。 2.硬件条件需有安装造价 软件的网络多媒体教室,配备计算机、投影仪、网络设备,作为学生训练使用工程造价软件的场所;电气专业绘图实训室和CAD多媒体教室;各类规范,包括《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和安装工程计价表、《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建筑电气设计规范》、《火灾自动报警及灭火系统设计规范》《、综合布线系统设计规范》。 三、结束语 《建筑电气综合课程》的学习,整合了学生在前三年所学的专业知识,但要求有所提高,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在课程学习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更贴近于生产一线的实际需求,提高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学生通过自主、高效地学习,促进了其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因此,学生在本课程的学习中获取的不仅是综合性的电气专业知识,还提高了学生在电气设计、造价、识图、工程资料和电气施工方面的综合技能,培养学生优秀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锻炼了学生吃苦耐劳、奉献拼搏和团结协作的品格,缩短学生就业的适应期,以实现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轨。因此,从长远看,《建筑电气综合课》的教学是打开学生就业的大门钥匙,因为它缩短了学生就业的适应期,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轨。 作者:吕艳玲单位:江苏省常州建设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电气专业论文:选修课电气专业论文 一、选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依2014年教育部新修订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我校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现下设隶属于自动化类、电气类、仪器类和生物医学工程类的“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和“生物医学工程”四个本科专业,年招生500人左右,在校生现执行2009年修订的专业培养计划。本培养方案重点突出了“德育教育与业务教育相结合,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在课程结构中,设置了“人文社科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素质教育课程”、“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等七个平台,选修课学分所占比例依专业分别达到21.8%-22.3%,并且重点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已提高到44学分,(附后)因为选修课程数量较多,分散性较广,特别每个平台都有最低学分的要求,故为学生的选课带来了一定的繁琐性以及管理上的纷杂性,特别通过对近两年刚毕业的2009级和2010级学生的统计分析情况看,由于修得的选修课学分不够、没有满足不同平台下必要的学分数以及虽学分够但绩点偏低等原因,未能按时毕业的学生数达到总学生数的5%左右,可参看表2。这个问题引起学校的关注,并且很有必要从中找出原因,制定和强化选修课的指导和管理工作。 二、电气类专业选课要求 按专业培养计划的要求,学生四年内应修满216学分,即相当于2500学时左右。其中必修理论课125学分;选修理论课41学分;实践教学环节44学分;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实践模块6-8学分,方能达到毕业的最低学分要求。选修课几乎遍布各个学期,故在每学期结束的前1-2周,学校结合培养计划给出选课规定通知和选修课一览表,并且明确规定选课要求: (1)必修课由学校教务管理系统统一预置,除跨年级、跨专业选课情况之外,一般不需学生再自行选择。 (2)限选课各平台均有最低选修学分要求,各学期应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或发展方向等同步选择具体的修读课程。比如第一学期在人文社科平台应至少修得2学分,公共基础课程平台至少修得7学分;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修得6学分,专业课程平台修得16学分。 (3)任选课基于素质教育平台和创新创业教育两个平台,不分学期,面向全校本科生,修得规定学分即可。 (4)学科基础平台选修课要求学生在专业内修得10学分的前提下,方可跨专业选修余下的学分。 (5)选课流程基于校园网选课平台,采用预选、正选和补退选三个步骤进行,最后补退选环节一般在开课一周内完成。 三、解决对策及建议 1、优化和丰富选修课程资源 学校在新修订的培养计划中,应指导各专业强化各平台下的选修课配置资源,给出较详细的课程简介,使学生事先了解,同时教研室要建立竞争上岗机制,完善课程组制,鼓励教师一人多开课,一课多人开,同时注重师资力量的培养,保证每学期提供较多的课源让学生去选择。 2、完善选课平台建设 合理规划选课时限一般放假的前两周均为考试周,学生为了考试很少顾及选课的信息,故学校应合理调整现行的假前1-2周的选课时限规定,利用校园网络选课平台,适当提前公布下学期选课通知以及拟开选修课程一览表和课程简介等,让学生事先了解和掌握,并且在开课前完成“预选-正选-改退选”三个过程,保证任课教师在上课前拿到准确的选课学生名单,便于教学管理,以形成良好的教学秩序。 3、完善对学生学分及绩点的预警提示 功能利用网络平台以及教学管理系统,建立“教务处-学院-辅导员-班导师-学生”等多级联动的预警提示功能,可以在学生进入选课平台时,事先给出各平台下已修得学分数以及绩点情况,对本次所选择的选修课进行系统自动核准,重点对大四的学生选课情况以及学分遗漏等问题给出及时提醒,避免因选修学分不够以及绩点偏低影响正常毕业的情况出现。 4、发挥班导师的指导作用 现班导师多数都是由专业老师来担当,从管理角度必须强化班导师的指导作用,要求班导师认真解读专业培养计划,掌握各平台下的选修课的情况以及至少修得的学分数,在学生选课之前,统一为学生认真讲解和指导,并提示选修学分不足的同学,协助做好每学期的选课工作。 5、注意激发对选修课的学习热情 选修课多数为考查课,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存在要求不严、讲解内容过于简略、课堂秩序松于管理、考核方式单一等情况,对于学生也习惯出现没有教材、只听不记、自律性差、缺席偏多、只求通过等现象,偏离了旨在是为适应学生兴趣和爱好、发挥特长而设立选修课的初衷,对此要求任课教师应本着爱岗敬业、为学生负责的态度,发挥出讲课的优势和长处,确实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适当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办法,对学习情况给出一个公平的认可成绩。 四、总结 总之,学分制下的选修课制度是国家高等教育大环境下的一种必然趋势,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学分制给予了学生在学习上可以更好地发挥自主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在不抹灭学生个性及兴趣的前提下,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积极引导作用。虽然在选修课管理和教学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的地方,但通过校-院-室级的管理层精心设计,加之通过师生共同的努力,一定会在培养社会所需各类综合性人才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作者:彭忠利卢秀和单位:长春工业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电气专业论文:革新教学电气专业论文 1优化教学结构 优化电气专业的教学结构,将电气专业的教学、实验操作、实践能力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在重视教学工作的同时,教师还要重视对中职学生实践活动的检验,要求每一位中职学生在做实验时,坚持以理论知识为指导,保质、保量地完成书本上每一章节的实验操作,并撰写相应的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在电气专业的实验过程中,懂得分析实验故障,妥善处理,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会正确运用电气专业的理论知识。 2改革教学内容改革 电气专业的教学内容,做好及时充实、不断更新,从而提高电气专业的课堂教学质量,这也将是电气专业教学内容改革的关键要素。如果不能及时更新、充实学术前沿的专业技术,很可能使电气专业的教学工作与实践相脱节,不能很好地满足现代化发展的需求。电气专业的教学改革需要紧密结合中职教育的教学大纲,优化电气专业的教学内容,在广度、深度上都要有所提高,坚持科学性、超前性、实践性相联系。只有让电气专业的教学内容始终站在学术的最前沿,结合本专业的特点,才能使其与学术发展的趋势相符,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充分结合多媒体信息技术,积极地给中职学生介绍与本专业相关联的科研成果和发展趋势,从而拓宽中职学生的知识面,引导中职学生努力学好电气这门专业。 3革新教学方法 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电气专业的教学内容经常局限于书本知识,制约了中职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动手能力的发挥。这就需要革新教学方法,积极引入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电子科技等手段来创新教学方法,吸引中职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中职学生通过网络视频等形式,自主解决实际问题,了解电气专业前沿的发展趋势。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其知识面,还促使中职学生的观念发生转变,将“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的模式,极大地提高了中职学生的学习效率。专业教师在讲授这门课程时,要明确教学目标,了解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方法,根据中职学生学习电气专业的进度,及时压缩或延长教案,并在讲授中突出重点,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从而激发中职学生学习电气专业的兴趣。 4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生动、活泼、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更容易激发中职学生的学习热情。改革过去传统、呆板的“板书式”教学模式,采取适度的现场讲授,以多元化、层次化的新型模式传授电气专业知识。用课外作业与小组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来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允许学生持有与专业教师不同的观点,做好互动,形成良性的双向沟通。在电气专业的课堂上适当安排实践活动,鼓励中职学生积极动手,试做电路的专业操作,不断地加以调试,让中职学生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对各种电子元件有一个初步的感性的认识。同时,电气专业的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安排中职学生进行计算机的模拟操作,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启发中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尊重中职学生的个性发展,树立因材施教的观念,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通过学生反馈的信息,积极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从而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5授课时做好学科之间的衔接和渗透 中职院校培养出的学生应该是面向社会的应用技术型人才,除了要具备专业的电气理论知识以外,还需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电气专业教学要以本课程为中心,添加相邻学科中相同的专业知识,达到不同学科之间相互衔接、相互渗透,这样才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在授课时,教师应简单介绍中职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的相关数学或物理知识,阐述好重点结论。同时,中职学生应加强记忆,正确理解电气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为未来的电气知识学习做好基础铺垫。在当今社会,知识就是力量,不能将知识简单地分割为若干个学科。知识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学习知识并不是最终的目的,而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技术,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6结论 电气专业的课堂教学分析需要从课堂教学改革上寻找突破口,始终围绕研究学术前沿、优化教学结构、改革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手段、做好学科之间的衔接和渗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积极营造学习氛围,从而激发中职学生学习的热情,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复合型电气专业人才。 作者:权志勇单位:北方机电工业学校 电气专业论文:自动控制原理电气专业论文 1“自动控制原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授课理论性较强授课理论性强不利于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观点,不利于提升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为保证控制理论的完整性和透彻性,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把过多时间和精力集中于原理讲解和公式推导上,就很难有充分的时间将理论知识与系统应用实例相结合,造成很多学生误认为该课程是一门应用数学课程,容易产生畏难心理。另外,定单班的学生面临毕业即就业,没有升学再深造的压力,他们所关心的是所学知识是否会用到将来的工作岗位中。因此,课堂上讲授过多或过深的理论知识不利于提升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 1.2缺少煤矿电气背景的相关实例通过与工作后的毕业生交流,发现有一条信息非常突出:大部分毕业生很难将自动控制原理中所学的分析与设计方法应用到工程实践中。这主要是因为所学课程大部分实例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性不强,多数学生对案例中涉及的专业背景不熟悉,导致学生对学习课程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实用性认识模糊,学习兴趣不高,学习“自动控制原理”死搬硬套,应付考试的现象严重,缺少灵活运用和开拓创新的思路。上述这些问题直接弱化了“自动控制原理”作为专业基础课程的作用。 2“自动控制原理”授课内容调整 为顺应煤炭电气化发展需求和人才培养定位,突出煤矿电气特色教学目标,从课程教学内容、教学实例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对课程的基础理论与实践教学进行优化。 2.1优化授课的内容体系、深度和广度研究各章节基本内容的联系,调整课程授课体系,以系统建模、分析和综合设计为主,突出煤炭行业背景,注重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自动控制原理”在传统教学上一直沿用自动化专业的授课体系,造成“自动化类”和“非自动化类”的界限模糊。对于定单班该课程学时数少的情况,若按“自动化类”体系授课,只能加大课时信息量,造成学生对教学内容难以及时有效消化,影响教学效果。研究如何在有限学时内让学生熟练掌握控制原理的基本理论,并突出煤炭电气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成为构建定单班授课体系的关键。参照培养定位,结合后续的相关控制理论的专业课程,从课程体系出发,以系统建模、系统分析和综合设计为主线,调整授课知识点深度和广度。如在讲述建立数学模型基本内容时,应选取有一定煤矿工程背景的系统,给模型赋予形象的物理意义,使学生正确理解实际模型与抽象模型的区别与联系,并从不同的角度对系统进行建模,加深对实际系统建模的理解。系统分析方法是控制系统综合设计的基础,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时域分析法、根轨迹法、频域响应法,这些是控制理论教学的重点,应保留原有知识点的深度。抓住采用时域分析法、根轨迹法和频域响应法分析系统的稳定性、快速性和准确性的特点,加深学生对不同方法的理解,这是系统分析的关键。对于离散系统、非线性系统和现代控制理论,由于培养计划中后续课程相关性较小,可以降低这部分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2.2增加煤炭电气控制系统实例系统设计对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及创新能力十分重要,也是教学的难点。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研究与选取煤矿电气工程中的典型范例,如矿井提升机控制系统、掘进机控制系统、通风机控制系统以及排水设备控制系统等,突出煤炭行业背景,从实例分析中去了解系统的结构特征、工作原理和设计要求。生动的工程实例可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感受控制理论的魅力,深刻理解“学以致用”的意义,使学生对课程的学习达到知识和能力的双重提升。 3实施案例 矿井提升机调速系统要求平滑调速且调速精度较高。提升机电气传动系统的加、减速过程要平稳(无超调)。控制系统应保证在额定速度时有±1%的精度。 3.1准确性分析假设提升系统采用恒速控制,选单位阶跃函数作为典型的外作用。由一阶系统分析方法可知,一阶系统完全可以跟随阶跃信号,且稳态误差为零,所以提升系统±1%的控制精度是可以保证的。 4结语 面向电气定单班的“自动控制原理”,采用以基础理论知识为主,突出有煤矿电气背景的工程实例,充分与后续专业课衔接,形成完整的煤矿电气电控类的课程体系,能有利于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践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在煤炭电气化领域的探索兴趣。 作者:陈志巧张开如单位:山东科技大学 电气专业论文:人才培养下的电气专业论文 1、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对高效的影响 1.1有利于学校办学方向的定位过去的高校教学模式较为单一,不能很好的完成实践和理论的相互结合。教学内容也不能很好的跟上社会的发展,电气专业本来就是理工专业中实践性和实时性较为明显的学科,所以滞后的教学课程更加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求。学校往往过于重视理论,而减轻了实际操作的环节。学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往往实际技能欠缺,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与用人单位挑选人才的标准相差甚远。学校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就能进一步明确办学目标和培养人才的方向,才能深刻的明确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这样学校也有利于加强实践教学,更大程度的关注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高校一定要加强校内实训与企业实习相结合,使实践教学在平常的教学中占到更大的比例,可以根据企业的具体要求,有方向和目的的调整课程,将专业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完美的结合起来,最终培养出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高校的人才是面向社会生产、面向社会建设、面向社会管理和服务的,还要拥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文化技能。尽量培育出踏入岗位就能胜任工作和适应环境的技能优秀电气专业人才。 1.2有利于高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高校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就要从企业聘请一些兼职老师,这样能够更好的将师资力量和专业技能有机的结合起来,应该将从企业聘用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双师型”队伍建设的重要措施。其次还能不断培养本校的师资力量,使学校的专业教师与实践加大了接触的机会,因为教师对知识的掌握还是相对滞后,聘用相关行业一线的工程师或技师,与本校教师开展研讨会,就能很好的为教师提供学习专业新知识的机会,当然有利于教师将新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 1.3有利于学校的招生和发展生源不足是高校不能快速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一些学生渴求能够有机会学习专业技能,但是由于家庭家庭经济条件的原因,昂贵的学费使他们不能接受更多的学习机会。学校一旦实施“工学制度、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为贫困学生的求学、成才、就业奠定了很大的基础,当然也为学校的招生和扩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高校实施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相应政策 2.1存在的问题第一,在电气专业中,师资力量和教材等都与企业的实际生产有距离,不能完全吻合。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有一支双师型的专业教师队伍,专业的教师队伍是提高电气专业专业教学质量的根本。学校的教师队伍必须要拥有强烈责任心和过硬的专业技能。而如今的教师一般是学校到学校,知识到知识,如今社会发展飞速,面对实践性和实时性较强的电气专业,教师的知识难免显得滞后,出现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节的情况。这是一个高校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中很关键的制约问题。第二,我国对高校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政策和法律保护也不是很健全,没有很好地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对法律政策进行实时的修改,学校和企业双方往往只是制定好协议和人才培养方案等相关文件,对于学生参与劳动时间和质量限制和进行的考核并没有法律依据。第三,企业和学校缺乏合作的有效动力,大多数企业没有与学校合作的动力,或者结合的层次较浅,达不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合作,大部分都是学校主动寻求的企业合作伙伴。 2.2提出的建议首先,我国应该多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建立更加完善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国家应该制定出更加完善的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规,这样才能为这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其次,学校和企业应该发现和制定更多形式的校企合作方式。学校是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可以根据企业的需要,更好的参与到人才培养标准的制度、课程选择和安排中,可以选拔优秀的企业人才,到学校定期的进行授课和讲座,使教师和学生都切实的融入到实践知识中。最后,应该建立企校合作的专项基金来巩固工学结合的建设,来保证学生的实践器材和仪器以及实习资金。还要加大宣传力度,加入社会的募集资金。 3、总结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高校技能型专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电气专业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践,正是实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是满足社会需要实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我相信随着“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推广和不断完善,电气技能型人才会有更广阔的前景。 作者:潘廷茂单位:唐山劳动技师学院 电气专业论文:中职教学电气专业论文 1中职电气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1.1课程设置不科学首先,大部分学校都是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对理论知识倒背如流,实际动手能力却较为欠缺。但是毕业后,大部分学生都走向了一线生产岗位,而非设计或者开发等岗位,因此,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更切合实际需要。其次,教学的内容也存在问题。教学内容应当是电气专业和更多专业交叉融合的产物,但实际教学内容却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受传统教学内容的桎梏,落后于技术发展的步伐。最后,有些课程设置缺乏弹性,应当设置一定比例的选修课程,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不同岗位的需要。 1.2教学、实践设施落后由于电气专业的自身特点和特殊性,其教学和实践设施要求相对较高。目前,我国很多中职学校由于规模教学或资金不足,导致其教学和实践设施不足或者落后,只有少数形成规模的或者资金充足的中职院校配备了数量不多的教学设施,例如数控机床、线切割机床、铣床等。但学生数量较多,实际操作的次数很少,加上时间一长,已有的设施变得落后,因此,制约了学生对新技能的学习。 1.3教材内容落后教材内容的落后是影响中职院校电气专业教学的最重要的因素。目前,我国中职院校所用的电气专业教材大部分都是偏重于理论知识,内容脱离实际,并与其他专业的交叉性和衔接性较差。这些问题都对教学造成了极大影响,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1.4师资力量匮乏中职院校电气专业的教学离不开专业教师,而专业师资力量的匮乏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的中职院校电气专业的师资力量并不能满足教学需求,一些老教师的知识结构老旧,且对新知识吸收较慢,另一些年轻的教师刚走向工作岗位,教学热情充足,但教学经验不足。两者都不能很好地教授知识,影响了学生对社会上最新知识的吸收和学习。 2中职电气专业教学策略 为了让我国的电气专业教学得到有效提升,向社会输出更多的专业性人才,中职院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优化课程设置根据当前我国对电气人才的实际需要,优化原有的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主,偏重实际操作”为原则设计课程体系。 2.1.1减少基础课的课时由于电气专业偏重实际操作,因此可以适当减少基础课的课时。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是必学的科目,但由于中职院校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培养满足社会生产需要的专业性人才,因此,没有必要按照原来的模式安排这几门课,可以按比例减少课时数。另外,还可以根据教学目的或就业方向等对电气专业的学生开设专业职业道德、职业规划、体育、计算机等相关科目,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1.2制订合理的教学体系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分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制订合理的教学体系。对于实际操作课程,要求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掌握不同的内容。也可以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设置课程,例如电工技术、电机和变压器的学习等;组织学生去合作的企业厂房进行参观,理解所学内容在实际应用中的流程;组织学生参加电工等上岗证书的考试,增加就业筹码;在毕业前,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总而言之,只有有计划地教学,明确学习目标,才能保证中职院校更好地教授专业知识。 2.2增加教学、实践设施投入增加教学设施和设备的资金投入,一方面,可以申请政府财政支持;另一方面,可以与相关企业合作——中职院校为企业优先输出短缺的专业人才,企业为院校提供学生实践、学习的机会,互惠互利,获得双赢。 2.3科学选择教材对于知识的基础——教材,应当根据培养目的和方向选择更符合实际需求的教材。当前的电气专业教材应当更偏重于实际操作知识比例较大的教材,并随着知识的更新而更新。另外,还应当注意教材与其他专业知识的交叉性和连接性。 2.4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中职院校电气专业教学应当加强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双师型”的师资比例。重点培养、挖掘或引进一些既熟悉电气专业理论知识,又精通实际操作技能的专门型人才,并鼓励在职教师参加进修或培训,促进专业师资队伍的发展;引进企业中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高级技术人才,对其进行教学培训,然后走上教学岗位;还可以从其他学校或者企事业单位聘请兼职教师,以提高学校的师资力量。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中职院校的电气专业教学虽然发展势头迅猛,发展前景也较好,但依然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电气专业的教学质量。因此,中职院校应当对其进行改革,以上述教学策略为基础,结合各个院校的实际情况,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全面提高电气专业教学质量,为社会输出更多的技术精湛的电气专业人才。 作者:李晓飞单位:山西省太原市高级技工学校
商务管理毕业论文:电子商务环境财务管理论文 一、企业财务管理环境方面的变化 企业财务管理环境指的是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活动中的时间与空间。财务环境中包含了经济、文化、法律等宏观环境与企业体制、经营规模、管理水平等微观环境两个方面。企业所面临的宏观环境相同,财务管理环境的差异性体现在微观环境方面。企业财务管理环境决定着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方法、内容等。电子商务化给企业财务管理环境带来的变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广泛性逐渐转变为个性化。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由注重规模生产转变为商品多样化与个性化,不断推出一些具有个性的产品。第二,从以产品为核心逐渐转变为以顾客为核心。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更加关注个性化服务水平的提供,注重顾客忠诚度的保持,依据客户需求实现产品的改进。第三,从物力角逐逐渐转变为信息角逐。知识经济时代中,企业需要通过信息来促进竞争力的提高,企业信息化成为了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企业财务管理研究对象的变化 在传统的企业运营中,商品的价值形态随着商品的运动而不断转化,在转化的过程中就出现了资金运动,因此,资金运动是传统财务管理的研究对象。随着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企业与客户、供应商之间的交易都转移到了互联网中,交易中产生的业务与财务信息会在网络中进行记录,企业财务方面的信息都会在网络中进行清除与实现。这就扩大了财务管理研究对象的范围,从资金运动扩展到了财务与业务的协同管理。电子商务环境下,财务管理研究对象除了传统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资金运动之外,还增加了信息资源。这里所指的信息资源指的是企业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电子商务活动中产生的信息。因此,企业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必须实现财务管理的改变,实现对信息资源的强化管理。 三、企业财务管理内容方面的变化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企业的发展受到知识资本、专有技术、人力资源等因素的影响不断增大。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的竞争力越来越侧重与知识、资本、人力资源等无形资产的投入,这在无形中促进了企业资本机构发生变化。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也逐渐向着无形资产方面转移。无形资产在财务管理活动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无形资产开辟了企业筹集资金的渠道;其次,是企业对外投资活动中的重要形式之一;最后,增加了企业利润分配的资本要素。此外,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使得企业的活动范围得到了扩张,企业财务管理环境也得到了扩展,企业的经营竞争与风险都增大,这对财务管理造成了更多的威胁与风险。因此,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中必须增加风险管理。企业要重视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通过相关的风险管理措施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的完善。 四、企业财务管理组织结构方面的变化 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较为松散的特点,财务人员的权利较大,各个分支机构可以依据自身的需求对财务管理岗位进行设置,总公司很少对分支机构的财务管理进行干涉。这种财务管理组织结构对财务管理的快速反应能力与变化能力造成了严重的抑制作用,不能够满足不断变化的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发展需求。在电子商务背景下,信息的传播速度不断加快,只有更为高效、快捷的财务管理才能够满足需求。因此,企业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必须对财务管理组织结构进行适当调整。电子商务背景下,互联网运营模式使企业商务运营时间与空间方面的限制被消除,商务活动中的所有参与方都能够通过通讯软件、邮件等形式进行及时、有效的交流与沟通;数据也通过网络服务器在所有参与方之间实现实时共享。企业需要建立大型的主站服务器对财务数据进行处理,通过互联网或局域网将财务信息数据进行收集与汇总,通过主站服务器进行财务分析、报表、预算编制、远程审计等。不同单位的管理人员有着不同的财务系统访问、编辑权限。通过实现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实现企业人力、财力的节约,促进财务管理效率的提高。 五、企业财务管理业务流程方面的变化 传统的财务管理业务流程为日常业务记录--原始凭证装订成册--生成记账凭证--账簿登入--财务报表--参数计算,依旧这些参数对企业未来的管理进行指导与改进。财务管理按照从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预算、财务控制、财务分析等环节顺序进行。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的财务管理业务流程出现了新的变化,需要实现财务管理与业务流程之间的相互配合。主要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企业内部的各个业务环节之间的衔接,例如网上的采购、销售、预算控制等;(二)企业与供应链之间的协同,例如网上催账、询价等;(三)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协同,例如网上订单、支付等;(四)企业与社会相关部门之间的协同,例如网上银行、年检、报税等。 六、总结 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中,商务活动在这种情况下逐渐实现了自身的电子化与数字化。与传统的商务活动相比,电子商务活动并不是将商务活动从线下搬到线上来运作这么简单,电子商务的出现导致了交易双方在利益分配、交易效率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在电子商务背景下,企业商务活动必须更新经营理念与业务形态,这就导致了财务管理的变化。财务管理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主要的变化内容包括环境、对象、内容、组织结构与业务流程。针对财务管理在电子商务化环境下出现的新特征,财务管理在内容、功能、理念等方面必须实现创新。 作者:宫贺 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 商务管理毕业论文:电子商务电力物资管理论文 1实现了电力物资管理信息化的需求 中国在改造电网工程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电力物资,对这些物资进行整体是一个较为繁杂的工程,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出现问题。因此,通过一个具有高度信息化的系统来替代手工对这些物资进行整理和记录,能够大大提高效率,减少人力消耗。电子商务平台的出现正是满足了这个需求。具体体现为:第一,电力物资采购的程序要实现程序化和规范化;第二,在整个采购的过程中,电力企业的很多部门要系统进行工作,而且还要痛供应商沟通联系。因此,这里的每一项工作就都要其他部门协调才能确保后期工作。这就要求物资管理系统可以在多环境和多业务中满足需求;第三,管理电力物资的过程当中要一个开放的平台,企业可借助这个平台了解供应物资的供应商,基于对其的了解来进行分析。而且通过平台将自己所需的物资加以公布,这样才能更好地便于供应商选择配给;第四,在管理中,要对数据进行整理或分析,以为决策提供依据。总之,电子商务平台对于电力物资管理实现信息化的这些需求都可以满足,不仅促使电力企业的物资管理的发展而且还可以最大程度的节约管理的资金。 2实现了阳光采购 电子商务促使物资管理的采购方式得到创新[3]。在对采购的物资要求进行集中后根据相关的规定以招标的方式来进行招标采购。由省级公司公布相关的信息以让省公司更好的了解各个物资状态和流程。通过透明操作可以从制度上确保电力企业物资管理采购成本更加的合理,从物资管理的源头为电力企业获取更大的利润。 3“三公”招标确保诚实竞争 基于电力物资管理中惯例,通过使用信息技术把招标流程加以限定,一旦出现违法操作现象,系统可以自动对这些信息进行拦截,这样就可保障招标的公平性。此外,提倡诚实招标,避免不规范竞争,使得各方可遵守规定,可减少在监管上的人力投入。实现上级对下级公司需求分析的电子化,提高物资采需求得分效率。采用电子商务系统,可以根据已经设定的方式实现单位和个人间物资信息的共享,为各个物资采购部门提供决策。 4实现物质主体间的协调 很多招标单位都可以利用商务平台实现共享,而招标单位和投标单位可拥有招投标的自主权。在招投标中,只能由招标和投标单位根据一定的规程进行,是不受其他人干涉的[4]。最后,因为企业间使用电子商务主要是在于共享丰富的材料,电力企业可将自己的材料放到平台,这样才利于其对选择的物资加以分析吗,使得物资的真实性得以提高。不同的电力企业之间组成一个产业链,企业间的信息共享也更好的实现了。 5结论 电子商务是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在信息化的市场中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电子商务模式的逐渐成熟也促使着一些传统的企业开始应用电子商务进行管理。诸如电力企业、农副企业等等。从当前电力企业物资管理的现状来看,电力企业应该在电子商务应用基础上制定一定的规章制度,物资采购部门也应当发挥自己的潜力,使得物资部门更好的发挥作用。电子商务系统在电力物资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而且在很多的电力平台中也已经被应用。电子商务平台的应用不仅减少了员工的工作量,而且还利于其工作效率的提高,企业在各个方面的开支也得以减少。在电子商务平台发展中,能够利于其优势来促进企业的管理和发展是值得各类重视的。 作者:张建峰 单位:四川省电力公司宜宾供电公司 商务管理毕业论文:电子商务信息化物流管理论文 物流行业,在近几年之中发展的越加迅速,且发展势头良好,对于全球化利益的争取具有推动作用。新时期,各个行业逐渐开始了信息化发展之路,物流行业也同样如此,而物流行业的信息化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需要不断加以探索。当前在我国的物流管理信息化过程之中,物流同电子商务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脱节,直接影响到物流工作的有效开展局面,因此相关的物流企业管理人员应该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采取灵活有效的措施来对物流管理的信息化加以标本兼治,同时结合自身发展的情况,从硬件以及软件等多方面来对物流配送体系加以优化,使得建立起来的物流信息体系能够真正地实现互通和开放,下面就基于此对相关工作展开分析。 1当前我国物流管理的特点 物流原来指的是军事之中的后勤学,在二战之后,物流这个词更多的被用到经济领域之中,当前所说的物流主要指的是为了最大限度满足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在起点至终点对相关的原材料以及产品制定出流动的计划,并且对流动过程加以控制的这样一个过程。在上述对于物流的定义之中,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是生产物流,一个是流通物流。电子商务的含义是从电子数据交换中产生的,随着互联网用户数量的急剧增多,使得电子商务也在较短的时间之内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电子商务为物流提供了一个虚拟的操作空间,使得物流不同的功能可以利用创造的虚拟空间更好地加以表现。在这种虚拟的过程之中,可以采取不同的组合形式来最大限度地使得物流工作更加的合理化,实现最高效率、最短距离、最小费用的最终目的。此外,还可以对物流过程进行实时的网络监控,这是由于信息不但会对物流的方向产生重要的影响,还对物流的运作形式起到了某种程度的决定作用。在实际的物流运作中,利用网络技术来对相关的信息进行传递,可以对物流进行合理的控制,提升整个物流过程的合理化程度。电子商务在对物流进行管理时,要求进行相对比较系统的管理,对物流的过程加以组织,这就需要企业将自身的管理工作纳入到考虑的范围之内,并且还要对整体的社会系统进行考虑。当前我国的物流管理工作已经逐渐地呈现出了信息化以及社会化的特点,由此可见,物流管理的一个十分显著的基本特征就是信息化,可以说,要想建立起一个比较完备、效率较高的物流管理系统,信息化是必须要考虑的前提。物流管理的信息化已经成为了当前物流行业发展的核心,也是现代物流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2当前我国在物流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2.1对于整体的规划能力不高 当前我国的物流企业在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不足,首先就表现在物流企业整体的规划能力不高,企业内部相关的管理人员对于信息化在理解方面还不是很深入。我国在物流管理信息化方面还没有建立起比较完备和科学的管理体系,工作的标准化不高。此外我国的物流企业对未来的发展缺乏必要的长期规划,没有能够覆盖整个企业发展的系统。造成当前我国物流企业整体规划能力不高的原因主要是企业的经营和管理观念还比较落后,相关的配套管理体制也不健全,虽然我国个别的大型物流企业已经建立起了物流的网络,但是只能够对物流过程中的某些环节来进行网络控制,难以对物流过程中的计划和咨询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2.2整合能力不强 当前我国物流行业在管理信息化方面的整合能力也不强,首先就是物流信息平台在建设方面还比较滞后,相关的物流信息也必较分散,难以对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这就形成了一定数量的信息孤岛。我国要想提升物流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就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加大对信息平台的建设力度,从而建立起比较健全的网上支付系统和物流管理系统,从而更好地促进信息共享的实现。此外对于物流信息网络的建设也应该有所加强,随着经济发展,很多的物流企业逐渐地开拓国际市场,这也就使得我国的物流行业更多地出现了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这就要求物流公司对全球的物流信息和物流动态做一个比较全面的把握,将自身的资源充分的加以利用,从而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物流服务。 2.3对于信息化的应用程度不高 除了上述的问题之外,我国物流企业对于信息化的应用程度也不高,尤其是一个小型的物流企业,他们对于现今的信息技术在利用的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在应用的范围方面也必较有限。此外很多的物流企业网站主要的内容仍然停留在宣传的方面,企业形象的树立方面,没有将电子商务平台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 3提升物流管理信息化的建议 3.1加强对于信息的收集 当前我国的物流企业在对信息的收集时还停留在手工的录入阶段,因此效率也不高,还十分容易出现差错,信息更新得也不及时,这就会对后期物流的传输等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物流企业要加强对于信息的收集,真正地解决采集信息的问题,然后才能够更还地实现信息的交流和共享。 3.2建立起信息交换的平台 人们普遍都把信息交换的平台理解成为了一个机构,认为这个机构是有形的,或者是集中对信息进行处理的一个数据库,但是实际上,上述的这种理解还是不够全面和系统的,这种平台更多的是进行信息的交互和共享,更多的是一种信息交换的环境和机制。 3.3创新物流的模式 对物流管理的模式进行创新可以采用第三方的物流模式,所谓的第三方物流模式指的是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来提供物流服务的一种业务形式,这个第三方物流企业是供货方和消费者之外的一个企业,这是一种全新的专业化物流模式。这种物流的模式可以使得物流企业充分的对自身拥有的资源加以利用,将产品和原材料的供应和运输等都交给物流企业来承担,最大限度地确保效益。在这种新的电子商务的环境之下,物流企业还应该研发电子信息技术,对物流的流程进行优化,提高对于集成管理的重视程度,实现物流的再造,从而为消费者和供货方提供高效的物流服务,促进物流品质的提升。 3.4加强对于人才的培养力度 物流行业还要加强对于人才的培养力度,利用一体化的模式来对专业的物流人才进行培养,从而更多地培养出既懂电子商务又懂物流实务的高素质物流人才,提升复合型人才的数量。 4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结合当下电子商务以及物流管理工作进行了相对深入的探讨,得出几个观点:当前我国的物流行业要对自身所面临的新环境和新背景进行充分的认识,对自身在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充分的分析,并且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效的、灵活的措施来建立起集成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提升我国的物流管理信息化发展水平。 作者:虞翔 单位: 保山学院 商务管理毕业论文:电子商务支付安全管理论文 l关于电子商务支付的相关介绍 1.1电子商务安全支付的主要特征 我们谈到的电子商务支付的主要特征是与传统支付方式相比较,通过归纳总结,我们可以轻易的得出以下四点:首先,电子支付是在一定的技术基础上通过数字的流转来完成的信息传输,简单说来,它的各种支付方式都是通过数字化的方式进行,这与传统支付方式中利用现金的流转、票据的转让或者银行的汇总等通过实体货币来进行款项支付的方式又明显不同。其次,在现阶段说来,电子商务支付的发生环境在于因特网,或者说在于一个开放的系统平台,但传统支付方式却是在相对封闭的系统下进行。再次,在通信手段和支付设施上,电子商务支付与传统商务支付无疑有较大的区别。一般说来,电子商务支付总是采用最先进的例如Intemet或Extranet等等通信手段,对于软、硬件设施的要求也更高,开展电子支付必须要求联网的微机、相关的软件以及配套设施。但传统支付只是使用传统通信媒介,发生支付的条件限制也并不多。最后,虽然电子支付相对于传统支付要求更高,但却也令消费者享受到了更加方便、快捷、高效、经济的服务。设想一下,当用户拥有一台可以上网的计算机就可以在炎炎夏日足不出户的完成支付,购买等活动,而传统支付却还要顶着烈日出行,由此看来,电子商务支付更加人性化。同时,使用电子商务支付,相比于传统支付,所产生的支付费用仅为后者的几十分之一甚至几百分之一,这又体现了电子商务支付的经济化。 1.2电子商务安全支付的几大方式 以下,我们主要从信用卡支付、电子现金支付、电子支票支付以及微支付四个方面介绍,但需要注意的是,电子商务支付的方式并不局限于这几种。通过信用卡支付的类型可分为四种,分别是无安全措施的信用卡支付、通过第三方人的支付、简单加密信用卡的支付以及阿安全电子交易SET信用卡的支付。卖方在卖方发生购买之后,如果信用卡信息通过电话、传真等非网上传送方式进行传送,活着通过无任何安全措施的互联网传送,且卖方与银行之间均是利用各自现有的银行商家专用网络授权来检查信用卡的真伪则为地中信用卡支付类型。第二种支付类型在卖方和买方之间启用了第三方,如此一来卖方并不能得到买方信用卡信息,从而有效避免信用卡信息由于在网上的多次传输而导致的信息被窃取现象。第三种则足在买方向浏览器窗口或其他电子商务设备输入信用卡信息时,系统将自动对信用卡信息实施简单加密工作,由此,信用卡信息可以在加密情况下向卖方传输。第四种支付类型涉及到两大信用卡组织Visa和MasterCard,为了解决用户、商家以及银行三方使用信用卡支付交易,他们联合推出了SET协议。该协议在不仅有对客户信用卡的认证,还加入了对于商家身份的认证,由此可以令支付信息更加机密、支付过程愈加完整。电子现金支付方式通过一种表示现金的加密序列数实现,现实中各种金额的币值被数字化形式代替,电子现金支付方式也无需与银行连接。由此具有灵活多用、匿名快捷的特点,在提高效率和方便用户的使用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但电子现金支付手段在运用时偶尔要涉及到一中新款硬件——智能卡,当然,我们也可以使用数字方式的现金,或者现金转卡及采用Mondex卡转卡的方式。但不得不提到的是我们在使用时要充分注意它的合法性。电子支票支付方式出现较晚,但这并不影响人们对他的使用。它是用写在屏幕上的支票进行的支付活动,但与纸质支票几乎具有相等的功能。电子支票由账户的开户人于网络上生成,其中包含内容与纸质支票相同,使用方式亦与纸质支票相同,在双方签名和认证之后可由金融机构进行账户存储。微支付,顾名思义,处理小量金钱。微支付在使用时,一方面要求实现商品的发送与支付的同时发生,另一方面,商品销售与处理或运输为了保持成本的低廉又设置了障碍,因此,这一支付方式在保证交易的发送速度与低成本上的应用十分重要,亦有很多商家致力于发展别的协议来支持微支付,因这一支付方式不为SET何SSL所支持。 2发展电子商务安全支付的必要性 2.1电子商务是贸易发展的必然趋势 根据CNNIC调查数据显示,至2007年6月,中国网民已达1.62亿,中国网站已达131万个,年增长率为66.4%,虽然网民数量较美国还有落后,但我们那时已经相信,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的13亿人口在互联网时代必然能做出巨大贡献,而今,这一预测也确实化作了现实,如今的互联网,对于中国百姓而言已越来越普遍。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导致了一种全新的商务模式的出现——电子商务。近两年来,单从网上购物的角度,就出现了淘宝、天猫、当当、京东、易迅等网站,且有马云的淘宝在前,这些网站正做的风生水起,淘宝每年的双十一大丰收更是我们十分关注的话题。电子商务在我国虽然起步晚,但作为现代物流业的主要内容之一,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发展却不可谓不快,尤其是在近些年的发展中,由此我们虽然不能认定电子商务将会取代传统商务,但却可以做出推断,电子商务作为一种相对较新的贸易方式,在未来的几年中,将会有更加突破性的发展。 2.2电子支付是电子商务的要素 电子商务是基于Internet的商务活动,这一模式下的商务活动具有随时随地、方便易用的特点。但同时我们不禁开始思考,这一网上商务活动在涉及到支付手段时,该如何处理,诚然,我们不可能过多依赖于货到付款或者别的方式,因此,若问电子商务因何能够得到突然的飞速发展,网上支付的兴起便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原因。在电子商务时代,企业与客户都需要一个在保证高效快捷的同时又有一定的安全保障,但传统支付结算方式在当时虽然相对安全,但却无法克制方便、跨时空的障碍,这曾一度成为了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所在。由此,为了满足企业与客户的需要,网上支付油然而生,它以金融电子化网络为基础,以商业电子化工具和各类交易卡为媒介,以现代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手段,以电子信息为传递形式。但在目前,虽然电子商务支付手段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却避免不了它的一系列问题的存在。 3电子商务安全支付方式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信用和安全问题 网络银行要想获得长远稳定的发展,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信用机制,但遗憾的是我国在这方面与发达国家相差较大。试想一个信用机制不够牢固的电子支付平台又如何能让客户放心使用呢,尤其是在买卖双方互不见面的Internet商务模式中。虽然市场经济一直强调其发展的两大支柱在于社会保障体系与社会信用体系,但无疑的是,我国还未在企业与个人中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由此导致现金交易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无论在哪个国家的哪种电子交易方式下,网络安全问题总是令消费者十分担心和在意。而令人不甚满意的是,这一问题在世界各国均存在,我国自然也不例外,浙江就曾经发生过“银行卡”案件。如果消费者在每次使用银行卡后,对方都能通过电脑得到你的全部财务记录,该是多么可怕的事情,事实上,这一现象也令很多消费者对使用银行卡进行网络购物望而却步,因为消费者不知道这些进去你账户的人会是怎样的电脑专家或金融高手,但他们却知道自己对金融与电子商务的掌握程度有多深。 3.2电子支付与认证统一上的问题 在前文中,我们曾简单提及到SET与SSL两种安全协议,前者是一一套在线交易的安全标准,由VISA和MASTER和多加科技机构共同制定。后者是一种安全通信协议,由网景公司推出,主要在于对信用卡和个人信息的保护,针对计算机之间整个会话过程的加密。国际上并未确定该由这两种协议中的哪一方作为未来发展方向,而这一现象的产生也是由于这两种协议自身的优缺点导致。SET协议比SSL协议复杂,但在理论上,也占据着更高的安全性,因为它不仅加密两个端点之间的单人对话,也加密认定三方面的信息,但SSL却只是加密第一项。但是SET却由于过于复杂而对消费者、商户和银行方面的要求过高,由此在推行中难免遇到一些阻力,但SSL却并不受此项因素干扰,它相对便捷,同时又能满足人们现实中的安全需求。 3.3相关法律不够完善 相比于发达国家,我国电子商务起步较晚,发展较慢,因此导致了电子商务立法的滞后,这给网上银行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而在相关法规的完善问题上,目前还有下列一些问题需要解决。首先是关于电子支付的定义和特征。由于其是借助网络发生的一种行为,与传统支付相异,因此,在资金转移方面必须要有相关法律坐镇。其次是关于电子支付权利上的问题。电子支付的当事人•58•涉及到多方,包括付款方、收款方以及银行,某些时候还会涉及到中介机构。因此需要有相关法律来确定各当事人在支付活动中享受的权利和需履行的责任。再者是关于电子支付的伪造、更该及涂销问题。在进行电子商务支付的活动中,我们不得不提防网络黑客对于数据的破坏、伪造、更改以及涂销问题,因为这一现象给社会带来的恶劣影响十分突出。在电子支付活动中,所拥有的证据都为电子证据,即通过网络运作确定的各方权利义务或实施合同款项的支付、结算、货物交接或追踪的信息。为此,国内已有学者认为可将电子证据纳入民诉法中第63条规定的“视听资料”一类,同时在立法与司法中对于电子证据可作为被采纳证据做出明确规定。 3.4银行业科技水平与国际先进技术存在差异 在我国,虽然有“手机银行”与“网络银行”这两种支付手段,但归根结底,它们都不过是利用电子终端设备的金融工具,通过利用高技术手段的工具并不能再金融服务的功能上做出一些实质性的突破,况且还面临着安全方面的缺陷,因此,为了在电子商务及电子商务支付的道路上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我们有必要加强加快新型金融工具的开发。 4电子商务安全支付方式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4.1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和现代化系统建设 在政府政策方面,我国需要继续对“三金”工程和国家现代化支付系统的建设,通过对金融网络基础设施投入的加大,我们可以成立专业的金融数据网络公司来实现对于管理数据通信网的管理,进而实现金融系统在通信服务上安全化、快捷化、高效化以及经济化,实现我国的金融电子化,实现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服务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提供。在银行方面,需要从硬件和软件两个角度进行。在硬件上,银行要投入足够的资金进行先进电子设备的购买,包括柜员机和大型计算机、包括局域网和广域网等深入到银行内部各个领域的电子设备,以提高电子化网点和营业网点的电子覆盖率。在软件上,银行方面要加大开发力度,对全国性和全行性的网络系统做系列应用系统软件的研发。 4.2加强对社会整体信用制度和在线支付安全问题的管理 要想实现在线支付的进一步发展,首先要有广大客户来源。因此,我们需要解决客户对于在线支付的安全问题,提升他们对于该系统的信任程度。首先,我们需要提升网络安全技术,最好普及CA认证。我们知道,客户在支付时如果出现信息的丢失或者出错,且不论这给他们带来的损失是否是第三方可以承担的,单从客户信任度这一角度来看,电子支付就会失去它的使用群体。因此,我们可以通过防火墙技术、数据加密传输技术、身份鉴别技术、病毒防治技术等安全技术来提高网络信息的安全性,令顾客在使用这一平台时无后顾之忧,进而产生对这一支付方式的青睐。其次,电子商务支付机构需要充分发挥网络的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来进行反馈信息的及时收集,我们只有在了解“客户的声音”之后才能对他们的抱怨和建议做出及时的解决,同时也能加强我们本身对于市场份额的保持力,进而争取更多客户。最后,支付系统如果可以实现与第三方的密切合作,则对于客户建立网络信任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而这一结论亦是根据相应调查数据得到,据调查,支付系统如果在主页上标明其与某知名第三方安全认证机构有合作关系则更容易获得客户信任。这一方式也可以运用在其与银行或信用度相对较高的网站的合作中,这代表了支付渠道的安全性。 4.3加强在线支付主体方——银行自身制度的创新 在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商业银行占据着在线支付经营的主体方。为了发展电子商务支付,商业银行应该对其优势进行充分利用实现自身制度的创新。在其自身制度的创新上,我们不得不首先提出关于其经营方式的转轨问题。纵观现今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态势,我们不难得出在线支付业务的需求十分巨大,这为传统银行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因此,银行如果可以将传统营销渠道和网络营销渠道进行有机结合,必然可以谋求自身更大的发展空间。其次需要提到的是对金融业务体系的重构,由于电子商务的自身特性,它要求在线支付主体进行一定的整合与协同,因此,参与在线支付的各银行应加强合作,以建立金融门户的形式实现资源共享,由此,网络将被作为银行和证券、保险、基金等金融企业合作的平台。通过“一体化”的全方位服务来推进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 4.4加快相应法律和支付系统的完善进度 一个完善严格的法律环境是进行电子商务支付发展的必备条件,因此,我国需要加快这一方面的步伐,建立出相应法律法规体系。但仍需注意的是在线支付往往设计国际交际,因此,各国政府与金融业需要进行必要的合作和谈判,共同制定和完善相应法规。例如国际商会指定的《电子贸易和结算规则》即可作为我国在线支付立法的借•64•鉴。此外,在对电子商务活动进行监管的过程中,一旦发现问题要做及时的查处,追究相关人员法律责任,以此保证一个健康、有序的电子商务与在线支付的发展。 5总结 在信息化的21世纪,电子商务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改变着传统商务活动的模式和格局,它在创造丰厚利润的同时渗入到了每个参与者的商务理念与生活方式之中。做好电子商务支付方式的相关研究对于保障电子商务平稳快速发展有着积极的基石作用,可以更好的推动电子商务的新发展。 作者:杨磊 单位: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 商务管理毕业论文:电子商务财务管理论文 一、动态财务管理模式特点 1.信息获取灵活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带来的是资源与消息的共享与快速,同样,在互联网的条件下,公司企业有了共享信息的平台。通过在互联网平台做到相应的把控,就可以分享企业会计相关信息。公网或者互联网使用者,可以进行相应的信息采集操作。企业内网人员,可以通过相应的权限获取对应信息。当得到信息以后,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需要来进行信息的筛选,并处理相应信息结果集。企业通过这样的信息处理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角度、不同领域来了解企业,做出适合生存发展的策略。 2.信息处理及时 互联网的崛起,同时也推动了信息传递介质的发展,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多媒体技术。多媒体的发展,使得企业核算从传统的人工核算,不仅投入大量人员反复工作而且容易造成偏差,逐渐过度到动态核算,明显提高了工作的效率以及准确性。动态信息处理过程中,当企业相关业务产生变化以后,通过服务器处理,便会快速及时的自动进入会计系统,只要定期的进行人工维护即可,减少了人为干预的失误。从而,渐渐的形成了自动化、实时化、准确化的信息处理流程,可以通过信息的统计进行业绩分析,还可以进行风险评估以及调整企业发展,不仅可以减少工作耦合度提高工总效率还可以提供准确信息汇总。 3.企业资源调动方便 通过电子商务的促进影响,企业动态财务管理模式对信息处理,都形成了完整电子数据结构。同时,电子信息也得到了足够拓展。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来实现更有效的资源整合,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共享平台,快速管理并处理企业有关的信息,将信息资源集中动态管理。企业业务需要与财务进行协同,同时,企业内部与财务也应该建立协同关系,通过财务动态管理模式,建立统一的资源与信息的动态性,统一信息的管理,对企业进一步提升效率与竞争力有很大帮助。 4.企业财务计算方便 通过上述特点可以看出,企业信息经营依靠电子化势在必行,而且是财务管理发展必然趋势。依靠电子方式的信息管理,加强信息共享与管理的映射关系,通过企业管理流程的不断发展,逐步将管理发展成为科学有效的计算工具,提高工作效率。会计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着企业经营的重要工具,数字信息的动态管理需要更加准确、数量级更加庞大,具有更快的数字应变能力,通过财务管理模式动态化,加强会计的经营预测,对企业领导者做出有效决策提供帮助。 二、动态财务管理在电子商务背景下的模式发展 动态财务管理是一种对结果进行评估与测算的有效财务管理模式,通过动态的分析评估,指导财务管理手段与方式的转换,适当的使用风险评估、科学测算与动态修改来完成对财务管理的改造。经过财务提前的评估与测算,考虑风险的规避情况,运用科学的手段进行有效的因素控制,为企业实施决策做依据基础。有时候要利用专业技术人员与资金投入,加强动态获取信息能力,并处理所收集信息。将财务信息内部共享给各个业务层,进行集中化信息共享,使得动态数据展示能够顺利实现。进一步实现企业业务与财务的信息交互,减少工作耦合度,为提高企业工作效率做基础保障,给企业一个更好的发展空间。 同时,加快财务动态管理流程的改造是一个重要工作内容。提到财务的流程,需要了解ERP的管理流程,只有了解ERP的管理流程,才能充分的对财务流程进行相应的改造。首先,要了解什么是ERP。ERP是一款集成了管理体系、业务发展流程、人力资源、财务资源等于一体的资源管理软件。通过系统的贯彻统一业务流程逻辑,分析并合成企业管理报表以及企业实际经营情况,有效的实现统一技术平台的信息共享。ERP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大型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工具,其通过建立集中式信息处理能力的基础上,为企业决策做相应的参考。同时,ERP也集成了对物资管理计划的功能,提供了完善的供应链管理平台。可以看出,ERP系统是信息集成处理与统一管理的先进平台技术,反映了动态财务管理的优势,是在电子商务的带领下,动态财务管理模式的改革成果。 三、结束语 总之,电子商务时代动态财务管理的改革是必不可少的,企业要想在新形势下有良好的经营状态,必须要建立动态的财务管理模式,并且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发展,才能适应电子商务带来的冲击与影响。 作者:陈卫艳 单位:河北省滦平县农牧局 商务管理毕业论文: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论文 一、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创新的必要性 1.目前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教学案例内容资源与案例教学环境无法满足案例教学需要。 由于资金、设备、内容资源以及高等学校的发展计划等多方面原因,无法成立专门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案例室进行案例教学。而且在现有的案例教学过程中,非常缺乏专门的、有针对性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案例。因此,学生无法在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案例分析的学习过程里体会理论教学中所学到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细节。 2.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中综合性案例少且难以有效开展。 因为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涉及物流管理活动的全流程、多功能要素,所以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案例分析理应涉及到非常广阔的知识面和充足的教学时间的安排。一方面教师在准备这类综合性案例时,很难突出重点地将全部知识点融入案例。同时由于目前案例教学的形式全部要在指定教室、限定时间内完成某一案例的教学活动。事实上这就导致了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较好地完成综合性案例的教学内容是很难的,即使是案例所涉及的知识点要全面解释清楚也有很大的难度。因此,综合案例在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中的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3.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案例学时安排普遍不合理。 目前高等学校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案例教学从属于理论课,在理论课内安排部分案例分析,没有一个最低标准。有些高等院校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课中甚至没有案例分析这一教学环节。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案例分析往往不能在一个单独的教学学时中完成,在较短的案例教学学时内,学生很少有时间能充分表达自己对案例的理解与见解,只能对教师所述案例有所了解,听教师分析的案例的观点,这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是极为不利的。 4.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案例教学形式设计呆板。 目前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案例设计基本上还是教师收集有关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案例,经过整理后发给学生,学生在课下收集资料进行分析,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分组讨论、发言。应该说这样做能起到了一定交流与促进作用。但限定的案例分析主题也限制了学生自主分析发挥的自由,难以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如果学生在课下没有收集资料、对案例进行分析在课堂的案例分析过程中就难以进行有效的观点表述。实际上,学生还应该学会在教师给定题目的前题下,自己提出一些案例分析的主题,教师可以从中引导,其他同学也可以参与,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创新性。 5.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案例分析中缺乏有实践指导意义的技能示范。 现在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案例分析,还仅仅停留在课堂的案例教学阶段,没有走出去,没有与案例中的企业合作,学生的分析往往是空洞的,不能让课中的分析成果转化为现实企业的实际经济效益。案例分析的本意是让学生能理解真正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的运行规律。然而,就课程而言,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核心应该是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知识与分析能力并重,没有主次之分。无论哪方面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知识与技能,都应该以企业实践为基础,不能从理论到理论。因此,高等学校在产学研一体化的背景下,更应该在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中主动与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相关企业合作,用能解决实际企业的案例进行教学。 二、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案例教学创新的总体思路 1.案例应以表现电子商务物流全程供应链为出发点。 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是一个全程供应链管理的过程,是针对电子商务物品中的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物流服务及相关信息,从起源地到用户有效率、有效益的流动和储存,并为之计划、执行与控制以满足社会与顾客需求的活动过程。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现有机的结合。在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教学过程中,只有通过对全程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案例资料的收集、分析和总结,才能够进一步加深对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理论知识和应用方法的理解,使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理论能够及时有效地服务于社会实践。 2.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案例教学要以有效吸引学生参与为目标。 优化案例教学效果,是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案例教学的一项本质目标。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案例教学是一种参与型的学习方法,也是一种主动学习的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具有积极的作用,学生只有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才能真正有所收获。随着电子商务时代的来临,传统的以教师主导的知识传授模式已经很难适应物流管理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应成为核心的主动学习主体。只有全身心地参与到案例分析的全过程中,才有可能将平时所学的理论知识系统积累转变为智力潜能,形成以智力为核心的实践思维能力。 3.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案例教学要突破现有案例教学的所有形式。 灵活运用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案例学形式可以提高学生切入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案例教学要借助于恰当的形式引导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推导。比如,学生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可以主导课堂,由学生来组织案例分析的全过程,教师只要说明过程的几个关键步骤就可以交由学生进行组织分析。要通过合适的形式促使学生学会收集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相关的资料和信息,学会对已有的资料的分析,不断深化思维,并在力图对一个问题寻找多种解答的过程中培养和形成创造性思维。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案例教学一定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教学方式,学生也可以被设计于身处在特定的案例情境中,在不充分信息的条件下对复杂多变的形势独立做出判断和决策,锻炼学生自我综合运用各种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理论知识经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是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案例教学创新的基本要求。 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案例教学中应该告诉学生“方案不止一个”,而且所有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案例的参考分析是发展的、开放式的。在组织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有意识地引导,让学生自己去查资料、反复研读、主动思考,通过群体合作或个体独立的方式做出分析和判断,找出多种方案。 三、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案例教学法创新模式探析 1.建立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仿真案例室。 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仿真案例室的建立为案例教学营造一个与案例主题及内容高度一致的仿真环境,可以事先由学生根据案例加以布置,借助于声光电等三维立体手段再现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案例的场景。不但可以使教师轻松地对案例加以陈述,而且学生的思维在这样一个环境中会得到激发。 2.选择一些存在实际问题且能够深入接触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案例。 创新的电子商务物流教学案例,最好是当地是现实电子商务物流管理问题的缩影,它必须描述的是现有条件下的完全真实的业务状况或具体业务运作流程。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案例要把部分真实企业经营管理引入课堂,它可使课堂讨论围绕真实物流问题中才存在的难题来进行。同时它所描述的物流业务事件是某种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过程中的典型事件。案例中所出现的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案例还应当是蕴涵一定的疑难性问题,一定要给学生留出思考空间,培养学生全面的思维能力。 3.通过转换角色学生深度融入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案例分析过程中。 根据案例情景,将全部同学分组,在组内按角色分配任务,提前将案例发放给学生,要求学生从角色的角度收集资料,在充分阅读案例的基础上以角色的身份发表观点,以书面的形式归纳出组内各角色的意见,并撰写成案例分析报告。接下来,案例的组间分析由各小组将准备好的案例分析过程和结果展现给教师和同学,并相互讨论,教师归纳,使案例教学进一步升华。 4.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案例分析的考核由学生自主考核与学习互评为主。 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案例分析的学习过程是学生为主导的,创新必然要求学生在考核过程中也发挥主导作用。成绩考核可以主要从学生自评、互相评与教师测评三个维度的评价中综合得出。其中互评是根据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组织效果,采用轮流由其他小组成员组成的评判团评分,同时权衡组员对报告的贡献程度,给与一定的加分。但针对不同的案例难易程度应有所调整,主要由教师根据报告的质量给出小组成绩,并依据分工所表现的报告质量为小组成员打分。 四、结语 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案例教学法的创新,有利于学生分析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实验问题能力的提高,但我们也必须知道传统的案例教学法在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教学中的成熟经验,要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当然不是简单地以一种新方法完全替代传统另一种教法,而应是多种案例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而且随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的不同而有所侧重,在案例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导地位,加大学生的参与度,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既精通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专业理论识又具备深入分析能力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人才。 作者:刘建功 单位:北方民族大学 商务管理毕业论文:电子商务视野下经济贸易管理论文 一、电子商务在国际经济贸易中的优势 当前,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了国际贸易中一种新兴的交易方式。特别是从最近几年的发展来看,传统的国际贸易交易方式已经在全球实体金融危机中呈现出了萎缩和消退的趋势,并在一定程度上和范围内存在着被电子商务逐步取代的境遇。可以说,在当前形势下的国际经济贸易中,电子商务已经呈现出了许多比传统的贸易更为明显的优势。 1.有助于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与传统的企业国际贸易的方式相比,在电子商务环境中的企业交易活动对于贸易中介的需求并不是硬性的。企业之间的信息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实时地传递到商业伙伴中,并有效地减少了重要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丢失和失真,使企业的信息通信成本大为降低。同时,电子商务可以降低企业在获取商业资讯方面的投入成本。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基础靠的就是互联网的不断进步,而互联网在发展的过程中又能为企业提供更便利的信息沟通手段,并且使企业能够付出较低的成本实现广告宣传,有效地降低了企业的经营成本。此外,由于电子支付手段的飞速发展,给企业的交易方式也出现了深刻变化,不仅使交易的条件变得更加容易,也使交易时间大大缩小。 2.使企业的经营效率大为提高在信息网络环境下,企业的员工可以借助互联网和电子化的企业管理系统,搜索并获取所需要的各类资源,从而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同时,在公司的市场分析或财务分析等工作之中,计算机和互联网络为企业提供了更加高效的计算能力和信息共享能力,从而企业的管理者便可以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信息查看和管理,进而作出更加科学的决策。此外,在电子商务环境中,企业的各项业务报表、单据凭证等都以电子化的形式存在和传播,从而使企业于企业之间能够在网上对各种单据进行实时传递和处理,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效率。 3.促进企业活动更加人性化发展电子商务的一个最为特别的特点便是其工作环境和工作时间。在电子商务中,企业的各项活动更加具有有人性化的特点,并且与传统的企业经营模式相比,电子商务并不强制地要求员工按时到达公司,每天在固定场所开展工作。相反,企业员工即可以24小时在家开展工作,也可以在户外各种活动和场所中开展业务,而这些都是传统的实体经济所无法实现的。所以说,电子商务促进了企业活动走向了人性化,对于企业的管理模式和激励机制都是一种全新的碰撞。 二、当前我国电子商务发展遇到的一些问题 1.信息安全机制有待完善经营方式的虚拟化是电子商务的一大特色,这就意味着企业之间在进行经营活动和交易活动的过程中,存在着彼此违约的可能性。同时,这种可能性在电子商务环境中要比实体经济领域大得多,由于电子商务的虚拟性,使得交易双方对于彼此的信用情况难以全面掌握,由此一些企业甚至捏造虚假商业信息,或者产品信息,从而造成了商业诈骗等现象的出现,这种由于信息安全机制不健全所导致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对电子商务的发展产生了阻碍作用。此外,由于信息安全机制的不健全,导致了企业的重要财务信息存在着被窃取和丢失的潜在危险:一是面临着互联网中黑客的网络攻击,由此企业给企业的保密工作和信息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使企业蒙受巨大的损失;二是交易的双方在运用网络银行开展商务活动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技术风险和人为操作风险,使交易过程容易遭遇信息丢失和帐号被盗等危险。 2.企业的管理制度相对落后从目前的总体情况来看,我国有外贸业务的企业大约有80%以上都是以初加工为主,在企业的经营方式上也较为单一,往往采取粗狂式的经营模式。因此,这就必然造程了当前许多企业尽管走出了国门,但却由于缺乏先进的管理经验而接连发展受挫,对于企业在国际经济贸易中取得一席之地就更加困难了。此外,由于企业的管理理念缺乏创新性,管理程序和步骤也缺乏科学性,由此导致了许多企业在运用电子商务开展国际贸易时,各项业务往往举步维艰,更不用说借助完善的、严格的制度来实现对人和物品的管理了。 3.相关法律法规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经济相比,我国在电子商务方面的立法步伐显得十分缓慢,有些领域或者环节中甚至还是一片空白的状态。而一个市场经济能否健康正常地运行,其关键就在于要依靠法律、法规对经济行为的制约和监督。由此可知,我国应当加快在电子商务领域的立法,不断完善电子商务的相关法律法规,为各行业的企业和消费者创建一个安定有序的商务环境。 4.电子商务专业型人才较为匮乏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也给相应的人才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然而,尽管最近几年各个行业对于高素质的人才需求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但与这一现实相不匹配的确实,目前我国高校基于当前培养模式所培养出的大学生却很难与现实的需求相适应。许多从大学校园走出来的大学生,在其自身专业知识方面仅仅是掌握了一些皮毛的理论知识,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对专业知识的应用也往往是一知半解,难以熟练运用,特别是动手能力方面则更加地差。在电子商务领域,则恰恰需要的是动手能力较强的人才,不需要了解国际经济与贸易的相关理论,还要具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而在当前实际中,这样的复合型人才却有很大的需求缺口,对我国企业在国际经济贸易中开展电子商务活动的质量和效率产生了很大的制约作用。 三、运用电子商务促进我国国际贸易发展的策略 当前,作为经济全球化与计算机等科技发展的产物,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了现代经济社会所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并在其中发挥出了越来越很重要的作用。可以说,电子商务与传统的贸易活动进行并驾齐驱地发展,即是大势所趋,也是事物发展之必然规律。然而,正如本文所提到的,我国企业在开展电子商务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给企业发展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因此,要针对针对问题进行认真思考,努力探索运用电子商务促进我国国际贸易发展的对策,切实帮助我国企业实现更好地发展,使我国的经济更上一个台阶。 1.营造电子商务环境,统筹规划电子商务的发展我国政府应该在日常生活的每个地方都起到表率作用,因此政府应该大力推进电子政务的发展水平,为企业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提供模板。除此之外,我国相关部门也要针对电子商务的特点,制定出相应的宏观政策,从而以有效地形式鼓励和保障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发展。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发展符合胡主席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也符合温总理提倡的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方式,因此大力发展电子政务,大力提倡电子商务是我国政府应该要做的事情。 2.大力培养电子商务专业型人才人类社会的历史实践证明,任何事物的诞生和发展都是需要依靠人作为根本的力量源泉是实现的。当今,国家与国家之间竞争、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愈来愈激烈,这些归根结底都是要落到了人才的竞争之上。作为新兴领域的电子商务,在促进我国企业实现国际化发展、提高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要实现电子商务的重要作用,必然是需要坚实的人才去作为支撑的,但目前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缺乏却已成为了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因此,我国的政府和教育部门必须从现实形势出发,改变目前高校培养人才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脱节现象,提倡高校培养动手能力强、国际贸易理论扎实的复合型人才;鼓励企业与高校之间建立合作协议,由企业为学校培养学生方面献言献策。 3.充分认识电子商务的重要性,改革企业管理我国企业虽然在改革开放初期就积极地参与到了国际贸易之中,但是绝大部分企业仅仅是跨国集团的加工厂,完全没有话语权和定价权,企业处于整个产业链的最底端,在经营理念方面对电子商务还缺乏足够的认识。企业必须学会掌握最新的经营理念,充分认识到信息化社会对企业带来的冲击,将电子商务运用到企业的日常生产管理中来,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活力。 4.完善相关立法,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电子商务的健康开展根本上取决于法律制度的约束和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因此,要不断加强电子商务领域的立法,并将电子商务的特点考虑进来,要清晰的认识到电子商务领域的立法有其独特的适用环境,同时还要考虑到电子商务涉及的面十分广泛这一特点,组织多个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一起探讨和交流后,并进行群众意见征集后,最终制定出适合我国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只有这样,才能通过法律手段为我国企业借助电子商务开展国际经济贸易活动提供可靠的保障。此外,企业自身还应当不断加大在基础设施当面的投入,自觉地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这就要求,企业不仅要及时更新管理理念,引入先进的管理机制和信息化管理设备,还应当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只有在企业内部管理与工作过程中按照信息化的要求进行改革,才能在参与世界范围内电子商务竞争中才能做到得心应手,取得胜利。 作者:耿思尧单位:渤海大学经法学院 商务管理毕业论文:电子商务课程体系物流管理论文 1、电子商务物流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 我国物流从业人员从物流人才需求定位方面,可将其分为高、中、初三个层次。目前我国物流市场不健全,企业及个人对物流理解不准确,想要达到物流人才的供需平衡在短期内是很难实现的。在高职院校“电子商务物流”课程教育中,较多以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为主,老师进行填鸭式灌输,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企业渴求高级物流人才,而供给市场即学校,大多数提供数量众多的初级物流人员或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物流新手,因此产生了物流人才供需严重不对称的现象。 1.2知识传授与实践能力培养脱节 在高职“电子商务物流”课程教学中,基本上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老师填鸭式教学,照本宣科,只重视知识的学习,不重视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束缚了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造性。这种被动学习,使学生很容易单从技术层面理解和学习电子商务物流课程,把它当作技术课程来学,而忽视了自身物流岗位素质的培养。高职院校电子商务物流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文/何雁2.3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实践脱节目前高职院校的“电子商务物流”课程的任课教师基本都来自电子商务专业,或者是物流管理专业甚至是财经专业,基于认识上的偏差,不少人简单的认为,电子商务物流就是“物流+电子商务”,他们对电子商务条件下的现代物流运作理解不透,在“电子商务物流”课程的教学中,或偏重于物流管理,或偏重于电子商务,没做到两者的有机结合,因此产生了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实践脱节。 2、电子商务物流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根据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江苏省连云港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称连财校)物流管理专业为培养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就业性人才,物流管理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组成电子商务物流团队,通过现场交流、问卷调查、参观访问、三种方式对连云港市的几十家物流企业进行了调查,依据专业发展目标和调研结果,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明确了物流人才培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了解了物流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以此来设计符合地方性应用型高职院校电子商务物流课程体系。 2.1课程体系设计依据 2.1.1罗伯特·M·戴尔蒙德提出的课程体系创建模型课程体系的设计与构建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是最终能否实现教学目标的决定性因素。根据罗伯特·M·戴尔蒙德提出的课程体系创建模型中所指明的设计顺序:首先从学生、学科和社会三个最主要的价值取向出发,分析课程体系的编制需求且说明培养目标和时间安排。然后对课程体系进行编制、实施和评价。最后通过反馈信息,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以实现教学目标。2.1.2按照培养目标设置岗位素质知识体系复合型人才指具有两个以上(含两个)专业或学科的基本知识、具备基本能力的人才。现代市场环境下,中小型物流企业虽需要物流管理专业方面高、精、尖专门人才,但他们更加欢迎既懂得经营管理、商务操作,又懂得运用网络为现代物流服务的复合型人才。电子商务物流是个交叉性课程,涉及面广,加之教材内容复杂,章节间系统、关联性较不明显,给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困扰。而高职学校“电子商务物流”课程培养的目标是能满足社会需要的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从事现代物流活动的复合型人才,这就已经明确告诉我们:教师应教什么和学生应学什么。针对现代物流企业电子商务的岗位素质需求确定连财校电子商务物流课程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理解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知识;掌握主要电子商务物流技术;掌握商品出货和包装的要求;掌握快递收件、运输、派件的相关知识;掌握逆向物流知识;掌握商品采购、入库、保管、盘点、库存控制的要求和方法;掌握对外销售物流和货运物流的知识;理解供应链构建原则、影响因素;了解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和物流服务管理,掌握降低物流成本的主要方法。(2)能力目标:熟悉物流的基本流程,熟悉现代物流技术;能够选用合适的材料包装快递商品;能够对快递公司进行比较选择,熟悉快递公司的业务;能够完成退换货操作;能够完成仓储相关作业的操作;能够给客户提供良好的物流方面的客户服务;能够采取适当的方法降低物流成本。(3)素质目标:具有团队合作能力,形成客户至上的服务理念。 2.2电子商务物流课程体系的编制、实施和评价 综上所述,为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复合型人才,连财校电子商务物流课程是依据完成电子商务物流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的需要、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能力形成规律设置的。其总体设计思路(见表2)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要求。项目设计以一般电子商务物流过程为线索来进行。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网络平台等多种途径,采取理实一体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2.3应用与创新环境平台的建设 根据素质培养目标要求,为确保培养目标和电子商务物流课程体系顺利实施,必须要建设好应用与创新环境平台,形成“营造创新氛围、强化专业技能、提升岗位素质”为主要内容的人才培养环境,它包括营造创新文化、氛围与实践基地建设两方面内容。创新文化氛围建设是基于岗位需求“以任务为导向”的人才创新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将“第二课堂”、“社团课程”(各种集体活动与竞赛、艺术体操、宿舍文化活动)等素质教育内容纳入到电子商务物流课程建设中,注重学生终身学习、沟通等能力的培养。电子商务物流教师团队,通过与电子商务企业、物流公司等的合作,建立校内外实践基地,学生深入企业参观,邀请企业资深员工作为学生的企业导师,每个部门均由专业教师、企业资深员工、学生组成,提供相应的实训条件作为校内外实践基地顺利运行的环境支撑(见表3)。在此基础上,我校电子商务物流教师团队与校企合作企业深度参与,建立一套能主导我校电子商务物流专业“工学结合”实训教学的“全真”实训项目和教材,贯穿我校整个电子商务物流课程教学过程,既可让学生在全真电子商务运作环境下锻炼,使他们在“做中学”,又可以使企业在项目中获益,而且学生还可以提早进入“员工”角色,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确保优质教材进课堂,突破高职院校办学的瓶颈。 作者:何雁单位:江苏省连云港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商务管理毕业论文:电子商务环境下复合型物流管理论文 1复合型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人才具备的核心专业能力 加快培养复合型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人才,首先必须分析和明确复合型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人才所应具备的核心专业能力。复合型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人才意味着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人才所具备的能力是多方面的,而不是单一的。依据目前国内电子商务高速发展的态势以及对物流的全方位复合型人才需求,本文认为复合型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人才必须具备以下核心专业能力: 1.1具备全面而扎实的物流管理能力电子商务物流系统与其它物流系统一样,需要物流管理人才具备全面而扎实的物流管理能力。要求物流管理人才在掌握物流管理基本理论基础上,具备物流业务管理的基本能力,能够运用物流专业技术、管理方法和手段等对采购、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等主要物流活动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监督;能够进行电子商务物流系统分析、规划和设计,物流系统运营模拟与决策分析,物流系统的控制与评价;同时,还应具备特定物流项目管理的知识和能力。 1.2具备物流信息系统与技术应用能力在电子商务时代“,信息”在为顾客提供便利、快捷、个性化的物流服务中日益扮演重要的角色,这就促使每一个电子商务物流系统必须拥有完善、便捷的物流信息系统。这就要求新时期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人才具备物流信息组织、开发利用、传播、信息系统分析设计的基本能力,能够运用先进的物流信息系统和技术对电子商务物流流程进行管控、优化和改造,运用大数据技术对物流信息系统集成的海量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处理和利用,从而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物流服务。 1.3具备熟悉物流运作尤其是快递业务的能力当前物流管理毕业生普遍缺乏对物流业务操作层面的认识和体验,更是对快递行业操作规范、运作流程以及运作模式缺乏深入了解,这也是目前我国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人才普遍的短板。这就要求在电子商务尤其是“网购”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物流管理人才能够深入学习快递业务的相关知识,熟练掌握快递业务流程和运作管理模式,具备从事快递企业、邮政企业和其他电子商务物流企业业务管理的能力。 2复合型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措施 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的快速发展对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挑战,传统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无论在办学定位、培养模式,还是在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教材规划、教学科研、实践实验等方面都不能适应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需要。因此,为了适应电子商务高速发展对物流管理人才的迫切需求,借鉴国内外高等院校的培养经验,改革传统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体系,增加电子商务的商务、管理、信息等特色内容,突出理论和实践的良性结合,为我国电子商务行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物流管理人才。具体而言,复合型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整合校内外资源,形成双轨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传统学校“填鸭式”的理论学习模式,整合校内外物流教育资源,将理论学习和认证教学、企业实战和创新学习有机结合,实现理论和实践、学校和企业、学生和教师以及书本和课堂之间的无缝衔接,不断创新电子商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电子商务物流具有操作性强、环节多、链条长、订单多且规模小、客户群体规模大且地域分散等特点,高等院校在培养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人才时除了理论知识的传授外,还应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可采用聘请快递企业的专业人士进课堂教学,同时与快递企业和电子商务企业或平台建立校外参观、实习基地,支持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到快递企业进行顶岗实习,鼓励学生在学校、小区等场所建立片区快递服务网点进行创业或兼职;逐步开展“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制度,鼓励学生参加物流及电子商务职业技能培训及考证。通过以上多种措施,构建一种产、学、研相结合,校内学习与企业实践相衔接,社会、企业、院校和培训机构互动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为社会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人才。 2.2面向电子商务需求,优化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课程知识体系根据电子商务物流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要求以及相关岗位的发展需要对现有物流管理的课程体系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充。突破单纯以学科为核心来设置课程体系的传统本科教育课程结构,结合岗位及岗位发展需要,实行“平台+模块”的课程架构,构建通识教育课程平台、专业教育课程平台两个平台,以及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模块、个性化拓展课程模块三个模块[4],同时增加电子商务概论、邮政与快递服务管理、物流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电子商务法、电子商务系统建设运营与管理、网络数据挖掘、快递法律法规等专业方向课程,将更多电子商务物流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 2.3改革物流教学模式,由“推式”物流教学模式向“拉式”教学模式转变传统物流教学主要以单向的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为主,我们称为“推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通常以教学任务为中心,基于教师现有的资源和知识,采用灌输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导致响应人才需求变化速度慢,学生难以满足社会实践需求。而与“推式”教学模式相反的“拉式”教学模式则以学生为中心,以社会需求和电子商务物流能力培养为牵引,通过团队形式开展案例讨论、互动交流、实践体验等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执行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更好地符合社会对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 2.4改革传统评价方式,形成全面、综合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改革传统的以期末考试成绩为标准的欠科学的人才培养评价方式,构建体现复合型电子商务物流人才培养特质的综合评价机制,建立以知识、能力、素质等多方面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着重考察学生的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改变传统的期末考试定成绩为过程考试为主,期末考试为辅的考核方式,建立多元、动态的人才培养评价机制,全面科学地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专业基础课程考核将平时成绩、能力成绩和综合笔试成绩有机结合考核;专业课程考核则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社会能力、方法能力、思维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价;校外实习课程考核则全部交由企业按企业考核标准考核,同时避免校外实习考核流于形式。 3结束语 培养具有商务运作、运营管理、业务操作、信息技术等多种思维和能力于一体的复合型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人才是新形势下电子商务迅猛发展对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提出的新需求,也是我国高等院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新的方向。我国高等院校只有面向社会需求,找准定位,逐渐转变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新举措,才能使培养出的物流管理人才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新需求。 作者:田帅辉常兰单位:重庆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经济管理学院 商务管理毕业论文:电子商务经济贸易管理论文 1电子商务在经济贸易中的影响 1.1有利于外贸的良性发展电子商务对我国外贸有着关键作用。电子商务为交易两方供应了方便快捷的交流途径,削减了制造方与购买方间的距离,使当下的市场效益数据能够被度量、操作、整合,削弱了对实体的要求,节省了买卖双方的各个能源的开支。各个国家之间的交流变得频繁起来,多国之间的商业项目也逐渐增多,多国之间的贸易项目也得到了催化。同时电子商务有利于外贸数据交流准时高效,能够彻底合理地对比各个国家企业的强项,在世界市场效益中搜寻最适合的商品,加入各国的任务分配之中,使任务分配的效率逐渐提升。在此基础上,有利于企业不停整改深化,在提升制造效率的同时减少不必要的成本,强化自身能力水平,推进各个国家贸易的开展进程。 1.2促进经济贸易的结构调整在当下的市场效益中,人们越来越欣赏每个产品的特色,特别是电子商务为人们供应了实现各种要求的途径,商品的特色催化了诸多崭新商业,这类崭新的商业也加入到联盟分配任务之中,不停竞争,推进社会的物竞天择,完善了市场效益体系。与此同时,也强化了能源利用效能、制造效能,削减了开支,完善了各种能源的分配。在效益体系整改的进程中,大规模的公司可以借助电子商务来分析社会的特色强项,不停地强化技能,增添工作室,提升工作水平,进而获得更多的利益;虽然电子商务可以让各类企业实现网络销售,但是中小型公司只能依照经济趋势,灵活地开展制造,将重点放置于社会对于商品特色的要求上,及时高效地实现社会愿望。大规模地公司和中小规模的公司都运用了电子商务,都是为了在社会中开展竞争,但是营销策划却大相径庭,这为当下市场效益的体系整改提供了关键的借鉴作用。 1.3扩展人民消费方式通过分析雅虎2012年的年度报表,可以发现阿里巴巴2012年总销量达到了一万亿元。众人皆知,阿里巴巴网络交易都是用以实现人民的生活需求,通过分析消费总额可以看出当前外贸交易途径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从以往依靠于实际商品和店铺的购买途径,转变为当下依靠互联网进行交易的途径,并且电子商务扩大了人们对于商品的选择范围,科学地运用互联网能源对商品的价位和效率展开比较,削减了购买方与供应方的间隔,科学地运用了供应方的各种信息。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运用电子商务购买自己所需或者心仪的商品,通过简易的步骤,就能够浏览诸多产品,商品的各个属性(比如外形、材质、功能等)显而易见,并且不停完善的售后服务保证了人们消费的权益,因此电子商务不只提供了全新的交易手段,同时提升了人们的生活标准。人们交易手段的变革、生活标准的提升都标志着市场经济发生了重大变革,也牵动了中国构建小康时代的进程。 2在经济贸易中发展电子商务的策略探索 2.1建立、完善电子商务法律和制度美国、欧盟等电子商务发展较快的国家和地区都非常重视电子商务法律、法规的建设,我国也不例外。虽然中国已经相继了《计算机信息管理办法》《、电子签名法》等法律规范,但仍然不能满足我国外贸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需要,我国应该尽快推出操作性强的电子商务税收等法律和相关市场规范,对不适合电子商务发展的法律、法规要尽快进行修改,为推动电子商务活动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必要的法律支持与指导。 2.2提高贸易的信息化水平公司的数字化能力要求公司不停优化电子商务的认知,培养更多的电子商务有关的技术人员并且加大有关技术的应用,保障与全国电子商务之间的交流,加强公司数字化的变革。市场效益中体系的科学配置通常会使效益总体获得巨大利润,完善市场效益体系,各国依照能力和范围来分配任务,整改效益实体中电子商务和实际商务的比重,推进市场效益体系的完善深化。 2.3完善贸易信用体系的建设诚信模式的构建与销售方、供应方的效益紧密相关,不断深化诚信模式可以为销售方、供应方构建和谐、公正的贸易环境。所以,在贸易进程中,销售方、供应方都必须重视自身信用,依法办事;有关机构和部门必须重视领导诚信模式的构建,并开展统计配置;与贸易相关的其他方必须先评估销售方、供应方的诚信。 2.4完善电子商务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完善、和谐的法律氛围可以保障电子商务的安全,此方式不仅为销售方、供应方提供了安全保障,还使销售方、供应方可以遵照法律办事。营造一个优良的法律氛围,要求有关部门不停地观测、分析社会趋势,构建有关的法律制度,保障销售方、供应方的权益;在市场效益中的每一方都可以提出自己的建议,使得电子商务的法律制度越来越健全。 3结语 到目前为止,中国市场效益中的电子商务的某些功能还有待开发,中国电子商务于2012年一年的效益额就达到了8万亿元。将电子商务应用于我们平常生活的消费层面,网络店铺的营业额也已经超越了诸多实际门面的营业额。诸多资金投入者在高层开展电子商务,不仅在投入构建方面,而且在把握社会趋势方面,都可以掌握第一手信息,高效地处理信息。就中国当下的状况而言,更应该探究电子商务对市场效益的作用,对其进步方式展开深层次的分析,完善中国电子商务进步体系,重视整改事务体系,为电子商务进步构建有利的环境,以获得更多的市场经济利益。 作者:杨志单位:辽宁理工职业学院
中小企业投资管理论文:中小企业投资管理问题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在投资管理方面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严重影响到企业的发展,本文就针对这一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中小企业;投资管理;问题;建议 中小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投资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必然手段,投资的情况将会决定一个企业的兴衰成败,对于资本力量不够雄厚的中小企业就更是关系到其存亡。 一、中小企业投资管理的意义 (一)推动国民经济发展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能够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对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的中小企业对于振兴地方经济、环节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促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和共同富裕有着积极的作用,有利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 (二)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企业正确的投资管理活动会对企业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提高企业的发展活力,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间接的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为社会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促进解决社会问题,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当前我国的中小企业大都集中于农村、乡镇等区域,企业的发展会给农村闲置人口和村镇下岗员工、失业人员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既提高了居民收入又解决了社会问题。 (三)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投资活动是一个企业经营的重要事项,是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方式,一个企业想要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要进行投资、获取利润,企业进行投资管理会帮助企业在投资时进行相应的资源优化配置和资本控制,使企业的投资活动能够取得效益,达到最初的既定目标,使成本的效益最大化。 (四)促进企业管理规范化 一个企业想要长久的发展,就必须要有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制度和规范。中小企业在进行投资管理时必然会对企业的其他相应经营活动进行规范,以促进企业投资的效益最大化。所以企业在进行投资管理时会对企业的其他活动和事项进行管理、规范,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创新管理方法,完善管理制度,促进企业的制度化和规范化管理方法。 二、中小企业投资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化程度低 中小企业由于大都是私人性质或者合作经营的形式进行经营管理,所以企业内部的专业人才比较稀缺,在企业进行投资时难以对投资进行专业化的管理。投资前没有做好专业的投资风险评估,对投资的各个阶段没有详细的预算的方案,在进行投资决策时无法掌握正确合适的投资方法,决策也就缺乏科学性和可行性,使得投资具有巨大的风险。 (二)投资能力低 随着我国经济科技的发展,互联网技术在国家各个领域和行业都被广泛应用,在金融领域也得到了很多的应用,为很对金融企业认可和接受,使得实体银行受到极大的冲击,对我国的金融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前互联网技术在金融行业的应用使中小企业在进行投资时在投资对象、投资方式和投资收益等方面产生了很多的新问题,我国的中小企业资金实力不够雄厚,不能效仿大企业来对管理者进行培训和进修来提高管理水平、决策水平以及互联网投资水平,所以很多的中小企业在进行投资时投资的成本较低,而且无法取得相应的收益。 (三)投资不科学 1.投资对象的选择不科学 在企业进行投资时要考虑到投资对象的能力、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慎重的做出判断,但是在当今社会,互联网的发展使信息的变化极为迅速,信息量也很大,很多的虚假、错误信息掺杂其中,影响到中小企业管理者投资时的判断。现在的中小企业在进行投资时会选择一些被称为效益高、热门的产业进行投资,而没有考虑到自身的规模和资金储备。 2.投资工具的运用死板 我们当今处于互联网时代,网络经济发展速度极快,资本的流动和变化更加的方便、快捷,这些在给企业发展带来给予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当前中小企业投资的工具大都是金融的债券、期货等,但是由于人才或者经验等方面的原因,对于对经济发展起到相当作用的金融衍生品却没有重视,这一点对比大企业有很大差距。 三、中小企业投资管理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转变投资理念 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应该转变投资理念,对企业的投资活动进行规范,不能够固步自封,要积极学习专业的投资管理知识,对企业的投资管理进行创新,与时俱进。要正确的认识专业性投资和专业的外包服务机构,适当的借助相关专业机构的帮助;要转变追求眼前利益的短视行为,从企业的长远发展出发,使企业得到稳定的长期的发展。 (二)制定科学的投资计划 中小企业在投资时要制定好科学可行的投资计划以保证投资的顺利进行。在投资前要做好投资的产业和产品的信息收集,寻找到符合企业经营规模和能力的投资项目,量力而行,做好相应的投资风险评估和预算方案;投资过程中要针对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相应的实际经营的调整,使企业的投资效益最大化。 (三)提高企业管理者的素质 管理者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掌舵人,企业管理者的决策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和战略目标,一个优秀的、有素质的管理者能够为其偶也的发展指明正确的道路,避免企业发展陷入困境,决定着企业发展的高度和深度。所以作为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应该坚持不断学习,学习新兴的适合企业发展的新理念和方法,提高自身的素质,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正确的战略指引。 作者:宋述强 单位:烟建集团有限公司 中小企业投资管理论文: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风险投资管理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异质性 (一)高风险性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主要投入是研发投入。研究是指为获取并理解新的科学或技术知识而进行的独创性的有计划调查,具有计划性和探索性。其研究是否能为企业获取经济利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开发是将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应用于某项计划或设计,以生产出新的或具有实质性改进的材料、装置或产品等,也具有不确定性。市场环境瞬息万变,根据市场调研开发的产品,可能遭遇市场失败。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层出不穷,产品成本可能显著下降,新产品可能没有推广就遭到市场的淘汰。高技术产品的研发周期长、投资规模大、融资渠道不畅,极有可能遭遇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二)高知识型员工比例较大 创新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包括组织方式创新、原材料创新、产品创新、生产方式创新、市场创新等。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涉及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和环保等新兴产业。新兴产业的产品技术含量较高,需要在研究、开发、试制和质量检验等方面投入大量的智力资本。基础研究和开发团队的形成需要一批专业造诣深邃、占领技术高点、深谙技术应用的知识型员工。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员工队伍中,高学历、高技术、高职称的知识型员工所占的比例较大。知识型员工专有投资较多,人力资源的专用性程度较高,有利于专门创新。 (三)重技术轻管理 科技型中小企业初创者通常是拥有专有技术、专利权等无形资产的科研技术人员,其对企业拥有绝对控制权。技术、人才、资金和管理等要素投入中,技术是核心要素。在股权结构中,拥有技术的人才处于控股股东的位置。因此,企业章程、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治理结构的设计必然造成“重技术轻管理”。即使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精于管理善于经营,如果科技人才掌握绝对控制权,其管理才能也难以有效发挥。 二、风险投资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价值创造能力的影响 风险投资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重要融资渠道,是高科技中小企业发展的助推器。微软、苹果、英特尔等著名的高科技公司,在其产生和发展中,风险投资功不可没。风险投资在优化融资结构、激励知识型员工、完善内部治理和降低上市成本等方面有利于增强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 (一)优化融资结构 企业资金来源于债权人或所有者的投入。负债与所有者权益合理匹配可以降低成本、控制风险,有利于企业的价值创造。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业者通常拥有雄厚的技术,但缺乏企业发展必需的资金。初创期,基础建设、研发投入、新产品的试制等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产品销售等主营业务收入尚未形成规模效益,企业内部积累杯水车薪。企业内部管理尚不规范、有效的内部控制尚未形成、内部治理结构尚不完善,导致决策随意性强、规章制度执行不到位、财务信息不透明、缺乏信誉积累等。科技型中小企业拥有专有技术、专利权等无形资产较多,有形资产较少,可抵押财产较少。高科技企业初创阶段通常面临技术、管理、市场等风险。这些因素均导致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单一、融资结构不合理。由于信息不透明、缺乏信誉积累、长期资产较少、高风险等原因,导致外部资金进入科技型中小企业受限,优化融资结构的空间缩小。政府投资的风险基金或政府扶持风险投资公司,可以给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资金,与此同时参与管理与监督,助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风险投资增加企业有形资产,促使企业规范管理,增加信息透明度,可以减少金融机构的甄别成本等,从而为金融机构向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提供了条件。因此,风险投资可以优化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结构。 (二)激励知识型员工 创新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创立与发展的动力,知识资本的形成是创新的根本。知识的有效获取和知识资本转化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的重点和难点。无论是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外部获取知识,还是内部研发形成知识,其关键因素是拥有知识型员工。知识型员工具有追求自主创新与团队意识的融合、挑战风险与把握机遇并重、需求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忠诚度低流动性强等特点。因此,激励知识型员工既需要显性的“劳动契约”又需要隐性的“心理契约”。风险投资利用员工持股、股票期权、相机控制权、对赌协议和离职限制等方法激励知识型员工。规定员工持股比例是采用“劳动契约”激励知识型员工。股票期权、离职限制等是利用“心理契约”激励知识型员工。知识型员工具有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对风险具有较强的控制能力,可以通过相机控制权、对赌协议等改变风险分担,调节知识型员工的风险偏好,增加知识型员工的收入。 (三)完善内部治理 科技型中小企业通常是创业者一股独大,享有绝对控制权,缺乏经营管理人才,导致内部控制不规范、内部管理混乱、决策随意性强、缺乏监督机制。风险投资企业拥有成功的创业者和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专家,有能力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风险投资企业参与管理对风险企业的业务经营、公司战略、公司治理和社会责任有全面的促进作用。风险资本家通过委派财务总监等高管、财务报告等重要信息的知情权、重大决策的参与权与表决权等参与风险企业的管理,有效地行使对风险企业的监督权。风险资本家如果拥有控制权,那么就有动力聘请业绩优良的职业经理人来提升企业的价值。风险资本家持有优先股或可转换证券能够减少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风险企业家的机会主义行为。分阶段投资中,采用可转换债券可以遏制风险企业家偏向短期业绩的行为。 (四)推动企业上市 风险投资的主要退出方式有管理层回购、股权转让、收购与兼并、清算、首次公开发行(简称IPO)等。2012年,风险资本市场中风险投资共有177笔退出案例,其中:IPO方式退出124笔,股权转让退出30笔,并购退出9笔,管理层收购退出8笔,股东回购退出6笔。①IPO退出方式占总退出比例约为70%,是风险投资的主要退出方式。风险投资家为了高质量尽快收回投资,通常采用筛选、分阶段投资、参与管理、监督等方式助推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引进风险投资,由于风险投资具有筛选、认证功能,向市场传递被投资企业优质的价值信号,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使被投资企业迅速壮大。风险投资机构通过帮助企业改善公司治理、提高公司团队管理专业化水平、建立战略运营等来促进企业的创新和发展,完成企业价值增值,培育和扶持企业发展,使被投资企业首次公开上市。 三、风险投资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价值创造能 力的制约我国风险资本市场建立时间不长,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价值创造还存在风险资本来源与投资风险不匹配、风险投资与企业融资错位、参与企业治理不积极、上市渠道不畅等问题。 (一)风险资本来源与投资风险不匹配 政府财政、国有投资公司和未上市公司的投资是风险资本的主要来源。政府财政投资的重心是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但资本量有限,国有投资公司的投资缺乏效率,未上市公司的投资是为了利润最大化而较少关心企业的科技创新,而个人、上市公司、外资、各类金融机构等投入占比较低,风险投资来源渠道狭窄。由于投资于科技型中小企业风险高、资金量大、回收周期长,这就需要风险资本的来源广泛、资本雄厚、可用周期较长。显然,我国风险资本来源与投资风险不匹配。 (二)风险投资与企业融资错位 中小科技型企业由于高投入性需要大量的资金,而风险资本家拥有大量的资金需要优质的投资资源,风险资本如果能与高技术融合,既有利于风险资本市场的发展,又有利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然而,风险资本家在追逐“暴利”与规避风险的原则指导下,往往把资金投入具有优秀的管理团队、核心竞争力、高成长性、投资回报率高、产权明晰和内部控制规范的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在需要大量资金的初创阶段,通常产权不明晰、内部控制不规范。这就造成风险资本大量配置个别优质企业,大量需要资金的中小科技型企业得不到发展急需资金的尴尬局面。风险资本与企业融资的错位阻碍了风险投资和中小科技型企业的发展。 (三)参与企业治理不积极 风险资本投资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是资本、技术、管理和人才融合为一体的金融创新。风险资本家通过实施对被投资企业知识型员工的激励与约束、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管理与控制风险、构建并完善公司治理机制等措施,增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这就需要创业成功、懂技术精通管理的人才进入风险投资领域。而我国风险资本市场建立的时间较短,缺少懂技术会管理的复合人才,风险资本家参与企业治理的积极性不高。政府部门对中小科技型企业的投资,主要解决创新型企业的资金问题,它们无能力也没有意愿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国有投资公司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具有很大的成本,规避风险意愿强烈,不愿意投资于创业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更不用说参与其治理。未上市公司的投资目的是获取利润,投资对象通常选择成长快、风险小、回收周期短的企业,参与企业治理的积极性也不强。 (四)上市渠道不畅 中小科技型企业大部分是民营企业。由于信息不对称、风险规避等因素造成这部分企业可供选择的融资渠道有限。企业上市可以筹措企业发展新的资金。企业上市后,受到政府部门的监管,需要披露企业的内部控制、内部治理和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增加企业的透明度,减少信息不对称,有利于拓宽融资渠道。被投资企业IPO是风险投资的主要退出方式,退出渠道畅通有利于风险资本家的发展、壮大。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大多历史短、发展快、收益波动大等,很难获得上市资格。发起人股东的股份在股改前不能全流通、禁售期长,风险资本难以及时退出。 四、完善风险投资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价值创造能力的路径选择 (一)拓宽风险资本融资渠道和优化资本结构 政府资金和国有资本的投入是风险资本的重要来源,在风险资本市场建立初期,这种模式对风险资本市场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随着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所需风险投资不断增加,融资渠道狭窄、资本结构不合理越来越阻碍风险资本市场的发展。我国居民个人储蓄居高不下,存入银行收益低,投资于股票风险大,投资于房地产滋生泡沫经济,可以尝试引导个人投资者投入风险投资基金,然后投资于风险投资公司,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实体经济。大型上市民营公司可以建立专门的风险投资部门,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科技创新是富民强国的根本,应引导各类捐赠基金参与风险投资。社保基金、保险基金面临保值、增值的压力,应借鉴美国等风险资本市场比较完善的国家的经验,适时、分阶段、渐进引入风险资本市场,以拓宽风险资本融资渠道和优化风险资本结构。 (二)政府引导风险投资于科技型中小企业 2007年,财政部与科技部印发《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2009年,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实施创业投资企业所得税优惠问题的通知》。国家政策的引导和税收的优惠客观上推动风险投资的发展,激励风险资本投资于科技型中小企业,但法规的规定没有细化到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不同生命周期。初创期,研发投入大,收益少,风险大,政府创业投资应引导基金大力扶持,加大税收优惠力度;发展期,高成长、高投入、高回报,政府应引导民营风险资本投资,为风险投资提供一定担保,逐渐减少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辅以适当的税收优惠;成熟期,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全部退出,取消全部税收优惠。此外,政府应为PE投资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担保,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与管理建立网络信息平台。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产品,或规定政府采购中采购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产品的比例等。 (三)建立风险投资评价体系 建立风险投资评价体系,可以甄别不同风险投资企业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贡献度,从而引导社会资本的合理配置,以及为税收优惠、政府引导等政策制定提供依据。清科公司与投中集团分别从募资、投资、退出、业绩等方面建立指标评价体系,其指标通常是数据易于获取的静态指标,没有针对风险投资助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设计的详细指标。借鉴福布斯等成熟风险投资评价机构对风险投资机构的排名指标,风险投资评价的指标体系应包括:最近5年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初创期的投资数量、投资总额、参与治理度、贡献度等指标;最近5年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初创期投资的成功率,成功的标志是进一步引进较多的风险投资;被投资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上市情况等指标。 (四)完善风险资本市场 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是资金短缺,尤其是股权与长期债权资本的短缺。与股权市场相比,我国的长期债权市场的发展尤为滞后。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有形资产占比较低和缺乏信誉积累,很难在债权市场上获得资金。企业可以采用政府信用担保的方式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既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又降低投资者的风险,吸引民间资本注入。风险资本与高科技的融合需要顺畅的退出机制。借鉴美国的纳斯达克证券市场的经验,创业板市场可以细分为全面市场和特殊市场。特殊市场要求上市企业拥有核心竞争力,内部控制规范,治理完善,财务指标适当降低,向特定地域或特定人群发行。全国市场要求上市企业的财务指标较高,公开发行。建立风险投资政策性银行,对风险投资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后期发展采用信用贷款。 作者:石宗辉 单位: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 中小企业投资管理论文: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完善策略 【内容摘要】本文从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风险入手,着重分析了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探索了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完善策略。 【关键词】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 中小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金额较大,对企业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且定资产投资之后不易发生变动。因此,中小企业固定投资面临着大的风险。固定资产投资是中小企业最主要的内容,需要中小企业认真管理。随着现代管理制度的发展,中小企业越来越重视固定资产的投资管理问题。但是,由于受传统投资和管理模式的影响,我国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矛盾和问题需要解决。研究我国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完善策略不仅能够降低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风险,而且对中小企业的长远发展有着深刻意义。 一、我国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风险 (一)债务风险。固定资产投资与其他投资一样要开展筹资活动,保证资金支撑。筹资活动中,负债形式是最主要的筹资方式。但是,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周期较长,借款种类不固定,需要根据借款数量与借款种类进行合理安排,同时也要考虑还款的本金和利息。如果中小企业在筹资的过程中不能保证长期的还债能力,会面临资金周转失灵的状况和批产的风险。 (二)投资总额变动风险。固定资产投资的预算和最终投资总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将会给企业带来投资总额变动风险。资总额变动风险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投资预算不准确,企业在开展投资预算的时候,缺乏科学的预算方法,导致投资预算与实际投资之间存在着差异;二是投资实施过程中的管理漏洞。企业在固定资产投资的过程中,投资管理不够科学规范可能导致固定资产投资存在漏洞,导致投资总额下降,与预算存在差异;三是筹款渠道变化。企业在固定资产投资的过程中,如果预期的筹款渠道发生变化,投资计划和投资总额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三)估算风险。企业在进行固定资产投资的时候,会运用经济数据对投资项目进行估算。但是,这种估算处于一种假设状态,会与实际状况存在一定的差异。而且,固定资产投资还需要对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生产技术等进行预测,一旦某一项预测不准确,便会导致估算风险,严重影响企业的生产和销售。 (四)投资期变动风险。固定资产的投资都有一定的过程,这一过程被称为投资期。并且,固定资产的投资期可能会发生变动。例如,当投资项目未能计划进行将会严重影响到固定资产的使用状况,引起投资时间和投资收益的变化。另外,如果固定资产未能使投资到位或出现其他突发性事件也会造成投资的变动,引起投资期变动风险。 二、我国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现状 (一)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存在的矛盾。一是投资方向和投资数量。大多数中小企业十分重视企业的发展问题,探索企业快速发展的方法。但是,在发展程中很多中小企业没有明确企业的发展方向。这就导致中小企业在固定资产投资的过程中将投资作为扩大规模的重要手段,进而引起了投资方向和投资数量的矛盾。具体来说,中小企业为了实现自身的发展,必须在短时间内扩大投资。但是,资金限制要求中小企业合理分配固定资产的投资。二是投资成本和效益。在正常情况下,投资成本与效益是成正比的,投资成本越高,收益越大。但是,由于资金限制,中小企业虽然期望较高的投资效益,但是却难以接受较高的投资成本。因此,中小企业在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正确处理投资成本和效益的问题。三是投资风险和收益。投资风险对投资收益有着直接的影响,一般情况下,投资收益越高风险就越大,收益越低,风险越小。但是,大多数中小企业都希望投资风险最小化而投资收益最大化。因此,当投资风险与投资收益之间形成某种合理的关系时,才会吸引中小企业进行固定资产投资。也正因如此,中小企业在固定资产投资的过程中需要面对投资风险和投资收益的矛盾。 (二)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存在的问题。一是缺乏战略眼光。大部分中小企业在固定资产投资的过程中倾向于较短的投资回收期和较小的投资规模。这种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发展的方法很难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另外,中小企业在投资的过程中没有将固定投资是否符合企业战略目标的发展放在首要位置,很容易造成企业投资盲目化和简单化。二是投资资金短缺。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着筹资困难的现象,而这一现象使得中小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资金主要来源于其他非金融机构或企业内部,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投资热情,增大了固定资产投资的难度,导致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无法顺利实施。三是缺乏科学管理。大多数中小企业缺乏专门的投资管理团队,没有对固定资产投资进行专业化管理,使得固定资产投资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地解决。并且,缺乏专业化管理容易导致固定资产投资存在漏洞,严重影响企业的资金安全。另外,由于中小企业缺乏专业的财务管理人才,无法对投资项目进行科学的评估,固定资产投资主观性和随意性较强。 三、我国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完善策略 (一)明确管理原则。一是明确投资方向。中小企业在管理固定资产投资的过程中要充分重视企业战略管理对固定资产投资的指导作用,树立战略管理理念,将战略管理作为企业的常规工作,明确规划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步骤,制定出明确的企业行动计划和行动纲领。另外,企业应正确处理好投资风险、投资效益和战略发展的关系,寻找投资风险和效益的最佳平衡点,积极遵从战略优先的原则,注重固定投资的战略发展;二是坚持筹资活动先行。中小企业应积极重视筹资困难的问题,保持对待筹资的谨慎态度,不能采取非法手段进行筹资。并且,中小企业在管理固定资产投资的过程中应坚持筹资活动优先的原则,充分考虑筹资的数量和途径,对于成本过高的投资项目要慎重考虑,避免造成资金损失。另外,中小企业在管理固定资产投资的过程中要积极采取灵活的管理方法,根据企业的实际状况对投资决策和企业财务管理进行分析,提高投资决策质量。 (二)做好前期评价。一是分析投资环境。投资环境主要指投资项目所面临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环境。企业在管理固定资产投资的时候要充分了解投资项目所处的政治背景、经济趋势和社会文化的发展趋势,选择适合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投资项目。另外,中小企业应积极分析固定资产投资的微观环境,深入了解投资项目的市场、技术、资本、硬件设施、政策等因素,做好市场调查,根据市场调查选择具有发展潜力的项目进行投资;二是分析投资必要性。中小企业在管理固定资产投资的过程中应深入分析企业的发展规划对固定投资影响,使固定投资服务于企业的发展,避免投资的盲目性。另外,中小企业要重视固定投资对资产结构的影响,重视固定资产的合理配置,避免出现固定资产过剩的现象;三是分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小企业在投资之前要对企业固定资产总额和投资总额进行估算,并深入了解投资项目的资金需求和投资项目的发展前景,根据对投资项目的预算选择合理的投资总额,避免投资决策失误现象。 (三)科学设计投资决策分析指标。一是投资决策分析指标要坚持安全第一,加强重视固定资产投资的安全性。为此,中小企业应充分考虑投资回收期、投资风险和投资的安全程度,根据企业的发展状况和资金状况选择较为安全的投资项目,尽可能地降低投资风险;二是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应坚持效益优先,充分了解固定资产投资的获利规模和投资效益,从获利角度出发选择效益较好的项目进行投资。 作者:张欣荣 中小企业投资管理论文:中小企业投资管理的完善 项目投资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一项热点,尤其是中小企业在缺乏现代科学管理和资源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将项目投资工作有效推进,实现企业快速成长做了初步的分析研究,从投资管理常见的问题出发,针对性的提出一些改进和优化建议。 一、中小企业投资管理中常见的问题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取得一席之地,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中小企业往往在掌握一定资源后就急不可待地计划项目投资,为抢抓机遇往往忽视了项目本身的可行性,如市场的饱和程度、资金的供给保障及财务评价等方面都没有经过有效地论证,为项目实施后的投资失败埋下了伏笔。 1.项目投资方案缺乏有效地科学论证投资专业人才的缺乏是中小企业常见的问题,项目可行的决策一般掌握在高层管理人员手中,特别是公司老板或者总经理。而公司高管的决策理由,主要来自于长年经营管理经验,以及对市场风险的判断,而项目方案在技术层面的专业测算和分析明显支撑不够。一般情况下,公司高层在基本确定实施投资项目后,交由财务部门和生产技术部门完成可研报告编制等立项工作,并与银行沟通融资事项,在技术层面往往为达到项目可行而对数据多次测试修改,忽略了项目本身价值,这样在项目立项初期的决策程序就是本末倒置,存在可能的投资风险。 2.项目实施过程中与立项之间的差异分析由于项目评估阶段准备工作不充分,立项时间长以及融资谈判耗费的时间,项目从立项到启动往往需要数月甚至跨年的时间,从宏观和微观层面来看,经济环境的变化,货币流动性的宽松与收紧,新产品的上市和消费习惯的改变都可能对新项目的预期产生较大影响。尤其是传统饱和、产能过剩的行业来看,依靠简单的扩建来提高产能,无疑是将产品推向价格战的边缘。因此,项目启动时间越晚,投资实际产生的收益与计划投资的目标可能会产生较大差异。外部资源的供给调整变化也是导致项目搁浅或者延迟的重要原因,这对企业的战略目标规划产生严重影响,也对企业资源的形成浪费,降低经营效率。如政府对土地出让的规划调整,征地拆迁工作迟迟不能完成,直接导致基建工程的不能如期动工。其次,供应商不能按时提供采购的设备,或者设备安装调试不能按时完成,影响生产线的试运行。再次,投资超出预算,资金出现缺口也是项目危机的重要一环,主要体现在自有资金依靠原有生产线的销售回款,如果市场萎缩销售不畅,项目资金来源将产生极大隐患,而一旦项目暂停,企业将背负银行贷款的利息,加重现有经营负担。相比外部不利因素,企业内部项目管理一般问题不大,但仍应加以重视。主要考虑项目组的建立和职责分工问题,项目管理程序,如果内部人力资源不足,管理制度和流程不健全,也对项目工作的进程形成制约,延误项目投产运行。 3.项目投资完成后的效益评价与绩效考核问题企业项目投资完成后,工作重心一般都转移到试运行调试,技术优化,拆分项目组成员方面,也就是投资向生产的过渡转化阶段。然而对项目投资的工作总结,如财务可行性评价,投资风险评估与规避,项目管理效率和绩效评价方面都没有专门组织,没有形成项目管理的闭路循环模式。这对企业再投资难以提供经验借鉴,对投资模式的复制和人力资源的培育可谓失去一次宝贵机会。 二、改善中小企业投资管理的途径 客观估计中小企业内外经营形式,审时度势,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开展项目投资仍是做大做强企业的优选。做到项目立项科学,组织实施管理有效,及时总结评价项目工作是实现计划投资初衷的有力保证。 1.建立健全科学的投资管理体系随着现代企业治理机制的深化和普及,投资者和经营者的职责定位越来越清晰,项目投资属于企业战略层面的长远规划,企业所有者和管理者在决策程序上要做到到位而不越位,依据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约定来行使表决权,避免股东和经理之间的矛盾出现,引发过度投资和投资不足的问题。其次,在投资决策方面,重视技术和财务可行性论证程序,尊重专业技术人才在风险评估,投资收益等方面的判断,并在决策层面作为重要的考量因素。 2.制定切实可行的投资实施计划企业项目投资作为一项非常规工作,在人财物方面也提出较高的要求,这就要求企业在资源配置,投资计划,风险管控,项目程序管理方面制定详细可行的计划,包括项目组人员的搭建,既要考虑项目工作的需要,也要平衡原部门正常工作的运转;按照项目管理流程的要求制定采购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工程管理制度、阶段性目标考核制度等,使项目工作在可控的管理框架下运行。在投资计划方面,要结合现有物价水平、银行利率,将投资总额偏差控制在一定范围,将总投资细分到设备、工程施工、财务成本等单项,为日后项目评价总结工作提供依据。 3.完善项目实施后的评价考核程序中小企业在成功实施项目投资后,除继续发挥项目潜能外,应及时组织项目成员按投资计划开展总结评价工作,包括生产线投产效能状况,投资成本控制情况,市场预期和实际表现情况等,根据这些单项投资完成情况对项目人员业绩评价和实施奖惩,对激励士气,挖掘人才和储备优秀员工是一次难得机会,为企业再投资和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 三、总结 综上,中小企业在计划项目投资的问题上,应抱有科学管理的态度和严谨的计划程序,将新项目方案与现有的生产系统有机结合,充分挖掘企业潜能,发挥企业现有优势,制定可行的工作目标,以确保项目投资的成功实施。 作者:王晓勤 单位:四川美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中小企业投资管理论文:我国中小企业投资管理研究分析 摘 要:我国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投资对象选择不清晰、投资能力低、投资工具运用不灵活、投资方式放不开放、盲目追求短期利益等各类问题,这些问题不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也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国内的相关文献主要集中于“融资困境”、“融资难”等融资角度对我国中小企业进行财务管理方面的分析,而本文从投资管理的角度着手,深入剖析我国中小企业在投资管理中存在的投资能力低和投资缺乏科学性等问题及这些问题的成因,最后给予中小企业提高投资管理水平的一些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中小企业;投资管理;计划制定;科学决策 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体系中占有近九成的份额,是我国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但其发展却不容乐观,总体来说还是处于天然的弱势地位。究其原因,我国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中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甚至对我国经济造成了不小的影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广为社会各界所诟病。投资管理是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小企业突破经营瓶颈,提高盈利能力,实现企业目标等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国内大多数关于中小企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融资方面,很少有从投资角度分析。本文希望能够分析中小企业的投资管理问题,引导我国中小企业合理、科学地进行投资管理等活动。 一、投资管理 投资管理,从概念上来说,就是利用现有资金获得利润的行为。投资决策已经成为公司所有的决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是由于投资管理是基于现金的管理,企业通过流动的资金获得超额收益。企业的投资决策如果发生失误,其后果是相当严重的。因此公司的最终决策者和其他的财务管理人员在投资的过程中不应该急躁和激进,尤其是公司所面对的投资具体资金规模比较大的特点时,更需要冷静、全面、专业地给出综合的分析,在风险和收益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使我国中小企业的股东财富达到最大化,使企业又好又快地发展。投资管理作为我国中小企业增强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应当引起高度的重视。 二、我国中小企业投资的类型 首先,需要对我国中小企业的投资类型做一个简单地分类: 1.项目投资和证券投资 项目投资是直接将企业拥有的部分资金投放到生产活动当中,以此为基础使企业盈利;而证券投资这种投资方式则是把企业拥有的一定数额的资金投入到证券市场、货币市场中的金融资产,从而获得利息或者利润。 2.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 长期投资是指投资的影响持续一年以上的行为。长期投资又被叫做资本性投资,在股票和债券中广泛地使用,可以在有需要的时候脱手变现,但其中具有生产经营性的固定资产投资,是比较难改变的。长期投资在某些时候是专指投资固定资产。短期投资则是指一年或一年以下的投资行为,短期投资又被叫做营运资产投资或是流动资产投资。 三、我国中小企业在投资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投资能力低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互联网金融逐渐为企业所接受,也对实体银行业产生了较大的冲击。网络经济的发展,也对我国中小企业投资管理中投资对象的选择、投资方式的取舍、投资收益等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我国中小企业的决策者提出投资的决策,往往是依据自身的经验或者是市场上的热门来决定,在投资时明显创新能力严重不足,而且中小企业很难像大企业一样拥有雄厚的资金来学习提高决策者和管理层等的实物投资的能力,互联网投资的能力等等,网络经济的快速进步给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并未如预期般迅速带来巨大的收益。 2.投资缺乏科学性 (1)投资对象选择有误 在所处的网络经济时代,信息的变化速度超出人们的想象。这就要求企业在投资决策时慎选投资对象,既要关注所投资对象的发展趋势,又要关注到企业自身是否具有科研、人才、体制等方面的实力。但在实际中,我国中小企业选择投资项目时常被行业报酬率、所谓“热门”投资产品和投资服务所吸引,并没有根据中小企业的资金储备、规模等自身条件来进行投资,使得投资的效率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另外,不少的我国中小企业选择的投资对象为企业的固定资产,常常忽略了商誉等无形资产的影响,不得不指出,企业发展的内部源源动力不少是源于一些重要的无形资产。 (2)投资工具运用死板 在所处的网络经济时代,各种生产要素更加迅速、自由地流动和变化着,由此带来了一些对企业生产和经营不利的风险。一般来说,许多的金融产品,比如期权、期货、债券等,都能给企业带来较大的收益,但往往却放弃了对此类杠杆效应较大的金融衍生产品的投资。造成我国中小企业投资工具运用不当的原因,可能在于相关投资人才的缺乏,错误地认为金融衍生产品不适合投资,对投资工具的认识和掌握的人才远不如大企业所拥有的。 (3)投资方式单一 面临着网络经济快速发展,专业技能已成为我国中小企业在选择财务管理、企业决策等方面人才时看中的地方。当我国的中小企业在面临一些实力雄厚的企业竞争时,也需要通过一些中介性的机构给予专业的外包服务,促进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可是,到目前为止,并非所有的中小企业都将企业投资管理的重心转移到专业性投资上来,更不要说依靠必须花费可能不少的资金才能获得的专业的外包服务。而造成这方面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我国中小企业的资金不足,限制了企业投资的模式选择。 (4)盲目追求短期利益 我国中小企业,在投资决策中,盲目地追求眼前的利益,而将中小企业未来的发展抛诸脑后,使得制定的投资目标不具有战略意义,投资管理行为存在着较大的风险。这不利于中小企业长期的发展,尤其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很可能会面临破产等严重后果。 四、我国中小企业科学合投资的意见 1.转变投资理念 我国中小企业投资决策者应转变投资理念,更加规范地从事企业的投资活动。企业的决策者不应当固步自封,还应当不断地学习了解新的知识,与时俱进,为企业的科学决策提供保证。我国的中小企业应当正确认识外包服务,增进与专业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的沟通和合作,使得中小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效率能够更近一步,从而达到投资增值的目的。 2.投资决策制定科学的计划 我国的中小企业需要制定完善、科学的投资管理计划,并且,应当随着企业在各个阶段的实际状况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善,使企业能够通过投资盈利,能够使企业的投资者对该企业有信心,才能使企业获得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企业还应当重视企业文化的建立,让企业员工更有凝聚力和归属感,让企业文化促使中小企业的每一个员工为企业努力;最后,我国的中小企业也应当建立适当的监督和管理机制,辅助科学的计划的有效、有序地实施。 3.加强投资能力水平 我国的中小企业需要不断挖掘投资活动的创新能力,选择具有竞争力的投资项目、不断强化企业投资风险控制意识、坚持以股权投资为主的投资方式、以及充分借助投资中介的力量才能实现有效的投资增值等目标。 五、结语 综上所述,投资管理对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对此进行深入地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深入剖析我国中小企业投资管理的类型,其中存在的投资能力低和投资缺乏科学性等问题和这些问题的成因,最后给予中小企业提高投资管理水平需要通过转变投资理念,采用规范的管理制度来从事相关的投资活动,制定科学合理的投资计划和资金使用计划,挖掘投资活动的创新能力等意见和建议。 中小企业投资管理论文:中小企业投资管理问题研究 摘 要: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投资项目日益丰富,而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中小企业投资,因此笔者对国内的中小企业投资管理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并对发展现状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为了克服中小企业投资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中小企业 投资管理 问题研究 一、前言 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中小企业逐渐发展起来,但是中小企业投资管理方面的问题,也在逐渐显现,本文对于中小企业投资管理中的所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根据国内发展的现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二、中小企业的介绍 中小企业,我们将其简称为SMEs,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那些规模比较小的,在其行业中不占主要地位,而且对该行业的影响较小的一些企业。而且中小企业具有一定的特点:第一,中小企业投资具有较高的风险性;第二,在过度投资时,可能会导致资金缺乏;第三,进行投资决策时,最为常用的就是折现现金流量法;第四,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和融资决策有着紧密的联系;第五,中小企业进行投资时一般会采用租赁的方法。 三、中小企业投资的发展现状 1.国外中小企业投资现状 通常我们在评价一个项目的投资可行性时,会对投资项目预先进行评估,一般情况下,我们会采用的评估方法是非贴现法和贴现法,国外的很多学者很早就开始对中小企业投资管理问题进行了相关的研究,而且大部分的企业也认同这种在投资前进行评估的方法,而在选择评估方法时,最常用的是回收期的方法。 2.国内中小企业投资现状 在对国内的中小企业的投资方式进行调查时,我们发现一般情况下,中小企业会采用的方法是直接投资和租赁的方式,而且公司的规模越大,选择租赁的比例越小,而且不同地区选择的投资方式也不同,一般来说国内中东地区在固定资产上的投资比例较大。 3.国内中小企业投资评价 国内的中小企业在进行投资时,大多数都会选择进行评价,而且大部分企业对于评价结果极为重视。中小企业在进行投资之前,大部分的企业会选用回收期法对投资项目进行评价,而且不同地区会选用的方法不同,行业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当然很多中小企业也会选择折现现金流量法,但是人们在选择时都会保持谨慎的态度。 四、中小企业投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专业化程度较低 因为中小企业发展不够完善等很多原因,很多中小企业在进行投资决策时,无法掌握正确合适的决策方法,而且在进行决策时缺乏科学性。中小企业在进行投资时,具有较大的风险,因此中小企业在进行投资时,更应该在投资之前进行全面的评估分析,将风险性降到最低,保证公司的利益。 2.法律制度不够完善 在我国的中小企业中,很多企业是依靠贷款进行投资的,但是对于这些投资缺乏相应的法律保护,因此可能会导致很多信用度较低中小企业在进行投资时逃避责任,这样会增大投资风险,危害到债权人的利益。 3.投资观念相对落后 很多中小企业因为自身的规模较小,因此在进行投资时和一些大规模公司相比,所占的贷款比例较大,因此也会承担更大的风险,因此这些企业为了确保自身的利益,一般会选择在最短的时间内收回投资,一般不会冒风险扩大规模,因此很少选用融资的方法,投资观念较为落后。 4.投资能力偏低 很多中小企业在进行投资时,通常会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缺乏投资资金,而解决的办法一般就是向银行或者是其它的机构进行借贷,但是因为企业的规模较小,投资时面临的风险相对较大,因此在银行等地进行贷款时难度较大,即使银行愿意进行贷款,因为中小企业的投资风险较高因此相对的贷款利率也较高,因此造成中小企业投资的成本较高,阻碍了中小企业的投资发展。 5.一些形式制约投资的发展 对于中小企业的创业投资来说,国内关于这方面的法律制度还不够完善,存在着一定的障碍,在创业投资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在创业投之中所具有的奖励约束制度中安排方面的问题。比如,美国很多中小企业都会采用“有限合伙制”这种投资方法,而且一些国家大多采用“基金制创业投资”的方法,现在就我国的现状而言,还缺乏完善的法律制度,但是在国内的《公司法》中也对中小企业的投资作出了限制,即以股权形式进行投资时,必须在净资产的百分之五十以内。 五、中小企业投资管理措施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进行企业投资不仅可以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而且可以增加就业渠道,为社会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在维持中小企业正常发展的基础上,为了促进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这就需要一个相对稳定安全的投资环境,只有这样才可以有效的降低投资风险,保证中小企业的利益,从而推动中小企业的发展。 1.制定优惠政策 当中小企业进行投资扩大时,政府应该提供政策上的扶持与帮助,因为大多数的中小企业想要扩大规模,基本上都是依靠投资来完成的,,如果想要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速度,那么必须增加投资,同时要降低税的比例,这样才可以提高中小企业投资的积极性,因为我国以公有制经济为主,因此对于非公有制的企业存在一定的歧视,虽然对于中小企业推出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但是政府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 2.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 在国外很多国家为了保证中小企业的利益,同时降低投资风险,都会出台一系列的法律,对企业投资进行管理与约束。对于那些依靠贷款来进行投资的中小企业,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不仅可以保证债权人的利益,同时可以有效的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因此我国应该在这方面投入更多的经历,从而保证中小企业投资的正常发展,提高中小企业投资管理能力。 3.建立多渠道的融资体系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中小企业的投资和融资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为了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同时保证中小企业的利益,建立多渠道的融资体系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中小企业的投资具有较大的风险,尤其是在投资一些高新技术行业时,不仅需要投资者更加谨慎,同时要求我们建立完善的融资体系和风险投资体系。 4.组织好租赁市场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要想获得固定资产,需要进行经营式的租赁或者是融资式的租赁,不仅可以增加资源的利用度,还可以有效的解决中小企业所面临的资金缺乏的问题,因此对于政府来说,需要为中小企业提供一个稳定安全的租赁市场,这样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从而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 5.为中小企业业主提供必要的培训 在中小企业中决策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企业的效益,为了避免盲目投资状况的出现,需要政府及有关部门提供相应的帮助,为业主提供全面的培训,提高中小企业业主的管理能力,进而提高决策水平,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六、结束语 在国内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小企业为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投资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但是中小企业投资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本文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讨论,以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为基础,对于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改进措施,从而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 中小企业投资管理论文:中小企业投资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作者简介:吴锐(1989.11-),男,满族,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2009级金融2班,什么杂志快就发什么杂志。 摘要:中小企业投资易受外界经济环境影响,如果管理不善就可能陷入危机,本文通过分析中小企业投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加强中小企业投资管理意义的分析,提出了加强中小企业投资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中小企业;投资管理;问题;对策 中小企业是指人员规模、资产规模、经营规模与同行业大企业相比都比较小的经济单位,其经营活动很容易受经济大环境的影响。我国现阶段中小企业投资管理存在着很多问题,虽然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小企业的生产活动产生了严重影响,导致部分企业直接走向灭亡,但这次金融危机所带来的经验教训还是值得各中小企业总结的。企业在慢慢走出了金融危机阴影的同时,应该正视加强投资管理的重要性,在确定发展目标、选择投资项目时,尽可能的减小投资风险,提高自身的决策水平,使投资效益达到最大化,在风云变幻的经济大环境中平稳发展并壮大。 1、中小企业投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投资管理方式陈旧、单一 中小企业管理方式缺乏创新,在投资过程中不注意投资方式与融资渠道带来的影响,同时监管方面缺乏有效地措施,致使投资中出现问题时不能及时发现,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由于投资管理方式不当,中小企业投资失误、重复、浪费、亏损等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发展。 1.2投资过程中市场调研意识差 投资前的市场调查与中小企业的投资风险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掌握了充分的可靠信息和市场实际情况,才能准确的做出投资风险评估,并能及时制定有效地对策躲避风险,减少甚至避免投资损失,这对企业平稳发展至关重要。 1.3中小企业投资存在更大风险 无论怎样的投资都必然存在着风险,这是每个企业在投资过程中都必须面临的问题,作为企业的决策者更要做好承担风险的心理准备。投资风险包括内投风险和外投风险,在各种各样的风险面前,中小企业显得尤为无力,尤其是一些人员素质低、缺乏风险意识和抗风险能力的私营中小企业,投资过程极易出现随意性,导致项目投资风险更大。 1.4投资决策缺乏创新意识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不仅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在深刻变革的发展环境中,需要中小企业对随时出现的变化做出迅速反应,能够适应变化、紧跟变化、引领变化,“创新”在这样的变化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的中小企业在投资的过程中,正是缺乏创新意识,不能从本企业所处的环境角度,提高、创新自身能力,盲目地进行着重大的投资决策活动,影响着企业的投资效益。 2、加强中小企业投资管理的意义 2.1能够推动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中小企业虽然人员规模、资产规模、经营规模与同行业大企业相比都比较小,但中小企业数量庞大,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据调查显示:中小企业占中国企业数量的98%以上,占据新产品的75%,发明专利的65%,GDP的60%,税收的50%。中小企业的的经济发展对振兴地方经济、协调地区发展,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2能够改善社会就业问题 中小企业的投资活动影响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向,企业的壮大的同时则需要更多的劳动力,这对改善社会就业问题有着积极促进的作用。据2012年的一项调查可知中小企业为中国新增就业岗位贡献是85%,这些数字充分说明了中小企业不仅对国家经济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并且对改善就业、维护社会稳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中小企业投资活动有助于国家解决劳动力合理分配、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2.3能够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和规范化管理 投资活动是企业生存发展、获得更多利益的前提,加强中小企业投资管理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投资活动向着预期方向发展,达到效益最大化。加强中小企业投资管理促进着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是企业制胜的法宝,同时为了能够完成既定目标,企业管理者需要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增强风险意识、完善管理制度、创新管理方式,促进企业规范化进程的发展。 3、加强中小企业投资管理的对策 在日常的经营活动中,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的特点,在负债能力、融资额度等方面都受到着限制,同时投资过程中变数大、风险大对中小企业融资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中小企业经营易受外界环境影响,经常出现资金不足的情况,所以加强小企业投资管理,寻找自身的投资管理模式特别重要。 3.1树立货币的时间价值观念 货币的价值由供求关系决定,体现在其购买力上,在不同的时间货币的价值是不等的,货币的时间价值对企业的长期投资产生着严重影响,树立货币时间价值观念有助于中小企业正确处理资金流动以及评估效益问题。中小企业的决策者要具备准确计算货币时间价值的能力,能够正确评价企业投资收益和投资额,在进行长期投资方案选择和评价时,应重视货币的时间价值观念所带来的影响,以达到预期的投资收益。 3.2提高投资风险意识 投资风险是投资过程不可避免的问题,同一项目中小企业面临着更高的风险,所以要求决策者提高风险意识,同时也要意识到风险价值,在经过充分论证的情况下,可以甘冒风险进行投资而获取的额外报酬。投资风险既是中小企业发展的挑战,又是企业发展的机遇,企业管理者应正视风险,在风险中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3.3提高企业管理者素质 企业的投资决策者引导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关系着企业的存亡命脉,企业投资决策者的素质决定了企业发展的深度和高度。中小企业投资决策者应该提高自身素质,正确评估项目的利益和风险,提高信息的搜集、分析能力,加强企业的投资管理。 小结 合理的投资能够使企业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中小企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柱,在稳定发展的同时,应当加快转变产业结构,加强投资管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在多变的经济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中小企业投资管理论文:中小企业风险投资管理模式浅析 【摘 要】在国家实行以经济为主导的发展中,科技和金融创新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和先导力量,以技术创新和金融创新带动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是国家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保证。风险投资正是技术创新和金融创新良性互动的产物,创新融资与组织更新亦是风险投资的核心。通过对风险资本的有效配置,刺激和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分散技术创新过程中不确定性带来的潜在风险,对促进知识向高新技术转化,推动企业经济发展起到了显著作用。 【关键词】风险投资;技术创新;金融创新;高新技术 1.风险投资概述 1.1风险投资的内涵 风险投资(venture-capital)简称VC,是指资金投向蕴藏着失败风险的高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领域,旨在促进新技术成果尽快商品化、产业化,以取得高资本收益的一种投资行为。从运作方式来看,是指由专业化人才管理下投资中介向特别具有潜能的高新技术企业投入风险资本的过程,也是协调风险投资家、风险投资技术专家、风险投资者的关系,三者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一种风险投资方式。 1.2风险投资的特征 风险投资的广泛性决定了其在众多行业中具有以下五种特点: (1)由风险投资人周而复始地进行风险投资。 (2)以股权投资方式积极参与投资事业。 (3)是一种长期性、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与股票、基金、国库券等投资方式相比,风险投资的回报率可以达到20%左右,同时也必须具备驾驭风险的能力。 (4)目的是追求投资的股权早日收回,而不是以控制被投资公司所有权为目的。 (5)是一种集资金融通、企业管理、科技与产品研发等诸多因素于一体的综合性经济活动。 2.风险投资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国家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政策的影响,风险投资不断的被市场认知、接受、容纳,已经成为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经济力量。与此同时,风险投资的积极作用也带动了一些中小企业的发展,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 2.1风险投资的介入可以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 风险投资可以采用股权投资形式,比如发行可转换优先股或可转换债券的方式投资中小企业。投资的目的并不在于获取短期的财务利润,而是为了企业进入成熟期股本增值之后的股权转让中获取一次性的中长期高额回报。 2.2风险投资有利于提高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 一般来说,风险投资家在选择投资对象时,首先考虑投入高增长的行业,同时企业的业务发展必须具有一定的可持续性。风险投资家在注资中小企业后,出于把握企业发展的需要,必须参与管理。这对企业经理人员的聘任、内部激励机制的完善、财务体制的架构都会起到一定的促进和监督作用,风险投资家在提供风险资本的同时,也会将自己的技术、管理、营销等先进的理念注入到企业当中,为企业的后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3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完善 目前,我国的投资市场中大多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都已经成为新技术革命中的生力军。发展风险投资,不仅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和创新,更能提高全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调整经济结构,促进资源向优势产业流动,带动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不断完善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的发展和完善。 3.风险投资管理模式与路径选择 3.1提高中小企业的风险管理意识 3.1.1建立风险意识 任何危机都不是随机出现的,它总是潜伏在没有风险意识的企业中。比尔?盖茨曾经说过“我们离破产永远只有90天”,如此强大的微软都时刻保持危机意识,何况是在风险投资行业没有站稳脚跟的中小企业呢!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随时随地都会面临来自外部环境和内部管理的不确定性。据统计,世界500强中,每过10年就有1/3的企业消失。国内公布的数据也显示,国内500强企业每年的淘汰率为20%,也就是每年有1/5的企业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所以说只有树立正确的风险投资意识才能有利于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提高风险投资的管理意识是风险投资企业成长的首要问题。 3.1.2完善风险管理体制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今后需要面对的是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竞争对手包括国内企业和那些具有科学管理模式、先进管理理念、体制健全的跨国公司,中小企业想要发展壮大,除了要具备一定的风险意识之外,还需要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机制。为了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减少管理上的风险,企业可以在内部建立审计机构,由具有扎实专业技能、丰富风险管理经验、精通现代管理信息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技术手段的工作人员担任,直接向企业高层管理者和决策机构负责,借此在企业不断发展过程中,根据自身的要求和变化,做出有效的审计计划,以规避风险,减少损失。 3.2中小企业风险投资模式和路径选择 3.2.1创新风险投资模式 企业发展能否具有持续性关键在于企业的核心能力,只有专注于建立核心能力,向专业化发展,中小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产品差异化方面取得成功。我国的中小企业应该具有自主创新意识,对现有的商业模式进行创新,企业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是可以复制的,但是商业模式却是企业独有的。比如说诺基亚、九阳等知名公司,都建立了自己特有的无可复制的商业模式,在某一个领域确定了自己的霸主地位。商业模式的创新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收入模式、行业模式和协作模式。 收入模式创新主要是指通过重新配置产品或推出新的定价模型实现的创新,是一种利用客户体验、选择和喜好进行创新的模式。这一模型的鼻祖就是吉列公司。吉列最初生产销售的是剃须刀,每把剃须刀的定价都不到其成本的1/5,表面上是在做赔本生意,实际上,吉列大赚特赚,因为当公众习惯了使用吉列的剃须刀之后,必须配套购买吉列的刀片,而每个刀片的售价是成本的5倍。 行业模式创新是指通过向新行业转移、重新定义现有行业,并创建全新行业,实现行业模式的创新。这一形式的代表是苹果公司。苹果公司原来主要经营电脑及数字产品,通过与ipod与iTunes的结合,开创了一个全新的行业。 协作模式创新是指通过专业化分工和价值链分析,重新定义企业在价值链中的角色和组织边界。如美特斯邦威,将重点放在服装设计、品牌运营和渠道建设上,将生产全部外包给其他企业,在提高产品质量与档次的同时,控制了成本。 3.2.2中小企业战略路径选择 中小企业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一支生力军,中小企业要获得生存和发展,必须以新观念、新视角、新思维和新对策来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尤其是在风险投资行业的发展骤热的情况下,更应切实掌握好战略路径的选择和实施,这不仅是中小企业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要求,所以中小企业创新战略路径的选择就显得格外重要。创新的战略路径主要包括技术创新战略、产品创新战略、管理创新战略三个方面。一般而言。我国的中小企业大多是家族式的企业,权力高度集中,管理比较松散,因此中小企业要实现持续发展就必须进行管理创新。包括企业管理理念、企业管理组织、企业管理制度、企业管理方法、企业管理手段等。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在没有能力进行自主创新的情况下,模仿创新是一种理性的选择。产品创新战略是提高中小企业的竞争能力,保证生产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 中小企业投资管理论文:中小企业投资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扫荡中,我国部分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受到较大的影响,虽然目前情况有所好转,但我国中小企业应当从此次金融危机中总结经验教训,确定新的发展战略目标,选择恰当的投资项目,提高投资决策水平,加强投资风险管理,实现投资效益最大化,才能使其将来不论遇到何种风暴都能平稳发展和壮大。 一、加强中小企业投资管理现实意义 1.对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 中小企业是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小企业的发展对振兴地方经济、缓解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加快生产力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确保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2.能够解决大量的社会就业问题 企业的投资活动为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条件,企业的壮大需要更多的劳动力,从而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促进了社会的稳定。以后我国城镇要增加就业、解决城镇失业和下岗问题,国农村解决农业冗员问题,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生产效率和农村扶贫,都离不开中小企业的发展。 3.能够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 投资活动是企业的制胜的法宝。一个企业要生存发展,就要采取各种措施不断地进行投资,获取更多的利润。企业在投资管理过程中能够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采取措施控制投资活动向预期的方向发展,使投资活动最终达到预期的目标,成本效益最大化。 4.能够促进中小企业管理规范化 在整个投资活动的管理过程中,为了达到预期的目标,管理者要不断地改进管理策略,完善管理制度,根据投资活动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方法,把现代管理方法应用到实践中,从而促进管理活动朝规范化进程发展。 二、中小企业投资管理存在的问题 1.中小企业投资管理方式不当 企业投资方式陈旧,融资渠道单一,管理方式落后,监督措施不力,很难发现投资中出现的问题,即使勉强发现也不能及时处理,造成投资失误、投资重复、投资浪费、投资亏损。 2.中小企业投资缺乏市场调研意识 有些企业往往没有掌握充足的可靠的信息,因此专门研究规避风险问题,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不做市场调查,或市场调查的方法不当,缺乏科学依据,搜集数据失真,从而导致错误理论,误导企业选项,最终导致决策失误。 3.中小企业投资风险大 投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任何一个企业进行投资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企业的经营者对该企业如何经营而承担的风险,包括对内投资风险和对外投资风险。一些企业由于人员素质不高,管理水平偏低,缺乏驾驭风险和规避风险的能力,尤其是一些私营中小企业,主要管理人员没有树立风险意识,投资随意性大,导致其投资项目风险更高。 4.中小企业投资决策缺乏创新 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过程中的一系列变革,实际导致了企业生存发展环境的深刻变化,企业领导不从本企业所处环境角度研究改革政策措施的性质及其影响,并对可能出现的变化做出及时的反应,重大投资决策便不可避免地带有明显的盲目性。 5.中小企业投资决策者素质低,决策水平不高 投资决策者和财务人员的素质普遍偏低。许多投资者缺乏基本的财务管理知识,有的甚至连财务报表都看不懂,何谈进行投资决策与获取投资决策信息的能力。 三、对策 在日常的社会经济活动中,中小企业在投资过程中由于自身规模小、资产少、负债能力有限、缺乏良好的信誉、融资额度有限、易受经营环境的影响、变数大、风险大等方面的种种问题,因此造成企业融资困难,资金严重不足,甚至一些非常好的项目也由于缺少资金而流产,所以对中小企业来说,“量体裁衣”特别重要的。 1.企业在长期投资中应树立货币的时间价值观念 货币在不同时间的价值不等,货币的时间价值是货币所有权与货币使用权分离的必然产物。货币时间价值实质上是资本的增值,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树立货币时间价值观念,就要通过计算货币时间价值,对企业投资收益和投资额进行正确评价,并采用适当的投资决策对各种长期投资方案进行选择和评价,以期达到预期必要的投资报酬率或投资收益。 2.树立投资风险价值观念 投资风险价值是指企业投资者为获取较高的投资收益,甘冒风险进行投资而获取的额外报酬。投资风险是企业投资收益及投资报酬的不确定表现,而投资风险报酬是对甘冒投资风险的回报。 3.树立资金成本观念 企业的投资成本是评价企业投资方案是否可行的重要经济技术指标。当企业投资方案预计的投资报酬率大于该方案的资金成本率时,则该方案可行,否则,不可行。 4.树立现金流量的观念 要通过每年现金流入与现金流出的计算,确定每年的现金净流量,从而了解企业投资项目在实施后每年收益大小,以利于采用合适的决策方法对各投资方案进行评价和决策管理。 小结 中小企业就应苦练内功,充分运用国家政策,转变增长方式,提升产业结构层次,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寻找新的发展道路。而要做好这些工作,当然离不开合理而高效的投资,因为投资活动是企业财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投资能达到企业资源的最佳配置和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是企业增加利润的源泉。
经济与贸易论文:论“非市场经济”成员参与多边贸易体制:历史、现状和中国的策略 论文关键词: 多边贸易体制;“非市场经济”国家;决策机制 论文摘要:迄今为止,已有20个“非市场经济”国家先后成为多边贸易体制的正式成员。纵观“非市场经济”国家与多边贸易体制关系的演变,一方面,此类成员数量的增加使多边贸易体制在组织体系上逐渐演变成一个成员结构趋于广泛和全面的国际机制;另一方面,其规则体系却未能作出相应的、即便是“尽最大努力”的包容性调整,导致“非市场经济”国家作为一类成员在体制中的地位低于发展中国家。中国作为现今唯一全面承受“非市场经济”待遇的正式成员,应将积极融入多边贸易体制、提升在体制中地位和作用与谋求市场经济待遇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增强自身作为转型经济成员在体制中的参与力度,尤其是在重大决策机制和常设职能机构中的参与力度,以赢得在体制各类决策中表达和争取自身利益的机会,同时也为未来进一步影响体制作准备。 迄今为止,已有20个“非市场经济”国家先后成为多边贸易体制的正式成员。①纵观“非市场经济”国家与多边贸易体制关系的演变,一方面,此类成员数量的增加使多边贸易体制在组织体系上逐渐演变成一个成员结构趋于广泛和全面的国际机制;另一方面,其规则体系却未能作出相应的、即便是“尽最大努力”的包容性调整,导致“非市场经济”国家作为一类成员在体制中的地位低于发展中国家,②从而大大阻碍了新成员的加入和已有成员真正参与多边贸易体制、发挥应有作用。 众所周知,多边贸易体制是一成员驱动型体制。在重大和日常决策中,它主要采用的是“协商一致”原则,在日常运作中,其各级常设职能机构均对所有成员开放。因此,衡量一类成员在体制中参与度的可量化指标主要是常驻代表团规模和在日常和重大决策程序中的领导资格。从这些客观指标看,“非市场经济”成员在多边贸易体制中的参与度很低。 一、“非市场经济”成员在重大决策机制中的参与 多边贸易体制的决策可分为两大类:一是部长会议、多边谈判等重大决策,这类决策直接影响和决定着谈判的启动、议程的制定、最终规则结果的形成和部长宣言的起草;二是体制常设职能机构(如世贸组织的总理事会、理事会、委员会、工作组和专家组,及其前身关贸总协定的代表理事会及下属委员会、工作组和专家组)在日常职责履行中的决策,这类决策会影响和决定规则的履行、争端的解决和新成员的加入等。无论哪类决策,一般通过两种方式实现:协商一致和基于“一成员一票”的正式投票。尽管GATTl947只对后者作了明文规定,但是,事实上从一开始体制中的各类决策几乎都采用前者,而乌拉圭回合达成的《世界贸易组织协定》进一步确立了协商一致优先的决策原则,从而使这种历来被看作有利于小国参与、基于主权平等、利益平衡的决策方式成为多边贸易体制与其他国际制度的重要区别。 多边贸易体制对发展中和“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开放始于1950年代末,推动这一进程的不仅有经济因素的影响,更有体制内主要大国为预防和瓦解两类国家在体制外结成阵营的政治考虑,而协商一致既对体制外中、小国家具有诱惑力,又可防止这些国家在体制内结盟。因此,该原则从一开始就成为多边贸易体制及其主要缔约方在吸纳发展中和“非市场经济”国家、扩大成员规模的同时,维护既有大国利益、防止新成员,尤其是在政治经济利益上与发达的市场经济成员有冲突的新成员结盟联合从而削弱其作用的重要手段。但是,随着体制规模的扩大,向每一个成员就任何一项决策进行协商肯定会变得越来越困难,更何况达成一致。这样,基于协商一致的非正式磋商在说服差异巨大的成员达成协议方面便越来越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非正式磋商中,大国的作用和影响力必然凸现。多边贸易体制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逐步形成了在重大决策中起重要、甚至决定作用的“十八国咨询集团”和“绿色会议室集团”及其决策程序。 “十八国咨询集团”停止工作后,围绕总体或特定的谈判和决策议题,一些非正式集团或磋商机制纷纷出现。其中,尤以“绿色会议室集团”具有代表性。“绿色会议室集团”及其决策程序指的是在多边贸易谈判进程中,一定数量的核心成员(往往是体制中有影响力的活跃成员或相关议题的重大利益方)事先就特定议题形成小集团进行讨论、磋商和谈判,然后视需要逐层向外围成员扩散或直接向全体成员报告,最终促使全体成员对其磋商结果或建议进行“协商”并达成一致的决策方式。“绿色会议室集团”成员并不固定,且随多边贸易体制成员规模、议题的范围和性质及其涉及利益方的不同而不同。这类集团及其决策程序早在肯尼迪回合谈判中就已显雏形,③但真正的形成是在乌拉圭回合期间,到世贸组织成立后的新加坡和西雅图部长会议发展到高潮,并因其总是事先在总干事的绿色会议室中会晤磋商而得名。这种决策方式实际上将绝大多数中小型发展中和“转型经济”成员排斥在决策程序之外,从而削弱了这些国家在重大决策中的作用。如在乌拉圭回合后新一轮谈判的启动过程中,“绿色会议室集团”成员主要包括25至30个成员方:美国、欧盟、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瑞士和挪威等发达成员,阿根廷、巴西、智利、埃及、中国香港、印度、韩国、墨西哥、巴基斯坦、南非、东盟等发展中成员,再加上1至2个“转型经济”成员,这一成员构成几乎是当年“十八国咨询集团”的翻版与延续,“非市场经济”成员在其中的地位与作用可见一斑。 二、“非市场经济”成员在常设机构中的参与 在多边贸易体制各类常设职能机构中,“非市场经济”成员的参与度也同样弱于发达成员和发展中成员。 作为管理和履行多边贸易体制规则安排的组织机构,世界贸易组织及其前身拥有5项基本职能:(1) 管理和执行共同构成体制规则的多边和诸边贸易协定;(2) 为成员提供多边贸易谈判的场所;(3) 按照争端处理的规则和程序,解决成员间贸易摩擦;(4) 审议各成员的贸易政策;(5) 协调与其他国际经济组织之间的关系,保障全球经济决策的一致性。履行这些职能的所有理事会、委员会、专家组和工作组都是向所有成员开放的,例如,一般情况下,成员方常驻体制总部日内瓦代表团的团长(一般称大使)通常在总理事会一级代表各自国家或地区。因此,决定成员方在多边贸易体制日常运作与决策中所发挥作用的首先是其驻体制常设机构的代表团规模。从这一指标看,“非市场经济”成员无论是总规模还是平均规模,尽管从1980年代开始随着成员数量的增长而增长,但增速均落后于发达成员和发展中成员,导致这两项分指标(总规模和平均规模)与发达成员和发展中成员的差距被逐渐拉大。而在现今的多边贸易体制组织机构中,一成员常驻代表团的规模一般应在4至5人才能够保证其有效地参与体制的日常运作(如跟踪各理事会、委员会等的议题进展,参与各类会议和活动等),若按这一标准,转型经济国家又是三类国家中唯一一组无法有效发挥其作用的成员。 另一方面,在世贸组织及其前身关贸总协定各职能机构的日常决策中,基于协商一致的非正式磋商同样是最重要手段。在这过程中,职能机构的主要官员,即总理事会及其下属的理事会、委员会、工作组和专家组的主席和副主席在平衡各方利益、协商达成一致从而作出决策的过程中往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在多边贸易体制对中国的过渡性审议中,各方围绕审议程序、质询和答复方式,以及审议报告形式的争论,最终由各理事会和下属委员会主席进行协调,并作出决定。因此,不同类型成员在各理事会、委员会、专家组和工作组所担任的主席资格是各自在体制日常决策中发挥作用的重要标志。 多边贸易体制的常设职能机构依据各自的权力和职责又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也是相对较重要的一类,包括GATT理事会、WTO总理事会及其下属理事会,以及GATT时期的常设委员会和WTO总理事会和理事会的下属委员会;第二类,主要包括众多特别工作组(如加入工作组)和其他权责范围较小的机构,如GATT时期的东京回合守则委员会、WTO时期的诸边协定委员会等。从各类成员在这两大类机构中担任领导职位的分布情况和历史演变看,发达成员和发展中成员在各类机构中唱主角,而“非市场经济”成员的领导作用尽管有所提高,但是,即使到2000年,在各类机构所担任的正、副主席仅占总职位数的7%,大大低于发达成员的53%和发展中成员的40%。 三、中国参与多边贸易体制的策略 中国的加入已使“非市场经济”国家作为一类成员在多边贸易体制中的地位有所提高,但如何提升自身以及“非市场经济”成员在体制中的作用是中国面临的一大难题。作为现今唯一全面承受“非市场经济”待遇的正式成员,中国应将积极参与多边贸易体制、提升在体制中的影响力与谋求市场经济待遇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加大自身作为转型经济成员在体制中的参与力度,尤其是在重大和日常决策机制或机构中的参与力度,以赢得在体制各类决策中表达和争取自身利益的机会,同时也为未来进一步影响体制作准备。 因此,中国首先应重视对重大决策非正式磋商机制的参与。多边贸易体制的历史与现状已经表明,成员数量的增长与协商一致的基本决策原则存在冲突,因此,基于同心圆模式的“绿色会议室”非正式磋商机制已成为多边贸易体制重大决策的基本手段。而以往转型经济国家在该机制中的地位低、作用弱,中国的加入应有助于改变这种状况,因为作为一个贸易和引资大国,中国在所有谈判议题中均是主要利益方,理应是“绿色会议室”的固定成员。 当然,“绿色会议室”决策程序因其缺乏合法性、民主性和透明度而从西雅图部长会议开始备受被排斥成员的指责,因此,改革和调整也已势在必行。国外学者已提出了一系列方案,总体思路是借鉴IMF执行董事会和GATT“十八国咨询集团”的经验,建立一个涵盖绝大多数成员的、基于协商一致原则的、由20至25个席位的正式机构——决策咨询委员会(WTO Consultative Board),以同时提高体制的决策效率和民主性。这类咨询委员会尽管没有最终决策权,仅限于对相关议题的磋商、讨论和谈判,最终向全体成员方提供决策建议,但因其是具广泛代表性的一个正式机构而对最终决策有绝对的影响力。在此类体制改革过程中,中国同样应有所作为。首先,中国应积极提供方案和建议推动这一改革;其次,作为一大国,中国理所当然应该在可能建立的决策咨询机构中单独占有一席;最后,中国可以借这类决策咨询机构,与其他以联盟合作或团体组合方式分享席位的转型经济成员协调立场、联合提案,以维护作为转型经济成员的利益。 其次,中国应重视对世贸组织各类常设职能机构(理事会、委员会、工作组和谈判组等)的参与。在中国加入之前,计划/转型经济成员在此类机构中的参与力度并不大。例如,由成员方常驻世贸组织代表团团长(大使)作为政府代表组成的总理事会是多边贸易体制常设决策机构,它不仅在体制最高决策机构部长会议休会期间行使部长会议的职能,而且履行着争端解决机制和贸易政策审议机制的职责。因此,各成员大使或代表在总理事会及其下属机构中是否担任要职直接反映出对常设决策机构的参与程度和对日常决策的影响程度。在中国加入之前的2000年,仅有捷克一国作为转型经济成员担任着相关机构的主席一职,而自中国加入以来,总体格局并未得到改变。2001年以来,在总理事会及其下属理事会、委员会和工作组等16个常设机构中,转型经济成员的主席席位始终保持在1到2席,参与国也仅限于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和匈牙利4国。另外,在多边谈判期间,总理事会还下设贸易谈判委员会,在多哈发展回合的8个谈判小组中,2004年的8个主席职位分别由发达与发展中国家平分。 另一方面,作为另一日常决策机构,争端解决机构不仅在贸易争端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而且是多边规则执行过程中规则解释与澄清的权威机构,也就是说,多边规则的真正内涵实质上是掌握在争端解决专家组,尤其是具终裁权的上诉机构手中。因此,尽管专家组和上诉机构成员是以个人身份任职,不附属于任何政府和组织,但他们的国籍来源依然可以说明各自母国在体制中的参与和对规则的影响。然而,转型经济国家在该机制中的参与力度很弱,尤其在上诉机构中,至少在其成立的前11年(1995年12月一2005年12月)中,始终被排斥在外。因此,中国应积极谋求对这一机构的参与,以提升自身对体制的影响力,并对“非市场经济”成员起到示范作用。 最后,中国应加大对世贸组织秘书处的参与。事实上,这是中国实现上述2个目标的有效途径。因为中国如欲在短期内大规模参与世贸组织的各类常设职能机构和非正式磋商机制,人才与经验最重要,而作为多边贸易体制的一个常设服务与支持机构,世贸组织秘书处的主要职责是为代表机构谈判和协议执行提供行政和技术支持、为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提供技术援助、监视和分析世界贸易动向、组织部长会议,以及为争端解决提供法律帮助。因此,尽管秘书处职责权限有限,处理事务也非常琐碎,但却可以为成员熟悉体制、积累经验、培养人才、了解其他成员提供实践和锻炼的机会。因此,大多数贸易大国(或地区)的参与力度一般都很大。但是,转型经济国家在其中并不活跃,2003年仅有中国5人、波兰5人和罗马尼亚2人任职,在601个职员中仅占2%,2004年增加为中国7人、波兰5人、罗马尼亚2人、斯洛文尼亚、保加利亚和爱沙尼亚各1人,在630个职员中占3%。虽然中国的参与度有所提高,但与其大国的身份依然不相称。 四、小结 中国在加入多边贸易体制漫长而曲折历程中的孜孜以求表明,中国在总体上对多边贸易规则体系持认同和接受态度,因而与体制的积极合作应该是基本态势。但是,作为“非市场经济”待遇的主要承受者,中国在承担过多义务的同时却未能充分享受体制内成员的应有待遇和权利,因此,如何谋求对自身“非市场经济”待遇的调整是中国今后参与多边贸易体制的一个核心问题。中国在加入谈判中,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和要求并未得到主要成员的完全认同,何不再增加一个“转型经济”的砝码?既然“经济总量大”、“发展迅速”和“具有转型期性质”成为中国无法完全享受发展中国家特殊与差别待遇的理由,那么,中国何不从“具有转型期性质”国家应该享受什么待遇入手,积极争取优惠待遇?因此,中国应该从战略的高度认识这一问题,将短期的双边策略与长期的多边策略结合起来,在积极参与体制决策机制和职能机构的过程中寻求对体制的影响,为在体制中确立自身地位、谋求应享利益、拓展发展空间创造条件。 经济与贸易论文:经济全球化与贸易保护 摘 要 经济全球化与贸易保护扩大化是一对矛盾。经济的全球化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但贸易保护主义使发展中国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探讨了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收益,同时也指出了在全球化背景下新贸易保护的特点与成因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 贸易保护 贸易自由 1 经济全球化的背景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全球化的界定,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和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通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加强。而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和生产要素超越国界流动,国际贸易、跨国投资和国际金融的迅速发展,高新技术的广泛传播,跨国公司作用显赫,从而导致各国经济活动高度相关,世界经济整体化和一体化空前突出的经济现象与过程。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统一整体,即形成“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规则,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经济一统天下,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因此,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各地区相互融合成整体的历史过程。 2 经济全球化的效应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从经济角度看,全球化被视为经济活动在世界范围内的相互依赖,特别是形成了世界性的市场,资本超越了国家的界限在全球自由流动,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配置。但同时我们在考察经济全球化所产生的效应时,应该注意到其两面性。 一方面,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可以使其得到更有效的配置和利用,从而增加总产出和消费者福利。对于单个国家来说,可以更为有利地利用自己具有比较利益的要素,获得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利益。此外,经济全球化利益所产生的经济驱动力导致了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调整。这种调整必将促使不同产业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间转移,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经济局面,加强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协调。 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也会产生一些负面效应,它可能导致国家的经济及主权受到威胁,加剧财富分配上的不平等,加剧富国与穷国的差距,在世界范围内形成新的垄断以及加深经济被动的影响。事实上,我们已经看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竞争过程中,其民族工业面临生存的危机,工业化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的人均国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已经影响到整个世界经济的增长。 (1)世界各国经济内部结构发展水平事实上存在不平衡。各国经济结构不平衡表现在产业结构存在级差。从目前的状况看,发达工业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存在固有的技术级差。由于这种技术级差的存在,发达国家在转移技术时,一般都是在这项技术到成熟期时才开始转移。这种级差技术转移的结果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在经济全球化潮流推动下,世界市场引导国际产业的转移,由于事实上已经存在着产业级差,必然进一步促使世界各国经济的不平衡发展。 (2)市场利益引导有害产业的转移威胁到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综合发展水平。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经济主体仍关心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使一些发达国家为了经济利润,把有损社会利益的污染产业、色情业及赌博业等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而发展中国家为了追求数量增长,被迫或不自觉地接受这种转移,致使其社会综合发展水平下降。 3 经济全球化下的贸易保护 贸易保护最初源于重商主义,以本国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使各国竞相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后来的凯恩斯的贸易保护学说、李斯特的幼稚工业保护理论,都为贸易保护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自由贸易显得愈发重要,也越来越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为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利益,但是对外贸易这把双刃剑在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在冲击着国内的产业,这点对于世界上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尤其重要。因此,尽管当今世界的主流是倡导自由贸易,但是国家都在一定程度上实行着贸易保护政策,其中也包括美国在内的很多发达国家。 3.1 经济全球化下贸易保护的新特点 在自由贸易理念流行、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的今天,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所实行的新贸易保护主义比旧贸易保护主义有很大发展。 (1)贸易保护倾向并没有消除,各国的贸易保护措施出现了新的变化,即由公开转向隐蔽,由固定转向灵活,由单个国家自我保护转向区域集团集体保护,由通过贸易政策保护转向寻求国内产业政策保护等。《乌拉圭回合最终文件》的生效,使得像关税、配额、进口许可证等传统贸易保护手段越来越难以发挥作用,非关税壁垒开始成为各国实施贸易保护的主要工具。诸如对反倾销条款的使用、有秩序的销售安排、安全、卫生防疫、技术标准等较之传统的贸易保护手段更加多变和隐蔽,从而更能起到限制进口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发达国家还要将劳工标准、环保标准纳入世贸组织谈判议题,其目的是打着人权与环境的幌子,借机剥夺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保护其传统产业。区域性贸易集团的出现则使贸易保护措施添上了集团的色彩,集团对内实行贸易自由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对外则形成统一对外的市场机制,对非集团成员实行贸易歧视。其贸易保护手段主要不是关税,而是诸如技术标准、卫生标准、知识产权等形形色色的非关税壁垒,这给集团外国家向集团内成员出口设置了障碍。 (2)通过产业政策对一国贸易实施间接保护是经济全球化下贸易保护的又一特点。这是由于在制定贸易政策上,各成员都要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共同的国际准则制约。国际准则由国际性贸易准则和区域性经济运行规则组成,它是为了促进贸易自由化而做出的制度性安排。这些制度性安排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一国借助贸易政策进行自我保护的能力。因此,各国政府或贸易集团便把贸易保护措施转向不受国际贸易规范制约或者制约较少的国内或集团内经济政策,其中产业政策日益成为一国或贸易集团实施自我保护的重要手段。 (3)新贸易保护主义具有明显的歧视性。这些非关税措施都是针对特定国家的。由于新贸易保护主义一方面通过各种歧视性非关税措施使国内工业避开国际竞争,另一方面又通过补贴手段促使本国产品占领其他国家的市场。 3.2 经济全球化下贸易保护的原因 (1)世贸组织成立的初衷是促进世界经济的共同发展,可是各国在世贸中仍是以国家利益为最终考虑因素。从经济全球化的属性上看,经济全球化虽然有贸易自由化的一面,但是经济全球化并不是无视国家的存在,而是尊重国家主权,强调国家利益至上。经济全球化的这种内在属性为一国实施贸易保护提供了政治和伦理基础。从一国政策选择的路径上看,贸易保护是贸易自由的准备阶段,而贸易自由则是贸易保护政策的演进目标。贸易保护对一国来讲,具有双重目标,其一对内是保护本国产业和市场,对外则是迫使别国停止不公平竞争行为,开放市场的有力武器;其二是培养和提高本国产业的竞争能力。其演变趋势是取消保护,最终走向贸易自由。由于经济全球化本身不能消除国家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发展规律的作用,不能消除一国内部产业之间不平衡的状况,所以贸易自由与贸易保护还将继续并存,这种并存性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兼容的。 (2)贸易自由上的相对平等性决定了贸易保护上的针对性和歧视性。在经济全球化下贸易自由上的相对平等性,主要表现为市场开放程度的相对平等性。具体表现为在世贸组织内发达国家之间市场开放程度要高于或者快于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开放程度;区域性贸易集团内成员之间的市场开放程度要高于非成员等。所谓平等只是集团内成员之间的平等,但对集团外非成员而言却无权享此待遇。可见,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虽然整个世界贸自由化程度提高了,但这种贸易自由只是一种相对自由,绝不是绝对自由。 贸易自由上的相对平等性必然决定贸易保护带有明显的针对性和歧视性。这种针对性和歧视性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贸易集团对内实行贸易自由、公平竞争的政策,对外实行歧视性的贸易保护政策。二是发达国家在积极推动贸易自由化的同时,仍在不断地针对发展中国家大宗产品出口设置贸易障碍。发达国家推行贸易自由化的领域通常是其具有绝对优势至少是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如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智力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等。相反,发达国家对其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别通过放慢市场开放程度,开展反倾销调查,甚至上调关税税率等手段加强保护。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不公平的贸易保护行为主要是针对发展中国家采取的。发达国家针对发展中国家设置的贸易障碍,不仅削弱了发展中国家具有比较优势产业的竞争力,而且也给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3)国际性或区域性经济运行规则和超国家经济组织,是影响一国贸易自由与贸易保护关系的外部制约因素。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市场扩大和各国之间经济相互依赖性的增强,使得世界市场上的竞争由过去的对抗性竞争走向合作性竞争。对抗性竞争把竞争看作是双方一场一决雌雄的较量,把对手赶出去,自己垄断市场是这种竞争的目的。因此,在对抗性竞争的情况下,竞争中的双方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在选择竞争行动时都有很强的独立性,很少受到约束。而合作性竞争则完全不同于对抗性竞争,合作性竞争的目的是保护竞争,反对垄断,强调和重视竞争中的合作,并通过合作谋求共同发展实现双赢。 目前已进入各国共同实行自由贸易的公平贸易时代。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在分享他国自由贸易的好处的同时,在本国实行保护贸易政策。需要注意的是,发展中国家薄弱的经济基础和相形见绌的竞争力,使其难以在经济全球化和自由化中短期受益。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考虑各自国情、经济发展水平和承受能力,谨慎选择参与的方式。但是,发展中国家必须认识到,自由贸易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动力,融合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去是发展中国家的唯一选择。而全球化作为过程和主流的经济发展方向,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两种力量总是处于不断的较量之中,但是贸易自由化始终是经济发展的趋势。 经济与贸易论文:关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研究 论文摘要:世界经济一体化给中国带来了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增加,也给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突出袁现是课程设置贪多求全,结构不尽合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过分理论化。构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必须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对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 论文关键词:创新能力;国际贸易;应用型;课程体系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外资企业、跨国公司以及我国各类企业对涉外经济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同时,对外贸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培养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具备综合的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课程体系的建设就显得尤为突出。新的经济形势要求高校在构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时,必须要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注重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的整体优化,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和社会要求的实用型、复合型外贸人才。 一、国际经济贸易人才的能力要求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社会对外贸人才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外贸工作者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综合的实践能力。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具备较高的商务外语沟通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第二,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必须掌握国际贸易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要通晓我国外贸政策和理论、国际贸易规则与惯例、进出易程序与合同条款等。除此之外,还要熟悉国际经济金融、政治法律、社会文化等情况;第三,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国际市场竞争激烈,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具有不断创新的能力。要时时注意外贸工作的动态、情况、问题,及时捕捉国际贸易信息和良好商机。要敢于创造新思维、探索新路子、开创新局面,从而在商战中出奇制胜。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贪多求全,结构不尽合理 由于许多高校要求学生修满一定的学分,因此设置了很多通识选修课和专业选修。学生学习负担很重,疲于应付,难有时间和精力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在理论课与实践课方面,许多高校过分重视理论课而轻视实践课,甚至取消实践课或任意缩短实践教学的课时。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学不能以致用,走向社会时,不能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二)课程内容交叉、严重重复 由于课程设置贪多求全,使许多课程的内容有所交叉。学生重复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上课不注意听讲,教师也难组织教学。除此,部分课程教学内容陈旧老化、更新慢,跟不上国际经济发展的形势,而在课时分配上,受传统旧体系的影响,难于舍弃。 (三)工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过分理论化 目前,毕业生就业压力相对较大,在“以就业为中心设置课程”,“培养宽口径复合人才”的指导思想上,部分高校依旧过分强调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讲授,而忽略了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实用技能的培养。 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原则 课程体系构建的主导思想是以通识教育为目的,培养多元化和动态应用的复合型人才,强调所有课程模块之间、教和学之间的有机联系。在这种课程体系下,所有的知识都不是孤立的,所有的课程都可以找到与其相关课程的结合点,通过各课程模块相互的结合点展开对各门课程的学习和研究。因此,在构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时,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以培养专业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的原则;第二,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第三,坚持以“就业主体”为主,兼顾个体发展的原则,国际贸易专业要以就业为导向,加强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培养,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实现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的接轨,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 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方案 在“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基础上,从知识、素质和能力三个方面,建立一切为了学生,适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的课程新体系。新体系要把掌握专业理论知识能力的培养,操作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有机融合起来,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课程的设置类型 1.公共基础课 公共基础课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身心素质,计算机应用能力,语言表达、应用写作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在基础课设置上主要有:政治、计算机应用基础、数学、外语、大学语文等。 2.学科基础课程 学科基础课程是经济类学生必修的基础课,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知识:一是经济学基础课程。是向学生讲授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原理与理论。具体课程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经济法学、经贸应用写作、会计学原理、统计学原理、管理学原理、农业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二是经济类公共课程。包括金融学、国际贸易原理、风险管理概论、财政学等。三是经济类基本专业课。让学生掌握市场营销原理与实务;掌握市场经济与宏观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及国际金融学理论知识。其课程主要包括市场营销学、市场经济与宏观管理、国际金融学、计量经济学。四是经济类基本技能课。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财务、企业、金融、电子商务等外贸业务中所涉及到的相关的理论知识。课程包括财务管理、国际企业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公共关系学、现代企业制度、电子商务、CI策划与企业文化、证券投资与期货、企业战略管理、消费经济学。 3.专业课 在专业课设置上,应拓宽专业口径,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时可以自由选择。在重视理论知识传授与学生具体技能培养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社会适应能力。专业课要与国际接轨,要注重实尉陛。通过专业课的学习,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讲,专业课可设置为四大类:专业基础课、专业实务课、专业知识课和相关专业课。 (1)专业基础课。让学生掌握中国国际贸易的发展历程及国际贸易基础知识、国际商法基础知识、商品相关理论知识。课程包括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国际商法、商品学等。 (2)专业实务课。使学生掌握国际贸易实务、相关单据、结算的实务知识。课程包括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单证实务、国际运输与物流、国际结算、外贸函电。 (3)专业知识课。使学生掌握与国际贸易实务相关的知识。课程包括国际经贸地理、海关报关实务、世贸组织规则、外贸谈判口语。 (4)相关专业课。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生物技术企业生产经营与管理的基本知识、法律法规、经济合同的签订执行原则及注意事项;具备生物技术产品市场调研、市场开发与营销能力;掌握不同的贸易方式的理论及实物知识。课程包括经济合同管理、国际投资与管理国际服务贸易、国际市场营销、国际经济合作等。 4.实验与实践教学 实验与实践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具备掌握学习方法,理解掌握和固化新知识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决策能力,接受挫折能力,竞争能力,团结共事能力,最后达到具备跨学科溶汇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课程包括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习、ERP实战模拟实习、海关报关实务课程实习,公益劳动、军事训练,毕业实习。 实验与实践教学环节是大多数高校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为培养国际贸易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可建立国际贸易网络模拟实验室与国际贸易场景模拟实验室,将整个国际贸易流程中所涉及的内容全部设计在内。实习形式包括商贸实习、行业见习、专业讲座和建立稳固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在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中,有相当部分只能在实际工作中获得,因此应拓展教学空间,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建立互利互惠机制,共同建设与国际贸易专业相匹配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培养实用型人才。 (二)课程设计的结构比例 综上所述,在国际经济与贸易的课程体系改革中,要建立把单个相对独立的学科有机结合起来的课程体系,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与学中间架起沟通的桥梁,有效地发挥课程体系改革的效能。在当今,伴随世界经济一体化脚步的加快,中国对国际经贸人才的要求也逐渐走高,高等教育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也必须适应社会的需求,转变理念,以市场为导向,来培育实用型、复合型人才,不断的改革创新,与时俱进! 经济与贸易论文:浅谈廊坊外贸经济发展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与培养研究 论文关键词:国际贸易 人才培养 外贸经济 论文摘要:廊坊外贸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国际贸易专业教学的改革要结合社会的实际需求,避免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脱节、理论和实践脱节,注重教学的时代感,丰富教学的内涵,改善教学的方式和手段,最终使学生掌握国际贸易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政策,并且具备运用理论知识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 一、研究背景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特色是立足于涉外经济,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正在积极地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被誉为“中国第三大经济圈”的环渤海经济圈处于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地带,其中地处环渤海核心地带的河北省廊坊市,近年来利用其地理、环境和自身优势,逐步加快了融入全球经济尤其是东北亚经济圈的步伐。廊坊外贸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国际贸易专业的高素质人才除了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应该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运用现代技术进行信息处理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通过对国际贸易专业培养模式的调研,我们发现目前廊坊各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存在人才培养模式“趋同”化的问题,缺乏有针对性地满足主流用人单位需求和地域特色的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要着眼于本地需求,以培养能够适应日益复杂的国际经贸环境、能够为廊坊外贸经济发展服务的应用型人才。 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1.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国际贸易专业教学要有利于培养学生专业素质,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也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以适应廊坊对外贸易发展对国际贸易人才需求不断变化的形势。2010年廊坊地区外商直接投资49070万美元,截止2010年底,廊坊市有三资企业542家。廊坊外商投资和外资企业的引入必然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结合实践变化培养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在教学内容上,教师要时刻注意知识的更新,密切注意实际工作中相关政策的调整,注重教学的时代感,提升学生的使命意识和对政策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环渤海经济圈作为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地带,有资源和市场的比较优势。作为环渤海的核心地带,廊坊目前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产业为首的六大产业。特别是电子信息产业,台湾最大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富士康和国内最大的通讯设备供应商华为更是加速了廊坊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及时更新相关政策变化,并引入教学中,帮助学生了解区域经济政策,结合廊坊的产业及地域优势,引领学生利用产业集群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等为廊坊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出谋划策。 2.开展实践教学 教师可以通过开展模拟教学,使学生接触、了解社会实际,认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从而调整心态,有针对性地进一步加强自身的学习和修养,以缩短学生毕业后与社会的适应期。开设模拟实验课程,教师可以让学生体验精心设计的进出口业务环境,以廊坊的主导产业为例,结合国际贸易实务等课程知识,使学生通过全程仿真的进出口业务的训练,掌握进出口业务的的各个业务环节,如建立业务联系、发盘、还盘、价格核算、签订合同、审核信用证、报关、制作单据、合同履行等,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实际业务的动手能力。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社团活动、创业计划大赛、英语演讲比赛等各种活动,带领学生到廊坊国际贸易洽谈会学习体验,培养学生的实践、沟通和协调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和社会零距离接触的目的,提高国际贸易学生整体就业竞争能力。 3.双语教学 廊坊外商投资和外资企业的引入以及国内龙头内资企业的入驻提高了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英语水平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专业授课中采用双语教学模式。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双语教学的层次和方式,达到使学生熟悉国际贸易基本概念和内容的英文表述方式甚至灵活运用的能力,来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和综合能力。在具体实施国际贸易双语教学时,可以引用外文案例分析讨论以提高教学效果;可以借助互联网、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实现双语教学的互动,一方面增加了课堂信息,同时丰富的多媒体能够增加教学的趣味性,缓解学生在双语教学中的压力,帮助学生理解相关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今后从事涉外工作打下基础。 4.教学本地化 京津冀区域发展战略的规划实施,为廊坊的发展带来重大机遇。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收集本地企业的案例、数据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如临其境的效果并从中得到启发,缩短理论和实践的距离。比如在国际贸易课程讲到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时,可以廊坊企业为例展开,2009年以来,廊坊实施建设的亿元以上大项目中,高新技术、先进制造、现代服务等高端项目占2/3以上;其他进口国会在产品质量、技术标准、包装材料、卫生指标等多个方面采取保护措施,对廊坊出口产品提出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廊坊开发区有很多内资企业在出口时会面临这样的问题。教师选择廊坊本地企业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引领学生为出口企业提供应对策略,使我们的人才培养更具现实意义。 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改革要立足于廊坊本地需求,结合最新经贸政策,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能运用国际贸易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政策分析和解决廊坊对外贸易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为廊坊的外贸经济发展服务,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 经济与贸易论文:经济全球化与贸易保护 摘 要 经济全球化与贸易保护扩大化是一对矛盾。经济的全球化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但贸易保护主义使发展中国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探讨了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收益,同时也指出了在全球化背景下新贸易保护的特点与成因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 贸易保护 贸易自由 1 经济全球化的背景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全球化的界定,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和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通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加强。而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和生产要素超越国界流动,国际贸易、跨国投资和国际金融的迅速发展,高新技术的广泛传播,跨国公司作用显赫,从而导致各国经济活动高度相关,世界经济整体化和一体化空前突出的经济现象与过程。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统一整体,即形成“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规则,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经济一统天下,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因此,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各地区相互融合成整体的历史过程。 2 经济全球化的效应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从经济角度看,全球化被视为经济活动在世界范围内的相互依赖,特别是形成了世界性的市场,资本超越了国家的界限在全球自由流动,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配置。但同时我们在考察经济全球化所产生的效应时,应该注意到其两面性。 一方面,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可以使其得到更有效的配置和利用,从而增加总产出和消费者福利。对于单个国家来说,可以更为有利地利用自己具有比较利益的要素,获得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利益。此外,经济全球化利益所产生的经济驱动力导致了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调整。这种调整必将促使不同产业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间转移,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经济局面,加强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协调。 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也会产生一些负面效应,它可能导致国家的经济及主权受到威胁,加剧财富分配上的不平等,加剧富国与穷国的差距,在世界范围内形成新的垄断以及加深经济被动的影响。事实上,我们已经看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竞争过程中,其民族工业面临生存的危机,工业化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的人均国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已经影响到整个世界经济的增长。 (1)世界各国经济内部结构发展水平事实上存在不平衡。各国经济结构不平衡表现在产业结构存在级差。从目前的状况看,发达工业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存在固有的技术级差。由于这种技术级差的存在,发达国家在转移技术时,一般都是在这项技术到成熟期时才开始转移。这种级差技术转移的结果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在经济全球化潮流推动下,世界市场引导国际产业的转移,由于事实上已经存在着产业级差,必然进一步促使世界各国经济的不平衡发展。 (2)市场利益引导有害产业的转移威胁到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综合发展水平。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经济主体仍关心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使一些发达国家为了经济利润,把有损社会利益的污染产业、色情业及赌博业等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而发展中国家为了追求数量增长,被迫或不自觉地接受这种转移,致使其社会综合发展水平下降。 3 经济全球化下的贸易保护 贸易保护最初源于重商主义,以本国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使各国竞相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后来的凯恩斯的贸易保护学说、李斯特的幼稚工业保护理论,都为贸易保护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自由贸易显得愈发重要,也越来越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为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利益,但是对外贸易这把双刃剑在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在冲击着国内的产业,这点对于世界上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尤其重要。因此,尽管当今世界的主流是倡导自由贸易,但是国家都在一定程度上实行着贸易保护政策,其中也包括美国在内的很多发达国家。 3.1 经济全球化下贸易保护的新特点 在自由贸易理念流行、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的今天,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所实行的新贸易保护主义比旧贸易保护主义有很大发展。 (1)贸易保护倾向并没有消除,各国的贸易保护措施出现了新的变化,即由公开转向隐蔽,由固定转向灵活,由单个国家自我保护转向区域集团集体保护,由通过贸易政策保护转向寻求国内产业政策保护等。《乌拉圭回合最终文件》的生效,使得像关税、配额、进口许可证等传统贸易保护手段越来越难以发挥作用,非关税壁垒开始成为各国实施贸易保护的主要工具。诸如对反倾销条款的使用、有秩序的销售安排、安全、卫生防疫、技术标准等较之传统的贸易保护手段更加多变和隐蔽,从而更能起到限制进口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发达国家还要将劳工标准、环保标准纳入世贸组织谈判议题,其目的是打着人权与环境的幌子,借机剥夺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保护其传统产业。区域性贸易集团的出现则使贸易保护措施添上了集团的色彩,集团对内实行贸易自由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对外则形成统一对外的市场机制,对非集团成员实行贸易歧视。其贸易保护手段主要不是关税,而是诸如技术标准、卫生标准、知识产权等形形色色的非关税壁垒,这给集团外国家向集团内成员出口设置了障碍。 (2)通过产业政策对一国贸易实施间接保护是经济全球化下贸易保护的又一特点。这是由于在制定贸易政策上,各成员都要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共同的国际准则制约。国际准则由国际性贸易准则和区域性经济运行规则组成,它是为了促进贸易自由化而做出的制度性安排。这些制度性安排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一国借助贸易政策进行自我保护的能力。因此,各国政府或贸易集团便把贸易保护措施转向不受国际贸易规范制约或者制约较少的国内或集团内经济政策,其中产业政策日益成为一国或贸易集团实施自我保护的重要手段。 (3)新贸易保护主义具有明显的歧视性。这些非关税措施都是针对特定国家的。由于新贸易保护主义一方面通过各种歧视性非关税措施使国内工业避开国际竞争,另一方面又通过补贴手段促使本国产品占领其他国家的市场。 3.2 经济全球化下贸易保护的原因 (1)世贸组织成立的初衷是促进世界经济的共同发展,可是各国在世贸中仍是以国家利益为最终考虑因素。从经济全球化的属性上看,经济全球化虽然有贸易自由化的一面,但是经济全球化并不是无视国家的存在,而是尊重国家主权,强调国家利益至上。经济全球化的这种内在属性为一国实施贸易保护提供了政治和伦理基础。从一国政策选择的路径上看,贸易保护是贸易自由的准备阶段,而贸易自由则是贸易保护政策的演进目标。贸易保护对一国来讲,具有双重目标,其一对内是保护本国产业和市场,对外则是迫使别国停止不公平竞争行为,开放市场的有力武器;其二是培养和提高本国产业的竞争能力。其演变趋势是取消保护,最终走向贸易自由。由于经济全球化本身不能消除国家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发展规律的作用,不能消除一国内部产业之间不平衡的状况,所以贸易自由与贸易保护还将继续并存,这种并存性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兼容的。 (2)贸易自由上的相对平等性决定了贸易保护上的针对性和歧视性。在经济全球化下贸易自由上的相对平等性,主要表现为市场开放程度的相对平等性。具体表现为在世贸组织内发达国家之间市场开放程度要高于或者快于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开放程度;区域性贸易集团内成员之间的市场开放程度要高于非成员等。所谓平等只是集团内成员之间的平等,但对集团外非成员而言却无权享此待遇。可见,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虽然整个世界贸自由化程度提高了,但这种贸易自由只是一种相对自由,绝不是绝对自由。 贸易自由上的相对平等性必然决定贸易保护带有明显的针对性和歧视性。这种针对性和歧视性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贸易集团对内实行贸易自由、公平竞争的政策,对外实行歧视性的贸易保护政策。二是发达国家在积极推动贸易自由化的同时,仍在不断地针对发展中国家大宗产品出口设置贸易障碍。发达国家推行贸易自由化的领域通常是其具有绝对优势至少是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如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智力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等。相反,发达国家对其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别通过放慢市场开放程度,开展反倾销调查,甚至上调关税税率等手段加强保护。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不公平的贸易保护行为主要是针对发展中国家采取的。发达国家针对发展中国家设置的贸易障碍,不仅削弱了发展中国家具有比较优势产业的竞争力,而且也给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3)国际性或区域性经济运行规则和超国家经济组织,是影响一国贸易自由与贸易保护关系的外部制约因素。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市场扩大和各国之间经济相互依赖性的增强,使得世界市场上的竞争由过去的对抗性竞争走向合作性竞争。对抗性竞争把竞争看作是双方一场一决雌雄的较量,把对手赶出去,自己垄断市场是这种竞争的目的。因此,在对抗性竞争的情况下,竞争中的双方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在选择竞争行动时都有很强的独立性,很少受到约束。而合作性竞争则完全不同于对抗性竞争,合作性竞争的目的是保护竞争,反对垄断,强调和重视竞争中的合作,并通过合作谋求共同发展实现双赢。 目前已进入各国共同实行自由贸易的公平贸易时代。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在分享他国自由贸易的好处的同时,在本国实行保护贸易政策。需要注意的是,发展中国家薄弱的经济基础和相形见绌的竞争力,使其难以在经济全球化和自由化中短期受益。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考虑各自国情、经济发展水平和承受能力,谨慎选择参与的方式。但是,发展中国家必须认识到,自由贸易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动力,融合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去是发展中国家的唯一选择。而全球化作为过程和主流的经济发展方向,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两种力量总是处于不断的较量之中,但是贸易自由化始终是经济发展的趋势。 经济与贸易论文:论“非市场经济”成员参与多边贸易体制:历史、现状和中国的策略 论文关键词: 多边贸易体制;“非市场经济”国家;决策机制 论文摘要:迄今为止,已有20个“非市场经济”国家先后成为多边贸易体制的正式成员。纵观“非市场经济”国家与多边贸易体制关系的演变,一方面,此类成员数量的增加使多边贸易体制在组织体系上逐渐演变成一个成员结构趋于广泛和全面的国际机制;另一方面,其规则体系却未能作出相应的、即便是“尽最大努力”的包容性调整,导致“非市场经济”国家作为一类成员在体制中的地位低于发展中国家。中国作为现今唯一全面承受“非市场经济”待遇的正式成员,应将积极融入多边贸易体制、提升在体制中地位和作用与谋求市场经济待遇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增强自身作为转型经济成员在体制中的参与力度,尤其是在重大决策机制和常设职能机构中的参与力度,以赢得在体制各类决策中表达和争取自身利益的机会,同时也为未来进一步影响体制作准备。 迄今为止,已有20个“非市场经济”国家先后成为多边贸易体制的正式成员。①纵观“非市场经济”国家与多边贸易体制关系的演变,一方面,此类成员数量的增加使多边贸易体制在组织体系上逐渐演变成一个成员结构趋于广泛和全面的国际机制;另一方面,其规则体系却未能作出相应的、即便是“尽最大努力”的包容性调整,导致“非市场经济”国家作为一类成员在体制中的地位低于发展中国家,②从而大大阻碍了新成员的加入和已有成员真正参与多边贸易体制、发挥应有作用。 众所周知,多边贸易体制是一成员驱动型体制。在重大和日常决策中,它主要采用的是“协商一致”原则,在日常运作中,其各级常设职能机构均对所有成员开放。因此,衡量一类成员在体制中参与度的可量化指标主要是常驻代表团规模和在日常和重大决策程序中的领导资格。从这些客观指标看,“非市场经济”成员在多边贸易体制中的参与度很低。 一、“非市场经济”成员在重大决策机制中的参与 多边贸易体制的决策可分为两大类:一是部长会议、多边谈判等重大决策,这类决策直接影响和决定着谈判的启动、议程的制定、最终规则结果的形成和部长宣言的起草;二是体制常设职能机构(如世贸组织的总理事会、理事会、委员会、工作组和专家组,及其前身关贸总协定的代表理事会及下属委员会、工作组和专家组)在日常职责履行中的决策,这类决策会影响和决定规则的履行、争端的解决和新成员的加入等。无论哪类决策,一般通过两种方式实现:协商一致和基于“一成员一票”的正式投票。尽管GATTl947只对后者作了明文规定,但是,事实上从一开始体制中的各类决策几乎都采用前者,而乌拉圭回合达成的《世界贸易组织协定》进一步确立了协商一致优先的决策原则,从而使这种历来被看作有利于小国参与、基于主权平等、利益平衡的决策方式成为多边贸易体制与其他国际制度的重要区别。 多边贸易体制对发展中和“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开放始于1950年代末,推动这一进程的不仅有经济因素的影响,更有体制内主要大国为预防和瓦解两类国家在体制外结成阵营的政治考虑,而协商一致既对体制外中、小国家具有诱惑力,又可防止这些国家在体制内结盟。因此,该原则从一开始就成为多边贸易体制及其主要缔约方在吸纳发展中和“非市场经济”国家、扩大成员规模的同时,维护既有大国利益、防止新成员,尤其是在政治经济利益上与发达的市场经济成员有冲突的新成员结盟联合从而削弱其作用的重要手段。但是,随着体制规模的扩大,向每一个成员就任何一项决策进行协商肯定会变得越来越困难,更何况达成一致。这样,基于协商一致的非正式磋商在说服差异巨大的成员达成协议方面便越来越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非正式磋商中,大国的作用和影响力必然凸现。多边贸易体制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逐步形成了在重大决策中起重要、甚至决定作用的“十八国咨询集团”和“绿色会议室集团”及其决策程序。 “十八国咨询集团”停止工作后,围绕总体或特定的谈判和决策议题,一些非正式集团或磋商机制纷纷出现。其中,尤以“绿色会议室集团”具有代表性。“绿色会议室集团”及其决策程序指的是在多边贸易谈判进程中,一定数量的核心成员(往往是体制中有影响力的活跃成员或相关议题的重大利益方)事先就特定议题形成小集团进行讨论、磋商和谈判,然后视需要逐层向外围成员扩散或直接向全体成员报告,最终促使全体成员对其磋商结果或建议进行“协商”并达成一致的决策方式。“绿色会议室集团”成员并不固定,且随多边贸易体制成员规模、议题的范围和性质及其涉及利益方的不同而不同。这类集团及其决策程序早在肯尼迪回合谈判中就已显雏形,③但真正的形成是在乌拉圭回合期间,到世贸组织成立后的新加坡和西雅图部长会议发展到高潮,并因其总是事先在总干事的绿色会议室中会晤磋商而得名。这种决策方式实际上将绝大多数中小型发展中和“转型经济”成员排斥在决策程序之外,从而削弱了这些国家在重大决策中的作用。如在乌拉圭回合后新一轮谈判的启动过程中,“绿色会议室集团”成员主要包括25至30个成员方:美国、欧盟、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瑞士和挪威等发达成员,阿根廷、巴西、智利、埃及、中国香港、印度、韩国、墨西哥、巴基斯坦、南非、东盟等发展中成员,再加上1至2个“转型经济”成员,这一成员构成几乎是当年“十八国咨询集团”的翻版与延续,“非市场经济”成员在其中的地位与作用可见一斑。 二、“非市场经济”成员在常设机构中的参与 在多边贸易体制各类常设职能机构中,“非市场经济”成员的参与度也同样弱于发达成员和发展中成员。 作为管理和履行多边贸易体制规则安排的组织机构,世界贸易组织及其前身拥有5项基本职能:(1) 管理和执行共同构成体制规则的多边和诸边贸易协定;(2) 为成员提供多边贸易谈判的场所;(3) 按照争端处理的规则和程序,解决成员间贸易摩擦;(4) 审议各成员的贸易政策;(5) 协调与其他国际经济组织之间的关系,保障全球经济决策的一致性。履行这些职能的所有理事会、委员会、专家组和工作组都是向所有成员开放的,例如,一般情况下,成员方常驻体制总部日内瓦代表团的团长(一般称大使)通常在总理事会一级代表各自国家或地区。因此,决定成员方在多边贸易体制日常运作与决策中所发挥作用的首先是其驻体制常设机构的代表团规模。从这一指标看,“非市场经济”成员无论是总规模还是平均规模,尽管从1980年代开始随着成员数量的增长而增长,但增速均落后于发达成员和发展中成员,导致这两项分指标(总规模和平均规模)与发达成员和发展中成员的差距被逐渐拉大。而在现今的多边贸易体制组织机构中,一成员常驻代表团的规模一般应在4至5人才能够保证其有效地参与体制的日常运作(如跟踪各理事会、委员会等的议题进展,参与各类会议和活动等),若按这一标准,转型经济国家又是三类国家中唯一一组无法有效发挥其作用的成员。 另一方面,在世贸组织及其前身关贸总协定各职能机构的日常决策中,基于协商一致的非正式磋商同样是最重要手段。在这过程中,职能机构的主要官员,即总理事会及其下属的理事会、委员会、工作组和专家组的主席和副主席在平衡各方利益、协商达成一致从而作出决策的过程中往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在多边贸易体制对中国的过渡性审议中,各方围绕审议程序、质询和答复方式,以及审议报告形式的争论,最终由各理事会和下属委员会主席进行协调,并作出决定。因此,不同类型成员在各理事会、委员会、专家组和工作组所担任的主席资格是各自在体制日常决策中发挥作用的重要标志。 多边贸易体制的常设职能机构依据各自的权力和职责又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也是相对较重要的一类,包括GATT理事会、WTO总理事会及其下属理事会,以及GATT时期的常设委员会和WTO总理事会和理事会的下属委员会;第二类,主要包括众多特别工作组(如加入工作组)和其他权责范围较小的机构,如GATT时期的东京回合守则委员会、WTO时期的诸边协定委员会等。从各类成员在这两大类机构中担任领导职位的分布情况和历史演变看,发达成员和发展中成员在各类机构中唱主角,而“非市场经济”成员的领导作用尽管有所提高,但是,即使到2000年,在各类机构所担任的正、副主席仅占总职位数的7%,大大低于发达成员的53%和发展中成员的40%。 三、中国参与多边贸易体制的策略 中国的加入已使“非市场经济”国家作为一类成员在多边贸易体制中的地位有所提高,但如何提升自身以及“非市场经济”成员在体制中的作用是中国面临的一大难题。作为现今唯一全面承受“非市场经济”待遇的正式成员,中国应将积极参与多边贸易体制、提升在体制中的影响力与谋求市场经济待遇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加大自身作为转型经济成员在体制中的参与力度,尤其是在重大和日常决策机制或机构中的参与力度,以赢得在体制各类决策中表达和争取自身利益的机会,同时也为未来进一步影响体制作准备。 因此,中国首先应重视对重大决策非正式磋商机制的参与。多边贸易体制的历史与现状已经表明,成员数量的增长与协商一致的基本决策原则存在冲突,因此,基于同心圆模式的“绿色会议室”非正式磋商机制已成为多边贸易体制重大决策的基本手段。而以往转型经济国家在该机制中的地位低、作用弱,中国的加入应有助于改变这种状况,因为作为一个贸易和引资大国,中国在所有谈判议题中均是主要利益方,理应是“绿色会议室”的固定成员。 当然,“绿色会议室”决策程序因其缺乏合法性、民主性和透明度而从西雅图部长会议开始备受被排斥成员的指责,因此,改革和调整也已势在必行。国外学者已提出了一系列方案,总体思路是借鉴IMF执行董事会和GATT“十八国咨询集团”的经验,建立一个涵盖绝大多数成员的、基于协商一致原则的、由20至25个席位的正式机构——决策咨询委员会(WTO Consultative Board),以同时提高体制的决策效率和民主性。这类咨询委员会尽管没有最终决策权,仅限于对相关议题的磋商、讨论和谈判,最终向全体成员方提供决策建议,但因其是具广泛代表性的一个正式机构而对最终决策有绝对的影响力。在此类体制改革过程中,中国同样应有所作为。首先,中国应积极提供方案和建议推动这一改革;其次,作为一大国,中国理所当然应该在可能建立的决策咨询机构中单独占有一席;最后,中国可以借这类决策咨询机构,与其他以联盟合作或团体组合方式分享席位的转型经济成员协调立场、联合提案,以维护作为转型经济成员的利益。 其次,中国应重视对世贸组织各类常设职能机构(理事会、委员会、工作组和谈判组等)的参与。在中国加入之前,计划/转型经济成员在此类机构中的参与力度并不大。例如,由成员方常驻世贸组织代表团团长(大使)作为政府代表组成的总理事会是多边贸易体制常设决策机构,它不仅在体制最高决策机构部长会议休会期间行使部长会议的职能,而且履行着争端解决机制和贸易政策审议机制的职责。因此,各成员大使或代表在总理事会及其下属机构中是否担任要职直接反映出对常设决策机构的参与程度和对日常决策的影响程度。在中国加入之前的2000年,仅有捷克一国作为转型经济成员担任着相关机构的主席一职,而自中国加入以来,总体格局并未得到改变。2001年以来,在总理事会及其下属理事会、委员会和工作组等16个常设机构中,转型经济成员的主席席位始终保持在1到2席,参与国也仅限于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和匈牙利4国。另外,在多边谈判期间,总理事会还下设贸易谈判委员会,在多哈发展回合的8个谈判小组中,2004年的8个主席职位分别由发达与发展中国家平分。 另一方面,作为另一日常决策机构,争端解决机构不仅在贸易争端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而且是多边规则执行过程中规则解释与澄清的权威机构,也就是说,多边规则的真正内涵实质上是掌握在争端解决专家组,尤其是具终裁权的上诉机构手中。因此,尽管专家组和上诉机构成员是以个人身份任职,不附属于任何政府和组织,但他们的国籍来源依然可以说明各自母国在体制中的参与和对规则的影响。然而,转型经济国家在该机制中的参与力度很弱,尤其在上诉机构中,至少在其成立的前11年(1995年12月一2005年12月)中,始终被排斥在外。因此,中国应积极谋求对这一机构的参与,以提升自身对体制的影响力,并对“非市场经济”成员起到示范作用。 最后,中国应加大对世贸组织秘书处的参与。事实上,这是中国实现上述2个目标的有效途径。因为中国如欲在短期内大规模参与世贸组织的各类常设职能机构和非正式磋商机制,人才与经验最重要,而作为多边贸易体制的一个常设服务与支持机构,世贸组织秘书处的主要职责是为代表机构谈判和协议执行提供行政和技术支持、为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提供技术援助、监视和分析世界贸易动向、组织部长会议,以及为争端解决提供法律帮助。因此,尽管秘书处职责权限有限,处理事务也非常琐碎,但却可以为成员熟悉体制、积累经验、培养人才、了解其他成员提供实践和锻炼的机会。因此,大多数贸易大国(或地区)的参与力度一般都很大。但是,转型经济国家在其中并不活跃,2003年仅有中国5人、波兰5人和罗马尼亚2人任职,在601个职员中仅占2%,2004年增加为中国7人、波兰5人、罗马尼亚2人、斯洛文尼亚、保加利亚和爱沙尼亚各1人,在630个职员中占3%。虽然中国的参与度有所提高,但与其大国的身份依然不相称。 四、小结 中国在加入多边贸易体制漫长而曲折历程中的孜孜以求表明,中国在总体上对多边贸易规则体系持认同和接受态度,因而与体制的积极合作应该是基本态势。但是,作为“非市场经济”待遇的主要承受者,中国在承担过多义务的同时却未能充分享受体制内成员的应有待遇和权利,因此,如何谋求对自身“非市场经济”待遇的调整是中国今后参与多边贸易体制的一个核心问题。中国在加入谈判中,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和要求并未得到主要成员的完全认同,何不再增加一个“转型经济”的砝码?既然“经济总量大”、“发展迅速”和“具有转型期性质”成为中国无法完全享受发展中国家特殊与差别待遇的理由,那么,中国何不从“具有转型期性质”国家应该享受什么待遇入手,积极争取优惠待遇?因此,中国应该从战略的高度认识这一问题,将短期的双边策略与长期的多边策略结合起来,在积极参与体制决策机制和职能机构的过程中寻求对体制的影响,为在体制中确立自身地位、谋求应享利益、拓展发展空间创造条件。 经济与贸易论文:区域优势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特色培育及实践 引言 “十一五”期间,中国高等教育迎来了新的机遇和发展阶段,提高教学质量和培育特色成为高校的共识。对于中国较早开办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要办出特色确实面临着较多的困难,如何发挥特长,确立竞争优势,以差异化竞争策略重塑专业特色,从而赢得生存与发展空间形成特色,是摆在所有高校面前的重要课题。 由于各高校对专业特色的含义理解不清,指导思想不明确现象比较普遍,导致各高校在专业特色的建设过程中重宣传、轻建设,或者只是简单模仿名校,并不清楚到底什么是专业特色,到目前为止,只能在教育部2004年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当中找到办学特色的解释:“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特色应当对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作用大,效果显着。特色有一定的稳定性并应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得到公认。”该方案认为特色可体现在不同方面:治学方略、办学观念、办学思路;科学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运行机制;教育模式、人才特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以及解决教改中的重点问题等方面。对办学特色的解释涵盖了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特色以及各学校的特色定位,但是作为专业特色来说,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长期积淀出来的特有的东西;二是要对提高教学质量发挥重要作用;三是特色要有一定稳定性,并被社会认可。 有关特色专业建设的研究,国内学者谢朝阳等(2009)、马晶(2008)等结合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现状,主要从教学理念、教学计划、教学管理、实践教学等方面提出了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路,在目前的研究中把专业特色等同于人才培养特色,把特色定位与特色本身相混淆,很少有基于区域经济优势对本校的特色专业进行规划建设,本文拟以河南工业大学为例,结合河南省新型工业化和粮食核心区建设研究国际经济与贸易特色专业建设问题,在此基础上,着手培育师资队伍、教学方法、专业课程与教学实践特色。 一、依托区域优势培育专业特色 1.打造食品工业强省的战略机遇。河南省基于全国粮食主产区和粮食核心区建设的战略要求,力求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转变,从普通农产品到优质农产品生产,从初级农产品到深加工增值,从“卖原料”到“卖产品”,河南省农业产业演绎着深刻的嬗变,向农业强省进一步迈进。2012年河南省食品工业经济总量居全省工业行业首位,居全国食品工业第二位,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第一粮食转化加工大省、全国第一肉制品加工大省。河南食品加工业的迅速崛起,是河南由农业大省迈向农业强省的一个标志性变化,这种源自农业的经济增长,为向经济强省跨越,实现“中原崛起”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河南省在2009年在《河南省食品工业调整振兴规划》明确将食品工业列为省战略支撑产业加以支持。规划明确指出,以河南省粮食核心产区建设为契机,极力推进食品工业与国民经济发展相结合,今后十年依然要把食品工业作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中原崛起的重要战略支撑产业,把河南建设成为全国领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食品工业强省,实现从“中国粮仓”到“国人厨房”和“世界餐桌”的跨越。 2.建设郑州中原国际物流园区。河南作为全国交通枢纽,一直努力打造全国乃至国际物流园区,《郑州现代物流中心发展规划纲要(2006—2010年)》,指出,要以圃田为中心,在郑汴路、金水东路(郑汴快速通道)、京珠高速公路两侧区域,并逐步向开封方向展开,规划建设集市域、区域和国际物流于一体,具有多式联运、集装箱中转、货运、保税仓储、分拨配送、流通加工、物品展示、信息服务等功能的中原国际物流园区,成为郑州中心物流枢纽主要的功能载体、中西部地区优势突出的国际贸易窗口和全国重要的商品集散加工地。 河南作为全国第一农业大省、第一粮食生产大省和重要的经济大省、新兴工业大省,在全国的战略地位举足轻重。因此,河南省必须以发展新型工业化为契机,抓住国家粮食战略工程——粮食核心产区建设的机遇,以及河南省开放带动战略对人才的需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进行特色专业建设时必须考虑我省新时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提供河南省实现新跨跃、新崛起的“动力源”。 因此,以河南省新型工业化和粮食核心区建设为背景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特色专业建设问题的研究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专业特色培育的实践 河南工业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经过长期的积淀,专业凸显了河南工业大学在国际物流和粮食产业研究领域的学科优势,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的学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河南省对国际物流和国际农产品贸易方面的人才需求。但是在新的历史机遇下,基于以上河南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分析,我们认为河南省新型工业道路、粮食核心区建设、以郑州为中心的物流枢纽中心建设,进一步加大了对国际物流和国际农产品贸易人才的需求,但现有的专业培养模式不能满足河南经济发展的实践要求。 因此,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必须紧扣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突出河南省贸易的区域性贸易特点,加大与相关行业协会、用人单位的沟通力度,广泛征求相关业务部门意见,集思广益,以河南省经济建设与发展为导向,推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特色建设,以培养具有较系统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及实务知识,具备国际商务沟通能力、国际 物流管理、国际市场分析能力、国际贸易运作能力、从事国际农产品贸易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服务于河南区域经济建设。特色专业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用人单位访谈等途径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格定位进行调研,进而对该专业特色培育开展规划等工作,围绕该专业特色培育的需要,我们主要在师资队伍、教学方法、专业课程与教学实践等方面进行特色培育,并将教改成果体现在最新版的专业培养方案中,期待落实到教学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评价,不断完善,直至最后得到社会公认并产生一定影响。 1.师资队伍:企业家进课堂。河南省独特的区域优势造就了一大批国际物流、粮食期货贸易以及国际农产品贸易方面的专家和企业家,企业家在多年的创业与经营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引入企业家进课堂,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课本上无法学到或体会的知识,而且一定程度上改变“实践型”教师缺乏的现状。具体做法是,由专业教师牵头规划,开设专业选修课,邀请企业家通过专题讲座方式给学生讲学。经过多年的实践,本专业不仅已邀请多位外向型企业的知名企业家和高层管理人员进入课堂讲学,而且还与他们建立了较为稳定的合作关系。 2.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将案例教学法引进课堂是许多院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常用的教学方法。案例如何体现“典型性、时代性、贴近性、借鉴性”却是一件不容易做到的事情,尤其是贴近性往往是一些国内外经典案例所不具备的。而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将河南省企业的对外贸易、境外投资和国际物流等典型案例引进课堂,不仅增加贴近性,而且更具有借鉴性。通过实地调研、高层访谈或当地商业媒体等多种渠道挖掘河南企业国际化经营案例,并按不同课程汇编成分册,现已有“实用国际贸易实务案例”、“国际物流教学案例”、“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案例”等,将案例实实在在地融入理论教学,很好地为理论教学服务。 3.专业课程:地方课程。专业课程是专业教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培养学生专业素质的特质课程。为适应新型工业化、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粮食生产核心产区建设和郑州市物流枢纽中心的建设,按照我校在国际物流和粮食产业的学科优势,进一步强化专业特色,课题组通过长期的准备与就地取材,已经先后开设《粮食期货贸易》、《国际农产品贸易》、《粮食经济》、《国际物流》、《国际采购》等课程。具体实施过程是,本专业教师(课程负责人)负责组织策划,专业教师与校外专家、企业家共同对中小企业创业及经营活动进行深度挖掘,形成课程教学体系,组织自编讲义,通过专题讲座的方式向学生讲授,拓展了学生的专业知识。 4.实践教学:仿真实训。利用外贸实习平台、外贸单证实习平台、电子商务模拟实验平台、国际物流运行平台,通过整合各类软件,形成高度模拟的国际贸易实务、海关实务、国际结算、国际物流、电子商务相关课程的实验环境。 5.实践基地:对接+滚动式。作为专业教学的重要部分,实践教学日益受到各方重视。实践基地更是夯实实践环节的基础。以专业人才培养为依托,该专业与相关外向型企业实行对接,建立长期稳定的实践基地,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长,不断创建新的实习基地从而保持其数量的滚动增长,我们称之为“对接+滚动式”实践基地。这样,学校与企业为学生共同构建了稳定的合作基地。通过多年的运作,该专业已与本地20多家有影响力的企业建立了该种类型的实习基地,从而保证专业实习“有组织、有保障、有内容、有收获”。 结论 高校如何办出特色,确立竞争优势,以差异化竞争策略重塑专业特色,是各高校面临的共同关注的问题。普通院校如何通过培育专业特色,挖掘本校不同于其他学校的“差异化优势”显得尤为重要。河南工业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以河南省新型工业化和粮食核心区建设为背景,依托区域经济发展在师队资伍、教学方法、专业课程与教学实践等方面的特色培育,为地方院校的特色专业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可供借鉴的经验。 经济与贸易论文:低碳经济与贸易自由化在国际法上的冲突与解决 随着各国对低碳发展模式的探索不断加深,经济方面的低碳式发展也愈发深入人心。这种低碳经济理念不仅存在于本国经济行为当中,而且广泛存在于跨国经济行为当中。低碳经济对贸易自由化的影响逐渐显现出来。 一、低碳经济和贸易自由化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1]。 贸易自由化是指世贸组织各成员在货物、服务和与贸易有关的投资要逐步实现自由化,即各成员方保证履行世贸组织负责实施管理的乌拉圭回合和以后世贸组织成员达成的协议与协定,逐步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消除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扩大货物、服务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方面的准入度。贸易自由化对于全球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这在过往实践中已经得到充分体现。在今后的日子里,贸易自由化依然会被世界各国所推崇,而阻碍贸易自由化的经济行为也将为各国所抵制。 可以说,低碳经济是在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中出现的一种经济模式。它的出现有其积极意义,但在某种程度上也阻碍了贸易自由化的发展,这种阻碍在国际法上的体现尤为明显。要实现“低碳贸易自由化”,必须明确认识二者在国际法上的冲突并探寻合理的解决办法。 二、低碳经济与贸易自由化的冲突 1.低碳经济产生贸易壁垒阻碍贸易自由化。 贸易自由化要求各国减少贸易壁垒,而低碳经济会促使新的贸易壁垒的产生。 (1)倡导低碳经济产生关税壁垒。贸易自由化要求各国降低关税,而低碳经济的施行使得各国先后制定有关碳关税的法律。尤其是发达国家相继出台政策,对发展中国家排放密集型产品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以美国为例,美国已经颁布《美国情节能源安全法案》,从2020年起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未实施碳减排限额的国家的产品征收惩罚性碳关税。其实质是美国外交战略重大调整,目的在于遏制新兴经济体发展[2]。这对发展中国家是相当不利的,对贸易自由化的影响也十分显著。 (2)倡导低碳经济产生非关税壁垒。在倡导低碳经济的同时,各国为保护本国环境纷纷制定新的环保法规和标准,对外国商品进口采取准入限制甚至禁止措施,对于外国投资也审查严格。这些经济行为严重违背贸易自由化的宗旨。低碳经济的提出掀起了新一轮的“低碳贸易保护主义”之风,使自由化进程放缓。 2.低碳经济为发达国家歧视发展中国家提供借口,阻碍贸易自由化。 贸易自由化要求各国经贸行为中采取非歧视待遇,而低碳经济的施行过程伴随着各式各样的歧视,尤其是发达国家利用本身历史优势和科技优势对发展中国家的高二氧化碳排放进行指责和立法方面的排挤,不仅违反了wto的基本规则,而且违背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与《京都议定书》确定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领域“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这一责任就是发达国家应承担更大的责任。然而从目前发达国家所采取的行动来看,发达国家不仅没有承担更大的责任,反而将责任推给发展中国家来承担。尤其在国际贸易方面,发展中国家不仅成为发达国家的初级工厂,而且承受着发达国家施加的高额关税和其他方面的排挤。这就造成了严重的差别对待,不符合自由化的要求。 三、低碳经济和贸易自由化冲突的解决 倡导低碳经济对地球环境保护产生的积极影响是无可厚非的,而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也是值得追求的。随着低碳经济深入各国政策立法等领域,其与贸易自由化的冲突已经逐渐显现出来。如不合理调控,二者冲突必将愈演愈烈。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采取有效措施,使二者的冲突降至最低,从而获得贸易自由和优质环境的双赢。 1.各国在各自制定有关低碳经济的立法时,应适当规制,不宜过度限制和碳排放有关的经济行为。在关税和准入方面不宜规定过于严格,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使国际经济的自由化与低碳经济形成相互促进的格局。尤其是发达国家应意识到,一味提高进口产品碳关税或者限制高碳排放量产品的进口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通过这种方式也不可能真正实现低碳经济。在现阶段,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不能只采取强硬的政策立法方式来施行,而应该认清现状,在合理的限度内逐步推进。否则,必将阻碍自由化的进程,也会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低碳的“拉锯战”中两败俱伤。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应坚持“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并将该原则落实到实践当中。发达国家不应把二氧化碳排放量过多的责任完全推到发展中国家身上,其本身也应用实际行动主动承担起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国际义务。各国都应认识到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不是某一个或者某几个国家就能完成的,而是应该由世界各国共同实现的。尤其美国、日本,以及欧盟等国家与组织,更应为发达国家作出表率,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方面不再仅仅是观望着的姿态,而应用现实的减排成果表明其决心。 在构建后京都时代国际气候法律秩序的国际谈判中,各国充分考虑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科技水平与历史因素对其现今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区别对待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不仅发展中国家要走低碳经济发展路线,发达国家也要走低碳经济发展路线。而且低碳的标准要以本国各方面综合因素为标准,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能在低碳经济模式中受益。最终制定出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国际公约。只有这样,在国际贸易中,各国才能处于平等地位,不受歧视。 3.在贸易自由化的同时也要加大低碳经济力度,加大对低碳经济的宣传与施行力度,使得国际经济行为向国际低碳经济行为转变。把“低碳理念”充分融入到国际经济行为当中,使“低碳”不仅不成为贸易自由化的障碍,反而寓于自由化当中,最终实现国际低碳贸易自由化。 四、中国的低碳贸易之路 低碳经济这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出现,已经对世界经济产生颠覆式的影响。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如果能在低碳经济的浪潮中走在前面,对其经济发展必将大有裨益。贸易作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首先受到重视。 1.发展本国低碳经济。 应当意识到,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中污染呈现排放总量大,结构性污染突出,复合型污染严重等特点[3]。发展低碳经济首先要从开发新能源入手,优化本国能源结构,逐步降低煤炭在能源结构中所占比例;其次要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低碳产业,淘汰落后工业部门;最后要加大低碳宣传力度,使低碳生活深入人心。 2.加强国际对话,增强低碳经济国际法话语权。 低碳经济不仅仅是本国内部的经济行为,还涉及本国与外国的经贸关系。为使在低碳经济中处于有利地位,中国应加强国家间对话,以防发达国家利用低碳经济制约我国产品出口和销售。积极探索与西方国家之间,企业之间,学术、研究、管理、培训机构之间,以及其他非政府组织和协会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探索新的合作模式,开展具体项目技术合作、经验交流及能力建设等形式的合作活动[4]。除此之外,中国还应积极参加国家会议,努力促成新的国际公约的起草和签订。在国际公约的谈判中增强本国话语权,维护本国利益。 综上,低碳经济与贸易自由化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冲突,但其矛盾并非不可调和。只要各国能充分考虑并衡量环境与经济的相互关系、本国和贸易相对国的整体利益,并将之置于协调发展的进程中,低碳经济便不再是贸易自由化的障碍,而是寓于贸易自由化中,为国际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助力。 经济与贸易论文:近现代经济制度下的中国海权与海洋贸易 摘要:“谁能控制海洋,谁就能控制世界”——这是早期罗马共和国著名哲学家西塞罗通过罗马与迦太基两次“布匿战争”发出的感叹,同时这也是千百年来人类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荷兰“海上马夫”、西班牙“无敌舰队”、“日不落帝国”舰队、日本“联合舰队”等都曾是其国家称霸世界的必备工具。海权,最早由美国战略家a.t.马汉在19世纪末提出的一个概念,说到底,就是海洋空间行动自由权。自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性的海洋贸易日益活跃。 关键词:经济制度;海权;海洋贸易 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海洋和海洋贸易状况不同,近现代的阶段特征尤为明显。政治、经济制度与海权和海洋贸易有着密切联系,而且作为中国这个海洋大国来说,海洋权利显得更加的重要。 一、中国不同时期、不同制度下的海权与海洋贸易 (一)中国历史上对海洋的探索 西汉时期,中国开辟了东至朝鲜、日本和西去南亚的“海上丝绸之路”。当时的中国航海已经通达到远西的大秦(罗马)。汉武帝曾经建立了一支拥有战船2000艘,兵力20余万的强大海军,并吞并了中国东南沿海闽越国,招降了越南。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远洋海船越过印度半岛抵达波斯湾。隋、唐、五代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全面兴旺,开通了直接沟通亚非两州的长达1万多海里的世界性远洋航线。宋、元时期,中国的航海事业进入全盛时期,中国航海技术比西方领先二至三个世纪进入“定量航海”阶段。福建泉州港,已经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贸易港口之一。郑和“七下西洋”标志中国航海事业进入顶峰。明中叶至鸦片战争时期中国的海洋事业衰败至极,海上外辱接踵而来。清政府奉行“闭关锁国”政策,与外国海上贸易极少。清朝的这种对外贸易政策严重的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此时,中国的手工业产品在世界上已经没有竞争力了,中国出口到外国的主要货物是茶叶和农产品。清朝初期和中期是中国海外贸易的一个低谷。 (三)鸦片战争后,条约制度、买办制度下的关税、贸易状况 古老的中国曾经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当“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七下西洋”还被人们津津乐道时,近现代的海洋似乎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屈辱和不安。《南京条约》规定中国进出口关税税率由中英两国协商制定;明确规定中国关税“值百抽五”的极低关税;规定英国“官船”可在通商口岸停泊,外国军舰从此可以自由进入中国口岸。之后,中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又在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后,开放牛庄、天津、淡水、琼州等十几处为通商口岸。关税制度也发生根本变化,《望厦条约》规定:“倘若中国日后欲变更关税,须与众国领事等议允”,彻底剥夺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洋商享有子口税特权,这种制度不仅大大便利了洋货在中国内地的运销,也促进了一些华商向买办的转化。一些华商不堪沉重的税负,就冒充洋商或依附于洋商。外商不得不依靠中国买办进行各种贸易。 (四)洋务运动时期中国海防的发展 洋务运动时期,左宗堂创办以造船为中心的福州船政局(又称马尾船厂)。清廷令闽海关每月拨银两5万两最为福州船政局的经费,后有增拨闽茶银每月2万两给福州船政局。1877年,清政府计划十年内建成“南洋”、“北洋”、“粤洋”三支海军(实际还建立了闽海海军)。经过十年建设,三洋海军已经初具规模。到1891年,中国海军已排名世界海军第八位,跻身世界海军强国之列。 (五)甲午战后,海运业状况 甲午战后,清政府苦心经营30年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耗巨资建造的最好军港也为敌军所用。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规定:清政府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附属岛屿给日本队;赔偿日本军费二万万两作为军费。甲午战后,由于外国轮船公司已在远洋和江海大中型轮船航运方面占优势,中国民族资本的航运业只好向内港小轮船方面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各参战国大批商船或被军队征用,或在战争中损毁,西方各国大大减少来华和在华航行的船只,既减少了对中国民族资本航运业的压力,又为中国航运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机会。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外国航运势力卷土重来,不但迅速恢复到原有的态势,而且开始新的扩张,使中国民族资本航运业的发展收到了压迫。 (六)国民党统治时期 1928年,国民党政府成立 了交通部航政司,管理航运行政、船舶海事以及海员等各项事务。这使得中国航政不再由海关兼管,开始有了正式的管理机关。国民党于1928年对招商局进行整顿,使其经营状况好转。南京政府成立不久,宋子文等分别与各国政府谈判,重新修约,收回关税自主权。孙中山十分重视海军建设,在他所建的临时政府的九个部中,其中就有一个是海军部。 二、新时期市场经济制度下中国面临的海权、海贸问题 中国海区由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组成,总面积437万平方公里。除渤海,其他三个海区都须按照国际法的原则与邻国划分。中国管辖的海域面积大约30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中国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然而,目前仅在中国南海就有143万平方公里的海洋权益处于争议状态。近年来, 不仅仅是南沙群岛海域存在多国主权权益之争, 其他海区也存在两个以上国家与我国有划界矛盾, 甚至有些区域存在着多个国家的多重重叠主张。黄海, 我国与朝鲜和韩国存在着划界问题。东海, 我国与日本、韩国存在划界问题, 在所谓日韩共同开发区存在着中、日、韩三国的主张重叠区。另外, 我国与日本存在着钓鱼岛的主权争议。南海更复杂, 我国与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都存在着海域区划问题。另外, 在南海还有周边国家与我国的油气资源之争, 我国对于争议的控制能力较弱, 呈现小国欺负大国、弱国欺负强国的架势。我国在南沙驻守了7 个岛礁, 占外国实际占据岛礁数的115, 且远离我大陆, 后方供应和支援都有很大困难。而在南沙占据岛礁的国家, 都大力采取措施强化占领, 特别是增强已占岛礁的军事设施, 加强实际控制, 对别国船只活动进行限制、干扰, 甚至武力驱赶。与此同时, 还加速资源勘探开发, 保护其既得利益。 三、经济与海权、海洋贸易的关系 现在,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依赖海洋。海上贸易是中国贸易的重要部分,根据中国在2010年海洋发展报告中公布的统计数字,中国2008年一年的海上贸易占到了其国内生产总值的9.87%,估值达到3万亿元(约4560亿美元)。此外,中国约85%的国际贸易通过海上通道运输。海上贸易的一个关键部分是,中国越来越依靠进口石油来维持经济发展。2009年,中国石油消费的一半来自进口。到2020年,这个比例将增加到65%。中国的石油进口主要来自中东地区,包括伊朗和沙特阿拉伯。西方石油公司撤出哈萨克斯坦在里海油田的开发,将加重它对中东石油和海上运输的依赖。 四、总结 我国要赶上世界发展的潮流就必须全面实施海洋开发战略, 财富来自海洋, 危险也来自海洋, 太平洋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是不会太平的。今天海洋不但在军事上发挥着其更重要的地位, 而且越来越突显出它在人类将来存在的重要物质来源, 在陆地资源已经被大量开发,有的资源已经濒临枯竭的时候, 开发和利用保护海洋国土资源, 控制海权,不但对我国的国家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 而且对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 保持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和存有着更重要的作用。中国急需提高和增强全民族自上而下的海洋意识。 经济与贸易论文:浅谈安徽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摘要: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是否具有促进作用,学者们众说纷纭。安徽作为一个内陆省份,经济外向度偏低,开放型经济发展缓慢,因此,研究安徽省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更具意义。文章首先从定性角度简要描述了安徽省对外贸易现状,其次从实证分析角度研究了安徽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指出安徽省经济增长与对外贸易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但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导向性作用不明显,最后在此基础上对促进安徽对外贸易发展给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对外贸易;经济增长;现状;分析;政策建议 一、导言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由沿海向内地的加速推进和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安徽省的区位优势逐渐显现。安徽省是长三角地区的纵深和腹地,是沿海发达地区江、浙、沪等最毗邻的一个省。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省外贸进出口额由1978年的不足1000万美元,发展到2008年的41.8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近25%,出口占gdp比重已由1978年的0.1%上升到2008年的5.7%。2008年全省gdp达到8874亿元,全年进出口总额达204.3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达34.89亿美元,经济外向度迅速上升至17.07%。但是,目前安徽省的经济外向度还处于较低水平,不仅远低于全国69.6%的水平,而且全年进出口总额仅占全国的0.7%左右,可见,与全国相比,安徽省外贸出口额占gdp的比重、人均水平均明显偏低,对外贸易发展的差距还很比较大。 为此,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把对外开放作为主战略、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但是对外贸易对安徽省经济增长是否具有促进作用,以及促进作用大小如何,如何促进安徽省对外贸易的发展,这是安徽省对外经济贸易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所在。 二、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相关综述 (一)国外有关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论述 第一,“对外贸易促进”论。该理论创始人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他提出,分工的发展是促进生产率长期增长的主要因素,而分工的程度则受到市场范围的强烈制约。对外贸易是市场范围扩展的显着标志,因而对外贸易的扩大必然能够促进分工的深化和生产率的提高,加速经济增长。 第二,“对外贸易无关”论。其主要观点是:从短期来看,一国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净出口需求三个因素。但是,如果从长期供给的角度分析,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则是要素供给的增加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两大类,与对外贸易没有关系。 第三,“对外贸易悲观论”,其主要观点是自由贸易不利于经济发展,尤其是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自由贸易会加剧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的恶化,导致发展中国家出现外贸与国际收支逆差,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利用和产业发展,而且自由贸易所决定的生产专业化对发展中国家十分不利,可能会导致更大的国际不平等。因此,发展中国家往往有必要采取保护措施,重新安排投资和配置资源。 (二)国内有关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论述 改革开放以来,快速发展的进出口贸易一直被视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但也有不同的声音。例如,张小济等(1999)等发现“贸易顺差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之间呈负相关”;彭福伟(1999)提出“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往往与国民经济增长呈反方向运行趋势”等。 随着国内有关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日益成熟,越来越多的学者就这一问题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李健(1998)概括了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张明玉(1999)则认为在经济起飞过程中,出口对经济增长显示出强大的推动作用,自改革开放以来,进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更为明显;许启发和蒋翠侠(2002)通过实证分析发现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极强的相关性,主张进口贸易与出口贸易并重。 三、安徽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 (一)数据的选取 本文数据的选取取自《中国金融年鉴》和《安徽统计年鉴》,样本数据为安徽省1990-2007年度的数据。 (二)协整关系检验 为了分析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在假定其他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变或影响是平稳的基础上,以gdp为因变量,分别以进出口总额、出口额和进口额为自变量进行协整检验。用y表示gdp,x表示进出口总额,x1表示出口额,x2表示进口额,借助 eviews5.0软件进行协整关系检验。 协整方程为: y=-1098230+66365.45*x1-66322.76* x2+66357.35*x+994*t x=6.29-1.02*x1-0.99*x2+669*t 表2说明,安徽省经济增长(gdp)与出口、进口、进出口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协整方程还表明,经济增长与出口、进出口之间呈现出同方向变动关系说明,安徽经济增长过程中存在显着的“外贸驱动”迹象。 (三)安徽省进出口额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相关性分析 如图1所示,安徽省进出口总额的年增长率与安徽省gdp的年增长率并没有存在显着的相互依存性,这表示安徽省进出口对gdp的增长虽有着影响,但不是起决定性作用,说明安徽省对外贸易需要进一步发展,才能促进安徽省经济的发展。 四、安徽省发展对外贸易的政策建议 (一)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安徽省出口商品结构不太合理,还没有摆脱依靠初级产品、简单加工、以量取胜的传统模式,仍处于粗放式数量增长型发展阶段。工业制成品出口提升速度较慢,机电产品、高新产品等具有高附加值产品出口份额较低,国际市场竞争力弱;且未形成多元化的出口市场,难以有效地规避风云变化的国际局势对外贸出口的影响。因此,要优化安徽省的出口商品结构扩大机电产品和高新产品的出口,推动出口贸易持续、健康的发展。 (二)积极有效利用外资,提高利用外资质量 继续将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推动全省利用外资总量上较大跨越,质量上明显提升。把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与推动全省产业结构升级更好地结合起来,着力提高对外资技术和管理的消化、吸收、创新能力,在更高层次上发挥外资对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三)大力培育新的出口增长点 越来越多统计数据和研究成果表明,中小民营经济已成为主宰地区经济发展快慢强弱的重要标志,各地区经济差距主要体现在中小民营经济上。但是安徽省的中小私营企业发展水平较低,没有发挥它们应有的作用。政府要将对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落实到位,大力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引导中小民营企业“走出去”,培育新的出口增长点,从而拉动安徽省经济的发展。 (四)利用区位优势,发展安徽省经济 安徽省地处华东经济板块的腹地,有着较好的产业基础,投资成本也相对较低。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世界制造业基地正向中国转移,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正在向中西部梯度转移,安徽省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和比较优势,积极融入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圈中,学习相邻发达省市的经验,实现在更大范围内、更高层次上参与国内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拓展安徽在国内外市场的空间,保持促进经济加快发展的强大需求能力,促进自身经济的发展。 经济与贸易论文: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思考 一、指导思想与专业定位 (1)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宗旨,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突破口,重点抓专业建设,继续深化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和实习、实训基本设施建设,提升办学质量和特色,全面培养基础较好、商务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特色人才。(2)专业定位。我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依托财政学、金融学、工商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会计学各本科专业的师资力量及母体学校(兰州商学院)的优势教学资源,根据上述的专业办学指导思想,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经济、管理、法律、理财、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富有创造性和较强的社会适应性,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商务活动、管理、调研和宣传策划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方案 (1)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现代经济学理论基础、掌握国际经济贸易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了解当代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现状,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商务活动、管理、调研和宣传策划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2)培养要求。第一,知识结构。一是掌握马克思主义原理和基本思想,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具有团队合作精神。二是具备系统、扎实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基础,熟练掌握进出口贸易专业知识。三是掌握会计、统计、财政、税收、法律等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宏观政策及微观市场分析能力。第二,能力结构。一是分析研究能力;二是实务操作能力;三是市场开拓能力;四是组织管理能力。(3)培养过程。第一,修业年限及学分设置。修业年限一般为4年,最低修业学分不得低于160学分。第二,课程设置。一是公共基础课: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概论、形式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财经应用写作、计算机文化基础、大学英语,体育等。二是学科基础课:包括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会计学、统计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经济法、管理学、计量经济学等。三是专业主干课:包括世界经济概论、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国际税收、国际经营战略、商务英语、商务谈判等。第三,学分、教学时间分配及实践活动安排。总学分160,其中课内总学分140,教学实践环节20学分。 三、课程建设情况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特点。一是英语课学习明显较多,而且课程内容也较为丰富。二是注重人文培养。 四、实践教学 (1)社会实践或调查。社会实践活动主要由学院、系部安排集中到实习(实训)基地实习、委托实习实训、学生自行联系等方式,且活动由指定教师统一组织,学生实习期满应向院系提交规范的调研报告,由指导老师结合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综合打分,并计入综合成绩。(2)专业实习。由院系指定专业任课教师组织安排,实践活动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实习结束学生向系部提交实习报告,对于在实习过程综合表现突出的学生适当给予表彰和鼓励。(3)毕业环节。学生的毕业经过毕业实习、论文写作和论文答辩环节。 五、保障措施 (1)强化对特色专业的指导和领导。学院院长是本专业建设的负责人,主持制定专业的建设发展规划,经济贸易系主任为直接责任人,加强对特色专业的业务指导,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提供充分的参观学习、培训机会,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建设能力。(2)建立特色专业建设评估制度。完善特色专业负责人目标责任制,实行特色专业项目管理、调控、评估制度,确保特色专业建设总目标的实现。(3)加强特色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从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技能结构、双师结构等多角度考量,加大培养和引进学术技术带头人的力度,加快专业骨干教师、“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 经济与贸易论文:探讨优化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 摘 要:独立学院作为一种新型的办学模式,逐渐成为我国扩大高等教育办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本文拟从社会需求导向的视角,对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问题进行理论探讨。 关键词:社会需求 课程设置 课证融通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在我国经济建设现代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推动下产生的一种新类型的本科教育。研究型高校主要培养理论型人才,高职类院校主要培养技能型人才,独立学院应该培养的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应用型人才。相对于其他行业,对于外贸企业来说,能够直接进入业务状态的专业人才才是它们所需要的。某些拥有大专学历的人在外贸行业也做得很好,这就说明了外贸行业在一定程度上需要的不是高学历人才。因此独立学院应该从自身的生源状况出发,定位于培养适应社会实际需求的应用型外贸人才。 一 社会需求导向下的独立学院国际贸易课程设置的原则 1.坚持强化理论教学与加强动手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专业理论水平与业务技能高、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己任,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根本,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实验室和基地建设为依托,努力推进教学改革,全面加强专业建设。坚持强化理论教学与加强动手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建设道路。尽快提高学科的整体水平,形成结构合理、优势和特色明显的学科体系。 2.专业方向要适应社会的需求 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应是独立学院的办学方向,所以独立学院在政府和本院招生就业办信息的基础上,要加大对社会市场的调研和预测工作,提高专业设置的针对性。可以聘请以专家为核心的专业指导组,进行评估调查,以保证专业设置适应社会的需要。 3.加强学生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 独立学院的专业定位不应该是研究型、专业型的,而应是应用型的。我们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首先是注重综合业务能力的培养,具备较高的业务水平才能拓宽就业面,与此同时还要注意对学生管理能力、心理承压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组织策划能力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二 社会需求导向下的独立学院职业课程设置 社会需求导向下的独立学院课程设置强调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职业能力是学生适应市场的核心竞争力。但是独立学院的职业课程设置又要与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体现不同。 1.突出外语与外贸并行的特色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对外语水平要求很高,客观上要求在专业课教学时应采用双语教学,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在课程设置上,一方面,要重视外语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要设计相关课程而且加大基本技能训练,如,设置商务英语阅读、报刊选读等;另一方面,要在相关课程上采取双语教学,如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等课程。 2.按职业能力要求设置课程 外贸知识反映在专业课的安排与设计上,根据社会需求,可以推进“职业资格证书标准课程化”,形成“课证融通”的课程体系。考虑将报关员、单证员资格证书嵌入人才培养方案,并使课程教学大纲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大纲相衔接,使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安排与职业考证的内容、要求和时间相一致。使学生毕业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还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考取用人单位认可程度高、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的相应的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从而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另外,还有其他可获取的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包括: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如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相关课程科目:会计基础、会计电算化、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员资格证书,同样可以开设相关课程体系。 以上课程设置可以专业任选课的课程形式体现,只要求修够规定的学分即可。 另外,在专业核心课及专业必选课中的某些课程,如《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单证实务》、《报关实务》、《报检实务》、《货运实务》等课程中交叉重复部分需要整合。 经济与贸易论文: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的演变与未来发展探析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由通识基础课程、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环节4大模块和分阶段、渐进式教学安排构成。要在调研用人单位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综合素质需求变化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对现行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与创新,以实现培养和提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目标。 一、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课程改革现状 在以前的学科教育模式中,由于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追求大而全,导致课程的设置上存在很多的问题。虽然我院的国际贸易专业(以下简称“国贸专业”)在教学教育改革的促动下增加了案例教学,加强了第二课堂,改进了模拟实习,但有关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整合问题尚未有大动作,或者说,只是在原先的基础上修修补补,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学科”教学体系的痼疾,也体现不出专业教育的真正特色。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交叉学科内容重复。《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等国际惯例,在《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法》和《外贸单证实务》课程中都要重复介绍这些内容。第二,重要内容不突出,不相关的内容多。如《国际金融》中的“国际金融机构”这部分内容,书上用了较大篇幅讨论国际金融机构的职责、主要业务和组织机构等,对于一个基层外贸工作者而言,显然没有必要非常详尽地了解。相反,外汇风险和外汇保值等内容对于基层外贸工作者,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课程中这部分内容比较简略。第三,不够重视职业资格证。作为国际贸易专业的大学生,应该有国贸专业自身的职业(上岗)资格证,如报关员资格证、报检员资格证、跟单员证、外销员从业资格证等。第四,重理论轻实践。重视国际贸易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忽视其应用性。学生理论知识掌握了,但在实际操作和工作实践中对理论的应用却很生疏,对国际贸易的流程很陌生。 以上问题的出现,造成了学生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既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又浪费了教育资源,更影响了高职人才的技能培养。要想使我院的国际贸易专业真正办出高职特色,培养出真正的外贸战线的行家能手,就必须对以上的问题加以纠正,也就是打乱过去的学科体系,进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课程整合。 二、国贸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的基本思路与具体措施 目前全国高校可划分为国家教育部所属重点院校、地方所属普通等高院校和专科院校三类不同层次。不同层次的高校,办学定位不同,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也不相同。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市场上各自切出/蛋糕0的一块,根据各自的办学定位和办学思路,培养出不同层次的人才,以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这样就要求不同类型高校开设的同一专业,也应该体现出不同的办学模式和办学特色。同是国贸专业,有的高校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满足国家机关、高校及相关事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有的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满足从事进出口业务的各类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而现实情况是,不论哪类层次高校开设的国贸专业,通识基础课程、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几乎占理论教学80%左右,被牢牢锁定在规定范围之内,几乎没有太大的调整余地,唯有剩下的20%课程,包括专业选修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可作适当调整。这必将影响和制约国贸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改革与创新。要改变这种局面,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目标,确定不同的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设置,各类高校对各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必须以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要求和专业自身的需要为前提,尊重专业的特殊性。我们认为,国贸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的基本思路,应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标,以提升能力素质为手段,以学校定位为特色,以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为目的。 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未来变化 进入新世纪,国际贸易方式、贸易内容及国际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主要发达国家消费市场的疲软,全球货物出现大幅度下降,新一轮的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等。同时,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就业领域,也与以往有所不同,往往选择进入跨国公司、中小型进出口企业、电子商务企业,甚至选择创业,因此,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以适应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 (一)从贸易方式看,电子商务将成为国际贸易重要的方式 电子商务早在上世纪70年代,电子数据交换(edi)和电子资金传送(eft)作为企业间电子商务应用的系统雏形已经出现。由于edi大大减少了纸张票据,因此,人们也形象地称之为"无纸贸易"或"无纸交易"。据资料统计,一笔国际贸易业务中至少 有46种不同单据,连同副本共有360份以上的单证资料。edi则大大降低了双方的通讯费用,简化了业务流程,提高了经营效率。未来,电子商务将成为国际贸易重要的方式,特别是对于中小型进出口企业,利用互联网开展跨国电子商务贸易,使贸易更加便利化。因此,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中,需要增加国际电子商务相关课程,以适应国际贸易新的变化。 (二)从服务贸易看,国际服务贸易外包日益活跃 服务业从制造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产业,许多发达国家跨国企业纷纷将低附加值的服务环节从企业中剥离,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使得离岸(国际)服务外包在国际贸易中日益活跃。国际服务外包是指外包转移方(外包商)与其外包承接方(供应商)来自不同的国家,外包工作跨国完成。中国政府提出到2013年,实现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300亿美元,由此可以新增100万大学生就业。目前,我国已在20个城市进行国际外包服务业的试点,未来5-10年将是我国服务外包发展的黄金时期。许多高校为培养符合国际服务外包业务所需要的人才,开始着眼于开设与国际服务外包相关的课程,国际服务外课程正在成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核心课程之一。 (三)从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看,更加注意文化创意带来的附加值 在新一轮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中,文化创意产业成为新兴产业,继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之后,文化贸易成为国际贸易又一新的增长点。国际文化贸易包括文化商品的进出口,也包括文化服务的进出口,国际文化贸易属于创意经济,具有低污染、低能耗、高附加值的特征,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 经济与贸易论文:应用型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资源建设 应用型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资源建设 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各个领域的相继开放,各行各业对国际经贸人才的需求在数量和质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作为应用性、操作性极强的专业,加之对国际外语能力的较高要求,决定了应用型教育在培养本专业人才方面具有很大的空间和作用。 一、应用型本科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资源存在的问题 1.教学模式较为传统,缺乏创新性 虽然我们一直在不断的改变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但始终还没有摸索出一条最适合我们学生的教学模式,既让学生学以致用,又能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在所有教师都想让学生好好听懂重难点时,教师就不自觉的开始了传统的讲授模式。因为我们怕学生单靠自己的力量或团队的力量无法学懂知识,教师放不开,学生很被动,教学效果就会打折扣。 2.实践学时偏少,实践教学随意性过大 学生没有国际货物买卖的感性认知,对课程的基本概念、进出口贸易的基本环节、各项交易条件、有关的国际贸易惯例和法律规则等都难以深入理解,更谈不上灵活应用。单纯靠课堂理论教学是很难达到国际贸易专业对学生的培养要求的。课程的理论学时偏多,实践学时偏少,占总学时的1/3,在实验教学上更为明显,如安排在大三第二学期的《国际贸易综合模拟》,我校是运用世格软件进行上机模拟操作,实验的随意性较大,会让课程之间的实验环节出现重复。 3.大多教师缺乏企业背景的实战经验 很多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到高校教书,缺乏实战的外贸经验。有些老师虽然有过相关的工作经验,但由于外贸业务流程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不断变化中,已经很难跟上实践的操作。另一方面,老师们也很想去企业实战,但因为外贸是流程性事务,而且牵涉到公司的业务秘密,想找一家单位难度也很大,这就出现了教一套做一套的现象。 4.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够 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的另一方面表现为“考试应急,考后忘光”的现象,在学生的脑海中没有呈现一套系统的知识,他们总喜欢把课程之间的联系割断,这样对课程群整合教学资源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二、应用型本科课程群教学资源改革的思路 课程群是指将有内在逻辑关系的单门课程整合而成的系列课程,课程之间有横向的内在联系,又有纵向的连贯关系,但各自又自成体系,树立大课程观的一种理念。 1.国际贸易课程群的构建 面向专业的课程群建设坚持以学生的培养为主线、以课程的逻辑联系为纽带、以教师团队合作为支撑、以质量效益为抓手、以深化教学改革为动力的新型课程建设模式的原则。所以搭建“国际贸易”课程群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2.专业课的重要性 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将所有课程分成了两大系列课程,分别是理论课程组合实务课程组。围绕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定位,将实务课程组作为课程建设的重点,根据进出口业务的实际情况,以“国际贸易实务”此门课的教学体系内容为核心展开。 3.结合专业分流方向构建课程群 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在大二第二学期将选择专业方向,目前主要有国际商务方向、国际货运方向和网络贸易方向,在设置必修的专业课如外贸函电、国际金融等课程的基础上,每个方向又有各自的专业课程。 4.基于企业岗位设置的角度构建课程群 根据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是面向东北三省区域经济的中小企业,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基于外贸行业中所涉及的大多数企业所设置的通用岗位种类,考虑专业方向分流的课程,以工作流程为基础构建课程群。 三、课程群建设的探索 1.整合课程资源 根据区域经济的特点,突出港口经济的特色,从大连中小企业的角度重新对课程群中的课程进行梳理,明确课程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划清各课程之间的知识界线,修订教学大纲、授课日历等。为了更好的体现课程的知识连贯性,目前我专业已启动了课程群教材的编写工作。 2.创新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突出“课堂教学、情景模拟、网络实验——三位一体”的创新教学方法。根据传统的教学模式,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上进行改革,通过企业对外贸人才在产品上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上引入对具体产品的讲解。基本的思路是: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找自己感兴趣的产品,在上课时跟全班同学分享,以达到学生对很多产品有一定的了解,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基础。 3.加大实践教学环节 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群突出“实务”特点,即应以实践为主,充分利用国际贸易实务实验室、国际商务谈判实验室和国际商务单证实验室,增加开放性实验项目。比如上述的《国际贸易综合模拟》,以“任务驱动”为项目的实验指导书,让学生在局域网条件下能在寝室完成操作。另一方面实践教通过学校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去企业实习或观摩操作,或者请一些企业人员进课堂讲授经验,传授实用知识。 4.提高师资队伍素质 课程群的建设需要教师发挥团队精神,在精讲2—3门课程的基础上,实现一人多课,这样可以有效减少课程之间教学知识点的重复性。针对缺乏实战经验的师资情况,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措施,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 5.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针对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的现象,可以通过合理科学的教学考核体系,如考试+实验报告;考试+设计性实验等,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目前3门课程正以试点班的形式改革教学评价体系。通过网络课程下达学习任务,学生在线学习,占考核20%;课堂探究和讲授,占20%;仿真实践环节,占30%;考试占30%。发现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明显上升,知识掌握的扎实性提高。在今后的课程群建设中,也将实行课程网络化、精品化。
大学生创业论文:试论计划行为理论的女大学生创业意向探析 论文摘要:计划行为理论认为,创业意向是创业行为的决定因素,而创业意向是由创业态度、主观规范以及知觉行为控制决定的。因此,为了提高女大学生的创业意向、促进女大学生的创业行为的实施,需要从三方面入手:优化创业环境,转变女大学生的创业态度;拓宽女大学生创业支持渠道,降低女大学生的创业压力;开展针对女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提升女大学生的创业信心。 论文关键词:创业意向;计划行为理论;女大学生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开放以及知识经济的发展,女性创业成功的比率逐渐提高。据GEM2008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女性创业的增长率是男性的3倍,女性创业已成为一股新的经济力量。目前,中国女企业家约占全国企业家总数的20%,中国女性自主创业的比例比十年前提高了17个百分点,达到21%以上,接近男性的水平Ⅲ。而这殷女性创业的风潮为在校女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为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社会问题提供了行之有效的途径。 Ajzen的计划行为理论认为,任何需要规划的行为,如自主创业的行为,是可以从个体的行为意向来预测的。Kolvereid(1996)以挪威人为研究对象,证明了TPB理论应用于创业意向选择时,是一种适当的研究框架。因此,本研究以Ajzen的计划行为理论作为基础,探讨在校女大学生的创业意向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从而来了解在校女大学生自主创业行为。 一、计划行为理论 计划行为理论源自于Fis~m&zen提出的理性行为理论。该理论认为行为意向是决定行为的直接因素,它受行为态度和主观规范的影响。由于理性行为理论假定个体行为受意志控制,严重制约了理论的广泛应用,因此为扩大理论的适用范围,Ajzen在理性行为理论的基础上,增加了知觉行为控制变量,形成了计划行为理。 计划行为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个人采取某一行为最直接的决定因素就是行为意向,而所有其他可能影响该行为的因素都是通过此行为意向间接地影响行为表现。个人的行为意向是由三个重要因素所共同决定的:一是属于个人本身内在的因素,即执行某项行为的态度;二是属于个人外在的因素,即影响个人执行某项行为的主观规范;三是属于时间与机会的因素,即对知觉完成某行为难易程度的知觉行为控制。 行为意向是指个人想要采取某种特定行为的倾向程度。行为意向可从个人是否愿意去尝试、愿意付出多少努力去实现该行为来测量;行为态度是指个人对特定行为所采取的一种持续正向或负向的评价,行为态度主要受行为信念的影响;主观规范是指个人欲采取某种特定行为时所承受的社会压力,包括:是否支持、是否希望以及是否喜欢个人所欲采取的某种特定行为,它会受规范信念和依从动机两种因素的影响;知觉行为控制指的是个体感知到的执行某种行为的控制能力,它受控制信念和知觉强度的影响。计划行为理论已经广泛应用于行为研究匕,如教育行为、管理行为、医疗行为、消费行为以及职业行为等多个方面。 二、基于TPB模型的女大学生创业意向分析 创业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行为,运用计划行为理论来研究女大学生创业行为是非常合适的。依据计划行为理论的观点,女大学生创业意向决定着其创业行为,而创业意向是由女大学生的创业态度、主观规范以及知觉行为控制决定的。女大学生创业态度越积极,得到的社会支持越多,知觉行为控制能力越强,创业意向就越高,进而执行创业行为的可能性越高;反之,创业意向就会越低,进行创业行为的可能性就越低。 (一)创业态度对女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 创业态度是个人对创新事业的正向或负向评价。例如,“对于创业,我有很高的热诚”。相关研究发现闱,性别对创业态度有着显著影响,男生较女生的创业态度更为积极。计划行为理论认为,创业态度对创业意向有着较强的预测作用,女大学生创业积极性低,主要原因在于其创业态度的问题。创业态度是在创业信念的基础上产生的,而创业信念包含信念强度和结果评价两个方面。创业信念强度是指对创业行为发生可能性的评估;创业结果评价是指对创业结果的评估。例如,“我认为创业可以增加财富收入”,“我认为创业有助于提升个人的社会地位”等。女大学生如果认为通过创业能实现自己理想,改变自己的未来,而且认为创业成功的概率较高,那么她们就会对创业持积极评价,其创业意向就会越高,实施创业行为的概率也就越高。 (二)主观规范对女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 创业者的主观规范是个体在决策是否采取创业行为时所感受到的社会压力。即当个人实施创业行为时,其创业意向不但会受自己的创业态度所影响,还会受到重要他人或周遭环境是否认同其行为所影响,重要他人可以包括:父母、师长、同伴等,例如:如果父母亲在创业的过程中曾经有过负面的经验,就会施予小孩压力希望他们不要创业,则小孩可能因为父母亲不支持或不希望而放弃从事创业行为。创业者在决策时感受到的压力越大,实施创业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小,感受到的压力越小,实施创业行为的可能性就会越大。创业过程中榜样的作用十分明显。所谓榜样包括:父母、同伴、师长及著名的人物等。良师益友或者合伙人,是个人知觉创业可行性的一种决定性因素,对女性创业亦具有决定性或潜在的影响力。 (三)知觉行为控制对女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 创业者的知觉行为控制是指创业者预计有哪些因素对其执行创业行为起促进或者阻碍作用,是对自己执行创业行为的难易程度的评估。创业者的知觉行为控制可以区分为内在因素及外在因素:内在因素是指采取创业行为时所需的信息、技术、能力和意志力等;外在因素是指采取创业行为所需的时间和机会,及与他人的合作协调等。当个人能够控制更多执行创业所需的机会与资源,即具有较高的知觉行为控制,那么其创业意向也会越高,实施创业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 学生对创业有浓厚的兴趣,然而囿于创业知识的匮乏而且其并未准备好为实现创业梦想承担风险,以致没有表现出实际的创业行动。当学生清楚如何获得创业所需要的资源,以及不确定因素怎么予以控制时,则他们就会产生创业意向。对刚刚走出校门的女大学生而言,由于被孤立或排除在传统男性主宰的非正式网络之外,缺少许多信息、资金的来源,这使得她们在创业过程中处于较为不利的位置。因此为了达到创业成功的目标,女大学生必须提升本身的知觉行为控制,增强创业成功的自信心,以克服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上述基于TPB模式的创业意向分析,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创业行为态度、创业者的主观规范以及知觉行为控制影响着女大学生的创业意向,进而影响着女大学生的创业行为。因此,为了提高女大学生的创业意向,促进女大学生的创业行为的实施,我们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人手: (一)优化创业环境,转变女大学生的创业态度 虽然现在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女性在商场领域崭露头角,实现理想,但是,不可否认女性在就业、创业上仍然面临着歧视。“男尊女卑”的性别偏见和“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性别角色模式深深根植于许多人的头脑中。女性在创业过程中需要应对种种性别门槛,步履维艰。这就使得一部分女大学生觉得创业过程过于艰险,就算付出努力,最后却不一定能收获成功,所以她们会对创业持消极态度,在各种创业实践活动中表现得消极。良好的创业环境是激发女大学生创业热情的前提。因此,为了转变女大学生创业的态度,就需要我们摒弃传统的性别歧视观念,积极鼓励女大学生走自主创业之路。 (二)增加女大学生创业支持渠道,降低女大学生的创业压力 女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具备较多劣势,面临诸多困难,造成她们缺乏创业成功的信心。这就要求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拓宽女大学生创业支持渠道,增强其创业信心。首先,政府应不断完善专门针对女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和法律,建立女大学生创业发展的专项基金、贷款担保基金,健全女大学生创业的社会保障体系。其次,高校应鼓励女大学生积极参加各式各样的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同时应不断加强与企业单位的合作,为女大学生创造较多的锻炼和实践机会;再者,除了政府和学校的支持,女大学生更看重的是家长的物质或精神支持。作为家长应该转变传统观念,对自己的孩子创业应持宽容的心态,多一份包容心,在她们遭遇挫折时多一些鼓励和支持,少一些批评和抱怨。 (三)开展针对女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提升女大学生的创业信心 男性与女性在创业过程中表现出较多的性别差异,例如,女性较男性具备韧性、细心、灵活的特点;女性重感情、偏感性,擅长处理人际关系,并不断强调要自我实现的特点;还有对于人际关系、健康、养生、环保等议题十分关切的倾向,这些特征都使得女性在创业过程中比较偏好服务性行业。创业教育是发展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的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事业心、进取心、开拓精神及冒险精神,以备从事某项事业规划的教育。创业教育应根据男女性别不同的身心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设置。但是,目前国内所开设的创业教育课程主要是男女合班上的,并没有针对女大学生的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因此,开设专门针对女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培训课程,培养创业理念、降低女大学生创业失败的风险,是很有必要的。 大学生创业论文:试论社会网络视角下的海西高校大学生创业对策性研究 论文摘要:笔者以海西高校大学生创业为研究对象,以社会网络分析法为研究视角,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建议政府制定政策,大学生拓展社会网络,推进高校创业教育,提高创业成功的机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海西 一、研究区域概况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以福建为主体,包括浙江南部、广东北部和江西部分地区,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两个经济区相互衔接,依托沿海厦门、福州、泉州、温州、汕头五大中心城市及其以五大中心城市为中心所形成的经济圈构筑的地域分工明确、经济联系紧密、市场体系统一的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经济综合体。笔者走访了海西各重点高校、创业活动相关的部门,了解目前海西高校大学生创业环境、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状况,并以社会网络理论为指导,对大学生创业进行科学分析,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二、问卷分析 (一)创业环境方面 1、大学生创业意愿调查。本调查有效对象156人,在问及现在是否有创业的打算这个问题的时候,回答已经进行创业的有37人,占23.72%,但回答已经成功创业的仅为1人,占0.64%。回答考虑过可还没着手的有94人,占60.26%。据访谈了解,许多创业的大学生希望通过搭建成功创业者的网络交流平台,拓展自己的关系网络。搭建交流平台,对于带动创业氛围,促进创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回答完全没有考虑过的有24人,占被调查者的15.38%;2、对国家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政策的了解程度。大学生对国家相关政策比较清楚,只是偶尔关注的在此次调查中有72人,占被调查着46.2%。知道但不太愿意主动去了解的有52人,占33.33%。这两者相加起来占被调查人数的80%。可见大学生在创业的过程中,能有效的利用政策的人较少,有关部门需要加强创业政策的普及。而同时对国家扶持大学生创业政策持肯定态度认为作用很大的只有19人,仅占12.5%。 (二)创业实践方面 1、创业的方向。在对已经创业的调查者进行统计的时候,在选择创业的方向上,选择经营实体店面的有55人,占35.26%,而开网店的有22人,占14.1%。这当中主要是浙江某学院的自主创业的学生,因为该学院的学生自主创业主要以开网店为主,并且将开网店设为大学选修的课程之一,拥有学分激励,鼓励学生经营网店,在此导向下,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学校构建的制度网络对于大学生创业的成功具有良好的激励作用;2、资金的主要来源。在大学生自主创业资金主要来源问题上,主要由家庭提供的有67人,占35%,而希望通过政府支持的有20人,占10.31%。可见家庭关系网络对于大学生创业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政府提供的政策支持,在大学生创业获取资源来源,相对产生影响较小;3、解决创业资金问题。关于创业资金的问题上,有73.47%的大学生所能承受的自主创业资金为10万元以下;同样在回答创业过程中面临最大的困难回答资金不足的有100人,占被调查者的64.1%。通过深度访谈,了解到在解决创业资金问题上,很多同学都是依靠家庭的支持,家庭网络在遇到创业的资金危机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创业教育方面 1、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在回答认为创业教育有无必要的问题上几乎是一致的。认为有必要有144人,占92.3%。请成功人士讲授创业经验,到创业成功企业实地参观考察,请专家讲授理论,创业模拟训练,很多学生都选择了这些方式来增长创业知识,提高创业能力。学校搭建的关系网络对于大学生创业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2、创业教育的开展。针对当前学校开展的创业教育情况,85%的人对学校的创业教育持很一般的态度,认为学校在开展创业教育的形式过于单一,缺乏理论和实践结合较好的创业课程。许多受调查大学生希望通过引入创业导师这个平台,拓展大学生创业理论指导的社会网络,提高创业教育的质量;3、创业课程的内容。针对学校开设创业指导课程,希望课程内容更注重哪一方面上,42%的调查者希望能够开展与自己创业方向相同的实践活动,34%的同学希望能够得到创业建设的个性化辅导,也有部分同学希望在人际交往与沟通技巧上能够有所收获。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创业课程内容,有创业经验的教师来给他们授课,是同学们比较感兴趣的内容。 三、海西高校大学生创业对策性建议 (一)政府制定各项政策促进大学生创业环境 从政府政策层面上看,应加大自主创业扶持力度与开展实效。政府提供的政策对于大学生创业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政府行为,将大学生创业“燎原行动”品牌化,成为全国大学生创业的先行先试典范,为大学生创业出谋划策,成为大学生创业的后援队伍。通过搭建网络交流平台,提高创业优惠政策的普及,引入创业导师机制,在社会资源层面上,为拓展大学生社会关系网络提供政策性帮助。 (二)拓展关系网络,提高大学生自身创业能力 作为创业者的大学生必须肯吃苦、不怕累、有毅力、锲而不舍,并不断提升自身的社会网络,拓展自身人际关系,为创业打好坚实的基础。关系网络的建立对于丰富大学的人脉,遇到问题能够多应该关系网络来解决,对于大学生自身创业很有帮助。通过社会网络的拓展,对于抵御创业风险,创业资金的不足,分享创业经验,有效提升自身创业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不断推进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 从学校层面上看,不断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高校的教育网络对于大学生创业的成功,促进关系网络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关系价值。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也是一项教育的系统工程。它的教育过程是通过各种可利用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并最终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创业素质和能力。高校也可以通过邀请企业家做高校的创业导师,通过校企合作,为高校大学生创业搭建平台,拓展社会网络,为大学生创业成功指引一条正确的道路和发展方向。 大学生创业论文:浅析海西高校大学生创业调查研究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为创业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创业活动己经成为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国,随着就业压力的日益增加,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上创业之路,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崛起在为创业者提供良好发展机遇的同时,大学生“自主创业”困局也日益显现,许多人依然愿做“白领”而不敢做“首领”。以海西高校大学生创业为研究对象,通过走访,实地调研的方式,结合大学生创业与地方发展的实际,在创业环境、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查,并给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性建议,以期大学生在创业之路上少走弯路,同时也为政府、学校等相关部门有效推进本地大学生创业提供参考。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海西 自高校大规模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方面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接近610万,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让这批毕业生求职境况突遭阴霾,“创业”随之再度成为关键词。 创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创业是指创业者的各项创业实践活动,其功能指向是成就国家、集体和群体的大业。大学生在校园里组织开展的各项丰富多彩的活动,如:第二课堂活动、创建社团、班级主题活动等都可以认为是广义的创业。而狭义的创业则是指创业者的生产经营活动,主要是开创个体经营和家族式经营。本文所讨论的大学生创业是指狭义上的“创业”概念,即经济学意义上的创办实业活动。因此将大学生的创业定义界定为在校大学生或者毕业大学生(包括大专、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个人或者合伙设立公司、开办企业的过程。 一、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过程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以福建为主体,包括浙江南部、广东北部和江西部分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两个经济区衔接,依托沿海核心区福州、厦门、泉州、温州、汕头五大中心城市及其以五大中心城市为中心所形成的经济圈构筑地域分工明确、市场体系统一、经济联系紧密的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经济综合体。浙南与闽南地区同属于海西经济圈,城市及经济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同质性,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可资互相借鉴与促进的可能性。为全面而充分地了解目前海西高校大学生创业环境、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状况,笔者于2010年6月至9月分别走访了浙江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义乌工商管理学院、阿里巴巴中国总部、浙江杭州大学生科技创业园、留学生创业园、创业实践见习基地以及福建省内华侨大学等各重点高校、泉州团市委、青商会、YBC等部门组织,以浙闽等高校大学生创业相对活跃的地区为调研地,透过国家政策、地方政府及学校的支持力度进行类比分析。这对解决当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与突破,切实贯彻执行高校及大学生服务海西建设的时代号召。 二、问卷分析 通过实地走访,发放问卷调查200份,回收问卷180份,回收率为90%,共回收有效问卷156份,问卷有效率为78%。问卷调查主要内容涉及创业环境、创业实践、创业教育等。具体包括了创业意愿调查、创业的出发点与创业方式、创业的方向、资金的主要来源和遇到的问题、应对资金不足等问题的处理、对创业政策的了解、创业选择的依据、创业教育等内容。 1.创业环境 (1)大学生创业意愿调查。本调查有效对象156人,问及现在是否有创业的打算这个问题的时候,回答已经进行创业的有37人,占23.72%,但回答已经成功创业的仅为1人,占0.64%。回答考虑过可还没着手的有94人,占60.26%。而回答完全没有考虑过的有24人占15.38%。总的来说,包括已经进行创业在内的有想过自己创业的有131人,占84%左右,可见绝大多数的大学生都是有创业的意愿。这或许与当前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势是分不开的。但与大学生日趋强烈的创业意愿相比,由于缺少创业资金、创业场地、扶持政策和创业实践经验等原因,大学生的创业率依然很低,创业项目成功实现成果产业化的比例也非常低。 (2)创业选择的方式。有关创业选择的方式上,回答合伙创业的有99人,占63.46%,想自主创业的52人,占33.33%,其中有4人选择家庭创业,这与其家族经商的背景分不开,而有一人选择了其他方式。合伙创业受到大学生的青睐,合伙创业不仅有利于资金的壮大,有利于共同承担风险,而且在应对风险时,能够互相依赖,一起共同解决问题。 (3)对国家出台的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相关政策的了解程度。大学生对国家相关政策比较清楚,只是偶尔关注的在此次调查中有72人,占46.2%。知道但不太愿意主动去了解的有52人,占33.33%。这两者相加起来占被调查人数的80%。而同时对国家扶持大学生创业政策持肯定态度认为作用很大的只有19人,仅占12.5%。可见,国家的相关政策在实行的过程中,并未有效的产生良好的效用。 (4)政府在创业扶持的具体措施。在回答政府在大学生创业方面应该做哪些扶持问题时,有70人认为政府应该加大创业基金的投入,占被调查人数的46%。浙江大学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说:“政府财政并没有设立专项资金来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小额无息贷款,也没有吸引广大的社会资本来参与这项事业,目前仅有少量有意识的企业设立了零星的大学生创业基金项目,但相对创业群体所需的资金来说,简直就是‘杯水车薪’”。 2.创业实践情况 (1)创业的方向。在对已经创业的调查者进行统计的时候,在选择创业的方向上,选择经营实体店面的有55人,占35.26%,而开网店的有22人,占14.1%。这当中主要是浙江某学院的自主创业的学生,因为该学院的学生自主创业主要以开网店为主,并且将开网店设为大学选修的课程之一,拥有学分激励,鼓励学生经营网店,在此导向下,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2)创业领域的选择。在创业领域的选择依据上,调查中有81人选择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创业领域,占43.7%,还有43人是以对行业的熟悉程度为依据,占22.87%。只有16人选择以所学的专业为创业的依据,仅占8.51%。专业方向对于创业者创业领域的选择没有较强的关系。 (3)资金的主要来源和解决创业资金问题。在大学生自主创业资金主要来源问题上,主要由家庭提供的有67人,占35%,而希望通过政府支持的有20人,占10.31%。在就业压力逐年趋紧的大势下,一边是大学生自主创业者日益增多,求“钱”若渴;一边是政府专项贷款少人问津,资源闲置。症结何在?政府提供的小额贷款优惠为何不能为大学生带来真正利好?这应该成为政府相关部门重视的问题。 关于创业资金的问题上,有73.47%的大学生所能承受的自主创业资金为10万元以下;同样在回答创业过程中面临最大的困难回答资金不足的有100人,占被调查者的64.1%。也就是说64.1%的大学生认为“缺乏启动资金”是创业的最大障碍。在此次调查中浙江某大学2008届毕业生李某奔走了两个多月,等候了半年多,而他在所在街道申请的小额贷款却仍然没有被受理。 (4)如何应对创业过程中资金不足等财务问题。当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应对资金不足等财务问题时,被调查者遇到问题时首先想到的往往是自己的亲朋好友,达55人,占28.5%;其次是向银行贷款的46人,占23.83%;而只有21人会选择向政府部门申请资金,仅占了一成略高点的比例。泉州市相关部门负责人说,大学生创业小额贷款难以贷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贷款的瓶颈没有突破。比如说,小额贷款规定,贷款主要是创办个体经营项目或合伙经营项目。但如果大学生创办了科技公司就不能申请小额贷款了。还有小额贷款规定,要先办企业才能申请贷款,但办企业就得先办执照租场地,按一月租金两月押金规定,办执照成本就得好几万,这几万元的启动资金难倒了不少创业的大学生。 3.创业教育 (1)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在回答认为创业教育有无必要的问题上几乎是一致的。认为有必要有144人,占92.3%。请成功人士讲授创业经验,到创业成功企业实地参观考察,请专家讲授理论,创业模拟训练,很多学生都选择了这些方式来增长创业知识,提高创业能力。大学生创业也有非常成功的,这些佼佼者往往在上大学时就有意识培养自己的创业能力。例如浙江某学院开网店,已经是皇冠级的罗某说:“上大学期间他就非常注意报纸杂志上关于创业和市场分析的相关报道,并在假期的社会调查中积累经验,所以才有今天的成功”。大学生不是盲从的一代,有着更为渴望成功的动力,只要进行充分的引导,培养好各方面的才能,大学生创业成功的例子将不断的涌现出来。 (2)创业教育的开展情况。针对当前学校开展的创业教育情况,85%的人对学校的创业教育持很一般的态度,认为学校在开展创业教育的形式过于单一,缺乏理论和实践结合较好的创业课程。 (3)创业课程的内容。针对学校开设创业指导课程,希望课程内容更注重哪一方面上,42%的调查者希望能够开展与自己创业方向相同的实践活动,34%的同学希望能够得到创业建设的个性化辅导,也有部分同学希望在人际交往与沟通技巧上能够有所收获。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创业课程内容,有创业经验的教师来给他们授课,是同学们比较感兴趣的内容。 三、海西高校大学生创业主要面临的问题分析 1.创业项目资金不足 这是影响大学生自主经营创业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许多大学生所能承受的自主创业资金为10万元以下。很多创业者在项目选择和经营管理方面都没有问题,并且经过努力市场也在逐步打开,但是由于资金周转的匮乏,轻则造成创业项目运作周期拉长前景难料,重则迫使项目停滞不前中途下马,更加陷入创业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几乎所有的创业大学生都是在资金相当匮乏的前提下起家的,资金的主要来源主要是父母、亲戚和朋友,以及少量的银行贷款,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可以得到少量的风险投资,可以说依靠这些资金来进行创业是风险相当大的,因为创业的风险系数很高,如果失败了,对于这些白手起家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无法承受的。很多时候由于资金不足导致很多学生只能选择小成本经营,小成本经营的选择余地十分有限,利润小、成长时间相当长,无法立竿见影见到效果,也没有达到大学生创业的目标。 2.政府对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还未完全落实到位 政府倡导大学生自主创业,毕竟这确实是解决就业的一个有效途径,但是很多相关政策还没有落实到位,创业不单单是大学生自己的事情,它涉及到很多相关部门,如劳动就业、民营企业、中小企业以及投资融资等部门,所以大学生创业所涉及的问题很多,也很繁琐,政府的政策虽然已出台,但却难以落实,这就使大学生创业愈发困难,举步维艰。 3.审核步骤繁杂 大学生创建一家公司需要到工商、税务等多种部门去注册,注册以后还需要通过层层审核,林林总总的各项手续过于繁杂。这对于还没有多少社会经验的大学生来说是一种考验,现阶段开设一家公司市场准入的成本太高,很多有想法又有策略的大学生往往在此望而却步,这无疑又成为了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又一阻力。 4.创新教育的缺失 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大行其道,到了大学阶段,传统教育的后遗症开始显现。学生在上大学之前缺乏动手与实践能力,学校培养的学生大多只注重书本知识,忽视了学生本身的创造力的培养,而不是社会所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很多创业大学生都是传统应试教育的“成果”,他们往往创业初期心潮澎湃,但是经历了一个阶段就明显感到力不从心,在碰到挫折之时,容易产生动摇的情绪。 四、海西高校大学生创业对策性建议 1.政府给力,制定各项政策促进大学生创业环境 从政府政策层面上看,应加大自主创业扶持力度与开展实效。各级政府应该大力加强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扶持,将大学生创业在国民经济发展格局中重新定位。通过政府行为,将大学生创业“燎原行动”品牌化,成为全国大学生创业的先行先试典范;成立海西大学生创业工作站,集合政府、企业、中介、媒体、高校五方的政策、资金与资源优势于一体,使之成为大学生创业的综合服务平台;成立大学生创业咨询团,集合各方精英,进行点对点、一对一帮扶助,为大学生创业出谋划策,成为大学生创业的后援队伍。 2.大学生应不断提高自身创业能力 大学生创业应该调整好心态,增强风险意识。加强团队合作精神和吃苦精神。任何一种事业必然经历一定的挫折,对于大学生来讲,由于自身创业优势并不明显,遇到困难在所难免。作为创业者的大学生必须肯吃苦、不怕累、有毅力、锲而不舍。创业可以看作是一种长远的投资,绝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从长远看,资金和人脉并非创业首要因素,知识、信念和能力的积累才是创业者最重要的资本。大学生创业首先应该脚踏实地地去积累,心态切忌急躁。创业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起步要好,后劲更要足。 3.学校应不断推进创业教育的发展 从学校层面上看,不断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也是一项教育的系统工程。它的教育过程是通过各种可利用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并最终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创业素质和能力。树立全面的创业教育观念,将创业教育纳入到整体育人体系中。高校在实施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走校企联合的模式。定期举办一些创业大赛,做好学生的组织与指导工作,激发大学生创业的意识和创造力,为将来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建立科学的创业教育认证制度,完善学生自主创业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创业认证的实施是创业教育的检验。 五、结论与建议 海西高校大学生的就业观在逐渐发生变化,认为创业不再是高不可攀,绝大多数人能够理性地定义创业、慎重地选择创业。海西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识较为活跃,充满挑战的创业之路成为他们奔向前程的重要选项。众多大学生把创业作为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及在社会中实践所学知识的一种实现自我价值的手段。目前在营造大学生创业环境方面存在一些错位,政策的导向与创业者的期望相偏离,而这种偏离严重影响政策的效果。尽管政府非常支持创业,也制定了一些政策,但对于创业者来说这些政策起的作用很小,没有实质性的帮助。在所有影响大学生创业的要素中,优惠的创业政策、税收优惠力度与享受范围、融资渠道多样性、职业技术培训、家人支持程度、政府行政办公效率、行业进入壁垒、大学创业实践活动等要素的重要性排在最前列,被认为是对于创业有重要影响的要素。大学生创业者目前最需要改善的三项创业举措主要是创业资金筹集、税收等政策扶持以及创业和商业技能培训。 大学生创业论文:论财务与会计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 [摘要]创业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界的一个新的热点话题,高等财务与会计教育也不例外。本文首先从高校、社会和学生个人三个角度阐述了加强对高校财务与会计专业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财务与会计专业引入创业教育的优势和机遇,探讨高校财务与会计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措施。 一、加强对高校财务与会计专业学生开展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一)实施高校财务与会计专业学生创业教育有利于高校的发展 随着我国高校招生总体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愈加严峻。财会职业是人才市场出现频率较高、供需量较大的职业之一。很多综合类院校、理工科院校不顾师资力量,纷纷增设财会专业,造成财务与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竞争非常激烈。因此,高校财务与会计专业应引入创业教育,让学生尽早做好择业与就业的心理准备,鼓励毕业生创业开办中小企业,通过创业来解决就业问题,形成高校财务与会计专业学生进出通畅的双赢局面。 引入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长远任务。通过教育使学生在了解社会产业状况与前景的基础上了解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在掌握基本从业、创业知识和技能需求的基础上,树立服务社会的职业理想与创业意识,使教育造就的高素质财会人才在各自的岗位上建功立业,为社会的稳定繁荣作出更大的贡献。因此,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通过各种教育手段,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这是高校财会人才培养改革的要求。 (二)实施高校财务与会计专业学生创业教育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为我国的人才培养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要求我们与时俱进,不断探索,以适应时展的要求。而入世后给中国带来了发展的机遇,这需要更多的人投身于创业,才能将众多的投资机会转化成社会财富。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推行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这些指示精神要求我们实施就业创业教育,使教育更好地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更主动地促进全社会就业形势的改善,为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作出贡献。 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发展的经验也表明: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是发达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美国,高校的创业活动已成为美国经济的直接驱动力。在创业热潮中,大学生的创业活动引人注目,当代许多著名的美国大公司,几乎都是大学生创业者们利用风险投资创造出来的。清华大学创业中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在大学生创业上,中国的平均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而发达国家一般占20%-30%。在我国,发展中小企业同样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如果社会上形成了学生创业的气候,将会吸引更多大学生参与创业,这有助于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并将有力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三)实施高校财务与会计专业学生创业教育有利于学生个人的发展 创业素质是人的素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接受创业教育,财会专业毕业生个人的综合素质将会大大提高,他们不仅具备财会知识,而且有经济管理能力,这样可以让自己的就业融入到自己的创业活动中,使自己在职业生涯中拥有主动权,既可应聘就业,也可以走上创业之路。而一旦创业成功,那么对个人的发展将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既实现自身价值,又为社会创造财富。 二、财务与会计专业引入创业教育的优势和机遇 高校财务与会计专业与市场经济活动的联系最密切,财务与会计专业教育在引入创业教育方面具有专业优势。该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是创业和经营企业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在创业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例如:如何等措资金和进行资本积累;如何分析市场销路和成本核算;如何运用市场运行的法律法规及财务和税务的规则;如何进行商品销售,账款核算,货物盘点,记账,核算利润;如何进行有效内部控制和经营管理等。经济的发展要求会计与财务管理主要利用价值形式对企业经营实施管理。通过价值形式,把企业的一切物质条件、经营过程和经营成果都合理地加以规划与控制,达到企业效益不断提高、财产不断增加的目的。会计的触角,常常伸向企业经营的各个角落。由此可见,财务与会计知识是创业者必备的创业基础,各行各业只要有了懂财会、会管理、精核算的人才,创业行动就会少走弯路。 目前,我国具有良好的创业环境。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扶持和鼓励兴办个体私营企业,个体私营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已颁布了《公司法》、《个人独资企业法》、《合资企业法》等法律,对个人投资办企业提供了法律保障,尤其是对设立非法人企业也没有明确注册资本金的要求,为普通人创业降低了门槛,提供了创业的法制通道。各地政府对大学生创业也提供了优惠政策。无论毕业生的家庭经济条件如何,均有机会创业。 三、高校财务与会计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措施 (一)整合教学计划,将创业教育渗透到专业教学中 一是在专业教学计划中增设《中小企业创业指导》课程,课程侧重于系统介绍创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通过该课程,让学生了解现代创业的发展历程,国内外创业教育的现状,成功创业者的创业成长经历及其特征;使学生了解创业者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组建创业团队的重要性以及创业团队具备的特征,创业需要的环境和条件。此外,为了激发学生的创业欲望,让学生了解创业教育的教学方案,向每位学生印发《创业教育指南》,指南的内容应包括:创业教育的目的和措施、创业教育课程安排、创业教育途径和方法、创业教育指导小组的联系方式等。 二是将创业教育渗透到财务与会计专业课程和相关课程中,对原有的教学计划进行必要的整合和优化,使各课程之间相互配合,形成创业教育的各有机组成部分。使学生不仅懂得资金使用的规划、预测、控制、考核、评价等,而且学会规避风险的方法,市场分析的方法,经营管理的能力等,并能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二)教学方式应体现创业教育特色 先进的教学方式是创业教育的重要环节。一是运用模拟企业等新型教学方法,通过设置ERP实验课程,加强ERP实操,让学生分组练习,分别循环扮演企业中的不同角色,以增强学生对不同岗位职责的认识和掌握,加强学生职业经验的训练;二是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开展演示教学和案例教学,将叙述讲解性与互动练习性结合起来,发挥互补效应和立体效应;利用电视录像及其他媒体,播放一些企业家报告会实况,实现身临其境的效果,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调动他们的潜能。 (三)整合第二、三课堂,培养学生的创 业能力 第二、三课堂的活动是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有效载体。通过邀请一些中小企业创办成功人士现身说法,以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通过开展一些模拟创业活动,如跳蚤市场与财会实务大赛、科技创业计划大赛等,激发财会学子的创业热情,同时使学生积累制定创业计划书的经验。通过指导学生开展其他各类活动,培养学生积极的处事态度、正确的行为方式、严谨的工作作风、坚定的自信心、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策划能力、组织能力、指挥能力、协调控制能力以及管理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坚韧性、克制性、适应性、合作性、紧密性等心理品质。此外,要加强信息化建设,成立创业教育网络服务中心,建立财务与会计专业大学生创业网,为学生创业提供交流心得和资源共享的平台。 (四)注重创业实践,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全社会创业资源 建立社会实践基地是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创业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可全面提高学生的自主创业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和职业道德观念,可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同时,还应积极与社会建立广泛的外部联系网络,形成一个高校、社区、企业良性互动式发展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有效地开发和整合社会各种创业资源。因此,高校应主动与会计师事务所合作,让学生参与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会计咨询和服务等工作,训练他们的职业经验。与风险投资机构、创业培训机构等合作,共享信息与资源;成立创业者校友联合会,设立专门的创业风险基金,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延伸社会服务职能,成立立足于为社会服务、为学生提供实践的管理咨询机构,密切与政府和企业的联系,开展财务管理、可行性分析、项目策划、市场调查等方面的咨询和策划服务,不断积累、丰富创业教育的案例。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关键所在。因而必须采取一切可行的办法造就一支具有崇高的职业理想、积极的探索精神、开阔的人生视野、扎实的创业教育能力的师资队伍。一是要鼓励教师开展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为教师提供参加国际国内创新创业领域的学术交流和研究的条件;二是选派有潜质的教师直接参与创业实践,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师创业教育水平;三是可以聘请一些有学术背景的企业家、成功的创业者到创业基地任兼职教师,或作为创业教育的客座教授,从事创业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四是要建立宽松和谐的教育管理环境,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与教师“对话”,形成互动、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接受创业教育过程中不致于处于被动的状态,不易于形成自卑的性格和唯唯诺诺的处世态度,以利于学生今后的创业。 大学生创业论文:论创业教育在就业教育中的地位及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 论文关键词:就业教育;创业教育;创业素质 论文摘要:创业教育是一项涉及全社会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企业等方面共同实施。从学校来讲,要改革培养模式,全方位渗透创业教育,要改进就业指导工作服务体系,营造良好的创业教育环境。创业教育是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创业意识,形成创业生存能力的教育。开展创业教育是大专院校顺应时代潮流,服务社会的必然选择。 新中国成立初至改革开放期间,我国属于计划经济时代,大学生的就业也就同样是按计划包干。国家对大学毕业生实行毕业包分配政策,学生考上大学就万事大吉,“60分万岁”是流行于那个时代的时髦口号之一。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体制的改革也逐步提上议事日程。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拉开了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序幕;1989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出台,转变毕业生包分配政策为公费生毕业推荐,自费生毕业自主择业的“双轨制”,极大地推动了就业教育的发展;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进一步深化了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改革制度,克服了“双轨制”,先后在部分高校试行了毕业生全部自主择业;199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全部实行自主择业的“双向选择制”。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促进了就业教育的繁荣。 其实,就业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所有的一切教育形式都属于广义的就业教育,而狭义的就业教育是指对即将毕业的中高等教育毕业生在毕业前夕实施择业方向、就业心理和就业指导教育等,本文所涉及的是狭义的就业教育。 目前,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除了就业政策和就业指导等方面采取切实措施外,从现实发展来看,扩大就业道路的主要方式应该是自主创业,就业教育的优势地位也正逐步向创业教育过渡。党的十六大报告在指出政府责任的同时,明确要求要“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推行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的讲话中也强调指出:“要帮助受教育者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通过教育部门的努力,培养出越来越多的不同行业创业者,就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对维护社会稳定和繁荣各项事业就会发挥重大的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单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以实现就业为目标的教育,已不能适应职业发展的未来趋势与终身学习的需要,不能积极应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式,“创业教育”就正是顺应改革潮流而诞生的崭新的就业教育理念。 “创业教育”一词最早被提出是在1989年11月于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的教育国际研讨会”上。研讨会提出一个全新的概念“事业心与开拓技能教育”(Enterise Education),后来便称之为“创业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1991年东京会议报告《通过教育开发创业能力》中指出:“创业教育,从广义上来说,因为用人机构和个人除了要求受雇者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外,正越来越重视受雇者的首创、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9年4月在韩国汉城举行的第二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也突出强调了要加强创业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会议指出,为了适应21世纪新的挑战和变革的需求,教育和培训必须加强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因为创业能力是一种核心能力,它对个人在各种工作领域中激发创造力和革新性至关重要。 说到底,创业教育实际上就是一种培养自我谋职的教育活动,是指充分挖掘学生潜能,以开发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学生创业综合能力为目标的教育。与传统教育相比,它不是教育学生如何被动地去接受别人的挑选,如何去适应别人,而是为你指出一个方向,开发一种素质,培养一种能力去广阔的天地里遨游和飞翔。也就是说,它不是直接帮助学生去寻找工作岗位,而是重在教给学生寻找或创造工作岗位的方法,因此,创业教育是增强创业意愿,提高创业能力,促发创业活动的催化剂,也是构建就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于培养和造就千百万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从而成为推进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的“驱动力”,具有重大的意义。 因此,在学校里就开始进行创业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创业培训和教育会在学生的心中播下为事业闯一闯的信心和勇气。如果在校园里大学生就能受到这方面的教育,引导他们把创业作为今后就业的一种途径,并为此尽早做好准备,将更有利于拓展大学生的就业道路。自主创业在大学生就业中所占比重较低,学校创业教育的缺乏也是其中一个较大的原因。在如何引导大学生理性创业的问题上,各高校应尽快完善创业教育体系,为众多的有志于创业的在校大学生提供一个获取创业知识的平台。 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广西各高校的创业教育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所有的高校都开设有就业指导课程,然而所有高校都没有正式开设创业培训课程,创业教育可以说是一片空白,由学生自发组织的“创业协会”几乎承担了传播创业意识的全部重担,而实际上该协会的活动也仅限于开一两场非正规的创业知识讲座而已。因此,大部分在校大学生对于创业只是处在想的程度上,而非动手去实践,敢想不敢做的症结所在就相当明了啦12004年,广西才开始举办第一届大学生创业大赛,参赛的也仅仅是广西的几个老牌的本科院校;通过走访有关院校和网络信息查询,广西仅仅有广西大学、桂林电子工业学院、桂林工学院等几所本科院校参加过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并获得过较好的成绩。笔者曾经浏览了广西所有高校的就业网站,其中大多是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素质测评、提供就业政策、公布就业信息等等,创业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 其实,创业教育是大有可为的。笔者所在的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就较为重视创业教育,除举办“校园创业计划竞赛”、“创业沙电”“创业论坛”,成立“创业俱乐部”外,还率先将国际劳工组织SYB培训项目引人大学校园,于2005年6月在校园中开设广西第一个SYB创业培训班,首批26名大学生参加了系统的SYB创业培训,省级教育和劳动部门负责人在开班典礼上对此作了高度的赞扬。虽然这个项目目前还没有对学生贷款的政策,但在大学校园中进行系统的SYB创业培训,为开辟大学生就业新天地作有益尝试的做法,不能不说是培养大学生创业素质的一条新路。 作为在就业教育中有极其重要地位的创业教育来说,它的基本目标其实也就是适应世界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趋势,结合我国国情,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企业家思维的新一代复合型经济与管理人才,教给学生捕捉机会的眼光和组织资源的能力,为学生发展开拓出更大的发展空间。 那么,什么是创业基本素质呢?总体来说,它包含了四个部分: 一、创业意识。它是指创业活动中对人起动力作用的个性倾向,包括创业需要、动机、创业理想、信念、责任感等等。作为新时代的大学毕业生,不仅要树立自我的创业意识,实现自身价值,更要树立为社会服务和创业意识,为国家艰苦创业的伟大理想与坚定信念,以及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不能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父母、学校和接收单位上,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动机和信念,凡创业成功者莫不如此。 二、创业品质。它指的是创业者的独立性、果断性、坚韧性、创新性等心理品质,是创业者个性人格特点的展示。其实,“创业”对于很多毕业生而言是充满成就感和诱惑力的,但你是否适合走这条路甚或选择一条什么样的创业道路,那就与个人的心理品质有关啦。具有自信心、进取心与事业心和敢于创新、探索的精神是成功创业的基本素质。作为一个在物质方面一无所有的大学毕业生,在创业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很大的困难与挫折,要想获得成功,就要具备艰苦奋斗、敬业爱岗、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以积极乐观、百折不挠的心态去创业。 三、创业知识。包括了创业基本知识、职业发展知识、职业认识、职业向往、职业体验、职业实践、专业知识、经营管理知识、社会发展知识等,虽然它是创业发展的基础,在创业过程中具有比较重要的作用,但却是可以通过努力学习而获得的。例如可采用创业案例教学,加强对学生“三心五力”的培养(即:进取心、自信心、好奇心、想象力、洞察力、动手能力、搜索信息能力、创造毅力),使学生更好的学习创业知识。 四、创业能力。在树立了创业信念,具备了果断、坚韧、创新的心理品质,掌握了创业的基本知识后,如何将自己的理想和希望变成现实,就要有对市场的分析、判断和预测能力,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科学合理规划未来职业的能力和不断提高生产与经营的能力,独立生存和终身不断学习的能力来作为实现目标的手段和方法了。而实践教学是创业教育中强化这些能力培养的重要过程,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实践技能和技术水平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具有重要作用。在笔者的调查中,有72%的学生认为在创业中遇到实际操作困难的比率比专业知识缺乏更高。因此要将单一的课堂教学活动扩展到学生自学活动、科学研究活动和现场的生产实践中去,以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当然,要培养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是离不开课堂的,但决不能拘泥于课堂知识的灌输,而应构建起传统的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三种基本类型之外的更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即“创业实践活动课程模式”。它由三种形式组成: 一是“课堂+窗口型”,即创业教育不仅在学校的课堂里进行,同时也要通过学校的“窗口”(创业知识窗口和社会观察窗口)进行。具体形态表现为开设选修课、讲座、培训班和各种社会观察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基层单位、工矿企业、工程项目、商务促销、社区服务、结对扶贫、模拟创业等形式围绕科技难点和社会热点等进行观察和调查研究,使教学过程更加贴近社会和生产的实际; 二是“课堂+社会实践型”模式,这种完全实践型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择业与创业并重,专业与创业结合,边学边干,注重学生的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培养;与企业合作,建立一批社会实践基地,有计划、分阶段地对学生进行实地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实务操作技能;或参与项目开发与研究,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现创造性才能的社会平台; 三是“x+1”模式(x根据专科和本科分别为2或者3),即大学生在前3(或2)年完成课程学习,最后一年让学生进入预就业状态:或参与导师的科研及技术推广,由教师在教学中将学生的毕业设计和自己的研究课题、实际建设项目结合起来,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应用能力,又可为社会及企事业解决实际问题;或以员工身份进企业、做实习,让学生在准创业的实践中,体验创业的快感、磨练创业的意志、学习创业的知识;甚至可以制订相关政策引导并鼓励学生进行创业的思考与实践,如设立创造发明成果奖,允许学生停学、休学办企业,给予校内企业的政策优惠等。这是创业教育最卓有成效的模式之一,它最能激发学生的潜能,迅速提高创业教育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全国人大代表,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史宁中说过:“创业教育不是用嘴说的,要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体会,学校有责任和社会建立多种联系,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与社会接轨,帮助学生到一些单位去实践体验。”它准确地指出了培养学生创业素质的途径。 我们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人才的重大使命,任务重大。1998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宣言《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的第七条就明确指出:“为方便毕业生就业,高等教育应主要关心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毕业生不再是求职者,首先将成为职业岗位的创造者。”随着创业教育在就业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显著和卓有成效,我们相信,培养具有创业素质的学生会成为中国大学就业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 大学生创业论文: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之研究 摘 要 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高校发展问题,加强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培养学生科技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扩大就业,通过创业、就业成功,提高学校信誉,达到扩大招生,促使学校形成良性循环发展,推动学校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 创业就业 创业教育理论研究 当今世界,是知识经济爆炸时代,人类社会正迎来生产力的又一次深刻变革。只有抓住知识经济兴起和发展的历史机遇,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成功地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地位。在这样新的历史机遇面前,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更加庄严的历史使命。 毕业生就业问题,既是对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挑战,也是促进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历史机遇。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把挑战转变为机遇,转变为变革和创新的动力。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暴露出高等教育的质量、结构和体制机制甚至组织机构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在的要求。高等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从培养质量和培养模式上看,过去主要强调学科标准、教师主导、静态评估,对实际能力重视不够,使学生难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从学科结构上看,专业划分、招生结构和教学组织长期沿用计划经济的办法,缺乏适应性和弹性;从学校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上看,学校重培养轻就业,重管理轻服务,学校管理机构行政化。从高等教育总体上看,学校缺乏明确的定位,培养目标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多层次的需求。只有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创新,推动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模式的根本性变革,才能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起一个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多学科结合,加强高校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培养学生科技意识和创业能力,通过学生创业成功,提高学校声誉,为学校发展形成良性发展循环。 1 以就业为导向,转变高等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 对于一个学校,最重要的是什么?当然是学生。学校的声誉归根结底来自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实力及就业、创业后做出的成绩。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人才,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随着时代的前进,高等学校的职能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从原来纯粹的教学开始走向育人为本,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协调发展,然而,其根本任务仍然是培养人才。而人才的价值,必须在现代化建设中体现出来,如果培养出来的都是就不了业的人,那高等学校就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高等学校也是没有发展前途的。 高等学校必须树立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新的人才观。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但不是毕业了就是人才,要成为人才,就要能就业、创业,并且有能力创造出较多的社会财富。 高等学校要树立新的发展观,把满足社会需求作为发展的动力。满足社会需求包括科研创新、科技成果产业化,但最基本的还是通过人才培养促进就业和提高就业水平。必须看到,今后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力量,不是政府,也不是主观愿望,而是社会需求。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有竞争力,学校的社会声誉就好,生源就更好,各方面的投资就更多,学校的发展就更快。 2 以适应就业工作需要为前提,加强毕业、就业教育 如果说“无业可就”反映的是就业制度、政策与教育教学方面的深层次问题,那么,“有业不就”反映的就是毕业生的职业观念方面的深层次问题。要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高度,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转变择业观念,对学生加强毕业、就业、创业教育。 加强就业教育,就是在学生毕业这个关键环节,进一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身和社会需求的关系,确立正确的人生信念,主动将自己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将个人建功立业的志向与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实现为人民服务的理想联系起来,自觉地主动地到基层去、到艰苦的地方和行业去就业、创业,把个人的聪明才智融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奋斗的洪流之中。就是要帮助毕业生确立与市场经济体制、与大众化高等教育相适应的职业观、择业观。 开展毕业教育,就是要通过加强毕业生思想教育,使他们的思想和境界得到进一步升华,进一步坚定服务于祖国、奉献于人民的意识和责任感。要认真抓好和严格实施毕业教育的每一个程序,妥善安排毕业生完成实践、答辩、鉴定等工作,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3 以就业为导向,坚决调整高等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十几年来,在调整高校培养结构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学科专业结构同过去相比,培养层次更加丰富完善,大批适应经济和科技发展需求的专业发展起来了,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一批急需人才。高等学校要适应毕业生就业市场的需求,科学定位,进一步加大调整、改革的力度。以就业为导向,深入思考和推进专业设置、学科结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以社会需要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4 以创业为导向,多学科结合,加强创业理论研究,促进高校发展 “创业教育”正式作为一个教育理念提出来,无论是实践活动还是理论研究,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随着20余年来的总结性和研究性的文章、专著不断问世,创业教育可以说是已经历史地、必然地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并日益显现出成为独立学科的趋势。创业教育理论框架的初步构建,为日后创业教育理论的进一步科学化、系统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对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也要采用多学科研究的方法,是创业研究的必然选择。其一,科学研究的综合化和集成化已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无论是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都已逐步走出精细化和专门化的老路,日益成为“复杂科学”。其二,“创业教育”本身就是一门横向学科或交叉学科。“创业”是一种极为复杂的活动,创业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和科学的智能结构,如果说,在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农业经济时代,以劳动密集型为特征的创业尚能成功的话,在以信息资源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占主导地位的是知识密集型创业。作为培养创业型人才的创业教育因此而不能由某一学科来独立承担,多学科的参与已是历史的必然。其三,高等学校的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应该与高等教育的研究同步。既然多学科研究方法已走进高等教育,并给高等教育研究勃勃生机,那么,多学科研究就应该是高校创业教育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 围绕创业教育的内容,主要应该吸纳和融合哲学、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文化学、人才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的观点,通过借鉴和移植,形成血肉丰满的创业教育学和创业教育学科群。“创业”对创业者综合素质的要求很高,不仅要具备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而且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优秀的道德品质、牢固的法制观念和丰富的法律知识,而现时高校的创业教育对受教育者在这些方面的教育显然是不够的。如果将现实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非正常的创业“成功”现象当作普遍和永恒,那将是十分危险的!通过创业教育研究,特别是科技创业的研究,实际上就是对科学技术如何转化成生产力,科技如何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变革的研究。通过创业教育研究,使学生在校学习的科技知识,通过毕业创业找到科技与生产的结合点。因此,在创业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哲学、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法学方面的教育极为重要。同时,创业成功离不开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对创业过程与创业环境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因此,用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社会学、人才学等学科的观点来研究高校的创业教育也是至关重要的。在不长的时间内,在用多学科研究方法构建较为成熟的高校《创业学》的同时,还创建诸如《创业哲学》、《创业经济学》、《创业人才学》等一批交叉学科群,为高校更好地开展创业教育提供全方位的强有力的理论支持。这样创业教育必将成为高等教育百花园中光彩夺目的一朵奇葩,高校就会培养出大批的优秀创业人才。毕业生创业成功将大大提高学校在社会上的声誉,为学校发展形成良性循环,推动学校的持续发展。 大学生创业论文: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现途径探讨 摘 要 从创业教育的内涵和特点出发,借鉴国际经验,提出我国在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创业教育内容的全面性、创业教育氛围的社会性、创业教育课程的系列性和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有效性。 关键词 大学生 创业教育 实现 1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涵 20世纪80年代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研讨会上,提出了“创业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这一新的教育概念。教科文组织指出:从广义上说,创业教育是为了培养具有开拓性的个人。创业教育对于培养个人的首创和冒险精神、创业和独立工作的能力以及技术、社交、管理技能非常重要。教科文组织要求高等学校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要求将它提高到与学术研究和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从本质上说,创业教育就是指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创业技能的教育活动,即培养学生如何适应社会生存,提高能力,以及进行自我创业的方法和途径。在大学生中开展创业教育,实际上是大学生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一部分,是适应知识经济发展、拓宽学生就业门路和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长远大计,也是高等教育功能的扩展。 2 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经验 创业教育在欧美等先进国家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一直深受重视,至今已颇具规模。在美国上百万名学生从小学开始即接受创业教育,还通过“青年商业社”(Junior Achievement)等形式进行实质性的经营活动来增强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美国的第一个创业教育课程诞生于1970年,到1980年,第一个本科创业教育专业诞生在百森(Babson)商学院、贝勒(Baylor)大学和南加州大学。1979年至1986年间,中小企业与创业课程成长迅速,并蓬勃发展。如今,美国至少有400个学院和大学提供一种或多种创业课程,许多顶尖大学现在提供创业方面的课程和学位。著名的哈佛商学院亦在这一股潮流压力下,将必修的“一般管理学”改为“创业精神管理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创业相关课程更是高达24门,其他如芝加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著名大学,目前都在倾力专注于这一领域,以求在新经济的趋势中站稳脚步。伴随着大学课程的增加,由私人咨询公司、社区和行会提供的创业研讨班也膨胀起来。美国大学教育中开展创业教育的方式灵活多样,举行“校园创业计划”大赛就是其中的一种。1983年美国德州大学奥斯丁分校首次举办,此后,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大学每年都举办此类活动。Yahoo公司就是在斯坦福大学校园创业氛围中诞生并迅速成长起来的。麻省理工学院自1990年该校首届创业计划竞赛活动开展以来,其毕业生和教师平均每年创建150个新公司,最新统计表明,该校的毕业生已经创办了4 000多个公司,这些公司仅1994年就雇佣了110万人,创造了2 320亿美元的销售额,为推动美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据统计,到2004年,开设创业课程的美国大学和学院已超过1100所,其中50%以上开设并提供了至少4门创业方面的课程。美国在探索和实施创业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创业教育特点:①注重学生就业观点的转变,促使学生将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观念;②注重创业教育有关内容的体验,使学生体验获得创业的感性认识;③注重对教师的培训,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创业体验、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④创业教育组织非常活跃;⑤创业教育得到了社会部分资金的资助。目前,世界上不少国家都很重视创业教育。除了美国,还有26个国家也开展了类似教育。在澳大利亚,大学里的创业教育已经进行了40年左右。事实上,创业教育作为培养创造型人才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一些不发达国家也很重视创业教育。肯尼亚在实施创业教育、推动小企业发展方面探索出了一些比较成功的经验。第一,在学校设立专门的创业教育机构。肯尼亚政府规定,凡是有条件的职业学校都要设立“创业教育研究室”和“小企业中心”。第二,开发创业教育课程。肯尼亚政府已经开发出了一个创业教育方面的课程大纲。该大纲主要涉及创业和自谋职业、创业机遇、创业意识、创业动机、创业能力、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侧重培养职业学校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第三,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政府通过举办创业教育有关课程进修班等形式来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3 大学创业教育的实现途径 3.1 创业教育内容的全面性 创业是一项十分艰巨、具有挑战性的社会活动,高校要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创新能力,就是要让他们拥有创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强烈意识,因此必须丰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教学内容体系,为更多的大学生成为优秀的创业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1)创业意识的养成。创业意识支配着创业者的态度和行为,是创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创业意识是大学生能动地掌握创业知识并具有创业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就应该培养他们积极探索、开拓创新的改革意识,锐意进取、敢为天下先的竞争意识和励精图治,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2)创业心理品质的教育。创业心理品质是指对创业者在创业实践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起调节作用的个性心理特征,在创业教育中尤其要注意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性、坚韧性、克制性、适应性等心理品质,为他们日后自主创业打下坚定的心理基础。拥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艰苦奋斗的精神,适应环境及社会生活、自我调节控制情绪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等,是创业必备的心理素质,同时也是创业人才成长中所需培养的重要因素。 (3)创业能力的培养。创业能力包括专业职业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和综合能力。通过创业教育让大学生掌握创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职业技术和经营管理能力,懂得与创业有关的国家政策法规,同时具有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尤其是市场调查和预测市场走向的能力。 (4)创业知识结构的建构。一个人的知识越多,知识面越广,结构越合理,创造力也就越大。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创业的必要条件。在大学教学计划中,除了安排系统的专业职业知识外,还要针对性地开设一些文化课、创业课,形成多元化课程体系,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结构。 3.2 创业教育氛围的社会性 从全国范围来看,高校对学生的创业教育还处在起步和探索阶段,没有成熟的模式可供借鉴和推广,没有引起普遍重视和广泛关注。其实,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也需要营造一种创业氛围,形成一种合力。李岚清同志曾经指出:“要探索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有效途径和相应的措施。通过政府设立小额贴息贷款,或借助社会风险投资基金等方式,扶持大学生开办、承包和改造企业,特别是小型企业、科技型民营企业。”大学生创业教育要真正实现,必须探索鼓励高校学生创业的有效途径和相应的政策措施。我国在创业环境方面,诸如市场机会、文化和社会规范、政府税收、有形基础设施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优势,但在市场经济规则、创业教育、商业金融支持、研究开发转移、商务环境管理方面则很落后。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在创业教育、培训、商务环境等软件建设方面存在缺位。因此,政府部门充分利用信息优势和行政职能传递国内外创业信息,推进和督促创业教育有序、有效地进行。政府有关部门可以协同制订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激励政策,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更好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例如,大学生创业的最大的难题是资金问题,可以尝试通过政府设立小额贴息贷款,或借助社会风险投资基金等方式,扶持大学生开办、承包和改造企业,特别是小型科技民营企业。 学校也要为在校生的创业努力提供多方面的支持。要创造条件设立创业基金和创业促进会、联谊会等组织机构,在资金和咨询辅导上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帮助。开展创业设计、竞赛活动,并创造条件,尽可能地将竞赛中选拔出来的成果向应用端延伸,使学生成果走向产业化。要建设高校创业示范基地,组建学生创业策划与咨询机构,引导学生创业,使学生明白自主创业有一个锻炼培养与适应期,可以先去企业打几年工,然后再自主创业;也可以利用弹性学分制,暂时离开学校先自主创业。 3.3 创业教育课程的系列性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施载体是课程的内容和体系,必须发挥教学主渠道——课堂教学的作用,才能将创业教育落到实处。西方国家的大学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开设系列课程,传授创业知识和技能。例如,在美国的某些大学中开设“企业经营计划”等课程;法国的某些大学设有“企业创办学”等课程。而我国尚未在高校中开设创业教育系列课程。因此,必须把创业教育融入学校的教育教学体系,对原有的教学计划进行适当的调整,增设一些创业教育课程,并在原有的相关课程中增加创业教育内容。 首先,课程设置改革,在教育内容上进行延伸和拓宽。开设专门的学科课程,如“创造学”、“科技发明学”等课程,应依托教材列入学校的课程,并编写相关的教材。教材内容应包括创业风险、创业心理、创业技巧、创业能力、创业理论、创业指导、创业法制常识等不同的内容。并以创业需要为切合点,结合创业教育介绍一些相关且必须掌握的市场经营和生产管理知识、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通过课堂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其次,结合专业课教学,通过渗透、结合、强化的方式,加强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创业教育不要求打破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专门的创业教育,主要是在现有课程中挖掘、开发、增强创业教育的内容。在课程建设上提倡“文理互补”等多科协作方式,加强“通才”培养,为创业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最后,应该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实施不同的教育课程。常见的具体做法是:面向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创业课程;为职业技术学校培训创业教育的师资;成立学生创业俱乐部;举办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 3.4 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有效性 创业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创业实践活动是创业教育的特定课程模式,也是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具体途径。 具体来说,一方面要以社会实践活动为纽带,组织学生考察企业创业的经历和经营状况,让他们在火热的社会生活中明白创业的艰辛、感受艰苦奋斗的精神,克服追求享受,贪图安逸的懒惰思想。同时,学校要构建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的便利,如创业见习基地、创业实习基地和创业园等,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学校对建设创业实践基地应给予人力、物力、财力上的保障。要扩大对创业实践基地的投入,从经费上给予保证;要给予重点扶持,从场地上给予保证;要配备得力的指导教师,在人力上给予保证。要充分调动师生参与实践基地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营造良好的创业实践氛围。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面向社会参与科研开发和技术服务,或协助教师共同进行课题研究;也可以适当吸收学生直接参与学校产业公司的经营和管理,指导学生按程序体验创业过程的演练。同时在现有的实践性教学活动中增加创业经营方面的内容,使学生不仅掌握某些专业生产的操作技能,而且能在社会生产、市场营销、规划运筹、社会服务等活动中接受锻炼,提高创业能力。此外,“挑战杯”、“创业大赛”等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等活动,也有助于把一些创业活动的优秀成果直接推向市场,大大激发大学生参与创业活动的热情,使之在创业实践活动中接受创业教育,并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大学生创业论文:大学生创业者的内涵、分类与能力特征分析 摘 要 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就业将面临着严峻考验,大学生创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从大学生创业群体角度,去分析理解大学生创业者的内涵、分类与能力特征。 关键词 大学生创业 创业内涵 创业分类 创业能力特征 1 大学生创业者的内涵 “创业者”就是自主创业,在追求个人富足和自身价值实现的同时,创造社会财富和吸纳劳动力,切实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积极贡献的群体。大学生创业者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 (1)大学生创业者既是创新者,又是继承者。大学生创业者不论是创建新企业,还是在原有企业中采用新战略、开发新产品、开辟新市场、引进新技术或运用新资源,都是不同程度的创新活动,因而创业者首先是创新者,要具有创新的思维和能力。同时,任何创新活动都不能脱离实际,首先,要根据企业的原有条件、现实状况及未来发展方向去进行;其次,创业活动也是创业者本人的知识、经验和文化观念的反映,因此创业具有传承性,创业者也是继承者。 (2)大学生创业者既是实践者,又是宣传者。创业是创建或运营经济实体,固而具有实践性。其生产的产品可以是有形的物质产品,也可以是无形的精神产品,但都应具有满足社会和人某种需要的特性,否则,创业就是无价值的和无意义的,也就不能称之为“创业”。另一方面,创业既然是从事生产实践活动,他的行为就是一个模范、榜样。而创业过程是生产实践活动和宣传活动的统一体,创业者也就成为实践者和宣传者的统一体。 (3)大学生创业者既是管理者,又是参与者。创业者通常在企业中居于管理者的位置,从事企业的日常经营与战略决策。但同时,创业者又是普通的创业团队成员,具有普通劳动者的需要和特征。如希望通过诚实劳动获得收入,提高生活质量,博得相应的社会地位和社会承认与尊重,在劳动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等。 2 大学生创业者的分类 2.1 按照大学生创业者的人格特质分类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麦纳(John B.Miner)对100位事业有成的创业者经过长达7年的跟踪调研,发现这些创业者存在共同的人格特质,约翰·麦纳根据特质的不同,将创业者分为四种类型:成就上瘾型、推销高手型、超级主管型和创意无限型。 (1)成就上瘾型创业者。这类创业者的人格特质主要表现,必须拥有成就;渴望回馈;喜欢拟定计划和设计目标;具有强烈的进取心;对组织忠诚;相信以己之力可以改变生活;相信工作上应该由自己制定目标,不能受制于他人。对认定的事业表现出执着而不放弃的决心,坚持到底,不达目的不死心,是目标非常确定的上瘾者。 (2)推销高手型创业者。这类创业者的人格特质主要表现,善于观察和体恤他人的感受;喜欢帮助他人;相信社会互动很重要;需要与他人发展良好的关系;有良好的交际能力;有强烈的合作意识,相信销售对执行公司经营战略十分重要。 (3)超级主管型创业者。这类创业者的人格特质主要表现在很讲信用、很负责任,他们的能力、力量来自于贯彻目标的决心,期望成为企业中的领导人物;具有决断力;对集体持肯定态度;喜欢与他人竞争;期望享有权力;渴望能够出人头地。 (4)创意无限型创业者。这类创业者的人格特质主要表现为热爱创新,富有创意;相信新产品的研发对企业经营战略的执行十分重要;聪明过人;希望避免风险。有创意有主张,绝对与众不同,鹤立鸡群,有着强烈的冒险性及好奇心。 2.2 按照大学生创业者的创业内容分类 (1)生产型创业者。生产型创业者是指通过创办企业推出产品的创业者,是以生产技术为主体,通常这种产品科技含量较高。比如,爱多的创业就是以生产VCD产品打开家电市场的。 (2)管理型创业者。管理型创业者就是指那些综合能力较强的创业者,他们对专业知识本来十分精通,而且对企业管理、运作、市场、财务等十分熟悉,能够通过各种有效的企业管理手段,带动企业前进。 (3)市场型创业者。市场型创业者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重市场,善于把握市场变化机会。在中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涌现出大批的市场型创业者。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就有一句名言:“三只眼晴看世界”。其意思就是计划经济时期企业只要一只眼,即盯住政府就可以了;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则需要有两只眼,一只盯住市场,另一只盯住员工;而转型期的企业则需要具备第三只眼,也就是说盯住市场和员工之外,还要盯住政府出台的政策。 (4)科技型创业者。科技型创业者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相关联,以高科技为依托创办企业。20世纪80年代之后,为了鼓励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国家推出了一系列鼓励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创办企业的措施。如今的许多知名科技企业的前身就是原来的“校办企业”和科研机构创办的“所办企业”,如北大方正、清华同方以及联想集团等。 (5)金融型创业者。金融型创业者实际上是一种风险投资家,他们向企业提供的不仅仅是资金,更重要的是专业特长和管理经验。他们不仅参与企业的经营方针和规划的制定,而且还参与企业的营销战略制定、资本运营以及人力资源管理。 3 大学生创业者的能力特征分析 3.1 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种对未知世界、未知领域的探索性活动。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快速发展的动力,是人才脱颖而出的摇篮。中科大校长、中科院院士朱清时把创新人才的素质归结为六点:广博的多学科交叉的知识,好奇心和兴趣,直觉或洞察力,勤奋刻苦,集中注意力,被社会接受的素质(包括诚实、责任感和自信心)。 创新的实质是通过科学研究、生产活动和管理实践,创造新的理念、产品或服务成果并转化为生产力,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不论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还是管理创新,创新的主体是人,创新的成果都要靠人来完成。创新能力是创业人才的核心。在创业者的创业过程中,无论是发现新的创意、捕捉新的机遇、寻找新的市场,还是撰写一份有潜质的创业计划,以至于创业融资、创办公司和企业运作、管理和控制,都包含着创新的内容。所以,作为一个创业者或创业团队,必须具备市场、技术、管理和控制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又来源于创造性思维,一个成功的创业者一定具有独立性、求异性、想象性、新颖性、灵感性、敏锐性等人格特质。因此,创业能力是指影响创业实践活动效率,促使创业实践活动顺利进行的主体心理条件,主要包括:专业、职业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和综合性能力,创业能力是直接影响创业实践活动效率的主要操作系统,因此是创业基本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3.2 策划能力 “狭路相逢,智者胜,胜在策划。”作为创新思维、创造市场竞争奇迹的技术手段,作为科学的思维方法,作为企业竞争中最有力的新武器——策划,对每一位创业者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根据外部环境和掌握的创业机会,进行富有创意的策划,对创建企业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创业者发挥策划能力必须注意几方面的问题:第一,创业者必须弄清策划项目的价值所在、所涉及的范围和有关的限制因素,创建企业市场服务的定位;第二,确定由谁负责该项目的策划负责人、策划团队;第三,创业者必须考虑策划的时机。创业者要充分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完善自己,从而发展壮大自己。才能知道自己在这个世界的竞争实力有多强;才能充分衡量自己把握的新武器在市场竞争时的真正威力;才能不断地去补充和完善自己;才能真正地为别的企业进行量体裁衣的策划方案制定。它主要体现在制定战略、确定目标、拟定计划、组织指挥和调配人员中作出果断的科学的决定。领导者决策能力的大小,直接决定着领导活动的绩效,它是衡量领导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3.3 组织能力 组织能力是创业者不可缺少的重要能力之一,在创建新的企业中组织显得十分重要,组织是创造价值的源泉。组织能力是指领导者为了组织的利益和实现组织制定的目标,运用一定方法和技巧,把来自不同地区、不同系统、不同职业、不同文化背景以及民族、性别、年龄等均不相同的人组织在一个团结向上的集体之中,使大家朝着一个共同方向和目标去努力、去奋斗。组织能力包括合理选择下属的能力、粘合能力、架构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激励下属的能力、授权能力、应变能力和合理分配资源(人力、财力、物力)的能力等。组织能力包括三个层级:个人能力、项目/团队能力、组织能力。组织能力是公司竞争力的综合体现。其包括:核心流程能力、战略管理能力、组织文化能力。任何组织必须建立基于能力的管理,不断增强个人、团队、组织的能力,通过实现组织目标的能力管理,形成公司独特的核心竞争优势,才能从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3.4 领导能力 “领导能力”在字典的意思,就是“指导和统率的能力”。同志说:“从21世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大环境看,我们搞现代化建设,必须到国际市场的大海中去游泳,并且要奋力地去游,力争上游,不断提高我们搏风击浪的本领。”因此,在创业过程中,创业者的领导能力通常通过如下几个方面体现:①活力,巨大的个人能量,对于行动有强烈的偏爱,干劲十足。意味着不屈服于逆境,不惧怕变化,不断学习,积极挑战新事物的充满活力的人才;②鼓动力,激励和激发他人、员工的能力。能够活跃周围的人,善于表达和沟通自己的构想与主意;③锐力,竞争精神、自发的驱动力、坚定的信念和勇敢的主张。坚定的意志与注意力,还要有清除那些碍手碍脚的人的勇气;④实施力,提交结果,能够将构想和结果联系起来。不仅仅是口头说说就完了,将构想变成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并能够直接参与和领导计划的实施。 3.5 管理能力 管理能力是每一个创业者必备的重要能力,要在工作中不断地培养、积累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管理能力与组织能力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管理能力主要包括:激励的能力、控制情绪的能力、幽默的能力、演讲的能力、倾听的能力等。创业者不仅要善于激励团队,还要善于自我激励。要让团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努力去工作,就要把员工的“要我去做”变成“我要去做”,实现这种转变的最佳方法就是对员工进行激励。优秀的创业者都有很好的演讲能力,特别是那些著名的创业者、企业家,无一例外是演讲的高手。演讲的作用在于让他人明白自己的观点,并鼓动他人认同这些观点。从这点出发,任何一名创业者都应该学会利用演讲表达自己。管理不仅是对自身的管理约束,更是对创业团队的管理,管理能力高对形成一个良好的创业团队非常重要。 3.6 公关能力 创业面临的是高度竞争的压力,成功与否的条件之一在于自身的公关能力。也就是说,本身的知识结构与公关能力是否符合社会的需求,而且是否有能力发现自身知识结构的优势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是关键因素。正是由于在自身力量的积累方面并不具有优势,对于决心创业的人来说,如何获得广泛的社会支持,并在这种支持下充分利用各种有利于事业发展的因素,就成为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能力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讲,个人公关交际能力对于创业成功非常重要,这种能力实际上是善于获得和利用社会支持的能力,有时候这种支持的重要性甚至超过经济上的支持。这就是为什么许多招聘单位特别看中应聘者社会活动能力的原因所在。善于与别人进行互利互惠的合作,实际上也是公关交际能力强的表现,对于立志商业上成功的人来说,有意识地培养这种能力非常重要。 大学生创业实践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等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大学生创业者各项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对大学生创业者的内涵、分类和能力特征的分析研究,大学生的创业实践、创业教育将更加完善。 大学生创业论文: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现途径探讨 摘 要 从创业教育的内涵和特点出发,借鉴国际经验,提出我国在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创业教育内容的全面性、创业教育氛围的社会性、创业教育课程的系列性和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有效性。 关键词 大学生 创业教育 实现 1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涵 20世纪80年代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研讨会上,提出了“创业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这一新的教育概念。教科文组织指出:从广义上说,创业教育是为了培养具有开拓性的个人。创业教育对于培养个人的首创和冒险精神、创业和独立工作的能力以及技术、社交、管理技能非常重要。教科文组织要求高等学校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要求将它提高到与学术研究和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从本质上说,创业教育就是指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创业技能的教育活动,即培养学生如何适应社会生存,提高能力,以及进行自我创业的方法和途径。在大学生中开展创业教育,实际上是大学生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一部分,是适应知识经济发展、拓宽学生就业门路和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长远大计,也是高等教育功能的扩展。 2 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经验 创业教育在欧美等先进国家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一直深受重视,至今已颇具规模。在美国上百万名学生从小学开始即接受创业教育,还通过“青年商业社”(Junior Achievement)等形式进行实质性的经营活动来增强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美国的第一个创业教育课程诞生于1970年,到1980年,第一个本科创业教育专业诞生在百森(Babson)商学院、贝勒(Baylor)大学和南加州大学。1979年至1986年间,中小企业与创业课程成长迅速,并蓬勃发展。如今,美国至少有400个学院和大学提供一种或多种创业课程,许多顶尖大学现在提供创业方面的课程和学位。著名的哈佛商学院亦在这一股潮流压力下,将必修的“一般管理学”改为“创业精神管理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创业相关课程更是高达24门,其他如芝加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著名大学,目前都在倾力专注于这一领域,以求在新经济的趋势中站稳脚步。伴随着大学课程的增加,由私人咨询公司、社区和行会提供的创业研讨班也膨胀起来。美国大学教育中开展创业教育的方式灵活多样,举行“校园创业计划”大赛就是其中的一种。1983年美国德州大学奥斯丁分校首次举办,此后,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大学每年都举办此类活动。Yahoo公司就是在斯坦福大学校园创业氛围中诞生并迅速成长起来的。麻省理工学院自1990年该校首届创业计划竞赛活动开展以来,其毕业生和教师平均每年创建150个新公司,最新统计表明,该校的毕业生已经创办了4 000多个公司,这些公司仅1994年就雇佣了110万人,创造了2 320亿美元的销售额,为推动美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据统计,到2004年,开设创业课程的美国大学和学院已超过1100所,其中50%以上开设并提供了至少4门创业方面的课程。美国在探索和实施创业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创业教育特点:①注重学生就业观点的转变,促使学生将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观念;②注重创业教育有关内容的体验,使学生体验获得创业的感性认识;③注重对教师的培训,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创业体验、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④创业教育组织非常活跃;⑤创业教育得到了社会部分资金的资助。目前,世界上不少国家都很重视创业教育。除了美国,还有26个国家也开展了类似教育。在澳大利亚,大学里的创业教育已经进行了40年左右。事实上,创业教育作为培养创造型人才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一些不发达国家也很重视创业教育。肯尼亚在实施创业教育、推动小企业发展方面探索出了一些比较成功的经验。第一,在学校设立专门的创业教育机构。肯尼亚政府规定,凡是有条件的职业学校都要设立“创业教育研究室”和“小企业中心”。第二,开发创业教育课程。肯尼亚政府已经开发出了一个创业教育方面的课程大纲。该大纲主要涉及创业和自谋职业、创业机遇、创业意识、创业动机、创业能力、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侧重培养职业学校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第三,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政府通过举办创业教育有关课程进修班等形式来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3 大学创业教育的实现途径 3.1 创业教育内容的全面性 创业是一项十分艰巨、具有挑战性的社会活动,高校要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创新能力,就是要让他们拥有创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强烈意识,因此必须丰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教学内容体系,为更多的大学生成为优秀的创业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1)创业意识的养成。创业意识支配着创业者的态度和行为,是创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创业意识是大学生能动地掌握创业知识并具有创业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就应该培养他们积极探索、开拓创新的改革意识,锐意进取、敢为天下先的竞争意识和励精图治,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2)创业心理品质的教育。创业心理品质是指对创业者在创业实践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起调节作用的个性心理特征,在创业教育中尤其要注意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性、坚韧性、克制性、适应性等心理品质,为他们日后自主创业打下坚定的心理基础。拥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艰苦奋斗的精神,适应环境及社会生活、自我调节控制情绪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等,是创业必备的心理素质,同时也是创业人才成长中所需培养的重要因素。 (3)创业能力的培养。创业能力包括专业职业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和综合能力。通过创业教育让大学生掌握创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职业技术和经营管理能力,懂得与创业有关的国家政策法规,同时具有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尤其是市场调查和预测市场走向的能力。 (4)创业知识结构的建构。一个人的知识越多,知识面越广,结构越合理,创造力也就越大。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创业的必要条件。在大学教学计划中,除了安排系统的专业职业知识外,还要针对性地开设一些文化课、创业课,形成多元化课程体系,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结构。 3.2 创业教育氛围的社会性 从全国范围来看,高校对学生的创业教育还处在起步和探索阶段,没有成熟的模式可供借鉴和推广,没有引起普遍重视和广泛关注。其实,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也需要营造一种创业氛围,形成一种合力。李岚清同志曾经指出:“要探索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有效途径和相应的措施。通过政府设立小额贴息贷款,或借助社会风险投资基金等方式,扶持大学生开办、承包和改造企业,特别是小型企业、科技型民营企业。”大学生创业教育要真正实现,必须探索鼓励高校学生创业的有效途径和相应的政策措施。我国在创业环境方面,诸如市场机会、文化和社会规范、政府税收、有形基础设施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优势,但在市场经济规则、创业教育、商业金融支持、研究开发转移、商务环境管理方面则很落后。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在创业教育、培训、商务环境等软件建设方面存在缺位。因此,政府部门充分利用信息优势和行政职能传递国内外创业信息,推进和督促创业教育有序、有效地进行。政府有关部门可以协同制订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激励政策,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更好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例如,大学生创业的最大的难题是资金问题,可以尝试通过政府设立小额贴息贷款,或借助社会风险投资基金等方式,扶持大学生开办、承包和改造企业,特别是小型科技民营企业。 学校也要为在校生的创业努力提供多方面的支持。要创造条件设立创业基金和创业促进会、联谊会等组织机构,在资金和咨询辅导上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帮助。开展创业设计、竞赛活动,并创造条件,尽可能地将竞赛中选拔出来的成果向应用端延伸,使学生成果走向产业化。要建设高校创业示范基地,组建学生创业策划与咨询机构,引导学生创业,使学生明白自主创业有一个锻炼培养与适应期,可以先去企业打几年工,然后再自主创业;也可以利用弹性学分制,暂时离开学校先自主创业。 3.3 创业教育课程的系列性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施载体是课程的内容和体系,必须发挥教学主渠道——课堂教学的作用,才能将创业教育落到实处。西方国家的大学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开设系列课程,传授创业知识和技能。例如,在美国的某些大学中开设“企业经营计划”等课程;法国的某些大学设有“企业创办学”等课程。而我国尚未在高校中开设创业教育系列课程。因此,必须把创业教育融入学校的教育教学体系,对原有的教学计划进行适当的调整,增设一些创业教育课程,并在原有的相关课程中增加创业教育内容。 首先,课程设置改革,在教育内容上进行延伸和拓宽。开设专门的学科课程,如“创造学”、“科技发明学”等课程,应依托教材列入学校的课程,并编写相关的教材。教材内容应包括创业风险、创业心理、创业技巧、创业能力、创业理论、创业指导、创业法制常识等不同的内容。并以创业需要为切合点,结合创业教育介绍一些相关且必须掌握的市场经营和生产管理知识、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通过课堂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其次,结合专业课教学,通过渗透、结合、强化的方式,加强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创业教育不要求打破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专门的创业教育,主要是在现有课程中挖掘、开发、增强创业教育的内容。在课程建设上提倡“文理互补”等多科协作方式,加强“通才”培养,为创业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最后,应该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实施不同的教育课程。常见的具体做法是:面向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创业课程;为职业技术学校培训创业教育的师资;成立学生创业俱乐部;举办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 3.4 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有效性 创业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创业实践活动是创业教育的特定课程模式,也是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具体途径。 具体来说,一方面要以社会实践活动为纽带,组织学生考察企业创业的经历和经营状况,让他们在火热的社会生活中明白创业的艰辛、感受艰苦奋斗的精神,克服追求享受,贪图安逸的懒惰思想。同时,学校要构建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的便利,如创业见习基地、创业实习基地和创业园等,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学校对建设创业实践基地应给予人力、物力、财力上的保障。要扩大对创业实践基地的投入,从经费上给予保证;要给予重点扶持,从场地上给予保证;要配备得力的指导教师,在人力上给予保证。要充分调动师生参与实践基地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营造良好的创业实践氛围。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面向社会参与科研开发和技术服务,或协助教师共同进行课题研究;也可以适当吸收学生直接参与学校产业公司的经营和管理,指导学生按程序体验创业过程的演练。同时在现有的实践性教学活动中增加创业经营方面的内容,使学生不仅掌握某些专业生产的操作技能,而且能在社会生产、市场营销、规划运筹、社会服务等活动中接受锻炼,提高创业能力。此外,“挑战杯”、“创业大赛”等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等活动,也有助于把一些创业活动的优秀成果直接推向市场,大大激发大学生参与创业活动的热情,使之在创业实践活动中接受创业教育,并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大学生创业论文:试论社会网络视角下的海西高校大学生创业对策性研究 论文摘要:笔者以海西高校大学生创业为研究对象,以社会网络分析法为研究视角,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建议政府制定政策,大学生拓展社会网络,推进高校创业教育,提高创业成功的机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海西 一、研究区域概况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以福建为主体,包括浙江南部、广东北部和江西部分地区,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两个经济区相互衔接,依托沿海厦门、福州、泉州、温州、汕头五大中心城市及其以五大中心城市为中心所形成的经济圈构筑的地域分工明确、经济联系紧密、市场体系统一的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经济综合体。笔者走访了海西各重点高校、创业活动相关的部门,了解目前海西高校大学生创业环境、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状况,并以社会网络理论为指导,对大学生创业进行科学分析,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二、问卷分析 (一)创业环境方面 1、大学生创业意愿调查。本调查有效对象156人,在问及现在是否有创业的打算这个问题的时候,回答已经进行创业的有37人,占23.72%,但回答已经成功创业的仅为1人,占0.64%。回答考虑过可还没着手的有94人,占60.26%。据访谈了解,许多创业的大学生希望通过搭建成功创业者的网络交流平台,拓展自己的关系网络。搭建交流平台,对于带动创业氛围,促进创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回答完全没有考虑过的有24人,占被调查者的15.38%;2、对国家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政策的了解程度。大学生对国家相关政策比较清楚,只是偶尔关注的在此次调查中有72人,占被调查着46.2%。知道但不太愿意主动去了解的有52人,占33.33%。这两者相加起来占被调查人数的80%。可见大学生在创业的过程中,能有效的利用政策的人较少,有关部门需要加强创业政策的普及。而同时对国家扶持大学生创业政策持肯定态度认为作用很大的只有19人,仅占12.5%。 (二)创业实践方面 1、创业的方向。在对已经创业的调查者进行统计的时候,在选择创业的方向上,选择经营实体店面的有55人,占35.26%,而开网店的有22人,占14.1%。这当中主要是浙江某学院的自主创业的学生,因为该学院的学生自主创业主要以开网店为主,并且将开网店设为大学选修的课程之一,拥有学分激励,鼓励学生经营网店,在此导向下,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学校构建的制度网络对于大学生创业的成功具有良好的激励作用;2、资金的主要来源。在大学生自主创业资金主要来源问题上,主要由家庭提供的有67人,占35%,而希望通过政府支持的有20人,占10.31%。可见家庭关系网络对于大学生创业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政府提供的政策支持,在大学生创业获取资源来源,相对产生影响较小;3、解决创业资金问题。关于创业资金的问题上,有73.47%的大学生所能承受的自主创业资金为10万元以下;同样在回答创业过程中面临最大的困难回答资金不足的有100人,占被调查者的64.1%。通过深度访谈,了解到在解决创业资金问题上,很多同学都是依靠家庭的支持,家庭网络在遇到创业的资金危机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创业教育方面 1、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在回答认为创业教育有无必要的问题上几乎是一致的。认为有必要有144人,占92.3%。请成功人士讲授创业经验,到创业成功企业实地参观考察,请专家讲授理论,创业模拟训练,很多学生都选择了这些方式来增长创业知识,提高创业能力。学校搭建的关系网络对于大学生创业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2、创业教育的开展。针对当前学校开展的创业教育情况,85%的人对学校的创业教育持很一般的态度,认为学校在开展创业教育的形式过于单一,缺乏理论和实践结合较好的创业课程。许多受调查大学生希望通过引入创业导师这个平台,拓展大学生创业理论指导的社会网络,提高创业教育的质量;3、创业课程的内容。针对学校开设创业指导课程,希望课程内容更注重哪一方面上,42%的调查者希望能够开展与自己创业方向相同的实践活动,34%的同学希望能够得到创业建设的个性化辅导,也有部分同学希望在人际交往与沟通技巧上能够有所收获。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创业课程内容,有创业经验的教师来给他们授课,是同学们比较感兴趣的内容。 三、海西高校大学生创业对策性建议 (一)政府制定各项政策促进大学生创业环境 从政府政策层面上看,应加大自主创业扶持力度与开展实效。政府提供的政策对于大学生创业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政府行为,将大学生创业“燎原行动”品牌化,成为全国大学生创业的先行先试典范,为大学生创业出谋划策,成为大学生创业的后援队伍。通过搭建网络交流平台,提高创业优惠政策的普及,引入创业导师机制,在社会资源层面上,为拓展大学生社会关系网络提供政策性帮助。 (二)拓展关系网络,提高大学生自身创业能力 作为创业者的大学生必须肯吃苦、不怕累、有毅力、锲而不舍,并不断提升自身的社会网络,拓展自身人际关系,为创业打好坚实的基础。关系网络的建立对于丰富大学的人脉,遇到问题能够多应该关系网络来解决,对于大学生自身创业很有帮助。通过社会网络的拓展,对于抵御创业风险,创业资金的不足,分享创业经验,有效提升自身创业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不断推进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 从学校层面上看,不断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高校的教育网络对于大学生创业的成功,促进关系网络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关系价值。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也是一项教育的系统工程。它的教育过程是通过各种可利用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并最终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创业素质和能力。高校也可以通过邀请企业家做高校的创业导师,通过校企合作,为高校大学生创业搭建平台,拓展社会网络,为大学生创业成功指引一条正确的道路和发展方向。 大学生创业论文:浅析海西高校大学生创业调查研究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为创业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创业活动己经成为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国,随着就业压力的日益增加,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上创业之路,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崛起在为创业者提供良好发展机遇的同时,大学生“自主创业”困局也日益显现,许多人依然愿做“白领”而不敢做“首领”。以海西高校大学生创业为研究对象,通过走访,实地调研的方式,结合大学生创业与地方发展的实际,在创业环境、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查,并给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性建议,以期大学生在创业之路上少走弯路,同时也为政府、学校等相关部门有效推进本地大学生创业提供参考。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海西 自高校大规模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方面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接近610万,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让这批毕业生求职境况突遭阴霾,“创业”随之再度成为关键词。 创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创业是指创业者的各项创业实践活动,其功能指向是成就国家、集体和群体的大业。大学生在校园里组织开展的各项丰富多彩的活动,如:第二课堂活动、创建社团、班级主题活动等都可以认为是广义的创业。而狭义的创业则是指创业者的生产经营活动,主要是开创个体经营和家族式经营。本文所讨论的大学生创业是指狭义上的“创业”概念,即经济学意义上的创办实业活动。因此将大学生的创业定义界定为在校大学生或者毕业大学生(包括大专、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个人或者合伙设立公司、开办企业的过程。 一、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过程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以福建为主体,包括浙江南部、广东北部和江西部分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两个经济区衔接,依托沿海核心区福州、厦门、泉州、温州、汕头五大中心城市及其以五大中心城市为中心所形成的经济圈构筑地域分工明确、市场体系统一、经济联系紧密的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经济综合体。浙南与闽南地区同属于海西经济圈,城市及经济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同质性,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可资互相借鉴与促进的可能性。为全面而充分地了解目前海西高校大学生创业环境、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状况,笔者于2010年6月至9月分别走访了浙江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义乌工商管理学院、阿里巴巴中国总部、浙江杭州大学生科技创业园、留学生创业园、创业实践见习基地以及福建省内华侨大学等各重点高校、泉州团市委、青商会、YBC等部门组织,以浙闽等高校大学生创业相对活跃的地区为调研地,透过国家政策、地方政府及学校的支持力度进行类比分析。这对解决当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与突破,切实贯彻执行高校及大学生服务海西建设的时代号召。 二、问卷分析 通过实地走访,发放问卷调查200份,回收问卷180份,回收率为90%,共回收有效问卷156份,问卷有效率为78%。问卷调查主要内容涉及创业环境、创业实践、创业教育等。具体包括了创业意愿调查、创业的出发点与创业方式、创业的方向、资金的主要来源和遇到的问题、应对资金不足等问题的处理、对创业政策的了解、创业选择的依据、创业教育等内容。 1.创业环境 (1)大学生创业意愿调查。本调查有效对象156人,问及现在是否有创业的打算这个问题的时候,回答已经进行创业的有37人,占23.72%,但回答已经成功创业的仅为1人,占0.64%。回答考虑过可还没着手的有94人,占60.26%。而回答完全没有考虑过的有24人占15.38%。总的来说,包括已经进行创业在内的有想过自己创业的有131人,占84%左右,可见绝大多数的大学生都是有创业的意愿。这或许与当前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势是分不开的。但与大学生日趋强烈的创业意愿相比,由于缺少创业资金、创业场地、扶持政策和创业实践经验等原因,大学生的创业率依然很低,创业项目成功实现成果产业化的比例也非常低。 (2)创业选择的方式。有关创业选择的方式上,回答合伙创业的有99人,占63.46%,想自主创业的52人,占33.33%,其中有4人选择家庭创业,这与其家族经商的背景分不开,而有一人选择了其他方式。合伙创业受到大学生的青睐,合伙创业不仅有利于资金的壮大,有利于共同承担风险,而且在应对风险时,能够互相依赖,一起共同解决问题。 (3)对国家出台的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相关政策的了解程度。大学生对国家相关政策比较清楚,只是偶尔关注的在此次调查中有72人,占46.2%。知道但不太愿意主动去了解的有52人,占33.33%。这两者相加起来占被调查人数的80%。而同时对国家扶持大学生创业政策持肯定态度认为作用很大的只有19人,仅占12.5%。可见,国家的相关政策在实行的过程中,并未有效的产生良好的效用。 (4)政府在创业扶持的具体措施。在回答政府在大学生创业方面应该做哪些扶持问题时,有70人认为政府应该加大创业基金的投入,占被调查人数的46%。浙江大学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说:“政府财政并没有设立专项资金来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小额无息贷款,也没有吸引广大的社会资本来参与这项事业,目前仅有少量有意识的企业设立了零星的大学生创业基金项目,但相对创业群体所需的资金来说,简直就是‘杯水车薪’”。 2.创业实践情况 (1)创业的方向。在对已经创业的调查者进行统计的时候,在选择创业的方向上,选择经营实体店面的有55人,占35.26%,而开网店的有22人,占14.1%。这当中主要是浙江某学院的自主创业的学生,因为该学院的学生自主创业主要以开网店为主,并且将开网店设为大学选修的课程之一,拥有学分激励,鼓励学生经营网店,在此导向下,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2)创业领域的选择。在创业领域的选择依据上,调查中有81人选择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创业领域,占43.7%,还有43人是以对行业的熟悉程度为依据,占22.87%。只有16人选择以所学的专业为创业的依据,仅占8.51%。专业方向对于创业者创业领域的选择没有较强的关系。 (3)资金的主要来源和解决创业资金问题。在大学生自主创业资金主要来源问题上,主要由家庭提供的有67人,占35%,而希望通过政府支持的有20人,占10.31%。在就业压力逐年趋紧的大势下,一边是大学生自主创业者日益增多,求“钱”若渴;一边是政府专项贷款少人问津,资源闲置。症结何在?政府提供的小额贷款优惠为何不能为大学生带来真正利好?这应该成为政府相关部门重视的问题。 关于创业资金的问题上,有73.47%的大学生所能承受的自主创业资金为10万元以下;同样在回答创业过程中面临最大的困难回答资金不足的有100人,占被调查者的64.1%。也就是说64.1%的大学生认为“缺乏启动资金”是创业的最大障碍。在此次调查中浙江某大学2008届毕业生李某奔走了两个多月,等候了半年多,而他在所在街道申请的小额贷款却仍然没有被受理。 (4)如何应对创业过程中资金不足等财务问题。当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应对资金不足等财务问题时,被调查者遇到问题时首先想到的往往是自己的亲朋好友,达55人,占28.5%;其次是向银行贷款的46人,占23.83%;而只有21人会选择向政府部门申请资金,仅占了一成略高点的比例。泉州市相关部门负责人说,大学生创业小额贷款难以贷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贷款的瓶颈没有突破。比如说,小额贷款规定,贷款主要是创办个体经营项目或合伙经营项目。但如果大学生创办了科技公司就不能申请小额贷款了。还有小额贷款规定,要先办企业才能申请贷款,但办企业就得先办执照租场地,按一月租金两月押金规定,办执照成本就得好几万,这几万元的启动资金难倒了不少创业的大学生。 3.创业教育 (1)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在回答认为创业教育有无必要的问题上几乎是一致的。认为有必要有144人,占92.3%。请成功人士讲授创业经验,到创业成功企业实地参观考察,请专家讲授理论,创业模拟训练,很多学生都选择了这些方式来增长创业知识,提高创业能力。大学生创业也有非常成功的,这些佼佼者往往在上大学时就有意识培养自己的创业能力。例如浙江某学院开网店,已经是皇冠级的罗某说:“上大学期间他就非常注意报纸杂志上关于创业和市场分析的相关报道,并在假期的社会调查中积累经验,所以才有今天的成功”。大学生不是盲从的一代,有着更为渴望成功的动力,只要进行充分的引导,培养好各方面的才能,大学生创业成功的例子将不断的涌现出来。 (2)创业教育的开展情况。针对当前学校开展的创业教育情况,85%的人对学校的创业教育持很一般的态度,认为学校在开展创业教育的形式过于单一,缺乏理论和实践结合较好的创业课程。 (3)创业课程的内容。针对学校开设创业指导课程,希望课程内容更注重哪一方面上,42%的调查者希望能够开展与自己创业方向相同的实践活动,34%的同学希望能够得到创业建设的个性化辅导,也有部分同学希望在人际交往与沟通技巧上能够有所收获。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创业课程内容,有创业经验的教师来给他们授课,是同学们比较感兴趣的内容。 三、海西高校大学生创业主要面临的问题分析 1.创业项目资金不足 这是影响大学生自主经营创业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许多大学生所能承受的自主创业资金为10万元以下。很多创业者在项目选择和经营管理方面都没有问题,并且经过努力市场也在逐步打开,但是由于资金周转的匮乏,轻则造成创业项目运作周期拉长前景难料,重则迫使项目停滞不前中途下马,更加陷入创业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几乎所有的创业大学生都是在资金相当匮乏的前提下起家的,资金的主要来源主要是父母、亲戚和朋友,以及少量的银行贷款,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可以得到少量的风险投资,可以说依靠这些资金来进行创业是风险相当大的,因为创业的风险系数很高,如果失败了,对于这些白手起家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无法承受的。很多时候由于资金不足导致很多学生只能选择小成本经营,小成本经营的选择余地十分有限,利润小、成长时间相当长,无法立竿见影见到效果,也没有达到大学生创业的目标。 2.政府对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还未完全落实到位 政府倡导大学生自主创业,毕竟这确实是解决就业的一个有效途径,但是很多相关政策还没有落实到位,创业不单单是大学生自己的事情,它涉及到很多相关部门,如劳动就业、民营企业、中小企业以及投资融资等部门,所以大学生创业所涉及的问题很多,也很繁琐,政府的政策虽然已出台,但却难以落实,这就使大学生创业愈发困难,举步维艰。 3.审核步骤繁杂 大学生创建一家公司需要到工商、税务等多种部门去注册,注册以后还需要通过层层审核,林林总总的各项手续过于繁杂。这对于还没有多少社会经验的大学生来说是一种考验,现阶段开设一家公司市场准入的成本太高,很多有想法又有策略的大学生往往在此望而却步,这无疑又成为了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又一阻力。 4.创新教育的缺失 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大行其道,到了大学阶段,传统教育的后遗症开始显现。学生在上大学之前缺乏动手与实践能力,学校培养的学生大多只注重书本知识,忽视了学生本身的创造力的培养,而不是社会所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很多创业大学生都是传统应试教育的“成果”,他们往往创业初期心潮澎湃,但是经历了一个阶段就明显感到力不从心,在碰到挫折之时,容易产生动摇的情绪。 四、海西高校大学生创业对策性建议 1.政府给力,制定各项政策促进大学生创业环境 从政府政策层面上看,应加大自主创业扶持力度与开展实效。各级政府应该大力加强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扶持,将大学生创业在国民经济发展格局中重新定位。通过政府行为,将大学生创业“燎原行动”品牌化,成为全国大学生创业的先行先试典范;成立海西大学生创业工作站,集合政府、企业、中介、媒体、高校五方的政策、资金与资源优势于一体,使之成为大学生创业的综合服务平台;成立大学生创业咨询团,集合各方精英,进行点对点、一对一帮扶助,为大学生创业出谋划策,成为大学生创业的后援队伍。 2.大学生应不断提高自身创业能力 大学生创业应该调整好心态,增强风险意识。加强团队合作精神和吃苦精神。任何一种事业必然经历一定的挫折,对于大学生来讲,由于自身创业优势并不明显,遇到困难在所难免。作为创业者的大学生必须肯吃苦、不怕累、有毅力、锲而不舍。创业可以看作是一种长远的投资,绝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从长远看,资金和人脉并非创业首要因素,知识、信念和能力的积累才是创业者最重要的资本。大学生创业首先应该脚踏实地地去积累,心态切忌急躁。创业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起步要好,后劲更要足。 3.学校应不断推进创业教育的发展 从学校层面上看,不断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也是一项教育的系统工程。它的教育过程是通过各种可利用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并最终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创业素质和能力。树立全面的创业教育观念,将创业教育纳入到整体育人体系中。高校在实施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走校企联合的模式。定期举办一些创业大赛,做好学生的组织与指导工作,激发大学生创业的意识和创造力,为将来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建立科学的创业教育认证制度,完善学生自主创业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创业认证的实施是创业教育的检验。 五、结论与建议 海西高校大学生的就业观在逐渐发生变化,认为创业不再是高不可攀,绝大多数人能够理性地定义创业、慎重地选择创业。海西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识较为活跃,充满挑战的创业之路成为他们奔向前程的重要选项。众多大学生把创业作为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及在社会中实践所学知识的一种实现自我价值的手段。目前在营造大学生创业环境方面存在一些错位,政策的导向与创业者的期望相偏离,而这种偏离严重影响政策的效果。尽管政府非常支持创业,也制定了一些政策,但对于创业者来说这些政策起的作用很小,没有实质性的帮助。在所有影响大学生创业的要素中,优惠的创业政策、税收优惠力度与享受范围、融资渠道多样性、职业技术培训、家人支持程度、政府行政办公效率、行业进入壁垒、大学创业实践活动等要素的重要性排在最前列,被认为是对于创业有重要影响的要素。大学生创业者目前最需要改善的三项创业举措主要是创业资金筹集、税收等政策扶持以及创业和商业技能培训。 大学生创业论文:论创业教育在就业教育中的地位及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 论文关键词:就业教育;创业教育;创业素质 论文摘要:创业教育是一项涉及全社会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企业等方面共同实施。从学校来讲,要改革培养模式,全方位渗透创业教育,要改进就业指导工作服务体系,营造良好的创业教育环境。创业教育是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创业意识,形成创业生存能力的教育。开展创业教育是大专院校顺应时代潮流,服务社会的必然选择。 新中国成立初至改革开放期间,我国属于计划经济时代,大学生的就业也就同样是按计划包干。国家对大学毕业生实行毕业包分配政策,学生考上大学就万事大吉,“60分万岁”是流行于那个时代的时髦口号之一。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体制的改革也逐步提上议事日程。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拉开了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序幕;1989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出台,转变毕业生包分配政策为公费生毕业推荐,自费生毕业自主择业的“双轨制”,极大地推动了就业教育的发展;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进一步深化了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改革制度,克服了“双轨制”,先后在部分高校试行了毕业生全部自主择业;199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全部实行自主择业的“双向选择制”。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促进了就业教育的繁荣。 其实,就业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所有的一切教育形式都属于广义的就业教育,而狭义的就业教育是指对即将毕业的中高等教育毕业生在毕业前夕实施择业方向、就业心理和就业指导教育等,本文所涉及的是狭义的就业教育。 目前,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除了就业政策和就业指导等方面采取切实措施外,从现实发展来看,扩大就业道路的主要方式应该是自主创业,就业教育的优势地位也正逐步向创业教育过渡。党的十六大报告在指出政府责任的同时,明确要求要“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推行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的讲话中也强调指出:“要帮助受教育者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通过教育部门的努力,培养出越来越多的不同行业创业者,就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对维护社会稳定和繁荣各项事业就会发挥重大的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单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以实现就业为目标的教育,已不能适应职业发展的未来趋势与终身学习的需要,不能积极应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式,“创业教育”就正是顺应改革潮流而诞生的崭新的就业教育理念。 “创业教育”一词最早被提出是在1989年11月于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的教育国际研讨会”上。研讨会提出一个全新的概念“事业心与开拓技能教育”(Enterise Education),后来便称之为“创业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1991年东京会议报告《通过教育开发创业能力》中指出:“创业教育,从广义上来说,因为用人机构和个人除了要求受雇者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外,正越来越重视受雇者的首创、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9年4月在韩国汉城举行的第二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也突出强调了要加强创业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会议指出,为了适应21世纪新的挑战和变革的需求,教育和培训必须加强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因为创业能力是一种核心能力,它对个人在各种工作领域中激发创造力和革新性至关重要。 说到底,创业教育实际上就是一种培养自我谋职的教育活动,是指充分挖掘学生潜能,以开发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学生创业综合能力为目标的教育。与传统教育相比,它不是教育学生如何被动地去接受别人的挑选,如何去适应别人,而是为你指出一个方向,开发一种素质,培养一种能力去广阔的天地里遨游和飞翔。也就是说,它不是直接帮助学生去寻找工作岗位,而是重在教给学生寻找或创造工作岗位的方法,因此,创业教育是增强创业意愿,提高创业能力,促发创业活动的催化剂,也是构建就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于培养和造就千百万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从而成为推进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的“驱动力”,具有重大的意义。 因此,在学校里就开始进行创业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创业培训和教育会在学生的心中播下为事业闯一闯的信心和勇气。如果在校园里大学生就能受到这方面的教育,引导他们把创业作为今后就业的一种途径,并为此尽早做好准备,将更有利于拓展大学生的就业道路。自主创业在大学生就业中所占比重较低,学校创业教育的缺乏也是其中一个较大的原因。在如何引导大学生理性创业的问题上,各高校应尽快完善创业教育体系,为众多的有志于创业的在校大学生提供一个获取创业知识的平台。 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广西各高校的创业教育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所有的高校都开设有就业指导课程,然而所有高校都没有正式开设创业培训课程,创业教育可以说是一片空白,由学生自发组织的“创业协会”几乎承担了传播创业意识的全部重担,而实际上该协会的活动也仅限于开一两场非正规的创业知识讲座而已。因此,大部分在校大学生对于创业只是处在想的程度上,而非动手去实践,敢想不敢做的症结所在就相当明了啦12004年,广西才开始举办第一届大学生创业大赛,参赛的也仅仅是广西的几个老牌的本科院校;通过走访有关院校和网络信息查询,广西仅仅有广西大学、桂林电子工业学院、桂林工学院等几所本科院校参加过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并获得过较好的成绩。笔者曾经浏览了广西所有高校的就业网站,其中大多是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素质测评、提供就业政策、公布就业信息等等,创业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 其实,创业教育是大有可为的。笔者所在的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就较为重视创业教育,除举办“校园创业计划竞赛”、“创业沙电”“创业论坛”,成立“创业俱乐部”外,还率先将国际劳工组织SYB培训项目引人大学校园,于2005年6月在校园中开设广西第一个SYB创业培训班,首批26名大学生参加了系统的SYB创业培训,省级教育和劳动部门负责人在开班典礼上对此作了高度的赞扬。虽然这个项目目前还没有对学生贷款的政策,但在大学校园中进行系统的SYB创业培训,为开辟大学生就业新天地作有益尝试的做法,不能不说是培养大学生创业素质的一条新路。 作为在就业教育中有极其重要地位的创业教育来说,它的基本目标其实也就是适应世界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趋势,结合我国国情,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企业家思维的新一代复合型经济与管理人才,教给学生捕捉机会的眼光和组织资源的能力,为学生发展开拓出更大的发展空间。 那么,什么是创业基本素质呢?总体来说,它包含了四个部分: 一、创业意识。它是指创业活动中对人起动力作用的个性倾向,包括创业需要、动机、创业理想、信念、责任感等等。作为新时代的大学毕业生,不仅要树立自我的创业意识,实现自身价值,更要树立为社会服务和创业意识,为国家艰苦创业的伟大理想与坚定信念,以及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不能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父母、学校和接收单位上,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动机和信念,凡创业成功者莫不如此。 二、创业品质。它指的是创业者的独立性、果断性、坚韧性、创新性等心理品质,是创业者个性人格特点的展示。其实,“创业”对于很多毕业生而言是充满成就感和诱惑力的,但你是否适合走这条路甚或选择一条什么样的创业道路,那就与个人的心理品质有关啦。具有自信心、进取心与事业心和敢于创新、探索的精神是成功创业的基本素质。作为一个在物质方面一无所有的大学毕业生,在创业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很大的困难与挫折,要想获得成功,就要具备艰苦奋斗、敬业爱岗、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以积极乐观、百折不挠的心态去创业。 三、创业知识。包括了创业基本知识、职业发展知识、职业认识、职业向往、职业体验、职业实践、专业知识、经营管理知识、社会发展知识等,虽然它是创业发展的基础,在创业过程中具有比较重要的作用,但却是可以通过努力学习而获得的。例如可采用创业案例教学,加强对学生“三心五力”的培养(即:进取心、自信心、好奇心、想象力、洞察力、动手能力、搜索信息能力、创造毅力),使学生更好的学习创业知识。 四、创业能力。在树立了创业信念,具备了果断、坚韧、创新的心理品质,掌握了创业的基本知识后,如何将自己的理想和希望变成现实,就要有对市场的分析、判断和预测能力,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科学合理规划未来职业的能力和不断提高生产与经营的能力,独立生存和终身不断学习的能力来作为实现目标的手段和方法了。而实践教学是创业教育中强化这些能力培养的重要过程,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实践技能和技术水平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具有重要作用。在笔者的调查中,有72%的学生认为在创业中遇到实际操作困难的比率比专业知识缺乏更高。因此要将单一的课堂教学活动扩展到学生自学活动、科学研究活动和现场的生产实践中去,以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当然,要培养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是离不开课堂的,但决不能拘泥于课堂知识的灌输,而应构建起传统的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三种基本类型之外的更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即“创业实践活动课程模式”。它由三种形式组成: 一是“课堂+窗口型”,即创业教育不仅在学校的课堂里进行,同时也要通过学校的“窗口”(创业知识窗口和社会观察窗口)进行。具体形态表现为开设选修课、讲座、培训班和各种社会观察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基层单位、工矿企业、工程项目、商务促销、社区服务、结对扶贫、模拟创业等形式围绕科技难点和社会热点等进行观察和调查研究,使教学过程更加贴近社会和生产的实际; 二是“课堂+社会实践型”模式,这种完全实践型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择业与创业并重,专业与创业结合,边学边干,注重学生的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培养;与企业合作,建立一批社会实践基地,有计划、分阶段地对学生进行实地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实务操作技能;或参与项目开发与研究,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现创造性才能的社会平台; 三是“x+1”模式(x根据专科和本科分别为2或者3),即大学生在前3(或2)年完成课程学习,最后一年让学生进入预就业状态:或参与导师的科研及技术推广,由教师在教学中将学生的毕业设计和自己的研究课题、实际建设项目结合起来,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应用能力,又可为社会及企事业解决实际问题;或以员工身份进企业、做实习,让学生在准创业的实践中,体验创业的快感、磨练创业的意志、学习创业的知识;甚至可以制订相关政策引导并鼓励学生进行创业的思考与实践,如设立创造发明成果奖,允许学生停学、休学办企业,给予校内企业的政策优惠等。这是创业教育最卓有成效的模式之一,它最能激发学生的潜能,迅速提高创业教育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全国人大代表,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史宁中说过:“创业教育不是用嘴说的,要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体会,学校有责任和社会建立多种联系,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与社会接轨,帮助学生到一些单位去实践体验。”它准确地指出了培养学生创业素质的途径。 我们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人才的重大使命,任务重大。1998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宣言《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的第七条就明确指出:“为方便毕业生就业,高等教育应主要关心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毕业生不再是求职者,首先将成为职业岗位的创造者。”随着创业教育在就业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显著和卓有成效,我们相信,培养具有创业素质的学生会成为中国大学就业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 大学生创业论文:论财务与会计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 [摘要]创业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界的一个新的热点话题,高等财务与会计教育也不例外。本文首先从高校、社会和学生个人三个角度阐述了加强对高校财务与会计专业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财务与会计专业引入创业教育的优势和机遇,探讨高校财务与会计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措施。 一、加强对高校财务与会计专业学生开展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一)实施高校财务与会计专业学生创业教育有利于高校的发展 随着我国高校招生总体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愈加严峻。财会职业是人才市场出现频率较高、供需量较大的职业之一。很多综合类院校、理工科院校不顾师资力量,纷纷增设财会专业,造成财务与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竞争非常激烈。因此,高校财务与会计专业应引入创业教育,让学生尽早做好择业与就业的心理准备,鼓励毕业生创业开办中小企业,通过创业来解决就业问题,形成高校财务与会计专业学生进出通畅的双赢局面。 引入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长远任务。通过教育使学生在了解社会产业状况与前景的基础上了解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在掌握基本从业、创业知识和技能需求的基础上,树立服务社会的职业理想与创业意识,使教育造就的高素质财会人才在各自的岗位上建功立业,为社会的稳定繁荣作出更大的贡献。因此,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通过各种教育手段,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这是高校财会人才培养改革的要求。 (二)实施高校财务与会计专业学生创业教育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为我国的人才培养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要求我们与时俱进,不断探索,以适应时展的要求。而入世后给中国带来了发展的机遇,这需要更多的人投身于创业,才能将众多的投资机会转化成社会财富。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推行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这些指示精神要求我们实施就业创业教育,使教育更好地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更主动地促进全社会就业形势的改善,为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作出贡献。 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发展的经验也表明: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是发达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美国,高校的创业活动已成为美国经济的直接驱动力。在创业热潮中,大学生的创业活动引人注目,当代许多著名的美国大公司,几乎都是大学生创业者们利用风险投资创造出来的。清华大学创业中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在大学生创业上,中国的平均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而发达国家一般占20%-30%。在我国,发展中小企业同样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如果社会上形成了学生创业的气候,将会吸引更多大学生参与创业,这有助于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并将有力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三)实施高校财务与会计专业学生创业教育有利于学生个人的发展 创业素质是人的素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接受创业教育,财会专业毕业生个人的综合素质将会大大提高,他们不仅具备财会知识,而且有经济管理能力,这样可以让自己的就业融入到自己的创业活动中,使自己在职业生涯中拥有主动权,既可应聘就业,也可以走上创业之路。而一旦创业成功,那么对个人的发展将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既实现自身价值,又为社会创造财富。 二、财务与会计专业引入创业教育的优势和机遇 高校财务与会计专业与市场经济活动的联系最密切,财务与会计专业教育在引入创业教育方面具有专业优势。该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是创业和经营企业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在创业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例如:如何等措资金和进行资本积累;如何分析市场销路和成本核算;如何运用市场运行的法律法规及财务和税务的规则;如何进行商品销售,账款核算,货物盘点,记账,核算利润;如何进行有效内部控制和经营管理等。经济的发展要求会计与财务管理主要利用价值形式对企业经营实施管理。通过价值形式,把企业的一切物质条件、经营过程和经营成果都合理地加以规划与控制,达到企业效益不断提高、财产不断增加的目的。会计的触角,常常伸向企业经营的各个角落。由此可见,财务与会计知识是创业者必备的创业基础,各行各业只要有了懂财会、会管理、精核算的人才,创业行动就会少走弯路。 目前,我国具有良好的创业环境。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扶持和鼓励兴办个体私营企业,个体私营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已颁布了《公司法》、《个人独资企业法》、《合资企业法》等法律,对个人投资办企业提供了法律保障,尤其是对设立非法人企业也没有明确注册资本金的要求,为普通人创业降低了门槛,提供了创业的法制通道。各地政府对大学生创业也提供了优惠政策。无论毕业生的家庭经济条件如何,均有机会创业。 三、高校财务与会计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措施 (一)整合教学计划,将创业教育渗透到专业教学中 一是在专业教学计划中增设《中小企业创业指导》课程,课程侧重于系统介绍创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通过该课程,让学生了解现代创业的发展历程,国内外创业教育的现状,成功创业者的创业成长经历及其特征;使学生了解创业者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组建创业团队的重要性以及创业团队具备的特征,创业需要的环境和条件。此外,为了激发学生的创业欲望,让学生了解创业教育的教学方案,向每位学生印发《创业教育指南》,指南的内容应包括:创业教育的目的和措施、创业教育课程安排、创业教育途径和方法、创业教育指导小组的联系方式等。 二是将创业教育渗透到财务与会计专业课程和相关课程中,对原有的教学计划进行必要的整合和优化,使各课程之间相互配合,形成创业教育的各有机组成部分。使学生不仅懂得资金使用的规划、预测、控制、考核、评价等,而且学会规避风险的方法,市场分析的方法,经营管理的能力等,并能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二)教学方式应体现创业教育特色 先进的教学方式是创业教育的重要环节。一是运用模拟企业等新型教学方法,通过设置ERP实验课程,加强ERP实操,让学生分组练习,分别循环扮演企业中的不同角色,以增强学生对不同岗位职责的认识和掌握,加强学生职业经验的训练;二是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开展演示教学和案例教学,将叙述讲解性与互动练习性结合起来,发挥互补效应和立体效应;利用电视录像及其他媒体,播放一些企业家报告会实况,实现身临其境的效果,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调动他们的潜能。 (三)整合第二、三课堂,培养学生的创 业能力 第二、三课堂的活动是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有效载体。通过邀请一些中小企业创办成功人士现身说法,以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通过开展一些模拟创业活动,如跳蚤市场与财会实务大赛、科技创业计划大赛等,激发财会学子的创业热情,同时使学生积累制定创业计划书的经验。通过指导学生开展其他各类活动,培养学生积极的处事态度、正确的行为方式、严谨的工作作风、坚定的自信心、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策划能力、组织能力、指挥能力、协调控制能力以及管理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坚韧性、克制性、适应性、合作性、紧密性等心理品质。此外,要加强信息化建设,成立创业教育网络服务中心,建立财务与会计专业大学生创业网,为学生创业提供交流心得和资源共享的平台。 (四)注重创业实践,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全社会创业资源 建立社会实践基地是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创业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可全面提高学生的自主创业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和职业道德观念,可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同时,还应积极与社会建立广泛的外部联系网络,形成一个高校、社区、企业良性互动式发展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有效地开发和整合社会各种创业资源。因此,高校应主动与会计师事务所合作,让学生参与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会计咨询和服务等工作,训练他们的职业经验。与风险投资机构、创业培训机构等合作,共享信息与资源;成立创业者校友联合会,设立专门的创业风险基金,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延伸社会服务职能,成立立足于为社会服务、为学生提供实践的管理咨询机构,密切与政府和企业的联系,开展财务管理、可行性分析、项目策划、市场调查等方面的咨询和策划服务,不断积累、丰富创业教育的案例。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关键所在。因而必须采取一切可行的办法造就一支具有崇高的职业理想、积极的探索精神、开阔的人生视野、扎实的创业教育能力的师资队伍。一是要鼓励教师开展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为教师提供参加国际国内创新创业领域的学术交流和研究的条件;二是选派有潜质的教师直接参与创业实践,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师创业教育水平;三是可以聘请一些有学术背景的企业家、成功的创业者到创业基地任兼职教师,或作为创业教育的客座教授,从事创业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四是要建立宽松和谐的教育管理环境,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与教师“对话”,形成互动、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接受创业教育过程中不致于处于被动的状态,不易于形成自卑的性格和唯唯诺诺的处世态度,以利于学生今后的创业。 大学生创业论文: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之研究 摘 要 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高校发展问题,加强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培养学生科技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扩大就业,通过创业、就业成功,提高学校信誉,达到扩大招生,促使学校形成良性循环发展,推动学校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 创业就业 创业教育理论研究 当今世界,是知识经济爆炸时代,人类社会正迎来生产力的又一次深刻变革。只有抓住知识经济兴起和发展的历史机遇,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成功地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地位。在这样新的历史机遇面前,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更加庄严的历史使命。 毕业生就业问题,既是对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挑战,也是促进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历史机遇。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把挑战转变为机遇,转变为变革和创新的动力。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暴露出高等教育的质量、结构和体制机制甚至组织机构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在的要求。高等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从培养质量和培养模式上看,过去主要强调学科标准、教师主导、静态评估,对实际能力重视不够,使学生难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从学科结构上看,专业划分、招生结构和教学组织长期沿用计划经济的办法,缺乏适应性和弹性;从学校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上看,学校重培养轻就业,重管理轻服务,学校管理机构行政化。从高等教育总体上看,学校缺乏明确的定位,培养目标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多层次的需求。只有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创新,推动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模式的根本性变革,才能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起一个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多学科结合,加强高校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培养学生科技意识和创业能力,通过学生创业成功,提高学校声誉,为学校发展形成良性发展循环。 1 以就业为导向,转变高等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 对于一个学校,最重要的是什么?当然是学生。学校的声誉归根结底来自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实力及就业、创业后做出的成绩。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人才,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随着时代的前进,高等学校的职能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从原来纯粹的教学开始走向育人为本,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协调发展,然而,其根本任务仍然是培养人才。而人才的价值,必须在现代化建设中体现出来,如果培养出来的都是就不了业的人,那高等学校就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高等学校也是没有发展前途的。 高等学校必须树立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新的人才观。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但不是毕业了就是人才,要成为人才,就要能就业、创业,并且有能力创造出较多的社会财富。 高等学校要树立新的发展观,把满足社会需求作为发展的动力。满足社会需求包括科研创新、科技成果产业化,但最基本的还是通过人才培养促进就业和提高就业水平。必须看到,今后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力量,不是政府,也不是主观愿望,而是社会需求。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有竞争力,学校的社会声誉就好,生源就更好,各方面的投资就更多,学校的发展就更快。 2 以适应就业工作需要为前提,加强毕业、就业教育 如果说“无业可就”反映的是就业制度、政策与教育教学方面的深层次问题,那么,“有业不就”反映的就是毕业生的职业观念方面的深层次问题。要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高度,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转变择业观念,对学生加强毕业、就业、创业教育。 加强就业教育,就是在学生毕业这个关键环节,进一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身和社会需求的关系,确立正确的人生信念,主动将自己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将个人建功立业的志向与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实现为人民服务的理想联系起来,自觉地主动地到基层去、到艰苦的地方和行业去就业、创业,把个人的聪明才智融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奋斗的洪流之中。就是要帮助毕业生确立与市场经济体制、与大众化高等教育相适应的职业观、择业观。 开展毕业教育,就是要通过加强毕业生思想教育,使他们的思想和境界得到进一步升华,进一步坚定服务于祖国、奉献于人民的意识和责任感。要认真抓好和严格实施毕业教育的每一个程序,妥善安排毕业生完成实践、答辩、鉴定等工作,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3 以就业为导向,坚决调整高等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十几年来,在调整高校培养结构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学科专业结构同过去相比,培养层次更加丰富完善,大批适应经济和科技发展需求的专业发展起来了,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一批急需人才。高等学校要适应毕业生就业市场的需求,科学定位,进一步加大调整、改革的力度。以就业为导向,深入思考和推进专业设置、学科结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以社会需要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4 以创业为导向,多学科结合,加强创业理论研究,促进高校发展 “创业教育”正式作为一个教育理念提出来,无论是实践活动还是理论研究,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随着20余年来的总结性和研究性的文章、专著不断问世,创业教育可以说是已经历史地、必然地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并日益显现出成为独立学科的趋势。创业教育理论框架的初步构建,为日后创业教育理论的进一步科学化、系统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对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也要采用多学科研究的方法,是创业研究的必然选择。其一,科学研究的综合化和集成化已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无论是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都已逐步走出精细化和专门化的老路,日益成为“复杂科学”。其二,“创业教育”本身就是一门横向学科或交叉学科。“创业”是一种极为复杂的活动,创业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和科学的智能结构,如果说,在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农业经济时代,以劳动密集型为特征的创业尚能成功的话,在以信息资源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占主导地位的是知识密集型创业。作为培养创业型人才的创业教育因此而不能由某一学科来独立承担,多学科的参与已是历史的必然。其三,高等学校的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应该与高等教育的研究同步。既然多学科研究方法已走进高等教育,并给高等教育研究勃勃生机,那么,多学科研究就应该是高校创业教育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 围绕创业教育的内容,主要应该吸纳和融合哲学、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文化学、人才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的观点,通过借鉴和移植,形成血肉丰满的创业教育学和创业教育学科群。“创业”对创业者综合素质的要求很高,不仅要具备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而且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优秀的道德品质、牢固的法制观念和丰富的法律知识,而现时高校的创业教育对受教育者在这些方面的教育显然是不够的。如果将现实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非正常的创业“成功”现象当作普遍和永恒,那将是十分危险的!通过创业教育研究,特别是科技创业的研究,实际上就是对科学技术如何转化成生产力,科技如何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变革的研究。通过创业教育研究,使学生在校学习的科技知识,通过毕业创业找到科技与生产的结合点。因此,在创业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哲学、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法学方面的教育极为重要。同时,创业成功离不开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对创业过程与创业环境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因此,用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社会学、人才学等学科的观点来研究高校的创业教育也是至关重要的。在不长的时间内,在用多学科研究方法构建较为成熟的高校《创业学》的同时,还创建诸如《创业哲学》、《创业经济学》、《创业人才学》等一批交叉学科群,为高校更好地开展创业教育提供全方位的强有力的理论支持。这样创业教育必将成为高等教育百花园中光彩夺目的一朵奇葩,高校就会培养出大批的优秀创业人才。毕业生创业成功将大大提高学校在社会上的声誉,为学校发展形成良性循环,推动学校的持续发展。
大学本科论文:浅谈美国研究型大学高峰体验课程对我国大学本科实践课程的启示 [论文关键词] 高峰体验 高峰体验课程 实践课程 [论文摘 要] 高峰体验课程是为即将毕业的本科生开设的一种能够总结、评估和整合其大学经验的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综合、拓展、批判和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同时增强动手实践能力和培养自我成就感。美国高校高峰体验课程的成功经验为我国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宝贵借鉴。 高峰体验理论是马斯洛在研究“自我实现的人”的过程中提出来的。他指出,高峰体验是人的一种情绪体验,这种体验可能是瞬间产生的压倒一切的敬畏情绪,也可能是转瞬即逝的幸福感,甚或是欣喜若狂、如醉如痴的感觉[1]。这种感觉能使人与世界融为一体,达到道家所说的“天人合一”的境界。另外,在高峰体验的过程中,个体常常能感到自己可以理解世界的本质与奥秘,从而增强个体的自信心与能力。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掀起了全面教育改革运动,这使得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当时,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中存在着诸多问题,特别是在本科毕业的最后阶段,没有一种课程能使他们对以往知识加以综合利用,大多数学生毕业后不懂得在实践中运用自己以往所学的知识,因此学校、社会都呼吁要改善研究型大学的课程安排,增强教学的探索性、创造性和实践性,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同时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2]。这要求学校为本科生营造一种高峰体验经历,即在本科生最后一个学期或最后几个学期,使他们集中在一个专业课题上,综合以往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课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沟通能力。 当前,我国大学教育也存在重理论轻实践,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等现象,而这一时期的大学生从心理特征上讲,对自我角色、自我能力的认同感十分强烈。因而个体在经历高峰体验时,会表现出对自我力量的高度肯定,所以有必要引入高峰体验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信心。 一、高峰体验课程的内涵 在高等教育领域中,高峰体验课程也被称为高级研讨会。杜瑞尔(r. j. durel)将其定义为“在一系列课程的最后阶段开设的登峰造极的课程或者体验,具体目标是把相对零散的知识整合为一个整体。作为一种结束学业的课程,它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成功的体验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3]威基纳(t. c. wagenaar)认为,高峰体验是“一种极点体验,通过学习这种课程,学生可以综合、拓展、批判和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4]。克伦吉尔顿(j. r. crunkilton)等人则将其定义为“有计划的学习体验,要求学生合成先前学习的内容,并把新知识与既有知识整合,以解决模拟的或者真实的问题”。[5]根据以上几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高峰体验课程是在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阶段的最后一个学期或几个学期开设的,主要是指集中在一个专业项目上,充分利用前几年的学习,来达到对整个学科的理解和实践。高峰体验课程强调的是学生的以往经验和学习过程,而不仅仅是课程内容。该种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应用既有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表达问题能力;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还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合作能力和与人沟通的技巧。在某种意义上,高峰体验课程是所有本科生课程中最重要的部分。 二、高峰体验课程指南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高峰体验课程应遵照以下指南。 第一,高峰体验课程应该建立自己的核心课程。该课程要求学生在能够运用自己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在其他课程中获得知识。 第二,高峰体验课程特征是综合的、广泛关注的、多学科的以及跨文化的。 第三,该课程内容侧重于伦理的和实质性的问题,比如一些对整个世界和人类都产生影响的事件。 第四,高峰体验课程主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它提倡学生运用超越传统的方法和观点学习知识,在高峰体验课程中,教师通常会采用严格的方法和手段来审查学生的学习。 第五,该课程包括一个严格的写作部分,这一部分要求尽可能是一个整体事件,包括整个事件的所有因素。 第六,高峰体验课程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开展创新教学的独特机会,该课程鼓励跨学科教学和团队教学。[6] 三、高峰体验课程的实际应用 目前,美国研究性大学普遍开设高峰体验课程,教学方法也呈现多种形式,主要包括讲授、个案研究、实践锻炼、团队项目研究、书面交流、口头交流、班级讨论与汇报、个人研究项目和口头汇报。其中,团队项目研究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活动方式,其实施过程充分体现了大学本科阶段研究性学习的体验性特征,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和提供合理的外在刺激因素,并适时给予激励和指导,以促进学生产生一定的相关体验,从而增强个体的自信心和能力。 下面以一门跨学科的高峰体验课程为例。该课程主要为建筑专业的学生开设,同时也允许房地产专业的学生进行选修,课程名称为“地点开发”。在教学中,该课程鼓励学生培养自学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该课程是在项目实践中完成的,由建筑专业的学生通过在做中学,来了解房地产开发的各个过程,如市场调查、选址和选址分析、项目可行性分析、地点设计、房屋设计、评估、调度、融资,以及工程竣工等一系列知识。作为一门房地产专业的选修课,这门课程涉及到房地产开发和商业开发等知识领域。由于一个班通常有12~20个学生,所以建筑专业和房地产专业的学生可以在同一时间和地点上课,每周2个课时,每课时2个小时,每门课程3个学分。在课程教学中,讲座和实验几乎各占一半内容,并且都由同一个教师任教,教学方式包括开设讲座、邀请嘉宾、投放视频、安排任务、学生展示和实地考察等。 以下是具体的工程实例介绍。2006年春季,指导教师选定一处位于威利斯顿路盖恩斯维尔西南地段的房产,其大小为95英亩,土地的价格为190万美元。此房产是一个家庭住宅,由于面积较大,教师决定将它分成六个平均领域,由六个学生团队模拟六个开发公司。在这之前,学生被要求通过荣格性格测试以了解他们的性格类型。根据该测试结果、学生的成绩等背景信息,指导教师把他们分成六个团队。小组成立后,由各个学生团队自己决定每个人在其所属团队的角色和责任。每个小组成员负责土地开发的不同方面,如领导小组、项目经理、财务经理、销售代表等。每个小组都要模拟一个开发公司,每家公司负责开发约15.8 英亩房产。通过分成六个部分,并由每一团队负责一块较小的土地,这略微降低了学生的工作量。而指导教师需要协调各个学生团队在开发过程中的所有活动,特别是涉及到地点分析和设计房屋等项目。学生被要求使用可持续发展原则设计施工项目,最终“产品”是设计整合所有这六个项目,并写出书面报告。[7] 此次高峰体验课程完成后,教师以下列标准评价学生:课堂参与(出席、测验、短文)占10%,中间有两个小测验各占10%,期末考试占10%,项目任务完成情况占60%。 这种基于团队项目的实践课程,鼓励学生走出课堂,面向社会,面向生活,所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对学生日后走向实际的工作岗位有重要的意义。其评价标准的多样性,使高峰体验学习不是仅仅关注学习的结果,而是更加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力表现,所以能给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真正展示自己的才能。 四、高峰体验课程对我国大学实践课的启示 马斯洛认为,人在经历高峰体验时能够最好地发挥和运用自己的智能和创造力。当个体经历高峰体验时,会有一种强烈的成就感和自我满足感。我国现在的大学本科教育,更多侧重学科知识的讲解和传授,对学生主体情感缺乏足够关注。另外,教学方法也局限于教师讲授,学生只是被动接受,参与度并不高,主观体验更是少之又少,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比较差,这也因此出现学生的弃学厌学现象。 上述美国研究型大学高峰体验课程经验告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使学生能够像一名数学家那样思考数学,像一名历史学家那样思考历史。换言之,要体现出学生的知识获得过程,要注重揭示这一过程,而不是只看其结果。下面通过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来揭示美国研究型大学高峰体验课程对我国大学实践课的启示。 1. 明确大学本科实践课的教学目标,选好教育教学的主题 明确教育目标是开发人的智力、培养人才的推动力。明确教育目标也是提高教学效果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选好教育教学主题就是在即将开展实践教育的同时也要选取能让学生“心动”的主题,最好能使之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在没有开始体验之前就已蠢蠢欲动,增强学生的主动性,这样才会使实践课更加丰富多彩。 2. 注重教育教学过程,增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 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探索新知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得以提高的过程。在大学本科的实践课当中,要注重教育教学的过程。当遇到新的问题时,教师不能熟视无睹,而是要以学生为主体,耐心细致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进一步增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3. 优化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巴班斯基把教学方法分成三大类,分别是组织和自我组织教学活动、激发和形成学习动机的方法、检查和自我检查的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应与教学目标相适应。教学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教师可以采取任意一种教学方法去达到教学目标。在开展大学本科的实践课中,教师的教学方法要有策略化和灵活化特征,使学生产生体验高峰课程的学习热情,关注学生主体的情感体验。 知识的获得过程不可能只由一种单纯的学生的接受性学习来完成,还需要学生的亲自实践,需要学生亲自体验科学真理的认识过程,只有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才能更好地获得知识和创新知识,而且只有通过实践内化了的知识,才能培养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批判能力、创新能力,激发他们的自我成就感。我国近几年一直在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方法,结果收效甚微,美国研究型大学的高峰体验课程为我们开展相关实践课提供了借鉴。 大学本科论文:大学本科教育中的教师课堂角色转换与案例教学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迁移更加频繁,联系更加紧密。这就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高校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有比较系统、全面的专业知识,更要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要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与这种要求相适应,我国1998年8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提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1999年 6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正式在国家政策层面上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指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这对于培养和造就我国 21世纪的一代新人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为此,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2006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法》首次确立了素质教育的法律地位。2010年7月的《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和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仍然提出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高等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而不是单纯传授某种具体的知识或技能。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则是最重要的两种基本素质。与此相适应,高校教师的课堂角色也需要转换。 一、高校素质教育的内涵 人的素质是个体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的要素、结构及其质量水平。人的个体素质可以分为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素质教育是作为与应试教育的一个对立面而提出来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应试教育的弊端越来越突出,中国学者开始提出素质教育这一概念。 自1999年国家在政策层面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后,关于在高等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文献层出不穷。这些文献分别从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当代大学生整体素质、道德现状和心理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爱因斯坦在美国高等教育三百周年纪念会上发表的演讲中指出,学校的目标应是培养能够独立思考、独立行为、又视对社会的贡献为其人生第一要义的个人。在高等教育中,被放在首要位置的永远应该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获取特定的知识。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本原理,并学会了如何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将肯定会找到属于他的道路。除此之外,与那些接受的训练主要只包括获取详细知识的人相比,他更加能够使自己适应进步和变化。显然,爱因斯坦所强调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力的培养与素质教育所提倡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致的。 素质教育的理念与现代教育的理念相一致。与传统教育相反,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教育与生活重新结合,注重教育的生活化和生活的教育化,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注重从经验中学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不单单以教师、教材和课堂为中心。这就需要教师转变课堂角色,从传统教育模式的以教师、教材和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二、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的课堂角色的特点以及问题 目前,在我国高校经济、管理专业中,传统教学方法仍然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传统教学方法主要存在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以课堂为中心,与现实社会相脱节,封闭程度较强;其次,以教材为中心,与知识的更新及应用联系较松;第三,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课堂讲授过多,学生自主支配时间太少,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不够,不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第四,以考试引导教学,考评方法上采用闭卷考试的较多,考试形式单一。 教学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教是手段,学才是目的。在现代教育体系中,教师在教学中起的是引导作用,充当的是“导演”的角色,而学生则是教学中的主体,充当的是“主演”的角色。但是,在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师在课堂上则同时承担了“导演”和“主演”的角色,而学生仅充当了“观众”的角色。这直接影响到学生素质的培养,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它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一种独立摄取新知识,进行自我更新,自我充实的能力。在信息时代,较强的自学能力可以增强学生个体生存能力和社会适应性。在这个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我们再也不能刻苦地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了,而需要终身学习如何去建立一个不断推进的知识体系——‘学会生存’。” 第二,它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培养目标的核心,创新精神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方法的开放度。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大胆地探索问题,发表己见,学生的创造潜能便会极大地迸发出来。传统的教学方法具有很大的封闭性,教师的教学权威的角色向学生讲授现成的结论,学生缺少创新的激情和冲动,在新问题面前要么囿于成说、墨守成规,要么束手无策、一筹莫展。 最后,它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等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教师课堂角色转换与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case method)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的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是由美国哈佛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朗代尔(c.c. langdell)于1870年首创,后经哈佛企业管理研究所所长郑汉姆(w.b.doham)推广,并从美国迅速传播到世界许多地方,普遍应用于大学本科生的教育。案例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被认为是代表现代教育方向的一种成功教育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具有如下特点: 首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一般来讲,对具体案例的分析是开放的,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需要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创造,并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发表见解。在此过程中,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加深了学生对于本课程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而且还提高了他们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其次,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现代的管理者都知道知识不等于能力,知识应该转化为能力。管理的本身是重实践重效益的,学生一味通过学习书本的死知识而忽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将对自身发展带来巨大的障碍。 最后,重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是整个教学的组织者和主导者,掌握着教学进程,引导学员思考、组织讨论,进行总结和归纳。学生拿到案例后,先要进行思考,然后查阅各种他认为必要的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这无形中加深了学生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之后,还要经过认真思考,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不再是单纯的、权威的知识的传授者,不再是封闭的规定性角色,不是被放在严格限制的知识环境( 教学、课程、考试等) 中,不再具有预先规定明确的角色规范和行为要求。相反,在案例教学中,每一位教师都应该重新思考教师的角色定位,结合所授课程重新思考如下问题。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什么样的知识传授方式最有价值?传授知识的终极目的是什么?应该培养学生什么样的知识态度和能力?学生应该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知识结构?什么样的知识最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如何解决知识增长的无限性和个体接受知识有限性的矛盾?等等。 对经管类本科生而言,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应注重案例的真实性,案例描述的应该是客观存在的真实情况。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应培养敏锐的观察力,也要关注新闻时事,以积累案例素材。教师在明确教学任务的基础上,所选的教育案例既要与教学目标相吻合,又是学生易于接受和认同的案例。学生能否接受和认同案例,主要看案例所描述的是否为身边发生和可能发生的事件,所提问题是否为经常遇到和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通过案例的学习能否促进学生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在课堂案例讨论中,作为平等的对话者,学生与教师一样都是真理的发现者与探索者,师生对话意味着教学从知识的传授走向知识的建构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不是预成的,而是在教学过程,即在对话过程中逐渐生成的。此时,教师的课堂角色就由“主演”转换为“导演”,学生就由“观众”转化为“主演”。在案例教学模式下,对学生的评价必须改变过去单一的笔试,采用“笔试+口试+实践操作”的形式,全面收集学生的相关信息,不再把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增加平时考察、问题解决、项目学习等评价因素的权重,以过程性评价代替终结性评价。教师由单纯分数的评判者转化为学生专业发展的帮助者,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结论 本文首先探讨了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涵。素质教育的理念与现代教育的理念相一致。与传统教育相反,现代教育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注重从经验中学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不单单以教师、教材和课堂为中心。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课堂角色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然后分析了教师课堂角色转换与案例教学之间的一致性。我们认为,为了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更好地培养大学本科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需要转换课堂角色,普及案例教学。 大学本科论文:职业兴趣探索卡(大学本科版)的编制和应用研究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不断深入,大学生入学选专业、毕业求职中,越来越多的注重兴趣爱好,高校在学生的教育管理中融入了更多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用人单位在选录人员的时候将人职匹配作为一项很重要的指标。那么,对于职业兴趣的测验无疑显得越来越重要。职业兴趣探索卡是进行职业兴趣测评的一个有效工具,它介于正式测评和非正式测评之间,通过一组卡片探索受测者的职业兴趣。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产生了职业熟悉度最高的200个职业;通过访谈、组织专家讨论等方式确定最终的60个职业;通过个体施测、团体施测、统计分析,最终形成包含3张标示卡、7张说明卡、60张职业卡和5张空白卡的职业兴趣探索卡(大学本科版)。 关键词: 职业兴趣探索卡;大学本科;编制;应用 0 引言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于学生而言,能帮助他们澄清自己的性格、兴趣、能力、价值观,能增强他们对职业世界的认知,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从而过幸福、快乐、充实的生活。对于学校而言,便于学校进行分群体、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学生有目标、有序的生活、学习,便于学校的管理;学生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并且一直走在通往梦想的路上,更容易激发他们的热情,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对于社会而言,可以做到人职匹配,招聘到热爱应聘岗位,并且具有职业需要的能力的人才,从而最大可能的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 职业生涯规划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因此职业生涯咨询的流程和依据的部分理论与心理咨询相仿,不同的是,生涯咨询有一些更加具体的理论和更加有针对性的测评工具。职业兴趣作为职业生涯规划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它的有效性、准确性也无疑显得越来越重要。 职业兴趣探索卡是进行职业兴趣测评的一个很有效的工具,它介于正式测评和非正式测评之间,通过一组卡片探索受测者的职业兴趣。职业兴趣探索卡编制流程及技术是一种得到理论说明和实践检验的相对成熟的生涯探索技术;但目前大陆已有的各类探索卡都存在各类缺陷,需要进一步完善。本卡是基于探索卡技术来设计的,主要的技术突破是职业方面的本土化,相对于目前大陆已有的卡片,突破在于详细的指导流程和职业数量的相对均衡。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产生了职业熟悉度最高的200个职业;通过访谈、组织专家讨论等方式确定最终的60个职业;通过个体施测、团体施测、统计分析,最终形成包含3张标示卡、7张说明卡、60张职业卡和5张空白卡的职业兴趣探索卡(大学本科版)。 1 职业熟悉度调研 1.1 职业名称的收集整理 收集现有的职业名称,资料来源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霍兰德职业测评量表、麦可思研究院每年的就业蓝皮书、北京北森测评技术有限公司职业兴趣分类卡、金树人编制的职业兴趣组合卡(高中职以上版)、jobsoso网站、北森careersky高中版、国外相关资料中的职业名称等。 1.2 筛选大学本科生熟悉度高的职业名 称 职业兴趣探索卡的职业名称以自编的《大学本科学生职业熟悉度问卷》进行职业的初步筛选。《大学本科学生职业熟悉度问卷》共518个题项,选取全国东、西、南、北、中部各1-3所高校为样本。选取的学校分别为兰州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14所高校。共发放问卷1625份,回收1532份,有效问卷1532份。根据各职业的被勾选次数由多到少排序,产生职业熟悉度最高的200个职业。 2 霍兰德代码编制 2.1 根据sds中各种职业相对应的霍兰德代码和这些职业的职业描述编制初步的霍兰德代码 根据sds中各种职业相对应的霍兰德代码,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jobsoso网站、百度百科、智联招聘等资料中对于同一职业的职业描述,邀请10位职业生涯方面的专业老师依据霍兰德类型理论中各类型的特征,编制初步的霍兰德代码,对于结果一致的予以确认,对于评判结果不一致的,则集中进行第二次确认,直到大家都一致认可某个代码为止。 2.2 确定职业题项 根据霍兰德代码的首码对200个职业进行分类,即r、i、a、s、e、c六类。根据熟悉度排列顺序,去除a类别过大,不容易定义霍兰德代码或者代码制定过程中专家有较大意见分歧的职业b编制出的霍兰德代码跟霍兰德量表中所列职业代码差异比较大的职业c由于部分样本过于集中,导致职业名称代表性不足的职业,从各类中分别选出10个职业,共60个职业,作为职业兴趣探索卡的职业题项。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百度百科、jobsoso中的职业描述,做出职业卡的职业描述。 3 职业兴趣探索卡(大学本科版)的试测 印制职业兴趣探索卡(大学本科版)(含卡片和指导手册),在兰州大学选取4名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和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19名本科生进行了试测。测试结束后,施测者与23名受测者进行了座谈,征求他们对探索卡的意见。最后形成了正式的职业兴趣探索卡,共3张标示卡、7张说明卡、60张职业卡和5张空白卡,并制定相应的职业兴趣探索卡工作簿。 4 职业兴趣探索卡(大学本科版)的信效度①检验 4.1 信度 研究者以间隔两周的重测信度来评估本测验在各项指标上的稳定性,包括霍兰德代码的稳定性、本测验前后测分类反应的改变显著性检验、分类反应的相关、等级相关一致性百分比,共计四种指标。信度指标的计算及结果如下: 4.1.1 本测验霍兰德代码的稳定性 为了解由本测验产生的霍兰德代码的稳定性,采用重测信度的概念,以积差相关呈现间隔两周的前后测霍兰德代码的相关。原始资料用spss 13.0 for windows 进行处理,用到的数据是每一个受测者在职业展望表中计算出的每一个霍兰德代码的数值,通过分析23个被试第一次测试和间隔两周之后测试的霍兰德代码的数值,来确定其稳定性。 本研究计算出来的霍兰德代码,其前后测结果的pearson相关如表1所示,各个兴趣类型的相关介于0.692至0.898之间(p 0.01),显示霍兰德代码在该项指标(各个兴趣类型)的测量上是稳定的。 4.1.2 本测验前后测分类改变的显著性检验 在本测验前后测的分类上,采用卡方(x^2)检验中的包卡尔对称性检验(bowker’s test of symmetry),检验间隔两周之后,受试者对每一张职业卡的前后测分类反应改变的显著性。原始资料以spss 13.0 for windows处理,结果见表2。六十张职业卡中除了第四、七、十与十四张职业卡前后测的分类改变情形达p 0.05显著水准,及第二张职业卡的包卡尔对称性检验毫无计算之外,其余的职业卡在前后两次分类反应中并无明显的差异。今后在修订过程中寻求这五张卡的替代卡或跟受测者沟通后,改进对这些卡的职业描述,使之更加清晰。 4.1.3 本测验前后测分类反应的相关 为了解受试者对每一张职业卡在时间向度上的分类稳定性,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来观察本测验前后测分类反应的关系,原始资料以spss 13.0 for windows进行处理。结果(见表2)显示六十张职业卡的前后测分类反应有正相关,且除了第一张卡片前后测的相关性不显著之外,第七和二十七张职业卡达p 0.05的显著水准,其余均达p 0.01的显著水准,相关系数的分布范围从0.323到1.000。也就是说,受测者前测将职业卡分到“喜欢”、“不知道”、“不喜欢”之中一类时,在后测有维持相同分类的倾向,在前测所喜欢的职业卡,后测时也仍是喜欢的,不知道与不喜欢的卡片也是如此。 4.1.4 本测验前后测分类反应一致性百分比 以本测验前后两次分类的一致性百分比,来呈现受测者在每一张职业卡的分类上间隔两周之后测维持与前测相同分类的百分比;具体来说,是指每一张职业卡,将前后测分类一致的人数加总,再除以总人数。 受测者在前测中将某一张职业卡分类到喜欢、不知道或不喜欢,于后测时仍维持相同分类的人数百分比如表2所示,其分类一致性百分比介于59.22%至85.44%之间。 4.2 效度 研究者采用内容效度与建构效度来验证本测验的效度,前者已于编制过程中详加说明,在此不赘述;后者包括三部分,一是本测验霍兰德代码首码因素结构的确认,二是与《自我指导探索(self-directed search,sds)》(1969 )霍兰德代码的相关,三是通过个体施测,以检验受试者“喜欢与不喜欢的理由”在建构上的相对性。效度指标的计算及结果报告如下: 4.2.1 本测验霍兰德代码首码因素结构的确认 本测验有六十张职业卡,分属于六种霍兰德类型,每一类型有十张职业卡,他们的相关系数如表3和表4所示,结果发现本职业兴趣探索卡的因素结构大致符合霍兰德理论假设。即相邻兴趣类型的相似性最大,相隔的相似性次之,相对兴趣类型的差异性最大,六个类型的结果基本符合正六边形。但是也存在个别例外情况,原因可能是在职业名称筛选时没有考虑就业量的问题,导致一些学生在不可能就业的职业分类时存在随机性;被试样本量太小,也可能是导致数据出现跟理论不符的原因;国内外文献显示霍兰德类型理论在非白种人中,虽然资料仍然支持riasec的顺序,但类型与类型之间的相关却偏离霍兰德原来的理论假设,本研究中也发现类似的问题,因此,本研究今后将替换部分职业,使所有职业尽可能符合霍兰德的模型假设。 对于60个职业的霍兰德代码计算,可以看出每一个霍兰德兴趣类型的分值比较接近,职业分类均衡(见表6)。 4.2.2本测验霍兰德代码与《自我指导探索(self-directed search,sds)》(1969 )霍兰德代码的相关 由霍兰德所编制的自我指导探索量表(self-directed search,sds)》(1969 )是依据他本人提出的职业兴趣类型理论,在他编制的职业偏好量表(vocational preference inventory, vpi)基础上编制而成的。 由本测验所产生的霍兰德代码与sds所测量的霍兰德代码,其相关系数矩阵如表5所示。 本测验所测量的霍兰德代码与sds测量的霍兰德代码具有良好的聚敛效度。从表5中可以看出,对角线相关系数大致为同一列或同一行的最高者,但是也有很多例外情况,原因可能是sds测验中测量的是兴趣和能力两项内容,而本研究所使用的探索卡只是对于兴趣的研究,因此会造成结果的偏差。整体而言,本测验霍兰德代码与相对应的sds霍兰德代码均有比较高的正相关。因此,本测验在测量受试者的职业兴趣时,具有良好的建构效度。 4.2.3 喜欢与不喜欢理由的建构相对性 根据个体测验中本测验工作簿的记录,计算23名受测者喜欢与不喜欢理由前测和后测的百分比的平均值分别为47.35%、49.59%,表示有近一半的“喜欢的理由”与“不喜欢的理由”在概念上是相对的(见表6)。有个别喜欢与不喜欢理由相对的百分比达到13.33%、16.67%,显示喜欢与不喜欢的理由建构具有程度不一的相对性,并不完全符合kelly个人建构理论中建构相对性的假设,且显示出极大的个别差异。 整体而言,以上的信、效度资料显示,本测验是一个稳定与有效的评量工具。 5 存在的问题 5.1 样本选取仍有不足 由于本研究工作量巨大,职业熟悉度调研的样本尽管已经选取了有代表性的1600个大学本科生,试测环节针对4名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和19名大学本科学生进行了三次测试,分别为前测、两周后测试和霍兰德自我指导探索(self-directed search,sds)测试,但是仍然有样本数量,或者样本代表性不足的缺陷,比如本次试测中对于年级、性别、专业、学科门类要求的并不十分精细,因此势必会对最终的结果造成影响。 5.2 职业熟悉度调研问卷仍需不断完善 5.2.1 职业数量多,研究难度大 1999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以下简称《大典》)正式颁布并施行。2004年8月起,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建立了新职业信息制度,对职业分类与职业标准开发实行动态管理,并通过信息制度,系统介绍新职业名称、定义、主要工 内容以及从业人员状况等情况。同时,定期组织专家对《大典》进行增补修订,并及时颁布《大典》增补本。《大典(2005增补本)》收录了77个新职业;《大典(2006增补本)》收录了82个新职业。《大典(2007增补本)》,是在保持《大典》基本结构和分类原则不变的情况下,收录了2007年的31个新职业,主要是现代服务业、制造业等领域的新职业。② 2007年至今没有再相应的增补本,加之中国就业市场规模大、变动速度快、新职业多,对这些职业的研究难度大,因此在设计职业熟悉度问卷时,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职业的类别划分(大类、中类、小类)、职业描述等。 5.2.2 选择熟悉度最高的职业,较少考虑就业量的影响因素 职业兴趣探索卡不是要帮助学生从卡片中所列的职业中找出自己将来要从事的职业,而是找到喜欢的职业的共同特征,在未来求职的时候,更多的关注有这些特征的职业,能更容易获得幸福感和职业成就感。 本研究编制的职业兴趣探索卡的施测对象是大学本科生,他们没有工作经验,对就业市场缺乏了解,对他们来说,熟悉的更容易做选择,所以选择熟悉度最高的职业入选职业卡。 目前国内统计大学生的就业情况,有初次就业情况,年底就业情况,还有人口普查中对于行业、产业分布的统计,这些数据庞杂,没有一个标准的、确定的就业量的排行。研究者经过各方寻找资料,取得的只有麦可思研究院2009年《大学生就业蓝皮书》中2008届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量最大的前100个职业,本研究需要至少200个职业。 本次研究中涉及到很多信效度检验的指标,结果表明一些数据并不能完全支撑理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在职业熟悉度问卷的职业名称筛选时只考虑了熟悉度,较少考虑就业量,导致像园艺师、油漆工、厨师、电工等大学生不太可能就业的职业在前后测分类时,出现显著差异,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即使就业量不好研究,也需要在熟悉度问卷中考虑到就业量的影响因素。 5.2.3 熟悉度问卷题量太大 本次熟悉度问卷中的职业数量是518,这对于每一个调查对象来说,都是一项巨大的工作,为了保证调研的质量,今后可以考虑将问卷拆分成5组或者6组,每组100个左右的职业,这样可以保证每一组职业在学生选择时都能被认真阅读并且勾选。 5.3 编制霍兰德代码没有进行从业人员调研 本研究初期对于霍兰德代码的编制是想通过以下三个渠道:一是sds中每个职业的霍兰德代码,二是根据从业人员调研得出他们认为的霍兰德代码,三是专家根据前两个代码,依据职业描述和霍兰德类型的描述进行最终确定。因为第二块工作,工程量浩大,因此取消了相关工作,代之以找多年从事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老师参与代码制定过程。 对从业人员的调研是了解一个职业最好的途径,可以借助美国o*net(兰州大学研究生院陈建恩老师已经对其进行本土化研究)的成果,但是因为该问卷题量巨大,需要施测人员一对一的进行问卷填写指导,每份问卷的填写时间大约为半小时,耗时耗力,如果选用别的调研方式,可能也会存在问题的代表性以及与最终结果相关性的问题,因此,在本研究中,研究者没有进行这方面的相关研究。 大学本科论文:美国休斯顿大学本科生科研“REU计划”的实践与启示 以美国休斯顿大学计算机系本科生科研“reu计划”为例,介绍了“reu计划”的申请、内容、实践等在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方面的情况,同时得出四点启示,旨在为我国研究型高校在探索提高本科生科研能力方面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reu计划;休斯顿大学;本科生;科研 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一般都承载着三大功能,即教学、科研、服务。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是大学的核心使命。科研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是大学的核心载体。服务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归宿,是大学的核心职能。大学的三大功能彼此联系,互相影响。任何违背或者偏离大学三大功能的办学理念、方针及政策,都可能会导致大学在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发生故障,进而影响大学正确使命的充分履行和实现。然而在实践中,大学三大功能的融合和交汇,并不是一开始就和谐共生的,它经历了复杂的渐变过程。以科研为例,大教育家纽曼曾明确提出科研与教学相分离。“既然大学是传授普遍知识的地方,大学就应为传授知识而设,为学生而设,以教学为其惟一功能。”[1](3)而德国著名教育家洪堡则认为,“科研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方法和基本手段,大学要通过科研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2] 随后,教学和科研谁占主导地位之争愈演愈烈。现如今,大学在功能的发挥上,观点近趋一致。教学和科研的最终目的都是培养人才,服务社会。教学、科研和服务,三者合一,凸显了现代大学的主要特征和使命。 而伴随着美国博耶报告的出台,围绕如何提高本科生质量的研究开展的如火如荼。科研,作为提高本科生教育质量的途径之一,自然而然地承担着应有的职责和使命。美国研究型高校在探索如何提高本科生科研能力方面,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可以借鉴的先例和模式,因此,本文尝试以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本科生科研“reu计划”为例,以德克萨斯州休斯顿大学计算机系为平台,来探讨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路径和方法,以期为我国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些实证参考。 一、 reu计划简介 reu计划是research experiences for undergraduates program的缩写,通常译为“本科生研究经验”计划。它是美国国家基金委员会(nsf: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专门设立,用来资助和鼓励本科生积极投身科研活动的一项政策。它采用两种模式来保障本科生从事科研活动。一是reu站点(reu sites)模式,一是reu增补协议(reu supplements)模式。只要对科研感兴趣,并且拥有美国国籍或永久性居留权的在校本科生,不分种族和信仰,都可以向reu站点提出申请。学生在研究期间的一切食宿费用和薪酬均由reu站点提供。一般研究型高校如果要申请成为reu站点,首先它必须提出独立的研究方案。每个方案能结合自身的特长和兴趣,对所研究的领域有一定的影响和作用。然后在截至日期前(注:如果申请进入南极考察的立项,提交截止日期一般是每年六月份的第一周的星期五;其它所有立项的提交截止日期为每年八月份第四周的星期三)提交即可。其次,如果立项审核通过后,便可以得到nsf的拨款,用来资助一定数量的本科生来从事科研活动。[3] 美国的研究型高校如果要想长期成为reu站点的成员,那么,它必须有一个或几个发展重点。这个重点研究领域可以是一个学科或部门,也可以是交叉学科或者多部门合作研究的课题。nsf每年会根据reu站点提出的方案及上年度的立项完成情况来决定拨款的增补。reu计划已经成功地实施了十多年,为激励本科生从事科研活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 休斯顿大学计算机学院 reu计划的实践 休斯顿大学成立于1927年,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注:美国第四大城市),能为本科生提供120个专业和辅修专业的学习和选择机会,拥有139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和54个博士学位授予点,具有40多个研究中心,12个学院。目前在校注册学生总数为37,000人,其中本科生人数为28,056人。[4] 休斯顿大学计算机系隶属于自然科学和数学学院,它于2005年成为了nsf领导下的reu站点会员。目前其校园网上拥有2005年至2010年的reu计划可供参阅。每次承担的reu计划时间期限一般为3年,即2005年的立项应该在2007年完成。以此类推。笔者根据该系近6年的reu计划的相关资料,来 详细解读休斯顿大学本科生科研的实践情况。 (一)reu计划的准备和申请 在申请得到nsf有关于reu计划的支持之后,所在的计算机系会针对项目的相关课题和导师情况,然后制定有关reu计划的要求情况,即post,并在校园网上公布。post里面所包含的信息涉及到reu计划的目的、申请者的要求和待遇情况、项目的领域及导师队伍的情况。然后在校的本科生,一般是二年级及以上,也有刚入校的大一新生,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决定是否递交申请书,参与申请。 以该系2010年有关reu计划的post为例,reu计划实行的目的是“激发优秀的本科生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并达到毕业教育相关的研究水平,同时为其将来从事科学研究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参与研究的本科生必须为正在开展的课题研究作出应有的奉献。”[5] 如果申请者想申请参加与其它计算机和信息科学工程学院reu站点(cise reu sites)合作的科研项目,那么其申请最后截止日期为2010年3月。而申请普通项目的截止日期为2010年4月1日。从3月1日开始,所在系的课题组成员会根据申请的情况进行筛选。申请者会在5月1日之前得到答复,即是否接受、不接受或者待定等回复。如果申请者一旦成功申请参与reu计划,那么他或她必须在接受到邀请函(0ffer)的两周之内做出回复,即是否接受邀请或者拒绝邀请。经筛选并且接受邀请参与reu计划科研的本科生一般会得到四千美元的薪酬。reu计划所在的系、所,将会免费为他们提供食宿和办公电脑等必备设备。除此以外,参与项目的本科生还将接受免费的研究生gre课程的培训。 该计划得到了nsf的资助,课题号为:sci-0453498。同时,课题所在的系、学院、研究生院、院长办公室等为该课题的开展也提供了经费支持。休斯顿大学计算机系为全美在读本科生提供一个平等竞争的参与科研的机会。鼓励女性和不足以代表的少数民族的学生参与申请reu计划课题。[6] (二)参与reu计划的本科生情况简介 2010年12月22日下午3点,休斯顿大学计算系黄寿萱教授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做了题为《美国大学本科生获取研究经验的实践》讲座。[7]期间,他提到,一般情况下,递交申请参加计算机系reu计划的全美本科生,每年大概有几百名左右。但他们系每年只给大约几十名的学生发出邀请,到最后真正确定并从事reu计划科研的学生大概只有10-15名左右,所以,竞争还是十分激烈。如果申请者来自类似于mit顶尖学院的学生,他们会优先考虑其申请。同时还会照顾少数民族和不同肤色的学生,以此保障竞争的公平性。 参与科研的学生,将会得到免费的食宿(注:一般情况下要求住在学校提供的宿舍区,以方便参与研究。如有特殊情况,也允许破例住校外,如妈妈级学生。)并给予一定数量的薪酬。 者根据其校园网上的相关信息,将近6年参与reu计划科研的学生按年份、学校来源和薪酬待遇分类,做了如下归纳,如表1所示。 从表一可以看出,每年参与reu计划的学生总人数最多不超过15人,最少也有10人。每年来自于本校的学生数量不等,多的时候有5人,占该年总人数33.33%;少的时候只有1人,占该年总数的10.00%。从薪酬来看,2005年至2007年期间,是每人3000美元;2008年至2010年期间,是每人4000美元,上涨了1000美元。2011年reu计划宣传的poster资料显示,薪酬从原来的每人4000美元,提高到了每人5000美元。这种变化可能跟物价上涨或者资金支持力度增大有关。同时也反映出,每一个reu计划的起始周期为3年一度。每3年要完成reu计划的结题工作,同时又要做好下一年度的reu计划的申请工作,如此循环往复。但不管怎样,可观的一笔薪酬,足以激励参与reu计划的学生安心从事科研,体验reu计划,积累经验和知识,为将来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 (三)参与reu计划的本科生科研实践情况 一般在学生递交申请参加reu计划之前,所在院系都会提前将相关的科研课题和导师相关信息公布在校园网上。每一个申请者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根据相关课题涉及的研究领域,至多只能选择三个方向,而且,所选择的三个方向要尽可能的与公布课题的研究领域相关或一致。在成功获得offer之后,参与者依据院系公布的科研日程,参与一系列活动,并完成相关的科研任务。笔者以2010年reu计划的科研活动日程为例,来详细了解其实践情况。[8] 第一、时间安排。整个计划从 6月1日至8月6日结束,共计10周。每年该活动开始和结束的具体时间可能有所出入,但总计10周的时间固定不变。而且,校园网上会将历年的相关时间安排情况附上,这为申请者提供了一个极详细地参考资料,为以后是否申请该项研究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整个工作的时间段基本上和平常上课的时间安排大致一致。上午一般是8:30开始,晚上21:00结束。 有些时候中午也有活动安排,遇到国家正式的节假日,也会统一放假休息。总体上来说时间上的安排比较合理,既方便了学生,也照顾了科研的需要。 第二、内容安排。reu计划的内容可以说比较繁杂。参与reu计划的学生,不仅仅要完成科研上的任务,还有许多其它的工作需要参与。从报到的第一天起,负责reu计划项目的学校会安排专门老师像接待新生一样,提供详细周到的服务,包括熟悉环境、提供住宿、确定pgh①办公地点、参观图书馆rm 106r②、和导师见面等基本事宜。期间,学校还会结合科研项目的进展情况,组织多次学术研讨会,并为全体学生提供研究生入学考试辅导,即gre考试,为那些想继续从事研究生学习的同学提供知识上的储备。除此以外,学校还会专门安排时间和机会,让参加reu计划的全体学生在一起进行交流,体验团队协作的重要性。比如,一起外出用餐、实地考察、组织竞赛等。每个具体的内容安排不是割裂的,而是一个整体,互相关联,穿插在整个reu计划的始终。 第三、结业考核。reu计划结束前,每位参与的学员要结合导师的科研立项,递交一篇完整的结题报告,并在全体学员面前进行解读。导师会根据学员课题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决定其任务完成的好坏。 第四、实践案例。参加reu计划的学员在短短的10周时间之内,还将进行多次大赛。比如poster竞赛就是其中之一。赛事的组织很简单,地点一般就是每个人所在的办公室,利用大家中午休息的时间,结合本人所从事的科研内容,在规定的时间内,设计一份poster。几天之后,老师将所有学生的作业放在系办公楼的楼道里进行巡展,由老师统一打分,评出优秀的作品。然后刊登在系或学校相关的杂志或网站上面。poster设计大赛已经成为休斯顿计算机学院reu计划的传统赛事,较好地促进了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合作,也进一步使理论和实际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从上述2010年reu计划的科研活动日程可以看出,本科生参与reu计划的整个时间长度为二个月左右,基本和暑假的时间相当。从活动内容来看,整个reu计划安排得非常科学、合理。既有培养学生动手的,也有传播知识的讲座和学术研讨。既有学生介绍参与科研的课题情况,也有实地考察,求真务实的课外活动。整个reu计划的参与和完成都是在讲座、研讨会、小组讨论等方式中进行的。这有利于大家在一起交流思想,互相探讨,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的精神,进一步促进reu计划的顺利进展。同时,导师和学生之间有充足的时间在一起商讨问题。每次的导师介绍,实际上是师生互动的一种方式,既拉近了老师和学生的距离,同时又促进了课题的开展。为保障参与reu计划的学生能真正参与到科研中,该系还聘请了图书馆等方面的专家,专门讲授如何利用图书馆等工具来开展科研论文的写作。为了开拓学生的视野,聘请计算机领域的专家来介绍最新研究的进展情况。为了培养学生在本科毕业之后能继续进行研究生的学习和深造,该系还主动为学生提前讲授有关于gre方面的备考知识。此外,reu计划在关心学生的生活方面也细致入微。从入学前的熟悉环境,到导师的自我介绍;从每次学术研讨会后的免费用餐,到reu体验计划结束时每人领取可观的薪酬,这些都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 三、 reu计划对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启示 休斯顿大学计算机系reu计划是美国研究型高校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的一个缩影。从中不难发现其reu计划的实施对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具有如下几点启示。 (一)从制度上保障本科生科研计划或项目的顺利开展 从休斯顿大学计算机系reu计划的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制度保障是其成功的首要条件。从nsf设立reu站点开始,到高校成功申请并成为reu站成员,并着手实施reu计划,整个过程都有制度作为保障,即国家层面的意识主导着reu计划的开展。众所周知,自1998年美国博耶报告,即《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以来,如何加强本科生 教育,提升本科生科研能力,便上升为美国的国家意识,形成了制度并加以贯彻。接下来,nsf便设立了许多旨在加强本科生科研能力的计划,reu计划便是其中之一。一些著名的研究型高校如mit,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也纷纷设立了自己的计划,鼓励和资助本科生参与科研。所以,健全的制度是这些科研计划得以成功实施的保障。 (二)从经济上支持本科生从事科学研究 经济上的大力支持也是reu计划的一个显著特点。参与研究的本科生,不但能得到免费的食宿,而且还有数量可观的收入。这无疑为学生安心从事研究提供了物质和精神上的保障。目前,我国研究型高校也纷纷设立了一些旨在提高本科生科研能力的立项,但经费数量有限。而且对经费的支配,需要征得主管导师的同意。这在某种程度上,使本应该属于学生的科研经费,间接成为了导师的课题经费。部分导师擅自侵占或改变此笔经费的用途,学生也只能被动接受。所以,经济上的强力支持和吸引力是reu计划得以延续的动力之源。 (三)从校际互动上拓展本科生的科研视角 从休斯顿大学reu计划本科生来源可以得知,参与科研的本科生大部分都是来自于不同的院校,不同的地区,相近的专业。他们的年龄、性别、种族、信仰、兴趣爱好、专业特长等方面也存在差异。这些来自于不同校园文化熏陶下的本科生聚到一起,不但可以互相了解各自学校相关情况,而且在学习和科研上也能互相促进,取长补短。这种校际互动打破了之前同一所学校固有的僵化,有利于他们在reu计划中,迸发新的学术思想和灵感。目前,我国研究型高校本科生立项都是以本校为单位开展,而没有打破校与校之间存在的壁垒。一方面浪费了部分资源,另一方面也阻碍了科研的交流与开展。所以,校际互动突破了疆域,拓展了视野,是美国提升本科生科研能力的最佳途径之一。 育人理念上培养本科生的科研之道 从2010年休斯顿大学reu计划的活动安排可以得知,以人为本、为学生服务的育人理念至关重要。虽然从事科研的时间只有二个月左右,但reu计划的承担者,主要是项目所在的教师,既要为学生提供生活上的便利,同时又要成为他们科研路上的指明灯。从入学的介绍,到宿舍的安排;从课堂上的研讨,到校外的实地考察,师生之间逐渐建立了一种信任、尊重、包容的良好关系。导师的言传身教,为学生的成长树立了榜样。诚信和学术道德等品质通过这些活动得以传授给学生。所以,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是本科生科研之道形成的重要前提。 四、结束语 目前,我国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途径和方法日益多样。但与美国休斯顿大学计算机系的reu计划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的模式仍存在较大差异。对此,笔者认为,一方面既要鼓励和倡导引进国外先进的办学理念,育人方针,同时也要结合本国国情,合理消化和吸收,并创造出适合本土的、行之有效的提高本科生科研能力的育人模式。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我国研究型高校在探索提高本科生科研能力方面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大学本科论文:大学本科院校教师薪酬绩效管理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量的发展极为显著,大学校院量的快速扩增,引起社会大众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关注,追求高等教育的卓越发展,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政策之一。许多专家学者针对“大学追求卓越”的主题,提出若干建议,而现行公立大学教师待遇制度的缺失即为其中一项。[1]教师绩效评量工资待遇如果没有做到正确、公正、客观,奖励等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与学校的发展。本文对大学本科院校教师工资绩效管理方面进行研究。 关键词:大学院校;教师工资;绩效薪酬;管理研究 0前言 绩效评量与薪酬奖金制度是人力资源管理上激发组织人员潜能的重要工具。研究者从事教育人事工作多年,深感以往的教师待遇制度较偏重公平观念,重视相同职称同一待遇,及与其他行业待遇高低比较,而现在则趋向较偏重效率观念,强调绩效、贡献与待遇相连结。[2]大学校院因尊重学术自由,避免行政干预学术,在学校行政上一向以服务教师为主,相对缺乏经营管理观念。在大学追求卓越与改进教师待遇制度的趋势下,大学校院教师绩效评量已是时势所趋,未来各校必须建立一套绩效评量制度并与薪酬发给相结合。教师绩效薪酬奖金再次成为大学教育行政上的重要议题,其评量的方式、指标及奖金的分配等,均直接影响教师个人的权益及士气,如何建构一套适当且具体可行的教师绩效薪酬实施计划,以激励绩效优异教师,有其迫切性及必要性。 1实施绩效薪酬的理论背景 1.1期望理论 期望理论(expectancytheory),[3]经过多年的发展,成为支持绩效待遇的重要理论。该理论的重点是一个人的行为反应是一种意识的选择,而意识的选择是基于对不同的行为给予比较评价的结果,也就是期望、价值与工具三者的关系。人类各种行为的动机来自对该行为结果的期望,期望愈高,愈愿意从事该行为;当人们相信某些行为会导致某些结果,对这些结果也会产生特定的价值,评价愈高,激励效果愈强;人们还认为该种行为会有其他的附加价值,例如酬劳或奖金等工具性的意义。期望理论应用于绩效待遇时,员工会考虑下列问题:如果我来做,可以达到绩效标准吗?假如我达到绩效标准,会发生什么结果?对于发生的结果,我会有什么感受?基于上述考虑,员工会选择他们认为最佳的方式来达成目标。期望理论的学者认为绩效待遇制度的实施,应注意下列相关原则:[4](1)绩效一定要能够精确评量。(2)所增加的待遇必须是员工认为有价值的。(3)待遇与绩效的关系必须明确界定。(4)必须让员工有改进绩效的机会。 1.2增强理论 增强理论(reinforcementtheory)[5],认为人类行为的增加、保留、消弱或塑造,是依其行为的结果而定。一种行为若受到正增强物的强化,则该行为会增强,若受到负增强物的强化,则该行为会消弱。增强物的安排如依其出现时间的早晚来分,有立即增强与延宕增强二种,其中以立即增强的激励效果较佳;如依出现的次数频率来分,有连续增强与部分增强二种,连续增强会使增强效果愈来愈低,部分增强仅选择部分正确反应给予奖励,激励效果较佳。由于该理论强调任何行为(包含绩效)均由结果来决定,亦即员工的行为会随着行为后果而调整。管理人员可以把待遇当成增强物,员工如果表现优良就给予加薪或奖金,如果表现不良,就予以减薪。报酬与绩效的连结愈直接而紧密,待遇作为增强物就愈有效。增强理论的学者认为绩效待遇制度的实施,应注意下列相关原则:[6](1)绩效一定要能明确界定。(2)功绩薪的实施要视希望达到的绩效而通权达变。(3)功绩薪的额度应由绩效等级决定。(4)绩效待遇的发给应实时,才能发挥激励效果。 1.3公平理论 公平理论(equitytheory),[7]其主张员工所得的报酬须与其投入的比率相等,公平理论以报酬结果和投入的比率来界定公平,当员工的工作成果除以员工本身的投入等于其他员工的工作成果除以其他员工的投入,就是公平,否则就是不公平。如果员工认为其遭受不公平待遇时,即会降低其对工作的满意程度,并进而影响工作士气及工作效率。公平理论依劳资与市场三方的互动关系,[8]区分为外在公平(externalequity)、内在公平(internalequity)及个人公平(individualequity)。所谓外在公平,系指员工的薪资须符合外部市场中相同工作的薪资水平,外在公平的薪资率乃是取决于劳力的供需,而其成立的条件就是劳工的交换率,例如由于劳动市场的供需状况不同,教理工的教师所要求的薪资可能比教文法的教师高。又所谓内在公平,系指组织必须依照各项工作在重要性及困难度上的比较,来订定薪资水平,亦即着重于劳动力本身的价值,与外部薪资水平不一定相符。至于个人公平,系指组织应依个人的工作绩效来给付员工薪资,亦即以同样的工作而论,绩效较佳者应获得较高的薪资,才符合个人公平。公平理论强调激励效果不仅受员工本身绩效与待遇关系主观感受的影响,也受到员工对于其他员工绩效与待遇关系主观感受的影响,亦即重视激励的社会比较关系。公平理论的学者认为绩效待遇的实施,应注意下列相关原则:[9](1)绩效待遇的决定无法不作社会比较。(2)绩效待遇应考虑投入因素。(3)绩效待遇相关讯息应对员工作充分沟通。(4)员工待遇与绩效的实质关系,和员工待遇与绩效的主观感受同等重要。 1.4目标设定理论 目标设定理论(goalsettingtheory),[10]其认为当组织或工作的目标清楚明确、富有挑战性,稍具难度但仍可达成时,员工的生产力会提高,如对员工有所回馈,更能提高员工的生产力。该理论亦重视员工共同设定组织或工作目标,组织目标如经由员工共同设定,且目标具有一定的难度,则激励效果较佳。学者研究指出,清楚明确且可以测量的目标,确实能提升员工的生产力;当目标与绩效奖金相结合,则更易增进员工对目标的认同,提高目标的达标率。[11]综合上述四种理论,归纳绩效奖金实施成功的条件有:绩效指标一定要明确界定;绩效一定要能够精确评估;奖金与绩效的连结愈直接紧密效果愈好;奖金的发给应实时,才能发挥激励效果;绩效奖金相关讯息应与员工作充分沟通;必须让员工有改进绩效的机会;尽可能让员工参与共同设定组织或工作目标等。 2绩效奖金的类型 绩效奖金发给的类型,以工作成果区分,一般可分为个人绩效奖金及团体绩效奖金两种,分别说明如下: 2.1个人绩效奖金 个人绩效奖金的设计理念是员工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与努力来达成工作目标,故以个人的工作表现或能力作为给奖的标准,也以个人作为奖金发给的对象。个人绩效奖金比较适合在下列组织中使用:(1)工作内容简单,组织环境固定,工作结果容易测量,例如装卸工作、商品销售等。(2)组织并不需要强调或依靠员工彼此的团队合作,当工作内容单调无弹性时,个人绩效奖金比较容易成功。[12]个人绩效奖金的优点是奖金能与个人的工作绩效相配合,以提高激励的效果,但缺点是忽略了某些工作可能需要其他人的配合;也忽略了相互配合间彼此依赖程度的不同:加以金钱并非员工工作满足的唯一需求,给予奖金未必就能完全提高工作效率[13]。此外也容易产生各司其职,各行其事,失去对组织整体的认同,员工之间的过度竞争,也易伤及工作士气及团队精神。推动个人绩效奖金应注意下列几点:一是必须建立一套绩效评量标准,以衡量员工工作成果并评定其贡献;二是应先与员工沟通讨论,使其了解若要获得奖励就要有何种表现;三是奖金的算法必须容易明白,而且金额不能太小,方能提供足够的工作诱因;四是已具公信力的奖励标准,除非其在计算上有所差错,或工作已明显的重新设计过,否则不应随意更改;五是组织不可只要求员工提高产量,而忽略质量的要求,如果员工不能达到标准时,须立即查明原因。 2.2团体绩效奖金 团体绩效奖金的设计理念强调团体的绩效,故考核标准以团体或小组的绩效为标准,也以团体或小组作为奖金发给的对象。较常使用的团体绩效奖金制有下列两种:(1)利润分享式(profitsharing),组织在每一期均订定一个利润目标,包括业内与业外的盈余,期末若获利超过此一目标,则提拨部分比率的盈余当作绩效奖金。(2)成果分享式(gainsharing),组织提拨每一期的部分业内营运收入当作绩效奖金,若预期中的营运目标能够达成,员工就能得到绩效奖金,较不受到与营运无关的外在因素影响。团体绩效奖金重视生产力,也重视员工的合作与参与,其优点是组织可以运用社会控制来激励成员的工作成效,并使其彼此督促;且组织不必衡量及保存个别员工的绩效纪录,可以节省管理成本;又可配合成员参与管理的方式,汇集众人的智能为组织效力;另在工作轮调上,较不影响员工权益,员工会较乐意配合。但缺点是员工的报酬与个人工作成果无密切关系,以致激励的作用较差;也容易产生无法明确分辨个别成员的贡献情形,无形中较难使整体组织的绩效发挥到极致。推动团体绩效奖金应注意下列几点:一是要有明确可行的团体绩效目标;二是奖金依达成组织目标情形而定;三是生产力与奖金应成一致的关系;四是给予员工定期和管理人员讨论如何评定生产力事项的机会,使员工相信奖金是公平的,进而对绩效评量产生信任。 3实施绩效奖金的条件 奖金的核发标准以及奖金的核发数额是奖金的两个基本要项。如何订定一个合理且有效的奖金计划,是绩效奖金实施成功的重要关键。一个成功的奖金制度,应该具有以下几项特性:容易了解和计算、需要合理的工作标准、须与考核密切结合、奖金的数额须有激励性、奖金应可立即获得、奖金计划应有稳定性、最低工资应予保障、扩大员工参与、充分与员工沟通。其中拟订有效的奖励计划时应注意的要点有:确保努力与报酬直接关连、报酬必须为员工所重视、仔细研究工作方法与流程、计划的内容应容易为员工所了解、订定有效的标准、保证标准不任意更改、保证最低工资率。实施绩效奖金制度应具备的条件有:需有完整的管理制度、设定的标准值应具有客观性、每一成员对绩效奖金制度应具有相当的了解、应有能充分发挥潜力的评核项目。大学教师绩效奖金大约相当美国大学教师每年获得的奖金(meritpay),虽然在美国已实施超过四十年以上,学术界支持与反对的声浪一直却未停过。在实务上,越来越多大学采用绩效奖金制度,不过停办的学校也不少,停办的原因包括制度设计不良、沟通不良、管理不良、上层不支持等,而实施绩效奖金成功的学校,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教师积极参与计划的拟订。其认为大学教师绩效奖金实施前有下列六个需要思考的问题,应与教师进行广泛的沟通。 3.1绩效奖金的类别 大学教师的任务基本有教学、研究、服务三项,这三项绩效可以分开评鉴并分开奖励,也可合并评鉴与奖励,若是合并办理,各项所占的比重最好和大学的定位与目标契合,才不会使得教师莫衷一是。反之,教学、研究分开设奖,有助教师明确的设定个人努力的目标,获奖也更具预测性,惟学术界的声誉受研究影响较大,若是教学、研究分开设奖,可能使教师更加重视研究表现。 3.2受奖教师的比例 受奖人数比例高或低,各有利弊,从Lewin的结果价值理论或Atkinson的成就动机理论都指出,[14]当成功的几率高时,个体对于那些成就相关的活动会比较愿意采取趋近的行为。所以受奖教师占全体教师的比例高时,教师会比较愿意付出努力以提高绩效。又根据Weiner的归因理论,[15]当受奖教师占全体教师的比例高时,代表获得绩效奖励是容易的任务,成功完成容易的任务并不会增加太多自我价值感。 3.3绩效奖金的等级 绩效奖金从低到高分为多个等级,可以减少因没有获奖而感受到处罚的人数,增加因奖金而感到被肯定的人数,使绩效奖金更具正面意义。而绩效奖金的等级单一化,不涉及绩效与奖金之间复杂的转换,评鉴事务较单纯;且奖金单一化与大学教师薪资结构化的齐一精神较相符,比较容易被教师接受。 3.4绩效评鉴的模式 绩效奖金以效标参照模式实施,意指大学先制定教师在研究、教学、服务方面的绩效标准,评鉴结果符合标准才发予奖金;若绩效奖金以常模参照模式实施,则代表学校先订出全校以及各单位(院、系所)的受奖人数或比例,再进行筛选工作。使用效标参照模式较具客观性及公平性,并且能达到绩效奖金计划追求卓越的原始目的。不过,订定全校适用的效标时,如何将各学门在国际化程度、研究性质、发表速度等方面的差异纳入考虑,会是一大挑战。使用常模参照模式,则大学可将制定效标的事务下放至各学术单位,让绩效因学门而有不同的定义。不过,各单位的学术表现不一,齐一分配获奖名额是否公平;又各单位自行决定绩效时,可能产生结党营私、政治运作,及只重视单位的价值观,忽视大学的整体目标等现象,宜予考虑。 3.5绩效奖金的审查 采取教师自愿申请制,大学得以节省运作成本,同时,对于绩效奖金制度没有兴趣的教师,或是受奖几率低的教师,可以选择不参与,省去汇整与呈现资料的麻烦与抱怨;强制全体教师参与则有督促教师定期自省的功能。3.6审核结果的处理审核结果公开的话,可以赋予受奖教师荣誉感,增加受奖教师的成就动机。不过,大学教师的自尊心高,没有受奖的教师会感到难堪,有可能因而丧失改进教学和研究的动力,又学生的选课行为或是选择指导教授的行为,也可能因审核结果而受到潜在的影响。审核结果保密的话,可能会使教师间彼此猜测怀疑,绩效评鉴就免不了笼罩在偏狭不公或是质疑。对于没有获奖的教师,大学应当提供解释与说明,以协助教师作有益的归因。 4总结 综上所述,大学校园教师绩效薪酬的管理与实施,最重要的就是让所有相关的人都参与政策的形成与制定,以建立共识。其次就是制度的设计要力求完整,包括奖金的类别、受奖人数的比例、奖金的等级、评量的模式、评量项目的合理性及客观性、奖金数额的激励性及稳定性、奖励与评量的密切性、审核结果的公开性、评量计划的完整性等。再次就是依奖金计划确实执行,不随意更改,以建立公信力。最后就是依相关人员的回馈意见适时修正,以适应实际需要。 作者:申容榕 单位: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 大学本科论文:大学本科学前教育舞蹈教学质量探析 【摘要】 学前教育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它的开展对学龄前众多儿童的教育质量有着直接关系。可以说,学前教育的质量和未来社会发展有着直接关系。当前,在开展学前教育的时候,舞蹈教育有着重要的构成作用,也是进行学前教育的一个主要形式。因为对幼儿进行舞蹈教育不仅可以帮助他们锻炼身体,还可以强化其智力增长。本文在本科院校进行学前专业学生舞蹈教学存在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分析提升其教学质量的途径。 【关键词】 大学本科;学前教育;舞蹈教学;质量;途径分析 一、本科院校在进行学前专业学生舞蹈教学时存在的问题 (一)课时节数不能满足教学质量需求 学前专业的学生在进行舞蹈学习时,需要充实的课时开展舞蹈知识学习,这样才会掌握较为牢固的知识基础。同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舞蹈基础又较为薄弱,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较为系统和繁琐的教学,整体教学工作总量较多,需要众多舞蹈课时向学生传输舞蹈知识。但是从当前情况来看,本科学前专业在舞蹈课程上的课时安排不足,每周只有两节课,且一些本科院校主要将这项课程设置为一至两年学习时间[1]。这样课时安排不能满足教师对舞蹈知识传输和学生进行舞蹈知识接受的时间需求,影响最终教学质量,对学生日后开展学前教育舞蹈教学时产生一定制约。 (二)本科院校使用的舞蹈教材规范性较低 当前本科院校在进行舞蹈教材选择时,主要是根据普遍的舞蹈专业教材进行选择,这样导致所选的教材不适用学前教育学生开展知识学习。主要是因为学前专业学生主要是对幼儿进行简单的舞蹈知识讲解,引导幼儿开展游戏舞蹈,以此来对幼儿进行教育。现有教材并没有将教学对象设定为学前儿童,整体教学规范性较低,不利于学生日后开展学前教学实际舞蹈教学。 (三)教师在进行舞蹈教学时存在一定限制性 现有大学阶段学前专业学生进行舞蹈学习时,教师在进行舞蹈教学存在限制性问题。该问题主要是指一些教师在进行舞蹈知识讲解的时候,存在课堂氛围僵硬沉闷现象,教师主要对学生进行机械性舞蹈动作教学。这样的模式就会使学生在课堂学习时候,未能以最高效进行舞蹈知识记忆和运用,未能将知识以灵活方式进行展现[2]。 二、改善现存问题的对策 (一)对舞蹈教学课时节数进行合理分配 本科院校可以开展一些舞蹈比赛活动,例如班级舞蹈交流活动,学院舞蹈比拼活动,校级舞蹈大赛等。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让学生有更好的积极性进行舞蹈知识学习,还可以丰富学生课外舞蹈知识。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能够强化学生舞台展现力,提升学生舞蹈实力,能够在这些活动的开展中让学生体会到团结协作精神所带来的意义。此外,可以合理制定舞蹈教学时间,可设定为每周共四大课时或者六大课时,也可以适当延长课程设置的学年时间。 (二)在教材科学理论上进行舞蹈知识创新讲解 针对当前教材选择和学生专业需求不吻合的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解决,以提升最终教学的实用性。第一个方面是重新选择教材,要和教学宗旨和以及教学需求相吻合,以此增加课堂教学质量。第二个方面是教师在教材科学理论上进行舞蹈知识创新讲解,要针对学生日后从事教学主要工作入手,引导学生开展幼儿游戏舞蹈,提升学生未来工作的专业性能。此外,教师应该实现德育与舞蹈技能并用教学,让学生在接受舞蹈知识时可以增加德育意识。 (三)教师以翻转课堂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舞蹈知识传输 本科教师在进行舞蹈知识传输时,要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和主观学习能力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舞蹈教学。教师可以开展翻转课堂形势对学生开展创新型教学,引导学生成为课程的主体,获得深层次知识理解。翻转课堂的开展可以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能够在网络平台上和他人进行舞蹈知识讨论,也能够和教师开展更多时间的交流。此外,学生可以对学习知识以及内容和风格等进行自主规划,使舞蹈学习更加适合自身素养,满足学生个性化知识学习。 三、结论 舞蹈教学是学前专业学生在大学学习的一项必修课程,也是学生应该具有专业技能,对于日后从事学前教育工作起到积极作用。根据当前本科院校在进行该专业舞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学校要对舞蹈课程课时进行合理的分配,强化学生对舞蹈知识的掌握。此外,教师在教材科学理论上进行舞蹈知识创新讲解,可以使用翻转课堂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舞蹈知识传输,这样能够强化学生舞蹈教学的意识以及能力。 作者:王嘉歆婳 单位:杭州师范大学 大学本科论文:我国大学本科会计教育论文 一、会计教育的问题 1.模式的单一。 目前大学本科会计教育多理论,而且理论知识大多枯燥乏味,没有趣味性。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把握没有直观的映象,太过片面化,而且对于书中的知识流程和框架模糊,分不清楚章节与章节的联系,没有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联系的能力。同时,教师教学的模式也大体是普通的说教,即使应用多媒体设备,大多也是照着课件念,没有新意,或者不能熟练灵活的应用多媒体,所以不能具体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不能及时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无法做到知识的应用和升华。 2.教学理论化。 大学的教学主要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老师关注的是能不能把自己所知道的全部知识教给学生,可是却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于是学生理所当然地掌握了知识,学到了专业知识,可是却无法用知识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处于一种好高骛远的状态,学生无法在实际操作中找到自身的问题,同时更不可能通过与老师探讨这些问题来提高自己的能力。 3.课程设置重叠。 有些会计课程很早就已经学过,可是过了一个学期,又会有另外的教材书上出现相同的知识,有时候教师又会重讲,这样就会造成造成知识的重叠,不利于新知识的拓展。另外,书籍理论的编写不够全面和细致,由于会计制度在不断的更新,所以会计教材也在不停的换新,可是理论知识却并没有改变多少,导致新的教材还是赶不上会计制度的变革。从而使大部分学生学习不到最先进的知识,无法跟上社会市场的变更。 4.教学目标与市场就业没有紧密联系。 现在的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很多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当前市场对大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培养模式已经无法培养出精英人才。所以高校的教学的应该匹配市场的发展,结合市场的变化和对人才的需求,根据学生的个人素养和对知识的掌控能力制定一套全面、科学的教学方法来增强大学生对本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充分理解,同时还要加强大学生的操作能力,用知识完美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遇到的问题。而且还要开拓大学生的视野,不能仅仅灌输靠考证来赢取未来的工作,而是要把眼光放长远,结合自身能力,加强自己不足的地方,使自己变得有竞争力,达到市场就业需要的人才标准。 二、会计教育问题的解决方案 从上述的分析讨论中,我们会发现当前我国大学会计教育还存在着很多的缺陷与弊端。为此,我们需要找出一些解决方案来改变目前这一现状。所以,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们需要尽量做到以下的事: 1.提高教学质量 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应当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要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应该尽量减少传统的知识灌溉,减少对照着书对学生照本宣科,更多的是要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去发现和解决问题。教师也可以采用更新颖的教学办法,比方说教师或者学生在上课期间提出问题,让其他学生去思考解决方案,可以让学生自己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并让他们自行分工,写出分析报告,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自主分析的能力,同时还能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概念。另一方面,仅仅掌握知识是不够的,还要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比如在学校建立会计实验室,让学生模拟会计做账,体验会计操作的流程,或者签订一些相关的实习基地,让学生分批去接受一下短期培训,锻炼一下自己的能力。还可以经常让学生去参观当地的知名企业,观察企业的发展,浏览一下企业的账本,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实练中认识自己的问题,同时补充自己所不知道的。最后在未来的实际会计操作中,学生可以将自己所学的知识灵活的运用其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2.改进课程教学内容 在改进课程教学内容方面,学校应该紧密结合当前的中国政策趋势,并始终关注最新的会计发展趋势,并将其他自然学科的知识与会计学科相联系,实现其他各学科与会计学科的融会贯通。另外,学校应开展专有课程,将一学期所学的课程有机联系,形成完整框架,不再是之前的重复,这样既能使学生熟练掌握各学科的知识,并能将知识交叉运用,最终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 3.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会计教育目标的制定,要以当前经济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总体需求为导向,结合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国家政策的发展趋势,培养出一批有知识,有能力,有技能,有素养的综合型会计人才,使未来的大学本科毕业生能够更好的适应当前的就业模式,更好发挥自己的能力,挖掘自己的潜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我国大学生本科会计仍然存在着诸多的缺陷与不足。在当前形势下,不可能完全解决这些问题,因此,对会计教学的改革,对于当前大学生本科会计教育具有很重要并且深远的意义。我们需要制定合理、切实可行的方案,并进行实施和推进,才能增强教师的教学质量,很大程度的提升大学本科学生的整体素质,并且升华大学会计教学的意义。 作者:徐心梅 单位:重庆工商大学会计学院 大学本科论文:大学本科药学专业有机化学教学改革 摘要:有机化学实验是应用型药学大学本科专业中重要的课程之一,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必须加强对实验教学的重视,注重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激发学生对有机化学学习的积极性。本文就从三个方面入手,对药学专业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进行探讨,希望能够给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药学专业;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 对于药学专业学生来说,通过有效的实验教学能够对理论教学实施有效的补充,同时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提升。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是药学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传统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对实验教学兴趣不高,导致整体的教学质量受到影响。因此,必须加强实验教学改革,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入手,切实提升药学专业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效率。 1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认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在传统教学理念下,有机化学教学中,理论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实验教学主要是为理论教学所服务的。在这种理论观点下,学生对实验教学认识不足,对实验学习不够重视,在实验课前不懂得预习。教师对实验教学重视不足,课堂中往往按照实验大纲进行教学,对实验教学中可能出现的结果、现象等没有预知的分析,很难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为了有效的提升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标,必须从思想上提高认识,转变实验教学理念,强化实验教学意识,充分认识到实验教学是培养应用型药学人才的关键所在。 2加强药学专业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改革 2.1加强实验教学内容改革 在传统实验教学过程中,通常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缺少探究性实验,学生在实验课堂中仅仅能够重复的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与提升。因此,对于本科药学专业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来说,必须加强教学内容改革,增加探究性实验,保留基本的化学实验操作,强化实验操作技能训练。同时,在实验教学中对实验内容不断进行优化,提升实验内容的科学性。萃取分离、蒸馏、重结晶都是有机化学实验中最为基本的操作,教师应该多增加这方面的实验内容。在基本操作训练过程中,应该从实验操作注意事项、实验原理以及基本操作技能方面加以训练。实验教学内容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教师应该根据药学专业特点,设置有效的实验内容,增强实验内容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对有机化学知识的探究欲望。 2.2创新教学方法 针对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教师一味的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学生被动的进行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不足,导致学生对药学相关知识理解不够深入,运用不够灵活。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引入讨论式、示范式、启发式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在实验课堂前进行有效的预习,了解实验的目的、步骤、原理等,掌握注意事项,在实验操作中应该思考更多的问题。在课堂中,教师需要通过提问等方式检验学生的预习情况,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有选择性的进行讲授,提升教学的整体效率。在实施实验操作过程中,还可以随机抽取几个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验演示,其他学生进行观察,找出操作中正确的点以及错误的操作,然后教师进行总结归纳,并进行正规的示范。例如,在乙酰苯胺合成实验教学过程中,在实验前可以让学生通过查资料、预习课本等方式,分析冰醋酸法、醋酸酐法两种实验方式的优点与缺点,可以提出一些探究性的问题,包括为什么冰醋酸法分馏过程中,要将温度控制在100~110℃之间,如果过高或过低会发生什么样的现象?通过这些问题引发学生主动思考,探索实验过程。 2.3借助计算机网络进行实验模拟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过程中,其在教育领域中的运用也不断增多。传统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授课方式,有时候受到课堂时间、实验器材等限制,无法做到让学生掌握全部实验过程,或者在课堂演示环节中,有些学生不能观察仔细,导致实验知识内容不能被接受。引入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通过多媒体工具演示实验过程,让学生更加直观有效的观看到实验操作过程、实验现象等。通过网络虚拟实验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在充分的学习理论知识后,及时的通过上机模拟实验,消化相关的知识内容。另外,计算机具有自动检验步骤是否正确的功能,通过网络实验模拟,可以及时修正实验过程,有效提升教学效率。 3强化有机化学实验教学评价模式的改革传统 以学生实验报告评价学生成绩的模式,忽视了对学生在实验操作技能、知识掌握情况等方面的评价。因此,加强实验教学评价模式改革,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实验考核体系,对学生综合能力进行客观的评价。可以将学生实验成绩分为四个部分,即预习、实际操作认知、考勤、操作。预习占总成绩的10%,主要是考察学生预习情况;实际操作能力占总成绩的30%,主要考察学生对实验目的、实验装置安装、操作规范等的掌握情况;考勤主要是包括学生课堂纪律以及出勤率,占10%;操作指的是采用抽题考核的模式,考察学生基本操作,占40%。 4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应用型本科药学专业学生有机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评价都无法适应实验教学发展,与新课程标准不符,不利于药学专业学生发展。因此,必须进行有效的教学改革,充实实验教学内容,引入先进的教学方法,构建健全的评价体系,促进整体教学效果的提升。 作者:胡倩倩 史显磊 单位:河南理工大学医学院 河南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大学本科论文:大学本科概率统计论文 一、概率统计的应用 很多的统计学分析者特别擅长收集最初形态的数据,但是如果不擅长运用统计学的系统知识去处理这些数据,那么这些都将成为无用功。因为如果收集的数据没有价值,就像被遗弃在矿山的矿物,没有经过专门程序的炼制是不可能变成钢铁的。谈到对数据的分析、处理和完善,来自英国的葛朗特肯定当之无愧,他的著作《关于死亡公报的自然和政治观察》被称作统计学的鼻祖,并且被评为当代统计学的基石。它的地位这么高,是如何体现的呢?就比如说他提到的生命表,几乎成为了保险行业的主心骨。学习需要创新,同样知识也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丰富,认识来源于实践,把概率统计应用到各个方面去然后再从中去统计分析,最终肯定会使统计学的知识更加丰富,这样才能与时俱进。例如,1870年遗传学界迎来了统计热,高尔登巧妙地把统计学融合到遗传学中,结果匪夷所思,不仅使统计学得到创新,有了新的血液,还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思想,如回归等。一个事件的研究总是不会单独的存在,总有那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就像伟大的学者高尔登研究遗传学却促进了统计学的发展和不断地完善,统计学在初期阶段主要集中于纯粹的统计,简单的数据汇集,随着不断地研究发展,统计学不断地走向更高的层面,不再只是停留于技术层面,而是逻辑层面的演绎和归纳。在统计学的发展史上还有许多伟大的研究者,如卡尔皮、哥色特、内曼等。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发展的社会,统计学的知识已经不再局限于应用于各个学科之间,更多的是运用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去。统计学中的统计一词就是专门针对数据的,数据是统计学的根基,数据和统计学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我们需要知道这个公式的来龙去脉,才算真正地掌握了统计学的知识,这是当今教学中容易忽略的一个重要点。 二、概率统计的工具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统计学也不再只是刘乃嘉,吉林工商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统计学。计算一些基本的加减了,以前用一个计算器就能轻轻松松的解决,而今的统计学面对的大数字时代,需要处理大量的数据。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适当添加一些软件,既吸引学生的眼球又能提高效率,节省人力、物力,比如说SPSS、SAS、MATLAB、EXCEL表格等。SPSS的优点很多,它有学生们乐于接受的主界面,最重要的是这个软件特别的容易学,对从来接触过这个软件的同学来说,可也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轻松的掌握它,非常适合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教学的目标在于运用,SPSS自身带有许多函数计算公式和其他的计算公式,你只需找到你要计算的公式并且在键盘上输入你要计算的内容,就可以计算出概率密度、分布、随机问题等,十分便捷。EXCEL软件是大家最熟知的软件,因为在刚入学的时候就有计算机基础,里面就要求掌握这个软件的运用,是OFFICE的一个分支。在教学中选用这个工具可以降低教学难度,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因为他们学的知识终于可以有用武之地了。这个软件最大的优点就是制作统计图像的功能很完善,并且还有非常完美的统计处理能力,它具备了其他软件基本上的功能,可以很好地与其他统计软件相匹配,共同运用。计算机领域还有很多的可以适用于统计学的软件,而且一般这些软件的运用对大多数的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不费吹灰之力的,在概率统计的教学中,老师们可以按照教学的需要适当的引入这些优秀而强大的软件,弥补以前教学方式中存在的缺点,增加老师和学生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有条件可以让学生到计算机中心去亲自体验一下这些软件,学生一般比较愿意学习动手性比较强的知识,这也是教学中值得思考的问题。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概率统计在学习和生活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谁都离不开它,学习它的最终目的是运用。所以在备课的时候除了要考虑怎样把知识有效地传达给学生,更多的还是让学生去思考把这些知识运用到什么地方,让学生发现身边的统计例子,还要注意课堂的效率。 作者:刘乃嘉 单位:吉林工商学院 大学本科论文:大学本科历史学教学研究 一、大学本科历史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知识凸显,学术退场 相对于中学阶段的基础知识学习与题海战术而言,大学阶段应让学生汲取广泛的专业知识,培养其独立思考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4年大学生活作为踏入社会前的演练,对于大学本科生来说时间并不充裕,从当前大学历史院系本科教学课程来看,其专业课程的时间安排可谓捉襟见肘,这就对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从目前教学状况看,大学历史学课堂教学最明显的特色是知识灌输,忽视思考能力的培养。以一节课40分钟而言,学生普遍反映老师更多的是灌输知识,以一人讲解为主,很少提及学术研究。在遇到争议性问题时,教师也很少介绍不同观点,或者虽提及学术分歧,但是不做详细阐述和分析,导致学生往往只能接受历史观点,失去了独立思考某一历史问题的机会。当然,历史学教材也充当了一个不光彩的角色。就目前大学历史院系采用的教材而言,知识点是这些教材的关注重点,在争议性问题上,这些教材没有给出相关线索,甚至一字不提,这样也导致了学生阅读教材时没有思考的机会,个别学生虽然有所思考,但是代表不了整体的无意识状态。梁启超曾说:“假如有人问我,你信仰的什么主义?我便答道:我信仰的是趣味主义。有人问我,你的人生观拿什么做根柢?我便答道:拿趣味做根柢。我生平对于自己所做的事,总是做得津津有味……什么悲观、厌世等词语在我所用的字典里,可以说完全没有。”而目前大学历史学教学与梁任公的趣味教学显然相距甚远。这种状况的直接后果就是大学历史学教学变成了与中学历史教学相类似,学生考试时只要背题库或者课堂笔记,就可通过课程考试。由于缺少启发机制,学生往往不会主动去阅读相关历史著作。除个别学生会与老师互动,并主动阅读历史典籍外,很多学生会选择其他方式接触历史,如百家讲坛、历史剧或历史小说,而不是踏实阅读严肃的学术著作,于是一个可笑的现象便出现了,不少学生入学两三年尚不知道图书馆在哪里。更可笑的现象是,这类学生中有的竟然会在专业课考试中获得高分。这些现象的出现不但反映了教材、课堂教学的问题,而且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比如专业课考试机制、试卷设计的问题,等等。学习是知识积累的过程,不能依赖老师的全权负责,学生有能力也有必要通过自学积累知识。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应抓紧时间进行观点分析,开展师生互动,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并学会思索,进一步展开课外阅读,甚至进行学术研究,这才是大学历史学课堂教学的正道。 (二)市场影响,就业困难 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教育界所受冲击也愈加明显,而与市场疏离、以基础学科自命的历史学更是处在风口浪尖之上,历史学专业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就业难。相对于20世纪80年代,历史学专业学生就业难主要表现如下:第一,在市场大潮下,历史学不是显学,由于跟经济挂靠不紧,历史学相较于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学科而言,不受用人单位欢迎。第二,社会能够提供的对口专业岗位稀少。由于文史哲分家,历史学专业毕业生无法从事新闻、记者等相关工作,多数从事师范教育,少数进入文博单位。由于毕业生逐年增加,师范岗位吸纳能力有限,文博单位又号称“清水衙门”,历史专业毕业生处境十分尴尬。第三,由于国策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因此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统计学等专业人才缺口大,国家对这些学科不断增加投入,而对于历史学这样的基础学科则投入不多,这也导致了历史学教学质量滑坡,历史学专业学生就业困难。综上种种原因,导致历史专业学生在就学期间情绪波动较大、求职焦虑感增加。由于他们普遍对就业前景不看好,因此很难潜心专业学习。为了给求职增加筹码,很多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同时选择其他热门学科学习,或者为跨专业考研孜孜以求。部分学生为了专心学习其他专业,甚至不惜以逃课为代价。种种现象表明,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问题。授课老师因学生心不在焉而降低教学热情,学生因老师“冷淡”而疏离专业学习,由此造成的恶性循环是目前大学历史学教学的普遍现象。此种现象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杜绝,那么后果不堪设想。 (三)结构失调,专业让步 由于市场等因素,导致大学本科教育课程设置备受争议。争议焦点一是课程设置不合理,二是专业课比重不合理。就历史学而言,传统历史学教学文史哲并重,但是当下历史学教学由于1952年大分科后,历史学与文学和哲学愈走愈远,且由最初的疏离感增加变成今日的壁垒森严,基本上历史系不会设置文学和哲学课程,中文系和哲学系也不会专门设置历史课程。由于课程设置以及壁垒问题,很多学生想要去外系听课也变得不够顺遂。除了不合理的文史哲壁垒问题,仅就历史院系的专业课设置而言,也存在两个问题。第一,课程门类众多。专业选修课、专业基础课、必修课、公共课、通选课,这些课程对于讲课内容、讲课形式、考试方式都有不同的要求,不仅让学生无所适从,授课老师也常常不知所措。第二,专业课让步于公共课。近年来,由于出国热和就业导向等问题,导致很多学生疯狂学习外语,甚至逃课学习外语或第二专业。其中部分学生固然是为了早日通过外语四、六级考试,但是即便是这一原因也严重影响了专业课的学习。由于公共课设置较多,专业基础课不得不给公共课让路,这就造成专业课课时不足,导致学生工作后认为大学教师传授有限,不敷使用,因此产生埋怨情绪。虽然说毕业生工作中表现出的知识储备不足未必是因为大学专业课设置不足,但这一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同时也说明了专业课对于毕业生工作和学习的重要性,因此不得不引起足够重视。 (四)形式单一,讨论不足 这里说的是授课形式。从目前的状况看,大学历史院系本科教学中一个明显的通病就是灌输为主,缺少师生讨论机制。有些老师认为讨论课属于研究生阶段授课模式,大学本科生尚处于知识接受阶段,不适合讨论。另一部分人认为师资力量不足,且大学虽有图书馆,但无法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复本资料。此外,多数大学的古籍资料室对本科生限制开放。这些因素客观上限制了大学本科教学讨论课机制的形成和发展。以上问题都是客观存在的。大学图书馆复本不足,古籍资料室拒绝对本科生开放,这些确实不是朝夕可改的现实问题,但是这些不能成为讨论课缺失的借口。有些老师认为讨论课就是事前布置书目,令学生课余阅读并做笔记,课上进行讨论和分析。其实授课教师可以将某个案例布置给学生,首先让学生力所能及地收集资料并进行分析,然后在课堂上拿出一部分时间进行讨论,这样既让学生参与了思考,又避免了一味灌输式教学的弊端和由此而来的负面影响。需要特别提及的是,从学生反映的情况看,灌输式教学是最不为学生所接受的模式。学生最不愿意接受的便是老师在课堂上“阅读”PPT课件,或者照本宣科。在这样的课堂上,不少学生会选择睡觉或其他方式逃避学习,部分学生则直接逃课。由于各学校针对逃课实行了点名制,学生逃课会造成课程考试不及格,并直接影响学生毕业以及就业,从而减少了学生迟到、早退甚或逃课的现象。但是,这是一种好的办法么?显然,这种办法将本已疏离的师生关系变成对立关系,其损害的不仅是某个老师的个人形象,而且是一代年轻人的求知热情。 二、改进大学本科历史学教学的建议 从以上分析来看,中国大学本科历史学教学的警钟已经长鸣,关键是多少人听到了这种声音,又有多少人是充耳不闻,甚至不以为然。笔者揭出这些问题并非要鼓吹整体改革,事实上,大规模的整体改革不仅耗时长久,且效果也未必如预期一般理想。所以,与其将美好愿望寄托于整体改革,不如从实践上努力改进历史学教学。为此,笔者提出如下三点意见: (一)完善教学评价机制,增加教学水平考核比重 教师职称评审制度一般由国家制定,这一制度如果能够重新考量,那自然是意义深远,但是这种改革恐怕呼声远大于行动,因此对于高校来说,不如采取更实际的行动,比如增加教学水平的考核比重。事实上,每个老师都有教学热情,都希望自己的课程能够受欢迎,而教学质量下滑,跟我们缺少合理的教学评价机制相关。由于缺少这个机制,所以很多老师在无科研压力时对教学得过且过,有科研压力时则以科研过重而对教学敷衍塞责,从而失去了责任心。因此,当务之急是高校应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鼓励老师拿出足够的时间专心教学,并对执行不力者进行惩罚,从而提高历史学教学水平。 (二)改进课堂教学模式,让教学和讨论“平分天下” 就课堂教学而言,应改变照本宣科式教学和灌输式教学,将西方自小学就开始实行的讨论课引入大学课堂。每次上课教师都要准备一个案例,事前将案例所涉及的相关资料的收集任务布置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公共网络、校园网络教学平台、图书馆、资料室等途径收集相关资料,进行阅读理解。在课堂上,教师安排10~20分钟时间进行讨论,对学生的评价和分析进行再评价,剩余时间再由教师进行历史事件脉络梳理,最后将课堂上没有解决的问题以作业的方式布置给学生。这样既兼顾了基础知识的传授,又培养了学生主动思考和独立分析的能力。为配合开展课堂讨论,学校应将资料室对本科生开放,同时让老师提供课堂教学案例中的参考书目,由学校购买足够多的复本。同时,大力拓展网络教学平台,将部分参考书的电子文本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以便学生下载使用,及时阅读和讨论。 (三)增加专业课程,减少辅助课程 4年本科教学时间,对于历史学教学来说,非常有限,所以大学本科历史学教学课程设置应该以专业课程为主,同时增加断代史课程。目前的现实是,首先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变成大学本科历史学教学两大主干课程,课程设置的时间最多;其次是专题课以选修课模式出现,对于两大主干课程而言是辅助课。但是由于灌输式教学以及通史课自身的局限,导致很多历史问题无法在课堂提及,部分争议性问题也无法呈现。这种两大主干课大包大揽的课程设置模式引起很多师生的不满。笔者认为,可以缩短两大主干课程的课时,将两大主干课程变成通论性课程,主干课主要是通过提纲挈领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整个历史概况。在主干课之外,学校应大量设置断代史课程,将具体问题放在断代史中进行细致分析,增加断代史课时,这样不但可以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还有助于授课教师结合自身的科研,讲出水平、讲出特色,可谓相辅相成、教学相长。 三、结语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所发现的大学本科历史学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就目前现状而言,历史院系作为历史教学的直接负责单位,是本科历史教学的执行者,应该利用已有条件对历史学教学进行改进。笔者所提三点意见只是一孔之见,仅提供参照,敬请大方之家批评指正。 作者:孙运君单位: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
财务专业论文:论财务与会计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 [摘要]创业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界的一个新的热点话题,高等财务与会计教育也不例外。本文首先从高校、社会和学生个人三个角度阐述了加强对高校财务与会计专业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财务与会计专业引入创业教育的优势和机遇,探讨高校财务与会计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措施。 一、加强对高校财务与会计专业学生开展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一)实施高校财务与会计专业学生创业教育有利于高校的发展 随着我国高校招生总体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愈加严峻。财会职业是人才市场出现频率较高、供需量较大的职业之一。很多综合类院校、理工科院校不顾师资力量,纷纷增设财会专业,造成财务与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竞争非常激烈。因此,高校财务与会计专业应引入创业教育,让学生尽早做好择业与就业的心理准备,鼓励毕业生创业开办中小企业,通过创业来解决就业问题,形成高校财务与会计专业学生进出通畅的双赢局面。 引入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长远任务。通过教育使学生在了解社会产业状况与前景的基础上了解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在掌握基本从业、创业知识和技能需求的基础上,树立服务社会的职业理想与创业意识,使教育造就的高素质财会人才在各自的岗位上建功立业,为社会的稳定繁荣作出更大的贡献。因此,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通过各种教育手段,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这是高校财会人才培养改革的要求。 (二)实施高校财务与会计专业学生创业教育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为我国的人才培养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要求我们与时俱进,不断探索,以适应时展的要求。而入世后给中国带来了发展的机遇,这需要更多的人投身于创业,才能将众多的投资机会转化成社会财富。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推行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这些指示精神要求我们实施就业创业教育,使教育更好地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更主动地促进全社会就业形势的改善,为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作出贡献。 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发展的经验也表明: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是发达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美国,高校的创业活动已成为美国经济的直接驱动力。在创业热潮中,大学生的创业活动引人注目,当代许多著名的美国大公司,几乎都是大学生创业者们利用风险投资创造出来的。清华大学创业中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在大学生创业上,中国的平均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而发达国家一般占20%-30%。在我国,发展中小企业同样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如果社会上形成了学生创业的气候,将会吸引更多大学生参与创业,这有助于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并将有力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三)实施高校财务与会计专业学生创业教育有利于学生个人的发展 创业素质是人的素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接受创业教育,财会专业毕业生个人的综合素质将会大大提高,他们不仅具备财会知识,而且有经济管理能力,这样可以让自己的就业融入到自己的创业活动中,使自己在职业生涯中拥有主动权,既可应聘就业,也可以走上创业之路。而一旦创业成功,那么对个人的发展将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既实现自身价值,又为社会创造财富。 二、财务与会计专业引入创业教育的优势和机遇 高校财务与会计专业与市场经济活动的联系最密切,财务与会计专业教育在引入创业教育方面具有专业优势。该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是创业和经营企业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在创业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例如:如何等措资金和进行资本积累;如何分析市场销路和成本核算;如何运用市场运行的法律法规及财务和税务的规则;如何进行商品销售,账款核算,货物盘点,记账,核算利润;如何进行有效内部控制和经营管理等。经济的发展要求会计与财务管理主要利用价值形式对企业经营实施管理。通过价值形式,把企业的一切物质条件、经营过程和经营成果都合理地加以规划与控制,达到企业效益不断提高、财产不断增加的目的。会计的触角,常常伸向企业经营的各个角落。由此可见,财务与会计知识是创业者必备的创业基础,各行各业只要有了懂财会、会管理、精核算的人才,创业行动就会少走弯路。 目前,我国具有良好的创业环境。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扶持和鼓励兴办个体私营企业,个体私营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已颁布了《公司法》、《个人独资企业法》、《合资企业法》等法律,对个人投资办企业提供了法律保障,尤其是对设立非法人企业也没有明确注册资本金的要求,为普通人创业降低了门槛,提供了创业的法制通道。各地政府对大学生创业也提供了优惠政策。无论毕业生的家庭经济条件如何,均有机会创业。 三、高校财务与会计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措施 (一)整合教学计划,将创业教育渗透到专业教学中 一是在专业教学计划中增设《中小企业创业指导》课程,课程侧重于系统介绍创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通过该课程,让学生了解现代创业的发展历程,国内外创业教育的现状,成功创业者的创业成长经历及其特征;使学生了解创业者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组建创业团队的重要性以及创业团队具备的特征,创业需要的环境和条件。此外,为了激发学生的创业欲望,让学生了解创业教育的教学方案,向每位学生印发《创业教育指南》,指南的内容应包括:创业教育的目的和措施、创业教育课程安排、创业教育途径和方法、创业教育指导小组的联系方式等。 二是将创业教育渗透到财务与会计专业课程和相关课程中,对原有的教学计划进行必要的整合和优化,使各课程之间相互配合,形成创业教育的各有机组成部分。使学生不仅懂得资金使用的规划、预测、控制、考核、评价等,而且学会规避风险的方法,市场分析的方法,经营管理的能力等,并能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二)教学方式应体现创业教育特色 先进的教学方式是创业教育的重要环节。一是运用模拟企业等新型教学方法,通过设置ERP实验课程,加强ERP实操,让学生分组练习,分别循环扮演企业中的不同角色,以增强学生对不同岗位职责的认识和掌握,加强学生职业经验的训练;二是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开展演示教学和案例教学,将叙述讲解性与互动练习性结合起来,发挥互补效应和立体效应;利用电视录像及其他媒体,播放一些企业家报告会实况,实现身临其境的效果,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调动他们的潜能。 (三)整合第二、三课堂,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第二、三课堂的活动是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有效载体。通过邀请一些中小企业创办成功人士现身说法,以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通过开展一些模拟创业活动,如跳蚤市场与财会实务大赛、科技创业计划大赛等,激发财会学子的创业热情,同时使学生积累制定创业计划书的经验。通过指导学生开展其他各类活动,培养学生积极的处事态度、正确的行为方式、严谨的工作作风、坚定的自信心、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策划能力、组织能力、指挥能力、协调控制能力以及管理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坚韧性、克制性、适应性、合作性、紧密性等心理品质。此外,要加强信息化建设,成立创业教育网络服务中心,建立财务与会计专业大学生创业网,为学生创业提供交流心得和资源共享的平台。 (四)注重创业实践,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全社会创业资源 建立社会实践基地是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创业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可全面提高学生的自主创业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和职业道德观念,可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同时,还应积极与社会建立广泛的外部联系网络,形成一个高校、社区、企业良性互动式发展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有效地开发和整合社会各种创业资源。因此,高校应主动与会计师事务所合作,让学生参与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会计咨询和服务等工作,训练他们的职业经验。与风险投资机构、创业培训机构等合作,共享信息与资源;成立创业者校友联合会,设立专门的创业风险基金,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延伸社会服务职能,成立立足于为社会服务、为学生提供实践的管理咨询机构,密切与政府和企业的联系,开展财务管理、可行性分析、项目策划、市场调查等方面的咨询和策划服务,不断积累、丰富创业教育的案例。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关键所在。因而必须采取一切可行的办法造就一支具有崇高的职业理想、积极的探索精神、开阔的人生视野、扎实的创业教育能力的师资队伍。一是要鼓励教师开展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为教师提供参加国际国内创新创业领域的学术交流和研究的条件;二是选派有潜质的教师直接参与创业实践,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师创业教育水平;三是可以聘请一些有学术背景的企业家、成功的创业者到创业基地任兼职教师,或作为创业教育的客座教授,从事创业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四是要建立宽松和谐的教育管理环境,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与教师“对话”,形成互动、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接受创业教育过程中不致于处于被动的状态,不易于形成自卑的性格和唯唯诺诺的处世态度,以利于学生今后的创业。 财务专业论文:关于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探讨 【摘 要】实践教学在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笔者在分析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目标、两个保证、三个结合、四个层次”的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方案,并探讨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一、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现状 首先,校内财务管理实践基础薄弱。大多数高校将专业建设的重点放在了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建设等方面,而对实践教学的建设投入不够,没有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校内实践是在实验室中模拟财务管理工作程序和方法,使学生对工作环境具有直观的认识,并掌握部分理财实际操作技能。目前,全国开设会计专业的高校大多数都建立了会计实验室并开设了会计实验课,而建立专供财务管理专业使用的财务管理实验室并开设财务管理实验课的高校却很少。 其次,校外财务管理实践基地建设薄弱。建设财务管理实践基地,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环境,并掌握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但是,一些单位常以工作忙为借口不接收实习生,而且即使学生找到了实习单位,有的也不积极配合,使学生拿不到相关资料,达不到预期的实习目的。再加上近几年高校扩招,学生数量增加,这也给高校安排实习单位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有的几人甚至十多人在一个单位实习,影响了实习效果。因此,建立和巩固校外财务管理实践基地应引起高校足够的重视。 再次,教师的实践能力欠缺。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师既应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应具有较强的财务管理实践能力。而目前各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师绝大部分是过去从事会计教学和研究的教师,主要是因工作需要转为财务管理教学和研究。而且,大部分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的,没有参加企业的财务管理实践,对企业实际工作中存在的财务问题认识不足,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构建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设想 构建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体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规范财务管理实践教学的内容和行为,保证实践教学时间,使实践教学内容更加全面,组织更加合理,教学效率更高,必须构建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笔者认为,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可概括为以下四点:即一个目标,两个保证,三个结合,四个层次。 (一)一个目标 应用型本科教育既不是基于技能的职业型教育,也不是基于理论的研究型教育,而是培养介于技能应用型和研究型之间的应用型人才,即培养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实务操作(应用)型为主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在培养规格中突出强实践、善实务、知工艺、能创新的要求。因此,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必须是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专业技术理论有机结合的教学体系,它必须有利于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用型本科教育中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财务管理意识、分析技能和反求能力,所以培养财务管理应用能力应作为整个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 (二)两个保证 首先,实践计划。这是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时间保证。实践计划是进行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纲领”,也是在规定时间内对实践性教学作出的总体规划和程序安排。在具体制定时,应规定学生必须具有的实践技能与能力,明确规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目标、任务,应按实践项目分层次地规定出实践教学内容、形式、操作程序、要求及考核办法等,并将其落实到各实践教学环节中;同时,在处理其与理论教学的关系时,应采用理论先行、实践验证、重点提高能力的策略,使理论教学中注重实践性,实践教学中融会理论性,使实践教学融于财务管理专业教育的全过程。 其次,实践教材。这是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物质保证。在制定实践计划的基础上,要编写与之相匹配的实践教材。在编写实践性教材时,要把其技术指导的先进性和实用性放在首位,详细阐述学生该掌握的本专业的知识要点、实习目的、方法和作业。在实践环节设计上,要注重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完整性,实现投资、筹资、营运资金、股利分配等资金运动过程的一体化;在实践内容的设置上,注重反映教学重点及资金运动过程的实际要求。总之,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材应该涵盖本专业核心课程的基本内容,实现层次性、整体性和有效性的和谐统一。 (三)三个结合 1.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相结合。要利用实践教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环境更接近于生产实践,更接近于社会的特点。在传授专业知识,加强实践能力训练的同时,将能力和思想作风的培养融为一体,教书与育人结合在一起,从而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必须快速适应社会经济与技术发展变化的需求,反映现代企业生产和管理的实际,使学生通过在校内外的实践,不仅得到技能训练,更重要的是受到职业道德、职业素质的教育,感受现代企业文化,这比纯理论的说教、灌输收到的效果要更为明显。 2.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随着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发展,课内教学时数的缩减已成趋势。与此同时,必须更充分地利用课外时间,加大课外实践教学的分量,拓展个性化教育的空间,以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可包括以下几方面:(1)利用开放实验室,实行“开放式综合实践训练”吸引学生在课外时间到实验室选做实验或自行设计实验。“开放式综合实践训练”克服了过去实验设计中存在的照搬书本知识,教师设定实验内容、学生照着做等弊端,有两个明显的特点: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设计实验;实验内容由学生自己来选择。老师可开出多个实验项目,由教师定出目标和要求,让学生从中自由选择,要求的程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渐做到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和步骤。这样就真正使实验室成为知识运用、知识融合、知识创新的基地,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基地。(2)对于一些因学时所限而未能设置课程设计环节的课程,可以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安排一定量的具有课程设计性质的大型作业,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完成。这样做可以加强学用结合,也有利于实行个性化教育。(3)组织学生开展课外科技实践活动,选派有经验、有能力的教师加以指导和管理;或安排学生参与教师所承担的科研课题,培养其科研能力。 3.产学研相结合。要注重强化实践教学过程的应用目的,尤其是对于专业课实践、模拟训练和毕业设计,应提倡选用来自于生产实践第一线的实用性课题或与教师的科研工作紧密结合的课题。实习中的资料应尽可能采用真实案例,由学生在案例准备材料的基础上,综合利用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方法,通过独立思考,站在一个财务分析师的超然角度,独立提出解决各种问题的对策,撰写分析报告,从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四)四个层次 遵循知识的系统性与认识的循序渐进相结合的原则,对整个实践教学过程进行优化,将其分为逐步递进的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与公共基础课教学相对应,包括计算机基础操作技能训练、英语强化训练等,以培养学生获得基本的应用素质; 第二层次:与专业基础课教学相对应,设置了针对财务管理的每一个重要知识点的单项实验,使学生获得专业基本技能的训练; 财务专业论文:关于高职财务管理专业若干问题的探讨 【摘 要】 高职院校自开设财务管理专业以来,对于该专业的专业定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模式及教材建设等问题仍存在困惑和争议。这些问题已经成为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能否健康 发展 的关键。 【关键词】 财务管理; 专业定位; 培养目标; 课程设置; 教学模式 自1998年 教育 部正式批准财务管理被列入本科专业目录以来,许多本科院校陆续开设了这一专业。但作为高职院校,开设这一专业的院校不多,时间也不长,对于该专业的专业定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模式及教材建设等问题仍存在困惑和争议。这些问题已经成为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教育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此进行一些探讨。 一、关于专业定位 把财务管理专业定位于管 理学 还是 经济 学,近年来争论颇多,莫衷一是。在国外,通常把这一专业设在管理学下的 金融 院(系);在我国,这一专业却往往在管理学和经济学之间摇摆,有的设在经济学下的金融院(系),但更多的是设在管理学下的 会计 院(系)。目前在我国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则基本上设在会计系或经管系下。 在财务管理学尚未独立之前,一直被认为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西方财务理论界认为,金融经济学由金融市场学、投资学和公司理财学三部分组成,从理论渊源上认定了财务管理属于金融学的一个分支。在我国,很长一段时间内,财务管理学游离于会计学、财政学、金融学、管理学等学科之中。在1992年11月《 企业 财务通则》前后,我国的企业还很少涉及财务问题。当时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对财务管理与会计之间的关系认识也不清晰,更谈不上研究财务管理与金融学之间的关系,流行的依然是将财务管理纳入在会计之内的“大会计观”,财务管理 自然 只作为会计专业的一门课程,研究企业资金运动,为计划经济下的企业理财服务。1998年, 四、关于教学模式 (一)注重理论教学 理论联系实际是当前财务管理教学中一个极为敏感的问题。目前,一谈到高职 教育 ,特别强调的就是“压缩理论教学,增加实践教学”,以为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受此影响,有的教师为自己的理论深化有可能脱离实际而疑惑,也有的教师既无勇气详细地讲授财务管理理论,又无能力将理论融入实践,从而导致当前财务管理理论课堂讲授的徘徊与心虚状态。虽然高职教育的重点不在理论研究,但是绝对不能忽视理论教学而单纯地强调实践教学。理论对于实践而言,其作用就在于为实践提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个框架、一个原理或一个思想。同时,理论教学还能为高职毕业生以后备考 会计 专业技术资格(中级)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强化实践教学 财务管理是一门应用性学科,是一门实践的 艺术 。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建立了手工模拟实验室、财务软件实验机房,有的甚至还有erp实验中心,这些都是保证财务管理专业进行实践教学的必备条件。但目前大部分实践教学的内容仍局限于财务会计,与 企业 财务管理实践活动差距太大。因此,学生在完成会计综合模拟实习外,还应走进企业进行实地见习或顶岗实习,进一步缩小理论与实践的差距。在实践教学中,可实行实验、实训和实习的方式,以此加深学生对财务管理的感性认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检验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整合相关课程 财务管 理学 科体系具有极强的边缘性和交叉性,如何解决财务管理学与管理会计学和成本管理学交叉重复的问题,同样是极其重要的。由于管理会计学既无研究的特定对象,又同样是资金、成本的决策、计划和控制问题,因此,管理会计学就显得没有独立存在的必要。将管理会计学中的资金时间价值、投资决策、存货决策、全面预算和责任会计等内容纳入财务管理学,其他内容(如变动成本法、标准成本管理等)均可并入成本管理学。 五、关于教材建设 目前,高职财务管理专业尚无一套自成体系、前后呼应的财务管理教材。现在使用的教材,大多是本科教材的翻版或是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 考试 辅导教材的复印件,既面面俱到,又毫无特色。所以,为使高职财务管理专业教材走上 科学 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轨道,要认真组织制订高职财务管理专业教材建设目标。教材建设的原则就是既要有别于本科教材,又要充分体现财务管理课程的精髓。笔者认为,必须改变目前财务管理教材内容混杂的局面,将其一分为二,分别编写财务管理学原理和中级财务管理。有条件的学校和学生基础较好的学校可酌情编写并讲解高级财务管理;国际财务管理教材可选用通俗易懂的“十一五”规划教材,财务管理案例教材也可选用较为全面介绍中外企业财务管理成败典型案例的、社会认可度较高的教材。 财务专业论文:财务信息化迈向高端专业型 引言:我国财务信息化工作走过了二十多年的风雨路程,如今财务信息化已经形成了政府大力支持、企业积极参与、厂商竞争有序的一个民族软件支柱产业。据统计,目前我国共有320多万家企事业单位先后部分或全部实施了财务信息化,有200多家厂商经营财务信息化相关业务,有720万财会人员参加了财务信息化操作培训。财务信息化工作的普及使企业财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迈上了新台阶,加入wto后,我国企业对财务信息化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已经从财务信息化的通用普及型阶段向高端专业型阶段转型。这个转型的历史根源是什么?企业需要怎样的财务软件以支持这一转型?这将是本文主要探讨的内容。 一、财务信息化的历史回顾 1、记帐型时期-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是我国财务信息化记帐型时期。 1978年长春一汽首次将计算机与财务工作结合起来,标志着我国财务信息化工作的真正开始。80年代初期,不少单位已经在财务信息化领域中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这一时期财务信息化工作的显著特征是用计算机进行帐务处理替代传统的手工记帐,因此这一时期可以称之为财务信息化的记帐型时期。由于计算机对财务数据计算速度快、准确性高,财务信息化将财务人员从复杂的记帐、算帐工作中解脱出来,使传统的财务工作获得了一次真正飞越。但是这一时期的财务信息化仅仅是模仿手工记帐,其触角并未伸及各单位的业务核算,无法体现财务信息化在企业全面信息化的核心地位。这一时期财务软件的特征是:(1)功能主要为记帐和会计报表生成;(2)数据库主要是dbase等小数据库;(3)应用部门主要是会计部门;(4)软件的流程规范性差。 2、核算型时代-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是我国财务信息化核算型时代。 80年代初期,我国第一个商品化软件“先锋”问世,标志着我国财务信息化工作走向成熟,随后“用友”、“万能”等财务软件相继推出,使我国财务软件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不断旺盛的用户需求以及财务软件厂商的推动和政府部门的倡导,使我国财务信息化工作越来越朝纵深方向发展。1989年,财政部制定的《对会计核算软件的十条基本要求》,促使我国财务信息化工作规范性越来越强。软件厂商的商品化财务软件集合了广大用户的普遍需求,其功能大大加强,财务信息化已经由简单记帐朝业务核算方向发展。这一时期财务软件的显著特征是:(1)除越来越规范化的帐务处理外,财务软件已经在工资、固定资产、收付款、成本等业务核算方面功能性越来越强;(2)数据库除dbase外还包括了foxbase、foxpro等;(3)主要运行在dos操作系统上;(4)以单机应用为主;(5)仍然没有涉及会计核算以外的财务管理内容。 3、管理型时期-90年代中期至今,是我国财务信息化的管理型时期。 从90年代中期开始,企业引入国外mrpii管理思想蔚然成风,我国不少财务软件厂商开始按照mrpii的模式开发财务及企业管理软件。1998年6月26日,中国软件行业协会财务及企业管理软件分会八家会员单位在奥林匹克饭店联合召开“全面进军企业管理软件领域”新闻会,从而吹响了我国财务软件厂商向企业管理软件领域全面进军的号角。向企业管理软件领域进军,简单的财务核算已经显得力不从心,老牌软件厂商“用友”和这一时期崛起的“金蝶”,都在“突破传统核算、迈向全面管理”方面作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这一时期财务软件的特征是:(1)财务软件开始成为企业全面管理软件的一部分,与采购、销售、车间管理等管理领域有机结合;(2)数据库由access向sql server 逐步转移;(3)操作平台以windows 为主;(4)网络财务成为主要应用模式,(5)技术结构由f/s(文件/服务器)型向c/s(客户/服务器)型继而向b/s(浏览器/服务器)型转移;(6)这一时期的财务信息化仍然不能支持联机分析、电算化审计,同时不能真正做到海量数据管理和会计国际化的趋势。 二、传统财务信息化的特点 我国以前传统的财务软件,无论是记帐型、核算型还是管理型,本质上都属于通用普及型财务软件。由于我国财务信息化工作起步较晚,我国企业的管理基础相对薄弱,使我国传统的财务软件具有一个显著特性,那就是“单一”,主要表现在: 1、功能单一 传统通用普及型财务软件由记帐型发展到核算型再发展到管理型,功能已经有了大幅提高,但在现代企业的管理需求面前仍然显得功能单一,基于erp(企业资源计划)、crm(客户关系管理)、scm(供应链管理)等新型管理思想的财务管理得不到有效支持。财务软件能否保留和提供审计线索已经成为众多企业财务信息化的关注焦点,人力资源会计、责任会计、绿色会计等许多领域的空白点等待填充。 2、技术架构单一 90年代末,财务软件由f/s技术架构转向c/s的技术架构,使财务软件技术有了一次大飞跃,internet技术的普及又使b/s技术架构的财务软件成为客户首选。但是无论是c/s架构还是b/s架构的财务软件,都存在各自的优缺点,例如:c/s架构安全性高但无法远程应用、b/s能广域应用却存在安全性和速度等问题。单一的技术架构难以避免这些问题的存在。 3、基础数据库单一 我国财务信息化一直以来强调的是财务数据的电子化和财务处理程序的信息化,对于电子化之后的财务数据并未做精益分析,对财务处理工作也很少做历史性回顾。财务信息化满足的只是现时的财务数据管理和财务处理工作的要求,因此财务信息化选用的基础数据库大多是通用、价廉的sql server 、access等中小型数据库。基于这些数据库构建的财务信息系统并不能支持财务、特别是集团性财务在海量数据管理方面的要求。 4、操作平台单一 microsoft 的windows系统是近年来计算机个人用户和中小企业用户主要使用的计算机操作系统,目前大部分财务软件都只能运行于microsoft windows 操作系统。microsoft windows 操作系统由于其界面美观、操作便捷等优点被广泛采用,但是却在速度、安全性、稳定性等方面不尽如意。仅仅只能运行于microsoft windows 操作系统的财务软件无法克服microsoft windows 操作系统的原有缺点,也不便于财务数据在不同操作系统用户之间的交流,操作系统的单一性成为制约这类财务软件性能的重要瓶颈。 5、界面语种单一 我国企业的“内向性”使其在国际间的经济往来上缺乏经验,资金大部分来自国内、经营管理大部分在国内、人才大部分来自国内,导致财务信息系统只要符合中国的经济文化习惯即可。财务软件语种的单一性,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无法便捷地使用我国企业的财务会计数据,对我国企业国际间的经济往来带来障碍。 6、支持的会计制度单一 我国企业的财务信息系统,长期以来面对的是处于同一种会计制度下的会计信息接收者,企业如果需要发送应用不同会计制度编制的凭证、帐簿、报表等财务信息,只有通过手工换算的形式来实现,无法做到在同一套财务电子数据内依照不同的会计制度生成不同的财务成果乃至比较财务报告。我国传统通用普及型财务软件对会计制度支持的单一性,无法满足企业和政府对会计信息多元性要求,使企业财务数据在不同会计制度下的比较分析非常困难。 三、财务信息化迈向高端专业型 为适应加入wto的要求,我国的财务信息化和财务软件应该具备国际通用功能。目前国内个别软件厂商在这一方面的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一直以技术见长的博科软件是这一方面的杰出代表。体现平朴务实风格、追求管理和谐境界的博科软件,其o9财务管理系统在几乎没有什么市场宣传行为的前提下即获得了不少高端客户的青睐,说明我国企业对高端专业型财务软件已经有明确需求。以目前国内成熟的财务软件为参照来分析,高端专业型财务软件与传统的通用普及型财务软件相比具有明显的“多元”性特征,主要表现在: 1、功能多元性:支持erp、crm、scm与电算化审计等 财务软件不是就财务而财务,而是整个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财务信息与erp、crm、scm、hr等方面的信息整合在一起,能够提供kpi(关键表现指数)信息和审计线索。高端专业型财务信息系统是全球一体化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反馈中心,是企业国际化营销、制造、人力资源配给的综合经济反映,是国际间财务监管有力支持工具。 2、技术结构多元性:c/s 与b/s共存 高端专业型财务软件将突破c/s和b/s的各自缺陷,以b/c/s的多元化技术结构建立混合应用模式的财务信息系统,兼顾系统在安全、灵活、开放、速度等各方面的技术要求。xml网络协议是技术结构多元性的基础,不久的将来,在国际化财务信息移动交换和海量数据处理的需求下,新兴的蓝牙技术和网格计算也将逐步运用到财务软件系统中去。 3、数据库多元性:大型数据库支持 db2数据库在电子商务应用上的卓越性能,以及真正的海量数据吞吐功能,成为高端专业型财务软件的首选数据库,同时oracle、sybase、informix等大型专用数据库被广泛应用。高端专业型财务软件,已经不再局限于某一数据库,而是可以任意挂接各类数据库。财务软件基础数据库的多元性功能,对已经建立了数据库系统的企业来说,不必为了构建财务信息系统而重新购买数据库,这不仅大大提高了财务软件的系统适配性,而且有效地保护了企业投资。 4、操作平台多元性:跨操作平台 财务数据的社会化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因此财务软件能够支持多种操作平台,使不同操作平台下的人员能够方便地获取财务软件中的数据,已经成为财务软件用户的迫切需求。同时财务数据自身的重要性,也决定了财务信息系统在安全性、稳定性等方面有较高要求。高端专业型财务软件不但能够运行在windows操作平台下,还可以同时支持unix、linux、os/400等操作系统。操作平台的多元性不仅使财务软件突破速度、安全性、稳定性等方面的瓶颈,而且使财务信息的交换和利用非常便捷,满足了不同层次用户对财务信息系统的需求。 5、语言界面多元性:多语种支持 语言国际化是财务信息国际化最直接的体现,多国语言支持使不同语言背景下的财务信息系统使用者能够方便地进行沟通,特别是对于跨国性企业和国际间的合资企业来说,语言的多元性是面对wto的高端专业型财务软件必须具备的要素。高端专业型财务软件语言界面的多元性,不同于各种不同语种的软件版本,而是能够做到在同一版本的软件里多语种即时切换。 6、会计准则多元性:支持国际会计准则 为适应中国加入wto后经济一体化、资本国际化的要求,高端专业型财务软件能够支持多汇率、多币种核算,即能按照中国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生成“中式”财务报告,也能按照西方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生成“西式”财务报告,甚至是中西混合式财务报告。财务软件支持多元性会计准则这一功能,有利于财务信息接收者立足于不同的会计环境,评价企业财务和经营状况。 结语:加入wto后,中国企业在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上面临着巨大变革,财务信息系统作为企业财务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的承载体,也将随着企业管理的变革而变革。传统的通用普及型财务软件已经无法适应企业管理精益化和国际化的需求,企业在构建财务信息系统时,那些高端专业型财务软件将成为首选。预计在2005年以前,中国的大部分大中型企业会将原有的财务信息系统升级为高端专业型财务信息系统。这一时刻的来临,将会促使我国财务及企业管理软件厂商面临重新洗牌的机会,一些抓住市场先机的软件厂商会迅速脱颖而出,成为中国财务及企业管理软件界的佼佼者。 财务专业论文: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浅探 【摘要】对于财务管理专业建设,各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仍然存在很大差异。论文本文首先明确了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进而探讨了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扩大学生的国际视野以及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等问题。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市场定位课程体系 财务管理专业自1998年被教育部列为管理学下的二级学科以来,许多高校尤其是财经类大学,陆续开始招生,目前已经有几届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走向人才市场。经过几年的发展,财务管理专业虽然在学科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各高校在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异。究其原因,主要是对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晰,进而导致教学计划、课程体系设置没有充分体现出财务管理的专业特色。因此,有必要进行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以便更好地满足社会对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 一、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 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归根到底取决于人才市场的需求。如果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被人才市场接受,那么这个专业的生存与发展就存在问题了。硕士论文 那么,财务管理专业应该培养什么样的财务管理人才呢?在2000年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财务管理专业的指导性教学方案中提出,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具备财务管理及相关的管理、经济、法律、会计与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够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工商管理高级专门人才。 笔者认为,上述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过于抽象。结合目前人才市场对财经类大学生的需求,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可以定位为成为未来的工商企业的财务总监(cfo)、证券公司的财务分析师(cfa)以及金融部门的财务策划师(cfp),其中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cfo为主要目标。 财务总监、财务分析师与财务策划师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呢?虽然这三种职业服务于不同的单位和行业,但是都要求掌握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会计以及资本市场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熟悉国际财务管理惯例。也就是说,虽然这三种职业的实务工作有很大不同,但是知识结构却是基本相同的。以cfo的知识体系与业务技能来说,一位合格的cfo要有四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资本运作(投融资)、内部控制、纳税筹划与财务分析。这些知识和技能也是cfa与cfp所必备的。这四个方面的知识要分别与相关的课程一一对应,而技能则主要通过案例教学与开展财务管理竞赛等手段来培养。有了清晰的人才市场定位,在制定或修改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计划、选用教材等具体教学工作中,就可以有的放矢。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计划要根据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人才市场定位来安排专业课程体系,具体来说,应当根据cfo、cfa和cfp需要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来制定教学计划和安排专业课程体系。 二、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现状与课程体系建设 自从1999年高校开设财务管理专业以来,对于财务管理专业建设,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做法。财经类大学往往将财务管理专业设置在会计学院下面,这样财务管理专业就被打上会计学的烙印,课程设置以会计学系列课程为主,再加上高级财务管理等课程。综合类大学和理工类大学往往将财务管理专业设置在管理学院(或商学院)下面,与会计学专业并列,比如复旦大学设置财务金融系,招收财务管理专业学生。 培养模式和思路的不同具体体现在专业基础课与专业主干课的设置上。笔者通过对上海财经大学和复旦大学的对比来研究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上海财经大学的专业必修课包括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公司财务(上、下)、审计学、电算化会计和高级财务会计。复旦大学财务金融系的专业必修课包括管理学导论、财务管理、营销管理、管理信息系统、运营管理、财务分析、财务会计、金融市场、金融计量分析、投资学、国际财务管理、创业投资。从这两所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来看,上海财经大学是在会计学的基础上培养财务管理人才,而复旦大学是在企业管理的基础上培养财务管理人才。笔者吸收这两所大学设置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经验,结合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人才市场定位,提出财经类大学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建议(详见下页表)。 在表中,笔者将必修课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两类:专业基础课是所有一级管理类学科专业的学生都必修的,课程安排在大一和大二学年;专业主干课安排在大三和大四学年的上半年。医学论文 将选修课也分为两类:一类是类别选修课,是专业主干课的延伸或补充,为达到限选的目的,给出不多的可选项供学生选修;另一类是专业选修课,有较多的可选项,供不同兴趣的学生选修。 三、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对于财务管理专业如何进行教学改革,不同的院校甚至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思路,存在较大争议。主要争议有:如何在教学计划中明确区分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专业、金融学专业的区别,体现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财务管理课程与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的划分以及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国际视野;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否应该专门开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 1.如何体现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财务包括公司理财或者财务管理、投资学、金融市场学三个部分。财务管理专业侧重于公司理财,金融专业侧重于投资学和金融市场学。对于财经类大学来说,由于财务管理专业往往设置在会计学院下面,因此要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cfo为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在市场定位明确之后,还要设置比较灵活的教学计划,为不同兴趣的学生提供一份可选菜单。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主要围绕培养未来的cfo而设置,但是考虑到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专业、金融学专业相近,可在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中设置会计学专业、金融学专业的部分主干课程,比如中级和高级财务会计、投资学等课程,为一部分喜欢会计学或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份可选菜单。总之,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一方面体现在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上,另一方面体现在教学计划和专业课程设置上。 2.财务管理课程与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的划分。不少院校借鉴会计学专业的主干课程设置经验,开设财务管理原理、中级财务管理和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目的是使学生的学习能够循序渐进。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是,财务管理原理课程与中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的划分很难泾渭分明,存在很多重复的部分。因此,笔者建议将财务管理原理和中级财务管理合并在一起,开设财务管理课程。另外,还要对财务管理课程与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的内容进行划分。对这一问题的处理,可以将教学内容和教材使用结合起来考虑,首先制定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大纲,可以考虑以注册会计师考试用书财务成本管理课程中的财务管理内容为基础作为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 关于财务管理课程的教材使用,建议采用国际经典财务管理教材的译本。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又克服了学生的语言障碍,便于学生更多、更有效率地学习财务管理知识。国内翻译比较好的国际经典财务管理教材主要有两本:一本是吴世农、沈艺峰等人翻译的《公司理财》(stephen a.ross等著);另一本是方曙红、范龙振等人翻译的《公司财务原理》(richard a.brealey等著)。由于这两本教材内容充实,足够一学年使用,所以可将其中与国内财务管理教材内容大致相同的部分,作为财务管理课程内容讲授,剩下的内容作为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讲授。在这两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一方面,鼓励英语基础好的同学对照英文原版教材学习(机械工业出版社同时出版了这两本书的英文版本),培养学生直接阅读英文文献的能力,提高专业英文水平;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可有意识地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的一些财务案例进行分析,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如何培养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都很重要。但是由于财务管理专业建设时间比较短,缺少历史经验积累,教学实践环节比较薄弱,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点力不从心。留学生论文再者,不同的财务主体,其财务活动有很大不同,强调在学校里培养出较强的实践能力也不太现实。因此,在教学中还是着重利用案例教学以及财务管理知识竞赛等手段,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案例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结构性思维习惯。 4.是否需要单独开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针对现代大学教育中存在的“重术轻道”问题,财务管理专业教育毫无疑问应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为减少社会贪污舞弊、提高社会诚信做出自己的贡献,因此有教师建议开设财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这门课程。 笔者认为,职业道德教育应当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教师的言传身教至关重要。首先,任课教师兢兢业业的教学态度,让学生耳目一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都可对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准起到耳濡目染的作用。其次,在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这门课程中,可以对一些财务舞弊案例进行分析,加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和职业道德观念。基于以上考虑和安排,笔者认为没有必要专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 财务专业论文: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介绍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财务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存在问题;对策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13亿人口有9亿多的农民,因此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向来是国家和政府所重视和关心的问题,加快农业发展,维护农民利益是保证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合作社是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的最好形式,我国广阔的农业和农村为合作社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1]。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要走上长久发展之路,必须重视合作社的财务管理工作,对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应给予认真分析,并多方寻求解决措施,使得财务管理对合作社的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1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对财务管理工作不够重视 从主观方面看,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从思想上给予高度的重视。从合作社的发展历史看,财务管理工作一直没有受到重视,这就限制了合作社的发展空间;合作社成员的财务管理意识比较淡薄,观念比较落后,对财务知识比较欠缺,意识不到规范会计核算监督和加强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正是由于主观思想上的忽视,才会导致客观行为上的很多漏洞。 1.2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从客观方面看,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存在问题,财务管理制度制定不健全,执行不到位,没有内部控制制度,财务人员的配备和素质不健全,缺少必要的会计监督[2]。从筹集资金方面看,筹资困难,资金严重不足。从投资方面看,资产管理混乱,相应的制度不健全。目前,由于合作社发展的局限性,很少有对外投资活动。一些合作社的资产保管和管理制度不健全,导致对固定资产和存货等缺乏有效控制,对财产物资的收发记录不及时不准确,从而不能保证做到账实相符,实物流转信息与账务流转信息不一致。从收益分配方面看,收益分配制度不健全,存在分配制度混乱的现象。 1.3缺乏必要的财务监督机制 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无章可循,监督控制机制不健全;或有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但未形成完整的约束体系,从而造成财务管理混乱的局面。有的合作社没有或无法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即使有,也很难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缺乏必要的财务监督机制。另外,多数合作社成员财务知识比较匮乏,即使公开合作社财务状况,许多成员也看不懂,根本起不到监督作用。 2对策 2.1从思想上给予高度重视,加强思想教育 做好思想教育工作,让合作社的社员都懂得财务管理的重要性;重视财务管理工作,把财务管理工作当作合作社发展中的重要事情来抓;加大宣传力度,开展普及财务会计知识教育工作,让合作社中从领导到社员都树立重视财务管理的思想,这主要就靠宣传教育。 2.2开拓新的资金渠道,弥补资金不足 一方面创新我国农业合作社股金筹集机制,增强其内部融资能力;另一方面,制定吸引外部资金投入的灵活机制,以提高合作社资金实力。利用良好的外部融资环境来提高合作社资金筹集能力。《合作社法》的颁布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使得合作社的发展有法可依。利用政府为合作社创造良好的财税环境、金融环境,并为其创造有效贷款担保机制,筹集来源于金融机构的资金,以提高资金实力[3]。 2.3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 合作社应该按《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建立本单位的内部控制监督制度。本着成本效益性原则明确内部岗位责任制,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实行钱、账、物分管,建立健全的经手、签收、审批程序,防止贪污、侵占、挪用合作社资金资产。同时,合作社应结合自身管理需要和业务特点建立会计核算体系设置账簿、会计科目和内部二级科目,便于会计信息的收集核算和会计监督。对于建立的各项内部控制制度,应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对发现的薄弱环节,要及时加以完善。加强财会人员队伍建设,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知识水平。 2.4健全收益分配制度,国家和政府加大扶持力度 一般合作社除了留取一定的积累外,合作社的收益分配包括利润返还、股金分红、股息支付三部分。社员作为惠顾者应该得到利润返还,作为投资者应该得到股金分红和股息。3种收益所占的比重可根据合作社的具体情况而定。国家和政府可以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政策倾斜,可以视情况设立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专项资金。各级财政应在支农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或从农业产业化资金中切出一块支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 财务专业论文:浅析对如何做好高校财务专业学生辅导教育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财务专业;学生;辅导教育;方法 论文摘要:高等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基地,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前沿。大学生作为高校的基本组成部分,如何教育和培养是事关国家社会的重要事情。大学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主要教育者和组织者,对其成才起着关键作用。青年教师要做好辅导员工作,必须要树立正确的态度,提高自身素质,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才能胜任这一重要工作。文章针对财务专业学生的辅导教育进行思考,寻求正确的管理途径。 一、高校财务专业学生现状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不断增加,大多学生年龄较小,在社会环境影响下产生许多心里不平横和思想矛盾,主要表现在学习就业、思想道德和遵规守纪三个方面。对于学习财务专业的学生有其普遍性及特殊性。学习就业方面,在市场经济新形势下,报考财务经济方面专业的学生逐年递增,由于就业压力增大,大部分学生本身录取分数偏低,致使学习动力不足,积极、主动性不高。思想道德方面,如今的大学生已经趋于90后,他们在优越的生活环境中成长,以自我为中心,个别道德水准不高,政治观念淡漠,利己主义观念强,缺乏集体主义观念。遵纪守法方面,一些学生缺乏法制和纪律观念,公然违反校园规章制度和国家法律。财务类专业学生的思想比较活跃,对纪律法规认识不够深刻,易过于自我,触犯法规。因此财务专业学生管理工作必须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多途径,多渠道开展思想教育的同时,要切实加强学生管理工作。作为大学辅导员必须探寻更好的管理方式。 二、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教育管理 作为大学辅导员,实则就是班主任,承担着沟通教与学,培养良好学风,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责任。做好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既需要奉献爱心、付出艰苦的劳动,又要探索当代大学生的成长规律,掌握育人的科学方法,以实现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现就如何做财务专业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一些合理可行的方法。 (一)坚持正面教育和民主原则 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是指对学生进行教育要以正面引导、说服教育为主。青年学生思想敏捷,好胜心强,具有求知欲望。他们的身心正处在发展阶段,是灌输正确理论的最佳时期,引导他们用学过的理论去辨别是非,常能引起极大的兴趣。财务是企业的命脉,对于财务专业的辅导员,如果不去注意用正确的理论武装学生的头脑,那么学生便容易受不良思想和错误观点的影响,形成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导向,在日后的工作中很容易犯经济错误,给企业和个人造成严重损失。因此,财务专业辅导员一定要时刻将正确的思想教育当做重中之重。民主性原则是指辅导员与学生在人格上一律平等,辅导员工作要体现民主作风,防止强迫命令,简单粗暴,动辄训斥学生。辅导员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做到爱护和尊重学生,而学生才会尊敬辅导员,支持辅导员工作,贯彻班集体决定和要求,从而才能使班级工作取得好的成效。 (二)人性化管理 人性化管理,就是在管理的全过程中要重视人的突出地位和作用,把人提升到社会主体、主人翁的位置,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自觉性、主导性和创造性的作用。 面对多样化、个性化日益突出的管理对象,必须彻底抛弃把学生视为被动规制对象、“以我为主”的简单化管理思维,增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责任意识。要正确认识新时期学生间学习能力差异加大、学习目的多样化的事实,实施更富有弹性和超前性的教务管理。例如财务专业,根据每位学生的性格和兴趣取向不同,应当因材施教。学习钻研能力强的同学可以鼓励他们去考取cpa;而对于性格活跃,乐于从事企业财务的学生,也可以划分财务会计或是财务管理的针对性培养。辅导员应当拓宽与学生的沟通渠道,了解学生的所想所欲,体现管理中“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单纯地把他们看作是教育管理的客体,而是积极调动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改变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教务管理工作中从属和被动的地位,逐渐消除教学教务管理工作常出现的管理不到位和管理滞后的现象。 (三)学生就业筹划 自1998年高校扩招以来,越来越多的学生都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在令人欣喜的同时,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不能回避的问题,大学生是否能顺利就业,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岗位,关系到社会和经济的稳定,也关系到高校培养人才的战略思想,解决好大学生就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财经类学子面临此种情况尤有代表性。作为财务专业学生辅导员,应当做到早筹谋,早积粮,在学生初进大学校门,就制定就业筹划,大学学习期间就逐步为每一个学生建立明确的就业方向,使学生知道将来要做什么,需要什么,学习什么,及时根据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修订培养计划、学习内容,有针对性地帮助毕业生提高就业能力。帮助毕业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和择业心态,合理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 大学辅导员是学生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在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中,起着导师的作用,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指路人,是他们认识到道路上不可或缺的明灯。对于年轻的辅导员来说,这项工作意味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素质,不断思考,以适应时展对大学辅导员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这有这样,才能为国家培养出高素质的合格人才。 财务专业论文:把握地方特色 构建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财务管理对企业的发展日益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相较于社会的需要,学校财务管理专业还有待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从塔里木大学的地理位置、生源特点、就业趋势等出发,结合新疆经济的发展趋势,探索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分析确定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打造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特色专业。 关键词:财务管理;培养目标;课程体系 2008年,塔里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新建财务管理本科专业,那么如何设置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当前中国仍以中小企业为主,其中绝大部分财务与会计没有实现分离,财务管理人员更多从事的是财务会计方面的基础工作;其次,高级财务管理人员所具备的对企业资金需求的预测、筹措、投资、企业风险的识别与防范等方面的能力,需要他们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而根据财务管理本科学生的生源基础、知识水平和在校的受教育时间,这实现起来相当困难。最后,不同地域的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选择也有所不同,为使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不同地方的高校应结合本校学生的就业状况制定自己的培养目标。 一、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 塔里木大学地处偏远,学生生源、毕业生就业渠道以及周围经济环境都有明显不同于内地高校的特点,作为一个新设专业,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务必要考虑其地域特色,从而建立起符合学校特点、适应学生水平、满足社会需要的特色财务管理专业。 1.适应生源特点培养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塔里木大学地处偏远,其生源结构与疆外一些高校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若盲目照搬内地高校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必然出现排异效应。因此,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将这一因素考虑在内,因材施教,本着“大众教育”方针,将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一般的财务管理专业应用人才,从而使目标定位与其生源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如此方能将我们的学生培养成真正有益于社会的有用人才。 2.适应就业趋势培养实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塔里木大学的生源以新疆考生为主,学生毕业后大多选择在新疆就业。据塔里木大学学生工作处统计,自2003年以来,毕业生留疆趋势日益明显,2003年有大约43%的毕业生选择留在南疆,2008年以后,这一比例则扩大到80%左右,其中,相当一部分分布在基层的各个团场,为此,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将其定位于主要从事比较复杂的财务管理实务工作,能够下得去、干得好,社会评价高、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实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 3.2010年中央决定实施新一轮的对口援疆工作,这一重大战略举措将为新疆和兵团经济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那么对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将有助于我们确定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目前新疆和兵团中小企业财务与会计岗位划分不明确、财务管理水平不高。新疆和兵团中小企业必将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期,在未来不断夯实管理基础、实现筹资渠道的多元化、严格资金管理的内部控制适度,拓展投资领域、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加强预算管理等。此外,这一战略机遇必将加速推进新疆企业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财务管理人员将面临日益复杂的工作环境,对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水平的要求将日趋提高。对此,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应充分考虑企业的当前情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适应时代要求,使财务管理专业建设具有前瞻性,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综上所述,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可以归纳为:培养具有扎实的管理、会计和金融理论基础,熟悉财经法规,能够熟练应用管理信息化的理念和技能,将管理、会计和金融理论知识创造性地应用于工商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应用性、创新性人才,具有较强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构建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应注意的问题 1.各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缺乏地方特色、本位特色。从中国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来看,各高校都差不多,部分院校甚至照搬一些重点院校的课程体系,这是不尽合理的。须知不同的院校其生源特点有所不同,具体培养目标可能也有所区别。各高校特别是边远地区的高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务必要考虑本校大部分学生的就业去向,结合企业的人才需求,科学合理地安排自己的课程体系,从而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做好准备。那么作为边远地区的高校,塔里木大学的生源质量、毕业生的就业方向等明显区别于疆外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因此,在设置课程体系时,这一点应引起我们的重点关注。 2.各高校课程设置大都过分关注专业课,而忽视基础课的重要性,从而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企业的财务管理是一项对人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的复杂的管理工作,它不仅仅需要相关人员具备应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对他们的文学修养、品德素质以及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等都有一定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在设置课程时要对基础课给予适当的关注,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有利于学生非专业技能和职业价值观的培养。塔里木大学的办学宗旨是为新疆地方和兵团输送人才,结合新疆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将来的发展前景,企事业单位要求财务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基本的会计及财务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要求财务管理人员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宽泛的知识面等,而这就需要通过相关的基础课程来培养。 三、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为了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充分地发挥我校毕业生的专业特长,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在充分考虑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结合上述问题,制定出适应自己的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层次: 1.公共基础课程。如前所述,开设公共基础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非专业素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人文、社科及自然科学方面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并具有一定的汉语写作、数学逻辑思维、计算机操作及外语写作表达能力,从而为其后续学习以及将来发展打下基础。因此,公共基础课主要应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大学英语、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技术基础、大学语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等。 2.学科基础课程。财务管理学科基础课程的设置旨在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做好准备。财务管理学科基础课程主要包括: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原理、统计学原理、会计学原理、计量经济学、现代企业管理、财政学、金融学、市场营销学、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经济法、审计学等,从而使学生全面掌握经济与管理方面的基本内容,对培养学生经济与管理方面的分析判断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3.专业方向课程。专业方向课的设置旨在通过系统的教授与指导,使学生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财务管理人员应有的专业素质。专业方向课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模块。必修课包括:高级财务管理、成本与管理会计、管理信息系统、财务报表分析、证券投资学、战略与风险管理、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税法等。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从事财务管理实践工作的基本能力。选修课包括:高级财务会计、电子商务、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保险学、预算会计、资产评估、经济应用文写作、会计信息系统等。这些课程的学习可进一步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4.专业实践环节。相较于以上的文化理论课,专业实践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把握,同时实践过程中企业现状一定程度的展示,更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思考一些专业方向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此外,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一些专业问题,可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知识的不足,促使学生在下一步更加努力的学习。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专业根据自身具备的条件和周边发展的实际情况,相应地安排了校内和校外两种实习方式。校内实习主要以实验的方式体现,包括会计学原理实验、会计信息系统实验(即用友u8的系列操作应用)、审计软件的应用、企业经营决策模拟(即手工和电子erp沙盘模拟)实验、以及校内毕业实习等。由于财务管理专业性质的特殊性,校外实习则主要由学生自主联系进行。通过校外实习,使学习亲身体验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认识书本知识与现实的一定差异,更加深刻地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 综上所述,以上四个方面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辅相成的。通过这样一个完整体系的课程设置,有利于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特色专业的建设,从而为社会培养出专业素质好、知识面广,能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 财务专业论文: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 [摘 要] 本文针对高校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思路: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应具有层次性,包括总体目标、类别目标和校级目标;在课程体系设计时,构建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在教学方法上,必须采取以培养能力为主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 财务管理; 本科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高校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前身是理财学专业,它是从会计学科中独立并加以发展形成的一门年轻学科。1998年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中将“财务管理”列为工商管理学科下的一个本科专业,许多院校陆续开设了这一专业。经过几年的发展,虽然在学科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各院校在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仍然存在争议,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 1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 培养目标不明确,不同类型高校培养目标差异小,缺乏特色。各高校对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描述均过于概念化和抽象化,目标不明确,脱离高校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的现状。 (2) 课程体系不科学。按照高等院校教育规律,有了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才有可能设计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由于各高校对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描述过于概念化、抽象化和无差异化,使得课程体系设置大同小异。由于很多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是从原会计学、财政学、金融学中分离出来的,在课程的设置上始终摆脱不了原专业的模板,体现不出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各相关课程或各相关课程群之间在内容上互不兼顾和承应,未能围绕专业方向要求进行统一协调和轻重相宜的合理安排,同一内容往往在不同课程中反复讲授,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被动而机械地接受书本知识,学习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各高校在教学计划中压缩基础课程,增加专业课程,从而对基础理论的学习明显不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普遍存在专业课程繁多、基础课程太少的情况,致使培养的学生知识面窄、工作适应性较差。 (3) 教学方法落后。教学内容与现时经济生活脱节,文理知识互不兼容;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传统教学方法仍占主导地位,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极少采用;对实践教学环节重视不够。具体表现为校内财务管理实践缺乏,校外财务管理实践环节薄弱,新的财务管理环节尚待开发,教师的实践能力欠缺等问题。 可见,我国的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 2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思路 2.1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于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内容等诸多方面都有决定性的影响,是整个学科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一部分主要是归纳总结已有的对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观点,指出各种观点的特点和不足之处并重新定位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各高等院校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应具有3个层次:第一层是总体目标。它统领各类高校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目标,也是一个高级目标和终级目标。它的实现需要经过较长的时间周期。第二层是类别目标。它体现了各类高等院校的特点,如财经类、理工类、综合类、农业类等院校的目标有所不同。第三层次是校级目标。这一层结合了各类高等院校自身的特色与优势而确立。作为统领类别目标和校级目标的总体目标应是最高层次的、适应面最广的、最能体现学科特色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应确立为“培养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相关各方的需求,具有以财务管理知识和能力为主体,同时具备经济、法律、金融等知识和能力,能从事财务、金融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复合型专门人才”。该目标反映了几个方面的内容:适应发展需要,满足相关需求,体现财务管理学科特色。复合型专门人才包含了“理论与实践结合”、“创新与务实兼备”要求,并同时也包含了“宽口径、厚基础、强素质”要求。结合各类高等院校的特点,在总体目标的统领下,各类高等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类别目标突出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不仅财务管理学、会计学、金融学等专业知识基础扎实,而且必须具有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如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调查研究能力,终生学习的能力等。另外,还要注重数学、英语、计算机、法律、写作能力、体育等公共基础课的学习和第二课堂的学习,如参加各种社团、知识竞赛以培养组织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因各类高等院校在发展目标、发展定位、学科优势等方面各有不同,各高等院校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校级目标存在较大差异。校级目标既强调了财务管理目标的一般性,又突出了结合自身优势的特点。上述目标体系既有高层次的、广泛性的总体目标,又有特色化的、针对性的类别目标和校级目标。 2.2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 构建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财务管理课程的设置应提倡以能力为基础而不是以知识为基础,强调在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中对财务管理人才能力的培养,要符合高等院校教育“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要求。 课程体系应包括4个层次: (1) 公共基础课。使学生在人文、社科及自然科学方面获得相应的基础知识,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为其后续学习打下基础。公共基础课应该包括财经应用文写作,英语,高等数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心理学,体育等课程。 (2) 学科基础课。使学生获得本专业学科领域(主要是管理学和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及基本技能,打造宽厚的学科基础平台。在掌握相关课本知识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学习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科基础课应该包括管理学、运筹学、现代经济学、运筹学、应用统计、国际贸易实务、金融学、货币银行学、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统计、税法与纳税筹划等课程。 (3) 专业课。任何一个专业的专业课程体系和专业课程内容设计,本质上取决于该专业学科内容及其构成的特征。现代财务管理学科内容及其构成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 以公司财务为基本研究对象。虽然财务管理活动广泛地存在于一切企事业单位及政府机关,但其中以企业财务活动最为典型。在各种形式的企业组织中,又以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的财务活动最为丰富多彩。所以,尽管财务管理学的研究对象覆盖各类组织的财务活动,但公司财务是其重点。② 公司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是筹资管理、投资管理、利润分配管理及营运资金管理。现代财务管理学通常将筹资决策、投资决策及利润分配决策列为三大财务决策,而营运资金管理亦称日常财务管理,则是任何企业在任何时候都无法摆脱的一项经常性的财务管理活动。③ 日益增多的派生内容,比较典型的有:企业购并财务、破产与重整财务、通货膨胀财务、跨国公司财务、中小企业财务及集团企业财务等。根据上述特征,目前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大致有4种方式: ① 按照财务管理主体的不同,设置财务管理学基础、企业财务管理、集团公司财务管理、宏观财务管理、国际财务管理和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等课程,其优点是主体鲜明,缺点是课程之间的教学工作量和难易程度差别大,不利于教学组织。② 按照资金运动的不同环节,设置财务管理学基础、企业筹资管理、企业投资管理、企业利润管理和财务管理专题(特殊业务的财务问题)等课程,其优点是内容集中,便于教学,缺点是系统性不强,且不能体现不同类型企业财务管理的特点。③ 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设置财务管理学基础,中级财务管理和高级财务管理,优点是层次感强,缺点是可能形成“大杂烩”。④ 按多元标准设置。各种设置方式各有利弊,不能要求以一种方式适应所有的需求,高校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设置原则应该是多层次立体模式,应强调用发展的眼光,注重该专业的前瞻性和国际性。 (4) 实践环节。要通过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实习和实训。 2.3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方法体系的完善 要适应现代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要求,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变以传授知识为主为培养能力以为主。 (1) 在教学中应采用互动式教学方式,即以学生为中心,以需求为动因,以问题为基础,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式、探索性的学习。在互动式教学中,可以采用案例研究、角色扮演、课堂报告或演讲、小组协作、专题讨论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从目前的情况看,案例研究法应用比较少。各高等院校在采用案例研究法时应注意:第一,选取高质量案例。高质量的教学案例应该能使学生通过讨论加深对课程中的某些重点和难点的理解,并能利用课本中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案例中所涉及的实际问题,能启发学生深入地思考,给学生留下较多的思维空间。 第二,设计高效的实施过程。首先,教师要组织好案例的分析与讨论,要善于创造良好的自由讨论的气氛和环境,鼓励学生大胆表明自己的观点,特别是“与众不同”的思考,使学生成为讨论的主角;其次,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及时总结。总结不是给出某个案例的标准答案,况且很多案例不一定有标准答案,而是指出本次案例讨论所运用的理论知识、讨论难点和重点,需要深入思考之处,并指出本次讨论的成功与不足。最后,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案例报告的撰写,引导学生由口头表达上升为文字表达,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2) 加强实践教学。财务管理作为一门应用学科,永远是一门实践的艺术。在财务管理实践教学中,可以根据专业培养模式和课程特点,采用实验、实训、实习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以此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检验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该吸引更多的专业教师参与其中,促进教学相长。学校应该为学生构建多元化的实践平台,如在银行、管理咨询公司、证券交易所等单位建立实习基地;学校和企业合作建设erp实验室;学生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学校邀请企业家、财务总监等来校进行专题讲座等。同时,学校要创造条件,鼓励、引导和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创新性的实践活动。 总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应具有层次性,包括总体目标、类别目标和校级目标;在课程体系设计时,构建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强调在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中对财务管理人才能力的培养,要符合高等院校教育“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要求;在教学方法上,要适应现代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要求,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以培养能力为主。 财务专业论文:浅析地方工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论文摘要】与综合性大学和财经类院校的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相比,地方工科院校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无论在办学实力、师资力量还是生源质量等方面均不占优势,加之其人才培养模式缺乏特色,导致地方工科院校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式严峻。本文以地方工科院校的“地方特色”和“工科特色”为出发点,从培养目标定位、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以及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方式等几个方面对地方工科院校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论文关键词】地方工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虽然各行各业都需要财务管理人员,但具体到实际工作之中,不同行业对财务管理人员的需求是不一样的。目前,我国大多数院校都开设了财务管理专业,而且规模不断壮大。相对于综合性大学和各类财经类院校来说,地方工科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无论在办学实力、师资力量、科研能力、生源质量还是在教学模式等方面都不占优势,加之这些地方工科院校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大多缺乏一个合理的市场定位,导致专业定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模式与综合性大学大同小异。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严重制约了财务管理专业的创新,而且还导致地方工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缺乏特色,就业前景非常不容乐观。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地方工科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必须进行重新定位,培养有特色的、具有竞争优势的财务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才能确保地方工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生存与发展。 一、地方工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何谓“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在1998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普通高校教学工作会议的主文件《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其内涵是一种教育思想和体现教育思想的教学运行方式,包括教育目标和培养方式,其外延是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育教学活动运行机制和非教学培养途径等。人才培养模式包含三个关键要素:一是目的要素:培养目标,是全部教育工作的核心,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同时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结果的依据。二是内容要素:教育内容是为实现教育目标经选择而纳入教育活动过程的知识、技能、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的总体,一般以课程的形式体现。三是方法要素:培养方式是为实现教育目的、掌握教育内容而采用的程序、方式和手段的总和。培养方式既包括教育活动的方法,也包括教育活动的程序。 为了揭示地方工科院校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笔者搜集了华东地区地方工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培养方式,并将其与这一地区综合性大学和财经类院校进行比较,发现地方工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培养目标定位模糊,无法体现其“工科特色”与“地方特色” 财务管理专业是1998年经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成立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科大类下的一门二级学科。从地方工科院校的发展历史来看,其学科发展重点集中在工科学科方面,财务管理专业大多是这些学校为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学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下和追求规模扩张的大背景下开设起来的。地方工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主要是学生在毕业时能够掌握很好的操作和实践能力,能从事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及中小企业等各类组织机构的财务管理和咨询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但大多地方工科院校在制定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大多忽视了学校的整体定位与办学特色及专业自身条件,一味盲目跟从其他高校的做法,致使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根本没有体现其“工科特色”和“地方特色”。 2.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缺乏特色 课程体系的设置应主要是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院校的师资条件及学生特点制定。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以满足就业为导向,以金融学为理论基础,以会计学为商业语言,以管理学为工具或手段,以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的。我国大多地方工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没有结合学校自身的特色和办学优势,或者盲目跟风,模仿综合性大学和财经类院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或者将会计学科与金融学科的相关课程简单拼凑,或者是因人设课,而且大纲多强调对理论课的考察,对实践课的要求相对较弱。这种课程体系不仅没有反映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科特点,更没有体现出地方工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3.培养方式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 地方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有其特殊性,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强调知识、能力、素质于一体的协调发展。但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理论教学所占课时比重较大,课内实践教学课时不足。即使建立了相关实训模拟实验室,但由于实践教学软件的实用性和时效性不高,实验室使用的软件版本滞后于企业实际使用的网络版操作系统,致使学生所学与企业实际操作相对滞后。再加上财务管理部门属于敏感部门,学生很难找到较对口的单位实习。结果,实践教学环节很难达到预期目标,学生只能掌握一些抽象化的概念和原理,实际操作能力较差。 二、地方工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剖析 1.教育观念滞后,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 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质量如何取决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否清晰准确,由于财务管理专业办学较晚,加之地方工科院校长期以来受地方政府的扶持,在计划经济体制及“以我为中心”的惯性思维和制度影响下,这些高校大多缺乏竞争意识、市场意识、创新意识和超前意识,办学理念也不十分明晰,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缺乏认真、系统的分析和思考,导致人才培养缺乏合理的市场定位,专业课程设置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学校办学与市场实际需求之间严重脱节。 2.专业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从师资队伍看,地方工科院校在一定程度上主要原有的会计专业师资,或者是从其他相关管理学科上临时转过来的老师,具有金融学、投资学、理财学知识背景的老师所占比例偏少,具有企业实践经验的教师所占比例更少。造成学生知识结构单一,财务管理方面的知识基本还是空白。加之目前,很多地方工科院校师资管理的激励导向和激励机制不合理,在唯科研论激励机制的驱动下,许多专业教师只专注于做科研,而教学只要做到学生不提意见就了事,再加上开新课的收益很少,导致教师既不愿改进和更新所教授的课程,更不愿意开设新的课程,只是维持现有的教学秩序正常运行而已。 3.实践环节经费投入不足,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不能达到预期目标 地方工科院校的学科发展重点集中在工科学科方面,财务管理专业大多是学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下和追求规模扩张的大背景下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和获取经济效益开设的。相对于工科专业来说,财务管理专业普遍被认为是低成本高收益的投资,因此,许多工科院校都积极开办财务管理专业,但是一旦开设后,由于资金投入的力度远达不到所需的要求,结果只能购置水平较低的设备,导致相关实验室的建设水平不高,再加上地方工科院校在财务管理领域建立的实习基地普遍较少,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 三、地方工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议 1.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彰显“地方”特色与“工科”特色 地方工科院校是面向地方、面向市场办学的主体,具有地方性、工程应用性和大众性的办学特征。[2]由于其办学定位、资源优势、服务对象、招生对象、就业面向都在地方,因此,其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应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直接驱动力,既要准确把握地方经济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与地方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密切结合,又要了解行业和企业对财务人员的需求,坚持地方特色,体现地方特色,为本地区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服务。 此外,建设富有特色的专业也是高校在新形势下求得生存和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手段。地方工科院校在制定其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时应从人才市场细分和就业目标定位的视角出发,依托其工科背景,体现其工科特色,培养具有工科优势的复合性会计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构建以目标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地方工科院校本科教育是以市场需求和企业需要为导向的专业教育,是一种以能力为本的教育,是为学生进入现实和未来市场就业或创业做准备的教育,它所关注的焦点,在于尽可能地提高受教育者适应当前与未来产业发展与技术变革的创新性能力。为此,地方工科院校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应以“拓展宽口径的商业知识和培养一个成功的财务人员所需要的各种能力”为目标,以课程整合、体系优化与学生整体知识结构设计为重点,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按照所在地区行业、产业和企业所需的技术、技能知识,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对学科知识进行重组,实施实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的“基础课程+金融投资课程+会计专业课程”三层次课程体系。与此同时,针对地方与行业发展需求、学生基础、兴趣与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对教学的不同要求,设计弹性化的课程模块,并通过专业方向的二次分流实施分流培养,从而把拓宽专业口径与灵活专业方向有机结合,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公共基础和学科专业基础,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专业目标更贴近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增强毕业生就业的竞争力。 3.以学生最优化发展为出发点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方式 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必须通过多样化培养方式来实现。首先,为适应现代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要求,必须放弃课堂讲授和死记硬背为导向的传统教学方法,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采用互动式教学,具体包括案例讨论、角色扮演、课堂报告或演讲、小组作业、专题报告等方式。互动式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其次,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是财务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为此,地方工科院校的领导一方面,应转变观念,增大资金投入的力度,加强金融及会计方面实验实训条件的建设,使学生在仿真环境中接受系统训练,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与效果。另一方面,应加强产学研密切合作,积极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确保学生能通过校外实践和顶岗实习熟练掌握相应岗位的操作要求和操作技能,实现校企无缝对接,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 财务专业论文: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如何提高学生的保险意识和运用保险手段处理企业风险的能力,成为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教学的重点。必须转变思路和角度,加强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的教学改革研究,科学优化教学内容;积极强化能力培养;高度重视教学研究,提高保险学的教学水平,才能完成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教学改革;教学目标 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现代保险意识、能够运用现代保险技术、掌握现代风险管理理念的财务管理人才。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教学应当紧密结合财务管理人才对保险知识和能力的要求进行科学设计,但目前保险学的教学单纯考虑自身的内容体系比较重,而与有针对性的教学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因此,高等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加强保险学教学改革研究非常必要。 一、科学优化教学内容,建立与财务管理专业相匹配的保险学知识体系 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应当在遵循保险学自身知识结构的基础上,科学优化教学内容,建立与之相匹配的知识体系,充分满足财务管理人才对保险知识的需求。 (一)风险管理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的基础内容 风险管理是研究风险发生规律和风险控制技术的一门新兴管理科学。保险是风险管理最重要的技术手段,是企业或个人把自身的风险以交纳保险费为代价。将风险转嫁给保险人承担,当发生保险风险损失时,保险人按照合同约定进行经济补偿。保险虽然仅仅作为整个风险管理过程中财务管理手段之一,却表现出极大的社会保障功能,得到广泛应用。 风险管理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内容。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下非投机风险的发生发展规律、类型、本质特征、成本的形成和度量、风险管理理论、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和方法、风险管理与保险的关系等都应当作为教学的重点,使学生深入理僻风险管理的内涵,充分认识通过保险转移企业风险的重要意义。 (二)保险基础理论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的核心内容 科学的理论是人们认识和指导实践的重要基础。在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中,加强保险基础理论的内容设计,对学生科学指导企业风险防范,提高风险管理中保险的综合运用能力和理论分析水平产生重要的影响。 保险理论随着保险实践的不断深入而逐步形成并得到快速发展,对经济产生了巨大的推进作用。作为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必须掌握保险经济学原理、保险功能理论、风险防范理论,掌握保险合同的法律规范要求,掌握保险运行的基本原则、应用范围及法律后果。达到能够运用保险理论与技术指导企业的风险管理行为。解决企业在保险合同订立、履行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复杂的业务及法律问题,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保险基础理论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的核心内容。 (三)商业保险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的主干内容 商业保险作为风险管理的重要平台,对保持经济繁荣与健康发展、企业灾后重建、维持企业持续经营、保障员工福利等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所面临的财产风险、责任风险、信用风险等已经成为束缚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通过制定保险计划,购买各类企业财产保险产品,实现对风险的有效管理。可以通过制定企业年金计划,为员工的生命、健康、意外伤害提供更高层次的人身保障,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促进优质人力资源的稳定。因此,商业保险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的重点和主干。 通过商业保险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各类商业保险的产品特点,能够根据企业生产与财务状况,在企业风险评估基础上科学制定保险计划。选择优质的保险产品和保险公司,提高企业风险管理和财务管理水平。 (四)社会保险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 在企业运行中,存在着员工退休养老、医疗费开支、劳动力流动而产生的失业等风险,这些风险只能通过社会保险来解决。社会保险制度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可以改变劳动力对企业的依附关系,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地位平等。 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同属于社会保障范畴,具有相同的业务和数理技术基础,都是社会安全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保险对企业发展的积极影响。明确企业员工所享有的社会保险的权利和应尽的法律义务,企业应该如何遵守社会保险的法律规范,保证员工社会福利待遇的实现。社会保险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 (五)保险企业经营与监管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不可缺少的内容 保险经营具有负债性,保险产品是无形产品。财务管理人员在实施企业风险保险转移、制定员工福利计划时,必须了解保险企业的经营状况,了解保险企业台前幕后的各项业务及程序,了解国家如何对保险企业进行监督与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通过保险途径管理风险的效果。提高运用保险手段管理风险的水平。所以,保险企业经营与监管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不可缺少的内容。 二、积极强化能力培养,提高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的教学效果 掌握和运用保险知识。分析与解决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风险管理问题,提高财务管理的综合能力,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始终如一的教学目标,因此,能力培养在保险学教学中非常重要。 (一)通过保险案例教学强化能力培养 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教学应该以案例教学为先导,综合运用保险、法律及财务管理专业知识,正确处理企业风险管理中出现的各种保险问题。例如。美国“9.11”恐怖风险与保险分析、达姆达轮火灾案、大连国际合作集团公司索赔案等。这些案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涉及的法律问题比较复杂,通过解析让学生明晰法律规范,提高对保险知识的理解,加强专业知识的深化。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企业风险管理中错综复杂的保险法律案件能够找到解决的途径与方法。 案例教学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具有良好的效果。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案例教学要强调案例的真实性、典型性,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解决方案。找到理论依据。 (二)通过社会调查强化能力培养 社会调查是将社会关注的某一具体问题,通过让学生直接进入社会调查研究得出结论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收集信息、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完成任务中学习和掌握知识,使能力得到提高。 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主要是为了处理企业静态财务风险,加强企业风险管理。提高保险意识而设置。在确定社会调查项目时,要紧密结合企业风险管理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兴趣及程度进行选择。例如。在风险管理、财产保险、团体人身保险、社会保险等教学中,可以确立一些社会调查项目,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其中的一项或几项,如某企业保险情况调查、某企业保险方案策划、某企业员工福利策划等。在调查中深入企业,对有效资料进行科学分析,写出调查报告。根据学生的表现、调查报告的质量给出考核评价。 (三)通过实践教学强化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的核心是学生根据所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具体操作,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通过实践教学,达到学以致用的同化,巩固所掌握的知识,提高能力的转化率。 在企业财产保险、责任保险、工程保险等实务教学中,实践教学将收到显著的教学效果。首先。设定一个目标企业,学生可以到企业了解生产及财务状况、风险管理情况,排查企业风险隐患,制定企业风险防范与保险计划,企业办理投保事项。其次,模拟企业发生保险事故,学生代表企业向保险公司申请索赔,参加损失鉴定,理算保险赔款。再次,选择企业保险实务诉讼案例,建立模拟保险法庭,模拟代表企业参加法律诉讼。要充分利用校内外实习资源,采用模拟实训和现场实习相结合、辅以比赛等多种教学形式。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保险学知识运用到企业风险管理之中,达到强化能力培养的目的。 (四)改革考核评价方法强化能力培养 为了保证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必须设计与保险学教学目标相匹配的、信度和效度较高的、易于操作的考核评价方法。 财务管理专业对学生的能力水平要求较高,保险学课程的教学考核评价要紧紧抓住能力培养这个关键要素。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在一定笔试基础考核外,增加企业保险案例分析、企业保险调查报告、企业投保索赔业务技能模拟操作等能力考核项目,加大平时成绩比例。变一次性、终结性考试为全过程考核,减少学习的功利性,有效完成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的教学目标。 三、高度重视教学研究,提高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的教学水平 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应该高度重视教学研究。充分考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需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一)注重综合性教学研究 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比较宽泛,学生的知识面广、发散性思维强。在保险学教学研究中,应当积极探索如何发挥学生的知识储备优势,注重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法学、自然科学等多学科的融合。 例如,在解释保险概念时,可以从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的不同角度进行阐述,从保险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表现特征。揭示保险经济现象内在的规律性与矛盾的特殊性及与其他经济现象的普遍联系。在介绍损失补偿原则时,可以锁定某个目标企业,从风险管理、财务管理、法律规范等角度去分析损失补偿原则的内涵与财务效果,也可以进行计量和博弈分析等。通过多视角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力。 (二)注重发展性与前瞻性教学研究 我国经济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保险理论和实务不断发展与更新。企业风险管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发展性和前瞻性教学研究是时代的要求。 例如,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责任保险与信用保险成为企业经营不可缺少的风险转移手段,其理论与实务发展速度快,自身的业务体系不断完善;员工福利计划是近几年从国外引进的内容,是我国企业将来必须面对的问题。是一种由雇主提供员工因死亡、生病、失能、退休或失业而失去生活所得的救助计划,包括社会保险、团体保险、健康保险计划和退休计划,企业实施了员工福利计划可以获得国家的税制优惠,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发展性与前瞻性教学研究高度体现了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的知识价值。 (三)注重实用性教学研究 保险学是一门指导保险实践的应用科学,保险学课程必须注重实用性教学研究,应选择当前保险市场比较成熟、适应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保险内容作为教学研究的重点。例如,保险合同与保险基本原则既是保险学的核心内容,也是保险学中实用性最强的内容,保险活动在遵循保险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通过订立保险合同来完成;企业财产保险、责任保险、工程保险、团体人身保险等是工商企业风险管理最重要的险种。应用范围广,因此。这些内容应该作为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教学研究的重点。 财务专业论文:研究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教学改革 摘要: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如何提高学生的保险意识和运用保险手段处理企业风险的能力,成为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教学的重点。必须转变思路和角度,加强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的教学改革研究,科学优化教学内容;积极强化能力培养;高度重视教学研究,提高保险学的教学水平,才能完成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教学改革;教学目标 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现代保险意识、能够运用现代保险技术、掌握现代风险管理理念的财务管理人才。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教学应当紧密结合财务管理人才对保险知识和能力的要求进行科学设计,但目前保险学的教学单纯考虑自身的内容体系比较重,而与有针对性的教学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因此,高等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加强保险学教学改革研究非常必要。 一、科学优化教学内容,建立与财务管理专业相匹配的保险学知识体系 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应当在遵循保险学自身知识结构的基础上,科学优化教学内容,建立与之相匹配的知识体系,充分满足财务管理人才对保险知识的需求。 (一)风险管理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的基础内容 风险管理是研究风险发生规律和风险控制技术的一门新兴管理科学。保险是风险管理最重要的技术手段,是企业或个人把自身的风险以交纳保险费为代价。将风险转嫁给保险人承担,当发生保险风险损失时,保险人按照合同约定进行经济补偿。保险虽然仅仅作为整个风险管理过程中财务管理手段之一,却表现出极大的社会保障功能,得到广泛应用。 风险管理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内容。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下非投机风险的发生发展规律、类型、本质特征、成本的形成和度量、风险管理理论、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和方法、风险管理与保险的关系等都应当作为教学的重点,使学生深入理僻风险管理的内涵,充分认识通过保险转移企业风险的重要意义。 (二)保险基础理论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的核心内容 科学的理论是人们认识和指导实践的重要基础。在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中,加强保险基础理论的内容设计,对学生科学指导企业风险防范,提高风险管理中保险的综合运用能力和理论分析水平产生重要的影响。 保险理论随着保险实践的不断深入而逐步形成并得到快速发展,对经济产生了巨大的推进作用。作为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必须掌握保险经济学原理、保险功能理论、风险防范理论,掌握保险合同的法律规范要求,掌握保险运行的基本原则、应用范围及法律后果。达到能够运用保险理论与技术指导企业的风险管理行为。解决企业在保险合同订立、履行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复杂的业务及法律问题,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保险基础理论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的核心内容。 (三)商业保险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的主干内容 商业保险作为风险管理的重要平台,对保持经济繁荣与健康发展、企业灾后重建、维持企业持续经营、保障员工福利等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所面临的财产风险、责任风险、信用风险等已经成为束缚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通过制定保险计划,购买各类企业财产保险产品,实现对风险的有效管理。可以通过制定企业年金计划,为员工的生命、健康、意外伤害提供更高层次的人身保障,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促进优质人力资源的稳定。因此,商业保险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的重点和主干。 通过商业保险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各类商业保险的产品特点,能够根据企业生产与财务状况,在企业风险评估基础上科学制定保险计划。选择优质的保险产品和保险公司,提高企业风险管理和财务管理水平。 (四)社会保险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 在企业运行中,存在着员工退休养老、医疗费开支、劳动力流动而产生的失业等风险,这些风险只能通过社会保险来解决。社会保险制度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可以改变劳动力对企业的依附关系,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地位平等。 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同属于社会保障范畴,具有相同的业务和数理技术基础,都是社会安全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保险对企业发展的积极影响。明确企业员工所享有的社会保险的权利和应尽的法律义务,企业应该如何遵守社会保险的法律规范,保证员工社会福利待遇的实现。社会保险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 (五)保险企业经营与监管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不可缺少的内容 保险经营具有负债性,保险产品是无形产品。财务管理人员在实施企业风险保险转移、制定 员工福利计划时,必须了解保险企业的经营状况,了解保险企业台前幕后的各项业务及程序,了解国家如何对保险企业进行监督与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通过保险途径管理风险的效果。提高运用保险手段管理风险的水平。所以,保险企业经营与监管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不可缺少的内容。 二、积极强化能力培养,提高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的教学效果 掌握和运用保险知识。分析与解决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风险管理问题,提高财务管理的综合能力,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始终如一的教学目标,因此,能力培养在保险学教学中非常重要。 (一)通过保险案例教学强化能力培养 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教学应该以案例教学为先导,综合运用保险、法律及财务管理专业知识,正确处理企业风险管理中出现的各种保险问题。例如。美国“9.11”恐怖风险与保险分析、达姆达轮火灾案、大连国际合作集团公司索赔案等。这些案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涉及的法律问题比较复杂,通过解析让学生明晰法律规范,提高对保险知识的理解,加强专业知识的深化。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企业风险管理中错综复杂的保险法律案件能够找到解决的途径与方法。 案例教学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具有良好的效果。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案例教学要强调案例的真实性、典型性,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解决方案。找到理论依据。 (二)通过社会调查强化能力培养 社会调查是将社会关注的某一具体问题,通过让学生直接进入社会调查研究得出结论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收集信息、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完成任务中学习和掌握知识,使能力得到提高。 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主要是为了处理企业静态财务风险,加强企业风险管理。提高保险意识而设置。在确定社会调查项目时,要紧密结合企业风险管理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兴趣及程度进行选择。例如。在风险管理、财产保险、团体人身保险、社会保险等教学中,可以确立一些社会调查项目,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其中的一项或几项,如某企业保险情况调查、某企业保险方案策划、某企业员工福利策划等。在调查中深入企业,对有效资料进行科学分析,写出调查报告。根据学生的表现、调查报告的质量给出考核评价。 (三)通过实践教学强化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的核心是学生根据所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具体操作,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通过实践教学,达到学以致用的同化,巩固所掌握的知识,提高能力的转化率。 在企业财产保险、责任保险、工程保险等实务教学中,实践教学将收到显著的教学效果。首先。设定一个目标企业,学生可以到企业了解生产及财务状况、风险管理情况,排查企业风险隐患,制定企业风险防范与保险计划,企业办理投保事项。其次,模拟企业发生保险事故,学生代表企业向保险公司申请索赔,参加损失鉴定,理算保险赔款。再次,选择企业保险实务诉讼案例,建立模拟保险法庭,模拟代表企业参加法律诉讼。要充分利用校内外实习资源,采用模拟实训和现场实习相结合、辅以比赛等多种教学形式。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保险学知识运用到企业风险管理之中,达到强化能力培养的目的。 (四)改革考核评价方法强化能力培养 为了保证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必须设计与保险学教学目标相匹配的、信度和效度较高的、易于操作的考核评价方法。 财务管理专业对学生的能力水平要求较高,保险学课程的教学考核评价要紧紧抓住能力培养这个关键要素。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在一定笔试基础考核外,增加企业保险案例分析、企业保险调查报告、企业投保索赔业务技能模拟操作等能力考核项目,加大平时成绩比例。变一次性、终结性考试为全过程考核,减少学习的功利性,有效完成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的教学目标。 三、高度重视教学研究,提高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的教学水平 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应该高度重视教学研究。充分考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需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一)注重综合性教学研究 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比较宽泛,学生的知识面广、发散性思维强。在保险学教学研究中,应当积极探索如何发挥学生的知识储备优势,注重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法学、自然科学等多学科的融合。 例如,在解释保险概念时,可以从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的不同角度进行阐述,从保险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表现特征。揭示保险经济现象内在的规律性与矛盾的特殊性及与其他经济现象的普遍联系。在介绍损失补偿原则时,可以锁定某个目标企业,从风险管理、财务管理、法律规范等角度去分析损失补偿原则的内涵与财务效果,也可以 进行计量和博弈分析等。通过多视角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力。 (二)注重发展性与前瞻性教学研究 我国经济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保险理论和实务不断发展与更新。企业风险管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发展性和前瞻性教学研究是时代的要求。 例如,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责任保险与信用保险成为企业经营不可缺少的风险转移手段,其理论与实务发展速度快,自身的业务体系不断完善;员工福利计划是近几年从国外引进的内容,是我国企业将来必须面对的问题。是一种由雇主提供员工因死亡、生病、失能、退休或失业而失去生活所得的救助计划,包括社会保险、团体保险、健康保险计划和退休计划,企业实施了员工福利计划可以获得国家的税制优惠,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发展性与前瞻性教学研究高度体现了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的知识价值。 (三)注重实用性教学研究 保险学是一门指导保险实践的应用科学,保险学课程必须注重实用性教学研究,应选择当前保险市场比较成熟、适应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保险内容作为教学研究的重点。例如,保险合同与保险基本原则既是保险学的核心内容,也是保险学中实用性最强的内容,保险活动在遵循保险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通过订立保险合同来完成;企业财产保险、责任保险、工程保险、团体人身保险等是工商企业风险管理最重要的险种。应用范围广,因此。这些内容应该作为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教学研究的重点。 财务专业论文:烟农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问题与对策 摘要:随着烟农专业合作社发展,其业务范围越来越广,承担着组织生产、专业服务、多种经营、普惠社员的职能和角色,对合作社管理要求越来越高。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基础,同样是烟农合作社经营管理的必要保障,核算的精准,管理规范,直接关系到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烟农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规范 烟草行业开展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以来,以烟农专业合作社建设为中心,烤烟生产基本实现“两头工场化中间专业化”的生产组织模式,烟农专业合作社已具有一定规模,但由于烟农专业合作社存在内生发展动力不足、经营管理水平有限等原因,使得财务管理风险凸显,如何提高其财务管理水平,降低财务风险,就显得至关重要。因此,探讨烟农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对于维护广大烟农社员的利益,稳定烟草公司的生产经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烟农合作社财务管理问题 (一)执行制度不严,管理水平不高 尽管合作社成立之时,根据有关法规,完善了财务制度,但实际财务管理并未严格按照制度执行,管理水平还亟待提升。在民主管理、社务公开、扶持补贴资金处置、盈余分配、成员账户运用等方面不同程度存在瑕疵。表现为制度上墙多,公示上墙少。决策事项多,决策会议少。扶持补贴多,收支明细少。 (二)会计核算不规范,资产管理水平低 会计核算停流在“流水账”水平,会计科目使用不准确,报销审批手续不完善,相关经济业务发生后报账不及时,凭证资料入账依据不充分,会计档案资料不完整。资产账簿的设置不能充分反映资产的剩余价值、使用周期、使用地点、管理责任人等内容,同时合作社对财务人员的分工不明确,不进行定期盘点,资产管理存在账实不符、管护不到位、闲置率高的问题。 (三)争取税收优惠不到位,存在潜在法律风险 国家规定合作社向成员提供农资免征增值税;合作社与成员签订的产品销售合同,免征印花税;合作社销售成员的产品视同农户自产自销等税收优惠政策,但是由于一些地方税务部门对政策把握不到位,合作社自身积极争取力度不够,国家给予合作社的税收优惠政策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随着合作社业务量增加,服务项目多元,大额交易资金流通,在法律上存在潜在风险。 (四)社员账户应用不好,盈余分配依据不详细 社员账户是合作社记录成员参与组织交易、享受盈余分配的重要依据,是联结社员利益的纽带。目前合作社基本都建有“社员账户”,但部分合作社在筹集初期,缺乏相应制度建设和法规指导,以非现金方式入股的社员,初始出资(入股)额量化依据不充分,加之合作社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水平有限,无法真实反应盈余情况,合作社公积金和公益金量化到社员账户份额不准确,年终分配依据不充分,社员权益有被侵害的可能。 二、合作社财务管理原因分析 (一)烟农合作社性质特征限制 烟农合作社相较其他农民合作社,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业务核心工作是开展事关烟叶生产的综合服务,以服务社员为主。二是综合服务项目较多,社员在不同项目上存在不同交易量。三是不同业务项目成本构成不一,核算社员交易成本较复杂。四是合作社从事生产的社员可享受国家、行业、地方政府的相关扶持、补贴,收益来源较为复杂。 (二)人员素质不高限制 一是合作社财务人员素质不高。一些合作社财务管理由临时人员办理,本身业务素质不高,同时对合作社业务认识不够,会计处理上针对性不强,出现错误。二是合作社管理层财务素养不够,本身不懂,加之平时只关心合作社业务工作,在意的是如何扩大收益,对合作社财务事务管理参与过问不多。三是合作社监事作用弱化。监事会成员因不具有相关财务会计知识,对合作社年度业务报告和会计核算事项监督形同虚设。四是外部介入欠缺。烟农合作社出于成本控制考虑,没有委托第三方审计机构进行财务审计工作。 (三)外部环境的限制 一是政策解读少,意识不到位。由于地方有关部门宣传欠缺,合作社财务人员对国家出台的合作社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理解不够,对税收优惠政策和纳税申报程序不熟悉。相当一部分财务人员缺乏向税务机关办理免税申报和备案手续的概念。二是政府部门主动为引导不足。税务一些相关部门对合作社减免税收不积极、不作为,合作社多次碰壁无果而返。三是地方相关部门误解。由于烟草公司烟农合作社在引导组建、经营帮扶上做了很多工作,一些地方部门将烟农合作社相关工作划归烟草公司牵头,造成专业指导不足。 三、改进策略 (一)强化法律法规学习,提升政策把握能力 烟农合作社必须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等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各项内控管理制度工作。利用专题讲座、知识竞赛、多媒体宣传等多种形式,开展财务会计知识教育工作,提升管理人员的财务素养。 (二)打造专业队伍,规范财务管理 完善组织机构,建立财务管理部门,设置专职会计与出纳岗位,聘任业务素质高,有一定财务工作经验且工作仔细、勤劳实干、责任心强的专业人员任职,并匹配相应的薪酬,以维持财会队伍的稳定性,同时要对财务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和后续教育,更新财会知识,了解最新的政策,保证其上岗的资质。合作社还要对财会人员进行考核,将其工作情况与工资奖金挂钩,用以激发财会人员的工作主动性及积极性。 (三)完善相关制度,做到有制可依 烟农专业合作社要以适应合作社当下业务需要为前提,不断修改和完善相关财务制度,夯实财务管理基础。严控财务项目审批,对管理费用,如差旅费、招待费、通讯费、交通费等核定定额,制定标准,健全经手、签收、审批程序,明确内部岗位责任制,严格控制。完善资产管理制度,分开资产的购置、验收、保管、使用、处置等五个环节的台账管理,形成内部牵制制度管理和台账登记责任管理。要完善盈余分配制度,合作社章程要应对盈余分配比例进行约定,分配方案必须经社会大会审议通过,重视对社员账户运用,使社员得到应有的利润返还和分红。要完善合作社绩效考核制度,建立合作社理事长、专业队队长等工作人员的绩效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更好的服务于合作社,同时在兼顾效率和公平前提下,确保其付出能够获得应有回报。 (四)落实民主管理,社务公开 严格执行合作社民主管理,接受监督的制度。财务相关事项必须采用直观,通俗易懂的方式,定期定点进行公布,接受社员的监督。监事会要履行职责,按时组织对财务的审计和检查,公开监事报告。合作社要主动申请外援,定期委托第三方开展财务审计,确保规范管理,经济行为真实合法。 作者:樊琴 单位:六盘水市烟草公司水城县分公司 财务专业论文: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现状 摘要:近年来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主要研究的是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确立人才培养目标、设计合理课程体系、调整学科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等有效改革的构想。以期能完善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发展,培养更多对社会发展有用的人才。 关键词: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现状;改革构想 财务管理专业在高校设立的时间较短,因此所积累的建设经验有限。目前新形势下对于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提出了新的挑战。而财务管理专业的建设现状堪忧,出现了许多问题。尤其是不符合新时代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要求。所以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要想高校财务管理专业适应新时代社会的发展,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要,就必须要认清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现状,并针对现状提出有效的改革策略。让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得到良好的发展,以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一、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现状分析 (一)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在高校教改的新形势下,其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却并不明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对人才的要求是综合性能力强的人才。但是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对人才的培养目标并不突出,没有自身的特点,且没有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很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对培养培养的目标是“应会”、“应知”,就是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财务管理知识和技能,对其他相关知识并没有进行相应的培养。导致学生的综合能力弱,应变能力差。 (二)教学内容滞后,课程体系不确定 财务管理专业知识会涉及到一些会计知识和金融知识,导致了各大高校之间对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侧重点各不相同。有的侧重财务会计,有的侧重金融投资。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独立的、系统的标准。其次还存在着教学内容滞后的问题。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是照搬照抄西方财务的内容和方法,并没有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导致很多知识应用性不强。 (三)专业课程内容交叉重复现象严重 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专业、金融专业等有一些内容上的相似,很多学校在设计课程时会把几个专业的课程内容重复到一起。如财务管理课程与会计专业课程相互重叠交叉。这种专业课程内容交叉重复的现象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不利于,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优化。另一方面由于课时的增多,学生自学时间减少,重复出现的内容会减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兴趣,降低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落后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比较落后。例如应当采用学时制,有的学校虽然采取学分制,但实际上就是学时制的翻版。教学模式仍然是“灌输式”、“填鸭式”等传统的教学模式。一些新型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等很少得到应用。其次,教学设备也比较落后,大多数教师都采取板书,多媒体教学和电化教学方法应用有限。以上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到了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深入研究财务管理专业改革的策略,成为了研究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热点话题。 二、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改革构想 (一)确立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 依据国家教育方针,高校教育特点以及新形势下市场对财务管理人才的要求,确立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其人才培养目标可以确立为:培养知识面宽,财务管理理论功底扎实,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并注重素质全面提高的综合型的、能够在工商、金融企业、企事业单位以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管理、教学和科研方面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这个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涵盖了三个方面的特点:1、提倡素质教育;2、在就业导向上兼顾工作、教学和科研;3、在人才培养类型上注重培养高级专业的人才。 (二)设计合理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这里主要讨论的是合理地设计财务管理专业狭义的主干课程。根据财务管理学科内容的构成及特征,对其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重新的设计。可以依据财务管理核心内容并且结合财务管理的理论、实践等进行设计。可以设计如下:财务管理理论知识、中级财务管理、成本管理、高级财务管理、跨国公司财务管理、投资管理和项目评估。这样进行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兼顾了理论知识,也涉及到实践部分。按照中级到高级逐渐训练学生的技能,加深知识,让学生逐渐掌握相关知识,符合了“从一般到具体,从基本到特殊”的原理。 (三)调整学科内容,避免重复交叉现象出现 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要有自己的独特点,侧重点。可以从资金的规划和控制入手,对学科内容进行调整。学科内容可以包括筹资、投资、分配和评价四个方面的内容。围绕这四个方面的内容来作调整。对投资部分内容可以具体调整为短期资金投放和运用,长期资金的投放和运用等。研究财务管理专业学科内容的特点,完善其内容,避免与金融专业和会计专业的相关内容重复交叉。可以设置包括经营预算、决策、控制和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四)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根据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特点,可以寻找出新型的、适合其专业教学的方法,改变被动的格局。如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教学。1、启发式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方法可以具体应用“问答式”、“讨论式”和“倒拉式”等来实现教学。2、案例教学法:选择典型的案例在课堂上展示,或者根据教学需要,围绕一两个问题,对财务管理具体业务作出调查,并客观描述,形成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3、实践性教学:积极开展校内财务管理相关的实践课,加强学生实践教学,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与企事业单位建立实习基础,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 三、结语 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在建设和发展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只有直面问题,分析出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现状,并根据现状,提出有效的改革策略,完善发展策略,才能推进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发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培养更多专业的综合型优秀人才。 作者:巩建信 单位: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财务专业论文:财务管理专业金融理财思考 【摘要】 财务管理对于企业发展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并且财务管理本身的实践性、综合性以及时代性都比较强,社会对财务管理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本文主要分析了财务管理专业进行金融理财方向教学开设的必要性,并从实际需要出发找到了一些措施,希望能够帮助学校更好的进行课程开设,不断的提高财务管理教学的质量,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关键词】 财务管理;金融理财;必要性;策略 财务管理本身的实践性、时代性以及综合性都非常强,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对财务管理人员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学校在进行专业建设时也应该全面考虑到社会时展和学生成长的需要,培养出更多综合能力强,专业知识结构合理的专业人才,避免学生将来就业时收到能力和知识结构方面的限制,给学生更好就业和财务管理专业水平提高奠定良好基础。而在专业课程开设时,将金融理财添加到财务管理专业中去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在财务管理专业中进行金融理财方向课程开始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一)学科交融性给金融理财方向课程的开设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就学科定位方面而言,很多国内学者都认为财务管理本身便是金融学的分支。还有些学者认为,金融学以及财务管理学二者的侧重点有一定的差别,但是也存在很多共同的研究对象,比如投资组合、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资本结构、风险管理以及投资项目管理。就这方面而言,金融学和财务管理学两个学科之间的交叉性非常强。 (二)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进步要求学校进行金融理财方向的开设 现在我国企业开展财务管理工作时,特点包含了下面两点。首先,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财务管理工作开展时已经逐步的从以往的资金运营以及结算管理转变成为资金筹集、资金结算、资金运营、投资、风险等一些方面。其次,我国企业进行财务管理时,有些方面还比较薄弱,比如收益分配、投资、筹资等。现在很多企业的日常财务管理还是进行资金管理,这种情况需要采取措施转变。导致这些情况出现的原因除了包含企业自身因素,还和我国教育有着直接关系,我国财务管理专业进行人才培养时,还和市场经济需要存在一定的偏差。就企业财务管理实践而言,高校进行财务管理专业的改革和创新是非常重要的。 (三)金融活动愈加活跃,金融理财方向开设能够满足对人才的需求 现在,我国金融行业已经逐步的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其给我们日常经济社会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现在我国对金融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而想要培养更多的金融人才,首先企业应该进行金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机制完善,制定相关的激励机制,吸引更多的金融人才,并采取措施帮助其更好的发展,切实提高对高端金融人才的吸引力;其次,应该重视金融人才管理和资源开发机制的完善和健全,做好金融后备人才的建设,并根据需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措施。最后,进行金融人才服务平台的搭建,进行金融人才服务中心的设立,这样能够给金融人才的聚集以及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四)能够推动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创新更好的进行 现在我国高校在进行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时,内容大致相同,特色专业欠缺,专业方向定位还存一定的问题。比如课程结构合理性较差、课程本身的实践性和针对性较差、课程体系性和配套性存在一定缺陷和问题、培养出来的人才实践能力较差等。这便要求我们必须根据专业发展方向以及人才培养的目标合理的调整规划,确保形成的课程体系真正符合时代需要。 二、在财务管理专业中进行金融理财方向开设的建议 (一)制定科学的思路 在财务管理专业中开设金融理财方向时,需要在保证基础课程和其它专科方向一致的情况下,采取科学的手段。首先应该在研究市场需要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其次,应该进行课程理论体系的整合,确保其符合专业发展需要和人才成长需要;再次,需要完善学校的实践教学以及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切实提高学生本身的专业技能和水平,帮助学生更好的就业;最后,应该完善教学辅助体系,从而更好的进行人才培养。 (二)在财务管理专业中进行金融理财方向开设的建议 1、根据市场需求,确保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符合市场需要 我国很多学校的财务管理专业基础往往都是以往的财会专业,学校需要研究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式,进行创新建设力度的加大,而进行金融理财方向的开设本身便是一个大胆的尝试,开设目标是培养出更多的综合素养较强的人才,确保培养出来的学生符合社会市场发展需要,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2、研究专业课程建设,确保课程理论体系能够凸显时代特征和实践联系紧密 根据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方向以及人才培养目标,合理的利用各种资源,合理的创新理论体系,并以此为基础来进行课程结构的优化。可以选择金融理财规划、金融市场学等一些课程,并在这个基础上增加一些能够提高专业知识深度和广度的课程,比如金融服务与营销、金融形势与政策、证券以及金融英语等。 3、确保时间教学模块构建合理 对于财务管理金融方向的学生而言,不但需要具备理论素养和品德素质,还需要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也就是需要较为数量的掌握金融业务和现代财务的一些操作技能,确保学生在毕业后能够从事投资、银行、证券、保险等方面的工作,教师需要根据需要合理的对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设计。一般情况下,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包含了两种,首先是课程内的实验,其次则是集中实践性教学,也就是进行专业实训。想要做好实践教学,首先需要提高实践课程开展的有效性,开设一些实用性较强的课程比如国际金融、保险理论与实务。期货与期权、证券投资学等;其次,在教学时可以创新教学方法,进行实践教学的改进,增加和实验有关的相关环节,弥补理论教学存在的不足,不断的完善学校的时间教学体系;最后,学校还应该根据当前金融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专题讲座的开展,帮助学生了解专业发展的趋势和自身存在的问题。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学校应该进行金融实习基地的建立,帮助学生不断的提高自身的能力。 (三)做好教师队伍建设 想要培养能力更强的专业人才,便必须提高教师的素质,随着社会发展,我校金融学科的教师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还很难满足金融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师资队伍的结构还存在一些问题,很多教师本身的技能不足、实践经验也较差,这也给专业实践课程建设造成了很大的制约,这便要求学校必须做好教师队伍的建设。首先应该将行业背景作为依托,给教师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教师参与到实践中去,鼓励教师去证券公司、财务公司以及商业银行中兼职;其次,可以鼓励教师考取金融从业资格;再次,鼓励教师参与到课题研究中去,提高教师的知识水平;最后,重视校企合作,鼓励高素质的金融从业人员来学校兼职讲课。 结语: 财务管理专业开设金融理财方向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其开设能够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学校在课程开设时,不能盲目,必须全面考虑到社会发展和学生进步的需要,采取措施,切实做好课程建设,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作者:吴语涵 单位:西安思源学院商学院 财务专业论文: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研究 摘要: 《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自2008年施行至今仍存在一些缺陷,本文引进平衡计分卡这个概念,使得在运行这个制度能立足于全局,更加完善地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本文分析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现状和问题、平衡计分卡与它可行性和意义,最后给出建议。 关键词: BSC;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 1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现状 1.1会计部门和财务工作人员 1.1.1会计部门 会计部门是农民专业合作社中一个重要的财务部门。我国的合作社里的会计部门的要求是根据会计业务需求来设置会计账簿以及必要的会计人员。而那些没有这些条件的合作社也可以通过委托农村经营管理机构或记账机构记账、核算,从而达到合作社的财务会计制度。但现实合作社中,大多数合作社选择的是委托记账机构或者农村经营管理机构记账,拥有自己独立的会计核算部门,却寥寥无几,更有些合作社甚至没有独立会计核算部门,也没有委托记账。 1.1.2财务工作人员 对于合作社财务工作人员的要求是具有综合会计素养的人员。对其最基础的规定是及时登记会计账簿来保证日常的会计核算。把两个或多个不相容岗位进行分离,即合作社的会计人员和出纳人员不能由一人担任,从而达到出纳不管账目工作,而合作社的会计不插手现金的目的。然而,大多数合作社的财务人员并不具有综合会计素养,财务人员学历大都处于大专以下的学历,有些财务会计人员是无证上岗,对于定期会计培训的财务人员更是寥寥无几,这些合作社财务工作人员是不符合制度规定的。 1.2会计账薄设置与会计核算情况 1.2.1会计账簿设置 会计账簿,对于日常生活来说是记录经济业务的簿籍;对于会计报表而言是编制其最根本的依据。一个比较完善的会计部门,其会计账簿应设置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总分类账和各种必要的明细分类账。而大多数的合作社只有现金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总分类账和明细账,很少合作社建立备查账。对于会计账簿设置还是很不齐全的。 1.2.2会计核算情况 对于合作社中的会计核算,制度规定了五大类的项目,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成本和损益。这五大类又具体分了37个会计科目,这些科目能够满足较小规模农民专业合作社里简单的业务,能够为会计人员操作提供便利。但随着时代进步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在会计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是这些科目不可以核算和解决的。 1.3内控制度与盈余分配情况 1.3.1内控制度 农民合作社通过建立内部控制制度,进一步保证其资产安全完整以及合作社社员的利益。对于内部控制制度的规定要求合作社对借贷业务控制、对销售业务控制、对采购业务控制、对货币资金控制及存贷业务控制。然而,大多数合作社并没有建立完善的内控制度,甚至有些合作社还出现一些内控问题。这些问题说明合作社对内控问题还是不够重视。 1.3.2盈余分配 合作社通过盈余分配激励每一位社员,也通过这个方式吸引更多的人员加入其中,它是合作社分配制度的核心手段。对盈余分配顺序也做了详细的规定,他要求合作社中有可分配盈余时,应该先弥补上年度亏损,其次提取一定比例的盈余公积,再把计算应付盈余返还,这一计算额度是由社员和本社之间交易额决定的,且这种返还比例至少在60%以上。最后才能把剩余的盈余并且进行返还,这个是在扣除前两项分配之后的盈余部分。再把这剩下真正的盈余按照每个社员在整个合作社所占的份额进行分配到位。在合作社里,绝大多数的合作社采用按交易量分配与“按股分配”相结合的分配方式,采用股金分配的合作社少之又少,很多合作社按交易额分配远远低于60%。 2BSC与农民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结合可行性及意义 2.1BSC理论简介 平衡计分卡的英文是“TheBalancedScoreCard”,简写为BSC。它作为企业战略执行的工具首先强调应当建立一个以平衡计分卡为基础的战略管理体系,在战略的指导下形成企业绩效评价总目标,根据总目标来细分企业战略目标,然后平衡记分卡把绩效评价总目标转化为四个方面来考核的绩效指标,分别为财务维度、顾客维度、核心内部流程维度和学习与成长维度。利用这个绩效评价体系来考核和奖惩企业内部各部门、个人目标,从而充分调动企业所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最终达成企业的战略目标。 2.2BSC运用于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合理性分析 2.2.1平衡计分卡的价值取向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相一致 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的不断完善的目的为了保护各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而不是某一个人的利益。这个过程中引入平衡计分卡是因为他们二者有相同的价值取向,这也是他们能够相依相存的核心。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的价值取向是与BSC理论基础的利益相关者理论相同的。这理论认为企业要为股东、债权人、企业内部人员、顾客、供应商等在内的利益相关者谋求福祉,而不仅仅为所有者谋利益。 2.2.2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为平衡计分卡提高了制度层面的保障 价值取向相同表明平衡计分卡能应用于农民合作社的重要前提,但这种价值还需要通过外在的制度形态相协调。我国为了合作社能够健康的发展对其进行许多政策指引,如2006年10月31日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2007年12月制定并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以及各省也推出一系列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办法。这些制度实施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提供了制度依据,也为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应用平衡计分卡有了制度层面的保障。 2.3BSC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结合意义 基于BSC理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而言,能够在原有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上进一步把合作社战略目标考虑进去,将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以及会计人员根据这一战略目标运用到财务会计制度中,提升财务人员创新能力分解他们到学习和成长维度中。平衡计分卡把战略放在中心位子,从战略高度将战略目标分解到具体的部门和个人目标,使得整个合作社每个成员都为这个目标努力,从而有利于战略目标实现。 3农民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改进建议 3.1加强BSC理论的宣传教育力度 平衡计分卡对于大多数合作社而言,它是一种先进的战略工具。这种工具能否有效的贯彻和实施有赖于对它的宣传和教育力度。通过大力宣传来减少运行中的阻碍,使得合作社的社员更加了解这个工具所带来的好处,以获得大家的认同。这一工具的实施还需要强有力的政府层支持,通过政府主管部门对平衡计分卡的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基本特点以及它与之前工具的区别的介绍来提升社员对这个新概念的认识。 3.2完善农民合作社自身人才开发管理机制 人才是农民合作社能够更好发展的源泉。农民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改进基于BSC理论需要有一批素质高的人才做保证。基于BSC理论要求合作社的每个岗位都有与之相匹配的人才,从而提高财务会计管理体系,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行效率。相对于大城市,农民合作社处于一个不利的地位,所以我们需要国家出台一些政策鼓励他们能够进入农村,帮助农民合作社发展。农民合作社自身也要营造出一种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环境来吸引人才。合作社要对财会人员进行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要求财会人员定期接受会计知识培训,以保证他们与社会接轨,增强他们的管理水平,提高他们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财务制度操作。 3.3健全农民合作社内控制度和分配机制 合作社根据自己的情况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从而降低组织成本,避免合作社经营的风险,提高合作社财务的效率。合作社应当建立合理的会计核算,把责权具体分配到人,防止投机行为发生,也避免合作社共有财产被私人占有,确保财产的安全与完整。其次,对收支都实行统一领导和集中管理。最后,合作社的会计和出纳必须有两人分别担任,从而把会计账务和库存现金分开进行管理,及时记录发生经济业务。合作社分配制度建立首先应当为每个成员都设立社员账户,其中包括成员入社时的出资额以及各方赠与和政府财政的补助,让社员的公积金和交易额都能清晰细化给每个社员。其次,合作社可以提取少部分的公积金来降低合作社经营风险,从而扩大合作社发展资本。最后,合作社应当先按照成员与合作社交易额的比例返还,然后按其返还总额必须大于可分配盈余的60%分配,从而把成员与合作社利益联系起来。 作者:徐文婷 单位:扬州大学商学院 财务专业论文:财务管理专业困境浅析 摘要: 伴随经济的日益发展,与经济相关的专业也应运而生且不断增多。财务管理与会计学就是众多相关专业中的两个。然而对于这两个专业的相似性,学术界也有过许多不同意见。面对众多的相似性,专业的发展势必受阻、面临困境。无论高考填报志愿还是考研都处于一种尴尬境地。 关键词: 财务管理;发展困境;专业特色;互联网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完善,与经济、金融相关的专业日益呈现火爆的局面。然而,一系列服务于经济、金融专业出现的背后,也不乏各个专业交集过于紧密的现象。就财务管理专业而言,1998年教育部正式设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在2012年教育部新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财务管理属于管理学门类下的工商管理学科。同属于管理学门类,财务管理专业却有着会计学的深深烙印。 一、困境的原因所在 (一)会计学、财务管理傻傻分不清楚 高考结束,很多人关心的是志愿的填报,然而面对纷繁众多的专业将如何抉择则是一大难题。选择会计还是财务管理更是令人头疼的一件事。对财务管理的疑惑与不了解,总会抛出一连串的问题:财务管理专业是研究什么的?它与会计学有什么区别?毕业以后可以从事什么工作?然而在学术界这个问题也是争论不一、尚未达成共识。凌婕、徐文佳曾撰文指出: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金融学太过相似,没有必要单独开设,应并入两者之中。陈四清则对此表示不同意:虽有相似,但也各有千秋。学术界对于财务管理专业存亡与否尚有争议,孰是孰非暂不清楚。有人说财务管理与会计学区别不大,那么就有人质疑:既然区别不大何必开设两个专业,岂不是多此一举?也有人说这两个专业肯定有区别的,但具体有什么区别也是不清不楚的。只了解两者侧重点有所不同,会计学是对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的结果进行记录、计量和报告;财务管理更多是针对资金的融资及使用的管理以及对未来的经济活动做出预测。必须承认二者侧重点是有所不同,可是仅凭着细微的差别就分成两个专业恐怕也是难以服众。最后,留给人们更多的是对于两者之间共性的思考。两个专业之间不明晰的界限,依然存在,学术界的争论也依旧没有停止。 (二)本科教育两者专业定位、核心课程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会计学专业是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会计学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要求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熟悉国内外与会计相关的方针、政策法规和国际会计惯例;能够熟练运用专业知识处理现实中的会计工作。财务管理专业培养具备财务管理及相关金融、会计、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备会计手工核算、资金筹集、财务分析等方面的能力,能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综上不难看出,不论会计学或财务管理专业都需要掌握管理、经济、会计、法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尤其是对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有着较高的要求。明确当前国际、国内经济运行的总体态势,能够分析当前市场经济运行变化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后果,能够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独立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繁杂的财务问题。再者,专业核心课程:《财务会计学》、《财务管理学》、《高级会计学》、《高级财务管理》、《审计学》等等,两个专业都有涉猎,交叉学科较多。在一些普通高等学校这两个专业压根就没有区别,人才培养模式几乎相差无几,这种现象不是个别存在的。对比以上,无论是在课程设置,还是在内容安排上,两个专业都有太多的重合;无论是在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还是在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来看,这两个专业都有过多的交集,两个专业的本质特征尚未明确。 (三)本科招生火爆,考研面临困境 纵观近几年研究生报录的状况,会计学研究生与财务管理研究生招生的数量有着天壤之别。除去全国财经类院校招收会计学硕士外,还有许多的综合性大学、科研院所也对会计学研究生有所青睐。相比之下,招收财务管理研究生的院校却寥寥无几,只有东北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山西财经大学等少数院校目前招收财务管理研究生。而且,部分财务管理硕士点还是刚开设不久,正在一步步探索中前进,缺乏相匹配的经验及人才培养模式。相比,本科阶段众多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想继续深造却面临巨大难题。众多财务管理本科生考研选择受限,实属尴尬。无奈部分人只好跨专业考研,追寻继续深造的机会。全国会计学硕士点与财务管理硕士点数量相差岂止几倍!财务管理专业硕士点数量稀少的背后,反映的是一个专业的专业特色与理论研究的匮乏,完整的理论体系存在缺陷、尚不完整。因此,才会在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教育培养方面存在缺位与断档的现象。 二、几点拙见 (一)发掘专业特色,财务会计相分离 1.创造核心价值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新的竞争力量的不断加入,使得依靠会计学得以发展的财务管理专业面临巨大冲击。新的时代背景下,财务管理专业应该充分发挥组织资金运动、协调财务关系的作用,突出在筹资、投资、收益分配等方面的优势。财务管理的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那么创造新的核心价值也就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关键,围绕“创造核心价值”的主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深入贯彻“价值最大化”的思维理念,重视价值的作用,在理论与实践中发掘特色、突出重点。 2.保持专业特色 在新的经济形势下重新审视财务管理的理论体系,始终坚持“创造核心价值,发展专业特色”这一思想,加强财务管理理论的创新与发展。不断促进财务管理专业内部催生出新的分支,使得财务管理形成一套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中级到高级的理论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彻底剥离会计学的外衣,保持专业特色,发挥专业优势,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理论联系实际,发展网络财务 2015年7月4日经总理签批,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此项举措增强各行各业的创新力量,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增加新的驱动力。财务管理也要抓住新的机遇,乘胜追击,搭上互联网的快车,实现飞速发展。积极发展区别于传统财务软件的网络财务软件,大力发展网络财务,提高效率,实现资源互通共享。积极开创远程处理、信息共享、集中处理的财务管理新模式,增强企业快速反应和果断决策的应变能力。同时,在人才培养的传统模式下,除了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外,更加注重培养运用互联网、利用新媒介的能力。 (三)“引进来,走出去” 新的经济形态下,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将中国特色与国际惯例结合起来。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把握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运行规律、发展方向,不断增强财务管理专业内生力量。将传统融资途径,融入新的时念,开创别样的筹资新渠道。时刻牢记我国的经济体制、会计制度、市场环境、有其特殊性,研究与教育要结合中国具体财务环境,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财务理论。同时,坚决摒弃全盘西化的错误思想。 三、结语 财务管理专业面临的困境亟待处理,但却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问题。它需要日趋完善的理论体系为保障,突出的专业特色为核心,相关部门的重视为牵引力,整个学术界同心同德,才能开创出财务管理的新方向。 作者:甘远勇 单位:安徽建筑大学
管理会计论文:关于建立和完善战略管理会计的思考 【摘要】 目前,现代管理会计已难以满足企业的战略管理和要求,而战略管理会计以其长期性、全局性、外向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从战略的高度满足了企业发展的需要。本文对企业如何建立和完善战略管理会计进行研究。 【关键词】 战略; 成本; 管理 一、战略管理会计基本理论 (一)战略管理会计产生的现实条件 现代管理会计的前身是成本会计。历史上,管理会计之所以取代成本会计,是因为成本会计的理论对经营决策缺乏相关性,不能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近年来,随着企业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竞争压力的增强,现代管理会计已难以提供与战略管理相关的信息,战略管理会计则从更高的起点重新界定了管理会计的内涵,为企业的战略决策寻找方向、把握契机,使战略管理登上历史舞台。因此,战略管理会计的产生源于管理会计自身的缺陷及企业适应激烈市场竞争的需要。 (二)战略管理会计的特征 战略管理会计着眼于长远目标、注重整体性和全局利益。当企业间的竞争已上升到高层次的全局性战略竞争时,抢占市场份额、扩大企业生存空间、追求长远的利益目标已成为企业家最为关注的问题。战略管理会计适应形势的要求,从多种竞争地位的变化中把握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且以最终利益目标作为企业战略成败的标准。战略管理会计放眼长期经济利益,以企业管理的整体目标为最高目标,从整体上分析和评价企业的战略管理活动。 (三)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 长期、持续地提高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是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目标;提供内外部综合信息是战略管理会计的具体目标。战略管理会计的具体目标可包括:通过统计的、会计的方法,搜集、整理、分析涉及企业经营的内外部环境数据和资料;提供尽可能多的、有效的内外部信息以帮助企业做好战略决策工作。 (四)战略管理会计假设 战略管理会计假设分为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和会计计量假设。会计分期和会计计量假设有其特殊性。在会计分期上,战略管理会计不同于财务会计,不能将一个企业的全部经营期间人为地划分为一段段相等的较短期间。由于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目标是获得长期的、持续的经济效益增长,战略管理会计分期的年限不一定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企业自身的情况,制定5年或10年规划,这5年或10年的年限就可作为战略管理会计的会计期间。在会计计量上,企业战略管理会计不能单纯地利用货币形式进行计量,还必须广泛使用实物量、相对量和其它计量形式,对企业的战略管理会计效果进行记录和计算。 (五)战略管理会计原则 会计原则是会计活动的科学规范,是对会计实践普遍规律的归纳和总结,也是会计工作的一般性指导规范或基本指导思想。相应地,在战略管理会计领域也应制定原则来规范和指导战略管理会计工作,战略管理会计原则应包括真实性原则、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及时性原则、横向协调原则和重要性原则。 二、战略管理会计存在的问题 (一)对战略管理会计的认识不足 战略管理自上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以来,多为政府部门及外资企业所使用。进入90年代后,国内企业才涉及运用战略管理,但大多数为一些经营规模较大、经营意识较先进的优秀企业,如长虹、海尔等。绝大多数国内企业的战略意识仍然是比较薄弱的,更不用说学习和掌握战略管理知识并在实践中运用了。经营目光的短浅、狭隘的经营意识也是导致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不成熟的一个原因,资源的重复配置、资源的浪费在市场经济建设初期比比皆是。在缺乏战略意识、战略思维的企业里开展战略管理会计,显然是比较困难的。 (二)缺乏战略管理会计的内部环境 目前,企业会计工作的重点仍在财务会计上。尽管传统的会计体系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分支,但是在国内企业的会计工作中,仍然是重财务会计、轻管理会计。无论在会计机构的设置还是会计人员的聘用上,大多数企业仍是把会计工作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主要投向财务会计工作,而将管理会计作为财务会计的一个附属品。这种现状导致战略管理会计工作缺乏实践的内部环境,人员得不到实践锻炼,战略管理会计很难开展。(三)缺乏战略管理会计人才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看,企业对战略管理会计还没什么认识,缺乏超前意识,也就无法开展广泛的研究。开展战略管理会计所涉及的知识非常广泛,除会计学外,还要涉及宏观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市场营销学及企业文化等,这就对会计人员或其它要从事战略管理会计工作人员提出了较高要求。依目前我国会计人员及其它管理人员的素质来看,还不能适应战略管理会计的要求,其素质还有待提高。 三、实施战略管理会计的设想 (一)树立战略管理会计观念 要建立战略管理会计,许多传统的会计观念必将受到挑战和冲击,一些传统的会计概念、原则、方法都要从新的角度加以认识。战略管理会计作为会计的一个新分支,无论是其理论基础,还是其对象、内容和方法都与传统会计大相径庭。因此,研究战略管理会计,首先要摆脱传统会计的旧框框,用全新的观点来看待新生事物。在建立战略管理会计的过 程中,我们要克服传统观念的束缚,大力宣传战略管理会计的先进性、优越性,强调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作用,这对明确它在会计的发展、企业行为的调整、会计的转轨变型等方面都有积极的意义。同时,还必须在企业界广泛开展战略管理的学习和讨论,使企业经营者树立起战略管理意识。 (二)创设战略管理会计环境 要加强战略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研究,理论研究的目的是指导实践。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战略管理会计理论框架,而在实务中,在某些领域已涉及到了战略管理会计,这种理论研究滞后的状况将影响到战略管理会计的发展。要改善这方面的工作,可以成立一些专门机构来负责战略管理会计理论的研究,比如,可设想成立“战略管理会计专门委员会”,吸收会计学、社会学、管理学等领域的专家和相关领域的学者、专家参加,对一些难点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方案,逐步完善战略管理会计理论体系,达到指导实践的目的。 (三)培养战略管理会计人才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更加强调知识对其保持持续竞争力的重要意义,并日益重视信息的价值,这在实务中表现为企业对软件(人、技术)和硬件(信息工具、网络)的管理和运用的不断加强。应培养战略管理会计人才,适应企业经营管理环境的变迁、管理思想的发展和管理方法的变革。 综上所述,战略管理会计是一种以外部性和长期性为核心特征的管理会计形式,是管理会计的发展,是在企业生存环境日益不确定的背景下形成和发展的。展望未来,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经济全球化的加强,战略管理会计必将有长足的发展,战略管理会计理念将渗透到整个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为企业的管理提供信息,使企业获得持久的战略竞争力。 管理会计论文:论管理会计在施工企业管理的作用 随着国内经济形势的日新月异,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建筑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业主的需求日趋苛刻,垫资、压价的幅度越来越大,工期越来越短,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项目管理方式已很难适应,一些影响建筑施工企业长远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不断暴露出来。而这些问题的解决,要求施工企业必须加强其管理会计工作,切实推广和应用管理会计方法。 一、施工企业存在的管理问题分析 由于我国的施工企业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相对较短,缺乏比较成熟的管理经验和管理人才,加之其面临的特殊的竞争时期和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目前,施工企业存在的需要采用管理会计方法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 (一)人力资源管理薄弱。建筑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还相当薄弱,根本的问题在于缺乏科学合理制度,缺乏合理的、有效的、适应于建筑施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体系。一些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还仅仅停留在劳动工资管理的层次上,没有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没有制定相应的制度、措施及办法等。这种薄弱的人力资源管理状况不但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国有施工企业的中、高层骨干正在向民营企业流失,从而带走了他们的经验教训以及业主和市场,还间接影响了项目团队的凝聚力、战斗力以及员工素质的提高。 (二)资金、物资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施工企业资金管理制度不健全,有章不循,相当多的施工企业尚未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施工企业对于机械设备、材料等方面的管理,也存在突出的问题。在建筑材料的采购方面,缺乏系统的管理制度,没有科学可行的采购供应计划,不能做到依据管理会计方法来合理确定经济合理的采购批量,采购批量和批次的确定缺乏科学的依据,采购人员为了“拿回扣”而超额采购、乱采购的现象比较突出。对建筑材料的保管、供应和处置未能建立科学可行的管理制度,未能采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 (三)项目成本管理方面存在问题较多,严重的影响了施工企业的盈利能力,削弱了建筑施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1,成本控制观念不强。虽然绝大多数建筑施工企业对成本控制的意义有深刻认识,并且各有一套管理办法,但是全员参与、全面、全过程控制的系统控制观念还不强,还停留在堵漏洞阶段,即堵材料、设备采购、工程分包、劳务分包、非生产性开支等漏洞。2,缺乏科学的成本核算管理制度和方法体系。许多企业没有建立自己的成本核算制度,成本核算对象的确定过于简单,人为地简化了成本核算环节,或是成本费用的归集与分配不配比,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不对应,不能满足成本分析和考核的需要。成本管理制度缺失,作业成本法、标准成本制度等得不到有效地贯彻实施。3,全员成本意识差。领导对成本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轻视成本降低的重要性,成本决策随意性强;员工由于责任成本分解不到位、奖罚不明确,在工作中不注重精打细算,损失浪费较为普遍。 二、加强管理会计,解决管理问题 施工企业应建立明确的管理会计工作体制,采用科学、可行的管理会计方法,以期解决这些问题。 (一)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中最重要的资源,如何有效地开发和科学合理地管理人力资源是企业走向成功的关键。施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有其自身的特点。施工企业在其生产经营过程中往往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而且这些人力资源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其中既有高级技工和高级管理人员,也有一般的中层管理人员,还有大量建筑工人作为劳动力资源。针对建筑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特点,比较可行的是可以参照采用存货的ABC分类管理法,首先将施工企业的人力资源分成三级九等:A级人才资源是指高级技工和高级管理人员,可以进一步分成三等,其中AA等是指非常抢手的高层次人才,关系企业的生存发展;AB等是指非常敬业、对企业非常重要的高层次人才;其他高层次人才为AC等;B级人才资源包括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中级职称技术人才等,也可以分成三等,BA等主要是指很有潜力的、打算重点培养的中层管理人员或中级职称的技术人员;BB等是指忠于职责、对当前企业的发展非常重要的中层管理人员或中级职称的技术人员;其他为BC等;C级人力资源主要是指一线生产工人即劳动力资源,按照其技术水平、体格、敬业精神等,如果有必要也可以进一步分成CA、CB、CC三等。企业人事部门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在充分听取有关负责人以及当事人意见的基础上,做好人力资源的级别划分工作,必要的话还可以聘请专家做好这项工作。 在完成人力资源的级别划分工作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的管理会计方法进行人力资源的管理。对A级人才应采用激励加工薪计划的方法;B级人才应以激励加培养进修计划为主;C级劳动力资源主要做好考勤以及工资待遇管理工作。 (二)资金与资产的管理 资金是企业资产的货币价值反映。资金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资金管理的范畴和方法主要包括: 第一,资金需求量的预测。施工企业是资金密集型的企业,其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由此形成大量而繁多的物资财产,一些建筑施工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资金的支出渠道也比较复杂。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如何以最少的资金占用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管理会计必须在对这些资金资产的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从财务管理的角度来看,这属于资金需要量预测探讨的范畴。资金需要量预测是指包括流动资金和固定资金在内的资金需要总量的预测。销售百分比预测法是 预测资金需要量最常用的方法。它是假定资产负债表上各项目同销售收入保持一定的百分比关系,以未来销售收入变动的百分比为主要参数,计算和确定资产负债表中个项目的资金量。还可以用回归分析方法先确定所需资金总量,再按照资产负债表各项目的结构关系确定各项目资金量。资金需求除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预测外,也可以根据发包方的概预算和以往本企业的经验比例(如毛利率、间接费用比例等)来确定。 第二,收入的管理。取得收入是企业经营的目标,也是企业资金的流人。施工企业收入管理的目标在于扩大边际贡献且加速资金回收,可以采用管理会计方法包括本量利分析、保本分析、边际贡献分析等。而对于加速资金回收的管理方法包括应收账款的管理策略,如合理制订信用政策等。除了保证收入和价款结算的正确性以外,采用本量利分析等方法进一步分析处理,做好施工企业的盈利能力分析等损益管理工作。 采用本量利分析法首先要将施工企业的成本支出(可以包括期间费用,也可以仅就工程项目成本)划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大块。但由于施工企业的本质是劳务型企业,所提供的劳务比较多样,包括例如安装、基础工程、混凝土工程、土石方工程等,且这些工程通常在一个工程项目或结算对象中同时存在,因而在具体进行本量利分析时。对所谓的“业务量”要做适当的处理,不能简单地把不同性质的劳务加总在一起进行处理。可行的办法是,根据以往的经验或历史数据,将那些性质上为变动成本的支出同完成的工程造价或结算价款相比较,计算和确定某项变动成本的变动成本率,计算出该变动成本率后,可用于以后的本量利分析。 第三,成本的管理。我国许多施工企业对工程项目长期实施的是“粗放式”管理,对成本管理不重视。随着行业竞争的日趋激烈,获利空间越来越小,施工企业应更加重视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现代管理会计的总目标是改进成本信息质量、内容、相关性和及时性。与传统管理会计相比,现代管理会计能满足更多的管理需求,导致管理会计由传统管理会计向现代管理会计发展。常用的管理会计方法包括分级归口管理、成本中心、变动成本法、标准成本制度、作业成本法等。 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第一步就是识别核心成本动因,成本动因是导致总成本变化的任何因素。将作业成本法运用于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中,其可根据成本动因更精确地估计工程成本,并将实际费用控制在预算额之内。整个工程的总间接成本就等于将间接费用分摊到各单元工程层的作业中去之后,再将各单元工程层中的作业逐级汇总得到的总间接成本。从最高层将成本逐级分解,项目公司层作业的成本则可在公司所承担的项目之间根据项目预算数等指标的不同按比例分配。 标准成本方法在建筑施工企业中比较容易推行,而且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一般企业采用标准成本制度,其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确定成本标准包括价格标准和数量标准,但对建筑施工企业来说,由于绝大多数工程项目存在施工方案、建筑预算以及预算定额等资料,就可以直接将工程预算作为标准成本来进行成本管理,这样企业仍然能获得正常利润。对希望获得超额利润的施工企业来说,应依据建筑预算考虑制定更加苛刻的标准成本,但要注意指标的可行性。 第四,存货、固定资产等实物管理。作为资产的两大构成部分,存货和固定资产的管理也是企业生产运作管理的重要内容。针对存在的问题,采用管理会计中JIT、ABC分类管理法等存货管理方法对存货进行管理,以及NPV、PVI等固定资产更新决策方法等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 管理会计论文:管理会计关注时间管理原因的探析 近些年来,西方管理会计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时间管理(Time Management,Tmman)正日益步入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和实际运用的范畴。具体表现在,在管理会计中,产品寿命周期、生产周期、客户响应时间和生产循环效率等循环时间(Cycle Time)的计划、计量、控制与评价技术的研究和实践日渐增多。然而,另一方面,这些研究与实践又呈现出零乱而缺乏系统性的特性。因此,本文试图在归纳和总结管理会计的时间管理观的基础上,重点探析西方管理会计关注时间管理的原因,旨在加深我国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将时间及其管理纳入会计信息系统的范畴,丰富和完善我国的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 一、管理会计的时间管理观 时间管理是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重要活动耗费的时间进行的管理。管理会计的时间管理观可以概括为如下三个方面:(1)时间是一个重要的成本动因。管理会计认为,一切作业耗费的资源大多数可以转化为时间来表述,比如,工资实际上就是企业为取得劳动时间而支付给工人的报酬;支付场地租金就是为了取得在一定时间内对该场地的使用权等等。因此,要降低各种成本,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减少相关生产经营活动的时间。(2)时间管理是实施企业战略的重要手段。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安德鲁斯认为,企业战略是企业的“目标、意图或目的,以及为达到这些目的而制定的主要方针和计划的一种模式”。显然,企业战略只是解决了企业发展的目标和计划问题,要全面实现企业战略,还必须将战略目标、战略计划与员工的具体日常工作联系起来。比如,利润、资金等会计指标与员工本职工作之间的联系非常间接,员工通常很不清楚其本职工作对各种传统会计指标的贡献,相应地也就不清楚如何改进自己的本职工作。而时间指标优于一般会计指标的地方就在于,它能很容易地与企业员工的本职工作直接相联系。通过制定工时定额或时间进度并与实际完成情况相比较,能使员工有明确的改进和努力方向,从而能充分发挥信息对经营的管理作用。因此,会计要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决策支持,就必须发展出相应的技术为时间优化服务。(3)时间是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效率与效益的综合指标。生产经营效率与效益的低下主要表现为循环时间的延长,譬如,存货的储存时间长,意味着库存增大;库存储备充足时,物料或加工过程中的缺陷只有在其后很久才会被发现;当该批存货的缺陷在耗用中被发现时,可能整批产品都需重新返工,甚至报废,这将进一步延长企业的循环时间。显然,库存、质量、对顾客需求的反应速度从而资金占用、机会成本、废品损失、管理成本、市场份额、销售收入以及利润等等都隐藏在循环时间之中。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改进或缩短生产经营周期,就可降低成本费用和资金占用,增加企业销售量、收入和利润,最终保证经营效率和效益的全面提高。 二、管理会计关注时间管理的原因 (一)适时生产系统(JIT)的运用:管理会计关注时间管理的直接原因 适时生产系统是以需求带动生产的一种制度,其基本思想是仅在顾客或后一工序需要时才生产,并仅生产需求之数量,相应地,生产所需零件及原料也仅于生产使用时才及时送达。作为先进的生产制造和管理方式的杰出代表,由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发明、使用的适时生产系统一经传播,便受到世界各国企业界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然而,令会计学界深感震惊的是,JIT的发明声称该系统只有在所有的会计人员均被逐离生产现场时才能正常工作,并且系统的管理人员勿需,也无必要接受任何会计方面的训练(注:程仕军:《适时生产系统是当代企业管理上的重大突破》,《当代财经》1994.11.)。其主要原因是,适时生产系统认为,时间是最基本的制造资源,也是衡量整个生产系统工作效率的最重要的依据;它强调以为,时间是最基本的制造资源,也是衡量整个生产系统工作效率的最重要的依据;它强调以时间作为经营责任和管理控制的基础,并将循环时间看作是比会计信息更为重要的信息。为应对新的社会、技术、经济发展对管理会计提出的严峻挑战,经过专家、学者们的努力探索,管理会计认识到,产品成本的高低与循环时间密切相关;当循环时间延长时,成本将上升;一切作业耗费的资源大多数可以转化为时间来表述,时间是一个重要的成本动因。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会计上先是研究出了“适时制下的非积累性成本法”或“反冲成本法(Backflush Costing)”等纯粹为JIT服务的成本计算方法,进而取得了“作业成本计算(ABC)”、“作业基础管理(ABM)”等一系列重要进展。 ABC和ABM的基本思想是,成本是由成本动因引起的,因此,为降低成本、增加顾客价值,就需要通过核算发现和寻找成本动因,通过管理来控制成本动因。管理控制的具体方法是,通过作业分析(Activity Analysis)辨明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在此基础上,采取具体措施提高增值作业的效率、减少或消除非增值作业。 如果把顾客(开始)对产品订货或要求服务与企业向顾客提供产品或服务(交货)之间的时间间隔叫做生产周期时间,那么,这一时间通常由收到订单的时间、产品设计时间、准备时间、加工时间、检验时间、运输时间、等待时间和储存时间等八种具体时间构成。当把ABC和ABM的思想运用于生产周期时间管理时,通过作业分析可以发现增加顾客价值的时间实际上只有二个:设计时间和加工时间,其余时间均为不增加价值的时间(注:余绪缨:《管理会计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第1版,第456页。)。管理会计通过对生产周期时间的各种具体时间构成进行事前 规划,通过使用条形码(Bar Coding)技术对各种时间要素进行事中计量(比如,可将条形码贴在一个元件或一件产品上,在每一道工序开始和结束时对其进行读取,读取条形码的时间差,就是每道工序的生产时间),通过编制循环时间报告表或循环时间控制图对各种时间的实际执行情况进行适时报告,通过计划时间与实际执行时间的对比进行时间的诊断与分析,就可全面掌握各种具体时间的增值性及其效率。在此基础上,管理会计可进一步通过ABM和ABC,利用这些时间数据来确认存在的问题、建议解决问题抗议法以及重点改进的方向。显然,通过提高增值时间的效率、消除或减少非增值时间,生产周期时间及其相应的成本必然会随之下降。 (二)战略管理会计方法的兴起:管理会计关注时间管理的重要原因 战略管理会计是为企业战略管理服务的会计,它从企业战略的高度,既提供具有战略相关性的外向型信息,也对本企业的内部信息进行战略审视,借以进行竞争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促进企业长期、健康地向前发展。其中一个重要方面便是非财务业绩评价方法的兴起和广泛应用。所谓非财务业绩评价方法,是指在现行财务业绩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利用非货币量度指标衡量和考核企业在客户、服务、作业、业务流程、产品质量和市场战略等方面的业绩的方法。对于非财务业绩评价方法,我们应该把它理解为是为适应企业战略管理的需要、克服财务业绩评价的短期利益倾向及其不易与员工本职工作相联系的缺点、作为链接企业战略和员工具体工作的纽带而引起到管理会计中来的:一方面,非财务业绩评价指标必须从有助于实现企业目标、使命和发展战略的角度来设计,以发挥其目标一致、引导管理努力(Management Effort)和激励的作用;另一方面,它强调“针对不同的岗位设计不同的评价指标”,从而使员工清晰地将自己的日常工作与企业的发展战略联系起来。 企业战略管理要求把改进循环时间看作是改进企业所有工作质量过程中的一个主要中心,要求所有的目标、工作流程设计以及生产经营活动都要包括对循环时间的度量和控制。循环时间的战略意义在客观上要求管理会计必须把缩短循环时间作为员工业绩的一个重要计划、控制与考核指标,以充分发挥业绩评价指标的激励和行为导向作用。较之传统的短期利益倾向、不易与本职工作相联系的财务业绩评价,非财务业绩评价中涉及到大量的时间评价问题。一些重要的循环时间指标除上述有关指标之外,还可以包括未及时提供报告的百分比(评价会计质量)、按时得到供货的百分比和填制紧急订货单的平均时间(评价采购质量)、答复顾客申诉的时间(评价质量保证工作的质量)等等。至于与生产率(Produetivity)有关的时间指标,其具体形式就更多了。比如,合格品标准直接人工小时占实际使用直接人工小合格品期望机器小时占实际机器小时的百分比等等。一般而言,企业员工对本职工作与企业战略、使命、目标之间的关系往往是模糊不清的。然而,如果企业的管理者能较好地把企业战略、使命转换成目标、计划,把计划转换成与相关员工本职工作有关的具有可操作性的非财务指标(比如上述时间指标),制定出明确的计划、控制与考核标准,这将极大地促进员工加深对本职工作与企业战略、使命和目标之间的关系的理解,使他们更加明确努力的方向并自觉与之协调。在这里,管理人员对战略、使命、目标、计划、指标、标准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深刻理解是关键。这种理解越深刻,管理人员就越能找到更加科学的非财务指标(比如某项作业的时间),引导员工把自己的精力专注于实现企业战略的作业之上;这种理解越深刻,管理人员就越能制定出更加合理的计划、控制与考核的数量标准(比如2小时而非1小时或3小时),从而使员工能更有效率地完成作业;这种理解越深刻,管理人员就越能制定出科学的奖惩措施,从而避免奖惩过度或奖惩不足,充分激发员工的管理积极性。 (三)综合衡量经营效率与效益的需要:管理会计关注时间管理的根本原因 在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企业之间的竞争已从低层次的某一方面的竞争,发展到高层次的全局性的竞争。笔者认为,这种形势在客观上要求使用一个能反映企业综合竞争能力的指标,借以评价和改进企业的竞争地位。显然,反映这种要求的指标非时间指标莫属。马克思早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中就提出了“真正的节约(经济)=节约劳动时间=发展生产力”这样的命题(注:余绪缨:《管理会计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第1版,第461页。)。它深刻地揭示了时间指标所具有的综合性内涵。然而,一方面,由于此前的通讯手段或信息系统不够发达,使得人们不能适时跟踪全部业务的进程;另一方面,由于以时间作为计量单位具有复杂性的缺陷,要完全、直接用时间来衡量企业生产系统的效率和效益存在困难。因此,会计只能间接地用货币来衡量循环时间,从而间接地衡量企业生产系统的效率和效益。但是,在计算机技术高度发达并受到广泛应用的今天,人们有能力直接以时间来衡量生产经营的效率和效益。正是因为如此,作为为管理服务信息系统的管理会计必须关注并参与时间管理。 管理会计认为,循环时间是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效率与效益的综合指标。如前所述,当循环时间被分解成各个不同的时间子片段时,它便转化为与各种产品、顾客订单或者批别产品相联系的、易于管理的各种过程。这些过程是由一系列据以消耗资源(诸如工资、津贴、工具、存货、折旧)和取得资源(如收入)的各种作业组成的。当企业努力缩短循环时间的时候,许多原来被时间所掩盖的问题就会自动暴露出来,特别是库存问题、质量问题、瓶颈问题、协调问题和供应的不可靠性问题等。所以,循环时间的改进必然要求简化和缩短工作流程及路径,时间的改进也经常同时引起销售、质量和生产率的提高。由此可见,时间管理是全面提高企业经营效率与效益的关键。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分析认为,适时生产系统的运用是管理会计关注时间管理的直接原因,战略管理会计方法的兴起是管理,!会计关注时间管理的重要原因,综合衡量经营效率与效益的需要则是管理会计关注时间管理的根本原因。笔者认为,深刻认识和理解管理会计关注时间管理的原因,对于借鉴、完善和发展我国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管理会计论文:当代管理会计对策 现实世界中的事物,都包含刚与柔两个方面。它们在社会经济生活和管理世界中的体现,可以归结为:单一性、确定性,意味着刚性,多元性、不确定性,意味着柔性。物质与精神、实体与虚体、有形与无形等等,也可以认为是刚性与柔性相对应的概念。现代管理会计是企业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该系统中的参谋人员,管理会计人员必须正确认识与处理以下三个关系:首先,正确认识和处理决策目标的最优化准则与满意性准则的关系。 传统决策理论认为,决策目标的选择应遵循最优化准则,其所寻求的是在一定条件下惟一的最优解,因而最优化准则是一种刚性准则。最优化准则的应用,“只有在决策时所有措施和方案都是已知的,而且每一方案所能取得的成果也可以是确定的,才能进行最优选择,做出决策。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决策者由于所处的环境和当时当地的条件,既不可能找到一切方案,也不可能比较一切方案,因而事实上不可能按最优化准则进行决策。最优化准则仅仅存在于逻辑推理之中,没有实践价值。”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金获得者赫伯特?西蒙(HerbertA.simon)教授有鉴于此,在其着作《管理行为》一书中,提出了以满意性准则来代替传统决策理论中的最优化准则。 他认为,无论从个人的日常生活经验中,还是从各类组织进行决策的实践中,将决策者看作是“寻求满意的人”,而不是“寻求最优的人”,在决策中以“满意的选择”来代替“最优的选择”,会使决策更加符合(接近)客观实践。在决策中,决策者基于综合判断作“满意的选择”具有较大的弹性,而不像是“最优的选择”所要求的惟一性。因而决策的最优化准则向满意性准则转变,实质上是意味着从刚性准则向柔性准则转变。这是现代决策思想上的一个重大转变,受到西方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与赞誉。其次,正确认识决策程序中科学化与民主化的关系。“谋”与“断”相对分开、相互协作,是现代决策体制的主要特点。 可见在决策程序中正确处理好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的关系,就是正确处理好决策支持系统的“多谋”与决策系统的“善断”的关系。其中“多谋”体现民主化,“善断”体现科学化。这意味着决策人员的“善断”必须以参谋人员的“多谋”为基础,否则,决策的科学化将成为一句空话。这是因为,任何单位决策系统的领导人,即使是位高权重的领导人都不可能是万能的,只凭个人的意志独断专行,都难以避免主观、片面、武断的错误。 这就要求明智的领导者一定要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善于主动、积极地为决策支持系统的参谋人员建言献策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即诚心诚意地鼓励他们讲真话、独立自主地自由发表意见,真正做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是使决策支持系统中的参谋人员能正确履行职责、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的关键所在。反之,如果决策系统中的领导人没有优良的品德和崇高的思想境界,不仅不让决策支持系统中学有专长的专家独立自主、客观地发表意见,反而要求他们以某种形式的所谓科学论证来为自己的既定框框(长官意志)服务,由此而导致决策的失误就不可避免。 由此可见,决策程序中柔性的指导思想和决策人的道德情操对决策的成败远比刚性的相关技术方法重要得多。再次,从总体上正确认识和处理“以规章制度为本”的刚性管理与“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的关系。规章制度是一种外在的他律性因素,而通过人性激发所形成的主人翁责任感,则是一种内在的自律性因素。带强制性的他律性因素如果不与自觉性的自律性因素相结合,所能起的作用是极为有限的。因为规章制度的规定再严、再细,心术不正的人同样可以将所定的规章制度束之高阁,而使其无法产生应有的实际效果。 内在的自律性因素可贵之处在于:它像一只“无形的手”,可以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润物细无声”地规范和引导人的行为,对种种可能发生的行为失范现象形成一种“防患于未然”的机制。这显然是外在的具有强制性的他律性因素无法取代的。由此可见,“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所依靠的虽然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隐性或软性资源,但它所能激发的深层次的内在精神动力却是十分巨大的。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企业管理从总体上应以“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为主导,而“以规章制度为本”的刚性管理只能起辅助作用。因此,在管理实践中,应注重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以促使企业上下形成一种“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力恶其不出身也,不必为己”的良好精神氛围,这是企业经营管理的灵魂和根本。 管理会计论文:浅谈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一体化 管理会计同财务会计属于企业会计之中的两个主要分支。尽管管理会计以内部管理为目标,而财务会计以外报告为目标,双方依据各自的核算体系,实施双重核算。[1]可是在会计行业不断创新发展过程中,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正在逐渐趋于一体化,二者在内容、时间、服务对象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相符性,由此能够预见,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一体化是会计行业发展之必然趋势。 一、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异同点 (一)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相同之处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在企业中处于相同的环境里,均为企业运营服务,均可记载、预算、分析、评估企业的经营活动,为企业管理决策创造客观依据,有利于企业达到经济效益最大化之发展目标。二者均源自传统会计,并且相互制约、依存,一同组成了企业财务工作的有机整体。通常管理会计的部分资料数据源自于财务会计,二者使用的原始资料大体相同。 (二)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不同点 1.会计主体不一样 管理会计主要以企业内部控制为主,强调以人为中心之工作管理,并且兼顾整个企业;财务会计则以整个企业为主。 2.基本职能不一样 管理会计属于企业会计内部管理系统,其工作重点倾向于企业内部管理服务;不为财务会计(包括公认原则)的制约,适用的手段灵便,工作程序差,由企业经营管理的视角来取得数据,给责任主体构架工作目标,控制责任主体之行为。财务会计工作重点倾向于给企业外界利益相关集团创造会计信息服务,有固定的方法与程序,实施统一的财务会计系统,主要替股东和债权债务人以及政府管理机构,执行体现、报告企业效益与财务状况之职能。 3.信息特征不一样 管理会计信息包含过去、现在与将来三个时态;财务会计信息却大都是过去时态。管理会计大部分以不具备统一格式、无固定报告时间与非对外公布的内部报告作为信息;财务会计对外公布的信息,其载体为有固定格式与报告时间之财务报表。[2]管理会计为企业内部管理机构提交定量信息时,不仅利用价值单位,而且经常利用非价值单位;财务会计则为企业外部利益相关集团创造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之信息,同时让此部分信息达到全面、系统、真实、可靠等原则与要求。 二、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实现一体化的基础 对于企业来讲,企业会计愈加关注的是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二者的相融。由本质方面来看,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均是对资源主要因素的交易与产权变更的明确、计量与控制。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因为不一样的分工,而于注重会计工作上的倾向有所不同。企业的运营状况系财务会计之主要对象,管理会计则是针对财务会计对象的重新加工,是借助财务会计相关信息引导、控制、组织企业的运转。 由职能方向方面来讲,管理会计属于对财务会计的拓展与延伸;由工作内容方面来讲,管理会计属于对财务会计的进一步深化;由最终目标方面来讲,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保持统一,均是为了提升企业效益,保护相关利益者之权益。 三、促成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一体化的措施 主要由事前、事中、事后三个层面促进二者的一体化。 (一)事前预测 在整理会计信息时,会计凭证不仅属于会计全部工作以及管理会计利用之基础信息资源,而且亦属于基础数据库管理信息资源,同时还是促成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一体化的媒介。现行的用货币作为单位,只有财务会计借、贷方记录之会计凭证明显滞后于需求,所以一定要对会计凭证的记录模式与输入手段实施重新设计。会计凭证记录模式的改进应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在原财务会计科目之基础上,增添统计信息代码,力图与基础方面为管理以及会计工作奠定基础,防止以后在使用过程中的重复筛选;2.增添备用信息栏,用来记录管理会计必需的非货币信息,促使会计信息愈加完善,全面提高会计机构工作效率,为促成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一体化奠定良好基础。 (二)事中决策 财务会计工作时,收集基础数据的整理过程能够概括为会计核实、计量、及制作会计凭证阶段,财务会计之总、分类账目与会计报表均能够当作是模型运算之结果。对于管理会计来讲,基础数据的整理阶段即对财务会计循环中之原始信息选择阶段,然后实施计算、实施对比、实施差异分析,并且提出相应的报告,为事后分析评价奠定基础。因此,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之基础数据能够利用把原有信息源整合的模式实现一体化。[3]基础数据能够统一明确,给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在事中的做出一致的决定创造了方便条件,从而进一步促进了二者的一体化。 (三)事后分析评价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一体化,不是将二者机械的并在一体,而是将二者有机融合,构成未整合之前没有的整体性质。如此在事后分析此个环节则应把整合之后的整体性质突出出来,会计工作亦不能只限于目前的记录和事前预测,也应增强大对事后分析的力度,归纳分析原因,及时处置弊端激励优势。财务会计可于财务方面实施分析,管理会计依旧可倾向于企业管理,以达到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一体化。 总之,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二者之间不仅存有相互联系的一致,同时也存有一定的差别。伴随企业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于企业内部突显一体化发展的趋势。在实践工作中,企业要科学建立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体系,进而促进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一体化。 管理会计论文:企业管理会计贡献及发展 一、建立完备的预算管理体制 1.管理会计中的预算管理是实现目标管理的主要手段 通过预算管理,有效地聚合企业或企业集团内部各项经济资源,将企业的决策目标及其资源配置规划加以量化,依据责、权、利的原则,在企业内科学地管理和可靠地执行。 2.目标拟定、预算编制与预算目标是预算控制的起点,也是预算编制的依据 按照组织结构的不同,预算目标可确定为企业全面预算目标和责任预算目标。相应地所编制的预算也区分为全面预算与责任预算。全面预算为责任预算的具体编制确立了必须遵循的基本标准。预算分解与控制,通过将预算目标按照责任体系逐级分解为各责任中心直至责任人的责任目标,并通过编制责任预算及界定各项责任预算标准值加以具体化,并在财务上对预算加以控制,从而实现对目标管理的过程控制。预算及其目标的有效实施,还必须依赖具有激励与约束功能的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与管理机制,进而保证企业整体预算目标的最终实现。 3.与ERP系统完美集成,实现预算在各个业务环节的执行与控制 预算考核和分析完全基于各业务部门的实际业务数据分析,保证考核与分析的公正与科学。引入责任中心、全面预算、责任预算、利润分析预测等内容。引入工作流思想,可按工作流对整体预算编制进行过程指导,为预算编制提供科学的预测模拟工具。提供多种预测模拟方法,根据历史预算数据及实际业务数据对未来期间预算进行预测模拟,促进预算目标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根据不同企业预算管理的差异,提供自定义预算单据,满足企业预算管理的个性化需求。 4.提供多种方式的审批流程提示和预算预警提示 充分利用先进的通讯技术,通过邮件及手机短信形式将业务审批提示信息发送给审批人,保证业务处理的及时性。丰富而个性化的预算预警设置,可以在不登录系统的情况下,将预警信息及时提示给相关责任人。提供数据的导入导出,预算编制可以在系统外完成后再导入,实际业务数据也可从其它的系统导入,从而实现与其他类型信息系统的集成应用。 二、用管理会计方法实施企业经济运行过程控制 1.管理会计应参与营销计划并编制营销预算。营销计划和预算在执行过程中,管理会计应通过收入和支出的计算,协助营销部门了解计划目标实现的程度及时揭露实际与预算的差异,分析其原因,以便采取必要的措施。 2.按照企业实际状况,提供有效应用策略。同时要具备前瞻性,在最大限度保护用户投资的同时,随着企业的不断成长,提供解决新流程、新目标的应用策略。从标准业务流程应用分析入手,满足具体应用个性化差异的要求。与相关业务系统高度集成,在完善的业务处理流程及功能的基础上,按照实际应用及角色体现工作流,以消息、邮件、短信驱动业务处理流程。 3.以目标管理为理念,以实现内控为手段,以会计凭证处理为基础。 4.通过责任中心的定义,确立责任预算方案,制定预算审批流程,明确责任预算编制内容,进行责任预算的编制、审核、审批。实现对责任中心的控制、分析和绩效考核;实现项目目管理与财务管理、应收款管理、应付款管理、固定资产管理、采购管理、库存管理等高度集成;对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及未来前景进行评价和决策分析。采用多种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对多种数据进行整合分析,从无序散乱的数据中提取数据,为企业的财务决策、计划、控制提供切实的帮助;为企业决策层提供方便快捷地了解企业财务、业务全貌的平台,使企业领导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及时地了解企业运营状况,知己知彼,从而做出正确决策。 三、发挥管理会计的作用应解决的几个问题 为了能够使管理会计在我国现代企业管理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以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笔者以为应着重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要提高财务会计核算质量,做好基础工作。 2.要全面积累数据资料。 3.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 4.应把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有机结合起来。 四、展望 1.风险管理问题 现实生活中风险无处不在,企业的任何一项行为都会有多种可能的结果,风险可能给投资者带来超额收益,也可能带来巨额的损失,一般而言,报酬与风险是共存的,报酬越大,风险越大,报酬的增加是以风险的增大为代价的,而风险的增加将会直接威胁企业的生存,现代管理会计因为主要研究长期的战略性问题,必须时时刻刻考虑风险因素。 2.成本管理问题 成本管理是管理会计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业影响成本,动因影响作业,成本动同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与微观层面作业相连,主要是与企业的生产有关的成本动因,如决定货物搬运次数的因素,另一类与战略意义上的成本动因,如规模、技术多校性以及全面质量管理,劳动力的投入等因素。 3.人本管理问题 企业的经营只有以人为本,人财物相互配合的情况下,才能沿着正常轨道进行,其内容主要包括人的行为问题研究,人为价值及成本的确定以及人为资源的投资分析,为了更好地满足企业管理的要求,现代管理会计必须提供人力资源方面信息。 综上所述,尽管目前在我国企业中管理会计还没有得到 普遍应用,其职能也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体制的健全和管理者思想意识的提高,管理会计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必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在企业中的地位也将会得到更大提高。 管理会计论文:有关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的几点思考 O前言 管理会计是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和现代管理的客观要求,从传统会计系统中分离出来而形成的一门新兴的会计学科,它与财务会计共同构成了企业会计系统中的两个子系统。随着经营管理逐渐成为企业成败的关键,管理会计得到了世界各国政府、学者与企业家的重视,形成企业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从西方引入管理会计以来,有关政府部门、会计学者和企业内部以极大的热情对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作了深入的研究和实践,但是,我国管理会计实践中依然存在一些值得注意并需尽快加以解决的问题。如何面对这些问题,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管理会计。就有必要对管理会计产生的背景、理论基础和发展趋势作一回顾与分析,从中探索出客观规律。 1管理会计的发展与演变 1.1执行性管理会计阶段 为了应付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经济大危机,企业迫切需要以最简单的操作、最快的速度、最小的投入来完成特定的任务,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美国率先推出泰罗的科学管理,它在科学试验的基础上,精确测算工人们的每一个动作、每一步骤、每道工艺流程所需花费的时间,制订出标准的操作方法和有刺激性的计件工资制度,极大地满足了社会对效率的要求。在泰罗制科学管理的基础上,传统的事后计算型成本会计制度向事前计算型的“标准成本计算”和“预算控制”制度演变,通过测算制定出作为未来活动理想规范的标准数或预算数,再将其作为控制实际数发生的根据,并进一步分析它们之间出现差异的原因,确定各方面的经管责任,提出改进的措施和建议,对企业生产效率和工作效率的提高起了很大作用。此时的管理会计,以标准成本计算、预算控制和差异分析为主要特点,被称作局部性、执行性的管理会计。 1.2决策性管理会计阶段 从20世纪50年代起,进入二战后期的资本主义经济获得了飞速发展:现代科技突飞猛进并大规模应用于生产,使得生产力得到了极大提高;企业进一步集中,规模越来越大,生产经营日趋复杂,跨国公司不断涌现,国际、国内市场竞争激烈,资本利润率下降;同时,失业率增加、通货膨胀、银根紧缩、筹资不易、经济危机发生频繁。企业经营管理面临的变数增多,出现了严重困难。单纯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促进企业内部经营合理化的科学管理、职能管理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执行性管理会计,远远适应不了企业内外形势的变化,于是产生了一系列的管理流派,诸如行为科学管理、数量管理学派、系统管理学派、权变管理学派、信息经济学理论、理论等等,结果出现了以“决策与计划会计”和“执行会计”为主体,将决策会计放在首位的决策管理会计。它通过确定各项经济目标、合理使用经济资源、调节控制经济活动、评价考核经济业绩来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协助管理当局作出有关改进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决策。 1.3战略管理会计阶段 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新技术的发展将人类投入了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已不再被动地适应人们自发产生的需求,更多的则是以创新发展需求,这就使得新产品的推广更为困难。企业之间的合作成为新兴市场迅速扩大的重要方式;跨国企业在世界范围的竞争促使经济全球化趋势明显,各国文化的差异和全球竞争的白热化导致市场环境瞬息万变,合作与竞争已不再存在绝对的界限;人类文明的高度发展带来了观念的更新和对环境的重新认识,企业行为不再具有独立的、单方意志的性质,必然要受到一系列规范 文件的制约。所有这些决定了以长期的、全局的目标为重点的战略管理成为企业克敌制胜、增强自身竞争力的保障。战略管理会计适应新环境的要求应运而生,它克服了传统管理会计(执行性管理会计和决策性管理会计)只看重企业内部管理而不注意市场环境、竞争对手以及产业价值链分析的重大缺陷,成为现代企业重要的管理工具。 2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企业生产环境的变化 与管理会计的建设状况西方管理会计于70年代末开始引入我国会计学界,在80年代初期和中期曾对其在我国的借鉴和应用意义进行了广泛和热烈的讨论,大量的论文散见于各种会计刊物,管理会计教科书的内容也日益完善,同国外会计界的交流亦十分频繁,跟国外一样,这一时期是我国管理会计研究的繁荣时期。但总的来讲,我国会计改革还未全面完成,况且理论进入实际工作中也需要一段过渡期。90年代中期,我国企业界管理问题层出不穷,企业实务不得不对管理会计的作用加以重视,从上至下掀起了一股实践与应用的热潮。特别在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作为我国国企改革的方向之后,以责任会计为主要形式,管理会计理论被大量应用于企业管理实务当中,发挥了极大作用。1995年12月由财政部的会计管理体系,做到目标明确、责任落实、考核严格、奖惩分明,充分发挥会计预测、决策、核算、控制、 分析和考核功能。 3对符合我国国情的管理会计建设的几点思考 我国会计学界对管理会计理论、方法的研究能与国际接轨,然而企业环境、市场环境又没有达到相应的成熟程度,加上理论研究与企业实践并没有较好的联系渠道加以衔接,所以造成很多新的思想、观念、方法不能及时引入企业实际,而在企业一线工作的人员往往又不能很好地对变化了的环境进行思考、总结而创新管理会计的理论体系。这些都影响了我国管理会计体系的正常建设,有必要采取措施加以改革。根据以上对管理会计演变的动力、管理会计面临的问题、发展趋势以及我国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状况等方面的分析,笔者认为,要建立符合中国经济体制、所有制结构状况和市场环境的管理会计体系,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3.1要更新管理会计的思想观念 传统管理会计把目光聚集在企业内部的管理与动作上,注重通过控制产品生产成本来完成管理会计的目标,并以产品成本作为定价的基本依据。进入信息时代后,由于信息传播、处理和反馈的速度大大加快,经济环境变化和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企业产品和生产设备很快就会过时,所占有的市场份额或边际利润顷刻问被竞争对手“抢走”,产品寿命周期大大缩短;随着社会富裕程度的逐渐提高,市场需求将呈现小批量、多品类、易变化的特点。所以,企业必须更新观念,根据战略管理、动态管理的要求,密切注意市场环境的变化和相关社会意识的转变,以企业整体价值、长远价值为最终目标,综合考虑企业价值链管理、全面质量管理、零存货管理等新理 念对管理会计的影响,及时调整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获取战略竞争优势。 3.2要改进管理会计的研究方法 进入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会计学术界大力倡导实证研究方法。实证研究作为一种与传统的规范性研究特点迥异的研究流派,其特征主要表现在:(1)强调经验总结的重要性,崇尚归纳推理。(2)广泛采用实验、问卷调查、采访、实地研究和历史文献研究等业已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数据搜集方法。(3)打破会计研究就会计论会计的格局,注重学科问的相互渗透。(4)广泛运用统计理论和方法进行定量分析,且要求精益求精。 显然,实证研究理论可以弥补规范研究的不足。特别是在管理会计要求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应用价值这一点上,二者具有极强的统一性。更为重要的是,实证研究主张研究人员积极参与企业的各项活动,以企业现实状况为出发点,提炼出生产经营一线中具有规律性的经验,再加以理论总结后进行推广。这种将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方法,不仅可以跟踪企业最新形势,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同步发展,还可以加强研究人员与企业会计人员之间的联系与沟通,活跃学术氛围,有益于增强管理会计理论建设的实践基础。针对我国国企改革中所有者与经营者关系问题的“理论”,长期以来一直没有重大突破,关键的原因就是理论应用于实际时遇到阻力,我们能否尝试以实证研究方法转换思路,从国企现实出发,挖掘推动其革新的有利因素,然后再逐一解决可能问题,最终达到完善“理论”的目的,真正体现中国特色呢? 3.3要对管理会计的技术方法进行改造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的制造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生产控制系统开始采用适时制(Just—in—time sched—uling),追求零缺陷、零库存,并开始采用合作、弹性的管理政策;另一方面,企业的生产制造过程普遍采用计算机控制技术,出现了电脑整合制造的趋势。在此新制造环境之下,传统管理会计技术方法由于未能捕捉公司在朝着世界级制造业发展的进程中所取得的进展,未能提供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未能考虑战略决策的需要而面临严峻的挑战。新的制造环境要求企业管理会计的技术方法以系统理论的观念,综合考虑生产、经营、市场、政策和竞争对手等诸多因素,来实施对企业产品、生产、经营和市场的全面控制和管理。作业成本法将整个企业经营活动细分为一系列作业活动,引进成本作业和成本动因概念,从某种意义上推翻了传统成本形态的认识,而将成本按作业量分别划分和根据成本动因加以确认,使得管理会计的技术方法朝着更加有效和务实的方向前进。而且,由于电脑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各部门处于随时的信息沟通之中并共享信息库资源,为管理会计新技术方法的运用提供了技术上的保证,从而更有利于管理会计能随时根据环境的变化迅速作出整体性的调整和策略。作业成本法侧重于新的成本管理控制系统的建立,并以新的观念和技术例如全面质量管理观念等来提供有用的成本信息,各企业应根据自身状况探索具体适用的模式,切不可盲目照搬。 3.4要建立管理会计的专业机构 我国引进和借鉴西方管理会计已有二十余年的历史,但无论是从对其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而言,还是从在实践中的应用程度来看,同西方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我国还缺乏像西方国家那样设有的专门的管理会计专业机构。自我国实行改革文秘站:开放以来,我国会计界已陆续成立了中国会计学会、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中国成本研究会、中国总会计师研究会以及各行业、专业会计学会等会计学术与实务团体机构,但至今仍没有一个专门研究和指导管理会计工作的团体机构。因此,为了推动管理会计在我国的研究和发展,我国会计学界应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像建立中国会计学会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那样,也建立起专门的管理会计团体或组织机构,这样,就可以加快我国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步伐,并且会对建立我国的管理会计体系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3.5要对管理会计进行适当的规范化 管理会计目前至少面临着五个方面的严峻挑战:一是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匮乏,导致管理会计在实务工作长期缺乏理论上的指导;二是随着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管理会计的某些传统方法已明显不适应时展的需要,管理会计的方法体系需要推陈出新;三是管理会计日益呈现出与多门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新的研究领域层出不穷,而新的研究成果迫切需要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四是随着管理会计范围的日益扩大化和与其他学科在内容上的交叉重复,管理会计的范围需要重新加以界定;五是管理会计能否在实践中得到有效地推广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将管理会计在实践中应用的成功经验加以科学、系统地归纳和总结,以便从中找出管理会计发展的客观规律。由于管理会计远远没有实现规范化,加大了编制管理会计通用应用软件的难度;而管理会计有关规划、决策、控制与业绩评价的主要方法大量应用了一 些复杂的公式和数学模型,如果仅依靠实际工作者凭大脑记忆和用手工来计算,势必会影响管理会计方法在实践中的可操作性。管理会计规范化的范围可在以下几个领域进行:(1)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体系,包括管理会计的目标、假设、对象、要素、本质、原则等;(2)管理会计的方法体系;(3)管理会计与其 他学科如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的界限;(4)管理会计教科书内容的规范化;(5)管理会计实践经验的总结。需要指出的是:管理会计作为企业内部管理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其规范化应明显不同于财务会计的规范化,即不宜具有法律上的约束性,强调的是适度规范化,目的是为了起到一种示范作用,从而便于管理会计的推广与应用。 管理会计论文:谈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结合优势 一、引言 会计即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对单位经济活动进行连续、完整、系统的监督和反应,会计不仅是企业加强经济管理、提高收益能力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任何经济活动的根本基础,是经济管理的重要工具和重要组成部分,从古至今,只要有经济活动,就需要对经济进行核算,也就脱离不了会计。近些年来,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会计工作也全面的信息化,会计核算的手段也日新月异,在这种形势下,会计的核算方位扩大,要求也不断提高,会计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一般情况下,可以将企业内部的会计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类。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改革方式的深入,我国各个大中小型企业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以及管理会计对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的提高也有了比以往更加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的传统会计观念往往是财务会计主外、管理会计主内,在这种传统的会计管理模式并不利于企业的全面发展,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在未来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呼唤着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统一,下面我们就分别探讨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对两者融合的可行性做一个完善的讨论,希望可以为企业内部会计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区别与联系 (一)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含义 1.财务会计的含义 企业的财务会计又称“传统会计”和“对外报告会计”,即对企业已产生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与监督的过程,财务会计主要以与企业经营管理有关的债权人、投资人以及政府部分为企业提供的财务状况为核算目标进行的财务管理活动。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而言,财务会计是其中的基础性工作,该项工作可以通过各种会计程度,为企业领导人提供完善的信心,帮助管理者做出正确的经营裁决,为企业的良性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 2.管理会计的含义 管理会计与外部会计相反,被称为“对内报告会计”,即以企业当前以及未来的经济活动为考察对象,以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为根本目的,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提供管理决策的科学依据。管理会计包括管理系统以及成本会计两个部分,在进行管理会计工作时,必须要用发展的眼光,根据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审视企业经营管理中各个阶段的发展,综合考虑企业未来管理会计的趋势,从中得出相应的启示。 (二)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区别 1.企业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工作目的不同 在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财务会计主要是以会计准则为依据,对企业内部各项经营管理中的适宜进行全面的核算和反映,对企业经营中获得的收益、支出的费用以及费用归属、利润的形成、分配情况定期制作成报表,以便全面的反映出企业的经营情况、财务状况以及资金的变动情况,并根据报表的内容全面具体的反映出企业的获利和偿还能力,因此,企业财务会计的目标偏重于对外的报告。在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企业的财务会计一定要从债权人、投资者以及政府部门的财务管理人为出发点,提供真实有效的财务报表,尽管企业的财务会计也会为企业内部管理人员提供财务报表,但是其更加注重对外的需求,这也是企业财务会计被称为“对外报告会计”的根本原因。管理会计是会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将会计理论与企业管理理论相融合,以为企业管理人员提供决策为主要工作目的,以便帮助企业管理人员强化企业内部的管理工作,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因此,企业管理会计更加注重内部报告的信息。 2.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核算要求各异 对于企业财务会计来说,其工作目标主要是为了满足外部报告的需求,因此,对于财务会计的需求就是及时性和准确性,只有及时准确的反应出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情况,才能给相关政府部门提供有效的参考信息,为此,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财务会计人员必须要遵循国家的相关会计准则和制度,保证财务会计的真实性和及时性,必须以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为核心,对企业发生的各种经济活动做好全面的分析评估报告。管理会计更加注重内部报告的需求,已经将管理学内容融入其工作的过程中,脱离了传统的会计核算模式,逐渐构成以会计成本为基础的预测系统。 3.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计量单位不同 企业的财务会计主要以经营管理中的货币信息为计量单位,对企业发生的各项经济情况进行全面的核算和监督,这样,在对外部提供的财务报告也以货币信息为主要内容,此外,企业财务会计在信息核算过程中,一般使用传统会计模式,以经营管理中的历史成本为主要参考。而企业的管理会计则与传统的会计模式有较大的不同,主要以变动成本法为基础,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作出全面的预算、决策和分析,两者的计量单位有着较大的不同,目标也不同。 (三)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联系 1.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核算对象和信息相同 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核算对象都是企业的各项经营管理活动,以企业的经济活动为计算主体,两者只是工作计量单位以及工作侧重点不同,财务会计注重历史信息的核算,而管理会计则注重根据经济信息对未来的预测。此外,企业的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同属于会计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信息来源均是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只是对于经济信息的处理方式和加工方式不同,所服务的对象也会有所差异。 2.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目标相同 企业的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虽然各有侧重点,但是其根本的服务目标就是为企业的经验管理活动提供完善的经验管理信息,最终工作目标都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经验管理效益,以便实现企业的利润增值,帮助企业管理人员做好完善的管理决策。 三、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结合优势和措施 (一)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 计的结合优势 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信息侧重点各有不同,因此,两者的融合可以将两者的不足相互补充,这样,不仅可以大幅降低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财务成本,近年来,随着企业的竞争环境逐渐加剧,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就可以为企业管理人员提供企业历史和未来的信息,从而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就现阶段来看,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已经成为未来企业经营中的必然趋势之一,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是企业提高竞争能力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各类型企业均得到了完备的发展,但与此同时,企业的竞争环境也变得越来越激烈,为了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取得一席之地,企业必须要了解经营管理的实际情况,才能根据具体情况作出正确的决策。在传统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中,企业往往以财务会计信息作为决策的依托,很少重视到管理会计的作用,这样,企业就只能对企业以往的经营管理信息进行全面的了解,并不能预测到未来的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管理人员只能根据其以往的经济活动作出经营管理决策,但是,在经济形势日新月异的变动下,这些经济活动往往就失去了时效性,那么,如果企业管理人员单纯以财务会计信息作为参考来进行决策,这种决策往往是不全面甚至错误的,因此,企业管理人员如果要根据经济环境作出全面的信息,必须要以财务会计信息与管理会计信息两者提供的核算数据为根本的依托。 2.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是企业降低经营成本的必然要求 企业的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隶属与不同的会计分析学科,提供的信息针对性也有一定的不同,因此,在企业内部,往往会在财务室设立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个独立的小科室,这样,两个独立运营的小科室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企业的经营管理成本,从根本上来说,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提供信息的根本目的是殊途同归的,如果将两个科室融合起来不仅能够增加会计信息的全面性,同时,也可以为企业的经营管理节约相关的资本,因此,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是企业降低经营成本的必然要求。 (二)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结合基础 1.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结合的目标基础 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工作目的的统一性是两者结合的技巧基础,两者对企业经济活动中反应的过程以及反映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以企业的经济活动为基础,对企业的整个经营管理活动做全面的分析,这就为两者的融合提供了相应的技巧基础。 2.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结合的理论基础 近年来我国会计信息的发展也使得会计信息理论得到一定的进步,这就为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结合提供了完备的理论基础,企业财务会计中完善的财务报告也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了完善的说明和分析,让企业管理人员的决策能够更加的有科学依据,此外,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理论发展也为两者之间的融合提供了通用和共享的资源信息,可以全面满足两者的融合需求。 3.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结合的人才基础 随着我国会计教育的发展,会计教育行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各个高校会计教育都已全面实现了信息化,并将管理学的知识完全融入了会计学的教育中,这样,就培养出了大批的会计管理人才,这些人才也为企业会计信息的全面发展提供完善的人才基础,这些人才不仅掌握着全面的会计理论信息,同时也掌握着先进的企业管理观念,此外,会计资格认证考试也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更多的人才加入到会计资格认真考试的队伍中,自身的会计工作水平也得到了全面的提高,这就给我国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结合提供了完备的人才基础。 (三)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结合措施 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结合对于企业的经营发展有着多种优势,这种结合的可行性也很高,为了促使两者更好的结合,组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以正确的会计观念为基础 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对于会计的作用往往还停留在原始阶段,即会计工作就是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涉及的资金进行核算和记录,企业的管理人员大多忽视了会计工作的管理作用,这种传统的观念不仅不利于企业内部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结合,甚至会对企业的经营发展起到一定的反作用,因此,在企业未来的经营管理活动中,管理人员必须要将会计的管理职能重视起来,将管理职能与会计传统的核算职能进行有机结合。 2.发挥好会计人才的主观能动性 在我国的企业经营中,往往存在这样的观念,即会计“越来越吃香”,因此,在企业的会计从业人员中,有一部分从业者年龄偏大,这部分从业者往往将主要的精力放置于其他的地方,并不注重自身会计知识的更新,因此,企业要注重对这部分会计从业者的培训,采取相应的讲座和考试来提高会计从业者的整体素质,此外,企业可以根据实际经营管理情况引进新型会计管理人才,不断提高企业内部的会计管理质量,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提供人才保证。同时,由于会计涉及到大额的金钱,如果会计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失控,那么很可能会发生违纪的情况,使企业蒙受不必要的损失,为此,企业管理人员必须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将违法乱纪现象扼杀在萌芽中。 3.采取适当的结合策略 企业内部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结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结合的过程中,企业必须要对整个结合工作的人才、数据等方面做好统筹的安排工作,保证每个工作都可以做到位,此外,为了促使两者更好的融合,还需要将企业会计的决算以及管理职能分离开来,保证每个工作环节都能够井井有条的进行。 四、结语 对于企业经营发展来说,企业内部财务会计以及管理会计的融合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也可以降低企业的经营管理成本,为了促使两者更好的融合,企业必须要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同时做好会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工作 管理会计论文: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构建的分析 1 管理会计报告概述 1.1 管理会计报告的主体与目标 管理会计报告的主体指的就是管理会计报告的使用者,主要包括企业最高管理层,中层管理层以及基层管理者。企业的最高管理层需要了解企业的整体效益,会计报告是主要的参考依据。企业中层管理者注重整个企业的运营,会计报告为其提供企业运营的相关信息。管理会计报告为企业基层管理者提供所负责项目的详细、简单明了的会计报告。 管理会计报告为企业管理人员提供财务报告,管理会计报告,将这二者相结合,形成完整的内部管理会计报告和外部财务会计报告体系。通过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企业管理者优化资源配置,做出合理的决策信息,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总之,管理会计报告就是企业管理者进行决策的参考依据。 1.2 管理会计报告的功能与作用 管理会计报告根据企业以往的财务会计数据总结出具体的规划,为企业管理者做出正确决策提供决策分析依据,管理者根据决策分析为依据,对企业的整体预算进行规划,做出正确的决策指导企业的运营。管理会计报告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设计出适合企业发展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工作流程,有利于对企业会计人员的组织。管理会计报告对于企业财务、运营、管理等进行分析、规划和总结,管理者再进行正确的决策,对企业的运营进行有效的控制。企业各个部门可以根据管理会计报告提供的预算业绩与实际业绩进行对比,是企业各个部门进行考核、评比的有效依据。总之,管理会计报告在企业会计信息系统中占重要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保障了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有利于企业管理目标的前瞻性,加强企业管理者决策的正确性,促进企业人性化管理方式的形成。 1.3 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特征 现代企业管理报告体系必须具有实用性,不仅仅是以理论为依据,还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报告方式,例如口头式、报表式、叙述式等;企业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不断变化,充分体现现代管理的特点;体现其服务性,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准确反映企业的财务与经营状况;管理会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重点体现对生产经营决策的影响;管理会计报告为企业管理者提供的信息必须具有时效性,能够体现出企业当下最及时和有效的信息。管理会计报告重点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最及时、有效的信息,这样才能保障企业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决策,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1.4 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基本框架 根据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主要功能与职责,笔者将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基本框架分为三个部分:预算报告,决策控制报告,责任考评报告。预算报告主要是对企业的营业、资本、财务进行预算报告,决策控制报告主要包括投资决策报告、筹资决策报告、经营决策报告、控制分析报告,责任考评报告分为预算评价报告以及业绩评价报告。这三个部分共同构成了企业管理会计总体报告。 2 我国企业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现状 管理会计报告在企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纵观我国企业管理会计的发展,仅有少数先进企业成功运用现代管理会计报告,发挥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作用,但是总体上来看我国企业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发展还不成熟。这主要是由于我国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也不完善,使企业在应用的过程中缺乏理论的支持,不能将企业实际与理论基础相结合。许多企业管理者缺乏对管理会计的正确认识,不重视发挥管理会计的作用,企业也缺少管理会计专业人才,我国也没有相关机构对管理会计的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这些原因都是造成我国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不完善的重要原因。 现如今我国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主要还是依附于财务会计报告体系,对于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也是按照财务会计的培养方式。大多数企业对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低,往往是将管理会计的职责和功能分配带财务会计的各个岗位中,缺少完整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企业关注的会计报告还是按照财务报告流程进行的,而不是站在企业经营战略目标高度去重视管理会计。 3 企业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构建 3.1 构建原则与整体思路 现代管理会计报告应该是贯穿整个企业运行的始终,不能将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割裂开来,在构建企业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下原则:目标导向原则,相关性原则,及时性原则,灵活性原则,成本效益原则。目标导向原则指的是在构建企业管理会计报告体系时要以满足企业管理者的决策需求之一目标为重点,为企业管理者提供管理会计报告信息。相关性原则指的是管理会计报告为企业管理者提供的信息必须有利于进行决策和控制企业的运营,管理会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还要保证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帮助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的发挥和运营进行预测。及时性原则指的是管理会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必须具有及时性和时效性,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管理会计报告的功能与作用。灵活性原则指的是管理会计报告的形式与财务会计报告的形式不同,它的形式不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的,可以根据企业具体的需要通过图表、文字、数字等表现形式进行报告。成本效益原则指的是管理会计报告为企业管理者提供信息所耗费的成本不能大于信息所产生的收益,这二者要保持适当的比例,这样才能使企业获取最有效的信息和最大化的经济效益。 根据以上分析,以现代管理会计报告的目标为出发点,在遵循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构建原则的基础上,设计体系构建的整体思路。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整体思路主要是以管理会计报告的目标为出发点,遵循体系构建的原则,具体设计出包括预算报告、决策控制报告以及责任考评报告在内的管理报告内容。 3.2 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内容 3.2.1 预算报告 全面的预算报告主要包括营业预算报告,资本预算报告以及财务预算报告。 企业经营业务的各个环节都需要以营业预算报告为依据,营业预算报告包含 销售预算报告,生产预算报告和成本费用预算报告。销售预算报告对企业产品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和时间范围内的销售额和销售总量进行预测报告,预测报告不仅需要考虑市场的行情,还需要考虑企业产品本身的数量和价格,充分考虑影响产品销售的因素,制定出合理的销售预算报告。生产预算报告主要指的是在预测期间内的企业产品的销售数量、期末存量以及生产数量的预算报告。生产预算报告是以销售预算报告为基础的,之后才能对产品期初和期末存量进行编制。生产预算的编制对时间要求精确,因此要注重生产预算的编制时间。成本费用预算报告对预测期内的成本费用进行规划报告,制定出目标成本费用水平。成本费用预算报告为企业的各个部门的成本费用控制提供了参考和依据,有效的控制了企业各个部门的成本费用,提高企业对成本费用的管理水平,有利于企业的利润最大化,最大限度的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企业的资本预算报告分为投资预算报告与筹资预算报告,先进行投资预算报告,再进行筹资预算报告,资本预算报告是企业进行资本支出的依据,有利于扩大企业投资,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投资预算报告的编制内容主要有对固定资产投资的预计,对固定资产处置的预计,对无形资产投资以及其他资产投资的预计,债券、股票、现金股利、基金、期权等投资的预计。筹资预算报告对企业在一定时期内需要筹集资金的数额和筹集方式进行预计和报告,为企业资金的良好运转提供理论参考。 财务预算报告主要包括现金收支预算报告,损益平衡预算报告,财务状况预算报告。现金收支预算报告对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现金情况进行预算报告,如现金收入、支出、不足等情况。损益平衡预算报告就是对企业的经营利润进行预测,具体分析企业经营利润增长的原因,为企业管理者进行决策提供参考依据。财务状况预算报告主要是根据企业的资产预算、营业预算、财务预算等对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资财务资产状况进行预算,将企业资产的规模与分布进行预算报告。财务预算报告有利于企业管理者准确的掌握企业在预算期内的财务状况,根据预算制定准确的决策,保障企业决策的准确性。 3.2.2 决策控制报告 企业在完成预算的前提下,需要落实制定的各项预算,这就需要发挥决策控制报告体系的作用。决策控制报告体系主要分为决策模块和控制模块,主要为企业管理者进行投资、经营等决策提供依据。决策控制报告体系主要包括筹资决策报告,投资决策报告,经营决策报告,控制分析报告。 筹资决策报告主要是依据企业经营状况、企业对外投资状况以及企业资本结构的调整情况,对企业筹资的方式、途径、数额、结构等进行合理的分析和预测,筹资决策报告是企业管理者进行筹资决策的重要依据。 投资决策报告是根据企业内部的资金情况,将适合企业投资的项目进行比较,制定出适合企业情况并能够为企业创造出最大价值的的有利投资项目报告。企业根据投资决策报告可以选择合适的投资方式。例如企业资金充足可以选择投资金融资产等外部投资方式。 经营决策报告分析企业不同的经营方案所带了的利益,企业根据经营决策报告制定出最优的经营决策。经营决策报告要重点体现企业不同经营方案的相关收入与成本的关系,这样才能清楚的体现出最优的经营方案,促进企业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控制分析报告中首先需要设定控制的标准,也就是耗费的限额,分析比较实际开支与控制标准,根据二者之间的差别进行分析,找出具有差异的原因并制定相应措施消除差异。控制分析报告为企业的开支耗费提供参考依据,只有企业全员参与配合,才恩呢该使开支得到合理的控制,达到控制的预期效果。 3.2.3 责任考评报告 责任考评报告指的是对企业各个部门的职责和工作业绩进行评价的报告。责任评价指的是按照不同的评价方式,将企业各个部门分为不同的责任中心,对每个责任中心进行统一评价,形成企业的责任评价体系,有利于企业花费最小的成本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责任考评报告体系主要分为预算评价报告和业绩评价报告两部分。 预算评价报告根据不同的责任中心可以分为成本中心预算评价报告,收入中心预算评价报告,利润中心预算评价报告,投资中心预算评价报告。成本中心预算评价报告是对成本费用的责任中心进行评价的报告,主要是评价成本费用的实际消耗与预算额之间的差异。收入中心的预算评价报告指的是对整个企业的收入中心的实际销售额与预算销售额进行分析,与整个企业的销售目标为参考,对整个企业的销售情况进行评价报告,有利于保障企业收入,不断增加企业的销售总额。企业的利润中心指的是以企业利润指标来评价各个责任中心的业绩,企业的利润中心预算评价报告不能忽视部分的可控制利润,要以各个部门的可控边际利润为评价指标。企业的投资中心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和决策权,投资中心的管理者可以自主确定企业产品的相关决策,投资中心的评价主要包括投资贡献率与剩余利益率,在投资中心的预算评价报告中需要重点突出这两个方面。 业绩评价报告主要包括财务业绩评价报告,经营业绩评价报告,综合业绩评价报告。企业的财务业绩评价报告指的就是根据企业的财务数据进行总结和分析,总结出适合企业财务评价的标准,再对企业的整体财务业绩进行评价的报告。企业在选择财务业绩评价标准的时候要注重选择能够真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评价标准。经营业绩评价报告根据企业的相关财务报表,计算出企业的经济增加值,评价企业经营业绩的报告。综合业绩评价报告是对企业的整体业绩进行评价的报告,从整体上评价企业的业绩。综合业绩评价报告不能仅仅关注企业的财务业绩,应该对企业进行完整的评价,例如客户对企业服务的满意度调查,企业文化,企业规章制度的建立与完善等。 4 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要想在市场中立足必须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方式。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现行的财务会计报告体系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的发展,构建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具有现实意义。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主要包括预算报告、决策控制报告、责任考核报告三个部分,企业应不断加强现代管理会计意识,完善企业的经营管理,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方式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管理会计论文:我国管理会计研究和国际惯例的差距 管理会计是本世纪初伴随着泰罗的科学管理思想的产生而产生的,并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国外的企业中得到了推广、运用和发展。它的主要职能是为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效益而建立各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编制和提供内部管理需要的各种数据、资料等。我国对管理会计的应用是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随着西方管理会计理论的传入而开始的,在企业中应用的历史并不长。由于各种原因,目前管理会计的应用总体上是不尽如人意的,会计学界对管理会计还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理论界更多的还是在讨论管理会计应否独立成科。相比之下,国外发达国家十分重视管理会计的研究,既有专门的学术机构和学术杂志,也有深受企业欢迎的职业管理会计从业人员。本文试图从认识、内容、组织三个方面分析我国管理会计研究与国际惯例之间存在的差距,并总结现阶段我国企业应用管理会计的特色,以期为我国管理会计 的未来研究寻找一条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可行之路。 一、认识上的差距 管理会计自问世以来将近有一个世纪的历史,而现代管理会计的真正形成和迅速发展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它不断吸收现代管理科学和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内容逐步完善,应用范围逐步扩大,作用越来越明显,在工业发达国家和地区还成立了专业的管理会计团体,形成了管理会计师职业。现代管理会计在西方已成为一门系统的、规范的、相对独立而又不断发展的学科。 我国自80年代从西方引入管理会计后,一直受到会计主管部门、会计教育界和企业界的高度重视。然而,在实践过程中,管理会计的地位始终未被人们接受,在企业中未能得到深 入广泛的应用,在国内学术界对管理会计的定位也存在多种争议。 (一)存亡之争。管理会计能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存在,一直是人们争议的话题之一。有的学者认为:“管理会计实际上应是财务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具体可称为财务决策学或财务控制学,而不是管理会计学……管理会计学可不必单独成科。”有的学者则认为管理会计应该单独成科。从管理会计对会计学的贡献来看,现代管理会计的出现,使得已有500年发展史的现代会计,似乎成了一门新兴科学,它使得传统会计从“记帐——报帐型”转化成“计划——控制型”,对会计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管理会计内容来看,它完全冲破了传统会计条条框框的束缚,广泛吸收了现代行为科学、管理科学、现代数学和系统理论的基础理论,形成一门新兴的多学科交叉的学科。因此,它必然与许多学科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这并不影响管理会计学科的独立性,它本身亦具有自己独特的理论和方法,只是有待 进一步完善。 (二)包容之争。人们统计分析发现,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成本会计三者之间在内容上的交叉重复率达60%以上,管理会计的绝大部分都重复出现在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的相关内容之中。那么,应该如何尽可能减少这种重复性呢?学术界对管理会计是否应包容在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之中有各自不同的见解。第一种观点是三足鼎立,即这三者尽管有内容上的交叉,但不影响各自的独立。这一观点与管理会计应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一致的,认为管理会计在处理信息的观点和方法上有自己的特色,在决策科学化,控制考评会计方面更有着广阔的研究领域,是不能被成本会计、财务会计所代替的。第二种观点是主张兼并,取消管理会计。即将管理会计中与成本相关内容,如成本习性、变动成本法、成本预测、本量利分析、决策成本、质量成本、责任成本纳入现有的成本会计中,更名为成本管理会计。其实!在国外所谓成本会汁就是管理会计,管理会计在内容体系上的组织,可以说是成本会计内容上的延伸。因而将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重新整合,而形成成本管理会计的确有其合理性与可行性。同时,在兼并观下,将管理会计中与成本无关的内容,如短期经营决策、长期投资决策、预测控制、责任会计等,剥离到财务管理中去,通过将管理会计内容的合并与分立,在某种程度上消除了三门学科的重复性,但是管理会计的预测决策及评价考核控制的功能被削弱了 。 (三)第一之争。迄今为止,一部分学者推崇将传统的大会计学科分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两大领域,即二元论观点。然而由于管理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的重复交叉关系,人们对究竟谁应作为与财务会计并列的另一极产生了质疑。一是新二元论,该观点依然保持了二元论,一极仍为财务会计,另一极则由财务管理取而代之。财务管理是由筹资管理、投资管理、损益管理三部分组成,实质就是会计六要素管理。财务会计与财务管理都以资金运动为研究对象,均以会计六要素为主线构建框架体系,只是二者侧重点不同,因此,将二者作为大会计学的两大领域也有其科学性与合理性。那么,管理会计的定位在哪儿呢?新二元论认为,管理会计只能是与成本会计相对应的学科。二是三元论,即将传统的大会计学分为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成本管理三大领域,其实质是将管理会计的内容分解到财务管理和成本会计这两个学科中,“名亡实存”,从而构成新三元论。总之,管理会计的合法地位一直还 在争论之中。 二、内容上的差距 (一)定义。美国管理会计 公告中将管理会计定义为“向管理当局提供用于企业内部计划、评价、控制以及确保企业资源的合理使用和经营责任的履行所需财务信息的确认、计量、归集、分析、编报、解释和传递的过程”。而我国教材中一般认为管理会计是指以强化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实现最佳经济效益为目的,以现代企业经营活动为对象,通过对财务信息的深加工和再利用、实现对经济过程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责任考核评价等职能的一个分支。将以上两个定义进行对比,我们不难发现,前者强调了管理会计是对所需会计信息的确认、计量、归集、分析、编报、解释和传递的过程,后者只认为管理会计就是对财务信息的深加工和再利用。很明显,后者相对缩小管理会计的研究范围,限制了管理会计的深层次发展。 (二)框架。众所周知,美国管理会计实务委员会一直致力于建立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体系——管理会计的框架,它包括目标、术语、概念、惯例与方法、会计活动管理六大主要内容。美国管理会计公告中分别对这六类进行了详细说明。建立管理会计框架,正如同建立财务会计框架一样,界定管理会计的理论基础,促进管理会计不断发展和走向成熟,也促进了其在企业中的推广与运用。我国各种管理会计教材中均以介绍管理会计的各种方法为主,很少涉及管理会计的理论基础问题,有关这方面的文章也是寥寥无几,建立管理会计框架结构更无从谈起。 (三)职业。西方管理会计形成以后,为充分发挥管理会计的职能作用,帮助企业管理当局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英、美等西方国家的会计界推进了管理会计的职业化,并逐步形成了管理会计师职业。英、美管理会计师,必须先通过专门的“管理会计资格证书”考试,取得资格后才能执业。经过考试的激励与选拔,形成了一个高素质的管理会计师团体。不论是在英国,还是美国,取得特许管理会计师或管理会计师资格,就意味着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具有更多的机会获得企业的高层管理职位。在我国多数企业中,只有会计人员和财务人员两大类,管理会计的任务与职能基本上由财务部门和成本核算部门分担,没有一个专门职能机构履行管理会计任务,也没有专职的会计人员执行管理会计职责,管理会计师职 业也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 (四)道德。任何一个职业,都存在职业道德,或明文规定,或约定俗成,或兼而有之。我国目前根本没有管理会计师这个职业,管理会计师的职业道德当然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其研究也无人问津。美国管理会计师已形成一个庞大的职业团体。1982年,全美会计师协会颁布了《管理会计师职业道德标准》。管理会计师在对其服务机构、专业团体、公众及其本身履行职责时,必须遵循职业道德标准,这也是实现管理会计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该职业道德标准包括技能、保密、廉正、客观性以及道德行为的解决五大项,约束了管理会计师的行为,也使管理会计师提供的信息具有较强的可信性,为管理会计师职业发展奠定了 良好的道德基础。 (五)应用。西方发达国家管理会计不仅在广大工商企业得到广泛应用,而且在银行业和服务业得到推广并且成效显着。与之相比,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的应用极为有限,大量的技术方法并没有在实践中真正得到应用。调查表明,我国管理会计主要应用于以下五个领域:(1)成本会计系统;(2)短期决策部门;(3)资本预算;(4)标准成本核算;(5)管理控制。值得一提的是,一般企业均运用了责任会计的管理模式。但是,大部分企业对全面预算。风险分析、差量分析、长期投资决策方法、企业员工业绩评价等知之甚少,企业会计人员仍缺乏管理会计的基本观念,更谈不上运用这些方法去参与经营管理。总体上讲,管理会计在我国 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和普遍应用,这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 三、组织上的差距 (一)无组织。现代西方国家一般均有管理会计师协会,作为管理会计师的专业组织,如美国的管理会计师协会,英国的特许管理会计师协会,加拿大的管理会计师协会。这些专业组织的成立推动了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与发展。国际会计师联合会也设有管理会计专门委员会。这些组织通过制定管理会计公告,定期召开管理会计研讨会等非强制式的方法,引导全社会的管理会计研究,解决管理会计实践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方法,吸收有关力量构建理论体系和实务操作规范,大大推进了管理会计这门学科的发展与完善。令人遗憾的是,我国直到去年才在中国会计学会下设有一个研究管理会计的专业小组。我们认为,有必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像建立中国会计学会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那样,成立专门的管理会计机构以推动其发展。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目前可先在中国会计学会下设置单独的委员会来进行管理会计的研究。这无疑会使我国管理会计的应用与发展在即将到来的新世纪里走进一 个崭新的春天。 (二)无系统研究。这首先体现在我国既没有一个专门机构来研究和指导管理会计工作,也没有专业化的管理会计师队伍,各种学术或职业组织几乎都未将管理会计列为其重要的工作议题,当然也就无法展开对管理会计的系统研究。其次,从有关管理会计的期刊杂志来看,西方国家的管理会计专业机构都有自己的管理会计刊物,例如英国特许管理会计师协会出版《管理会计》月刊、《管理会计研究》季刊,并负责《管理会计正式术语》。台湾和香港也成立了管理会计学会并发行《管理会计》杂志,但大陆目前还没有单独出版有关管理会计的期刊,只是有少数杂志上设有管理会计这一专栏。最后,从管理会计的研究领域看,我们只注重财务会计所提供的数据即企业内部信息,忽视企业外部市场信息,使其研究的视野过于狭隘,从而无法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研究。中国会计学会分别在1997、1999年两次举办“管理会计与应用”有奖征文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对管理会计的研究热情,有助于管理会计研究的深入和系统化,但这还远远不够。国外管理会计的研究已经非常深入,并且已经从传统管理会计研究开始转向战略管理会计研究,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 (三)无后起之秀。缺乏管理会计师的考核选拔机制使我国管理会计研究显得后继乏人。从我们对1999年《会计研究》杂志发表的论文来看,总共有137篇(包括各种文章、译稿等),而其中只有10篇是关于管理会计的(包括成本会计在内),仅占总数的7.28%。这对于传统会计领域一大分支之一的管理会计显得极不相称。同时,我们现在绝大多数从事管理会计研究的人员是毕业于财务会计专业,在思维方式上受到财务会计的束缚很多,无法将现代信息技术、高等数学、各种相关预决策模型真正与会计学知识结合起来,也阻碍了我国管理会计研究的深入发展。在管理会计研究领域除余绪缨、李天民等几位前辈名师外,至今还未发现有影响的后起之秀,这不免令人遗憾。因此,我们认为管理会计 的研究应吸收具有交叉学科知识背景的人才,如鼓励理工科毕业生报考会计专业研究生,在名师指导下进行系统深入的 研究,定会改变目前的落后面貌。 以上对比分析,不是仅仅为了找出我国管理会计研究与国际惯例存在的差距,而是在于提醒我们反省产生这种差距的原因。我们认为,这种差距的形成与我们过去长期不重视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有着直接关系;也与我们会计研究长期重规规范研究而忽视实证研究有关;还与我们会计学科过去重定性分析轻定量分析有关。因此,在认识上,我们应学习借鉴国外惯例的成果,克服目前组织上不重视,理论研究脱离实际等等不足。我们建议应该将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尽快成立全国性管理会计研究学术组织,从理论到实践,多路下手,开展管理成本会计的系统研究,为我国企业改革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管理会计论文:管理会计在企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管理会计概述 (一)管理会计的概念 管理会计的概念是20世纪初由泰勒的科学管理学说的产生而产生的,它是会计学与管理学直接结合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是以现代管理理论为基础,运用一系列的方法和技术,对会计信息等资料进行确认、计量、整理、对比和分析,为企业管理层对其企业当前和未来的经济活动进行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和评价考核,为管理层对其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做出最优选择而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管理会计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管理会计形成和发展是以适应市场竞争、满足经济组织内部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对会计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提高整体会计质量。现代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需要财务会计提供的财务成本、经营情况等方面的信息,而且需要能适应与企业内部管理的各种管理信息。因为只有及时、有效的会计信息,才能使企业了解自身情况,根据企业的自身发展状况来更好的制定未来发展计划。 2.为企业业绩考核提供重要参考。企业必须对生产经营过程及其结果进行严密的跟踪和监控,将反映企业经营目标完成情况和经营计划执行过程的实际情况,与预定的目标、计划、预算等进行比较分析和检查考核,才能确保预定目标的实现。 3.有利于企业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会计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所以只有不断建立健全会计管理水平才能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制度的完善。 二、管理会计在企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经济环境和法律政策对管理会计的不利影响 虽然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但还不够完善,以前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传统观念依然存在,这使得经营决策者在进行决策时更重视一些行政因素和社会影响因素,而不重视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从而造成了管理会计在企业中不能普遍应用的现象。因而使得管理会计的应用空间受到极大限制。 (二)会计人员素质与管理会计要求有一定差距 会计人员的素质是指会计人员的知识层次、知识结构、价值观和职业水准。我国现阶段会计人员的总体素质比较低,突出表现为知识层次低,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教育层次低。管理会计的运用最终要通过会计人员加以实施,具体运用到企业的日常经营中去,因此会计人员的素质对于管理会计的实际应用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些因素限制了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普遍应用。 (三)管理会计在会计电算化中的应用程度不高 计算机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程度不高,利用率也比较低,削弱了管理会计的作用。在开展会计电算化的企业中,存在重核算、轻管理的问题,其应用仅仅停留在事后算账的水平上,不具备进行事中控制和事前预测的能力。由于受到传统做法和习惯势力的影响,管理意识较为薄弱,一些会计人员和经营决策者认为,会计就是算账、报账,至于管理、经营决策是企业领导的事情。 三、完善管理会计应用的对策 (一)加强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并与我国具体实际充分结合 目前中国式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很薄弱,对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仍局限于国外情况的翻译介绍。中国的国情与西方国家是有很大差别的,这使得所吸收的西方管理会计很难在中国企业普遍应用。所以要推广管理会计,首先应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我国的管理会计应定位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密切结合中国企业实际情况,加强对现有的理论体系重新评价。及时总结我国企业开展管理会计的典型案例和成功经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成果,并从中找出管理会计发展的客观规律,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的高效运行,促进企业自身适应能力的提高,最终有利于管理会计的进一步发展应用。 (二)增强管理意识,切实发挥管理会计作用 作为企业经营的决策者,具有管理会计的意识对管理会计的应用是十分重要的。企业管理者的自身综合素质和思想高度,以及对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都直接影响着管理会计在企业中运用的好坏。目前多数企业管理者管理思想陈旧,没有采用管理会计方法,仍然停留于传统的财务会计辅助管理的局面,严重地影响了企业的健康正常发展。为此,企业应建立一种社会约束机制,促使企业领导层重视管理会计应用,财政部推广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中就包含有强制推广管理会计的内容。会计不应只是简单的算账、报账,而是能够为企业提供决策依据的重要管理方式。 (三)加强管理会计的培训力度,提高经营人员和会计人员的素质 要真正使管理会计在实践中加以推广应用,必须提高会计人员素质,造就一支专业的管理会计人员队伍。管理会计人员的职能大大扩展,要求管理会计人员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在高等 学校教育中,要重视管理会计学科的教育,改革现有的管理会计教材,解决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内容重复的问题,引进案例教学方法,增强所学的实用性。 管理会计的应用与推广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实务界与理论界的广泛参与,还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随着时间的推移,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管理会计应用定会成为我国企业的内在要求,在我国企业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管理会计论文:探讨高级管理会计职位 当前,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和国内经济环境,很多企业开始注重对自身内部财务情况的分析和控制,并依据分析出来的数据优化企业资源配置与使用、准确调节和控制企业各类经济活动及合理评价考核业绩,综上所诉职责,都需要高级管理会计来执行。高级管理会计师类的会计人才却一直存在很大的空缺。 高级管理会计的盛行,和EVA考核标准的推行有密切关系。从2010年起,近2万户国企开始推行经济增加(EVA)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企业负责人薪酬、任免直接挂钩。事实上,EVA作为一项综合性的财务指标,该数值的高低直接考验着央企管理者们的企业战略、风险控制、评估工作、激励员工、绩效考核、财务等诸多方面的能力。然而,熟知上述流程的高级管理会计师人才,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却是“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鉴于市场对高级管理会计师的热求,笔者下面就高级管理会计这一职位的职业任职能力进行一个粗浅分析及探讨。 一、高级管理会计职业任职能力的认定 高级管理会计师属于高级会计人才,而高级会计人才应该是一个具备一定学历和现代化知识、一定会计专业技术资格以及实际工作能力的高层次会计人员。那么,如何区分和识别一个高级会计人才是否具备了履行职责的能力呢? 在我国,目前对高级管理会计人才的职能定位及其职业能力评价尚无统一的标准,为使每一个获得高级会计师任职资格的会计人员,能胜任地履行高级会计人才的职责,应借鉴国际通行的做法,逐步建立起功能分析法和能力法相融合的胜任能力评价方法,使高级会计人才创业有空间、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目标。 二、职业胜任能力的基本要求 职业任职能力不等于职业胜任能力。因此,当一个会计人员被评聘上高级会计师,只能是说他在委托履行会计职能过程中具有了某种必备的最低资质,若要能独立、高效地履行高级管理会计人才的职责,还必须具备履行其职能的胜任能力。那么,作为高级管理会计人才,应要求具备哪些职业胜任能力呢?笔者倾向于赞同财政部会计司刘玉廷同志提出的5项标准。其一是应具备一定的政策理论水平,这是高级会计人才的首要条件。其二是应具备会计政策的职业判断能力,这是高级会计人才的基本素养。其三是应具备在本单位组织和实施内部控制的能力,这是高级会计人才的重要职责。其四是应具备财务管理的能力,这是高级会计人才的重点工作。其五是应具备综合运用财务会计信息,为管理决策提供意见和建议的能力,这是区别高级会计人才与一般会计人才的显着特点。 三、提高职业任职能力的途径 高级会计人才的职业任职能力是一个具有立体感的时间性概念,其职能和作用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及职位变动而不断拓展。因此,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提高高级会计师的任职能力,不但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企业持续经营和发展的重要保证。 第一,要参与会计工作实践和企业的全面管理活动,成为适应各种工作变换和承担财务、会计各种岗位的“多面手”。具体来讲,第一要重实践。很多的理论,可能一般的会计人员都比较熟悉,但是,实际经济业务是复杂的,碰到复杂业务的时候,到底应该如何处理,如何应用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很大程度上需要会计人员的判断,一般的会计人员也都能做出相应的处理,但这个层面是治病。而高层人员,更多的是防病,是要想办法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使之从会计的角度计量,能够对公司有利。这就是一个层次提升的问题,而这个层次的提升,如果没有实践作为基础,就可能就缺乏可行性。第二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如果没有理论知识的补充,在基础工作岗位上的会计,是不会考虑到很多复杂业务,或从企业全盘去思考问题的。一个具体岗位的会计,往往就是这个岗位的井底之蛙。要跳出这口井,最好的捷径就是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来提升自己。从会计实践来看,能不能根据财务部门掌握的财务会计信息,综合研究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从中找出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措施和决策建议,这是高级会计人才与一般级会计人才的根本区别,也是高级会计人才发挥重要作用的难得机会。 第二,要永不满足,把提高职业胜任作为自己的毕生追求,把更新、补充、拓展和提高知识与技能作为自己的努力方向。高级会计人才为成为集体能、技能、智能于一身的高级经济管理人才,要具有对会计政策的职业判断力和运用财务会计信息进行实务分析及提出决策建议的能力,就必须广学博览、多方涉猎,尽可能多地掌握会计制度的精髓。对于已具有高级会计师任职资格的会计人员来说,只能说你在运用会计、财务、税务等方面具备了有关的理论知识、熟知政策法规和实际工作经验。但是随着经济业务的复杂化及经济的全球化,会计管理人才也必然需要不断补充新的知识,将已有的知识纵深化,完善已有的知识结构,并不断拓宽视野,与时俱进。所以,高级管理会计人员应该补充相关知识,包括投资、金融、法律、甚至是数理统计、管理学心理学等知识。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完善,才能保证职业胜任力的长青。 从学习的宽度和广度来讲,笔者的看法是做好本职、立足本土,拓宽视野、向外延发展。从我国目前的状况来说,国际交流日益丰富,产业国际化,带来了很多国外的先进会计理念 。我们的会计准则也在不断修订,与国际会计准则日渐趋同。我国也正大力培养面向国际化的人才。这些,都为高级管理会计国际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笔者的理解是,掌握本国的会计处理方法与事项,能够游刃有余地按照国内的准则处理经济业务;然后,融会贯通,对于新生事物,将国外的成熟的东西拿来,先学习,先会用,再次,通过两者的比较,提出自己的见解,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管理会计论文:环境管理会计发展历程和应用前景研究 环境管理会计是伴随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到新阶段,企业会计制度发展必须正视的新兴事物。从根本上来说,环境管理会计就是要求企业在核算自身收益成本时要全面考虑外部性问题,思考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并承担起相应的环境责任,将环境成本纳入企业的经营成本中,促使企业在生产经营的决策过程中将利润与环境责任挂钩起来。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管理会计地位更加凸显,值得我国企业管理者关注。国内对于环境管理会计概念及推进的意义等已经有较多研究,但是对环境管理会计发展历程梳理和前景前瞻的研究还较少,本文尝试对此进行拓展。 一、环境管理会计的产生背景 环境管理会计的出现,与人类社会生产能力与生产方式的不断发展以及全球环境问题日益恶化密切相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经济大发展时期,各国经济高速增长。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被誉为“繁荣的十年”,美国经济保持106个月持续增长的记录。1950年至1964年这十四年间,西德、意大利和法国的国民总产值增长率分别高达7.1%、5.6%和4.9%,这在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历程中是很高的;战败国日本也经历了二战后的黄金时代,经济实力迅速全球进入前十。但是,这种迅猛的经济增长因资源的高投入而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1970年4月22日,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地球日”示威发生。之后还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环境问题,包括1976年7月10日意大利南部发生维索化学污染,多人中毒,导致今后今年婴儿畸形多发;1978年3月发过西北部布列塔尼半岛发生阿莫柯卡迪斯油轮发生泄油事故,导致周边藻类、海鸟灭绝;1979年3月28日美国发生的三里岛核电站邪路事故更引发全球对环境问题的思考。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让人类社会开始深度关注环境问题,并对人类生产生活等提出革新的建议。 20世纪70年代开始,一些企业经营者开始关注和思考在企业经营与管理过程中如何考虑对环境的外部影响,思考如何披露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环境影响信息。进入80年代,环境管理会计研究开始进入专业化阶段,许多学者开始将环境因素纳入企业经营管理的成本效益分析中,将环境外部性计量纳入企业管理中。20世纪90年代之后,环境管理会计的研究日益系统化,并被政府管理部门和私营部门的管理者高度关注,欧洲环境管理会计协会成立,美国环境保护局在20年代90年代开始设立专门的环境管理会计项目,并于1993年了《利益相关者行动议程:工作室对环境成本的会计与资本预算的报告》。2000年发表《绿色股利――企业环境业绩与财务业绩的关系》,提出推行环境战略以增加企业经济价值的建议。[1]加拿大等其他国家也陆续环境管理会计方面的报告。进入21世纪,在环境问题成为全球共同议题的大背景下,环境管理会计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关注。 二、环境管理会计的发展历程分阶 关于环境管理会计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西方企业会计制度中就逐步纳入外部性中的环境因素,开始革新传统管理会计制度,旨在考察和提升企业的环境业绩和财务业绩,为企业管理提供与环境相关的财务会计信息。 (一)萌芽与初探阶段(20世纪70-80年代)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后,部分国家政府部门以及部分企业等开始关注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相关的环境责任问题,学界也逐步开始关注环境因素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问题,并且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外部性问题日益关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5号(1975)、财务会计准则第14号解释公告(1976)相继颁布。这一时期,在非营利组织领域也出现了关注环境管理会计的组织――1976年创立的特勒斯学会(Tellus Institure),聚焦于人类生产生活与资源环境问题。该学会项目涉及能源、水环境、废物处理与再生、交通系统改造等,它还与EPA一起开发了P2/FINANCE软件系统,帮助企业在财务预算和经营决策过程中嵌入企业环境成本因素。 (二)欧美产生与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 环境管理会计概念生产与初期发展主要是在欧美国家,最早由美国环境保护局(-USEPA)设置环境管理会计的规范,并且提出全部成本评价法,从五项成本对环境决策进行评价,具体分为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偶发成本、无形成本和外部成本。欧洲委员会资助Tellus协会、世界资源协会和环境保护协会对德国、意大利、荷兰以及英国等国的84家公司的环境管理和管理会计方面的工作进行研究,提出环境管理会计的框架。[2]1996年德国联邦环境部和联邦环境局向企业推荐了一套环境管理会计的实施手册,鼓励企业积极采用环境管理会计制度;日本则于1999年《环境成本评价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操作指南(草案)》,用于指导日本企业对环境成本进行分类研究和核算实施。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将环境管理会计定义为“通过开发和实施适当的,与环境相关的会计系统和实务,对环境和经济业绩实施的管理”。Bennett认为环境管理会计是“利用会计和相关信息为内部管理提供支持、生成、分析并利用财务和非财务信息以优化公司环境和经济业绩,实现可持续经营的系统”。最新的《环境管理会计的国际指南―――公开草案》将环境管理会计定义为鉴定、收集、分析与环境内部决策相关的实物、货币两类信息的会计。[3] (三)全球应用推广阶段 (1999年以来) 这一阶段,环境管理会计开始在全球得到推广,标志性事件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部于1999年以“增进政府在促进环境管理会计中的作用”为题设立的专门调查研究项目。2002年,环境管理会计研究网站(EMARIC)成立,这是首家专门研究环境管理会计的专业网站,对于促进环境管理会计的实施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一般认为环境管理会计的主要内容涵盖了环境成本会计、环境投资决策和环境绩效评价等方面。环境成本会计是当前应用的主要方面,它利用会计确认和计量等方法分析环境成本信息,对环境成本和收益进行确认和货币化计量,评估和计算环境成本,为企业管理提供更全面、更科学的决策支撑。在实际引用方面,欧美机械制造业、化学化工行业、矿业、石油石化行业、印刷业、纺织行业等企业基于环境问题已经影响到整体行业利益,同时为了赢得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已经开始尝试推广环境管理会计制度,并且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结合起来。 三、环境管理会计发展前景及在我国的应用 (一)环境管理会计发展前沿趋势 一是环境管理会计观念将进一步深入企事业单位的会计系统。正如欧洲会计师联合会(FEE)环境任务组负责人Johan Piet在1995年就已指出:“对于会计人员,无论其专长是什么,都不可能再认为环境事项与之无关。会计人员无法再否认环境问题对其工作的影响。每一个会计人员都将面对环境会计。”[4]进入21世纪,在环境问题成为全球共同问题的大背景下,环境管理会计的观念将进一步为企事业单位等接受,并在企事业单位的会计部门职能设定与部门设置等方面予以体现。 二是环境管理会计核算方法更为综合化和精确化。环境成本的核算方法主要包括:完全成本法,生命周期成本法,作业成本法和环境质量成本法。目前,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较多的是生命周期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生命周期成本法将识别和跟踪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有利于成本识别和归集,作业成本法,归集作业成本到产品或顾客上去的间接分配方法。两种方法各有优劣,未来两种方法将相互配合,综合利用,这样可以取长补短,实现对环境成本的更为精确的识别、分析和控制。 三是环境管理会计核算制度逐步精细化。环境管理会计的操作将逐步贯穿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包括如产品研发与设计、原材料采购决策、销售推广、顾客售后服务等,企业决策将充分考虑各个环节决策方案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并且分析不同决策方案对财务的影响,其目的在于实现环境成本的预测、分析与控制,并且进一步将环境成本控制转化为企业竞争力。 (二)环境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应用推广 随着2015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要更多运用经济杠杆进行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市场体系,充分反映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可以预见,低碳发展、环境保护成本将进一步成为我国企业单位发展需要着重考虑因素,将环境管理成本效益纳入企业单位会计核算将变得更加重要,环境管理会计在我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目前,我国在推进环境管理会计制度方面的主要障碍包括:一是我国企业对于环境管理会计制度缺乏了解,仍然从零和博弈的思维视角单纯认为环境管理会计对企业发展就是一种桎梏,会制约企业发展,让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二是将环境管理作为一种粉饰门面、宣传企业社会责任的权宜之计,并未真正内化于心,只要有机会就采取权变之策。[5]三是推进环境管理会计的人力资源严重短缺,现有会计人员对于环境管理会计的知识不了解,或对此领域的业务知识不了解。 环境管理会计制度在我国的应用是必由之路,政府部门及企业要及早应对,需要提前做好以下规划:一是创新环境管理会计宣传方式,借助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形成立体化传播网络,让企业充分认识到环境管理制度建立的必然性;二是构筑企业生态环境责任目标,确立企业在节约成本、引入现代科技、提高生产效率、保护环境等方面的责任目标,推动企业优化生态行为责任,建立生态环境影响信息披露责任;三是逐步导入环境管理系统及其相应的环境管理会计系统,为企业决策者提供环境管理方面的数据支撑,在决策中充分考虑环境成本控制手段,推动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协调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管理会计论文:论管理会计与军队财务管理的融合方式 一、军事管理会计的相关概念及研究背景 所谓管理会计(Management Accounting),又叫做“内部报告会计”,是指以企业现在和未来的资金运动为对象,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为企业内部管理者提供经营管理决策的科学依据为目标而进行的经济管理活动。主要包括成本会计和管理控制系统两大组成部分。 管理会计作为会计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在20世纪初产生并兴起的。它旨在于企业管理过程中融入会计信息,因此其最初的职能是依赖企业存在的。它主要是帮助公司的管理人员对公司的发展经营作出正确的决策,从而提高经济效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军队的财务管理虽仍处于初级阶段,但是其产业化发展的趋势却愈加明显。除了需要培养适应现代战争的人才外,还需要把节约经费、提高效益放在重要的位置去考量。因此,管理会计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将管理会计与军队财务管理想融合便成了当务之急。管理会计的充分利用不仅可以起到实现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同时还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等方面效果显着。 然而目前,管理会计在军队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尚处于研究摸索的初级阶段,但是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的推广和应用效果已经得到了业界的肯定和关注。因此,将管理会计与军队财务管理的相融合,其前景是值得期待的。 二、管理会计运用于军队财务管理的必要性 反映、监督和参与经营预测和决策是会计的几项基本职能。其中反映和监督是财务会计的主要研究方向,而参与经营预测和决策则是管理会计重要研究对象。管理会计在发挥其作用的同时,其主要的目的有以下四个:预测——即为制定财务计划提供基础和依据;控制——即在计划执行过程中随时进行核算和跟踪管理;决策——通过核算在可选择的方案中找出最优方案;评价——对实际的经营业绩进行考核测评,并为下一会计期间积累资料。管理会计主要通过为规划、决策、控制与考核提供资料信息而产生作用的,是为信息使用者和公司决策人提供最终决策的依据的。 目前,我国军队间的财务管理模式没有多大的差异,大部分都是采用会计制度进行核算,这是最常见的核算制度。但这种制度的弊端就是极少情况下,甚至根本就不能为军队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根本不能行使管理会计的基本职能。在不同的情况下,面对不同的对象和事件,如何合理充分的运用管理会计进行财务规划、财务预测、财务控制以及财务评价,是现今军队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目标。而管理会计作为一种独特的预测方法,如果可以合理有效的履行其管理职能,使其充分发挥作用,就可以在众多的可选择方案选出最优方案,为军队的发展提供有效决策基础,进而可以为军队的发展制定计划及确定最低标准等提供决策依据。因此,军队在其经济活动中充分运用管理会计这一手段,对其经济活动加以反映、监督、预测和控制,从而提供决策的依据是十分必要的。 三、管理会计在军队财务管理中的运用分析 1.投资决策 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国军队也随之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军队财务管理的进一步优化显得格外重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整个社会经济活动及资源配置过程逐渐脱离指令化、实物化的特点,而向市场化、货币化转变,军事经济活动也当然不会例外。如何充分合理的履行管理职能,如何能使资金增值,规避财务风险等,是目前我国军队财务管理中的重要研究课题和发展方向。基于军队是一种特殊的非盈利组织,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可以采用管理会计中的货币时间价值和投资的风险价值两个基础概念进行决策分析。在军队财务管理中也可以运用到概率分析的方法对相应的风险和报酬做出相对科学的比较。以现金净流量,内含报酬率等作为评价绩效的指标,采用多元化的投资策略,进一步优化投资组合,形成一个财务风险相对分散而投资效益达到最大点的投资组合。管理会计中的投资决策方法的有效利用,可以保障军队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实现。 2.预算管理 全面预算是管理会计相关控制规划职能的主要体现,其中处于核心地位即为财务预算。目前来说,绝大部分的公司企业在制定财务预算的时候,都是在从前的费用支出数的基础上,根据预算期内的变化因素随时进行调整,最后确定的。此种做法的弊端是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浪费。而且既不符合真实性,也缺乏客观性。而零基预算就是指以“零”为基础编制预算的方法,换句话说,零基预算是写在“白纸”上的预算。此种方法不以原有的数据为基础,并不考虑基期的费用支出水平,一切从“零”出发,从根本上重新来考量各个费用项目的必要性及开支规模。对于军队来说,就是要根据年度或预算期的事业发展规划以及教学计划、科研计划、购置计划、维修计划等,充分考虑支出的必要性以及价格质量等因素。在这样的基础上编制的预算。为了充分发挥预算的控制作用,在编制预算的时候要尽力做到详细清楚,增强可操作性和可控制性。不清楚、不明白、模棱两可的预算是毫无意义的,形同虚设,起不到应有的控制作用。制定可以控制的预算计划,并且一旦制定便要严格执行。同时要留有余地,才可以在出现突发事件的时候保证资金周转。 3.责任中心 责任中心,具体指的是企业内部有专人承担相应的规定的责任和行使相应职权的内部单位。责任会计是管理会计的一个分支。在满足经费责任制的相关要求的前提下,责任会计可以对军队内部各职能部门的相关经济活动进行规划、控制和考核。对责任会计的重视,对各责任中心的充分利用,对于调动广大官兵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及充分发挥各层领导的聪明才智方面有 很大作用。 四、在军队财务管理中推广管理会计的方式 1.在我国军队的财务部门设立管理会计信息系统 实现利益的最大化是管理会计的主要目标。在适应基本的财务管理信息管理的同时,管理会计在进行相应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和考核时,需要用到比较复杂的数学方法。仅靠手工计算,确实很难计算准确,需要在会计电算化网络化的基础上建立管理会计的信息系统。 2.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在现今阶段,我国军队的管理会计人员素质不高,教育程度相对落后。在传统的管理会计教育模式下,用的都是西方的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因此与实际相比较为脱节。为了更好的使管理会计适应我国军队情况、更好的发挥作用,要提倡理论研究的现实性、灵活性和综合性,培养适应我国国情需要的专业管理会计人员队伍,并充实到军队财务管理人员队伍当中。 3.改进财务管理方法 首先,我国军队的领导者和管理会计人员都应该更新传统的观念,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提高灵活性,增强创新意识,引导财务会计人员积极参与到决策中来。其次,财务会计人员应该彻底改变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即事后报账算账的模式。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的创新意识,实行事前、事中及事后的全程财务管理,提高资源配置率,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4.完善管理会计理论 我国管理会计是以西方管理会计为基础的,并不适应我国国情。特别是对于我国军队组织等这样的非营利组织来说,在会计的实践活动中,应该建立一套适用于我国军队管理的管理会计理论。 五、结论 总而言之,将管理会计的理论应用在军队财务管理的实践中,是我国军队财务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是适应我国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需要。如何更快更好的施行这一举措,是需要我们共同研究探讨的。相信通过这一举措,我国的军队财务管理系统将会进入新的阶段。此举一定会对我国军队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作出重大贡献,使我国军队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能够不断增强自身发展实力。这是一条艰辛的道路,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去不断发展与完善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的不断探索。 管理会计论文:管理会计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前言:管理会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有些地方仍是难以实现在我国的应用和使用,我国在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虽说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某些地方仍是存在着不足,缺乏结合我国实际的研究和发展。 1.我国在管理会计的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管理会计在我国的众多企业中的实践不乏取得成功的案例,但是失败的例子也不少,分析原因不难看出,主要是企业内部原因以及企业外部的客观因素造成的。 1.1 外部客观因素 1.1.1 理论研究不符合企业发展的需求 我国对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发展迅速,但是应用到企业中却总是无法实现预期的效果,可见理论研究与实践脱节,目前,我国的经济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面前,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正在飞速的发展和进步,但是管理会计的研究却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和进步,主要表现在: 首先,管理会计的基础教育缺乏统一、规范性 管理会计在我国得到了相当高的重视,在我国众多高校中开展了这一课程,还有社会上众多的培训机构,但是从发展过程中看到我国的管理会计教材却不统一,各执一词,甚至部分内容有一定的分歧,其中的内容在缺乏实践性的同时和缺乏针对性,很难找到适合不同企业文化的管理会计的实用性教材,着阻碍了人们的掌握和管理会计的发展,也阻碍了管理会计的普及。 其次,我国管理会计的研究知识陈旧,理论脱离实际,可操作性差 我国现在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仍仅限于吸取国外已经研究过的理论,缺乏创新性和发展性,而且没有结合我国的会计管理环境以及我国经济发展的状况,自然不适应我国的企业发展,从现在应有的教材中不难发现大部门内容都是采取直译的方式,操作方法也是适应国外发展状况的,这严重阻碍了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应用和发展,甚至部分理论研究根本没有出现在我国的部分企业中。我国的教育总是将简单的复杂化,喜欢追求高难度的理论,忽略实际的应用,这样的结果根本不具有操作性。 再次,缺乏对实践经验的及时总结和推广 我国对管理会计的应用是从管理会计传入我国就开始的,回顾几十年的使用过程,却发现没有任何资料去整理应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经验,包括部分企业成功应用管理会计的经验也被丢弃,并未进行一定的总结和推广,致使管理会计的发展在今天仍是这种状况,可以推广的技术几乎等于零。 1.2 我国没有提供管理会计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我国至今仍旧没有建立和完善管理会计的相关体系,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没有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客观条件,在人才的培养上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直接导致了管理会计的无法实施,如果我国能为企提供足够的客观条件,包括知识理论以及实践的经验和高素质的人才,一定可以带动管理会计的实施和发展。 1.2 企业内部的原因 任何一项管理都是人的管理,我国会计管理的内部原因主要就是企业的领导和财会队伍的素质问题,从我国企业人员构成中不难看出,我国的企业领导者很多都没有系统的掌握现代科学的管理知识,部分领导者甚至对会计是一窍不通,这直接导致管理的困难,同样,我国的财会人员的素质不够,大多数人知识经过了会计的培训,没有进行系统的会计知识学习和教育,据调查显示,大学教育的人员不足会计人员组成的10%,在素质相对高一些的国有企业及县以上集体企业600万会计人员中,大专文化水平以上的也只有18.2%,调查显示,在我国中高级职称的会计人员中,年龄都趋向于偏大,知识结构相对来说较为陈旧,部分人员很难将现代化的科学管理运用到会计工作的实际中。 2.解决管理会计问题的对策 2.1 抓好管理会计基础教育 一门学科的发展和成熟必须有一套成熟和完整的系统性、规范性教材,这也是管理会计发展的前提条件,针对我国管理会计的教育问题,相关部门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应该有针对性,经过详细调查,根据实际编写一套权威、符合不同文化层次需求的规范使用、具有可操作性的教材,并以此为该学科的指导,并根据该教材进行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广泛研究和探讨。 2.2 加强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 针对我国目前的理论研究不足的情况,我们必须联系实际,进行一个适合我国国情发展的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建立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发展体系,在组织方面,也要根据实际建立中国管理会计师协会,专门研究管理会计的的权威性机构为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服务,并且创办专业性的管理会计刊物,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各项研究活动,并根据发展需要调整研究方向,发挥管理会计应有的指导作用。 2.3 对管理会计的成功经验及时进行研究和分析,不断完善和发展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 管理会计能否在我国进行广泛的推广和发展,能否真正的促进我国企业的管理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成功经验的研究和推广,和科学系统的归纳、总结、整理、提炼,对过去案例的研究将直接促进企业的迅速发展,将一些符合我国国情以及企业自身的经验运用到实践中,这样才能快速的发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4 建立管理会计师考评制度,为企业应用管理会计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照国际上的先进制度以及我国的会计职称考试制度,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管理会计师考评制度,这种制度可以选拔出一些符合条件,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又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人员,这种方式促进了有实力的人员进入到社会中,进入到企业,进行企业内部财务人员的管理,参与企业的发展,在人才的充分利用下也为企业的人才短缺提供了解决的方向,为企业的迅速发展创造了良机。 2.5 迅速提高企业领导者和财务人员的素质 一个企业经营者的素质直接决定一个企业发展的高度,他对管理会计的重视也将直接影响到管理会计的发展和应用,因此,提高一个企业领导人的科学文化素养是相当重要的过程,而且在选拔企业中高层领导人的时候将对管理会计知识的了解最为一个考核的标准。一个企业的发展不 能单单依靠领导层,还要依靠员工能力的提升,提升财务人员的素质也是管理会计在企业中迅速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提高会计人员的科学文化素质以及自身的职业素质就显得尤其重要,只有整个企业人员的素质都得到提升才能促进管理会计在企业中迅速的推广和使用。 2.6 致力开发管理会计的软件,促使管理会计逐步向电算化方向发展 运用计算机进行管理会计本来很复杂的计算工作,在提高速率的同时也保证了计算的准确性,同时,也减少了会计人员的浪费以及繁重的工作量,这将促使管理会计人员能够准确、及时地为企业领导者提供预测、决策等方面的信息,满足企业领导者决策的需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管理会计的应用和发展。
计算机类本科论文:MCLA在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类人才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为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计算机人才,提出将MCLA模式应用到计算机类人才的培养中来。分析了我国计算机类人才培养现状,构建了基于MCLA模式在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类人才培养中的实践教学模式,最后探讨了模式构建的几个关键问题。 关键词:MCLA教学模式;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近年来,应用型本科教育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成为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许多地方性本科院校积极结合自身学科专业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经过论证、反思和实践,纷纷提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但是,一方面,地方性本科院校占我国本科院校总数的80%以上,阵容庞大,是本科教育的主力军。它们大多扎根地方,面向行业,围绕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适应地方发展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另一方面,大多数院校对于应用型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缺乏系统性的指导,有的甚至还处于踌躇徘徊和选择中。因此,研究和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新体系,为本科院校培养大批应用型人才已迫在眉睫。 一、我国计算机类人才培养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近年来的蓬勃发展,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经成为我们的基本国策和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宏伟目标。然而,高校培养的信息技术类人才面临的实际情况却并不乐观。在现有的信息技术类专业培养计划中,大部分院校都是按照专业来设置课程,各专业之间课程相对独立,我校也是如此,几个不同专业之间又分为不同的方向,门类众多,课程繁杂。学生在学习中也常常由于孤立的知识学习而难以形成较好的学习效果,课程也往往只能做到对特定部分知识或技能的理解和应用,难以形成综合性的信息技术类开发和创新能力。作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的工科院校,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来培养相应的创新型专业人才是教育改革的意义之所在。 二、基于MCLA模式在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类人才实践教学中的构建 MCLA是基于榜样的学习方法(Mode Centered Learning Architec- ture)的简称。它能让学生在典型的“案例”驱动下,以榜样(教师或专家) 为中心,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知识的主动建构。运用这一独特的教学方法,不仅能让学生学到相应的知识,还能让学生掌握并实际应用知识,进行主动性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基于MCLA模式在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类人才实践教学的构建,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1)通过MCLA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以及其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要探索一条适合我院发展定位的创新应用型计算机类人才实践教学新模式,将实践教学全面引入到课程教学中。 (2)创建基于网络平台、开放的实验教学的新模式。在新世纪高校实验教学改革中,实现实验教学的开放是一项重要的课题。开放有利于充分利用实验教学资源,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培养适应新时展要求的创新人才。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MCLA模式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在开放网络平台中充分发挥独立自主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共同提高他们的实践创新能力。 (3)进一步拓展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开展校企联合办学新模式,准确把握IT市场需求,尽早让学生参与企业项目实际操作,并以企业实际运作模式来开展项目实训中心的运营;通过项目实际操作进一步实践MCLA模式理论的应用,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可持续创新能力。 三、构建MCLA教学模式要注意的几个关键问题 (1)基于MCLA教学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的理论建设。包括培养目标的定位和专业培养类型的定位,即如何依据学科专业特点、社会需求和学校办学实际,探索“创新型应用计算机人才”的培养体系。 (2)以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线,充分结合市场需求,动态适时完善和调整相应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方案等,探索在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中如何发挥MCLA模式的作用。 (3)在MCLA教学模式理论中,特别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效组织和引导对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引导教师将MCLA模式充分应用到课程实践教学中来,充分发挥教师的能动作用和积极参与意识,切实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是我们要解决的另一个关键问题。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不能沿袭传统的“学科本位”教学模式,我们以过程学习、反思性学习、开放式协作学习等教学理论为指导,并引入MCLA模式理论,通过加强教师或专家的主体引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构建基于MCLA模式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类人才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将推动计算机专业教学方法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计算机类本科论文:应用型计算机类本科专业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探索 [摘 要]江苏理工学院的计算机工程学院定位培养计算机高级应用型人才,以质量保障为核心,以学生的实际收获为导向,以调动“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连接教育与就业为目标,深入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校企合作广泛建立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为抓手,形成了完备的“3+1”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极大提升,实现了学校教育和企业需求的无缝连接,就业率、就业质量和就业竞争力得到不断提高。同时,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也显著提升了学院的办学实力,学院社会声誉也得到逐年提升,极大地支持和促进了学院其他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计算机类专业 校企合作 实践教育基地 应用型人才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应用型大学本科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变得越来越重要,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项目实践能力和工作经验要求在就业阶段尤显突出。为了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个性发展需要,适应高校招生与就业竞争形势,改革已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迫在眉睫。江苏理工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深入调查研究,在试点基础上从2009年开始在全院范围内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即在大学前三学年主要奠定学生的学科专业理论基础并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最后一学年主要以就业为导向,兼顾考研,综合训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让学生积累实际项目开发经验,以企业文化熏陶和职场要求指导为核心培养学生的企业精神,有效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实践证明这种模式的实施效果显著[1],其成功的关键主要在于深度校企合作和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 一、实践教育基地建设背景 (一)计算机类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 计算机工程学院现有本科专业5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设三个专业方向:计算机应用、网络技术、嵌入式技术)、软件工程(设两个方向:软件开发和软件测试)、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数字媒体技术(设两个方向:影视后期制作和游戏开发)、教育技术学,这些专业的实践性都很强,其人才培养方案和实践教学体系必须要充分体现学生成才和能力培养特点。实践内容安排和项目设计、实践教学设施建设、实践教师队伍建设、实践教学计划实施方案、实践教学效果评估等都成为教育工作者必须综合考虑的因素。 (二)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计算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涉及的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日新月异,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四年为一周期,为了以一变应万变,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必须适应这种发展现状。“3+1”模式是比较科学和可行的一种尝试,但前提是要有适应新技术发展教学的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硬件条件是指实践场所和设施,软件条件是指掌握新技术的师资和相应的教学资源。就学校现有条件是无法完全满足这一要求的,唯有学校与政府、行业、企业和教育机构联合起来,充分利用全社会资源,形成立体式的人才培养体系,才可以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2] (三)计算机人才需求形势严峻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人才快速流动的现状,很多企业不愿意招聘没有工作(项目)经验的计算机专业应届毕业生,而是将目光投放在具有至少1-2年工作经验的往届毕业生身上。能否让我们的学生在毕业的时候就具有相当于1-2年的项目实践经验,对高校而言是个严峻的挑战。几年的实践表明,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即在大学的最后一年,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个性发展,让学生就某一岗位的实际项目需求进行系统的训练。前提是有训练场地、训练项目和训练教师。就目前而言,学校难以完全做到,但一些相关企业或者培训教育机构可以做到。高校只要与这些企业和机构互利合作,充分发挥校企各自优势,精心设计合作内容和机制,严格执行合作方案,就能培养企业认可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精英式的人才培养模式远不能满足大众化教育的发展要求,学校办学历史、生源质量、办学实力、办学层次、办学定位和专业特点决定了不同的高校、不同的专业应该有自己特有的办学模式、定位和人才培养方案。“3+1”模式是比较适合计算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切入点,而“3+1”模式中第四年的专业综合实训和工作经验积累的改革必须依靠坚实的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 (五)学生就业 江苏理工学院培养的学生有大部分的毕业选择是直接就业,从学校和学生的发展需求出发,使学生高质量就业和具有较强就业竞争力是学校、家长、学生共同追求的目标之一,而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又是最能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所以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是我们目前主要的努力方向之一。唯有校企合作,广泛建立适合各专业就业岗位需求的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才能真正实现“零”距离专业就业。 二、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关键环节 本校计算机类专业涉及5个专业约9个专业方向。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的内容较多,但以下八项主要环节不容忽视。 1.学校重视,要有相应的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 2.成立基层教学单位负责人牵头和专业负责人为主要骨干的实践教育基地(以下简称“基地”)建设小组,保证基地建设重要决策的制定、实施和监督。 3.广泛交流,深入调研,严格筛选优质企业和机构作为长期人才培养实践教育基地,合作的基地必须具备以下主要条件:(1)有合法的开展计算机人才培养的相关企业资质;(2)有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一切以学生的成长、成才和高质量就业为目标;(3)有安全和完备的实践教学场地、设施和基本的生活条件保障;(4)有专门的实践教学组织机构和高水平的管理队伍;(5)有先进的企业项目实训教学计划;(6)有充足的具有丰富企业实践经验和较强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有负责学生职场文化教育和负责学生就业的企业级指导教师;(7)有系统的学生管理和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和有序的教学运行体制;(8)与IT(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技术)行业和用人单位有广泛合作,能够保证人才需求和输送“零”距离接轨。 4.校企签订实践教育基地协议,签订人才培养详细实施协议。 5.校企协商决定基地教学内容。 6.校企协商安排基地教学计划的实施。 7.校企合作成立基地教学质量督导和评估小组。 8.基地要保证实践教学内容的先进性(追踪计算机新技术)、适用性(针对本科生)和系统性(完整的企业项目过程训练)。 三、实践教育基地活动 学校在实践教育基地的主要教学活动是大四学生在第7学期(共8学期)进行的专业综合实训,其目的就是通过半年的实训,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前三年所学的学科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而达到提升技能、系统掌握专业核心能力、最大限度提升工程实践能力的目的。这是学校联系教育与就业的重要节点,也是关系“3+1”人才培养模式成败的关键环节。除此之外,在基地还会安排其他一些实践环节,如专业见习、社会调查、IT论坛、毕业设计、就业指导、师资培养、各类研究项目联合申报、中高职骨干教师联合培训等。 专业综合实训是学生在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进行的主要教学环节,本校在多年的实践基础上不断总结和完善专业综合实训教学流程,即考察校外实训基地、校企协商制订基地实训方案、安排基地实训带队教师、基地实训项目、学生预报名、宣讲实训项目、正式报名和名单确定、学生提交专业综合实训申请表、学生和基地签订实训协议、学生完成实训、学生提交实训手册、带队教师评定实训综合成绩、基地推荐学生就业或实习、学生和用人单位签署实习/就业协议或劳动合同、实训工作总结。 四、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成效 (一)建立了一批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弥补了校内实践教学资源的不足。一是对学校实践设备、场地和功能缺陷的有效补充;二是通过聘任企业技术骨干指导学生实践,减轻了校内实践指导教师不足的压力;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学生在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参加的是实际工作的现场培训,十分有利于学生掌握岗位技能,培养学生在实践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近年来,学院建成近40个实践教育基地,涵盖了IT行业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去向的主要领域,包括JAVA软件开发工程师、C++软件开发工程师、软件测试工程师、嵌入式开发工程师、分布式云计算软件开发工程师、ERP软件开发工程师、ERP软件规划工程师、ERP技术支持工程师、大型数据库运行维护工程师、游戏开发工程师、影视制作工程师、室内设计工程师、虚拟现实开发工程师、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工程师、UI(User Interface,用户界面)设计工程师等,满足了各专业发展和学生就业的不同需求。 (二)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促进了学院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声誉。通过基地建设,学院能够及时了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发现学院师资培养、专业设置、课程目标与内容、教学计划与方式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定期修改人才培养方案,改进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与市场接轨的高素质人才;教师与学生一同到基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也得到不断提高,同时学校聘请企业技术骨干兼任实践指导教师,也促进了学校的师资水平;聘请企业专家参与调整专业设置、调整教学计划等工作,有效地提高了人才的整体培养质量,社会声誉越来越好。 (三)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完善了实践教学保障体系,保证了实践教学质量和“3+1”人才培养模式计划的顺利实施。2009年以来共有955名大四学生参加了校外基地3到6个月不等的专业综合实训,每届学生参加校外实训人数都在50%以上,学生的总体就业质量和就业竞争力逐年提升。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对我校计算机工程学院2010届参加校内、校外实践的学生进行了毕业半年后的跟踪调研,统计数据表明参加校外实践的毕业生具有更强的就业竞争力:平均月工资高约500多元,离职率低(9%),掌握的IT工作能力高出10%,专业就业率达83%(没有参加校外实践的学生仅达59%)。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所做的《江苏理工学院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中,计算机工程学院2011届和2012届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全校排名分别为第一和第二,两年的就业现状满意度、毕业半年后的非失业率、毕业时掌握的基本工作能力都高于江苏省非“211”本科院校平均值。2012届“毕业半年后的平均月收入”为全校最高(3488元),且超过江苏省非“211”本科院校平均月收入(3212元)和全国本科生平均月收入(3366元)。[3] [4] [5] (四)实践教育基地是假期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场所。学院每年寒暑假都要组织学生到基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对学风建设意义重大。 (五)实践教育基地是学校IT论坛的坚强后盾。学院每月组织一次IT论坛,做技术报告的教师基本都是从基地请来的IT高级管理专家、项目经理或者技术骨干。通过IT论坛活动使学生能够在校期间及时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和社会对IT人才的要求,对指导学生成才和职业生涯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六)实践教育基地更是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在大学第7学期参加基地的专业综合实训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企业工程项目实践经验,这样的学生普遍受到企业欢迎,由基地推荐,经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招聘流程,大部分学生可成功选择IT企业直接顶岗实习或就业,毕业时候可以积累相当于1-2年的工作经验,保证了较高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七)实践教育基地是各类重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成功申报和完成的有力支持者和合作者。2012年本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和“软件工程专业”共同申报获批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计算机类重点建设专业;同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软件工程专业”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申报获批江苏省卓越工程师(软件类)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并在2013年首轮检查中“软件工程专业”获评优秀;2012年申报获批教育部、财政部“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本科专业职教师资培养资源开发项目:软件工程专业职教师资培养标准、培养方案、核心课程和特色教材开发”;2013年申报获批江苏省“信息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点;2014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申报获批江苏省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课题:中高等计算机专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2014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和软件工程专业申报获批2个江苏省高等学校软件服务外包类专业嵌入式人才培养项目。 (八)实践教育基地建设也是对学校作为国家职教师资培训重点建设基地工作的有力支持。学院每年都要承担国家和江苏省中高职学校骨干教师培训任务,实践教育基地在师资、场地、项目等方面都能给予全力支持,满足了骨干教师培训的企业实践需求。 五、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改进思路 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是地方高校工科计算机专业和产业、企业无缝对接,培养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政府、高校、行业、企业应该高度重视,探讨一种以质量保障为核心,以学生的实际收获为导向,以调动“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连接教育与就业为目标的联动机制,实现人才培养社会一体化。首先政府应该加大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行业应该加大指导和引导力度,企业应该自觉承担人才培养的一定社会责任,高校应该主动和企业深入交流、探讨人才培养新模式,将行业企业需求、文化以及创新思想融入高校人才培养计划和实施过程当中,从而实现全社会机制联动、理念一致、资源共享、质量保证的人才培养体系。 计算机类本科论文:计算机类专业中职、本科课程衔接问题探讨 摘 要:职业教育一直以来被称为"断头教育",主要是由于学生在毕业以后会直接参加社会工作,而很少会再继续进行高等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做好中职、本科3+4这种分阶段培养的教育形式,对于实现职业教育多元化,构建现代化职业教育新体系具有重要的作用。而课程衔接问题是中职与本科分阶段培养过程中的关键所在,是分阶段培养能否顺利进行的核心环节。本文就计算机专业中职、本科课程衔接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计算机类专业 中职 本科 课程设置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的学生在毕业后通常会直接参加工作,而很少能进入本科院校进行学习,至于进入硕、博方向的中职学生则更是少之又少,这也就是我们所谓的“断头教育”。为改变这种情况,我们必须要做好中职、本科这种分阶段培养的教育工作,从而在我国构建现代职业教育新体现,实现职业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提高职业教育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和关注度。课程衔接问题作为分阶段培养过程中最为关键的问题,其对于分阶段学生培养的质量以及中职教育能否顺利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培养目标的衔接是课程衔接的关键 培养目标的衔接是课程衔接的关键,其需要中职、本科院校对于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共同的制定,同时这也是分阶段课程教育中实现课程衔接的第一步。中职与本科教育在教学目标上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中职区别于普通中职,本科也不同于普教本科。此外,在教学层次上,中职教育更加侧重培养实用型技能操作人才,即学生可以有一技之长;但是本科教育则主要侧重管理型、应用性和高能力的技术型人才,也就是培养那些可以工作岗位需要的工程师、高级技师等专业型人才。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过程中,中职和本科院校需要对于两者的共同目标进行详细地分析和研究,确保两者目标的一致性。例如计算机类专业需要专、本进行统一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需要明确在知识、技能、素质和能力等方面的具体培养要求。 二、制定两个阶段统一、贯通的课程标准 为了确保课程标准设计的合理性,需要将中职教育和本科教育这两个教育阶段的教学内容的认识和设置放在一个统一的课程框架中来进行课程标准的统一性制定,从而给课程的开发提供科学合理的参考和指导标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课程结构的层次性,以及课程内容设计的连贯性,避免中职、本科教育课程衔接过程中出现趋同、定位模糊以及各自为营等问题的发生。 在计算机类专业中,体现中职、本科这两个阶段阶段贯通和统一性的会好形式为模块化学习,要打破传统的学科教学模式,在“活模块、宽基础”的教学原则指导下,从计算机专业的教学目标方向入手。此外,对于各岗位工作内容的分析需要结合计算机类相关专业所对应的工作岗位内容,并需要以此为依据来确定所需要的技术结构、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并将其分解为多种教学模块。中职、本科教育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均可通过模块化来实现,如对于高级网络管理人员这一工作岗位的培养可以沿着“网络原理――数据通信――网络操作系统――网络技术――网络管理”这一主线来进行相关课程的设置,在课程实施的具体实践过程中,要注意将教学大纲动态化、丰富化。理论上来讲,计算机领域的相关技术的更新频率通常比较快,所以需要将这些新的知识和内容及时的加入到与教学相关的模块中来,避免课程内容衔接过程中出现脱节问题,还需要加强各操作和知识单元的衔接性,进而实现分阶段课程的整体衔接。 三、中职院校要重视专业基础课程的开设,确保专业衔接 在专业衔接的过程中,课程设置通常主张“重实践、宽基础”的原则,“重实践”主要是指职业教育需要区别于普通教育,“宽基础”主要是强调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为高等教育服务,从而让学生有更大的工作后劲。对于形式类似或相同的专业基础课,不可采取盲目地撤销办法,而需要根据详细的情况来进行安排。课程设置的内容上可以有所重叠,但是在深度上需要有所区别。例如,在计算机类专业中,程序语言课程是中职院校和本科院校这两个阶段都需要开设的,但是,该门课程在这两个阶段过程中的培养目标和语言均不一样。该门课程在中职阶段课程开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基本的编程思想和素养;而本科阶段开设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程序开发能力和设计能力。对于分阶段培养的中职生来说,如果一开始就教授给学生专业课程,学生的文化课学习时间必然会相应的缩减,但是这不是轻视文化课程。如数学等类型的文化课程,它对于学生后续的本科教育中的高等数学学习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为了避免中职、本科课程教育中出现脱轨问题,要在中职教育的过程中,除了要强调专业技能课程外,还需要重视文化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 四、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制定弹性化的学分制度 中职教育区别于本科教育,学生在中职教育阶段就会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将来的专业方向,而普教学生通常需要到了大学阶段才可以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因此,对于分阶段培养的学生而言,高校需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制定弹性的学分制度。通过弹性学分制度的制定,建立自有的选课制度,有助于学生全身心的钻研自己的专业内容,这是培养应用性人才的核心和关键。鉴于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为了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和资源,计算机类专业中职和本科院校需要建立统一的选课和学分转换机制。例如,如果学生可以获得培训证书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则可以适当地增加相关课程的学分,这样就可以为中职、本科教育的衔接建筑统一的共享平台和课程框架,从而为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调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随着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日益深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现职业教育多元化是当下中职教育的必然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中职院校和本科院校之间需要加强沟通和联系,做好相关专业、相关课程的衔接设计,确保课程衔接的适用性和稳定性。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分阶段项目的顺利实施。 计算机类本科论文:电子商务本科专业计算机类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 摘 要 】 文章分析了当前高等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体系,结合电子商务专业对培养对象能力的要求,就电子商务专业在计算机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计算机类技术基础课程在电子商务专业中的定位与作用,整合课程体系等几点改革措施。 【 关键词 】 电子商务;计算机技术;教学改革 1 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目标与计算机技术能力要求 我院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电子商务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经济、管理理论和信息技术等多种知识和电子商务综合技能的,较好掌握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化商务技术的基本技能与方法,了解东南亚地区的社会经济情况及其贸易政策,熟练掌握英语和一门东南亚语言,能够较好地利用电子信息技术从事网络环境下的商业、贸易和营销管理等的实践或研究、教学等工作的复合型、专业化人才,以适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及北部湾经济开发区对网络贸易人才的需求。 1.1 电子商务专业知识结构 电子商务专业是一个近年来发展较快的综合性学科,从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设置的角度来看,主要由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讯工程构成其知识体系;要求培养对象在3~6年时间内,完成本专业基础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并通过管理、营销、计算机应用技术方面的实战训练,达到掌握经济管理、网络贸易、市场营销、在线交易、物流管理等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商务应用系统规划、可行性论证及评估、需求分析、设计、开发、部署与维护的技能;侧重在分析和规划的能力培养。 1.2 电子商务专业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 电子商务专业计算机运用能力包括:商务应用平台规划、网络集成运营、网络营销。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在计算机应用能力方面应该具备:①掌握软件工程理论与规划方法,网络信息安全技术与数据挖掘、决策支持系统等方面的知识;②掌握大规模商务应用平台整个生命周期的管理工作,其中包括规划、可行性论证、概要分析、需求分析、需求设计、设计、测试、培训、评估、部署等方法。 2 电子商务专业计算机类课程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1 培养目标与专业定位不够准确 电子商务专业计算机课程的设置应该与专业培养目标相一致。电子商务专业建立初期,我院为提高学生就业率,将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分成两个方向,一个技术方向,一个商务应用方向。大一基础课程结束后,学生必须确定其方向,每个方向的课程设置也存在差异,技术方向的课程偏向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侧重于软件工程、数据结构、数据库、高级语言、商务应用等;而商务应用方向则偏重于会计、营销、管理、物流等专业内容;两个方向的交集是数据库、会计、营销等专业内容。这样,偏重于技术的学生,缺乏商务知识,而偏重于商务应用的又缺乏信息管理能力,导致最终的结果是技术方向的学生可以被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替代,商务方向的学生可以被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替代,电子商务专业的优势完全没有得到体现,甚至学生都无法理解电子商务专业到底能干什么。 2.2 电子商务专业师资严重缺乏 我院电子商务专业缺乏电子商务专业的复合型教师,专业教师分别由机电、自动化、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专业领域教师组成;各专业领域教师对电子商务专业的认识程度存在差异,无法明确商务和信息技术真正、合理的切入点,导致计算机应用技术和商务应用知识类课程的随意和简单组合;在实践环节,教师缺乏相应的实战培训和应用经历,仅按照教材上的方法讲解并引导学生,难免出现教学实践和现实应用的脱节。 2.3 计算机课程体系设计不够合理 计算机课程设置随意性比较大,目标不够明确;例如为便于学生考二级,将Access数据库原理列为基础课程,大二学生要学习高级语言,又开设网络数据库作为先行课程,两种数据库课程的开设,缺乏整体考虑。计算机类课程设置不合理,例如计算机类课程设置课时均在50个左右,未能考虑该类课程实践环节的重要性,严重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综合实训类课程,先行课程安排不合理,例如管理信息系统、Web站点设计,所需的先行课程包括高级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动态网页设计及网页设计、项目管理等。一般为了拿出更多课时安排商务类课程,将必须的先行课程压缩数个,导致综合实训课程无法正常进行,甚至成为演示课程。 2.4 实践环节薄弱 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应该侧重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其培养目标是商务+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近年来,各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的实践环节取得了较大发展,建立了相应的专业实训基地和实验室,但建设过程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重硬件轻软件,认为组建了实验室,配置了电脑,接入了网络,就可以让学生动手实践,这种思维在各高校都普遍存在。 2.5 缺乏综合性实践环节 综合性实验是高校培训学生创造性思维、学生潜质的重要实践环节。目前理工科教育开始逐步注重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开设了许多综合性实验环节,例如电子器件设计,给学生一个课题名称和内容介绍(或者学生根据课题方向,自拟题目),让学生综合所学内容和翻阅各种文献,完成设计工作,最后提交一个产品,并要求学生对设计过程进行总结。对于许多有创造性实用价值的产品,指导老师会协助学生申请发明专利,通过校企合作推向市场。和理工科相比,电子商务专业在综合实验环节还比较薄弱,其原因在于电子商务专业实验环节起步较晚,高校管理层重视程度不够和缺乏高素质实践性教育人才。 3 电子商务专业计算机类课程教学的改革措施 3.1 将教学过程和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明确计算机类课程在电子商务专业教学中的定位和作用 重新审视电子商务专业教学体系,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树立“商务+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意识,熟悉商务过程、精通信息技术是电子商务专业培养对象的绝对优势。在教学过程,应该合理规划计算机课程体系,明确计算机类课程在专业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将计算机课程与商务类课程有机结合在一起,而不能片面的剥离;例如在讲述市场营销、物流、经济管理课程时,可将涉及到的各类信息系统融入其中,并对各类信息系统所涉及的技术、架构、服务等进行讲解,同时完善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仅熟悉商务过程,同时掌握系统平台的架构、技术、维护等方面的知识。 3.2 完善实践教学的软硬件环境,逐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计算机信息类课程是电子商务应用的基础和平台,作为电子商务专业,实践、实验教学是整个培养体系的重点,实验环境、实训基地的建立和完善,将直接影响理论教学的效果。在构建各门课程实训任务的同时,不能忽略综合性实训平台的搭建,综合性实训平台应作为一项独立实践环节开设,由专门的教师团队负责,旨在培养学生参与商务体系的整个生命周期,并灵活运用各类信息技术,为学生进入社会角色提前做好铺垫。 3.3 推动电子商务专业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电子商务专业对教师队伍的要求比较高,教师应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业务拓展能力。教师队伍的建设应该侧重几个方面。 教师队伍的继续教育。继续教育不限于学历、职称的提升,应该“走出去”,和各类电子商务企业相结合,对教师进行培训,甚至让专业教师到企业参与商务活动,进行深入锻炼、学习,教师的商务素养提升了,自然会影响到教学的实践环节。 加强课堂教育。在当前科研氛围浓重的高校,教学过程被许多教师轻视,这种趋势要遏制,课堂教学必须保证质量,让每位任课教师都能站稳讲台。 加强学科建设。以学科建设促进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按学科分类,加强各专业学科与交叉学科间的交流,促进各专业知识体系的融合。 提高专业教师待遇。这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电子商务专业教师所承担的教学、实践任务和其他专业相比,比较繁重,因涉及到信息技术,要不断学习,在薪资待遇方面,要对其进行补偿,这样才能留住人才,稳固教师队伍。 从企业、高校引进专业领域有一定建树的专家,学者,作为学术顾问或者学科带头人,创建良好的学术和人才培养环境。 3.4 营造自由学习氛围 在教学方法方面应该突破常规,去除说教思维,根据前沿的商务信息技术应用,实时调整教学内容;通过启发式和案例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专业教师团队可以走出学校,加强和商务企业合作,从企业获取各种应用项目,为学生营造实战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项目规划、分析、论证、设计、开发、测试、试运行、部署上线、维护等全过程;让学生在实战中成长,在实战过程发现问题,主动寻求解决方案,在实战过程,可加强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团队思维能力的提升。该教学模式是电子商务专业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在设计综合实训项目时,可以让学生自主设计题目,根据自身情况,自由组合团队,并协调团队内部分工,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5 引入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 高校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就是要实现从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的转化,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向转化,从根本上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传统的实验教学是学生集中做实验,密度比较大,时间安排比较紧促,学生很难很好地消化和吸收。采用开放式实验教学后,学生要做实验,必须提前预约,学生预约实验就需要提前主动的做好实验的准备工作,有助于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实验效果更佳,使理论与实际更好地结合。 为学生服务、为教学服务是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对学生来说,相应地增加了学习时间,强化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对教师来说,意味着教学时间的延长、工作量的增大。在电子商务专业实验教学中引入开放式实验教学不仅可以解决实验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也为综合性实验科目、独立实验项目的设立奠定了基础条件。 计算机类本科论文: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本文提出将“竞争性”教学理念应用于程序设计类课程实践教学的方法。通过分析当前程序设计类课程实践教学面临的问题以及“竞争性”教学理念应用于实践教学中的优势,探索如何将竞争机制引入程序设计类课程实践教学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竞争性教学 引言 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实践教学,是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的重点。尽管学校办学条件有了较大改善,但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外部企业单位的实践需求差距还是很明显,一方面企业招聘不到合格的程序设计人才,另一方面很多计算机毕业生找不到自己满意的岗位。市场需求和人才培养的反差需要高等院校采取相应的教学改革措施来减少与市场对人才培养质量需求的差距。对于产生目前这种状态的原因,已经有研究人员分析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1]有的提出在实践教学中引入竞争性机制,并在操作系统实训进行了实践。[2]有的探索专业学科竞赛和“3+1”人才培养模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专业兴趣,提高实践教学效果。[3]还有的通过制定实践教学计划、保障实践教学质量、实践教学项目设计与监督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改革和创新的思路和方法。[4] 研究证明,一般情况下成就动机高的比成就动机低的学生容易取得优良的成绩。[5]调查发现,绝大部分的学生对成就充满渴望,带有竞争性质的学习是激发学生成就动机最有效的手段之一。[6] 普通地方高校以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为目标,而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带有强烈的实践性,它不同于物理、化学等实践课程,也不同于理论课程,而是两者的结合,需要在实践过程中理解理论知识、掌握基本功能以及最后熟练地综合应用。但是目前程序实践课程中简单的控制台输入输出效果已经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达不到实践课程的设置目的。因此,改革传统的教师布置实践任务、学生各自低头开始练习的实践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竞争性实践教学方法 纯竞争性教学方法是精英化方法,在实施过程中学习较好的学生将占据非常大的优势。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竞争性教学方法时应做到鼓励先进,促进后进,以先进带动后进。[7]在实施过程中应该结合相关课程的特点以及学生的整体程度,设置合理的竞争规则以及实践内容。因而对教师有如下要求: (1)自身要求更高。由于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目的性明确,为准备实践课题的限时实践,需要提前进行相关的准备练习。在课后实践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很多问题要及时解决,那就要求教师在平时要花更多的时间解答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在这过程中,要求教师能够比较熟练地解决这些教材中没有的案例。这样,一方面要求授课教师对程序设计课程要有较强的编程实战能力,能够熟练解决各类程序设计的问题,对所承担的程序设计课程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要达到应用自如的地步;另一方面,还需要了解前沿程序设计知识与技术,能对相关话题进行解答。 (2)实施过程合理控制。由于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每个学生教育背景和知识结构存在较大差别。在实施时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采取逐步深入的方式。在实施过程中控制教学节奏,充分考虑学习程度好的学生和暂时落后的学生。不能在过程中出现明显的两极分化情况,否则就达不到引入实施竞争性教学的目的。 竞争性实践教学实施方式 在实践教学中引入竞争机制,需要调整原有课程评价的方式,不能简单地采用以卷面考试成绩为主的最终成绩评价方式。因为程序设计课程的重点除了课本知识点外,最为关键的是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以及程序排错调试能力,这些能力的测试在笔试中难以实现。但如只采用上机考试,也存在一次考试定结果的问题,达不到能力培养的要求。因此,不能依靠一次考试解决问题,而是要通过加强学习过程管理,将评价分解到平时,这种评价方式更能反映真实水平且能激发学生间的相互竞争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竞争规则主要围绕如何加强过程管理进行设置,具体设定如下: (1)修改课程考核方式。将平时的限时实践所得到的成绩作为成绩的一部分计入最终的总成绩,每次限时实践后要进行综合评价排名,最终的综合评价结果也作为一个重要部分计入总成绩。 (2)调整原来的教学方式。平时课堂教学不能采用传统的作业布置方式,而是要结合实践教学的需要来布置作业,学生课后可以进行相关的实践训练。 (3)精心设置限时测试内容。提供限时实践测试的题目每次需要有2~3题,难度要有梯度,要保证有1题是比较简单,绝大部分学生只要认真即可完成的。测试题需要提供相关验证数据,而且要保证学生间有所区别,防止抄袭现象发生影响效果。 (4)测试结果评价。限时测试完成后要求学生按照提供的模版,将编写代码和运行结果截图即时提交测试结果电子报告,教师根据报告给定测试成绩。成绩不能是一个简单的分数,需要使用包括代码和报告规范程度、完成时间、代码质量等指标。 (5)即时综合评价。每次测试完成后,要根据本次测试结果结合前期测试结果进行重新评价,并进行综合排名。综合排名中考虑鼓励后进学生,因此综合评价不能简单地将每次测试结果累加,还要考虑学生的进步情况。进步要考虑两方面,一方面是绝对分数的进步,另一方面是排名的进步。进步指标要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计入总评价中,并且每次测试后要将综合结果及时,以便学生及时掌握自己的学习情况。 (6)最终综合评价。最终成绩的评定要考虑排名和综合分值的情况,本方法的最终目标是使更多的学生达到程序设计的合格要求。拔尖、合格和不合格要有一定的区分度。 实施效果 从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课程的实施效果看,竞争性实践教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整个实践课堂的时间非常紧张,学生需要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指定的实践任务,并在课堂结束的时候上交实践的过程材料和结果。教师不需要在上课时反复要求学生在课后复习理论授课的内容,并加强实践练习,因为学生会自觉复习并准备下一次课堂的限时实践。在推行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过程紧张,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实践教学的效果确实有明显的提升。 结束语 竞争性实践教学模式,将由学生自由完成任务转换为限时完成任务,但这一变化提高了学生对知识掌握和应用的要求,并尽可能避免了部分学生抄袭上交实践内容。可在采用该方式的过程中,会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假如能有相关的软件系统配合,则一方面可以更加客观和快速的评定,另一方面也能减少教师的工作量,教师可以投入更多的精力来设置合理测试题目以及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使实践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 计算机类本科论文: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与实践的研究 摘 要: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否成有效,直接关系到经管类学生以后的课程学习,还对于他们未来的就业和深造都会产生较为重要的影响。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就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与实践展开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建议,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随着网络经济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在经管类领域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市场对于经管类学生计算机水平的要求也变得日益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否成有效,直接关系到经管类学生以后的课程学习,还对于他们未来的就业和深造都会产生较为重要的影响。所以,应该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的实际情况和培养目标要求,从教学手段、课程设置等方面入手,对于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极为有效,本文就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与实践进行研究。 1 从应用的角度考虑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内容 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应用”,教师应该准确把握这个词语,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来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让学生能够独立地运用幻灯片、电子表格、文字处理等基本软件来进行综合实训。笔者认为可以让学生完成以下三个任务。 任务一,Word软件的应用,学生用Word软件完成一篇关于对经管专业的认识或者计算机基本组成的论文,论文务必要符合例文要求,格式要求清晰、美观,字数不少于两千字。 任务二,Excel软件的应用,学生用Excel软件来记录自己家庭在过去的一年中的财务收支情况,每月支出、每月收入情况要按照月季度来进行记录统计,然后再将这一年的财务情况制作报表形式,用图形的方式来比较,每个学生的工作簿中的工作表至少要有5个。 任务三,PPT软件的应用,学生用PPT软件来将任务一、任务二的情况展示出来,同时进行必要的解释,要求幻灯片的张数要多于30页, 合理使用声音、动画或其他媒体,PPT文档内容要简洁而清晰,每页的内容和制作方法也要各不相同。 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插入如《计算机信息检索》、《网络应用软件》、《电子商务》、《多媒体应用技术》、《管理信息系统》之类的选修课程,以此来满足学生对于计算机技术广度的需要。 2 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和运用逆向思维 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影响,有些学生往往会在计算机基础学习的过程中不敢提出自己的见解,往往会鹦鹉学舌、人云亦云。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就应该注重于加强逆高思维的训练。文章贵在出新,应该在高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上机独立完成某些任务作业时,让学生独立去思考,用逆向思维来提炼观点。还可以自己提出新观点,树立起新观念。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多引导学生对同一个问题进行多角度思考。同一任务、同一问题,可以采取多种方法来完成。 3 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 当前计算机基础教学正在逐步地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而不再是过去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新型教学模式强调应该将学生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通过师生互动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令人遗憾的是,很多高中数学教师目前还是认为自己才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上课只需要听讲记笔记即可,这样一来,就使得学生学习高中数学的兴趣大大降低。 要想突破这个教学瓶颈,教师就应该将高中数学的教学重点切实转移到学生身上,将课堂还给学生,相信学生的创造力,力争于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语言、分析解决问题、独立学习的能力。教师不应该再是课堂的主题,而应该转变为学生能力的培养者、教学结果的检验者、教学过程的监控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设计者。建议结合学情,突出针对每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加以释疑解惑、指点迷津、出谋划策,力求“点石成金”、给教师以启迪,谨求抛砖引玉。 4 注意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爱学习的老师。有些学生之所以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望而却步,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在于他们觉得计算机基础课程枯燥乏味,没有实用价值,因此,应该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1)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的实质内容要善于挖掘,为了有效地将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出来,应该让抽象的知识和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原型相互联系起来,使计算机基础课程变得具体形象起来。 (2)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导言课教学设计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高度重视,将导言课备好、讲好,为培养学生学习高中数学课程的兴趣打下坚实的基础。 (3)每节课建议增加课时建议、作业设计等,每章开始的“知识体系”建议细化为知识点内在联系更为密切的“系统概念图”。 5 大力开展计算机基础教学平台建设 应该依托互联网来建立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计算机基础网上教学园地,主要由课程交流、讨论和课程学习两大块组成。在课程交流、讨论部分,可以利用聊天室、BBS、微信、微博、E—mail、MSN、QQ等技术来进行多对多、多对一、一对多、一对一等相互型交流,教师也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知识掌握程度都能够有及时地了解;而课程学习部分则是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和延伸,能够让学生浏览下载各种教学资源。实践证明,计算机基础网上教学园地对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自觉学习、主动学习极为有效,同时,计算机基础网上教学园地还能够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教学有效地反馈,能够为教师教学改革提供较好的参考意见。 此外,大力开展计算机基础教学平台建设,还为个性化学习、因材施教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众所周知,学生在计算机实践能力和计算机知识掌握方面的差异性较大,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传统的均一化教学,效果往往较差。而由于网上教学园地能够为学生提供层次多样、内容丰富的学习材料,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考虑灵活性和多样性,给学生布置不同广度和深度的作业,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独立学习的能力。 同时,加大实践条件建设,创建优质的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环境。在已有的公共计算机基础实验室的基础上,各高校应该进一步完善公共计算机基础实验室的设施、设备、资料及其他条件,为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创造了良好的实验平台,为学生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更大的空间,为学生创设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学习环境。 计算机类本科论文: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类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与探索 摘要:本文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类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问题,讨论了计算机类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中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出了应对这种挑战的具体措施和解决的途径。 关键词:本科 应用型 实践教学 师资队伍 1 研究背景 近几年,应用型本科教育初步确立了“狠抓教学质量、突出专业特色、强化实践环节、培养创新能力”的办学思路,建立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适应时展的具有竞争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高校实践教师是引导及传授学生实践能力,挖掘学生创新能力的主力军[1]。因此,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在应用型本科中显得尤为重要。 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既要区别于传统的学术型、研究型大学的,又要区别于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要从社会需求,满足地方、行业对人才需求出发,构建既注重基础理论教学,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同时要高度重视与时俱进的计算机技术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体系,加强基础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的相互融合,通过实践项目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结构优化、业务精湛、富有活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计算机类创新人才的基本保障。培养一支高素质、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也是我校“十二五”发展规划中的重要工作。 2 我校计算机类实践教学师资队伍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我校计算机类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主要由实验教师、部分兼职的理论课教师、实验室管理人员组成,现有的队伍结构和能力结构难以适应新时期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人才培养要求,具体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由于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实践能力更新难以适应这种快速的发展和变化,实验教师的业务能力不能满足新平台、新技术的实验要求,急需进修提高。 第二,教师队伍中,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所占的比例严重偏低,特别是青年教师,多数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际工程实践锻炼,因此,急需建设“双师型”的师资队伍。 第三,引入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企业兼职教师不足,急需构建“双结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3 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类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措施和途径 针对我校现有计算机类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工作。 3.1 积极开展调研,明确新时期计算机类实践教学技能的新要求 计算机信息系技术发展变化非常迅速,知识更新很快,技术发展迅速,云计算,大数据新概念、新技术不断涌现,计算机类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必须适应这种技术快速发展和变化的要求。 人才市场对于人才的要求间接反映了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变化,为了及时掌握企业对于人才需求的要求,我们对数十家有代表性的计算机类相关的企业进行了调研,分析了这些企业对于人才需求的一些要求,其中,企业对于软件开发技术方面,软件架构设计和需求分析方面关注度较高,对于软件编程工具掌握JAVA语言排在了第一位。另外,在我们的调查还发现,随着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发展,移动互联网软件开发的人才需求量在快速增加;随着我国软件产业的规范发展,软件测试人才的需求也在增加。因此,对于以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应对这种人才需求的变化,培养市场急需的人才,而培养人才的关键是师资队伍的建设,而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计算机类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必须应对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要求。 3.2 努力构建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 “双师型”教师应该是在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上呈现整合为“一”的教师,即除了具备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的条件外,还应具备相应年限的实践经验或应用技能。“双师型”教师能够进行专业授课、实训、实习,使学生掌握就业岗位所需的应用;“双师型”教师应具备想动手、肯动手、勤动手、会动手的操作习惯和实践修养,引导学生走“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知识提升之路的能力;“双师型”教师应能够进行应用项目的研究和应用技术的创新等活动[2]。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落实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是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是学校最根本的基础建设之一。 为了打造一支“双师型”的师资队伍,我校在学校层面出台了相应的配套政策,印发了“《青年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青年教师教学导师制暂行规定》的通知”、“《选派教职工出国(境)研修办法》”等,从教师职称晋升、工资待遇等方面鼓励教师提升素质和能力,特别是鼓励教师下企业锻炼,提升实践能力。 计算机工程学院在学院层面也为教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具体包括: 第一,积极配合学校政策,安排教师参加校级的进修提高以及下企业锻炼。 第二,积极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去有实力雄厚的信息技术企业进行培训和实训,每年选派3-4名教师到企业进行新技术实训。 第三,引导和鼓励青年教师参加科研和开发项目,在项目研究和开发实践中提升实践能力。 第四,积极争取各级各类资源,建立先进的学科平台和实践教学平台,为教师开展校内实践提供良好的平台。 3.3 构建一支“双结构”师资队伍建设 这里所谓的“双结构”是指形成校内定岗的教师队伍和企业工程人员作为兼职教师的队伍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通过产学研合作吸引企业的优秀工程技术人员来学校进行教学活动。 第二,聘请企业工程师作为产业教授,吸引企业的优秀工程师来学校开展兼职教学活动。 第三,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在实践教学基地聘请高水平的企业工程师进行实践教学。 计算机类本科论文:计算机软件在本科生工具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以工科专业本科生课程《有限单元法》的教学为例,讨论了工具类课程教学特点。根据以往教学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提出短学时课程教学要点。基于理论与软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提出实例教学、层层深入、分组讨论相结合的授课方式,以达到让学生理论“听得懂”,软件“学得会”,实践中“用得了”软件的目的。 关键词:工具类课程有限单元法本科生教学实例教学 1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地发展,各行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务实。工作经验往往成为一个单位选择职员的主要标准。但作为在校本科生,往往并不具备这一要求。为此,教育部制定新规定,要求所属高校大幅调整本科生的课程时间。简单地说,将原来注重基础理论教学向注重实践动手能力转变。以基础课程(如力学课程[1]~[3])为例, 目前本科生的课时量尚不如上世纪90年代相同专业本科生课程量的一半。此外,大部分工科专业都新增了工具类课程、增加工具类课程的学时。这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有利于本科生的就业。但另一方面,即不足之处是,后续研究生课程变得更加繁重,尤其以学术型研究生课程为甚,以弥补本科期间基础不足的问题。本文以《有限单元法》[4]为例,讨论了此类课程在短学时情况下的教学难点和要点,以期抛砖引玉,为教学改革摸索新的方法。 随着当今计算机处理能力的飞速发展和科学研究规模的不断地提高,有限单元法作为一种成熟的场问题分析手段,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诸如航空、航天、核工业、化工、建筑、机械等领域。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就业需求,本科生有必要进行该方面的理论学习及技能培养。这对于理论复杂、又无法单纯依靠理论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科生尤为重要。比如,对于力学应用较多的水利工程、土木工程等专业的学生,在掌握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1]、《结构力学》[2]、《弹性力学》[3]等各种基础力学理论之后,如何将理论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成为他们要面临的困难。学习有限单元法及相关软件则是克服这一困难的捷径之一。 对于广大的本科生,特别是工科生,在他们踏入社会之前,仅教授他们理论知识而不指导他们高效地运用知识则无法满足工程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为此,学习有限单元法往往对于这些工科生的择业至关重要。 作者所在单位已为本科生开设《有限单元法》课程已近20年。尤其近几年,随着“985”和“211”工程建设项目的落实,我校配备大型计算设备并先后购置了多种大型、通用商业有限元软件,如ANSYS[5]、ABAQUS、ADINA。这为我校工科学生学习有限单元法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 近几年,笔者为水利工程专业和土木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开设了有限单元法这门课程。针对这两个专业本科学生的课程安排,有限单元法必须要安排在各种力学、数学[6]~[9]、计算机编程[10]、[11]等课程的学习之后,即在大三第二学期或大四阶段。在该阶段学生往往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掌握程度不够深入),但缺乏实际工程经验(很难对实际问题准确建模分析)。同时,由于课时有限(28~32学时),因此教学方式必须结合学生的现实基础与未来需求展开。下面针对该门课程就这两个专业本科生的教学特点和效果做分析。 2课程特点 2.1理论繁杂 有限单元法的理论则涉及到了数学方面的泛函分析(能量泛函及变分),微分方程理论(微分方程解答方法),计算方法(数值积分等),矩阵分析(刚度矩阵、应力矩阵、应变矩阵、总刚度矩阵及其逆矩阵等)、微积分(变形能积分计算、位移-应变之间的微分关系)等理论以及力学中的变形体理论(梁理论、平面问题、板壳问题或三维实体变形问题)等内容。其特点是理论内容丰富、涵盖面广。即使力学专业本科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也需要花费很多时间。 2.2学时安排受限 与力学专业课程相比,水利工程和土木工程等专业的本科学生的培养计划中,通常开设的专业课程相对较多。尤其在第三学年,学生往往需要学习各门与实际相关的应用类课程,而大四学生又往往面临着毕业设计、考研或就业等事情。因此,有限单元法的课程安排的时间十分有限,并且通常仅有30个课时左右的学习时间。在这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如何将有限元法的思想、主要概念讲清楚,而又能避免学生只会模仿,不会活用,甚至畏惧排斥这门课程,的确考验授课方式。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仅理论部分花费的课时都需要30学时以上。没有那么多学时,就只好压缩这一部分的学时数(现将其压缩到10学时内)。这样做的后果之一是,学生通常很难清晰掌握理论、熟练运用理论,更难将其融会贯通。因此,理论分析部分的课时分配须有侧重点,即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必须对知识点有选择地深入讲解。否则,学生面临各种概念,拘泥于细节而忽视整体框架,并不利于后期学生在实践中的学习。 此外,有限单元法课程教学与后期本科毕业设计相衔接较为有效。原因在于,大部分学生(基本不包括准备考研的学生,通常考研学生占总毕业生的比例大约在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之间)可以有更多时间投入到有限单元软件的操作练习中,并基于此完成自己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2.3注重应用 学习这门课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在工程实践中应用它。对于大部分工科专业的本科学生,毕业的选择大部分还是去工程单位就业。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此课程之后,应具备较为清晰的有限单元分析思路和一定的实践能力,比如解决简单的工程问题。并且,通过不断地加强此课程的理论学习后,在其后续工作中可具备更大的发展潜力。 为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仅分配8~10学时用于纯理论讲解。在此过程中,我们给出整个有限单元分析过程的重要步骤并给出由此形成的分析框架。细节部分也仅讲述了节点、单元物理量的来源及特点、网格划分与总刚度矩阵的特点和计算量的关系等内容,至于更多理论细节仅一笔带过。许多内容被安排作为他们课后自学的作业。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以通用软件ANSYS作为讲解有限单元方法的工具。分析过程中则以典型结构为算例,结合算例讲解实际结构的模型化及采用有限单元方法分析时需要的相关理论。这就要求学生须将实际问题和所学理论结合到软件操作与应用中。 3教学特点与效果 针对以上课程特点,以应用为主要目的的有限单元教学可以在理论讲授之后通过软件的上机实验提高教学效果和深度。教学过程中考察教学效果有三点: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了。若70%以上的学生能达到上述三点,则表明教学效果良好。 3.1学习要求 3.1.1“听得懂” 根据课程安排,学生学习有限单元课程之前,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力学、数学和计算机编程基础。有限单元方法的基本求解思想是将原无穷维问题转化为求解节点解的有限维问题。把握这一概念展开教学过程中,抓住主要概念、提出重点细节概念、构建知识主线的逻辑推理,和重要知识点的强调反而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易于实现学生“听得懂”理论的目标。 “听得懂”并不只局限于理论教学部分。在讲解有限元软件的过程中,由于是英文界面,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如陌生词汇多、专业术语多,甚至许多专业术语的背后就是相关理论。因此,教学过程中,英文界面的翻译随时都要到位。学生随问教师随答。专业术语,如节点、关键点、约束、应力、材料模型等,也必须结合理论进行讲解。因此,在学习软件的过程中,对关键词和理论的反馈式学习极为重要。这种学习和专业软件培训有区别,其中最大的区别是我们在授课过程中随时将理论知识与界面操作相结合。这样做的目的是弥补理论学时不足的问题。否则,“听得懂”就很难保证,后期学生对软件的活学活用就更困难。 3.1.2“学得会” 上文已提到,除了理论部分困难外,学习ANSYS软件[12]要面临一个主要的困难是英文界面操作。自从上世纪90年代,各种国外CAE软件涌入国内市场,并应用于国内各个领域,以其优秀的功能及售后服务很快占据了市场主流。软件以英文界面为主。使得国内本科生在学习有限单元软件时,首先必须克服语言上的障碍。商用有限单元软件中涉及到的英文又多为专业名词,甚至其中很多对应的中文名词也是在有限单元课程上才刚刚接触。以ANSYS为例,该软件有两个常用菜单,Main Menu和Utility Menu,涉及了逾千条操作,如果不能了解其中的大意,很难进行恰当操作。另外,ANSYS的帮助文件也为全英文。如果学生的理论没掌握,语言也有困难,则很难高效地学习这个软件。 克服英文障碍,除了要有一定的英文功底外,更重要的是避免产生畏难情绪。了解菜单是熟悉软件的第一步。只要不怕麻烦,在应用练习的过程中经常查询,就可以逐渐掌握。另外,在用APDL(ANSYS Parametric Design Language)编写的命令流文件中的命令也是由英文简写或首字母缩写而得,加强英文界面学习对程序的理解会有很大的帮助,能提高学习理解程序的效率。学生应注意避免对命令的死记硬背,工作量大,枯燥且容易记错。 此外,教学过程中,操作主要通过ANSYS软件的上机实习得到掌握。在分析实例时,对结构的建模、求解和后处理要有相似性、典型性和易于重复等特点。让学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增加学习兴趣,也就容易“学得会”。 我们在利用ANSYS软件的教学过程中,曾采用两种方式进行授课:一种是按照有限单元分析的思路,列清步骤,逐个讲解相关操作。按照有限单元分析的思路,通常包括如下步骤:建模、划分网格、加载、求解和后处理等。即按照步骤,讲解菜单,操作按钮。这种方法思路比较有条理,也更加全面,不会因为实例的独特性而漏掉一些知识点。但这种方法每一环节信息量都比较大,容易使学生难于将各个步骤相串联。故这种方式更适合于多学时教学。 另一种是针对具体问题,按照一定步骤,逐步实现。为了加深学习效果,往往要讲解多个不同类型的算例(比如,桁架结构、框架结构、平面问题、板壳问题、三维问题、热结构等),通过每一个算例的相似操作思路,在几个算例的反复操作中体会共同点并掌握方法。目前,主要采用第二种方式教学,其间穿插一些几何建模与网格划分技巧的讲解。 3.1.3“用得了” 学以致用在有限单元这门课程的教学中始终起到指引作用。但在“用”之前,所学内容必须具有针对性、普遍性这个看上去矛盾的前提。“针对性”无非是指专业限制,如水工、土木专业以结构变形为主,则流体、电磁部分的教学可先放弃。而普遍性则针对专业内的分析对象要具有普遍性,比如平面问题、板壳问题、杆系结构等。如果这些结构的建模分析方法掌握,它们之间的组合结构的分析就不难实现。学生在针对实际问题时,会主动寻找所需内容中的相关部分加以调整实施。因此,选择有代表性的算例很关键。 综合而言,算例选择的思路就是如何在互通的基础上达到最大程度的互异。内容应当由浅至深,第一个例子步骤尽量简单,可以使学生尽快入门并对软件产生兴趣。然后逐渐加强难度,丰富结构、材料和荷载类型。实际操作过程中,其互通性表现在对命令流的整理上,互异性表现在工程结构的差异上。但往往限于学时,教学过程中对命令流的整理只做简要介绍。要想提高操作效率,还必须经过大量的动手操作。事实上,在目前的低学时下,我们也仅能让学生做到分析简单问题的程度,不涉及更复杂的建模、离散化、加载和求解等问题。通过对上述基本结构分析步骤及操作的学习,相信在一定程度上,学生在解决部分简单的实际问题是用得了这个软件。 3.2软件教学的授课形式 软件教学是这门课程教学的主体部分(大约占三分之二总学时)。因此,这关系到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 首先,我们在理论课程结束后(8~ 10学时),会专门用2个学时概述有限单元软件的研发概况。让学生了解到当前哪些软件被大量地应用于工业、科学研究中。简单罗列部分软件的优点、ANSYS软件的基本情况等。让学生了解到,工程设计领域对有限单元软件的需求状态。这有利于他们提高对后期择业的认识。 其次,在讲授ANSYS软件过程中,我们首先描述软件的基本框架、主菜单与主要功能选项。在讲授这些内容时,我们用投影仪向学生展示相关内容。 再次,我们在基于具体实例讲授软件操作时,同时使用投影仪(投放教师使用的计算机屏幕信息)和黑板。黑板主要用于把算例的模型、参数等主要信息固定放置在一侧,供学生随时查阅。讲授过程中黑板内容与操作结合,使得学生易于接受模型与操作之间的关系。 最后,我们每次(2小时)授课会留出至少30分钟,让学生自己重复上述讲授内容。期间,学生可以随时提出问题,教师给于指导。 3.3学生分组讨论 对于初学者而言,在其理论基础尚未掌握的情况下学习软件操作,前期基本属于按部就班地模仿,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这一问题后及时对学生进行分组,即将班级学生(30人)自由组合成3~4人的学习小组。在软件学习过程中,分别负责界面操作、笔记和错误提醒等任务。最初,在我们没有分组前,每名学生使用一台计算机。当学习内容略复杂时,往往出现部分学生跟不上(找不到相应界面和菜单选项)的现象。教师只好再重复一遍。这样做的结果是教学效率大幅下降,而教学内容的侧重点无法体现。分组后,在我们授课过程中,小组成员同时听讲,但重点是完成自己的任务。待讲授完毕后,他们相互讨论,轮流学习笔记与操作。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改善。 此外,分组讨论的另一个目的是让他们协作完成一个小课题。该课题由教师给出。不同小组课题的内容、参数等不同。小组成员通过讨论确定方案,最终完成课题。最终,小组成员交一份相同的课题分析报告作为他们对这门课程的最终答卷。 3.4教与学的互动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师与学生的互动非常重要。尽管这对所有课程都是重要的。但就这门课程而言。教师与学生的互动除了在上机实习过程中进行。另外,教师还可制作视频演示课件,将这些教学资料(视频,源程序)上传至校园专用FTP服务器供学生使用。这将方便学生深层次学习、自主实践。课后,学生可以通过E_mail随时提问讨论。在这种一对一的交流过程中,除了学生获得知识、解决疑问,教师也能从学生的问题中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的程度、知识薄弱点,进而调整进度,注意难点讲解。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专业特点等不断地调整讲授方案,学生的总体反映良好。尤其在近几年本科生的毕业设计中,有限单元软件被越来越多的同学选择为完成毕业设计工具。这表明,通过该软件的学习,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 4结论 通过分析有限单元法的课程特点,讨论了教学要点。在借助ANSYS软件为本科生讲授有限单元法的过程中,强调听得懂基本理论框架和软件操作及界面介绍、学得会基本理论和软件操作、最终在实践中用得了软件分析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融会贯通综合学习这门工具课程的能力,真正达到学有所用,理论联系实际的目标。同时,通过学生分组讨论的教学方式不但提高教学效果,且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近几年来,使用有限单元软件完成毕业设计的学生不断地增加,表明该工具类课程正受到更多学生的欢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陕西咸阳712100) 计算机类本科论文:基于协同创新的计算机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摘 要 基于协同创新的办学理念,创建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需着眼于“岗位、应用、工程”,以“产业主流技术”和“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确定人才培养规格,构建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课程体系,搭建“政校企行四方联动平台”,引进国际水准的计算机产业技术和知识。 关键词 协同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一、引言 应用型本科是全日制本科学历教育的一种,学位为专业学士,应用型本科与普通本科共同构成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全日制本科层次。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以培养能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现场工程师或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基本任务的本科专业教育。 “协同创新”是指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自2012年启动实施,四年为一个周期,旨在建立一批“协同创新中心”,大力推进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外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探索适应于不同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环境和氛围。 目前,在国家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中,生产方式逐渐从“劳动密集型”走向“技术密集型”。特别是从2011年开始,制造业进行“庞大存量”的转型之后,人才需求层次明显提高。中国企业正逐步转向通过技术、创新和服务获取市场,这需要建立结构合理、满足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计算机产业是一个智力密集型产业。随着信息化的深入,大量属于传统行业的企业广泛使用信息化技术,对于计算机方面的人才十分渴求。但在这些企业中,从事信息化工作的人数有限,因此,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也较高,往往不仅仅局限于计算机开发维护能力,还要求具有一定的项目管理和协调能力。培养市场急需的高层次复合型计算机人才,已成为一个非常紧迫的现实问题。 二、人才定位 (一)与普通本科专业的区别 普通本科计算机专业主要是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能从事计算机教学、科学研究和管理的高级计算机技术人才。其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主要是以计算机学科体系为主线,着眼点是“基础、系统、学术”,面向大专院校、研究机构及生产企业的研发部门。应用型本科计算机工程专业以计算机相关岗位需求为导向设置课程,以计算机工程应用能力培养为重点,培养计算机工程技术应用技能和创新能力,强化工程实践解决问题能力,着眼点是“岗位、应用、工程”,主要面向技术密集企事业单位的信息技术部门。 (二)与高职专业的区别 高职院校根据其职业岗位要求,以“必需、够用”为原则构建理论基础,重在使学生掌握实用技术并熟悉相关规范;而应用型本科适应面较宽,适应层次较高,要求理论基础相对宽厚。高职院校主要使学生具备技能性的实践能力,重在常规操作,即运用成熟技术,按既定规范操作,强调熟练性、规范性;应用型本科重视系统的专业思维训练,培养技术性的实践能力,重在非常规操作,即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高职院校主要培养一般企事业单位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尤其是大量一线需要的技术型人才。应用型本科则主要培养技术密集产业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并担负着培养生产第一线需要的管理者、组织者等任务,其毕业生要求是职业素质更好,理论基础更厚,技术水平更高,应用能力更强,适应岗位更多,职业潜力更大。 三、人才培养方案 (一)构建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类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应突破学科中心主义课程,始终围绕培养学生应用能力这一主题,将课程与培养目标以及专业能力有机结合,根据培养目标的能力因素和岗位需求,筛选出学科中与培养应用能力直接有关并且使用频率较高的专业知识内容,配合实践性教育环节,形成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体,突出技能性、应用性为目的的课程体系。同时,根据专业的实际目标,考虑到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多样性、复合型及特殊性的要求,拓展培养对象的就业面(适应性)[1],注重发展学生自我学习和创新能力。 着眼于“岗位、应用、工程”,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和行业企业专家的指导,构建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课程体系,将专业的职业岗位能力模块化,并按照职位岗位工作过程以及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明确每个能力模块所对应的课程,在消化吸收企业教育资源的基础上,构建符合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的学习情境。突出工程领域中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培养,强调掌握计算机工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及应用领域的基本知识。注重发展自我学习和创新能力,课程都以真实的工作过程、工作任务或项目为载体进行整体设计,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建设主干专业和拓展专业(方向)相结合的复合专业学习平台,按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可持续发展目标,加强专业能力、职业变迁能力、社会普适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 图1为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课程开设情况,围绕工学必备能力、软件开发设计能力、软件工程管理能力、基础运维能力和拓展复合能力培养设置课程。 (二)建立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专业办学目标确定上,以“产业主流技术”和“岗位职业能力要求”来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和专业教学内容,通过和国际主流IT企业合作,构建校企合作战略平台,进行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校企共建校内外实训环境,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组建优质师资队伍,进行高标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2]。 确立“紧跟技术发展,瞄准业内主流”的指导思想,以搭建“持续双赢”的校企战略合作平台为基础,在“专业办学方向(目标)的确定、专业办学条件(环境)的建设和教学组织方式(手段)的探索”三个层面,立体交叉、整体推进,全面践行“政校企行四方联动,产学研用立体推进”的办学理念。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见图2所示[3]。 (三)建立基于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平台 一是与企业协同合作。进一步加强校企深度融合,针对应用型本科生源较好、学生基本素质较高的特点,改革校企合作模式,引进全球知名企业的优质教学资源,在学生学习、项目开发、参与大赛、技能认证等方面,积极开展对外科技服务与开发,推进“产学研”相结合,锻炼师资队伍。共建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的实践教学平台,谋求教学与科研、教学与实践等多方面合作。 二是国际化协同合作。借鉴国外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经验,将世界最前沿的计算机技术引入教学,使学生在真实环境中学习和体验国际水准的计算机知识和技术,了解顶级计算机企业运营模式。拓展学生国际化视野,借鉴其成功经验,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是“政、校、企、行”四方协同联动。加深政府、高校、企业、行业四方的协同联动,深度进行合作,打造好人才培养体系的支撑平台。 计算机类本科论文:基于“三元互动”的计算机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摘要:分析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根据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原则,结合“三元互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要求,提出能力本位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策略。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三元互动;多层次;实践教学 地方高校计算机类本科专业“三元互动”人才培养模式是对德国“双元制”(学校+企业)本土化的一种吸收与创新,增加了“专业培训机构”这个衔接环节,是一种基于就业驱动的学位教育与专业技能训练相结合,学校、专业培训机构和IT企业有分工、有合作,“三元”相互渗透的专向性培养模式,实现的是“6(学校理论学习)+1(专业培训机构项目实训)+1(IT企业顶岗实习+就业)”分段式教育[1]。学校理论学习阶段的“6”(学期)主要完成专业全部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教学;专业培训机构项目实训阶段的“1”(学期)是根据IT企业的人才需求,以项目为引擎实施的针对计算机某一专业方向知识的专向化教学;IT企业顶岗实习阶段的“1”(学期)是前移企业员工培训环节、促进学生适应企业环境、解决学生就业问题的阶段。实现“三元”共赢的关键是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其中构建科学、合理、可行、高效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基础。 1、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 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的《高等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指出,要“加强学生实践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其“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然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高等院校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实践教学改革相对滞后,学科教育与技术发展、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普遍存在脱节现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尤为突出。 1)学科型师资难以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大部分都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高校教师岗位的,即所谓的学科型师资。具有工程背景或工程能力较强教师的严重缺乏,再加上地方本科院校在财力和地域等方面受到的限制,使得绝大部分教师很少甚至没有机会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普遍存在思想观念不适应、知识技能结构不适应、教学方法不适应等方面的问题,难以承担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任务。 2)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法难以适应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要求。 实践教学以课程实验为主,仅限于满足课程实验教学的需要,实验内容基本稳定且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很少有综合I生和设计性实验,更鲜见开放性和创新性实验;实验成绩的评定以实验报告而不是以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作为依据;实验设备更新速度慢,很少使用正版软件,严重滞后于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现实。 3)实践教学体系不健全难以适应学生就业和企业用人的要求。 课程实验均在校内实验室完成,三大实习(认知、生产、毕业)中企业的参与度不高,实习实训基地数量不够、质量不高、专业性不强,导致学生的实习效果大打折扣,学生在毕业后难以适应IT企业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要求。 2、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基于“三元互动”人才培养模式的计算机类本科专业的教育任务是培养面向生产、工程、管理与服务的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所占的地位非常重要。实践教学不仅要适应社会需要,反映计算机技术发展现实和IT企业生产与管理实际,促使学生了解行业发展动态、企业基本运作与管理的基本知识,还要适合工程需要,强化教学内容使其与科研、工程和企业生产实际运用紧密结合,促使学生具备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符合现代工程技术的要求。由此可见,构建一个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保证“三元互动”模式人才培养质量和体现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的关键所在。 2.1 实施“三元互动”,确立实践教学新模式 “三元互动”成功与否的关键是企业,即专业培训机构和下游IT企业。专业培训机构参与兴趣很高,而下游IT企业则不然。学校必须到企业中去了解企业的困难、需求和利益,聘请专业培训机构和IT企业的专家作为兼职教授参与专业管理和建设工作,安排学校教师到企业挂职,利用学校资源为企业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这样不仅可以提升IT企业的参与意识,还可提高学校专业的知名度。 1)通过“引企入校”“引校入企”,探索出一条适合本校本专业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的新途径,为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提供更坚实的保障。 长期以来,学校传统的学科型师资缺乏生产实践经验、缺少工程应用背景,而聘请的企业专家虽然实践能力较强但知识面较窄、理论功底不强,两者都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面的不足。学校可以通过校企联合的方式将教师输送到企业参观、培训甚至挂职,将IT企业的生产和研发等实践岗位作为提升教师工程应用能力的重要阵地;引进企业专家来校开讲座、讲授理论课或承担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教学任务,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储备具有较高专业理论水平和熟练专业技能双重素养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2)通过IT企业的深度参与,建立一批数量稳定、专业水平颇高的校内外实践基地,构建实习、就业一体的长效机制。 很多情况下,校外实训实习都要求企业提供相应的环境与条件。企业基本不得益使得企业的参与度不高,从而导致学生在校外的实训实习基本以参观为主,只是简单了解企业的运作流程。基于“三元互动”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学校根据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安排经过双向选择的学生到企业进一步实训实习;学生则要参与企业的实际运作,真正掌握职业岗位所需的技能和工作经验,完成学校到生产岗位的过渡。这实际上是将企业员工培训时间前移,既节省学生和企业的时间成本,又节约企业的人力成本,还完成了学校的实训实习教学任务。基于“三元互动”的实践教学体系还要求校外实践基地的数量要多,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校和专业培训机构的“人脉”作用。 2.2 强化能力本位思想,构造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学生融会贯通和交叉运用专业理论知识,提升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但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校内实践环节都是按照理论课程设置实验,教学内容只局限于单门理论课程以及基本的技能训练,与其他专业课程之间缺乏连贯性,使得整个实践教学体系没有突出层次感。这些都已经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障碍。 1)搭建多层次的实践教学平台。 我们应该立足校内资源,依据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人才市场的需求,更新与完善计算机类专业实验教学软硬件系统平台,尽可能将学科发展的前沿知识融入实验平台,这样既能满足课程实验的需要,又能满足更新实验内容和设计新实验项目的需要,并以此打造基础实践平台、综合实践平台和创新平台,形成层次分明、逐步递进、鼓励创新研究的实践教学平台。 ①基础实践平台主要针对本科低年级学生,是通过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为学生提供理解和掌握计算机基础和专业课程基本原理、锻炼实践动手基本能力的实践平台,要求学生在“学中做”。 ②综合实践平台主要针对本科2~3年级的学生,是通过建设信息技术及应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来配置一定数量的案例库,打造跨学科、跨专业且能够综合或融合一门以上课程知识的实验教学平台,提高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乃至其他专业或学科知识的工程能力,要求学生在“做中学”。 ③创新实践平台主要针对本科3~4年级学生,是通过大学生创新基地和创业实验室的建设,鼓励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项目、参与教师的横向科研课题、实施大学生创业孵化,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要求学生在“做中思”。 这种阶梯状循序渐进的过程,将创新能力培养渗透到课程学习的各个阶段,实现学生基本实践技能培训与创新研究思维培养的有机结合。 2)构建多层次的实践课程体系。 实践课程体系包括认知实习、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5个层次。 ①认知实习是学校通过组织学生到IT企业等社会组织参观、考察并听取企业管理人员的专题讲座以及承担一些具体事务,促使学生将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用于实践,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了解不同类型社会组织的工作程序和运行模式。 ②课程实验是围绕某一门理论课程设置的课内实验或与理论课程相对应的独立实验课程,是针对理论课程教学知识点设计的,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引发深入思考,既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又能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 ③课程设计是综合与多门课程相关的实验,形成具有综合性、设计性特点的实验,强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门课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系统分析、设计和集成能力,独立实践能力和科研素质。 ④毕业设计是实践课程体系中综合性最强的实践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独立设计、团队协作和问题表达等方面的能力,是检验学生专业知识掌握程度、学历水平和综合能力的重要方式。 ⑤毕业实习是面向就业的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身参与实际项目开发过程,切身体会项目设计与开发方法,适应IT企业的工作环境,熟悉工作岗位和业务。 这种连贯性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体现了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内容、技术水平和学生能力培养等方面的系统性、系列性、完整性原则与要求。 3)建设多层次的人才培养环境。 针对不同特点、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环境,主要可以分为3个层次。 ①第1个层次主要针对所有学生,充分利用校内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等实践资源,达到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目的,通过该层次的实践教学促使学生熟练掌握专业基本技能和基本实验方法、分析方法,达到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要求的素质。 ②第2个层次针对大部分学生,在利用校内实践资源的基础上,适当合理利用社会资源,尤其是IT企业的人力和物力资源,通过案例教学和项目驱动等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锻炼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培养学生探索科技的精神。 ③第3个层次针对少部分学生,利用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教授和博士工作室等实验开发条件,引导学生组建兴趣小组、进行科学研究或在教师的带领下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科技服务等活动,培养学术型和科研型人才。这种分层次、分类别的实践教学模式,能够促使学生利用实践教学有效地推进个人发展。 4)实施就业驱动的专向性实践教学。 开发利用社会资源,推行市场导向、项目引领的实训实习体系,是“三元互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该模式采取学生自愿参与原则,学校、专业培训机构和IT企业协同配合,明确权利义务,使得多方共赢。 ①“三元”共同制订实践教学大纲。课程主讲由专业培训机构的资深讲师和IT企业的资深工程师担任,学校专任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实训,并与专业培训机构的助理讲师共同承担实践环节的指导工作。 ②“三元”共同提炼企业和教师横向课题作为实际项目,结合专业方向和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制订教学计划,经学校教学委员会审定后进行课程置换。教学经验丰富的专任教师既要进行理论教学,又要协同专业培训机构的讲师和IT企业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指导实践训练,促使学生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并逐步进入准工作状态。 ③学校专任教师带领学生深入下游IT企业,专任教师协同企业技术和管理人员指导学生在IT企业的实际环境中学习,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和职业素质。 ④学校专任教师根据IT企业实际项目选定部分项目作为学生毕业设计课题,并按公司及学校要求安排毕业设计课题进度,按用户需求提出所作课题的要求,最后由企业和学校共同组成的委员会负责学生的答辩。 完成专向性实践教学的学生可在实习的IT企业就业。这种专向性实践教学为学校提供了天然的实训实习基地,为企业解决了“适销对路”的人才需求问题,为学生创造了零距离的就业机会。 3、结语 自2006年以来,湖北理工学院计算机学院通过搭建多层次的实践教学平台、构建多层次的实践课程体系、建设多层次的人才培养环境,较好地发挥了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2012年,学院开始实施“三元互动”人才培养新模式,尝试引入武汉软帝信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作为“专业培训机构”,确立了Java、a斗等专业教学方向,教师、学生、培训机构及IT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从目前的实训效果来看,部分学生已经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一些横向课题的科研任务,数10名学生在全国信息安全竞赛、全国程序设计竞赛、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竞赛等学科竞赛中获得全国大奖,有的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开始创业,而更多的学生已经被下游IT企业看中,很多低年级的本科生也表达了利用这种模式进行学习的意愿。 然而,地方本科院校的计算机类专业在实践教学改革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去探讨和解决,如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评价、专向性教学方向的选择与调整、学校之外的“二元”选择问题等。我们期待有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参与研究与实践,共同改进和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计算机类本科论文:新兴本科院校计算机类公选课教学改革思考 摘 要 新兴本科院校由于各种条件限制,其开设的计算机类公共选修课存在教学内容不合理、教学方法不科学等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几点改革的意见,以期在现有的有限的资源基础上提高计算机类公共选修课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计算机 选修课 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 1 新兴本科院校计算机类公共选修课现状 1.1 计算机类相关课程开设数量较少 新兴本科院校由于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教师重点精力都集中在本专业建设及计算基础教学方面,对计算机类公共选修课的开设不够重视,因此相关课程开设数量非常有限。这使得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相关知识扩展的需求远远不能得到满足,从而出现了计算机类公共选修课程爆满且选课困难的局面。 1.2 教学内容不合理 教学内容不合理是计算机类公共选修课存在的另外一个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开设课程与计算机专业课程相差无几。作为没有学科基础的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很多知识显得晦涩难懂,难以吸收。(2)教学内容不能与时俱进。为规范教学,多数课程的教学都是尽可能地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来进行的。然而,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学生们更关心的是新的技术和方法如何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中,陈旧的知识对学生毫无吸引力,从而导致了学生兴趣缺失。(3)过于依赖书本。有的课程内容虽然是学生所需要的,但是由于学生对中规中矩、照本宣科的专业性课程抵触情绪较大,和他们对公共选修课的期望背道而驰,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1.3 不能很好地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不能很好地提高学生应用能力是现有计算机类公共选修课的一个通病。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课时数少、教学条件等的限制、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老套以及不能和专业应用相对接等。 2 教学内容研究 虽然每所本科院校都会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但是这门课程授课的重点在于Word、Excel、PPT等相关办公软件的操作应用。而仅仅这些知识是远远不能解决学生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遇到计算机相关问题的。多数新兴本科院校为保证招生数量,生源以西部和偏远地区居多,这些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和操作能力较低,由于入学之前接触计算机较少,因此相关技术自学能力较差。基于上述原因,计算机类公共选修课的教学内容应该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慎重选择。 2.1 计算机及网络基础知识普及 计算机类公共选修课首先要做的就是对计算机及网络的基础知识进行普及。包括计算机软硬件的使用和维护方法、操作系统认识与维护、网络的基本工作原理和Internet使用基本常识等,这是提高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和操作能力的基础。 2.2 校园网的使用及简单网络故障排除方法和技巧 校园网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和生活的一部分,很好地掌握校园网络的基本架构和组成,以及校园内网共享资源的情况是非常重要的。在公共选修课程中,可将校园网络的相关知识进行引导式讲授。内容包括校园的网络拓扑结构、校园网络使用现状、局域网的基本架构及组网技术、无线网络技术、校内课程资源平台、FTP软件共享资源平台、数字图书馆资源平台、数字校园一卡通平台等使用方法和技巧。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应用能力,另一方面提高学校各类共享电子资源的利用率,使得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更加便捷、高效。 2.3 信息安全基本常识 Internet发展至今,信息安全问题已经成为每一位网络用户不得不重视的问题。计算机类公共选修课开设信息安全相关内容,提高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及相关技能,将对学生个人信息安全及校园网络安全做出重要贡献。考虑到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没有相关信息安全的基础知识,可以从安全类软件使用方法、网络安全基本常识、手机上网安全、个人敏感信息保护和常见网络病毒攻击原理及防范方法等方面进行知识传播和普及。 3 教学方法研究 3.1 改变传统的授课模式 大多数学生都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公共选修课,因此对于该课程总是充满期待。如果按照传统的计算机专业课授课模式开课,是很多非机计算机专业学生难以接受的,因为没有相关的理论基础支撑,有的知识他们很难理解,这将在心理上给学生以巨大的打击。故而要成功地开设公共选修课,就要改变传统的授课模式,将晦涩难懂的原理和技术,与贴近学生生活的人和事联系起来,深入浅出,用风趣幽默的方法讲述出来。 3.2 注重引导式讲解 信息技术发展速度之快,让人始料不及。如果想在有限的课时中,将全部的知识和技术讲授给学生是不可能实现的,这就要求教师要传授给学生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解决每一个问题。要很好地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引导式讲解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针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授课时应以案例方式为宜,多做操作和演示。直观地操作和演示解决各种计算机应用问题的全过程,将会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通过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计算机相关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带着他们一步一步地分析问题,判断产生问题的原因,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留出新的问题进行课后思考和解决。反复多次引导之后,能够培养学生形成系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从而真正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 3.3 建立网络学习平台 建立课程资源平台是很多高校加强课程建设的重要手段。一方面开放的平台能够将课件、视频、文档等各种电子资源进行共享,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论坛或留言板的形式给学生提供一个课外讨论的空间。通过这样的资源共享,建立师生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对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和操作技能将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4 小结 计算机类公共选修课作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的重要途径,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作为新兴的本科院校在这方面依然有诸多不足。在现有教学资源的基础上,集合学校自身情况通过对教学内容的调整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提升课程的实际效果,可行性强,值得在同类高校普遍推广。 计算机类本科论文:财经类应用型本科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方式研究 摘 要:文中介绍了财经类应用型本科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方式研究,主要从核心能力构建,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及理论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教学方式和方法改革、素质拓展体系构建和质量保障体系几个方面加以阐述,该培养模式为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核心能力;计算机 0 引 言 我国本科生完成学业的标准是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及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这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标准,忽视了专业核心能力的构建与培养,因而导致各层次的本科大学都是一个标准。但现实并非如此,社会的行业与企事业单位各自有相应的衡量专业人才的标准。因而,对于高校来说,结合学科与专业的特点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厘定专业的核心能力来提升大学生的竞争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应用型大学区别于传统学术型大学的最主要特点是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办学定位明确,办学特色鲜明。应用型大学无论是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还是师资选择,都将实践性和应用性贯穿始终。此外,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应特别重视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的训练和实践经验的积累,通过开设大量突出实践应用的课程,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理论和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一类学科,该专业学生不仅要具有广泛、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具有比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想。作为金融特色鲜明的财经类应用型本科大学里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明确培养目标,进一步细化专业核心能力,突出专业特色,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强有力支撑,突出专业核心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强有力保障。 1 财经类应用型本科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能力的提炼 大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也具备类似特性:第一,大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具有内在性。每个专业的学生必定要掌握不同于其它专业的专业能力,这种能力将伴随其从事专业工作的全过程,这种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其专业工作的成败;第二,大学生专业核心能力要具有延展性。在校期间学生可能掌握了某种或某几种现阶段比较专而实用的技术,但对应的面不广,这就不能算专业核心能力。也就是说专业核心能力可以确保学生能在专业的不同层次和方向找到其合适的位置;第三,专业核心能力还应具有独特性。专业核心能力的独特性主要从三个方面来体现,分别为培养目标定位,服务面向定位和学校办学特色。从这三方面考虑确定的专业核心能力使得竞争者无法模仿或模仿代价高昂,从而确保大学生能在某一专业领域保持领先地位。 本校作为一所金融特色鲜明的财经类应用型本科大学,始终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为目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核心能力构建的过程中,以京津冀地区为调研中心,通过走访多家金融机构,深入了解金融机构对IT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通过走访多家互联网金融企业,参加中国计算机大会,全国互联网金融高峰论坛等各种会议,了解计算机服务金融行业的发展现状及计算机技术需求;走访软件开发及软件测试等IT企业和金融服务提供商,确定在软件服务行业所需的计算机技术;通过跟踪走访毕业生,分析毕业生的就业领域及就业岗位,了解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的行业就业优势,凝练本专业特色为“IT+金融”,明确本专业的专业能力为计算机编程能力、算法分析与应用能力、硬件系统分析能力、金融信息安全技能、金融软件应用能力、软件开发与实施能力、软件测试能力;专业拓展能力为金融行业软件开发与实施能力及金融行业软件测试能力。 2 财经类应用型本科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模式 2.1 构建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 本专业依托学校行业优势,结合学校办学特色,紧密围绕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信息社会发展需要,系统学习计算机理论和专业技术,熟悉金融、会计的基本知识及业务流程,受到良好的实践训练,具有基本的金融信息安全技能,具有较强的金融软件开发与实施、金融软件测试能力,能够运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解决金融领域信息应用问题,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国际视野和良好发展潜质的应用型人才。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 (1)知识要求:具备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具备金融、会计基础知识及金融业务流程规范知识;掌握计算机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计算机软件及硬件的应用技术;掌握金融软件开发与测试的基础知识。 (2)能力要求:包括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专业拓展能力,其中专业能力又包括专业基础能力和专业核心能力。基本能力为具有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思想境界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较高的情商;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具有职业适应能力;具有正确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具有计算机系统维护和办公软件应用能力;具有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专业基础能力为具有计算机编程能力;具有算法分析与应用能力;具有硬件系统分析能力;具有金融信息安全技能;具有金融软件应用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为具有软件开发与实施能力及软件测试能力。专业拓展能力为具有金融软件开发与实施能力及金融软件测试能力。 (3)素质要求: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法律意识,遵纪守法;热爱本专业,注重职业道德修养;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具有一定的文学艺术修养;具有紧跟国际先进技术发展的国际视野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2.2 构建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相适应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依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经过广泛的人才需求调研和专家论证,在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细分的基础上,制定详细的专业核心能力培养路线图,并构建以“基本能力+专业能力+拓展能力”为核心的递进式能力培养体系,以期能真正达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为实现基本能力培养构建课程群,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职业生涯规划与创业教育、大学体育、大学计算机基础、专业导论、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大学英语、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二课堂课外拓展教育。 为实现专业能力培养构建课程群,包括计算机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面向对象高级编程、离散结构、数据结构、算法分析与设计、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数字电子技术、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网络规划与配置、网络操作系统应用、金融信息安全技术、金融市场与机构、会计学、银行业务综合实训、网络数据库应用、企业级项目开发、C/S项目实训、云计算与虚拟化技术、移动应用综合实训、B/S项目实训、软件工程、项目综合实训。 为实现专业拓展能力培养构建课程群,包括金融业务软件设计、云计算与应用、移动金融应用开发、网络操作系统应用、金融软件测试。 人才培养过程构建了课内实验、实践课、专业实训课的实践课程体系,并结合校外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以及社会实践、社会服务和学科竞赛的形式,形成课上课下、课内课外、校内校外三大实训平台为支撑的实践教学体系。 2.3 开展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相适应的教学方式与方法改革 按照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依托行业优势,紧密围绕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探索与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 (1)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始终秉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中的第一主角,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学过程采用小组协作学习的形式,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主动学习意识的培养,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运用“任务驱动、结果导向”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在教学过程中,一改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将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研讨法、启发式教学方法、课题研究教学方法引入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主动探索未知的内在动力,针对不同教学环境,灵活应用这几种方法,达到互相取长补短的目的。 (3)依托金融特色案例,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充分利用专业实验室教学软硬件资源,以验证型、综合型和设计型金融教学案例为依托,以“带+练”的方式带领学生分析案例、练习案例,培养学生“认真听、仔细看、积极练、勤思考”的学习方式。将所涉及的知识点分散到多个验证型案例中,并在综合型案例中体现整门课程知识点的综合应用,最后在设计型案例中引导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点的同时自学并扩充前沿技术。在整个教学实施过程中引导学生边听边看边练边思,既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以贴近学生生活的金融案例应用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在教学案例的设计过程中,注重以贴近学生生活的金融案例为切入点,使用学生感兴趣的支付宝、微信红包、P2P网贷平台、学生众筹、滴滴打车、美团等特色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由被动式学习转向主动式学习。 (5)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实现学生与企业、行业零对接。依托学校金融特色,充分挖掘行业资源,发挥行业优势,为学生打造实战平台。聘请行业专家为专业指导教师,并参与授课、开展讲座、指导学生参赛以及指导毕业设计等人才培养过程,此外,还安排学生到相应的行业、企业参加校外专业综合实训和专业实习,实现与行业、企业对接。 (6)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将课程资源全部放到网络教学平台,学生通过学生账号登录后,能够查看课程的大纲、计划、授课说明书、课件、视频及教学案例外,还可以查看教师布置的实验,并能够按要求提交实验报告和实验结果,查看教师的评定成绩及反馈。教师可以通过登录网络教学平台,完成课程的大纲、计划、授课说明书、课件、视频及教学案例的基本资源的上传,同时可以完成对学生的实验下发、实验报告收集以及实验成绩评定的功能,此外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在线答疑。 (7)积极推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任课教师将学习资料提前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并为学生布置课前学习任务,教学过程以小组协作的形式,采用学生课前学习,课上学生讲,或老师提问题学生讨论,或学生问问题教师解答,或设置游戏环节及对抗赛等多种形式开展,课下学生复习、交流、总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8)课程考核加强学生过程评价环节,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价标准。同时,对于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课程,通过以团队合作的形式,设计开发具有一定实用性项目,最终以提交设计作品和设计报告并参加答辩的形式完成考核。这种考核形式既锻炼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又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档撰写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4 构建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相适应的素质拓展体系 专业核心能力不是狭窄的“技术能力”,与专业核心能力相适应的良好的综合素质也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素质拓展的内涵不仅包括有利于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技术创新的专业素养的拓展,还应包括社会综合能力的扩充训练以及身心品质的全面提升。 专业人才培养过程素质拓展体系将第一课堂和与第二课堂紧密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素养。比如课程设计大赛、宿舍文化微视频大赛、指法大赛以及蓝桥杯软件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挑战杯大赛等;组织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全面素质。此外,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的研究或者横向课题研发,并对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给予相应的学分认定,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2.5 构建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相适应的质量保障体系 应用型人才培养离不开掌握了本专业核心能力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因此,通过选派教师在企业一线挂职、鼓励教师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等不同形式,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将对老师们教学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 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学生通过到企业实习、参与实际项目的开发,能够将课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有助于使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真正落地,在实践中得到检验。 3 结 语 财经类应用型本科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方式突出“IT+金融”的培养特色,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线下与线上相补充,校内与校外相对接的形式开展,提升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后序将继续研究如何有效的利用校外实践基地进一步开展深入合作。 计算机类本科论文:基于MCLA模式与协作学习理论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类人才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初探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教学模式不能满足计算机人才培养要求,存在培养人才实践能力不强的问题。在此,提出将MCLA模式与协作学习理论结合起来培养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类人才的工程实践能力。 关键词:MCLA模式;协作学习;计算机人才培养 0 引言 目前,地方本科院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其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不仅直接影响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效益,而且将长期影响我国整个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和水平。 地方本科院校选择和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充分考虑学校自身的发展环境和竞争实力,从学科、专业、课程和管理等方面进行不懈的改革和建设,进而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计算机人才需求的类型主要有学术研究型、应用开发型、技术转化型和技能操作型四种,其中的应用开发型人才主要由一般本科院校培养,这类人才主要从事将计算机科学原理及学科体系知识转化为设计、开发方案并付诸实施。实践证明,计算机应用开发型人才需求面广量大,是其他类型人才所不能代替的。培养应用型人才要面向基层,面向一线,要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和经验积累“举一反三”,能通过大学期间训练培养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持续学习,具备不断更新自己知识体系的能力和改革创新能力,从而创造性地解决工作实际中遇到的各种难题。 1 国内计算机人才培养现状 信息产业特别是软件产业是我国重点发展的产业之_,软件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但一方面是很多软件专业毕业生仍找不到工作,而另一方面是软件人才总体处于供不应求的态势,软件企业选不到满意的人。软件企业欢迎的是具有良好的技术基础,经过专业化的培训,具有团队协作意识和协作精神,同时具有实践经验的软件技术人员。而学校在教学中,往往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其它的能力培养并不重视,特别是业界所急的工程实践能力。 目前社会上出现大量的继续教育机构,专门为企业培养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熟悉就业单位的生产模式并具有扎实理论基础的专门人才,从中获得高额利益。这些机构的绝大部分生源来自高校的高年级学生。一个从正规高等学校毕业的学生,竟然需要经过一个没有稳定师资和固定实验基地和场所的社会机构“再培养”才能被社会承认。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也就是目前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脱离了社会需求的实际,轻视了对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没有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验、实习内容和方法没有进行彻底的改革。 相当多的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深受企业的欢迎,原因很简单:他们注重工程实践能力,学生动手能力强。高职院校是一个新兴的产物,他们认真思考了社会的需求,吸收了国外的成功经验。但由于这个层次的学生理论基础不够扎实,从而决定了培养的学生只能是技术性工人。这里可以给我们一个思考,为什么本科学生的培养就不能吸取高职和社会办学的经验,培养出既具有宽厚理论基础,又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学生呢? 2 协作学习 协作学习即学习团体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在一起学习和工作。协作学习的关键在于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沟通、相互协作、共同负责,从而达到共同目标。将这种学习模式应用在教学中,则是在教师指导下,按照已定的教学目标,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相互协作、共同完成教学活动。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协作学习能力和协作精神为目标,让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共同交流、共同讨论、共同评价、共同建构,在教师的组织、帮助、指导、参与下开展教学活动。 协作学习教学模式主要优势在于,能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协作,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更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协调学生个体差异,取得较为理想的实际教学效果。将“协作学习”理论用于计算机类人才的培养对于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具有重大作用,原因有以下几点。 (1)随着社会的发展,分工越来越细,人的社会属性也越来越彰显。尤其是在IT行业,由一个人完成整个项目的分析、设计和实现以及后期维护工作已不再可能,往往是由项目团队的各个成员一起来共同制定解决方案,共同来实施。此时特别注重团队成员之间的协作学习精神。事实上,各大IT企业招聘人才的考核标准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团队协作精神。 (2)国外大学对于“协作学习”理论在计算机人才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他们提倡在平时的课程作业和实验教学中以小组(group)的形式,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优势互补和协同开发,共同完成任务。通过协作学习,可以增强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实践创新能力,以及与人的沟通和社会交往能力。 3 基于榜样的学习方式MCLA MCLA是Mode Centered Learning Architecture(基于榜样的学习方法)的简称,它是印度NIT公司提出的一种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方法。MCLA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解决实际问题,侧重培养实际应用技能的教学模式。整个学习过程由许多小的教学循环组成,每个教学循环的流程为:根据业界中典型应用建立案例模型教师提供系统的解决方案-构造与前者类似的问题模型-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解决-学生完成的独立实践-学生最终获得解决该类方法的能力。 MCLA方法充分体现了现代学习理论,将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有效融合。MCLA方法指导下的教学则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素质、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实践掌握能力、演讲能力、沟通能力。以具体案例来驱动教学,教学以学生为主,以教师为辅,强调自主学习,提倡情境教学,以便使学生在“学习― 实践_ 提高”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由于MCLA强调以“学为中心”,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出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根据自己解决问题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知识的掌握并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技能。 4 MCLA模式与协作学习理论的结合 在此,提出将MCLA模式与协作学习理论结合起来培养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类人才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够有机的将“协作学习”理论同MCLA教学模式结合起来,二者都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都运用现代教育理论,注重知识的建构和协同工作能力及创新精神的培养。并且对于计算机类人才培养有如下好处。 (1)以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对接”为根本切入点,全面构建基于MCLA模式与“协作学习”理论的计算机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实践教学”为支撑,融合学科属性和现实需求,集合计算机教育要素,整合计算机教育资源,切实提高计算机人才的培养质量。 (2)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MCLA教学模式、“协作学习”理论,同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结合起来,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将教、学主体区分开来,强调学生主体在教学过程中的能动性与知识的建构作用。通过实践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地位,注重实践教学的引导,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通过MCLA学习过程的循环以及“协作学习”,增强学生的主动意识、参与意识以及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到一个突出的地位,强调作为培养高级专门技术人才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不能仅仅局限于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还要结合中国经济的转型,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这一嬗变所提出的对新时期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的要求,将MCLA教学模式同“协作学习”理论结合起来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保障体系。 (4)注重实践与创新之间的关系,突出实践教学在计算机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实践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所起到的关键作用。创新来源于实践,实践反作用于创新,二者相辅相成。只有建立强有力的实践保障体系,才能切实提高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 5 结语 因此,以建构主义、过程学习、开放式协作学习、反思性学习等教学理论为指导,进行基于MCLA模式与协作学习理论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类人才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强调和关注学生个体的知识创新和学习行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指导作用,培养出既具有宽厚理论基础,又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学生,将推动计算机专业教学方法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计算机类本科论文: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研究 摘 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产业正逐渐进入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很多工作岗位都需要大量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工作者。但是在传统的育人环境里,由于教学方式的局限性,高校难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比较真实、可靠的职业环境,对学生进行岗位技能的实训。于是,高校毕业生就缺少足够的岗位技能训练,在未来工作岗位中出现陌生和茫然的情况。特别是计算机类专业对实践性要求比较高,学生如果没有合理的训练,就无法适应将来的工作。高校通过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方式,可以提高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并且更能适应市场的需求,为高校在新形势下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地方应用型;计算机专业;校企协同育人 近年来,很多单位和企业对于我国高校毕业生在工作岗位的发展情况给予反馈,本科高校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中,有超过半数以上的学生都是通过社会上的培训机构,再次进行良好的工作培训和技能培养之后开始工作的。其中还包括“985”在内的高校,很多学生在学校中的成绩非常好,但是在参加工作时遇到计算机实际操作问题,就很容易暴露他们的不足。所以,本文探讨计算机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式,分析当前比较流行的校企合作形式,提出关于计算机人才培养方式的重要课题。 一、以市场需求为向导培养人才 借鉴发达国家经验,高等教育一般都是以市场的导向为最终的需求,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人才。同时还需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针对具体岗位要求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例如,高校计算机类专业,还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素质,掌握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应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以便于在未来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 二、校企协作过程中的主要思路 目前,我国的企业对于高校的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还缺乏一定的积极性,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还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具体需求。想要改善现阶段的校企合作情况,吸引企业加入到人才培养环节,就需要高校改变传统观念,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切实实现校企合作协同育人。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要以高校为载体、以企业为导向,按照高校人才培养的规律,结合市场需求,通过高校良好的教学方式,以及与企业之间人才、知识的交换,来实现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这样能够保证企业在吸收人才的时候寻找到最佳切入点,利用良好的运行机制,合理解决“企业参与到校园教育中,共同育人”的基本问题,最终实现良好的校企育人合作机制。 三、人才培养的模式设计 我国的高校以培养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在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中,更应该以培养综合型应用人才为最终的任务和目标,所以高校还需要面向市场和企业,把企业对毕业生的具体要求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导向。 1.按照市场导向改进教学方式 校企协同育人是保证校企良好合作的主要桥梁,和企业之间的合作需要高校调整和优化原有的教学方式,同时还需要以市场发展方向为最终导向。由此可见,我国高校需要按照企业的需求,合理改善教学计划,保证学生在上学期间能够按照企业发展的要求进行学习和锻炼。面对企业提出的相关要求,教师还需要进行合理调整,保证学生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 2.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为企业培养人才 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在刚入校时都存在着基础差异,所以高校应该在前期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进行良好的培训。按照学生的专业水平,合理选择校企合作的有效教学方式,并且按照学生自身的个性特点以及专业的发展方向进行分类分层的教学。同时,这种情况也非常有利于老师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难易有别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在未来进入企业之后的工作路途更加平坦。 四、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针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提出校企协同育人的方法,积极推动学校和企业深入有效地合作,为在校学生创造更有利的成长条件,使在校学生都能够提前接受企业的核心技能训练。同时,高校还需要和企业共同建立和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既结合高校扎实的基础教育,又能够有效培养出市场中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从而促进高校计算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发展。 计算机类本科论文:计算机类专业本科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研究与探讨 摘要:计算机类相关专业是当前国际国内的前沿专业,创新领域也很多,该类专业的本科生有很多机会参与创新活动。该文对计算机类专业本科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问题进行了思考,指出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了创新能力培养的建议和思路。 关键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本科生;计算机专业 计算机学科是信息技术领域的基础学科之一,因此,高质量地培养计算机类相关专业的学生极其重要。高质量地培养,除了传授给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知识以外,还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意识是一种敢于向未知领域挑战的意识,是一种勇于探索、勤于思考、善于提出问题的兴趣和意愿,也是创新的重要前提。创新意识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前提。 只有具备创新意识,才可能产生创新思想,结合创新能力探索未知领域。具有创新意识后,还必须培养创新能力,才能利用所学知识设计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在本科学习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途径主要是申请专利、发表科技论文、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和参加科技竞赛等,其中参加科技竞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也符合本科阶段学生的知识基础。 本文主要介绍在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几个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培养方法。 1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计算机类相关专业主要是工科专业,但是与其他的理科专业不同,计算机类专业是前沿学科,学生需要掌握较好的英语阅读和表达能力。该专业的学生需要用计算机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很多问题,因此需要计算思维能力和对实际问题的抽象与建模能力。而在培养这些能力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问题一:创新意识缺乏。创新意识缺乏是国内很多高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教学方式方法问题。目前高校课堂教学方式主要是传授式教学,也就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坐在教室里听。对于计算机专业来说,该教学方式存在很大的不足。首先是计算机专业课的老师基本上都用PPT教课,如果PPT做得好,可能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否则会使得学生厌听厌学。而实际上,目前很多老师讲课用PPT都没有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其次,计算机的专业课程主要是工科课程,对于这些专业课来说,课堂上“填鸭式”教学对于相当一部分学生很难理解和接受课程知识。上述问题导致学生在听课过程中无法提出自己对课程知识的看法,教师也不能提出需要学生思考的专业问题,这就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问题二:创新自信不足。由于对计算机专业课学习和理解不足,数学基础不扎实,对创新的理解不到位,认为创新是一项深奥且复杂的活动,以目前的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无法达到创新能力要求。这一认识误区使得很多学生不敢走出创新的第一步,不敢于面对各项科技活动和科技竞赛,也就无法接触到学生阶段的创新需求和问题。 问题三:创新渠道不清。对参与创新活动有一定的积极性,但是不知道如何参加,参加何种活动属于创新活动。由于很多学校创造创新类科技活动的条件有较大的局限,尤其是计算机类的很多创新类科技竞赛经常有新赛事和新知识加入,如果不及时了解和更新,难以及时跟踪创新渠道。而且很多学生不愿主动与老师和同学交流,利用网络进行信息检索的意识和能力较差,对现有条件的依赖性高,缺乏向知识基础和技能经验丰富的教师和同学请教的勇气,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问题四:创新毅力不够。创新过程是一个复杂且细致的过程,甚至有些枯燥,它不仅仅是一个纯智力过程,还需要投入体力和情感,培养自己的兴趣,而这一过程需要较长的时间进行探索。根据我们对学生在参与科技创新过程中的观察和了解,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具有创新所需的知识基础和创新能力,但很多学生遇到一点困难之后,就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也可以说是惰性开始起作用。学生能够意识到参与创新活动的重要性,但缺乏毅力,很容易放弃。 2 培养方法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根据计算机类专业本科生近些年的创新活动参与和取得成绩情况,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过程进行了思考和研究,同时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的思路。 针对创新意识缺乏问题,可以从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着手:1)在教材选择、课堂授课方式、综合实践实验、专业课考试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在课堂教学中,增加启发式、探究式、座谈式、讲座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增加课程实验与实践学时,并在授课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勤于提问。2)提高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质量,在课件中增加动画和其他形象易懂的内容。3)对于高年级学生,重点加强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实施主讲教师制,与现场兼职教师配合。4)采用研究生助教制度,对学生进行理论课程辅导、实践课程指导,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疑难问题及时得到解决,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针对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可以通过如下方法解决:1)建立“导师制”培养模式。每年在计算机专业一年级入学新生中,按要求通过报名、笔试、面试等综合考评程序,选拔基础知识扎实、专业素质高、求知创新意识强的优秀学生实行“一对一”导师负责制和考核淘汰滚动机制。2)建立ACM班培养方法。采用选拨-考核-淘汰机制,探索和制定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与算法等课程置换体系,在兴趣小组成立、ACM竞赛场地提供和ACM系列课程设置等方面给予支持。3)丰富学生第二课堂。充分发挥计算机科技文化艺术节、学术沙龙、专家教授讲座等第二课堂的作用,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针对创新渠道和条件保障的问题,首先需要学生管理人员和老师重视。由于信息科学与技术领域的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经常有新的技术和理论出现,同时原有的一些技术会过时,所以相应的针对信息领域的科技活动也会经常变化。学生在校主要以学习课本知识和对应的实践知识为主,对计算机理论的发展和技术更新的理解和掌握方面比较滞后,所以老师和学生管理者应该成为创新渠道的提供者,学生参与创新活动和创新项目的指引者,提供参赛设备、场地和知识辅导的保障者。其次是学生本身应该具有较好的信息获取能力和人员组织能力。通过信息获取,可以尽可能早地获取创新活动信息,并今早准备;通过人员组织和协调,可以把具有不同特长的学生组织成一个团队,让团队成员发挥各自优势,以更高的质量完成创新活动。 3 总结 计算机类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对于计算机专业本科教学质量提高、学生专业能力提升和职业发展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纵观往年计算机类毕业生,在校期间积极参与创新活动,尤其是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在工作或科研领域取得的成绩要比其他学生更好。因此,重视计算机类本科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与探索高质量的培养方法和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企业网络营销策略论文:中小企业网络营销策略 1网络营销概述 网络条件下的信息优势,得以使信息在网络上进行传播,领信息的传送不在受数量和质量上的限制,只要有网络,无论是图片还是语音,又或是图像,都可以随时随地的传送。 2我国中小企业的网络营销SOWT分析 2.2优势(Strengths)分析 2.2.1决策优势 凭借网络优势,我国中小企业能够更快递的将信息搜集整合,从而令管理者能够更为快速的把握市场的变化,并针对性的制定出营销策略,从而令企业能始终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2.2.2政策优势 国家针对网络信息的发展,出台了《促进加快网络营销发展意见》等文件,直接将企业网络营销转型的成本降至最低,使得我国的中小企业能够根据国家政策的指向,更加容易的进行企业转型。 2.3劣势(Weaknesses) 虽然网络营销模式的转型相比起传统的企业战略转型需要的人力物力资源都相对较少,可追其根本,每一次企业的转型都意味着企业的资源付出。我国中小企业关注的中心在于如何提高企业的效率,追求利益,而网络营销方式战略转型虽然长远看来利益很大,但短期内的利益产生并不明显。最重要的是,我国中小企业缺少专业的网络人员,导致我国中小企业想要进行网络营销转型,缺少必要的人才支持,从而导致转型的难以进行。 2.4机会(Opportunities) 2010-2015年的短短五年间,我国的网络用户数量从1亿7千万增长到了3.7个亿,庞大的网络用户为网络营销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潜在动力。而2013年的网络技术发展,光纤的出现,网速的提高,令网络能够更快更好的传递更多的信息,从而在技术层面上,使得网络营销的效率得到提高。 2.5威胁(Threats) 虽然表面上网络营销发展很迅速,实际上我国的网络营销发展落后,相比起国外的众多企业,我国的网络营销还处于非常原始的阶段。因此我国中小企业要进行网络营销转型,就不可避免的要加入到全球性的网络营销大舞台之中。这就意味着,我国的中小企业在网络营销带来的优势和利润的前提下,也要面对着国外厂商和企业的网络营销竞争。 3网络条件下,我国中小企业的网络营销策略制定 3.1营销渠道策略创新 传统的营销策略在销售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多重的商和中间商。而网络营销方式则是避开中间商,将厂家和消费者联系起来,尽可能的降低中间商参与而带来的成本提高。因此,我国中小企业当改变传统的营销方式,凭借网络,尽可能的避开中间商的参与,使企业和消费者联系起来,从而降低企业的成本,提高企业的利润。 3.2定价营销策略创新 传统的营销方式对于顾客的反馈收集慢,所以对于产品的定价也显得反应缓慢。而网络条件下,我国的中小企业当做好顾客的反馈收集,根据顾客的反馈,针对性的制定产品的价格,从而提高产品对于顾客的价格吸引力,占据更多的市场,为企业谋求更多的利益。四、结论通过SOWT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营销方式对于我国的中小企业既是利益和机会,也是威胁和挑战。因此,我国的中小企业在开展网络营销的过程中,一定要从4P理论上(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出发,找到真正渠道、广告、产品和定价的有事策略,从而令我国的中小企业在网络营销转型中始终保持强盛的竞争力。 作者:李黎 单位:陕西国际商贸学院 企业网络营销策略论文:浅析互联网的企业网络营销策略 一、我国企业网络营销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2013年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2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64亿,全年共新增网民5090万,互联网普及率42.1%,企业使用互联网比例为78.5%,利用互联网开展营销活动的比例为23.0%。目前企业开展网络营销的主要方法是以建立企业经营门户网站或利用第三方网络平台和在搜索引擎竞价排名等方式,部分企业采取网络营销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还有部分企业采取网络营销方式后并没有实现销售目标的顺利增长,分析原因,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企业对网络营销定位不准、使用互联网网络竞争意识不强。很多经营管理者还没有充分认识到互联网在信息传递及和实物网结合方面有着明显优势,网络营销可以为企业以最低成本迅速搭建覆盖全国乃至全球的网络销售推广平台,对客户实行点对点的服务,同时建立同行业间的竞争优势。部分企业在网站建设,网络平台应用方面没有整体规划,仅仅是简单的宣传功能,没有实现互联网宣传、订单处理、客户管理系统和支付系统及物流系统的有效结合。2.网络营销策略整体水平不高,营销组合不系统、针对性实施变化不及时,整体投入不足,导致没有实现理想的经营预期。3.网络营销专业人才缺乏,网络营销的产品不够丰富,各种配套相关服务不健全。互联网的发展正在逐步影响和改变人们传统的消费习惯,全球网络交易量快速上升,所以企业网络营销必将成为未来企业营销方式的主要方法,对企业应对市场竞争至关重要。 二、企业网络营销的基本策略 (一)网络营销产品策略 网络营销的产品包括实体产品和虚拟产品。企业在网络营销产品选择策略上要充分考虑产品的特点,消费者的需求,物流配送等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策略。根据需要提供服务,利用网上各类服务系统,信息传递系统等,对于信息服务产品可以选择体验式销售策略,为用户提供一定时期的体验应用,对于网上服务类产品充分满足用户便捷使用的特点进行销售。 (二)网络营销价格策略 网络销售具有明显成本优势,线上销售和线下销售价格会产生较大差异,同时网络的实时性和透明性产品价格会受到竞争冲击,企业要依据市场情况制定价格和变动价格,价格的准确定位直接影响产品和服务的销售,是竞争的主要手段,关系到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常用定价策略有:1.免费使用定价策略:企业将产品和服务以零价格形式,短期提供给顾客使用。目的在于先占领市场再在市场获取收益。2.低价定价策略:利用互联网进行销售,减少大量的中间环节,比传统销售渠道费用低,因此定价可以较低。3.折扣定价策略:在原价基础上进行折扣来定价。4.个性化定价策略:根据客户需求和对客户的购买期望的判断制定个性化价格。企业在定价时要认真进行性价比分析,及时关注同类产品或服务的价格变动,快速调整自身价格以适应市场竞争,从而获取较好收益和销售目标。 (三)网络营销渠道策略 网络营销渠道主要分为直接渠道和间接渠道。直接渠道是指生产商直接和消费者通过网络直接交易,生产商通过企业网站或网络工具,如电子邮件等产品信息,开展多种形式的销售活动。企业和消费者直接接触,及时了解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的意见和建议,能直接充分向消费者展示产品。间接渠道是指生产商通过网络中介机构或平台将产品或服务销售给消费者,如淘宝天猫平台,这类中介机构或平台拥有市场资源、大量供求信息、完善的支付、物流服务等,可以使产品到达消费者手上比直接渠道更简便和经济。企业要根据实际选择或组合网络营销渠道,更好的实现产品推广与销售。 (四)网络营销促销策略 促销策略是指企业利用各种信息传播手段激发消费者购买欲望,促进产品销售的方式来实现其营销目标。企业常常采用网络广告、有奖销售、线上和线下组合推广等。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营销已经证明是一种经济、快速、高效的营销手段,企业应该细分市场和产品,采用适合自己企业产品和服务的网络营销策略,才能节约经营成本,促进产品销售,提高企业效率,获得更大收益。 本文作者:叶杰工作单位:西安邮政函件广告局 企业网络营销策略论文:企业网络营销策略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从网络营销的概念和特点出发,分析了郑州市中小企业的网络营销现状,指出了郑州市中小企业发展网络营销的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基本对策。 关键词:中小企业;网络营销问题;对策 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郑州市中小企业、民营经济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受到影响的行业主要为煤电铝、耐火、汽车、机械制造、食品、房地产、服装等行业。 在严峻的形势下,中小企业要积极探索新的生存和发展道路。网络时代的消费者具有新的消费需求特点,中小企业能否运用网络营销来满足人们新的消费需求和消费模式对其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一、网络营销的定义、内涵 网络营销是指以企业网站为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以新的方式、方法和理念实施营销活动,更有效地促成个人和企业交易活动实现的新型营销模式。它是企业整体营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网络营销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1)网络是手段,营销是本质;(2)网络营销强调以消费者的需求为中心,更加重视售前、售中、售后各个环节,进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3)在网络环境中,消费者比在传统环境中更具主动性。因此,网络营销更加强调以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为目标,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 二、郑州市中小企业网络营销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郑州市中小企业的网络营销正在迅速发展,但其在人才、资金、技术、经营模式、管理理念上的局限,使得中小企业在网站建设和网络营销中仍面临许多问题。据河南工业大学电子商务研究所(科梦多网)在郑州市抽取的68家企业的有效调查问卷结果显示,中小企业在开展网络营销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网络营销意识不强。相当一部分企业仅仅把上网看作是赶时髦、追潮流。有近一半的已建网站的企业只认为建了网站就算是开展了网络营销了,而没有真正全面开展网络营销活动。网站成为企业的摆设,而没有成为企业营销的一种平台。 (二)网络营销的职能简单。目前郑州市大多数中小企业网络营销的职能较为简单,对网站功能要求相对较低。40%左右的中小企业,要求网站要有会员管理、即时通信等较复杂的功能;而另有30%的企业需要功能越全越好,希望能够实现电子商务、电子支付等;只要求达到展示产品及公司信息的只占30%左右。 (三)没有有效开展网站推广活动。网站推广决定着企业网站与用户之间的距离,然而目前郑州市中小企业在网站推广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1)一些中小企业没有网站推广的意识,企业网站做好后没有采取有效的推广手段,使得用户和潜在用户无法了解到该企业的网站,长期以来网站的访问量较低,网站的信息传播受限;(2)部分中小企业有网站推广的意识但不懂推广技术,企业网站建成后就向某些网络公司购买推广服务,企业为那些原本不需要花钱或花很少钱就可采用的推广手段支付了高额的费用,使企业蒙受了损失;(3)企业的网站推广手段单一、效果欠佳。 (四)忽视已建网站的升级问题。只有60%左右的中小企业能够根据技术的进步和经营水平的提高经常升级自身网站,另有40%的中小企业很少升级自身网站。其中有30%的中小企业认为没有必要升级网站;而有30%的企业是因为升级还需要再花费费用,40%的企业是因为自己不会升级或后台使用不方便。由于不升级网站,很多新的技术企业无法采用,营销效果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五)缺乏有效的网络营销绩效评价。目前中小企业对网络营销的绩效缺乏有效的评价,不清楚该测量哪些指标,这些指标代表什么意义,又该如何测量。有些开展BtoC的中小企业只把网上销售额作为评价网络营销效果的唯一指标,而忽视了其它指标;有些企业测量了很多指标,但缺少有效的评价手段,使得评价结果不符合客观实际。 (六)缺少网络营销专门人才。目前郑州市90%的中小企业缺少网络营销专门人才。当前企业开展网络营销工作主要有以下两种人才:一是计算机专业的人才,懂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但缺乏营销理念和管理者的思维,网站技术含量很高但脱离了营销的本质;二是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具备营销理念,但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非常欠缺,在网站推广和网站评价方面无能为力。 三、郑州市中小企业开展网络营销的对策 (一)更新营销观念,强化网络意识。企业领导要充分认识网络营销给中小企业发展带来的潜力,要把网络营销纳入企业总体营销战略之中。要加大对网络营销的投入,吸引网络营销的专业人才。不要把网站当成摆设,要把企业网站视为企业开展营销活动的新平台,把网络营销视为提高营销水平、缩小与大企业差距的利器。 (二)充分发挥网络营销职能。企业产品和企业信息的只是网络营销最基本的职能,也是最低层次的职能,中小企业应该把网站看作为企业在服务方面、市场调研方面、客户关系方面缩小与大企业差距的重要渠道,应充分发挥网络营销的职能,如:(1)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利用即时通信工具、论坛和e-mail等工具开展个性化的、及时准确的客户服务,并及时妥善处理客户的投诉或意见;(2)准确把握客户需求。利用网站和e-mail定期的对客户需求和满意度进行网上调研,及时掌握客户的需求情况,为企业经营策略提供参考依据;(3)根据企业实际情况适时开展电子商务服务。公务员之家 (三)采取合理有效的网站推广策略。搜索引擎是上网用户寻找信息的主要途径,因此,企业应该做好搜索引擎营销,使企业网站的信息很容易被用户搜到,从而使用户熟悉、了解、喜欢企业的网站,将用户发展成为企业网站的忠实用户。所以,企业要做好以下几点:(1)搜索引擎优化。针对企业网页中的TITLE、META、ALT等关键部分进行精心优化,并且制作企业网站的sitemap,增加企业网页被搜索引擎抓取并在搜索结果排名靠前的机会;(2)向搜索引擎提交网站。向搜索引擎的索引库和编辑员提交网站地址会使企业更显主动,网站推广的效果也更快;(3)购买关键词广告。关键词广告是需要向搜索引擎付费的,但效果最直接。企业应对关键词的选择和点击费的设定以及其后对关键词和点击费的调整进行精确的分析,保证推广效果。企业还可采用其它免费网站推广手段,如:交换链接、病毒性营销等,与搜索引擎营销配合使用,从而达到理想的网站推广效果。 (四)重视企业网站升级。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通信技术是网络时代的三大技术,这三大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技术很快就会被运用到网站建设和网站运营中。中小企业应该抛弃网站建完就一劳永逸的观念,要随着技术的进步不断升级企业网站,以此为平台给用户提供稳定的、个性化的、高质量的服务。 (五)建立有效的网络营销绩效评价体系。网络营销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应按照系统性和实用性原则,设计一个完整的、易于中小企业测评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主要评价5个方面的绩效:网站推广绩效、网站设计绩效、网站内容绩效、网站服务绩效、营销绩效等。 (六)引进和培养网络营销专门人才。郑州市中小企业应进一步加大引进或培养网络营销人才的投入,只有拥有了既懂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又具有营销理念的专门的网络营销人才,企业的网站才能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结论 郑州市中小企业自身的局限使得其在开展网络营销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限制了中小企业网络营销功能的发挥。如果中小企业能够有针对性地采取上述对策,那么网络营销一定会帮助中小企业提升企业营销能力,进而提高中小企业的竞争力。 企业网络营销策略论文:企业网络营销策略试析论文 [摘要]网络营销作为一种全新的营销方式,与传统营销方式相比具有传播范围广、速度快、无时间地域限制、内容详尽、形象生动、双向交流、反馈迅速、无店面租金成本等特点。网络营销更为企业架起了一座通向国际市场的绿色通道。网络营销为企业提高整体竞争力另辟蹊径,它的出现为我们进军世界多提供了一种途径。 [关键词]现代企业网络营销策略 2008年随着世界金融危机的不断加剧,企业将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在商品同质化日益严重的今天,怎样保持竞争优势,怎样扩大市场份额,怎样成为进军世界的中国品牌,这些问题已成为了现代企业发展的瓶颈。在互连网日益发展的今天,如何利用这个跨地域、跨时空的平台打破资源障碍、优化资源组合,提升自身品牌价值,已经成为很多企业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一、产品策略 1.企业可以通过分析网上的消费者总体特征来确定最适合在网上销售的产品。要明确企业产品在网络上销售的费用要远远低于其他渠道的销售费用,象电脑软件等一些产品。在网上销售要比其他渠道方便的多,自然花费也就低的多,这样无形中降低了企业成本,提高了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2.产品的市场涵盖面要广,且目标国的电信业、信息技术要有一定的水平。目前世界上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通了互联网,市场涵盖面较为宽广,则大大可以提高交易机会,为企业赢得更多的利润。 3.企业应利用网络上与顾客直接交流的机会为顾客提供定制化产品服务,同时企业应及时了解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评价,以便改进和加快新产品研究与开发。另外企业在开展网络营销的同时,可以降低创新风险,减少开发费用。 二、价格策略 价格是网络营销中最为复杂和困难的问题之一,因为价格对于企业、消费者乃至中间商来说都是最为敏感的话题。网上销售可以使得单个消费者可以同时得到某种产品的多个甚至全部厂家的价格,以做出购买决策,这就决定这就决定了网上销售的价格弹性较大。因此。企业在制定网上销售价格时,应充分考虑检查各个环节的价格构成,以期做出最合理的价格。 1.由于网上价格随时会受到同行业竞争的冲击,所以企业可以开发一个自动调价系统根据季节变动,市场供需情况,竞争产品价格变动,促销活动等因素,在计算最大赢利基础上对实际价格进行调整,同时还可以开展市场调查,以及时获得有关信息来对价格进行调整。 2.价格是网络营销中最为复杂和困难的问题之一,因为价格对于企业、消费者乃至中间商来说都是最为敏感的话题。因此。企业在制定网上销售价格时,应充分考虑检查各个环节的价格构成,以期做出最合理的价格。开发智慧型议价系统与消费者直接在网上协商价格,即两种立场(成本和价格)的价格策略直接对话,充分体现网络营销的整体特点。 3.考虑到网上价格具有公开化的特点,消费者很容易全面掌握同类产品的不同价格,为了避免盲目价格竞争,企业可开诚布公的在价格目录上向消费者介绍本企业价格制定程序,并可将本产品性能价格指数与其他同类产品性能价格指数在网上进行比较,促使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 三、促销策略 1.网络广告是目前较为普遍的促销方式。网络广告不象其他传统广告那样大面积的播送(“推”),而是由消费者自己本身去选择(“拉”)。网络的强大功能几乎囊括了所有的媒体广告的优势。企业在做广告策划时,应充分发挥网络的多媒体声光功能、三维动画等特性,诱导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并达到尽可能的开发潜在市场的目标。 2.利用网络聊天的功能开展消费者联谊活动或在线产品展销活动和推广活动。这是一种调动消费者情感因素,促进情感消费的方式。在这方面成功的典型是在线书店AMAZON,在网站下开设聊天区以吸引读者,使其年销售额达到34%的递增,其中有44%是回头客,早在1996年其销售额就突破了1700万美元,充分展示了网上促销的魅力。 3.与非竞争性的厂商进行线上促销联盟,通过相互线上资料库联网,增加与潜在消费者接触的机会,这样一方面不会使本企业产品受到冲击,另一方面又拓宽了产品的消费层面。将网络文化与产品广告相融合,借助网络文化的特点来吸引消费者。如:将产品广告融于网络游戏中,使网络使用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促销活动。通过组建用户俱乐部可吸引大批的网友来交流意见,也可以实现网络文化传播的作用。 四、渠道策略 1.结合相关产业的公司,共同在网络上设点销售系列产品。采用这种方式可增加消费者的上网意愿和消费动机,同时也为消费者提供了较大的便利,增加了渠道吸引力。 2.在企业网站上设立虚拟店铺,通过三维多媒体设计,形成网上优良的购物环境,并可进行各种新奇的、个性化的,随一定时期、季节、促销活动、消费者类型变化而变化的店面布置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进入虚拟商店购物。虚拟橱窗可24小时营业,服务全球顾客,并可设虚拟售货员或网上导购员回答专业性问题,这一优势是一般商店所不能比拟的。 3.消费者在决定购买后,可直接利用电子邮件进行线上购物,也可通过划拨电汇付款,由企业通过邮局邮寄或送货上门进行货物交割。在现在网络并不十分发达,尤其是网上付款安全性问题并没有彻底解决,这种“网上交易,网下付款”将持续一段时间,但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网上交易必将会愈来愈完善。 总之,由于网络营销对配送需求的多样性与分散性,成立良好的物流配送体系,适应网络营销的需要已迫在眉睫。企业要充分利用各种途径、手段、培养引进并合理使用一批素质较高、层次合理、专业配套的专业复合型人才。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结合实际具体应用这几种策略的组合。 企业网络营销策略论文:餐饮企业网络营销策略论文 餐饮网络营销策略是通过利用网络技术,引导受众参与传播内容,对餐饮产品、品牌、活动产生了解、认同和共鸣,以达到受传双方双向交流的创新思维过程。这种优势是其他营销手段所不具备的。任何新事物的出现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和认同期,目前多数餐饮企业的经营者更多考虑的是短期利益和自身利益,尽管有更新更好的经营方式,也不容易被人们较快接受。由于许多人的时间价值观念尚未充分建立,也不轻易接受新的营销方式,这样会制约网络营销方式的实现。从消费者来说,不成熟的市场经济中出现的某些弊端使人们仍心有余悸,对新的东西总是过分理智化或带有一种不信任感,这就需要人们对现代营销方式的进一步认同。美国经济学家曾提出了“注意力经济”的概念,他们认为,在信息化社会中,信息已经是一种虚拟的经济资源,最稀缺的只是人们的注意力,可以说,在商业信息爆炸的网络经济环境中,餐饮网络营销的实质就是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如何创造条件实现购买欲望,抓住消费者就成为餐饮网络营销成功的关键。 一、餐饮网络营销策略的内容 具体的说,就是通过对网络营销的内容有计划的进行餐饮热点话题议程设置,创新的内容和形式使得网络营销能够迅速影响到数以千万的庞大网络用户群,在较短的时间内覆盖最大量用户,产生轰动效应。餐饮网络营销策略的运用可以利用门户网站的首要新闻进行链接、转载、推荐、参与、评论等公开、大规模的显性形式,也可以通过个人博客、MSN、朋友推荐、小网站挂出链接、提供下载等隐性形式,使餐饮网络营销的内容成为话题的中心,从而为广告增添轰动效应。 二、餐饮网络营销的优势 1.互动性 餐饮网络营销与传统餐饮营销方式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互动性强。所谓技术上的互动就是运用多媒体技术创建具有复杂视觉效果和交互功能的新型网络营销,网络媒体的根本意义就是在于它颠覆了传统媒体传者与受众之间的严格界限,变单向传播为个人化的双向交流,给予了传者与受众转换角色的自由。网络营销充分考虑受众处理信息的意愿和动机,让受众在自发的心理驱动下接受讯息,而不是像传统信息那样的强制灌输。受众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掌握和控制信息,并参与到信息的内容和传播之中。研究表明,网站的互动性会影响受众的喜好度、心理吸引和程度,还会影响到用户对网站的信任程度,网络营销的互动性更能增强消费的好感度和参与度。 2.时效性 餐饮网络营销有助于餐饮企业进行营销预算,节约餐饮营销费用。运用网络营销只需将餐饮产品的信息输入计算机系统并上网,顾客便可自行查询,无需花大量的资金用于产品的介绍等印刷,使餐饮企业的营销费用大大降低。网络营销还有助于节约时间,减少营销过程的步骤。餐饮企业可直接将这些餐食、服务环境等图片上网供顾客查询,且电子版本的说明书等随时可以更新。餐饮网络营销可以为顾客提供大量的直观信息,使餐饮企业与顾客的联系及相互影响得到加强。同时,餐饮营销过程没有时间限制,可以一直进行。餐饮企业的营销信息上网后,电子“信息服务员”可一直进行工作。消费者经由网上的信息做出购买餐饮产品的决策。 3.替代选择性 网络营销工具的快速发展,顾客可以利用这些工具快速地获取有关餐饮产品或者服务的大量信息,搜索具有吸引力的替代产品所花费的时间和金钱将大大减少。也就是说,转换餐饮产品的转换成本中货币和时间形式的成本大大减少,替代选择性大大提高了。所以,餐饮企业必须在情感成本以及转换供应商的不确定性成本上做文章,从而提高总的转换成本。 开展网络营销需要准确地定位目标市场。从网络营销的市场区位来看,目前我国上网用户的区域分布以大城市、中等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为主,并且在我国信息基础设施落后的情况下,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上网用户的区域分布格局仍以大中城市为主。所以目前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可以选择餐饮网络策略。 三、餐饮网络营销的具体运用策略 餐饮网络营销可以通过门户网站的首页广告将信息推到受众面前,运用搜索引擎、广告、E-mail、MSN、博客等形式将网民拉到信息面前,同时也运用企业自身的网站,展开系列活动。在目标受众群体的论坛中进行参与和讨论,还可以通过在线聊天(MSN)、视频的工具进行现场网络活动。总之,就是要充分整合网络资源,运用所有能够运用的方法和手段进行餐饮网络营销,使得目标受众在网络中随时可以看见信息并参与活动。同时注重网络营销与传统媒体的相互整合。基于网络媒体传播范围广,不受地域、时间的限制,信息传播灵活,制作成本相对较低的特点,越来越多的餐饮企业在进行创意时将传统广告与网络营销相结合,通过传统大众媒体进行信息,而在网络媒体上进行组织和参与。1.双向沟通,提供增值服务 注意与客户的双向信息沟通,提供增值服务。充分利用各种体验营销方式在网络上进行品牌传播,不但可以大范围地传播餐饮消费者所喜好的体验,吸引目标消费者,达到产品销售的目的,更能通过给予消费者人情化、感性化的体验,与餐饮消费者建立一条特殊的情感纽带与沟通渠道。因此在进行网络营销创意时,必须基于食客的角度及心态展开思考,应考虑如何让消费者主动地在最快、最顺畅的环境里得到他们想要得到的信息,并且留下一次愉快的感官及心灵的经验。 建立网络平台,餐饮企业设计与网友互动的网络行销专案“MSN发烧友”邀请网友加入酒店MSN,以便及时向网友传递优惠信息,像在假日推出全新的促销方案,请网友上线,引起网友回应。这个效果比传统报纸广告效果好,网友更能注意来自MSN线上好友的信息,因此餐厅要创下单月销售多人的佳绩,餐饮网络营销十分重要。2.博客、MSN行销,出清存货最有效 在互联网上建立超级链接点。即通过交互联结和网络环境等方式与其他热门网站进行链接,与相关的网站进行链接,建立内容共享的伙伴关系,在更多的网络用户面前展示食品,从而增加知名度。MSN行销,“出清存货”的效果特别明显。例如当餐厅经理发现当日还有座位、服务员人力又足够,只要打电话给网络行销员,请他把限时、限量的特惠专案内容改成新的MSN昵称,很快就能吸引到特别喜欢打折货的网友。例如:当餐厅某日生啤酒购卖较多时,餐厅经理就可以打电话给网络行销员:“帮我销一批生啤酒吧”。网络行销员就把昵称改成“某某酒店—生啤酒喝两杯送一杯”等信息。一定会有网友询问、登门享受限时特惠,“结果餐厅经理生啤酒就销掉了,而且销售过程中他们不可能只点饮料,所以餐厅又赚了一笔用餐费”。 餐厅座位、饭店住房等商品,只要没有卖出去,就是闲置资源,因此餐厅经理当天清点订单,发现有多余存货,就可以利用即时网络平台,帮餐厅招揽“最后一组客人”。如果透过电话询问客人,若是让他们等待10秒钟,他们都会不耐烦的挂断电话,但网络平台的行销优势是:在MSN上面,网友可以一边浏览网页、和其他朋友聊天,分散等待资料的注意力,无形中让我们多了找资料恢复他的缓冲时间”。 3.零成本网络行销反映直接,服务贴近需求 运用网络平台服务客人,最大的好处就是相对于传统行销,成本几乎是零,不过因为网友的反映非常直接,活动品质一定要好,才有可能得到他们的青睐。通过网络行销员观察网友的行为,可以发现网友可以随时以停止询问表达自己对该活动没有兴趣,因此十分贴近他们的需求才能创造良好的业绩。 4.建立餐厅顾客群,及时反馈网友意见 直接在网友面前展现餐厅欢迎网友提意见,想要追求优质服务品质的承诺。由于网友反映直接,网络销售员可以每周整理网友对餐厅服务的意见,呈报给各餐厅经理、主厨及董事长和总经理,而董事长在开会时,也常根据网友意见,随时抽问相关部门主管,是否已经改善该项目。从网络上搜集意见的工作甚至可以延伸到各个餐饮的关系部门。 5.餐厅与网友互动活动的及时上线 网友在餐厅的婚礼,餐厅美食片,网友在餐厅的厨艺展示活动等等,及时在网络中推出,如果获得极高的点击率,就是酒店收到的广告效益。 6.网络营销人员必须进行良好的培训 过去服务人员面对客户的时间比较短,因此服务行为、态度可以不需要深度,在心理学上称为“Serviceacting(服务饰演)”若是长时间的服务,就必须把行为转换成“Deepacting(深度饰演),需要有更深入的关怀,更深刻的介入客户的情绪,因此服务人员的态度、行为,应该再接受训练,不但要重新调整服务心态,也必须对餐饮的服务内容更清楚,甚至餐饮业组织也必须赋予他们更多的裁量权,让他们面对客户的时候,能够更快承诺更多服务内容。 企业网络营销策略论文:陶瓷企业网络营销策略论文 摘要:分析了电子商务时代给中小陶瓷企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结合实例论述了中小陶瓷企业实现网络营销应采取的网络营销策略。 关键词:网络营销,陶瓷,中小企业 1前言 一个企业的生存发展,主要依赖于对市场的拥有程度。作为企业,在竞争中取胜和极力占领市场的份额是它的最终目的,也是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的良方。而在电子商务时代Internet的发展使计算机市场营销成为可能,而市场营销的计算机化———网络营销导致企业的营销和管理模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这种营销和管理模式的转变为中小陶瓷企业提供了有利的手段,使它们能够有机会智胜那些过去不可一世的大企业。 中小陶瓷企业因为其规模小实力相对较弱,虽然有很好的技术、产品,但由于信息不通畅,无法使消费者知道并订购自己的产品,使得中小陶瓷企业在其营销过程中存在着其它企业所不存在的诸多难题。而电子商务则为中小陶瓷企业带来先进的信息手段,从而为他们创造了与大企业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和舞台,并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条件与机遇。一家小陶瓷企业在网上做的广告可以把企业的促销信息传递给世界各地的潜在消费者。因此,我国中小陶瓷企业要想获得长足发展,要想在激烈的营销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树立现代市场营销观念,努力学习国外先进的营销方式,运用科学的营销手段、先进的物流配送方式,探索适用自身的营销策略,实行网络营销,并利用网络营销的优势来提高其竞争力。 2网络营销———促进中小陶瓷企业营销国际化 网络营销(Cybermarketing,onlinemarketing)是指借助国际互联网络,实施企业的营销战略和策略,以求实现企业的营销目标。借助于Internet,企业可以以较低费用完成以下工作:建立与个人计算机使用者相连的新的销售渠道;接触新的潜在顾客;为深层次广告提供新的渠道,将大量可变信息转化为符合需要的适用信息,收集大量消费者信息,从而使面向消费者的营销活动更明确、更有针对性;建立更为有效的渠道,以自动解决问题、回答消费者问题;敏感地收集消费者反馈,并利用反馈改善产品、服务和销售。 中小陶瓷企业由于各方面的实力无法与大企业相比,所以很难实现营销国际化。网络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中小陶瓷企业完全可以利用网络实现营销国际化。以瑞士一家生产火车模型的小企业为例,该企业只有15名员工,其中有6人就专门负责外出参展等事宜,并且重点利用网络开展营销,使这家企业的模型火车占据了世界市场份额的40%。瑞士中小企业努力实现网络营销的增值化,通过消费者反馈的信息,加快产品测试过程,积极提供定制服务、个性化服务;在网上提供各种免费咨询,满足消费者的求知欲,促进了产品的国际化。 在网络时代,发展网络营销是促进中小陶瓷企业市场全球化的一种最佳方式。通过网络,中小陶瓷企业可以快捷企业最新信息,可以在网页上制作广告宣传企业形象,借助网络收集客户意见,及时把握市场和消费者对企业、产品及服务的需求,作为制定企业经营和市场营销策略的基础。企业可以通过向客户提供某些优惠活动,收集客户的相关资料,建立客户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提供各种延伸服务,以增加销售机会。因此,中小陶瓷企业应积极利用互联网实现产品销售,积极抢占市场。 3网络营销的主要特点 3.1跨时空营销 营销的最终目的是占有市场份额。由于互联网络具有超越时间约束和空间限制进行信息交换的特点,因此使得脱离时空限制达成交易成为可能。中小陶瓷企业就可能有更多时间和更大空间进行营销,可24小时随时随地的提供全球性营销服务。同时,消费者只需根据自已的喜欢或需要去选择相应的信息加以比较,做出购买的决策,这种轻松自在的选择,不必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3.2互动式营销 互联网络提供了中小陶瓷企业与消费者双向交流的通道,中小陶瓷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络向消费者展示产品目录,联结资料库提供有关产品信息 的查询,制作调查表来搜集消费者的意见,还可以让消费者参与产品的设计、开发,真正作到以消费者为中心,设计出更符合消费者需要的产品和服务。通过这种双向互动的沟通方式,提高了消费者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反过来,也提高了企业营销策略的针对性,有助于实现企业的全程营销目标。 3.3定制化营销 所谓定制化是指中小陶瓷企业利用网络优势,一对一向消费者提供独特化、个性化的产品或服务。网络营销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要尽最大努力满足单个消费者的特定消费要求,立足于处理好与每一个消费者的关系,注重发挥互联网的独特优势,不断培养、提高消费者的忠诚度,确保销售持续增长。网络营销可跟踪每个客户的消费习惯和偏好,及时推荐相关产品。 3.4低成本营销 首先,中小陶瓷企业采购原材料往往是一项程序烦琐的过程。通过电脑网络的商务活动,企业可以加强与主要供应商之间的协作关系,将原材料的采购与产品的制造过程有机地配合起来,形成一体化的信息传递和信息处理体系,从而降低了陶瓷企业的采购成本。陶瓷企业对原材料需求量大,品种繁多,利用网络进行原材料采购及市场营销,足不出户便可得到来源广泛的信息资源,且节省中介费,从而节省大笔资金,降低成本。同时可以毫不费力地货比三家,得到最便宜的原材料,这比传统的采购方式方便得多!因此实行网络营销可使运营成本大幅度降低。 其次,中小陶瓷企业运用网络手段,可以降低促销成本(如广告、调研等费用)。在网上促销的成本只相当于直接邮寄广告费的1/10,利用因特网广告的平均费用仅为传统媒体的3%。 总之,网络营销是一对一的、理性的、消费者主导的、非强迫性的、循序渐进式的,而且是一种低成本与人性化的营销。 4中小陶瓷企业网络营销的主要策略 4.1产品策略 作为一种新型媒体,互联网络的运用对传统的产品策略必然会带来冲击,因为就像不同的产品适合采用不同的销售渠道一样,网络营销也有其适用的产品范围和策略。 由于互联网络具有很好的互动性和引导性,消费者通过互联网络在中小陶瓷企业的引导下对陶瓷产品或服务进行选择或提出具体要求。通过网络的良好服务功能,才能赢得消费者的满意,进而建立消费者的忠诚,将陶瓷企业的知名度转化为满意度。 具体策略主要如下: 利用电子布告栏(BBS)或电子邮件(Email)提供线上售后服务或与消费者作双向沟通。 让消费者在网络上充分展示自己的需求并可亲自设计,企业据此为消费者提供产品与服务,比如对陶瓷工艺品的外观、色彩等均可运用该种方式。 在网络上提供与产品相关的专业知识,达到增加产品价值的同时也提高企业形象,如对陶瓷机械维护与保养,陶瓷家电用品的性能、使用和注意事项。 提供网上自动服务系统,依据客户需求,自动适时地利用网络提供有关产品的服务信息。例如,陶瓷机械产品的供应商可在网络上提醒客户有关定期保养的通知等。 4.2价格策略 价格对陶瓷企业、消费者乃至中间商来说都是最为敏感的问题,而网络上信息自由的特点使这三方面对产品的价格信息都有比较充分的了解。网络上的价格有两个特点: (1)价格弹性化。由于网络营销的互动性,消费者可以和陶瓷企业就产品价格进行协商。另外,陶瓷企业也可以根据每个消费者对陶瓷产品和服务提供的不同要求,来制定相应的价格。 (2)价格趋低化。由于网络营销使陶瓷企业和消费者直接打交道,而不需要传统的中间人,使企业产品开发和促销成本降低,企业可以降低产品的价格促销,又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和互动性,陶瓷市场是透明的,消费者可以就产品及价格进行充分的比较和选择。 因此,要求中小陶瓷企业以尽可能低的价格向消费者提供产品 和服务,在以市场为导向的营销中,中小陶瓷企业必须以消费者能接受的成本定价。 网上价格策略主要表现在: 网上查询功能可以充分揭示市场相关产品的价格,消费者能理性判断欲购产品价格的合理性。 举办网上会员制,鼓励消费者上网消费,以节省销售渠道的运行成本。 开发智能型网上议价系统,与消费者直接在网络上协商价格。 开发自动调价系统,可以依时间、季节变动,工厂库存情况,市场供需情形,促销活动等自动调整产品价格。 4.3促销策略 传统的促销是以陶瓷企业为主体,通过一定的媒体或工具对消费者进行联系,而网络促销的出发点是利用网络的特征实现与消费者的沟通,使消费者可以参与陶瓷企业的营销活动中来。这种沟通方式不是传统促销中“推”的形式而是“拉”的形式,不是传统的“强势”营销而是“软”营销,它的主动方是消费者,消费者的需求趋于个性化,他们会在个性化需求的驱动之下自己到网络上寻找相关的消费者信息。中小陶瓷企业可以通过网络受访情况的分析,更能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实行有针对性的主动营销,这样更易引起消费者的认同。 网上促销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吸引消费者,为其提供具有价值诱因的商品信息。但网络手段的运用,使传统的促销活动具有了新的含义和形式。常见的网上促销有如下一些方面: (1)建立虚拟公共关系室。在网络上参与公益部门所举办的各项公益活动及赞助,如希望工程,扶贫救助等;也可结合本陶瓷企业的优势,利用网络推动公共服务。 (2)利用网上对话的功能,举行网上消费者联谊活动或网上记者招待会。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跨时空地进行沟通,同时也是一种低成本的促销。 (3)利用网络进行促销活动,包括新陶瓷产品信息提供,促销方式说明,提供折扣券或赠品等,提高消费者上网搜寻及购买产品的意愿。 (4)网上广告,与此同时,建立英文版的首页也是中小陶瓷企业国际化不可缺少的推广活动。 (5)积极参加网络资源索引,尽可能使客户容易查询到公司的推广资料,使其能快速获得所需的商品信息。与非竞争性厂商进行网上促销的策略联盟,利用相互的网上资料库,增加与潜在消费者接触的机会。 4.4渠道策略 营销渠道,也叫销售渠道或分销渠道,是指产品从生产者转移到消费者或使用者所经过的途径。网络营销是一对一的分销渠道,是跨时空进行销售的,消费者可以随时随地利用互联网络购买相关产品。因此中小陶瓷企业的陶瓷产品的分销应以方便消费者为主。下面列举网络条件下营销渠道可能展现的形态。 在首页设计上采取虚拟实境的手法,设立虚拟商店橱窗,使消费者如同进入实际的商店一般,同时商店的橱窗可顺应时间、季节、促销活动、经营策略等需要,轻易快速地改变设计。 结合相关产业的公司,共同在网络上组织网络商展。消费者一经上网,即可饱览各类相关商品,从而增加上网意愿与消费动机。如生产建筑陶瓷、卫生陶瓷的中小陶瓷企业就可与房地厂商联手举办网络商展活动。 消费者在决定采购后,可采用电子邮件方式进行网上订购。 可在网络上以首页方式设立虚拟经销商或虚拟公司,提供各类的商品目录及必要的售后服务。 此外,网络营销中一个最重要的渠道就是会员网络,会员网络是在中小陶瓷企业建立虚拟组织的基础上形成的网络团体,通过会员制,促进消费者相互间的联系和交流,以及消费者与陶瓷企业的联系和交流,培养消费者对陶瓷企业的忠诚,并把消费者融入陶瓷企业的整个营销过程中,使会员网络的每一个成员都能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4.5营销集成策略 因特网是一种新的市场环境,这一环境不只是对中小陶瓷企业的某一环节和过程,还将对企业组织、运作及管理观念上产生重大影响。一些企业已经迅速融入这一环节,依靠网络与原料商、制造商、消费者等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并通过网络收集传递信息,从而根据消费需求,充分利用网络伙伴的生产能力来实现产品设计、制造及销售服务的全过程。这种模式就是网上营销集成,应用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有电脑行业Cisco、Dell等公司。 网上营销集成是对因特网的综合应用,是因特网对传统商业关系的整合,它使中小陶瓷企业真正确立了市场营销的核心地位。中小陶瓷企业的使 命不仅是制造产品,还应根据消费者的需求,组合现有的外部资源,高效地输出一种满足这种需求的品牌产品,并提供服务保障。 5结语 网络营销作为一种全新的营销理念,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的发展速度是前所未有的,我国陶瓷企业特别是中小陶瓷企业应积极利用Internet开展陶瓷产品的营销,拓展海内外客源渠道,勇于实践,大胆创新,谁能抢得先机,谁就能在未来市场中占据主动。 企业网络营销策略论文:现代餐饮企业网络营销策略论文 摘要:餐饮网络营销是以计算机为载体,以计算机的互联网为媒介,向计算机的用户介绍餐饮产品,并达到销售目的的一种新型现代化的营销方式。现代餐饮企业适时推出MSN、博客等互动营销模式,让销售者更深地介入客户的情绪,了解客户的直接需求,承诺更多的内容。让客户在决策过程中用极低的成本,拥有更多的消费掌控权。 关键词:餐饮业网络营销创新策略 餐饮网络营销策略是通过利用网络技术,引导受众参与传播内容,对餐饮产品、品牌、活动产生了解、认同和共鸣,以达到受传双方双向交流的创新思维过程。这种优势是其他营销手段所不具备的。任何新事物的出现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和认同期,目前多数餐饮企业的经营者更多考虑的是短期利益和自身利益,尽管有更新更好的经营方式,也不容易被人们较快接受。由于许多人的时间价值观念尚未充分建立,也不轻易接受新的营销方式,这样会制约网络营销方式的实现。从消费者来说,不成熟的市场经济中出现的某些弊端使人们仍心有余悸,对新的东西总是过分理智化或带有一种不信任感,这就需要人们对现代营销方式的进一步认同。美国经济学家曾提出了“注意力经济”的概念,他们认为,在信息化社会中,信息已经是一种虚拟的经济资源,最稀缺的只是人们的注意力,可以说,在商业信息爆炸的网络经济环境中,餐饮网络营销的实质就是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如何创造条件实现购买欲望,抓住消费者就成为餐饮网络营销成功的关键。 一、餐饮网络营销策略的内容 具体的说,就是通过对网络营销的内容有计划的进行餐饮热点话题议程设置,创新的内容和形式使得网络营销能够迅速影响到数以千万的庞大网络用户群,在较短的时间内覆盖最大量用户,产生轰动效应。餐饮网络营销策略的运用可以利用门户网站的首要新闻进行链接、转载、推荐、参与、评论等公开、大规模的显性形式,也可以通过个人博客、MSN、朋友推荐、小网站挂出链接、提供下载等隐性形式,使餐饮网络营销的内容成为话题的中心,从而为广告增添轰动效应。 二、餐饮网络营销的优势 1.互动性 餐饮网络营销与传统餐饮营销方式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互动性强。所谓技术上的互动就是运用多媒体技术创建具有复杂视觉效果和交互功能的新型网络营销,网络媒体的根本意义就是在于它颠覆了传统媒体传者与受众之间的严格界限,变单向传播为个人化的双向交流,给予了传者与受众转换角色的自由。网络营销充分考虑受众处理信息的意愿和动机,让受众在自发的心理驱动下接受讯息,而不是像传统信息那样的强制灌输。受众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掌握和控制信息,并参与到信息的内容和传播之中。研究表明,网站的互动性会影响受众的喜好度、心理吸引和程度,还会影响到用户对网站的信任程度,网络营销的互动性更能增强消费的好感度和参与度。 2.时效性 餐饮网络营销有助于餐饮企业进行营销预算,节约餐饮营销费用。运用网络营销只需将餐饮产品的信息输入计算机系统并上网,顾客便可自行查询,无需花大量的资金用于产品的介绍等印刷,使餐饮企业的营销费用大大降低。网络营销还有助于节约时间,减少营销过程的步骤。餐饮企业可直接将这些餐食、服务环境等图片上网供顾客查询,且电子版本的说明书等随时可以更新。餐饮网络营销可以为顾客提供大量的直观信息,使餐饮企业与顾客的联系及相互影响得到加强。同时,餐饮营销过程没有时间限制,可以一直进行。餐饮企业的营销信息上网后,电子“信息服务员”可一直进行工作。消费者经由网上的信息做出购买餐饮产品的决策。 3.替代选择性 网络营销工具的快速发展,顾客可以利用这些工具快速地获取有关餐饮产品或者服务的大量信息,搜索具有吸引力的替代产品所花费的时间和金钱将大大减少。也就是说,转换餐饮产品的转换成本中货币和时间形式的成本大大减少,替代选择性大大提高了。所以,餐饮企业必须在情感成本以及转换供应商的不确定性成本上做文章,从而提高总的转换成本。 开展网络营销需要准确地定位目标市场。从网络营销的市场区位来看,目前我国上网用户的区域分布以大城市、中等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为主,并且在我国信息基础设施落后的情况下,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上网用户的区域分布格局仍以大中城市为主。所以目前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可以选择餐饮网络策略。 三、餐饮网络营销的具体运用策略 餐饮网络营销可以通过门户网站的首页广告将信息推到受众面前,运用搜索引擎、广告、E-mail、MSN、博客等形式将网民拉到信息面前,同时也运用企业自身的网站,展开系列活动。在目标受众群体的论坛中进行参与和讨论,还可以通过在线聊天(MSN)、视频的工具进行现场网络活动。总之,就是要充分整合网络资源,运用所有能够运用的方法和手段进行餐饮网络营销,使得目标受众在网络中随时可以看见信息并参与活动。同时注重网络营销与传统媒体的相互整合。基于网络媒体传播范围广,不受地域、时间的限制,信息传播灵活,制作成本相对较低的特点,越来越多的餐饮企业在进行创意时将传统广告与网络营销相结合,通过传统大众媒体进行信息,而在网络媒体上进行组织和参与。1.双向沟通,提供增值服务 注意与客户的双向信息沟通,提供增值服务。充分利用各种体验营销方式在网络上进行品牌传播,不但可以大范围地传播餐饮消费者所喜好的体验,吸引目标消费者,达到产品销售的目的,更能通过给予消费者人情化、感性化的体验,与餐饮消费者建立一条特殊的情感纽带与沟通渠道。因此在进行网络营销创意时,必须基于食客的角度及心态展开思考,应考虑如何让消费者主动地在最快、最顺畅的环境里得到他们想要得到的信息,并且留下一次愉快的感官及心灵的经验。 建立网络平台,餐饮企业设计与网友互动的网络行销专案“MSN发烧友”邀请网友加入酒店MSN,以便及时向网友传递优惠信息,像在假日推出全新的促销方案,请网友上线,引起网友回应。这个效果比传统报纸广告效果好,网友更能注意来自MSN线上好友的信息,因此餐厅要创下单月销售多人的佳绩,餐饮网络营销十分重要。 2.博客、MSN行销,出清存货最有效 在互联网上建立超级链接点。即通过交互联结和网络环境等方式与其他热门网站进行链接,与相关的网站进行链接,建立内容共享的伙伴关系,在更多的网络用户面前展示食品,从而增加知名度。MSN行销,“出清存货”的效果特别明显。例如当餐厅经理发现当日还有座位、服务员人力又足够,只要打电话给网络行销员,请他把限时、限量的特惠专案内容改成新的MSN昵称,很快就能吸引到特别喜欢打折货的网友。例如:当餐厅某日生啤酒购卖较多时,餐厅经理就可以打电话给网络行销员:“帮我销一批生啤酒吧”。网络行销员就把昵称改成“某某酒店—生啤酒喝两杯送一杯”等信息。一定会有网友询问、登门享受限时特惠,“结果餐厅经理生啤酒就销掉了,而且销售过程中他们不可能只点饮料,所以餐厅又赚了一笔用餐费”。 餐厅座位、饭店住房等商品,只要没有卖出去,就是闲置资源,因此餐厅经理当天清点订单,发现有多余存货,就可以利用即时网络平台,帮餐厅招揽“最后一组客人”。如果透过电话询问客人,若是让他们等待10秒钟,他们都会不耐烦的挂断电话,但网络平台的行销优势是:在MSN上面,网友可以一边浏览网页、和其他朋友聊天,分散等待资料的注意力,无形中让我们多了找资料恢复他的缓冲时间”。 3.零成本网络行销反映直接,服务贴近需求 运用网络平台服务客人,最大的好处就是相对于传统行销,成本几乎是零,不过因为网友的反映非常直接,活动品质一定要好,才有可能得到他们的青睐。通过网络行销员观察网友的行为,可以发现网友可以随时以停止询问表达自己对该活动没有兴趣,因此十分贴近他们的需求才能创造良好的业绩。 4.建立餐厅顾客群,及时反馈网友意见 直接在网友面前展现餐厅欢迎网友提意见,想要追求优质服务品质的承诺。由于网友反映直接,网络销售员可以每周整理网友对餐厅服务的意见,呈报给各餐厅经理、主厨及董事长和总经理,而董事长在开会时,也常根据网友意见,随时抽问相关部门主管,是否已经改善该项目。从网络上搜集意见的工作甚至可以延伸到各个餐饮的关系部门。 5.餐厅与网友互动活动的及时上线 网友在餐厅的婚礼,餐厅美食片,网友在餐厅的厨艺展示活动等等,及时在网络中推出,如果获得极高的点击率,就是酒店收到的广告效益。 6.网络营销人员必须进行良好的培训 过去服务人员面对客户的时间比较短,因此服务行为、态度可以不需要深度,在心理学上称为“Serviceacting(服务饰演)”若是长时间的服务,就必须把行为转换成“Deepacting(深度饰演),需要有更深入的关怀,更深刻的介入客户的情绪,因此服务人员的态度、行为,应该再接受训练,不但要重新调整服务心态,也必须对餐饮的服务内容更清楚,甚至餐饮业组织也必须赋予他们更多的裁量权,让他们面对客户的时候,能够更快承诺更多服务内容。 企业网络营销策略论文:企业网络营销策略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企业的营销环境呈现出了新的特点。为此,我国企业必须转变旧的营销观念,树立全新的营销理念,实施品牌营销策略、服务营销策略、绿色营销策略、形象营销策略和网络营销策略,不断学习国外企业营销管理的先进经验,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知识经济企业营销策略 一、我国企业必须实现营销理念的创新 1.由国内营销观念转向全球营销观念。随着市场国际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互联网联结着国内外市场,世界统一市场将会全面形成。企业面对的竞争对手也不仅仅是国内同行,而是具有丰富营销经验的跨国公司,许多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早已把全球市场置于自己的营销范围内,以一种全球营销观念来指导公司的营销活动。我国企业应该树立全球营销观,将视野由全国扩大到全球范围内,这样,企业才能实现真正的“全球营销战略”。 2.由规模营销观念转向个性化营销观念。过去的规模营销方式即厂家以单一的产品或服务来满足众多消费者的需求,但目前这种无差异营销方式已不能满足消费者与日俱增的多目标、多层次需求的愿望,取而代之的是个性化营销,即市场细分达到最小限度———“一对一营销”,针对每个消费者与众不同的个性化需求来实现高度的顾客满意。企业要赢得市场,就必须根据个别消费者的具体需求,设计和生产个别种类、型号、规格和性能的产品以满足个别消费者,才能拥有市场,谁能首先尽快采取“一对一”个性化营销策略,谁就能捷足先登世界市场。 3.从交易营销观念转向客户关系营销观念。传统经济的营销注重的是有利可图的直接交易,着眼于经营业绩与股东利益的高低;而新经济的营销则更强调重视客户的终身价值以及股东利益,强调通过较高的顾客满意度与客户保持率来维护与客户的长期紧密关系。企业要在竞争中取胜,不仅要改善服务环境和服务态度,而且更重要的是要不断完善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向顾客提供“超值服务”,从而提高企业信誉,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4.从单向营销观念转向互动式营销观念。传统的市场营销是单向的,厂家通过媒体、广告、展览、产品目录等方式向消费者传递信息,消费者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网络化的实现,提供了营销者和消费者互动交流的机会。企业和营销者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互动性这一特点,推动互动市场营销,从而使营销者从产品构思、设计开始,直至生产、服务的全过程都体现以消费者为中心,使消费者也投入这一过程,这样,不仅符合消费者的需要,而且能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5.树立高度重视科技、信息和智力的知识营销观念。随着物质生活的丰裕,消费者日益注重商品与服务中蕴涵的文化因素,同时要求商家与顾客间在技术结构、知识结构、习惯结构上建立稳固的高层次战略性的营销关系,从而使顾客成为产品的忠实消费者。 6.树立竞争优势理念。传统的营销活动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企业和顾客之间的关系上,因而容易忽视竞争对手。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仅仅满足顾客的需要和向顾客提供超值的服务是不够的,企业必须使自己强于竞争对手,必须注重研究企业和顾客及竞争对手之间的关系,善于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所以,企业应树立全新竞争观念。企业的竞争优势是企业的创新能力,是企业所具有的、独具特色的、能够更好地满足顾客需要的核心能力的创造,它体现在企业的整体营销活动之中。这种竞争优势是具有更先进的技术和知识水平的“和谐组合”的综合优势,而不只是单纯地包括技术优势、成本优势、管理优势、营销优势等某一个单一的方面,这一竞争优势更多地依赖于具有学习知识能力的人的创造性。 二、我国企业必须实现营销策略的创新 1.实施品牌营销策略。知识经济下,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价格战和广告战不是企业占领市场的最佳途径,最有效的做法就是打造自身的品牌,通过强势品牌取胜。首先,要设计好品牌名称。品牌名称设计得好,容易在消费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就容易打开市场销路,增强企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其次,要保证品牌质量。质量是品牌的生命,是品牌创立与发展的根本保证。如果没有严格的质量管理作后盾,今天的名牌产品明天可能沦落为一般产品,甚至从市场上消失。因此,高品质是强势品牌的基础,也是品牌组合营销策略的第一要素。国际上的著名公司无一不是以其过硬的高质量称雄国际市场的。企业必须注重核心技术的创新,只有掌握了先进的产品与管理技术,才能使产品质量维持在高水平上,才能够保证企业战胜竞争对手,使产品品牌最终成为强势品牌。 2.实施服务营销策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购买商品,不只是追求一种实物性的满足,更是追求这些实物所包含的精神或文化。因此,21世纪的营销,应在优质产品的基础上,着眼优质服务,这是企业取胜的关键。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可采取以下做法:①实施CS战略,即顾客满意战略。其宗旨是把顾客需求作为公司开发产品的源头,在产品价格、分销、促销以及售后服务系统等方面以顾客为核心,最大限度地使顾客感到满意。21世纪的营销不仅要以优质的服务争取到直接顾客的称赞,而且要通过服务赢得“顾客的顾客”,依靠满意的服务质量影响更多的潜在顾客。实施CS战略,关键是以顾客需求为中心来设计公司的所有活动:第一,要站在顾客的立场去研究和设计产品,在技术创新阶段就尽可能融入顾客的因素,事先把顾客不满意的产品剔除,与其“亡羊补牢”不如“未雨绸缪”;第二,不断完善产品服务体系,最大限度使顾客感到安全、放心和方便;第三,要十分重视顾客的意见,让用户参与决策;第四,把自己的顾客作为资源管理起来;第五,强化管理,提高内部服务质量。②树立超值服务理念,实施服务营销战略。超值服务就是用爱心、诚心和耐心向消费者提供超越其心理期待的、超越常规的全方位的服务。超值服务是贯穿科研、生产、销售全过程的,也就是说要“以顾客为导向”,向用户提供最满意的产品、最满意的服务。超值服务是由售前、售中和售后超值服务三个子系统构成的服务体系。售前超值服务就是要按严格的要求和规范做好售前培训、售前调研、售前准备和售前接触四大环节的工作。售中超值服务就是服务人员与客户或用户进行交际、沟通和洽谈的过程,主要包括操作规范、语言规范和姿势规范。售后超值服务主要实行一系列服务,如服务制度、用户沟通制度、员工服务规范、事前培训制度和奖励制度来实现。 3.实施持续营销策略。在生产力高速发展的今天,生态环境也随之恶化。人们渐渐意识到生态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因此,纷纷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知识经济下,企业必须适应新的环保形势,制定新的营销策略———绿色营销。这样,不但对企业的生存发展有利,而且还为社会做出了贡献。首先,应建立绿色营销信息系统。企业应搜索绿色信息,包括绿色技术信息、绿色消费信息、绿色法规信息、绿色组织信息、绿色文化信息、绿色产品占有率、绿色价格等方面的信息。信息获得后应进行评估,以辨别信息的价值,然后将信息传递到合适的决策人员。其次,应制定绿色产品及服务战略。企业在制定绿色产品及服务战略时,应考虑绿色产品的种类、质量、产品设计、品牌名称、包装、保修、退货和服务等。企业可通过推行绿色产品设计,实行绿色包装与绿色标志,实现绿色产品组合,为消费者提供绿色服务。第三,企业在制定绿色产品的价格时,应该考虑企业用于环保方面的绿色成本,以及绿色产品能给消费者带来的绿色收益且能满足消费者求新求异、崇尚自然的心理,因而乐于接受价格偏高,但对环境有益、对健康有益的绿色产品。同时企业为了更好地吸引顾客,可以考虑在信用条件、付款期限上给予顾客一定的优惠条件。第四,选择绿色分销渠道,开展绿色促销活动。企业可以直接在市场上建立自己的销售渠道,销售自己的绿色产品,以建立企业绿色产品的知名度,树立企业绿色产品品牌。 4.实施形象营销策略。知识经济条件下,消费者购买商品的选择性明显增强,企业形象在消费者中的作用日渐突出,塑造个性化的企业形象,维护优良的企业形象,已成为国际、国内市场发展的大趋势。企业要追求综合利润的最大化,必须实施形象营销策略。企业形象的全面塑造,第一,要以产品形象为内涵,以企业形象为基础,对目标市场进行细分,准确定位,不断开发新产品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支柱,对企业形象塑造有重大影响。企业应对各营销组合要素的投资比例先后次序做出适当安排,对不同地区、不同市场和不同目标顾客,应有不同的营销策略。第二,要以服务形象为契机,通过独特的服务战略决策,使企业及产品的身价倍增,同时改善营销手段,增加产品与服务的文化内涵。第三,要以广告形象为工具,把企业形象的系统性、本质性、物质性及优势等特征有效地展示给公众,以争取良好的市场地位。第四,要以公共关系策略为手段,以企业文化为核心,为塑造企业形象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通过有效的传播沟通技巧,构建企业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谐的人际气氛、最佳的社会舆论,以赢得社会各界的信任与合作。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沟通与消费者的情感,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5.实施网络营销策略。知识经济下,网络营销要求企业把考虑顾客需求和企业利润放在同等重要位置上。因而,企业应从顾客需求的角度出发,实施网络营销策略。首先,不急于制定产品策略,而以研究消费者的需求为中心。网络化时代消费者需求越来越个性化,只有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能较好地满足消费者的个性需求,消费者才会满意,才会重复购买企业的产品,才会渐渐建立忠诚购买的信念,才会使企业和顾客间的关系牢不可破。企业应先利用互联网了解不同的消费者对产品的看法以及自己的特殊要求,然后,根据这些不同的要求为顾客单独设计,量身定制,才能真正使顾客满意。其次,暂时把定价策略放到一边,研究消费者为满足其需求所要付出的成本。到了网络时代,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性进一步增强,企业在制定价格时,甚至在产品制造之前就要考虑顾客为购买产品愿意付出的成本。以顾客支付的成本作为出发点,确定相应的生产成本和商业成本。按照这种成本开发出来的产品和制订出来的产品价格,其市场风险最小。因而,网络营销下的定价模式不是成本定价模式而是满足需求定价的模式:消费者需求产品功能生产与商业成本市场可以接受的性能价格比。第三,抛开促销策略,加强与消费者的沟通和交流。传统的促销策略的精髓是通过劝诱消费者、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来扩大产品的销售量,促销手段的功能性明显。在网络时代,企业只有真正“网”住网上冲浪者,才能让其最终成为企业的顾客,而一旦冲浪者相信企业,他将会长久地成为企业的忠诚顾客,这种忠诚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竞争的冲击。与消费者的沟通和交流就成为网络营销的核心。 面对营销环境的诸多新变化,我国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必须转变传统的营销观念,树立全新的营销理念,针对具体的环境变化,制定新的营销策略。把握市场,抓住顾客,才能以强大的竞争优势占领市场,使企业获得长足的发展。 企业网络营销策略论文: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中小贸易企业网络营销策略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快,对我国中小贸易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现代科技的推动下,实施有效的网络营销策略成为全球化背景下中小贸易企业取得市场竞争优势的关键。目前我国中小贸易企业在网络营销方面还存在诸多的问题,本文在对其进行有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全面完善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中小贸易企业网络营销策略,进而提升其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水平。 关键词:全球化;中小贸易企业;网络营销;策略 1.引言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参与国际竞争,为中小贸易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市场空间,而随着全球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通过借助现代化的信息科技实施网络营销成为中小贸易企业取得全球竞争优势的关键。全球化背景下中小贸易企业实施网络营销具有重要的必然性,传统营销策略难以适应企业全球化发展的要求、是中小贸易企业取得全球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是我国市场经济改革和全球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结果、是中小贸易企业转变发展理念应用现代科技信息的重要选择。但是,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在实施网络营销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缺乏网络营销的基本理念和认识、对现代网络信息科技的应用程度较低、缺乏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与支持、缺乏专业化的网络营销人才等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小贸易企业网络营销策略的有效性。因此,必须要对其进行有效的分析,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全面提升其网络营销的有效性,全面提升我国中小贸易企业的全球竞争优势。 2.全球化下中小贸易企业网络营销的必要性 2.1 传统营销策略难以适应企业全球化发展的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贸易企业在市场营销过程中都是针对国内市场的需求采取传统的营销策略,其对市场发展趋势的判断能力较差,且难以对产品进行全面的展示,对消费者购买意愿及行为的分析不足,其市场占有率提升能力较差。忽视对现代信息科技的应用。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传统营销模式的弊端不断显现,使得中小企业的市场拓展受到诸多层面的阻碍。而网络营销通过借助现代化的信息科技,使得中小贸易企业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施新型的营销策略,可以最大程度上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要求。 2.2 是中小贸易企业取得全球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 我国中小贸易企业的整体规模较小,发展实力有限,在全球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并不明显,受到大型企业以及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较为严重。而互联网营销可以使得中小贸易企业在全球市场发展过程中提升对市场变动的分析和应变能力,能够及时调整自身的经营策略,使得中小贸易企业在全球化发展过程中由被动转向主动,更好地应对市场变化,充分借助自身的发展优势顺应全球市场的变动,对目标市场进行有效的细分,降低营销成本并提升营销效果。因此,实施网络营销成为我国中小贸易企业取得全球竞争优势的关键性选择。 2.3 是我国市场经济改革和全球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结果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不断要求和鼓励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主动参与到全球市场竞争中,以谋求进一步的发展。而在这一过程中,要求中小贸易企业着眼于全球化的发展,不断变革其营销策略。受到我国市场经济改革和全球化发展浪潮的影响,中小贸易企业必须要全面审视其传统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以自身发展为基础,不断借助现代化的信息科技,全面优化营销策略,更快地渗透到全球市场中,以充分满足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相关要求,同时也是当前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结果。 2.4 是中小贸易企业转变发展理念应用现代科技信息的重要选择 转变发展理念是中小贸易企业在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发展的重要区别之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使得中小贸易企业传统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思维弊端不断显现,受到现代科技信息的冲击,传统的营销策略已经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而积极采取和实施网络营销成为中小贸易企业在全球化背景下转变发展理念的重要突破口,有助于其在各项发展战略过程中更好地顺应全球市场的变动。同时,这也是现代科技信息发展的重要结果,是目前我国中小贸易企业在全球市场中实现自身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选择。 3.全球化下中小Q易企业网络营销的主要问题 3.1 缺乏网络营销的基本理念和认识 从目前我国中小贸易企业的网络营销来看,缺乏基本的理念与认识。其一,中小贸易企业的管理者整体素质较低,其对网络营销的认识不足,在现实工作中过于强调生产工作,受到传统营销思维的影响,其对网络营销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误区,对其重视程度较低,因此限制了中小贸易企业网络营销的发展。其二,大部分中小贸易企业在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处于被动地位,主要是被动地接收订单进行定向生产,而难以主动对市场进行开发和拓展,因此使得中小贸易企业没有动力转变营销理念,也不注重学习和借鉴其他企业网络营销的相关理念和方法,现有的营销策略难以满足中小贸易企业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需求。 3.2 对现代网络信息科技的应用程度较低 随着中小贸易企业在全球市场的不断发展,原有的营销策略已经难以满足其发展的需要,甚至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而在现有的网络营销中,中小贸易企业还缺乏对现代网络信息科技的应用,难以借助互联网信息对市场发展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在市场发展趋势预测方面缺乏大数据的支持,而主要依赖于主观的判断,使其现有网络营销难以发挥互联网等信息科技所具有的优势。同时,很多中小贸易企业在网络营销过程中主要是通过人员推销等方式,使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市场推广进程显得十分缓慢,难以借助互联网+等实现线上营销,因此降低了其网络营销的有效性。 3.3 缺乏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与支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中小贸易企业在网络营销过程中如果单纯依赖自身的力量则难以提升其整体效果。当前,我国中小贸易企业在网络营销过程中还缺乏企业间的相互合作与支持,一方面,很多中小贸易企业在拓展全球市场的过程中竞争态势过于激化,相互之间的合作力度较小,难以在网络营销方面形成合力,进而使其网络营销的整体成本较高,难以取得规模效益。另一方面,大部分中小贸易企业在实施网络营销的过程中还缺乏与专业化的网络信息公司合作,因此缺乏必要的技术支持,使其在实施网络营销的过程中面临很多的困难。 3.4 缺乏专业化的网络营销人才 与传统营销模式不同,网络营销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因此对专业化人才的要求较高。当前,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小贸易企业在实施网络营销的过程中还缺乏专业化的网络营销人才。其一,大部分中小贸易企业不注重对现有营销人才的培养,其网络营销的认识不足,对网络营销相关技能和方法的账务不足,难以在实际工作中全面推动中小贸易企业网络营销的实施,使得中小贸易企业在网络营销过程中缺乏人才的保障。其二,由于中小贸易企业的利润水平较低,出于成本方面的考虑,其不愿意通过完善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等从外部引进专业化的网络营销人才,外部的先进知识和技能难以流入中小贸易企业,因此限制了其在全球市场中的发展。 4.全球化下中小贸易企业网络营销的策略 4.1 强化网络营销的基本理念和认识 随着全球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市场竞争态势不断加剧,对我国中小贸易企业的发展提出了重要的要求。其必须要全面强化网络营销的基本理念和认识,一方面,要对中小贸易企业管理者进行网络营销方面的培训和宣传,使其充分认识到网络营销的重要性,促使其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不断推进中小贸易企业在全球化背景下网络营销策略的实施,将其视为中小贸易企业全球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提升其营销的效果。另一方面,要充分学习和借鉴其他企业在全球市场竞争中的网络营销策略,根据中小贸易企业自身的发展实际对其进行该机和优化,以进一步提升对网络营销的认识和理解,进而可以通过先进的理念和认识来有效提升中小贸易企业网络营销的有效性。 4.2 强化对网络信息科技的应用程度 网络营销的发展离不开现代信息科技的支撑,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网络科技对外贸企业的发展不断产生深刻的影响,使得中小贸易企业在网络营销的过程中要强化信息科技的应用。其一,要摒弃传统的营销方法和手段,通过互联网+和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市场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效预测未来市场需求的变动,在此基础上指导中小贸易企业实施更为有效的网络营销策略,提升其产品在全球市场中的占有率。其二,要根据全球市场的变动和科技信息的发展创新中小贸易企业的网络营销方法,定期对其网络营销策略进行审视,以科技信息的发展未导向,不断优化中小贸易企业的网络营销策略,提升网络科技对中小贸易企业网络营销的支撑作用,全面提升其网络营销的效率,为其奠定技术层面的保障。 4.3 加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与支持 随着全球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中小贸易企业要想借助网络营销取得进一步的发展,必须要充分加强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与支持。一方面,要加强与同行业企业的合作,形成网络营销联盟,提升规模效益,全面降低中小贸易企业在全球市场发展过程中网络营销的成本,提升其网络营销的效益,提升在国际市场发展过程中对各项信息的共享能力,进一步拓展中小贸易企业在全球中的市场空间,为其发展创造更多的机遇,全面促进中小贸易企业的全球化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强与网络科技信息类企业的合作力度,使其为中小贸易企业在全球市场中的网络营销策略提供必要的信息技术支持,降低其网络营销的成本,通过签订相互合作的协议等措施形成与信息科技企业之间的共赢式发展。 4.4 培养和引进专业化的网络营销人才 如前所述,中小企业在全球化发展过程中的网络营销需要具有专业化的人才作为保障,因此必须要不断培养和引进专业化的网络营销人才。一方面,要对现有的营销人员进行关于网络营销方面的培训,使其转变传统的营销理念和方法,充分掌握网络营销的相关方法和技能,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不断提升对网络营销的实践能力,为全球化背景下中小贸易企业的网络营销提供专业化的人才保障。另一方面,要着眼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重视人才的推动,通过完善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比如完善用人机制、激励机制、绩效考核机制等措施,从外部引进先进的网络营销人才,使其在中小贸易企业的全球化发展过程中担任要职,为中小贸易企业的网络营销奠定强有力的人才库。 总结 全面完善中小企业的网络营销策略是提升其在全球化背景下提升自身竞争实力的关键举措。从目前我国中小贸易企业在全球化背景下网络营销的现状来看,其存在的问题还较多。从本文的研究来看,应该从强化网络营销的基本理念和认识、强化对网络信息科技的应用程度、加强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与支持、培养和引进专业化的网络营销人才等方面出发,全面提升中小企业贸易企业在全球化背景下网络营销策略的有效性,全面拓展中小贸易企业的全球市场空间,更好地发挥中小贸易企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 企业网络营销策略论文:吉林省小微企业网络营销策略 [提要] 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较为快速,同时加上国家对很多企业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因此一部分小微企业成立并发展起来。本文围绕目前小微企业网络营销相关概念进行论述,进而分析小微企业在开展网络营销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促进小微企业网络营销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吉林;小微企业;网络营销;营销策略 目前,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仅有一些大型的企业,而且还存在很多中小型企业,很多企业在发展初期甚至是小微企业。而小微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未来很可能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因此,本文围绕着小微企业网络营销的内容进行了分析,能够为我国小微企业的网络营销和发展提供更多的策略。 一、小微企业网络营销相关内容 我国为了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开始出台了很多相关的政策,鼓励并支持相关企业的建设和发展,能够为企业的建立和发展带来一定的优惠。而吉林省是我国的大省,在促进小微企业发展方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小微企业定义和发展现状。目前,虽然我国对小微企业还缺乏一个明确的定义,但根据相关法律法规,主要从企业人员组成、企业收入和资产等方面,对我国的企业进行划分,从而使得小微企业与其他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区分开来。 目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很多小微企业开始发展起来,其数量非常多,并且成为我国税收、GDP增长的重要提供者。尤其是小微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与企业人员或者劳动者的切身利益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时,小微企业在发展初期,由于在经验、资金、技术等多个方面积累不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的发展空间比较小。因此,我国对小微企业的发展更加重视,并且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更好地促进小微企业的发展。但是,目前小微企业与很多大型企业或者中小企业相比,在很多方面都存在不足,依然面临着较为严峻的发展问题。 (二)小微企业进行网络营销的重要性。目前,我国很多小微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开始借助互联网的背景,从而对自身的产品和品牌等方面进行更好地宣传。因此,网络营销对于小微企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互联网技术能够更好地拉近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的距离,从而能够更好地帮助小微企业降低营销成本。同时,消费者直接与企业进行交易,减少了很多中间商的环节,能够通过价格的优势,更好地树立消费者对小微企业的信心;第二,帮助小微企业进一步减少库存的成本,通过网络营销可以利用订单的方式,更好地了解到用户对产品数量的需求,从而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相关的生产行为,避免了货物积压的风险,同时也能够帮助小微企业降低库存的成本;第三,我国很多小微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前期并没有足够的资金在电视媒体、报纸媒体等传统媒体进行宣传,同时又需要帮助产品打开市场,所以就会利用网络这种免费的宣髂J剑利用消费者的口碑帮助小微企业更好地打开市场。 二、小微企业网络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上文的分析可知,网络营销对于小微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所以很多小微企业都将营销重点放在网络方面,但是在进行网络营销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互联网的了解比较少。互联网为人们提供方便的同时,也具有很多的不确定性特点,而小微企业在进行网络营销时,普遍对互联网的了解较少,从而无法更好地利用互联网开展网络营销工作。对互联网缺乏了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很多小微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无法吸引专业的营销人员开展相关的网络营销工作,而非专业的人员对于网络营销的特点及应用知识掌握比较少,所以在开展网络营销过程中,可能会存在很多问题,从而对小微企业的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第二,一部分小微企业认为,进行网络营销仅仅是购买一个网页,然后在上面进行企业的产品展示即可,并没有更好地利用网络营销的优势帮助小微企业打开市场,从而无法更好地发挥网络营销的作用。 (二)网络营销的目标不够明确。虽然很多小微企业都在利用网络手段进行营销工作,但是其在开展网络营销的过程中,其目标依然不够明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缺乏对网络营销的有效规划,从而导致很多小微企业在进行网络营销的过程中,都是想到哪儿做到哪儿,无法更好地对网络营销工作进行指导,很多时候的网络营销工作并不能奏效;第二,很多小微企业虽然认识到网络营销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并不知道重要在哪些地方。同时,小微企业在利用网络营销的时候,往往会抄袭很多成功企业的案例,并没有与自身企业的特点进行结合,导致网络营销工作的效果不是特别理想。 (三)相关资源投入不足。很多小微企业在发展初期,缺乏足够的资源,从而使得企业在开展很多工作的过程中,都面临着资源方面的限制。同样,小微企业在网络营销方面,也会面临着资源不足的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开展网络营销的设备不足,相关的配套设施不够齐全。例如,很多小微企业虽然建设了企业的网站,但是这些网站无法承受大量用户的访问,使得用户在购物时没有获得良好的体验,容易导致客户流失的现象存在;第二,人员支持不足。小微企业在利用网络营销的过程中,还需要相关人员及时对企业的网站信息进行更新和维护。同时,要重视企业的网站安全问题,避免网站由于安全问题,对用户和企业的利益造成一定的损失。 企业网络营销策略论文: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小企业网络营销策略创新研究 [摘 要]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开始接触移动互联网营销。基于阐述移动互联网营销的内涵与特征,对移动互联网营销形式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小企业网络营销策略创新对策建议:加强对移动互联网营销的认知,校企合作共同培养移动互联网营销人才,根据消费者需求开展个性化精准营销。 [关键词]中小企业;移动互联网营销;创新 一、引言 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已经进入全民时代,据国内移动数据服务商QuestMobile的《2015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研究报告》显示[1],截至2015年12月,我国在网活跃移动智能设备数量达到8.99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移动互联网对其生活、工作的重要性,人们每时每刻都在移动互联网上获取信息,包括社交、娱乐、旅游、学习、工作等。如此庞大的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和市场份额,成为了中小企业必争之地,移动互联网营销将成为中小企业推广的重要渠道,据《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季度监测报告》数据显示[1],在开展过互联网营销的企业中,35.5%的企业通过移动互联网进行了营销推广,中小企业的网络营销需要与时俱进,积极推广和应用移动互联网营销模式。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市场环境,给中小企业网络营销带来了新机遇,那么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给中小企业网络营销带来哪些新的机遇?现有移动互联网营销有哪些模式?在未来的发展中网络营销策略有哪些创新对策?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将有助于中小企业更好地开展移动互联网营销,进一步助推中小企业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更好地转型电子商务。 二、移动互联网营销的定义与特征 (一)定义 国内针对移动互联网营销的研究已有很多,但对于移动互联网营销的定义还未达成共识,百度百科指出移动互联网营销是借助彩信、二维码、WAP、手机应用等方式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开展的一种营销形式,这种营销方式具有灵活性强、精准性高、互动性强等特点[2];MBA智库百科指出移动互联网营销就是指使用手机、掌上电脑、笔记本电脑等移动通信设备与无线上网技术结合所构成的一个互联网营销体系,并提供全方位、标准化、一站式的企业移动商务服务的全新营销策略[3];北京邮电大学徐树华博士认为移动互联网营销是指面向移动终端(手机、平板电脑等)用户,在移动终端上利用移动通信设备与无线上网技术结合构成的一个互联网营销体系,直接向目标受众定向和精确地传递个性化即时信息,通过与消费者的信息互动达到市场营销目标的一种行为[4]。 参考以上定义,本文提出一个参考性的定义:移动互联网营销(Mobile Internet Marketing)是指通过各种移动终端,利用各种移动网络和互联网技术向目标用户精准传递个性化信息和服务,及时与用户进行有效互动,达到口碑营销的目标,最终形成一个良性闭环的移动营销体系。 (二)特征 相对于传统互联网营销,移动互联网营销具备了更为灵活、更为精准、更为及时、更为个性化的特点,中小企业可以根据市场供需及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移动互联网营销策略,以便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信息和商务服务。 1.传播更为广泛 移动互联网营销主要是通过移动终端设备进行传播,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每一个人就是一个传播中心。中小企业可以将产品和服务信息推送给消费者,而每一个消费者又可以将企业推送的信息和自己的使用心得分享在其个人社交网络上,从而实F多次传播,达到裂变传播效应。 2.内容更为精准 由于移动互联网技术可以更好地采集用户的行为特征、偏好、地理位置等信息,因此,移动互联网营销可以更好、更精准、更有针对性地将中小企业的产品信息和服务推送给与之匹配度比较高的目标用户群体。如基于位置的服务营销(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商家可以利用这一技术,轻松找到身边的目标客户,对其进行营销活动或广告的精准推送,消费者也可以利用这一技术快速搜索商家,找到与之需求相匹配的产品和服务。 3.互动更为及时 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可以利用各种零碎的时间在移动终端设备上进行购物、娱乐、了解产品信息、看新闻等,短则1分钟,长则半小时,移动互联网有效地弥补了时间碎片化所带来的时间空隙。正是因为人们使用移动终端设备不再受场景、时间等方面的限制,使得中小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性增强,互动更为及时,有利于中小企业取得更有效的传播效果。 4.模式更为新颖 随着移动互联网新技术的不断更新,移动互联网营销模式也是越来越新颖和多样化,如游戏互动、集赞等营销模式,一方面是由于消费者对营销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消费者更多地希望在娱乐、学习中接受中小企业产品和服务信息,而不希望单方向地被动传播和接受;另一方面由于社交媒体的普及和人们消费意识的改变,使得中小企业不得不改变以往的营销模式。 5.营销成本更低 这里所指的营销成本主要指物质成本,移动互联网时代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传播中心,为传播提供了一个低成本的渠道。传统互联网时代,中小企业需要花巨资去推广其产品和服务信息,效果却不一定理想,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只要中小企业的营销内容有创意,网民觉得有价值或有趣,就会帮助企业免费裂变式传播。 三、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小企业网络营销形式及存在的问题 (一)移动互联网营销形式 全球领先的移动互联网第三方数据挖掘和整合营销机构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在其的《2015年中国移动营销价值与趋势报告》中指出,短彩、彩信逐渐退出移动互联网营销舞台,APP广告发展迅猛。面对移动互联时代下消费者存在的巨而细的移动消费行为,市场已形成一套全面覆盖、分工明确的全移动互联网营销布局。主要包括移动广告营销、移动购物营销及移动社会化媒体营销三大类[7]. (二)中小企业移动互联网营销存在的问题 1.对移动互联网营销理解存在误区 目前,大部分中小企业对移动互联网营销的理解还不够全面和深入,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误区:一是认为移动互联网营销就是换了一种营销渠道,即利用手机等移动终端去开展营销活动,营销的内容、方法等都与传统网络营销一样,没有认识到网络营销本质已经发生了改变,由传统的单向推送模式转变为双向互动模式;二是认为移动互联网营销就是利用微信等社交APP去加粉丝,粉丝越多说明移动互联网营销效果越好,没有认识到移动互联网营销是一个系统复杂的体系,涉及到团队搭建、平台搭建、内容策划、精准推送、粉丝维护、价值传递和效果评价等一系列模块。 2.缺乏移动互联网营销专业人才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中小企业对移动互联网营销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虽然看好移动互联网营销的价值,但由于对移动互联网营销理解的片面,中小企业不愿投入过多的人力、财力来运营移动互联网营销。这就导致参与中小企业移动互联网营销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主要由传统营销人员和刚毕业的大学生组成,甚至是兼职做移动互联网营销工作,这些非专业人员在营销管理理念上缺乏正确认识,对市场定位、消费者心理并不能很好把握,无法向消费者提供精准的营销服务,造成移动互联网营销效果不理想。 3.移动互联网营销精准度不够 移动互联网精准营销的时代已经来临,但由于缺乏专业的移动互联网营销人才,中小企业在其营销过程中,一方面并没有对用户进行深入的了解,而是采用传统网络营销方式进行大范围的宣传和传播,但有些区域的用户对产品和服务并没有需求,这就导致了人力和物力的浪费;另一方面通过某种方式(领取奖品、参加活动等)让用户成为其社交平台的粉丝,认为粉丝数量越多,意味着营销活动越成功,但是这些粉丝都是出于当时的利益而产生的,绝大部分都不是精准客户,在未来的营销活动中,他们的粉丝价值不会得到发挥。 四、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小企业网络营销策略创新对策建议 (一)加强对移动互联网营销的认知 为了更好地应用移动互联网营销,中小企业有必要加深对移动互联网营销内涵、理论、方法等知识的学习、理解和认知。政府应对中小企业进行移动互联网营销相关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加大对中小企业移动互联网营销培训的支持力度,吸引更多的中小企业参与到移动互联网营销阵营中来;中小企业自身应积极主动地去参加政府组织的一些移动互联网营销会议、论坛、培训等活动。 (二)校企合作培养移动互联网营销人才 中小企业要想在移动互联网营销道路上走得更远,就必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高校是输送人才的地方,因此中小企业可以与高校联合培养移动互联网营销人才,两者之间建立一种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一方面高校可以在网络营销相关课程中加入中小企业产品和服务信息,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对中小企业情况、业务等有所了解;另一方面企业可以选派骨干员工来校授课,让学生在掌握理论基础上进行实践。这种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移动互联网营销实践能力,提高了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另一方面为企业储备了一批移动互联网营销专业人才,学生在校期间就通过实际项目为企业开展移动互联网营销,加强了中小企业移动互联网营销人才队伍的建设。 (三)根据消费者需求开展个性化精准营销 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多种社交APP与众多用户建立关系,在网络营销过程中,由于每个消费者的兴趣和需求是不同的,因此中小企业不能盲目地开展移动互联网网络营销,而是应该首先对消费者的兴趣、需求进行深入分析,挖掘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数据,对消费者进行归类,然后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产品和服务对不同类别的消费者进行推送,还要定时对消费者的兴趣、需求进行及时跟踪和更新,形成一个移动互联网营销闭环w系,确保精准营销质量。 企业网络营销策略论文:广西制造型企业网络营销策略创新路径选择 [摘要] 网络营销是信息时代广西制造型企业销售利润的有力保证。通过对广西制造型企业网络营销经营现状的分析,企业要在网络营销上开拓市场,进而保持行业领先竞争力,需要从管理上、业务上、发展上寻找网络营销策略的创新。 [关键词] 广西制造型企业 网络营销 互联网络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相关政策法规的相继出台,广西制造型企业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对逐渐缩小的生产空间,企业要适应新环境,就必须探索新的经营之路。网络营销的出现给广西制造型企业持续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为了迎接信息时代营销市场的挑战,抓住日益发展的虚拟市场所带来的无限机遇,企业必须寻求网络营销策略创新,以此来提供比行业竞争对手更有价值产品和服务,扩大自己的市场营销规模,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一、广西制造型企业网络营销经营的现状 据一些权威市场营销机构针对广西制造型企业网络营销近年来经营情况的调查研究表明,有超过89%的广西制造型企业认为网络营销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占据着首要的位置。然而,仅有36.7%的广西制造型企业真正的通过网上市场调研并依据市场需求分析来提供或者改进网络销售服务;只有55.6%的广西制造型企业管理者具有网络营销的战略观念。这一现象说明了绝大多数广西制造型企业意识到网络营销对现代企业的重要性,但是在实践中却不知如何实施。实际上,由于对网络营销专业性的认识不足,营销管理队伍专业素养不高,现阶段按照真正的网络营销战略来运做的企业不是很多,这主要是因为企业组织结构不健全以及产品营销规模比较小,进而企业缺乏网络营销战略的缘故,企业高层仍然依靠经验或者拍脑袋来进行决策。 目前,随处可见的网络营销手段简单化、网络营销战略单一化的营销现象说明了广西制造型企业网络营销还停留在摸索阶段,营销市场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过程之中。这造成了广西制造型企业网络营销利润额的持续偏低、市场份额的持续低迷,导致了企业生命周期逐渐变短,迫使得企业必须进行网络营销策略创新来摆脱残酷的事实。 二、广西制造型企业网络营销的策略创新 随着我国市场日趋国际化、复杂化,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越来越大,以之带动的虚拟市场竞争也日渐增强。大多数广西制造型企业由于受到规模和实力的限制,无法进行单独、有效的市场竞争,选择企业间的战略联盟,谋求网络营销的策略创新就成为增强虚拟市场竞争力的明智之举,它可以帮助企业实现预定目标和取得某些优势:通过企业间的网络营销联盟有利于联盟各方降低中间成本,获得经营优势;通过高效率的企业间互补,培养独特的行业经营风格,有利于获得歧异性优势;通过明确的分工协作,形成强大的网络虚拟组织,有利于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降低市场对企业的冲击力;通过战略结盟,有效抵御同行业其他企业的进攻,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通过营销策略协调,共同培育顾客群体。 一般而言,企业在网络上结盟的方式有3种:向上扩展联盟、横向延伸联盟、向下扩张联盟。其中向上扩展联盟是指企业同供应商之间的联盟,横向延伸联盟是指企业与某些行业竞争对手的营销合作,向下扩张联盟是指企业与销售商之间形成的利益共同体。 广西制造型企业间网络营销的联盟要想取得巨大成功,就要从虚拟网络上寻求创新,在合作的方式上讲究策略性。 1.在管理上:实现联盟各方营销网站的对等 联盟各方在自己的销售网站上放置其他结盟企业诸如产品信息、服务信息、交易信息等供给信息,当网络顾客登录到联盟企业中任何一家企业的营销网站上时,他就可以同时接受到其他企业为他提供的各种交易信息。 网络营销对等化模式要求对等企业营销网站的营销信息是详尽丰富的,网络顾客可以在联盟企业的任一家网站上与其他企业进行在线交易,而交易的资金按联盟合约的资金分配比例划归联盟各个企业,以此来保证网站对等的积极性。 2.在业务上:进行联盟各方营销内容的整合 联盟各方网络营销内容的整合涉及到企业的业务重组,范围覆盖企业所有的业务。主导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络采用共享数据库将企业的经营活动与各跟随企业的经营活动协调起来,规范业务的标准。跟随企业则可以通过主导企业提供的共享数据库了解主导企业的营销计划、销售进度,以便进一步拟订自己的相关计划,反馈给主导企业,保证联盟各方在业务上协调一致,有助于实现整个联盟价值链的有效管理,降低种种中间成本,简化工作流程。 3.在发展上:注重网络资源共享和经营多角化 联盟企业通过互联网络将自己拥有的信息资源部分或全部地无偿共享,实现单个企业资源的最大利用效率,增大各个企业信息资源的拥有总量。任一企业不必重新构建网络资源利用模式,就可以以最佳的利用模式提供或者接受诸如顾客信息、调查报告、行业数据、供求信息等信息资源,并可以在联盟企业营销网站上保持这种数据模式的可移植性。经营的多角化可以帮助企业扩展经营空间,是企业发展业务的有效方式。通过企业联盟,借助方便、快捷的网络与其他企业的业务单元进行项目合作,实现企业多角化经营。 总之,积极进行网络营销策略创新是信息时代广西制造型企业抢占营销市场商机的重要途径。 企业网络营销策略论文:现代餐饮企业网络营销策略研究 [摘要] 餐饮网络营销是以计算机为载体,以计算机的互联网为媒介,向计算机的用户介绍餐饮产品,并达到销售目的的一种新型现代化的营销方式。现代餐饮企业适时推出MSN、博客等互动营销模式,让销售者更深地介入客户的情绪,了解客户的直接需求,承诺更多的内容。让客户在决策过程中用极低的成本,拥有更多的消费掌控权。 [关键词] 餐饮业 网络营销 创新策略 餐饮网络营销策略是通过利用网络技术,引导受众参与传播内容,对餐饮产品、品牌、活动产生了解、认同和共鸣,以达到受传双方双向交流的创新思维过程。这种优势是其他营销手段所不具备的。任何新事物的出现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和认同期,目前多数餐饮企业的经营者更多考虑的是短期利益和自身利益,尽管有更新更好的经营方式,也不容易被人们较快接受。由于许多人的时间价值观念尚未充分建立,也不轻易接受新的营销方式,这样会制约网络营销方式的实现。从消费者来说,不成熟的市场经济中出现的某些弊端使人们仍心有余悸,对新的东西总是过分理智化或带有一种不信任感,这就需要人们对现代营销方式的进一步认同。美国经济学家曾提出了“注意力经济”的概念,他们认为,在信息化社会中,信息已经是一种虚拟的经济资源,最稀缺的只是人们的注意力,可以说,在商业信息爆炸的网络经济环境中,餐饮网络营销的实质就是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如何创造条件实现购买欲望,抓住消费者就成为餐饮网络营销成功的关键。 一、餐饮网络营销策略的内容 具体的说,就是通过对网络营销的内容有计划的进行餐饮热点话题议程设置,创新的内容和形式使得网络营销能够迅速影响到数以千万的庞大网络用户群,在较短的时间内覆盖最大量用户,产生轰动效应。餐饮网络营销策略的运用可以利用门户网站的首要新闻进行链接、转载、推荐、参与、评论等公开、大规模的显性形式,也可以通过个人博客、MSN、朋友推荐、小网站挂出链接、提供下载等隐性形式,使餐饮网络营销的内容成为话题的中心,从而为广告增添轰动效应。 二、餐饮网络营销的优势 1.互动性 餐饮网络营销与传统餐饮营销方式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互动性强。所谓技术上的互动就是运用多媒体技术创建具有复杂视觉效果和交互功能的新型网络营销,网络媒体的根本意义就是在于它颠覆了传统媒体传者与受众之间的严格界限,变单向传播为个人化的双向交流,给予了传者与受众转换角色的自由。网络营销充分考虑受众处理信息的意愿和动机,让受众在自发的心理驱动下接受讯息,而不是像传统信息那样的强制灌输。受众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掌握和控制信息,并参与到信息的内容和传播之中。研究表明,网站的互动性会影响受众的喜好度、心理吸引和程度,还会影响到用户对网站的信任程度,网络营销的互动性更能增强消费的好感度和参与度。 2.时效性 餐饮网络营销有助于餐饮企业进行营销预算,节约餐饮营销费用。运用网络营销只需将餐饮产品的信息输入计算机系统并上网,顾客便可自行查询,无需花大量的资金用于产品的介绍等印刷,使餐饮企业的营销费用大大降低。网络营销还有助于节约时间,减少营销过程的步骤。餐饮企业可直接将这些餐食、服务环境等图片上网供顾客查询,且电子版本的说明书等随时可以更新。餐饮网络营销可以为顾客提供大量的直观信息,使餐饮企业与顾客的联系及相互影响得到加强。同时,餐饮营销过程没有时间限制,可以一直进行。餐饮企业的营销信息上网后,电子“信息服务员”可一直进行工作。消费者经由网上的信息做出购买餐饮产品的决策。 3.替代选择性 网络营销工具的快速发展,顾客可以利用这些工具快速地获取有关餐饮产品或者服务的大量信息,搜索具有吸引力的替代产品所花费的时间和金钱将大大减少。也就是说,转换餐饮产品的转换成本中货币和时间形式的成本大大减少,替代选择性大大提高了。所以,餐饮企业必须在情感成本以及转换供应商的不确定性成本上做文章,从而提高总的转换成本。 开展网络营销需要准确地定位目标市场。从网络营销的市场区位来看,目前我国上网用户的区域分布以大城市、中等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为主,并且在我国信息基础设施落后的情况下,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上网用户的区域分布格局仍以大中城市为主。所以目前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可以选择餐饮网络策略。 三、餐饮网络营销的具体运用策略 餐饮网络营销可以通过门户网站的首页广告将信息推到受众面前,运用搜索引擎、广告、E-mail、MSN、博客等形式将网民拉到信息面前,同时也运用企业自身的网站,展开系列活动。在目标受众群体的论坛中进行参与和讨论,还可以通过在线聊天(MSN)、视频的工具进行现场网络活动。总之,就是要充分整合网络资源,运用所有能够运用的方法和手段进行餐饮网络营销,使得目标受众在网络中随时可以看见信息并参与活动。同时注重网络营销与传统媒体的相互整合。基于网络媒体传播范围广,不受地域、时间的限制,信息传播灵活,制作成本相对较低的特点,越来越多的餐饮企业在进行创意时将传统广告与网络营销相结合,通过传统大众媒体进行信息,而在网络媒体上进行组织和参与。 1.双向沟通,提供增值服务 注意与客户的双向信息沟通,提供增值服务。充分利用各种体验营销方式在网络上进行品牌传播,不但可以大范围地传播餐饮消费者所喜好的体验,吸引目标消费者,达到产品销售的目的,更能通过给予消费者人情化、感性化的体验,与餐饮消费者建立一条特殊的情感纽带与沟通渠道。因此在进行网络营销创意时,必须基于食客的角度及心态展开思考,应考虑如何让消费者主动地在最快、最顺畅的环境里得到他们想要得到的信息,并且留下一次愉快的感官及心灵的经验。 建立网络平台,餐饮企业设计与网友互动的网络行销专案“MSN发烧友”邀请网友加入酒店MSN,以便及时向网友传递优惠信息,像在假日推出全新的促销方案,请网友上线,引起网友回应。这个效果比传统报纸广告效果好,网友更能注意来自MSN线上好友的信息,因此餐厅要创下单月销售多人的佳绩,餐饮网络营销十分重要。 2.博客、MSN行销,出清存货最有效 在互联网上建立超级链接点。即通过交互联结和网络环境等方式与其他热门网站进行链接,与相关的网站进行链接,建立内容共享的伙伴关系,在更多的网络用户面前展示食品,从而增加知名度。MSN行销,“出清存货”的效果特别明显。例如当餐厅经理发现当日还有座位、服务员人力又足够,只要打电话给网络行销员,请他把限时、限量的特惠专案内容改成新的MSN昵称,很快就能吸引到特别喜欢打折货的网友。例如:当餐厅某日生啤酒购卖较多时,餐厅经理就可以打电话给网络行销员:“帮我销一批生啤酒吧”。网络行销员就把昵称改成“某某酒店―生啤酒喝两杯送一杯”等信息。一定会有网友询问、登门享受限时特惠,“结果餐厅经理生啤酒就销掉了,而且销售过程中他们不可能只点饮料,所以餐厅又赚了一笔用餐费”。 餐厅座位、饭店住房等商品,只要没有卖出去,就是闲置资源,因此餐厅经理当天清点订单,发现有多余存货,就可以利用即时网络平台,帮餐厅招揽“最后一组客人”。如果透过电话询问客人,若是让他们等待10秒钟,他们都会不耐烦的挂断电话,但网络平台的行销优势是:在MSN上面,网友可以一边浏览网页、和其他朋友聊天,分散等待资料的注意力,无形中让我们多了找资料恢复他的缓冲时间”。 3.零成本网络行销反映直接,服务贴近需求 运用网络平台服务客人,最大的好处就是相对于传统行销,成本几乎是零,不过因为网友的反映非常直接,活动品质一定要好,才有可能得到他们的青睐。通过网络行销员观察网友的行为,可以发现网友可以随时以停止询问表达自己对该活动没有兴趣,因此十分贴近他们的需求才能创造良好的业绩。 4.建立餐厅顾客群,及时反馈网友意见 直接在网友面前展现餐厅欢迎网友提意见,想要追求优质服务品质的承诺。由于网友反映直接,网络销售员可以每周整理网友对餐厅服务的意见,呈报给各餐厅经理、主厨及董事长和总经理,而董事长在开会时,也常根据网友意见,随时抽问相关部门主管,是否已经改善该项目。从网络上搜集意见的工作甚至可以延伸到各个餐饮的关系部门。 5.餐厅与网友互动活动的及时上线 网友在餐厅的婚礼,餐厅美食片,网友在餐厅的厨艺展示活动等等,及时在网络中推出,如果获得极高的点击率,就是酒店收到的广告效益。 6.网络营销人员必须进行良好的培训 过去服务人员面对客户的时间比较短,因此服务行为、态度可以不需要深度,在心理学上称为“Service acting(服务饰演)”若是长时间的服务,就必须把行为转换成“Deep acting(深度饰演),需要有更深入的关怀,更深刻的介入客户的情绪,因此服务人员的态度、行为,应该再接受训练,不但要重新调整服务心态,也必须对餐饮的服务内容更清楚,甚至餐饮业组织也必须赋予他们更多的裁量权,让他们面对客户的时候,能够更快承诺更多服务内容。 企业网络营销策略论文:现代企业网络营销策略分析 [摘要] 网络营销作为一种全新的营销方式,与传统营销方式相比具有传播范围广、速度快、无时间地域限制、内容详尽、形象生动、双向交流、反馈迅速、无店面租金成本等特点。网络营销更为企业架起了一座通向国际市场的绿色通道。网络营销为企业提高整体竞争力另辟蹊径,它的出现为我们进军世界多提供了一种途径。 [关键词] 现代企业 网络营销 策略 2008年随着世界金融危机的不断加剧,企业将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在商品同质化日益严重的今天,怎样保持竞争优势,怎样扩大市场份额,怎样成为进军世界的中国品牌,这些问题已成为了现代企业发展的瓶颈。在互连网日益发展的今天,如何利用这个跨地域、跨时空的平台打破资源障碍、优化资源组合,提升自身品牌价值,已经成为很多企业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一、产品策略 1.企业可以通过分析网上的消费者总体特征来确定最适合在网上销售的产品。要明确企业产品在网络上销售的费用要远远低于其他渠道的销售费用,象电脑软件等一些产品。在网上销售要比其他渠道方便的多,自然花费也就低的多,这样无形中降低了企业成本,提高了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2.产品的市场涵盖面要广,且目标国的电信业、信息技术要有一定的水平。目前世界上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通了互联网,市场涵盖面较为宽广,则大大可以提高交易机会,为企业赢得更多的利润。 3.企业应利用网络上与顾客直接交流的机会为顾客提供定制化产品服务,同时企业应及时了解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评价,以便改进和加快新产品研究与开发。另外企业在开展网络营销的同时,可以降低创新风险,减少开发费用。 二、价格策略 价格是网络营销中最为复杂和困难的问题之一,因为价格对于企业、消费者乃至中间商来说都是最为敏感的话题。网上销售可以使得单个消费者可以同时得到某种产品的多个甚至全部厂家的价格,以做出购买决策,这就决定这就决定了网上销售的价格弹性较大。因此。企业在制定网上销售价格时,应充分考虑检查各个环节的价格构成,以期做出最合理的价格。 1.由于网上价格随时会受到同行业竞争的冲击,所以企业可以开发一个自动调价系统根据季节变动,市场供需情况,竞争产品价格变动,促销活动等因素,在计算最大赢利基础上对实际价格进行调整,同时还可以开展市场调查,以及时获得有关信息来对价格进行调整。 2.价格是网络营销中最为复杂和困难的问题之一,因为价格对于企业、消费者乃至中间商来说都是最为敏感的话题。因此。企业在制定网上销售价格时,应充分考虑检查各个环节的价格构成,以期做出最合理的价格。开发智慧型议价系统与消费者直接在网上协商价格,即两种立场(成本和价格)的价格策略直接对话,充分体现网络营销的整体特点。 3.考虑到网上价格具有公开化的特点,消费者很容易全面掌握同类产品的不同价格,为了避免盲目价格竞争,企业可开诚布公的在价格目录上向消费者介绍本企业价格制定程序,并可将本产品性能价格指数与其他同类产品性能价格指数在网上进行比较,促使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 三、促销策略 1.网络广告是目前较为普遍的促销方式。网络广告不象其他传统广告那样大面积的播送(“推”),而是由消费者自己本身去选择(“拉”)。网络的强大功能几乎囊括了所有的媒体广告的优势。企业在做广告策划时,应充分发挥网络的多媒体声光功能、三维动画等特性,诱导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并达到尽可能的开发潜在市场的目标。 2.利用网络聊天的功能开展消费者联谊活动或在线产品展销活动和推广活动。这是一种调动消费者情感因素,促进情感消费的方式。在这方面成功的典型是在线书店AMAZON,在网站下开设聊天区以吸引读者,使其年销售额达到34%的递增,其中有44%是回头客,早在1996年其销售额就突破了1700万美元,充分展示了网上促销的魅力。 3.与非竞争性的厂商进行线上促销联盟,通过相互线上资料库联网,增加与潜在消费者接触的机会,这样一方面不会使本企业产品受到冲击,另一方面又拓宽了产品的消费层面。将网络文化与产品广告相融合,借助网络文化的特点来吸引消费者。如:将产品广告融于网络游戏中,使网络使用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促销活动。通过组建用户俱乐部可吸引大批的网友来交流意见,也可以实现网络文化传播的作用。 四、渠道策略 1.结合相关产业的公司,共同在网络上设点销售系列产品。采用这种方式可增加消费者的上网意愿和消费动机,同时也为消费者提供了较大的便利,增加了渠道吸引力。 2.在企业网站上设立虚拟店铺,通过三维多媒体设计,形成网上优良的购物环境,并可进行各种新奇的、个性化的,随一定时期、季节、促销活动、消费者类型变化而变化的店面布置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进入虚拟商店购物。虚拟橱窗可24小时营业,服务全球顾客,并可设虚拟售货员或网上导购员回答专业性问题,这一优势是一般商店所不能比拟的。 3.消费者在决定购买后,可直接利用电子邮件进行线上购物,也可通过划拨电汇付款,由企业通过邮局邮寄或送货上门进行货物交割。在现在网络并不十分发达,尤其是网上付款安全性问题并没有彻底解决,这种“网上交易,网下付款”将持续一段时间,但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网上交易必将会愈来愈完善。 总之,由于网络营销对配送需求的多样性与分散性,成立良好的物流配送体系,适应网络营销的需要已迫在眉睫。企业要充分利用各种途径、手段、培养引进并合理使用一批素质较高、层次合理、专业配套的专业复合型人才。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结合实际具体应用这几种策略的组合。 企业网络营销策略论文:中小型企业网络营销策略研究 [摘 要]文章根据网络营销学的原理,阐述了网络营销给中小企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再结合我国中小型企业的实际情况,对中小企业网络营销中出现的问题做具体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中小企业 网络营销 网络经济 网络营销是指企业供应商及其它商业性组织以计算机网络为渠道,通过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对本企业的商品进行宣传、销售及服务的各种营销活动。 一、网络营销的优势 1.网络营销主要是以消费者为导向,让消费者可以直接面对更多丰富的商品,扩大了他们的选择范围,并能自由的根据自己的要求和特点在全球范围内购买满意的商品,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 2.网络营销的互动性也是极为突出的,它是现代营销的最理想工具,这种双向互动的沟通方式也不断提高了消费者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它作为企业决策的指导方向,并从根本上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 3.企业的商品信息可以在网络上全面的展示出来,还可以根据网络的回馈及时发送并根据客户的需要进行修改,所以,还节省一笔不小的宣传费用。 二、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 1.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我国的通信业已经经历了1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通信网的建设,它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信息化奠定了良好的网络基础,但这与当今世界需要的网络技术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同时,在我国不同的地区,网络营销的情况还有较大差异。 2.企业网络营销人才缺乏 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企业实现网络营销需要各方面的专业人才,尤其是具备全新信息观念和新型知识结构的复合型人才,他们是企业发展网络营销的关键力量,而我国企业正好缺乏这种全面性的优秀人才,一方面是一些企业只会用人,没有对现有人才进行有效的培养,还有就是企业内部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导致优秀的人才外流。 3.安全、方便的网络支付机制欠缺 如果在网络上直接支付就需要银行的信用卡作为支付基础。目前,由于我国的网络支付技术还没有成熟,虽然银行卡在线支付已在中国银行、招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得到实现,可是我国的电子银行水平又不高,银行网络还没有完全建立,所以,还不能承担起支付网络电子交易费用的任务,整个网上交易还没有完整的实现。目前,网络安全支付方面存在的技术和观念问题是网络营销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网络营销现存问题原因分析 1.企业网络营销目的不明 一些中小型企业在开展网络营销时,缺乏明确的营销目标和熟练的销售手段,出现盲目跟风的情况。在胡乱建立一些网站之后,没有根据实际要求做营销广告,最终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 2.盲目选择网络营销方式 还有一些中小企业在选择网络营销服务时,没有运用科学的方法选择适合本企业发展的营销服务手段。同时,又因为缺乏相关的经验,很多企业只是根据服务商的名气或表面的价格进行营销服务选择,通过实践证明,这类企业的网络营销都没有真正的成功。 3.网络营销市场过度竞争 现代的网络营销厂商、渠道商都集中在一两个领域,竞争过于激烈;网络营销应用仍然集中在基础应用和搜索引擎的推广领域,邮件营销等发展缓慢,全新的网络营销领域难以开展,网络营销产品与服务都没有创新,因此,网络营销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这对服务质量也有不小的影响,对中小型企业积累网络营销经验有阻碍作用。 四、天津货运公司网络营销策略 1.树立正确的营销观念 中小企业的管理者需要对网络营销的知识做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形成科学的网络意识,同时,利用国际互联网的积极作用,完善经营策略、开发新技术、提高企业竞争力。中小企业还要对传统的营销模式进行改革,重新设计营销手段,建立一个与本公司实际情况相结合的营销系统。 把整个管理体系纳入到网络当中,重建企业内部的数字化基础,形成适应开展网络营销的管理体制和企业文化,企业应站在发展的角度看问题,充分认识到抢占网络信息市场对企业发展网络营销的重要性,抓住有利时机开展网络营销。 2.做好网络营销市场定位 网络销售和单向营销的方式不同,前者是双向的营销方式。中小企业要根据网络营销的特点,进行网络调查,用科学的方法收集相关的资料,并对收集的信息分析处理,特别是涉及客户的需求、购买动机和购买行为等方面的信息,找准本企业的市场定位,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案,不断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同时体现出本企业的特色,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客户,提高网络营销的质量。 3.培养懂市场的网络营销专业人员 完善企业的营销网站,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下,企业对客户的服务必须是及时的迅速的,高质量的企业员工素质和高速的服务效率,是保证网络营销成功的条件。网络营销要求企业网站员工不仅具有先进的技术知识,还要有在市场营销方面独当一面的能力,不但要及时的处理各种信息,还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实现优质的服务。 目前,一些中小企业只依靠那些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的网络营销服务商是无法实现优秀的网络服务的,必须培养出属于本企业的网络营销专业人员,中小企业应采取得力的措施,建立一支高技术、全面的网络营销队伍,为企业网络营销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五、结语 在如今的网络营销环境下,企业要做的不是让网络营销人员去研究和使用不同营销方法,而应该是从企业的发展出发,将整个企业的网络营销意识提升起来,从企业的市场定位、人才培养、优化服务等方面进行,选择适合本企业的网络营销方式,将多个网络营销方式在企业营销目标规划下进行整合,提升企业网络营销管理水平,使企业在不断激烈的市场竞争下站稳脚跟。如有的在企业开展博客营销时,应该需要清楚定位企业的博客营销需求点,同时对这方面的网络知识要有相当的了解,还要培养相应的技术人才,确保其营销模式的顺利展开。
教育技术管理论文:教育技术管理研究的新视角 [论文关键词]教育技术 知识管理 教育技术管理 [论文摘要]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成熟,信息管理已经上升到知识管理的阶段近几年来,知识管理的理念在企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和运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本文借鉴管理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将知识管理引入教育技术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初步构建了知识管理视角下的教育技术管理理论架构,探讨教育技术组织实施知识管理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成功的关键因素。 有知识就有知识管理。国家、企业、组织、个人都莫过于此。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资源,知识管理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知识管理受到全世界各级各类组织和个人的普遍重视和高度关注。知识管理的提出不仅对企业管理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同时它不断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知识管理的兴起,对教育和教育技术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当前信息化环境下和管理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借鉴管理学领域最新的理论成果,将知识管理技术引入教育技术管理,结合信息化管理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对教育技术的相关资源及相关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与协调,促进教育技术管理组织的创新和效益的提高。 一、知识管理的理念与内涵 “知识管理”一词,有人说最早来自于彼得·德鲁克的一句话,也有人认为是美国麻省莱克星顿著名的思图维星国际咨询公司首次提出的。具体哪个说法更具权威性,我们已无从考证。知识管理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知识管理活动不仅仅涉及对知识自身的管理,而且还包含越来越广的外延。到目前为止,对知识管理的定义还处在一个“众说纷纭,百家争鸣”的阶段。 基于人们对知识应用的水平,主要存在着两 种理解:一种认为知识管理是以信息管理为基础,用信息管理的模式构建知识管理的对象和内容,作为信息管理的延伸和发展。另一种理解认为,知识管理基于人的知识创新过程与组织,重视人的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开发和培养,重视从体制与组织上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环境,重视人才结构与使用的优化管理。本文作者认为,以上两者都属于知识管理的范畴和体系,知识管理主要包含两个基本要素:一是通过对知识的积累、创新、推广实现组织的智力提升;二是组织通过对知识的运用,实现工作效率的提高。 二、知识管理与教育技术管理 教育技术管理与知识管理有着天然的密不可分的联系,两者有许多共同之处,可以互相渗透、互相学习。教育技术活动是一种典型的知识管理活动,知识管理技术在认识论与方法论上为教育技术提供帮助与指导,两者主要都是处理与组织整体有关的任务与活动,都有着相似的理论思想源泉,都表现出鲜明的交叉与渗透的特性。 1.企业知识管理的成功运用为教育技术知识管理提供理论和方法 经过多年在企业的成功应用,知识管理的方法、技术和工具、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其内涵和外延也随之不断得到深化和扩展。从横向上看,知识管理的应用范围也从最初的面向企业逐步推广到面向包括政府、教育机构、图书馆在内的众多不同的组织。从纵向上看,知识管理从最初的“企业知识管理”扩展到由“国家/社会知识管理”——“机构/组织知识管理”——“个人知识管理”构成的多层次的应用领域。除此之外,目前开始应用知识管理的领域还有:医院、情报机构、出版传媒、军队、农业等。作为已经成功运行于企业的知识管理,其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可以提供一系列管理思想、机制和方法来改造教育技术管理的模式,提升其创造、利用和更新知识的能力,从而提高管理的效率,提高其自身的竞争力和创造力。 2.教育技术组织有着实行知识管理的天然优势 知识管理是“寻求将信息技术提供的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人的发明创造这两方面进行有机结合”,其中信息技术、信息和知识、人的能力是三个核心要素。这三者,教育技术管理都有着天然的优势。随着知识时代的到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管理的应用范围也从最初的面向企业逐步推广到面向包括政府、教育机构、图书馆在内的众多不同的组织。信息技术为组织的知识管理提供技术支撑,教育技术关注如何利用各种技术(包括信息技术)来为教育服务,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率,信息技术是教育技术学的重要基础。相比其他施行知识管理的组织而言,教育技术组织有着天然的信息技术和网络的优势。教育技术组是知识密集型组织,是知识的集散地,是知识传播的中心。信息和知识是教育技术最宝贵的资源,是教育技术管理的核心。教育技术管理者及相关人员则是信息和知识查询、选择、获取、组织、存储、传播的专家。 在以往的教育技术管理中也存在着知识管理,但是是在不断地、无意识的执行,而这个过程总体而言表现出无意识和粗糙简约的特征。在当前形式下,教育技术尤其应当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吸收与整合新的理念与技术,抓住机遇,进行战略性调整与转变。这也正是本论文将知识管理引入现代教育技术管理的根本原因。 三、教育技术组织知识管理的理论架构 知识管理的理论架构一般包括“组织”及“信息技术”两个构面。在“组织活动”方面,强调组织成员必须分享本身的知识,与他人共同协力完成任务,并具有学习的动机;而在“信息技术方面”,则强调信息技术为知识管理的基础,其可以协助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沟通、并储存知识以供组织成员需要时使用。 教育技术知识管理应该理解为广义的“知识管理”,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知识资源的管理,它属于“科学的知识管理的范畴”,通过对知识的科学管理,促进知识的转化和创新,人是知识管理的主体,即教育技术人力资源是教育技术知识资源管理的主体;二是知识组织管理,它属于“组织的知识管理”范畴,类似于目前企业界正在实践的知识管理,主要目的是提高教育技术管理的效率,知识管理理论为教育技术组织管理的变革和创新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教育技术知识管理就是通过科学的知识管理与组织知识管理的有机结合,来提升教育技术管理的水平,促进教育技术管理的优化。信息技术是知识管理得以实现的技术基础和支撑,基于信息技术和网络的知识共享环境是教育技术知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知识管理视角下的教育技术管理应该具有如下的特点:重视对组织成员的精神激励,赋予组织成员更大的权力和责任,充分发挥其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重视知识的交流、共享和创新,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组织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重视组织知识和人才,促使组织成长为学习型组织,重视组织文化的建设。l2]教育技术知识管理的根本落脚点是对“人”的“组织”行为与思考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进化过程。笔者在对知识管理、教育技术管理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借鉴知识管理理念,结合教育技术管理的特点,参考知识管理的典型架构,从宏观的管理学角度,从个人、组织和基于信息技术和网络的知识共享环境三个层面来构建教育技术知识管理的理论架构(见图1)。 (1)个人:教育技术组织中个人自身的知识管理和教育技术人力资源的管理,注重知识的获得、储存、分享、应用,并鼓励创新的精神。 (2)组织:加强组织的知识共享和教育技术管理组织的改革和创新,努力将教育技术管理组织建设成学习型组织,形成组织共享文化。 (3)基于网络和信息技术的知识共享环境: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和网络的优势,为个人和组织层面的知识管理创建良好的知识共享环境。 四、教育技术组织实施知识管理的困难及成功的关键因素 (一)教育技术知识管理的困难 任何新生事物的发展和壮大,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对于教育技术知识管理而言,也是如此,其中也有非常多的阻力和障碍。知识管理在教育技术管理领域的应用实践中可能会碰到的困难主要有以下几点: 1.知识管理理念的欠缺:在教育技术管理中实施知识管理,首当其冲的障碍在于组织和个人知识管理观念普遍缺乏与不足。 2.无法确认自身所欠缺的知识:我们经常会忽视了自身所具有哪些方面优势知识,还欠缺哪些方面知识。这一点可以说是知识管理应用中一个很大的障碍,因而,应通过各种方式加强教育技术工作者对自身知识体系与结构的认识,并运用教育统计理论与方法对知识进行专门的测评。 3.在知识分享方面还具有较大的困难:一是因为教育技术领域个人的知识大多是以个人化的内隐知识为主;二是这些个人自身的分享意愿性和主动性还不是很强烈。因而,还需要各种有力的途径促进内隐知识的转化与分享,且对知识的分享要采取种种激励机制,鼓励教育技术组织中的个人分享知识与贡献知识。 4.没有成功范例的参照:毕竟将知识管理引入教育技术管理还是处在刚刚开始的起步研究上,还没有参照范例。 (二)教育技术知识管理成功的关键因素 将知识管理引入教育技术管理,必然是希望能够顺利地取得成功,能否取得成功要特别注意以下几项关键因素: 1.强调知识的分享与创新:知识是教育技术管理的核心,因而,对知识的分享与创新是发展教育技术知识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推动知识管理活动时,必须要积极地鼓励成员进行知识交流,使现在的组织文化循环渐进地改变,让成员对知识的分享产生正面的评价,并鼓励分享知识。 2.建立有效的奖励知识分享的激励机制:应该来说,知识分享心结的解开,将可能是知识管理碰到的一个最大障碍,毕竟,人们会根深蒂固地认为,知识是我个人的私人东西,为什么与别人分享,特别是在现代社会,拥有知识就意味着拥有权力与成就。因此,必须要发展出一种有效的知识分享文化,建立知识分享制度,让成员愿意分享其专业知识。 3.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知识管理助推器,教育技术知识管理就是要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对教育技术组织进行统整、组织和管理。 4.明确的目的及清楚的沟通方式(clear purposeandlanguage):在推动教育技术知识管理前,组织必须先定义出明确的目的,以指导整个知识管理活动的方向;而若要推动有效率的知识管理活动,则成员对知识的看法必须要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这同时也代表了他们在沟通时必须要有共同的语言,在进行交流与分享时才不会产生认知上差异,而导致无法完成预定的目标。 5.着力为组织培养以下的四种能力,从而有效地提升组织知识的存量与价值: (1)发展组织知识的共识能力,以增进个体知识的团体化。 (2)发展组织知识的创新能力,以增进内隐知识的外显化。 (3)发展组织知识的学习能力,以增进外部知识的内部化。 (4)发展组织知识的整合能力,以增进组织知识的增值化。 总而言之,知识管理涉及文化、流程和技术问题,并不是只集中在其中一个元素上,具体到教育技术管理而言,要处理组织文化、教育决策、管理流程以及技术等问题。很重要的一点是向学习者提供一种适当的激励和工具来共享知识。 知识管理文化最大挑战是价值观和管理理念的创新,特别是最有价值的隐性知识需要通过与别人的交流来达到知识共享,实施起来比较困难。因为个体往往不愿意将自己的知识共享,这样会使自己的优势变得不明显或者没有,因此教育技术组织管理者必须通过建立相应制度,倡导建立开放和信任的气氛,摈弃自我竞争观念,树立合作竞争的关系,形成良好的情感交流和相互信任的环境,是克服知识共享的文化障碍的关键。促使教育技术组织内部各成员及组织之间的交流,使教育技术组织成为一个具有生命力的生态系统。 总之,管理从来就不是书斋中的纯学术问题,管理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是理论与实践相互推动与影响的结果。关于教育技术管理的研究因其涉及的领域与因素众多,又因教育技术管理实践的模糊与杂乱而显得异常艰难。本论文从知识管理的视角对教育技术管理进行探讨,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教育技术管理论文:教育技术管理论文:浅析教育技术管理十年回顾与反思 【论文关键词】教育技术管理 现状分析 学科建设 【论文摘要】对2000年至2009年,教育技术5种主要期刊所发表的论文数统计结果表明,有关教育技术管理文章数仅占1.85%教育技术管理及其研究未能得到应有重视,与观念混乱、教育技术管理的独特性有关。而有效的应对策略包括:更新观念,端正认识,确立教育技术管理应有地位;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以有效指导教育技术管理实践;认真分析教育技术新特点,借鉴新理论、把握新动态、确定新任务,重新架构适应时代要求的教育技术管理学科体系。 一、研究背景 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 1994年的定义将教育技术的研究范畴界定为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等五类,而最新的aect’04定义则给出了三个:创设、使用、管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管理一直被认为是教育技术领的主要研究范畴。在我国也不例外,早在20世纪80-90年代,电化教育专业建立初期,《电化教育管理》即被作为主干课程,其理论也是我国电化教育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技术管理是教育技术系统的各级管理人员,通过计划、组织、协调和监督等一系列的方法、手段和制度来调度所有资源、协调各种关系,以便有效地达到既定目标的教育活动过程。它对整个教育技术工作起着计划、决策、组织、领导、协调和控制的作用,是提高教育技术各项工作效率和质量的保证,是推进教育技术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教育技术管理在该学科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与作用。那么,教育技术管理的发展现状怎样?存在哪些问题?未来又将如何?带着这些问题,笔者通过对主要几种教育技术专业学术期刊2000年一2009年10年间所发表的有关教育技术管理方面的文章进行分析,展开探讨。 二、研究设计 1研究目的与方法 通过对教育技术管理近10年来发展状况进行分析,揭示该范畴研究与实践、乃至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为探求促进其健康发展的应对策略提供依据。本研究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内容分析法和文献法。内容分析法旨在对特定研究对象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科学、系统的量化,进而对量化结果进行多维度统计、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本研究将着重开展特征分析与比较分析。 2数据来源 为了准确把握教育技术管理及其研究的现状与特征,本研究遴选教育技术学科内5种主要学术期刊《中国电化教育》、《电化教育研究》、《现代教育技术》、《中国远程教育》、《开放教育研究》作为数据源,从中筛选出有关教育技术管理的文章作为分析对象。 3类目划分 传统的电化教育管理研究内容包括基本理论、组织管理、人员管理、设备与器材管理、电教教材管理、教学与科研管理、电教用房管理、电教评估等。而 aect" 94定义将教育技术管理的研究内容界定为项目管理、资源管理、传送系统管理、信息管理。在科技不断进步与社会加快发展的今天,教育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更加明显,教育技术管理的研究内容也在发生改变。鉴于此,在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基础上,本文将教育技术管理的研究划分为本体理论研究、软件资源管理研究、硬件环境管理研究、教学教务管理研究、知识管理研究、其它管理研究等7个方面,作为分析的类目。其中,本体研究主要是对教育技术管理学科自身的研究,如:关于教育技术管理的目的、任务、本质、性质、过程、原理、方法、模式等理论研究。知识管理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与教育技术的信息管理接近,一经出现,很快受到广泛关注,并成为研究热点,因此单独列为一类。其它研究类包括较多方面,有项目管理、网校管理、组织管理、人员管理等。 4获取数据 本研究通过中国知网“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一cnki系列数据库”中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首先,用篇名=“教育技术管理”,匹配方式:“精确”,在整个库中检索,得到20条记录,其中出于上文所述5种期刊的只有6篇。看来这种方法不能获得全面的数据,因为大多数相关文章不一定在篇名中完整包含“教育技术管理”。于是,我们扩大搜索范围,用诸如篇名=“管理”and刊名=“中国电化教育”、时间为2000年到2009年、匹配方式为“精确”来检索,并逐一检查,剔除其中的公告、资讯等文章,最终得到以下结果:《中国电化教育》69篇、《电化教育研究》57篇、《中国远程教育》70篇、《现代教育技术》24篇、《开放教育研究》25篇(参见表1),再按照年份进行统计从而得出如表2所示的研究文章数量在不同年份的分布情况。其次,对搜索结果按照上文所划分的类目进行分类并统计,结果如表3。 三、现状分析 1发展趋势分析 用表2中“合计”栏数值建立折线图(参见图1),借此可反映近10年有关教育技术管理研究文章数量的变化情况。总体上呈平稳发展的态势,在2000年到2007年之间一直处于低位上下波动、停滞不前的状况,2007年到2009年文章数又重新呈上升趋势。仔细分析得知,《中国电化教育》、《电化教育研究》和《中国远程教育》文章数的波动十分相似,均是在2007年形成低谷;而且所占的比例也十分相近,分别是28.16%, 23.27%和28.57% 。《开放教育研究》则一直比较平稳,但是占比较低,只有10.2%这是由于它是双月刊的缘故。而《现代教育技术》自2007年开始关注教育技术管理研究起,发表该领域的论文数量逐年上升,虽然占比只有9.8%,但这只是三年的贡献值,可见,相对而言其对教育技术管理给予了很高的关注度。 其实,虽然图1真实地反映出了2000-2009年间业内对教育技术管理的关注度变化情况,但并不能反映出在整个教育技术研究中有关教育技术管理研究的状况。我们初步统计发现2000-2009年间上述5种期刊总的学术论文数(剔除了广告、通知等)分别为《中国电化教育》3161篇、《电化教育研究》2739篇、《中国远程教育》4628篇、《现代教育技术》1575篇、《开发教育研究》1119篇,而关于教育技术管理的文章数所占比例分别只有2.18%, 2.08%, 1.51%. 1.52%. 2.23%,总平均占1.85%。可见,总体来说近10年中教育技术管理的被关注度是非常低的,这也与孙祯祥的研究结论完全吻合。 2子领域研究状况分析 就教育技术管理子领域研究的情况,我们透过表3即可看出存在一下几个明显的特征。 第一,对教育技术管理本身的研究(包括相关的基本理论研究)文章数最少,只有8篇,占比为3.3%,说明业内对教育技术管理的基础研究缺乏热情,甚至可以说这是一个“尚待开垦的荒原”。究其原因,笔者以为除了观念问题外,与教育技术管理的学科性质和特点不无关系。我们知道,教育技术管理是普通管理学在教育技术领域中的具体应用,而这种应用的层面又特别广泛,因此研究的范围就显得十分繁杂。大的维度方面包括理论研究、要素研究、过程研究、应用研究;要素方面包括人、财、物、事、信息、时间的研究;具体方面包括研究组织、人员、事务、软件资源、硬件资源、教务、项目、知识管理及评估等等。这就要求涉足该领域的研究者必须具有与其他教育技术人员“不一样”的学术背景,而且还特别要有广泛的教育技术实践经验。 第二,信息化教与学的管理、教务管理是最受关注的领域,其研究文章共66篇,占27%,这是令人欣喜的现象。其中多数是针对远程教育、网络教学中学与教的过程、模式、质量、评价等管理研究,及其学籍、考试、身份认证等管理研究。《中国远程教育》在这方面的贡献值最大,共29篇文章。 第三,文章数排名第二的是其它类研究,这也是非常特别的(因为与常理不合),这与前文曾提到的教育技术管理应用范围十分庞杂有关。其中远程教育、网络教学项目管理占据较大比例,此外包括:质量管理、成本管理、营运管理、绩效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领导与政策、管理模式、管理体制、时间管理、风险管理、服务管理等等。 第四,知识管理及其应用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统计显示自黎加厚的《知识管理对网络时代电化教育的启迪))(上) (下)(《电化教育研究》2001年第8, 9期)和张屹、祝智庭的《知识管理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应用研究》(《中国远程教育》2002年第3期)的陆续发表,很快掀起了一个研究热潮。实际上,教育技术领域中的知识管理己经超出了传统意义上信息管理的范围,更多地关注信息技术环境下知识的类型、产生、表达、传递、创新等机制、原理与方法,以及基于知识管理的各种应用,如应用于资源建设、信息化教学、教师专业发展等。 第五,对软件资源建设与开发管理的研究重视不够。人们常说,教育技术就是“拍片子、做课件”的,虽然失之偏颇,但也反映了软件资源的建设与开发一直是教育技术的重要工作之一。而其中如果缺乏管理、缺乏管理研究是很不正常的,应引起我们的警觉。 四、问题与反思 1存在的问题 在上述研究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对教育技术实际的考察,我们认为,2000-2009年间教育技术管理及其研究的状况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一是认识不清,观念混乱。在教育技术行业内,有一些人认为管理只是做一些琐碎的事情,属于实践应用范畴,理论性不高:也有一些人认为,管理的道理非常浅显,没有多高的学术价值:还有一些人认为,管理只是领导者关心的事,与普通教师关系不大。诸如此类的偏见导致了教育技术管理没能被引起足够重视。实际工作疏于管理,理论研究忽视管理,这是一种十分令人不安的状况。二是理论研究严重滞后,远远不能满足对教育技术管理实践的指导。上述的文章数统计结果表明,关于教育技术管理的理论研究是很贫乏的,不仅表现在文章的数量上,而且更表现在研究内容与质量上。如何将普通管理学的最新理论成果有效地应用于教育技术,并形成一整套具有特色的教育技术管理理论,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三是重新奇,轻基础。这几乎是在教育技术整个行业都或多或少存在的现象。勇于创新、追求新颖固然必要,但轻视基础研究也不可取。 2反思与建议 鉴于教育技术管理及其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以下措施,以期扭转目前不良局面。 第一,更新观念,端正认识,恢复教育技术管理应有地位。2000-2009年间,教育技术管理不被重视,有逐渐被边缘化的危险,这至少从下面两个方面得以看出,一是2002年新一轮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中,规定的8门主干课程不再包括《教育技术管理学》;二是上文所述近10年的相关研究文章只占总数的1.85%。为什么会出现了这种情况?是不是教育技术管理真的不那么重要?实际上,不论是从aect’ 94定义与04定义都将管理界定为教育技术的重要范畴,还是我国教育技术实际工作多性质、多层面的复杂性使然,管理都毋庸置疑地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尤其是在知识经济、信息社会、“后科技时代”的今天更加明显,正所谓管理出质量、管理出效益、管理出人才。鉴于此,首先应恢复《教育技术管理学》主干课程的地位,当然这不一定非要自上而下发通知/文件来规定(当然这样做更好),更主要的是各院校教育技术系要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加强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的培养,并自觉地将教育技术管理的原理、方法应用于本单位实际工作中,以提高工作质量与效率,有效推动教育技术事业的发展。其次,教育技术的学术期刊要给予大力支持,增设管理栏目,增加管理类文章的录用数量。最后,在业内各种学术会议、科研项目、论文征集等活动中给教育技术管理的论题以一定的空间,关注并促进其发展。 第二,认真分析形势,把握新动态、新特点,确定新任务,架构适应时代要求的教育技术管理学科体系。先前的《电化教育管理》等教材虽然在特定时期内对我国的教育技术管理工作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技术增加了新内容,呈现出新特点,客观上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管理理论为指导。目前该课程建设严重落后,教材出版举步维艰,数量寥寥无几。因此,应尽快在原有课程体系基础上革旧增新,重新厘定课程内容,组织撰写新版的《教育技术管理学》教材。在新版教材中应系统地增加以下内容:国内外管理思想与理论、项目管理、信息与知识管理、软件资源管理、硬件与环境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绩效管理、质量管理等等,同时应注意针对性和实效性,注意结合教育技术特点来阐释管理原理、方法的实践指导作用。 第三,进一步加强教育技术管理理论研究。教育技术事业的发展过程中肯定会发生改革,但改革需要相应的管理理论来指导。如果没有相应的理论研究作为指导,改革也可能会出现偏差。可见,加强对教育技术管理思想、管理原理、管理方法、政策法规、管理对象、管理过程、管理模式等的研究,不仅是建构科学、系统的管理学科体系的前提,更是顺利开展教育技术工作的基本保障。 第四,兼顾全面,突出重点,有效提高教育技术管理水平。目前,我国教育技术发展虽然很快,但还是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如硬件环境的利用率偏低,软件资源开发周期偏长、软件产品实效性、适应性低,教育技术应用过程缺乏有效控制,等等。解决的根本办法之一就是要加强管理,在充分落实常规管理任务(如实验室管理、人员管理等)的同时,突出重点,进一步强化工作立法和制度化建设;重视软、硬件资源建设与使用管理:研究以网络平台为代表的新型教学系统运行特点与规律,探索管理新机制;不断创新工作模式,加强业内交流,促进外部沟通,协调各种关系,实现优势互补;注重工作计划性、规范性,提高教育技术工作实效。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教育技术近年来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不过,教育技术管理及其理论研究的状况似乎并不令人十分满意,尤其在2000-2007年之间,其理论研究的滞后与课程建设的被冷落,是让人担心的。然而从表2可以看出,自2007年起已发表的有关教育技术管理的文章数逐年增多,呈现逐渐被同仁们关注、重视的可喜局面。作为既是教育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对教育技术整体工作质量与水平有决定性影响作用的基础范畴,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教育技术工作者们共同努力下,教育技术管理必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相关的研究也必将引起更大的关注。 教育技术管理论文:教育技术管理与高校教育信息化探析 摘要: 高校教育技术管理的加强有助于提升高校的教育信息化技术水平,高校在进行教育技术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对各种技术问题进行处理和改进,具体包括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建立健全网络与数字化信息系统、提升高校整体教育信息化水平等.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 教育技术;高校教育;信息化 引言 技术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量,在不同的行业中,技术的发展都会推动行业的不断向前发展.在进行教育管理的过程中,不断的加强教育技术的管理,可以实现对高校教育的信息化的现代化发展水平,这对于现代教育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育的信息化时代是现要信息化时代高校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障,在信息化不断向前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将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在高校教育管理中进行运用,是对高校教学质量进行提升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高校素质教育向深层次发展的重要手段. 1教育技术管理和信息化发展的必然性 现在随着高校素质教育的不断开展,高校的教育发展过程中,对教育信息化的进行程的加强是现在高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份.教育的信息化是组成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也是实现高校教育信息化与建设数字校园的重要步骤之一,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是指,在高校教学过程中为了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营造一种信息应用的环境,将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对教育方法进行改革的一种重要的措施.通过对计算机与多媒体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使用,实现高校教学过程的信息化发展.教育实现信息化是时展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现在时代信息化背景下的必然结果.高校的教育技术与教育的信息化二者的应用是密不可分的两个概念,利用先进的教育技术提升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水平,例如:计算机的运用与多媒体的运用,就是使用教育技术的一种表现.在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实现过程中,如何更好的加强教育技术的运用与管旦,是现阶段实现教育信息化在当前教育过程中的重要课题之一.随着我国的信息化不断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更新速度不断的进行更新,所以在进行高校教育的过程中信息技术不断的得到应用,但是应用的过程中也提出了许多的具体要求,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学校教育是其重要组成部份,在信息化时代的大背景下,想要求生存与发展,那么就需要我们对掌握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通过其进行应用而符合信息化时展的特征.现在高校管理信息系统的出现,为高校的教育管理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使得高校对教育进行管理的范围越来越广范.而计算机与互联网的不断进步让工作变得更加的高效率,而管理者在进行管理时的效率上升,对其管理所需要的人数与层数都进行了必要的缩减,这时组织扁平化的方向以经成为了大的方向.信息化建设不仅可以有效的提升教育的水平,提高素质教育的深层次发展,还可以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的进行组织结构的改变,这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其中也会产生许多的问题,例如:高校教育中的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没有达到完善. 2高校教育技术推广应用与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系 教育信息化中包含有许多的信息,其中主要的有以下几点:教学、科研、管理、后勤等众多的高校各项工作内容,实现教育信息化是对校内所有工作内容的信息化实现,其所产生的影响应该是很多方面的.而在高校中最为核心的工作是教学,所以,我们对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推动,就是对教学信息化的推动.在推动的同时还能有效的带动科研与管理,并且对高校的后勤服务进行信息化的转变.高校的信息技术部分,其主要是负责信息技术在教学当中的推广,其主要的内容有:教学资源的开发、教学平台的推广与应用、教师的教育技术的培训、信息化的教学模式研究等内容,其主要是对教学信息化进行推动与执行的机构,而科研、管理、后勤服务的信息化通常由学校信息网络中心统一规划建设. 2.1教育技术促进了教学信息化的深入发展 教学技术是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将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入,使得高校教学的信息化可以成为现在高校普遍采用的教学方式之一.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模式不断的被引入到教学的过程当中,不仅提升了教学的质量,也提升了教学的效率,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经过调查我们可以看出,一些高校由于教育技术的发展较快而且其现在的教育技术水平较高,对于教育技术的应用与普及在不断的加强,信息技术已经在各环节成熟的应用,高校内部课程教学时,其信息化的程度较高,对于数字化环境的建设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教学中信息化成果的普及已经相当的明显,而且为后续的信息化的普及提供了较好的技术基础. 2.2教学信息化带动了科研、管理、后勤服务的全面信息化 高校对教育技术的不断引入与应用,不仅提升了自身的教学水平,对于教学的信息化水平也在不断的提升,其一,先进教学技术的引入,不仅对于教育信息化的普及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有利于我们不断的加快对学校的科研、管理、后勤等各种工作的信息化普及进程.其二,在教育技术进行推广与应用的阶段,高校的师生对于信息化的需求会不断的上升,对信息化进行深入的了解,建设教学信息化的建设经验,会不断的提升学校其他工作中信息化普及的方式,有效的实现高校教学信息化与其他信息化环境的相互间的整合. 3加强教育技术管理,实现教育信息化 3.1加强数字校园的建设 高校数字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就是其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数字化的校园,就是指高校在其内部的教学与科研管理过程中,对于信息技术等相应的知识与设备进行运用的过程.我国的校园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就是进行数字化的建设,而高校的发展中引入数字校园的概念,会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动力与活力,为学校的教育带来全新的发展与改变.而且由于数字校园的涌现,对高校内的员工与教师在日常教学与工作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其不断的提升自身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促进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不断发展.而数字化校园的根本发展目标,就是将高校内各种信息进行数字化的处理,将师生之间的感情进行提升,同时建设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平台,通过不断的努力有效的提升教育管理的水平.高校对自身的教育技术进行加强的过程中应该不断的提升自身的软硬件设备水平与配备的种类.所以在教育技术的实际应用时,高校应该对自身的先进教育设备进行不断的加强与配备完善,例如:计算机等相关设备、多媒体等相关设备、局域网建设等相关设备等一些现代化的设备与设施,与时同时要不断的加强高校内部教师与人员对这些现代化的设备的使用与相应使用能力的提升,其根本的目的是让这些设备可以更好的发挥其根本的作用,不只是配备完成以后,只看着不用的现代化摆设.而是真正的运用到平常的日常教学与生活当中.另外,高校在进行现代化的教学技术的应用时,还需要不断的增加对各种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例如:高校信息管理系统、高校智能考评系统等,这些都是都是现代化的教育技术管理过程中需要不断进行强化的重要软件资源.在许多的学科教学当中,其软件的教学资源需要进行不断的强化与完善,这需要我们在其中对学科的特点进行结合,并且加入许多与此学科相关的专业内容,对软件的内容进行完善,加强对相关应用的水平的建设,促进高校信息化教育进程的不断深入发展. 3.2利用先进的技术进行教育科研活动,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 高校在进行实际的教学活动时,应该将一些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充分应用到日常的教学活动当中.不断的提升自身的教育信息化的水平.对教育科研的投入在不断的增加,这些都是现在教育技术管理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对教育信息化水平进行深入促进和发展的重要关键内容.因此,高校在其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对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进行不断的探索,结合新形势下的发展要求,对自身的情况进行实际的把握,通过相应的措施,对自身的现代化的教育工作方式进行改革,保证其深入发展的需求符合发展模式,对科研活动的进行不断的促进与加强.例如:可以通过不断开放相关的课题的方式,组织相关的教师进行行业前沿问题的研究,通过这些方式都可以有效的促进行自身教学水平的提升与发展. 3.3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加强师资力量队伍的建设 高校中传统的教学观念对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其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影响,所以高校在进行自身的传统的教学理念转变的过程中,应该积极的进行思想上的转变,不断的加入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内容.将学生放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中拥有更多的自由与空间.其次,高校如果想将教育技术实现高效的运用,那么需要不断的增加自身的师资队伍的建设,将一些先进的教学手段不断的运用到日常的教学活动当中,提升教育信息化与现代化的水平. 作者:段明玉 单位:铜陵学院 教育技术管理论文:幼儿园教育技术管理工作 一、虚心请教,建立常规 (1)建立幼儿园、班级网页,注重日常管理,建构活动展示平台。首先,我们利用园内专业资源自行设计、设置校园FTP校园网络和园所、班级网站。开发初期我们搭建大的框架,权限分层明显,设置到位,配合专业的杀毒与维护,基本建立通畅的校园网络与对外网页。在基本规范的前提下,为了更好地为班级活动内容展示服务,我们细化网站管理的内容与要求并定期检查。教技主任根据检查情况进行个别交流并督促各班整改到位。在相互提醒与努力下,各班班级网页内容丰富多样,向家长展示了幼儿多方面的活动情况,展现了班级活动的特色,较好地建构了我园班级活动、日常教育等展示平台。 (2)各班论坛互动有效,搭建家园的沟通桥梁。在班级网页呈现活动情况的同时,各位教师都能较好地利用班级论坛与家长进行互动式交流、沟通。老师和家长根据需要提出讨论话题,分享育儿过程中的有效经验,探讨家园教育中存在的难题,展现幼儿生活中的快乐,沟通家长与老师的情感,为各班家园互动搭建畅通的桥梁。 (3)电教设备状态正常,保障学期工作的有序开展。每月我们会检查班级、多功能室等各类电教设备的运行状态与设施设备是否完好,确保日常教育教学、全园和对外活动的有序开展。本学期我园组织了教研六片百节好课的评选活动、市百节好课展示活动、市学术带头人研讨活动,还接受了苏州市优质幼儿园的验收考核。每次活动前我们都会对各类设备做认真检查与提前的调试,为保障本学期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出了绵薄之力。 (4)专用室活动丰富,记录完整,发挥专用室应有的效用。学期初各年龄阶段制订切实可行且各具特色的多功能室活动计划,各班教室能够按照计划认真组织专用室活动,并做好相应的记录,较好地发挥各专用室应有的效用。通过细化管理要求,实现检查互动方式的多样性,教师全都能参与到管理与工作改进中,最终使得我园教技工作逐渐常态化、有效化。 二、掌握需求,对症下药 新开办的幼儿园迎来的是众多年轻新教师,新教师对于课件的制作、电教设备的操作等没有经验,教学技术相关的培训工作是顺利开展教技工作的重点。在培训工作方面,我分步进行:首先,通过集体培训确保日常教学设备的正常使用,保障日常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这方面的主要培训内容有视频转换仪、电脑连接展示器材、投影仪使用、电子白板使用等。其次,结合教师各自需求开展针对性的自助式内部培训。通过组内的动态效果制作需要汇总,发现青年教师对电子白板中的“容器”、“透视镜”,对PPT中的标注、自定义播放和视频、照片自动播放和FLASH课件的基本知识需求比较大。针对教师的需求,电子白板和PPT课件我们请较好地掌握这些操作的老师进行内部的相互培训与指导。通过教师间的内容培训,各种实际制作需求得到满足,全体教师的课件制作能力有所提高。最后,在各项教技工作常态化以后,我们在FLASH课件的制作上下工夫。新老师对于FLASH课件制作没有经验,由个别自学参赛的情况发现没有系统专业的培训无法获得显著效果,应广大青年教师的要求和提高教师课件制作能力的目标,我们接下来在教技培训方面的重点为FLASH课件制作,希望能在有序常态的教技工作中寻求突破。 三、个性发展,各司其职 我园虽为新开办的幼儿园,但是规模不小,相关教技方面的各类工作很多。面对现状,我尝试将园各项常规的现代化教育技术操作与运用尝试分类实行专项专管责任制度。也就是根据青年教师不同的特长进行相应的个别指导与分类的管理。培训后,每个年级组都有小部分教师分项掌握系统安装、打印机设置、音像设备连接调试、校园广播系统调试播放、刻字机使用等能力。这部分教师在承担分管工作的同时还肩负培训同组老师的任务,将各类教育技术运用渗透在日常操作运用中。通过专项工作责任制,在负责教师有特长发展的同时,全体青年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都普遍提高。 四、积极尝试,积累成绩 我园在这两年中虽然各方面的教技人才和资源比较缺乏,但是我们勇于尝试,积极参与各类片、市级的教技相关评选活动,积累了一定的成绩:多次片电子白板课评优一等奖,两次市电子白板课二等奖,两次市校园门户网站三等奖,多篇教技论文获市二、三等奖,多个课件获片一、二等奖。两件教具获得市二、三等奖。青年教师在活动的准备、参与中开阔了眼界、打开了思路、学会了方法、提高了能力。通过两年的尝试,我园教技工作渐入佳境,相信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园必将努力创新,形成有翰林特色的教育技术工作。 作者:平燕玉 单位:昆山高新区翰林幼儿园 教育技术管理论文:课程教育技术管理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教育技术研究的热点,笔者从三个方面比较李老师和何老师的观点以达到和各位网友交流讨论的目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意义)李:①培养学生具有终生学习的态度和能力。②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③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何:不论在我国还是在西方发达国家,都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看作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乃至根本措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内涵)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整合的三个基本点⑴要在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⑵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⑶利用信息化加工工具让学生进行知识重构。何: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教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整合的三个基本属性:营造新型教学环境、实现新的教与学方式、变革传统教学结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途径)李:四点要求、七种策略及相关模式四点要求:①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是个性化、能满足个体需求的。②学习是以问题或主题为中心的。③学习是进行通讯交流的,学习者之间是协商的、合作的。④学习是具有创造性和生产性的。七种策略:1、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2、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其内容丰富,多媒体呈现,具有联想结构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发现,探索学习能力。3、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其人机交互和参数处理技术,建立虚拟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探索的精神和科学研究的方法。4、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组织协商活动,培养合作学习精神。5、利用信息化电子商务资料库+6)+''''7/0 5/:%,学习环境和资源创造机会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述观点思想,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6、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其信息加工工具平台,尝试创造性实践,培养学生信息加工处理和表达交流能力。7、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为学习者提供自我评价反馈的机会。通过形成性练习、作品评价方式获得学习反馈,调整学习起点和路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基本模式示例 方式信息技术的作用应用模式L-aboutIT方式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在目前中小学开设的"信息技术"课程中,引入其他学科课程知识内容作为事例,以加深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L-fromIT方式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师教学辅助工具"情境-探究"模式L-withIT方式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资源利用-主题探究-合作学习"模式 "小组合作-网页创作-远程协商"模式 "虚拟社区-合作学习"模式 "专题探索-网站开发"模式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共同指导思想和原则①要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②要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进行整合。③要注意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教学设计。④要重视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这是实现课程整合的必要前提。⑤要注意结合各学科的特点建构易于实现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以上是两位老师观点比较,我个人认为李老师主要从技术学的角度阐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突出了整合的技术性要求。何老师则主要从理论的角度论证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突出其整合的理论及思想要求。二者皆有长处。欢迎各位网友发表自己的看法。 信息化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的关系?它们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异同? 信息化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形态,信息技术教育是实现信息化教育的一个强有力的手段.它们的共同点都是为了提高全民的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常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等);至于它们的不同点,是指信息化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形态,信息技术教育是实现信息化教育的一个强有力的手段. 教育技术管理论文:体育教学现代教育技术管理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应用。目前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体育教学不是很广泛,学校体育教学也没有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学校体育教学的一个手段,仅仅只是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当中的最基本的元素,如录像等。笔者根据教学的实践经验,谈谈现代教育技术对学校体育发展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服务于学校体育教学。 一、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认识的兴趣,人们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所学的一切,常常掌握得迅速而牢固。多媒体这一新生事物在学生的眼中是新鲜好奇的象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实质上是给学生一种新异的刺激,目的在于诱导学生对新异刺激的探究反射,换句话说,就是采用新颖的教法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篮球基础配合时,运用多媒体技术,比较形象的展现了篮球基础配合的动作要点、动作方法、移动路线等,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使学生快速的掌握此项技术。 二、加快学习速度,提高学习效率 有关研究表明:人们从语言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15%,而利用视觉加听觉获得的知识可接受65%。在以往的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教学中,抽象的知识往往以语言描述为主,即使使用一些挂图、模型等直观手段也显得较为呆板。而多媒体课件可利用二维、三维等空间的设计,全方位地剖析难点,化难为易,使看不见、摸不着的生理现象变得生动形象,从而加快学习速度,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例如在前滚翻教学中,利用前滚翻教学课件慢放,使学生认识到几种常见的错误动作的原因、过程,从而在练习时尽量避免,在教学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动作表象 清晰的动作表象是形成技能的重要基础,它来源于教师的讲解、示范、演示等教学过程。体育教学过程中有些技术动作很难用言语来描述清楚,尤其是腾空之后的一些技术细节,讲解的难度很大,示范的效果也不能尽如人意。多媒体课件就能十分轻松地解决这些疑难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动作,形成概念,记住结构,并在脑中建立清晰的动作表象。例如,在前滚翻的教学中,鱼跃前滚翻动作有一个腾空过程,而教师的示范只能是完整联贯的技术动作,不可能停留在空中让学生看清楚了空中的动作,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样的示范在脑中只能留下支离破碎的模糊印象,不利于他们的学习。而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想快就快,想慢就慢,学生比较清晰的建立动作表象。实践表明,利用此项技术,可以充分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加强学生的健康教育 中学阶段特别是高中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终生体育意识,为今后学生走上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此阶段的学校体育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运动技能,而且还要让学生学会体育健身的一些原理、如何健身等健康知识,但现今的学校体育教学只是在课堂上进行,教师传授的知识是有限度的,如何提高学生的体育知识储备,成为现在需要解决的问题,而网络大容量的知识可以部分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堂当中提出一些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让学生通过在网上查询答案,学生也可以自己就体育锻炼中的一些问题在网上查询,这一过程就潜移默化对学生进行了健康教育,还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 五、促进现代体育教学的管理 目前各个学校每年都要举行一次校运会,而校运会的编排、准备工作对体育教师而言工作量都非常大,利用计算机进行运动会的编排,可以大大减轻体育教师的工作负担。每年的体育达标、期末考试体育教师都要进行成绩换算、统计,用ACCESS数据库制作了一个学校体育教学系统,里面内容包括教研组管理、教师备课系统、学生体育达标、体育课成绩管理、运动队管理、体育器材管理等,例如学生的体育达标成绩,只要输入体育单项的成绩,与其对应的分数、总分、是否达标、平均分等全部算出来了,这样大大减轻了体育教师的工作负担。 教育技术管理论文:职业学校教育技术管理论文 1提高教育技术管理的建议措施 1.1加强管理机构的改革 首先职业学校必须遵循为教学服务的原则,明确教育技术中心的职责所在。而教育技术中心的主要职责就是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通过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为职业学校的教学提供优质服务。其次,职业学校要针对教育技术中心制定出有效的管理体制。职业学校可以将计算机网络中心以及教育技术中心进行合并,并针对合并后的中心指定出科学的管理体制,然后将职业学校中与教育技术有关的资源都划入合并后的教育技术中心进行管理,这样可以实现对中心运行的规范管理以及各个中心之间的资源共享,从而有效地提高设备和资源的利用率。此外,职业学校的教育技术中心应该和职业学校教务处建立起良好的协作关系。教育技术中心一般都是从职业学校的教务处分离出来的,而教育技术中心与教务处的主要职责都是为职业学校的教学提供优质的服务,并且都是以推广教育技术以及实现信息化教育为目标。因此,教育技术中心应该加强建立与职业学校教务处的良好协作关系,同心协力的推动教育技术的发展,努力实现信息化教育的目标。 1.2加强重视对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 首先职业学校应该结合实际教学需求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培训内容。培训的内容应该涉及理论和实践。关于理论方面的培训,职业学校可以通过邀请拥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育技术专家到职业学校进行理论讲座,使教师能够充分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而关于实践方面的培训,职业学校可以根据资源建设的实际情况和教学需求对教师进行培训指导,使教师能够充分掌握对网络课程的设计、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以及网络多媒体教师的使用。其次,培训的形式应该具备多样化和灵活性。职业学校要根据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课余时间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其中包括面对面的培训和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培训。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培训方式改变了传统的培训模式,通过开设网络培训课程可以使教师在网络教学实践中形成良好的信息化理念和能力。 1.3加强建设优秀的教育技术人员队伍 首先职业学校应该明确教育技术人员的工作职责,使教育技术人员能够以技术和管理为核心,并积极配合职业学校的各个部门,为职业学校的教学工作提供优质的服务。作为教育技术人员,在为教学工作服务的过程中应该做到谦和。职业学校在分配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教育技术人员的主要职责,如果在不影响其本质工作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地安排教育技术人员进行简单的教学工作,这样有利于教育技术人员形成良好的教育观念。此外,由于教育技术人员与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性质存在一定的差异,教育技术人员的本职工作是服务和管理,而且难以进行量化,因此,职业学校应该根据这一实际差异为教育技术人员制定专门的考核标准,并在对教育技术人员的考核和晋升过程中充分分析教育技术人员的日常工作态度、业绩以及贡献,不能只注重的数量以及科学研究项目。 2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教育技术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在目前的教育技术管理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为了有效地促进信息化教育目标的实现,职业学校应该制定出科学的管理体制,并加强对职业学校教育技术人员的培训和队伍建设,使教师能够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能力。通过充分发挥职业学校教育技术中心的作用,使教育技术中心与职业学校各部门之间形成良好的协作关系,以为职业学校的教学提供优质的服务,从而实现信息化教育的目标。 作者:张宏浩 单位:宿迁市淮海技师学院 教育技术管理论文:农村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管理研究 摘要:当下,农村中小学的现代教育技术装备进程大大加快,然而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为此,应采取转变观念、加强管理、推进队伍建设等措施,以切实加强农村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管理及应用工作。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管理;应用 近年来,各级政府大力加大对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投入,使农村中小学的现代教育技术装备进程大大加快[1]。为此,如何更有效、更广泛、更充分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就成为教育工作者值得研究的问题。笔者据此给出自己的认识,请予指正。 1转变观念,加强管理,提高教育技术装备的使用率 为提高教育技术装备的使用率,促其为教育教学服务,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特别是农村教师要改变以往那种学校苦抓、教师苦教、学生苦学的应试教育模式,不再满足于“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的传统课堂模式,而应抓好管理。同时,学校有必要制定一些管理和考核制度,帮助教师切实抓落实,以真正推动该项工作的开展。 2选拔和培养技术过硬的计算机管理人员,给予专职待遇 2.1选好计算机管理员,并给予相应的待遇 计算机管理员的选拔很关键,但最重要的不是技术,而是对计算机的兴趣爱好。因此,学校一方面应给予计算机管理员一定的物质奖励或精神鼓励,另一方面也应组织一些活动以培养其兴趣。 2.2计算机管理员必须具备专业知识 学校所选拔的管理人员不一定非要是计算机专业的,但要有虚心好学的精神。因管理员的工作涉及“电脑”各类硬件的安装,各种软硬故障的分析、判定、排除,软件系统的安装,校园网络的架设,病毒的有效防范等,这就要求管理员除参加必要的培训班外,更要向书本与网络学习,向同行学习,方可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方可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 2.3计算机管理员应为专职岗位 目前,很多学校的计算机管理员都是兼职岗位,往往担负着学校升学必考课程的教学任务,难有时间和精力做好管理工作。而计算机管理员要做的事却相当多,如培训学校教职工,上好信息技术课,管理与维护学校机房、远教系统及校园网络等。为解决这一矛盾,农村中小学应该设立专职计算机管理员岗位,合理计算其工作量,并在晋级、职称评定等方面与任课教师一样,以便解决其时间和精力不足的问题。 3加强培训,提高教师的能力 为确保培训实效,笔者建议实行计算机应用能力合格证考核制,由教育主管部门参照全国计算机应用考试的做法实施。特别是,对50周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采取与教师评优评先晋级相同的一票否决制。为节约培训开支,可采取分级培训的方式,而考核方式以集中考核为宜。其培训内容应包括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IE浏览器的使用、“班班通”的应用等实用性强的内容。 4加大活动开展力度,鼓励教师积极参与 为了让现代教育设施充分发挥效益,学校要注重加强教研活动,如组织教师开展网络观摩课活动,使全校教师得到锻炼;教师应积极探索各种课件的制作方法,不断提高设备设施的使用率;教育主管部门应鼓励教师积极撰写论文或总结,定期举办应用资源的优质课评选等活动,以此促进教师提高计算机操作的水平和网络资源的应用效益。总之,只有加大力度,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和计算机管理员的管理水平,才能真正促进农村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管理及应用工作的质量。 作者:乐严明 单位:崇仁县孙坊小学 教育技术管理论文:现代语文教育技术管理论文 教学之所以称为一门艺术,是因为课堂教学给予学生充分自由发展的余地,学生可以像美术家、音乐家、文学家和诗人那样进行艺术创造。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使你的课堂焕发出青春的活力与诱人的魅力呢?我认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合理运用,能使你的教学如虎添翼、如鱼得水。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吸引学生,导入课题。 进行新课的学习时,在导入中,枯燥的讲解,或者是煽情的演说,都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也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那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则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像磁石一样紧紧吸引学生,并使其受到感染和教育。 例如教《颐和园》这一课时,可运用多媒体课件,在轻柔的音乐声中,出示颐和园的实景图,让学生身临其境,不由得想进一步了解颐和园:大名园建在哪儿呢?为什么中外游客都喜欢到园内看一看、走一走呢?在学生连连的赞叹声中,在学生好奇的追问中,老师再开始新课的教学。这样生动巧妙地导入课文,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再如,《再见了,亲人》这一课,老师可先用CAI课件放映录像片,展示1950年6月份,美帝国主义发动朝鲜战争,中国人民派出优秀儿女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进行抗美援朝战争等实况。接着继续展示中朝并肩作战,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的事迹。那么志愿军即将离开朝鲜分批回国,与日夜战斗在一起的朝鲜人民告别时会是一番什么情景呢?这时停止课件放映,而学生在课件的引导下,都急切地想知道当时的情景,那么就水到渠成地引入了新课,而学生则会兴致高涨、聚精会神。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介绍背景。 学习某些课文,需要了解时代背景,包括作品反映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写作时的时代背景。在介绍背景时,要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要注意思想教育的渗透。但是,学生往往容易忽视老师枯燥的介绍方式和没有感染力的介绍语言。即使老师讲解得较详细,也只能让学生产生抽象的认识,而不能有生动的感性的理解和体会,那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则能使你的教学如鱼得水,使学生深入了解文章背景,且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学习《詹天佑》这一课时,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向学生详细介绍当时清朝政府的腐败,以及詹天佑修路时的恶劣气候和险恶地势,不如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动可感的画面、文字幻灯片和气候地形的图解,学生就理解得更快,他们能从画面中体会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帝国主义欺负压迫给詹天佑修路带来的巨大阻力和压力,从而由衷地佩服詹天佑,并感受到他的伟大之处。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课堂情境。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图画、摄影、幻灯、音乐、语言描述和动作演示等方式,创造与渲染气氛,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使他们耳濡目染、口诵心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共鸣。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关键在于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把教材中的语言文字演化成有声有色的客观世界和真切生动的人类生活。 例如《富饶的西沙群岛》,这是一篇描写景物的课文。在教学时,可根据课文的结构层次,首先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彩图,让学生感知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懂得它“是我国的海防前哨”,“是镶嵌在祖国大陆南边的一颗明珠”。接着放映一组组彩色幻灯片和动画片,带学生做一次到西沙群岛的假象旅游。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银幕上五彩斑斓的图像,向学生们揭开了海底的奥秘:五光十色的海水,丰富的海产品和岛上旖旎的风光……使学生直接感受到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热爱祖国宝岛——西沙群岛的激情油然而生。最后用出示两张新闻照片,介绍英雄儿女建设西沙、保卫西沙的生活情景。 这样,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抓住了课文中的形象,把学生引入情境,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陶冶学生热爱祖国的优美情操。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少年儿童的思想品德不是先天就有的,也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在社会生活条件下,特别是在学校教育的影响下,在他们个人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而来的。在课堂中,恰到好处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能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如教《狼牙山五壮士》一文,老师将从电视录制下来的英雄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壮烈行为的片断搬到课堂上,同学们全神贯注,被银幕上的英雄所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精神深深打动,一个个脸上的表情随着屏幕上的情景变得肃然起敬,教室鸦雀无声。 随着时代的进步,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深入发展,教育技术媒体越来越广泛地被老师接受,也越来越广泛地发挥了作用。它那声情并茂,色、情、景水乳交融的效果,创设了优美的课堂情境,有效地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在语文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使语文教学焕发出夺目的光辉,产生了伟大的艺术魅力。 教育技术管理论文:语文现代教育技术管理论文 随着形势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被广泛运用,它可以促进学生智能发展,提高教学质量,还能促进学生知能发展的过程,提高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的质量,并能更好地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不同水平,能增进教学效率,能提高信息的增殖率,扩大教学规模。在新的世纪里,面对信息时代知识经济的崛起,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信心领域中的应用,已成为衡量教育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为此,我们要认真探索一下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基本模式,充分利用现有教学环境和教学媒体进行各种形式的教学尝试,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把学生培养信息时代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一、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的基本特点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广泛应用,无疑给教育带来新的活力和巨大的冲击力,对教师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求教师要有高深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教学水平,还要有现代教育的思想和技术,要掌握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教学的有关知识和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的能力。它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 1、教学手段的先进性 大量的现代化教学媒体取代了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模式,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系统进入教学领域,改变了原有的填鸭式满堂灌,使教学效率和效果大提高。学生可以自己查找有关资料,与计算机进行即问即答。对能力不同的学生能够因材施教,实行个别化学习。而且通过CAI课件教学,可以通过仿真和模拟所创造的情境进行仿真学习,使学生在人机交互过程中形成一种真实感,从而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教学模式的多样化 现代教育技术的介入改变了教育一人讲,学生被动听的单一教学方式,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网络进行个别化学习,可以对提供的问题,练习题进行自主性学习。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同时,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教师将从课堂上的主角变为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学生成为知识的获得者与建构者,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末来的教学模式将是融入了全球性的个别化学习、自主性学习和集体学习为一体的新型、多样的学习方式。 3、教学内容的丰富性 现代通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效果显著。教科书将被视听教材及各种学习软件所代替,“教材”应改名为“学材”,要教东西更多,但很多以前必须课堂讲授的东西,已逐步转为由学生参与或自主学习中获得,课堂上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感悟能力为主 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的基本模式 1、多媒体演示教学模式 是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与其他教学媒体有机组合起来进行教学的形式。 这种教学模式主要通过投影、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的演示来配合课堂教学,使教学内容形象、直观、新颖,易于师生感情交流,及时反馈、引导,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多媒体课堂演示教学既使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得以发扬,又弥补了传统教学媒体的不足,使传统的课堂教学与现代教学媒体相辅相成、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这一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因此,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准备、教学技能等对教学效果有重大影响,在使用时,要认真研究如下问题:怎样设计教师的课堂活动,使教师真正发挥“主导”作用;怎样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设计学生的参与活动,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中真正的“主体”;如何根据多媒体的特点,设计有助于学生思考、探索的助教型课件和电子教案。 2、多媒体自主化学习教学模式 是指多媒体网络教室或者开放式CAI教室,利用系统的多媒体CAI课件个别地、通过人机交互方式进行系统学习的形式。 这种方式的学习过程具有如下特点:学生接受多媒体信息的刺激;学生以人机交互方式参与学习;学生在超媒体结构的环境下进行学习;学生主要依赖教学系统本身的指导和导航系统进行学习;学生依靠自我评价和反馈信息控制学习的进程。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控制学习过程的主体是学生,教师的工作主要体现在为学生编制学习软件,或者通过教学软件的设计来间接控制教学过程。 3、计算机情境虚拟教学模式 是指用虚拟(VirtualReality)技术,在计算机上建立虚拟教室、虚拟情境,使学生在一种身临其境下进行学习、训练的形式。传递虚拟可用于真实实验无法实现或者表现不清楚的教学中,最大的优势是让学生如临其境,融入其中去感受、体验现实生活。这现实生活虽不是用实实在在的实物构成,但却可见、可模、可动,甚至可吃,起到十足的仿真效果。仿真实验课件入机交互界面接近真实实验,学生可以操作任何东西,而不必担心损坏该物。 4、因特网远程教育教学模式新闻讨论组等进行距离教学的形式 近年来,随着Internet的发展和普及,“全球化的网上教育”是世界教育界的一个热点,基于Internet的远程教学在国内外蓬勃发展。远程教育是建立现代教育体系和实现学习化社会的必由之路,也是计算机技术在现代教育中最具影响的应用之一。这种以网络技术为依托的远程教育,尤其是基于Internt的远程教育成为末来教育发展方向。 在这个教学模式中,教师作为信息的提拱者,采用HTML、VRML、Java等语言组织文字、图形、图象、声音、动画、动态三维模型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编写教学课件、创设学习情境;学生则通过浏览器以主动探索的方式学习,从而在与外界交互的活动中来获得与建构新的知识。 三、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基于以上对现代教育技术基本特点、基本模式的认识和分析,我在语文教学中能转变观念,强化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意识,认真学习多媒体技术,自觉采用幻灯、投影仪、VCD、CIA课件、鹏博士、维美学堂等教学设备和软件进行辅助教学,不断实践。 1、对于“多媒体演示教学模式”的应用 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投影仪的作用。上课前,认真备好课,将每堂课要检查的注音释词或要讨论的问题等到先用胶片打印出来,再修饰一番,有的还涂上一颜色。上课讲到这些内容时,就用投影仪投射出来,一是节省了上课很多板书时间,无形中扩大了一堂课的教学时间;二是因为是打印在胶片上而不是手写,投射出来后,效果极佳,规范端正、整齐清楚,学生就像在看印刷教材一样,很受欢迎。学校领导和老师听了我的课后,都盛赞将教学主要内容打印上这种做法,认为投影效果远超过在胶片上写,值得推广。 中学生的注意力极易不集中,上课时一味地讲,难于将学生吸引住。我抓住学生对VCD光盘表功出极大兴趣这种情况,在教学时,讲解完一个内容后,就放与这个内容相关或相同的VCD光盘给学生看,加深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它。如上《荷塘月色》时学习完文中蕴藏的感情思想后放《荷塘月色》的VCD光盘,在声、形、色为一体的画面中更好地理解它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当然,播放VCD光盘时我特别注意时间的控制,因为如果时间太长,学生兴趣点转移,容易疲劳,就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我一般采用“讲、放”结合的方法,讲一段,放一段,有张有弛,充分激发学生的兴奋点 CAI课件是近几年教学中涌现的最为先进的现代教学辅助手段,具有超文本的特点,可以上下、前后、左右交叉链接。CAI课件具有极丰富的表现力,生动地丰富地再现文章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从而克服了传统教学的局限,扩大了学生认知的时空,为突破教学难点提供了新的途径,比如上《美“挑战者”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前,让学生从网上下载,补充一些资料,让学生看一些图片如航天飞机外形、熊熊的火球,坠毁时的火焰,麦考利夫的照片等。以加强直观效果,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如上丽道元的《三峡》,就用《三峡》CAI课件进行教学,学生身临其境,很好地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并通过网络将文中描绘的三峡与我们今天看到的三峡相比,从不同角度发表了很多独到的见解。 2、对于“多媒体个别化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应用 我采用内容——目标——媒体三维选择模型,设计好[目录]、[读书笔记]、[录音]、[资料检索]、[邮件]、[学习导航]、[操作指南]、[媒体库]、[退出]等项,[学习指导]等项内容,又设计了[导语]、[导读]、[朗读]、[作者]、[小结]、[扩展]、[训练]等子项内容,让学生自己操作,自主学习。如阅读指导、形成性练习题的训练,单元测验等都可用这种教学模式。 3、对于“计算机情境虚拟教学模式”的应用 如上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设计情境虚拟教学课件,将夏秋的景物为背景,旁白美女蛇的故事,让学生进入鲁迅笔下的“我”的乐园,接着显示冬天百草园的景致,让学生自己设计出拍雪人和捕鸟的情景场面,这样在情景虚拟中进行了个别化学习,其乐无穷,学生越做越有意思。 4、对于“因特网远程教育教学模式”的应用 这种应用主要取决于Internet的普及程度,比如大部分家庭上了Internet,那么,老师可在网上答疑,信息,或通过BBS与学生进行讨论。电子邮件则提供了非实时的交互,不受时空限制进行交流。现在,不少高等院校,高级中学已建成局域网,对学生来说,可适当鼓励他们上网浏览,学习。老师也可以把作业、辅导、解答等放在网上,让学生下载。或用电子邮件传送作业,解答疑难等。“网上教育”应是末来教育发展极为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 教育技术管理论文:信息素质教育技术管理论文 摘要:当今时代,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正在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学习、生活、思维方式,并向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信息时代教育的基本国策。素质教育是一世界性的教育改革趋势,是现代教育的主要内容。如何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关系到培养21世纪建设人才的战略任务。现代信息技术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促进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稳步提高的重要途径。本文就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信息技术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及地位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地分析,并提出了利用信息技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对策。 关键词:信息技术;素质教育;能力;工具;创新;教师 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已向教育教学理念提出了挑战。面对这一挑战,传统的应试教育必须向素质教育转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的重大举措。陈至立同志说过,实施素质教育重点是要改变教育观念,改变传统教育的教育手段,尤其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主,“要把现代教育技术当作整个教育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这里的“现代教育技术”就是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素质教育中的运用,可见,现代信息技术在素质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1素质、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及其基本特征 1.1素质教育 素质是以人的身体、心理的实际为基础,在社会生活形成发展起来的、对人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巨大作用的综合适应能力。实际上,一个人的素质高低与其价值取向有着密切关系,有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就有什么样的素质体现。 素质教育就是在承认个体间存在素质差异的基础上,以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能力,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新型教育。在这样的教育活动中,素质既是教育的条件,也是教育的结果。素质教育的内涵,应用李岚清同志的话来概括,即“素质教育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本质,它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出发,以全面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健康的个性为宗旨。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打下扎实基础,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素质教育不仅是一个口号、一个方向性的期望,而应该是一个行动计划,是可操作、可检测的具体的改革教育的实践活动。重视素质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1.2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表现。 1)素质教育的全体性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它包括两个要点:必须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使每个学生在社会所需求的基本素质方面达到规定的合格标准。 2)素质教育的全面性 全面性主要包括: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质必须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具体到教学活动而言,既要重“认知过程”的教育,又要重“情感过程”的熏陶和冶炼;素质教育主要是“为人生打基础或做准备的教育”,所以,受教育者素质培养的基础性和整体性必须受到特别重视。 3)素质教育的主体性 主体性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运作精神,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它包括的要点有三方面:尊重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和作用,尊重和培养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尊重学生的价值和独特的品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4)素质教育的发展性 发展性的内涵主要包括两方面:不仅要重视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要重视学生潜能、创新、实践能力和个性的发展;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学生的发展潜力、弹性和可塑性都很大,不要用偏狭僵硬的标准看待学生,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创造各种条件引发学生创造力和潜能的开发,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他天赋所及的领域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能。 5)素质教育的开放性 开放性主要包括两方面要点:由于素质教育涉及到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素质教育内容要宽,应有相应宽广的教育空间和多样化的教育渠道:要求教育突破校内、课堂内和书本内的局限,要求建立起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相结合的教育网络,要求建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潜在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使教育内容、教育空间、教育渠道具有开放性,以适应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我们在利用信息技术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深刻分析其特征,根据素质教育的特征来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2信息技术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信息技术是以数字化为新动力,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依托的,呈现、传递、加工、处理信息的技术。 当前教育变革的大方向,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重在改革人才的培养模式。这场变革,涉及到教育机制、教育方向、教育发展目标的变革,具体体现在教育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方法、教学评估等方面的改革。信息技术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使其在素质教育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结合当前信息技术在素质教育中的使用情况,谈谈自己对信息技术在素质教育中作用的看法。 2.1工具作用 信息技术在素质教育中起到工具的作用。它不仅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工具,是课堂中反馈测评的工具,而且是学生用来学习的工具。 1)演示工具 就目前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来看,大多是以计算机辅助教学为主的。以计算机为支撑的多媒体技术,不仅有了处理文本、图形、音频、视频的能力,并能够用人类习惯的方式、图像、声音生动逼真地传播和发送信息,与学生交流。教师利用幻灯、录像、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向学生呈现学习内容,这种教学手段主要是以讲授为主,教师可以事先制作好课件来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这样以来,教师制作课件时,一方面可以根据学生年龄的不同,制作出符合学生特征的课件。就拿小学生来说,年龄小,见识少,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课件中动画、色彩、声音的运用将会多一些,充分调动学生各感觉器官参与学习,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使教学内容化难为易,将抽象的知识通过一定的形式转变为学生可以看得到、听得到、感觉得到、体味得到的具体形象内容。例如:小学自然课中,在给学生讲日食、月食、地震、火山喷发、食物的消化、血液循环等时,只凭教师口述、板书是很难让学生理解和感悟的。那么,教师将具体的天文学科资料照片通过幻灯投影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一目了然,或者,还可以用媒体软件工具制作成相关动画,就更能说明问题了。另一方面,在现实条件下难以实现的实验操作,可以通过计算机虚拟实验环境来实现,实验过程既直观又安全。 2)个别辅导工具 在素质教育中,强调学生主体地位,这不仅是在课堂教学中的要求,在课外,学生自主学习的时候同样有此要求,这样,信息技术就被用作个别辅导的工具。目前,软件公司开发的用于学生学习的软件很好,操作简单,易掌握。例如:《轻松背英语单词》学习软件,它提供了边玩边记、分类记忆、复习、自主设置等板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有选择的学习,自定步调,反复练习直到掌握为止。还有,任何一门学科教学中,教师都可以在网上多套难易不同的测试题,由学生来选做,并及时地给予反馈。有时为了强化学习过程,还可以设置关口(学生若答对了,继续做下一道题,若答错了,将返回原题目重复做,还可以给出相应的提示,直到答对为止。)或给予奖励(玩游戏、欣赏动画、表扬的话语等)。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恒定性,且提高了学习质量。 3)资源获取工具 人类已进入经济全球化、社会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知识成为发展经济最重要的直接资源,信息已作为极其重要的竞争要素。既包含基础设施又蕴含着人类的高级智慧的信息技术,是人类充分开发、结合和利用各种有益的学习资源的有利工具,极大地托展了教育学习的时空界限,突破了传统学习时间、空间的限制。众所周知,因特网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它拥有最丰富的信息资源,而且这些知识和资源是按符合人类联想思维特点的超文本结构组织起来的,因而特别适合于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学习。这些电子化学习资源,包括数字图书馆、电子版报刊、各类数据库、电子图书馆等,学生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或直接登陆教育网站,来获取学习资源。例如:通常使用“雅虎”、“搜狐”等门户网站来搜索所需资源的网站、网页来找相关的信息,还可以直接登陆“中国教育网”、“中小学电化教育网”、“中国教育技术网”等网站来获取信息。使教育摆脱学校中心、课本中心和教师中心的束缚,让学生在丰富的学习资源的海洋里,拥有一片自由邀游的学习空间,弥补课本、课堂教学的不足。 4)进行信息加工、交流工具 学习者利用信息技术取得的信息都是别人处理的结果或是未加工的数据,学习者要对它们加以利用,必须对它们进行处理,化为己用。面对大量的信息,学习者必须学会如何评价信息的真伪和价值,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价值取向应用工具软件(如wps、word等)对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解读,从错综复杂的信息群中筛选出对自身有价值的信息,之后,根据自己的需要对信息进行细致的分类,并以恰当的形式进行排序,以备当时或以后学习时使用,这便是信息的加工。 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就是指“将信息技术以辅助教学方式引入教学,主要完成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的作用”。这是余胜泉博士的观点,我个人认为信息技术除以上交流方式之外,还可用于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专家学者之间的探讨与交流。实现交流的途径很多,其中互联网为他们的交流提供了方便、快捷的资源环境,在网络环境中,学生通过BBS、聊天室等来进行交流,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每个人的言论都会被所有的人关注,这样其他人就可以对某人的言论进行讨论,不仅增长了知识,而且锻炼了大家的协作学习的能力。此外,网上非面对面的交流讨论,避免了一些人因害羞而不敢发言或不能充分发挥其潜能的尴尬局面,使学生大胆地、放松地谈论对问题的看法和见解。这时候教师只要组织和指导活动就可以了。 5)发现探究工具 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为发现学习、探究学习提供了研究的工具和信息搜集与传播的条件,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虚拟的实验环境中,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现象、读取数据和科学分析,培养探索精神。例如:在中学化学稀释浓硫酸的实验中,最迷惑学生的就是,将浓硫酸倒进相应得水里还是将水倒进浓硫酸里呢?若老师只是大声的强调次序的重要性,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记不住,因而导致实验失败。而学生在电脑上做就不同了,即便是做错了,至多是出现模拟的爆炸现象,而学生本人并不会受到伤害,又能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培养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习惯。 2.2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作用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信息技术用于素质教育,使学生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既强调学习活动和启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又强调学生智力、思想品德、技能技巧全面均衡的发展。所以,信息技术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1)有利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 记得曾经有人说过,一个人对社会贡献的大小,并不在于他掌握知识的多少,而在于其道德品质的高低。可见,道德品质对一个人的素质是多么重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道德品质教育、行为规范教育是德育素质提高的重要环节,它对学生树立远大崇高的理想、做一个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促进社会全面和谐的发展有着主导的决定作用。 以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向学生展示内容生动、准确、具体的事例情景,有效地提高德育效率。例如:在深入开展反“”的活动中,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练习者自虐的电视节目,通过宣传板宣传“”对社会对家庭对个人的危害,使学生认识其反科学、反道德的言论,提高警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2)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信息素养这一概念是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于1974年在美国提出的,它包括了:①传统文化素养的延续和拓展;②使受教育者达到独立自学及终身学习的水平;③对信息源及信息工具的了解及运用;④必须拥有各种信息技能:如对需求的了解及确认;对所需文献或信息的确定、信息检索;对检索到的信息进行评估、组织及处理并做出决策等诸多内容。由此可见,完整的信息素养应包括三个层面:文化层面(知识层面)、信息层面(意识层面)以及信息技能(技术层面)。 信息素养是渗透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是人的必备素质。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要求人的素质与之相适应,要求人必须具备获取、存储、交流信息的能力,信息素养已成为衡量一个人素质高低的标准,成为人的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现代信息技术在培养人的信息素养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信息获取的能力: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并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如互联网、电视等)来收集信息,比传统的翻阅书籍资料、报纸、杂志等要高效、快捷的多。 信息处理的能力:学生可以利用word、wps等软件工具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筛选、鉴别、分类,然后结合自己的知识整理、存储,并能传递给别人(通过Emaii、BBS、聊天室等方式传递信息),以提高学习效率。 信息利用的能力:利用所掌握的信息,通过信息技术或其他手段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例如:通过互联网等平台拓展自己的交流范围,面向世界、开阔视野,并能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与他人的联系与协作。 信息创新的能力:通过归纳、综合、抽象、联想等形式的思维活动找出相关性、规律性的线索,重号或者从表面现象分析出事物的本质,得出创新的信息。 3)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信息化社会是学习化社会,学会学习是现代人的最基本素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迎接信息化社会的挑战,而信息技术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可能。 信息技术已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活动,为自主学习的开展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更好的途径和方法(主要是指计算机技术、电子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仿真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的充分利用)。 信息技术能跨越时空,能够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爱好选择学习时间、地点、内容,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知识的支持,为学生发挥自主性提供了时间和空间。 信息技术将单一的表现手法转变为多种表现手法。传统的教育手段的单一性(口授、板书)大大限制了它的表现力,而信息技术手段则不然,它不仅可以再现事物的形状、大小、色彩等外部特征,而且可以使它们的内部特征被揭示出来,更能有效地展示事物或事件的发展过程,改善了人们认知事物过程的途径和方法。其信息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带动了学习形式的多样化,充分开发了人类的右脑潜能,极大地提高了人们学习的兴趣、效率和主观能动性,利用这一技术,教师可以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地完成学习过程。 4)有利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在课堂上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提高其劳动技术素质,以便更好的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他们动手实践的操作能力。 5)有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信息技术进入教育教学领域,利用音乐的声音和图片剌激学生的感官,向学生展示大自然的美或人类创造的美及人们内心世界的美,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产生理想的艺术教育效果,其完美的造型,科学生动的动画画面及悦耳的声音等,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给学生以美的熏陶,美的感受和启迪,激发了学生创作的激情与灵感,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及陶冶学生审美观的同时,提高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 6)有利于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 今天的教育就是为了明天更好地发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竞争意识、竞争能力的强弱,关键看教育能否培养出高质量的具有竞争力的多种人才。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进取心、特长和综合能力为出发点的。在中小学教育中,可以将某些学生的优秀作文、小小制作(网页、Flash动画等)、科技小发明,到网上,供其他学生欣赏,使学生受到鼓舞。也可以举行计算机绘画、打字、排版等竞赛,通过竞赛培养,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激情、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 7)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是产生于各种能力之上的,是各种能力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结果。信息技术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使用,可无限延伸学生的各种感宫、拓宽感受的时空领域,从而向他们提供典型的具体经验和感性材料,促进其丰富的想象力,形成自觉启动多种器官协同工作的好习惯,并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促进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2.3提高教师素质的作用 实施素质教育,是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任务和目标,其实施过程关键在教师,因为素质教育的所有内容和目标,都必须通过教师的教育教学来实施,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捷径可走,这也是由教师是素质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来决定的。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必须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抓好教师素质的提高工作,而伴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新的技术、新的教学方式、新的教学模式、新的课程体系对教师素质有了新的要求,除了传统教育中的良好的政治道德素养、熟练的业务能力外,教师还应有创新精神、使用多媒体的能力和高尚的信息素养。 教师将不再是课堂上的灌输者、垄断者,而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它的主要作用是为学生创设一种有利于他们主动学习和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帮助学生汲取先进的知识和技术养分,指导学生通过各种电子教课书、教育电视节目、计算机网络等途径获取教学大纲规定的课程,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懂得信息技术,具有创造精神,才能创造性的教书育人,才能使素质教育得以顺利开展。 3利用信息技术实施素质教育的对策 前面已论述了有关信息技术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但只是促进作用和进取性价值,而没有提及信息技术在素质教育中的负面影响,接下来,针对其弊端我们来讨论信息技术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对策。 就信息技术应用在教学中而言,在只有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表现如何呢?可能刚开始学生是比较感兴趣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将不满足这种单调的教学方式了,他们的注意力就不再集中了,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教师一味的追求使用多媒体工具,而忽视了教学效果。例如:中小学劳技课中,教师在讲到果树的修剪时,如果放一段技术人员修剪果树的电视片段,让学生通过观看电视来掌握技术要领,恐怕就不如带学生到果园里,亲眼看着教师或技术人员剪树,这样,学生的印象也会深刻一些,而且学生还可以动手实践,遇到问题可以及时请教老师,其教学效果就好多了。另外,还有一些教师没有分析学生的特征,在制做课件时使用一些不相关的声音(如Powemoint中使用的铃声、玻璃打碎的声音等与讲课内容不相配的声音),不但没有起到烘托环境的作用,反而使学生产生了厌恶情绪,与预期的教学目标相背离。 对于在计算机房上课的学生来说,教师不可能监视着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过程,这样以来,学生用于玩游戏或干其他事的可能性就增加了,教师所要传授的知识自然就被忽略了。对于家里有计算机、因特网的学生来说,如果缺乏正确的导向,当孩子在电脑或网络面前时,孩子的第一反应是娱乐而不是学习,学校不能寄希望与家长来系统地提供这种导向,在信息环境日益大众化的情况下,大部分家长在孩子面前不是具备信息知识、技能、素养方面的优势的,从而难以具备正确的意识与干预的权威性。 除这些外,还有一些不良的因素(如计算机病毒、网络色情、网络欺诈、网络黑客等)所产生的不良影响给青少年成长带来了干扰,尤其是中小学生对信息的识别、分析、判断能力不强,自律抗诱能力较弱,受其危害也就在所难免了。还有,网吧不规范的管理、聊天室甚至于BBS上无聊的话题、电子邮箱里时而出现的色情、反科学的垃圾邮件等,都让老师和家长防不胜防。 鉴于上述的各种弊端,使信息技术在素质教育中的优势有所异化,产生了“负效应”——在各种条件影响下全部或部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教育结果和教育者预定的教学目标相背离,即产生了负作用。那么,怎样才能恰如其分的发挥信息技术在素质教育中的优势,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素质教育呢? 1)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握好使用信息技术的度 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极为重要,就课堂教学而言,教师不能只图虚名的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来进行教学,在上课时象征性地使用多媒体,而不考虑教学效果,是与我国教育方针政策不符合的,也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与之相反的是,教师在课堂中过多、过乱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不结合大纲和课本内容,只凭着自己的想象来使用,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不但不能使信息技术的诸多优势得到发挥,而且会产生“负效应”,是不科学、不合理的教学态度。 因此,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要定时定量,不应该过量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更不能过分夸大其效能,而应该多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应把握好使用信息技术的具体时间和地点、具体使用手段及使用的“量”,且要根据具体的学科内容来决定使用的方式,力求恰到好处,且莫过犹不及,力争实现讲授、发现与多媒体的自然融合的教学过程优化。 2)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有两个层面:一是基于“辅助”的理念,即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媒体、手段和方法来帮助教师或学生解决教或学中的问题。二是基于“整合”的理念,是信息技术作为构建自主、探究学习环境的重要学习因素来支持学习。信息技术最终需要与具体的学科结合起来才能够发挥其最大的效力,教师在鼓励学生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实际学科的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把计算机作为一种辅助工具或信息开发工具来帮助自己学习,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curriculumintergration)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因此,要用信息技术系统地处理课程的各个方面,以建立能满足学生需要的有机整合体的系统,并根据学生的反馈进一步改进这个系统。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增强学习效果,能使学生完成用其他方法做不到的事。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合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的运用成为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有助于培养学生掌握信息的收集、检索、分析、评价、转变和利用的技能;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合作交流。总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应用信息技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这里应注意的是,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的原则: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明确“人是技术的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适度控制技术的应用,趋利避害;另一方面,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学习过程,充分利用其中的教育契机,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的激发、引导,提供必要的帮助,进行合理的教学管理。 3)注重学生信息道德教育 要使学生正确、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减少其对学生的危害,就必须加强信息道德教育。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举行信息技术知识竞赛,可以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举行定期或不定期的信息技术知识竞赛,促使学生更加全面地掌握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巩固深化,并在比赛中感觉到成功的愉悦;利用校园网建立BBS,由教师进行组织和管理,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加强交流: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防止学生对信息技术沉溺和依赖,防止不健康地、甚至违法的信息技术使用行为,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形成对信息技术辩证、理性的态度和价值判断,负责地、安全地、健康地应用信息技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有效地提高信息道德素养;学校要做好信息技术教育的防御性工作,面对信息大众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应加强防御功能,教师不能只告诉学生要这样不要那样,更重要并且更有效的是,布置学习性的、探究性的和其他“正经”任务,让学生在信息环境中(包括家庭信息环境)去完成,让学生体验信息技术更正面和更积极的使用,使学生明白:信息技术除了娱乐以外,它还能使自己自主地学习、终身的学习,甚至改善人生的境遇。 4)加快教师角色转变工作 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教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所扮演的是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的角色。现代信息技术大大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将他们从封闭的教学空间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学生个别辅导,及时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指导学生从电脑网络中利用各种资源,逐渐成为学生学习和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咨询者、督促者、辅导者。为实现这一角色的转变,教师不但要在思想上、观念上转变,更重要的是行动上要表现出来,这就要求教师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创造性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担负起实施素质教育这一重任,时刻明白自己工作任务的艰巨性和重要性,为培养现代化的建设人才而努力。 4展望 信息技术是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一种先进的(不会过时)教学手段,学生在现代信息技术营造的教育环境中学习,各种感官被充分调动起来,思维活跃,并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这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同时,计算机辅助教学有助于克服传统的班级授课的“满堂灌”教学模式,为因材施教、实施个别化教学、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提供了较理想的技术手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先进教学方法,拓展了人才素质教育的空间,为人才素质的继续教育、终生教育提供了便利、快捷的教育条件,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素质教育手段。 网络教学为素质教育开拓了更为宽广的环境,现阶段网络教学己稳步地渗透,辅助并支持课堂教学。网络教学是指在一定的网络环境下,运用一定的网络技术,按照一定的教学原则实施的促进人们的身心发展的活动,它以教学资源的丰富性与共享性,教学过程的超时距性,教学的交互性,有利于个别化学习和探索式学习为基本特点。网络教学的实施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面向全体学生和使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适合学生个性发展,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和交往模式,扩大学生的交往范围方面的实现有着重大作用,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试验田。 素质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目标的全方位的社会性教育改革,现代信息技术能为新型教育模式的构建提供理想的教学环境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因而,中小学素质教育必须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以提升学生素质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为最高目标,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特长,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素质教育,以便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教育技术管理论文:现代教育技术管理论文 摘要:在教育技术硬件环境支持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在基础课,软件课、专业实验课以及基础实验课教学中,探索新的教学理论体系,按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设计教学过程,建设教材体系与课件,革新教学方法和实验教学方案,才能全方位的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化与发展。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环境;教学改革;教学设计;教学模式;多媒体 教育技术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优化和实践。为了加速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我校相继建设了数十座多媒体教室。在教育技术硬件的支持下,我系领导积极提倡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教学活动的方式。我们课题组从理论与实践上,对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本专业各教学环节改革作了比较系统而广泛的研究与实践。有机的结合我们承担的陕西省教改项目“电子线路实验课程改革与实践”,西北大学重点课程建设项目“电子线路”、“软件技术基础”、“电子线路多媒体课件制作”等教学研究,从基础教学到专业实验大面积采用教学课件、电子教案、影像教材等多媒体手段,许多课程教师从原来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者”的角色转化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学活动的导演者。而学生由原来的单纯听讲,接受灌输的被动地位转化为能有机会参与、发现、探究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我们充分采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技术、计算机虚拟现实仿真技术,卫星广播通信技术以及新的教育技术设备。学生参与操作,发现问题与教师和同学们协商讨论,理解知识而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主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教育技术应用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 1建立适应新教学环境的教材体系 在新的教育技术环境支持下,建立适应新教学环境的教材体系,采用多媒体教学是当前教学改革的趋势,我们首先对面向全系所有专业开设对后续理论和实践课程影响较大的基础理论平台课全面展开。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是一门重要的电路基础理论课。学生不但要掌握基础理论还要消化大量工程实例。为了在有限学时(60学时)完成所有知识传授,结合课程新教学大纲制作出全部的“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电子教案和部分重点章节的教学课件并在99级到2001级的教学中投入使用,达到了比较满意的教学效果。并具有以下特点: 1)电子教案按照知识结构安排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半导体器件、放大电路基础、多级放大器、放大电路的频率特性、集成运算放大器、反馈放大器、信号运算处理电路、波形发生电路、功率放大电路、直流电源电路以上内容形成完整课程体系,并不衣服某本教材,所选教材可以作为参考资料。 2)采用Powerpoint设计,能够适应课堂教学要求。由于每张幻灯片安排自定义动画效果,所以授课时能够根据要求“书写”版面,完全吸收了原先课堂授课的优点,幻灯片上制作了大量电路图片,数字公式及大量文字符号,并用不同颜色反映知识内容,突出重点。 3)对于比较抽象的理论知识,制作多媒体动画,是难于用文字讲解、难于理解的内容变的简单明了,从而加强学生的理解与掌握。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子教案及其多媒体课件已经使用三届。今年我们又根据使用情况对其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和修改,将文字内容充分条理化、提纲化,更加突出难点和重点。另外,又制作了大量的图片和动画,使其更加形象生动,再配合布置供学生课后阅读的文字材料,在教学检查中的学生座谈和问卷调查评估都表明,这一改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多媒体教学中,以前我们曾经采用过清华大学出版的多媒体课件,但由于课件模式固定,不能按教师模式选择内容,设计教学效果不理想。为克服这一问题我们组织力量自己动手设计了这套完整的电子教案,可以随时修改充实。我们正在进行“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多媒体教案开放平台”的研制,现以形成基本框架,具有进一步开发推广价值。 最近,我们组织了对该课教学效果的调查,收回70份问卷,从与多媒体相关的内容来看,97.5%的同学认为利用多媒体教学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媒体质量的评价是95.7%的同学认为版面设计合理美观;97.1%的学生认为语言、文字符合规范;对图象质量的满意度为94.3%对动画与视窗的满意度为88.6%,而100%的同学认为老师能熟练使用多媒体。我们认为学生对多媒体质量特别是动画与视频效果要求较高,需要我们在媒体设计上进一步下工夫。 2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改进软件类课程的教学模式 对软件基础类课程,其特点是课本算法程序单一、固定且较多,这就容易造成学生思路不开阔,板书程序不规范等问题。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从根本上克服了这一弊病。教学环境采用交互式的多媒体计算机教室和微机原理实验室,多媒体教学手段改变了原来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既提高了教学水平又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更重要的是营造了一个开放、互动的教学环境。在“软件技术基础”课课件的制作上,在设计问题上,只设计问题的要求,而不设置固定的答案,鼓励学生多角度、发散的思索问题。例如,在讲排序这一节时,只给了一组记录关键字序列{47336182721125475702}让同学讨论用快速排序和希尔排序两种方法写出每一趟的排序结果,学生根据自己的思想,选择不同的分界值和步长进行每一趟的排序。虽然每个学生每一趟的排序结果可能不同,但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这时老师会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索问题,如何解决问题,教师的主导地位得以体现。 3综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加强专业课程技能培训 培养能力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教学效果的关键,而教育技术给我们提供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手段。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高年级开设的“现代电视接收技术”,其内容抽象,学生感性认识差。结合改进专业实验内容,我们建立了卫星地面站和采用其它一系列教育技术设备,学生自己动手参与视频信号的解调、调制、记录、编辑以及对网络信号进行分配设计的全过程,收到显著的效果。通过卫星地面站的调试使学生亲自动手调试接收位于太空不同经度的广播通信卫星信号,既可以解调出不同制式的电视信号,也能调出计算机网络通过微波传递的“数据包”。再把解调出的视音频信号,自己动手调制成RF信号;为了让同学了解视频图象各种记录格式的特点,放映视频记录格式比较影视课件,使课堂上冗长繁杂的理论知识,经生动明了的影视图象、动画、图表简单明了的展现在同学面前,再运用实验室不同格式记录设备用同一摄象机进行记录效果的比较,使理论得以验证。然后采用计算机非线形编辑对视频进行编辑。信号传输则通过CATV工程网络分配系统的设计与计算,学生把理论和工程实践结合起来。使同学对视频信号从接收、调制、记录、编辑到分配的全过程有一比较深刻的认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不仅加强学生技能训练,又加深了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达到豁然开朗的境界。教育技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技能训练的广阔天地。随着它的深入发展,在其它专业技术课中也将得到广泛应用。 4利用计算机虚拟现实仿真技术,改进基础实验课教学 “模拟电子线路实验”和“数字电子电路实验”是我们系重要的基础实验课。其实验量大,课时多,所涉及的仪器多,功能各不相同。使用的电子元器件种类复杂,数量大,电路涉及面广。合理的使用电子仪器、明确实验目的,正确的连接电子器件是实验成功的保证,实验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实验结果的正确性,特别在实验结果不正确时,学生由于经验不足,不知道是仪器的使用问题还是元器件的质量问题,或是接线或参数设置不当引起故障,故障排除率低一起实验失败。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采用计算机虚拟现实仿真技术,使用WORKBENCH仿真软件,在作实验前利用该软件在计算机上接好电路,调试好参数,作出正确的结果。通过计算机仿真熟悉了实验的电路结构、电路参数、调试要点以及测试仪器的正确使用。这样,对实验电路的搭接就比较熟悉,能正确的使用仪器,除了问题又可心中有数的检查,极大的提高了实验的成功率。同时软件仿真还可以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观能动性,自己设计新颖的实验电路,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实践,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现在,根据初进实验室的学生开始很难掌握电子仪器的使用,我们正在制作正确使用电子仪器的交互式VCD光盘课件,也既将投入使用,这将会很好的解决新生进实验室很长时间不能正确使用众多实验仪器的难题。交互式的VCD课件将适应学生不同要求的学习,为很快进入正常电子线路实验打下良好的基础。 5充分利用教育网络系统扩大获取知识领域,激发其创造思维能力 随着学校计算机宽带网络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校园网络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我们把所有的教学资源、教师完成的多媒体课件,都可以存于网络的服务器中,学生上完课,可以在多媒体终端通过交互式界面将需要的多媒体课件调出进行细致学习。教师备课通过图书检索及服务系统方便的调用所需资料,也可通过网络和网上的学习进行实时的交流,通过网络共享国内外的所有信息资源。 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全方位推进教学改革,探讨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影响大学生在新的信息社会中所需要的素质和这种素质培养的途径和方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条需要花大力气去探索的新的教学理论体系,这一教学理论体系的形成,需要我们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认真研究与实践。按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资源与课件,设计教学实验方案,才能全方位的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化与发展。
农业毕业论文:农业类本科生毕业论文教学实践与思考 摘要:毕业论文是农业类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中重要的一环。本文分析了农业类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从师资与仪器设备、学生科研素养与积极性的培养、论文撰写能力与答辩能力的提高方面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创新能力 农业院校包括林学、农学、园艺等很多需要较强动手操作能力的专业。作为实现本科生培养目标重要的一环,毕业论文环节是培养大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及创新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同时,毕业论文质量也是衡量学校与本科生教学评估的一个重要依据。做好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工作,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团队协作能力,贯彻以素质教学为导向的本科生培养计划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本科生的扩招,学校自身在师资与教学资源上的不足,以及大学生受到找工作与考研的影响在做毕业论文时重视程度不足等原因,造成现在的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下降[1]。 一、农业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 1.师资与设备不足影响着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当前农业专业的毕业论文开始要求必须是学生本人通过做科研获得毕业论文所需的数据,因此,毕业论文要求每位毕业生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才可以完成,同时相应的导师也需要付出较大精力与时间对毕业生进行指导。在当前多数高校存在扩招的情况下,一些影响毕业论文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首先,扩招导致师生比过低,有些老师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比重大,对毕业生的指导投入的精力与时间不足[2]。其次,由于一般本科院校本身对实验室、仪器设备资源投入有限,导致当前许多老师没有足够的实验室空间,再加上部分仪器设备由于老化、损坏等原因而不能及时更新,每逢毕业季到来,经常会出现实验室扎堆,低值仪器不够用,高值仪器缺乏的问题,从而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3]。 2.毕业论文完成时间经常与学生找工作和考研相互影响。许多院校的本科生毕业论文常常安排在大四的最后一个学期,考研的学生面临着考研复试,没有心思认真做毕业论文,而没考研与考研落榜的学生多数心思放在找工作上,对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不够[4]。许多学生追求短平快,希望老师给个简单的题目,自己草草应付了事。农业类专业的学生多是实验类的毕业论文,由于本科毕业生开始做实验时多为生手,经常由于一些实验细节没有注意或自身的粗心大意而没有取得良好的实验结果,而在实验失败或没有取得较好实验结果的情况下欠缺足够的时间重做,缺乏严谨数据支撑的论文质量可见一斑。 3.缺乏科研素养培养导致论文质量不高。当今许多学生来自于独生子女家庭,动手能力较差,缺乏与人展开良好协作的能力,最重要的是由于放在大四最后一个学期开展毕业论文,许多学生在不具备一定科研素养的前提下就开始实验与论文的撰写,因此,许多学生实验记录的乱七八糟,当要写论文时常常自己都搞糊涂了。在查找文献、数据分析、基本的Excel、word与文献插入软件使用均相对生疏的情况就进行毕业论文的撰写,所以经常看到一些毕业论文中存在文字编排错乱、文献输入格式不规范、制图存在错误等问题,从而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二、对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实践与思考 1.提前选定学生,早点开展科学实验。提前选定一个合适人选,再由选定的学生在本班内选择同学进行组队,形成团队。这样选定的学生,容易培养较好的合作性,易形成一个相互帮助与学习的良好团队,有利于培养每个同学的科研素养。在选定好学生后,先指导学生学习仪器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务必掌握常用的仪器,在熟悉基本的实验仪器后即带领学生开展实验,在大二或大三上学期开始,这样避开其考研与找工作较为忙碌的大四。让学生对实验仪器有较多的亲手操作机会,增加其熟练程度。同时由于形成团队,一些工作量大的实验由大家共同完成,既减少单个同学工作量,又提高了效率,并有助于培养团队协作能力。更重要的是,由于实验开始早,一些失误与操作不当所造成的实验失败可以有较充足的时间进补救或重做。 2.科研素养的培养与训练。鉴于多数学生在进实验室之前的科研素养普遍较低,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先让这些学生对照实验室内已制作好的简易仪器说明书进行自学,抽时间进行考核学生的正确使用仪器的能力,必要的亲身示范。拟定一个题目,让学生试着写预实验方案。要求学生把实验细节都写得非常细致,如试剂的配法,步骤要写详细,这样使学生对实验步骤了然于胸,在开始实验时可以有章可循,有案可据。在进行实验记录时,要求学生把实验数据与细节记到指定的实验记录本上,简单明了,条理清楚,具有必要的注释,便于数据的录入、核对与分析。在数据分析阶段,先让学生熟悉相关文献尝试自我钻研,然后找时间对数据进行亲手示范,让学生逐渐掌握数据的处理方法。一些数据处理的软件如Excel、Origin、SPSS等采用亲手示范的方法教会学生,逐渐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 3.科研的兴趣激发与对学生的激励。一定的激励有助于提高多数学生的积极性。以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为榜样激发大家对科研的兴趣,鼓励大家在科研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全程跟踪并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使学生均能克服困难最终取得理想结果,获得一定的成就与自豪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由于现在部分学校对学生均要求学生要累积有一定数量课外素质教育学分,因此对从事相关实验的有重要贡献的学生均在发表文章中进行署名,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的课外素质教育学分,另外一方面有利学生考研及找工作,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与此同时,积极鼓励并指导学生申请SRTP项目,凡申请到SRTP项目的学生每名同学均可以用于课外素质教育学分加分,由于肩负开展实验并完成项目的责任,同时也事关自己的切身利益,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可以得到更进一步的提高。 4.毕业论文撰写能力的提高。经常在撰写毕业论文时,有些学生马虎对待毕业论文的写作。因此,对于教师来讲一定要强调毕业论文撰写的重要性。这两年多数高校开始对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在答辩前,杜绝一些学生靠抄袭混毕业的行为,对个别学生毕业论文做得太差的同学要求其进行二次答辩。通过宣讲学校的要求,使学生端正态度,重视毕业论文写作。教师在毕业论文撰写时期要催促学生及时完成,及时跟进并指出学生毕业论文的不足,防止学生写作方向走偏。对于错别字及一些格式错误等也要引起足够重视,指出其存在的错误,督促并检查学生进行修改。 5.答辩能力的培养。在毕业论文成稿后,马上要进行毕业论文答辩,这是向大家汇报自己成果的关键时期,更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提高答辩的质量,要求学生提前做好毕业答辩PPT,对答辩要说的话可以写好答辩台词,反复练习,以控制好时间满足毕业论文答辩要求。要求学生对本人的毕业论文做到了然于胸,非常熟悉。为了避免学生在答辩环节出问题,可以组织学生提前进行预答辩,让老师与其他学生在下面挑错误。经常在预答辩时可以发现很多学生的不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应对能力,减少在正式答辩时犯错的机率。 三、结语 本文基于本人在指导毕业论文中的实践与体会总结了一些经验与做法,在这两年的本科生毕业论文环节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当然一些不足之处也一直在激励着笔者在此方面的探索。毕业论文是对每一个本科生在大学四年学习效果与各方面能力的一个综合考查,如何提高毕业论文质量是每位教师需要探索的课题。只有在不断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吸取别人的经验与教训,取长补短,才可以不断进步。 农业毕业论文:大学毕业生的“农业梦” 85后大学生李文强是个地地道道的城里人,但他说:“我的未来在农村!”李文强大学学的专业,与农业毫不相干。但大学毕业后,他却认准了农业这个产业,放弃当时在银行工作和出国工作的机会,毅然选择投资农场搞农业,到乡下流转土地种起了有机蔬菜,在蔬菜地里逐渐实现着一个都市男孩的农业梦想。 今年27岁的李文强2010年从重庆大学毕业后,曾在外资银行和地产等行业从事过营销工作。工作干得得心应手,待遇也不错,但不甘于过平凡生活的他,心中一直装着一个创业梦。在国外考察时,李文强发现,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对“三农”及食品安全问题会越来越重视,同时,如今房地产行业的转型也将给农业的发展带来更多机遇,从事农业开发将会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和前景。于是,创业的想法如种子般在他心中破土而出。 与同窗校友合伙办起微企 因为有着在大学实习的经历,李文强对自己创业信心满满,再加上重庆大学对学生创业的大力支持,2011年初,李文强带着几名同窗校友合伙办起了微型企业――重庆大学礼澳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但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创业的开端无比艰辛。起初,李文强为了给公司的发展打下业务基础,就积极学习台湾精致农业的品牌理念,他将公司业务定位为重庆本土区县种植大户合作社进行农产品营销开发,包装推广,特色农产品品牌打造等。 “由于我们是刚出校门的大学生,没有农村经历,很多农户根本不认同我们的服务,业务开展困难重重。”李文强告诉笔者,尽管他和他的创业团队夜以继日奔走在城口、万州、武隆、长寿等地乡村的田野上,但一年下来,业务量仍没有多大起色。 2012年,李文强经过考察,投入20多万元,在曾家镇流转了农民的几十亩土地,引进技术和种苗与当地的种植大户合作,建起了草莓基地和果园,种植了优质日韩梨、桃等果树。土壤脱毒、肥料制作等步骤,李文强都亲力亲为。但因果树的生长周期比较长,再加上受气候的影响,投入大量资金后却迟迟得不到回报,使他几度想要放弃创业。 引进日本“森林农法”种植蔬菜 在创业陷入停顿和迷茫的时候,李文强再一次产生了到外面去看看和学习的想法,在台湾考察的旅途中,他偶然接触到了一种起源于日本的新型农业发展理念:CSA(社区支持农业)。受这种农业模式的启发,回到重庆之后,他在朋友的介绍下,来到了长寿区洪湖镇,与当地合作社及种植户开始了CSA新农业试验。 创业过程中,李文强引进了日本的“森林农法”有机种植技术,并结合香港嘉道理农场的管理模式,搞起了生态农业开发。他一边学一边干,在实践中摸索前行。2013年下半年,经历了前期近一年的土质转换和生产筹备,李文强在长寿区创办的有机农耕试验场开始了对外运营,并接受消费者的预订,种植健康蔬菜。2013年年底,首批蔬菜被配送到每个客户手中,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 在学校老师的推荐下,李文强又将客户群拓展到了高校的教职工群体中,后来发展到上百个大学教师在他们的生态农场预订蔬菜,市场前景相当可观。 市场虽然打开了,而当初一起创业的合作伙伴却在发展方向和利益分配上产生了内部分歧和矛盾,但李文强淡定地把它当做创业路上必然要经历的又一道难关。 面对第二次农村创业失败,李文强没有就此放弃,他敏锐地发现了学校对健康农产品旺盛的消费需求和对田园乡村自然生态的生活向往,于是,他萌生了打造一个属于自己母校“重庆大学虎溪农场”西南地区首个校园品牌农场的想法。随后,李文强发起和创办了“重庆大学青年学生农会”,致力于培养和带领更多的大学生在农业农村领域开展创业实践,并在学校的创新创业孵化平台上,整合技术资源,搭建了“社区支农在线”农产品网络众筹公益平台。 该平台定位于市民参与、学生创业、公益开发的发展理念,目前已在巴南、江津、铜梁、璧山和南川等区县初步建立了扶贫开发众筹项目点,并运用他们团队所掌握的一套兼顾生态价值和商业价值的高效农业开发模式,成功实现了异地项目复制,为重庆农村地区特色效益农业扶贫产业开发树立了新的模式和标杆。 “企业要发展,就要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据李文强介绍,2015年6月,他又在巴南区承包了50亩地的家庭农场进行实验性开发。“种植户只出土地和人力,农产品的生产技术、品牌包装和营销全由我们负责。”李文强表示,其实农村很多农民不会种菜,同样的蔬菜品种,如果技术不一样,种出的蔬菜质量也就会不同。 “我们是用秸秆、牛粪、草木灰等作生态肥,而且肥料要进行消毒杀菌,堆肥的配比和时间也很讲究。”李文强表示,他的团队成员都是学校相关专业的校友,对蔬菜种植技术比较了解。他们在蔬菜种植过程中,还直接引进了国外的成熟技术项目,配合当地农户的种植经验实施,使得蔬菜的质量得到明显提高。比如,同样是种植黄瓜,一般夏天只能收获两季,但李文强采用国外引进的种植方法进行生态改良后,一年收获了四季,黄瓜的品质口感也大大提升。 打造品牌农场和农业综合体 李文强坦言,经过几年的艰辛发展,目前公司已逐步走上了正轨,公司团队由起初的几个人发展到目前的20多人。“前几年的投入让公司目前还没有赚到什么钱,或者刚好实现微利,但我们收获了难得的创业经历。”谈到公司未来的发展时,李文强告诉笔者,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农业将迎来新的爆发增长期,现代农业在走集约化规模化的同时,还将与更多的产业进行融合发展。他透露,自己已经架构好农业开发的盈利模型,下一步将着力于品牌农场和农业综合体开发,积极引入战略投资者,以龙湖和万达为标杆,致力于把公司打造成一家专业化的农业地产开发公司。 “因为我不是一个安于现状、追求稳定的人。因为年轻,我想去追逐自己真正的梦想。”采访结束时,李文强表示:“青春最大的风险就是不冒风险。青春,就是折腾。”他信心十足地告诉笔者,将会全力以赴地投入到这份自己喜欢而又充满希望与挑战的事业中去,让自己的创业激情肆意绽放。同时,他还提醒想创业和正在创业的大学生朋友,在创业遇到困难时千万不要气馁,要增强信心,认真分析问题的原因,然后整合资源,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只要沿着自己的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坚实地走下去,创业成功就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农业毕业论文: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回农村创业条件分析 摘 要 随着我国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严峻,高校就业工作也面临严峻挑战,与此同时,随着城乡统筹发展进程的加快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展开,农村急需一批专业的农业人才。尽管目前高校存在创业比例低的现象,但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有着得天独厚的农村创业条件,高等院校如果有效地做好他们的创业指导工作,必能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农村创业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推动毕业生科技创业,又能间接带动一方乡亲致富。 关键词 高等农业院校 农村创业 新农村 1 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农村创业的背景 大学生创业已成为当下高等教育改革的热点,而中国高等农业教育作为“三农”政策的主要执行者,如何在毕业生中开展农村创业教育,对我国高等农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三农”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一方面,我国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农村经济取得了可喜的变化,我国目前已经实现了全面奔小康的目标,国民GDP跃居为全球第二,农村城市化不断推进导致新农村的建设迫切需要一大批农业科学技术人才补充到基层,特别是现代农村创业型人才。与此同时,当下大学生毕业后就业压力巨大,庞大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已经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民生问题,尽管近几年国家和地方政府以及各个高校在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市场对接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尤其是就业市场的法规建设,使大部分毕业生走向了工作岗位。但是,受就业导向、个人本位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他们遭遇“下不去、用不上、留不住”的尴尬境地,在家乡没有岗位,在东部沿海等大城市又难以找到工作,形成新农村建设人才缺乏和大学生就业难的矛盾局面。高等农业院校作为培养“现代农民”的产出器,有责任更有义务通过一系列必要措施推动大学毕业生回农村创业,响应国家号召,从整体上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 2 目前高等农林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创业的现状 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是目前高校教育实践探索的一个崭新领域,2011年我国就业蓝皮书指出,2010届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2.2%)高于本科毕业生(0.9%)。中国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连续两届略有上升,2010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达到了1.5%,比2009届(1.2%)高0.3个百分点,比2008届(1.0%)高0.5个百分点。2010年,国家出台了进一步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各项扶持政策,应届毕业生自主创业的人数出现大幅增长。创业人数由2009年的1.1万增加到10.9万。而就全国高校毕业生农村创业比例来看,广东和浙江两省的大学生创业比例较高,但涉及到农村创业的比例还比较抵,也有数据表明,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只有10%在农业系统工作,在农村一线的就更少,这一情况表明,高等农业院校的大学生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参与农业创业的比例非常低。可见,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回农村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与潜力。 3 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农村创业的障碍分析 (1)个人方面:首先,考虑到农村外部环境艰苦,许多农村学子不愿意回农村工作,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都想毕业后留在城市或经济发达的地区,回农村创业的少之又少;其次,目前很多农业院校的学生专业学习不足,心浮气躁,只是想把专业学习作为升学和工作的跳板,对本专业的就业前景也不看好,导致所学专业与就业的匹配率低下,这也间接影响了其参与农村创业能力的缺失。 (2)学校层面:高校毕业生普遍感觉自身创业能力有限,而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不足与学校层面不无关系。首先,创业教育理念的滞后,我国的创业教育缘起于清华大学,虽然目前在工科院校中开展的如火如荼,但农业院校还多数处于热身阶段,仅仅满足于解决学生的就业压力,缺乏对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与正确的就业价值观的塑造。其次,资源匮乏是目前高等农业院校创业教育存在着一个问题,许多学校虽然开设了与自身专业相关的公共选修课及专业选修课,但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和操作性的实践层面的锻炼,不能为大学生创业、就业真正建立一套完备的资助服务系统,再者,农业院校的创业教育氛围较工科院校淡薄,但是报考公务员、选调生以及事业单位的热度不减,可以看出农业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时普遍存在求稳心态。学校相关的创业计划大赛活动持续不长,存在为比赛而比赛的表面现象,学生的创业计划书缺少含金量,导致活动效果不明显。学生活动涉及到创业教育的比较少,导致农业院校的创业文化氛围不浓。最后,农业院校的部分教师对创业教育的积极性不够,学校缺乏相应的鼓励措施,教师没有认识到开展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自身缺乏从事创业教育的素质和能力。 (3)农村大环境方面: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村的消费水平普遍偏低,工作生活条件艰苦,很多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不愿意回到农村服务。加上农村人才观念滞后,缺乏正规的专业技能培训,一定程度上影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创业的积极性,且现有的农村创业人才培养制度、考核制度、奖励制度等总体上缺乏规范性性和激励性,难以最大限度激发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人力资本作用的充分发挥。 (4)政府层面:虽然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创业优惠政策来扶持大学生农村创业,包括出台法律法规与奖励政策、设立专门管理机构、投入足够经费等,在一定程度上开辟了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创业的“绿色通道”,但是,由于信息交流不通畅,乡镇经济发展不协调,乡镇政府的服务理念和管理水平尚不够高,这些优惠政策具体实施缺乏保障,难以避免人为性的操纵,多数回乡创业的农村高校毕业生普遍感觉乡镇政府的这些政策其实是一纸空文,自身很难享受到。 (5)资金方面:虽然政府在实施优惠政策并在财政上充分支持,但高校毕业生仍然存在启动资金不足的问题。大部分回农村创业的毕业生启动资金来自亲友资助和个人储蓄,虽然他们也会选择贷款,但由于高校毕业生诚信等级和还款能力的评估难以确定,各级银行对高校毕业生贷款普遍持高度谨慎的态度,准入门槛比较高,如果没有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作为担保人,高校毕业生很难获得创业贷款。 4 高等农林院校毕业生农村创业的优势分析 第一,高等农业院校涉农专业的毕业生到农村创业有着明显的涉农专业素养,接受了系统的专业培训和技能培训,拥有相对于其他类别的高校不同专业学生的“专业特长”和明显的专业知识优势。 第二,近年来,农业院校非常注重实践教学,不少农业高职院校更是构建了“课堂教学、模拟训练、创业实训”的教学方法,直接把课堂搬到农场或农业技术公司等,面向农业现代化第一线培养农业专业技能型人才,通过全真型实践等举措实现科学化的培养,提高他们创业的各种技能。使农业院校的大学生到农村创业有明显的知识和技能的双重比较优势,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合格的创业人才。 第三,农业院校拥有各类齐全完备的专业且能与三农结合,且培养出了许多在各类农业生产、制造、销售等环节的优秀校友,这一先天优势能够给在校学生提供实习及实践机会,近年来随着中央一号文件的支持,涉农创业项目的增加激发了广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并参与到涉农企业的活动中去,这些都为农业院校的大学生将来参与农村创业提供了优势,使他们能够快速适应农村环境。 第四,农业院校文化建设既具有普通高校文化建设的共性,又有其自身的“农”文化特色,其农字属性体现出的共同心理程序,是坚定“农业情结”和理想信念的校园精神文明,加上国家加大对农林类研究的投入,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加入到科研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受校园文化的熏陶,“涉猎农业”、“走进农村”、“了解农民”,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自身的农素质。这种特殊的文化熏陶,将会有助于培养出立足三农、钻研三农的优秀农业人才,又能使高等校园文化反哺社会。 第五,高等农业院校的生源大部分来自农村,虽然一部分学生回农村创业的主动性较差,但随着农科类毕业生到农村基层自办实业实例的见诸报端,激发了一批有志于在农村领域干一番事业的年轻人,而他们中的大多数来自农村,比其他人更能了解农村的资源和社会环境状况。 最后,农村自然资源丰富、创业成本低,人力物力充足等优势使大学生农村创业更有优势。 以上这些特点,决定了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是一个非常适合农村创业的群体。 农业毕业论文:沿海都市型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分析 [提要] 本文对沿海都市型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现状进行梳理,在调研农科类大学生就业状况基础上,分析影响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对提升农科类院校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路径进行探讨。 关键词:农科类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路径;探讨 都市型现代农业已经成为中国大城市农业的主要发展形态,是城市经济和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迫切需要一大批具有现代农业发展理念、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现代农业服务意识、具有现代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全面协调发展的优秀农业专科人才。如何提升农科类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对提高农业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解决就业难的问题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沿海都市型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现状分析 为了进一步了解沿海都市型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现状,课题组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分析。根据问卷分析来看,大部分毕业生认为目前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较大,但对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认识模糊,其中有76%的学生认为培养自身核心就业竞争力有必要。在提升自身就业核心竞争力方式上,62%的学生认为大学期间,上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进行专业实习,参加课外学术活动和公益活动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24%的学生认为阅读相关书籍、查看就业网站提供的技巧、通过学校提供的就业培训、关注职场的经验和经历、向长辈、师兄师姐和朋友取经、在实践中自行摸索是提高自己的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方法,8%的人认为还有其他方法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还有6%的人不知道该如何提升自身就业核心竞争力。 从企业方面的调查来看,他们认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主要在于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团结合作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其中65%的企业认为当前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部分缺失,需要学校和学生自身加强对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二、沿海都市型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缺失原因分析 根据学生反馈的问卷统计,在选择就业核心竞争力缺失的原因上,好高骛远、忽视基础知识的夯实的占42%,没有明确的目标的占27%,没有忧患意识的占14%,世俗化影响、以兼职赚钱为能力标志的占17%。其中女生认为大学生缺失就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原因是好高骛远,忽视基础知识的夯实,而男生则认为主要原因是世俗化影响,以兼职赚钱为能力标志。 根据企业反馈的问卷统计,他们认为就业核心竞争力缺失的原因依次是:在校期间不能够认真的学习专业基础知识,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忧患意识,缺乏创新能力,不能够充分利用校园资源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缺乏对社会需求的认识,导致在求职时不能准确定位,进入职场后,社会适应能力较差。 三、沿海都市型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提升途径 (一)学生方面 1、客观认识自我,树立就业信心。农业院校的毕业生首先要克服心理上的种种障碍,走出自卑、自信心不足等心理误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人对农科院校有一定程度的偏见,因此学生要客观理性认识自我,积极地悦纳自我,树立求职信心,为将来的就业竞争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心理素质基础。 2、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拓宽就业思路。职业是社会分工的结果,职业无所谓好坏贵贱之分,个人的选择要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从自己的兴趣出发,重视人生价值实现。把自己对职业的期望与社会的需要统一起来,着眼现实,以积极主动的态度面对就业问题。农科类大学生要树立“学农为农”的就业思想,充分利用大学的时光,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参加社团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实习等,提高就业核心竞争力。 沿海都市型农业院校所处的地理位置为此类学校的毕业生提供了比较优越的地理条件,很多毕业生选择留在学校所在城市就业,据有关调查显示,农业院校大学生中,毕业后想留在“大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的比例为67.35%,选择“中小城市工作”的比例为28.57%,只有3.61%的毕业生愿意到“城镇和农村”就业,仅有0.47%的毕业生愿意到“边远地区”工作。因此,拓宽就业思路,转变择业观念也成为了毕业生提升自身就业核心竞争的途径,尤其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大背景下,毕业生可以选择的就业路径更加宽广。 3、根据企业需求,有的放矢,夯实就业基础。根据用人单位问卷的分析,他们在聘用员工的时候尤其看重应聘人员的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因此毕业生在校期间根据企业的相关素质要求,在夯实专业知识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从而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 (二)学校方面 1、加强职业指导,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根据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加强职业前瞻教育,帮助学生认识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找准职业定位,根据相关职业的发展路径,帮助毕业生做好职业规划。 2、加强课程培养,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根据专业对应的职业和行业特点,合理地调整专业教学培养内容,提高课程有效性,有针对性地加强专业知识和能力培养,提升工作所需能力知识的掌握,从多个维度推动学生的能力知识增值,以满足工作的需求,帮助其增强岗位竞争力,提升其就业核心竞争力。 3、根据地域特点和农业学科特点,引导学生到基层就业。沿海都市型农业院校都处于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沿海的资源优势使得毕业生大都愿意留在学校所处的城市发展,较大的城市、丰富的资源往往也是毕业生云集的地方,竞争就比较激烈。学校应该根据这些特点,结合农业院校专业的特点,引导学生到基层就业,到能够施展农业才华的地方就业。 4、加大社会实践力度,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根据我们的调查显示,岗位专业知识不太了解、工作经历欠缺等因素成为困扰学生求职的主要因素。因此,学校要加大对学生实践课程、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让学生在学校内就能有机会进行社会实践,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学校可以利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挑战杯”课外作品大赛等平台,让学生参与到各类项目中,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企业方面。涉农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规划要求,主动与农业院校合作,建立校外实践基地或农科类学生实习的第二课堂,让自己参与到农科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制定培养计划,确定研究项目,到接受学生到企业进行论文研究,企业全程参与。企业为学生实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通过企业实习,学生也能了解企业运作和管理的内在规律和相关规定,更好地接触工作实际,从中学到进行一般实验工作的基本方法及现代化管理手段,使学生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就业核心竞争力对农科类大学生来说,犹如一支足球队的“前锋”,极为重要。在严峻的就业压力面前,我们需要全方位、多角度,根据市场需要、企业要求培养出具有农科类特点、就业质量高、就业满意度高的人才。 农业毕业论文:农业院校水利水电专业毕业设计的创新实践 摘要:毕业设计是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从选题方式、管理过程以及答辩与质量评价等方面,分析了农业院校水利水电专业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在总结了毕业设计实施情况及效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提升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一些创新方法与实施措施。 关键词:农业院校;毕业设计;水利水电专业;创新性 毕业设计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计划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以及相关领域的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和具备初步科学研究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水利水电专业学生由学校走上工作岗位的重要桥梁和过渡。因此,毕业设计在整个水利水电工程本科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和地位,无论从占用的教学时间,还是所占学分的比例来看,都是其他教学环节无法比拟的。省属农业院校在实施毕业设计教学环节过程中所面临的诸多问题,既有其普遍性,又存在其特殊性。 一、水利水电专业毕业设计质量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以农科为优势学科的省属高等农业院校培养工科类专业毕业学生,尤其以工程类为主的专业,在办学历史、师资力量、基础实验条件、学术氛围和管理制度等方面存在许多明显不足,如何提升工科专业毕业设计的质量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 (一)专业设置历史短,社会认可度与可利用资源有限 高等农业院校设置工程类工科专业,其办学历史相对较短。湖南农业大学水利学科类专业是1999年经湖南省教育委员批准设置,同年开始招收农业水利工程本科专业,并在2003年调整为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连续招生仅11年历史。虽然用人单位对我校培养的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本科生质量逐步获得了认可,但是水利行业对我校水利专业建设的直接支持仍然有限,校企合作项目不多。 (二)高校连年扩招,师生比例过大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1999年以来,高校招收人数迅速增加,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相对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专业师生比例严重失调,一个教师指导的学生过多,导致精力投入不足,指导上难免顾此失彼;另一方面,教师面临着晋升压力,在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情况下同时还承担大量的科研任务。加上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时间相对集中,导致老师在毕业设计环节上投入的时间、精力也有限,这直接影响毕业设计的质量。 (三)指导教师工程实践缺乏,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为应对高校师生比例增大的问题,高校大量引进高学历的硕士和博士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但此类人才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学校对教师业务能力培训、实践锻炼与积累方面重视不够;地方院校待遇不高、人事体制僵化,很难从生产单位引进具备工程实践能力的高职称、高学历人才。诸多因素直接导致现有教师工程实践不足,科研能力有限,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四)学生就业压力大,毕业设计投入时间少 随着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和扩招人数逐年增长,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因而他们在寻找未来出路时投入的精力也随之增多。我校毕业设计大都在第七学期末布置,第八学期完成。但是,这时候正是毕业生寻找就业或继续深造机会的关键时期,许多学生为寻找一份如意的工作而四处奔波,造成毕业设计精力投入不足。另外,有些与用人单位已签约的学生提前上岗,致使学生无暇顾及毕业设计。部分参加考研、考村官、考公务员的学生为了应付接二连三的笔试、复试等相关事情,毕业设计被搁置拖延。 (五)毕业设计执行程序过于繁杂,过程监控制度僵化 学校管理层为了应对毕业设计(论文)质量逐步下滑的局面,出台了较多管理条例和规定,尤其在高校评估期间相继出台《全日制普通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条例》、《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手册》等一系列文件。这些文件从选题审批、选题论证、开题论证、中期检查、评阅、答辩、成绩评定等多个环节进行严格的格式规范、形式要求和时间控制,涉及填写的表格多达7个之多,需教师和学生签字多达7处。这些规定和要求对规范和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因缺乏灵活性和针对性,脱离实际情况,毕业设计一味强调标准化,不但大大增加了教师的负担,还忽视了不同专业的具体情况。毕业设计缺少灵活的过程监控体系,毕业设计内涵质量上并未显著提高,反而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和精力。 二、毕业设计的改革与实践 (一)设计题目来源和管理模式 毕业设计的选题和内容是毕业设计工作的关键,好的课题是毕业设计工作成功的保障。 1.结合毕业实习和就业自主选题。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选择工程实践题目,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借助老师、校友、亲戚朋友关系等多渠道,协助学生联系毕业实习单位;指导学生结合他们在实习实践过程中寻找题目来源,作为毕业设计选题。这种方式选题针对性强,避免重题现象,学生通过实践更容易理解题目内容,也提高了学习主动性和毕业设计质量。因学生居住在工地现场,缺少教师面授机会,我们可采用网络、电话等通讯方式指导学生收集、消化工程资料;当学生返校后,进一步集中指导和完善。 2.指导教师指定选题。对于参加研究生考试或其他公务员、选调生、村官等一系列就业类选拔考试的部分毕业生,指导教师选用一些较成熟的毕业设计题目分配给学生做,或直接要求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来完成其毕业设计。针对这类学生的毕业设计管理,我们通常采取间隔固定时间、集中面授指导等手段,及时解决毕业设计中的相关问题。 (二)毕业设计答辩与成绩评定 答辩是毕业设计质量把关的最后一道环节,是成绩评定的重要依据。学校和学院制定了指导教师评价意见表、评阅人评价意见表、答辩记录及评分表,并附评分细则,毕业设计(论文)成绩由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和答辩小组按百分制分别评分,加权平均得到总分,再折算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或不及格,最后由系答辩委员会审核。这样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得到全方位的评价,最后成绩评定结果与学生综合能力和所付出的时间相符合。 (三)毕业设计质量与效果 1.题型与题目。题型和题目可以反映毕业设计选题来源真实性、合理性和规范性。表1显示了近12届我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情况。从表1可见,毕业设计(论文)可分为设计题型和论文题型两大类;毕业生的设计题目绝大多数来源于生产实际,实践与教学结合更加紧密。虽然毕业论文数量在减少,从毕业论文内容看,论文质量逐年提高,大而空的题目逐年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来源于指导教师的国家级、省厅级科研课题的试验研究论文数目增多。 根据12届毕业设计题目来看,毕业设计题目逐步规范,符合我校水利水电工程本科专业培养目标;随着专业办学历史延长,毕业生选题的渠道逐步拓宽,来自生产实际工程的设计题目逐步增多;另一方面,也显示我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是以农业水利工程设计为特色的培养模式逐步凸显,与国家水利建设行业的投入方向关系密切,也充分证明了近几年国家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中小型水库塘坝出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等方面投入大量资金。 2.毕业设计完成效果。近年来,通过毕业设计教学过程管理措施的系统实施,毕业设计取得了以下较好的成效:(1)实现了“三年不重题”、“真题真做”,缓解了毕业学生数量多与教师资源有限的矛盾;(2)毕业设计质量有了较大程度的提升,评分科学、合理;(3)毕业生的CAD绘图和文字处理水平显著提高;(4)毕业论文题目与导师科研项目结合,解决了毕业论文经费不足问题,提高了毕业论文质量;(5)“就业与毕业”得到了较好兼顾,实现了“毕业设计质量不下降,就业不落后”的局面。 三、结论 毕业设计改革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仍有不足和有待完善的地方。(1)加强以学校为主导,与校外签约的实践教学基地的企业联系,既可以解决大部分毕业实习问题,又可弥补教师社会资源有限的局面,同时拓宽了学生就业机会。(2)制度保证、监管落实教师指导学生数量,保证教师指导时间,提升培养质量;(3)加强指导教师团队建设,结合教师研究方向,组成团队进行指导,既有利于教师间交流,又有利于提高青年教师的指导能力和教学科研水平。(4)在集中完成毕业设计时间减少的情况下,可尝试把部分毕业设计任务融入到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综合课程设计、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之中。 农业毕业论文:可持续发展能力与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关系探讨 摘 要 高等农业院校作为农业教育体系中的龙头,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合理利用是高等农业院校的重要职责。严峻的农业挑战以及非公有制企业、乡镇企业、广大基层和欠发达地区对农业专门人才的需求,正好为高等农业院校的毕业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大舞台。高等农业院校的毕业生,不仅应该具有完整的知识结构、较高的思想和科学文化素质,还应着重培养他们就业、择业、创业的能力以及综合素质,即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能力 高等农业院校 毕业生就业 1 高等农业院校办学特色与大学生能力培养的现状 高等农业院校的办学特色是高等农业院校在长期的办学历史中积累形成的、有别于其他学校的办学特点和风格,农科专业是高等农业院校办学的优势和特色,服务于农业、农村、农民是高等农业院校为之奋斗的主要方向。对农业院校而言,由于其在经费投入、社会地位、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学科专业等方面的状况,加之高等农业院校的毕业生就业也都不以从事农业为目的,造成了高等农业院校教育在当前仍然处于相对比较弱势的地位。 近几年来,高等农业院校的专业面有所拓宽,但种植、养殖、畜牧类这些几十年不变的老专业比重仍然较大。而且,随着我国高等农业院校逐渐向综合性大学发展,农业院校出现了非农化的特点,盲目上马的一些所谓“热门专业”都缺乏充分的调研和软硬件设备,导致了当前高等农业院校“经验主义”、“邯郸学步”等现象多有存在,学生培养质量不断下降,大学生的就业受到很多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我们的毕业生所学知识将难以适应社会实际工作的需要,高等农业院校培养出来的“产品”,即毕业生们将面临技能单一、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欠缺、知识面窄、局限性较大的尴尬局面。 高等农业院校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自身的因素以及原教育背景的影响,他们在各种能力的培养与锻炼上本身就一时无法达到社会的要求;另外,高等农业院校的教育也不同程度的存在着“过弱的文化陶冶,过窄的专业教育,过强的功能导向,过多的共性制约”①等问题,很少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的培养,因而在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上明显落后于他人。学校这种知识与能力培养之间的矛盾严重影响着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核心――就业、择业与创业能力的培养与塑造。据部分高等农业院校跟踪调查,只有70%左右的毕业生在两年之后能适应所从事的工作,有相当部分毕业生始终难以适应工作。② 因此,高等农业院校要依据服务“三农”、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相一致、实事求是的系统性原则,从当前农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设置的改革着手,加重培养学生们的能力和素质教育,适应就业市场的发展变化和经济发展的需求,摒弃旧的就业观,树立新的择业观,增强市场观念,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与就业、择业以及相关的各种能力,即笔者认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 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的现状与特点 近几年来,与其他院校相比,高等农业院校相对缺少专门负责就业的工作人员,划拨的就业经费不足,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还跟不上时代的脚步,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相对缓慢,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的就业面临更大的压力和挑战。 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缓慢,现代化程度还不高,尚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还是小农经济性质,农业科技发展速度缓慢,现代化的农业经营管理体系也尚未形成;另一方面,现代农业教育的发展,使得高等、中等农业教育发展迅速,教育机构为了追求更多的经济利益,大面积扩招收费,接受农业教育的受教育者明显增多。但是,一个接受农业教育的受教育者,更多的是期待受教育后获得的社会地位,盲目扩张的农业教育没有依据农业教育的客观要求和目标,导致了农业教育的供大于求,大量农业院校毕业生不适应社会需求而暂时被“积压”,这些现象和原因都导致了农业院校毕业生的供需矛盾。 农业院校大学生多数来自农村和小城镇,家庭经济条件一般甚至较差,贫困生较多,社会关系较少,家庭能给予的就业方面的指导和帮助十分有限。但是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们都想通过读大学“鲤鱼跳龙门”,他们想方设法试图留在大城市,缺乏对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基础性地位的重要认识,缺乏为发展农业现代化、改变农业、农村落后面貌的献身精神,怕苦、怕累,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反差。 然而,当今用人单位更看重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和业务素养,对于选人都持宁缺毋滥的审慎态度。③但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由于某些内外因素的制约,他们的专业基础知识不牢,实际操作能力较差,口头表达能力欠缺,没有什么创新意识,以致就业和择业的困难和问题都比较多,对择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更是缺少足够的认识和良好的心理准备,这些都是当今就业所需要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它的缺乏导致毕业生们不能被用人单位选用。 3 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与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关系分析 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应该是人的发展,“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条同样适应于人类自然界的永恒规律,对即将走入社会的大学生们来说,应该要更加明确和强烈地意识到,它的最终践行要依靠大学生本人来实现。它需要大学生个体具备与可持续发展相应的学习工作态度、价值观、理性文化模式及能力,即具有独立自主的学习创新能力、终身学习意识以及自主创业能力、现代竞争意识,从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内驱力,并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连续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从而在激烈的社会职场竞争中,成为市场经济大潮的弄潮儿,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能使他们在激烈的竞争氛围中,在人生学业与事业的各个发展阶段,体现出自己的综合素质,从而取得竞争优势,获得事业的成功。 一方面,学校应充分认识农业院校本身的制约因素,根据农业院校学生的特点,以就业为导向开展入学教育和就业教育,切实做好学生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培养他们奋发学习的精神与创造力,培养他们的意志和艰苦奋斗的精神,认清当前的形势,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使他们愿意服务西部,扎根农村,引导和鼓励高等农业院校的毕业生们到基层就业,并给予自愿到西部、农村、基层工作的毕业生们以适当的学费减免和优惠政策,建立与西部、农村、基层就业的毕业生定期联系制度,努力为接下来立志于服务于西部和农村的同学们提供便利和更大的发展空间,发挥学校典型和榜样的带动作用,促进就业率的可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面对当前的就业状况,“毕业生将愈来愈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④因此,高等农业院校培养毕业生,应更加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创业,形成自主创业的意识。自主创业是富有挑战性的就业之一,也是最需要毕业生能力得到最大体现和发挥的工作,当然也是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应有之义,它成为了解决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因此,为了帮助农科类大学生树立自信、自立、自强以及今后靠自己独立创业的意识,农业院校的就业指导教育应该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并且贯穿整个大学教育。即学生一进校,可以通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帮助他们树立专业意识,通过自己撰写学业职业生涯规划书确定发展方向,明确成才目标;大二通过基础课程、公共选修、专业选修课程使学生不仅丰富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拓宽知识面,而且具备良好的人文和思想素养,为后期专业技能的培养奠定基础;大三通过专业教育,根据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着力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大四主要是就业政策、择业技巧、择业心理调试等方面的教育,通过“四阶段”的就业指导教育模式,树立学生“专业载体”的观念,⑤把专业作为一种载体,通过载体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如终身学习的能力、自我转化、自我更新的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创业的能力,即可持续发展能力。这种能力的塑造和形成是人才可持续发展和事业取得成功的关键,有利于毕业生在择业、就业、创业上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创造性地学习力已经成为现代人必备的、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能力,而不仅限于“专业学习”。因为,只有广泛地学习才能使人全面观察、不断思考,才能树立强烈的时代紧迫感、责任感,才能使人不断进步,也才能不断使人创造奇迹,更好地实现自己今后的择业、就业与创业,实现自己的可持续发展,这种终身学习的能力本来也就成为了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应有之义。 总之,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学生的就业能否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将来能否尽快就业应贯穿于学校办学思想、专业设置、教学活动、实践能力培养等各个环节中,这样才能逐渐转变原来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的培养环境,激发其可持续发展的潜能。因此,高等农业院校想要不断开辟毕业生就业渠道,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为毕业生充分就业提供服务,实现高等农业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就都需要依赖于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农业毕业论文:一种新型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组织模式 摘 要 针对传统的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组织模式存在的问题,探索了一种以学生家乡作为毕业设计区域的新型毕业设计组织模式,并总结了该模式的实践情况。结果表明,该新型毕业设计组织模式实施效果较好,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调查研究能力和综合运用现代技术的能力,对学生培养和专业建设具有较大的意义。但同时,该组织模式也存在高精度资料缺乏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进现有毕业设计组织模式的建议。 关键词 毕业设计 组织模式 农业水利工程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0 前言 本科毕业设计是综合锻炼工程专业学生设计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对学生和学校都具有重要意义。①传统的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组织模式多数为根据已有的完整的设计成果,由学生再现设计过程。一些设计题目为沿袭多年的老题目。在这种毕业设计组织模式下,设计基础资料丰富,教师熟悉指导过程,指导效率较高。但该模式也存在以下问题:第一,一些老题目和农业水利工程建设现状已有部分脱离;第二,学生未进行实地调查,不能针对实际情况进行规划设计;第三,不能锻炼学生收集设计资料的调查研究能力;第四,学生缺乏运用多种现代化技术完成设计的动力;第五,毕业设计成果不能应用于工程实践。 多年来,缺乏地形图和相关基础资料是制约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毕业设计选题的主要因素。但随着地图软件和网络地图的不断升级和广泛应用,获取区域地形地貌的困难已大为降低。而随着政府信息公开的推进和各类文献检索系统的广泛应用,区域降水、水资源等基础数据的获取难度也相应降低。因此,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选题已基本不受基础资料的制约。 针对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组织模式不满足学生培养新需求的情况,本课题探索一种以学生家乡为毕业设计区域,利用现代化技术获取基础资料的新型毕业设计组织模式。 1 新型毕业设计组织模式的构想 新型毕业设计组织模式的总体思路为:从每届农村生源毕业学生的家乡中选择设计区域和设计对象,由学生根据实际调研和测量收集基本资料,明确设计需求,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和现代化技术结合家乡实际情况进行规划设计。新型毕业设计的组织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设计对象选择:由学生根据家乡的实际情况,选择设计区域,明确设计目标。 资料收集:学生通过文献调查、实地调查和网络地图查询等方法获取设计区域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地形图、农业水利工程现状、水资源状况等基本资料。必要时,根据实地测量获取设计区域的高程、面积等资料。 规划设计:学生对设计区域进行水土资源平衡分析以及水源工程、灌溉排水工程、渠系建筑物等工程的规划设计。在此基础上,进行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工程概算,并进行工程经济评价。最后通过实地调查和理论分析确定设计区域适宜的农业水利工程管理模式。 设计成果完善及提交:就设计成果征求当地群众和相关部门意见,改进规划设计,将成果提交相关部门,为相关部门实施农田水利工程提供参考。 2 新型毕业设计组织模式的实施 2.1 设计对象选择 2013年下半年,在毕业设计选题前,对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农业水利工程专业2014届部分毕业生宣传了新型毕业设计组织模式的构想,征集志愿者。2014年3月~6月,在学生自愿报名的基础上,选择了2名毕业生以各自家乡为设计区域独立进行新型毕业设计的探索。 A毕业生的家乡位于河南省开封县A村。该村位于平原区,属灌区渠系末端,以井灌为主(图1)。在学生实际调查的基础上,以A村范围内的耕地作为设计区域,明确设计内容为新打机井、新建井房、新建低压管道灌溉系统和疏浚排水沟。 B毕业生的家乡为河南省禹州市B村。该村位于山前丘陵区,以井灌为主。经学生实际调查,确定设计区域为该村范围内的一座山丘(图2),设计内容为新建覆盖山丘的喷灌系统,新建机井水源工程并配套井房,新建山顶蓄水池。 图1 A村整体图 图2 B村设计区域位置图 2.2 设计过程组织 资料收集:资料收集目录由教师指导学生确定。实地调查和多数资料的收集由学生独立完成。部分资料由指导教师协助提供信息源后,再由学生查找。主要资料的来源为:(1)设计区域地图根据google map和CAD绘制;(2)设计区域范围、现状村庄、耕地、道路、渠道、排水沟、机井、农桥的位置根据google map和实地调查确定;(3)设计区域高程线通过google earth软件查找绘制,并通过手机高程软件实地校正;(4)长系列降水和蒸发资料通过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网或相关文献资料获取;(5)设计区域地下水位、机井流量、水泵型号等资料根据实际调查获取;(6)设计区域农作物种植结构、灌溉制度、农田水利工程状况和建设需求根据实际调查获取;(7)其它资料通过CNKI等数据库查找。 规划设计: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收集的资料和设计区域实际情况,独立对设计区域进行水资源平衡分析、水源工程、灌溉排水工程的规划设计,并编制工程概算。 3 新型毕业设计组织模式的评价 3.1 实施效果和意义 新型毕业设计组织模式的实施过程中,学生表现出了很高的参与积极性,并取得了较好的设计成果。B学生的设计成果评价为良好,而A学生的设计成果获得了2014年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优秀本科毕业设计一等奖。 新型毕业设计组织模式在学生培养和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教育两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意义。表现在:(1)全方面锻炼了学生的设计能力;(2)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设计作风;(3)深化了学生对家乡和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理解和认识;(4)提高了毕业设计的水平;(5)积累了丰富的实地调查资料;(6)增强了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对农业生产的服务能力,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力。 3.2 存在问题 由于时间和资金限制,本次新型毕设组织模式的探索还存在实施规模和实施范围较小,缺乏高精度基础资料,设计成果缺乏应用等问题。 4 改进毕业设计组织模式的建议 新型毕业设计组织模式的探索为改进现有毕业设计组织模式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针对传统和新型毕业设计组织模式的优缺点,提出以下改进建议:(1)探索外省和城市生源毕业生以及多个毕业生的新型毕设模式;(2)加强毕业设计的实际调查,探索实地测量与毕设的结合模式;(3)加强地图软件和网络地图、其它计算软件等现代化技术的应用;(4)结合指导教师的生产项目或与设计院合作加强毕业设计成果的应用。 农业毕业论文:论地方高等农业院校交通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高措施 摘要: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是各大高校教学计划的关键实践环节之一,是综合训练和全面考察学生对所学专业课程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重要手段。结合地方高等农业院校工科办学条件,指出了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问题,并从学生、教师及管理等三方面探寻质量下降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改善措施。 关键词:农业院校;交通工程;毕业论文质量;改善措施 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是各大高校教学计划的关键实践环节之一,是高校学生毕业前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和重要的一门必修课,是大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次综合训练和全面考察。毕业论文写作的目的,一方面通过老师的精心指导,让学生得到切实的写作技能锻炼,初步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踏实的工作作风;另一方面,通过毕业论文的撰写,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农业院校的工科专业,与其他院校工科专业相比,必须办出自己的特色和水平。笔者在长期指导我校交通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过程中,发现该专业毕业论文逐年呈下滑趋势,这个问题亟待解决。 一、目前本科毕业论文撰写存在的问题 (一)论文选题缺乏针对性,不切合实际 从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实践来看,大多数学生,包括指导老师,对选题这个环节重视不够。突出表现在: 1.选题过于宽泛,题目过大,内容空洞,论述肤浅; 2.选题过于狭窄,缺乏广度,无内容可写,激发不了学生的热情和欲望; 3.学生选题被动,由老师单方面给学生选题,抑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 4.选题过于陈旧,缺乏创新性。题目雷同现象时有发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常用拍摄几张图片的方式来完成论文,缺少论证过程。 (二)论文整体缺乏科学性 科学性是学术论文的生命和价值所在,它主要包括研究态度、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的科学性。科学的研究态度强调在撰写毕业论文时要老老实实、实事求是,可大部分学生在老师给了指定的论文题目后,便开始从网上下载一些与此相关的参考文献,东拼西凑,缺少调查材料的分析,抄袭现象严重;且不能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去思考问题,只是简单的罗列,实验方案及研究技术路线存在很大问题。 (三)论文整体缺乏理论性 理论性主要表现在作者思维、论点深度、论证严密等方面。面对海量材料与数据,作者必须运用概念、判断、分析、归纳与推理等思辨方法,深刻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然而多数学生毕业论文只是停留于罗列现象、就事论事,论证过程不严密,漏洞百出。 (四)论文选题缺乏创新性 学生论文选题创新性不足的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种情况:论文的内容过于陈旧,与别人已发表的论文近乎雷同,没有新意,只是别人固有知识的简单罗列或总结,没有自己的观点;或者内容结构进行简单的拼凑,数据没有进行整理和分析,没有做进一步提升;或者题目难,学生难以驾驭,从而无法创新或突破。 (五)论文书写不规范 交通工程专业的论文书写格式学校要求统一按照通用的毕业论文模式来书写。具体来说,一份完整的毕业论文一般由封面、目录、中(外)文摘要、中(外)文关键词、文本主体、注释、参考文献、附录(必要时)等部分组成。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时,仍存在多方面问题,如撰写摘要不得要领、引文不合乎规范、文字不精练等,这些都造成论文质量全面下降,导致老师将过多精力放在了论文书写格式规范上,无暇顾及论文的内容。 二、毕业论文质量下降原因分析 (一)学生方面的制约,主观能动性不够 1.毕业生对于论文写作的目的和用途不明确,无法意识到撰写论文的重要性,缺乏写作的动力,疲于应付,无法投入大量精力且准备工作欠缺。 2.当下许多学生受就业、实习、考研等一些社会压力,对撰写毕业论文的主体作用的发挥远远不够,再加之论文撰写时间与前者冲突,许多学生只是应付差事,网上下载,东拼西凑完成一篇论文。 3.多数学生认为毕业论文好坏与就业、考研并无多大关系,只是走形式,没有必要投入太多精力,好坏都能通过。这种认识影响了毕业论文质量。 4.平时学生较少写规范性的学术论文,没有进行过系统训练,理论和实践方面的认知受限,写作能力下降。 (二)师资方面的制约 学生的毕业论文需要在指导教师的悉心指导下才能得以顺利完成,学生毕业论文质量高低与指导教师的整体素质息息相关,直接影响毕业论文质量: 1.受学校专业师生比限制:师生比1:9,教师少,学生多,真正从事该专业的教师根本无法满足需求的学生人数,在这种情况下,有些非专业教师也参与指导毕业论文,由于受专业领域知识所限,导致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和毕业生的论文选题存在很大差距,指导教师无法给学生提出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 2.受指导教师科研项目多少的影响:一些科研项目较多的教师,一方面要搞好教学工作,另一方面还要投入部分精力搞好科研,致使与学生见面次数减少,管理疏忽; 3.有些指导教师常年无科研项目,对该领域的前沿知识知之甚少,无法对学生论文提出有效的修改意见; 4.受教师无为心态的制约,有些教师不重视毕业论文写作指导,不主动与学生练习,不关注论文质量[1]。 以上这些因素都对学生毕业论文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三)管理方面 高质量的毕业论文的完成除和学生的写作能力有关外,良好的外部环境以及严格规范、执行力强的管理体系也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目前的高校在管理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具体表现是: 1.指导教师的监督和检查制度的执行力不强,无法为学生的论文写作提供强有力的指导保证; 2教师的年终业绩考评和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高低不挂钩,导致指导教师无法对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引起足够的重视,对指导毕业论文积极性不高; 3.缺少有效的科研训练机制,一些高校缺乏对本科生小论文的训练,基本不开设相关撰写学术论文的课程,学生论文写作能力薄弱。 三、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措施 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今天,地方高等农业院校毕业论文质量提高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困境,若不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目前所面临的困难将会愈来愈多。因此,如何摆脱这一困境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综合分析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几点改善措施。 (一)从思想上引起重视 毕业论文作为高等学府本科教育实践环节的一项重要内容,起到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总结和学习成果综合检阅的作用,也是对学生在科研、查阅资料、独立工作等方面的一项考察,因此要求无论学生、教师还是管理者,都应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毕业论文作为大学高等教育本科实践环节的重要作用[3]。锻炼学生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科研与创新能力,更好适应社会。学校、学院、系(室)做好学生毕业论文动员大会,让学生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毕业论文撰写的重要性,杜绝抄袭现象的发生。 (二)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和研究方向优化选题 1.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应与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相一致,学生通过毕业论文的写作,达到提高和锻炼专业素质目的。 2.选题不宜过大或过小,难度适中,且应与我区经济和社会建设发展紧密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从实践中去发现热点、难点问题,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关注交通现实问题意识。专家在审查选题过程中,若出现与教学培养目标和要求不相符,或论文选题不适宜、选题缺乏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的情况,均应要求指导老师进行修改。 3.新颖的论文选题可有效反映时代特征,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4.指导教师和学生双向选择进行选题。对于通过审核的选题,可让学生按照自己的个人爱好、自身能力以及实践的可行性进行自主选择,但要防止学生之间选题雷同的现象发生,并严格控制指导老师所带学生的数量。 (三)逐步加强学生科研写作能力和研究兴趣培养 1.应用文写作基础课的开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选题能力、查阅资料能力、构思写作等能力,因此一般是在大学一二年级便需要对交通工程类本科生开设,为将来毕业论文选题、文献查阅奠定基础,同时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开展多种形式的系列专题讲座[3],让学生认识到论文引用与抄袭的区别,从而杜绝抄袭。 2.对大学二三年级的学生应逐渐注重专业论文形式的培养,同时培养学生论文写作方法、学术规范能力。要求学生寒暑假期间积极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训练学生根据社会实践目标和要求,进行问卷调查设计、访谈大纲及数据整理和分析能力,以便将来为论文的调查研究提前做好准备。在此期间,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学术讨论会及专业讲座,为将来论文撰写打好基础。 3.对于大学四年级的学生,可有意识地举办一些论文写作讲座,提醒学生多关注本学科领域的最新发展形势,并注重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对毕业论文的写作时间进行调整 鉴于学生毕业论文时间与考证、求职及考研发生冲突,可考虑将学生的选题时间和写作时间提前。例如学生的选题时间可在三年级末进行,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如学生可提前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搜集整理与毕业论文相关的素材,或根据选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文献阅读、课程实习及社会调研,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另外将写作时间提前至大四第一学期,因为这一时期,可讲授课程少,学生有足够的时间与指导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为高效高质完成毕业论文奠定了基础。 (五)严格指导教师资格 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离不开一支科研能力强、责任心强、实践能力强的指导教师队伍。毕业论文除由本校老师担当指导教师外,还可聘请其他相关行业的科研人员担任技术指导,要求每位老师的指导学生数量不得超过5人,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也可以选择本校有经验的助教担任指导老师,而那些没有科研能力和责任心不强的老师不得聘为指导教师。鼓励青年教师通过多种方式提升实践工作经验,同时营造宽松的科研环境,鼓励青年教师申报或参与科研项目,进一步提高科研能力。 (六)严格管理和监控毕业论文工作 1.建立健全制度管理,从毕业论文的时间安排、组织管理、指导老师的职责、指导教师的选拔、毕业论文的选题、中期检查工作、论文书写要求、毕业答辩的程序、学生成绩的评定等都应制定相应的标准,易于操作和实施,有章可循。 2.严格监控毕业论文写作工程。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各学院、系应严格检查论文的选题征集、论文的设计及学生的实践活动记录,在写作的中期应对教师的指导工作进行严格的检查,检查老师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和学生见面,是否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学指导,对工作不力的指导教师及学习态度不认真的学生应督促其改正。在论文后期阶段,学校教务处,各学院、系相关领导及专家组织论文的最后审查,包括论文正文、格式、相关表格及答辩,以客观公正地评价论文质量。 3.建立奖惩激励机制。以奖扶优,以评促改,开展毕业论文工作评估;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制定不同的评估考核办法,对毕业生的论文工作进行有效的质量监控。 农业毕业论文:湖南农业大学2014届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 【文章摘要】 文章选取湖南农业大学体育艺术学院的2014届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作为分析对象,以翔实的就业数据为基础,重点对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及其原因作了归纳总结,并对学院的就业指导办法进行了概括梳理。 【关键词】 湖南农业大学;社会体育;就业 在高等教育中,学科与专业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状况。社会体育专业自形成以来,业界对其发展潜力与前景一直观点不一。时至今日,社会体育专业的高等教育规模在全国逐年扩大,每届毕业生的数量日渐增加,在这一背景下,分析把社会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状况,对本学科专业的教学科研无疑会有很大的参考作用。本文即对湖南农业大学体育艺术学院2014年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数据作一简要梳理与分析以期能对本学科专业教与学的更好发展有所裨益。 1 毕业生人数概况 2014年湖南农业大学社会体育专业共有毕业生38人,均为本科毕业生。 2 毕业生男女比例 湖南农业大学体育艺术学院社会体育的学生性别比例男生较多,女生较少。然而通过数据可得出在社会体育专业的男生数量和女生数量比例失衡,而这一数据也同样反映了当今社会体育专业男的就业压力在逐步增加。 3 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 3.1 毕业去向 图2 数据表明在现阶段本科生更多的选择工作,而放弃考研或者出国深造,据此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社会需求。人才的培养必须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社会体育专业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当今社会对其专门人才有大量需求的体现,在经济发展中,需求起着主导的地位。 二次选择。很多学生迫于高考的压力选择艺术这条路,因此在毕业时想通过考研或出国的途径来进行对专业的二次选择,但由于专业知识认知程度不够,竞争不过本科四年学习同一专业的人,因此无奈选择就业。 毕业生自身问题。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自身的特点,专业性要求很高,就业范围具有行业性。当然也有些社会体育专业的本科生在工作的选择上更多想借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另一专业的工作。 湖南农业大学体育艺术学院2014届社会体育专业本科生男生在选择就业去向时,倾向于入职工作,女生更多的选择进一步“深造”。这主要源于以下动因:就业压力。由于现阶段工作单位在录用人员时更倾向于选择男生,因而在面临工作问题时,男生的就业压力相对较小,男生更加倾向于在工作一定时间后根据工作需要选择性地进行“深造”,而女生则选择直接进行“深造”以规避就业压力和“未就业”的风险,提升自身就业竞争力。专业认可度。 3.2 读研的专业情况 在2014届毕业生中,读研继续接受社会体育专业教育的人数占总人数的9%,无跨专业学习的比例。根据这一数据比例不难看出,社会体育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对于专业的认可度相对较低。在读研后根据自己能力选择自己的专业,继续学习。 3.3 从事关于社会体育工作比例 从事关于社会体育工作比例的仅有20%的比例,而从事其他工作的比例高达80%。目前社会体育专业的本科生在工作的选择上更多想借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另一专业的工作,而本科教育知识的涉及相对比较综合,专业限制较小,因而毕业生在毕业求职时更多的是根据自身兴趣、能力以及职业规划选择其他工作。另一方面,现阶段招聘社会体育专业的单位多为私人企业,私人俱乐部,这些单位对于学历也有一定要求和限制。 3.4 就业地区分析 体育艺术学院学院2014届社会体育毕业生88%选择在长沙工作,少数同学选择回家乡所在地工作。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长沙地区社会体育专业的需求程度相对其他城市更为明显。几乎所有毕业生都留在了长沙地区工作。 3.5 以在长沙地区就业为例 本年度毕业生在长沙的就业基本去向是体育用品店,其中仅有20%的学生在其入职从事与社会体育专业相关的工作。 4 就业工作指导分析 以上仅是对湖南农业大学体育艺术学院2014年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了简要分析,这只是一则个案,不能涵盖全国的情况。下面是本院在学生就业指导方面所做的一些工作。湖南农业大学体育艺术学院基于对以往就业形势的整体把握,根据上述所列基本就业现状,结合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采取了综合就业指导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 首先,通过网络、短信系统进行就业信息,做到及时有效地进行政策传达和信息公布,为毕业生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就业信息源,并力求做到覆盖全院所有毕业生。据统计,已签约学生半数以上的招聘信息源于学院。此外,学院积极与相关单位建立合作关系,主动联系用人单位来我院招聘,或带领学生到单位参观,与实际工作人员进行座谈,询问单位的人才需求状况,鼓励学生学习工作实际所需专业技能,提升就业能力。其次,学院开展了以下针对各种情况的就业指导讲座:一是邀请了中国美术学院艺术设计系的董川平老师、教育部艺术设计专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委、同济大学林家阳教授、博导、湖南农业大学学生工作部副部长林丽娅副教授、诺韦耐德健身俱乐部管理人员等对毕业生进行考研、专业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讲解。二是通过多种形式帮助毕业生了解国家、省、市有关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的方针政策,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鼓励学生先就业再择业。如主管学工副书记邵华老师给毕业生做了题为《认清形势,转变观念,把握政策,实现毕业生充分顺利就业》的专题辅导报告,对毕业生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技巧进行了分析。 与此同时,建立学生实习基地,特别是针对本科生开展毕业实习指导工作。不仅推荐优秀的学生到相关单位进行实践锻炼,而且学院在每年会让学生出去实习,让学生了解实际工作环境和相关工作状况。与之相对应的措施还包括创业典型事迹宣传、考研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学院还召开了考研座谈会,学院党政领导全部参加,研究生的学生代表魏攀等进行了发言,并与2011级准备考研的学生进行了交流。 最后,特别关注就业困难学生的就业事宜。在就业工作的中期阶段进行摸底,随后开展针对困难学生的点对点服务,了解学生的实际就业需求、就业愿望等,并给予重点就业推荐和入职帮助。 农业毕业论文:湖南农业大学2014届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 【文章摘要】 文章选取湖南农业大学体育艺术学院的2014届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作为分析对象,以翔实的就业数据为基础,重点对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及其原因作了归纳总结,并对学院的就业指导办法进行了概括梳理。 【关键词】 湖南农业大学;社会体育;就业 在高等教育中,学科与专业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状况。社会体育专业自形成以来,业界对其发展潜力与前景一直观点不一。时至今日,社会体育专业的高等教育规模在全国逐年扩大,每届毕业生的数量日渐增加,在这一背景下,分析把社会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状况,对本学科专业的教学科研无疑会有很大的参考作用。本文即对湖南农业大学体育艺术学院2014年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数据作一简要梳理与分析以期能对本学科专业教与学的更好发展有所裨益。 1 毕业生人数概况 2014年湖南农业大学社会体育专业共有毕业生38人,均为本科毕业生。 2 毕业生男女比例 湖南农业大学体育艺术学院社会体育的学生性别比例男生较多,女生较少。然而通过数据可得出在社会体育专业的男生数量和女生数量比例失衡,而这一数据也同样反映了当今社会体育专业男的就业压力在逐步增加。 3 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 3.1 毕业去向 图2 数据表明在现阶段本科生更多的选择工作,而放弃考研或者出国深造,据此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社会需求。人才的培养必须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社会体育专业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当今社会对其专门人才有大量需求的体现,在经济发展中,需求起着主导的地位。 二次选择。很多学生迫于高考的压力选择艺术这条路,因此在毕业时想通过考研或出国的途径来进行对专业的二次选择,但由于专业知识认知程度不够,竞争不过本科四年学习同一专业的人,因此无奈选择就业。 毕业生自身问题。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自身的特点,专业性要求很高,就业范围具有行业性。当然也有些社会体育专业的本科生在工作的选择上更多想借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另一专业的工作。 湖南农业大学体育艺术学院2014届社会体育专业本科生男生在选择就业去向时,倾向于入职工作,女生更多的选择进一步“深造”。这主要源于以下动因:就业压力。由于现阶段工作单位在录用人员时更倾向于选择男生,因而在面临工作问题时,男生的就业压力相对较小,男生更加倾向于在工作一定时间后根据工作需要选择性地进行“深造”,而女生则选择直接进行“深造”以规避就业压力和“未就业”的风险,提升自身就业竞争力。专业认可度。 3.2 读研的专业情况 在2014届毕业生中,读研继续接受社会体育专业教育的人数占总人数的9%,无跨专业学习的比例。根据这一数据比例不难看出,社会体育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对于专业的认可度相对较低。在读研后根据自己能力选择自己的专业,继续学习。 3.3 从事关于社会体育工作比例 从事关于社会体育工作比例的仅有20%的比例,而从事其他工作的比例高达80%。目前社会体育专业的本科生在工作的选择上更多想借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另一专业的工作,而本科教育知识的涉及相对比较综合,专业限制较小,因而毕业生在毕业求职时更多的是根据自身兴趣、能力以及职业规划选择其他工作。另一方面,现阶段招聘社会体育专业的单位多为私人企业,私人俱乐部,这些单位对于学历也有一定要求和限制。 3.4 就业地区分析 体育艺术学院学院2014届社会体育毕业生88%选择在长沙工作,少数同学选择回家乡所在地工作。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长沙地区社会体育专业的需求程度相对其他城市更为明显。几乎所有毕业生都留在了长沙地区工作。 3.5 以在长沙地区就业为例 本年度毕业生在长沙的就业基本去向是体育用品店,其中仅有20%的学生在其入职从事与社会体育专业相关的工作。 4 就业工作指导分析 以上仅是对湖南农业大学体育艺术学院2014年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了简要分析,这只是一则个案,不能涵盖全国的情况。下面是本院在学生就业指导方面所做的一些工作。湖南农业大学体育艺术学院基于对以往就业形势的整体把握,根据上述所列基本就业现状,结合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采取了综合就业指导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 首先,通过网络、短信系统进行就业信息,做到及时有效地进行政策传达和信息公布,为毕业生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就业信息源,并力求做到覆盖全院所有毕业生。据统计,已签约学生半数以上的招聘信息源于学院。此外,学院积极与相关单位建立合作关系,主动联系用人单位来我院招聘,或带领学生到单位参观,与实际工作人员进行座谈,询问单位的人才需求状况,鼓励学生学习工作实际所需专业技能,提升就业能力。其次,学院开展了以下针对各种情况的就业指导讲座:一是邀请了中国美术学院艺术设计系的董川平老师、教育部艺术设计专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委、同济大学林家阳教授、博导、湖南农业大学学生工作部副部长林丽娅副教授、诺韦耐德健身俱乐部管理人员等对毕业生进行考研、专业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讲解。二是通过多种形式帮助毕业生了解国家、省、市有关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的方针政策,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鼓励学生先就业再择业。如主管学工副书记邵华老师给毕业生做了题为《认清形势,转变观念,把握政策,实现毕业生充分顺利就业》的专题辅导报告,对毕业生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技巧进行了分析。 与此同时,建立学生实习基地,特别是针对本科生开展毕业实习指导工作。不仅推荐优秀的学生到相关单位进行实践锻炼,而且学院在每年会让学生出去实习,让学生了解实际工作环境和相关工作状况。与之相对应的措施还包括创业典型事迹宣传、考研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学院还召开了考研座谈会,学院党政领导全部参加,研究生的学生代表魏攀等进行了发言,并与2011级准备考研的学生进行了交流。 最后,特别关注就业困难学生的就业事宜。在就业工作的中期阶段进行摸底,随后开展针对困难学生的点对点服务,了解学生的实际就业需求、就业愿望等,并给予重点就业推荐和入职帮助。 农业毕业论文:湖南农业大学2014届表演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 【摘 要】文章选取湖南农业大学体育艺术学院的2014届表演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作为分析对象,以翔实的就业数据为基础,重点对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及其原因作了归纳总结,并对学院的就业指导办法进行了概括梳理。 【关键词】湖南农业大学;表演;就业 在高校教育中,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极大的影响了本专业的发展和生命力,体育表演专业作为新兴专业在全国发展迅猛,其毕业生总人数也不断增加,在这一背景下,分析表演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就很重要了。湖南农业大学体育艺术学院是创办表演专业高等教育的教学科研单位,其历届毕业生就业数据信息都具有典型意义,本文将对本院2014届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简要的梳理和分析,以便对本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本文即对体育艺术学院 2014 年毕业生就业数据作一简要梳理与分析以期能对本学科专业教与学的更好发展有所裨益。 一、毕业生人数概况 2014年湖南农业大学体育艺术学院表演专业共有毕业生26人,均为本科毕业生。 二、毕业生男女比例 湖南农业大学体育艺术学院表演专业的学生性别比例男生少、女生多。就整个行业的发展来看,从事国标舞方向的人也是男少女多。本科阶段则主要源于学生对专业的选择。这一数据也表明该专业女生比男生就业压力要大。 三、本科生就业状况分析 (一)毕业去向。数据表明,现阶段本科生更多选择就业而非继续深造,主要原因有:(1)就业压力。很多企业招聘时更倾向于招男生,因此女生在此压力下急于就业。(2)二次选择。很多学生迫于高考的压力选择艺术这条路,因此在毕业时想通过考研或出国的途径来进行对专业的二次选择,但由于专业知识认知程度不够,竞争不过本科四年学习同一专业的人,因此无奈选择就业。 (二)读研的专业情况。在2014届毕业生中,读研继续接受表演专业教育的人数占总人数的4 %,无跨专业学习的比例。根据这一数据比例不难看出,表演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对于专业的认可度较底。在读研后根据自己能力选择自己的专业,继续学习。 (三)从事关于表演工作比例。从事关于表演工作比例的仅有 21%的比例,而从事其他工作的比例高达79%。目前表演专业的本科生在工作的选择上更 多想借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另一专业 的工作,而本科教育知识的涉及相对比较综合,专业限制较小,因而毕业生在毕业求职时更多的是根据自身兴趣、能力以及职业规划选择其他工作。另一方 面,现阶段招聘表演专业的单位多为私人培训班,这些单位对于学历也有一定要求和限制。 (四)就业地区分析。体育艺术学院学院2014届表演毕业生65%选择在长沙工作,少数同学选择其他从城市工作。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长沙地区表演专业的需求程度相对其他城市更为明显。 (五)以在长沙地区就业为例。本年度毕业生在长沙的就业基本去向是舞蹈培训,其中仅有21%的学生在其入职从事与表演专业相关的工作。 四、就业工作指导分析 以上仅是对湖南农业大学体育艺术学院 2014 年表演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了简要分析,这只是一则个案,不能涵盖全国的情况。下面谈一下本院在学生就业指导方面所做的一些工作。湖南农业大学体育艺术学院基于对以往就 业形势的整体把握,根据上述所列基本就业现状,结合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采取了综合就业指导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 首先,通过网络、短信系统进行就业信息,做到及时有效地进行政策传达和信息公布,为毕业生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就业信息源,并力求做到覆盖全院所有毕业生。 其次,学院开展了以下针对各种情况的就业指导讲座:一是邀请了中国美术学院艺术设计系的董川平老师、教育部艺术设计专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委、同济大学林家阳教授、博导、湖南农业大学学生工作部副部长林丽娅副教授、诺韦耐德健身俱乐部管理人员对毕业生进行考研、专业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讲解。二是通过多种形式帮助毕业生了解国家、省、市有关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的方针政策,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鼓励学生先就业再择业。 与此同时,建立学生实习基地,特别是针对本科生开展毕业实习指导工作。不仅推荐优秀的学生到相关单位进行实践锻炼,而且学院在每年会让学生出去实习,让学生了解实际工作环境和相关工作状况。与之相对应的措施还包括创业典型事迹宣传、考研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学院召开了考研座谈会,学院党政领导全部参加,研究生的学生代表魏攀等进行了发言,并与2011级准备考研的学生进行了交流。 最后,特别关注就业困难学生的就业事宜。在就业工作的中期阶段进行摸底,随后开展针对困难学生的点对点服务,了解学生的实际就业需求、就业愿望等,并给予重点就业推荐和入职帮助。 农业毕业论文:农业院校工科类毕业生思想状况调研与管理策略 【摘 要】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调研农业院校工科443名应届毕业生思想状况, 进行多方位的分析,探讨针对性管理策略。发现应届毕业生的思想状况有明显的紧迫性与特殊性。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策略是对应届毕业生制定针对性强的管理策略。 【关键词】工科毕业生;思想状况;管理策略 农业院校工科教育总体上是一种高层次的职业技能教育,工科类专业学生管理人员,如何顺应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等多种浪潮的冲击这一变化, 因势利导把握好机遇和规律,把学生培养成为脚踏实地的高素质人才,其策略是一个需要探讨的方向。 一、农业院校工科专业毕业生学生的思想状况 在农业院校工科专业,年级管理是目前通行的学生管理模式,相对于低年级,毕业生在管理上相对松散。低年级班委会与团支部体制健全,进入见习、实习课后,虽仍有相对集中的班集体,但一进入实习分方向年级,所有次序全被打乱, 实习基地学生不是成建制的分布。本人从最近几届毕业生工作的实践中发现,农业院校工科毕业生的特征在许多方面与其他院校专业学生不同,机械、水利、土木等专业,实习一般都远离校本部,这在空间上、地域上形成了管理的盲区,由此引起管理上的松散和不便。 (一)有积极向上的思想 毕业生关心的热点很多,我们就思想层面曾对2013届443名工科专业应届毕业生进行过几次多角度的问卷调查,数据如下:党员人数l14 ,写入党申请书的超过400人,进党校学习的65% ,其他同学表示了解党的基本知识。非常关心时事政治的有280人,占63% ; 有时关心的120人,占27% ;不关心的只有43人,占10%。100%的同学对国家前途充满信心。2008年以来,我们先后就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金融危机和十八的召开等热点问题展开讨论会, 从立场还是分析问题的深度及发言逻辑性等方面,发现毕业年级均比刚入校时显得更有感召力和理性。 以上结果表明,工科毕业生思想积极,健康向上,总体上是可以信赖的能够担当的新一代。 (二)有明确的目标 笔者曾对相同学生的实习计划做过一次综合分析,有70 %的学生是为了方便到教学基地实习经验,将来好当工程师, 有30 %的学生是为了方便考研究生。到了大四,农业院校工科学生已掌握了基本工学理论和操作基础,并且能根据兴趣、爱好对自己的专业作定向选择。可见, 随着思想的成熟,在进入找工作实习阶段,绝大多数学生把是否有利于自己的发展和学习摆在第一位,有明确专业发展方向。 (三)实习与毕业就业考研、市场需求与个人期望与的矛盾突出 为了能找到一步到位的就业途径,很多学生的心理负担很重。学生表面上显得沉静,而内心则矛盾重重。究其原因是高校就业制度,特别是“双向选择”,对工科专业学生的影响,因为工科学生毕业后就业单位的性质,基本上奠定了学生今后的发展方向。 (1)考研究生还是做好实习是个问题 据统计,工科学生近年有35 %左右的毕业生准备考研,而工科学生实习期不仅长(不同的专业要求不一样) ,而且任务繁重,这与考研需要大量时间、精力的投入形成了明显的矛盾。从当前用人单位用人情况来看,资质较高的企事业单位提供的人才需求,本科学历需求大大降低,高水平技师或硕士生、博士生才是真正的急需品。 (2)找工作与实习仍是问题 双向选择下的就业制度使压力很大程度上转嫁到了家庭和学生身上,所以,配上各种通讯工具, 随时听从意向单位的召唤,随时接受各种考查。很多毕业生很希望在毕业前再努力冲刺一把,提高日后竞争能力,力求抓住每一个就业机会,但求职单位过多又会影响实习,陷入两难选择。 (3)期望值与市场需求很难统一 目前,虽然在大学阶段有各种各样的就业指导与个人职场规划课程,但大多数毕业生对自我评估、定位还是不准确,对就业难度与形势缺乏认知, 缺少发展眼光太看重第一次就业,把眼睛盯在人满为患的大单位、大城市,对缺兵少粮的“老、穷、边、少”等地区避之不及。 二、农业院校工科毕业年级学生管理的策略 (一)坚持以德为先的思想政治教育 学工队伍要根据十八的精神为学生树旗帜,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领青年学生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三观”,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特别是进入找工作或实习阶段,更要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要求他们将社会主义道德价值观和科学精神完美地结合,将历史的责任和个人的事业完美地结合。 (二)坚持自我教育的主体性 管理毕业年级的关键是积极向上的集体精神。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因为“从众”的心理在任何人认识上都有。培养好集体的核心是充分发挥集体的教育功能, 学生干部是核心。学生干部对各项工作内容有一定的能力和经验,发挥他们在“三自”方面的模范带头作用,辅导员就能深入做具体工作了。此外,还要加强学生党员模范带头的力度。按常理,毕业年级学生党员人数会超过15 %以上, 要想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需要将学生党员发动起来。 (三)坚持大禹治水的方法 处理同学的问题要采用平等讨论、摆事实、讲道理等方式进行解决。疏导是搞好学生管理的前提,也是保障学校稳定的方式。非原则性问题,可用笑一笑的方法解决,对学生最好的教育是适当的谅解。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政策出台前,要搞好调研与民主会,多下宿舍。处理学生情绪时,要把握度,该缓一缓时,不要操之过急,该趁机处理时,要当机立断。总之,处理毕业生事务,既要立场坚定,又要适当灵活。 (四)坚持不拘一格多样化发展 追求生活多彩多姿非常正常。但进入实习、找工作、考研年级后,各种压力使很多学校对毕业生不作管理和活动上的要求,这不利于人才培养。在实际工作中,组织学生参加形势文艺演出、讲座、球赛等,能缓解紧张心理,联系同学们的友谊。我们也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模拟职场”之类的活动,学习如何撰写简历 ,锻炼推销自己和适应与应变能力。 (五)坚持从严管理 严格管理是爱护学生的体现。毕业生同学大都会有一种没有纪律观散漫的心理。会过分强调个性发展,认为作息时间、内务卫生等是低年级同学该干的事情;有的学生以实习为幌子,不上课,不做毕业设计与课程设计;有的干脆在上学时间打麻将,认为这是适应社会;有的同学以考研为借口,不分白夜放纵自己。如不从严管理, 会直接影响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和声誉, 保证不了同学的合法权益,大学的教育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影响生命健康。 (六)坚持从自身做起 “其身正不令则行”。学生管理干部也思想政治工作者,他是“双重角色”,是做人的工作的。密切联系学生、为人师表、实事求是、大公无私是赢得学生的爱戴、尊重和敬仰的基础。毕业生敏感话题多,而且矛盾高度集中,尤其是在毕业生评奖推优、保研等,是对管理者道德最大的检验。毕业生管理是一门艺术,做好它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只要我们坚持注意学习成功经验,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加强理论研究,就能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农业毕业论文:浙江省高校毕业生现代农业就业现状调查与对策 [摘要]高校毕业生现代农业就业不仅是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的主要途径,更是推进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迫切需要。由于农业生产条件艰苦,风险较大,效益相对偏低,加上传统观念的影响,高校毕业生在现代农业领域就业的人数仍然偏少。文章通过广泛调研浙江省大学生现代农业就业现状,思考制约高校毕业生从事现代农业的瓶颈,提出了破解农业人才短缺难题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现代农业 高校毕业生 就业 一、前言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指出:“拓宽渠道、完善制度,大力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启动实施基层农技推广特设岗位计划,积极组织涉农专业毕业生投身农技一线。”2012年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提出多种措施鼓励和引导高等学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工作。今后几年,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将是大势所趋,高校毕业生现代农业就业不仅是当前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的主要途径,更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高校毕业生到现代农业主体就业,可以提高合作社的管理水平,解决农技推广脱节问题,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题,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为进一步了解浙江省现代农业对高校人才的现实诉求,鼓励高校毕业生从事现代农业,2011年浙江省农业厅和浙江农林大学共同实施了浙江省高校毕业生现代农业就业调查。 二、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对浙江省全部11个地(市)的现代农业主体(包括现代农业园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经营大户等)及在现代农业领域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进行为期近2个月的调研。采用现场走访、举行座谈、个别访谈及问卷函调等调研方法。召开座谈会(访谈)百余场次,发放各类问卷572份。其中,向各类现代农业主体发放问卷274份,回收有效问卷270份,回收率为98.54%;向在现代农业主体就业的毕业生发放问卷298份,回收有效问卷286份,回收率为95.97%。 (一)现代农业主体人才需求及能力素质要求 本次活动共调研了274家各类现代农业主体。其中,现代农业园区29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76家,经营大户2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6家。 1.招聘情况。调查显示:18.61%的单位认为其招聘大学生时没有困难,而25.55%的单位则认为困难很大。现代农业主体考虑到工作方便以及使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工作,基本上都从当地招聘大学生。在现代农业主体就业的大学生中,有66.4%的人属于本地户籍,33.6%的人非本地户籍;农村户口为64.56%,城镇户口为36.44%。现代农业主体招聘的高校毕业生渠道以当地人才中心为主,占调查企业的49.08%,通过高校校园招聘会录用毕业生的占32.94%,熟人介绍的占14.23%,其他方式为3.75%。 2.人才需求。通过问卷调查和用人单位用人需求登记这两种方式来了解目前企业的人才需求状况。对现代农业主体紧缺岗位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技术开发需求为35.04%,管理岗位需求20.08%,营销人员需求29.20%,一线劳动者需求9.49%。在面向有需求的229家现代农业主体发放的毕业生需求登记表中,同样以管理、技术开发和营销需求为主,招聘高校毕业生直接从事农业一线工作较少。 3.能力素质要求。调查显示:现代农业主体在招聘高校毕业生时最看重的是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素质,然后是敬业精神和营销沟通能力,现代农业主体对大学生毕业生能力素质要求见图1。 (二)影响高校毕业生现代农业就业的因素 1.影响因素。在高校毕业生现代农业就业的影响因素中,基层客观条件艰苦、工资收入低、福利保障缺失、单位规模小、发展空间有限和缺少培训提高的机会为主要因素。各种因素的影响性见图2。 2.待遇情况。由于现代农业主体多数属于生产加工型企业,其销售利润相对较低,为毕业生提供的月薪待遇及福利保障方面低于该地区其他行业。调查显示:工作2年内的毕业生月薪1500元以下的占13.87%,月薪1500~2500元的占71.17%,月薪2500~3500元的占12.41%,月薪3500元以上的占2.55%。61.31%的企业免费为大学生提供住宿,需要交纳房租或自行解决的为38.69%。 保障措施方面,现代农业主体为毕业生提供“五险一金”的占23.72%,提供“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险的为35.04%,提供“养老、医疗、失业”险的为27.37%,不提供任何保险的为9.85%。 (三)高校毕业生现代农业就业情况 1.层次结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政府对农业的投入稳步增加,到基层参加现代农业建设的高校毕业生人数和学历层次在不断提升。调查显示:在调查的286名现代农业主体就业的大学生中,以大学本科生毕业生为主,占调查人数的56.12%,研究生占调查人数的5.32%。性别比例为男性196人,占68.53%,女性90人,占31.47%。年龄结构上,87.5%的人年龄小于30岁。工作年限上,67.29%的人参加工作年限不足3年,5年以上的仅为14.36%。 2.工作状况。调查表明:毕业生对目前工作总体达到满意的为53.72%,基本满意为40.43%,不满意为5.85%。满意度较高的原因在于67.29%的调查对象都是刚刚走出大学校园,工作不满3年,多数毕业生认为专业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是他们参加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企业将其定位在相对简单的一线工作岗位和技术研发岗位进行锻炼是可以理解的。目前从事的工作与其所学专业关联的占调查人数的58.79%,41.21%的毕业生没有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 3.就业思想。多数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思想不稳定,选择现代农业主体就业不是第一选择和最终选择。调查显示:有62.23%的毕业生在现代农业主体就业前有过其他工作经历,其中,10.37%的毕业生之前已换过4个单位,流动性较大。毕业生选择现单位就业的初衷问题,选择“专业对口”和“认为现代农业主体发展潜力大”的比例为61.68%,还有38.32%的人是因为“就业形势不好或其他原因”而暂时在现单位过渡,寻求更好的职业选择。 4.培养使用。现代农业主体对毕业生工作后培养使用情况的调查显示,有56%的现代农业主体注重保障基本生活和工作条件,54%的现代农业主体注重制定有效的薪酬制度,38%的现代农业主体注重制定有效的培训提高机制,39%的现代农业主体注重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较多的现代农业主体未重视毕业生的成长,导致毕业生感觉前途迷茫,工作没有动力。据调查,仅有30.97%的工作单位为毕业生做过工作及今后发展规划,而69.03%的工作单位没有为其制定工作规划。 调查显示,大学生认为影响个人发展最大的问题分别是:认为缺少培训提高机会占调查人数的41%,认为单位规模小、个人发展空间有限占调查人数的32%,而工资收入低、福利保障缺失和基层条件艰苦只占调查人数的18%和19%。这与大部分现代农业主体认为基层客观条件艰苦、工资收入低福利保障缺失是影响吸引毕业生的最重要问题,存在着较大的偏差。 (四)现代农业就业政策有效性 调查显示:高校毕业生认为,政府对扶持大学生现代农业就业政策中,培训提高、见习实训、学费代偿等就业补贴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扶持最重要。现代农业就业政策有效性见图3。 三、对策建议 (一)政府引导 现代农业要持续发展、高效生态,需改变农业主体弱、小、散的格局,防止农业经营老龄化、兼业化、副业化倾向,实现转变发展方式,推进转型升级。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使高校培养出的“能生产、会管理、懂经营”的高素质人才投身现代农业。因此,出台相关的政策,提高相关的就业服务成为当务之急。各级政府应结合实际情况,出台更加灵活适用的旨在鼓励现代农业主体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特别是本次调查中毕业生反映出来的相对比较看重的“见习实训、培训提高、学费代偿、就业补贴和社会保障”等方面扶持政策,有待进一步推动和深化。 1.见习实训。当前推进高校毕业生到现代农业主体就业,需对在校大学生提供较好的见习实训机会。对到确认为见习基地的现代农业主体进行见习实训的高校毕业生,政府可提供3~6个月岗位训练,为大学生积累工作经验、提升就业能力创造条件。对见习训练学员进行生活补贴,为见习学员提供综合商业保险补贴等措施,解决见习实训中生活及安全保障问题。为见习学员配备专职导师,发挥“传、帮、带”的作用,使大学生较快进入现代农业角色。 2.培训提高。高校毕业生具有丰富的理论文化知识,但缺乏农业所需的实用技术和农业工作的背景和经验。为解决这一问题,对在现代农业主体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政府应为其提供培训提高的条件,提升农业就业能力和水平。对非农林专业的学生,在就业前进行岗前培训,使之掌握现代农业的专业知识;对农业实用技术进行培训,使高校毕业生掌握现代农业必备的知识体系和专业技能;对农业推广和农村发展方面从事相关技术、管理或培训工作的在职人员,进行知识更新和实施“农业推广硕士”等学位提升计划,使农业从业人员适应能力更强,社会经验更丰富,探索研究水平更高,视野更广阔,事业心、责任心等方面更适合农村基层工作。 3.学费代偿。为鼓励高中毕业生就读农学类专业实行免交学费政策。现代农业主体除需要技术人员以外,更需要管理及营销人员。为鼓励非农业种养技术专业毕业生在现代主体中就业,满足现代农业多方位的人才需求,各地可根据情况对在基层现代农业主体就业的这部分学生中实施学费代偿政策,满足多方位的人才需求。这一政策将有效解决基层人才短缺及结构性的矛盾。 4.就业补贴。现代农业的发展速度落后于其他产业,甚至有人认为农业发展处于“瓶颈”阶段,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严重制约了对人才的吸引力。加上现代农业主体利润相对较低,能为毕业生提供的月薪待遇低于该地区其他行业。这一问题光靠现代农业主体自身已得不到解决,需要政府对现代农业高校毕业生采取就业补贴的形式加以解决。 5.社会保障。当前,在现代农业主体中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所关注的社会保障问题主要集中在项目申报、职称评定、事业招考、工龄计算和户口档案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与否、好坏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在现代农业主体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的工作稳定性和工作热情。浙江省对于本省户籍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在农业科技项目立项、农业成果审定、农业继续教育等方面服务,可享受浙江省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科技人员同等待遇。提供优先申报相应专业技术资格,优先录用为事业性质的县(市、区)和乡镇农技(农经)干部,服务年限可计入基层工作经历及专业工作年限,免费进行人事服务等优惠政策。 (二)高校培养 破解大学生就业难、深入基层难问题,高校的培养教育是其中重要一环。高校要着眼于毕业生在农业领域就业能力的提高,深化教学改革,改变学生毕业后存在知识面不宽、能力不够、适应性较弱等现状问题,积极引导学生面向基层就业,提高其适应基层工作的能力,使毕业生就业流向更趋合理。 1.现代农业就业指导。大学生就业思想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长期教育中潜移默化形成的。高校在就业指导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把就业指导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并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一是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从大一开始,对学生进行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整个大学期间的就业指导就是帮助学生适应社会的准备过程;二是依据大学生的家庭背景与学习经历结合自身情况及眼前的制约因素,为学生量身订制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引导学生把从事现代农业作为自身的职业目标;三是现代农业就业指导应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专业课的授课老师在课堂上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要将理论知识与现代农业实际应用联系起来,激发大学生从事现代农业的热情,从而帮助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定位。 2.现代农业人才培养。高校在现代农业人才培养上,要改变同质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现代农业需求为核心,以“管理―营销―技术”为主导,创新现代农业人才模式。其培养目标:为现代农业建设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合理的理论知识结构,熟悉农业农村基本情况的懂政策、善交流、有技术、会经营,能从事农业农村基层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高校应当加大与现代农业主体的联系,采取共建基地的形式,创造条件,让大学生提前介入现代农业建设。一是建立现代农业教学实习基地。该基地将成为大学生培养农业实际工作经验、能力的第二课堂。通过了解参与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等环节,使学生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环境适应、社交、表达及创新思维能力,为毕业后快速完成角色转变打下基础。二是开展顶岗实习。政府与高校联动,每年上半年安排有志于现代农业就业的准毕业生到现代农业主体进行3~6个月的顶岗实习。一方面聘请现代农业主体从业人员作为导师,带领高校毕业生真正走进农业,走入农村,以“一对一”的形式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另一方面顶岗实习的高校毕业生可以担任法律助理、政策助理、科技助理、文化助理和经理助理等,以增强顶岗实习的针对性。 现代农业主体层次参差不齐,发展水平很不一样。不能因为单位规模小,层次低就否认人才是企业发展关键的共识,更不能片面强调毕业生自身定位不准而忽视企业在选拔聘用高校毕业生的“环境”问题和社会责任。当前,经济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的技术、管理、营销等环节都需要有知识技术力量作支撑。企业只有通过规范用人制度,提高员工待遇,重视人文关怀等途径,才能更好地吸引、培养高校毕业生,才能改变自身充当“跳板”的角色。大学生需进一步认清自己,做好个人职业规划,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改变“宁要城里一张床,不要农村一幢房”心态,适当降低就业期望,苦练内功。在校大学生重点学习专业知识,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力求就业能力与岗位要求的完美匹配。同时,结合当前有利时机,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在农林领域就业,为地方经济发展和促进个人成长创造条件。 农业毕业论文:以实践教学促进农业院校信息类毕业生就业研究 摘要:高校的急剧扩招,导致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农业院校的信息类毕业生,就业形势更为严峻。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不足,是农业院校信息类毕业生就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充分利用信息类专业的软硬件资源,通过科研实践教学、案例实践教学、实验室实践教学、科技学术实践教学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是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提升学生就业择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就业 实践教学 创新能力 高校的急剧扩招,高校毕业生人数越来越多,由此导致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作为弱势行业的高等农业院校,就业压力尤为突出。作为农业院校的信息类毕业生,由于在专业发展方向和专业技能上与工科院校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社会工作中就业竞争力不强,致使就业形势更为严峻。培养一个大学生,国家与个人往往要投入相当大的财力,尤其是农业院校的大学生,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几乎是举全家财力完成学业。如果毕业后不能及时就业、没有稳定的收入,容易造成社会秩序的不稳定。信息类专业大学生主要是指涉及较多计算机课程专业的在校生,这类专业大多在农业院校中起步较晚,专业缺乏强有力的学科带头人,科研基础相对薄弱。培养的学生理论知识丰富,实践和创新能力不足。随着就业竞争的加剧,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信息类毕业生在知识和能力等各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充分利用信息类专业的软硬件资源,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增强毕业生竞争力,是农业院校信息类毕业生就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实践环节的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早融入社会的综合能力。 1 科研实践教学 结合信息类专业的特点,学校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从而熟悉科研开发的整个过程。通过科研项目立项的前期准备、查阅文献、调研、开题报告的撰写、项目检查、项目的开发以及项目结题等工作,不仅在项目具体开发过程中,锻练了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和现代计算机技术分析问题、动手解决问题、实践创新的能力,为学生提供获取课程教学以外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供了新的途径,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求知欲,并且通过科研开发的整个开发过程,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对待科学问题应有的自主与创新性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知识与技能综合应用等独立科学研究能力,增强了社会适应能力。近来来,学校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创业竞赛、挑战杯等多项赛事,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层次和质量。 2 案例实践教学 针对目前传统的以课本为主机械式的教学模式,将案例教学引入教学过程中。目前高校信息类学生的语言课教学,主要还是以课本为主机械的进行讲授,学生也以课本为主机械的进行学习。这种教学模式,易产生理论知识丰富、实践创新能力欠缺的问题。将案例教学引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促进学生思考和主动学习的动机,把枯燥的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在具体的应用项目中的使用,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在信息类语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精心选择具有连贯性、实用性和趣味性的实际案例。一次课程的案例不仅应该能够解决本次课的内容,更为下一次课程埋下伏笔,层层递进。引导学生通过一个实际的案例问题的解决,在不知不觉中不仅掌握了理论知识,并且还掌握了一个实际项目的具体实现。由于案例选择的实用性,通过课堂的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理论知识的能力,而且还为以后具体开发项目,培养了动手解决问题、实践创新的能力。 3 实验室实践教学 实验仪器设备的操作能力是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工科学生进行教学实验的基础条件,是开展科学研究和进行科技创新的必备条件。目前的信息类本科教育,有相当一部分实验设置的是验证性实验,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往往是按照实验前实验教师的讲解或者实验指导书中的描述去机械地操作实验设备,很难达到熟悉或运用自如的程度,这为后期独立开发项目留下了隐患。这部分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当遇到需要独立使用仪器设备进行开发工作时,往往会由于没有深入了解实验仪器设备的原理与组成,而感到无处下手,会产生极大的挫败感,对工作丧失信心,从而影响就业。为了增强学生熟练操作使用仪器设备的能力,学校增设了实验技能训练课程,包括专业综合实践技能训练课程、专业科研技能训练课程等,安排适当的课时数,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增开专业技能训练课程,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了进一步培养提升学生自主动手的实践能力,学校还开设了学生创新实验室,将实验室面向学生全方位开放。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设计项目,自主准备仪器完成项目,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同时也为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提供了人力和物力的支持。 4 科技学术实践教学 大学生科技学术活动的普及是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信息类学科是一个不断涌现新技术新知识的学科,为了让学生能及时了解信息领域的新动向,学校经常请相关领域专家做学术讲座。这些讲座,不仅引导同学们探索了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最新研究热点和经典问题,而且还引导学生对新技术进行畅想,极在的刺激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在学术讲座中,专家与学生们互相讨论,互相切磋,营造了良好的学术科研氛围。 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不足,是农业院校信息类毕业生就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充分利用信息类专业的软硬件资源,通过科研实践教学、案例实践教学、实验室实践教学、科技学术实践教学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是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提升学生就业择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农业毕业论文: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生产实习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实践 摘要:生产实习教学是本科生进行实践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重要环节。结合目前我院的新专业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生产实习教学模式,实习内容及管理过程中的探索与研究,提出了深化本专业实习教学改革,完善实习模式,精心组织,加强管理等实习过程的优化建议,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有效参与度构建更加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生产实习,实践教学 1 生产实习环节在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重要性 设施农业是一门涉及生物、工程、环境等多学科交叉的科学,是多学科的综合发展与应用[1]。生物科学主要包含蔬菜、花卉和果树等作物的生长发育与管理;环境工程又包含光照、温度、湿度、气体与土壤五大因子的相互作用与调控;工程学科涉及到温室结构优化设计及环境调控设计、建筑材料的选择与计算、建造施工技术等内容。这三个方面有机的结合与统一形成新兴学科。它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成为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来满足社会农业产业发展的需要,在进行专业基础理论和研究学习的同时,更要重视实际农业产业发展的新情况,新需要,只有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的发展及农业产业升级的需要,才能使该专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2]。宋代诗人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中曾经提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意思是说,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躬行实践。这句诗充分体现了实践活动在学习中的重要性,生产实习环节正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通过接触实际现场的情况,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书本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教学环节。通过生产实习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拓展学生专业知识,强化专业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提高综合素质[3]。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开展自学活动,激发终身学习的热情,还可以加深对社会道德和经济价值的理解,是知识转化为能力、智慧、精神、品格的重要途径。实习教学的作用和地位是课堂教学所不能替代的。我们必须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多接触生产实际,了解社会、适应社会,使我们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技能,并对其将来的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中做出自己的贡献。 2 现行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实习教学中面临的挑战 2.1 师资力量的挑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过渡,招生规模急剧膨胀,学院原有的各专业的共建实习基地的容纳能力已远远跟不上学生数量的增长速度,因此容易造成实习教学供给能力不足,形成了实习任务难以安排的局面。加上近年来物价指数上扬,各种费用都随之上涨,而实习预算经费没有多大的涨幅,直接限制了实习的活动范围,导致学生与农业生产,科研和社会生活的接触相对较少,使实习面变窄,这些对于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这样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来说,都是今后需要努力解决的问题[4,5]。 2.2实习基地减少的挑战 实习基地是保证实习教学质量的前提,主要包括校内实习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目前随着很多学校的新教学楼,宿舍等随着扩招的学生数量的增加,部分实习基地被占用,另外今年来试验基地的建设显得相对落伍,实习基地的管理也缺乏规范化,很多校内的基地仍然处于粗放式的管理方式。校外实习基地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也非常重要,然而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的所有制模式已被新的体制所取代,很多农业实习基地不愿意接受单纯以实习为目的的学生,而且,很多毕业学生不愿意到一些条件比较落后的农村,大多仅靠指导教师与实习基地的个人关系而勉强接受。基于这种状态,很多校外的实习基地逐渐面临着减少的挑战[6]。 2.3 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挑战 发展科学,创造性思维能力是现代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生产实习活动不仅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科学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也是现代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向大学提出的更高要求。尤其是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很多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都是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智慧,对于培养学生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和新动向,创造性思维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提高实习活动的质量,不仅是培养所学专业知识实践化的过程,也是保障和提高高等教育学生能力培养的关键。 2.4 就业形式的挑战 目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式仍然处于严峻的形式,虽然毕业生产实习作为必修课程,学校的教学计划有很多的具体要求内容,但是指导教师执行起来会遇到很多问题。生产实习一般是在大四上学期进行,这段时间正好同毕业生就业,考研等时间冲突,在安排生产实习中,学生更多的以优先选择与用人单位联系的方式,占用了毕业生产实习的时间。再加之本科毕业生中严峻毕业形式所激发的考研热,使一些按照农业生产时间安排的实习教学内容的安排,不能如期进行。 3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实习教学模式的探讨 3.1 实习教学模式 为了适应新的就业形式,对传统的单一集中实习形式进行了改革,充分调动学生及家长的积极性和主管能动性,让学生在参与学校的生产实习的同时联系一些与今后的就业有关的单位进行实习,在实习后期再统一进行集中实结。这种模式实施后使学生不再单纯被动地接受统一的安排,而是积极主动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特长寻找适合自己将来发展的实习单位,进行更加有针对性的实习。比如,在课堂教学中虽然对工厂化育苗的内容有过讲授,然而实际的生产中育苗公司如何进行大规模育苗设施及程序,生产周期如何控制,遇到具体情况如何解决等这些都是要通过实习来进行进一步学习的。对此类企业感兴趣的同学可以通过在用人单位结合企业情况实地学习,同时学生通过实习的过程对未来工作情况也会得到进一步了解,用人单位也通过实习更好地考察和锻炼学生。在实习后期实习生返校后又可以进行充分地对实习生活进行总结,极大地提高了学生毕业实习的主动性。 3.2 实习内容指导 要加强生产实习的指导,就意味着指导教师的指导内容中需要进行的准备增加,为此应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征求实习意见 目前,实习方式日趋多样化,毕业实习的有效性和可行性问题,还是直接影响毕业实习效果的主要因素。为此在实习之初,教研室就注重学生的意见和注重学生专业思想教育,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基础上,提高学生对毕业实习的认识,最广泛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征求学生对实习的意见,启发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表意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完善实习教学体系,对学生比较感兴趣与生产结合比较紧密的校外实习基地,如花卉温室基地,工厂化育苗基地,大型温室园区,农展会等选取一些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实习地点作为校外实习基地。对于校内的实习内容,首先让学生自主选定一些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根据校内的学科优势和当地设施产业的特点,分主次在校内展开实习。 (2)制定实习计划 首先,在制定实习计划时要抓住一些主要教学环节的把握,突出实习中关键性,规律性的问题,使学生通过对重要内容的把握,分成几个相关专题如,工厂化育苗 ,设施园艺作物植株调整,设施园艺作物田间管理,无土栽培,园艺设施,生产基地规划等内容,让指导教师进行具体的内容讲解,演示后,学生亲自操作,掌握其原理,操作技巧,观察结果。 其次,在时间安排上,除了根据专业理论课开设的情况,安排社工专业实习在四年本科教学计划中的合理时间外,还应考虑本专业在实际生产的特点,安排应季的实习内容。由于我校地处北方,实际生产中更多应用的温室类型是日光温室,可以根据日光温室的环境特点,在冬末,根据季节和栽培作物的情况对温室的环境进行调控,进行加温,通风换气等调节;在初春季节安排学生做一些日光温室的育苗生产的实践环节,把握育苗的关键环节,在让学生更贴近实际地体会农业设施生产的环节,解决实际生产遇到的技术问题。 此外,在时间和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尽量安排一些动手能力强的实习项目,劳动内容根据不同时期的生产科研需要安排,各组可以不同,应使每位学生积极参加生产劳动,磨炼学生的意志,锻炼学生吃苦耐劳,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如:让学生亲自体验播种的整个过程,包括营养土配制,浸种,催芽,播种,播种后的管理等;在设施作物田间管理中,把握温,光,水,气,肥的控制及病虫害防止等等,将课堂的抽象理论和实践互相结合。 (3)制定实习细则 科学制定实习细则是保证生产实习质量,实现强化管理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针对学生在生产实习中出现的突发事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保证学生顺利完成生产实习任务的重要方式。这就需要指导教师要在实习过程中安排学生的学,食,住,行等各项工作,在实习前对整个实习要做到心中有数。在实习期间,指导教师应该把实习作为课堂教学的深入和继续,在每个环节都要具体指导,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作出准备,实习过程中巡回检查,指导,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在校外实习中应该通过了解实际选择的实习地点和实习方式,制定实习计划,增强对实习的指导力度,以我校今年的校外实习为例,在实习未开始前教研室相关教师就制定了实习细则,规定了校内外的实习组织方式,校内外基地实习的内容,生产科研基地的确定,实习纪律,考核方式及方法,具体的时间安排,对实习过程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要求学生提供考察报告,专题报告等,这些都使学生的实习一开始就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4)实习成绩评定 实习成绩是反映学生实习综合效果,分析实习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由于设工专业的实习过程包括校内基地,校外基地及一些生产科研基地的实习,过程复杂,指导教师对实习过程中学生的表现评定,也应采用多种形式综合评价,如对提交的实习日记,实习报告,现场实习表现,实习单位的证明和其他实习资料等。 (5)实结交流 在生产实习结束后,进行总结交流工作是实习的重要环节之一。在本次生产实习后,交流工作在学生中认真展开,还向本专业低年级学生进行介绍,同时邀请了相关的专业教师,管理教师。交流会上,主要由参加实习的学生和教师对整个实习的过程中的收获,存在的问题和对未来的实习工作的展望。通过交流总结发现,学生们普遍觉得对设施工程专业这样一个实践性强的专业来说,实习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通过实习的过程对设施农业这个产业加深了了解,丰富了专业认识,对专业的未来充满信心。对专业指导教师来说也更加丰富实习课程的内容,为将来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积累了基础。 3.3 实习管理 对实习的非科学监管是引起当前设工专业实习形式化的根本原因。因此我院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并借鉴其他院校的经验,在加强实习基地建设的同时,特别对这种同步加强实习的动态管理实现对专业实习的有效监管。在实习开始前,由园艺学院主管教学副院长、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和指导教师组成领导小组,统一领导。院和教研室两级领导负责实习的全面工作,实习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各项技术实习工作。学生要拟定详尽的外出实习计划,提交指导小组进行审批,经审批小组同意后方可进行,且提倡在对实习单位选择时尽可能地选择与专业相关的实习内容。实习申请是否获得同意主要在于实习计划的详尽及与实现本专业学习为目的。通过学生自主选择结合学校的监管,大大强化管理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的合作,也大大提高了实习管理的有效性。 4 结语 生产实习教学是本科生进行实践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重要环节,使学生能够学到很多在课堂上无法学到的东西,结合目前我院的新专业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生产实习教学模式,实习内容及管理过程中的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深化本专业实习教学改革,完善实习模式,精心组织,加强管理等实习过程的优化建议,相信这些会为未来新学科的发展建设,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提高毕业生实习质量,提供一定的参考。
金融保险论文:金融保险教育体系构造思路 本文作者:曹伊 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实践教学是高等院校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对于高校实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至关重要。 一、高校金融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实践以理论教学为基础,但是综合能力的提升主要源于实践。我们所提倡的高校素质教育更是需要在实践课程中不断得到提高,各种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尤为重要。高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但是从我国目前高等院校实践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实践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一)偏离市场需求 目前,高校在培养人才过程中仍然是以理论教学为主体,学生缺乏必要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因此造成了学生知识结构不稳固,走出校门后对实践工作的适应能力较差,不能直接顶岗操作,特别是金融保险相关行业工作岗位的特殊性和保密性,更是让学生无从下手。因此,社会上的用人单位要求学院能够培养出适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二)依附理论教学 高校金融专业在实践课程的设计上存在一定缺陷,实践课程完全依附于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安排缺乏科学性和前沿性,无法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由理论课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安排实践课程教学内容。这种以理论课程为基础设置的实践课程安排,导致实践课程仅仅成为理论课的附属,功能单一,没有专门的实践教学规划、管理、研究和评价,必然会造成实践教学缺乏连续性、系统性和相互衔接性,不利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师资力量匮乏 高校在实践教学中十分缺乏“双师型”专兼职实践教学师资力量。金融保险专业教师都能够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所致,缺乏金融保险专业的从业工作经验。因此,金融保险专业的教师不能够根据金融保险相关企业对于工作岗位能力的要求进行实践教学计划的设定,不能够科学合理地安排实践课程内容,也不能够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予以及时准确的指导。个别金融保险专业的教师由于未曾有过金融保险专业从业经验,甚至连自身都无法正确完成相关实践课程内容。此种状况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十分不利,因此,抓紧时间培养和引进“双师型”金融保险专业教师是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 (四)缺少实践基地 校外基地是高等学校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认知社会、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的最佳场所。实践教学进程必须体现出时代要求,符合专业实际,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但是,高校金融保险专业由于受地域和专业特点的限制,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还比较少,无法满足学生提高实践教学能力的需要,不能为学生提供一个与未来的工作岗位零距离接触的机会,学生对自己以后即将从事的工作没有概念,也就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实现与更多的金融保险相关机构的合作,是高校目前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目标之一。 二、高校金融保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框架构建 金融保险专业要培养具备一定的金融保险相关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能够运用金融保险基本知识分析行业实际问题,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一线岗位工作的复合型人才。高等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制定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对现行的实践教学组织模式和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构建一个具有高校特色的、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制定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实践教学目标是金融专业实践教学应该达到的要求。金融保险专业的实践教学必须严格按照金融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来执行,结合金融保险专业的特点,确定出符合本专业各个具体实践教学环节目标的教学目标体系。在此实践教学环节中,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是实践教学的核心,它既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和实践教学条件体系的结构,同时又能够对这些体系的功能水平起到驱动作用。实践教学目标的制定不能仅仅是让学生完成简单的实践教学操作训练,而是要以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依托,主要从职业素质和技术应用能力两个方面进行设计。金融保险专业的职业特殊性决定了学生不仅仅要掌握金融保险知识,而且还必须具备熟练的技术应用能力,包括柜台交易能力、金融交易能力、心理控制能力和金融感悟能力。此外,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要恪守职业道德,具有团队精神、奉献精神、创新意识和质量意识。一个好的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培养非常重要,通过全真模拟环境下系统的实践训练,学生不仅能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也具备熟练的技术应用能力,更难得的是,让学生能深刻认识到学习金融保险更需要职业素质,需要具备金融智慧。经过训练,学生一定能够成为一个具备较高综合能力的金融保险中高级复合人才。 (二)建立科学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是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具体体现。为了满足金融保险行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突出素质教育的特色,我们必须对金融保险实践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通过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合理配置教学内容,将实践教学内容系统化。实践课程设置要以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和能力为依据,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以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生产对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高校金融保险专业主要的专业课程包括: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证券基金投资学、投资银行学、期货与期权、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银行信贷管理、国际结算、保险原理、财产保险、人身保险、社会保险等等。因此,所设立的实践教学体系也要根据理论课程进行有效编排和设计。针对实践教学区别与理论教学的独特特性,在教学过程中也要选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为学生提供各种金融工具的直观展示,让学生认识各种外国货币、票据、单据等等,使学生能够了解自己即将从事专业需要熟知的具体内容。同时,在实践教学中还要更多地运用案例教学模式,通过选取金融保险经典案例,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金融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此外,情景教学也非常重要。一个先进的实践教学体系框架离不开先进的实验室设备以及相关的金融保险专业应用软件。金融保险专业的实践教学要通过设立模拟证券期货公司、模拟银行、模拟保险公司以及相应的金融软件和应用训练,让学生能够在学校中实现近距离上岗,在高仿真的环境中体会证券公司、银行、保险公司的业务流程,进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提高实践教师教学水平 1.实践教师的培养 主要目标是要真正能够推动教师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并能够有效地转化成推动力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针对高校金融保险专业实践教师较少、实践教学能力较弱的现状,应当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解决:首先,要对金融保险专业教师进行实践强化训练。将金融保险专业相关的并为学生设计的专业技能训练,如外汇、证券、期货、银行业务、保险业务等内容根据教师的专长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让教师先熟悉各类教学软件的使用,熟练掌握各项实践课程的操作流程,作为指导学生的基础。其次,针对专业教师理论知识与金融保险相关岗位实践操作相脱节的现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聘请金融保险相关企业的专家为金融保险专业教师进行专题讲座和实践指导,并有的放矢地解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棘手问题。同时,由学院推荐优秀的金融保险专业教师到金融保险相关企业顶岗实习,以增强教师的一线工作经验,以便更加准确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指导。最后,积极参与教育部组织的各类“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组织教师参加全国性的教师经验交流研讨会,与其他兄弟高校交流经验、取长补短,达到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效果。 2.产学研结合 产学研结合是一种利用学校和社会两种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的有机结合,实现应用型人才教育的重要模式。金融保险专业紧密依托行业、企事业,共同建立教学实习、实训基地,建立产学研密切合作的运行机制。目前,高校金融保险专业的教师正在探索应用型的产学研合作的复合型发展道路。在产学研合作中,要求学生熟悉了解金融保险交易的一般程序和业务实践,学生植根于金融保险的发展实践中,更加注重实际问题的研究与探讨。结合如何建立金融强国、丰富金融产品交易品种、规避金融风险、综合理财、保险业务创新等实际问题,开展探究式学习。学生置身于金融保险行业的发展实践中,熟悉了解了外汇交易、期货交易、证券交易、银行工作流程和保险工作流程的一般程序和业务实践,更加注重实际问题的研究与探讨,结合近几年全球金融危机、人民币汇率、日本地震等实际问题,开展探究式学习。产学研结合把金融企业运营、金融理论知识研究、保险行业先进经验和培养现代应用型金融人才有机结合起来,使应用型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了可靠的培养环境保障。 (四)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金融保险专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重要场所。学生可以通过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实习,近距离接触社会,将在校期间所学习的金融保险专业知识与模拟实践操作运用到工作中。实践教学基地的设立,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知识的认知、对工作流程的理解,也能够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自己掌握的知识与实际工作岗位要求之间的差距,让学生能够更加努力学习。针对高校目前校外实训基地较少的情况,加强同金融行业相关单位的联系,与有意向的金融企业进行“校企合作”,通过签订协议,确定企业与学院的各自权利和义务,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能够定期到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学习,体会不同类型金融机构的工作特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学习平台,并为以后毕业生就业和金融机构选拔优秀人才打下基础。 金融保险论文:金融保险就业率提升策略 本文作者:张凡雷 孔祥玲 单位:山东轻工业学院财政与金融学院副教授 山东轻工业学院财政与金融学院副教授 一、金融保险专业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调研不细,学生分配岗位不明 从保险技术角度讲,由于多数院校没有过硬的专业基础,在毕业生面对所有的财产险公司和所有的寿险公司情况下,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到我国保险业在人力资源方面有下列特点:其一是人才数量相对不足,其二是人员素质总体偏低,其三是人员结构亟待优化。随着外资金融保险机构的进入和民族保险机构的境外拓展,保险市场急需大量金融保险专业技能型专门人才。市场需求强烈的四类人才包括:保险高级经营管理人员、保险专业技术人员、保险销售骨干和评估人。保险高级经营管理人员既要懂得理论又要了解具体的实务,作为专科层次的毕业生,刚参加工作不可能就能得到这个职位。如果想从事其它三类人员的工作,具体的岗位是什么,需要承担哪些工作?具体来说,财产保险和人寿保险公司都要涉及展业、承保、核保、查勘定损、核赔、风险管理咨询、职业培训、客户服务、保全服务等相关业务岗位,那么这些岗位的具体职责是什么,了解不细,致使专业课程设置不系统、不科学,教师引导学生的就业方向不明朗,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要求不具体,学生在离校时,对保险行业的认识就比较模糊。 (二)培养目标、学生考核缺乏专业特色 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是既懂专业理论又能具体操作的实用型人才,具体到金融保险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素质全面,适应力强,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具备保险公司、保险中介公司实务经营能力与专业技能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这就要求对学生在知识、技能、素质方面的培养,应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一致。有的高职院校没有把培养目标具体到金融保险专业上来,对学生在知识、技能、素质方面如何培养认识不到位,对金融保险专业缺乏细致的专业培养规划,专业课难以与保险行业要求的从业人员的从业能力相对应,学生考核只注重保险行业的一般知识,忽视保险行业的专业技能,难以适应保险行业对学生的专业要求。 (三)专业教师团队人数不够,努力方向不明确 金融保险专业,有它自身的知识体系,这个知识体系需要一定数量的专业教师来完成,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金融保险专业的教师团队。金融保险专业的主干课程,它是这个专业的标志,这些课程应该由研究这一问题的专业教师来承担。但现实问题是:有专业,有学科,缺少专业或学科带头人,专业教师之间没有形成一个既分工明确、又相互配合的教师团队,缺乏统一的理念、统一的口径、统一的专业方向,没有针对如何提升金融保险专业的教学水平而同心协力。有的院校原来有从事这一学科的专业教师,但迫于这一学科的学时太少,不得不同时担任其它学科的教学任务,主要研究方向上受到了影响;有的院校缺少这一学科的教师,引进教师迫于提升学历、职称的压力,无暇顾及这一学科的具体应用以及这一学科的发展动态,研究方向显现出盲目性。 (四)学生实习欠缺,不能客观了解保险业的业务实际 金融保险专业在课程设置中,实践性教学环节要占教学计划总学时的一定比例。目前,有的高职院校并没有把学生实习作为教学的必备环节,即使安排了学生实习的时间,也没有精心地去组织,放任自流,由学生自己支配实习的内容,因而主动到保险行业实习的学生大约只能占金融保险专业全部毕业生的四分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式,只顾及如何完成自己计划好的教学内容,没有把讲授的知识与保险的从业情景结合起来。学生在校三年,没有与保险从业人员接触的机会,没有保险爱心与责任场景的再现,再加上媒体对保险纠纷的报道,致使学生不全面地认为:保险从业人员都是那样为被保险人服务的!那么这些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站到保险圈外人一边,不会选择保险行业来就业。因此,在现在这个保险圈外人对保险评价不高的大环境下,不注重实习,也就等于学生在选择保险行业就业的渠道上设了一堵墙,自然达不到高职院校拓展就业渠道的目的。 二、提升金融保险专业就业对口率的建议 为了把金融保险专业办成学生和家长满意,以及用人单位认可的专业,以提升就业对口率,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建立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 1.教师团队成员培养。金融保险专业既需要专业带头人又需要学科带头人,专业带头人必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学科带头人应对本专业主干课程有深入研究,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经历要丰富,教育改革与质量意识要强,对本专业人才培养有较全面地把握能力。目前高职院校相当一部分教师来自普通高校,有高学历与高职称,但没有在第一线工作的实践经历,势必会影响到专业教学。因此,院校应与保险公司搞好协作,选派教师到保险公司顶岗实习,要求学生认知保险行业,应从金融保险专业的专业教师开始。 2.教师团队成员专业思想的统一。金融保险专业按照“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精神,将培养目标与学生就业岗位挂钩。教师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都应从学生就业去向上明确保险业每个岗位的职责所在以及对从事这些岗位人员的要求,明确自己所承担的专业课对相关岗位的价值及作用,因材施教,以团队的协助精神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培养任务。 (二)主干课程的设置 在目前多数高职院校专业教师不多的情况下,应该抓基本,从上述最关键的岗位上进行突破,设置好专业课程。具体来说,财产保险和人寿保险公司的岗位就是一个最关键的岗位之一,因为展业是保险业发展的瓶颈,保险市场需求强烈的人才中就包括保险销售人才。如何培养销售人才?因具体的业务不同,销售人员所具备的知识也不同,就销售财产保险而言,因财产保险业务相对比较集中但风险因素比较复杂,所以从主干课程的设置来讲,应把《企业风险管理》与《财产保险》这两门课对应起来;就销售人寿保险而言,因人身保险业务相对比较分散但风险比较有规律,所以从课程的设置来说,应把《保险营销》与《人身保险》这两门课联系在一起。有的院校设置了《金融企业风险管理》而没有设置《企业风险管理》,这说明课程的设置只注意了保险的金融属性和保险公司自身的风险管理,而忽视了保险的服务属性———为客户的风险管理服务,致使学生在保险展业能力的培养上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企业风险管理》《财产保险》《保险营销》与《人身保险》这四门课,不仅体现了保险专业的特色,适应保险销售岗位,而且对于保险公司的其它岗位的知识能力迁移将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上述四门课的开设将直接影响着金融保险专业毕业生的后续发展。 (三)把专业思想贯穿到教学全过程 金融保险专业教师通过顶岗实习,深入了解保险行业的从业人员工资待遇、行业发展,变成一个保险圈内人,将会使金融保险专业的学生产生老师是保险圈内人的感觉,有助于学生专业思想的形成。再将保险人员的从业能力分解成知识、技能、素质,并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线,开发设计各门课程。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针对学生的特点来授课,不同特点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积极采用启发式、引导探究式、情景模拟式等富有启迪、创新作用的教学方式。针对学生提出的对保险行业评价的问题,客观、公正地分析,让学生对保险从业人员有一个正确的、全面的评价,将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专业思想。让学生得到与金融保险专业对应的某一目标岗位应具备的从业能力,既显示了金融保险专业的特色,又丰富了教师的教学内容,还强化了学生的专业思想,何愁学生和家长对金融保险专业不满意,用人单位不认可呢? (四)精心组织学生实习 高职院校应以“协议合作、互惠互利”为原则,利用保险公司资源进行实践教学,根据学生可能的分配去向,与各地保险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以满足学生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需要。这不仅能让学生的书本知识与现实结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将来选择保险行业就业的一种策略,真正体现了双向选择。保险行业到底是好还是坏,为什么保险圈内人评价保险行业好,只有让学生亲临其境,与保险圈内人交流,融入保险公司的氛围,让他们耳闻目染,学生才会理解保险从业人员为什么对保险行业评价好,对自己的工作心气足,从而坚定自己的专业思想;同时学生在实习当中,还能结合保险公司的业务实践和保险公司运营管理的情况,写出调查报告,完成毕业论文。保险公司在学生实习的过程中,经考核确定学生的工作岗位,签订劳动用工合同,挑选自己中意的学生作为后备人才来培养。所以,高职院校应重视学生的实习环节,与保险公司签订学生实习协议,按生源规划实习基地,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学生进行实习。这不仅能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而且也体现了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双向选择,提高就业的对口率,实现高职院校扩大就业的目的。 (五)推行“对证施教” “对证施教”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特色的体现,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来设计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在教学活动中,积极主动地适应学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需要,使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成为高职教学的一种“内置”行为。在教学计划制订阶段“,对证施教”的主要要求是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标准互相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互相接轨。目前,保险行业要求持证上岗,这些证件主要有:保险人资格证书、保险经纪人资格证书、保险公估人资格证书、风险管理师资格证书和寿险理财规划师资格证书等。因此,高职院校应对所开设的课程进行梳理,检查符合培养目标的所需证书的学科开设是否科学。有的院校在目前课程开设的基础上,再增加《保险中介人》这一课程,不仅能帮助学生顺利地获得资格证书,而且还可以加深学生对保险行业职业的理解。在教学管理上,高职院校对教师和学生采取鼓励政策,取得资格证书者在争先评优中作为首先考虑的对象。鼓励师生共同参与发证机关的证书考试,这不仅能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度,而且有利于学生到用人单位实习,实现零距离上岗,大大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升就业对口率。 金融保险论文:金融保险能力问题思索 本文作者:林秀清 邹茵 林小强 单位: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 福州市职业技术学院 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服务业的开放步伐,金融保险行业从业人员激增,但从业人员素质的良莠不齐,对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有一定的制约。高职金融保险教育是作为培养金融保险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过程,对于提升金融保险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和金融信息的利用程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金融保险专业毕业生所具备的能力,则是金融从业人员素质的根本体现,因而应当作为金融保险教育的重心。但是,高职金融保险教育容易陷入我国传统的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对专业人员能力培养的困境,导致金融保险从业人员在面临新问题时往往难以形成自己的判断而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务必要改进高职金融保险教育,努力培养高职金融保险专业毕业生的能力素质。 一、金融保险从业人员的能力构成分析 国际金融环境发生变化,国内已经事实上形成混业经营格局,国内行业监管随之进行调整是势在必行。2009年10月新的《保险法》正式生效,这对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合格的金融保险从业人员,应该具备的能力是什么?有必要对其能力框架进行规范。通常来说,一个从业者应具备的能力划分为两类:职业能力(competence)与能力(capability),前者指的是在真实工作环境下按照既定标准实现其职责的能力,而后者指的是职业知识、职业技能以及职业价值观。[1]职业知识包括一般知识、金融保险与相关知识、信息技术知识、组织与经营知识;职业技能通常是通过教育与执业经验相结合所获得的,包括智力技能、人际关系技能、交流技能;职业价值观更大程度上考虑的是维护金融保险行业与整个社会的利益,包括承诺保持公正、客观、独立,遵照职业准则,关注公众利益和承担社会责任、致力于终身学习等。 由于各国在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等方面存在差异,金融保险职业能力构成方面不同国家有自己特殊之处。我国金融保险从业人员,尤其是高层次的金融保险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相当的政策理论水平和会计政策的洞察力。因此,政策洞察力、知识、技能、职业价值等应是我国金融保险从业人员能力的主要构成。知识,包括金融知识、保险知识、证券知识、信息技术、外语知识、国际结算、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个人理财规划、金融营销、会计学、统计学、国际商务等;技能,包括解决问题能力、开拓创新能力、领导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团队精神、获取新知识能力、国际竞争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灵活性等;职业价值,包括遵循法律法规与职业道德、诚信、客观、保密、社会责任、终生学习、政策水平等。[2] 二、我国金融保险专业能力培养现状 高职金融保险教育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具备金融保险专业从业人员的基本能力。但是,我国的高职金融保险教育基本上是一种封闭的脱离实际的模式,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普遍存在,金融保险的高等职业教育严重滞后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邓传洲等,2004),金融保险专业毕业生的能力素质难以适应金融机构的要求。笔者近三年来以问卷方式调查了中国金融保险业从业人员、金融保险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对金融保险教育中应注重的知识、技能和教学方法及其重要性或有效性的认识,其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金融保险教育的知识结构仍然较为狭窄,具体表现在跨专业学科知识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对技能的培养方面也相对薄弱,目前的金融保险教育状况也还没有完全提供对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有效传授。实际上,许多学校对基础课程的设置不够重视,导致学生知识结构单一,往往只了解理论常识,而对相关交易活动的经济实质缺乏起码的了解和判断。 金融保险业随经济的发展而发展,金融保险知识也在不断地更新变化之中。部分高职院校教材陈旧,甚至没有自己的教材,采用适合本科生的教材,教学方式呆板,缺乏实训,难以适应新经济条件下对金融保险从业人员知识和技能的要求。许多高职院校也设立了金融保险实验室,但其设计的业务都是简单化了的常规业务,与金融机构实际相差较大,难以起到实习的效果,而毕业实习也大多处于放羊状态,专业对口的实习很难保证,有的学生甚至从没有去过实习单位照样开出实习证明,质量难以保证,这致使教学实践浮于形式。由于得不到充分的实践实训,学生对所学知识一知半解,严重脱离实际,以至于部分学生毕业时连基本的常识都不懂,动手能力、判断能力、沟通能力等均难以适应职业需要。 三、国外职业教育经验带来的思考与借鉴 自20世纪80年代,各国就开始对职业教育进行改革,以改变传统教育注重知识传授的局限,提高学生的能力,以适应新经济环境的要求。德国职教专家T.特拉姆对这一时期兴起的行为导向教学法大为称赞,指出行为导向教学法对能力培养的好处,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得以展现。柏林工大的教育专家杜霖先生认为通常技术类专业的学生可在一体化教室、实验室、工厂、车间等实际操作环境中进行“手脑并用”的学习以提高职业能力。美国高校早已意识到传统的知识获取型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和企业管理的需要,认为学校教学的目的不在于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在于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因而教育最重要的目标是教导学生具备独立学习的素质,大学教育应是提供学生终生学习的基础,使他们在毕业后能够以独立自我的精神持续地学习新的知识。所以,终生独立自学能力是任何专业人员生存与发展的必备条件。 金融保险教育并不是也根本不可能做到把一名经验丰富的金融保险行业从业人员应具有的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传授给学生。终生自学能力的基础可以概括为三方面:知识、技能和专业认同。知识包括一般性知识、组织与经营知识、金融保险知识。技能包括沟通能力、智力能力和交际能力。沟通能力是指具备有效的听、说、读、写能力;智力能力是指寻找、获得、组织信息的能力,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交际能力是指和他人进行有效合作和具备领导才能的能力。专业认同是指毕业生应认同所学专业,乐于学习专业人员所必备的知识、技能,并能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包括专业思想和职业道德,应该知道并能够认同专业人员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并能据此做出价值判断,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具备正直、客观、公正的品格和坚持公共利益至上的原则。指出学校应教会学生为获得并保持职业资格所需要的学习能力,即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并打好终生学习的基础。有关部门还对如何加强专业学生能力结构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因此,美国高校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而实践中美国大学也积极响应高校教育改革的建议,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提升各专业毕业生的能力。 四、改革高职教育,提高金融保险专业学生能力 为了提高金融保险专业学生毕业后对不断变化的复杂的经济环境的适应能力,应重视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因此应该改革高职金融保险教育方式。 (一)转变思想,更新教学观念 个别院校招生就业办从学生入学就进行职业能力测试,为学生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了科学的参考数据。重点从事业心、沟通交流能力、处理问题能力、领导能力、创业潜力、成功倾向、职业选择等方面对广大学生进行测评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从入学就重视自身能力的培养,学习目标更加明确。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发展和品德的形成,归根结底必须依赖学生自身的主观努力。一切外在的因素只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引起学生的强烈追求和主观进取时,才能发挥其对学生身心巨大的塑造力。所以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即“学为主体”,充分注重学生的个性和潜能的发挥,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重新塑造新型的师生关系 一个阶段以来,师生关系已经由教师的绝对权威转变为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说是很大的进步。这种关系可以使师生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探讨问题,师生在诚信中主动愉悦地相互促进、教学相长。教师对学生采取理解、宽容、信任、鼓励的态度,学生才会畅所欲言,敢想、敢说、敢问;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感知学习知识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而高职金融教学改革甚至要超越这个程度重新塑造更为理想的师生关系。突破传统的师生角色意识。学生参加教学全过程:收集信息、制定计划、作出决策、实施计划、反馈控制、评估成果;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咨询者和伙伴。以学生为中心、自主性学习为主,以学生行为的积极改变为教学的最终目标,通过模拟、案例研究、角色扮演、项目教学等各种不同的教学样式来塑造学生认知、社会、情感等方面的多维人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形式有所不同,但他们的活动多表现为隐性的;而学生学的活动则跃然眼前,表现为自主性的学习活动。 (三)改革教学内容,确保传授知识的新颖性 精简课程内容,理清各课程间的关系,删除交叉重复与陈旧空洞内容,使课程内容具有自身特性和时代新意,如国际贸易实务与国际金融课程中关于国际结算部分的内容存在较多重复;可以考虑重新整合;增加实践性教学内容,增加实训课程的比重,将抽象的理论与创新性实践相结合,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创造有利的条件;扩充教学信息量,及时引入国内外金融保险专业发展过程中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成果,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将一个丰富的、开放的、富有时代感的知识世界展现给学生,并注意将西方国家当前的经济政策、金融保险财税法规、行业最新发展等内容介绍给学生。 (四)改进教学方法,注重职业能力训练,课证融合适应行业规则 面对国内外金融环境的变化,金融保险知识也不断更新,传统的学校教育提供的知识结构是远远不够的。要让学生终身受用,坚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原则,教会他们学习方法与能力。为此,可以大量使用行为导向教学法、实训教学法、启发式教育、批判性思维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等,并建立社会实践和校内模拟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实践环节,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核心胜任能力。随着对从业人员素质要求的提高以及持证上岗的规范要求,国内部分院校采取课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职业能力教育,改革实践教学体系,促进学生在毕业前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获得相应职业能力。可以邀请保险业的专家和一线的金融保险行业骨干参与教育教学活动,使学生清楚职业岗位的基本要求,感悟保险创业的艰辛,主动寻找差距,激发学习的自觉性,从而达到学生自发地参与以创业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教学目的,全面提高其自身的职业素质。 (五)改革教材编写思路,编写金融保险专业产学结合校本教材 大多数金融保险教材的修改只是简单的修订,即根据新情况,对原来教材进行修修补补,教材基本变动不大,甚至有的高职院校选用的是不符合高职实际的本科教材。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新的教学观念和行为导向教学法等新的教学方法也不容易贯彻实施,难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教材的编写内容应注重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增加“案例”的比重和增设“实训课堂”等内容,教材的改革和重新塑造、应该在内容、形式、写法、版本、装帧等各方面进行整合,把专业知识和精彩的文笔结合起来,深入浅出,融会贯通,通过形式上的轻松活泼与高质量的教材内容相结合以提高教学质量。提倡各高职院校与金融保险企业合作编写产学研校本教材。 金融保险论文:金融保险就业困境分析 本文作者:张小惠 单位:湖北财税职业学院涉外经济系 一、高职金融保险专业学生就业困境的现状 金融保险专业的培养目标,顾名思义是着力打造金融相关领域,包括:以保险公司为主体、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信托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所需要的专业人才。而高职金融保险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要区别其他各类高等教育,着力打造面向操作、经营、管理业务一线的复合型人才。相对于金融业多年存在的“人才高消费”现象导致的金融业岗位与员工素质错位的矛盾,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金融保险专业学生“性价比”更高,与岗位的匹配情况也更好。因为在专业教学设计中本着“学会、够用”的原则,设计的知识点与金融保险领域的工作能力要求相挂钩,包括:金融投资、银行柜台业务、会计基础、保险学原理、寿/财险、证券投资、保险营销、理财等课程。更在教学过程中安排校内外实训、定岗实习让学生熟悉并融入真实的工作环境,了解具体的岗位职能。与此同时,现在大部分金融机构很重视员工队伍的层次建设,在招收一线员工时已开始关注动手能力强、掌握业务基本技能的金融类高职院校毕业生。虽然目前市场对专科生的需求呈上升趋势,经过职业院校培养的训练有素、技能扎实的大专生在行业中更受欢迎,因为在单位中大专生无疑是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尽管高职金融保险专业学生就业存在以上诸多优势和发展前景,我们也不能忽视该专业学生存在的就业困境。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金融保险专业从业要求高 笔者在《管理学家保险人才供求两难现状中的教学理念革新》一文中就概括了金融保险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素质:在智力上应具的杰出的思维能力,怀疑和批判的思维品质,独立和自主的思维立场,开放和多方面的思维形态,具有强大的创造欲望和创新能力。在知识结构上应具备合理的、浑厚的知识体系并以此为支撑,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使其与世界的发展、社会的发展,自身的发展达到动态的平衡。在能力上应该是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全面而协调的发展,能真正学会做事。在人格上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生命价值和主体精神得到充分的重视,同时也要懂得尊重他人的存在和社会的价值。提别是保险行业,其要求更是极致,借保监会主席吴定富的概括:保险从业人员一是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二是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倍加珍惜近年来保险业改革发展取得的成绩,在成绩面前不安于现状,在差距面前不甘于落后。三是练就过硬的本领。要加强学习,不断拓宽视野,完善知识结构,坚持学以致用,不断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四是弘扬优良的作风。坚持求真务实,自觉抵制经营中的弄虚作假行为。因此,高职学生从入校的基本素质来看与以上的要求还是很有差距的。这也是许多教学活动无法达成的关键因素。 (二)学生就业的主观意愿聚焦内勤工作岗位 从学生的主观意愿上看,有金融相关专业背景的学生其就业意愿也偏向如银行业的柜台人员、客户经理、理财顾问,保险业的保险人、保险经纪人、内勤人员等岗位,因此在这些岗位的就业率和留存度也比较高。但是,矛盾点就在于这些岗位对于各个金融企业来说,岗位容量有限,每年发生人员变动或有招聘行为的情况非常少。这与大批渴望涌入相关岗位的学生意愿形成矛盾。与此相反的,金融保险行业领域中,在保险方向的外勤———即一线营销人员存在大量的缺口。特别是有一定专业背景的高校学生更是凤毛麟角。学生就业情况呈现就业率低,人才流动频繁的现状。这一现状与快速发展的保险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形成矛盾,从而也抑制了行业健康发展。 (三)金融保险业业绩考核方式让学生群体望而生畏 金融保险行业是诞生富翁最快、最多的行业,但这些神话似乎与刚出社会的高校学生无缘,因为学生的社会资源最为贫乏。那金融保险行业中的薪资、奖励办法无不是与业绩挂钩。行业中的“保费英雄”和“高位高薪”收入分配与职务晋升方式,使得许多刚走出校门的高职大学生们望而却步,对许多学校的金融保险专业学生而言,学习是为了取得学历,将来不一定在这个行业就职,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的浪费。 二、金融保险专业学生就业困境原因分析 以上高职学生存在的就业困境在金融领域中的保险行业表现尤为突出,因此,本文以下主要分析金融领域中保险行业学生人才流失、流动的典型原因。 (一)就业思想荆棘的形成因素 1.对传统就业模式的认可根深蒂固。其一,学生们对择业的标准是保守的。所谓的好工作前提一定是稳定。如何保证稳定呢?简单地概括就是必须签订劳动合同,有单位交五险一金。其二,学生们对从事保险人工作的误解。笔者曾就保险合同与劳动合同的区别在授课的金融保险专业学生中展开讨论,大家对这两种合同认识比较模糊。特别是对保险合同表现出强烈的不信任。更有同学认为合同是不受法律保护的。这也就导致毕业生即使是留在保险行业工作,宁愿选择收入较少但相对稳定的内勤岗位而不愿在挑战性极高收入丰厚的营销岗位。 2.行业的社会形象不佳阻碍大学生加入的脚步。这一点,在前文已有分析。由于门槛过低进入保险行业的人员主要是集中在保险人队伍中。换句话说,中国保险业的窗口行业中集聚的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无法适应保险专业知识的能力需要,只能用生硬、简单甚至违法的方式进行营销。所以,一旦出现问题,大众会把不信任的情绪投向保险行业,更不相信商业保险的意义所在。试问类似的不良认知和情绪扩散,我们学生的父母怎么会支持自己的孩子进入保险行业就业呢?而对于还尚未完全独立的中国大学生来说,这个因素强有力地捆绑了他们选择保险行业从业的脚步。 3.怕吃苦受累,爱面子。笔者认为,学生存在这些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只局限于学生这一个群体。中国目前的家庭教育和社会风气不佳是根源。本文不就这一社会问题进行探讨,但笔者必须指出这一因素导致学生无法适应挑战性极高的保险行业。保险营销员或人等外勤岗位工作没有底薪,在没有人脉的情况下完全靠“陌生拜访”销售保单,展业压力巨大,收入也不稳定。这样的描述让许多学生望而却步。 (二)就业理念误区 1.就业标准过高。大部分保险专业学生仍希望到大中城市和沿海城市工作,愿意到乡镇和基层工作的很少。就业难,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们期望值偏高,理想与现实脱节,一味地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片面认为留在大城市、大单位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 2.职业定位不清。从社会就业层面看,保险行业提供的就业岗位有内勤和外勤两种。内勤工作相对稳定,职场环境较好,是多数保险毕业生就业首选,但内勤岗位设置有限,常要求员工具有医学、会计、法律、建筑、汽车制造等相关背景,僧多粥少,竞争激烈。保险行业巨大的人才需求缺口在外勤人员即保险人,他们工作压力大、流动频繁、社会认可程度低、行业整体形象较差,多数保险专业学生不愿意从事此类工作,而他们中的很多人又无法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进入其他行业。 (三)教育因素———挫折教育的缺失 目前的高校在校生所受的适应性教育,和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是一把无形的枷锁,让学生们没有足够的分辨能力和魄力留在保险行业发展。他们被中国保险业一层不太美观的面纱蒙住了探究保险真谛的眼睛,知识本位、能力本位的教育体制也没有给学生的心智和勇气的培养供给养料。 三、金融保险专业学生就业困境对策的思考 (一)办学方面 1.加快高校教育体制改革 从教育管理体制上,需要对我国现阶段保险教学需求环境进行系统研究和再认识,明确保险教育的目的、方向、思路,探索适合现阶段国情的保险教学管理体系。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为教师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完善教师评价体系,加大对外交流,鼓励和培养“两栖型”和复合型的师资队伍,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兼职教师队伍。在教材上,各大高校要摈弃门户观念,加强高校间的合作,建立相对统一的专业主干课教材体系,提高专业主干课教材的质量。各院校在主干教材的基础上,再结合各自院校特点,确定专业方向,编写特色教材,尽量实现国外和国内、基础与实务的两个兼顾。 2.创新办学模式 现阶段,我们需加大力度完善保险专业高等学历教育体系,学界、业界应建立良好的互动机制。目前,国内的保险专业高等教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毕业生大部分都要走向实际工作岗位,因此,增加学生接触实际的机会非常重要,这就需要学界和业界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机制。 (二)教学方面 1.高职金融保险专业学生就业目标的思考———基层复合型人才培养。我们的教学目标推进学生职业素质教育。2.学生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面向金融机构。学生定位于保险公司的基层营销、统计、后台服务等岗位;另一方面银行业务的扩张与发展为学生就业提供了新的方向。 (三)教学模式的转变 笔者希望从教学模式革新的探讨,来谈一下如何培养一个能在保险行业留得住的专业人才。1.打破机械性适应的途径是需要培养创造性适应者。2.人格本位、素质本位教育理念的建立。“人格本位”教育体系反映在课程设置与建设中,应该包括知识技能、智慧与方法、人格力量或职业伦理三个层面。在人格本位理念的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上,素质教育应运而生。这里的“素质结构”是:在内涵上,(1)完成职业任务所必须的基本技能或动手能力,如知识运用能力、技术应用能力;(2)完成职业任务应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即20世纪80年代德国企业界倡导的“关键能力”,如合作能力、公关能力、解决矛盾能力、心理承受能力;(3)职业岗位变动的应变能力和就业弹性;(4)在技术应用领域中的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如工艺流程的革新、加工方法的创造、管理方式的变革等。 “素质本位”是人的整体内在的身心的组织结构及其质量水平。未来职业教育的内涵是:以教育为方法,以职业为中介,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个体生命开发的全面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的教育。以上的教育理念的转变符合我国教育改革大政方针,即由过去单纯的能力向综合素质教育转变。《职业教育法》第四条也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笔者认为,保险相关专业的建设犹如一块试金石,即使保险专业保险行业再不被社会认同,实际工作中再艰难险阻,如果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能够达到做到人格本位、素质本位的话,我们的学生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更能推动社会的发展。所以教育是否有效,笔者认为在保险行业能够得到有效验证。 金融保险论文:金融保险就业策略 本文作者:孙洁 单位:湖北财税职业学院涉外经济系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际间金融沟通的加强,金融保险业在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遭受到不小的压力,在这一情况下,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与行业需求,改变高职金融保险人才的培养模式,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之路,培养出更多高素质人才,以促进高职金融保险教育自身不断发展,已成为一个必须要研究的课题。 一、高职金融保险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调查采用问卷调查、资料查询、数理分析等方法,对本校2009、2010、2011届毕业生就就业率、就业方向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与跟踪调查。 1、就业率分析 本校金融保险专业近三年一次性就业率均较高,都超过了90%,尤其是今年更是超过95%,这也超过了学校各专业平均就业率。由此可见,本校金融保险专业有较好的就业前景。 2、就业方向分析 通过对2009、2010金融保险专业毕业生跟踪分析来看,80%以上的毕业生毕业后从事的都是与金融保险相关的工作,只有少数毕业生从事了其他行业工作,这也是正常的。毕业生就业方向主要集中在保险公司、保险经纪公司、保险咨询公司和综合性的金融服务公司,从事保险咨询、保险的、保险策划、信息分析和理财服务等工作。 3、毕业生跟踪调查分析 本校初步建立了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系统,及时反馈学生的就业状况,并结合保险公司的反馈和毕业生的座谈会,了解到以下情况:一方面用人单位评价本校毕业生保险基础知识较扎实,工作踏实,能安心保险一线工作,但有部分毕业生动手能力欠佳,适应能力有待提高。另一方面通过毕业生的问卷调查得知,大多数保险金融专业毕业的毕业生认为在校期间的学习,为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尤其是提供了理论知识。但另一方面也有一部分毕业生认为在校期间,实践课程开设得不够好,高职教育特点没有明显突出自身的特点。 二、金融保险行业需求分析 1、金融人才数目需求分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全球金融业并构与联合的浪潮推动下,不仅保险公司需要金融保险人才,而且银行、证券期货公司、企事业单位和劳动民政部门也都需要大量的金融保险人才。同时,在保险业的发展与拓展中,人才的作用不言而喻。按照惯例,开设一间保险公司内勤管理人员约80人,分公司约50人。而有专家预测保险业每年的增长速度可以达到30%,可以说,中国保险业对金融保险人才数目需求的数量激增。 2、岗位需求分析 在保险业发展过程中,由于业务扩充、人员调整等引起管理系列、内勤系列、银行系列的人才需要。其他行业对金融保险人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需求,一是保险公司对保险人的需要;二是保险经纪公司对保险以纪人的需求;三是邮政、货运、航空、汽车销售等部门需求保险兼业人才的;四是随着社会保障机制的建立健全,社会保险人才的需求。 3、能力需求分析 银行、证券及保险业务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使得现代保险业需要的是保险与金融融合的多面型的人才,不仅要对保险知识了解掌握,同进还要对银行、证券、投资理财等知识有一定了解。同时,从企业和各保险公司的反馈来看,各各企业除注重人才的应用性、复合性外,对人才的综合素质,如人际交往。那就要求相关高职院校在金融保险人才培养上要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注重保险实务类课程开设,注重学生实习实训,还要注重通用能力、职业能力的培养,才能够适应企业和社会的要求,培养出复合型专业人才。 三、高职金融保险专业供需不对称分析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有供给、有需求,应当能够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但我们却看到金融保险专业就业的双难矛盾:保险专业的学生工作难觅,保险企业则是人才难求。高职金融保险专业供需不对称的原因何在,我们从学校、教学、企业、学生四方面分析了内在原因。 1、从学校方面来看 人才培养方案决定培养出人才的类型,对于金融保险这一专业,学校没有及时调研和分析市场需求,因此人才培养方案也只是在原有基础上稍作调整,如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并没有实质性的变革,人才培养模式也就未做相应调整。同时,学校对于高职金融保险专业课程设置与部分本科院校存在相似性,对基础理论课程比较重视,而忽视了课程发展性、时代性,对目前一些比较重要的险种,如责任保险、保证保险等重视不够。这种课程设置没有突出保险的实务性,没有突出层次性,加之与本科院校雷同,导致高职毕业生在就业时与本科生相比,并无优势,无法形成错位竞争。 2、从金融保险专业教学来看 教学手段上,尽管不少高职院校以多媒体代替传统的黑板和粉笔,但教学模式仍然是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学生的参与性不够,导致学生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得不到锻炼和提高,达不到保险行业人才招聘的基本条件。由于保险学自身的应用性特点,在教学手段上,实践教学必不可少。但是部分高职院校忽视行业发展动态与社会人才需求变化,强调理论学习,实践教学环节,而忽视实践教学环节,案例教学、模拟教学几乎没有。在这种情况下,自身的定位不清晰,培养出的毕业生也就难胜任保险公司的要求。同时,在考核方式上,高职院校采用的主要还是期末试卷考试再加平时作业的成绩,这种考核评价方法偏重于单纯记忆成分,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 3、从企业、公司方面来看 部分企业、公司只是关注当前市场份额,需要螺丝钉式人才,目光短视加上对保险教育认识的偏差,使得在就业市场上,金融保险专业的毕业生反而不如电脑、财会、市场营销等专业的毕业生。 4、从学生方面来看 高职院校金融保险专业大部分毕业生择业心态较为主动,但是不少毕业生就业标准过高,对薪资、工作地点均有较高要求。希望到大中城市可沿海城市工作,而不愿意到乡镇和基层工作;希望从事相对稳定的保险内勤工作,而不愿意从事保险外勤工作。就业理念上的误区,职业定位不清,加上心理素质不高,使得部分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挑三拣四,错失良机。 四、高职金融保险教育与就业协调发展方略 因此,在当前经济环境条件下,高职金融保险专业教育不能闭门造车,要适应市场,改变观念,丰富人才培养内容,调整人才培养手段,突出体现高职教育的职业性与实用性。 1、端正就业择业观念,沟通信息,找准自身定位 (1)引导学生端正就业观念 高职学生在就业理念上有误区,职业定位不清,因此,学校要引导学生端正就业观念。如在金融保险专业教学中,可增加有关就业趋势的内容,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帮助学生结合时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加深对就业的认识。同时,可利用实践教学让学生制定目标,明确就业方向,从而达到以教学促进就业的目的。 (2)制定适应市场需求的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我校分析了湖北省及周边地区的人才需求和市场需求,进一步明确了高职金融保险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方案,即具有良好的保险职业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确定了专业人才培养的岗位群是各类保险公司从业人员、保险人或经纪人、证券及银行等相关行业金融保险方面的从业人员,并由此培养目标出发制定金融保险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3)找准自身定位 由培养目标和方案可以看出来,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复合性人才,这就要求学生要找准自身定位,不仅要注重基础,还要掌握多方面知识,在意志上还要有一股子特别的“韧性”。 2、丰富人才培养内容,适应市场,提高学生竞争力 (1)以就业为导向构建课程体系 以就业为导向是构建课程体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校应调查、预测人才市场需求变化,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面向市场,面向专业,面向应用,构建课程体系。首先,确定理论课程体系时要依据以下原则,要和实践教学相辅相成,既合理,又实用,特别要包括与金融保险行业知识相关的前沿知识等。其次,要注重实践教学体系的搭建,能够培养一定的职业技能,为了加强就业竞争力,还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引入相关资格证书的考试。再次,根据金融保险市场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由原来单一金融保险方向课程向多个方向延伸,如包括保险综合管理、保险营销、涉外保险等,注重培养多方面能力。 (2)整合课程内容 高职院校金融保险课程间存在着重复现象,在构建了适应市场的课程体系后,课程内容上可以进行整合。课程内容要以培养应用、操作能力为中心,在结合一定的地方特点、行业特点,突出课程的灵活性与实用性,在此基础上,不忽视计算机和外语的教学,为就业提供多方保证。同时,推行模块教学,对模式内相关内容进行整合,突出高职特色,建立模块教学内容及体系。 (3)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教学内容上除了不断整合,适应市场外,还要志时俱进。一方面,可以采用学术研讨会的形式,邀请校外的保险专业人士阐述一些前沿问题,让学生有机会接触热点,接近专家。另一方面,也可利用选修课,适当引入外文教材,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以适应全球化趋势。 3、调整人才培养手段,与时俱进,注重学生素质提升 (1)改革教学方法 在金融保险专业教学中,除了常规的教学方法外,我们还可以创新地使用一些教学方法。如采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通过精选案例、分析案例、总结案例来完成整个教学活动,从而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还可利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开展现场教学;或者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开展专题讲座或学术报告,以专题形式促进教学。 (2)培养职业精神 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还应注重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这也是今天各企业看重的人才素质之一,在高职教学中,可以开设相关课程或进行相关活动,有目的打造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尤其是在工作压力较大情况下的心理素质,同时使学生具备责任感、团队精神、创新精神,为就业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4、发挥实践课程作用,拓展渠道,打造实用型人才 (1)建立校内实践课程体系 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我们更要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要建立符合学生实际的校内实践课程体系,可以开展以下三方面训练:基本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岗位技能训练。就金融保险专业而言,还可以和相亲保险公司联系,利用其软件,进行情景教学,创设真实性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对保险业务各环节、各技能有所了解,有所熟悉,将实践二字在教育教学中很好落实。 (2)实行校企合作,推动就业 在实践课程的基础上,我们还应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实行校企合作,推动就业。可以与一些金融保险单位合作建立保险实习基地。学校安排学生到实习基地进行多样化的实习,使学生对工作环境、金融工作、保险业务有一些了解,并在实习中注重把已学习过的理论和技能与实践操作相整合。学校还可以与一些保险公司等合作单位签订合作协议,“订单式”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人才。 结语:金融保险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高职院校应该既有前瞻性,又有反思性,扎扎实实地开展教学与教育工作,以期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学校培养为基础、个人实践为补充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金融保险专业人才。 金融保险论文:职校金融保险人才培训思路 本文作者: 陈俊杰 单位:四川职业技术学院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金融保险业的重要性也无庸置疑,纵观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历史,金融保险业对国计民生、发展战略、制度改革等个方面的影响亦窥见一斑。而高等职业教育作为该行业人才培养的基地,担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和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价值,然而我国的金融保险职业教育也刚刚起步,专业的建设始终踯躅不前,人才培养难以与社会需求形成良性对接,除了硬件设施的不足外,还有较多的地方需要我们去完善改进,美国、德国、英国和日本等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也给了我们较大的启示。同时,专业建设也是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是高等职业学校建设的核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事关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与整体竞争能力的构建。 二、高职院校金融保险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金融保险专业旨在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现代金融、保险、银行、财会、证券、理财规划、以及市场营销等方面知识;能够综合运用各类金融工具,解决金融实务问题,并能够从事银行信贷治理、公司和个人理财、证券投资、银行风险治理、保险业务等工作的专门人才。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金融保险是一门操作性、综合性都很强的学科,在人才的培养和专业建设过程中,应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层次特点,结合社会岗位的实际需求,着重培养其应用力、操作力与适应力。高素质的人才是我国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在我国金融保险业的发展中起着决定性和关键性作用,笔者通过对国内的金融保险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分析认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专业建设观念的创新不足,缺乏活力 纵观高职院校金融保险专业的建设,缺乏新颖,思路没有突破性,受制于实训基地的支持不足、实训基地太少以及经济因素、教师观念、社会观念等方面,还徘徊于陈旧的传统建设思路,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真正推行,教改没有取得重大进展,难以形成有别于其他同类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学生作为的受惠对象,也要加入到专业建设中来,在这方面学校和教师要起到引导作用,要向其讲解高职高专的教育特点,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只有观念转变了,师生才会按照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去实践。 (二)更注重“学”中去“做”的人才培养逻辑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更注重于理论知识的不断深入,偏重于在“学”中“做”的逻辑,忽略了将其与实际的结合,也偏离的职业教育的核心,致使学生进入社会岗位以后一片茫然,手足无措,用人单位也必须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就业再培训,由于金融保险专业其特殊的性质,以及社会新的形势决定了现代的职业教育应当是在“做”的逻辑下去“学”的思路,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操作中去学到理论知识和应用知识,这样比传统的教学方法更能让学生容易理解金融业深涩的理论知识,有助于将其融会贯通。实践教学、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等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校企合作的建设还停留于表面,没有形成例行化机制 校企合作是金融保险专业建设的关键所在,企业是学生的最终接受方,对学校培养的学生是否受到社会的欢迎与青睐,企业最有发言权,例如保险公司、银行、财务公司、证券公司等,那么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就应该形成校企合作的长久机制,然而在实际的职业教育中,这种例行化程序又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而没有形成普遍性,这样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实习实践基地的经常性流动,给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带来了较大的难度,那么通过与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财务公司等签定长期合同和挂牌的形式来固定合作基地也不失为一种良性的机制。当然这也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出台政策措施和出面协调。 (四)改革课程体系及其内容,优化课程结构 对于专业建设来说,课程的设置是很关键的一环,但是在许多的高职院校金融保险人才培养方案中可以看到课程内容重复率极高,比如《货币银行学》与《中央银行学》,《财务管理学》与《公司金融学》,《市场营销学》与《保险营销学》等内容都有很多重叠的地方,那么就需要我们在授课前进行不同教师之间的沟通,避免授课内容的重复。在有条件的学校内部可以组织专业教师进行实用教材的编写,形成一个研发团队,既可以增强科研能力,也可以增加不同经验的交流。对课程的重组和建设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反映金融保险领域的新思想、新理论、新动向。在课程的选取上也要注重与社会实际的结合,切实把握前沿的专业方发展,适时更新教学内容,因为金融保险业其本身的知识更新很快,新的理论或新的金融产品在不断的产生。 (五)专业建设偏重于“职”教,而正在远离“高”教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存在的本身就注定要承载特殊的社会意义,金融保险业又作为一门特殊职业教育,在专业构建上必须有别于其他的职业教育,以便形成其鲜明的专业特色,而高职教育也应该有别于职业教育或中职教育,我们培养的是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较高等级的技术型人才,那么也就意味着在注重“职”教的同时不能忽略了“高”教的存在,毕竟我们培养的不是纯粹的技工,而还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而现在的高职教育正在忽略这样一个问题,这就带来另一个问题: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前一两年具有比本科更好的操作能力,但在数年后,就将遭遇其职业生涯的发展瓶颈,因为理论和人文素养的缺失而不具备或较少具备创新力,金融保险业又是一个极需创新意识和的能力的行业,那么我们在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上应该实际操作与理论素质要齐头并进,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样才能培养出让社会满意的专业人才。所以笔者认为,从某种角度上讲,高职教育比本科教育承担着更为复杂和繁重的任务。 三、对策及其建议 为了从观念和具体操作上改变高职院校金融保险专业的发展现状,使其与社会岗位实际需求相结合,针对以上所提出的问题,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金融保险的专业建设。 (一)在加强职业技能培养的同时,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 在注重培养学生技能操作力、岗位适应力、创新应变力的同时,还要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并重,即在注重“职”的同时不能忽略对“高”的教育引导。扩大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增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以社会需求作为参考来确定教学,以教学来促进社会需求。积极的为学生开展人文素质教育,进行正面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引导,促使其在德育、智育、体育方面的全方位发展,使之能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之才。 (二)职业资格认证培训与专业教学相结合 国家教育部门明文规定,为了让学生适应社会岗位的需求,高职毕业生应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即“双证书”制度,为了提高资格认证的过关率,增强职业技能水平,可以考虑构建以专业核心课程内容为基础,专业基础教学与职业资格认证教学相结合,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融为一体的全方位新型课程体系,以便在毕业以后可以取得会计、保险、证券、银行等从业资格证。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实行案例教学、现场教学、分层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专题任务教学、项目驱动教学、技能训练及合作调查教学。 (三)以社会需求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鉴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人才培养方案可以按照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来制订,课程内容由岗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来确定,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位置,也是按岗位能力的形成过程来排序,要进一步提高专业技术课比例。打破以传统的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强调以社会岗位职业能力的需求为培养的核心,保证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在制定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充分听取专家委员会的意见,以此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控制。 (四)建立健全新的考试考评机制 现有的考试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社会岗位对人才能力的多元化需求,也不能再公正客观完整的去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所以建立健全新的考试考评机制势在必行。公共课程和基础课程抽查考核其主要理论内容,并有针对性的建立考试题库,实行教考分离,而专业核心课程要以实践操作考试为主,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不再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应该建立多元的、综合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半工半读,选修多门专业课程,以掌握多门技能。 (五)加大精品课程建设力度 精品课程代表一个学校的人才培养水平,具有一定的榜样和示范作用,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核心专业课程作为精品课的建设对象,组织授课教师都加入到建设团队中,力求建设一批高水准、高质量的精品课程,而精品课程的建设是一个过程,需要在后期作大量的修正与补充,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有利于提高教师对课程的深入认识,增强其对教材的把握能力。精品课程的建设也应遵循以建促教、以建促研、以建促学、以建促改、学建结合、改建结合的规律,从建设中找到问题,再进行分析和解决,这才是目的和意义所在。 (六)实行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交替是一种让企业、校方、学生多赢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在学生学完基础理论课程以后,在进入专业模块学习时,让其进入实践基地,在“做”的逻辑下去“学”专业模块,这是时代和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产物,学校在考虑人才培养的同时又得以兼顾了企业经营的需要,企业在考虑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得以兼顾了校方的需求,所以是一种多赢、互赢、双赢、共赢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具体的形式有学工交替模式、订单培养模式、项目导向模式。工学交替是高职教育有别于其他教育的特色与优势,它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岗位技能,促使学生转变就业观念,修正自我定位,同时也积累了探索新教育模式的经验。 金融保险论文:金融保险课程创建思索 本文作者:钱志芳 严伟 单位:义乌工商学院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稳定器。中国金融体系在经受了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洗礼和多次金融结构调整以后,已经逐步建立形成了以商业金融为主体、各类金融机构分工合作的金融组织体系。全国各个地区都需要大量的金融保险人才,作为一所地方高职院校的金融保险专业,必须要立足义乌实际情况,以其金融业的发展为导向,确定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培养适合地方发展的金融保险专业人才,为地方经济服务。 一、分析当地金融行业的形势与人才需求确定金融保险专业的培养目标 1.当地金融行业的经济形势及人才需求分析。 1.1义乌金融市场发展迅速,初步形成区域性金融中心。截止2008年底,义乌已有各类金融机构近50家,其中银行18家,证券营业部5家,保险分支机构28家;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为1047.76亿元和707.42亿元,总量位列浙江省县市第一位,分别占金华9个县(市)区同类市场份额的40.66%和36.9%,实现利润32.82亿元;人均存贷额14.95万元和10.1万元,同样位居浙江省县市第一位。义乌已成为浙江省乃至全国金融业务增长最快的县市之一。保险方面,2008年义乌市实现保费收入15.36亿元,从1997年起连续蝉联浙江省县级市榜首。两年来义乌保险业共计支付各类赔、给付款10.13亿元,在保障、服务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功能不断增强。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专门推出“义乌中国小商品城贸易信用保险”,是我国第一个专门帮助中小企业收汇、规避外贸风险的出口信用保险产品。义乌市金融机构资金实力不断壮大,经营实力和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良好的金融生态和发展前景,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来义乌设立分支机构,初步形成区域性金融中心。总之,义乌金融业的全面发展,使得金融人才需求在一段时期内将会是持续上升的势头,这为本专业学生的就业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 1.2金融保险专业学生就业岗位及所需人才能力分析。本专业学生拟就业于金融行业各个职业岗位,也就是说,毕业后能够在商业银行、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证券投资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从事金融服务及管理工作,并能适应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的会计、出纳等工作。 2.金融保险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本专业培养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英语应用能力、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基本掌握保险、银行、证券的实务操作技能,并具备一定金融保险理论知识和理财技术,能够胜任保险业、银行业、证券业、社会保险机构及非金融企业的风险管理工作岗位和金融营销管理工作岗位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以培养目标为基础的课程设置 1.培养目标要求掌握的专业知识与能力。要求学生掌握经济贸易知识、经济法规和市场理论基础知识;掌握银行、保险、证券三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财务管理风险管理的理论知识及金融法律法规;掌握保险营销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熟悉营销心理、学会商务谈判与客户关系管理;熟悉电子商务方面的技术标准、政策和法规。毕业前基本具备英语应用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文字写作能力等基本能力要素和实务操作能力、营销能力、理财能力等专业能力要素。 2.适应于各项能力素养的课程对应。 2.1基本能力要素。在大学期间,我们要培养出大学生的一些基本能力,主要是英语运用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文字写作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合同操作能力。这些能力的获得可通过大学英语、演讲与口才、经济应用文写作、计算机基础、社交礼仪与公关技巧等课程的学习。 2.2专业能力要素。 2.2.1营销能力:金融行业都需要金融营销人才,因此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培养出一定的市场分析能力、营销技巧、客户的管理能力。这些能力可通过市场营销学、营销心理学、商务谈判等课程的学习与实践获得。 2.2.2理财能力:在校期间,要求学生能学会分析风险、制订投保计划、能开拓保险银行或证券投资渠道、能制订个人或企业的理财计划。这些能力的获得需要学习的课程有:保险概论、人身保险实务、财产保险实务、货币银行学、证券投资学、个人理财分析、基础会计、财务管理等课程。 2.2.3管理能力:生活工作处处离不开管理,要求学生在大学里要一定的管理能力,对于金融保险专业的学生来说,要有保险营销队伍的管理能力、有一定的经济政策分析能力、要懂法知法。这些能力的获得可通过管理学基础、经济法与经济合同、团队建设与管理等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来获得。 3.金融保险专业的课程设置。以市场为主导,以能力为本位,根据以上职业岗位对基本技能和专业能力的需求分析,来配置相应课程,构建相应的知识结构体系。课程体系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课、实践环节课;选修课包括专业限选课、专业任选课、公共选修课、任意选修课。公共基础课主要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特色概论、计算机基础、大学英语、经济数学、大学语文、体育、形势与政策教育等;专业基础课主要为管理学基础、西方经济学、会计学基础、市场营销学、经济法与经济合同、货币银行学等;专业技能课开设了保险概论、财务管理、人身保险学、财产保险学、证券投资学、现资理财等课程;为了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还开设了商务谈判、电子商务、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网页设计等专业任选修课程,学生可自行选择八选四,公共任选课是提高学生在音乐、体育方面的素质,学生可根据学院的要求和自身的爱好进行选择。 三、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必须基于培养目标和培养特色,不能因人设课,也不能因传统设课。联系义乌金融市场实际,在学生已拥有金融保险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前提下,专业课程设置设有“金融理财策划”和“保险营销”两个模块方向,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选择其中一个模块进行深入学习:第一个模块是金融理财策划方向。它培养的是在银行或者证券公司工作,基本懂得银行、证券、保险各类产品的功能与风险,能为客户提供一定的理财规划服务的工作人员。毕业后从事学生必须具备投资理财综合能力能力,这一模块所开设课程包括商业银行实务模拟、投资银行学、现资理财等课程。第二个模块是保险营销方向。此方向培养保险公司的一线营销人员或营销管理人员。从目前情况看,在保险业中又以保险营销业务(含保险、保险经纪等)的人才需求为最高,其次为营销管理人员和培训人员。这一方向注重营销能力与团队管理能力的培养,注重表达能力与沟通能力的训练。毕业后到保险公司工作的学生必须具备保险展业、核保、出单、理赔、业务处理能力和保险营销能力。因此,该模块所开设课程包括保险营销实务、团队建设、社会保障学等课程。 四、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标准的对接 课程设置中要充分体现对实践能力的重视与培养,将学生的实践贯穿于大学的整个过程,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通过“课程实践教学、实训室模拟实训、集体组织校外实训基地实习、学生社会兼职实践”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课程教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总学时比掌握在2:3左右。实践教学环节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从一年级的认知实习、金融市场调研,到二三年级的人寿保险公司、财产保险公司、银行、证券公司进行专业实习,还有毕业前的毕业实习,均做好全面的安排。注重课程设置与职业格标准的对接,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取得各种证书以证明自己的实力。要求学生在毕业前必须获得浙江省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证书;通过大学英语应用能力B级(含)以上考试或学校的大学英语过关考试;求本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取得以下资格证书的一项:保险人资格证、会计从业资格证、证券从业资格证、银行从业资格证。因此在课程设置上要求课程体系与国家职业标准及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接轨,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标准互相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互相接轨。比如在会计基础课程结束后组织学生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在保险概论、人身保险、财产保险课程教学结束后组织保险人资格证书的考取。 五、结语 在专业建设的过程中,课程体系的设置直接关系到学生所学的知识体系有能力的增长,金融保险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要结合市场对金融人才的需要变化、现代金融技术的创新发展、教学政策的改变,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不断地进行修改与完善。 金融保险论文:职校金融保险嫁接研究 本文作者:邹玉 单位:黄冈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2005年,中国的保险行业逐渐放开,主体迅速增加导致对人才需求陡增,人才已成为市场主体站稳脚跟、快速扩张的关键。到2008年底,全国共有保险公司110家,比2002年增加68家,保险业管理人员达到7.6万人,保险专业技术人员达到17万人,保险营销员从2002年118万人增加到2008年的201万人。调查数据表明,保险业的人才储备非常匮乏,各个岗位的人才供需严重失衡,供和需之间的比例约1∶4。高素质、复合型的保险人才,尤其是投资、精算、理赔等人才极为短缺,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保险业发展的瓶颈。 一、保险行业目前的人才现状及其成因 保险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行业。行业的迅速发展对人才需求越来越高。随着业务的发展,保险业内涌现了大量技术含量颇高的产品,需要多层次、各方面的人才。市场主体在人才培养上缺乏战略眼光,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长期采用拿来主义的选人政策,没有培养出众多懂管理、善经营、具有敬业精神的专业人才,如今面临着人才短缺和从业人员专业技能退化的窘境。目前保险市场从业人员主要来自三方面:一是全国各类高校培养出的学生;二是从其他行业转向保险业的人员;三是原来保险行业的存续人员。这三部分人员在数量构成上呈橄榄球状,即学生和原有存续人员较少,其他转行人员较多。 造成目前这种现状的原因有以下几点:其一,由于保险人才培养体系滞后。全国仅有不到50家高校开设保险专业,每年保险专业毕业生仅在2000人左右,成人高等教育保险专业几乎空白。各院校保险专业现有的课程设置不尽合理,有关金融、投资、税法等与资金管理相关的课程很少。保险教育守成有余而创新不足,难以满足我国保险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其二,学界与业界的联系和沟通不足。目前中国保险教育存在两难:一方面,保险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工作难觅;另一方面,保险企业人才难求。原因在于学界和业界相互脱节,保险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够,保险教育与保险业发展和保险经营规律不吻合。其三,保险教育的面太窄,国民保险知识普及程度较低。目前我国保险教育出现了一些偏差,表现在:重学历教育轻继续教育;重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轻基层业务人员素质教育。 中小学生保险教育基本上是空白,保险教育缺乏广泛的基础。相当多的保险从业者缺乏专业知识,要么跑街乱敲房门,要么扫楼闯办公室,要么托人找关系,有损保险业形象。另外一个容易被忽略的事实是:保险企业需要的所有人才并不是保险专业的学生都能胜任,一些理赔查勘、计算机、财务等专业性强的岗位往往需要其他相应专业的人才,而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保险专业以外的学生很少开设保险课程,这就导致了这些人到保险企业工作以后,难以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与保险企业的实际需要相结合,加大了保险企业自身的培训压力。最后,缺乏统一的培训制度,培训市场混乱。蓬勃发展的保险业对保险继续教育、业务培训的需求日益增大,各种各样的培训机构和培训产品纷纷涌入市场,由于出发点和水平的限制,很多机构只能提供保险营销、组织和管理等边缘性的保险教育培训,核心业务的培训很难涉及。参加保险培训的人员水平不一、基础不齐,难以设计和安排课程。 二、高职院校的金融保险人才培养模式 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高职院校,培养能胜任工作的毕业生,是其重要的任务,但它的处境也最尴尬。从目前全国的高职院校的金融保险人才培养模式来看,无非是:对于专业性的金融职业学院如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福建金融职业技术学院、辽宁金融职业学院来说,由于高职金融专业开设比较细,其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面向的部门往往比较集中、单一。而对于大多数综合性或多学科性的职业院校来说,其经济类专业院系往往只开设一个高职金融专业。这个专业面对的是银行、证券、保险等多个部门对金融人才的需求,这就决定了这类院校的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要面向“大金融”,也就是要面向银行、保险、证券三个金融部门,这是由学院性质和教学资源决定的。同时,由于金融行业混业经营发展的必然趋势,银行职员卖保险、基金、证券业务或相反的已经越来越普遍,理财业务越来越多地成为金融行业各部门共同的主业,因而面向大金融也是行业发展的要求。笔者认为以上两种培养模式还远远不够,还应该形成第三种保险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嫁接”,即我们经常说的“培养复合型人才”。 复合型人才是指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但一般是两个)专业(或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人才。复合型人才应具备: 第一,知识特征:(1)基础宽厚,知识面广。复合型人才要基本通晓两个专业或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复合型保险人才要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宽厚的基础,从而为多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提供条件,也为不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基础。(2)知识的交融。复合型人才具有多学科的知识,但这些知识绝非松散而没有联系,而是相互交叉、融合,形成新的知识,并成为新的思维方法和综合能力的萌发点,不仅有助于解决本学科、本专业的问题,而且还要有所创造。学科知识能否融合并综合地发挥作用,是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标志。 第二,能力特征:(1)能力的综合性。宽厚的基础和多学科知识的交融有利于能力的形成,但又不是各学科能力的简单相加,而是彼此之间互相取长补短,并在多种能力的基础上形成综合能力,在实践中发挥其综合功能。(2)能力的创新性。复合型人才可以通过不同学科知识和能力的融合而达到对原来的知识、能力的超越,即能用一种全新的思维方法来思考所遇到的问题,提出新的解决办法。所以,专业“嫁接”要求保险专业不能只局限于金融这一版块,而应该与各种专业合作。比如,我们可以在汽车维修与服务这个专业中开设财产保险,重点是汽车保险与理赔内容的学习;也可以与土木工程合力开设建筑工程和安装工程保险等。特别是在高职院校开设保险专业,应加强与各种专业合作,将保险专业“嫁”到外专业,让它发扬光大。 金融保险论文:职院金融保险专业创建思索 本文作者:赵伟 单位:四川职业技术学院 一、引言 国外在20世纪60年代就广泛开展职业教育等多层次的教育形式,现已形成比较完善的正规教育和非正规培训相结合的金融保险教育体系,能够有效的满足金融保险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国外高校都十分注重开展金融保险职业教育,课程涉及整个金融模块,有明确的培养目标、课程描述和课程大纲,具有极强的针对性,能够使学员有针对性地选修所需课程。国内的金融保险教育,起步较晚,基本上实行的是狭窄的“专才教育”模式,过分讲究专业对口,缺乏多样性和适应性;过分强调专业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忽视人心灵的教化和人格的培养。为了使高职高专专业之间相融合,专业资源间互相利用,国内各高校纷纷采取了相应的对策,以培养时代所需要的高质量人才。一是注重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专博结合的通才培养模式,二是改革与其它相关专业的教学模式。本文结合学校实际,阐述了金融保险专业发展与改革,为改革传统的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建立起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协调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奠定基础。 二、高职高专金融保险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在高职高专学校金融保险专业、金融保险教育方面形成了一个重操作、重技能和实践的的教育体系,有了一定的基础,也培养出了我国金融保险、金融保险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但从总体上看,我国高职高专金融保险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社会层面存在重视不足的现象 高职高专教育特别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除了需要普通高等教育所需要的基本办学条件外,还需要建设与现代生产技术水平相适应的实验、实习、实训设施,设备投入、维护管理、实训耗材等成本费用很大。相关文献表明,高职高专生的生均培养经费投入应该是普通高校的2.5倍左右,然而,在实际办学过程中,各地在教育投入上往往偏向于本科教育,没有给高职高专在内的职业教育以足够的重视。同时由于金融保险业、金融保险产业从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因而在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方面遇到困难,影响了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出来的学生与市场吻合性差。 (二)社会层面对高职高专评价偏低,对金融保险专业误解较大 社会对高职高专教育整体认同度偏低(近年有所提高,09年一次性就业率高职高专首次超过本科生),社会上乃至一些部门和地方的领导还存在着轻视高职高专教育的现象。据中国社会调查所对北京、上海、南京、武汉的学生家长调查显示:有65%的人认为包括高职高专教育在内的职业教育比普通高等教育低一个档次;53%的人承认在与孩子谈理想时,会轻视职业教育。随着国内“金融保险热”的升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金融保险,然而很多人误以为金融保险很时髦、很神秘,认为金融保险是一个高工资和高就业率的专业。这种误解造成了人们趋之若鹜的现象。实际上金融保险专业学生必须先就职于金融保险一线岗位,积累经验,才能发展成才。很多人对金融保险一线岗位操作的实际情形缺乏了解和认识,一些不切合实际的想法和期望值过多过高,对未来的工作缺少足够的心理准备和承受能力。 (三)学校层面对金融保险与金融保险专业没有形成特色 很多高职高专金融保险专业、金融保险专业建设不成熟,没有突出特色,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目前我国现有的包括高职高专在内的金融保险教育存在很多问题:办学指导思想不明确,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短缺,实践性教学投入不够,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现代金融保险管理的要求,课程内容与现代金融保险业发展的差距较大,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简单化,理论研究不够等等,没有真正突出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特色。 (四)企业层面参与金融保险专业建设水平较低 高职教育培养出的人才结合企业性较差,企业参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特色,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多年来,许多高等高职高专学校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形成了多样化的企业参与模式,但企业参与仅停留于各地、各学校根据自身条件进行的模式探讨和小范围内的实际应用。企业对高职高专教育不愿承担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对学校的设备投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缺乏应有的支持。 三、专业发展改革的对策 (一)强化实践教学保证体系 1.建设和完善符合金融保险专业与金融保险专业教学内容和特点的实训基地。目前多数高职高专的金融保险专业主要是计算中心、模拟实验室等,虽然校内各系部实现了实训设备仪器资源的共享。但是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比较缓慢。要对金融保险专业进行教学改革就要通过各种运载工具模型、金融保险设施沙盘、企业、海关等各种在用单据、大型挂图等,让学生通过实务模型了解部分金融保险设施、设备的结构和原理,利用各实际在用单据了解企业实际的运作过程,实现与企业更紧密地对接。 2.强化符合专业教学特点的实践教学保证体系。一是以金融保险高职高专生能力培养为中心,初步建立起了一套模块化、组合型、进阶式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专业根据教学设计要求,确定相应的技能或能力模块,设置对应的训练课程或项目,初步形成了由课程实训、能力模块综合实训、专业综合技能训练构成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各专业课,教师根据课程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实训项目,专业再整合课程内容,设计能力模块综合实训项目,通过专业综合实训完成,再通过创新设计、专业认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对学生进行专业能力的综合训练。 (二)注重实践和专业技能的训练 1.构建金融保险高职高专生理论课体系,突出知识和技术的应用优化课程模块学时分配,以突出实践教学,采取公共理论课、专业课、技能训练课的组合模式。专业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比重超过30%,专业实践至少要达到20周。通过岗位(群)职业能力或技术应用能力分析,采用反推法,确定培养核心职业能力所需要的知识和理论基础,构建了一套以应用为主线和特征的理论。 2.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设置专业课在专业教学设计中,通过对学校、本地区社会金融保险企业所要求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进行分析,确定每个专业方向相应的核心职业能力模块,针对职业能力模块设置对应的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及专业实践课等,形成了由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训练课程构成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三)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模式进行改革 目前金融保险各专业各门课程均需要学校开展请“走出去与请进来”的教学模式。走出去与请进来教学模式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理论,更学会了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通过“三年一贯制”的实习保持与企业近距离接触 在教学过程中以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为核心,要开展多次到企业的专业认知和生产实习,通过对具体岗位的顶岗工作,学生在把课堂所学知识与实际结合的同时,学生快速了解企业所需及岗位所需,在填补书本知识空白保持知识更新的同时,学生快速地进入工作角色,融入企业文化。在对用人单位的调查中普遍反映学生不需培训即能上岗操作,上手快,肯专研,善于发现企业存在问题并能提出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本人结合多年的金融保险相关学科的教学经验总结出来了符合学校实际的“三年一贯制”的见习实习方案,即大一的体验实习,要求大一学习专业基础课程后,利用假期到家乡周边企业去体验金融保险相关企业的管理与发展模式;大二实践实习,即大二时保证至少10周的时间安排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提高;大三的巩固实习,大三即毕业前的最后一个学期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一线从事实践,与用人单位进行沟通双向管理。 (五)教学评价注重过程考核和能力测评 为突出高职高专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专业对部分课程进行了考试方式的改革。理论课实施教考分离制,着重考核学生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课以形成性考核为主,注重过程,要求学生对技能操作、技术应用的每一步、每一坏节都娴熟掌握和应用,要求学生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来证明自己是否掌握了某种职业能力。专业教学要将全部教学内容分成几个模块,每一个模块通过一个实训项目的完成,来测试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逐次记录测试结果,直到课程结束,形成学生本门课的成绩。在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上,不再以掌握理论知识的多少为指挥棒,而是注重学生是否具备适应职业岗位的核心职业能力,考试方式也由传统的单纯书面考试、终结式考试逐渐转向综合能力测评和过程型考试。 金融保险论文:职校金融保险工学结合方向分析 本文作者:袁金宇 单位:山东外贸职业学院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高职金融保险专业肩负着面向金融保险业培养一线高技能人才的使命。为适应行业发展,专业建设中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校企紧密合作为途径,贯彻能力为本位,职业岗位综合能力为中心,突出职业技能培养的教学思想,建立以岗位能力为基础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一、金融保险专业高职毕业生主要职业岗位及能力要求 近几年,我国金融保险业飞速发展,人才需求呈现规模扩大、业务能力综合要求高、人才需求逐渐理性等特征[1],这给高职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一方面,大量新设机构使得高端人才炙手可热;另一方面,随着业务网络的扩展,对基层一线岗位人员的需求增多。通过对青岛市金融机构走访调查,得出适合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主要有综合柜员、大堂经理、客户经理等。 二、适于高职金融保险专业的“321形式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构建 (一)“321形式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 金融业有很严格的从业准入限制,在金融机构从事业务必须要获取相应的从业资格证,而事实上学生在全面学习专业知识前,很难获取资格证书,这一现实情况使得金融保险专业学生“工学结合”的开展很难在金融机构真实岗位上进行。为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职业能力,金融保险专业应以实践教学、模拟实习、顶岗实习作为“工学结合”落脚点开展“321形式的工学结合”。“3”指在专业教学初始阶段的前三学期可以安排学生进入金融机构参观机构内部设置、观摩金融业务展业流程,完成专业认知实习;“2”指在第四学期到第五学期安排学生模拟实训,通过模拟操作,熟悉金融企业基本业务的操作流程,具备从事综合柜台业务、保险规划产品组合、理财规划、营销策划的基本能力,同时完成职业资格能力考试,获取相关机构从业资格证;“1”指在第六学期依据学生就业意向,组织学生进入金融机构从事一线市场业务,开展顶岗实习。在顶岗实习前,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将适于在金融企业进行的教学内容,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安排在校内模拟实训室内完成,同时第四学期后可以组织获取了从业资格证的学生利用寒暑假进入金融机构部门进行业务岗位的操作练习,实现专业课程教学的“工学结合”。 (二)“321形式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目标岗位职业能力的实现过程 “321”结构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以课程形式多样的实践性教学、课程岗位模拟实习、顶岗实习三种实践性教学方式为基础,各阶段的实训环节是学生形成职业岗位能力的前提条件。专业理论课程是岗位职业能力实现的理论基础,理论课程中的实践性教学是岗位能力要求的基本认知,主要目的是实现学生对基本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的认知。模拟实习是职业岗位的演练。由于金融行业业务是围绕货币资金展开的,学生很难进入金融机构边干边学,所以对众多的职业岗位我们采取模拟实习的方式进行。模拟实习是实践的桥梁,既是理论课程实践性教学的延伸又是顶岗实习的基础,通过角色模拟、机构模拟、业务流程模拟、金融工具投资模拟等模拟操作环节,使学生掌握业务操作的基本流程与技巧。顶岗实习是学生毕业前目标岗位工作的一次大实践,是各种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与提高阶段,通过在金融机构工作岗位上的实际操作,掌握各项业务的操作方法。 三、本培养模式运用基本要求 在这种培养模式下,教师要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重视学生职业拓展能力[2],在以实现职业能力的课程模块教学过程中不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活动均需摆脱以老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3]。要强化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多层次的实训平台。再次,依托当地金融行业,通过建立实训基地的方式,加强企业融合,形成“专业服务产业”、“校企联合办学”的专业发展模式。要重视学生职业证书考核,以实现与目标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 金融保险论文:金融保险人才培训策略 本文作者:陶友谊 吴穷 单位: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 为生产经营管理第一线培养适销对路的技能型高级人才,是高职教育改革的起点和归宿;而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确定又是一个颇值得研究的问题。为此,笔者对农行广州市个人金融业务市场进行了调研,分析银行业个人金融业务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高职院校确定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思路。 一、银行业个人金融业务部门岗位的现状与个人金融业务发展趋势 1.银行业个人金融业务部门的主要岗位工作分析。目前,银行的业务主要分为公司业务、个人业务、银行卡业务、电子银行业务四大块。个人金融部门的主要业务包括传统的按揭贷款、消费贷款和创业贷款,另外还有部分政策性贷款。个人金融业务正逐步由传统的存贷业务转向综合理财业务,积极开展“交叉销售”,在柜面开展销售凭证式国债、保险业务、外汇买卖和办理“第三方存管”业务,并为投资者提供理财咨询服务。风险防范是个人金融业务岗位中的主要内容。这一工作除了要求从业人员认真仔细之外,还特别要求从业人员诚实守信。目前,不良率较高的贷款主要是助学贷款。 2.岗位人员的配备与规格。调查得知个人金融部门一般配备10个员工,学历要求高职以上,贷款业务员必须持证上岗。新员工除来自金融保险专业外,其他专业的也不少。 3.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趋势。 (1)个人金融业务将成为银行的核心业务。个人金融业务是一种非常讲究规模经济的银行业务,只有达到一定经营规模,才能保证银行实现合理利润。随着中国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个人消费能力正不断增强,各商业银行都将个人金融业务作为银行的核心业务来抓。 (2)重视个人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个人金融业务将朝着投融资、咨询、等方向发展。在产品和服务的经营策略上,各商业银行正逐渐从传统的大规模批量生产,转向针对不同层次的客户提供个性化或量身定做的零售金融服务,制定不同的营销产品组合。 (3)重视个人金融业务的人员培训和队伍建设。个人金融业务在人才培养方面将会积极培养,择优录用,留住人才。同时也会加强对金融业务人员的培训和高级营销人才的培养,以适应个人金融业务不断创新发展的需求。 二、高职院校为个人金融业务培养专业人才的应对措施 1.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培训。从调研的结果可以看出,一些非金融专业的学生也受到了银行业的青睐,成为金融专业学生强有力的竞争对象。因此,金融保险专业应引导学生认清当前日益严峻的本专业就业形势,有计划地有针对性地组织一系列就业培训和应聘指导。 2.准确定位,培育优势。个人金融业务的最大特点是客户量大、分散,在满足顾客在消费金融产品的同时还需要为顾客提供投资理财等相关的咨询服务。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目前银行业最缺乏的是德才兼备的客户经理。作为个人金融业务的客户经理必需具备过硬的专业、行业知识,要能精通银行各类业务。 3.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一位合格的客户经理几乎是全面发展的立体型人才。高职院校金融专业的教学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顺应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趋势,调整教学思路,在保证学生专业教育质量的同时,切实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金融产品的营销能力。 4.加强对学生风险意识的教育,建立良好的个人征信档案。如上调研所述,个人金融业务岗位特别强调从业人员的诚实守信。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学生风险意识的教育,在这些准客户经理读书学习期间,就为他们建立个人征信档案。 金融保险论文:高职金融保险培养思路 本文作者:张旭升 单位:湖南保险职业学院 一、教育部对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与变化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总原则和总方向,是开展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一般而言,培养目标包括培养方向和培养规格两个部分。培养方向是指受教育者经培养后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而培养规格是指受教育者应达到的水平和程度,也就是高职教育提供什么样的培养内容和标准。关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教育部自1999年全国第一次高职高专教学工作会议以来在系列文件中提出了要求。高职教育的培养方向从2000年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到2003年、2004年的“高技能人才”,以及2006年的“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其变化一是将“技术应用型”改换为“技能型”,二者的差别在于前者强调能够“应用某种技术”,后者则强调不但“掌握某种技术”,更应“具备某些能力”。关于具备哪些能力,人才培养规格的进一步解释为“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变化之二是将“高等技术”之“高”明确为“高素质”之“高”,二者的差别在于前者既可以理解为该种人才“掌握高级别技术”,又可以理解为该种人才身份定位为“高级别”,后者则强调的是该种人才“高素质”。何谓“高素质”?人才培养规格进一步解释为具有“社会适应性”和“终身学习理念”,能够“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的人才。不难看出,目前对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意在把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企业岗前培训相区别。一般地,普通高等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并不把短期就业能力放在首位;企业岗前培训把短期就业能力放在首位,强调使受教育者在短期内成为某一特定岗位的初级工,甚至是熟练工;而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既强调学生的短期岗位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还强调具有长期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即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能够适应未来岗位的变化。毕业时它可能只能成为某一岗位的初级工,但是它具有快速成长为熟练工的能力,并具有从一个岗位向另一个岗位转移的能力,或者在行业内多次转移基至是跨行业转移的能力。 二、现有高职院校金融保险专业培养目标与教育部的定位比较分析 至2010年,全国1239所高职高专院校中有18所进行金融保险专业招生,其中河北省6所,黑龙江省3所,湖北省2所,上海、天津等7省市各1所。⑤这些院校中,除襄樊职业技术学院该专业目前停招外,其他院校均公布了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分析各个高职院校金融保险专业的培养目标,并将它们与教育部对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一些异同。 (一)各高职院校金融保险专业的培养目标增加了学生的就业领域 由于教育部对高职培养目标的定位是针对所有专业的,它难以在培养目标中对学生的就业领域进行界定,而各高职院校是对具体专业的培养目标的定位,因此,它必须对该专业学生的就业领域进行界定,这是正常合理的。对于金融保险专业学生就业领域的界定,绝大多数院校将其界定为面向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领域,只有少数院校或者依据专业方向的限定,或者因为院校本身的特性,将就业领域界定为证券投资或保险领域。这说明对于金融保险专业的就业领域各高职院校具有一定共识。 (二)各高职院校对培养方向的定位与教育部的定位基本一致,但不完全同步 在17所院校中,有石家庄科技信息职业学院、保险职业学院等4所院校将培养方向分别定位为“技能型高级专门人才”、“高技能人才”、“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高技能复合型人才”,这与教育部2006年以来对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的定位基本一致;有12所院校将培养方向定位为“应用型人才”,这与教育部2000年对培养方向的定位是一致的。只有一所院校将培养方向定位为“高级管理人才”,显然这与教育部的定位是不一致的。 (三)绝大多数院校强调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而非可持续的就业能力 在培养规格上,17所院校中,只有大连汽车职业技术学院和保险职业学院强调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与教育部目前的要求是一致的,然而,其他15所院校强调的仍然是培养学生的岗位或岗位群能力。个中原因,也许是受招生压力的影响,各高职院校不得不考虑自己的就业率,因此,培养学生的短期就业能力成为一种较为现实而又无奈的选择。因为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可以让学生很快适应岗位要求,找到自己的工作岗位,可以使原培养学校拥有较高就业率。至于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高职院校面临的就业压力面前,往往只能成为镜中花,水中月。 三、现有高职院校金融保险专业培养方向基本符合中国金融保险业发展趋势 高职院校专业培养目标与教育部的定位是否相符只是判断高职院校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是否准确的一个外在标准,本质上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高职院校专业培养目标是否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现行的金融体系,脱胎于传统的计划经济时期,当时是根据金融功能的划分来组建不同的金融机构,银行、保险、证券独立地分业经营。然而在以市场和客户为导向的前提下,海外金融业已走向综合经营,多种金融功能融合在同一金融机构当中成为了现实。1999年10月,日本“大爆炸式”金融改革允许银行可以发行债券及经营股票经纪业务,保险公司可以兼营银行业务;1999年11月,原来坚决倡导分业经营的美国取消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新通过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允许银行、保险、证券相互渗透;而欧洲原本就有混业经营传统。中国金融业实行的分业经营在国际上显得形单影只。加入WTO之后,中国金融体系从机构本位走向市场本位成为必然。2009年1月,中国平安旗下原深圳平安银行更名为平安银行,历时三年之后,首家“保险系银行”最终实现了跨区经营。2009年9月,交通银行参股保险公司的试点方案获得保监会批准,成为“首吃螃蟹”的商业银行。而从2000年以来,全国性金融机构跨业合作更是方兴未艾,如银行与证券公司签定合作协议,银行为证券公司提供融资额度、股票质押贷款、资金清算以及证券承销等各类投资银行业务,而“银证通”、投资连结保险等金融创新品种的推出,实际上表明分业经营制度已被突破,综合经营正成中国金融保险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金融保险业综合经营的发展趋势为高职金融保险业的学生一方面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另一方面又对高职院校金融保险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从培养目标上看,分业经营背景下,要求培养的学生掌握银行、证券、保险其中某一行业的知识,拥有某一岗位的专业技能,而在综合经营背景下,要求培养的学生能够为客户提供银行、证券、保险产品的系列服务,能够在整个金融保险业进行岗位转移。这就要求学生不仅具有初级就业能力,更具有终身学习和创造能力,具备社会适应性和终身学习理念,能够较好地进行团队协作和交流。从这方面看,高职院校将金融保险专业的培养目标界定为为整个金融保险领域服务,培养高素质可持续发展的技能人才,基本符合中国金融保险业发展趋势。 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将是高职院校各专业培养目标的最终定位 通过对高职金融保险专业培养目标的评析,我们也许可以得到一个启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将是高职院校各专业培养目标的最终定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指学生作为个体的人在大学阶段及其以后的职业生涯中保持自身具有可持续发展态势的能力。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教育的目的,就它同就业和经济进展的关系而言,不应培养青年人和成年人从事一种特定的、终身不变的职业,而应培养他们有能力在各种专业中尽可能多地流动并永远刺激他们自我学习和培训自己的愿望。”⑥将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仅仅定位在“胜任某种岗位”、“具备胜任某种岗位的能力”,显然是不适应这一规则要求的。如今的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迅猛,信息传播瞬间实现,知识更新飞速进行。大学阶段只能获得需用知识的10%左右,而其余90%的知识需要在工作中通过不断学习来取得。⑦因此任何教育都不可能教给学生终生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作为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高职教育只有培养学生具有自我获得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才能实现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才能实现短期就业与长期就业的相结合。放弃对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专注于单一岗位技能的培训,也许会使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适应对应岗位的工作,并使期培养学校得到较高的就业率,但是如此培养的学生必然会在长期的就业竞争中败下阵来,从而反过来影响原培养学院的声誉。高职院校要想使自己在市场中获得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首先使自己培养的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这个角度看,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必将是高职院校各专业培养目标的最终定位。 金融保险论文:职校金融保险毕业生标准分析 本文作者:唐树伶 张冬云 单位:唐山职业技术学院 质量标准这个词,对于企业来讲是衡量产品好坏的指标,质量是企业的命脉。但是对于学校这个输送人才的“特殊企业”来讲,它的产品就是合格的、适于社会需要的毕业生,学校生产的这种“特殊产品”的质量标准在国内鲜有论述。就像企业产品质量一样,毕业生的质量也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所以制定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毕业生质量标准是每个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等职业院校金融保险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地区、行业、部门、农村急需的高技能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真正目标。其课程结构要求更侧重理论的应用性,注重实际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以及多方面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养成。因此,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具有三层含义。第一,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与较强实践能力的实用人才;第二,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线;第三,面向农村、部门和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金融保险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应该如此。培养目标的确定应该是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出适合本地区、金融保险行业确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后,才能制定毕业生质量标准。 二、制定金融保险专业毕业生质量标准的意义 质量标准是选择和确定教学内容和设计课程的出发点,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是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的。只有先明确了金融保险专业的人才规格,才能知道安排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和组织什么样的教学活动以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只有确定了课程内容,才能根据这些内容去合理地设计课程。因此,质量标准是确定教学内容和进行课程设计的出发点。质量标准是制定教学计划的基础,教学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课程设置、顺序、时数、各教学环节的衔接以及教学进程等。这里的“目的”,就是使教学计划中所安排的一切能够达到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教学计划中的课程设置、顺序、时数、各教学环节的衔接以及教学进程等,都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的要求去设计、规划,因此,应该是先有毕业生质量标准,后有教学计划。即毕业生质量标准,是制定教学计划的基础。质量标准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指南,是学校、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检查毕业生质量的依据。 三、制定质量标准的主要原则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我国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也是制定毕业生质量标准应该遵循的原则,不仅要达到知识上的要求,同时德育和体力也能够达到胜任本职工作的要求;金融保险专业毕业生质量标准应该与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质量标准是评价教育是否达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要求的衡量尺度。没有目标就无法制定标准,没有标准就难以检查和评价,没有检查和评价,教育教学质量就难以保证;质量标准要与金融保险事业对人才规格所提出的要求相一致,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本领域有用之才。在充分考虑金融保险行业标准的同时,不能降低高等职业教育对学生在政治思想道德修养、综合素质以及基础(含专业基础)理论、基本能力等方面的要求;毕业生质量标准中所规定的内容应该具体并具有可操作性,能够通过一定的方法与手段进行检验。在制定标准时,对知识、能力、技能等要达到的标准,尽量量化,不能定量的要使用一定的语言去进行描述,学生参照这些描述去指导自己的学习,并进行自我评价。不能使质量标准成为花瓶,而是成为学生检验自己掌握知识的镜子和尺度。 四、金融保险专业毕业生质量标准的主要内容 (一)素质要求 1.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具备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理论知识,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开拓创新意识,能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实事求是,作风正派,品行端正,待人处事诚实可信。热爱金融保险工作,有较强的事业心和奉献精神;工作认真负责,谦虚好学,治学严谨。 2.科学与文化素质:具有较好的中华民族优良文化底蕴,有良好的语言文字、文字艺术、文化礼仪、伦理道德修养;了解中国经济发展和金融保险业发展与世界经济发展的关系。具有现代文化修养,能涉猎各类中外文化知识,阅读中外文学名著。具有基本的科学素养。 3.身体心理素质:具有良好的生活和体育锻炼习惯,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合格标准,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备承受和调节各种心理压力与进行正常心理活动的能力。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能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团结协作,人际关系和谐。勤奋刻苦,进取心强,具有切实的理想和奋斗目标。 4.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遵循金融保险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诚实信用,忠于职守;做到文明执业,礼貌服务。遵守国家法令和社会公德,遵守金融保险法规和职业纪律,执行各项金融保险工作制度,能以规章制度规范自己的工作行为。 (二)能力与技能要求 1.基本(通用)能力与技能 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具有快速阅读能力,能将所获得的新知识组合成自己综合知识系统中的组成部分。具有主动寻求专业知识信息的意识,掌握查找文献资料的途径和方法;能根据自学和工作的需要,确定文献检索的线索和范围,熟练地查找并取得有关参考材料。熟悉常用检索工具和参考工具书的基本检索方法;掌握与金融保险专业有关的基本检索工具和参考工具书的使用方法。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语言流利,措辞确切,准确运用普通话。能书写工作计划,总结工作经验和撰写专业文书。掌握一门外语(英语),熟悉基本语法规则,掌握4200个以上单词和常用词组,能初步阅读简单外文资料,听、说、写、译方面达到国家规定的AB级标准。熟悉常用计算机操作系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了解数据库的基本知识,掌握网络基本知识及其操作,能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文献检索。 2.专业基础能力与技能 熟悉常用统计方法,能正确选择统计方法对研究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理解并掌握复式记账原理及应用、凭证的填制、账簿的登记、财产清查、会计报表的编制等会计的基本理论知识;熟练掌握会计实务的操作技能,使学生通晓基本会计工作。掌握货币金融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对基本理论有较全面的理解和较深刻的认识,了解国内外金融问题的现状,掌握观察和分析金融问题的正确方法,具有辨析金融理论和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现代经济学在微观和宏观领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基本的分析方法,理解市场经济的基本运行规则和运行机制;注重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掌握保险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内容,明确保险学的研究对象、树立对保险学的正确观念、初步了解保险的基本业务。 3.专业核心能力与技能 专业核心能力与技能如下表所示。 (三)质量标准的制定方法 制定金融保险专业毕业生的质量标准,应该准确地理解和描述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已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分析、确定人才培养规格,然后整理、分析调查结果,大致步骤是:将调查结果按知识、能力、技能、素质分成四大类;将每一大类的内容分出层次。如将知识分为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将能力与技能分成基本能力与技能、专业基础能力与技能、专业核心能力与技能;将素质分为基本素质(含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职业素质等;在每一层次下,再找出若干个“点”,如知识点、能力点、技能点等等。总之要尽量分解得详细。根据调查结果,分别列出在每一层次上毕业生所应达到的具体要求,将分类、分层整理编写好的标准送专业委员会、相关行业专家和教育专家审查,汇总专家审查意见进行修改、定稿。 金融保险论文:高校金融保险教学创建思路 本文作者:曹伊 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业的快速发展以及金融全球化趋势对我国金融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金融保险的专业性质和内容特点决定了它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金融保险专业的课程包括专门研究金融保险领域各要素及其基本关系与运行规律的专业理论课程体系和重在培养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实践课程体系。因此,金融保险专业教学一定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金融市场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一、高校金融保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意义 (一)满足城市发展需求 大连地处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是我国北方的优良港口,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近些年来金融、保险、贸易、物流、航运的发展,都让大连具备了成为东北亚金融中心的基本条件。特别是大连拥有东北地区唯一的期货交易所———大连商品期货交易所,更是东北地区稀缺的金融资源。大连市政府也在2009年制定了《大连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规划(2009-2030)》,明确把大连建设成为区域性金融中心作为重要目标。城市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相关企业的密切配合,而企业如果希望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人才就成为重中之重,金融人才不可或缺。因此,大连高校一定要抓住机遇,培养适应城市发展规划的、适应金融保险市场需要的、适应企业用人要求的理论与实践技能高超的复合型金融保险人才。 (二)增强高校教学能力 作为高校而言,对于金融保险人才的培养必须要适应金融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使其成为具有全球视野富有创新意识、通晓国际金融市场运作规则的“市场型、国际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在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中已明确指出: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高等学校要重视本科教学的实验环节,保证实验课的开出率达到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标准,并开出一批新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按照现代高等教育应实现基础化、信息化、国际化的基本要求,构建金融保险专业课程体系应体现与时俱进的时代特点,满足专业课程结构及现代经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各高校金融保险专业都越来越重视实践教学。高校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符合教育部对于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能够更加突出办学特色,能够进一步增强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能力,使高校发展具备更多的优势。 (三)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实践教学是应用型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沟通、协调、合作等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对构成学生的合理知识、智能结构,启迪学生思维、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金融保险专业是一个操作性极强的学科门类,这就要求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就能够掌握银行、保险、证券、期货等业务的操作流程,这是单纯的理论教学无法做到的。因此,一个科学的实践教学计划至关重要,只有学生在学校内得到了科学合理的专业训练,才能够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保证学生在走入社会的时候具备竞争能力。 二、国内其他院校先进经验借鉴 (一)制定系统实践教学管理制度 上海金融学院为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教学管理,使其更加科学化、合理化和规范化,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作为实践教学的指导方针,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值得其他兄弟院校学习和借鉴。例如,在该校的实践教学管理规定中明确规定:学院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和实践教学的特点,在教学计划框架内制定相应的实践教学计划,并形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计划应包括实践教学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学生应达到的基本实践技能的要求;开设的实践课程名称、学分、学时、开课时间等。学生必须达到教学计划(培养方案)规定的基本实践技能的要求,并且只有通过基本实践技能考核后,方可进入毕业环节的学习。将实践教学纳入正常的教学环节中,让学生予以充分重视。 (二)金融投资实践心理行为分析 中南大学尝试将《行为金融学》引入实践教学环节,要求学生对于投资决策过程以及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和行为偏差进行了解,通过实践教学的方式来弥补学生在这方面的不足。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和学生模拟外汇、证券、期货交易方式,使学生对于金融市场的真实交易行为进行了解,从而了解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过程;通过实验教学的方式,促使学生参与心理学实验,并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人类在不确定性决策中出现的心理和行为偏差。实践教学的引入,主要解决了学生金融实务经验匮乏所带来的投资者交易行为认知不足问题和跨学科教学所带来的基本概念难以理解的问题,为学生真正掌握行为金融学的精髓奠定基础。 (三)通过社会调查强化知识体系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金融专业在教学过程中会要求学生撰写阶段性的社会调查报告,通过完成调查报告来强化知识体系。根据金融专业学生的实际特点,提倡学生利用社会环境,联系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在专业范围内,且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与同意下,选择适合的主题对相关金融保险机构的具体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开展社会调查,以达到理解、深化所学的专业知识,并能够解决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难题。社会调查可以采取实地综合考察、召开座谈会、个别访谈、问卷调查、资料调查等方法。通过社会调查,汇总收集的资料并进行分析研究,结合所学过的金融知识进行总结,以达到强化知识体系的目的,真正实现学以致用,保证了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四)建立长期有效校外实训基地 广东金融学院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方面设计了行之有效的计划,确定了明确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管理规定。该校从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出发,制定了具有针对性的发展规划,对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在教学实际环境、交通、生活条件、科研项目、建立程序、彼此之间的权利义务等方面都有细化的明确规定。该校还设计了完整的合作协议书,并且对实践教学基地的后续管理也有细化的明确规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设立满足了实践教学基地的相关要求,避免实践教学基地仅仅成为一种书面符号,而是让其真正发挥作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作出贡献。 三、高校金融保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框架结构 (一)实践教学体系框架设计 1.模拟证券期货公司 模拟证券期货公司,分别设立证券交易模拟大厅和期货交易模拟大厅,在大厅内设证券交易员和期货交易员。通过利用相关软件系统,进行股票和期货的模拟交易。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对股票和期货的走势进行分析,同时熟练掌握证券交易和期货交易的操作过程。通过营造一种全真的模拟交易环境,让学生能够得到实战演练,能够熟练地进行证券和期货的模拟交易,并能够根据市场行情选择和推荐股票和期货品种,通过自身参与和团队合作,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这对于学生进一步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也同样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2.模拟银行 模拟银行,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根据银行的各种角色来演练如何进行银行业务。在模拟银行中,设银行行长职位,行长下设综合柜员、客户经理、产品经理、风险部经理和行政主管职位,分别从日常经营、业务拓展、产品开发、风险评估和行政管理等方面进行模拟演练。由学院提供模拟银行所需的工作场景,通过学院提供的仿真凭证和道具,以真实的银行业务为基础,让学生虚拟业务情节,使学生熟悉全部的银行交易流程。 3.模拟保险公司 模拟保险公司,同样使用情景教学法,设立保险公司经理职位,公司经理下设人、核保人、制单员和理赔人四类角色。通过演练推销保险、审核保险业务、制单、理赔等业务环节,让学生分组完成从推销保险到理赔的全过程。让学生突破单纯理论知识学习的局限,以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通过亲身经历来认识保险流程。 (二)实践教学体系配套管理 教学管理是开展教学工作的基础和质量的保障。高校金融保险专业实践教学管理应当包括硬件管理和软件管理两个部分。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与理论教学管理相比较而言,所需的物质条件多、投入量大、教学过程复杂、涉及面广,加之其他的制约因素,可控性比较差。因此,要保证其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真正地“双轨同步”,就必须建立完善可靠的、软硬件相结合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以保证教学质量。 1.硬件管理 金融保险专业实践教学的管理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由实验中心负责实验室教学软硬件设施的管理,另一部分由实践教师在日常授课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实验中心的工作人员要对工作认真负责,为实践教师的日常教学提供完备的环境。在每学期期末,要根据实践教师下个学期的课程安排进行软件和硬件的调整。在每次课前都能够保证设备的正常使用,并且能够在课后进行有效维护,随时与任课教师进行沟通,及时有效地解决各类问题。金融保险专业实践教师也必须保证在授课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严格管理,指导学生保质保量地完成实践课程内容。 2.软件管理 (1)实践教学更加科学系统 根据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在制定完整的实践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召集相关教师编写有关银行、保险、证券、期货等实践课程的系列实践指导书、实验报告、实践操作练习、习题集等等,使实践教学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 (2)改革实践课程考核方式 金融保险专业的实践课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例如期货交易和证券交易,交易模式具有持续性和不确定性,这样就不能按照惯例进行考核。实践教师要学会利用教学软件和科技手段,将学生成绩划分为平时考核和结果考核两个模块。针对模拟实训、业务实训、专业实习等环节,既注重学生的平时表现,同时又能考查学生的真实水平,防止“一次定终身”的情况发生,达到真正检验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师教学效果的目的。 (3)引进职业资格证书培训 针对目前金融保险相关机构对人才的需求,为了能让学生在走出校门时能够迅速实现顶岗操作,要将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引入实践教学体系。由学院作为主导,引导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各种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学院要以多种方式进行信息宣传,让学生了解银行从业人员资格考试、证券人员从业资格考试、期货人员从业资格考试、保险人从业资格考试等等。而且要发挥学院的资源优势,为学生提供各种资格考试的培训,既能够提高学生资格考试的通过率,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在理论学习中的热情和主动性。 金融保险论文:金融保险混业市场供需推动分析论文 摘要:近年来,金融保险混业成为理论界的焦点话题,并正在逐步演变为国内金融保险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现实条件。平行型金融保险控股公司是适合我国金融保险混业改革的目标模式。由于我国金融保险基础比较薄弱,在金融保险体制上应当选择积极稳妥地推进步骤。应继续保持金融保险分业经营的总体格局,在此基础上,逐步推动建立分业机构间战略联盟纽带,最终适度发展平行型金融保险控股公司。 关键词:金融保险混业;路径选择;需求刺激;供给推动 在金融保险改革发展逐步加快的总体背景下,混业话题也因国内外金融保险接轨的客观形势,正在逐渐演变为国内金融保险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现实条件。 一、金融保险混业的内涵 (一)金融保险混业的含义 金融保险分/混业是指金融保险业中机构与功能的关系及其对应状态,分业是机构发挥单一或部分金融保险功能,是机构与功能的一一对应关系,而混业是机构实现非单一金融保险功能,机构与功能多多对应,彼此交叉。 从覆盖的范围来看,金融保险混业需要从宽窄视角来区分:从狭义理解,金融保险混业仅指银行业务与证券业务的分野;由广义考察,范围包括银行业务、证券业务、保险业务和信托业务等所有金融保险领域,而且还存在单一行业内的细分市场,通常探讨的金融保险分/混业一般基于广义的范畴。应当承认,在目前普遍通行的二级金融保险体系框架内,这一问题还应分为经营和监管两个层面,其中前者具体化为金融保险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的内容,后者则是指分业监管和统一监管的内容,两者在实践中也存在交叉的问题。 (二)混业现象的实质 从沿革和逻辑的角度来看,西方金融保险机构往往是在单一业务基础上成长起来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根本不存在多业经营的要求和可能性。但随着实力的增长和不断发展壮大,一些机构开始谋求突破单业限制和多元化经营,如此便提出了混业竞争的问题,从经营层面来看,混业是金融保险企业基于内部资源和外部环境状况在发展战略上选择突破的一种结果。在客观上,企业这种微观选择从整体上打破了传统行业的分工模式,使竞争由业内局部范围扩大至全部,通过资源重新配置、整体效率提升和金融保险功能的完善,促使金融保险结构不断向合理化和高级化方向演进。 混业是一种稳态还仅仅是一种过渡态?迄今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分为两种观点:机构主义认为,机构和行业结构是稳定的,将分业解释为割地而治,混业则是对行业分工的突破,由此判断混业是未来金融保险发展的大趋势;功能主义认为,机构与行业划分是相对的和不稳定的,但金融保险基本功能是稳定的,从而行业性分工是动态的。从金融保险业发展来看,金融保险功能毫无疑问地存在从无到有、从单一到综合全面的一个过程,至今仍然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而这一过程随着内外条件的变化可能呈现或缓或急的形态。当然,这种发展和完善并非对金融保险基本功能的否定和挑战,而是其意义的延伸和深化。由于金融保险业具有较普通行业平缓的平均成本曲线,混业无疑是大型机构成长的动力平台和理想环境,在技术上和实践中需要混业模式。因此,混业是经济金融保险发展到一定层次和阶段时机构持续成长的基本要求,是市场经济自然发展的结果,在逻辑上是稳态的。 按照经济学理论,专业化是提高经济活动效率的重要手段,在实践中主要通过社会分工来实现。在历史的早期,企业规模较小,往往成为社会分工的基层单位界限,而如今庞大的金融保险集团完全可以容纳承担实际分工职责的多个子单位,以此实现社会分工的专业化。由此可以推知,环境和组织变迁已经使社会分工的方式不断发生变化,分工由单一组织范围扩展至单一组织内部,终以混业方式来保持经济的专业化方向发展,即目标实现方式和形式的变化。 在现实中企业经营是在一定制度下进行的,这种制度是金融保险市场中多种利益动态博弈的选择结果。在制度选择和变迁路径方面,政府管制(理念、能力和政策)、市场结构和人文历史等因素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制度结构安排,这可以解释不同阶段和不同国家在分混业制度和制度下内容的差异性。 二、金融保险混业的动因 作为一种经济现象,金融保险混业并非单一因素作用的产物,而是在西方特定经济背景下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 (一)经济思潮的变迁 在西方经济学界,历来存在着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主义两大经济思潮,前者祟尚自由经济原则,反对国家干预经济活动,在政策上要求自由地发展经济;后者信奉国家干预理论,在政策上要求国家对经济实行管理和干预、限制经济自由,这种思想差异在不同历史阶段、地域和产业有不同的表现。在历史上,两大思潮此起彼伏,交替主导着西方经济学界,并由此影响甚至决定了金融保险领域的重大变化。20世纪30年代以前,在经济自由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时期,西方各国政府对金融保险业也基本奉行“不干预主义”,对金融保险业的有限管理相对宽松,金融保险业的经营活动和发展具有自由和自发的特征。伴随着经济大危机,国家干预主义思潮替代自由主义成为社会主流,在实践中各国陆续取消了自由金融保险制度,改辙为对金融保险业实行严厉的管制。以70年代末、80年代初英美大选、信奉新型自由经营论的政党执政为标志,经济自由主义重新走红西方经济学界,并延续至今。在这种思潮的引领下,金融保险自由化呼声逐渐高涨,金融保险创新或通过当局主动改制、或通过事后默认的方式发生发展起来。这正是金融保险混业再现的基本理论背景。 (二)需求刺激和供给推动 在需求方面,刺激金融保险混业的因素在于:现代商品经济迅猛发展,交换关系和金融保险关系日益复杂并渗透于全部经济生活。尤其是经济货币化向金融化发展以后,新的金融保险需求不断涌现出来,包括新的资金来源、资产的流动性、经营的安全性以及分散风险等。这些新的或更高程度的要求,对于金融保险业来说,既是一种挑战,又是一种潜在的发展机遇。因为每一种新的需求都意味着潜在的市场从而潜在的利益。在这种背景下,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驱动、分散风险的要求以及全球竞争的压力,金融保险业迫切需要通过创新,包括经营领域的多元化来提高竞争力和开拓新的发展空间。超级秘书网 从供给方面看,促进金融保险混业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监管理念从传统的安全性和社会性转向兼顾效率优先,监管制度和技术逐渐健全,监管经验日益丰富,宏观风险的预测技术不断完善,国际范围内监管合作得以加强,成为混业制度供给的背景因素。二是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特征的新技术革命在相当程度上降低了金融保险通讯和数据处理成本,提高了金融保险管理技术开发和信息传播的效率。与此相关联,金融工程技术和金融衍生工具蓬勃发展,为金融保险机构控制多元化经营风险提供了技术性手段和基础。三是世界经济范围内企业制度社会化趋势的变化和重组浪潮为金融保险机构提供了多元化经营方式的技术引导。 (三)决定性因素:金融保险结构变化 从根本上讲,金融保险混业是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对金融保险发展的客观要求的结果。金融保险产生于经济,并且服从和服务于经济的发展:较高程度的商品经济必然要求较完善的金融保险服务;反之较发达的金融保险业又必将促进商品经济.
企业市场营销策略论文:中小企业市场营销策略思考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小企业在担负推动社会经济发展重任的同时,还能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由此可见,中小企业是社会稳定进步发展的重要促进角色。本文通过对市场营销对策概念及中小企业市场营销现状和目前的不足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总结概括出中小企业提升市场营销效果的实际对策,以供相关人员借鉴参考。 [关键词]中小企业;市场营销;营销策略 1市场营销策略的概念 一个产品营销的成功与否与其对应的营销管理策路有着直接的关系,市场营销策略分很多种方式,比如:促销、打折还有某购物网站刚刚结束的“双11”购物狂欢节都属于市场营销策略。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一份好的市场营销策略会使经营利益成倍翻。一个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从另一种角度上来讲就是整个企业的中心部分和核心部位,同时其也是使整个公司保证正常运转的重要因素。所以不论是大型企业还是每一个中小企业都应该有和自己企业相应的企业市场定位,而决定中小企业市场定位是否准确有效的因素就是市场营销策略。所以不论从哪方面来看,市场营销策略都是一个企业发展的“灵魂”。市场营销策略必须严格遵循企业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和真正发展需求,以使整个企业的定位更加精准。 2中小企业市场营销概况 2.1企业目标不明确 当今,不管是公司还是个人,全部把自己的效益当成最终宗旨,即使一定程度上能带动社会经济进步,然而若单纯只是盲目追求经济效益,日后的经营难度也会加大。在当前新形势背景下,中小企业在经营层面应避免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却不重视其他因素的情况,这对公司工作人员不公平,其仅重视经济效益,可能会损害社会利益。在中小型企业经营过程中,应把诚信当成宗旨与行为准则,全面响应有关部门的指令,秉着负责于社会与人民的信念运行。 2.2企业经营模式有漏洞 新形势下,市场竞争激烈,公司运行方式并不完善,实际细节体现在管理制度及公司生产目的层面。当今,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一个公司若缺乏相应清晰的产品规划,即无法掌握市场需要,导致产品滞留,将增加公司的经济压力,导致投入资金以及收入资金比例失衡,让企业承担过多资金压力,严重者将由于无法按期归还银行贷款使得资金链断裂,导致公司倒闭。目前很多公司都会有此问题出现,其经营方法不足对其自身发展进步有着深刻影响。 2.3营销管理理念落后 现如今大多数中小企业都受到传统经营管理理念的影响,并且在经营管理方面,其理念也较为落后,根本原因就是营销管理理念太过于落后,缺乏创新,大多数中小企业对营销管理的观念都停留在产品推销方面,且没有认清营销管理环境,对营销管理的理念分析不够透彻和深入,经营方式仍然采用的是产品的营销和生产,导致中小企业缺乏市场竞争力。 3提升中小企业市场营销水平的对策 3.1业务特色策略 中小企业要努力开发新型业务,形成自身特色,特色会吸引很多人的眼球,“眼球效应”在这个网络大环境之下会显得十分抢眼,在“眼球效应”的同时适当推广中小企业的特色业务,抓住购买者购买心理,制定合适套餐。并不是说要一味迎合消费者,而是要了解消费者真正的需求是什么,再制定适合的特色业务来提高中小企业的市场营销价值。 3.2促销策略 人们对打折或者促销的产品一般都没有什么抵抗力,抓住消费者的这个心理,根据这个心理制定促销策略,主要与中小企业下属零售店进行合作,在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情况下进行促销。具体的促销活动可以在大型商场、学校、晚会或节目赞助、广告、网络等多种渠道进行,通过这些渠道进行促销,中小企业一定会获得最大利益。 3.3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 中小企业经营时,不能只安于现状,应居安思危,制定较为长远的规划和宗旨,让公司可持续发展道路。即使目前中国多部分企业有着很大的国际市场野心,然而实际落实规划过程中经常由于不同的原因(内在、外在因素)导致计划无法实施。公司今后的发展道路,如果要更加有前瞻性和发展性,就需要为自身在国际市场中争取一席之地,并由此开拓国际市场。 3.4改善营销渠道 现如今大部分中小企业都没有认识到信息化策略和营销管理在中小企业中的重要性,并且我国中小企业的营销管理模式也不如国外一些发达国家成熟,缺乏系统化的管理模式和营销渠道,导致我国现如今中小企业的发展速度缓慢。必须改善营销渠道,从实体店到网络营销转变,现如今网络十分发达,中小企业完全可以将企业内部产品进行网络直销,最大程度上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强化中小企业的竞争实力。 4结语 在企业竞争激烈到白热化的大环境下,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即同行的竞争以及现如今消费者逐渐提高的消费需求和要求。中小企业必须对营销策略进行适当改革,解决营销策略中存在的问题,最大程度上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行,从而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作者:黄勇贵 单位:广东东软学院 企业市场营销策略论文:中小企业市场营销策略 摘要:中小企业的数量在市场中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对促进国民经济增长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经济市场发展中,中小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也在不断地改进和完善,能够保证中小企业健康、稳定地发展。但是,当前一些中小企业在市场营销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为此,本文主要对中小企业市场营销策略展开分析。 关键词:中小企业;市场营销;营销策略 1引言 中小企业市场营销策略是指在中小企业中制定科学的营销策略与营销手段,对市场进行准确的定位,瞄准目标客户的需求。对企业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市场调研与分析,建立准确的SWOT分析,对企业内部管理及外部营销活动制定科学有效的策略规划[1]。使中小企业通过科学有效营销策略对市场进行准确细分、明确目标客户,保证企业的市场营销效果。 2中小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的重要性 首先,我国人口基数较大,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着就业压力问题给国家的宏观调控带来困难,而中小企业在我国的迅速崛起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我国人口就业压力,给社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基础。其次,在我国国民经济中中小企业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据调查表明中小企业销售收入占总收入的57%[2]。在全国大量的零售行业网店中中小企业占90%,我国出口产品总额中中小企业占据60%。由此可见中小企业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的贡献不可小觑。第三,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从事的是第三产业,这条产业链最大的特点就是更加接近市场和消费者,在市场中较为活跃,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因此,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科技进步的助推器。 3目前中小企业市场营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营销管理体系不健全 我国部分中小企业内营销管理组织结构不健全,一方面,由于对现在营销理念重要性认识不足,在设立企业组织构架时多以销售为导向进行企业资源的分配考量。导致许多中小企业缺少专业营销部门及相关组织部门,或者即使设立营销部门,其配置及职能仅仅涵盖营销中简单的商业活动企划或VIS理念传播等少数几项职能[3]。另一方面,营销相关职能部门缺少相应权限,使部门地位沦为销售或市场部附庸。此外,由于资源投入较少,导致营销相关部门的人员专业素质不高,严重滞后企业的营销硬件水平。这些原因导致大多数中小企业在日常运营中企业营销企划仅仅成为企业董事长或总经理等领导的工作,缺乏科学系统的营销支撑,使我国中小企业难以摆脱长期以来的经验化营销管理模式,难以适应现代经济环境。 3.2营销理念落后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体制中,很多中小型企业虽然目前还能够保持现状生存下来,但是,企业管理者缺乏科学的营销理念[4]。在市场营销中仍采用传统的直销、跟销等传统的营销模式,这种传统的营销模式对市场需求认识不够,对市场营销信息搜集不到位,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营销发展。其次,还有些家族式的中小企业中,由于管理者没有营销管理经验,继承企业后没有对营销管理进行专业的培训学习,缺乏营销理念,将营销看成传统的推销。由于缺乏科学的营销理念,在企业产品的营销中缺乏品牌营销、整合营销及产品组合营销的具体认识,同时在营销过程中也没有准确的营销目标计划,使企业在营销过程中增加了大量的营销成本。 3.3市场定位不准确 由于目前部分中小企业的营销目标不够明确,缺乏准确的市场营销定位,它们在市场营销过程中没有准确的市场定位,就犹如海中航行的小船失去了塔灯的指引,在市场发展中盲目的营销,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形成在市场竞争中盲目扩张的营销现象。此外,由于中小企中缺乏营销理念作为指导,在市场定位中没有科学的定位依据,企业对营销中的SWOT分析方法的认识较为肤浅,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对企业内外部优势分析不够全面,导致企业对市场营销中的定位不够准确。 3.4竞争方式单一 目前我国部分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仅仅利用价格战压低产品价格进行竞争,由于在企业价格竞争中,企业的利润较小,因此,企业往往在内部克扣员工薪资。长期进行单一的价格竞争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内部发展和企业的收益。同时在价格竞争中由于价格战的激化,导致一些破坏市场秩序的价格竞争现象出现,还使市场中出现大批的假冒伪劣产品,严重影响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部分企业在竞争中进行单一的竞争模式没有体现产品的附加价值和企业产品的品牌价值,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没有注重创新研发新的产品,产品的单一使企业的品牌发展受到制约,使消费者对产品的认识具有局限性,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4中小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 由于我国中小企业容错能力较差的现状,在激烈的市场生存中更需要精准的营销策略规划。而现代市场经济具有螺旋加速效应,只有具备快速的企业营销决策及执行能力才能使企业在生存的前提下得到更好的发展。因此,我国中小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应该从“快”和“准”两个方面考虑。 4.1建立快速增长型的企业营销模式 现代企业营销能力源于企业组织运营管理水平与销售策略的精准对接能力。因此,在现在营销理念下企业的营销策略需要通过建立科学的营销组织体系得以实现。 4.1.1建立企业快速营销决策保障机制 中国企业传统经验型决策的正确与否与周期长短,偏重受决策者所处圈子及个人经验的影响。而现代型企业科学决策,多由企业运营中内外部信息收集能力、反馈渠道和企业经验所决定。后者科学可控性高,对预期的判断更长远。从经验型决策转变为科学决策,这是判断一个企业是否是快速型企业的标准。我国中小企业要成为快速企业,必须通过转变决策模式,即从经验型决策转变为科学型决策,建立快速决策的机制,使决策快起来。通常认为小企业不具备建立企业相关信息搜集机制的基础,往往劣势就是优势所在。中小型企业要快速发展,只能将少数资源集中到几个关键目标市场,因此数据化信息来源集中、信息量小、便于统计且信息的有效程度高[5]。另外,组织结构多为扁平化或易于扁平化,信息传递及精确修正更灵活。同时,中小型企业在规范化数据搜集上产投比更优,从传统决策型向科学决策管理转变成本更低,收益更高。 4.1.2建立现代营销管理组织结构 建立完善的科学决策机制,离不开良性健康的管理组织结构的支持。而中小企业正缺少良性组织结构。彼得原理及帕金森定律等现象在各层次的组织中大量存在,使组织运行成本高,有效信息流速慢,最终导致企业决策快不起来。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企业盲目节省资源,对企业必备的关键部门缺少配置;重要部门职能不明确;没有合理的目标管理机制;人员配置不当;组织的人际成本过高。应该通过合理部门调整、优化人员组合、建立目标管理机制和有效的激励体系,实现企业内部改革。企业管理本质是人的管理,把合适的人拼合成合理的组织,通过合理的组织结构保障组织高效运行。 4.2制定精准的营销策略 4.2.1合理制定企业中长期营销发展规划 三年企业靠产品,十年企业靠管理,百年企业靠文化。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大多处于第一层次末期,本质是工厂,还不是公司,只能卖产品。面临的首要任务是逐步建立自有的初级品牌,为企业向公司化转型提供支撑。鉴于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大多数中小企业发展规划的第一个阶段目标,应该是通过企业的公司化、产品的品牌化,成长为市场中的挑战者。先做成品牌,再做市场扩张。因为产品一直要寻找市场,而市场也会主动寻找品牌。所以,不应盲目进行市场扩张,当企业在一个局部目标市场做成数一数二品牌时,企业向整体市场扩张的阻力自然会变小。同时在这个发展阶段,我国中小企业应该结合自身情况正确采用品牌策略。例如:双品牌、多品牌战略,能优化高低端产品搭配,增加市场份额;并容易针对不同目标市场制定灵活的策略,进而分散市场领导者反击的注意力。当企业成功完成公司化转型,通过品牌的感性营销设计成长为挑战者后。才有能力建立以输出企业文化为导向市场营销竞争策略,成长为具有一定规模与市场话语权的市场竞争者。中小企业要实现第一阶段目标,首先要通过对竞争市场进行充分分析,制定出准确的企业市场竞争战略,并通过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等营销组合的执行,占领目标市场,来完成企业的市场竞争战略。 4.2.2建立精简有效的市场调研机制 中小企业市场营销决策的容错能力较差,每一次营销决策都关乎企业的生死。然而,我国中小企业由于受资源及条件所限,对市场调研的重要作用往往忽视,或虽然认识到市场调研的重要性,却在市场调研科学营销决策与传统经验决策的成本与收益博弈中趋向于选择传统经验决策。在这一背景下,企业的市场调研机制难以提供客观有效的决策依据,导致整个营销策略建立在错误的基础之上。因此,我国的中小企业应该正确认识市场调研的重要性,有效、合理调配企业资源,充分利用销售人员进行市场调研。 4.2.3准确定位营销战略和目标 中小企业不应满足于做简单的跟随者。应该针对具体目标市场定位于利基型跟随者,利基型跟随既是传统目标市场的跟随者,也是新兴细分目标市场的挑战者与领导者。 4.2.4重点开发“关键目标市场”的营销资源 由于中小企业资源有限,所以中小企业应依据市场定位与市场细分,关键目标市场制定可行性市场竞争战略,可以最大限度地将营销资源集中在企业最关键的明星业务与潜力业务上。使企业在关键的目标市场上最大限度强化企业优势、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例如通过双品牌或多品牌支撑差异化战略。集中企业资源关键点是投放中高端化的第二品牌寻找新目标客户,占领新渠道,逐步淘汰低端产品,成长为关键细分市场新的领导者;在新兴目标市场采用设计高端化的第二品牌,要充分利用马太效应,成长为细分目标市场领导者。通过品牌营销策略的实施,再反向向传统渠道渗透,由跟随者逐步成长为目标区域整体市场挑战者。最终通过关键的目标市场,最大限度集中企业营销资源打造竞争优势,即通过双品牌正面防守侧面出击。先将企业公司化,产品品牌化,进而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4.2.5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产品创新 企业的营销目标是通过品牌赚钱,而不只是卖产品。中小企业实现这一营销策略的关键应是以细分目标市场的市场需求为导向,预见性地对简单仿制产品进行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产品差异化,最终打造企业的盈利能力,才能使中小企业避免被市场淘汰。因此,产品设计创新应建立在准确、科学的市场细分基础之上。 5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中小企业的整体市场营销能力远远落后于现代市场经济要求,要提高我国中小企业的现代营销能力应将企业组织运营管理水平与营销策略进行精准对接,结合自身比较灵活的经营优势,有效提高中小企业的营销能力。同时,针对中小企业的经营中容错能力较低的问题,充分应用企业的营销能力,制定科学、合理的精准营销策略才能使我国中小企业摆脱先天劣势,获得健康快速的发展。 作者:竺亮皓 单位:浙江海洋大学 企业市场营销策略论文:互联网下企业市场营销策略 摘要:“互联网+”和“+互联网”等新型词汇的产生,表明互联网给商业企业市场营销带来了新的发展途径。同时,互联网的大力发展也给商业企业带来了新的挑战,传统的、单一的传播途径被打破,更广阔的、种类繁多的营销途径不断出现,如何选择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对于一家商业企业来说至关重要。为此,社会中消费者偏好角度入手,结合商业企业的特点,结合引爆点理论,阐明商业企业如何获得当前最优的市场营销策略。 关键词:市场营销策略;互联网;引爆点理论 市场营销的本质就是商业企业如何博取消费者人群更多的关注力以及关注力带来的购买潜力。关注力越多,消费者就会有更大概率去消费企业的产品。虽然目前已经进入了互联网的时代,市场营销渠道增多,但是很多商业企业依旧要面对严苛的市场营销问题,如何在互联网环境下吸引更多的关注力以及制造更多的消费就非常重要。 一、从完善产品策略角度研究市场营销策略 首先,要树立一种国际化市场营销的观念,要注重商业企业产品技术的研发以及市场消费者的偏好波动,这是商业企业市场营销策略中最重要的部分,商业企业要不断了解外部环境的变化、消费者偏好变化以及竞争对手的策略。产品是一家商业企业市场营销的根本,包括组合营销、定位、直接感官体验、系列产品的开发、品牌效应等,其中对消费者影响最大的三种策略为定位、感官和价格策略。 1.产品定位策略 社会的发展经过了工业时代,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工业时代的特征是产品极大化生产,工业时代产生了流水线作业,使得更多的消费者可以消费同等的商品。但是,随着这种趋势的加重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消费者关注范围扩大,其关注范围内一种产品的定位是否过于普遍,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想脱离普通的品味,进入特定品味范围,以便区别于大众产品。所以,商业企业要把自己的产品定位在一定的范围内,增加消费者关于产品的差异性观念,在保证产品的质量基础上在产品之上附加新的服务和产品个性属性,引导消费者形成产品讨论氛围,比如产品论坛、产品朋友圈等,将流动消费需求通过个性的属性和服务稳定下来,形成永久的消费人群。 2.产品感官策略 传统产品感官营销策略主要集中在视觉刺激上,传统的营销环境信息相对较少,繁复的传统视觉营销可以给消费者带来直接的视觉刺激,并且跟环境产生了强烈对比,所以传统视觉营销可以带来良好的广告效果,但是互联网时代改变了人们的环境,使得人们可以随时获取大量信息,信息数量已经不再能引起人们的强烈关注,人们转而投向营销信息质量上面。信息越多的产品感官刺激,反而会降低消费者的注意力,而信息质量高、信息表达直接的方式反而更容易获得消费者青睐,通过研究,很多互联网企业的网页产品展示特点变化独到,消费者开始逐渐关注精简的产品感官刺激,精简的市场营销广告可以使消费者更快把握产品的核心信息,比如小米彩虹电池精简包装。 3.产品价格策略 除了上述两种策略外,价格策略也是一种直接影响消费者是否购买的一大策略因素。关于价格策略,其与前两种策略相辅相成。价格策略的核心思想是最大化长期利润,这就使得商业企业的产品价格设定不能盲目比拼价格,保证质量前提下降低生产成本是必须的,但是降低产品的价格却不是必须的。经济学中,有一种商品叫吉芬商品,当价格上升时,需求量反而增加,而不是减少。最佳的价格策略就是让产品处于吉芬价格,吉芬商品的特点就是相对低档和必需。吉芬价格的产生需要产品定位、感官和质量等多重因素作为基础,在此基础上,适量让产品产生微量价格提升波动,可以刺激消费者产生一定的稀缺紧张度。 二、基于引爆点理论角度研究市场营销策略 随着互联网的大力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这就给商业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传统的基于纯广告明星模型的营销手段所带来的冲击力已经逐渐让消费者麻木,同时,由于参与广告拍摄的明星并不保证广告产品的真实性,纯粹以打广告而制作的明星广告反而很容易被消费者打上“假”的标签,同类广告的数量对消费者产生的新鲜感刺激满足边际递减规律。所以互联网环境下诞生了新的市场营销策略。即事件参与型市场营销策略,商业企业的产品只是关注力的附带品,而商业企业本身作为主角参与了一个重大事件的整个演绎过程或者市场营销的氛围会对消费者有代入感,比如《跑男》中的RIO鸡尾酒和安慕希牛奶营销,相比传统明星广告的“硬植入”,消费者更容易接受故事类市场营销途径。故事类市场营销就涉及一种理论,即引爆点理论。引爆点方式是通过让消费者主动关注一个内部事件从而扩大事件的影响力,而不是让消费者被动接受营销信息。引爆点理论是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引爆点》中所提到的一种观念,其表达的观念是,很多难以理解的潮流都符合固定模式,掌握了这个模式就很容易产生潮流和获取广泛关注力。通过结合引爆点模式和市场营销策略。传播者和传播渠道是打开营销市场非常重要的环节,传播者或者渠道的一个特点就是拥有广泛的影响力,同时传播者和专业圈之间拥有稳固的信任关系,专业圈产生的信息对传播者有足够影响力,传播者信任专业圈中的人、产品,同时产品足够引起传播者重视,传统电视媒体通过明星做广告也具有类似过程,但是明星广告本身具有商业属性,其是以推销产品为目的,而传播者并不参与商业营销,其出发点是因为产品的优异而推荐,而且这里的传播者和途径脱离了传统电视媒体和视频媒体的束缚,转而以微博、微信等纯文字和真实情绪表达,会给消费者更高可信度,而且很多情况下,传播者并不是主动推荐专业圈中的产品,而是消费者主动咨询,非被动接受广告传播,即图2中并不存在如虚线所示的单向通道,而是双向的,甚至只有向上单向通道。传播者本身不再局限于明星,传播者可以是任何具有互联网影响力的人,也就说明传播者可以是专业圈中的人本身,比如小米手机的市场营销。第三部分就是消费者,消费者跟传播者之间也没有严格的界限,消费者也可以是传播者,如微信朋友圈中的推荐,这里微信圈推荐不是微信圈广告,是非盈利的产品推荐。上述所讲是关于个别人对于市场营销的重要影响,其营销的效果依赖个人的性格特征及性格特征产生的影响力。 三、从消费者角度来研究市场营销策略 消费者角度是指消费者对于不同产品,其重点关注度不同。从消费者角度来研究就是站在消费者立场上,如何选择产品,消费者侧重点在哪里。每个消费者心里都有一套决策机制,用于选择最优的符合自己利益的产品,而消费者的选择决定了一个产品的市场营销是否成功。消费者决策机制满足的基本原则是,当消费环境安全时,消费者倾向短期即时效益的消费方式;而当消费环境危机时,消费者倾向选择长期保守的消费方式。这里的消费环境,不仅仅是指空间环境,还包括资金是否充足,一个行业是否令人信任等。消费环境的不同安全程度会让消费者产生不同的安全感。当消费环境安全时,消费欲望就会更加强烈,而产生短期消费;当消费环境较为恶化时,人们就会感觉到危机,而产生长期观察的行为,保留基本的消费习惯,这里消费环境安全与否跟消费者所有的接触渠道中起关键作用的信息有关,是消费者一种主观感受,当对消费者影响很大的渠道整体保持积极态度时,消费者会感觉环境安全,反之感觉危险,所以,这就验证了第二部分传播者的态度对于消费者的重要性。结合图3和图2,消费者会根据其最信任的传播渠道所展示的正面或者负面信息做出反应。当然,图2中消费者、传播者和传播渠道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稳定,如果消费者长期接收到质量低下的信息,那么消费者与传播者之间的渠道就会断裂。以2010年开始流传的广西迪卡玉米转基因事件为例,转基因食品在市场营销推广过程中遭遇了无法预料强烈抵制,原因就在于转基因食品让消费者产生了严重不信任感和危机感,导致人们消费欲望处于严重的低谷,甚至是强烈抵制。食品消费问题在一般情况下只会涉及食品本身色香味问题,但是由于转基因触及到消费者生命安全底线,所以引发强烈反弹。从消费者角度思考市场营销策略的时候,需要考虑马斯洛需求理论。在现代社会中,对于一般人来讲,生理需求如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安全的需求成为当前社会的最基本的而且是长期的需求,任何触及安全底线的产品都会被淘汰;当下层的基本需求满足后,处于更高等级的市场营销策略就更容易获得成功。 综上,商业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的重点随着互联网时代到来,也逐渐以不同形式改变着,主要变化由传统媒体市场营销策略转变为互联网市场营销策略,只有定位明确,选择了合适的市场营销策略,才能使得以最小成本投入获取长期最大的企业收益。 企业市场营销策略论文:房地产企业市场营销策略 一、房地产企业市场营销渠道的特点和现实需求 房地产作为商品,具有与其他工业产品截然不同的特性,导致其营销渠道也存在着不同的要求和特征。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网络、移动通信技术发展所导致的个人信息获取量的激增,对房地产企业市场营销渠道也有着新的要求。 1.房地产企业市场营销渠道的特点。 相对于其他产品而言,房地产产品具有建设周期长、产品位置固定、产品关联项目多、价格昂贵等特性,因此其市场营销渠道也有着自身的特点。一是渠道关系时间久。相对于其他商品而言,房地产的存在时间跨度长,因此渠道各成员间关系维系时间长,对成员之间的关系融洽度要求高。二是渠道结构相对简单。相对于其他企业的销售渠道而言,房地产企业销售渠道往往比较简单,呈现出短、扁、少的特点,因此渠道冲突数量相对较少,但一旦出现问题,其性质往往比较恶劣。三是渠道服务要求高。房地产产品的关联性较强,从硬件的基础设备、生活设施到软件的物业管理等等方面,标准较高。四是渠道对象方向性强。渠道成员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特别是房地产项目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渠道成员的性质和群体特征,因此,在确定营销策略方面占有比较重要的位置。 2.房地产企业市场营销渠道的现实需求。 房地产企业面临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得房地产企业市场销售面临的更多的困难。这也就要求企业市场营销渠道必须有所改变,以适应这一新的情况。一是营销推广的效益要求更高。房产作为一个特殊的商品,消费者在选择时会比较慎重,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房地产企业产品的趋同性增强,如何使自身产品更具辨识度,帮助消费者更好的记住产品,乃至选择他,就需要增强产品推广的效益。二是营销渠道的接触性要求更多。商、经销商、房地产经纪人、开发商的营销机构最主要、直接的功能是寻找购买者,通过消费沟通、讨价还价过程来说服顾客购买白己的产品。相对于以往的卖方市场,现实的房地产销售需要企业更多的走出去,与消费者接触,提高产品的影响力。三是营销渠道相关配合活动要求更丰富。随着购房者经济实力增强,越来越多的购房者购买住房是出于改善居住条件的目的,因此其购房不仅仅为了买到遮风挡雨的房屋,有时又为了心理满足、身份象征、教育投资等方面的目的,因此,这就要求营销渠道所展示的内容必须的全面的,必须要从小区形象、服务人员形象等等方面给予消费者足够的信心。 二、房地产企业市场营销渠道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新的市场变化要求我们的营销渠道转变观念,主动出击,有所作为,以往的坐堂式的营销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的要求。但从现实情况看,不少房地产企业对于营销渠道的关注并不多,片面认为皇帝女儿不愁嫁,缺乏对消费者的重视和工作观念的转变措施,导致产品的竞争力下降。 1.品牌营销重视不够,渠道成员缺乏自主性。 房地产营销渠道的一些成员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对产品营销没有科学的规划,仅依靠企业自身的品牌形象来实现销售。这些对于一些大型企业而言,问题尚不突出,但对于一些中小型企业而言,如果其渠道成员没有主动性,不能借助自身的优势来增强产品吸引力,则往往出现产品销售不畅的问题,尤其是随着消费者持币待观的情况加剧,更突显营销手段乏力的问题。 2.渠道构成近似度高,产品竞争力展现不足。 通常房地产企业营销渠道是由开发商——本地商——消费者的结构模式,这种形式虽然实现了扁平化,但由于雷同性,往往使得企业间的差异性变小,竞争力有所降低。而相对于其他产业市场,企业往往对自身的营销渠道较为重视,往往给予其更多的便利性和自主性,从而使产品营销形式更具多样性。两者相比较则更具显示出房地产企业营销渠道模式的僵化。 3.渠道服务功能缺失,客户体验问题较突出。 房地产的关联性要求其营销渠道成员必须能够为客户提供更为全面、周到、贴心的服务,从而满足客户的多样性需求。但不少房地产商们在过去的巨大盈利模式下,养成了以我为主的模式,对客户关系重视不够,对构建忠诚性、持久性客户的培养体制不理解,没有形成培养渠道的意识,造成客户购买商品后,开房商就撒手不管,给客户造成了极差的购买体验,影响了产品的形象。 三、房地产企业市场营销渠道适应新时代的关键所在 针对当前房地产企业市场营销渠道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认为,创新其营销渠道,就必须要立足于时代的要求,认清房产作为一个特殊的产品,其自身所具备的特殊性,从转变观念入手,增强渠道成员的自主性,增强渠道内部的协同性,从而提高营销活动的影响力和同步性。 1.观念创新,认清营销渠道的本质。 面对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房地产营销渠道成员必须加快观念的转变,树立正确的营销理念,切实从渠道上建立优质高效的通道。一是树立服务观念。渠道成员必须要通过服务来挖掘潜在客户,加强服务质量,真正满足购房者的多元性需求,建立消费者忠诚。二是树立诚信观念。改变传统的“店大欺客”的问题,实现房屋质量过硬、物流优质贴心,合同信守承诺的目标,建立自身的品牌形象,凸显产品的特征。三是树立价值观念。就是要建立品牌的角度出发,加深渠道成员对价值的理解,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用户体验感,维护消费者对产品的认同感。 2.成员创新,畅通营销渠道的通道。 就是要改变传统的营销渠道模式,引入新的渠道元素,增强产品的认同感。一方面,可以加入网络元素。发挥网络技术传播性强,时效快的特点,将房产作为一个特殊的商品来加以宣传,利用3D技术来增强客户的体验感,用网络技术提高新客户的满意度。同时,可以借鉴美国房地产网络技术的优势,减少中间机构的麻烦与客户进行交易,降低中间费用。另一方面,规范房地产营销行为。企业要重视营销以及相关的物业公司的作用,规范其行为,建立规范严格的执行程序,帮助渠道成员提升自身的服务水平。 3.内容创新,协调营销渠道的活动。 企业自身要加强对渠道成员的管理,理顺成员之间的相关关系,特别是组织营销活动时,加强成员之间的沟通联系,建立统一规范的渠道管理体系。同时,加强资源的共享,从而便于潜在购房者的选择和锁定,并通过统一的营销行动来提高产品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对于客户的投诉,必须要建立顺畅的受理、办理程序,将投诉内容区分设计、施工、销售、服务等等方面的内容,有效地协调渠道成员的行动,建立良好产品形象。 4.标准创新,塑造新形势沟通模式。 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馈模式,从而更好的了解客户对渠道成员的反馈,便于更好的加强渠道管理质量。一是区分评价内容。就是要选择能够体现营销渠道运转情况的内容作为评价内容,引入消费者评价体制,反映渠道建设质量。二是规范评价指标。确立评价指标权重和标准,从而科学的验证渠道建设效果,帮助渠道成员发现存在的问题,使房地产企业能够有效提高营销渠道建立效果。三是落实评价结论。通过资金分配比例、渠道商的选择等工作来落实评价结论,从而有效督促渠道成员来改进工作质量。 作者:陈怡 单位:中国葛洲坝集团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企业市场营销策略论文:企业市场营销策略与管理 摘要:在知识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科技型企业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更加突出,科技升级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同时成为社会生产力创新的重要体现。科技型企业是科技与市场衔接的纽带,只有面向市场才能使科技成果服务于社会,推动社会生产中科技元素的提高。而这些都需要科技型企业在营销管理中更新理念,制定更科学的营销管理措施,为企业发展、服务社会提供更完备的技术支持,促进企业稳定高效的发展。 关键词:科技企业;市场营销;管理创新 科技型企业具有典型的科技研发特点,无论是生产模式还是产品提供都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其市场竞争优势更为明显。近年来,在国家科技体制日益完善的大环境下,科技企业所发挥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更加明显。从当前国内科技型企业发展形式而言,多数企业对于技术可言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将其视为管理重点,但是在市场营销方面则有所忽视,进而形成了“重科研、轻市场”的发展形式,对企业对接市场、扩大科研成果影响力造成一定障碍。基于此,科技型企业需要对市场营销引起重视,并运用科学的管理方式提高营销效果。 1科技型企业市场营销特性分析 1.1科技型企业是市场营销的必要性 科技型企业主要从事科技成果的研发、转化、应用,为社会提供含量较高的科技服务。在市场经济协同发展的大环境下,科技型企业不仅要改变以往单纯攻关、回避市场的发展模式,而且要积极顺应市场环境变化,以信息化、高效化的发展理念面对市场,以更开放的姿态参与市场竞争和营销推广,从而体现出新时期科技型企业的全新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企业积极适应市场环境变化,紧跟市场需求在产品设计、升级中不断调整,进而为公众提供更有价值的科技产品。 1.2科技产品与市场营销的关系 科技产品是科技型企业的重要产出形式,这类产品有着较高的技术含量,同时具有一定的创新价值和应用价值。由于科技产品的特殊市场属性,造成其市场生命周期差异较大,但是产品的共同点在于需要较长的开发周期、成本投入较高、设计生产流程较为复杂等。这些特点决定了客户产品与市场营销之间的密切关系。高成本投入需要有相应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作为回报,才能体现其科技价值。通过市场营销,公众对于科技产品的价值才能有更全面的了解,进而加速其社会价值的提升。具体来说,两者关系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市场的协同性需求。从当前技术产品市场发展情况来看,任何技术产品都需要其应用环境,只有与之相关的市场环境需求一致,才能实现共同发展的良性目标。第二,在价格方面弹性较小,与一般市场产品不同,用户对科技型产品的关注侧重于其技术含量,如果由于技术升级大量新品问世,那么过时产品必然会被市场淘汰,不在具备预期经济价值。第三,不可预测性。由于科技市场本身风险因素较多,因此对其未来发展很难做出准确判断。以上特点要求科技型企业必须紧跟市场脚步,通过市场营销实现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 1.3科技型企业的市场营销特征 与一般企业相比,科技型企业在市场营销中需要有更高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尽快适应市场环境,在竞争中获得一定优势。科技型企业在市场营销中需要与自身发展特点相结合,突出产品技术优势和技术服务优势,体现市场营销的引导性,强化服务意识,找准市场需求,做到技术与服务同步跟进。在营销过程中需要突出团队协作性,引入必要的技术支持,以此作为控制营销风险、突出营销成果的有力保障。 2科技型企业市场营销策略与管理研究 2.1品牌营销战略 营销理念的建立是开展营销活动的重要指导,是以企业营销为切入点所形成的体系、规范性的发展运作思维。科技型企业在市场营销中需要积极转变营销理念,根据自身行业特点、市场需求变化经济调整营销行为,以此促进企业竞争力的提升。而品牌营销则是开展科技型企业市场影响的关键因素。科技型企业由于特殊的生产经营模式,很少构建标准化产品经营模式。市场主要集中在委托开发、生产等方面,以新品研发、技术服务为主。企业产品供应以制造企业为主,并非直接满足消费者。而且产品具有非标准化特点,产品之间具有高度联系。这些特点需要科技型企业进行营销的同时,需要树立起市场品牌知名度,从而增加宣传效率。企业品牌的塑造与其企业发展方向有着密切联系,如果构建起完善的营销网络,那么后续新产品、新技术研发成功推广将获得更大的成本优势,从而使营销成本得到有效控制。科技型企业品牌的塑造需要较长的时间积累,这就需要企业在市场影响中进一步加大推广力度,增加品牌的市场影响力。具体营销形式有展览会、技术创新论坛、新产品会等。一旦建立起完善的市场影响力,就能够使科技企业品牌深入人心,其市场地位也会更加稳固,对于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有积极促进作用. 2.2定制营销战略 通常而言,企业为了控制经营成本、拓展生产规模,多数会利用批量生产方式,这些产品制造标准统一,价格一致,通过增加销量扩大市场收益。但是科技型企业不具备批量生产特点,往往的接到客户委托之后为其做技术开发服务,因此规模化生产显然与企业经营模式不符。但这一特点同时也成为企业营销创新的一大亮点。以客户需求为依据进行生产,这一模式在营销学理论中视为“细分市场”。每一个不同需求的客户都能够视为细分市场的一个分支,将客户纳入产品创新设计范畴,更能够体现出个性化、科技化服务的营销特点,进而形成定制营销优势。定制营销体现出科技企业在服务市场中为客户“量身定制”的特点,从而使营销理念与客户需求更加契合,充分体现出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如果是技术条件较为成熟的产品,则需要在销售方面体现出个性化定制特点,如付款结算方式、技术跟踪服务等,这些都能够作为营销组合的内容。利用非标准化的定制营销方式,能够更好地迎合客户需求偏好。 2.3关系营销战略 关系营销是营销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是指企业针对客户建立起的长期、稳定的营销关系,两者之间建立充分信任,从而使双方业务关系更加稳定。企业需要保证稳定的产品质量,价格适中,从而建立起长期和谐的交易合作关系。在关系营销中,最初客户群体的形成对企业的后续发展影响尤为重要,科技型企业需要做好客户关系维系,以此作为拓展新客户的基础。企业需要关注客户满意度,只有客户满意才能对企业保持信任,满意度对于客户关系维系的影响较之产品更加明显。这就需要科技型企业对有效客户进行科学的营销管理,长期合作周期。关系营销不但需要对客户做出相应承诺,更重要的是要履行这些承诺。即使交易已经完成,企业仍需为客户提供良好的售后服务,完成相应的技术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使关系营销常态化、持续化,稳固营销效果。通过关系营销,有利于构建起科技型企业与客户间的互利共赢关系,企业也能够更及时、更灵活地掌握各类市场信息,为企业管理和生产创新拓展新途径。 2.4加大营销队伍建设,培养复合型营销人才 科技型企业历来以科技研发为主,对技术元素尤为关注,因此技术人才丰富而且素质较高。但是在企业面向市场的发展过程中,营销人才缺失已经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不少营销人员都是专业的技术人员,虽然这些人员在技术营销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但是对于市场营销理念、创新应用等认识不足,市场意识较为淡薄,服务客户理念薄弱,难以满足企业营销的实际需求。基于此,科技型企业需要在营销人才培养中继续加大力度,力争培养技术过硬、营销能力突出、懂市场、擅长公关的复合型人才,以此促进企业营销的全面开展。对于营销人员要组织专业的市场营销培训,提升其营销意识,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促进营销人员工作理念的转变,积极顺应市场发展和客户需求,才能进一步提升营销成效。 2.5建立营销奖惩机制,保证营销效果 营销方案是否有效,关系到营销工作的最终效果。这就需要科技型企业根据自身营销特色,建立起有效的奖惩机制,将激励与约束有机结合,建立完善的营销绩效评价体系,鼓励技术革新和产品升级,尤其是在市场开发中成绩突出的营销人员,要给予其相应的物质和精神奖励,从而形成更完善的双重激励作用,激发营销人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在营销制度的建设中,需要关注营销人员的价值取向,引导其与企业发展战略方向保持一致。尤其是在科技新品上市之后,由于产品刚刚推向市场,因此营销风险也会随之增加,这就需要进一步激发营销人员的主人翁责任感,切实促进市场开发进程。对于营销过程、营销效果进行监督监管,有利于提高营销成效。对于科技型企业而言,更需要在市场营销中制定完善的营销计划。首先需要建立清晰的管理目标,并制定明确的实施步骤,保证目标得以落实。同时还需要建立经济责任制,以此激发营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在营销管理中体现出科学化、规范化特点,协调部门之间形成良好的协作模式。对营销计划进行动态调整,排列出营销优先次序,在市场营销过程中按计划、分步骤执行,同时对其实施动态控制,如果发现与营销计划有出入,则能够及时进行调整和纠正。部门之间需要建立起良好的协调管理关系,明确营销工作核心要点并主动配合。 3结语 综上所述,科技型企业营销是市场经济环境下不可或缺的一环,同时也是促进企业发展、促进企业与市场接轨的必要手段。长期以来,科技型企业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对技术研发、管理给予了高度重视,但是在面向市场、实施市场营销过程中却存在一定缺陷,进而造成营销能力不足,难以与市场发展需求相适应。这就需要科技型企业转变传统管理理念,在市场营销上下功夫,积极培养优秀的营销团队,结合自身优势制定个性化的营销策略,并通过制度规范保证营销工作落到实处,结合科学的奖惩机制强化营销效果,为科技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作者:祝文婧 单位:山东同智伟业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市场营销策略论文:新经济时代企业市场营销策略 摘要:市场营销策略是企业发展建设的重要内容,有效的市场经营策略是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效益的关键。在新经济时代背景下,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亦要有所转变,适时调整,亦满足个性化市场需求,促进自身企业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新经济时代;企业发展;市场营销策略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经济也不断的在进步,企业也应该跟进脚步,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寻找自己发展的空间,并且完善内部体制,从而更好地适应当下的市场。而本文主要针对的就是营销,它能够为企业带来不竭的动力,能长久的立足于社会。因此有必要依据当前的状况,积极改进,以下就面向新经济时代的企业市场营销策略进行分析探究。 一、新经济时代的主要特征分析 科技的发展给我们各行业带来了便利,尤其是网络以及通信的结合更是拉进了企业之间的沟通以及交流,因此,人们对于高技术的追求也加大。知识经济背景环境当中,人们从思维认知以及生活方式方面都出现了较大的转变,企业在面对这种情况下,应当充分调动积极性,为此,其经济发展也呈现出新的特点。1.企业之间的生产经营竞争性愈加激烈。经济全球化、一体化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超越了国家范畴,为了能够在市场争夺自己的地位,他们各出奇招,就是想要吸引顾客,获得良好的效益。尤其是当前,企业已经进入到了全球竞争的环境中,这样的局面更是激烈。2.信息技术共享造成了企业之间关系发生变化。随着全球化以及市场的不断开放,现在的我们绝对不能再用单纯的眼光去看待企业之间的关系,已经无法用“非黑即白”来表示。通俗的讲就是并非传统的要么合作,不然就竞争,而是二者都存在,并且是双方共同协作居多,这样达到双赢,更好地立足于市场。因此,以前的营销手段也与现在有出入,必须要寻求与新时代符合的手段。 二、新经济时代背景下的企业市场营销策略初探 (一)创新营销理念,拓展营销思维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市场愈加的开放,现在要想是企业利于不倒的地位,除了拓展国内市场,还需要将眼光突破地域,走向世界。要加强这类人才的培养,不断为公司注入新鲜的血液,才能从根本上使自身的营销理念以及思维得到创新和拓展。 (二)构建伙伴关系,增强竞争实力 所谓伙伴关系,是指对各方都有利的合作性关系,可以在这个过程中达到自身所希望的目标以及收益。在新经济时代,由于竞争的广泛和激烈,企业与供应商、顾客甚至竞争对手的关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并且之间都有差别,因此显得比较复杂,不能用以前的眼光去看待,所以我们必须顺应潮流。1.新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快,其类型也变得多样化,在单一产品中所使用的技术种类不断增加,比如生产手机,主板、屏幕等都有不同的厂商,而且其水平也有差异,要想达到最好的,就必须进行多方面的选择,与其他的企业进行合作,建立伙伴关系,取长补短。2.技术和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因此如何运用较低的投入、成本,并有效地转移到需求者或者顾客手里,成为了企业竞争有力的核心。与分销商建立稳定、可靠、高效的产销伙伴关系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3.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升级,我们也必须转变眼光,看到顾客的重要性,不断地进行资源的挖掘。并且要针对产品的特点,全面分析各群体的实际需求,与他们建立起伙伴关系,这样能够为企业自身保障稳定的消费,提高市场占有率。 (三)重视市场细分,提高营销针对性 在将来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到服务的质量将会直接关系生存的状况。因为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于享受精神方面也愈加关注,所以每个领域必须做好服务。要知道市场细分突出消费者需要的差异性以及与购买活动的异质性,以此为基础,将消费者群体进行划分,然后在进行营销策略的制定。就于笔者供职的深圳市某自动化公司来说,其在服务方面充分体现了针对性营销理念。该公司的营销服务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承接研发设计/改装、制造机密机械设备和方案设计。如:手机、连接器组装设备及其自动生产线设备的设计、制造、组装;第二,精密机械设备设计安装、改造升级、维护保养技术支持;第三,用人工智能代替人工,使劳动密集型企业大大减少了人工成本。如此针对性的营销服务,会提高该公司的市场竞争力,促进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 (四)树立企业形象,提高品牌效益 当前,很多企业通过与学校、社会团体等非营利组织合作,这是非常好的选择,不太能够以此来提升自己的社会知名度,同时也有可以为社会培养出新的一批人才。随着人们对形象的重视,企业能否做好也关系其生存与未来的发展。在日常生活我们就可以发现,如果消费者对于某家公司有好感,就会愿意光顾;反之,则会敬而远之。为了避免后面这种情况的出现,企业必须关注自己的形象,构建文化特色,成立品牌,不断提升市场份额,促进效益的增长。例如笔者就职的深圳市某自动化公司获得了诸多方面的产品专利,比如:中空式轻载皮带线实用新型专利证书;用于闭环流水线的弯头实用新型专利证书;用于闭环流水线的可调托盘实用新型专利证;全自动贴膜机实用新型专利证书;全自动PCB贴标机实用新型专利证书;肘杆式压力机的施力机构实用新型专利证书;手动压力机止回控制器外观设计专利证书等,这在很大程度上为公司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了企业的市场效益。 (五)加强双向沟通,推进互动营销 传统营销中,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单向流动,这就有碍于及时全面的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并且制定出最适宜的方案。因此,建立双向互动的沟通刻不容缓。通过网络企业可以搜集更多的消费者的信息,而且可以对其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以此来开发更加符合消费者个性化需要的产品。而且企业也可以利用网络来带动需求,形成“滚雪球”的效应,经济学家称之为“网络效应”,如果某位消费者给出自己对于产品所得到的效益,也会带动其他的人来购买。通俗一点就拿现在很流行的“微商”就很好的利用了这一点,当顾客给出优质的评价,也会因此带动自己的朋友圈,以此类推。这样自然就使得很多企业能够得到更多的市场。而且,这样无论是在生产还是销售或广告宣传,消费者都可以在较大的程度上广泛参与,既能够从心理上获得自尊和自豪感,又能展示自己独特的个性。 三、新经济时代背景下企业市场营销的发展展望 (一)可持续发展营销理念的树立 在新经济时代下,市场环境开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企业要从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出发,销售消费者所需要的产品。在此背景下,可持续营销观念被挖掘出来,这一营销观念开始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来确定营销路线。 (二)更多地关注消费者需求传统的营销策略中是以企业、产品输出为主,消费者被动的接受企业所销售的产品,但是可以看出这样并非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大多都是暂时的,并不会长久,导致企业出现“昙花一现”这样的局限,缺乏对未来的思考以及规划。所以在新经济时代下,企业营销观念开始转向可持续发展,这就必须要求相关的管理者以及实际操作人员及时地进行营销策略的设计,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分析目前消费者的需求,挖掘更多有潜力的客户,并且制定多样策略,可供选择。 (三)混合营销领域发展趋势明显 当可持续发展观念被正式提出之后,大部分企业将提升品牌价值、培养长期客户群体规划到营销目标中。甚至有少部分企业为了能够顺利实现这一营销目标,其开始与学校、社会团体等非营利机构合作,因为当前的青少年、大学生等接触到的网络相对较多,这也是很多企业注意到的消费群体,同时有利于提高社会知名度,打造自身的品牌。综上,新经济时代的到来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我们也必须面临挑战。必须针对自身的情况,选择正确的道路。具体来说,企业要创新营销理念,拓展营销思维;构建伙伴关系,增强竞争实力;重视市场细分,提高营销针对性;树立企业形象,提高品牌效益;加强双向沟通,推进互动营销,以此增强自身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实现企业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作者:马茜 企业市场营销策略论文:中小型水产企业市场营销策略 摘要:在我国大时代的发展下,中小型水产企业在整体经济形势下彰显突出,其市场营销策略尤为重要,是企业发展的需要,是保护每个员工利益的需要,是保证ISO9001院2000质量体系和HACCP食品安全性预防体系正常运行的需要,要求水产企业的每个员工认真学习本企业管理制度并认真执行。在这期间,水产企业为结合实际生产经营情况,需要不断拟定很多有关规定和管理制度,这些规章规定和制度逐步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遵守。 关键词:水产企业;市场营销;管理制度 目前,如果需要水产企业市场营销运行基本走向正轨,确实需要有一整套完善的企业规章制度来监督其各项工作,这套规章制度包括员工守则、劳动纪律、奖惩条理,各部门管理制度,各项财务制度,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和各类人员岗位责任制等,建立健全水产企业管理制度是认真贯彻劳动合同法的需要,也是加强公司对市场营销策略的探究,增强每个水产企业做好自身经营的自觉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工作效率的需要,同时对每个中小型水产企业的市场营销工作起着督促和监督作用,制定一整套水产企业市场营销策略是未来让我国在远洋海上作业的发展奠定行为规范的准则。随着我国的经济结构和理念在逐渐更新换代,并且不断促进着中小企业的发展和崛起是必然趋势,使其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1中小水产企业市场营销策略必然性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水产企业的服务要求也随之增加,合理利用水产企业市场营销策略,为人民提供优质的服务,成为我国水产企业努力前进的目标。因此,水产企业严格执行规范化管理制度,把营销策略做为水产企业整体经营模式的重要手段,加大科学化管理制度,利用先进的科学化、系统化的财务数据分析比对,积累相关经验,抓好水产企业管理制度,确保水产企业流动资金安全为出发点,了解国家经济形势,掌握国家相关政策,伴随不断变化的当前经济形势和流通体制,对水产企业的预算资金有效利用,进而逐步形成了为国家近年来由于海洋资源的匮乏,积极发展远洋资源,国家在这方面给予企业很多优惠政策,为确保水产企业利益最大化,以及国家对水产企业的相关扶持,水产企业将被赋予更高的宏观调控职能。然而,在目前的水产企业管理工作中,有些还不能完全适应当前形势、当前任务的需要,还在以陈旧的营销管理模式运行,对于此类水产企业管理的工作目标还不够明确,在执行市场营销策略上还存有一定的瑕疵,在节约水产企业运营成本内控制度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对于水产企业内部考核制度还不够完善等等。因此,加强水产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管理的意义十分重大。随着加大对水产企业的管理制度,全面实行预算管理,不仅实现了领导方式与财务管理方式相结合的转变,更加促进水产企业管理规范性,对水产企业财务精细化管理引用到市场营销管理当中更加显著。 2加强水产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的方法 2.1节约水产企业运营成本 为节省水产企业的运营成本,完善水产企业日常管理与水产企业日常维护成本的精细化管理模式,随着两者之间在成本中的位置,如果水产企业有条不紊的实行财务成本精细化管理,加强水产产品日常管理和日常维护成本的精细化管理尤其重要。水产企业运营成本的市场营销管理,其中包括水产产品日常管理所需的人工成本、仓储成本的精细化管理,水产企业应当完善日常管理流程,全面实行集中管理方式,减少日常管理造成浪费现象,降低人工成本为前提,也必须保证水产产品安全质量。最后加强对水产产品的管理,及时准确的对水产企业仓库环境进行检查,保证水产产品存放安全。对水产产品的出入库进行实时跟踪,保证有单有据,保证每个水产企业仓库都用干净安全,确保人民在日后食用中不会出现任何安全问题,水产企业在采购日常维护水产产品仓库所需材料时应该考虑综合现阶段的安全卫生状况,杜绝用有病菌的器具接触水产产品,要对现有的维护器具进行及时养护,提高对水产产品日常管理的安全性。 2.2建立水产企业信息化系统平台 搭建水产企业基本信息系统,在设计理念上,应按照以水产产品为主体、以市场营销策略为中心理念。把满足水产企业日常管理和预算管理相结合以出发点为前提,优化水产企业管理流程、提高水产产品安全管理水平、满足人民日常所需。其次,在设计档案方法上,前提条件必须以深入分析业务为目标。制定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通过简单的模拟传统工艺流程,分析财务流程和仓储作业的深层次定义,通过高捷的信息化手段,对营销管理上出现的漏洞加以改造,达到水产企业信息化系统的简略性。最后,在整体架构上,要能够将水产企业与人民日常所需的相关信息录入信息化系统平台中去,实现水产企业财务信息化数据库全面,安全可持续性发展。随时掌握各个水产企业仓库的库存量以及所在地的需求量,以便及时合理的调配资源,节约不必要的成本浪费。信息更加透明化,对因需求量增大而导致水产产品仓库存短缺的问题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在专业技术平台上,一些新的信息化也应该在考虑范围之内,保证水产企业信息化系统在公众平台上的创新性。 2.3利用互联网+市场营销策略进行网上销售 随着当下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水产企业在此模式下,积极应对当前形式,为降低水产产品的运营成本,创新管理模式实现低成本高效运营,通过网上调配,实时监控,提供智能物流查询等相关服务,不仅降低了水产企业的人工成本,还给国家水产产品安全的提高做好铺垫。通过水产企业推行营销管理制度,从细节上入手,由小看大的原则,利用互联网+开通智能物流服务,随时掌握每件水产产品的实时动态信息,帮助日常维护人员少的水产企业创造了先天条件,水产企业的日常维护人员可以利用APP客户端随时查看每件水产产品的实时动态,能够更好的掌握每件水产产品仓库的库存量,为企业日常管理提供了方便、便捷的服务,是互联网+模式的优点所在。所有水产产品的销售价格,首先由水产企业的生产部计算出生产成本,然后将成本表报水产企业贸易部,经生产部和贸易部讨论后制定出一个初步的销售价格,报水产企业相关领导批准后由财务部备案制定出在一段时期内的固定销售价格。如有价格调整,相关部门要按以上程序重新制定,根据此销售模式进行网上销售。并且在销售过程中,坚决不允许有赊帐,如遇特殊情况,需经水产企业领导批准后才可赊销,否则水产企业相关部门要负责赔偿因私自赊销而给公司带来的一切经济损失。 2.4完善水产企业市场营销管理体系提升管理执行力 水产企业以全面市场营销管理为发展核心,不断的优化水产企业的管理制度,并且通过专业人员设立水产企业的财务决策中心、会计核算中心以及内部审计中心,完善每一个部门的职能来提高全面市场营销管理体系的工作效率,确保对水产企业实现市场营销管理体系的科学化编制和实施。水产企业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员工的技能培训,对科学化储备水产产品及利用科技水产品深加工的人才,进行奖励机制,调动员工热爱工作的积极性,为科学化管理水产企业创造良好的氛围。加强水产企业相关人员对外交流,通过培训的形式,对员工专业化管理水产产品仓库起到一定作用。针对水产企业各岗位员工的职责,合理分配任务,应建立一整套完善可行性高的目标管理考核体系,激发工作人员潜在的能力,让水产企业的工作人员参与到管理各个水产产品仓库,促进大家明确自己的责任,使得各水产产品仓库的日常维护人员都尽其所能,将水产产品仓库的每份工作都做到尽职尽责,勤奋工作,这是水产企业推行市场营销管理中重要的环节之一。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要积极适应国家对水产品安全带来的紧迫感,转变陈旧思想,制定合理的应变方案,为达到水企业市场营销管理总目标而努力前行,为保证水产企业员工克服短暂的困难,通过不间断的努力学习,更新财务及市场营销管理知识,总结相关工作经验,改变市场营销管理方法,把水产企业市场营销管理系统全面的深入下去。 2.5增加水产企业员工奖励机制 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鼓励员工开发新的国内外市场客户,每开发一个客户,销售水产产品在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一次性奖励500元,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的按年度销售收入1%奖励。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既提高了产品的质量、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又节约了费用支出,成效显著者,由车间班组长书面提出,经主管领导考核确认,报总经理批准,一次性奖励500元要1000元。计件工资员工,全年出满勤,无违章行为,加工水产产品质量合格率98%以上,全年工资收入在计件工资员工中占前10名,在符合上述条件者中选出5名,由水产企业生产部考核书面提出奖励申请,经主管领导审核确认后报总经理批准,公司将录用为正式员工,给予办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并发给全年工资总额8%的奖金。设备改造提高产量,自制简易设备,修旧利废节约资金,避免设备事故,减少损失,全年成效突出者,由所在部门提出书面有说服力的奖励申请,报主管部门审核,经总经理批准,可视贡献大小,给予一定的奖励。司机安全行车,全年无任何事故,保险公司从保险费中返还的安全奖励给司机本人。发现重大安全隐患,并得到有效控制和处理,奖励500-2000元。 3未来水产企业加强市场营销管理的建议 作为水产品行业受原材料制约严重,应该多方面,多品种共同发展,结合原件生产旺季,来囤积原件,避免淡季原料不足,水产企业加强市场营销管理,不仅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还给国家水产产品安全提供有利保障,从制定每年的市场营销方案开始,严格执行水产企业规章制定,对资金、固定资产、日常费用,以及人员职能的提升实时掌握,水产企业的卫生环境非常重要,要检查水产企业存放水产产品的仓库,为提供干净卫生的食品安全带来保障,为使市场营销管理能与水产企业的发展战略相协调,有利于策划水产企业管理者与实施市场营销管理人员的沟通,让双方都能全方面的理解各自的想法,同时明白对方的意图,以便共同探讨合理市场营销管理流程,统一思想,让水产企业持续发展减少风险提供了有利保障。综上所述,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环境影响下的中小水产企业,迎来了水产行业内外、上下的大量机遇,与此同时也面临着来自诸多挑战。当前水产企业如果想在这高效的经济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从市场营销这方面开始着手,大力开拓其外部资源市场,全方面的及时处理水产企业在此方面困难。水产企业的市场营销管理关乎未来企业的发展方向,要以水产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制定有效方案,不能脱离整体方向。总之,加强水产企业市场营销管理是当今水产企业管理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与我国水产品行业性质密不可分。水产企业应多吸取其他行业的成功的典范,再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改善市场营销管理体制,充分发挥管理制度在水产企业的地位,使水产企业进入一个新的台阶。 作者:王少辉 单位: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企业市场营销策略论文:供电企业电力市场营销策略初探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行业的价值越发显现,电力企业作为为全社会服务的特殊行业,其经营活动结果关系到社会的进步,且与全社会的发展和稳定息息相关,对电力行业来说,不仅肩负创造丰富的经济效益功能,同时也通过运营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电力企业承担着艰巨的社会发展任务与责任。当前,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不断走向成熟,电力运行必须与市场同步,不断完善服务功能,在运行中科学营销才能形成市场导向,更好地服务民众,电力营销要把握好市场规律,以客户为中心形成独立的管理模式,才能保证企业经济效益,展现企业良好社会形象。在电力运行中,必须要把电力营销当成供电企业核心业务,不论是电力生产还是经营活动,均需要完全以电力营销需要为中心不断展开。文章主要通过对供电企业市场营销情况的分析,进一步提出企业营销策略与服务措施,以此提升企业营销水平。 关键词:供电企业现状;电力市场;优质服务 1我国电力市场现状 我国长期受到计划经济影响,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计划经济时代影响较大的行业思维转变缓慢,行业进步不大,大大制约了行业的进步与发展,电力企业在我国是垄断性行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在长期发展中,不论是内部职工还是社会关注,均习惯了计划经济体制模式,可以说,我国的电力市场基本还保持着卖方市场的状态,但是,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电能越来越多,以往电厂发多少,用户就用多少的供电模式,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与运行,我国对电力管理非常严格,用电指标受到一定范围的限制,电力基础设施建设不快,个别区域呈现缓慢状态,这又大大制约了电力的发展与供应,一些地区由于对用户用电严格限制,经常出现限电现象,严重影响到了区域经济持续发展,与我国大力发呢的招商引资环境不成比例,出现了不协调因素。越是高度发达的经济条件,对电能的消费量越多,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向前推进,电力基础设施投资也不断加大,电厂电网改扩建有了飞跃性的发展。随着竞争的加剧,国家市场经济逐步放开,一些经济发展的条条框框被打破,行业垄断格局不断消除,我国的电力市场也迎来了根本性转变,逐步由卖方市场转向了买方市场,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电力的选择性增多,电力企业要想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就需要与市场接轨,适应新形势、新变化,只有全面快速的建立自己的市场,才能确保电力企业运行发呢,推动并促进电力市场环境良性建设。 2现阶段电力市场特点 2.1电力与国民经济紧密关联 电力关系着国民经济发展,可以说,从一个地区电力消费水平就能看到区域性经济能力,电力增长量体现了当地经济指数,电力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在一定时期内始终保持着一定比值,电力弹性系数表明了电力消费量的情况,电力增长与国民经济成一定的比例关系,地区电力用量不稳定,则表明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2.2发供电潜力巨大 当前,我国电力需求不断增加,发供电市场需求潜力巨大,只有不断挖掘潜力需求,才是电力增长的关键。电力企业需要通过市场作用,不断进行调节与拓展,全面开拓电力市场空间,促进电力需求增长成为电力企业寻求发展的关键所在。 2.3用户对供电服务质量要求提高 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人们文化素质整体性的提高,使人们市场意识、法律意识得到快速增强,特别是《电力法》颁布实施后,用户对供用电双方的权力义务认识越来越清楚,加之电力市场的供需矛盾的转变,用户要求供电企业提供更多的优质服务,用户法律意识的提高,也能在供电关系中寻求自我保护,对供电企业不规范的行为能够主动积极的进行投诉,通过投诉量的对比,可以看到人们维权意识的提升,这就需要供电企业必须依法经营、规范服务,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服务质量,全面体现营销价值,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3电力企业营销策略与措施 3.1增加客户对电力的了解,全面提高服务能力 电力作为特殊商品,是一种单向产品,一经出售,不退不换。电力好坏的广大人民群众日常工作与生活密不可分,可以说,有人的地方就有电力供求,电力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对电力的认识不多,仅仅停留在使用上,供电企业需要不断加强与群众的联络,通过丰富宣传、生动的图画和简单易懂的实验,不断吸引客户,让人们了解电力情况,让人们能够主动关心电力增长、电力知识,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增加客户对电力的认知了解,拉近与客户的关系,培养与客户的感情。 3.2加强队伍建设促进市场营销开展 电力企业要和其他行业一样,不断重视市场营销工作,要搞好企业市场营销活动,需要有多种方式方法。一是加强电力市场营销工作组织和领导,全面建立电力市场营销工作组织机构,通过组建专业的队伍,落实岗位职责,用制度进行约束,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展开电力市场营销活动,创造有用的价值;二是加强电力市场营销工作人才建设,通过对人才有培育,合理选拔配备电力市场营销人员,通过专业的业务培训,扩大知识面,提高整体素质,在营销工作中,需要通过稳定、科学的激励和考核,确保营销队伍适应市场发展,满足营销需求。 3.3开拓电力市场促进电力增长 电力市场潜力巨大,电力企业应全面估好市场调研,通过对供需关系的掌握,全面控制好电力差距,通过适当的方式不断开拓电力市场,使电力市场用量不断得到增长。只有通过有效的主动营销,才能确保客户合理用电,实现客户与电力企业双赢。客户用电要合理、安全,同时也能节省费用,电力企业需要掌握客户心理,通过有效引导,增加电力供应,不断控制好负荷曲线,提高负荷率,只有这样,电力企业才能达到既开拓了市场,又增加了用电量的目标。 3.4积极开拓农村电力市场 我国供电需求差距较大,在国家大力投入巨额资金对农网进行改造的同时,电力企业要把握好良好机遇,开拓农村电力市场,这对电力企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经济增长点。供电企业要不断把握政策导向,加快农网建设进度,扩大农村电网覆盖面,提高农电科技含量,通过对农村供电质量的改善,全面提高对农村供电的服务水平与能力,实现开拓农村电力市场的总体目标。 3.5合理利用价格策略扩大电力销售 我国电力企业的一家独大,使电力企业经营以老大自居,国家电网统一调度又了不良经营心理,电力企业只有改变这种传统思维,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需求为中心,才能保证企业持续发展,在客户最关心的话题中,电力价格则是焦点,那么电力企业就需要通过价值策略进行良好有效的电力促销,进一步扩大电力营销能力与水平。可以通过推行电价政策,实现分时电价,这样不但能够提高用电效率,同时也能增加企业经济效益,使发电机组能够在统一调节中实现更加科学、安全、稳定的运行,提高发电机组边际效益。适当取消用电的中间环节,减少用户负担,减少社会费用,达到直接降低电价的目的,促进电力整体销售。 3.6技术支撑为电力市场营销创造条件 要不断加快电力市场营销管理信息系统技术建设,通过与计算机联网形成管理、控制、查询、监督为一体的用电管理信息综合系统,强化电网科技含量,及时分析用电负荷结构,最大限度合理、有效、充分地利用好有限的电力资源。 4结束语 电力企业走向市场是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内容,电力企业要想猎取市场,就需要不断引进营销理念,通过深化电力体制改革,以客户为中心,强化基础设施改造,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才能形成可持续创新发展,赢得市场竞争主动权。 作者:张江霞 田文颖 单位:山西省文水县供电公司 企业市场营销策略论文:电力企业改革下的市场营销策略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电力行业发展的速度比较快。在这种大的环境背景下,电力企业发展的速度也比较快,发展前景比较乐观。但在电力企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从而迫使电力企业进行改革,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电力企业改革的内容比较多,既包括技术方面的改革,同时也包括管理方面的改革。市场营销策略属于电力企业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对于电力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结合电力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分析和研究在当前环境背景下电力企业应采用的市场营销策略,希望对电力企业的发展能有所帮助。 关键词:电力企业;改革;市场营销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大了电力企业之间的竞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想存活下来就必须要进行改革,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电力企业改革自从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后就一直在进行,经过了由浅到深的过程。现在正处于电力企业改革的关键时期,随着电力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电力企业市场营销方面存在的问题逐渐显露出来,如何解决电力企业市场营销策略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电力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的科学性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问题。因此,进行有关电力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的研究十分必要。本文将从介绍我国电力企业市场营销的现状入手,分析我国电力企业市场营销策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电力企业改革背景下应采用的市场营销策略。 1我国电力企业市场营销的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电能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从而增加了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但与此同时,人们对电能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这就使得电力企业不得不进行改革,以满足人们的使用要求,顺应时展的潮流。在这样的背景下,电力企业进入了改革时期。随着电力企业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电力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逐渐意识到市场营销策略对企业的影响,加大了对电力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的重视程度。其实,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各行各业都开始意识到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的重要性,市场营销策略将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而影响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实力。现阶段,电力企业越来越独立,在发展的过程中国家也给予了大量的政策性支持。在新的市场形势下,电力企业也意识到企业的主要任务就是增加企业效益。而增加企业效益的一个主要途径就是进行合理的市场营销。合理的市场营销策略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还可以促进电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使电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 2我国电力企业市场营销策略中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电力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电力企业市场营销策略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下述三个方面。第一,就是电力市场分布不均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产生活过程中用电量不断增加,从而使得很多地区都出现了用电高峰期,进而出现了供电不足的现象,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满足人们的用电需求,电力企业必须要加大供应量。但是,电力企业主要解决的是发达地区的用电荒问题,对于那些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来说供电不足的现象仍旧较为严重,经常会出现停电、断电现象。而电力企业并没有对这些不发达地区的用电问题给予高度重视。电力市场分布不均匀不仅影响了一些地区人们正常的生活,同时也影响了电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第二,就是电力企业内部管理缺少规范性。电力企业情况较为特殊,电力企业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对财务进行管理。做好财务管理工作不仅能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行,同时还有利于提高企业决策的准确性。但是现在很多电力企业都存在财务管理不规范的问题,不仅影响了财务管理的效率,同时也难以对市场进行准确地判断,进而影响了电力企业的投资决策;第三,电力价格与市场存在较大偏差。目前,很多电力企业都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完善电力网络系统上,从而忽视了电力价格等比较实际问题。现在,我国电力企业的定价方案还存在比较大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市场的了解不够,定价不合理。另一方面是没有认识到地区之间的差异性,定价不准确。电力企业定价方面存在的问题也影响了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的制定,使得市场营销策略变得更加不合理。 3电力企业改革下应采用的市场营销策略 鉴于电力企业市场营销策略存在较大的问题,必须要采取合理的解决措施。首先,应制定符合电力企业实际情况的营销战略。电力企业的营销战略是其制定市场营销策略的重要参考标准,将直接决定市场营销策略的合理性。电力企业应依据制定的营销战略逐层确定市场营销部门的任务。第一,是决策层。决策层的主要任务是制定市场营销战略,并对相关职能部门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管理,确保企业处于正常运行状态。同时,还应加强企业与外部市场之间的联系,以便能及时适应市场的变化;第二,是相关职能部门。各个职能部门在企业中处于中间阶层,所承担的任务比较重。一方面要和决策层进行沟通,以便更好地了解企业的营销战略。另一方面还要和基层员工进行沟通交流,关注用户的需求变化情况;第三,是营销人员。营销人员是企业营销战略的直接执行者,其专业水平将直接影响到最终营销战略实施的情况。因此,必须要提高营销人员的专业水平。 完成上述工作相当于是对电力企业内部的营销管理系统进行了重新的梳理,使其变得更加规范化。其次,应加强和客户的沟通,了解客户的需要。市场营销的主要对象就是客户,只有全面了解客户的需求才能制定出符合市场实际情况的营销策略。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电力企业和客户之间的沟通比较少,从而影响了电力企业对市场的判断,进而影响了电力企业的相关决策。因此,必须要加强和客户之间的沟通交流。例如,可以组织客户会议,面对面地了解客户的需要。最后,应完善全国电力市场。不同地区对电力的需求是不同的,电力企业在关注发达地区的用电需求时也应关注经济不发达地区的用电需求。为了避免出现资源浪费,电力企业可以根据地区的实际情况将客户划分成不同的类型,并采用不同的供电策略。同时,还可以根据地区差异制定不同的营销策略,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 4结论 总之,在电力企业改革的背景下,电力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的制定对电力企业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因此,电力企业应加强对市场营销策略的重视,制定合理的市场营销策略,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使电力企业能更好的发展。 作者:齐大鹏单位:国网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黑河供电公司 企业市场营销策略论文:林业企业木材与林业产品市场营销策略 一、林业企业木材及林业产品市场营销现状分析 1.交通运输不便 交通运输是我国当前部分林业企业在销售过程中的一个主要问题,这种情况在我国北方林业生产地区尤为严重,如内蒙古大兴安岭北部的某处林场,由于公路交通运输系统还不够完善,车辆运输难以满足林业企业的需求,特别是在秋冬两个季节,此时正是木材及其他林业产品收获的旺季,然而由于缺乏便利的交通网络,运输车辆缺乏,导致林业企业木材及林业产品出现较为严重的积压情况,导致林业企业资金不能顺畅流通,出现资本固化情况,从而不利于林业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缺乏完善的定价体系 在当前的林业市场中,各林业企业为了促进本企业木材及林业产品的销售,而通过不合理的竞价方式,来达到打压对手成功营销的目的,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林业市场还未形成一套科学合理及完善的定价体系。当前的很大一部分林业企业,都是通过自主定价的方式,来销售木材及林业产品,如某地区某种林业产品其市场均价是1330元/m3,而其最高售价达到1750元/m3,最低售价则是1260元/m3,虽然卖价低的企业能够较为容易的占据市场份额,有效打压竞争对手,但所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这种不健康的竞价手段,对企业自身也造成很大的损失,难以为企业创造足够的经济效益,对于林业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将是极大的打击,从而不利于整个林业企业领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企业形象不好 当前我国林业企业面临的另一个严峻问题是企业形象不好,这也是其林业产品在市场营销中缺乏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当前我国拥有ISO9000国际标准认证的林业企业,其所占比例仍然不高,相当一部分林业企业不重视企业良好形象及品牌的塑造,在林业生产及管理方面,依然留有旧体制的印迹,产品依旧主要以原材料的初级加工为主,而缺乏对附加值更高的林业产品的生产加工,从而使得我国林业企业缺乏足够的市场竞争力,极大的影响到了其有效的市场营销,不利于其经济效益的提高,阻碍了其健康长远的发展。 二、林业企业木材及林业产品市场营销的有效策略 1.相关部门加大扶持力度 由于林业企业的特殊性质,当前我国有很大一部分林业企业属于国有控股性质,因此要想促进林业木材及林产品的市场营销,就必须引入政府力量,政府要加大对林业企业的扶持力度。具体来说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大对林业企业及其产品的投入。由于当前林业企业产品还缺乏足够的市场投资吸引力,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制定相应完善的投资机制,给予林业企业一定的经费支持,保障其拥有足够的发展经营资本。同时要想提升林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还必须加大对林业产品的科研投入,积极开展种子工程,研发出具有更高附加值的林业产品,提升林业技术的应用能力,加快林业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二是提升信息化水平。政府相关部门应结合林业市场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完善的林产品、产品生产,及产品经营信息网络系统,并对相关信息进行分类归总,实现林业信息的网络公开化,从而保障林业市场信息的畅通;三是完善林业市场体系的建设,加强市场监管。政府部门应结合林业市场的实际情况,及其未来发展趋势,构建并不断完善林业市场经营管理体系,规范其市场行为,同时对林业市场的运营情况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对存在不法竞争的企业,要予以严厉处罚,同时完善林业企业的市场准入制度等。从而保障林业产品的高效营销。 2.做好市场营销工作 要想促进林业企业木材及林业产品的市场营销,在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外,林业企业也要做好自身的市场营销工作。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明确营销理念。林业企业要转变以往的坐地等客,以及寄希望于政府的营销理念,而应确立现代化的市场营销理念,以消费者为导向,强化市场理念,一方面要注重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另一方面要与时俱进,构建绿色营销理念,注重提升林产品的营养及安全,最后在注重林产品的核心价值的同时,还要注重开发其附加价值,强化其品牌的打造,实施品牌战略;二是提升企业实力。林业企业间要加强相互的技术及管理经验等方面的交流互动,企业形成强强联盟,促进产、加、商的一体化,同时各企业间要加强先进技术的交流,不断优化林产品的生产加工工艺技术水平,提升产品的价值及市场竞争力。此外,还可以通过构建产品联盟的形式,来实现产品多样化的分销渠道,促进林业产品的市场营销;三是构建高效营销渠道。林业企业要想实现林产品的高效营销,必须加强与连锁店、合作社,及批发商等单位的合作,同时不断完善其市场营销网络,拓展其销售空间,实现林产品的一体化市场营销,这不仅能够有效的刺激林业企业生产,还能有效的降低其林产品销售风险,保障林业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创新林产品营销方式 要想实现林业企业木材及林业产品的高效营销,就必须不断创新其营销方式,尤其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林业产品的市场营销,成为必然趋势。网络营销的一个最大优势是,买卖各方可以通过网络信息平台获得大量林产品相关信息,然后实现网下交易,这对于降低各方风险,有着重要作用。网络营销的手段主要两种,一种是数据库分析,另一种是网上市场调研,营销方可以借助网路平台林产品相关信息,消费者者可以通过网络获取需要的信息,从而实现双方信息的透明畅通,促进林业产品的市场营销。 三、结语 由以上可以看出,林业企业木材及林业产品的有效市场营销,对于提升林业企业的经济效益,推动其健康可持续的发展等,都有着积极作用,因此加大对林业企业木材及林业产品市场营销策略的相关研究,有着深远意义。 作者:魏莉 单位: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企业市场营销策略论文:水电企业电力市场营销策略分析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社会生产生活用电需求大幅度上涨,这有力促进了我国电力事业的蓬勃发展,电力营销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与此同时,电力行业供求关系逐渐发生变化,电力营销理念也发生转变。在此形势下,大多数水电企业所制定的市场营销策略还无法完全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需求。这就要求水电企业发挥创新思维,结合当前电力市场环境来创新经营理念及营销模式,使其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这样才能给确保水电企业在不断变化和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得到稳健发展。 1电力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分析 1.1营销观念陈旧、缺乏服务意识 目前,大多数水电企业仍然将优质服务定义为发宣传单、微笑式服务、更新设备等方面,营销观念较为陈旧,没有从深层次解决电力营销服务存在的问题,缺乏主动服务意识,这就导致业务办理速度及供电质量得不到提升,通电损失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 1.2缺乏完善的内部管理体系 水电企业内部管理体系缺乏完善性,具体表现为没有从产品导向性转变为需求导向性。最为显著的问题是,大多数人员认为电力营销及服务是少数职能部门的事情,而不是所有部门的事情,在制定营销计划、状态检修及电力服务等方面,存在各自为政的情况,这就导致电力营销没有覆盖整个电力行业。 1.3电力营销无法满足用户需求 目前水电企业并没有深入分析终端用户的特殊性,因此无法建立完整的售前服务及售后服务体系,这就会影响到电力营销工作的顺利开展,导致有效需求与电力结构之间存在矛盾,最终电力用户的满意程度不高。 1.4市场营销策略单一 目前,水电企业市场信息流通缓慢,这就导致水电企业无法及时了解电力用户的实际需求,无法准确分析电力用户的用电行为及用电潜力,从而影响到电力市场开发工作的顺利开展。此外,水电企业缺乏完善的技术支持系统,因而企业无法及时掌握电力用户的用电情况,无法指定多样化的市场营销策略。 2优化电力市场营销体制 优化电力市场营销体制是完善市场营销策略的重要基础,电力行业是我国基础性行业,直接影响到社会生产及人们日常生活,因此对社会稳定及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优化电力市场营销体制,需要从以下几点做起:①塑造企业形象,做好外界宣传工作,推广用电、开拓电力市场,以此来吸引更多电力用户,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②开拓电力市场,创新电力营销观念,以此来应对变化多端的市场。③市场营销观念主要包括:生产观念、推销观念、社会营销观念、产品观念及市场营销观念。电力营销的目的不仅仅是满足电力用户的用电需求,还要能够促进社会长远利益的实现。④市场经济的核心是客户,水电企业工作人员要能够始终坚持为客户服务的宗旨,切实提高服务质量,以此来满足电力用户的需求,提高水电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⑤在目前市场经济环境下,水电企业必须要能够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这是水电企业的生存根本,更是企业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合理的电价、高质量的电能、稳定的电力系统及优质的电力服务等,都关系到水电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水电企业电力市场营销策略 电力市场营销是电力生产的最终环节,这就要求水电企业明确电力营销在企业运营中的中心地位,树立以满足客户需求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引导客户消费为手段的指导思想,建立完善的电力市场营销服务体系。 3.1差异化服务策略 不同的电力用户的用电特点、电力需求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异,这就要求水电企业根据电力用户的实际用电需求来对电力用户群体进行准确划分。对高需求的电力用户,电力公司要能够向其提供更多的技术及人力支持,以此来满足高需求电力用户的用电需求。对于能够为水电企业带来利润的大客户,也应该提高对其服务待遇,例如为其提供业务办理的绿色通道;建立受话方付费电话制度;建立优质服务小组、配置专门的服务人员,主动提供专业服务等,除此之外,还可以为其提供一些特权,例如自由选择供电时间、优先使用新产品等。 3.2优质服务策略 水电企业要能够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改变传统的营销观念,树立主动服务的意识。建立示范窗口,切实提高电力营销服务质量,通过满足用户要求来推动水电企业的持续发展。其次,招聘并培养一批高素质的营销人才,定期开展培训活动,通过专业知识及技能培训来使营销人员掌握先进的营销知识与技能,使其正确认识到市场营销工作的重要性;使其树立服务意识,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这样才能够提高市场营销工作质量,促进市场营销活动的顺利开展。树立主动服务、热情服务的意识,主动积极地向客户咨询,与客户加强沟通与联系,准确掌握客户的真实需求,充分挖掘客户的潜在需求,积极采纳客户的有效建议,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服务大众。最后,需要定期与电力用户进行沟通,及时反馈客户意见,不断完善服务。 3.3信息化营销策略 水电企业需要针对不同客户来提供差异化服务,深入研究客户关系管理理论知识,以此来掌握现代化客户关系管理方法。管理人员要能够综合分析并解决生产经营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及时分析并解决电力营销工作存在的问题。水电企业还要进一步建立客户关系营销系统,这是水电企业微观经营管理的需要。除此之外,水电企业还要能够建立面向客户关系管理的营销决策支持系统,重点突出客户细化管理及分析预测的功能,充分利用信息化营销策略来拓宽市场。 3.4电力产品策略 电力产品策略由以下三部分组成:①电能产品质量策略。随着新能源的研发与应用,电力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电能产品供大于求。在此市场形势下,水电企业要能够提高电能产品质量,以此来提高市场占有率。②电能产品差异化策略。水电企业需要创新电能产品组合,以此来满足用电客户的不同需求,吸引更多的用电客户,以此来拓宽用电市场。针对部分特殊性企业,要能够满足其用电特殊要求,为其提供高质量的电力产品。③电能产品品牌策略。目前水电企业面临着行业内竞争及其他替代能源竞争。这就要求水电企业实施电能产品的品牌策略,塑造企业形象及品牌意识,培养电力用户的品牌忠诚度,在巩固现有客户的同时,开拓新的客户群体。 3.5用电促销策略 电力销售量由用电需求决定,电价水平决定了电力用户是否“买得起”,电网改造决定电力用户是否“买得到”,用电促销策略的主要目的是激发用户的用电欲望。这就要求水电企业关注买方需要,要以满足客户需求为导向,切实提高企业服务水平,从而使电力用户在购买电力与享受服务的同时有所增值。与此同时,水电企业还要能够为电力用户着想,降低购买成本。例如:培育电站周边范围用电市场,进行小网售电,促进多经经营持续发展。积极和当地政府部门联合,引进外来用电企业,收购周边小水电站的电量整合上网,实现“双赢”。对当地用电企业给予一定的用电优惠政策,鼓励多用电,以此来吸引外地企业或者其他的投资者到当地投资,培育大客户市场。 3.6积极承包水电站运行检修,提高多经收入 水电企业要能够切实加大对外承包水电站的管理体系的运行力度,进一步建立健全对外承包水电站的管理体系、做好文体整改工作及业务指导工作,一旦在内审过程中发现问题,需要及时进行整改并追踪检验。水电企业要能够建立基层单位与机关部室双向评价体系,以此来保障反馈信息的及时传达,以现有承包的水电站为窗口,积极吸引更多的厂外资金,继续承包更多水电站的运行、检修业务,提高企业的经济收入。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电企业在开展市场营销的过程中,要能够认识到市场营销的重要性,结合当前电力市场情况来充分利用本企业的各种资源,尽可能满足电力用户的基本需求。电力市场营销策略的制定,需要以电力市场的需求为导向,以客户至上及提供优质服务为原则,发挥创新思维来加强市场营销管理,通过多样化的营销策略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推动电力市场营销改革,刺激电力消费增长点,进一步拓宽电力客户群体,促进水电企业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实现。 作者:李芃 张露 单位: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企业市场营销策略论文:建筑施工企业市场营销策略 一、建筑施工企业市场营销的特点 建筑施工企业为其消费者提供的是施工服务,它的客户主要是项目的投资人或者作为使用人的业主,因此建筑施工企业的市场营销与其他类型的企业有着显著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着完全市场化的竞争。我国改革开放之后,对建筑市场完全放开,企业之间通过竞争获取业务,优胜劣汰,增强了企业活力。但是,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进入建筑施工企业工作,使得市场竞争加剧,甚至出现恶性竞争。第二,建筑施工企业生产和营销具有一体化特征。建筑施工企业的产品为不动产,生产方式开放性,同时生产周期长,这决定了其生产和营销过程具有一体化特征,不仅项目的前期阶段需要市场营销,而现场生产过程也要进行市场营销。第三,建筑施工企业的产品不能退换。建筑施工企业不能通过退换已经出售的问题产品来补偿顾客的损失,挽回企业的信誉,因此,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将会长期影响客户的选择,进而影响到企业在某一城市或者地区的未来发展和机会。第四,建筑施工企业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工程项目只可以进行一次,因此企业需要对不同客户和不同的项目制定针对性的营销策,了解每一个客户的需求,最大化地满足客户显性和隐含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和产品。 二、建筑施工企业加强市场营销的重要性 生产制造类企业首先关注市场营销,接着服务行业也开始进行营销,并开始进行市场营销管理。当前,各个行业的不同规模的企业都要进行市场营销的管理,重视营销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影响。面对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要想保持自己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在行业中占据的市场份额,保持核心竞争力,就要进行市场营销策略,实施市场营销管理。通过进行市场营销,调整产品结构、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这样才能保障企业未来更好的发展。建筑施工企业,同其他类型的企业一样,为了将消费者潜在的消费需求转变为实际的购买行为,需要将自己的产品或者服务通过市场营销交到顾客手上。加上建筑施工企业市场营销独有的特征,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加强市场营销,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进而实现长远的发展。首先,建筑施工企业通过进行市场营销可以及时准确地获取潜在客户的购买欲望、购买能力和需求,以及产品售后情况等信息,从而分析市场的需求,并在未来能够针对性地完善产品和服务,提高产品对客户的吸引和竞争力。其次,产品的价值必须通过销售过程才能实现,通过销售企业还可以获得收入和利润,实现资金的周转,从而企业能够实现正常运转。因此市场营销是联系企业和市场的纽带。加强市场营销,关系着企业未来的效益和持续发展,对企业稳定发展起着非常重要作用。 三、建筑施工企业加强市场营销的策略 加强市场营销有利于企业的经营与发展,而建筑施工企业可以将市场营销的理念、方法和过程与建筑施工企业的特点、企业主要业务的特点结合起来,制定适合自身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 (一)重视市场营销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加强市场营销管理 建筑施工企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因此需要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规范进行施工的基础上,结合行业和自身的特点,加强市场营销,将自己的产品和服务销售给客户,占领市场份额,在行业中取得自己的一席之地。进行市场营销,不仅可以销售产品和服务,同时还可以与市场接触,获取消费者需求和产品售后等信息,提高资金的周转率,促进企业的发展。在企业管理中重视对于市场营销策略的管理,将市场营销的理念融入到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同时提高项目和工程的质量,改善服务水平。将市场营销纳入企业总体战略和目标,从项目的前期准备,到施工过程,再到销售和售后服务,重视市场营销的管理,提高企业信誉,打造品牌,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要对于营销部门分配充足的人员与资金,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根据营销策略的实施效果进行不断地调整,提高市场营销工作对企业利润的共享程度。 (二)在市场营销过程中收集市场信息,重点关注经济效益好的施工项目 市场营销的过程不仅仅是实现销售的过程,通过与市场接触,可以获取市场信息。建筑施工企业要鼓励项目部加入企业的市场营销过程,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借助他们的社会关系获取信息。同时,充分利用企业市场营销的过程,加强企业工作人员对信息的敏感性,收集市场信息,寻求经济效益好的施工项目。而对于那些盈利少但项目风险大的招标项目,竞争对手的技术水平、施工质量和信誉比自己高的项目,企业自身的技术水平和规模无法满足项目需求的项目,这些项目可以果断放弃,而重点关注那些在企业现有的能力范围内可以保质保量按期完成的项目,并进行成本收益分析,预测项目的风险和收益,改善企业整体的盈利水平。 (三)进行品牌经营,寻求区域市场 建筑施工企业要秉承诚实守信的原则,为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与服务,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形成企业品牌,提高企业的软实力,开拓创新,形成并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用比竞争对手更优质的产品与服务建立自身的品牌。企业要将开辟区域市场作为开发工作中的重点,通过开辟区域市场,企业可以发现市场需求,进而进行更多的项目,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将市场营销管理融入到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企业的在建项目就是企业在开发市场树立的品牌,因此企业需要做好现场与市场的连接,做好安全、质量和环保等工作,在施工过程中树立企业品牌。最后,企业要规范管理施工过程,保证安全生产和项目的质量,为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与服务,增强企业在特定区域的影响,为企业营造良好的未来发展环境。 (四)完善投标评估机制,科学地进行报价决策 评估项目要搜集有关项目的各种信息,包括项目的投资主体、资金来源、收入等,对这些信息综合分析,权衡风险、收益与成本。企业要加强风险管理意识,加强对投标前评审工作的监督,科学合理分析项目和市场信息,评估项目的可行性,选择最合理的方案实施项目。企业要实地考察项目,获取预测成本和收益的准确信息,综合评价项目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可行性和收益,为制定投标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企业在进行报价决策时,以投标人员的计算结果和分析指标作为依据,并要预测和分析对手的可能的报价情况,比较与对手之间的优势和劣势,结合具体的项目,突出本企业的长处,必要时,可以修改或者调整投标决策。除了价格,也要考虑工程的质量、企业的创新之处等,综合分析与对手的差异,充分利用企业的优势。 四、结论 建筑施工企业为了保持在行业中的市场份额和长期发展,需要提高项目的中标几率,开辟特定区域市场,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实现利润最大化。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企业不仅要不断提高设备技术、增加资金,扩大规模,还要改善其经营管理水平,尤其是加强市场营销策略。企业要善于收集分析客户、竞争对手、项目的资料和信息,并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和分析,在增加业绩的同时,获取了市场信息。企业还要将市场营销的理念融入企业管理和施工过程,加强品牌经营,这样才能保证其核心竞争力。 作者:杜迎凤 单位:中国华冶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企业市场营销策略论文:小企业国际市场营销策略论文 一、国际市场营销中,小企业的优势和劣势 1.优势相比较于大型企业和特大型企业,小企业无论是规模、人才架构,还有管理水平和技术方面都并不出色。但是在国际市场营销中,正是因为这样,小企业得到了灵活,高效的特性。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可以根据传递的消息,更加快速,和准确的做出有利于市场变化的决定。不但如此,小企业因为规模的限制,在营销过程中,更加能够体现出个人的能力优势,找出适合企业的人才。在中国,因为人口密度的关系,大量的劳动力资源成为了国际市场的一大特色。在解决国内闲置劳动力的同时,低廉的劳动成本使得小企业在产品价格方面有个更大的优势。而且,国内的专业市场对小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较为明显的长三角,珠三角等行业区域集中化的地方,能够提供小企业更多,更全面的讯息,在短时间内了解商品行情。依托这个条件,小企业能够更为便捷的开拓市场。2.劣势对于众多小企业而言,制约公司发展最为严重的方面在于管理水平的不足。很多小企业基础管理薄弱、企业制度不规范,生产经营并不严格等等,严重限制小企业的效率和发展潜力。其次,设备落后,技术水平不高,使得小企业的创新方面严重不足,甚至是没有。劳动型密集产业如果不具备产品的升级换代,将注定在未来的国际市场竞争中被淘汰。还有,小企业对品牌价值并不看重,产品的附加值不高。品牌是一个企业的商业信用和技术水平,质量水平,以及员工素质和管理水平的综合表现。所以,企业品牌在日益竞争激烈的现在,越来越关系到小企业能否脱颖而出。还有一个关键因素就是资短缺,小企业的自身实力薄弱,缺乏抗风险的能力弱,在财务制度上面也并不规范,正是因为这些原因,银行贷款也更多会倾向于大型企业和特大型企业,对小企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限制。所以资金的短缺也成为小企业的发展瓶颈。 二、开拓国际市场营销对小企业的好处和必要性 随着国内小企业数量的增多,市场渐渐趋向于饱和,小企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开拓国际市场,就显得格外重要。这样,小企业面对的消费群体就会从国内变成全球,大大的延伸了小企业的生存空间。让小企业缓和了压力的同时,还能够得到发展。而,在越来越开放的全球化环境,使得许许多多的消费者更加倾向于追求新鲜的事物,却不是大品牌带来的固定模式。特殊化消费群体的产生和发展,给小企业提供了机会,相对于大企业来说,小企业有着更加灵活的经营模式和独特的优势,必须牢牢抓住机会。同时,国内小企业数量繁多,但因为企业的管理水平或高或低,导致了小企业水平层次不齐。在国际市场当中,能够接触更加先进的经营理念,推进小企业的发展和进步,无形之中加速了水平低下企业的淘汰和资源浪费。 三、结束语 总之,小企业进入国际市场营销是一种必然的现象,国际市场营销策略优秀与否将直接决定小企业在国际市场营销的成败。小企业应该完善企业的管理,树立国际营销的先进理念,抓住每一个机会,与此同时,也要学会扬长避短,依托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强化小企业的整体营销能力,并努力提高小企业的国际市场营销竞争力。在全球化的今天,小企业必须面向国际市场,迎接挑战,重获新生。 作者:叶晓东 单位:福建省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 企业市场营销策略论文:企业革新市场营销策略论文 市场营销实际上就是为了使市场的实际需要得到满足而采取的一系列与市场相关的活动。在新形势下,怎样在市场营销上进行创新已经成为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企业在市场营销的过程中需要与顾客需要相结合来展开活动,进而推动企业的全面发展。 一、目前我国企业市场营销策略中存在的不足 (一)企业营销观念落后 因为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很多企业的市场营销观念趋向于保守,很多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很多企业始终通过传统的营销观念进行生产和营销,他们并未真正认识到买方市场已经形成,本身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国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市场的客观需求很难得到满足。一些企业只顾追求短期利益,在营销过程中使用沿用以前的营销模式,企业的长远发展被忽略。 (二)缺乏高层次的营销管理 我国企业整体上的管理是缺位的,高层次的营销管理是缺乏的,同时整体规划程度也比较低。首先,一些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缺乏系统性,通过市场作为导向进行随机部署,加上受到传统营销理念的影响,不能做到内外相协调,过分追求短期利益,重视表面业绩,不能对市场现象背后深层次的原因进行分析,其次,很多企业缺乏高层次的营销管理,从根源上来说,很多企业并未认识到市场营销的真正意义,营销并不单单是营销部门的责任,企业应该将市场营销放在企业整体发展的战略高度上。 (三)创新能力不强 我国自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国外多外资企业来到我国发展,我国企业面对这种挑战要想积极应对,就要在自身产品设计与研发上狠下功夫,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但是从现阶段的企业发展来看,我国企业受到国外企业的影响非常严重,市场开发能力并不是很好。另外,创新能力也是制约我国企业发展的一种重要原因,目前我国政府已经为企业创新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生产与经营环境,但是恶性竞争、无序竞争等情况非常严重,很多中小企业的发展始终步履维艰。 二、企业市场营销策略革新分析 (一)革新树立买方市场观念 为了能够与全球化市场趋势相适宜,我国企业应该对营销观念进行积极的转变,对业务市场进行不断拓展。首先,企业应该树立起与时展相适应的营销理念。为了与企业发展需要相适应,我国企业应该积极转变营销理念,与市场发展相迎合,对新的市场需求进行创造,对国内外市场开发工作进行不断强化。其次,企业应该将市场作为营销的导向,对企业自身的生产结构和销售策略进行规划,同时与全球化发展相适应,引入国际化的市场营销理念,建立起与自身发展相适应的市场营销策略。 (二)革新并完善市场营销管理体系 企业应该对营销组织结构的建立进行强化,并对市场营销体系进行完善。我国企业管理层应该将营销工作放眼于经营发展的战略高度上,树立起整体的市场营销理念,并不是只有营销部门才能对这些工作进行负责。企业应该对所有部门的潜力进行充分调动,将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工作做好,并对市场营销目标进行梳理,使企业全体员工朝着共同的目标迈进。同时,企业还应该对营销人员的重要性进行充分重视,营销人员在推广产品的过程中应该对产品的各项功能以及售后服务进行全面的介绍,对消费者的真实需求进行深入的了解,将市场中的最新动态反馈给企业,将直接接触消费者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市场调查应该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将其作为市场营销部门进行营销战略选择的一种有力依据。 (三)加大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 在新形势下,科技竞争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在这一领域中,企业只有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将新材料、新技术应用在生产的具体环节中,并对产品设计进行不断的改良,将新产品的开发周期缩短,这样产品才能在市场中保持一种前沿性。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目前我国企业的营销意识较以前相比已经有了明显的增强,同时网络也开始在营销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这时企业应该将市场作为导向,结合市场的实际需要对企业职能部门进行划分,并对人员配置进行调整,对有限的经营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与此同时,应该对新的营销渠道进行积极的引用,使客户群体得到扩大,建立起多层次、多角度的营销网络,使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得到进一步提高。企业在营销渠道创新的过程中,一定要对市场需要进行考虑,同时还要注意与法律、社会道德规范相符合,营造起一种积极健康的企业创新文化。 三、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重视营销战略已经成为一种意义深远的课题,企业应该对自身条件进行充分的重视,同时对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综合考虑,对自己的营销策略进行合理的安排与规划,在此基础上制定出与市场需要相适应的营销战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由此可见,在新形势下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要对自身条件进行深入的了解,建立起买方市场观,并对市场营销组织结构进行不断的完善,对市场环境中的各种挑战进行积极的应对。 作者:姚雨龙 单位:周口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企业市场营销策略论文:企业市场营销策略探讨 一、知识经济对企业营销的影响 (一)对供应商的影响一般情况下,供应商给企业提供各类原材料及设备,甚至是服务。为了提高企业的利润,增强其市场竞争力,企业会对其供应商进行考察,这种考察主要包括所供应物品的品质及价格,同时也关注供应商在社会上的信用及风险控制等等方面的状况。而知识经济网络化的趋势则使企业可以利用网络进行商业洽谈等活动,而这种方式已越来越广泛地深入人心。电子商务在成本、信息等方面的优势使供应商的可选范围越发广阔。(二)对顾客的影响当代经济是一种非常开放的市场竞争经济,这种市场可以被划分为消费者市场、生产者市场、中间商市场、政府市场和国际市场。对顾客状况进行分析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让企业明确其在市场竞争中的定位,选定合适的目标市场,并以此作为企业营销目标进行强化营销。互联网的普及使营销成本降低、客户群体迅速扩大,使得互动式消费成为现实。(三)对竞争者的影响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将知识作为企业发展的基础必定会在未来竞争中占据优势。第一,决定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是知识,以及在知识基础上构建起来的技术,传统的如土地等等力量已不再是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因。第二,企业最为主要的资产将会逐渐从实物资产转移到知识这种无形资产,如企业各类专利、商标及企业所取得的社会声誉,而人力方面最为重要的资产就是员工的知识与技能。 二、知识经济下企业应采取的营销策略 (一)全球化创新策略知识经济时代世界已经变成了一个“地球村”,各类商品在全世界流转。企业营销也早已突破一国、一地区的限制,并且其国别及信仰色彩逐渐退却,“全球营销”成为一种新的营销趋势。全球化的营销策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企业和产品名称追求全球性。企业为了切合全球化营销的要求,就需要对其相关名称进行深入斟酌,以期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接受。第二,扩张策略的改变。全球化营销必须摆脱地理的束缚,应从全球范围之内选择自己有优势的市场进行开发,并在其中精耕细作。第三,生产同销售的分离。传统企业最为典型的特点是产销一体化,而全球化营销要求企业在全球视野范围内寻求最佳的资源配置途径,实现产销分离,专业化运作。第四,跨文化管理。首先,要关注不同文化市场的需求;其次,就不同国别及文化的员工进行必要关怀,只有这样才能整合团队所拥有的力量,发挥集体作用。(二)产品创新策略产品革新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作用显著,所以,它已经成为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制胜的法宝。所以,企业应当采取的策略有:第一,从核心产品层次进行创新。核心产品是企业生存与发展最为主要的依靠,企业可以加大对核心产品的研发,比如从其实用性与可靠性入手,以满足消费者需求,同时注重消费者消费习惯的改变,以适应日新月异的市场竞争要求。所以,产品研发费用也应该增加。第二,从延伸产品层次进行创新。客户购买了商品之后,为了得到良好的售后服务,客户会对企业提出自己的服务需求及改进建议。那么,企业就应该在这种售后过程当中发现商机,从而不断提升企业商品的接受度。同时,可以对老客户形成黏性,这就构成了该产品的“延伸产品”。(三)实施顾客满意策略知识经济时代,客户不仅仅需要的是一款产品,更为重要的是追求与产品紧密相连的一切服务及信息。这对企业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企业必须更快对消费者的诉求做出反应,对市场评价快速响应,最大限度上满足客户的各类需求。具体来讲,在营销的时候要关注于企业的生产流程、存货流程、订货流程等等的高度统一与衔接,让客户体验到优质、快速与便捷的商品供给服务。(四)开展网络营销目前,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网商借助于强大的网络体系而风生水起,人们不得不承认网络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特别是商品生产与销售方式。而未来这种趋势将会进一步强化。所以企业应该强化网络营销,比如树立企业网络营销的目标,网络营销各部门的协同作业及财务部门的支持等等。在此过程中要求企业最高层制定一个有效协商运作体系来规范与促进企业的发展。 作者:林引 单位:泉州师范学院工商学院
机电设备管理论文:煤矿机电设备管理现状及措施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煤矿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机电设备在煤矿生产中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应用数量越来越多,大大提高了煤矿生产效率和质量。但是目前我国在煤矿机电设备管理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以煤矿机电设备管理中存在问题作为切入点,对该项管理工作的有效改进措施进行深入探讨,旨在促进我国煤矿机电设备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关键词:煤矿生产;机电设备;管理 引言 在经济快速发展地推动下,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速度在不断加快,机械化程度也得到大幅提高,各类机电设备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数量不断增加,这使得机电设备管理工作面临新的挑战。机电设备管理指的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以及基建施工使用相关设备过程中,通过应用诸多经济、技术、组织实施等进行全程、综合管理[1]。提高设备管理水平,保证设备运行稳定性和安全性,才能保证设备使用综合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1煤矿机电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 1.1设备管理人员及操作人员技术水平层次不齐 目前,现代化矿井的管理者都很重视设备管理,视机电设备为煤矿的心脏。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机电设备管理部门是生产部门的一个辅助部门,对设备未实施现代化管理,设备检修、养护等工作均未受到足够重视。由于机械化程度很高,对使用者要求也相应提高,从以前的人工劳动升级为操作设备进行生产,但是一线操作人员技术水平有待提高。管理工作人员能力、素质、经验直接关系到机电设备管理水平的提升。队伍建设缺失会大大降低管理水平,进而导致机电设备运行危险系数增加,使用寿命缩短,为煤矿生产埋下诸多安全隐患。目前,诸多现代化煤矿企业均已经拥有专业能力较高的煤矿机电设备管理人才,但是多数管理工作人员均缺乏现场实践经验,多数管理人员均是单纯凭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开展工作。煤矿机电设备管理人员及现场操作人员现场实践经验有待积累,实践管理能力有待加强。 1.2设备配件管理及维护混乱 多数煤矿过度使用设备,导致设备运行状态出现问题,使用寿命缩短。煤矿机电设备大部分使用井下环境,粉尘多、潮湿,条件较为恶劣。因此,当设备防尘、防潮、防锈等管理工作做得不到位时,机电设备配件出现故障几率会大大增加,设备使用寿命大大缩短。同时,因多数企业未能使用相关技术对设备实施检修与维护,维护技术及手段相对落后,检测操作缺乏规范性,进而使得机电设备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较多安全隐患,进而大大增加煤矿生产安全事故发生风险。 2提高管理水平的有效改进措施 2.1加强管理队伍建设 煤矿企业能够稳定、安全运行以及电设备管理水平的提高均离不开相关工作人员的操作技术和管理水平。企业通过加强对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可促进管理队伍整体能力素质得到有效提高,进而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能够有效降低煤矿事故发生率[2]。只有掌握高技术、拥有较高管理水平的工作人员才能够更好地使用、管理技术先进的煤矿机电设备,进而使其应用价值得到充分发挥,提高煤矿生产工作效率。为了促进煤矿机电设备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能力得到有效提高,煤矿企业应定期或不定期组织管理人员进行相关专业学习和培训,不断加强机电设备实际操作及管理演练和考核。同时,企业管理层应该有敢于将传统管理局限突破,使用新观念、新思维来解决煤矿机电设备操作以及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机电管理部门需加强对相关机电设备的实际运作状况、维修及养护情况进行动态监督和管理,对违反操作规定的人员须及时追求责任,并给予严厉惩罚。 2.2加强煤矿机电设备配件的管理 首先,设置台账等措施,促进设备配件管理明细得到不断规范。在主水泵的泵体、管路、闸阀、供电线路等重要设备的重要部件的管理中,应严格按照《煤矿安全规程》要求,进行管理和检验。高度重视对重要配件实施全面管理,做好预防工作,对配件维修情况进行科学分析和判断,提高配件使用安全性。其次,积极制定设备更新计划。设备更新停滞对设备使用安全、煤矿工作运行均产生严重影响。因此,煤矿企业应及时更新危险系数较高的设备,保证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保证企业生产安全。重要配件安全性能较差的老旧设备应及时进行报废处理,加大投入,积极引进先进新型设备[3]。再次,更新观念,运用现代化管理理念对煤矿机电设备配件进行管理。加强对管理人员进行职业道德、责任心教育,将具体责任落实到个人,同时采用刺激措施、激励制度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并不断完善设备配件以及整体运行检修制度,并在施工现场直接张挂制度,时刻提醒设备操作人员严格按照规范实施相关操作,保证设备运行安全,进而保证煤矿生产安全。 2.3加强设备维护与检测管理 制定严格的检修计划。设备安全负责人须对检修计划进行仔细、认真审核,同时安排专人对重点项目实施现场跟踪,对设备实际使用情况进行监督;严格执行矿井停产检修计划,每月对煤矿机电设备进行一次维修,且确保检修质量,严格执行设备日检;设备检修完成之后,需加强试运转监管,保证各项目设备检修维护质量均能够达到要求。同时,不断完善设备检修质量责任制,积极运用信息化技术建立先进管理系统,推动煤矿机电设备管理工作朝可视化、智能化、网络化方向发展,提高管理水平。 3结语 煤矿生产环境以及条件均存在复杂性,机电设备的应用对煤矿生产效率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设备管理工作质量直接关系设备实际应用效果。因此,必须正确认识我国目前煤矿机电设备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制定针对性措施积极应对,促进管理措施得到不断改进。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煤矿机电设备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作者:孙秀灵 单位:太原煤气化龙泉能源发展有限公司 机电设备管理论文:煤矿机电设备管理策略 摘要:由于现在社会的发展对于煤炭的需求量越来越高,所欲煤矿机电设备在煤矿的开采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但是现在的机电设备管理由于存在一些问题,所以效率不高。相关部门应该需要及时找到管理中的不足并且改正,推动管理的快速进行。 关键词:管理重视问题;煤矿机电设备问题;管理职能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对于煤矿资源的开采率和利用率的要求在不断提高,但是现在煤矿机电设备的管理发展较为缓慢,在设备、管理和维修的过程中都出现了很多问题,这样导致了相关企业出现了损失,因此需要企业设法进行相关的优化。 1煤矿机电设备中出现的问题 1.1一线机电管理重视度不足 现在的很多煤矿企业都是个体经营,这样就会出现资金不足,重视度不够的问题。煤矿的开采需要很多程序共同完成,机电管理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很多企业认为只要机电能够正常运行就不会出现其他的问题,这样对于机电的重视度就特别低。有些机电由于长期得不到相应的维修,很多企业都会让设备超载工作,加之不进行定期的维护,所以经常会有意外情况出现,这些情况会给煤矿开采带来很大的影响。 1.2一线管理职能发挥不到位 每个工程都是由很多部门一起组成的,煤矿工程也不例外。煤矿管理人员对于管理职能有较大的影响,很多情况下只是以产量来评判最终的结果,忽略过程。在煤矿工程的建设中应该需要一批专业的监督人员对于施工进程进行监督,在监督的过程中还需要对于机电设备进行定期的监督,督促相关人员进行保养,但是很多工程都忽略这一点,导致管理职能不能较好发挥。一线管理工作主要还是需要班组进行管理,但是班组却出现了很多问题。首先自身存在很大的问题,班组由很多人组成,每一个工人有不同的价值观,在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难以磨合,这样对于团队管理有很大的影响。加之煤矿机电部门没有太大的晋升空间,所以很多管理人员消极怠工。 1.3一线管理技术力量较为薄弱 由于煤炭行业自身的缺陷,所以很多学生即使选择了相关专业,在毕业之后会选择其他的行业,这样对导致缺乏专业的机电管理人员。选择相关工作的人很多都是没有专业素质,这样在进行管理技术时没有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到最后都不能推动企业的机电事业有较大的发展。现在一线管理出现的问题就是专业素质的人员较少,很多技术人员缺乏相应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很多企业即使有一批专业素质较高的实习生,也没有很多人员进行转正,所以导致技术力量特别薄弱。 1.4一线生产现场机电管理较为混乱 由于进行现场施工需要不同型号和不同类型的设备,所以现场的机电数量较多,但是存在着放置不合理加之不合理的利用,一旦同时启动可能会出现电压过大,导致现场出现断电的问题。现场机电的维修和管理的方式不同,如果没有专业的人员进行管理,可能会出现较为混乱的现场秩序,不仅不利于施工对于人员安全都会很严重的影响。由于现场需要不同的机电设备,一旦这些设备出现问题就需要有相应的零件设备进行更换,但是很多企业没有现场的设备,很多情况还会出现设备零件出错的问题。 2对于机电设备一线管理的优化 2.1加强职工技术培训,提高职工的专业素质 现在在一线机电现场出现问题的原因就是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较低,遇到问题之后不能及时解决问题,加之很多煤矿分布区的地形地质更不相同,需要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解决方案,所以要加强对于职工的培训,加强他们对于设备的使用熟练度,减少出现操作失误问题。对于职工进行培训才能更好的和技术人员之间协调的进行工作,有利于提高现场的进程。 2.2加强对于机电现场管理的重视 由于机电管理涉及到现场所有的施工设备,所有相关企业要加大重视力度,对于需要扶持和帮助的机电项目进行相应的帮助。相关人员在进行现场视察和监督时要加大对于机电管理的监督,这样才能保证维修人员定期的维修机器,减少出现事故的现象。对于机电现场管理的重视还应该通过工人们得到体现,很多管理人员只是单纯的重视生产率,对于机电本身不重视,相关企业要通过法律法规加大对于机电设备的关心,鼓励相关人员去发展这方面的技能,这样加强管理就能确保事故发生率的降低。 2.3稳定机电的一线技术人员 机电的一线工人由于收不到重视,危险性能较高加之工资较低,很多技术人员都会选择中途放弃工作。企业要考虑到只有经验丰富的一线技术人员才能确保施工的正常进行,所以要稳定技术人员。企业可以通过直接去学校高薪聘请一批有相关经验的毕业生,对于这些毕业生要有优厚的待遇,这样就能确保这些毕业生有长期稳定的就业倾向,对于机电一线能够做出巨大的贡献。 2.4加强一线机电设备的管理 现在的机电设备出现使用较为混乱的现象,所以需要管理人员增加对于机电设备的管理,通过技术手段对于设备进行有序的管理,对于一类的设备统一管理,对于不同设备要有不同的管理和维修方式,这样才能确保现场施工不会混乱,很多施工问题不会出现。加强一线设备的管理还可以借助其他的现场,去学习先进的设备管理经验,这样可以确保设备有序的管理。 2.5加强绩效考核管理 现在的机电设备管理出现了很多消极怠工的情况,所以可以建立绩效考核机制,让工作人员有竞争意识,带动相关人员的生产积极性。对于生产良好的人员还可以增加工资,用奖金来带动积极性。加强绩效考核机制还能确保公平公正现象。煤矿机电设备的优化通过稳定技术人员,加强技术人员相关知识的培训,加强相关的管理来优化现场机电,确保现场机电设备能够较高的为煤矿工作作出贡献,优化管理措施也能加强相关的工作。 作者:闫彦红 单位:山西乡宁焦煤集团台头煤焦有限责任公司 机电设备管理论文:矿山机电设备管理探究 摘要: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由此也推动了我国矿产企业的发展,随着矿产企业的不断发展,对机电设备要求越来越高。矿山机电设备在保障矿产资源开采产量和安全上有着积极的作用,是推动我国矿业发展的重要环节。文章对矿山机电设备维护管理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矿山开采;矿产企业;机电设备;安全生产;管理理念;队伍建设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提升,尤其是在国家“一路一带”战略提出之后,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发展速度可谓突飞猛进。然而这高速发展的背后却对能源行业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众所周知,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能源的保障和推动,能源尤其是矿产资源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在我国能源结构未出现根本性转变的前提下,煤炭等矿产能源仍旧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能源。而矿产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也给矿产开采带来了一些挑战,尤其是对矿山机电设备的使用率大幅增加。矿山机电设备是矿产开采中的基础设备,对于矿产开采的正常运转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随着国家对矿产资源需求量的不断增加,矿山机电设备的使用负荷也在不断飙升。另外,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采矿业的智能化和自动化进程,矿山机电设备日益精密、复杂,所有这些都给矿山机电设备的维护管理带来新问题和新挑战,如何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做好矿山机电设备维护管理工作,成为业界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1 矿山机电设备维护管理的重要性 1.1 矿山机电设备的维护管理是机电设备正常运转的前提和保障 虽然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矿山机电设备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不断提升,人为因素给生产带来的作用日渐减少,但机电设备终究还是需要人的管理和维护。倘若没有对矿山机电设备的维护管理,那么再先进的机电设备也难以正常运转。对矿山机电设备的维护管理不仅关乎这机电设备自身的正常运转,而且也关乎这整个采矿系统的正确运转。机电设备维护管理不到位,那么设备便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故障,不仅妨碍采矿的进度,而且不利于采矿系统的整体运行,给采矿企业造成难以估量的财产损失。因此矿山机电设备的维护管理是机电设备正常运转的前提和保障,更是采矿系统整体运作的前提和保障。 1.2 矿山机电设备的维护管理是提高生产率的必然要求 随着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矿产资源开采的效率也在不断提高。但机械化水平再高也会造成机电设备的磨损和消耗,如果不加以维护、保养,会加速设备的损耗速度,降低机电设备的生产效率或因年久失修造成设备故障,影响整个矿山开采的效率。另外,矿产开采多位于环境相对恶劣的地区,受到高温、降雨、塌方等自然因素影响会造成机电设备的损耗,给开采工作造成不必要的麻烦,严重妨碍了生产效率的提升。然而,通过常态化和制度化的日常维护管理,保障机电设备的高效运转,有效地克服自然环境给生产带来的不便,最大限度地提升了生产效率。 1.3 矿山机电设备的维护管理是保障安全生产的内在要求 全国范围内矿难事故的发生在一次次刺痛国人内心的同时,也让人不得不反思安全生产的重要性,根据调查很多矿难事故的发生是由于机电设备引起的。然而因机电设备所造成的矿难事故,其背后又是机电设备维护管理不到位所致。对于通风、排水等机电设备的日常维护管理不到位,极易诱发透水、冒顶、瓦斯爆炸等事故,给矿产企业和施工人员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和人身威胁。因此做好矿山机电设备的维护管理工作对于保障采矿企业的安全生产至关重要,通过日常维护和保养,及时发现机电设备存在的安全隐患,将不安全因素扼杀在萌芽状态,从而为矿产资源的开采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倘若没有认真严谨的管理人员和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矿产开采就得不到安全保障,矿山建设也难以有效的开展。 2 矿山机电设备维护管理的具体措施 2.1 着力转变管理理念 思想观念对行动具有指导意义,正确的理念能够引导企业向良好的方向发展,反之,错误的理念则可能断送企业的发展。当前一些矿产企业在对待机电设备的维护管理问题上不够重视,未能将机电设备的维护管理纳入到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其注意力多集中在企业利润的提升和成本降低方面。这种企业发展的理念给矿山机电设备的维护和管理工作造成了极大的思想负担,不利于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为此,矿产企业应着力转变机电设备的维护管理理念,切实将该项工作纳入到企业发展规划当中。要转变管理理念,首先,企业领导层要给予足够的重视,通过主要领导人牵头负责的形式,将机电维护管理工作纳入到其职责范围之内,并将其作为个人业绩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其次,就具体的机电设备维护管理人员而言,要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充分认识维护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摆脱传统的管理理念,将技术管理和经济管理相统一,不仅注重机电设备的正常运行管理,而且要注意高效率、低能耗、低成本的维护管理,实现机电设备利润创造的最大化。 2.2 加强管理队伍建设 矿山机电设备的维护管理离不开人的参与,而管理人员的素质又直接影响着矿山机电设备的维护管理水平,因此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是提高矿山机电设备管理水平的必然要求。加强维护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要从多个角度入手:首先,要加强对管理人员的思想教育。让每位管理人员都能够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只有在思想上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才能够在日常工作中做到仔细认真、一丝不苟。对管理人员开展思想教育的方式方法有很多,如张贴警示标语、组织专题讲座、播放专题教育影片等,通过文化渗透的方式,让管理人员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树立起正确的职业观;其次,加强对管理人员的技能培训。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矿产机电设备的技术含量不断增加,传统的设备维护管理理念和手段已经难以应对日常管理工作,因此提高管理人员的职业技能成为当前较为迫切的命题。提高管理人员的职业技能首先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由采矿企业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管理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学习,并严格进行考核验收,建立明确的惩罚和奖励制度,以此督促管理人员学习。还可以选派企业内的年轻骨干赴国内外各大专业院校进修学习或与国内先进采矿企业进行人才的交流学习,以此提升管理人员的职业技能水平。 2.3 建立健全机电设备管理制度 制度建设对于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就矿山机电设备的维护管理而言更是如此。只有建立健全矿山机电设备的维护管理制度,才能保证维护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常态化开展。机电设备管理制度要以机电设备的使用为主线,贯彻机电设备使用的整个过程。首先,要建立健全相关责任制度。通过将管理工作的深入量化为时间、地点、环节等,将责任落实到每位管理人员身上,做到人人有责。并且将责任与管理人员的薪资水平提升、晋升考核、福利待遇等切身利益相关联,从而增强其责任意识;其次,要进一步细化管理环节,努力做到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检修、维护等全程跟踪管理,诸如防爆设备入井、安装和验收制度、机电设备隐患治理管理制度、机电事故分析追查管理制度等。通过建立各种具体的规章制度,使机电设备管理工作有章可循,进而体现管理的规范性和科学性;最后,要充分发挥矿产企业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通过建立领导干部上岗查岗制度,加强对要害部位的管理。明确干部上岗查岗的具体时间、地点、人员、内容和程序等,并配合相关责任制度,严格落实领导干部的上岗查岗责任。 2.4 加大资金投入更新机电设备 先进的机电设备不仅能提高矿产企业生产的效率,而且还能保证矿产开采的安全,提高设备维护管理水平更离不开现代化的机电设备,因此矿产企业应加大资金投入,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矿山机电设备。同时,通过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对现有的机电设备进行升级改造,着力提升现有机电设备的供电等级、设备功率、设备安全质量等,而对于那些安全系数低、能耗大且无法进行升级改造的机电设备应及时的拆除、淘汰。在更新机电设备的同时,还应及时地更新维护管理理念,要充分借鉴和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维护管理理念和知识,并将这些理念和知识切实地用到机电设备的管理和维护上。机电设备的更新换代,离不开资金的支持,然而一些矿产企业或因实力不足或因观念意识不强,不愿在设备的更新换代上投入太多成本。这种错误的做法不仅给机电设备的维护管理带来了诸多困难,而且也给采矿生产埋下了安全隐患,不利于矿产企业的长远发展。为此,矿产企业应转变观念,以战略眼光看待机电设备更新问题。通过设立专项资金,大力扶持机电设备和专业人才的引进,及时改造生产工艺,维护设备系统的整体更新率。 3 结语 机电设备维护管理是采矿系统正常运行中的一大重要环节,企业上下只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才能保证机电设备的正常运转和企业利润的不断提升。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机电设备的智能化、自动化水平将不断提升,相应的维护管理制度也应及时跟进,牢牢把握机电设备发展的时代脉搏,不断提升机电设备的管理和维护水平。总之,矿山机电设备的维护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各方的共同参与和通力协作,从企业到个人都需各司其职、尽善尽美,也只有这样才能推到我国矿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作者:申芝源 单位:太原煤炭气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机电设备管理论文:现代化高效矿井机电设备管理探讨 摘要:通过分析煤矿井下机电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现阶段矿井高产高效生产的特点,提出了相关防治对策,确保井下机电设备安全运行,有效提高井下生产效率。 关键词:高产高效;机电设备;管理 0引言 随着机械化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煤矿井下生产从最初的炮采到普采,逐渐发展到现代化的高产高效综合机械化生产。矿井高产高效生产涉及到井上下各个方面,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而机电设备作为现代化生产的重要部分,其安全运行成为了矿井高效生产的关键,因此应加强机电设备管理,并建立与现代化高产高效相适应的管理方式,保证矿井高产高效生产。 1现代化高产高效矿井发展现状及特点 1.1高产高效矿井发展现状 从20世纪50年代英国首个综采工作面开始,煤炭资源开采也开启了新时代,经过几十年不断改进发展,逐渐形成了高产高效矿井生产模式[1]。高产高效矿井是通过优化的矿井设计,合理的开采布置,采用先进生产设备和新技术、新工艺,改进生产系统等方式,有效提高了矿井生产能力。现代化的高产高效矿井采用功率大,运量大,机械化程度高的先进生产设备以一井一面或一井两面的方式进行集约化生产。根据中国煤炭资源赋存特征,结合煤炭开采技术设备发展,逐渐形成了综放开采的采煤方法。由于其具有安全、高产高效、经济的特点,成为了有效解决中国厚煤层开采困难的途径,并形成了高产高效的生产模式。综放开采在国内迅速发展,生产设备也由开始的全部进口,逐渐采用全套国产综采放顶煤设备。随着大采高综采技术及设备的发展完善,厚煤层一次采全高技术成为了高产高效矿井煤炭资源地下开采的另一种方式。大采高综采技术采用双滚筒采煤机,大采高液压支架,一次采全厚,垮落法管理顶板的采煤方法。其具有资源回收率高、生产效率高的特点,但目前由于国内设计、材料和制造条件有限,国产大采高设备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技术水平低、可靠性差、服务寿命短,因此,一些矿区的现代化高产高效矿井综采设备仍然进口。 1.2高产高效矿井特点 高产高效矿井建设是一个巨大系统工程,而对于生产,机电设备改进是主要手段。通过矿井生产高度集中,提高矿井安全生产效率。根据中国矿井建设情况,高产高效矿井建设可分为原有老矿的改扩建和新建矿井两大类。a)由于中国早期煤炭资源开采小煤窑较多,为实现矿井高效、高产、安全采煤,采用了资源整合的方式。通过原有矿井的改扩建,合理调整井田范围,加大矿井储量,在原有矿井井筒、巷道基础上开发延伸或重新加开巷道,优化生产布局,适当扩大采区及工作面尺寸,采用单水平开采,实现一井一面高产高效生产模式。通过资源整合方法,控制了矿井的最小生产规模,矿井开采正规化,基本实现了大中型矿井综合机械化生产,使中国煤炭资源开采朝着高产高效矿井模式发展:b)近年来,对于新建矿井则按照高产高效矿井模式进行设计、施工,一般要求一井一面,当年投产,当年达产。 矿井根据煤层赋存地质条件选择适合的采煤工艺,对于缓倾斜厚及特厚煤层,在安全和资源回收率满足要求时,应考虑综采放顶煤采煤方法的应用,而稳定的缓倾斜中厚煤层推行综采的采煤方法。为适应高产高效安全生产,辅助运输应实现连续化作业,采用无轨胶轮车等先进的设备,巷道采用锚杆支护,推广采用新技术、工艺、材料和设备。高产高效矿井建设主要是以机电设备为中心,从矿井的初期设计到施工管理、开拓布局、生产系统运行等各个方面协调配合提高单产单进,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高产高效矿井具体体现在采掘机械化水平高,优化布局,集中生产、生产设备大型化、人员少,效率高等。在监控监测方面,采用先进的科学管理手段,进行全方位实时监测,保证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根据高产高效矿井的发展模式和特点可知,机电设备是整个生产的关键,因此解决好机电设备存在的问题成为保证矿井高产高效的核心。 2现代化矿井机电设备管理存在问题及防治对策 2.1高产高效矿井机电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针对国内现代化高产高效矿井,机电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a)机电设备管理不够重视。随着采煤方法和工艺的不断改进,机电设备在煤矿高产高效生产中的地位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一直以来,机电系统都作为煤炭生产的辅助,对机电设备的管理不够重视。煤炭企业由于利益驱使,减少机电设备检修时间,加班加点生产,设备更是处于连轴转状态,进行超负荷作业。对于机电设备不足的矿井,为了减少成本,使用按照规定应淘汰落后、超过年限的设备。这样不仅给煤矿安全生产带来很大隐患,也增加了设备的运行维护费用。同时由于机电设备战线长、数量多,检修人员对机电设备的检修力度不够,对设备安全运行认知不足,缺少检修标准化制度,导致检修多成为抽检式,维修监察跟踪不及时,处理问题经常出现拖延现象; b)机电设备配套管理问题。矿井现代化高产高效建设步伐加快,原来老矿井通过资源整合,扩大了井田范围,提高了产量,但在改造过程中,为获得利益最大化,有的矿井还沿用原有部分管路和设备,虽然当时满足生产需要,但后期往往忽视这些设备的淘汰及改造,导致与新设备管理不同,在运行中存在较多隐患,容易发生机电设备事故。在新建高产高效矿井中,初期由于国内设备无法满足要求,一些矿的先进设备从国外进口,之后损坏的零配件、损耗件采用国内产品,但国内设备存在易磨损、强度低的特点,因此应加强此类机电设备的管理; c)机电队伍专业人才素质不高。机电作为矿井生产辅助,煤矿生产管理层过分重视生产,导致机电管理无法发挥最大效果,机电队伍人才不足,整体素质不高。尤其对高产高效矿井,机电设备作为主要的生产工具,矿井大多采用新设备、新工艺,因此机电队伍的专业人才素质非常关键。而现阶段大多数矿井机电队伍人员素质不高不仅体现在对机电的专业知识储备不够,也表现出安全意识不够强。机电队伍培训一般是针对新员工进行,缺少后期知识更新和安全意识培训。 2.2机电管理防治对策 a)建立完善机电管理制度。高产高效矿井需有相应完善的机电管理制度,只有通过建立完善制度,加强机电设备管理,才能保障机电设备正常安全运行。为加强机电设备管理,应根据规定消除设备超负荷作业,合理安排设备检修时间,设置专人专岗进行检修维护,采用及时发现解决问题,不拖延的制度。对于老旧、超过年限的应更换的设备,应设立专项资金,专款专用进行设备更新换代,有效减少设备故障时间,提高设备运行可靠性,减少机电事故的发生; b)加强机电配套设备管理。针对高产高效矿井机电设备配套管理问题,对于存在新旧设备同时运行的情况,应采用加强旧设备的日常检修,增大检修力度,采用实时监测手段及时维修,保证设备安全运行,同时也不能忽视新设备的检修。对于国外进口的全套机电设备的维护,应加强机电专业人才的培训,掌握检测检修方法,加强更换的零部件薄弱环节的管理。结合矿井高产高效管理模式,推行设备创新管理,从原来故障事后维修到定点检修采用零故障管理; c)提高机电队伍素质。随着科技发展,煤矿的高产高效生产,机电设备不断更新换代,大量新设备、新工艺应用于煤炭生产的各个环节,这些工艺和设备的变化也要求机电队伍人员不断更新知识储备和操作技能,因此需定期对机电队伍人员进行培训,进行知识更新。建立激励机制,鼓励自主学习,提高自身能力,增强安全意识,为机电设备安全运行提供保障。 3结语 现代化高产高效矿井生产涉及到井上下各个系统,而机电设备作为现代化高产高效矿井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能否正常安全运行直接影响着矿井的生产。结合现阶段矿井高产高效生产的特点,分析了煤矿井下机电设备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建立完善机电管理制度、加强机电配套设备管理和提高机电队伍素质的对策,保证井下机电设备安全运行,实现矿井高产高效生产。 机电设备管理论文:煤矿机电设备管理及维护 摘要:随着新疆煤炭经济形势持续下滑,为了减少固定资产投入,提高经济效益,神华新疆能源各个矿越来越重视机电设备检修和维护。如何对煤矿机电设备做到科学的管理和维护这对提升生产质量、确保生产安全、实现煤矿企业最大化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矿方在这方面仍然处于粗放式管理状态,难以满足当今新时期和该行业的发展需求。因此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煤矿机电设备管理与维护的内容与模式,引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以增强机电设备的完好率,保证煤矿的顺利生产。 关键词:煤矿;机电设备;管理;维护 1设备管理与维护的必要性 煤矿机电设备是保证企业安全 生产的重要工具,涉及开采、掘进、支护、探放水、通风、提升等等环节。设备的先进程度、维护水平的高低直接与煤矿的安全、生产紧密相关。由于开采强度越来越高,工作面生产环境越来越复杂、恶劣,对煤矿机电设备的性能、管理水平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受到诸如经济、制度、人员素质等因素影响,矿井在维护方面资金和精力投入小,机电设备带病工作的现象时有发生。为了保证煤矿的安全、高效生产,及时更新机电设备管理理念、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强化维护管理势在必行。 2煤矿机电设备管理与维护方面存在的问题 2.1管理观念认识落后 在以产量为中心的煤炭黄金期,机电设备超负荷运转成为常态,企业对有故障的设备、性能欠佳的设备进行整体更换,不计算经济性。此外,落后的管理根深蒂固:设备坏了以后才修,保养、维护不到位、不及时,设备经常带病工作、超负荷工作,保养费用大幅攀升,对煤矿安全、高效的生产带来不利影响。 2.2安全管理投入较少 目前的老煤矿企业中,大多煤矿机电设备超过了服役年限,工作性能日渐退化。机电设备大多都已陈旧、落后、带病运作,加之经济效益不好、产量不高,缺乏有效维护资金投入,导致根本无法满足煤矿生产的相关规定。为了压缩在维护上的费用,煤炭企业不能及时更换过时的设备及配件,导致埋下隐患,是的安全事故频发。一些重要的机电设备,一旦发生安全或者停机事故,造成的损失将无法估量。因此,从安全、高效生产等方面,必须加大投入,引入先进的设备,升级过时的设备,确保设备可靠运行。 2.3职工综合素质低 煤矿井下的工作环境恶劣,劳动强度大,遇到经济不景气,待遇低,往往导致技术水平高的人员不愿到煤矿从事工作。当前井下机电设备的操作、检修的职工大部分是农民身份,文化水平较低、素质不高、技术不熟练,加之流动性较大,为设备故障埋下了较大的隐患。此外,对于技术难度大、复杂的设备,不能及时维护和检修,不能满足当前现代化矿井对设备的安全高效的使用要求,从另一个角度讲,上述因素阻碍了企业对设备的自动化、智能化的发展。因此,加强职工的业务素质是摆在每一个煤炭企业一个重大课题。 3对策 3.1加强制度管理 根据不同种类的设备及不同的使用工况,分门别类的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健全机电设备维护规范,全面落实设备检修制度。从根本上及时、高效的解决机电设备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而大幅提高煤炭企业整体的管理水平,保证企业既定的产量任务。此外,对于机电部门的负责人而言,要实行责任制和岗位负责制,让其认识到机电管理对煤矿的安全高效生产具有的重要性,最大限度调动积极性,更好的做好维护、管理工作,确保机电设备的安全运行。有条件的企业,要率先引进先进的设备管理流程,实现井下设备的实时监控,更好的对设备进行管理,实现管控的自动化、智能化。 3.2加强机电设备维护、更新工作 在设备检修方面,必须足额提取相关经费,必须保证重点设备100%的完好率。此外,根据国家安监局的有关设备淘汰设备目录及矿井自身的实际以及国家的引导政策,积极采用节能型的设备组织生产,对过时、高耗能、落后的机电设备强制进行更换,配套相应的设备管理、维护、升级更新的计划,使得设备保持有效的工作性能,设备管理可控,同时做到生产有序的衔接、更替。此外,需要企业根据自身实际,加强设备维护方面的培训,对设备定期进行技术改造升级,不断提高设备的工作性能和使用效率。 3.3加强培训、考核力度 企业的发展潜力来源于高素质人才团队。因此,在煤炭企业不断地向前发展中,必须积累高素质机电设备专业的人才。首先,企业应该每周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对相关人员在设备操作、日常检修维护等知识的培训,让职工认识并掌握相关知识。此外经常展开机电设备维护的理论检验、实操训练、技术比武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每年开展“五小”活动(小设计、小发明、小革新、小建议、小改造),在上述环节有重大改进、取得明显经济效益的技术人员,进行必要的奖励。其次与设备厂家进行积极沟通交流,对设备的运行原理、操作规范、技术要点、维护事项逐一进行讲解,同时加强从业人员的素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对设备的爱护程度。从根本上打造一支技术精湛、水平好,素质高的人才团队,促进企业的安全、高效生产。 4结束语 机电设备的正常运行对于煤炭企业来说是产能实现的重要保障。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从管理制度、资金投入以及人员素质等方面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才能将机电设备的管理与维护落到实处,发挥持续的效力。最终从根本上提高设备的使用性能,为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装备支持。 作者:许伟疆 单位:新疆华晨设备制造安装有限公司 机电设备管理论文:煤矿井下机电设备管理方法探讨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机电设备管理的重要性,进而探讨了机电设备管理的基本原则,最后提出了机电设备管理的一些方法。意在进一步加强机电设备管理,保障机电设备的稳定性,延长机电设备的使用寿命,最终达到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煤矿开发;井下机电设备;管理问题 根据煤矿开采企业的资料显示,我国大多数的煤矿开采企业都已经使用了机电设备,并且,在机电使用中,其成本支出几乎占了总成本的40%,此外,煤矿企业的安全事故的发展很多情况是由于机电设备出现故障而导致的,因此,就要加强对机电设备的管理,采用现代的管理技术,加强日常维护、制定好科学的维修方法、完善人才培育,从而降低机电设备故障的发生,延长机电设备的使用寿命。 1加强机电设备管理的重要性 1.1保障正常生产 随着煤矿开发的技术不断提升,大量的机电设备投入到了生产之中,极大的提升了煤矿开发的效率,如果机电设备一旦出现故障,就必然的影响到了工作的进程,因此,加强机电设备的管理,对于保障正常生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2节约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机电设备是高科技的产品,随着煤矿矿井作业要求的不断提升,人们不断的改进机电设备,从而极大的提升了机电设备的性能,从而实现了生产效率的大幅提升,节约了大量的人力成本,这对于企业的经济效益提升是具有毋庸置疑的作用。 2机电设备管理的基本原则 2.1安全性原则 矿井下的机电设备是一个整体的工作系统,各个设备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性,在井下煤矿开采过程中,使用采煤机进行煤矿开采,然后通过刮板输送机收集煤矿,再运用转载机、运输带、给煤机将煤矿送至提升机上输送到地面。整个工作链中,每台机电设备都有他独特作用,都是不可或缺的环节。一旦某个设备出现故障,都会导致整个工作链停止。并且,矿井之下环境复杂,一旦机械设备出现短路、设备失灵、设备爆炸等等现象,都极易导致发生矿井瓦斯或煤尘发生爆炸的危险。所以,煤矿井下机电设备的管理必须以保障生产的安全性为前提。 2.2生产效益原则 进行设备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正常生产和效率的提升,这就要求在机电管理中,应注重机电设备的合理配置以及规范使用问题,才能确保正常的稳定进行,最大化的利用设备进行生产,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减少机械故障,从而保障生产效益。 3加强设备管理的方法 3.1实现机电设备管理的制度化 首先,实现管理的标准化。要根据机电设备的使用规范和安全标准来进行使用,比如《煤矿安全规程》《设备完好标准》《电气设备防爆标准》《矿井三大保护整定细则》及供用电标准化标准等都对煤矿矿井作业中的机电设备使用进行了细致的规定,煤矿企业必须按照规范来使用机电设备。其次,实现设备管理的制度化。在用电设备的使用中,严格执行用电设备“四检制”和订单检修制度,将“订单式”检修由综采和机掘单位推广至全矿井上下各设备使用单位,做好大型用电设备和井下电气设备的安全监控运行管理。实行用电设备编码管理,确保全矿井安全装备的可靠运行。最后,实现机电设备管理的档案化。要进一步加强机电设备管理的档案化,做好及时的信息整理与更新。其中,对于机电设备管理的档案内容应该包括:设备的性能、设备的价值、设备安装调试的情况、日常维护情况、定期检修情况、零件维护与更新情况等等,这样就能对机电设备进行全程的跟踪与监控,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提升人们对设备实用性的认识,使得设备管理走向精细化、标准化,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人们对设备风险的评估与判断能力,降低设备使用风险的发生。 3.2做好机电设备运行中的管理 机电设备在矿井下的作业时间较长,工作量大,加之井下的环境对设备的影响也极大,因此,就必须做好机电设备运行中的管理。 (1)要做好机电设备的防爆管理工作。 一是要做好机电设备入井钱的防爆检测,在确认安全之后要贴上入井许可才能运送到井下作业;二是要加强日常的检修,每天都要进行安全防爆检测,一旦发现隐患就要及时排除;三是要制定定期的全面性检测工作,可以每个月对机电设备进行全面检查1次,每一个季度在检查完之后更新一个防爆验证标签。 (2)加强设备的检修与维护。 煤矿井下工作环境十分恶劣,不但对矿工身体伤害很大,对机电设备的伤害也很大。煤矿井下温度高,湿度大,淋水、围岩、腐蚀性气体时常危害着机电设备。在设备的工作过程中,要委派专人对设备进行日常的检修与定期的维护,一旦发现零件损伤或是过度疲劳,就要及时的进行更换,要市场更换轮滑剂、机油等辅助材料,如果线路出现老化或是腐蚀生锈要及时的更换。通过日常检修和定期维护来确保设备的安全稳定性。 (3)要做好设备故障应急方案 煤矿设备一般价格昂贵,额外采购1台备用设备显然是不经济的,因此,应对故障问题,最好是培养一些维修人员,备好一些容易出现故障的零部件,一旦部件出现问题,可以及时的更换,不会影响生产。此外,还要加强井下供电的管理,要派专人对供电设施进行定期的维护,排除供电设施的安全隐患,从而保障机电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 3.3建立设备安全监督管理体系 通过对大量机电设备事故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往往会发现,企业完善的安全监督管理体系是重要的原因之一。所以,必须要完善设备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建设,并认真落实到位。首先,扩大生产安全员的责任范围,将机电设备的各项管理工作纳入其职责范围内,让其每天都要对机电设备管理的各项事务进行监督与审核。其次,充分发挥使用人员的监督作用,建立机电机电设备异常上报制度,员工在使用设备时,只要发现设备存在或是可能存在异常,应及时上报检修;还要建立检修监督制度,让使用人员参与到对检修人员的监督之中。 3.4要加强专业人才的培育 煤矿井下机电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是进行生产的基础,而机电设备的管理与维护都需要由专业的人员来进行,因此,企业要做好机电设备管理专业人才的培育工作。煤矿企业可以定期开展机电设备管理与维护的培训工作,请专家来讲解设备的相关性能、使用方法和常见的故障问题与排除方法;企业还可以派维修人员到生产企业去学习,从而更要的掌握设备工作原理,方便在日后设备养护及维修时及时找到问题根源。当然,对于煤矿企业来说,还有更重要的就是要开展设备管理与维护的演练工作,从而提升管理与维护人员的实践操作水平。此外,还要求修护人员要具有一定的外语水平,这样才能在企业引进先进的国外设备时,依然能够得心应手。 4结论 煤矿井下机电设备的使用越来越多,确保机电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对于保障生产安全、提高生产与经济的效益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煤矿企业要做好井下机电设备的管理工作,要确保设备的安全性、稳定性以及故障的快速排除。因此,煤矿企业就要实现机电设备管理的制度化、从源头抓好设备的管理、做好机电设备运行中的管理、要加强专业人才的培育,从而提升机电设备的管理水平,使井下机电设备的运行和使用寿命达到最佳状况,最终达到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作者:汤保民 孙国强 单位:山东鲁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兖矿炭素制品有限公司 机电设备管理论文:煤矿机电设备管理与维护探析 摘要:在当今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煤矿机电设备发展日益全面,管理和维护工作也越来越重要。在矿井的安全性和效益性的综合考虑中,煤矿机电设备的管理与维护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对现有煤矿机电设备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创造性地提出了提高管理和维护水平的措施,以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煤矿机电设备;管理;维护;措施 如今,我国的煤矿事业已取得高速发展,煤矿机电设备的正常与高效运行与企业的利益密切相关。因此,在保证煤矿安全生产的前提下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成为了各大企业的工作重点。为了确保设备的安全性和经济性,要求管理人员扎实工作,提高管理水平,以保证矿井机电设备的安全、可靠、高效地运行。 1煤矿机电设备管理现状 (1)管理理念缺乏前瞻性。 当一个企业把产量看得过重而忽略了对设备的管理和养护时,煤矿的安全隐患也在不断膨胀。而有的企业则是在设备出现故障的时候才安排工作人员进行修理,没有定时维护和保养。这样的管理模式并没有为生产节约成本,相反地,当设备出现问题时,不仅影响了生产,还降低了设备的运行周期。煤矿生产条件和生产环节的复杂性严格要求设备安全运行,因此,加强对煤矿机电设备的科学管理,提高管理理念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十分重要。 (2)机电设备安全隐患多。 目前很多煤矿设备已经老化,因为还可以继续使用,很多企业没有更换设备,甚至带病运转,超出国家安全规定甚远。煤矿企业的工作环境潮湿,灰尘多,对设备的保养极为不利,如果不采取一定的保养措施,设备很容易腐蚀和损坏,大大缩短设备的寿命,最终损害了企业的利益。 (3)操作者素质不高。 据调查显示,在机电设备发生事故的案例中,设备的操作者大多是初中及以下的文化程度。操作者对操作流程的规范和安全难以满足要求,而对于特种设备,操作人员的不熟练和岗位经常变换对安全留下了严重的隐患。然而,有一定技术水平的工作人员并不愿意进入矿井这样环境恶劣且存在安全隐患的场所工作,这也使得设备操作者的素质很难得到提高。 (4)安全管理经费少。 由于很多企业抱着一次性投入,终身获利的想法,自上世纪末投入大批资金进行工厂建设以来,很少再有较大投入。大量的设备已经超过服务年限,但是仍然在投入使用。由于设备的老化,落后,而技术又跟不上时代的变革,企业的经济效益被制约。而这种超期服役又给安全生产埋下了极大的隐患。 2提高管理和维护水平的措施 (1)前期管理规范化。 要规范化管理生产的前期工作,必须先从设备的选型开始做起。设备的选型要求要能适应煤矿生产的环境,产量的需求等诸多因素。管理工作必须细化到每一个人,设备采购过程中,需严格验收存档,保存完整的资料,认真管理。设备的安装同样是质量控制的重要关节。安装工作需完全按照最新的质量标准执行,在安装完成后,需有维护技术人员、安全监督者和设备管理者共同参与验收,拒收不合格的产品,拒装质量缺陷的设备,并在试运转正常后方可投入使用。 (2)坚持管理制度化。 为了改善机电设备的管理制度,解决生产过程中的不足,所有工作人员都被要求。拥有主人翁意识,要有将企业的发展与个人命运合为一体的热情,从而在最大程度上提高生产水平,减少并消除工作中的不足。要实现对设备管理的规范化和程序化,制度化管理,管理人员需严格执行企业的规章制度,根据有关设备使用和管理的规范,结合企业自身的生产和情况,拟定井下煤矿机电设备的防爆标准。同时,及时更新设备和技术,加强对员工的培训,从而提高设备的先进性,加强设备的可靠性。对于已经不能满足生产要求的落后的设备要坚决淘汰。定期检查设备,保证设备的施工组织和安全措施等安全可靠,减小并消除安全隐患,提高产业效率。 (3)加强检修管理。 煤矿机电设备的维修与其他管理方式不同。一方面,煤矿的生产环境多样复杂,与之对应的维修工作也比一般的维修工作更加复杂。另一方面,工作环境会制约设备的结构设计,以至于在一些特殊环境下,设备的结构影响了生产效率,并且很难进行维修和养护,甚至无法维修。总的来说,项目的检测主要包括主提升、主排水、主通风、压风设备、防雷接地装置及供电系统保护等,这些设施需要每3年至少进行一次检修,并且在设备使用前,进行运行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跟上大数据和互联网时代的步伐。 (4)提高技术人员素质。 要提高机械化生产效率,就必须提高技术人员的素质。管理、使用、维护好机电设备离不开技术过硬的专业人员的队伍。因此,提高对优秀技术人员的物质或者精神奖励,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技术培训,培养出一支优秀的技术人员的队伍,熟悉操作流程并熟练解决生产中的难题,有利于企业提高生产效率,使企业健康持久得发展,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同时,还可以成立技术小组,共同研究生产问题的解决,鼓励员工不断改革创新,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5)加大投入安全设备。 根据煤矿生产的行业标准《煤矿安全规程》,为了确保安全生产,设备过分落后必须予以更换。在当前背景下,要使用现今和节能的设备以跟上时展的步伐。具体要从提高设备的性能和效率,减少能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优先使用先进的大功率采煤机、变电所检测控制系统、绞车变形调速装置、综掘机、轨道运输检测系统等先进技术和设备。 3结语 总之,煤矿机电设备的管理工作必须从细节着手,从基础做起,改变生产观念,坚持可持续发展,努力提高设备的安全可靠性,采用现代化的技术和工艺流程,科学控制生产作业点和面,从源头上控制事故的发生,实现矿井生产的高效与安全。同时,要做好机电设备的维修和管理工作,还需要从技术的创新着手,结合自身情况定期检查,强化流动管理,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安全第一,促进生产力的提高,实现机电设备和先进技术相结合,落实企业的管理制度,确保机械安全高效地运行,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机电设备管理论文:煤矿机电设备管理与维护 摘要:主要分析与探讨国内煤矿机电设备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维护与管理煤矿机电设备的相关对策,以期为同行提供参考,确保煤矿机电设备安全运行。 关键词:煤矿机电设备问题管理维护 引言 近年来,中国煤矿机械化程度得到不断提升,由于煤矿生产环境与条件的复杂化特征,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煤矿机电设备应用范围。然而,中国煤矿机电设备管理起步相对比较晚,基层单位通常都是煤矿设备管理、使用及维护并重,其管理依旧采用粗放式管理模式,以往机电设备管理模式无法与现阶段形势发展要求相适应。为此,本研究主要分析与探讨国内煤矿机电设备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维护与管理煤矿机电设备的相关对策。 1煤矿机电设备相关概述 煤矿本身具备生产的复杂性、高难度性,因而煤矿机电设备维修管理内容主要以设备本身的维护和安全使用为主。由此也会相应提高机电设备的性能和安全度要求。煤矿机电设备运行和审批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相关调查研究结果指出,中国目前煤矿总固定资产中,机电设备和设施占55%~65%,而其中配件、人工费、能耗等资金消耗则占煤炭生产成本的40%左右。 2目前煤矿机电设备维护管理存在的问题 2.1管理思维观念较落后 目前很多煤矿企业高层及管理者都没有用足够重视的态度对待机电设备管理工作,依旧将重心放在煤炭产量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在生产过程中只是将机电设备管理部门作为辅助生产部门,并没有高效使用现代化煤矿机电设备,使得机械设备管理部门职责逐渐淡化,管理人员在具体生产工作时因管理职责落实不到位而降低工作效率,没有对机电设备保养和保护工作充分给予考虑,从而造成机电设备出现大故障或异常时才进行维修和管理,不仅缩短了煤矿机电设备寿命,一定程度上也因维修而加大了机电设备维修成本,使煤矿正常生产受到影响。在检修过程中这种较为落后的管理观念也造成部分拥有高技术水平的技术人员纷纷跳槽谋求发展,更是加重了煤矿机电设备管理的被动性[1]。 2.2煤矿机电管理队伍素质低 大部分煤矿都位于地下,存在很多不安全因素,自然环境条件相对恶劣,因此多数人认为煤矿工作安全度低、工作强度高且环境较脏,所以很多在煤矿技术方面有资质的技术人员都不愿意进入煤矿企业。再加上煤矿企业管理层没有足够重视机电工作,机电工作人员工作热情被慢慢磨去,造成离职率较高现象。相关研究调查结果显示,乡镇煤矿企业机电人员多为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工,这些工作人员基本上都缺乏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没有经过专业机电设备管理技术培训,无法在具体工作中解除安全隐患,导致失去了最佳故障清除时机,使安全生产工作无法收到保障,即便引进现代化设备及管理措施,但因为人员因素也无法将设备及管理措施应用于实际生产管理中,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形成机电设备管理团队素质较低的现状[2]。 2.3日常使用存在较多安全隐患 大部分煤矿因过度使用机电设备导致其提前报废,或使用寿命期将近的设备,该类设备的保护装置及安保设施都随着时间而老化,造成了煤矿工作效率低下且危险性高。由于煤矿机电设备多应用在井下,施工完毕后也会放在井中,所以要加强设备防锈、防尘等工作,如果没有恰当处理,会导致设备损坏和腐化。井下工作人员针对这些情况也没有足够重视,因而时常发生上述情况。最常见现象有对设备的技术测定不及时及测试手段落后,导致没有发现煤矿机电设备隐患问题,从而引发事故。再加上对固定设备和流动设备管理不平衡,其管理都倾向于如提升、通风、排水等固定设备,而忽略了隐患多、量大的流动设备,导致机电设备日常安全隐患多,运行状况差。 3加强煤矿机电设备维护管理策略 3.1以制度化方式管理煤矿机电设备 首先制定设备更新计划。大部分煤矿企业的机电设备都处于超负荷状态,影响煤矿工作正常运行,影响煤矿机电设备安全管理。所以要求煤矿企业及时对可能会产生人身危害的机电设备及重要设备进行更新,进一步提高设备运行安全性,获取更多经济效益。及时将一些安全功能较差的旧设备做报废处理,保证急需更新的一些设备的投入。对矿井停产检修计划予以严格执行,每月组织一次煤矿机电设备检修活动,设备检修活动内容主要包括技术措施、检修内容、安全措施及施工组织,从而确保检修质量;其次,改变观念。摒弃传统的管理理念是推进煤矿机电设备现代化管理进程的重要基础,不断加强培养管理人员自身责任感,树立责任到人思想,纠正工作人员对设备维护管理的消极态度[3]。一定程度上可采用激烈措施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不断完善自身工作;最后,根据煤矿生产施工现场和上级相关设备管理要求制定检修制度。将检修制度张挂到施工现场,随时提醒操作人员要严格按照操作标准工作,从而进一步实现规范、程序化、科学化的煤矿机电设备维护管理。 3.2提高和重视煤矿机电管理队伍素质水平 煤矿企业的安全稳定运行无法脱离技术操作人员因素,加强培养煤矿企业技术人员整体素质有利于避免煤矿事故,提高工作效率。只有高技术、高技能、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才能正确操作和管理先进的煤矿机电设备,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服务于煤矿生产。为发挥煤矿机电设备应有作用,邀请机电设备的制造厂家对机电管理人员和机电工作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及指导,加强煤矿机电设备操作及管理[4]。此外,管理层也要敢于突破传统局限,应用全新思维观念解决煤矿机电设备操作中的问题,走创新、发展及批判改进的管理道路。最后在设备使用过程中,机电管理部门要时刻监督煤矿机电设备具体实施情况及维修情况,要及时追究违反操作规定的工作人员责任。 3.3加强设备检测管理 煤矿机电设备维护检修管理需在停产前进行,要对每个项目的检修安全措施予以准确评估,之后根据具体煤矿施工环境制定严格的停产检修计划。相关煤矿机电安全负责人除了要认真审核检修计划外,还要安排专人负责对重点项目进行现场跟踪和监督,在检修结束后,跟班人员要时刻紧盯试运转,不合格的检修不能签字验收,尽可能地使各个项目的检修维护质量达到相应要求范围。此外,要通过完善设备检修质量责任制等方式不断加强煤矿设备检修人员的责任心,使煤矿设备能安全有效运转,避免出现煤矿机电设备事故。随着信息化技术在各个领域的普遍应用,煤矿企业可利用计算机建立相关维修管理系统,由计算机完成具体维修数据并借助该平台分析和处理数据,此过程要求数据传递及时及准确规范,一定程度上还可向智能化、可视化及网络化系统方向发展[5]。 4结语 加强煤矿机电设备维护管理可确保其长期处于良好运行工作状态,切实提高煤炭企业经济效益。煤矿机电设备管理内容主要集中在思维观念、管理队伍及设备日常使用等方面,应针对管理内容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措施,如以制度化方式管理煤矿机电设备,提高和重视煤矿机电管理队伍素质水平及加强设备检测管理等方面,确保煤矿机电设备安全、可靠及高效运行。 作者:安玉明 单位:大同煤矿集团王村煤业公司 机电设备管理论文:煤矿机电设备管理和维修技术 摘要:煤矿开采过程中需面临艰苦的工作环境,这使得传统机电设备在实际应用中的范围越来越小。叙述了煤矿机电设备的管理和维修现状,分析了研究煤矿机电设备的管理方法,讨论了提升煤矿机电设备维修的措施,最后对煤矿机电设备维修的未来发展趋势进了论述。 关键词:煤矿机电设备;维修技术;管理方法 0引言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煤矿开采范围越来越大,许多以前无法进行开采的区域现在也可实现了煤炭开采,这也导致了煤矿机电设备种类越来越多,使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煤矿机电设备的寿命和使用效率会对出煤量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必须做好煤矿机电设备的管理与维修工作,确保煤矿企业安全生产,并提高煤矿企业经济效益,希望本文内容对促进中国煤矿企业发展能有帮助。 1现阶段煤矿机电设备的管理和维修 中国的煤矿机电设备管理与维修一直都是同步发展。近几年,随着中国科技高速发展,中国在煤矿机电设备管理与维护上逐渐建立一套完整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并成功将状态检测和设备故障诊断引用到了煤矿机电设备管理和维修中,这大幅度提高了中国在煤矿机电设备上的管理和维修技术水平[1]。从整体来看,目前中国超过多半的煤矿机电设备管理和维修都以较为传统的定期维修、预维修为主。煤矿机电设备管理与维修如果以时间为基础,很多时候都会因为工作时机上的错误而引起大量徒劳工作,从而引起煤矿机电设备维修效率低、维修时间长、消耗资金大等多种问题出现,这对设备安全运行与安全生产都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影响[2]。从时间上来看,中国煤矿机电设备管理和维修与其它发达国家相比要晚,直到20世纪末期中国才在煤矿机电设备引进了供电系统和生产系统,同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础模型,此后开始了对煤矿机电设备零件管理和维修的研究[3]。此外,至今中国也没有深入研究煤矿机电设备维修的可靠性和维修性,同时也没有对煤矿机电设备管理维修中涉及到的数据进行科学分析,无法对管理与维修工作进行科学指导。由此可见,中国目前在煤矿机电设备管理和维修上存在一定盲目性,因此,应加强对煤矿机电设备管理和维修技术的探讨。 2研究煤矿机电设备的管理方法 对煤矿机电设备管理方法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a)建立完善的管理机构。由于科技的高速发展,煤矿机电设备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应用环境也变得更加复杂,因此在管理过程中应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应通过系统的管理机构对煤矿机电设备管理工作进行协调,确保机电设备的管理能正常运行。煤矿企业应在企业内部设立针对设备管理的部门,并指派专门的人员对设备管理进行指导和监督; b)完善煤矿机电管理制度的应用不仅是确保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的关键,同时也是确保设备正常应用的必要条件,如果不对煤矿机电设备管理方法进行研究,则无法确保设备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使用; c)应用合理措施加强对机电设备管理的监督。 (a)在煤矿机电设备管理工作中应将不同的技术指标作为一项绩效考核标准,同时应将每项技术指标都合理分配到每个生产组织中,定期进行绩效考核,进而最大程度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b)为进一步提高管理效果,应在各个部门设置煤矿机电设备管理人员,将管理人员合理分布到煤矿生产的每个环节中,或采取一一对应制度,使每一片工作地点都有专门负责人,确保问题出现时能找到相应责任负责人,同时指派专门的监督管理人员对煤矿机电设备管理工作进行全程监督; d)加强维修管理。因为煤矿机电设备体积较大、工作时间短等原因,一般来说煤矿机电设备具有拆装难度大、种类多、数量大等基础特征,同时由于煤矿机电设备经常在恶劣环境中运行,因此在使用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故障,因此在煤矿机电设备管理过程中加强对维修的管理十分必要,在维修管理上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a)预防维修。在煤矿机电设备维修过程中应针对设备使用情况对没有出现故障的设备进行检查,如发现设备中存在安全隐患,应及时做出调整,降低故障发生几率,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b)计划维修。结合信息管理系统,对煤矿机电设备中应用零件的寿命进行统计,从而准确找出需进行维修的项目,并制定出合理维修计划,依照计划完成对设备的维修,通过对维修工作的管理,可使维修更加科学合理; (c)事后维修。如果煤矿机电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故障,应立即停止对其的使用,排除设备中存在的故障,尽最大可能将出现故障的几率降到最低; (d)状态维修。是一种比较先进的维修方式,在维修过程中事后维修与先进的监测诊断技术配合使用,实现对设备运行状态的监控管理,从而实现对煤矿机电设备的有计划维修,在下文会对状态维修进行重点介绍。 3提升煤矿机电设备维修的措施 3.1改善机电设备维修制度 要想实现对煤矿机电设备维修制度的改善应做好以下两点工作: a)通过合理的措施对煤矿机电设备运行过程中的档案进行整理,并将档案与设备使用说明书进行合理结合,从而制定出合理的维修方案; b)依据煤矿机电设备各个零件在运行工作中的寿命来制定合理的定期维修制度。 3.2健全煤矿机电维修方式 在对煤矿机电维修方式的健全上要做好以下两点工作: a)煤矿企业应依据煤矿机电设备在运行过程中的维修状况、使用情况及维修人员的专业素养等,不定期或定期对操作人员与维修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同时要加强对煤矿机电设备的定期维修、班检等工作; b)要对现代煤矿机电设备的特征、维修特点及煤矿机电设备在煤矿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特点进行合理分析,设计出科学的维修计划,并依据煤矿机电设备在应用上的不同特点,选择适当的维修方式。 3.3提升煤矿机电设备维修人员的综合素质 在煤矿机电维修过程中,维修人员技术水平是整个维修的关键。因此,煤矿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适当转变观念,要注重人才、保护人才,适当提高人才待遇,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定期对维修人才进行定期培训,确保维修人员做到“三懂四会”,确保煤矿机电设备维修工作顺利开展。 3.4状态维修 在煤矿机电设备状态维修过程中,依据设备使用状态对设备进行维修,在日常工作中对煤矿机电设备进行日常检查,在线对设备故障进行诊断和对设备运行状态进行监测,通过分析来确定煤矿机电设备使用过程中的性能优势,且在设备出现故障前或设备性能下降前有计划地对维修工作进行适当安排。在煤矿机电设备维修过程中实施状态维修的本质就是主动了解设备运行情况,掌握设备技术状态,注重对煤矿机电设备历史资料的管理,观察设备运行情况,避免设备发生故障,提高设备运行效率。 4状态维修是企业煤矿机电设备维修的未来发展趋势 煤矿机电设备维修随着科技发展会发生不断的转变,状态维修可看为预防性维修的进化,是在维修上以设备运行状态为重点的一种维修方式。因此煤矿企业需加强对设备维修人员在状态维修知识上的培训,并要做好相应知识普及工作,通过吸取国内国外相关企业状态设备维修上的经验,做好维修及后期总结工作,依据维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维修结果对采取的维修方式是否得当进行审视,同时要确定检测频率、检测技术、技术状态及诊断方式是否合理。状态维修是一个动态、闭环运行和不断改进的系统工作。对煤矿机电设备进行科学使用、合理配置,及时对设备进行保养,并做好适当的维修工作,降低设备使用过程中故障的发生几率,提供设备在应用过程中的使用效率,这是对煤矿机电设备维修人员的要求。而采取状态维修方式可以大幅度提高设备使用效率,由此可见状态维修是煤矿企业煤矿机电设备维修的未来发展方向。 5结语 随着科技及煤矿开采业的发展,人们对煤矿机电设备管理和维修技术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煤矿机电设备管理和维修对煤矿机电设备的正常运行有着重要作用,直接影响煤矿开采安全性和煤矿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经济效益,因此应加强在管理和维修技术上的研究,不断提升中国煤矿机电设备的管理和维修技术,为中国煤矿行业发展提供助力。 作者:王文飞 单位:阳泉煤业集团兴峪煤业有限责任公司 机电设备管理论文:煤矿机电设备管理与维护优化对策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各个行业建设都对煤炭资源有较大的需求,因此,煤矿开采及煤矿生产等得到了广泛的重视,这一资源为我国工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煤矿开采及生产等主要环节中,煤矿机电设备的应用比较广泛,其自身质量对于煤矿开采的整体质量有重要影响。本文将简析煤矿机电设备管理与维护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 关键词:煤矿机电设备 管理 维护 问题 优化对策 煤矿开采及生产具有极强的危险性,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危险事故的发生。煤矿机电设备是煤矿开采及生产工作的必需设备,对于提高煤矿开采及生产的效率、带动煤矿事业的深化发展有重要影响。因此,煤矿机电设备的使用性能、安全性能就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煤矿机电设备的管理与维护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煤矿企业及相关人员进行切实解决。 一、煤矿机电设备管理与维护存在的问题 1.重视程度不够。 很多煤矿生产企业的管理者在工作中比较重视企业的经济效益,对于煤矿机电设备的管理与维护并不重视,甚至认为该项工作可有可无,并无任何实际意义,导致煤矿机电设备的管理与维护无法得到有效开展。还有一些煤矿生产企业虽然成立了专门的机电设备管理部门,但是没有对其工作职能加以明确规定,导致煤矿机电设备管理与维护的各项工作均无法得到落实,具体的管理工作只能流于形式。 2.管理与维护不及时。 很多煤矿生产企业已经认识到了煤矿机电设备管理维护的重要性,但是在该项工作具体的开展过程中,存在管理与维护不及时的问题。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开展中,没有及时对设备进行管理与维护,有些工作人员一个月甚至几个月才对设备进行管理维护,导致该项工作存在严重的滞后性。这样,就会导致煤矿机电设备自身使用性能存在严重问题的同时却得不到有效的解决,有些煤矿生产企业的机电设备甚至已经严重老化,濒临淘汰边缘,给具体的煤矿生产工作带来严重阻碍。 3.管理维护人员素质较低。 很多煤矿企业在机电设备管理与维护工作中,没有重视管理人员的个人素质,在选择管理人员的时候没有对其进行严格考核,这就导致了很多管理维护人员在具体工作中素质较低。素质较低的管理人员在煤矿机电设备管理与维护工作中无法应用新型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技巧,应变能力不够,在面对突发问题的时候无法及时找到相应的解决措施,还经常在具体工作中出现积极性不足、敷衍塞责等行为,给具体的设备管理工作带来严重影响。 二、煤矿机电设备管理与维护的具体优化对策 1.提高认识,加大资金投入。 煤矿机电设备管理与维护工作的落实与开展,首先需要煤矿企业的管理者对这项工作有正确认识。管理者应当认识到,煤矿企业的各项工作开展都是为了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但是经济效益的获得是与安全生产及高质量生产有紧密联系的。与此同时,煤矿企业的高质量生产需要安全性能与使用性能达标的煤矿机电设备予以支持,这就体现了煤矿机电设备管理与维护的重要性。管理者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能确保煤矿机电设备的管理与维护在良好的环境下得到顺利进行。管理者在充分认识到该项工作的重要性后,就需要在工作中进行强调,让各级领导干部及一线职工都能认识到该项工作的价值,为煤矿机电设备管理与维护创设良好氛围。此外,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管理者还需要加大该项工作的资金投入比重,在每年的财政预算中为煤矿机电设备的维护管理预留资金,并保证资金得到合理应用,避免出现挪用资金、侵占资金等现象。 2.加强管理与维护。 煤矿生产企业一定要切实加强煤矿机电设备的管理与维护,保证该项工作各个环节的质量,确保煤矿机电设备的管理与维护的整体效果。某煤矿生产企业十分重视机电设备的管理与维护,并且在具体工作中切实加强了该项工作的具体开展。对于企业内部正在运行中的新型煤矿机电设备,该企业要求专业的管理人员定期对设备进行检修,并且要保证检修工作的全面性、科学性与规范性,在检修工作中发现任何问题都要立即解决,避免问题长期存在给设备的各项性能带来严重影响。对于已经使用较长时间的煤矿机电设备,管理人员需要适当缩短检修工作的具体周期,可以半个月进行一次检修,甚至是每周检修一次,在对设备存在的问题进行检修的基础上还要保证煤矿机电设备的干净、整洁。该企业的管理人员在具体的检修工作中,制定了严格的检修制度,并且在设备完全停止运行后进行检修,保证检修工作的安全性。此外,检修人员还针对每一台机电设备编制了相应的检修记录,对每一台设备的检修情况、具体性能等进行详细记录,并妥善保管,确保在日后的检修工作中可以随时查找相关记录。正是由于该煤矿企业的相关人员切实加强了煤矿机电设备的管理与维护,才保证了所有设备的使用性能与安全性能,该企业的具体生产质量才得到了有效保证。 3.提高管理维护人员的素质。 煤矿企业在开展机电设备的管理维护工作时,一定要着重提高相关人员的整体素质。在选择设备管理维护人员的时候,煤矿企业要着重选择工作态度较好、积极性较高、品行端正、头脑灵活、应变能力较好的工作人员。此外,在选择好相应的管理人员后,煤矿企业还需要对其进行培训,在培训中让其掌握新型的管理理念、管理技巧、相关问题的解决办法等,为实际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在培训结束之后,煤矿企业还需要对管理人员进行总体考核,除了考察其相关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的掌握之外,还需要对其具体的工作情况进行考核分析。只有考核情况达到标准的管理人员才能真正上岗,对于考核情况较差的管理人员,则需要参加二次培训与二次考核。只有这样,管理人员才会意识到自身素质高低对于机电设备维护管理的重要影响,才会努力提高个人素质,保证煤矿机电设备的管理维护工作得到顺利开展。 4.加强监督。 很多煤矿企业虽然已经在内部开展了机电设备的管理维护工作,但是没有对该项工作的具体开展情况进行有效监督,导致工作中存在的很多问题没有被及时发现。煤矿企业应在内部选拔一批高素质的监督人员,对煤矿机电设备管理人员的工作进行监督,除了监督该项工作的质量之外,还要对管理人员的实际工作情况进行监督。如果管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存在徇私舞弊、敷衍了事的态度,监督人员就要及时与其沟通,若沟通无果,监督人员可将相关情况上报给企业的管理者。此外,监督人员还要严格监督机电设备管理维护的各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要及时与负责人联系,双方共同合作,对问题进行分析并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法。此外,如果煤矿机电设备的管理维护工作发生突发情况,监督人员需要先将情况进行上报,之后再与管理人员、工程人员等密切合作,共同针对问题进行解决。煤矿企业只有对煤矿机电设备的管理与维护进行严格监督,才能真正确保该项工作所存在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以此保证该项工作的开展效果。 三、结语 虽然我国的煤矿生产企业目前已经重视到了煤矿机电设备管理与维护的重要性,但是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这项工作在开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相应的问题。煤矿企业及相关人员应当正视并重视这些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切实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确保煤矿机电设备的管理与维护工作得以顺利开展,从而保证煤矿开采、生产等工作的顺利进行。 作者:刘文泽 单位:山西省临汾市乡宁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机电设备管理论文:煤矿机电设备管理工作浅析 摘要:基于“管理、装备、培训并重”这一基本的煤矿安全生产原则,提出了煤矿机电设备管理的发展目标,分析了煤矿机电设备管理的重要性,总结了现阶段煤矿机电设备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结合工作经验提出了改进措施。 关键词:煤矿;机电设备;问题;改进措施 0引言 煤炭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能源,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在我国一次性能源生产和消费中占60%左右。煤矿机电设备管理,就是利用管理学的知识,以设备为研究对象,追求设备综合效率,应用一系列理论、方法,通过一系列技术、经济、组织措施对机电系统的人、财、物进行科学管理,以保证在安全生产的前提下达到经济良好运行状态。目前矿井机电设备的大型化、装备技术的现代化、监控系统的数字化,使得煤矿机电设备管理的复杂性、专业性大大增加,这就给煤矿机电设备管理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1机电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 1.1管理理念滞后 设备使用单位,特别是区队长、工长等管理干部对设备的重视程度不够,认知度不高,仍然存在“重生产、轻设备”和“设备不坏只管转”的拼设备思想。为了经济效益,盲目地追求眼前产量、进尺任务的完成,一再压缩检修时间,造成设备的日常检修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设备往往带病运转,小病变大病,最终损坏。这也使设备的正常运行周期大大降低,严重影响了正常生产。 1.2管理履职不到位 机电设备管理是周期性全过程的管理,从规划、设计、选型、购置、安装、验收、使用、保养、维修、改造、更新直至报废,每个环节相互独立但又环环相扣。如果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将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很多单位虽然成立了专门的机电设备管理部门,但人员不足、职责定位不清晰等因素,导致了该部门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应付生产上,管理职能没有充分发挥,从而出现管理制度不能严格执行,管理流程混乱,采购的设备质量及技术参数不能满足使用要求,设备技术手册不能及时更新,设备安装、检修质量不达标,设备维护保养不及时,管理与使用的矛盾突出,设备使用周期短等一系列问题。 1.3操作人员技能水平低 由于煤矿在人们心中是一个高危粗放型行业,整个社会对其认知度不高,再加上教学与煤矿需求的脱节,故煤矿企业人员招聘选择范围较小,造成了招聘标准、质量下降,人员整体素质参差不齐。而现阶段煤矿机电设备的发展趋于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对操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及技能水平要求越来越高,这就使得设备与人员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违章操作、误操作等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先进设备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严重制约了矿井高效、高产的发展。 1.4培训不严谨 虽然陆续开展了每日一题、安全教育、专业知识培训等一系列培训活动,但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由于重视程度不够、针对性不强,各类培训从上到下都是应付差事;二是对于一些抽象的理论性知识,员工因个人专业知识匮乏,兴趣下降;三是实践操作方法讲授不具体,理论不能与现场有效联系,造成员工学习积极性不高。最终出现了每日一题抄在本子上、安全教育写在黑板上、专业知识还给书本等现象,培训慢慢流于形式,演变成为了检查而培训、为了检查而做笔记、为了检查而考试,完全脱离了“用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培训目标。 1.5设备更新、新技术推广不及时 机电设备的更新改造及新技术推广对于实现煤矿的装备现代化十分重要,为了确保机电设备能够切实满足煤矿安全生产需求,要结合设备的大修与中修,积极运用新技术来改造老设备,从而不断提高设备的性能。但由于生产成本因素,再加上行业内缺乏约束性文件,设备的更新及新技术的推广不能有效落地,始终是一个口号。 2机电设备管理改进措施 2.1转变思路,加强制度和流程建设 首先,要树立“不换思路就换人”的管理理念。要让机电设备使用人员有紧迫感,明白机电设备管理与安全生产是同等重要、相辅相成的;要让机电设备管理人员有使命感,明白机电设备管理的总目标是使设备安全经济合理运转,追求设备的长周期运行,保障优质生产。其次,为充分调动设备使用单位的积极性,要在考核机制上做文章。当前机电考核指标主要有“9051”机电三率(设备完好率、设备待修率、事故率)考核,能耗费用、配件费用、维修费用等成本考核。在实事求是的原则下,每月对全矿各区队的机电设备管理指标进行评比打分,采取奖优罚劣的模式,让使用人员意识到设备管理潜在的价值及效益,以有效促进设备管理。最后,要加强制度和流程建设。制度和流程是服务于设备管理的,它来源于现场,服务于现场,所以在制度和流程的建立上一定要紧密联系现场,制度和流程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在实践中使用、梳理、总结和完善。笔者认为,没有最好的制度,只有更好的制度。机电设备管理要以制度和流程为导向,遵循“循规蹈矩,严格管理,注重细节、超前防范”安全方针,充分解决实际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约束管理中存在的靠经验、靠资历的行为。 2.2管理机构要定位准确、职责明确、人员合理 首先,矿井机电管理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组织形式要因矿而异,不能一个模式,不能一刀切,定位要准确合理。机构要保持稳定性,因为一个机构从诞生到成熟是需要时间的,只有经过实践的不断检验,其才能发挥作用,体现价值。其次,机电管理机构的职责要明确,并赋予相匹配的权利。要突出机电管理机构的价值,它是服务于生产的,而不是听命于生产,它与生产同等重要。最后,在管理人员的设置上要合理。《煤矿安全规程》、《煤矿质量标准化标准》等规程、规范中对机电管理机构人员的设置有较为详细的要求。但由于经营管理理念的差异,为了节约成本,很多单位往往精简人员,一人身兼数职,造成了在机电设备管理上顾此失彼,疲于奔命,想到的做不到,看到的管不到。所以,人员的合理配置对机电设备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2.3队伍建设要走向新常态 现场操作岗位永远是机电管理工作的试金石,员工技能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设备的正常使用,决定安全生产的正常开展,反映机电设备管理工作的成败,所以要在队伍建设上下功夫,使其向新常态发展。首先,队伍的建设要从源头开始抓。可以与有意向的专业院校合作,对一些关键的操作岗位进行定向培养,使员工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为后续的技能水平提升及延伸打下专业基础,彻底解决员工学习入门难的问题。其次,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职能,做好员工培训工作。矿内培训要讲究针对性,教材、视频课件的深度要与员工的文化素养对应,通过集中讲授、试听、案例分析、拓展互动、角色扮演、网络教学等方式,坚持“缺什么,补什么”。培训要讲质量,不要凑数量,争取先让一部分员工成长,形成一种氛围、一种阶梯成长模式。同时建立并完善激励机制,如采用职称评审、返校深造、提高待遇等方式,充分调动员工学习的积极性,使培训工作出现质的变化。再次,要重视与设备厂家的沟通与联系。因为厂家是设备的设计、加工单位,对设备的各项性能最了解,所以对一些重要设备、关键设备,应邀请厂家技术人员到场进行培训,让操作及维护人员吃透设备,真正做到三懂四会。最后,要走出去,多看看,开阔视野。机电设备管理在某个阶段由于思想认知的固化会处于一个瓶颈状态,这时候就需要走出去,学习同行业一些先进的管理模式,了解行业内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情况。通过开阔视野,提高自身的思想认识,紧跟行业发展脚步,积极进行产品的升级及更新,为煤矿机电设备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建设提供保障。 3结语 总之,煤矿机电设备管理工作在现代化的矿井建设及生产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的角色,机电设备的安全高效运行对煤矿的安全生产至关重要。虽然现阶段仍然面临很多问题,但“安全经济运行、优质保障生产”的终极目标不会变。 作者:马小强 单位:宁夏宝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机电设备管理论文:矿山机电设备管理问题分析 摘要:众所周知,煤矿开采是一个危险系数极高的行业,煤矿开采不仅工作条件艰苦,而且自然环境相当恶劣,是工作事故的频发区,不利于矿山开采企业的经济发展,而且从事矿山开采的工作人员,在人身安全上得不到保障。在发生的矿难中,由于机电设备管理不甚完善引起的事故最多,本文就机电设备管理的重要性、矿山机电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矿山机电设备安全管理改善的途径做简单探讨,希望能够为矿山机电设备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矿山机电设备管理;重要性;质量管理;改善途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近几年来,我国煤矿开采离不开机械化的辅助,甚至机械化在开矿业上占主要位置,机械设备在经济发展中占主导地位,决定着我国经济的水平和发展速度,企业生产也是主要考机械设备的正常高速运转来完成的,其中,机电设备是机械运行的动力来源,因此机电设备管理成为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 1矿山机电设备管理的重要性 一套机电设备,从购买、安装、试用开始,直到设备维修和报废为止,都离不开对设备的质量管理,煤矿开采企业对机电设备的要求很高,做好机电设备管理工作,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能确保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1]。矿山开采行业中,机电设备是生产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基础,这些设备可以给企业带来固定的收益,现代任何行业都在逐步向计划化迈进,矿山开采对机械化的要求更高,因此,矿山机电设备修配的质量管理工作相当重要。从大量的数据统计来看,每年矿山事故中,由于机电设备管理不当造成的人员伤亡占半数以上,机电设备若是突然之间停止工作,企业暂停运转事小,煤尘、瓦斯引起的爆炸等事件危害相当大。因此,矿山机电设备修配的质量管理,对于在保障人员安全、提高经济效益方面责任重大。 2矿山机电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机电设备管理机构不完善 如今,我国矿山企业众多,但是大多数矿山企业把盈利作为首要目标,对矿山开采人员的安全放在次要位置,企业内机电设备管理方面的工作没有到位,没有统一、完善的机电设备管理机构。由于管理系统不完善,管理机构自然呈现分散化状态,机电设备的技术管理和企业经济管理出现分离化趋势,例如,财务部、选购部和机电管理部的权利都是分工的,这种模式使得机电设备运行中的综合管理无法实现,降低管理费用、节约开支的目标也很难实现。 2.2机电设备使用不规范 在机电设备配置的质量管理中,首先就是要正确地使用设备。设备在使用过程中都是会出现磨损的,但是合理使用能很大限度的减少磨损,并且确保精确度,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这是保证机电设备使用寿命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所在。但是在机电设备的使用中[2],环境因素、拜访位置、安全设施配置等的影响,造成作业违章的情况很普遍,机电设备安装不正确、不按规定使用等现象也是层出不穷,存在的这些问题都是机电设备保养不及时、磨损严重的主要原因。 2.3机电专业技术人才匮乏 由于矿山开采业危险、艰苦、待遇差,专业人才得不到相应的提升或是奖励,不愿意从事矿山开采业,因此机电设备管理中缺乏专业素质较高的人才。除此之外,矿山开采行业大都是年龄稍长的人员,缺乏年轻骨干力量。技术、知识和能力的欠缺导致矿山开采业运行艰难,生产效率低,发展前景堪忧。 3矿山机电设备管理改善的途径 3.1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 完善管理制度,是实现机电设备科学管理的第一步。面对矿山管理制度的缺失问题,很多企业接受前车之鉴,提高管理意识,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例如,《机电设备检验标准》、《机电设备管理办法》、《机电设备的维护、保养方式》、《机电设备检验修理条例》等,并制定了严格的惩罚制度,保证规章制度的顺利进行。这些管理制度的建立,很大程度上加强的机电设备的管理力度。 3.2执行设备管理的岗位责任制 机电设备的管理,归根结底还是需要操作人员的正确使用和维修人员的认真管理,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心,是机电管理的重点。这就需要执行设备管理的岗位责任制,与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直接挂钩,相关部门定期作出检查和验收,严格执行规定的奖惩办法,而且工作人员所在单位,也要与工作人员一起领赏或是受罚,操作不当造成的损失,不但追究操作者个人责任,还要连带所在单位的责任一起追究[3]。 3.3提高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 技术设备的使用和管理需要高素质的技术人员。机电管理是机电设备使用的重要环节,需要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科学、管理方法先进[4],因此,企业部门要加强对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专业能力,还要从根本上抓起,选拔高素质人才进入技术部门,以求管理队伍的素质得到整体提升。 4结束语 总而言之,机电管理在矿山企业中占关键位置,相关管理人员要及时发现机电管理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关措施,才能减少矿山事故,提高经济效益,并且实现矿山行业稳步发展。 作者:王利群 单位:乌海职业技术学院 机电设备管理论文:煤矿机电设备管理与信息化管理探究 1北宿煤矿机电设备管理现状剖析 (1)作为80年代建成老矿井,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服役年限的延长,我矿不断购置大型煤矿机电设备、机械设备,对于购置设备存在管理松散和不可控制等原因的影响,使设备管理处于模糊管理状态。 (2)受井下工作条件和现场工作环境影响,少量机电设备存在现场搬迁、升井维修、设备跨单位交接、设备闲置、设备淘汰、报废处理等情况,机电设备交接易出现空挡管理,交接漏洞,造成部分设备不能及时有效利用,降低了机电设备利用率和完好率。 (3)各单位机电设备、机修厂维护维修设备、仓库现存机电设备种类繁多,查找、领用、统计、对账及其不便,机电设备型号、性能、种类、年限和出厂日期等信息无法有效提供,很容易造成错误引导,使决策者做出错误判断,造成我矿资金大量占用,增加我矿经济运行压力。 (4)现有机电设备管理仍以台账形式出现,仅限以各单位数据统计分析,没有预测、提示报警、设备状态显示、设备运行年限等功能,不能实时反应出设备的动态运转情况。如实反映设备的现有状态,使用、机修厂维修、入库等状态,将动态数据与静态数据相连接,通过信息管理平台,进行可视化管理。 2关于机电设备管理信息化的功能设计与运用 (1)设备管理是机电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是通过一系列的技术、经济、组织措施,对机电设备的全过程进行科学的管理。设备管理可分为设备前期管理、设备后期管理,进一步细分为设备的规划、设计、安装和使用、修理、改进、更新、报废七个阶段。 (2)精细化分管理业务,建立预算管理、采购管理、台账管理、技术标准管理、运行管理、维护管理等子模块化管理信息平台。 (3)建立基于数据库的机电设备档案库和设备结构树、实现对机电设备的分类、编码、设备登记信息的规范化管理和在线查询、共享等功能。 (4)设备管理系统分为日常管理和设备综合管理两部分,采用面向对象分析作为系统需求分析和建模方法,使用UML作为建模语言。在UML中,用例模型提供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来界定以及定义系统功能。根据系统中用户分类,进一步来详细说明角色定义以及应该具有的功能。根据用户的分类,角色可分为5类,设备管理员、库房保管员、机修厂修理员、基层单位修理员、系统管理员。根据煤矿机电设备管理业务流程分析,获得系统需求,划分系统功能模块,系统分为设备管理子系统和查询可视化子系统,下设若干模块。采用工作流技术,实现基于互联网网络的设备领用、维修、移交、报废、入库等流程化管理,对移动设备的使用流动过程、维修过程进行管理登记,强化移动机电设备的状态管理,确保在用机电设备的状态完好,以保证满足安全生产各项需要。 (5)实现基于煤矿采掘工程平面图和井下机电设备分布图的可视化管理,进行规范化管理、在线管理井下机电设备的使用情况等,实现基于设备对象的各种信息的管理查询,为管理者提供一个可视化设备管理平台; (6)采用图表的方式,实现对机电设备的使用情况、维修情况、报废情况等统计分析,为决策者提供机电管理的辅助决策分析手段; (7)建立对大型设备的跟踪管理档案及机电设备的各种技术资料的归档、建库管理等功能 3机电设备管理系统应用价值与前景 (1)再造、优化设备管理流程,达到设备管理流程标准化、规范化和精细化、专业化,提高设备执行效率。 (2)建立设备管理基础及其过程数据库,实现信息共享、快捷查询、统计和自动分析,避免了人员变动等造成的资料和数据的缺失,提高机电设备管理安全稳定、可靠。 (3)提高设备可靠性和可利用率,减少设备故障停机时间,提升设备的综合效率;合理整合与配置公司技术资源、人力资源、资金资源、备件资源等,达到资源利用最大化,提高维修工作的效能。 (4)借助信息系统及工具加强现场工作管控,实时掌握设备状态,全面跟踪记录维护维修过程,为设备资产管理提供准确及时的维护维修信息分析。 (5)利用信息系统实现备件库存预警机制实现采购-库存-消耗联动,降低备件库存及其备件成本,并配合相关管理制度加强备件领用管理;实现与ERP、OA、财务系统以及基层单位设备资产管理系统的集成。 (6)通过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WEBGIS技术,建立机电设备管理系统,实现对机电设备出库后的设备使用情况、维修情况、维修费用的跟踪管理,加强对在用设备的维修费用控制管理,来确保实物价值物尽其用、安全运行,并建立一套先进的、规范的、及优化的机电管理机制体质,将物资、设备管理贯彻到我矿运营的每一个方面,帮助企业最大程度降低运营成本和风险,提高获利能力,从而增强综合竞争力 (7)利用互联网+“机电”概念,建立专业机电软件平台,实现机电设备、人员、物资等资源的共享模式,最大程度的利用现有机电设备等资源。 (8)与现有机电管理标准相结合,制定机电管理绩效指标考核体系和机电管理制度考核体系,利用信息系统的数据处理能力为我矿经营决策提供科学、准确的信息依据。 (9)培养现代化的煤矿机电设备管理及其维修队伍,满足我矿先进生产设备对现代生产组织保障的要求,提高我矿市场环境下产品核心竞争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煤炭行业及经济形势的不断演变与发展,机电设备管理信息化与自动化技术将会越来越成熟与稳定,我矿机电装备与管理水平只有依靠科学的管理、技术的进步才能跟上时展步伐,实现煤炭开采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 作者:张林 郭宁 韩雪华 单位:兖州煤业股份有限公司北宿煤矿 机电设备管理论文:煤矿机电设备管理与维护浅谈 引言 在社会经济和科技水平不断发展的今天,煤矿企业生产机械化的程度日渐增强,而在当前的煤矿生产过程中,煤矿机电设备的作用和优势越来越突出,并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因此,要给予煤矿机电设备的管理工作高度的重视。通过调查研究,很多安全事故的发生都和机电设备出现故障有直接的关系。煤矿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如果不能保证机电设备进行正常稳定的生产和运行,不仅对井上存在着危险,对井下的作业工作也隐藏着潜在的危险,有的时候甚至严重危及到煤矿企业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山西省是我国的煤矿生产大省,山西煤矿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但近些年的煤矿安全事故中很多都发生在山西地区。就目前而言,山西的许多煤矿企业都在面临着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问题。例如:煤矿的生产条件相当艰苦,井下工作环境比较危险,生产经营的程序环节为较为复杂化等。其中最主要的问题还是对机电设备的管理和维护工作不及时、不到位、不重视。 1煤矿机电设备的管理与维护的重要性 1)煤矿机电设备的正常运行是保证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的基本前提。据近几年的统计数据表明,当前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原因多半是由于煤矿机电设备自身故障导致的。如果煤矿企业的机电设备无法正常运转,那么肯定会给煤矿企业在各方面造成严重的不利影响。 2)加强对机电设备管理与维护有利于煤矿企业提高生产效率、提升煤矿企业经济效益,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现代化的煤矿机电设备有很多种类,有动力机电设备、通风排风的机电设备、采掘机电设备等,因此机电设备在煤矿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范围是相当广泛的,它贯穿于煤矿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3)煤矿机电设备的管理与维护是国家提倡节能减排的需要。特别是进入21世纪,我国社会各行各业的经济发展和生产技术改造都非常的迅速,尤其是我国的煤矿生产企业。先进的机电设备的不断更新和改造,让煤矿企业的生产效率得到了极大地提高。为了更好地适应国家政策的需要,同时也是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现在很多的企业在发展道路上都在提倡节能减排、变废为宝等。所以,做好对煤矿机电设备的安全管理与维护工作可以减少机电设备发生故障的机率,也进一步减少了对机电设备的资产投入。以上谈到的三点重要性,是当前煤矿机电发展的方向,也是本文所要研究的目的以及需要解决的现象。 2煤矿机电设备的管理及技术规范措施 就以山西省A煤矿企业为例,并结合当前多数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对煤矿机电设备的管理与维护工作进行探究。该煤矿企业在国内经济、科技快速发展的新形势背景下,煤矿生产的机械化普及程度也得到了提高和加强。煤矿机电设备在全国范围内的煤矿企业生产中的作用是不断增强的,逐渐占据了绝对的地位,这在任何一个煤矿企业都是普遍存在的。据不完全统计,该煤矿企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已初具规模。该煤矿企业的安全事故共有30次,其中由于机电设备故障等原因造成的安全生产事故有21次,占到了总事故发生次数的70%。之所以会出现这么多次机电设备故障,主要原因为:企业管理者不重视对煤矿机电设备的管理与维护;煤矿企业工作人员对机电设备的使用操作不够规范;最基本的维护、检修保障工作不到位等。煤矿机电设备一般包括固定设备、运输设备、采掘设备、电气设备、露天设备等。根据以往的经验教训总结出煤矿机电发生安全事故多数都是产生在运输设备与采掘设备方面。 2.1运输设备 带式输送机是由滚筒、托辊、架体组成,架体是机头架、机尾架以及拉紧装置架构成的,同时要求此结构内部不能有开焊现象,如果在煤矿生产操作过程中出现变形等现象,应当根据相关的技术规范进行调平、校直。 刮板转载机主要包括机头、机尾传动部、机头架、机械传动装置等。窄轨电机车也是煤矿运输设备重要的机械部分,上述谈到的山西省地区A煤矿在机电设备的管理和维护工作中经常性的出现电机车车架内有明显的变形现象,其中的侧板以及顶板凸出的高度明显大于20mm,这不符合相应的技术规范标准要求。工作人员在管理和维护时应当注意,车架内不得有裂纹和变形现象,发现明显的变形现象就必须做好及时检修工作。同时,侧板以及顶板凹入或者明显凸出的部分也不得大于20mm,抽箱切口中心的两个对角线的长度之间的误差要保证小于10mm。 2.2采掘设备 采掘设备作为煤矿开采生产过程中极其重要的机械设备,对整个煤矿企业的生产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情况下,采掘设备包括液压支架、采煤机、装煤机等基本部件。该煤矿企业在采掘设备管理和检测工作方面过于疏忽,对液压支架的维护不及时,不能及时的发现其中出现的不良现象。实际上,液压支架的工作温度应该设为10~50℃之间,煤矿企业在操作过程中必须注意到,在支架解体之前必须对支架进行严格的冲洗,同时,解体后的许多液压元件都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处置,包括阀、活塞杆等零部件,都需要将它放置在木质的衬垫上。针对装煤机技术创新领域进行研究,装煤机包括传动系统、装运系统两大部分。尤其是装运系统,山西省A煤矿生产企业在煤碳装运过程中容易出现一些问题。 3结论 煤矿企业发生大大小小的安全生产事故绝大多数都是机电设备出现故障的原因,所以,加强机电设备的管理与维护工作,对煤矿机电相关的操作技术要严格要求。对于A煤矿企业来说,应当坚持做到: 1)树立正确的生产观念。煤矿企业从管理者到基层工作者都要改变自己的生产观念,要始终坚持把安全生产放在首要的位置,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机制。 2)加强对煤矿机电设备的检修力度。那就是从源头、从根本把安全隐患给消灭掉。煤矿企业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手段,并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对机电设备进行定期检修工作,并做好相关的记录。定期检查和维修、缩短检修周期是防止或避免不利因素发生的最好防护措施,千万不要等到小毛病积累成大毛病时再进行检修。同时,在机电设备的检修过程中要尽量做到全面、系统、规范化。 作者:张志芳 单位:山西煤炭运销集团大通煤业有限公司 机电设备管理论文:煤矿机电设备管理方法探析 安全生产是煤矿生产的首要要求,尤其是在一系列重大安全事故发生之后,对安全生产的要求大幅提升,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机电设备管理就是提升煤矿生产安全的重要工作,进行机电设备管理,需要结合当前管理工作实际,从薄弱环节出发,进行针对性补强。 1机电设备管理发展现状及其重要性 1.1机电设备管理工作当前发展现状 从当前煤矿机电设备管理工作而言,其发展尚属合理,也取得了一定成果。具体来说,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的表现。第一,管理工作得以确立。在以往,机电设备的管理工作没有正式确立的,即没有作为一项正式工作展开。但是,机电设备管理工作现在已经正式成为煤矿生产中的一项正式工作,地位也随之得到确立。机电设备管理工作的地位得到确立,才能加强相关工作人员对机电设备管理工作的重视,进一步落实相关工作内容,提升机电设备安全,促进矿井安全生产。第二,管理工作制度初见雏形。制度是展开管理工作不可缺少的约束条件,在机电设备管理工作的地位逐步确立之后,相应的工作制度也在逐步形成。在机电设备的安全规程下,一些简单的机电设备管理工作制度已经形成,并且已经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第三,机电设备管理工作逐步专业化。以往机电设备的管理工作主要是由其他人员代为进行,只能进行一些十分简单基础的管理工作,对维护机电设备运行安全不具备太大意义。但是,在机电设备管理工作正式成型之后,进行管理的人员逐步专门化、专业化,对机电设备具有全面了解,能够发现处理机电设备存在的深层次问题。第四,机电设备管理工作初见成效。根据当前煤矿机电设备的管理工作而言,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诸如工作制度逐步确立、工作团队逐渐形成、井下作业安全有所提升等,这些实际上都是机电设备管理工作取得一定成效的最好证明。 1.2机电设备管理工作表现出的重要性 机电设备管理工作的提出,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可以在多个方面对煤矿生产安全发挥积极作用。首先,通过机电设备管理可以有效强化煤矿生产的效率。机电设备是进行采煤作业的关键,一旦出现问题故障,就会导致采煤作业出现拖延缓滞,降低采煤作业效率。通过机电设备管理,可以最大程度排除机电设备存在的各类故障隐患,确保机电设备可以在采煤作业中长时间正常运转。其次,机电设备管理可以增加机电设备的使用寿命,优化煤企经济效益。机电设备的成本是比较高的,其寿命延长一年,就可以为企业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通过机电设备管理,对机电设备加强养护与维修,及时发现设备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及时排除,最大程度提升其使用年限,发挥出最大的作用。最后,机电设备管理可以加强井下生产安全。安全问题是煤矿生产的重点问题。尤其是在井下,由于存在瓦斯、粉尘等危险物质,极易发生火灾或爆炸。对于机电设备而言,又是容易产生电火花的重要设备,这就导致机电设备容易引起重大的危险问题。因此,加强机电设备管理,避免机电设备出现较大问题,可以有效避免出现瓦斯、粉尘等危险事故,最大程度保证井下作业安全。 2机电设备管理中表现出的问题 2.1理念落后 理念落后是机电设备管理工作中表现出的一大问题,也是一个根源性问题。理念落后,会导致对机电设备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缺少必要认识,无法理解到机电设备管理和煤矿生产安全及经济效益之间的关联。理念落后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领导层理念落后,对机电设备管理缺乏清晰认识,导致在相关工作决策中出现失误或是偏差,不利于机电设备管理工作进步发展。二是基层管理人员理念落后,没有触及到机电设备管理工作的实质,导致管理工作流于表面限于形式,无法发挥出真正实际的作用。 2.2部门职责缺失 在煤矿生产中,机电部门是众多部门之一,其主要承担着机电生产和机电管理两个方面的基本职责。但是,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机电部门将工作的重点全部放在了机电生产上,对机电管理的重视程度过低,导致机电管理职责缺失。不仅如此,对于一些煤企而言,为了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对诸多部门人员进行了精简压缩,尤其是过度压缩了机电部门的人员,导致机电部门人员数量无法满足实际工作需求,部门职能出现断链,无法正常履行部门职责。 2.3隐患较多 隐患较多是当前机电设备管理中表现出的一个严重问题,对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挑战。具体来说,隐患较多的诱因在于三个方面:一是煤矿机电设备老旧,运行时间过长,这就导致其势必存在一些故障安全隐患。二是煤矿井下作业环境复杂,存在不少意外因素,都可能成为机电设备的潜在安全隐患。三是机电设备管理工作长期落实不到位,导致机电设备中存在的隐患问题只有在显露出来之后才会进行解决,致使隐患较多。 2.4工作力度不够 工作力度不够是当前机电设备管理工作中表现出的一个实际问题,需要深入这一问题的实质进行解决。引起工作力度不够的原因较多。首先,机电设备管理工作属于基层工作,难度大,环境艰苦,许多工作人员深知机电设备管理工作的困难,因此不愿意参与这项工作,进而在工作中出工不出力,导致工作力度不够。其次,机电管理工作尚无十分明确的工作标准,在执行某些工作时,无法对工作尺度进行良好把握,由此就可能出现工作力度不够的情况。 2.5专业水平低 专业水平低会导致机电设备管理工作难以触及机电设备核心,无法实现成果最大化。专业水平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机电设备管理工作正式展开的时间不长,在短时间内还难以迅速构建完善的专业管理工作团队,因此导致机电设备管理工作专业水平低。第二,煤矿井下生产环境艰苦,而且颇具危险。在一些煤矿事故新闻报道的影响下,部分专业人员害怕出现安全问题,而不愿意进入机电管理工作团队。第三,技术人员跳槽频繁,导致专业管理工作团队难以长时间维持。 3加强机电设备管理工作的策略办法 3.1加强重视 加强对机电设备管理工作的重视,是促进机电设备管理工作发展进步的首要任务。第一,加强领导层对机电设备管理工作的重视,通过煤矿安全生产会议将机电设备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切实传达,使领导层人员对其产生深刻认识。第二,加强基层员工对机电设备管理工作的重视,可以在企业生产大会上通过实际的安全事故,剖析机电设备管理的重要性,强化基层人员对机电设备管理认识。 3.2完善组织 机电部门职责缺失,需要通过完善组织来进行弥补。首先,构建全面的机电设备管理工作制度体系,用以约束指导相关工作展开,确保其符合实际要求。其次,切实落实管理工作,严格执行机电设备管理工作方针,加强责任制,做到专人专责、人人有责,确保机电设备管理工作能够深入贯彻落实。最后,协调机电生产和机电管理之间的关系,使其处于一个合理的平衡状态,避免实际工作过于倾向某一方。 3.3强化管理维护 由于煤矿机电设备存在较多安全隐患,因此,首先需要切实排除这些安全隐患。可以对井下机电设备进行一次全面检修,彻底发现存在于机电设备当中的问题,并进行维修排除。其次,确立科学的管理方案,定时与随机相结合、专项与随机相结合,对机电设备展开全方位立体的管理维护。 3.4更新机电设备 由于井下大部分机电设备的使用年限已经较长,存在的各种问题隐患较多,因此可以对其进行更新换代。这就要求煤企适当增加基础投入,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设备更新。在更新机电设备的同时,还需对机电设备管控系统进行升级,使其对机电设备能够发挥出更加精细的管控操作。 3.5提升专业水平 提升专业水平,首先需要引进专业人才。由于煤矿工作条件艰苦,因此煤企可以适当提升工作人员的薪资待遇,以此吸引专业人才加入到机电设备管理工作当中。不仅如此,还需在工作中不间断调整薪资待遇,避免相关人员因为薪资待遇跳槽到其他企业。其次,加强相关人员职业素养培训,使其正确对待井下机电设备管理工作,以免被错误观念束缚了工作能力。 4结束语 煤矿生产安全是一项综合、系统的工作,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才能切实促进矿井安全生产。机电设备管理就是其中的重要一环,需要从工作理念、部门组织、管理维护、更新设备、专业水平等方面加强相关工作,才能促进矿井生产安全。 作者:张利新 单位:山西焦煤西山煤电集团公司东曲矿机电科
多媒体教学技术论文:高职高专《畜禽传染病防治技术》课程多媒体教学改革的研究 【摘 要】本研究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畜禽传染病防治技术》的课程教学。通过与传统教学方法的比较证实,多媒体教学可以克服传统教学的缺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为本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了新途径。 【关键词】畜禽传染病防治技术 多媒体 教学改革 目前,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畜禽传染病防治技术》课程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教学容量大、学时数少、方法单一、手段陈旧,学生对要求掌握的知识背多思少、对要求掌握的技能眼高手低。[1]因此,作为畜牧兽医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畜禽传染病防治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亟待改革。应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更利于学生的理解与接受,也易于优化教学过程,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为此,我教研室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畜禽传染病防治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并对教学研究效果进行了评估。 一、实验对象与内容 1.实验对象 为了使本研究更具科学性及接近客观事实,我们选择上学年平均成绩较为接近的畜牧兽医06级6个班240人作为此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其中畜牧兽医06级1、3、5班作为实验组,共120人,畜牧兽医06级2、4、6班作为对照组,共120人。除对照组按传统的教学方法施教和实验组按多媒体教学的实验方法施教外,其他条件均保持一致。为了使研究实验的顺利进行,还拟定了本次教学改革研究实验的安排进度表。 2.实验内容 我们选择重点、难点章节中总论“畜禽传染病的传染和流行过程”和各论中“猪的传染病”作为本次实验的教学内容,共40学时。另外,在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设计与教学目标将要求的知识、理解、分析、应用、综合五个层次有机结合起来。 二、实验步骤 1.自制多媒体教学内容 为了便于施教,真正做到科学、直观、形象、生动、实用相统一,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优势,并根据李克东教授[2、3]等的“内容――目标――媒体”三维选择法,结合《畜禽传染病防治技术》课程和教学特点,本研究主要采用录像、实物投影、Powerpoint教学课件和病例分析等多媒体形式进行授课。 2.编制出课堂练习题 为了了解学生对当堂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巩固学生课堂所学内容,我们编制多媒体形成性练习题。在每次授课结束前15分钟左右,将当堂课的形成性练习发给学生,通过笔试或提问的形式完成。 3.课程的设计与施教 根据“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设计理论,通过实验公开课及学生信息反馈,建立了教与学、教学内容与媒体等要素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达到教学各环节全过程的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可简单归纳为:课前复习――提问学生并引出授课内容――多手段的精讲――复习强化――练习强化。 4.教学效果评定方法 (1)课堂练习:在每堂课结束前l5分钟,以笔试或提问形式来完成,以检查学生对该堂课教学内容的消化吸收情况。 (2)组织考试:以闭卷笔试的形式进行,考试出题、改卷、监考均由非课题组的其它教师来完成。其目的是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程度以及系统性理解、应用、综合分析的能力。 (3)学生学习行为的观察与评估:观察各组学生的课堂表现,了解他们对课堂讲授的反应,比较其学习行为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4)学生问卷调查:以无记名的笔试答题方式,向实验组学生进行问卷,了解他们在实验过程中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及教学效果等方面的内容,并分析问卷结果,达到反馈信息,优化教学的目的。 三、结果与分析 1.学生考试结果 成绩可以反映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的认识程度,而认知程度又体现了预期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从调查结果可见,两种教学方法有显著性差异(P 2.学生学习表现情况 对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学生进行课堂提问、回答问题和课堂讨论情况进行了统计,结果(见表2)表明:实验组学生主动提问、主动回答及回答正确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由此说明,实验组课堂气氛话跃,学生兴趣浓厚,并且学生主体性显著提高,当堂理解、掌握的程度要远远好于对照组。 3.学生问卷调查结果 通过对实验组的学生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多媒体组合教学比传统教学更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更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更能理解教师当堂讲授的内容;更能牢固知识,提高学习成绩。100%的同学认为多媒体教学用于《畜禽传染病防治技术》课程效果好,并具有推广价值。 四、讨 论 《畜禽传染病防治技术》是畜牧兽医专业的主要的专业课之一。该课程的传统教学存在着许多不足,如教学内容较抽象;存在教学内容多而教学时数少的矛盾;采用以板书、挂图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着许多缺陷和不足(例如:所承载的信息种类和信息量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狭窄;学生单纯听讲,被动接受知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很难激发,很难做到当堂内容当堂理解、当堂消化吸收)。[4] 多媒体教学课件由文本、图形、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组成。形象、生动、直观地反映家畜传染病的病原、疾病的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等特征,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对内容理解更为深刻,知识的牢固性强。[5]本研究中统计结果证实:多数学生认同多媒体教学模式能提高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疾病的感性认识,因而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并且多媒体解决了教学内容多而学时数少的矛盾,有效地支配了有限的课堂时间。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形成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新模式,使学生由原来的单纯的听讲、接受灌输的被动地位转化为能有机会参与、发现、探究的主体地位,活跃了课堂气氛,启发了学生思维,从而增强了学生将所学的书本知识应用到实际生产中,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6、7] 通过本研究,我们认为《畜禽传染病防治技术》的多媒体教学较传统教学方法有很大的优势,是21世纪我们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目标。这一教学模式也能适应我国目前的高校扩大招生政策,在学生增加的同时,大课的讲授可以通过多媒体网络系统具有的远程播放功能,而解决师资不足的矛盾。我们将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增加多媒体教学的内容,完善和改进多媒体软件,进一步提高视听的效果,增加动态图像资料,使多媒体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 多媒体教学技术论文:高中化学实验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关键技术探讨 摘 要:化学实验室有助于学生认识化学,激发学习兴趣,但化学实验存在各种安全隐患,如何降低事故发生率,保证化学实验的安全一直困扰着教育工作者,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成功的解决的这个难题,填充了实验类多媒体教学的空白。 关键词:化学实验 多媒体 关键技术 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观察能力,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实验成为改革的风暴点;而化学这门学科理论枯燥,而实验有助于学生理解理论,激发学习兴趣,但是一些学校满足不了化学实验室的条件,部分化学实验充满危险。这需缺矛盾之间,高中化学实验与多媒体教学结合顺理成章,多媒体教学模式的引入,使得实验教学取得巨大成功,也降低了事故发生率,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一、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反应剧烈和污染严重类问题 部分化学反应非常剧烈,污染严重,稍微有点差错就会引发爆炸、中毒等严重后果,因此,这类化学反应学校通常只是要求老师进行简单的描述,不做实验,但是对于学生而言,化学反应就失去了可观性,增加了神秘性。 2.学生操作不当引发浪费问题 许多化学药品具有腐蚀性,会污染环境。在实际教学中,不少同学有浪费药品,对多余药品随意处理的情况,操作情况不当,造成器材报废的问题等,比如,有学生会把滴定管的多余盐酸随意倒弃,造成实验室地板的腐蚀;氯气实验中,会因为操作不当,使得氯气外漏,污染空气;学生经常操作出错把导管与酒精灯移除顺序出错,造成导管破裂报废。 3.部分反应不具有可观性,反应速度过快或过慢问题 化学实验展示的是物质间复杂的变化,一般情况下,为了让学生对反应有个直观了解,教师都是采用加大反应物的剂量,放大仪器型号的方法来增加学生的认知度。化学实验,反应速度难以控制,在课堂教学中,反应速度过快过慢都不利于实验教学的开展,过快,学生观察不清反应现象;过慢,一堂课一个实验显得浪费。 4.学校实验活动准备不足的问题 实验活动不完备主要指实验仪器不充足,实验教师人员少,实验准备时间不充足等。实验室时,实验设备又短缺,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出现学生在实验室闲聊,嬉闹的现象,加之实验教师人员少,管治就出现漏洞,加大了实验过程的危险性。对于一些反应时间长的实验,课堂的时间是不够的,因此这类实验往往也被忽略。而且,学校往往注重同学的学习,忽视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导致高智低能的出现。也由于此,实验老师得不到足够的重视,部分老师出现工作懈怠的情况,加重了实验室的乱象。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解决化学实验难题 1.录像技术解决反应时间长,危险系数高的实验的问题 录像技术,就是对反应过程进行记录,然后加以编辑剪切,以视频文件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保证他们能准确的观察到实验现象。例如,学生在进行氢氧化钠的潮解,岩石风化等耗时长的实验时;甲酸与浓硫酸或甲酸蒸气通过炽热的氧化灶,制作一氧化碳这类有毒气体时,由于它们在课堂上的可操作程度太小,为了让学生掌握这类反应,可通过录像技术准确记录实验过程,在播放过程中,教师加以讲解,这就声图并茂的展现了实验。 2.模拟技术纠正操作不当问题 模拟技术就是电子设计,通过模拟电路的设计来实现某一逻辑功能的技术[1]。在实际中,钾单质与水反应,一旦取的钾块头过大,就会引起爆炸;具有可燃性的气体点燃前一定要检验纯度,一旦忘记,点燃之后很容易引起爆炸。失败的化学实验给部分同学带来了畏惧心理,甚至产生了抵触情绪。多媒体技术能很好的复制实验步骤,计算机虚拟技术在化学中的应用就是避免和减少化学事故的发生概率,让学生进行虚拟练习,掌握操作步骤,增加自己的信心[2]。例如,上氢气纯度检验课程时,实验前学生用软件模拟氢气纯度检验步骤,之后再进行实验;另外,浓硫酸的稀释实验,让学生进行模拟操作,记住往水里加浓硫酸,这样能有效地减少学生烫伤事故的发生。 3.投影技术解决反应的不可观性 投影技术,投影画面色彩还原真实,具有丰富的几何失真调整能力[3]。运用投影技术,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对实验流程进行放大化,细致化。例如:金属镁与氧气的反应,反应过程迅速而且刺眼。采用投影技术记录反应过程,讲解过程中采用暂停播放,截图,放大截图的方式,以此来展现金属镁与氧气的剧烈反应。 4.网络技术解决师资方面的不足 网络技术能把分散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利用,实现资源的共享和部门将的协调运作[4]。在学校建立网络,具体到化学实验方面就是将化学仪器的使用状况,化学计量的使用、剩余状况,实验场地的使用状况等,进行数据联网。这样不仅能减少实验教师的人数也,也能方便记录与查询,更能对规范学生的不规范操作行为。 三、结语 传统的化学实验教育方式只是根据实验装置和材料进行教学演示,结果教学效果不理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化学实验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相结合,增加了教学的手段和效率,提高了教学的鲜活性,降低了化学实验的危险性,激发了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于此同时,媒体技术的引入就要求教师与时俱进,掌握计算机方面的知识。 多媒体教学技术论文:无线视频传输技术及其在高校多媒体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本文介绍了现在流行的三种常用无线视频传输技术:英特尔WiDi(Wireless Display)、苹果AirPlay、WiFi联盟Miracast,以及主流操作系统对无线视频传输技术的支持情况。基于此提出了两种利用无线视频传输技术搭建的多媒体教学平台: WiDi、Miracast兼容的多媒体教学平台和苹果AirPlay技术的多媒体教学平台。高校流行的慕课(MOOCs)、微课网络数字学习方式下,无线视频传输技术搭建的多媒体教学平台可以提高教师的上课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WiDi;AirPlay;Miracast;多媒体教学平台 1 前言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慕课(MOOCs)、微课[1]等成为流行的网络学习方式。同时高校教师和学生都拥用大量的移动智能设备(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且善于利用移动智能设备进行有效的数字化学习。两者结合慕课、微课成为高校师生推崇的学习方式。在相互讨论的课堂教学中,传统的多媒体设备由于不支持移动智能设备已满足不了教学需求,建立无线视频传输技术为基础的多媒体教学平台就成为迫切的需求。 2 三种常用的无线视频传输技术 2.1 英特尔WiDi 2010年英特尔Wireless Display(简称WiDi)无线高清技术,它是通过WiFi信号来实现电脑和显示设备的无线连接。第一代的WiDi技术只能支持720p高清播放,且有明显的信号延迟现象。随着英特尔酷睿i系列处理器性能的提升以及加入了更强大的核芯显卡技术,对3D图形和高清视频有了更完美的支持,WiDi2.0技术已经可以完美支持1080p全高清视频播放。WiDi 3.5版加入了USB设备无线连接的支持,实现与主机无线连接,并且WiDi 3.5还对WiFi联盟提出的Miracast规范实现了部分支持。最新的Pro WiDi全面兼容WiFi 联盟的Miracast协议,基于英特尔? 架构的电脑、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以及支持安卓4.2版本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都可以通过Pro WiDi技术实现与电视机、投影仪的无线视频播放。 2.2 苹果AirPlay 苹果公司推出的Iphone手机、Ipad平板电脑及Mac笔记本电脑在全球热销,借此苹果公司推出基于WiFi的无线视频技术AirPlay。2010年11月12日苹果公司iTunes10.1软件全面支持AirPlay无线视频技术。在同一个WiFi(802.11a/g/n)环境下,借助AirPlay无线视频技术,可以将Iphone、Ipod touch、Ipad及Mac(需要iOS4.2及OS X Mountain Lion以上版本)上的视频镜像传送到支持AirPlay的设备(如:音箱、Apple TV)中播放。由于苹果系统的封闭性,AirPlay无线视频技术一般只支持苹果系产品和通过苹果认证的产品。 2.3 WiFi联盟Miracast 2012年9月19日,WiFi联盟正式宣布启动WiFi CERTIFIED Miracast认证项目,Miracast无线显示标准开始出现在用户的面前。在Miracast无线显示标准中,将设备分为两类,一类称为传送端,另一类称为接收端。接收端又分为主接收端及次接收端,差别在于主接收端支持视频或声音数据的接收;而次接收端只支持声音的数据接收,这样用户就可以选择将视频、音频分流至不同设备并同时呈现出来。谷歌从Android 4.2系统开始加入了对Miracast的支持,采用该系统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棒等产品都将Miracast列为基本功能。微软从win8.1操作系统开始也支持Miracast。英特尔最新的Pro WiDi完全兼容Miracast。同时联发科、英伟达与博通等多家芯片厂商都在SOC芯片方案上支持了Miracast标准。通过芯片的支持,实现对Miracast硬件解码、压缩的优化,在设备硬件端解决技术与兼容性问题。众多软件及硬件厂商的支持,使Miracast无线视频技术的应用打开了广阔的前景。 3 主流操作系统对无线视频传输技术的支持 3.1 谷歌安卓系统 安卓系统主要应用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中。从Android 4.2系统开始,许多大的厂商如三星、LG、小米、华为、SONY、HTC将Miracast列为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基本功能。 3.2 微软Window系统 window 7 、window 8 、window10 操作系统是最常用的桌面操作系统,它们都支持英特尔的WiDi技术。其中window 8.1 和window10操作系统已完全兼容Miracast功能。英特尔的WiDi技术对硬件有自己要求,如下表1所示: 3.3 苹果系统 现在的Iphone智能手机、Ipad平板电脑及Mac笔记本都支持AirPlay无线视频技术。 4 利用无线视频传输技术搭建多媒体教学平台 通过分析操作系统对无线视频技术的支持情况,我们可以搭建两种多媒体教学平台。 4.1 基于英特尔的WiDi技术和Miracast的多媒体平台 此多媒体平台设备安装简单且极为方便,由于采用WiFi直连技术,所以无需无线基础设施,用一块无线网卡可以实现无线显示与无线上网互不干扰,显示画面和分辨率可以任意调节。各种智能设备及笔记本电脑的图像、文件、音频、视频都可以通过WiDi技术和Miracast无线视频技术投射到大屏幕设备上,实现无线同屏。课堂使用频率最高的Window操作系统及Office办公软件可以应用在此平台,大大方便了教学。 4.2 基于苹果AirPlay技术的多媒体平台 使用此多媒体平台首先要建立一个WiFi(802.11a/g/n)环境,苹果的各种设备与AirPlay接收器接入WiFi后,通过AirPlay无线视频技术,可以将移动设备上的视频、音乐、图像等在电视或投影上同步播放。AirPlay无线视频技术原生态支持苹果系统, Android系统和Window系统需要安装插件才能应用,且效果不是很好。 5 无线视频传输技术的多媒体教学平台对高校课堂学习的影响 传统的多媒体教学平台主流配置为计算机主机和投影仪,使用笔记本电脑要自己进行接线,切换视频,非常繁琐,同时它又不支持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的显示。基于无线视频技术的多媒体平台,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各种移动设备的音频、视频、图像等可以实时显示到大屏幕设备上,并且可以实现无缝切换,大大方便了教学,提高上课效率。在高校中,教师和学生都拥用大量的移动智能设备(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善于利用移动智能设备进行有效的数字化学习。教师平时通过手机微信、网络等的浏览,将对教学有用的图片、文章、新闻等各种信息用收藏、照片等方式存下来,然后在教学时通过无线同屏展现给学生,使课堂教学和信息发展实时同步,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2]。慕课(MOOCs)、微课等流行的网络数字学习方式,逐渐被高校师生接受并采用。在课堂教学阶段,在无线视频传输技术多媒体平台的支持下,学生可以利用移动智能设备有效的呈现之前视频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对自己问题的分析见解,而教师也可以采用移动智能设备进行有针对性的,生动的解释。在师生的问答中,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提高了学生学习质量。 多媒体教学技术论文:浅谈多媒体技术及多媒体教学的特点 摘 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也有着越来越快的发展,并且在现代教学中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当前教学过程中,为能够对多媒体教学更好应用,一项必要任务就是了解并掌握多媒体技术,并且应当充分认识多媒体教学特点,在此基础上才能够更好运用多媒体技术实施多媒体教学,从而使多媒体教学能够得以真正实现。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教学;特点 多媒体技术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发展而来的一种新型媒体技术,在当前教学领域内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属于多媒体教学得以实现的基础,在当前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及意义。作为新时代教师,为能够科学利用多媒体技术真正实现多媒体教学,必须要将多媒体技术及多媒体教学特点掌握,在此基础上才能够保证对在教学过程中对多媒体技术合理运用,使多媒体教学能够真正得以实现,促进现代教学进一步发展。 1 多媒体技术及其特点分析 1.1 多媒体技术概念分析 多媒体技术属于一门综合性技术,其主要就是综合电视、计算机及通信等相关技术而形成的,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够使计算机系统中多种信息媒体综合为一体,主要包括图形、数据、文字以及动画、声音与图像等,从而实行编排处理,从而使一种全新媒体技术得以构成,也就是说多媒体技术能够对两个以上不同信息进行处理及采集。对于多媒体系统而言,其组成通常包括多媒体数字化外部设备、多媒体主机硬件系统以及多媒体主机软件系统,具有较强交互性。对于在不同方面所应用的多媒体系统而言,其系统配置在存在一定差异,相对比较完善的硬件配置主要包括输入设备及输出设备、大容量外设及多媒体卡,此外还包括高速大容量微机。对于多媒体技术而言,其包括很多方面内容,主要有多媒体数据库技术、多媒体图像数据压缩技术以及多媒体通信技术。 1.2 多媒体技术特点 首先,多媒体技术具有较强表现力。当前社会上信息不断包括声音、文字及视频影像,此外还包括一些新型信息载体,即图像MIDI音乐及动画。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多媒体进行运用,可使特殊性学习方法形成,并且能够使学生与学习内容更加接近。另外,利用多媒体课件可重复进行练习,对学生记忆具有很好促进作用。此外,多媒体课件能够提供反馈信息,具有较好引导及强化作用。 其次,多媒体技术具有较强交互性。随着现代社会信息化高速发展,传统信息接收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需求,人们对接收信息的个性化及创新性具有越来越高的要求,而多媒体可提供多种人机交互方式,使人们需求得到满足。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利用多媒体技术依据自身兴趣、爱好及志愿,主动对信息有选择地加工,从而使信息交互得以更好实现[1-2]。 2 多媒体教学特点分析 2.1 多媒体教学可得到良好视听效果 人们在接收外界信息方面所选择的主要渠道就是听觉及视觉,这两种方式所或者信息也能够达到最大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对信息传递十分有利,并且对学生接收及储存信息也十分有利,由于其具备独特优势,在教学中可强烈刺激学生,使学生能够加强注意力。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注意,则其感知也就无法有较强烈观察力产生,而观察力的形成是以感知为基础的,缺乏感知,也就缺乏观察能力。而通过应用多媒体教学,使可学生注意力不断提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心理始终处于积极状态。 2.2 多媒体教学可增加课堂内容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合理应用,可使很多课外资料得以补充,尤其是比较前沿的一些学术观点及研究成果,可使学生视野及知识面更加开阔。对于相关的一些文字表述,可通过图片进行展示,从而使学生能够对一些理论知识更好进行理解,使课堂教学能够更加生动形象。这样一来,可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疲劳感及紧张感得到一定程度消除,可使学生智力因素及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以促进其发展。 2.3 多媒体教学可突破实践及空间限制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会涉及一些宏观自然现象及以往景色,由于在时间及空间方面所存在限制,无法使学生看到;另外,对于一些微观事物及微小变化,也无法利用相关仪器设备使学生进行观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些均属于重点及难点内容。通过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可将内容丰富、形象生动以及具有较强感染力且比较直观具体的认知材料提供给学生,可使学生对事物运动、发展及变化进行观察,可通过真实感受替代凭空想象,使一些难题得到较好解决。另外,通过多媒体教学还能够使学生对抽象教学内容更好感知,与学生由抽象到具体的认知规律比较符合,可使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得到有效保证。 2.4 多媒体教学可实现自主学习 多媒体教学是以学生主动参与及自主控制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多种方法及途径为学生创造开放式教学环境,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学生可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参与,从而自主进行学习。对于这种以多媒体网络环境为基础的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属于比较高级的一种主动教学活动形式,可使学生个性需求得到满足,并且能够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从而使个性化教学能够得以真正实现,对教学发展十分有利[2-3]。 3 结语 在当前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及多媒体教学方式的实现已经成为必要任务,同时也是促进教学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应当对多媒体技术充分了解,掌握特点,在此基础上还应当充分掌握多媒体教学特点,这样才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技术及多媒体教学方式科学合理利用,从而使多媒体教学能够得到更加理想的效果。 多媒体教学技术论文: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课程多媒体教学有效性调研 摘 要:为了评价口腔专业课程多媒体教学的有效性,以学生、教师、教学督导三类人群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个人访谈法、观察法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多媒体教学的有效性总体是明显的。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有效性;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课程 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理论抽象,工艺流程复杂,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随着课程体系改革的推进,理论课时大幅度减少,所以,如何在相对少的理论教学时间内,利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显得更为重要。 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教学硬件的投入和使用,多媒体教学以其形象、直观的教学形式,丰富、有趣的教学内容,在我校口腔专业课程教学中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喜爱。但专业课多媒体教学有效性现状如何?为此我们进行了本调研,以其结果促进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参考。 一、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选择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评价模式,具体指标按多媒体课件、多媒体教学过程、多媒体教学效果进行设计,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进行有效性评价。 1.问卷调查法 以口腔专业在校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问卷设立课件内容、技术水平、教学过程、媒体使用、教学效果五个评价项目,分别按突出、明显、一般、无效四个有效等级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120份,收回有效问卷117份,问卷回收率为97.5%。 2.访谈法 设计多媒体教学有效性访谈提纲,以我校8位教学督导、我专业8位教师以及随机选取的我专业学生100人为访谈对象,访谈内容主要涉及多媒体教学有效性的评价依据、有效性等级以及存在的问题。 3.课堂观察法 笔者借助听课走进口腔专业课多媒体课堂,了解多媒体教学的现状,感受课堂教学效果,由此来参与多媒体教学效果评价。 4.统计学分析 研究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检验水准为α=0.05。 二、研究结果 (1)调查问卷的资料统计显示:“明显”等级的学生认同度最高。秩和检验结果:不同评价项目有效性等级有显著性差别(卡方值15.796,P值0.003,详见表一)。 (2)访谈结果显示:不同访谈对象的有效等级百分比不同,但都主要集中在“明显”等级(详见表二)。 (3)课堂观察:大多数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简洁干净、课堂气氛活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也有个别多媒体课件或内容过深或仅仅是课本知识的照搬,导致课堂气氛不佳,再加上教师忙于翻课件,忽略了课堂管理,影响了多媒体教学的效果。 三、讨论 1.口腔专业课程多媒体教学的有效性是明显的 问卷调查显示:学生评价主要集中在明显性等级,其次为一般性等级;从访谈结果可看出,教学督导、专业教师、学生评价中为明显性等级的达到75%,50%、60%;课堂观察也体现了多媒体教学的有效性优势。这一结果与专业特点、多媒体教学方式的优点是分不开的。口腔专业课程大多理论抽象、工艺流程复杂,传统的“黑板加粉笔”教学方式不容易解决学生的理解难问题;而有效的多媒体课件可加入图片、三维动画、视频等,使内容形象化、直观化,全面提升了教学效果。 2.在不同的评价项目中,等级差别有显著性差异 有效的多媒体教学不但要求教师能熟练制作和应用多媒体课件,而且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统计结果显示,项目中的前两项“突出”和“明显”分别为78%、66%,说明学生对这两项满意度较高,而后两项“一般”和“无效”的总百分比均超过了45%,说明学生对这两项的满意度较低。 有效性访谈和课堂观察也体现了后两项评价项目的薄弱之处。如,部分教师对多媒体设备不熟悉,操作中切换不当、链接失败等,导致不但没有有效发挥多媒体效果,反而影响了教学效果。有些教师过分依赖课件,有效备课不足;有些在教学过程中专注于课件,忽视了课堂管理,没有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有些课件播放过快,学生没时间做笔记,课后无从下手或无兴趣复习和做作业,自然影响了最终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正以其独特的优势受到教师和学生的喜爱。本研究也证实了其在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明显有效性,但需要综合考虑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过程、多媒体效果等因素。目前还有很多方面比较薄弱,需要我们努力改进和提高,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生,提高教学质量。 多媒体教学技术论文: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与思考 【摘 要】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应用多媒体技术来教学也在幼儿学教学活动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但同时多媒体教学在教学活动中的缺陷也日渐明显,本文分析了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活动中的具体作用,对多媒体技术在幼儿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做了思考,以期能够对具体的教学工作带来帮助。 【关键词】幼儿园;教学活动;多媒体技术 一、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具体作用 (一)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技术能够在幼儿面前呈现动听的音乐、形象的视频、漂亮的画面,幼儿的世界是基于感官的感性世界,他们会对这些基于感官的东西有着先天的好奇,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些好处是听说读写等传统的教学活动所无法比拟的,所以,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二)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学习效率 多媒体技术的表达形式更加直观形象,将抽象的东西具象化,这样更加符合幼儿的思维规律和认知特点,从而是幼儿能够更快的理解和吸收知识,进而使幼儿的学习效率得到提高。另外,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应用不受时间地点的显示,这也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学习效率。 (三)有利于优化幼儿园的教学内容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幼师在听觉和视觉上给予幼儿更多的提示,如果只是幼儿语音的教学,幼儿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将教学内容忽略或者遗忘,但有了多媒体技术的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上所呈现出来的优美的画面、鲜艳的色彩甚至动听的音乐都能够吸引住小孩子们的眼球和耳朵。这种形象的教学更加容易使知识留在幼儿的脑海中。 多媒体技术的可以将理性的教学内容变成感性的教学符号,将枯燥、单调的内容变得形象、生动起来。比如多媒体技术一些像数学一样理性难以理解的知识变得形象化具体化,使幼儿更容易理解、记忆。 (四)有利于优化幼儿园的教学情境 在幼儿时期,小孩子们的兴趣爱好还没有定性,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园是培养幼儿兴趣爱好的最佳场所之一。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让幼儿将学习作为自己的兴趣爱好,让其明白学习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多媒体教学还可以将一些不方便在教室中演示出来的实际例子通过摄像机等设备在教室中呈现,将实例的演示与知识的传授结合到一起,这样不仅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而且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升幼儿的学习效果。在多渠道、多方法的知识传输下,幼儿可以快乐、自主的学习。由此可见,这种有声有色的、情景交融的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应用从根本上优化了幼儿园的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的思考 (一)幼儿园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应用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应用,使幼儿的学习生活更加丰富、学习环境更加丰富多彩,但是多媒体技术应用在幼儿园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比如,多媒体课件中如果过多的注重趣味性丰富性会分散掉孩子们的注意力,将小孩子们的注意力从教学内容转移到其余的花边上去,这样就会对教学效果起到相反的作用,得不偿失。除了这点,还有下面两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1.多媒体技术不能够完全取代传统的教育方式 多媒体技术无论带来了多么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它始终不能够代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也无法和小朋友们互动,无法根据幼儿的上课表现、喜恶程度、吸收快慢等来调整上课的内容,毕竟多媒体技术是一种冷技术,是没有情感温度的。所以,多媒体技术无论多么完美也只是教师的一种辅助教学工具,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增加上课的趣味性、丰富上课的内容,但不能够完全取代传统的教育方式。 2.制作个性化的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应该以幼儿的年龄、心理特征为依据,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幼儿已经获得的知识程度、幼儿的理解能力来科学的设计课件。比如,面对小中大班的幼儿也不能使用同一个多媒体课件的,在城市幼儿园班级中取得良好效果的多媒体课件不一定会在农村的同样年龄层次的幼儿园班级中取得同样良好的效果,所以,教师应对幼儿进行因材施教,制作个性化的多媒体课件。 (二)策略 1.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良好的课堂气氛是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多媒体技术得以应用的前提条件,只有拥有良好的课堂气氛,才能够有效的发挥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具体来说,幼师要明白幼儿的主题地位,充分尊重幼儿,建议一种平等的教学理念和互动关系,是幼儿能积极的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观点。另外,幼师还要多鼓励幼儿回答问题,多进行交流,使幼儿在利用新媒体进行学习的同时思考问题、形成习惯、促进思维的发展。 2.提高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的熟练度 幼儿园教学活动应用多媒体技术离不开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和制作,然后很多幼师并不能够熟练的使用多媒体技术,对课件的设计与制作方面也有着很多的不足,因此幼师要不断提高自己使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能够熟练的制作多媒体课件。另外,幼师不应该直接套用网络上的多媒体课件,应该针对不同的幼儿制作不同的多媒体课件,尽量制作个性化的多媒体课件,因材施教,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使多媒体技术在幼儿教学活动中真正发挥它的作业,使幼儿教学的水平与质量得到有效的提高。 3.将多媒体教学和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 虽然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多媒体教学的意义十分的重要,但是不能由此忽略传统教学方式的重要性而完全依赖于多媒体教学,处理好多媒体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的关系,是有效提高幼儿教学质量的保证。假如在课堂上过多的使用多媒体教学,幼儿的注意力会过分集中在多媒体技术所呈现的画面、色彩已经声音上,从而不能有效的锻炼幼儿思考问题的能力,不能促使幼儿理性思维的行程,而使幼儿的思维久久停留在感谢层面,是幼儿的思维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所以,教师要将多媒体教学和传统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实现它们之间的综合应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使用多媒体技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应用多媒体进行幼儿教学的同时要注意其存在的问题,有效的提高幼儿教学质量,使幼儿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多媒体教学技术论文:多媒体教学技术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优越性 在经济和技术都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已经迈入了现代社会中。在当今的教学中,我们也面临着变革。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要善于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化学是高中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怎样运用好多媒体技术呢?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显著提高 课前研究是讲课教学的准备,只有课前进行充分的研究,才能上出高质量的课,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利用计算机强化课前研究、辅助备课是一个很好的途径。计算机备课便于随时修改教案,当然这并非计算机辅助备课的主要目的。现在很多地方要求教师实行无纸备课,即电子备课。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要备好一节课是不容易的,教师要掌握综合处理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媒体信息技术,使各信息之间建立逻辑连接,并集成为一个具有交互系统的计算机技术,多媒体综合运用于教学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也改变了师生的角色及师生关系,教师在备课时,考虑到不一定整堂课都使用多媒体。又要考虑到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有机结合,备课时要输入文字、制作动画,网上寻找资料,还要设计这节课什么知识点运用多媒体,什么知识点不用,还得考虑使用多媒体与不使用多媒体之间的联系与转换,考虑时间的分配,想备出一节好课,则需花两三天的时间,而且不是每个教师都懂得制作电脑动画的,还得努力学习多媒体知识。尽管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通过网络的资源共享,备好一节含有多媒体的课也很不容易,这比传统的备课要求高几倍甚至几十倍,因此给我们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驾驭课堂的能力就更艰巨,这样督促教师必须研究业务认真备课,不能有丝毫的马虎,想的周到全面,对教师很快提高教学水平具有促进作用,长此以往,自己的教学水平必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二、多媒体优化教学过程 化学的新授课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许多化学现象、化学概念、化学反应、化学规律都要求学生在学习新课时有一个正确的第一印象,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造成认识与理解上的模糊或错误。在讲授新课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运用文字、声音、图像来刺激学生和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以多种方式、不同的表现手法对新授课的内容进行加工,生动、有趣地展现于学生面前,让学生充分认识化学现象,化学反应及规律。同时,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还可以加大传输的信息量和信息传输的质量,实现课堂的优化组合。化学的复习课更离不开多媒体教学。实践证明,正确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使课堂生动形象,学生普遍感兴趣,让学生在活泼轻松的气氛中学习,知识接受快,课堂效益好。 1、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情景是引人入胜的好途径。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创设愉悦的课堂情景、求知的课堂情景、成功的课堂情景,适时地呈现适当内容的形象材料给学生多通道的刺激,让学生边听边看边思考,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认识理解化学表象和本质。用生动、具体的化学现象揭示物质结构、化学反应,变主动为客观,变枯燥为生动,能极大地激发起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引起探索化学世界的好奇心,为积极主动地学好化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利用多媒体网络系统,可以实验网上多媒体信息传递和资源共享。网络提供的学习资源远远大于任何教师、任何教材,甚至任何一个图书馆所能提供的信息量。比如有关环境问题的教学资源,在网络上即可搜索到酸雨、赤潮、沙尘暴、臭氧空洞、厄尔尼诺现象、温室效应、光化学烟雾、二氧化硫污染、粉尘污染等相关的视频材料、PDF、文档、电子书籍、动画演示和专题题网站等多种形式的信息资源。 2、通过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形象、准确地理解各种原理,突破教学重点。 化学教学中有些微观变化,即使老师花再多的时间向学生分析,总是达不到理想效果。可利用实验与多媒体相结合,在实验的同时,播放 Flash课件,可以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实验现象及其本质。讲述中和反应的实质采用Flash动画使学生一目了然,容易理解。 化学教学中有些实验需要较长的时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是无法达到此效果的,即使提前做好放在那里,也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这时可在课堂教学中演示这一实验,同时通过多媒体课件模拟这一实验,这样便利用很短的时间,让学生在头脑对该实验已有了本质的理解。 化学教学中有些实验由于安全考虑或是实验成功的几率不大或是条件不具备,根本不可能在课堂上演示。例如面粉的爆炸、一氧化碳的可燃性、还原性、毒性,浓硫酸稀释错误时现象、后果,利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时,浓度很高的过氧化氢在加热或不加热的条件下都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难以演示成功等试验,通过多媒体Flash演示,使学生一目了然。 3、 通过多媒体技术增大课堂容量 传统的化学教学,教师在竭尽全力做完演示实验并引导分析出原因后,往往差不多下课了。而对知识的应用甚至来不及讲,或是一带而过。更谈不上学生做相应的巩固性练习。以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既可以放大教学的“空间”,又可以延长课堂教学的“时间”。在课堂练习时表现得更加充分,不会因为板书这些练习题浪费大量时间,所以许多同学感到上多媒体课很充实。另外,还可以最大限度地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在传统教学中即使有做练习的时间,也只能叫少数几名学生在黑板上板演,大多数人只是看在黑板上板演的学生做练习,而自己不愿真正动脑动手。用实物投影仪就可以改变这种情况,优化教学效果。教师将本堂课的反馈练习布置给全体学生,待做完后随机抽查若干,并用投影仪将他们的练习展示在大屏幕上,教师点评。一方面调动了全体学生做练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使较多学生的练习得到展示和讲评,做对的有成就感,有错的也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一定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通过采取先进的教学,激发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多媒体教学技术论文:探究多媒体教学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摘 要:现今多媒体技术的开发与利用已日趋成熟,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愈发重要,已然成为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借助多媒体,老师可以将知识点更加形象与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对于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从小学数学课堂入手,深入分析多媒体教学技术在其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有效建议。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小学数学;存在问题;不重视 多媒体教学技术从产生伊始,就受到广泛的关注与期待。广大教师群体一致认同多媒体教学技术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趣味性以及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针对小学数学教育,作用尤为明显,有助于为学生未来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随着多媒体教学技术的运用日渐成熟,教育方式相应地改变,在某些方面依然存在问题。 一、小学数学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使用者不重视 多媒体作为教学工具之一,教师作为工具的使用者,使用者对于工具的认识性与重视性对于后期实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一些老资格的教师习惯了黑板、粉笔的教学形式,对于新奇事物的接受能力有限,阻碍了多媒体教学的发展;另一方面,多媒体教学的制作较之传统教学,操作过程相对复杂,老师投入的时间有限,大量批改作业,对这种工程量较大的教学方式视而不见。 2.使用方式不当 多媒体作为教学工具之一,能否使用得当同样重要。很多情况下,老师仅仅将课件或者书本上的内容搬运到屏幕上,稍强一点的老师会加一段音频或者几张图片进去。此种多媒体教学方式过于粗糙,学生根本没有参与性,与照本宣科并无实质区别。学生没有真正融入课堂,教学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3.对于学生地位的忽视 多媒体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地位非常容易被忽视。在老师精心准备的多媒体课程中,教师因花费大量心血搜集、整理、总结,对于课件重视,而忽视了受众(即学生)的地位。一味展示多媒体的丰富与生动,忽视了课堂上老师与学生应该有的互动与学生相互间的交流。最后使多媒体课变成了一堂展示课,甚至电影课。很少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与理解时间,数学相较于其他学科,这一问题尤为影响教学效果。 数学作为一门需要理解与练习的学科,在基础学习阶段,思考与理解的时间是必须要有的,而许多多媒体教学忽视学生的地位,将至少从形式上将课堂变为一场老师个人的阐述,达不到教学目的。 二、关于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运用中的建议 1.提高教师群体对多媒体教学的重视 开设多媒体教学技术相关教学会议与讲座,提高教师群体对于多媒体教学技术的认识,充分了解多媒体教学的特点与优势。并着力培养一大批多媒体教学技术使用成效优异的教学模范,引领多媒体教学技术在我国教育界的潮流。 在提高认识、加强重视的情况下,加之国家政策与行动上的大力支持。那么多媒体教学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将得到飞速发展。 2.电子白板在教学中的运用 电子白板拥有比黑板更灵活、比手书更方便的特点。应用于教学中,电子白板能与黑板一样书写、绘画和擦除。不仅如此,电子白板拥有媒体、遮屏、放大、聚光灯、资源库和链接功能等。功能上的全面性与操作上的自由性非常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更加轻松、简单、快速地完成几何图像的绘制,为讲解节省大量的时间。面对较复杂的计算题时,老师的演算过程也都可以在电子白板上进行,无形中已经给学生演示了一遍解题思路与步骤。 电子白板对于教学的积极意义,是远优于原始的PPT课件等形式的。 3.重视学生主体地位 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为本文最重要的一点,也是小学数学课堂中最应克服的问题。 关于如何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便利性进行小组学习与自主学习,降低教师地位,甚至于教师可以成为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辅导者,针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实行不同的辅导方案与手段。 对于学困生,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对于优等生,进一步提高其学习能力。教师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同时,也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状况,为下一步的课程安排做好准备,提高学习效率,充分利用时间,事半功倍。 除此之外,为不断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学习内容与要点融入游戏当中。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安排少量游戏环节。做到在学习中游戏,在游戏中学习。 充分利用多媒体的视觉与听觉效果,综合利用图像、视频、音频的丰富性。例如,在小学数学算数课程中,设计伴随有活泼的音乐,加之丰富鲜艳的动态图片。用小动物的数量代替简单的阿拉伯数字,令算数课堂不再是枯燥的加减乘除,而成为趣味十足的动物发现之旅。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算数能力,而且在锻炼孩子的观察能力与交互能力以及个人的性格发展方面都有良好的作用。 多媒体课堂将不仅是事半功倍的课堂,同样可以是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课堂。 本文总结笔者在多媒体课堂教学中的实际运用,希望更好地促进多媒体教学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让学生更高效、更快乐地学习。 多媒体教学技术论文:多媒体教学在中职机械加工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从多媒体教室的建设、加强多媒体教室使用的培训与管理、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合理利用多媒体对教学的好处四方面,研究多媒体教学在中职机械加工技术教学中的运用,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新性以及自主性。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中职教育;机械加工技术;教学运用 中职教育逐渐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了主要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学技术。随着对教学质量要求的不断提升,多媒体教学方式已被越来越多的中职机械加工技术课程使用。本文主要研究多媒体教学在中职技术机械加工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一、多媒体教室的建设 1. 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多媒体教室,提高其实用性 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建设多媒体教室,教室的装饰像课桌、讲台等都要符合实际,简单实用就行,不需要装饰的漂亮华丽,也不需要将教室里的窗户封闭起来,只需要像平常普通教室一样装饰。 2. 多媒体教室要使用干净利落的连接系统 在平常使用多媒体上课时,需要将除了计算机显示器与视频展示台之外的其他多媒体设备安置在讲台内部,为了让教师能够使用方便,这些在讲台内部的设备可以使用讲台桌面控制开关来控制。多媒体讲台的配置有很多讲究,不仅要美观,还要能够保证合理放置设备并且方便连接,这样在使用出现故障时容易找出问题并解决。 二、加强多媒体教室使用的培训与管理 现在很多专业学科的教学都是使用多媒体教学,这使得多媒体计算机需要安装各种不同的软件,由于有的教师操作不正确,就会给他们的使用以及管理人员带来很大的难度。为了确保教学能够正常进行并且发挥出更好的作用,教师需要根据多媒体计算机及其设备的使用提出一些规范的操作行为以及管理体制。一份好的课件要完美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并且使教学达到好的效果,就必须学会如何正确地使用多媒体。由此可见,对教师进行岗前培训是必不可少的。 1. 教师在培训之后才能上岗 在对教师培训之前,要改变他们对多媒体教学的看法,让他们认识并了解到多媒体教学的重要性与困难性,同时还要让他们知道有的知识点该在什么时候、哪些部分使用媒体教学,再据此来进行备课以及教学制作。现在一些中职校对多媒体教学都十分看重,经常安排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对其他教师进行培训,以解决他们在多媒体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同时让他们了解多媒体计算机的规范操作,大大提高了多媒体的使用率。除了进行培训之外,还应鼓励教师们积极学习其他学校的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技术的优点与经验,这样能够使多媒体技术更进一步。 2. 对多媒体教室的管理员进行培训 在对教师进行培训之后,我们也需要对多媒体教室的管理员进行技术与职责培训,对多媒体教室的管理制定相应适当的制度。管理员主要负责管理维护教室内的多媒体设备,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多媒体计算机,对于其他的管理,例如病毒的查杀、硬盘检查等要做到每日每周都检查。当多媒体计算机出现系统问题、软件损失等紧急情况时,他们就需要及时去解决这些问题,维持多媒体教学的正常进行。 三、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好的课件能够将授课内容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提高学生的兴趣,从而提升教学的质量。教师们要想让多媒体教学达到好的效果,就必须学会制作课件,这也是职业教学的主要特点。多媒体课件是用来辅助教师教学的,对课堂内容的有些概念进行说明解释。教师在制作课件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有些难点、复杂点进行详细说明补充,同时还要将课件内容与音乐、精美图画等相结合,使课件更加生动有趣。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更加感兴趣,增加课件的效果。教师只有对多媒体技术有着一定的了解与运用,才能制作出好的课件并且能够在课堂上完美地展现出来。 四、合理利用多媒体对教学的好处 多媒体教学通常使用形象的动画或者有趣的音乐来简单生动地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说明,这不仅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里学到知识,还大大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了解的欲望。另外,多媒体教学还能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与观察力。例如,在讲解“车工工艺学”时,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图画来向学生展示轴类工件的四种装夹方法,并且让他们自己观察其中的不同特点,并根据图片想象是否还有其他的装夹方法。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观察以及想象能力。 五、结束语 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让教育者学习到有用的先进的技术,使他们能够打破传统的教育观念,勇于创新,能够开创出更适合现代教学模式的方法。而多媒体教学提高了教学质量与效率,教师要不断地对多媒体进行改进,使它更加顺应时代的要求,以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多媒体教学技术论文:多媒体教学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我们已经进入了现代化的新时期。在当今时代中,现代先进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技术在现代教学中的应用显得越发重要。多媒体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发挥着传统教学无法替代的作用。英语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变得高涨,使课堂的效率事半功倍。在此过程中英语教学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进行英语教学时,要转变教育教学方法,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目标进行课堂教学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教师不能够追求表面的形式和一时的课堂气氛,不能将所讲的内容都通过多媒体进行展示。教师只有做到合理运用多媒体才能提高多媒体教学的效率,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多媒体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在英语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达到预期的课堂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让同学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同学们的英语思维能力。下面,笔者就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有效的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以及多媒体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多媒体对初中英语教学的积极作用。 1、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 多媒体能够将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展示出一个直观形象,一个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看得见、听得见的教学情境。通过对学生的多种感官刺激,让他们所获取的信息量增加,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能力。在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优化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在传统的教学教学中,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这种依靠“一本书、一支笔、一块黑板”的单调教学手段,让同学们感到枯燥无味。日久天长同学们渐渐失去了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而运用多媒体教学恰恰能够打破传统教学的单调和呆板性,使抽象、枯燥的英语知识变得形象化、具体化、可视化。多媒体教学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能够让学生的听觉、视觉的得到刺激,形象的感受到学习知识的乐趣,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学习《Where’s the post office?》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个具体的场景,让学生根据场景进行交际练习。这样课堂让学生充分采用到课堂教学中,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 2、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在传统的教学中以“精讲多练”为教学原则。在上课时,学生只是接受教师的口头说教。由于课堂教学时间非常有限,教师在授课时无法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不能到达预设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不得不对教学内容进行删减,学生在课堂上所获得的知识不够详细,课堂教学的效果不明显。作为一名教师,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多媒体教学技术的运用,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向学生展示生动、形象、直观的教学情境,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受知识,化无声为有声,能够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迅速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 运用多媒体教学,教师要制作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可以多角度、全方位的展示知识,把知识进行动态的演示,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英语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通过多媒体教学技术的运用,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3、多媒体教学有利于节约课堂教学的时间,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课堂授课的方式以讲解为主。他们按照事先设计好的讲义和教材向学生进行照本宣科的讲解,并在课堂授课过程中进行板书,然后根据教学内容向学生布置适当的习题。这样的课堂教学既费时又费力。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进行教学时,向学生提出问题之后,不能够给学生留出必要的时间进行思考,同学们在有限的时间之内,不能够对知识进行完全的理解和消化吸收,从而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能够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在运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必须在课前制作出多媒体课件,重要教师就不用在课堂上进行板书,从而节省出了课堂教学的时间。通过图片、声音、动画等资料进行知识的展示,可以帮助学生更快的理解教学内容,也为课堂教学节约了部分时间。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以利用节约出来的时间向学生讲解更多的知识,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二、应用多媒体进行英语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多媒体教学技术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给英语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但是,如果教师在教学时过分的依赖和使用多媒体教学也会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疲劳。只有做到多媒体技术的合理运用才能够提高英语课堂的教学效率。 在运用多媒体进行英语教学时,有些教师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但是,在课堂教学时,有些教师只是一味的进行多媒体课件的操作和演示,而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上的重要作用,不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反馈,没有做到师生的交流互动。这样不仅不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反而会使课堂教学受到影响。 多媒体技术是一项先进的教学技术。在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首先要对多媒体形成正确的认识。做到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合理运用。同时,教师要提高多媒体课堂教学的效率,还需要不断进行学习,以提高自己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技术。只要教师能够结合时代的发展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一定能够是课堂教学的效率得到明显的提升。 多媒体教学技术论文:浅谈多媒体教学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多媒体技术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组织课堂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本文作者从多媒体教学技术的优势和缺陷等方面对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优势;缺陷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课堂教学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因此,我们迎来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高中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教师要注重运用现代先进的教学手段组织课堂教学,运用先进的教学技术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作为一名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贯彻和执行新课标的要求,把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领域当中。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授课的方法单一,教师讲授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学生们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很少,让学生感到课堂教学枯燥、乏味,认为课堂教学不是自己的事情,自己的任务就是对教师讲解的内容进行记忆,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习题演练。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教学效率也手段了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现代科技突飞猛进,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的大背景之下,多媒体技术产生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自从其出现以来,就被应用于各个领域当中,并在每个领域当中都发挥出了其独特的作用。在教育教学领域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给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 笔者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通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对多媒体教学形成了新的认识。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的优势。 1、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语文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他们在课堂上才会积极表现。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要认识到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重要性,并把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贯穿到课堂教学的始终。 由于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过分注重学生分数的提高,在教学时以知识的灌输为主,而忽视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在新课改下进行语文教学,教师要改变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运行先进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多媒体技术是一种和传统教学模式不同的教学方法,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能够把教学内容以多种形式进行呈现。学生不仅能够从文字、语言上学习语文知识,还能够从图片、动画等形式上感受语文知识。在图文并茂、声色结合的情景中学习语文知识,学生们的注意力都被吸引过来,主动投入到语文学习过程当中。 例如:在学习《荷塘月色》这一课的教学内容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课堂教学过程当中,可以制作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感受月色下的荷塘。在进行文章内容的讲解时,为了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教师也可以配上相应的画面或者文章的朗读录音等。这样的课堂教学,让学生感到新鲜有趣,对学生的吸引力更大。 2、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语文教学,能够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 语文知识丰富多样,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教师应该通过多样性的语文知识让学生感受语文学习的魅力,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性。但是,在高考的压力之下,长期以来,语文课堂教学都只是局限在了课本上,知识的学习也以高考的范围为限,使得语文学习失去了其应有的色彩。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很难依靠自己的讲解让学生把知识完全消化吸收,更不可能对知识进行过多的扩充。而多媒体技术的出现,恰恰能够解决语文教学中的难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上的教学内容的同时,使课堂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 例如:在学习《胡同文化》这一课的教学内容时,教师依靠自己的讲解,很难让学生明白胡同文化的内涵和精髓。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教师可以在课前利用网络技术查找一些相关的资料,在这些资料中,既要涉及到我国的传统文化,又要涉及到北京的胡同,从而让学生了解我国文化的同时,更好地理解北京的胡同文化。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的缺陷。 1、缺少师生的互动。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进行交流的过程。但是,许多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时,却忽视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在多媒体教学中,课堂缺少必要的交流活动,而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是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是让学生领悟知识的重要途径。这种缺乏交流互动的课堂,会导致情感的缺失,抑制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2、教学过程呆板。 由于多媒体课件是在课前准备好的,教师在课堂上只需要根据课件进行演示。因此,在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时,许多教师按部就班的进行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而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这种呆板的教学过程不利于学生的发展,长期以往,会削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多媒体教学流于形式。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许多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的需要,只是单纯运用多媒体技术,把多媒体技术强加到课堂教学过程当中,使多媒体技术教学流于形式,失去了其原有的作用。 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出现和广泛应用,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黑板、粉笔加教材”的模式。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能够在更大程度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对多媒体教学技术形成正确的认识,在运用多媒体技术时,做到发挥其优势,避免去劣势,发挥出多媒体技术的最佳优势。 多媒体教学技术论文:多媒体教学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摘 要:计算机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本来就十分普遍,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多媒体技术本身就可以很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因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优化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但是在运用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在教学中去发现以及对教学现状的分析,教师必须给出合理的解决办法和一些建议,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提供帮助。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小学数学;课堂 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运用一些现代信息技术,不仅需要考虑到小数数学的基本特定还必须注意去分析小学生的接受能力,让多媒体技术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有力工具,但是运用多媒体技术去教学并不代表就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小学数学运用多媒体技术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一些教师计算机水平十分有限 由于一些小学教师的知识水平有限,本身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不够全面,导致在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时无法正常操作,这样使教学内容要求使用多媒体教学,也会显得不符合实际。同时,由于一些教师局限在传统的教学方式里,甚至觉得运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数学教学十分麻烦,这些因素就造成了数学教学中现代化教学机会的缺失。 2.对多媒体教学技术的认识不足 由于教师自身尚未掌握多媒体,在一定程度上觉得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显得多余,甚至一些数学教师觉得运用多媒体技术是专业技术,和自身所教授的数学并没有太大的联系,这样的观念使得数学教师不重视操作多媒体技术,并且专业的软件知识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说更是很少有人去掌握,一些教师可以去制作一些简单的演示文稿,但是找不到相应的资源。另外,有一些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只是单纯去追求这种教学形式,所运用的教学形式并没有很好地抓住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一些传统观念下,一些数学教师觉得只有学生在课堂中认真听讲,下课后按照要求去复习巩固,学习成绩也可以提高,因此,在教学中学生碰到了问题,教师也不会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而是采取传统的打开课本去讲解,因此,这样的观念导致多媒体技术的运用难以被小学数学教师所接受。 二、面对多媒体教学所提出的建议 1.将多媒体技术与数学教学结合使数学学习更加容易 在小学的数学学习中,很多知识点都是来源于生活,生活中许多的问题基本都可以在数学中找到,但是由于小学生的个人阅历十分有限,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经历去感受数学知识是非常困难的,学生生活与课堂存在的差距使得学生难以将数学中所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到生活中。但是在具体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设置好课堂情境,比如,各个计量单位的含义,圆柱体体积的求法等等都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去创造情境。教师可以在教学千克、顿、克的概念时,如果直接让学生去理解“一吨多重”时学生很难感受,这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观看一吨水的重量,其实是1000升容量,而每一升大概是1千克,也就是说是两瓶矿泉水的重量,这样学生就可以大概感受到1吨的重量大约是什么概念,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下既激发了学生的临场感受,又让课堂气氛得到活跃,也就是说将体验教学延伸到课堂中。 2.提高教师和学生对多媒体技术的认识 要想提高教师和学生对多媒体技术的认识,需要教师多运用多媒体去辅助教学,这样数学教学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特别是在一些地区面对教学设备不是十分完善的情况下,教师必须保证每隔两个课时安排一次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数学课,另外教师还需要尽可能将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结合起来,最终付诸到提高教学效率上。 3.运用多媒体技术将静止的课堂动态化 多媒体课堂教学过程一般包括这样几个基本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和多媒体设备。这几个要素之间是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只有处理好这几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多媒体教学才可以真正实现课、人、设备之间的紧密衔接。 在数学教学中,首先充分认识到每个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接受能力,也就是说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虽然多媒体教学有其固有的优势,但是多媒体教学毕竟是属于计算机技术的范畴,它身上所存在的缺陷主要集中在人文性缺乏,没有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因此,这样的教学肯定得不到学生的认可,作为小学生而言必须要有教师精心的指导,所以说多媒体教学始终只是作为一种辅助工具参与数学教学,也就是说多媒体教学参与到教学中必须充分考虑到课程的基本目标、内容以及形式的设计等相关内容,并且课程的展现形式还必须与教师的教学风格以及学生的学习相结合,特别不能过分去依赖多媒体技术而忽视教学的基本本质,这样一来小学数学教学就会出现混乱,所以说多媒体教学的运用必须找准教学定位。 多媒体教学技术论文:探究多媒体教学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摘 要: 现在我国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多媒体教学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到了我国的教育行业中。大量实践证明,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改善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教学弊端。不过在实际运用中,这种教学方式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将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是本文将要探讨的课题。 关键词: 传统教学 课件制作 操作技巧 现在小学的任教老师虽然了解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但是并没有完全掌握正确的使用方式,导致在使用时会出现力不从心等问题。下面我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多媒体技术教学的现状 (一)一些老师没有养成使用多媒体教学的习惯 数学这门学科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系统性,而且在小学阶段学生并没有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因此对其直接开展抽象性的数学知识教学有一定的难度。这时老师应该采用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形成数学的思维模式。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觉得多媒体技术教学操作复杂,只能对数学教学起到辅助作用,导致很多老师不愿意对此花费精力,仍然将教学重心放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上。 (二)没有掌握好多媒体与传统教学之间的比例 在调查中发现,一部分老师在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时,并没有掌握好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之间的使用比重,有时甚至在教学全程一直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是能够暂时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但长时间使用会让学生逐渐对其失去兴趣。而且没有传统教学的讲解,会导致数学教学流于表面,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二、提高多媒体教学的应用策略 (一)转变老师的教学观念 老师在对小学生进行数学教学时,想要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就要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明确自己在教学的位置,凸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其次要对本班级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进行详细了解,并以此为根据设计教学计划;最后要改变以往沉闷的教学形式,使用问题情境等新颖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老师要正确认知多媒体在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并将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实现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 (二)合理安排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比例 传统的教学方式与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各有各的优势,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老师要明确两种方式的优缺点,扬长避短,合理安排两者的教学比例,并提高使用的灵活性。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为例,首先,老师利用多媒体播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片,并对学生提问:“同学们觉得他们与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区别呢?”从而引入本课的知识教学。老师此时要使用传统的教学形式对本课的知识点进行讲解,之后再以“同学们你们观察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是由几个面、几条棱及几个顶点组成的呢?”“这些面及棱之间又有什么规律呢?”引入更深层次的教学。此处也是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来讲解的,并提出:“在生活中你们见过与之相似的物体吗?”让学生找到在生活中的物体,像书本等,帮助学生巩固和理解本课所讲的内容。这样传统和多媒体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既能让学生牢固掌握理论知识,又能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帮助学生理解和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有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三)清楚认知运用多媒体教学的目的 老师要明确运用多媒体教学的目的,有针对性地对教学进行设计,保证教学开展方向的正确性。同时小学要对数学老师进行培训,使其能够全面了解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和功能,并让其熟练掌握多媒体的操作技术。使其能够在教学中对多媒体技术运用自如,有效强化课堂教学效果。像在讲解《认识钟表》一课时,老师就可以利用动画的形式向学生拓展钟表的具体结构及运行原理方面的知识,这样不仅会让学生对本课的学习更感兴趣,还能拓宽学生的学习视角,而且多媒体的运用还能够帮助老师讲解数学知识点中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数学的奥秘,符合现在素质教学的要求。 总而言之,各小学数学任课老师要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格局,正确认识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并努力提高自身对多媒体技术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将其灵活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老师要明确引进多媒体技术是为了切实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因此一定要对其进行全面了解,不能盲目使用,以防事倍功半的情况出现。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能够给广大小学数学老师以一定的启示,帮助信息化教学改革在各小学中有效推广。 多媒体教学技术论文:多媒体教学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丰富了教学信息,在教学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分析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的意义,并探讨应用多媒体的策略。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技术;小学数学教学;应用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教师习惯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持续使用这种模式,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甚至对学习产生抵触心理,对教学目标实现产生不利影响。多媒体技术可以增加小学数学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和小学生的数学能力。 一、小学数学教学应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的意义 多媒体的优势是生动、直观、逼真,能够将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地展示给小学生,有利于激发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在学习中,兴趣是最主要的,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才会对学习产生心理上的需求,从而产生学习的渴望,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的学习中,从而获取数学知识和技能。另外,多媒体教学技术可以让枯燥和呆板的数学变得更加灵活,将原本静态的知识变得动态化,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在原来的教材中,知识点的连贯性设计不到位。多媒体教学技术可以弥补这一点,将知识点和教学内容更加全面地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和分析教学内容,对提高教学效果有重大意义。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的策略 1.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建立教学情境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只是单一地接受教师灌输,导致学生对数学有无聊和枯燥的印象,所以不愿意学习。小学数学是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基础的,如果在小学阶段就对数学失去学习兴趣,那么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就会更加吃力。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积极改变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和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的作用。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给学生建立教学情境,促进和提升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比如,在教学“认识钟表”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建立下面的教学情境: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个新朋友,它要与大家共同学习。在它上场之前,请大家先猜一个谜语――有一个好朋友,会跑却没有腿,会响却没有嘴。大家猜一下,这个好朋友是谁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展示小白兔猜谜语的画面。学生看到生动的小动物,就会产生兴趣。当学生知道闹钟就是好朋友之后,教师可以继续利用多媒体,将各种各样的闹钟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对钟表产生直观和具体的印象,这样就可以自然地进入到下一步的学习中。这样的方法可以活跃教学氛围,增强学生学习欲望,学习效果也会提升。 2.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实施生活化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跟生活的联系很少,学生不熟悉,所以学习兴趣也不高。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多举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例子,学生觉得熟悉,才会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比如,在教学“几百几十的加减法”时,教师可以将生活中常用的场景应用到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播放一段视频:周末小泽与爸爸一起逛商场,小泽选了一个玩具和一条裤子,玩具是55元,裤子是215元。爸爸共带了550元,应去收银台付多少钱呢,最后还剩下多少钱?通过这样的场景学生可以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从而更加注重数学的学习。 3.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开展游戏教学 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爱玩游戏的特点,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游戏教学。通过生动有趣的游戏,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实现教学目标。比如在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后,教师可以通过游戏实施数学练习。可以通过多媒体来播放:动物学校来了一个不受欢迎的动物,就是狐狸。狐狸要吃其他小动物,大家一起帮忙消灭狐狸。狐狸要和学生们共同游戏,游戏中学生只要不出错,就可以打败狐狸了。游戏规则是学生们一起喊:狐狸狐狸几点了。狐狸要是说5点,就要5个小朋友一组抱在一起。其余的学生负责说乘法算式。通过游戏,巩固了教学内容,也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然会有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4.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开展合作学习 新课标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及合作学习能力提出了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技术的作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可以使每个学生发挥自身优势,同时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比如在学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这一单元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猴子在森林中卖桃子。篮子里有10个桃子,篮子外有4个桃子。猴子说,我一共有14个桃子。小熊说,我要买9个苹果。小猫问还剩多少苹果,猴子回答不出来。教师说,同学们可以帮小猴子算算吗?这样学生的兴趣就会被激发出来,教师让学生们合作交流,共同帮小猴子想办法。在合作学习中,可以充分开发小学生的思维,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升他们的合作学习意识及能力。 总之,多媒体教学技术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手段,教师要充分利用,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从而实现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 多媒体教学技术论文:云桌面技术在多媒体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 云桌面 VMware vCloud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多媒体教学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手段,传统的黑板逐渐被投影和计算机取代。计算机、投影仪、麦克、多媒体音响等已成为多媒体教室的主要教学设备,这些设备的使用使教学更加生动、直观。然而,信息技术在给多媒体教学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随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发展,原有的多媒体技术开始不能适应甚至是阻碍多媒体教学的进一步发展,迫切需要新的技术应用到教学过程中。 1 多媒体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计算机是多媒体教学的主要设备,每台计算机有自己独立的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教学辅助技术需求的提高,计算机软硬件的维护管理难度的加大给多媒体教学带来了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1)计算机操作系统主要有Windows XP和Windows7等等,由于计算机采购的批次不一致,使不同的多媒体教室计算机存在着软硬件不一致、配置不一致等问题,同时多媒体教室分布不集中等原因也严重影响了系统的维护和更新效率,甚至影响到教学进程和效果。 (2)多媒体教室承担着多学科的教学,每个学科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对计算机系统所装软件有不同的要求,不同教师的个性化要求也使计算机应用软件和系统需要经常增加、升级和更新,这些需求不但大大降低了系统的运行速度,而且互相之间产生冲突,影响教学。 (3)硬件升级慢,故障率高。调查发现,用于多媒体教学的计算机硬件的更新远远低于软件的更新速度,90%计算机已经使用了五年以上,有的甚至接近十年。这样的硬件系统不仅不能满足软件的需要,更是故障不断,严重增加了维护管理人员的工作量。 (4)安全性低,抵抗病毒能力差。传统的用于多媒体教学计算机系统是单机系统,数据存储在单机上,一旦机器发生故障,教师的教学课件、数据就会丢失,特别是中间数据是无法保存的,重新生成相当于把课重讲一遍。同时,单机系统虽然安装杀毒软件,但是由于没有联网或安装了还原系统,病毒库数据滞后,对新的病毒防御低,特别是对采用U盘传输的数据更容易传播病毒,系统安全性基本得不到保障。 2 云桌面技术 云桌面是基于分布式云计算存储技术和桌面虚拟化技术,依托高度加密算法,提供虚拟Windows桌面与应用的服务,用户可以使用PC电脑、用户终端和智能手机等设备通过网络随时随地访问数据中心的桌面。云桌面的工作原理图1所示。 本质上看,云桌面是一种将用户使用的个人计算机桌面与物理计算机相隔离的技术。在这种方式下,计算机桌面是由网络中基于云计算的服务器集群提供,本地用户通过PCOIP、ICA、RDP等云桌面传输协议将鼠标、键盘的信息传递到远程的服务器,所有程序的执行和数据的存取都在远程服务器中完成,并通过本地用户终端将屏幕变化的结果显示出来,从而获得与使用本地计算机桌面相同的体验。云桌面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2.1 访问灵活 云桌面是由服务器提供的,由于服务器是24小时运行的,因而用户的访问不再被限定在特定设备、特定地点和特定时间,而是可以通过PC、手机、平板电脑等多种终端访问自己的虚拟桌面。用户使用的桌面主要在远程的服务器中运行,终端主要负责桌面内容的显示,因此对用户终端的要求更简单,其可选择性也更广泛,可以针对不同的应用需求做出合适的选择。 2.2 能耗低、软硬件维护成本低 专用的用户终端降低了采购的成本,摆脱了PC计算机沉重的机箱和风扇声音,降低了发热量。统计发现,采用云桌面以后,每个用户的耗电功率平均小于30W,大幅度降低了能耗,全年可节省近60%的电费。同时,相关应用的运行、部署(例如系统升级、应用安装等)都统一在服务器上进行,管理人员在数据中心就可以完成所有的管理维护工作,提高了工作和故障处理效率。 2.3 数据存储安全性高 云桌面的用户桌面环境是由数据中心的服务器集群提供的,本地终端是只具有简单的显示功能和鼠标键盘信号的传输功能。因此,所有的数据都是保存在远程的服务器上,本地终端设备上不保存任何数据,这样不仅保障了数据的安全,而且服务器的高安全性也使用户数据不易受到各种病毒木马的攻击。 3 云桌面在教学中构建与应用 在众多的云桌面技术中,多媒体教室云桌面可依据VMware vCloud云计算,以VMware Horizon为核心技术进行构建,系统总体架构分别由客户端、云端和管理端三部分组成。云端存储着对应不同教室的虚拟计算机文件,用以满足不同教学的需求。云端和客户端之间采用基于Horizon View可适应终端用户的网络连接方式传输数据,Horizon View桌面依据PCoIP协议,使用局域网和Internet等方式为客户端提供高质量的自定义桌面体验。布置在教室、实验室的客户端应采用专业用户终端以达到快捷稳定桌面效果。同时,整个系统通过提供PC、智能手机等多种方式,使用户可以灵活地访问自己的多媒体教室云桌面,即使与局域网网络断开连接,通过移动终端仍然能够对桌面进行访问,大大降低了网络故障对教学的影响。管理端是多媒体教室云桌面进行维护和管理的平台,通过管理端使用户管理更精简和安全,更能够实现快速维护配置用户桌面的目标。 在实际教学应用中,不同云桌面在远程服务器上是以不同的文件形式存在,管理人员依据教师的个性化要求、教学特点等因素对云桌面进行提前定制,然后通过管理端将定制好云桌面进行部署。此外,基于教学的需求还可以定制共有的云桌面,使同一个云桌面同时为不同的课程提供桌面服务,省去了传统系统更新需要到每个教室分别维护更新的步骤,在该方式下,针对共有桌面更新也只要更新一个文件就能实现所有对应教室桌面的同时更新,从而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人力。 4 结束语 采用云桌面克服了传统多媒体教学的种种弊端,多种终端的应用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快捷的维护管理方式提高了多媒体教室维护和管理的效率,为教育培训信息化、网络化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生物实验论文:谈谈加强生物实验规则和技能的教学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许多生物现象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得到解释,各种生物体的结构必须通过实验才能观察清楚,生物学的理论也是人们通过实验总结出来的。所以实验教学在生物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由于历史等原因,我国的生物实验教学起步较晚,以致重知识、轻实验,重理论、轻实践,学生的“高分低能”现象至今仍相当严重。随着教育的改革,在新编九年制义务教育生物教学大纲中,注重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教材内容突出了实验内容多,实验形式多,实验要求多的特点。 这样,学生动手参加实验的次数和机会多了。当然,如果教师不注意对学生进行实验规则和技能的教育,不精心设计好实验的内容、步骤和项目,学生不明白实验目的、要求和要注意的事项,则不仅效果不好,甚至会出现实验秩序乱,自然无法达到应有的实验目的。在生物实验教学中,为使每个实验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必须加大生物实验教学的力度,强化实验规则和技能。我的做法和体会是: 一、首先要加强组织纪律教育“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实验室守则和实验规则是上好实验课的保证,为了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使实验顺利进行,必须向学生强调遵守实验室守则和实验规则的重要性。并要向学生讲清道理,反复教育,使学生明白并自觉遵守,保证实验室内环境安静。要求学生不到下课时间,不准擅自离开实验室。如本人实验完毕或有事要离开,须报告教师。总之,要养成有组织,有纪律的实验习惯和良好作风。 二、预习好实验内容,明确实验过程只有让每个学生弄清了每个实验的内容、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实验目的和每个实验的全过程,这样学生才能做到心中有数,进入实验室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实验操作。同时对于难度较大的实验,教师要事先进行实验难点和要点的讲解,以使学生掌握要领,使实验达到预期目的。如制作临时装片,练习使用显微镜,对初中一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教师可事先在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时培养好骨干,再由这些骨干学生去辅导带动其他同学做好实验,在练习使用显微镜时,就要特别强调其使用方法和操作要领。如顺时针调节粗调节轮时,使镜筒缓慢向下,这时头应向左侧偏下,眼光与装片在同一水平面上,眼要特别注意物镜下降的位置,当物镜靠近装片时停止。这时用左眼从目镜观察,同时右眼也要睁开,用右手逆时针方向转动调节轮,使镜筒慢慢上升,直到对准焦点,看清物像为止。再转动细准焦螺旋,来回调节,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千万不能违反操作规程,下降镜筒时,一定要从旁注视物镜,防止物镜碰到盖玻上,损坏玻片标本和物镜。教师也可以用两台显微镜示范,一台是已经对好光了的,另一台则是已找到标本清晰图像的,让学生观察后做模仿。 三、要有实事求是和富于探索的科学态度要求学生在做实验的同时,一定要做好记录,如果一个实验小组两人,则一人做实验,一人记录,下一次实验互相对调。实验绘图要求学生实事求是照看到的实际画,在实验课中完成。如在解剖鲫鱼时,有的同学发现鱼的心室和动脉球的搏动位置在心房的上方,而在生物教学挂图中,心室位于心房下侧,在心室前端有一白色的动脉球,这就要按实际看到的画。又如初中生物课本中,用显微镜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装片]实验,而在实验报告册上则要求,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要用0.01%亚基蓝溶液作为染色剂,如果此种试剂一时买不到,不进行染色,人的口腔上皮细胞透明度大,那么在显微镜下很难看清其细胞膜和细胞核等。为了观察清楚,这时可提示学生是否也可用稀释的碘酒或墨水作为染色剂,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装片,学生试着做了结果很满意。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被染成黄(红)色,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看得很清楚。细胞周围空间呈白色,图像很清晰。再如有些同学,即使不用牙签轻刮口腔上皮,用一滴口水,处理后也可找到口腔上皮细胞,这又是为什么?等等。从而培养了学生独立探索和实际操作、制作能力,培养了学生观察思维、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四、要关心爱护教学仪器,节省实验材料在做每个实验前后,要求学生一定要养成洗手的习惯,以免实验时沾污实验仪器和试剂、样品、标本,从而引起实验误差,同时还要求学生不应做与本实验无关的动作,以免损坏实验仪器,甚至发生意外事故。要节约实验材料,如在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只要取一张洋葱表皮就够了,不必取大块,另外如擦镜纸、吸水纸,大头针和各种试剂等也要节约使用。严禁将教学器具如镊子、放大镜、剪子等带出实验室。同时为保证实验用品、材料、仪器不丢失,在实验前分发给每个小组一份实验仪器、材料登记表,要求学生在实验前后核实,并填写本节课的实验名称,日期,班级和组别等,最后要签名,以示清点核实无误并承担责任。实践证明,在实验中对学生进行爱护关心仪器和经常节约实验材料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爱护公共财产,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有利于调动学生上好实验课的积极性。 五、做好实验小结,启发学生自我评价实验结束前,用3—4分钟时间让一些实验认真、观察细致、操作熟练、清楚实验步骤和实验目的、正确掌握了实验技能、并实验成功的同学简单谈谈收获、体会。也可由教师或者同学给予肯定评价和鼓励。反之,一些实验做的不好的同学或看不到实验结果的同学可谈谈失败原因和要吸取的教训。如有的同学也可能是因为怕麻烦、怕脏、怕腥味等原因而不愿意做实验,以至实验效果不好或无结果,为此教师也要帮助其克服怕麻烦、怕脏、怕腥味的娇惯心理,自觉做好实验。最终要使学生懂得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观察、标本的采集和制作等在生物学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六、要始终保持实验室整洁卫生要养成整齐清洁的实验习惯。实验过程中不得乱丢纸屑、杂物。实验结束后要清理实验仪器,把仪器放回原位,清洁实验桌(台)凳。对于贵重仪器如显微镜要求学生做到,实验完毕用软布认真擦净其各个部分,镜头(目镜和物镜)必须用擦镜纸轻轻地擦,擦完后转动转换器将两个物镜置于两侧,再将镜筒下降,目镜、物镜放入镜头里的规定位置,反光镜镜面要直立,以免落灰尘,罩上镜罩,把显微镜放回箱内,固定螺丝要拧紧,镜箱要锁牢,最后由值日生做好整个实验室的安全检查。 生物实验论文:生物学科中探索性实验教学法的实施 生物学科是一门实验学科,实验是研究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运用好实验教学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素质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探索性实验教学方法是一种传授新知识的实验教学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讨论而获得知识。这种方式适用于实验材料容易得到,实验需要的基础知识较少,实验操作难度不大的教学内容。现行生物教材中的大部分实验和演示实验等教学内容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由于这种教学方法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效果良好。那么应该如何实施探索性实验教学法呢? 探索性实验教学法可以以如下三种形式进行实施: 1.边实验边分析讨论 这种形式的每一步都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开始,教师启发、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来寻找答案,并将答案叙述出来。 这种形式适合于以观察为主的实验,特别对于那些独立观察能力不强的学生,采用这种形式有助于督促学生进行有目的地观察和思考。由于在实验中学生的探索活动处在教师的严格控制之下,教学的管理比较容易。如在教授初中植物《茎的输导》这一节时,可将“水分和无机盐通过导管向上运输”的演示实验设计成边讨论、边分析、边实验的形式。选取白色花的玉兰枝条,下端插在盛有稀释的红墨水的瓶中,放在阳光下,待白色的花变红了,开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及进一步观察。问:白色的花为什么变红?引导学生答出:墨水中的红色物质运输到了花中去了,说明了茎有输导作用。再问:茎的结构有好多部分组成,到底哪个部分有输导作用呢?指导学生观察茎的横切面,得出:茎的木质部被染红了,红墨水是由木质部运输的。继续问:木质部有导管和木纤维,红墨水是通过哪个部分运输的呢?指导学生用放大镜观察茎的纵切面,得出:木质部中只有导管染红了,红墨水是通过导管运输的。最后得出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茎中的导管运输的结论。 这种教学形式要求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简洁,逐步递进。在事先教师要对学生可能做出的回答有充分的估计,使问题和引导既朝着既定的目标进行,又避免问题中存在的暗示因素。再实验在实验操作方面,教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要有预见性,特别是对于操作能力差的学生,教师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帮助他们完成实验任务。 2.把实验分段并讨论 这种形式是把一个实验分成几段,教师分段讲解操作方法,提出本段要解决的问题,由学生分段独立完成实验,每段实验结束以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分析、讨论,得出本段实验的结论,全部实验结束以后,再将各分段实验的结论进行分析和综合,得出整个实验的结论。 这种形式适于在学生已具有初步的实验技能和自制能力的情况下使用。在实验内容较多,学生的操作技能不够熟练,需分析的问题比较复杂,或者学生的自制力比较差一点时,分段应该多一些,随着学生的能力提高,分段可逐渐减少,并过渡到先实验后分析讨论的形式。这种形式既可以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能力在一定范围内得到发展,有利于学生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课堂纪律也比较容易控制。 在采用分段实验和讨论的组织形式时,教师首先要考虑如何分段,教师应根据实验内容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操作方法的变化和复杂程度不同,实验观察与分析难度不同及实验时间长短来进行分段。分段确定后,对教学中必需的旧知识,新的操作技术和观察的内容,步骤等,要根据分段的情况和教学的需要,安排在不同的时间讲授。有共性的问题放在整个实验前交待,与各分段有关的问题放到每一段实施之前。这样既有利于实验的进行,又节省时间。 3.先进行实验,后进行讨论 这种组织形式要求教师在实验前提出一系列与实验有关的问题,规定实验操作与观察记录的顺序,并交代清楚关键的操作技术和注意事项,以帮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要求,然后由学生独立完成整个实验过程;最后在教师的组织下,通过讨论、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锻炼学生的实验技能,但教学难度较大,只适合已获得一些实验技能,自控力较强的学生。由于这种组织形式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实验前教师应组织学生做好复习,为学生的观察、思考提供必需的知识,同时复习已经学过的、课上要运用的操作技术,以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在采用先实验后讨论的形式时,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十分细致明确,顺序清楚,这样学生的实验的观察才会具体,到位。例如,在观察水螅时,如果只笼统地提出要求观察体形、进食情况和刺激后的反应,而没有具体的内容,学生的观察就会很粗略,不能形成深刻、清晰的印象,既不利于对观察能力的培养,也使以后的讨论难以进行。 这种组织形式的一大优点是教师可以有时间去帮助个别有困难的学生解决实验中的难题,并检查学生完成实验的方法是否正确和质量如何。如发现学生中存在共性的问题时,可要求学生暂停实验,待说明和解决问题之后,再继续进行实验。 通过探索性实验教学法,可以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能力,例如,分析思考能力、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动脑能力等,但在采用探索性实验教学法时,还应当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在实验观察时应以独立观察为主,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帮助,但不允许学生翻看教科书,从书中寻找答案来代替观察。 第二:如果观察或操作的内容过多,较复杂,教师应用板书或板图给以提示,如果观察的内容是生物的结构,还应出示有各结构名称的挂图,有利于学生把实物与挂图对比,理解得更彻底。 第三:在分析讨论时,教师应对学生正确的结论适时肯定,并纠正不正确的结论。讨论时应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不要过早肯定正确的结论,而使错误的结论得不到表达,这样也不易发现不正确结论的原因。应通过引证实例或排除产生错误的原因来纠正错误的结论,不能简单地否定和压制学生的不同意见,以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生物实验论文:生物实验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 湖北省荆门市沙洋中学 杨兴礼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培养学生能力应与传授知识并举,也就是把二者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由应试教育转轨于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能力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培养途径主要是通过生物实验来实现的。初中生物实验包括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实验现象能力、实验设计能力、综合应用能力。而观察能力的培养是上述诸项能力中的最基本的能力培养,也是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重要阶段。因此,必须科学地培养学生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 初中《生物》中安排的38个学生实验中,其中单纯的观察实验28个,占全部学生实验的737%,而且观察贯穿于全部实验中。因此,教师要教育和培养学生具有全面地、正确地、深入了解事物本质特征的观察能力。 1明确观察目的和任务 观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生动的感性认识形式,它往往通过多种感觉器官的联合活动,并在思维的参与下进行的。在观察时,必须对观察者预先提出一定的目的或任务,拟定一定的计划,按计划仔细地观察,提出问题,寻求某种答案,这样才能保证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观察的事物中。例如: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实验,实验目的是要求学生在观察中认识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和液泡。观察前教师应强调细胞膜紧贴在细胞壁内壁上不易辨认,有些细胞核也不太清楚,要调好光圈,光线强弱要控制适当。使学生按照老师提出的目的要求去观察。观察的结果好坏,可由教师检查,检查方法可采取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也可让学生绘制观察的标本图示,这样一定能达到观察的目的。 2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和求实态度 观察能力的提高,有赖于正确的观察程序和方法,教会学生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观察,对培养学生观察力是很必要的。 2.1先整体观察后局部观察 教师要指导学生全面进行观察,抓住事物的各个方面及其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这样才能达到认识事物的目的。 例如:观察根毛和根尖的结构,先用肉眼观察认识根的形态,掌握直根系、须根系、主根和侧根的形态特征,进而用放大镜、显微镜观察根毛的位置,根尖的结构,认识和掌握根冠、生长点、伸长区及根毛区的细胞结构特点。 局部观察即细微观察,要求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抓住事物最本质的属性,捕捉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异,从而发现事物各个侧面的特点。例如:在组织学生观察花的形态和解剖花的结构实验中,首先观察水稻花与桃花的形态,我们向学生提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桃花盛开的时候会招引许多蜜蜂前来传粉?为什么水稻花盛开的时候却很少见到蜜蜂及其它昆虫前来传粉?从而使学生认识和掌握风媒花与虫媒花的形态特征上的区别。紧接着老师指导学生进行两种类型花的解剖,仔细观察桃花子房基部的突起结构桃花的蜜腺,弄清花蜜产生的原因。而观察水稻花结构时却没有这种蜜腺结构,使学生弄清虫媒花与风媒花的结构差异。通过解剖观察使学生认识了两种不同类型的花在本质属性方面的区别。 2.2对比观察 是运用纵横比较进行观察,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对比观察能使学生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不平常的东西,从相似的事物中找出差异以及从差异中找出共同点或因果关系。例如:在观察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形态、结构时,首先向学生强调两种植物显著区别,一是叶脉的结构:平行脉与网状脉;二是茎的结构:有无形成层;三是种子胚的结构:一片子叶与两片子叶。另一方面单子叶与双子叶植物在叶序上讲也有许多相似之处,这是因为它们都属于绿色植物,叶序相似之处是因为光合作用的缘故。例如:鳞翅目昆虫的分种要从头、胸、腹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分种主要观察胸部。常见的灰蝶科与凤蝶科容易混淆,通过对比观察从同中找出异点,灰蝶科翅正面花纹少,颜色单一,腹面花纹较多,颜色较多;而凤蝶科翅正面和腹面花纹和颜色都多。这样通过对比观察,学生对各科、种的生物特征就易掌握。 2.3重复观察 为了保证观察的结果可靠性,观察的次数要多,否则就难以区分偶然发生和一贯现象,也就是巴甫洛夫所说的“观察、观察、再观察”,他深刻地揭示了观察的严肃性和科学性。 例如:观察脊髓的反射实验,实验目的是验证脊髓具有反射的功能,属于低级反射中枢。该实验效果的好坏取决于脑的切除是否干净,因此,必须通过反复多次的观察。在实验中首先让学生把去脑的蛙进行翻身反射试验,这样来确定脑是否除荆当然这种实验要反复进行观察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验证脊髓具有反射功能时,也应该重复的使用不同浓度硫酸来进行刺激,反复进行观察,最后使学生认识在适宜的条件刺激下,脊髓能完成低级的反射功能。在长期的实验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只有指导学生反复的观察,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 生物实验论文:中学生物理实验论文 一、物理实验的重要性 第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新课程教学目标明确指出了初中物理教学不但要给学生灌输物理知识、物理概念,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提升.在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针对所需要解决的问题能够积极探究和思考,从而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逐渐使学生能够养成科学探究的精神. 第二,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科学素养. 在科学实践的过程中会不断地深化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概念,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促进学生分析、观察物理现象的能力. 第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进行实验课程设计的过程中,突出了物理教学的方针、思想、实践性.从多方面、多角度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学生观察、分析、推理的演示实验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思考能力、观察能力、探究能力,以及追求真理的意识. 二、初中物理教学的建议 第一,要明确物理教学实验的重要性,让学生感知到物理教学实验的价值. 树立正确的物理教学实验观念,充分认识物理教学实验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成长,帮助学生提高物理成绩和以及提升物理教学的教学效率. 第二,完善物理教学器材,建立相对应器材管理制度.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器材的维护、保养、维修能够保障器材的寿命,同时保障学生的安全性.相关领导人员应该妥善制定出物理器材的保管制度,要选择责任意识强、坚持原则的教师保管实验室,以保障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实验. 第三,摆脱传统教师演示、学生观看的状况,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次数. 在进行实验教学的过程中,要针对某个实验进行具体的演示、阐述、明确实验目的、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实验注意事项,从而让学生进行具体的实验.例如,在做“用量筒测5mL水的体积”实验时,很多学生都出现过这样的错误,用量筒测水的体积时拿在手里读数,而且读数时视线没有与凹形水面相平,甚至量筒都没放平就读数.这样错误的实验过程,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和知识,而且让整个实验变得没有意义.但是,教师在观察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并没有指出学生的错误.在实验结束之后,教师重复了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首先,用左手拿住量筒,使量筒略倾斜,右手拿试剂瓶(里面放水),使试剂瓶口紧挨着量筒口,使液体缓缓流入.待注入的量快到5mL时,把量筒放平,改用胶头滴管滴加到所需要的量.这样的实验教学,不但不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意识和自尊心,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观察能力. 第四,将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带入到实验教学当中. 物理来源于生活,更扎根于生活,它和生活的的关系是不可分割、不可抽离的.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引入到课堂当中,帮助学生树立实验的意识.例如,将双手合拢,互相击打会发现两只手都有灼热和疼痛感,这折射出了物理教学中所描述的力是相互作用的;让学生拿出两张相同的A4纸张,用嘴在两张纸中间吹起,会发现两张纸在靠拢,这是在阐述气体流速越快,压强会变得越小.又如,生活中经常会看见注射器,当用手指堵住前端小孔,另一只手用力向外拉活塞,会感到很费力.若停止用力,活塞就会退缩一段距离,这就验证了大气压的存在.以上例子说明,在生活中能够发现很多物理现象.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效地利用这些物理现象,说明物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通过学生在生活中的发现和积极的探索,从而更好地学习物理知识.总之,物理实验的探究是教育界一直关注的问题.从教育部所下达的各项关于物理实验的通知和要求,能够充分地了解物理实验的重要性.所以,采取有效的措施,认识到物理实验的价值,还原物理实验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物理实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物理成绩,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更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创新意识. 生物实验论文: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培养学生能力应与传授知识并举,也就是把二者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由应试教育转轨于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能力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培养途径主要是通过生物实验来实现的。初中生物实验包括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实验现象能力、实验设计能力、综合应用能力。而观察能力的培养是上述诸项能力中的最基本的能力培养,也是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重要阶段。因此,必须科学地培养学生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 初中《生物》中安排的38个学生实验中,其中单纯的观察实验28个,占全部学生实验的737%,而且观察贯穿于全部实验中。因此,教师要教育和培养学生具有全面地、正确地、深入了解事物本质特征的观察能力。 1明确观察目的和任务观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生动的感性认识形式,它往往通过多种感觉器官的联合活动,并在思维的参与下进行的。在观察时,必须对观察者预先提出一定的目的或任务,拟定一定的计划,按计划仔细地观察,提出问题,寻求某种答案,这样才能保证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观察的事物中。例如: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实验,实验目的是要求学生在观察中认识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和液泡。观察前教师应强调细胞膜紧贴在细胞壁内壁上不易辨认,有些细胞核也不太清楚,要调好光圈,光线强弱要控制适当。使学生按照老师提出的目的要求去观察。观察的结果好坏,可由教师检查,检查方法可采取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也可让学生绘制观察的标本图示,这样一定能达到观察的目的。 2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和求实态度观察能力的提高,有赖于正确的观察程序和方法,教会学生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观察,对培养学生观察力是很必要的。 2.1先整体观察后局部观察 教师要指导学生全面进行观察,抓住事物的各个方面及其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这样才能达到认识事物的目的。 例如:观察根毛和根尖的结构,先用肉眼观察认识根的形态,掌握直根系、须根系、主根和侧根的形态特征,进而用放大镜、显微镜观察根毛的位置,根尖的结构,认识和掌握根冠、生长点、伸长区及根毛区的细胞结构特点。 局部观察即细微观察,要求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抓住事物最本质的属性,捕捉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异,从而发现事物各个侧面的特点。例如:在组织学生观察花的形态和解剖花的结构实验中,首先观察水稻花与桃花的形态,我们向学生提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桃花盛开的时候会招引许多蜜蜂前来传粉?为什么水稻花盛开的时候却很少见到蜜蜂及其它昆虫前来传粉?从而使学生认识和掌握风媒花与虫媒花的形态特征上的区别。紧接着老师指导学生进行两种类型花的解剖,仔细观察桃花子房基部的突起结构桃花的蜜腺,弄清花蜜产生的原因。而观察水稻花结构时却没有这种蜜腺结构,使学生弄清虫媒花与风媒花的结构差异。通过解剖观察使学生认识了两种不同类型的花在本质属性方面的区别。 2.2对比观察 是运用纵横比较进行观察,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对比观察能使学生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不平常的东西,从相似的事物中找出差异以及从差异中找出共同点或因果关系。例如:在观察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形态、结构时,首先向学生强调两种植物显著区别,一是叶脉的结构:平行脉与网状脉;二是茎的结构:有无形成层;三是种子胚的结构:一片子叶与两片子叶。另一方面单子叶与双子叶植物在叶序上讲也有许多相似之处,这是因为它们都属于绿色植物,叶序相似之处是因为光合作用的缘故。例如:鳞翅目昆虫的分种要从头、胸、腹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分种主要观察胸部。常见的灰蝶科与凤蝶科容易混淆,通过对比观察从同中找出异点,灰蝶科翅正面花纹少,颜色单一,腹面花纹较多,颜色较多;而凤蝶科翅正面和腹面花纹和颜色都多。这样通过对比观察,学生对各科、种的生物特征就易掌握。 2.3重复观察 为了保证观察的结果可靠性,观察的次数要多,否则就难以区分偶然发生和一贯现象,也就是巴甫洛夫所说的“观察、观察、再观察”,他深刻地揭示了观察的严肃性和科学性。 例如:观察脊髓的反射实验,实验目的是验证脊髓具有反射的功能,属于低级反射中枢。该实验效果的好坏取决于脑的切除是否干净,因此,必须通过反复多次的观察。在实验中首先让学生把去脑的蛙进行翻身反射试验,这样来确定脑是否除荆当然这种实验要反复进行观察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验证脊髓具有反射功能时,也应该重复的使用不同浓度硫酸来进行刺激,反复进行观察,最后使学生认识在适宜的条件刺激下,脊髓能完成低级的反射功能。在长期的实验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只有指导学生反复的观察,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 生物实验论文:提高学生物理实验的能力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活动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产生的,感性材料是思维活动的源泉和依据。各种类型的物理实验,具体形象地展示了物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强化了学生的感知并纠正在感知中形成的错觉,从而达到丰富学生头脑中感性材料的储存及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目前,由于升学压力,不少教师在主观或客观上并不重视物理实验教学,因此,我认为,初中物理教学应注重实验教学,切实加强实验教学。 一、引导学生观察物理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观察能力 众所周知,兴趣是影响学习积极性的最直接因素。那些新奇的、对生活有意义的知识和问题,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在观察这些物理现象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整个现象发生的过程、产生条件和特征等。例如,在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时,要提示注意:①手帕摩擦过的塑料膜对碎纸屑有什么作用?②手帕摩擦过的两块塑料膜,在相互接近时会发生什么现象?③把用手帕和毛皮分别摩擦过的两块塑料膜靠近些,它们之间会产生什么现象?通过观察,学生自己得出了“摩擦过的物体带电及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的结论。通过对上述物理现象的观察,不仅成功地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引导学生通过画图、识图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材中各种各样的电路图、滑轮组装配图、物态变化图像等,都是从画图、识图及图像与实物转化的角度,训练学生对物理规律掌握的程度。换句话说,就是靠想象来认识物理规律,然后靠作图来进行分析、判断。例如,在学习“导体做切割磁力线运动”内容时,可启发学生联想“右手拿镰刀割麦子”的情形。根据右手定则,磁力线方向(麦子)、导体运动方向(镰刀)、导体中感生电流方向(四指)的关系就十分明确了。由于想象材料来源于实践并与感知、记忆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画图、识图、观察图表和模型等,来帮助学生对没有直接感知过的,或根本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产生清晰的表象,以开拓学生的思路,扩大知识范围,促进学生想象能力的发展。 三、鼓励学生做好课外小实验、小制作,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 各种物理实验,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一种特殊的、直观的实践,学生在动手完成各种小实验、小制作过程中,思维异常活跃,学习欲望高涨,参与意识增强,都迫切希望进一步探索问题。通过实验,学生学习到的物理知识就比较深刻、牢固。如教材中“纸盒烧开水”、“小风轮”、“电铃”等小实验、小制作,有很强的趣味性和知识性,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初中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好学的心理特征。教师要鼓励学生做好这些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并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加以评价。 四、通过实验课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中学物理实验又是学生将来从事科学实验的起点。因此,在物理实验课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独立工作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每次做实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弄懂实验原理,学会正确使用物理仪器,掌握计数、读数和处理实验结果的技巧,能够通过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结论。例如,在电学实验中,教师要反复强调安培表、伏特表的连接特点及接线位置,让学生学会用欧姆定律正确估算量程,避免量程过大使测量值误差偏大,又避免量程过小使电流烧坏仪表。学生掌握了基本实验技能,就能独立动手操作,打好实验基础。通过实验,不仅有效帮助学生领会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和解决实验中的问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五、注意实验归类,使学生储备的知识进一步系统化,应用更加灵活 根据心理学研究,人的思维的敏捷性和知识的迁移能力,是以思维的条理性为前提,只有系统性、条理性强的知识,才便于掌握和迁移。教材中有关实验内容,是根据课文知识的章节安排的,各章节的实验内容,基本上无必然联系。学生所掌握的有关实验方面的知识,往往既多又乱。因此,在总复习中,可以将原教材中实验内容的章节次序打乱,重新归类为:观察物理现象、基本仪器的使用、基本物理量的测量、验证物理规律等。实验归类,是在学生掌握系统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用实验方法,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打破教材中实验内容的章节,重新分组,目的是避免学生套用一种方法和方式学习物理知识,使学生灵活运用各种仪器、各种方法,从不同角度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获得新知识、新技能。在归类实验中,还可以及时补充对比性或综合性强的实验,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综上所述,观察物理现象和模型,进行各种物理实验,应用画图、识图的训练等都是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的有效方法。教师应该把精力从单纯传授物理知识转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培养和训练上来,切实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生物实验论文:探究化学与生物的实验改变办法 1强化实验预习环节 如果仅仅凭课堂上老师的讲解,很多学生都跟不上速度和思维,做实验时感觉盲目,不知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只会依据实验步骤“依样画葫芦”,遇到问题更谈不上解决。为了督促学生预习,要求学生写预习报告,但绝不是单纯抄书,可以根据自己理解精简原理和步骤。同时,采取灵活多变的方式检验学生预习情况,如学生讲解实验,其他同学提问,老师再补充;或者对于某个步骤提出为什么,大家一起讨论。在“维:请记住我站域名生素C含量测定”实验中,提问“为什么要求滴定过程不要超过2分钟”“用酸化水作为空白对照的目的”,如果学生预习后回答不出,就等到实验做完后一起讨论。通过这样的方式,既能督促学生预习,又能让学生带着问题做实验,激发实验兴趣,还能训练学生的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 2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参与实验准备环节在传统实验教学中,往往是老师独自配试剂、准备实验,学生只管课堂做实验。这样的教学过程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积极性,不利于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可能导致有的学生毕业还不会使用天平、容量瓶。如学生配制氨基酸溶液时采用中性水为溶剂;淀粉溶液配制时用冷水配制。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将学生分成了几个大组,每组3-5人,轮流参与实验准备工作。在准备实验过程中,老师悉心指导学生配制药品,传授技巧和小窍门。为了确保实验顺利完成,小组成员还要进行预实验。虽然这样加重了老师准备实验的工作量,但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3精选实验项目,调整实验内容 3.1设计性实验比例验证性实验很重要,但由于此类实验一般都有较明确的预期结果,经常出现学生不认真做实验、编造实验结果或者抄袭实验报告的现象。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将学生转变角色,发挥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选择实验项目时应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在设计性实验中,可采取半命题的方式,由学生自由选题,4-6人一组完成实验方案的撰写、实施及实验报告的完成,老师全程指导、协助。 3.2为了让这个实验“活”起来,我们做了以下调整: (1)不告诉学生混合氨基酸是哪几种构成,要求他们根据氨基酸的Rf值自己分析判断混合氨基酸的成分。让学生了解通过这种层析方法既可以分离纯化氨基酸还可以用于鉴定氨基酸。 (2)提出问题,选择其他有机溶剂作为扩展剂或者改变正丁醇与醋酸的比例纸层析结果会不同吗,让学生做对比实验自己解决问题。实验内容调整后,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训练了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当然,这只是小小的尝试。其实很多实验都可以尝试改革,让验证性实验也“活”起来。总之,为了适应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这一新的发展形势,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应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及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改革尝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09,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分析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生物实验论文:初中生物实验课中的思维训练 生物科学实验是以认识生命运动的本质和规律为目标的实践。它不是盲目的行为,而是在理性指导下的变 革现实的实践活动。在每一个实验的过程中,从实验意念的产生到实验方案的设计,从实验结果的分析到实验报告的完成,每一步都有思维活动,每一步都是思维的结果。所以,生物科学实验有利于把学生带入发现问题 的情境,使学生在分析实验问题之中和在解决实验问题中锻炼思维能力。 科学的思维能力是科学素质的重要方面,而科学素质的培养又是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结合 初中生物实验关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启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兴趣是思维活性的触发剂,求知的需要是学习动机的基础。当学生对某个问题发生兴趣时,就会围绕着这 个问题积极地思考起来。但是,单纯由“实验”表面的“魅力”所引起的,只是直接的兴趣,如果没有更深层 次内涵的吸引,维持不了多久。要想保持学生持久的兴趣,就要善于“创造”种种诱因。比如,从生产实际和 学生生活实际引出实验课题,不断明确实验目的意义,不断提出有趣而又有思考性的问题引起学生思考,等等。通过这些手段,及时地把学生的直接兴趣发展为间接兴趣。 思维总是在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的。当一个人产生必须排除困难的需要,或要了解某一问题时, 思维就活跃起来。实践证明,有意识地创设发现问题的情境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好方法。我们要善于利用实验中的[观察与思考]、[讨论]等栏目中的问题,以及在辅导实验的教学中用有启发性的问题巧妙地引导和 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二、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科学思维方法的首要问题是明确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即解决问题的程序。 例如,〈观察鼠妇活动〉的实验设计思路。 首先,通过观察发现问题。为什么在花盆下、石块下等处容易找到鼠妇?这些地方有什么特点? 其次,提出假设(对发现的问题大胆提出猜测和解释)。 1.鼠妇的活动可能与光照条件有关。 2.鼠妇的活动还可能和水分,以及其它外界因素有关,等等。 第三步,设计实验,验证假说。在这个阶段,实验的目的任务、方法、材料、装置等等都是根据假设来确 定的。所以,实验的理论依据主要是假设(当然还有赖于学生对有关科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1.先检验“光照”对鼠妇活动有无影响。 2.为了消除无关变量的干扰,突出自变量,找出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因果联系,必须创造一个除“光照”以 外其它条件均相同的、只有明暗两处相通的场所。把一定数量的鼠妇放在其中,观察鼠妇在明暗两处的数量分布情况。 第四步,分析、讨论实验结果,推导结论验证假设的真伪。 通过“鼠妇实验”,要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问题假设实验结论。初中所有的生物实验几乎都体现了这条思路,这里不再重复。 需要说明一点,科学的“假设”绝不是无根据的凭空捏造,而是要有科学根据的。这种根据来源于头脑中 已有的知识,或者来源于别人的研究成果,或者来源于对客观实际的观察。例如,在研究“消化”的实验里所 提出的假设:“细胞膜只能透过小分子物质,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必须先变成小分子物质才能透过细胞膜。” 这个假设的理论根据是:①人和动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②生活的细胞需要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③营养物质 是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里的;④人和动物的营养物质来源于食物;⑤食物营养成分中有大分子物质。通过生物 实验使学生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经过反复训练,完全可以把这种思考问题的程序内化为学生的思维习惯。 三、训练学生的思维操作技能 思维操作技能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等几个步骤。在生物实验中要实现对某生命现象的本质 和规律的认识,就要对实验中的感性材料进行一系列的思维操作才能实现。 首先,是对要研究的事物进行分析。根据系统论的观点,任何一个生命体或一种生命现象都是由部分、层 次、要素组成的开放的有序整体。对于这样一个整体如果囫囵吞枣地研究是无法进行的。只有将其分解,才能一部分一部分地研究,深入其内部,发现其本质。在头脑中把整体分解为部分而进行逐个研究的过程就是分析 。比如,在研究“影响鼠妇活动的外部条件”时,必须先把“外部条件”分析成光、水、化学物等单个因子,然后逐一考查和鼠妇活动的关系;在研究“光合作用”时,也是将其分解为原料、条件、产物几部分,而这每一部分又是由次一级的成分组成。为了便于研究还须进行更深层次的分解。所有的科学实验都离不开分析。 综合,在头脑中把生命体的各部分,把生命现象的各个方面和属性联合起来,形成对生命体和生命现象整 体的认识,这就是综合。比如在了解了细胞膜、细胞质、细胞器、细胞核等构造之后,再把它们联合起来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活的细胞的概念。分析和综合是相反相成、紧密联系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是思维活动的 基础。 比较,是把生物各部分构造、功能和某些属性加以对比,并确定它们之间的异同点。这就为进一步认识生 命的本质和规律、进行抽象和概括打下基础。例如,比较各种细胞在形态构造、功能等方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各种种子的构造,比较淀粉酶在不同条件下对淀粉的作用情况,等等,这些都是比较的过程。 抽象和概括,是找出各种生物体或各种生命现象中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或找出各部分构造之间,功能与构 造之间,生物与环境条件之间的因果关系,而抛开次要的、非本质属性和非因果的偶然联系。并且,把抽象出来的本质属性,必然联系加以综合形成概念和判断,达到对生物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比如,在研究了植 物的各种花之后,舍去颜色,形状等次要属性而抽取出都有“花蕊”及担负“有性繁殖”功能这两个最本质的 特征,形成花的一般概念,这就是对花的抽象和概括。 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等在同一次思维活动中都是共同参与,紧密结合。一般说来,分析、比较 、综合是抽象和概括的基础,而抽象和概括是思维的核心。只有通过抽象和概括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形成概念和原理,从而达到对事物理性的认识。 四、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思维的逻辑性主要指能正确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进行思维和表达思维的结果。在实验过程中,学 生通过观察获得大量具体的、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对这些材料 经过思维,抽象和概括出各种生命现象的本质属性和必然联系,再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表达出来或贮存起来。生物学中的各种基本概念、规律、原理 等都是概念、判断、推理的具体体现。这些就构成了生物学的知识体系。 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概念体系是生物科学知识的基础,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但是,应该 让学生自己通过“劳动”取得这些概念,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思考形成这些概念,并且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把它们表达出来。坚持让学生给概念下定义,让学生推导实验的结论,实际上是训练了学生思维的逻辑能力。 生物实验中经常用到的推理方法主要有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 。 归纳法是从个别事例概括出一般原理的思维形式。它一般又分为完全归纳、简单枚举法和因果归纳。简单 枚举法在中学生物实验中是普遍存在的。比如,一个鼠妇喜暗怕光,二个鼠妇喜暗怕光,……,从多数的鼠妇 喜暗怕光,归纳出所有的鼠妇都喜暗怕光。再比如,花、种子等许多生物学概念均是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的结果 。 因果归纳可有求同法、求异法和剩余法等多种形式。这些方法在设计生物实验时都有所应用。例如在光合 作用实验中就应用了求异法。求异法是研究现象(a)和条件(A)的因果联系。如果当A存在的场合a现象也出 现,当A不存在时a也不出现,则可归纳出a与A有因果联系。光合作用和“光照”条件的关系推理如下表: 处理 光(A) 其它条件(B) 光合作用(a) ①光照 √ √ √ ②遮光 × √ × 结论 光合作用与光照条件有关 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原理到特殊事例的推理。它有三种类型,其中以“三段论”应用最为广泛。比如,检 验光合作用产物之一——淀粉就应用了“三段论”的思维形式。 大前提 所有遇碘变蓝的物质都是淀粉, 小前提 如果光合作用产物之一遇碘变蓝, 结论 那末,光合作用产物之一就是淀粉。 演绎和归纳是科学研究的两种基本方法。在同一次科学探索中,二者是相辅相成地紧密联系着的。但是, 二者又有区别:①归纳是始于观察提出假设,演绎是始于假设提出推断;②归纳是从特殊到一般,演绎是从一般到特殊;③归纳是发现,演绎是证实。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充分开发生物实验中的有利因素,明确目标,坚持训练,训练要得法,教会思维 方法,化成能力,注重实效。 生物实验论文:对PBL教学模式在基础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PBL教学(Problem-Based learning)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①是美国教授Barrows于1969年首次采用的一种新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方法(LBL,Lecture-Based learning)相比有很大不同。其特点在于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注重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强调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和评估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②③其精髓在于将学生的自学与教师的引导教学紧密结合。 1 研究方法 1.1 准备阶段 选择4学时的两个实验项目(蛋白质含量的测定方法和酶的性质)采用PBL教学模式进行。随机选取4个30人左右小班,共计124人,分成2个大组,一组实施PBL教学法,另一组实施LBL教学法,每组均由同一位教师指导,两组都分别再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5~6人,各组选出一位组长。 准备阶段是PBL教学环节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以蛋白质含量测定实验为例,在生物化学实验技术中,蛋白质含量的测定方法很多,根据不同蛋白质的性质合理选择测定方法是这一环节中的重点。首先按照教学大纲的内容,设计选择不同难易程度的实验材料,在实验前对学生进行简短讲解。教师在课前根据教学大纲的安排,找出能基本涵盖相关知识点的实验材料。 1.2 课前设计 PBL组上课前将教学内容的主要目标交给各小组组长,问题设置具有引导作用,要求学生预先进行小组讨论并提出与本实验内容相关的问题,并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和网络信息资源来回答问题,通过此种途径使学生在课前即获得实验所需的相关知识,最后撰写小组讨论成果以及实验方案,在课前一并交给任课教师。 1.3 实验教学 PBL组和LBL组的任课教师、教材以及教学内容均相同。在PBL组教学中,教师先集中讲授学生撰写的实验方案中出现的共性问题,然后将问题进行分类,并以此为依据进行分组实验,再根据实验中每组学生出现的不正确操作和不理想的实验结果,再次提出问题,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并找出问题所在,最后,由教师对本次实验进行全面分析和总结,并将学生的发言记录保存。在LBL组教学中,首先由教师按照教材讲授实验目的、原理、操作步骤以及实验中的注意事项,然后学生按照教师的讲解逐步进行实验内容。实验结束后,两组学生完成实验报告。 1.4 总结分析 实验结束后,由教师对本次实验的重点内容进行综合阐述,对学生在实验中仍然不清楚和操作中考虑不全面等共性问题做出重点分析,并且再次提出实验操作中需要注意的各种问题,对两组学生的综合表现进行适当的点评。 1.5 效果评价 实验教学结束后,教师对两组全部学生同时进行实验成绩的比较分析,并对PBL组和LBL组学生迸行调查问卷。内容从学生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团队合作意识以及拓展知识领域等多个角度进行,每个问题为是、否两个选择。结果数据运用SPSS11.0 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在上述教学效果评价的基础上,考察学生对PBL教学手段的看法和感受,与传统教学方法比较,学生有什么样特殊的收获。本次共发放问卷62份,收回62份,结果见表1和表2。从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对PBL这种教学方法之前不甚了解,但是通过这次尝试,PBL组中有79.03%的学生愿意接受PBL教学,对此教学反映良好;75.81%的学生认为该教学模式适合自己,并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自身素质培养的调查中有72.58%的人认为能够提高组织和语言表达能力;半数以上的同学认为PBL教学模式给予了主动学习的机会,激发了想象力,对培养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有很大帮助。从教学效果来看,PBL教学法在提高学习积极性、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及开拓知识视野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④PBL组均优于LBL组。但也有个别学生对该教学模式没有兴趣,认为对自己的学习效果没有明显的改变 3 讨论 由于采用PBL教学涉及到教学方法和考核等方面的变化,在执行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所以,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提出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问题,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进行学习,引导学生自己找到疑难问题的答案,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顺利完成教学内容,所以教师应该扮演一个指导者的角色。 此次PBL实验教学,根据实验成绩并结合调查问卷结果表明,学生对PBL教学由不清楚到产生一定的兴趣,认为PBL教学有一定的新意,能够提高学习热情,有利于加强枯燥的生物化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同时PBL组同学认为与传统教学的不同在于,PBL通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局限于教材,而且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上信息的优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学生综合相关方面的知识。因此,有利于学生将各方面的知识融会贯通。在实验操作过程中,采用PBL方法,使学生对于实验现象和结果有了更好的理解,更有利于加深对理论课所学知识的掌握,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并激发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和探索。以小组为单位的新形式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利于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良好平台。加之教师的参与,更利于课堂教学过程的灵活多样和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使教学更具有目标性和方向性。 PBL教学模式以提出问题为核心,为基础生物化学的实验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但PBL的开展还刚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无论学生和教师两者对 PBL 缺乏足够的认识,教师在教学中很难真正地“隐退”, 学生对PBL的内涵缺乏深入的了解,无法找到真正的学习方法,因此,很难真正发挥PBL教学模式的优势作用。正如问卷结果显示,有少数学生认为高校课程较多,四年的时间有限,应用PBL 进行教学对学习效果不会有太大的帮助,对课程的某些细节还有可能遗漏,特别是基础生物化学这类重要的基础课。而传统教学的系统性较强,具有全面讲解、重点突出等特点,正好弥补了PBL教学中的不足。其次,PBL教学模式对师资状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有足够的教师和实验人员来匹配。但目前我校的师资状况难以满足PBL这一需求,同时,PBL教学对教师的理论基础与深度提出了新的挑战,新的教学经验还需要不断摸索,教师传统教学思维的转变还需要一个过程。再次,对教学效果的正确评价仍缺乏有效的手段。本次PBL实验教学采用的调查问卷与成绩考核,只是初步的尝试,还不能准确、全面地反映教学效果,还需逐步建立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客观有效的评价方法。 因此,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将PBL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引入到基础生物化学的实验教学中,并与传统的LBL教学进行有机的结合是很有必要的。一方面发挥PBL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重能力培养替代重知识传授的优势,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也发挥传统教学讲解系统性强的优点。本课题中我们选择已经在理论课学习过蛋白质化学及酶学的有关章节,开展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及酶的性质方面的讨论,这样有利于学生加深对酶性质的理解,并了解和掌握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的广泛应用,对理论课的学习起到一个很好的复习和巩固作用。生物化学是高等农业院校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的基础教学环节,为后续专业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通过开展本课题发现,目前PBL教学可以应用于本科生的基础实验教学中,符合现行教育体制下教学改革的主导思想。但不能完全否定LBL传统教学,应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逐步开展PBL教学改革,即充分发挥PBL教学模式的优势,也保留传统教学的特点,建立一个适合我校实际情况的、有特色PBL教学体系,使基础生物化学的教学质量有一个新的突破。 生物实验论文: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 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医学检验人才的专业。生物化学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主干基础课程,实验教学是生物化学教学重要组成部分,掌握生物化学实验技术和方法是医学检验专业学生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但长期以来生物化学实践教学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未体现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特色。为了适应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任职岗位的需求,我们要积极改进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推进其革新,让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在高职医学检验专业中发挥出其作用。 1改革实验教学内容 1.1整合生物化学传统实验根据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特点及培养目标,我们对传统的生物化学实验进行整合序化,删除与医学检验任职要求不相关的实验项目。为了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更加全面,我们要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常见生化四大基本技术(层析分离、电泳分离、分光光度技术、离心沉淀),由此开设临床相关实验如血糖的测定、血脂的测定、血磷的测定等。要让学生学会应用生化检测技术来进行分离提取、活性测定、含量测定及生化分析,使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得到切实的加强。 1.2增加生物化学检验技术实验,与生化检验相对接在生物化学实验中适当安排生化检验技术内容,重点学习生化检验标本的处理方法对生化检验技术(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技术、火焰分光光度技术、质谱技术、自动生化分析仪技术),对相关仪器设备的使用加以介绍,让学生提前熟悉生化检验常用仪器设备及其操作方法,了解生化检验工作程序,为学生从事临床检验科室相关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1.3增加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内容现代分子生物学相关技术是临床检验中常用的基本技术,包括核酸的分离纯化,核酸的分子杂交,聚合酶链式反应,生物芯片,重组DNA技术,为此我们开设外周血DNA的提取、大鼠肝组织DNA的提取、核酸的电泳分离鉴定及PCR扩增目的基因等实验项目,为学生将来学习分子生物学检验奠定基础。 2选择适合的实验教学模式和方法,加强实验技能操作 2.1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式、启发式、问题导入式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把理论学习、能力培养、素质提升有机结合起来。我们根据教材内容给学生制定任务让学生先预习实验内容,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弄清实验原理,制定实验操作路线,按实验操作路线开展实验,最后完成实验结果分析。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及团结协作的能力都得到有效加强。 2.2应用多媒体等实验教学手段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引入网络技术、数码互动技术等教学手段,来拓展实验教学方法,拓宽实验教学思路,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3运用角色互换将实验教学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模式转变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模式,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为学生提供充分动手、思考和创新的机会。 3充分开放实验室,加大学生学习的机会 按照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生物化学实验室全面开放,充分挖掘现有师资、仪器设备、环境条件等资源,使实验室的有限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同时,学生通过全面的实践锻炼,其从事临床检验工作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4改革实验考核方式 我们将考实验考核分为理论实验考试、操作技能考试和实验报告分析等,将实验考核占总成绩的30%,实验技能的考核尤为重要,这种评定方式,既考核了综合素质,又考核了学生的基本技能操作,有效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效果。 高职医学检验教育的重点是培养面向基层医院、血站、疾病控制中心检验科的人才,为体现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特点,我们在生化实验教学中,要充分展现高职医学检验技术生化实验教学的特色,改革传统的生化实验教学中不适宜的地方,达到高职高专医学检验专业的培养目标。 生物实验论文:生物实验教学中“度”与“导”的艺术 生物实验教学作为中学阶段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大舞台,如何培养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智力?我认为,关键是要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把握好“度”与“导”,下面就其中的艺术谈谈自己的认识。 “度”的把握 实验教学中的“度”就是一种教学尺度,讲究的是适中,追求的是根据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需求来把握教学,调控教学。教学中“度”的艺术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知识铺垫应具有“高效度” 每次实验之前,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复习好与实验有关的基础知识作为铺垫,为实验的顺利进行创造有利的条件。在这里所复习的知识内容不宜面面俱到,而是要在课始几分钟内平中见奇、快速切入与本实验有关的知识,直接触及实验的实际需要。如高中《生物》中“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可在课始复习提问一下有关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染色体变化情况,让学生对所要研究的对象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以便课堂实验教学顺利进行。 2.实验教学的导入要有“磁力度” 实验伊始,教师可巧设导语,“磁石”般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其内心的求知浪花,营造积极探索学习的大氛围。如初中《生物》第一册(下)中的“观察蚯蚓”的实验,在实验课开始即可联系生活实际设问: (1)雨后蚯蚓为什么要钻出地面? (2)蚯蚓是怎样运动的? (3)你能辨认出蚯蚓的前端和后端吗?短短的几句话可引发起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他们做起实验就格外认真,观察起来特别细致。 3.实验教学过程要加强学生的“参与度” 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应贯穿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这就需要在教的过程中应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最大限度地动手、动口和动脑,主动地参与到实验的探究活动中来。如初中《生物》第一册(上)中“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在课堂教学安排上,从天竺葵的黑暗处理到叶片的遮光处理,从叶片的脱色到滴加碘酒的观察都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完成,以此来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实验完成后,教师可就一些现象及操作程序提出疑问让学生进行分析回答,以此来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 4.实验教学的分析及设问应“多角度” 实验现象的分析和探索是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从多角度出发进行导“思”导“疑”。“疑”的提出既要有“质”的体现,又要有“量”的要求。并且“疑”的设置应全方位地切入实验教学的重点、难点和疑点,组织学生在短时间内去说理、讨论和操作,以获得较多的技能。如初中《生物》第二册“脊蛙的反射”实验,在完成观察脊蛙的搔扒反射实验后,让学生再进一步探索: (1)撕下蛙的腹部皮肤; (2)切断蛙的坐骨神经; (3)破坏脊髓; (4)剪断腓肠肌。 在以上几种情况下对比观察脊蛙能否出现搔扒反射,从而让学生知道反射必须建立在反射弧完整的基础上,只要反射弧的任何一环节出现故障,反射都无法完成。 5.实验教学的课后小结应“高浓度” 俗语:“编筐编篓全在收口”。同样,实验教学的成败关键是设计出高质量的课后小结。因为小结,是对整节课堂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是提纲挈领地展现本节实验的过程及结构,其作用是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如,初中《生物》(上)中“显微镜的使用”实验,可浓缩成一首打游诗来作为本节课的小结:左手托座,右手握臂;放在偏左,目物安备。转动转换,对光低倍;看准光孔,光圈正对。左眼看目,右眼要睁,转动反光,直到白亮。玻片安放,要在台上;压好玻片,标本对上。转动粗螺,镜筒下降;接近标本,千万别望。左眼看目,同时反向,转动粗螺,镜筒缓上。一直等到,看清物像,略调细螺,物像更棒。 “导”的把握 “导”是控制整个实验教学的“遥控器”。古语:“施教之法,贵在启导。”实验课堂教学活动的每一环节都应在教师施“导”的操作下进行,其最终目的是服务于“学”。“导”的艺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当学生出现“厌学”时,应着手于“诱导” 有的实验内容枯燥乏味,过程复杂多变,目的及要求又有一定难度,这就容易使学生产生望而生畏的厌学心理。针对这种现象,教师要适时诱导。如高中《生物》中“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及分离”的实验,由于研磨、过滤、剪纸条、划线等操作步骤的繁琐,一些药品散发出难闻的气味,再加上最后的实验结果不易成功,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因此,教师应随时从实验方法、实验技巧等方面加以引导。告诉学生研磨动作要快;研磨后为了能得到一定量的滤液,可再向研钵中加少许的丙酮再过滤;每次用吸管划线时吸取的滤液要少;划滤液细线要保证又齐又细等。明确引导使学生掌握操作要点,就会得到满意的实验结果。实验的成功,会使学生从内心产生一种愉悦感,也就会变“厌学”为“乐学”,进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2.当学生感到“难学”时,应及时“疏导” 学生在做实验时,会遇到思维受阻或偏差,此时教师应就疑解答,指点迷津,化难为易,使学生产生顿悟、顿解,以获取成功的喜悦。如遇到“显微镜使用”中的物像寻找,“玻片制作”中气泡的产生,“观察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中水浴温度的控制等难点时,教师应着力做好“疏导”工作,抓住要点变“难学”为“易学”,促进整个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 3.当学生“死学”时,应给予“引导” 有的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特别是对于难度较大的实验,往往机械地“照方抓药”,忙得不亦乐乎;但由于对现象的观察不详细,对结果分析不透彻,仍得不到满意的结果。对此,教师应避虚就实,依据实验特点和学生实际,恰当地把实验进程划分为层层递进的若干问题,引导学生去发现新知,总结规律,从而获得真知,变“死学”为“活学”。如“观察小肠绒毛”实验,为了加强学生对实验的理解,可设计如下的问题: (1)小肠不仅长它的内壁是否光滑?(有皱襞和绒毛) (2)这样的结构有什么好处?(扩大消化吸收面积) (3)食物必须在消化液的作用下完成消化,小肠内有哪些消化液?(肠液、胰液、胆汁) (4)进入小肠的食糜如何与这些消化液混匀?(小肠的蠕动) (5)小肠绒毛的结构特点哪些方面有利于吸收?(绒毛壁、毛细血管壁和毛细淋巴管壁薄) 4.当学生认为“学会”后,应适时“指导” 实验中,当学生掌握一定的实验技巧,或学会有关操作技能后,应教育学生不满足现有的知识和能力,鼓励他们大胆地去设想,搞小发明,小创造。在培养学生多方面素质活动中,教师可在思维方法和心智技能上给予指导,让学生真正从“学会”的乐园中走到“会学”的王国中去。 生物实验论文:对研究生物实验教学与信息技术 1.目的 从新课程标准初中生物实验教材(北师大版)来看,生物实验教学包括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应用与实践、调查研究等。生物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实验在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部分不能直接做演示的实验,如果还是采用照本宣科、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学习兴趣的激发、个性的发展等都会受到抑制。这时候就需要用到多媒体技术了,可以在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宽松的模拟实验环境氛围下进行。实验使他们亲身创设和实践、亲自动手操作、亲身感受并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感和科学探究的成功感与自豪感。通过电脑制作出来的图文并茂的模拟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探究能力,如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等;使学生了解科学实验方法,如实验设计方法、实验研究方法、科学思维方法和基本仪器使用方法;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独立自主的思想意识和追求科学真理的不懈精神和创新精神等。 2.内容 我们常常强调要与人为本,强调教师的主导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相结合。实际上学生在常规实验教学中是被动学习,因为实验材料、实验用具的选择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实验时间和实验步骤的实施是按教师指令或书本内容进行的,学生做实验仅凭好动的天性,既没有时间、机会去思考或询问,为什么要这样而不是那样,又不能去尝试一下自己的特殊方法。长此以往,将使学生养成只注重实验结果、忽视实验过程、不思进取、人云亦云的不良习性,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通过运用信息技术,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模拟实验中来,变被动为主动。如让学生参与模拟实验的准备、模拟实验课的管理、模拟实验计划的制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模拟实验过程的了解、模拟实验作用的理解,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1)整合的微观性 众所周知,构成生物体的细胞是极其微小,别说肉眼无法观察,就是教学用的显微镜、放大镜也难以观察细致。常规手段是通过挂图和教师的语言来描述,枯燥乏味且理解不全面。通过三维空间的信息应用程序,可以模拟显示放大N倍后的细胞结构,犹如身临其境,实现微观的东西宏观化,跳跃的动感形象,自己都能触摸到,相关的知识便深深地印入了脑海,经久不忘。 (2)整合的运动性 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对思维而言,运动中的东西更适合学习和记忆。自然界中的生物也是运动的,运动伴随着它们的生长、发育、繁殖等生理过程,常规的教学手段是无法实现这一动态过程的。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实现细胞分裂的三维动态过程、染色体组合配对过程、生物由受精卵发育成个体的全过程等。在讲授人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我应用影像文件,播放了几组激动人心的画面,这种动感化表现手段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使学生彻底明白了自己是从哪里来的问题,也懂得了母爱的伟大。这些优化了的实验教学过程,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起到了支撑的作用。 (3)整合的多样性 地球上已知的生物有几百万种,每一种又有许多个体,每一个个体又有许多结构和生理特征,生物现象更是纷繁复杂、包罗万象。许多用常规教学手段所不能表现的生物现象,而利用信息技术于生物学科中,则能在瞬间表现出来。例如,为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我播放了一些视频:春节期间梅州地区寒气逼人,而海南岛则另有一番热火朝天的景象、QQ头像企鹅憨厚可爱的形象、钓鱼岛海底的奇妙、南极北极的生物、胎儿在水中分娩等,这些都是难以想象和很难直接观察到的。而现在,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实现。 (4)整合的方式 现在,实现信息技术与生物实验教学的整合的方式主要是运用多媒体课件来进行。课件的类型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教师自己制作的,以辅助讲解为目的的多媒体课件,按照内容逐步演示,突出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详细;另一种是以学生小组合作为主体的多媒体课件,体现了合作、探究、创新的精神。 (5)整合的成果 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采取了小组合作探究模式,给每个学生都提供了动手操作的机会。同时注意按照技能形成的规律,对学生进行操作技能的训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学“遗传与变异”的实验时,为了提高实验的效果,先安排学生观看“为什么邻居都说我长得像爸爸妈妈”“近亲结婚之脑瘫家庭”“生男生女由谁定”等相关的录像,让学生对这一章节的内容有了很大的兴趣。通过电脑的图表操作,X、Y染色体的结合类型一目了然,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生物实验论文:高中生物实验课教学方法浅论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同时又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本研究方法的实验科学,因此在生物学的教学中,对于实验课的重视以及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是不容忽视的。 对于我们大部分的学生来说,高中的生物实验课是既新鲜又陌生的(我们的学生在初中时,生物实验课是不太重要的),而我们的实验又需要学生一定的动手能力以及在实验中对实验原理和现象等的进一步理解。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对实验课的不重视或是难掌握的现象,更甚者还会产生一定的恐惧感。其实,教师只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 一、要上好实验课,首先要使学生做到“三熟悉” 1.1 熟悉实验原理 夸美纽斯曾说过:“不了解其用途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无异于来自其他世界的怪物,学生会毫不关心它的存在,更不会产生掌握它的需求。”因此,在我们的每一节实验课之前,都应使学生了解他们将要学的是什么,原理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那样做等等。比如,在讲解“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理解本节实验课其实自始自终都围绕着三个反应式进行的:①还原糖+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②脂肪 + 苏丹Ⅲ橘黄色(或脂肪+苏丹Ⅳ红色);③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学生理解了实验原理后,就非常清楚他们接下来要做什么了,他们能够很快地将桌上的材料与试剂作了分组,并在接下来的实验中,能根据实验现象准确的判断他们的实验操作是否正确。 1.2 熟悉实验材料 我一般不提倡学生在做实验前,不作任何思考地去查看本实验的材料和试剂,而是会让学生在理解了实验原理后,告诉我他们想要完成此实验,所需的材料是什么。一般来说,学生会很快地给我一个满意的答案。但有时也会有差错。 还是以“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为例,学生可能会认为甘蔗也可以作为实验材料,那么说明学生对还原糖的概念理解不清楚,此时教师应及时纠正学生,并适当巩固还原糖的概念,效果较好。同时,由于这是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亲身所遇的问题,往往记忆深刻,在以后的做题中不易出错。 1.3 熟悉实验试剂 对于实验试剂,往往学生在了解实验原理后,给出的一般是几种主要的试剂,而且对于试剂的使用也不是很熟悉。此时,我往往会采用引导的方法,让学生积极思考,最后只要给我一个接近的答案便可。 如,在讲解“DNA粗提取与鉴定实验”时,我会先讲清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的作用,然后让学生思考,这几种浓度的NaCl溶液估计会在什么时候使用,此时学生的兴趣往往会很浓,积极性也很高,他们会告诉你在他们预测的哪一步使用哪一种浓度的NaCl溶液,然后我就趁热打铁让学生带着求证的想法进入下面的课堂学习,一旦发现自己的设想与书上的一致时,他们会很兴奋,效果自然很好了。 二、课堂演示,教学做合一 对于生物实验课,课堂演示自然是少不了的。因为不论学生课前如何地去预习研究,对于真正的实验操作以及操作的规范性还是要教师去教授的。所以,课堂演示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但是假如教师只是一味地在讲台上“一是一、二是二”的做传统的演示,那么,本应该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永远只是“旁观者”,并且是被动地、机械地接受知识。假如能让学生也参与到课堂演示中来,那么效果就大不一样了。 我们以“新陈代谢与酶”这一节课中的两个演示实验“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及“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为例,在课堂上,每一个实验我们都可以请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上讲台与教师一起做实验,当发现老师请了一男一女两位同学,学生的注意力就会立刻集中到讲台上来,然后教师再请两位同学各取一支试管,分别按照教师的讲解操作,同时,请下面的学生密切注意两位同学的操作是否有误,如发现有误,教师就可以根据此时现成的例子加以纠正,并趁机教学生如何正确操作,以及本实验应该注意些什么,必要时,教师应亲自操作演示,这样一节课下来,效果往往比单纯的教师演示教授要好。我记得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学中应做到“教学做合一”,他是这样解释“教学做合一”的:“事怎样做就怎样教,怎样学就怎样做,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我觉得可能就是这个道理吧。 三、活跃思维,课堂的灵魂 现在的很多学科,尤其是我们的生物,在很多地方都不仅仅要求学生单纯的了解或掌握某一个知识点,更重要的的是,我们要求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能够做到前后联系,形成一个知识体系。而生物实验课,自然也不例外。我们要求学生能将前后所学的知识进行对比,从而加深理解;或者是在某个新知识点上能利用之前已有的知识基础,充分发挥联想,做到举一反三;更甚者,我们要求学生能产生某些创造性的思维,从而将所学知识及时地进行“消化”。 如在学习“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时,我们要求学生能将此实验与“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进行对比,对比的依据是两实验都用到了洋葱。另外,在学习“观察植物细胞质流动”实验时,我们希望学生能充分发挥想象力,把细胞质与叶绿体的关系想象成河水与船的关系,从而加深对细胞器与细胞质基质的理解;当然我们还要求学生能产生某些创造性的思维,如在学习“酶的专一性”实验时,学生竟能提出“胃蛋白酶能把胃自身催化分解掉吗?”从而加深了对酶的反应条件以及细胞膜结构的理解等等。总之,课堂上,学生活跃的思维,便是课堂的灵魂。 四、课堂阅读、使课堂教学更丰满 在实验课的教学中,学生很容易过于注意教师讲授的内容,以及黑板上的知识点,从而忽略了书本内容在学习上的地位。以至于常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学生拿着笔记本或是指着作业中的某一道题,问书上哪里有这部分的内容。我想此时作为教师的我们心情是可想而知的。而“课堂阅读”恰恰很好地解决了这方面的缺陷。我们可以在每一节实验课的最后,与学生一起拿起课本,将本节课的书本“课文”浏览一下,并在某些地方进行精读,同时该划重点的地方,指导学生划一下,这样可以将学生刚学的“零散”知识点进行整理。我想这样定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整节课的教学也就显得更丰满了。 以上是本人在过去一年的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总之,我认为,高中的生物教学必须重视实验课的教学,从而使我们的学生能真正理解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同时,使他们对生物产生浓厚的兴趣,掌握学习生物学的能力和方法,为他们获取新的知识并将知识运用于实践创造良好的条件。以上是本人在过去一年的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总之,我认为,高中的生物 教学必须重视实验课的教学,从而使我们的学生能真正理解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同时,使他们对生物产生浓厚的兴趣,掌握学习生物学的能力和方法,为他们获取新的知识并将知识运用于实践创造良好的条件。 生物实验论文:在初中生物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生物学是新世纪的前沿科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担任着重要的作用.生物学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不仅是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更是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窗口。 一、 培养实验兴趣,激发创新动力 初中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求知欲强,但不能持久。做实验是他们上生物课最高兴的事了。但是几次下来,通过交流发现:他们的兴趣在减退。原因很简单:课本实验虽然数量不少,但内容和形式与学生的需求有一定的距离,他们感觉好象是一个木偶一样被牵着走。这样的实验远远满足不了他们对生物的好奇心。因此,在实验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 配合教材内容,补充与生活实际相关的实验;增加实验内涵,拓展实验外延;变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措施,能打破按部就班进行实验操作的传统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较好的满足他们的求知欲。 例如:根据初一植物教材中根的向水性、向肥性教学内容,增加了一个设计实验,让学生自己选材,自己设计操作步骤,把植物的根培养成各种几何图形。学生们的积极性被大大地调动起来了。他们绞尽脑汁,展开想象的翅膀,设计实验方案,寻找实验材料,精心护理。各式各样的根培养出来之后,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比,评出最佳设计奖,最佳效果奖,最佳创意奖……。 又如:在光合作用实验的基础上,拓展实验外延,增加了在叶片上印上自己的头像或自己喜欢的照片,在果实上印上自己喜爱的商标或图案的实践; 学习了植物分类之后,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动手为校园内的植物挂牌。让学生一走进校园就能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一种自豪感由然而生。…… 通过以上种种努力,学生的创新意识被很好地激发出来,引发了许多奇思妙想,充分展示了他们的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 二、 创建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构建创新氛围,启发创新思维 教学民主是创新教学的重要条件,只有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桥梁,以保证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敏捷,才能使各种智力的、非智力的创造性因素都处于最佳状态。“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是创新力形成的两个重要条件。因此教师要摈弃师道尊严的旧观念,在发挥主导性的同时,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中的一员,进而创造一种民主和谐的、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前苏联学者雅各得钦曾说:“重要的是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到没有思想负担,大胆地、无拘无束地讨论问题,论证自己的观点,学会证明和反驳。”要善于激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学生与自己争辩,对于敢于发表反驳意见的学生,不要吝啬你的表扬,即使他的意见是错的,也要在肯定他的勇敢精神的前提下,通过讨论加以指导。 例如:初一生物教材涉及光合作用的意义,教师提到“万物生长靠太阳”。一学生立即提出反对意见“万物生长靠月亮”,引来学生的哄笑。对于这一与传统观念明显相悖的观点,教师没有粗暴地加以指责,而是鼓励他说出他自己的想法,与他一起寻找证据,引导学生讨论,得出两者其实不相矛盾,而是角度不同的结论。对这位学生不盲从教师,不盲从传统的精神,教师在很多场合加以褒奖。于是,“并非所有的人都有206块骨,书本上说得太绝对了,有的人有207块骨”“有的人心脏不在左过而在右边。”……等更多质疑教材的观点出现了。 三、培养多种实验能力,提高创新技能 (一) 观察能力的培养 观察是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手段,也是获得生物学知识的首要步骤。科学研究中,问题的提出和假设是通过仔细观察产生的,结论也是从实验过程中的精细、系统的观察中获得的。即使是学习课本上大量的,早已验证的生物学事实时,也同样要重视观察。 例如:如何区别单叶和复叶;互生叶序、对生叶序和轮生叶序?假如课堂上观察了,就很容易分辨出来。在教学中,我除了在课堂上让学生辨认外,还布置了一个课外作业:让学生调查校园内的所有植物,分辨它们的叶的类型和叶序类型。 又如:在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的几个演示实验时,每个步骤都要仔细观察,否则,难以理解光合作用的本质。 (二) 综合实验能力的培养 实验是验证、探索、发现新东西最重要、最可靠的手段。综合实验能力不仅局限于实验的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心理素质方面的实验能力。它包括:通过实验获取知识的能力;自行设计实验的能力;记录、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通过实验寻求解答疑难问题的能力等等。通过实验课能够使学生逐步掌握这种手段。在教学中应该尽可能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在动手过程中促使学生动脑。 例如:学生在学习了心率的有关知识之后,从运动能够使心率加快,联想到当自己紧张恐惧时也会心跳加速,老师进行启发:“是否还有其他因素影响到心率呢?可以做哪些测定心率的比较呢?”学生七嘴八舌地讲开了,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经过讨论列出许多比较项目。例如:饮食前后的心率比较、不同情绪下的心率比较、烟酒对心率的影响……。教师在肯定了学生的回答之后,再稍加启发:哪些不同状况的人可做心率方面的比较呢?学生在经过交流讨论后,又提出一系列可比较项目,如不同年龄段或不同性别人的心率比较等。最后集中列出几个比较项目: 1、清晨清醒和平常状况心率的不同。 2、体育特长生和一般学生心率的不同。 3、同龄男生和女生心率的不同。 4、不同年龄段的人(老、中、青、幼)心率的不同。 5、吃饭前后心率的不同。 6、饮酒前后心率的不同。 7、喝可乐前后心率的不同。 8、吸烟前后心率的不同。 9、考试前后心率的不同。 10、安静状态和剧烈运动时心率的不同。 11、健康人和心脏病人心率的不同。 12、身材高和身材矮的人心率的不同。 13、肥胖的人和瘦弱的人心率的不同。 而后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认领一个项目,将其转变为实践性的研究课题,分工合作进行检测,并分析差异造成的原因,得出结论,写出实验 报告。所有的工作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完成后,召开答辩会,汇报研究成果,并回答其他学生的质疑。 整个过程从实验课题的提出,设计方案到完成课题全由学生完成,教师只是一个启发者、引导者,而学生才是整个过程的实践者,体现了他们较强的综合实验能力。在实践阶段,小组成员相互合作,分工明确。整个课题的完成,凝聚着全班每个学生的汗水,使学生亲身体会到在学习和生活中合作精神的重要性。 四、创设情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我国古代着名教育家朱熹说:“读书应无疑者,先教有疑。”疑是创新的前提,引导学生质疑和释疑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每堂课的起始阶段,学生对新课的内容和教师在新课中的教学活动或多或少地怀有好奇心,注意力也比较集中。教师就应牢牢地把握这一有利时机,把本节课所要学习的新知识创设成若干问题情境,用新颖的方式、生动的语言提出来,以满足并强化学生的新奇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创设一种紧张、活跃、和谐、生动、张弛有效的理想气氛。 例如:在“观察叶的结构”的实验之前,教师可安排这样两个问题: (1)叶的颜色为什么上面比下面深些? (2)许多叶子在落地时为什么往往是腹面朝下? 同时告诉学生,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必须首先了解叶的结构。 这些问题情境持续地激发着学生的学习热情,为课堂实验教学能顺利地开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五、改革课本实验,培养创新思维。 (1)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实验 现行的生物学实验大多还是验证性的,它具有较强的系统性,有利于培养学生掌握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并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科学研究方法。但是,验证实验的内容有的偏重于技能的训练,有的则使学生的学习处于较被动的情形中,它不利于学生从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也不利于形成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因此,有必要对现行的生物学实验进行一定的调整,重新设计和增加一些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在教师组织和引导下通过探索事物客观规律的活动来获得新知识,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学习“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这一内容,实验前教师先让学生观看“在温带地区的春季,热带地区的雨季,各种各样的种子纷纷萌发”一段录像。此后,教师即提出问题:“为什么自然界有这种现象?究竟是哪些外界条件影响种子的萌发?”这样学生立即明确了探索的方向和目标,激起学生好奇心,进入探索境界。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大胆猜测可能需要的条件,思考用什么方法进行验证,设计出实验方案,验证猜测,最后得出结论。 (2)变演示实验为课外实验 变演示实验为课外实验,可以避免演示实验只能由教师做,学生看,学生无动手实践的机会等弊端。例如:演示实验——种子的萌发条件,教师可在上课前五六天,布置学生在家中按实验示意图的要求做。上课时把这两套装置带到教室里,供观察时使用。还有其他很多演示实验也可以改成课外实验。教师提倡每位学生都要亲自动手,但不作硬性规定,学生都非常欢迎,大部分学生都能按教师的要求去做。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实验能力及独立工作的能力。 六、课内外结合,拓展创新空间。 除了课堂实验教学外,还可以积极开展校外、课外观察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野外,田间去接触实际、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以扩大视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书本知识。 如: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校园,认识校内动植物,认识每种植物的叶脉类型,叶的类型,叶序类型。 指导学生进行植物栽培,练习植物的繁殖技术。 在青蛙的繁殖季节,捉些小蝌蚪带进教室,观察它的身体变化,从而了解它的发育史。 这些措施不仅能够培养操作技能,还能增强学生对生物的浓厚兴趣,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又通过实践丰富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只有积极开展校外、课外活动,才能弥补学校教学的不足,才能更好地进行生物学教学。 七、关注生物学成就,培养学生创新使命感。 教学中结合教材,介绍生物科学、农业、医药方面的成就。如:华佗的“麻弗散”,“开颅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袁隆平的杂交水稻;1965年首先合成的具有全部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这些都对探索生命的奥秘有重要意义。既有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又能开阔学生视野,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积极性。 同时还可涉及生物发展前景:学习《生理卫生》时,指出器官移植、单克隆抗体的免疫治疗的应用前景;学习《生殖系统》时,指出试管婴儿的诞生和发展的过程及意义;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进展及意义;学习《动物学》时,指出仿昆虫复眼可研制偏振光天文罗盘,蝇眼透镜,鳖眼电子模型;学习《遗传和变异》时,指出基因工程在人造生物,物种改良,疾病征服等领域的应用,从而使学生能放开眼界,进而深感生物科学对未来生活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创新使命。 生物实验论文:生物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提出由应试教育转轨于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要求做到培养学生能力与传授知识并举,提高学生能力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而生物实验的教学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主要途径。初中生物实验包括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实验现象能力、实验设计能力、综合应用能力。而观察能力的培养是上述诸项能力的前提,也是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重要阶段。初中《生物》教材中共安排了38个学生实验,其中观察实验就有28个,占全部学生实验的73.7%,而且观察贯穿于全部实验中。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具有全面地、正确地、深入了解事物本质特征的观察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明确实验的观察重点和目的 观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生动的感性认识形式,它往往通过多种感觉器官的联合活动,并在思维的参与下进行的。在观察时,必须对观察者预先提出一定的目的或任务,拟定一定的计划,按计划仔细地观察,提出问题,寻求某种答案,这样才能保证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观察的事物中。例如: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实验,实验目的是要求学生在观察中认识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和液泡。观察前教师应强调细胞膜紧贴在细胞壁内壁上不易辨认,有些细胞核也不太清楚,要调好光圈,光线强弱要控制适当。使学生按照老师提出的目的要求去观察。观察的结果好坏,可由教师检查,检查方法可采取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也可让学生绘制观察的标本图示,这样一定能达到观察的目的。 2、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和求实态度 观察能力的提高,有赖于正确的观察程序和方法,教会学生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观察,对培养学生观察力是很必要的。 2.1、先整体观察后局部观察 教师要指导学生全面进行观察,抓住事物的各个方面及其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这样才能达到认识事物的目的。 例如:观察根毛和根尖的结构,先用肉眼观察认识根的形态,掌握直根系、须根系、主根和侧根的形态特征,进而用放大镜、显微镜观察根毛的位置,根尖的结构,认识和掌握根冠、生长点、伸长区及根毛区的细胞结构特点。 局部观察即细微观察,要求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抓住事物最本质的属性,捕捉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异,从而发现事物各个侧面的特点。例如:在组织学生观察花的形态和解剖花的结构实验中,首先观察水稻花与桃花的形态,我们向学生提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桃花盛开的时候会招引许多蜜蜂前来传粉?为什么水稻花盛开的时候却很少见到蜜蜂及其它昆虫前来传粉?从而使学生认识和掌握风媒花与虫媒花的形态特征上的区别。紧接着老师指导学生进行两种类型花的解剖,仔细观察桃花子房基部的突起结构桃花的蜜腺,弄清花蜜产生的原因。而观察水稻花结构时却没有这种蜜腺结构,使学生弄清虫媒花与风媒花的结构差异。通过解剖观察使学生认识了两种不同类型的花在本质属性方面的区别。 2.2、对比观察 是运用纵横比较进行观察,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对比观察能使学生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不平常的东西,从相似的事物中找出差异以及从差异中找出共同点或因果关系。例如:在观察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形态、结构时,首先向学生强调两种植物显着区别,一是叶脉的结构:平行脉与网状脉;二是茎的结构:有无形成层;三是种子胚的结构:一片子叶与两片子叶。另一方面单子叶与双子叶植物在叶序上讲也有许多相似之处,这是因为它们都属于绿色植物,叶序相似之处是因为光合作用的缘故。例如:鳞翅目昆虫的分种要从头、胸、腹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分种主要观察胸部。常见的灰蝶科与凤蝶科容易混淆,通过对比观察从同中找出异点,灰蝶科翅正面花纹少,颜色单一,腹面花纹较多,颜色较多;而凤蝶科翅正面和腹面花纹和颜色都多。这样通过对比观察,学生对各科、种的生物特征就易掌握。 2.3、重复观察 为了保证观察的结果可靠性,观察的次数要多,否则就难以区分偶然发生和一贯现象,也就是巴甫洛夫所说的“观察、观察、再观察”,他深刻地揭示了观察的严肃性和科学性。 例如:观察脊髓的反射实验,实验目的是验证脊髓具有反射的功能,属于低级反射中枢。该实验效果的好坏取决于脑的切除是否干净,因此,必须通过反复多次的观察。在实验中首先让学生把去脑的蛙进行翻身反射试验,这样来确定脑是否除荆当然这种实验要反复进行观察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验证脊髓具有反射功能时,也应该重复的使用不同浓度硫酸来进行刺激,反复进行观察,最后使学生认识在适宜的条件刺激下,脊髓能完成低级的反射功能。在长期的实验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只有指导学生反复的观察,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 生物实验论文:对新课标下学生自备生物实验易耗材的特征研究 生物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生要想学好生物学,全面提升能力,必须做好观察和实验。实验用的易耗材,像洋葱、西红柿、鸡蛋、牙签、吸水纸(可用卫生纸代替)、豆类等,一般家庭都有,学校不必购买,可由学生自备。这样做有以下优点。 1 能体现新课标的精神 学生自备生物实验易耗材,能够引导学生亲身感受、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动脑,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也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突出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还能够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 2 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俄国生物学家巴甫洛夫说:“观察,观察,再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对学生的智力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学生在准备生物实验易耗材的过程中,势必要对实验材料进行认真仔细地观察、充分的认识,了解实验材料的外部形态。在观察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抓住生物本质的特征,而不只是单纯地“看”。这样,学生学会了观察的方法,并可以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从而对生物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生本教育”认为,学生对自己生产的知识表现出来的兴趣要比对被动获得的知识浓得多。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无形的课程资源,这为进一步学习生物学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制作并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笔者让学生自备洋葱,结果有好几名学生把沙瓤西红柿也一起带来了。实验时,学生将沙瓤西红柿掰开,并询问里面晶莹透亮的东西是什么。笔者告诉他们:“那一个个就是小西红柿细胞,由于细胞较大,液泡也大,折光率高,所以肉眼能看见。”学生一片哗然:“原来西红柿的小细胞是这样的,我们的肉眼也能看见细胞了!那沙瓤西瓜中的沙瓤也就是一个个的小西瓜细胞了?”“是的,你们太聪明了!”学生又接着问:“西红柿里面的那些经络是什么?”笔者又告诉学生:“那就是输导组织,输送物质的,在第三章你们将会学到!”学生又惊呼一片,惊呼之后又自然而然地联想到香蕉、桔子、南瓜、各种蔬菜、水果等里面的经络的作用,这为学生学习第三章第二节“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 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学生在准备生物实验易耗材时,不仅要认识实验材料,还要了解实验材料在实验过程中的作用,因此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去预习实验,有条件时还会在家试着操作,这样就轻而易举地掌握了实验要领。甚至有些学生的认知水平不仅仅停留在教科书中的实验上,还可拓展到教科书以外。在追求兴趣的过程中,为了获得某些信息,学生就会通过书籍或网络等工具查找资料,这激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这符合教育家陶行知“手脑并用”的思想。 例如:在探究甲状腺激素对生物的影响时,需要用到小蝌蚪,考虑到采集安全等诸多因素,没让学生准备,由教师采集并准备好。但上课时还是有几名学生带来了小蝌蚪,并向教师和其他学生炫耀:这些小蝌蚪是他们在家里饲养的“宠物”。于是笔者因势利导,让这些学生介绍饲养小蝌蚪的方法,他们从水质、水温、饲料等方面,讲得头头是道,显然是早就查过资料准备好了。其中一名学生还对小蝌蚪的发育过程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描述:黑黑的小蝌蚪,摸上去很光滑,感觉像鱼,摆动着一条很长的尾巴。一段时间后,它先长出后肢,再长出前肢,然后尾巴就渐渐地变短,同时身体的颜色也逐渐慢慢地由深黑变为浅灰色再过渡到绿色,再过几个星期就能发育成一只小青蛙了,那时它就能离开水到陆地上来生活了。它走起路来一蹦一跳的,就像一只掉在地上的皮球在弹跳。它长大以后就身穿迷彩服,鼓着一对又大又圆的眼睛,挺着黄白或雪白的肚皮,可神气了,还会不时地唱上几句“呱呱呱……”,可好听了。全体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这不正是学生“手脑并用”的结果吗? 4 能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中华民族历来就倡导勤俭节约,孔子把“俭”和“温良恭让”一并列为基本的道德准则。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不仅有利于节约型社会的建设,也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也是生物教师的任务之一。每次让学生自备观察、实验材料时,都是以小组为单位,小组内根据家庭材料情况轮流带、少带,够本次做实验用的就可以了。这样学生就会珍惜,不会浪费,而且对每个家庭也不会造成经济负担,家长都支持。同时,学生自备这些材料,还能为学校节约一笔不小的开支。 5 能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 未来的社会不仅仅需要竞争,更需要团队合作。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就显得就尤为重要。团队合作的力量是无形的,作用更是不可估量的,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已成为学校教育的当务之急。在生物课教学中,有些实验易耗材,如各种花、玉米种子、菜豆种子、小金鱼等,单靠小组内一两位学生去准备是有困难的,有的材料不一定家家都有,这就需要小组内或小组间协调、共同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团结合作、互助友爱,同时也增强了相互之间的信任,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 总之,学生自备生物实验易耗材,既体现了新课标精神,也符合了生物学的教学特点:注重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强调学生主动学习,并期望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对生物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有更好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科学精神、创新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 生物实验论文:浅析《植物生物学》实验研究性教学策略初探 论文关键词:《植物生物学》 实验 研究性教学 策略 论文摘要:研究性教学是高校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具备较高专业知识素养和创新精神的人才.推动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教学模式。在全面把握研究性教学科学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际,从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实验研究性教学设计和实验研究性教学的评价等方面阐述了《植物生物学》实验研究性教学的策略,初步总结了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成效并对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当前,人才培养与教育向着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方向发展.高等教育面临新的严峻挑战,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势在必行。曾强调指出:“我们培养的专业人才,必须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能够敏锐地发现问题、正确地分析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国家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il号)中指出:“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增加综合性与创新性实验”,“要切实加强实验、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保障各环节的时间和效果,要不断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改进实践教学方法,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大学生了解多种学术观点并开展讨论、追踪本学科领域最新进展,提高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的能力”。如何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具备较高专业知识素养和创新精神的人才,是目前高校改革的主要目标。2l世纪是以生物科学为带头学科的世纪。植物生物学作为大学生物学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它既是高等院校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又是进一步学好其它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必要条件和基础。植物生物学实验教学是整个教学环节中的一个重要的子系统,它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尤其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独特的作用。研究性教学是教师通过指导学生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与学科相关的专题进行研究,使学生在独立的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研究过程中,吸收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获取新颖的经验和表现具有个性特征的行为,从而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种实践活动。2006年4月18日,周济部长还强调:“推进研究性和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本文就植物生物学实验实施研究性教学的策略作一些思考与探讨,以适应植物学科发展和2l世纪对高素质人才——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的要求。 1全面把握研究性教学的科学内涵与特征 研究性教学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它是在引进和解读约翰·杜威、布鲁纳的建构主义的理论基础之上,结合我国教育教学实际,吸收其他教育理论的合理成分.综合形成了“主客观统一”认识论和“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教育思想而构建的现代教学模式。研究性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在独立的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研究过程中,吸收知识、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种教学方式。研究性教学的科学内涵和本质特征主要表现在:一是研究性教学关注学生创新性品质和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养成,在研究与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二是研究性教学是以学生个性化的思维、认知逻辑为基础,教师以研究的形式组织教学活动,打破原有的凝固、完整的学科逻辑和机械的顺序,设置“问题与课题”或“研究项目”.把教学时空从课堂延伸到图书馆、生活、实践、虚拟网络系统等领域,真正实现学习与生活、学习与研究相结合,科学与生活相联系。三是研究性教学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过程。要求教师的教是创新性的,科研与教学是相通的.教师要把研究的思想、方法和取得的新进展引入教学并贯穿全过程。四是研究性教学注重发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主张学生积极参与研究之中,通过知、情、意的深沉投入与参与,在研究中学习、在研究中成长,养成独立思考的气质和批判精神,成为自我反思、自我动员、自我发展的主体。五是研究性教学强调师生情感交流、思想沟通,在研究中建立民主、和谐、文明的师生关系。六是研究性教学过程体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研究性教学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建立一种基于研究、探索的学习模式,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直接步入科学研究的前沿平台,激发其创新欲望。师生在“科学共同体”下,不仅共享科学研究的思想、思维、方法,而且各取所需,真正达到教学相长。 2植物生物学实验研究性教学策略 2.1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策略 2.1.1革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教学改革以转变教育观念为先导,树立与研究性教学相匹配的教育观念。(1)全面发展的学生观:植物生物学实验研究性教学可以通过调查、实验、数据与资料分析等环节,以合作学习为主,个人研究和集体探讨相结合的形式来完成。这就要求教育中让学生全过程参与。通过分工协作,依靠集体智慧开展研究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科学态度、创新意识、探索精神、思维品质、合作态度等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塑造学生的创造个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民主与平等的师生观:植物生物学实验研究性教学是一个探索与思考的过程,是一个不断面临新问题的过程,是一个知识扩展的过程。是一个与学生共同研究与学习的过程。教师应努力营造积极民主的教学氛围,以完全平等的姿态与学生一起查阅资料、开展实验、寻求答案,鼓励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求异思维。从而真正做到师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切磋、相互启发、相互激励,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国。(3)理性的教师权威观:植物生物学实验研究性教学是以科学研究方式进行的.许多问题可能超出教师的专业领域。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具有远大的理想、积极进取的态度、批判与创新的科学精神、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创造性人格魅力和热情洋溢、情绪饱满、富于激励、想象丰富的情感来树立自己形象、鞭策和激励学生的成长。 2.1.2完善教师的知识与能力结构植物生物学实验研究性教学是一种发展探索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现代教学方法。对教师的知识与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特别是在知识经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教师不仅要掌握系统的生物科学知识,及时了解生命科学及生物技术新进展,如分子生物学、遗传工程、生命起源与发生的新学说、生物进化论的研究进展、生物多样性与保护、生物DNA芯片技术、人类基因组计划等等:同时重视学科交叉和知识更新,如“边缘科学”、“综合性科学”等,形成广阔的文化视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授课是一门科学,需要去钻研,去研究啕。.植物生物学实验研究性教学具有综合性、社会性、实践性等特点.要求教师不断提高教学、科研能力。植物生物学实验研究性教学中不能忽视教学研究,要把握好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如“课前”教师要从观点与方法上弄清已取得的科学成果、尚未解决的问题以及未能解决的问题的障碍存在(组织材料、准备问题),从而制定研究性教学的对策和措施;“课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研究性学习过程的组织、管理和指导,让学生具有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学到生物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精神,提高生物科学素养;“课后”教师要自觉进行自我反思。通过反思问题的设置、实验研究方法、教学指导等行为与过程,促进教师更加主动参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是“源”,教学则是“流”,科学研究总是走在教学的前头。如果没有科学研究.把握不住学科热点、难点和最新进展,对新技术、新成果无知或知之甚少,不能用新的见解来研究问题,更不能给学生在科学研究方法上以恰当的指导,就更谈不上启发学生。因此,教师只有努力提高科学研究能力,把教学与科研密切结合.才能满足植物生物学实验研究性教学的需要。 2.2实验研究性教学设计策略 2.2.1实验研究性教学的综合技能训练策略实验研究性教学就是要改革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的保姆式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在传统的植物生物学实验中有许多实验项目属于验证实验,如植物细胞、组织与器官的观察,植物类群与分类(重要科属)的特征解剖,植物体内特定成分提取、分离与鉴定等。这些实验不仅在实验教学中所占课时比重高.而且重复性大。把这些实验项目改为显微镜的操作规范与技能,徒手切片与临时装片(含压片)的技术与技能,植物成分提取、分离与鉴定的技术与技能等方面的基本技能综合训练,既可以节约大量的实验课时,又可以为设计性、综合性与研究性实验奠定良好的基础。 2.2.2实验研究性教学的问题与课题设置策略针对学习植物生物学实验的学生专业知识相对薄弱的实际情况,可采取以下策略设置实验研究性教学的问题与课题:(1)按教材的知识体系中的条块设置问题或课题,如植物体结构与功能方面可设置C,与C植物在根、茎、叶的结构差异比较研究.植物的生长发育与环境方面设置水生植物中沉水植物、浮水植物与挺水植物根、茎、叶的结构与环境的适应性等.这样的研究课题既可以检验实验的基本技能和验证营养器官的基本结构,又可以打破教材章节的限制,把不同章节的知识有机地联结起来,探究植物在生长发育和结构分别与功能和环境的相互关系,使学生学习的知识“活”起来。(2)按学生学习与生活实际设置问题或课题,如校园植物多样性的调查、东湖和镜湖与鹤池淡水藻类多样性的调查以及食堂大米和蔬菜的营养成分的分析等,这些问题与课题不但可以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也可以切I练学生调查、实验与数据分析的基本技能和技巧。(3)按学科与社会的前沿与热点设置问题或课题,如模拟全球气候变暖与C02浓度升高对植物生长发育、生理功能的影响,养殖产业对水生植物影响的调查,模拟矿区煤矸石与石灰石堆积区植被恢复实验研究等。这些问题或课题对社会影响强烈,学生情感体验比较深刻,不仅可强化科学研究基本方法的训练,提高科研能力,而且增进对社会发展状况的了解.增强学生对社会进步与发展的责任感。 2.2.3促进学生研究兴趣自我发展的策略创新始于问题,源于实践。学生研究兴趣自我发展既要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要为学生的自我发展搭建平台。(1)学生要根据研究性实验教学内容和要求,查阅文献资料,自主拟定实验方案,选择实验仪器设备和确定能有效测定数据的方法,先假设后实验,得到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撰写实验报告,注意各环节发挥学生自主性和能动性。在研究性实验教学中,教师不能够越俎代庖,注重实验方向提示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的审查和完善,实验过程的观察调控、释疑解难,对实验结果与报告的分析与评价,找出研究性实验教学不足并提出改进意见,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2)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和承办高校所在地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全国竞赛活动,被誉为中国大学生学术科技的“奥林匹克”盛会:也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自我发展、展示真我风采的良好平台。在植物生物学实验研究性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指导学生要遵循价值性、创新性、可行性、有利性、具体性等五项原则选题,严格按照科研课题的立项论证、项目研究、结项与验收的规范化程序管理项目。 2.3实验研究性教学的学生学业评价策略 实验研究性教学的学业评价要改革传统的学生学业评价中“教师一支笔、一考定全局”终结性评价模式.建立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体的综合评价模式。如植物生物学实验研究性教学中学生实验研究课题的评价,按表1中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 3植物生物学实验研究性教学的成效 几年来的研究性实验教学表明:(1)激发了学生对实验研究与学习的兴趣、转变了学习态度。亚里斯多德曾经说过,古往今来人们开始探索,都应起源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植物生物学实验研究性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选题大大地提高了探索、求知的兴趣,使学生对植物生物学实验的学习态度从“要你学”变为“我要学”。(2)强化了学生实验基本技能与技巧的训练。通过教师设置的基本技能与技巧的项目训练和学生的实验研究课题的研究实践,学生较好地掌握了开展植物生物学研究的制片技术、野外调查的方法、植物成分的提取和分离与鉴定方法和植物生理生化指标测定技术以及实验数据统计分析的方法等。(3)问题源于思考,植物生物学研究性实验教学中通过鼓励学生对实验现象、生活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思考,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凝练成研究的课题,再通过实验(试验)与实践的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使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科研素质与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4)植物生物学研究性实验教学中,教师设置的实验研究课题集体参与项目占多数,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查阅文献、设计实验、开展实验和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以及研究报告的撰写等环节的相互配合、团结协作,很好地完成研究的任务,较为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意识。 4植物生物学实验研究性教学的思考 植物生物学研究性实验教学是教师将研究性实验教学与学生的研究性实验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激活学生对实验的学习和探究动机,引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增强学生对研究性实验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独立研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在社会中的竞争力目的的教学模式。保证与维持植物生物学研究性实验教学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建立运行的机制,在政策、经费、人员等方面给予倾斜、资助与扶持;其次师生业绩的评价应遵循“三个有利于”的原则:从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有利于调动师生参与、有利于课程建设与管理.建立多样化的评价模式、评价主体和评价指标:第三要努力营造积极、友好、民主的教学改革与研究氛围,加强教师间相互 学习、交流,推动植物生物学实验研究性教学的发展。
计算机专业本科论文:新形势下对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指导的研究 [摘 要] 本文总结笔者多年指导计算机专业本科学生毕业设计的时间工作,分析了毕业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给出了相关对策。实践证明这些对策效果良好。 [关键词] 计算机专业 毕业设计 本科 1.引言 毕业设计是高校教学中的重要的实践性的教学环节之一,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完整的毕业设计各环节,可以提高专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中指出:“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同时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也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各类普通高等学校要进一步强化和完善毕业设计(论文)的规范化要求与管理,围绕选题、指导、中期检查、评阅、答辩等环节,制定明确的规范和标准”。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日趋增大,就业与毕业设计发生了严重冲突,学生忙于找工作,去单位实习,导致毕业设计质量下降,传统的学生在校、与指导教师面对面交流的管理方式越来越不适应当前形势。在这种情况下,毕业设计管理的信息化成为必然趋势,如何加强毕业设计的监督指导,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 2.毕业设计(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社会大环境影响 近些年,本科大规模扩招,导致生源素质下降,我们计算机系的三表学生就是如此,同时由于教育产业化本科生以前的小班上课变成大班上课,教学质量必然受到影响。每个指导教师要比以前指导更多的学生,教师负担很重。种种原因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2.2 思想不重视 我们都知道,毕业设计阶段与频频召开的应届大学生大型招聘会处于同一时期;与考验的初试、复试也处于同一时期;与公务员考试也处于同一时期等等,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一些学生在毕业设计环节上投入的精力甚微,甚至选择了放弃。另外,高校主管部门和社会都非常看重高校的就业率指标,在“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的情况下不得不放松了毕业设计的标准,导致一些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流于形式。 2.3 指导教师指导不到位 一些指导教师忙于科研、晋职、评优,有时无暇顾及毕业设计的学生,而很多学生又忙于考研、找工作、考公务员等等,不主动联系指导教师,导致毕业设计中间跟踪指导过程的严重缺失,到最后只能在设计质量和学士论文上把把关。而教学管理部门制定的管理制度的可操作性差,毕业设计工作得不到切实保障。 3.对策 3.1 毕业设计提前介入 计算机专业的毕业设计实践性很强,,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需要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完成软件开发方法、算法设计、数据库设计、程序编码、程序调试等任务,最后还要对所研发的系统的开发过程进行总结,写出一篇符合规范的学士论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几乎会用到大学四年所学过的所有课程的知识,为此,我们所有任课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验、课程设计、社会实践等教学环节中,有意识地渗透和灌输毕业设计、学术论文的思想,比如,在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如何翻译英文摘要,进一步学会如何撰写中文摘要;在学会数据库原理课程时,让学生学会如何进行数据库设计等等,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学生专业素养。 以往的毕业设计根据教学计划都安排在最后一学期,由于这一学期还有几门课程和三周的毕业实习,实际的毕业设计时间不足十周。为了确保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搜集资料并对其所选的题目进行充分思考,我们系从前年起开始把毕业设计提前至第七学期,这样学生就会有整整一年的时间作毕业设计,同时,明确毕业设计各个环节的任务、工作量及标准,避免学生因时间宽裕而懈怠。 3.2 采用“网络+集中指导”的联合指导模式 以前有些学生对毕业设计认识不足,在毕业设计前期表现松散,进入角色迟缓,后期赶进度,加班加点,大便前才匆匆完稿,影响毕业设计质量。 现在我们采用“网络+集中指导”的联合指导模式,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进行网络指导,通过网上留言簿、网上答疑、网上讨论和电子邮件对学生进行指导。同时。指导教师每周至少对学生进行一次面对面指导,学生在与老师交流前首先要提交本周的书面工作总结,这个书面工作总结详实地记录了该学生在这一周的毕业设计中所遇到的问题,你解决的思路与方法,指导教师通过书面总结了解每个学生,从而进行有针对的启发、答疑,这样可以防止抄袭或请别人代做毕业设计。另外,每周撰写符合要求的书面工作总结,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还使学生必须按照软件工程设计思想,经过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测试等一系列完整过程有条不紊地开发一个系统,从而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质,也保证了毕业设计工作顺利进行。 3.3 校企联合 考研不成功或找工作的学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和困境,一旦签订就业协议后就被要求或主动去就业单位实习、工作,这些学生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毕业设计中,严重影响毕业设计各个教学环节的实施。对于这些学生我们联合就业单位,同时鼓励学生在就业单位查找满足毕业设计要求的真实课题,进行“真题真做”,这样,既实现了学校与就业单位的无缝对接,又不会因学生急于上岗而影响毕业设计的质量。 3.4 毕业设计过程质量监控 毕业设计具有时间相对集中,学生学习与教师工作空间分散,所以管理相对困难的特点。为此,我们实行“教师负责制”,针对毕业设计的各个环节,包括教师拟题、学生选题、指导教师下达任务书、学生撰写开题报告、学生写中期汇报表、指导教师撰写中期检查表和结题验收表,系里都要定时定期检查验收,及时了解学生的设计和教师的指导情况,并及时将检查情况进行通报,使毕业设计工作整体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 4.结语 毕业设计是高等学校在本科培养体系中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具有很强的时间性和工程性,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大学四年所学的基础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是一个非常系统的工程。要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就要从平时的点滴做起,学好每一门课程,夯实专业基础,这需要学校、指导教师和学生三方面的共同努力。 作者简介: 曲秀敏(1969年2月3日),现工作于黑龙江省佳木斯大学信息电子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是计算机应用。 计算机专业本科论文:非计算机专业本科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应用实践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计算思维的概念以及在计算机公共课程中引入计算思维的必要性,然后阐述了提高计算思维能力的多种途径,包括:通过程序设计课程类课程培养学生计算思维、通过上机实验培养计算思维、通过大学生科创提高学生计算思维等几个方面。 关键词:计算思维;程序设计;上机实验 一、引言 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计算思维同我们的阅读、写作能力一样,是人类的基本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和方法对问题进行描述、建模、求解,是一种具有普适性的科学思维方法。 二、在计算机公共教学中引入计算思维的原因 有了计算机,人类就能用自身智慧解决那些计算时代之前不敢尝试的问题了。然而,长期以来,信息技术只是被社会看成一种高科技工具,计算机科学技术也被构造成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工具性和辅助性学科,很多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从来就没有体验过计算的愉悦:基本原理的互相影响,计算思维的方式,以及有趣的问题解决。2006年,随着周以真教授的“计算思维”课程(面向所有专业的一类“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以及Tim Bell教授领导的针对中小学生的“不插电的计算机科学”等不同类型的计算思维课程的成功开设,人们开始考虑用“计算思维”来全面改造传统的大学计算机教育。2009年3月,ACM在网上公布的CS2008中,将原来在“导论”课程中的计算思维放到整个计算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认为“计算思维”对计算机课程教学越来越重要,报告建议将“计算思维”放在计算机课程教学的中心地位。 由此可见,不能将程序设计、大学计算机这些计算机基础课程简单地看成工具性课程,而应将其作为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重要课程来看待。那么,如何在课堂上结合课本的知识点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使得计算思维成为学生的一种思维习惯,并能够运用计算思维的方法进行问题的分析和思考?我们在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讨及实践。 三、多种途径提高计算思维能力 程序设计类课程曾经一度是只以讲述程序设计语言的语法知识为主的应试课程,课程枯燥乏味,远离应用。为了把程序设计从应试课程转变为一种实践工具,目前程序设计类课程多以培养学生运用编程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编程能力为目标,使学生掌握一门编程语言的基本语法、语句、控制结构,以及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使学生认识到算法、良好的程序设计风格及实践在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熟练使用一门编程语言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使学生无论以后在学习、工作中使用什么语言编程,都能灵活应用这些思想和方法的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在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中,采用基于任务驱动及算法多样化训练的计算思维培养方法 在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中,首先要转变和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从传统的“以传授计算机知识为主”转变为“以培养计算思维”为主,研究从“教给学生什么知识”转为“教给学生什么思维方法和能力”,以及如何确保由“知识传授”转为“基于知识的思维传授”的问题,旨在让学生不仅“学会”,更要“会学”,不仅“爱学”,更要“学有所获、学以致用”,不仅“学会知识”,更要“学会思维方法”。 基于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及算法多样性训练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强化计算思维训练。 1.采用基于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为了将计算思维的培养和课堂教学有机地融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综合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整班教学与小组教学、多媒体教学与网络教学等多种方法开展教学,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势,积极采取多种途径帮助学生在算法课程的教与学中有意识地加强计算思维的培养。 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形式是:提出任务师生共同分析完成任务的方法和步骤适当讲解或自学或协作学习完成任务实践交流或归纳。而传统的教学形式是:基本概念介绍举例解释巩固型独立练习小结评讲上机练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基本上是被动的。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首先提出一个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与学生共同分析解决该问题所需的知识、方法和步骤,围绕具体任务进行适当的概念教学和举例讲解,或引导学生来独立完成,也可以合作完成。目的是通过完成任务,掌握学习内容,学会学习,培养综合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参与一些学生的讨论去发现问题,个别的问题个别回答,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在全班回答或讲解。要引导学生掌握教学内容,适时交流,发现新思路,推广新思路,鼓励创新。教师进行比较、评讲、归纳,或由计算机执行,学生从中得出结论,共同进步。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教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围绕如何完成一个具体任务进行的。教师教学思路清晰,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学习就变成了学生的主动行为,更容易掌握学习内容。 2.尊重学生不同的认知方式,重视算法多样化训练。算法多样化的本质是尊重学生不同的认知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认知方式的差异,必然会导致算法多样化。教师应该尊重每位学生的个体特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用不同方式表达算法,用不同方法实现问题求解。同时教师给予适当的评价,就是尊重学生不同的认知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倡导算法多样化,还要引导学生对算法进行反思和进一步探索,从而达到简化并优化算法的目标。将一个计算任务用多种思路、多种算法进行求解,可以发展学生计算思维的灵活性。算法多样化让学生可以用自己喜欢或能够理解的算法,通过交流、评价得到计算结果。 研究表明,问题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学习不应是简单地接受课本一成不变的知识,而应在原有问题的基础上不断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新的问题,拓展思维方式,培养创造精神。教师可以在讲解完课本上的经典例子后,启发学生将其修改后应用于一个实际问题中。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熟悉消化教材内容,更要精心设计课堂情境,准备好“问题”,设置好“陷阱”,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尝试以上机实验为重点的计算思维教学模式 程序设计类课程是实践性学科,上机实验是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是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的核心。 1.实验内容分层次。按照难度不同将实验内容分成了概念基础实验、应用基础实验和应用提高实验三种类型。我们将概念基础实验设计为验证性实验,如某种数据结构的表示和实现并将此种数据结构封装为一个类,并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必须实现;应用基础实验,则是利用已实现的某种算法或数据结构实现的一个简单应用;应用提高实验,是利用已实现的某种或某几种数据结构实现的一个综合应用。后面两种类型的实验又分设若干实验题,每个实验题都设有难度系数。我们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完成概念基础实验和一道应用基础实验题,选做一道提高实验题,所选应用基础实验题和提高实验题的难度将作为成绩评定的一个依据。 2.增强实验内容的趣味性和综合性。通过计算任务的趣味性、综合性等来增强实验内容的难度,从而强化计算思维训练。大学生一般对新鲜事物好学、好问并富于幻想,初遇计算任务时往往兴致盎然,幻想编写程序。但在传统教学中,缺少趣味性和综合性,进而导致同学们没有学习兴趣,所以,设计实验内容尽量生活化、趣味化。例如,我们在C语言程序设计的实验教学中,引入了学生熟悉并感兴趣的“学生点名系统”、“四则运算测验系统”等题目,从分支程序设计开始就引入这类实验,进而在循环、数组、函数、文件等部分的实验中不断改进完善系统功能。当学生完成实验的最终版本时,已经综合运用了这门课程中的所有知识,同时享受到了完成一个作品的成功感,极大提到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通过指导大学生科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 大学生科创旨在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实践等创新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指导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以现实中的实际项目为驱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实际的项目中,深入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让学生在边做、边思考、边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计算思维。近几年来,完成的比较优秀的科创项目,每年都参加市级甚至全国的程序设计大赛,都能取得不错的成绩,这反过来又能激发学生对程序设计的学习热情,也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案例。 四、结论 计算思维的培养不是通过一两门课程的教学就能够解决的,而是应该贯穿于整个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却肩负着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和培养学生从生活中的问题求解过渡到学会用计算机进行问题求解的重任,因此,计算机公共课程的教师应当从计算思维的层面看待所授的课程,梳理和提炼课程中所蕴含的计算思维的概念、方法和思路,有目的有意识地从各个角度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以期学生能够利用这种思维方式自主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锻炼自己的能力。 计算机专业本科论文:基于课程地图的计算机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制订 摘 要:高等学校本科培养方案的制订对于人才培养至关重要,通过课程地图推动计算机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制订是高校教学改革中尝试的一种新模式,对于教和学双方均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本科培养方案;课程地图;梳理;整合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升,社会对计算机专业相关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作为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高等学校,应该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审视和调整本专业培养方案,以利于本学科专业的自身发展和为社会培养所需的高素质计算机专业专门人才。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体现了一个学校专业培养的总体思路,是人才培养的依据和基础,要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当前,各高校计算机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各具特色并呈现不同的展示方式,大多数学校培养方案是以文字加表格形式展现的,也有较少数学校以鱼骨图方式展现,我校则要求以动态网页形式的课程地图展示培养方案。课程地图的优势非常显著,可以使教和学双方受益,便于教师重新审视培养体系和培养目标是否合理,便于梳理和整合课程;便于学生了解四年所学课程,尽早规划学业。 一、关于课程地图 课程地图(curriculum mapping)是以一个专业为基本单位,以网页形式表达该专业培养方案的展示形式。学生通过课程地图的查询可以了解其专业本科四年培养的全貌,包括培养目标、总体课程框架、每个学期的课程以及课程和课程之间的先后关系,所获得的能力指标等。课程地图让进入大学之后的学生对未来四年的学业有整体方向感,是帮助学生进行学涯规划,并为学生提供规划四年修课的参考。 目前,在国内高校中还没有真正意义的课程地图,北京化工大学新一轮本科教学改革要求各个专业以课程地图的制作来带动本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制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中计算机和自动化两大专业课程地图的制作是作为其他专业课题地图的模板。下面以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介绍课程地图的制订。 二、课程地图的结构 课程地图是专业培养方案立体化、可视化的动态展示。以往的数据管理系统,在数据展现方法上比较单一,基本以列表方式展现数据,课程地图系统的特色是以动态可交互的复杂拓扑图展现课程和学科关系。 1.课程总图 课程总图反映本专业四年本科教育所学习的全部课程以及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关系。我们将本科培养方案中四年的课程划分为三个层次六大模块:三个层次是公共课程、专业课程、专业方向和拓展,六大模块是公共基础、通识教育、专业课程、专业方向、实践环节和专业拓展。公共基础模块分为数学基础、物理基础、外语教学、体育教学、两课教学和素质教育六个部分;专业课程模块分为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两部分;专业方向模块是学生在高年级时按照本学科凝练的智能系统工程、软件工程和可视媒体技术等三个特色方向选择学习;通识教育模块要求学生自主选修人文社科类课程;学生还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专业拓展模块的课程;独立的实践环节模块显示出在培养方案中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课程总图按三个层次六大模块来展示本专业四年的全部课程,层次分明,非常清楚,如图1所示。 在课程总图中不仅仅可以对本科四年的培养方案有一个总体的了解,而且对每一门课程均有相关介绍以及该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前后续关系,如图2所示。当鼠标停留在“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上成手型图标,会自动弹出对话框显示该课程的简介诸如学分、所在学期、课程讲授的主要内容,以及该课程有两门前导课程:数字逻辑、电路与电子技术,三门后续课程: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VLSI设计导论及微机接口技术。若用鼠标“单击”该课程名称,则进入该课程更加详细介绍的另一页面。包括较为详细的课程介绍、课程编号、课程中英文名称、课程类别、开课学期、总学时、学分、课程性质、预修课程、建议教材、参考书和教材大纲等项目,点击课程大纲链接的PDF文件即可下载或打开该课程大纲。该页面右上方为课程的前后续关系图,右下方为课程能力指标图,如图3所示。本专业主要培养学生专业素质七个方面的核心能力,包括程序设计能力、算法设计与分析能力、软件系统设计与实现能力、硬件系统设计与实现能力、硬件系统综合集成能力、应用系统开发能力和信息与网络安全设计能力。以上七个方面的能力用图中七个能力指标进行表示,这样每一门课程培养学生哪方面能力的量化数据,图上清晰可见。 2.课程时序图 课程时序图从左至右犹如时间轴一般展示每个学期的课程,如图4所示。其中3、6和9学期分别是一、二、三年级的夏季小学期,小学期以实践、实训和选修课程为主,四年本科教育合计11个学期。 图中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实践环节、专业拓展课和专业方法课等用不同的颜色块来表示,根据不同的颜色可以区分出每个学期不同模块所包含的课程。单击方向课程中智能系统工程、软件工程和可视媒体技术三个方向中的任意一个灰色按钮,显示出该方向所包含的课程,课程框在不停闪烁;鼠标放置在任一课程框上,出现手形图标,并会自动显示该课程的前导课程和其后续课程,并清楚地显示这些课程应在哪个学期进行学习。如图5所示,例如,鼠标移动至“数据结构”课程上,出现手形图标,显示出该课程在第4个学期完成,前导课程包括红颜色的专业基础课程:程序设计基础、离散数学,后续课程包括粉颜色的三门专业核心课程和灰颜色的两门实践类课程。 3.课程关系图 课程关系图是指三个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中每一个方向所包含的课程及其课程之间的关系。例如软件工程专业方向所应该学习的全部课程,这些课程是按照学期显示出来的,若将鼠标放置在任意一个课程名称上,立即显示出该课程的前驱和后继课程。 4.课程内容联系图 课程内容联系图是指三个专业方向模块中的某一方向内部课程与课程之间在内容上的关联性,一个专业方向中的若干门课程内容之间总会有或多或少的关联,教师和学生对此清晰把握,对于掌握知识的连贯性和完整性是很好的方式。图6展示的是软件工程方向中的几门主要课程之间的内容相关性,蓝色实线表示两课程有联系,如将鼠标放在蓝色连线上,连线颜色变为红色,图中右侧立即显示出红色连线两端两课程之间的内容关联关系。如图显示的是“软件测试技术”和“软件工程”两门课程在内容上的区别与联系。 5.其他 课程地图顶端下拉菜单第一项“首页”介绍了我校计算机系的基本情况、培养目标、基本要求和培养方向及课程地图的使用说明。下拉菜单最后一项“就业去向”图主要告诉学生在按照本专业培养目标完成学业之后可能的就业及去向,这部分内容是根据近5年本系学生毕业去向分为继续深造、出国留学、就业和自主创业四个方面展示,使在校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和增强学习的动力。 三、课程地图的意义 1.有助于对整个培养方案进行全面的梳理和整合 在制订课程地图的过程中,我们多次召开教师研讨会。重新审视以往的培养方案,对整体培养方案是否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整个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做了全面的分析,并按照课程模块将教师分组进行研讨,例如将教师分为程序设计组、硬件课程组、专业核心课程组、智能系统工程方向组、可视媒体技术方向组、软件工程方向组。每一组教师将本组一门门课程从教学大纲、课程与课程之间内容的衔接、学生获得的能力指标,甚至是教学方法上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讨论,对于整个教学体系以及各门课程进行梳理,纠正了以往不恰当的课程先后顺序,对于存在重叠和陈旧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删减和更新。例如,原来的计算机组成原理和汇编语言两门课程整合成为一门新的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新课程内容更加简洁清晰,内容紧凑,学时大大减少而且有效,减轻了学生负担,增强了学习效果。 2.方便学生了解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尽早规划大学四年的学业 多数学生从高中来到大学,对于所学的专业、专业的课程体系、专业方向等内容不甚了解,一脸茫然。通过动态的课程地图可以让学生对本专业四年的课程体系、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先后顺序、专业方向所包含的课程及其关系做到先知先觉,从不了解专业到了解再到喜欢和热爱专业的过程。直观且动态的课程地图,方便学生了解四年的学业,制订每一学年、每一学期的课程学习计划,做到有的放矢、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把握学习的脉搏和节奏,将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3.帮助管理人员进行教学管理和监督 课程地图展示了一个专业四年的全部课程及课程之间的关系,方便教学管理人员把握全局,审视各个环节的合理性,按照课程地图的规划监督并管理实施,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建议等。另外,当学生出现选课和专业方向选择等问题时,方便辅导员按照课程地图所描绘的情景指导学生学业,更好地帮助学生规划学业。 4.方便本专业以外人员了解课程体系 外学校、外学院、外专业、非专业学生、非专业人员如果要了解本学校本专业课程体系,点击网站中的课程地图,即使没有专业人士的解答,也能够非常容易理解全部内容。另外,也非常便于与其他专业合作交流、专业交叉,也是对外宣传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5.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扩展性 当一个新的院系、学科加入课程地图系统后,无需针对性地进行二次开发,而只需通过平台提供的各类配置和调节工具实现课程地图的生成和展示。有数据接口的情况下,课程地图系统可与学校的选课系统以及教务系统对接,更好地指导学生对自己培养进行规划以及方便学生选课。 以课程地图来推动本科培养方案的制订、修改和完善是非常有效的途径。课程地图将对教和学双方均起到积极的作用。对于学生,能够清晰掌握大学四年的学业,利于学生自我规划满足自身兴趣爱好需要的学业方向,提升自主学习之能力。通过全校的课程地图,学生能够了解、认识、探索其他学科的培养方案,扩展其学习视野,激发跨学科领域学习之兴趣。对于各教学单位包括任课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将本专业培养体系由点到线再到面,全面进行梳理,便于其了解整个培养体系全貌,便于教学的开展,便于教学的管理,对于进一步的教学方法改革也将起到积极有益的作用。 计算机专业本科论文:伯克利分校计算机专业本科教学方案分析 摘要:本科教学方案是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也可以说是本科教学的旗帜。为了制订与时俱进、适合时展的本科教学方案,笔者一直在跟踪、分析和研究加州理工大学伯克利分校计算机专业本科教学的发展变化情况,就伯克利分校计算机专业本科教学方案进行分析,供同行参考并且希望与同行广泛交流、分享经验、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关键词:伯克利分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方案;教学分析 1 背景 每隔3~4年,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就会启动一轮本科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笔者从教10几年来已经参与4轮本科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每次修订本科培养方案都需要广泛调研国内外大学计算机类的本科教学情况,而加州理工大学伯克利分校计算机专业(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computer sciences,简称EECS,也就是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教育是很出色的,因此从2001年以来,我们就一直关注伯克利分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情况。 2 本科教学方案 伯克利分校计算机专业面向本科生开设的主要课程见表1。 3 本科典型选课 3.1 典型选课计划 伯克利分校计算机专业主要专业方向有计算机系统(computer systems),计算机科学(computer science),通信、网络与系统(communication,networks,and systems).4年本科需要完成120学分以上,估计需要选修32门课程左右(每门课平均4学分)。 表2-表5提供一个典型选课计划,该选课计划倾向于计算机系统方向,适合于对如下方面感兴趣的学生:逻辑设计、体系结构、操作系统、外设等。 3.2 典型选课的知识层次体系分析 对该典型选课计划按照知识层次进行划分,然后进行整理,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该方向需要的知识涉及数学、物理、电子学、计算机基础、专业选修以及人文类课程,知识体系比较全面,但更侧重于基础课程。 4 教学方案分析 4.1 开设课程比较丰富 伯克利分校计算机专业开设的课程比较丰富,从基础课到专业课基本上覆盖了计算机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各个领域,仅计算机专业类课程就有32门之多。在这32门计算机类课程中,带有实验(上机)的课程9门,纯讲授类课程9门,学术讲座及研讨课程3门,教学研究类课程5门,自学编程类课程有7门之多。其中,比较有特色的是程序设计语言类课程和学术讲座及研讨类课程。程序设计语言类课程一是学生可以机动灵活地安排时间,但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计划;二是课程开设数量有7门之多。学术讲座及研讨类课程的特点一是内容丰富、五花八门、无所不包, 如Found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Air Force(由美军阅历丰富的现役军官进行讲座)等;二是开设课程也很多,可以满足各类人才的不同需要。 4.2 每学期选课门数少 伯克利分校实行的是学分制,要求学生所修课程总学分达到120学分以上(当然还有其他要求,在此不再赘述),而每门课程的学分平均为4学分,因此4年下来一个学生只需学习32门课左右。从表2-表5中可以看出,典型选课计划(倾向于计算机系统方向)选课门数为31门,总学分为120学分,其中学分比重中数学类占16.7%,电子类占20.0%,计算机类占20.0%,人文类占17.5%(要求至少6门课以上)。 虽然选课门数少,每学期只有4门课,但是每周的学习任务还是很重,要得到一门课程的学分不容易。现对典型选课计划中大一第1学期的每周课时量(单位:小时)进行分析,见表6。表格中的时间只是课表安排的时间,还有实验需要有自我安排时间进行配套,因此课时量相应还要大幅度增加。 4.3 实验(上机)课时比重大 伯克利分校计算机专业很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拥有很多实验室和大量的实验设备,全都向学生开放,学生随时可以上机或做实验。很多课程要求上机或做实验,如操作系统、数据结构、符号演算程序设计课程安排讲授课时与上机课时各占一半,甚至上机课时更多,而体系结构课需要设计一个简单的计算机,自我安排时间就更多;不仅如此,还开设了单独的设计课程和工程实践课程,学生必须选修若干门。 从伯克利分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方案可以看出,提供实验的课程有12门(不包括编程类课程的自定实验)。12门课程讲授、讨论、实验(上机)课时统计见表7,分别占比30.6%、16.3%、53.1%。 从上述表格可以看出,实验(上机)课时比重超过一半,这说明伯克利分校计算机专业很重视实验课程。教师从整体上分析12门课程实验课时比重之后,再从局部说明实验的重要性,以微电子电路导论(EE40-introduction tomicroelectromc circuits)这门课为例。微电子电路导论这门课相当于电子学课程,此课程开设13周,讲授课39小时、讨论课13小时、实验课39小时,共做10个实验,可见微电子电路导论课的实验课时比重相当大。 4.4 学生选课建议 (1)选课不要过于专业化,要选修一些数学、物理、化学、电子类课程; (2)选修一些能锻炼说和写能力的课程,这对求职和工作很重要; (3)选修课可以追求个人喜好,选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课; (4)计算机学科发展很快,要想赶上潮流,必须定期更新自己的知识。 5 结语 笔者就伯克利分校计算机专业本科典型选课计划的知识层次、课程类别所占比例以及实验课时所占比重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从分析情况看,伯克利分校计算机专业很重视本科教学,首先开设的课程很丰富,满足各类人才的不同需要,但是每个学生选课并不是很多,4年下来也就是32门课左右;其次是实验(上机)课时比重比较大,教师很重视实践教学工作,还给学生选课提供了一些建议――选课不要过于专业化,要重视基础课以及说、写能力的锻炼,计算机学科发展迅猛,学生要定期更新自己的知识等。 这些分析结果将有助于下一轮本科培养方案的制订,尤其是实验课时比重要加大,嘴动不如手动,实践出真知。笔者就实验课时比重调整教学组所授课程进行了小范围改革试点,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何公正评定实验成绩、需要更多的实验辅导教师以及更多的实验设备投入等。针对这些问题,教学组将迎难而上。 计算机专业本科论文:计算机专业本科教学秘书创新思维的培养与探索 摘要:高等院校各个二级学院的教学秘书的工作关系到学院教学的各个环节,对教学工作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论文作者从事多年教学秘书工作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教学秘书在教学管理中的作用,并指出随着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教学秘书如何培养创新工作思维,提高工作效率,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为学校教学工作服务。 关键词:教学秘书;教学管理;创新思维;教学服务 1 引言 高等学校具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开展科学研究、从事社会服务等多种职能。各种类型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和根本任务都是培养人才,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之一,教学管理在高等学校管理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1-2]。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一般包括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以及学科、专业、课程、教材、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学风、教学队伍等教学管理,其基本任务是研究教学及其管理规律,改进教学管理工作,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运行,努力调动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积极性。然而教学秘书在教学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他们既是教学院长(系主任)的得力助手, 也是全院教学教师的直接联系人,既是教学院长教学意图的传达人员,也是教师意见反馈的第一接受者。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逐渐将教学工作分解到各个二级学院,学院直接面临各个专业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制定和完善,直接推进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测评体系等的教学改革,这对学院教学工作带来两个方面的考验,一是教学院长在学院主要党政领导的指导下如何立定学院的教学思路和教学定位,把握学院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二是教学秘书如何领会教学院长的意图,并用科学有效地方法将之传达到学院每位教师,同时及时反馈教师的直接意见,逐渐修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从而形成整个学院上、下一体的教学共同体。因此,教学秘书工作看似微不足道,但实际对学院教学工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当前我校采用教学目标化管理制度,各个学院需要签订教学目标,特别是教学管理与运行、教学改革、质量工程等方面都提出具体的任务。这些任务要得以顺利完成,需要学院领导、分管院长、教学部负责人、教学秘书、全体教师、教学督导等上下一心,攻坚克难,实现年度教学目标。教学秘书在整个过程中,需要正确把握领导的意图,及时与相关教师、相关职能部门、校院督导等沟通,他们的重要作用如同机器中的润滑剂,使得整个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然而,伴随着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特别是信息学科的飞速发展,教学管理向信息化、现代化发展的新趋势,也给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教学管理不仅包含先进的管理手段、管理制度和管理思想,更重要的是要有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这就对教学秘书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3]。特别是近年来,计算机相关课程改革的推陈出新,教学中面临的问题也日新月异,教师对教学的情绪和学校对教学要求的冲突时有发生,教学秘书如何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及时参与专业培训,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工作模式,从而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是当前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是作者多年从事教学秘书工作积淀的经验,供大家参考。 2 教学秘书工作的创新思维 新世纪要求人才培养工作具有创新,教学管理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秘书的工作创新将有效促进学院整个教学工作的创新,教学秘书工作的创新思维将给基层老师们一股新的动力,对教学分管领导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进入二十一世纪来,共享资源成为网络发展的必然产物,各个领域的新方法、新技术层出不穷,且相互交叉、相互促进。如何将其他领域新的工作方法和技术引进教学管理是教学秘书需要思考的问题,如果能够恰当使用,将事半功倍,如现在很多教学秘书使用QQ群消息,大大节约时间。因此, 教学秘书应不断扩大知识面,掌握新的技术和方法,使自己的知识水平跟上时代的步伐,同时,教学秘书要有开拓创新意识,不断拓宽视野,积极配合教学改革,一起参与讨论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制定和修订工作,熟悉整个教学全过程,不断优化和调整教学秘书的工作方式,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并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在各自的岗位上创新实践,朝着管理规范化、现代化目标努力。本文从教学秘书定位、创新工作方式、提高服务意思、加强沟通能力等几个方面来诠释如何培养教学秘书的创新思维。 2.1 认清角色与定位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进行深入的教学改革,转变教学管理模式,主要采用分级教学管理模式。目前, 我校实行校、院(系)二级管理模式,学校教学管理主要体现在宏观的计划、规划和方向的制定;院(系)级教学单位则既是办学的主体, 又是办学的基础。教学秘书是院(系)教学管理的中心纽带,准确把握教学秘书的角色定位,提高教学秘书的素质水平,是实现院(系)教学管理规范化的重要保证[3]。学院教学秘书必须做好三个角色和三个定位。 第一教学秘书是学院的教学基层管理者,属于管理岗位人员,主要管理内容包括教学计划、教学运行、学生学籍、教学档案、毕业设计、考试安排、教学文件及教学改革等各个方面的实质性工作。学院的教学秘书作为基层教学管理者,其工作定位于协助院分管院长管理教学方面的日常事务, 确保教学所有环节的正常运转,因此事务繁杂,需要耐心细致。 第二教学秘书是教学的服务者,属于教辅岗位人员,教学秘书可以不直接参与课堂教学,但是其重要任务是确保学院教师能顺利完成教学各个环节。作为教辅人员,教学秘书要定位于充分利用学院或学校现有教学资源,合理安排师生的教学活动并为他们提供便利的条件,协调事务性矛盾,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提高管理质量,维护教学运行创造条件。 第三教学秘书是学院分管领导的参谋者,属于管理助手,教学秘书需要全面把握教学过程,对日常事务能够正确处理,同时作为教学管理助手,其工作定位是起草相关教学文件、撰写教学总结、教学通知,同时领会分管领导意图,及时传达领导思路,协助分管领导处理突发性教学事务。 教学秘书的这三个角色和定位决定了他们必须熟悉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政策和规定,有一定的独立工作能力,具备一定调查研究和综合分析的能力,具备一定的超前意识和预警意识,对每一阶段的教学管理工作要心中有数、考虑周全、服务到位,坚持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听从安排,服从大局,做到事前参谋,事后服从,努力做到到位不越位,参与不干预,出谋不决策,摆正自己的角色位置,在与人协作共事处理问题时要从多角度考虑,和谐地处理好和上级职能部门、院系领导、教师和学生的关系。这些都需要教学秘书拥有创新思维观念,创新管理方法,牢固树立“为教师服务,为学生服务,为教学服务”的工作理念,确保整个学院教学工作的顺利推进。 2.2 创新工作方式 当前,各个学院教学秘书主要在分管领导的指导下开展工作,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各个学院新增很多突发性工作,如实验班的教学任务、外来单位的调研、毕业设计的二次答辩、卓越工程师班学生分流、取消英语四级对毕业学生学籍资格的审查、专升本学生学分认定等,这需要教学秘书从正常的日常事务中抽身出来处理突发性事务。这迫使教学秘书改革管理方式,提高工作效率。从三个方面来创新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 第一积极学习先进教学管理的理论,学院要及时安排教学秘书利用假期参加一些专门的教学管理会议或论坛,以使他们不断开阔视野, 更新思维观念, 提高业务能力, 进而推动教学改革和管理创新工作。教学秘书通过这些活动, 可以学习借鉴先进的教学管理经验, 以提高自己的教学管理水平。提高教学秘书的管理理论水平。 第二,教学秘书要积极学习新的办公软件或技术。随着办公自动化的进一步推荐,信息化的教学管理模式将代替手工时代,教学秘书的工作方式和服务手段也要发生根本性转变,要适应新形势,掌握新技术,提高办公效率,出来熟悉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文字和数据处理软件、学校教学管理系统等外,还应该掌握最新信息通信工具,如参入各种QQ群、微信群,建立学院的教学QQ群、微信群等,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注重工作的时效性。另外,设计开发学院自己的教学管理平台,如让助管学生开发毕业设计选题系统、教师调课管理系统等平台,让日常事务更加便捷,使教学管理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从而让自己从重复性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更好地为学校师生服务。 第三,善于总结,保存资料,为来年工作做好铺垫。教学管理工作往往具有重复性,很多事务是常规工作,如果教学秘书善于总结,善于保存资料,将有助于后继工作的开展。如对教学任务的安排、教学计划的提交、中期的教学工作例会、期末的教学总结等,每年的这些工作既有不同,也有相似。 2.3 以人为本,增强服务意识 教学秘书是教学工作的服务者,需要提高服务意识,全方位服务教学这项中心工作。应该说教学秘书工作的宗旨是做好服务, 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一切为了教师及其教学, 一切为了学生及其学习。为此教学秘书应该从三个方面增强服务意识。 第一面对全院教师,教学秘书牢固树立“为教学服务”的工作理念,既要考虑教学在每个教师身上体现出来的共性,也要考虑个别老师的个性化需求,如在课程设计安排、毕业设计学生的选择、上课时间的特殊选择等问题上尽量满足老师的个性化需求;在日常事务中,理解高校教师具有教学科研两个任务的特点,尽量反复提醒教师,避免因为各种头绪太多而忘记教学的某些环节,如节假日放假调整的教学任务、新学期开学教室安排等。让教师在充满爱意和关怀的环境下教学,从而高质量完成教学。 第二面对学院全体学生,树立“以人为本,全面服务”的理念,教学秘书要尊重学生,针对他们遇到的问题,如学分认定、课程选择、毕业设计等,要耐心讲解,对于学习上遇到困难的学生要主动关系,如多关心参加第二次答辩的学生,疏导他们的情绪,总之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工作方针,让学生感受到学院的温暖。 第三、面对学校职能部门,如教务处等主管部门,教学秘书是学院的窗口,既要及时把握学校对教学要求的动向,又要及时反馈学院意见。教学秘书要及时提醒教师提交教务处等职能部门需要的材料,主动配合教务处完成教学各个环节的质量监控,给学校职能部门留下好的印象,有利于完成各项教学目标考核任务。 2.4 掌握现代沟通技能,提升协调能力 教学秘书是联系教学职能部门、学院分管领导、学院教师、教学督导、学院学生的纽带,经常需要与学校教学职能部门、学院领导、学院教师、教学督导专家和本学院学生联系,需要具备很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各种各样的人员需要不同的沟通方式,教学秘书需要具备一定的沟通技巧和方法,才能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难题。 第一,与上级职能部门沟通需要注意自己的角色,要充分考虑学院的利益,不要做出决策性的答复,既要回答上级职能部门的问题,又要留足余地为本学院领导充分思考和答复,说话要做到到位不越位,参与不干预。 第二,在与自己的领导沟通时,应注意事先整理好要谈的话题,并选择好沟通的时机;沟通过程中,要能够准确理解和领会上级的意图,并能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当与上级意见不同时,要尊重上级做出的决定,并积极执行;完成工作或解决问题后,要及时作汇报。 第三,在与老师们进行沟通时,重在执行分管领导的意图,但不要加入到说三道四的流言蜚语;发生分歧时时,焦点要针对问题,而不是个人;当发现是分管领导考虑不周全时,千万不要试图顽固到底,而是要先缓和气氛,稳住老师情绪,给分管领导留足空间来解决问题,然后及时征求分管领导意见并尽快给老师沟通回复。 第四,在与学生沟通时,要学会换位思考。人都有一种被尊重的需要,作为学生,他们更有这种需要。教学秘书不能轻易采用命令与学生沟通,工作中需要有意识地尽量淡化师生差别,采用“建议”或“安排”的口吻来安排工作一定会比命令更有效;采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方式来指出学生的过失或不足一定会比斥责更管用。如果担心自己的威信会不会因为自己这种和缓的交流方式而变得荡然无存,其实这种担心完全是多余的;恰恰相反,你的学生只会越来越尊敬您。对于学生也要摒弃过去模式化的僵硬管理,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4]。 教学秘书作为学院领导的助手和参谋,参与教学中的各个环节, 经常与学校相关教学部门协调沟通,需要具备较好的沟通协调能力,教学管理协调是多层次、全方位的, 对上要为领导服务,对下要为教师、学生服务, 横向与其他职能部门进行协调沟通, 上传下达, 沟通左右, 联系内外, 调动师生积极性, 用集体的力量创造性地完成教学工作[5-6]。 3 结束语 高等教育关系到人才培养,高等教育中教学工作往往是高等院校的中心工作,不同的高等院校将教学工作下放到各个二级学院(系),二级学院成为教学主题,在学校职能部门的指导下,完成人才培养工作的各个教学环节[7-8]。教学秘书在教学工作中肩负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如何组建一支高水平的教学管理队伍,是确保教学质量的重要课题。其中,教学秘书的能力在很多程度上决定了整个学院的教学工作开展情况,影响人才培养质量。进入二十一世纪,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优化,教学秘书只有需要不断学习,创新工作方式,提升工作能力,才能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为教学工作做好服务工作。 计算机专业本科论文:一种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指导方法 摘 要:毕业设计一直是本科阶段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是对毕业生多年来学习效果的综合检测手段。但是由于计算机专业特点:理论、动手能力都有要求,增加了毕业设计的难度,另外由于毕业生需要找工作考研等也造成了毕业时间紧张的问题,影响毕业设计的效果。本文提出一种指导方法有效克服以上问题提升毕业设计的质量。 关键词:毕业设计;培养方法;计算机专业 1 引言 毕业设计一直是本科阶段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是对毕业生多年来学习效果的综合检测手段。学生针对兴趣方向,综合运用本专业理论和技术,对实际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及相关技术手段。 毕业设计相当于一般高等学校的毕业论文。目的是总结检查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果,是评定毕业成绩的重要依据;同时,通过毕业设计,也使学生对某一课题作专门深入系统的研究,巩固、扩大、加深已有知识,培养综合运用已有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也是学生走上国家建设岗位前的一次重要的实习。[1] 通过多年的指导过程发现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存在以下问题: ⑴学生综合能力不足,无法将所学知识综合应用,影响毕业设计的效果。 ⑵有效时间不够,由于所有毕业生面临找工作及考研等问题,导致其大部分时间用在其他方面。 ⑶部分学生态度不够认真,常以突击方式应对毕业设计。 ⑷部分学生存在抄袭的情况。 毕业设计是重要的考核环节,所以需制定合理方案有效解决以上问题。 2 解决方案 2.1 兴趣性选题:针对不同学生,设计不同毕业设计题目 部分同学喜欢网络购物,对于不同的购物网站都有了解,针对这样的同学可以给出网站设计、页面美工设计等题目。部分同学对于游戏比较有兴趣,针对此类同学可以设计简单游戏类的题目。部分同学喜欢玩智能移动设备,那么可以设计安卓系列软件的开发题目。部分同学对赛车比较感兴趣,可以设计嵌入式芯片的赛车制作类型的题目。 2.2 做好时间调配工作 对于找工作的同学要考察其找工作的集中时间,如果是秋季那么对毕业设计的影响不大,如果是春季那么可以再秋季学期末安排学生毕业设计的任务,让其在假期时间完成一部分相关的毕业设计工作。对于考研的同学,应把设计的时间尽量留在春季学期。对于有实习任务的同学,可以建议其选题尽量和实习单位的项目一致,这样能节省时间。 2.3 严格做好阶段验收考核工作 在以上时间分配的基础上,做好考核工作,要求不同学生在有效的工作时间里做好阶段性任务并提交,由教师认真考核其工作的成果。对于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意见,不要使学生过长时间没有监督,最后使工作集中在毕业设计后期完成,导致效果不佳。 2.4 做好学生心理疏导工作 部分同学由于就业、考研等压力导致情绪低落无法正常进行毕业设计工作,应该多与学生沟通,疏导其消极情绪,使其能够并行处理多项工作任务。 3 结论 针对毕业设计完成效果不佳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并进行了实验:3名同学全部顺利通过答辩,2人获得优秀。对于新形成的问题应该继续的研究其解决方案提高毕业设计的效果。 计算机专业本科论文: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教学与改革 毕业设计教学是提高和检验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实践及程序设计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在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只注重毕业设计的结果而不重视毕业设计过程中相关知识的学习及应用,设计质量不理想。针对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索,提出改革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工作的建议。 1 引言 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教学是考查学生程序设计及系统开发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1],可以培养学生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独立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对大学生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综合检验,也是衡量学生专业综合水平的重要教学实践环节。然而目前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教学质量下滑严重[2],教师论文指导工作也面临许多困难,甚至很多高校把毕业设计改革的焦点放在毕业设计是否应该存在和废除问题上。如何加强和改革大学毕业设计教学工作已迫在眉睫,找出问题的根源,积极探索并解决问题是当务之急。 2 存在的问题 笔者近8年来主要指导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教学工作,认为毕业设计所存在的问题与学生、指导教师及学校所提供的环境及管理方式均有关联。 2.1 学生方面的问题 1)科研意识淡薄,理论水平不高,选题盲目,设计目标不明确。学生在毕业设计阶段缺乏基本的科研能力[3-4],如计算机专业的本科毕业设计学生往往不知从何处及如何去查阅系统设计所需资料,在众多的资料中也不知如何有效地阅读及参考相应的资料,甚至对于目前较为流行的系统设计工具及开发语言等更专业性的问题,更是知之甚少;总是按照规定的模式按部就班地进行设计,很少去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可否换个角度去做”,不善于发现并解决问题,缺乏创新能力。 在多年的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过程中,笔者还发现很多学生不会应用学过的理论和知识点,如无法规范地画出软件设计流程图,论文中流程图画得五花八门。笔者经过与他们详细的交流得知,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做软件系统开发时缺乏有效的设计,基本上就是学习了开发环境的使用,熟悉了部分代码开发工具如JAVA、VC++等,就开始进行系统设计,设计完成后开始写毕业论文,在毕业论文中再按软件开发流程来介绍毕业设计课题或项目的开发过程。由此画出的流程图基本上就是功能图,而学生对功能图的描述比较随意,所以画出的流程图极不规范。还有一个明显的现象,就是学生在毕设过程中对数据库的设计也是非常随意,不知数据的规范化,无法运用数据之间的联系,一般也就是设计简单的独立的几张数据表,然后运用开发环境对其进行简单的增、删、改操作,对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的使用缺乏应有的专业能力。 学生选题时,通常根据学院教师上传的毕业设计课题作为参考,由于高校系统开放的选题时间有限,加上对论文的选题背景缺乏一定的了解,很多学生最后只是根据自己所熟悉的教师来选定毕设课题,这种毫无目的的选题方式必然会给毕业设计带来很大的被动与压力。 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往往还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熟悉使用开发环境的工作中,而对于软件项目开发的其他过程,如项目调研、项目系统设计等环节不重视,甚至不考虑,设计目标不明确。这样在整个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包括论文写作、团队合作及沟通能力达不到毕业设计的目标要求。 2)论文写作程序混乱,抄袭严重。论文写作程序首先是确定选题,查阅资料并掌握相关基础后撰写开题报告,之后进行项目设计,待设计结束后完成毕设初稿并修改定稿。但笔者在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往往发现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部分学生总是在毕设最后阶段将毕业论文和开题报告一起上交,也就是说开题报告和毕业论文的书写时间是一致的,这也就从侧面反映出学生并没有掌握毕设的基本流程。且论文抄袭现象严重,如人事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等这些毕设课题,在参考书籍中可以找到类似系统的实现方法,甚至可以在网上找到类似的源代码,学生把界面稍微换一换,就成了自己做的系统,大篇幅地抄袭他人的研究成果,稍加修改就变成了自己的论文。 3)就业压力大,投入时间少。当前高校扩招严重,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就业成了毕业生严重的心里负担,各招聘单位每年在大四上学期就开始大范围地招聘,这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是个难得的就业机会,于是他们对各种招聘会跃跃欲试,基本都忙碌于各招聘会之间。除此之外,毕设时间与各高校考研初试、复试时间也相互重合,如此一来,多数学生在毕业设计环节上投入的精力甚微。 2.2 指导教师的问题 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的课题根据学科性质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科学研究型课题,体现计算机基础理论与核心技术的创新性,主要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和算法设计与分析能力;第二类是工程应用型课题,培养学生程序设计与实现能力及计算机系统的认知、分析、开发与应用能力。但每一年学院毕业设计选题内容大多是相似或相同的,部分指导教师也都存在这样一种心理,认为学生的科研能力非常薄弱,于是在自己所负责的教研及科研项目中也很少让学生参与;负责毕设相关指导任务的各位教师,大部分又同时担负着繁重的教学及科研任务,这样一来,指导毕业设计的精力和时间就不是很充沛。这些原因都可导致学生实践及科研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毕业设计教学效果当然就很不理想。 2.3 毕设实验设备不足,没有良好的实习基地 学院的毕设实验平台设备少,学生多,且设备不能及时更新,毕设管理人员很难对学生的实验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学生的实践能力普遍欠缺,这些都直接导致毕设学生计算机系统开发平台运用能力差。且有些实验设备比较简单,主要以验证性操作为主,缺乏综合设计实验的探索性分析。 2.4 毕业设计开设时间不合理,模式单一,管理不到位 绝大部分高校均将毕设时间安排在本科生教学计划的第八学期,而这样的时间安排恰好又与就业、考研冲突,学生对毕设投入的精力少;且毕业论文基本上还停留在如何教学生写论文的基本模式上,很多学生对自己所做毕业设计课题根本不感兴趣,毕业论文质量差,论文模式单一无创新。由于答辩人数众多且答辩时间短,毕业论文答辩工作也难以高质量地完成,答辩基本上停留在基本形式上,毕设监督的力度缺乏,无明确的考核标准,约束力度小。 3 提升毕业设计质量的对策 笔者根据以上分析的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种种问题,给出改善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教学的几点参考建议。 3.1 更改毕业设计教学时间 我国高校的毕业设计工作大多数在第八学期完成,而毕业设计恰恰又是综合性及层次性最高的重要教学实践环节,很难用一个学期完成。国外的一些大学将毕业设计实践安排在整个大学就读期间完成[3,5],以学分制为主,通过大学4年的学习可到工厂、企业等各处实习,并最终上交毕业报告。可借鉴并参考国外的经验,提前开设毕设相关指导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让学生掌握毕设的相关程序和写作格式等,有充分的时间和基础准备毕业设计论文。 3.2 认真做好毕业设计选题及分配任务 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选题要注重理论教学性、研究创新性和生产实用性,大学生往往对与生活生产实际相结合的课程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由此可激发出他们的学习爱好,促使他们自己主动去学而不是被动接受。笔者调差显示,学生愿意选择应用性课题的主动性显著地高于其他类型的选题,这就反应出毕设论文选题应该最大可能地接近生产及生活实际。作为指导教师,选题要透射出教学实质,既要重点强调原有知识,承上启下,又要注重所学知识的连贯性及一致性,这样可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吸收知识,从而更好更快地得到提升。指导教师在毕设任务分工中要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实践动手能力等方面,所以教师对于选题的准备要具有层次性,按课题的难易度合理地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分工。若将较为简单的选题分配给能力较强的学生,他们往往能提前完成毕设内容,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科研水平;若将较难的课题分配给能力较差学生,则会使学生感到极大的压力,觉得设计不知从何做起,指导教师碰到如此情形也不得不花费大量的精力指导,使以学生自学为主的毕设拘泥于形式,得不到预期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按照学生的能力水平合理地安排课题分工,最大可能地接近学生实际水平,促进他们的学习欲望,激发自主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3.3 加强指导教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毕业设计既涉及理论知识又涉及实际操作技能。因此,指导教师既要能从理论上指导,又能给予实践上的帮助。学院可为专业教师提供与企业合作的平台,教师参与企业项目,或到软件企业进行培训,增强实践经验;同时学院也可聘请企业有经验的工程师作为指导教师,从两个方面共同增强指导教师的实际指导能力。 3.4 积极加强与企业及实习基地的合作,寻求更好的毕设指导方式 当代企业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要求较为实际,既要求有理论基础又要求有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若毕业生没有相关的实践或培训的经历,在工作中会遭受很大的压力且难以满足工作性质需要,往往出现企业招不到合适人才而学生又难以找到合适工作的两难状况。 学校的教学主要侧重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基本算法的教学。现在的企业和实习基地针对当今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眼高手低、动手能力差等问题,可提出具体实训的培训方式。企业和实习基地可以项目开发环境的熟练使用为目的,对程序代码的使用为方式,培训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工作能力。但实习基地偏重应用,对软件开发的相关思想、方法、理论的指导较少,很多学生在实习结束后,虽然能熟练地操作开发环境,运用相关的代码,但是很难独立地做出完整的项目。 学院可根据上述具体情况积极探讨与企业和实习基地的合作,以理论教学为主,以实习基地为辅,将毕业设计的课题实施过程的指导工作交由企业和实习基地,并进行相应的成绩考核。而毕业设计任务的分配及论文的指导工作则由本院指导教师继续承担,也进行相应的考核,最后可将两部分考核成绩综合在一起作为学生毕业设计的总成绩。这样,学生既可利用毕业设计的时间段到企业进行项目实训,又可在特定的专业方向上进行深入学习。 3.5 加强毕业设计各环节的监督力度 学院可考虑成立专门的毕设指导委员会,成员主要由学院领导、各系主任及中青年骨干教师组成。毕设指导委员会主要根据毕设教学的实际状况,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负责监督毕设的整体过程。并以各系教研室为单位进一步成立毕设指导小组,负责毕设教学内容的具体执行。 学院还可在毕业设计期间采用动态管理的方式指导毕业设计工作,组织毕业设计前的动员工作并组织参加毕业设计的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有关毕业设计要求的文件、学生完成毕业设计选题工作,要求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课题讨论及任务分配,这样学生可以熟悉课题并提前做好相关准备;要求学生做好开题报告,合理安排好毕业实习;到毕设中期阶段,学院应组织毕业设计阶段性成果检查,及时了解并检查各课题任务完成进度,积极解决毕业设计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毕业答辩时应成立答辩委员会,采取指导教师现场回避等原则。答辩结束后,由答辩委员会对每位学生的答辩成绩进行综合评审,对于部分较差者可实行“二次答辩”,以提升毕业设计的质量。 4 结束语 大学本科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教学工作质量的提升,主要由学生、指导教师和学院教学环境的整体配合与协作才能完成。有效的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可大大提高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素质,促进能力的培养及提高毕业论文的研究水平,改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团队合作能力。但毕设的改革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校外实训基地对毕业设计工作的整体把握能力较弱、对论文的规范性要求及课题的科学性重视不够等问题,今后的毕业设计改革任务还很艰巨。 计算机专业本科论文:谈计算机专业本科实践教学改革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随着国家的信息化和经济发展对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不断增加,但在计算机人才供需方面,却出现相互矛盾的情况。一方面,公司、企业招不到需要的计算机人才;另一方面,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困难[1]。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差,达不到企业的需求。本文就这个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学生实践能力差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一计算机专业本科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实验目标 目前很多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内容比较陈旧,没有创新性,不能跟上发展的步伐,也不能满足就业的需求。教师的设计内容比较理想化,学生思考问题过于简单,很不完善,不能和实际需求结合起来,所作的项目也都不能在实际中使用。这样不但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创新性和今后就业能力及工作适应能力都难得到有效培养。 2师资水平 现有实验教学师资大部分都是从学校到学校,具有在公司参与项目开发经验等实践经历的比较少,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系统设计与开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制约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3实验环节 目前,学校开设了各种各样的实践课程,如课程内实验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实习等,但是效果并不理想。 课程内实验教学一般是依附于某门课程,实验课一般是跟进式的安排实验内容,是理论教学的一个环节、一个补充,是对于理论课堂教学知识的解释和验证。实验学时有限,很难设计较大型的综合案例。学生往往对知识理解不系统,甚至不清楚所学知识用在何处。此外实验考核往往采用实验报告形式或直接由理论考试替代,忽略了对学生操作能力、实践能力的考核和评价,学生的重视程度也不够。 课程设计弥补了跟随式实验课的不足,但是课程设计内容大都围绕某一门课程进行设计,忽略了多门课程之间的联系,不能体现实践教学的科学性、系统性和综合性。而计算机专业的很多专业课程之间其实联系很紧密,所以可以将多门联系紧密的专业课的整合在一起规划实践内容,让学生有计划、分阶段、循序渐进地完成实践环节。这不仅有利于整合多门课程的基础知识部分,而且有利于学生连贯地学习相关知识,并综合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毕业设计阶段学生很多忙于考研、找工作,很少能潜心做毕业设计项目,好的作品不多见。有些只是应付,作品很多过于简单,实用性差。 实习环节没有制订准入制及考核标准,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差,进入公司、企业实习时,不能参与单位的项目设计开发,只能从事一些技术含量低的工作,达不到了解公司、企业和提高自身系统设计开发的能力。 4硬件设施 由于专业扩招,学生人数总量增加,学校配备的设备不能满足学生实践的需要;没有建立系统综合设计与开发中心,没有针对性的综合开发训练;与计算机的软硬件公司或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少,学生没能直接参与公司项目的开发,不能了解系统开发所需要的技术、工具以及公司的运作与管理。 二实践教学改革 1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名师出高徒,教师水平与学生的能力息息相关,提高教师水平是关键。由于计算机技术更新发展很快,加之学校相对封闭,很多教师又没有企业工作的经验,所以很多实验项目也是理想主义,与实际有出入。对于这种状况,需要对教师进行定期培训,开展校企合作,指定教师到公司实习,参与开发,积累项目开发经验。根据教师兴趣能力划分科研小组,各小组定期进行组内学术报告,鼓励教师进行科研交流。鼓励各小组每年申报各级项目,以项目促进科研,提高实践能力。 2以逆向设计法设计实验题目 逆向设计法是以职业岗位的要求为起点。根据企业岗位标准和专业要求,及时修正教学计划。实践项目的设计应以实际应用为背景明确毕业走向,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从教学方式看,尽可能多地采用现场教学方法、教师与学生互动式教学方法,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界线。此外院校要建立和完善实训中心;加强校企联合,欢迎企业设计人员为学生讲课或作报告,介绍企业文化、项目开发经验、技术专题报告等。尽可能地让学生了解企业,了解行业发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实践能力,缩小学校和工作之间的差距。 3提高各个实验环节的质量 由于跟随式实验课时有限,又要在有限的可视出效果,可以实验内容和资料预先告知学生。要求学生必须在实验课之前自学资料写出实验的初步思路。实验课堂,学生主要验证自己的思路,教师也主要负责答疑。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效果好了很多,也节约了实验课课时。实验课程单独进行考核,可以引入选题问答的方式。即在考核之前,教师可根据理论教学大纲准备一些设计选题相关的简答题,形成题库,在验收课题时,随机抽取固定数量的题目对学生进行提问,目的是为了测试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核方式由:基础知识问答+上机操作+实践报告3部分组成。这比传统考核方式更能有效地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 对于课程设计,课程设计可以是一门课程为主的,也可以是多门课程综合的,统称为综合课程设计。综合课程设计是将多门课程相关的实验内容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综合性和设计性特点的实验内容[2]。例如将数据库,软件工程,Net程序设计三科结合进行综合设计。学生4至5人一组,随机选取课题,团队协作开发,教师负责指导点评,如表1所示。通过课程设计使每位同学都参与到软件开发中,系统的理解了各门课程之间的联系,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了团队意识,为以后的毕业设计打下了基础。 毕业设计要实现12方面的综合训练[3],具体包括:选题、调研、熟悉问题、查阅资料、需求分析、制定研究计划、概要设计、详细设计、具体实现和调试、撰写文档、问题与方案的文字与口头表述、论文撰写。通过这12个方面的综合训练,培养研究与实现能力、论文撰写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毕业设计题目每人一题,且题目不重叠,任务有适当的工作量和难度。在毕业设计期间教师要加强督促,在每个环节都要和学生交流。由于不少学生在外地找工作或做实习,可以采用毕业设计系统或者音频、视频等工具,可以把一些操作进行录像,对于文档可以进行批注等方式进行交流沟通。定期进行检查验收工作,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4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除了日常教学活动,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设定课外实践小组,组织学生开展科研实践活动。如3~5人一组,学生自己申请课题,进行论证,提交后由系内进行把关,如申请成果可以配备两个导师指导,提供一定资金和相应的硬件设施,如配备实验室供学生进行项目开发,由学生管理。鼓励学生发表科研论文,进行科研成果申报。通过课外实践小组的方式,为学有余力的同学提供了实验的条件和机会,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5举办科研讲座 定期开展科研报告。可以由教师介绍一些科研方向,如云计算、物联网、数据挖掘等,或者一些新工具的使用;也可以邀请企业的设计人员为学生开展学术报告,介绍新的行业动向,新的技术,设计模式,软件测试等;或者课外实践小组成员进行汇报演说,介绍开发的经验;或者基本的开发知识讲座等等,为学生扩展视野,提高学生的兴趣,积累经验 总之,计算机专业是一个动手实践能力要求很高的专业,学生在学校四年的培养一定要重视实践环节的培养,只有一点一滴的落实各个环节才能保证学生能力上的提高,才能应对就业的压力和今后工作的挑战。 计算机专业本科论文:基于极限编程的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模式 近年来,大多数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素质跟不上时展的步伐,在工作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不到要求。本文从传统方式下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了基于极限编程的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模式,并对该模式进行了教学实践研究。 极限编程 毕业设计 教学实践 一、前言 近年来,尽管大学本科毕业生的数量在大幅度增长,但质量却并不令人满意。很多毕业生在工作中只能做一些基础性和辅助性的工作,无法成为单位的主要科技力量。大学毕业生质量滑坡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从本科教育的角度来看,就是我们培养的学生走向社会后,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不到要求。 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对于训练学生综合运动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初步科研能力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传统方式下计算机毕业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本科毕业设计是一扇窗口,其成果是对计算机专业本科教学质量的全面综合检验,同时也是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重要依据之一。近年来,由于扩招以后师生比例过低以及教育观念的改变,目前很多高校本科毕业设计存在着不少问题,毕业设计的作用正在逐渐减弱,毕业设计的质量呈逐年下滑的趋势,已引起了教育专家的广泛关注。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最快,相比之下,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的问题就更为突出。 1.流于形式,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达不到预期效果 多年来的实践表明,每届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的时总是虎头蛇尾,过程平淡甚至经常出现消极状态。 通过考查我们了解到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毕业设计是既期待,又担心。期待是因为希望过毕业设计提高和锻炼自己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体验一次做项目经理或数字蓝领的感觉,担心的是怕答辩过不了关。然而,当毕业设计真正进入实质性阶段后,各种问题就开始慢慢出现,而且越来越多,工作进度缓慢,偶尔还会出现一两个星期都没有任何进展的情况。于是,学生们的情绪便立刻降到了低谷。然后便慢慢转入一种消极被动的状态。当答辩时间越来越近时,学生们便开始慌乱起来,便着手思考如果过关的问题,普遍的做法是草草弄个系统应付交差,答辩能勉强通过即可。因此,很我学生虽然参加了毕业设计,但动手实践能力并没有实质性的提高。 2.理念陈旧,闭门造车 目前,大多数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跟不上时代的要求,与社会对计算机软件开发人员专业素质的要求脱节的现象十分严重。近几来,许多高校在毕业设计宏观管理方面上取得不少的成果,但在毕业设计教学模式与前沿技术和先进理念相结合方面所做的研究还十分有限。 近年来,软件工程领域产生了许多新的方法和技术,包括:敏捷软件开发(Agile Software Development)、极限编程(eXtreme Programming,XP)、测试驱动的开发(Test-Driven Development,TDD)、面向Agent的软件开发(Agent-Oriented Development)、面向方面的编程(Aspect-Oriented Programming,AOP)、模型驱动体系结构(Model-Driven Architecture,MDA)等。与传统的软件工程方法相比较,这些方法和技术为软件工程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已在许多软件工程实践中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然而,多年以来,传统的软件开发理念和技术一直是高校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主流。很多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学生们都没有接触过,毕业后根本无法适应新工作的需要。 3.能力强的学生不易体现优势,能力弱的学生难以完成任务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渗透到各行各业,软件开发平台、软件工程方法和应用系统规模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升级。传统的以“单打独斗”为主的毕业设计模式对于强、弱两极学生的影响尤其明显。 对于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来说,虽然能够顺利完成任务,但由于没有形成团队,仅靠一个人的力量难以开发出符合社会要求、能够投入实际应用、具有一定规模的应用系统,再强的能力得不到充分的体现。而对于能力弱的学生来说,要独立承担一个毕业设计选题又确实非常困难,必须依靠他人的帮助才能勉强交差,由于这种帮助纯属义务,帮助者与被帮助者之间既没有共同的责任,也没有明确的目标,无法形成正式的合作关系。当施助者因为各种原因无法继续帮助受助者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时,部分同学为了过关就开始铤而走险——弄虚作假。 4.选题的时代性不强,实用价值不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很多老师多年来的选题都一直是那几个,跟不上时代的脉搏,不能充分体现实用价值。一些老师明确表示:“学生做能得出这些选题就不错了,不敢搞什么新花样”。 计算机专业本科学生做毕业设计属于研究与设计方面的工作,就像我们的老师做课题,应该具有时代特征和一定的实用价值,这样才能体现研究的必要性和研究价值。不仅如此,学生做毕业设计的选题还要与面向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相结合。所以,如何结合社会对软件人员专业素质的要求,设计出更多更好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选题,从整体上提高毕业设计选题的质量,也将成为毕业设计教学实践改革的重点之一。 5.答辩与评价机制不完善 传统方式下的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答辩及成绩考核有两个较为突出的弊端。一个是答辩主要由学生的讲解和老师的提问两个环节组成,这种考核评价方式不仅过于简单,而且容易造成答辩走过场,不能全面考核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和管理、协调工作等方面的能力。另一个是考核只局限于个人成绩,而在现实工作中,单人单干软件开发的模式无论从工作量还是从技术能力的角度来说都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团队开发模式才是必然的结果。因此,学生毕业设计成绩的考核应该除了个人成绩以外,还应该包括集体成绩。 计算机专业本科论文:关于计算机专业本科教育体系下考试改革的思考 摘 要: 本文通过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下的考试,特别是计算机专业的考试进行分析,发现当前的考试体系不尽完善,考试内容片面,考试形式、手段单一,已不再适合高等教育本科层次的发展,通过分析研究,给出了一种对当前计算机专业本科教育体系下考试的改革思路。 关键词: 计算机专业本科教育体系 考试 改革思路 1.引言 我国历来就是一个考试大国,从古代的科举考试到时下的高考,公务员考试,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考试种类、形式多样。在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体系下,考试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考试是测评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之一,但不是最终目的[1]。考试又是对考生能力的测评,对给定时期教学成果的检验,通过考试,教学的主、客体均发现、检讨自己的不足之处,以改进自己的参与方式,促进教学活动。如何更好地发挥考试的作用,已引起不少专家、学者的探讨。 2.当前高等教育体系下考试的现状 文献[2][3]指出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体系的考试均存在着以下问题:首先,考试缺乏科学性、先进性,考试内容片面化;其次,考试侧重知识,缺乏对能力的考核;最后,考试形式、内容单一,缺乏完善的考试体系。目前的计算机专业本科教育体系下的考试同样存在着这些问题。 笔者通过对多个本科学校的计算机学院进行调查、统计、分析,发现以下现象。(一)72%的学生存在考前突击学习的现象;(二)76%的学生存在为考试背书的行为;(三)24%的学生存在作弊的想法,尽管学校加大监考力度,严肃考试风气,但每次考试都会抓获作弊考生;(四)63%的学生在考后迅速遗忘记忆的知识;(五)42%的教师存在划题、圈定范围的现象。 通过对这些现象进行深入分析,不难发现:(一)考试内容的片面化、考试形式的单一化决定了必然会有现象一、现象三的发生。现象二、现象四的出现足以说明当前的考试的功利性,缺乏科学性和先进性。现象五说明了考试已经失去其真正的作用,不能起到检讨教学活动,反馈教学,促进教学的涵义。造成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学校的教务管理者、教师没有把握好考试,缺乏一整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考试体系。 计算机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专业,它有以下特点:知识、理论、技术更新较快,实践性、抽象性、综合性较强。故针对该专业的考试体系改革创新也就更加具有难度,在对考试进行革新的过程中更需要把握全局性、前瞻性、全面性、有效性。由于计算机本身的技术优势,应将计算机技术引入当前的考试改革中。 3.计算机专业本科教育体系下考试的改革思路 计算机专业本科教育体系下的考试改革的基本思路就是本着全局性、前瞻性、全面性,有效性内在要求,首先从顶层设计考试体系,以利于考试体系的完整性、协调性;其次在设计考试体系的过程中,更加注重把握考核的全面性、过程性,注重把握考核的有效性、可行性,更加注重把握考核的技术性、先进性;最后完善考试的评价体系。 3.1顶层设计考试体系。 必须紧紧围绕考试服务于教学,考试检讨教学,考试反馈教学,考试促进教学的基本思想从顶层设计考试体系,因此改革考试体系必须做好以下两点。 3.1.1积极转变考试观念,努力祛除应试思想。 构建完善的考试体系必须树立正确的考试观念,既要充分认识考试的检查、促进作用,又要严谨务实地对待考试,切实把考试工作当做一个重中之重的工作。从管理人员建立健全考试制度、章程到教师设计具体试题、试卷都应该认真、从严对待。 树立正确的考试观,以开放的、包容的、科学的眼光来看待考试。考试是客观的,要求其必须科学地安排实施;考试是不完备的,需要丰富考试的形式、手段以进行补充,故必须以开放的、包容的观点看待考试。 树立正确的考试观,更需不断更新正确的考试观,及时摒弃陈旧过时的考试观念,如普遍存在的应试思想。 3.1.2合理建立健全考试制度,灵活创新考试形式。 考试制度是考试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必须合理、妥善地建立健全考试相关制度,做到制度管人、管事,充分发挥考试制度对考试活动的导向、约束作用。为此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明确考试的目的,以及它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意义。(二)科学制定具体考试的流程,精心设计试题、试卷。(三)综合考虑成绩的认定部分。(四)认真做好学生成绩的分析、反馈工作。 考试的形式也要灵活,考试的形式既可以开卷,又可以闭卷;既可以笔试,又可以口试[4]、实践、网上考试,资料检索;既可以单独考试,又可以集体考试。 3.2注重考核的全面性、过程性。 注重考核的全面性,要注意考试的内容全面性。考试内容的全面性从宏观上来说,就是不仅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考核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设计能力、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考试内容的全面性从微观上来说,考试的知识点要与所学知识的一定比例,有合理的覆盖率。 注重考核的过程性主要要求在设计具体考试时不能一考定成绩,只看重一次具体考试成绩。任何单一的具体的考试都有其不足之处,其考试成绩只能代表某一部分的考核结果,所以要将考核融入学习的全过程。 3.3注重考核的有效性、可行性。 改革创新考试体系必须注重考核的有效性、可执行性。考核的有效性要求我们在设计考试时必须对考试的内容、形式、对象做充分了解。根据考试对象的水平、学习的内容合理地安排考试内容,组织考试形式,使得考试能真正起到检讨、促进教学的作用。 考核的可行性则指在设计考试方案时要根据现有的软件条件、硬件条件使得考试方案具有可执行性。 3.4注重考核的技术性、先进性。 考试的技术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是考试管理的技术性;二个是考试形式、手段的技术性。先进的考试管理要求要有先进、高效、科学的管理手段,现代化的高效的管理机制。随着各种技术的发展,考试的形式、手段也日益丰富,我们在进行考试设计的时候,可选性也就越来越多,特别是对计算机专业而言,由于其自身的特点,我们可以利用各种现有的技术来改革考试的手段、形式,当前出现的各种计算机考试平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考试的技术性是考试先进性的必然要求。现阶段各高等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本科层次的考试仍然期末笔试为主,正如前文所分析的那样,这种考试存在着种种弊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可能。已有诸多学校尝试通过计算机技术,开发完善的,全过程的,理论性、实践性并重的考试系统,且获得了较好的结果。 3.5注重考核的评价体系建设。 高等教育下的考试绝不能当做一个形式,更绝不能演变成为考试而考试,所以考试的评价体系建设显得尤其重要。考试评价的客体有三个:考生、教师、考试本身。考试结束后,考试评价体系须能科学有效地对考生的知识获取情况、能力提高水平、学习方法等进行评价,能对教师的教学效果给予反馈,及时发现考试本身的不足之处,以进行改进。 4.结语 笔者在从事计算机本科教学的过程,结合以上思路进行考试改革实践,设计、编写了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的教学平台。该平台能在每次上机课时自动记录学生的考勤信息;自主布置作业,并能完成对作业的批改;最后将考勤记录、作业分数转化成期末成绩的一部分。该平台运行一年来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增强了教学效果。 计算机专业本科论文:关于计算机专业本科层次教学体系的探究 摘 要: 作者通过对当前的计算机专业本科层次教学体系的研究分析,发现现有的教学体系在为我国培养了大量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同时,也有其不足之处,特别是随社会、经济、信息化的发展,社会、企业对计算机专门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使得传统的计算机专业本科教学体系已存在滞后性。为了提高计算机专业本科学生的素质,作者针对计算机专业本科层次提出珍珠链式教学体系,经过初步实践统计,该体系表现出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 计算机专业 本科层次 珍珠链式教学体系 1.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突飞猛进,国内各高等院校均逐渐开设了计算机类相关专业,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计算机专门人才。但现阶段的计算机本科教学亦有不尽完善之处。 近些年来,在计算机本科教学中,先后有人提出了分类教学法[1]、项目驱动法等,分类教学法即根据学生是否考研进行分类教学,前者注重考研基础课,后者注重实践;文献[2][3][4]指出项目驱动教学法即通过让学生参与项目达到锻炼学生、促进学生实践学习的教学法。然而我发现这些教学方法均有偏差,分类教学太过功利,只注重考研课必定会造成入读的硕士生综合能力不强,动手能力受限。我通过对本校计算机学院个别班级引入项目驱动法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发现,该教学法只能有利于那些本来就学习好的学生,并不能提升整体学生的学习水平,特别是在引入项目前,如果学生基础较差,则不仅无法完成项目,而且对其信心造成巨大打击,从而产生对计算机专业的厌学心理。 我通过对我院学生作对比分析,发现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大都具有坚忍的意志、严谨的态度、科学的方法,思维缜密。概括来说就是具有较强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故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针对计算机类本科层次的教学提出一种新的教学体系――珍珠链式教学体系。 2.珍珠链式教学体系 珍珠链式教学体系是一种从顶层设计的渐进式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它由一条主线和主线上的一系列珍珠构成,将大学的四年划分四个阶段构成了该体系的主线,分别为启蒙阶段、教―学阶段、学―辅阶段、自学阶段。珍珠链教学法中珍珠代表教与学的效果、结果。 2.1启蒙教育阶段 高等教育本科阶段的起点是高中教育,而在教与学方面却均与高中教育差别甚大,故在本科初始阶段,首先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式的学习方式为主动的学习方式,力促学生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资料搜集与整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其次培养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的兴趣,以及围绕该专业所应有的品质,注重培养学生踏实、严谨的学习态度,注重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勤于思考的习惯,注重培养学生面对问题时顽强的毅力;最后培养学生自我总结、自我学习的能力。 2.2教―学阶段 在教―学阶段,重点放在对计算机基础理论、基本语言、基本应用的讲授,使得学生能熟练地掌握最基本最常用的理论知识、实践案例。通过教师的讲授,学生在逐步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能解决相应的问题。 2.3学―辅阶段 在学―辅阶段,主要侧重于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师设计既定的问题,辅导学生解决该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补充讲授解决该问题所应具有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技巧,整理涉及的已有知识,加深对其的理解。 2.4自学阶段 在自学阶段,侧重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整个过程的锻炼。教师通过给出案例,安排学生全面地找出问题,进而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 2.5教学效果 珍珠链式教学体系中珍珠代表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不仅体现了教与学的效果,而且是对教与学的评价反馈。 在教学的每个阶段,每个时期,教员根据已学知识、已有能力,结合当前目标,设置一个综合性的任务,安排学生解决。 3.珍珠链式教学体系的运行机制 3.1教学安排与教法 在启蒙阶段,重点开设计算机发展历史及其应用现状、信息检索、简单基础计算机编程语言、如何解决问题、科学工作者应有的素质等类似课程。采用引导式、互动式讲授为主,引起学生对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兴趣,学会碰到问题先分析再思考,通过网络检索资料、分析资料解决问题。 在教―学阶段,偏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讲授,对学生知识面的拓展,使得学生熟练掌握解决基本问题所具有的相关知识、基本方法,在问题面前懂得检索哪些资料。故在该阶段主要开设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课程,如数学类、数据库类、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类。在讲授这些课程时,教师将常用的、基本的理论知识提取出来,给学生做重点讲解,其余的做扩展性讲解。 在学―辅阶段,侧重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开设软件工程、项目管理、系统论等综合性课程,以学生自学,教师辅导为主,逐步培养学生为解决计算机相关问题所具有的初步问题分析能力、规划能力、实施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教师在此阶段以任务、项目驱动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为主,对学生提出问题,在学生解决问题的同时给予辅导。 在自学阶段,开设人工智能、离散数学等课程,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自学,掌握界定问题,抽象出问题的方法,此阶段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学会从现有事实、现象、情形中抽象出问题。 3.2学法 学生在珍珠链式教学体系中的学习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主动式学习是指学生保持浓厚的兴趣,积极探索问题,碰到问题能尝试着解决。 自主式学习的前提学生掌握检索资料,分析资料分析方法。自主式学习的关键是学生秉承严谨、科学、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在问题面前坚忍的毅力。 互动式学习的前提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的意识。互动式的学习不仅指师生间的互动,而且指学生间的互动,还指学生与诸如网络等知识载体间的互动。 主动、互动的学习还包括对学习方法的学习。 3.4珍珠的形成 珍珠是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象征,能力是抽象的,而问题则是具体的,所以在每次学习过程中,教师均要设定难度适中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了解自己通过学习获得了什么知识,培养了哪些能力,最后解决了什么问题。 在珍珠链式的教学体系中,教师的最大任务就是设定问题、案例、任务,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涵盖于其中。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既获取知识,又培养能力的过程。 4.结语 我从教计算机本科教育和管理已有数年,在从教的过程中按照珍珠链式教学模式进行实践探讨,结果表明,这种教学体系下培养的学生无论在实践动手方面,还是在科研方面,都有优异的表现。由于该体系尚在尝试阶段,难免有不足之处,比如在配套资料教材的选取方面不尽如人意。 计算机专业本科论文: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中问题与对策探讨 摘 要:毕业设计是高校本科教育中的重要实践环节,在本科生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分析了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质量下降的原因,分别从设计选题、时间安排、过程监督、校企联合培养、教学内容改革以及毕业设计成绩评价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应对措施。 关键词:毕业设计;计算机专业;存在问题;应对措施 本科毕业设计是高等学校本科教育中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是高校人才培养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 。毕业设计是毕业生针对某一课题进行的有创见性的科研结果,是撰写学士学位论文的基础。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培养学生严肃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工作作风[2] ;二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独立分析和解决计算机在工程应用中遇到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是对所学习理论知识的升华与提高,并应用到实践的一个过程,也是对大学生本科教育的一个综合检验,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存在的问题 毕业设计是衡量高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一项重要评价内容。近年来,随着高校的大量扩招,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同时学生就业压力增加,找工作和考研占用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毕业设计质量受到严重的影响[3-4],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工具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毕业设计选题不合理 毕业设计的选题是进行毕业设计的首要环节,也是涉及毕业设计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5] 。目前,在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题目的选题中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题目毫无新意。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题目很大一部分是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如实验室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等,此类题目过多过烂,学生不想写,在网上随便搜索便可拿过来就成了毕业设计,以至于毕业设计成了走过场;(2)题目设置太大太复杂。在选题时没有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准确定位,因而选择的题目过于复杂,类似于注册表监测软件开发、微型操作开发等,题目所涉及的知识相对本科生过于深奥,学生无从下手,最后只能是随便应付;(3)题目设置过于简单。有些课程设计的题目过于简单,工作量不足,没有达到毕业设计锻炼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 (二)毕业生就业与毕业设计的矛盾 毕业生就业时间一般是从大学第四学年上学期11月份开始并一直持续到下学期,而毕业设计时间则是整个下学期开始直到毕业前毕业答辩,时间上严重重合。当前就业形式是符合市场经济的“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模式,使毕业生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同时也给毕业生带来了严峻的就业压力。由于毕业设计和就业同时进行以及就业的重要性,大学生普遍看重就业而忽视了毕业设计。一方面,毕业生需要搜寻各种就业信息,参加各式各样的毕业招聘会,精心备战每一次面试,根本无暇兼顾毕业设计;另一方面,由于计算机专业学生在校学习的是专业基础知识,和用人单位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为了让学生尽早进入工作状态,用人单位一般要求毕业生到单位实习,因此这部分同学需要在校外单位作毕业设计,指导不便并且缺乏有效的管理,从而造成毕业设计质量的下降。 (三)毕业论文抄袭现象严重 毕业设计的时间通常是在第四学年下学期,此时部分同学工作已有着落,用人单位主要看重的是主要课程的成绩,因此认为毕业设计的好坏与自身就业无关,毕业设计只要能合格就行,从而忽视毕业设计环节,使得抄袭现象时有发生。另外,近年来社会诚信度的普遍下降使得高校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大学生诚信度严重缺失[6] ,一些学生干脆直接从互联网上下载别人的成果作为自己的毕业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过多,毕业设计过程中监管不力,也是造成毕业设计抄袭增多的一个原因。高校的扩招使在校学生的人数急剧增加,而教师人数则变化不大,使得每名教师要指导十几个学生,精力不够无法对每个学生都面面俱到,使学生有了投机的可能。 另外,学校只看重就业率,缺乏对毕业设计的足够重视,也是造成毕业论文抄袭现象时有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毕业论文答辩形式化 毕业论文答辩是毕业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对毕业设计质量的一个检验。由于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管理,造成毕业论文的质量达不到要求,造成了答辩过程流于形式,未达到真正的检验目的。此外,感情分普遍存在,造成了没有毕业论文不合格的现象,毕业论文做好做坏一个样,严重的挫伤了学生认真做毕业设计的积极性。 二、应对措施 针对本科毕业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近年来的指导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合理选择毕业设计题目 毕业设计选题要有实际的应用意义,尤其是计算机专业,选题范围较为广泛,容易产生一些假、大、空的题目。因此在选题时应尽量从毕业生的就业背景出发,结合四年来所学习的主要课程,选择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和明确工程背景的题目作为毕业设计题目,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积极性,而且可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学生对毕业设计的兴趣度是能否高质量完成设计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常用的选题方式是教师统一拟定了很多题目,然后由学生被动的选择,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应鼓励学生立足于生产实际中的问题或学科领域中的前沿问题,提出新颖的毕业设计题目。在选题时应加强学生和教师的沟通,可以先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题目,教师对其中有创意的课题进行提炼和丰富,然后师生双方就课题的研究意义、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研究目标进行交流探讨,最后由教师根据毕业设计要求设置合适的工作量和难易程度。 (二)毕业设计与就业矛盾的解决 针对毕业设计与就业之间的矛盾,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解决毕业设计与就业之间的冲突。 1.错开毕业设计与就业时间。毕业设计与就业之间的主要冲突在于时间上的重叠,因此可以考虑调整专业的教学计划,错开毕业设计时间。例如,安徽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就采取了第四学年上学期安排了专业课程设计,其题目安排与毕业设计相近但工作量有所降低,是对毕业设计的一个预演。通过专业课程设计的学习,使学生对如何进行毕业设计有了初步了解,积累了一定的动手经验,因此在进行毕业设计时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设计任务,从而避免与就业的冲突。 2.以校企联合的形式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用人单位之所以要求毕业生到单位实习,是因为毕业生动手能力差,缺乏实践,可以采用校企联合培养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适应能力。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通过大学四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较为丰富的理论知识,所欠缺就是实践动手能力。可以通过学校,针对不同的专业方向联系几个固定的企业作为实习基地,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可以统一地安排实习时间,保障了学生有充足的时间用于毕业设计。近年来,安徽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通过在无锡、苏州等地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不但有效地保证了毕业设计的质量,而且很大程度了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率。 3.教学内容改革。计算机软硬件发展速度日新月异,而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则更新速度较慢。特别是计算机软件专业,开发软件的更新速度非常迅速,教学使用的软件远远滞后于公司所使用的软件。毕业生进入公司后还要进行二次学习,这也是用人单位一般要求毕业生到单位实习的主要原因。因此,应当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对计算机专业的应用现状、发展趋势进行调研,合理安排课程的内容。 (三)扼制毕业设计抄袭现象的对策 根据10年来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经验的总结,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扼制甚至杜绝毕业设计抄袭现象的发生。 1.加强毕业设计过程中师生的交流。由于计算机专业的特殊性,不可能集中在一个教室进行指导,因此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和QQ进行指导,随时地掌握学生毕业设计的进程,防止抄袭现象的发生。另外,还应当定期举办讨论会,及时解决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平时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向指导教师请教。 2.加强学院对毕业设计的监督功能。学院应当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毕业设计的进展和教师的指导情况进行抽查;在毕业设计答辩上实习一票否决制,即如果在答辩时发现有抄袭现象,直接定该生毕业答辩成绩不及格,同时追究指导教师的责任,以此来提高指导教师和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 3.通过“大学生论文抄袭检测系统”检测是否存在抄袭现象。“大学生论文抄袭检测系统”是一种用于辅助高校检测检查大学生毕业论文是否存在抄袭等不端行为的软件,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学生论文的质量。 (四)建立严格的毕业设计成绩评价体系 为了避免人情分或随意打分现象,毕业设计成绩评定需要建立严格的评价体系,最终的成绩应该综合指导教师、评阅小组、答辩委员会的意见后给出,同时还应考虑学生之间的互评。结合计算机专业的特点,可以开发毕业设计成绩评价系统实现评分的公正性。例如,在评阅小组预评阶段,由学生通过系统提交匿名论文,由系统随机分配给评阅小组成员,使评阅人不知道论文的指导教师和撰写学生,从而避免人情分。建立严格的成绩评价指标体系,每个阶段的评分标准可根据毕业设计成果、毕业论文质量、毕业设计态度、工作量、创造性指标、毕业答辩效果和外文翻译等在毕业设计中的重要程度设置不同的权重[7] ;最终的成绩则根据各个阶段的评分自动生成。 此外,为了进一步保障毕业设计成绩评价的公正性,在毕业设计答辩中应坚持以下几点:(1)在最终的答辩之前,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制作的软、硬件必须经过演示并通过答辩委员会的验收后,才能予以答辩;否则不予答辩,必须重新修改直到达到要求。(2)实习答辩小组教师随机分配制度,在答辩的前一天提前公布,并且采取指导教师回避制度。(3)坚持毕业设计复评制度,即建立由教授和退休老教师组成的毕业设计督查组,对最终的毕业设计成绩进行抽查,对毕业设计成绩评定起到有效地监督作用。 虽然目前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中存在很多问题,但是只要仔细分析问题的形成原因,抓住问题的本质,通过高校管理部门和指导教师的共同努力,就能逐步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使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的质量不断得到提高。 计算机专业本科论文:浅谈如何指导计算机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摘要】本文论述了从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先导培训、过程监督、全方位提高学生素质以及毕业设计论文报告撰写等方面.针对如何在本科毕业设计环节中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对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工作进行的探索工作。 【关键词】毕业设计论文选题 先导培训 提高综合素质 创新能力 一、因材施教。恰当选题 选题是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第一步.是高质量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指导的前提保证。经过三年多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基础知识,但相对来说他们的知识结构还是浅层次的,大部分同学还不具有选题、立项的能力,即使能选定题目,也往往难以全面提升自己的能力。教师在选题时,应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题目的难度适应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水平,鼓励一部分优秀学生有所创造。应该承认,在学习方面,学生是存在差异的,因此毕业设计论文选题难度要有差异性,这并不是一种歧视行为。教师的选题应与自己的科研项目相结合,发挥自身优势,以更好地指导学生。同时选题也要注意连贯性,可以利用前届学生的研究成果,在他们的基础上,继续作深入的研究。当然,学生不仅仅是以上两类,但只要掌握了因材施教这一原则,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思路。 二、确定选题。先导培训 课题确定以后.指导教师应给每个同学下达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以明确整体工作内容、提出明确的技术要求和量化的工作成果要求,包括论文的开题报告及设计的总体方案,论文及说明书的字数,图样、实物的数量,按毕业设计论文各阶段拟定工作进度,提供必要的资料和数据,列出部分推荐参考文献目录等。由多个学生共同参加的课题,必须分别明确各个学生应完成的工作内容和要求。 (1)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中心的教学目标:要在毕业设计环节中突出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就要更新观念,从思想深处改变对毕业设计作用的传统认识.对毕业设计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加以改革。明确地提出:毕业设计不再是单纯地针对解决专业技术问题能力的培养.而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毕业设计不仅是综合检测学生近四年学习的效果和水平,也是对已有教学环节的扩展和深化,更是检验和发挥学生创造性、开展创新活动的试金石,是学生综合素质与培养效果的全面检验。 (2)以学生为过程主体的培养原则与模式:毕业设计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创造活动的开展,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培养原则。要想学生发挥能动性创造性,首先要使其具有自主性,成为毕业设计过程中的主角,而不是跟在老师后面亦步亦趋的配角。只有当学生切实地感到自己是创造活动的主体,才能激发创造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创造的过程并关心创造的结果i才能进发出想象力、意志力和创造力。 (3)把握适度的指导方法与强度:把握适度的指导方法与强度在学生选择了合适的毕业设计题目,有了创新的欲望后,导师给予的正确、适度、及时的教学指导,会成为学生创新设计活动的催化剂、助动力和方向盘。 (4)鼓励学生的创新行为:学生是一个需要肯定、褒扬,需要体验成功喜悦刺激的群体,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的信任和鼓励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创新欲望的产生、创造意识的萌发和创造力的实现。以鼓励为主的指导方法,能够满足学生的成功需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再加以正确的引导.会大大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锻炼。 三、过程监控。全面育人 学生进入课题后,对每个人应根据任务书,列出时间表,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进行督促检查。最后一学期学生课程少,加上找工作、研究生复试等问题,学生心态比较浮躁,检查督促跟不上,很容易造成毕业设计论文拖后,有的甚至完不成任务。指导教师每周至少应与每个学生保持接触交流,听取学生的汇报,检查进度情况,帮助学生解决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整个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独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培养他们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勤奋钻研的优良学风:注重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严禁抄袭。 指导过程中,应该融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业务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于一体,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坚持教书育人,在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期间,要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职业道德和纪律教育,严格考勤。学生因故请假应督促其按有关规定办理相关手续。做事先做人,尊敬别人,科学作风,团队精神等是做事的基本素质要求,要让学生学习和体会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各方面事情.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四、指导撰写毕业设计论文报告 在答辩前两周,毕业设计论文的主要工作应该已经完成。指导教师应根据课题情况提出最后的修改意见,指出其中的错误,指导并督促学生限期改正,进一步完善。否则,不得参加答辩。最后的工作就是毕业设计论文报告的撰写。本科生大都没有进行过这方面的训练,有的甚至不知道该如何把前期做过的工作写成报告论文。即使能写出来,无论格式,还是内容组织等方面都离要求相差甚远。毕业设计论文报告直接反映前期工作的质和量,代表设计成果的水平。这最后一个环节.指导老师必须予以足够重视.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指导。 五、结语 近几年我们以“因材选题,规范管理,过程监督,全面考核”的原则指导毕业设计实践.从毕业设计论文评审的结果看.方法行之有效。
初中语文课改论文:对新课改后初中语文课堂合作学习的思考 摘要:合作学习对于整个传统方面的学习模式来说是一种具有突破性的变革。学生为了能够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可以进行明确分工的共同协作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团结意识,使学生为了赢得个人利益以及集体的利益进行配合学习、相互促进,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实现自身的价值以及理想。本文作者结合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对新课改后初中语文课堂合作学习进行了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合作学习;初中语文教学;应用研究 1.合作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之中的实际应用 1.1 切实了解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为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对整个班级的学生实际的学习状况进行有关的了解与调查,然后进行合理的评价分析。在实际进行合作学习时需要对学生分组,而小组划分一定要依照科学的基础给予合理的组合,那么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充分掌握所有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前提。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对于所有学生的实际表现、作业情况以及课堂参与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与此同时在了解学生学习状况的基础之上还要了解到学生自身的性格特点,对于小组在实际中的划分工作来说,学生的特点也是能够对其产生很大影响的一个重要因素。依据具体了解到的状况,教师必须要保证任何一个小组的构成都能够促进小组之中所有成员的学习水平提升。 1.2 依照科学进行合理的分组。教师要根据实际了解到的情况进行小组划分的人员安排,要切实考虑到成绩优异的学生对于普通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并考虑到所有小组成员之间的男女比例、性格互补以及优差生比例等相关因素,进行科学有效的分组。正常情况下,小组中的男女生人数达到均衡时能够使学习效率达到最高;而性格互补实际上指的就是在小组成员之间其各自的性格特点能够形成互补型存在。例如,在某个小组之中有性格内向的成员存在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安排另一名在性格方面较为外向并且具有足够感染力的学生进入这个小组之中,经过性格之间的互补影响使性格内向的学生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有关的学习中去;在对于优差生的相关因素进行实际的分组时,要求所有的小组在实力方面都能够达到均衡,也就是说在一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小组之中一定要安排几名优等生给予带动,让成绩较差的学生也能够在小组的竞争之中产生足够的动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1.3 科学合理地分配有关的学习任务。教师在给所有的小组分配相关的任务时,一定要在问题分配上应用多样性的原则,保证每个小组之间的任务都各有不同,鼓励学生运用多角度以及多层次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与此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自主找到问题的关键点进行分析探讨,这样做能够极大地促进学生向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学生找到对其感兴趣的内容会使得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更强,所以在实际学习的整个过程也能有更多的收获。在此需要教师注意的是,各小组成员在进行问题延伸和探讨的时候不能脱离课堂的主要教学内容,极力避免出现一些与课堂无关的探讨内容。所以在实际确定课题以及之后的小组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给予学生及时的帮助以及指导。 1.4 模式及内容设计。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的合作学习模式和合作学习内容设计时,首先应在对学生兴趣了解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兴趣点出发,设计出能够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的合作学习模式和合作学习内容,从而充分调动起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在进行合作学习时,教师应针对在合作学习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应对策略的制定,对合作学习的操作理念有一个良好的掌握,从而能更好地理解合作学习理念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的应用。在对合作学习时间的分配上,一方面应给学生提供足够多的交流时间,另一方面也应保留相应的时间进行合作学习的总结和归纳,否则合作学习只是成为了一个学生讨论的形式,失去了其应有的效果。 1.5 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合作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是并不意味着教师就应对其放任不管,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出其导向性作用。合作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需要通过教学的导向性作用对学生的行为规范加以约束,并确保小组成员能够围绕着语文教学的教学内容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另一方面,教师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为小组学生设立相应的疑问,并引导其进行解答。比如在进行《黔之驴》的讲解时,教师可以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提出"文章中哪些为古今异义词""文章中的去字都有哪些含义等",使学生通过这些词语在现代不同程度的变化,能对其进行归类和总结,并在教师的引导作用下,加深对知识的掌握。 2.根据具体案例分析合作学习的应用 例如,在课堂上学习曹操的作品《观沧海》时,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学习。学生对于作者实际表达的感情不能准确地掌握分析,无法理解作者在文种描述的恢宏壮阔的场面。根据这个问题小组成员之间进行深入的合作理解。由学生甲进行课文的深情阅读,把文中所有的词句的相关解释详细地标注出来,然后根据这些注释的内容对于文章形成更深层次的理解;学生乙查找资料研究曹操对于本篇文章的创作背景,理解曹操的具体人物形象,根据这些相关的内容分析出曹操在进行创作时的心境;学生丙将前面两位学生总结分析出的观点以及理论进行整理和归纳,最后形成具体的文稿;学生丁对于学生丙归纳的文稿进行深入的研读并将整个小组的实践成果对全班同学通报,然后以本组总结的内容观点与其他小组沟通交流。在这个过程之中,所有的学生都进行了各自的分工,增强了学生的配合协作能力,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与此同时这种学习的方式也极大地提升了整个课堂教学的教学效率,深化了学生对于文章的认识理解,使得课堂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传神,充分调动了所有学生对于课堂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总之,合作学习受我国新课标影响而出现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增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促进了学生共同发展,建立一种积极互助的同伴关系,强化了教师教学与学生自主认知的效率。初中语文教学对于合作学习的有关方面固然得到了非常大的进步,但为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更有效率地学习知识,仍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对这种教学方式进行不断的完善、不断的改进。 初中语文课改论文: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创新策略研究 摘要:新的课程改革正在逐步深入,初中语文的教育教学面临着新的形势。课堂教学作为开展和实践新课程的主要阵地必须要有所创新,才能更好地适应新课程要求,从而不断提高教学实效,达到更好的教育教学目标。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创新 开展语文课程的学习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同时,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对于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而言是一个提高的阶段,对于高中和大学阶段的学习则是一个重要的打基础的阶段,所以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是一个重要的承上启下的阶段。那么,如何更好的开展初中语文教学呢?我们认为,抓好课堂教学这个关键环节十分重要。而要更好的抓好课堂教学这个关键环节,就要充分的认识和了解新的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并在教学的实际过程中贯彻好、落实好,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学要不断创新,舍弃旧的不适宜的做法,探索新的有意义的做法。下面我将结合自己对新课改的认识和理解以及自身的教学实际,对新课改背景下改革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策略进行研究。 1.新课改背景下教学模式的创新 教学模式的创新既涉及到课堂教学的整体过程,也涉及到教学过程中的关键问题。是"以本为本"还是"以人为本",是"以教为主"还是"以学为主",这直接关系到关键和核心的问题,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尊重和落实。新的课程改革是全面深刻的变革,与传统教学相比,一个很重要的变化就是还原教育教学更本质的追求,更加尊重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育就是要通过教的方式,来实现育人的目标;育人,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方法和技巧,还要让学生学会自我学习和自我建设,从而获得能够持续发展和长远发展的原动力。 教学有教有学,既需要教师的教,也需要学生的学。过去的教学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偏离了教育教学的原本轨道,做了很多工作,但成效不好,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没有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并不是一个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被动过程,而是一个主动选择和建构的过程,这对我们的教学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教育教学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服务于学生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以教为主"到"以学为主"教学模式的转变,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要实现这样的转变,教师必须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等多个方面努力,让学生充分认识和发挥出自身的主体地位,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从而促进"以学为主"教学模式的顺利实现。 2.新课改背景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创新 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的重要一项,能否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需要教师在完善教学内容方面下大气力。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深入学习,从而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教学成果的提升。实践证明,单一的学习内容是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语文课程不仅仅只是一门课程,还是一门艺术,艺术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所以,初中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局限在教科书的范围,还应该根据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以及接受能力,从日常生活、从社会发展变化中不断汲取营养,不断的丰富初中语文教学的内涵和延伸其外延,自主设置有关的教学内容。实践证明,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现分层教学甚至个性化教学,用有针对性、有吸引力的丰富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 内容和形式是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不论是教学模式的创新,还是教学内容的创新,都需要一定的教学方式的创新来支撑,所以,优化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方式,也是创新的重要方面。在语文课堂当中,如果教师应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可以调节语文课堂的气氛,使其更加活跃生动。比如,可以实行导学案教学方式,教师可以给学生绘制留有空白的蓝图,给予学生指导的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机会。具体的课堂教学可以广泛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发挥多媒体教学声、光、色等多种积极因素调动学生感官的力量,吸引学生的主动参与。同时在设计上可以采用设问式导入,让学生带着目的学习,可以采用情景演绎,用活泼的形式、生动形象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感和真实感。在具体的组织形式上,教师还可以采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学生互学互评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和谐的课堂氛围,为更好的实现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学模式的创新打下基础。 3.新课改背景下教学评价的创新 在以往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我们往往忽略了教学评价。但在新的课程标准背景下,我们应当还原教学活动的完整性,重视和发挥出教学评价对于教学活动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教学评价的创新对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创新而言可以起到倒逼的作用。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下教学评价注重分数,对整个教学活动就产生了比较大的导向作用,教学活动就围绕着如何提高学生的分数而开展。在素质教育和新课改背景下,我们教学的目标要求更为科学、更为全面,不仅追求学生对于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还要求学生获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升,不仅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和结果的有机统一。 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新的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全面的改革,需要我们做的工作有很多,仅靠自觉的摸索和实践还是远远达不到理想效果的,需要教学评价的倒逼和导向作用。教学评价要及时、要全面、要科学,既要有课后的整体评价,也要增加课堂上的及时评价;既要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要有学生自己的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教学评价还要注重知识和技能方面的目标、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层面的目标及过程和结果层面的目标等等。关键的是要通过教学评价,有针对性的优化我们的教学,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 总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要想更好的适应新课改目标绝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抓住关键环节敢于创新,并根据新课改要求以及教学的实际情况,合理准确的实施革新。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各个层面的创新和改革,从而不断完善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实效,达到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初中语文课改论文:初中语文课改的反思与感悟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几年了,我校广大语文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经过努力,语文课改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在教改初期,仍然走了不少弯路。比如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以至于在一段时间里课堂上活动虽然很多,形式也丰富多彩,热闹是热闹了,可是热闹过后留下的却微乎其微。此外,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在课堂上注入了大量的课外相关信息,让学生自己找出课文中自己最喜欢、最感动的内容,并阐述为何选择这些内容的原因,不管这些原因是否成立,似乎都是课堂的“标准答案”,都应该得到老师的赞扬和认可。甚至有时,教师还会被学生的某些与课堂毫不不相关的观点牵着走,进入了盲目讨论的误区,而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字词标点、句子段落的具体分析,文学创作手法及规律的讲解在语文课堂上渐渐隐退了。一段时间后,学生在作文中的错别字、病句数不胜数,他们甚至分不清什么叫表达方式,什么叫写作手法;不知道文章结构与顺序有什么区别,因此,学生在语文学习的阅读、写作能力的提高上收效甚微。 一、语文教改感悟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非我们的教学目标,而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和途径。语文学习中用什么样的学习形式来实现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都取决于教学目标的要求。 “语文教学应建立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之上”,这里的“平等”绝不是师生在任何事务上都是绝对平起平坐,更不是说教师与学生具有平等的知识水平。教师在尊重学生平等地位的同时又是高于学生的,他们要引导学生掌握更广泛且更有深度的语文知识。如果教师不加鉴别地肯定学生所有的言论,而不对其进行一定的点评和拔高,学生是很难获得进步的。因此,教师应在坚持学生平等地位的同时,在某些方面又要高于学生。 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并不是要求我们在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都要实现该教学目标,而是凭借语文活动使学生感受到课文内容中丰富的人文内涵,“润物细无声”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最佳教学境界。 很多教师认为,新课标的最终目标应是“学生的耳、眼、口、手等都动起来”,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下,达到大家都动起来的最终目的。其实不然,语文学习中的调动并不等于真正地激活,如果学生在调动的外表下内部的思维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这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动。不管课堂上采取哪些调动方式,只有那些能让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学生的感情一直沉浸其中的方式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动”。 二、课堂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教材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蓝本,“探究”不仅是学生的探究,也包括教师自身对教材的探究和挖掘,如何挖掘好教材的深层内涵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千万不能课文还未读懂,就找来课外知识以拓展学生的知识。教师须知知识的迁移不是“见异思迁”,向课外延伸应有“度”的限制,很多时候,将延伸的内容作为课外作业完成,会更有收获。 2.教法 任何一种课堂形式(包括电教媒体的运用)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活动要防止公式化、程式化:如有的课堂讨论或呆板单一,或信马由缰,或在枝节问题上争论不休;有的一节课则完全用鼠标代替粉笔,用录音代替教材等,这样的教学方法冲淡了语文教学的实际任务,难免有“作秀之嫌”。 3.师生关系 我们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但更不可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只有教师适时介入,进行必要的点拨归纳,对文本作最后的拓展,才能将探究引向深入,也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深层探究的兴趣,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和正确的观点。 三、课堂教学应避免的误区 第一,不能让语文课变成朦胧诗,即阅读文章不求甚解笼而统之,了解大意即可。 第二,不能将语文阅读变成警句摘读,即让学生只找出自己认为最精彩、最感人的语句,任意阐述缘由即可。 四、课堂教学建议 1.把预习、导读、复习、练习都纳入课堂 教师指引,让每个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去实践,教师的主导作用则画龙点睛地突显在学生思维受阻时给予指导和解决,使整个学习过程能把握重点,易化难点,激发疑点,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还可以让师生始终聚焦于教材,同时也节省了大量课内外学习语文的时间,以便组织指导学生进行更多的课外阅读。 2.把握好课堂讨论 在近几年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常见“你觉得哪里写得最精彩”“文章的哪里令你最感动”等问题,这些问题本身提得很好,但我们在设计这些环节时常常忽略了目的性:你想让学生通过回答这些问题得到什么?是对写作手法的了解?还是对内在含义的领悟?学生应该从哪个角度,用什么方法和思路去阐明“精彩”“感动”的缘由呢?漫无目的地提问,随意地回答,只是在做低效劳动。因此,课堂上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要有明确目的,此外,教师面对学生的讨论时要注意适时调控。 3.朗读教学中要授之以“渔” 朗读是品味文章的一个重要手段,好的朗读是建立在了解文章内容、揣摩文章语言和体会文章情感基础之上的,这些基础只是反复朗读或空泛地评价朗读的好坏,都是无效劳动。多问几个“这里应该怎样读”“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语调来读”“为什么要这样读”等,这样在教会了学生朗读方法的同时也能让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文章的情感,可谓一举两得。 以上是我在语文课改中的点滴感悟,从中不难发现,实行课改并非只是教学方法的转变,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思想、观念、方法等各方面的内容。它要求教师必须有一个脱胎换骨的转变,而转变的唯一途径就是钻研新《课程标准》,并在学习的过程中结合实践,不断反思、不断更新、不断突破,这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课改教师。 (作者单位:广西博白县实验中学) 初中语文课改论文: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适应课改的策略 课堂教学是实施课程教学的基本途径,也是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教师在统筹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确定好课程方案后,决定教学效率的便是课堂教学了。所以,课堂教学实际上成了新课程改革的重头戏。 1 课堂教学改革的第一任务是处理好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交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2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学习方式的转变 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已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传统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忽略了发现和探究,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影响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学习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因此成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亮点。 3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如何适应课改精神 3.1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3.1.1教师应该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而事实上在广大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都容易“老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模式,采用“一刀切”“齐步走”大运动量的办法,固守着一套陈旧的教学观念,教师主观分析教材,照本宣科,成了教材的奴隶,为教而教的机器。表面看来是对学生的关心负责,实则是对学生身心和智力的极大压抑与摧残,是严重违背教育基本规律的。 新形势下的教师,必须努力成为科研型、专家型的教师。不仅“能”教,重点是“会”教;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了解相关的边缘知识;不仅要钻研新的理论、新的思想,还要善于总结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与体会,并力求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指导自己更好地实践。正如马卡连柯所言:“离开教育理论我是不能工作的。”这一精辟见解,启示我们要认清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我们应从根本上实现由机器型的教书匠到艺术型的教育家的转变。 3.1.2教学模式从“课堂教授型”转变为“指导策划型” 传统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大都采用“保姆式”教学方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包办代替”,大到篇章,小到字词,全是老师说了算,“满堂灌,满堂问,一言堂”随处可见。学生毫无独立性可言,只是一个个记忆的机器,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都十分强调思考在学习中的作用。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我们必须打破旧的传统模式,让学生自己去掌握材料(包括教参书),省去机械传输所造成的大量时间的耗费。“课下自己吃、课上谈味道”,课上应该成为学生各种理解碰撞、质疑创新的一方舞台。“随文成形,随课成形”,可以是“启发式”、“自学式”、“讨论式”,也可以是传统的“讲授式”,但完全可以让学生轮流过把“教”瘾,当然准备必须充分,教师指导、集中小组智慧是少不了的。 3.1.3教学思维从“机械模仿”转变为“创造性思维” 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这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种满足内在需求的主动探索过程,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意识。授之以渔,把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通过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方式获得知识。语文教学无非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然而这几种能力的提高,无一不是靠学生自己的反复实践活动。老师要推学生一把,让他们下水自己游,告诉要领,还要随时把握水中情况,以便指导;而学生之间互相纠正与彼此丰富,更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3.2逐步实现两个优化 3.2.1优化教学实施及反馈体系 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一般包括教学实施和反馈两个相互依存的过程,它们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针对这两个过程的不同特征,我们应分别遵循“优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学困生吃得了”和“学困生做得了――中等生做得好――优生做得巧”的分层次教学原则。坚决摒弃“大锅饭”式的平均主义,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堂结构、教学情景,使全体学生人人有压力,个个有动力,激发他们的成就感、自信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才能在愉快融洽的气氛中完成自己的教学全过程。 3.2.2优化教学评价体系 在应试教育中,对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升学率的高低,学校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就是分数。考试成了老师的指挥棒,分数成了学生的存在价值。这样,人为地加大了师生的双方心理负担,严重违背教育发展规律。因此,在教学评价中应彻底摒弃惟分论、惟升学率论,由看谁的课讲得好,到看谁对学生指导得好;由看谁对问题分析上得透,到看谁的学生学习效率高。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得到最优化的过程。 3.3学生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语文的动态特征使学生的参与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尤显重要。教师要充分创设条件,刺激学生动眼看、动脑读、动笔写的能力,强化学生的读写过程、听说过程、读与写、听与说的训练可以相互结合。从学生的阶段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出发,精心设计、选择导学方法与课堂结构,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最佳教学情境,使所有学生都能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应该坚决摒弃那种“老师讲课照本宣科洋洋洒洒口干舌燥,学生听课埋头笔录手忙脚乱头昏脑胀”的局面。还学生一个真正的自我,还学生一片洁净的天空。 总之,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一个“导”字上,即“导学、导问、导思、导法、导行”,做一个学生学习的出色策划者、组织者,做一个导演。学生必须进行大量语言实践,这是老师的讲授哪怕是精讲所代替不了的,老师要为学生的这种实践多创造契机、提高效率。 初中语文课改论文:新课改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策略探究 【内容摘要】提问作为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手法之一,在传统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采取一问一答的形式来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由教师的提问贯穿教学始终,学生则被动的听老师的,其主体作用不能够得到充分展示。新课改下就初中语文提问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教师以平等交往和对话的形式进行提问。初中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涉及面较广,教学本身涉及到作者、文本、读者三者的对话,因此作为教师应结合学科的特点设计有效的提问。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提问 策略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问能够激发起学生的思维探究欲望,进而行使主动学习的行为。也正因为此,提问成为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常用的教学手段。心理学家也研究表明: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其认知领域和情感领域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提问则能够引导学生对某种事物形成一定的重组认知,帮助学生建立一定的知识体系机构。初中语文教学内容涉及内容较多,教师采取提问手段能够有效的引导学生开展思维能力,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粗略的谈一下新课改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策略。 一、提问内容的全面性 初中语文新课改的一大目标是:实现由教师权威的教授向师生平等的交往与对话转变。语文教学中涉及的内容教学,以阅读教学为例,它的对话和交流涉及三个内容:作者、阅读文本以及读者。教师想要学生自主探究并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其提问内容设计要全面。笔者在教学中结合这三个方面来对阅读文本进行设置开放性的问题,一方面确保学生对阅读文本的全面掌握,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语文思维的发展。 如: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内容时,笔者设置了这样的问题进行提问,诱发学生自主探究,即:作者写作这个文章的背景是什么?文章中都用到了哪些修饰词?为什么用这些修饰词?这些修饰词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文章中提到的“他有一条戎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存在吗?说明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在三味书屋时候的快乐事件有哪些?作者为什么将这个阅读文本归入《朝花夕拾》书籍中?这样,从作者还原到对阅读问本地剖析再到自我阅读的延伸,提问涵盖内容较为全面,学生通过这些提问自主探究不仅会增强自我语文知识技能,而且也有助于自我学习方法的形成,从而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奠定基础。 二、提问形式的多样性 初中语文中的内容是丰富多样的,单一的某种提问形式很容易让学生感到匮乏,同时,不同的阅读文本涉及到的提问涵盖是不同的,对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结合阅读文本内容,实施多样性的提问形式,以问来促使学生思维产生变化,生成新的感触,进而形成一定的阅读感悟,凸显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提纲挈领的提问形式。这种形式注重的是以阅读文本的主体脉络为基准,提问选择阅读文本的重心内容、教学目标以及新增加的知识点等。如:朱自清的《春》,笔者在提问时以作者的写作主体脉络为基准,即:作者选取什么样的方式来描述的“春”,写作结构是什么?便于学生直接接触阅读文本的核心内容,产生感悟,升华情感体验。 2.点发的提问形式。这里说的点发指的是阅读文本中最能够刺激学生情感或者具有某种特殊意义的话语为基准来进行提问,这个点往往是关系着阅读文本整体,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能。 3.委婉式的提问形式。委婉式提问能够有效的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启发学生的思维发展。这种提问形式不是直接的将某个问题进行呈现,而是运用阅读文本中的空白进行提问,促使学生想象、自主探究阅读文本。 三、提问预设的周全性 提问是为课堂教学顺利进行设计的一个环节,本身具有一定的预设性。有效的提问是能够刺激学生思维的碰击,进而产生新的体验和感悟,形成一定的知识技能等。这样一来就决定了教师在设计提问时需要注意提问预设的周全性,进而来确保提问的顺利进行以及学生通过提问能够主动学习、提升自我。提问预设的周全性有着催化剂的作用,设计得当能够强化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灵活运用性,以及自我知识体系的整体统一性。笔者在教学中,一般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从学生的自我发展、教学目标、学科目标为导向来进行设计提问,尽可能的确保提问的周全性。 如:在阅读教学中,笔者从教材的特点、学生的语文掌握情况以及提问的时机三个方面做出提问预设,首先,结合阅读文本内容,明确学生应该掌握的相关知识、技能等;其次,引导学生充分的、自主的探究阅读文本内容,张扬学生的个性特点,促使学生形成个性化阅读感触;再次,笔者分析这个阅读文本在整个教学阶段承担的教学任务是什么?想要学生达到什么样的学习目的,进而来把握什么时候提问能够较好。在这个提问预设过程中,问题提出的时机较为重要,笔者一般遵循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原则,将提问设置在学生疑惑、似懂非懂的状态下,借以来以提问引导学生豁然开朗,形成自我阅读感悟,提升自我语文技能和素养。 总的来说,提问作为一种教学手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更是一门艺术学问,作为教师应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新课改要求,采取多种形式、提出多元化的问题,促使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 (作者单位:江西省会昌县实验学校) 初中语文课改论文:新课改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发展思路探索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的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新课改理念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即是充分尊重学习主体的学习过程和学习体验,而学习过程的发展和学习体验的多样性,决定了课堂教学过程中产生预设之外的新突破,这正好是新课改下课堂教学所要求的境界。因此,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把握教学发展思路,追求高效课堂教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发展思路;探索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没有迈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对他来说,这是一堂无益的课。无效的劳动是每个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的最大的潜在危险"。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就是要在课堂45分钟内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育人目标,在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完美地实现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整合,以求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从教师的角度讲,语文课堂教学需要促进学生高效的学习;从学生的角度讲,语文课堂教学需要学生获得全面性、整体性、持久性的发展。笔者结合多年语文教学实践,主要从以下方面探索新课改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发展方向。 1.语文教学目标要准确定位 语文教师在备每一课前,都要研读语文课标,这个单元究竟要教给学生什么,这堂课究竟要带给学生什么。把这些问题系统的整理清楚才开始备课。备课过程中先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给学生学案,要求学生预习,自己查阅、解决相关问题并提出疑问。然后,批阅学生的学案,再把学生的需求转化为教师自己的教学目标,结合教材进行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预设。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细化到认知、技能、情感等领域各项目标,避免过分强调知识性目标,以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每个学生都是特殊的个体,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体现出合理的层次性,促使每个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长。 2.语文教师要善于转变师生角色 传统的教学因为过分预设和封闭,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生气和乐趣,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成了教师灌输知识的容器,课堂上倦怠应付,与创造的喜悦无缘,师生都无法在课堂上焕发生命的活力。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为学而教,以学定教,互教互学,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压抑学生创造性的教学环境,通过教学模式的优化,改变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信息传递方式,促成师生间、学生间的多向互动和教学关系的形成。高效课堂,以其鲜活的生命力在语文课堂上扎下了深根,真正留给学生一片想象的天空。 3.语文教学新课导入要有激情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有了一个新颖有趣的开场白,学生兴趣盎然,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课堂导入就好比击鼓的重锤,这一锤一定要浑厚激越,声声击到学生的心扉上,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或心理杂念的干扰,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提高学习效率。如我教学《苏州园林》时,我一边播放课件苏州园林美景图片时,一边导入新课:"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人生在世,不去苏杭游览实为一大憾事。同学们,今天,咱们就带上自己的好心情去"如在图画中"的苏州园林走一遭,欣赏一番她的"庐山真面目"。于是,同学们兴致盎然地进入了这一课的学习之中。 4.语文学习要激发学生自主性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够确立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及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在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要加以引导。例如,在教学《春》这一课中,我先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字、词、文学常识,还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这篇文章之所以吸引我们,使我们感受到了美,主要是什么原因呢?充分运用哪些感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描写景物?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让他们从课文中找出来,然后展示自学成果。 5.语文活动要善于营造合作探究高氛围 课堂上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在活动实践中学习语文,也更容易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要彻底改变"注入式,满堂灌,教师讲,学生听",把知识强行"塞入"学生大脑的传统教学模式和观念。创造一种使学生能真正处在学"语文",用"语文"的情景中,促其自觉、积极地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实施高效的课堂教学,就必须重视调动学习主体的积极性,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活动的自由度,大胆放手,让学生尝试,使每一个学生成为学习的参与者、探索者、发现者。教师营造的课堂氛围要让学生学会开放自己,敢于质疑问难,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能主动思考探究问题,积极参与合作讨论,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我经常告诉我的学生:"语文课上无对错,只要你敢站起来回答问题就是好样的!"所以在我的课上学生们的积极性比较高,从而使他们对课堂学习更感兴趣。 6.语文练习要随堂检测达标 随堂检测是用来检测当堂课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而反思教学的问题。在这一堂语文课上学生学到了什么,还存在那些问题,通过测试可以反映出来。教师设计的练习要少而精,对知识的检测的针对性要强,同时在学生练习过程中要不断巡视,将捕捉的信息及时梳理,个性的问题个别辅导,共性的的问题集体讲解。从而来提高课堂质量。除此之外,一堂语文课后,教师要反思这一堂课是否体现了教学设计的目标,是否将预设的教案转化为课堂的教学实践,总结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思考、讨论、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以及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等经过每一堂课的反思,教师业务水平也会有很大的提高。 总之,新时期初中语文教学发展任重道远,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师要从讲台走近学生,与学生交朋友,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既要优化教学过程,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我们的初中语文课堂才会更快更好地走上优质、高效之道路。 初中语文课改论文: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探讨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日益加强。新课改的出台就是国家为适应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的重要措施。新课改要求培养高素质人才,这就必须实行素质化教学,转变以往死板生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加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这就需要打造高效的语文学习课堂,引导学生学习语文,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关键词:重要性;模式多样;高效课堂;反思 1.新课改下语文课堂教学转变的重要性 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似乎有种居高临下的感觉,每次都是老师们在讲台上认真的讲课,而台下的学生却不见得认真的听讲,他们或打盹睡觉或交头接耳,老师讲得很卖力,而学生的学习效率却很低,这样不利于教学的进行。新课改要求的是实行素质教育,而不是僵硬的传统的应试教育。这就需要老师转变角色,不能只是做传授知识的教育者,而应该成为学生学习和前行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这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一步,当学生和老师的关系更加密切时,学生才更积极主动地提问题,平等的师生关系更能够张扬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语文课堂不应是灌输式的传授知识,更不应该只是无目的的死记硬背,机械式的训练。教师应该提高学生的主动思考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人沟通、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因为未来国家所需要的人才不是只会读书写字的书呆子,而是各方面能力都具备的全面发展型人才,这需要学生将知识灵活运用,并与实践和生活相结合。这就需要教师转变语文课堂教学的模式,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引导鼓励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当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语文课堂中时,学习效率必定会提高,而灵活的课堂氛围也有利于学生开放式思维的发散,这是符合新课改要求的,也是实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步骤。所以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是很重要的。 2.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 如果老师在课堂上只是讲一些空洞的课本理论知识的话,学生听起来必定会觉得枯燥无味,从而失去了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多种方式来使课堂变得生动形象,利用多媒体教学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老师可以制作精彩的PPT并插入相应的动画,这样学生就一定会感兴趣,通过特别的形式展现的内容会使每个学生印象深刻的,这就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大的提高了。教师也可以通过看电影的方式来介绍一篇文章的背景,学生的兴致高了,对文章的理解一定会更深入。这种看似娱乐似的学习方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偶尔放松会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更高。转变课堂模式,将课堂这个大舞台交给学生去展示,这就使得学生的主动性提高了,他们会更乐意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编排话剧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学习语文,要演出真正出色的话剧,一定要对人物的性格和他们所生活的背景有深刻的认识才行,这就需要学生课下多揣摩人物性格还要多查阅相关资料,而《雷雨》这种大悲大喜的文章,就可以通过即兴的表演和生动的朗读台词呈现出各个人物的喜怒哀乐,那周朴园奢侈的家族,奢华的生活以及光鲜亮丽的外表下却存在着一颗不为人知的丑陋的心,而是侍萍的卑微地位和毫无话语权的人生也就注定了其悲惨的命运,周萍的自私与不负责伤害了多少女子的心,而其实这些都是被命运捉弄的可怜的人。通过这个话剧的演示,我相信同学们都能够了解到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正内涵,其实这就是学习语文的真正意义。这几种课堂教学方法都能够极大的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能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会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3.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打造高效课堂 所有的科目都需要课前的预习,语文当然也不例外。充分的课前预习是上课能够听懂并充分理解知识的关键,学生在学习每一篇文章之前要做一个必要的预习工作,了解文章的背景及作者的相关简介是读懂文章的大前提,重点课文的重点段落也是必须要背诵的,这就需要学生有足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前主动完成老师未布置的任务,这会使课上教学顺利进行。例如:在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前,学生要充分了解作者所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这篇文章是出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的鲁迅先生通过细致的描写百草园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虫无不体现他本人幼年的童真美好和儿童率真自然的天性等等知识。通过了解这些背景,上课听老师讲解时学生就会学的更加透彻。此外,教师在上课期间留时间让学生进行快速阅读,并及时写一段阅读感悟,这对于作文的提高是很有用处的,日常的积累练习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当然关注时事政治也是中学生所必需的,学生从中可以积累许多新颖的素材,运用到作文中定会有很好的效果。 实行小组制也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方式, 教师可以通过给不同小组分配任务,让每个学生都参与,从而讨论出最佳结果,再找出代表展示成果。这种方式可以使每个同学都积极思考,提高团队的合作意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这样的课堂一定会是高效的,有价值的。 4.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虽然新课改要求实行素质教育,但这并不代表不重视知识的学习。相反,素质教育更需要知识作为基础,只有基础知识更扎实,才能谈更高层次的教育。这需要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多积累词语及优秀段落并默写背诵,学生只是听课而不去做题是不可以的,学生只有多练习才能准确的掌握各类题型,总结出答题的基本套路,这样学生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实行小组制是有效的学习手段,但是在小组之间的竞争合作中同样需要个人的独立思考,在实行小组制时常常出现一个现象:有些小组的成员回答问题非常积极,愿意踊跃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有些同学却不爱回答问题,只是随波逐流,对别人的观点表示赞同却没有自己的观点。这种不好的现象应该尽量避免,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这样才能真正的发挥小组制的优点。实行有趣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和谐放松的课堂会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精神上的满足,而这也是实行素质教育所必需的。但放松的课堂不可以变为放纵,学生在课堂上大吵大闹,无视课堂秩序的做法是必须要杜绝的,即使是实行素质教育,也不能把最基本的上课秩序打破。以上几点是课堂上可能存在的不良现象,这就需要不断去完善教学课堂,从而打造一个真正高效的,适合大多数学生的语文教学课堂。 初中语文课改论文:新课改让初中语文课堂炫出活力 纵观以往的语文课堂教学,虽然也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但仍显现出呆板、枯燥的特点,主要原因是教师的“一言堂”剥夺了学生的自由,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处在被动学习状态。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有这样的要求:必须改变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必须改变“繁,难、旧、偏”的现状,必须改变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因此,怎样在新课改理念下充分发挥学生主动进取的精神,让语文课堂炫出生命活力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下面是我的浅显看法,仅与大家共勉: 一、认真学习新课改精神,转变教学观念 作为一名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师,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当前的形势,应该有计划、有创造地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语文来源于生活,反映着生活现象,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新课改的深入,以前那种没有活力的“灌注式”教学已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因此,在学习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时,我认真学习新课改精神,积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用新颖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例如在学习《敬业与乐业》(梁启超)时,我没有像以前那样给学生讲解生字词、重点句子、中心思想等,而是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学习方式学习,我只是给学生引导、启发,当讲处讲,不当讲处就不讲,真正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样就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课堂充满了活力和生机。 二、落实新课改精神,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 传统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老师讲什么学生学什么,这样的教学形式僵化、呆板,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沉闷,没有活力。新课改积极倡导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学习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时,我积极落实新课改精神,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学习《观刈麦》时,我带领学生到田间地头,让学生体验劳动者的艰辛;在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时,我组织学生编排课本剧;在学习《孔乙己》一课时,我布置学生查找鲁迅的生平事迹;在学习《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舒婷)时,我采用分角色朗读的形式;在学习《看云识天气》时,我带领学生到操场观察云彩;在学习《安塞腰鼓》时,我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陕北人民打腰鼓的视频等等。这样的教学形式学生是喜欢的,课堂气氛是活跃的,课堂是有生命力的。 总之,新课改理念让语文课堂教学越来越有活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践行新课改精神,积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打造更有活力的初中语文课堂。 初中语文课改论文:反思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从容走进新课改 摘 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初中各门课程都紧随时代要求,进行新课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也走进新课改的行列。新课程标准要求全面推进落实新课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了完成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对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结合国内外以及自身教学经验,对初中语文教学如何进行新课改提出了一些观点。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新课改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衡量人才的标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今社会以创新能力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以一个人掌握知识的多少为标准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新课程标准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符合时展的要求,新课改已经成为必然趋势。笔者就初中语文教学如何进行新课改发表浅见,供广大教师参考,希望能为初中语文进行新课改做出一点贡献。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语文教学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首先,一些初中语文教师思想陈旧,没有摆脱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负面影响。一些教师根本没有认识到时展趋势,没有认识到课改的重要性及新课改的真正内涵,面对国家和学校的要求,只是一味地应付差事。 其次,一些教师一味地放任自流,所有课程环节均由学生自行完成,课堂处于无序状态,教师没有认清自己的职责所在。 再次,很多教师因为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并没有给予“读写结合”足够的重视,认为读和写互不相连。有些教师虽然注意到读写结合的重要性,但理解有偏差,出现了重读轻写的偏向。将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有利于改善学生面对写作无从下手的境况,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有利于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读写分家违背了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要求。 最后,一些教师盲目给学生减负,只留一点点作业,甚至不留作业,一些辅助教材被取缔,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语文能力、思想品质以及创新能力等语文综合素养,所谓物极必反,一些教师做得太过了,新课程标准要求在达到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标准上减轻学生的负担,过分的减负不利于对学生的教育。 新课改给初中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问题,教师要明白,没有一蹴而就的改革,改革要在摸索中慢慢进行。 二、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从容走进新课改的具体建议 1.教师要转变课堂角色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扮演着领导者的角色,高高在上,往往使学生陷入被动的局面,使学生丧失独立思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把主体地位交还于学生,将自己变成课堂的组织者和学生的扶持者。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为学生创造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的平台,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学习。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鼓励学生自己主动探究知识的奥秘,获取知识,充实自己,提升技能,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宰。 2.读写结合 阅读主要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开拓眼界、丰富阅历的一个过程。教师应当耐心地引导学生通过在阅读过程中解词析句、读段学篇、分析写作手法等学习文章的精妙之处,以使学生储备大量的语文知识。有了知识的储备,并不代表就会运用,不加训练,还是不会运用学到的知识。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多安排一些灵活多变的手写教学内容,努力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能够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之中,运用到实践当中,实现理解向表达的迁移。 3.转变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否适当直接决定了能否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学习内容确定不当,不但使新课改流于形式,而且会使学生陷入越学越枯燥的恶性循环之中。初中语文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心理及性格安排教学内容。初中生的内心世界充满对知识的渴望,充满了对情感体验的渴望,充满了激情。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安排富有感情色彩的教学内容,以情动人,去触发学生的心 弦,使学生在课堂之上、课文之中找到情感的共鸣。此外,教师要以让学生熟练把握课堂知识为最终目的,适当安排课后作业,不可过多或过少。 对初中语文教学进行新课改不可能一蹴而就,必定要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和研究。教师要充分理解新课改标准和初中语文素质教育的深刻内涵,一定要吸取之前改革的经验教训,结合一些初中语文课改的成功经验以及自身教学经验,跟随时展潮流进行新课改,让学生触及语文这门课程的灵魂,让初中语文教育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初中语文课改论文:新课改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微探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的“灌输式”、“满堂讲”和机械训练的传统教学方式,已经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的一大障碍。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新课程改革已深入教育教学中,面对此轮新课改,对从教语文的教师,如何尽快适应,怎样尽快提高课堂和效益,这是摆在数以万计的中学语文教师面前的任务。下面,我就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体会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关键词]新课改 初中语文 提高效益 1 讲究听课技巧,注意听课方法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是举疑解难的过程。听课方法得当,习惯有素,配合默契,能使课堂的每分钟有效地得到运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在听课的方法与习惯养成上,由于每个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特色各异,语文教师在刚开始接受新班级授课时,都有一个了解、融通、适应到默契的过程。适应与默契。首先老师要适应学生,适应学生的基础,适应学生的特点,关键要适应学生以往语文养成的一些好习惯;其次老师要放开架子让学生适应自己。适应的最高境界就是默契,每个学生不同的神情,老师能体察出对知识的掌握运用程度;老师的每一种神情、动作,学生都能体会出所传递的知识信息。当然,良好默契的语文学习氛围的养成,是语文教学活动的难点,也是闪光点,它要求教师:教风民主、知识全面、思维敏捷、驾驭课堂娴熟自如,调控得心应手。特别表现在学生质疑问难题上教师要坚信:态度上只有沉下来,学生的问题才能提上去。 2 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2.1 改变传统的导入模式,导入体现以生为主体。例如:我在组织学生学习《童趣》这篇文章时,我的导入设计是这样:①四人一小组,分别讲一个童年难忘的趣事。②全班集中由同学自主举手,然后抽2~3名同学各讲一件童年趣事。事毕,掌声响起来。③师请一名同学小结。先后对此活动总结,并引导全班同学再次响起热烈的掌声,最后自然过渡到《童趣》。再例如:我在组织同学们学习《看云识天气》这篇课文时,我的导入是这样设计的:①师问:天气对我们的学习、生活、外出活动重要吗?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然后各位讲一下天气与学习、生活、外出活动有关的故事。②全班集中,请2至3名同学给全班同学讲。③师作结:首先掌声响起来,感谢同学的精彩故事,接着师说:“今天我们在家要知道天气情况,非常简单一看天气预报,然而当我们出门在外又不具备条件时,要知道天气情况时怎么办?请同学们与我一起走进《看云识天气》,它会告诉你。古人云:“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有效,精彩的导入定能引领学生走向成功的课堂。 2.2 课堂提问讲求艺术。成功的提问,能促使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并积极动脑筋思考问题,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①提问要有目的性。提问是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的。所以,必须从对实现教学目的意义出发来设计提问。要做到有的放矢,教师就要对提问认真准备,精心设计。②提问要有趣味性。富有趣味性的提问,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热情,使课堂教学在比较轻松、和谐、融洽的氛围中顺利进行。③提问要抓住矛盾,激活思维。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并不是一开始就非常感兴趣,所以教师应抓住矛盾,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开动脑筋,从而拓宽学生思维的空间。④提问要注意总结评述。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能置之不理,或者简单说“行”、“可以”之类,需要在内容、思路、方法、语言等方面作出简要的评述。既要让答问的学生知道自己答得对不对,好不好,又要让全班学生知道正确的答案是什么,怎么回答更符合要求。总结评述是回答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对知识的系统与综合,认识的明晰与深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关系着提问的质量。 2.3 引导学生合理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就是要逐渐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些能力从何而来?精心设计教法并组织实施至关重要,此环节我是这样做的:①短小优美的文章,还朗朗的读书声于课堂。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例如:我在组织学生学习朱自清的《春》时,就是先采取各种方式让学生读,然后再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抓住了春的哪些方面进行描绘,结果大多数学生都能说出(春草,春花,春雨和老少迎春),②一篇课文侧重培养学生一至两个方面的分析能力,一篇文章什么能力都想培养,结果什么也得不到。例如,我在组织学生学习学习《中国石拱桥时》,此文我就只侧重培养学生学习说明文中说明的事物要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这一能力,教案中我的分析过程和对问题的探究设计都围绕抓特征而展开。③巧妙合理的板书设计是提高课堂效益的重要手段。良好的板书设计就像一则精美的广告,令人难忘。为了提高课堂效益,我对此非常看重。 3 全面树立“把课堂交给学生的意识”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广大教师的头脑中根深蒂固,为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尽快步入新课改行列,我一方面积极参与各方面培训;另一方面经常挤时步入新课改走在前面的名师课堂,向他们求取真金,不断树立把课堂交给学生的意识。新课改的意识逐渐占据了我的大脑,取而代之的是自然而然的行动。老师当导演,学生当演员的行动在我班的语文课上越演越烈,课堂活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课堂的效益也突显出来了。 4 渗透德育,巩固迁移,提高能力 结合课文内容对生进行德育教育都是我每节课堂设计不可少的内容之一。例如:我组织学生学习完《论语》十则后,作结时,我引导学生先归纳出文中我们如何学习,如何做人的名句,然后请生说感想,谈体会,事毕学生受到很大的振动,特别是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感想。学生是谈得振振有词,激动万分。后来写作文时,部分学生还引用了此文中的许多名句进行说理,启发读者,教育他人。 在课堂教学后的迁移练习,能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合适的消化土壤,从而使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锻炼和培养。 初中语文课改论文:新课改下如何才能真正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效率 〔摘要〕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主体地位,演员角色,制约着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多种需要和潜在能力,又忽视师生群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多边多重、多种形式的交互作用和创造能力。正所谓:语文学与不学一个样,教与不教一个样,语文课是休息课……面对这些现状,不仅学生对学语文提不起兴趣,就连老师们也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是处于完成教学任务的状态。尤其是初中语文处于一种高不成,低不就的窘境,课堂教学效率更是无从谈起。那么,如何才能使初中语文课堂效率大大提高呢? 〔关键词〕新课改 初中语文教学 效率 在新课改下,我们初中语文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涉足新领域,提高新能力,具有较高的自身修养和文学修养,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才能把课上得有魅力,深深吸引学生,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效率,才能真正适应新的教学要求,把初中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到一个新的层次。 1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基础 一直以来,中学语文教师的语言知识能力要求不高,认为中学语文简单,不需要太好的语言功底,只要有良好的教学技能就可以了。其实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随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而日新月异地变化着。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师故步自封,不求进取,那么不但自己的语言知识很快陈旧落伍,误人子弟,而且会被时代所淘汰。因此,教师要多学习来提高自身的素质。 1.1 掌握先进的教学理论。语文教学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语文教学法等理论便是这些规律的总结和体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有学好并掌握这些理论,才能形成鲜明的指导思想和实现正确决策 1.2 深刻领会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大纲。课标和教学大纲是教师从事教学和对学生进行考核的基本依据。只有吃透其精神,明确教学目的和要求,并在备课、上课过程中自党地贯彻,才有可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不研究大纲,只研究教材、教法,便很难实现教学目的。 1.3 拓宽知识面,提高教学艺术水平。教师的知识面越宽,驾驭教材教法的能力就越强。很多老师应该听说过这样一则故事:一位历史教师上了一堂极为成功的公开课,他的每一句话都有着极大的感染力。当听课的邻校教师问他备这节课花了多长时间时,他答复说:“这节课我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这个故事说明了只有厚积才能薄发的道理。教师只有努力拓宽知识面,认真琢磨教学艺术,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4 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就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并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把传统的以“教”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学生的“学”为重心;把传统的“我今天该怎么教?”改变为“今天学生该怎么学?”在课后还要思考“今天学生又学到了什么?”在不断的学习思考中提高自身的素质。 2 教师的课前准备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先导 一堂课时间虽短,但也是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微观教学过程。著名教育理论专家华东师大叶澜教授认为: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当前及今后的多方面的发展和成长;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涯的最基本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生命价值的体现。教师在做课前准备时,要注意一下两点: 2.1 教师在备课时,要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的与要求,找出教学重点和难点,了解学生的,教师要通过各种渠道来细心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状况,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备课要以启发准确、激发兴趣、主动参与、自主学习为目的,并据此确定教学方法。 2.2 教师要注意提前布置学生预习,并注重预习的有效性。我们都知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认真备好课;为了帮助学生学会预习,我们开始时可以将预习任务的布置安排在课内进行。 我们在学生预习前做到“三给”,即给时间,给要求,给方法。在充分了解和掌握学生实际学习能力布置课前预习。认真钻研新课标和教材,根据学生的年级段特点和实际的学习能力对课前预习内容进行设计。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预习并找出疑难问题。这样,学生就会带着强烈的求知欲上课。教师的充分备课和学生的充分预习相结合,课堂上就会减少“损耗”,从而能够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 3.1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保障课堂活动有效性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紧紧抓住“善导”、“激趣”、“引思”、“精讲”这四项教学要素,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教师要把以“教”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学生的“学”为重心,密切注意学生的小组讨论、做笔记等课堂学习方面的情况,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复习的状况,以便在课堂上进行针对性的调整。教师心里要有“对象”,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课堂要民主,课堂上学生自疑、自悟、自学、自练、自得,这样才会学会学习,主动学习,学而不厌。 3.2 引导学生及时做好课堂总结,解除学生的后顾之忧。一节课下来,有的学生精力不集中,难免会忽视一些重点知识;而且有时我们有的老师在课堂内容讲解中平均用力,面面俱到,教学内容上不注意主次、详略、难易之分,模糊了教学重点,这就需要及时做好课堂总结,再次强调课堂主要内容,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做好知识梳理,便于课后复习,让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 3.3 让学生自己精选练习,洲练就是实践。所以学生完成作业是学习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素质教育也要求我们减轻负担。那么,作为教师就要严格控制作业量,提高作业的有效性,减少或避免低层次的简单的重复劳动。因此,只要我们打好学生良好的学习基础,将学生的心态调整到主动积极的最佳状态,学习过程由于满足了优化条件而高效运行,学生学习负担由于避免了无效劳动而充分合理,我们就有可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教学效率 在整个课堂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应做一名导演起主导作用,对学生的情感起支配作用。教师要善于通过不同教学方式来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刺激和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以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初中语文课改论文: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之我见 [摘要]当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文本变为行动,从理论走向实践;当我们幸运地成为新课程的一名实验者,真切地走进新课程时,我们的心灵经历着一次强烈的震荡。先前的旁观变成了无助的彷徨,先前的惊羡变成了沉重的惊叹!新课程正在实际地变革着我们头脑中关于教育的信条,我们必须努力地重构心灵中的教育殿堂。 [关键词]语文教学 新课改 1 变革封闭的“教学”观念,重构开放的课程观念 课程,对于我们是一个比较陌生的概念,好像在教育学的课堂上有过朦胧的印象,天长日久也渐渐淡忘了;而我们对于教学却是很熟悉、很有研究的。淡忘了课程,没有了课程的视野,教学就渐渐地走向封闭,教学似乎仅仅只是为了传授教材;没有了课程的意识,教学就渐渐退化成一种技术,教学似乎只是一种知识搬家的技巧。这是课程的悲哀,教学的悲哀,更是教师的悲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然将“课程”凸现在我们面前,将会彻底变革我们习惯的“教学”和我们的教学习惯。教学与课程的关系是新课程实施中首先需要摆正的和面对的一对关系。在新课程的实践过程中,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走向教师,由学科走向学生的时候,课程就不再是预设的规范性的教学内容,不再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新知的过程,是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有机构成,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在新课程的实践过程中,教学也不再只是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被动地传授知识,而是课程的不断生成与开发。 2 变革教师奉献与牺牲的悲壮,重构教师分享与成长的快乐 有一首歌颂教师的诗是这样写的:“你是一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教师几乎成了奉献与牺牲的代名词,这是社会对教师的一种理想定位,也是教师沾沾自喜的一点虚荣与悲壮。 教师的命运是不是就应该这样?以前我们有过怀疑,却不敢质疑,因为自古以来“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就已深入人心,因为我们习惯于教育生涯就是一个挥霍积累、挥霍生命的过程。新课程让我们对教师的命运有了一种全新的体验。在新课程的实践中,由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多元价值取向,课程综合性的不断加大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应用,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都充满了发展性。教师由传统的执行者的角色转变为一个决策者,教师有更大的空间来设计自己的教学活动,创造独特的教学环境和教学形式,表达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师将与新课程同行,将与学生共同发展。在这样的教学工作过程中,教师当然还是需要奉献、需要有所牺牲,但决不至于悲壮;教师的生命中更多的是智慧的分享、情感的召唤、心灵的启迪,其中应该充满成长和伴随成长的快乐。 3 变革教育的功利与急躁,重构教育的平和与关怀 在漫漫的教育史上,我们特别怀念中国的“百家争鸣”,怀念西方的“雅典教育”,那是一个真教育的时代,一个以人为本,争取人的全面发展的启蒙时代,遗憾的是我们接受启蒙的时间太长了,长到我们有足够的时间来急功近利,来饮鸩止渴。于是,教育的变异渐渐开始。教育等于知识的传递,等于技能的形成;接受教育仅仅是为了谋生而不是为了生活,仅仅是为了升学而不是为了做人。 4 变革传统的教学常规,重构百花齐放的教学个性 一种具体的做法在重复千百次以后就会变成传统;一种传统在同一的价值观的认同下就会成为一种规范。我们的教学是有很多规范的,又叫常规,比如,课堂的形式,总是讲台在前,课桌在后,老师在上面,学生在下面;教学的程序总是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备课本是用表格制成的,规定了要写的项目和大致的篇幅;教学的时间是固定的,亘古不变;作业批改的符号是统一的……所有的一切,我们都习惯了,并且下意识地以为习惯的就是正确的。 在现代铺天盖地的广告中,有一句广告语是可以成为经典的: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在教育的主导理念正在发生嬗变的这样一个时期,我们更应该说:教师失去怀疑,教育将会怎样?在新课程的实践中,我们需要对传统的教学常规以及课堂常规经验和活动方式进行全面的重新审视,我们应该思考:教师课前准备什么?教师在课堂上做什么?教师怎样布置作业,怎样批改作业?甚至还应该思考:课桌椅的摆放、黑板的用途、教室的布置等。而所有思考与怀疑的标准是新课程环境下的教学是应该以传授知识为中心还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在语文教学中有一条基本常规:先学生字新词,扫清障碍;再读课文,理解内容。常规背后的思想是扎实基础,生字新词更是基础的基础。我们能不能改变这条常规:先尝试自己识字、读通课文,再熟读课文、理解课文,最后巩固生字。我们直觉地认为《语文课程标准》提倡的“多认少写,及早阅读”就是我们的理由;学生在课堂上读书的兴趣很高,书声朗朗是我们更充足的理由;学生的阅读能力明显提高、阅读习惯明显改善是我们不容置疑的理由。 事实上,单一的、被动的、接受的学习方式早已经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负担很重。学习应该多样化,现实的、有趣的、探索性的学习活动应该成为学习的主要形式之一,问题解决等学习活动应该处于重要的地位。大量的研究表明,学习方式是决定学习结果的决定性因素,而在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以任务为导向,通过元学习因素驱动他们的学习过程,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投入学习,能促进学生包括高层次的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 初中语文课改论文:基于新课改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很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一些专业教师竟不如代课教师,原因何在?一个课堂教学艺术公认不高的教师竟接连教出了好成绩,原因何在?一位教学极认真的教师却不受学生欢迎,教学质量长期低下,原因何在?敢于怀疑自己,敢于和善于超越自我,不断向高层次迈进是教师们共同追求的目标。面对新课改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实践,初中语文教学有这样三个问题值得思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 关注问题 1 课堂上是否关注和爱护学生 《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一书中提出,教师的教育关注历来是不同教育目标追求的行为表现,它是通过显性行为反映隐性理念的一种方式,通过教师的教育关注,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位教师的心灵世界。语文课堂上我们是否全方位地关注到学生的成长?其实很多老师仍然没有真正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为学服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等新教育理念仅仅停留于口号,谁都会说,其实在教师思想深处并未得到真正认可。因此,新课改理念下,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需求,给学生以更多的关注与爱护,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让课堂成为充满创造和神奇的过程,成为充分展示学生独特个性的过程。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对人生命价值的呵护和关注,对人内在精神的唤醒和激励,是塑造一个精神丰满、光彩照人的“人”。苏霍姆林斯基曾对此作过精彩的比喻:“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学生的心灵就如同脆弱的露珠,需要教师加倍呵护。”对学生的关注和爱护并不需要轰轰烈烈,对于我们一线的教师,更多地体现在对学生平凡的细节的尊重上。教师对学生不尊重,学生就学习粗俗浅陋;教师对学生不平等,学生就学习无礼野蛮。教师的无意失误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 2 课堂是否是和谐的、民主的、互动的、共进的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管理者和控制者,学生的一切活动都处于教师的监控下,课堂教学是一种“你讲我听”、“你问我答”、“你给我存”的填鸭式教学。教师庄严神圣、高高在上的权威角色使学生不敢与其平等对话。教师和学生应当是学习的共同体,教师与学生应该是平等的,教师讲课要以学生为对象,学生并非局外人。因此,我们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不应对学生有太多的限制,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并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学会质疑,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新课改环境下,我们衡量学生的学习重要的不是看学生掌握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发现了多少;重要的不是要学生仅会解决问题,而是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有勇气面对问题。另外,只有学生以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发现了问题,学习才有强大的动力,才能真正开启心智的大门,激发学习热情,领略学习的兴趣与魅力。古人云: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是我们的教育应该关注的。因而,我们的课堂应多设计让学生自主提问的环节,设计好激发点,把握好激发的火候,使学生从中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而作为教师的我们,首先要学会倾听,在倾听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敏锐地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和疑惑,从而决定何时插入对话,何时介入讨论,何时作出补充分析。其次,学生因生活阅历、知识水平、领悟能力、审美趣味、看问题角度等的不同,对文本思想和言语的感知理解会有所不同,让学生相互把自己的观点、看法、思考、疑惑等都说出来,甚至进行“针锋相对”的争论,非常有利于他们学习水平的提高、语感能力的增强和学习品质的锻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好引导作用:首先,要注重创设学习情境,要通过创设各种真实的、基于学习任务的情境,帮助学生认识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其次,要组织好协作学习,教师要通过组织协作学习,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师生、生生互动,从而成为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的合作者;最后,要促进问题解决,教师应抓住学生学习中产生矛盾的地方,设计问题情境,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线索与条件,帮助学生化解矛盾,促进问题的解决。 3 课堂是否注重实效 当下,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语文教学是师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多媒体课件的作用,仅在“辅助”两字,它不能完全代替教师的课堂讲解,更不可能代替学生的主体阅读。语文的魅力在于语言本身,有些内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而必须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去感悟、领会。若过分依赖多媒体,滥用多媒体,就会在无形中扼杀学生的想象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我们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应辅在学生经验的盲区、知识的盲点、思维的堵塞处、情感的模糊处。多媒体课件的使用,绝不能成为一种美丽的“包装”,而要坚持为学生的“学”服务,以起到启发、诱导、点拨、开窍的功效,追求点“石”成“金”的境界。合作学习已成为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时尚。教学中,教师们大都采用这种形式,让学生合作、讨论,且无论什么样的课都采用,应用次数频繁。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讨论时间给得不够,刚刚分好组,没说几句,就被教师止住安排下一项内容了,合作学习显得匆忙、零乱。其实这仅是为了给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贴上“以学生为主”、“研究性学习”等时髦的标签,根本不考虑讨论的质量和效果,不注重教学的必要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走进新课程,决不应该只是为应试教育披上一件漂亮的新外衣。新课程是理念、精神,更是实践和探索。应抛开形式主义和功利主义的诱惑,积极吸取先进的课改成果,投身新课程改革的浪潮,让自己的语文教育思想在反思中建设,在实践中成长,课堂一定会充满新的生命活力。 初中语文课改论文:关于初中语文课改的总结和心得体会 摘 要:随着新课标教材的使用和课堂教学的改革,现在的初中语文课堂呈现出新的面貌,学生也在课改的推动下提高了自己的学习成绩。 关键词:课外知识;备课方式;合作方式;作业批改 现在很多地区都将教材版本换成了新课标教材,这次课改的主要目的就是细化学习目标,并且真正地将课堂交给学生,使学生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中参与课堂,体味学习的乐趣。课堂效率是学生成绩提高的关键,学生真正地喜欢课堂,才能在课堂上高效学习,这次课改就贯彻了这一思想。以下是对初中语文课改的一些总结和心得体会。 一、知识多元化 在课改后的初中语文教材里,更重视对学生语文阅读、口语、写作等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再像原来只看重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而且课本知识也变得多元化,为学生增加了很多课外知识,拓展了学生的视野。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越来越重视人才的能力,学生要想在以后的道路上得到更好的发展,就要具备较强的能力和素养才能去应对来自社会上的各种考验。在课改后,学生的能力得到了重视和提升,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开始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还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有助于学生以后的成长。 二、教师备课方式改变 原来的课堂是教师占主导,教师在讲台上讲课而学生只负责知识的接受;课改后,学生要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要求教师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课堂中,在课堂上学到更多的东西。针对这一改变,教师的备课方式也要改变,教师不能再像原来一样单纯地将自己懂得的知识写成教案,教给学生,而是要想办法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把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在初中语文这门课程的备课环节,教师要在课堂开始为学生设置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程进行中,对于文章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教师也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不要简单地告诉学生正确的理解,让学生在讨论中弄懂文章的思路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在分组讨论中能提高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同伴互助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在自主学习中提升自己。随着课改的进行,教师的备课方式在改变着,学生的能力和成绩也随着课改的进行在进一步 提高。 三、让学生在学习中合作互助 语文教学方式的改变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这样学生既可以在合作中学到知识,又可以在合作中懂得互相帮助。语文是一门语言性的学科,这门学科在很多问题上没有固定的答案,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思维,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往往会只想到一点,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就可以让他们掌握更多的思维方式。例如,在语文写作方面,一段材料或是一幅图片要求学生写成一篇作文,这样每个学生对于自己看到的文章或是图片都会有自己的见解,每个学生都会从一个方面去写作。在写作前让学生进行讨论可以扩大学生的思考范围,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思路,而且学生在学习中的互相帮助对于学习有积极作用。因此,教师要让学生从初中就学会合作,明白合作的重要性,懂得互助得到的是双赢,这样有利于学生在以后的道路上走得更加顺利。 四、作业互批、互改 在课改的内容中还有一方面就是学生的作业,主张教师让学生互相批改作业,让学生在别人的作业中找到易错点和自己的弱点。学生在批改别人作业时,发现错误就会联想自己有没有犯同样的错,从而总结自己知识的盲点和易错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学生在批改别人作业时,也会发现同学在解答问题上更好的思路和方法,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作业互批、互改就是让学生在作业中做到自主,在作业中去发现自己和别的同学的差别,找到自己的弱点,弥补学习中的不足。教师在此环节中要做好对学生的监督工作,让学生认真地去对待同学的作业,认真批改,真正在互相批改中学到知识,培养个人的能力和素质,提升学习成绩,以避免学生敷衍了事,不认真对待作业的批改。只有学生认真批改才能在互批中学习到知识。 总而言之,课改的进行使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得到了重视和培养,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读得更多、懂得更多。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真正地参与到了课堂教学中,在课堂中提高了自己的学习效率。而且在课堂上通过自主学习、互相讨论找到了学习的乐趣,从而爱上学习。教师要认识到课改的核心和关键内容,并将课改真正地贯彻到初中语文课堂中来,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提高自己的能力,在学习中感受到语文的魅力。 初中语文课改论文: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探讨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日益加强。新课改的出台就是国家为适应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的重要措施。新课改要求培养高素质人才,这就必须实行素质化教学,转变以往死板生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加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这就需要打造高效的语文学习课堂,引导学生学习语文,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关键词:重要性;模式多样;高效课堂;反思 1.新课改下语文课堂教学转变的重要性 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似乎有种居高临下的感觉,每次都是老师们在讲台上认真的讲课,而台下的学生却不见得认真的听讲,他们或打盹睡觉或交头接耳,老师讲得很卖力,而学生的学习效率却很低,这样不利于教学的进行。新课改要求的是实行素质教育,而不是僵硬的传统的应试教育。这就需要老师转变角色,不能只是做传授知识的教育者,而应该成为学生学习和前行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这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一步,当学生和老师的关系更加密切时,学生才更积极主动地提问题,平等的师生关系更能够张扬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语文课堂不应是灌输式的传授知识,更不应该只是无目的的死记硬背,机械式的训练。教师应该提高学生的主动思考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人沟通、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因为未来国家所需要的人才不是只会读书写字的书呆子,而是各方面能力都具备的全面发展型人才,这需要学生将知识灵活运用,并与实践和生活相结合。这就需要教师转变语文课堂教学的模式,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引导鼓励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当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语文课堂中时,学习效率必定会提高,而灵活的课堂氛围也有利于学生开放式思维的发散,这是符合新课改要求的,也是实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步骤。所以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是很重要的。 2.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 如果老师在课堂上只是讲一些空洞的课本理论知识的话,学生听起来必定会觉得枯燥无味,从而失去了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多种方式来使课堂变得生动形象,利用多媒体教学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老师可以制作精彩的PPT并插入相应的动画,这样学生就一定会感兴趣,通过特别的形式展现的内容会使每个学生印象深刻的,这就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大的提高了。教师也可以通过看电影的方式来介绍一篇文章的背景,学生的兴致高了,对文章的理解一定会更深入。这种看似娱乐似的学习方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偶尔放松会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更高。转变课堂模式,将课堂这个大舞台交给学生去展示,这就使得学生的主动性提高了,他们会更乐意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编排话剧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学习语文,要演出真正出色的话剧,一定要对人物的性格和他们所生活的背景有深刻的认识才行,这就需要学生课下多揣摩人物性格还要多查阅相关资料,而《雷雨》这种大悲大喜的文章,就可以通过即兴的表演和生动的朗读台词呈现出各个人物的喜怒哀乐,那周朴园奢侈的家族,奢华的生活以及光鲜亮丽的外表下却存在着一颗不为人知的丑陋的心,而是侍萍的卑微地位和毫无话语权的人生也就注定了其悲惨的命运,周萍的自私与不负责伤害了多少女子的心,而其实这些都是被命运捉弄的可怜的人。通过这个话剧的演示,我相信同学们都能够了解到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正内涵,其实这就是学习语文的真正意义。这几种课堂教学方法都能够极大的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能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会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3.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打造高效课堂 所有的科目都需要课前的预习,语文当然也不例外。充分的课前预习是上课能够听懂并充分理解知识的关键,学生在学习每一篇文章之前要做一个必要的预习工作,了解文章的背景及作者的相关简介是读懂文章的大前提,重点课文的重点段落也是必须要背诵的,这就需要学生有足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前主动完成老师未布置的任务,这会使课上教学顺利进行。例如:在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前,学生要充分了解作者所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这篇文章是出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的鲁迅先生通过细致的描写百草园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虫无不体现他本人幼年的童真美好和儿童率真自然的天性等等知识。通过了解这些背景,上课听老师讲解时学生就会学的更加透彻。此外,教师在上课期间留时间让学生进行快速阅读,并及时写一段阅读感悟,这对于作文的提高是很有用处的,日常的积累练习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当然关注时事政治也是中学生所必需的,学生从中可以积累许多新颖的素材,运用到作文中定会有很好的效果。 实行小组制也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方式, 教师可以通过给不同小组分配任务,让每个学生都参与,从而讨论出最佳结果,再找出代表展示成果。这种方式可以使每个同学都积极思考,提高团队的合作意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这样的课堂一定会是高效的,有价值的。 4.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虽然新课改要求实行素质教育,但这并不代表不重视知识的学习。相反,素质教育更需要知识作为基础,只有基础知识更扎实,才能谈更高层次的教育。这需要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多积累词语及优秀段落并默写背诵,学生只是听课而不去做题是不可以的,学生只有多练习才能准确的掌握各类题型,总结出答题的基本套路,这样学生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实行小组制是有效的学习手段,但是在小组之间的竞争合作中同样需要个人的独立思考,在实行小组制时常常出现一个现象:有些小组的成员回答问题非常积极,愿意踊跃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有些同学却不爱回答问题,只是随波逐流,对别人的观点表示赞同却没有自己的观点。这种不好的现象应该尽量避免,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这样才能真正的发挥小组制的优点。实行有趣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和谐放松的课堂会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精神上的满足,而这也是实行素质教育所必需的。但放松的课堂不可以变为放纵,学生在课堂上大吵大闹,无视课堂秩序的做法是必须要杜绝的,即使是实行素质教育,也不能把最基本的上课秩序打破。以上几点是课堂上可能存在的不良现象,这就需要不断去完善教学课堂,从而打造一个真正高效的,适合大多数学生的语文教学课堂。
学校教师论文: 学校教师论文:从教师的视角看民办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对一民办职业学校的个案调查 摘要:本文通过对民办职业学校中青年教师的采访,从他们的视角分析了民办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内部矛盾,如办学宗旨的扭曲,学校内学校和教师的矛盾,学生与学校和教师的冲突等。希望能够引起民办职业教育者的关注,正确的定位,处理好各种矛盾,在更为健康的道路上不断发展。 目前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在我国许多经济、教育资源比较丰富的地方,民办职业教育确实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如北京、上海、西安、苏州等地。那么,在民办职业教育起步较晚的内地,它们的发展情况如何呢? 就这一问题,笔者对某职教城的一所民办职业学校进行了调查。该学校是该职教城中规模较大的一所学校。在1993年建校时,只有租借的几间教室,在短短的12年间,到如今已占地500多亩,学生14000多人,教职工370多人,其发展非常迅速。这次调查的对象主要为该校的青年教师。这主要是基于以下两点原因。一是教师在学校之中处于中层地位,他们对于学校的评价比学校领导和学生要更为客观和理性。二是青年教师构成该校的教师主体。该学校的教师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老教授,他们是学校高薪聘请来的,一般是其他普通高校退休后的老教师,他们拿的是课时工资,上课来,下课去,只需关注自己的专业课堂,对学校的深度体会更少一些。另一类就是近几年来招聘来的青年教师,他们构成学校的教师主体,占学校教师的80以上,他们的工资结构是基本工资+课时工资,而且需要在学校坐班,生活也在学校内,思想比较自由,敏感,活跃,与学生和校内生活都有亲密的接触,因而他们的观点更为真实。但采访后的结果却令人担忧。尽管如此,他们的观点可能并不典型,而笔者之所以把它付之成文,也和大多数的教师一样,希望各民办教育者能够发现问题,走得更好。 一、被异化的办学宗旨 无可否认,有许多民办教育者是真心诚意的出于自己的教育理想,致力于教育的发展而举办教育的。他们把创办教育作为自己的事业,以实现自己的教育抱负,为教育事业作贡献。但其中也不乏有些创办者只是把教育仅仅当作企业,当作一种赢利的投资手段,当作“创收”的工具。虽然,《民办教育促进法》明确规定,民办教育可以取得“合理回报”,但由于“合理”二字太模糊,没有明确的界定,没有明确的标准,而使许多人把这视为有机可乘。因而“利润”在他们的心目中更重于“教育效果”、“教育质量”。一位教师说“我们教学部的部长曾在教师会议上明确地说,我们的目的就是创收,让我们身在其中的老师也很感吃惊。”办学的目的如果只在于创收,那么学生的地位何在?教师的地位何在呢?在这一实质宗旨引导下,就很能理解学校一些看似奇怪的做法了。 (一)招生大战 一个企业要“创收”,它必须有自己的产品,一个学校要创收,学生就是产品。但他们之间有一点区别就是,企业的产品必须要推向市场后才能取得回报,而学校则是只要招进学生就有利益。因而学生是多多益善了,至于学生的规模与学校资源的承受能力是否相适应,那似乎不是办学者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如何争取“更多的学生”就成为民办职业学校的重要目标。招生就成为学校的首要工作。招生的手段方式非常丰富。无疑对民办职业教育而言,“没有生源,就没有学费;没有学费,就没有经费;没有经费就办不了学”[1]。特别是对刚起步的学校而言他们不仅要赢利更需要资金积累,这样才能进一步的发展。因而,争取生源确实是民办教育生存的必然之道,因而围绕招生的各项竞争就民办职业学校及其举办者而言是无可厚非的,但对教师、家长、学生而言却并不如此。 在学校强大的宣传攻势之下,家长和学生的选择难免被误导。为了吸引学生、家长的眼光,学校的宣传难免有美化之嫌。如就该学校而言,学校的网站上有这样一段描述:(校园)离市中心40分钟的车程,校园按功能建有:生活区、运动区、教学区、影剧院、专家楼、大学生活动中心、计算机中心、电子实验室、图书馆、室内体育场、学术报告厅、旱冰场。而实际上,这些名称和实际的功能是有差距的。如所谓的图书馆其实就只有两间平房,里面的藏书,据一位老师说:“我只要十几分钟就可以了解大概了”。而学校不顾实际承受能力的大量招生,也使校内资源极度紧张,学生到校后不能享受到充分的学习机会,那么学习效果也就很难保证了。就以该学校为例,学生数和教职工的比例就接近40/1,一般学校而言学校内教师和职工的比例是1/1,如此,则学校学生和教师的比例就高达80/1。一个教师平均带生量为80人,这很难设想能够兼顾到每个学生的学习。 对教师来说,学校为了招收尽量多的学生,那么教师必然也要被纳入招生计划之中了。学校每年都要给一些教师分配招生任务,因而每个新老师都有招生的经历。而且招生名额还和老师的工资、奖金直接挂钩,这给老师们以很大的压力。很多老师反映这种硬性的招生指标让他们觉得很痛苦。 (二)收费混乱 无论是招生,还是宣传攻势的开展,无益对民办职业学校而言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但所谓“羊毛出在羊身上”,所以这些费用其实都间接地转嫁到了学生的费用中。成本的回收以及一定的赢利是民办学校发展的必然,因为只有这样,学校才有发展的可能。对于民办学校而言,学费是学校经费的主要来源[2]。因而与公办学校相比,民办学校的学费可能会略高一点 是可以理解的。就该校而言,学生的学费平均在5000-6000左右,当然有些专业,如航空班,据说一年的学费是一万多(不包括住宿)。在这并不低的学费收取外,学校每年还要收“1200”的代管费。据采访的教师说“我们也解释不清,代管费的具体含义和用途”。学校对学生的家长说是代为管理的费用,如果没有花费是会全额退回的。但学校有什么权利,为学生代为管理费用呢?而老师们说,实际上也从没有退回去过的,理由看起来是很合理的。如学校会经常开设一些“课外课”,如“演讲与口才”,“社交礼仪”,“英语口语培训”,“驾驶”等课程。其中有些课程其实作为对学生的培养而言,完全是应该纳入正式课程之内的,但它却被抽离出来,单独以培训课的额外方式进行。上这些课学生不必拿现金交培训费,但却并不是免费的,费用就完全从代管费里扣除。而且扣除的多少完全是由学校说了算,学生是并不知情的,有很多学生甚至认为,这些课都是免费的。而实际上这些课的效果却并不满意,因为开设的时间很短,而学校的重点是“收钱”,所以也只是重在形式,至于结果都不会怎么过问的。 二、教师的生存困境许多教师都埋怨,学校的管理不人性,对教师过于苛严。用一位教师的话说“学校要在学生身上创收,同样也在教师身上创收,特别是对我们这样的新老师”。 教师不是被当作有个性,创造性和思想自由的活动者,而是被视为在流水线上工作的雇工一样,管理程序僵化。教师们都说“正常的上下班,以及合理的加班他们都是可以理解的”。但令老师们感到难受的是,老师的课堂总会被处于监视之下,如学校领导的突然监堂,甚至采用了监控器。学校的目的是要老师负责任,但对教师而言就是对教师的极不信任。而实际上老师在一种不信任的监控下,是不会有任何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一位教师说:“当我和学生在课堂上自由交流,互动教学中,突然会意识到背后有一双眼睛正在窥视,就 文秘站: 除此之外,教师在课堂上没有一点自由的权利。一位刚辞职准备离校的女教师谈到她离校的原因。“我真的是太失望了,教师完全被视为你拿了工资就应该毫无尊严地为我服务的对象。”事件其实很简单,这位教师上课时准许了一位学生的请假。学生请假的理由是上厕所,但实际上这个学生却趁机到商店买东西吃了。而正巧被该系系主任碰到。该系主任没有批评这个学生,却跑进了这位教师的课堂,打断了上课,并在全班学生的注视下,对该教师进行指责“你作为一个老师有什么权利准学生的假?” 在这种不信任、不尊重的氛围下,教师的待遇却并不理想。该校青年教师的工资一般在1100-1500左右。除了工资,学校没有提供任何其他奖励和津贴。有时甚至还会出现拖欠现象,比如该校20__年1月份的工资是分年前、年后两次支付的。2月份的工资本该月初支付,却到月末的时候才领到。虽然现象不是很严重,但由于教师们工资本来不高,一拖欠许多教师就感到困窘了。 而且教师普遍感到自己没有发展空间。学校虽然也提供了一些进修培训的机会,但一切费用都需自理,学校没有任何形式的补助。就连教师们进校后的上岗培训费用都是从工资中扣除的。学校和某大学联合举办研修班,每个月的费用是600元。老师们说,其实大家都挺想参加,但费用实在太高,扣除了学费之后,基本生活都难以保障了。因而表面上看来,学校为教师们的发展提供了很多机会,实际上等于什么也没有提供,所以,许多教师认为长期呆在学校没有大的发展前途。 这样一来,许多青年教师都抱着满腔热情而来,最终却在沉闷的空气中伤心而去。因而教师的流动性是很大的,该校基础部的新老师,一学期下来就流走了一半。一位教师说“因为教师的流动性太大,课程的安排也随时更换,她上学期一学期就领了好几份课程表。” 三、学生的学习效果无从保证 学校在“降低成本、增强效益”的理念下,在许多方面都只注重形式,内在的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效果又何堪呢?而且学校最近又采取了一项降低成本的新措施,即大班教学。基础课程都会成大班上课,每个班都在一百人以上,有些班甚至超过140人。大量的招生远远超出学校资源所能承载的能力,教学资源也很紧张,教师宿舍都安排在了校外暂时租借的住房中。 教师在学校僵化的管理下,也没有教学热情,只是以完成任务的态度来对待教学。教师的不稳定性,经常导致教学的不稳定性,学生不得不在一学期内适应几个教师的教学。学习效果可想而知。教师和学生的接触也非常有限,也无法做到因材施教。课堂教学都很难保证,那么对学生其它方面的教育就更不能顾及了。 而对于学生来说,因为学生的来源非常广,素质也参差不齐,他们的学习能力也不同,因此他们最需要的就是学校、教师能给予他们特别的关心和帮助。就该学校来说,学生可以分为两类五种就读方式:一类是初中为起点的学生,他们有两种入读方式,一是中专,二是“2+2”方式,也即五年制大专,前两年学习高中课程,然后参加成人高考,通过后即可转入本校的大专班学习2年,最后实习1年毕业。二类是高中为起点的学生。他们有三种入读方式:一是大专,只要有高中毕业证即可,二是本科B类,所收学生为高考分数线高于专科分数线低于本科分数线的。三是本科A类,为达到本科分数线而落榜的学生。由此可见,学校其实是集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普通本科教育于一身,学生非常复杂。但大部分学生都是原来在中学成绩、素质不怎么好的学生。而且老师们普遍反映这些学生的内心都是比较自卑的,但他们同时又是调皮,放任的。他们倾向于以一种破坏的方式来显示自己的力量。有这样一件事,该校辅导员的工资是和他们的绩效相联系的,而这绩效中就包括学生的纪律、卫生、流失率等。有一次由于学生对辅导员有意见,他们采取的方式不是沟通、交流,以正常的渠道申诉自己的权利,而是采取了一种消极怠工的方式,即那一个月,全班学生都拒绝做清洁,致使那名辅导员该月的工资全被扣除。对待学习他们也大致表现为这种倾向,当他们发现学校的情况和自己的想象有差距时,他们不是积极的去改造,而是放弃,放弃学习,放弃自己。没有学校、教师及时的鼓励、帮助,再加上自己的消极放弃,学生的学习效果可以想象是很不理想的,并且很容易陷入恶性循环之中。即,学校由于大量的招生,而不能使学生获得期望的学习效果,学生从而产生对学校的不满,他们把这种不满转移到自己的学习中,以对抗教师,对抗学习来对抗学校。学生本来素质的不足,加上把对学校的不满情绪转移到对教师的课堂上,因而更无心学习。教师在学校的管理下本来教学热情不足,学生的不认真学习甚至敌对使他们对教学、对学生的培养更加失去信心。如此学生更不能获得满意的学习和校园生活,更增加对学校、对教师的不满。 结语 民办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办学力量被大力提倡,起发展与强大公立学校系统相比确实具有自身的困难,特别是在经费的问题上。但这是否就能成为降低教学质量标准的理由呢?如果这些内部的问题处理不好,最终会影响学校的进一步的发展的,只有内涵的扩延和良好的内部运行系统才能赢得长期有效的发展。因而各民办职业学校如何来面对来自内、外的压力,解决好自身发展的内部问题,取得更好的成绩,赢得社会的最终认同,还需进一步的探索。 学校教师论文:浅谈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科研素质的研究 论文关键词:中职学校教师 科研素质 论文摘要:通过探讨职业教育教师科研紊质的棍念及内涵,探索提高中职学校教师科研素质的有效途径。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而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依赖于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素质的全面提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教师成为研究者已经成为教育研究领域一个十分重要的观念,成为教育改革中一个重要的理念。中等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中职教师科研实际情况并不如人意。大部分教师缺乏科研意识和能力,不能适应当前中职教育改革对教师研究能力的要求,从而使提高教师科研素质,推动教师参与科学研究成为中职教育一个十分重要和迫切的问题。 1职业教育教师科研素质的概念及内涵 职业教育教师科研素质是针对职业教育教学冲的现象、问题以及生产实践中的新技术推广与应用的实际问题,通过运用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采用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手段进行理论探讨与实践的过程中,个体所具备的专业知识、科研技能与心理品质的总和。专业知识除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等基本知识外,还应具备本学科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所从事专业教学的生产实践常识;科研技能包括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信息的综合加工和处理能力、科研方法与手段以及科技创新能力。心理品质包括科研意识与意志、科研动机与兴趣、正确的科研观与科研精神等个人综合素质与人品的总和。科研意识是科研素质的基础,科研方法是科研素质的核心,科研精神是科研素质的内涵。科研素质是现代职业教育对教师的一项基本要求,是“双师型”、学者型、专家型教师素质的核心。 2提高中职学校教师科研素质的主要途径 2 .1开展科研知识培训.增强教师科研意识 教育科学研究是一种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活动,需要研究者掌握从理论到实践的全过程。因此,提高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就要从科研基础知识的培训人手,通过系统的培训与指导,引导教师参与科研活动,增强科研意识、自我发展意识和终身学习意识,从而营造一种良好的科研氛围。通过培训,使教师了解和掌握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提高捕捉课题的敏锐性。围绕学校的现实问题开展研究,对学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规格进行探讨;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探索。鼓励教师通过撰写调研报告、研究论文等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 2.2开展校际科研交流,提高教师科研能力 开展校际间的科研交流活动,不仅能掌握目前职业学校科研的热点问题和科研发展的方向,而且可借鉴和学习兄弟学校的科研方法,吸取成功的经验,避免人力、物力和资源的浪费,节约有限的科研经费。积极参与多校合作申报的各级科研课题,开展校际横向科研课题、研究项目的协作攻关,可大大提高科研基础较差、科研水平较低、科研能力较弱的学校教师的科研能力,也是学习先进学校科研管理经验的一条捷径。同时,应有计划、有重点地挑选一批专业带头人、科研骨干到兄弟学校进行短期实习,参与课题研究和科学实验。 2.3确立中职教师自己的研究模式 如果说科研兴校是一种宏观目标,校本教育科研则是实现这个目标的现实道路。中职教师应把校本教育科研作为主要研究模式。校本教育科研是指以学校自身条件为基础,以学校领导和教师为主力,针对学校现实存在的问题而开展的有计划的研究活动。从学校的工作特征来看,学校教育水平的高低是衡量学校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同样,科研对学校的振兴也主要是通过提高学校教学水平来实现。因此,面向应用的中职教师科研的主要任务就是以解决本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主要目的。也就是校本教育科研的根本目的。 2.4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建立良性评价激励机制 良好的教育科研环境能产生一种巨大的力量,激励着教师去开展各种实验研究。因此,必须为教师从事科研创造必要的客观条件,保证教师从事科研必须的调查、实验、写作等活动的时间,激励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其次,要为教师搞教育科研创造一定的物质条件。要有专门教育科研经费预算,规定一定的经费比例,确保教育科研经费的到位。要提供丰富的图书资料、科研设备,使教育科研有充足的物质保证。 重视发挥评价的作用,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对于教师科研成果的评定,一定要根据科研的特性来评价,重视过程的意义,重视科研活动对于实际问题解决的作用,坚持原则的多样化。在有效评价的基础上,把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考评依据与教师年度考核、职称评聘、学校用人等工作挂钩。对积极参与研究并取得阶段性成效的教师及时给予表彰、奖励。由于教育科研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不可避免地会有困难、挫折。这就要求重视激励的作用,以机制促教育科研。 2 .5健全管理体制加强科研管理 切实增加管理力量,加强对教育科研工作的督导,特别是加强科研过程中必要方法和技术的指导,才能起到切实的效果。教育科研行政管理部门应该通过组织一定的成果交流,包括会议、座谈、观摩等活动来切实加强校际教师之间的交往,加强科研成果的交流,在交流中丰富教师的思想,促进教育水平的整体提高。 从学校内部管理看,依据教育科研服务于教学和教师培训的特点,要打通科研制度、教学制度、教师培训和奖励等制度之间的壁垒,形成互相支持、相得益彰的学校管理制度体系。对于学校的教育科学理论知识普及、教育科研课题的立项、研究与指导、学术研讨活动的举行、教育科研成果鉴定与奖励、教育科研成果的应用和推广等方面负起切实的责任。建立教师科研成果推广机制,要求实、求效。 以教师为主体所从事的教育科研应该是“问题解决”式的行动研究,自觉和主动地致力于探索和解决自身教学实际中的教学问题,从而达到改进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完善自身素质的目的。当越来越多的中职教师以研究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教学工作,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解决实际教学问题能力的时候,中职学校教学质量才能真正的提高。 学校教师论文:浅谈新时期教师进修学校教师职业倦怠原因及对策 论文关键词: 教师进修学校 教师职业倦怠 原因 对策 论文摘要: 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困扰教育界的一个问题。本文对新时期教师进修学校教师的职业倦怠,从职业因素、环境因素、社会因素和教育对象的特点等方面分析其成因,提出一些应对措施,以期缓解这类教师的职业倦怠。 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由于不适应教育教学工作对自身的要求而产生的身心状态,使教师厌烦和畏惧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种心理反应。检视职业倦怠高发的教师团队,探讨新时期教师进修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有针对性地找到缓解策略,并在此基础上提高教师职业生活质量,对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教师进修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 新时期的教师进修学校,既继承了教师培训的传统工作,近年来又纷纷自谋出路,大都转型为中职学校,因此,教师的职业倦怠既有与普通中小学教师相似之处,又有其自身的独特特点,根源与普通中小学教师既有相似的地方,又有不同的方面。 (一)职业因素。 1.外在期望与现实的差距 教师进修学校往往承担着全县中小学教师的各项培训任务,教师进修学校的教师被人们普遍认为是“教师的教师”,因此,社会各界对“进校”教师寄予了极大的期望,诸如教育体制改革、新课程改革等方面的培训都由“进校”承担,也要求“进校”教师必须首先理解和践行这些新的教育理念。然而在教师进修学校,教师的成功具有不确定性。一方面, 他们不仅承担着繁重的教学工作,还要考虑如何跟上知识的更新,如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对接,而且有来自学历、职称、竞争上岗等方面的压力,不少教师感到力不从心。另一方面,想让较低水平的中职学生取得一点点进步,教师就要付出长期而大量的劳动,而长期付出可能看不到回报,因此,缺少职业满足感的现实与美好的理想构成了强烈的冲突,这种冲突不可避免地使教师产生了职业厌倦。 2.角色冲突 很多教师进修学校的教师都认为更应该在学生、家长甚至社会上保持一个完美的形象,认为这是职业的必然需要,所以凡事要求自己做到尽善尽美,可是职业的神圣感和实际社会地位间存在的反差容易造成教师社会角色和自然角色之间的冲突。教师常常无意识地压抑和否定自我的正常欲求以满足职业需要,为了强调其专业性,增强大众的信心,以至于产生对自己不切实际的过高的期望,在授教期间内化了与真实世界不相符合的专业角色,认为“自己不该有问题”、倾向于隐藏自己的情绪以维持大众对专业的想象。这样,职业带来的无情心理压力就增大了,长期的心理负重和矛盾冲突,极易引起心理问题。 3.角色尴尬 对于进修学校的教师来说,一方面学生的质量相对较差,学生大多伴有不良的行为习惯,缺乏学习的动力和兴趣,使得教师的教育、教学管理难度增大,教师所遇到的实际困难和承受的压力远比普通中小学教师大。另一方面,社会、家长、学生对进修学校普遍存在偏见,认为是“吃政策饭”的特殊学校,教师教学水平偏低,这样就造成家长、学生对教师的轻视和不亲,教师的劳动得不到学生的理解和尊重。这种不能从劳动中满足基本心理需要的悲哀,使之处于一种尴尬的角色中。 (二)工作环境。 1.工作性质 教师的主要工作就是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工作,教师进修学校的教师在这几个方面有着一些不同的特点。首先,其教育对象更为多样和复杂,既有常见的、传统的成人(参培教师),又有近年来各进修学校较为多见的初中或高中毕业生,这两类不同年龄层次的教育对象给进修学校教师带来的显然是不同的职业成就感。其次,教学工作要适应不同的教育对象,就是同一类对象也很有可能会面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上往往会因为既有的风格而使教学效果受到影响,并且进一步影响成就感,久而久之也会导致职业倦怠。另外,进修学校教师的教研工作在所有工作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而教研工作的成果往往周期较长,而且这些成果的转化必然需要时间和时机等因素,因此,教师体会不到教研的乐趣,这也容易导致教师产生职业倦怠。 2.教学评价 对进修学校教师教学的评价,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在现实当中,进修学校的教学评价往往存在诸多问题,比如评价标准的不全面、评价手段的滞后、评价范围的狭隘、评价方案欠科学、人为主观因素较多等,更主要的是,不论什么样的评价方案,实际操作中都难以把握住客观标准,在这样的评价体制下,教师的工作不能真正得到科学、有效的评价和认可,必然使一部分教师产生消极应付心理,工作成就感降低,进而导致职业倦怠。 3.工作压力 如今,竞争已成为时代的特征,教师的“铁饭碗”早已打破,职业安全感受到严重冲击,教师要想在教育领域站稳脚跟,就得不断学习、深造。新时期的进修学校,其专业与课程门类繁多、稳定性差,平行班少,受生源等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学校往往师资力量不足,常会出现某些教师在一个学期需要承担两门或两门以上课程教学任务的现象,导致教师教学任务不稳定,工作量大幅增加。职业压力凸显了教师的职业危机感,使教师身心过度疲惫,久而久之,职业倦怠心理就会越来越强烈。 (三)社会因素。 1.社会巨变带给教师的压力 由于国际教育竞争形势的激烈,近些年来,我国采取了一些大刀阔斧的做法,力争以最快的速度与国际接轨,可是教师也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很多观念、思想、概念、技术、行为都需要从头学起。客观上,这种过急的形势,过高的要求,过于理想化的策划,对于教师来说,实际压力超过了实际承受力,这种压力不能缓解,就会变成焦虑,造成过重的心理负担,产生心理疾病,最终直接影响工作质量。 2.社会支持系统 由于升学率的影响,社会舆论方面更倾向于普通中小学教师,更容易看到他们的劳动成果,而对进修学校教师的工作一方面缺乏了解,另一方面也不关心和重视他们的工作,因此,他们的工作缺乏有力的社会支持,例如,进修学校的教师在职称评定方面岗位职数少、论文要求严格、评审不一定通过等,在教学评价方面,还是用普通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标准来衡量,没有考虑到中职学校和成人教育专业课的特定要求。长此以往必然使教师的工作热情减退。 3.教育大环境 大学扩招、“普高热”升温导致中职教育出现滑坡。一般文化课成绩比较好的初中毕业生都愿意选择升入普通高中,为将来考大学做准备,以致挂进修学校牌子进行中职招生与教学的教师进修学校生源萎缩,学校规模缩小,教师转岗或教学与专业不相符的现象严重。近年来,进修学校的生存与发展面临巨大考验,一些学校与教师在夹缝中求生存。受所学专业、年龄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一些教师转岗或再就业希望渺茫,许多教师感到失望无奈,遂导致情绪消极。 (四)教育对象的特点。 1.生源质量不高 进修学校的教育对象,以往一般是各类在职教师,现在,随着社会变革和教育形势的发展,相当多的进修学校都扩大了自己的教育对象,比如从初中毕业生当中招收一些人,读上三年五载之后发给大学毕业文凭,这一类学生是高中生或大学新生的年龄和知识水平,而且大多是考名牌大学无望、相对来说较差的学生,他们有相当多的人抱着混文凭的态度,不思学习,缺乏进取心,这样,教师的教学便缺乏应有的挑战,从而平平淡淡地度日,而且感到教这样的学生极容易疲倦和厌烦,很容易得过且过,出现职业倦怠感。而对于前一类对象来说,他们对培训并不十分重视,学习往往是走过场,对于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他们虽有兴趣,但缺乏深入、持久的学习和研究热情,因此,希望老师不讲理论教材,只交流现有的教学经验,这也使上课的教师有曲高和寡、英雄寂寞之感,职业的倦怠感也油然而生。 2.管理难度大 职业教育入学门槛降低,必然导致生源质量下降。由此带来的是教师的教育管理工作难度增加,教师不仅要考虑到教学对象的文化基础知识与接受能力,而且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调节学生的厌学情绪,纠正学生的各种不良行为习惯。但即使如此,教师的付出往往也得不到学生与家长的理解,师生对立时有发生。课堂教学困难,厌学情绪蔓延,学生的品行不端,纪律涣散,都极易使教师产生挫折感。 二、教师进修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一)树立职业信念,提高职业声望。 教师要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以本职工作为荣,恪尽职守,兢兢业业,只有这样,才能克服职业倦怠情绪,不怕辛苦,不计得失,积极从事教育工作。 (二)给予教师恰当的角色定位和社会期望。 教师角色只是教师个体多种身份之一,不能等同于教师个体的全部。目前在审视教师时,习惯于用教师角色代替教师个体,从而遮蔽教师个体本真的生活,把对角色的期望沿用于对个体的期望。过高的期望值,使得把想通过教育培养的所有优秀品质都强加在教师身上,视教师为完人,使为人师者不得不带上面具工作和生活,在角色冲突中挣扎,由此导致压力和厌倦。因此,合理区分和评价教师个体的多种身份,尊重教师的其他角色和真实自我,接纳教师作为人的不完美性,使为人师者脱下面具,真实体验职业生活,在从不完善趋向完善的积极发展过程中感受职业的快乐和成就,能极大地减少教师的倦怠体验。 (三)创造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劳动的工作环境。 个体的创造是以主动性为前提的,只有真正的主动才有真正的快乐。能够在职业生涯中不断感受创造的教师极少为职业倦怠所困。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创造性的激活需要一个“相对温暖”和“相对安全”的环境,因此,创造有利于教师劳动创造性的环境就是要正确处理政治和教育的关系,承认教育的开放性、多元性和相对独立性,尊重差异性,为教师的职业活动提供充分自主、自由的空间以设计课堂教学,选择教学方法,形成教学风格,张扬个性色彩,践行教育理想。需要转化评价观念,打破固有的条框,肯定与接纳所有能促进学生生命发展与完善的教育教学活动,使教师的工作回归个性与创造,超越职业倦怠,感受到来自职业的幸福。 (四)争取优质生源,实行科学管理。 进修学校在中职招生中,应该严格把关,争取最大限度地获得优质生源,从而提高学校的办学声誉,增强教师工作的成就感,让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体验到工作的乐趣。对担负各类教师培训工作的教师,应该实行科学管理,努力使学校管理人性化、弹性化和多元化。例如,对教师工作的考评要反映出进修学校教师的工作特色,在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和手段、评价内容和组织实施等方面体现出原则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结合。 总之,教师进修学校教师的职业不像普通中小学教师那样受尊重,其工作烦琐、细腻,有做不完的事,讲不完的课,教不完的学生,学不完的新知识与新技能。因此,职业倦怠的出现也就不可避免,其原因也必然多种多样,只要找准问题的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就一定能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使之体验到职业的幸福感。 学校教师论文: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合并遇到的现实问题 近年来,不少地方进行了把县级教师进修学校 、教研室合并,组建教师学习教育中心的探索。此举的目的是以研兴培,以培促研,通过资源整合,提高教师培训和教研工作的效益与水平。然而,一些县级师训和教研部门合并后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根据我们的调查和实践,主要是遇到了以下一些现实的问题: 一、 功能定位出现偏差 教师进修学校和教研室合并后,教研、培训作为新机构的两大职能,都应从资源整合中获益,得到强化,实际的情况却差强人意,新机构往往自觉不自觉地把教研视为工作中心,将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向教研部门的日常工作,从而使教师培训工作在某种程度上被弱化。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当前各地县级教研室大多具有浓厚的教育行政管理色彩。它们承担着大量的教育行政管理职责,如组织开学检查、期中和期末考试、中招体育加试、中招理化生实验加试、论文评选、学科教学大赛、学科竞赛以及对基层中小学教学进行评价和督导等。这些多为硬性的事务性工作,相对而言,教师培训工作显得弹性大,不容易出大问题,也不容易出立竿见影的显赫成绩,所以机构合并后,培训工作动辄就会受到教研工作的“排挤”,教学资源被占用,正常工作受冲击 ,基本职能难以很好实现。 另外,由于新机构的领导班子成员多来自原先的教研部门,根深蒂固的“教研”至上观念,常年从事教研工作的经历、习惯了的工作方式等,也使得他们将主要精力放到了教研工作上,对培训工作重视不够。 可以这样讲,一些地方教师进修学校和教研室合并后,不仅没有实现 “研训一体化”的目标,教师进修学校反而同教研室一起被现行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所拖累,沦为教育行政管理的工具,陷入了繁多杂乱的行政事务泥淖中而无法自拔。 二、心理融合困难 教师进修学校和教研室合并后,重新配置办学资源,建新班子,定新制度,领导层和教职工的切身利益随之受到触动。领导职位和职数的变化涉及干部的升迁去留,相同相近专业人员的增多加上按需设岗,择优录用给教职工带来了竞争压力,造成一部分人对工作安排不满意,对新制度 、新举措不认同,积极性受到压抑。教师教育理念、工作方式上的冲突更是家常便饭。原进修学校的老师侧重教育理论的研究,习惯单纯的培训教学和管理。教研员侧重学科教学的研究,下乡听课、检查是他们工作的常态。免不了进修学校教师认为教研员甜 一气,教研员认为进修学校教师脱离实际,自我封闭。有时因为学术观点、工作视角不同,大家在评价一节课、鉴定一项科研课题时意见相左,本可以交流探讨,取长补短,但由于来自不同的单位,闹不好便成了各执己见的意气之争。 如何培养大家的团队精神,提高心理相容度,使之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同时营造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成了管理者必须面对的挑战。 三、师资队伍素质难以适应“研训一体化”的工作要求 一方面,原教师进修学校教师队伍本来就问题多多。学校缺乏优秀的学科专业人员,教师缺乏基层教学实践经验,面对教师继续教育的新学科、综合性学科和技能学科,部分教师自身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储备老化等问题已经凸显出来。 另一方面,原县级教研室也并未吸纳、储备足够的精兵良将。首先,当地那些设施好、生源好、待遇好、声誉好的中小学更能吸引优秀教师加盟,县级教研室很难将他们招致麾下。其次,县级教研室多未建立优胜劣汰的教研员选用机制。教研员即使业绩平平,只要不犯大错,基本无下岗之虞。个别领导甚至把教研室当成了安排亲朋好友或者安置闲杂人员的场所。 第三,县级教研员培训机制不健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没有制定硬性的培训制度,没有专门组织促进县级教研员业务能力提高的活动。一些县级教研员,整日忙碌于日常行政性管理事务,个人的专业成长明显滞后于教育形势的发展。 新的组织架构,要求教师要掌握现代教育理论,了解本学科发展趋势,具备一定的学术水平,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教育教学科研能力,熟悉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特点、规律,善于开展和组织教师进行有关继续教育教学活动;要求教师熟悉基础教育,能够深人中小学课堂,参与和指导中小学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和研究。从目前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和教研室组成人员的整体素质来看,距这些要求尚存在一定差距。 “研训一体化”为优秀人才提供了更大的成长空间和更广阔的舞台;也使在原岗位已力不从心的进修学校教师或教研员陡然增加了更多的压力和焦虑。立足现实,自我调适,培养一支师德高尚、业务过硬,精通基础教育、掌握师训规律的专家型教师队伍是机构合并后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推进县级教师进修学校与县级教研部门的整合 ,通过优化资源配置 ,形成合力,构建新型的教师学习教育机构是大势所趋 ,符合《教育部关于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指导意见》的精神。这里提出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合并后的种种现实困境绝非要否定机构整合的方向,而是为了解决前进中遇到的问题。只要我们勇于正视问题 ,大胆开拓创新,就一定能兴利除弊,真正促进培训与教研的一体化,使培训与教研工作在机构合并之后呈现两全其美、相得益彰的局面。 学校教师论文:浅谈职业学校教师成长的价值取向 论文关键词:职业学校 教师成长 价值取向 论文摘要:职业学校教师成长的价值取向是指其应当成为一名什么样的教师。从专业能力与素养来分析,应当成为双师型教师;从改善工作,提高绩效上来分析,应当成为研究型教师;从教师职业的伦理精神来分析,应当成为关怀型教师。这三种类型是一种相互补充的关系。 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学校的教师问题开始受到普遍的重视,职业学校教师的成长与发展问题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价值取向则是职业学校教师发展问题中的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其基本内涵是职业学校的教师应当朝着一个什么样的目标发展。事实上,学术界对职业学校的教师问题已经有过许多的探讨,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到了教师发展的价值取向问题,以下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成为“双师型”教师 双师型这一概念于20世纪90年代初被提出后迅速成为一个基础性的职业教育学概念,并频繁出现在各种政策文本中。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成为了当前职业教育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在中国期刊上,以“双师型”作为关键词,选择1999年到2007年作为时间段,采取精确匹配的方式查询,得知从1999年至今国内期刊已经发表与双师型相关论文达2615篇。这表明双师型教师问题也是当前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 双师型已经成为了职业学校教师发展的一种主流的价值取向。由于双师型这一概念的合理性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理论上的论证和实践上的检验,并且也得到了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认可,所以这种价值取向的合理性已经不容怀疑。当一名教师通过主动发展成为了一名被认可的双师型教师之后,他的发展被认为是成功的。但是,关于什么是双师型教师却仍然没有得出一个普遍认可的结论。有研究者对此进行了归纳,认为目前对双师型这一概念存在“双职称”说、“双能力”说、“双证书”说、“双证+双能力”说、“双师素质”说、“一证一职”说、“双元”说等七种理解。讨论的范围也拓展到了整个师资队伍和校外兼职教师。{1}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缘于人们往往从不同的立场和视角来理解双师型这一概念,另一方面,这一概念的内涵本身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例如,有研究者从当代知识观念、知识制度、知识组织、知识信念及知识分子角色的转变,即知识转型出发来审视教师的知识结构时,得出双师型应当具有学科知识多元化的“复合型”知识结构,具有更新能力的“开放性”知识结构,具有创新意识、充满活力的“创造性知识结构”。{2}这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只从两个方面的能力或证书来界定双师型的思维方式。 关于如何才能培养双师型教师,这涉及到教师教育,也涉及到教师的管理等许多问题。如职前的教师教育加强多学科训练,培养未来教师构建知识的能力,同时对实训教学与理论教学进行融通;职后教育要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项培训,加强学校教师与行业专家的交流与合作等。在教师管理上,要为双师教师的成长创造条件,学校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制定周密的双师型教师培养规划,主动承担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成本,并对双师型教师在工资待遇、职称晋升等方面予以必要的倾斜。对教师个体来说,首先要充分理解双师型教师的现实意义,把成为双师型教师作为引导自己发展的目标定位。充分发挥主体精神,积极投身教育改革实践,在教育实践中不断获取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 二、成为研究型教师 职业学校教师发展的另一种可能的价值取向是成为研究型教师。教师成为研究者已经成为一个响亮的口号,并且关于教师为什么要成为研究者,如何才能成为研究者,教育理论界已经进行了大量的探讨。这里所说的研究者,或研究型教师是指能够自觉而有效地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教师,特别是能够主动研究自身工作中的问题,并通过研究来改进工作的教师。当一名教师具有较高的教育科学能力,并且能够主动开展教育科研的时候,意味着这名教师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发展水平,成为了一名具有专业意识和职业自主性的成熟教师。 当代职业教育的许多现象和问题都在召唤着职业学校的教师,而对教师本人来说,开展职业教育研究是一个展示智慧和才华的舞台,也是求得更好的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手段。而教师作为教学的实施者,在自身的教学实践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许多现实问题,这些问题往往需要通过相关的研究才有可能得到一个有效的解决结果。在师范教育阶段,一般都会在未来教师的培养方案中建立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教育学科课程体系,如目前湖南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各个专业的培养方案中都有“普通教育学”、“普通心理学”、“职业技术教育学概论”、“职业教育教学法”等教育学科课程,学生可以选修“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未来教师理解教育现象和问题,从事教育科学研究打下基础。但是教师个人从事教育科研的问题意识、实践经验、理论素养、方法能力等还需要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与研究行动中来积累和提高。教师科研意识与科研能力的形成与提高是教师成长的重要表现。 对职业学校的教师来说,有两个方面的教育科研应当予以特别重视,并且事实上许多教师也正在参与。第一是职业学校的教师成为职业教育课程的开发者。教师成为研究者这句口号本身就来源于课程领域。20世纪中叶,英国的课程论专家斯腾豪斯在批判泰勒提出的经典课程模式,也就是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课程模式,这就是过程模式。过程模式强调课程的过程性,反对设置一个外在的、静态的课程目标。提出教师应当成为研究者,积极参与课程开发,并且教师也是最有资格的课程开发者。对职业学校的教师来说,课程开发是一项极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因为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强调以工作过程为逻辑来组织课程内容,要求课程开发者熟悉职业岗位的工作逻辑。另外,在知识无限膨胀和技能不断创新,并且职业世界千变万化的情况下,什么样的知识与技能最有价值也是困扰课程开发者的一个难题。 第二,教师成为行动研究者。所谓行动研究就是对行动的研究,或者说是在行动中研究,也可以理解为行动者在研究。由于教学工作本身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教师作为行动者在其日常工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到各种各样的具体问题。这些问题自然也就成了研究的对象。行动研究是一种典型的应用研究,其目的并不追求知识的创新和成果的发表,自身问题的解决才是最主要的目标。当然其最终的目标是为了改善自身的工作,提高工作绩效,提高教学艺术水平,形成教学风格,使行动更加科学、更加合理。由于职业教育的课程类型更加丰富,在教学上存在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职业学校的学生事务也十分复杂,另外职业教育与社会生活有着广泛的联系等等,这使得职业学校教师更加有必要开展行动研究。 三、成为关怀型教师 教师的专业化是当前教师研究的热点问题,在这一问题上几乎形成了一个普遍的结论,就是教师是一种可以专业化,也是必须专业化的职业。我们在探讨职业学校教师成长的价值取向时,也是在这一前提条件下进行的。一门职业的专业化通常有三个方面的规定性,“第一,知识,拥有深奥复杂的知识技能,这些知识技能反映着该职业实践活动的内涵和规律,并被应用到从业者的实践中,可以为社会和顾客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和产品;第二,权力,形成了自己的自治组织、享有充分的专业自主权,与此相应的是,收入、地位、声望极高;第三,伦理,坚守服务精神,自律,不以谋取利益为最终目的。”{3}事实上,职业学校的教师专业化也正是沿着这三个维度来进行的。同时,也不难看出,在伦理上遵守某种规范和要求也是教师专业化的重要内容。于是教师的发展在伦理上就有了某种规定性。也正是因为考虑到教师职业是一项伦理性职业,教育活动是一种伦理性的活动,有必要提出职业学校教师的成长的一个伦理性目标,我们称之为成为关怀型教师。 所谓关怀型教师是指教师具有深切的人文关怀,这也是教师职业服务精神的重要体现。在科学技术时代,受到效率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影响,职业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在不同程度上发生了异变。有研究者指出,现代教育是一种规训化的教育,规训是现代性教育的显著特征,而对人的支配、处置、压制、型塑则是规训的主要特征。“现代性教育试图用规训的技术、规训的道德、规训的知识为人们装备上具有生产力的功能,教给人们获取各种利益的手段,但是这些手段无法燃起生命和精神之火,只能象石头一样,砌成身体之间的墙。这墙无法为生命和精神展开一条可能性道路,仅仅是禁锢生命,阻隔了爱。没有了爱,教育也就不再成为教化。”{4}关怀型教师能够把规训式的教育转变为教化式的教育,一种爱的教育,促进学生自主、和谐与持续发展,并且师生之间更容易建立起一种平等的、交往的、合作的师生关系,也使得师生之间能够直正的进行情感与价值的交流。当代职业教育正在热切呼唤以关怀学生作为职业伦理精神的教师,成为关怀型教师也是当代职业学校教师发展的一种重要的价值取向。 职业学校教师成长可以从多个侧面来进行分析。成为双师型教师主要是针对职业学校教师应当具备什么样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而言的;成为研究型教师主要是针对教师如何才能改善工作、提高绩效而言的;成为关怀型教师主要是针对教师职业的伦理精神和现代性教育的特征而言的。很显然,这三种类型在本质上是一种相互补充的关系,也可能同时体现在同一个具体的教师身上。当然职业学校教师成长的价值取向还可以从更多视角来进行探讨,这有助于对职业学校教师形成一种更加全面、更加完整的认识。 学校教师论文:当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课堂心理透视 论文关键词:中职教师 课堂情境 课堂心理 养成途径 论文摘要:本文结合中职学校的教学实际,在对教师课堂心理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和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当前中职教师课堂心理健康状况已不容乐观,这直接影响了教师课堂教学的组织和教学质量,并威胁着中职学校教师对职业教育的信心和动力。为此,笔者就中职学校教师课堂心理健康养成途径谈一点看法,期望能对广大同仁有所借鉴。 目前,在中职学校的课前课后存在着一些较为普遍的现象:课前,教师似乎得了“课堂恐惧症”,总是踏着艰难的脚步走进教室,去面对那一群无可奈何的学生;下课,教师闷闷不乐地独坐在某个角落一言不发;课间,教师用无可奈何的、批评的、甚至是愤怒的、发泄的口气在讨论、声讨着那些捣蛋学生。当然,也有部分教师(但似乎越来越少了)能平静地走进教室、轻松离开课堂。教师的这种课前课后的心态,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和关注,教师在如此心态下怎么能上好课?又怎么能保证教学质量?其实,这些现象反映了教师特有的课堂心理问题。它是当前中职学校教师中较为普遍存在、对教学质量有直接而重要的影响,但又被学校领导、教学组织管理人员、教育研究工作者们忽视的问题。本文结合当前中职学校的教学实际,在对教师课堂心理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和特征进行分析、透视的基础上,就中职学校教师课堂心理健康养成途径谈一点看法,期望对广大同仁有所借鉴。 教师课堂心理的内涵及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课堂心理是教师在特定的课堂教学情境中所具有的心智状态,从隐性的角度看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心理过程和对课堂的心理感受,从显性的角度看表现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待学生、教学内容的态度以及教学表达方式和教学组织的情绪,甚至体现在教师对职业教育的看法之中。作为教师,大家都有同感:教学过程既是教师的劳动付出过程,也是教师对自己劳动付出的感受过程,同时也是教师课堂心理的形成、变化过程。一堂课(劳动付出)的效果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教师自身的心理感受,这种感受直接反映在课堂心理的形成、变化过程中,因为三个过程是同时互动进行的。劳动付出过程是后两个过程存在的基础,感受过程是教师对劳动付出过程的自我评介、总结和体验,课堂心理的形成、变化过程是感受过程的具体反映。每一位教师都十分重视对自己劳动付出过程的心理感受,而且这种感受直接影响着教学过程的组织。从三者的关系不难看出,教师课堂心理的好坏对课堂教学的下列因素有着正反两方面的影响:(1)课堂气氛;(2)讲授思路;(3)内容表达;(4)讲课激情;(5)对待学生的态度;(6)师生互动交流;(7)课堂语言艺术与幽默感;(8)临场发挥能力;(9)讲解的耐心程度等等。显然,教师课堂心理对教学过程的组织进而对教学效果有着直接而重要影响,因而进一步剖析教师课堂心理的特征、影响因素和心理健康的养成途径与方法,对确保课堂教学正常进行、促进教学效果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师课堂心理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一般说来,教师课堂心理具有以下鲜明的特征:(1)情境性。教师课堂心理是在特定的课堂教学情境中产生的,没有了课堂教学情境,就失去了它产生的环境条件。正如不置身于课堂之中,就很难有课堂的心理感受;(2)关联性。特定的课堂心理的形成和变化往往与多种因素有关(后有详述),一个课堂事件就会诱发教师的相关多种课堂情绪;(3)个体差异性。对教师而言,虽然课堂心理是客观而普遍存在的,但个人的内心感受、表达方式会有很大差异;(4)互动性。特定的课堂心理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交流而产生的,学生的课堂反应和课堂表现促使教师特定课堂心理的产生,教师课堂心理的表达又会对学生的课堂情绪和课堂行为产生影响,这种互动性十分明显;(5)时限性。正如有的教师在上节课大发脾气,心情不畅,但下次课却能以平静的心态笑对学生。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时的那种心理已经不复存在了;(6)对外辐射性。课堂心理除了对课堂教学产生影响外,还会对教师的课外行为产生影响。大部分教师都会有这样的经历或感受,课堂上发了脾气而心情不好,下课了也怒气冲冲,甚至会对家人大发脾气。 教师课堂心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总的说来,可以归纳为学生因素和教师自身因素两个方面。 来自学生的因素主要有:(1)班级风气。如果一个班级学习风气好、课堂纪律好、师生互动好,教师上课就会心情舒畅、动力十足、发挥充分,并且对学生爱护有加;相反,如果一个班级学习风气懒散、课堂纪律混乱、师生缺乏互动配合,甚至师生对立,教师则会失去信心,上课没有动力,甚至会产生“课堂恐惧症”,怕面对学生;(2)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反应程度。如果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感兴趣,同时又能理解、掌握并积极配合教师,教师就会平静、轻松、愉快地组织教学,甚至会视上课为乐趣;反之,如果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缺乏兴趣,或听不懂所讲内容,师生之间缺乏互动,教师就会产生疑惑、紧张、无可奈何的课堂心理;(3)课堂突发事件。如果少数“差生”无视纪律,扰乱课堂,听不进教师的批评、劝告,甚至与教师发生课堂冲突(今天的职教课堂里,这种情形已屡见不鲜,而且已成为影响教师课堂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试想,在此情形下,一个教师会以什么样的心情、什么样的态度、什么样的热情去组织课堂教学? 来自教师的因素主要有:(1)职业责任感。如果教师的教育责任感强烈,学生的课堂表现越差,对教师的打击就越重,教师的课堂心理就越容易变形和波动;相反,如果教师对学生缺少责任心,则会对学生的课堂表现淡然视之,课堂心理也就不易波动;(2)批评学生的语言技巧、方式方法。教师对扰乱课堂纪律的学生使用过激的语言、不恰当的方式进行批评,会导致课堂气氛紧张,引发师生课堂冲突,从而对教师课堂心理造成影响;(3)容忍度、包容度。教师对课堂突发事件、“差生”群体缺乏容忍和包容,课堂的自我控制力就差,又会伤及自己的课堂情绪和热情;(4)教学经历、课堂经验。一般说来,具有多年教学经历、课堂经验的教师,其课堂心理不易受学生课堂言行的影响,而新教师则因自身经验缺乏、学校管理压力较大,很容易因学生不良的课堂言行而打击教学积极性、损害课堂心理;(5)教学内容的熟练程度(课堂教学“底气”)。这主要影响教师的课堂教学信心。如果教师对教学内容熟悉,教学“底气”足,教学过程就会充满信心,反之(特别是有同事参与听课的情况下),教学过程就会显得混乱而紧张,从而影响课堂心理;(6)教师的工作、生活背景。如果一个教师课堂教学前因家庭关系、生活琐事、与同事领导关系处理不好等而导致心情差,走进课堂的心理也是可想而知的。当然,教师课堂心理还受学校教学管理如教学监督等因素的影响。但教师课堂心理主要产生于特定的课堂教学情境之中,因此学生的因素和教师自身的因素是最主要的。而且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往往是诱发因素,教师则是附随因素。 当前中职学校教师课堂心理的特征类型及良好、健康课堂心理的养成途径与方法 近几年来,中等职业学校招生门槛降低,生源质量明显下降,“差生”群体增多,校风、班风呈每况愈下之势,这对教师的课堂心理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教师课堂心理健康已不容乐观。教师课堂心理大概呈现出以下特征类型: 平淡冷静、泰然处之型这主要表现在一部分具有多年教学经历和课堂经验、心态较为平和的中青年教师身上,可从他们课前、课后的言谈中表现出来,“不要与学生计较”、“要习惯学生”、“对捣乱的那几个学生要冷处理,不要动怒”。这部分教师总是笑听别的教师激烈、气愤地谈论,自己似乎觉得不值一提。 心中不满、无可奈何型这主要集中在一部分老教师尤其是女教师身上。课堂学生的表现让他们不满意,他们总是在叹气,“唉,没办法!”、“真是朽木不可雕”。有时还会建议那些气呼呼的、情绪过于激动的教师放弃、听之任之。 激动气愤、极端不满型这主要是那些责任感十分强烈、对课堂期望过高和要求太严的教师,或是那些没有课堂经验的新教师。这部分教师课堂上对于学生的不端表现,往往以严厉的口气、过激的语言批评,容易与“差生”发生激烈冲突,搞得课堂气氛紧张、自己情绪激动、心情极度不快。所谓的“课堂恐惧症”就是对他们而言的。显然,具有前两类课堂心理的教师占大多数。在课堂上批评学生时,他们讲究语言技巧,使用适当的口气,很少与学生发生冲突,即使学生的言行令人气愤,他们也不会表现出来。这对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影响不大,但对教学效果却有较大影响。他们对学生不良表现的不满,会反映在教学的发挥中。而具有第三类课堂心理的教师则占少数,由于不满情绪的表现充分,当然对教学过程和课堂教学效果都产生很大影响。鉴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探究良好、健康的教师课堂心理养成的途径与方法,以确保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对于良好的、健康的教师课堂心理养成的途径与方法,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历和课堂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教师要对当前职业教育的形势和课堂教学的特点有足够的认识,这样对课堂的异常现象就会有思想和心理上的准备;(2)上课走进教室之前,注意提醒自己冷静,给自己注射“镇静剂”;(3)教师课堂上批评学生应注意语言的技巧、说话的口气,避免与学生发生激烈冲突;(4)课堂上批评学生涉及面不要太大,要注意通过自己的真诚、技巧、恰当的时机争取大部分学生的支持;(5)要根据课堂的具体情况,适时使用幽默的语言和有趣的故事,调节课堂气氛,提高“差生”的课堂注意力和课堂兴趣;(6)对课堂表现过于“突出”的“差生”,可课外私下与之沟通,试着从情感方面感化他们;(7)我们强调职业责任感,但对差生要理解、宽容,不一定要通过批评表现出来;(8)经常与心态宽松的教师交流、沟通课堂经历、经验,倾听他们对待“差生”的态度和方法;(9)上课之前,教师对教学内容要准备充分,切忌一知半解,否则会失去学生对教师的信心和支持;(10)学校领导、教学组织管理人员在给教师提出要求的同时,应注意了解班级课堂情况,提出一些建议和方法,帮助教师处理课堂异常情况,并通过语言等方式给教师以宽慰。总之,只要各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到以上几个方面,课堂心理就会日益健康。 学校教师论文:关于卫生学校青年教师培养的几点思考 【摘要】 从提供和谐的生活、工作环境,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更新职教观,提高专业技能等方面提出了对卫生学校青年教师培养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 卫生学校;青年教师;培养 《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2001~2015年,要压缩中等医学教育,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学校具备的条件,可保留部分中等卫生学校;一些条件较好的中等卫生学校可在并入高校或独立升格后,举办普通高等医学专科教育或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中等卫生学校较多的地区,对办学规模较小、服务面窄的学校应做相应的撤、并调整。这使各卫生学校面临严峻的形势,挑战与机遇共存。这就要求各卫生学校重视内涵建设,力求树立品牌和可持续发展;而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和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青年教师走上讲台,成为学校发展的生力军。如何培养青年教师,是关乎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长远发展的大事。笔者结合当前卫生学校实际,就如何培养青年教师作了如下思考。 1 提供和谐的生活、工作环境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生理上的需要是人们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吃饭、穿衣、住宅、医疗等等。青年教师刚跨出校门,踏入社会,要安心教学,首先需要的是相对稳定的衣、食、住、行和工作环境,学校应在这方面多为他们着想,尽量提供方便,营造较为舒适的校园环境、建立相对合理的用人及薪酬制度,使青年教师到单位后能尽快地全身心投入教书育人工作中。除此之外,还应引导青年教师体会医学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使其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重大的社会价值,从而产生自豪感、激发工作热情和潜能;应构建相对完善的青年教师培训机制,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为青年教师施展才能、提升专业地位搭建平台,这样才能使青年教师,特别是优秀青年教师感受学校的内在魅力和凝聚力,更加爱校爱岗,为学校发展尽力。 2 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更新职教观 由于卫生学校的青年教师有相当一部分毕业于非师范院校,即使毕业于师范院校,多数也对职业教育知之不深,故在其踏上卫校讲坛之初,应引导他们尽快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更新职教观念,对其认同、适应职业角色及进一步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统的教育观念把教育过程看作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传输和人格外塑的过程,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主动与被动的关系[1]。而今则认为,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应对学生予以充分的启发和引导,使其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学习;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能够并习惯于终生学习,使学生在其以后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都能不断学习并运用各种新知识,应对各种情况。 作为卫生职业教育工作者,青年教师们还必须充分认识职业教育和职业学校教育工作的特点,树立现代职业教育的新观念。职业教育是为了培养能获得一定的职业岗位,能胜任职业工作的人,应使培养对象成为就业有优势、升学有希望、创业有本领、终生学习有基础的人;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具有技能性、实用性、应用性较强等特点。青年教师们应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给予学生足够的关心和尊重,争取成为学生热爱和信任的朋友,为学生的综合发展提供帮助;应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学习,既重视基本素质培养,又重视职业素质培养,为成为合格的公民、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及继续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应树立能力本位的观念,培养技术型、技能型的人才。 3 培养并提高专业技能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卫生学校青年教师应通过《教育学》、《心理学》、普通话水平考试及能力测试等,方能取得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合法执教。除督促青年教师达到上述基本要求之外,学校还应加强对其医学专业知识、技能及教书、育人、科研等几方面专业技能的培训。 3.1 进一步提高医学专业知识、技能和教学水平 卫生学校教学工作有别于医学院校,主要培养中、初级卫生技术专业人才,贯彻的是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观,一般专业多、课程多、类别多、内容多,要求青年教师一专多能,最好是多专多能,理论与实践并重。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在当今时代,医学及其他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学科专业不断调整变化,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广泛应用,激励青年教师迅速更新知识、拓展知识面,以广博的学识充实自己、丰富课堂,不仅有“一桶水”,而且有“源头活水”,方能常教常新,带领学生不断进步。此外,青年教师应多向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尽快学会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和手段,将自己所知变为学生所懂、所用。学校应开展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鼓励和有计划地安排医学、药学、护理等专业的青年教师医教结合、考取执业医师(药师、护士)资格、外出进修学习等,方能促使青年教师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提高动手能力,以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 3.2 班主任能力的培训 班主任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年教师承担班主任工作是实现教书育人的必经之路[2]。对于青年教师而言,承担班主任工作可以使其比单纯教授某一科目更加接近学生、了解学生、关爱学生,更多地应用自身的人文素养、专业知识和社会经验去帮助学生成长;同时因管理学生而更多更好地与全校各部门接触、协作,尽快地了解学校的整体情况、融入学校这个大集体之中,这样既提高专业技能,又增强主人翁意识和责任心,对自身的全面发展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学校应对青年教师担任班主任提出明确的要求,进行相关培训,对初次任职的班主任多予以指导、帮助,确保班主任工作顺利开展。 3.3 教研、科研能力的培训 医学教育研究是医学教育工作者应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卫校教师在做好教学、服务、管理等工作的同时搞好教研、科研,既可总结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又能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新方法,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能力;同时,相互交流经验还可使思维在碰撞间擦出火花、激发出灵感,探索、总结更多经验,从而使教育与科研相互促进,进入不断提高的良性循环。对于青年教师,各卫生学校应根据其能力和特长,为他们提供相应的硬件设施、安排具有一定教(科)研能力的教师进行指导,避免研究中的盲目性和不科学性;同时应以浓厚的学术氛围熏陶他们,以健全的教(科)研制度规范、激励他们,使他们杜绝开展教(科)研工作是为了晋职晋升的功利之心,认识到教师应以此体现自身的专业地位与个性,满足自身的自我实现需要及成就需要,这对个人成长和学校发展而言都是双赢的好事。 总之,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需要卫生学校管理者高度重视、相关人员大力支持,加上青年教师自身积极努力,方能卓有成效地开展,从而促进青年教师成长,促进卫生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校持续稳定地向前发展。 学校教师论文:罗马及希腊与古代东方国家初等学校教师地位的比较 论文关键字:梦希腊 古代东方国家 初等学校 教师地位 论文摘要:纵观古代东方各国及罗马和希腊等国,研究者发现罗马及希腊与古代东方国家初等学校教师地位高低截然不同,本文立足于描述它们之间教师地位差异的事实,比较影响教师地位的四素,进而为现代社会提高教师地位提供理论依据。 在古代,罗马及希腊与东方各国都是世界文明的发源,但仔细考察它们各自的教育,研究者就会发现它们的教师地位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一、罗马与希腊初等学校教师地位考察 (一)罗马初等学校教师的地位 1、古代罗马的初等学校又称卢达斯,这种初等学校在共和后期得到比较普遍的发展。它主要招收7一I2岁儿童。教育内容主要是读、写、算,其中包括《十二铜表法》和道德格言等,但不重视体育和音乐。由于学校是私人开办的,往往设在教师家里或寺庙屋檐下,因此,教学条件十分简陋},a。教师往往是由一些有知识有修养的奴隶或被解放了的奴隶来担任,更甚的是,教师也有在奴隶市场上被拍卖的。 2、在罗马,教育是在军事色彩浓厚的社会背景卜展开的,国家完全掌握着教育,非常重视军事体育教育,忽视知识文化的学习,因此教师地位不显。即使是重视部分知识的习得,也是关注中等、高等教育,而忽视初级学校教育,这也是在古代罗马教师社会地位卑卜的原因之一。 3、古罗马的教育家西塞罗曾经把职业划分为“自由的”与“卑贱的”两大类,他把教师这个职业列在自由地与卑贱的职业之间,由此也可见教师的地位较低。 4、下面是《讽刺短诗》中的一首诗,它生动地描绘了罗马小学教师的生活: 可恶的教师,男女儿童都讨厌的人,你有什么权力来打扰我们?大冠子公鸡还没有报晓之前,你就开始野蛮地大声打骂起来。工匠在雕刻讽刺骑马的法官的雕塑中把法官安上马背时,敲打铁砧的金属声音也没有你声音大;在大型竞技场里,观众为打败对手的斗士的喝彩声也没有你的声音大。作为你的邻居,我们并不希望你能让我们睡个通宵,因为偶然被你吵醒,问题不大,但你吵得我们彻夜不眠,却是重大的折磨。把吵闹的教师解雇吧,当你听到吵闹声时,尽量采取措施保持安静吧Izl } (二)希腊初等学校教师的地位 希腊的教育分为斯巴达的教育和雅典的教育。 1、斯巴达学校教师的地位 由于斯巴达的教育是以培养勇猛善战的军人为目的的教育制度。这种教育不重视人的智慧的培养,而且鄙视知识,所以学校教师的地位很低。 2、雅典的初等学校教师的地位 在雅典,不同阶段的教育学校类型是不同的,文法学校和弦琴学校可谓雅典的初等学校教育。7岁后,除女孩继续在自己家里接受教育,所有男孩进人私人开办的文法学校和弦琴学校学习。在雅典,这是最初级的学校教育川。雅典人追求多才多艺,全面和谐的发展,但反对从事专门的职业或拥有专门的技能而作为谋生之道。例如学习音乐,只是为了娱乐的要求,但不可学得太好,否则就有人指责川。由于这样,教师的地位极其低下,有些教师还是获得自由的奴隶,收人菲薄,不受社会尊重。教师作为一种阶层是最受轻蔑的。孩子们怀着一种优越感带着在上课时玩耍的爱物、豹、猫和狗等,去上学就象去逛商店一样。游手好闲之徒进入小学校和角力学校,就象他们进人店铺摊店一样,继续闲谈,观望,严重地干扰了学校的学习。教师似乎明显地受着学生们及其朋友们的支配川。 二、古代东方国家初等学校教师的地位 在古代东方国家,知识常常成为统治阶级的专利,教师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为国家培养统治人员、合格的官吏、文士人员,所以教师的地位较高。同时,各初等学校都极重道德品质的培养,所以尊师重道被当作一种品质来培养。 (一)古埃及初等学校教师的地位 1、在古埃及,存在着宫廷学校教育、神庙学校教育、文士学校教育,但宫廷学校、僧侣学校和神庙学校的数量是很有限的。那些想成为政府官吏或寺庙祭司的地位较低的奴隶主子弟,大多数进人“文士”所设立的学校学习。这些学校的教师大多是从神庙学校出来的。他们本来也是准备为官为僧的,其中有的已获得一定官职,握有一定权势;有的并无任何官职,但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这些人的最大特点是他们都长于文墨,并具有一定初步科学知识!s1。于是,古埃及不但以僧侣、官吏为师,而且产生了大批专业教师一文士。 2,僧侣乌若霍若新特在记述他设置学校的铭文上说:“我遵照法老的法令,创办和管理学校,学校的全部学生全来白显贵人家,而非贫穷人家!”!”。这赤裸裸地表明,人学校受教育成为统治阶级的专利,所以教师的地位较高。 3、同时,埃及的初等学校要求学生尊日神、忠国君、敬长官、孝双亲,显然尊敬教师也在此之列。 4、在初等学校中,教师可以随便施行体罚,认为“男孩子的耳朵是长在脊背上的,你不打他不听”,包括贵族家的孩子,这也说明教师在当时社会的地位很高!3! (二)古印度古儒学校教师的地位 古印度的初等学校教育主要是古儒学校的教育。古儒学校内的教师称为“古儒”,古儒是由于在当时的印度,科学知识的萌芽和发展,传播多样化知识的需要而产生的对于经义具有研究而专门从事青少年教育工作的人。因为古儒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给儿童圣书,即《吠陀经》,所以古儒被认为是从事神职,受到普遍的尊重。他们名义上为神效命,不受报酬。实际上,学生家长每每给他们以丰厚的赠礼,学生无微不至地侍奉教师和服从师命,因为师礼不周,是要被开除的。 (三)古代希伯来的教师地位情况 i、在古代的希伯来,教师的地位也是相当高的。因为在希伯来,“人人必须受教,才能人人成为上帝的真正信仰者,才能保证民族不受衰亡的威胁,所以不受教育的人必须被剥夺一切权力,必须逐放城外,没有设置学校的城市,乃是不容存在的。”教育事业被视为神圣的事业,所以教师也是受人尊崇的。 2、希伯来的教育是神学的附庸,初级学校的最初阶段,教师传授圣经中的《摩西五书》,教师被人们成为“拉比”,他们有较高的宗教修养和文化水平。随着希伯来的经典日益多起来后,唯有拉比才能理解,所以教师的地位又一次得到了提高,他们不仅仅是学校的教师,并且成为社会上享有权威的特殊人士。“拉比的语言是上帝的语言”,通过这句话就可以看到古代希伯来社会中教师的地位之高。 总之,由于宗教、阶级斗争、知识观的因素,初等学校教师的地位在古代东方各国是较高的。 综上所述,在古代东方知识常常成为统治阶级的专利,教师较高的社会地位与古代希腊、罗马初等学校教师社会地位低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古代,教师的社会地位并不取决于教师的水平、成就,也不取决于教师对社会的生产、人们的生活和人的发展做了多少贡献,而是取决于当时的社会历史状况,比如教育在社会中的地位,教育为哪个阶级服务,国家统治阶级是怎样看待教育的等等因素。教师是教育事业成败的关键,社会应从希腊、罗马国家的教育事业汲取教训,从古代东方国家教育事业过程中吸收经验,全力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个人和团体作用。 学校教师论文:探索信息技术教师在中学学校教育中的角色 【摘要】信息技术教师在中学学校教育中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他以多样化的角色对学校教育改革和信息时代学生形象的塑造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旨在通过浅析信息技术教师在中学学校教育中的角色,提出他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师、中学学校教育、角色、作用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已渗透到教育领域,教育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它的主要任务是运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先进技术手段来解决教育问题,以实现教育的最优化。而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作用的发挥至关重要,信息技术教师是作用发挥的有效中介,他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无可比拟。 一、单从教书育人的角度谈信息技术教师的角色 1、立足信息技术教材,分析学生情况,使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相关知识,掌握信息技术技能操作。 信息技术教师作为一名教师,他的首要任务是根据信息技术的特点,教给学生信息技术相关知识(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信息科学知识、简单的程序设计知识等)以及帮助学生完成信息技术技能操作训练(包括word编辑文字、excel表格处理、e-mail发送、简单的网页设计等)。其中,在教学前测阶段,信息技术教师应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了解学生现状,分析学生个性和需求等。教学中注重学生反馈信息,预测教学目标实现程度并进行形成性评价。此外还应重视后期测评等。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完成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目标,储存了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体现了信息时代教学改革中课堂教学的一个发展方向。 2、向学生传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思想,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悟信息技术教育的优越性,从而能够有效地学习。 信息技术教育不是单纯地计算机教育,如果信息技术教师只是一味地按信息技术学科教材进行教学,教学内容过于单纯和专业化,忽视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地培养,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将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为此,信息技术教师应向学生传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思想,让学生结合各科学习需要接触和使用相关工具软件,启发学生利用各种新的信息手段和技术去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等等,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感受信息技术教育的优越性,从而巩固和拓展信息技术学科知识,达到学科学习有效性的目的。 3、培养学生的信息素样,为学生终身学习创造条件,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信息技术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即信息意识、信息常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比如,教师鼓励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来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可促使学生信息意识的形成;通过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有关的信息文章和设置信息讨论会,学生的信息常识可不断扩增;借助互联网完成学习任务和创设师生、生生的情景交流来评价信息的有效性有助于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通过教师教育学生杜绝滥用信息资源和乱交网友以及教会学生防止计算机病毒等途径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 二、从学校教学系统方面分析信息技术教师的多样化角色 1、教学活动的设计者 信息社会需要教育领域能够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和快出人才。面对教育信息量的激增,教师要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包括学习者分析,学习需要分析,教学目标的分析和设计,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方法、媒体、策略的分析与运用,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等环节),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这种教学设计,大到整门课程的设计,小到一个单元目标的设计、一节课的设计,它可为教学设计活动提供依据。信息技术教师由于具有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设计理论的依托,又懂得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由他带头进行教学设计,定可在全校范围内掀起“教学设计热”,这又是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付诸实践的一个有效途径。 2、教学资源的开发者 信息社会中,媒体教学已走进教育领域,各学校都在筹备资金大力建设多媒体教室,教学资源的形式更加多样化。信息技术教师应带头做好教学资源开发工作(如制作简单的教学软件、幻灯投影教材、简单的音频和视频教材、用PowerPoint、Authorware等制作多媒体课件等),以保证有足够的教学资源满足教学的需要。 3、选择合理的教学模式 教育信息时代,大量新型的学习模式被广泛应用于学校教育中,合理的教学模式的选择,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信息技术教师能够根据具体的学科内容和学生特点,在不同的学习环境下选择出合理的学习模式。比如:网络探究式学习模型能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小组学习和游戏型学习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辩论和反思能训练学生的批判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信息技术教师可举办学习经验交流会,向相关的教师和学生建议学习模式选择的重要性。 4、创设和谐的学习情景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情景的创设是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教师应努力创设情景,充分尊重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利,施展给学生主动探究、参与的时间和空间,指导学生解决问题,形成意义建构。信息技术教师可教育叙事,通过活生生的教学实例启发教师教学思维的改变,真正的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模式。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教师以其多样化的角色参与到学校教育中,对学校教育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他的先进教学思想引导下,学校教育定会培养出适合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同时,学校教育自身也得到一定的改革。 学校教师论文:福建省中职学校信息技术教师工作满意度研究 论文关键词:福建省 中职学校 信息技术教师 满意度 论文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结合管理学知识,以工作满意度为主要指标,对福建省中职学校信息技术教师工作满意度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福建中职学校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组织气氛、职业声望、薪酬福利方面满意度不高;本文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一、前言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技术俨然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现代社会的发展对劳动者的要求越来越高,信息技术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休现劳动者综合素质的一个标准。随着海西建设大刀阔斧前进,主动适应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加快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是职业教育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福建中等职业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合格的、服务海西建设的生产一线人才。在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教育水平高低将决定着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中职学校信息技术教师是中职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主体,是中职信息教育事业的首要资源。所谓教师工作满意度是教师对其工作与所从事职业以及工作条件与状况的一种总体的、带有情绪色彩的感受与看法。教师工作满意度对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性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对中职学校信息技术教师工作满意度进行研究,可以为学校正确地认识信息技术教师对自身工作的满意状况,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激励措施,促进教师工作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优化相应的激励机制提供参考。 研究对象与方法 I、研究对象 运用随机抽样法,从福建海洋职业技术学校、福建宁德财校、漳州农业学校、福建工业学校、福建理工学校等57所福建中等职业学校中随机抽取83名从事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教师,向其发放问卷83份,回收73份,其中有效问卷为70份,有效回收率84% 。 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 3、研究结果与分析 (1)学校组织气氛满意度 中职信息技术教师生活圈子相对较小,除了陪伴家人朋友之外,其他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与同事学生相处。大量研究表明,不和谐的学校组织气氛会引起教师的不满意感。只有当教师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处于健康状态而令人愉快时,他们才会相应地表现出对工作的满足感。良好的学校组织气氛则对教师工作积极性有显著影响。知名学者、行为学家伦西斯利克特曾经提出“支持关系理论”。他认为所谓“支持”是指职工置身于组织的环境中,通过工作交往,亲身感受和体验各方面的支持和重视,从而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并激发起工作的主动性m。从调查结果来看,福建省中职学校信息技术教师比较认同学校组织气氛M(3.49) 3。其中,认为很满意(17.1%)和满意(30.0%)的占了总数的47.1%。笔者认为,信息技术属于理工科目,而理工科教师大多具有豪放、不拘小节、外向、率真、的性格特点。在与同事相处中相对比较融洽、和谐,比较容易营造良好的组织气氛。此外,对部分教师的访谈中了解到,随着学校制度的改革,在职称评定等方面教师之问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有时很难避免某些直接的冲突,从而影响同事关系的融洽。 表1福建省中职学校信息技术教师对学校组织气氛满意度(N=70) (2)职业声望满意度 职业声望最早是由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他认为社会分层应该从财富、权力和声望三个方面进行考察。所谓的职业声望是指“人们对某种职业社会地位高低的看法”,是“社会舆论对一种职I! }"J评价”。广义的职业评价,包括该职业的收人水平、晋升机会以及对社会的贡献(意义)等因素。”调查结果显示,福建省中职学校信息技术教师对职业声望的满意度不太理想,多数教师认为职业声望比较一般。值得注意的是,女性教师对职业声望的满意度相对比男性教师高。究其因,笔者认为可能是女性教师这一职业上班时问固定、有寒暑假期、在子女教育方面还具有先天优势,因此社会认可度相对较高。但是,从整体调查结果来看,多数中职信息技术教师对自身职业地位不太满意。中职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意识到,职业声望的塑造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需要教师努力提高信息技术专业水平;同时,相关领导的重视与支持、社会的理解与尊重也是不可或缺。 (3)薪酬福利方面满意度 研究显示,福建中职学校多数信息技术教师对目前薪酬福利状况不太满意,大多希望待遇能够有较大提高。教师对福利薪酬期望情况大致如下:希望增加1 /3者占18.6%;希望增加1 /2者占51.4%;希望翻倍占25.7%,只有极少数教师表示无所谓。笔者认为.福建中职学校多数在福州、厦门、泉州等经济发达地市,消费水平、房价物价、生活成本相对较高;同时,对比其他行业信息技术_I}作从业者的较高收人,中职信息技术教师的收人水平明显偏低。较低的薪酬水平与较高的生活成本构成了矛盾与冲突。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指出“我们应该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白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f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此外,赫茨Tf格的双因素理论认为,个体感到不满意的因素如薪金、工作条}c等大多与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有关,这些因素的改善可以预落或消除其不满,也称之为保健因素。亚当斯公平理论也阐述了J教师认为报酬不公平时,就会感到不满意,从而影响其工作积杠主动性。荃于此,笔者建议,中职学校管理者应充分考虑教师拍不同阶段的需要,采取灵活多变的奖励形式来满足其不同的书质和精神需求,以此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主动性。 二、结论与建议 1、结论 福建省中职学校信息技术教师对工作的整体满意度情况生要表现为:教师对自己所从事工作的学校组织气氛比较认可;翻师在职业声望方面满意度较低,并且存在性别差异,女性教师渊意度高于男性教师;多数教师对收入不太满意,认为薪酬及福和待遇应该有所提高。 2、建议 (1)实行人本管理,营造良好组织气氛 所谓人本管理,是在深刻认识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作开的基础上,突出人在管理中的地位,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有效地进行人本管理,关键在于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管理机制和环境,使每一个教师不是处于被管的被动状态,而是处于自动运转的主动状态,激励教师认真教学、励精图治。同时,人本管理有和于营造和谐融洽的学校组织气氛。 (2)满足合理需求,重视教师薪酬福利水平 著名的马斯洛需求理论认为,人都潜藏着由低到高的五科不同层次的需要,但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迫该程度是不同的。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区和动力。显然,作为生活墓本保证的薪酬福利也是决定教师工作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只有解决了教师的合理需求,其他的需要才能成为推动其进一步发展的新激励因素。 (3)加强沟通,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有效结合 管理者应加强沟通,理解教师需求。根据赫茨伯格的双因索理论,中职学校信息技术教师工作满意度关键问题就是甄别出影响教师激励的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在具体策略中要在保持必要的保健因素的基础上,增加激励因素,从而提高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如在物质层面激励方面,通过改善教师工作环境,提高教师收人水平;在精神层面上,则应以精神激励策略和方法为主。 学校教师论文:论析职业学校教师激励机制的构建 【论文关键词】激励机制;发展需求;期望值 【论文摘要】建立职业学校教师激励机制,调动教师现有的内在动力因素,把教师作为实现目标的主导力量落实在工作的各个环节上.提高师资队伍的科技水平、创新能力,以及为人师表的自觉性,可以优化职业学校的人力资源.持续地增加教师为提高教育质量而工作的积极性。 管理心理学认为,激励是激发鼓励,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人的动机,使之产生指向需要目标的动力的心理过程。而激励机制是指一个组织为了某种激励目的所采取的体系和制度。激励是职业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人力资源管理学提出从“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转变,反映了职业学校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已成为职业学校办学的主体,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导力量。如何充分调动现有教师的内在动力因素,把教师作为实现目标的主导力量落实在工作的各个环节上,调整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提高师资队伍的科技水平、创新能力,以及“为人师表”的自觉性,是职业学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建立合理有效的、科学的激励机制,可以优化职业学校人力资源,持续地增加教师为提高教育质量而工作的积极性。 一、激励机制建立的总体思路 建立职业学校教师激励机制,就是指学校为实现其目标而根据教师的个人需要,制定适当的行为规范和分配制度,以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达到学校利益和个人利益的一致。激励机制建立的实质是要求管理者树立“人性化”的观念,通过理性化的制度来规范教师的行为,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谋求管理的人性化和制度化之间的平衡,以达到有序管理和有效管理。因此,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应包含以下几部分内容: 1.建立激励机制的出发点是满足教师的个人需要。设计各种各样的奖酬形式,并设计具有激励特性的工作,从而形成一个激励因素集合,以满足教师个人的外在性需要和内在性需要。 2.建立激励机制的直接目标是为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建立激励机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谋求组织利益和个人利益的一致。因此,需要有一个组织目标体系来指引个人的努力方向,组织目标的设立应当适合不同教师的期望价值和期望概率,以达到最佳激励效果。 3.建立激励机制的核心是分配制度和行为规范。分配制度将激励因素集合与目标体系联结起来,即达到特定的组织目标将会得到相应的报酬与奖赏。行为规范将教师的性格、能力、素质等个性因素与组织目标体系联结起来。行为规范规定了个人以一定的行为方式来达到一定的目标。 4.建立激励机制的效率标准是使激励机制的运行富有效率。决定机制运行成本的是机制运行所需的信息。信息沟通贯穿于激励机制运行的始末,特别是组织在构造激励因素集合时,对教师个人真实需要的了解,必须充分进行信息沟通,通过信息沟通,将个人需要与激励因素联结起来。 5激励机制运行的最佳效果是在较低成本的条件下,同时实现教师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使教师个人利益和学校利益达到一致。 二、激励的基本原则 1物质利益与精神鼓励相结合的原则。人们创造财富的目的,就是为一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人们在生活、工作中,不仅要追求物质生活的富足,而且要追求精神生活的充实和满足。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就是这方面的论证。他认为有两种因素影响人的行为动机:一个是外部因素或称保健因素;另一个是内部因素或称激励因素。保健因素的满足只能消除职工的不满情绪,不能起到激励作用。激励因素,即工作富有成就感、领导重视、工作的责任感等。这种因素对人们的行为动机有很大的作用,能直接激励人的积极性。特别是教师这一高知识阶层,他们更注重名誉和精神上的满足。 2.适度性原则。古有“中庸之道”,《论语》有“过犹不及”的说法。需要的满足要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分配要与劳动成果相适应,奖励适度,才能服众,也才能收到激励效果;奖励要与贡献相适应;眼前利益要与长远利益相适应,把握好需要的尺度,不能脱离实际。激励太多,不加努力即可获得,产生不了内动力;激励太少,努力无效也产生不了积极性。在利益驱动上,既要保证当前利益又要兼顾长远利益;既要保持人们的当前积极性,又要对未来充满希望,产生动力。 3.时效性原则。奖励的时机直接影响激励效果。时效性原则,一是注意激励的时间性。在一个合意行为发生后就应立即给予强化。“强化”和“合意行为”之间的间隔越短,强化效果就越好。二是注意奖励频率,奖励频率过高或过低,都会削弱激励效果。奖励的时机和奖励频率的选择,要从实际出发。一般情况,对于十分复杂、难度较大的任务,奖励频率宜低;对于比较简单、容易完成的任务,奖励频率应高一些;对于目标任务不明确、需要长时间方可见效的工作,奖励频率宜低;对于目标任务明确、短期可见成果的工作,奖励频率应高一些;在劳动条件和人事环境较差、工作满意度不高的单位,奖励频率应高一些;在劳动条件和人事环境较好、工作满意度较高的单位,奖励频率应低一些。 4.公平性原则。公平性原则也是激励工作的一条重要原则。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提出了公平理论。许多研究证明,不公平使人们心理产生紧张和不安的状态,对人们的行为动机有很大的影响。当个人认为自己的待遇是不公平的,产生不公平感,就会表现出不满情绪和消极行为,这就要求在给予分配和奖励过程中尽量把握公平性。每位职工都是用主观的判断来看待是否公平的,他们既关注奖励的绝对值,又关注奖励的相对值,在比较中理解是否公平。 三、激励的方法 1通过提高奖酬对个人的吸引力,从而提高激励水平。工作和奖酬对个人的吸引力越大,激励教师积极性的作用就越大。为解决具体问题,我们至少可以从两个方面人手:一方面提高内在奖酬的吸引力。如通过工作本身来满足教师自我实现的需要或其他较高层次的成长需要;另一方面提高外在奖酬,如工资、晋升等由学校控制的奖酬的吸引力,增加教师的满意度。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对于他们的具体需求更应当从奖酬内容、奖酬制度等多方面来考虑。在现阶段,对教师而言,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同样重要,二者均需满足。在具体实践中可采取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同步进行的手段,对教师所做出的努力与成绩,要及时予以表扬和肯定。同时,职业学校应为教师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全力满足不同教师的不同层次发展需求。 2.通过树立目标,激发期望心理,从而提高激励水平。具体而言,可采取目标激励法。所谓目标激励是运用激励目标,刺激人的需要,激发人的动机,诱导人的行为,使其发挥内在潜力,为实现所追求的目标而不断地努力。有关目标设定的研究表明,设定恰当而具有挑战性的目标,能够产生强烈的激励作用:目标太低,激发不了积极性;目标太高,奋斗无望则产生不了作用。学校要提高科研水平,提高教学质量,调整师资队伍结构,那么在评定职称、进修、考核等教师关心的热点问题上,就要恰当地提出对个人科研水平、教学质量,以及学历的要求作为个人的奋斗目标,从而达到学校总体目标的实现。职业学校的教职员工由专业教师、普通教师、实习指导教师、实验室教师、工勤人员、管理人员等组成。各个层次以及个体差异较大,所以在进行激励时,一定要区分不同的人群。对不同教师的需要,采取不同的目标激励,将会极大地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例如,对于层次、素质较低的学校工勤人员,关心的重点是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诸方面。这一层次的人员主动性、创新性的行为少,以单指标进行业绩考核比较易操作。对于素质较高的教师群体,既要给予物质利益的满足,更要给予精神需求的满足。就性别而言,男性与女性的基本需求也有所不同。如女性教职员工相对而言对报酬更为看重;男性则更注重学校和自身的发展。在年龄方面也有差异,一般20~30岁的教职员工自主意识比较强,渴望获得培训、深造的学习机会,对工作条件等各方面要求比较高,因此“跳槽”现象较为严重。而31~45岁之间的教职员工则因为家庭等原因比较安于现状,相对而言比较稳定。 3.通过提高期望值,从而提高激励水平。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其一,提高完成任务,达成一定绩效的期望值。其二,提高从绩效到奖酬的期望值。要提高期望值,关键是严格履行按绩给酬的原则,绩效评定要客观,尽量剔除主观因素,而且各项奖酬制度必须落到实处。 4.通过提高教师公平感,从而提高激励水平。人们生活在社会中,总是在与别人进行比较,并在社会比较中产生公平与不公平感,教师也不例外。教师能否得到激励,不仅取决于他们所得到的报酬的绝对数量,同时取决于他们认为自己所得的报酬与别人所得的报酬相比是否公平。因此,学校管理者在对教师管理中应特别注意坚持公平原则。第一,要有公平客观的评价标准。学校管理者要避免教师评价不公现象及其引发的负面效应,在评价中首先要按标准行事,教师评价的公平与否取决于评价体系是否科学,其中最主要的评价标准是客观与全面。第二,要保证评价过程的科学性。评价标准的合理、评价过程的科学,以及评价结果的及时公开是不可缺少的,这样才能保证公平的竞争和产生巨大的激励功能。第三,待遇和业绩挂钩,奖罚要公平合理。管理者可引入干部聘用竞争上岗、教师职务聘任制、专业技术职务阶段确认制度及分配制度上的绩效浮动工资等竞争机制,使教师在公平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从而激励其奋发进取。在处理工作任务的分配、总结评比、工资调整、奖励和晋升等实际问题时,应做到公平合理,同时坚持按劳付酬、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 5.教师参与决策是对其最大的激励。教师参与决策,发表意见,是我国人民民主制度策具体实施的体现,从而满足人们受尊重和信任的需要。同时,增进领导和教师之间的了解,创造出一种相互信任的心理氛围,教师会产生满意感、归属感。职业学校教师参与决策,是学校管理决策正确、合理的必要条件,同时正确合理的决策本身就是一个激励源。教师参与决策,证明他们不仅仅是执行学校任务的工具,而且也是影响学校全局的主人,从而更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参与的方法有:教代会形式,参与学校大政方针的制定;征求意见制.在学校重要问题做出决策前广泛听取教师意见;直接对话,在对话中释疑、沟通;成立专家委员会,参与学校管理。让教师真正参与学校管理,参与重大决策,充分利用职业学校教师这个独有的智力资源,体现教师在学校事务中的主人翁地位,不仅有利于保证决策的正确性、科学性,同时使教师感到学校的利益和本人的事业成功息息相关,更有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使职业学校教师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在学校的发展建设中,使广大教师参与决策,可以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与创造性,自觉地将自身的前途与学校的发展联系起来,也是对教师的最大激励 学校教师论文:找寻教师成长历程中的生命意蕴——浅谈一所基层学校教师发展个案的研究综述 论文关键词:教师成长;影响因素;环境机制:个体自为;关键事件 论文摘要:教师的发展成长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过程,是一个彰显人的生命价值意义的过程。本文以无锡市洛社中心小学40名教师为研究样本。通过对教师撰写的带有“个人自传”性质的人生经历的内容分析,从这些“典型”教师成长轨迹中梳理和总结出影响教师发展成长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环境机制是教师成长发展的外驱力;个体自为是教师成长发展的内动力:关键事件是教师成长发展的催化剂。 教师的发展成长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过程,是一个彰显人的生命价值意义的过程,是一个与学生、学校共生、共存和共长的过程。因而,如何从关怀“人”的角度去关注教师成长需求,激发内在生命活力;如何从生命的视野去审视教师发展,引导教师实现生命价值是一个值得深人思考和探索的命题。 无锡市洛社中心小学以本校40名教师为研究样本,通过对这些教师撰写的带有“个人自传”性质的人生经历的内容分析,梳理和总结出影响教师发展成长的主要因素,从而对学校未来的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教师发展个案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研究体现了对教师生命的高度尊重 “人作为人的生活意义,主要不在他的第一生命,而在于第二生命的创造活动,人不会满足于仅仅活着~一-像动物那样的生存,而总是要把第一生命引向第二生命,通过第二生命的创造去实现第一生命的价值,’。在生命理念的观照下,教师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教书已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应成为生命存在的一种方式,一种使人类和自己都变得更加美好的生命存在的形式。作为教育者,教师需要尊重他人,关爱他人;但同时,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生命,教师同样有被尊重的需求、被关爱的需求、创造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追求卓越的需求。正如叶澜教授所言,“教师职业对于教师具有极大的人格和智慧的挑战,因而不仅具有促进学生个体发展而言的生命价值,而且具有促进教师自我超越、对教师个体而言的内在生命价值。” 2研究体现了时教师价值的再度认识 关注教师发展,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是实现新课程改革的契机,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主要抓手。教师发展的目的,在于不断适应变化的环境,提高专业能力,胜任教师角色。教师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和学校的发展。可以说,关注教师发展,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和亮点;关注教师发展,不仅是教师个人的需要,更是学校发展的需要,是学生成长的需要;关注教师发展,不仅能提高教师的人生价值、满足教师自我实现的需求,同时,也能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促进学生的发展。 3.研究体现了学校办学目标的深入践行 学校,作为教师挥洒职业理想,实现并升华生命价值的神圣殿堂,应该让教师的个人理想与奋斗,个人成长与发展有效融人到教育教学工作之中,让每一位教师找到个体生命的亮点。在现代生活教育理念观照下,无锡市洛社中心小学关注教师发展,不仅关注其专业发展,而且从把教师看作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很强的人的角度出发,从提高教师的生活、生命质量的高度来关注教师的发展问题,引领教师过向前向上的健康快乐的生活。因此可以说,教师发展个案的研究是学校办学目标的深人践行与行动诊释。 二、教师发展个案研究的思路及对象 (一)研究思路的规划 对于教师发展个案的研究,许多教研、科研部门和专家学者都从事过,一些基层学校也尝试过。如何在别人的研究基础上合理规划研究思路,我们进行了精心思考。 1.采用横向的研究维度。从横向的角度出发,通过一大批不同层面、不同年龄、不同岗位、不同学科、不同经历教师的个案分析,找出教师成长的一些基本作用因素后,再来考察其成长历程。这种考察的重点,是看在这个历程中这些基本因素的互相作用是如何成就一个教师的,即研究教师发展的基本作用因素及其作用历程。 2.注重方法的多元取向。我校的教师发展个案研究,主要以“内容分析法”为主,采用“教师撰写个案+研究人员点评综述”的方式展开,并通过访谈、座谈等形式直观了解和感知教师成长的经历。然后,在个案分析基础上识别每位教师成长发展的关键特征。最后进行跨个案分析,重点了解和研究影响教师成长发展的关键因素。重点探讨通过个案分析找到教师成长的基本作用因素如何实现的实践策略,因而对教师成长更具有方法论上的指导意义。 (二)研究对象的择取 本研究采用“自愿参与十指名参加”的方式,选择了学校不同层面、不同年龄、不同岗位、不同学科、不同经历的40位教师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中,既有骨干教师,又有非骨干教师;既有刚工作两三年的青年老师,又有工作二、三十年经验丰富的教师,甚至是临近退休的教师;既有担任学校行政管理的领导人员,也有平凡岗位上的一线老师;既有担任语文、数学等学科教学的专职老师,也有担任学校后勤服务的工作人员。研究对象中,大多数教师担任或曾担任过班主任。 三、教师发展个案研究的结论及启示 “美国学者格拉特霍恩认为,影响教师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三方面:与教师个人相关的因素;与教师生活、工作的情境相关的因素;与促进教师发展的特殊介人活动相关的因素。”可以说,这三方面因素以一种复杂的方式彼此作用并最终影响教师的成长发展。借鉴格拉特霍恩的“教师发展影响因素论”,我们在我校教师发展个案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试着对教师的成长发展作出一些归因。 (一)环境机制:教师成长发展的外驱力 1.学校环境对教师的影响 如果说学校是教师成长发展的“摇篮”,那么学校环境则是教师成长发展的“土壤”。适合教师成长发展的学校环境,包括和谐向上的文化环境,公正合理的竞争环境,合作互助的团队精神,等等。学校环境从很多方面影响着教师的成长发展,并且它使教师个体的成长发展与教师群体的成长发展相互融合、相得益彰。 (1)文化环境的影响 无锡市洛社中心小学一直坚持以“和”为办学理念,从教师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生命角度出发,把专业成熟、个性鲜明、精神独立、人生幸福作为其成长发展的主要质素,大力营造和追寻适合教师成长的“软环境”。在这种“和”的理念观照下,洛小锻造培养出了一些享誉省、市外的特级教师、名教师和一大批德艺双馨的区、市级骨干教师;在这种“和”的理念观照下,洛小吸引了一些教师放弃优厚的待遇条件主动加盟洛小;在这种“和”的理念观照下,成长发展起来的老师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反哺和回馈着洛小,继而又进一步地成长发展;也正是在这种“和”的理念观照下,洛小的每一位教师都在“成就自己”。关于学校文化环境对教师成长发展的促进作用,许多教师在自己的个案中均谈到了这一点。 (2)团队精神的影响 教师不是孤立存在的,是生活、工作在一定的群体组织之中的。当这个群体组织具有高度凝聚力时,它就成了一个教师团队。教师团队对于教师个体成长的影响和作用是十分明显的。教师团队的价值取向、思想素养、工作态度、敬业精神、人际关系以及彼此之间相互学习、交流、合作和竞争的状态,直接影响着教师个体成长的心理环境,影响着教师的专业发展。在这些个案中,一些老师谈到了所在年级组、教研组对自己成长发展的影响。可以说,“团队精神是一种群体内驱力,体现着教师团队的协作精神和战斗力,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它不断引领教师、追求卓越,积极、努力地提高自己、发展自己、成就自己。 (3)他人行为的影响 作为现实生命的存在体,每一位教师都有被尊重、被关爱、自我实现和追求卓越的需要。而领导的支持、专家的引领、师傅的指导、同伴的互助等他人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加速着教师实现这些需要。个案中,有的老师谈到了领导的“一句激励性的话语”、“一次交心谈话”点燃了自己成长发展的“豪情壮志”,增添了前行的信心和动力;有的老师谈到了一些专家的教育思想和专题讲座对自己成长发展的方向引领作用;有的老师谈到了师傅的精心指导、同事的合作互助对自己的成长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学校机制对教师的影响 学校机制是一种力量,一种激励力和约束力,一种可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教师向着学校所期望的方向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外部力量。洛小充分尊重每一位教师,通过革新学校机制,创造适合教师成长发展的土壤与条件,让教师“获得愉悦与解放,使强制性的生命外拣控制过程变成生命陶冶与成长的过程。 在个案中,有的老师谈到了学校评价激励机制对自己成长发展的影响;有的教师谈到了学校教师例会机制对自己成长发展的影响;几乎所有的老师都谈到了学校教研机制对自己发展的影响。由此可见,学校机制是影响教师成长发展的重要变量因素,也是教师成长发展的“外因”所在。 (二)个体自为:教师成长发展的内动力 从教师个体来说,其成长发展,更多是依赖于教师个人因素。在对我校40位教师发展个案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发现以下一些个人因素影响着教师的成长发展。 1.信念 雅思贝尔斯说:“教育需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为教育,只是教学技术而已。”在个案中,我们可以看到“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为孩子的成长插上隐形的翅膀”,“寻找教育的快乐之路”等等这样朴素的话语。可以说,这些朴素的话语无不折射出教师的教育理想和信念。不管教师的教育理想与信念是系统的理性的,还是零碎的感性的;是以显性的形态出现,还是以无意识或隐性的状态存在,它们始终影响着教师的行为,左右着教师的成长发展。 2.心态 “合可以造天堂,也可以造地狱”,心态是命运的“控制塔”,心态决定“高度”。无论做什么事情,只有心态摆正了,才能做好它。教师的成长发展首先要有一个良好心态。从个案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教师始终保持乐观、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对工作从不“急功近利”,虽然感觉自己在人才济济的洛小并不出色、并不突出,但从来没有“放松”甚至是“放弃”自己的人生追求,而是时刻以加倍的努力积极实践着自己的目标,实现着自己的价值。可以说,良好的心态,表现出一种生命力,一种自信和健康的精神风貌,对于教师的健康成长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3.品质 每个教师都是一个充满个性特点的“个人”,都有着独特的个性品质。个性品质作为一种“心理影响”,是教师成长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在个案分析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的成长是与“热情”紧紧维系在一起的,这种热情的品质恰恰体现出了教师的职业本色;有的教师的成长是与“勤奋”紧紧维系在一起的,这种勤奋的品质使教师的成长拥有了一把“金钥匙”;有些教师的成长是与“韧劲”紧紧维系在一起的,这种顽强的韧劲,可以使教师的成长“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等等。可以说,教师敬业求实、踏实勤奋、刻苦钻研的个性品质,已经成为教师快速成长的精神动力。 4.反思 “反思被广泛地看做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教师自主对教育行为进行反思,对教育行为背后所蕴藏教育观念进行拷问,可以使自己的成长驶上“快车道”。个案研究中所涉及的老师,都具有较强的反思意识和良好的反思习惯。他们对教学中的困惑,他们对“教师”角色扮演中所遇到的问题,都有许多思考和心得。可以说,通过自我反思,不仅使教师提高了教学工作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而且还使教师在实践中获得了理性的升华和情感的愉悦,提升了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思维品质。 5.读书 读书,能够改变教师的精神、气质和品性;读书,能够使教师不断增长专业智慧,使自己的教育教学闪耀出敏捷睿智的光彩,充盈着创造的活力和快乐;读书,能够改变教师的人生,促使教师去不断地思考教学工作、生活、生命,从而实现自我人生境界的提升和生命的升华。在40位教师的发展个案中,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读书对于自己成长发展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见,读书,是教师拓宽视野最廉价、最普遍的方式,也是促进教师成长最有效的方式。教师要多读书、勤读书,让读书成为自己的一种基本生活方式和教育行走方式。 除此以外,通过具体分析,我们还可以发现,教师个人努力因素中的不同因素在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存在不同的影响;教师个人努力因素中的不同因素对教师专业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 (三)关健事件:教师成长发展的催化剂 对于教师的成长发展而言,往往要受到过去一些经历和经验的影响,但并不是过去所有的经历或经验都对教师的成长发展起着重要影响。“只有一些重要的事件或称‘关键事件’才会对教师成长发展起重要影响,促使教师对个人的教育信念、行为进行反思、重组和改变。”在我校40位教师的发展个案中,提到人生经历中的“关键事件”影响自己成长的比例高达100% 。 虽然不同层面、不同年龄、不同岗位、不同学科、不同经历的教师,影响自身成长发展的“关键事件”有所不同。但是通过统计,我们发现这些“关键事件”主要有公开课、教学挫折、教学冲突、第一次参加课题研究、某一次外出培训等。 正如老师们在文中所写的那样: “正是这堂人生的第一次公开课,使我真正摸索到了怎样上好课的路子,开始真正找到了把握课堂的门道,也使自己对未来的工作充满了信心和动力。”“这次评比课的成功,给了我在业务追求上的无限动力。那一刻的成功,也真的是凝聚了学校的希望,领导的信任与自己的努力。” “第一次遭受如此大的打击后,使我开始重视和家长打好交道。谨慎处事加上及时和家长沟通,成了我以后和家长相处的原则。” “教学上的这一挫折对我的打击非常大,曾一度使我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之后,我开始了一段‘苦读’的历程.同时也叩响了我的成长之门。” 通过具体分析,我们发现:“关键事件”往往发生在教师成长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的关键事件对教师成长发展存在不同影响。教学中的挫折和冲突往往会促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信念和行为进行反思和调整,而公开课教学的成功往往会使教师体验到“一炮打响”、“一举成名”的成功的喜悦,争取到更多的成长资源和发展机遇。当然,教学中的挫折和冲突对教师的影响存在积极和消极两重性,并不必然促进教师反思成长。在教师遇到挫折和冲突的时候,学校领导的支持往往又成了教师迅速摆脱困境、走向成功的关键。 “人,学校教育最诗意的存在!”和学生一样,每个教师都很独特。教师的成长发展过程永远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过程,一个彰显人的生命价值意义的过程。教师成长发展的“责任人”不仅仅是学校,也不仅仅是个人,而是由教师个人与学校结合而成的一个“共同体”。只要学校和教师个体“联合”起来,每个教师都能追求和成就各自精彩的教育人生。 学校教师论文:试论西部中职学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关键:“双师型”教师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双师型教师的内涵,阐述了西部地区在双师型教师培养中的困难,提出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途径,以适应中职教育发展对教师的需求。 【论文关键词】西部地区;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 一、“双师型”教师内涵解析 1998年,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在制定的《面向2l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中首次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的概念,认为职校教师应该是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进行实践教学,是工程师或技师。对“双师型”教师内涵的探讨,其立足点是职业教育的教师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其实质在于它并不是“教师”和“工程师”简单的线性叠加,而是职校教师把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渗透到专业技能知识和教育技能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是各种素质与能力综合后的再现。从国外职教师资培养过程来看,职教教师在学习上,既要学习专业课,又要学习教育课;在实践上,既要有2—5年的专业实践,又要有1-2年的教育实习;在资格上,既要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又要获得专业技能证书。综合国内外专家与学者的观点可见,“双师型”教师不仅需要拥有丰富的学科与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掌握大量的行业操作技能,拥有丰富的个人职业经验和职业发展能力,还要能够合理组织教学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二、西部地区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 我国西部1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国土面积约6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71.4%。但由于西部地处内陆,总体条件差,教育发展缓慢,劳动者整体素质偏低,“双师型”教师缺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师资来源单一,职业特色不明显 中职学校的大多数专业教师都是从高等学校毕业后直接任教的,他们的理论知识较强,没有实践经验和必要的专业技能;还有部分专业课教师是由原来的文化课教师转变而来,他们教学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在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讲授上还是受着原来教学模式的影响,职教特色不明显。虽然有一些教师到企业参加过挂职锻炼或到实际工作单位进行实习,但专业实践能力得到显著提高的教师数量不多。据调查统计资料显示:教师队伍中只有25.75%的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曾深入参与过实践的教师仅占23.9%,教师实践经验缺乏,距“双师型”教师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2.“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刘占山在全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座谈会上明确了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跨世纪标准:“到2010年,中职学校按生师比20:1推算,全国中职学校教师应达到100万人左右,加上现有师资队伍的自然减员数,从现在起~iJl2010年,中职学校需增加教师约40万人。全国中职学校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应达到80%左右,“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应不低于60%;‘双师型’教师总数要达到36万”。但是在2005年全国中职学校的专任教师调查中,“双师型”教师仅占12.45%,有17个省市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西部所占比重较大。 3.“双师型”教师素质偏低 我国东部地区中职学校教师学历合格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5个百分点,但是西部地区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西部省份比东部省份平均低11个百分点。最低的省份甚至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0个百分点,比最东部最高的省份低33个百分点。 4.“双师型”教师结构极不合理 根据对西部l2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调查发现,西部“双师型”教师结构极不均衡,过于集中在少数省会城市,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的中职学校的“双师型”教师极为匮乏;各专业课教师的比例失调,2003年职业高中专业课、文化基础课和实习指导课教师的比例分别为39.29%、57.71%、2.25%,中等专业学校这一比例为59.56%、36.08%和4.36%。学校拥有高级、中级、初级职称人员有比例不合理。主要表现在拥有初级职称的教师比例偏大,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偏小。 三、西部地区中职学校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困难 1.师资队伍建设的经费严重不足,人才流失严重 据《中国教育报》对西部部分学校的调查表明,中职教育年生均教育经费远低于普通高中教育。目前,国家对西部中等职业学校的投入,一半省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甚至还低于普通高中的投入。西部教师工资低,很多中职学校有能力的“双师型”教师也会因待遇偏低而转向东部学校,出现了“孔雀东南飞”现象。据2001--200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2003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为68.86万人,比2001年减少8.64万人,可见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流失比较严重。 2.教师准入机制不畅通 我国中职学校属于事业单位,大多数省份是“吃财政饭”,严格控制事业单位的人事编制,有的省不允许事业单位从企业调人,因而致使具有一定实践经验和专业理论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不能调入职校任教。因此,缺乏必要的专业技能人才,教师准入机制不畅通,严重阻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3.师资培训基地少,培训内容滞后 西部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师资培训基地数量少,无法跟上中、东部地区职教发展的招生规模;培训内容比较滞后,缺乏现代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跟不上科学技术的发展。另外,大部分基地以理论讲授为主,缺乏实践技能教学环节,不利于“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形成。 四、西部地区中职学校培养合格的“双师型”教师的对策 目前,缺乏足够数量的“双师型”教师已是影响西部中职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中职教育要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技术应用型教育,就必须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在此,笔者对西部中职学校培养合格的“双师型”教师提出几点建议: 1.内向发达地区取经,外向发达国家取经,建设优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目前,西部中职学校“双师型”职业教师严重缺乏。针对这一问题,西部地区职业学校应该在国内向发达地区学习,吸取发达地区先进的经验为己所用。天津工程师范学院作为国家教育师资培训基地,从2006年起连续举办三期“中国西部地区职业学校教师进修班”如今共培训了西部职教教师300余人另外,还应该努力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职业教育方面成功的经验,把教师送去发达国家“取经”,这不仅拓展了教师们的视野,更为他们在教育理念和专业建设谋略上与国际接轨奠定了基础,促进师资队伍国际化。 2.多种渠道筹集资金,保证培养“双师型”教师的经费投入 现阶段,西部地区各级人民政府应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职业教育办学经费,加大中职教育的经费投入。省级人民政府要制定本地区中职学校生均教育经费标准,并依法督促各类职业学校举办者足额拨付职业教育经费。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用于举办中职学校的财政性经费应当逐年增长,确保公办中职学校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并监督民办职业教育机构按时足额发放教师工资。从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充分补充中职教育“双师型”队伍建设的经费,把支持中职教育发展的政策落到实处。 3.在校内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双师型”教师的专业技能 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建设一支“技高一筹、艺高一筹”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中职学校应以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重点专业建设教学指导方案》为依据,以学生为本位,以能力为中心,突出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双师型”教师必须承担相关的样本课程开发并在开发过程中提升自己的专业教学能力。 4.通过产学结合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为了提高教师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专任教师必须到企业挂职实践,进行短、中期锻炼。逐步实现中职教师从知识型向技术应用型转变,努力做到中职学校既出人才又出产品。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能举出书中的例子,而且能信手拈来亲身经历的生产实例进行示范。 学校教师论文:建立和谐的学校关系-- 普通教师眼中的学校管理 学校的管理工作的核心是人而不是物,人是在管理系统中最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和最为活跃的因素,做好了人的工作,管理就抓住了关键,只有把人的管理视为全部管理工作的核心,才能建立和谐的学校关系,从而显示出它所具有的独特的生命力和凝聚力。而作为我们中华民族本身是个崇尚和谐的民族。人与自然和谐则万物生长,人类和谐则快乐幸福,民族和谐则国泰民安。俗话说,“家和万事兴”。我要说,学校和则教育兴。 “亲其人信其道”,中国人历来把老师与领导的良好关系,作为管理者的美好境界来追求。和谐的学校关系能使教师拥有良好的情绪面对工作。教师会因为喜欢一位领导而喜欢一所学校,也可能因讨厌领导而讨厌学校。一个被老师喜欢的领导,其管理效果总是明显的。作为领导者,身兼领导与管理的任务,该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使它们相得益彰呢?也许一位哲人的话能给我们教益:“领导的任务不只在管理,更要重人情。请你记住,你不仅是学校的领导,而且是教师的益友、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另一位学者说得更明了:“领导就是重言行,就是怎样以身作则的问题。一个人人赞颂的领导,除了关注教师的教学外,更应该关心老师的品质,老师的作风,老师的生活,老师的情绪,如果做到了这些,他就是一个好领导,同时也是一个有水平的领导。”看来,只有从小事关心教师的领导,才能达到了管理的完美。一句话,领导的本质就是服务。 俗话说,领导易得,好领导难求。虽然如此,我们还是希望每一所学校有一个好的领导。当领导把“做老师的良师益友”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当领导致力于建立和谐的学校关系时,当领导主动与教师交流、谈心,为老师服务时,我们校园将变得更加和谐与美好。在实践中,管理学再次证明:建立和谐的学校关系既是领导工作的关键,又是工作的难点。学校关系和谐则校园兴,声誉好,发展快。反之,学校不和谐则校园衰,声誉差,发展慢。 既然如此,那该怎样建立和谐的学校关系呢? 一、让微笑搭起学校关系的桥梁 学校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环境,领导与老师间的关系首先体现在彼此交往上。而初期的交往莫过于尽快消除成见,尽快的悦纳对方。记得有位哲人说过,笑是人与人之间最短的距离。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笑”的:“笑容好比机器上的滑润油,可以减轻摩擦,使齿轮之间的运转灵活;又犹如桌椅脚的胶垫,可以缓和锐角,增加彼此之间的和睦与协调。”生活同时告诉我们,教师是一面镜子,你对他们笑,他们也对你笑。人在笑声中生活、工作,带着笑容交流思想情感,比板着脸孔要自然、要快乐、要有效,这是心理学教给我们的智慧。实践的结果也证明,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交流沟通,当领导和老师的情感特别融洽和谐时,教育的效果也特别有效。如果领导能充分利用交往的最佳契入点--笑,在领导与教师间架设起沟通之桥,让领导从老师眼里走进老师心里,那么,领导与教师间的和谐就已经开始了。 在许多“笑”的方法中,管理学仍然与 “幽默”有缘。“幽默”是什么?恩格斯说:“幽默是具有智慧、教养和品德的表现。”列宁也说:“幽默是一种优美健康的品质。”米·斯维特洛夫说得更直接更明了,他说:“我一直认为,领导者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领导缺乏幽默感,就会筑起一道老师与学校互不理解的高墙:领导不理解老师,教师也难理解学校。”国外早有研究表明,领导的教育语言与管理老师的效果是呈正比例的,特别是幽默的艺术语言,则更能大大提高管理效果。心理学家追踪调查发现,老师最大的愿望就是领导语言生动形象、风趣、有幽默感;老师最不喜欢的就是没有幽默感的领导。有幽默感的领导是随和又理性的,不会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以损人自尊的伤人话语来逗趣取乐。有幽默感的领导会自解嘲,会转移冲突不硬碰硬,会运用智慧巧妙教化老师,所以幽默的领导通常是受欢迎的。 但是,幽默也并非是老师与领导之间沟通乃至化解师生冲突的万灵丹,正本清源之道,仍应知已知彼,做好情绪管理工作。运用幽默时,有许多方面还需考虑到:首先,领导平日就要培养开放豁达的胸襟。心境的开阔,不是临时一句幽默话就可以代替的。日常生活中保持平和、欣赏、乐天的心情,较能从多角度去看世界、看老师、不会趋于僵化又保守固执。其次,接纳老师情绪,讲理而不专制。每个人都有情绪,老师自然也有,容许老师宣泄其情绪,但必须就事论事,讲理而不霸道,如此才有可能在心中存有幽默的根。第三,事后澄清与表白不可省略。幽默的应对,在哈哈一笑之余,避开了僵局和尴尬,但彼此原本所要表达的意思或许对方并不确知,所以在事后适当场合,应该澄清与表白,说明自己的看法,也了解对方意图,如此彼此感受才能正确传达。倘若老师有不当思考模式时,领导还要给予指正开导,因为老师的不成熟言行或冲动行为 ,领导可以容忍他、接纳他,但务必教导他、指引他,才是为领导之道。沟通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而幽默感则是沟通的润滑剂。幽默感可以使沟通气氛融洽,信息的互动更流畅。但不要流于耍嘴皮,不分场、不顾轻重,只是一味嘻皮笑脸展现伶牙俐齿,或者损人伤已,那就不恰当了。为了让沟通带点笑声,聪明的沟通者是懂得调侃自己、搜集笑点,而且拥有开放的胸襟、敏锐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二、用宽容之心悦纳老师 管理是为了发展。学校面对的是成年人。老师作为成熟的个体,如同世间万物一样,势必要经历一个艰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暴露出不足是正常的。尤其是现在的老师,面对的是急剧多变的社会生活,面对的是紧张沉重的工作生活,面对的是错综复杂的心灵生活,出现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在所难免。在这种情景下,领导要学会宽容,宽容老师的错误和过失,宽容老师一时没有取得很大的进步,愉快的接纳老师,并且帮助他们长善救失。用宽容的心悦纳老师,宽容就是欣赏,你就会看到每一个老师都是鲜活的生命,每一个教师都是一种美丽。有宽容才有学校的和谐。 复杂多变的信息社会,赋予教育更多的开放性、多元性、发展性、民主性,使得宽容显得异常重要。管理的成效在某种意义上取决于领导对老师的宽容程度,大宽容大成效,小宽容小成效,无宽容无成效。尤其是身在第一把手的领导应该很明显的感觉到,现在的老师难管了,现在的老师问题多了,现在的老师挑剔多了。以前容易做到的要求,现在三申五令仍然无济于事;同样的问题用同样的方法难以奏效,甚至出错;管理的度难以把握:松了,老师就乱;严了,老师就怨。在这种情况下,怨天尤人于事无补。惟有以宽容之心悦纳,方见成效。此时,宽容就是理解老师,尊重差异;宽容就是顺其自然,因势利导;就是要像阳光普照万物一样关爱所有的老师。有宽容才能助和谐。 在管理学的理念中,宽容就意味着:多一些允许,少一些不准;多提建议,少做要求;多点肯定,少点批评;多一点欣赏,少一点苛求;多一次商量,少一点独断;多一种办法,少一句指责;多一丝笑容,少一副冷面;多一份冷静,少一点冲动;多一点温和,少一点严厉;多一把尺子,多一个角度,多一种可能,多一次机会,站高一点,看远一点,想深一点……在学校的集体中,允许发表不同的看法,但不准放弃教学;允许生活随意,但不准危害工作;允许百家争鸣,允许老师发脾气,允许老师质疑领导的要求,允许保留意见等等,有了宽容才达到了和谐。 宽容是一种原则,也是一种方法;是一种心态,也是一份情感;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行为。领导者要思考宽容,学会宽容,用好宽容,让自己的心灵与宽容相容和谐,使它奔涌在我们的血液中;让我们的眼神闪动宽容,让我们的语言跳跃宽容,让我们的生命与宽容相伴。宽容和谐,和谐宽容。 写了这段文字后,读到一些伟人的名言,觉得与学校管理可以互补,摘录如下: 一位名人说:“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 “当你在处理老师思想上、感情上、认识上的差错时,一刻也不能忘记每个老师都有善良的志向和良好的愿望。任何呵斥、任何威胁、任何想损伤老师心灵的意图都是不容许的。” 另一位哲人的话:“你这糊涂的领导,在你呵斥下有钱梦龙,在你的冷眼里有魏书生,在你的讥笑里有孙云晓。” “为了有效地对待老师,领导必须考虑:‘如果我在这个老师的年龄并有他的心理环境和有同他相似的顿悟和价值的体系,那么,我将做些什么?我为什么这样做?’”(莫里斯-比格) “只有高尚和坚强的心灵才能对老师的爱好取宽容态度,才具有指导他们的能力。”(蒙台涅) 三、以师为镜是完善学校管理体制的途径 说到“镜”,就不由自主的想起唐太宗李世民著名的“三镜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他与魏征君臣和谐的故事流传千古。即使在今天,我们依然敬佩唐太宗的英明,依然佩服魏征的勇气,他们君臣相携创造了“贞观之治”的奇迹。封建君臣尚且做到民主,我们新时期的领导者又怎能不认真思考,不引以为鉴呢? 领导与老师的关系,历来是管理者关注的焦点。一位名人说:“领导是老师的朋友和同志。”另一位哲人也说:“领导和老师,一切都是相互的平等的关系。”现代管理学认为,管理是领导与老师双方心灵的交流,生命的互动。在管理工作中,领导和老师双方都用各自的言行、情感和品性影响对方;它不再是领导对老师的单向传输。现在的社会提倡平等对话,呼唤民主互动。正如一位伟人所说的那样:“当领导的人不仅仅是领导,他同时也是老师。”“以师为镜”,这是我在探索学校和谐关系时感到的最好的一种方法。经济学者告诫大家:“在管理中不要不理老师的批评,要好好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 “以师为镜”,就是把自己交给老师,让老师 “面刺”领导。这需要领导有相当的勇气、胆量和自信。每一位领导都会有一个面对老师的问题,尤其是第一把手。与其在背后被老师说,与其在调走后让老师议,不如在今天就听听老师的意见,长善救失,益于双方。所谓长痛不如短痛,何况老师毕竟还是自己的下属,至少不是“敌人”;即使是“敌人”,也有可能化敌为友嘛。我们在提倡领导做老师 “良师益友”的同时,也应大力倡导老师做领导的“良生益友”。 因为老师对领导的长处短处看得最清楚,老师对领导的缺点想说敢说也会说,老师的意见虽是尖锐的,却是善意的。听取老师的意见,就像照镜子,看到脸上的污点,及时地擦干净;发现衣服太花俏,立刻换一件。之后,整个人精神大振,焕然一新。领导与老师关系更加和睦相处,其乐融融。想起一位经济学家的话:“在民主的学校里,领导的观点正象老师的观点一样可以受到老师和领导的尖锐批评。这样老师和领导都能学习,教学相长。” 相反,在传统评价机制下,老师的群体虽大,却历来是弱势。他们的生命体验,他们的情感态度,他们的人格个性,从来都是被置于领导的眼光之下。而领导则高高在上,套着虚幻的光环。在这种假的死的管理中,一方面老师主体被弱化到最小,一方面领导被虚化到模糊,活生生的人开始变形扭曲,直到最后被异化。畸形的管理终于酿成可怕的恶果。我们在反思畸形管理的同时,也在努力构建健康活泼的新管理。若能在“以师为镜”的同时,辅之“以已为镜”,尽力使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势必营造一个和谐快乐的大好局面。试想一下,由一个人评一百五十六人转为一百五十七人评一百五十七人,其管理效力有多大?其管理效果是多好? 既能为老师服务,又能向老师学习,领导与老师互动,“教学相长”。我们相信,这样的新管理的学校一定是和谐的,一定是成功的。因为在这里,领导与老师共同创造壮美的人生,共同经历生命的体验。这不就是管理的本质吗?所以,管理学的告诉我们:和谐是一种极致,和谐是一种力量,和谐是一种境界。 学校教师论文: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合并遇到的现实问题 近年来,不少地方进行了把县级教师进修学校 、教研室合并,组建教师学习教育中心的探索。此举的目的是以研兴培,以培促研,通过资源整合,提高教师培训和教研工作的效益与水平。然而,一些县级师训和教研部门合并后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根据我们的调查和实践,主要是遇到了以下一些现实的问题: 一、 功能定位出现偏差 教师进修学校和教研室合并后,教研、培训作为新机构的两大职能,都应从资源整合中获益,得到强化,实际的情况却差强人意,新机构往往自觉不自觉地把教研视为工作中心,将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向教研部门的日常工作,从而使教师培训工作在某种程度上被弱化。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当前各地县级教研室大多具有浓厚的教育行政管理色彩。它们承担着大量的教育行政管理职责,如组织开学检查、期中和期末考试、中招体育加试、中招理化生实验加试、论文评选、学科教学大赛、学科竞赛以及对基层中小学教学进行评价和督导等。这些多为硬性的事务性工作,相对而言,教师培训工作显得弹性大,不容易出大问题,也不容易出立竿见影的显赫成绩,所以机构合并后,培训工作动辄就会受到教研工作的“排挤”,教学资源被占用,正常工作受冲击 ,基本职能难以很好实现。 另外,由于新机构的领导班子成员多来自原先的教研部门,根深蒂固的“教研”至上观念,常年从事教研工作的经历、习惯了的工作方式等,也使得他们将主要精力放到了教研工作上,对培训工作重视不够。 可以这样讲,一些地方教师进修学校和教研室合并后,不仅没有实现 “研训一体化”的目标,教师进修学校反而同教研室一起被现行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所拖累,沦为教育行政管理的工具,陷入了繁多杂乱的行政事务泥淖中而无法自拔。 二、心理融合困难 教师进修学校和教研室合并后,重新配置办学资源,建新班子,定新制度,领导层和教职工的切身利益随之受到触动。领导职位和职数的变化涉及干部的升迁去留,相同相近专业人员的增多加上按需设岗,择优录用给教职工带来了竞争压力,造成一部分人对工作安排不满意,对新制度 、新举措不认同,积极性受到压抑。教师教育理念、工作方式上的冲突更是家常便饭。原进修学校的老师侧重教育理论的研究,习惯单纯的培训教学和管理。教研员侧重学科教学的研究,下乡听课、检查是他们工作的常态。免不了进修学校教师认为教研员甜 一气,教研员认为进修学校教师脱离实际,自我封闭。有时因为学术观点、工作视角不同,大家在评价一节课、鉴定一项科研课题时意见相左,本可以交流探讨,取长补短,但由于来自不同的单位,闹不好便成了各执己见的意气之争。 如何培养大家的团队精神,提高心理相容度,使之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同时营造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成了管理者必须面对的挑战。 三、师资队伍素质难以适应“研训一体化”的工作要求 一方面,原教师进修学校教师队伍本来就问题多多。学校缺乏优秀的学科专业人员,教师缺乏基层教学实践经验,面对教师继续教育的新学科、综合性学科和技能学科,部分教师自身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储备老化等问题已经凸显出来。 另一方面,原县级教研室也并未吸纳、储备足够的精兵良将。首先,当地那些设施好、生源好、待遇好、声誉好的中小学更能吸引优秀教师加盟,县级教研室很难将他们招致麾下。其次,县级教研室多未建立优胜劣汰的教研员选用机制。教研员即使业绩平平,只要不犯大错,基本无下岗之虞。个别领导甚至把教研室当成了安排亲朋好友或者安置闲杂人员的场所。 第三,县级教研员培训机制不健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没有制定硬性的培训制度,没有专门组织促进县级教研员业务能力提高的活动。一些县级教研员,整日忙碌于日常行政性管理事务,个人的专业成长明显滞后于教育形势的发展。 新的组织架构,要求教师要掌握现代教育理论,了解本学科发展趋势,具备一定的学术水平,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教育教学科研能力,熟悉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特点、规律,善于开展和组织教师进行有关继续教育教学活动;要求教师熟悉基础教育,能够深人中小学课堂,参与和指导中小学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和研究。从目前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和教研室组成人员的整体素质来看,距这些要求尚存在一定差距。 “研训一体化”为优秀人才提供了更大的成长空间和更广阔的舞台;也使在原岗位已力不从心的进修学校教师或教研员陡然增加了更多的压力和焦虑。立足现实,自我调适,培养一支师德高尚、业务过硬,精通基础教育、掌握师训规律的专家型教师队伍是机构合并后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推进县级教师进修学校与县级教研部门的整合 ,通过优化资源配置 ,形成合力,构建新型的教师学习教育机构是大势所趋 ,符合《教育部关于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指导意见》的精神。这里提出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合并后的种种现实困境绝非要否定机构整合的方向,而是为了解决前进中遇到的问题。只要我们勇于正视问题 ,大胆开拓创新,就一定能兴利除弊,真正促进培训与教研的一体化,使培训与教研工作在机构合并之后呈现两全其美、相得益彰的局面。
幼儿教学教育论文:幼儿教育中分层教学的应用 引言 分层教学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学习能力、知识储备等,采用不同的方法开展的教学活动,并以此来提升班级学生的整体水平。分层教学有利于激发幼儿对学习的兴趣,并提高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从而促进幼儿的发展。 一、分层教学在备课中的应用 分层教学应该在幼儿教学的每个阶段都有所应用,而备课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和指导,因此,在教师的备课过程中,就要注重对分层教学方法的运用。由于幼儿在进入学校前主要的成长环境是自己的家庭,而不同的家庭在环境、教育等方面都所有差别,所以幼儿的学习能力、性格、爱好等都存在显著的差异。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幼儿的不同特点,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合理安排。在幼儿绘画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其加以指导,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规定的任务,在提升幼儿动手能力的同时,增强幼儿学习的自信心。在幼儿美术教育《花儿朵朵开》的备课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因此,分层教学法的应用非常重要。如,可将全班学生分成2个层次,即绘画能力较强的学生及绘画能力一般的学生。对于绘画能力较强的幼儿,教师可要求其画出5朵不同的花,并用不同的颜料涂上不同的颜色;对于绘画能力一般的幼儿,教师可要求其画出4朵不同的花,并用相同的颜料涂上颜色,以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分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幼儿教学基本都以游戏、活动为主,教师在对游戏、活动等进行设置时,也应该对活动进行分层,以确保每个幼儿都能顺利地完成活动任务,保证活动能够顺利完成。对于能力相对较差的幼儿,教师应在活动中多对其进行指导,多对其进行鼓励,帮助其树立其自信心。而对于能力较强的幼儿,教师则应注重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通过在合理范围内增加活动的难度,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相应的锻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针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安排不同的教学任务,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着极大作用。例如,在“折叠扇子”的手工活动中,注重学生协作能力的培养,对于动手能力稍差的幼儿,可安排其准备彩条和木条,而用图钉对木条的一头戳孔则可由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将10根相同大小的木条全部在一头戳孔,并用金属丝将木片固定在一起,则可由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辅助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完成。然后,用圆规在白纸上画出半圆并剪去,把扇架放到白纸上,将木条均匀分开,用铅笔做下标记。这些都可由动手能力较差的幼儿来完成其中比较简单的部分,而由动手能力较强的幼儿完成其中比复杂的部分。 三、分层教学在教育评价中的应用 在幼儿教育中,为促进幼儿的进步,提升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就需要对幼儿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由于幼儿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有所差异,在对幼儿进行评价时,教师应做到客观、公正,从而将幼儿的实际学习情况真实地反映出来。在传统的评价方法中,并没有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而是采用统一标准对幼儿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对能力较差的幼儿是不公平的,还容易打击其积极性,造成其自卑心理,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因此,在对幼儿进行教育评价时也应分层次进行,注重对幼儿的鼓励,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性格,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四、结语 在对幼儿音乐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时,有的学生可能节奏感比较强,对韵律的把握比较到位,但表情、肢体语言与音乐的内容却不太符合。同时,对其掌握不太好的部分,教师应鼓励其多向其他同学学习,并注意在比较差的部分多下工夫。而有的学生能领会音乐中所富含的情感、表情和肢体语言的配合也比较到位,但对于音乐的节奏、节拍、速度等却把握不准。在对这部分幼儿进行评价时,教师应对其掌握较好的部分进行鼓励,而对其掌握较差的部分,教师则应建议其多听音乐,并在听的过程中注意领会音乐节拍、节奏和速度。此外,为提升班级学生的整体音乐水平,教师应鼓励学生之间多交流、多沟通,每个学生都将自己擅长的部分分享给其他学生,使班级学生能在相互学习中共同进步。 作者:朱芳芳 单位:甘肃省庄浪县万泉镇中心幼儿园 幼儿教学教育论文:幼儿教育教学中玩教具的有效实用性 摘要:时代的发展,使得人们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人们潜意识的认为玩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家长们会给孩子提供越来越多不同类型的玩教具。由于幼儿的心理特征等方面,通过玩教具能够让他们的身心得到更好的发展,这也是一种很有效的学习方法。别看玩教具比较小,但是,它能够让幼儿放松心情,得到快乐和乐趣,在如今的教育当中,玩教具更是一种教学理念,能够有效的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让幼儿能够认知外界,更能够对教学质量进行有效的提高,本文针对幼儿教育教学中玩教具的有效实用性进行了论述,希望对我国幼儿教学事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幼儿;教育教学;玩教具;有效实用性 前言 在目前的幼儿教学当中,玩教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在很多教学内容中有所涉及,能够有效的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当中。大多数的幼儿园,在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展时,会使用到玩教具,通过在教学内容中对玩教具的合理融入,充分的体现其适用性、科学性,能够让幼儿树立正确的三观,更能够通过玩教具的运用,能够让幼儿在教学当中集中注意力,活跃课堂氛围,使得教学质量得到提高,更能对幼儿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 1幼儿园玩教具教学,提高幼儿的积极主动性 在实践教学当中,教师通常会运用玩教具的实物开展教学活动,这样让教学方式更加的新颖,也降低了教学成本,教师也可以将生活中的废物进行充分的利用,自己创作玩教具。玩教具的运用,能够对幼儿的积极主动性进行提高,让幼儿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实践操作能力得到培养,幼儿的理解能力得到提升。另外,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以及兴趣爱好进行玩教具的设计,这样能够让幼儿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当中[1-2]。例如,在进行数学课程的教学时,教师一般会将各种数字在教学活动中进行教学,让幼儿进行学习。然而,对于幼儿来说,他们不知道数字代表了是什么概念,更不能对其能够理解,而且教学内容比较枯燥,这无法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更不能主动的进行学习。所以,教师在教学当中,可以进行台阶的设计,让幼儿参与到爬台阶活动当中,并且让幼儿进行5以内的数字的学习,教师分别在每个台阶上贴上数字1、2、3、4、5,幼儿每爬上一个台阶,就是对一个数字的学习任务完成,爬的最高的,对数字学习也是最快的,对爬的最高的幼儿,教师可以给予其奖励。通过玩教具的教学运用,能够对幼儿的学习积极主动性进行提高,使得课堂学习效率得到提升,更利于幼儿对知识的掌握。 2幼儿园玩教具教学,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2.1多媒体教学的运用:从幼儿的心理和年龄,就能反映出幼儿的理解和解释能力的程度,在教学当中,玩教具的运用,能够让幼儿深刻的认识这个世界和社会,让幼儿树立正确的三观,从而让其形成良好的品质。一般来讲,幼儿对新鲜的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因此,对于教学中的一些新鲜的教学任务,也会充满好奇心,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比如说动画。卡通,有效的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让幼儿能够更好的投入到学习当中[3]。例如,在进行《我爱我的家》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在教学前,可以告诉家长,准备一些生活中的照片,教师将这些照片收集起来,然后将这些照片制作成PPT,并且融入音乐元素,在课上,教师将PPT进行播放,让幼儿进行欣赏,然后让幼儿发表自己的感想,幼儿们争先恐后的说:我的家很幸福,爸爸妈妈是我最爱的人;我的家充满了快乐,爸爸妈妈们很爱我,我也很爱爸爸妈妈。幼儿们积极的发表着自己的想法,使得幼儿和父母的感情更加的增进了,从而能够让幼儿更好的理解该篇文章中的内涵。在教学当中,以多媒体的形式进行玩教具的教学,能够有效的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更能够让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大胆的说、笑,表达自己的想法,活跃课堂氛围,更能够对幼儿的表达能力进行提升。2.2将玩教具融入教学内容中:其实,教学中运用玩教具,就是通过教具的使用,能够让幼儿玩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进行玩,这样能够让教学有效的开展,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尤其是在数学课程教学当中,因为大多数的幼儿对数学没有多大的兴趣,对幼儿智力的开发非常的不利,所以,通过玩教具的运用,从而实现教学目的[4]。例如,在进行10以内数学的教学时,教师可以用粉笔在黑板上将10的数字写出来,教幼儿进行读数字,然后将在课前准备的橡皮泥发给幼儿,让幼儿使用橡皮泥,将自己读的数字捏出来,每个幼儿会根据自己的理解,然后捏出数字,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幼儿会向老师提出问题:老师,10我认识,就是一根木棒和一个鸡蛋,我捏一个木棒和鸡蛋就是10了呀,幼儿们争前恐后的说出自己的想法,以及对数字的理解,并且会问教师自己捏的对不对,教师可以适当的引导幼儿,然后将相应的数字捏出来,这样能够让幼儿们在短时间内容掌握这些数字。可以说,玩教具的运用,能够让教学内容更有意义,并且富有创意,有效的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目的。 3幼儿园玩教具教学,陶冶幼儿的情操 幼儿教育教学当中,音乐课教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科目,教师在实际教学当中,可以对一些比较简易的玩教具进行制作,让玩教具能够发出不同的音符,让幼儿能够更好的理解音符和旋律,从而陶冶幼儿的情操。不仅能够让幼儿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能够学会唱歌,更能够让幼儿树立正确的三观,从中明白很多的做人道理,这对于幼儿来说受益终身。 4结束语 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幼儿教育成为人们尤其关注的问题,近些年,幼儿教学模式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在实际教学当中,通过玩教具教学方法的运用,能够让幼儿在玩中学习,学习中玩,从而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对教学质量进行相应的提高,更对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等进行了培养,有效的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让幼儿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当中,使得幼儿能够全面发展。 作者:吕枝军 单位:重庆市云阳县杏家湾幼儿园 幼儿教学教育论文:游戏教学法在幼儿教育的应用 摘要:喜欢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幼儿是从游戏开始学习的。所以,在当今幼儿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为了达到高效的教育效果,应注重引入游戏教学法。游戏教学法,是指以游戏形式完成教学内容。因为,游戏教学法可创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幼儿在“玩中学”,且实现“游戏”与“教学”的有机结合。因而,把它贯穿于幼儿教育工作中,有利于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首先分析了游戏教学法的具体作用,然后阐述了游戏教学法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游戏教学法;幼儿教育;应用 从现阶段来看,游戏教学法不仅可以集中幼儿的注意力,也可以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让幼儿积极投入到学习情境中。为此,在幼儿教育工作实际开展过程中,应深刻认识到游戏教学的作用。同时,在创造幼儿教育情景课堂时,依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年龄特征等,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环境,满足幼儿实际需求,达到高效性的幼儿教育效果。 一、游戏教学法作用分析 游戏教学法,是以游戏形式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式。它在幼儿教育工作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喜欢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所以,在幼儿教育工作实施期间,若采取游戏教学法,可更好地调动幼儿参与到课堂游戏中,并通过游戏的参与集中注意力,“顺便”吸收教师所传达的知识。2.调动幼儿的学习动机幼儿的特点是好玩、好动,所以,在幼儿教育工作中,为了激发幼儿求知欲和学习动机,应注重利用外部诱因。如,游戏教学法与传统“灌输式”教学法相比,课堂趣味性较强,同时,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幼儿的学习负担。因而,若采取游戏教学方式,可借助游戏教学趣味性、活跃性,激发幼儿的学习动力。3.建立良好的教学关系在传统幼儿教育工作中,教师倾向于树立权威的形象,这种形象的树立,会让幼儿产生畏惧、害怕的心理,逐渐失去学习兴趣。此时,若实施游戏教学法,那么可更好地突出“以幼儿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基于尊重幼儿、关心幼儿的基础,与幼儿建立良好的教学关系,高效性完成教育工作。 二、游戏教学法在幼儿教育中的具体应用 1.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在传统幼儿教育课堂上,教师倾向于利用“威严”,实施具体的教育工作。此种教育方法,使得幼儿的学习效率逐渐下降。为此,在幼儿教育工作不断改革期间,应尝试引入游戏教学法。因为,游戏教学法倡导的是“以幼儿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所以,更有利于对幼儿学习兴趣的激发,让幼儿合作能力、探究能力、自主能力均得到快速发展。例如,某教师在幼儿教育工作实际开展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便设置了一个“看图抢答”的课堂小游戏。同时,在游戏开始之前,把班级25名学生分为5个小组,每组5人。然后,用多媒体工具向学生展示草莓、香蕉、菠萝、西瓜等图片,让学生抢答。若抢答正确,则可获得对应的水果奖励。这种游戏教学模式,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相关的常识知识,也让幼儿在游戏情景中更好地集中自身注意力,调动自身学习兴趣。 2.培养幼儿创新思维 在幼儿教育工作进行时,也应注重利用游戏教学法,培养幼儿创新思维。例如,某教师在幼儿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为了达到高效性教育效果,分别设置了积木游戏、猜谜游戏等课堂游戏活动。其中,积木游戏活动的设置,主要是鼓励幼儿根据自身对积木形状、大小、长短等的认识,自由摆出长方体、正方体等不同形状的积木。同时,为幼儿提供圆形积木、三角形积木等学习材料,让幼儿分别用2块、3块、4块……积木搭建宝塔,通过宝塔的搭建,使幼儿正确认识圆形、三角形、长方体、正方体等形体结构,并在积木搭建过程中,自主发散自身创新思维,完成积木搭建任务。除此之外,猜谜游戏的设置,则可通过“一题多解”题目的设置,激发幼儿创新意识和想象力,积极参与课堂教育。 3.提高幼儿交往能力 在幼儿教育工作实际开展过程中,应注重利用游戏教学法,对幼儿的交往能力进行培养。例如,某教师在幼儿教育工作实施期间,为了提高幼儿交往能力,并让幼儿了解一些社会常识,便设置了一个关于“医院”的角色扮演游戏,在角色扮演游戏进行时,安排两名学生分别扮演医生和病人的角色,并为他们设置用听诊器给人看病的情景,就此通过情景的设置,让幼儿学会与他人交流,提高自身交往能力。综上可知,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法,忽视了对幼儿心理特点的分析,使得幼儿逐渐产生消极的学习情绪,无法真正掌握所学的常识知识。此时,为了突出幼儿的课堂主体地位,应尝试运用游戏教学法实施幼儿教育工作。同时,在幼儿教育工作实际开展过程中,把游戏教学法贯穿到整个课堂,就此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并让幼儿在课堂游戏情景中发散自身创新思维,并通过与他人的沟通、交流,提高自身交往能力。 作者:张晓燕 单位:甘肃武威凉州区第三幼儿园 幼儿教学教育论文:幼儿教育理念及教学经验和方法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幼儿园阶段的孩子知识面也越来越宽,求知欲越来越强。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对幼儿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转变传统的幼儿园教学管理,提升教学理念势在必行。 关键词:幼儿教育;教学理念;教学经验;教学方法 针对当前幼儿教育的现状,按照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各幼儿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和班级实际,制定特色教研课题,以“关爱、教育、发展”为主线,以素质教育为根本,突出科学启蒙,寓教于乐。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加强礼仪、礼貌方面的引导,在互动、游戏、和谐的环境和氛围中,促进每一名幼儿富有个性、健康的人格形成,为其一生的发展打好良好的基础。 一、幼儿教育应以人为本,尊重儿童个性与需要 在幼儿教学过程中,幼儿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每个儿童都是独一无二、独具个性特点的人。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儿童的独立个性,尊重幼儿的独特兴趣,尽可能的满足每一个儿童在情感上、身体上和心理上的需要。教师应该以多元智能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在教学过程中正确看待儿童的个体差异,正确对待理解、耐心引导孩子的日常性错误,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让幼儿获得正确的认知,得到真正的发展。 二、加强对幼儿教师的培训,制定班级特色教学计划 幼儿教师应该善于结合班级实际情况,制定具有班级特色的教学计划。使教学计划可以有效帮助教师在幼儿教育的工作实践之中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充分调动和发挥每个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全力支持和服务教师的个性教学。要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需要不断加强幼儿教师的业务能力培训,提高幼教工作能力水平。幼教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幼儿教育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利害关系,加强幼教师资培训,引进先进教育理念,定期开展教学业务调研,组织教师外出进修,邀请公安、消防、卫生系统专业人员进行讲座,更新知识和观念,帮助教师们转换观念、提高技能是全面落实幼儿教育工作目标的前提与保证。 三、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开展兴趣教学,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 针对幼儿喜欢简单重复的特点,尽量从孩子的生活实际出发,结合幼儿的兴趣点和具体真实的生活情景,改编、创编一些简单、重复而有趣味的儿歌,并在一日生活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渗透,使语言同时成为幼儿的学习工具,为幼儿形成良好的品德、卫生、生活、学习习惯奠定基础。例如:(1)品德培养。为了激发幼儿的爱心,利用《好娃娃》这首儿歌让幼儿学会关心长辈。“爷爷奶奶年纪大,头发白花花,嘴里缺了牙,我给爷爷搬凳坐,我给奶奶倒杯茶,爷爷奶奶齐声把我夸!”孩子们根据儿歌的内容创编动作,很快就记住了儿歌内容,灌输了良好的品德教育。(2)生活习惯培养,利用儿歌《摇呀摇》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摇啊摇,摇啊摇,我的娃娃要睡觉;小花被,盖盖好,两只小手放放好;闭眼睛,轻轻拍,娃娃不吵也不闹。”儿歌以拟人化的口吻,明确了幼儿自己睡觉时该做什么。孩子们在游戏化的情境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3)卫生习惯培养。卫生习惯主要包括:洗手、保持五官的清洁、正确使用手帕、保持身体清洁。利用儿歌《洗手歌》来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洗手方法:“饭前便后卷袖子,洗小手,自来水,细细流。左手搓,右手搓,细菌无处躲。手心搓,手背搓,看看谁的小手最干净。”为幼儿每次洗手的时候,哼着《洗手歌》,按照儿歌的内容步骤洗手,久而久之,幼儿养成了勤洗手等良好的卫生习惯。(4)学习习惯培养。教师应该注意对幼儿学习习惯的指导,不断地将良好的学习习惯转化为幼儿个人的需要。《学好样》这首儿歌就引导了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走路要学小花猫,脚步轻轻静悄悄。坐着要学小白鹅,挺起胸膛精神好。唱歌要学百灵鸟,迎着春风多美妙。”幼儿在重复念儿歌的同时,帮助幼儿理解如何走、如何坐、如何唱,为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幼儿教育中积极开展爱心教育活动,激发孩子的友爱、互助的情感 在幼儿教育的实践中,教师应该从情感入手,启动“爱心”的教育活动,利用“教师节”“儿童节”“元旦节”等重大节假日广泛开展各种文化娱乐主题活动,使幼儿在亲身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通过组织、准备、承担角色,激发学生间交往过程中相互关爱、互助的情感。通过这样的主题活动,幼儿的自制力、自信心等得到良好的培养和锻炼。 五、密切家校之间的联系,帮助孩子树立整体环境观 幼儿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除了为学生创建平等、宽松的心理氛围外,还应为学生创建安全、和谐、开放的整体环境,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和其它电教手段,为幼儿提供更为立体、全面的信息,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家长和教师之间的密切联系,是幼儿健康成长不可缺的因素。通过每日电话追踪,每周板报,不定期召开家长会等多种形式,深入宣传幼儿教育科学方式,强化安全、疾病预防等科普知识,不断培养、巩固、发展家园共育机制。 作者:邹丽丽 单位:吉林省洮南市第三幼儿园 幼儿教学教育论文:技校幼儿教育专业钢琴集体课教学 [摘要]钢琴课是技校幼儿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重要的必修课程之一,正确弹奏钢琴是幼儿教师的必备技能。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钢琴集体课顺应现代教育改革和发展趋势,受到越来越多学校的青睐,在职业学校的教学中已被广泛应用。因此,钢琴集体课是学校钢琴课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钢琴;集体课;幼儿教育;教学方法 在幼儿园的教学实践中钢琴多以儿歌弹唱为主,这个教学特点并不需要幼儿园老师及在校的幼师学生掌握很高很难的钢琴演奏技巧。所以,如何通过在技校短短两年系统的学习培养幼师学生既掌握钢琴弹奏的基本技能,又具备一定的钢琴弹唱能力是我们技校钢琴教师需要思考的课题。我根据自己几年来幼师钢琴教学的经验,逐步研究摸索出一套较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本文想就此问题提出一些个人浅见。 一、集体课教学特点 由于我校场地有限、班级人数较多,所以采用的是电子琴集体课,分组教学十分必要。同一个班的学生分为AB两组,A组上琴课,B组上舞蹈课,下一节课反之。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是较好地满足了当前音乐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需求,节约了场地和大量的时间及人力资源,缩小了办学成本,提高了办学效益和教学效率,舍去了重复的授课内容,更是改变了钢琴老师一对一的传统单向的授课模式。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有独奏又有重奏、齐奏、轮奏等形式,学生之间取长补短、交流促进,师生之间相互配合交流,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习音乐并使个人能力得到提高,培养了学生相互协助的精神,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观念。 二、合理选择教材 既然是培养幼儿教师,首先需要选择适合技校幼师学生的教材,一套合适的教材既能缩短学习周期又能提高教学质量。由于我们的培养目标不是钢琴演奏员,而是具备高素质能力的幼儿教师,所以教材的选择更应突出实用性和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要为其今后的音乐教育及艺术实践工作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因此,我选用星海音乐学院辛笛教授编写的系列钢琴教材。此教材轻理论讲解、重实践过程,运用最简单的文字、最简单的方法、最音乐化的练习,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儿歌弹唱学习钢琴,使学习变得更有趣。1.从无升降号开始导入,有利于学生快速建立调和调式感,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学会弹奏大量耳熟能详的儿歌,增强了他们的兴趣,为后面的移调做铺垫。2.左手伴奏采用音型化,有规律可循,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弹奏能力,扩展弹奏范围。3.字母和弦标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和弦识别与弹奏能力,罗马数字、阿拉伯数字和弦标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首调概念和调性调式感,对移调起到辅助作用。 三、课程的设置 第一学期选用《弹儿歌学钢琴》第一册和《钢琴基础教程》第一册,第二学期选用《弹儿歌学钢琴》第二册和《边学边唱学钢琴》第一册,第三学期选用《弹儿歌学钢琴》第三册和《边学边唱学钢琴》第二册,第四学期选用《轻松学钢琴即兴伴奏》和《弹钢琴学和声》第一册。我在编写授课计划时按照乐曲、练习曲、基本练习、节奏训练相结合的形式安排了课程内容。首先,在选曲上挑选不同风格的中外儿歌,易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并产生共鸣。选择分解、柱式、扩大分解、扩大柱式和弦、流动低音这五种常用伴奏音型,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音乐运用不同伴奏的音响效果,从而学会选择更适合的伴奏来演绎作品。其次,通过五种伴奏音型,让学生熟练掌握三个基本和弦的连接弹奏规律,建立和声听觉。最后,通过背奏训练和大量耳熟能详的儿歌弹奏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熟悉键盘,从而达到速成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的思路方法 钢琴集体课教学要先感性、后理性,先兴趣快乐、后技能技巧,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1.先教会学生左手伴奏音型,通过弹左唱右的形式来感受音乐的完整性。结合弹左唱右、弹右唱左等练习方法达到双手协调,培养学生掌握右手弹旋律、左手弹伴奏的基本技能。2.培养学生养成左手打拍吟唱旋律右手良好的指法弹奏习惯,从而使学生可以把注意力放在右手的弹奏上,达到速成的学习效果。3.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练习并掌握分解、半分解、柱式和弦三种伴奏音型,结合I、IV、V7三个和弦熟练这三种模式化伴奏音型的手位、指法等弹奏规律。同一首乐曲采用不同的伴奏音型伴奏,达到一曲多弹的效果。4.教学生学会分析曲式结构、记录学习重点,让学生站在一定的高度和视角来学习音乐,而不是机械地弹奏。5.每节课教学中适当穿插音阶、琶音或哈农手指练习,提高学生的手指灵活性,为顺利、流畅、完整地弹奏音乐打下坚实的基础。6.除了采用共同乐曲的学习外,还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为每个人选择不同的乐曲,既扩大了学生的曲目量,又让学生间多了交流的机会。7.教会学生正确的演奏姿势,多创造演奏机会增加学生的舞台演奏经验和应变能力。8.在教学中采取精弹与泛弹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精弹作品可提高学生成就感,大量泛弹作品可不断提高学生视奏能力。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时,除了要做到精心备课、认真组织教学外,还需要保持良好心态和教学热情,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把学生当成是自己的朋友,让他们感受到学习钢琴的乐趣,通过齐奏、分组、伴奏、弹唱、接龙等不同弹奏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材施教,在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提高幼师钢琴集体课的教学质量。幼师钢琴集体课教学任重道远,还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学习先进方法,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勇于探索,与时俱进。 作者:佟心来 单位:深圳市携创技工学校 幼儿教学教育论文:现代信息技术助力幼儿教育教学 摘要:本文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的优势,进行实践探索与思考,科学地借力信息技术,促教师素质提升,深化家园合作,转变教师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等。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幼儿;教育;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以其图文并茂、音视频兼具、信息资源丰富等优势改变了人们的认识方式,也对现代教育教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幼儿园教育作为幼儿接受教育的起始阶段,在幼儿终生学习中起着奠基作用,教师要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助力幼儿教育教学,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推动幼儿教育新发展。 1借力信息技术,促教师素质提升 教师是幼儿教育教学的直接实施者,教师的综合素质对于提升幼儿教育教学具有重要意义。现代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将有助于促进教师综合素质提升。1.1改变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现代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将有助于转变教师教育教学理念,从传统灌输式教学中转变出来,不断优化教育教学方式,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教师将围绕幼儿主体素质的发展,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优化知识呈现方式,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挖掘幼儿学习潜能,促进幼儿园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1.2培养教师自我学习能力:现代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将为全园师幼搭建学习平台,不仅有助于促进幼儿素质的发展,也将促进教师自我学习能力发展。教师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实现自我提升与自我发展,培养教师自我学习能力,将自我学习内化为一种内在需求。 2借力信息技术,促家园合作深化 目前,家园合作处于停止不前的状态,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将促进家园深度合作,发挥家园合作对幼儿教育的促进作用。2.1拓展家园互动平台:传统家园互动形式单一,往往是家长会、幼儿园开放日、家访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教育中的运用,将有效拓展家园互动平台,家长与幼儿园教师之间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例如家校通、幼儿园网页平台等进行家园互动。微媒体时代下,家园互动平台更加便捷化,教师与家长可以借助智能手机构建家园互动微平台,例如QQ群、微信圈等进行互动,既可以是群体互动,也可以是个别化交流,拓展了家园互动平台。2.2优化家园信息互动:教师要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家园信息互动,提升家园互动的效应。首先,教师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加强对家长幼儿教育知识输出。目前,幼儿园家长综合素质层次不齐,不少家长缺乏幼儿教育的科学知识,幼儿园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信息输出,提升家长家庭教育的理论水平;其次,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丰富的信息。幼儿园教师只能对幼儿在园表现实现有效的掌控,幼儿园在家表现难以把握,运用信息技术平台将促进家长与教师互动,使教师掌握全面的信息,从而更好地对幼儿实施教育。 3借力信息技术,促教学方式转变 幼儿园教师要善于借力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方式转变,优化知识呈现方式,丰富教育教学资源,使幼儿园教学更加贴近幼儿学情。3.1优化知识呈现方式: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图文并茂的优势,而且能够融声音、视频等多位为一体。幼儿园教师要善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知识呈现方式,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知识输出方式。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贴近幼儿形象思维丰富的优势,弥补幼儿抽象思维不足的劣势,从而提升幼儿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3.2丰富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时代,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与运用。幼儿园教师要善于运用信息技术丰富教育教学资源,通过适度的拓展,丰富课堂容量,拓展幼儿园的视野。目前,不少幼儿园教师课堂教学内容比较薄弱,往往是一本教材,缺乏拓展意识,信息技术的运用将有效改变这一现状,使课堂内容丰富起来,幼儿的视野立体起来,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方式转变,提升幼儿园课堂教学效率。 4借力信息技术,促学习方式转变 现代教育要求突出幼儿主体地位,而幼儿主体地位的实现又具体落实在幼儿学习方式转变。教师要善于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幼儿学习方式转变。4.1丰富幼儿学习方式:幼儿对客观世界的认知首先是从模仿开始的,目前不少幼儿园教师在实施教学时,主要是采用教师示范教学法。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将丰富幼儿学习方式,幼儿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进行模仿。例如,幼儿园舞蹈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对幼儿进行引导,幼儿可以边观看、边学习、边实践,丰富幼儿学习认知方式。4.2促进幼儿自主学习:幼儿园阶段是幼儿良好习惯与兴趣养成的关键阶段,幼儿园教师要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幼儿自主学习能力发展。教师通过开发一些寓教于乐的微视频、微课或者多媒体课件等,引导幼儿在家长引领与陪同下利用信息技术平台进行自主学习,从而帮助幼儿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提升幼儿自主学习能力。总之,现代信息技术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幼儿园教师要善于运用信息技术全面提升自身终身素质,丰富幼儿园教学资源,优化幼儿园教育教学方式,促进幼儿自主学习能力发展,为幼儿教育开创出一片新天地。 作者:景艳玲 单位:长春市九台区幼儿园 幼儿教学教育论文:幼儿教育中游戏教学法的应用 摘要:幼儿教育作为启蒙教育对于孩子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游戏对于幼儿的身心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以游戏的方式对幼儿进行教育在教育学界已经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与认可。幼儿的年龄特征是好动、活泼,想象力丰富,但是没有自制力,若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很难养成良好的习惯,所以幼儿教育不能够以站在成人角度进行教育,而是要从幼儿自身的特点出发,用游戏的方式将幼儿的学习生活有机结合在一起,让幼儿获得游戏的快乐,同时也促进他们对于基本知识技能的掌握,这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游戏教学法;幼儿教育 幼儿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对于事物往往新鲜劲一过便很难再集中,并且情绪化严重,对于老师的教导往往左耳朵进右耳朵出,自控能力较差,不用正确的方法,则会对幼儿的身心造成不良的影响,阻碍孩子的健康成长,游戏教学法则是将幼儿教育的目标。内容融于各种丰富有趣的游戏之中,将教学与游戏有机结合,让幼儿愿意主动参与到游戏活动中,在游戏中得到良好的教育,一方面,保证幼儿能够得到游戏中的有趣体验,另一方面,也能够达到教育的目的,这是十分重要的。 1精心设计游戏,明确教育目标 游戏教学法是以游戏为主要形式的,但并不是说只要是游戏,就都可以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这是不正确的,教师需要明确自己的课堂教学目标,并且根据教学的内容精心设计游戏,把教育的信息融入到游戏的各个环节,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的培养,并且教师在设计游戏时也需要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因素,让游戏发挥最大的功效。首先,教师要保证游戏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既然是游戏教学法,那么游戏在教学中一定是占了较大的比重的,而不只是一种辅助手段,幼儿的需求和愿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需要活动本身是能够产生一定的结果,并且可以根据结果改变的,这就要保证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能够有足够的时间去与周围的世界进行互动,能够收集有效的信息,在不断的感知中形成对于事物的理解,如,在学习数字比大小和加减法的时候,可以通过吃数字的游戏让学生对于数字的大小有更为深刻的理解,每个同学都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数字,并且做成小标签贴在背后,在老师大数字的口令的时候,数字大的同学可以通过揭下数字小的同学的标签来获得游戏的胜利,并且可以把其他同学的数字标签贴在自己身上,通过数字的相加来将自己的数字变得更大,几轮下来,数字最大的同学获得游戏的最终胜利并且颁发小红花,而在老师小数字的口令的时候,数字小的同学则可以揭下比自己大的数字来获得胜利,并且可以通过用别人的数字减去自己数字,最先减到0的同学获得胜利,在游戏中不仅增强幼儿对于数字大小的掌握,对于加减法运算的熟练,还可以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愉悦的体验,在快乐中获得知识,并且这一游戏是动态的,学生通过揭下别人身上的数字标签来获得不同的加减结果,每一轮游戏的结果都是不一样的,也避免的游戏的单调性。其次,要控制好游戏的难度,幼儿的认知能力有限,难度较高的游戏会让幼儿丧失游戏的积极性,也会打击幼儿的自信心,而难度较低的游戏也会让幼儿提不起兴趣,所以游戏的难度要控制在能够让幼儿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在不断的尝试和挑战中能够完成游戏并且获得成就感。最后,在游戏的设计上,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充分的考虑到游戏的安全性,考量游戏的时间、场地、所需要用到的器材等等,让幼儿能够快乐的进行游戏。 2及时总结经验,促进教育最优化 游戏教学强调幼儿活动的开放性和创造性,而幼儿的自控能力又比较差,不恰当的开放会让幼儿变得没有规矩,过于释放自我,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也要及时总结教学经验,进行教学反思,不同的幼儿群体具有不同的特点,教师要能够通过观察和总结找寻到最适合的游戏教学,集合教师的集体智慧,建立幼儿教师的学习共同体,互相交流借鉴,针对自己所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在解决难题的同时也帮助其他经验较少的教师尽快的适应游戏教学这一模式,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教师还需要在丰富的教学实践中记录、反思,让幼儿在游戏教学中既能够保持孩子的童真,也能够得到知识的传授,让孩子发觉学习的趣味,不断的在知识的海洋中探索,培养孩子对于学习的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心态,为孩子今后的发展做好铺垫。 3做好沟通工作,保证游戏进行 传统教育一贯认为教育是严肃的,包括中国历来的教育思想就是以严厉为主,倡导“棍棒底下出孝子”,对于游戏教学这一种方式,并不是大多数家长所赞同的,他们认为游戏就是玩物丧志,孩子送到幼儿学就是要去学习的,而不是去玩的,这种错误的认识往往会给游戏教学带来一定的阻碍,影响师生关系的和谐,所以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教师要做好与家长的沟通交流,让家长认识到游戏教学的优点以及对于孩子所能够产生的积极影响,用实际案例做说明,以孩子的成长变化来改变家长的较为传统的教育观念,在教学过程中与家长保持联系,让家长在日常的生活中也能够用积极的方式去教育孩子,做到科学的指导,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保持一致,给幼儿带来最好的成长环境。 4结语 总而言之,游戏教学是能够针对幼儿身心特点的教学方式,这一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幼儿更加健康的学习生活,游戏是无处不在的,它渗透在孩子生活学习的每个角落,幼儿的学习动机与兴趣大部分都是来源于游戏,所以如果缺少了游戏,那么幼儿的世界将会变得一片黯淡,幼儿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更加健康快乐的学习和成长,为今后的小学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用游戏教学培养幼儿快乐学习、爱学习的天性,精心设计游戏,让游戏变得有趣、有效、有内容,在游戏教学中及时的进行反思和总结,对于不足的地方及时的进行完善和修整,多与家长沟通交流,传达健康的教育理念,为幼儿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 作者:甘倩 单位:江苏省昆山市花桥国际商务城聚福幼儿园 幼儿教学教育论文:整合教育在幼儿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整合教育在幼儿美术教学中的应用,包括教学思想、美术游戏、美术活动、环境四个方面。 关键词: 整合;幼儿美术教学;应用 幼儿美术活动是一种培养幼儿创造力的教学活动,能够让幼儿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尽情抒发内心的情感。如果美术教师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很容易禁锢孩子们的思维,压抑他们的创新能力。因此,在幼儿美术教学当中,美术教师应当整合多方面教学资源和优势,使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多多受益。 一、整合教育的定义 整合教育是指将幼儿园的要素、资源和优势恰当地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教学者按照计划逐步开展教学活动,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由于幼儿存在年龄小、认知能力低下、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的特点,就幼儿美术课程而言,教师更需要充分整合学校美术要素,利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和作用,积极地影响幼儿对于美术课程的理解和兴趣,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 二、整合教育在幼儿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一)将教学思想融入美术教学 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负责给孩子们讲解教学内容,幼儿只需要被动接受。这样的教学方式容易使幼儿产生惰性。实际上,幼儿美术教师不必为画而教,可以整合各个领域、各个学科的内容,让幼儿自由地思考和创造。首先,美术教师可以设定一个美术活动主题,如我的家、我的周末等,让孩子们自由表达对这一主题的认识和想法,其次,在绘画当中可以增加师生互动,美术教师可以在恰当的时候灵活地提出问题,比如对填色的想法、对图形的认识等等,提问的过程提高了幼儿的听话能力和理解力,孩子们在回答时还需要提前组织语言和逻辑。其次,幼儿在亲自动手绘画和制作美术作品的同时,脑、手、眼的协调能力不自觉地得到练习和提高,也可以通过自身的创作,培养对美的认识和对事物的态度。最后,美术教师在课程中对图形的介绍、对颜色的辨识、对生活的欣赏和对习惯的培养,也帮助幼儿日后更好地接受其他学科的教学,这正是整合教育思想的体现。因此,美术教师需要转变教育观念,更加重视整合教育思想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作用,把整合深入自己的教学习惯和教学意识,才能更加自然地把整合思想实际运用到幼儿美术教学当中。 (二)将美术游戏融入美术教学 幼儿普遍爱玩、易动,如果整日坐在课堂,很难对美术课程产生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将美术游戏整合入美术教学过程当中,吸引幼儿的兴趣,让他们能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比如教孩子们画圆,看似容易,其实对于动手能力较低的幼儿想画好很困难。这时教师可以带领孩子们玩吹泡泡的游戏,让孩子们观察泡泡的形状、颜色、变化等,孩子们在玩耍的时候学习到什么样的形状是圆,圆有大有小,有各种颜色,这时再引导孩子们把看到的泡泡画出来,就会提高他们作画的积极性。在游戏当中不仅能够提高幼儿的美术兴趣,还能促进他们思维、行动和品格的发展。首先,同样是画圆,教师还可以让幼儿找出不同的圆形物体来玩,幼儿可以在活动中发现很多不同用途的圆形,启发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其次,在寻找圆和玩耍的过程当中,孩子们全身都会动起来,忘我地投入到游戏之中,行动力也会相应提高;最后,在整个游戏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对幼儿放任不管,要让他们知道是非、对错、好坏,要告诉他们哪些是能做的,哪些是不对的,促进他们良好品格的形成。 (三)将美术活动融入美术教学 幼儿美术教学的目的是让幼儿有独立的思想,能够创作出不同于其他人的画作,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比如画房子,教师可以组织一次美术活动,带着孩子们观察身边各种不同建筑风格的房子,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鼓励他们画出自己喜欢的房子,除此之外,也要引导幼儿展开想象,大胆地画出实际生活中可能不存在的房子,如会飞的房子。幼儿创作的动力正是他们灵感的来源和丰富的想象。所以,幼儿美术教师需要通过美术活动的方式,倾听幼儿的心声,激发他们的兴趣,鼓励他们积极地思考和想象,同时给他们天马行空的作品予以肯定和赞扬。美术活动的主题一旦确定,教师就不要就绘画的具体内容过于局限,让幼儿能够在一个大的主题下自由选择与发挥,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比如主题为“小猫吃鱼”,除了这一场景外,还可以引导幼儿想象鱼是哪里来的,有不同种类的鱼,有多少只小猫,怎么样吃鱼等等,让幼儿自己先为要画的内容编一个小故事,然后根据故事画出内容。如此一来,不仅能够锻炼幼儿的思维和表达能力,还能够启发孩子们展开不同的想象空间,画出与众不同的作品。此外,美术活动的种类也可以有很多,除了参观和绘画之外,还可以把剪纸、泥工、粘贴等形式加入其中,提高幼儿的眼、手、脑的协作能力;主题也有很多选择,包括节日、家庭、动物、植物等等,但尽量选择孩子们感兴趣的主题。 (四)环境 幼儿美术课程中应当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对幼儿进行教学。第一,教育环境。教师作为幼儿思想的启蒙者,要给幼儿创作一个优秀的教育环境。教师要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重视幼儿的认知能力,多多创造机会让幼儿思考和表达。对于幼儿的作品要给予适当的点拨和肯定的评价。第二,教学环境。和谐的教学环境有助于幼儿放下心里的畏惧和芥蒂,放松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因此,教师需要营造出一个宽容、融洽的教学环境。首先,要注重师生关系的培养,让幼儿愿意亲近老师,喜欢这门课程;其次,要尊重幼儿的想法。幼儿的所想常常天马行空,难以捉摸,但这正是他们童真所在,所以,教师需要的只是鼓励他们大胆地遵从自己的内心。第三,物质环境。物质环境是幼儿灵感的来源,生活的体验,是幼儿绘画的素材。教师可以带领幼儿亲身感受大自然的美,用眼睛观察,用耳朵倾听,用身体感受。此外,教师还需要认真布置教学区域,可以把幼儿的绘画作品、手工作品等等粘贴在教室墙壁,悬挂在教室中间,不仅能够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还可以促进幼儿之间的交流和沟通。通过美术教育让幼儿得到综合全面的发展,是幼儿美术教学的根本所在,整合教育可以为美术教育的改善给予一定的帮助和贡献。 作者:韩鸿照 单位:南阳幼儿师范学校 幼儿教学教育论文:幼儿园教育教学管理分析 摘要 幼儿园中的重点工作之一是教育教学的管理工作,这一工作开展效果很大程度影响着幼儿以后的生存和发展水平。一直以来,人们都非常重视对这一工作的领导,但当前的幼儿教育教学工作存在不足,暴露出很多问题,像陈旧的理念、管理方式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等。基于以上原因,经过对实践的研究分析和经验总结,以幼儿教育教学管理经验为基础,找出抓好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关键途径,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幼儿园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 幼儿园;教育教学;管理工作 目前,有很多形式的教育教学管理方法,一些幼儿园对教育教学管理方法没有任何条理性,也没有产生良好的管理效果。那些具有特色的管理方式,也没有遵循一定的规律。幼儿教育教学的管理特点是所涉及的面非常广、各项工作非常细致,良好的管理效果有利于提高幼儿园教学质量和园内各项活动的进行。目前,幼儿园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存在很多不理想的地方,需要进行及时的调整工作,来完善管理工作的实施。作为一位幼儿教育教学工作的管理者,必须加强科学管理,抓好教学过程中的重点环节进行严格管理,全面提高教学效果。本文以促进幼儿园更好发展为目标,从多个方面进行幼儿园工作的详细分析,得出更好进行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的最佳途径。 一、优化教育教学常规管理,提高工作效果 1.加强教学活动常规管理 幼儿园中日常活动的效果对幼儿身心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为了提高教学效果,管理者首先应该对常规管理进行优化,使教育教学工作的常规管理取得预期成效。经分析目前教育教学工作存在很多不足,其中明显的是形式主义现象严重、实际效果不佳,导致整个管理工作不完善。所以,必须及时进行观念的更新,以实践经验为基础进行教学活动的常规化管理工作。比如,根据大中小班幼儿的差距,分别制定出符合幼儿年龄段特征的教学计划。教师备课的重点是备学生,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结合他们身心发展情况进行备课。作为一名管理者,要时刻监督教师不能以强制性方式传授知识,给学生留有一定发挥空间,根据幼儿特点和兴趣,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主动思考的能力。幼儿园教学与其他教学的不同之处在于,教师不能一丝不苟按照大纲进行教学,由于幼儿思维跳跃性很大,所以教师应灵活应变的进行教育教学工作。为了能够及时准确了解到幼儿课堂教学情况,管理者可以定期或者不定期深入课堂之中进行考察,真正掌握教育教学的课堂实施情况,发现不足后做出正确指导。对于教师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管理者可以通过召开集体会议的形式进行集体研讨,找到解决方法。要想顺利进行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工作,必须消除形式主义、不浮夸,以实际教学效果为基础,坚持不断创新、改革、提升理念的进行管理工作。教案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学工作具有引领和指导的作用。教案设计水平的高低直接关乎整个教学效果情况。集体教学是进行最大程度融合幼儿教师的集体智慧,作为一名管理者,一定要抓好该程序的管理工作,提高教案设计水平。笔者在教学管理实践中,以集体教学研究为切入点,在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一是认真分析研究形成教研内容。每次教研都有明确主题观念,进行一学期或学年的安排规划,形成一个相互连贯的过程,同时渗透对教师的部分培训内容,分层、逐步推进,使得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不断提升和创新。二是组织教师进行集体研讨活动。在此过程中,我要求老师发表各自的观点和意见,对怎样提升教学效果进行讨论,在相互学习中提升自身水平;三是体现先进思想觉悟和创新水平。把当前新型教学理念与实践相结合,同时教师要经验积累为基础,提高教学水平做出优秀教案设计,以达到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目的。 2.做好幼儿班级常规管理 必须抓好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工作,使得幼儿园内各项活动能够正常有序进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指导作用,给幼儿留有一定发挥空间,做一个小小管理者和班级规范的监督者,教师只要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引导即可。首先,适合幼儿成长的简单班级规定。每个幼儿都有自身独特性,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有了班级规定的约束减小班级管理的难度。作为一名管理者,可以指导各班教师结合学生实际制定特色班规,使每个幼儿认真执行。小班幼儿年龄很小,应制定他们理解范围以内的班规,便于达到好的执行效果;大中班幼儿有一定自己想法,可以与幼儿共同制定。其次,抓好班级常规因素,重视细节管理。常规中涉及生活和学习的很多方面,生活和学习中有很多细节存在,需要教师平时认真观察分析,细心指导。管理者不能急于求成,过于追求结果,应该在长期管理中逐步显出良好效果。最后,班级常规要向多样化、艺术化发展,得到幼儿喜爱能够更好发挥其作用。比如以游戏形式进行教学,使幼儿建立常规的理念。选出榜样进行幼儿行为指导形成不一样的班规,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二、有效举行园内教研活动,提高师资水平 定期教研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提高幼儿园师资力量和教师的教学水平,园长结合实际情况,对教研活动进行指导和控制保证有效其进行。首先,园内形成教研组织。幼儿园一般分为大中小班三个级别,在进行每个级别人数的分配形成班级。为了适应每个班级幼儿的特点,要不断变化教研的主题。所以。每个年级应有一个教研组,或者根据不同的主题进行教研组区分,使得教研活动能够顺利举行。每个教研组应该进行合理分工,选出具有领导才华的带头人,负责教研活动的开展工作。然后,明确各阶段的教研工作和实际任务。比如,安排园内教师参加定期培训和学习;组织教师进行优秀学校教研活动的观摩,然后研究讨论学习优点提高自己;合理选择教研主题,主题的选择应以园内当前存在的问题为依据,研讨合适方法应用到实践中去,并进行跟踪记录发展情况,并引导教师进行不断研究分析,丰富知识提高研讨能力,产生良好教学效果。最后,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教研制度的完善,形成相关约束措施保证足够人性化的特点。 三、抓好教育教学评价管理工作,调动教师工作热情 抓好评价管理工作,能够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如果教师对工作没有足够的热情,很难产生良好教学效果,更不能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一是对教师进行评价。对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学生学习积极性情况、教学内容的发展性、教研水平等方面进行评价。这时,评价结果应与教师绩效工资相联系,最大程度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和工作热情,有利于幼儿园教学质量的提高。二是对幼儿进行评价。幼儿园的目标是幼儿在园内健康快乐的成长。评价时应做到过程和结果兼顾,不能片面的观察结果状况。要选择多种评价方式综合分析,显示具有教育性的评价过程。同时,园中可以制定完善的评价方式。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时期,社会更加注重幼儿的教育,要对教育教学方法不断创新,提高实际的落实效果,充分调动教师热情,更好实施教育教学工作。因此,形成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是需要一定智慧和艺术的。其中重点是幼儿园教学工作要树立发展的眼光、进行务实的工作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促进教育教学不断改革更上一层楼。除此之外,管理者还要抓好幼儿的保健和后勤管理工作。 作者:黄君丽 单位:湖南蓝山县教育局 幼儿教学教育论文:幼儿园数学教育教学探讨 摘要 模式在幼儿园数学教育中的地位毋庸置疑,模式能力是幼儿数学认知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数学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但当前许多幼儿教师对模式及模式教学的认识和理解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幼儿教师应正确认识模式教育活动,明确模式教育活动的真正目标是丰富体验,提高能力;只有将基础打牢固,才能真正发展幼儿的模式能力;模式的学习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关键词 幼儿园;数学教育;模式教学 模式在幼儿园数学教育中的地位毋庸置疑,模式能力是幼儿数学认知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数学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我国,模式只是儿童数学教育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并未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出现,教师对模式的内涵,模式能力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模式能力对儿童整体数学能力发展的影响等等相关方面都缺乏充分的认识。有相关研究发现,教师大多很满意他们自己对模式过程的理解,然而,通过对这些教师上课情况的观察表明,他们并不能完全理解模式的内涵,这种理解上的不完全限制了儿童模式能力的发展,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儿童数学认知能力的发展。目前,我国幼儿的模式学多是在不断追求难度上的提升。教师一味地追求难度,幼儿不停地进行模式排列题的练习。然而,这种单纯练习式的模式学习很容易演变成一种恶性循环,导致幼儿能够完成多因素模式排列,但无法将模式知识迁移运用到生活当中。本文将对模式的特点、模式发展的特点、模式学习的本质以及如何开展模式教学进行阐述,以期为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借鉴和参考。 1认识模式 模式是指有规则性的图案、花样、声音或事件等的重复出现,也可以是呈现于感官的一个重复性刺激。模式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和现象之间本质、稳定、反复出现的关系。模式有两个根本特点:重复性和可预测性。多种元素按规律循环排列,只要符合这一原则,都可以称之为模式。模式在生活中处处可见,“红—绿—黄”交通灯的循环转换,春、夏、秋、冬四季交替,服装的图案设计,乐曲的创作,建筑的装饰处处都透着模式的思维。小小的模式隐藏着大大的道理,模式透出了生活之美,世界之秩序。对于教师来说,必须了解模式与生活的关系,必须了解模式的抽象认识源自生活的方方面面。 2认识模式发展的特点 皮亚杰对儿童的模式学习发展进行了研究,他的研究告诉我们:儿童在婴儿期就开始感知模式。最初他们感知的是空间上的,如房间里有规则摆放的家具,同时他们也可以感知一些习惯性的行为动作。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模式概念逐渐发展起来。皮亚杰将儿童模式概念的发展划分为六个阶段,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基础,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发展,但在一次模式活动中,各阶段的内容可以同时或交叉出现。从皮亚杰的研究中,我们得知:(1)儿童模式认知的发生和初步发展起始于儿童早期;(2)儿童模式认知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3)模式与序列发展同步,但又比序列复杂。国内研究者也对模式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儿童模式认知能力的发展具有以下特点:(1)儿童早期模式认知能力发展受年龄和性别的影响。(2)儿童模式复制能力在3.5—4.5岁之间发展较为迅速,模式扩展能在4—5岁之间发展较为迅速。(3)儿童的模式复制能力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女孩的模式扩展能力显著高于男孩。(4)儿童的模式复制能力显著高于模式扩展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它们之间的差距有减小的趋势。(5)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在模式复制和模式扩展任务中所犯错误水平在下降。 3探索模式学习的本质 模式的规则是从生活中各种各样具有相似排列特点的事物中总结出来的,是高度抽象的数学知识。我们应该认识到模式本身固然是抽象的,但幼儿对于这种抽象的学习,却是从具体中学来的。也只有在具体中学习,才能使这种学习不只是一种机械的操练,不只是几种无意义的记忆,而变成一种具有领悟潜能的过程体验。儿童的模式学习更重要的在于儿童的体验,在操作和探索的基础上去体验、去感受。因此,通过模式学习,主要不是让幼儿掌握多么高难度、多么复杂的知识概念,而是要让幼儿体验丰富多样的模式排列,发现这种排列之美,从而学会运用模式去创造美。 4探索如何教授模式 首先,要正确认识模式教育活动,明确模式教育活动的真正目标是丰富体验,提高能力。教师要认识到幼儿模式的学习重点应集中在丰富幼儿的模式体验和发展幼儿的模式能力上。我们生活的世界是由许许多多的模式构成的,把模式活动融入幼儿的日常生活中,不仅有助于激发幼儿数学学习的兴趣,更有助于幼儿以模式的思维方式认识客观世界,并以模式的方式建构自身的认知结构,这正是模式教育的最终目标。在“模式”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关注幼儿是否能在活动中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我们要遵循儿童发展的特点,在幼儿园阶段,引导幼儿更多地去感受生活中各种各样具有模式特点的事物,丰富幼儿对模式的体验,引导幼儿开展内隐学习,让模式的经验渗透到幼儿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他们积淀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础。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体现的就是一种日积月累积淀出的感觉,模式的学习也需要这样的感觉。这种积淀式的学习可以为幼儿将来理解模式的本质特点及进一步运用模式奠定基础,更加适合儿童的发展特点,更有利于幼儿长远的数学学习。其次,要认识到只有将基础打牢固,才能真正发展幼儿的模式能力。幼儿的模式教育,不应该将关注点集中在解决越来越难,越来越复杂的模式题目上,而应该将重点放在帮助幼儿理解模式的基本单位与结构上。只有将模式的基础知识学扎实了,才能真正发展模式能力,将模式能力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如今,许多教师在课堂上,往往过于急切地想要拔高模式题目的难度,而忽视了幼儿对模式基础的掌握。幼儿在学习重复模式时,如果没有完全理解每个单位模式所受的限制,就会阻碍其发展出更复杂的模式,如成长模式。然而通常情况下,教师教授重复模式时,模式的结构很容易被忽视或误解。幼儿虽然在一遍两遍的练习下,会做重复模式的题目,但其实并没有真正掌握模式的单位和结构。在模式教学中,教师要做的不是拔苗助长,而是应该努力让小苗长得又粗又壮,把基础打结实。最后,要认识到模式的学习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假如我们把模式当作一种脱离生活的规律去发现,让儿童直接走进抽象,那么儿童就很难再回到现实。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从身边常见的事物中,自己去探索并发现和创造模式,教师应该重视儿童的探索与发现。生活中模式活动的材料取之不尽,幼儿身着不同颜色的衣服,这就是模式的材料;男孩、女孩的性别差异也是模式的好材料;长头发、短头发也可以作为模式活动的材料,儿童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各种机会去探索模式、学习模式。在模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对幼儿表现出来的创意,不但要以鼓励的态度多加保护,而且要认真分析,进行有益的引导,但这些闪光点并不是随时可见的,需要教师有足够的耐心去等待、去发现。幼儿园区角的串珠材料,是孩子们很喜欢玩的材料。它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教师并未像其他数学活动一样下达任务指标,而是让幼儿自己玩,自己探索。当区角的串珠材料摆放一段时间之后,教师发现,有些幼儿串的串珠已经开始出现简单的模式了,有的幼儿甚至偶尔会串出ABC模式。这是幼儿自己体验、摸索的结果,他们为了把项链串得更漂亮,会不断地尝试、探索、模仿、学习,在这样一步一步的探索中学习着模式的知识。其实更重要的不是了解了多少模式的知识,而是将模式与美,与生活很自然地结合起来。教师要做的应该是为幼儿展示多种形式的模式,给幼儿体验多种形式的模式之美,从宽度上不断拓展,让幼儿发现模式在生活中其实无处不在。教师要尽可能地丰富幼儿的模式体验,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积淀模式的感受,这种积淀,需要幼儿从更多的角度去体验,需要幼儿去感受更多的模式形式,需要幼儿发挥更多的创造。当这一切条件都已积淀完成时,提升模式的复杂程度就成了一个自然的过程,不用去着急地推着孩子向前走。不要让孩子们行色匆匆,漏掉生活中真正值得去体会的风景。 作者:张苏颖 单位:长沙师范学院 幼儿教学教育论文:幼儿园教育教学乡土资源探讨 【摘要】 幼儿教育,在当前国民素质教育中发挥着打基础的重要作用。结合幼儿教育中幼儿的心理特点,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至关重要,而乡土资源是幼儿教学资源的重要来源。本文结合当前幼儿园教育教学实际现状,探讨乡土资源在当前幼儿园教学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乡土资源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可行应用策略。 【关键词】 乡土资源;幼儿园教育教学;应用;策略 当前幼儿园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约束因素在于教学资源的匮乏,大多数幼儿园在教学开展中可用的教学资源只局限于教材,这难以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乡土资源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合理应用乡土资源有利于幼儿教育高效开展。 一、乡土资源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 合理、充分利用乡土资源在当前幼儿教育中发挥着如下方面的重要性: (一)丰富幼儿教学内容 单一、枯燥的教材内容是当前大部分幼儿园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充分利用乡土资源能够丰富幼儿教学内容,改善幼儿园教学方法。在当前部分经济较为紧迫的乡镇幼儿园而言,乡土资源可谓是一笔宝贵的教学财富。在幼儿教学中充分利用乡土资源,不仅仅能够改变教学内容枯燥空洞的问题,还能够拓宽幼儿的视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与爱好。 (二)推动园本课程开发与发展 结合幼儿园实际情况,开发适合自身发展的园本是提升幼儿教学质量的重要渠道。因而,幼儿园应该基于自身实际教学条件与环境,结合当地乡土资源,积极开发与自身发展需求相吻合的园本教材,这对于推动园本课程的发展意义重大。在园本课程开发过程中,乡土资源无疑是成本最低、价值最高的教材资源。 (三)提升幼儿学习乐趣 在幼儿教学活动中,幼师在开展幼儿实践活动时积极利用乡土资源,能够达到教学情境创设的目的,并在课外实践学习过程中帮助幼儿了解到当地更多的人文知识,更近距离地接触当地的自然风光,真正在幼儿学习中享受到学习所带来的乐趣。同时,充分利用乡土资源有助于提升幼儿的归属感,培养幼儿的自豪感。在幼儿教学中充分利用乡土资源,还能够不再受限于短缺的幼儿教材,突出大自然资源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并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乡土感情,热爱大自然,培养乐观精神。 二、幼儿教育教学中应用乡土资源策略 幼儿园在未来发展中应该从如下方面应用乡土资源,以充分发挥其应用价值: (一)创设手工坊 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是幼儿教学活动的一大目标。然而,当前大部分幼儿园受限于自身教学资源,难以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或者所开展的实践活动流于形式化,难以取得效果。因而,幼儿园应该积极利用乡土资源,创设幼儿手工坊。比如,现在大部分城镇都开很多食品加工店,幼儿园可以与这些食品加工店谈判,愿意提供幼儿手工坊区域的食品加工店,幼儿园可以在园区内免费进行宣传。幼儿园便可在达成合作协议的食品加工店中设置所需的手工坊,让幼儿积极地参与到课外手工实践活动中,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实际动手能力。充分利用乡土资源,创设手工坊能够花最小的成本,达到最理想的实践能力培养目标。 (二)争当家乡小导游 在幼儿园教学中,语言能力培养是最为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充分利用当地旅游,组织学生们充当家乡小导游,是利用乡土资源培养幼儿语言能力的重要渠道。比如,张家港市地理位置优越,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幼儿园可考虑与当地景点合作,组织家长陪同幼儿开展春游或者秋游活动。为了能够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提升幼儿演讲自信心,可以安排幼儿充当幼儿园所组织的春游活动导游角色。为了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幼儿园可以设置若干奖项,以奖励在导游活动中表现出色的学生。并在旅游活动结束后,安排景点的优秀导游进行全面地点评,让学生们认识到自己在语言表达上所存在的问题,并在日后的幼儿教学中予以注意并改善。充分利用当地的旅游资源,不仅仅能够达到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还能够让学生在旅游快乐环境下拓宽自身视野,一举两得。 (三)建立种植区 在当前大部分乡镇经济发展中,农业经济仍然是最为重要的基础经济产业,幼儿园可以与当地政府沟通,在特地的区域建立适当的种植区,以便幼儿园开展乡土资源教育活动。比如说,幼儿可以从家里带来小麦、葵花籽等不同的种子,然后在幼师的引导下将种子播放在特定的种植区内,由此幼儿心中便充满了期待。幼儿每周在观察植物的成长情况,亲身经历种子成长的全过程,并亲身体会到劳动所带来的艰辛与收获喜悦。充分利用乡土资源,能够让幼儿更近距离地亲近大自然,感受到大自然的非凡魅力,对生活充满期待。教学资源匮乏,是约束幼儿园教学效率与质量进一步提升的重要因素,这也使得幼儿园想方设法开发园本课程。乡土资源的充分利用,能够轻易地解决幼儿园教学资源匮乏的问题,因而应该从创设手工坊、开发旅游资源、开发种植资源等方面积极入手,以达到教学质量提升的发展目标。 作者:钱春华 单位:张家港市阳光学校 幼儿教学教育论文:幼儿美术教育课程教学探析 【摘要】 作为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一门比较重要的专业课,《幼儿美术教育》的教学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开展该课程的教学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美术能力,让学生掌握美术教育的方法,为学生日后进入幼儿园组织美术教育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学前教育专业;《幼儿美术教育》;实践教学 【基金项目】 该论文是2015年度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NJSY305)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幼儿美术教育》课程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包括理论和实践两部分,是一门综合性较高的应用型课程。本课程主要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专业化的学习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教育观以及儿童观,并能够结合幼儿的发展需求来设计出科学合理的美术活动。学习《幼儿美术教育》课程有助于提高学前专业学生的幼儿美术教育水平,因此,国家和院校应对该课程的实践教学提高重视,改善教学方法,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 一、训练学生主题性绘画的能力 在《幼儿美术教育》中,绘画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任课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主题性的绘画训练,改变原本以临摹为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掌握丰富的美术知识、技能以及经验,并能够将其灵活运用到美术教学当中。要完成主题性的绘画作品,就需要学生结合自己的现实生活,从中寻找到一些独特的绘画素材,任课教师也应充分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指导学生全方面的观察周围的人、事、物,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教师可以为学生设定主题,让学生通过细心观察和发现来自由选择绘画素材,并将绘画素材积累起来,为日后组织幼儿美术教学奠定基础。 二、训练学生的手工制作能力 实践表明,对学生进行手工制作的训练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所以任课教师应对《幼儿美术教育》课程中的手工制作部分加强训练,提高学前专业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促进学生大脑均衡发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确保所教的内容符合于幼儿园教室内的场景,还需要对道具提出一定的要求,以便学生进入幼儿园后可以顺利完成与手工制作有关的任务。当教学中遇到问题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引导,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来找出解决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三、合理分配课时,增加实践课程的数量 《幼儿美术教育》课程的教学主要包括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个部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理论课程所占的课时较多,而实践课程的课时相对较少,这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任课教师应对课时进行合理分配,增加实践课程的教学课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另外,教师还可以安排一定的课时供学生去幼儿园实习,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幼儿教师的丰富教学经验,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四、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 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不能一味的遵守教学准则,以刻板的方式向学生传递相关知识,这样会让学生觉得枯燥和乏味,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应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营造出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增加趣味性,让学生从美术教学中感受到乐趣,更好的掌握美术知识和技能,为学生日后在幼儿园内组织趣味教学奠定基础。教师可以重新组合一些教学内容,使得教学活动更加有趣,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幼儿美术教育》课程的教学效率。 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幼儿美术教育》课程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因此,要满足该课程的所有教学需求,仅仅依靠一间普通的教室是远远不够的。就拿绘画来说,要满足所有绘画教学的需求,就需要至少一间专门的画室。因此,院校应加大资金投入,积极建设美术教室,并为其配备完善的基础设施,以满足教师教学以及学生学习的多样化需求,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可以安安心心的学习各种美术知识,掌握美术技能。 六、通过展览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幼儿美术教育》课程的教学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各种美术知识,并进行艺术作品的展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对学生进行鼓励,让学生与同伴加强交流,不断的反省和总结自己的学习情况,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教师还可以定去举办一些美术作品的交流活动,让学生在欣赏同伴作品,与同伴互相交流的同时学习到同伴的优秀美术经验,拓展自己的美术视野,激发学生对于美术学习的兴趣,从而推动《幼儿美术教育》课程的实践教学进一步发展。 七、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幼儿教师岗位对于学前专业学生的美术教学要求也不断提高。因此,院校应对《幼儿美术教育》课程的实践教学提高重视,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来让学生学习丰富的美术知识与技能,并掌握灵活运用美术知识与技能的方法,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与质量,为日后进入幼儿园组织美术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乌斯哈拉 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团校 幼儿教学教育论文:幼儿教育教学随机教育研究 摘要: 幼儿教育需要全面发展,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随机教育就是要求我们随时随地能抓住具体情境对孩子们进行启发和引导,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幼儿教育中的交互与渗透作用,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几个角度对幼儿教育中的随机教育进行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 幼儿;随机教育;认知规律;情感;观察思考;良好习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解读》在第四十二条指出:充分利用各种教育契机,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随机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抓住教育计划之外的随机事件和情境进行临时性的启发和引导。随机教育的思想正好印证了“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它将教育渗透到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可以具体到无时不刻,只要我们发现问题和亮点,都可以进行指导和发扬。这样的教育灵活、生动、具体容易,孩子们也比较好理解和接受。鉴于此,我结合教学经验讨论几点如果巧用随机教育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情况下对幼儿在随意、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进行启发和引导。 一、利用随机教育,完善情感教育 幼儿时期是培养孩子们情感认知的重要时期,幼儿教育中我们不但要注重智力的开发,更要注意培养情感的发展。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体验,幼儿时期孩子们身心发育不完善,情感比较不稳定,往往表现在我行我素,所以情感教育是幼儿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涉及的方面也比较广泛,我们不可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完成,所以我们可以借助随机事件进行随机启发、引导和感染幼儿。有一次,在玩一个游戏时,小名同学总是跟不上节奏,同组的同学都怨怼他拖后腿,小名很懊恼。我发现后,就和孩子们讲了爱因斯塔做小板凳的故事:手工课上老师让同学们拿出自己做的小板凳,只有爱因斯塔做得又丑又不结实,同学们都嘲笑他说:还有比这更难看的吗?爱因斯塔说有,接着他拿出两个更丑的小板凳说:这两个是我开始做的……像爱因斯塔这样的大科学家都有遇过学习困难的事,所以说我们遇到困难时不要气馁,要努力一点点进步就能成功;还有就是我们身边的小朋友遇到困难时,我们也不要嘲笑,我们要帮他分析原因,指导他走出困境!孩子们听了后若有所思,在以后遇到类似事件时没了嘲笑,都很积极地鼓励和帮助遇到困难的同学。幼儿美好的情感不是自动生成的,需要我们进行后天的培养,而随机教育能最大程度完善情感培养。所以,作为幼师,我们要善于在幼儿日常学习、游戏和生活中随机发现问题,然后用适当的方式进行启发,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种下真挚、美好情感的种子。 二、加强随机教育,启发观察思考 观察和思考是我们认知世界的基本方法。幼儿时期是孩子们成长和认知初期,许多生活知识和细节都需要孩子们经过观察和思考习得,显然有限的课堂时间是不够的。要想让孩子们掌握认知世界的能力,我们就得“授之以渔”,具体操作中我们可以在一日活动中永新抓住偶发事件进行针对性的随机引导,以启发孩子们养成对身边事物用心观察和思考的良好习惯。如,有一天突然下起了雨,这时小米同学郁郁地走过来问我:“老师,地上的蚂蚁那么小,下雨的时候会不会都被淹死了啊?”。其实孩子们有很强的好奇心,类似的奇怪问题特别常见,如果我们应付了事就会错失一次教育的机会。这样的问题也许很难回答,我们可以借助资料视频让孩子们看,这样就能一目了然,不但满足了孩子们的好奇心,还肯定和鼓励了孩子们对事物的探索欲望。接着,我们还要提出外延性的话题来启发孩子们拓展观察和思考范围:1.你知道的其他小动物怎么躲避下雨啊?2.都什么小动物是淹不死的呢?……这样的小问题有很强的探索性和启发性,是对幼儿好奇心的认可和求知欲的驱动。这样的随机教育从孩子们的实际观察入手,培养孩子们养成喜欢观察、善于观察的好习惯,从而更好地促进孩子观察力的发展。 三、抓住随机教育,培养良好品质 良好的品质是以后立人做事的基本条件,幼儿时期是培养良好学习和生活品质的最佳时期。当然,这需要我们充分利用随机教育进行启发和引导。就拿孩子们比较喜欢的角色扮演游戏来说,由于游戏自由度比较高,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可以自由发挥,所以也容易出现“意外”,我们就要抓住这些随机的“意外”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例如,在一次角色游戏扮演时,有位扮演顾客的小朋友在“买”东西时不小心把“摊位”撞翻了,其他小朋友一阵慌乱,不知所措,教室里一下子乱了起来。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给与批评和训斥,肯定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反而会使得事情更糟糕。认识到这一点,我用平静的语气先让大家安静下来,然后温和地招呼大家一起把打翻的东西整理起来。同时,告诉大家,当有人出现意外时,我们不要惊慌,也不要嘲笑,谁都有出错的时候,我们要养成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这样一来,闯了”祸”的小朋友也不在紧张害怕了,大家一起收拾,从新布置起来。这样处理不但稳定了秩序,还引导孩子们认识到在生活中要养成乐于助人和礼貌待人的好品质……我的这一随机教育和引导,既有效地对幼儿进行了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也丰富了幼儿的游戏情节。在游戏活动中教师只要做个有心人,善于发现,善于捕捉,类似这样的随机教育机会是很多的。教师随时随地抓住这些机会,展开随机教育,久而久之,幼儿就一定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小结 生活即是教育。幼儿在园内的生活不仅仅限于课堂,幼儿知识的学习和习惯的养成也不能只靠课堂教受。所以,在幼儿教育中,我们要注意抓住生活和学习中的随机事件进行扩展性的启发和引导,培养幼儿学习的兴趣、观察的能力、好学好问积极探索的精神以及健康的情感等各个方面的能力。实践证明,我们必须把随机教育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地进行探索和总结,更好、更有效地发挥随机教育的作用,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幼儿园的培养目标。 作者:毛昱鑫 单位: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第一幼儿园 幼儿教学教育论文:幼儿教师学前教育教学 摘要: 随着素质教育进程的不断深入,教育更加注重从学生的综合能力出发。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是未来幼儿教师的摇篮,中职学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只有把学生的职业能力作为重点培养的能力,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才能够适应岗位的需求,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笔者就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教育与幼儿教师岗位相结合进行探究,力求提高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 关键词: 学前教育;教学;幼儿教师 幼儿期是孩子的认知和心理都善未成熟的阶段,学前教育的教师承担着幼儿期学龄前儿童的综合能力的发展,由于幼儿教师特殊的工作性质,对幼儿教师的专业技能也要求更高。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未来社会需要的专业性幼儿教师的专业,这种职业对教师的专业技能要求更高,幼儿教师只有在专业技能学习和锻炼的阶段练就扎实的基本功,才能在工作岗位中肩负起教育幼儿的职责。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做到有效避免学生在学校所学和社会需要相脱节的现象。中职学前教育美术专业的教师要把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培养和学生未来的岗位工作内容相结合,让学生在工作岗位中能更好地进行教学。下面笔者就来谈一下如何在学前教育中凸显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一、学前美术专业教育与幼儿教师岗位需求相结合的重要意义 中职学前美术教育专业存在的意义主要就是为了培养社会需要的具有美术专业技能的幼儿美术教师,把学前美术专业教育与幼儿教师岗位需求相结合是顺应学前教育中各种关联要素的需要。第一、美术专业教育与幼儿教师岗位需求相结合是学前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今天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就是明天幼儿教室里的幼儿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用未来教师的标准去培养学生,能够让学生更加更够胜任未来的工作,所以把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岗位相结合教学是培养高素质的幼儿教师的需要。第二、学前美术专业教育与幼儿教师岗位需求相结合是社会的需要。对于幼儿教育人才,无论是用人单位还是幼儿的家长们都更喜欢专业技能高,工作适应能力强的幼儿教师,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接受到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教育,能够让学生顺利成长为用人单位和家长的需求,满足社会的总体需求。第三、学前美术专业教育与幼儿教师岗位需求相结合是实现中职学前教育发展的需要。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存在的意义就是为社会输送具有幼儿专业技能的人才,专业技能强的学前教育人才能够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能够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学前教育专业能够得到长足稳定地发展。 二、学前美术专业教育与幼儿教师岗位需求相结合的途径 学前教育要想与幼儿教师岗位需求进行有效结合,需要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教师素养的培养;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学生各种素质的培养,让学生成长成为综合能力强的专业技术人才,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幼儿。 (一)学前美术专业教育要注重学生教师素养的培养 今天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即将成长为明天的幼儿教师,所以在学前教育美术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把学生当成未来的教师进行培养。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基本的美术技能,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融入教师技能的培养。学前教育美术教育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美术教育,学生除了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一定的美术技能之外,还应该掌握如何把自己学到的美术技能交给学生的能力。所以中职学前教育美术专业的教师责任重大,不仅要教会学生美术技能,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去教学。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未来的工作性质结合于教学中。如:教给学生一些幼儿小朋友要学习和掌握的简单的作画方式和作画内容,以便学生能够在将来的教学中得以应用。除此之外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教师素养,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锻炼的机会,多让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中锻炼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良好的额口语表达能力是教师素养的重要组成。 (二)学前专业美术教育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前专业美术教育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一、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见习和实习的机会。如果说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教师美术技能的掌握大多处于理论理解的程度,学生见习和实习的过程却是学生对学习的知识进行检验和运用的过程。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把自己在学校学习到只是转化为专业技能,学生的综合技能在实践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第二、培养学生实际教育教学的能力。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会遇到很多突发性的问题,教师可以把一些在给幼儿进行美术教学中会遇到的问题做成课件,在班上来和学生一起探讨,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以便学生能够在以后的教学中有效应对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三)学前美术专业教育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万事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幼儿美术教育也在不断地发展,中职美术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美术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具备创新的意识。创新是美术作品的生命力,幼儿教师只有具备了创新意识,并把这种意识用于教学当中,才能让幼儿的美术作品充满新意。因为幼儿教师的创新能力不仅让幼儿接受到新型的教学,还能让幼儿在具有创新精神教师的指引下成长成为有创新精神的儿童。中职美术教师对学生进行创新型的教育是把创新精神进行传承的需要。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具备了创新的精神能够让自己将来的教学工作充满新意,能够出色地完成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成为孩子们喜欢的老师。幼儿教师能够享受到教学成功带来的成就感,树立自己教学的信心。 总之,在中职学前美术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把教学和学生的岗位需要结合起来,把学生当作未来教师来培养。中职学前教育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教师素养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中职学前教育美术的学习让学生成长成为幼儿教师要具备的专业技能,并具备良好的教师素养,在中职学前教育美术教育的过程中成长成为教育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陈怡 单位:宁波外事学校 幼儿教学教育论文:幼儿教育活动教学设计探讨 摘要: 随着教育理念的改变和人们对教育重视程度强化,幼儿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学的准备阶段,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所以,重视幼儿教学中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的改变,对于提升教学质量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在幼儿教育中,普遍利用“活动教学”的模式,这种模式对于幼儿教育而言有利也有弊。所以,为了使其有利的一面得到充分的发挥,必须要对“活动教学”进行充分的设计,对其具体的应用也应加强探讨。就幼儿教育中“活动教学”的设计和运用践行探讨,旨在提高幼儿教育的教学水平。 关键词: 幼儿教育;活动教学;设计;运用 活动教学,简而言之就是利用活动的形式对幼儿进行教育,这种教育模式的突出优势就是能够尊重幼儿的成长天性,而且在教学活动中,幼儿的适应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都会得到提升。但是这种模式也有弊端,那就是设计和应用不合理会导致某些幼儿被孤立,对其成长造成不利影响。由于活动教学的随意性较强,所以,规范性差的话会导致安全问题的产生,所以,在进行活动教学的时候,必须要做好事先的设计和分析。 一、“活动教学”的设计分析 1.教学目标设计 利用“活动教学”的形式进行幼儿教学,必须要明确教学目标。只有明确教学目标,设计才会有层次感和秩序性。教学目标的设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要明确教学氛围。在教学活动中,教学氛围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要对教学氛围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包括运用什么方法营造教学氛围都要一一细化。其次要对教学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设计。教学过程就是解惑的过程,所以,必须明确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解决,这些问题的设计是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最后是进行幼儿能力培养的设计,也就是说,活动教学要培养幼儿怎样的能力,需要在设计中明确,能力培养明确会使教学动力更充分。 2.教学主题设计 教学主题的设计也是“活动教学”设计的重点。因为幼儿教育面对的主体是幼儿。所以在主题的设计时,一定要考虑幼儿的接受程度。所以教学主题的设计主要需要考虑三个方面:首先,主题元素的设计。主题元素的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吸引学生的参与热情,通过元素的融入使得活动感觉更加突出。其次,要考虑幼儿的接受程度。因为幼儿接受能力有限,所以在主题设计的时候必须要实事求是,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最后,教学方法的考虑。不同的主题需要使用不同的方式展现,效果才会突出,所以要设计合适的方法来体现教学主题。 二、“活动教学”的运用分析 1.利用活跃的气氛提升幼儿的参与热情 “活动教学”的运用首先就是要营造良好的活动与学习氛围,只有营造良好的氛围,幼儿参与的积极性才会提升。所以在提升气氛方面,需要做好两项工作:首先是活动感要足。幼儿天性好动,所以在活动感比较足的情况下,好动的天性才能被调动,参与的积极性才会高涨。其次是学习的氛围要浓。活动教学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实现教学,所以学习的氛围必须要浓厚,这样才能将学习蕴含在活动中,达到教学目的。 2.利用益智性的游戏活动提升幼儿能力 在“活动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中,益智类的游戏必不可少。益智类的游戏有两个突出作用:首先,游戏性比较突出。幼儿参与游戏的热情发挥出来后,整个活动氛围浓烈,教学气氛会更加的浓厚。其次,由于是益智类游戏,所以在游戏的同时可以起到启发幼儿智力的作用。另外,益智类游戏的难度相对较大,所以,幼儿在参与的同时,无论是思考力、行动力,还是智力和合作性能力,都会得到显著的锻炼和提高。 3.强化教学活动中的学习性 “活动教学”这种幼儿教学模式根本目的还是要进行教学,所以在活动中必须强化活动的学习性。强化学习性主要从两方面来突显:首先,整个活动设计的时候就要明确学习目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向着教学目的努力,将所有的活动向教学目的过渡。其次,在活动教学中要强调规范性。因为规范性弱会导致活动感太强而忽略学习,所以要规范活动教学的行为,使教学意味能够显现出来。幼儿教学作为基础教学的准备阶段,地位不可替代。在幼儿教学中,积极地进行幼儿智力的开发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对幼儿以后的学习生活而言帮助巨大。“活动教学”正是将综合元素考虑在内的一种教学方式,对于幼儿能力的培养具有综合性。所以积极地利用这种方式,优化设计、强化应用,效果必然会更好。 作者:袁艳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六一幼儿园
绿色经济论文:发展绿色经济 促进山西实现绿色转型 摘要:文章在简述绿色经济的概念基础上,分析了山西的产业结构及发展绿色经济的必要性,并提出了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绿色转型 1 什么是绿色经济 绿色经济按一般的原理讲。主要是从环境和生态角度来讲的,这种经济形态有3个最突出的特征,即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生态保护。绿色经济能够遵循“开发需求、降低成本、加大动力、协调一致、宏观有控”等5项准则,并且得以可持续发展。“绿色经济”既是指具体的一个微观单位经济,又是指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甚至是全球范围的经济。 绿色经济与传统产业经济的区别在于,传统产业经济是以破坏生态平衡、大量消耗能源与资源、损害人体健康为特征的经济,是一种损耗式经济;绿色经济则是以维护人类生存环境、合理保护资源与能源、有益于人体健康为特征的经济,是一种平衡式经济。 2 山西的产业结构与能源环境 2.1 山西经济结构的主要特点是以高耗能行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1)工业占国民经济比重大。2005年,全省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0.6%,超过全国平均水平8.8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2.6%,比例之高在全国排第6位;2007年,山西省工业增加值突破3 000亿元大关,达到3098.2亿元,占gdp(生产总值)比重54.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682.02亿元,占gdp比重47.1%,超过全国平均增幅2.5个百分点。对山西省增长的贡献率达60.1%,拉动gdp增长8.5个百分点。 (2)超重型的产业结构导致三次产业发展不够协调,第二产业内部结构低级化,整体发展水平较低。 受山西自身资源条件、国家投资重点和经济基础的影响,经过长期发展,山西形成了畸重的矿产资源型和原材料初加工型为主导产业,低科技含量的产业结构。这种畸重的产业结构特征。导致三次产业发展不够协调,第二产业内部结构低级化,整体发展水平较低。一般地,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现代化水平提高,第三产业占的比重逐步提高;山西却是逆向而动,全省产业结构呈现出明显的“二三一”发展特征。 第二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山西经过产业结构调整,传统产业煤炭、电力、冶金和焦炭已实现了优化升级,山西还重点培育新的优势产业,装备制造、煤化工等新兴产业正朝着规模化方向迈进。但总的看来,煤炭、焦炭、冶金、电力等传统产业仍占绝对主导地位,新兴产业虽然发展较快,但规模依然偏小。2007年,装备制造和煤化工在工业中的比重分别仅在7%和5%。 (3)高耗能的产业结构是山西经济结构最突出的特点。 2005年全省36个工业大类行业中处前5位的煤炭、炼焦、黑色、有色冶炼、电力其工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的81.14%,行业集中度在全国排第二位,远远高于全国36.61%的水平。2004年,全国工业部门耗能量占全社会能耗总量的70.6%,山西则高达82.15%,2005年上升为83.83%。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前述7个高耗能行业的能源消费量占到97.8%。高耗能的产业结构已成为山西经济结构最为突出的特点。 2.2 山西资源环境承载力不断遭遇挑战 如果说产业结构历史性的畸重所导致的高能耗和高污染日益恶化,是山西社会经济发展一个严重瓶颈的话。那么由此而衍生的山西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不断遭遇挑战,则给山西社会经济的未来创造了更大的威胁。 (1)在经历了20余年能源基地建设之后,山西的社会经济发展已遭遇到能源的约束与威胁。在山西的重工行业中,煤炭产量居全国第一、外输电量全国第一、焦炭产量全国第一、镁合金产量全国第一、不锈钢产量全国第一、氧化铝产量全国第二等,这些居全国产量第一的行业所诞生的是能源消耗的极度庞大。 据山西省统计局统计。从1990年到2006年山西能耗总量增长较快,年平均增长率达到6.42%。在主要能源消耗中,焦炭和电力的年平均增长最多,其次是煤炭。但是。目前,山西煤炭经过长期、大规模、高强度开采,浅层资源、优质炼焦煤资源已经不多,随着矿井向纵深延伸,煤炭采掘成本逐年攀升。与此同时,山西铁矿和铝土矿探明储量以不足以支撑全省目前的钢铁和铝工业生产规模。 煤炭的消费比重过高,使能源使用效率明显降低外。还对环境造成巨大压力。2005年全省废水排放置9.51亿m3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3.21亿m3。废水中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为38.69万m3,其中工业排放量16.82万m3,占排放总量的43.47%。2005年全省二氧化硫(so2)排放量为151.64万t,位居全国第三。其中工业废气中二氧化硫(so2)排放量为120.03万t。 (2)作为工业生产不可或缺的水资源已面临了巨大困境。长期以来,水资源总量不足、水资源承载力弱是山西水资源的主要特点,而随着矿产资源开采的不断加剧,山西水资源快速衰减的现状正在日益严重。有人做过一个测算,改革开放至今,山西共产原煤近70亿t,而每开采1t煤炭平均破坏地下水资源2.48m3,按此测算,山西有近170亿m3地下水资源遭到破坏。随着未来人口总量的继续增加以及山西煤炭产量的无法突降,水资源的缺失将更加严重。 (3)山西大气承载力的脆弱与降低环境污染所面临的巨大困难。由于山西特殊的产业结构,万元工业产值二氧化硫、尘灰和工业粉尘排放量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7、5.5和3.2,而电力、冶金、焦化三行业工业烟尘排放量分别占全省工业污染的83%以上,面对此种局面,从实质意义上能够推动环境保护的却是只有政府在孤军奋战,而山西的目标是,到2020年全省gdp在实现2000年基础上翻两番的同时使全省环境质量达到国家标准,这对于山西未来经济的增长无疑是压力巨大的。 3 山西发展绿色经济的必要性 3.1 能源危机与可持续发展要求山西绿色转型 作为全球第二大能源消费国,我国由于受世界性能源危机的影响,从20世纪末到现在,间歇性地出现了“煤荒”“电荒”“油荒”等能源短缺现象。随之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以及以煤炭为原料、燃料生产的焦炭、火电等二次能源,其价格一路走高,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越来越严重的影响。 面对世界性的能源危机、面对国内缺油、缺电和新能源发展缓慢的现状,山西作为以煤炭、焦炭、电力生产、外销以及出口为主的能源大省,其能源工业的发展走向,对山西经济的发展乃至全国的能源安全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要从事关山西自身和 国家长远利益出发,把山西以煤炭为主的能源工业的发展融入国际能源大格局中、纳入到国家能源总体战略中来制定山西能源发展战略。 3.2 绿色经济,低碳经济成为金融危机后新的经济增长点 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动荡给中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但每一次危机都酝酿一次新的技术突破,催生新的产业和新的技术革命。危机之后的新经济增长点为绿色经济、低碳经济。 绿色经济是以经济环境的和谐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新经济形势,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绿色经济将推动未来全球经济的复苏,我国在发展绿色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上作出了积极而务实的努力。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倡导生态文明。 3.3 突破绿色壁垒要求山西发展绿色经济 关税壁垒作为自由贸易发展的障碍被各国所抵制与反对。在一些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开始由传统的关税壁垒转向各种非关税壁垒。其中,绿色壁垒(green barriers,gbs),已成为影响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的贸易保护措施。绿色壁垒是指那些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而直接或间接采取的限制甚至禁止贸易的措施。通常,绿色壁垒应由进出口国为保护本国生态环境和公众健康而设置的各种环境保护措施、法规标准等,是对进出口贸易产生影响的一种技术性贸易壁垒。 按照山西省发展的现状,发展绿色经济是山西突破绿色壁垒,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山西省的“十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从宏观上提出了发展绿色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在中国拉动经济的4万亿投资计划中,有2100亿元人民币用于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中国政府将改善环境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单位gdp能耗下降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10%的约束性指标,这些指标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向向绿色转型的重要内涵。 4 山西省实现绿色转型的策略和建议 4.1 山西的煤炭发展要实现“绿色开采” 山西煤炭产量和外运量居全国第一位,分别占全国的1/4和4/5。煤、焦、铁这“三角产业链”,占山西gdp的一大半。过去的6年,在乌金经济的带动下,山西省gdp年均增长13%,财政收入保持了30%的增长,但也形成了产业结构畸形,支柱产业单一、增长方式粗放、资源环境趋紧的不良结果。让人庆幸的是,以煤为纲、统驭全局的时代正在远去。山西正为产业跃升拓出一条新路。 山西的发展,都离不开煤,但首先要实现“绿色开采”。山西一方面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组建了山西焦煤、同煤、阳煤等10多个大型“航母”企业,全部实现机械化开采与废弃物资源化改造。另一方面,对遍及全省的矿井,加大了兼并重组力度。到2010年底,山西矿井数量将从现在的近3000个缩减至1000个,所有矿井全部实现机械化开采,安全生产将达到更高水平。 山西省淘汰落后产能的步伐在加快。截至2008年底,山西省钢铁行业关停淘汰落后产能3388万t,电力行业关停淘汰小火电机组142万kw,水泥行业关停淘汰落后产能1370万t……企业产业集中度提升了,技术水平增强了,综合能耗与排放水平也相应降下去了。 4.2 发展非煤经济,改变一煤独大的产业结构,向绿色转型大力发展消费和服务业,改变山西经济盘子中的这条“结构性短腿”。面对金融危机对重化工业的冲击,山西视为一种“倒逼机制”,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改善经济运行形态。2008年,山西省服务业增速近7年来首次超过工业增速,近4年来首次超过gdp增速。2009年1月-2月份,这种趋势更加明显,服务业领域投资同比增幅高达223%。 大力发展旅游业,使一批新产业成为山西的经济支柱。2008年,山西国内旅游接待量突破了9000万人次,全省旅游产业同比增长了27%,旅游总收入739亿元,占到山西省gdp总量的将近11%。 4.3 倡导广大企业主动积极参与绿色变革 企业是社会经济的细胞,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参与绿色变革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对企业的普遍期望的要求,也成为中国广大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一批先进企业从转变观念人手,制定从产品设计到回收全过程的绿色战略,不断推出绿色产品,主动引导消费者践行绿色消费理念;鼓励科技型公司顺应时代潮流大力发展新能源和节能型产品,努力创新致力于环保技术开发的应用。 绿色经济论文:浅析绿色建筑推动低碳经济新发展 【摘要】低碳经济已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有学者甚至断言低碳经济是继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之后的又一次革命——即低碳革命,它与全球各个国家息息相关,没有谁可以独善起身。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本文就绿色建筑推动低碳经济发展作出了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绿色建筑;低碳工程;经济发展 一、引言 当代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加速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与此同时, 人类社会也面临着一系列重大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严重挑战。绿色建筑考虑到当地气候、建筑形态、使用方工、设施状况、营建过程、建筑材料、使用管理对外部环境的影响,以及舒适、健康的内部环境,同时考虑投资人、用户、设计、安装、运行、维修人员的利害关系。换言之可持久的设计、良好的环境及受益的用户三者之间应该有平衡的,良性的互动关系而达到最优化的绿化效果。绿色建筑正是以这一观点为出发点平衡及协调内外环境及用户之间不同的需求与不同的能源依赖程度,而达成建筑与环境的自然融和。气候变化和经济危机为中国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中国企业目前已经在多个低碳产品和服务领域取得世界领先地位,其中以可再生能源相关行业最为突出。 二、绿色建筑 1.绿色建筑体系 绿色建筑体系是基于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原则,以“绿色”经济为基础,“绿色”社会为内涵,“绿色”技术为支撑,“绿色”环境为标志建立的一种新型建筑体系。在研究上,它将自然、人和人造物纳入统一研究视野, 不仅研究人的生活、生产和人造物的形态,而且也研究人赖以生存的自然发展规律, 研究人、自然与建筑的相互关系。在目标上,它追求人(生产和生活) 、建筑和自然三者的协调和平衡发展。在方法上, 它主张“设计追随自然”。在技术上,它提倡应用可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不污染环境、高效、节能和节水的建筑技术。绿色建筑所代表的是高效率、环境好而又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自身适应地方生态而又不破坏地方生态的建筑。它所寻求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模式。绿色建筑要赋予建筑以生命。它是一个能积极地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智能型的、可调节的系统。 2.提高绿色建筑建设 绿色建筑的建设不但要和环境融和,更要经济实惠,让投资人有适当的回收。在这样的过程当中,最重要的是如何达到资源利用的最高效率。各种资源效率中最重要的是能源效率。能源效率越高,越能节省寿命周期费用,不但提高绿化效果,更能增加投资绿化建设的吸引力。因此提高能源效率是进行绿色建筑建设的基本条件。提高能源效率途径包括减少建筑寿命期限能量可以采用延长建筑及其设备的寿命;使用耐用的建筑材料、设备产品,另外在建筑设计及建造上考虑维修、保养等等。 三、绿色建筑与低碳工程 1、低碳经济的概念 由于全球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排放到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急剧 升高导致全球气候恶化,人类社会正面临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为此,国际社会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的应对之策,一方面,低碳经济是为减少温 室气体排放所做努力的结果;另一方面,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方 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它是建立在化石燃 料(能源)基础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社会的必然产物。低碳经济的实质是提高能源效率、开发清洁能源、追求绿色 gdp,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的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的创新 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是最大限度地减少煤 炭和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的经济,它是建立在以低能耗、低污染、低 排放基础上的经济。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我国也明确提 出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经济之路。 2.建筑节能是低碳经济的要求 低碳经济在给全球建筑业的发展带来重大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机遇,从世界范围看,欧盟、美国、日本等地区和国家都已将建筑业列入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的重点。我国在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上宣布:我国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990年—2005年下降46%的基础上,到2020年,比2005年再下降40 —45%,而且仍将同“十一五”规划一样,将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接受法律和舆论的监督,保证承诺的实现。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更是提出要“以工业、交通、建筑为重点,大力推进节能,提高能源效率”,“抓好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工作”,可见,建筑节能是我们国家节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工作潜力非常大。建筑是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最重要的领域之一,而且是刚性排放领域,一旦现在建造的建筑不节能,今后再修正难以改变。因此,在发展低碳经济的道路上,建筑的“低碳”和“节能”都刻不容缓! 四、绿色建筑推动低碳经济发展 1.发展低碳经济 发展低碳经济,我们要端正认识,提出正确的引导意见。例如在全球第一个提出低破经济的是英国政府,它正是看到英国能源正从自给自足走向主要依靠进口的时代。按消费模式预计,能源都必须进口,与此同时,气候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已迫在眉睫,提出创建低碳经济的思路应运而生,而我们的能源问题和高碳排放带给环境的问题一点也不比英国轻松,我国政府基于这点坚定了发展低碳经济的决策,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政府主导,包括制定指导长远战略,出台鼓励科技创新,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使用的政策和减免税收,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绿色信货等措施来引领低碳经济发展,这也需要企业认清方向,自觉跟进,采取促进低破经济发展的集体行动,只有这样,中国向低碳经济转换才有现实的基础。 2.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当前,世界主要国家纷纷把新能源、绿色建筑、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作为新一轮产业发展的重点,抢占未来经济发展制高点。在绿色建筑中气候所包含的各种因素是当作资源来考虑的,充分利用气候资源, 提高气候资源利用率, 是考虑地方气候特点的设计的本质。与传统产业相比,我国在若干新技术领域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较小。如新能源,我国初步形成规模较大、体系相对完善的新能源产业,加上广阔的市场前景,可望形成与发达国家相比具有成本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相比具有技术优势的独特竞争力。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可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国际经济技术竞争中赢得主动。 结束语 绿色建筑要求做到“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 绿色建筑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一脉相承的。 绿色经济论文:中国经济绿色GDP之路 摘要:2009年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将全世界的注意力引到了环境保护上,“低碳经济”成为了各国经济发展追求的新模式。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传统gdp指标无法说明一个国家或地区资源消耗的状况和环境质量的变化,无法适应低碳经济的评判标准。目前衡量低碳经济一个非常有效的指标就是绿色gdp。本文借助ekc曲线分析我国的绿色gdp,发现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关键词:绿色gdp;ekc曲线;低碳经济 一、绿色gdp概述 (一)传统gdp简述 1、传统gdp的含义。gdp (gross domestic product),即国民生产总值,是一定时期的一个经济体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它包括几个方面含义:首先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即各种最终产品的价值都是用货币加以衡量的。其次,gd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中间产品价值不计入gdp。第三,gdp是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产品,而不是所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价值。第四,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家务劳动、自给自足生产等非市场活动不计入gdp。 2、传统gdp的优缺点。gdp是全世界通用的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具有诸多优点。首先,它包括了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产生的全部产业活动,能全面系统地反映统计范围内的经济情况;其次,它计算所有部门增加值之和,有效区分了转移价值和新增价值,避免了重复计算;第三,它能提供各个产业部门的经济运行状况的详细资料,对产业部门之间的衔接和总体平衡有很好的帮助;第四,gdp的产生和推广有助于各国对经济控制,很好地服务世界经济。 但是gdp也有很多局限性。首先, gdp计算的是经济活动的总量,不论质量好坏的产出都计算在国民财富中,反映不出经济运行的质量。其次,它没有考虑社会生活的质量,不能反映社会成本和人们的生活福利状况。第三,gdp无法说明一个国家或地区资源消耗的状况和环境质量的变化。第四,gdp不能反映社会收入和财富分配状况,且忽略了家务劳动、自给自足劳动的价值,不能真实全面的反映社会发展的全貌。 由于gdp存在上述局限性,众多学者开始寻找一个更为有效经济指标来衡量一国的经济增长。绿色gdp应运而生。 (二)绿色gdp 1、定义。绿色gdp的基本思想是由希克斯在其1946年的著作中提出的。所谓绿色gdp,是指在通常的gdp指标中,扣除自然资产损失,即扣除生态成本之后形成的真实的国民财富。这个指标实质上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正效应,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负面效应越底,反之亦然。因此,环境成本和资源成本的计算成为其计算的关键所在。 绿色gdp的算法是:ggdp=gdp—自然部分虚数—人文部分虚数。自然部分的虚数主要指资源环境方面的损失,人文部分的虚数指贫富悬殊等不利影响。目前,对绿色gdp的实际测算,主要集中在对资源环境损失的测算上。 2、我国发展绿色gdp的必要性。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其实这是一个过时的说法。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石油探明储量仅为全球平均值的12%,天然气人均水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还有许多重要的矿产资源的人均拥有量也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近年来,我国的国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还存在着严重的高能耗、低效率的问题。万元gdp的耗水量是国际水平的6倍、总能耗量是世界水平的3倍。特别是一些地方过分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如由于乱采、乱伐,我国的森林面积大幅下降,水土流失严重;由于过度开发水资源,造成江河断流,地面沉降;由于过度排放污染物质,全球10大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我国就占了8个。造成这种局面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我国现行的评价体系不完善,现行的gdp指标的局限性所致。因此,在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中引入绿色gdp概念,把握好gdp与绿色gdp的含义,开展绿色gdp的核算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用ekc曲线分析中国的绿色gdp (一)ekc曲线 1993年,panayotou首次将环境质量与人均收入间的关系称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即ekc曲线。它是通过人均收入与环境污染指标之间的演变模拟,说明经济发展对环境污染程度的影响,也就是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状况先是恶化而后得到逐步改善。ekc揭示出环境质量开始随着收入增加而退化,收入水平上升到一定程度后随收入增加而改善,即环境质量与收入为倒u型关系。(注:若y轴变量选定为环境污染程度,则会呈现为u型关系) 如上图所示,当经济与环境关系处于u 形前期阶段时,由于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于资源的不断开发,废料、废水、废气等污染物的排放逐渐超过了环境的自我净化能力,导致环境质量不断降低并呈现出加速增长趋势,环境与经济之间不和谐的关系日渐突出直至a 点。经过a 点后,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环境和环境治理开始受到重视,环境质量将会随着经济的不断提高而提高,也表明经济与环境的关系进入了健康循环的u 形后期阶段。 (二)eck曲线与绿色gdp 绿色gdp考虑了生态成本,强调污染与治理的并行,它反映的是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顶点或顶点后的部分。按照ekc 理论,只有人均gdp 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实行有效的绿色gdp 核算模式。如下图所示,ekc 的峰值由较低的a 点提升到a 点,相应地,开始出现峰值的q 点也一定程度的升高。这说明在经济正常发展的情况下,如果采用绿色gdp 核算方法介入对环境质量的考虑,会使环境质量的转折点在环境质量的较高水平提前出现。但前提是必须从gdp 中抽取一部分用于环境质量的恢复,就是纵轴(代表环境生态质量程度)的峰值提高,同时代表横轴的人均gdp 有所减少,减少后得到的gdp 即为绿色gdp。 从历史数据上看,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拐点在人均gdp5000至10000美元之间。现在我国部分省份人均gdp已经超过了5000美元,就北京市而言,在2004年人均gdp指标就已经进入了ekc曲线标准的拐点区间了,但是环境质量却没有大的改善,而且现在仍然经常受到沙尘暴、阴霾等恶劣天气的侵扰。因此,我国是否已经达到了ekc曲线的拐点,还不能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 三、绿色gdp的实践 (一)绿色gdp在国外的实践 20世纪80年代,瑞典等一些发达国家已开始着手对资源与环境进行核算。1993年,联合国统计局和世界银行首次提出同sna一致的解释环境资源存量和流量的系统框架,并开始在墨西哥、博茨瓦纳、泰国、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国进行试点研究,以评价环境对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美国在实物资源和环境资源方面更侧重环境资源核算,包括物质方面的效益和对环境的损害。美国环境核算的基本思路是:第一,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提出一些新指标,以便详尽的、准确的反映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变化。第二,建立一个新的概念体系适应环境核算的需要。第三,重视环境计价方面的研究,以便从实物量核算过渡到价值量核算。第四,修改现行的核算账户,把环境当成一个产业部分,计算环境治理及防止污染的费用(投入),并估价其收益(产出)。 (二)绿色gdp在中国的实践 对于绿色gdp的概念, 国内的学者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观点,但都认为应该包括对环境自然资源的核算,将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价值等在gdp的核算中一并考虑。从政府层面上看,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理论与实践大致经历了四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1951~1981年) ,实行的是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与当时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第二阶段(1982~1991年),两种核算制度mps与sna并存,与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相适应;第三阶段(1992~1995 年),正式启用sna 核算体系,与国际统计口径接轨。第四阶段( 1995~) ,sna国民核算体系的改革和向联合国新的国民核算体系与seea体系(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体系)过渡。1995年以来,我国政府一直力求保持sna核算体系与国际上大多数国家的sna核算体系同步与接轨。2001年我国开始自然资源核算工作,2004年启动“绿色gdp核算体系研究”,正式完成了《中国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体系框架》和《基于环境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框架》两份报告。其中,《中国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体系框架》提出了我国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框架,探讨了可能采取的方法和理论依据;《基于环境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框架》不仅提出了构建我国基于环境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总体原则,建立了环境实物量核算、环境价值量核算、环境保护投入产出核算和经环境调整的绿色gdp核算四个具体的表式核算框架,还阐明了核算思路、方法与基本内容。这两份报告构筑出了我国“绿色gdp”的基本理论框架,为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的建立与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2005年,北京、天津、河北等10个省市启动了以环境核算和污染经济损失调查为内容的绿色gdp试点工作。 (三)中国发展绿色gdp的障碍 1、观念的障碍。部分地方官员环境保护意识淡薄,没有真正意识到保护环境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同时,在传统的绩效考评中,gdp是占比最大的绩效考核指标,部分地方官员认为绿色gdp的推行,会影响自身的政治前途。 2、操作的困难。绿色gdp的核算牵涉到很多部门和利益相关方,而环境保护对官员没有硬性约束,细节上缺乏可操作性,在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的情况下,地方一般都会选择牺牲环境来发展经济。 (四)建议 1、转变执政理念。加快改革目前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摒弃以gdp增长来考核干部政绩,引入绿色gdp作为对各级政府和官员的考核指标,引导各级领导进一步转变执政理念,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努力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减少对环境资源的破坏和浪费,实现环境、资源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2、普及“绿化”观念。大力宣传和教育、培养和树立国人绿色gdp、人均绿色gdp增长意识和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意识,逐步制订鼓励绿色消费的经济政策。还可通过公众参与进行核算补充,让公众通过切身体会对一些大的公众项目做出自己的评价,专家把这些评价资料收集汇总作为绿色gdp核算的一个重要补充。 3、进行技术革新。一是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转变传统的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干预手段,制定针对企业进行环境核算的相应激励措施,推行绿色生产、绿色消费,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二是加大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建立奖励机制,鼓励科技人才研究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碳经济技术,鼓励各高校重视培养与循环经济相关学科的人才,鼓励企业建立自主研发机构,加强内部技术人员培训,吸引更多专业技术人才,扩充企业的人力资源。三是加快新进技术的开发推广。以发展高新技术为基础,以开发经济体系生态链接技术为关键,开发和建立包括环境工程技术、废物资源化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在内的“绿色技术”体系。 4、完善统计制度。逐步建立完善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gdp核算体系,着重解决绿色gdp与传统国民经济核算制度不接轨、统计数据收集分析难的问题,同时,还需各相关部门加快自身信息化建设,针对我国各种资源能提供更详实、更精准的数据。 发展绿色gdp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以人为本理念的必然结果。同时,绿色gdp作为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发展水平的重要公共信息,可以有力促进政府更加关注本地的宏观发展战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使政府从具体项目管理转向为公众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在发展绿色gdp成为全国民众共识的今天,相信通过不断地努力,我们一定能走出一条经济高速增长、环境条件更加改善的绿色gdp之路。 绿色经济论文:循环经济 绿色经济 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 摘要: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是环境危机、能源危机产生后,相继出现的几种经济形态,旨在解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它们有相同的理念,内容有交叉,极易产生混淆,却又在研究的侧重点、突破口和研究核心上有着各自的特点。它们都是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完成这一转变需要相关条件。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加速经济转型,按照经济发展的规律,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资源节约型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低碳经济 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问题是人类社会面临的最大挑战。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应运而生。 一、来源及含义 (一)循环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20世纪60年代环境保护思潮和运动崛起的时代产生。“循环经济”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受当时发射宇宙飞船的启发来分析地球经济的发展提出生态经济时谈到的。 “循环经济”一词并非国际通用术语,在学术界尚存争议,从各种文献对它界定的共同性来看,就是指通过资源循环利用使社会生产投入自然资源最少、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最少、对环境的危害或破坏最小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绿色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绿色经济”是由经济学家皮尔斯于1989年出版的《绿色经济蓝皮书》中首先提出来的。在经济学界,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分配、绿色技术此起彼伏,使绿色经济成为经济学界研究和讨论的热点命题。但直到目前对绿色经济的内涵、外延以及特征等方面都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相关理论正处于不断探讨和完善之中。 绿色经济的“绿色”,不是人们感知意义上的颜色,而是一种象征性用语。一般认为绿色经济是指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通过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高效地、文明地实现对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使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和生活质量持续提高的一种生产方式或经济发展形态。 (三)生态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在他的论文《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中首次使用了“生态经济学”这一术语,成为生态经济学学科的最早倡导者。他在该书中倡导用市场经济体制控制人口的增长、环境污染和协调消费品的分配、资源的开发利用。此后,生态经济学在西方逐渐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研究领域。 毫无疑问,生态经济学就是以生态经济为研究对象的。应该指出的是,尽管国内外的生态经济学家对生态经济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但是,他们在许多方面还没有达成共识。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第一,生态经济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发展一些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生态经济是实现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第二,生态经济是让整个产品的生产、使用和废弃的全过程像生态系统一样形成全封闭循环,最终达到资源的零输入和废弃物的零排放,使生产系统自持,也就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是理想化阶段,在知识经济的后期才有可能做到。目前,各个国家生态经济的发展仅仅是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趋势。 (四)低碳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最早起源于西方国家。早在2003年,英国颁布的《能源白皮书》,使之成为世界上最早提出“低碳经济”的国家。 低碳经济是碳生产力(单位碳排放的经济产出)达到一定水平的经济形态,它的着眼点是未来几十年的国际竞争力和低碳技术产品市场,目标是低碳高增长。低碳发展通过技术跨越式发展和制度约束得以实现,表现为能源效率的提高、能源结构的优化以及消费行为的理性。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都是20世纪后半期产生的新经济思想,是对人类和自然关系的重新认识和总结的结果,也是人类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中陷入资源危机、环境危机、生存危机深刻反省自身发展模式与改进的产物,因此它们有许多相同之处,当然也各具特色。 二、相同的理念、支撑点和追求 (一)新的价值观念和消费观念 新的价值观念包括:在考虑自然资源时,不仅视为可利用的资源,而且是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考虑科学技术时,不仅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而且要充分考虑到它对生态系统的维系和修复能力,使之成为有益于环境的技术;在考虑人自身发展时,不仅考虑人对自然的改造能力,而且更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新的消费观念摈弃过渡浪费和奢侈之风,提倡绿色消费,也就是物质的适度消费、层次消费。是一种与自然生态相平衡的、节约型的低消耗物质资料、产品、劳务和注重保健、环保的消费模式。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多次性、耐用性消费,减少一次性消费。而且是一种对环境不构成破坏或威胁的持续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在消费的同时还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循环生产和消费的观念。 (二)支撑点是绿色科技和生态经济伦理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都是以绿色科技和生态经济伦理为支撑点。 绿色科技是指科学技术的生态化,因而又称之为生态科技,主要是针对科学技术的功能及社会作用而言的,它涉及到科技伦理和科技价值问题。绿色科学技术或者生态科学技术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础上的,目的是促使人与自然协同演进、共同发展,是在生态自然观指导下,受生态意识支配和生态伦理、生态价值约束的科学技术,这种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与统一的科学技术越是发展,人与自然间的关系越融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优化也就越有保障。自然性和人类性是绿色科技的显著特征。 生态经济伦理是适应当代人类发展的生态经济的新时代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经济伦理。生态经济伦理的深刻内涵是:生态经济伦理强调环境忧患意识的重要性;生态经济伦理追求平衡、和谐的道德境界;生态经济伦理的根本价值观是可持续发展。 (三)追求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都追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友好的实现,要求人类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不能把自身置于这个大系统之外,而是将自己作为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对物质转化的全过程采取战略性、综合性、预防性措施,降低经济活动对资源环境的过度使用及对人类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从生产的源头和全过程充分利用资源,使每个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少投入、少排放、高利用,达到废物最小化、资源化、无害化。并且用生态链条把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区与郊区、行业与行业有机结合起来,从自然-经济大系统出发,使人类经济社会的循环与自然循环更好地融合起来。 三、不同的侧重点、突破口和核心 (一)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循环经济侧重于整个社会的物质循环,强调在经济活动中如何利用“3r”原则以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提倡在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资源节约和充分利用;绿色经济关爱生命,鼓励创造,突出以科技进步为手段实现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分配,兼顾物质需求和精神上的满足;生态经济则吸收了生态学的相关理论,核心是经济与生态的协调,注重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有机结合,以太阳能或氢能为基础,要求产品生产、消费和废弃的全过程密闭循环,需要长期的努力和坚持。而低碳经济是针对碳排放量来讲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采用清洁能源,以期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缓和温室气候,使在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上,碳排放量比较低的经济形态。 (二)解决危机的突破口不同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都是以人为本,解决人类生存危机,但是它们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各异。循环经济是通过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生存环境的改善来体现的;绿色经济实施绿色分配,如保证最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消费和费用支出;生态经济则将人类看成是具有最高级智慧的生物,通过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创造、依存和协同进化的关系达到人类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通过减少碳排放量,使得地球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co2)浓度不再发生深刻的变化,保护人类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和气候条件。 (三)核心不同 循环经济的核心是物质的循环,使各种物质循环利用起来,以提高资源效率和环境效率。绿色经济以人为本,以发展经济、全面提高人民生活福利水平为核心,保障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公平最大化的可持续发展,使社会系统的最大公平目标得以实现。生态经济学研究现状,以农业生态经济学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经济学为核心。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消费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将引起现代经济发展的全方位的深刻变革。这场变革对发展中国家而言,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为支撑这场变革的重要条件:绿色科技的进步,市场机制的建立,价值观念、消费模式的改变,生态经济伦理形成都需要时间。我国也面临着从传统的资源依赖过量消耗型、粗放经营的经济增长方式向资源节用循环型、集约经营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我们应理性地对待,清醒地认识我国当前的国情,克服盲目地不切实际地攀高。因此,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加速经济转型。也就是说,要遵循经济发展的规律,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资源节约型的发展道路。 绿色经济论文:关于促进我国绿色经济发展的思考 原文作者:王玉庆 摘要:气候变化与金融危机触发了经济发展模式和社会秩序的深刻变革,实际上是一场绿色经济的变革。对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概念进行了比较分析,并认为绿色经济产生的背景是自然资本日益稀缺、社会资本错误利用新技术创新为绿色经济发展提供了机会,对中国绿色经济发展提出了观念更新、制度建设、绿色技术、产业链环节创新、政府对创新技术的扶植等建议。 关键词: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技术 中图分类号:f123;f205 21世纪头10年,有两件大事是涉及到全球几乎所有国家、所有人的。一是气候变化。气候变化问题日益尖锐地摆在了各国政府和全世界人民面前,怎么看待、应对与解决它,目前还争论不休。二是金融危机。一件与经济生活密切相关,一件和环境和生活密切相关。这两件大事的爆发触发了一场经济发展模式和社会秩序的深刻变革,这个变革实际上就是一场绿色经济的变革。 一、绿色经济的概念 首先,笔者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这三者的关系角度出发,对绿色经济及绿色发展的概念进行说明与辨析。 (一)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实质上是议论如何合理利用能源的问题。一是如何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因为化石能源要排放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二是要鼓励使用可再生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源,三是要节约能源。有些非化石能源,即可再生能源,要充分利用它。低碳经济主要是围绕能源的使用上,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 (二)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主要是针对资源来说的。环保常常有句话,“没有废物,只有放错了位置的资源。”中国最早把从事“环保”工作称为“三废”,1973年成立了“三废”办公室。当时很多专家根据国际上的经验,认为实际上是一种放错了位置的资源。如何使这些资源能够循环再利用,是循环经济需要解决和研究的课题。既包括可再生的,也包括不可再生的资源。笔者认为,循环经济重点解决的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如各种矿产资源,但是能源不在此列。能源一般不讨论循环问题。它只能接替利用,不能循环。循环主要针对资源来说。特点是不可更新的资源。为什么这些资源可以循环利用呢,各种矿物资源,虽然矿产可能开发殆尽,铁矿价格越来越高,铝矿、铜矿,稀土等等,但物质是不灭的,铁矿开采完了,拿废钢铁炼钢。现在发达国家,把废钢铁回炉再利用比例已经相当高了,已经超过了用铁矿石消耗来制造钢铁。 (三)绿色经济 绿色经济是个更综合的概念,较前二者而言,低碳经济是主要针对能源的,绿色经济主要是针对资源的,而绿色经济是一个总的概念。如何理解绿色经济呢?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11年了一个报告,对绿色经济的定义是:可促成提高人类福祉和社会公平,同时显著降低环境风险和生态稀缺的经济。绿色经济本身还是经济,对经济有增长、有促进,同时解决社会公平问题,在这个条件下,同时显著降低环境风险和生态稀缺。从这方面来理解,经济发展的模式使财富的实现不一定以环境风险、生态稀缺和社会分化日益加剧为代价。在经济发展中如果不加以注意的话,gdp即使增长了,财政收入增加,人民收入提高,但是环境在恶化,收入差距在扩大。如何能够在环境生态不恶化、收入差距又不扩大的情况下来发展经济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四)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可以视为发展绿色经济的简称。包括经济、社会、环境三个系统的协调发展。本文更侧重讨论经济的绿色发展。绿色发展一方面要求发展绿色化,另一方面绿色要创造发展。下文从这两个角度来理解绿色发展。 1.经济发展的绿色化 发展的绿色化是指现有的各个经济部门、行业在发展中要把环境要求和资源消耗作为一种刚性的约束,做到低污染甚至无污染,高效利用资源和能源,以达到经济增长与资源能源消耗的增长和环境恶化脱钩。即经济在增长,但污染物的排放没有增加,维持稳定,有的甚至还在减少,经济呈上升趋势,环境恶化呈减缓趋势。同时也要求把投资放在恢复自然资本的存量上,即包括森林、草原、湿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修复和促进增长进行投资,在发展中实现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系统的目标。这一点有些发达国家已经做到了。 2.绿色创造发展 绿色创造发展是指一切用于改善环境、治理污染和节约资源的投资和资源资本的合理利用,又将推动经济的发展,创造就业岗位,达到消除贫困、改善民生的社会经济目标。一方面是经济发展,解决环境问题;另一方面,解决环境问题的这些措施,对自然资本进行投资,反过来我们合理利用它,又会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比如我国环保产业这几年发展非常快,实际上它对经济是拉动的,对就业、对消除困难都有积极作用。例如,自然环境非常好,生态保护不错,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 二、绿色经济产生的背景 关于绿色经济产生的背景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自然资本的日益稀缺;二是资本的错误使用;三是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使绿色经济成为可能。 (一)自然资本的日益稀缺 工业革命以前或者说再早一点时间,人类就一直在和自然打交道。不断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自然反过来作用人。那时候,人口相对于丰富的自然资源来讲是比较稀缺的,自然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当时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主要的经济发展目标,内燃机、蒸汽机的发明使得一个人可以干十个人的活。后来电的发明,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工业化革命几百年以来,人口日益增多,现在达到了70亿,预计将来要达到90亿,而自然资本却日益稀缺。有观点认为,有些国家环境问题已经解决得很好了。但是老的环境问题解决了,新的环境问题却给人类生存带来更大的威胁,比如气候变化、臭氧层的枯竭、持久性的污染物污染、生物多样性的锐减、土地荒漠化等等。所以一些学者开始反思,如何看待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系统的关系,提出应该把经济看作环境的子系统,而不是把环境看作经济的子系统,这是人类对赖以生存的自然认识上的一个根本转变。可以把它比作为哥白尼推翻了托罗密地心说,创立了日心说。中世纪以前,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认为地球是中心,太阳是围绕着地球转的,这是托罗密的地心说。哥白尼提出来应该是太阳为中心,地球围着太阳转,彻底改变了人类对自然宇宙的认识,这样现代科学特别是天文学、物理学有了长足的发展。过去认为环境问题是因为经济发展引起的,注意一下就可以了。认为环境是经济的一个子系统。而现在,人类的一切活动,特别是经济活动,都是建立在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基础之上的,应该把它看作为环境的子系统。这个改变是非常重要的。过去人口数量相对少于地球面积,生产力不够发达,自然资本非常丰富,但是工业化以来,自然资本就日益变得稀缺了。据野生生物基金会的研究,地球生产力生命指数在下降,20世纪70年代中期,人类生态足迹就已经达到了地球的承载能力,80年代就超过了,现在已经超过了它1.5倍,这体 现了自然资本的日益稀缺。 (二)资本的错误使用 此处资本主要是指社会资本,即一般意义上理解的资本。当前源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涉及全球范围金融危机,揭示了单纯追求经济指标增长,无节制地满足人类对物质消费的欲望和对财富的追求,大量资本涌入房地产、矿物燃料的开发及一些金融衍生品,而很少投入对改善环境、保护生态、提高能效的有益领域和相关的基础设施,这种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中国目前也是这种情况,前几年房地产业和股市吸收了大量资金。同时大力发展钢铁、煤炭与铝等有色金属,以致国内资源匮乏,需要从外国进口。中国一进口,物价就涨。实质就是单纯地追逐利润,而这些资本很少用于投资改善环境、保护生态、提高能效及一些相关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比如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等,森林的保护、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等等。这样不但使人类走上了与自然对抗的不归之路,而且使经济受到了重创。股市不景气、房地产遇到了新问题、美国爆发了全球性金融危机,如何走出困境,世界许多国家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大力发展绿色经济。200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就发出了实行绿色新政、应对多重危机的倡议。2011年又了迈向绿色经济,通往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的各种途径。绿色经济不再是一种概念,或者不仅仅停留在理论探讨阶段,而是已经正式走上了世界历史的舞台,拉开了演出的大幕。 (三)科技的巨大进步使绿色经济成为可能 科学技术是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变革的直接推动力,每次重大的科学技术突破都会带来经济社会的变革,甚至形态的变化,同时经济社会的发展又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创新。但是新技术的发明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经济发展、财富增加、便利人民生活的同时,往往给环境、人类身体健康带来持续的危害。比如持久性的有机污染物,很多都是化工产品。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作出改变,研究技术,不再仅仅是为国家创造gdp,为企业创造利润或提高劳动生产率,而是从生命健康和生活环境本身需要出发,从生命周期的全过程考察其对环境的影响。正是因为科学技术进步,才使绿色革命成为可能。比如,现在新能源技术、节能环保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循环经济技术发展很快,这些技术的突破使推动绿色发展成为可能。 三、促进我国绿色发展的政策建议 首先是观念的转变。“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的五个部分之一。多年来中国一直强调市场经济,强调提高效率,强调创造财富,社会物质化的现象较为严重。在这个大潮中间,下一步的发展要靠文化、精神和意识形态。制度显得非常重要,但制度需要人来制定。要发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份,借鉴西方国家的优秀文化,才能把握住将来社会发展这种单纯物质化的趋势和潮流。 第二,关于制度的建设。人的行动不完全取决于认识和观念,还取决于现实的利益与外部的压力。到地方去调查的时候,县委书记、市委书记,也包括一些省领导,对于环境保护的理论研究非常深入。但是落实与实施起来就差强人意。因为有现实的各方利益需要均衡。对于现实利益的约束靠制度。好的制度可以产生一个导向,使利益导向有利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不是单纯地去追求某一项。所以制度的建设非常重要,制度建设也是解决体制机制问题的根本。要靠制度、法规、标准、规范与法律的建立与实施。 第三,关于绿色技术。要重视科技创新,但是科技创新不应该笼统地谈。应该提倡绿色技术的创新更为重要。过去的技术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主攻方向,现在技术的研发方向应该把自然的效果和环境的影响作为这个技术是否先进的最重要的指标。新技术产生后,产品与技术应用过程到底对环境影响有多少、对污染有多少贡献?这应作为技术是否先进的重要指标。中国人口众多,就业是大问题,提高劳动生产率倒不是最为紧迫的。是否节能、节水、节材,是衡量技术是否先进、是否需要推广的标准。政府致力推广的一切新技术都应该将资源效率、环境影响作为指标。有些产品看起来很先进,比如电动汽车在都市行驶认为是零排放,但生产过程当中,特别是电池不加以改进,就是重大污染源。电动自行车所使用铅酸蓄电池是国家铅污染最主要的来源,前几年全国发展了两千多家生产铅酸蓄电池的工厂,加工条件非常恶劣,很多工人、儿童铅中毒。要从产品的全生命周期来进行评价。这是关于新技术的问题,也是技术创新发展绿色经济的最重要的环节。 第四,生产环节的链条创新。不要仅仅认为技术研发是创新,它应该是个链条,从研发到技术转变成产品,最后到市场,整个过程都叫创新。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载体是最重要的。为什么国家要把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研究院所仅从事技术研究,不能低成本地生产出来,那么意义仍然不大。因此,创新应该全面理解。 第五,关于政府对新技术的扶植。企业和政府应该看到,绿色技术是未来作为后发优势的很重要的制高点。当前对一些新技术的推广,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有些措施还需要斟酌,国家政策出发点应该是为技术创新提供清晰、长期、可信赖的金融刺激和公平规范、法制化的市场环境,而不是在一些技术尚未被证实持续有效前,就匆匆选定几家领头企业予以扶植,靠国家财政补贴发展的技术是没有前途的。也许短期可以,但长期是不行的。 绿色经济论文:发展循环经济的绿色金融支持体系探讨 【摘要】中国经济的增长面临着资源与环境的双重压力,发展循环经济已经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和血液,是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为循环经济相关的市场主体建立一个良性的、面向市场的投融资环境和绿色金融支持体系,对于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深刻的社会背景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循环经济 绿色金融 信贷支持 一、循环经济是国际金融危机中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打破了原有的国际经济金融格局,中国经济已经领先世界开始复苏,在新格局下,循环经济作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主动调整路径,是中国下一轮经济增长的主旋律。 2009年上半年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循环经济发展呈现加速趋势。首先,经济增长的总体能源消耗呈下降趋势。2009年一季度,能源消费总量增长3.04%,而gdp同比增长6.1%,反映了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同比降低2.89%。降幅比去年同期加快0.27个百分点。六大能源消费较高行业工业增加值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12.5个百分点。其次,我国能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各种能源加工转换的总效率提高1.55个百分点,重点耗能企业能源回收利用能量1935万吨标准煤,回收利用率为2.25%。最后,投资结构中,节能减排项目增幅较大。2008年11月,国家紧急部署的1000亿元用于扩内需、保增长的新增中央投资中,约200亿元是支持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循环经济和重点工业污染治理项目;支持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重大环保技术示范项目;支持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项目。今年1—5月,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分别完成投资915亿元、23042亿元和2956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9.7%、29.1%和34.9%。如果我们把第一、第三产业作为低能源和资源消耗产业,把第二产业作为相对资源能源消耗型产业,显然,第一、第三产业投资增长显著高于第二产业投资增幅。 以上数据表明,能源消费总体回升、单位gdp能耗下降,中国投资结构正经历巨大转折,中国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拉动力正在发生潜移默化的变迁,绿色产业和循环经济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发展循环经济需要绿色金融支持 金融作为一国经济的核心,在引导资源、优化配置方面发挥着核心作用。一国的金融越发达,其资源配置的效率就越高,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以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为前提的循环经济要大发展,自然离不开金融的支持,金融的绿色化经营就是对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最好的支持。 绿色金融就是将环境保护纳入金融功能的服务范畴,在投融资决策中考虑潜在的环境影响,把与环境条件相关的潜在的回报、风险和成本进行融合,以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是环境经济的一部分,也是金融功能拓展的一个重要领域。 “十一五”期间,仅环保投入预计将达到14000亿元,中央财政以每年18%的增长速度投入到环境保护中。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重大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多方面的保障支持,其中金融力量的支持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发展循环经济离不开绿色金融支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需要高投入,因而离不开绿色金融支持;二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多层次性特征决定了其融资方式的多样性,从而离不开绿色金融支持。 1、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需要绿色金融支持 循环经济倡导的3r(reduce,recycle,reuse)原则以资源节约和生态效率为目标,以技术进步为前提——循环经济在发达国家的先进制造企业中率先实践也印证了这一模式所需要的技术进步前提。 循环经济以资源节约与生态效率导向的技术进步推动其产业结构转型的方向是资源再生产行业和环保产业比重的不断增加,同时资源生产率将取代劳动生产率成为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标志。然而,这也意味着技术进步的方向从追求劳动生产率转向资源生产率。 由劳动节约的技术进步转向资源节约的技术进步,必然会增加关联行业的技术开发成本并伴随着技术的不经济性,技术开发与实施过程亦存在各种风险,主要包括技术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及自然风险。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客观上需要绿色金融手段的支持。 同时,作为新型行业的资源再生产和环保产业,在其起步阶段,受技术约束与市场规模限制,自身的资本积累能力有限,其发展过程同样需要有相应的绿色金融手段的有效支持。 循环经济技术的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进而发展成为一个个微观循环经济体系,由点带面形成更大范围的中观和宏观循环经济体系,没有强大的资金支持是不可能的。因此,只有建立和完善有效的金融支持体系,才能全方位地满足循环经济产业化的金融需求。 2、循环经济的投资特征决定其需要绿色金融支持 循环经济发展的多层次特征导致对融资方式多样性的要求,不同层次的循环经济体系有着不同的融资需求。在企业层面上,由于企业属于竞争市场中的微观经济主体,生产的效益目标明确,最需要对其技术改造或新型生态技术生产项目辅以资金支持,因此其投融资渠道和方式都比较复杂多样。在产业园区层面上,由于产业园区的建设既包涵社会效益,也包涵企业效益,因此产业园区及其支柱企业的金融需求更多地体现在一揽子金融工程设计上,更强调将不同投资人与多种金融工具有机结合,共同支持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的产业组合、产业升级和政府发展规划。在社会层面上,由于循环经济具有明显的公共性和外部性,只有依赖国家财政支持和政策性金融支持,才能达到分担风险、共享收益的目的。 三、循环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制约因素分析 1、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专门金融政策亟待出台 高科技、节能型企业一般是新兴行业,发展前景暂不明朗,而且多为一些中小型企业,出于对防范信贷风险或获取短期效益的考虑,银行大多对上述行业采取了谨慎或限制的授信政策,不仅授信总量少,而且利率上浮高、担保条件苛刻。截止目前,国家对循环经济发展尚未出台以低利率为核心的绿色信贷政策,没有建立循环经济企业上市融资的相关支持政策,没有设立专门用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绿色投资基金,服务循环经济发展的金融手段局限于加大信贷投入、给予利率优惠以及限制对污染企业授信等通用式做法,没有制定涵盖银行、证券、保险的综合性绿色金融支持循环经济专项优惠措施。 2、金融服务短期行为导致循环经济产业链启动难 高耗资源产业占用了大量信贷资金,金融对高科技、低耗能经济支持不足。无论是社会化的大循环经济,还是具体的产业单循环经济,要实现循环经济的正常运转与发展,必须进行大量的基础设施工程投资,且要经历较长的时间周期才能实现经济效益。目前,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的短期行为日益明显,企业难以获取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来启动和完善产业循环的各个环节,一方面导致企业“短贷长用”,潜在金融风险加剧,另一方面企业挤占流动资金,影响企业优势产业的正常发展,甚至出现资金链断裂。不仅如此,支持循环经济的国有商业银行的绿色金融服务严重缺位,未成立专职服务于循环经济的区域性法人地方金融机构,且绿色金融产品单一,对循环经济发展贡献率较低。 3、循环经济发展企业融资渠道单一 尽管我国政府允许投资主体多元化,但由于过去缺乏相应的激励措施和保障措施,很少有政府之外的资金投资于循环经济项目。我国循环经济投融资的资金主要靠财政注入,缺少社会财力的支持。由于财政收支矛盾尖锐,财政不得不优先保证基本职能的需要,从而导致循环经济发展出现资金匮乏的局面。 由于经济市场化程度低,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发展缓慢,企业融资过度依赖银行。上市公司稀少,大多数企业不具备上市条件,难以从资本市场募集资金。同时,由于循环经济企业商业信用不畅,造成融资租赁、商业票据、投资基金债券等间接融资工具量小面窄。 四、构建支持循环经济的绿色金融体系 1、支持循环经济的金融制度设计 目前,现有的金融制度盲区和信贷政策缺陷等问题是制约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通过设计一种支持循环经济的金融制度框架,来协调和整合循环经济运行中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将社会资源和财富进行比较合理的配置,把生态环境和基本资源作为生产要素进入市场流通,明确生态环境和基本资源的产权关系,规定其交易和补偿机制,以实现金融生态环境与循环经济发展的互动发展。 支持循环经济的金融制度框架,要对接全国人大常委会2008年8月29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的主要制度;要与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制度方向一致;要有利于抑制资源浪费和污染物排放的总量调控制度的具体实施;贯彻以生产者为主的责任延伸制度。同时强化对高耗能、高耗水企业的监督管理;强化产业政策的规范和引导;明确关于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的具体要求;建立激励机制和法律责任追究制度等。 2、完善资本市场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首先,为了扶持绿色产业的发展,企业的上市审批要把绿色因素考虑在内,在同等条件下,对于部分具备一定资产规模和技术力量、运作规范的大型绿色产业优先上市。其次,对于环保类中小企业或资源再生类的企业,今后亦可尝试到创业板市场上市融资。再次,拓展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业务,提升其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保障能力。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循环经济产业转型要求不断完善绿色信贷指导目录,提供利率优惠和信贷规模与期限优惠的政策指导,并以“赤道原则”的国际规范为依据,制定商业银行的信贷环境风险评级标准,对执行绿色信贷成效显著的商业银行实行奖励政策,从而调动并确保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的积极性,增加绿色信贷的可操作性与实施效力。2009年第一季度,商业银行贷款占非金融部门融资的95%,而2008年同期仅为89%,信贷占融资的比重在全年必将突破95%。最后,成立绿色基金。绿色基金的宗旨主要是通过资助和奖励对我国环保事业做出贡献的个人和组织,推动中国环境保护的管理、科学研究、人才培训及国际合作等各项环保事业的发展。基金会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内外热心环保的企、事业单位、团体和个人的捐赠,以及污染者支付的环境污染费用成本等。筹募来的资金主要用于资助环境保护项目,奖励对环保事业有贡献的组织和个人,资助有利于环保的公益事业。基金会的资金存入金融机构收取利息或购买环保型企业的债券、有价证券和一些股票为基金增值,也直接或间接支持以循环经济模式经营的环保型企业,从而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3、建立并完善循环经济担保机制 首先,在担保机构的组建上,应由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有关政府单位出资建立。实行政府担保制度,主要是由政府出资建立的信用担保机构,为循环经济企业和项目提供资金融通时的信用担保。其次,在担保运作过程中,循环经济担保机构在简化手续,提高效率的同时,应尽可能地减少政府行政干预,遵循市场规则,保证信用担保机构能够独立、自主地向符合贷款条件的循环经济中小企业提供担保,但也要尽可能地避免操作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同时还要不断进行业务创新,提高担保的灵活性,即可提供一笔贷款的全部担保,也可对抵押不足的部分进行部分担保。最后,在相关政策上,循环经济担保机构应在国家的产业政策、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等宏观调控政策的引导下,吸引大商业银行、大公司、大财团的资金支持,允许以独资、合资、合作、外资等多种形式建立担保机构,不断充实循环经济担保机构的资金实力,充分发挥其担保职能,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4、完善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银行绩效评价体系 支持循环经济的银行绩效评价体系的层次框架主要包括:第一,通过国家出台商业银行信贷政策,规定商业银行在发放商业贷款时,必须把节能降耗、资源循环利用、污染物排放等指标纳入贷款投资和风险评估体系。第二,要求商业银行设计开发绿色环保信贷产品,专门用于支持企业以“3r”为原则推行清洁生产节能降耗以及企业能源和资源的再利用为核心的循环经济生产转型,企业凭借生产经营项目的“绿色因素”获得专项绿色抵押贷款。第三,从信贷结构、营业收入与利润结构、费用结构着手,把支持循环经济的因素列入权重系数,并与商业银行的央行再贷款利率、银行准备金率等监管因素、支持循环经济的商业银行资金投入存在专业性强、风险管理难度大、管理成本高等因素结合起来,对支持循环经济的营业收入给予税收优惠倾斜,降低面对循环经济生产的资金经营成本。 总之,在当代全球经济中,金融作为各种生产要素和交易信息在全球范围内融通的载体,金融活动的独特运行规律及其有效支持,对于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活动的顺利开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循环经济的发展有赖于发达健全的绿色金融体系的支持,有绿色金融的服务驱动,必将推动循环经济快速稳步增长。 绿色经济论文:探析绿色GDP和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已难以支撑经济的高速增长,成为经济增长的瓶颈,因此我们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1 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无序开发严重透支国人的生存环境,发展面临资源瓶颈和环境容量的严重制约。针对危机,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指出,我国必须走循环经济之路。与传统经济模式相比,循环经济要求按照生态规律组织整个生产、消费和废物处理过程,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是解决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与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矛盾的根本出路。 循环经济是按生态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运行的具有高效的资源代谢过程,完整的系统耦合结构及整体、协同、循环、自生功能的网络型、进化型复合生态经济,是一种以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流动方式为特征的经济模式。循环经济可以为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提供战略性的理论范式,从而从根本上消除长期以来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可以说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 循环经济的内涵与原则 传统工业经济是由“资源——产品——废物和污染排放”所构成的单向物质流动经济。在这种经济中,人们强制把自然资源和能源开采出来,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弃物大量排放到环境中去,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一次性的。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过程,使得在整个经济系统以及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只产生很少的废物。循环经济评价原则,简称“3r”原则: 循环经济遵循“减量化”原则(reduce),以资源投入最小化为目标。针对产业链的输入端——资源,通过产品清洁生产而非末端技术治理,最大限度的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耗竭性开采与利用,以替代性的可再生资源为经济活动的投入主体,以期尽可能地减少进入生产、消费过程的物质流和能源流,对废弃物的产生排放实行总量控制。生产者通过减少产品原料投入和优化制造工艺来节约资源和减少排放;消费者通过优先选购包装简易、循环耐用的产品,以减少废弃物的产生,从而提高资源物质循环的高效利用和环境同化能力。 循环经济遵循“资源化”原则(reuse),以废物利用最大化为目标。针对产业链的中间环节,对消费者采取过程延续方法最大可能地增加产品使用方式和次数,有效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对生产者采取产业群体间的精密分工和高效协作,使产品-废弃物的转化周期加大,以经济系统物质能量流的高效运转来实现资源产品的使用效率最大化。 循环经济遵循“无害化”原则(recycle),以污染排放最小化为目标。针对产业链的输出端——废弃物,提升绿色工业技术水平,通过对废弃物的多次回收再造,实现废物多级资源化和资源的闭合式良性循环,实现废弃物的最少排放。 3 循环经济与绿色gdp gdp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gdp的增长只是反映了人类为社会创造的财富,通常被人们视为经济活动的“正面效应”。然而,在gdp增长的同时也会产生“负面效应”,这种负面效应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人类无休止地向生态环境索取资源,使自然资源从绝对量上逐年减少;二是人类通过各种生产活动向生态环境排泄废弃物使环境污染,或滥用资源使生态破坏。绿色gdp是为了克服gdp的缺陷而提出来的,它是指从现行的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后的剩余国内生产总值,它为构架循环经济新体制指明了方向。 绿色gdp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切入点。把绿色gdp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切入点和衡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是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同时不会过度消耗能源,不对环境造成损害的有效途径。 绿色gdp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外在动力。我国必须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将环境保护与经济结构性调整结合起来,完善核算体系,建立绿色gdp,才能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化。 绿色gdp是政府介入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有必要把绿色gdp纳入干部考核的内容,作为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业绩评价的重要参数,使政府更科学更积极地介入并实施循环经济战略。 20世纪80年代之后,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我国用短短20多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的路程,生态和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导致本应在不同阶段出现的生态与环境问题在短期内集中体现和爆发出来。粗放式发展导致污染加剧,我国环境污染已从地表水延伸到地下水,从一般污染物到有毒有害污染物,形成了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与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与二次污染相互复合态势,对生态系统、食品安全、人体健康构成日益严重的威胁。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已难以支撑经济的高速增长,成为经济增长的瓶颈,因此我们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1 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无序开发严重透支国人的生存环境,发展面临资源瓶颈和环境容量的严重制约。针对危机,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指出,我国必须走循环经济之路。与传统经济模式相比,循环经济要求按照生态规律组织整个生产、消费和废物处理过程,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是解决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与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矛盾的根本出路。循环经济是按生态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运行的具有高效的资源代谢过程,完整的系统耦合结构及整体、协同、循环、自生功能的网络型、进化型复合生态经济,是一种以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流动方式为特征的经济模式。循环经济可以为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提供战略性的理论范式,从而从根本上消除长期以来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可以说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 循环经济的内涵与原则 传统工业经济是由“资源——产品——废物和污染排放”所构成的单向物质流动经济。在这种经济中,人们强制把自然资源和能源开采出来,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弃物大量排放到环境中去,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一次性的。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过程,使得在整个经济系统以及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只产生很少的废物。循环经济评价原则,简称“3r”原则: 循环经济遵循“减量化”原则(reduce),以资源投入最小化为目标。针对产业链的输入端——资源,通过产品清洁生产而非末端技术治理,最大限度的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耗竭性开采与利用,以替代性的可再生资源为经济活动的投入主体,以期尽可能地减少进入生产、消费过程的物质流和能源流,对废弃物的产生排放实行总量控制。生产者通过减少产品原料投入和优化制造工艺来节约资源和减少排放;消费者通过优先选购包装简易、循环耐用的产品,以减少废弃物的产生,从而提高资源物质循环的高效利用和环境同化能力。 循环经济遵循“资源化”原则(reuse),以废物利用最大化为目标。针对产业链的中间环节,对消费者采取过程延续方法最大可能地增加产品使用方式和次数,有效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对生产者采取产业群体间的精密分工和高效协作,使产品-废弃物的转化周期加大,以经济系统物质能量流的高效运转来实现资源产品的使用效率最大化。 循环经济遵循“无害化”原则(recycle),以污染排放最小化为目标。针对产业链的输出端——废弃物,提升绿色工业技术水平,通过对废弃物的多次回收再造,实现废物多级资源化和资源的闭合式良性循环,实现废弃物的最少排放。 3 循环经济与绿色gdp gdp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gdp的增长只是反映了人类为社会创造的财富,通常被人们视为经济活动的“正面效应”。然而,在gdp增长的同时也会产生“负面效应”,这种负面效应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人类无休止地向生态环境索取资源,使自然资源从绝对量上逐年减少;二是人类通过各种生产活动向生态环境排泄废弃物使环境污染,或滥用资源使生态破坏。绿色gdp是为了克服gdp的缺陷而提出来的,它是指从现行的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后的剩余国内生产总值,它为构架循环经济新体制指明了方向。 绿色gdp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切入点。把绿色gdp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切入点和衡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是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同时不会过度消耗能源,不对环境造成损害的有效途径。 绿色gdp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外在动力。我国必须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将环境保护与经济结构性调整结合起来,完善核算体系,建立绿色gdp,才能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化。 绿色经济论文:机械行业绿色制造视阈下低碳经济论文 1低碳经济视阈下扬州市机械制造业发展现状 扬州市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在工业、旅游业等方面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十二五”期间,扬州市全力加快传统机械产业的升级改造,向规模化、低碳化方向发展,已具备了加快发展低碳绿色制造业的有利条件。从机械行业的结构看,以低碳制造、绿色制造为特色的高新企业已经成为经济新的推动力。2013年,机械制造业为全市产值做出重要贡献。其中,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实现产值1610.4亿元,居行业之首,占全市总量的18.9%。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累计综合能源消费量为952.4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11.3%。从行业发展趋势看,劳动密集型传统制造业正逐步趋向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扬州市业已形成汽车及零部件、机械装备、船舶及配套件三大产业集群。2013年,汽车产业实现产值939.2亿元,同比增长40.7%;机械装备产业发展稳健,实现产值2562.8亿元,同比增长18.5%;船舶产业实现产值547.9亿元。这三个产业集群为低碳经济的深入发展奠定了产业基础。从行业碳排放情况看,扬州市机械制造业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节能减排经验。机械装备业运用新技术设计制造的节能型内燃机已经在汽车产业进行广泛的运用。从地区产业政策看,低碳发展理念得以体现。机械行业不断增加对创新技术的资金投入,2012年,扬州市政府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资金1.5498亿元,全市大中型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超过80%,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1.2%。此外,扬州实施企业“退城进园”政策,建设了汽车产业园等八大工业园区,为发展低碳机械制造业增加竞争实力。 2低碳经济视阈下扬州市机械制造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十二五”期间,扬州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机械行业的碳排放总量也在明显增加。扬州机械行业要实现绿色制造,低碳制造还面临诸多挑战。 2.1机械制造业结构重型化、高能耗特征明显 扬州制造业以机械装备、汽车及零部件、船舶及配套件等机械类传统优势产业为主体。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业企业及产值依旧占机械行业企业的大多数,对能源产品需求量巨大。扬州清洁能源及低碳能源资源缺乏,机械制造业能源产品消耗依然以煤炭为主,造成能耗居高不下,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一大困难。如下图所示,近年来,机械制造业一直占据扬州制造业能源消费的主体地位。 2.2扬州地区资源稀缺,需加快利用低碳能源 扬州市属于能源欠缺地区,矿产资源产量不足。近年来,能源自给率持续递减,供需矛盾日趋突出。扬州必须开展低碳能源的开发,并且研究在机械行业用低碳能源替代矿产能源,减少碳排放,实现绿色制造。 2.3低碳技术创新能力薄弱 “十二五”期间,扬州机械行业的整体创新能力依然薄弱,低碳技术的研发和推广资金不足。2012年,扬州市政府为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费用,比2011年仅增加了19万元;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研发机构企业数有913个,仅占制造业企业数的36%;2012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中博士、硕士学位人才数量为2418人,占企业科技活动人员数的10.3%;2012年,全市专利申请总量18996件,其中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专利申请数为4115件,占比为21.6%;全市发明专利申请4222件,其中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发明专利数为1287件,占比为30.4%。 3低碳经济视阈下扬州市机械制造业发展绿色制造的对策建议 在整体经济发展放缓、环境污染严重、能源供需紧张的环境下,扬州机械制造业需政府、行业和企业共同努力,优化产业结构,开发应用清洁能源,发展低碳技术,走低碳绿色发展之路。 3.1优化产业结构,构建绿色制造支撑体系 进一步优化产业园区,打造低碳产业集群。同类型企业对能源需求相近,园区可以集中供应电、水和热等能源。在园区设立集中废弃污染物处理中心,降低制造业废物处理成本。上下游制造企业就近安排同一个园区,减少交通运输的碳排放量;重点开发具有高新技术的企业。将产业结构向低耗能产业转移,培育更多的生态型、节能型机械企业;对于传统的加工制造业,进行资本运作和技术升级,实现规模经济。积极解决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企业耗费能源、同质化竞争严重的问题。积极进行企业兼并重组,向集约化生产制造要效益。 3.2落实配套政策和资金,引导企业开发运用低碳资源 3.2.1积极开发清洁能源 扬州可利用地热、太阳能资源丰富的特点,出台税收等优惠政策,扶持清洁能源开发企业,积极组织开发地热能、光能等清洁能源,为本地区机械行业能源结构清洁化、多元化提供动力。 3.2.2制定企业低碳制造管理办法,实施奖惩制度 科学合理的政策法规是督促企业积极运用低碳资源的基础。根据扬州市工业现状,制定相关环保标准和管理办法,加强对企业的环境测评和节能监察。对于运用低碳资源,达到节能减排目标的企业给予奖励和政策扶持。对于高耗能、减排效果不明显的机械制造业依据管理办法整顿或关停,从而有效约束扬州机械制造企业向规模化、低碳化方向转变。 3.3研发低碳技术,实现机械制造全流程绿色工艺 长三角不仅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更拥有科研院校众多的科研优势。近年来,众多名校来扬州与地方机械企业合作,开发低碳技术。扬州应加大研发投入,提供优厚待遇,建立优势行业的人才、技术高地。同时,针对低碳技术投入巨大,企业无力承担的问题,政府可以实施产业补贴等政策,帮助企业将低碳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机械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依然在消耗能源,排放废弃物。对于机械行业而言,低碳绿色制造不仅局限在产品生产阶段,在设计阶段就应考虑产品使用过程中节能减排的问题。扬州机械行业应全流程贯彻低碳理念,实施绿色工艺。以扬州的汽车产业为例,设计阶段,不仅要考虑零部件选材的环保,还要不断研发创新,设计能耗更低的汽车以及新能源为动力的汽车;制造阶段,需要及时运用先进的加工技术和材料,减少资源损耗,保证产品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做到科学管理,减少不合格产品。在全球倡导“低碳经济”,国家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大环境下,扬州市机械行业应继续结合地区资源和经济优势,积极开发清洁能源,研发运用低碳技术,实现全行业的绿色制造和产业升级。 作者:王波 张崎静 单位: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绿色经济论文:全寿命周期绿色建筑经济论文 1绿色建筑概述 所谓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建造使用周期内,尽可能地节约资源,以达到保护环境持续发展的目的。它倡导的是人们的居住环境与自然相融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鉴于绿色建筑的理念和建筑模式,绿色建筑往往能在节能节水、保护环境、充分利用资源方面比传统的建筑模式有着更大的优越性,它能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因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欢迎。在发达国家,这种绿色建筑已得到有效的推广,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绿色建筑的应用是建立在其经济评价体系能够为人们带来便利和实惠的基础之上的,绿色建筑的评价方法在国外已经具有相当规模的发展。如英国绿色建筑评估体系(BREEAM),美国绿色建筑评估体系(LEED),加拿大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GBC),日本建筑物综合环境性能评价体系(CASBEE)等,都有着较为详尽的评价方法,丰富了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内容。在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起步较晚,《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绿色建筑评价技术导则》都对绿色建筑的评价作了一些说明,而《住宅性能评价标准》作为我国第一批相关评价标准,于2006年3月开始实施。在当前的评价体系中,评价指标的建立是以设计者为基础的,为改变这一现状,增强投资者信心,推广绿色建筑的覆盖面,对建筑全寿命周期进行经济分析,建立一套全面的经济评价体系是必然。 2绿色建筑经济评价体系 2.1评价体系建立 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中,涉及费用较多,因而经济评价指标也必须由多方面确定。为此,根据相关文献设置了一次性造价、维护费用、建筑全寿命期运行、绿色投入率和绿色投入产出率等评价指标,由此构成绿色建筑的经济评价体系的初步基础。同时,为保证评价指标的全面性和科学性,依据相关资料又从经济效益、环境效益、技术难度和社会效益这4个方面进行了综合评价。以上两个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在技术和功能上,对绿色建筑的设计做一些客观评价。文章以我国颁布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为基础,结合当前绿色建筑推广中出现的问题,从环境、能源、节水、材料、运营等方面对其成本进行经济分析。 2.2绿色建筑的费用指标研究 对绿色建筑而言,建设期费用会比传统建筑费用高。同一项建筑物,运用绿色建筑设计和传统建筑相比,在初始阶段绿色建筑比传统建筑高5%-10%。在建造技术手段与传统的方式相同的情况下,运用绿色建筑设计,会增加大约2%的费用。在建筑物完工后的运行阶段,由于绿色建筑能够充分利用有效的自然资源,能源消耗低,同时绿色建筑节约水资源,公用设施的维护上费用少。全寿命周期费用理论综合考虑到建筑建筑中和建筑后的一系列费用,在综合前提下总结各项费用指标进行分析评价。在衡量绿色建筑的全寿命周期费用时,要考虑到建筑物的寿命周期较长的特点,利用资金时间价值理论,计算建筑物的全寿命周期费用。2.3绿色建筑的效益指标研究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环境对绿色建筑的影响较大,反映在评价体系上就是室内环境和室外环境。从效益的角度考虑,通过对比绿色建筑和传统建筑带来的环境效益,在节能、节地、节水、运营管理众多层面综合考虑绿色建筑和传统建筑的效益差别。绿色建筑的一个典型效益就是缔造良好的居住环境,通过人性化的设计,采用先进的建造技术,运用节能环保耐用的建筑材料,构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空间。绿色建筑第二个显著效益就是居住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通过低能耗的建筑方式,在后期运行中,绿色建筑能够很好地保护环境、减少污染,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绿色建筑的效益衡量中,通过层次分析法,列出各个评价指标,对指标进行权重,把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个人舒适度、环境效益等转化成能够进行度量的效益性指标,通过对比不同的权重,按照轻重程度对绿色建筑的效益指标进行量化。 3绿色建筑的经济评价指标 在这种评价体系下,通过比较方案费用系数、方案效益系数和方案费用比,用以衡量绿色建筑的可行性。方案费用系数=本方案费用现值/各方案费用总现值方案效益系数=本方案效益/各方案总效益方案效益费用比=本方案效益系数/本方案费用系数最后由方案效益费用比的计算结果,比较系数大小,系数比最大的,就是最优方案。 4绿色建筑在经济评价方式上的不同 传统建筑经济评价模式是以投资者的利益作为参考标准,通过列出投资者利益的方式,吸引消费者投资的一种形式。绿色建筑经济评价综合考虑投资者、开发商和消费者的利益,在经济评价的过程中,受益人直接影响着经济评价指标的衡量,受益人产生变化,评价指标也随之改变。传统建筑经济评价在前期的建筑规划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其对环境、技术和其他条件进行了论证,对整个工程的意义重大。然而这种评价容易忽视设计使用年限和其他问题。绿色建筑费用初期投入较多,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费用越来越小,能耗低的优势显露无遗,保证了每个受益方都获利。 5结束语 绿色建筑作为节能环保的建筑方式,在全球能源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的背景下,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阻碍绿色建筑发展的最大因素是短期内资金投入较高,因而在看待绿色建筑时,要着眼于长远收益。文章运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评价理念,以一个全面的系统分析了绿色建筑在其全寿命周期内的所有成本,同时结合绿色建筑的概念、与普通建筑的区别对整个绿色建筑进行分解,运用工程经济学的相关理论,选择合适的评价指标,构建完整的经济评价体系。如何更全面地确定绿色建筑的可行性,进一步对绿色逮筑的经济性进行研究,还有待同行们的继续研究。 作者:刘青 单位:青海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绿色经济论文:我国绿色经济金融论文 一、贵阳市绿色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贵阳市在绿色金融探索和实践中,取得了较多的成果,但是也存在下列问题。 (一)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 政府、监管机构、金融机构、企业以及社会投资者构成绿色发展生态环境。目前,各主体之间存在信息条块分割、共享难等问题,导致绿色金融发展信息成本较高。首先,环保和征信信息由政府环保部门、人民银行相关部门进行管理,信息收集、加工、管理工作起步较晚,环境污染信息尚未进入信贷登记咨询系统。不完整的信息导致金融机构难以掌握服务企业真实信息,对投资、担保、贷款及上市企业难以作出准确判断。其次,由于政绩利益驱动,一些部门存在地方保护主义,隐藏“两高”企业真实信息,致使金融机构监管风险和成本增加。再次,绿色经济发展,涉及大量新领域、新技术、新知识,金融机构缺乏与之适应的专业人才,调研、信息甄别难度加大。最后,信息不对称,投资者难以获得绿色金融投资渠道、企业绿色环保资料以及绿色金融产品等信息,抑制其投资选择,使得民间资本不能有效地配置到绿色产业中去。 (二)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缺乏制度保障及激励机制 环保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以及人民银行出台发展绿色金融的相关性指导意见,但相关的信息披露机制、环保核查机制、资本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激励机制以及违法惩罚机制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还未健全。造成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在审核、监管和处理违约的企业时缺乏处理依据。外部而言,政府还未推出税收、财政扶持以及消费引导激励机制,金融机构、企业、社会投资者缺乏践行绿色金融的外在动力。内部而言,金融机构、企业、社会投资者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意识不强,缺乏企业绿色文化制度、推行绿色金融的约束和激励机制,金融机构、企业、社会投资者缺乏推进绿色金融的内在动力。 (三)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及服务手段不足 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多元化的服务手段不仅能提高资源配置、使用效率,而且减少企业经营对环境的影响,并提供社会投资者多元化的投资渠道,有效地引导民间资本充实到实体经济建设中来。不仅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实体经济发展,而且为投资者带来丰厚的回报。同国外金融机构相比,贵阳市金融机构提供给企业、社会投资者选择的绿色金融创新产品较少,基本集中在绿色信贷方面,多元化的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绿色债券、绿色互换等绿色金融产品及服务还不成熟。使得企业、社会投资者选择范围较窄,影响绿色金融的发展和业务规模的扩大。 (四)绿色金融发展中主体之间缺乏 协同绿色金融的发展是由政府、监管机构、金融机构、企业和社会投资者多主体构成复杂生态环境。绿色金融要能充分发挥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的最大潜能,必须要求生态环境中参与主体充分认识到绿色金融发展的重要性,只有相互之间协同配合才能实现绿色发展的共同目标。贵阳市绿色金融实践现状分析,绿色金融发展缺乏统一协调机制,各个部门的管理和相关数据难以实现共享,导致金融机构对企业投融资、信贷、保险的风险增加,抑制金融机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的动力;增加企业、社会投资者对金融机构产品或服务的选择难度、信息收集成本,企业、社会投资者缺乏多元化融资或投资产品和渠道的选择,抑制企业、社会投资者对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政府、监管机构对绿色金融理念、发展和激励机制宣传的不足,造成金融机构、企业、社会投资者对绿色金融发展的认识和参与积极性缺失。 二、贵阳市绿色金融发展对策及建议 绿色金融的发展对应贵阳市解决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发展转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在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针对贵阳市绿色金融发展中的问题,提出如下的解决对策和政策建议。 (一)针对政府及监管机构层面的对策及建议 1.建立绿色金融信息共享平台 信息不对称,增加金融机构评估企业的成本和风险,增加政府、监管机构的监管成本,增加社会投资者投资选择成本和风险,增加企业融资成本及风险,不利于绿色金融的健康发展。政府、监管机构为推动绿色金融发展,需建立贵阳市绿色金融信息共享平台,实现绿色金融相关信息共享。通过建立信息披露、信用评级等制度,促进政府、监管机构、金融机构、企业、社会投资者之间实现信息共享,降低绿色金融发展的信息成本及风险。 2.建立第三方独立评级和监督机构 为保障对企业、金融机构、社会投资者信用评级、信息评估的独立性和专业性,政府应建立第三方独立评级和监管机构,承担对政府、金融机构、企业、社会投资者的信息、纠纷等方面的咨询及评估。公平、公正、公开地为参与主体提供专业信息咨询、纠纷评估等,成为绿色金融生态环境各参与主体联系纽带和仲裁机构。 3.建立绿色金融协同发展机制 建立绿色金融协同发展机制,有效协调绿色金融生态环境中政府、监管机构、金融机构、企业和社会投资者的利益,为绿色金融的发展提供保障。税收、财政协同机制的建立,能刺激、引导金融机构、企业和社会投资者积极参与绿色金融活动,促进绿色金融服务、绿色金融产品、绿色投融资发展;惩罚协同机制的建立,能抑制“双高”企业的发展,激励绿色企业的发展;准入退出、信息披露、监管等协同机制的建立,能规范、约束绿色金融参与者的行为。 4.建立绿色金融人才培养环境 通过绿色理念来影响绿色金融参与者行为,逐渐建立绿色金融文化。树立绿色金融理念,绿色金融活动参与者应将社会、环境价值纳入治理目标及文化建设体系。政府、金融机构、企业、社会投资者应认识到实施绿色金融战略、确定环境风险和机遇,不仅利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也利于自身可持续发展。因此,应加强绿色金融文化建设,加强对相关人员绿色金融参与者绿色理念教育,理顺参与者之间相互关系,树立绿色环保意识,强化与高校等机构合作,培养具备金融、环保、管理知识的绿色金融复合人才。 (二)针对金融机构的对策及建议 1.绿色信贷方面 银行机构应根据国家经济环境政策和产业政策,对从事绿色经营生产、绿色制造和绿色农业的企业或机构提供低利率的贷款;对研发生产治污设施、从事生态保护与建设、开发、利用新能源等产业实行优惠贷款政策和设立绿色信贷通道。加快开发贷款类、理财类、票据类、租赁类等绿色创新产品和工具,关注国内外绿色金融发展方向,扶持绿色环保项目,推动“绿色信贷”市场发展。 2.绿色保险方面 保险机构应加快多样化、多领域、多层次的绿色保险产品研发,建立行之有效绿色保险体系。对符合绿色发展标准的投保企业因污染突发事件所涉及的受害者进行合理赔偿。既可以减轻政府、企业和相关机构的赔付经济压力,又可以发挥市场对企业排污行为的监督和调节力度,加强舆论的监督和指导作用。 3.绿色基金方面 证券机构应设立节能减排、环境优化专项投资基金,对绿色环保、低碳的企业进行基金投放,通过资本投入促进绿色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绿色基金投向具备低碳特征、较高的科技含量、具有良好的投资回报和发展前景的领域。 4.绿色证券方面 通过公开发行绿色债券解决社会效益好、资金需求量大的绿色项目资金需求;通过建立绿色企业上市审批绿色通道,拓宽绿色企业资本市场融资渠道;通过将绿色因素融入金融创新中,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如“绿色彩票”发行;通过推行排放减少信用度等低碳金融衍生品,推行“排放减少信用”交易机制,建立规范的金融衍生品市场。 (三)针对企业的对策及建议 1.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绿色环保意识 推动绿色金融发展,首先,建立人与自然和谐观,认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由以人为中心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转变,从追求短期利润最大化向追求长期价值最大化转变。其次,树立绿色经营道德观,把平等、正义等道德观念拓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形成企业环境保护的社会道德意识。再次,树立环境保护法律意识、明确环境责任,依法治理、保护环境,建立谁污染、谁治理的法律问责制度。 2.推行绿色生产、提供绿色产品 企业利用技术、管理手段对生产全流程进行排污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推行绿色生产,提供绿色产品,消除生产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影响,实现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推行绿色营销战略 企业推行绿色营销战略,加强绿色营销和绿色服务宣传。在市场调研,产品研发、定价、促销活动等营销链中,坚持“绿色理念”,促进企业发展与消费者、社会利益趋同。发展绿色技术、开发绿色产品、实行绿色包装、重视绿色促销、制定绿色价格、选择绿色渠道、树立绿色形象的绿色服务营销战略。 4.建立绿色企业文化 文化是企业、员工长期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价值认同体系。企业文化建设中,需融入绿色理念、环境保护、社会价值等,引导、规范、约束企业、员工行为,并将绿色文化元素贯穿企业经营、行为等活动过程,逐步树立以绿色为核心的企业文化。 三、结语 贵阳市在绿色金融发展践行中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仍存在信息不对称、制度不完善和监管机制相对滞后、绿色金融产品单一、缺乏内外部激励等问题。分析绿色金融活动参与主体之间相互关系,发现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基于政府、监管机构、金融机构层面、经营企业以及社会投资者等层面提出解决对策建议。通过融入绿色理念、发挥职能,引导、规范和监督参与者行为,建立绿色金融协同发展体系,实现绿色金融对绿色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解决贵阳市政府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长期发展目标。 作者:施若 单位:贵州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绿色经济论文:绿色建筑生态经济论文 1绿色建筑的环境效益与经济优势 社会的进步使人们对建筑的认识不断更新。在当今注重生态和谐、环境舒适及科学合理建筑的背景下,引发了人们对优化的空间利用与建筑设计的新追求,同时也对建筑综合症提高了警惕并加紧防范,这一切都使得具有节能效应和健康性能的绿色建筑备受追捧。绿色建筑在为社会提供良好的环境效益的同时,也具备着许多潜在的经济优势。第一,由于绿色建筑对能源消耗较低,因此可以极大地降低建设成本。第二,由于绿色建筑在设计理念上符合保护自然生态的时代趋势,能够带来长远的环境效益并有益于人体的健康,因此拥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但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经济优势并不会直接转化为市场动力,众多开发商不愿主动进行绿色建筑投资。因此,绿色建筑本身的经济优势和实际的经济效益之间就形成了极大的矛盾,亟待政府部门和建筑学家的解决。 2绿色建筑在生态经济优化中面临的困境 2.1全生命周期优势难以实现 从长远的眼光来看,绿色建筑对环境效益的实现和降低资源消耗方面具有其他建筑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但若从短期效应来看,这种优越性则表现得并不明显,经济及环境优势会被极大程度地削弱。这一优势无法实现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全生命周期价值与使用主体的阶段性之间的矛盾。由于一栋建筑的使用寿命与每位使用者的使用期间相比显得极其漫长,在这漫长的生命周期内会涉及到政府、开发商、设计单位、物业管理及各个用户等多方利益主体,而这些利益主体的利益所在和经济需求是多样化的,例如他们需要在各自的使用期内履行义务,追求各自的经济目标。这就造成了绿色建筑的成本效益在实际分配中变得复杂,无法使自身的经济优势得到应有的发挥。 2.2国家标准与操作协同不一致 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是以建筑专家设定的权重系数为参照而形成的框架体系。目前这一体系在解决绿色建筑生态经济优化的问题上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不足。首先,体系中对生态目标的制定进行了统一的规划,且生态目标的组成与相互关系也比较固定。然而,实际的建设和操作中,情况往往复杂多样的。表现为各地区的资源和地理环境呈现出千差万别的特点,因此难以按照统一的目标加以实施。同时,这一目标在不同环境下实行的结果,往往是对促进生态和谐发展初衷的背离。其次,该标准对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等要素缺乏必要的考虑。绿色建筑的理念要求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在这一标准的限制下显然难以实现。 2.3协同工作的复杂性 在理论上,绿色建筑对环境效益的实现是有序进展并合理搭配的。但落实到实际的设计会商时,则会面临种种复杂的情况。其中首要的问题就是指标权衡的复杂性。由于对环境质量的评定标准各不相同,又缺乏明确的规定,因此常常引起各方在节能、节水、空间优化等不同方面的争议,这一问题在受到经济条件制约的情况下尤为突出。通常的解决办法是以建筑师或甲方的经验为依据进行取舍,而这些经验往往缺乏技术上的保证。 3如何实现绿色建筑的生态经济优化 3.1时间层面 为了解决好绿色建筑的全生命周期效益与多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首先应从时间层面的角度,对绿色建筑的生态经济进行优化。首先,应重点对整体起始端组分进行优化,原因在于起始端的一切细微变化都有可能引发乘数效应。举例来说,在对某节能系统进行优化的过程中,应该将外围优化列为先行解决的问题,其次才是空调或供暖设施的优化。这是以较低成本换取最佳优化效果的解决方案。其次,应注意技术措施实行的时间性。采取技术措施的时间、次序和步骤都都需要进行适当的优化。最后,针对绿色建筑的价值更多体现在全生命周期,因此可考虑实行相对应的实时优化方案。既要保证从全生命周期角度完成总体优化,也应注重周期内各个阶段的优化措施;既要在设计阶段进行优化,也应在之后的建设和使用中进行优化,形成系统化的优化方案。 3.2制度层面 实现绿色建筑的生态经济优化,成功将其经济优势转化为经济利益,不仅要依靠技术和设计方面的措施,同时也对制度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完善的生态经济优化方案应是技术与制度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绿色建筑这样的建筑产品,其市场推广严重依赖于与社会其他部门的合作。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使绿色建筑能够在我国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就应努力争取制度上的支持,从而赢得良好的发展环境。因此,应该在指标评价标准、生态目标划定等方面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合作,争取能够在制度的推动下实现绿色建筑的经济优势。 3.3内容层面 面对专业协同的复杂性问题,应在内容层面进行优化而使问题得到解决。根据多重收益原理,我们可以将不同的措施加以整合,使其应用到同一个设计当中,力求使各个措施能够协调运作,发挥整体效能,最终使多个目标得以实现,同时还可以提高每种措施的效率达到最优的设计效果。这一原理可应绿色建筑在环保的不同侧面的措施得以整合优化,从而有效解决协同工作复杂性的问题。 4结论 本文通过对绿色建筑的生态经济的优化问题进行研究,总结出了绿色建筑的经济优势以及目前发展中的瓶颈,揭示了绿色建筑在生态经济优化中遇到的种种困境。通过对这些困境的研究,提出了跨出困境的相关策略,对如何更好地实现绿色建筑的生态经济优化指出了方向,希望能够对相关部门及开发机构提供帮助。 作者:夏磊 单位:江苏省淮阴商业学校 绿色经济论文:我国绿色建筑经济论文 1绿色建筑生产企业面临的问题 1.1低碳要求带来的高成本 相对西方国家,绿色建筑在我国起步比较晚,专业的从业人员比较少,技术比较落后,绿色设计费用相对较高,绿色建筑的建材产品种类不多,数量也比较少,国内没形成产业化。因此,要全面推广和实现绿色建筑需要非常高的成本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以及进口先进建材,这就直接提高了生产企业的生产成本。 1.2外部性导致内部收益较低,外部收益不确定 绿色建筑所产生的公共利益既不属于生产者也不属于消费者,但是这部分收益是通过生产者以及消费者在绿色建筑当中进行绿色设计以及使用绿色建材所产生的,因此,绿色建筑的外部性导致生产者的内部收益降低,且公共收益也要在很长一段时间才能体现出来,难以将其进行量化。 1.3房地产市场的不稳定因素较大 绿色建筑的初始投资成本比较高,而高成本投入势必要转嫁给消费者,形成绿色建筑价格的上行。而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一方面,银行银根紧缩,刚性需求客户都难以获得贷款,房产需求受到严重的打击,房地产开发商资金难以回笼,增加投资无疑成了开发商的难题;另一方面,国家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房价上行的风险,房地产价格走势很不确定。在这样的环境下投入高成本是否能够成功转嫁增量成本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从而迫使大多数的开发商不会选择绿色建筑开发。 1.4建筑与设计偏离 我国的建筑节能首先强调的是设计节能,2010年底,城镇建筑达到节能50%的设计标准。未来通过逐步推广绿色建筑和节能建筑,到2020年,使全社会建筑的总能耗能够达到节能65%的总目标。到2010年,北京、天津、重庆、上海、江苏和浙江等地都已执行建筑节能65%设计标准。但在施工阶段却做的不够好,监督也不够,导致建好的建筑与设计偏离。王庭阳(2013年)调研发现,在绿色建筑项目中,约65%的绿色技术运行效果良好,达到设计目标要求,但35%的绿色技术存在大量问题,运行效果欠佳,如,外遮阳系统损坏或遮阳效果不佳,透水地面破坏较多,灌溉设施破坏严重,屋顶绿化缺乏维护管理,可再生能源、非传统水源利用效率和运行情况不理想等。 2绿色建筑消费者面临的问题 在建筑的生命周期内,90%的时间是消费者在使用建筑,绿色建筑的外部收益包括节能直接降低的生活成本和优化的环境带来的无形收益(如健康的身体和福及子孙后代等),因此,消费者是绿色建筑最大的受益者。 2.1消费者的观念陈旧,接受程度不高 虽说绿色观念在我国已经推行数年,但是我国居民低碳绿色的观念仍然比较弱。而且,我国目前房地产需求当中仍然以刚性需求为主,大多都是需要贷款买房,更多的选择价格实惠的住宅建筑,因而对绿色建筑的接受程度并不高。 2.2消费者认识不到位 目前,对于住宅建筑,消费者在自己装修的时候越来越注重环保建材的使用,但消费者对绿色建筑的标准基本上是无知,也就是说对于建筑物来说,应该通过哪些指标来衡量其是否符合绿色建筑的要求,消费者是不清楚的。另外,消费者对绿色建筑的外部性效应认识不到,且大多数的消费者只关注眼前利益,而不会考虑绿色建筑所带来环境保护效应,也不愿意为公共利益部分来买单。 3政府和研发机构存在的问题 1)近年来,我国各省市相继建立了相应的绿色技术研发中心,但是成立时间还比较短,技术人员短缺,创新能力不足,我国绿色技术发展水平不高,且研发费用比较高,绿色建筑产品数量少价格高,不适合全国范围的推广。另一方面,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不够细致精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是我国第一个绿色建筑评价的国家标准,它分为3个评定等级。根据我国现有国情,评价标准在主要项目上更强调节约的概念,缺乏量化的评判标准,同时评价指标没有主次之分,不利于评级的实施以及绿色建筑的设计; 2)政府方面已给予绿色建筑行业相关的政策支持,包括强制性政策当中的法律法规,激励性政策的财政补贴,税收减免,以及金融支持。但我国现有政策却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强制性法律法规有形无实,不执行或者敷衍应付的行为普遍存在;二是法律法规设立不够全面,形成执行真空,难以监管;三是已有政策与我国绿色建筑的初始发展阶段不相适应导致政策缺乏可操作性,比如,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不能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 4我国绿色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 要实现绿色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既要让生产者有利可图,也要使消费者能低成本的享受绿色建筑带来了低碳生活,由技术研发机构研发低碳技术,政府实现发展模式的转型,这需要政府和市场的双重力量来完成。 4.1推广绿色建筑观念,明确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 首先,只有将低碳建筑的观念推广开来,提高绿色建筑的关注度,人们认识到低碳绿色的重要性和优势,才能提高消费者的接受程度和激发企业的开发动力。其次,应明确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简化控制指标,为我国绿色建筑的技术创新提供空间,增强绿色建筑的评级的可操作性,才便于我国绿色建筑支持政策的落实,也能提高消费者的信任度和接受程度,有利于绿色建筑经济体系的构建。 4.2加强金融支持绿色建筑项目的全过程 尽管大部分银行正在争夺绿色信贷的资源,但是在贷款利率放开银行资金紧张的情况下,较高的贷款利率又增加了生产企业的成本,因此,应该由中央银行进行窗口指导以及利率优惠政策对绿色建筑进行倾斜支持。其次,绿色建筑技术研发投入需要金融支持,不管是绿色建筑生产企业还是研究机构都可以通过风险投资来解决其资金投入问题,同时政府应该构建绿色建筑投融资平台,提供担保,帮助解决资金问题。 4.3提高生产企业和消费者的参与度 最终是要解决外部性问题,将绿色建筑所产生的增量成本分担到生产企业、消费者以及政府,在前期的推广阶段,需要政府利用财政收入给予绿色建筑企业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以分担企业一部分成本;另外,将消费者可能节约的生活成本提前计算以预付的方式支付给生产企业,这需要生产企业与能源部门进行合作,并签订长期合同,不仅为消费者提供保障也对绿色建筑生产企业提供了约束。而后期则应该完善绿色建筑市场依靠市场的竞争机制维持绿色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赵朝霞 单位: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金融系 绿色经济论文:绿色建筑经济 1、发展绿色建筑经济的原因 1.1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近年来,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任何行业要想得到长远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不能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实现自己的发展,而是要实现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当下已经深入人心,已经成为了一种共识,建筑业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无论从自身发展还是从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来考虑,建筑业都应当以绿色低碳理念为指导,大力发展绿色建筑经济,用最小的资源消耗为人们提供健康、高效、适用的使用空间和居住环境,实现建筑经济与资源、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2改变建筑业粗放型发展方式的要求。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建筑规模不断扩大,但是,我过当前的建筑模式大都是高消耗、高投入的,这种粗放型的发展方式与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严重背离,并且大大制约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还有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我国的建筑业没有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致使工作效率低下,产值与其它行业相比有较大的差距,还有一些建筑企业为了追求高利润,恶性竞争,压低报价最后通过偷工减料的方式盈利,不仅影响了建筑物的质量,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命安全。建筑业要想取得长远发展,必须要改变原有的粗放型的发展方式,不断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以创造绿色建筑为目标,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3保护环境的要求。建筑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对能源、资源、环境都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我国建筑业盲目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浪费了大量的能源资源,还有一些建筑在没有规划好就开始施工,最终导致快要完工的建筑被摧毁,白白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同时,建筑物产生的垃圾也是不容忽视的,目前我国建筑垃圾已经占了城市垃圾总量的三分之一还多,每年因拆除旧建筑物和建立新建筑物所产生的固体垃圾已经达到3亿吨,建筑物内部的取暖设备所排放的温室气体已经占到气体排放总量的百分之二十五,建筑施工带来的噪声污染已经非常严重,鉴于建筑行业给资源、能源、环境带来的一系列不良影响,迫切需要走绿色建筑经济之路,实现建筑与环境、生态、资源的和谐发展。 2、建筑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2.1提高绿色意识。提高全社会成员的绿色意识,是促进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要借助媒体的力量,加大对绿色意识的宣传和普及力度,利用各种传播渠道如广播、电视、报纸加大绿色知识的宣传度,让普通市民加强对绿色建筑的了解和认识,同时可以让市民积极参与其中,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加强社会成员的节约意识,大理贯彻节水、节能、节地、节材理念,让节约意识深入人心;积极鼓励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加强对社会成员绿色低碳建筑经济知识的普及,让社会各界了解到发展绿色建筑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更为重要的是加强对建筑施工人员的绿色观念培养,通过对施工一线人员的绿色建筑理念培训,加深他们对绿色建筑经济的认识,并提高自己的社会责任,严格要求自己,在施工中贯彻绿色理念,用行动做到绿色施工;最后,全国高校要不断完善绿色建筑经济有关学科建设,培养优秀的、适应社会需求的绿色建筑经济人才。相信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不断接受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就能实现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2进行绿色设计。设计是建筑业的重要环节,是整个工程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设计不仅决定着建筑物的外观美,还直接影响建筑物的质量。建筑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把好设计关,首先要聘请拥有绿色理念,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来担当,设计人员在进行规划、制作设计图时,要以绿色、环保理念为指导,统筹考虑到选材、施工、设计的各个环节,特别是在进行建筑物内部设计时,更要引用绿色设计理念,不仅追求设计的舒适度,更追求设计的环保性,在设计施工方案时,采用先进的技术,使用清洁能源,尽最大努力为人们提供安全、舒适、健康的生存空间。 2.3推进建筑行业绿色运营与回收。绿色建筑不是单纯字面上的绿色建筑物,而是要实现建筑与资源、环境、生态的和谐,把对环境的污染降到最低,把对生态的破坏降到最低,把对资源的利用提到最高的水平上,实现绿色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推进建筑行业绿色运营与回收能够大大促进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要想实现建筑行业绿色运营与回收,需要各部门的共同努力,首先作为建设单位,要选择优质的物业管理企业对绿色建筑进行管理;其次物业管理公司还要建立完善的节能环保制度,同时加强对制度的监管,还要建立绿化制度,提高建筑绿化质量和水平,有效控制建筑垃圾的流向,进行分类回收处理;最后,对于生命周期终结的建筑,要雇用专业的施工队伍进行拆除,尽最大努力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尽最大可能实现资源的再利用。 2.4引进先进的技术。当前我国建筑行业存在的问题是施工技术比较落后,与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差距,机械化水平较低,大大阻碍了施工效率的提高。要想改变这种局面,必须要实现技术创新,不断引进国外优秀的技术,更新建筑物原有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实现绿色施工方法的创新,同时要敢于淘汰落后的设备,不要把眼光仅放在减少资本投入上,要把重点放在绿色建筑经济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上,通过引进优秀的人才,为绿色建筑经济领域注入生机和活力,通过技术和人才实现建筑经济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是一条可行之路。 3、结束语 我们在看到建筑业迅猛发展势头的同时,还要看到建筑行业对资源和环境带来的一系列不良后果,在认识到建筑行业对资源、环境带来的不良后果的基础上,转变粗放型的高消耗、高污染的建筑经济发展模式,走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模式。同时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我国建筑行业的前景,认识到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前景是绿色低碳建筑,走绿色发展之路,不仅要不断引进先进的技术和人才,还要大胆创新、勇于改革,发展绿色建筑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作者:李太胜 单位:河南焦作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绿色经济论文:绿色金融低碳经济论文 1发展绿色金融创新的意义 1.1促进国家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是有利于实现产业的优化升级,十八大以来我国将深化经济结构调整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政策,目前我国经济社会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已经成为阻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而实施绿色金融则有助于在金融服务上为经济结构转型提供资金支持,有效地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二是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通过实施绿色金融可以在根本上遏制环境污染经济行为,使企业重视环境保护的经济效益。 1.2促进生态环保与能源节约 一方面粗放型经济发展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污染,环境治理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而资金短期又是影响环境治理的主要问题,而绿色金融则是将环境治理作为工作的发展方向,通过绿色金融为环境治理提供大量的资金,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环境治理企业,这样可以强化企业的节约意识,规范他们的环保行为;另一方面金融机构通过绿色管理可以降低能源的消耗,比如银行机构进行的账单无纸化方式,节约了纸张的使用,有效地节约了能源。 1.3促进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绿色金融为银行机构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发展良机。环境的日益恶化,使得社会对环境的问题越来越重视,环境投资已经成为社会投资的热点行业,而绿色金融业务则是将绿色概念与金融产品融合为一体,丰富了银行金融服务的内容,拓展了银行的业务;其次降低银行的金融风险。绿色环保是加快经济结构转型的新切入点,也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方向,因此绿色金融产品的推出势必会降低银行机构的经营风险;最后有利于提高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力。实施绿色金融虽然会增加金融机构的评估成本,不利于金融机构的短期盈利。但是长远看,绿色金融符合国家的根本政策,优化了信贷结构,实现了金融机构新的增长点,有利于实现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2低碳经济路径下绿色金融创新所面临的问题 2.1政府部门对发展绿色金融缺乏动力 虽然“低碳”“、碳金融”成为当前最热门的名词,人们也意识到发展碳经济的重要性,但是我国在追求经济全面发展的同时,我国政府部门对于发展绿色金融的内在动力表现得明显不足,而更多的是依赖外界的压力而不得不进行绿色金融创新,比如中投公司没有发挥自己的优势从事碳交易,却以碳交易市场规模小、制度不完善等由,拒绝参加碳交易,没有为我国额碳交易市场建立提供应有的力量。 2.2绿色金融实施的主体较为单一 目前我国实施绿色金融的主体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银行机构开设的绿色信贷业务,而其它一些金融机构对于绿色金融的探索则非常有限,比如证券业虽然对上市企业融资设立了环保要求,但是其主要针对的是“两高”行业,同时对低碳、环保企业的激励制度也不完善,导致上市企业实施绿色金融存在较高的难度。保险业虽然也在绿色金融实施方面进行着局部试点实验,但是其仅限于环境污染责任险,使得绿色金融在保险业很难获得全面推行。 2.3绿色金融信息沟通渠道不顺畅 作为绿色金融运行过程中的两大职权部门:环保部门和银行部门之间存在着信息沟通不畅的现象,一方面环保部门的信息公布无法满足银行部门对环保信息的需求,影响绿色金融的执行效果;另一方面环保部门与银行机构之间的信息沟通模式不科学。它们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为单项运行,导致信息反馈机制的不健全,同时监管部门与司法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不畅也影响绿色金融的发展。 3低碳经济路径下的绿色金融创新模式 3.1加强国家金融体制的改革创新 一是要构建绿色金融发展的宏观调控机制,国家要制定有利于绿色金融发展的宏观调控政策,建立与绿色金融监管体系相适应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引导社会资金对绿色产业的支持,并且要严格限制高污染行业发展规模;二是积极发展绿色金融机构,国家要鼓励各大银行进行绿色金融改革,积极推广绿色金融服务,拓展绿色金融产品;三是要建立绿色信贷体系。实施绿色信贷体系既可以实现对绿色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也可以限制与淘汰高污染的企业,实现经济的发展。 3.2加强环保部门与绿色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沟通,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针对环保部门与绿色金融机构、司法部门与监督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不畅的问题,我国政府部门之间应该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提高它们之间的信息沟通:首先环保部门要加强对污染企业信息的检查力度,并且将污染企业的各项数据提供给银行机构,银行机构则根据环保部门的监测数据,对污染企业进行信用授权以及信贷审批。同时金融机构也要及时将企业的信贷情况信息反馈给环保部门;其次建立新更新和异议处理机制。环保部门要及时对要求整合的企业进行重新审核,并且将审核信息反馈给金融机构,如果企业对于重新审议的结果存在异议,环保部门则要对企业进行评估与重审,并且将重审信息提供给金融机构。 3.3开拓金融创新,丰富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 发展绿色金融要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丰富金融产品创新,拓展金融服务,提升金融机构的市场竞争力:一是银行机构要完善绿色信贷,在信贷行业、环境评估等方面制定统一的绿色信贷标准,并且创新信贷政策,比如在还款方式、还款周期上进行创新;二是保险业在现有的绿色金融产品的基础上,要积极探索金融产品创新,比如对于环保达标的企业可以通过降低保费等方式开展保险业务产品;三是证券业要完善上市公司环保门槛,同时建立可环保板块,为环保企业提供融资环境。 3.4加强绿色金融社会组织的建设 目前我国以“绿色良友”为代表的非政府组织已经成为社会公众参与绿色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和途径,且具有了一定的规模。我国还可以尝试发展更多的绿色金融的社会组织,投向绿色公益事业,如绿色企业家协会、绿色环保基金会等来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发挥监督作用,对金融机构实施绿色金融的社会责任进行全程评估,促使环保部门和金融业认真务实地落实绿色金融各项制度。以广泛交流协商为前提,积极探索推动国际绿色金融合作组织,进行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着力开展绿色金融的规则制订、标准协同、机构发展、人才培养、产品创新和绿色认证。 作者:傅程华 单位:江西青年职业学院经济管理系 绿色经济论文:绿色建筑经济发展综述 一、当前绿色建筑经济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1.现状。 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必须在相应的政策扶持下进行,而绿色建筑所采用的工艺材料往往需要较高的费用,所以缺乏相应的经济基础,就会阻碍绿色建筑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建筑施工企业在绿色建筑方面没有经济利益的趋势,势必会导致绿色建筑发展迟滞不前。与此同时,我国在节能减排技术和经验方面的交流平台严重缺乏,过分注重技术与设备的摆设,而并没有进行深入的实践,绿色建筑必须是通风采光的合理设计,方能实现建筑节能的减排成效,尤其是当前一些企业利用高能耗建筑打着绿色建筑的旗号来获得经济利益,而这势必会导致绿色建筑经济泡沫的出现,从而加剧了对绿色建筑的误解。 2.面临的问题。 未来绿色建筑是我国建筑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但同时也在面临着诸多问题。尤其是未来建筑投资商势必会严格按照建筑节能标准才能建造成绿色建筑,而这就会导致其初期成本加大,在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下,即使房价一直保持高位态势,但很多建筑投资商也不愿意加大投资力度而提高自身的风险,再从消费者的层面分析,绿色建筑比一般建筑的性价比更高,加上我国很多民众的节能意识有待进一步提升,因而绿色建筑发展不容乐观,所以其带来的经济效益必须经过漫长的实践才能体现出来,即使能够节约能源、减少污染排放和保护环境,但对于唯利是图的建筑投资商而言,并没有多大的吸引力,使得这成为未来我国绿色建筑经济发展的重大瓶颈。 3.从绿色建筑的外部对其经济效果进行评价的标准。 促进绿色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而采取措施是否具有有效性,就必须建立相应的标准对其进行检验。因此,对于绿色建筑经济成效的检验,应分别从外部其经济效益进行检验,从而为促进绿色建筑经济发展采取的措施提供相应的思路。对绿色建筑外部经济效果的评价,实际就是对绿色建筑“绿色”效果的评价,采取工程经济学对其进行分析,因而其外部效果的分析实际就是对国民经济的评价,对建筑消耗的社会资源及其为社会带来的价值进行评价,从而确定建筑项目是否具有经济性和合理性,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应采用以下标准对绿色建筑外部经济效果进行评价:首先绿色建筑建设的规模是否适当,各地纷纷竟先建设绿色建筑的话,势必会导致投资成本与效益的增加,加上其机械化程度较低,势必会导致经济效果低,因而难以确保工程质量;其次是绿色建筑建设所采用的高新技术是否具有针对性,能否有助于机械化水平的提升;再次是是否遵循了节能减排的理念;最后是是否能节省更多的资源等方面对其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价。 二、绿色建筑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 1.致力于绿色建筑外部效果成本的降低。 在当前日益激烈的建筑市场中,绿色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其具有一定的优势,而降低绿色建筑外部效果的成本,就是一个重要的措施。找出绿色建筑外部效果发展的优势,才能促进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因此,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始终遵循节能减排的基本原则,即尽可能地将绿色建筑的能耗降低,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加强对排放物的处理,切实做好保护环境是工作,以此打造舒适、安全、健康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最终实现建筑质量和功能与节能减排的高度统一。二是作为政府职能部门应充分意识到绿色建筑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并加强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做好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引导和指导工作,加大政策扶植力度,为投资商提供更多税金的补贴,想法设法降低投资商前期资金的投入,使其觉得有利可图才能更好地促进绿色建筑的发展,进而将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体现出来,提高绿色建筑经济发展的效果。 2.致力于绿色建筑外部成本的降低。 一是从提高土地质量入手,这是因为绿色建筑对土地质量的要求较高,通常绿色建筑对土地的要求应具有良好的日照效果、较强的自然通风能力和良好的空气质量,只有在这样地段上的土地才适合绿色建筑的建筑,而这就会降低绿色建筑投资风险,从而更好地发挥绿色建筑的经济效果,因此,从这方面来说,绿色建筑虽然对土地的质量要求高,但其所取得的成效也较大,因此通过提高土地质量有助于成本的降低和效益的提升。二是稳操胜券,降低建设成本。绿色建筑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循序渐进的进行,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加强对投资商的引导,对于确定的任何一项绿色建筑工程项目,必须采取正规的招投标方式进行,在实际过程中,可以先采取试点的方式,并对其未来的经济效果进行分析,在建设时,不仅要减少建设规模,还要借鉴发达国家有关绿色建筑的标准,结合我国实际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以最大化的减少建设成本。 三、对未来绿色建筑经济发展前景的展望 在全球碳排放激增、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点。因此我国应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进行调整,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未来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必然成为未来建筑经济发展的主流,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人们环保意识会不断提升,绿色建筑也会得到广大投资商、消费者的认可和青睐。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对绿色建筑经济发展前景进行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新时期背景下的建筑企业,必须紧密结合时展的需要,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并通过对绿色建筑和面临问题的认识,切实掌握绿色建筑经济效果评价的标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致力于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必须于是道未来绿色建筑的发展将成为我国建筑事业发展的必然方向,建筑企业只有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才能更好地迎接挑战,抢占市场先机,屹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王璇 单位:贵州建工建筑装饰环境绿化工程有限公司
班主任工作管理论文:中职学校班主任工作精细化管理探究 摘要:精细化管理作为一种科学的管理手段,不仅是一种意识和观念,更是一种精益求精的文化。实践证明,精细化管理应用于中职学校的班级管理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本文探讨了中职学校班主任工作精细化管理,并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关键词:中职学校;班主任工作;精细化管理 中职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中职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基础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还要根据专业特点和职业岗位要求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实施职业理论知识与职业技能教育。中职学生的年龄普遍在15~20岁,学生进入中职学校后,学习形态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由单一的理论课堂教学转变为书本理论与动手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这种新的学习形式让一些学生对学习产生了迷茫和抵触心理。针对这种现象,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和教育工作的时候,要结合中职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通过精细化的管理方法和手段,了解和掌握班里每个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认真关注学生的一举一动,实现班级的良好管理。精细化管理是将常规管理深化,落实到班级每一个人,做到人人都管理、处处有管理、事事见管理的一种管理模式。让原来班主任一人掌控班级,变为师生共同管理班级,将任务逐级传递,从而人人都有管理任务,学生既有管理自己的任务,又有监督他人的义务,责任到人,降低班级管理的强度和难度,使班级管理更加有序。爱心是班主任开展工作的前提。《礼记》有云:“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班主任要掌握必要的心理沟通原则与方法,并能熟练地运用,帮助学生克服学习生活中的困难,这有利于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与信任,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加速班级凝聚力的产生,形成团结、向上、健康的班级氛围,使一个班级成为一个温馨和谐的家,从而更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创建。新时期的班主任要以师德育人,以学术立身,言传身教,循循善诱,精细管理,做一个有智慧的班主任,做一个令学生信服的班主任。 一、班级精细化管理之班级内务管理 精细化管理作为班级管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作为一种精神思想,要贯穿班级内务管理的始终。班级事务多样化,很琐碎,如果处理不当,班级管理就会出现混乱,甚至无法把控全局。在日常管理中,笔者对每位学生提出的任何一项要求,都要落实到实处,让学生深入理解并落实执行。对于一个班级来说,纪律是首要的,班级纪律严明,学生学习才能有成效,卫生和其他活动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因此,笔者带领学生共同制定了班级卫生条例,包括门窗、地面、讲台、桌椅等的卫生,责任到人、班长监督、组长负责,同时,对每一项工作都进行量化考核,包干到人。 二、班级精细化管理之情感管理 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达到心灵的深处。”教育需要沟通,沟通是走进学生心灵世界的根本手段,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主要渠道。班主任要精细观察,抓住学生在校的每一个小细节,从而获取学生的关注点,为深入交流找到突破口。班主任要做到洞悉丝毫变化,努力掌握第一手资料,尽可能地了解学生,甚至比学生更了解他们自己。 1.尊重学生 每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个性鲜明,敢于表现,不接受模式化的管理、程式化的塑造。班主任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尊重学生们的个性特点,最重要的就是要了解班级中的每一位学生。笔者每天都到学生中去,主动和学生攀谈聊天,从兴趣爱好到人生理想,在彼此诉说和倾听的过程中,渐渐地了解他们。在组建班委会时,师生树立了共同的目标:严明自律,奋战统考课程!于是,一系列的班级自主管理制度也产生了,以学生的意愿为主导,班主任适度引领。笔者欣喜地发现,班级出现了积极向上的氛围,学生们向共同的目标奋斗努力,变得团结友爱。 2.关心学生 中职学生虽然在渐渐长大,逐渐成长,但身心尚未成熟,情感的触角十分敏锐。所以,在开展班主任工作的过程中,笔者尽自己所能,细心地观察学生,努力做到准确洞察学生的心理状况,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笔者所带班级有位男生,热心开朗,学习成绩很好,他是走读学生,家离学校很远,但是他几乎每天都提前半小时来到班级,而且主动打扫班级卫生。笔者通过观察发现,他有时心事重重,笔者与他一次又一次地交流。经过侧面了解,笔者发现,他的母亲行动不便,家庭负担比较重。笔者主动找他谈心,把笔者自己的成长经历与他分享,并提出帮助的意见,帮他争取助学金和奖学金。学生家长非常感谢学校,学生明显轻松了很多,放下了心理包袱,能够安心学习了。所以,关注学生,需要班主任以爱心换取学生认同。面对学生,班主任要保护,但不偏袒,有错时师生共同纠正,有问题师生共同商议。班主任尊重学生的想法,给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沟通不只是语言,面对学生,教师的动作、行为、手势、眼神都是沟通的媒介,都是重要的沟通手段。细心观察、用心体会,班主任才能抓住教育契机,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构建和谐的班级氛围。 3.体贴学生 学生与班主任朝夕相处,班主任给予学生体贴、照顾与关爱,能使学生感到温暖,师生亲近犹如一家人,这是一种情感教育,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享受着爱,并给予别人爱。笔者看到统考前,班里有的学生把总结好的笔记主动上传到班级微信群,还有的学生督促不爱学习的同学抄写笔记、背诵考题大纲,使学习落后的同学在统考中取得了两门课程同时合格的好成绩。教师节、元旦,学生们为所有任课教师准备了小礼物,教师们心里充满了感动。爱是可以传递的,而这份爱也在班集体中传递着。管理是一种手段,是教师向学生输出爱的手段。将爱心融入班级管理中,无疑是事半功倍,只有付出爱心,才能将精细化管理落到实处,落到学生心中。 三、班级精细化管理之问题管理 一个班级不可能一点问题都没有,但不能常出问题,出了问题就是对班主任工作水平的考验。在新生入学后,笔者总是针对一些学生经常出现的违纪行为,例如吸烟、打架等,提前向全班讲清惩处规章,强调对事不对人。当第一例违纪事件出现时,笔者严格按规章处理,绝不迁就,以后此项违纪就很少再发生了。一旦发生严重违纪事件,不要轻易把学生推给学生科,当违纪事件已由学生科处理时,班主任最好也要参与整个事件的处理过程,坚决避免事态升级。一次沟通,一个机会,就能成就一个人。作为教师,班主任更应该把心灵向全体学生敞开,加深沟通,帮助学生更快地健康成长,以尽到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教育是一份用心的职业,用心去做,收获的远远不仅是事业的成功,而是人生的成功。 作者:张莹 单位:天津市劳动保障技师学院 班主任工作管理论文:中小学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 一、关于班级管理 班级管理的理念,是教师自身教育内涵的体现,是动态的,不是死板的。优秀的班级管理理念,更是一种对生命发展有着重大规划且意义重大的文化氛围与精神力量。班级管理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样一个多层次、多角度,充满体验的学问,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积累,沉着、创新地做好班级管理工作,成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之路的引导人。因此,我们要聚集我们的智慧,在工作中不断地完善、思考,通过有效的管理,定会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 二、班级管理的作用 班级是构成学校最基本的单位,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可以称得上是学生的第二个家。班级管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引路人,可以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情感进行指引。当然,学生的自我参与与自我管理也包含在内。良好的班级管理,不仅对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教育工作的开展有利,同时也保障了学校的纪律、教学的质量,是合格人才培养的基本保障。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及教育者,是班级与学校、班级与家长之间的纽带。班主任首先应该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然后与同学们交流意见、想法,在此过程中,慢慢地引导他们,最后形成统一的结果,让学生能感觉到自己是班集体的一分子。班主任在学生心中是有力度的、是权威的,一个班主任倘若在班级打闹时,走进去,学生应该知道自己该保持安静的。一个合格的班主任在他们心中是值得敬畏的。这样,一个班级任务的下达、布置,更易分配、完成。这样的一个班级才会有向心力、凝聚力,才能走得更好,学生进而才能得到身心健康的发展。现如今,对班主任素质总的要求为:责任心、原则性、纪律性、创新性。(1)责任心:班主任负责一个班级几十号的学生,既然做了一个班级的领头人,就要意识到对这些学生负责,将工作当事业做;(2)原则性:制定好班规,要严格执行,做学生生活中的朋友,学习上的严师;(3)纪律性:一个班级像一个军队,面对任何突发事件,都能够井然有序地处理,抓住事情的来龙去脉,防止再次发生。(4)创新性:班主任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学到老,要不断地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在体验管理的过程中,不断摸索适合自己的班级管理模式,与学生亦师亦友,进行良好的沟通,让学生在敬畏你的同时接受你。 三、班主任工作中的策略探索 在中小学实习的经验,让我体会了一部分中小学老师抱怨的一个字“累”,其实,作为一名有责任感的班主任,我想大家并不怕累,怕的是一些重复地去做事情,怕的是一些低效的累,这是一种对自己管理能力的羞愧。因此,提高班主任管理工作的效能,成了班主任幸福感、积极性的一个保障。现在很多的班主任要么把自己定位在一个独裁者的位置,控制学生的思想行动;要么与学生成为朋友,放纵他们,进而导致班级纪律涣散,班级工作无法开展。这样两种情况,一个极端压制、一个过于软弱,让学生怕非敬畏或者不把班主任放在眼里。这样一来,班主任的管理工作花费了很多精力但而成效却并不理想。导致班主任自身幸福感及工作积极性的降低。而一个好的班主任,对于学生应当是亦师亦友的,那么,该怎样形成这样一种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呢? 1.制订切实可行的班规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好的、切实可行的班规,会使班级里形成好的班风,学生会根据规则进行自我约束,相互督促,共同进步。当然,制定后的班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做出适时的修改、补充和完善。班规在实施的过程中,如果发现过于理想化而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应当降低标准;如果一些标准已经让学生形成了习惯,那么,可以进行新的班规的补充或提出补充。与此同时,既然我们“有法可依”,适时的奖惩制度也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加分、减分,最后进行先进小组及个人的评选,听上去好像幼稚了些,但学生却是非常认可这样的制度,这也是对他们表现好的一种肯定。这样一种鼓励机制,使得学生相互督促,大大维护了班级的秩序。 2.发挥班干部队伍的作用 班级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任何事情倘若都亲力亲为,除了“累”之外,学生的能力也不能得到锻炼。学生干部是班级各项活动的小组织者、领导者,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可以帮助班主任间接了解学生的更多信息。首先,要选好得力的班干部;其次,要分配任务,明确各自责任,充分调动积极性;再次,严格要求班干部,比如每周例会,引导他们正确地处理班级发生的事件。树立他们积极正确的工作态度,培养其善于处理纠纷的能力,事后要善于总结工作;最后,要让班级的班干部发挥带头作用,以身作则。 3.重视道德教育 现如今,我们要关注的是学生的身心健康,但学生中毒事件、幼教实习生虐待幼儿事件层出不穷……我想,这与他们在青少年时期所受的教育也是有关联的。我们过多地关注了学生的成绩,却很少关注生活中反映品德的细微事件。因此,我们要吸取经验,作为班主任,我们有比其他老师更多的与学生接触的时间,我们可以利用班会课,让学生自己搜集类似的事件,分小组或个人,上台发表他们的看法或者相互讨论,这样的“榜样”法,对于在他们今后的成长之路一定有很大的启迪。 4.善于和学生拉近距离 班主任不仅要熟记学生的名字,还要了解他们的资料,包括:生活环境、个人基本情况等。管理好这些特殊个体,是班主任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这些学生,开始可能会让你感觉他们根本不把班规当回事儿,看不出他们的一点儿上进心。只让你觉得,他们是不知天高地厚的,整天忙于一些恶作剧的头疼学生。但是,往往正是这些调皮的学生,会有很强的号召力。如果班主任“放弃”他们,时间一长班级不仅会一发不可收拾,这也是班主任不负责任的体现。当然,处理这部分个体一定不能过于着急。经过摸底调查,你会发现,这部分学生的家庭情况十分特殊,有离异的、单亲的或父母在外打工的,甚至有的父母从不过问孩子等。研究生一年级、二年级的暑假,我分别参与了上海市的爱心学校的活动。除了发现前面我所说的重要策略之外,我还发现,与学生进行心贴心的交流比大吼大叫要好很多。当时,我接手的那个班级有一个非常令前一个志愿者老师头疼的学生,他还特意点名让我留意。我开始管理班级,采用了我的策略之后,我发现,其实他是一个很立求上进、各方面也很优异的学生。于是,下课后,我将他叫到了旁边的图书室,跟他进行谈心。第一次,他说的并不是很多;后来,我发现他有下棋的爱好,我碰巧也会些,于是,第二次,便成了我们在图书室下棋。下了两次之后,他的话多了起来,跟我也谈起了他的梦想。我借此说道“:想要实现自己的梦想,除了健康体魄,开朗性格,有多种爱好之外,必不可少的是有好的成绩。上课的讲话,也许就使你错过了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也许正是这个知识点会让你与梦想失之交臂,你会不会后悔呢?”他若有所思,过了好一会,点点头道:“老师,您说得对!”现今,这个学生仍然有我的联系方式,他偶尔还向我炫耀他的考试成绩。用肯定、鼓励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交谈。通过老师与学生的对话,激发学生学习、生活的热情。你要意识到,每个学生都是渴望被关注的,哪怕他在犯错误,其实也是想获得你的关注,所以教师要进行正确的引导。 5.营造健康积极的班级文化 学生白天的时间基本是在学校度过的,因此,一个班级的氛围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健康积极的文化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可以在班会课上,依据区域、性格、兴趣、特长、成绩等进行划分,每周进行分组交流,促进学生之间友谊的发展,用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引领我们的班集体,促进班集体的发展,从而构建文明、积极、健康的班级氛围。再如:每期黑板报的策划、墙报的宣传工作,每次分配一批学生,发挥自身的聪明才干,为班级工作出谋划策,激发他们的兴趣。还有课外活动,也可以每次分配一些学生负责,让他们自己动脑筋组织开展,这样举行一些他们喜欢的小活动,可以劳逸结合,释放压力。我们发现,作为班主任,除了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优异的管理能力,要有自己的个人风格,这样才能协调好班级内部与外部的关系,帮助班级形成良好的体系。教师要充分地利用课堂这个展示师生个人风采的舞台,让学生形成“不仅是体悟,更是共鸣”。无论是课堂还是课后,老师与学生中间最好的状态,便是亦师亦友、敬畏与信任。班级管理不仅要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同时还要在班级中塑造积极乐观的氛围。这样,班级管理工作才能不断完善,为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提供更优的环境。学生都有着阳光的心,必然会形成一个阳光的班级。 作者:任晓玲 陈静 单位: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班主任工作管理论文:浅议初中学生管理中的班主任工作 【摘要】班级作为学校教学活动的基础单位,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对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对完成教育和教学的各项任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班主是教学管理工作中的领导者、组织者和教育者,更是全体任课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协调者。班主任是凝聚一个班级学风、教风、班风的指向标和可靠力量,同时也是学校与家庭以及社会贤ǖ那帕海在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班主任;班级管理 班级作为学校教学活动的基础单位,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对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对完成教育和教学的各项任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班主是教学管理工作中的领导者、组织者和教育者,更是全体任课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协调者。班主任是凝聚一个班级学风、教风、班风的指向标和可靠力量,同时也是学校与家庭以及社会沟通的桥梁,在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初中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班主任的模范带头作用 由于初中阶段是人生中非常关键的时期,这段时期中的初中生具有可塑性强、好奇心大、适应性强等方面的特点。而针对这些特点,班主任首先必须做好自身的模范带头作用,充分发挥出高度负责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得到学生的信任和家长的认可。只有得到了学生的信任,才能让学生在最大程度上的做到对班级管理工作上的配合;而得到家长的满意,才会从家长那里得到更多的配合和支持,从而实现对班级的全面管理。 班主任跟一般的任课老师不一样,不能仅仅依靠课堂、自习等时间来实现对学生情况的了解,这些了解对于班主任而言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坚持每天按时到教室,对学生的情况进行了解;如果有时间可以利用自习课跟学生们待在一起,带领学生一起学习;不定期从任课老师和学生那里对每一个学生近期的学习状况和心理状况有个充分的了解;如果学校内有住校的学生,还要对学生的生活休息情况给予关注。 二、加强感情投入尊重学生人格 想要真正的做好初中班级的管理工作,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在起好自身表率作用的同时,还要具备一份关爱学生的爱心,加强感情上的投入。同时还有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决心和信心,对待学生需要在感情上亲近,用心交流;在生活上关心,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让学生在感受到班主任爱心的同时,实现自己人生坐标的定位,并为之奋斗。 在班主任工作中,一定要坚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作为自身的行为准则,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和信任,即使是学生犯了错误,也要因势利导、心平气和。在以统一的严格标准要求学生的基础上,不以同一种尺度来对学生进行衡量。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从而促进他们的全面进步;同时充分尊重学生人格,给学生学习和心理环境上一定的自由度。学生的学习不应在老师的条条框框下进行,这样会极大地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只有在合情合理合法的条件下才会使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 三、依法治班,严字当头,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一)配好班干部 选择班干部应遵循责任心强、办事公正、品学兼优、有较强组织协调能力且易与他人沟通的学生,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展示他们的能力,发扬民主作风。班干部应由民主选举产生,使学生干部与同学关系形成动态平衡,人人有机会展现自我价值。 (二)抓常规管理,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 每个学校都有班级量化考核管理细则,在班内也要有相应配套的管理制度,平时根据班级量化考核细则严格要求学生,一点都不松懈,从早上到校、早操、课堂、课间操、午休、自习及学校的各项活动都严格要求,决不马虎。让学生感到做人、做事就是要这样严谨、认真、一丝不苟,使学生习惯养成自然,自觉遵守学校和班级纪律。 (三)建立学生内部相互监督制约机制 一个人管理一班学生,时间和精力毕竟有限。为了加强班级管理,要鼓励学生为班级管理建言献策,平常可以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反映违反校纪校规的行为。对反映的情况,要及时了解或跟踪调查,并且和相关学生谈心、用爱心与耐心教育感化他。这样,学生便时时在老师的掌控之中,同时也会驱使学生增强自我约束力。 (四)树立学生典型,形成学榜样、争上进的氛围 不妨在班内树立学生榜样,结合伟人、名人成功的案例开展教育,使学生把对伟人、名人的敬仰转化到实际学习生活中。尤其是每次考试及学校组织重要活动之后,都要在班内小结分析,对表现好的特别是进步大的同学表扬或奖励,以便让取得进步的学生再接再厉,也借此激发其他有潜能的学生努力奋斗。 总之,班主任工作是教师用爱心和汗水播种希望,学生才会用青春超越梦想。在与学生交往中,教师投入的情感深一些,给予的关爱多一些,学生便会对教师的理解多一些,亲近多一些,同时对学习的兴趣就会浓一些。作为班主任,只有全身心的投入到班级管理工作中,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对学生倾注更多的关爱和热情,学生学业成绩才会获得大幅度的提高,而且学生在为人方面,定会收获更多惊喜。 班主任工作管理论文:新课改语境下高中班主任工作问题与管理要点研究 摘 要:分析新课标语境下高中班主任工作问题和管理要点,促使高中班主任明确自身工作的重要性,从而在实际管理的过程中结合新课标语境的特点和学生学习需求,认识到自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管理要点。 关键词:新课改;语境;高中班主任;工作问题;管理要点 高中时期的教育工作是国民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基础教育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是培养学生个性发展、自主学习的重要阶段,对提升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有一定的影响。高中班主任在整个高中教育工作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承担的责任也是巨大的,并且在新课改语境的影响,高中班主任管理工作也面临一定的改变。 一、高中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青春期的叛逆 这一问题是高中班主任管理工作中最为主要的问题之一。高中时期的学生正处于青少年阶段,心理正在随着社会环境的影响和自身的变化而改变,此时学生的心理问题较多,从而导致高中班主任难以有效进行管理,并且还影响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友谊。因此,整合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才是正确的工作方向。一部分学生虽然表面听从学校安排的,但是在背地里做一些违反规定的事;还有一部分学生表面对教师很尊敬,但是在背地里说教师的坏话。目前,高中生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依赖性过大、纪律观念不强、做事不考虑后果等。同时,学生的心智不成熟,容易产生偏激心理。这都需要教师深入分析,结合实际情况,不断改变实际管理工作中的重点。 2.缺少集体主义感 这一问题是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一大重点。现阶段的学生缺少集体主义感,这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发展都有一定的关系。其中,对学校教育而言,因槿鄙僦匾的集体活动,促使学生在与班主任和同学之间交流的过程中,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无法全面看待问题,对集体观念的认识不完善,无法让学生建立班级荣誉观念,班级管理工作无法拓展,学生的协调能力也不完善。 二、高中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要点分析 1.提升对管理工作的重视 班级管理工作在整个班级成绩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因此,要想提升班级的成绩一定要先提升班主任的管理能力。一个班级管理能力的高低展现了一个班级成绩的高低。要想提升学生对班级成绩的关注,就一定要提升学生对班级管理的兴趣和积极性,促使学生认识到班级管理也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班主任可以依据班级管理记录自己实际管理工作中的一点一滴。除此之外,要让学生明确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以此协同班主任进行完善的管理工作,这样不但可以提升班级的成绩,还可以更好地展现自己的情感,了解自己的需求,并且与教师建立有效的沟通桥梁,保障班级以正确的方向不断发展。如班里一个学生叫陈琳,这个学生大错不犯,小错不断,常常踩着铃声进教室,节奏总比别人慢一拍;作业,总是马马虎虎。老师强调的不少,但问题总是存在。后来我了解到她的生日正好是周日,我就和学习委员组织班级学生一起为她写了几句祝福的话,并买了一块橡皮送给她,希望她不断进步,并能够用橡皮轻轻擦去自己身上的毛病。等下午开完班会我离开后,班长与全体同学给她唱了生日歌,并转达了我的祝福和礼物,陈琳非常激动,也很在乎我的礼物,从此以后总能早到教室,成绩也得到了提升。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加强培养学生建立自主学习的观念也是高中班主任管理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班主任在实施班级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合理指导学生,突破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形式和管理方向,促使学习和实践得到有效的融合,将学习的理论知识融入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引导学生自主做事和学习。班主任要依据合理的方案培养班干部,结合实际对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评价的分析,公平、公正、公开地选举班干部,以此为学生建立学习的榜样,这样在班主任和班干部的引导下,构建优质的班级管理系统,创造丰富多彩的课堂环境,促使学生建立自主学习的观念。总的来说,班主任可以将班级小组划分为几个小组,在小组长的引导下不断学习,这样不但可以提升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促使其创造出和谐发展的教学氛围,并且提升班主任管理工作的能力。 高中时期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时期,学生的“三观”还在不断构建,这就需要班主任在实施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一些积极向上的观念和坚持不懈的精神。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因此,在改革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从而提升整体管理能力,为学生创造一个优质、丰富的教学环境。 班主任工作管理论文:浅析小学班主任工作的管理与实践 摘要:小学阶段,是孩子身心发展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树立世界观、人生观的重要阶段。小学班主任在小学生的在校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清楚认识小学班主任的工作内容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显得极为重要。 关键词:小学教育;行为养成;班主任;班级管理 根据国家教委颁布的《小学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小学班主任在面对主要教育任务时,需要以通过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为指导思想,以全面关心、教育、管理学生为基本内容以培养"四有人才"为目标。小学班主任的主要职责是要抓好小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教育学生打好扎实的科学文化基础,协调各任课老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组织学生参加有益的实践活动,与学生家长保持联系,素质教育大力开展,小学班主任不仅应将自己的任务与职责明确在心间,更应该积极探索新情况新形势下小学生的管理与实践工作。 1.把爱平等的放在心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可以感染人的心灵,可以让人向善,学生的成长不能缺少爱。班级是个大家庭,班主任是孩子们的大家长,孩子们都渴望得到她的爱,所以老师要平等的对待任何一个学生。不能以成绩优劣来确定对孩子的喜爱,也不能仅仅因为某些孩子优越的家庭条件就尤为偏爱。同时,老师也要教会孩子去爱身边的人,爱父母,爱同学,让班级成为一个有爱的大集体。 2.安全教育,常抓不懈 安全是保证教学工作稳步进行的前提。为保证学生的安全,我时时注意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除利用班会课进行讲解、学习外,还采取许多安全措施:我每天到校后都要检查教室,提前排除安全隐患。对学生的行为给予一定的约束,针对上下楼梯易出现事故这一情况,我每天派学生值勤,监督、提醒违纪学生,禁止追逐打闹,教育学生上、放学路上注意交通安全。时刻注意学生的言行,排除不安定因素,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 3.小干部队伍的组建和培养 一个班的集体面貌如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小干部决定的。小干部对班集体有着"以点带面"和"以面带面"的作用,我称他们是"班主任的左右手"。唯有慎重地选拔和培养干部队伍,班主任工作才能逐渐从繁重走向简单与轻松。 班干部应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班干部队伍的组建不能仅仅作为一种形式存在,班主任必须精心培养:其一,要大力表扬干部优点,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帮助干部树立威信;其二,在鼓励干部大胆工作、指点他们工作方法的同时,要更严格要求干部个人在知识、能力上取得更大进步,在纪律上以身作则,力求从各方面给全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亦即"以点带面";其三,培养干部团结协作的精神,通过班干部这个小集体建立正确、健全的舆论,带动整个班集体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形成集体的组织性、纪律性和进取心,亦即"以面带面"。 4. 要严爱相济,关心爱护每个学生,用爱心转化后进生 严师出高徒,爱心固然是伟大的,但是绝对不是万能的。不妨想想:孩子与父母间的与生俱来的血缘联系是什么都没有办法阻碍的,我们能说他们的父母不爱他们吗?可是为什么孩子有时还常常出现逆反心理与父母怄气、闹情绪呢?所以,对学生付出的爱是门艺术,何时付出,怎样付出,付出后怎样让学生明白自己的用心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班主任用心去考虑去设计。如果仅有爱心,没有严格要求也不行。现在的孩子大都是不缺少爱的,或者说他们拥有的爱太多了,以至于在我们对他们付出爱时,他们以为是理所当然。所以,我想:很多时候,我们的教育离不开严格要求。当然,严格要求之中,一定要包括爱的感情。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特别是要善待后进生,恢复他们的自信,激发他们的热情。我经常找他们谈心。这些有意无意的谈心,往往会增进师生感情,使学生觉得老师很在乎他们、很看重他们,从而有心灵的归属感,特别是对他们的点滴进步,我都在班内大肆宣传,使他们成为班级核心,让他们有自豪感,从而使他们鼓起与人交往的勇气,增强信心。 提高后进生的成绩,不仅是对后进生的帮助,更对班级集体成绩的提升有重要的作用。后进生成绩之所以差,是有多种原因存在的。学生可能存在智力上的细微不同,但更多的是学习态度及学习方法上的问题。班主任应该耐下心,多观察这些学生,同时与学生本人及家长做好交流沟通,共同分析,找出原因,改进方法。其次,对后进生的教育工作一定要持久暂。时的工作不可能从深层意识里改变学生的习惯,所以老师要和家长共同监督,促进孩子W习习惯的改进与成绩的提升。同时,班主任还应该对后进生进行不断地鼓励与表扬,这样他们会在学习上找到更多的自信与乐趣,从而更有学习的积极性的。 5.加强家校联系 通过几年班主任工作,我体会到,要管理好班级,教育好学生,就要对事业、对学生有充分的爱心投入。要像父母爱子女那样理解和关心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平时,我关心爱护班里的每一个学生。对一些表现不太好的同学,更是倾注更多的爱和心血。一旦发现他们在学习上、身体上、思想上有特殊情况,我总是及时主动地和家长联系,取得家长协助,向他们了解情况,耐心地做他们的工作。互相配合,使每一位学生都健康成长。 6.以强化常规训练带动教育教学工作 良好的常规是进行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的保障,一个学生调皮捣蛋、不合常规的举动往往会使一堂好课留下遗憾,使整个集体活动宣告失败,甚至使全班努力争取的荣誉付诸东流,直接影响到班集体的利益,因此,要扎实有效地加强一个学生的常规训练。训练的内容包括《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的常规、课堂常规、集会及出操常规、卫生常规、劳动常规、参观常规和路队常规等诸多方面。训练可以通过集体或个人、单项强化或全面优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务必使每个学生都树立"服从集体,服从命令"的思想,具有自我约束力,养成习惯,保证整个班集体随时表现"活而不乱,严而不死"的良好班风班貌。 7. 拟定集体与个人的远、近期目标 有目标才有动力,班主任要根据学校工作安排和本班实际情况,拟定全班与小组在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的远、近期目标,让每一个学生都明确班级和小组正在努力奋斗的目标是什么,避免盲目、低效地学习和生活,从而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和动力。然后,要对每一个学生拟定切实的个人远、近期目标,将集体的动力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帮助和鼓励每一个人进步,使每个人都在明显而又易于承受的压力下自觉要求自己。 目标的制定不是目的,如何通过努力去实现目标,提高学生的素质才是目的。因此,鉴于小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征,有两点需注意:一是近期目标较之远期目标更有激励作用;二是目标的制定必须切实,让孩子"跳一跳,摘桃子",不能好高骛远,以免丧失孩子信心。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加强小学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实践是非常必要的,这不仅关系到班级的稳定运行,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教师管理水平的提升,从长远角度来说更关系到我国素质教育伟大目标的最终成败。因此,作为小学班主任教师,我们必须群策群力,积极研究加强班级管理的创新办法,时刻以学生为中心,化管理为服务,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点滴做起,全面地了解学生的身心需求,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时刻以身作则,用榜样的力量去感召学生,从而在班级中建立起一种和谐的集体氛围,并最终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班主任工作管理论文:浅谈班主任工作的柔性管理 【摘 要】柔性管理作为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在班主任工作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构建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本文中就从班主任工作的实际情况出发,探讨了柔性管理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以期可以更好地开展班主任工作。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柔性管理;实施 自参加工作以来,笔者一直担任班主任,也在多年的工作中切身体会到班主任工作的不易!还记得刚参加工作时信奉“严师出高徒”,所以在班级管理时一味地要求严。然而,“严”的结果并不像自己期望的那样,班级不但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反而还出现了几个令人头疼的现象,例如,有几个学生上课不是打瞌睡就是玩小东西;不交作业、上课迟到现象时有发生。正是这几个“问题学生”让笔者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并开始反思,后来渐渐明白,在教学与班级管理中不仅要要求严,需要爱,还需要适时、适度地采用“柔性管理”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只有做到“严中有爱”“宽中有爱”“爱中有教”,效果才能事半功倍,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经过多年的摸索,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谈谈自己对班级实施柔性管理的一些看法。 一、对柔性管理的理解 柔性管理就是要以“人”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即感情需要,尊重W生的人格和个性自由,平等地看待学生。班主任要把自己放到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不要动不动就摆架子、训斥学生、挖苦讽刺学生、以请家长“威胁”学生,柔性管理的实质就是尊重、理解和宽容。实施柔性管理要求班主任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关心体贴学生,注意沟通,凡事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平等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用潜在的、润物无声般的方式在学生的心目中形成深刻持久的影响,进而使学生的行为向好的方向发展。 二、实施柔性管理的原则 1. 尊重、平等的原则 在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中,班主任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应当努力去营造民主、平等、愉悦的教育环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以考试分数的高低来区别对待学生,班主任要一视同仁。当他们在学校和生活上遇到困难时,班主任应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建立信心。 2. 理解、宽容的原则 理解就是理解学生的感受,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宽容就是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要宽容,学生不可能每一件事都做得尽善尽美,一旦犯错,教师应避免粗暴训斥,避免严厉批评甚至讽刺挖苦,不要过分追究,而应帮助他们分析犯错的原因,并给他们改正错误的时间和机会,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这样,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学生也会回报老师的理解和宽容。这样的良性循环有利于增强师生感情,更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3. 辩证地使用柔性管理的原则 使用柔性管理包括两个方面:首先,班主任在教育学生时要把握好分寸,要善于使用表扬和批评这两种“武器”,评价学生要全面,包括正反两面,但要以肯定和鼓励为主,先肯定再批评,批评要有依据,要以理服人,而且批评时注意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给学生创造自我批评的机会,使他们从根本上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改正自己的错误。其次,我们应认识到事物都有不完美性,柔性管理也有缺陷。如果柔的分寸把握不好,就会出现迁就纵容学生的现象,就会适得其反,所以在使用柔性管理时也不能缺少刚性管理,刚柔并济,相互作用,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三、实施柔性管理的方法 1. 班主任要注意了解学生相关信息 学生来到学校的第一天,首先见到的就是班主任,和学生及学生家长接触最多的也是班主任,对每位学生情况了解最清楚的往往还是班主任。这就要求班主任要勇于承担起肩上的重担,对他们多一份耐心,填写学生个人档案和班主任手册时,多一份细心,怀着认真的态度,详细记录好每一位学生的情况,对特殊家庭的孩子(如贫困家庭、父母离异、父母有残疾、留守儿童等)要心中有数,平常在生活上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帮助,注意他们的心理健康,必要时通过聊天、谈心、书信等形式做好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2. 班主任要学会换位思考 学生不同于物体,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个性、能力、梦想和潜能。对每个学生的教育宜疏不宜堵,工作时要注意角色互换,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体会他们的感受,要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们,重视与他们的感情交流,要学会和学生交朋友,以情动人,只有让学生认识到老师是真心的关心他、帮助他,才能打开他们的心扉,从而真正做到“亲其师,信其道”。 3. 柔性管理少不了班主任的爱 班主任还有一个名字是“班妈妈”,妈妈不仅仅是意味着“婆婆嘴”,更是一种无微不至的爱。的确,每一个教师要教好学生,首先就要当个好妈妈,要像他们的妈妈一样爱他们。古人曰“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爱一旦被学生理解和接受,他们同样会对老师充满爱,会心甘情愿地接受老师的教育。 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记忆最深刻的一个学生的名字叫陈丽,2015届学生,学习成绩中等,性格比较腼腆,有时点她起来回答问题都会脸红。有一次,学校正在进行爱心捐款,那天中午放学,其他老师都去食堂就餐了,我正在收拾办公桌的时候,她敲门后走了进来,眼睛红红的,不好意思地低着头问:“侯老师,这次捐款我可不可以不交?”我当时先是愣了一下,然后听她把话讲完。原来,她家里的情况比较特殊,三年前父亲在外打工时不小心摔了下来,腿受了重伤,失去了劳动能力,母亲要维持家里的生活开支,不得不在外打工,只有每年过年的时候回家一次,平常家里就父亲和她一起生活,年幼的她不仅要照顾好自己,管理好自己的学习,还要照顾受伤的父亲,父女俩相依为命,家里经济十分困难,甚至连买床的钱都没有,还是睡地铺。听到这我的眼睛不由得湿润了,我抚摸了一下孩子的头,对她说了一些安慰鼓励的话,心里对她充满了佩服,怜爱!我暗自想,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一定要多关心她!接下来,我把她的情况汇报给了学校领导,为她申请了助学金,并且中午食堂免费就餐。在学习上,教师给予她更多的鼓励和帮助,利用中午休息时间给她辅导功课,渐渐地,她脸上的笑容多了,也喜欢和同学交流了,上课回答问题比以前更积极,一学期下来,她的学习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从班上的中间名次上升到前十名,到了初三下学期,每一次月考她都认真准备,学习成绩一次次进步。她说,她的目标是考上简阳中学。我告诉她,我相信你,加油,你是一个很棒的孩子!2015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简阳中学,领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我们俩先是都笑了,然后都哭了!后来,她和我还保持着联系,会告诉我学校里发生的一些有趣的事,每到中秋节、教师节、春节都会收到她祝福的短信。这件事让我深深地认识到,教育学生离不开老师真挚的爱,老师爱学生,学生也会用爱回报老师! 四、不断地学习、提高班级管理水平 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作为一名教师,无论教学及管理工作的时间长短、经验多少,都不是完人,自身都有许多不足和缺点。促使笔者要不断地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和班级管理水平。同时,班主任工作也是一门学问,因此,在以后的日子里,除了认真工作,还要努力钻研、不断进取。工作中做到:学期开始班主任工作计划要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制定,认真完成;整个学期重视教学反思,总结工作中的得与失,不断积累经验;学期结束,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有艺术地填写评语,指出不足,表扬优点,提出要求。努力改正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发挥自己的优点,尽力提高班级管理水平。 总之,作为班主任,只要用心来管理班级,就一定能孕育出一个个真、善、美的心灵,培育出一个个好学生,带出一个个好班级,才能更好地发挥柔性管理在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班主任工作管理论文:浅谈新时期高中班主任工作管理方向与技巧 【摘 要】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对班主任管理工作的要求不断提高,对其工作态度、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班主任在工作管理中,首先必须要确立自身的素质发展方向,为学生树立榜样形象,进一步优化班级工作管理的方法技巧,用新的教育理念教育好自己的学生。 【关键词】高中班主任;工作管理;工作管理技巧 高中班主任是高中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班集体建设的指导者、学生健康成长的引导者,是教育工作中的骨干,是沟通家长和社会的桥梁,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德育教育的重要力量。班主任不仅在学校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更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一、高中班主任工作的自身发展方向 (一)德 班主任首先应有高尚的师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堪称学生表率。师德中更要突出对学生热爱的情感和思想。班主任应有无私的奉献精神和不计恩怨得失的胸怀,才会真正热爱学生,关心学生。中学生的认识和理解能力较强,能感受到班主任态度和蔼,语气亲切;能感受到慈母般的温暖;能感受到平等,互相尊重的氛围。在爱的熏陶下,学生纯洁的心灵会变得更美好,亲密的师生情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无形之中规范了学生的言行、培养了学生健康的心理、丰富了学生的情感。这样有助于开展班级工作,更重要的是让班主任自己也有一种愉悦。用轻松的心态来做好繁杂的班级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能 在推行素质教育的当今,班主任老师应素质全面,德才兼备。这样才能树立一个班主任的威信,同时对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个性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勤 班主任应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不计得失。教师本身应勤奋学习、努力工作,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使他们从小开始培养勤奋的个性品质和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班主任勤快,发现问题都应及时解决,对班务工作都应勤查、勤管。 二、新时期高中班主任工作管理技巧分析 (一)运用教师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教学教育实践表明,高中班主任的人格与教学教育的成就是相辅相成的。高中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对每一个学生有着长远而深刻的影响。在高中班主任人格魅力的影响下无数的学生都会对自己的学习目标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为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以及人生目标有一个良好计划,这才是班主任在教学中通过人格魅力的影响所要达到的目标。班主任的人格魅力影响并不只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深远的是影响到学生的人生观,影响到学生对今后生活的态度和做人的原则。因此,班主任必须加强自己人格魅力的培养,在教学中通过艰苦奋斗、上下求索的B度,影响学生。班主任要运用优良品质和良好的作风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促使学生们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正确的人生观,从而真正起到人格感化的巨大作用。 (二)加强班干部的培养 一个班集体里不可缺少班级干部,而班级干部的培养就成为班主任的又一个新课题。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班级干部就像班主任的左右手,不可忽视。在班集体中班级干部的培养非常重要,因为班级干部会为其他同学起到表率作用,并能及时帮助班主任发现和反映班级的学习状况以及学生个人学习生活上的一些问题,可以说班级干部是班主任的一双眼睛。而班级干部的培养过程又是艰辛而漫长的,在培养班级干部的过程中要相信他们具备管理其他同学和办事的能力,同时也不断地帮助他们,为他们出谋划策,在班务会上为班级干部打气,树立班级干部威信,同时,也让其他同学监督班级干部的一言一行,使班级干部通过同学监督完善自己。同时在班内定期开班会,让同学们为班级干部的工作提意见,从而拉近同学和班级干部、班级干部与老师之间的距离,达到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目地。 (三)加强师生间的思想情感交流 在高中的学习阶段学生的内心开始发生变化,逐渐由简单走向复杂,不经常表现出自己真实想法和内心的活动。有时还希望家长给出自己的私人空间远离他人。有时自己的信件和日记都加了小锁头,不希望别人看到。在这种封闭思想下,更增加了班主任的教学难度。然而这并不是问题的根本原因。从另一个角度去想,他们渴望被人理解,渴望同学之间有更真挚的友谊。因此,要想办法使他们排除这种精神状态,达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教学效果。高中学生正处在身体发育的状态中,也就是家长们常说的青春期,学生长大成人的想法日渐增强,精力和时间都非常充沛,因此比较容易出现过早谈恋爱的现象。这个现象一直是班主任比较头痛,并且不好解决的热门问题。班主任在对待有早恋现象的同学时应正确对待,不能打压学生,行为过激,如果发生了过激行为,往往会对学生的学习状态有很大的影响,并使学生在同学之间产生负而影响,对处理问题的下一步工作增加了更大的阻力。正确的方法是,使学生的明白早恋问题的严重性,并转移学生的情感方向,使学生明自和理解老师和家长之间的用意,并表达明确。 (四)以开导为主减轻学生压力 对于高三的学生来说,高考的压力相当大,十年寒窗只为金榜题名,高三的大部分学生都会把自己的主要精力和心思放在学业上,从而降低了班内矛盾冲突发生的可能性。但是高三学生也是最需要班主任关心和理解的。高考的压力使许多学生在而对矛盾和冲突时,所采取的是压抑和容忍,这使得许多学生的精神状态不好,如得不到很好释放往往会产生精神疾病。在而对巨大的高考压力下,学生心理会变得相对脆弱。在这个阶段学生出走、焦虑、自杀的情况时有发生,班主任要适度地化解学生所产生的高考的压力。方法其实有很多。在高三阶段加强学生的文化体育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集体活动有助于同学之间友谊的增强,并能缓解同学之间的矛盾,如组织篮球比赛、歌唱比赛等,形成学生互帮互助、互谦互谅、互敬互爱的思想,不但不会影响学习,而且使学生在文体活动中休息了大脑减轻了压力。班主任应积极从客观上开导学生的毕业问题,使学生认识到考大学并不是唯一的出路,人生中还有许多值得做的事情和工作,要以积极的态度而对高考,只要自己努力了,学习了,结果并不重要。 结语 高中班主任工作其实还有很多,但主要是从班主任自身做起。用自己的言行和思想去感动学生,开导学生,教育学生,理解学生是今后班主任工作的重点。 班主任工作管理论文:浅谈初中班主任工作管理策略 当前的教师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小学生幼稚,好哄;高中生成熟,明事;只有初中生懵懂,难教。”折射出初中学生管理教育的辛苦和痛苦。在社会的转型期恰恰遭遇人生的转型期,“双重转型”致使初中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就有了许多异乎寻常的行为表现和心智波澜,考量着学校教育“与时俱进”的变化,要求作为德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班主任在教育管理学生时必须“因时而变,乘势而上”,用完美的人格给学生做好榜样,以真诚的人性关怀来呵护帮助学生,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成长。 班主任一定要在理念上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具体工作中就是“以生为本”。《论语》里说“本立而道生”,这个“本”就是学生,这个“道”就是学生的发展。“以生为本”,就是把学生的世界与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还给学生。教育家魏书生说过:“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人,是学生,是有思想,有语言,有感情的学生。”一定要明确一点:所有的中心工作与任务,教学、科研,各项活动的开展,都必须是服从于育人这一中心工作的。离开了育人,为了教学而教学,为了研究而研究,为了拿奖而开展活动,都是无意义的。有些学生,可能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发挥自己的特长,或是没有发现自己可以很好的接受课堂教学。那么,作为教师,一定要求学生认同老师的这一理念。在教育过程中,是需要教师不断对学生提出一些要求,但这些要求,一定要适当可行,符合中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征,切忌不能过高。有些要求,适合正面直接提出;但有些要求,通过班级建设中的不同形式,变为学生自己对自己的要求,会对学生产生更为积极的影响。不可一味地追求个人教学成绩而抹杀学生的独特的学习个性和专长,更不可以关闭和剥夺学生的应有的学习空间和发展权利。 一、班主任要打心眼里尊重学生的人格 尊重学生的人格,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就是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班主任要把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进行情感教育,知识教学。尊重学生,班主任就应该对班级实行民主管理,把评选班干部,评选优秀,推选照顾贫困生等事情的权力下放给学生,让学生民主讨论决定。 现在的学生由于大多是独生子女,自尊心特强,加以正处于人格形成的阶段,所以把人格看的尤为重要。而事实上尊重学生的人格确实是任何一位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的前提。作为一个班主任、一个老师,即使学生犯了错误,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也应尊重学生的人格,谆谆教导,循循善诱,才能取得教育的效应。教师不能高高在上,不作深入的了解,而主观地责备有错误或失误的学生,一味的训斥,只能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更不能用挖苦、讽刺的话语伤学生的心。教师尊重学生,学生也会尊重老师,听从老师的教导,会使师生关系更为融洽。 二、班主任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学生 “理解万岁!”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往往是形成认知共识和情感共鸣的基础。而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就更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班级德育工作的开展,学生德育素质的提高,必须遵守“一切从实际出发”这基本原则。而中学生正处于心理和思想极不成熟的青春期,容易出现情绪的躁动、偏激,行为上粗暴、叛逆等不良现象,@些都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现象,是中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为班主任就要理解学生的思想、心理特征和生活实际情况,要因势利导,正确对待,不必视为洪水猛兽,也不必哀叹世风不古,不能全盘否定和抹杀学生的成绩、优点。 三、班主任要真正视学生为子女,增强师生互信 苏霍姆林斯基要求他学校的每一位老师要有一颗真诚、透明的爱心,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来关心。青春期的中学生,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变化,他们有许多迷惘和困惑,却不愿意与他人直接表达,喜欢上网聊天,发信息邮件,或者写日记来表露。所以作为班主任,我认为应该把自己的电话号码、QQ号、电子邮箱等信息告知学生,让学生有事时能找到你。我经常让学生给我打电话,发信息,或者进行QQ聊天,把他们对教师、同学、家人;对班级管理、各科教学;对人生态度、社会现象的看法表达出来,倾诉心里的烦闷。把他们在学校里的学习、生活、工作和家庭的事情告诉我,让我帮他们解决心理的疑难。我还保留一个习惯:让学生每个学月写一篇“总结与反思”,或者是书信,汇报自己一个学月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情况。通过这些形式,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与生活的情况,好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思想引导。 总之,班主任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理解、关爱学生,要以人性关怀的魅力来感召、帮助、指导学生,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只有师生互信互敬,才能使学生在积累知识的同时挖掘潜能,全方位提高素质,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健康、快乐地发展、成长。 班主任工作管理论文:借鉴ISO管理精髓促进技工院校班主任工作的标准化 提到ISO管理,很多人都会联想到国际标准化组织,脑海中会浮现出诸如标准、规定、企业等词汇,这似乎与班主任工作毫无联系。人们常说,看一个班级的学生就能知道班主任是怎样的一个人。班主任工作似乎是带有鲜明的个人特点的一项工作,或者说是具有个人特色的一种行为,有很强的艺术性,并且会随着班主任的情绪产生各种波动,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带有很强的个人色彩,具有不可复制性。1000个人眼中有1000个哈姆雷特,同样,1000个班级有1000种不同的特色。事实上,班主任除了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还有很多常规性的工作,例如每天的晨会课、一天的总结、每周的班会等。而ISO的第一个精髓就是标准化,也就是说,在执行某个项目的过程中,所有的步骤和方法都应该有章可循、有据可查、有人负责,如果有改变,则可以提交申请,通过后再根据新的方式方法执行。由此可见,班主任工作的很多方面都可以借鉴ISO,建立属于班主任常规工作的标准体系,通过评定一系列标准文件使工作具体化、流程化,从而提高班主任工作的效率。 一、结合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建立ISO标准化指南 以公交学生卡为例,学校里总有一些学生需要使用公交学生卡,丢失公交卡的情况肯定是存在的。当然,对不同的参考对象来说,这个概率的大小是不一样的。从整个学校来说,个别学生把公交学生卡丢失了是小概率事件,但是对某个班级而言,这又是个大概率事件。对学生个人来说,在公交学生卡丢失以后,第一反应肯定是找班主任,因为从整个学校来看,班主任是学生在学校里最熟悉的管理人员,但问题是,很多班主任在工作中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事情,或者学生丢失公交学生卡的处理方法已经更改了,这就造成了班主任也不知道学生的公交学生卡丢失以后应该怎么处理,从而不能及时告知学生处理流程。 这时,不外乎采取这样几种方法:一是上网查找本地区公交公司的相关规定;二是询问同事,但是别的班主任可能也不知道该怎么处理,或者其他班主任所知道的是很久以前的解决方案,已经不适合现在的情况;三是找到学校专门负责公交学生卡这一工作的管理人员。但是很多学校是院系二级管理,要先把情况汇报到系部,然后再由系部把情况汇报到学校,才能找到专门负责公交学生卡的工作人员,从时间上来说,这个流程也比较繁琐。 以无锡的公交学生卡为例,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每个月充值20元钱,每月可乘坐公交车100次;另一种是一次性充值一年的费用的方式。如果是一次性充值一年的费用的方式,按照公交公司的规定,学生凭自己的身份证和学生证直接到公交公司的服务窗口就可以重新办理公交学生卡。而如果是每个月充值20元钱的方式,就必须通过学校层面来统一办理,并且以前丢失的那张公交学生卡需要先挂失(2015年以后丢失的公交学生卡不需要挂失),之后才能办理新的公交学生卡。如果学校有专门的关于各种学生卡(或财物)遗失的处理指南,那么哪怕是刚刚担任班主任的教师,只要根据文件说明,也能够及时、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相应的处理,这样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办事效率,在第一时间解决问题,并且能提高学生对学校管理工作的满意度。 同样,对于学生诸如胸卡、学生证、火车优惠卡等卡证的使用,学校也可以指定一系列的应用指南,从而使班主任的工作有章可循,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二、针对学生的不同专业、不同学习阶段,建立专业指南 技工院校及中高职院校的学生和普通高中学生相比,有一个很大的不同点,即技工院校和中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的目的除了升学,更多的是就业。技工院校的班主任对所带班级学生的专业方向、岗位需求、课程设置安排及考试考级安排等,都应该非常熟悉。然而,大多数技工院校或中高职院校(特别是实行院系二级管理的学校),经常会出现由非本专业的教师担任班主任的情况。例如,由数学教师或英语教师担任电气自动化专业的班主任,由语文教师担任数控专业的班主任。这些教授基础课的教师本身对学生的专业并不了解,需要花不少时间接受网络或者学校培训,才能了解所带班级的专业,几年以后,重新再带一个新的班级,可能又是另外一个专业,又得重新去学习熟悉。 如P者学校主要以初中生源为主的电气自动化专业,由于笔者学校经历了多次的学校整合,同时存在教育系统和人社系统两个不同的体系,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可以细分为3年制中技班、5年一贯制高职班、5年制高技班(3年中技+2年高技)并嵌入成人高校大专教育、7年制技师班(3年中技+2年高技+2年技师)并嵌入成人高校大专或本科教育。这样一个显然有些复杂的专业分布,即使是专业教师,也很难完全弄清楚,更不用说对不同专业了解得非常清晰。很多时候,班主任都要通过教务部门或德育部门的通知才知道下一步要做些什么。如果学校引入ISO这样一个标准系统,就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文件,缩短班主任用于认识对所带班级所学专业的时间,班主任在各学期的工作也可以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查、有人负责。下面笔者以5年制高技班为例,通过一张表格简单显示如何设置ISO管理文件。 通过标准化文件,每个学期的常规工作一目了然。例如,第一学期开学初的重要工作――新生报到收费及军训。对一年级新生和家长来说,到了新的学校,一切都是陌生的,有很多需要了解的地方,而且新生报到相当繁琐,很容易产生各种问题,这就会影响学生、家长对学校的第一印象。问题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因此,及时周到地解决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份不断更新的报到指南就是帮助班主任解决新生报到问题的及时雨。 另外,技工院校对学生的培养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各专业涉及的考证工作相当多。班主任应该对自己所带班级的专业教学计划有一个粗略的了解,只要阅读相应的文件就可以知道各项工作的具体内容,提前安排好相应的工作,降低工作中的错误率。以成人高考报考及考试说明为例,报考时间、费用说明、考试要求、历年分数线、考试不达标的处理方法等一目了然,大大减少了相关信息从院系传达到班主任的时间,有利于班主任提前按标准对学生和家长进行相应说明,让家长配合班主任督促学生进一步得到提高。 总之,班主任工作的标准化可以极大地提高班主任工作的效率,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当然,不只班主任工作,学校各个阶段、各个种类的管理工作都可以借鉴ISO管理的精髓。作为教育工作者,班主任应该借鉴各行各业的管理模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改进管理的方式方法,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作者单位:无锡技师学院(立信中专)] 班主任工作管理论文:技师学院班主任工作管理方法探究 【摘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技术院校的教学管理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一般技师学院就读的学生都来源于偏远的山区或者高考落榜的学生,生源质量和数量要落后于其他高校,这些学生的就学质量直接关系到今后他们的前途和发展。技师学院中班主任在学校的行政管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班主任的督导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顺利的完成技师学院的学习,还有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本文主要探究技师学院班主任管理与教学的几点工作策略。 【关键词】 技师学院 班主任 工作管理 方法探究 引言: 由于高效扩招因素的影响,技师学院的生源质量越来越差,数量也越来越少,学生在技术学校中能掌握一技之长对他们今后的发展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要求每一个班主任都努力的在工作中发挥优势,寻找新的教学和管理的方法,不断的有所突破和创新,提高技师院校的教学质量。班主任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本,认识到技师学校的学生的问题以及特殊性,引导和服务学生,认真的履行班主任的职责,形成良好的班级作风,让学生学好技术,顺利的完成技师学院的学习[1]。 一、技师学院班主任管理的问题 1、教育观念落后。传统的教学观念对当今的教育依然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教师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授课的时候讲究“讲”并不重视学生的“听”,自己将知识讲明白,学生会不会那是学生的事情,学生大多数都是别动的接受知识。因此,在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影响下,班主任的班级管理也是采用制定规章制度、训斥、处罚的方式,处于叛逆期的学生对这样的管理方式比较反感,不仅不服从班主任的管理,还从中破坏。 2、学生服从管理能力差。技师学院的学生大部分都是没有升入高中,或者初中就步入社会后又想上学学习技术的学生,年龄比较小在15到16岁之间,这个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自我控制的能力比较差,不爱学习,自己也没有一个明确学习目标和人生规划,反叛心理比较强,对自己缺乏认识,做事情容易冲动,服从意识比较弱[2]。 3、学生的自我意识强。技师学校的学生学历都比较低,家庭条件大部分都比较不好,学习成绩也不好,在加上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自尊心较强,思维比较活跃,表达自己情感的方式比较特殊、极端,有不顺心的地方就会“爆炸”,在很强的自我意识的保护下,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很难进行[3]。 二、技师学院班主任工作管理的方法 1、改变教学观念。班主任在技师学院班级管理中不仅是学校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传达者,还是整个班级的领导者,自身的思想观念对学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一定要改变观念,以学生为中心,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一视同仁的对待每一个同学,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关系他们的生活,在学习中鼓励他们,培养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能力,做一个思想先进的教育工作者[4]。 2、灵活的改变管理策略。班主任的管理中教师要灵活的改变自己的管理策略,在管理工作中有针对性的根据学生的状态,调整自己的管理措施。首先,作为教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B,保持平和的心态面对学生,热爱自己的管理事业,热爱自己的学生。班主任的情感态度对学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在班级管理中要尊重学生的情感,帮助他们明确自己的人生规划,鼓励他们学习让他们明白学好一门技术的重要性,多举办班级茶话会或者社团活动,为学生创建一个轻松的沟通氛围,例举一些名人学历不高但是技术过硬的例子,让学生明白通过在技师学校的学习,拥有一门过硬的手艺,依然能够成功的在社会中立足,因此,班主任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管理策略,灵活的改变管理方法。 3、重视学生的思想。针对自我意识比较强的学生,作为班主任一定要细心的观察,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发现他们的优点,在日常的课堂上或者生活中充分的利用一切时间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想法、家庭背景、成长环境、兴趣爱好等,在交流思想的时候重视学生的情感,遇到意见不一致的时候,让学生将自己的心里话说完,细心的抓住学生的心理,积极的引导学生。与学生之间不仅要建立严肃的师生关系,还要建立朋友关系,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多关心学生,这样更容易展开班主任的管理工作。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遇到的学生日新月异,个性特点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仅凭班主任的工作经验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管理需要,这就要求技师学校班主任在教学中要有责任心、有耐心、有爱心、全心全意的为学生服务,做好班主任的本质工作,根据学生、班级的具体情况,不断的创新和探究有效的教学方法,以一个优秀班主任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有针对性的管理好学生,做学生的朋友、知己,人生道路上的领路人。 班主任工作管理论文:班主任工作是学校管理的核心工作 【摘要】班主任工作是学校管理的核心工作,有怎样的班主任,就可能带出怎样的学生,带出怎样的班风、学风和校风。班主任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的成败,因此,加强班主任工作,提高班主任的管理水平是学校管理工作的中心。只有从强化管理、重视监督、加强培训、提高待遇等方面,才能真正提高班主任工作效益,进而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班主任管理工作 班主任是由学校行政委托,代表学校负责班级管理、教育和教学的直接组织者和管理者,是学校联系学生的桥梁,是串联各科任老师、学生、家长的纽带。倘若将一个班级比喻为一个家的话,那么,班主任就是这个家的家长及代言人,他是青少年成长道路上的知心人,是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的的带路人。所以有怎样的班主任,就可能带出怎样的学生,带出怎样的班风、学风、校风。班主任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的成败、民族的兴衰,为了加强班主任工作,提高班主任的管理水平,针对目前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论述。 一、目前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班主任的工作与其他科任老师的工作还是完全不一样。班主任除了要具备科任老师所具备的知识外,还必须具备管理沟通方面的能力与技巧,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学校的管理都离不开班主任的参与,班主任工作是学校的核心工作,学校各项工作的落实及其任务的完成,都要通过班主任对班级的直接管理和组织来实现的。在学校里,不能没有班主任,这是大家都取得共识的,班主任队伍的建设精良与否直接关系到一所学校的教师队伍的建设。但目前各学校对班主任工作的认识、重视不一致,城镇学校相对要好,而乡村学校则相对较差,随着社会的变化,教育的发展,许多问题暴露无遗亟待解决。 1.对班主任工作重视不够 学校的管理离不开班主任的辛勤工作,如果没有班主任,班级就不能成为班级,学校也会杂乱无序。有的学校啊对班主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在指派班主任时选拔不规范,也不管这位老师是否具备班主任的素质与能力,任意指派,以至x出的班主任有的态度不端正,作风不正派,工作不负责任,弄虚作假,冲利而来,结果良莠不齐。 2.管理不规范 目前,各所学校都在加强班主任的管理工作,班主任工作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管理不规范依然严重,在乡村学校表现得更为突出。 2.1职责不明确 有的老师被任命为班主任,但是他不知道什么是班主任,也不知道班主任到底是干什么的,缺少当班主任应有的基本常识,对班主任工作的意义缺乏认识。不能正确区分班主任和一般科任老师的职责,认为班主任工作只不过是在没有其他科任老师上课时看学生,给学生传达任务而已,甚至有刚刚被任命为班主任的新老师,除了知道教室在哪里外,怎么给学生报名?怎么给学生安排座位?怎么任命班干部?怎么任命科任老师?怎么开家长会?怎么建立班级制度?一无所知,没有领略到自己真正的责任。这种现象在农村中小学又是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 2.2奖罚不明 一些学校给班主任的津贴补助一个月就几十元钱,然而加派给班主任的工作却远远超出这个水平,科任老师除了上完自己的课,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以外就可以高枕无忧,而班主任除了要上同样多的课以外,有的学校甚至还要把什么写字课、劳技课安排给班主任,却没有任何补贴。还有一些班主任工作非常负责,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但由于所带的班基础不同,有的是基础非常差,在一段时间后已经有了起色,但是和其他基础好的班级比起来,还是出现了暂时落后的局面,学校也不调查,也不根据实际情况来考核,就直接以成绩来判定工作的成效,使一些任劳任怨的老师心理失衡,失去了进取心,工作积极性受到严重的挫伤。这也是班主任工作不能得到很好的贯彻实施的一个重要原因。 2.3监督力不到位 好多学校都是对班主任进行指派,指派一定型,就完全放手,对班主任工作不管不问。分配任务,口头行事,无跟踪、无检查,更无考察,致使一些缺乏职业道德的老师弄虚作假,蒙混过关,害了学生,害了班级,害了学校。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 3.待遇不落实 在乡村学校,班主任工作是最忙的,最辛苦的。有的要忙家务事,又要忙学生,又要忙育人,又要忙备课教书。很少得到休息,而目前教师的待遇很低,而当班主任的老师,要牺牲许多休息时间去处理学生的各种问题。而班主任的津贴又极为低下,教师没有动力,不能激发教师当班主任的兴趣,许多学校未将班主任的工作与评优、晋升职称、分房等紧密联系起来,严重影响了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 二、加强班主任工作的建议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发展,加强班主任工作势在必行,要加强班主任工作,必须充分认识班主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从各方面调动班主任的积极性。在政策、管理、教育等方面花大力气。 1.以制度为指导,建立健全班主任工作制度 要做好班主任工作,首先就必须了解应该做些什么,哪些是重点、难点,哪些是常规性工作。尤其对缺乏经验的年轻教师,如何使他们迅速明确工作内容,提高实际工作能力,显得非常迫切和需要。 1.1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1.2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掌握学习方法,完成学习任务; 1.3指导学生参加学校规定的各项活动; 1.4关心学生的课外活动,培养正当的兴趣与特长; 1.5进行班级的日常管理; 1.6联系各科任老师开展教育活动; 1.7协调好家庭、学校、社会力量,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 1.8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评定和奖惩工作; 2.从思想上入手,强化班主任对工作内容的认识 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核心,他们是一个班级的领头羊,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因此提高班主任的素质十分必要,在工作中,学校高度重视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学校可以通过各种学习、以及请名师来学校演讲等方式,时时刻刻教育老师要注意自身形象,要树立起良好的师德,要树立起共产主义人生观,要有奉献教育、服务农村的精神,用自己的高尚品德去影响学生的行为,成为一名人人尊敬的人民教师。 学校对应聘上的班主任,津贴上采取倾斜政策,在班主任评优、晋级、评先等方面优先考虑班主任,让班主任岗位成为人人都想尝尝的甜头。另外,教育局应该制定严格的任聘班主任制度,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大力提高班主任的地位和待遇,让广大教师都以当班主任为荣,力争当班主任而努力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素质。最后,学校领导还应该在情感上多去了解班主任、关心班主任。 小结 当然,班主任工作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不是仅靠一个的力量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还有待于每位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进一步的研究总结,归纳和完善,以及社会各界力量的支持与帮助。 班主任工作管理论文:中职学校班主任工作与管理 【摘要】04年国家就提出了“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总理提出“要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重要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国务院又出台了对《中职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职业教育面队这样的大好的发展机遇,定会迎来职业教育发展的又一春天。然而,职业学校学生素质普遍较差,甚至个别学生达到了难以教育的程度。那么怎样才能管理和教育好学生。抓住学生心理从幼稚走向成熟,人格建立和健全的关键时期,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这是中职学校教师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每位中职学校班主任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思想品德教育;关心理解;正确引导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科学的病理分析,就不能对症下药,除病祛根。职业高中之所以薄弱,一个重要表现就在于生源素质差。尽管造成学生素质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们必须面对生源素质差这个现实,只有实事求是,才能无往不胜。具体说来: 1 一些学生适应能力较差,畏难情绪过重 这在高一入学时表现尤其突出。当时很多学生找我诉苦,有的甚至与家长一起找到我。学生总是愁眉苦脸,家长总是异常心烦,有的甚至想退学,“老师,我们该怎么办?”。 其实,这种现象很正常。首先,到职高以后,老师的授课方法与初中有很大的不同,课堂容量也比初中要多得多,特别是专业课各门学科,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会主动学习;其次,不能适应住宿生活,有些学生,生活上不能很好的自理,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会很好的独立生存;另外,还有些学生由于在初中时自我感觉良好,却上的是职高,有一种很强的失落感,开始忧郁、沉默,落落寡欢,成绩滑坡,甚至消极厌世。 针对这种情况,我的对策是在教学上开展初高中教学的衔接的探讨、研究和实践,降低教学起点,降低教学难度,让大多数学生听得进、跟得上、学得来、考得乐,留得住。另一方面在管理上是实行及时与家长联系,让学校与家庭联合起来,让老师与家长联系起来,共同帮助学生顺利渡过这个不适应期。 2 一些学生专注水平低,自控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想学好但却控制不住自己 这些学生当中有的成绩虽好,但却不是最好;有的因此成绩很差并且要违反校纪班规,如好耍、迟到、早退、逛网吧等。不过,这些学生一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事后教师找他们时,他们大都知道自己做得很不对,很不应该,就是拿自己没办法。他们说:“老师,我也想改,但却总是控制不住,甚至有时越想控制自己,越是动摇”,要求老师多帮助他们。为此,我专门召开主题班会“学会自律,抵制诱惑,成人成才”,并不厌其烦和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这样一个浅显的道理,即“贪图一时的享受,会误了你一生的前程”,让他们知道,一个人如不能自制,就会使智慧和你远离,并驱使你走向相反的方向。而由于不能自制,就会使你过于快乐,留连忘返,常常使那些本来能分辨好坏的感觉变得迟钝,以至于你不但不去选择较好的事,反而选择较坏的事,从而就阻碍了我们对于有用事物的注意和学习。例如,你过分迷恋网吧,就会使你对学习丧失兴趣;过分贪图轻松地回家过周末,就会使你觉得学校生活既苦又累等等。明白的告诉学生:一个不能自律的人就不能忍饥耐渴,克制情绪,忍受瞌睡,很显然,这就会直接影响到学习效率,甚至会影响到一个人后半生的生活。当然,光讲这些靠教化还是不够的,还要有一定的奖惩措施做保证,以扬长救失,惩恶彰善,这叫做“刚柔并济”,把“以德治生”和“依法治生”结合起来。我建立了班训班规,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听、写、练、考,生活过程中言谈举止,能量化的都量化,随时通报,每月统计,及时公布,年终总结,对每个学生评定出优良中差,随成绩单邮寄到学生家长手里。保证了及时性,就保证了管理的力度,从而就保证了教育的效果。 3 一些学生学业成绩中等,但自信心不足 这些学生往往表现得过于自卑、腼腆,他们一般有自己的学习目标,但是勤学而不好问,平时默默无闻,班内组织各种活动更是畏缩不前。这样的学生智力水平中等,但却有很大的潜力可挖掘,如果引导得当,学业成绩会很快上升。如果对其不闻不问,任其自然发展,他们当中很多人可能会被淹没。 在我们这样的学校,这样的学生为数也不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做好这部分学生的工作,他们也是我校高考升学率的增长点。做这部分学生的工作首当其冲的就是班主任。这就需要班主任平时仔细观察,及时捕捉他们的每一个闪光点,给他们机会让其在众人面前展现自己,找回自尊,克服自卑,重新确立人生目标,并定期总结评价挖掘其潜能,让他们时时刻刻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爱。如果动辄挖苦贬斥学生,就会有两种后果,一是使他悲观失望消沉下去,二是使他产生对立情绪,破罐子破摔,甚至走向歧路。俗话说“树怕伤根,人怕伤心”就是这个道理。我常有这样的体会,就是一句善良的谎言比一句真话往往更能打动人。因此,我们主张对学生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有时甚至故意在众人面前夸大其优点,让他们多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使他们干劲十足,越学越投入,越活越充实,学业成绩当然会随之逐步提升。 4 一些学生看问题偏激,却自以为是,过分注重社会阴暗面,正气不足 这类学生在校一般表现为与老师同学格格不入,经常发生各种冲突,在班级活动中消极抵抗,对人们所讴歌弘扬的东西嗤之以鼻,生存价值严重歪曲。这些学生虽是极少数,但却往往有一定头脑,成绩也还过得去,但却由于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仅学业成绩始终达不到最佳状态,道德品质也较差。有的学生甚至故意破坏公物来满足他的扭曲的心理需求。究其原因,大多是因为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手段和良好的家庭氛围所致。他们往往是从小就因调皮,在棍棒及恶言恶语中成长起来的。当然家长的出发点是好的,其结果却总是事与愿违。这样的学生还似乎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并不厌学,而且还很想通过好的学业成绩来证明自己,通过考一个稍好一点的大学来改变自己的生存空间。 对待这样的学生班主任要特别注意方式方法。首先,要对他们多一些宽容,少一些责备。宽容能反映一个老师的胸襟、人格和爱心,能造就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有时宽容比严厉更能起作用。当然,宽容不是放任自流,更不是姑息迁就。最起作用的教育莫过于能打动学生的心和让学生理解老师的心,而不在于形式上是多么的严厉。其次,要对他们多一些个别交流,少一些泛泛而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所谓因材施教就是这个意思。在班主任工作中深入学生,发现学生的个别差异,掌握学生的第一手材料,才能够做到对症下药。要知道任何不着边际的空谈都是苍白无力的。第三,要对他们多一些耐心,少一些急躁。常言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但在实际生活中听得进逆耳直言的人毕竟是少数,更不要说还不成熟的中学生了。面对可塑性极强,自控力较差的这些恼人的学生,班主任一定要常常告诫自己:做人的思想工作没有一劳永逸的妙方和捷径,他们毕竟还是孩子,我们有义务有责任教育他、帮助他,这样心情可能会平静许多。另外。对待这一类学生还有一个重要的策略,就是要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来不定期地刺激他,让他时刻保持学习的亢奋状态,并时刻提醒他们:要想有一番作为,第一要有责任感,一个没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很难有一番成就;第二要有事业心,进取精神,敬业精神;第三要有竞争的态度,也要有合作的精神;第四,要经常否定自己,超越自己,不断进步,不断创新,最终成功。当然,作好上边这些工作还需要家长的合作与支持,班主任可以把家长请到学校来,对家长也进行必要的说服沟通,陈述利弊,让家长也逐渐转变,使学校家庭形成合力。 5 一些学生处理不好男女同学关系,甚至掉入“爱河”不能自拔 这是在这个时期不可避免的问题,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更是令家长学校头疼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其实我倒觉得没什么,青春期的中学生当中有人谈恋爱应该是一种正常现象,关键是老师怎样对待,是视为洪水猛兽,对之以高压;还是听之任之,不闻不问。 通过近几年来的观察,我们发现早恋现象有两个高发期,第一个是高一开学后不久,第二个时期是升入高三快毕业的时候。而如果在前一个时期能进行控制的话,那就不存在第二个时期。因此,高一把这个问题解决好可能效果更好一些。我的经验是首先要撩起“爱情”那层神秘的面纱,不要让“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的开”。我召开过主题班会,进行过心理分析,与学生进行过讨论:诸如没有熟透的果子是否好吃?什么叫真正的爱情?你的人生理想、奋斗目标是什么?在关键的十字路口,你选择什么?对于这些问题,班主任要向学生开诚布公的说出自己的观点:这不是什么可耻的事情;应该肯定这份感情是纯真的美好的;重要的是,我们该如何趋利除弊,既不至伤害感情,又能有利于学习。其实大多数学生也知道早恋不好,只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感情。我们做老师、做家长的越是压制就越起反作用。因为一般这个阶段的青少年都有一种逆反心理,越是得不到的东西就越认为是好的,于是就越有可能不顾一切地去得到它。高一第二个学期时,在我班曾发现过几对“小恋人”,但他们感觉到了我的真诚和开明以后,都愿意向我敞开心扉,到现在没有任何人谈恋爱。 6 一些学生家庭生活条件优越,家长不愿让其过早的失学,以至失控,便送到学校,让学校代管三年 这些学生大多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得过且过,整天无所事事,空虚无聊,上课睡觉,课下打闹,自习说笑,吃好穿好,晚上还不按时睡觉,着实让老师们头疼。其实这些学生也有闪光点,只是由于成绩太差,生活太散漫,被大家给忽视了。但殊不知,这些人也有自尊,也需要被人重视,被人表扬。如果对他们“过剩的精力”听之任之,就会直接影响班内的班风、学风,成为一种极不安定的因素。 对待这样的学生,班主任首先要做到对所有学生的一视同仁,让他们明白,在老师心目中,考试分数、学业成绩并不等于一个人的好坏,老师固然喜欢学业成绩好的学生,但同时更喜欢踏踏实实、品质优良的的学生。其次就是竭尽全力去找他们的闪光之处,然后根据其特长让他们忙起来,让他们充实起来。通过观察这些学生,我发现,他们当中很多人除不喜欢学习文化课以外,爱好相当广泛,有的爱好绘画,有的爱好电脑,有的爱好练字,有的爱好体育等等。为此我对症下药,量体裁衣:与这些学生办板报;与体育组协商,组织班级间的对抗赛;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卡拉OK大奖赛;协助语文老师组织征文比赛等等,让他们尽量的动起来,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让这群学生无暇干扰他人。而调动他们的过程也正好是他们改掉自身坏毛病,重新审视自己、逐步改正、完善、提高自己的过程。最后,我还想说两句话。其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做为一名班主任责任更是重大。因此班主任就更应该注意自身的形象,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度的责任心,一身正气,用平时的一言一行去感染熏陶学生。其二,人人都有成才的权利,人人都有成才的可能。我们必须也应该为每一个学生编织成才的梦想,开辟多条成才的道路,让学生得到最适合他们发展的教育。作为班主任应该比别的教师更了解、更关爱学生。学生再大,在我们面前永远是孩子。这两点,对于我们职业学校的班主任工作具有特别的重大意义,即职业学校的学生更需要高素质的教师,尤其更需要高素质的班主任。 班主任工作管理论文:基于班级管理下的高校班主任工作研究 摘要: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正逐步由精英化向大众化教育阶段转变,而高校的学生管理也面临着新的困难和问题。班主任群体作为高校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要实施者。对高校的学生管理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阐明了新时期高校班主任工作的发展现状。分析了班级管理下的班主任工作的模式扣方法,以期为高校学生管理者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班级管理 高校班主任工作 现状 关系措施 随着全国高等院校连续多年不断地扩大招生规模,中国高等教育逐步从精英化向大众化教育阶段转变。学生专职管理人员不足、学生结构变化、贫困生数量增加、就业压力加剧、心理问题凸现等问题给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造成了更大的难度。也对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目前高校班主任工作的发展现状 目前在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中,班主任通常是由专业教师和行政管理干部兼任。由于班主任平时科研、工作任务较为繁重,并且一些高校对班主任的工作重视不够,没有明确班主任的工作职责。导致很多班主任把自己的工作主要定位为配合辅导员处理一些日常事务,这样一来,就产生了班主任有事才与学生接触,无事不照面的现象,有的学生形成了“班主任一学期见不到几次,有事-与其找班主任,还不如直接找辅导员解决”的想法,使班主任和学生难以相互交流和理解,班主任工作的重要作用未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班主任是在学生管理工作第一线的实施者,更加贴近学生。由于其管理的群体小人数少,从而更容易掌握学生的真实情况,更易于了解学生的实际动态。他们与学生的关系往往也比辅导员等学生工作专职人员更加紧密,所以做好相关工作是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基础关键,是学校稳定的重要保障。 二、班级建设与班主任工作之间的关系 班集体是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场所,班级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班级环境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在积极向上的氛围中,快速而健康地成长,反之会产生群体效应从而产生极严重的负面效果。班主任作为整个班级的核心与灵魂,其工作的成功与否与班级的建设的好坏,培养学生的水平高低有着紧密的联系,也对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 所以要做好班主任工作就一定要加强班主任自身建设,并紧紧抓住班级在学生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开拓新思路,探索新方法,通过班级建设这一有效途径,加强“点”与“面”的建设与管理,打造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树立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学生做到从他律到自律和自治能力。让学生在大学学有所成,健康成长,从而完成班主任管理育人这一神圣的使命。 三、班级管理下的班主任工作中采取的措施 1 提高思想认识,明确工作职责。 班主任工作者首先要提高思想认识,明确工作职责。高校的班主任既是教师,又是管理者,有着双重的身份。作为教师,对学生要“传道、授业、解惑”,对自己要严格要求,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并没有完全形成,学生和班主任也没有直接的经济利益关系,所以班主任以管理者身份出现的时候与企业和商业的管理有很大的不同,班主任并不是要约束限制学生,而是要往正确的方向上引导学生,培养他们一种学习的能力,教会他们如何做人。 班主任的工作职责,是要让学生能在学校里学到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更要让其树立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和锻炼他们健康的身心品质。同时,班主任首先要加强自身建设,自身要有着良好的道德情操,要爱学生、关心学生,并且要重视身教胜于言教的作用。不断完善自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只有这样才能被学生所尊敬,在学生中树立威信,才能潜移默化地使得上进成为其自觉的行动,才能不断加强教育管理学生的效能。其次,不断探索教育管理方法。笔者认为在工作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方法。“以生为本”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即:以德育人、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生为友。这样才能了解学生的动态,让学生在温馨和谐、轻松自然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感悟智慧,迎接挑战。 2 加强班级自主建设,建设优良班风。 一个优秀的班集体,一定有优良的班风。班风是集体大多数成员思想、情感、意志的综合反映,具有严明的纪律、浓厚的学习氛围和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也可以陶冶和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位学生。建设优良班风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强化奋斗目标,明确努力方向。 当今网络上流行用鲁迅的四部小说来描述大学的四年生活,大一呐喊,大二彷徨,大三伤逝,大四朝花夕拾。所以要做好班主任工作,就一定要让学生尽早确立目标,尽快明确努力方向,这样才能有的放矢。例如可以召开主题班会,通过精心组织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生动活泼的思想、道德、心理等方面的教育;在新生一入学就要结合其专业特点及自身的特点做好职业规划,让学生明确奋斗目标,并且要大学四年贯穿始终。 (2)抓两头带中间,学生干部是关键。 在班级建设中要紧紧抓住“先进”学生与“后进”学生这“两头”,同时促进和推动“中间层”学生的变化与突破,在整个过程中班级干部要利用班级干部的关键性作用,要树立先进的典型,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和班级骨干的先锋模范作用。对“先进”学生要给予表扬、激励和宣传,让学生们切身感受到榜样就在自己身边。在抓“后进”学生的教育、转化时,要充分了解学生,通过宿舍走访等各种途径,掌握在学习、生活、思想状况等方面有问题的学生的真实情况,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沟通的方法和技巧,采用“个别教育和公开鼓励”相结合的方法,尽量挖掘他们的“进步点”、“闪光点”并予以肯定和鼓励,唤起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荣誉感。在促进和推动“中间层”学生的变化与突破时,要因势利导,促进其向优看齐。 (3)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促进交流,提高班级凝聚力。 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通过一些有意义活动可以增进学生彼此之间的交流和了解,也是提高班级凝聚力的重要手段。所以做好班主任工作要积极地领导并指导学生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如:开展职业规划设计大赛、班级内的辩论赛、宿舍内务评比大赛、英语演讲比赛、宿舍杯篮球赛等比赛活动,同时也要去户外,如选定主题去爬山、去乡村支教、去敬老院做义工、去残疾学校送温暖等社会公益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体魄和提高学生努力求知的水平,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怀有一颗公益的心、一颗奉献的心,这也正是集体精神的集中体现,有了集体精神,班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也随之得到了加强。 (4)真情互动,关注弱势群体。 班主任要重点关注此类学生,应当尽力地帮助学生解决或者缓解这些困难、矛盾和问题。这既是班主任的职责所在。又是密切师生关系、增进师生感情、推进班级工作的一种有效手段。对这类学生首先要做到一视同仁,做到关心爱护和严格管理相结合。其次要体察入微,善于发现问题并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并适时地加以引导。第三要不断强化学生自信的心态,进步的愿望。做到多给学生鼓励性的评价,少给学生打击性的评语;多一些理解,少一点埋怨。第四要真情帮助,精心呵护。情感育人,力量无穷。教师要经常找学生谈心,询问他们的家庭、学习和生活情况,积极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对班级的后进生不要另眼看待,要经常给他们正面肯定,之后再指出不足,提出要求。最后要有意识地对他们说:“你能行!你肯定行!你一定会成功!”批评学生也要含蓄、讲究艺术:相信你能改变,闯过难关,通过努力你可以做到和别人一样好,等等,调动其积极性。久而久之。这种外界的良性刺激就会引起学生愉快的体验和心理活动,发生一系列变化,从而成为一种无形的力量,从内部推动学生产生积极行动,增强自信,促进自身的转化,按照“规范要求――自觉需要――特定素质”的运行轨道实现成才的目的。 (5)加强班级制度建设,形成良好班级氛围。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健全班级规章制度,使学生有“法”可依,有“规”可循,以制度约束自己的行为,教育学生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班干部在班集体建设中,起着组织者和模范带头作用,要管理班级就一定要组建一支优秀的班级干部队伍。首先要建立合理严格的学生干部选拔制度,班主任平时就必须注意观察。早日发现一些素质高、能力强的优秀学生。并着力对他们进行培养,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意见,建立合理的民主与集中相结合的干部选拔制度。其次要建立班级学生的考核评测制度,实行班级量化考评,用具体明确的指标来显示每个学生行为的成绩和不足,使学生明确自己对班级形象的影响,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班级氛围。学生考评的内容可以从学习成绩、纪律、上课、创新、竞赛、劳动、卫生、就寝、参加班级和学校活动、好人好事等诸多方面制定,尽可能做到具有客观性、科学性、细致性、可操作性和导向性。最后要形成班级的奖惩制度,在制度中就要遵循奖惩有度、方法得当、细则分明、量化公平的原则,以充分发挥班级学生的能动性。 班主任工作管理论文:新时期高校班主任工作中的柔性管理方法 摘 要: 高校教育理念的发展、素质教育和个性化教育的要求、大学生自身特点等决定高校班主任在工作中需采用柔性管理方法。班主任应重视自身建设,塑造良好人格形象,并在班级建设和不同学生的管理中使用合适的柔性方法,以期获得最佳效果。 关键词: 高校 班主任 柔性管理 一、引言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进步,“以人为本”的民主化观念深入人心,以及高校素质教育和个性化教育的推进,都呼吁在学生管理中引入柔性管理方法。班主任是学生工作中最基层的管理者,如何使用恰到好处的柔性管理方法,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自我激励、自我管理,从而健康、全面地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柔性管理的内涵 (一)柔性管理的含义 柔性管理概念源于企业管理,是相对于刚性管理而言的,是把组织意志变为人们自觉行为的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管理[1]。对大学生采取柔性管理方法,即依据高校内部共同价值观和文化、精神氛围进行的人格化管理,通过非强制性方式,在学生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社会、家庭、高校对学生的期望变为学生的个人自觉行动[2]。 (二)柔性管理的特性 柔性管理强调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强调依据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通过精神激励、沟通暗示等人性化方法,激发人内在的潜力,调动其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自觉能力,达到高效管理的目的。因此,柔性管理具备以下特性:一是内驱性,指依靠内心深处激发的主动性;二是情感性,指通过发挥情感的凝聚功能、柔性力量;三是持久性,指柔性管理发挥的效力深刻稳定。 三、班主任工作中采用柔性管理方法的必要性 (一)新时期民主化、人本化学校管理理念发展的选择。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及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推进,人们要求民主、平等的呼声越来越高。作为具有高学历、高素质的大学生群体,民主意识更强,更有被尊重、被肯定的心理需求。另外,近年来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趋势和收费制度的改革,一方面造成其精英教育功能退化,使得精英教育中尊崇意志统一、大学生绝对服从的现象弱化,另一方面还使大学生主体意识加强[3],逐渐形成学校为其服务的观念。柔性管理方法符合这些趋势的要求,是契合当前学校民主化、人本化管理理念的最佳选择。 (二)满足素质教育、个性化教育需要。 素质教育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促进人的全面、自由、个性化发展。近年来,素质教育在全社会广泛推进,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的培育场所,得到国家教委、教育专家的普遍关注。另外,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更趋于多元化,对那些能充分展示个性和才能的人才倍加重视。以上因素,都决定了在高校学生管理中,需要实施柔性管理,充分调动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给予每位学生充分发展个性的空间。班主任作为大学生最亲切的老师和朋友,在日常工作中更应把握柔性原则,获得最佳效果。 (三)由新时期大学生的自身特点所决定。 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是典型的“80后”,并且其中很多是独生子女。一方面,他们文化素质比较高,具有较强的独立自主意识,并具备强烈竞争精神,实现自我、得到肯定的意愿十分强烈。另一方面,他们性格较孤傲、固执,会有逆反心理,而长期以自我为中心也导致其缺乏集体主义精神。大学生的这些个性特点,要求班主任在工作中采取柔性管理方式,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注重沟通艺术,诚心相待,有利于获得学生的认同和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四)配合刚性管理的需要。 长期以来,高校实行刚性管理,在达到规范化、制度化管理目的外,也抑制了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激励的积极性,还压抑了大学生的个性自由化发展。柔性管理与刚性管理相辅相成,是刚性管理必要的补充和完善。班主任在工作中,适时使用灵活性的柔性管理方法,有利于弥补刚性管理的不足。 四、新时期班主任工作中采用柔性管理方法的途径 (一)班主任应加强自身建设。 1.注重自身素质的全方面提高。 在教育中,身教往往重于言教。班主任作为最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老师,必须重视自身形象的完善。一方面要注意加强文化素质培养,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吸取哲学、艺术中的精髓,不断扩展视野,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另一方面要时时加强责任心、敬业精神的培养,热爱工作、踏实进取、勇于创新等都能塑造良好的为人师表的人格形象,提升人格魅力,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敬佩感、信赖感,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 2.抓紧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的更新。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和西方教育理念的实时交流,我国国内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都在更新中。班主任应注重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各方面知识,了解最新教育理论和方法,博采众长,更好地管理班级和学生。 (二)班级建设中多元的柔性管理方法 1.培养和谐温馨的班级氛围,增强班级凝聚力。 (1)培养学生间亲切、互助的友情。学生们来自五湖四海,个性差异性大,应尽全力让全班同学融入新集体,充满凝聚力。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通过召开宿舍内讨论会,举办班级征文、节日草坪晚会等给予同学们沟通思想、发挥特长的平台,加深彼此认识;开展丰富的课外文化活动,如班级间、年级间的篮球足球友谊赛,加强全班共同拼搏的凝聚力。 (2)建立平等互信的师生关系。班主任要用心真诚,善于沟通。通过平等的对话和交流,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并尊重其建议和意见,这样有利于获得学生的理解和支持,实现管理高效化。具体可以通过班级群QQ、群发E-mail、飞信等,还可以多参加班级集体活动,与学生打成一片,共同分享激动和喜悦,拉近心灵距离。 2.营造公正公平的竞争环境,树立积极向上的班风班貌。 (1)鼓励能力强、热心肠、喜锻炼的同学。班主任要具备一双慧眼,将有潜力的同学挖掘出来,并鼓励他们在个人发展、院系活动、担任班干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给其他同学树立榜样,给班级注入活力。 (2)重视班干部的推举和选拔,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可以先采取学生自荐、推荐等方式,了解竞选者的具体情况;再召开班会,让竞选者发表演说,表明今后的工作思路和设想;最后通过学生投票选举,任命班干部。 (3)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在平时,时时注意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营造自我锻炼、自我管理、自我激励、自我完善的环境,鼓励学生共同参与管理、参与决策。 (三)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柔性管理方式 1.合理利用班干部。 班干部既是受教育者,又是教育管理的基层组织实施者[4]。他们是班集体的中坚力量,是各项工作的具体组织领导者,更是班主任进行教育管理的助手和依靠。因此,班主任在调动班干部积极性、发挥班干部骨干作用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给予班干部充分的信任和相应权力。在落实工作时,放手让班干部打点,而不是包办或下命令,这有利于调动其积极主动性,使其在同学中树立威信的同时,得到挑战和锻炼。其次,根据班干部的各自特点给予指点引导,或在其遇到困难时给予及时帮助,这都利于班干部快速成长。比如有的班干部雷厉风行的作风可能导致同学关系紧张,需要提醒其灵活变通;有的班干部工作认真细致但效率偏低,需教他改进方法,等等。最后,注意在班干部队伍中树立团结一心的风气,积极了解每位班干部的思想动态,消除班干部之间的误会,使队伍具备紧密凝聚力。 2.后进生的管理。 班主任对后进生进行管理和帮助时,要了解其个性特点,采取最适宜的方法才能事半功倍。 (1)注意肯定成绩和优点。当代大学生有强烈的被肯定、被认可的心理需求,班主任在指出后进生的不足之前,应对他的成绩和优点表示诚恳的肯定,才能使其感到满足和安慰,进而接受批评教育。 (2)保护后进生的自尊心,并注意批评的艺术。当代大学生自尊心很强,猛烈而直接的批评往往效果不佳。班主任饱含真心和情感,通过间接、婉转的语言,对后进生适当点拨,效果更好。 (3)加强鼓励和引导。后进生往往不是由智商、能力问题造成,而是由能动性未得到合理发挥或丧失信心所致。班主任对他们进行鼓励,循循善诱,有助于帮助其树立信心,克服懒惰、自卑等缺点,产生强大的动力,逐渐展现新的面貌。 3.关注贫困生。 高校贫困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一方面比普通学生更自强独立、踏实勤奋,另一方面心灵更脆弱敏感,自尊心过强但又有些自卑,语言表达能力、自我表现能力较弱。在新生入学后,班主任应通过查看学生资料,了解这部分学生的生源地、家庭成员、家庭收入等具体情况。然后通过拉家常等充满人情味的方式快速拉近与他们的距离,使他们敞开心扉,把班主任当亲人、当朋友,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忧虑。班主任在此基础上要尽快解决贫困生的困难,使其安心学习生活。在四年的工作中,班主任要常与他们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帮助他们解决思想上、生活上、学习上各种问题的同时,还要鼓励他们参与各种集体活动,加强自我挑战,这都有利于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积极健康成长。 五、结语 总之,班主任通过加强自身建设,发挥人格魅力,并在班级建设中采用多元的柔性管理方法,同时还根据学生的各自情况实施不同的柔性管理,有利于在师生间建立良性互动机制,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他们在平等和谐的环境中健康、全面、个性化地发展。 班主任工作管理论文:浅谈班主任工作的管理的体会 在实际工作中,一位班主任离不开同事之间的互相交流,离不开师生之间的互相沟通,离不开家校之间的联系。父母是孩于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教育需要家长的配合,作更需要家长的信任和支持。在教育过程中若能取得家长们积极配合,对学生的教育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班主任工作它需要理论并实践,需要借鉴并创新,需要思考并总结。只有种下希望才能收获成功。下面我想结合平时的工作实践谈谈我的一些关于这方面的做法。 一、用爱呵护学生成长 班主任对学生的热爱是顺利开展班级工作,教育好每一名学生的重要前提。爱学生,既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也是对班主任的基本要求,更是推行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手段。爱学生愈深,教育学生的效果也就愈好。因此班主任要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规律出发,一点一滴做起,用自己对学生真挚的、博大的爱,去培育学生健康成长。如果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时,缺乏爱心,必然是方法简单粗暴,批评多,耐心说服少;责怪多,关心体贴少。这样会使学生处在一个缺少爱心的环境中,不会关心和爱护他人,也不容易得到他人的关心和爱护,势必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捷尔任斯基曾说过:“只有用爱才能教育好学生。”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先生的这一番话,我们不难领会,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我天教书,爱学生。从刚接班主任开始我就坚信学生都一样可爱,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我喜欢发掘学生的闪光点,从而鼓励学生进一步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完善自我。在生活中,老师也许是极无意的一句话“路上小心点”“身体好一点了吗?”,吃饭时说一句“多吃点”……学生都会感到心里暖融融的;批改作业时,几句鼓励性的评价,“有进步”“要努力”“很不错”都会使学生占用学习的困难,重拾学习的信心。你爱学生,学生也爱你,教育目的也就容易达到了。我相信有爱的付出,就有爱的回报。 二、联系实际,向他人请教经验 搞好班主任工作,就得多学习借鉴别人的经验,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工作方法,并且不断完善班级管理制度。刚从小学的教学中走出来的学生全靠老师跟,马上要适应初中的生活,要靠学生自觉形成学习习惯,并不是很容易的。我经常向有经验的小学的教师请教,在小学阶段是如何管理的。除了学习同事的经验,另一方面提高班主任工作能力的绝好途径是从各种书籍、报刊杂志及网络中获取丰富的理论知识,比如,买了有助于班级管理的书籍,比如《没有不对的孩子,只有不对的方法》以及浏览电脑网络中的文章。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往往在看到有关文章时迎刃而解。当在书籍或报刊杂志上看到有助于班主任工作的好文章,将它剪贴或作一些摘抄,这些理论和经验对我的班主任工作帮助极大,另外可以深切感受活学活用班主任工作的经验,能使我们的工作更轻松活泼,学生更自觉。 三、严师出高徒,严格的要求和最大的尊重 对于老师来说,师生之爱,既是一种爱,更是一种“育",既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理念。我们一定要清晰的认识到学生就像一张张白纸,我们需要教会他如何生活,如何学习,如何做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语)。要做好这些,就必须严格要求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习惯是人在某种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享受着它的利息。班主任的工作的严厉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行为习惯及班级班风班貌。要想使学生成人成才,就必须严格要求学生。俗话说“聪明人不犯两次同样的错误。”如果我们不严格要求学生的话,学生们就会对很多事情不一为然。 在实践工作中,我感受最深的便是马卡连珂的一句名言:“”。的确,只有既严格要求学生,又给予他们最大的尊重,才能把班主任工作做好。对学生应该严中有爱,以爱动其心,以言导其行,既要严格要求,又要给予最大的尊重。低段的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极差,尿裤子、身体不舒服是常有的事,我总对自己说,你是他们的妈妈,要关心他们,要爱护他们。孩子是一张白纸,你要在这上面描什么颜色是要慎重考虑的。 四、发挥自主性,适当的加以引导。 在整个管理班级的过程中,我有一点最大的体会,就是所有的事情,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做,调动积极性,发动大家参加班级管理的各项活动,让学生人人都有自己的发言权、管理权,都有战线自己才能的机会。当班主任就好比做父母,如果什么都是包办代替,那是培养不出成才的子女的,而应该是在民主的对待他们的同时,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适当的时候加以引导。几个月下来,经过锻炼,我班学生的胆量越来越大,能力越来越强。 五、以身作则,持之以恒 班主任以身作则,持之以恒的管理是管理好班级的必然之路。在全体任科教师中,和学生交流最多的是班主任老师。所以,班主任的身教比一切教育都重要,你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批学生。在学习和管理中,我们固然知道班主任的人格魅力,言行一致,一视同仁等的重要性,但我认为持之以恒地管理更为重要。 六、有效地进行家访或电话访问 对学生进行家访或电话访问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部分,这项工作开展得好与否,很大程度上影响家长对班主任工作的信任与配合,也是班主任与家长共同商洽如何教育学生的一个好机会,更是班主任与家长相互了解的一个重要环节,有利于增强家长对班主任工作的信任。着重在学生面前树立家长的威信,力求在家长心目中产生“若没有家长的配合,对子女的教育将会更困难”的感受。从而让家长有一种被重视的心理反应,自觉地配合班主任开展工作。同时,在家长面前对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 这是我当班主任多年来的工作体会,在这些年的工作中,我看到同学们的点滴进步,考到高层次的院校,有些家长给我的微笑和赞许的眼光,我真正体会到做教师的快乐。做班主任是一门艺术,艺术需要创新,在生活中创新,在生活中实践,在生活中总结,只有把班主任工作当作一门艺术来看待,才能在不断的实践中进行创新和改善。只有种下希望才能收获成功。 班主任工作管理论文:借鉴ISO管理精髓促进技工院校班主任工作的标准化 提到ISO管理,很多人都会联想到国际标准化组织,脑海中会浮现出诸如标准、规定、企业等词汇,这似乎与班主任工作毫无联系。人们常说,看一个班级的学生就能知道班主任是怎样的一个人。班主任工作似乎是带有鲜明的个人特点的一项工作,或者说是具有个人特色的一种行为,有很强的艺术性,并且会随着班主任的情绪产生各种波动,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带有很强的个人色彩,具有不可复制性。1000个人眼中有1000个哈姆雷特,同样,1000个班级有1000种不同的特色。事实上,班主任除了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还有很多常规性的工作,例如每天的晨会课、一天的总结、每周的班会等。而ISO的第一个精髓就是标准化,也就是说,在执行某个项目的过程中,所有的步骤和方法都应该有章可循、有据可查、有人负责,如果有改变,则可以提交申请,通过后再根据新的方式方法执行。由此可见,班主任工作的很多方面都可以借鉴ISO,建立属于班主任常规工作的标准体系,通过评定一系列标准文件使工作具体化、流程化,从而提高班主任工作的效率。 一、结合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建立ISO标准化指南 以公交学生卡为例,学校里总有一些学生需要使用公交学生卡,丢失公交卡的情况肯定是存在的。当然,对不同的参考对象来说,这个概率的大小是不一样的。从整个学校来说,个别学生把公交学生卡丢失了是小概率事件,但是对某个班级而言,这又是个大概率事件。对学生个人来说,在公交学生卡丢失以后,第一反应肯定是找班主任,因为从整个学校来看,班主任是学生在学校里最熟悉的管理人员,但问题是,很多班主任在工作中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事情,或者学生丢失公交学生卡的处理方法已经更改了,这就造成了班主任也不知道学生的公交学生卡丢失以后应该怎么处理,从而不能及时告知学生处理流程。 这时,不外乎采取这样几种方法:一是上网查找本地区公交公司的相关规定;二是询问同事,但是别的班主任可能也不知道该怎么处理,或者其他班主任所知道的是很久以前的解决方案,已经不适合现在的情况;三是找到学校专门负责公交学生卡这一工作的管理人员。但是很多学校是院系二级管理,要先把情况汇报到系部,然后再由系部把情况汇报到学校,才能找到专门负责公交学生卡的工作人员,从时间上来说,这个流程也比较繁琐。 以无锡的公交学生卡为例,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每个月充值20元钱,每月可乘坐公交车100次;另一种是一次性充值一年的费用的方式。如果是一次性充值一年的费用的方式,按照公交公司的规定,学生凭自己的身份证和学生证直接到公交公司的服务窗口就可以重新办理公交学生卡。而如果是每个月充值20元钱的方式,就必须通过学校层面来统一办理,并且以前丢失的那张公交学生卡需要先挂失(2015年以后丢失的公交学生卡不需要挂失),之后才能办理新的公交学生卡。如果学校有专门的关于各种学生卡(或财物)遗失的处理指南,那么哪怕是刚刚担任班主任的教师,只要根据文件说明,也能够及时、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相应的处理,这样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办事效率,在第一时间解决问题,并且能提高学生对学校管理工作的满意度。 同样,对于学生诸如胸卡、学生证、火车优惠卡等卡证的使用,学校也可以指定一系列的应用指南,从而使班主任的工作有章可循,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二、针对学生的不同专业、不同学习阶段,建立专业指南 技工院校及中高职院校的学生和普通高中学生相比,有一个很大的不同点,即技工院校和中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的目的除了升学,更多的是就业。技工院校的班主任对所带班级学生的专业方向、岗位需求、课程设置安排及考试考级安排等,都应该非常熟悉。然而,大多数技工院校或中高职院校(特别是实行院系二级管理的学校),经常会出现由非本专业的教师担任班主任的情况。例如,由数学教师或英语教师担任电气自动化专业的班主任,由语文教师担任数控专业的班主任。这些教授基础课的教师本身对学生的专业并不了解,需要花不少时间接受网络或者学校培训,才能了解所带班级的专业,几年以后,重新再带一个新的班级,可能又是另外一个专业,又得重新去学习熟悉。 如笔者学校主要以初中生源为主的电气自动化专业,由于笔者学校经历了多次的学校整合,同时存在教育系统和人社系统两个不同的体系,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可以细分为3年制中技班、5年一贯制高职班、5年制高技班(3年中技+2年高技)并嵌入成人高校大专教育、7年制技师班(3年中技+2年高技+2年技师)并嵌入成人高校大专或本科教育。这样一个显然有些复杂的专业分布,即使是专业教师,也很难完全弄清楚,更不用说对不同专业了解得非常清晰。很多时候,班主任都要通过教务部门或德育部门的通知才知道下一步要做些什么。如果学校引入ISO这样一个标准系统,就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文件,缩短班主任用于认识对所带班级所学专业的时间,班主任在各学期的工作也可以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查、有人负责。下面笔者以5年制高技班为例,通过一张表格简单显示如何设置ISO管理文件。 通过标准化文件,每个学期的常规工作一目了然。例如,第一学期开学初的重要工作――新生报到收费及军训。对一年级新生和家长来说,到了新的学校,一切都是陌生的,有很多需要了解的地方,而且新生报到相当繁琐,很容易产生各种问题,这就会影响学生、家长对学校的第一印象。问题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因此,及时周到地解决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份不断更新的报到指南就是帮助班主任解决新生报到问题的及时雨。 另外,技工院校对学生的培养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各专业涉及的考证工作相当多。班主任应该对自己所带班级的专业教学计划有一个粗略的了解,只要阅读相应的文件就可以知道各项工作的具体内容,提前安排好相应的工作,降低工作中的错误率。以成人高考报考及考试说明为例,报考时间、费用说明、考试要求、历年分数线、考试不达标的处理方法等一目了然,大大减少了相关信息从院系传达到班主任的时间,有利于班主任提前按标准对学生和家长进行相应说明,让家长配合班主任督促学生进一步得到提高。 总之,班主任工作的标准化可以极大地提高班主任工作的效率,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当然,不只班主任工作,学校各个阶段、各个种类的管理工作都可以借鉴ISO管理的精髓。作为教育工作者,班主任应该借鉴各行各业的管理模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改进管理的方式方法,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作者单位:无锡技师学院(立信中专)] 班主任工作管理论文:探析小学班主任工作管理 摘要:小学班主任工作中,应把握教育规律,把教育方法和工作技巧用与不同的教育环境、教育层次和教育对象,从而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班主任;教学水平 教育事业不仅是科学事业、而且是艺术事业,教育工作者的工作艺术体现在教育的全过程。传授知识中有语言艺术和教学艺术,班级管理中也体现着工作艺术。班主任工作是管理人的工作,我们所面对的又是朝气蓬勃,有思想,有感情,自我表现欲强的小学生。小学班主任工作中,既要有宏观的群体管理,又要有微观的个性发展;要有强烈的前瞻性;工作更要细致的落实到位,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班上健康全面发展。 1.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班主任不仅仅是一个班级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更是一个班级的教育者。和其他科任老师相比,班主任所担负的对学生的教育责任更重。平时与学生相处的时间比其他老师要多得多,因此班主任的一举一动,都将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老师的外在行为表现对学生具有一种榜样和示范的作用,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对辨别能力、自控能力较差的小学生,影响尤为突出。因此,在平时与学生相处的时时刻刻,我都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要学生做到的,老师先要做到"。比如,要求学生做到随时捡地上的垃圾。在平时我看到地上有纸屑时,总是弯下腰去捡起来,我发现学生看到我这样做之后,也在地上搜索是否有纸屑了。教育学生讲文明懂礼貌,那么我也会主动跟学生问好,说谢谢你之类的礼貌用语,学生也会自然地用礼貌用语来回答我。这样的一种正面影响一定能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2.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班主任的基本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对于小学生来说,正是接受各方面教育的最佳时机,除了学习,更为重要的是教会他们认识世界,明辨是非,学习怎样做人。因此我利用每周一的班会,结合国旗下讲话的内容,在班会课上做相应的安排。例如在进行环保教育宣传时,我会和孩子们讲一些地球环境的现状,引发孩子们环境危机感,再请小朋友来当"环保小卫士",给环境保护支招;在进行安全宣传时,我就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来评一评,说一说,议一议……通过这种形式让学生更好的发展。 3.班级管理,培养习惯,锻炼能力 良好习惯的培养始终是本学期的教育重点之一。那么如何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呢?我尝试让班级管理成为大家的事,让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也同时在这样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能力。 3.1 放学后的值日情况。 放学时的卫生由每个小组负责,采用轮流值日的方法,选好卫生小组长,由组长分派任务,按照值日工作的顺序进行打扫卫生,打扫完毕后,将卫生用具放回原位,然后在卫生值日本上作好相关的记录并由组长负责检查值日情况。 3.2 对于课间纪律稍差,在经过提醒之后仍旧不改的同学,我也会采取小小的惩罚,比如在他跑得满头大汗的时候,我会请他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休息,当然不忘对他说"可以预习下节课要上的内容",有些喜欢打闹的孩子,我则会请他来帮我做事,比如整理本子,收发本子,拖拖地,抹抹桌子……,换个方式让他手不闲着,最后也不忘夸一句"你的手真会帮老师做事"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孩子体会到有所作为的快乐,从而进行文明的课间活动。 3.3 "学困生"的教育。一个班中总是有一些学生的成绩稍差一些,因此我会利用一些课间时间来帮助他们,在作业上有困难的,就一道一道题的跟他一起做。当然课间的时间基本上是不够的,因此大多数情况是在放学之后或午休时间,单独留下几个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补习。主要是帮助他们完成当天的作业和订正,还会和他们明确回家作业的要求。班中还有几个学生的学习、生活习惯很不好,比如插嘴现象很严重,坐立姿势也不端正,针对这种情况,我主要将他们分散在班级中,有个别特别调皮的就安排他们坐在最前面,上课经常提醒提醒,也便于管理。 3.4 家校沟通,携手共进。孩子的教育离不开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协作,因此,经常与家长取得联系是我们的责任,也是义务。孩子在家中的表现只能通过家长来获悉,同样学生在学校的表现也应及时反馈给家长,只有双管齐下,才能收到教育的效果。因此,在本学期中,我利用家访这一平台,主动与家长们保持联系,将一些孩子的表现通知家长,共同商量对策。当然我做的还很不够,有时是缺少了会发现的眼睛,而有时是做了半途而废的逃兵,因此才让班级管理出现了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可以说班主任工作是任重道远。 4.小学班主任工作艺术 4.1 谈话的艺术。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是联络各科教师的纽带,肩负着对学生进行德育,指导学生完成学业的责任。班主任每天都要与学生接触,而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因而讲究其艺术性是很重要的。选择恰当的时间、地点、场合进行恰如其分、情理交融的思想交流,能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融洽师生关系,达到教育的目的。在谈话中应注意自己的情绪,言语要温和质朴,让学生感到你是一片真情;态度要和蔼,不应使学生感到拘束紧张,要善于启发并注意倾听学生的心理话。与学生谈话不能只是批评或说教,要着重于交心,做学生的知心人,给学生以尊重和理解,让学生向你敞开心扉,从而争取班主任工作的主动权。 4.2 言传身教的艺术。身为人师就应该为人师表,给学生美好的影响,用教师的美德、形象、风度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班主任首先要做到,注重自身修养和业务水平的提高,要举止稳重,神情端庄、仪表整洁、朴素大方,精神饱满充满信心。班主任在工作中有了错误,应勇于承认,这不但不回损坏自己的形象,相反还回提高在学生中的威信。因为认错行为的本身表面班主任是诚恳的,是尊重学生的,这种美德必定会给学生好的影响。班主任要求学生不迟到早退,自己首先提前到。劳动时深入现场,成为学生中的一员。当学生在学习、生活上遇到困难时,班主任不仅要在精神上给予鼓励、启发、开导,还要在物质上给予适当的帮助,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处处为学生办实事、办好事,使学生尊重班主任、热爱班主任,这样在学生心目中就树立了良好的威望,学生拥护你,你的话就有号召力。 4.3 耐心疏导的艺术。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要给学生反省和自信的机会,充分相信学生的觉悟和良知,作为班主任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要注意引导他们把学校对学生行为规范的要求转化为自己的要求,自觉自愿地去做。像学生看不适合学生的看书籍,靠没收或当众撕毁的手段,都不能彻底解决问题,而且会激化矛盾。若和学生一起分析利弊,从而提高认识,比强制命令有效。又如学生中出现早恋现象,下禁令或当众训斥等简单粗暴的方法,不仅不能奏效,而且还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甚至造成严重后果。对此班主任不能回避,也不能置之不理,应坚持疏导为主,教育学生正确对待上述问题。或个别谈话,把利害讲明,道理讲透,让学生在思索中找到理智的答案,让学生对自己的言行进行约束和调整,提高自我认识、自我完善的能力。 总之,只要我们心中是真诚地为学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付出,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一切都为提升学生的生命状态为出发点,班主任工作就会在不断的磨练中得到提升。经过实践,我所带的班级己经形成班风正,学风浓,同学之间团结友爱、刻苦学习、互相帮助、遵守纪律的良好局面,是一个具有较强凝聚力、核心力和向心力的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