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育论文:论情感教育在音乐教育中的价值 艺术的真正意义在于使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海顿 在白岩松给即将出世的儿子的信中这样写到:“生命之路并不顺畅,坎坷和不快都会出现在你的眼前,但爱上音乐我便放心。在你成长的时代,信息的高度发展将使人们的头脑中独自冥想的空间越来越小,然而走进音乐的世界里,你会在和音乐的对话中学会独立,学会用自己的感受去激活生命。” 我们不难从白岩松的话中看出,音乐除了其审美功能之外,最基本的还是使人得到心灵的慰藉,使灵魂得到鼓舞和升华,从而使人们更好的审视自己,把握自己,使人生更加的充盈,圆满。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它直接与人的生活经历相撞击。如果说节奏是音乐的“骨骼”,旋律是音乐的“肌肉”,那么“情感”就是音乐的“灵魂”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所以教学中我们可以很好的利用这个空间,以音乐作品的情感和学生自身的情感为纽带,用教学中的感染、激励、教化、启迪等效应,激发学生兴趣,使之爱上音乐,走进音乐,最后能够用心灵去感悟音乐,从而实现完善品格、高尚志趣的育人目的。 一、正确认识高中音乐学科的作用和意义,把握学生情感 高中音乐主要是以欣赏为主,从而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起到愉悦的感受,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音乐方面的修养和素质。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因此,我们不能因学生的嗓音不够甜美或五音不全的弱势给与否定;另外,在教学中应尽量避免死板机械的将音乐理论知识强行填压灌输,以致使学生感到音乐课的高不可攀又枯燥乏味,音乐艺术中的审美感受是一种非强制性的自由状态,我们应让学生在轻松自如、无拘无束的状态下通过情感教学使技术技能训练变得乐趣横生。 二、利用音乐元素,推进情感教育 音乐元素是作者传递情感的载体。作品中关键乐句和音乐交渐处往往是作者感情喷发的火山口,正确分析,把握音乐元素,如音高、节奏、旋律、调式,在关键乐句起什么作用,引导学生在感受中理解和碰撞,这是深化学生对作品情感体验的有效方法,它能使学生在内化和吸收中理解作品。教师也应该应用自己的身体元素(肢体语言):教态亲切、自然、大方,情绪明快活泼,语言幽默精炼、富有感染力等,这样一系列的元素会感染和激发学生,在他们感知理解音乐作品过程中就不自觉的:动情、哼唱、模仿、表演、讲述、创作等,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结合他们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从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入手,注意学生情感的训练和培养。 三、利用多媒体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主动性.在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对单一的听老师演奏(唱)或放磁带录音感到枯燥、单调,这样往往使学生在欣赏音乐时显得很被动,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老师的教学效果也难尽人意,而充满美感的音乐、文字、图片、动画、影像等多媒体总和信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则能自然的调动起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去感受音乐的力度、节奏,体会音乐的意境,在欣赏优美画面和音乐的同时脑海里产生种种丰富的想象,好像身临其境一般,定会激发起了学生强烈的音乐表现欲,创造欲。 四、链接其它姊妹艺术及学科引发情感共鸣 在全日制普通高中教科书(必修)中有一个单元安排了音乐与姊妹艺术的结合,其中书中提到诗歌、戏剧、舞蹈、影视、美术与建筑这些艺术门类所表达的形象,大都具有视觉的可感性或文字语义性,恰好与音乐情感表达的概括性和艺术表现的非具相性相互补充,这说明了音乐与其它姊妹艺术的不同之处,但音乐与舞蹈、美术、戏剧、影视等姊妹艺术之所以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和许多相似的特征,就是对情绪、情感的表现即各类艺术共同的特点,所以音乐与姊妹艺术相结合,在丰富了音乐艺术的表现形式,满足了人们多方面的审美需求的同时进一步推动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激发其情感共鸣。同时,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也息息相关:如体育,可以为韵律操动作配合不同节奏、节拍、情绪的音乐;如语文,可以选用适宜的背景音乐,为诗歌、散文配乐,烘托意境。在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应该把音乐、美术、文学、戏剧、舞蹈等多种形式的相关知识、文化背景、风格流派融于一堂,然后触类旁通,以提高学生的整体艺术素质进一步激发学生情感。 五、音乐教育的情感评估 在音乐教育逐步完善的今天,也存在着许多不太另人满意的地方。就有一些学生被老师和同学们嘲笑的说:“乌鸦嗓”“五音不全”或者“没有音乐细胞”等等。让他们从此不敢去唱歌,甚至不再去欣赏音乐,这让人觉得非常心痛,音乐如果带给孩子的是伤害,是使他们的缺陷更加引人注目,那么何谈育人?首先音乐就没有让音乐教师自己懂得什么是音乐教育,如果我们非要让那些身体不协调的学生表演跳舞,让那些五音不全的学生表演唱歌,音乐还有什么美可言。 即使学生对复杂的知识技能还没有完全掌握,包括所存在的各种音乐缺陷,但只要他们从音乐中受到了感动、引起了思索、开阔了视野,这其实就是成功的音乐教育了。只要教师自己能够真正走进音乐,用心灵诠释作品的情感,我们就不难发现,只要拥有一双健全的耳朵和一颗感知的心,任何人都可以走进音乐,并在这美妙芬芳森林中自由呼吸。 所以情感教学是实施音乐教育的有效途径,我们要善于利用自身的教学情感和音乐作品的真挚情感做诱导,唤起学生的 情感经历和体验,使那些因为缺乏音乐天赋而胆怯的学生增强自信心,让所有孩子都能因音乐而打开心灵的大门,用情感与情感的沟通做纽带,正确引导,合理施教,让所有学生都能听懂音乐,爱上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最后达到全面育人的教学效果。 情感教育论文:情感教育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核心 班主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而人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因此,班主任工作是否有成效,核心就是看实施情感教育是否全面深入,班主任亦要注重情感性,尤其对少年儿童。只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因素,才能达到优化主体作用的目的。 大量实验表明,在学生的智力活动中,挫折、害怕、紧张、烦恼等不健康的心理,会使学生思路闭塞,记忆力下降,从而损害认知因素;而当学生受到表扬,引提喜悦、快乐等健康情绪,则能促进认知因素发展。同时,人际关系好的学生往往智力水平也高;那些排挤、疏远、冲突等不健康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则往往给学生心理上造成压力和挫折,使其产生焦虑、烦恼、嫉妒、抑郁、灰心等不健康情绪,干扰认知活动的正常进行,阻碍认知因素的发展,只有让学生沉浸再1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心理气氛之中和融洽的人际交往之中,才能使学生的自爱、自尊、自信得到尊重、理解和促进,使学生的个性心理在因材施教中得到健康发展,从而以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深厚情感调动学生的创造才能,最终转化为学生的自强、自立。因此,要做好班主任工作就得使情感教育贯穿始终。 首先,要热爱学生,教师具有爱心,是千百年来中华教育史的精髓,亦是炎黄子孙中1代代英才辈出的源泉。晓之以理首先要动之以情,情之感人胜之理只2化人。要热爱学生,就要洞悉每个学生的内心世界。班主任就要善于在课堂教学和班级工作中深入细致地观察学生的活动情况。为此,班主任必须经常到学生的各种活动中去,和学生打1片。我经常参加学生的1些活动,这样不仅可以深入了解学生,还可以增进师生感情。了解学生,就的去关心爱护学生,用真挚的感情对待学生,作学生的知心朋友,这样才能打开学生的心扉。我曾教过这样1个学生,性格内向孤僻,平时沉默寡言,胆小怯懦,从不发言,作业更始1塌糊涂,看得出他心里也很自卑。于是我们关切地问:是否最近身体不太好?要不要老师带你到医院去看看?还是你爸妈批评你了?或者是-------可是他仍不开口。我想他1定怕受批评,加之心里害怕才不肯开口。我就对他说:“我愿意做你的知心朋友,如果你有困难,我很乐意帮助你。”整个谈话他始终1言不发,之后我就特别关心他,无论是在劳动中还是在班级体活动中,我都特意照顾他,还指派班干部去接近他,消除他的自卑和与人交往的心理障碍,让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看到他的点滴进步就立即给予鼓励。我真诚的感情打动了他的心,他终于肯开口对我说心理话了。 其次,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情感教育中,要求在融洽得人际关系中是学生的自尊、自爱、自信得到尊重、理解和促进,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心理得到健康发展。班主任在做学生思想工作的同时,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尤其是1些后进生,1旦增强了自尊、自信,就可能避免“破罐子破摔,”防止在自卑心理主导下的错误行为。如我班的1个学生,使学校有名的淘气包,大家斗殴,侮辱同学,造成同学与其疏远,常发生冲突等,学习成绩也极差,从而丧失了自尊心和自信心。在偶然的机会里,我发现他的歌唱的不错,就为他创造显示才能的机会,令大家刮目相看,以恢复其自信心。我以民主平等的心理对待他,使他的自尊心得到尊重,同时树立了自信心,也增进了师生间的相互理解,融洽了关系,使该生学习跃进班级前茅。 第3,在进行情感教育的过程中,最重要得是利用他们的内心矛盾,也就是以他们积极的情意因素去克服消极的情意因素,及时发现和抓住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我曾教过这样1个学生,平时表现很差,不但经常干扰课堂纪律,课外也绿屡屡无端滋事。但经过1段时间的观察,发现他爱打抱不平,还非常喜欢看课外书,便多次找他谈心,并通过谈心使其懂得同学之间要相互友爱,不能因为个人情绪而影响集体利益。在融洽了师生关系的基础上,我又启发他关心班级,负责管理班级图书角,他1次就从家里带来了自己喜欢的多种书刊,并把图书角管理的井井有条。在他的带动下,学校也掀起了1阵“捐书热”。期末他还被评为“3好学生”。 第4,班主任工作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而是要深入到家庭中去。家庭的不良影响,大大助长了孩子的自私、霸道、任性、攀比、不愿吃苦、依赖、享受、总想出风头的心理行为,也造成了孩子畏缩、胆小、对抗,不是“望子教育”,就是“武力教育”,纵观许多家庭对子女的教育和态度。就是“冷漠教育”,而造成儿童心理的障碍,给学校教育带来许多困难。所以班主任工作更要做好,必须把情感教育渗透到家庭中去,让家长端正教育思想,引导他们全面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有位家长,孩子在校表现不好,成绩也不理想,就拳脚相加,导致孩子胆小怕事,对家庭产生强烈的恐惧感,我多次进行家访,使家长明白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改掉了原来的作风,如今着孩子,已经进步了,而且成绩1直很不错。 情感能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能滋润学生的心田,能感化学生的心灵,教师对学生怀有真挚的感情,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自觉愉快的接受教师的教诲。 情感教育论文:情感教育贯穿在中学思想政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报告中指出:“教育的一个特定的目的就是要培养感情方面的品质,特别是人和人的关系中的情感品质。”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即情感教育是使学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情感教育是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它要求教育活动既要重视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又要关注学生情意能力的质量。情感教育的目标指向和价值追求就是塑造灵魂、健全情感、完善人格、培育精神。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就是知、情、信、意、行诸要素的变化过程,而“情”对人们的行为起着巨大的作用。 中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对于他们来说,不但要接受书本上的知识,还要接受包括塑造性格、品质、情感、意志等各方面的素质教育。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了一个很大的教育环节——那就是情感教育。 一、中学生的情感教育现状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新的要求是让每位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正确对待学困生、转化学困生,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也是中学政治课教学应该承担的重任。 学生成为“学困生”的原因很多,但绝大多数学困生是由于环境及非智力因素造成的。比如有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较高,孩子有了压力,直接影响孩子在人际交往中的情感能力发展;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来自独生子女家庭的压力也影响着中学生情感能力发展;离异家庭的单亲学生情感畸形发展;家长外出务工家庭让留守学生情感缺失;等等。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多注重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而忽视情感目标的渗透。这样的教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也不能获得大量的知识、丰富的情感和发展能力。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情感教育,把课堂设计成充满磁性的“情感场”,让每位学生自始至终保持良好的心境,养成高尚的情操。 二、把情感教育贯穿在思想政治课的对策 1.发掘教材内涵,陶冶学生情感 我们要认真分析教材,利用教材中蕴涵的情感因素把教材中的情感信息进行捕捉与挖掘,这样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情感就会产生共鸣。学生被教材中的情感内容陶冶,往往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先设计一定的教学情境,挖掘教材中的情感素材,如不屈不挠的战斗英雄、忘我工作的劳动模范、废寝忘食的科学家等,学生的情感都被这些牵动和丰富着。教学中,要使教材、教师之情融会成学生的感情,变成一种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冲动,陶冶学生的心灵。教师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拓展与各方面因素的整理,再经过艺术加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可以淋漓尽致地将祖国美丽的风光进行描述。这样,学生不但可以了解课文的内容,也深刻地体验到人与自然需要和谐相处,学生在接受认知信息的同时获得了情感上的陶冶,对大自然的美感被激发,对爱护自然环境责任感的体验得到增强。 2.以生动的语言打动学生心灵 古人云:“情乎于辞。”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谁就能抓住学生的心。因而政治教师在授课时,应饱含热情,力求以最简洁明了的语言,生动而形象地表达思想感情。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政治课的美,这时,学生的学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就不会再把政治课看做是教师的满堂灌,而是一种享受。良好的教学语言,是触发学生思维、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智力的契机。因此,教师应尽量用新颖、优美、恰当、富有感情色彩的词汇,既有情有味,又有艺术性。这样,学生在教师优美的语言氛围中,自觉地融入教学情境之中,情感也就必然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3.在新课导入中营造浓烈的情感氛围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同样,精彩的课前导入是教师上好一节课的关键。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认为在政治课课堂教学中课前导入具有较大的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 (1)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学生学习新知识是一种特殊的情知相伴的认知过程。教师要精心备好课,将悬念的设计、情境的创设、精心的设疑等运用于新课,学生出于好奇,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较自觉地去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使情知交融达到最佳状态。《自觉抵制不良诱惑》是很有教育意义的教学内容,笔者在讲课前就用幻灯片展示“潘多拉魔盒”,先向学生了解熟不熟悉这个故事。如果有学生知道这个故事,就让学生讲述此故事,并回答从中得到的启示(抵制不住不良诱惑会带来众多危害),那么如何抵制不良诱惑呢?由此导入新课。 通过上面的情境导入,学生就被教师很自然地引入到教师所构建的情感世界中,学生心灵的火花就这样被点燃,学生受到了情的感染,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2)通过“启发”,增强学生信心 恰如其分的课前导入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启发”氛围,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发展和深入,教师可把新课导入作为连接新、旧知识的纽带和桥梁,启发学生进行“类比”“联想”,发展旧知识,获得新知识。如笔者在上《灿烂的中华文化》时,先用幻灯片展示如长城、故宫、旗袍、中国结等关于中华文化内容方面的知识图片,刺激学生的感官,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启发提问学生: “你从这些图片中能发现什么问题?”学生很快进入状态,进入本课的学习。这种先营造“启发”氛围的做法,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增强了学生的信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引用鲜活的事例,激起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 政治课是理论性很强的科目,在很多学生看来,政治课就是说教,很多学生对学习政治课有厌倦情绪。如果在政治课的课堂教学中尽量把政治知识和 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就会带着一种亲切、愉快的心情去学习。如笔者在上《维护消费者权益》这一框问题时,就运用了在全国轰动一时的上海“屈臣氏”超市案件来说明,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消费者,这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所以学生很关注这一案件,较深刻地理解了本节课的知识点。 在上《让我们选择坚强》这一框内容时,笔者运用了2010年3月王家岭发生矿难事件这样一个题材,在生死考验面前,人的求生本能使这些矿工饿了就啃树皮和木头,吃炸药包装纸,纸箱的纸片和棉衣里的棉花等,这些在平时生活中不可能有的事情却发生了。笔者动情地讲给学生听,引导教育学生认识什么叫坚强,这些矿工们被困在漆黑的井底179个小时后依旧能创造出生命的奇迹,这就是坚强。在物质条件充裕的当代社会,让这些父母的掌上明珠们能够意识到自己也要积极对待困境,勇于战胜挫折,坚强面对人生。这些富有时代感和新鲜感的材料,能改变过去上政治课就是讲大道理、摆事实的状况,变得富有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并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辨别能力,增强学生的自我修养、自我提升意识和能力。 所以说好的课前导入既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起点,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触发点,它能迅速使学生进入课堂状态,并能够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达到思有方向、学有目标、获有新知、用有创造的目的。 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丹尼尔·古尔曼也说:“情商是决定人生成功与否的关键。”由此可见,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情感教育,注意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让学生在情的感召下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使政治课堂教学变得生动起来,轻松起来,让学生不再觉得政治课是在说教,从而达到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提高政治课教学质量的目的。 情感教育论文:浅议化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心理学认为,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心理体验,它反映的不是客观事物的本身,而是具有一定需要或愿望、观点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凡能满足人的需要或符合人的愿望、观点的客观事物,就使人产生愉快、喜爱等肯定的情感体验,反之,就使人产生烦闷、厌恶等否定的情感体验。 学习中的情感与学习的认知活动是紧密联系的。皮亚杰说:"没有一个行为模式(即使是理智的),不含有情感因素作为动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情感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与质量。教师充分挖掘刺激学生心理的情感源泉,通过恰当的途径和方法,激起学生健康、积极的情绪体验,以优良的情感去波及和感染学生,促使学生自觉接受教育,这是当今教育成功的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在化学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应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和认识特征,遵循优良情感发展的一般规律,从化学学科特点出发,做到以境育情、以知育情、以理育情、以情育情、以需育情。 一、以境育情 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往往对情感的产生起综合的作用,此即"情感的情境触发规律"。根据这一规律,在化学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或如临其境,有直观的形象可以把握,有浓烈的氛围可以感受,有愉快的活动可以参与,触"境"生情,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 在学习溶液的酸碱性时,先让学生推断它们的酸碱性,然后引导学生用PH试纸或紫色石蕊试液测试、验证,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自实践中发现问题,形成认知冲突:为什么氯化钠溶液呈中性而碳酸钠溶液呈碱性?由此激起学生的探索热情。在教学中还可创设演讲、悬念、试误、竞答等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以知育情 情感与认识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规律。一方面,认识是情感产生和发展的理性基础,认识越深刻,情感也越深刻;认识越浅薄,情感也越浅薄;认识不正确,就会产生错误的情感。另一方面,情感又反作用于认识。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情感对认识活动有动力、强化等功能。动力功能指情感对认识活动的增力或减力的效能,即健康积极的情感对认识活动起积极的发动和促进作用;反之,起阻碍抑制作用。强化功能指情感对主体认识活动的巩固或改变的效能,积极情感体验对认识起巩固作用即正强化;反之,起改变作用即负强化或称"情感校正"。根据这一规律,在化学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善于以知育情,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端正和加强其情感的倾向性、深刻性和稳定性,让理智支配情感。其次,教师要善于以情促知,针对学生苦学、厌学现象,要发挥情感的动力功能,增强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情趣,提高教学艺术,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苦学、厌学转化为"乐学"、"好学"。 在化学教学中,对许多知识难点的分化,教师必须运用恰当的方法,做到深入浅出,让学生易学、易记。使学生在认知过程中,非但不感到艰涩、困苦,而且还能够饱尝成功学习的欢乐。 三、以理育情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在化学教学中,注意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科学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爱科学的情感,是化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这一点上,化学较其它学科有着许多独特的优势。但必须采取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方法,做到有理、有据,以理育情。 例如,在教学中,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融化学原理和规律于工农业生产实际和社会生活的应用中,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要用具体生动的事例向学生证明,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化学工业获得了飞跃发展,我国的化学科技工作者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以此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在讲"元素化合物"内容时,可结合我国的丰富矿产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新成就,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在实验教学中,要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认真操作、细心观察、大胆探索,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创造的科学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四、以情育情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教育最根本的途径是教师用爱心和真诚感人、育情,"情之感人往往超过理之化人"。教师应该善于将深厚的情感传递给每一个学生。 为此,首先,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心理学调查表明,积极的师生关系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在学习中需要满足交往、沟通、探索的欲望,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提供交往、沟通和探索的机会。例如,在化学教学中,可以多给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讨论和辩论时,让学生据理力争,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促使他们在相互交流中达到启迪思路、发展思维,动情、晓理、端行。教师要尽力做到对学生不指责、不呵斥、不急躁,多给予热情鼓励和引导。这样,学生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更加热爱学习。 其次,在课堂上,教师要以富有情感、生动形象的语言,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到教学内容生动有趣。教学语言要饱含对学生的引导,凝聚对学生的期望。如经常用'你能用几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谁能想出更好的方法"、"请你来试试,好吗"之类的言语,引导、激励学生积极思维,及时给予肯定性评价。 总之,要用真情感染学生,激起学生以积极情感投入学习实践活动中。 五、以需育情 情感与需要具有相互制约的规律。一方面情感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另一方面情感又可以调节一个人的需要。一般地说,凡是与主观需要相符合,并能使之得到满足的事物,就会产生肯定的、积极的情感;反之,则会产生否定的、消极的情感 。如果学生将学习活动、求知欲望作为自己的优势需要,则他们就会产生热爱学习、追求真 理的情感。一个有严重厌学情绪的学生,他就会将学习看作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或累赘。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必须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合理正当的需要,以利于形成自己的高尚情操;同时,又必须使自己的较为低级的情绪变成较为高级的情操,从而使自己的需要受到这种高尚情操的支配和调节。 在化学教学中,可联系生产、生活及科学实验的实际,提出一些学生熟悉的,却又难以解释或解决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例如,在讲"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时,教师可这样导言:大家知道,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空气中极易生锈,为此全世界每年损失的钢铁占当年钢铁产量的20-30%,而在干燥的空气中钢铁制品却不易生锈,这是为什么?怎样保护钢铁制品?又如,在实验室里用锌和稀硫酸制取氢气时,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是反应速度较慢,这时如滴加进少量硫酸铜溶液,则会明显加快反应速度(可配合演示实验说明之),这又是为什么?此时,学生的求知欲望一定会油然而生,揭示课题便是水到渠成之事。学生一旦对自己困惑不解的问题有了深刻的认识,就会获得极大的心理满足,进而产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对真理的追求之情感。在化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情感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很多,教师应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积极探索和不断创新,达到寓教于情、寓教于乐,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探索、相互交流、实现再创造的愉快活动过程。 情感教育论文:克服情感和认知障碍提高职校学生素质──人教版国家规划教材《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心得 克服情感和认知障碍提高职校学生素质──人教版国家规划教材《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心得 大家都知道,职校的学生在初中时大多属于中下游的学生。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固然很多,我觉得主要的原因还是情感障碍和认知障碍。近几年来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作了初步的探讨。 所谓情感障碍,是指学生的一种错误的情感体验。这种错误的情感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学习生活本身的错误情感,表现在对各科学习均缺乏兴趣,存在着严重的厌学情绪;另一种是有指向性的,即对学习某门课的错误情感,表现在对学习某门课或某门课教师的恐惧感。这在职业学校的学生中比较普遍。 形成情感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复杂的:有社会的影响,也有家庭的原因,但更多的恐怕是学校的原因:紧张枯燥的学习生活对青少年缺乏吸引力;某些教材内容过难,要求过高,或者教师教学方法不当,学生难以完成学习任务,成绩不理想,经常“红灯高照”,受到教师的批评指责,甚至遭到家长的打骂,久而久之,不仅会使学生怀疑自己的智力和学习能力,对学习产生自卑情绪和恐惧心理,而且这种情绪又会严重影响其思维活动的开展,使他们变得更加呆滞,造成情绪与成绩间的恶性循环。 所谓认知障碍,一般是指智力障碍和行为障碍。表现在学习上,不仅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较差,更主要的是缺乏良好的科学素质,阻碍了参与学习活动积极性,阻碍了新知识的继续获取,阻碍了各种能力的继续锻炼。 认知障碍的形成也是复杂的,主要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缺乏合理、适时的指导和严格要求,严密训练。 要克服情感和心理障碍,我的做法是这样的: 第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立足全体学生。 要想帮助这些学生克服对学习的情感障碍,道德作为教师本人要克服对学生的情感障碍,通俗些说,就是首先教师要对这些学生有正确的看法和态度,有正确的情感。不仅要理解他们,而且要真诚爱护,热情帮助、教育他们。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教师在教育上实现三个观念的转变: 1.转变人才观念。解决好两个问题,一个是怎样的人才算人才?另一个是职业教育在培养人才中承担什么任务?要真正认识到人才是多层次的,多类型,多样化的;职业教育是为各行各业培养中、初级实用型人才的。不能认为只有升入普通高中及大学的学生才是人才,升不上学的都是“蠢才”。 2.转变质量观念。就教育质量而言,要注意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即使就教学质量而言,要看全体学生的提高率、转化率和合格率。 3.转变教学观念。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在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适应于学生的学习,要“教服从于学”,改变那种“学生的学服从于教师的教”的那种习惯,以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二是教学不仅是“授业、解惑”,而且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有利于学生以后学习,受用一辈子。 笔者之所以首先强调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因为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深切体会到教师的教育观念,总是直接支配着教师全部的教育和教学活动,而且是教师自学消除对职校学生情感障碍的思想基础。 第二.重视情感因素,帮助学生克服情感障碍。 1.给予信任感,消除自卑感。 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一般自感不如进入普通高中的学生,就觉得低人一等,前途渺茫,有自卑情绪;看看自己学习成绩,又长期不理想,丧失了信心。如何帮助他们克服这种消极的心理状态,形成新的心理定势呢?既要“晓之以理”,也要“动之以情”,更要“付之以行”,“晓之以理”。即从道理上说清楚,打好攻心战。可以,而且应该向他们明确指出:根据科学的分析和现实生活中种种表象证明,他们的智力水准跟目前被认为优秀生的同龄人相比,虽然在某些方面存在些微小差别,但从总体上说,是属于同等级水平的。脑子并不笨,智力并不低,能力并不弱,即使有些差别,那也仅仅影响些学习的速度,但并不影响学习的深度。说得通俗些,就是别人能掌握的,他们也一定能学会的,至多比别人多化些时间。这是科学家们经过科学研究得出的结论,我们应该完全相信这一科学的断定。但是也应该承认,以前在学习方面还不如别人,这并不在于智力,而在于自己的行为。即一方面是不能正确地分析和评价自己,自控能力差,自抱自弃,叫做“自己不相信自己”,“自己不尊重自己”;第二方面是惰性较强,懒于思考,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叫做“自己管不好自己”,第三个方面是学习法不对头。不重视自学,不重视理解,这叫“自己用不好自己”如果“知疾乐医”,及时克服定能迎头赶上,可以达到比较理想的境界。 教师若能在说理过程中充分体现出对学生的满腔热忱,充满信心,充分的信任,必然在他们的自卑心理上引起强烈的共鸣。不仅能有效地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而且也增强了师生感情,对建立和谐、融洽、活泼的学习气氛大有益处。当然也应该充分认识和估计到,这种靠教师用“道理”使学生情感处于“激发态”,是不稳定的,短暂的;要使其在心理上形成“定势”,不仅要多次的反复强化,还要在以后的实际教学中始终对他们充满热情、信任;更重要的是在其以后的学习中确使其获得成功感,使其通过自我验证,深信以上结论的正确性。 2.给予成功感,消除恐惧感。 唤起理智的觉醒固然重要,但要获得长久的效应,务必在其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功感。“首次效应”尤为重要,要特别重视第一堂课和第一单元的教学。第一堂课,要一清二楚,做到不遗留任何问题,而且又使学生觉得确有收获;第一单元测试,务必使学生得到比较满意的成绩。为此,一是教学上从学生实际水平出发,放慢教学进度,调整教学节奏,控制教学难度,削减教学梯度,使学生“学来顺利”;二是习题练习,课外作业的数量和难度进行严格控制,对于较难理解,容易忽视的隐含条件或容易发生错解的习题,事前进行必要的疏导和提示,使其觉得“做来顺手”。三是单元测试的题量和难度要适度,使学生既能独立、准时完成,而又获得比较满意的结果,使90-95以上的学生在直觉上获得第一次成功感,以进一步消除对学习的恐惧感。 第三.根据实际施教,帮助学生克服认知障碍。 1.低速度、高 频率;低目标、高质量。所谓低速度,就是整个教学进度不宜过快,重点章节,关键内容降低速度,放慢节奏,让中下学生来得及接受,来得及思考,能够消化,不吃“夹生饭”,不积食。例题习题要少而精,宁可少讲几个,也要讲一个使其切实理解、掌握一个,学会一个。 所谓高频率,就是对学过的概念或规律使其有计划地多次反复出现,使学生达到巩固、深化的目的。要懂得“遗忘”本身是一自然规律。不能要求学生把教师讲过的都要记牢,但又要使学生记住必要的内容,这就必须使他们多次接收同一“信号”,逐步增强这一信号的刺激。发挥知识的迁移作用和思维的延续作用,而且防止了学生学习中的得新忘旧。 所谓低目标,就是教学目标的确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目标不宜订得过高,难度和深度要很好控制。注意到概念的理解只能逐步深化,规律的应用只能逐步熟练,不能“一次性过关”,目标定得过高,急于求成,势将适得其反。 所谓高质量,就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求高质量。重要的基本概念一定要正确理解、不含糊,重要的基本规律一定要切实掌握、学会应用。 两“低”、两“高”,总的思想是“宁可慢一点,但求实一点,貌似慢了,实际知识增长是快了,实质上是“以慢求快”。宁可少一点,但求好一点,貌似少学了一点,实际切实掌握的知识多了,实质上是“以少求多”。 2.严要求,勤训练,点点落实,块块清楚。 所谓严要求,就是对学生的要求要严格。课堂纪律要严格,书面作业要严格,实验操作要严格。例如对书面课外作业,不仅要及时完成,有错订正,而且要步骤完整,书写整齐,符合“规范化”要求。一言贯之,成为规矩,有利于克服学习中的不良习惯。 所谓训练,就是经常作有目的的训练。练习的内容可以是各方面的,有的是巩固知识,培养能力的训练,有的是培养某种习惯的训练。形式上,有是形成性练习,有的是总结性测试,时间上,有时利用新 课前的5分钟、10分钟,有时是讲课后5分钟、10分钟;有时利用几分钟,有时也可整节课,根据实际需要。有必要在他们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容易错误的问题,让其碰碰钉子,吸取教训。 所谓点点落实,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一个个知识点,一个个学生逐个检查落实。为此,在类检测中,对反馈的信息要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处理。发现哪些知识点在哪些同学中尚未落实,要及时进行矫正、补课。所谓块块清楚,就是把每一教学单元,或一章作为一块,教完一块验收一块,要求把这一块知识搞清楚,不积累问题。为此一个单元或一章结束,首先根据知识点和教学目标,列出测试要点,拟一份知识点较全但难度不大的测试卷进行总结性测试,测试后对席卷反映的信息进行处理,进行定性、定量和定人分析。对普遍性问题则集体分析,若是个别学生的问题,则进行个别矫正。如果问题较多,涉及面又较广,也可以在分析、补课基础上,用类似试题,抽部分同学再行测试。务必做到基本过关才行。 情感教育论文:谈中学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 一、为什么要进行情感教育 首先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由此可见情感教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其次当代中学生的情感世界可以说呈荒漠化的趋势。现今的青少年由于家庭关系,基本都是独生子女,衣食无忧,备受宠爱,导致他们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他人的感受,对周围的人和事缺乏热情,外在表现较为冷漠。部分高中生在学习方面缺乏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对自我的定位也不够准确,抱着一种得过且过的心态。 二、如何进行情感教育 1、利用文本有效进行情感教育 单纯的说教空洞乏味,可以结合文本。选入教材的文本都是经典之作,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悟情感。 《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在20多岁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这对他来讲无疑是一个晴天霹雳,任谁也承受不了这样的打击。他在一段时间内曾颓废自伤,想要轻生。帮他重树生的信心的,除他自身的因素外,他的母亲可以说是功不可没。学习“我与母亲”的部分,应该抓住文中蕴含丰富情感的词句。例如“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在那些空落的白天后的黑夜,在那不眠的黑夜后的白天”等句。她多么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振作起来,找到一条出路,但她又不能强迫儿子,只能把苦吞进肚子里,她承受的是无法在儿子面前流露的痛苦。最后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作者自己也坦言“这样的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为了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母亲这个形象,可以结合《秋天的怀念》,让学生感受母爱的深沉、真挚、伟大,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可以让学生感受《指南录后序》的作者文天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感,那必然会对作者连用十八个“死”以酣畅淋漓对抒发九死一生情况下的爱国情感产生更深刻、更具体的体验,并顺理成章地激发调动学生对作品内容及思想意义的求知欲望。同样也可以感受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爱国精神。 文学作品中很多人物身上都有他们的闪光点,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习他们身上积极向上的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2、突出朗读诵读,体会文章真情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意思就是有“情感”是写文章的基础,而读文章是进入“情感”的条件。“朗读教学便于发挥‘有声语言’的艺术作用,使学生深刻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从而打动学生的情感,还可以进行语言训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和诵读,通过这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通过诵读自然地融入到作者创作的意境中,感受词人建功立业的情怀,进而促进学生文化品味和审美能力的提高。 3、巧设导语,创设情境 要创设情感氛围。“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处在“我要学”的状态下愉悦地学习。而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他特定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的影响下的特定情感的表达。因此,在学生正要接触作品时,教师就抓住本教材的情感个性,巧设导语,引带入境。导语的设计要从情感出发,以情感作为敲门砖,以情击情,才能扣击心灵。那充满感情的语调、表情、心境,以及结合课文所做的提示性的语言、动作,会创设一种学习情境,会激活学生思维,会让学生产生期待。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走进课文,走近作者。 4、在写作实践中培养情感,强化学生体验 写作是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一篇佳作不仅是内容充实、语言流畅,更主要的是字里行间跳动着作者的真情。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的时候注意培养、激发、启迪学生的情感,这样既能使学生写作能力有所提高,还会使他们更加热爱自己的生活,热爱自己生活的空间,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可以增设随笔训练。写随笔形式较自由,内容不受限制。学生往往会挑选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这样的文章写出来不致空洞乏味,至少能做到“文中有我”,能很好地展现自己的喜怒哀乐,从而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三、情感教育的作用 如果语文教师一直以说教者的姿态,讲授给学生生硬的大道理,学生就像容器一样被动地接受,这种灌输型的课堂教学既僵硬又封闭,会使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厌倦语文课,以逆反的心理对待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具有培养审美情感、铸造美好心灵、陶冶高尚情操的力量。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些话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谛。我们教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纯化学生的情感,就必须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运用情感的语言,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即把教材的“此情此景”变成学生的“我情我景”,让学生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使之“沁人心脾”;让学生读书明理,不但“知之”,而且“好之,乐之”。 情感教育论文:用书信构建师生情感的桥梁-教育案例 从最初参加工作到现在人到中年,前前后后当了十多年的班主任,先是中师,然后是高中,多年的摸爬滚打中,有一点体会特别深,那就是要当好一个班主任,要真正抓好一个班集体,首要任务是要让这个集体形成一股合力。只有让学生“亲其师”,学生才可能“信其道”,而要学生真正做到“亲其师”,仅仅依靠校规校纪、班规班约是根本达不到目的的。通过我这些年的经验,我发现了一个非常有效的办法——给学生写信。给学生写信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 这个方法是我在带九七级(3)班是发现的。 九七级(3)班是一个成绩一般且稍稍偏下的班级。当时学校对班级和班主任的考核都是采用德智体综合考评的办法来进行的,扪心自问,对这个班级的建设,我没有少费心血,可是,第一学期综合考评的结果,让我大失所望。考评经过公布后,我一直在想:对班级的管理,我花了那么大的功夫,为了保证班级制度能真正落实到实处,我几乎放弃了所有的休息时间,并且还充分利用班会课和其他时间,在进行着不断的总结,可为什么班级面貌并没有根本的转变?难道这真的是个“差班”,难道每个学生都是听不进话、不思进取的“差生”吗? 假期中,班上的一个班干部给我写了一封信,信中讲到了班级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读了学生的这封信,我感到背脊发凉。也许是不甘心吧,我终于放下班主任的“架子”,非常委婉的给这个学生回了一封信,请他给我找找问题的原因,替我想想解决的办法。也许是我诚恳的态度打动了他吧,几天后就收到了他的回信,信中的文字虽然含糊其词,但我还是从中找到了问题的结症:师生之间缺少情感的交流;管理中过于注重纪律和制度,对“后进生”要求高、沟通少;不少学生有抵触心理……哦,原来如此…… 怎么办呢?当时,我只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给学生写信,在信中,我向他们坦诚我工作上的简单和工作方式上的粗暴,并表达了我非常希望听到他们心声的想法。 这一招果然见效。第二学期刚一开始,整个班级面貌焕然一新,不管是班会课还是平时,学习风气蔚然成风,干部的工作扎实了,教室、寝室干净了。同学们完成了基本的学习任务后,有的在图书室查资料,有的在操场锻炼身体,有的在琴房练键盘,有的在草坪临摹作画……没有一个空闲人,没有一个人有空闲时间——我也根本不用操心学生去泡录象室、打康乐球。第二学期期末总评时,我班的总评一下子从原来的倒数第四名上升到全校第二名。 第二学年到第三学年,我们师生之间的信件来往从没有间断过,班级也始终保持着良好的状态,我班学生的学习成绩总评是全级第一名,月评从没下过第二名。学校举办活动,我班的学生总是积极参加,如果评奖,几乎就没有拉下过我们班,有时甚至是人人拿奖。 是什么原因让这个曾经的“差班”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班还是那个班,人还是那些人,班主任也还是原来的班主任。人没变,人的心态变了。是什么让学生的心态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那,就是写信。 为什么写信会有这么好的效果呢?我认为原因有二: 其一,老师给学生写信,学生的自尊心会得到极大的满足,那种“保姆”式的管理会使学生缺乏独立自主性、“警察”式的被动管理则压抑了学生的自尊、自主意识,而两眼死盯着学生是否犯规的“裁判式”管理则剥夺了学生的民主参与意识。那样的管理方式,班主任累不说,管理效果也不见得怎样。这种对学生的坦诚,其实质是对学生的理解和尊重,你尊重学生一尺,学生就会尊重你一丈。这也必然会增加学生的自信,这种自信,就是学生的动力之源,是学生追求进取的加油站。 二、老师给学生主动写信,实际上就掌握了班级管理的主动权。因为书信可以拉近师生之间情感的距离,使学生觉不出老师有“架子”,学习上、身份上是师生,情感上、心理上是朋友,学生就会信服你。而且,学生有很多不便于直接反映的问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传达给你,也就使你掌握了第一手资料,这样,就便于班主任集中管理的目标,也使班级管理能够真正有的放矢。 情感教育论文:对思品课情感教育效果测评的研究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被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曾在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大纲 》中作了规定,在新近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试行)》中也作了 具体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像落实“明理”、“导行”这两个基本环节那样,来落实“育情”这个 环节。“育情”这个环节落实得如何?学生是否接受了教育?接受了多少?要回答这些问题又必须像测试道德 认识那样来测评学生的道德情感。测评学生的道德情感,有助于促进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测评的过程,既是对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过程,也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感的熏陶、感染和教育的过程。它既是 评价措施,又是教育措施。因此,情感教育测评越来越被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和运用。本文欲就测评的 意义与方法等问题作些粗浅的探讨。 一、情感教育测评的意义和要求 (一)情感教育效果测评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小学德育目标的整体实施 小学思想品德课情感教育目标是小学德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非智力因素的核心内容。情感目标的测 评与认知目标的测评一样,具有形成性、教育性和指导性作用。只有经常不断地开展情感教育目标效果的测试 与评价,才能改变目前许多学校和教师只重视道德认识的形成,忽视道德情感培育的现象;才能对教师的情感 教育效果作出较为科学的判定,对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情感教育方面付出的辛勤劳动做出公正合理的肯定;才能 督促教师认真实施情感教育。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小学德育目标的整体实施。 2.有利于促进学生道德情感的健康发展 在思品课教学中,广大教师已经普遍重视于道德认识的形成、理解、运用等,并把“是非判断法”、“事 例分析法”、“故事说理法”等方法的研究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在道德 情感教育的领域里,同样可以通过“入情体验”、“情感测评”、“自我情感保健能力”等的培养和研究,来 提高学生自我情感的评价能力,促进学生情感的健康发展。 3.有利于增强人们对情感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在我国,凭认知目标来评价学校的教学工作,已有很长的历史了。学校和教师往往只根据学生学业考试成 绩,来评价学生并以此把学生分成好、中、差、优劣等各种等级。那时,学校领导和教师很少有人认为,还要 根据学生的兴趣、态度或性格等等来评定学生,才具有合理性。事实上,处在情感目标某一端的学生,可能受 到学校和教师的惩罚;而处在另一端的学生,又可能博得教师的喜欢,得到各种奖励和荣誉。思想品德课教学 工作也应如此,重视道德情感的培养,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让情感教育处于可有可无或名存实亡的地 位,要通过实施情感教育测评,来提高和强化人们对情感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二)情感教育测评的基本要求 实施情感教育测评,其基本要求是: 1.测评的方法,不仅要科学、准确,而且更要易于接受和操作。测评中的信息收集与处理必须简捷、明快 、反馈及时。 2.测评的过程应该具有导向性、调 性、激励性和促进性等功能。 3.测评的结果,要把定量与定性有机结合起来,既要有数据的量化,又要有显示内涵的意义表述。 4.测评的素材要规范、标准,以确保测评的可比性。 二、情感教育效果测评的基本方法 就测评的方法与技巧来说,情感领域比认知领域还显得贫乏和幼稚。从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这个原则出发, 下列一些方法可供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情感教育效果测评中参鉴。 1.观察法 这种方法所采取的是对学生言行举止的直接观察。在较长时期内进行大量的不同类型的观察,能减少对情 感发展状况作出不正确推论的可能性。运用观察法,要求教师能够系统地记录要使用的观察资料,记录学生的 可观察行为和其发生的特定环境,这样就能增强测评结果的可信性。这种方法适合于重点观察少数学生。 2.报告法 通过问卷让学生把自己的情感行为作自我报告。分隐名式报告和署名式报告两种。隐名式允许学生不论采 用何种测量手段,都可以不署名。其好处是可以阻止一些学生试图取悦教师,或喜欢作出他们认为在社交活动 中受欢迎的回答倾向。这种形式可以准确测出那些带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署名式报告,是让学生在确信测 量的结果是保密的,不受威胁的情况下署名,它可以准确辨认个别学生,掌握特殊情况。 3.会谈法 教师向学生询问精心准备好的一系列问题。分个别会谈和群体会谈。个别性会谈,便于推心置腹,足膝谈 心。群体性会谈,便于广开言路,集思广益。无论采用哪种会谈形式,教师都应注意察颜观色,掌握学生答话 的神情、姿态,记录学生答话的内容。会谈式的测评最忌学生的沉默寡言和对问题的歧义理解。前者,教师要 费时多鼓励;后者,教师要费时多暗示、引导。 4.测验法 这是一种被普遍运用的测评方式。分诊断性测验和形成性测验两种。诊断性测验是教学前对学情的“诊断 ”(又称课前测试),它可以帮助教师掌握学生已有道德情感的原状,便于把学生分置在最有益的情感教育序 列中。形成性测验,是教学后对情感教育目标达到度的检查。采用测验法,关键是围绕情感教育目标编制一套 能够准确测出学生情感发展水平的题目。情感水平测试试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是非题(又称正误题)。它是要求学生对一个陈述句或问句作出对或错判断的测题。这类题目中往往隐 含着情感行为或态度,或者以第一人称出现,或者以第三人称出现,要求学生对题中的行为、态度表个态,对 ,是不对,从而看出学生对类似问题的情感水平。 ②选择题。分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两种。要求学生根据题意在所提供的几个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的测题为 单项选择题;要求学生根据题意在所提供的几个答案中选出几个正确答案的测题为多项选择题。选择 题一般由题干和选项两部分组成。根据题干和选项组合的方式不同,选择题又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a、肯定式选择题:从测题中挑选出正确的答案。 b、否定式选择题:从测题中挑出错误的答案。 c、最佳式选择题:从测题中挑出最佳的答案。 选择题适用于各种性质和种种认识层次的材料,学生作答方便,选项越多(4-5个)猜测的机遇越小,所以 ,这种形式在情感教育测评中被广泛运用。 ③情境题。针对情感教育目标,在测题中设置一个具体的情境,观察学生阅读、体验这个情境时的表现, 然后记载下来。记载这件事最好不让学生知道。这种测题,与前两种相比,测出的情感水平更具有可信性。但 困难的是,教师无法逐课、逐人进行,有时还需要班主任、科任教师、学生家长的配合。 三、观察情境测量法 (一)观察情境的设置 观察情境设置得越自然,越巧妙,学生的情感流露得越直接越具体。如果围绕着某种具体的道德情感内容 ,设置类型不同,层次有别的观察情境,来测量学生的道德情感,其结果会比那种只凭单一的,无层次性的观 察情境测量来的结果真实可信得多。 1.从观察情境的特性分,有动态情境和静态情境。 所谓动态情境,是指以活动、操作为主体的情境。情境的参与者总以动态出现。观察者教师通过情境中人 物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测量其对某种事物的观点、立场和态度。动态情境的优点在于观察者容易观察和 记载。设置动态情境要使参与者人人都有“动”的机会。 所谓静态情境,是指以观看、倾听为主体的情境。情境的参与者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实际上是明“静”暗 “动”,参与者的内心实际上充满着激烈地矛盾运动。因此,设置静态情境,一定要考虑,是否能够把参与者 引进“静思”的意境。 2.从参与情境的成员分,有个体情境和群体情境。 个体情境,只有一人参与,具有独立性和排它性。由于不受外来干扰,参与者呈无拘无束状态,所以,情 感流露得较自然、真实。设置个体情境,便于准确把握学生的特殊情况。 群体情境,参与情境的是一个群体,是某个集体中的所有成员。设置这种情境最大的优越性在于:造成学 生的心理平衡。在学生看来,教师的要求是对准我们大家的,不是针对我们少数几个人。设置群体情境准备工 作要做充分,防止学生情感行为的“人云亦云”。 3.从设置情境的途径看,有直接情境和间接情境。 直接情境,具有直接性,设置者将学生直接带进生活现实,让他们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从中观察学生 道德情感的具体表现。在教学实际中,经常用到的有参与活动、现场参观、调查访问等形式。 直接情境与间接情境相比,自然性较强,人为痕迹少。但往往受教学时间、空间的局限,观察情境不可能 全部“直接化”,还有相当一部分要靠教师去设计、加工和创造,这样来的情境便为间接情境。设置间接情境 要巧妙、自然,要独具匠心,还要尽量排除干扰因素,尽量减少“人为痕迹”,要让被试者感觉不到在被试, 这样,他们的情感才会不受压抑,才不会出现为取悦测试者而作出违心的反应。 上述几种观察情境,是互相联系的而不是彼此孤立,绝然分开的。它们互相交叉,彼此渗透,融为一体。 动态情境中有静态情境,静态情境中有动态情境,时而先动后静,时而先静后动;时而又动静结合。若干个体 情境,可组成群体情境,群体情境中有个体情境。直接情境和间接情境,也可互为凭借,相互转化。所以,设 置观察情境时,一定要注意考虑其联系性,用联系的观点来指导我们的测量工作。 (二)在观察情境中,测量学生道德情感的方法和技巧 在观察情境中测量学生的道德情感,具有以下三个环节:检测、量化和分析。 1.检测:是整个测量工作的第一个环节,也是关键性环节。它包括立标、观察、记载等内容。 立标:就是确立道德情感测量的目标。测量哪种道德情感,这种情感具有怎样的发展等级,怎样测量等工 作,都需要在这个环节里考虑成熟。否则,下一步的“量化”工作将无法进行。确立目标时,一定要紧紧抓住 《课程标准》和教材,围绕着教学目的来进行,切切不能偏离标准、教材的航线。 观察:从特设的情境中,审视学生的种种表现:神态、表情、言语、动作……。观察的方法有两种:直接 观察式。教师作为情境的参与者与学生一道活动、对话和操作,从中直接观察学生的情感行为;间接观察式, 教师作为情境的旁观者,或远离或隐蔽,远观学生的情感行为。不论采用哪种观察方式,最好不让学生知道有 “观察者”在“观察”他们。“在较长时间内进行大量不同类型的观察,能减少对情感成果作出不正确推论的 可能性”。 记载:对观察来的资料作详细的“原始”的记载。资料记载得多与寡、虚与实、真与伪,都与观察者观察 时的细心、留神程度有关。观察者观察时,对观察的目标领悟得越准确,和在观察中越细心、越留神,得来的 素材就越丰富。如果观察者事先不认真钻研和领会情感目标的内涵及外延,不学习和掌握学生情感表现的特点 和规律,就会对某些很有价值的情感表现状态,如皱眉、叹气等,观而不察,察而不记。记载的内容不仅包括 学生的可观察行为,而且还包括产生这种行为的特定环境。记载的方式有三种:一是表格式记载,把观察到的 有关内容,填写在事先设计好的表格中,以示学生情感的发展变化状态;二是描述式记载,用语言文字直接勾 勒学生的情感行为;三是表格式+描述式记载。不论采用哪种形式,其内容都应具有“原始性”,尽可能不加 或少加主观色彩的词句。 2.量化:对学生情感行为的数量化。 对学生道德情感的量化,教师要首先主观规定学生道德情感的不同等级,并指派相应的数字。这是整个测 量工作中最困难的事情:因为,学生的道德情感具有不稳定性,既抽象又易变,所以很难制定和使用情感等级 。但是,只有我们深入实践,注重调查研究,善于搜集资料,全面掌握学生道德情感产生、发展的规律及其表 现特点,就能够确立较为准确的量化法则。有了准确的量化法则,就能得到正确可靠的测量结果。 3.分析:对量化结果的定性与归因。 分析这个环节是很复杂的,也是很具体的。因为影响、制约着学生道德情感产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不 是单一的。所以,分析时一定要准确把握学生的道德情感在各个年龄段产生、发展、变化的特点,把握准学生 情感产生的现场环境,还要把握准测题及测法的可信度。 四、情感教育效果测评实施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加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与理论水平 首先必须认真学习《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义务教育法》以及《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 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试行)》等文献,从理性上明确实施情感教育测评工作的重要意义,以解决思想认 识问题,彻底更新旧的教学观念。同时还必须认真学习一些有关情感目标分类学,情感教育评价、情感教育论 等理论书籍,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师的理论水平、研究能力。 2.熟练掌握情感目标参照表和情感教育测评的几种主要方法和操作程序 情感目标参照表,是情感教育达成和编拟测评试题的主要依据,而测评方法与操作程序,又是测评过程有 机、有序、有效实施的关键之所在,所以必须熟练掌握。 3.不断总结,开拓进取 实施小学思想品德课情感教育测评,是一项开创性工作,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就要求思想品德课教 师,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开拓进取、百折不挠的奉献精神,以保证这项工作的长期进行。 情感教育论文:论体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体育教学中,不但要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而且更应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据美国《时代》周刊引用最新的脑部研究报告指出:真正决定人类智慧的并非智商,而是情感。因为能善于控制自己情感的人,拥有更多的成功机遇,较易做出成绩。人的情感是多种多样的,在体育教学中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它主要包括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三方面。 情感在体育教学中既有信号功能,又有动力、感染等功能。 情感的信号功能是通过表情发挥出来的。例如.教师在讲解示范动作时,语言生动、形象、有趣,示范动作准确、优美,就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对所学动作技术概念的理解。 情感的动力功能,是指对学生的认识和行动起着发动和调节的作用。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情感可以是积极的、增力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减力的。前者能提高人的活动能力,如情绪好时便记得快、领会深,就是较难的动作,做起来也感到容易,而情绪不好的,便出现记忆困难,思维迟钝,连平时已掌握的动作也做不好,通常能克服的困难、能超越的障碍也克服不了,超越不了,因而有可能导致练习中出现伤害事故。情感的感染功能是指个体的情感具有对他人的情感施加影响的功能。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以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教师在教学中精神饱满、情绪高昂就可影响、感染学生,使他们精神振作、情绪高昂,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情感的上述功能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在体育教学中应如何调动这些功能来提高教学质量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诸方面着手进行: 一、要热爱学生 教师情感生活的核心是热爱学生。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不热爱学生的教师永远不可能成为优秀教师。爱学生是教师教育学生的起点和基础。教师对学生的挚爱和期待,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感染力和推动力,激发他们刻苦、顽强学习的精神。热爱、关心学生和严格要求学生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教师一方面要热爱学生,深入了解学生,高度信任和尊重学生;另一方面又要严格要求学生,坚定不移地要求和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前进,决不迁就和放任自流。 二、要培养学生爱好体育运动的情感 传授知识、运动技术和培养情感是教学过程中紧密联系的三个方面。在体育教学中,应当让学生在教学和训练的过程中接受情感教育;做到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为此,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深入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教育因素,在制订教学目标的同时,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情感教育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寻找知识与情感的结合部,要讲清讲透,让学生弄懂弄通。例如,通过讲述体育锻炼对人体的益处,体育竞赛如何为国增光、为国家赢得荣誉等问题时,要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和对体育课的情感;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练习,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尊重事实的态度和为赢得荣誉而刻苦训练的决心。 三、营造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和谐的教学环境 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和谐,学生的学习兴趣便油然而生;在体育教学训练中,情绪低落往往导致伤害事故频频发生。如在器械体操的教学训练中,有的学生或因未掌握动作要领,或因身体素质差、技术基础差,或因近日有不顺心的事,情绪低落,精神不集中,练习起来很可能动作不准确,或完成不了动作。这时教师如果能耐心指出学生动作完成不好的原因,适时地做正误动作的对比示范,并加以引导和鼓励,他很可能就会集中精神,仔细揣摩动作要领,鼓起勇气和信心去完成所学动作;反之,如果教师粗暴指责或讥笑、讽刺、挖苦学生,这就容易损害学生的自尊心,引发自卑感,使他丧失信心,或产生逆反心理,对老师产生反感,进而对体育课产生厌恶。在这种情绪中再进行练习便很容易造成伤害事故(如从单、双杠、高低扛上摔下)。 因此,教师要热爱学生,关怀、体贴、鼓励学生,关心他们的学习和成长。尤其是对一些基础较差、体质较差的学生,要多于鼓励、帮助和支持。教师要经常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加强与学生的思想交流,感情沟通,耐心细致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师生都应将不良情绪甩到教室、训练场外,要情绪高昂、精神抖擞地走进课室和训练场馆,让整堂体育课、训练课沐浴在和煦春风之中。这样,学生就会感到学得有味,欲罢不能;怎样才能营造这种良好气氛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教师应在课前检查和调整自己的情绪。教师也是人,人就都有七情六欲,在生活中教师也会遇到各种不顺心的事,情绪肯定不良。所以课前教师一定要先检查自己的情绪,发现情绪不良时,一定要理智地进行克制,及时调整情绪。 2.布置整洁、优美的训练场地。训练场地整洁优美,能给人以美感,使人心情愉快,增强练习或训练的欲望。 3.做好准确、优美的示范动作。体育动作能给人以美的感受:健康美、造型美、动态美、节奏美等。教师在体育教学训练中的示范动作做得准确优美,对学生是一种美的享受,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跃跃欲试的心理。 4.以优美生动的语言、动听的语调感染学生。教师的讲解对学生形成动作的正确概念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都有重要的作用。教师讲解时,除了讲动作要领外,还可介绍所学动作的健身、健美作用,对于培养各种心理素质(如勇敢、果断、不怕因难等)的作用以及审美价值。教师的讲解要用准确、优美、生动的语言,有时可穿插些幽默的语言,语调要亲切、动听,注意抑扬顿挫,注意节奏。教师的讲解切忌背书般的平铺直叙、枯燥乏味,更不能在课堂上讲粗口、骂学生和讽刺挖苦学生,因为这会大大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会使师生关系恶化。 5.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仪表美、行为美。体育教学中教师着装应该整齐、清洁、朴素大方,仪表、动作都要注意一个"美"字。要落落大方、精神抖擞,又要显示威严,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要中规中矩、一投手一举脚都要给学生一个美的感觉,让学生感到羡慕,这就能用教师的行为举止感染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6.要善于让不同水平 、不同接受能力的学生都领略到成功的愉快。在一个班或一个运动队中,学生或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训练水平、接受能力都是各不相同的,教师应该在"求大同存小异"的原则下因材施教,以调动全班学生或全队队员的学习积极性。训练内容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人与人之间略有差异,如基础好、起点高的,可以给他"开小灶",增加训练内容或训练量,某项(如柔韧性)身体素质差的可适当增加这一方面的训练内容。在课堂提问时,一些比较简单、比较容易答得准确的问题可以让基础较差、接受能力也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比较复杂、难度较大的问题,则让基础较好、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回答。当学生回答正确时,要予以肯定、赞许或表扬;当回答不合要求时,要肯定其中正确的部分并和属地指出其不足之处或谬误之处,给予适当的鼓励,切勿过多地指责和苛刻的批评。让学生出来演练动作也应如此,演练得好要予以肯定、赞许或表扬,同时又要引导学生不能自满,对演练不成功或动作不规范者,要和霭地指出什么地方不够规范,不成功的原因是什么,鼓励他们增强信心,加强针对性的训练,增强他们的信心 情感教育论文:谈语文教育中的情感教育 语文教学的过程,既是认知活动的过程,也是情感活动的过程。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干扰,重认知能力培养,轻情感因素培养,仍然是当今语文教学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从目前的语文教学现状来看,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视情感为副产品,既无针对性的培养,又无科学性的评价,更无实效性可言。现在就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作些探讨。 一、情感教育要求语文教师应有正确地学生观,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教师应带着微笑走进课堂 1、语文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产生,有赖于教师创设民主、宽容的教学气氛。每一位教师应让学生心理上有安全感,创设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学习的平等和谐关系。”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2、说说教师的积极情感对语文教学效果的促进作用。古人言:“亲其师而信其道”。充分说明了教育效果与师生感情的关系。教师对学生的各种爱等积极情感必然能激发出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与喜爱等积极态度,和愿意同老师接近的交往倾向。 3、语文教师应带着微笑走进课堂。我喜欢带着微笑走进课堂,微笑着给学生讲课。这一切都是为了那些爱我的学生。我会把一切不顺心的事抛在语文课堂外,永远以微笑的面容出现在学生面前,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这就是所谓的快乐学语文。 二、情感教育应以语文教师具有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教学语言为基础 1、语文教师要具有渊博的知识。想要上好每一堂课,教师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当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和全面的素质。 2、语文教师必须具有变化多样的教学语言。语文教师要学会说话,敢于说话,并有丰富多彩的教学语言,这样才能在学生中树立声望。 三、情感教育要求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善于换位思考,进行角色互换 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要更新观念,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转变。长久以来,语文教师熟于扮演固定的角色,教师总爱把学生看成一个个任人摆布的物体。新课程要求教师应尊重、欣赏、宽容和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其人格。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应以真诚为基础。表里如一的真情实感是师生情感交流成功的基础。因此,教师要时常进行换位思考。遇到问题时,应自问:“如果我是学生,我会怎么想?怎么做?”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进行角色交换。只有这样,师生之间地情感才会越来越深。只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有可能喜欢上你的语文课。中国有个成语,叫做“爱屋及乌”,意思是说,由于爱某一个人,连同停留在他屋上的乌鸦也都爱。如果师生之间关系好,相互尊重,学生从内心感到自己的老师可亲、可敬、可信、可爱,学生喜欢你,因此就会喜欢听你讲的课。“亲其师而信其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语文教师若能经常进行换位思考,角色互换,就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搞好语文教学。 四、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应对每位学生做出公正的评价 每一位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赞扬和鼓励,每节课都在为之而努力奋斗。因此,教师应善于捕捉学生有意无意间所表露出来的创新闪光点。这样学生会非常喜欢上你的课,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教师都应尽量唤起学生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兴趣,使他们入迷地酷爱这门学科,那么在这样的环境中,一定会使每一个儿童的天赋素质得到发展,使他们的爱好、才能、志向确立起来。” 特别是对学习语文有困难的学生,哪怕只是一小点进步,都应当给予肯定。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曾遇到过这样的一个事例:我们班有一位小女生,平时沉默寡言,从不回答问题。“沉默是金”用在她身上,一点也不过分。但在一次分组背诵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时,我突然间发现她发出了清脆的声音,比较特别,此时此刻,我兴奋极了。微笑着面对这位小女孩,拍起了双手,随后,其他学生也跟着拍了起来,鼓励的掌声响成一片。我说:“小丽同学,你背书的声音非常好听”。这位女孩非常激动。后来,她经常举手回答问题,而且一次比一次回答得好。她的语文成绩也渐渐地提高了。因此,每当学生爆发出闪光点时,语文教师要善于捕捉并及时给予鼓励和引导。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对学生做出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要及时指出学生的优、缺点,用表扬、鼓励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学生回答正确时,及时给予鼓励,当学生焦躁不安时,及时给予安慰等,这种口头评价,随机评价的方式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如果表扬不当,言过其实,也会使学生产生反感,影响学生积极性的发挥。在教学中客观评价学生,可增强学生情绪的正向变化,对于学生的缺点和不足,最好不直接提出批评,而采用正面提出要求为好,这样做,有利于防止负面作用的产生,避免产生消极影响。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注意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我们相信情感教育一定会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在潜移默化中滋润每个学生的心田,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情感教育论文:中学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教师自身要具备丰富的情感。要学会分析学生的心理特征,指导学生情感实践。教师的感染力就是教师以自己的个性魅力去影响学生所表现的情绪力量。在教学过程中,是由教与学双边关系组成的统一体,教师的教离开了学生有效的学,要么事倍功半,要么毫无意义。同样,学生的学没有老师正确的指导,学习效果肯定不行。有专家预测: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教师传统的授业功能将逐渐减弱,而人格培养的功能将加强,这就预示着情感教育在今后的教学中越来越重要。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美术教师的课堂教学仍只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情感教育,原因就是教师并未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情感教育。由此可见,美术教师要想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你自己首先要具备真实、强烈、深刻、稳定的情感,要有利于美术教学传递情感的能力。乌申斯基说的好:“教育别人应从规范自己做起。”因此,提高教师个人的情感素质,丰富个人的情感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必要条件。那么,我们怎样丰富自己的情感?这就要求美术教师要加强理论方面学习,加强智力、道德与情感的整合,树立当代教育观,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融洽师生之间的关系,要保持良好的心理气氛,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这样在教学时,我们才能利用自己丰富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体会。 1.角色互换,体验快乐 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我认为首先要相信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关爱学生,要让学生接受我,自然而然地就接受了我的教学,并能主动的参与,“亲其师,信其道”。所以作为教师努力改变“传道、授业”的模式,把主角的位置让给学生。不要让学生产生“上美术课是一种负担”。教师可以自己坐到学生中间去,作为其中的一份子参与讨论。从形式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营造一个愉快教学的气氛,让学生放松心情,带着轻松愉快的情绪去感受生活,让学生感受到“在玩中学习,在学习中玩”的乐趣。例如:在写生课上,我让大家画老师和同学,其目标是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审美能力,以及记忆力的提高。我开始先让孩子们观察自己的同桌和老师相貌并说出每个人的不同特征。孩子们纷纷描述出自己的观点,接着我让孩子们写生画老师,刚开始孩子们不敢画,怕把我画变形了,于是我鼓励孩子们大胆描绘,只要画面生动、丰富而有趣;能让全班同学开怀大笑那你就有收获了。孩子们听了之后觉得老师和他们就像同伴,一节课后孩子们的作品是丰富多彩,他们分别用不同的方法描绘老师。因此,新课标要求学生在美术学习活动中,要改变过去的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要让他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去主动学习,并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投入情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愉悦,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从而增强自信心。 2.合理评价,获得学生信赖 学生不管是完成作品,还是回答问题,总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作为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积极参与的态度表示赞赏,然后对具体的作品要做具体的分析,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帮助他们提高分析与鉴赏的能力。合理的评价可以激起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同时也传递给学生一种信息—公正、公平的评价方法。 评价的方式可以是多种的,可以采用学生自评或互评,再结合教师的点评,最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确立正确的审美理念。 3.倾听心声,教学相长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及相互之间交流、沟通及共同发展。通常在上课结束前,我会抽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来畅所欲言。学生可以谈自己在这节课上的收获;提出自己不满意的地方;也可以讨论下一节课怎么上;自己打算做些什么准备工作。给学生介入教学设计的机会。师生间交流对教学的想法。学生会觉得教师的备课中有自己的思路,带着“这是我的课”的想法,更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还因为得到教师的尊重而增强自信心和对教师的亲切感。作为教师则从中得到了教学的反馈信息,得以改进自己的教学。 4.音乐欣赏,体验情感 常言道音乐是最情感的艺术。音乐和美术是姐妹学科,在表情达意方面有着许多相同之处。有时用语言难以表达的情感,可以通过音乐来得到宣泄。因此,我经常把音乐引入课堂,通过边听音乐,边欣赏绘画来提高学生对作品情感内涵表达的感受,从而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比如:在欣赏西班牙画家米罗的《动物》这张作品时,我还特地配上了音乐《在山魔宫殿里》,音乐的旋律衬托出了作品所要表达的情绪,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学生也从中感受到了作品奇特的造型、绚丽的色彩,从而创作出了形形色色的作品。 美术课堂上的情感教学的手法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即真诚,而真诚则源于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当你对教学有着执着的追求,千变万化的情感教育手法就会应运而生,美术教师要紧紧抓住情感性这一个基本品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充分发挥情感的功能,真正做到“教得真情”,“学得动情”。 情感教育论文:浅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作者] 蒲雪雁 [内容] 。进行情感教育,可分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情感教育要求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一颗博爱、宽阔、敏锐的心。 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认为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同时,应充分注意和重视中学生的情感教育。 首先,对于情感,我们不能简单地看着一种一般的心理品质。作为主体对于自己所认识和所做的事以及所持态度的体验,它几乎和一切心理品质相伴随,感知与观察、理解与思维都不可能不在一定程度上伴随情感活动。情感的健康与否,直接影响着其它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 其次,中学生正处于一种情感迷茫状态,这是一种无法忽视的客观现实。一般来说,这种情感迷茫状态从初中开始出现,到高中阶段便十分明显。伴随着青春期的开始,封闭型的心理状态把不被人理解的孤独感和渴望被人理解的欲望同时带来了,而社会、家长、自身的压力及日益繁重的学习任务和名目众多的各种考试带来的心理压力,都使这种情感迷茫(或称饥饿)状态无法回避。如果不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充分重视对中学生的情感教育,就不能保证他们的情感得到良好的发展。 第三,从课程的本质特征来说,语文课与别的自然学科的课不同,它与情感教育的联系很紧密。它兼有认知训练和非认知训练两方面的内容,因而它对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如同情心,利他精神,祖国优秀的传统道德思想,想象能力,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都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当然,我们所说的情感教育绝不等同于传统的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政治思想的教育目的是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而中学语文教育中的情感教育,意在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和个性的完善。中学语文中的情感教育与政治思想及美育有着很重要的联系。 怎样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这与其说是一个理论问题,还不如说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实践问题。它无疑和教学内容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和教学方法的关系似乎更为密切。它对教师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要求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一颗博爱、宽阔、敏锐的心。 进行情感教育,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下面谈谈我们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教学内容方面 高中的1至6册语文课本中,几乎篇篇文章涉及到情感教育。这些课文归纳起来,大致有这样几种:第一类,表达对祖国、故土、人民的热爱之情。如《雨中登泰山》、《长江三峡》、《土地》、《荷花淀》、《故乡的榕树》等。第二类,表现一种至爱亲情。如《项脊轩志》、《祭妹文》等。第三类,表现忠贞不渝的爱情作品,如《与妻书》、《荷花淀》、《孔雀东南飞》等。还有其它的如表现气节的等就不一一列举了。 对第一类篇目,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流于疏漏,只照本宣科讲一些应该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大道理。依据学生这时期的心理特征,对说教式的大道理是很容易反感的,常常把这类课的学习与一些政治思想品德教育等同起来。作为教师,应抓住他们这一心理,讲述一些古今典型事例。如:现阶段留学归来报效祖国的年轻学子,名人回报祖国的具体行动、言语及落叶归根的想法等。讲清楚作为一个公民为什么应热爱祖国,热爱故土和人民的道理,切忌只讲大话。这样,再结合读、讲、写,学生接受起来是不会有抵触情绪的。 对第二类篇目,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除了紧扣课文的内容,仍要辅以大量的古今中外名人的典型事例。可抓住现阶段中学生的逆反思想和心理,他们同父母的所谓隔膜、代沟问题,把中华民族瞻养父母的传统思想,父母养育孩子的艰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殷殷之情贯穿于教学之中。让学生通过对这类课文的学习,树立一种美好的、正确的人际关系思想。 第三类篇目,是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也是我们想着重谈谈的问题。面对这类课文,学生一方面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另一方面也有一种“等着瞧他怎样讲”的心理。过去很多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这个问题多有忌讳,往往顾左右而言他,轻描淡写地一晃而过。这种“回避或禁锢”的作法,反而加深了他们对爱情的兴趣,以及对爱情的涉足与尝试。这对中学生的健康的情感教育有百害而无一利。我们的看法是,现代传媒及文艺对学生的影响较大,学生成熟早,中学生早恋也似乎成了一种风气。那么何不抓住这类课文来一个“借题发挥”正确引导呢?如果中学生走入社会没有爱情方面的知识,没有正确的爱情道德观,就很难正确对待爱情。因此,语文老师应转变教育思想,不视爱情问题为禁区,针对中学生身心及思想行为特点,引导中学生小心踏入这片圣洁的土地。因而在上这一类课文时,我们不应回避爱情这个字眼。如讲到《荷花淀》的爱情内容,用爱情故事里奏出的乐观主义,英雄主义赞歌感化学生。讲《孔雀东南飞》时让学生明了爱情表现出的崇高美德:真诚、挚爱,负责和奉献精神。讲《与妻书》时,阐明国家和小家的关系,从作者令人动容的娓娓叙述中表现出对妻子对国家的挚热浓情。这样,结合课文我们一方面讲清什么是真正的成熟的爱情,一方面以大量的早恋导致学业失败的实例(当然也不回避早恋成功的实例,但一定要强调它们的比例)讲清什么是所谓的爱情。与此同时再进行两次关于早恋的讨论会,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不要求有定论,但教师要归纳总结,谈清自己的看法,晓之以理,让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什么是爱情,从道德上认识爱情的真、善、美与假、丑、恶,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这样,学生消除了神秘感,也从老师那得到了真正想得到的“金玉良言”,其效果是很明显的。 二、教学方法方面 在前面笔者已说明,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实践问题。它对教师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它要求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一颗博爱、宽阔、敏锐的心。广博的知识与教学内容联系似乎更紧,它几乎可说是一个纯知识的问题。而博爱、宽阔、敏锐的心则涉及到一个教师的人品修养。中学生时期的心理特征是敏感而不稳定的。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有广泛的兴趣爱好,有一触即发的丰富情感,但又缺乏足够的自持力。他们希望在老师、同学面前施展自己的才华,他们要求老师尊重、信任、理解他们。他们憧憬将来成为有价值的人,更期望人们承认他们的价值的存在。但由于处境不同,加上个性的差异,有很多学生在渴望认同的同时又怕失败,怕被拒绝否定。这种不被人理解的孤独感和渴望人理解的欲望,使教师的态度上稍不注意就容易导致不堪设想的后果,而这种影响也许是终生的。因而,在教学方法上,对学生,特别是对差生,教师应注意自己的态度,应竭尽全力理解自己的学生。当学生遇到困难而动摇、徘徊时,要给以鼓励。对学生的思想要透彻地了解、掌握,工作应反复做。学生的一些活动,应给予积极的支持和认真的引 导。这引导应把它看作是语文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重要一环。要在对学生深入细致的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因人而异的耐心指导。对学生的每一点健康的情感内省和表达给予充分肯定,积极鼓励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帮助那些还处于自我封闭状态的学生从情感的天地中走出来。让学生在讲、读、写、说中成为更加乐观,更加自信,更加富有利他精神和广泛同情心的人,从而建立起高尚的道德品质。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宽厚博爱敏锐之心去理解学生,原谅学生,关心学生。高中生的练笔本(周记)是我们抓的一个重点。从进高中第一天起,我们就作了规定:写周记不能当作只完成作业而敷衍了事,要写自己的真实感受。希望把老师当作朋友,有什么心事如果信得过老师就尽情的吐出来。对老师的教学及为人也可褒可贬,一句话:写真。这样,学生消除了厌恶心理,由被动变主动,对生活中的人、事能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师也从中得到了帮助和鼓励。周记的内容涉及宽广:学习、亲情、爱情、友谊、社会几乎无所不包。我们从周记中获取了学生的思想状况,并及时联系家长,避免家庭与学校在教育孩子时意见不一致。在某年级高三复习紧张时我们曾宣布停写周记,很多学生要求恢复旧制,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还有个别学生把留有教师大段批语和笔谈的周记本郑重的作业毕业留念的礼物送给教师。那一刻,教师更多的是自豪,为他们成熟的情感而自豪。 总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任务。这种教育应引起广大中学语文教师的充分重视,把它贯彻到课内课外的各个教学环节中去。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地设计和促成一种民主的、活泼的、适合于学生情感——心理发展的文化氛围,使学生的身心在这种氛围之内得到真正完善的发展。 情感教育论文:高校德育价值情感教育研究 一、情感和情感教育的基本内涵 (一)情感 所谓情感,是个人或群体对自身需要满足状况的内在体验。简单地说,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一种反映。我们通常所了解的情感有:自我认同感、责任感、正义感、自尊感、羞耻感、同情、爱国主义情感、国际主义情感等诸如此类多种多样的情感。从广义上来说,情感包括了人的各种各样的体验和感触,既包括原始的、自发的情感,又包括社会化的、自觉的情感;既包括非道德性的情感,又包括道德性的情感;既包括积极的正面情感,又包括消极的负面情感。不同的情感对人的实践活动和事物发展有不同的作用,亦即情感功能具有双重性。当情感调适正常、和谐发展时,它能够激发人的能动性、创造性,促进实践活动的顺利发展,促进人的身心和谐,有利于人全面发展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情感的正向功能发挥;但是,当情感调适不当畸形发展时,它会刺激人的消极性、偏狭性,阻塞甚至破坏实践活动的发展,也不利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情感负向功能的影响。情感的内涵十分复杂,难以具体界定。我国各类词典关于情感的解释甚少,其解释又往往语焉不详。朱小蔓认为,“情感是人类精神生命中的主体力量,它是主体以自身精神需求和人生价值体现为主要对象的一种自我感受、内心体验、情境评价、移情共鸣和反应选择……它又是一种能力,它主要是由内省性认知能力和交往性的交际能力为主要内容的一种生存能力,爱己、爱人、爱国,正是个体的自我感、归属感和价值感在社会生活中的体现[1]”。由此可见,情感虽然也包含自然情感,但是它的本质内涵仍然是社会性情感、道德性情感。社会性情感、道德情感是高校德育中情感研究的重点。 (二)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理念本源于西方教育理论,是建立在情感主义心理学基础上的一种教育理念,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被引入我国,并被运用于我国基础教育,后又被引入高等教育领域。情感教育主张,在教育过程中,充分运用情感手段,积极创设教育情境,挖掘人的教育内容的情感性,促进学生情感素质的生成;在教育评价中,注重教育过程的评价、整体性评价。情感教育理论认为,情感是人的这种现象的核心,是人的本质的最集中表现,是人类精神生命中的主体力量。朱小蔓说:“只有情感才是真正属于个体的,它是内在的、独特的,是人类真实意向的表达。从这一意义上说,人的本质正是其情感的质量及表达。确信一个人对某种价值认同、遵循乃至于形成人格,虽然需要以一定的认知为条件,但根本上是一个人情感变化、发展,包括内在情感品质与外在情感能力提升和增长的过程[2]”。情感教育理论认为,情感在教育过程中具有重要调节功能、动力功能、强化功能、感染功能、移情功能、信号功能等,在个体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教育应该充分运用情感所具有的功能,发挥情感的作用,寓情感于教育之中。情感教育理论认为,情感不仅仅是达到教育目的的手段,它更是教育的重要目标。教育不仅要促进人的智能发展,更要促进人的精神、情感的和谐发展。培养人是教育的最终目的。而人是一个多重性存在,既是理性的存在,又是感性的存在,既是物质性存在,也是情感性存在。教育培养人,就要承认并发展人的多重性存在。甚至有学者认为,人类最精细的文明体现在情感的文明里,教育要发展和培养人的情感文明。 二、当下的高校德育中,一贯忽视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高校德育过程是一个思想和情感的交流过程。情感成长也是个体成长的重要方面之一。情感应是高校德育中的重要因素,培养大学生健康、丰富的情感更应是高校德育的重要目标。而当前高校德育中却忽视了这一重要因素,致使情感教育未能发挥其应有效用。 (一)高校德育忽视大学生的情感发展需要 大学生的成长需要既包括理智成长的需要,也包括情感成长的需要。青年大学生正处于情感最丰富的阶段,对情感发展的要求十分强烈。高校德育应充分关注大学生情感发展的要求,在德育目标、德育方法、德育过程及德育评估等方面体现并满足大学生情感发展的需要。但由于情感发展和需求具有个性化、内隐性等特点,在具体的德育实践中针对大学生的情感发展进行教育和考查确实存在操作上的难题。从而导致高校德育往往把精力集中于较易操作的知识教育上去,忽略大学生的情感发展需要,阻碍了德育交流沟通过程顺利进行。这也是德育低效性的原因之一。 (二)高校德育忽视了对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 尽管在互联网时代,我国在社会结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但高校德育的发展理念却变化甚少,在对情感教育的认识上仍显不足。在德育目标上,仍然忽视甚至否认情感因素的地位,至多是仅仅把情感因素当作德育的手段之一。在德育内容上,忽视对德育内容中情感因素的挖掘,仅仅着眼于所谓理性的推导和传授,否认道德情感应作为德育内容的一部分。在德育方法上,遵奉传统的灌输方法,注重对学生进行理论传授,而忽视对学生道德情感的激发和培养。 三、情感教育在高校德育中的价值 (一)情感养成是高校德育的目标之一 教育的目标是什么?这是一个古老的命题,有着各种各样的答案。在当代,大家比较认可的回答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教育是为人的教育。但是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个问题。难道要继续培养“单向度的人”吗?“全人”教育理念把人们的眼光引向更加宽广的视域。教育必须关注人的完整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培养理智和情感协调发展的人。肖川教授认为,教育的最高境界当是灵魂的感召[3]。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完整的人的发展,任何一个教学活动与教学环节,都只能作为通向这个终极目标的步骤而存在。根据教育部规定,当前我国高校德育的目标是:“教育引导大学生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牢固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规范,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精神,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科学 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全面协调发展。同时,积极引导大学生中的先进分子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4]。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我国高校德育目标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且内含有情感目标,如教育部要求高校德育要培养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精神和各方面素质等,这些要求里都渗透着情感的因子,因为情感是理想信念的基点,是精神的内在部分,且情感性素质也是素质的重要指标。融合了情感,才使道德推理显得更加人性,才使道德理念得以实践。人类社会越来越显示出这样一条真理:人类要有正义和仁爱的生活。对情感、信仰提出要求的理性必然性才是真正的道德理性。道德教育作为输送道德理性的形式也就在于传递和造就合乎理性必然性的道德情感,即高尚的情感[5]”。因此,情感应该成为德育目标维度之一。 (二)情感教育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 情感具有体验性、私密性,这使人们很难把它和德育内容联系起来,并且长期以来作为德育内容之一的情感也受到忽视。但是情感尤其是道德情感无庸质疑应是德育的内容。有研究者认为,“道德情感是道德理性的实质内容。任何道德理性都是以道德情感为实际内容的,因为道德理性不是对实际道德生活的无限超越。……不同的社会存在有不同的道德情感,也有不同的道德理性;道德在不同的历史形态也具有自己不同的理性形态。在不同阶级、不同经济、政治地位的主体之间都有自己的真实情感和或明或暗、或深或浅的道德理性[6]”。从高校德育情感内容的具体内涵上来说,可以划分为:自我认同感、自尊感、同情、责任感、正义感、荣誉感、价值感等。高校德育应围绕这些情感内容展开相应的理论和实践教育教学。 (三)情感教育是高校德育过程的重要环节 德育是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过程。情感作为德育中介、手段已是众所周知。情感给德性的形成提供良好的心理基础和情感支持。情感是德育过程的中间环节。在德性的养成过程中,情感拥有无可比拟的优越地位。如果主体能够把德性和情感有效结合起来,以情感来丰富充实自己的德性,就形成了黑格尔所谓的“真实的良心”,否则形成只是“形式的良心”。道德是社会的,但又是个体的。道德在社会和个体之间应达到某种契合,而其中社会和个体德性情感的契合是重要因素,也是德育成功的推进器。德育过程是一个信息传递、交流的过程。德育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不仅有理性的道德知识的传递、交流,更有感性的道德情感的传递和交流。在此过程中,德育把社会性、普遍性的德性情感传递给个体,力促社会和个体的情感契合,从而使社会道德具有深入人心的力量。但一般来说,德性情感的传递、交流是一个微妙的过程,是一个互动、内化的过程。内化的德性情感具有巨大的示范、命令、表率等外显功能。这一功能是德育有效性的心理基础。高校德育对象的特殊性也决定了我们要重视情感在德育中的作用,把情感教育的理念渗透到高校德育中去。作为高校德育对象的当代大学生的情感内涵丰富,社会性高级情感发展突出,情感倾向尚未完全定型,仍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同时,当代大学生作为高科技的积极学习者和掌握者,其情感发展也亟待提高,以和高科技发展相适应。“提供业务发展和科技竞争的精神动力,保证物质利益的合理取向,增强高科技所需要的高情感、高责任感,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大量而经常的任务,应不断满足师生在理论、精神上的需要,培养大学生的高情感,推进高校事业与人的全面发展[7]”。因此高校德育应充分重视大学生的情感需求并对症下药,积极发挥情感教育在大学生德育中的动力作用,牢牢把握德育过程的中间环节,促进大学生的德性养成,实现高校德育的育人目标。 情感教育论文: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作者] 陈华 [内容] 语文教材本身颇具情感性,如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道德之美、人生之美。这些深具美感的文章,多是古今中外名篇精粹,且都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无不是“情”的喷涌结晶。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在美的世界里感受真、善、美,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就应把握文中泻泄奔腾的感情激流,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这样,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就不再是抽象枯燥的文字符号,而是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了。因此说,“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发掘课文中蕴藏的思想感情。要使学生在学习中如沐春风,身临其境,与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共哀乐,爱其所爱,憎其所憎,陶醉其中,乃至达到忘我的境界,教师就应将把精力集中在“情感”上。怎样才能“发掘”出作品的内蕴? 课前,教师要广采博览,深刻透彻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这样才能深入剖析作品,进入角色,挖掘出创作时的匠心,力争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对潜在的字、词、语、修辞的领悟中,受到作品的感染熏陶,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反之,就达不到这样的效果。比如:教师不了解郭沫若的坎坷经历、爱国热情及在黑暗中不倦的探索追求的精神,就讲不好《天上的街市》,就无法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光明、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的美好愿望。如果教师只教其“文”,未教其“义”,更没有情的输入,如此就不必说以情动人了。 恰当地表达课文蕴藏的情感。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作为主导的教师应把作品中的情感传达给主体----学生,使其受到感染。主导和主体的情感能“溶为一体”,关键在于表达方式的恰当选择。 (1)有表情地朗读----引导学生领受情感美。?有表情的朗读是学生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和获得作品情感的基本途径。它把无产的视觉文字化为有声的听觉语言,把储存信息的符号载体还原成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情实感,使作品中的人物、情景跃上纸面,作品的情感便入于目、出于口、闻于耳、铭于心,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其情调,明确其情理,激扬其情怀。例如有表情朗读《最后一课》的结尾:“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一句,音量应稍轻,语速要放慢,以表现下课钟声在韩麦尔的心头引起的巨大震撼和痛楚。“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两处破折号要读出间断,以显示韩麦尔哽咽语塞,悲恸万状的感情。“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出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对这一段,读时速度要加快,力度要增强,“法兰西万岁”要一字一顿,铿锵有力,以表达韩麦尔激昂的爱国热忱。最后一节“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在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这时须读得轻而缓,末句可按三个音节断开,每一个音节均应有气无力地细声拖读,以传达韩麦尔先生力不能支,口不忍言的手势含义。于是,学生就会进入角色,体会出韩麦尔先生的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从结尾处体会出作者悲壮的情感。 (2)入境----师生共同理解情感美。教师应先“情动于已”,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和作者同喜、同悲、同褒、同贬,释放自己的情感,就能运用生动的语言,再现课文所提供的艺术形象或具体画面,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唤起想象,沿着作者的情感轨迹运行,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产生感情共鸣。例如《社戏》所描绘的是以双喜为代表的一群农家少年的形象,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我”作为客人来到偏僻的鲁镇,得到这群少年的热情款待。“伴我游戏”:“偶尔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也不会“犯上”陪我钓虾:“虾照例是归我吃的,”显示出这群少年的好客,不拘礼教。更充满诗意的是,在双喜“我写包票”的英雄式的承诺下,“我”得以观赏到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这些充满江南水乡味的画面。更有趣的是归航中偷豆、吃豆这一情节。随着双喜:“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 家,我们偷哪一边的呢?”的询问,阿发无私地表示;“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在那些洋溢着豆麦蕴藻之香的乡间夜景中,这群少年是多么可爱。如果此时教师用精湛的语言,勾勒画面,渲染气氛,创设情境,把学生引入作品所描写的特定情境中,自己就是夜航去看戏中的一员,那偷来的豆就是如此特别的好吃。……通过入情入境的体悟,学生深刻认识到作品的感情倾向----对这种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便会不禁从心里说出一个“好”字,一个“美”字。 讲述、品析作者的情感。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写作时势必要精心地构思,合理巧妙地剪裁、组材,且总是顺着一定的思路布局谋篇。如果教师这时能讲述、品析这种思考,引导学生探索其思路,就能开解作者的情感线索。《驿路梨花》所写的山间茅屋的故事时间跨度长达10余年,作者根据情感的需要,以小茅屋的主人是谁为主线,选择了最佳的表现角度----“我”在驿路的亲身体会,截取了最佳的时间阶段----夜行投宿,一晚一晨;设计了最佳的组合序列----借瑶旅老人之口引出助人为乐的梨花姑娘,又借梨花妹之口引出解放军营造茅屋和梨花姐妹照看茅屋的情节。在一个个悬念和误会的消释中,读者享受到一种柳暗花明的美感和豁然开朗的快意,引导学生明悟主人公以梨花命名,人物描写又多以洁白无暇、馨香四溢的梨花衬托,结尾又引陆游的梨花诗点睛,将景物美、人物美、心灵美和谐统一于梨花之中,辉映折射出雷锋精神处处开花,代代相传的主旨,从而领会作者那份由衷的赞美之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中把情感移进去,与作品的情感、作者的情怀、教师的体会融为一体,产生感情共鸣。 情感教育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 情感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什么是情商呢?就是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内容。良好的情感,应该包括关心和同情别人,表达和理解情感,控制情感,自尊、自信、有独立性,适应能力强,能维系融洽的人际关系,能够受到人的喜爱,坚持不懈,坚韧不拔,勇敢、善良等。从90年代开始,人们越来越关注情绪发展对人一生发展的影响,有关研究表明,孩子未来成功20%取决于孩子的智商,80%取决于他的情商。所以,孩子成功与否与情绪的发展有很大关系。所以,我们说情商的高低决定了他人生的失败和成功,情感智力是决定人生成功与否的关键。 过去,人们更关注孩子的智商、关注孩子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大多数父母都想给孩子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通过学习开发智力,认为孩子越聪明,成功的机会就越多。人们付出了很多努力,也取得了成果。来自新西兰的一个研究表明:如今孩子的智商是提高了,高于前半个世纪20个百分点。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一代比一代更聪明的同时,情感和社会技能却在急剧下降。在精神健康等方面,今天的孩子在许多方面都不如上一代。比如:美国近15年的统计,儿童和少年的忧郁症增加了近千倍,来自保护儿童基金会的一组统计数字呈现出:美国平均每天有3名25岁以下的青年死于爱滋病;平均每天有25人感染爱滋病;每天有6名儿童自杀;有342名18岁以下的少年犯暴利罪被捕;每天有1407个少年母亲生下婴儿;有2833名儿童退学;每天有6042个孩子犯非暴利罪被捕;有135000儿童携枪上学。这说明不是孩子智商高了,孩子就必然有成功幸福的未来。情商是靠后天培养的,有关研究表明:智商更多是天生的,而情商更多是靠后天培养的。这就意味着无论你的孩子天赋如何,你都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他创造成功的人生。所以,我们的家长要对自己的孩子充满信心。只要我们的方法得法,只要有正确的思想指导,就一定能取得好成效. 因此,我们要重视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通过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仅仅将情感教育作为促进学生认识(理性)发展的手段与工具,并没有把它作为实现理想教育目标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而未能使教育真正真情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塑学生的品格、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的作用。通过教育,应当使学生懂得人生的价值,对生活产生热烈的感情。这从有关教育"四大支柱"的观点更能说明。第一,学会认识,即掌握认识世界的手段;第二,学会做事,即学会在一定环境中工作;第三, 学会共同生活,具有参与和合作精神;第四,学会生存,即充分地发展自己的人格,以不断的增强的自主性、判断力和个人责任感来行动。从"教育的四大支柱"的内容来看,它更多地强调未来的学习不是以认知内容的获得为主,而是认知以外的情感知识的获取与情感能力的培养。 情感教育是完整的教育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真正成为品德、智力、体质、美感及劳动态度和习惯都得到全面发展和养成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情感教育实施的基本技巧是教师要爱学生,要理解学生,要尊重学生,要依赖学生。 1.经常给予学生积极的鼓励和肯定的评价,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接纳态度,体验作为好 孩子的快乐. 关于这一点, 我认为不仅要始终贯穿在课堂上, 而且还要在学生的作业中得到应用.基础好的学生我们需要积极的鼓励和肯定的评价, 基础差的学生更需要我们积极的鼓励和肯定的评价. 对于他们在课 堂上的良好表现要给予肯定,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对学习的乐趣. 2.教会学生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为提高自我调控能力打下基础. 在”Unforgettable experiences” 的教学过程中,我首先向学生介绍我的难忘的旅游经历, 在介绍过程中, 写下一些重要的句型来提示学生. 然后询问他们是否有难忘的经历, 抓住机会让一些学生起来叙述他们的难忘的经 历. 有助于学生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为提高自我调控能力打下基础. 3.培养学生初步的道德感,包括道德荣誉感、羞耻感、义务感、责任感,等等,. 在”The world aroundus” 的教学过程中, 我告诉他们: when I’m a little girl, I often swim in the river. People can drink the water in the river. There are a lot of tree near the river. The water is very clear,and I can see the fish swimming in the river. But all things have disappeared. The watersmells terrible. Do you know what had happened? 学生回答:”Pollution”. 在介绍污染的不良 后果后, 告诉学生只有一个地球, 这是我们的责任去保护我们的环境.然后要求他们进行小组讨论”what can we do to protect our environment?” 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初步的道德感, 而且使学生对集体生活和同学有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 4.引导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向比较稳定的方向发展,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索精神. 在这点上,关键是教师要做好铺垫, 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引导学生的求知欲向比较稳定的方向发展. 如在”protecting cultural relics ” 的教学过程中, 要求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去调查当地的文化遗产, 并且提出一些可行的保护措施.有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索精神. 5.通过游戏、音乐、形体、美术等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美感及其不同形式,引导学生将这种美感和自己 的生活结合起来。友善是人的天性,教师应该在教育实际中向学生灌输这友爱互赞的思想。一次口语上,我任教的班55个孩子围坐成一圈, 相互介绍彼此的爱好。学生们不时交头接耳,互相赞美"我是个拼写能手"、"你的字很漂亮"、"你画得真不错"……课堂里一片温馨友爱。此时此刻,传统的教育方式被温柔的"情感教育"代替了。我用这样的教育方式,是想告诉学生 们"人人对别人都应该友善,这是做人的一个基本道理",学生们已是小大人了,可以理解这些道理。另外,在”the sounds around us ”的教学过程中, 我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 还讲述了各种音乐的不同风格. 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美感时, 增加了学习的乐趣.情感教育要注意四个效应: 教师工作中要投入大量的情感,情感交流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对学生进 行情感教育,教师仅是满腔热忱、尽心尽职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注意情感教育的科学性和技巧性。要搞好情感教育,就要注意处理好四个效应。 一、避免晕轮效应,全面地了解学生,进入学生真实的情感世界。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希做过一个实验,给被试者一张列有聪明、灵巧、勤奋、坚定、热情等 五种品质的表格和一张列有聪明、灵巧、勤奋、坚定、冷酷等五种品质的表格,让被试者想象具有这几种品质的人是什么样子,结果产生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形象,尽管其中有四种品质相同。实验表明,热情与冷酷,不但影响了对一个人总体上的认识,还影响了对一个人其他品质的认识。这种评判一个人在某方面的业绩和表现时,由于评判者对被评判者在其他方面的印象的影响而作出偏高或偏低判断的倾向,叫晕轮效应。晕轮效应在班主任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常常表现为:班主任容易对学生的某个特征产生强烈的印象,并由这个印象形成总体印象,从而用主观上的偏见掩盖了学生的其他特征,导致难以公正地评价学生。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往往是教师掌握学生情况的信息不多。克服晕轮效应的关键是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准确地全面地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和情感波动,切忌以点带面,用主观的情感或偏面的认识对学生进行总体上的判断。 二、依据马太效应,平等地教育学生,把握学生自尊的情感特性。 马太效应提示的是人才成长过程中的"不平等"现象。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和成长的过程中,能感受到各种"不平等"的存在。一般来说,学校教育中的马太效应可概括为: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给予充分的教育和越来越多的照顾,对于学习差的学生给予不足的教育或很少给予照顾。教育学生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不能以成绩好差这个标准来区分优劣并偏袒或歧视学生,以免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受到溺爱,产生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导致自尊心的畸形发展,心理耐挫力减低;学习成绩差的学生遭受"遗弃"而产生自卑感和逆反心理,对老师甚至学习好的学生产生怨恨,诱发各种异常行为,形成"破罐子破摔"的心态。在班集体建设中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公平的合理的教育环境。 三、利用霍松效应,充分地肯定学生,建立学生进取的情感基点。 1924年由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发起的"霍松研究"表明:物质条件并非导致生产量增长的有力因素,而管理方法的改良可以使态度改变,产量提高。霍松效应提示我们:当人们知道别人注意自己时,会产生不同的表现。管理需要不断地给人以精神奖励,诸如经常的赞许或提供更有意义的工作机会,等等。把这个效应运用到教育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表现或某一方面的成绩要有经常的肯定,使学生得到一定程度上的认可,从情感上调动他的积极性;对学生的成长要提供有利的机会,使学生的情感不断的产生需求,以激励学生奋发向上。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对学生的肯定要有针对性,要符合客观实际。泛泛地肯 定或错误地肯定容易引起误导,产生反感甚至是敌对情绪。 四、光大皮格马利翁效应,热情地期待学生,拓展学生憧憬的情感通道。 皮格马利翁效应表明教师的期待是学生进步的一大因素。美国当代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对一所小学的1-6年级的部分学生进行智力测验后,随机地抽取一些学生的名单交给任课老师,声称这些学生具有很大的学习潜力,其智力与学习渴望得到进一步提高。八个月后,他再次测 试时,发现这些儿童真的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权威人士的告知使教师产生了期待,使学生在期待中感受到信任,对教师也产生好感,在学习上作出更大努力,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对这种教师的期待结果,罗森塔尔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他酷爱亲手雕刻的一座少女雕像,并希望她能活化,长相厮守,后终于如愿以偿。罗森塔尔借此神话来比喻教师的期待对学生进步的巨大影响。很显然,在对学生进行 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教师的期待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教师良好的期待会使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希 望,觉得学习上生活中越来越有奔头。 寓批评于情感教育中 批评教育有过失的学生,如果不讲究批评艺术,只是简单生硬地训斥、责备甚至处罚,很容易刺伤学生的心灵,使教育工作越做越难做,作为教师,在进行批评教育时要注意些什么呢? 一、先充分表扬,再适度批评。 对于学生的错误,教师要作具体分析。有的错误,学生的动机和愿望可能是好的,只是行动的方式方法选择不好,才造成不良后果;有的可能是年幼缺乏社会经验所致。如果我们能充分发掘他的闪光点,先表扬与肯定他正确的一面,消除他与老师之间的心理差距,从而创设一种能彼此容纳、沟通情感的氛围,在解除了学生防卫心态之后,再诚恳而适度地指出其缺点和错误,就容易被学生接受。” 二、寓批评于鼓励之中。 不是从正面提出批评,而是从侧面绕一绕,巧妙地给予鼓励和提醒,同样会起到预期的批评效果。如有一学生, 偏爱理科,课余大部分时间都花在理科上, 期中考中理科取得好成绩,但英语学习成绩就是一直上不去,我就对他说:“你理科这么好,与你平时的刻苦训练分不开,要是你在英语学习上也能这样下苦功,你的学习成绩一定能提高。”这种方法的特征是:鼓励中饱含信任和期望,在信任中维护其自信和勇气,使其明确自己的不足而又不灰心丧气。” 三、选择适当场合,把握最佳时机。 俗话说:“箭伤肉体,话伤灵魂”。教师在批评教育学生时要从爱护学生出发,最大限度地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把严格要求与尊重人格结合起来,选择批评场合原则上最好以一对一,避人耳目,千万不要当着他人的面提出批评,免得使对方受自尊心的驱使而产生抵触情绪。另外,把握最佳时机也很重要,即如何针对学生特点,在最有效最易发挥作用的条件下进行批评。如有个学生,经常喜欢在课堂上讲话,多次教育,效果都不理想,一次在上课时他起来回答问题, 但是由于其他同学还在底下讨论, 他非常不高兴地要其他同学安静下来以便我听清他的回答。我便抓住这一难得的机会,对他说:“当你在回答问题时,你非常反感有人在底下讨论, 老师能理解你此刻的心情,我和你有同样的感受. 而我们有的同学喜欢私地下讨论,不管他人的感受, 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不尊重之上,这 就太不应该了,你说呢?"他低头不语,似有所悟。自那以后,在上课他不但不讲话,而且还制止他人上课讲话. 四、在实施批评过程中,要心平气和。 态度要蕴藏期望,表情要充满关怀,放下架子,用和风细雨般的言辞与学生谈心、交心,以心换心,心心相樱记得有一则伊索寓言:风和太阳比赛,看谁能使披着斗蓬的游客脱掉斗蓬。冷风拼命地吹,狠劲地刮,游客反而死死抱着斗蓬不放。而暖洋洋的太阳晒在游客身上,只几分钟,邵位游客便取掉斗篷,坐在树荫下纳凉去了。这则寓言充分说明了春光融融胜过狂风暴雨,委婉说服胜过粗暴。干涉,毋庸置疑,心平气和地启发、开导是中学生思想转变的催化剂。 总之,教师应该用情感教育的雨露滋润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性情,完善他们的道德品行,从而把学生培养成身心和谐发展的21世纪的合格人才。
中小学教师培训论文:有效性中小学教师培训论文 一、建立教师培训师资库,实现培训资源的共享 根据我的相关调查和了解得知,目前新宁县在中小学教师培训师资力量方面仍然显得非常单薄。对于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大都依靠培训主讲教师个人的力量实施“分散作业”。而在中小学教师的培训方式选择以及培训内容设置方面,各培训主讲教师往往也是各自为政,各主讲教师之间也缺乏经常性学习及交流。这样的培训局面,与国家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的要求是存在一定差异的,对于提高新宁县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有效性也是不利的。基于此种情况,我认为,可以建立一个新宁县中小学教师培训师资库,将新宁县甚至是邵阳市整个教师培训师资组建成一个专家队伍,进而充分利用所建立的培训师资库,通过互联网实现资源共享、相互之间的信息互通。在师资库中,可以把一些优秀的教师培训资料及方法公布出来,实现资源共享。这样,可以有效带动各地中小学培训主讲教师在培训形式以及内容方面做出更多的探索及尝试,为新宁县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工作提供重要的人力资源支撑,使这些教师成为新宁县课改的带头人。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要相关部门在人力物力上大力支持,方能有效实现。 二、树立正确的培训观,制定培训考核评价体系 众所周知,对于我们的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考核和评价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据了解,由于思想认识不到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部分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组织方及参加培训的中小学教师,往往把培训的考核与评价放在并不重要的位置,甚至认为其可有可无。这种情况的存在,对于提高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有效性是非常不利的。我认为,新宁县在中小学教师培训方面,可以研究制定一个专门的《中小学教师培训考核与评价实施细则》,并有效运用于各类教师培训考核及评价的开展当中。制定《中小学教师培训考核与评价实施细则》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不断完善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让参加培训的教师在思想上重视考核与评价,并且主动配合做好这项工作;其次,要针对不同的培训类型,制定不同的、可行的考核与评价方式,从而保证考核与评价方式可以在具体实施的过程当中起到预期的作用;最后,这种考核与评价不仅仅只是针对参加培训的教师,还需要针对培训主讲教师进行考核和评价,需要对培训的具体内容以及形式进行考核和评价。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提高新宁县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有效性,让参加培训的教师真正有所收获,并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更好地进行人才培养。 三、加强教师培训队伍建设,让考核与评价工作落实 除了上述两点之外,我认为,要想真正提高新宁县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有效性,新宁县相关部门还应该大力加强教师培训队伍的建设。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并不能单靠某一位讲师就可以独立完成,它需要充分动用整个教师培训队伍的力量才能够真正有效完成。在对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及效果日益看重的今天,新宁县的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在未来必将会呈现出科学化、规范化以及专业化特点,而要实现这一点必须要有一支综合素质过硬的培训队伍来作为支撑。众所周知,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培训的考核及评价方面的工作量也非常大,环节也非常多。如果没有素质过硬的专业教师培训队伍来支撑,那么培训的考核与评价很可能会流于形式。基于此种情况,新宁县相关部门必须要不断重视和加强教师培训工作队伍的建设。第一,在决策层应该由高素质的人才来担任,他们必须真正懂得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工作,进而才能在作出决策的时候充分考虑到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特点,才能真正提高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有效性;第二,管理人员必须要熟知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流程以及具体的操作管理方法,从而使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各个环节得到落实;最后,要配备素质过硬的后勤人员,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提供坚强的后勤支持,进而保证新宁县中小学教师培训有效性的不断提高。 四、结语 总而言之,中小学教师培训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要做好这一点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相信只要有效解决好上述几个问题,新宁县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一定会上一个新台阶,一定会更加有效地提高新宁县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有效性,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李路明 单位:湖南省新宁县教师进修学校 中小学教师培训论文:高师院校中小学教师培训论文 一、做好学历教育与职后培训的差异性分析 教师的职后培训与学历教育在办学特点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厘清这些差异,是高师院校开展好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基础,也是培训工作专业化水平的体现。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 (一)课程与内容 从课程目标的取向来看,高师院校学历培养的课程,是要为学生提供未来教师职业所需的完整的学科体系和知识内容,关注于行为目标取向。而教师职后培训则要为帮助教师消除职业发展障碍、提升教育教学能力提供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属于展开性目标取向和表现性目标取向。教师培训课程内容的重点在于教学问题诊断的实践性操作,核心是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PCK)水平,这也是学科教师与学科专家的区别所在。因此,不能用学历教育的课程思想来指导职后培训的课程设计。 (二)师资与管理 以《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教师的知识要求来看,它即包含学科知识,也包含教学技能,还蕴涵教育精神和教学经验。因此,帮助教师诊断并消除职业发展的障碍,需要多维度和分层次的介入。既要有学科专家的引领支撑,又要有各级教研员的督促指导,还需要一线教师自身的同伴互助。这使得培训师资队伍的建设与管理,要打破固有的校本位的人事观念而重建。 (三)教学方式与手段 基于学习者在经验、目标与动机上的差异,教师职后培训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与学历教育相比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基于教学现场、走进真实课堂、通过现场诊断和案例教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开放式课堂模式;变讲台为交流的平台,跟岗培训和情境体验的互动式教学行为;利用行动研究和反思实践提升教育经验的体验式教学方式;强化师生互动参与,增强培训吸引力、感染力所形成的新型师生关系等基于实践的教学方式的大量应用,使得教师培训的“课堂”“教学”和“师生”等概念与传统认识都将发生很大的改变。 (四)培训组织与管理 基于实践和真实课堂的教师职后培训形式,必然使培训的组织与管理,在培训方案设计、实践性课程的组织以及训后跟踪反馈等各个方面,都需要与中小学校之间保持密切的沟通与协调。只有充分考虑中小学正常的教学次序和教师教学工作的实际,才能使培训工作的开展、实践课堂教学的实施和培训成果的跟进式推广得以顺利实施。因此,组织与管理工作是教师培训工作中非常重要却常常被忽视的一个环节。培训团队既要关注学术性工作,也要关注这些公共关系行为。 (五)评价与监控 作为终身教育一部分的教师职后培训,其特殊的学制很难给出类似学历教育的形成性评价。培训质量(培训者)和学习效果(受训者)都有待于更客观的效标建立和效度分析。目前普遍采用的是学员对培训质量满意度评价,受学习者水平差异的影响颇大,受训学员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永续的实践热情及行动等能力的评价和监控,还有待于不断的探索和实践。 二、做好教师职后培训模式特点的分析 教师职后培训与学历教育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教师培训形式的特殊要求。因此,根据教师职后培训的特点,开展培训模式创新,是做好教师培训工作的关键所在。通过五年的教师培训实践与反思,我们认为在教师培训模式改革上需要突出以下特点: (一)主题化的方案设计 长期以来,教师职后培训始终摆脱不了“来的时候很激动,听的时候很冲动,回到岗位后什么也没法动”的怪圈,究其原因,主要是培训的主题空泛、目标不明,培训教师上位的教学理念如何落实于帮助教师解决具体教学的问题与障碍?这是当前中小学教师培训中特别突出的问题。因此,我们的实践是,在短学制(5-10天)培训中要力求培训真正收到实效,必须从培训方案的顶层设计抓起,明确培训的主题即培训的核心内容。一定要“小切口,深挖掘”,围绕主题展开深入的研讨并力求达到问题解决,使培训成果能够真正转化为学员返岗后的实践行动。这就要求培训团队找准需求,做好培训需求的调研。培训需求的调研要“多维立体”,既要关注学员的个体需求,也要关注国家需求、地区需求,这样才能真正凝练出引起各方共鸣的研修或培训主题。 (二)问题化的教学设计 在主题化的方案设计下,培训课程必须围绕主题所分化出的不同问题来设置,使每一个课题目标都基于解决主题框架下的实际问题。因此,以案列为载体、以问题为主线、以探究为主导、以问题解决为成效,是开展教师培训课堂教学设计要切实贯彻的目标,也是评价课程设计好坏的重要指标。因此,培训方案设计中大力推广微课程、小讲座、深研讨的课程结构,对有效完成上述目标极为重要。 (三)研讨式的教学模式 研讨式教学模式是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提高来获取知识和强化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强调学生的经验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最适合于教学经验丰富的高中高级教师的培训教学模式。在实践操作上,我们认为教师应把课堂变为论坛,把教学设计变为问题设计,把教学实施变为教学研讨,把教案最终转化为研讨总结,真正实现培训教学形式的转变。 (四)生成性的教学内容 面对教学经验丰富的高中高级教师,开展以问题为主线的研讨式教学,教学设计是不可能对课堂问题做到精确预设的。因此,重视由预设所引发的生成性问题的深入探讨,发展性地丰富和深化课堂教学内容,使预设性问题与生成性问题有机融合,是我们对高中高级教师培训教学内容,在实践层面上的深刻认识和体会。 (五)实践性的教学环节 教师的职后培训更多地体现为职业性的属性而非专业性的属性,因此,它应该强调的是教学实践能力的综合性、实用性。为此,基于实际课堂的教学问题的研讨和解决,最能促进教师教学能力与教育经验的提升。突出实践性是教师职后教育培训在课堂环节的主要特征。 (六)互换化的师生角色 “同伴互助”学习方式是让受训学员成为“教学指导者”的一系列教学活动。这使教师职后培训课堂中的“师—生”角色可能随时发生互换,同时,学员沙龙、一课多研、专业对话等都将使培训的“师—生”形成平等的同伴互助关系。因此,多元的师资队伍和互换的师生角色是教师职后培训中师生关系的重要特征。 (七)过程化的质量评价 教师职后培训很难在短期内给出明确的形成性评价,因此,过程性评价在价值取向上应成为教师培训质量评价的主要评价体系。过程性评价采取目标与过程并重的价值取向,对学习的效果、过程以及与学习密切相关的非智力因素进行全面的评价。但如何理解和掌握评价的方法、建立评价机制和效标,使之真正成为与终身学习相适应的评价机制,我们仍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 三、对高师院校做好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若干建议 高师院校积极参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是件大好事,有利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但高师院校如何更加有效开展好教师培训工作,还需要认真学习《教育部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深刻领会文件的八点主要精神。通过培训工作实践,我们认为需要特别重视是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落实按需培训。落脚点在于强化培训需求调研,要保证“多维立体”的调研活动的开展,高师院校在当前学科专业大发展的同时,切不可弱化和忽视自身最具优势的师范教育专业的发展,要强化与中小学和教师的联系,真正做到想教师所想、办教师满意的培训。二是强化实践性培训。要深刻领会实践性培训的内涵,认真研究实践性培训的有效模式和方法,避免实践性课程的形式主义倾向,把走进了学校、走进了课堂的课简单当作实践性课程。真正的实践性课程应是切实实现了基于教学问题的实践解决、基于教学实践的能力提升和专业发展。三是激发教师参训动力。要认真研究不同发展阶段教师的不同特点和需求,针对不同对象研制出真正有思想引领、内容恰当的个性化培训方案,使之成为每个参训教师都有收获的培训,真正激发教师参训的动力。四是注重信息技术应用,建设培训公共服务平台,为教师提供多样化服务,该服务是灵活的、开放的、专业的服务,真正将中小学教师培训落实到以人为本的理念之中。 四、结语 总之,高师院校要做好教师培训,需要参与培训的高师院校教师更认真深入的研究和不断的实践总结。 作者:吴新建 郭春芳 张贤金 单位:福建教育学院 中小学教师培训论文:乡村中小学教师培训需求探讨 1教师培训的需求清晰而明确 1.1从培训内容看 教师对培训内容的需要,更多的集中在语言学习方面,这与不断深入推进的“双育教育”关系密切.问卷显示,(1)作为教师,你觉得自己优秀吗?63.42%的教师选择“是”,25.13%选择“目前还不是,但慢慢可以优秀”,10.55%选择“否”(.2)作为教师,你认为能够胜任“双语教学”吗?34.12%选择“是”,47.25%选择“目前还不行,但慢慢可以胜任”,18.63%选择“不能”.通过相关大样本的符号检验,结果显示教师在两个问题上的选择结果差异显著(P 0.05),表明承担“双语教学”让教师开始变得有压力感和不自信.(3)目前本人在教育教学中存在最大的问题是?汉语(维语)水平低占64.0%,新课标难以把握占25.29%,教学方法单一占7.59%,专业知识系统性不足1.84%,教研教改能力弱占1.29%.从教与学的角度来看,教师的语言并不仅是对语言熟练、准确地运用方面,它还涉及一些学科常识、概念、理论的准确表达,以及对学科内容理解、经历和体验的描述,这都增强了教师语言表达的难度和要求.以笔者的一段双语课教师口语记录为例:同学们,这里有两杯水,一杯是热的,一杯是冷的,你们知道哪杯是热的吗?对,摸一下.这节课,我们就来讲有关物体冷热的知识.这两杯水,你们能说出他们冷热的程度吗?是冷水的程度高,还是热水的程度高?教师的每一句话,从语法上看,都是可以接受的,但在物理的课堂上,其对物理现象的描述就显的不清楚,不准确.笔者通过观察、访谈发现,教师在参加培训时,语言的听说能力也会不同程度限制培训的效果.某次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研究员为各县数学教师解读新课标,每当与参训教师进行互动讨论时,总是应者寥寥,参训的教师普遍反映,“感觉讲的很好,但听懂有一定困难”.因此,不论是“双语骨干教师”的培训,还是“XX学科教师”的培训,汉语(维语)学习都占了相当的课时,而相对研习教学方法、完善专业知识、教研教改探讨这一类对教师专业发展能起持久促进作用的课程就被减少或限制了. 1.2从培训的方法与途径看 问卷信息显示,(1)目前农村教师参与的培训形式主要是:65.91%采用分学科、分学段集中培训,不分学科全员集中培训占28.58%,专家进行个别指导非常少见.笔者了解到,目前一方面需要培训的教师数量众多,另一方面培训的机构和教师(专家)数量有限,能实地进行观摩和示范的机会有限,大多数培训都是批量、集中、脱产进行.(2)最喜欢的培训教学方法是:观摩教学占49.51%,专题讨论占19.33%,系统讲授占13.46%,课题研究占12.7%,读书占5.0%(.3)教师培训最佳地点应该在:市级培训机构占42.46%、高等师范院校占23.56%,所在学校占21.06%,所在乡镇占12.92%.观摩只能了解对象是什么、怎么样,至于为什么、以后会怎么样就无法深入的了解.加涅认为观摩只能就一些共性的、普遍的问题给出启示,这种启示能否成功迁移到自己的工作中,还有待进一步的尝试和确认.从教师对培训方法的偏好可以看出,参训教师还是更关注一些简单的、实用的、可以马上改善自己教学困境的方法.而具有探究性的讨论和课题研究则被教师自动的放置在靠后的位置,立足自身的校本培训也没有获得教师信任和重视.(4)教师希望培训者角色首先是:引导者、课程开发者占43.8%,交流者、促进者占22.4%,规划者占11.4%,传授者占6.2%,教学管理者占2.0%.教师在参训过程中,更多把培训教师看作是学习、模仿的对象,结合参训教师在上述三个选项之间的选择,可以判断出:一方面教师希望能直接借鉴别人的经验,因为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已经非常迫切,这也是教师选择培训者时更信任专家的原因;另一方面教师对自主学习、合作学、探究式学习缺乏耐心和关注不够.1.3从组织管理方面看调查信息显示(1)教师培训结业考核最主要方式应该是:对所学课程笔试、上一堂汇报课、对培训出勤情况考核,基本是一次性终结性测量与评价,只关注表面的外显行为,而对学习者认知策略、智慧技能方面内隐的知识,缺乏关注.学习者与管理追求的都是达标,而且是全部达标. 2教师培训的需求应进一步引导和强化 2.1从培训内容看 (1)语言水平,双语教师必须要有较高的语言运用水平,能用两种语言准确表达学科知识,能用两种语言描述自己的心得、体会、设置相应的情境等,还必须要有关语言习得的理论和知识;(2)教学方法,教师的教学方法必须有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母语和教学用语在听、说、读、写方面的需要;必须具备改编及发掘教学材料的能力,使之与学生的经历体验相适应;(3)评价能力,双语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不断的评价,包括语言评价、内容评价、双语教师自我评价.这每一种能力都与语言有关,但绝不是通过语言课程学习就能够实现的.教师培训并不是简单地介绍他人成功的经验,获得陈述性知识量的积累,也不是感受新的理念、思潮有多么新奇美丽.它需要实现教师对学科知识本身的了解、实现教师对学科知识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价值和意义的了解、掌握大量与学科知识相关的案例、熟悉学生对这些案例的反应、能根据上述反应选择适当的方式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做到上述几点,才可能真正引导学生发展,并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教学和知识的价值.这实际是一个智慧技能形成的过程,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不断尝试、反思、调整和再次的尝试. 2.2从培训方式看 应采用教学做合一模式,借助时间管理学的观点,如若将教师紧急而且重要的需要喻作碎石,将教师长远、高级别的需要,比喻成大石块,教师的专业发展比作铁桶.那么,如果铁桶里早已装满了碎石,就再也没有机会把石块装进铁桶里了.而且,这些紧急的需要,正是因为对需要缺乏长远的规划和组织,总是被动的应对社会不断提高的要求,而缺少对自己发展进行规划和设计.教学做合一,可以将教师教学口语、学科教学设计、教学技能培训、班级组织管理和信息技术运用,整合在一门课程,即教师双语教学综合实践课中,教学方式可以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与小组演示、集体评议和专家点评结合起来,点评时,课程专家、学科教学论专家、语言学专家、信息技术学专家可以同时到场,结合参训教师的演示,现场给予指导.这种直接将教师培训的目标、现状、问题呈现在教师眼前,并直接给予点评、指导的方式,可以帮助教师明确目标、获得专业发展清晰方向. 3需求的转向与优化需要不断的正面强化 教师群体实际上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他们与学生有着共同生活环境,有着相似的生活经验,将教师对课程的理解、体会用双语描绘出来,形成课程和教学的资源,才是最恰当的,最易于学生接受的.教师培训的每一天,每一节都应该在这样的问题中度过:这课如果我来上,我要怎么上?这样上行不行,效果怎么样?这课他这样上好不好,为什么?我们之间有什么不同,是什么导致了这种不同?把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说出来,以讲故事的形式交流自己的所思所想,任何一个问题的解决,都是一个理论被理解、经验得到交流、能力得到提升的过程,这样的培训称得上形式、内容与目的高度统一.通过教学做合一的培训模式,可以使参训教师适应并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掌握交流、提问、倾听、答辩的技巧;另一方面,通过这种方式,在发掘参训教师自身资源的同时,还可以充分借助师范院校以及援疆学者专家的智力支持,可以形成一大批双语教师培训的典型课例与教研教改成果,在国内外形成一定的影响力,为争取更大的支持提供基础.另外,骨干教师结束培训,只要团队还在,他们就能够获得持续的支持,同时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团队中来,以实现校际间、县市间、学者教师间网络化的教研团队.在双语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真正借各级政府与兄弟省市支持这股春风,为喀什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持久有效的支持. 作者:廖涛 刘玉杰 单位:喀什师范学院 中小学教师培训论文:中小学教师培训的重要性 1、影响教师培训实效性的主要因素 1.1培训师资队伍方面。 目前中小学教师培训师资队伍的组成主要有三种:教育专家、教研员和一线优秀教师。相比于教育专家和教研员,来自于一线的优秀教师更受到参训学员的欢迎,因为他们的培训内容更贴近于教育教学实际,更能解决参训教师工作中的现实问题。多数的教育专家都是从高校聘请的教授,他们虽然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但对教师培训的特点和规律不熟悉,对参加培训教师的层次和需求不了解,使得培训内容与参训教师的工作实际脱节。作为培训师资队伍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教研员,他们中不乏理论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人员,但仍有部分教研员受自身素质所限,理论水平不够又缺乏基层教学的工作经历,培训效果很难保证。 1.2培训机构方面。 教师培训机构作为培训工作的承办和组织部门,它们对整个培训过程的策划和管理是影响教师培训工作实效性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很多培训机构接到任务后,在既没有深入研究培训目标、分解培训任务,也不了解参训学员的层次特点和培训需求的情况下,就凭经验和感觉,盲目地制定培训实施方案,使得培训课程和内容都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在教师培训模式上,仍有部分教师培训机构不尊重教师的学习需要、知识结构与心理特征,一味地采取理论讲授为主的传统培训模式,忽视对教师能力的培养,这种培训缺乏培训的实践性、创新性和前沿性。 2、提高中小学教师培训实效性的策略 针对影响教师培训工作实效性的几方面因素,必须从培训工作的几个关键环节入手,科学规划、系统管理、规范运行,力求达到预期的培训目标。 2.1完善教师培训制度,更新教师的培训理念。 教育部门应该制定和完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使教师培训工作规范化、常态化。建立教师培训档案,把教师每年参加培训的情况作为教师评价和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要转变教师对培训工作认识上的偏差,就应该引导教师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时代的进步使得学生头脑里储备了更多的知识,产生更多的想法。作为教师,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才能更好地解决学生成长中出现的新问题。教师只有认识到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能唤起他们参加培训的热情,他们的主体作用才能得以发挥。 2.2全程式调研,把教师的实际需求作为培训课程设置和调整的依据。 培训方案制定前应结合培训目标和任务进行充分地调研。设计合理的调研提纲和问卷,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参训教师的基本情况和培训需求,以此作为设置培训课程和选择培训内容的依据。培训过程中要调研。学员面对实际培训过程,很多新的、发展性的、个性化的需求也应运而生,这就需要通过不断地跟进调研来很好地把握,以便对培训方案进行及时有效地调整。培训后的跟踪调研。通过了解参训教师在回到岗位后的实践活动情况,既可以为他们培训后的再发展提供指导和帮助,又可以为今后培训工作的改进提供参考。 2.3组建优势互补的培训团队,提升教师培训的质量。 在培训师资队伍的建构中,一方面要遵循教育部关于培训团队结构化的要求,同时也应突出链接实践的培训团队结构的份额。加强培训师资队伍的建设,发挥不同层次培训团队人员的优势,使培训在理论支撑的前提下,尽可能贴近教育教学实践。高校的教育专家,要积极把握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动态和教师的培训需求,用教育理论解决参训教师的问题和困惑;教研员要深入中小学校开展研究与实践,捕捉和发现教师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和需求,以此生成培训的线索和主题;建立激励机制,把一线优秀教师充实到培训团队中来,通过他们优质课例的展示和教师间的评议,达到提升参训教师实践能力的目的。 2.4创新培训模式,提升培训的参与性和实效性。 教师培训要遵循教师的学习特点和规律,改变传统的集中讲授方式,倡导基于教学现场的教学模式,通过案例教学和情境体验解决实际问题。强化培训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和学员互动,搭建培训主体的自主探究、实践反思和互动研讨的学习平台。积极推进教师网络研修形式,推动教师网上研修,促进教师同行间交流。 3、结语 中小学教师培训作为一项重要且复杂的工作,只有把增强培训实效性的目标贯穿于培训规划、项目设计、组织实施的全过程,才能全面提升培训质量,让教师培训工作在提高中小学教师素质和促进基础教育改革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作者:胡珀 单位:黑龙江省教育学院 中小学教师培训论文:乡村中小学教师培训问题初探 一、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审视 1.课程实施存在“随意性”现象,缺乏针对性。 纵观各级各类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实施普遍存在“随意性”问题。以“国培计划”为例,课程设计缺乏统一标准和要求,各项培训领域从具体课程的目标、内容,到课程的结构,都是由各个培训机构自主制定,而对于同一培训项目,不同培训机构在课程的目标设计、内容选择、结构安排等方面均存在差异,这样一来就出现了国家级培训“地方化”的现象。因此,相关决策部门应以“国培计划”的指导思想为准绳,充分考虑参训人员的特征,基于“示范引领”的基本功能,统一设计不同领域培训课程的结构、具体目标和内容标准,切实体现“国培计划”对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2.参训教师的遴选没有标准、后续关注不足,缺乏持续性。 首先,参训教师的遴选缺乏统一的标准。一方面,有的参训教师甚至连新课改为何物都不晓得,很难胜任“种子”教师的责任,另一方面,部分参训人员作为所在地的骨干教师代表曾参加过不同层次、类型的各种培训,这样就要求“国培计划”应避免与各“省培计划”、“市培计划”甚至“县培计划”相重复。其次,对参训教师的后续关注不足,参训教师在培训后得不到跟进的支持,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难以得到指导,使其无法进行持续性的学习,在培训中掌握的技能很快生疏,学到的新理念束之高阁。 3.培训方式拘泥于“灌输———接受”,缺乏灵活性。 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仍以“灌输———接受”学习为主,不符合成人学习的特征。成人学习的核心特征在于“学习者的主体性和学习的建构性,成人必须是在解决其内部认知矛盾的自我调控的过程中,透过经验、对话和反思而不断生成知识”。事实上,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教师个人的默会知识,这种“内隐”的知识处处时时以无意识的方式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思维和课堂教学策略产生影响。那种以课程为基础、以知识传授为特征的传统“讲授式”培训模式暗含一个错误的预设:只要教师获得了某种新的理论知识,就一定会将其付诸于教学实践,因此也就回自然导致他们教学行为的改变。参训教师能否将所学的教育理念内化并自觉付诸教学实践,这需要其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去把握、分析、反思,在不断的实践中获得。因此,培训须引发教师对其自身教学实践的反思,培养其反思意识,使“所倡导的理论”转化为参训教师“所采用的理论”。 4.培训监管存在“重教轻学”现象,缺乏规范性。 从培训质量监管的维度来看,当下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存在“重教轻学”的现象。各级相关主管部门与各个培训机构大多注重对培训者的评价,如采取参训学员课下“评教”和训后网上“暗访”等方式来考核培训者的教学效果,而对参训学员经培训后所发生的变化缺乏相应的后续检测措施,各培训机构多通过让学员写听课感想来对培训质量做出评判,而这些评判往往是一些无实际意义的经验判断,没有科学依据,有的甚至是在互联网上下载相关文章,随便改改应付了事。在评价方式上,应当“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最终以行为改进为主要评价标准”。鉴于此,从国家的层面研制大规模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标准,开发培训质量过程监控技术,建立科学有效的培训监控数据库都是不错的选择。正如有学者所说的那样,“要将评估贯穿于培训全程,即将培训评估按照培训环节划分为对培训需求分析的评估、对培训设计的评估、对培训实施的评估、对培训效果的评估四个环节”。惟如此,才能切实提高培训监管工作的规范性。 二、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1.传统社会本位论思想的影响。从历史上看,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从来都不乏生存的土壤。在西方,赫尔巴特强调从国家立场出发培养社会有用之才,迪尔凯姆则呼吁教育在于塑造“社会我”而非“个体我”;在东方,从孔孟时代所倡导的“克己复礼”理念,到清末盛行的“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思想,无不体现着鲜明的社会本位论色彩。而教师正是社会的代言人,因此教师培训也会受到社会本位论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一以贯之的存在“自上而下”的培训模式,即由高高在上的相关主管部门单方面提供他们认为有利于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课程和实践模式。换言之,各级培训的价值取向多定位于教师群体,从社会本位出发,教师个体的需求被遮蔽。 2.农村中小学教师文化背景的制约。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各个层面都会受到参训主体的文化背景的影响,无论是培训过程中的知识、语言方式和行为规范还是道德准则、生活方式、组织原理等各要素都会打上文化的烙印。正如有学者指出的:“文化支配着教师的实践及生活方式的基本准则,决定了教师的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在培训过程中,我们经常听到一些学员抱怨来自高校的一些“洋专家”其培训内容“过于理论化,回到农村无多大用处”,而大多数人更喜欢来自教学一线的“土专家”的精品课程展示、影子教师的优质课观摩等培训方式。究其根源,这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文化阻抗”所致。由于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理念相对落后、价值取向存在偏差、行为仍有失范,他们更愿意接受不用反思即可信手拈来使用的“教学经验”,而不愿运用前沿的教学理念进行“创造性教学”的转变。 3.社会公共教育理念与民间教育舆论相互博弈的冲击。所谓社会公共教育理念就是指那些教育理论工作者在其教育专著中所提及的教育规律以及政府通过政策、法规等形式加以强化的教育思想,如素质教育,这类教育理念往往受到大众媒体等主流群体的认可。而民间的教育舆论系指普通民众对于教育所持的一种带有功利色彩的非理性期待。在我国,应试教育的践行堪称民间教育舆论的典型。在当前的农村中小学培训过程中,受训教师呼声较高的“培训内容与教学实践相脱节”的问题正是这一博弈的冲击所致。在许多受训教师看来,他们在培训过程中接受的理论虽然前沿和先进,但对于升学率的保障、提高最奏效的还是他们在实践中的经验。在这种思想主导下,他们参加培训的成效显然会大打折扣。 三、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应然转向思考 1.哲学基础:从客观主义转向主观主义。 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哲学基础是“实证观”指导下的客观主义思想,这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追求参训教师知识与技能的提升而忽视其教育智慧与经验的生成;二是青睐那些体现公共知识与宏大叙事式的课程内容而忽视反映参训教师个性化的知识与个人故事;三是倚重“讲解———接受”的教学方式而忽视教师的参与和合作。显然,客观主义的培训将重心放在了教师“硬教育力”的提升上。这种培训观在教师培训的“补偿型”阶段有其合理性和生命力,然而在“发展型”阶段,我们应将重心转向以教师的教育精神为核心的“软教育力”的提升上。这种教育精神包括教学情境中的个人情感力量,如教育信念、教学智慧、教育观察力、与学生家长以及同事等的沟通合作能力、课程的开发与整合能力、对教学的不断反思能力、对不同背景学生的差别教育能力、面对不同情境的灵活教育能力等。这些教师的个人情感力量正是与波兰尼(M.Polanyi)所言的缄默知识相呼应的,它们处于内隐状态,却是教学实践的指南。正如有学者指出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教师外显行为的真正改变主要源自其内在知识基础与信念的重构。这就必然触及教师个体从自己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各种途径所获得的默会知识。因此,我们应秉持主观主义的培训观,在培训中更多地以“案例”、“问题”等情境性知识为抓手,让教师在参与中“主观”地生成其缄默知识。 2.培训范式:从培训取向转向学习取向。 无论是课程设计还是培训方式,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都体现出明显的“培训取向”。该取向的假设是教师还没有达到培训预设的水平,其培训内容是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宜的具有规律性的“知识和技能”,受训教师只要掌握了这些知识与技能,其教育教学水平就会达到培训预设的水平。在此种假设指导下,培训活动是以培训者为主导的,培训方式是以“教———学”为导向的,而被培训者则是在外力推动下进行学习的。事实上,成人学习不同于儿童,其主要特点是主体性强,即具有强烈的学习选择性。因此,他们更倾向于案例学习,喜欢以问题为导向的培训方式。在新一轮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中,须更注重信念、情意、反思能力、专业认同等教师内在价值的生成,充分尊重参训教师的个性及其理解的自由性,通过对话,理解受训教师的行为,促进其教学智慧的形成。概而言之,学习取向的教师培训认为,培训应是满足参训教师的权利与需求的一种“学习”,而非基于权威论调的“培训”;参训教师的学习应是主动建构的而非被动接受的;培训者与被培训者之间的关系应是合作的而非对立的。 3.管理模式:从纵向管理转向横向管理。 从管理模式来看,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存在科层制的纵向管理特征,呈现出诸多弊端。宏观上,我国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逐渐形成了从国家级培训、省级培训到市级培训、县级培训乃至校级培训的垂直培训体系。在这一体系中,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充当管理者的角色,进行“行政化”管理,这种等级制培训体制往往导致在培训资源、利益获得等方面的不公平现实。中观上,纵向等级制管理模式容易造成各个培训部门的相对封闭,培训效能的考核、监督及竞争机制匮乏,从而导致将培训当任务、视培训为走过场,培训内容重复、培训效能低下等问题。微观上,各级培训仍采用班级制的管理模式,成立临时班级组织,设立班主任,选用班干部等来负责相关事务的管理工作。很明显,这种适合于在校青少年学生的管理模式是与成人学习的规律和特征不相符的。吴康宁教授曾指出:“在向知识社会迈进的过程中,现在的这种‘成人教育学校化现象’与‘成人学习课堂化’现象将会逐步消解”。因此,在新一轮农村中小学培训中应打破纵向管理体制,放低管理重心与中心,构建区域性、平行性、开放性的管理体系,转向横向管理模式。这方面,西方国家的经验值得借鉴,如英国政府颁布的《继续教育白皮书》就明确强调整要合全英的继续教育力量,在全国不同地区建设高质量的教师培训中心CETT(Centers for Excellence in Teacher Training)。教师培训中心主要设于大学,负责教师培训的管理工作。这些培训中心虽没有等级,然而各具特色。它们基于各自鲜明的特色,通过跟踪调研教师培训的意向、设计、开发、执行等全过程并进行及时总结,以服务于全英的教师。的确,成人继续教育不同于在校学生的教育,应体现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对等性、对话性,强调受训教师的主体性、参与性,这样才能确保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 综上,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是一个长期、复杂而多面的系统工程,我们必须打破传统上普遍存在的“集中理论学习、观摩考察和实践研究的三段论”倾向,不搞形式主义。在培训中,既要强调参训教师对理念、知识以及概念、判断、推理等知性因素的掌握,又要兼顾参训教师的感受、体察、领悟、想象以及回忆等个性心理功能的发挥,实现“社会主导实践、专业主流实践和教师主体实践的‘三主契合’”的发展愿景。概言之,确立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专业地位,使培训的各个环节都体现“专业性”,才能切实提高培训的效率、效果与效益。 作者:井祥贵 单位:商丘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中小学教师培训论文:中小学教师培训问题研究 一、中小学教师需要获得学习的时间 1.适度调整工作量 众所周知,中小学教师工作繁忙而劳累,老师们的进修、学习往往力不从心。以河北省某市一所初中现状为例,教师可以免费参加网上“国培”,这本是好事一桩,但很多教师忙碌不堪无暇顾及上网学习之事。当接到学校布置的网上学习任务时,老师们开始寻找适合自己的对策。“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人找到了“国培”的“配套产品”,并好心地奔走相告。这种软件可以记录你在“国培”网上学习的时间,以十分钟为单位计时,每当快到10分钟时就提醒你点一下鼠标。因为“国培”系统做得很“用心”,你登陆10分钟后不动鼠标就会认定你没有学习。难道老师们愿意自欺欺人吗?但是若坐下来认真学习,时间和精力真的是太有限了!强烈呼吁调整中小学教师的工作量。 2.灵活选择“工作日”或“寒暑假” 平时很忙很累了,假期需要休息、放松。有些教师平时忙得都不敢生病,不是因为担心请病假会扣薪水,而是担心一旦请病假没有代课的老师而耽误了学生;一放假,身心一放松,病灶就显现了,假期只能用来养身体了。所以,不要把大量的培训安排在寒暑假,最好能让教师们自己选择是在“工作日”还是在“寒暑假”接受培训,这样更体现学校对教师的人文关怀。 3.合理安排培训课时 如果教师在职培训、在职进修只集中在寒暑假或某一个时段,间隔时间比较久,对教师来说,培训断断续续,学完就放在脑后,无法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紧密结合,收效甚微。这方面英国做得相对好些,1972年英国《教育白皮书》规定,新教师至少每周花五分之一的时间进修;1987年的《教师工资待遇法》规定,教师每年至少有5天的时间参加校本培训,教师连续工作五年至七年,便可享受一次带薪休假学习,时间不少于一个学期。 二、中小学教师培训需要得到相关的支持 1.学校领导的支持 有些学校的领导在行政监督之下表面支持“国培”,安排本校教师去外地参加培训,并报销费用,但同时向教师提出条件:报道、缴费后第二天必须返回学校给学生上课。所以有人戏言“学费交一交,学习报个到,考试来应付,及格刚刚好”。这样做浪费了国家的资金、浪费了老师的时间、耽误了学生的课程,对学校是看不见的损失,但是校长往往只顾眼前是否有人上课,可见在教学一线存在不小的实际困难。此外,有些培训虽然是免费的,但是领导不支持,教师想参加也是枉然。 2.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 首先,政策上的支持。目前培训规划缺乏整体性和连续性,比如,目前评职称必须参加计算机考试,考前很多老师大量练习某些软件、工具的使用,而考试一通过,就不再使用这些工具了,本已掌握了的本领很快就忘记了,造成资金和精力上的浪费。所以政府相关部门应调整类似的政策。其次,资金上的支持。英国1984年发表的《学校教师的在职教育、培训和专业发展》报告提出:中央和地方共同负担教师进修费用,地方教育当局应拿出相当于教师工资总额的50%左右的经费用于教师培训。我国在教育投入方面做得远远不够。3.高校或教育机构的支持首先,教师专业发展学习项目的有关“通知”应当公平、透明地在网上,否则很多通知被某些学校领导“截留”,没有被安排参加培训的老师也许很渴望专业发展的机会。其次,应当向中小学教师开放高校丰富的图书馆资源、中国知网文献库等,为他们的继续学习提供良好的支持。 三、中小学教师需要拥有适合的课程 1.对课程内容的要求 首先,在许多地区,培训工作大部分是国家和教育行政部门等包办,上级布置什么就培训什么,把任务分派下去,缺乏针对性———不同学科、不同文化程度、不同教学经验、不同教学水平的中小学教师接受同样的培训。其次,在课程设置中,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理论课程所占比例较大,而专业选修及实践课程比例严重不足,如:缺少涉及教师教学策略、技能技巧、社会、情感、人文教育等课程的设置。美国学者约翰•斯通(JohnStone)和拉蒙•弗里拉(L•Rivera)对成人学习内容进行的大规模调查结果表明:成人学习者重视知识的实用性而非学术性,重视应用性而非理论性,重视技能而非信息。因此,在培训前应当针对一线教师做一个调查———就像教师备课时要“备学生”一样。根据不同学历、教龄(或根据不同发展阶段)量体裁衣地开设多种培训课程,然后让广大老师自己选择所需的或感兴趣的课程,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2.对课程形式的要求 教师培训往往时间过短、培训方式过于死板,“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普遍存在。几百人的大课堂中,以授课的专家为中心,参加培训的中小学教师以听课、记笔记为主,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与此同时,在中小学,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中小学教师们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他们在给自己的学生上课时,使用新的技术(以多媒体为媒介,有的老师还使用电子白板),设计多种课堂活动、注意加强师生互动、有时还会让学生参与备课……希望高校教师面对中小学教师的这些变化对培训的形式做出相应的调整。 首先,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的方式应是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师生互动相结合。如:可以采用参与式培训(接受培训的教师深入交流加强参与度)、案例式培训(模拟真实教育案例进行分析)、探究式培训(围绕问题合作探究)等形式。其次,课堂面授和网络学习相结合,如:“国培计划”的集中培训项目采取的是“集中培训+远程指导”。再次,多利用新技术辅助培训工作,如:专题网站、论坛、教育游戏等。高校教师或专家应当把教学设计和信息技术的理论落实到为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的备课实践当中,既有利于高校教师或专家做研究、采样,又有利于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提升。除了前文提到的四方面建议之外,参与高校教师或专家的课题研究也是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此外,构建“学习共同体”也是中小学在职教师培训的途径之一,但是如果中小学教师没有学习动机、没有学习的时间、得不到有效的支持,建立起的“学习共同体”将形同虚设。 作者:王琨 郝静 单位:保定市第十七中学 保定学院 中小学教师培训论文:当前中小学教师培训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摘 要:教师培训有利于克服教师职业倦怠,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前提和保障。教师培训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当前中小学教师培训必须切实解决好培训目的功利化、培训对象消极化、培训内容同质化、培训形式单一化和培训跟进滞后化等问题。 关键词:教师培训;培训质量;问题解决 专业化的师资是立教之基,兴教之本,强教之源。开发利用好教师资源已成为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第一要务。因此,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培训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经费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培训规模不断扩大,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增强。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再加上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有不少的中小学教师对参加培训的认识不足,积极性不高,参与度不够,培训后作用发挥不力,严重影响着教师培训的质量。当前,在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中,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好影响培训质量的培训目的功利化、培训对象消极化、培训内容同质化、培训形式单一化和培训跟进滞后化等问题。 一、培训目的功利化 受实用理性指导,中小学教师对培训目的的认识偏差,主要表现为急功近利。有的是为了完成教师继续教育规定的学分参加培训,有的是为了晋升评聘专业技术职务参加培训,有的是为了评选先进参加培训,有的是为了学到现成的“一招一式”参加培训等。这种吹糠见米、立竿见影的思想认识,在中小学教师中带有一定的普遍性。 事实上,参加培训既是教师的权利,又是教师的义务,更是促进教师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心理学理论认为,动机是产生需要的基础,有了需要就会产生内驱力从而促使人们作出相应的行为。研究表明,中等强度的动机下,人们完成任务的效率最高。 从主观方面来看,要使教师专业化水平有所提升,最根本的办法是让教师自身产生专业发展的动机和热情。这种动机和热情的培养并非靠硬性的手段能够达成,而要通过思想的渗透和文化的熏陶逐步形成。只有在自我基础上形成追求超我的主观意愿,才能激发教师的潜能,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性和自主性。 思维决定着人的行为。在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中,一方面要积极引导教师把参加培训看成是组织和领导的关怀;另一方面要增强教师的危机意识,积极引导教师把参加培训看成是及时“充电”,加强自我修炼,提高教育教学胜任力,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再一方面要扎实做好培训前教师需求分析这一首要环节的工作,保证教师培训需求信息的全面、真实、可靠,使需求分析为培训方案的制订和实施提供科学的依据,同时及时调控教师在培训中和培训后的需求,使培训成为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二、培训对象消极化 中小学教师参加培训的消极表现为“要我培训”,认为培训是上级组织安排或学校派遣的,带有行政指令性,不去不行,并非教师本人自愿参加。 培训效果取决于教师的参与程度。因此,中小学教师培训要引导教师从“要我培训”的消极状态走向“我要培训”的积极状态,增强“我要培训”的强烈愿望。只有当教师感到需要、并确实适合教师已有的专业发展水平和不同的学习心理特点,只有培训项目和外在要求真正有实效,才能够调动教师主动学习的意愿,自觉进行学习培训。在培训过程中,要引导教师实现由被动培训到主动培训的转变,并以积极的态度、欣赏的眼光、饱满的状态、虚心学习的心理,主动参与培训活动,加强与指导教师和同伴的交流研讨,认真完成培训任务,使自己的专业情感得到激发,专业道德得以升华,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得以提高。 三、培训内容同质化 中小学教师培训内容同质化主要表现为用整齐划一、统一化的内容,对不同发展层次的教师进行培训。这样的培训内容注重了教师群体统一性、标准化的共性需要,忽视了不同发展阶段和发展层次的教师的个体需求;注重了以谋生为特点的教师职业课程培训,忽视了以自我实现的人格为基础的教师生命课程培训。 在贴近教师专业成长需求,丰富教师培训内容方面,要重点解决好两大问题: 第一,开展面向全员、突出重点的培训。由于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客观上存在差异,因此,必须按照“让每一位教师都优秀起来,让优秀的教师更卓越”的发展理念,遵循“面向全体,突出重点,倾斜农村,共同发展”原则,积极探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新方法、新机制,分类分层分岗按需施培,引领每一位教师自主发展、主动发展,成为成功和幸福的教师。建立新任教师适应性培训机制,以备课、上课、评课和班主任工作等实践操作为重点,帮助新任教师尽快适应教育教学工作。建立职初教师规范性培训机制,通过校本研修、集中培训、参与体验等方式,引导他们“一年入门、两年上路、三年过关、五年成才”。建立中青年教师示范性培训机制,通过置换脱产研修、国(境)外研修、菜单式培训、课题研究、学术交流等方式,促进他们提高专业发展水平,发挥“领雁”作用。建立老教师榜样性培训机制,通过互动交流、集中研讨、案例培训、远程培训等方式,引导他们消除职业倦怠感,激发工作积极性,发挥传帮带作用。 第二,加强教师培训课程建设。一是建设专业理论专业基础培训课程,其基本目标是更新、拓宽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视野,集前沿性、科学性、实用性为一体。二是建设教育实践经验培训课程,其基本目标是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育德能力,主要形式是切合学校学科建设需要的各类教学研究课、主题班会等。三是建设教育科研培训课程,其基本目标是使教师用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来统领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形式是以课题组、教研组、备课组等为单位,开展小课题、小专题等研究。四是建设合作研究培训课程,其基本目标是通过学习共同体、伙伴合作,以实践、反思、实践为主要手段,加速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这样的培训课程是教师培训内容的一种创新,体现了“三个转变”:培训课程从单一结构向多元结构的转变;培训主体从“培训机构本位”向“学校本位”的转变;培训方式从注重知识传授向关注教师生命、发掘教师实践智慧的转变。#p#分页标题#e# 四、培训形式单一化 当前,中小学教师培训形式单一化主要表现为“讲座多、论坛少,理论多、实践少,大课多、小课少”,参加培训的教师被动听,忙于记笔记,没有什么压力和负担,也来不及消化专家讲授的内容。 培训形式的选择影响着培训的效果。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具有较强的独立、自律、内控的自我意识,教师的学习主要是自主的学习。随着教师培训工作的普遍开展,特别是参加培训机会的逐渐增多,广大教师对培训形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发扬传统培训方式优势的同时,一定要学习借鉴先进的、符合新课程精神的教师培训新形式,引导教师对话式、参与式培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增强培训实效,加快自己成长步伐。 自主精神是当今时代精神之一,自主学习是当今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许多学者在研究我国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时得出结论,认为用什么样的方式培训教师,教师就会用什么样的方式教育学生。新课程提倡要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以培训现场为平台、以培训对象为主体、以民主平等对话为基本原则的参与式培训可达到最好的培训效果。通过参与式培训,教师才能真正领会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带来的好处和真谛,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根据自己的切身经历和亲身体验,最有效地使用这些方式来组织教学,并很好地引领学生掌握、运用这些方式来进行最有效的学习。运用参与式培训,要正确处理好培训者与参训者之间既是师生又是朋友的关系,新知识学习与智能提高的关系,智能与情感、态度的协调发展关系,接受培训者指导与主动自学的关系,培训中统一要求与个别对待的关系等。 五、培训跟进滞后化 对教师培训后的实践应用和作用发挥,以及在应用过程中新问题的解决的持续跟踪和后续支持,是教师培训最缺少的重要环节。有的教师参加了培训和没有参加培训一个样,教育教学几乎没有改进变化,更没有发挥对同伴的示范影响作用。 由于教学实践的动态性,因此,教师培训也要动态延伸。教师获得实践性智慧的有效策略和方法是探索,探索的源头在于问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源头活水在于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在于教师能感悟教育教学实践中提出的问题并对问题做出价值判断。在培训后,当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应用新的知识和技能时,可能会遇到各种新问题,进而产生新的需求。要通过调查、观察等方法获取教师在培训之后的应用状况,发现培训尚未解决的问题和教师遇到的新问题,这样既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后期支持,同时又为后续培训提供依据,使整个培训过程成为总体稳定却局部始终处在“动态生成”状态的有效活动。要积极引导教师把培训中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转化为实际的教育教学行为,带着“作业”回到工作岗位,再学习再实践再研究,交回“作业”并反馈矫正,实现培训效果的有效迁移。 中小学教师培训论文:中小学教师培训站规划工作意见 一、指导思想 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人才路线方针政策,通过实施大学教育扶贫现代远程教学站项目,进一步提高全县广大教师的素质,推动我县教育事业发展。 二、工作目标与任务 一)工作目标 积极推进教育制度改革,努力探索和实践具有时代特征与特色的教育培训新机制和新体制。 二)工作任务 1巩固和加强全体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教师自身修养,使广大教师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教书育人的人格力量。 2抓好教师业务知识和能力的培训。重点学习现代教育管理知识、专业知识以及外语、计算机及其他履行岗位职责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把学习各种知识与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围绕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开展专题培训和讨论,提高广大教师工作水平和创新能力。 3努力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和学历层次。鼓励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利用业余时间抓紧学习,力争通过5年努力,使全县45岁以下的教师基本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培养一批高层次、复合型的人才。 4通过名校名师的高考讲座,提高我县高中教师的素质,提高我县高考质量。 5利用大学的专家教育资源,为广大教师开设专题知识讲座,为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和推动全县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三、培训内容与形式 根据大学的教育资源优势和教育扶贫项目的内在要求,主要开设:教育领导干部培训、班主任培训、骨干教师培训、新课改培训、学科专业知识培训和专业技能培训、专升本学历教育等。 培训形式:以远程网络教育为主。 四、步骤 大学教育扶贫项目分三个阶段实施: 一)启动阶段 1成立领导机构。成立县大学教育扶贫项目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由县政府分管教育的副县长担任组长。下设大学教育扶贫现代远程教学站,中小学教师培训站设在县职教中心。 2制定实施计划。各学校结合实际情况,分别制定具体实施计划或实施方案,并将实施计划或方案报县领导小组备案。 3各学校要积极配合县职教中心做好开展大学教育扶贫项目的前期工作,完善各项硬件、软件建设。 4开展广泛的宣传发动工作。通过会议和新闻媒体宣传教育扶贫项目,落实项目各项准备工作。 二)实施阶段 实施阶段的重点是组织学习。根据大学教育扶贫项目提供的资源,各有关部门根据本规划的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有步骤、有重点地认真组织实施,积极输送学员到县大学教育扶贫现代远程教学站进行培训,务求取得实效。 三)总结阶段 各有关单位要按照本规划确定的目标要求,认真开展自查和总结工作,并报县领导小组。县领导小组根据各单位的自查情况,对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 五、工作要求 一)各有关单位要站在提高全县人民科学文化素质、建设魅力的高度,充分认识大学教育扶贫项目的重要意义,将这项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保证高质量、高标准地完成各项任务。 二)领导小组及各有关单位要组织协调,统筹安排,注重培训效果。要真正发挥好教育扶贫的作用,为全县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三)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坚持改革创新,树立终身教育、素质教育和与时俱进的全新教育理念。 中小学教师培训论文:中小学教师培训教育技术论文 一、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培训内容是否符合教师学院的实际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培训效果的好坏。现阶段的培训基本上已经形式化和模块化,大部分的培训都已经成为公式型的知识技能灌输,培训缺乏针对性。培训人员在培训之前缺乏对被培训人员实际需求的调查,这就导致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的脱节。然而中小学教师作为基础教育人员,承担着极为繁重的教学任务,其中多以实践为主,脱离教学实践的培训很难在实际的教学中派上用场。 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应具备的要素 1.转变教师观念,提升教师的理论修养 现阶段的中小学教师队伍中,一些教师思想素质不高,教学观念落后,甚至很多教师还处于只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阶段,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严重阻碍。因此,必须要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观念,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现代教学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是当前教师必须要掌握的教学理论内涵,在教学理论内涵的指导下创新教学策略。例如,在小学教学中,针对词语含义的解释,教师可以采用启蒙式教学,教师在解释“打算”的过程中,可以提问学生的寒假旅游计划,让学生回答出自己的旅游目的地,学生回答的旅行计划就是要讲的“打算”,这样既带有启蒙性,又具有互动性。 2.培养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能力 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是指教师利用互联网技术,整合教学资源,制作出教案进行教学的能力。信息化教学可以促进教师以学生为中心,搜索更适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的教学资源,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化教学对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进行更加合理的计划,保证工作进度的合理性。 三、教育技术培训新走向 1.转变培训理念 要做好培训理念的转变就要做到培训中主讲师占主导地位向注重学员主体性转变。近年来,在教育培训的过程中,培训机构也意识到教师学员的主体地位,培训的风格也更加倾向于与教师学员进行互动交流,尊重学员的想法,对于学员合理的意见及建议也予以考虑和采纳。 2.促进培训方式多样化 随着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单一的大课堂式培训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教师的需求。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培训方式的多样化。在实际的培训过程中,培训人员务必要以人性化为出发点,按照教师实际需求的不同进行不同时间段、不同教学环境下有差别、针对性的教育技术培训。 3.利用网络进行培训 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快捷、高效的交流平台。利用互联网的一些即时通讯工具,如QQ、微信等,可以及时将一些培训通知、技能知识发送到学员手中;同时培训人员也可以随时随地与学员实现交流与互动。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学员时间不充沛,不能参加固定培训的问题,学习的时间更加灵活。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教育才是振兴民族的希望。只有在良好的教育下才能培养出健康、全面发展的应用性人才。中小学教师作为人才的启蒙者和引领者,必须拥有较强的知识技能和教学策略,这就要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机构能够及时自我完善,跟上时展的潮流,保证培训过程的高质量,最终促进人才培养策略的提升。 作者:袁晨 单位:河南省宁陵县教师进修学校 中小学教师培训论文:中小学教师培训的信息素养论文 一、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教师参与培训的主动性不足 大部分中小学教师参训心理准备不足,参训目的过于功利,普遍把完成培训任务获得学分作为目的。究其原因,一是长期以来各类培训脱离实际,导致中小学教师对培训习惯性失望;二是培训缺乏完善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使学员容易产生惰性;三是信息素养提升培训与教师专业关联不大,导致教师对培训兴趣不大。另外,培训规划本身的不合理也是降低学员主动性的一个因素。目前我国培训不合理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时间安排不合理。培训一般安排在学期里,导致培训的工学矛盾突出。校领导片面注重升学,轻视教师个人专业发展,导致教师客观上和主观上都不重视培训。而信息技术培训需要实践操作,并且知识技能间有很强的关联性,必须保证培训连贯性,以及足够的参训时间。其次,空间安排不合理。培训安排在指定场所,一般离中小学校(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校)有一段距离,交通不便,给教师带来参训压力。再次,经费不足。教育行政部门投入了大量专项培训经费,但有部分交通、住宿费和用餐费需要个人承担,造成教师一定的经济压力。 (二)培训内容缺乏吸引力 培训组织者往往不是根据需求,而是根据现有的人力物力资源来提供培训。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培训者不熟悉中小学教学工作,不了解他们的信息素养水平以及提升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培训机构在审查培训教学内容上缺少严格的约束机制,任由培训教师随意组织实施。培训者和被培训者相互之间的隔膜,使得培训成为了培训者和受训者双方各自的狂欢,而不是相互之间的和谐互动。一般学科培训的师资大多来自于中小学教学一线,这类教师深受学员欢迎,而信息素养提升培训的授课者多来自高校和培训机构的专家学者。这类教师本身的理论水平较高,但不太接地气,容易脱离学员的实际需求,使得学员对于所学内容不感兴趣。 (三)培训方式过于单一,服务滞后 目前的培训方式传统单一,主要还是以理论课程开设讲座、实践课程观摩与操作为主。培训主体仍然是授课教师,学员处于被动参与的地位,不能充分表达培训意愿。培训组织者是培训项目的负责人,除了具备项目的研发能力以外,还应该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和较好的服务意识。而实际情况是,培训组织者的日常课堂教学管理工作不到位,效果不佳。 二、解决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培训问题的对策 (一)提高教师参训的主动性 1.制定完善的培训计划 培训组织者不能无视学员原有水平、求知欲望、学习的目的和动机的差异,通过设置“最近发展区”,形成累积效应,使教师不断获得专业发展。以“课件无忧”培训为例,培训以“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分五阶段展开,每阶段的培训内容密切联系学员的实际需求,讲授和实践相结合,部分课程以“翻转课堂”的模式进行教学,任务驱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合理安排培训内容 信息素养提升培训应突出操作性,在内容安排上,应遵循简单、实用、有趣三原则。笔者组织并授课的面向浙江省的“课件无忧”90学时培训,很好地贯彻了这三个原则,受到参训学员的好评,正因为有较好口碑,每年才有大量的老师选报,2011-2014年,超过3000位教师参加了本培训。由于参训学员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水平参差不齐,培训的内容应力求简单,授课教师绝不能专业术语连篇,故作高深,一定要把培训内容讲解得通俗易懂,易于学员理解、记忆和操作,让学员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培训的内容力求实用,一定要贴近学员的工作学习生活实际,让学员能学以致用,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培训内容力求有趣,通过简单、有趣、实用的课堂练习,活泼的教学形式,寓教于乐,让学员快乐地学习,通过每日学习成果的展示,给学员一定的压力和较大的成就感,让学员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收获,从而改变他们长期以来对教师培训的消极看法,变忍受培训为享受培训。 (二)增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培训老师只有全面了解授课对象,才能制定出合理有效的培训策略。相应的,只有合理有效的学习内容,才能激发培训教师的学习兴趣,也真正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教学两张皮,最终只能是各自为政,让教师培训活动流于形式。按照情绪心理学理论来看,参训心理过程主要包括认知过程和情意过程。认知过程是对培训信息的选择和加工的过程,而参训教师的情绪和情感能促进或阻止参训教师的认知过程。因此,各级政府教育职能部门、培训组织机构和学员所在中小学校三方应该加强协作,积极提供时间、空间、经费三方面的支持,让中小学教师愉快参训。对参训学员提供时间支持,首先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增加中小学校师资配备;其次要求培训机构合理安排培训时间,可以部分利用双休日、晚上、寒暑假等非工作时间进行;再次学校领导要重视一线教师的专业发展、调整安排好参训教师的工作任务。培训机构可以选择送教进校、送教下乡等方式。笔者组织的“课件无忧”有半数以上的培训班是送教进校的,虽然对组班老师和任课老师造成一点麻烦,但方便了学员。此外,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培训还应加大投入。教师参加培训产生的学费、餐费、交通费、住宿费,应全部由财政负担,大大减轻参训教师的经济压力。 (三)开展多样化培训 在培训方式的选择上,培训教师应以方便学员学习为主,倡导多样化的培训方式,把专题讲座与参与式研修相结合、面对面研修与远程交流相结合、个人学习与团队合作相结合、正式学习与非正式交流相结合、理论诠释与案例教学相结合的多样化的培训形式。就培训管理而言,培训组织者应该有管理者的严肃性,要做好参训教师的思想动员工作,约束和激励学员;应严格执行点名签到等考勤制度,保障学员的参训时间;做好对学员的培训过程性评价与培训总结性评价;做好参训教师培训档案管理工作;严格按规定发放参训证书和学分。就培训服务而言,培训组织者应该有服务者的周到性,用心做培训,真诚待学员。笔者在组织“课件无忧”培训时,非常注重培训的服务。培训前确保通知到每个学员;培训开始后要对各种状况做好预案,对突发事情及时处理;培训后关注学员在实际应用中碰到的难题,给学员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通过加强培训的“售后服务”,建立良好的培训口碑。 三、结语 中小学教师要获得专业发展,优质的信息素养提升培训必不可少。但目前大部分中小学教师虽然具有强烈的专业发展意愿,却不把参加培训作为实现自身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反而视为一种负担。解决这一矛盾需从提高参训教师的主动性和增强培训的吸引力两方面入手,解决问题。唯有如此,才能有效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使他们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教育事业。 作者:杜祖平 单位:金华教育学院理工分院 中小学教师培训论文:中小学教师培训档案管理分析 【摘要】教师培训,顾名思义,意味着培训教师的成长,但是在更深层次上来讲,教师的成长对于学生来说那是意义重大的,更加有益于学生的发展,结合本文,主要讲述的是教师在培训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对培训理解的概念和档案的管理分为几方面。阐述档案保存时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培训;概念;档案保存 前言 教师的培训工作必不可少,她们的一言一行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察言观色,他们影响并帮助着学生,也影响着国家兴衰的未来。无论在哪个地区,教师培训都是在盛大的举行着,教师培训可以提高教师的基本素质与管理,并且为教师提供发展学习的机会,提高专业的知识与专业的技能,影响着学生的后期发展,针对档案管理分出几个层面,以及档案管理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一系列的研究与分析,找出本质的问题,进行内力的分析,在看到学生与教师的发展与成长。 1教师培训概念的演变和界定 在早期,我们都将教师培训称之为教师进修,那时的教师进修因为各种的条件限制并不是去到外地进行学习,也就是在本土进行教师自学或者将教师进行集中一起学习,但是相对应的专业培训确实很少见的。在我国现在飞速发展的时期中,教师培训也有了一定的发展,教师培训不在禁锢在一个小的圈子里学习,而是可以发展去外地进行取经学习,有专门的培训,组织教育专业体系,建立教师专门培训队伍,为教师提高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业务素质最基本的培训。培训在基本意义上,为两个字组成,培有诸多字面上的潜意思,培育,培养,是对理论上的知识进行一系列的了解与学习。训有训练,练习的含义,具有相对的动态性,培则是具有相对静态性。两者具有互补性,动静结合。教师的培训属于成人培训机构,主要起源于企业培训,但是却由于企业培训有着本质上的差别存在,它主要是普通的全日制教育,教师的专业是公益活动,本质上是教师在进行培训,成长,其实在本质上,受益者依然是学生,只有教师具有专业素质,学生才能成长,进而学生的成长为企业输送大批量的人才,使企业获得长远收益。所以说,教师的培训就是将理论与实践组合在一起进行专门培训的学习活动。 2中小学教师档案管理 中小学教师培训档案管理也是至关重要的,这些档案是在工作以及各种载体上形成的,档案分为以下几个类别:2.1文书档案文书档案是学校的党政部门辅导学校工作,服务教学工作中形成的基本资料,主要包括:①学校,党团委,学生会等组织在工作中形成的文件与图片。②学校或者行政管理中形成的资料。③学校后勤部形成的资料。④人事资源调动方面存在的资料。2.2教学档案教学档案是在中小学中占据有利地位的档案,他一般可以在:①教学活动中出现,例如教学计划总结,教学研讨会中形成的文件资料,学校自发组织的校报,举办活动形成的资料等。②学生会在进行管理时留下的文件资料,招生计划不招生的文件资料,招生计划一系列的文件文书,学生的奖惩制度。③教师评选工作中形成的文件资料。2.3教师业务档案教师业务档案相对真实,他是对本校教师的教学水平最真实的记录,包括老师的进修,培训,考核,综合测评,还有教师参加比赛的各种奖项形成的文件资料。2.4学籍档案学籍档案顾名思义记载学生记录的档案,对学生的真实写照,学生的思想品德修行,奖惩,考核的材料存入档案中。2.5财务档案财务档案指的是学校在财务方面形成的档案,包括会计的证明,财务的出账进账的情况。2.6科技档案科技档案是指设备,科学类,主要是指学校在建筑物建设中形成的文件,图表,及设备使用情况。2.7声像档案声像档案在党,团委书记的各项活动中所录音,相片等文件。所以说,综合以上几种档案的管理方面进行总结,很多高校的教师档案管理方面存在着让人担心的现象,档案的整理不具体,较为分散,保管又不符合基本的要求,没有起到充分的档案存在性,档案执法人员没有深度探究,业务知识没有深入的了解,造成档案工作管理人员工作的混乱,所以要想改善这种局面就要从深入了解档案专业管理知识入手。 3教师培训的意义 教师为什么要培训,它的意义何在。3.1教师培训既是权利又是义务教师培训的队伍逐渐壮大,同样在培训中,教师的素质也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问题,教师在正式进行培训之后,有机会进行上岗教书,还要进行定期的培训,因为教师是教书育人,所以在承接下一代育人的任务,所以需要定期进行教育培训,进行知识的成熟与成长。受益者将是学生。3.2教师培训是发展中的学生需要教师在不断培训适应学生,学生也在慢慢的发展变化,现在的学生不等于以前了,他们有思想,有想法,不是你说什么都全部吸收听从的时代了,所以在教书育人中,教师担当的角度越来越复杂,不只是教书育人,还有父母的者,知识的传播者,学生的心灵鸡汤,活动的组织者,作为教师理论上应该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学生达成朋友合作关系,如果想要很好地完成这些就需要不断地进行教师培训与学习升华。3.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育教学工作提出要求在过去的教学中,不讲究过程,只注重结果,培育出的学生对学习都严重缺乏兴趣,只是一昧的传输知识,所教出的学生并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现在的社会,教师教书育人就要多注重实践,时刻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建设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喜欢上学习,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增加新内容的传授方法,在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同时复习老知识,增加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进行新的教书育人方法。 4教师培训档案管理流程 档案工作室为教师进行服务,学校教师需要什么样的服务就应该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档案在需要的时候都应该进行积极的配合工作,把需要的档案进行特定方式的整理,标明出处,以方便及时准确的应用。档案管理是一个动态的适合时展需求的而不是停滞不前,脱离背景时代的存在。教师档案要服从于经营管理,进行教师档案的调整,争取将教师档案成为推动力。在管理教师档案中要注意几方面的事情存在:①深入开展档案的法规宣传和档案执法的检查活动:档案法制观念需要让人扎根在脑中,是各大中小学教师,特别是领导重视不到的教师,意识不到管理的重要性,就会在教师档案的分类中受到胆敢违规的惩罚。②理顺档案管理体制,及安全档案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工作分为以下,成立校本部档案工作领导小组档案,组织力量区管理档案的基本工作;将档案工作列日本小行政工作当中去,使档案工作在本质上有保证;及安全档案管理制度,这一制度涵盖到各个工作环节上,一般运用在档案的移交方面。③找好档案专门的业务人员,弄好档案业务培训工作:在整理档案工作中,要适当提高档案工作管理者的素质,将知识水平进行提高,态度要求端正,认真在工作岗位上进行工作,要定期参加省里的培训,进行专业知识整理的讲座;在整理档案进行入库前,邀请档案工作行政部门进行审查。 5教师培训出现的不足 5.1教师对培训的认知度不高有一些教师认为培训就是在浪费时间,根本没有实际用处,有一些教师并不把培训当成升华自己的一个机会,而是认为这是教育机构布置的任务,所以有一些教师会丧失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与接受培训的自觉性,所以在这种想法下,教师的培训全然无效果,只是一昧的进入却没有对培训进行吸收。5.2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较为单一一般有一些培训教师不了解接受培训的需求问题,只是一昧的进行讲课,I接受培训的教师觉得没有意思,缺乏对中小学教师辨识的精准度,没有真正把握到培训的真正意义的所在,加之培训方法单一,缺乏喜欢,所有培训对中小学教师的影响偏小。一些教师在被动地接受这种培训时,多持有不认真的态度,在这种被动的情况下,在上课时都会出现精神萎靡不振,的情况,既没有效果,又浪费了资源。5.3教师培训制度不完善,考核评价形式化目前我国制度对中小学教师制度管理混乱,没有形成系统的统一化,在相对意义上教师管理制度方面较为松散,没有对新知识形成全面的补充,对教材没有进行相对的探索和方法的贯穿,在教师培训中,应注重培养教师举一反三的能力,不能只单方面的进行课程的讲解,要活跃课堂的气氛,进行层次分明的培训。培训与考核是在教师培训之后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步骤,在普遍培训中,培训上课的教室在培训中都会做到管理严密,上课认真负责,下课布置作业少,在考试中,做到开卷考试,但是这种考核评价根本起不到教师培训的根本意义。 6结语 综合上述,在本篇文章中,我们针对中小学教师培训档案管理进行分析,知道了中小学教师培训的重要性,主要在于教师的的素质提高,专业知识的成长,最终受益的为学生,以及档案管理的种类及教师培训中出现的不足做出分析与探究。 作者:黄梅菊 单位:福建省南安市教育局 中小学教师培训论文:中小学教师培训的难题 一、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教学方式,如何满足农村教师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一)问题描述:“众口难调”的多样化需求在培训项目中,往往存在着培训课程的相对单一与学员学习需求的多样化之间的矛盾,即所谓“众口难调”的问题。农村教师的专业起点、工作环境与专业发展需求等方面存在很多差异,导致他们的学习需求多样化,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如何满足农村教师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使每个学员都能够学有所获,是我们需要破解的又一难题。 (二)问题破解:进阶式培训实施“进阶式培训”,根据学员专业素养的不同层次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变整齐划一为分类指导,是解决培训课程中“众口难调”问题的有效策略。我校在培训工作中,根据学员专业素质的差异,实施进阶式培训。根据学员专业化程度的差异,确立入门级培训、进阶级培训、提高培训和高级研修培训四种基本的培训层级。根据教学组织形式的不同,进阶式培训在操作中有三种方式可供选择。1.分层教学法。根据学习者在专业技能方面的不同层次,进行分层教学。这种方式适合于信息技术、英语口语、音乐、体育、美术等技能性较强的课程。培训学校通过前期调研,全面了解每个学员的专业技能水准,在尊重学员意愿的情况下,根据学员专业技能差异分成初级班、中级班和高级班三个层次,分别制订各自的培训目标,设置不同的培训课程,使不同层次的教师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专业技能的提高。2.差异教学法。这种方式的基本思路是将不同专业发展水平的教师组成一个教学班,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兼顾不同层次的学员。在教学目标的确立中,兼顾不同学员的专业发展水平,设置进阶式学习目标。在教学内容中体现出层次性,力求深入浅出,将理论思辨渗透到具体的教学事例解析中,使不同层面的教师都能从中获得收益。在教学方式中,教师可以尝试把分组学习这一学习组织形式应用到教师培训课程中,发挥每个教师在团队协作中的价值,把差异作为宝贵的课程资源。3.自主选课法。这种方式的基本思路是,建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结构,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发展需求,自主选择自己的研修课程。教师培训机构可以探索学分制管理,学员不必参加同样课程的学习,只要修满相应学分,即意味着完成培训课程的学习。 二、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教学方式,如何进一步符合成人学习的基本特征 (一)问题描述:成人学习特征的体现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学习,遵循成人学习的一般特征,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问题指向性,是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学习。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日益倡导教学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与实践性的今天,如果教师培训课程还片面依赖传授式教学,显然不能满足参训教师的实际需要,也不符合成人的学习心理。那么,如何引导农村教师通过培训课程解决教学中的实践问题,引导他们把培训所学创造性地应用到自身的教学实践中去,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第三个问题。 (二)问题破解:研训一体针对成人学习的特点,我们提出了“研训一体”培训模式。研训一体培训方式,是我校顺应国内、省内教师培训工作的大势,在多年来从事“乡土化培训”“进阶式培训”的基础上探索的教师培训方式。它的核心思想是改变传统的教师培训课程中片面依赖知识灌输的现状,增强学员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引导学员掌握由问题到课题,以课题研究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一整套教科研方法。研训一体培训方式有效整合教育科研、教师培训、训后管理等方面,有助于促进集中培训与远程培训、培训课程与教学实践的内在衔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我校在2011年“国培计划——幼儿园教师园本研修培训者培训”中,曾经成功实施了研训一体培训模式,引导学员掌握教科研基本程序和方法,基于自身工作实际开展课题研究。在此基础上,我校将研训一体培训模式推广到各培训项目。 研训一体的培训方式,可以概括为“问题课题化,课题课程化”。具体的操作流程是:我校向省、市级教育行政部门申报培训项目后,课程团队结合培训课程建设的实际需要,将教学中发现的问题转化为教科研课题,向相关教科研管理机构申报立项。课题立项后,围绕预设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开展研究,并将课题研究的思路和阶段性成果转化为培训项目的授课课程,实现课题课程化。在授课过程中,坚持“研训一体,以研促学”,转变培训方式,增强培训课程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学员在掌握了基本的教科研方法后,可基于自己的教学实际,围绕课程团队提供的课题选题方向,自主选择自己的教科研课题,向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申报课题,切实开展课题研究。根据自己课题研究的实际需要,学员可以自主选择我校的任课教师担任课题研究的指导教师。为期十天的短期集中培训结束后,学员应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拓展和应用学习成果,继续围绕自己选定的课题开展研究,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以通过我校的远程服务平台咨询我校的指导教师。课题研究周期为一年,课题结题阶段,我校的指导教师指导学员对课题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提升,撰写课题的结题报告书,顺利通过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的鉴定结题。 古人讲,“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育活动中,能力的获得比知识的传授更重要,这一教育准则不仅适合于中小学教育,也适合于教师的学习。我们的研训一体培训模式,基本思想就是让学员切实通过培训提高专业能力,能够通过自己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掌握的教科研方法去分析和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使我们的培训不仅仅是满足大家的“一饭之需”,而是让大家终身受益。通过培训,我们可以学习如何发现问题、捕捉问题、提出问题、规范地表述问题,学会对问题进行论证,把具有研究价值与可行性的问题转化为课题,可以学习一些适合于中小学教师工作实际的研究方式,如质性研究、行动研究、叙事研究和个案研究等等,可以学习写作专业论文、教育叙事、教学反思等作品的写作方法和基本规范。我们希望通过培训,切实增强学员的教研意识和教研能力,培养一批研究型教师。 作者:梁宝新赵书林单位:保定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 中小学教师培训论文: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策略 一、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马太效应”:政策对民办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忽视心理学中的“马太效应”告诉我们:“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在中小学教师培训过程中,我们很多时候对民办中小学教师培训关注得少,从政策到培训实际,从理论层面到操作层面,往往是忽视了对民办学校教师的培训,以至于民办中小学及其教师也逐渐漠视中小学教师培训,于是民办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二)“敝帚自珍效应”:民办中小学对骨干教师的保护之策我们知道,敝帚自珍就是认为自家的破扫帚也比别人家的新扫帚更有价值,在经济学上引申为“禀赋效应”(endowmenteffect)是指同样一件商品,一旦人们拥有它,相对于还没有拥有这件商品的人而言,将会对此商品估计一个更高的价格。在民办中小学教师参与培训的过程中,民办中小学往往出于自己学校的考虑,一方面,担心学校的一些骨干教师参与中小学教师培训,有些教学工作就完不成或者需要其他教师来完成,这样就会出现学校教学计划的混乱,也会出现学校财政开支的增加,于是民办学校领导往往不会组织骨干教师参与培训。另一方面,民办学校的领导出于担心其学校教师参与培训,提高自己的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经验,提高其素质,会导致这些参与培训的教师出现“离岗”或者“跳槽”,从而损害学校的利益,于是就反对学校的骨干教师参与教师培训。 (三)“破罐子破摔”:民办中小学教师的自我放弃“破罐子破摔”,往往形容那些已经弄坏了的事情就干脆不顾了,于是任其发展下去和不求上进。在民办中小学教师看来,参与这些教师培训本来就没有什么意义和价值,以至于有些教师认为“培训不过是走走过场,到头来还是需要回到学校”,而且“培训的内容并不适合民办学校”,有些教师认为“是学校派我来参与培训的,不是我自己要来的”,还有些教师认为“民办学校的教师没有必要参与什么培训”等等,在如此前提下,民办学校的教师往往认为自己来自民办学校,自以为“低人一等”,自以为“底气不足”等等,因此,在中小学教师培训面前,显得自卑和不自信,有些教师甚至放弃去培训的资格和名额,于是就出现培训热情不高以及培训中的负面情绪。 (四)“不值得定律”:民办中小学教师认为参与培训不值当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不值得定律主要是指不值得去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去做好。“不值得定律”反映了人们的心理,就是一个人如果从事的是一个自己认为不值得去做的工作,常常会保持冷嘲热讽和敷衍了事的态度。这样一来,不仅成功概率较小,而且即便成功,也没有觉得有多大的成就感。在民办中小学教师培训过程中就是这样,民办中小学教师往往持有一种心态,认为中小学教师培训对其教学价值不高,对其工资增长意义不大,对其提升也没有多大作用,因此,民办中小学教师往往认为中小学教师培训对其来说与其说是一种“荣耀”,不如说是一种“负担”。于是,民办中小学教师对培训显得积极性不高,甚至采取抵制的态度。 二、解决民办中小学教师培训问题的对策 (一)价值观层面:重新审视民办教师培训的价值观第一,对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核心价值观的反思。北京师范大学朱旭东教授指出,“国培计划”的国家公共价值性在于公共性与权威性,其社会价值在于提高整个教师队伍和教育质量,其教师专业发展价值在于促进教师行为和能力等方面的教师专业化发展。[1]那么,在中小学教师培训过程,特别是在进行中小学教师培训顶层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对民办学校的教师进行周全的考虑,需要重视和关注民办学校的教师参与培训。第二,对民办中小学教师参与培训的价值观的重新认识。民办学校参与培训的价值到底在哪里?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到,民办学校教师参与培训不仅是某一个学校的利害关系所在,更是整个民办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步骤,因此,需要看到民办教师参与培训的整体价值,而不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第三,形成民办中小学教师对培训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民办中小学教师在参与培训过程中,往往是由于没有认识到培训的价值,没有进一步厘清对中小学教师培训的认识,因而他们没有热情去参与其中,因此,在中小学教师培训过程中,需要民办中小学教师对培训的价值观进行界定和认知。 (二)政策层面:政策上对民办中小学教师倾斜和关照第一,从法律上给予民办学校教师公平的培训待遇,以提高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热情。尽管我国已有法律对民办学校教师的待遇和权益进行了规定,但是,在法律法规的实际操作中,在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中,往往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漏洞和问题。因此,需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进一步规范民办中小学教师培训,为民办中小学教师参与培训提供法律保障。第二,政策上对民办中小学教师参与培训的支持和倾斜。在“国培计划”中,我们需要对民办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在政策上给予优先考虑和特殊关照,从而使民办中小学教师培训获得更大的政策上的支持。 (三)学校层面:民办中小学给予教师以支持第一,民办学校对中小学教师培训应采取支持态度。根据研究表明,“我国民办学校的职业生涯管理工作做得越好,教师个人成就动机越高,教师的一般自我效能感越高。”[2]因此,在民办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中,学校领导和管理部门需要加强对教师的支持,通过学校领导鼓励教师参与到培训中去,从而使民办中小学教师培训顺利进行。第二,民办学校为教师的培训创造条件。民办学校对自己学校的教师参与中小学教师培训,应该给予物力、财力、人力等多方面的支持,并为其创造条件,解决参与培训教师的“后顾之忧”,从而使其更加安心于中小学教师培训。 (四)专家层面:培训专家更多关注民办中小学教师第一,重视和关注民办中小学教师培训。一方面,培训专家需要对民办中小学教师培训加强研究,以便寻找到更好的培训方案。另一方面,通过研究和关注,寻找到应对民办中小学教师培训问题的策略。第二,提供个性化和差异性的民办中小学教师培训方案。《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中强调中小学教师培训“要以实施好基础教育新课程为主要内容,以满足教师专业发展个性化需求为工作目标,引领教师专业成长。”[3]那么,在中小学教师培训过程中,培训专家需要进一步思考个性化和差异性的培训目标,去做到“直面问题”和“求真务实的准确定位”,特别是针对民办中小学教师的培训,要研制适合其特点和差异的培训方案。第三,提供更加适合民办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内容。中小学教师培训内容的不合适,培训缺乏针对性已经备受质疑,以六省市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内容调查为例:8.6%的教师认为“全部是我需要的”,52.4%的认为“大部分是我需要的”,21.4%的认为“绝大部分课程都学过需要深入”,17.6%的“认为绝大部分课程对自己没有什么用”。[4]从调查数据中,我们可以发现,培训课程与参与培训教师的期待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在未来的中小学教师培训中,特别是民办中小学教师培训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做到“按需施训”,而不是罔顾受训教师的需求而盲目地进行民办中小学教师培训设计,从而使民办中小学教师获得真正所需要的教师培训,而不是“被培训”,以提高民办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创造性。 (五)教师层面:参训民办中小学教师自我心理调适和积极面对第一,参与培训的民办中小学教师需要进行心理调适。对于中小学教师培训,民办中小学教师需要采取正确的心态去面对。一方面,需要积极地把握好机会去参与其中,并在培训过程中努力学习和培训,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师素养,而不是去“埋怨”和“怨天尤人”,不是消极地被培训,而是主动去学习。另一方面,民办中小学教师需要表现好自己,争取更多地参与培训的机会,因为人力、财力和物力等方面的限制,不可能让每一个民办中小学的教师都参与培训,因此,教师需要积极争取机会,而不是主动放弃机会。第二,积极面对中小学教师培训。只有让民办中小学教师“打心眼儿里喜欢,心甘情愿接受培训”,民办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才能够得到保证。当然,也只有让民办中小学教师在“感到培训切合自身的需求,能够促进自身发展”这样的情境下,民办中小学教师才会发自内心地接受培训和喜爱培训,并满怀热情地投入到培训过程中去。[5]因此,参与培训的民办中小学教师自我心理调适和积极面对是促进民办中小学教师培训的重要步骤。 (六)社会层面:社会支持和宽容在社会上,往往很多人误认为,“民办学校的教师没有必要去参与中小学教师培训。”实际上,民办学校的教师也有参与培训的心理需求,也有参与培训的必要。因此,社会需要给予民办中小学教师更多的心理支持和社会宽容,从而为民办中小学教师参与培训提供强大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使其更加有信心、有决心去参与培训。中小学教师培训是当前比较受关注的问题之一,而民办中小学教师培训问题又具有其特殊性和个性,因此,为促进我国民办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促进民办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我们需要对民办中小学教师培训加以关注。 作者:王中华单位:贵州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中草药论文:大蒜等12种中草药的体外抑菌实验 【摘要】 目的研究大蒜、辣椒粉、黄柏等12种常见中草药的体外抑菌性能及培养基对中草药抑菌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药敏纸片扩散法确定各中草药对各病原菌抑菌性能及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辣椒粉对副伤寒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mic分别为12.5%,12.5%;大蒜对副伤寒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菌作用,mic分别为6.25%,12.5%;黄柏等常见中草药对各病原菌也都有一定的抑菌效果。结论大蒜、辣椒提取物对特定病原菌有抑制作用,黄柏等常见中草药对各种病原菌均有较强抑菌效果。培养基显著影响中草药抑菌效果。 【关键词】 辣椒; 大蒜; 黄柏; 药敏纸片扩散法; 体外抑菌 大蒜是人们日常饮食中的重要调味品,具有健胃开食、增进消化的功能,其辛辣成分大蒜素对多种病原菌及深部感染真菌有抑制作用[1,2],在禽类及水产养殖方面对养殖动物能起到防病保健和促进生长的作用[3,4];此外,大蒜还有良好的抗氧化作用,可加入食用油延长其保质期[5];在疾病预防方面,经常进食大蒜可以提高血浆及红细胞抗氧化性能[6],并能有效降低血压,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脑血管疾病[7,8];大蒜还可以抑制结肠癌细胞的生长[9],也可通过抑制硝酸盐还原细菌繁殖和亚硝酸盐合成预防胃癌的发生[10];除大蒜素外,大蒜还含有大蒜多糖等多种保健成分,可以和银杏叶制成天然保健饮料[11,12]。辣椒也是一种重要的日常调味品,有增进食欲和维持消化道正常菌群平衡的功能;辣椒碱对大肠杆菌、酵母等多种病原菌有抑制作用[13,14]。大蒜中大蒜素和辣椒中辣椒碱有抑菌作用,这并不排除大蒜、辣椒中其它抑菌成分的存在,也不能完全代表它们的抑菌性能。本实验对辣椒水煎剂和大蒜乙醇制剂的抑菌性能加以研究,以期完善这两种保健调味品的抑菌性能研究。黄柏、蒲公英等常见中草药常用于微生物性传染病的治疗,也可用作防病饲料添加剂,但它们对常见病原菌的抗菌谱及抗菌浓度尚不明确,限制了它们在中医药和饲料添加 剂方面的应用。在此,我们探讨了大蒜、辣椒、黄柏等12种药用植物提取物对大肠杆菌、副伤寒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等常见病原菌的抗菌谱及最小抑菌浓度(mic),希望能为它们的医药用途及生产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仪器 1.1 菌株和培养基大肠杆菌、副伤寒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为本实验室存留;大肠杆菌、副伤寒沙门氏菌和枯草杆菌培养基为营养琼脂no.3,金黄色葡萄球菌培养基为葡萄球菌琼脂110和营养琼脂no.3。 1.2 仪器垂直流超净工作台,dh3600a型电热恒温培养箱,手提式高压灭菌锅,2d-85型恒温振荡器,tu-1800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仪,zd-85型恒温摇床,ab204-s基础型电子分析天平等。 1.3 中草药大蒜和辣椒购自农贸市场,其它中草药购自中药店。 2 方法 2.1 大蒜素提取物的制备将去皮大蒜100 g捣碎研细,乙醇浸提,浸提液挥发浓缩至200 ml,获得50%的大蒜浸提物,并用乙醇作二倍系列稀释。 2.2 辣椒、黄柏等煎剂类中草药提取物制备中草药粉碎过筛,进行干物质含量(dmc)测定;各中草药粉50 g(以干物质量计)水煎制剂并浓缩至100 ml,提取物浓度为50%,用水做二倍系列稀释。 2.3 药敏纸片抑菌实验[15]以6 mm直径滤纸片在各中草药各稀释梯度浸提液中浸泡并晾干,置于涂有特定菌量的平板分区内,37 ℃过夜培养后记录各中草药提取物各稀释梯度对几种病原菌的抑菌情况,记录抑菌圈直径及最小抑菌浓度(mic),各定性及定量抑菌实验均重复3次。 2.4 培养基对中草药抑菌效果的影响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涂布于营养琼脂no.3和葡萄球菌琼脂110,以药敏纸片法观察各中草药制剂对两种培养基上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 2.5 涂布菌含量的确定涂布菌原液制作10倍稀释梯度系列,以平板涂布法计算涂布菌液浓度。 3 结果 3.1 涂布菌含量测定以上述方法测定了各病原菌涂布菌液浓度。大肠杆菌2.8 × 108/ml;副伤寒沙门氏菌1.1 × 108/ml;金黄色葡萄球菌4.1 × 108个/ml;枯草杆菌1.3 × 106个/ml。 3.2 大蒜提取物的抑菌结果从表1可以看出,大蒜乙醇提取物对副伤寒沙门氏菌和生长于葡萄球菌琼脂110上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mic分别为6.25%和12.5%;在本研究浓度范围内对大肠杆菌和枯草杆菌无抑菌作用。表1 大蒜提取物对病原菌的抑菌效果 3.3 辣椒提取物的抑菌结果表2显示,辣椒浸提物对副伤寒沙门氏菌和生长于葡萄球菌琼脂110上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菌作用,mic均为12.5%;对大肠杆菌和枯草杆菌未发现抑菌作用。表2 辣椒提取物对病原菌的抑菌效果 3.4 黄柏等中草药制剂抑菌结果黄柏、连翘等常见中草药的抗菌谱及最小抑菌浓度(mic)(见表3),其中黄芪、蒲公英、秦皮、乌梅、黄芩等中草药为对4种病原菌几乎都有抑菌作用,且抑菌作用较强,尤其是乌梅和秦皮对各种病原菌都有很强的抑菌作用。所选中草药中,只有青黛对4种病原菌均不抑制。表3 黄柏等中草药对病原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 3.5 培养基对中草药制剂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效果的影响培养基对中草药抑菌效果有影响。从表4可以看出,各类中草药制剂对葡萄球菌琼脂110上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效果明显好于生长于营养琼脂no.3上的抑菌效果,其中大蒜、辣椒、秦皮、远志制剂对前者抑菌作用明显,而对后者没有抑菌作用;大黄、乌梅、黄芩等制剂对前者的抑菌效果也显著好于后者。这种抑菌效果的差异可以从金黄色葡萄球菌在两种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来说明,用两种培养基以平板计数法分别测定涂布菌液浓度,接种量完全相同,通过营养琼脂no.3测得菌液浓度为4.1 ×108个/ml,而用葡萄球菌琼脂110所得结果为3.1 × 108个/ml,说明营养琼脂no.3更适合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因而各类中草药对其上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效果略差一些,这与李仲兴等(2000)的结论一致[16]。从另一角度也表明,培养基和涂布菌量对药敏纸片法中草药抑菌效果有较大影响。表4 培养基对中草药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效果的影响% 4 讨论 4.1 大蒜和辣椒的抑菌成分 大蒜和辣椒均有特定的抑菌作用,但其抑菌成分尚未完全确定。郭丽等[13]曾对辣椒的抑菌性能加以研究,认为水溶性辣椒碱为其抑菌成分,本实验中辣椒的水煎剂有良好的抑菌作用,进一步印证了前人的研究,但也不排除辣椒中其它辣椒红素等水溶性抑菌成分的存在。陈晓月等[1]对大蒜素抑制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效果加以研究,证明大蒜中醇溶性大蒜素参与大蒜抑菌作用,本研究中大蒜乙醇浸提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副伤寒沙门氏菌均有较强抑菌作用,但未见对大肠杆菌的抑制效果,可能与大蒜乙醇浸提物中大蒜素的含量较低有关。 4.2 培养基对中草药抑菌作用的影响 培养基为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营养成分和合适的环境条件,微生物在不同的培养基上生长性能差别较大,在最适培养基上或天然培养基上生长繁殖旺盛。中草药等抗菌因子对微生物的抑制效果受到其生长环境的影响,培养基越适合,微生物生长越好,抑菌作用就越弱。在进行各种抑菌实验时,应尽可能确定培养基类型及涂布菌量,以便于不同研究结果的比较;培养基对抑菌效果的影响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体内和体外抑菌效果的差异,各类抗菌制剂通过体外实验获得的抗菌谱及剂量结果必须在临床上进一步验证确定,方可在体内有效抑制病原菌。 辣椒、大蒜在体外可抑制副伤寒沙门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黄柏、连翘等常见中草药对多种病原菌有较强抑制作用,培养基显著影响中草药体外抑菌效果。 中草药论文:中草药对鲢鳙鱼病害防治研究 摘要:通过人工感染鲢鳙鱼试验研究了五倍子、大黄、地锦草、苦楝、白头翁、乌桕、辣蓼及铁苋菜对鲢鳙鱼常见病害的治疗效果。结果表明,中草药对于其常见病害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为鲢鳙鱼病害防治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鲢鳙鱼;中草药;病害防治 近年来,随着我国水产养殖业的迅速发展,水产集约化养殖规模不断扩大,而相关技术和设施相对落后,导致水产动物病害频发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鲢鳙鱼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水产养殖鱼类,随着养殖密度的加大、环境污染以及气候变化等,鲢鳙鱼病害时有发生。烂鳃病、出血病、锚头蚤病等都是鲢鳙鱼常见病害,均能引起鲢鳙鱼的大面积死亡。鲢鳙鱼常见病害主要通过抗生素来防治,而盲目地使用抗生素一方面污染了水域环境,使养殖水环境不断恶化;另一方面大量使用化学药物可引起鱼体肝、肾等内脏的病变,造成其免疫力下降。 中草药含有生物碱、多糖、皂甙、蒽类、挥发油和有机酸等成分,与动物的免疫功能密切相关,可以用于水产动物病害的防治。樊兵等[1]研究表明对烟草花叶病毒抑制率在20%以上的植物有独活、大戟、泽泻、青蒿、艾蒿、刺儿菜、鱼腥草、黄花蒿、泥炭藓、睫毛地衣、悬藓、中华木衣藓、蕨类、红藻、锦葵、秋葵、黄蜀葵、天竺葵、山茶、茶、无花果、法国梧桐、海桐、紫杉、水杉、黄岑、香石竹、银杏、苦瓜、重楼、紫金牛、射干、虎杖、小藜、紫草、月季、蛇床子、海带、连翘、牛蒡、蹄叶橐吾、板兰根、大黄、贯众、金银花、槟榔、薄荷、蒲公英、柴胡、马齿苋、穿心莲、玉簪、菠菜、苦楝树、大豆、连翘、草莓等,其中银杏、无花果、板兰根、大黄的抑制率在50%以上。肖辉等[2]报道五倍子、大黄对嗜水气单胞菌有较强的抑菌效果,苦参对嗜水气单胞菌有一定的抑菌效果。李茜等[3]报道嗜水气单胞菌对大黄、黄芩、五倍子高度敏感。但是在中草药对鲢鳙鱼病害防治方面的报道较少,本研究采用8种中草药对鲢鳙鱼病害进行了防治,以期为鲢鳙鱼病害防治提供新的方法。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中草药 五倍子、大黄、地锦草、苦楝、白头翁、乌桕、辣蓼与铁苋菜干品均购自同仁堂药房。 1.1.2 试验鱼 挑选池塘养殖中患有腐皮病、烂鳃病、出血病和白头白嘴病的鲢鳙鱼各一尾,由同一养殖池塘提供健康鲢鳙鱼成鱼各200尾。 1.2 试验方法 1.2.1 药饵准备 将8种中草药剪碎之后,煎煮3次,每次合并煎煮液,将煎煮液进行浓缩至终浓度为1 g/ml,拌入鲢鳙鱼日粮中。 1.2.2 分离病原菌与菌体复壮 将8尾病鱼置于超净台中,从病鱼分离病原菌,用基础培养基进行培养。将长出的不同菌落分别再次接种于适宜该菌种生长的营养培养基上,使菌种复壮。 1.2.3 鲢鳙鱼人工感染试验 挑取在营养培养基上长出的单菌落,制成细菌悬浮液。将健康的鲢鱼和鳙鱼分别随机分为4组,每组50尾,将病原菌通过皮下肌肉注射对健康鱼进行人工感染。将人工感染后的鲢鳙鱼置于相同的水温、溶氧以及饵料投喂情况相同的玻璃缸中暂养10 d之后,观察鲢鳙鱼的发病情况。 1.2.4 病鱼投喂中草药 对感染腐皮病的鲢鳙鱼试验组,10尾投喂拌有五倍子的药饵,10尾投喂拌有大黄的药饵,10尾作为空白对照;对感染烂鳃病的鲢鳙鱼试验组,10尾投喂拌有地锦草的药饵,10尾投喂拌有苦楝的药饵,10尾作为空白对照;对感染出血病的鲢鳙鱼试验组,10尾投喂拌有白头翁的药饵,10尾投喂拌有乌桕的药饵,10尾作为空白对照;对感染白头白嘴病的鲢鳙鱼试验组,10尾投喂拌有辣蓼的药饵,10尾投喂拌有铁苋菜的药饵,10尾作为空白对照。将上述试验鱼置于相同的条件下饲养15 d,观察并记录试验结果。 2 结果与分析 2.1 鲢鳙鱼人工感染发病情况 鲢鳙鱼人工感染后发病情况见表1。由表1可知,健康的鲢鳙鱼人工感染不同的病原菌后,大部分鲢鳙鱼感染相应疾病,表明菌体成功复壮,并能感染鲢鳙鱼产生相应疾病。 2.2 中草药对人工感染病鱼的治疗情况 中草药对人工感染病鱼的治疗情况见表2。由表2可知,五倍子和大黄对鲢鱼和鳙鱼的腐皮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患病鱼的成活率均达到了50%及以上,而对照组的成活率仅为10%。地锦草和苦楝对鲢鱼和鳙鱼的烂鳃病具有较好的 疗效果,且对鳙鱼的治疗效果较鲢鱼更加显著。白头翁和乌桕对鲢鱼的出血病有显著的治疗效果,患病鱼的成活率分别为70%和60%;对鳙鱼出血病的治疗效果相对鲢鱼弱一些,患病鱼的成活率均为40%,而对照组中的鲢鱼和鳙鱼的死亡率均为100%。辣蓼和铁苋菜对鲢鱼和鳙鱼的白头白嘴病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其中,患病鲢鱼的成活率均为50%,对照组成活率为20%;患病鳙鱼的成活率分别为30%和40%,对照组成活率为10%。 3 小结与讨论 中草药来源广泛、成本较低,对机体的毒副作用小,大量使用也不会污染水环境。此外,中草药不仅作用于机体病灶,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机体的免疫机能,加强其抗病能力。中草药用于鲢鳙鱼病害防治,可以为鲢鳙鱼养殖寻找新的成本更低、更加安全无残留的药物来源。商品化的渔用中草药很少,中草药有效成分含量的测定及按药理作用将有效成分归类,将有利于创制出疗效确实的渔用中药制剂。我国古老的中医药学是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中草药与化学药物相比具有独特的特点,在防治鲢鳙鱼病害中也有其特别的用法和药效。用拌有中草药的药饵投喂病鱼,饲养15 d后,处理组的成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中草药对于鲢鳙鱼常见病害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与前人的研究结果相一致[2-8]。五倍子和大黄对鳙鱼腐皮病的治疗具有较明显的效果,对鲢鱼腐皮病的治疗效果次之,五倍子对鳙鱼腐皮病的治疗效果要优于大黄;地锦草与苦楝对鳙鱼烂鳃病的治疗效果较明显,对鲢鱼烂鳃病的治疗效果次之;白头翁与乌桕对鲢鱼出血病的治疗效果较明显,对鳙鱼出血病的治疗效果次之;辣蓼与铁苋菜对鲢鱼白头白嘴病的治疗效果较明显,对鳙鱼白头白嘴病的治疗效果次之,铁苋菜对鳙鱼的治疗效果优于辣蓼。 本研究针对池塘养殖鲢鳙鱼常见疾病选择不同的中草药,并将其煎煮后拌入日粮制成药饵,可以有效提高病鱼的成活率。不同的中草药对同一鱼病害的治疗结果有所差异,因此,根据饲养品种对中草药进行选择非常重要。然而,中草药由于成分复杂,其有效成分受地域、炮制方法、采收时间等多种因素影响,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了中草药的开发利用。对中草药在鱼体中的吸收、分布、代谢过程以及药物的理化性质与药效之关系等均未作进一步研究。因此,应进一步加强对中草药渔用的一些基础性研究,采取先进的加工工艺确定中草药的活性成分,做到用药的准确并加快作用时间。 中草药论文:中草药在肉牛养殖疾病防治中的应用 中草药是我国特有的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的产物,国内外专家学者通过大量的科学试验证明:中草药不仅能通过调节动物体的生理功能,促进肌体的新陈代谢,从而达到促进畜禽生长发育的目的,而且具有抗应激、清热解毒、抗菌消炎、驱虫、增强免疫力的作用,从而达到增加畜禽抵抗力和防病治病的目的,这样可以弥补疫苗免疫的不足等[1]。在肉牛养殖过程中,中草药可以代替部分抗生素、激素、化学制剂作为饲料添加剂应用,在促进生长发育的同时,还具有很好的增强免疫力、治病和防病作用。 1 中草药在肉牛养殖中应用的优势 中草药除了在肉牛养殖中用于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生产性能和饲养效益外,还可以利用中草药防治肉牛的疾病。在肉牛养殖中,利用中草药防病治病,具有含天然成分、安全低毒、无药残、无抗药性、药效好而广泛、标本兼治等优点。同时,还明显地改善了肉牛的肉品质,充分显示了中草药在防治肉牛疾病上的优势。 1.1 中草药能一药多能、一剂多治 中草药每味药剂功能成分含量复杂,而且往往是多味中药混合使用,经过合理混合调配后,使其所含的多种功能物质相互协同作用,可产生全面的药理作用,从而达到调整脏腑、祛除病邪的目的。中药多功能性在肉牛养殖中表现如下。 (1)营养作用。中草药一般均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和维生素等营养成分,虽然这些营养成分含量较低,但都可成为牛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2)增进免疫功能作用。中草药中含有机酸类、生物碱类、糖苷、挥发油以及一些药理成份等,能增加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牛体内白细胞含量,对牛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有促进作用,增进牛体免疫功能。 (3)维生素样作用。中草药虽不含某些维生素,但能起到某种维生素的功能作用。如有va样作用的小茴香等;ve样作用的当归、续断等;vd样作用的黄芪、桑寄生、陈皮等。 (4)激素样作用。有些中草药本身不含激素,但可起到与激素相似的作用。现已发现香附、补骨脂、蛇床子等具有雌激素样作用;淫羊藿、人参等具有雄性激素样作用;细辛、附子、良姜等具有肾上腺素样作用;水牛角、秦艽等具有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等。 1.2 中草药可长期应用,无耐药性 目前,常用的抗生素和化学合成的抗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的药物均有产生耐药性的弊端,大多数是因为细菌产生了大量的适应酶和耐药菌株所造成的。而中草药则是通过扶正祛邪的调理作用,恢复肌体正常的生理状态(即恢复动物阴阳平衡状态),中草药中多种成分,从核糖酸、脱氧核糖核酸、能量转化等许多环节干扰病原微生物的代谢,而有效地抑制、杀灭病原微生物。由组方配伍规则和配伍禁忌组成的中草药,充分利用各味中草药相使、相恶、相畏、相杀等相互作用,提高了疾病防治效果,减少或避免了毒副作用[2] 。 1.3 中草药纯天然性,有益无害 中草药本身是天然有机物质,保持了各种成分结构的自然状态和生物活性。同时,它们是经过人类长期筛选,证明有益无害而被保留下来的。此外,这些物质用于牛体防病治病之前,会经各种方法炮制,去除其无益于牛体的因子,保持其纯净性,在应用上很少出现毒副作用,不易在畜禽的产品中形成有害残留。同时,中草药还具有对牛体进行双向调节、祛邪扶正、标本兼治的功能。 2 中草药对肉牛养殖疾病的防治 2.1 对肉牛的抗应激、免疫力和抗病力 中草药在饲喂肉牛养殖中,具有抗应激的作用,例如黄莲、柴胡、菊花、石膏、紫草、青蒿等可调节体温中枢,蜈松、地龙等抗惊厥的作用;刺五加、朱砂、五味子等有镇静催眠作用;马鞭草、马兜玲、车前草等具有祛热解暑降温作用。在肉牛饲料中,采用板蓝根、黄芪、山楂等中草药与多种维生素、电解质,抗生物平衡原理在抗应激、增强免疫能力、促生长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3]。在饲喂肉牛的饲料中添加当归、党参、黄芪、淫阳藿、穿心莲等作为免疫增强剂,能增强肉牛机体抗病力及免疫力。 2.2 对肉牛病毒性和细菌性疾病防治 近年来,广大畜牧兽医工作者运用独特的中药理论和体系,开发了系列中草药,应用于肉牛的养殖饲料中,在防治大肠杆菌病、葡萄球菌病等细菌性传染病及普通疾病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如以黄连、黄芩、黄柏、金银花为主的中草药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作用;知母、栀子、防风、麻黄、地骨皮在肉牛养殖中具有清热泻火、解表祛风、滋阴退热效果;大黄、车前能促进细菌内毒素排出;枳实、冰片能起到健胃消食、消肿止痛的作用。 2.3 对肉牛代谢消化疾病的防治 中草药对治疗肉牛的瘤胃和真胃病具有显著疗效。据赖利兄[4]报道,使用中草药合成的消食平胃散连用几个疗程就可治愈肉牛瘤胃病;使用消积散(中草药制剂),连续用几个疗程后对肉牛真胃病疗效显著;可使用白头翁散(中草药制剂)200~250 g/(d·头),1剂/d,3~5 d为1个疗程可治愈肉牛腹泻。 2.4 对肉牛寄生虫病的防治 驱虫的中草药含有生物碱、酚类、甙类、多糖、绿原酸、有机酸等杀菌抗毒和驱虫的有效成分,作为驱虫剂的有槟榔、大蒜、苦参等。使君子能驱杀动物体内的蛔虫、蛲虫。槟榔对驱绦虫、姜片虫具有疗效。苦参在治疗疥癣虫及球虫病的同时,也对多种病菌有杀灭作用。 3 结语 中草药既能促进肉牛的生长发育,又具有抗病、抗菌、抗体内寄生虫等作用,且能调节自身机体的免疫机能。中草药成分复杂,多是天然产品,含天然成分,故在肉牛养殖中虽长期使用,但不会像使用化学合成药物那样造成药物残留,无抗药性和低毒/无毒副作用,是良好的“绿色”兽用药物。利用中草药替代抗生素防治动物疾病符合“绿色环保”,是目前养殖业的发展趋势,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现已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和饲料添加剂研究方向,中草药在肉牛养殖防治疾病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会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中草药论文:浅论猪链球菌病的鉴定及中草药体外抑菌试验 摘要猪链球菌病是猪的一种常见传染病。采集了疑似猪链球菌感染致死猪的脾和肝样本,对猪链球菌病进行了病原分离、微生物学检查及中草药体外抑菌试验。结果表明,黄连醇提物的抗菌活性最强;仙鹤草、地锦草醇提物抗菌活性较强;金银花醇提物抗菌活性较弱。 关键词猪链球菌;分离鉴定;中草药;体外抑菌 论文 联盟网 猪链球菌病是一种常见传染病,目前该病呈明显上升趋势[1]。猪链球菌病发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临床上以哺乳仔猪和刚断奶仔猪发病率、死亡率高,大猪发病率较少。大量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往往会导致多重超强耐药菌株出现和抗生素残留。由于耐药性的产生,使许多抗生素在临床上失效,造成治疗失败,导致疾病的暴发流行及死亡和医疗费用的增加。鉴于此,从传统中草药中筛选出有效的抗链球菌药物符合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的需要。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病料为疑似猪链球菌感染致死的脾和肝样本。供试试剂:染色液、常规试剂,由青岛农业大学兽医微生物实验室自制;板蓝根、金银花、黄连、怀菊花、地锦草、马齿苋、仙鹤草,均购于山东省医药药材公司。试验动物为健康小鼠,均为22 g左右,由青岛药品检验检疫局提供。 1.2试验方法 1.2.1细菌学检查。在无菌条件下取病死猪的肝和脾,用灭菌的接种环插入组织中,取少量组织或液体涂片,干燥、火焰固定后进行革兰氏染色后镜检[2]。 1.2.2生化及生长试验。将分离出的纯培养菌株接种在血清琼脂培养基上,37 ℃培养24 h后,取鲜血琼脂平板上发生溶血的典型菌落进行各种常规生化试验和鉴别生化试验:分别接种于葡萄糖、麦芽糖、乳糖、蔗糖、木糖、山梨醇、菊糖等培养基上观察是否产酸;将分离菌株分别接种在上述培养基中进行生长试验。 1.2.3动物致病性试验。健康小鼠10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5只,其中试验组用分离的24 h肉汤纯培养菌株腹腔注射5只小鼠,0.5 ml/只;另外一组注射无菌生理盐水作对照,0.5 ml/只。观察其死亡和发病情况,并对死亡小鼠进行细菌分离。 1.2.4中草药体外抑菌试验。醇提物的制备:将药材分别粉碎,称取各中药粉末10 g,以75%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1.5 h;合并提取液,挥干溶剂后即为中药醇提物。将醇提物用甲醇溶解,蒸馏水稀释至含生药1 g/ml,流通蒸汽灭菌30 min,置冰箱4 ℃保存。待测菌制备:将菌种接种于lb培养基上,37 ℃培养24 h复壮;再接种于lb培养基,37 ℃培养18 h(10个/ml),待用。采用试管2倍稀释法,按文献方法略加改进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c)。 2结果与分析 2.1细菌学检查 对病料进行涂片、染色镜检,可见革兰氏阳性球菌呈成对或短链状排列。血平板上有疑似菌落,较小,凸起,灰白色,较干燥,光滑,边缘整齐,周围有透明溶血环。挑取鲜血琼脂平板上的典型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革兰氏阳性球菌有的单在,有的呈双球型,有的呈短链状排列。 2.2生化及生长试验 分离细菌在37 ℃下能生长,在10 ℃和45 ℃下均不能生长。分离菌生化试验结果见表1。 2.3动物试验 在接种后36~84 h试验组和对照组呈现不同的症状变化,其中试验组2只分别于接种48、72 h后死亡,另外3只表现为食欲减退、精神沉郁,颌下淋巴结肿胀;剖检革兰氏染色镜检,发现有大量单个、成对或呈4~6个的短链革兰氏阳性球菌。对照组未见异常现象。 2.4中草药体外抑菌试验 中草药提取物对猪链球菌的mic见表2。由表2可知,黄连醇提物的抗菌活性最强,仙鹤草、地锦草醇提物抗菌活性较强,金银花醇提物抗菌活性较弱,马齿苋、板蓝根、怀菊花效果均不明显。 3结论与讨论 综合临床诊断、分离菌株的形态染色特性、培养特性、生化特性及动物试验,确诊本次病原为猪链球菌[3-6]。中草药的成分复杂,其抗菌作用可能是单一成分,也可能是几种成分共同作用的结果。试验仅对7种中草药的醇提物进行了体外链球菌抑菌试验,其中黄连醇提物的抗菌活性最强,这些提取物往往是多种成分混合物,究竟哪种成分抑菌效果最好,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另外,这几种药物对猪链球菌的体内抑菌效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中草药生产与开发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摘要本文借鉴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理论,明确了中草药生产与开发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中的实践教学顺序安排、实践教学的保障以及学生成绩的评定等三部分,并构建了以培养能力为中心的中草药生产与开发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 关键词实践教学模式 中草药生产与开发专业 构建 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的特色和灵魂,是区别于普通教育的重要标志,是职业教育赖以生存的根基。实践教学的好坏决定着职业教育的成败,因此,搞好实践教学是每一个职业教育院校所必须面对的问题。①②教研组在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教改实践的基础上,借鉴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理论,突破多年来对中国职业教育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学科体系的束缚,构建了以培养能力为中心的中草药生产与开发专业的职教模式。 1 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及其特点③④ 能力本位职业教育(competence-based vocational education简称cbve)是当前世界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把能力本位职业教育视为提高本国职业教育效率和效益的一种有效手段或职教发展与变革的方向。能力本位职业教育作为一种被广泛采用的教学模式或教学系统得到迅速发展。 1.1 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明确 该模式强调对职业或岗位所需能力的确定、学习和运用,以达到某种职业的从业能力要求为教学目标,是按照职业岗位设置专业,按照实际需要,以培养一线人才的岗位能力为中心来决定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的内容。实行理论教学计划与实践计划并重,互相配合,共同为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服务。 1.2 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以能力为教学单元,以职业分析为课程设计基础 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打破了僵化的学科课程体系,根据能力需要来确定有关的教育内容,强调以培训具体的操作能力为中心,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密切结合。而传统的学科本位教学模式则是按科学门类与学科自身的逻辑结构来设计课程,其规定性强,学员必须以学科内容为准。 1.3 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是以学生的学为主,教师的教为辅 该模式注重调动和发挥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倡学习内容由学习者自定,并且学习进度也可因人而异,教师只是学习者的引导者和指导者。 2 中草药生产与开发专业实践教学的顺序安排 实践教学根据知识、技能的形成规律按照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应划分为认识、初步学习、熟练掌握、应用与创新四个层次。⑤下面以药用植物栽培学课程的学习为例来说明。 2.1 认识层次 认识层次主要是增加感性知识,是为学习理论课服务的,它不强调培养操作技能。主要形式有参观、访问、见习、认识实习,一般应安排在相关课程学习之前。在课程开设之前的暑假期间,带领中草药生产与开发专业的同学和全体专业教师到温县“四大怀药”gap种植基地、宛西制药的西峡山茱萸gap种植基地去参观、认识实习等。另外,让同学们在家乡进行道地药材的访问调查等也属于认识层次。 2.2 初步学习层次 这一层次主要是进行基本功训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模仿教师的动作、示例来进行。在这一层次,学生还非常不熟练,只注意局部的工作而不注意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教师应从最简单的内容入手,手把手地教,严格基本动作、基本要求的训练,使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进行怀地黄的gap栽培技术的学习时,任课教师首先进行整个栽培技术的演示,把栽培中几个关键技术动作进行强调说明,连续讲解2-3遍,然后让同学们进行模仿,比如怎样进行三锨两净土的操作,如何做高畦低垄等。通过这一层次的训练,使学生初步掌握怀地黄gap栽培的基本操作要求,能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一些简单的任务,初步形成技能。 2.3 熟练掌握层次 这一层次,是学生逐步进行独立工作的阶段。教师指导的重点应放在提高其熟练程度,传授经验,提高处理各种异常问题的能力上。教师要对每个学生的技能掌握程度进行查漏补缺,设计各种各样的难度适中的训练任务或习题让学生去解决,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其技能水平,形成技巧,能独立完成中等难度的任务。在学生基本掌握了怀地黄gap栽培技术的基础上,分组让学生独立完成怀地黄的sop(标准操作规程)。在一个学生操作时,让别的同学对其进行指导,进行中,老师随时提问某一操作步骤的原理和关键技术,让学生们操作时不但知其然,而且还要知其所以然。 2.4 应用与创新层次 这一层次,更主要的是强调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地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产实际中的问题,能尽快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能创造性地完成工作任务。在学生对怀地黄gap栽培技术的理解和掌握都很熟练的基础上,重新带领学生去温县“四大怀药”gap种植基地进行生产实习,让学生独立运用自己所学的gap栽培技术来处理工作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在当地老药农和农艺师的指导下,对栽培技术的掌握进一步升华,并且可以为基地出谋献策,同时,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3 中草药生产与开发专业实践教学的保障⑥ 3.1 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实验室、校内实训基地是校内培养学生业务技能的主要场所,多年来,学校十分重视对实验室和实训基地设施、设备的投入。本专业已经建立的专业实验室有:药用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室、药用植物有效成分提取实验室、药用植物学与药用植物生理基础实验室、药用真菌实验室、中药制剂实验室等。实验室场地面积达400多平方米,各种实验设施投资近500万元,为本专业的实践教学创造了物质基础和环境条件。 自本专业开办以来,与众多生产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目前,已经建立的稳固的实习实训基地有:焦作“四大怀药”种植基地面积50多公顷,中牟林场中药材种植基地面积30多公顷,黄河滩富景生态园中药材种植基地面积近10公顷,济源市黄楝树林场野生植物保护基地以及南阳宝天曼实习基地等;洛阳普莱克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河南洛阳慧中兽药有限公司、河南羚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以及河南森隆兽药有限公司等多家全国知名中药企业。 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形成了集实验、实习、实训、实岗于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教学中实践教学基本占到专业教学50%左右,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室运转状态良好,基础实验开出率为100%,专业课实验开出率92.6%。我们有效、合理的利用实训基地资源,利用率达到了100%。 3.2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归根到底依靠教师。学校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政策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根据专业发展和教学需要,本着“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注重引进优秀专业人材,另一方面有计划性地选派教师到企业锻炼。同时发扬“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实施“以老带新”、“以优带差”的办法,抓好教学经验交流和检查监督,建设了一支业务精、素质高、作风硬的教师队伍。师资队伍结构更趋合理。从教师的年龄结构看,本专业35岁以下的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48%,拥有硕士学位或正在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大多处于这一年龄段,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从学历结构上看,近两年引进的教师中全部具有博士或者硕士学位。与此同时,学校积极配合河南省创新人才培养、特聘教授岗位、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以及校内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等人才培养工程,培养了一支高层次师资队伍。 4 中草药生产与开发专业实践教学学生成绩的评定 在实践教学学生成绩的评定中,中草药生产与开发专业为了克服“一纸定终身”的弊病,提高教学效果,注重平时对学生的考察,采取期中多次不定时的测试,并对学生平时的出勤、纪律、实验操作技能等进行综合评价,计入平时成绩;同时要求学生必须通过相应的专业技术等级考核,取得技术等级证书。理论课程、实验课程、实践技能、综合训练等均有考核标准,并采用灵活多样的考试形式,如:笔试、面试、操作等。考核内容包括本课程所必须掌握的实验操作和原理,建立考试题库。教师让学生进行单人考核,考核形式以动手操作为主,口试为辅。这种考核方式的实施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效果显著。另外,实岗教学是本专业重点教学环节之一,要求学生在毕业实习结束时必须撰写实习报告,详细分析实习阶段的收获以及需要提高的知识点,针对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自己的见解。 中草药论文:中草药添加剂畜牧业功能研究 摘要: 抗生素的使用一度推动了我国的畜牧生产的发展,但是随着抗生素在畜牧业生产中被广泛禁用之后,中草药凭借着天然、无污染、药用价值以及营养调理的作用代替了抗生素被广泛应用在畜牧业生产中。本文对中草药添加剂的功能及发展方向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关键词: 中草药;添加剂;功能;研究方向 抗生素曾经对畜牧业发展有推动作用,但是抗生素无限制地滥用,造成了动物体内的抗生素残留,对于人体的危害极大。所以对于畜牧业来说,需要寻找一种对于人体健康威胁比较小,但是同时又拥有抗生素的作用的畜牧饲料添加剂。中草药添加剂是如今广受欢迎的饲料添加剂,中草药添加剂具有促进畜禽生长以及保健的功能,而且有毒副作用小、无耐药性、无残留、无污染等优势。 1中草药添加剂的功能 免疫功能。现代的医学研究成果表明,在很多的中草药中都含有多糖类、有机酸类、生物碱类、挥发油类、蒽类等,这些物质在动物的机体内能够调节动物机体的免疫功能,可以促进动物机体的免疫器官发育和细胞免疫反应。多糖是中草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黄芪多糖能够有效地促进血液中白细胞以及单核白细胞的数量得到显著的增加,使得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以及吞噬指数明显的上升,有效地增强机体细胞的免疫功能;板蓝根多糖中可以明显提高淋巴细胞的比例,增强动物机体的免疫功能。挥发油在养殖业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比如说大蒜中的挥发油具有显著的免疫增强作用,能够提高血清中的溶菌酶含量和一些酶的活性。营养功能。在中草药当中含有糖类、氨基酸、矿物质和维生素等多种营养物质,所以中草药的营养比较大,例如在韭菜籽中含有粗脂肪、粗蛋白、铜、锌、半胱氨酸、蛋氨酸等物质;山楂中的谷氨酸、精氨酸和天门冬氨酸的含量也是非常高的;黄芪中含有蔗糖、黄芪多糖、胆碱、叶酸、葡萄糖醛酸以及锌、硒、铜等多种微量元素;万寿菊中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以及黄叶素。抗菌功能。根据实验显示,中草药对于比较常见的病原菌具有抑制作用。一般来说具有抗菌功能的中草药有蒲公英、金银花、大蒜、艾叶、连翘、黄芪、野菊花、姜、芦荟等。黄连的主要成分就是黄连素,有着广谱抗菌的作用,低浓度时可以抑制细菌,高浓度时就可以消灭细菌。大青叶挥发油也有着一定的抑菌作用。抗应激功能。目前,在防治畜禽应激综合征的研究中发现,如果在喂养中加入一些中草药如人参、延胡等可以提高机体的防御能力调节济源作用;黄芪等中草药可以对机体进行调节,可以起到抗应激作用。 2中草药添加剂的研究方向 中草药的资源虽然说很丰富,但是目前来说,中草药添加剂的研究仍然还是处于初级阶段,现在用于饲料添加中的中草药数量不多。中国的中草药数量千千万,还有很多种类处于待开发的地位。由于每一味中草药的作用十分有限,我们应该根据中兽医学理论,充分地发挥每一味中草药的作用,将每一味中草药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开发复合型中草药添加剂,以增强中草药的效果。中西药结合。中草药和化学合成药物各有各的特点,中西药结合就是将中草药和化学合成药进行复配,按照需要可以以中草药为主,化学药物为辅;也可以以化学合成药为主,中草药为辅,相辅相成,以达到增强药效的目的。根据目前的情况来说,虽然抗生素以及化学合成药的弊端日益地显露出来,但是我们不可以否认的就是一些西药对于畜禽疾病的确有明显的效果,因此,日后的中草药添加剂的研究方向就是要寻找中草药与化学合成药之间的结合规律,取长补短,以求得达到更好的效果。结合现代医学。加强现代医学在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的研究与在生产中的应用,这样能够加快中草药添加剂的现代化。在对中草药研究的同时,结合现代医药学、营养学和免疫学的方法,从多种方面进行探讨,以达到目的。这种现代医学就包括超滤法、大孔树脂吸附法等在原料药品的鉴定以及中草药的应用等等。随着抗生素的使用,动物体内药物残留不断增加,再加上人们现在对于自身健康也是越来越关注,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要求不断地提高,所以作为绿色无污染无残留的中草药添加剂为畜禽产品的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在将来的日子里,化学合成添加剂的使用会逐渐的减少,绿色的中草药添加剂也势必会取代化学合成剂。 3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畜牧业和饲料工业的不断发展,饲料添加剂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饲料添加剂的市场中中草药添加剂凭借着其自身的毒副作用小、无耐药性、无残留、无污染的特点脱颖而出,势必会逐步地取代化学合成添加剂。现如今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地提高,对绿色产品的要求也提高,所以中草药添加剂的前景是非常广阔的。另外我国的中草药资源非常丰富,在中草药应用方面得天独厚,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种优势,大力发展绿色的中草药添加剂技术,加速对中草药添加剂的现代化发展,大力支持创建具有特色的中草药添加剂的品牌,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作者:何田 单位:眉山职业技术学院农业技术系 中草药论文:中草药养生茶市场营销论文 一、文献综述 中草药养生茶是指以草药为原料,通过特有的配方及工艺加工制作,在饮用过程中,除了满足解渴的需要及为人体补充必须的水分外,还能同时提供相应的营养物质,以达到保健养生的目的,是一种保健饮品。与传统以茶叶为基料的保健茶不同,中草药养生茶的制作材料多数是国家规定的即为食品又为药品的草药,其中成份并不含茶,仅因口感及冲泡、饮用方式等方面的类同,而借用“茶”的名称,是非茶之茶。中草药养生茶正是一种融合了这两种传统文化的保健养生产品,极具文化底蕴。该产品既解决了传统中草药因口感、味道不易被大众接受的问题,又不必熬煮,冲泡即可饮用,使用起来更加便捷;同时,相比传统茶类多出了保健养生,调理身体机能等诸多好处。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医学科学的发展,我国近20-30年来,在茶学、医学、药学、卫生、食品以及轻工等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证实了茶叶与中草药对人体健康的积极作用,很有成效,尤其是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对中国茶叶和中草药的营养成份和药效成份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对开发养生保健茶提供了理论依据。市场营销策略是企业以顾客需要为出发点,根据经验获得顾客需求量以及购买力的信息、商业界的期望值,有计划地组织各项经营活动,通过相互协调一致的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为顾客提供满意的商品和服务而实现企业目标的过程。 二、中草药养生茶市场及内外部环境分析 1.STP战略分析。 1.1市场细分。 1.1.1定义市场范围。 中草药养生茶是一种以养生为主要功能的保健茶,属于保健饮品。在使用形式、口感味道等方面拥有部分茶的属性。而功效与目前市场上比较火热的功能饮料也有某些近似之处。除了通过推广自身品牌等方式在保健品、保健饮品市场中培养自身消费群体外,同时还可以从茶、功能饮料等类似市场争取部分消费者,来扩大市场占有率。 1.1.2潜在消费者的需求。 通过调查,86.2%的被调查者都购买或使用过各类保健品,但却仅有21.5%的被调查者购买或使用过中草药养生茶;整体来说,中草药养生茶在消费群体中的认知度是比较低的。但同时,75.5%的被调查者表示愿意尝试并接受新的保健品类型,因此中草药养生茶是具有较多潜在客户可供开发的。 1.1.3划分不同需求的子市场。 通过对消费者不同需求的分析,潜在市场大致可划分为:亚健康人群、慢性疾病的中老年患者、孝敬父母长辈的年轻人、送礼者、体力脑力消耗较大者、希望防病健体者这六个子市场。这六个子市场相互之间又存在有相同的消费人群,根据共同的市场人群,可将它们进行合并,最终形成中老年人、青年人及送礼者、身体不适者这三个可供选择的细分市场。 1.2目标市场分析。 中老年人:随着日常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愈发能体会到健康的重要性,尤其是中老年人,更加注重对身体的保养,这类消费群体对于他们自身与家人在保健养生方面的意识是非常强的。而中草药养生茶的主要功效就是保健养生,与这类消费者的需求非常契合。因此,中草药养生茶要切入该目标市场相对是比较容易的。青年人及送礼者:中国目前有着巨大的礼品市场,保健养生产品也在近些年逐渐成为礼品市场中的主流产品。但这部分消费者在产品选择上有着较强的随意性,切入该目标市场需要较大的营销投入。虽然切入市场有一定的难度,该市场的利润也相对比较大,具有很可观的市场价值。身体不适者:由于目前社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从而导致了工作时间长、压力大、疲于应酬等现象变得非常普遍,这使得亚健康人群的比例不断提高。因此,开发亚健康消费市场也是目前市场发展的新趋势。而同样因为快速的生活节奏与繁重的工作,这类人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度也普遍偏低,更多的是在身体出现各类疾病等状况时选择能即刻见效的药品,对于日常能量的补充也更倾向于在使用方面比较快捷的机能饮料或是营养药物。虽然中草药养生茶的功效比较适合于这一目标市场的消费人群,但其细水长流型的长期保养理念却较难得到认同。 1.3市场定位。 经过上面对三个目标市场的分析,中老年市场是目前最适合中草药养生茶发展的首要市场。产品与需求的契合度高,使用方面也适合现在中老年人的生活节奏,可以较快的取得该市场消费群体的接受与认可;切入市场难度低也可以相应降低产品在初期发展推广的投入。根据调查结果的分析显示,中老年人在选择产品时最为看重是产品的功效,同时追求物美价廉的消费理念。因此,针对该市场的产品应该将重点放在优秀的品质及大众化的价格方面,不宜定价过高,可以通过简化重要性不高的外包装等方面来降低成本,从而扩大价格浮动空间,给出较低的定价。 2.内外部环境分析。 该部分将会选取一款笔者比较熟悉的中草药养生茶产品为例,结合该产品所处的河南市场进行内外部环境分析,以求能够做到见微知著,由区域市场的一款产品引申出对整个产业各个市场的认知与分析。 2.1内部因素。 对产品拥有的优势(Strength)及劣势(Weakness)进行的分析属于产品的内部条件分析,通过该分析可以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对自身优势进行精进加以巩固,对自身劣势努力改善争取扭转。 2.1.1优势(Strength)。 (1)成本优势。本产品所具有的一系列功效源自于对各种中草药药性的调和以及制作过程中所采用的一些传统工艺,其价值在于配方与制作,原材料则大部分都是极为普通常见的中草药。虽然近年来各类中草药价格涨幅巨大,但相对其他一些采用稀少名贵原材料的保健养生类产品,在成本方面依然具有不小优势。正是因为成本方面的优势,使产品的价格有着比较大的可调整空间,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这将成为一大优势。 (2)管理优势。本产品为独家专利产品,可以方便的一手掌握生产方面的控制权与销售方面的决策权,这样在面对一些决策时可以做到迅速果断,避免了一些处于大企业当中的知名品牌产品在决策方面复杂的流程,更加的及时灵活,可以更好的把握住机遇。 2.1.2劣势(Weakness)。 (1)大批量生产经验不足。 由于该产品自配方改良、完善以来,由于种种原因一直都没有进行过大批量的生产销售,在这方面经验严重缺乏。一旦拓展、扩大市场,在需要大量生产时很可能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同时极可能因生产量过大导致生产工艺环节无法精细,从而对产品的功效、口感等方面造成一定的影响。而且目前产品在选料方面因不存在生产压力,还较为从容,当需要大量生产时,原材料的储备及供应很可能遭受冲击。同时由于某些天然原料本身的稀缺性,为了支撑大批量生产的需要,必然要选择改为使用可以量产的人工培育种植原料,这样以来,就将会有产品品质下降的可能性出现。 (2)缺少成熟的运营团队。 同样是因为本产品没有过大批量生产销售,此前一直以研发改良方面为主,并不具备一支成熟效率的生产营销团,想要取得好的发展,必然要扩大自身规模,而一旦扩大规模就需要临时组织起一支队伍来进行相应的工作,这样肯定会出现因临时组建而缺少磨合,以及对该产品该市场领域方面认识及理解不足等状况。 (3)生产方面管理难度大。 由于产品本身的特殊性,该类产品的核心价值大多都在于原材料的调配及制作工艺这两个方面。想要在不影响产品质量、产量并且保证产品完整性的情况下,又能同时兼顾对产品配方及制作工艺等方面的保护,这对管理者来说,将会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4)无品牌知名度。 从消费者行为洞察方面的相关知识可以得知,消费者对于不了解品牌产品往往都会持观望态度,很难会轻易尝试购买。这就使新品牌产品或不知名品牌产品会处于一个很尴尬的境地。一方面因品牌知名度不高很难有好的销量,另一方面又会因为销量的问题造成资金流动困难。 2.2外部环境。对产品在市场中面临的机会(Opportunity)与存在的威胁(Threats)进行的分析属于外部环境分析,通过分析能够使产品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下把握机遇规避风险,为产品快速、长期的发展奠定基础。 2.2.1机会(Opportunity)。 (1)环境优势。 本产品产自登封,坐拥嵩山、少林寺等世界级文化遗产,产品的主要用料为嵩山千年古槐槐实及多种天然野生中草药,身为同是传统文化结晶的中草药类及茶类的结合产品,在环境及文化上占有先天的优势。在产品的品牌塑造及推广方面,可以有效的借助少林寺的文化历史及五岳嵩山作为天地之中的特有环境,将本产品打造为一款有着文化色彩历史底蕴的养生保健品,在某些顾客群体中容易获得较高的认同感。 (2)政策支持。 目前,中国国内的政治环境比较稳定,国际关系也很良好,社会保持这健康的发展,而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这种局势会一直持续下去。在这一环境下,养生保健行业的发展得到了很多相关政策的支持。尤其是近几年来,亚健康的普遍化,导致了人们的体质和免疫力等方面出现了各种问题,这在社会上很受重视。而中草药养生茶这种由纯天然绿色中草药制成的养生保健产品,能够为人体提供长期性的保养,可以很好的改善亚健康提高免疫力。 (3)健康消费的潮流。 随着社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以及人们对自己身体健康的渴望,养生保健行业在全球范围内已逐步成为了朝阳产业,市场得增长非常迅速。据相关资料显示,在近20年的时间里,美国在养生保健品方面的销售额增长了36倍,日本也有着32倍的增长。随着中国的城镇化建设及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基本小康,中国养生保健品也获得了非常可观的市场。 (4)经济环境良好。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一直稳定上升,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这就使得消费需求也更加的旺盛。这样的整体经济环境,给企业的投资、产品的研发与生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而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消费的需求与健康的需求,为养生保健产品带来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5)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为产品的生产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很多必须通过人工进行的传统加工工艺也正逐步可以由机器替代,这大大提高了产品的生产效率并节约了人工的投入。同时,世界范围内对生命科学以及生物工程等方面的研究已达到高峰,这为养生保健产品提供了未来在新品开发与技术更新等方面的动力与支持。 2.2.2威胁(Threats) (1)消费需求多样化难以满足。 由于养生保健品市场的持续火热,各种各样的养生保健产品层出不穷,这就使得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的选择也不断增多。各种产品在相互竞争的同时也令消费者变得更加挑剔,消费需求呈现出了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在这种情况下,相对产品类型较多、品牌知名度较高、品质较容易获取信任的知名企业大品牌产品,就更容易迎合顾客的需求,这类产品也就自然成为了消费者购买时的首选。 (2)原材料受自然状况限制。 中草药养生茶的原材料以绿色天然中草药为主,而气候、天气等自然状况对于中草药材的种植有着很大的影响。虽说国内中草药材市场除了少数的某些药材外在供应方面并不吃紧,但如果出现突发的气候异变是特殊天气,还是有很大可能会导致原材料供应不足或是价格暴涨的情况。而出于资金正常流动以及降低成本等方面的考虑,生产企业通常都不会大量存储原材料。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中草药养生茶产业的发展形成了威胁。 (3)竞争对手的威胁。 从严格意义上来看,现在中草药养生茶的发展道路上,以王老吉等为主的功能饮品、凉茶饮料是目前最大的竞争对手。而这些产品虽然出现时间并不长,但巨额资金的投入使其在短时间内培养出了一大批忠诚度较高的消费者。从市场基础、口碑与消费者信任度等多方面,中草药养生茶都处于不利地位,选择了中老年消费群体作为首要目标市场,虽说能从一定程度上避开与这类以青少年消费者为主产品的正面竞争,但是,从长远的发展考虑,日后来自这些产品的竞争与挑战是无法避免的。 (4)市场开发难度大。 因过去其他保健茶产品在市场中造成的一些负面影响,消费者对保健茶的整体印象始终不佳,中草药养生茶想要通过重塑产业形象来改变消费者心中固有的看法,逐渐消除负面信息带来的影响本就有着很大的难度,大多数消费者又早已被其他大型企业的知名保健产品占据。 三、结果分析 1.中草药养生茶市场营销策略。 通过上文对中草药养生茶的内外部环境分析,可以清楚的看出产品所具有的优势、劣势以及潜在的机会与面临的威胁。同时,也在对中草药养生茶进行市场调查并分析归纳调查结果的基础上,为中草药养生茶进行了市场细分并定位出了目标市场。接下来,本章将在以上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产品实际情况与中草药养生茶的目标市场定位,运用4P营销理论,依据SWOT的分析结果及市场调查数据,重点针对上文确定的目标市场,定制出切实可行的中草药养生茶市场营销策略。 2.产品策略。 2.1品质保障策略。 在品质保证方面中草药养生茶产业应坚持以质量管理体系先行为原则,以先进设备为基础,从研发到生产销售环环紧扣,从根本上消除质量安全隐患,最终使进入消费者手中的每一件产品都具有良好的品质保证。 2.2包装策略。 通过调查数据可以看到,产品包装在消费者购买时考虑的首要因素中也占到了21.6%的比重。因此,对于产品的外包装应紧密结合产品主要特征。使产品的有点以及差异化等可以通过外包装完美的展现出来。同时,需要根据不同的目标市场,选择符合该市场消费群体的包装档次,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的控制成本,同时也给了不同的消费者更多的选择。 2.3导入策略。 从消费者购买理论与消费者需求理论中可以看出,消费者的需求总是随着所支配收入的变化而不断的发生改变。同时,只有通过持续不断的对产品结构进行完善,才能够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在产品导入上,过早或是过晚进入市场都不是最明智的选择,每一款产品都有着最佳的进入市场时机。对生产企业来说,能够使产品在竞争过程中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并不断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开发出可以满足消费者的新产品才是最关键的。 3.价格策略。 3.1标市场顾客成本分析。 在定位目标市场是,中草药养生茶选择了中老年市场作为首要的目标市场,该目标市场的消费群体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同时,由于这一目标市场的大部分消费者都有着较多的空闲时间,因此,会非常谨慎的进行产品选择,是很典型理性消费人群。这些消费者会根据自己对产品价值的认知和自身能够承受的经济能力非常理性的考虑是否进行购买。最容易获得这一消费群体青睐的永远是具有高性价比的物美价廉产品。 3.2顾客成本为基础的价格定位。 通过调查数据分析可以看出,中层收入的消费人群在保健品的消费群体中占很大一部分,加上定位以中老年市场为首要目标市场,这就意味着中草药养生茶应定位成中档保健品较为合适,定价应在适中的基础上相对偏低。而且作为长期保养型的养生产品,日消费需要让绝大多数消费者可以接受,持续型消费才是获取利润的关键。 4.渠道策略。 4.1渠道建设。 随着渠道市场发展迅速,渠道创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市场竞争的加剧,不管是直接渠道建设还是间接渠道建设,渠道建设也变得不是那么的容易。随着市场的发展和渠道建设的困难,精细化分工就显得特别重要,市场上便出现了第三方公司,专门做渠道建设的服务性机构,企业可以把渠道建设的全部事情交给这样的机构,第三方外包公司是营销渠道目前的发展趋势之一。 4.2渠道模式定位。 通过上述对营销渠道趋势的分析,结合中草药养生茶自身情况,对多种可选渠道模式的权衡,迎合发展趋势的渠道一体化应该是目前中草药生茶产业在营销渠道方面最佳的选择。 4.3专业顾问型销售渠道。 近几年来,在医药市场中出现了一种很流行的销售渠道,针对各种长期病症、慢性病之类的康复机构,专业顾问型的销售渠道正是这样一种形态,影响很不错,而且通过前期对市场进行的调查结果来看,消费者在产品的宣传推广方面,对医生、专家推荐的信赖度是最高的,作为具有相应功能的养生品保健品行业,这种渠道模式是很值得借鉴的。 5.促销策略。 5.1广告策略。 根据市场调查数据的结果显示,保健品及相关产品的消费群体对目前几种主流媒体上广告宣传的接受及信任程度并不高。因此,在传统的主流媒体之外,应该更多的去开发出一些其他的广告平台,这样往往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作为传统的媒体之一的电台已经逐渐被人们遗忘,但对于产品的主要目标顾客群体来说,电台在中老年消费者中还是有着一定的影响力。 5.2网络传播。 传统媒体的广告传播有一个明显的缺点,就是传播效应的滞后性,这就导致在实际的销售促进中会出现时间差,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再加上,即使在传统媒体中投入大规模的广告宣传,也只是单纯的能够提高品牌知名度而已,无法很好的展示出品牌的内涵。因此,在传统媒体上展开广告投放的同时,更需要的是通过某种特定形式的活动,来使顾客能够直接感受品牌的内涵,从而形成线上、线下的互动。 四、研究结论 随这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养生保健意识的持续增强,养生保健品的市场空间会继续扩大下去。同时,社会环境的稳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也给了中草药养生茶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而同样,由于市场空间的增大,各类养生保健品也会随着一拥而入,这就会导致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合理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就成为了提高竞争力的保障。希望此次研究能够为产业的发展、产品的销售、现状的改善提供指导,为其它的相同或相似类型产品,在市场营销方面提供参考。 作者:崔栋蛟 单位:博仁大学 中草药论文:中草药质量管理研究 1中草药的生产流通环节存在漏洞 长期以来,中药材作为农产品进行种植和流通,原料药材来源混乱,直接影响中草药(包括中药材和饮片)的质量,而且多数饮片生产企业的原料药材并非专业基地生产,而是从市场购买,购买标准极为初级、随意,这样造成产地不明,采收时间不详,甚至基源混乱。这给制假售假行为提供了存在的可能,中国中医药协会会长房书亭曾对此表示,这是影响我国中药产业健康的一颗毒瘤,亟待从国家层面对中药材流通进行疏堵。在中药材流通环节,由于缺乏现代化的药材库存条件,很多药材都存放在药农家中和临时仓库,因不具备仓储保管条件而严重影响中药材质量,加之一些唯利是图的不法经营者,掺杂使假层出不穷。由于缺乏系统性组织与管理,造成药材结构性供求失衡频繁出现,再加上人为炒作,致使药材市场紊乱。尤其是流通标准的缺乏,一些不法商贩把手中的药材经过再加工,熏染上色、加入别的东西或找一些近似物替代真正的药材。比如目前药材打磺现象泛滥,国家虽然严令禁止,但不少不法商贩为防虫,防霉,延长保存期,追求更多利益,铤而走险,已极大威胁着患者的健康。 2缺乏中草药炮制规范,严重影响其质量 中草药质量不只与产地、保存环境等生产条件有关,还与炮制方法密切相关。中草药经加热、水浸或用酒、醋、药汁等辅料炮制处理后,使某些药物的毒性、烈性或副作用降低或消除,如川乌、草乌生用内服易于中毒,需炮制后用;还直接改变某些药物的药性及疗效,如地黄生用凉血,若制成熟地黄则性转微温而以补血见长。所以,中草药炮制工艺会对药物质量、药性与疗效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现在中草药炮制存在很多的问题,各地的炮制方法差异很大,缺乏全国统一的炮制标准,不便于药监部门对中草药的质量监管,加之,人员流动性增大,跨地区用药的几率增大,个别饮片经不同炮制方法处理,却用于同一处方中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不利于老百姓用药安全。 3缺乏科学的中草药质量等级划分标准 传统的中草药质量优劣多靠外观分辨,如形状、大小、色泽等,缺乏科学依据。以根茎类药材加工的饮片为例,传统认为同类原料药材,在炮制成饮片后,按照传统的外观分类方法应以片大为优,但研究表明,许多现代评价标准中应用的“有效成分”在药材中的分步却主要在侧根和表皮,其结果是片形小的饮片“有效成分”的含量高于片形大的饮片,另一方面,在中药材资源发展变化的这种特殊情况下,许多采用异地人工栽培药材加工成的饮片在外形上要“优于”用道地药材生产的的饮片,而有效成分含量却大大低于道地药材饮片。因此,传统的经验鉴别方法已经逐渐失去对饮片质量评价的准确性,不能仅仅依靠传统的分级方法区分中草药的优劣,需要进一步充实客观的、科学的现代质量评价内容,使二者有机的结合。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3点建议:1加快将中医药现代化的研究成果应用到中药质量分级管理的工作中,为中药质量划分提供科学依据。在充分尊重和继承传统中草药分级方法的基础上,充实现代科学内容,研究制定出中草药质量分级评价的标准。2借鉴化学药品及中成药的管理方法,规范原料药材生产基地,建立中草药注册标准,逐步实行条码身份证识别,建立市场流通标准,让老百姓更容易分辨中草药的质量,真正拥有选择权。3建立中草药市场流通标准,炮制规范及质量分级标准,都需要在充分继承传统中草药知识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进行科学研究,这就要求研究团队既要有丰富的传统经验,又要熟悉高效液相、指纹图谱、原子吸收等现代化分析仪器和研究思路。注重全面型人才的培养,建立高水平、大规模、人才聚集的中医药技术研究中心,才能推进中草药质量管理工作。解决中草药质量分级管理及价格管理工作中的各类问题,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及科学技术的支撑,更需要国家药品管理部门的统筹规划。我们要清楚解决这一问题依然任重而道远,也要正视所面临的问题,在现有基础上,做好本职工作,并积极学习最新的研究成果,推进中草药质量分级管理。(本文来自于《内蒙古中医药》杂志。《内蒙古中医药》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武清香单位:祁县人民医院药剂科 中草药论文:简论中草药种植规划 退耕还林是开发西部的决策之一,要落到实处,有许多关系到农民切身利益的工作要做,其中发展经济使农民手中有钱花,才能保证决策的实施。因为生活在西部的广大农民,大多未能脱贫,既是脱了贫的农民,如无经济的后续发展,也难保决策计划的落实。西部大多数农民不是想象中的富裕。科学技术给农民带来了粮食的稳定收成,但贫困依然是围困群众的毒蛇猛兽,他们的衣、食、住、行仍然要“靠山吃山”。近些年来由于对“山”的依靠和索取,缺少计划性,盲目性膨,资源枯竭的危险一天天的向人们逼近,随之而来的环境恶化将是猛烈的,不知不觉的。如何保护环境,使退耕还林的伟大决策成为千家万户走上脱贫致富的康壮大道,成为人们共同关心的大事。 从五马创办药物种植场的38年实践中,充分证明了中草药的种植是环境保护和农民致富的途径之一,也是自然资源良性循环的最好形式。 一、引进中草药种植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憗 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在他的《物种起源》一书中提出;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进化学说,第一次用大量事实雄辩地证明了生物的适应性,以及在外部条件影响下野生动植物发生变异,经人类长期局部无意识和有计划的选择,使变异逐惭积累加强而成为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通过同一途径又可获得它们的新品种。 达尔文的发现正确地揭示了有机界发展的规律。也证明了中草药人工栽培的可能性。 黄连是一种名贵短缺的中药材。原产地在四川省石柱,那里是冬暖春早,日照较少的气候使黄连养成了喜冷怕热的习性。而五马药场却是冬寒春迟,但是由于山高林远具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地域特点正如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写“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那样。黄连生长有它相对适应的一面喜冷凉并非越冷越好,怕酷热也不是一点光照也不需。药场经过对比考察研究和分析选择了半山向阳,50度的沙质土壤,采用了搭棚遮荫办法,照应黄连喜冷凉怕酷热的习性。又根据黄连生长的不同时期的需要,幼年期娇嫩怕热就减少光照增大阴度,中年期期枝叶繁茂,根茎快速生长,需要大量的光照进行光合作用,就疏棚增大光照到70-80度之间。又依据每年的四季变化及时调节光度,保证了黄连生长的良好态势。在黄连生长的过程中,我们又发现它的根部不断往地面上延伸,而药用的主要部分是根,为了达到增产的目的,护根并促进其茁壮,便是田间管理的主要任务。为此通过实践探索出往根部培土的一般规律,从生长的第三年起培土5分,第四年培土8分,第五年培土1寸。一至二年培土根会长的又细又长。如遇大雨冲涮根部,雨停后就要及时培土。 黄连试栽成功,可是一亩黄连要毁三亩林搭棚遮荫的现实很使人耽心。我们联想到杜仲也是一种名贵紧缺药材,它的生长特性是春未夏初枝叶繁茂,恰好和黄连大量需要遮荫相吻合,在杜仲荫下间种黄连,以杜仲林代替搭棚试验成功获1987年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提高黄连产量和质量为药场进一步研究的课题。我们从“砍倒老树发新枝,生长更快”的现象中受到启示,进行了大胆实验,将4-5年的黄连采收80%的根株为商品,对保留的20%的根系切除毛根,再培上腐殖土,促使它迅速分蘖,把这种方法命为“黄连疏根续连法”,使亩产达到1207斤比原产地的亩产高出4倍以上,又获得省科技成果二等奖。 引进黄连在五马药场落户繁衍,并逐年向邻近的省、市、县、村、社推广,提供给他们一万余公斤药籽,800多万株药苗,培训技术人员500多名,答复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群众咨询来信600余封。使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受益,并使陇南地区成为全国三大黄连生产基地之一。事实胜于雄辩,只要创造出或利用大自然的有利条件,引种外地中药村完全是可能的。药场又引进种植了西洋人参、西红花、洋地黄、浙贝母、山茱萸等54种。不仅栽培成功,而且产量和质量都比原产地有所提高。 外地名贵药材引进种植成功,更验证了生物和适应性及其规律。西部广袤地区的农村有着药物生长的良好植被、土壤、气候等条件,大力推广和种植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同时由于引进的名贵中药材市场价格看好,呈逐年上涨趋势,繁荣市场 经济。广大农户最易接受和形成共识,确实是农户致富的门路。 二、野生中草药变家植的广阔前景及紧迫性 西部贫困山区由于发展缓慢,经济滞后,生产条件简陋,广大民受传统影响,“靠山吃山”的观念根深蒂固。而外商对本地野生资源无计划,盲目地收购。诱使百姓,“杀鸡取蛋”式的采挖,致使中草药资源和其他绿色资源濒临灭绝的厄运。因此大力开展野生中草药的人工种植不仅仅是为农民开辟一条致富门路,更为长远的是,关系着千秋大业挽救濒临物种,维护生态平衡,造福人类,还地球本来面目。 野生中草药变家种前景十分广阔,五马药物截止目前,已成功种植野生中药材150多种。 象天麻这种名贵中药材。自古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是“天生神麻”“天麻会走种下没有”。药场从1969年春天开始试种,连续三年都未成功。后来我们对于天麻生长的自然环境进行了实地考察,并走访了千家万户向群众请教,总结失败的教训,牢牢掌握住民间说的“青树底卧天麻”即砍了青树的树桩旁边易生天麻的蛛丝马迹。于1971年7月试种成功,成活率达20%。正在这个时候日本科学家揭示了天麻与蜜环菌的共生关系,对药场的实验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于1975年获得大面积的天麻无性繁殖成功。平均亩产比野生天麻增产5倍以上有的高达20倍左右。从实验失败到稳产高产共经历了七年之久。时间是漫长的,工作是艰苦的,探索的足迹是沉重的。但也证明了一条真理,只要不怕失败,勇于奋斗和努力规律是可以发现和掌握的。随即向周围省、市、县、乡、社推广,包括技术转让,一时出现了种天麻热,因种天麻成了专业户,万元户者比比皆是,但又出现了新问题,天麻退化,块茎形状变细长。我们又看到这样一情景,天麻在地面上有茎、花、果实。有了果实就一定会进行有性繁殖,于是我们在蜜环菌上进行接种天麻果实的实验,果然成功。这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吧!有效地防止了天麻退化,保证了天麻种植的质量。1982年12月4日的《甘肃日报》上披露了这一消息。 猪苓也是一种奇缺的名贵中药材。其功能为利尿渗湿,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脚气,泄泻、淋浊带下,经中外医药专家的研究测定还有防癌、抗癌之作用。猪苓的生长也有神密难测的特点,从盘古开天到今是靠天然野生供给。因为它也和天麻一样深睡地下,地面不露踪迹采药者全凭经验寻找。药场从天麻和蜜环菌的共生关系中得到启发,把蜜环菌和猪苓栽培在一起,经过多次实验,选择不同的地理条件,又取得猪苓人工种殖的有性繁殖的成功,每窑的产量高过野生的20倍以上获省科学成果二等奖。 此外本地野生的钮子七、竹节参、羽叶三七均有滋补强壮、散淤止痛,止血之功效,它们的总皂甙都比西洋参、人参高的多,据崔德先生著《西洋参专辑》记载:西洋参的总皂甙为7.06%,人参为4-7%而三七则为10,9%,钮子七9.62%。竹节参13.66%。这三种药材。我场均以野生家种成功。如果能开发利用将会发挥更大的医药效应。因为这三种药材种植起来比起西洋参、人参来要容易的多。那么其他草木或木本药材种植更易家种成功。 综上所棕在西部贫困山区广泛开展中草药种植是农业走向市场,农民脱贫的理想项目,应大力倡导,建议列为西部开发和实施十五计划的项目之一。最近甘肃省省长宋照肃在讲话中把发展中草药的研究和种植作为甘肃开发的三大计划之三,是颇有见地的,是结合西部农村实际的。 三、开展中草药种植与环保之间关系 大力发展中草药种植,首先为退耕还林的大政方针带来新的希望。树木和草同生于大地之上,中药材就是树和草中的绝大部分,所以发展中药材实际上也就是退耕还林,保护环境还大自然本来面貌。况且林和草有互补作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我们药场所创造的杜仲树荫下间作黄连就是一例,黄连在杜仲下生长五年后采收,这时的杜仲已长成直径为5寸的高大乔木,继续生长在适当的时机再收药用部分。 根据我们对药场周围,幅射五十公里的山山岭岭的调查勘探,发现林下间作药材的潜力很大的,如野生茯苓就生长在松树林下,灵芝草就生长在青树下等,种药可以使广大农民脱贫,从全国范围来讲,粮食生产已基本过关,市场粮价呈下降趋势,靠粮出售增加收入已相当困难,有计划地带领他们通过种植中草药为他们走出困境提供了可能性。这种计划如果能实施将可能性变成增收的可靠的保证。农民手中有了足够数量的钱,退耕还林和环境保护才能落到实处。 现在国家实施西部开发计划,花费巨额资金埋设地下石油管道、天然气管道,从青海经甘肃到四川是解决能源,保证退耕还林,环境保护的实施。对于西部地区广大农民来讲,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谁都要吃饭穿衣,饭要用燃料煮熟,在用钱问题得不到解决的情况下,只有靠砍柴伐树、铲草解决,有了钱才有可能购买天然气,住房也是同理。家家户户都去这样做,退耕还林也难保证青山常在。自然环保也就成了一句空话。若要良性循环,就要构成这样的模式:发展中草药种植解决农民用钱问题,保证退耕还林战略计划落实,环境保护自然永续发展,反回来产生中草药效应,在广大群众中转变传统意识为“靠山养山”形成青山常存,绿水长流的美丽环境和鸟语花香的四季风光。 从市场经济的观点看,人类生活的第一需要就是粮、油籽、棉。那么第二需要莫过于医药了,而中草药在医药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引起全世界人们的观注和青睐。将会在世界医药市场上独占鳌头。朱总理在访泰国时签订了发展中药的协议书,可见其重要意义。 根据上海科技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中草药大辞典》的统计被编入的植物药4773味。这数字并不能囊括所有的中草药,已经是个很宠大的数目了,可见我国的中草药资源的丰厚繁多。加上传统的中医学。中药学和针炙、气功,成为世界医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无论生产、市场前景都是十分广阔的。如能纳入国家的十五计划。形成中草药生产、加工成产品(办工厂)有人专门组织管理,销售,指导科研一条龙。绿化了荒坡、荒山,还愁什么退耕还林不能实现,环境保护得不到治理呢? 可悲可怕的是中草药也是和其他环境资源遭受污染破坏一样,而面临灭顶之灾。一是中草药市场非常混乱,从收购、采挖都是采取一次性灭绝的掠夺方式,假定某种中药材市场紧俏,该药材几乎就要灭绝,其中繁殖旺盛者要恢复至少得十年。生命力相对脆弱者就此终止生命,永远从地球中消失。将来仅存在于文献记载中。如金钗石斛,又名金耳环(土名)有滋阴养胃清热生津之功能。60年代外地客商进入产区连根采挖,再加之森林采伐了原始生态,以后再没发现。娑罗子别名索罗果,高大乔木树龄可达千年以上树形、花、叶都具有观赏价值。果实入药有甘、温、理气止痛之功用。60年代陇南年产量80_100吨,而在1999年,总产量下降到1000斤左右,由于价格高出核桃10多倍,采摘的人们往往伐倒大树而得果实,面临灭绝危险。再如珠儿参,养阴清火生津功能胜过西洋参,而因无人研究培植处于自生自灭状态。还有多种不再一一赘述。挽救濒临中药材只有发展人工家植,在西部贫困山区欲采用高科技手段,时机还不成熟。 关于保护国家珍稀动物,国家早已采取了保护措施,对于珍稀木本植物也有相应的若干规定,而对于草本类就很少提及了,自然不包括濒临灭绝的中草药及中草药资源。笔者认为这是关系人类命运的大事。中草药的作用不仅仅是治病了病,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已应用到其他领域中去。在市面上已经出现了中草药牙膏驻颜养生的各种面友、各种香皂、化妆品等,人们对于中草药的认识和不断发现也是无穷无尽的,可以说每一味中草药就是一座绿色工厂所生产的人们需要的各种产品,是人力所不能及的。是人为的任何企业所不能替代的。(二)是缺乏管理和研究,现有的药场属于国家办的尚少,集体办的大部分都因人员更换而倒闭,原有种植成功的药材几乎被采尽挖绝,中草药的种植也并非人们想象那么容易,从我们实验中如羌活、桃儿七、天麻的有性繁育等都有种籽发芽,接种困难等问题,需要研究的课题实在太多,也需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处理探究。对于中药市场的管理也只能在大量栽种有了足够数量的药源之后,自然就纳入合乎良性发展的渠道。种药的群众也会由自发行动渐进为自觉行动,(三)是药场的工作人员的地位、待遇、权利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如五马药场38年无人过问,一旦有了高效益:每年纯收入在60多万元之后,有人开始害红眼病了,千方百计挤走原工作人员,换上新手之后毁灭性掏尽挖绝。现在的药场不过是一片荒山秃岭,使实验中断,科研成果化为泡影。 如何开展中草药种植,就我们药场38年的实践经验提出以下几条建议可供参考。(一)转变观念承认存在决定意识这一宇宙规律:中药市场的混乱,农民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农民,大多数还处在贫困状态之中,这是客观存在,对这一问题的看法要立足于实地,这就需要进行卓有成效的论证与考察。这些地方形成的虚报浮夸作风往往不可信。有了这样一个立足点回过头来看中草药的种植的伟大意义和价值的份量不在其他事业之下。农民的经济基础发生改变之后,环保意识自然增强,所产生的效应来促进环境保护。 (二)把中草药的种植和研究,作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中之重来看待,这是对十五计划相对而言,也许经过十五计划的具体实施之后,环境保护已经成了广大农民的共识只有另作他论了。 上文已用大量篇幅论述种植中草药对环保的作用和意义,其内涵不仅如此,在百姓中牢固的树立环保意识,仅仅依靠口头说教则远远不够。要使他们心灵震动,产生环保激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只要为他们提供一定的基础条件,以后的发展他们是会尽力的,忠诚的,会产生创造性的奇迹的。如何创造基础条件,除了必要的资金投入之外,还要有人管理、组织、指导,同时科研工作也要相继跟上去,才能保证种植中草药的事业不断向前发展,不断创新,保证质量。从我们38年的实践中深切领悟到,只有科研工作不断有新成果,新创造才能使中草药种植有旺盛的生命力。 (三)建立中草药种植和探索的科研机构"科学是第一生产力",要发展种植和研究中草药必须有配套的科研机构。据我们所知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的省市、自治区尚少。据2001年报刊分类目录中统计554种医药药学杂志中只有一种是中草药杂志。可见其薄弱程度,因此建议在西部地区各省、市、自治区成立相应的中草药科研机构。从事药理、药学和攻关高难度的中草药栽培技术,如虫草、天麻的有性繁殖以及南药北调,东药西移,野生家植中的果实发芽难,生长缓慢等问题,还有一些亟待研究和发现可以利用的野生中药材。 (四)首先办好一批示范药场,作为带动和推广的基地,为周围群众提供药籽、苗、科研成果的推广,另一方面种植中草药创造市场价值,并把科研创新大力开展起来,为永续发展提供可靠保证。 边种药边进行研究是可行的办法,但是必须和中草药的科研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和配合,一方面提供最为可靠的实践数据,另一方面溶入高科技成果,二都是互为补充,构成不断发展的框架,所产生的效应是十分可观的,永久性的。 (五)要有适当的资金投入和政策倾斜,保证启动。当然必须在决策者的心目中,要把此项事业当成系统工程看待,不能低估其作用,这是利国(环保)利民的大事。 (六)开展中草药种植,还必须创造销售环境,药生产出来必须成为商品才有经济效益,除了整顿中草药市场之外,还必须考虑就地消化的问题。如果千家万户都种植起来,一般市场的吞吐量是难以适应产地需要的。就需要开办加工,甚至生产成品的工厂即发展中药材工业。不仅解决了药材的销售,还能为地方财政增加税收,安排下岗人员。 总之对于中草药的种植,有理论指导,引进和野生变家植都有可靠性,必要性;有经验可鉴,药场38年的种药实践;有技术指导;药场已为临近县市村社培养了一大批技术人员。更为重要的是有国家开发西部的机遇。确实是一项富民、环保、退耕还林振兴贫困地区的经济,四位一体的系统工程,如能列入十五发展计划,将为西部贫困山区的广大农民带来经济繁荣。永远摆脱贫穷落后,保持自然资源永不枯竭,还大地本来面目,造福千秋万代。 中草药论文:中草药种植产业发展的意义研究论文 退耕还林是开发西部的决策之一,要落到实处,有许多关系到农民切身利益的工作要做,其中发展经济使农民手中有钱花,才能保证决策的实施。因为生活在西部的广大农民,大多未能脱贫,既是脱了贫的农民,如无经济的后续发展,也难保决策计划的落实。西部大多数农民不是想象中的富裕。科学技术给农民带来了粮食的稳定收成,但贫困依然是围困群众的毒蛇猛兽,他们的衣、食、住、行仍然要“靠山吃山”。近些年来由于对“山”的依靠和索取,缺少计划性,盲目性膨,资源枯竭的危险一天天的向人们逼近,随之而来的环境恶化将是猛烈的,不知不觉的。如何保护环境,使退耕还林的伟大决策成为千家万户走上脱贫致富的康壮大道,成为人们共同关心的大事。 从五马创办药物种植场的38年实践中,充分证明了中草药的种植是环境保护和农民致富的途径之一,也是自然资源良性循环的最好形式。 一、引进中草药种植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憗 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在他的《物种起源》一书中提出;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进化学说,第一次用大量事实雄辩地证明了生物的适应性,以及在外部条件影响下野生动植物发生变异,经人类长期局部无意识和有计划的选择,使变异逐惭积累加强而成为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通过同一途径又可获得它们的新品种。 达尔文的发现正确地揭示了有机界发展的规律。也证明了中草药人工栽培的可能性。 黄连是一种名贵短缺的中药材。原产地在四川省石柱,那里是冬暖春早,日照较少的气候使黄连养成了喜冷怕热的习性。而五马药场却是冬寒春迟,但是由于山高林远具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地域特点正如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写“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那样。黄连生长有它相对适应的一面喜冷凉并非越冷越好,怕酷热也不是一点光照也不需。药场经过对比考察研究和分析选择了半山向阳,50度的沙质土壤,采用了搭棚遮荫办法,照应黄连喜冷凉怕酷热的习性。又根据黄连生长的不同时期的需要,幼年期娇嫩怕热就减少光照增大阴度,中年期期枝叶繁茂,根茎快速生长,需要大量的光照进行光合作用,就疏棚增大光照到70-80度之间。又依据每年的四季变化及时调节光度,保证了黄连生长的良好态势。在黄连生长的过程中,我们又发现它的根部不断往地面上延伸,而药用的主要部分是根,为了达到增产的目的,护根并促进其茁壮,便是田间管理的主要任务。为此通过实践探索出往根部培土的一般规律,从生长的第三年起培土5分,第四年培土8分,第五年培土1寸。一至二年培土根会长的又细又长。如遇大雨冲涮根部,雨停后就要及时培土。 黄连试栽成功,可是一亩黄连要毁三亩林搭棚遮荫的现实很使人耽心。我们联想到杜仲也是一种名贵紧缺药材,它的生长特性是春未夏初枝叶繁茂,恰好和黄连大量需要遮荫相吻合,在杜仲荫下间种黄连,以杜仲林代替搭棚试验成功获1987年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提高黄连产量和质量为药场进一步研究的课题。我们从“砍倒老树发新枝,生长更快”的现象中受到启示,进行了大胆实验,将4-5年的黄连采收80%的根株为商品,对保留的20%的根系切除毛根,再培上腐殖土,促使它迅速分蘖,把这种方法命为“黄连疏根续连法”,使亩产达到1207斤比原产地的亩产高出4倍以上,又获得省科技成果二等奖。 引进黄连在五马药场落户繁衍,并逐年向邻近的省、市、县、村、社推广,提供给他们一万余公斤药籽,800多万株药苗,培训技术人员500多名,答复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群众咨询来信600余封。使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受益,并使陇南地区成为全国三大黄连生产基地之一。事实胜于雄辩,只要创造出或利用大自然的有利条件,引种外地中药村完全是可能的。药场又引进种植了西洋人参、西红花、洋地黄、浙贝母、山茱萸等54种。不仅栽培成功,而且产量和质量都比原产地有所提高。 外地名贵药材引进种植成功,更验证了生物和适应性及其规律。西部广袤地区的农村有着药物生长的良好植被、土壤、气候等条件,大力推广和种植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同时由于引进的名贵中药材市场价格看好,呈逐年上涨趋势,繁荣市场 经济。广大农户最易接受和形成共识,确实是农户致富的门路。 二、野生中草药变家植的广阔前景及紧迫性 西部贫困山区由于发展缓慢,经济滞后,生产条件简陋,广大民受传统影响,“靠山吃山”的观念根深蒂固。而外商对本地野生资源无计划,盲目地收购。诱使百姓,“杀鸡取蛋”式的采挖,致使中草药资源和其他绿色资源濒临灭绝的厄运。因此大力开展野生中草药的人工种植不仅仅是为农民开辟一条致富门路,更为长远的是,关系着千秋大业挽救濒临物种,维护生态平衡,造福人类,还地球本来面目。 野生中草药变家种前景十分广阔,五马药物截止目前,已成功种植野生中药材150多种。 象天麻这种名贵中药材。自古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是“天生神麻”“天麻会走种下没有”。药场从1969年春天开始试种,连续三年都未成功。后来我们对于天麻生长的自然环境进行了实地考察,并走访了千家万户向群众请教,总结失败的教训,牢牢掌握住民间说的“青树底卧天麻”即砍了青树的树桩旁边易生天麻的蛛丝马迹。于1971年7月试种成功,成活率达20%。正在这个时候日本科学家揭示了天麻与蜜环菌的共生关系,对药场的实验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于1975年获得大面积的天麻无性繁殖成功。平均亩产比野生天麻增产5倍以上有的高达20倍左右。从实验失败到稳产高产共经历了七年之久。时间是漫长的,工作是艰苦的,探索的足迹是沉重的。但也证明了一条真理,只要不怕失败,勇于奋斗和努力规律是可以发现和掌握的。随即向周围省、市、县、乡、社推广,包括技术转让,一时出现了种天麻热,因种天麻成了专业户,万元户者比比皆是,但又出现了新问题,天麻退化,块茎形状变细长。我们又看到这样一情景,天麻在地面上有茎、花、果实。有了果实就一定会进行有性繁殖,于是我们在蜜环菌上进行接种天麻果实的实验,果然成功。这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吧!有效地防止了天麻退化,保证了天麻种植的质量。1982年12月4日的《甘肃日报》上披露了这一消息。 猪苓也是一种奇缺的名贵中药材。其功能为利尿渗湿,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脚气,泄泻、淋浊带下,经中外医药专家的研究测定还有防癌、抗癌之作用。猪苓的生长也有神密难测的特点,从盘古开天到今是靠天然野生供给。因为它也和天 麻一样深睡地下,地面不露踪迹采药者全凭经验寻找。药场从天麻和蜜环菌的共生关系中得到启发,把蜜环菌和猪苓栽培在一起,经过多次实验,选择不同的地理条件,又取得猪苓人工种殖的有性繁殖的成功,每窑的产量高过野生的20倍以上获省科学成果二等奖。 此外本地野生的钮子七、竹节参、羽叶三七均有滋补强壮、散淤止痛,止血之功效,它们的总皂甙都比西洋参、人参高的多,据崔德先生著《西洋参专辑》记载:西洋参的总皂甙为7.06%,人参为4-7%而三七则为10,9%,钮子七9.62%。竹节参13.66%。这三种药材。我场均以野生家种成功。如果能开发利用将会发挥更大的医药效应。因为这三种药材种植起来比起西洋参、人参来要容易的多。那么其他草木或木本药材种植更易家种成功。 综上所棕在西部贫困山区广泛开展中草药种植是农业走向市场,农民脱贫的理想项目,应大力倡导,建议列为西部开发和实施十五计划的项目之一。最近甘肃省省长宋照肃在讲话中把发展中草药的研究和种植作为甘肃开发的三大计划之三,是颇有见地的,是结合西部农村实际的。超级秘书网 三、开展中草药种植与环保之间关系 大力发展中草药种植,首先为退耕还林的大政方针带来新的希望。树木和草同生于大地之上,中药材就是树和草中的绝大部分,所以发展中药材实际上也就是退耕还林,保护环境还大自然本来面貌。况且林和草有互补作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我们药场所创造的杜仲树荫下间作黄连就是一例,黄连在杜仲下生长五年后采收,这时的杜仲已长成直径为5寸的高大乔木,继续生长在适当的时机再收药用部分。 根据我们对药场周围,幅射五十公里的山山岭岭的调查勘探,发现林下间作药材的潜力很大的,如野生茯苓就生长在松树林下,灵芝草就生长在青树下等,种药可以使广大农民脱贫,从全国范围来讲,粮食生产已基本过关,市场粮价呈下降趋势,靠粮出售增加收入已相当困难,有计划地带领他们通过种植中草药为他们走出困境提供了可能性。这种计划如果能实施将可能性变成增收的可靠的保证。农民手中有了足够数量的钱,退耕还林和环境保护才能落到实处。 现在国家实施西部开发计划,花费巨额资金埋设地下石油管道、天然气管道,从青海经甘肃到四川是解决能源,保证退耕还林,环境保护的实施。对于西部地区广大农民来讲,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谁都要吃饭穿衣,饭要用燃料煮熟,在用钱问题得不到解决的情况下,只有靠砍柴伐树、铲草解决,有了钱才有可能购买天然气,住房也是同理。家家户户都去这样做,退耕还林也难保证青山常在。自然环保也就成了一句空话。若要良性循环,就要构成这样的模式:发展中草药种植解决农民用钱问题,保证退耕还林战略计划落实,环境保护自然永续发展,反回来产生中草药效应,在广大群众中转变传统意识为“靠山养山”形成青山常存,绿水长流的美丽环境和鸟语花香的四季风光。 中草药论文:中草药抗真菌 【关键词】,抗真菌 关键词:中草药;抗真菌;回顾 近年来,由于广谱抗生素、激素、化疗和免疫抑制剂的普遍应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日益增加。但目前临床上应用的西药抗真菌药物,均存在着疗效差、毒性大等缺点。寻找广谱、高效、低毒的抗真菌新药已成为药物研究的热点。特别是从植物中寻找抗真菌药物,已成为公认的重要研究方向。我国科学家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发现了许多中药具有抗真菌作用,分离得到了多种有效化学成分,对这些成分的作用机理作出了初步研究,这些工作为开发抗真菌新药和中药用于临床抗真菌,奠定了坚实基础。本文对1995年至2004年十年间,中草药抗真菌的研究文献,作一综述。 十年间,有关中草药抗真菌试验研究中文文献约有96篇,对187味中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有162味中草药具肯定的抗真菌作用。 1选择性弱(指对两种以上真菌有作用)、具有杀灭真菌作用的中草药 有些中草药,表现出对多种真菌的强大抑制或杀灭作用。土槿皮、高良姜、牡丹皮乙醇提取物在较低浓度(1mg/ml)时,完全抑制白色念珠菌、威克海姆原藻、啤酒酵母(GL-7)生长。肉豆蔻、肉桂、丁香、防己、桂枝、黄柏、急性子、萆解、知母、黄连、菖蒲,乙醇提取物1~10mg/ml浓度时,完全抑制白色念珠菌、威克海姆原藻、啤酒酵母(GL-7)生长。紫苑、徐长卿、藿香、黄芩、鹤虱、丹参[1]、川芎[2]乙醇提取物10mg/ml浓度时,完全抑制白色念珠菌、威克海姆原藻、啤酒酵母(GL-7)生长。蛇床子、莪术、鹅不食草、地骨皮、补骨脂、威灵仙、木香乙醇提取物1~10mg/ml浓度时,完全抑制威克海姆原藻、啤酒酵母(GL-7)生长;夜交藤、生地榆乙醇提取物10mg/ml浓度时,完全抑制白色念珠菌、啤酒酵母(GL-7)的生长;诃子、白术、紫草、青木香、甘草、当归乙醇提取物10mg/ml浓度时,完全抑制威克海姆原藻、啤酒酵母(GL-7)生长,对白色念珠菌有明显抑制作用。细辛、马齿苋、红花、海桐皮、茜草、蒿本、白芷、白藓皮、羌活、鱼腥草、紫花地丁乙醇提取物10mg/ml浓度时,完全抑制威克海姆原藻生长,对白色念珠菌有明显抑制作用[1]。5%羌活水提物对8种致病性浅部真菌有明显抑制作用,平均MIC为11.88%[3]。茵陈蒿、郁金、独活乙醇提取物10mg/ml浓度时,完全抑制威克海姆原藻生长,对啤酒酵母(GL-7)有强大抑制作用。姜黄、大黄乙醇提取物10mg/ml浓度时,完全抑制啤酒酵母(GL-7)生长,对白色念珠菌、威克海姆原藻,有明显抑制作用[1]。姜黄挥发油和姜黄水浸出液对13种常见致病真菌最低抑菌浓度为1.50~0.08%和2.50~0.16%[4]。大黄的抗真菌作用仅表现在抗皮肤癣菌方面,MIC较高(50~100mg/ml)[5],对白色念珠菌和新生隐球菌的MIC为100.0、25.0mg/ml[6],其水煎剂对马拉色菌的MIC为250mg/ml[7]。东北刺人参挥发油对红色毛癣菌、犬小孢子菌、须癣毛癣菌、紫色毛癣菌、断发毛癣菌等常见皮肤癣菌的MIC为0.06%~0.13%,MF(最低杀菌浓度)为0.13%~0.25%[8]。生姜乙醇提取物对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犬小孢子菌、絮状表皮癣菌,MIC为0.06%~0.13%,MFC为0.13%~0.25%[9]。五倍子乙醇提取物1mg/ml浓度时,完全抑制白色念珠菌生长,对威克海姆原藻有明显抑制作用[1]。苍术萃取浸出液对断发癣菌等10种不同真菌的MIC和MFC(50%药物浸出液乳剂体积/100ml)在1.0~4.0之间[10]。 2选择性强(指仅对一种真菌有作用)、具有杀灭真菌作用的中草药 八角茴香乙醇提取物1mg/ml浓度时,完全抑制威克海姆原藻生长;野菊花、忍冬藤、青蒿、芦荟、骨碎补、莱菔子、老鹳草、儿茶、胡黄连、木鳖子、小茴香、淫羊藿、紫苏乙醇提取物10mg/ml浓度时,完全抑制威克海姆原藻生长[1]。青蒿对8种致病性浅部真菌有明显抑制作用[3],其水煎剂对马拉色菌有明显抑制作用(MIC:225mg/ml)[4];乌梅、透骨草、生侧柏、连翘、川槿皮乙醇提取物10mg/ml浓度时,完全抑制啤酒酵母(GL-7)生长[1]。 3选择性弱、有明显抗真菌作用的中草药 奇蒿氯仿提取物对新型隐球菌、白色念珠菌的MIC分别为12.5、25mg/ml[11]。竹沥对新生隐球菌、烟曲霉菌、白色念珠菌均有明显的抑菌作用,其MIC分别为26.9μg/ml,53.8μg/ml,26.9μg/ml[12]。槟榔、苏木乙醇提取物10mg/ml浓度时,对威克海姆原藻、啤酒酵母(GL-7)有强大抑制作用,对白色念珠菌有明显抑制作用[1]。七叶一枝花对白色念珠菌和新生隐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为10、17mg/ml[6]。木通、麻黄、秦皮、扁蓄、赤芍乙醇提取物10mg/ml浓度时,明显抑制白色念珠菌、威克海姆原藻生长;白花蛇舌草乙醇提取物10mg/ml浓度时,明显抑制白色念珠菌、啤酒酵母(GL-7)生长[1]。秦皮对8种致病性浅部真菌有明显抑制作用[3],其水煎剂对马拉色菌的MIC为350mg/ml[8]。斑蝥乙醇提取物对白色念珠菌、石膏样毛癣菌、红色毛癣菌有抑制作用,MIC分别为80mg/ml、5mg/ml、1mg/ml[13]。川椒乙醇提取物(100mg/ml)对白色念珠菌、石膏样毛癣菌、红色毛癣菌有抑制作用,MIC分别为100mg/ml、5mg/ml、1mg/ml[13]。大蒜乙醇提取物(100mg/ml)对白色念珠菌、石膏样毛癣菌、红色毛癣菌有抑制作用,MIC分别为100mg/ml、50mg/ml、4mg/ml[9]。土大黄、血竭、秦艽、苦参乙醇提取物10mg/ml浓度时,对威克海姆原藻、啤酒酵母(GL-7)有明显抑制作用[1]。山胡椒果水蒸气蒸馏部分对新型隐球菌等四种皮肤致病真菌的MIC为0.03~0.05ml/L,对黑曲霉等五种污染霉菌的MIC为1.0~1.5ml/L[14]。射干对8种致病性浅部真菌有明显抑制作用[3],其水煎剂对马拉色菌有抑制作用(MIC:350mg/ml)[7]。山苍子油对白念珠菌等5种标准菌株的MIC在14~76μg/ml之间[15]。龙血竭抗白色念珠菌等6种真菌的MIC50为0.17~5.00mg/ml[16]。银杏外种皮提取物能明显抑制13种实验真菌生长,浓度为5%时的抑制有效率为92.3%。1.5g银杏外种皮总提取物对真菌生长的抑菌抑制效果相当于0.5g克霉唑[17]。 4选择性强、有明显抗真菌作用的中草药 栀子对威克海姆原藻有强烈抑制作用[2]。吴茱萸、使君子、石榴皮、山楂、三七、漏芦、火麻仁、槐花、白芍、凤尾草、白芨、黄芪、忍冬藤、栝楼、虎杖乙醇提取物10mg/ml浓度时,对威克海姆原藻有明显抑制作用。山豆根、干漆、马鞭草乙醇提取物10mg/ml浓度时,对啤酒酵母(GL-7)有明显抑制作用[1]。 5抗真菌作用微弱的中草药 天门冬、白头翁、厚朴、没药、射干、皂刺、何首乌、金银花、皂角、夏枯草、板蓝根、柴胡、荆芥、大风子、扁豆、苍耳子、决明子、五味子、败酱、大小蓟、桑叶、黑旱莲、车前草、穿心莲、益母草、半夏、半边莲、山栀子、青黛、升麻、浮萍、蚤休、辛夷、马兜铃、山慈茹、杭白菊、生艾叶、牛蒡子、秦皮、细雀梅藤,有微弱抗真菌作用[1,18]。 6抗真菌作用不确定的中草药 陈皮[1,19]、乌梅、龙胆草[1,2]、藿香[1,20]、黄精[1,5]5味中草药在不同的研究中表现出有或无抗真菌作用。 7无抗真菌作用的中草药 大风子、蒲公英、川芎、地肤子、百部、半枝莲、牛膝、川楝子、生地、山茱萸、白果、杜仲、龙葵、川乌、仙鹤草、草乌头、椿白皮、牵牛子、附子、使君子无抗真菌作用。 综上所述,近十年来,我国学者对187味中草药进行了抗真菌作用研究。其中具有杀灭真菌作用的77味,有明显抗真菌作用的44味,抗真菌作用微弱的41味,抗真菌作用不确定的5味,无抗真菌作用的20味;中药副作用小、来源广、价格低廉、很少出现耐药,适合于长期及预防性应用的这些特点,使研究开发中药具有良好的前景。今后研究的重点是建立中草药抗真菌作用的筛选标准,使研究更加统一和规范;发现更多、更好的抗真菌中草药;分离确认有效成分;进而对有效成分进行抗真菌机制研究;针对作用机制,设计选择性作用靶点和先导化合物,进行高通量筛选化合物,建立相关生物信息库,为合成新的抗真菌药物奠定基础。
人教版语文教学论文:注重研讨与练习,深化人教版初中语文教学 摘要:本文结合笔者多年教学经验,主要针对如何通过加强研讨和练习等方式来深化人教版初中语文教学展开了相应的讨论与分析。 关键词:初中语文 研讨和练习 讨论分析 目前,在语文课本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当属研讨与练习。教学工作者借助语文课本中所涉及的研讨与练习,不仅能够较为高效的了解课堂教学任务和目的,还可以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以及为教学工作者传达思路和灵感等。所以,在开展完语文教学活动之后,教学工作者一定要注重为学生布置适当的课文研讨与练习,对这一点是不可小觑的。教学工作者在进行实际的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完全是按照研讨与练习来制定教学方案,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但是,由于教学工作者过度看重研讨和学习的重要性,导致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出现各种问题。 1 研讨与练习存在的问题 1.1缺乏具体方法的指导 缺乏具体方法指导,其实也可以说是对其的要求和具体落 实情况不够清楚。例如,在七年级人教版上册《理想》这篇文章中课后研讨和练习中所涉及的“举行一次朗诵比赛,比一比,看谁朗诵得最好。”这一活动形式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有助于对学 生语感的培养,这一教学理念是符合相关规范要求的,进而能够达到全面提升学生整体语文素养的目的。但是,活动并为涉及开展朗读的要求、方式、技巧和标准等诸多具体事项,因而学生实行起来比较茫然,没有具体方法作为指导。 1.2 对学习情境的设计不足 良好的学习情境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一种较为a愉快的氛围中理解和掌握知识,进而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语文整体素养[1]。人教版的课本所涉及的课后研讨与练习在很大程度上在这方面进行了相应的努力,但并未真正做到对学习情境的设计,进而达不到计划要求。 1.3 研讨与练习涉及层面不深 教学工作者在设计研讨和练习的过程中并不能对研讨与练习进行较深层面的设计和安排,而仅仅停留在较为简单的层面,进而不能有效帮助学生进步。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这一课文中就为学生设计了“写一篇文章,介绍你有玩过的一座园林,200 字左右”。而在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我的于勒叔叔》这一课文中则要求“想象一下,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他们会怎样?试写成二百字左右的短文。”新课标中要求初中生作文字数要大于600 字,很明显,在上述例子中的要求是不达标的。 1.4缺乏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手段 教学工作者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当然,这种自主能力的培养要多依靠课本。但是,课本中所设计的一些研讨和习题都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因此,不利于学生的乐趣和学习积极性的培养,进而严重影响初中语文教学效率。 2 改进研讨与练习的措施 2.1建立层次性的研讨与练习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曾指出,课本必须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相一致,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因此,教学工作者在对课后研讨与练习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和学习状态,来为其安排较为合适的研讨与设计的方案。此外,还应该充分考虑到对语文进行学习的规律和积累、感悟、探究、运用知识的区间,进行较为科学合理的具有层次性的研讨与练习。 2.2 改善研讨与练习的可操作性 改善研讨与练习的可操作性的具体办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学工作者需要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学习手段和技巧的指导。教学工作者可以避免使用模糊动词的手段,而采取一些较为易懂的行为动词,并向学生们较为清晰的再现对其的要求。 第二,教学工作者应该有目的地降低多解题的开放性。通常情况下,语文课本中所涉及的研讨与练习中的问题的答案较为多样化,教学工作者进行如此涉及的原因主要是使学生的多元思维能力得到行之有效的锻炼,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用不同方式审视问题的能力。但是,在一些文章课后所涉及的研讨与练习的问题则太过开放,进而导致学生畅所欲言,缺乏规范性。 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寓言四则》这一文章中的课后研讨与练习的第一题“阅读课文,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分别说说四则寓言的寓意”。教学工作者的参考用书对其进行的描述是“此题具有开放性,可以各抒己见,不求统一。”这在很大程度上将给学生带来较为偏差的思想,就是学生所陈述的这四则寓言的寓意全是正确的。然而,每则寓言可能会涉及诸多寓意,但一般不会有无数个寓意。教学工作者在遇到这样形式的研讨与练习时需要鼓励学生对其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切忌盲目展开联想,进而产生较为错误的观念。 2.3丰富研讨与练习的内容 丰富研讨与练习的内容的主要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以人教版课本为参考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学工作者需要注重引入其他版本的课本中的研讨与练习的内容。第二,在时间较为充足的情况下,教学工作者还可以就各种文体为学生提供文体练习的机会。人教版的课文系统未能对课文进行很好的文体归类,往往出现课文文体混淆讲述的局面。 综上所述,教学工作者在开展具体的研讨与练习的过程中,不能只是停留在解释、记忆的层面,而应该引导学生对其进行较为深刻的理解[2]。教学工作者要确保在充分理解和掌握研讨与练习的基本特征基础之上,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把重点内容传授给学生,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人教版语文教学论文:多媒体与语文教学的优化整合(人教版) 随着新课标的修订版问世,多媒体已经逐步进入课堂教学。多媒体技术对于语文学科来说,是不可多得的辅助教学手段,它弥补了传统教学在情境创设、时空转换、情感渗透、思维创新等方面的不足,以一种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为特征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显示出它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可以显示优美的动态画面,可以播放动听的音乐、纯正的朗诵,可以把课本上枯燥的文字,变成生动形象的艺术片,把抽象的语文变为形象生动的语文,使语文教学达到一种新的境界。下面就多媒体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谈谈个人的几点体会。 1 利用多媒体,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让多媒体走进语文课堂,有利于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优化教学效果。适宜的教学情境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有经验的教师都会注意到教学情境设置的重要性。以往的课堂上,我们一般常用美丽的语言去打动学生,引导其进入理想的学习情境。如果我们能把多媒体技术运用到语文课堂中来,则会让我们的语文课堂锦上添花。因为多媒体能将出色的声像效果展示给学生,容易把学生引入到特定的情境中去。 在《我的母亲》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对母亲的性格特点有所了解,然后引导学生联系我们身边母亲的形象,当学生普遍认为母亲伟大时,一首韩红的《天亮了》悄然在教室响起,抒情性极强的音乐加上感人的歌词让不少学生热泪盈眶,令同学们心中油然升起对母亲的敬爱之情,同时设置感恩教育情境的目的也达到了。 这样,电教媒体把无声的教材内容变得有声有色,化静为动,带着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学生的大脑皮层始终处于最积极最兴奋的状态,对课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很自然地步入积极思维的状态之中。 我们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模拟各种生活情景,创造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场景氛围,使学生在一种虚拟而又真实的生活空间中,得到最深切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使他们能全面正确地把握课堂教学内容,并促进心智的和谐发展。 2 运用多媒体,再现情境 电教媒体的特点是图文声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和形象生动的动感画面。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事物现象或过程生动地再现于课堂,把学生带进文中所处的时代,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更好地融入作品中,更好地理解文中作者所抒发的情感,达到与作者产生共鸣的效果。因此,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而且能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口技》的教学,同学们初次接触这种技艺,了解甚少,对其充满好奇,如何将这口技的艺术让学生领会其奥妙所在呢?我结合课文播放了已故相声演员洛桑的《洛桑学艺》,让同学们欣赏精彩的口技表演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感受到其表演者的高超技艺。中学的古诗文语言精炼、韵味隽永、寓意深邃。由于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对诗歌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感到疏远,因而古诗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所以我在古诗的教学中收集和制作了大量与古诗意境匹配的优美图片,让学生听听声情并茂的录音,看看栩栩如生的画面,欣赏品味形象化的词句,使学生的精神处于轻松的状态,仿佛徜徉在语言形象的园林之中,或信步闲游,或曲径通幽,得陶醉之情趣,尽求索之愉悦,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操。 实践证明,在古诗教学中,配以优美的图片,可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创造出生动形象的艺术氛围,就能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去体味诗的意境美、音乐美、艺术美,将学生带入诗所描绘的境界中,因而产生强烈的美感效应,进而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 3 让音乐走进语文课堂 由于音乐长于表达感情,也最容易触发听者的情感,在音乐欣赏中很容易引起欣赏者感情上的共鸣。因此,把音乐引入语文教学,作为情境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也就为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所亲睐。笔者对此亦情有独钟,作过一些探索。如我在教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一课时,首先让学生欣赏邓丽君演唱的《明月几时有》,让学生陶醉于悠扬舒缓的音乐声中,配以多彩的中秋月夜图,表现出一代文豪豁达超逸、乐观向上的宽广胸怀;有的学生已被那优美动听的乐曲所感染,不由自主地跟着哼唱起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这首词的兴趣。让音乐走进语文课堂,学生沉浸在音乐与作品交织构成的意境中,思绪纷飞,情感产生共鸣,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4 激发朗读情感,以读促教 语文课堂教学,应重视课文朗读,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具有移情、激趣,引起共鸣的作用。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指导朗读,在情感的调动、情境的营造、意境的复现方面都难以调动学生入情入境,现代的计算机多媒体通过音像把语言文字中描写的情景再现,使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通过多媒体示范朗读后,学生自然受到感染、熏陶,并很容易理解、接受课文内容,使之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如教学《荷塘月色》一课,我利用电教媒体,给学生创设一种特定的教学情境,学生一边听着班得瑞的《月光》,一边欣赏着月色和荷塘的优美景色,体会着朱自清淡淡的忧愁及淡淡的喜悦之情,在朗诵者的引导下,学生被带进了作者笔下的情感世界,逐渐萌发了“我要读”的强烈欲望。试配乐后,朗诵的同学很快进入了意境,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成就感,其他的同学们也都跃跃欲试。 指导朗读时,还可利用多媒体的动画功能,对一些关键语句、优美段落进行闪烁、变色、下划线等技巧处理,让学生反复品读,深入揣摩,从而提高朗读能力。中学的古诗文,或气势雄伟,或意境开阔,或如大江东去的豪放,或似晓风残月的清婉,本身已独具吸引力,我利用电教媒体,给学生创设一种特定的学习情境,既能勾起学生自己也要配乐朗读的欲望,又能帮助他们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的感情,更能激发学生的朗读情感,增强朗读的效果。 总之,现代多媒体技术介入课堂,以它丰富的多媒体形式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充分展示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弥补了传统语文教学的枯燥和乏味,丰富了学生的直观感受,让学生在无意识下主动、轻松地接受语文知识。如果语文课堂能恰当运用多媒体技术,就一定能如虎添翼,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使语文课堂更精彩。 人教版语文教学论文:新课标人教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记叙文阅读教学模式研究 摘 要:阅读教学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部分,阅读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情感的理解与语言文字的积累。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包括阅读教学在内要更加灵活、更加有效。结合人教版教材对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教学进行研究。 关键词: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教学 阅读,是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印证与获取新知识的主要方式之一。在语文教学中,阅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意,进行语言文字的积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记叙文是主要文体之一,是初中生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新课标下,如何进行记叙文的阅读教学?接下来我将进行介绍。 一、进行寻找文章线索的教育 在阅读中,把握了文章的线索,整篇内容就会变得条理清晰、浅显易懂。因此,在记叙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抽丝剥茧,分析出作者的写作思路并找到贯穿全文的线索。比如,《伟大的悲剧》是以时间为线索;《藤野先生》可以将东京、仙台、北京的地点变换作为线索。有些记叙文的要素比较模糊,文章的线索隐藏较深;也有的文章有着一明一暗两条线索,需要老师对学生进行多一些的发现引导。 如何才能让学生迅速地找出线索呢?教师首先要引领学生了解文章的表现手法,然后让学生通读一遍文章。同时,告诫学生注意文章标题与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词语或者事物,这些标题中的词语或事物很可能就有线索的信息。比如,《白杨礼赞》中“我赞美白杨树”。因此,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将对文章线索的把握能力作为一个重点进行重点培养。 二、引导学生细品文中关键词句,理解文章的情感 文章是有感情的。记叙文写人记事无不含有善恶美丑以及对其的褒扬嘲讽。这些感情除了隐藏在文章中,还在一些关键的词句上有很强烈的体现。把握住了这些关键词句,基本上就能把握住文章的整体情感。比如,在《藤野先生》中,作者形容清留学生的发髻“实在标致极了”。此时需要对上下文的语境进行了解,明白作者对这些清留学生的态度,才能感受到“标致”中的强烈讽刺意味、把握作者的情感。此外,还要注意句子的言外之意,对文章的语句含义进行多方面的分析。 除此之外,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文章中积极向上的情感。新课标下,学生的教材也发生了很大的优化,课文中的内容有了更多积极向上的情感。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对这些情感进行体会,以培养学生正确积极的人生态度。比如,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紫藤萝瀑布》中向上的人生态度,《珍珠鸟》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爸爸的花儿落了》中父爱的伟大,让学生在感受美好的同时丰富自身的情感。学生的情感越丰富,越容易在阅读中与文章产生共鸣,越容易对文章进行理解。 三、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改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并且,阅读解文只能是个人的行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记叙文的阅读教学中,如果给学生灌输过多对文章的观念,学生就会不自觉地跟随着老师的思路进行理解,对学生理解力的培养无 益。“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记叙文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与现实中的人一样复杂,而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理解是很正常的。初中生正处于认知观念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过多的压制与干涉会对学生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所以,在记叙文的教学中,教师要把阅读教学的重心放在学生的引导方面,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让他们进行文章的理解与感受。 除了以上的因素外,教师还要提升自身的知识储备,保证教学内容的充实有效。另外,教师也可以采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设备,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能够通过直接的观感来理解文章 等等。 新课标有着新要求。初中记叙文阅读的教学要从之前的应试教育转变为现在的素质教育。教学有法,却无定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寻求一切可能有效的方法,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并丰富教学知识系统,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尽更多力量。 (作者单位 福建省泉州安溪第九中学) 人教版语文教学论文:人教版初中语文教学设计的研究 【摘要】教学设计是指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的不同,有效的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它是一门运用系统方法科学解决教学问题的学问,同时它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宗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语文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学生以及教师要想在其中占据一席之地,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要保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在一起。 【关键词】人教版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语文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汉文及汉语工具,同时它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它对中国的文化以及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要想学好语文,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等都是很重要的,有人感到学习语文很吃力,主要是由于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 一、以尊重学生为前提,保证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教育领域有一个很知名的“三主论”,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可见学生在学习中的巨大作用,因此,教师必须做到尊重学生,内心深处要把学生当作是朋友,甚至是自己的孩子,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做到位学生服务。但是,在人教版初中语文的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却得不到充分的体现,相反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还出现了老师的“满堂灌”以及学生的“正襟危坐”,学生似乎也习惯了教师的教学方式,久而久之,也就失去了自身的创造性能力,最终没有自主学习的动力,华东师大教授叶澜说:“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育就可能蜕变为“训兽式”的活动。”本文就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如何让学生主动的去学习、去探索,首先,要不断的树立教师的服务意识,在课堂上,要真正的把课堂交给学生;其次,要不断刺激学生的发现欲,这样,学生就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最后,对于学生的提出的问题,教师要认真的解答,对于教师自主解决的问题,教师要积极的给予鼓励。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必须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时中国语言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中国语言文化博大精深,它具有丰富的内涵与意义,我们知道,由于学生的看法不同、观点不同,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就不同,这就是我们说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学生的不同的理解,教师也不要急于去否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有属于自己的发展空间,从而让学生不断的去发现、去探索,最终使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体。 二、不断的对学生进行提问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一味延续着老师问学生答的这种教学方式,一直以来,都是教师针对学生提出问题,而学生则是依据老师的思路回答问题,在教师看来,“师道尊严”不可侵犯,更多的时候,他们甚至不顾学生的反抗。在学生看来,这种压迫性的学习方式对他们来说是束缚、是限制,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们没有自由的空间,没有自己的思想,他们不能够提出自己的想法,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能用自己的办法解决问题,这使得他们成了传统教学中的牺牲品,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反抗,这不仅给学校、教师带来巨大影响,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解决传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爱问问题、敢问问题的意识。首先,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经常鼓励学生,让学生找到自己的发展的空间;其次,要开展探究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让学生自觉地、自主地去探索未知的领域,让学生真正的掌握认识,不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并在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时,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比如,在教授《孔乙己》一文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简单的问题,比如:“孔乙己是谁?”“为什么要学习这篇文章?”“学习这篇文章有什么意义?” 三、不断的在课堂上展开讨论、辩论 要想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必须激活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初中生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不能对语文的学习有正确的认识,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充分的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不断的去引导学生,让学生走出知识的误区,因此,教师应允许课堂上存在的适当的争论,只有在不断的争论中,学生才能发现自身的不足以及他人的优势。比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学中,上完《愚公移山》后,教师可以对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愚公是移山好还是不移山的好?”针对这个问题,学生会展开一系列的讨论,有的人,因为愚公应该移山,因为那是自身发展经济的必然需求,而有的人则认为愚公不应该移山,因为那是学生不得已而为之的做法,此外,它还会对环境以及生态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在不断的辩论中,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了解,也有利于增强学生之间的友谊。 四、重视初中语文作文的教学 作文是语言表达能力的全面体现,也是语文成绩中占比例最大的考核部分,新课标下的作文教学要求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调整教育方式,在初中语文教育中我们必须顺应新课程的标准,将学生的主体参与作为作文教学的重中之重。首先,将作文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由于学生涉及的圈子小,视野不开阔,缺少与外界的沟通,导致学生的作文千遍一律,这时,老师可以带着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让他们学会以不同的眼光看待事物。其次,将阅读与作文相结合、片段模仿与教学相结合,在阅读中,学生可以学到很多优美的句子,从而为作文写作储备大量的知识,一个学生缺乏阅读能力或者说这种能力不强,会导致学生丧失对作文的兴趣。此外,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仿写,仿写不是一贯的照抄照搬,而是仿照经典句型、格式、结构、布局等等,在掌握方法后,就要求学生以自己的思维来进行写作。最后,注重学生平时的积累、及时指出错误并修改,平时积累的多,学生在写作时就可以尽情的发挥,在作文批改时,老师要及时指出学生的错误并指导修改,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写作水平。 五、结语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学,旨在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生存、如何学习以及如何创造,但是,在21世纪的今天,振兴教育的计划却得不到很好的实施,本文以人教版为例,就初中语文的教学设计展开论述,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人教版语文教学论文:论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有效性 摘要: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学生的课堂配合度高,学习反应快,但也存在注意力不集中、易走神的特点。笔者针对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有效性进行阐述,并提出若干想法,以供业内同仁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性;方法 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小学语文是学生脱离幼儿教育后接触的重要学习内容。小学时期的学生在心理与性格上都未定性,对于学习的理解不够深入,自制力很弱,常常会由喜欢一个教师而喜欢上一门课,讨厌一个教师而抵触一个学科。对于这样的年龄阶段来说,小学语文教师一方面应与学生建立起紧密而信任的关系,让学生从心里愿意接近教师。另一方面教师应对教学课堂进行创意化,运用各种手段进行教学方法的丰富。 一、情景教学法对于提高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作用 每个小学生都是天真活泼又爱动爱闹的,其情绪变化大,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也非常明显。“三分钟热度”是小学生常见的性格特征,他们会因为一个情绪而开始特别努力地主动学习,也会由于一点教师眼里的小事而开始不爱学习。小学生敏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的态度应是全面而细致的。教师对于学生的心情应全面掌握,在课堂上以平等信任的态度去对待学生,以开放鼓励的心态去面对学生所提出的各类问题与各种天马行空的回答。而情境教学法就是针对于当下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而设定的教学方法,它与传统性语文教学中以文字和语言进行教学的方法不同。情境教学法强调知识的全面展示,教师可以利用图片、音乐、场景、视频等各种形式来进行教学设计,把课文中的知识“演活”。相比传统意义上单调的讲解与中心思想解读,情境教学法贴近学生心理,强调学生的感官体验,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小学生对老师有一种天生的敬畏感。他们重视教师对自身的评价与看法。如果教学中教师给学生的感觉是“严苛且冷淡”,那么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也就倾向于“沉默和应付”。如果教师展示给学生的课堂是“生动且活跃”,那么学生也就会表现得“积极和兴奋”。教师的态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材《鸟的天堂》的教学中。文字内容的描写非常多,小学生对于文字的理解还处于积累学习阶段,而其感官上的印象却是最深的。教学中,笔者首先就在进行教学引入时,就向学生们提问:自己去过的绿色最多的地方是哪儿?学生们纷纷把自己曾经去过的山、去过的湖边、去过的森林感受全说了出来。接下来,笔者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选择了《阿凡达》里的树屋、九寨沟的山水等各种风景优美的视频片段,并且进行介绍与讲解。在优美的背景音乐中,学生的情绪已经紧跟着视频里的内容而起伏,此时笔者再切入网上所找到的《鸟的天堂》中相关的图片与资料,配上各类的鸟鸣声让学生听。每个片段中还放入一段课文的原话,并且提示学生,待会儿要把这些句子在课文中勾选出来。良好的情境塑造了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态,对于文中作者所描述的场景,也得以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的教学不仅有效地让学生整堂课都跟着教师的上课节奏走,而且还让学生在各种感官体验中静思文字之美,提高了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深度,也大大提升了整节课的教学有效性。 二、情感融入对于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意义 语文的教学单位就是一篇又一篇的课文,而这些课文都是饱含作者情感在内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汉语抑扬顿挫的声调特点,带有感情色彩地去带读,把文字之美充分展现出来。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会投入情感,把呆板枯燥的文字句子用充沛的情感去表达。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的教学内容也占了一定比重。对于诗的教学,小学语文阶段并没有对其体裁、几言律诗、平仄等进行要求,而只是让学生进行积累与背诵。针对于这样的教学目标,笔者对于古诗的教学与传统的《千字文》、《三字经》一样,通过不断的诵读让学生去体会其中的文字之美。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年龄与其性格特征,强制性地要求其去背去读,只会让学生对其产生“任务式”教学的反感。只有通过情感的带入,让学生体会到诗中所包含的文字之美,情不自禁地去吟咏才是其最终的教学目标。小学生的文字底子还处于积累阶段,自然不可能一开始就对诗中的情感引发共鸣,而教师的工作就是带领学生感受到其中的情感,感受到情感共鸣。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古诗两首《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时,笔者先在教学开始前,进行了情感铺垫。让学生们想一想除了父母自己最舍不得的人是谁,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有说奶奶的,有说同学的,有说邻居小朋友的。接下来笔者再让学生们想一想:如果这个最舍不得的人今天就要离开你去到很远的地方开始新的生活,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学生们开始嘈杂,慢慢沉默,接下来就开始想自己的情感表达。当笔者挑了几位平时情感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形容了自己此刻的心情。学生的回答中,不舍是主要,但还有祝福,更有期待未来的见面。当情感铺垫到位后,笔者开始介绍诗中的作者与送别人的关系时,学生的情感很快与诗人取得了共鸣。甚至有学生说,诗人说出了自己的心里感觉,自己形容不出,但诗人却说出来了。特别是那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让他特别感同身受。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真实而针对性强的情境化教学创设,寓教于乐,让学生乐学、爱学、主动学。考虑到这一阶段的学生对于知识的接触是全身心的,教师不仅仅应从传统的听说背上去作创新,还应运用图画、音乐、动手等各种感官接触的方法去加强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加其情感体验,进而提高对于知识的理解力。 人教版语文教学论文:试论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学中关于独生子女的德育渗透 摘 要:我国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正因为如此,独生子女受到的宠爱也非常多,有的家长甚至对孩子十分溺爱,导致孩子养成骄纵任性、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的坏习惯。因此对我国独生子女进行德育十分重要。 关键词:人教版;小学语文;独生子女;德育 由于对独生子女的德育迫在眉睫,所以应该将德育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等多个方面加以重视,才能全方位塑造小学生的优秀品质,避免因为家庭溺爱造成独生子女德育缺失等问题。本文将从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学出发,谈谈独生子女的德育在教学中如何渗透。 一、德育目标 进行独生子女德育的目标就是培养独生子女独立自主的生活习惯,塑造他们善良、豁达、宽容的思想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生活观。新课程标准也规定了在小学语文中所要实现的小学生德育目标,语文老师也应该按照这样的准则进行教育。 二、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1.爱心 人教版小学语文在教学中实现了对小学生爱心的教育,小学生虽然受到了很多的关爱,但是也应该学会把自己的爱传递给别人。在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讲述表达爱心的文章,它们通过故事的讲述教育小学生要爱护自己的亲人、朋友以及兄弟姐妹,应该在得到爱的同时将这份爱传递下去,这样不仅能温暖别人,还能使自己得到更多的爱。 2.孝心 中国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将孝心作为最值得推崇的品质。因为养育孩子十分辛苦,所以应该让孩子从小就知道父母的不易,懂得孝顺父母。而在现在的孩子中却出现了不少任性妄为的例子,他们不仅跟父母吵架,有的甚至还做出危害他们的事情。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就有一篇这样的文章,它讲述了一个小姑娘孝顺母亲,最后感动上天的故事。这样的文章能够让学生明白对于父母的辛苦付出应该怀抱感恩之心,应该回报他们,而不是认为他们的爱是理所当然的。 3.责任心 对孩子责任心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有责任心的孩子才能勇于面对困难,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这对于孩子今后的发展十分重要。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简述了白求恩大夫在战争中坚守手术台的事迹,这样的故事可以作为良好的素材,教育学生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对自己的工作以及生活要认真负责,这样才能更好地成长。 目前,对于我国独生子女的德育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它意味着一整代人是否能有良好的发展。因此,要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人教版语文课本在新课改的基础上,对小学生独生子女的道德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人教版语文教学论文:人教版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方法探讨 内容摘要:现阶段小学语文的教学方式,大多只适用于小学阶段高年级的学生,因为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我意识,具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程度的语文基本常识,对课文有一定的理解和掌握能力。因此,适用于高年级的学习方法是不能适用在小学低年级学生中的,如果盲目套用,不仅无法达到预期效果,还会适得其反。据此,笔者根据人教版教材,在对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内容进行简要叙述的基础上,对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方法进行一定的探讨,希望对广大像关工作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人教版 小学语文 小学低年级 教学方法 小学阶段是义务教育的起始阶段,小学教学更加注重对学生基础的学习技巧和优良的学习习惯的培养。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是学生学习其他科目的前提。小学语文主要从文字书写和相近字的辨析、学生的阅读能力、交际能力和语言使用的综合能力这五方面进行培养,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方法也要围绕这五方面进行安排。在实际确定教学方式的时候,教师要根据学生认知能力的实际情况,具体的进行安排,切忌不可为了追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而脱离实际。 一.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内容 语文主要从文字书写和相近字的辨析、学生的阅读能力、交际能力和语言使用的综合能力这五方面进行培养。具体到小学初级阶段,这五方面主要涉及到:学生的识字和写字能力;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的培养,学生能够积累一定的名言警句或者俗语,能够结合上下文对文章内容作出正确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基础写作能力、写作习惯和书面表达能力;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最后还要培养学生在具备一定的积累之后,能够主动对某一话题进行探讨,同时提出自己观点的能力。 二.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对象的特点 首先,小学低年级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层次不齐。虽然,大部分家长会在孩子上小学之前把孩子送到学前班上,进行一些启蒙教育,但是学生由于认知的差别,学习效果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同时小学生还不清楚所学知识具体有什么用处,因此,教师应该对教学中的时间环节有所加强。 其次,低年级学生的纪律观念较为薄弱,课堂注意力还没有形成。这就需要教师使用一些精彩的课堂内容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教师不能让课堂变成高压课堂,不能让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在萌芽阶段就被扼杀。 最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较差,因此,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不易过深。课堂只有由浅入深、张弛有度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课堂的作用。除此之外,由于新课标的实行,教师要注重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转换。但是由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没有课堂意识,教师在教学中更多的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教师在扮演引导者的同时,还要注意激发学生课堂主人翁的意识,让学生更多的跟着教师走进课堂中,激发出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方法 在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有一定的了解之后,我们以人教版小学语文《秋天的图画》这一课为模板,具体介绍如何利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开展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 首先,在课堂顺序的安排上,教师可以首先解决生字和生词,之后在对课文进行初步的了解。在讲解生词时,可以用多媒体进行结合,利用较为生动的动画对字义进行解释,用短视频向学生展示字的书写方法。这种多媒体的运用可以让学生接受知识更加直接,在讲授完之后可以让学生进行默写或者说出自己对汉字的体会,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相应的鼓励。 其次,《秋天的图画》这一课较为简单,学生非常容易产生共鸣。因此,教师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方法,教师使用不同的语言环境进行提示,学生可以根据提示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描述不同季节的特点,并同课文中描写的秋天作对比,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锻炼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 再次,为了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层次的了解,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课文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或者教师在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时,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让课文变成图画,变成学生自己脑中的动画。这样的训练方法可以锻炼学生的想象力,丰富课堂教学,降低知识难度,让学生在参与中享受知识的乐趣。 最后,教师可以针对课堂内容作出相应的拓展,例如可以布置学生画一幅秋天的蜡笔画,或者利用落叶做一枚书签。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在校内进行一场小秋游,让学生在实际情景中感受秋天,将知识同生活联系起来,感受生活中的语文。 小学语文作为小学三大主科之一,是小学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小学生独特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其理解能力和学习耐心较差,语文作为一门重理解和积累的学科,对学生的学习耐心和理解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最终找到W生真正适合的教学方案,使课堂内容更加高效。 (作者单位:四川叙永县江门镇中心校向坝小学) 人教版语文教学论文:人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研究 一、具体实践中的语文教学 (一)以新课程语文教学目标为指导 1、过程与方法 “过程与方法”是新课程改革后第一次提出的课程目标,具体是指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应更关注教学过程,提高对教学过程的重视程度。过程与方法作为新课改的新目标,可以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来做很好的诠释。我认为新课标指明了语文教学的方向,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基本方法,而不是强调学生掌握知识量的大小。比如,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文中,让学生掌握该文的思想感情时,不能着急告诉学生苏轼想要抒发的情感,而应当先让学生去认知思为什么没涉及三国中的其他英雄,单写周瑜;从其家庭背景、职位、年龄以及生平事迹等方面加以比照,得出周瑜怀才不遇的的情感,学生在进行这一课的学习时,可以在故事中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可见,在进行语文教学时,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对语文教学的有重要作用。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新课标中已经明确的指出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整个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语文教学的目的简单的来说就是培养学生有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人生观,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在对学生进行与语文教学的同时也是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的提高,对整个社会素质的提高,特别是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作为一名高中的语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应当对学生注重这一环节的教育。 (二)新课标下如何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中强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注重语文应用、审美探究能力的培养”。通过解读新课标对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进行培养。 1、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备课充分 作为高中的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要有不断的创新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在对学生授课之前必须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例如如何通过背景导入课文、如何分析课文的写作手法、如何对学生进行分层训练、课程的最后如何进行概括总结进行思想的升华。 2、课堂教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一个成功的课堂应当是学生与教师处于良性互动的状态。当语文教师在对课程做了充分的备课时,并不代表能够到达预期的教学效果。在实际的课堂上,每个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都是不同的,作为教师必须能够找到学生的兴趣点,才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讲授《老人与海》一课时,学生很难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意境,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跟大海有关的音乐,在这样的音乐旋律下读课文,让学生想象自己就处于那样的意境中,这样学生就不是单纯枯燥的接受课文,而是想亲临其境一样感受到主人公的真实感受,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给学生足够的发挥空间 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掌握知识并不是教学的终极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能力是新课程教学下的重要改革目标。在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不能再像传统的教学方式那样唱“独角戏”,自己一个人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应当向学生传授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对课程的内容进行精心的设计,特别是对一些课堂问题的设置上,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地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语文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一)传统教学理念与课改新理念之间存在矛盾 目前,我们的教育仍然是以应试教育为主,作为社会、家长仍然看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这就造成传统教学理念与课改新理念之间存在矛盾,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如何探寻一条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平衡路,我们仍然还在实践中摸索。 (二)新课标要求的大语文观难以实现 新课标提倡开放的教学课堂,要求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学校,走进生活。但是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无论是基于教学条件还是教学目标我们都不能做到这一点。学生仍然是停留在空泛假想的意境中,很难到现实中感受真实的语文。 (三)很难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在我的语文课堂上,还存在很大一部分学生除了课上时间,课下基本不学语文。学习上不是出于对语文的兴趣,更多的是采取题海战术学习语文,这对整个语文学习是十分不利的。 三、总结 总之,作为我们语文教师,要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新要求下,不断加强自身学习的提高,善于归纳总结对好的教学方法继续发扬,对不恰当不科学的教学方法坚决摒弃。从而使得,我们的语文教学更上一层楼,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作者:雷波 单位: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一中 人教版语文教学论文:注重研讨与练习,深化人教版初中语文教学 摘要:本文结合笔者多年教学经验,主要针对如何通过加强研讨和练习等方式来深化人教版初中语文教学展开了相应的讨论与分析。 关键词:初中语文 研讨和练习 讨论分析 目前,在语文课本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当属研讨与练习。教学工作者借助语文课本中所涉及的研讨与练习,不仅能够较为高效的了解课堂教学任务和目的,还可以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以及为教学工作者传达思路和灵感等。所以,在开展完语文教学活动之后,教学工作者一定要注重为学生布置适当的课文研讨与练习,对这一点是不可小觑的。教学工作者在进行实际的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完全是按照研讨与练习来制定教学方案,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但是,由于教学工作者过度看重研讨和学习的重要性,导致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出现各种问题。 1 研讨与练习存在的问题 1.1缺乏具体方法的指导 缺乏具体方法指导,其实也可以说是对其的要求和具体落 实情况不够清楚。例如,在七年级人教版上册《理想》这篇文章中课后研讨和练习中所涉及的“举行一次朗诵比赛,比一比,看谁朗诵得最好。”这一活动形式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有助于对学 生语感的培养,这一教学理念是符合相关规范要求的,进而能够达到全面提升学生整体语文素养的目的。但是,活动并为涉及开展朗读的要求、方式、技巧和标准等诸多具体事项,因而学生实行起来比较茫然,没有具体方法作为指导。 1.2 对学习情境的设计不足 良好的学习情境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一种较为a愉快的氛围中理解和掌握知识,进而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语文整体素养[1]。人教版的课本所涉及的课后研讨与练习在很大程度上在这方面进行了相应的努力,但并未真正做到对学习情境的设计,进而达不到计划要求。 1.3 研讨与练习涉及层面不深 教学工作者在设计研讨和练习的过程中并不能对研讨与练习进行较深层面的设计和安排,而仅仅停留在较为简单的层面,进而不能有效帮助学生进步。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这一课文中就为学生设计了“写一篇文章,介绍你有玩过的一座园林,200 字左右”。而在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我的于勒叔叔》这一课文中则要求“想象一下,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他们会怎样?试写成二百字左右的短文。”新课标中要求初中生作文字数要大于600 字,很明显,在上述例子中的要求是不达标的。 1.4缺乏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手段 教学工作者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当然,这种自主能力的培养要多依靠课本。但是,课本中所设计的一些研讨和习题都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因此,不利于学生的乐趣和学习积极性的培养,进而严重影响初中语文教学效率。 2 改进研讨与练习的措施 2.1建立层次性的研讨与练习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曾指出,课本必须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相一致,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因此,教学工作者在对课后研讨与练习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和学习状态,来为其安排较为合适的研讨与设计的方案。此外,还应该充分考虑到对语文进行学习的规律和积累、感悟、探究、运用知识的区间,进行较为科学合理的具有层次性的研讨与练习。 2.2 改善研讨与练习的可操作性 改善研讨与练习的可操作性的具体办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学工作者需要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学习手段和技巧的指导。教学工作者可以避免使用模糊动词的手段,而采取一些较为易懂的行为动词,并向学生们较为清晰的再现对其的要求。 第二,教学工作者应该有目的地降低多解题的开放性。通常情况下,语文课本中所涉及的研讨与练习中的问题的答案较为多样化,教学工作者进行如此涉及的原因主要是使学生的多元思维能力得到行之有效的锻炼,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用不同方式审视问题的能力。但是,在一些文章课后所涉及的研讨与练习的问题则太过开放,进而导致学生畅所欲言,缺乏规范性。 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寓言四则》这一文章中的课后研讨与练习的第一题“阅读课文,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分 说说四则寓言的寓意”。教学工作者的参考用书对其进行的描述是“此题具有开放性,可以各抒己见,不求统一。”这在很大程度上将给学生带来较为偏差的思想,就是学生所陈述的这四则寓言的寓意全是正确的。然而,每则寓言可能会涉及诸多寓意,但一般不会有无数个寓意。教学工作者在遇到这样形式的研讨与练习时需要鼓励学生对其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切忌盲目展开联想,进而产生较为错误的观念。 2.3丰富研讨与练习的内容 丰富研讨与练习的内容的主要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以人教版课本为参考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学工作者需要注重引入其他版本的课本中的研讨与练习的内容。第二,在时间较为充足的情况下,教学工作者还可以就各种文体为学生提供文体练习的机会。人教版的课文系统未能对课文进行很好的文体归类,往往出现课文文体混淆讲述的局面。 综上所述,教学工作者在开展具体的研讨与练习的过程中,不能只是停留在解释、记忆的层面,而应该引导学生对其进行较为深刻的理解[2]。教学工作者要确保在充分理解和掌握研讨与练习的基本特征基础之上,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把重点内容传授给学生,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浅谈金融会计信息系统:网络金融会计信息系统安全体系的构建 摘要:近年来,随着网络信息全球化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我国金融会计网络信息化服务体系也已建成,与此同时,由于金融业对网络信息及技术的依赖程度加大,种种原因造成金融会计信息系统安全保障难度也在持续加大,给我国金融信息系统安全工作带来了新的更大的挑战,主要表现为网络侵权问题屡见不鲜,出现了网上盗窃、诈骗、知识产权侵权、抢注域名等现象;尤其是金融会计信息系统一旦受到侵害,往往会造成经济上的巨大损失。所以,构建金融会计信息系统安全体系势在必行。本文将围绕该问题展开讨论。 关键词:网络 金融 会计 安全体系 构建 电脑网络信息的高速发展,为各行各业工作效率的提高提供了巨大的方便,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不少行业和部门离开网络信息系统就无法开展工作。但网络侵权问题也随之而来,而受害最深的单位莫过于金融会计等行业,其一旦受到侵权,往往就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如何建立起金融会计信息网络系统安全体系,已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多年以来,人们往往依靠加密技术、数据备份、防病毒到近期网络环境下的防火墙、入侵检测、漏洞扫描、身份认证等等来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但实践证明,只有这些还是不够的,还有不少多变的复杂的安全威胁和安全隐患让你防不胜防。据统计,我国公安机关自2000年至2009年,共破获利用网络犯罪案件16700余起,缉捕犯罪嫌疑人19300余人,涉案总价值近95亿元。有统计报告称,将受侵权案件进行归类,发现属于管理方面的原因比重高达60%以上,而这些安全问题中的95%是可以通过科学的信息安全管理来避免的。因此,加强安全管理已成为提高信息系统安全保障能力的可靠保证。在提高安全管理技术手段的同时,还要从制度和管理机制上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俗话说“三分技术,七分管理”,由于金融信息系统相对比较封闭,对于金融信息系统安全来说,业务逻辑和操作规范的严密程度是关键。加强金融信息系统的内部安全管理措施,层层建立起组织管理系统,制定和完善内控的各项规章制度,不断改进和加强程序的操作与管理技术,是做好金融会计信息系统安全管理的根本。 一、金融会计网络信息系统面临的挑战 目前,网络信息和技术的广泛使用,给金融会计网络信息系统带来了多方面的风险和隐患,金融会计网络信息系统正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和挑战。 (一)金融行业的管理落后于金融网络系统发展的需求 目前,我国金融业的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工作还存有不少漏洞,从领导决策、内部安全制度管理到网络技术的安全管理,都还需要直一步加强。曾有金融界专家根据我国金融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不佳的现状指出:“信息资产风险监管是金融监管体系的核心理念。”这里说的信息风险资产是指在网络信息化进程中,信息资产的设计、规划、服务、运用、监管以及操作等过程中产生的业务风险。从目前我国整体形势来看,金融会计系统的安全管理制度都已比较完善,但从上级机构对下级机构的监管和指导上还处于一个较低级的阶段。因为往往缺乏完整的认识,缺乏统一的监管目标,缺乏上下级之间监管的运作机制,从而造成上下级监管不到位,就不同程度地消弱了网络信息安全管理的实际效果。 (二)核心设备和技术依赖国外,造成安全隐患 目前,我国的网络信息系统所使用的操作系统、芯片、数据库等大多数还是由外国生产和提供,其中有些人为设置的软件陷井和系统漏洞,往往就会使我们防不胜防。有人在调查中发现,外国人生产设计的操作系统和数据库及一些重要网络系统中使用的信息技术产品等,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安全上的漏洞。这些漏洞其中有的是疏忽造成的,但也有的是有意设置的。在网络运行中,这些安全上的漏洞就有可能被人利用实施入侵,被人破坏设备程序或从中窃取机密信息和数据,实施经济犯罪。 (三)境内外网络违法犯罪活动呈快速发展趋势,金融会计网络信息系统安全将面临严峻的网络技术挑战 金融会计网络信息系统和其它重要信息系统正成为国内外不法分子进行攻击和破坏的重点目标,他们都是利用自己高尖端的网络信息系统技术进行犯罪活动,只要我们一时的疏忽和松懈,就会让坏人有机可乘,给国家和集体的财产造成很大的损失。目前,从全国的形势来看,不法份子正在利用其所拥有的高科技,在整个金融界无孔不入地从事破坏活动,已有不少金融会计信息系统受到他们的攻击,并给我们的金融业造成了巨大的危害,所以说,我国目前金融会计网络信息安全的形势十分严峻。2009年国防科技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我国与互联网相连的网络管理中心95%都遭到过境内外黑客的攻击和侵入,其中以银行、金融和证券机构为其攻击的重点。 二、应对措施 (一)加强金融网络信息系统安全管理的行业监管和制度建设 目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网络信息安全工作也已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尤其是近几年以来,党和政府开始把金融信息系统安全工作提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国家安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并提出了“积极防御、综合防范”的信息安全管理方针,同时,各级政府还专门成立了网络与信息安全领导小组、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简称CNCERT/CC)、中国信息安全产品测评认证中心(简称CNITSEC)等,初步建成了国家信息安全组织保障体系,为金融会计系统网络信息的安全管理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具体到一个行业和部门就更应自己对加强信息系统安全管理重大意义的认识,在国家高度重视并建立防护机构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信息安全管理组织,联系本行业、本部门的工作实际,科学认真地制定出确保金融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措施。管理措施主要应包括领导责任、安全管理人员的职责划定以及工作人员技术管理、操作程序上的具体要求和防护策略。同时应要求将各种安全策略规范化和实用化,加强其可操作性,以保证安全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具有明确的依据或参照,并便其形成一种人人都严格实施的工作制度。 为了进一步从根本上强化金融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还应建立起跨部门的金融行业安全协调机制以及关键时期的安保工作机制,加强信息安全的检测和准入制度,层层建立起信息资产风险评估体系,切实提高信息系统安全管理水平,保证金融业的长期稳定和发展。上层金融机构要切实加强对下属中、小金融机构的监管,并加强具体指导和提供各项服务。加强对下属金融机构的业务、技术培训,提高其安全防范意识和防范技能,帮助中小金融机构规避各种风险,实现持续发展。各金融系统还应自上而下地成立行业网络信息安全领导小组,并随之建立起一系列的信息安全的报告制度、通报制度和联席会议制度,真正建立健全运转灵活的、反应灵敏的信息安全应急协调机制,及时消除隐患,快速有效地应对各类突发事件,从根本上降低和消除各类重大事故的发生,保障金融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强化网络信息的安全机制建设 在网络信息机构、制度建设的基础上,必须加强行业、部门内部的安全机制建设。这就是说,机构和制度的建立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机构和制度的运作是否能够形成一个科学有效的内部管理机制,没有形成一个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机构和制度都将形同虚设。安全机制建设的内容应包括:一是层层建立岗位安全责任制,在防患于未然的前提下,一旦发生问题,责任十分明确,谁也无法推诿,以此增强每一个领导者和每一个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二是可进行安全区域划分,重点加强重要地区和部位的防御力量。从人力到有针对性的安全设备部署和设置,都要向重要部位实施强化,以改进和加强对重要区域的分割防护;三是增加入侵检测系统、漏洞扫描、违规外联等安全管理工具,进行定时监控、事件管理和鉴定分析,发现问题及时向主管领导报告或立即报警,力争将隐患和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以此来保证和提高自身的动态防御能力;四是完善已有的防病毒系统、增加内部信息系统的审计平台,以便形成对内部安全状况的长期跟踪和防护能力。五是要强化“突发”与“应急”意识。由于灾害事件的不确定性,应急管理与保障工作必须建立在高强度的实战性基础上,使灾难应急管理真正适应“应急”的要求。六是要扩大应急预案本身的覆盖范围。应通过建立健全信息安全制度、定期组织信息安全非现场和现场检查等方式,促进金融部门做好系统加固工作,充分利用各种安全产品强化网络安全防范,加强移动存储介质管理,做好安全日志分析、预警和监测工作,防止植入木马导致信息泄漏和来自内部的安全威胁。 (三)组建网络信息安全专业组织 因金融会计网络系统安全问题事关重大,在已解决上述有关问题的前提下,组建起一支精干而专业的网络信息安全的专业组织是大有必要的。专业安全保障人员应专门负责信息网络方面安全保障、安全监管、安全应急和安全威慑等方面的工作。在此基础上,要根据可能发生的安全问题,制定出关键设施或部位的应急预案,让每一个人都牢记在心,防患于未然;同时还要对专业安全人员进行有目的的业务和技能培训,让其真正具备应急预案中所规定的专业安全保卫人员的思想素质和各项防范技能,随时准备应对可能发生的突出事件。如上所述,多管齐下,多渠道实施综合防范,真正建立起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保障体系,实现对金融机构信息安全风险的及时、动态、全面、连续的监管,同时促进各家金融机构完善内控机制,保障运行安全。现代金融业高度依赖信息技术,所以我们就必须充分认识到金融业信息安全对整体业务和金融体系,乃至体系的影响,牢固树立风险防范意识,把不断提高信息科技能力作为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 (四)积极应对挑战,建成安全防范体系 随着计算机网络信息运用的日益普及,网络系统侵权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并已经开始为此问题开展有益的广泛的探讨。在法制日益加强和完善的今天,国家应继续加强对这一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的立法,比如,在适当的时机,由全国人大出台“反网络侵权法”,筹划出台“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以形成全国反网络侵权的合力。尽管现在用于网络安全的产品有很多,比如有防火墙、杀毒软件、入侵检测系统,但是仍然有很多黑客的非法入侵。根本原因是网络自身的安全隐患无法根除,这就使得黑客进行入侵有机可乘。虽然如此,安全防护仍然必须是慎之又慎,提高防范意识,优化操作技术,加强技术管理,尽最大可能降低黑客入侵的可能,从而保护我们的网络信息安全。金融会计网络系统安全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实践证明单方面的努力住住效果不太显著,它需要领导阶层、具体管理阶层、网络技术操作阶层所有人的协调和配合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要自始至终强化安全防范意识,采取全面、可行的安全防护措施,把安全风险降低到最小程度。金融业信息安全事关经济金融的稳定大局,责任重大,金融业要未雨绸缪,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安全的工作要求,加快建立完备的安全防护体系,积极应对挑战。金融会计系统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金融业信息化建设全局,充分发挥科技在履行职能中的支持、保障、指导、协调作用,全面推进金融业信息化建设,为促进我国经济平稳运行发挥重要作用。 浅谈金融会计信息系统:论网络金融会计信息系统安全体系的构建 摘要:随着金融会计信息系统进入网络化时代,由于黑客病毒等因素造成各类电子信息文件篡改,严重地破坏银行会计信息系统,对金融会计信息造成安全隐患,因此构建金融会计信息系统安全体系就显得非常必要。本文从网络金融会计信息系统的含义出发,分析对网络条件下金融会计信息系统存在的主要安全隐患,提出如何建立全方位网络金融会计信息系统安全体系的框架。 关键词: 会计信息系统;系统安全体系;金融会计 一、网络金融会计信息系统的含义 网络金融会计信息系统是指建立在网络环境基础上的会计信息系统网络环境,包括两部分:一是金融企业内部网络环境,即内网,通过组建金融企业内部网络结构实现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二是国际网络环境,即通过互联网使金融企业同外部进行信息交流与共享,基于互联网的会计信息系统,也可以说是基于内联网的会计信息系统,即金融企业的内联网和互联网连接,为金融企业内各部门之间,金融企业与客户、税务、审计等部门之间建立开放、分布、实时的双向多媒体信息交流环境创造了条件,也使金融企业会计与业务一体化处理和实时监管成为现实,原来封闭的局域网会计信息系统被推上开放的互联网世界后,一方面给金融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会计与业务一体化处理和实时监管的优越性,另一方面由于互联网系统的分布式、开放性等特点,其与原有集中封闭的会计信息系统比较,系统在安全上的问题也更加突出,互联网会计信息系统的风险性更大。 二、当前网络金融会计信息系统存在安全隐患 (一)金融会计信息安全组织管理体系不完善 目前,金融企业尚未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计算机安全管理组织体系,金融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在安全设计方面缺乏总体考虑和统一规划部署,各系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规划建设,技术要求不规范,技术标准各异,技术体制混乱。国家标准制定严重滞后,法律法规不能满足金融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需求,现行计算机安全法律法规不能为金融会计信息系统安全管理提供完整配套的法律依据,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法律漏洞、死角和非一致性。 (二)网络金融会计信息数据不安全 网络金融会计数据是记录在各种单、证、账、表原始记录或初步加工后的会计资料,它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和经营成果,对外具有较高的保密性,连接互连网后,会计数据能迅速传播,其安全性降低,风险因素大大增加,网络金融会计的信息工作平台是互联网,在其运作过程中,正确性、有效性会受到技术障碍的限制和网络与应用软件接口的限制,如网络软件选配不合适,网络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没有及时升级,或安全配置参数不规则,网络线路故障导致工作站瘫痪、操作失误等,系统间数据的大量流动还可能使金融企业机密数据无形中向外开放,数据通过线路传输,某个环节出现微小的干扰或差错,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互连网结构的会计信息系统,由于其分布式、开放性、远程实时处理的特点,系统的一致性、可控性降低,一旦出现故障,影响面更广,数据在国际线路上传输,数据的一致性保障更难,系统恢复处理的成本更高。 (三) 网络金融信息泄露导致金融会计信息失真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己经成为金融企业的一项重要资本,甚至决定了金融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成败。而金融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准确是对金融会计信息处理的基本要求。由于金融会计信息是金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综合、全面的反映。金融会计信息的质量不仅仅关系到金融会计信息系统,还影响到金融企业管理的其他系统,目前利用高技术手段窃取金融企业机密是当今计算机犯罪的主要目的之一,也是构成金融会计信息系统安全风险的重要形式。其主要原因:一是电信网络本身安全级别低,设备可控性差,且多采用开放式操作系统,很难抵御黑客攻击;二是由于电信网络不负责对金融企业应用系统提供安全访问控制,通信系统己成为信息安全的严重漏洞,但许多金融企业对此未加以足够重视而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由于这些原因导致了金融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受到侵害,造成了信息的泄露,使金融会计信息失真。 (四)金融会计信息系统的存在安全威胁 目前金融企业计算机已广泛联网,这是金融企业扩大业务范围,实现信息共享的必然结果。由于网络分布广,不容易集中管理,许多系统又是在存在安全漏洞与威胁的环境下工作的,不法分子可以在网上任意地点攻击,使金融企业不知不觉中被偷盗资金或泄露机密。金融企业经营的资金,不法分子作案得逞就能弄到金钱,因此其已成为犯罪分子攻击的主要目标,且作案手段繁多,方法越来越高明。作案分子有以下三类: (1)内部人员作案。金融企业内部人员熟悉金融企业业务和金融企业会计软件的薄弱环节与漏洞,若禁不住金钱的诱惑,就会铤而走险,钻制度不严的空子,利用合法身份或明或暗或用高科技手段作案,侵吞国家资产或非法转移客户存款。( 2)外部攻击。外部攻击具有作案地点广泛、案情复杂且作案手段日趋技术化、智能化等特点,给金融企业及客户造成巨大损失,跟踪与破案难度很大。(3)内外勾结作案。犯罪分子利用金融企业管理上的漏洞与松懈,内外勾结,冲破重重关卡联合作案。此类攻击后果尤为严重,风险最大。 三、构建网络金融会计信息系统安全体系思路与方法 采用现代信息系统实用安全概念、安全防护、安全检测、安全反应是构成计算机安全管理的核心环节,各个环节形成循环密切相关。构建网络金融会计信息系统安全体系关键在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1、完善网络金融会计信息系统技术法规、标准和制度体系建设 加快标准规范和制度体系基础工作步伐,统筹规划、结合国家和行业监管部门,重点加强电子支付及信息产品与服务的测评、准入、认证等相关技术法规与标准。密切结合金融企业信息化发展实际,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和做法,加紧建立和不断完善集中式数据中心运营规范和制度体系,加强网络金融会计信息安全的各项规章制度建设,逐步实现一个岗位一项制度,全面落实“让标准说话,按制度办事”的信息安全管理准则。 2、金融会计信息系统的物理安全的控制 建立金融会计信息物理安全控制,主要有三种关键技术:第一种是防火墙技术。防火墙是一组基于互联网和金融企业内联网之间的访问控制系统,它充当屏障作用,保护金融企业信息系统(内联网)免受来自互联网的攻击。防火墙由软件系统和硬件设备组合而成,它执行安全管理措施,记录所有可疑事件。防火墙产品主要包括过滤型和应用网关型两种类型。所有互联网与金融企业内联网之间的信息流都必须经过防火墙,通过条件审查确定哪些内容允许外部访问,哪些外部服务可由内部人员访问。因此,防火墙以限制金融会计信息的自由流动为代价来实现网络访问的安全性。第二种是反病毒技术。在金融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维护过程中,应高度重视计算机病毒的防范及相应的技术手段与措施。如采用基于服务器的网络杀毒软件进行实时监控、追踪病毒等等。第三种是备份技术。备份是防止网络环境下金融会计信息系统意外事故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它包括硬件备份、系统备份、会计软件系统备份和数据备份四个层次。 3、构建金融会计信息保密的安全体系 (1)建立用户分类安全控制体系。在金融企业内部,不同的信息使用者,由于他们的身份不同,以及他们对获取的会计信息要求也不同,因而有必要对这些用户进行分类,以保证不同身份的用户获取与其身份及要求相符的会计信息。对用户分类是通过对用户授予不同的数据管理权限来实现的,一般将权限分为三类即数据库登录权限、资源管理权限和数据库管理员权限等。只有获得了数据库登录权限的用户才能进入数据库管理系统,才有可能进行数据的查询,以获取自己所需的金融会计数据或金融会计信息,但其不能对数据进行修改。而拥有数据管理权限的用户除了拥有上述数据访问权限之外,还可拥有数据库的创建、索引及职责范围内的修改权限等。至于拥有数据库管理员权限的用户他将有数据库管理的一切权限,包括访问其他用户的数据,授予或收回其他用户的各种权限,完成数据的备份、装入与重组以及进行系统的审计等工作。但这类用户一般仅限于极少数的用户,其工作带有全局性和谨慎性,对于金融会计信息系统而言,会计主管就可能是一个数据库管理员。 (2)建立金融会计数据分类安全体系。虽然对用户进行了分类,但并不等于一定能保证用户都根据自己的职责范围访问相关金融会计数据,这是因为同一权限内的用户对数据的管理和使用的范围是不同的,如金融会计工作中的凭证录入员与凭证的审核人员,他们的职责范围就明显地限定了其对数据的使用权限。因此,数据库管理员就必须根据数据库管理系统所提供的数据分类功能,将各个作为可查询的金融会计数据逻辑归并起来,建立一个或多个视图,并赋予相应的名称,并把该视图的查询权限授予相应的用户,从而保证各个用户所访问的是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会计数据。 (3)建立会计数据加密安全体系。普通的保密技术能够满足一般系统的应用要求,只是通过密码技术对信息加密,是安全的手段。信息加密的核心是密钥,密钥是用来对数据进行编码和解码的一种算法。根据密钥的不同,可将加密技术分为对称加密体制、非对称加密体制和不可逆加密体制三种。对一般数据库来说是较为有效的,但是对金融会计信息系统来说,仅靠普通的保密技术是难以确保金融会计数据安全的。为了防止其他用户对会计数据的非法窃取或篡改,为防止非法用户窃取机密信息和非授权用户越权操作数据,在系统的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传输的所有数据都进行双层加密。即第一层加密采用标准SSL协议,该协议能够有效地防破译、防篡改,是一种安全可靠的加密协议;第二层加密采用私有的加密协议,该协议不公开、不采用公算法并且有非常高的加密强度。两层加密确保了会计信息的传输安全,从而保证金融会计信息的安全性。 4、建立网络金融会计信息系统应急预案 制订应急预案的目的是为了确保金融企业正常的金融服务和金融秩序,提高金融企业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在网络金融会计信息系统故障时,将系统中断时间、故障损失和社会影响降到最低,应急预案的核心是建立应急模式下的业务处理流程,详细阐述应急模式的操作步骤,建立相应的事后数据补录和稽核制度,网络金融会计信息系统安全应急预案规定:系统应用部门发现信息系统故障,应及时通知部门负责人;部门负责人应立即通知计算机中心;计算机中心应立即着手查明故障原因,预计系统修复时间,并通知相应部门负责人;若暂时不能修复(超过15分钟),应向安全领导小组报告,由金融企业领导确定是否启动紧急预案;紧急预案启动后,计算机中心应通知各相关部门,启动紧急预案中相关的应急措施;在故障消除后,计算机中心应立即通知各应用部门,并报告安全领导小组,请求结束应急预案的实施;事后计算机中心应将详细的故障原因和处理结果报有关领导。 建立健全网络金融会计信息安全检查机制,加大监督检查工作力度。依据业已确立的技术法规、标准与制度,定期开展信息安全检查工作,确保信息安全保障工作落到实处。建立责任通报制度,对检查中发现的违规行为,按规定处罚相关责任人,对检查中发现的安全问题和隐患,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限期整改。在开展合规性检查的同时,应综合运用检测工具,明确安全控制目标,加强深度的专项安全检查工作,保证检查工作的针对性、深入性和时效性。 总之,网络金融会计信息系统所面临的外部和内部侵害,使得我们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安全对策,以确保系统具有信息保密性、身份的确定性、不可否认性、不可篡改性、可验证性和可控制性。 (作者单位:福建省海洋技术学校) 浅谈金融会计信息系统:金融会计信息系统市场环境的塑造 摘要:金融会计信息系统的目标是:以节约整个金融企业内部的财务资源为出发点,以充分实现整个金融企业内部的、全面及时的管理以及金融企业与外部环境的无缝连接,从而使金融企业实现管理信息化。这就需要一个良好的、规范的经济环境与市场环境,需要金融企业内、外部各方面的支持。 关键词:金融会计信息系统;市场环境;财务资源;管理信息化 金融会计信息系统是以节约整个金融企业内部的财务资源为出发点,以充分实现整个金融企业内部的、全面及时的管理以及金融企业与外部环境的无缝连接为目标,从而使金融企业实现管理信息化的电算化系统。但是,要实施这样一个系统需要一个良好的、规范的经济环境与市场环境,需要金融企业内、外部各方面的支持。 一、营造良好的资金结算服务环境和物流管理服务环境 资金结算服务环境是金融会计信息处理电子单据的重要来源之一。企业与金融机构合作建立的结算账户托管制和清算汇划体系等服务能否实现方便快捷、安全畅通,是金融会计发展重要的环境制约。 物流管理服务环境是金融会计处理电子单据的另一个重要来源。网络金融会计要发展,就必须改善物流管理环境,对商品实行统一的标准化物流管理,包括入库、质检、出库等。 二、网络经济的崛起及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与普及 网络经济作为建立在计算机网络基础上并由此产生的一切经济活动的总和。统计资料表明,网络经济作为一种有高技术含量的经济形态,有别于传统金融与房地产经济,尽管有时可能在账面上出现巨额亏损,却同时在为社会创造巨大的效益和财富。比如,1997-1998年,美国GDP增长了4%,但能源消耗几乎没有什么增长,这说明了信息技术和网络经济发展有助于节约能源。正因为如此,网络经济正处于规模效益递增时期,形成了资源、资金、人才向网络经济的转移,进而产生了使网络经济规模效益增长加速、再加速的效应。这便是网络时代的“梅特卡夫规律”――网络经济的收益与网络上的节点数的平方成正比。这就是说,当传统经济以匀速增长的时候,网络经济正在加速增长,其形成的规模效益远远超过传统经济。 网络经济是从以产品为中心到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经济,是端到端的、开放的、网络化的直接经济模式,它将导致市场与行业的重构。网络经济中将会有更多的网上企业、网际企业以及虚拟企业的出现,在网络经济下,电子商务将成为企业的基本运作模式。由于电子商务需要企业有基于网络的财务系统,即采用网络财务来经营管理,因此,电子商务的迅速普及必然推动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出现和发展。 三、企业管理的信息化 长期以来,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财务上有一个一直困扰财政主管部门、会计和企业界的难题,即如何加强企业整体的内部会计控制和实现有效管理。特别对于那些子公司和下属机构多,并且子公司和下属机构从事多样化行业的集团企业来说,更是一个突出问题,所以迫切需要能解决诸如合并会计报表、分析财务状况等这些具有处理远程数据、分析存储数据功能的财务系统。此外,现代企业的管理,各部门之间、各种业务之间在分工上进一步细致的同时,相互之间的关联却是越来越紧密,运作也是更加精密,企业管理系统正向着对企业“人、财、物、时间、空间”各个方面综合的方向发展。而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往往将财务作为切入点,因为财务部门是金融企业的“心脏”,财务信息化程度完善了,才能带动其他部门顺利地实现信息化。但要实现网络化会计信息系统,就要求网络技术不能单独片面地针对于各个单一部门,即金融企业所选择的网络方案中财务系统能和其他各业务部门管理系统做到“无缝连接”,以实现金融企业财务、业务的一体化。这是金融企业选择网络方案的基本前提。网络金融会计的发展首先有赖于金融企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 四、质量可靠、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软件及软件商 财会软件是实施网络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构件,也是实施的关键所在。因为作为网络化财会软件具有投资大、风险大的特点,一旦系统运行不畅,将使金融企业在经济上遭受损失;另外,网络化财务是通过网络对金融企业各部门、各环节进行全面细致的管理,将金融企业整合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如果软件质量性能不可靠或不稳定,将影响电子商务的正常运作,甚至会使整个金融企业运营陷入瘫痪,给金融企业带来巨大损失。考虑到软件产品更新换代迅速和可靠性的问题,软件维护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就对软件商的售后服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五、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应用人才 新的环境对应用人才提出了新要求。首先,网络化会计信息的传递与处理均要通过对计算机的操作来完成,这就要求会计人员既是一名出色的计算机操作员,又是一名高水准的会计师并能熟练掌握各种会计软件的操作;此外,Internet上的公司多数是国际企业间的相互合作,涉及不同的语言、商务、会计处理方法和社会文化背景,这同样要求网络会计人员必须熟悉国际会计和商务惯例,并具有较为广博的国际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其次,网络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实施需要管理人员具备更高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管理人员的素质决定了网络会计信息系统应用的质量和效率,为此,金融企业应培养自己的软件开发和维护力量,使应用系统更加适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并使之更趋完善,也使企业可以在应用网络系统中不过分依赖软件商。网络会计人才是复合型人才,要求既懂会计又懂管理:既有原则性,又有创造性、灵活性;既熟悉会计电算化知识,又熟悉网络知识;既会会计业务操作,又能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而目前相当一部分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薄弱,文化程度偏低,视野偏窄,尚不能适应网络会计的发展要求。因此,会计人员的素质不高问题是网络会计发展中面临的最大困难。要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银行必须加大复合型会计人才的培养力度,在信息时代,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是保证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制胜的关键所在。 六、完善金融会计制度 从制度经济学角度来看,制度选择和制度变革的产生,依赖于整个社会各利益集团对于制度变迁的强大需求,也就是说,利益集团的制度需求是决定制度变迁的重要变量,在制度需求不足的情形下,制度主体就难以成功推行制度变迁。而金融机构对会计信息市场的改革就处于这种典型的“制度需求不足”状态中。由于监管机构、商业银行改革的制度需求明显不足,这就决定了金融会计信息市场的改革不可能采取“休克疗法”的模式,而只能采取渐进改革的方式,在市场结构和产权结构上逐步改善。 金融会计制度的制定模式的选择理应遵循交易费用最低原则。政府和市场行为在制定会计制度的权利安排上均有其优缺点。根据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某一种安排方式任何费用都最低的情况是不存在的,理想的安排方式是寻找政府与市场结合与协调的均衡点。中国目前的金融会计制度的制定模式是纯政府模式,是由政府直接颁布的,而不是从中国会计实践中推导而来,它是一种通过“逆向生成”的演绎法完成的纯政府制定模式。中国金融会计制度的制定模式必须朝着“以政府为导向,引入市场规则”的模式发展,之所以如此,不仅因为中国没有顺向生成的土壤,而且还在于如果随意作出制度性变迁和转移,其变迁和转移成本将是惊人的,所得出的金融会计制度将与经济运行背道而驰。政府模式有其固有的缺陷,不能成为理想的制定模式,目前存在的假账林立就是一个很好的明证。逐渐完善的市场机制,使引入的市场规则更有助于金融会计制度的完善,可防止金融会计制度因市场不完善而走样。我国金融会计制度的制定模式应以政府模式为基调,适当引入市场规则,使金融会计制度的博弈体现“公平、公开、公正”的游戏规则,使出台的金融会计制度逼近帕累托最优状态。 七、有效界定金融信息产权 金融信息产权,是利益相关者所共同接受的由金融信息的存在(供给和使用)引起的利益相关者彼此之间的行为准则。金融信息的产权界定和安排低成本地规定了利益相关者彼此发生利益关系尤其是利益冲突时必须遵守的和与金融信息有关的行为准则。金融信息产权的内涵正在于其作为金融企业产出的替代变量和分配规则共同发生作用,影响金融企业利益相关者对金融企业产出的分享结果和导致资源的不同配置结果。从金融信息的特征进行理解,金融信息产权不能够独立存在,它依附于金融企业的所有权和金融企业利益相关者对金融企业产出的产权,但是金融信息产权会与逻辑上的金融企业产出的产权发生背离。金融企业产出的分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当存在委托关系时,金融信息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至关重要。首先,分配的前提是必须存在一个总量,这是进行金融企业产出分配的基础。金融信息的存在至少可以反映可供分配的总量。其次,分配应该存在一种社会公认的规则。金融信息虽然并不直接体现分配的规则,但是毫无疑问,不同的金融信息揭示的内容将直接影响到最终的分配结果,因此可以认为其影响了分配的过程。金融信息作为金融企业产出的替代变量,必然存在着作为替代变量是否具有充分性的问题。对于金融信息及其意欲反映的关于金融产出的耦合度,出于效率的考虑,投资者并不追求完全的100%的耦合,而只追求进行决策所需的具有“充分含量”的会计信息。但金融信息的充分含量是一个动态的变迁过程,它取决于以下几项因素:投资者的决策模型;决策偏好;环境的不确定性程度和金融企业经济活动的复杂程度。尽管如此,若将满足投资者进行决策所需的金融信息的充分含量作为契约性部分,那么与金融企业产出100%耦合的金融信息含量和“充分含量”之间的部分就可以看作剩余(residual)部分。因此,金融信息产权的界定就可以表述为“在金融信息的契约部分和剩余部分之间找到一个均衡的过程”,不容忽视的是,由于交易费用的制约,金融信息产权并不旨在消除金融信息的剩余部分,尽管一些投资者对金融信息的需求具有“贪婪性”并希翼获取越来越多的金融信息。金融信息的契约性部分是否最佳?是否能够确保投资者的决策和利益?或者契约性部分和剩余部分的均衡是否具有稳定性?如果回答是否定的,如何恰当地进行调整,以使之向最佳逼近。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最终归因到金融信息产权问题。 八、建立信息披露监督与激励机制 在问题存在的情况下,为了避免问题,降低成本,除了对管理当局进行适当的监督外,应对管理当局进行恰当的激励,诱使管理当局的效用函数尽可能和委托方的效用函数趋于一致,降低管理当局以牺牲委托方利益为代价来追求个人私利的道德风险。从一般意义上讲,剩余索取权是委托方进行监督的动力源泉,而监督的效率如何,则取决于委托方对金融企业剩余控制权的拥有程度。即所谓:监督与剩余控制权相对应,监督的有效性取决于信息和激励(张维迎,1999,P.132),监督需要信息,而信息的搜寻、获取、消化、转化为知识都需要成本,并在某种情况下十分昂贵,但激励机制的存在可以促使管理当局披露信息。由此分析可以得出,金融信息位于“监督和激励”、“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中间环节(剩余控制权――监督――金融信息――激励――剩余索取权),金融信息应该是衡量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是否相匹配、监督和激励机制是否相容的一种机制,是现代企业治理结构的机制之一。 需要注意的是,监督与剩余控制权相对应,而激励与剩余索取权相对应。对管理当局的激励意味着管理当局分享了部分剩余索取权。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监督是需要权威(authority)的(coase, 1937),而监督的权威来自于剩余控制权(张维迎,1999,P.103),如果对管理当局进行激励,如允许管理当局对剩余索取权进行分享(sharing),即激励与剩余索取权相对应,管理当局在拥有剩余索取权后,遵循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对应的逻辑,管理当局同时也拥有剩余控制权。如此通过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相匹配以实现使管理当局和股东趋于一致的目的。 九、金融信息的完善以有效市场为依托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资本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一个重要场所。与资本市场相配套的还有一个经理劳务市场,或者称为职业经理市场。金融信息市场是资本市场、职业经理市场的信息媒介,所有这些市场的有效运作,离不开金融信息的信号传递功能。金融信息市场本身涉及的是金融企业管理当局与外部集团之间的信息交换,这种信息交换行为的背后实际上隐含着不同集团的利益冲突与矛盾,以及通过金融信息的交换最终达到妥协的过程。首先,金融企业为了生存与经营上的需要,必须从资本市场上获得营运资金,而金融信息传递金融企业管理经营效益、发展前景和预期投资报酬等信息。资本市场上的投资者通过这种信息和自己的风险承担态度来综合制定投资决策,通过市场机制使社会资源得以有效配置,没有金融信息的交换,投资者的决策行为必然是盲目的,资源配置也将是无序和混乱的。其次,金融企业管理当局为了体现自身的利益,包括既得工资和长远利益,必将努力提高金融企业的价值,这种利益趋向与投资者乃至于整个社会的目标是一致的。金融企业管理当局的利益是通过金融信息的市场交换而实现的,任何关于偷懒和欺诈的行为均可以从金融信息中得到反映,也可以从金融信息交换中得以监督和控制。 十、金融会计信息市场主体的塑造 从目前中国会计信息市场的发展情况来看,从金融会计信息市场的会计信息披露的历史溯源可以看出,现代银行所有者和经营者的两权分离,导致了委托关系的产生,由此又产生了会计的报告责任,从产权经济学的角度出发,这种报告责任实际上就是界定和保护产权。委托关系的存在和发展,促进了经理人才市场的产生,这使得经营者不得不重视所有者的利益,并努力尽职尽责,形成了金融机构自动披露会计信息的内在机制。同时,委托关系的出现使金融会计信息的提供者与使用者分离,造成了信息的非对称性,也使金融机构会计的报告责任拓展扩大为披露责任,即使金融机构在界定和保护产权的职能以外,还担负起为信息使用者提供相关决策信息的任务。“报告”与“披露”的区别在于前者是特定的群体,后者则是信息的一种公开,随着金融业务的不断发展与创新,使金融机构的投资人、债权人等相关主体不断增多,委托人的过分分散成为必然。根据有效市场理论,当金融会计信息披露的社会边际成本等于社会边际收益时,此时的金融会计信息披露将是最优的。但由于信息的非对称性,以及由此引起的外部性和搭便车、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会导致市场失灵,因此金融会计信息披露要通过立法、会计准则制定等强制性措施来监督,即需要市场的监管。我国目前正处于市场经济发展阶段,金融会计信息市场主体意识尚未形成。在金融会计信息提供者方面,由于受“商业秘密”观念的影响,如果没有政府的干预,一般是不会对外提供金融会计信息的。但事实上,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市场竞争实际上是一种实力的竞争,与金融会计信息是否披露几乎没有直接的联系。在金融会计信息需求者方面,虽然绝大部分需求者了解金融会计信息的重要性,但在进行经济决策时还很少有愿意花费代价来取得外部金融会计信息的。因此,在塑造金融会计信息市场主体时,可以尝试设立金融会计信息中心,将金融会计信息的无偿提供改变为有偿提供,采用经济手段引导金融会计信息供应主体入市。 浅谈金融会计信息系统:论网络金融会计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摘要]随着金融会计信息系统进入网络化时代,由于黑客病毒等因素造成各类电子信息文件篡改,严重地破坏银行金融会计信息系统,对金融会计信息造成安全隐患,因此构建金融会计信息系统安全体系就显得非常必要。 [关键词]会计信息系统 系统安全体系 金融会计 网络金融会计信息系统是指建立在网络环境基础上的会计信息系统网络环境,包括两部分:一是金融企业内部网络环境,即内网,通过组建金融企业内部网络结构实现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二是国际网络环境,即通过互联网使金融企业同外部进行信息交流与共享,基于互联网的会计信息系统,也可以说是基于内联网的会计信息系统,即金融企业的内联网和互联网连接,为金融企业内各部门之间,金融企业与客户、税务、审计等部门之间建立开放、分布、实时的双向多媒体信息交流环境创造了条件,也使金融企业会计与业务一体化处理和实时监管成为现实。 一、网络金融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主要表现 金融会计信息系统是一种特殊的信息系统,它除了一般信息系统的安全特征外,还具有自身的一些安全特点。金融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是指由于人为的或非人为的因素使金融会计信息系统保护安全的能力的减弱,从而产生系统的信息失真、失窃,使单位的财产遭受损失,系统的硬件、软件无法正常运行等结果发生的可能性。金融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金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开放性的网络金融会计环境下,存在信息失真的风险。尽管信息传递的无纸化可以有效避免一些由于人为原因而导致金融会计失真的现象,但仍不能排除电子凭证、电子账簿可能被随意修改而不留痕迹的行为。传统的依靠鉴章确保凭证有效性和明确经济责任的手段不复存在。由于缺乏有效的确认标识,信息接受方有理由怀疑所获取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同样,作为信息发送方,也有类似的担心,即传递的信息能否被接受方正确识别并下载。 (二)企业重要的数据泄密。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变得尤为重要,它已经成为企业的一项重要资本,甚至决定了企业的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成败,企业的财务数据属重大商业机密,在网络传递过程中,有可能被竞争对手非法截取,导致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保证财务数据的安全亦不容忽视。 (三)金融会计信息是否被篡改。金融会计信息在网上传递过程中,随时可能被网络黑客或竞争对手非法截取并恶意篡改,同时,病毒也会影响信息的安全性和真实性,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网络系统的安全性。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使企业在利用Internet网寻找潜在贸易伙伴、完成网上交易的同时,也将自己暴露于风险之中。这些风险来自于:①泄密。未授权人员非法侵入企业信息系统,窃取企业的商业机密,从而侵吞企业财产或出卖商业机密换取钱财。②恶意攻击。网络黑客的蓄意破坏或者病毒的感染,将可能使整个系统陷于瘫痪。 二、当前网络金融会计信息系统存在安全隐患 (一)金融会计信息安全组织管理体系不完善 目前,金融企业尚未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计算机安全管理组织体系,金融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在安全设计方面缺乏总体考虑和统一规划部署,各系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规划建设,技术要求不规范,技术标准各异,技术体制混乱。国家标准制定严重滞后,法律法规不能满足金融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需求,现行计算机安全法律法规不能为金融会计信息系统安全管理提供完整配套的法律依据,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法律漏洞、死角和非一致性。 (二)网络金融会计信息数据不安全 网络金融会计数据是记录在各种单、证、账、表原始记录或初步加工后的会计资料,它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和经营成果,对外具有较高的保密性,连接互连网后,会计数据能迅速传播,其安全性降低,风险因素大大增加,网络金融会计的信息工作平台是互联网,在其运作过程中,正确性、有效性会受到技术障碍的限制和网络与应用软件接口的限制,如网络软件选配不合适,网络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没有及时升级,或安全配置参数不规则,网络线路故障导致工作站瘫痪、操作失误等,系统间数据的大量流动还可能使金融企业机密数据无形中向外开放,数据通过线路传输,某个环节出现微小的干扰或差错,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互连网结构的会计信息系统,由于其分布式、开放性、远程实时处理的特点,系统的一致性、可控性降低,一旦出现故障,影响面更广,数据在国际线路上传输,数据的一致性保障更难,系统恢复处理的成本更高。 (三)网络金融信息泄露导致金融会计信息失真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己经成为金融企业的一项重要资本,甚至决定了金融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成败。而金融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准确是对金融会计信息处理的基本要求。由于金融会计信息是金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综合、全面的反映。金融会计信息的质量不仅仅关系到金融会计信息系统,还影响到金融企业管理的其他系统,目前利用高技术手段窃取金融企业机密是当今计算机犯罪的主要目的之一,也是构成金融会计信息系统安全风险的重要形式。 (四)金融会计信息系统的存在安全威胁 目前金融企业计算机已广泛联网,这是金融企业扩大业务范围,实现信息共享的必然结果。由于网络分布广,不容易集中管理,许多系统又是在存在安全漏洞与威胁的环境下工作的,不法分子可以在网上任意地点攻击,使金融企业不知不觉中被偷盗资金或泄露机密。金融企业经营的资金,不法分子作案得逞就能弄到金钱,因此其已成为犯罪分子攻击的主要目标,且作案手段繁多,方法越来越高明。 三、解决金融会计信息系统安全问题的几点建议 为防范和解决金融会计信息系统工作中的安全问题,确保会计工作在信息系统条件下安全、高效地开展,笔者特建议如下: (一)程序设计、开发阶段加强系统安全技术措施的运用。首先,要求业务部门谋划系统业务需求时,要充分考虑到诸多安全因素,对系统安全提出明确、具体的业务需求,一改过去重功能轻安全的做法;其次,在软件系统设计开发阶段,软件编辑人员应选用安全性能高的数据库、运用严密的编程语言开发软件,尽量减少程序上的安全“BUG”;再次,在硬件选型时,要尽量采用安全性能高、运行质量好的设备,减少硬件安全隐患;四是建议有关部门,尽快制定出金融系统软件开发规范和硬件选型标准,尤其明确安全规范。 (二)会计计算机系统应用阶段安全防范。 1 建议各银行对会计系统内计算机房建设情况进行一次安全大检查,对于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房、站、场地安全要求》的责令立即进行整改。 2 各家银行有必要对自家先投入使用的会计计算机系统进行一次自我分析,目的是发现和解决系统设计、开发阶段遗留的安全隐患,并在此基础上对旧版本软件进行换版升级。 3 加强计算机安全教育,提高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计算机安全意识。金融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防范措施最基本的还是人的 因素。因此,需要尽更大的努力去提高人们对计算机安全的认识,尤其对会计系统安全的认识,各级教育部门和业务管理部门在这方面应做更多的教育工作。 4 将金融会计网络安全作为今后研究和防范的重点。目前金融计算机网络已走进我们身边,无论是集中结算体系的运转、电子联行通汇还是新兴的银行卡清算系统、网上银行和其他网上会计服务项目的开通,都离不开网络,而金融会计信息系统安全也逐渐以网络的安全防范为重点,因为网络的安全直接关系到整个金融业的稳定,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经济的安全。我们认为目前列入会计网络安全工作议事日程的就是尽快制定出金融会计系统网络建设规范,并逐级成立管理机构,负责网络工程项目的安全性能验收和负责日常网络安全工作,如定期的安全检查,提出安全管理建议和修改网络规范的建议等。在今年3月召开的“全国银行系统第一届安全信息交流会”上,人民银行聘请包括多名院士在内的计算机安全专家作为人民银行计算机安全顾问的做法,值得基层银行借鉴。 (三)加快金融会计信息系统的制度和法规建设,改变制度和法规滞后信息系统发展的现状。我们认为,有关管理部门首先应认真分析目前金融会计信息系统工作中存在诸多法规问题,要在征求有关计算机专家意见,并认真分析借鉴国外金融会计信息系统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对今后一定时期内可能出现的金融会计系统法规性问题做出预测,从而尽快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金融会计计算机安全规范和有关法规。其次,我们今后在利用计算机开发新的会计业务种类时,采取“试点一规范一推广”的模式制定金融会计领域的计算机安全规章,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制度的滞后现象。事实证明此种做法是成功的,比如我国积极吸取欧洲等国外银行在IC卡业务发展的经验教训,在IC卡试用初期,就由人民银行牵头有组织地搞IC卡应用规范和IC卡机具规范,并推动联合发展,为我国IC卡业务的安全、规范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再次,我们要善于根据我国金融会计信息系统发展的不同阶段状况,及时完善和修改已有的会计信息系统法规。 总之,网络金融会计信息系统所面临的外部和内部侵害,使得我们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安全对策,以确保系统具有信息保密性、身份的确定性、不可否认性、不可篡改性、可验证性和可控制性。
园林工程毕业论文:园林工程设计论文 1园林工程设计目前存在的问题 1.1设计过程中质量控制不够严密 园林工程设计是园林施工和建造的前提和基础,对于提高园林工程的水平和丰富园林艺术内涵有重要的作用。园林工程设计需要遵循的原则和注意的问题有很多,作为工程设计的关键环节,质量控制问题成为重中之重。现阶段园林施工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往往凭经验或者是初步数据资料进行设计方案的制定和选择,没有进行严密的测算和实验,造成了设计方案的质量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之处。严格控制园林工程的设计质量,在制定施工方案和施工的步骤时加强质量控制是整个工程设计的重要环节,不仅能够保证园林工程设计方案的质量,还能在提高园林的艺术内涵和艺术价值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在工程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土壤和植物等方面的因素,很多园林在进行施工设计时没有考虑到这些问题,造成了早建成之后植物生长和土壤发育出现问题,这些都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了园林工程整体的施工质量,对于园林的整体外观和艺术内涵产生了负面的影响,使得整个园林设计最终归于失败。 1.2设计队伍不够健全 园林建设不同于其他的工程建设,在设计和施工的过程中需要赋予很多的文化和艺术内涵。但是目前我国工程设计的施工队伍比较单一,园林建设的施工队伍与其他的施工队伍混为一体,这对园林艺术的形成和建设产生了很大的阻碍。工程建设需要的是土建方面的人才,但是现在的土建专业人才对于美学和艺术不是很了解,对于园林艺术的设计和建造有很多不懂得地方,从而影响了园林工程施工的系统性和整体性。目前园林设计行业的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不是很高,设计水平也参差不齐,再加上很多城市对于园林设计方面投入的资金不足,建设力度不强,造成了园林设计整体水平较低的现象。 1.3设计方案评审视角存在局限 一般来说园林设计和建设都是政府投资进行的,评审也是由政府来完成。因此评审专家或多或少会被行政力量干预,不能公平公正的进行评审。行政领导对于园林设计和建设方面了解的并不多,无法理解园林艺术的内涵和艺术价值,很容易在设计方案的评审和确定通过的方面做出错误决定,从而影响园林设计施工,耽误施工进程以及艺术价值的缺失。 2园林工程设计遵循的原则 园林设计和施工不是简单的美化环境和营造氛围,而是一个整体的、系统性的工程,各个方面和环节都要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创造出具有艺术价值和美感的园林艺术。园林施工之前的设计首先要遵循的是整体性原则,从设计的整体出发,综合周围环境、人文、地理等各个方面的要素,做到人与自然充分结合,达到和谐统一。根据局部环境和在总体布置中的需求,应用不同的种植形式,如一般在广场、大门、主干道、大型建筑附近应多应用规则式种植。而在草坪、自然山水及不对称的小型建筑物附近则应用自然式种植。不同位置种植不同的植物形态,就能创造出协调、多彩的园林景观。 2.1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注重的是园林设计整体的系统性和协调性,要根据周围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进行设计。比如园林设计中必不可少的就是水,水绕园林山石,在设计的过程中水的位置就必须要与整体相统一和协调。再比如园林中植物的种植和布局问题,部分地区应采用对称的布局,来增加整体的严谨工整的感觉,园林内部的植物位置则可以相对随意一些,可以增加随性的感觉和氛围,给整体的设计增添一丝灵性。 2.2协调性原则 协调性原则主要是指园林设计中花草、山石、池水等各种要素之间相协调,各个要素之间都有相应的布局位置和规则,不仅要考虑到外形上的美观还要充分考虑园林布局的风水问题。增强各个要素之间的协调性,不仅有利于园林设计方案的顺利通过和实施,还可以促进提高园林艺术内涵和价值,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园林艺术。 2.3环保性原则 园林工程设计是施工的前提和基础,只有设计独特新颖、符合人文主义内涵,才能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园林建筑。在设计和施工的同时不仅要考虑建筑之间的整体性与协调性,还要注意环保问题。园林的设计和建造具有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的作用,因此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施工过程中对于环境的影响,以保护环境为前提和基础进行方案的选择。 3如何提高园林工程设计质量 园林工程的质量和艺术内涵很大部分取决于设计方案的质量,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严格控制设计方案的质量,为园林的建造打下坚实的基础。针对现阶段我国园林设计存在的种种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园林工程设计的质量,增强园林艺术内涵和价值成为园林施工和建造的重要环节。不仅能够降低园林建造的失败率,增强艺术内涵,还能促进我国园艺事业的发展。 3.1提高设计人员专业素质,健全设计队伍 目前我国园林工程设计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设计人员专业素质较低,设计队伍不健全,这已经成为阻碍我国园林设计和建造的最大障碍。因此,要想提高我国园林工程设计的质量首先就要提高设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健全设计队伍,加强园林专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素质的培养,在进行知识培训的同时加强实践训练,使其实践经验不断丰富,从而为我国园林工程设计做出贡献。 3.2严格控制工程设计的质量 园林工程设计的过程中各个环节必须密切配合才能得出最合适的设计方案,因此在设计过程中要严格控制设计质量,各个要素和测量数据必须保证精确,这样才能使设计方案保证准确无误。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应该充分考虑影响施工的各个因素,将其计算在内才能不影响设计方案的准确性。比如在进行园林假山石的设计和位置确定时,应该考虑其占地面积和是否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等各个方面的因素,争取做到园林艺术整体的协调,使其相互辉映、相得益彰。 3.3增加园林设计的文化内涵 园林工程设计需要注重的除了设计方案的准确性,还有设计内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园林建筑是一种供人观赏的艺术,增加其艺术内涵是提高园林工程设计质量的重要手段。因此增加园林设计的文化内涵也成为了现阶段园林设计方案的重要因素,提高其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也成为了园林设计中关键问题,对于提升园林艺术的整体水平有重要的作用。 4结束语 随之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园林工程设计也在不断的进步。虽然在设计方案的制定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设计方案的质量和准确性,园林工程设计方案的质量一定会越来越高,我国园林艺术的观赏价值和文化内涵也会越来越丰富。 作者:马永军 单位:牡丹江市园林管理处 园林工程毕业论文:园林工程系统施工管理论文 1施工组织管理 园林工程施工必须进行科学的组织安排,材料、设备、人员、工序都要有统一的安排,各部门之间要达到通力配合和紧密协调,所以施工组织在园林工程中十分必要,只有在统一领导下,工程建设才能顺利有序进行,不至于杂乱无章。在进行实际施工组织时,工程开工前就要做好精心的准备工作,比如在预算、场地、人员、设备、材料等方面都要按照设计规划落实到位,为开工建设做好充足准备。一切准备就序,就要按工期的要求,合理安排材料、设备、人员等有序进入施工现场,再综合环境的需求合理安排工程进度,使施工能连续进行。在施工组织管理过程中,必须要建立施工组织机构,建立规章制度,定岗定员,权责明晰,分工明确。 2施工现场管理 园林工程的质量水平与现场管理的水平高低有直接关系,现场管理是工程施工管理的重点。早期的园林工程管理相对比较粗放,多数都是粗线条的,这也是历史发展所决定的。因为以前经济水平不高时,园林工程也只是简单的种种草、栽栽树,夏天能看到点绿色就可以。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园林工程的标准和质量都在不断提高,早期的管理水平明显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园林工程建设的要求,对现场管理的不重视,也难以满足现代园林工程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导致工程施工中消耗高、浪费大、质量差、技术水平低等问题的出现,所以作为园林企业,必须要转变观念和工作作风,认真重视园林的现场管理,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严格执行标准规范,实行园林工程的精细化管理,从而满足现代园林的品质要求。 2.1施工现场工作 施工现场工作主要负责四个方面,即施工准备、具体操作、完工验收和后期养护。前期准备主要是按照规划设计落实施工单位,明确人员,安排材料购进、设备的进场等。在具体操作阶段,要根据设计要求进行施工,对一些技术措施进行落实,现场检查施工计划的执行情况,协调组织综合施工,对施工情况进行控制,比如进度、质量、成本、安全等方面,同时及时掌握施工动态,反馈问题。工程在进行中和完工后,要做好阶段性验收和竣工验收,做好预检、隐检及签证,编制总结材料,制定保养计划并监督落实。 2.2现场施工项目部 在现代园林工程建设中,基本都是采用工程投标制度,建设方、施工方、监理方三方共同完成,在工程中标后都要组建现场施工项目部,对整个项目进行统一管理。现场施工项目部主要是为项目管理服务,它的建立能够充分发挥项目管理的最大功能,能提高整体效率,在保质保量完成项目建设方面作用巨大。项目部的建立根据情况不同,有大有小,但都必须本着高效、精干、协调、责权一致、命令一致的原则组建。对于一般的小型园林工程,项目部多采用直线式,组织结构由上至下实行垂直领导,统一指挥。而对于大型园林工程,则采用矩阵制项目部,施工项目部的组织机构可由企业各职能部门抽调专业人员组成,从而使多个项目与各职能部门有机结合。各种形式的项目部都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在不同的园式工程项目中发挥各自的作用,其共同的目标都是为了更好地对工程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使工程项目能够高标准完成。 3施工成本管理 园林工程管理的另外一个重要目标是进行成本管理,在整个园林工程中,项目众多,“跑、冒、滴、漏”现象不可避免,如果不加以控制,会使成本大大增加,所以必须进行施工成本的科学管理,在项目的成本形成过程中,对物资消耗、费用开支进行监督、调节、指导和限制,达到降低成本、减少费用的目的。主要原则是进行全员、全过程、中间环节的控制,实行目标管理、坚持节约。在实际操作层面,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成本控制,比如采用内部招投标、重点监控项目中的大比重开支、根据施工图预算控制成本支出、加强质量管理控制成本、实行现场标准化、采取考核办法进行赏罚等,这些方法在具体的项目施工过程中,都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降低项目成本。 4结语 园林工程施工管理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也是一门艺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但同时也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在具体管理实践中,管理者要具备多方面的综合素质,不仅要懂工程原理,还要具备现场施工方面的知识,对整个工程的各个环节都能了然于胸,才能在整个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高水准地把园林工程的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进行有机融合,保证工程质量,节约成本,又能建造具备艺术美感的园林景观。 作者:王莹莹 王彬彬 单位:沈阳市东陵公园管理中心 园林工程毕业论文:人才培养模式下园林工程技术论文 一、基于新疆园林行业发展和园林专业现状,构建“三段式,两联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主线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切入点,以新疆园林行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为培养目标,基于新疆园林工程施工技术,施工程序,结合高职教育规律、学生职业成长规律,构建“三段式,两联动”人才培养模式。 (一)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三段式、两联动”就业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三段式、两联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是:三段式指学生能力培养,分三阶段展开,即是第一阶段在校内培养绿化养护能力(实践教学与教学实习完成);第二阶段在合作企业的施工和设计项目中培养施工组织、设计能力(顶岗实习完成);第三阶段在预就业单位培养社会工作能力(预就业实习)。两联动指依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广泛与企业合作,每个教学年度开始前向企业征召可以实现教学目标的施工项目,即企业施工项目等于教学项目;教学内容与工程任务联动,实践教学时间随工期机动,第一二学期教学实习为主的时期为一期联动;顶岗实习和预就业实习为二期联动;最终实现就业能力递进。 (二)“三段式,两联动”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方式 “三段式,两联动”人才培养模式是我们在发展改革过程中获取的重要成果,是综合行业工作程序,以园林工程项目工作全过程为载体,结合学生专业学习由浅入深的能力培养规律而形成的。其中理论教学是人才培养的基础,约占总课时量的50%,技术技能教学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其合计约占总课时量的50%。顶岗实习和预就业实习约占技术技能教学课时的60%。 1.第一学期以理论学习为主,主要学习公共基础课程,为学生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2.第二学期为专业基础课理论教学及工学结合生产性实训学期,根据季节以企业的项目任务为载体,加强技能学习,是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时期,教学实习主要依托校内实训基地及昌吉周边苗木生产企业基地等单位。结合企业生产需求,进行生产任务(项目)与课程内容的高度结合,实地技能学习和操练,通过1~2学期的学习和实践,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将掌握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岗位的技能,能够承担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园林植物养护”岗位工作;而此时,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岗位知识和技能又是学生3~6学期要学习的知识的基础。这一时期的教学实习即为第一阶段“联动一期”。 3.第三学期为专业及专业核心课学时时期:借助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场、实训室完成初级训练。 4.第四学期主要为顶岗实习教学时期,借助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校外58家合作企业,使学生以企业员工的身份进入企业具体岗位,完整地完成企业中的一个园林工程项目,进行技能学习、技能检验与行业实践。并且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所学技能相互融合、能力进一步提高。 5.第五学期为专业拓展课程阶段,充分凸显行业发展趋势和具体岗位要求。 6.第六学期学生进入预就业实习阶段,确定自己的就业岗位和自己的事业发展方向。这个时期为“联动二期”,也是学生社会工作能力形成期。 二、以“三段式,两联动”人才培养模式为主线设计开发课程 (一)校企合作构建课程体系以校企合作为依托,深入开展职业岗位调研,凝练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按照工作流程进行课程整合与开发,将国家绿化工、花卉工、预算员、绘图员、施工员等相关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体现工学结合、课证一体的课程体系。 1.加强课程开发,建立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标准。在课程体系的设计思路之上加大了各门课程的开发,打破传统的学科教学设计,按照每门课程在典型工作任务中所处的环节设置相应的知识内容,根据真实工作过程设计相应的情景进行教学,做到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过程不脱节。 2.深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建立以实践技能考核为主、理论考试为辅的成绩评价体系。打通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实训项目进阶式通道,以精品课程为支撑,合理划分实践课程体系,形成从基本技能逐步向核心技能提升的进阶式实践课程体系。 3.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的,合并课程间重复的教学内容,增加实训教学时间,突出了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最终达到课程设置科学性、实用性、前沿性、综合性的统一,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培养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园林技术人才奠定了基础。 (二)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及核心课程 依据企业调研及校园绿化、嘉禾新居绿化工程实施操作,将“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模式,对职业工作岗位学习领域的教学任务分析,由岗位群—主要岗位—典型任务—核心技能—核心课程—课程群,开发课程和核心课程。 1.岗位群。 园林植物生产管护岗位群、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岗位群、园林规划设计岗位群;主要岗位是园林植物培育养护管理岗、园林工程施工技术岗、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岗、施工内业岗、景观设计岗。 2.核心技能。 园林植物分类识别技术、园林植物整形修剪技术、园林植物培育土肥水管理技术、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园林植物育苗技术、施工放线、管网布设、大树移栽、识别工程设计图、常用工程材料识别、编制园林工程流水施工组织设计、园林工程施工网络图计划编制、园林工程招投标文件编制、园林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编写、园林工程施工图工程量计算、园林工程各项工程量计算规则、园林工程施工图预算书编写、园林设计平面图绘制、园林施工图绘制。 3.核心课程。 园林树木分类与栽培技术、园林工程、园林工程项目管理、园林工程概预算、园林规划设计、计算机辅助制图、园林花卉栽培技术。 4.建立园林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21门,其中,专业基础课10门,包括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园林制图、园林测量、草坪建植与养护、园林美、园林苗圃、园林植物学、园林文件撰写、园林建筑技等;专业核心课程7门,包括园林树木分类与栽培技术、园林花卉栽培技术、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园林工程预算、园林工程、园林规划设计、计算机辅助制图等;专业拓展课程4门,包括园林法规与标准、插花与花卉装饰技术、园林景观效果图制作、园林史;公共基础课程9门,包括英语、体育、就业指导、应用文写作等。 三、“三段式,两联动”人才培养模式保障条件 (一)“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配备与建设 高职院校的优势就在于创建与众不同的、跟踪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专业,这就有赖于一支由学术人才、技术人才领衔的“双师型”师资团队。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坚持立足培养、积极引进的方针,采取校企合作选派专业教师到施工、生产、建设、管理第一线带头实践锻炼;同时引进校外“双师型”教师(即外聘兼职教师)。选聘基础理论扎实、实践操作经验丰富、懂得教育理论的专业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开辟专业建设有效途径。目前专业教师团队已有33位专兼职教师,其中,专职教师11人,占30%,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22人,占70%。 (二)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的建立与实施 如何与企业建立长久、稳定的互惠互利合作运行机制,是示范性院校建设的突破点。为此,我们制定了《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作制度》并做如下工作。 1.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双方职责和权利,从制度上给予保障。 2.利用专业技术优势与合作,实施科技攻关、技术服务和技术培训。 3.利用企业技术人员作兼职教师,实施互兼互聘。 4.聘请企业技术专家与专业教师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监控专业和课程建设。 5.定期召开一次校企座谈会:探讨专业建设;解决顶岗实习中合作教学管理问题;宣传学校专业建设发展概况,发放职业教育理论文章,使企业了解、认同学校,支持职业教育。 (三)实践教学条件的配置与建设 1.校内实践教学条件。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先后建成实训室3个:《园林制图室》、《园林规划设计室》、《花卉装饰实训中心》;校内实训场2个:《园林植物养护实训场》、《园林工程实训中心》。在教师教学实验实训和顶岗实习中起到了很大作用。 2.校外实训基地条件。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群,目前已有51家校企合作企业,确保学生以企业员工的身份带薪顶岗实习半年以上,为专业教学实习和就业提供了坚实保障。 (四)构建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保障体系 针对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及毕业生毕业班后的发展轨迹,建立并完善用人单位、行业联合会、学生及其家长等利益共同方参与的“多元化、多维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及数字化评价系统,减少人为和操作失误,形成循环、动态、开放、不断完善的网上评价体系。确保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需求与市场需求相接轨,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相接轨,学生能力与用人单位要求相接轨。建立了以学校为核心、教学行政部门引导、行业企业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监控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三段式,两联动”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质量。引入社会评价机制,将职业资格证书要求与工作任务要求引入教学内容评价;将企业对员工的绩效考核融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教师的教学效果评价;通过建立网上评价系统,将专业人才培养关键环节公示于众,接受用人单位、行业联合会、学生及其家长、研究机构等的监督与评价,确保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赵新英 单位: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园林工程毕业论文:园林工程管理论文 1加强园林工程管理的重要性 城市是一个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园林工程是一个城市现代化水平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标。园林工程对于提升城市品味、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和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加强园林工程管理,有利于保证园林工程质量,从而为人类提供高质量的生活环境。加强园林工程建设,不仅有利于维护城市的生态安全,为人类创造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而且有利于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促进城市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因此,必须加强园林工程管理,提高城市园林工程的整体水平,从而为人类创造更加优美的生活环境。 2我国园林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2.1施工队伍结构不合理 当前我国园林施工队伍结构比较单一,施工人员素质水平不一。有些施工人员对园林工程存在着认识上误区,认为园林工程与一般工程没有什么区别,只是简单地铺铺草、种种树,对园林工程不够重视,导致园林工程质量下降。同时园林工程的利润颇丰,导致很多人涌入园林市场,造成有些施工人员素质较低,在施工过程中不能准确把握图纸,不能按照图纸进行施工。 2.2设计人员与现场搭配不当 高质量的园林工程需要施工单位、设计单位和建设单位相互配合,做好图纸会审和设计交底工作,但是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认为这是施工单位的职责,因此该单位相关人员很少到施工现场,因此不能准确了解施工现场情况,以至于施工现场出现问题不能及时得到有效解决;再加上施工人员的专业知识层次不同,有些施工人员专业知识有限,不能很好地把握设计意图,导致在施工过程中常常会根据施工经验进行施工,而不是严格按照图纸。 2.3工序质量管理不严格 园林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没有对土壤和植物进行有效处理,导致园林工程建成后的植物存在生长问题,从而直接影响园林工程,造成园林工程存在质量隐患。 3加强园林工程管理的措施 现阶段,我国的园林工程建设存在着一些问题,相关单位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园林工程的管理水平,具体措施如下: 3.1调整施工队伍结构,提高施工人员素质 园林工程涉及多种学科知识,因此相关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并且认识到园林工程不同于一般的工程建设,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不是简单地种树、铺草等。在施工前要对员工进行岗前培训,并组织其进行定期的学习,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同时,园林施工还要明确各部门职能,分工明确,出现问题能够落实到个人。此外,施工人员还要明确施工工艺,严格按照国家的规范进行施工,出现问题及时反映,严格按照施工图纸进行施工,确保施工效果和质量。 3.2做好施工前的准备 做好园林工程建设,园林工程管理单位,要根据快速发展的园林事业,加大其投入力度,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进行研究,找出解决问题的新措施。 (1)准确把握设计意图园林工程管理人员不能单纯地按图施工,还应该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了解与掌握设计领域难以解决的问题,准确把握设计意图,针对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采取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 (2)严格把关材料采购园林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材料采购,不仅要做好水电材料、土建材料的采购工作,而且还要做好苗木的采购工作,因此必须做好苗种数量和质量的检查工作,同时在与运输过程中要做好植物的防护工作,减少或是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3)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园林工程施工的最终效果与管理人员密切相关,因此要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施工队伍,必须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但我国施工人员的知识储备不合格,如园林项目的管理人员由建筑项目的管理人员监管,相关专业知识欠缺,导致园林工程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因此,必须加强园林施工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施工人员素质,如在施工过程中,要了解工程所在地的气候自然环境,掌握当地树种的生活习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好园林工程植物的栽植。同时,加强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施工,确保工程质量,保证工程按时完工。 (4)加强工序质量的管理施工现场管理是园林工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重视园林工程的施工现场管理。园林工程的施工必须严格遵守国家对建筑工程的管理规范和严格按照图纸,如在园林绿化施工中,必须考虑到苗木栽种的季节及栽种后的养护工作,根据植物的生长特点进行修剪、养护,从而实现最佳的绿化效果。 4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园林工程建设也随着不断发展。建设优美的园林工程有利于缓解人们的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为人类营造良好的环境。然而,当前园林工程管理存在着一些问题,不利于园林工程建设,因此必须针对问题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园林工程管理,提高园林工程的管理水平,从而促进园林建设的有效发展。 作者:张师强 单位:苏州市景艺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 园林工程毕业论文:现代园林工程施工管理论文 1做好招投标管理 在园林建设的过程中,园林施工企业为了取得园林建设的合同,往往采用压缩建设成本的方法以极低的价格取得工程的建设权,这种建设方式表面上看是为招标方节省了大量的建设资金,但是实际操作中却存在着很大的弊端,由于报价较低使企业获得的利润相对减少,如果企业不能够通过合理的渠道降低施工建设的成本的话,就会选择使用不正当的手段节约建设资金,如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等,这些方法虽然节约了建设资金但是从一定程度上却影响了园林施工质量,另外这种投标方式也极大地扰乱了企业之间的正常竞争秩序,极易引发企业间的恶性竞争,并且对正常的资源配置也会产生及其不利的影响。此外这种投标方式还对投资管理带来很大的难度,如果园林工程出现问题,相关的建设单位为了避免由此产生的经济损失就会推卸应当承担的责任,由此引发一系列的纠纷。 为了避免发生此类事件财政审核部门可以通过出台适当的政策与法规,对超低价竞标的行为进行限制,如可以颁布最高限价法规,中标价格的确定可以依据交易中心上一年度的同类招标项目的中标价格记录进行计算,具体的计算方法是首先取得上一年度同类中标项目的平均值平均,然后再下浮几个点作为中标价格,然后从众多的中标人中选取一个各方面都比较符合施工要求的中标人完成园林的施工建设。这样就避免了超低价中标带来的恶果。 2严格控制原料的采购,降低园林建设的资金投入 任何工程的建设施工都离需要购进原料保证工程施工的正常进行,园林施工建设也不例外,园林施工建设需要采购的材料苗木采购、水电材料的采购以及土建材料的采购等。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做好苗木的采购工作,苗木的采购质量关系到园林施工建设的质量,所以在采购中对于购进苗木的质量要严格把关,要选择壮苗进行栽种,弱苗、病苗坚决禁止入场,并且要对苗木的数量进行认真核对,保证苗木的数量。另外水电材料与土建材料的采购也非常重要,如果采购了质量不合格的产品也会对工程建设的质量产生不良影响,在采购中应依据施工设计图的要求进行相关内容的采购工作,在采购中对于产品的质量也要进行严格检查,要选择质优价廉的厂家的产品,使产品的质量得到保证的同时,又节省了建设资金。 在园林建设中降低工程的造价,使施工单位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是园林施工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有效地降低工程造价的途径非常多,比如可以对人力资源以及费用开支进行限制与监督,还可以对物质资源的采购与使用进行有效控制,使施工成本交到最低。在长期的施工实践中人们总结出了可以有效的实施成本管理的三个主要方面:管理、技术、以及经济,在管理方面可以通过加强施工组织管理活动以及实行各项规章制度实施成本管理;技术方面可以通过选择最佳的施工方案等,来实现成本管理目标;在经济方面可以通过加强核算等实现成本管理目标。当然降低工程造价不等于牺牲工程建设的质量,要在满足施工工程建设质量、以及及时竣工的情况下降低施工建设的成本。有效的实施成本管理就要在工程施工的整个过程中贯穿成本管理工作,从项目签约开始直至施工工程的竣工都要贯穿成本管理工作。甚至于园林建设的后期养护管理方面需要进行成本管理,使养护费用得到有效地降低。成本管理是园林施工项目管理最为本质的特征之一。 3结束语 园林管理工作的意义非常重大,提高园林管理工作的质量关系到园林工程建设的质量,在保质保量的完成工程建设的基础上可以有效地园林降低园林施工建设的成本。提高园林施工的管理水平可以从园林做好招投标的管理工作、控制原材料的采购工作以及建立高效的施工控制体系着手,通过加强以上几方面的管理工作促进园林企业的管理能够进一步的想着更深层次的方向发展,从而使企业能够跨越发展中的障碍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作者:萧伯祥 宋百放 园林工程毕业论文:园林工程风险管理 1园林工程项目建设中存在的主要的风险 园林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的重心是在工程建设的阶段,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园林工程竣工之后风险管理的任务就已经完成,可见,园林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工作需要一直持续到园林工程建设竣工的阶段,在工程竣工后,要积极全民的对园林工程的建设过程进行客观的评价,总结出该过程中一些经验教训,还要对工程的建设质量做好验收的工作,严格的审查园林工程完工之后是否有与质质量检查部门要求不相符合的地方,期间需要对这些工作作出详细的记录,以便给日后的园林工程的建设工作提供借鉴,提高园林工程的建设质量。此外,还要对园林工程完工后的投入使用情况就进行一段时间的监督,观察园林建设中设计的功能是否能够正常的起作用,倘若出现了问题,还要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积极的解决,实现风险对于园林工程后续风险的控制。 2加强对于园林工程项目风险的管理研究的措施 由于园林工程在城市化的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以人们对于园林工程的建设质量的要求也就更高,因此为了提高园林工程的建设质量,最重要的就对工程中的风险进行有效的规避,这样才能保障园林工程的质量符合有关部门的要求。 2.1加强对于园林工程中组织风险的管理与控制 对于园林工程中风险的管理,首先最关键的就是要注意加强工程承建单位内的施工人员的素质,对于施工人员的建设经验以及管理经验要有适当的要求,要求园林工程的管理者具备一定的管理经验,具有一定的领导能力,能够对园林工程建设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处理,详尽的分析,积极的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和改进,其次,还要求管理人员能够对园林工程项目的建设环境进行实地的考核,根据实地考察所得的数据,制定工程的施工计划,合理的规划工程的建设质量和规定实现的效益,方便目标的管理,制定出严格的规章制度,将一些风险防范措施强制性的安排落实,使得园林工程的施工能够按照预定的计划顺利的执行。 2.2增强对于园林工程施工现场的风险管理和控制 园林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难度最大的就是在施工阶段对于工程的风险管理,在这一阶段风险管理的工作十分的复杂,管理工作执行的时候也存在着一定的不可预测性,因此也就加大了这一阶段风险管理工作执行的难度。在这一阶段,风险管理工作的执行主要是施工现场的施工人员,建设现场的施工人员对于工程风险的质量观、工作积极性、社会责任感等等都影响着园林工程项目的整体质量,因此需要保证施工人员具有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在进行工程建设的时候不会出现不负责任的表现,因此需要对施工人员进行思想教育,在提高施工人员的责任感的同时,还要对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进行培训,使得施工人员在技术操作上不会出现影响工程质量的失误。此外,还要加强施工人员对于建设现场所需要的建筑材料的管理,对于建筑使用的原材料进行质量控制和设备的维护,重点考虑到园林工程的特殊性,增加对于园林内植物生长的控制与控制,对于不同苗木的生长进行充分的了解,采取合适的方案对园林内的植被进行培育,避免出现园林的植被出现大量死亡的现象,造成园林工程出现过大的经济损失,以此来提高对于园林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风险管理的控制,不但可以提高对于风险因素的不可靠性的控制,还可以有效地减少工程建设中的经济效益的损失。 2.3加强对于园林工程项目建设完成后的风险管理的控制措施 园林工程的施工时间相较于其他的建筑工程项目来说并不是很长,通常大约是在半年左右,但是对于园林工程项目交接所需要的时间则是较长的,大约在两年的时间左右,在这一阶段,对于园林工程项目的后期维护以及风险管理的工作是不能懈怠的,对于园林内的植物的成活状况的考察,对于植物的照顾情况等等,这些都需要投入较大的时间与精力,在这一阶段加强对于园林的风险控制,才可以真正的完善园林工程的功能,真正的降低园林工程的风险,保证园林工程的施工质量。 2.4建立专门的园林工程的风险管理部门对于园林建设项目中存在的风险,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建立一个完善的风险管理部门是一件十分有必要的事情,成立了风险管理的部门,可以有效地避免风险管理工作的滞后性,对于工程的质量也是一个很好的保障,对于改善园林工程建设中施工人员数量多,组织结构复杂和项目的跨越大等问题有很大的帮助,当设立了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之后,还可以加强园林建设人员之间的交流,提高对于园林风险的认识。 3总结 园林工程项目建设存在的风险阻碍着园林工程在建筑行业内的发展,因此只有加强对于园林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才可以有效的提高园林工程开发的质量,真正的做到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作者:方芳 单位:百盛联合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园林工程毕业论文:园林工程的现场管理探析 1加强对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现场关键环节和重要节点的管理和控制 在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中,要注重抓主要矛盾,重点控制施工关键环节和重要节点的质量,以点带面,全面促进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的质量,确保安全。“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把好材料选用的控制,取得显著效果。如重视土壤的处理工作。土壤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植物今后的生长,要对其进行理化性质化验分析,从酸碱度、孔隙度、透水透气性以及持水性等进行分析、测试,再采取相应的消毒、施基肥、客土等措施”。 同时,要充分注意到施工各个环节的衔接和配合,严格按照施工工序进行现场施工,施工现场的施工工序要按照土建、铺设、给排水、绿化、养护的顺序进行,在做好各工序衔接的前提下,充分注意施工材料的进场、管理、清理、退场,对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现场的整个施工过程进行全程监督和管理。在实现对园林绿化重点环节和重要节点的管理和控制的同时,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和安全隐患的存在,最大程度地减少不必要的耗费,有效防止园林绿化建设资金跑冒滴漏,提高园林绿化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加强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的机制体制建设,建立健全施工现场管理的规章制度 建立健全施工现场管理的规章制度是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在体系建设方面应当注意的事项。体系建设事关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成败。 第一要树立牢固的服务宗旨,防止工程不合格质量现象的发生,不断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不断提高企业的信誉度、外部形象。 第二要健全完善管理机制,稳定项目管理制度,实行项目经理竞争上岗、项目负责制;统一思想认识,科学制定施工组织计划,约束随意行为,加强监督企业内部管理成效。 第三要加强企业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在管理人员中开展相互的交流管理实践经验活动,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第四要大力培训绿化养护技工,以提高园林植物的成活率、利用率和观赏价值,保证园林景观效果达到设计要求”。在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的基础上,要结合园林绿化工程的实际,制定科学、规范、合理的操作流程,严格执行国家相关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现场的管理规范和施工标准,全面落实施工单位各项施工现场管理措施的落实,科学配置施工现场管理资源,促进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3加强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 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人员队伍的选用是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最重要的方面,直接决定着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等控制。不但要求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人员要有较强的艺术创造力、扎实的园林绿化专业知识、运用熟练工程建设知识,而且还要对质量管理、安全管理、成本管理流程相当熟悉。因此,必须在选用和培训高素质、复合型的施工现场管理人员上狠下功夫,培养出一大批业务素质高、综合能力强、年富力强的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分配到园林绿化工程建设的一线,全面提升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水平,为园林绿化工程的科学发展提供推动力。(本文来自于《现代园艺》杂志。《现代园艺》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胡志 单位:合肥佳洲园林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园林工程毕业论文:城镇景观园林工程设计管窥 一、城市景观园林工程设计分析 1.城市景观园林工程设计重点 (1)园林设计的准备工作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园林景观建设,他们希望能够在工作、学习以及生活当中都能随时随地享受优美的景色、宜人的风景。因此,无论是风景区、公园、城市道路还是办公场所、住宅小区等都要考虑到城市园林景观的规划,尽量做到园林设计与施工互动操作,这样也能使施工方案更具有可操作性。施工之前的组织设计工作是搞好园林景观工程的关键。具体来说,包括工程项目、工程概况、工程特点、工程量、工程利弊之处以及施工方案等方面。与此同时,也要确定劳动力的来源以及组织施工团队的职责分工、范围等。制定技术安全措施和质量标准,有计划地将电源、水源、道路交通等布置到应有的位置之上。 (2)园林设计的关键性环节 城市景观园林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 第一,土地格局和自然过程。前者包括地势、山水以及自然资源的分布状况;后者主要是指园林附近的生物及非生物流,例如植物的成长、动物的运动、风等。整体来看,城市景观园林设计是生态学、现代地理学、水文学等多个学科的结合。 第二,技术的使用。其实城市景观园林设计中,技术的使用是一把双刃剑,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直接反映,它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使我们摆脱了对特定自然过程的依赖和利用。例如,用电灯取代自然光,用地基和墙体阻隔水流和风等,这些设计从使用角度来看,会给我们带来便利,但是在城市景观园林设计中如果使用过多,则会失去设计的地域特色和自然特点。 第三,色彩搭配。作为景观设计最基本的造型要素之一,色彩能够赋予一个事物最鲜明的特征。任何色彩都具有色相、纯度、明度三个基本要素。色彩三要素的组合搭配可以使园林景观呈现出一种多姿多彩的画面,给游人以视觉美感,使其从心理上和视觉上对看到的事物有一种别样的感受。色彩点缀人们的生活,为世界带来五彩缤纷。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色彩的运用不同,色彩在人们心理上、生理上也会产生不同的反应。例如,当人们看到黄色、红色或者橙色的时候就会联系都火或者阳光,因此我们把这三种颜色称为暖色系。不同的色彩在人们的心理中会产生不同的感觉和情绪,不同的色彩有不同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利用色彩为园林设计服务。 第四,生态性。城市园林景观设计需要建立在生态保护的原则基础上,从生态平衡角度来针对山景、水景、绿景以及石景等进行综合设计和搭配。第五,经济性。国外的一些城市景观园林设计多经济实惠、崇尚朴素,甚至有些设计根本不需要铺张设施,就能够体现出原本的设计理念,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 2.城市景观园林设计案例 近些年来,山东省城市绿化投资每年都高达5亿元,多处彰显城市特色的园林景观,例如恐龙公园、潍河公园等建设项目,不仅彰显出了城市特色,也使得该城市的绿化量有了突破性的增加。2011年,山东省全社会投入城市绿化建设资金就高达150亿元左右,环比增长45%,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高达16平方米,位居全国第一。目前,山东省已经建成了覆盖市、县、镇三级完整的园林城市体系。据民意调查显示,山东居民对其周边绿化满意度高达96%,对创建园林城市的支持率几乎达到了100%,充分表现了山东省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确确实实有了可喜的成效。整体来看,山东省城市景观园林绿化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且园林设计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第一,绿化发展模式上,山东省园林绿化由量的扩张转到了质的提升,重点强调增强城市景观园林绿化的内生性,落实绿化建设项目的招投标制、法人制、质量监督制和监理制,并加强城市绿化科学的应用性研究,在工程施工、选种育苗、栽培养护等环节都提高了科学技术含量。 第二,绿化建设模式上,山东省增强了城市园林绿化的可持续性,充分考虑到节土、节能、节材、节水等措施,使有限的能源和资源能够得到有效的利用和合理的分配,实现生态效益、景观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第三,绿地植物配置上,山东省开始实行生态型绿化,将植物配置转到复层配置模式上来。据研究表明,复层植物配置的生态效益比单一的草坪要高出50倍以上。因此,在当前城市景观园林绿化设计中,一般会首先确定植物密度,并形成乔、灌、花、草各类植物相结合的多样性格局。 第四,绿地结构布局上,山东省较为强化绿化的均衡性,加强旧居住区的绿化改造和提升工作,增加绿地面积,补植大规格苗木,并着力于提高县城和小城镇绿化水平; 第五。在绿地管理上,山东省一直致力于从粗放式管理转移到精细化管理上来,完善植物配置,加强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 二、结语 在整个园林设计中,工程设计人员是最直接的指挥官和领导者,在对本项工程进行设计之前首先要对其进行全面的了解,只有知己知彼才能更好地开展接下来的工作,且百战不殆。 作者:殷亚波 单位:内蒙古平源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园林工程毕业论文:园林工程项目管理及控制措施 一、园林工程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 园林工程项目管理主要包括对园林工程的合同管理、组织协调、进度控制、质量控制、投资控制、风险管理、信息管理和环境与安全管理、招投标管理等。 二、园林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性 园林工程是一项综合性较高、涉及内容较广的建设工程,要保证园林工程项目在完成后达到设计的要求规定,就要加强对园林工程项目建设的管理。通过对园林工程项目各个环节和各项工作内容的控制管理可以提高整体工程质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发挥园林工程项目的使用价值。 三、园林工程项目管理的途径和方法分析 1.对施工成本的控制管理 施工成本是企业效益的主要决定因素之一,控制好施工成本,首先要建立一个完善的项目成本管理体系。成本的预算也要准确,投标报价要经过市场询价、估价和报价后才可以预算出直接成本。交由公司的上级管理人员,再由他们在这个基础上加上其他的成本费用。具体可以以施工图预算控制成本的支出,控制好人工费、材料费和机械的使用费用。特别是对施工材料的控制要加大力度,一定要货比三家,选择性价比最高的商家。对施工项目中资金投入比重较大的部分要进行重点的监控,防止浪费现象的发生。也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在甲方同意的条件下,对施工机械的数量进行严格控制,协商实施补贴。 2.进度控制 对工程项目的进度控制是工程项目管理中一个重要的部分,也是问题较多的一个部分。可以采用一定的方法进行进度跟踪,检查工程的进度情况,并与计划的进度表进行对比,找出两者之间的差异。针对导致差异的原因进行各个击破,适当的组织、协调和监督监理单位和其他的相关单位进行工程进度的调整修正工作。通过不断的探索与改进,保证工程项目可以按期完成或者在不破坏工程质量和增加造价的情况下可以提前完成施工任务。 3.质量控制 对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主要是对施工组织和施工现场的质量控制,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人、材料、机械、施工方法和外界环境,这五方面主要体现在施工阶段。下面,主要研究施工前、施工阶段和竣工后的质量控制措施。施工前要认真研究和会审图纸及技术交底工作,提前了解好设计者的意图、施工的重难点,要制定完善的技术文件,进而保证施工质量、降低成本,物质和劳动力的准备要充足。施工过程要对人、材料、机械等进行控制,规范施工操作流程、质量要求,对操作人员、材料和外界环境进行分析和验证,做好验证的相关记录;对操作人员要进行定期的业务培训和考核工作,提高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工作水平,对违章乱纪的行为要严肃处理,避免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工程质量问题;材料的质量是影响工程质量比较重要的因素,对材料的供应商要严格的考察和评审,加强对材料的质量验收;对成品的保护,可通过覆盖塑料布或者锯末等方式防止外界因素对成品的破坏和污染,也可以采取局部封闭的方式进行保护。竣工后也要对质量进行控制,对有遗漏或者需要修补的工程项目要及时的进行调整;验收部门要根据设计图纸、竣工验收标准严格的进行验收检查,并进行鉴定和评定工作,作为竣工交付的凭证。 4.合同管理 合同管理是园林工程项目管理的一部分,作为园林工程建设的质量控制、进度控制与投资控制的主要依据,规定了施工合同的当事人、发包人及承办人的权利和义务。它包括合同订立前的管理、订立中的管理和履行合同时的管理,也包括发生合同纠纷时的管理。应该健全和完善园林工程的合同管理制度,规范园林市场的行为,完善管理的评估制度,推行合同管理的目标制。合同管理是否运用综合管理方法达到预期的目的是合同管理中常存在的一个问题,可以通过普及合同法制的方法,对合同管理者进行专业的培训和教育。建立起专门的合同管理部门,开展对合同履行情况的评比活动,促进施工部门对合同的重视程度,达到不断规范园林工程施工行为的目的。 5.信息管理 信息管理的信息传输是关键问题,信息管理主要是对信息进行分类、编码和处理。通过对各项工作和各种数据的控制管理,确保工程项目的信息可以方便有效的被工作人员获取、储存和存档,对工程项目的信息管理是为了通过对信息传输实行有效的组织和控制,进而为项目建设的增值服务。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现代化的信息管理主要是借助信息技术的手段,其中的核心手段是网络的信息处理平台。企业要对技术人员进行技能的提升培训,帮助他们掌握先进的信息管理知识。 6.安全与环境管理 安全是工程建设的保证,安全控制措施是否按照规程是项目管理中要注重的问题,要保证施工企业在获得安全施工许可证后才可以进行施工。工作人员也要具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才可上岗,建立各级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度。企业要对工作人员普及安全教育工作,严把施工安全关。地下管线的安排布置工作也要认真,杜绝违章操作行为。做好安全检查工作,对存在安全隐患的施工环节要及时遏制。施工现场的安全设施也要齐全,使用的机械也要经过安全检查后才能投入使用。 7.竣工验收后的管理 园林工程在完工后还要经过验收检查,这个环节是投入使用前的重要步骤,它对工程的使用功能检验具有重要意义。确保园林工程在投入使用后会达到预期的效果,验收工作者要有足够的责任感,在工作的范围内,对园林工程的数量、质量要进行全面的检验和确认,同时做好记录工作,作为正式验收的参考依据,这也有利于承接单位进行整改工作。 8.招投标管理 招标和投标是一种贸易方式的两个方面,这种贸易方式既适用于采购物资设备,也适用于发包工程项目,它是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将工程项目任务分配给符合资质要求并能保证各项工作指标的承包公司。招投标工作应该本着公开、公平和诚实信用的原则,招投标双方应该切实履行招投标的规范要求,并按照合同规定行事,对违反合同规定的行为要严肃处理。对招投标进行管理也是合同管理前的一项准备工作,企业的管理者应该明确当前计价管理的动态管理内容。 四、结语 园林工程的项目管理内容包括园林工程进度计划、园林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园林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园林工程施工成本管理、园林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园林工程合同管理、园林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等方面,在园林工程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控制管理,规范工程施工中的各种行为,可以提高园林工程的整体效果,提高企业的信誉度和竞争力。 作者:逯燕 单位:吉林美城美景绿化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园林工程毕业论文:新技术与新工艺在园林工程中的应用 摘要: 园林建设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影响着城市的发展。建设好园林工程不仅能够促进城市的发展,而且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因此,园林工程应重视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掌握先进的技术和工艺,从而不断促进园林工程建设。基于此,分析园林工程建设中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情况,并探究其应用途径。 关键词: 园林工程;新技术;新工艺 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城市建设观念的不断更新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传统的技术和工艺已经无法适应现阶段的园林工程建设,因而新技术、新工艺在园林工程建设中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园林工程建设不仅能够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空间,提高城市形象,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因此,生态化、低碳化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与应用能够更好地促进园林工程建设。 一、园林工程建设中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 (一)网络图技术 网络图技术是以流水施工为基础的作业方式,即将不同的施工类型分成若干个施工段,按照一定的施工顺序同时进行施工,这能够使得在同一时间进行平行施工进而实现无缝对接。这种施工方式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施工效率和节省施工时间,而且能够在加强施工连续性的基础上把握整体的施工进度。实际上,网络图技术将整个园林工程建设施工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施工工序、施工人员和施工设备等都是系统中的构成要素,网络图技术将这些要素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园林工程建设,从而极大地缩短了施工周期,提高了人力资源和施工设备利用效率。因而,网络图技术能够更好地调动积极因素和更加利于现今园林工程管理。 (二)铺地技术 园林道路建设是园林工程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园林道路不仅起到美化园林和提高园林格调的作用,而且作为园林工程中的基础建设能够满足人们出行的需要。因而,园林道路建设应当达到审美和实用相结合的要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针对园林工程中的道路施工工艺具有新的突破,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真空吸收工艺。在园林道路施工中应用真空吸收工艺即在真空负压的情况下进行脱水,改变了混凝土物理性能,从而增强路面混凝土的紧实程度,能够有效处理混凝土强度与使用时间的矛盾。真空吸收工艺的运用不仅能够延长道路的使用寿命和提高路面养护效率,而且能够提高路面工程施工效率,使得路面能在短期内投入使用。 (三)GRC和FRP塑山技术 短线强化水泥(GRC)和玻璃纤维强化树脂(FPR)作为一种新型的塑山材料,主要用于制造假山、瀑布和雕塑。不同于利用钢、砖骨架进行塑山存在易裂和褪色的问题,GRC和FRP具有轻便、廉价、耐用和造型塑造性强的优点,其能够很好地弥补传统塑山技术的缺陷。GRC和FRP能够借助计算机进行辅助性设计,从而达到石块定位和设计创新的目标。此外,由于这两种塑山材料运输方便和分隔操作性强的特点,使得其广泛地应用于园林工程建设中,为园林工程建设的多样性和创造性作出一定的贡献。 二、新技术、新工艺在园林工程中的应用途径 (一)改良设计 设计对实际的生产施工影响重大,园林工程设计主要包括初步设计、技术设计和施工设计3个部分,这三个部分都至关重要。无论是哪种设计都应根据实际需要,采用相应的技术进行高效率的施工,从而达到所需的设计效果。现今的园林工程设计离不开先进技术的支持,如在园林工程中经常利用CAD进行工程平面处理,进一步使得工程设计更加具有现代化气息;利用3DMax进行立体建模,使得整个工程设计更加立体;利用Photoshop对立体模型进行染色。 (二)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 施工过程中应重视新技术、新工艺的运用。首先应结合具体的施工环境进行施工设计,如假山、瀑布、植物和建筑等都应结合相应的新技术、新工艺进行设计。在面对不同的施工环境时应当灵活地应用相对应的施工技术,比如在平地中施工建设假山等景观可以利用GRC技术。与此同时,在多样灵活应用新技术和新工艺时,应当注重对生态环保技术的应用,从而不断提高园林工程建筑水平。 (三)重视科学配置资源和后期养护 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对于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遵循科学发展的规律,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合理有效地进行空间上和整体的资源配置。一是根据实际的施工情况和施工需求,合理安排建筑、假山和植物等的区域位置,从而实现空间利用的最大化效果。二是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景观功能和作用,从而实现科学有效地配置资源。对于园林设计建设完后应当注重园林的后期保养。首先,园林工程不同于其他工程,园林工程中的植物和假山等维护周期较长,从施工设计起到施工完结后,园林工程都需要不断地管理养护。因而,在后期的养护管理中应结合实际情况利用相应的技术实现园林的管护。例如,病虫防护技术、修剪整形技术和更新改造技术等的运用。 三、结语 该文分析了近年来园林工程中的新技术、新工艺,并且针对其实际应用进行详细的分析探讨。不难发现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的需要和科技的进步,园林工程中的新技术、新工艺更加完善和贴切实际需要。园林工程建设主要的目的是绿化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形象和品味,为人们提供一个绿色休闲舒适的地方环境,从而不断地促进城市更好的发展。新技术、新工艺在园林工程中的运用,不仅应结合具体的施工环境与施工需要,而且应从可持续发展的视野进行优化运用,从而提升园林自身的应用价值和促进城市的发展。 作者:毛玉华 单位:大连衡意建设有限公司 园林工程毕业论文:地产项目风景园林工程的成本管理 摘要: 指出了地产的风景园林设计与地产的成本控制存在着制约以及依存关系,地产景观从商业的角度来看是房地产项目销售的一种手段,所以在风景园林工程上要考虑成本。提出了在风景园林工程的管理中,要加强园林工程的成本管理,设立合理的成本控制目标,建立健全成本管理体系,采取正确的成本管理体系。 关键词: 地产;风景园林;成本管理 1风景园林在地产项目中的地位及重要性 在过去,修建居住项目尚未有景观工程或风景园林的概念,仅仅是院落小区种植几株苗木,堆砌一些花台,占整个项目成本估计不到1%或者忽略不计。然而,房地产发展到现在园林景观工程虽然只占总成本的3%~5%,根据项目定位及业态的不同相应占比会更高,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已经成为开发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环节,如何在设定的投资造价范围内做出最为理想的景观效果,设计定位控制、质量效果控制和施工成本控制越来越受到重视,从成本管理与控制的特点和难点入手,论述了工程设计与施工管理的各个要素及提高地产景观工程管理过程的性价比控制的重要性。 2风景园林工程成本的构成 风景园林工程成本的构成,主要以形成方式和构成要素两种方式划分(图1)。 2.1按形成方式 按形成方式分为分部分项工程费、措施项目费、其他项目费、规费、税金(表1)。(1)风景园林工程的分部分项工程费一般又分为:硬质景观、软景(乔木、灌木、草坪等)、安装工程3大专业部分,而各分部分项工程费以分部分项工程量乘以综合单价进行计算。综合单价包括人工费、材料费、施工机具使用费、企业管理费、利润,以及一定风险范围内的风险,而价格涨幅风险一般考虑为材料5%,施工机具使用费10%。(2)措施项目费主要是指完成风景园林工程施工,发生于该工程施工前和施工过程中的技术、生活、安全、环境保护等方面非行程工程实体的费用。措施项目费总结为以下几类:安全文明施工费(包括环境保护费、文明施工费、安全施工费、临时设施费);夜间施工增加费;二次搬运费;冬雨季施工增加费;临时保护设施费;已完工程及设备保护费;脚手架费;混凝土模板及支架费;大型机械设备进出场及安拆费等。(3)其他项目费:暂列金额,一般考虑为整个风景园林工程的15%、暂估价、计日工、总承包管理费。(4)规费:社会保险费如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医疗保险费、生育保险费、工伤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工程排污费;其他未列入的规费按实际发生计取。(5)税金增值税 2.2按构成要素 按构成要素分为人工费、材料费、施工机具使用费、企业管理费、利润、规费、税金(表2)。(1)人工费是指支付给直接从事风景园林工程施工作业的生产工人和附属生产单位工人的各项费用。(2)材料费是指风景园林工程施工过程中耗费的各种原材料、辅助材料、构配件、零件、半成品或成品、工程设备的费用。(3)施工机具使用费是指施工作业所发生的施工机械、仪器仪表使用费或租赁费。(4)企业管理费是指风景园林企业组织施工生产和经营管理所需的费用。根据项目具体情况及园林企业自身情况,一般以人工费取一定费率计取费用。(5)利润:由施工企业根据企业自身需求并结合市场实际自主确定,在税前工程费的比重一般按5%~7%计算。(6)规费、税金:与形成方式中规费、税金的一致。在地产项目风景园林工程的成本管理过程中,一般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按前述的行程方式进行表达、分析、对比、管控、评估等工作,从而达到成本管理的目的。 3风景园林工程各个成本构成的细部组成 风景园林工程是投资,必然会涉及到成本问题,风景园林工程的成本费用主要由以下部分组成:分部分项工程费、措施项目费、其他项目费、规费、税金,其中的分部分项工程费又是重中之重(表3)。 4风景园林工程全过程成本管理浅析 4.1风景园林工程策划决策及建设实施各个阶段的成本管理 风景园林工程全过程成本管理是指覆盖风景园林工程策划决策及建设实施各个阶段的成本管理。包括:前期决策阶段的项目策划、投资估算、项目经济评价、项目融资方案分析;设计阶段的限额设计、方案必选、概预算编制;招投标阶段的标段划分、发承包模式及合同形式的选择、招标控制价或标底编制;施工阶段的工程计量与结算、工程变更控制、索赔管理;竣工验收阶段的结算与决算等。(1)风景园林工程项目策划是指将建设意图转换为定义明确、系统清晰、目标具体且具有策略性运作思路的高智力的系统活动。工程项目策划主要包括建设前期项目系统构思策划、建设期间项目管理策划和项目建成后的运营策划工程。园林景观工程策划以工程项目管理理论为指导,不仅服务于工程项目管理全过程,而且是成本管理的重要前提和基础。(2)风景园林工程设计阶段是分析处理工程技术和经济的关键环节,也是有效控制工程造价的重要阶段。在工程设计阶段,成本管理人员需要密切配合设计人员,协助其处理好工程技术先进性与经济合理性之间的关系。在初步设计阶段,要按照投资估算进行多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初步设计方案;在施工图设计阶段,要按照初步设计内容、范围和概算造价进行技术经济评价与分析,确定施工图设计方案。设计阶段工程造价管理的主要方法是通过多方案技术经济分析,优化设计方案;同时,通过推行限额设计和标准化设计,有效控制成本。(3)风景园林工程的招标和投标工作的完善贯穿于风景园林工程的设计、施工、监理等建筑活动的全过程,能够让风景园林工程高质量、高效益地发挥作用。风景园林工程招投标阶段过程中成本控制,只要是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并结合招标文件和施工现场的实际,做好调查和研究,通过分析当前市场的行情和招标对象的条件,尽可能准确地预测工程成本,根据预测结果来制定招标决策,在这一阶段,应遵循全面控制的原则,强化相关部门的责任,确定这一阶段成本控制的目标。(4)施工阶段是实现风景园林工程价值的主要阶段,也是资金投入量最大的阶段。在施工阶段,由于施工组织设计、工程变更、索赔、工程计量方式的差别以及工程实施中各种不可预见因素的存在,使得施工阶段的成本管理难度加大。在施工阶段,建设单位应通过编制资金使用计划,及时进行工程计量与结算,预防并处理好工程变更与索赔,有效控制工程造价。施工承包单位也应做好成本计划及动态监控等工作,综合考虑建造成本、工期成本、质量成本、安全成本、环保成本等全要素,有效地控制施工成本。(5)在风景园林工程施工结束后,施工单位一定要严格进行竣工验收工作。一个工程只有竣工结束后才能正式编制该工程的最终造价。并经审核后,作为该工程结算费用的依据,对于风景园林工程竣工结算编制一般根据原有施工图合同造价为基础,根据合同规定的计价方法,对照原有资料,进行适当调整,最终作为竣工结算造价的方法。 4.2降低工程成本与提高工程质量的平衡关系 有时候,降低成本与提高质量确实是一对矛盾。但一味地强调降低工程成本,可能会对工程质量产生影响,若由此造成大量工程不合格或形成返工,那么,所谓的降低工程成本会得不偿失。一味地强调提高工程质量,可能会加大工程成本,同时也可能会导致工程质量过剩,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所以企业应在既能保证工程正常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不受影响,又能避免工程质量过剩的前提下,对工程质量进行合理定位,并将其作为工程质量控制的刚性原则。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地节约开支,降低消耗,以达到最大限度地降低工程成本。只有这样,才能使降低工程成本与提高工程质量这一对矛盾由对立变为统一。 4.3风景园林工程与土建工程的关系 风景园林工程与土建工程项目间确实有其相似的一面,这里所说的相似,指风景园林工程的景观小品、园林建筑,如亭、廊、园路、栏杆、景墙、铺装、景桥、驳岸等所使用的钢筋、水泥、木料、砂、石子方面的建筑材料相同,及由此所套用的施工规范相同。这就是平常所说的,风景园林工程中也包含着土建部分。虽然风景园林工程与土建工程相比有相似的地方,却也有着很大的不同,这些区别使得两者间存在质的差异,也正因如此才构成了风景园林工程独有的特点。风景园林工程的大部分实施对象,都是有生命的活体。通过各种季相彩叶植物、花卉、乔木、灌木、草本的栽种与搭配以及各种苗木的特殊功能达到清洁空气、吸尘降温隔音的目的,营造与美化生活环境的效果。风景园林工程是源于林业与其他种植业却又有别于林业与其他种植业的一门特殊行业。要达到良好的风景园林的景观效果,确保各种苗木的成活率和良好长势需要不间断的精心养护管理,否则,就难以达到生态环境景观的特殊要求和效果。因此,风景园林工程建成后必须提供养护计划和相关的资金投入,并且对于如何实现风景园林工程土建部分的质量审核问题,要求工程管理人员必须熟悉与掌握土建部分的施工规范,对于较大的园林建设项目,还必须配备土建方面的专业人员。 4.4风景园林工程在房地产行业存在的问题 在当今房地产行业里,风景园林工程通常作为建筑配套附属工程出现,但因其规模较小,且工程量分散又不便于监督管理,所以常常会看到这两种现象:①少数业主认为风景园林工程不会出现大的问题,最多是植物生长不良,因而把对风景园林工程的投资控制预算到不合理的程度,甚至主张谁的标低谁中标。这种情形恰巧迎合了社会上出现的“投低标”风情况,给工程质量监管留下了严重隐患,更使管理处于一种两难境地;②因为风景园林工程量小分散、战线长,往往使工程出现管理方案不全面的问题,甚至使一些质量没得保证的施工单位做一些不合理、不恰当的施工,因而极难全面控制工程质量。上述现象对业主的生活品质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最关键的是给风景园林工程管理增加了很大压力。从目前风景园林工程在房地产中的作用来看,风景园林工程的成本管理面临着一大挑战。风景园林工程的植物材料,其市场价格浮动比较大,难以准确把握;其栽植劳动定额,国家目前也无统一的标准规定,各地的计算法也不很一致。有人认为园林绿化工程利润丰厚、风险不大,于是出现了“挂靠”现象。其结果是,一旦中标,付给出面招投标单位一定比例的管理费用,便由他们自行组织管理施工。工程开工后,现场管理“五大员”迟迟不到位,有的甚至连施工的基本规范、基本程序、基本资料都不清楚。试想,这样的施工,哪能确保实现园林绿化工程质量控制目标?还有一种情况是,极少数施工企业,中标后为了图省事,只收取一定的比例费用,干脆将工程转包他人施工,这就是园林绿化工程的“剥皮”现象。这种现象同样会给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目标的控制造成较大的危害。 5结语 风景园林工程项目作为我国地产建设的必要环节,其建设的效果关系到整个地产的效用,因此做好园林工程的成本管理尤为重要,风景园林工程成本控制是一个全方位多要素的管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具备相应的专业能力,同时也需要不断加深成本管理意识,严格杜绝项目工程的浪费和滥用现象,节约资源,跟随社会的发展,促进地产项目风景园林成本管理的前进。 作者:刘杨 辜彬 单位:四川发展土地资产运营管理有限公司 园林工程毕业论文:园林工程施工管理研究 摘要: 园林工程施工建设与管理是现代城市化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在保护环境、为人们建造一个非常适宜人们安逸生活的生活环境,因此园林工程在其中占据着很关键的地位。加强对园林工程施工管理,确保园林建设中各种相关资源能被有效利用,最终确保园林管理更够更加稳定有序地发展,所以注重园林建设中的各种核心要素,实施科学化的管理意义重大。 关键词: 园林工程;施工管理;核心 1当前园林工程施工的特点 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具备有一般工程的显著特点,还具有美学的功能,是一种将自然和人工完美结合的工程建设。当前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对于园林绿化工程的需求也不断扩大,现在的园林绿化工程已经不是简单的种树等工程,其更是属于一种综合性。大型化的园林工程,通常工程施工过程中会有各个不同工种的交叉进行,所以加强对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管理的要求也更加的高。 2园林工程施工管理的核心要素 1)水体。水是园林的灵魂,无水不成园这句话更加体现了在园林工程中水景的重要意义。在园林施工建设过程中,水景能够与植被进行充分的融合,这样的方式能够显著增强园林景观的艺术感,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拉近大自然与人们的亲近感。2)植被。植被在营造绿色环境,净化空气上至关重要,因此植被种植及维护也是作为施工管理中的一个重点。①苗木搭配与选择:要想确保园林工程的优良性,必须要确保灌木、地被、乔木之间的不同习性,保障苗木和植被等的成活率,尤其是要在种植和选择过程中使用乡土树种,最终提高苗木的成活率;②水肥管理:水肥管理是植被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苗木成活的重要因素。在浇水过程中,要一次性浇透,做到的见干见湿。尤其是在早春季节,应当使用有机肥,以此做基肥,然后可加入适量的磷肥,最终确保目标根系的生长发育,在园林苗木的抽芽生长期内,则应当以氮肥作为主要的施肥原料,最终促进园林苗木生长的质量;③土壤:需确保适当的土壤硬度,不能过软也不能出现固结的情形。对于园林植被的生长而言,植被根部的稳定发展需要突然保证适当的硬度,这样植被可以更好地扎根,而且其透水性和通气性也较好。而且园林建设中,为了确保植物生长处于良好的范围之内,所以必须要在注重土壤的PH值。在对土壤进行改良时,可以通过增加有机肥的方式来加以改良,这对于植被的吸收则是非常有利的,也能帮助植被的根部生长提供较好的养分;④病虫害防治:加强对病虫害的预测,可以设置专门的岗位,进行监测和观察。针对植被的生长习性,以及病虫害危害规律,做好对其的预测工作,最终保证园林绿化苗木的正常生长;⑤补植和更新品种:苗木补植和更新品种是春季绿地管理的重要内容。首先要做好绿地苗木的补植工作,抓住有利时机进行补植、更换,并及时浇透水,确保新栽苗木的成活率;其次要做好良种苗木的更新,绿化良种苗木是提高绿地景观的前提,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原有的一些生长不良的树种已不能适应绿地需要,必须及时更换良种。3)园林小品。要确保园林工程能够为广大的居民营造一个十分良好的居住环境,同时显著提高当下我国园林景观的欣赏价值和趣味价值,必须要加强对园林绿化工程的管理。园林小品作为方便游人休息的重要建筑设施,一般园林小品的体量比较小,而且也有别致的造型,园林小品不断能够达到丰富园趣,美化环境的作用,而且也能帮助游人从中受到非常美的感受。所以,园林工程施工建设中做好管理工作,尤其是必须要在施工细节上多加把握,方可确保所有的园林小品施工能够保质保量的完成。 3加强园林工程施工管理的措施探究 1)注重各项管理制度的完善。为了确保园林工程的顺利开展,完善的管理制度是最为重要的基础。对于园林施工单位而言,需要不断总结以往的施工经验,对于管理制度中存在的各种不足加以分析和解决,管理中需要结合施工的具体情况,对于施工人员自身的行为加以约束,最终确保其提高思想认识,履行好自身职责。2)加强对园林工程的规范化建设。必须要结合园林施工的实际特点,实施动态化、全过程的管理。管理过程中要做好对施工工序的控制,对于施工单位来说,其各项操作都必须要严格按照规范来进行,一切按照合同约定来执行。在园林隐蔽工程中,施工前必须要确保监理方进行检查,在检查完成之后再做好记录,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施工作业。当前有一些园林绿化企业没有严格按照施工程序来进行作业,认为工程内容比较琐碎且技术含量不高,也不按照施工程序进行报验,最终因为擅自做主导致产生比较巨大的经济损失。对于园林施工建设单位来说,规范施工程序,能够显著避免上述损失。3)重视对园林绿化工程的监控与管理。园林建设过程中,完善的管理制度,对于园林整体质量的提升有极大的意义。施工人员在建设过程中,保证施工的质量,不但需要有明确的巡视制度,施工前期划分不同的建设区域以及结合施工的重难点针对工程中存在的不足加以分析并进行整改。对于园林建设中的细节问题,应安排专业的技术人员,到工程现场中亲自进行指导,尤其是对于水体、园林小品之类的建设,则需要注重细节,确保整体建设风格与整个城市的环境相融合,达到整体上和谐的程度,最终确保质量的显著提升。 4结束语 总的说来,作为一项技术性的工程,园林施工的专业性较高,施工过程中必须要具备很强的专业性,而且对于管理者而言,还应当具有很强的组织管理能力,组好设计与施工环节的衔接,最终保障园林工程朝着高质量和高水准的方向发展。 作者:张和裕 单位:江门市新会区园林管理处 园林工程毕业论文:园林工程建设中保障措施的作用 摘要:园林工程属于观赏性公共设施,因此其工程建设的重点要从工程质量和观赏度两方面共同入手,其难度可见一斑。而保障措施是工程中必然应用的质量监管手段,对整个工程合理运作都有着不可小觑的正向作用。本文就本着探究保障措施的作用范围开始,逐步分析保障措施在园林工程建设中的具体应用手段,以从全面思考的角度探析其具体作用。 关键词:保障措施;园林建设;作用探析 1园林工程建设的现状分析 1.1进程协调 园林工程开展之初,考虑到园林景致基本效用的观赏性,一般承办方都会聘请专业人员将园林预成果和工程步骤结合起来制成完整的工程设计。而后工程中所有的行动都要依照着工程设计给出的具体步骤开展作业。且一般进程为了保证效率都会使用两组或两组以上人员同时行动,因此如若过程中管理人并未调节好分节进程开展时间及步骤,就会造成施工混乱造成成本时间反作用流失。而保障措施能够实时对工程步骤进行管制和调整,可站在先决角度对工程整体运作进行考量,充分利用其协调性控制进程运作。 1.2成本控制 一般工程总预算都有定量,定量标准为进程开展前专业人员对所用设备或材料及人力成本的综合指标运算,分节进程若超出预算则其他分节可用资源减少,直接影响工程完结收益。保障措施能够有效监管预算流动过程,可对不定项资金走动采取调查措施,及时将不规则预算支出摒除在分节工程外,提高工程资源利用度。 1.3质量管理 质量是决定工程施工意义的关键指标,合理质量的形成由设备选用、设备施用、设备养护维修、人员素质、操作手段等施工规程内容决定。其中每一步都需要被严格控制在标准行动范畴中,反之就会影响质量整体。并且工程存在不定项偶然性,项目繁多致使分节监管人员出现监管纰漏,而保护措施可串联工程整体时刻监控质量运作流程并可提前对危险项目使用风险预测措施,有效革除质量影响因素。 2以具体施工内容为例,对具体保障措施进行简要论述 保障措施应用于工程中具有全面性及阶段调控性。且措施可根据监管内容的差别而分离,采用适用内容的监管手段以完成保障作用,下文将以工程大范围监管点为例开展作用论述。 2.1时间保障到位 对于时间节点的控制标准,一般工程设计中都会有具体阶段数据。此数据自身有弹性但必须将横调时间控制在允许范围内部。且常规工程多为在预定时间前赶进度,以留出更多的返观时间打磨园林景致细致工程。因此工程设计时对工程所用时间要尽量在合理范围内设置宽松一些,而后利用协调手段将工程内容合理编排,将分部施工区间与返检时间错开,将可能存在的剩余时间剔除以将计划时间留给打磨环节。 2.2施工人员保障到位 施工人员的计划要从两方面考虑。①选员专业技能,人员专业技能水平是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和效率的关键点,技术水平高就代表职员可充分保证工程阶段的稳健运行且对突发状况也有处理能力;②个人素质,素质决定其工作态度,是否认真负责恪尽职守,对阶段质量尤为重要。故工程方可对企业固定人员采取考核上工的措施,筛选技能素质最优者,并对选员采用培训考核淘汰制时刻督促工程质量准则。同时也可用丰厚待遇提升其工作积极性,全面调动其专业效能。 2.3施工材料及施工机械保障到位 在园林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施工材料的充足供应及机械的正常使用是工程建设的基础,没有材料的正常供应、机械的到位,工程建设是根本无法进行的。因此园林工程在施工机械的选择方面应本着节约、环保的原则选择,在充分的考虑施工日期的基础上,吊车、铲车、运输等机械设备的运用都要求实行安全管理制度,而且为了保证在世园会举办期间施工的顺利进行,中层管理人员都应上岗上位。在这一过程中,既实现了“人性化”的管理应用,也保证了施工材料及施工机械的的正常供应,对于园林工程建设是非常重要的。 2.4施工过程中的低能耗材料供给应保障到位 在现今可持续发展的不断呼吁下,园林工程建设过程中对于各种材料的选择及工程建设技术的使用都主张低能耗、低消耗。园林工程建设作为绿化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必须将“绿色环保”落实到每一个环节中。所以,在园林工程的建设中,要优先选择环保的、能耗低的施工材料、技术及应用设备。如,对于绿地照明设备的使用可以选择由5W的节能灯。在园林建设的过程中在原地形的基础上直接进行各类铺装设计,这样能够减少大量混凝土、砂浆等高碳材料的运用。 2.5园林土建施工质量的保障 在园林工程建设最重要的土建部分就是栏杆(还有园路、广场铺装及简单的亭、廊、架、绿地给排水)的建设,栏杆的设计运用一方面要能够起保护作用;另一方面又不会打破园林的和谐,而且能够起装饰作用。其次在园林工程建设中,土建工程建设的另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对于园林池岸的建设。园林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部分就是对于水色景观的设计,水色景观的设计能够对整个园林工程的建设起重要的衬托作用。 3结语 从上文中保障措施的应用范畴中可看出,保障措施的作用范围分布较广,几乎可以涵盖所有工程进程,并且其覆盖的时间阶段也可从施工前延展至返修打磨期。由此可得出结论,若想保证园林工程技术手段能够得以充分施行、工程预算可在计划中被取用,质量工程能够完美成型,就一定要利用好保障措施。 作者:刘洪 单位:深圳市山艺园林绿化有限公司 园林工程毕业论文:风景园林工程施工管理与成本控制 摘要:城市建设中,风景园林工程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改善城市居住环境的重要场所和途径。风景园林工程不仅使城市的环境更优雅,而且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美的享受。但是风景园林工程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施工管理与资金支持,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进行施工管理及成本控制,既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又能降低成本,获取更大的利润空间,本文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风景园林;施工管理;施工管理 风景园林工程是城市建设和规划中的核心内容和重要任务[1]。由于城市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质量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城市绿化一直备受瞩目。风景园林工程的施工管理涉及多方面,项目施工单位不仅要保证工程进度、安全及质量,而且要控制好成本,对所有的人力、物力及费用开支进行有效的指导、监督、调整和控制,争取将成本最小化,利益及质量最大化。 1风景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及成本控制现状 我国经济的快速提升也带动了风景园林工程的发展,但是在目前我国风景园林工程的建设与施工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影响风景园林企业的长远发展。再加上风景园林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人们对环境的审美要求也越来越高,这无疑对风景园林工程施工单位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目前我国风景园林工程建设与施工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①政府及相关单位对风景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及成本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施工监督及管理力度不够,管理理念发展较为落后;②管理制度不健全。施工单位在园林设计、施工、验收及人员管理等方面的管理制度还不完善,施工人员没有进行合理的分工,各环节的质量管理及成本管理也不严格,设计单位与施工单位之间没有进行有效的沟通,导致施工质量不高[2];③管理人员及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施工单位没有对工程管理人员及施工人员进行综合性的培养,导致其在建设中缺乏专业的知识和经验,而且有的施工单位为了追求更大的利润,在材料选购时挑选一些便宜的、不符合质量要求的材料,看似控制了成本,实则加大了后期的维护费用,弄巧成拙。 2风景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及成本控制措施 2.1提高风景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及成本控制意识 要想提高施工质量,降低成本,首先要认识到施工管理及成本控制的重要性,并树立起意识,将施工管理及成本控制意识贯穿于整个施工中,从而将成本最小化,质量最大化。在风景园林施工中,政府要充分了解、掌握施工单位的实际情况,仔细过目施工方案,核算工程预算,做好有效的监督。施工单位要及时的转变施工管理理念,根据工程的实际特点和情况采取合理、科学的管理措施,制定出合理的施工工序,完善工程管理体系和成本控制体系,将施工管理和成本控制责任落实到各个部门和个人,明确施工人员的职责。同时,在施工中,施工单位要对各环节进行严格的考核,实行奖优罚劣的制度,以此提高工程管理人员及施工人员的事业心和责任心。 2.2加强培养施工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 施工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风景园林工程的施工质量,因此,要想切实提高风景园林工程的施工质量,就必须加强培养施工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施工单位在工程建设前,要对工程的组建人员进行严格的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才予以资格上岗。项目工程管理人员必须挑选具有专业的风景园林建造知识、丰富的工程管理经验以及灵敏的思维的人才,以防发生差错和失误时,能及时有效的应对和处理[3]。另外,施工单位要加强培养施工人员的岗位责任感,加强对施工过程中人力、设备及材料成本费用的预算、分析和对比,严把原材料的质量关,选择成本低、质量好、运输方便的材料供应单位,合理安排施工进度,剔除天气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合理有效的堆放、利用材料,避免不必要的损耗,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缩短项目工期,从而有效的控制成本。 2.3加强风景园林工程验收过程中的管理和成本控制 在风景园林工程施工竣工后,要做好竣工验收材料的整理及完善工作,仔细的对费用支出进行核算,并上交给单位进行审核,对整个施工中的操作及技术标准进行全面的考察,注意施工质量的验收,根据项目支出数额及施工质量验收的具体情况实行奖优罚劣。同时,对后期的维护管理工作进行交付,并对相关的责任人进行管理和监督,保证施工质量的同时,有效降低施工成本,使风景园林工程顺利验收。 3结语 风景园林是一项庞大、复杂的工程,城市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质量的不断提高促使着人们对于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审美的标准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但风景园林工程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施工管理与大量的资金支持,施工单位要想保证施工质量,获取更大的利益,就必须采取提高风景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及成本控制意识、加强培养施工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风景园林工程验收过程中的管理和成本控制等措施,从而创建美好的生活环境。 作者:梁韵芝 单位:广东彤日园林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设计论文范文:浅论电子政务公告系统的设计 电子政务的概念发源于美国,由英文E-government翻译而来,现为世界各国所采取。通俗地说,就是应用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进行政务管理。它能够使政务工作更有效、更精简、更公然、更透明,为使用者提供更好的服务,更利便的操作。 本次我做的电子政务公告系统是电子政务中的1个分支模块,针对于政务管理而开发的网上利用软件,该系统战胜了C/S结构的不足,采取了基于B/S结构的散布式Web利用程序结构。从实际利用问题的需要动身,该系统的设计环境采取了国内流行的MVC软件架构模式,网络开发平台J二EE的SSH框架、DB二数据库系统以及Java语言实现该系统。 通过该系统任何人均可以在网页上能了解到某个公司已经公然的不同栏目(如新闻, 通知等)的内容,和公司内部员工了解自己公司的1个新闻动态,和通知等。各部门可以发表栏目内容(如新闻,通知等),有关负责人对于需要的内容进行审批。需要注意的是,有的栏目(如新闻)必需经由审批才能,有的栏目(如通知)则不需要审批就能。该系统共设有4种权限:普通用户、管理员、内容管理、内容审核,系统管理人员要对于用户及其权限进行管理。内容管理可以新闻、通知,内容审核则负责评审提交的新闻,普通用户可以阅读新闻、通知。 电子政务系统也是将来的1种发展方向,公司可以将自己的东西及时到网上,可让公司员工更利便的了解1个政策,和看到公司的通知等、固然这些都仅仅是电子政务的1个小的方面,要想真正做到政务管理,还有良多技术、需求要斟酌。 设计论文范文:浅谈住宅楼室内燃气管道暗埋的设计与施工 摘 要:住宅室内燃气管暗埋是现代住房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国家颁布的《城镇燃气设计规范》对住宅室内燃气管道暗埋没有明确规定。故至今在室内燃气管道设计仍以明敷为主。笔者从事燃气设计工作多年,对燃气管道暗埋的设计和施工方面总结出几点心得,供大家参考。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住宅室内装修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室内燃气管道的敷设方式直接影响到住宅室内的装饰效果。对住户来说,墙面光洁、平整是装修最起码的要求。现住宅室内强、弱电管线以及给排水管等已从原来的明敷逐步藏入隔墙及梁柱内进行暗设。但一直以来,室内燃气管道仍采用明敷方式,大大影响了装饰效果,给装修带来困难,被住户视为眼中钉。燃气管道暗埋成为燃气工程设计、施工发展的必然趋势;而1993年国家颁布的《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50028-93)对住宅室内燃气管道睛埋敷设没有明确规定。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在设计室内燃气管道时,根据用户的要求,将多栋住宅楼的室内燃气管设计为暗埋式;从投入使用情况看,效果良好,现对设计和施工服务方面谈点滴体会供参考。燃气管道暗埋虽有不影响建筑美观的优点,但其造价较高,泄漏后不易发现,易发生事故,且故障处理较困难,如何克服这些缺点,正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1 如何处理防泄漏问题 (1)由于镀锌管一般采用螺纹连接,接头处容易发生泄漏;因此,我们在管材上选择了10号或20号无缝钢管;接头采有焊接连接。 (2)管道设计走向尽量选择梁底或墙角;并在墙面、楼板埋管位置尽量标明管线走向;以方便维修及防止住户钻孔凿穿管道发生危险。 (3)管道隐蔽前应做强度及气密性试验,检验合格后方可封管,其试验压力应为0.4MPa。 2 如何处理好防腐问题 燃气管道暗埋后,由于受墙面(或混凝土体)内碱性液和水气的作用,管道易被腐蚀;所以必须做好防腐措施,以延长管道的使用寿命。具体措施是: (1)采用聚乙烯防腐胶带或热收缩胶带作外防腐层,使燃气管道与外界隔绝。 (2)燃气管道周围不得存在有尖利锋日物体、碎片、垃圾或存积水气;防止防腐层被戏伤或破坏及水气的侵入。 (3)应确保燃气管道被混凝土或墙面批当完全包围,覆盖燃气管道的混凝土或墙面批当的厚度不得小于2cm。 (4)混凝土楼板内的燃气管道引出处应设套管。套管伸出地面5—10cm。套管两端应采用柔性防水材料密封。 3 如何解决好施工问题 燃气管道暗埋应在住宅楼主体施工时配合土建工程施工;在早期预埋好管线,防止后期凿楼板、梁、柱及墙面破坏主体结构,增加造价。此外,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1)管端螺纹应在预埋前加工,并用堵头封日,以免杂物进入管内。 (2)燃气管道不得与其它金属结构(如钢筋)或中性导电体接触。避免燃气管带电的可能性。 4 体会 燃气管道的设计与施工是造福千家万户的事业,在有可能的条件下,应使设计更合理、周到,尽量使各家各户都满意。燃气管道晴埋能使家居环境更整洁、更实用,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就得到广泛的尝试、推广。同时,热切希望国家有关部门加快室内燃气管道暗埋的规范编写工作,使设计者做到有法可依。 设计论文范文:砖混住宅结构裂缝处理以及加固设计 1.国内建筑结构加固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近年来出现的一些新加固技术,如粘贴纤维复合材料加固法、钢丝网水泥砂浆加固法、纤维材料的嵌入式加固法等,这些技术从一开始引进和出现在国内,就以它们优异的性能、特点和加固效果得到了工程界的关注和青睐。广大科研技术人员在新加固技术方面开展了大量的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国家也颁布了一些新加固技术规范,在工程实践中正逐步推广。预计不久的将来,随着新加固技术的逐步成熟,一定会在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 1.1 碳纤维加固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在利用碳纤维加固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起步较晚,发展却很迅猛。1997年国家工业建筑诊断与改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率先开始了“碳纤维材料加固修补混凝土结构”的试验研究开发与应用,并被定为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随后通过采用进口的碳纤维材料在北京、上海、辽宁、江苏等省市进行了一些实际工程结构的补强加固,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2纤维复合材料嵌入式加固技术 纤维复合材料嵌人式加固技术是将加固材料放人结构表面预先开好的槽中,并向槽中注人粘结材料使之形成整体。目前国外已经有了一定规模的研究和应用,国内在国家工业建筑诊断与改造技术研究中心开展了这项技术的试验研究,但尚未应用于工程实践。 2.砖混结构裂缝种类及其产生的原因 2.1干缩裂缝:多发生在墙面抹灰层内,一般沿墙面长度方向每隔一段距离形成一条裂缝,这种裂缝开始随时问而发展,以后逐渐稳定。另一种干缩裂缝则呈不规则的龟裂或呈放射状裂缝,此类裂缝宽度较小。产生的原因有:①抹灰用砂过细或含泥量较大;②水泥安定性不好;③砂浆过稀,抹灰不实;④抹灰层失水过快,养护不好等造成抹灰层收缩较大而形成裂缝。 2.2砖墙温度裂缝:一般有如下规律:① 顶层重,下层轻;两端重,中间轻;向阳重,背阳轻;且这类裂缝与温度变化有关。②砖墙温度裂缝随部位不同而呈不同的形状。产生的原因有:① 屋面保温层,隔热保温性能差;② 砖墙砂浆标号较低,砌筑质量较差;③结构构造上处理不当,如采用半圈梁 。 2.3地基下沉裂缝:一般共同规律是:下层多,上层少;纵墙多,横墙少;外墙多,内墙少;斜向多,竖向少。产生的原因有:①地基不均匀下沉;②房屋过长未留缝,沉降不一;③平面复杂,转角较多;④ 高低层相差较大,未留沉降缝;⑤荷载与分布不均匀;⑥ 使用不当,地基浸水或地下水位上升(多发生于湿陷性黄土地区);⑦ 地基施工质量。 3.砌体裂缝的类型和防治方法 砌体结构裂缝的类型有斜裂缝、水平裂缝和竖向裂缝三种。斜裂缝有的发生在有现浇混凝土挑檐的平屋顶房屋和无保温屋盖的房屋顶层纵墙面的两端,一般长度在1开间~2开间范围内,外纵墙两端有窗时,裂缝沿窗口对角方向裂开。有的发生在底层至二层外纵墙的两端,斜裂缝通过窗口的两个对角向沉降量较大的方向倾斜,裂缝下大上小。水平裂缝有的发生在平屋顶屋檐下或顶层圈梁下2皮~3皮砖的灰缝位置,一般沿外墙顶部连续分布,两端较中间严重。有的发生在底层至二层窗间墙的上下对角处,成对出现,沉降量大的一边裂缝在下,沉降量小的一边裂缝在上。竖向裂缝发生在纵墙中央的顶部和底层窗台处,裂缝上宽下窄。 根据裂缝产生的原因,要消除砌体裂缝。必须从根源上进行防治,尽可能在夏季或温暖季节,浇灌屋顶挑檐及圈梁混凝土,一般不要冬季施工。挑檐上最好做保温层,并达到规定的厚度:这样就能减小钢筋与混凝士和砌体之间的温差,避免顶部出现裂缝。根据建筑物的实际情况设置沉降缝、伸缩缝,提高结构刚度和施工质量,都能减少裂缝的发生。当然,处理好地基是防止墙体底部出现裂缝最有效的方法。 4.常用建筑补强加固方法 4.1 加大截面加固法 加大截面加固法是采用与原有构件同类的材料,通过增大截面的面积,提高构件的承载能力和刚度,达到对原构件进行加固的目的。 4.2 外包钢加固法 外包钢加固法是把型钢或钢板等材料包在被加固(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外侧,通过外包钢与原有构件的共同作用,提高构件的承载能力和刚度,达到加固的目的。 4.3 外加预应力加固法 外加预应力加固法是采用外设预应力拉杆或撑杆对结构构件或整体进行加固的方法。它通过改变原结构的内力分布、降低结构原有应力水平来间接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 4.4 改变受力体系加固法 粘钢加固法方法是以减小结构的计算跨度和变形,间接提高承载能力的一种加固方法。为了减小构件的计算跨度,常采用增设支点(包括柱支座和弹性支座)和采用托梁技术,从而改变结构的受力体系,使承载能力得以提高。 4.5 粘钢加固法 粘钢加固法是将钢板用结构胶粘贴在混凝土构件的外部,以提高结构承载能力的一种方法。论文参考。这相当于构件的体外配筋。该项技术目前已趋于成熟。 4.6粘贴纤维复合材料法 粘贴纤维复合材料加固方法与贴钢加固法相似,只是加固用的材料是纤维复合材料,如玻璃纤维(GFRP)、碳纤维(CFRP)、芳纶纤维(AFRP)等。 5.结论 裂缝对结构有较大的危害。论文参考。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1)冰冻的影响。混凝土有了裂缝,水可渗入,当气温降到2℃以下时,水分就会结成冰,结成冰的水分膨胀,会导致沿裂缝边缘散裂。冻融循环每重复一次,这种散裂现象就会发生一次,这样裂缝符逐渐加宽:2)钢筋锈蚀 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碳长期作用使混凝土中性作用物质的碱度降低,丧失保护作用。当碳化到达钢筋表面时,若钢筋上有水溶液、氧和电位差,就会发生电化学腐蚀,使受力钢筋截面积不断削弱。另外,锈蚀的产物大约是钢筋被侵蚀体积的2倍~3倍,这种膨胀效应足以使外围混凝土产生相当大的拉应力,致使混凝土裂缝继续扩张。论文参考。影响钢筋和混凝土的粘结力 3)破坏结构整体性,降低结构刚度、结构承载力、耐久性,发生渗漏 4)加快混凝土碳化脱落,降低抗疲劳能力:5)影响美观效果。所以一旦建筑物出现裂缝就必须对其进行处理。建筑结构加固方法的不断进步都有利于建筑工程质量的提高,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设计论文范文:农田水利工程中水闸设计的探索 【论文关键字】农田水利工程 水闸设计 特点 【论文摘要】农业发展是一个国家的重要基础,而水利工程的建设对农业发展会产生直接影响,所以我们必须掌握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相关技术,比如说水闸的设计和施工技术。接下来,我们就来探索一下水闸设计的具体内容,以及水闸工作的特点,希望能为我国水利工程的建设提供一些具有可行性的建议。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在我国有悠久的发展史,在很早以前我国就开始修建水闸。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更是在农业发展区大力的兴修水闸,特别是在黄河、长江、海河以及辽河流域。水闸在进行防洪、航运、灌溉和排涝工作上都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国平原面积广阔,这些地区地势比较平缓,农业发达,很容易出现洪涝灾害,为了克服洪涝灾害,满足灌溉和航运需要,我国大部分水利枢纽都需要修建水闸。另外在各种各样的渠道中,要想有效的控制河流的流量、水位,防止泥沙沉积在渠道中也要建设水闸。我们可以用水闸挡水,也可以利用水闸泄洪。通过控制闸门还可以调节水位。 一般来说我们都将水闸建立在软土地基上,但是它也可以修建在岩基或者是土基上。一般来说水闸既可以泄水又可以挡水,而造成水闸工作条件复杂的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水头低而且变化大!,二是水闸的地基条件差。所以,水闸和其它用于挡水的建筑不同,它有许多自己的工作特点。 1、水闸的具体工作特点 1.1稳定问题 在正常使用水闸时,拦截上游的水位一般比较高,这样就导致水闸上游和下游之间产生很大的水位差,会出现水平压力过大的现象,从而使水闸向下游方向移动。要想稳定自身,水闸必须拥有一定的重量。另外,水闸在建成以后,如果还没有挡水或者是在正常使用的情况下遇到无水期,就会产生很大的垂直荷载,这样基底的实际压力就会大大超过地基能够承受的承载力,从而出现地基变形或者是出现闸基土被挤出的现象,这很容易造成水闸与地基出现滑动的危险。所以,在修建水闸时必须保证基础的面积,这样才能有效的降低基底的压应力。 1.2渗流问题 水闸在进行挡水时,就会造成上下游水位出现差值,在这种作用下,就会在水闸、闸基与两岸的连接处出现渗流的现象。如果出现渗流,就会在水闸的底部产生向上的扬压力,这就会缩小水闸的重力作用,从而使水闸的抗滑稳定性大大降低。如果两岸和闸基都是采用土基,再出现渗流时也会带走一些细颗粒,这就会在闸后出现翻砂鼓水的现象。如果严重的话还会掏空两岸和闸基。另外,如果出现侧向渗透,会产生水平的压力,对两岸的连接建筑物都会有很大影响,使其稳定性大大下降。还有可能导致岸坡上出现渗透现象,从而加大闸底的渗透压力。如果渗流水量过大,还会对水闸的挡水功能产生影响,妨碍蓄水。 1.3冲刷问题 在开闸泄水时,如果水闸下游水位很浅或者是没有水,在水位差的作用下,就会加大水流的流速,这种巨大的能量会对下游有严重的冲刷。一旦冲刷的范围过大,就会掏空闸基,造成水闸失事。另外,一般在水闸的两岸都是软弱的岩层或者是土层,如果修建水闸时开设过多的闸孔,一旦开启某一个闸孔就会形成折冲水流,这就会严重冲刷下游河岸,对水闸的安全和稳定性都会产生影响。 1.4沉陷问题 软土具有很大的压缩性,如果将水闸建设在软土地基上,就会在水闸自身以及外部的荷载作用下出现沉陷现象。特别是在底板传到地基上的荷载分布不均匀时,或者是分布在地基土层的荷载不均匀时,更容易出现沉陷现象。这种地基沉陷还会导致水闸出现下沉,或者是闸室倾斜。如果严重有可能造成水闸断裂,这对水闸的正常运行会产生很大影响。 2、水闸的具体分类 2.1进水闸 通过在河道、水库、渠道或者是湖泊上修建水闸,就可以进行农业灌溉、水利发电或者是其他水利事业,而控制入渠流量的水闸就是进水闸。一般进水闸都修建在渠道的渠首位置,所以这种水闸又被叫做渠首闸。 2.2节制闸 一般来说用于调节流量和水位的水闸被称为节制闸。它主要是用于在枯水期截断河流,从而使水位升高,这样就可以在上游进行航运或者是满足进水闸取水的需要。而在洪水期,节制闸可以有效的控制下游的泄流量。由于这种水闸主要是为了拦截河流建造的,所以又叫做拦河闸。 2.3排水闸 一般在江河的沿岸都会修建排水闸。当出现外河水位上涨的现象时,就关闭闸门,这样就不会出现江河洪水倒灌的现象。如果河水水位推落时就打开闸门,这样就可以将渍水排出。这种闸门的闸身较高,但是底板高程比较低,而且要受到双向水头的作用,这是因为排水闸既要负责排除洼地的积水,又要负责挡住外河水位。 2.4挡潮闸 沿海地区遭受潮水的影响,为了防止海水倒灌入河,需修建挡潮闸。挡潮闸还可用来抬高内河水位,达到蓄淡灌溉的目的;内河两岸受涝时,可利用挡潮闸在退潮时排涝;建有通航孔的挡潮闸,可在平潮时期开闸通航。因此,挡潮闸的作用是挡潮、蓄淡、泄洪、排涝,其特点亦是受有双向水头作用。 2.5分洪闸 在江河适当地段的一侧修建分洪闸,当较大洪水来临时开闸分泄一部分下游河道容纳不下的洪水,进入闸后的洼地、湖泊等蓄洪区、滞洪区或下游不同的支流,以减小洪水对下游的威胁。这类水闸的特点是,泄水能力大,以利及时分洪。 3、水闸设计要点 3.1拦河闸基本型式和尺寸的确定 拦河闸承担的任务主要是拦断河流和壅高河中水位以保证引水的需要。需要壅高的水位,称为正常壅水位,亦称正常挡水位。对于灌溉取水工程,该水位是根据灌区规划对引水高程的要求确定的。洪水时期,拦河闸则开闸泄水。为了满足泄洪要求,拦河闸应具有足够的闸孔尺寸。泄洪时,闸前的洪水位往往要高于闸前的正常壅水位,故拦河闸的闸前最高水位取决于闸前洪水位的高低。为了满足引水要求而确定的闸前正常壅水位是拦河闸的正常挡水高程,而泄洪量的大小和闸前洪水位的高低,则直接影响拦河闸的高度、闸孔的型式和尺寸、闸的上游淹没损失以及对闸下游消能防冲的要求和工程量的大小等。 3.2进水闸基本型式和尺寸的确定 从天然河道取水,按取水方式一般可分为无坝取水和有坝(闸)取水两种方式。当天然河道水量丰富,水位也能满足引水要求时,可采取无坝取水方式,即直接在渠首修建进水闸引水;当天然河道水位不能满足引水要求或引水流最较大时,由于引水有困难,常需采取有坝取水方式,即除了在渠首修建进水闸引水外,还需在河道中修建拦河坝(闸 ),拦断河流,壅高水位,迫水入渠,以满足进水闸引水要求。 进水闸是修建在渠首按需要引水的建筑物,当不需要引水时,则关闸挡水,以免河水进入渠道。显然,进水闸不但要有足够的闸孔尺寸,以满足引水要求;还要有一定的高度,以阻挡河中水流和洪水漫顶,否则就不能完成按需要引水的任务。 4、结语 设计水闸必须有正确的和足够的资料,以便作出符合实际的设计。在以往的水利建设中,有不少工程,由于资料搜集不完善或者不正确,致使有的工程重新设计,有的工程不得不临时停工,或给施工带来很大的困难,甚至于造成失事等等;这样的教训不少,应予以重视。 设计论文范文:对人大许可的制度设计与实践思考 【关键词】人大许可;制度设计;实践思考 在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法律体系下,各级人大代表的言论和人身自由受到法定前提的保护,非经法定程序的许可,相关国家机关不能随便限制人大代表的人身自由,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对保障各级人大代表执行职务而设定的“人大许可制度”。这一制度设计溯源于宪法第七十四条的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非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主席团许可,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非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许可,不受逮捕或者刑事审判”。之后制定的地方组织法、代表法也相应赋予了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人大许可权,尤其是2012年10月新修正的代表法对这一制度的设计更具目的性、更加具体化。下面,笔者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就人大许可的制度设计与实践运用谈一管之见。 人大许可的制度设定和不断完善。 我国的人大许可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政体制度的确立是一致的。1954年9月20日经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五四宪法”第三十七条就明确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非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许可,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非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许可,不受逮捕或者审判”。由于受“”影响,国家政体制度受到冲击和破坏,“七五宪法”删除了人大许可的这一制度规定,“七八宪法”也没能及时恢复。经历拨乱反正、正本清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到恢复和不断完善。1982年制定的现行“八二宪法”恢复了人大许可这一制度,之后的1979年7月1日经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地方组织法将这一许可制度扩大到县级以上,当时法律规定要报请本级人大常委会“批准”,到1986年地方组织法第二次修正时,才参照全国人大的做法,改为“许可”。1992年4月3日经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代表法,在宪法、地方组织法等相关法律规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人大许可的范围:一是除规定逮捕和刑事审判需要许可外,采取法律规定的其他限制人身自由的措施,也应当得到许可;二是对采取法律规定的限制乡镇一级人大代表人身自由的措施,执行机关应当立即报告人大。 2012年10月新修正的代表法关于人大许可的制度设计更具目的性、更加具体化。新增了“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或者常务委员会受理有关机关依照本条规定提请许可的申请,应当审查是否存在对代表在人民代表大会各种会议上的发言和表决进行法律追究,或者对代表提出建议、批评和意见等其他执行职务行为打击报复的情形,并据此作出决定。”(代表法第三十二条第三款之规定)的规定,限定了人大许可的审查范围和重点,进一步完善了人大许可制度设计的目的:“对代表执行的保障”。 透视代表法第三十二条之规定,人大许可制度设定的法定前提有: 一是许可层级的法定。县级以上各级人大代表,不包括乡镇一级人大代表。乡镇一级人大代表只要事后“立即报告”即可,代表法第三十二条第四款规定:“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如果被逮捕、受刑事审判、或者被采取法律规定的其他限制人身自由的措施,执行机关应当立即报告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 二是许可主体的法定。在人代会期间由主席团许可,闭会期间由人大常委会许可。 三是许可情形的法定。代表法第三十二条第一款规定:“县级以上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非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许可,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非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许可,不受逮捕或者刑事审判”;第二款同时规定:“对县级以上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如果采取法律规定的其他限制人身自由的措施,应当经该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或者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许可”。依法可见,许可的法定情形是“逮捕或者刑事审判”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限制人身自由的措施”。 四是许可程序的法定。透过代表法第三十二条的一些关键用词(如:“非经……许可”,“不受……”;“采取……措施”,“应当经……许可”)不难看出:如果有关机关要限制人大代表的人身自由,必须要先行得到人大许可,否则就程序违法;除非是现行犯罪,才能事后报告,因为代表法第三十二条第一款只特别规定:“如果因为是现行犯被拘留,执行拘留的机关应当立即向该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或者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 五是许可决定的法定,亦称审查范围的法定。代表法新增的第三十二条第四款规定了许可审查的两种情形,即:“应当审查是否存在对代表在人民代表大会各种会议上的发言和表决进行法律追究,或者对代表提出建议、批评和意见等其他执行职务行为打击报复的情形”;根据是否存在的法定情形,“并据此作出决定”,存在的应依法不予许可,不存在的应依法予以许可。 人大许可的程序操作与实践思考。 透视代表法第三十二条之规定,人大许可的程序应遵循先申请后许可的法定原则。具体来说,可通过以下步骤实现: 第一步,提出申请。由有关机关向人大提出书面许可申请,这里的“有关机关”是指能够依法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公检法机关,不包括党的纪检监察机关;因此,实践中出现的对党员干部的“双规”、“双指”,应该不属于人大许可的法定情形。这里的“人大”,如果在人代会期间向大会主席团提出申请,如果是闭会期间向人大常委会提出申请。许可申请的标题可以概括为“关于许可对×××采取强制措施的申请报告”,也可以具体到采取某种限制人身自由的措施,如《关于许可对县人大代表×××依法刑拘的申请报告》。许可申请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对拟采取限制人身自由措施的人大代表涉嫌违法违规的事实根据,拟依法采取何种限制人身自由的措施及后续可能,拟批准采取强制措施机关的审核意见,同时还应附相关事实根据的复印件。许可申请人一般应是拟采取强制措施的同级有关机关,如同级政府的公安机关和法院、检察院;如果是隶属的上下级机关,可以安排或报告同级相应机关提出许可申请;如果是不隶属的异地申请,应商情隶属的相应有关机关协同提出申请报告。 第二步,受理审核。如果在人代会期间,许可申请报告应交人代会秘书处,秘书处接到许可申请报告后应及时向大会秘书长进行报告,并根据秘书长的意见将许可申请材料交由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相关机构(如:内务 司法机构、代表资格审查机构)进行初步审核;相关机构初步审核后,应向秘书处提出初步审核意见(许可还是不许可)。如果是闭会期间,许可申请报告应交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办公室接到许可申请报告后应及时向人大常委会主要负责人进行报告,并根据领导意见将许可申请材料交由常委会相关机构进行初步审核,再由常委会主任会议进行初步审查。 第三步,审查决定。人代会主席团(或人大常委会)对秘书处(或主任会议)提出的许可审核审查初步意见进行审议审查,决定是否许可;并向提请许可申请的机关作出书面决定。 纵观人大许可的实践案例,走人大许可程序仍有不可忽视的一些问题: (一)未经许可限制人身自由的问题。媒体曾报道,2012年,河南省横川县人大代表李万均未经许可被商丘市警方网上通缉并于4月30日至5月3日被非法羁押在商城县看守所;后经横川县人大方面交涉,才被释放。虽然说,早在2000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就下发了《关于严肃查处非法拘禁人大代表犯罪案件的紧急通知》,但仍有少数地方司法机关人员置人大许可制度于不顾,非法拘禁人大代表。为有效避免类似于李万均事件的发生,一方面司法机关在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实践中,要落实好公民身份询问查询程序,以确认相关当事人是否具有人大代表身份;另一方面有人大代表身份的当事人一旦被限制人身自由,要主动表明自己的人大代表身份,以避免“误会”。笔者认为,限制县级以上人大代表人身自由必须坚持事前许可的原则,未经人大许可有关机关绝对不允许限制县级以上人大代表的人身自由,否则就要依法从严按涉嫌非法拘禁罪查处相关责任人。 (二)许可申请被否决的问题。关于人大否决司法机关限制人大代表人身自由的许可申请,实践中也时有出现。就媒体报道的李万均事件,横川县人大常委会就票决否定了商丘市警方的关于中止或取消李万均人大代表资格的请求。媒体还报道,2012年8月29日,浙江省温州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因投票表决赞成票不足半数,否决了广西玉林市公安机关对该市人大代表叶际宣采取刑事拘留强制措施的许可请求;不过在9月28日,温州市再次召开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决定许可对叶际宣依法采取刑事拘留强制措施。以上两起许可被否定的案例有两个共同点:一是异地申请,二是投票表决。关于异地申请许可被否决,难免不让人联想到有“地方保护主义”在作祟;关于采取投票表决的方式否决许可对人大代表限制人身自由的申请,有所不妥。异地申请许可限制人大代表人身自由,应商请人大代表所在地的相应司法机关提出,最大限度地争取当地相关机关认同和协助。人大许可决定不宜采取投票表决的方式,应依据法定情形予以审查许可,有“对代表在人民代表大会各种会议上的发言和表决进行法律追究,或者对代表提出建议、批评和意见等其他执行职务行为打击报复的情形”,要依法予以否决,否则就应该许可司法机关的申请。笔者认为,法律设定人大许可制度,赋予人大代表的人身特别保护权,其目的在于保障人大代表执行职务言论免责和人身自由;人大机关不能滥用许可否决权,更不能让“人大代表”这一头衔成为违法乱纪的“挡箭牌”。 (三)主任会议代为许可的问题。关于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是否能够直接许可限制人大代表的人身自由,过去有过争议,实践中也的确有些地方就是主任会议许可,报人大常委会备案。2010年代表法修正时,草案征求意见稿就有“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闭会期间,在紧急情况下,可以由主任会议决定许可,报下一次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议确认。”的条款;但是代表法正式修正还是没有赋予主任会议许可权。笔者认为,新代表法第二次修正后,应该杜绝主任会议代行许可的现象出现,只要有司法机关的许可申请,必须经人代会主席团或人大常委会依法决定许可,主任会议不能越俎代庖。 (四)许可后代表职务的处置问题。实践中,一些地方人大在许可限制人大代表人身自由的同时,就决定其暂停执行代表职务。实际上,这一做法是有悖法律的。在许可限制人大代表人身自由的会议上,该代表的人身自由实际上还没有被限制,即使是要“被羁押”或“被判刑”符合代表法第四十八条规定情形的,也不宜在同一次会议上决定暂停其代表资格。笔者认为,在人大许可限制代表人身自由后,其代表职务的处置应顺其自然。代表涉嫌违法被许可限制人身自由后,如果“因刑事案件被羁押正在受侦查、起诉、审判的;”或“被依法判处管制、拘役或者有期徒刑而没有附加剥夺政治权利,正在服刑的。”符合暂停执行代表职务的情形,在下一次人大常委会上就应该依法暂停其执行代表职务;如果被判刑并“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符合代表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的代表资格终止,在下一次人大常委会上就应该依法终止其代表资格;代表因违法犯罪可以自行引咎辞职,也可以依法罢免,终止其代表资格。 (五)身兼多级人大代表如何许可的问题。2010年选举法第五次修正增加了“公民不得同时担任两个以上无隶属关系的行政区域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选举法第四十五条之规定),有效地防止了“梁广镇现象”的发生;但是,担任有隶属关系的多级人大代表的现象还是有的,也是合法的;那么,如何许可限制担任多级人大代表的人身自由呢?实践中,一些地方只报请最高一级的人大许可,如《锦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对市人大代表采取限制人身自由措施和实施刑事审判的许可办法》第二条第二款就规定“对担任两级以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采取限制人身自由措施或者实施刑事审判,司法机关应当同时向相应的大会主席团或者人大常委会提请许可,由其中最高一级大会主席团或者人大常委会决定,并由其通报下级大会主席团或者人大常委会”。但是,这一规定没有法律依据,也不合法理。从法理上讲,上下级人大之间没有领导关系,有的只是一定的法律监督关系、业务指导关系和工作上的联系关系。只经最上一级的人大主席团或者人大常委会许可,实际上是剥夺了下级人大主席团或者人大常委会的许可权,不符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设计。笔者认为,如果出现多级人大代表的许可,应依法多级分别进行许可;若出现许可不一致的,应以最高一级为准,因为上一级人大常委会依法有权“撤销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不适当的决议”(地方组织法第四十四条之规定)。 (六)对许可决定不服的问题。对人大许可决定不服,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提请机关对人大的不许可决定不服,二是当事人大代表对人大的许可决定不服。如果是属于提请机关的申请报告不规范或材料不齐全等原因被否决的,应按要求补充材料再次提请许可;如果认为是被“莫须有”理由否决的,可以申请复议。申请复议的途径依法有三:申请人代会主席团或人大常委会再次复议许可;也可以申请该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复议,因为本级人大依法有权“改变或者撤销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不适当的决议”(地方组织法第八条之规定);还可以通过上级相应机关申请上一级人大常委会审查复议,因为上一级人大常委会同样依法有权“撤销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不适当的决议”。如果当事人大代表对司法机关限制其人身自由不服的,可以依法行使公民的申诉权,向检察机关进行申诉,也可以向人大进行申诉;但是,这是涉嫌“罪 ”与“非罪”的实体申诉,而不是对人大许可程序的申诉。笔者认为,限制人大代表人身自由,司法机关不能对代表执行职务的言行进行追究,更不能打击报复代表执行职务的行为;人大行使许可权,应依据法定情形作出许可还是不许可的决定,不能“莫须有”地滥用否决权 设计论文范文:五觉设计原理的城市规划初探 1城市特色构成及评价 1.1东城新区城市特色概况 东城新区位于拉萨市东部,而拉萨本身就是一个特色资源富足区。自然生态方面,西藏有“世界屋脊”之称,野生动植物资源、水资源丰富,拉萨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之一,光照充足,有“日光城”之称;历史人文方面,拉萨至今有1300多年历史,其建城制度和形制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地方特色,拉萨拥有藏传佛教三大寺庙,是藏族朝敬的重要圣地,拉萨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30处,其中有3处世界文化遗产。其次,拉萨在世界范围内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和形象共识,“雪域高原、蓝天阳光、藏传佛教、低压缺氧、宁静虔诚”等是外来游客对西藏的典型评价,这为城市特色挖掘与总结奠定了良好的群众认知基础。 1.2城市特色采集及评价方法 城市特色采集按照“视、听、闻、味、触”五觉感知为线索,对拉萨市东城新区特色资源进行初级搜索整理。本次规划设置了评价项目和评价因子两个档次对旅游资源进行评估,评价项目包括资源要素价值(85分)、资源影响力(15分)两项,其中资源要素价值包含观赏游憩使用价值(25分)、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25分)、珍稀奇特程度(25分)、规模丰度与几率(10分)4个评价因子;资源影响力包含知名度与影响力(10分)、适游期或适用范围(5分)2个评价因子。根据各类资源的价值、利用及影响力情况赋予不同分值,最终按照总分予以分档,形成一级(60~100分)、二级(30~59分)、三级(0~29分)三个档次,如表1所示。对城市特色资源的评价分类结果反映出了以下问题:(1)一级特色资源集中在自然资源和无形人文资源,即非物质文化资源,这说明东城新区的资源基底优良,有较多题材可以用来塑造城区特色。(2)三级特色资源集中在有形人文资源,即城市建成环境。通过实地踏勘发现,东城新区空间布局沿用了现代城市逻辑,因此其城市结构、城市肌理、道路系统、新建居住区模式以及各类建筑布局都与其他现代城市差异不大,仅仅在建筑立面装饰部分传达了藏式信息。在全国宏观层面比较,其特色较弱;在拉萨中观层面比较,与主城区传统风格有所差异,但其所表达的现代风格质量不高,与东城新区形象目标定位还有较大差距。(3)从五觉感知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外来游客还是本地居民对一处环境产生好感往往来自于多感官满足,比如每年4月日本富士山的樱花游,同时感受了雪山美景、樱花香味、乍暖还寒和拂面春风,所有感觉叠加形成的最佳体验吸引了大量人群。而目前东城新区特色资源的感觉类型过于单一,复合性较差,比如拉萨河、拉萨河湿地以及其他河网体系只能观赏,公共建筑包括二类特色资源中的西藏大学也只能停留在观赏层面,可以引发的感官刺激太少,则其发挥的作用就很有限,不具备长期吸引力。 2城市特色规划策略 2.1策略一:“五觉”设计策略——打造复合型感知体验 多感官复合体验,即打破单一的感知方式,根据体验对象特点进行策划,充分调动观赏者的感知器官,从而加深体验印象。在文化产业策划中,这是常用手段和发展趋势,比如音乐剧、演唱会、四维电影的流行,其舞台画面、完美音效以及观众的现场参与全面模拟了一个逼真的故事场景,使人印象深刻。在城市特色塑造中同样可以运用这种感知特点,根据特色资源特点,将视觉、触觉、味觉、听觉、嗅觉进行2~5种的叠合,产生多样的城市活动和场景效果,同时从需求角度推动了更多类型的城市空间产生(图2)。策划1:博物之城“博物之城”与“博物馆之城”一字之别,相差颇大,“博物”意指一种城市定位和功能系统,而“博物馆”仅仅是前者的一种表达方式。东城新区有许多可以展示的物质、非物质文化资源,每一种资源都蕴藏着一段历史、一个系统、一种流派,对这些资源的挖掘具有很好的传承、教育、科研、观赏作用,对其的展示根据资源特点的不同和所寄予的意义不同,可以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形式,而这样一个“博物”系统的建成,不仅是对本土特色资源的梳理保护,对当地居民意识觉醒和自豪感的培养,也是一笔丰厚的旅游财富(图3)。结合东城新区城市特色资源,对其进行策划,如表2所示。 2.2策略二:图底关系设计策略——主题式城市场景设计 控制画面要素比例是摄影构图原则中的重要一条,因为它与要传达的信息和主题息息相关,摄影家瓦尔特?德?格鲁伊特曾说过“在大多数情况下,每幅照片中都有一个或一组形状或形式起主导作用,而照片中的色彩、体积、位置和其他形状等,都是为主导因素服务的”。如果把人对城市的移动体验裁剪为一帧一帧的画面,即可发现这条摄影构图原则对城市设计同样具有借鉴意义(图4,图5)。让人迷茫的画面多是主题不明确的画面,让人印象模糊的画面多是技巧滥用的画面。同样在城市设计领域,现代城市无特色往往来源于两个技术原因:一是元素过多,不知所云;二是技巧单一,四海皆同。因此,在东城新区的城市设计中通过主题确定、类型分区、方法设计三个步骤来实现特色塑造。策划2:天空之城高原城市的天空纯净、变幻多端,且在视觉上给人触手可及的感觉,所以有“天堂”之称,这是拉萨的无形魅力资源之一,因此在城市设计中以“天空”为主题背景。对于主题“天空”的表达,根据东城新区不同功能区和空间形式的要求,分为四种类型,具体分类和要求如表3所示。规划结合“天空之城”的设计主题,在东城新区形成“三双一区、五彩东城”的总体空间结构(图6)。具体空间策划则通过重点地段(包括商务中心、行政中心)的详细设计进行落实(图7,图8)。 2.3策略三:空间自组织设计策略——“上”“下”互动的特色塑造 城市系统运行包括自下而上的“自组织机制”和自上而下的“控制机制”两种动力。控制机制实现了对整体配合效率最优化的目标,然而对于社会系统这样一个复杂体系来说,其所表现出的稳定有序性是不可能依赖于一种高于一切的力量予以控制,其所表现出的丰富多样性更是基于正反馈的自发机制,即在某种约束条件和相互作用的影响下,大量随机过程最终形成了宏观结果的有序性和规律性。希利尔的空间句法理论及亚历山大的“模式语言为自组织规则”观点中均指出自组织结果背后经济、社会、宗教信仰等支撑因素发挥的重大作用。在传统城市中,自组织体现为无数建设个体的利益博弈、规则遵守及行为模仿。但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建设个 体被开发商取代,社会规则被经济利益主导,随之也就导致了形式和空间的疯狂复制,致使城市特色最终消失。因此,在充分发挥自组织多样性优势的同时,仍需要对建设规则进行全面的、有针对性的设计,实现“上”“下”互动的特色塑造。策划3:自在之城西藏传统的建筑与造城原则充分体现了自然与信仰发挥的重大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自然崇拜——随山就势的造城规则。(2)信仰至上——同心圆式的空间模式。“转经”、“转山”、“转湖”,从藏族习俗中即可看出,其将崇拜之物置于圆心,所有膜拜行为和建造都呈同心圆式环绕进行,这与西方及汉族的轴线式空间模式有很大差别。(3)独特生境——围合式低层建筑院落。为抵御风雪、争取最大光照,藏式建筑多采用四面围合式院落或独栋建筑,同时因为高原地区低气压缺氧,建筑通常采用1~3层低层建筑(图9)。在《拉萨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的问卷调查中,针对问题“您期望的住房类型”一题,1201人选择低层独院住宅,占调查总数的60.1%。(4)生产特点——群体性室外休闲活动。藏族传统生产方式至今对其生活有较大影响,如游牧,藏族人钟爱郊外野餐与此有很大关系,在许多节庆活动中也都包含此项内容,因此在藏族生活方式中对城市绿地、郊野绿地的要求较高,这一点在《拉萨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所作的问卷调查结果中有所体现,40%(800份)的人认为绿地不够,占到了“影响居住环境主要原因”之首。针对以上自组织原则,规划设计从以下方面做出技术回应:(1)控制城区规模与范围,采用环城绿化带形式约束城市的生长,防止对山体、水系、农田空间的侵蚀,同时作为生态保育用地和安全防护用地。(2)通过全区及片区慢行环路设计、公共空间设计等方式体现这一传统特色,满足人行为模式要求。(3)在街区与建筑设计中,引入对传统空间和建筑形式的研究,并将其纳入现代城市的设计过程中,这种吸纳不仅包括表皮装饰,更重要的是其生态手法、空间模式以及在这种空间中形成的特色社会关系。(4)根据藏族人群日常与节庆习俗,适当增大绿地、广场比例,在绿地的类型、规模、形式、分布等方面与当地社会习俗相衔接。 3结语 在以人为本的视野下,我们必须强调,人才是城市的主角,城市应该是其安居乐业的家园,生活便利、就业及创业机会充分、生存安全、环境优美、生态良好应该是城市家园的理想品质。城市规划应该遵循人的物质、精神需求,为城市居民提供一种文化认同和空间归属。 设计论文范文:一个商业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内容摘要:本文介绍一个商流计划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思想和实现方法,并讨论开发基于知识的决策支持系统的策略。本文对决策支持系统中的问题处理系统和模型库的组织提出了新观点,给出PPS的功能结构和模型的三层表示法。把组件技术引入到系统设计与实现中来,用三层client/server结构来实现DSS。 关键词:决策支持系统 商流计划 问题处理系统 模型库 组件技术 决策支持系统(DSS)是一个日趋被人瞩目的计算机应用领域。目前DSS的研究正向群体决策支持系统(GDSS),智能决策支持系统(IDSS)方向发展。公认的DSS系统结构为四库一体,即模型库、算法库、知识库和数据库。在这一结构中模型及其管理是基础,也是系统成败的关键。本文介绍一个基于知识的四库一体的商流计划决策支持系统SLDSS的设计思想与实现方法。 系统设计思想和系统结构 商流计划是大型商业企业对本企业商品购进、销售、调配和存储各环节中各种经指标制定的目标规划,时间跨度一般为一年。商流计划应明确指出下一年度中各个季度,各个月份商品进、销、调、存中各个经营指标。商流计划的范围和内容不同的企业可能有不同的要求,但一般应包括进、销、调、存货物的数量和金额,毛利和利润额,各种费用额等。商流计划决策是典型的半结构决策问题,既需要对影响商流计划的诸因素进行定性分析又要对各因素的影响程度进行定量计算。为此,商流计划决策支持系统的主要目标是:如何对影响商流计划的各因素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尽可能的帮助决策者把握市场变化的幅度,从而预测未来一年的销售总水平;根据预测结果对商品的购进、调配和存储以及企业各种经营指标提出多种商流计划的可行方案。 从实际使用的角度出发,系统应尽可能地准确模拟决策过程,所建立的模型也应尽可能是实际决策过程的描述,以期对决策者的支持更有效。另外,系统的设计应向DSS生成器的方向发展,应充分体现基于知识的特征。为此,系统的设计思想为:系统能获取、存储商业领域的经营决策经验(知识),并能准确地应用这些经验;系统使用方便,适应性强,便于修改、扩充;系统能帮助用户建立、集成、修改、查询以及正确使用各种模型;提供“友好”的用户界面;采用较先进的三层Client/Server系统结构,把组件技术引入到系统设计和实现中来。 为此,SLDSS的系统结构见图1: 在该系统结构中用户(客户端)发送请求,通过问题处理系统(中间层)对问题进行分解后,选择相应的决策模型(服务器端)对问题进行求解并返回结果,当然用户也可以直接访问各子系统。在这一结构中问题处理系统是关键,它协调各部件的运行。下面分别介绍系统结构中各部件的功能。 问题处理系统PPS PPS是用户与系统的接口,它起着衔接用户与系统环境的桥梁作用,系统通过PPS对决策问题进行分类并确定问题求解的策略。为此,PPS是反映系统功能的主要部件之一,也是整个系统的窗口。 PPS根据商流计划的一般要求把商品分成了12大类。SLDSS中的PPS根据商品的种类不同分别为用户提出制定商流计划指标决策的解决方案。SLDSS中PPS结构如图2: 识别器的任务是对用户提出的问题进行识别和判断,并引导其进入相应的处理入口。 推理机是PPS的关键部件,它根据模式知识,通过协调器调用系统环境来对用户提出的问题加以处理。其中模式知识是对具体决策模式的抽象化、规则化。模型知识的加工过程也是SLDSS的系统分析过程。协调器根据推理机的“智能”分析,完成系统调用,实现具体问题的构模任务。 系统状态参数是对决策过程的跟踪,从决策过程的非连续性出发,对系统的这种跟踪是必要的。 基于四库的系统环境 模型库管理子系统 模型及其管理是DSS的重要工作,本课题把组件技术引入到DSS模型的设计与实现中来,把DSS基模型定义为一个结构级组件,把DSS复合模型定义为由基模型经复合运算复合而成。定义如下: 定义1:我们把称为一个DSS模型模式。这里的S表示模型的属性集合,它包括模型的标示ID、模型的类型Type,以及反映模型功能和行为的变量;P可以包括对上述信息的操作和该模型向外界所提供的服务,P对S封闭;E表示模型所产生各类消息的事件集合;I为模型的多重接口,多重接口为模型的连接和了解一个模型的功能提供了一个窗口;O为模型中操作次序,它是反映模型中操作或子模型标示的一个构造数据类型,对基模型一般为空,对复合模型它反映了求解问题的步骤。 定义2:对任何DSS模型M(D(D为论域),DSS模型M为DSS模型模式的一个实例,DSS模型记为:M=;M=称为空模型,记为Mφ。 这里定义的DSS模型是一种结构级的组件。根据上述定义,我们可以定义模型的连接运算。 定义3:设M和N为两个DSS模型,如果修改模型M将影响模型N的运行或功能,则称模型N依赖模型M,记作:MN。如果模型N不依赖模型M,则记作:MN。如果模型N依赖模型M,而模型M又依赖模型N,则称模型M与模型N相互依赖,记为MN。 定理1:设A、B、C为三个DSS模型,如果AB,BC,则有AC。 定义4:设M1、M2、...、Mn和N为DSS模型,如果有M1N、M2N、...、MnN,则称N为由M1、M2、...、Mn组成的DSS复合模型。 DSS的基模型和复合模型是相对的,一个复合模型在构造更复杂的DSS决策过程模型时,又成为基模型。所以,在不造成混乱的情况下,可对两个概念不加区分。根据上述定义,我们可以使用组件开发工具实现DSS基模型,对DSS复合模型的设计与实现本课题采用下面策略。 构成DSS复合模型中所用的基模型M1、M2、...、Mn之间的关系有两种情形。其一是它们由纯粹基模型构造,并且它们之间不存在着依赖关系,即不存在基模型Mi、Mj使MiMj;其二是由基模型之间存在依赖关系,即存在基模型Mi、Mj使MiMj成立。对第一种情形我们可以通过组件容器把基模型组合成复合模型或通过编写程序的方法把基模型复合成复合模型,这里不再讨论。下面着重讨论第二种情形。两个基模型存在依赖关系意味着两个模型之间有消息的传递和方法的调用。我们可以采用在两个模型之间建立连接器的方法解决消息的传递和方法的调用,连接器与基模型的关系如图3。 这种DSS模型的调用关系与组件对象模型的调用关系有所不同。在组件对象模型的调用中,模型Mi 通常作为事件源,Mj做为事件的接受者,并在接到事件后执行相应的操作。而在DSS复合模型中Mj做为事件源,Mi作为事件的接受者,Mi在接到事件后执行相应的操 作或模型Mj回调Mi中的方法。 SLDSS的模型库管理子系统提供的功能包括自动建立模型、模型维护和模型的运算。 知识库管理子系统 SLDSS的知识库中存放了两类知识,事实类和规则类。对事实类的知识,如“今年银行利率增加”,表示为“ZJ(利率)”;再如,对于批处理的模型知识表示为GOTO(START,DLMXL);GOTO(DLMXL,JGSC),对规则型的知识以下列形式存放于规则库中,RULE(规则号,[条件1,条件2,条件N],结论)。例如,“如果工农业生产情况正常且银行利率不便且物价变化幅度不大,则用一元回归分析销售量,可表示为:RULE(22,[ZJ(“工农业”),BB(“利率”), BB(“物价”)] ,ZX(“一元回归”))。 SLDSS中的知识库由若干子库构成,不同的知识按其类别存放在不同的子库中,这样有利于知识的管理,同时也大大的提高了推理机的搜索速度。知识的推理采用正向推理和反向推理两种推理策略,对于专业领域知识的推理都采用正向推理,对系统知识的推理采用了反向推理策略,既方便又迅速。而对专业领域知识采用正向推理策略与实际情况较接近。 算法库、数据库的组织与管理 算法库的组织及管理SLDSS中算法库存放了一些与模型有关的算法,算法是模型的实现。这些算法以它们的计算机程序和有关算法使用的“智能”信息存放在算法库中,通过算法字典统一管理,算法库字典的结构为: 算法库字典是算法管理的主要依据,算法库的维护也就是其字典的维护,另外,算法库字典又是使用算法的事实性知识,系统推理机通过算法库字典的读取来完成算法的选择工作,算法库管理提供的功能有:算法建立;算法查询;算法修改;算法删除。 数据库的组织与管理SLDSS的数据有两种类型。其一是企业内部运行数据,这类数据可以采用关系模型加以描述并存储,这里不做讨论。其二是模型描述数据,这类数据描述了模型的属性、调用的条件、返回结果的要求和模型的功能(操作),它实际上是组件的接口。SLDSS中的模型采用三级结构表示法,这种表示法与人工智能中知识的框架——槽值表示法相对应。如线性规划模型,它的三级表示如下: 第一级结构:模型ID,模型名,模型用途,模型类型,算法名,同名序号,结果地址,二级结构ID;第二级结构:二级结构ID,变量数,方程数,同名序号,三级结构ID;第三级结构:三级结构ID,变量上限,变量下限,方程系数,方程系数2,方程系数3,方程系数n。 在上述三级表示中,第二级、第三级结构可以不同,这要根据具体模型而确定,但第一级结构对任何模型都是相同的,它是模型库的字典,是模型库管理的主要依据。 设计论文范文:利用磁场传感器KMZ52设计的电子指南针 摘要:介绍了目前用于定位系统中的电子指南针的工作原理,详细论述了磁场传感器芯片kmz52的工作原理,给出了用kmz52磁场传感器设计电子指南针的总体设计方案和电路,同时给出了设计中的一些特殊处理方法。 关键词:电子指南针;磁场传感器;kmz52 1 概述 指南针是一种重要的导航工具,可应用在多种场合中。电子指南针内部结构固定,没有移动部分,可以简单地和其它电子系统接口,因此可代替旧的磁指南针。并以精度高、稳定性好等特点得到了广泛运用。 Philips公司生产的半导体器件KMZ52是一种专门用于电子指南针的二维磁场传感器。它采用磁场传感器的磁阻(MR)技术,并用翻转技术消除信号偏移,而用电磁反馈技术来消除温度的敏感漂移。由于外界存在干扰,该系统集成了几种特殊的抗干扰技术来提高系统精度。 本文介绍了电子指南针的工作原理及电路设计,同时给出了其抗干扰设计以及信号和数据的处理方法。 2 工作原理与总体方案 图1是KMZ52的内部结构框图和引脚排列。图中,Z1和Z4为翻转线圈,Z2和Z3为补偿线圈。由于环境温度可能会影响系统精度,因此,在高精度系统中,可以通过补偿线圈对其进行补偿。KMZ52内部有两个正交的磁场传感器 分别对应二维平面的X轴和Y轴。磁场传感器的原理是利用磁阻(MR)组成磁式结构,这样可改变电磁物质在外部磁场中的电阻系数。以便在磁场传感器的翻转线圈Z1和Z2上加载翻转电信号后使之能够产生变化的磁场。由于该变化磁场会造成磁阻变化(ΔR)0并将其转化成变化的差动电压输出,这样,就能根据磁场大小正比于输出差动电压的原理,分别读取对应的两轴信号,然后再进行处理计算即可得到偏转角度。 整个电子指南针系统主要由传感器单元、信号调整单元(SCU)、方向确定单元(DDU)和显示单元四部分组成。电子指南针的总体设计框图如图2所示。图中,磁场传感器KMZ52用于将地磁场信号转化成电信号输出,信号调整单元用于将磁场传感器单元中的输出信号成比例放大,并将其转换成合适的信号hex和hey,同时消除信号的偏移。对于保证系统的精度来说,SCU是最重要的部件。通过DDU可将信号调整单元输出的两路信号hex和 hey进行放大,然后再按下式计算出偏转角度α: α=arctan煟瑁澹/hex 这样根据抗干扰技术算法对α进行处理就可得出该磁场的偏转角度,最后通过显示单元进行输出。 3 硬件设计 该电子指南针系统的电路设计如图3所示。由于KMZ52内部桥式结构的磁阻输出是差动电压,通过运算放大器可以成比例放大,因此,在测量地磁场信号时,为了将两个磁场传感器信号放大同样的倍数,可以将二者的翻转线圈串联,并对差动电压选用同样的运放结构。翻转信号从①口输入,X、Y轴差动电压信号则分别从②、③口输出。然后通过处理系统对传来的信号进行A/D采样、数值处理和校正后,即可得到所求的角度。 4 数值处理 由于KMZ52的输出信号很微弱,故信号干扰较大。在输出幅值很小的位置上,通常有300mV左右且变化很大的干扰;而在输出幅值时则近似保持恒值。两路信号幅值与角度的关系如图4所示。 为使二者的比值接近tanα煟埃鸡粒迹梗啊悖牭谋浠,可以在幅值较大且数值变化较小的角度范围内,使幅值保持基本不变;而在幅值较小且数值变化较大的角度范围内,用一个函数改变其幅值变化曲线。具体实现时,可按照一定角度对曲线进行分段,并对各段用一次函数y=ax+b去拟合。这样,就可以使幅值变化曲线接近tanα。角度划分越细,精度越高。磁场传感器KMZ52的精度为3°,若按15°划分,可将精度提高到1°。若按5°对其划分,精度可高达0.3°。如划分更细,精度还可进一步提高。若采用高阶函数去拟合,也可以提高精度。实际上,在精度要求不高的情况下,通常以15°划分就可以达到要求。 5 干扰校正 有时候,某些外来磁场叠加会产生一个恒定磁场,这个磁场对系统指示将造成影响。故可采用如下方法对其进行校正: 让整个系统在水平面上旋转一周,干涉磁场与地球磁场叠加会有一个最大值Vmax和一个最小值Vmin,记录下这两个值和达到最大值(或最小值)的角度φ,再经过校正,即可消除磁场的影响。现以图5所示的干扰校正方案为例来加以说明。 设地球磁场的大小为Vear,干扰磁场的大小为Vdis熢蛴校海郑澹幔颍剑ǎ郑恚幔+Vmin)/2 Vdis=(Vmax-Vmin)/2 这样,由正弦定理Vear/sinφ=Vdis/sinγ可求出γ。然后在α上加上γ角即可消除干扰磁场的影响。 6 结束语 本电子指南针采用特殊的数据处理方法提高了系统的精度。由于系统采用了抗干扰技术,因而减小了其它因素所造成的影响,使系统精度进一步得到提高。此外,该系统本身可测量2维磁场,故可以很方便地与另一个1维磁场传感器(KMZ51)组成3维测量系统,以消除倾斜现象。由于本系统可以采用各种处理平台来实现,因此具有良好的可移植性,可广泛用于定位系统,而且可靠性好,精度很高。 设计论文范文:有关企业信息发表与阅览系统的设计 1设计思想 本系统总体设计是客户端实现用户的注册和登陆界面设计与美化工作,利用Socket编程实现和服务器通信,服务器能处理客户端发出的请求,并能实现消息反馈。服务器实现与数据库连接,实现添加、删除和修改用户信息,实现多线程支持多个客户端用户同时在线。具体流程如下图: 2系统功能与实现 2.1功能设计 系统要求用户在登陆界面可以随时浏览企业的通知等动态信息,提供用户在日常生活中用到的日历、计算机等小工具,用户可以收藏自己感兴趣的网站并查看网页排名。用户在登陆前进行注册,为维护用户信息安全,需邮箱确认。为保证数据的安全性,采用C/S模式,通过服务器获取数据信息,减少客户端PC的运行负荷,充分发挥客户端PC的处理能力,提高响应速度 。 2.2模块分析 系统主要实现的功能模块有四个,分别是:用户桌面模块、系统管理模块、数据库模块、后台服务器模块。下面对这几个模块进行分析。用户桌面模块:用户桌面模块即客户端,用来显示主界面、注册界面、登录界面。主界面提供输入用户名、密码的登录操作;注册界面提供用户注册时需注册的姓名、性别、手机等基本信息;登录界面提供用户成功登录后显示企业的动态信息、用户日常使用的小工具及用户可以自己收藏的网站等。 系统管理模块:系统管理模块实现对系统进行维护和管理。数据库模块:数据库模块实现对整个系统的数据信息的存放和更新。后台服务器模块:后台服务器模块实现各模块之间数据的转发,实现多线程,完成数据更新,实现客户端、数据库及服务器三者的交互。 3系统实现的主要技术 3.1数据库设计 系统数据库配置是采用ODBC数据源加载SQL2008数据库,使用SQL数据库查询语言。数据库设计按照确定建立数据库目的和收集数据、建立概念模型、建立数据模型、实施与维护数据库四个步骤。 数据库模型采用关系(E-R)模型,关系模型是以二维表形式展现,对数据进行划分分析后,优化的关系数据模型的数据结构可分为3张表:表1(用户表)存放用户姓名、密码、邮箱等基本信息、表2(企业表)存放企业的通知等相关信息、表3(产品表)存放企业产品的编号、价格、库存等基本信息。 3.2客户端与服务器连接 客户端与服务器的连接是实现的难点。客户端是C#编写,客户端用C++编写。可以采用Socket编程。服务器端采用C++的Socket编程,完成对数据库SQL2008的登陆连接,保证数据库只存在于服务器端,通过对于不同权限的用户,设定不同的SQL执行权限,从而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客户端采用C#的Socket编程,利用TCP协议、与服务器端统一端口号与IP地址进行连接。具体步骤如下:服务器端: (1)加载套接字库,创建Socket; (2)绑定Socket到一个IP地址和端口; (3)将Socket设置为监听模式等待连接请求; (4)请求到来接受连接请求,返回一个新的对应于此次连接的Socket; (5)用返回的Socket和客户端进行通信; (6)关闭Socket,关闭加载的套接字库。 客户端: (1)用指定的端口号和服务器IP创建一个EndPoint对象 (2)创建一个基于TCP协议的套接字; (3)利用Socket对象的Connect()方法向服务器发送连接请求; (4)如果连接成功,利用Socket对象的Send()方法向服务器发送消息; (5)利用Socket对象的Receive()方法接收服务器发来的消息; (6)通信结束,关闭Socket。控制流程: 4结束语 本文通过C++、C#语言的研究,实现了一个基于C/S模式的企业信息与阅读系统。本系统在用户登陆模块实现界面友好,添加日常使用的小工具方便用户日常生活和工作安排。后台服务器端实现多线程编程,支持多个客户端同时在线。该系统可以便利企业对信息的以及用户对有关企业动态信息的阅读。加大信息传播的效率,增强用户企业之间的互动,从而提高企业的综合效益。 设计论文范文:人工景观湖生态水处理设计 一、生态水处理的社会需求 1、人的精神需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尤其是住房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住得宽敞,住得舒适,已经是人们对居住条件的最基本的要求。而更多的是期望生活在一个清晨推开窗,能呼吸清新的空气,能听到婉转的鸟鸣,在夕阳夕下,沐浴在如梦如诗的风景中,抛开尘世的烦恼,与自然亲密接触的环境里。 仅有翠绿,缺少了鲜活的气息,而精致的水景,使之成为水榭楼台,有了自然的灵气,使自然对人类更加亲近。平静的水常给人以安静、轻松、安逸的感觉;流动的水则令人兴奋和激动;瀑布气势磅礴,令人遐想;涓涓的细水,让人欢快活泼;喷泉的变化多端,给人以动感美……。水景不仅能增加周围空气的湿度,减少尘埃,提高负氧离子的含量,还能在小范围内起到调节气候的作用。 2、绿色环保需求 水是生命之源,不要让人类的眼泪成为地球上最后一滴水。所以人人都应该从身边的事做起,无论大小,都应考虑到我们的地球村。尤其是设计人员,在整体规划上就应该站在环保的高度,周密考虑。应该在水景水质要求和低耗能绿色环保之间寻找一个最佳的平衡点。循环过滤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高耗能、高费水的设计首先就不应予以考虑。而投加药剂的方法虽然耗能不高,投资也不大,但是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影响到我们下一代的设计,也力求不让它成为现实。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房地产界的公式: A+B=C A——建设房屋的处理废水、能耗、维修的投入 B——房子建成后,在使用年限期间的所投入 C——全生命周期的投入 传统模式:A=336、B=340,总成本676 新型模式:提高A到390,将大大降低B的投入,B降至23. 即新技术、新材料、新的管理方式的使用,可使后期的投入成几何倍的减少,整个生命周期的成本降到413.真正的开发高手,增加建筑成本的5~10%,就能带来后期生命周期成本50~90%的降低,节约60~90%的后期管理成本。 采用何种设计能让人类与自然成为朋友,息息相关,和平相处达到环保社会效益双丰收呢? ——生态方式,最原始最自然也是最绿色的方法。 二、人工水景目前的状况 目前大多数的小区在规划设计中都考虑到了水景水质日常的维护,但大都是通过单一的手段来处理或物理或化学或生物,因而造成了前期投资大,后期运行费用多,成效却不显着的结果,水体的水质不稳定,或时而藻类泛滥,或时而水发黑发臭,蚊蝇滋生,并且整个水景常有人造的痕迹。 下面把人工湖、景观水的水处理方法进行一下简单的介绍: 1、物理方式: i.引水换水方式 当水体中的悬浮物(如泥、沙)增多,水体的透明度下降,水质发浑。可以通过引水、换水的方式,稀释水中的杂质浓度,以此来降低杂质的浓度但是需要更换大量的水,而水资源在我国是相当的匮乏,势必要浪费宝贵的水资源。 ii.循环过滤的方式。 在水景设计的初期,根据水体的大小,设计配套的过滤沙缸和循环用的水泵,并且埋设循环用的管路,用于以后日常的水质保养。如果水体面积较大,必定延长循环过滤的周期,使水质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和引水、换水相比较,虽然减少了用水量,但日常的电能耗费增加了,同时也增加了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的费用。 2、化学方法:投加杀菌灭藻剂 敞开式的水体,在阳光的照射下,会使水中的藻类大量繁殖,布满整个水面,不仅影响了水体的美观,而且挡住了阳光,致使许多水下的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使水中的污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导致水质恶化,发出难闻的恶臭,水也变成了黑色。 所以投加化学灭藻剂,杀死藻类。久而久之,水中会出现耐药的藻类,灭藻剂的效能会逐渐下降,投药的间隔会越来越短,而投加的量会越来越多,灭藻剂的品种也要频繁的更换,对环境的污染也在不断地增加,而这种污染会影响我们的下一代。 所以说用化学的方式处理水质,虽然是立竿见影的,但它的危害也是显而易见的。 3、微生物方法:投加微生物 微生物在自然界大量而广泛的存在,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之一。它们能将自然界中的动、植物的尸体及残骸分解,将一些有害的污染物质加以吸收和转化,成为无毒害或毒害较小的物质。 可以在景观水水质恶化的时候,投加适当的适量的微生物(各类菌种),加速水中污染物的分解,起到水质净化的作用。微生物的繁殖速度惊人,呈几何级增长,每一次繁殖都或多或少的会产生一些变异品种,导致微生物处理水质能力下降,而且很难控制其数量,其生长又受环境的影响很大,例如温度、气压等等。同时微生物的分解物,会造成藻类的大量繁殖,再次导致水质变坏。 因此用微生物处理水质,必须定期进行微生物的筛选培育、保存、复壮等等一系列专业处理过程,而且不能保证水质状况长期处于良好的状态之中。 三、EWT模式(EcologicalWaterTreatment) 生态学是一门边缘学科,它所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有气象学、水文学、环境土壤学、环境地质学、环境毒理学、环境化学、环境经济学、环境社会学、环境微生物学、环境最优化、植物学、动物学、生物生理学、环境概率统计学、环境艺术设计学等等。 简单地说,生态水处理就是在水域中人为地建立起一个生态系统,无需人类的外在干预,整个生态系统能适应外界环境对它的影响,处在原始的生态平衡状态,和人类共生共存。 这个看似简单的过程却需要在施实之前,进行缜密地规划设计。 (一)了解当地的气候和水生物种情况 不同的地域气候不同,降水量不一,会显着影响生物的分布情况和生物的种类。根据当地的物种,选择适合培养的生物,能适应当地的生存环境,或耐旱、或耐涝、亦或耐低温、耐高温、耐碱、耐酸。在选择物种的同时,还必须兼顾这些生物在水生生态系统中生态功能,不仅能使整个生态系统稳定运行,还必须对整个水体有着净化功能。虽然水生植物都能吸收水中的无机盐,将其在阳光的作用下,通过光合作用为生态系 统中的其他生物直接或间接的提供食物,但是不同的水生植物对不同的无机盐在吸收能力上不尽相同,必须依据当地的水源水的水质,科学合理地选择水生植物。水生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离开它,整个生物链不能很好地循环。如果数量过多将导致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水生植物)大大减少,生物链出现断裂;如果数量过少,生产者(水生植物)大量繁殖泛滥,生态系统也不会稳定;这些都会影响生物链进行到底。水生动物的数量一定要经过科学地计算,并结合实践经验确定。水生动物包括鱼类、贝类、各种原生动物等等。将它们引种到水体中,必须考虑到它们能否适应当地的环境,和水生植物的种类和数量进行配比;鱼类的食性不同,例如草鱼是植食性的,青鱼是动物食性的,鲫鱼是杂食性的。同一种鱼在不同的生长期,它的食性也会有所改变,例如青鱼的幼鱼以浮游动物为食,当体长达到15cm左右,开始摄食螺蛳、蚬,而成鱼主要以软体动物、底栖性的虾、水生昆虫的幼虫为食。同一种鱼,在不同季节的摄食量也不同。例如团头舫,一年中摄食量4月~11月最大。相同食性的鱼,摄食强度也不尽相同,例如草鱼的食量较大,日食量可达体重的40~70%,而团头舫的摄食强度则低于草鱼。不仅如此,鱼类的滤食特性,也会影响水质状况,所有这些都要综合考虑。 (二)微生物菌种 生物界菌种的种类繁多,都有着相当复杂的生理特性,例如有固氮菌、嗜铁细菌、硫化细菌、发光菌等等,这些生物在生态系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离开了它们自然界将堆积满动、植物的尸体,到处都是垃圾。 微生物的繁殖速度很快,数量呈几何级增长,在不断繁殖的过程中,极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产生许多变异的种类,这也是为什么微生物的种类不全部为人类了解的原因。这种变异或者会有利于人类对微生物的利用,或者会出现退化的现象。 在水生生态中,作为分解者的微生物,能将水中的污染物(包括有机物,某些重金属等等)加以分解、吸收,变成能够为其他生物所利用的物质,同时还要让它能够降低或消除某些有毒物质的毒性,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地球环境的美容师。 首先根据人工湖的水源水质情况,利用现有的微生物,进行驯化,培养出适应当地情况的微生物,接着进一步对培养出来的微生物进行筛选,筛选出生理活性强的菌种,然后大量繁殖,投放水体。为了保证筛选出的微生物能保持良好的活性,一直处在高效的工作状态,在日常的工作中,必须定期对微生物进行筛选、保存、复壮,将变异带来的对微生物的影响降至最低,保持微生物物种的稳定性,这也是生态水处理中水质稳定的关键因素之一。微生物菌种在水体中,不仅要完成它基本的分解有机物,降低或消除有害物质毒性的作用,还要能将水生植物的残枝败叶转换成有机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并且对土壤进行改良,改善土壤的团粒结构和物理性状,提高水体的环境容量,增强水体的自净能力,同时也减少了水土流失,抑制了植物病原菌的生长。 (三)人工湖的防渗漏过程 对于不同水域面积的人工湖,可以根据当地地质勘测部门提供的地质资料,设计不同的防漏设计。 人工湖的日常补水量的多少是降低日常维护开支的瓶颈,湖底防止湖水渗漏是人主观上能控制的,所以在人工湖开挖时,防渗漏工作就应该做到位。而降雨量、蒸发量虽然不能为人所控制,但可以从当地气象部门的资料上了解到相关信息,对日后的补水量的多少和何时会出现补水高峰、低峰做到心中有数,避免出现人工湖水位出现大起大落,影响生态系统的维护和人工湖的景观效果。 (四)人工湖的环境设计 人工湖投放了最佳的菌种,做成了最好的防渗层,配置了各种水生植物,放养了各类水生动物等等,才水质清澈,仅仅如此就能达到梦里水乡的效果吗? 环境设计是人工湖设计中画龙点睛之笔。 诗词有韵律美,音乐要有节奏感,水生植物的造景必须和周围的环境相协调,配合周围的陆地植物、建筑物、人工湖的土岸曲线,以及整个人工湖想体现的主题和气候特点,恰如其分地设计。 在配植构图上,要考虑色彩的调和。清澈泛绿的水色是整个水景的底色,根据水生植物的生长特性和观赏期,以及观赏部位不同(如观叶、观花等),错落有致,深深浅浅,绿色叠荡,或红或黄的花丛点缀,四季呈现色彩变化,充满韵律感。 (五)人工湖生态处理的优越性 1)无需循环设备的投资,无需额外的设备运行费用和维修保养费。 2)无需专人管理,也能达到水质要求。 3)整个水体自身调节能力增加,对水质的波动可以通过自身的生态来进行调整。 4)营造出一个更自然更优美的天然水景 设计论文范文:嵌入式设备鼠标接口的设计与实现 摘要:分析了PS/2鼠标的接口和通信协议,介绍了PS/2鼠标与单片机的接口设计方法,配合点阵LCD显示器,实现了嵌入式设备的图形化人机接口(GUI)。 关键词:PS/2接口 双向同步串行协议 GUI 当前嵌入式系统技术已得到了广泛应用,但传统嵌入式系统的人机接口多采用小键盘操作的文本菜单方式,用户操作较为不便。本文介绍了一种利用PS/2接口鼠标,在点阵LCD的单片机系统上实现图形化用户界面的方案。用窗口菜单和图形按钮取代了传统的键盘操作,具有成本低、效果好等特点,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1 PS/2接口和协议 1.1 接口的物理特性 PS/2接口用于许多现代的鼠标和键盘,由IBM最初开发和使用。物理上的PS/2接口有两种类型的连接器:5脚的DIN和6脚的mini-DIN。图1就是两种连接器的引脚定义。使用中,主机提供+5V电源给鼠标,鼠标的地连接到主机电源地上。 1.2 接口协议原理 PS/2鼠标接口采用一种双向同步串行协议。即每在时钟线上发一个脉冲,就在数据线上发送一位数据。在相互传输中,主机拥有总线控制权,即它可以在任何时候抑制鼠标的发送。方法是把时钟线一直拉低,鼠标就不能产生时钟信号和发送数据。在两个方向的传输中,时钟信号都是由鼠标产生,即主机不产生通信时钟信号。 如果主机要发送数据,它必须控制鼠标产生时钟信号。方法如下:主机首先下拉时钟线至少100μs抑制通信,然后再下拉数据线,最后释放时钟线。通过这一时序控制鼠标产生时钟信号。当鼠标检测到这个时序状态,会在10ms内产生时钟信号。如图3中A时序段。主机和鼠标之间,传输数据帧的时序如图2、图3所示。 2 PS/2鼠标的工作模式和协议数据包格式 2.1 PS/2鼠标的四种工作模式 PS/2鼠标的四种工作模式是:Reset模式,当鼠标上电或主机发复位命令0xFF给它时进入这种模式;Stream模式鼠标的默认模式,当鼠标上电或复位完成后,自动进入此模式,鼠标基本上以此模式工作;Remote模式,只有在主机发送了模式设置命令0xF0后,鼠标才进入这种模式;Wrap模式,这种模式只用于测试鼠标与主机连接是否正确。 2.2 数据包结构 PS/2鼠标在工作过程中,会及时把它的状态数据发送给主机。发送的数据包格式如表1所示。 表1 鼠标发送的数据包格式 Bit7Bit6Bit5Bit4Bit3Bit2Bit1Bit0Byte1Y overflowX oberflowX sipn bitX sign bitAlways 1Middle BtnRight BtnLeft BtnByte2X MovementByte3Y MovementByte4Z MovementByte1中的Bit0、Bit1、Bit2分别表示左、右、中键的状态,状态值0表示释放,1表示按下。Byte2和Byte3分别表示X轴和Y轴方向的移动计量值,是二进制补码值。Byte4的低四位表示滚轮的移动计量值,也是二进制补码值,高四位作为扩展符号位。这种数据包由带滚轮的三键三维鼠标产生。若是不带滚轮的三键鼠标,产生的数据包没有Byte4其余的相同。 3 设计与实现 3.1 接口设计 因为PS/2鼠标接口采用双向同步串行协议,时钟脉冲信号以下皆称CLOCK总是由鼠标产生。因此,可以考虑这种方案:鼠标的CLOCK接主机的一外中断线,数据线以下皆称DATA接主机的某一I/O口线,如图4所示。 在主机程序中,利用每个数据位的时钟脉冲触发中断,在中断例程中实现数据位的判断和接收。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合适的编程,能够正确控制并接收鼠标数据。但该方案有一点不足,由于每个CLOCK都要产生一次中断,中断频繁,需要耗用大量的主机资源。 由于鼠标与主机之间以双向同步串行协议传送数据,若不考虑CLOCK,仅考虑DATA,则其数据帧的时序与单片机的UART异步串行时序类似。所以,采用了另一种方案:鼠标的CLOCK仍旧接主机的外中断,但鼠标的DATA接UART的接收脚RxD。参照图4 DATA改接RxD。在初始化过程中,主机利用CLOCK的外中断和RxD脚的I/O口线功能实现数据的传输。初始化完成后,切换到RxD功能即UART的接收引脚功能。因为鼠标已处于Stream模式的工作状态,这时鼠标能主动发送数据。这样,主机可以在每收到一帧数据时才中断一次。中断次数大大降低,减少了主机资源的耗用。 不过,在此方案中,必须实现另一个功能:主机波特率的自适应。因为PS/2接口的鼠标一般工作在10kHz~20kHz时钟频率。不同厂家制造的鼠标工作的时钟频率不同。嵌入设备主机要做到与不同鼠标的波特率同步和自适应,才能够正确接收鼠标传送来的数据。波特率的自适应是这样实现:鼠标上电自检时会产生一串时钟脉冲,利用鼠标时钟脉冲产生的中断,结合主机的定时器测量时钟脉冲周期,可以得出所用鼠标的时钟频率,进而求出波特率。通过设置相应的波特率寄存器,实现了波特率的自适应。 3.2 软件实现 软件实现原理框图如图5所示。 (1)鼠标初始化 最简单的初始化就是当鼠标上电自检完成后,主机给鼠标发送一个使能鼠标数据传送命令字节(0xf4),鼠标就会在默认设置状态下工作。主机也可实现自定义初始化,如:复位三次(Snd_CMD(0xff),Snd_CMD(0xff),Snd_CMD(0xff);设置采样率:Snd_CMD(0xf3),Snd_CMD(0x0a);设置解析度(2点/毫米):Snd_CMD(0xe8),Snd_CMD(0x01);设置缩放比例(1:1):Snd_CMD(0xe6);使能鼠标数据传送:Snd_CMD(0xf4)。鼠标每收到一个命令字节都会给出一个应答字节(0xfa)。 (2)两种方案的实现过程 两种方案的软件实现过程基本相同。只是后一种方案中,初始化时还要实现主机波特率的自适应,关闭时钟脉冲中断和打开串口中断。此后主机利用UART的接收功能接收鼠标数据。 (3)图形化人机接口(GUI)的实现 在点阵式LCD显示屏上实现图形化的人机接口界面,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菜单图标的实现;另一个是鼠标光标的实现。实现菜单图标,显示屏一般工作在图形显示模式。菜单图标有正常显示状态和反显状态,它们都用函数实现:void Draw_ICON(signed int xICON, signed int yICON,unsigned char *pDatICON)。xICONyICON是图标所在位置的左上角坐标值,pDatICON是各个图标及其不同显示状态的点阵码值。反显状态是当图标被光标滑到或点取时才显现的。实现鼠标光标,又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单层显示的LCD,只能由程序画出鼠标光标。但是,当光标移动较快时,画出光 标的点阵图形需要耗用较多的主机资源。另一种是有双层显示和光标功能的LCD,只需程序控制它的光标移动位置,无需程序画出光标的点阵图形,因而耗用主机资源较少,实现起来效果较好。两种方案简单、明了,容易实现,都已在实验中得到验证。并且,后一种方案已在某一仪表系统中得到成功应用。总体来说,随着嵌入式处理器性能的不断提高,在嵌入设备中接入鼠标,既可灵活使用,也可减少因接入许多按键而占用的口线数,还能使LCD的图形化显示界面更美观、更人性化。 设计论文范文:TATbed无线自组织网络测试平台设计与实现 摘要: 设计了并建立了一个无线自组织网络测试平台系统——TATbed(Tsinghua Ad hoc network Test bed)。通过开发底层网卡驱动、路由算法协议模块,使得普通PC机成为独立的自组织网络终端;同时通过监测、统计多个终端之间的数据传输状况获得网络的实测性能指标。目前平台中已经实现对多种路由算法协议的测试支持。 关键词:自组织网络 测试平台 路由算法 多跳自组织网络(Ad hoc network)由多个独立的具有路由(交换)功能的用户通信终湍组成。网络中的相邻终端可直接建立端到端的通信链路;非相邻终端可动态地搜索路由,数据包借助其他终端转发,以多跳方式传递至索路由,数据包借助其他终端转发,以多跳方式传递至最终的目的终端。在自组织网络中,无线信道环境的快速变化及终端的移动性造成了网络拓扑结构不断变化。因此,如何搜索、维护有效的路由成为自组织网络研究中的难点问题。近年来,研究者提出了多种路由协议草案,如DSR、AODV、SAR等,其性能的评估数据基本上利用网络模块软件如OPNet、NS-2/GloMoSim等仿真得到。由于仿真软件中采用的无线信道、终端分布、终端运动等模型与真实的网络环境相比均有一定的简化,所以在自组织网络技术进入实现商业应用之前,构建实际的Ad hoc网络硬件测试平台对其各层次的网络协议算法设计进行性能测评是十分必要的。但现有的各种无线终端均不支持任何自组织路由协议。 本文设计并实际建立了一个无线自组织网络测试平台系统TATbed。通过加载相应的底层驱动及测试系统软件,使得配有无线网卡的普通PC机成为独立的自组织网络的实际终端;测试平台对各种路由算法协议提供了统一的模块接口,设定相应的路由算法和测试参数蝗,即可通过检测各个终端间的数据传输状况,得到此路由算法的实际性能的统计结果。同时,测试平台可兼容各种无线网卡标准,如IEEE802.11系列、HiperLan系列等。目前TATbed测试平台已经集成了多种Ad Hoc网络的专有路由算法协议,AODV、DSR、SAR、FSR、ZRP等,并可真实地再现Ad hoc网络应用所处的实际环境(包括终端的移动性与客观信道的实际情况),为研究Ad hoc网络在多种环境下的性能与特点提供可操作平台,对进一步研究Ad hoc网络的结构设计和其各层网络协议算法设计的测试、评估、优化更具有参考价值。 本文结构如下,第一节介绍测试平台系统的总体结构,第二节介绍系统的关键模块设计,第三节介绍其实际应用和总结。 1 平台结构 TATbed无线自组织网络测试平台的设计目标是开发支持多种Ad hoc网络路由算法协议的测试终端以构建实际的Ad hoc测试网络,并通过检测各个终端间的数据传输过程对自组织网络的各种实测性能指标进行统计、评估。 TATbed测试平台由一定数量的独立的自组织网络终端构成。在实际平台设计中,在配有无线网瞳的PC机(笔记本电脑)基础上开发了支持多种路由算法协议的自组织网络终端,每个终端依据设定的路由算法协议自行组建Ad hoc网络并进行数据传输。图1为TATbed平台的实际测试示意图。 TATbed测试平台的软件系统包括传输任何生成器、终端处理器和数据统计器三部分。 在测试开始前,传输任务生成器将根据设置的测试参数,生成每个终端的起始传输任务列表,以精确地控制测试过程网络的传输负荷。在传输任务列表中定义了整个测试过程中每组数据包的源发出节点、最终目的节点、数据包数量、发出时间。 测试开始后,每个终端上的终端处理器将读取其对应的传输任务列表,在规定的时间进入发数据包流程,处理需要发出的数据包,同时监听无线网卡接收到的数据包并进行相应的处理。在测试过程中,终端软件模块记录下本节点收到和发出的每个包的信息,包括收(发)时间、包头信息、包长度等。 测试结束后,根据本次测试的整个网络的起始传输任务列表和每个终端在测试过程 保存的收发包记录,数据统计器统计分析、计算出相应的测试指标,包括网络容限、节点平均吞吐量、数据包成功传输率、数据包平均传输延时、延时抖动、数据包传输路径平均跳数、系统路由开销等。 2 自组织网络测试终端设计 由于现有的各种通信终端设备均不支持任何自组织网络中由算法协议,因此开发自组织网络测试终端成为整个测试平台构建的关键。在TATbed测试平台中,通过在装备了无线网卡的PC机上安装终端处理器,使其支持多种自组织网络的路由算法协议,成为实际 自组织网络中的终端。 在现有的标准PC机系统下,网络层采用IP协议,终端之间的连接地址的标识来判别,应用层的传输任务经过数据打包处理后直接交无线网卡发送,并且只有当数据包的源节点和目的邛树熊处于相互无线网卡信号覆盖范围内时,才能成功发送IP数据包,终端本身并不支持任何路由功能。在TATbed测试平台系统中,终端的MAC层和网络层之间加载了自行开发的驱动模块,以支持无线自组织网络中的多跳传输,形成个虚拟的传输链路,为普通数据包的发送提供传输路由,如图2所示。 终端处理器在Windows操作系统提供的NDIS(Network Driver Interface Specification,网络驱动程序接口规范)层基础上开发,包括底层接口驱动、路由算法模块和数据包的监听记录三部分。其结构如图3所示。 为测评各种不同路由算法协议的性能,终端处理器中的接口驱动设计为一个自定义的标准路由算法接口。该接口将各种路由算法协议完成的寻找路由、确定路由民系统网络层完成的其他功能,包括与上下层之间的传递、包头内容的填写等工作分离,使得路由算法协议成为需要嵌入的单独子模块。不同的路由算法协议只需要遵循接口定义编写相应的子模块即可。目前,TATbed测试平台系统可支持AODV、DSR、SAR、WRP、Fisheye、CBRP、ZRP等多种自组织网络路由算法的测试、评估。同时,由于终端处理器接口驱动中载在NDIS层上,使得测试平台对MAC层协议透明,因此测试平台可根据测试需要选用各种基于不同传输标准的无线网卡。目前系统中选用了基于IEEE802.11b标准的网卡进行测试。 包头的第0~13字节为标准的Ethernet-MAC包头格式,第14~27字节为扩展的“路由信息”域,之后是实际的用户数据。对于来自高层(网络层)的数据包,终端从其IPv4标准包头中读出此数据包最终发送的目的地址并将这一“最终目的地址”保存在“路由信息”域的“最终目的节点IP地址”项内;同时调用路由算法模块,根 据其最终目的地址获取其对应的多跳路由信息,并将实际的下一跳的接收节点的地址写入第7”12字节处的“下一跳接收节点MAC地址”项内,然后将此数据包交下一层(MAC 物理层)无线网卡处理发出。对于来自底层无线网卡接收到的数据包,终端读取“路由信息”域的“最终目的节点地址”,如果此地址与其自身地址相符,则交上层网络继续牏如果不相符,则调用路由算法模块,得到对应的多跳路由中下一跳的接收节点地址,然后交无线网卡处理发出。对于路由算法协议中规定的其他非数据包,如路由搜索包、路由应答包、路由失败包、周期性握手信息包等,则在“包类型”域中标示区别,由无线网卡收发后直接调用相应的路由算法模块处理。3 系统应用 TATbed无线自组织网络测试平台在普通PC机上开发了支持多种自组织网络路由算法协议的实际无线终端,以构建一个实际的无线自组织网络测试系统。笔者利用此平台已经成功地对AODV、SAR路由算法在多种实际网络环境参数下进行了性能的实测比较分析。测试结果可应用于实际的自组织网络由算法的性能评估、设计优化等方面。同时,TATbed终端软件模块的设计使其可应用于任何基于Windows内核的硬件设备上,具有高度的通用性、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在无线自组织网络的实际网络系统性能测量、网络规划优化设计、网络各层次算法协议性能评估等诸多方面均有其独特的应用优势。 设计论文范文:红外线感应自动门的理论设计 以单片机为核心的自动门系统就是其中之一。单片机与门结合的产物即自动门系统。主要应用于通过单片机对步进电机的正转、反转进行控制,从而对门进行开、关的控制。在门的两侧各有一个感应器,分别感应从里面出去和从外面进来的人。当有人或物品进入到感应器的扫描范围内,感应器就会做出感应,向中央处理器提出申请,中央处理器转而 控制电机进行正转,实现了开门的过程。 一、红外线探测器的选择与设计 (1)红外线探测器的电路设计。由电压响应度表达式可知,传感器的电压响应度与入射光辐射变化的频率成反比,因此物体移动速度越快,同样的入射功率下输出电压就会越小,只有达到报警阈值电平时,探测器电路才会有电压信号输出。利用热释电探测器Pspice 等效电路模型设计实用探测器电路原理:当人体进入警戒区,人体温度会引起环境温度辐射场的变化,通过菲涅尔透镜,热释电红外探头感应到的是人体温度与背景温度的差异信号,则在负载电阻上产生一个电信号,采集的电信号触发外围电路,最终实现报警。热释电红外探测器外电路采用的器件:红外探测器专用芯片红外传感信号处理器BISS0001,热释电红外探头RE200B (传感器),及一些外围元件(电阻电容)。检测元件BISS0001 是CMOS 数模混合专用集成电路,具有独立的高输入阻抗运算放大器,可与多种传感器匹配,进行信号预处理,另外,它还具有双向鉴幅器,可有效抑制干扰,其内部设有延迟时间定时器和封锁时间定时器。 (2)红外专用芯片BISS0001。热释电红外线传感器是一种新型高灵敏度探测元件。主要用于电源开关控制、防盗防火报警、自动门等。本次设计采用红外专用芯片BISS0001,BISS0001是由运算放大器、电压比较器、状态控制器、延迟时间定时器以及封锁时间定时器等构成的数模混合专用集成电路。 二、红外感应自动门控制电路的设计 2.1主控芯片的选取与设计 外感应控制芯片种类繁多,如HT-7610系列,WT8075控制芯片,KC778B红外传感专用集成芯片,AT89C51红外专用芯片等。通过综合它们的性能及本设计的设计要求,本次设计选用AT89C51红外专用集成芯片。 (1)功能特性。AT89C51提供以下标准功能:4k字节Flash闪速存储器,128字节内部RAM,32个可编程I/O口线,2个16位定时/记数器,一个5向量两极中断结构,一个双工串行通信口,片内振荡器及其时钟电路。AT89C51可降至0Hz的静态逻辑操作,并支持两种软件可选的节电工作模式。空闲方式停止CPU的工作,但允许RAM,定时/记数器,串行通信口及中断系统继续工作,掉电方式保存RAM的内容,但振荡器停止工作并禁止其它所有部件工作直到下一个硬件复位。 (2)接口功能:Vcc:电源电压,GND:接地;P0口:P0口是一组8位漏极开路型双向I/O,即地址/数据总线复用口。作为输出口用时,每位能吸收电流的方式驱动8个TTL逻辑门电路,对端口写“1”可作为高阻抗输入端用。在访问外部数据存储器或程序存储器时,这组口线分时转换地址(低8位)和数据总线复用,在访问期间激活内部上拉电阻。在Flash编程时,P0口接收指令字节,而在程序校检时,输出指令字节,校检时,要求外接上拉电阻。P1口:P1口是一个带内部上拉电阻的8位双向I/O口,P1的输出缓冲级可驱动(吸收或输出电流)4个TTL逻辑门电路。对端口写“ 1”,通过内部的上拉电阻把端口拉到高电平,此时可作输入口。作输入口使用时,因为内部存在上拉电阻,某个引脚被外部信号拉低时会输出一个电流。Flash编程和程序校检时,P1接收低8位地址。P2口:P2口是一个带内部上拉电阻的8位双向I/O口,P2的输出缓冲级可驱动(吸收或输出电流)4个TTL逻辑门电路。对端口写“ 1”,通过内部的上拉电阻把端口拉到高电平,此时可作输入口。作输入口使用时,因为内部存在上拉电阻,某个引脚被外部信号拉低时会输出一个电流。在访问外部程序存储器16位地址的外部数据存储器(例如执行MOVX@DPTR指令)时,P2口送出高8位地址数据。在访问8位地址的外部数据存储器(如执行MOVX@RI指令)时,P2口线上的内容(也即特殊功能寄存器区中的R2寄存器的内容),在整个访问期间不改变。Flash编程和程序校检时,P2亦接收高位地址和其它控制信号。P3口:P3口是一组带有内部上拉电阻的8位双向I/O口。P3口输出缓冲级可驱动(吸收或输出电流)4个TTL逻辑门电路。对P3口写如“1”时,它们被上拉电阻拉高并可作为输入端口。作输入端时,被外部拉低的P3口将用上拉电阻输出电流。P3口除了作为一般的I/O口线外,更重要的用途是它的第二功能。端口引脚第二功能:P3.0 RXD (串行输入口) P3.1TXD (串行输出口);P3.2NT0 ( 外中断0);P3.3INT1(外中断1);P3.4T0(定时/记数器0)P3.5T1 (定时/记数器1);P3.6 WR(外部数据存储器写选通);P3.7 RD(外部数据存储器读选通);P3口还接收一些用于Flash闪速存储器编程和程序校验的控制信号;RST:复位输入。当振荡器工作时,RST引脚出现两个机器周期以上高电平将使单片机复位。ALE/PROG:当访问外部程序存储 器或数据存储器时,ALE(地址锁存允许)输出脉冲用于地址的低8位直接。即使不访问外部存储器,ALE仍以时钟振荡频率的1/6输出固定的正脉冲信号,因此它可对外输出时钟或用于定时目的。要注意的是:每当访问外部数据存储器时将跳过一个ALE脉冲。对Flash存储器编程期间,该引脚还用于输入编程脉冲(PROG)。可通过对特殊功能寄存器(SFR)区中的8EH单元的D0位置位,可禁止ALE操作。该位置位后,只有一条MOVX和MOVC指令ALE 才会被激活。此外,该引脚会被微弱拉高,单片机执行外部程序时,应设置ALE无效。PSEN:程序储存允许(PSEN)输出是外部程序存储器的读选通信号,当AT89C51由外部程序存储器取指令(或数据)时,每个机器周期两次PSEN有效,即输出两个脉冲。在此期间,当访问外部数据存储器,这两次有效的PSEN信号不出现。 2.2红外感应自动门的控制电路的设计 整个过程由红外探头探测人体红外信号,然后由S源极输出给BISS0001的14脚,1IN+脚为芯片内第一级运放的同相输入端,具有极高的输入阻抗,极易与外接PIR的源极S相匹配,能将PIR探测到的人体微弱红外信号无损耗的传过来,经第一级运放高增益放大后,由C4耦合至第二级运放再次放大,经比较器,双向鉴幅器后,检出有效触发信号,去启动延迟时间定时器,由2脚输出高电平的控制信号加至AT89 C51的P3.2脚。人体的移动频率一般在0.1~10Hz的范围内,因此在设计放大器时既要考虑需要放大的信号的频率,使人体辐射的微弱信号得以通过,又要考虑抑制其他物体辐射来的红外信号和干扰信号的混入,故选择0.2~8Hz的低频带通滤波器,计算:f = 1/2 C3R3=1/6.28×103×2M = 8 Hz;f =1/2 C1R1=1/6.28×3.3K×103=0.2 Hz 当f=1Hz时,其单级增益G1为:G1=20㏒2 fC2R3/(1+2 fC2R2)(1+2 FC3R3) 由分析可知:C2=47u;R2=47K;C3=103u;R3=2M;带入公式计算得G1≈35dB,故单级增益为35dB。 同理可计算二级增益。C4=10u;R4=10K;C5=103u;R5=1M;带入公式得G2 ≈ 40dB,故总增益为75dB。以满足后级所须的驱动信号。COP1、COP2为电压比较器,组成一个双相鉴幅器。由于V =3.15V,V =1.35V,所以当V 为+5 V电压时,可有效地抑制±0.9 V 的噪声干扰,提高系统的可靠性。COP3为一条件比较器,当输入电压VC 在开门和关门的过程中,系统通过光电编码器,一直监视电机的速度和位移。如果电机的速度远小于期望的速度,我们就认为撞到了障碍物或人,就会立即使门停下,然后执行倒转运动P1口的P1.0~P1.3口与行程开关相连,与行程开关相连电阻提供电流,当对引脚写“1”时,芯片通过内部的上拉电阻把端口拉到高电平,进而可驱动TTL逻辑门电路。其中四个行程开关为两个控制电机减速,两个控制电机停止。P1口的P1.4、P1.5口连接手动开关按纽,与上述同样的原理,作为I口用时,当对引脚写“1”时,芯片通过内部的上拉电阻把端口拉到高电平,进而可驱动TTL逻辑门电路。P2口的P2.0、P2.1、P2.2、P2.3分别连接嗡鸣报警,电机过热报警,电压过高报警,速度异常报警,此时作O口用,由相应的检测模块检测状态,出现异常便输送信号给相应引脚,输出电流,导通二极管,驱动报警器。C1~C12采用RTX-1/8W型碳膜电容器;R1~R16采用RT-1/8W型碳膜电阻器。
班主任的班级管理论文:班主任的班级管理艺术 【摘要】班主任工作是一项复杂而艰苦的工作,它影响着千家万户,关系到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班主任的管理水平,也决定着班级发展的方向,决定着学生的素质。我们每一个班主任都要不断学习,适应时代的发展,适应教育的需要,走班主任专业化道路,做一个智慧型的班主任。 【关键词】班主任;班级;管理 班级管理既是一项工作,也是一门艺术。既需要我们身体力行去做,也需要发挥我们的智慧和想象力。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班主任方面的一些做法。 班主任要做好起点工作 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班主任责任心很强,可是并得不到学生的欢迎,班级管理也没有什么成效。这是什么原因呢?我想关键可能是班主任没有做好班级的起点工作,缺乏对学生的了解就制订工作计划和目标,过早地为班级发展定位,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当一个班主任接手一个班级的时候,做好起点工作是很重要的。要做好起点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了解学生 这一项工作很重要,班主任在接手一个班级之后,最忌讳的就是以自己的想法控制学生,把学生圈在自己的控制范围之内。班主任了解学生的过程,就是建立理解的过程,只有在互相了解的前提下,才能够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互相理解。要进行教育,首先要关切地、深思熟虑地、谨慎小心地触及学生的心灵,和他们真心地做朋友,熟悉学生的特点,建立互相信任的交融点,为下面工作的开展打下一个基础。 2.不要过早地为班级定位 如果为班级发展过早地定位,那么一切的工作就会围绕着这样的一个目标进行,如果在发展过程中有一些跟这个目标不一致的做法或行为,就会受到压制。在一个目标的牵制下,学生很难有其它方面的发展。虽然不能够过早地定位,但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些短期的目标,这样很容易实现,可以让学生经常体验到实现目标的快乐。我们一开始不要想着如何去管理控制学生,而应该通过自己的细心工作,使班级的各项工作走上正轨,增强班级的凝聚力,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管理和控制了。 做好起点工作,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要时刻注意分析事态的变化,让学生逐渐地走入管理中去,让学生成为管理自己的主人,为自己的发展设计蓝图。一个班主任,要学会思考,这样他才能减轻自己的工作负担。 2.1班主任要重视家访;新学期开学了,班主任又迎来了很多学生,大多数学生是班主任所不认识的。班主任仅凭学生在校的表现是不可能准确了解评价学生的。因此,班主任要重视家访工作,以便全面了解学生,制定相关措施来教育学生。如果对有的学生家访有困难,可以通过电话联系,或请家长上学校和班主任交流。有的班主任把家访当作告学生的状,结果家长训了学生一顿,或者打了学生一顿,这样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加深了师生的矛盾。家访时,班主任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学会和家长沟通交流,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发展。和家长谈话时,要多表扬学生的优点,委婉地提出存在问题,并希望家长配合班主任共同教育好学生。这样,学生就不会惧怕班主任家访,班主任和学生的距离也拉近了。 2.2做个智慧型班主任;教育的发展,也推动着班主任工作的发展。现代的教育,呼唤智慧型的班主任。做一个智慧型的班主任,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适应教学的需要。班主任对一个班级的影响是巨大的,班主任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发展,有时甚至影响学生一辈子。以前做班主任时,就是管理班级,教育学生,等问题出现再去处理,工作很是被动。虽然吃了不少苦,但工作起色不大,效果不明显。现在我觉得班主任工作还是有技巧和方法的,掌握了这些技巧和方法,就能做个智慧型班主任。一个智慧型班主任,首先要有一颗爱心,要关心爱护学生,视学生为自己的儿女和朋友。其次,班主任在工作时,要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掌握学生的心理,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方法,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班级的凝聚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有时一个眼神,一张纸条,一个电话,一次活动,一次谈话,就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个智慧型的班主任,也应该是一个爱学习的班主任,他要在学习中不断前进,在前进中不断学习,努力研究班主任工作,让丰富的理论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指导自己的实践工作。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成为联系师生的桥梁,成为学生成长的阶梯,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 班主任的班级管理论文: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应担当怎样的角色 班主任作为教学班的直接管理者,既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又是思想品德的培育者和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班主任在学生群体中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班作任应该在日常管理中充当如下的多重角色。 一、在管理学生方面,当好“家长”的角色 班主任扮演的纯粹是“管理者”的角色:忽视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和学生心理需要;“自我中心倾心”严重,不关心学生,不尊重学生,不命令,简单粗暴、动辄训斥、变相体罚或直接体罚。至使那群天真无邪的学生每每望见班主任那冷冰冰的面孔时,便畏之如虎,不敢接近,导致师生不能很好地沟通,阻碍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班主任应该是“家长”——当严父慈母。所谓严,不等于简单粗暴,独裁专制,要严而有格,严而有度。对学生要求要合理、适当、明确,易于为他们所接受。比如在学生违犯纪律时,你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像秋风扫落叶般无情。批评的时候,要春风化雨,以情育人。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不能让他们的人格自尊受到伤害;其次,你要选择恰当的批评方法,能个别谈的,不采取公开批评;能暗示的,就不明说,做到硬话软说,严话宽说。这种爱与护相结合,护卫学生的心灵使之积极发展、健康成长,创造促进学生成才的条件,力排各种消极因素对学生的侵蚀干扰。“减负”后,学生的空余时间多了,班主任应着重考虑怎样才能使学生在节假日等空余时间里过得更有意义,使他们远离游戏室、娱乐厅等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场所。当然班主任这种爱要比家长之爱更为深刻理智。 班主任在管理中能严中有爱,爱中有严,严慈相济,这样学生才会觉得班主任可亲、可敬,自觉地服从教导,从而满心愉悦地“打发”减负后的多余时间。 二、在组织课外实践活动方面,当好“导演”的角色 当好“导演”,就是在组织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的时候,放手让学生去组织、开展、动手动脑,自己在“幕后操纵”,宏观调控,改变以往由班主任这个“演员”一手包办、自编自演,学生只能是看班主任“演戏”的怪现象。 “减负”后,开展一些有益的课外活动,开辟第二课堂,是十分必要的。这有利于实现教育目标,有利于全面发展的要求,符合青少年的特点,寓教育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各种活动之中,从而达到减负不减质的目标。 为了避免课外活动的无序状态,班主任事先要制订好班级课外活动计划,然后组织实施,并随时指导。 比如组织班上举行一次以“我长大了干什么”为题的专题座谈会,班主任可让学生按计划的方案和要求去组织,自己可指点一下,让每个学生提前准备3分钟的发言,到时轮流上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结束后再由班主任总结一下,指出成功与不足之处。这样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去锻炼,既练胆量,又练口才,这比起班主任满堂灌输那理论性的东西要实用得多。再如举办一次科技小发明创作活动,让每一位同学根据自己的爱好和能力自己去动手,这对于扩展兴趣、提高发明创造能力有很大作用,比起班主任拿一个现成的模具让学生照搬制作的效果好得多。 经过开展有指导性的课外实践活动,学生便能从繁重的课堂学习中“解放”出来,既学得有兴趣,又能促进智力的发展。在活动中,让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演员),表现出主动性和创造性,班主任(导演)主要是启发、引导和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自己设计,自己组织。学生通过参加课外实践活动,得益甚多,为形成自己的个性、充分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基础。 三、在指导学生涉猎课外知识时,当好“导游”的角色 当好“导游”,就是班主任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涉猎课外知识方面,指点导航。由于减负了,作业量少了,但不意味着没有必要的负担。当今社会,知识经济突飞猛进,减负后,学校应考虑如何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有用人材,这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学生不单单是只学好书本上的知识就能提高其素质,更多的是要涉猎些课外知识。课外知识来源比较广泛,可以从电视、书籍乃至网上去获得。但是这么多知识,如何才能使学生有目的地、有效地吸收适合自己的营养呢?这就需要班主任一方面主动配合科任教师有针对地选择;另一方面,要随时随地地当好“导游”的角色,使每个“旅游观光者”——学生,在“导游”的带领下,能够自由地遨游于浩瀚的书海中,浏览于无际的知识天地里。 拿阅读书籍来说,目前,各门各类的书籍多如山海,街头巷尾五花八门,其中也不乏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书籍,比如黄色和迷信的书刊对青少年成长极为不利,如果缺乏“导游”,学生便有可能走进误区,严重者还会模仿书上的行为以身试法,造成严重后果。因此,班主任应与科任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一道,进行广泛的调查,反复的筛选,编制出一份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目,并制订出阅读的计划和要求,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完成大纲指定的阅读任务的情况下,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但应注意以学生的自愿为原则。此外,还可结合读书读报,指导学生进行一些比如读书经验交流、读后讨论等活动,进一步巩固阅读的成果。 实践证明,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去阅读一些有益的书籍,学生的知识含量就会不断丰富。经过阅读,学生认识提高了,情操得到了陶冶,人格得到了造就,智力也得到了相应地开发。而且还会激发读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这样,便能使学生从“要我读书”向“我想读书”的角色转化,他们的素质就会得到更进一步地提高。 班主任应充分意识到:教育经验固然重要,但经验不等于科学,某一教育措施在某一时刻对某一教育对象(或群体)是有效的,但另一时期对另一教育对象可能是无效的,甚至是有害的。因为教育对象是不断变化的,学生是活生生的具有不同个性的发展的主体。现代班主任工作是一种艺术性与科学性高度统一的复合体,是教育机智与教育原理的高度统一。在现实条件下我们强调的是掌握教育科学、管理科学,在了解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去教育学生,运用科学的管理理论与现代的教育思想创造性地指导班级工作,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科研型”的班主任。 班主任的班级管理论文:刍议小学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 小学教师在承担教学任务的同时,更应该做好育人工作。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家把“素质”这一抽象的名次解释为:走出校门学生们身上所剩下的东西。记得一位教育专家说过:人们在同一年龄对同一知识的学习能力是不一样的,有早晚之分,也有快慢之分,从而形成自己的学习曲线,一个人如果在短时间内提高成绩,并不是件难事,但要想改变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改变一个人的思想则是难上加难,所以在我们对学生的启蒙教育阶段,在学生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中,一定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并且方方面面、时时刻刻的贯穿在每一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让德育工作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让我们的孩子迈好人生第一步,让未来的社会多一份安定和谐。 一名优秀的教师,除了必须以满腔的热情对待事业,对待学生以外,还必须自觉地,高标准地去塑造自身的人格。重视人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完整人格培养、个性充分发展,是21世纪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和共同趋向。实行素质教育,创建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培育学生完整人格,这是班主任肩上责无旁贷的重任。我认为,班主任在有效地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不能仅靠一个或几个教师严格管理,关键是要教育和指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使每个小学生做到既是管理的对象,又是管理的主体,达到"管,是为了不管"的目的。 所谓"小学生自我管理"是指小学生自己主动采取的用来控制和协调班集体、小组、个人以及各种环境、物质因素的行为。它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1、实行小学生自我管理是班集体教学的基本要求。自从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提出"班级授课制"的集体教学形式以来,世界各国的各类教学活动基本上都采用了这一形式。集体教学的优点是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但其不足之处是难以顾及到集体中每一位成员的具体情况。自我管理是小学生自我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弥补了集体教学模式中管理上的不足。 可以说,班集体教学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小学生的自我管理。数十名学生组成的一个班级,光靠班主任、科任教师几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取得较好的管理效果的。引导全班的每一位同学,发扬主人翁精神,个个都成为班集体管理工作的积极参与者,班集体方可能成为健康完整的有机体。 2、引导小学生自我管理,可以提高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从根本上说,儿童能否受到良好的教育,有内外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引导小学生自我管理正是其内部因素发挥积极作用的重要途径,使学生在更好的环境中接受教育。 3、引导自我管理,可以培养儿童独立的个性。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合格二字有着无比深广的含义。怎样才算是合格人才呢?那就是具备现代化的、合理的智能结构,还应该具备独立完善的个性的人才。"独立"不仅指不依赖父母,有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更重要的是指不迷信书本,具有开拓创新的思维能力。在班级管理中有效地实行自我管理,有利于儿童认识自我,了解他人,明确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为培养"社会化"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班主任除了要锻炼自己的班级管理能力外,还应该善于引导小学生进行自我管理。 1、强化小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 自我管理的直接动力来源于小学生自我服务,行为自律的需要。真正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是儿童发自内心的行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因此,引导自我管理首先要强化自我管理的意识。 一方面,我们要对"小太阳"们进行生活学习的独立性教育。我在朝会、少先队活动中宣传"自己的事自己做",并举行各类小竞赛激趣,强化意识。课外,我又主动与家长联系,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培养独立性的机会,保证了学校、家庭、社会影响的一致性。 另一方面,我又爱护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经常进行成就强化。一般说来,少年儿童的心灵是纯洁无暇的,他们乐于遵守纪律,乐于配合教师的工作,也乐于为集体服务。只要教育得法,每个孩子都会成为班级管理的积极参与者。那么究竟该如何调动积极性呢?基本的途径是给予正面强化。例如我实行了每周两天的"无批评日"制度,使学生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巩固了进行自我管理的意识。 2、在活动中培养小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 引导自我管理,根本上在于培养自我管理的能力。教育是要将"捕鱼"的本领传授给学生,不是直接将"鱼"给他们,即通常所说的"授之渔",而不是"授之鱼".培养自我管理的能力,必须要有一定的途径,在目前的小学教育中,正式的课堂教学一般不包含培养自我管理能力的要求,于是,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就成了培养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渠道。首先要制订严密的活动计划,其次要充分调动学生活动的积极性,教师只能给予学生一定指导,而不能一手包办整个活动,而且还应该尽量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锻炼的机会。最后要重视对活动结果的评价。强调其活动的深远意义,致使其长期发挥效力。 教育事业对教师人格提出的要求是非常高的。首先是真诚。教育学生不是演戏,决不能搞“两重人格”。只有真正发自内心的、表里如一的、言行统一的美好品德,才能在学生身上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作用。使他们受到教育和感染,引起他们的共鸣和仿效。其次是人格。学生对教师特有的期望和信赖,往往使他们在观察教师时,产生一种放大效应,教师的一种小小善举,会使他们感到无比的欣喜;教师的一点小小瑕疵,则会使他们产生巨大的失望。所以,教师必须对自己的人格修养提出严格的要求。第三是全面。教师应当使自己尽可能的得到全面的发展,努力形成一种健康、美好、完整、和谐的人格,德与才的分离,言与行的相悖,大节谨慎而小节不拘,聪敏过人而举止轻浮等。对于一名希望成为优秀教师的人来说,都是应当尽量加以避免的。总之从事了教师的职业,就意味着我们的整个人生航程将面临着一种人格上的挑战。以身立教,为人师表的道德要求,落实到教师人格塑造上,主要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内容: 一是热爱科学追求真理。 教师要把学生引入科学真理的殿堂,自己就必须具有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品德。要努力培养出求实、严谨、虚心、刻苦的学生。学风是一个人的人格品质和精神风貌在对待科学真理态度上的集中体现和反映。教师的优良作风,对于引导学生形成爱科学的品德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教师要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学生:人活着,就要敢于为真理抛开个人的得失,敢于为求知而坚持不懈的奋斗。 要致利于形成一种适应时代要求的、专博相济、富有活力的知识结构。从纵向上讲,应当学有专长,术有专攻,对自己所任学科有较为深入的钻研;从横向上讲应当具备相当开阔的科学视野;从发展上讲应当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而不断更新知识,为自己的知识体系造成一种开放的态势,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适应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客观形式的要求。 二尊重规律,勇于创新。 教育是一门具有自身特殊规律的科学,教育事业是关系到千百万人的成长、发展和人生幸福的事业。必须小心翼翼的严格的遵循客观规律办事。 三关心集体,团结协作。 现代教育是主体化、开放式的教育,学生的成长是由多方面因素形成的“教育合力”综合施加影响的结果。而教师作为教育活力的组织者和专门者,应当对教育合力的形成、发展和优化发挥主导作用和调节作用。一名优秀教师必须尽一切努力,妥善处理好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家长、教师与社会各方面复杂的人际关系,在校内致力于建设一个团结、坚强的教师集体。在校外积极开发和利用一切对学生成长有利的教育因素。这对教师的品德,素质和能力无疑都是一个很高的要求。为此教师就要宏扬集体主义精神,处处坚持以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合格人才为重,努力培养开阔的胸怀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艺术。 四讲究文明,以身作则。 教师的高尚人格不仅应当反映在内在的精神境界上,而且应当体现在外在的言谈举止上。对于教师来说,言谈举止不是区区个人小事,而是一种对于学生具有重要影响的教育因素。对于教师言谈举止的具体要求是:文明健康、真诚和谐,亲切得体。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仪表。主要包括衣着发式,修饰打扮等,是教师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外部形态。这方面的要求是要清洁整齐,朴素大方,协调得体,与教师的职业特点相吻合。二是举止。包括坐立行的姿势,以及表情动作行为习惯等。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中的“人体信号”。这要求是表现出良好的教养和振奋的神态,要与教育教学过程密切配合,发挥出最佳的辅助作用。三是语言。这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使用的最主要的手段。教师的语言要规范纯洁,准确鲜明,生动幽默,要善于运用语言的力量启动学生求知的欲望,拨动学生上进的心弦,把知识真理和美好的感情送进学生的心田。四是礼仪。主要是指教师在与人交往时所表现出来的文明礼貌行为的总和。 法国大文豪雨果说: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灵魂。教师要做好学生灵魂的工程师,首先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熏染学生的行为,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工作中,老师不仅要用师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也要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纳入自己的条例,因为在老师的眼睛监督同学行为的同事,还有几十双眼睛注视着自己,老师们做事严谨的态度,一丝不苟的精神,说到做到的品质对学生其实更是一本可以研读的书。记得刚当班主任的时候,我们班级的晨读一直纪律不好,教室里总是不静,干什么都有,我便试着用各种方法让学生把早晨的宝贵时间利用好,可是虽然纪律好,学习效率不高,仍然有同学桌面空空的发呆、哪怕一块橡皮也能默默地玩一个早晨,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好长时间,一天我在办公桌前学习业务,突然眼前一亮,我可以把我的讲桌变成我的学习桌,从此开始,讲台上多了我的笔记,我的教育理论书籍,每天早晨,我不再站在讲台上监督同学,索性自己专心看书、学习,不出两天,同学们也知道拿出书来学习了,渐渐的,孩子们已经养成了习惯,不管我在不在教室,他们都会“自习”了。我突然想起一句话:身教胜于言传。看着孩子们一个个认真的小脸,心里真的是——幸福。 教师还要和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自己犯错误也能勇敢的承认。 “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老师一定要溶入学生的生活,时而把自己当老师,时儿把自己当学生,得到学生的信任,走到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去感受无尽的快乐和幸福。 课堂中的德育。其实,所有的学科都应与思想品德课进行学科整合,每一个学习内容都有德育教育的体现。比如说,我们在平时一定要使用礼貌用语,做个讲文明的好孩子;在学习《》一课,要向学生渗透我们要热爱祖国。珍惜生活。体育课,我们可以学习奥运健儿刻苦训练的拼搏精神,忍着伤痛为国争光的伟大;学习自然课,我们要提升环保意识;军训中让学生体味集体的力量和集体荣誉感…… 在小学生中,真正有效的德育应该为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行为,而且这种道德行为是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为使学生具有一个良好的品质,老师必须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耐心细致,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也不可忽视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所以老师还应该充分利用家长会的机会反馈信息,并利用《素质报告手册》和家长及时联系,为学生营造更好的成长环境。学校组织的各种集体活动也是的与的一个重要环节。 对于我的学生,我不仅让意识到:作为学生,学习使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更应该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刚刚在我们班级发生里一件很不愉快的事情,课堂上,由于一名同学身在课堂心却不在,以至于老师叫他起来回答问题的时候,三遍之后他才回过神来,老师批评了他几句,他有顶撞了几句。听了这个消息我非常惊讶,这个孩子在四年级还是个非常调皮的孩子,可是上了五年级用“痛改前非”一次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无论是道德品质还是学习成绩都有很大的进步,班级的综合进步奖刚花落他家,他还被学生推荐为小组长,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我决定第二天找他谈,先给他一天的时间去冷静。第二天一早,当我找到他时,他很快向我承认了错误,但我告诉他,事情并没有发生在我们两个人身上,你要向当事老师道歉,他拒绝了。虽然生气,我还是很平静的告诉他:你已经长大了,你要对你自己的行为负责任,你要有胆量承担自己的错误。这样才是个好孩子。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过错都没有勇气面对,还能干什么?老师知道你是一时冲动,你的本质很好,我相信你能处理得很好。老师只能帮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必须靠你自己。也许正是我对它的信任,和他自己意识到的责任,他主动找那位老师道歉了,事后,我们只有一个会心的微笑,让我打心里开心。 如果我把对他行为的惩罚变成当着全班同学面批评他,对于他可能永远都是一个阴影,更失去了他在同学中的威信,我们应该宽容同学们错误,允许他们犯错,但也要他们学会对自己过错承担起责任。没有惩罚的教育,时一个不完整的教育,但也有些书中写道,我们要摈弃惩罚,惩罚会对学生幼小的心灵造成伤害。其实我觉得,既然新课程改革要我们提升教学理念,我们可不可以把惩罚升华成责任教育呢?还是让我们在实践中去得真知吧。 教育的真谛是爱,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最优化发展,作为一线班主任,让我们都伸出双手,拿出全部的爱,扶好我们的孩子们走出人生第一步,把基础教育的德育理念升华,教是为了不教,让我们和同学们一起去享受成长的幸福、快乐吧。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应该认真抓好班级管理工作,充分发扬民主,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管理,千方百计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精神和自我管理的能力,逐步完成由教师管理向学生管理的过渡,真正扮演好引路人和协调者的角色。 班主任的班级管理论文:中职学校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创新 摘要:如果说把班集体比做一栋建筑,那么对于班级的管理就是建筑必不可少的地基。班级做为学校的小集体,必须有规范的管理模式,这样班级才能正常的运作下去。中职学校的老师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创新管理模式,提高管理的水平。一个班级的管理水平直接决定了教学质量的高低。班主任做为这个班级的领导者,更应该进行积极的管理。每一个班主任都要结合自己班级实际的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管理,创新管理模式,让班级有强大的凝聚力,每个同学都能在班级中成长发展。 关键词:班级管理工作;中职学校;班主任;创新管理 我们根据中职学校的教学现状来看,要想提高班级的学习效率就必须要进行管理上的创新,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班主任做为班级管理的领导者,必须要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本文我们通过对中职学校班级管理的研究分析,为班主任如何在班级进行创新管理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一、中职学校班级管理的现状 (1)师生之间缺乏沟通交流。而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学生的每一项活动都受老师的把关,还制定了严格的规则条例。老师的话就是第一位,这样的管理模式只突出了老师的绝对地位。而忽视了学生的意见,学生只知道服从管理,按照老师的要求行动,不表达自己的意见。而有时老师的指导方式,也许不是最好的选择,也许学生更适合另一种方式,但是由于没有进行沟通交流,老师并不知道学生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时间一久,学生就缺乏了主动性,缺乏主见,习惯性的听从别人的意见,无论意见是否合理,而这样下去只会让矛盾暴露。学生产生反抗心理,不愿意听从老师的教诲。(2)我们都知道中职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是高中初中的毕业生,甚至有一些中途辍学的。这些学生学习基础本来就差,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缺少良好的学习习惯,自控能力,理解能力较差。在学校里,很可能会出现违纪现象。而在进入中职学校后,这样的学生也会影响到班级的教学质量,所以,班主任更应该对这些现象进行严格的管理,肩负起管理班级的重任。 二、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的创新 (一)确保民主性 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班主任要稍微的给予民主性,但不是完全的民主,因为每个学生的认知能力不同,思想不够成熟。完全靠学生的意见进行管理,可能会使用不合理的管理方式,就失去了老师的引导性,失去了改革的意义。要让学生有自律性,自主性,二者相结合,加上老师的引导,合理的采纳学生的意见,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合理的民主。 (二)创新意识 班主任在管理的过程中,要面向未来面向社会,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精神、团队意识、还要有责任感。老师在这个过程中,要起引导作用,因为老师常的行为规范,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老师要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紧跟时代的潮流。[1] (三)民主的班委 班委在班级里起着很大的作用。班主任在选举班委的过程,不能只按自己的标准来选择,不能一味地以成绩做为衡量的标准,学生的成绩好并不代表着品质好,应该让学生自己选取班委成员,可以让每个同学都竞选班委,然后进行匿名投票,保护好每一个学生的隐私,这个过程中老师不能进行干扰引导。老师要给每个学生同等的机会,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不能每件事情都自己决定,要让每一个班级委员,肩负起自己的职责,在班级内做好模范带头的榜样,帮助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工作。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学习,要让班干部和班委来管理班级,采取大家的意见和班主任的意见后制定班级规则。由于每一个班委,都是由学生自己竞选出来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学生更容易服从班委的管理。无论大事小事班级活动,都应该采取大家的意见,采取少数服从多数,听从集体的原则,这样可以在采取学生意见的时候避免一些分歧矛盾的发生。每个班委,都应该明确自己的职责,负责好自己的工作。营造一个良好的班级管理范围,让同学能在适宜的环境中学习,让班级更加美好。[2] (四)人本管理,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制度 要符合素质教育的需要创新班级管理,班主任要以人为本。在管理的过程中要让被管理者充分的发挥自己的个性。这种观念,在校园管理的过程中,更具科学性。人本管理的理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根据不同的要求进行改进,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充实。在这个过程中,把人当做管理的核心,要尊重个性化的发展,满足自我价值感,并且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以及主观能动性。我们都知道,学校管理最重要的就是学生,一切的管理教学都是为了学生,那么所有的管理工作都应该以学生为核心。运用一定的方法,在管理的过程中把学生当做主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这样不仅能够提高教学质量,还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轻松愉快。中职学校面向的是社会,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于科技与专业的要求更高,需要我们培养出有创造性才能的综合性人才。不仅掌握专业技能,还能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而改变。班主任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做出对策。因为互联网的发展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多元化,开放化,让学生能够个性化发展,不能抑制学生的思想。如果学生出现一些思想上的问题,涉及到一些道德层面,老师一定要及时地帮助学生解决,并且给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但这并不是根本的解决方法,应该让学生能够有自我判断的能力,明辨是非。现在都讲究个性化发展,管理的过程中也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要过于束缚学生。要根据教育现状以及时代的要求总结出最适合的教学方法,老师还应该提升自身的教育理念,现代化的管理方式,被时代所选择的,才是最适合的。 (五)营造班级管理的氛围 班主任要营造班级管理的氛围,可以创造形式,建立一些学习组织,让学生之间相互监督,吸引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激励。学生既是参与者又是管理者。自我管理自我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做管理的能力就会提高。这个管理机构就能在学生的管理之下正常的运行,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提高管理效率。学生更能在实践中总结经验,这是课堂里没有的知识,学生的工作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如果走入社会,也就有了自信心,这样还可以提高自身的素质。在班级中营造一个学生自我管理的氛围,班级、学校环境是很重要的,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都会影响到每个学生,班主任可以经常组织一些讲座演讲活动,或者是举办一些竞赛活动,以自我管理为主题,让学生进行演讲,这样就能加深每个学生对自我管理的认识,学生就能积极主动的自我管理,班级也就有和谐的人文氛围。 三、总结 综上所述,班主任在管理班级的的过程中,要转变教学观念,不断的进行创新。在探索中总结经验,虽然过程可能有些漫长,但要不畏艰辛,努力下去。一切以培养合格的毕业生为目的,面向社会,培养出就也行的人才,能够适应社会的变化需求。班主任要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创新管理模式,用真挚的心对待每一位学生,经常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老师的关爱,能够全面发展。 作者:谢燕玲 单位:梅州市职业技术学校 班主任的班级管理论文:班主任有效的班级管理论文 1、树立班级奋斗目标,指明班级前进方向 一个班级在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比如学业成绩不如预期理想、班级学习氛围不够浓厚、组织纪律性不强、班团活动不积极等等,此时班主任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及时发现问题,针对具体的情况结合班级发展目标一一指出问题所在,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督导学生不断改进,变坏事为好事,带领班级逐步走向良性发展的道路。成功之时,一定不忘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鼓舞班级士气,朝着更高的目标前进。 2、实施赏识教育 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接受这样或那样的心理暗示,这些暗示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班主任是学生最爱、最信任和最依赖的人,同时也是施加心理暗示最多的人。如果是长期的消极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会使学生的情绪受到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其心理健康。相反,如果班主任对学生寄予厚望、积极肯定,通过期待的眼神、赞许的笑容、激励的语言来滋润学生的心田,使学生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那么,你的期望有多高,学生未来的成果就会有多大!基于这一著名的教育学原理,班主任在日常的班级管理工作中不妨常带一种欣赏的眼光去关注身边的每一位学生,发现他们的每一次进步并及时的表扬,促进他们不断地进步,朝更高的目标奋斗。可以在教室内设置一个显眼的班级荣誉墙,将那些学习进步明显的同学、积极参加班级活动的同学、乐于助人的同学、为班级争光的同学公布在光荣榜上,引导班级其他学生向先进学习,每周、每月或每期定期评选班级之星,表扬先进,树立榜样,从而营造一个积极乐观、全部学生共同进步的良好班级氛围,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3、架设班级沟通的桥梁 每位班主任都希望自己的班级发展蒸蒸日上,班级奋斗目标都能够按自己的设想一步一步去实现,但事实上会出现“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局面,每当面临这种场景,很多班主任会随时放弃当初的理想,甚至怨天尤人等等。其实换个角度来思考问题,我们老师是否自身有做得不妥的地方?笔者观察周围的类似的情况发现,这种问题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师生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常言道:“误会来自于缺少沟通。”因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要架设与学生及时沟通的桥梁,让学生能够理解老师的管理理念,明白老师每一个管理措施的目的和意义所在,利用师生的合力共同建设好班集体。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与学生的不断沟通,老师要了解学生的各种诉求,了解学生的各种状况,了解班级发展的动态,充分收集班级和学生的信息,只有掌握了第一手有用的资料信息,班主任才能够及时采取有效的班级管理措施,才能够发挥学生更大的潜能,师生共同努力建设一个具有活力的优秀班集体。在这个过程中,班主任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如多与学生谈心、在班级QQ群留言、召开主题班会、定期召开班干部会议、定期召开班级科任教师会,也可以在班级中实施学生每日值日报告制度,班主任在报告中了解班级当天发生的大事,了解学生对任课教师的建议等等。形式可以多样,目的只有一个:进行师生沟通,为实施有效的动态班级管理消除障碍。 4、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让学生产生班级归宿感 学生能力的提高需要班主任对学生不断的培养和锻炼,最佳途径就是在班级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班级活动中相互了解,同时产生对班级的归宿感和对老师同学的认同感。至于开展哪些班级活动,要视班级的不同特征和班级处于哪个发展阶段,比如,对一个性格内向同学较多的班级,可以开展送生日祝福、元旦中秋晚会等活动;对于即将进入高三阶段的班级可以开展学习方法班会活动,也可以开展如何调节学习心理压力的主题班会等等。形式是表面的,我们开展这些活动的目的就是要让每一位学生在班级感到班主任的关心、同学的友爱,同时感受到自己在班级中存在的价值,最终让学生从心底里热爱自己的班级和辛勤付出的班主任,产生一种对班级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积极参与班级建设,走上与班级同呼吸共命运的良性发展道路。作为班主任,为班级发展制定适合班级的奋斗目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善于与学生沟通,欣赏每一位可爱的学生一言一行,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让学生产生班级的归属感,从而形成全体师生的合力,一定会建设好一个和谐而利于师生共同发展的优秀班级,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氛围和更宽广的平台。 作者:吕运火 单位:重庆市荣昌中学校 班主任的班级管理论文:班主任班级管理的提升措施 一、初中班主任所处的重要位置 1.注重培养学生。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班主任对学生的培养作用是不可磨灭的。教师不仅要传播知识,更要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师要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和感化学生,教会学生为人处事的道理。 2.善于沟通协调。班主任要起到沟通协调的作用。学生的良好发展离不开家庭和学校的环境,离不开家长和教师的共同引导,此时班主任就应起到良好的沟通协调作用,要与各科任课教师配合,争取与家长沟通,协调学生集体中干部与群众的关系,通过多方面沟通协调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沟通协调越妥善,效果会越显著。 二、加强班主任班级管理的相应策略 1.采用科学引导。当今社会,大多数初中生都为独生子女,刚来到初中校园,生活中和学习中都有很多新鲜事物出现,与此同时,学生心理和生理上都会有所变化,就更加需要被关心和爱护。班主任不仅要作为教师去传播知识,更应关爱学生,帮助学生面对新事物新环境新生活。如果在学生面前一直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模样,会导致学生产生畏惧心理,避而远之。相反,班主任应该多花心思和时间用来了解每个学生的生活和成长,关注他们的心理变化,给予及时的帮助。另外,在初中阶段,学生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使得正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们有或多或少的叛逆行为,例如违反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此时,教师不应一味责备,取而代之的是及时的科学引导,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曾有一名学生总为了打球而逃课,对学习摆出无所谓的态度,让人非常气愤。但是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慢慢从他的生活小习惯入手,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完善自己,最终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教导中被感化,用心学习并取得优异的成绩。因此教师对学生要人性化、科学化地引导。 2.运用奖惩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班主任有一项职责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调动他们的自主学习兴趣,这时就需要对学生实行奖赏制度。有竞争有奖赏,在每次的考试或者班级活动中,对于优异者和积极参与者进行嘉奖,并在考试中设置进步奖,对于每次取得大进步的学生进行提名表扬,这使得成绩较差的学生也有机会获得奖赏。相反,对于学习成绩下降或者不积极参加活动的学生不要一味地责备,动不动就用班规来压制他们,这会得到相反的效果。在班级里,我教导他们每天要早到并在教室门口先上交作业,然后立刻进入教室开始早读。这使得学生们都养成了良好的习惯,不迟到,不拖欠作业。对于能够坚持不迟到、不拖欠作业的学生另外进行奖励。对于出现迟到、拖欠作业的学生进行了解找到原因,并帮助他改善情况。对学生,班主任要利用奖惩方式来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3.引进竞争机制。当今社会处处充满竞争,大到国家,小到个人,都在竞争中努力生存,在竞争中力求发展。而在班级中,班主任要引进适当的竞争机制,不仅是为了促使学生更有激情面对学习生活,更是为了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一种积极上进、团结合作的氛围。初中生正值青少年时期,精力充沛,精神饱满,不乏斗志,需要的是班主任的正确引导,竞争机制自然就是必不可少的。在班级中,为了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我一直宣扬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把班级在年级里的优势告知学生,让他们在为自己自豪的同时也明白了成果来之不易,更懂得珍惜。而良好的气氛正是要靠教师制定竞争机制来协助营造。 4.建立沟通机制。毋庸置疑,在初中生涯里,家庭和学校都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教师与家长要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加强沟通,帮助学生及时解决问题。例如有学生近期情绪不稳定,上课不能集中精神等问题,班主任要针对这些情况向家长反映并沟通,得出解决方法。而对于有进步的学生,班主任也要告知家长,并双方面表扬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 三、结论 身为初中班主任,有责任有义务把学生引导上正确的道路,任重道远,班主任要在班级中发挥自己的带头作用,做好组织者、管理者和教育者,从而提高学生的成绩,提升班级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作者:刘楚琴 单位:江苏省靖江市滨江学校 班主任的班级管理论文:职校班主任的班级管理举措浅析 一、中职学生特点的积极方面及原因分析 首先,思想观念开放。相比于普通高中学生,中职生接触的社会实践较多,积累的社会经验较为丰富,所以他们的思想观念能够与时俱进,更易适应社会的竞争压力。其次,专业能力性强。由于中职生对书本知识兴趣不高,注意力更倾向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所以他们有更多的精力来提高自己的某项能力或者丰富自己的知识,这是在校埋头苦读的学生们所没有的探索和创新力。最后,知识面相对较广。中职生虽然在学习上没有受到学校和家庭足够的重视,但是他们会寻求其他的资源来弥补内心的需求。 二、班主任要有较高的素养 1.“爱心”和“耐心”是前提 中职生也需要关心和理解。如果班主任像父母一样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用爱心来获取他们的情感认同,利用这样的感情基础,对他们提出更高要求,则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班主任工作就是一份神圣的工作,因为班主任每天都在爱着别人的孩子。学生和班主任在一起的时间有时超过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因此班主任的言行举止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心理和行为习惯。另外,中职生也多是自制力不强,常小错不断,这恰恰是对班主任耐心的一种考验。 2.“尊重”和“严格”是条件 事实上,很多班主任在处理学生问题时,通常是一味地挖苦讽刺,很少去问事情的来龙去脉,而中职生也会认为老师看不起他们,不关心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都是从表面来评判事情的好坏。久而久之,学生就丧失了对班主任的信任,班主任也随之失去了对学生进行良好教育,拉近了师生关系的契机。处于青春期的中职生们,自我意识开始迅速发展,所以班主任在与他们交流时,要以对待成人的方式对待他们,在尊重平等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教育。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当学生犯了错误时,对他们进行教育仍要以尊重为基础。 当然,尊重并不意味着放纵,不能放弃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古语曰:“教不严,师之惰”。对于自律性不高的中职生来说,严格是班主任对他们高度负责的表现,如果遇到要求不严格的班主任,他们也许会一时庆幸,但以后可能会埋怨班主任当初的“不负责”。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坦言相告:“凡是需要惩罚的地方,教师就没有权利不惩罚”。当然在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教师也要严于律己。尤其是班主任,班主任与学生接触的机会最多,对学生的影响最深。 3.“全面”和“专业”是关键 据了解,中职生的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多是源于心理转变期的波动没有得到较好的疏导。因此,班主任不仅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学习,还要全面深入地了解他们的心理。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它就应当首先全方面地了解人”。班主任作为班级的领导者,要想对学生进行心理指导,就必须全面了解学生,包括学生的个性特征、学习情况、健康状况、家庭情况等方面。对学生而言,为他们建立并记录个人追踪档案(包括心理和学习等)是很有必要的。 比如,对于自卑心理的学生可以见证自己心理的成长;对于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每一点进步都是他们继续学习的动力。此外,班主任自身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素养,包括较强的组织和管理班级的能力及丰富的专业知识等。中职生在校学习目的就是找个工作,而找到满意工作的首要影响因素则是个人因素(包括个人的知识、技能、态度等),其中专业技能又是提升自身竞争力的最大砝码。因此,班主任应凭借自己的专业素养,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提高知识和技能,为今后的就业创造条件。 三、班主任要有科学的班级管理策略 1.多元的班级管理方法 第一,加强班级的组织建设,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自我管理”就是学生对自身的约束和引导,包括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自我管理。班主任要指导学生学会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这种自我教育的方法,要抓好两个环节:一是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学生干部队伍,让他们参与学校管理的各项活动,在活动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同时,学生干部对周围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风、班风的形成与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二要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广大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第二,加强班级的思想建设,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自我教育”通俗地说就是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监督自己的习惯。各班可以利用活动课和黑板报等宣传方式,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用正确舆论引导学生,用优秀作品鼓舞学生,用英雄人物激励学生,强化对学生学习方法、心理健康的指导,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激发学生自己教育自己,做自己的小老师。 第三,加强班级的学风建设,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一个班级中,同学之间在学习上既是对手,也是队友。因为对手间的竞争压力给了每个人前进的动力,每个人身上的优点也成为了其他人效仿的对象,所以,班主任可以利用这种学生之间竞争和学习的心理,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比如,可以邀请本专业已经工作的并表现优秀、有所成就的学生到班级介绍学习经验,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今后就业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第四,加强班级的文明建设,培养学生修身养性的能力。陶行知说过:“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当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随着年龄增长,中职生的情感世界更加丰富多变,此时,班主任的关爱更能够对学生的性格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促使学生品德不断发展完善。 2.系统的班级管理制度 制度的适用性是根据其管理对象确定的,前面已经论述了中职学生的特点,都是围绕其多元化,那么在制定学生管理制度时也要符合多元化的特点。比如,对班级进行管理,要根据具体情况,在不违背学校规章制度的前提下,由班主任引导全体同学自主制定班规,共同讨论达成共识后执行。对各项规章制度进行民主量化考核,容易将制度落到实处,能有效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在中职学校班级管理中,制定科学的规章制度是进行良好教育的可靠保障,它为自律性较差的学生提供了行为标准。 学生进入中职学校是一个转折,为了使学生尽快适应学校管理,除学校统一安排新生入学教育外,还应在新生入学一个月内充分利用每周的班会课学习中职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以及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日常学习管理、生活区管理、纪律管理等方面,抓好这些管理既能有效地管理好班级,又能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3.明确的班级管理目标 班主任和学生都必须认识到自己的管理目标,这样在教学互动的过程中才可以认清方向。所以,班主任首先要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明确个人理想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实习机会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努力提高职业技能。按照对从业者素质的要求来弥补自身的不足,主动适应职业要求。 其次,班主任要根据实习的要求,指导学生深入社会,开展调查研究,广泛了解与自己专业相关的情况,加强对专业学习的自觉性,帮助学生了解与所学专业相适应的职业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发展状况。 第三,班主任要指导学生了解国家和地方的就业形势及有关的政策法规、用人制度和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为学生求职和升学提供信息咨询、介绍推荐及组织供需等方面的服务,尽可能地鼓励学生获取相关职业资格认证,帮助学生顺利实现就业或升学。 作者:鲁媛 单位: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班主任的班级管理论文:小学班主任的班级管理研究 一、在观察上下功夫 小学班主任应有一双敏锐观察的眼睛,不能受各种主观因素的影响而“一叶障目”,从而对班级进行错误的管理,伤害学生幼小的心灵。班主任应擦亮自己的双眼;一要能够多角度、全方位地看待问题。既要能看到班级所具有的优势,又要看到班级还存在哪些不足;既要看到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也不能忽视那些学困生。此外,还要能够在比较中找到问题所在,并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二要用历史和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既要及时、准确地看到班级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又能以发展的眼光看到问题解决后所带来的好的现象,坚信努力之后,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班级也会变得更加优秀。三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要能及时洞察到班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在出现苗头时就及时处理掉,以防止出现大的事故,不能很好地应对。总而言之,班主任只有具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才能使班级管理井然有序地进行。 二、在交谈上下功夫 首先,班主任对学生的开导教育要建立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之上。作为一名班主任的基本要求是公平公正,小学班主任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一视同仁,坚决反对因学生成绩好坏、长相美丑以及家里经济条件的好坏而将学生分为几等,区别对待。相信只要班主任以真心对待学生,学生必定会理解、配合你。其次,要全面了解学生,关爱学生。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出生环境都不相同,他们的成长经历、性格、品行、爱好自然也会有很大的差异。当代,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或多或少都会具有独生子女的通病:集体观弱、自我意识过强、情感脆弱、过于依赖家长、独立生活能力差等。班主任只有充分细致地调查学生,全面了解他们的真实情况,才能为教育、引导学生以及管理好班级打下坚实基础。同时,班主任也要掌握与学生交谈的技巧。小学班主任应合理地安排好时间、地点,再与学生进行交谈,交谈时应运用正确的体态语言,控制自己的情绪,敏锐地观察到学生的情绪波动并能及时正确地应对。如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班主任绝对不能带上负面情绪,从而伤害到学生;对于那些正处于愤怒、激动情绪的学生,班主任应停止教育谈话并做出一些适当的安抚;对于那些自尊心过强且对教师有抵触心理的学生,班主任应该友好、耐心地和他们交谈;而对那些比较爱面子的学生,班主任应采用一种委婉的方式去提醒他们,切不可过度。再次,班主任要少说多做,做好榜样。班主任平时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班主任只有做到言而有信、举止得体并具有深厚的涵养,学生才会由衷地尊重你、钦佩你,并以你为榜样。最后,要“以退为进”,把握好批评教育的方法。任何批评教育都不能过于激烈,班主任不能以一种“高姿态”在课堂上随意批评学生,这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极易使他们产生负面情绪,使批评教育起到一种反效果。只有肯定他的优点的同时委婉地告诉他其缺点所在,才能使他小学班主任如何在班级管理上下对功夫更清楚地看清自己,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进而改正。 三、在组织活动上下功夫 一要建立健康向上的教室文化。教室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各项知识教育、品行能力培养的主要场所,其文化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很大的暗示作用。班主任应充分利用这一场所,创建丰富多彩的教室文化,从而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比如,在教室的墙上悬挂名人名言字画,出具有知识性、趣味性的黑板报,保持教室的整洁等。二要经常性地开展班级活动。班主任应组织学生举办一些健康向上的班级活动,在活动中引导他们正确地看待问题并形成各种认同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及自我约束意识,使他们深刻地感觉到班集体的爱,更加珍惜这个班集体,更加团结友爱。三要积极鼓动、组织学生参加各项文体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形成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培养他们的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使之树立团结合作的意识。 四、在班级管理的效率上下功夫 班主任不仅要给学生上课还要管理班级,如果什么事都自己来,肯定会身心疲惫,工作无法长久地实施下去。因此,班主任应制定出合理的规划,以更好地管理班级。首先,制定班规。通过民主决议的方式制定出适合本班的规章制度,并有效地执行。这样可以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使他们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其次,推选班干部,赋予班干部一定的权利和责任。班干部是教师的得力助手,正确地指导、督促班干部,能够使班级管理有条不紊地进行。再次,成立互助小组,让成绩突出者带动、帮助基础较差的学生,互帮互学,以促进学生间的交流合作,增进他们的友谊。最后,营造浓厚的学习风气,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总之,教育没有固定不变的方法。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我们不能拘于传统的管理模式,要不断地探索、创新,在班级管理上联系实际,看清问题,寻找规律,下对功夫,从而脚踏实地地做好管理工作,使学生在班级中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作者:刘国君单位:河北省任县辛店镇中心学校 班主任的班级管理论文:初中班主任有效的班级管理探究 一、尊重学生、互相理解 初中班主任面临的是正处在青春叛逆期的孩子,面对一个个思想丰富、渴望成熟却又并不成熟的个体,班主任的工作并不轻松。如果不能与学生好好沟通,与学生拉近距离,是很难将班级管理好的。一些老套的、传统的教学模式,经常无视学生的思想,只是把知识强加给他们,面对基础差、行为习惯不好的学生,使用简单粗暴的态度,甚至挖苦、讽刺他们,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因此班主任要端正自己的态度,将学生的行为和思想加以分析,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采用诱导、渗透、循序渐进、以身感化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爱和尊重。只有这样,师生之间才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教师才会得到学生的爱戴,形成友好、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时间长了,必然会形成一股积极向上的班风和学风。初中生的孩子正是叛逆的强烈时期,因此教育学生要掌握方法。初中时期,孩子们的心智渐渐成熟,开始可以分清善恶好坏。孔子启发我们,教育需要因材施教,才能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力,需要让孩子知道他需要的是什么,然后根据需求,按计划做事。叛逆期的孩子不能与他们进行批评式教育,这就需要初中老师们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教育孩子还掌握方法,老师是经历丰富的长辈,要以尊重孩子为前提,然后站在孩子的角度,替他们着想,就会收获成果。老师与孩子之间相处的过程是相互理解的过程,因此要教育孩子不要自私,也要为老师着想,双方加强理解,才会收获成功。 二、刚柔并济、全面发展 一味的采用柔和政策,就会导致学生认为老师好欺负,因此便不听老师的话。初中生的孩子都会有对长辈崇拜的心理,因此你需要作出成绩,让同学们认为你特别优秀,班主任就是同学们心目中的目标,这样更能使老师与同学们的关系更加亲近。赏罚有度,对于犯错误的孩子,要让他懂得他做的事是错的,他才会悔过。如果你没有告诉他原因,就惩罚他,就会导致他们有不服的心理。因此教育孩子、管理好班级要刚柔并济,才能全面发展。班主任要善于发现问题,及时地、严肃地处理学生中的各类问题。对犯错误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适当地“惩戒”,是一种心理上的刺激和震动,是对其不良意识和错误行为的冲撞,能唤起学生对自己不良行为的警觉,促使自己反思既往、中止不良行为,向着正确方向前进。宽容不是纵容,宽容是信任、激励与欣赏,是尊重、理解与关爱。严与宽要做到张弛有度,人们常说,严是爱、宽是害。“宽”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治能力,但必须有“严”做为前提,才不致于使学生放任自流,不致于使班级管理进入一盘散沙的危险境地。 三、公平原则、平等对待 对待学生,必须平等而又民主地对待学生,班主任对全班同学都要一视同仁,公平对待,不能有优差之别、贫富之别、亲疏之别;更不能歧视任何一个学生,哪怕是有的学生有生理或心理的残疾。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应该看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全面地、辨证地认识学生,不宜过早地给学生下结论。平等地对待学生就是要为学生提供公平的竞争,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尊重每个学生的进步。对于学生而言,他们都希望得到教师的关注,尤其是一些后进生,一般来说,后进生有较重的自卑心理,他们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但同时又有较强的自尊心,对老师的当面批评或指责,会产生逆反心理和厌烦情绪。所以,当老师初次与差生谈心时,一定要放下架子,否则,会使师生关系陷入僵局。在课堂提问时,也尽量多提问后进生,并鼓励他们的每一次进步。遇到班级搞活动,更是少不了他们出主意。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觉得自己是班级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人人都有主人翁的姿态。 四、结语 班级管理一部简单的看管班级,而是一项充分挖掘人们聪明才智的工作。教育孩子是需要方法的。因此需要我们不断的实践、不断探索。教书育人是班主任管理班级的目的所在,科学的班级管理可以激发同学们生活在班级里更加有乐趣。老师要与孩子们保持紧密的联系,不能偏袒某一个孩子,要公平公正。同时要在尊重孩子自尊心的前提下,与孩子互相理解。班级的管理还要刚柔并济,促进同学们的全面发展。树立榜样,促进班级的团结。科学的班级管理可以形成良好的学风,推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作者:赵沁单位:甘肃省兰州市第六十六中学 班主任的班级管理论文: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我见 【摘要】教育学生需要有爱心,教师也应培养学生的爱心,让爱润泽学生的心田,让爱不断升华。 【关键词】管理;爱心;教育;沟通;发展 一个充满爱心的班集体会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班主任n作为班级管理者应该用爱心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努力创设一个团结友爱、懂得感恩、奋发向上、处处充满爱心的班集体,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自主合作探究知识,快乐实践、提高能力。日常的班主任工作中我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一、制定班规班训,用爱感染学生 每接一个新的班级开学第一周首先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把思想品德教育作为首要任务。因每年都是接触小学高年级的学生,他们能明辨是非,会观察并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且能谈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我会让他们写自己最爱的家人、老师或同学,并让他们把最受感动的写具体,在作文评讲课上师生合作找出这些令人感动的人的优秀品质,值得发扬得精神。并共同商量确定把“学会感恩、文明礼仪、取长补短、团结合作”作为班训,采取自我推荐与班级同学投票结合的形式选出责任心强的有爱心的班干部,并制定新的班规,其中有一项如果被其他同学发现有不文明言行,对同学没有爱心的,采取一票否决的方式淘汰。班级的班训、班规、班级合照和班主任的心里话及班级的名字都在教室门旁的墙上张贴悬挂,学生进门前对班规班训一目了然,近几年的实践证明学生们每天都能看到班规班训,再加上班干部的榜样作用,学生们的言行表现出他们都在奉献爱心,接受爱心。班级充满了爱的氛围。 二、时时处处播种爱,润物细无声 教师是园丁,园丁没有爱心,花儿不会绽放,夏丐尊先生也曾把学校比做池,把学生比作池中鱼,把师爱比作池中水,教师如果没有爱心,学校不就成了无水之池,学生不就是无水之鱼了吗?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班主任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班内学生杨丽的父母离异,一直和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因家境清贫,本应该充满朝气的她却成天沉默寡言,在同学面前表现得特别自卑,学习也没有了激情。我了解了情况后,暗地里帮助她,班里同学在我的激励下也时时处处对她给予帮助,把书和笔作为礼物送给她,我还在她生日时以全班同学的名义给她买了生日蛋糕,全班同学为她过了个特殊的生日,把美好真诚的祝福送给她,平日里同学们发现困难就默默地帮助她。老师的关心,同学们的帮助让她感受到了大家庭的温暖,时间一长,杨丽的脸上又露出了灿烂地笑容,同时学习成绩也提高了,在班队会上,我“以帮助别人快乐自己”为主题让同学们听了故事谈感受,又表演了同学们自己编排的小品,学生们真正懂得了给予别人的快乐,正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三、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让爱不断升华 爱的力量是伟大的,作为学生,他们沐浴着师爱的阳光雨露,感受着师爱的柔情似水,必然“亲其师,信其道,”教育比将达到良好的效果。日常教学中,我课堂上严格要求学生,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课下和他们打成一片,经常和孩子们谈心,了解他们的思想,每周的班会后都让学生书写自己的心声,投进班级心里信箱,孩子们也愿意倾吐心里话,我把他们的问题进行分类,有的快乐事,在班里共同分享,烦恼的事师生共同探究解决的办法,有些同学的不能公开的秘密我会尊重学生意愿,私下找个别同学沟通交流。班内学生陈甜因父母有了二胎而烦恼,他觉得父母生了弟弟后,不再陪她看书学习,父母的冷落让她产生了烦恼,每天回到家妈妈不能按时给她做饭,她觉得是父母不爱她了,因而学习上也有了惰性,我及时地找她谈话,让她知道父母的精力是有限的,要照顾弟弟自然没有了那么多时间陪自己,让他试着体谅父母的不易,学会自立,同时也和她的父母进行了沟通,让他们多关注陈甜,她的父母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为没顾及陈甜的情绪而内疚。几个月后,陈甜也当面向我说出了自己的自私,她感受到了父母还和以前一样爱她,她不该和弟弟争风吃醋,决心帮父母多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想到班内很多同学的父母都要生二胎,我就让陈甜结合自己的经历写了帮爸妈减负的倡议书。让孩子们感受爱,汇报爱,学会感恩,让爱得到升华。 四、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三里河办事处广州路小学家校合作,让父爱母爱得以延伸 为了学生健康快乐的学习成长,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家长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利用微信、飞信及召开家长会的的方式注重和家长的沟通交流,并成立了班级家委会,经常请有经验的家长走进学校,传授教育心得,在班级微信群中让他们传播正能量,帮助有困难的家庭,他们的行为直接影响着孩子,因此家长们都积极的参与班级活动,如今年的六一,很多家长为支持孩子们的“义卖献爱心活动”,不顾天气的炎热,请了假到学校参加亲子活动,主动购买孩子们的蔬菜、书本、和玩具。家长的爱心让师生感动不已。爱是个永恒的话题,我们也应让爱成为教育的指南,让爱浸润孩子们的心田,尤其是班主任老师,我们种下一颗爱心,收获的是一片爱心,让爱洒满人间! 作者:法青梅 单位: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三里河办事处广州路小学 班主任的班级管理论文:网络环境下谈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的优化 摘要:当前,正处于网络技术急速发展的时代,网络对于人们的教育、生活具有冲击性的影响作用。尤其是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积极改变观念,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网络资源等全面优化班级管理,让学生在新颖的管理模式下健康成长。为此,作为班主任,要全面思考网络环境下,如何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班级差异特点,进行优化管理工作。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网络环境;优化策略 网络环境下的班级管理主要是指借助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在局域网或广域网上开展一系列班级管理活动。与传统条件下的小学班级管理相比,网络环境下的班级管理更具优势,二者也具有一定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教育管理方式具有差异,传统的班级管理以面对面的教育管理为主,语言交流是其主要方式,而网络环境下可以实现非面对面的交流,借助各种工具实现语言外的交流形式,如图片、视频等。教育管理方法也有所不同,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以说服教育为主,而网络环境下可以用展示、榜样、反面典型等方式进行教育管理,教育管理实效得到提升。为此,网络环境背景下,班主任要主动优化班级管理,以全面提升管理效果。 一、主题互动讲座,引导学生认知 网络对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具有重大影响。对于小学生而言,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很多学生难以控制自己的网络时间,也难以区分网络上的信息内容,因此,网络对于学生也具有巨大的负面影响。而这都极易引起学生的情绪、心理等发生变化,给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为此,网络环境下,教师可以充分运用网络技术,进行主题互动讲座,引导学生认知网络,用好网络。例如班级里有一名男生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并喜欢在网络上交友,所以对于班级活动、学科学习等都提不起兴趣。为此,班主任开展了以“正确认识和使用网络”为主题的讲座,让学生充分认识网络,正确使用网络。首先,班主任借助计算机技术设计精美的PPT,PPT中给学生呈现了网络技术的便捷,如网络购物、网络视频、浏览新闻等等,让学生直观体验到网络的便捷之处。其次,班主任与学生进行互动:同学们,平常你们运用网络干些什么?“打游戏、看电影、网络交友、听歌、购物、查找资料、追电视剧……”学生互动分享着。其次,教师利用计算机的视频功能,为学生展现了一段关于某某学生沉迷网络,导致悲剧事件,引发学生深思。最后,教师继续向学生展现了网络上的诈骗内容,如兼职打字员、刷单被骗、私下会见网友被骗等等,这些反面内容给学生敲起了警钟。以主题形式的互动交流活动,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网络,从而达到引导学生正确认知的目的,最终学会正确合理使用网络,这比班主任的说教式教育管理更为有效。 二、巧用沟通工具,搭建沟通桥梁 小学班级管理中,班主任与学生很难实现心对心的沟通。有些学生认为班主任高高在上,不敢倾诉;有些学生认为自己与班主任“不同频”,即使沟通了也达不到效果,还不如闷在心里;有些学生认为自己遇到事时无法面对面与班主任沟通,因为难以启齿等。久而久之,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就越来越多,因为他们总是闷在心里,不倾诉、不发泄,很容易出现问题。而在网络环境下,班主任与学生可以借助一定的沟通工具,实现非面对面交流,从而搭建起“零距离”的沟通桥梁。如QQ是非常好的沟通工具,注册QQ时,学生可以使用昵称,加班主任为好友,在网络上与班主任进行对话交流。班级中有一位女生,遇到了问题:班里面的其他学生都不愿与她做朋友,说她不合群、不会聊天等,因而她在班级里非常孤僻,这让她产生了一定的厌学情绪,在学校里感觉不到快乐。因此,这名女生利用QQ工具向班主任倾诉,寻求解决对策。在网络上,由于其虚拟性、隐蔽性等,让这名女生将真实的心理问题说出来;而班主任可以扮演“导师”角色,引领这名女生走出困境,融入集体。在交流中,班主任可以这样引导:你可以主动找班里的同学聊天,聊大家感兴趣的话题,用真实的笑脸、真诚的沟通赢得大家的认可,慢慢融入班级圈子。经过QQ交流,这名女生开始试着融入集体,最终得到大家的认可,开心地在集体里生活学习。网络的虚拟性恰好让学生敢于开口表达自己遇到的心理问题、郁闷不快之事等。如此一来,班主任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以及内心世界,从而更为有效地进行班级管理。 三、利用多种工具,优化家校管理 家庭教育对小学生也具有重大影响。有时,单纯的学校教育根本达不到效果,有部分学生在学校的表现与家里的表现不一致。而大部分家长都忙于工作,班主任很难与他们取得及时联系,因而教育也被暂时落下。但是,在网络环境下,班主任可以借助电子信箱、QQ群、微信群、校讯通等,与学生家长取得及时联系,向学生家长发送动态信息,与家长共同管理学生,从而全面提升教育管理效果。例如我班有一名男生,平常课外活动都非常积极地参与,但是在课堂上经常睡觉,提不起学习的精神,因而该名学生学习成绩一直跟不上。班主任苦于寻找不出原因,于是利用电子信箱将这名学生的情况反馈给家长,一起寻找原因。在得到班主任的反馈信息后,家长开始关注儿子在家的具体表现,如作业完成情况,完成后的活动。经过观察得知,这名男生在家中经常拿手机熬夜通宵看武侠小说,对武侠小说简直达到了痴迷程度,因而出现了课堂上经常睡觉的情况。由此,家长再以邮件形式向班主任汇报儿子的情况,从而让班主任提出解决策略,家长监督,让其合理看武侠小说,保证睡眠时间,从而保证课堂学习质量,改掉课上睡觉的坏毛病。最后,班主任给出方案:一是找这名男生谈心,可以从武侠小说谈起,拉近与男生的距离,再引导其合理看小说,学习第一。二是家长在家要负责监督,可以规定其玩手机时间,到点睡觉,保证睡眠。经过一段时间,这名男生发生了明显改变。除了运用电子邮箱,班主任还可以专门组建QQ群、微信群等,让各位家长掌握自己儿女在校的动态信息以及出现的问题,以共同寻找原因,给出方案。 四、建立班级网站,促进信息沟通 网络环境下,班主任可以建立班级网站,将本班级的各类信息上传到网站中,促进信息交流与信息沟通。一般而言,班级网站反映着学生周围发生的一切。针对不同的班集体,可以设计不同的网站菜单内容,如成绩专栏、公告专栏、心理专栏、学习专栏(主要是上传一些有用的信息资源,让学生下载学习,可以是各学科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如天文地理知识、外国文化知识等)、留言专栏等等。例如班级里每个月都会有不同的考试,班主任可以将成绩单直接上传到班级网站中,学生和家长都可以上网站中浏览、下载。这样既方便家长第一时间掌握自己儿女的学习情况,也能让家长将他们的成绩保存下来,形成对比,从而鞭策儿女不断努力。而在公告专栏中,班主任主要是公布一些简讯,并及时传递信息。而网站中的心理专栏也成为关注焦点。小学生很少敢于直接与班主任交流,即使遇到了问题也不敢倾诉,而通过在网站中匿名登录,发表留言,可以让班主任从更多途径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问题,并及时疏导,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对于班级管理的一些建议,学生也可以在网站中留言,让班主任及时优化自己的管理方式,从而让管理更加人性化、科学化,带领班集体蒸蒸日上。可以说,班级网站的建立能够最大化促进班级管理的优化,学生也能体验全新的管理模式,从而乐于参与到这样的管理中。总之,作为班主任,要充分运用网络技术的先进性,优化班级管理。班主任要从更新自身的管理理念做起,并不断学习网络技术,并有效地运用到班级管理中,促进班级进步与发展。 作者:梅佳雯 单位:苏州市吴江区鲈乡实验小学 班主任的班级管理论文:班主任的班级管理艺术分析 摘要:班主任治班犹如军师带兵,得讲策略。而如何能使学生更好地成长,并在成长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呢?从班主任在工作中实施的策略入手,总结为“用情育、用心管、用智引”,探讨班主任实施策略后取得的妙效。 关键词:班主任;管理艺术;策略 班级管理即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门学问。我认为当一名合格的班主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光凭干劲和一般热情是不行的,必须注重方式方法,十几年的班主任经历,我的感受概括为“用情育、用心管、用智引”。 一、“用情育” 就是班主任必须有爱心,用真情感染教育学生爱学生是教育学生的起点和基础,教育是爱的延伸。教师对学生的爱,胜过于千次万次的说教。学生有了进步教师就会高兴,学生有了不足我们就会查找原因。所以“用情育”,就是爱学生,对学生要有感情,要有童心、爱心和宽容心。1.以童心理解学生班主任尤其是低年级班主任要有童心。2.以爱心温暖学生热爱学生是带好班级的前提,没爱就没有教育。师爱是感化的源泉,更是转化的动力。3.以宽容心接纳学生,教师要灵活运用“护短艺术”。孩子是成长中的人,难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班主任要宽容大度。 二、“用心管” 就是班主任对学生的管理要耐心、细心,还要有信心班主任工作应细心。班主任所面对的是几十人的集体,他们分别来自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家庭,因而形成不同的个性差异。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班主任要当有心人,观察他们最近有什么变化,了解他们有什么想法,遇到了什么困难或不开心的事。积极的要鼓励,消极的要开导,危险的要排除,从而避免重大事件的发生。班主任应有耐心。有些学生在学习和纪律上反复性很大,不是做一两次工作就能解决的,需要班主任多次反复做工作,有些学生所形成的坏习惯由来已久,出现反复是正常的,所以班主任就要有将顽石深化的耐心,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对症下药,持久发力,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三、“用智引”班主任的工作要动脑筋,抓住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引导 (一)“和谐立班” 1.走近学生、和学生做朋友。作为班主任就应该走近学生,亲近学生,与学生建立一种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用心去了解学生的一切,用爱去管理班级,要让班里的每一个学生真正感到在这个班集体里面,就像一个家庭一样,少了谁都不行。2.和学生一起共同管理好班级,形成班集体荣誉感。班级的大小事务可以先征求一下同学们的意见,再由全班同学集体讨论,最后做出决定,不可专制独裁。但是,一旦形成制度就要严格执行。执行时要严,特别是对班干部,即要树立他的权威,又要加以严格要求。只有这样,同学们才会自觉自愿的遵守班规,谁也不愿去违反他们自己做出的规定,即使犯了规,也甘心受罚并力争少犯。慢慢地,同学们的自觉性、集体荣誉感会在无形中形成。3.作好家校沟通。多与家长沟通,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要想真正把一个孩子教好,需要班主任和家长的及时沟通、互相配合。只有如此,大家才可以齐心协力引领孩子不断进步。 (二)“质量强班” 1.巧设奖罚,强化目标激励。身为班主任要做个标准的天平,平等地对待关心、爱护每个学生,不偏袒优生,漠视差生。后进生心理脆弱,本身就有强烈的自卑感,正因为这种自卑感才导致他们最容易犯错,因而处理过程中,切忌伤害他们的自尊,要心平气和地对他们进行说理教育,耐心地去引导他们才是最好的方法。他们一但有一点进步就要大力表扬,让他们感觉到老师很在意他们,班集体离不开他们,从而让他们找会自信,树立自信心。同时,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目标激励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在工作中,我既给他们制定了长远的大目标,又有了分阶段的小目标,既有班级的,更有小组的个人目标,既要有精神激劢,也要来点物质“诱惑”。总之形式要多样,让学生喜闻乐见。2.“小题大做”,注重学习流程。对一天的每个学习流程和细节都给予高度关注,专人管理、认真记录。例如,早晨谁来的最早、每节课有谁发了言、课堂上谁受到了表扬和批评、预备铃响后,同学们是否坐在位置上、每天作业有谁抄袭,等等,这些最琐碎的学习小事,这些最平淡的学习流程,每天都有专人监督和详细记录。总之,学生是活的,学生是变的,我们不能用老方法去教育新的学生,也不能仅仅凭经验去教育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做好班主任工作必须不断学习,更新教育理念,与时俱进,这样才能创造出班级管理的新特色。 作者:赵凤珍 单位:山东省菏泽市曹县曹城街道办事处中学 班主任的班级管理论文:中职班主任班级管理的艺术 【内容摘要】中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中考失败导致他们自卑,敏感,缺乏爱的鼓励,本文作者总结了如何在班级管理中运用爱去教育、感动和鼓励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达到团结班级,稳固班风,加强学风的目的。 【关键词】中职;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艺术 教育,即教书育人,既要教给学生们科学文化知识,又要教会学生怎样成人,成才乃至成功。班主任是教育工作的直接执行者,对于中职班主任来说,尤为重要。中职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想要做好中职班主任工作,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特点,掌握工作方法,更要重视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的艺术。学生成长,成人远远比成才更重要,学生只有学会做人,才能真正地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因为年龄和学业水平的原因,中专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如今注重知识的社会大环境下,只要有办法家长都会送孩子们就读普通高中,万般无奈才将孩子送到中职学校来。在五年的中职班主任工作中,我接触过形形色色的学生和各种各样的家长,本文将我在工作当中的经验加以总结,特与读者分享。在班级管理中,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家庭背景和性格特征,我将学生分成几大类,并从各自的心理特征着手分析,从而进行班级管理。 一、给予学困生、学差生爱的鼓励 作为老师,理智告诉我要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心里也很清楚不应该以学习成绩好坏去定义一个学生,但是在中专生这个群体,确实存在着这种不可忽视的现实。在和学生谈心的过程中,有时我会问他们,你为什么到我们学校读书啊?大部分学生都很沮丧,“老师,你不要和我讨论这个问题了,那是我再也不愿意回忆的过去。”对于学生来说,在家长和学校的灌输下,中考是人生当中的第一次的考验,中考备考过程中,老师的严格要求,家长的殷切希望,都让孩子们背负着喘不过气来的压力,然而,他们却失败了。学习上的失利让学生们丧失自信,对学习提不起兴趣,容易产生挫败感和厌学心理。作为班主任,如何引导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重新树立起信心,是管理班级的首要任务。学生进校初期,我就和学生们一起分析我们的教学安排,中职阶段的教学既包括文化基础学科,又有专业技能课。专业技能课和学生的专业紧密相连,很多同学都是零起点。大部分同学没有学过跳舞,钢琴和画画。相比之下,技能课比较容易激发学生们兴趣,操作性也比较强。学习方式上完全不同于初中阶段的文化课死记硬背。在帮助学生弄清楚在中职阶段的学习任务后,班主任要把握好这一契机,鼓励学生勇于承认挫败,积极地面对失败,培养受挫能力和迎接挑战的能力。在日常的学习当中班主任要经常和科任老师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学是辛苦的。有些同学觉得乐理难以理解,钢琴枯燥无味,舞蹈又天生缺乏协调性。每当这些问题出现时,班主任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科任老师交流,争取找到最好的解决办法,让学生的兴趣在泯灭之前又重新复活。有一次,班上学生告诉我有个同学有辍学的念头,我很震惊,因为这个同学平时学习很努力,很认真。经过了解之后我才知道,这个学生小时候手受过伤,伸不直,而在舞蹈课上舞蹈老师已经好几次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要求学生把手伸直。舞蹈课是学前专业的专业课,学生的自尊心和求学心理都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因而出现辍学心理。知道实际情况之后,我和舞蹈老师进行沟通,在有手臂动作的教学过程中,对该生适当放松要求。同时和该学生谈心,在专业课的学习上,把重心放在钢琴和美术上,让自己有一技之长。正是因为沟通及时,学生安心继续学习,科任老师上课也能因材施教,避免和学生之间发生不必要的误会。班主任在平时的教学管理中,帮助学生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确定自己的成长和学习目标,通过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发现自己的爱好,培养个人兴趣,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每年期末,我都会让学生总结一个学期学习所得、自己存在的不足以及对新学期的展望。蹲下身子看孩子,和孩子平视,才能走进学生的心里。我记得一次期末给学生发奖状之后,有个学生在QQ空间晒出她的奖状,并说这是她有生以来得到的第一张奖状。那一刻,我内心是很复杂的。那个学生是我班的卫生委员,做事认真负责,和同学们相处也很融洽,但是这样的学生,因为在初中阶段,老师过分地强调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其他优点,把她归于“差生”这个行列,这种状况加速了学生挫败感的产生,也让学生容易迷失自己,无法给自己准确定位。所以对于中职班主任来说,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孩子,忽略学困生和学差生,发掘每一个孩子的优点,是树立良好班风的前提。 二、给予来自于留守儿童家庭的中职生爱的开导 孩子的教育分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很多中职生来自留守儿童家庭。家庭教育缺失,我们学校每个月有月假,学校要求孩子们回家,每个月和父母待在一起几天,这也是学校亲情教育和感恩教育的一个内容。但是却有很多孩子不回家,一问他们才知道,这些孩子父母亲都在外打工,只有春节才回来。有的孩子只有爷爷奶奶在家,有的孩子所有亲人都外出挣钱。随着社会的发展,为了给家庭或孩子更好的生活,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这样就造成大量“留守儿童”滞留在家乡。由此造成的家庭教育和父母关爱的缺失,给学生心理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它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成绩、行为习惯上和心理健康方面。由于缺乏家庭的温暖和支持,他们容易迷失自我,过多地自我否定而产生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而不能适应身心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产生自卑心理。因为学业成绩、家庭因素等,学生自信心不足,觉得自己什么方面都不如别人,警小慎微、多愁善感,敏感等。这时,班主任的及时帮助和疏导就起了关键的作用。由于生活经验不足,中职生往往很难自己消除自卑感,树立自信心。作为班主任来说,沟通又成为开启学生心灵的金钥匙。在平时的聊天谈心过程中,说说家庭,谈谈家里人,一般的孩子是愿意和老师分享的。我印象很深的是有一位看上去大大咧咧的女生和我说,他妈妈已经五年没回来过春节了,她很失望,她觉得妈妈不爱她。这是让我没有想到的,原来乐观的外表下藏着的仍然是一颗孤独的需要爱护的心。帮她分析过之后,我告诉她,春运的来回车票相当于妈妈半个月的工资,春节期间一般的单位又有三倍的加班工资,妈妈之所以这样做,完全是为了给孩子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孩子要学着理解父母。尽管父母因为各种原因让孩子成了留守儿童,所以我们更加要努力学习,将来在本地就能找一份好工作,不让自己的孩子今后又成为留守儿童。之后,我又和孩子的妈妈取得了联系,谈到了孩子的心理问题,父母亲尽力地金钱付出,并没有让孩子感受到幸福,孩子需要的除了物质上得给予还有精神上得陪伴。在父母回来陪伴孩子过完春节之后,我明显地发现孩子活泼开朗,愿意和同学们交往了。在学生产生的任何心理问题中,沟通是唯一可以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对于中职班主任来说,走进每一个孩子的心里,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困惑,是稳定班风学风的保证。 三、给予离异家庭的中职生爱的教育 父母离异是孩子心灵健康的杀手,家教方式会因为家庭的不完整而失去平衡。离异后有的父母把巨大的工作和生活压力移加到孩子身上,对待孩子情绪随意;有的家长,忽略了父母分开给孩子带来的感受和伤痛;有的家长,为了弥补离异对孩子造成的伤害,而无限制地从物质上去满足孩子的需要,却忽视了孩子的精神需求。这些家长都没有意识到,在孩子的世界里,安全感的缺乏,会让孩子变得异常敏感,产生不良情绪。如果此时又没有得到有力的引导,孩子们可能会出现一些不好的心理反应,比如说孤独、自卑、自弃,对社会敌视等心理问题。我们班上有一个女生,因为父母离异,因而非常看重同学们之间的友谊。但是孩子不成熟的社交观以及害怕失去的心态暗示她,与人交往要顺从讨好别人。在该学生与宿舍同学交往的过程中,自己经常掏钱买零食给别人吃,抢着打扫宿舍卫生,一个学期下来效果却恰恰相反,其他同学觉得她做什么都是应该的,室友们还开始挑剔起她来。这名同学没有把握好与人交往的度,一味地迁就别人,失去了自我,反而恶化了与同学的关系,这实际上也是家庭教育缺失造成的影响。在了解这种情况之后,我装作不知情的样子与孩子聊天,和她聊宿舍同学,聊我自己上大学那会遇到的困难,将心比心,孩子把自己的苦恼都倾诉给我,打开孩子的心结之后,我对症下药,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针对来自离异家庭的学生,班主任应发掘他们的优点和特长,充分给他们提供机会与同学们相互沟通、相互学习,鼓励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亲近身边的同学,放开自我,真诚、坦率地与人交往,交好朋友,交对朋友。对于中职班主任来说,走进每一个缺爱孩子的心里,了解孩子的心理困惑,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困难,是保证班级团结的必要条件。班主任与学生沟通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件很讲究方法与艺术的工作,也是班主任对学生爱的表现。与其他普通中学班主任相比,中职院校班主任的工作任务更加复杂与艰巨,对教师与学生心灵沟通的要求更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善于总结和交流,耐心地观察每一个学生,用合适的方法爱每一个学生,慢养孩子,静待花开. 作者:闫芳 单位:湖北荆州教育学院 班主任的班级管理论文:高职班主任班级管理的艺术探析 0引言 在高等教育中,高职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职教育主要的教育方针是让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提高学生就业的能力,为社会提供技能型和实用型的专业人才。在素质教育迅速发展的环境下,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已是当前社会教育主流的一种形式。高职学生管理在高等职业教育不仅是责任性的一项工作,还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高职学生在学习能力、自我管理水平上与本科学校学生对比,有较为明显的差距,因此,高职班主任在管理班级时,不但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和高职学习管理工作的特殊性,还要重视学生管理工作的复杂性。 1高职班主任班级管理艺术 1.1管理定位 班主任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一定要有一个标准来衡量,这个标准不但要要求学生完成,还要给自己工作有一个明确的计划。班主任在班级中属于一个领导者的角色,要做好带动的作用,以身作则影响学生的行为和语言,给学生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帮助学生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要满足学生个体的需求,全面的实现学生个体化的发展。 1.1.1认识自身的水平班主任首先要明确自己的位置,这是对整个班级的管理是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提高班级管理的效率。班主任要充分的认识到自己专业水平和能力,发现自己的不足,要及时的改正。班主任在管理的过程中,要及时的了解学生的对自己工作的看法,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对于他们提出来的建议,要融入到班级管理的制度中。当前,每一个班主任对于自我的评价方式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如今大部分的班主任在自我认知方面主要存在两种问题:①了解的方式太过于简单化。②结果不能和预期料想的一样。由于班主任在进行调查的过程中对于学生给予的建议没有采纳,而导致班主任在与学生沟通的效果并不如意,班主任在评价自己的工作中缺少了准确性。 1.1.2发挥引导者的作用 高职的学生与其他学生一样,具有接受和学习知识的机会。但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一味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重视学生道德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高职学校对于学生的思想及内心的情感变化要及时的了解。因此,班主任在管理班级要做好引导学生的工作,尽量以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一些问题,努力为学生树立好的榜样。 1.2管理基础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的基础上,对于学生的现状和相关的学习要有全面的了解。 1.2.1加强师生交流在高职学校所有的教师中,班主任与学生接触较为频繁,为了引导学生的思想,班主任需要与其进行沟通和交流,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家庭情况、性格特征、思想动态等基本的情况都会有更加全面的了解。要快速且全面的了解学生的一些情况班主任需要多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鼓动学生全部参与进来,教师也要参与到其中,与学生一起进行活动,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提升学生对自己的信赖感,当一个人足够信任时,很容易会将自己心理的话说出来。 1.2.2建立学生个人信息档案班主任利用对学生个人的信息,减少了与学生沟通时的阻碍。分析学生个人信息可以及时的了解学生的性格。了解学生个体差异,制定针对性的班级管理制度。 1.2.3融入学生生活班主任要主动且积极的参与到自己班级学生的学习中,不但要成为学生的老师,还要与学生成为朋友的关系,及时的了解他们的想法,重视他们身心共同的成长,当发现他们又确定时,要帮助他们改正。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为他们今后的发展做出正确性的指引。 2把握艺术、合理制定是高职班主任班级管理的保证 在高职班级管理中,做好自己和了解学生才能提高班级管理的效率。另外,对于掌握一些班级管理的艺术,并进行合理的指导。在现代素质教育迅速发展的环境下,班主任在管理班级中不仅要了解高职学生的特征,自身的管理观念也要转换,将管理者变为指导者。高职班主任作为指导者的意义在于,不能再以以往传统班级管理的理念,对学生要充分的信任,与学生之间形成平等、民主、友好的关系。高职班主任提高班级管理的效率主要的措施:①充分发挥班级学生干部的作用,发掘他们的潜力。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提高学生干部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当学生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与自己冲突或错误时,可以基于指导性的意见,不要立即对学生提出逇建议和看法全部予以否定的态度,要从宏观的基础上予以指导,这样在某种的程度上不但实现高职班级管理由微观管理走向宏观管理,由具体管理走向抽象管理的转变,还提高了班级管理的效率。②高职班主任要与学生确立平等的关系。与学生之间形成友好、平等的关系,尊重学生,才能够及时的了解学生内心真实的想法,在管理班级中也起到了一定的调和作用。 3结语 总而言之,高职班主任在管理班级中,要明确自己的定位,重视以身作则的作用,为学生树立一个好的榜样,与学生形成友好、平等的关系,唯有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班级管理的效率。 作者:朱美荣 班主任的班级管理论文:中职校班主任的班级管理策略 引言 在中等职业学校中,班主任的主要工作就是对于自己的班级进行管理,针对每一个学生不同的问题提出合适的对策,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的重视,能够很好的发展。班主任对于学生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本文通过对现阶段的中等职业学校的班主任管理策略进行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根据我国的实际发展情况,提出班主任管理工作的侧重点,保证班级能够有秩序,学生能够有信心,积极、主动的去学习,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 一、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管理的重要性 在任何学校中,班主任对于班级的管理工作都是十分重要的,在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更加重要,也更加的有难度,因为进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一般情况下都是不能进入普通高中,不能够进入大学学习的学生。因此,在中等职业学校中,很多学生都认为自己低人一等,对学习没有信心,不愿意学习,不会积极、主动的去学习,甚至是有一部分同学认为自己学不会干脆放弃了;还有一部分同学比较不服管教,比较有个性,经常捣乱,影响班级的正常秩序。在这样的环境下,教育工作的质量必然不能够保证。因此,在中等职业学校中,班主任的管理工作是十分重要的,通过让自卑的人获得信心,让叛逆的同学遵守纪律,保证课堂的质量,从而培养出更多的专业人才,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发展。 二、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的班级管理策略 1、了解每一个学生。 在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首先要进行的一个工作就是要了解每一个学生,掌握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思想状况、优点、成绩、家庭状况。因为学校的学生是来自不同的地方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的,所以每个人之间必然有差异。要想很好地了解每一个同学,班主任就要经常与班内的学生进行交流,以一个朋友的身份进行交流,在掌握了每一位学生的基本情况之后,根据每一个人的不同的个性,不同的发展状况等等,适当的加以鼓励,加以引导,让他们能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很好的发挥出自己的作用,实现自己的价值。对于自卑的同学要经常的鼓励他们,让他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优点,让他们相信自己也是很棒的,在之后能够更多的展示自己,积极、主动的学习;对于叛逆的同学要适当的加以引导,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以一个朋友的身份与他们进行交流,让他们在发挥自己个性的同时不会扰乱秩序,而是更多地进行创造,进行创新。 2、对学生的问题要深入研究。 中等职业学校的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在学生出现问题的时候及时的发现,而且,在学生出现问题的时候,班主任不能够只针对表面上的问题与学生进行交流,要进行更加深入的调查,掌握学生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然后更好的与他们进行交流,与学生之间的情感就会越深,管理工作就更容易进行。比如说,如果学生变得更加沉默寡言了,不要只鼓励他们要乐观一点,这是没有用的,要多多的与他们沟通,搞清楚为什么他们变得更沉默了,然后根据不同的学生的不同情况,找到最合适的策略来鼓励他们;在某些同学破坏公物的时候,不要只知道批评他们,要了解他们为什么会做这样的事情,是不小心还是故意的,然后根据他们不同的情况选择最合适的策略,要对他们有区别的对待,有区别的进行惩罚,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然后才能够保证班主任的管理工作能够很好地完成,真正的发挥出班主任管理工作的作用,保证班级秩序,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素质。 3、做良好的示范。 在中等职业学校,迟到、旷课、不讲礼貌等等这样的现象时有发生,为了能够更好地完成管理工作,班主任要以身作则,保证自己能够按时出现在课堂中,保证自己讲礼貌、不说脏话,只有做到这样,学生才能够听话,能够接受管教。如果班主任就经常迟到,经常骂人,在管理班级的时候学生怎么会接收管教,甚至还会有一部分同学受到逆反心理的影响,更加不服从管教,影响班级的秩序,影响班主任对于班级管理工作的完成。 4、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每一位学生都是平等的,不管是自卑的、叛逆的还是其他的,都应该受到班主任同样的重视,都应该经常的与他们交流,发现他们的问题,然后再适当的加以引导。班主任不能够因为某些学生不服从管教或者是学习能力较差就不重视他们。因为,那些叛逆的学生很有可能是因为从小不受重视,希望能够引起别人的注意力而故意地去破坏一些东西,故意扰乱秩序。如果班主任能够对每一位学生都保证同样的重视,能够更好的发现学生的问题,及时的与他们进行交流,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保证班级管理工作的完成质量。 5、选拔优秀的班干部。 班干部是帮助班主任完成工作的,选择优秀的班干部,保证班级内发生的事情能够及时的反映到班主任那儿,工作能够细致入围,在学生中有威信,可以帮助班主任更好地完成班级管理工作。 三、总结 通过进行上文的具体的分析,发现了在现阶段中等职业学校的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的侧重点,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质量。但是,随着我国的不断发展,教育理念也在不断地完善,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也会不断的出现一些问题,影响到班主任的管理工作,班主任和相关的工作者应该重视自己的工作,在实际的工作中不断地发现这些问题,并且结合当时的发展国情,找到合适的对策解决这些问题,保证中等职业学校的班级能够得到很好的管理。 作者:杨平 丁瑞静 单位:江苏省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
兽医类论文:畜牧兽医类科技的现状与发展策略分析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和深入,畜牧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快速的发展和不断的完善当中。畜牧兽医科技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今畜牧行业的主要发展目标,畜牧兽医类科技的发展同样的也是畜牧行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畜牧兽医;科技现状;发展策略 随着畜牧兽医行业的不断发展,对于其行业的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现代化的技术才能够适应当下社会的发展进程。良好的科学技术可以加快畜牧兽医行业生产方式的快速转变,提高其产业化、区域化和标准化的经营水平,增强其畜牧业的生产能力以及畜牧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使农户的收入有所提高,促进畜牧兽医行业健康快速的发展。 1 畜牧兽医类科技的重要性 现今农业主要是以种植业为基础的,并且以畜牧业作为主体,畜牧兽医行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业的发展进程,牧业的发展进度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的标志。畜牧兽医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其自身的科学技术,只有以科技作为底蕴才能更快的促进该行业的快速发展,以科技作为向导力量,市场的发展作为方向,以加工业作为生产的保障,这样才能使畜牧兽医行业得到更好的发展。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及西部大开发等进程,我国的农业结构做出了很大的调整,畜牧业在其中所占的地位也更加的重要,其发展的好坏将会直接的影响到人们的收入、农村经济的发展,并且还将影响到社会的稳定。所以,畜牧兽医行业的发展就显得尤为的重要,想要其得到快速的发展就要逐步的提升其科技的发展。 2 畜牧兽医类科技的现状分析 2.1 资金不足,技术设施简陋 当前,许多的地方都缺乏和行业发展的规划相应的配套设施以及相应资金的投入,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畜牧兽医行业良性的发展。没有相应的配套设备做为基础,这就没有办法实行新的技术来进行该行业的运转,这样也就使其在生产中的效率有所降低。另外,资金的投入不是很够,这样就会影响到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导致科技难以跟上现今社会发展的需要。没有了先进科技的支持,就不能满足农户在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上的多种需求,所以,要想畜牧兽医类科技得以发展就要有充足的资金作为保障,这样才能保障现代化的生产发展的需求。 2.2 队伍整体的素质较低 当前,畜牧兽医行业相关的从业人员整体的素质比较低,业务的水平也不高,这样不仅影响到行业的实施水平,更是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科技研究开发的工作。因为,畜牧兽医行业的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是比较低的,对于知识的掌握力度本身就是处在比较匮乏的状态,所以就很难会对该行业的创新发展做出贡献,也不会使畜牧兽医类科技得到有效的提高。另外,工作条件太差的情况下是很难吸引大量的专业人才来工作的,这样就走入到恶性循环当中,吸引不到人才,就不能很好的对其科技的发展做出贡献,这样就不能很好的促进该行业的发展。 2.3 保障缺乏力度 当前没有很好的制度来为畜牧兽医类科技的发展做保障,这样就很难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导致其发展过于缓慢。没有相应的奖励制度,相关的科研人员就不会有更深的投入,畜牧兽医类科技的更新也就会随之减慢。另外许多的科研人员没有基本的保障,全靠自身来获得研发的资金,这样是很不利于科技的更新发展的。 3 加强畜牧兽医类科技发展的策略 3.1 增强资金投入的力度 要加强对于畜牧兽医行业资金的投入力度,建立配套的技术设施。资金的投入可以很大程度上解决研发资金的问题,可以有效的为畜牧兽医类科技的发展做出有力的支持,有了资金的保障,就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做出相应机制的转变,研发最新的科技以此来适应市场的发展进程。配套的基础设施可以更好的使畜牧兽医行业的工作开展得更加的有力,使其更快的发展。 3.2 加强工作人员素质的培养 要加强畜牧兽医行业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和知识的培训工作,使其在畜牧兽医行业工作的同时,也能够为其科技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要注重相关人员创新能力的培养,有了良好的创新能力,才能够提出新的科技发展的方向,促进畜牧兽医类科技的发展。此外还要使工作人员的知识跟上时展的需求,不断的更新所需的专业知识。 3.3 建立相关的保障制度 建立相关的制度来保障科技研发人员的研发积极性,这样可以更加快速的使其科技得到很好的发展,另外一些奖励的制度建立,就会增强研发人员之间的竞争,有竞争才有动力,这样良性的竞争能使其发展更加迅速。 4 总结 畜牧兽医行业的发展将影响到农业的发展进程,优良的畜牧兽医类科技可以促使畜牧行业快速的发展,所以加强其科技的发展,就能很大程度上促使农业的快速发展。 兽医类论文:水产类执业兽医师资格考试相关教学模式及内容改革的探讨 本文阐述了实施水产类执业兽医资格证的必要性,分析了水产类执业兽医资格考试的内容及特点,并结合执业兽医资格考试相关内容对水产养殖专业教学模式及内容方面的改革进行了探讨。 执业兽医资格考试教学模式探讨从2011年起全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分为兽医全科类和水生动物类两类。两类考试分别命题组卷,同一时间统一考试。符合报名条件的考生,既可以选择报考兽医全科类,也可以选择报考水生动物类,但报考水生动物类考试且成绩合格的,只能申请注册从事水生动物疫病防治服务。将水生动物类职业资格考试单独列出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水产养殖动物疫病防治工作的重视。通过水产类执业兽医考试,来提高水产养殖从业人员业务素质、技术技能和职业道德水平,为水产养殖动物疾病防治及水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人才保障。由于水生动物类执业兽医师作为独立专业考试时间较短,水产养殖专业的学生对考试内容了解不是很透彻,本文结合水生动物类执业兽医师考试的特点及大纲内容进行解读,以期使水产院校、规模养殖场、苗种生产企业、渔药和饲料企业的相关技术人员了解、认识执业兽医(水生动物类)资格考试重要性、必要性,提高从业人员报考的积极性,并对考生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一、实施水产类执业兽医资格证的必要性 我国是世界上水产养殖大国。目前,水产品质量总体上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特别是有的水产养殖场用药不规范,药物残留已成为影响水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因素。为加强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范水产养殖用药,需要明确水产苗种场配备执业兽医师,并规定水生生物病害防治人员应当取得水产类执业兽医资格,从而规范水产养殖业使用行为,保证水产品质量安全。 二、水产类执业兽医资格证考试内容及特点 2012年5月14日,农业部《全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委员会公告》(第8号),对2012年全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类别、报名条件、考试科目、资格授予等有关事项做了具体的说明。《公告》还对考试科目做了具体的说明,其中水生动物类考试分为基础、预防、临床和综合应用四张试卷,总题量300道,总分值300分。试卷一:基础科目,包括兽医法律法规与职业道德、水生动物解剖组织及胚胎学、动物生物化学和水生动物生理学;试卷二:预防科目,包括水生动物免疫学、水生动物病原生物学、水生动物公共卫生学;试卷三:临床科目,包括水产药物学、水生动物病理学、水生动物疾病学。试卷四:综合应用科目,包括水产养殖生态学、饲料与营养学。 通过上述公告的具体说明,可以看出水产执业兽医资格证考试涵盖了水产养殖专业的多门课程,具有知识覆盖面广内容丰富题量大等特点,通过该考试有一定难度。2011年起,首次将全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分为兽医全科类和水生动物类两类。2011年水生动物类执业兽医师合格分数线为174分,2011年水生动物类执业助理兽医师合格分数线为156分。从2011年水产类执业兽医资格考试中,可以看出试题内容覆盖范围非常广泛,知识点非常细,常常是些比较不易注意的知识点,因此,要求考生应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例如鱼类学等专业基础课程的内容。如果在理论知识的掌握不足和实践技能欠缺的情况下,成绩并不理想,考试通过率较低。 三、水产养殖专业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 水产类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对水产养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授课教师都是一次挑战,对教师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授课教师应科学合理地设计课程和教学内容,将执业兽医资格考试与课程教学有机融合。 1.教学内容的调整 作为水产养殖专业教师,应该结合水产类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大纲对课程授课内容进行相关的调整,合理分配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实践课的比例,利用课堂有限的时间完成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的讲授,同时注重知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我国水产养殖量大,水生动物疫病复杂,但水生动物疫病教学和研究都不够。兽医院校专门开设水生动物疫病课程较少,并且以选修课的形式设置,重视程度不够。一些水产专业院校开设了水生动物病害防治课程,但也只是水产养殖专业的辅助课程,都不适应水生动物疫病防治需要。所以各类兽医院校应高度重视兽医教育这块短板,逐步把水生动物疫病纳入教学内容,水产院校应更加重视水生动物疾病防治方面内容的讲授,尤其是鱼类、虾类、蟹类、贝类以及藻类等主要经济动植物病害防治内容的讲授。总之,要求教师在课堂的讲授过程中更加侧重水生动物疾病防治方面和养殖生产临床病例的讲解。 2.教学模式的改革 从水产类执业兽医考试可以看出考试更加注重对水产类从业人员实践技能的考核,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应重视理论知识与水产生产实践的结合,对教学模式进行相关的改革,更多的运用案例式教学方式来授课,这样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更接近生产实践。一方面,学校要加大实验实训投入力度,完善校内实验教学条件,满足学生校内实验专业技能培养的要求,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训能力。同时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定期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的技能大赛,不断提高实践操作技能,为备考执业兽医考试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通过校企、校地合作,加大校外生产实习基地的建设力度,在质量和数量上保证学生生产实践实习的需求。同时还应将执业兽医资格考试综合应用科目中的考纲考点(包括工作纪律和职业道德要求)融入到学生实践教学指导方案和考核项目中,让学生明确生产实习目标、提高业务素质的同时,提升对水产行业的认知和职业道德水平。 四、加强水产养殖专业师资队伍培养和学科建设 水产养殖专业本身具有实践性非常强的特点,所以专业授课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实践技能。在保证提高教学能力的前提下,应积极鼓励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到基层生产企业中去,指导并与学生一起参加企业生产活动,充分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和临床经验,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学校也要建立相应的奖励制度鼓励教师走出校门,走进企业,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培训班和学术会议,开阔教师的视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水产类执业兽医资格考试起步较晚,在实施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面临一些新问题,作为水产院校的教师应加强执业兽医资格证实施的重要性的意识,为规范水产类执业兽医执业行为,加快执业兽医(水生动物类)制度建设工作步伐,规范渔医从业行为,提高水生动物疫病防控能力,提升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奠定良好基础。 兽医类论文:畜牧兽医类中利用标本的重要性分析 摘要:概述标本的概念分类、畜牧兽医学科的特点,并以此看出标本对于该学科的重要意义。 对于研究动物疾病的原因、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及患病动物物质代谢、机能活动和形态结构变化的兽医病理学,动物标本有着极其重要的素材作用。 关键词:畜牧兽医 标本 重要性 标本是指将动物或植物的整体或局部进行一定的整理后,经过加工,保持其原始形态或特征,并保存在科研单位或学校的实验室中,供教学、科学研究或陈列参观用的实物。标本的制备与研究是一类重要的科学学科。标本兽类标本、鸟类标本、鱼类标本、昆虫类、植物标本、骨骼标本、虾蟹类标本、化石类标本等。标本在科学研究、教学、科普工作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畜牧兽医等学科的教学以及研究中标本是最为直观、生动的素材,能够给研究者,学习者最直接的感官刺激,使其在学科的学习中对研究对象有更为深刻的印象,不会发生凭空猜测所造成的错误或失误。 1、标本是科普工作的最佳助手 在我国的大中型城市,有许多不同特色的标本馆,成为城市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些标本馆收藏了形形色色不同特色的标本供参观者学习。标本馆的建立能很好的丰富城市居民的文化生活,生动的标本吸引着居民参观、学习。以标本馆的方式对畜牧、兽医等科学常识进行科普宣传教育比起文字宣传的方式明显具有吸引力,能让人们在悠闲的休息时段汲取科普知识。 2、标本是畜牧、兽医学科教学中的重要素材 畜牧兽医学科是十分贴近生活实际的学科,对于这类学科的学习不能单凭书本知识。仅学习书本知识,学生很难建立起对某些概念的形象,很难透彻的理解教学内容的全部过程。而采用标本这种方式,能够给学生建立起最为直观的观感,对于教学内容理解起来更加容易。以家畜解剖学为例,作为畜牧兽医类学科中一门重要的基础专业课,是对于本学科学生来说操作性、实践性较强的形态学科,是本学科学生掌握实用性专业技术的不可缺少的专业课程。对于家畜解剖学的书本教学内容来说,其专业的名词术语较多,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并且需要记忆,因此学生单纯学习书本知识难免感到枯燥无味。 使用畜牧兽医标本可以完全改变这种状况,生动的器官标本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加深学生对内容的记忆,确实是一种优秀的教学素材。例如教师在讲授肺脏的形态结构时,采用肺支气管铸型标本,支气管的细小分支和血液循环的过程栩栩如生,一目了然,学生对于教师可能在讲解中漏掉的细节也能有较深的印象,能更加全面的理解教学内容,这种教学方式生动、有说服力,值得推广。当然,通过使用多媒体教学也能展示直观的器官形象,同样能做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仅仅依靠多媒体展示,学习者距离器官较远,不能通过触摸等方式亲自感受到器官的形态,也在学生认知的方式上有所缺失。使用图谱也是一种常用的解剖教学手段,解剖图谱的覆盖内容多,使用面广泛.可提供畜牧兽医学学生研究者不同需求的学习参考资料。但是它同样不能给学生提供直观观感,不具有吸引力,由于其专业性显得尤为枯燥乏味。因此,标本是一种实现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认知的最为全面的教具,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然采用现场解剖进行解剖教学是最生动直接的教学方式。它能让学生身历其境,直观清楚,各种感觉都覆盖。 3、标本是进行兽医病理学研究的重要素材 对于研究动物疾病的原因、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及患病动物物质代谢、机能活动和形态结构变化的兽医病理学,动物标本有着极其重要的素材作用。其有助于阐明疾病本质、认识和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为防治疾病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对疾病本质的认识,是以患病动物为研究对象,患病动物的临床症状、组织器官的眼观病变、组织学显微病变及超微病变等是研究的重要具体内容。兽医病理学是一门具有临床性质的应用科学,可直接用于疾病的诊断,因此实践或实验教学是兽医病理学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鉴于部分疾病的特殊性(例如部分疾病的发生具有季节性)及一些条件的限制性(例如一些严重的人畜共患病,需要在规定的高级别实验室进行解剖和研究,其他研究者不能取得一手的病理样本),不能取得完整的实际患病体样本,另外其储存也有较大的难度,因此,动物病理标本是日前实验研究的重要对象。故在兽医病理学实践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断收集临床病例材料,制作病理标本,使研究者能够了解当前疾病主要特征;保存疾病的特征性系统病理标本。使研究者能充分掌握疾病的主要特征病变,可以加深研究者对于疾病病理的认识,对于有效探索出病因病理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应规范并重视兽医病理方面的标本采集制作,对于发展兽医病理研究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兽医类论文:简述畜牧兽医类培育人才的路径 一、加强校企合作,实现工学结合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来进行校企合作,共同来对人才进行培养,这是在职业教育中一个很好的办学方式。民办教育就是要把企业需求作为学校的办学方针,实现培养出来对社会产生作用的人才。另外,在对于人才培养过程中,还需要应对市场在发展过程中的需要。因此来做到校企合作,将知识的学习与工作结合到一起,就可以把学校与企业联系到一起,对于两者的发展都起到一个促进的作用。 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工学结合的方法 1.建立相关的校企合作的管理机制 目前在学校的教育过程中,少不了企业来进行参与进来,当然企业也需要依托学校来得到发展,因此就会出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方式。这种模式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基础,学校可以通过企业来进行对劣势项目进行维护,实现资源方面的共享,使得其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发展。 2.集团化校企合作模式使教学方式多样化 在畜牧兽医专业中,与多家的企业进行合作,学校可以为企业提供进行培训的场地,并且对员工的职业技能进行鉴定;还可以为企业输送一些一线的技术人员,使得学校与企业可以在人力、财力方面得到双向的共同发展,对合作领域进一步的拓展;对工学结合工作做到有效的加强,使得对学生进行定向培养,实现与企业之间的订单型教育。 3.对校企合作模式进行全面的深化改革 学校的教学质量是学校开展一切工作的前提。对学生不仅要求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还要求他们可以进行直接的生产操作能力,并且可以在企业的服务及管理方面做出一些贡献。在这种教学模式中,不再是仅仅依靠书本来获得知识了。要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根据企业的专业的需要,来进行对课程的针对性设计,使得学生毕业以后在就业时候可以掌握企业所需要的生产技能。最后就是对于这些校企合作的老师来说,他们首先都是具备很强的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授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使得学生真正对于知识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掌握。 4.工学结合所使用的一种新型模式 在进行校企合作的时候,在工学进行结合的实践过程中,需要在教学完成之后,对以往的经验做到不断的总结,以便于吸收以往好经验。在民办教学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校企合作班,这样可以进行对专业的很好技能培训,使得教学方法上不断的进行完善,这是对于工学结合方式的一些拓展性工作。 三、总结 民办教学的畜牧兽医专业在办学模式上,依据民办教育自身的优势,来广泛的进行校企合作、实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得对于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再去依赖于书本上提供的理论知识,可以将实践与理论进行结合,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做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另外实现校企合作的方式,可以实现企业与学校共同的利益,可以更加明确的对学生的培养需求及方向做到培养教育。 作者:吴立波 单位: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伯都乡畜牧站 兽医类论文:谈畜牧兽医类校企合作的影响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我们推行“三校一企、强化顶岗、四段递进”的“3+1+1+1”人才培养模式,即三个学期在校理论学习、实习实训,接下来一个学期企业锻炼;再下一个学期回校强化理论和实践,最后一个学期顶岗就业实习。整个学程分为理论学习→实践实训→理论强化→顶岗就业四步。这四步呈现了理论逐渐丰富而精炼、实践技能越来越贴近生产实际的递进性过程,从而加强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及良好职业道德的培养,使毕业生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能力能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同时引入企业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授课和指导学生实习实训,真正实现“走出去,请进来”的校企互融新模式。 1.校企合作是搭建大学生与企业的沟通桥梁 积极引导企业走进校园,畅谈创业历程、企业文化,并将企业用人理念、经营理念、员工素质拓展等基本素质教育融入到学校教育当中,让大学生极早了解企业,了解自己,有更明确的学习目标、人生目标。 2.校企合作可调整大学生的就业心态,提高就业率 当代大学生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在社会实践中的锻炼,一旦走向工作岗位就会出现各种不适(如自卑、攀比、恐慌、焦虑、迷茫、无奈、不知所措等),产生工作上的厌倦情绪。通过校企合作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及早的参加到各种社会实践中,真正的体验社会、适应社会,并以社会的需求作为自己求职的第一选择;另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磨练学生的吃苦味耐劳精神,培养学生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只有这样学生在就业时才能更从容。 3.校企合作可以培养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团队意识 现在的大学生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倍受家长的宠爱和关心,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特立独行的性格,对人、对事漠不关心,人际关系较差。但通过校企合作,学生深入到社会实践中,通过与不同层次、不同素养、不同性格、不同价值趋向的人进行接触,让他们对自己有一个新的认识,特别在企业生产实践中学生所处的角色和地位经常发生变化,使人际关系更趋复杂,有利于学生建立和谐人际关系能力的培养。在学校与学校、班级与班级、小组与小组、个人与个人的竟争中,让他们对团队有了一个深刻的认知。在企业生产实践的交往中学会合作,建立一种人与人的信任关系,尤其在面对困难时,学生经常以团队的形式与同伴一起解决困难,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团队成员共同交流,分享个人体验,可以使学生学习到解决问题的技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总之,通过校企合作,一方面,使学生的职业道德、专业技能和吃苦耐劳得到了全面提升,有效地保障了学生的就业创业;另一方面,又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的技术含量和人才素质,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同时也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真正地实现了企业增效、学生成才、学校发展的“三赢”格局。 作者:刘云 李凤刚 高月林 单位: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兽医类论文:兽医类大学生管理论文 一、大学生实践性教学存在不足 大学生专业人才的培养在注重扎实基础知识的同时,要非常注意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目前大学生专业的实践环节主要由课内实践环节、集中实习和毕业实习等环节组成。而且都很重视实践教学,对实践教学环节也进行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取得了很多有益的成果,同时也仍存在许多不尽人意之处。 (一)实践教学所占比重小大学生专业教育是要培养面向基层、为一线服务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临床动手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但是目前很多学校缺乏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还是以理论教学为主线,实践教学只是依附于理论教学,使其地位不够突出,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二)实践教学的管理体制不完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是管理机构和人员、管理规章制度、管理手段和评价体系的总和。在目前多数的大学生教育中,由于实践教学所需要的物质设备较多,场地差异大,教学过程复杂,往往缺乏专门的实践教学管理机构和人员,并且对实验、实习场所和设备的相关管理制度和评价指标体系不完善。 (三)考核评价方式单一目前大学生多数课程仍采用传统的闭卷考试模式,期末考试“一锤定音”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在考试内容上重知识轻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知识的记忆对能力的开发是必需的,但是死记硬背课本上的知识往往会导致思维僵化,想像力缺乏,在一定程度上也局限着学生的知识和思维结构。这种考试对于学生的考查是不全面的,记忆力的考查仍占主要地位,而无法测试出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真实素质。 (四)合格的指导教师欠缺在大学生专业教育中,要全面高质量的开展实践教学,就需要有大量合格的指导教师作为保障。这就要求教师既要熟悉理论,有较高的理论教学水平,又要有临床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即所谓的“双师型”人才。但在现阶段高校教师很多都是刚刚毕业的博士、硕士,有比较好的理论基础,但是接触临床实践较少,致使临床经验和动手操作能力较差。另外,也存在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知识结构老化却得不到及时培训,使指导教师的指导能力跟不上新形势、新情况的要求,从而降低了学生临床实践的水平。 二、大学生实践性教学的改革措施 (一)转变观念,突出实践教学的办学地位人的能力总是与一定的活动对象有关,“就业”是大学生学生活动的对象,从这一意义上说,能力培养的主要内容既不是一般意义的上实践能力,更不是学科知识的应用能力,而是针对就业岗位群需要的职业能力,是个体在现实的职业工作表现中所体现出来的才智、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整合。因此对就业岗位能力的准确界定,就成为了构建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基础。大学生教育是培养面向临床的技术性、应用型人才,这就意味着大学生教育不是本科教育的简单压缩,而是要在学好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大学生的实践环节,增加学生接触临床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水平。这就要求在办学过程中,逐步打破长期办学的思想屏障,突出大学生办学特色,以市场为导向,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合格人才。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就要确立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有效训练。 (二)加强建设,完善实践教学管理体制为保障组织管理工作到位和教学环节衔接合理,必须建立一整套与其相适应的实践教学管理体制,减少实践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在管理硬件方面,如管理机构、管理人员、实习场地和被管理的设备等,要建立健全专门针对专业实践教学的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对于学生实践教学的管理更加科学合理。另外,要按照“资源共享”的原则,将试验内容相近的实验室进行整合,加大实验室开放的时间和空间,适应学生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要求;拓宽渠道,增加校内外实习基地,并以此推动实践教学的不断深化,为学生实习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在管理软件方面,如实验、实习场地的管理制度和实验、实训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等,就要建立和完善实验、实习场地的管理制度,使场地使用有据可依;在评价体系方面,要建立与理论教学课程评价等值的实践课程评价体系,独立评价实验、实训的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增加学生参加实践实训的兴趣和紧迫感,从而增强对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三)革新考试,实现多元化评价体系在大学生教育的评价体系方面,要实现多元化考试,即在加强学生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考试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查。首先,要革新考试内容,使考试内容和生产实践和临床需要更加契合,考核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加大非智力因素考核的命题力度,通过答案的灵活多样,给学生的想象力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其次,要重新定位考试的功能,把学生平时的表现和最后考试评定相结合,提高学生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使学生更加重视日常的学习过程,知识更加扎实牢固;最后,实现多元化评价体系,在实践教学中,要想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考试模式必须创新,笔者设想可以实行“平时作业+实践考核+课程论文+答辩”的模式,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平时理论课和实践课的考查力度,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课程论文和答辩的形式,可以加强学生对于本门课程全方位的把握,增加学生对于知识掌握的牢固性和灵活性。 (四)两手齐抓,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在实践教学中既是组织者又是实施者,是提高大学生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根本保证。所以在实践教学中,既要加大实训基地的硬件建设,又要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首先,可以通过选派教师到临床、基层企业等参加实践锻炼,增加实践经验;其次,教师可以利用寒暑假,带领学生到生产第一线,更好的了解临床情况以及市场对学生能力和技能的要求,这样既锻炼了教师队伍,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践水平,又为学生就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再次,可以采取“请进来”的策略,聘请临床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专家等做兼职教师,弥补专职教师教学缺陷。 作者:赵硕单位:河北农业大学 兽医类论文:兽医类专业新生入学教育研讨 1畜牧兽医类专业新生入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1.1专业思想教育针对性不强 畜牧兽医类专业新生专业思想不坚定,是影响入学教育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些畜牧兽医类专业大学生填报高考志愿时,不甚了解畜牧兽医类专业特点而盲目填报志愿,还有一些学生受高考分数限制,填报志愿时服从分配而被畜牧兽医类专业录取,入学后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使他们难以适应。然而,畜牧兽医类专业对入学教育中的专业思想教育重视程度不够,针对性不强,教学内容固定,往往侧重学院专业建设历程,现有教学科研能力、师资水平、行业发展现状和前景,缺少针对不同录取批次、不同生源地、不同就业期望值学生的未来发展指导,使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只有宏观的感性认识,缺少微观的个性规划;因此,畜牧兽医类专业大学生入学教育中的专业思想教育无法真正取得实效。 1.2入学教育体系尚不完善 目前,畜牧兽医类专业的入学教育工作制度不健全,体系不完善,致使执行不到位,教育效果不明显。第一,教育时间不足。一般高校在新生入学后的30d左右,集中进行专业思想、理想信念、校史校情、安全、大学生活适应、入党启蒙、心理健康、职业生涯规划等教育,时间少,内容多,无法保质保量达到教育效果。第二,各种教育之间缺乏联系。入学教育虽然内容丰富,但相对独立,往往是授课教师各自为战,使处于“适应期”的新生很难将各种教育有机结合,指导自己的大学生活。第三,缺乏评价机制。畜牧兽医类专业新生入学教育的效果尚无评估标准,对教师没有任何评教,对学生没有任何考核,使入学教育完全成为一项良心工作。第四,缺少人员和经费投入。高校普遍将辅导员、班主任及个别专业相关的教师作为入学教育的“主角”,很少甚至没有专项经费投入,最终导致一些教师消极应付。 1.3入学教育形式陈旧死板 面对“90后”的大学新生,高校入学教育形式陈旧死板,没有做到与时俱进。由于“90后”大学生成长在信息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张扬个性,依赖网络,追求“与众不同”。然而,大多数畜牧兽医类专业依然沿袭传统的入学教育模式,以院系为单位进行集体式的报告、讲座,或以班级为单位参观校史馆、组织班会等。不同时代、不同思想、不同性格的学生,多年来接受着相同模式的教育,学生只是被动、机械地参与,缺乏双向交流。这种缺少学生“声音”的入学教育,使大学新生没有展示自我和宣泄情绪的机会,产生厌烦心理,导致教育流于形式。 2畜牧兽医类专业新生入学教育的建议 2.1加强专业思想教育与职业规划教育的统一 虽然专业思想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侧重点不同———前者侧重教育新生更好地了解并热爱畜牧兽医类专业,树立专业责任感和使命感,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良好学风;后者侧重于培养新生规划自我职业生涯的意识与技能,发展综合职业能力,掌握职业规划的一般方法。但两者的最终目标一致,都注重新生的专业导向、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旨在明确新生发展方向,激发学习内驱力,为今后顺利进入畜牧兽医行业提供智力保障。从我国畜牧兽医类专业的现有状况来看,应从如下两个方面开辟专业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的路径。 2.1.1规范专业教育内涵,引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促进专业教育目标的具体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以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设计的成熟度、满意度为目标,注重大学生职业生涯知识、技能和观念的培养及发展的教育形式。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入专业教育,使新生在认识专业、了解专业的同时,能够结合专业,设计符合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线路图。通过专业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高度融合,实现畜牧兽医类专业学生个人发展的主观目标与行业需求的客观目标有机结合,尽快步入为职业发展而奋斗的正轨。 2.1.2拓宽专业教育渠道,引入创业教育,增强专业教育的时效性创业教育是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以实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的教育形式。将创业教育由高年级前移至大一新生,并引入专业教育当中,充分利用畜牧兽医企业的优秀教学资源,将畜牧兽医类专业成功创业的优秀校友作为创业教育课外导师,树立创业意识,抓好当前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时机,以此引领专业学习和职业生涯发展。 2.2健全入学教育保障机制 畜牧兽医类专业新生入学教育机制和保障措施是一项系统工程,关乎学院的学风建设和专业人才的培养。因此,校院两级管理机构需要高度重视,成立领导小组,真正做到有章可循,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促进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2.2.1完善入学教育体系,加强规范化管理高校应针对专业特点,制订一系列的入学教育量化评估标准,建立一系列教育制度,丰富教学计划,制订教学大纲,规范教学时间,增设专业实践,聘请教学督导,将各项入学教育内容整合分类,纳入学校教务管理系统。科学合理的入学教育体系,是增强入学教育效果的前提和基础。 2.2.2建设专业化师资队伍,加大资金投入高校应建设一支讲政治、责任心强、懂专业、会管理、肯钻研的以专职为主、专兼职结合的新生入学教育师资队伍。设立专项入学教育资金,保障科研立项、培训提升、交流学习,并邀请学术带头人、畜牧兽医行业杰出校友、社会成功人士及新生家长积极参与,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发挥整体合力。高素质的入学教育师资队伍,是增强入学教育效果的必备因素。 2.2.3构建评价体系,实现双向考核高校应量化入学教育评估标准,建立一系列评估、监督、激励制度。入学教育评价不仅要指向教育目标,而且要包含施教者。将学风建设效果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评)、学生评教结果作为入学教育考评的重要依据,将入学教育效果作为学生工作评估的重要条件,建立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创造性地开展新生入学教育工作。公正高效的评价体系,是增强入学教育效果的重要保障。 2.3改进入学教育的方式 不断改进和完善畜牧兽医类专业新生入学教育的方式,适应“90后”大学生学习成长的需要,是实现入学教育效果亟待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畜牧兽医类专业应秉承尊重、认同和宽容的态度,与时俱进,结合“90后”新生鲜明的时代特点,创新入学教育形式和方法,确保畜牧兽医类专业大学生入学教育工作目标的实现。采取“化整体为团体”策略,针对新生不同的问题,建立不同主题的团体辅导工作坊。畜牧兽医类专业新生根据目前自身的困惑或有待提高的能力,自主选择不同主题,在领导者(具备心理咨询师资格的辅导员)的引导下,建立起一个独特的团体场效应,刺激组员自我开放,开展活动,相互反馈,释放各自潜能,在轻松、有趣的氛围里,得到积极的自我成长。团体辅导工作坊既有教育与发展的作用,也有预防与治疗的功能,有助于畜牧兽医类专业新生深化对自己的认识,学习社交技巧,提高适应能力,更有效地在新的环境中寻求最佳状态发展,实现自我价值。采用情感互动教育方式,通过语言、动作及行为的传递而相互交流、相互碰撞、相互感染和相互激发,从而达到师生双方感情共鸣和思想认识趋同。以教师为主导,引导新生积极参与,在思想碰撞、情感交融的基础上,进行知识交流、理念传递,使畜牧兽医类专业新生在良师益友的引领下,接受专业启蒙教育,规划学业。利用网络教育平台,形成从单一说教到全面服务的信息体系。首先,建立网络教育咨询平台,便于新生随时随地接受教育,表达困惑,同时使内向的学生通过网络求助,倾诉自己的真实诉求,得到有针对性的指导。其次,以班级为单位,建立网络群体,及时了解新生的学习、心理、家庭状况等,让新生在短时间内融入自己的班级,建立起良好的友谊。再次,辅导员通过E-mail、QQ、EMS、微博、飞信、微信等方式,建立与学生、家长的可持续沟通平台,共同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2.4借鉴国外成熟经验 尽管中美两国在社会制度、文化背景、经济发展水平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美国是畜牧业发达国家,也是高等教育发达国家,可为我国畜牧兽医类专业新生入学教育提供借鉴。美国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称为环境熟悉与适应教育,具有启动早、课程化、多样性、重评价、群体广的特点,提示我国畜牧兽医类专业入学教育应在抓好入学教育第一步的同时,注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建立长效机制。 作者:李颖武瑞王长远单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兽医类论文:畜牧兽医类学风情况及对策 大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要受到学习动机的支配,一旦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明确,就会产生厌学、畏学的倾向,使得畜牧兽医专业大学生考查课学习动机呈现出多样性、自主性等特点。调查结果显示,15.5%大学生属于兴趣型学习动机,6.5%大学生属于求知型学习动机,10.3%大学生属于喜好型学习动机,30.5%大学生属于成绩目标型学习动机,37.2%大学生属于就业与生活型学习动机。 1学习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学习态度的好坏直接决定学风状况。据问卷的结果,畜牧兽医专业68.0%大学生学习态度端正,7.2%大学生持有“读书无用论”的观点,14.7%大学生认为大学读书是“混日子”,10.1%大学生学习主动性差,学习精力过于分散。 2学习纪律 对大学生学习纪律的调查结果从侧面反映了学风状况。调查畜牧兽医专业大学生课堂情况,13.5%的大学生有过迟到、早退情况,9.7%的大学生有旷课经历,19.5%的大学生在课堂中有过睡觉、看小说等事情,57.3%的大学生比较遵守课堂纪律。 3影响畜牧兽医专业大学生学风现状成因分析 畜牧兽医专业大学生学风现状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并不是孤立存在的现象,是多种因素的类聚,以下仅从主观影响因素和客观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3.1主观影响因素 大学生学习方法不得当。从内因来说,畜牧兽医专业大学生从高中步入大学后,教师教学方法与高中截然不同。部分大学生没有转变学习方式,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而出现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目标不明确的现象。在对畜牧兽医专业大学生调查中,仅有24%的大学生在大一时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大多数大学生是在大二下学期才明白畜牧兽医专业理论知识应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畜牧兽医专业大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学习纪律懈怠、急功近利、投机取巧、作弊行为,究其原因是畜牧兽医专业大学生专业思想不够稳定,对畜牧业发展前景不够了解,行业理想信念不够坚定。上述现象虽然不是畜牧兽医专业大学生学风状况的主流,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影响畜牧兽医专业大学生学风建设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 3.2客观影响因素 教风直接影响学风。教风与学风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优良学风是优良教风的最终结果。教师仅以传统的课堂讲授法进行教学,不善于应用先进的辅助教学工具,导致教学内容缺乏直观性、趣味性和生动性,是很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校扩招、就业形势及网络等客观因素也直接影响学风状况。高效扩招后导致生源质量下降,使得教育资源紧张的局面加剧,畜牧兽医专业师资的短缺使得教学质量有所下降。畜牧兽医专业大学生多数来自于农村及偏远地区,高效信息资源的负面影响对自制力差的大学生和低年级大学生产生负面影响。畜牧兽医专业就业形势虽然比较乐观,但是理想与现实的差别仍然使得部分大学生失去优越感,加大心理反差,对畜牧兽医专业学习产生冲击。 4加强学风建设策略 4.1完善制度建设,重视“两项”教育机制 制度就是规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结合动物科学专业、动物医学专业的培养方案,制定适合畜牧兽医专业大学生学习生活的规章制度。针对教育教学、日常管理等方面影响学风建设的突出问题加以研究,探索规律,制定并完善相关制度,靠制度建设来推动学风建设。通过课堂考勤制度、考试制度、学位制度、综合测评制度、自习制度、贫困生资助政策等规章制度的建立,保证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与秩序,努力实现学生管理在更高层面的系统整合。高度重视诚信机制、预警机制两项教育机制。诚实守信是良好学习氛围和优良学风的具体体现。加强学风建设必须要严肃考风、考纪,加强学习道德教育,通过召开诚信教育活动,通过实例宣讲、诚信签名、无监考考场等形式,加强考试管理,严肃考场纪律。同时,在坚持每学期考试后向家长汇报情况,针对个别严重问题学生争取学生家长配合,双方形成合力,建立长效机制。 4.2严格日常管理,做好“三项”主题教育 严格日常管理,坚持课堂教学和日常行为两手抓的原则,采取有效措施规范课堂教学秩序,切实提高课堂出勤率,通过坚持定期与不定期的检查和抽查,强化学生日常行为管理,达到以教风带学风,抓学风促教风,共同推进校风建设。全方位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做好入学教育、耐挫折教育、感恩教育。强化入学教育,搞好畜牧兽医专业新生的学风建设是至关重要的,通过从校情校史、校规校纪、理想信念等方面入手,为新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做抗挫折教育实际上是提高学生挫折容忍力的教育,重在培养畜牧兽医专业大学生在各种竞争中能立于不败的坚强意志和社会适应能力。要有遇到失败不气馁的挫折意识和受挫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合作意识和人际关系能力,自觉树立积极进取、勤奋向上的学习态度。感恩教育的开展旨在培养畜牧兽医专业学生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体验学校、家庭等方面的温暖,感恩化为学习的精神动力,从思想深处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实现自我教育,明确学习目标,鞭策自我。 4.3强化专业思想,把握“四项”特色活动 强化专业思想,培养畜牧兽医专业大学生献身畜牧业的敬业精神。要尽早培养畜牧兽医专业大学生的专业意识,发挥他们对专业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应用并巩固专业知识,感到学有所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深入开展四大特色活动,以职业生涯设计、大学生“挑战杯”竞赛、社会实践与实习、教研室与专业班级建立联谊班为载体,职业生涯设计活动为畜牧兽医专业大学生规划精彩大学人生,全力打造大学生活,培养明确的学习目标。“挑战杯”竞赛活动中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开展学术研讨,了解畜牧业学术前沿,提高科研意识和兴趣,促进本专业知识的学习。社会实践与实习活动有助于大学生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利于形成独立思考、具有实际思维能力的学术氛围。教研室与专业班级建立联谊班,加深专业教师与学生的联系。在活动中通过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强化学生专业思想,达到夯实学生专业知识基础、营造良好学习风气的目的。 4.4建立激励机制,设立“五项”表彰项目 良好学风的形成离不开有效的激励机制。①通过奖励和惩处,激发畜牧兽医专业大学生良好的行为动机,提高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②通过建立“五项”表彰项目:优良学风班、优良学风寝室、学习标兵、励志奖学金、学习进步奖学金的评比,规范评定程序,适时调整学生获奖比例,科学制定评比标准,对申报集体和个人作出客观、合理、准确的评估。同时,改变激励手段单一的做法,正确处理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的关系。良好激励机制的建立,引发畜牧兽医专业的大学生“内省”与共鸣,起到强烈示范作用,激励大学生努力学习,成为畜牧兽医行业的精英。 作者:杨芷郁单位:辽宁医学院畜牧兽医学院 兽医类论文:小议畜牧兽医类人才培养 1高校主导型“分段式”人才培养模式 “分段式”培养是指高校起主导作用,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分为在校学习和企业工作两个交替进行的过程,采取分段式教学的方式,实行工学交替或边学习边工作,理论知识学习与实际工作技能并重的一种培养方式。河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在本科生实践教学改革中,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畜牧兽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以个性培养为特色,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为中心,采用“职业规划、学以致用、个性培养、能力拓展”四阶段培养模式。并制定实施了本科实践能力培养路线图,使学生在通向成才的道路上拥有了“导航仪”。 1.1一年级,做好职业规划,巩固专业思想邀请企业精英参与入学教育,开办《企业家论坛》,特聘企业家教授进课堂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专业背景、畜牧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使学生及早树立目标,为后续课程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1.2二年级,在完成基础课教育的基础上突出学以致用通过学生分组,配备业务导师,利用节假日到牧场见习,积累感性知识,熟悉生产过程,强化基础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为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做好准备。 1.3三年级,围绕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目标进行个性培养通过在完成规定的实验和教学实习的同时,充分利用校企共建的实习和科研基地,部分学生编入“企业班”,强化生产和科研能力的培养。 1.4四年级,在进行个性培养的基础上强化学生的能力拓展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培养管理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能力,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技能和专业技能,解决生产和科研工作中的实际问题。高校主导的“分段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缩短了学生综合技能运用与企业实际岗位需求的适应期,得到了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同时,教师在教学中深刻认识到“产学结合,工学交替”在培养畜牧兽医专业技能人才中的重要性,督促教师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使教学内容更加切合现代企业的实际需求。 2校企联动型“企业班”人才培养模式 “企业班”培养模式是高校与企业合作成立企业冠名的“特色班”,双方共同制订“特色班”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生产实习及毕业设计等,利用节假日开展教学和实习活动。其有别于高职院校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不影响正常的校内教学计划,不要求学生毕业后必须到冠名企业工作,但冠名企业优先获得毕业生的挑选权。从2010年开始,河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相继成立“华裕班”、“正大班”、“嘉吉班”“、生泰尔班”4个“企业班”,取得了一定进展。 2.1“企业班”组织管理 (1)组建形式:“企业班”每班30人,从本科三年级和研究生中选拔毕业后愿意到企业工作的优秀学生组建而成,每期班培养1年。(2)“企业班”实行培养小组领导下的班主任负责制,班主任根据学校、学院规章制度进行管理、考核,并建立学生在校表现档案。(3)“企业班”学生学习活动期间,统一配备带有标识的服装,凸显特色。 2.2“企业班”教学管理 (1)培养目标:培养“企业班”学生毕业时成为“秉承大学精神,接受企业文化,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操作能力,能够迅速适应工作岗位,促进企业发展”的优秀人才。(2)教学内容:强化畜牧综合技术培训、兽医综合技术培训两项教学内容,增设企业经营管理方面培训内容,由企业选派精英来校授课,利用寒暑假集中安排学生到企业轮岗实习。(3)业务导师:班主任负责指定单人技能培训业务导师,实行业务导师负责制。(4)办学经费:办学经费由企业和学院共同出资,学生不交任何费用。“企业班”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以社会和企业需求为主导,在培养方案中体现不同的企业内涵,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具有文化修养和团队合作精神,既懂专业生产,又懂管理的综合型人才,是对现有畜牧兽医人才培养体系的有益补充和完善。通过校企联合培养,实现了学生从学校步入企业的“零距离”对接,减少了企业对新员工的培养时间和精力,节约了人才培养成本。 3企业主导型“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这种模式以企业为主,利用高校智力和教育资源,在高校设定科研项目,并使科研成果迅速产业化,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企业选派员工到高校深造,提高理论水平和管理能力。高校利用企业雄厚资金优势,吸引企业主动向学校投资,促进教学和科研设备的改进。 3.1校企共建科研基地 利用农牧企业的资金优势,高校结合自身的人才、科研优势,共建技术主导型科研基地,将科学研究、技术推广、成果转化、实习实训集于一体。一方面,通过与社会各界的密切合作,学校对区域经济和农业发展的需求能做出灵敏反应,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及时地调整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广大师生的科研能力,为社会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另一方面,科研基地提供的科研成果与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吸引更多农牧企业参与学校科研基地的建设工作,推动产学研结合的深层次发展。如河北农业大学与农标普瑞纳(廊坊)饲料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的“普瑞纳猪病检测中心”,与北京保吉安集团共建的“肉鸡疾病研究中心”就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例证。 3.2企业与高校建立经济股份合作制关系 高校可以以技术或科研成果入股的形式与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这就使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与学校密切相关。学校不仅要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一线中遇到的各种难题问题,推广新技术,还要协助企业开发新产品,研发新技术、新工艺,并且要利用学校的教师和教育场地协助企业搞好职工的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1992年10月份,华南农业大学应邀加盟温氏集团,开创了农业产业化领域校企合作的先河,首创了高等院校持股加盟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模式。这种合作形式以股份为纽带,将双方紧密联系在一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成功探索出一条“产、学、研”联合发展的道路,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作者:朱玉涛郭妍妍王路单位:河北农业大学 兽医类论文:畜牧兽医类实践能力的培养战略 一、畜牧兽医专业的考核方式不当 畜牧兽医专业不同于其他的文化课程,它比较侧重于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很多学校还是采取传统书面考试的方式。虽然考试是促进学生积极学习的最有效武器,但在畜牧兽医专业的考核上,如果学校只安排书面考试,学生将只会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花费大量的时间,而不会重视专业实践课的学习。在实践课中,学生睡觉、打闹、玩手机等现象时有发生,正是因为学生没有专业实践考核的压力,所以才在学习中表现得比较懒散。 二、培养中职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策略 当今社会对畜牧兽医专业的人才需求量较大,要求也较高。中职学校应该从学生现有的基础出发,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1.学校应该提高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的意识 学校应该充分认识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找出造成这一困境的主要原因,即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差。鉴于此,学校应调整专业教学的定位,将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放在首位。同时,学校还应提高教师与学生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切实提高实践课堂的教学效率,端正对实践教学的态度等等。 2.合理安排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 首先,对于刚入校的新生来说,学校应该安排大量的专业知识学习,为学生日后的实践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学校也可以安排适量的实践课程,从基础实训课题展开,逐步提高学生学习实践课程的积极性;其次,在学生积累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后,学校可以逐渐加大实践课程的比例,根据专业知识的教学进程,及时安排相关的实践课程,从而使学生能及时巩固专业知识,学以致用,同时提高实践能力。 3.学校应加大对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的资金投入 由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需要大量的资金,有些学校为了节约教学成本,会缩短实践教学的课时,导致学生的实践经验不足。其实,学校应该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建设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加实践学习,确保学生拥有良好的实践课程学习环境与充足的实验设备、对象,这样才能有效培养畜牧兽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 4.学校应该配备专业的畜牧兽医教学团队 首先,学校应该经常安排教师进行专业培训,经常组织教师到企业中进行锻炼。教师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才能把最新的社会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其次,学校应该对兼职教师进行教学培训,尤其是备课与讲课方面的培训,锻炼他们的教学语言;此外,还可以采取“由专业教师讲解专业知识,由兼职教师传授实践经验”的方法,以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5.落实校企合作 目前,很多中职学校都开展了校企合作的项目,企业为学校提供教学设备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学校为企业提供所需的专业技能人才,但是这个双赢策略并未充分得到落实。其实,学校应该充分把握这个契机,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安排学生到企业及养殖场进行学习和实习,了解社会岗位的要求,在实际工作中锻炼自身的实践能力。 6.改革畜牧兽医专业的考核方式 学校应该利用考核这个重要的武器来鼓励学生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除了专业课程的考核之外,还可以加入实训课程、社会实践等考核部分,让学生意识到实践考试的重要性。 三、结束语 我国畜牧兽医工作人员的需求量较大,虽然中职学校开设了相应的专业,但是人才培养的效果并不理想。学校应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适时调整教学对策,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作出贡献。 作者:廖玲玉单位:广西河池民族农业学校 兽医类论文:畜牧兽医类教学分析 一、缺乏劳动观念的教育 劳动是人维持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唯一手段。但现在的中职生普遍缺乏劳动意识,他们害怕劳动,逃避劳动。虽然每个学校都规定学生要参与一定的劳动,如课室、宿舍卫生的打扫,校园卫生的值周等。但认真参与劳动的学生是很少的,大多数学生只是走过场,没有真正参与到劳动中去,甚至根本没有参与。然而,大多数学校没有把这方面的教育列为重点,这是有待改善的。 二、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 1.教材部分内容过于精、细,不够实用的原因 (1)现在很多中职学校使用高职高专的教材,这些教材是为培养高技能人才而设计的,面对的是高中毕业生,它要求培养出的人才不仅具有操作能力,而且还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理论知识的要求比较高。但中职生大多数是初中毕业生,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对他们的培养主要是操作能力的培养,所以教材的部分内容对于他们来说是过于精、过于细的。(2)有些学校使用的虽然是中职中专教材,但还保留着很多传统的内容,如《养猪学》中讲述的还是传统的养殖方式,即无论种猪、母猪、仔猪、育肥猪的养殖都是地面平养的。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现代的养猪场多采用种猪限位饲养、母猪高床生产、仔猪网上保育、育肥猪全进全出一条龙饲养的生产方式。很多传统的内容已经落后了。 2.理论讲授多、实践操作少的主要原因 (1)畜牧兽医专业实验材料的局限性。比如要找一个有出血点、坏死点的病变组织,并不是马上可以找得到的。(2)学校的投入有限。很多学校连最基本的校内外实习基地都没有建立,有些虽然有实习基地,但购买实验材料的经费投入不足,也对实操造成一定的影响。(3)部分理论教师的责任心有待增强。因为理论课相对实操课来说会轻松点,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授,应该说是比较轻松的。但是上实操课,大多数要手把手地传授,比如显微镜的使用方法、犬的静脉注射等,都需要手把手地传授,相对于理论课来说会更繁琐、更辛苦。所以大多数教师都喜欢上理论课,而不喜欢上实操课。(4)教师的实践能力有待提高。由于时代的快速发展,很多教师的实践能力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不能很好地给学生传授新的知识与技能,这也是造成理论讲授多、实践操作少的原因之一。 3.缺乏劳动观念教育的原因 (1)很多学校认为劳动观念的教育主要是家庭的教育。不可否认,家庭的教育是很重要的,但是学校的教育同样也很重要。(2)最主要的原因是很多学校没有认识到劳动观念教育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劳动观念的教育与基础知识的教育应该是并重的。否则,将来毕业了,不是没有工作,而是不肯工作,目前就存在有些学生毕业等于失业的现象,笔者认为这主要是劳动观念的问题。 三、对策和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对目前中职学校畜牧兽医专业的教育提出几点建议,希望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1.调整教材内容 (1)中职生不应该使用高职高专的教材,应该根据中职生的基础知识水平以及将来的工作要求,选用中职中专层次的教材。(2)改革原有的中职中专教材。根据当代中职生基础薄弱,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感兴趣,但动手能力比较强、有胆量的特点,对教材进行改革,使教材内容尽可能地简单明了、实用,适当增加实操内容的比例,还要改革一些传统落后的知识内容。(3)有经验的教师可以根据社会的需求,以就业为导向,自行编制教材。比如阉鸡技术、人工授精技术都是社会上比较需要的,教师就可以结合自身的经验,专门编写这方面的教材。 2.提高实操课的比例 (1)努力克服实验材料的局限性。要尽可能多地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不仅在养殖场设立实习基地,而且在禽类批发市场、屠宰场也要设立实习基地。那些地方经常都会有发病的畜禽,这些发病的畜禽不仅价钱低,而且是很好的实验材料,这就可以很好地解决实验材料的局限性问题。(2)学校应加大对涉农专业的投入。国家对农业一直非常重视,学校也应该加大对畜牧兽医专业的投入。首先,一定要建立起完善的实验教室和校内实习基地。让学生有机会亲自动手养鸡、猪,那么学生在养殖过程中就可以学习到很多很实用的饲养技术,比如预防接种的方法步骤、人工授精技术等。这些技术,只有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与实际操作,才能够学得好、记得牢。其次,一些必需的实验设备和材料(如显微镜、外科器械等)也一定要齐全。只有这样,才可能顺利地开展实操课。(3)增强教师的工作责任心。中职教育应该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教师的责任就是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就业技能。因此,教师不应该贪图轻松而影响了学生就业技能的学习。为此,学校可以建立科学的评价、激励和促进机制,增强教师的工作责任心。教师应对学生负责,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要对学校负责,做有益于学校的教育工作者。(4)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教师的实践能力、实践经验都直接关系到对学生技能的培养。现在是知识快速发展的时代,不断有新的知识应用到生产中去,这就要求教师应不断地学习,掌握新的知识、新的技能,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教师可以通过两方面来提升,一是教师要经常到生产一线去学习,二是学校要经常组织教师到一些比较前沿的科研机构、院校进行培训学习。 3.进一步加强劳动观念的教育 (1)树立和培养正确的劳动观。所谓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就是要充分认识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即劳动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幸福生活要靠劳动来创造),确立“劳动光荣”的信念,以热爱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积极参加各种劳动。(2)制定和落实必要的劳动制度。前面说过,每个学校都有很好的培养学生参与劳动的制度,比如课室、宿舍卫生的打扫,校园卫生的值周等。这些都是很好的制度,但现在关键的问题是没有抓落实。所以,最重要的是抓落实,一定要让每位学生真正参与到劳动中去。表现好的,学校要有相应的奖励措施;表现差的,学校要有相应的处罚措施。再一个就是全校教职员工要统一思想,一定要统一认识到劳动观教育的重要性。如果不能统一思想,那是很难抓落实的。(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有意义的劳动。学校劳动观念教育除了要教会学生一些简单的劳动理论,掌握一定的劳动和社会生活的技能,还应该让学生参加简单的劳动实践。学校应创造条件和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劳动,引导他们在劳动中强化劳动意识,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总的来说,中职学校培养的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大多数是从事生产第一线的工作人员,对他们的操作能力和劳动自觉性要求很高。所以,我们要根据现在中职生的特点和将来的工作要求,适当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以培养更多合格的、受社会欢迎的畜牧兽医专业人才。 作者:卢仁才单位:韶关市技师学院 兽医类论文:畜牧兽医类本科《分子生物学》理论及实践的改革探索 摘要:分子生物学技术与畜牧兽医相结合是21世纪畜牧业发展的热点,给畜牧兽医业带来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为了培养符合现代畜牧兽医需要的复合型人才,需重视《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及实践教学。本文针对《分子生物学》课程的教材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实验操作等方面提出探索性改革意见,以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竞争力。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教学;探索 分子生物学创立于20世纪50年代,是从分子水平阐述细胞活动的规律、揭示生命本质的一门新兴学科,是生命科学深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人类了解生命活动规律的必经阶段,对生命科学领域的各分支学科都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1]。随着DNA的结构与功能、RNA在蛋白质合成中的作用、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遗传密码及基因调控的本质等被相继阐述,几乎所有的生命现象都可以深入到分子水平去寻找本质。所以分子生物学诞生后迅速与细胞学、微生物学、动物遗传育种学、兽医药理学、兽医传染病学、兽医免疫学、动物营养学、人畜共患病学等学科融合,形成了一系列的交叉学科,其研究手段和方法已成为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2]。 我国作为畜牧业生产和消费大国,迫切需要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这就使得高等农业院校教育的使命转移到培养理论和应用并重的复合型人才上。因此,重视和加强畜牧兽医类本科生《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及实践教学,对培养在畜牧业领域既有理论又有实验技能的优质毕业生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分子生物学》理论和实验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下面就结合河南农业大学牧医工程学院《分子生物学》的教学现状,对理论及实践教学的改革问题做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理论改革 1.选择合适教材、优化教学内容。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最直接来源,合适课程教材的选取对于学生入门分子生物学尤为重要。我院的分子生物学课程开设于第三学年第一学期,在此之前已经教授过动物生物化学和动物遗传学,而这两门课程在部分内容上与分子生物学有交叉,学生们对于核酸、蛋白质以及遗传信息的传递等基础知识已经有一定的了解;并且,相当一部分的大三学生已经进入到实验室,开始接触到PCR、质粒构建、蛋白表达等基础的分子实验操作。因此,对于此门课程的学习则应偏重于帮助学生了解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如:DNA、RNA、蛋白质的操作技术和基因功能的研究技术等,真正满足学生的现实需要,最大限度地避免重复学习和资源浪费。 现代分子生物学发展飞速,各种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国内外教材版本更新极快。虽然我院的分子生物学推荐教材为朱玉贤等主编的第3版《现代分子生物学》,但这个版本出版于1997年,不能满足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渴求。因此,通过对多种分子生物学教材的分析和比较,我们最终选择了朱玉贤等主编的《现代分子生物学》第4版。该教材除了系统讲解遗传物质的复制、转录、翻译以及调控机制外,还着重介绍了分子生物学常用的研究方法,和当前热门的基因组测序技术,具有内容紧凑、逻辑性强、图文并茂等特点。在此基础上,通过征询学生意见并结合畜牧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调整授课内容:对学生学过的章节进行简单回顾;详细介绍现代分子生物学的一些新内容、新技术;重点介绍与生产实验相关章节,使整个内容不仅理论联系实际,又紧临当今生物科学发展的前沿。 2.丰富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一个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世界,但在表述内容上却稍显抽象、复杂和较难理解。单纯依赖书本的介绍和教师的讲述难以在色彩、形象、质感、尤其是动态上给学生一个准确的印象。现代化多媒体课件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它能够将文字、图像、声音和动画等信息同时输出,形象化理论的、抽象的东西,具体化空间的、难以想象的内容,还可以在课件中展示自然界的直观现象、重现研究过程并模拟微观反应,创造出愉悦的教学情景,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积极性[3]。如:先向学生讲述真核生物的DNA通过转录形成mRNA、出细胞核并在核糖体等的协助下翻译出蛋白质的内容,再给学生放映国外专业网站下载的堪比好莱坞大片效果的此过程模拟动画,便很容易在学生脑中留下深刻印象,有助于理解和记忆。 从知识“被动接受者”到“主动介绍者”身份的转变,会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发表不同看法,质疑问难,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抽出两次的授课时间,让学生自主选择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癌症与肿瘤、病毒或基因与发育等不同主题制作PPT,然后每个学生花5~10分钟介绍PPT。整个过程锻炼了学生查找资料、获取信息、制作多媒体课件和演讲的能力,由于知识是由学生自己通过探究获得的,所以理解记忆更加深刻,掌握起来较为容易,不易被遗忘,还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践改革 分子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实验教学是分子生物学课程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些实用性很强的技术:核酸的提取与纯化、PCR扩增、电泳分离与鉴定、限制性内切酶切、质粒构建、细菌转化、蛋白质表达等等,这些都是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在之后的学习、研究和工作中经常用到的基础专业技能。此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同学们可以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并促进学生分子生物学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的全面发展。 1.设计针对性强的实验课程,注重实际应用。高等农业院校的教育宗旨是培养与社会实践接轨、具有实用技能的新型农业人才。为使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更有针对性、注重实际应用,建议增加实验课时数并分阶段安排实验课程。首先,掌握最基本的基础性实验,包括:DNA提取、RNA提取及反转录、PCR、酶切连接转化、感受态制备、蛋白质表达纯化等。通过基础性实验的练习,使学生达到理论与实验熟练于心的效果;然后,针对畜牧兽医的专业要求及社会需要,开展具有实际应用的实验项目[4]。例如兽医传染病学,需要学生对病例的实验室诊断具有一定的掌握。在学生熟练掌握基础实验技能的基础上,通过设计病原引物、基因扩增及测序等应用性实验来确诊病原,这样不仅让学生了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本学科的应用价值,同时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将所掌握的基础实验技能应用于实践中[5]。 2.培养扎实操作技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由于分子生物学实验过程长、所用试剂及操作仪器较多,传统实验课模式为:教师做好准备工作、讲解演示、学生实验。这样的授课方式存在学生的参与度不够、基础的操作技能掌握不扎实、良好的实验习惯养不成等弊端。建议将实验的整个准备工作,包括EP管、移液器枪头和玻璃器皿的灭菌,试剂的配制以及实验室规范使用和卫生清理等,全部交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此过程以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实验,发现问题,深入理解规范实验的重要性。逐渐让学生在循序渐进、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此外,对于简单的实验步骤,让学生自己设计、讨论并验证,最后对比前人做的工作,得出结论。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增加了学生对实验课的参与程度,同时也可激发学生对实验科学的探索热情。 三、结语 作为高等农业类院校,搞好教育工作、培养优质专业人才是学校的头等大事,而好的教育模式需要教育工作者们不断地提高自身专业水平、改革高校教育理念、建立科学的教学实验管理模式、不断完善和创新,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分子生物学的兴趣,为国家培育出更多、更优秀的符合现代化畜牧兽医发展需求的高质量毕业生。 兽医类论文:高职院校畜牧兽医类专业化学类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研究 【摘要】阐述高职院校畜牧兽医类专业化学类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畜牧兽医类专业课程及岗位能力要求,探讨化学类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方法。 【关键词】化学课程畜牧兽医类专业教学内容改革 据统计,国内目前共有82所高职院校开设了畜牧兽医专业,广西开设了畜牧兽医类专业的高职院校仅有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和广西职业技术学院。随着广西养殖业的发展,社会对畜牧业人才需求逐年递增。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而化学类课程是畜牧兽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包括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等内容,为学生后续学习动物饲养学、动物病理学、兽医内科学、兽医临床诊断学、动物药理学、动物营养学等专业课程奠定基础,课程内容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起到理论基础和基础技能培训的作用。本文以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高职院校畜牧兽医类专业化学类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一、高职院校畜牧兽医类专业化学类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时不足。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思维与能力,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近年来,各高职院校都在削减课内学时,化学类课程也不例外。目前,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类专业化学类课程被削减学时甚至取消。分析化学课程由原来64学时减为48学时,动物生物化学课程由原来64学时减为40学时,取消了有机化学课程的开设。 (二)教学内容取舍难度增大。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使用的化学类教学用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徐英岚主编的《无机与分析化学》,以及潘亚芬主编的《生物化学》,这些教材均按64学时编制,编写时凸显高职教育特点,强调应用性训练,如果从这样的教材中再筛选出符合40-48学时的教学内容,难度极大。勉强选择的内容并不能满足畜牧兽医专业课程学习的需要。 (三)学生动手实验技能掌握的程度降低。实验教学的目的是强化学生实际动手操作技能的培养,而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提升是一个量的积累过程,需要大量的动手实验。化学类课程课时的减少,压缩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影响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不符合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二、高职院校畜牧兽医类专业课程及岗位能力要求分析 要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对化学类课程在畜牧兽医类专业中的作用进行定位,与畜牧兽医专业的课程改革密切结合,掌握畜牧兽医类专业对化学类课程知识的要求,并根据这些要求确定化学类课程应开设的内容。 目前畜牧兽医类专业学生的基本岗位包括家畜饲养工、家禽饲养工、家畜繁殖工、家禽繁殖工、兽医化验员、乳品检验员、动物疫病防治员、动物检疫检验员、饲料检验化验员等。拓展岗位包括宠物养护员、宠物美容师等。畜牧兽医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对化学类课程要求的基础知识技能为:应用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生物化学基本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畜牧兽医部分专业课程知识点与化学类课程知识点的衔接内容详见表1。 由表1可见,化学类课程与畜牧兽医专业课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具有基础支撑作用。若衔接出现断层,势必影响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 三、高职院校畜牧兽医类专业化学类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一)教学内容整合。目前,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专业化学类课程主要开设分析化学、动物生物化学,以及化学类综合实训课程,共计96学时。在授课过程中,由于两门课程同时进行教学,导致一些相同的内容重复讲授,浪费学时。如在分析化学课程中,吸光光度法属于仪器分析法,该教学内容安排在学期未,且因时间关系只来得及安排一次仪器分析实验。而动物生物化学在学期初的第二章蛋白质测定、第三章核酸测定、第五章血糖测定等实验中均要使用分光光度法,导致两门课程一前一后都讲授了该项内容,但又因学时有限,讲解和操作都不够透彻,学生理解不深刻。对此,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合并课程进行授课,将分析化学课程中溶液配制内容与后续的分析化学实训和动物生物化学实训相结合,在后续实训中所使用,溶液均指导学生计算和配制,既可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知识和技能的连贯性,又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避免学生今后在实际工作岗位上不知道实验用的溶液是怎么来的,还可以节约试剂,保护自然环境。 (二)合理取舍教学内容。有机化学是动物生物化学非常重要的前修课程,也是动物药理学、动物营养学等专业课程的前修课程。但因学时限制,很多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取消了这门课程。合并化学类课程学时后,可对分析化学部分内容进行调整,化学分析法只学习酸碱滴定法,删除沉淀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配位滴定法等滴定法的内容,加上动物生物化学不需重讲分光光度法的时间,可节约20学时,用于增设溶液配制和与动物生物化学相关的部分有机化学内容。由图1可见,整合前,由于开设课时有限,糖、脂肪、蛋白质三大营养物质的结构、核酸的代谢等内容未能讲授,整合后添加了这些相关内容,并有更多的课时用于技能训练,使知识和技能训练连贯性更强,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利于培养基础厚、能力强的养殖业人才。 (三)加大技能操作训练。比较表2与表3,发现课程内容整合前,技能操作训练仅占总学时的37.5%,理论教学占了较多的时间,整合后,技能操作训练所占学时可达47.9%,较原来增加了10.4%,而且可以将溶液配制这项基本技能贯穿于课程中,充分体现了分析化学对动物生物化学的基础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综上所述,基于高职院校畜牧兽医类专业普遍削减课内学时的实际情况,应对化学类课程进行教学内容改革,这不但可以增加相关理论教学内容,还可以增加技能训练学时,提高学生的技能操作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 兽医类论文:中职畜牧兽医类专业现状及教学研究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教育部职业教育中心研究所早在2001年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就了中等职业学校养殖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以促进养殖专业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的发展和普及,2010年教育部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中也列入了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畜牧兽医等多个畜牧相关专业,足见国家和教育部对畜牧兽医类相关专业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的重视,但时隔多年,开设相关专业的院校寥寥无几,搜索整个网络,也难以找到几篇中等职业教育相关专业的论文和研究报告,足见此类专业并没有预想的那样蓬勃发展、遍地开花。那么,我国农村面积广大,而相关专业如此遇冷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中职畜牧兽医类专业遇冷的原因 1. 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是农业大国,也是靠农业起家,绝大多数人口还是农业人口,即便是从事工业生产和服务行业的人员也有相当大部分从事过农业生产,过去刀耕火种的生产经历已经给人们留下深刻的烙印:从事农业生产是相当辛苦的事,做农民永远没有出头的日子。在人们的印象中,农民也是一个落后的群体,很多家长给孩子灌输的观念就是走出农村到大城市发展才有出息,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大量的学生选择了便于在城市就业的专业,如机械自动化、幼师、计算机等专业,制约了畜牧兽医相关专业的发展。 2. 我国畜牧行业发展落后,工作条件差,孩子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形成矛盾。我国的畜牧业相对落后,大多畜牧企业规模比较小,生产条件差,有的甚至没有任何自动化设备,完全靠人工喂料、清理粪便进行饲养管理,这就造成养殖场工作的脏、累,加上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娇生惯养,本身就缺乏那种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遇到这样的工作唯恐避之不及,那里有什么热情。 3. 养殖场用人观念传统,薪资水平低。由于多数养殖场管理经验缺乏,条件差,又不愿意花高价招聘有技术的饲养员,造成具备较强技能和工作能力的人员不愿意到养殖场工作,致使养殖场只能低价雇佣一些年老体弱的人从事生产活动,久而久之形成养殖企业劳工素质差、工资水平低的普遍现象,长期无法打破,同时限制了新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加入。 4. 校方不重视,开设专业不积极。这主要体现在近几年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带动了计算机、外语、机械自动化等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大量的学生更喜欢选择这些热门、容易就业的专业,适合城市发展的专业,而校方则喜欢投其所好,把大量精力放在这些专业科目的发展建设上,挤占了畜牧兽医相关专业的资源和精力。 以上4个原因经过长期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就造成畜牧兽医专业无生源或生源不足而无法开班的情况,进而限制了专业的发展。但是这恰恰表明畜牧兽医专业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二、我国畜牧兽医类专业发展的巨大空间 首先,我国幅员辽阔,农业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对畜产品的需求量巨大,因此必然需要大量的人员从事畜产品的生产,这是畜牧兽医专业发展的“钢性”需求。 其次,我国的养殖业管理水平正由粗放式向集约化方向过渡,在这个过程中将有大量的自动化设备被应用到养殖管理中,这就需要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员工进行管理和操作,这些养殖企业即将向我们职业学校发出人才订单。 第三,迫切需要解决低薪低能的员工与提高养殖水平的矛盾,养殖场由于饲养员水平低而造成生产成绩低下的情况已经形成恶性循环,随着管理人员水平的提高,已经深刻认识到只有雇佣有技术、劳动能力强的员工,才能使生产成绩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从而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而由于过去对畜牧人才的不重视,造成我国各层次畜牧人才都十分匮乏,呈现断档的形式,随着养殖场员工的更新换代,畜牧人才的缺口将逐步显现。 三、畜牧兽医类专业的教学研究 面对即将到来的畜牧兽医相关专业的培养需要,作为一线的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我们必须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根据畜牧兽医专业的特点和实践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 1. 理论教学方面,要根据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设定教学的内容的层次。中等职业教育的教材基本上就是高等教育的精简版,有的没有专门的教材,甚至直接使用高等教育的教材,但其中很多内容已经超出了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目的,中等职业教育应该更倾向于饲养管理的执行环境,而放松深层次理论的学习。作为中等职业教育,我们的学生年纪比较小、学习能力比较弱,就不能像对待高等职业教育那样,要求他们掌握那些比较高深的原理,领悟知识的来龙去脉,更多的是让他们领会生产的操作过程,只要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能达到怎样的生产效果。以母猪的背膘厚度生产性能和使用年限的关系为例,中等职业教育中我们只需要要求学生知道母猪的背膘厚度会影响其生产性能和使用年限,如何用设备测量背膘厚度,具体的标准和数据去哪里查找就可以了,而不要求他们掌握为什么最适合的背膘厚度是这个数值。 2. 校企对接,让学生从劳动实践中提高技能,便于就业。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是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所学专业的劳动,如果达不到这个标准,我们的职业教育就是失败的教育。针对畜牧兽医专业的特点,理论讲解的再多也只是纸上谈兵,必须让学生深入到养殖企业中去,亲眼去看,亲手去摸,这样才能理论联系实践,将书本上的知识刻进脑袋里,经过一段时间的劳动实践后,学生还会发现哪些东西书本上没有,哪些东西与书本上讲的有差异,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劳动技能。我们的学校必须与养殖企业搞好对接,一方面可以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实习机会,深刻地体会劳动生活的感受,另一方面可以便于学生的就业,学生在养殖企业中实习,企业在题供实习机会的同时,也会感受都有劳动技能的劳动者能给企业创造更多价值,从而积极地招聘有技能的员工。 3.根据现代养殖业的发展状况,对教授的内容进行及时补充。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自动化设备被引进养殖企业,如自动降温设备、自动消毒设备、自动喂料设备、自动清粪设备等等,我们要根据掌握的最新情况对知识进行更新,教授学生最新的设备功能和使用方法,这样习得的知识才具有及时性和先进性。 将畜牧业相关法律法规列入学习内容。最近几年国家由于对食品安全监管力度的加大,颁发了多部关于养殖业的法律规章,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动物源性饲料产品安全卫生管理办法》等。过去我们只重视养殖技能的教学,而这些法律法规也与养殖业的生产息息相关,只有懂法才能不违法,才算是合格的畜牧业人才。 将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生产方法和生产标准列入教学。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品安全,尤其是畜产品安全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很多的养殖企业也在生产达到国家标准的无公害、绿色或有机畜产品,这就对我们的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好的饲养管理水平,还要懂得更高级别的畜产品生产流程,懂得在生产过程中哪些饲料和药物不可以使用,哪些是可以使用的。 综上所述,我国畜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相关专业的人才,相关专业有着非常广大的发展空间。随着畜牧业的发展,畜牧人才需求的逐渐旺盛会改变养殖企业的用人环境和薪资水平,也会逐渐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最终会促进专业的发展。作为畜牧专业的教育工作者,要根据畜牧兽医专业的教学特点设计好教学方案,达到培养中等职业人才的教育目标。 作者简介:高亮(1981-),吉林省汪清县第一职业技术高中教师,中学二级。 兽医类论文:浅谈高等职业院校畜牧兽医类专业实验室的药品管理措施 摘要:随着高等职业院教育的快速发展,畜牧兽医实验室承担的教学及科研任务不断增加,药品种类增加,数量增多,管理难度加大,本文对畜牧兽医实验室药品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就解决这些问题从领导重视、制度健全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畜牧兽医;实验室;药品;管理 我院畜牧兽医系有5个专业,包括动物医学、畜牧兽医、宠物养护、兽医医药和实验动物。随着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不断进行,实践教学的比例不断加大,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实践教学都在60%以上,除少部分(约10%)实践课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教学外,其余实践教学都在实验室进行,实验室承担了所有实践教学任务的50%左右,学生和教师在实验室每天都要使用各种药品,其中有易燃、易爆、有毒、有腐蚀性等化学药品;有动物手术的麻醉药品;有疫病诊断的生物试剂盒等。药品种类的多样化,管理难度较大,笔者在畜牧兽医实验室工作多年,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就畜牧兽医实验室药品管理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实验室药品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实验室药品存放分散。畜牧兽医专业经历了“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办学水平评估”及“国家级示范校重点专业建设”,新建了“胚胎移植中心”、“种禽繁育中心”和“宠物训养中心”三个校内实训基地,扩建了“动物医院”和“兽药生产与检测中心”两个校内实训基地,加上原本有动物药理学、动物微生物学、动物营养与饲料检测、动物疾病诊疗、动物手术、兽药检测等十五个实验室,便于教师进行实验,各实训基地及实验室都配备了药品,导致药品分散,达不到药品的共享,时间久了存在大量过期药品,尤其化学试剂过期的数量比较多。 2.教师的实验药品采购计划与开设的实验项目存在差异。学院耗材管理办公室要求,在每学期的期末上报下学期实验耗材计划(包括实验药品计划),教师虽然有新学期的教学任务书,但是通常还没有做出实验、实习及综合实训的教学计划,就报了实验耗材计划,这样就会造成耗材与实验内容不相符合,作为耗材一部分的药品也不例外,存在差异,导致药品多余或不足。 3.药品管理制度不够完善。药品是搞好实验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基本保证。如果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作支撑,必然在药品的采购、保管、使用等方面出现问题。除常规的药品管理制度之外,要完善特殊药品(麻醉药、毒性药品、生物制剂)的管理制度。 二、提高畜牧兽医实验室药品管理水平的几点建议 1.建立药品申请、审核、审批制度。教师根据实验、实习和综合实训计划,制订药品采购计划,由实验管理人员审核并统计,在清点库存药品的基础上,取消库存药品中的申购药品,综合考虑药品使用情况,适当的补充药品,进一步完善申报计划并签字。然后经系部主任审批签字,交学院中心实验室耗材管理办公室,根据学院经费情况审批并采购。药品申购只有层层把关,才能防止重复购买带来的过期浪费。 2.建立药品分类管理制度。建立药品分类及保存管理制度,降低损耗,防止事故发生非常必要。实验管理人员必须掌握药品试剂的性质、分类与存放保管等多方面的知识,才能实施分类摆放好药品。畜牧兽医实验室药品有以下几类:(1)化学药品:化学试剂按无机物、有机物分类存放;无机物按酸、碱、盐;盐类中按金属活泼性顺序分类存放;不同性质的药品要分类摆放,氧化性和还原性强的物质就不能放在一起,一旦发生事故就会产生爆炸。如氯酸钾和高锰酸钾就要离还原性材料远一些;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也不能放在一起,因为他们混合后会放出大量的热,也会产生危险;容易自燃、或者受撞击能爆炸的材料要单独放置,离其它材料远一些;易挥发的材料需放置在通风柜里,最好不要放在密闭的地方;有毒、有害的物品需要做出明显的标记。最后,在药品柜上的位置,标出药品名称,并且在记录本上写药品的数量。(2)兽用药品:根据畜牧兽医实验室常用药品类型,本着便于保存和使用方便的原则,一般分为以下几类:注射剂、片剂、散剂、溶液剂。注射剂种类多、数量大,按药理作用分为:抗菌药、神经系统用药、心血管系统用药、泌尿生殖系统用药、呼吸系统用药和消化系统用药等几类。分柜或分层摆放这些药品。(3)生物制剂:根据试剂要求存放,使用时严格按照说明书使用。(4)特殊药品:畜牧兽医实验室的特殊药品主要指麻醉药(如陆眠醒、舒泰、巴比妥类、静松灵等)和有毒化学试剂(如亚硝酸盐、丙酮、有机磷类),依照《药品管理法》,对这些药品实行特殊管理。①采购应做好年度计划,按规定逐级申报,经有关部门批准后,到指定兽药公司采购。②入库应按最小单位包装逐支逐瓶验收,并做好验收记录。③药品存放在加锁的铁柜内,专人负责保管和领取。④药品仅限本系兽医实验和科研使用,不得转让、借出或移作它用,严格按规定控制使用范围和用量,实行领用经申请、审批、双人登记签字的制度。未使用完及时归还库房登记入库。 3.建立生物制品低温保藏领取制度。畜牧兽医实验室生物制品主要有:疫苗、诊断抗原及阳性血清、疾病诊断液及生化试剂盒,具有价格贵、运输、保存条件要求严格等特点,采取集中保存专人管理的有效措施。药品入库时,至少有两名人员参与,做到账物相符,使用时认真填写领取登记表并签上姓名日期,表示经手认可。有两点建议:一是后勤部门保证实验室冷藏设备的正常供电,如有特殊情况要提前通知。二是实验管理人员应该经常注意设备的运行情况,如发生异常情况应及时关掉电源停机,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想办法妥善保存好生物制品。 4.建立药品定期核查管理制度。严格执行药品的库存清点制度,对库存试剂必须定期检查,发现有变质或有异常现象要进行原因分析,提出改进贮存条件和保护措施,并及时通知相关领导处理。发现试剂瓶上的标签掉落或将要模糊时立即贴好标签,无标签或标签无法辨认的试剂都要当成危险物品重新鉴别后小心处理,不可随便乱扔,以免引起严重后果。兽用药品及生物制品要重点核查有效期。 5.建立完善的药品报废销毁制度。原则上失效、过期、破损的特殊药品每年报废一次。对于兽用失效、过期药品,如注射剂、片剂、散剂、酊剂等,可以暂不处理,特别是过期药品出现变色、沉淀、分层、析出等变化时,可放在展示柜内,供学生在药理课上作为识别过期药品的样品。 6.实行药品计算机管理。实验管理人员将实验室各类药品的规格、数量、有效期及具体柜号输入计算机,实行计算机管理,极大地提高了管理的科学性。实行全院范围内联网的管理模式。定期更新网上资料,有利于相关系部及中心实验室及时解药品情况,在审核采购计划时作为重要依据,控制了药品重复购置带来的过期报废损失。帮助使用者在网上快捷查找所需药品,极大地提高了办公效率。 三、结束语 实验室队伍的建设及实验室管理工作需要相关领导关心和重视,需要一整套完整科学管理制度,并能执行到位。实验管理人员要掌握科学管理知识,全身心投入到实验室工作中,学院应该经常组织安排实验管理人员到相关学校参观学习,吸取别人的先进经验,不断完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为教学和科研提供坚强的保障。
生物化学论文:医学生物化学自主性学习教学的探讨 科学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源开发已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振兴经济不可替代的重要手段。当今世界正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今后社会赖以发展的重要资源不再是物质资本而是人力资本。使更多的国民接受高等教育,既是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是国民素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虽然我国综合国力有限,教育负担很重,但从实现小康的奋斗目标和未来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出发,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要有一个较大的发展,否则就很难保证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和强有力的发展后劲。所以,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必然趋势。为此,在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的研究就成了高等教育中一个重要的课题,笔者就教学实践谈谈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 1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呼唤创新人才,而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是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如果高等教育仍然按照一贯的“主体一客体”教学模式教育学生.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将会被抹杀。[1]多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是被定位在“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上的,并且已成为大多数教育教学管理者的思维定势,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继续存在。要改变以往教师是课堂主宰者的现象,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相信每一个学生,并把这种信任通过自己的眼神、表情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充分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潜能,并对自己的学习持乐观、积极的态度,学生能做到的或可能做到的教师决不代劳。针对重要理论的发现和发展过程,应该启发学生自己去查找其实验依据。教材中已经给出实验依据的内容,学生需要重点学习其原理,例如鸟苷酸循环,教材通过鸟苷酸循环相关的验证实验解释了鸟苷酸循环中各种产物的关系,学生一旦掌握了具体实验,其中关键产物则不难记住。对于教材中没有实验依据匹配的重要知识点,教师可以在课前或课后作为问题布置下去,鼓励学生利用图书馆或网络资源查找依据,开拓思维,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即师者应授之以渔而非受之以鱼也。 2 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学生的内在需要和兴趣激起的学习自然是自主学习。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内在需要。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兴趣点。教学活动就会在学生“渴求知识”的状态中顺利开展下去。学生把学习理解为自己的事,而不是外部强加的,学习中就会采用各种方法来提高学习效率,自主性也得到充分的发挥和体现。 针对本学科特点,讲授方式上可由临床上疾病的症状、体征、存在的问题、面临的困难入手引入,再上升到生化的理论知识;也可由生化的理论知识预见和展望临床变化,使理论与实践相互联系,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2]比如在提问为什么我们会与父母具有相似长相的例子时,引出遗传信息传递和表达的规律,即DNA的复制、RNA的转录和蛋白质的表达等相关内容。在清楚讲授完这些内容的前提下,再以镰刀状红细胞溶血性贫血或蚕豆黄为例引入基因突变以及其带来的后果,最后强调基因治疗的重要性和必然性。这样一来,在一个较为系统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和学习,又让这种启发式和提问式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学习兴趣,也将帮助他们获得更为牢固的知识。 3 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教学环境 在教学过程中,良好的课堂气氛和人际关系是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前提条件。鉴于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科特点,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促进自主性学习。 3.1 教学内容要有弹性,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在教学内容处理上,教师要做到有所教,有所不教。即讲清最基本的概念,理论知识,其它能自学的内容留给学生;所讲的不都是书上的,书上有的不一定都讲;重视学科的思想方法和解决问题方法的培养,做到循循善诱,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的提高。 3.2 重视平时表现,建立多样化评价方法:要改变一考定终身的格局,设立平时成绩与终结性考试相结合,并加大平时成绩的权重。在实际操作中将生物化学实验设计、讨论课发言、学习态度、论文质量等列为考核内容;在给分标准上教师应鼓励学生阐述个人观点,鼓励学生去发现新方法解决问题,强调学生的个人见解和是否具有批判性观点,是否有创见等。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是提高自主性学习效果的关键。 3.3 师生共同讨论问题,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效率:高等学校作为培养 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如果没有讨论,智慧就难以发芽。虽然一些知识和技能会过时,但在讨论过程中培养出来的思考、推理和分析能力将使学生走上社会后具有灵活性和独立性。讨论是思想的沟通和激励,由此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讨论不是把教师个人的信念和观点强加给学生,因此师生之间的平等和以理服人的氛围十分重要。[3]在讲授中教师应富于激情,要善于用自己的情绪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动”起来,才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才能“亲其师”而“信其道”。应与学生有视觉上的交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穿插一些简短的提问或对话。学生只要能说出自己的想法,即使很肤浅,也要给以肯定和引导,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面对学生的错误,不能一味地指责或直接指出错处,而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改正,把纠错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自主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难以把握的地方,教师应及时发现问题、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效率。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学生是主体的原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努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当然,如何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还需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探索和改进。 生物化学论文:对生物化学工程环境改造分析 一、我国生态环境现状 目前我国工业“三废”污染、农用化肥和农药的污染以及废弃塑料和农用地膜的污染,严重的影响了国内的生态环境,使得水污染日益加剧。水资源严重短缺,全国600多个城市中已有一半城市缺水,农村则有8000万人和6000万头牲畜饮水困难;土壤污染严重,耕地面积锐减,近10年来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亿吨,土地荒漠化日益加剧;森林覆盖面积下降,草场退化,每年减少森林面积达2500万亩;人们的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威胁,疾病发病率急剧上升。环境是人类和生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与人相互对立又相互制约。环境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而人类通过调节自身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同时也不断地改造环境,创造有利于自身生存、发展的环境条件。人类对环境的改造能力越强,环境对人类的作用就越强。人类在改造环境的同时,也将大量的废弃物带给了环境,造成了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产生了不良影响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加大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力度,加快应用高新技术,如现代生物技术来控制环境污染和保持生态平衡,提高环境质量已成为环保工作者的工作重点。几大环境问题:一是大气污染对健康的危害,空气污染物在短时间内大量进入人体,会导致急性危害。产生的原因,一种是污染地区的气象条件发生了变化,大量污物积聚在低空,扩散不开;另一种是事故排放使大量有害物质短时间内进入大气,造成严重污染。二是慢性危害:长期生活在低浓度污染的空气环境中,机体可受到慢性潜在性危害,使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增高。如目前吸烟引发肺癌、石棉引起石棉肺、二氧化硅致矽肺等已为人们所共知。三是致癌作用:空气污染物的致癌作用是慢性危害的又一表现,是现代肺癌发病率增高、死亡率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实验证实,有30余种空气污染物具有致癌作用,其中最突出的是多环芳烃化合物,以3,4苯并芘为代表。它是煤炭、石油、天然气、木材等燃烧不完全所形成的一种高活性致癌物,在煤烟、煤焦油、汽车废气、飞机尾气、柏油路灰尘中都能分离出3,4苯并芘。某些元素如砷、铅、镉、铬、铍的致癌性已在动物实验中被证实。 二、现代生物技术与环境保护 现代生物技术是以DNA分子技术为基础,包括微生物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基因工程等一系列生物高新技术的总称。现代生物技术不仅在农作物改良、医药研究、食品工程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也随着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在治理污染、环境生物监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物技术作为一种高新技术,已普遍受到世界各国和民间研究机构的高度重视,发展十分迅猛。与传统方法比较,生物治理方法具有许多优点。首先,生物技术处理垃圾废弃物是降解破坏污染物的分子结构,降解的产物以及副产物,大都是可以被生物重新利用的,有助于把人类活动产生的环境污染减轻到最小程度,这样既做到一劳永逸,不留下长期污染问题,同时也对垃圾废弃物进行了资源化利用。其次,利用发酵工程技术处理污染物质,最终转化产物大都是无毒无害的稳定物质,如二氧化碳、水、氮气和甲烷气体等,常常是一步到位,避免污染物的多次转移而造成重复污染,因此生物技术是一种既安全又彻底的手段。再次,生物技术是以酶促反应为基础的生物化学过程,而作为生物催化剂的酶是一种活性蛋白质,其反应过程是在常温常压和接近中性的条件下进行的,所以大多数生物治理技术可以就地实施,而且不影响其他作业的正常进行,与常常需要高温高压的化工过程比较,反应条件大大简化,具有设备简单、成本低廉、效果好、过程稳定、操作简便等优点。所以,当今生物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工业清洁生产、工业废弃物和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以及有毒有害物质的无害化处理等各个方面。 三、现代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一)污水的生物净化 污水中的有毒物质其成分十分复杂,包括各种酚类、氰化物、重金属、有机磷、有机汞、有机酸、醛、醇及蛋白质等等。微生物通过自身的生命活动可以解除污水的毒害作用,从而使污水中的有毒物质转化为有益的无毒物质,使污水得到净化。当今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技术处理污水就是生物净化污水的方法之一。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技术是酶工程技术。固定化酶又称水不溶性酶,是通过物理吸附法或化学键合法使水溶性酶和固态的不溶性载体相结合,将酶变成不溶于水但仍保留催化活性的衍生物,微生物细胞是一个天然的固定化酶反应器,用制备固定化酶的方法直接将微生物细胞固定,可催化一系列生化反应的固定化细胞。运用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可以高效处理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无机金属毒物等,此方面国内外成功的例子很多,如德国将能降解对硫磷等9种农药的酶,以共介结合法固定于多孔玻璃及硅珠上,制成酶柱,用于处理对硫磷废水,去除率达95%以上;近几年我国在应用固定化细胞技术降解合成洗涤剂中的表面活性剂直链烷基苯磺酸钠(LAS)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对于含100mg/L废水,降解率和酶活性保存率均在90%以上;利用固定化酵母细胞降解含酚废水也已实际应用于废水处理。 (二)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 重金属污染是造成土壤污染的主要污染物。重金属污染的生物修复是利用生物(主要是微生物、植物)作用,削减、净化土壤中重金属或降低重金属的毒性。其原理是:通过生物作用(如酶促反应)改变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化学形态,使重金属固定或解毒,降低其在土壤环境中的移动性和生物可利用性,通过生物吸收、代谢达到对重金属的削减、净化与固定。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过程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激发微生物的活性,由此可以改善土壤的生态结构,这将有助于土壤的固定,遏制风蚀、水蚀,防止水土流失。 (三)白色污染的消除 废弃塑料和农用地膜经久不化解,估计是形成环境污染的重要成分。据估计我国土壤、沟河中塑料垃圾有百万吨左右。塑料在土壤中残存会引起农作物减产,若再连续使用而不采取措施,十几年后不少耕地将颗粒无收,可见数量巨大的塑料垃圾严重影响着生态和环境,研究和开发生物可降解塑料已迫在眉睫。利用生物工程技术一方面可以广泛地分离筛选能够降解塑料和农膜的优势微生物、构建高效降解菌;另一方面可以分离克隆降解基因并将该基因导入某一土壤微生物(如:根瘤菌)中,使两者同时发挥各自的作用,将塑料和农膜迅速降解。同时,还需大力推行可降解塑料和地膜的研发、生产和应用。有些微生物能产生与塑料类似的高分子化合物即聚酯,这些聚酯是微生物内源性贮藏物质,可以用发酵方法进行生产,由此形成的塑料和地膜因有可被生物降解、高熔点、高弹性、不含有毒物质等优点而在医学等许多领域有极好的应用前景。为了降低成本、提高产量,人们正在用重组DNA技术对相关的微生物进行改造,此方面目前一个研究热点是采用微生物发酵法生产聚-羟基烷酸(PHAs),研究人员正设法构建出自溶性PHAs 生产菌种,即将PHAs重组菌进行发酵,在积累大量的PHAs后,加入信号物质,使裂解蛋白产生,细胞壁破坏,PHAs析出,以简化胞内产物PHAs的提取过程,降低提取成本。 (四)化学农药污染的消除 一般情况下,使用的化学杀虫剂约80%会残留在土壤中,特别是氯代烃类农药是最难分解的,经生态系统造成滞留毒害作用。因此多年来人们一直在寻找更为安全有效的办法,而利用微生物降解农药已成为消除农药对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方面。能降解农药的微生物,有的是通过矿化作用将农药逐渐分解成终产物CO2和H2O,这种降解途径彻底,一般不会带来副作用;有的是通过共代谢作用,将农药转化为可代谢的中间产物,从而从环境中消除残留农药,这种途径的降解结果比较复杂,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效应。为了避免负面效应,就需要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对已知有降解农药作用的微生物进行改造,改变其生化反应途径,以希望获得最佳的降解、除毒效果。要想彻底消除化学农药的污染,最好全面推广生物农药。所谓生物农药是指由生物体产生的具有防止病虫害和除杂草等功能的一大类物质总称,它们多是生物体的代谢产物,主要包括微生物杀虫剂、农用抗生素制剂和微生物除草剂等。其中微生物杀虫剂得到了最广泛的研究,主要包括病毒杀虫剂、细菌杀虫剂、真菌杀虫剂、放线菌杀虫剂等,但长期以来并没有得到广泛的使用。现在人们正在利用重组DNA技术克服其缺点来提高杀虫效果。例如目前病毒杀虫剂的一个研究热点是杆状病毒基因工程的改造,人们正在研究将外源毒蛋白基因如编码神经毒素的基因克隆到杆状病毒中以增强杆状病毒的毒性;将能干扰害虫正常生活周期的基因如编码保幼激素酯酶的基因插入到杆状病毒基因组中,形成重组杆状病毒并使其表达出相关激素,以破坏害虫的激素平衡,干扰其正常的代谢和发育从而达到杀死害虫的目的。 生物化学论文:论启发式教学在生物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论文关键词:启发式教学 生物化学 课堂教学 应用 论文摘要:启发式教学是现代素质教育中所提倡的高效率的教学方法,生物化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通过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生物化学是研究生命化学的学科,它在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的本质,是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基础学科和前沿学科,也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近20多年来,生物化学的发展突飞猛进,并带动生物工程技术、医药学、食品科学、发酵工程及环境科学等相关科学领域进入到了高水平、全新的发展阶段。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生物化学课程已成为21世纪众多高等院校的平台课程”。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计划中,生物化学是其主干课程之一,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为后续多门专业课打下必需的专业基础。同时,在大学本科毕业后的硕士研究生考试中,生物化学也是一门主考课程。因此,学好生物化学这门课,对学生后期专业课的学习,甚至进一步的深造均有重大意义。而如何在新的形式下教好这门课,是众多生物化学课程教师所探索和追求的。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逐渐摸索,将启发式教学运用于生物化学课堂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启发式教学既是一种教学方法,又是一种教学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是我国儒家文化创始人、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对启发式教学原则的精辟概括皤。简言之,就是运用各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活动,使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变被动吸收为主动摄取。 1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用各种方法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是使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状态的最好方法。而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1节课对生物化学课程的介绍和绪论内容的讲解是非常重要的。徐州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生物化学教材采用的是郑集教授编写的《普通生物化学》。郑集教授是我国生物化学研究领域的开山鼻祖,而且至今健在,已经109岁。郑集教授一生研究营养学,到了晚年又开始研究生物体的衰老机制,他的一生既是一个活生生的教材,也是学好生物化学最好的例证。通过对郑集教授生平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到,学好生物化学,首先对自己如何科学、健康地生活一生,有一个理论知识的基础,只有了解了生化物质在生物体中的代谢规律,才能知道平衡膳食、生活有度的基本原理。以郑集教授本人一生的经历,启发学生学好生物化学,使学生对生物化学的学习充满了渴望,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绪论的讲解中,笔者结合生物化学的发展史,为学生介绍了生物化学发展史上经典事例,如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蛋白酶及核酶的发现、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到近年来的人类基因组计划,激发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也了解到了生物化学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2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启发学生扩展自己的思维 对于大学本科的学生,除了要系统地掌握一门学科的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能力的培养。教育部教高[200511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到:“加强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主要任务和要求是:……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更加注重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推动素质教育”。徐州工程学院是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因此应该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笔者在《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鼓励和指导学生多看课外书籍、论文杂志、网上数据库及相关文献,使学生的思维不只局限在教材内容,开阔了学生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课上记笔记、课后及时总结:每一章均有相应的作业,帮助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每一次作业批改后,均对作业进行讲评,通过作业讲评将所学知识进一步深化;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加强自己的理解力、记忆力、阅读能力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学会在学习中抓住每一门课程的知识特点。针对每一门课知识结构的不同,找出每一门课的学习方法,制订出每一学期的学习计划。通过这些方法的运用,使学生掌握了自学的方法,拓宽了学习思维,学习能力大大提高。 3注重难点。抓住重点。通过启发式教学使学生轻松学习 生物化学由于其分子结构和代谢的复杂性,被许多人认为是天书。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注重难点,抓住重点,深入浅出,让学生在已掌握的知识基础上轻松地学习生物化学。如在讲糖化学一章中,将糖的概念与结构结合起来进行讲解。首先介绍糖、单糖、低聚糖及多糖的概念。很多学生从字面上知道了这些概念,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从糖的结构本质上理解什么是糖。在 教学中,笔者在介绍完了糖的概念后,接着提出了一个问题:“含碳原子数最少的单糖有几个碳原子?”由于平时大家接触的糖的名词最多的是葡萄糖和果糖,因此绝对多数学生会认为六碳糖是碳原子数最少的单糖;笔者进一步就会引导学生:什么叫多羟基醛或酮?1个肯定不能算是多。至少应该有2个。最终学生会自己总结出,含2个羟基、1个羰基的糖,即三碳糖是含碳原子数最少的糖,一共有3个:二羟基丙酮、D一甘油醛和甘油醛。通过启发、总结.使学生真正理解了糖的含义,同时教会了学生如何分析问题。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糖、脂和蛋白质代谢,是生物化学物质代谢的中心,对于生物化学这门课来说,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在对物质代谢篇的介绍讲解中,笔者将教材内容作了调整,将生物氧化一章调到代谢篇之前先行介绍,让学生首先对生物体中能量产生的主要形式——生物氧化有一个了解,然后再在各种物质的代谢过程中,穿插介绍能量产生的步骤及其计算。经过糖代谢一章的讲授后,在脂代谢和蛋白质代谢的教授过程中,学生就会自己计算能量的得失。这样将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结合起来讲授。使学生明白了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相互依存的关系,从而轻松地掌握了代谢的真谛和知识。在讲授物质代谢知识时,不仅将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内容相互结合,还将物质的分解代谢与合成代谢结合介绍,以分解代谢的讲授为主,带动合成代谢的内容介绍。同时将三大代谢的相互关系穿插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了解到各种物质、各种生化反应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起生物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的概念。 4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引入教学.启发学生辨证地看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生物化学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注重启发学生科学地看问题,将辩证法和方法论引入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严谨思维和科学素养。如在教学过程中弓1入膳食平衡理论,通过教学使学生从化学本质上认识到生物体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求是在一定范围内,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而且彼此之间有一定合适的比例,这样吸收营养物质,才是生物体健康生活的基础。 5引入最新科学理念。启发学生注重知识的更新 一个有成就的人,必定是一个有远见的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关注事业发展的方向。针对食品专业的学生,笔者自身关注食品学科的发展,不断将最新理念引入教学过程中。如近年来,功能性食品是食品科学的研究热点,因此在糖、脂、蛋白质等内容的讲授中,给学生介绍一些功能性物质,如膳食纤维、低聚糖(低聚果糖、低聚木糖、低聚麦芽糖等)、糖的衍生物(木糖醇等)、功能性脂肪酸(EPA、DPA、DHA等)、活性多肽、活性蛋白质等,使学生对学科的发展有更多的了解,并鼓励学生上网用数据库查看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从而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学生的思维。 6注重教书育人。启发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要做好事,先要做好人。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书育人,从课堂纪律、作业讲评等方面人手,好的行为及时表扬,不好的行为及时批评,时刻提醒学生以认真的态度学习,养成认真做人、认真做事的习惯。有时,在黑板上出题,让每一个班派一位同学到黑板上做题,全体同学参与讨论,让学生之间开展竞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让学生明白,只有从一点一滴身边的小事做起,今后才能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7结语 启发式教学法是传统教学方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也是行之有效、常用不衰的好的教学方法,是一种古老而常青的教学指导思想嗍。启发式教学法并无一定之规,不同的学科具有不同的特点,故也就有不同的方法。但只要充分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发展智力”的原则,就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培养具有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21世纪的人才嘲,做出应有的贡献。 生物化学论文:浅析生物化学工程特色开放获取文献资源建设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图书馆 生物化学工程 特色文献资源 开放获取 【论文摘 要】本文从生物化学工程及发展简述、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概况、生物化学工程特色开放获取文献资源建设三个方面,对生物化学工程特色开放获取文献资源建设进行了探讨。 一、生物化学工程及发展简述 1.生物化学工程及发展简述 生物化学工程简称生化工程或生物化工,是生物化学反应的工程应用,是应用化学工程的原理和方法,将生物技术的实验室成果经过工艺及工程进行工业开发的学科。它既可视为化学工业的一个分支,又可认为是生物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生化工程是一项重要的化学工业技术,是生物技术产业化的关键,也是化学化工技术的主要前沿领域。生物化学工程和生物医学工程是最初的生物工程学概念,基因重组、发酵工程、细胞工程、生化工程等在21世纪整合而形成了系统生物工程。发展生物经济正在成为许多国家应对金融危机的战略措施。生物技术是我国需求最迫切、技术与国外差距较小的领域之一,我国将把生物技术作为当前科技发展的重点,把生物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培育的重点,把生物经济作为引领新经济发展的重点。在我国的“十二五”科技战略规划研究中,生物技术和产业化将是“十二五”布局的重点,突出加强生物技术在农业、工业、人口与健康领域的应用,努力使我国成为生物技术强国和生物产业大国。 2.食品生物技术及发展简述 食品生物技术是生物技术在食品原料生产、加工和制造中应用的一个学科。它包括食品发酵和酿造等最古老的生物技术加工过程,也包括应用现代生物技术改良食品原料加工品质的基因、生产高质量的农产品、制造食品添加剂、植物和动物细胞的培养,以及与食品加工和制造相关的其他生物技术。生物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以及最新的研究状况表明,食品生物技术作为一项高新技术,将为食品工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展望21世纪基因食品的发展,未来生物技术不仅有助于实现食品的多样化,而且有助于生产特定需求的营养保健食品。[2]在与环境协调的粮食生产方式方面,生物技术将降低农用化学品的使用量,并使农作物更好地适应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目前人们之所以对于转基因生物技术的发展存在争议(如对人类健康、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等),主要原因在于公众对目前的基因食品管理体系不够信任,科学家与公众也缺乏必要的沟通。因此,政府应采取积极措施,随时公开基因食品的研究成果,以博取信任的方式与公众进行沟通。 3.生物制药技术及发展简述 生物制药技术是指运用微生物学、生物学、医学、生物化学等的研究成果,从生物体、生物组织、细胞、体液等综合利用微生物学、化学、生物化学、生物技术、药学等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制造的一类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的生物药物制品的技术。生物制药现状:生物药物的阵营很庞大,发展也很快。目前全世界的医药品已有一半是生物合成的,特别是合成分子结构复杂的药物时,它不仅比化学合成法简便,而且有更高的经济效益。我国的生物医药“十二五规划”确定了生物医药发展的重点,[3]包括基因药物、蛋白药物、单克隆抗体药物、治疗性疫苗、小分子化学药物等。同时,国家将拿出100多亿元来支持重大新药创制。将从100多个新药中遴选出10多个,作为重大新药创制重点支持对象,这些原创新药可能成为打入欧美市场的先锋。在这些新药品种中,生物药和化学药居多,其中疫苗、单克隆抗体、蛋白质药物、抗癌药物等均有。 二、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概况 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4]是经天津市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集应用文科、应用理科、工科及艺术学科于一体的公办全日制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现有各类在校生6500余人。学院设有管理工程、电子工程、信息工程、生化工程、机械工程、印刷工程、应用外语7个教学系部,开设有会计电算化、电子商务、金融保险;应用电子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低空无人机操控与应用、计算机信息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技术;水环境监测与保护、食品生物技术、食品营养与检测技术、食品加工技术、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生物技术及应用、生物制药技术;精密机械技术、数控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商务英语、涉外旅游;印刷技术、印刷图文信息处理、包装技术与设计、装潢艺术设计、装饰艺术设计、影视动画等30个专业。“食品生物技术”等3个专业被评为市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食品微生物”、“食品分析与检测技术”等7门课程被评为市级精品课程。在我院的7个教学系部中,生物化学工程类专业占有重要比重,是我院的重点专业组群之一。其中开设的8个相关专业,占到全部专业的26.7%。因此,根据我院生物化学工程类专业教学的需要,学院图书馆建设具有生物化学工程特色的开放存取文献资源是非常有必要的。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目前存在的问题之一,是由于纸质文献购买成本较高,采购资金相对紧缺,难以保证年购进生物化学工程类专业新书数量的可持续发展。如果单凭图书馆的纸质文献资源,距离满足我院生物化学工程类教学和读者的需求差距较大。因此,图书馆应依据生物化学工程类专业文献建设和读者需求及时调整馆藏结构,加强开发利用互联网生物化学工程类开放获取文献资源的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生物化学工程类纸质文献资源不足的缺陷,从而更好地为学院生物化学工程类教学服务。 三、生物化学工程特色开放获取文献资源建设 1.开放获取运动与文献资源建设 开放获取是一项学术共产主义运动,目的是通过互联网使所有用户都可以自由免费地获取所需要的学术文献信息资源和科学技术成果。2010年10月25-26日在北京召开了“第八届开放获取柏林国际会议”,[5]这也是开放获取柏林国际会议首次在欧洲以外的地区举办。它的召开将有力地促进我国开放获取运动的发展,同时也为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目前,我国生物化工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我国生物技术与产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是力争到2020年实现生物技术的跨越发展,使生物技术研发水平跃居世界先进行列。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培育生物新产业,形成2~3万亿元的产值,力争使中国成为生物技术强国和生物产业大国。我国生物化工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生物化工职业技术教育及大量生物化工类文献信息资源的有力支持,因此,与生物化工类有关的高职院校图书馆,应不失时机地抓住我国开放获取大发展的这一机遇,充分利用互联网上丰富的生物化工类开放获取文献资源,大力加强生物化工特色开放获取文献资源建设的力度,尤其是要加强符合本院包括生物化学工程类在内的特色开放获取文献资源体系的建设,逐步建设起各种类型的生物化学工程特色的文献资源及其数据库,逐步完善馆藏开放获取文献信息资源体系,促进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和读者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2.生物化学工程特色开放获取文献资源建设举要 生物化学工程特色开放获取文献资源建设的文献资源类型较多,冶金高职院校图书馆可根据本馆的具体情况、本院的教学科研需求及其他各种条件,采用分类型、分步骤逐步建设的方式,进行累积性生物化学工程特色开放获取文献资源及其数据库的建设。如可建设包括《环境监测实验》、《环境污染治理方法原理与工艺》、《精细化学品合成原理》、《水环境信息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学习指导》在内的《生物化学工程特色电子图书资源数据库》;建设包括《生物化学实验多媒体教程》、《生物化学习题解析》、《食品生物化学》、《药物生物信息学》、《中国环境的危机与转机》在内的《生物化学工程特色随书光盘资源数据库》;建设包括《化妆品观察》、《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食品工业科技》、《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资源环境与工程》在内的《生物化学工程特色现期期刊资源数据库》;建设包括《技术资料:近期国外精细化工配方与技术专辑》、《生物医药世界》、《浙江食品工业》、《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中国食品用化学品》在内的《生物化学工程特色建国后过期期刊资源数据库》;建设包括《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环境与发展报》、《环境资源通讯》、《江西环境工程学院》、《上海环境报》在内的《生物化学工程特色电子报纸资源数据库》;建设包括《广东省生物制药业发展现状与发展战略》、《化妆品检验》、《环境监测质量保证》、《食用菌风味食品加工》、《水环境监测与评价》在内的《生物化学工程特色文档文献资源数据库》;建设包括《GB 5413.10-2010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维生素K1的测定》、《GB 4789.15-2010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霉菌和酵母计数》、《GB 2760-2007食品添加剂卫生标准》、《GB/T 12990-1991水质 微型生物群落监测 PFU法》、《NY/T 1723-2009 食品中富马酸二甲酯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在内的《生物化学工程特色标准文献资源数据库》;建设包括《201010191826.2一种微生物制药发酵废液的处理方法》、《200810060362.4基于ZigBee无线技术的水环境监测系统》、《200710301188.3通过发酵制备精细化学品的方法》、《200720068207.8具备环境监测功能的手持电子装置》、《01127161.2用石决明制取药物或保健食品加工工艺》在内的《生物化学工程特色专利文献资源数据库》;建设包括《国外生物技术产业集群代际优势》、《全球生物医药行业研发分析》、《十二五期间中国生物医药发展趋势分析》、《中国食品工业总产值预测》、《重典背后的隐忧:水污染治理模式分析》在内的《生物化学工程特色研究报告文献资源数据库》;建设包括《环境监测技术》、《绿色食品加工技术》、《生物制药分离纯化技术》、《食品生物化学》、《水环境监测》等高职高专生物化学类精品课程资源在内的《生物化学工程特色高职高专精品课程资源数据库》。 生物化学论文:试析如何提高中专生生物化学学习兴趣和教师教学质量 论文关键词:提高 中专生 教师 医学生物 化学学习 兴趣教学 质量 论文摘要:生物化学是医学专业中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对该专业中专生夯实基础、学好专业、发展未来起着关健作用。本文基于长期教学及教学改革的实践,针时如何提高中等专业学校学生医学生物化学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生物化学的教学质童方面进行论述。 生物化学是研究生命化学的科学,它在分子水平上探讨生命的本质、阐明生命现象的科学,它主要以化学和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为主要手段来研究生物体基本物质的化学组成,结构、理化性质、生物功能和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及其在生命过程中化学变化的规律[m。医学生物化学主要研究人体生物大分子及其复杂的代谢反应,它是一门重要医学基础课程,为其它医学基础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是医学各专业的必修课。 但是,对于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的基础较差,加之医学生物化学的理论性较强,概念比较抽象,生物物质的代谢过程非常复杂,难于理解和记忆;而对于教师而言讲好生物化学这门课程,提高教学质量,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所以,教师应该从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内容等方面出发引导学生理解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理解生物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掌握物质代谢的过程和物质代谢间的相互联系,使学生对生物化学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1积极开展多媒体教学,改进教学方法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与保证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前提。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集光、声、色、动画于一体,很好地解决了医学生物化学以往静态教学的难题,使教学活动更加形象、直观、生动,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其教育对象年龄普遍偏小,知识功底比较差,他们在生理上、心理上都还没有成熟,意志薄弱、贪玩、不能克服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因素的千扰,注意力较差,集中力分散,但对新的事物易接受,产生好奇感。通过多媒体教学的引入恰恰克服了孩子的这些缺点,多煤体教学使那些深奥,难懂的教学内容变得直观,易懂,从而激发这些孩子们的学习热清,提高他们的注意力。例如,利用网络下载某些三维结构的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等物质。在讲解影响氧化磷酸化因素中甲状腺素的作用时,就可以下载一些患甲亢病人的图片,对幻灯片上的图片讲解该病的发生机理,发病症状:甲亢病人甲状腺素分泌增加,诱导Na-K-ATP酶的生成和解偶联蛋白的表达增加,使氧化磷酸化加快,三羚酸循环加快,营养物质分解加快。此时,由于耗氧和二氧化碳生成增加,导致病人心率加快、呼吸急促;产热和产水增加,病人会大汗淋漓;而能量生成的增加,会使这类病人异常兴奋易长期营养物质的消耗也会使它们变得消瘦。这样,一个栩栩如生的甲亢病人出现在同学们面前,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了解了疾病,也加深了对生化知识的理解,所掌握的知识经久难忘。通过生化理论与临床病例的相互联系,使学生感觉到所学的东西不再是抽象的理论和空洞的知识,而是可以实际应用的手段和武器,使学生感到生物化学与其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这无疑将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变被动记忆为主动摄取,教学效果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得到提高。通过多媒体应用与教师讲解相结合,避免了枯燥的平面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感官认识和学习兴趣,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但是,尽管多媒体教学有很多优点,但它不能取代教师的主导地位。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以人为本是教学的原则,精心选择课件,将课件、教师的语言表达、教师的手势、教师的眼神有机结合,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因此,以教师为主导,合理选择利用多煤体教学,即不单纯依赖多媒体技术,也不单纯依赖静态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是教学质量。 2积极开展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促进教学形式的多元化 不断加强实验室硬件建设,改进实验方法,强化实验教学手段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基础。生物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生物化学理论研究的深入与实验室硬件的建设,实验方法的改进、实验技术的革新息息相关首先应该重视实验室的硬件建设,面对一些中专学校实验室硬件建设条件比较薄弱的情况下,应不断加强实验室的硬件基础设施设施的建设,只有硬件条件具备了,学生们才能够完成基本的实验操作。在实验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技能,强调教师在第1次实验课时就给学生一个标准而又规范的示范,例如,玻璃仪器的清洗、刻度吸管及微量加样器的正确量取、离心机和分光光度计的规范操作及注意事项等等,然后再让学生实践。通过科研活动,提高了学生实验技能和手脑并用的能力,把科研项目有意识地纳人实验教学,可以丰富和更新教学内容,不仅对活跃学生思维,扩大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效果有重要意义。因此,开展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积极开展合作学习.改善教学内容 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合作学习能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满足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有利于中专学校课程改革,转变传统师生关系,打破以教师授课为核心的传统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上,应该留出几分钟的时间,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小组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通过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大家的共同学习,增强集体感,增强信心,小组合作学习赋予全体学生比传统课堂教学中更多参与学习的机会和权利。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中承担一部分任务,随着参与程度的提高,自身的潜力就能得到发挥。通过合作学习以小组为准提出问题,教师答疑,使得学生记忆深刻,理解扎实,最终达到学习的目的。合作学习有力地体现了学生参与、师生互动、加强实践、促进思维的现代教育理念,通过合作学习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教学质量。 总之,在生物化学教学中教师只有积极地改善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才能显著提高中专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以及教师的教学质量,才能使生物化学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生物化学论文:浅谈高校生物化学课程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研究与探索 论文关键词:生物化学 多媒体辅助教学 研究 探索 论文摘要:为了适应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和教学改革的需要,CAI课件广泛应用于生物化学教学中。本文结合生物化学课程及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分析了CAI课件应用于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的优势和目前使用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对我们的实践探索进行了总结,提出了提高生物化学多媒体辅助教学效果的方法和途径等。 生物化学是生命领域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主要任务是从分子水平解释各种生命现象。它理论性强,内容抽象,代谢途径相互联系,错综复杂,学生感到枯燥,难以理解记忆。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有许多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可以动态、形象、直观地展现各种复杂结构及其代谢变化过程,有利于学生理解;可以扩大课堂信息容量,随时补充学科新进展,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然而如果使用不当,效果并不理想。近几年围绕多媒体和传统方式孰优孰劣在高校经常引起争论。笔者认为多媒体教学是辅助手段,决定效果好坏的是使用者的思想、学识、能力和方法。不能将使用不当导致效果不理想的问题归咎于多媒体手段。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简称CAI)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的交互式特点,编制出CAI课件,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它不仅成为现代教育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并且是深化教育改革和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研究多媒体教学特点,分析总结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方法,从而有效地提高了生物化学课程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效果。 一、影响多媒体教学效果的原因剖析 任何教学手段都有其优劣、适应的条件和正确的使用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有传统方式不具有的优势,但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和合理使用也会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根据我们的观察、调查、座谈和总结,存在于生物化学多媒体教学中的下列问题是导致效果下降的主要原因。 1.未能真正发挥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多媒体应用于生物化学课程教学的最大优势是能够把复杂的结构和抽象的机理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容易理解,记忆深刻。但现实中有些教师却把使用多媒体当作赶时尚,不管课程内容是否需要、是否适宜,都要借助多媒体来进行教学,做的课件也并未发挥出多媒体的优势,该用动画模拟的不用,课件充其量只是电子教案的翻版。这样的教学效果并不比黑板加粉笔的传统教学效果好。 2.陷入课件内容堆砌和电子教案的误区 使用多媒体时,有些教师疏于对讲授的知识进行认真梳理,将上课要讲的内容全抛在投影上,课件内容堆砌,幻灯片之间往往缺乏有机的联系,无条理可循,重点不突出。讲解过程更是一字不漏地从头念到尾,讲课形式呆板、单调,课堂气氛沉闷。许多知识在电脑屏幕上只是一晃而过,给学生留下的印象不深,不利于学生对整节课内容的学习掌握。这种做法当然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3.抛弃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不管使用何种媒体,教师始终都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各种媒体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但很多教师过分依赖媒体,电脑操作者取代了教师的主导地位,“课堂见物不见人,教师由幕前退到了幕后”,好像整个课堂授课的是媒体,教师成了机械的电脑操作者,播放员。授课方式程式化,缺乏灵活性,教师的教学思路完全被一张张幻灯片束缚着,毫无自我发挥的余地,不注意课堂上的突发事件,不注意唤起学生的想象力及思考空间,也弱化了教师课堂驾御能力和个人教学技能风格等在教学中的作用。 4.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能力,现代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创造能力。但有的教师在多媒体教学中,完全让学生顺着设计的幻灯片思路来思考问题,而不是围绕学生的兴趣、问题一展教学,忘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思维火花就容易被窒息,主动学习就会变成被动学习。 5.出现了新的现代化式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 启发式是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但目前在使用了多媒体以后,却出现了新的现代化式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有些教师教学中只顾操作讲解,一路“马不停蹄”,硬灌硬塞,学生目不暇接。课堂看似丰富而精彩,但学生有许多知识点并未掌握。有些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时,走入了“使用多媒体信息越多越好”的误区,只是一味地想增加信息量,拓宽知识面,却忽略了学生的承受力和教学的反馈调整。 6.失去了探究教学方法的动力 传统方式下,教师上课前反复备课、备思路、备教材、备教案、备教法、备学生,不停地探究教学方法。但在多媒体环境下,有不少教师认为只要有了课件就有了依靠,探究教学方法的动因减弱了,每节课都是一个模式。要知道备好了课件并不等于万事大吉。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去讲授,教学过程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每节课都要有创新,每节课的设计都要独具匠心,才能企望收到好的效果。 二、提高多媒体辅助教学效果的探索 多媒体教学能否有效发挥辅助教学作用,使用者是决定因素。关键在于教师本人课前科学合理地制作课件和课堂遵循教学规律使用课件,在于教师驾驭教学的能力和教学中主导作用的有效发挥和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 1.多媒体使用要根据课程内容选择 运用多媒体是为了更好地解决传统黑板加挂图不能或难以解决的问题,教材中抽象的概念、理论、复杂的物质结构和代谢机理要做成画面清晰、形象逼真的动画图片课件展现给学生,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建立感性认识,使原来很难想象,甚至不能想象和理解的问题一目了然,迎刃而解。如生物氧化过程中的电子传递链是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该知识点内容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如利用Flash课件形象地展示电子传递链在细胞膜上的定位、电子传递过程及与ADP磷酸化的偶联机制,学生对该过程能有真切的直观认识,可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又如核酸、蛋白质的结构,DNA复制和蛋白质生物合成等内容,就需要用图片和精细动画来精彩展现。生物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理论课程中涵盖了很多实验的理论和原理,如分子筛层析、离子交换柱层析、电泳等,如果不结合实物和操作过程来讲,学生总是难于想象。如果利用课件把层析装置和电泳仪的实物图像以及操作过程中的变化模拟演示出来,学生就很容易理解。 2.课件制作和呈现要体现知识的逻辑结构 多媒体教学不能搞知识搬家,幻灯片堆砌,按部就班只会让学生感到一头雾水。生物化学是一门充满联系的课程,课程内各部分内容之间有着纵横交织的联系。课件制作应根据课程内容的逻辑层次和重点、要点构建出知识主线框架。至于框架之外的文字,教师通过讲解去添加,不宜全部打上屏幕。知识框架通常应采取关键词、主题句、要素语、线图、树图、对比表、代表例等呈现在屏幕上,这样化繁为简,浓缩量提升质,简明而有条理,便于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知识精髓。知识框架不仅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的基础,而且可引领学生思维不断拓展。每节课开始时,教师应利用多媒体展现内容目录,对重点、难点和顺序逻辑关系等作整体分析,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 在生物化学多媒体课件制作中按如下的程式进行就会提高课件的质量:以学科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为依据,把教材的某个内容看成是一个主题干,然后把它支解为若干个题支,接着再将题支支解为若干个亚题支,依次支解。如氨基酸的分解代谢内容,按蛋白质水解、氨基酸脱氨作用、脱羧作用、脱氨脱羧产物接着分解,二氧化碳和氨的进一步去路的顺序,层层递进地列出教学线索框架,这样不但层次结构鲜明,而且符合人的思维顺序,能加强理解,有利记忆。 3.强化教师的主导作用 多媒体教学中更要注意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要做到媒体为我用而不是被媒体所束缚。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驾驭课件,生物化学多媒体教学中主要应从教学思路组织和环节调控两个方面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组织教学 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组织主要应体现在课件的巧妙设计和教师的语言引领中。教师要善于在课件中设计问题,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组织教学,因为质疑是激发兴趣促进思考的动力。当然质疑并不等于停下来提问,它应策略地隐含于教师的语言引领之中。如肌红蛋白和血红蛋白结合氧和传氧机理是很精妙的,讲解时要结合幻灯图片不断向学生质疑,让学生思考结合氧时,血红素辅基和蛋白质之间的结合如何巧妙?然后分析它们之间的空间位阻及其变化如何恰好使与氧的结合该紧密时紧密,该脱离时脱离?又是如何克服一氧化碳与它结合的?这种层层递进的教学思路对学生起着引领导航作用,是适合多媒体教学的有效组织方法。 (2)注意教学进程和环节的调控 多媒体教学最忌“平铺直叙”,要按一定的节奏往前推进。导课、过渡和总结这个基本的“三段式”在多媒体教学中特别需要加以体现。每节课开始时用精彩的导语调动学生进入学习情景。导课要紧扣知识的联系,可利用多媒体从某个画面、某个背景知识、某个现象或课程内部或相关课程出发。如讲DNA复制时从静态部分的双螺旋结构特点和细胞分裂引入,讲代谢调节时从生活中熟悉的动植物各种应激反应以及适应环境变化的例子引入,讲糖类在细胞识别中的作用从病源微生物入侵细胞引入等。为了使一张张课件幻灯片联系起来,要精心设计各个片段之间的过渡衔接方式,使学生始终感到听课过程有一根主线贯穿其中。这根主线既指导教师把握讲解的轻重缓急,又牵引学生的学习兴致和思考。考虑到媒体无法保留的特点,小结宜采用简要归纳回顾的方式,同时也是学生笔记的内容。起、承、转、合关系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重点研究的,它是体现课堂教学艺术性的关键环节,是调节课堂教学并为学生“思维之火”添油的重要手段。 4.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多媒体教学中,学生不可动摇地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要注重张扬学生个性,先学后导,把学生的“学”作为教学的首要环节,把“学”置于突出位置,实现教学活动的重心由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的真正转移。 (1)开展课堂讨论 生物化学多媒体教学不应由教师一人唱独角戏,应根据课程进行的阶段和内容不失时机地展开课堂讨论,这有利于巩固多媒体教学效果,如小结课可通过多媒体画面背景材料设计情景,提出一些涉及多个知识点的综合应用性问题,让学生用学过的相应知识点全面剖析。如:试分析胰高血糖素对糖代谢调控的基本机制(可将共价修饰酶的调控机制、细胞表面受体的信号传递过程以及糖代谢的调节等多个重要知识点内容全部串起来);试总结糖、脂、蛋白质及核酸代谢之间的相互关系(可将动态生物化学,物质代谢各章节串起来);试比较糖和脂作为机体提供能量形式的不同特点及其差异(可将葡萄糖的代谢、糖原合成与分解、脂肪合成与分解以及酮体的合成与利用等各个知识段串在一起)等。先展开课堂讨论,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然后教师进行思路点拨与综合分析评价,最后归纳总结出结果展现在屏幕上。通过讨论,不仅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和联系实际应用的能力,而且克服了多媒体教学中容易出现的教师唱独角戏的现象,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正确发挥。 (2)贯彻启发式教学的原则 在多媒体教学中更要贯彻启发式这一原则,教师不要在任何情况下都将课件内容和盘托出。屏幕上现成的结果会使学生失去知识形成过程的体验。应结合不同内容灵活启发学生在已知基础上举一反三,发展新知。如讲完原核和真核生物DNA的复制后,让学生对二者复制的特点、过程和参与的酶进行总结,学生总结出一条,教师敲击键盘使屏幕上浮现出一条,如此设计,逐步诱导出结论,逐步呈现课件内容,既调节了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生积极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教学效果不言而喻。适合这种形式教学的内容在生化中很多。 5.吸收传统方式的优势 虽然多媒体有传统方式无可比拟的优势,但仍要与传统方式相互配合,优势互补。如过去没有多媒体演示时,许多抽象的概念都是通过类比联想等方法讲解的。好多大家像爱因斯坦、华罗庚讲抽象理论时都用过类比方法。在生物化学多媒体教学中加入类比将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如虽然我们制作了演示酶活性中心催化作用的幻灯片,但讲解时我们也用口腔和锁子进行类比,牙齿、舌头、上下颚的排布及其对食物包围咀嚼过程中的结构改变和作用施加,锁簧区的结构及其在开锁中的诱导互补结合都可与酶和底物的结合和催化作用相联系。抽象的东西一经类比不仅通俗易懂,而且能启迪思维,激发灵感。类比完后再使学生认识到,酶与底物经诱导契合形成不稳定的中间产物,最后到达产物这个过程体现着事物发展由稳定经不稳定上升到新的稳定的辩证法规理,到此学生的思维就会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有时更能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记忆能力、归纳能力和学习效率。如物质代谢各途径的讲解,如全部应用多媒体,由于一条代谢途径由多张幻灯片表述,讲完之后学生一时难以把各个不同的反应相连成串。若巧妙利用板书,边讲解、边板书,学生更易理解反应的方向、阶段和一些重大变化,效果会更好些。 三、结束语 在生物化学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手段的优势,同时要把各种教学方式方法融合其中,传统教学强调讲解的轻重缓急、表情、声调、语气乃至各种肢体语言也是多媒体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中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给学生以情感熏陶和人文关怀,促进学生知情意的和谐发展,这都是提高生物化学多媒体教学效果必需的。 生物化学论文:生物化学学习困难学生致困因素的调查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生物化学学习困难学生的致困因素。 方法 自拟影响生物化学学习因素的调查问卷。以问卷调查法为主,辅以访谈、个案追踪调查及同学讨论法,调查了246名大学生,每个同学填写自己认为主要的1~3种因素。 结果 前3位的因素依次为:学科难度大、内容多;学习环境;学生非智力因素(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和情感等因素)。 结论 影响生物化学学习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存在与教学和学习的各个环节,只有有的放矢,才能使学生获得较好的学习成绩。 【关键词】 生物化学;学习;致困因素 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教学目标是以“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为原则[1]。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成为一个合格的、优秀的医学生是我们教学的目的。生物化学是一个医学生必需掌握的基础课程之一。然而,在各部系各年级中,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学习困难的学生。因此,对这些学生学习生化的致困因素进行全面调查分析,找出其学习致困的原因,为转化此类学生提供科学的依据,并有利于全面提高生物化学教学质量。现就我们调查的结果报告如下。 1 内容与方法 1.1 内容 本研究从影响学生学习的内外因素入手,主要调查了以下内容:(1) 学习环境对学生学习致困的影响。其中包括教室环境、宿舍环境等因素的影响。(2)同伴群体对学生学习致困的影响。(3) 互联网对学生学习致困的影响。主要为学生上网所花费的大量时间对学生学习的影响。(4) 学校校风对学生学习致困的影响。(5) 教师的教学方式及质量对学生学习致困的影响。(6) 学生自身智力水平对其学习致困的影响。包括思维、记忆、认知方式等因素的影响。(7) 学生非智力因素对其学习致困的影响。包 括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和情感等因素的影响。(8) 学生学习方法对其学习致困的影响。(9) 青春期性觉 醒及异性间不适当交往对学生学习致困的影响。(10)其他影响因素。 1.2 具体方法 在医学院大学二年级上生物化学课近结束时,以问卷调查法为主要方法,辅以访谈、个案追踪调查及同学讨论法,调查了6个班的246名同学。每个同学填写自己认为主要的1~3种因素。 2 结果 246名同学中认为学习环境对学生学习有影响83人,占33.74%。认为同伴群体对学生学习有影响18人,占7.32%。认为互联网对学生学习有影响41人,占16.67%。认为学校校风对学生学习有影响27人,占10.96%。认为教师的教学方式及质量对学生学习有影响21人,占8.54%。认为学生自身智力水平对学生学习有影响11人,占4.47%。认为学生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有影响76人,占30.89%。认为学生学习方法对学生学习有影响33人,占13.41%。认为青春期性觉醒及异性间不适当交往对学生学习有影响19人,占7.72%。在其他影响因素中认为学科难度大,内容多造成的学习致困213人,占86.59%。 3 讨论 一直以来,学生的学习成绩是考察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方法。学生的学习成绩很不均匀,相差很远,这其中到底是什么因素造成的呢?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的同学认为影响学生的学习与智力因素关系不大,仅占4.47%。因为考入同一所大学中的学生,入学时的成绩比较接近,学生的智力状况相差无几,而造成学生学习结果有差异的主要是非智力因素在起作用,其中兴趣对学生的学习犹为重要。因为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动力,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他们的学习成绩与学习信心成正相关,这三者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包达列夫研究发现,学生对一门学科的态度会在他的知觉、思维、记忆和想象等心理等特征留下痕迹。学生缺乏积极的态度,就会阻碍他们活动潜能的发展。从本调查的结果看,认为学生非智力因素(包括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和情感等因素的影响)对学生学习有影响的76人,占30.89%。故教师平时应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调查的246名同学中,认为学科难度大,内容多造成的学习致困213人,占86.59%。位于各因素的首位。这也是一个客观事实。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充分反映民主性和平等性,引导学生主动地寻求知识,质疑问难,注重对学生好奇心、自信心的培养,对学生的学习始终要给予及时的、耐心的鼓励、指导、辅导,始终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关注每一个学生,永远对学生充满希望。在增加其信心的同时,通过老师的鼓励和细心的教授,同学就会喜欢这门课,对生物化学难度的认识就会降低。 吴福元等人对238名大学一年级学生进行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与学习成绩几方面的追踪测验后指出,非智力因素对大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比智力因素的影响还要大,且这种影响随入学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强。在对一些学生进行了追究研究时发现:某人的智力和入学考分均为中等,但其性格特征却是审慎、冷静、理智、自立自强、不依赖别人,学习上采用“笨鸟先飞”的方法,后来他的学习成绩列在榜首;另一名学生智商很高,入学考分超过全国重点大学的录取分数线,但其性格特征则是顺从、缺乏信心、畏缩退却、不愿创新,学习上表现为喜欢安逸,只求过得去,结果其学业一直处于全班的中下游水平。 当然,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还有许多,其中环境因素也不可小视。但外因和内因中,内因起决定作用,所以我们教师和辅导员不能对那些成绩不理想同学歧视,对这样的同学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努力创造较好的学习环境,包括教室环境、宿舍环境。营造教室和宿舍浓郁的学习气氛,鼓励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学,使他们也获得较好的学习成绩。 虽然认为教师的教学方式及质量对学生学习有影响的仅21人,占8.54%。但是,教师教学行为是“一种有意识的,深思熟虑的行为,这种行为是在对于教什么、学生怎样才能学得最好做出深思熟虑的决定后产生的”[2]。教师教学行为对于教师教学的效能是不可忽视的。教师教学工作通常包括:拟订教学目标、呈现教学情景、引发学习动机、运用学习资源、教学活动设计、良好的师生互动和评价学习结果等。因此,“教师效能”很大程度上可从“教学效能”概念层面得以验证:既是展现教师本身教学能力与教学行为表现程度;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概而言之,有教师效能才会有学生效能,也才能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 生物化学论文:关于启发式教学在生物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论文关键词:启发式教学 生物化学 课堂教学 应用 论文摘要:启发式教学是现代素质教育中所提倡的高效率的教学方法,生物化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通过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生物化学是研究生命化学的学科,它在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的本质,是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基础学科和前沿学科,也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近20多年来,生物化学的发展突飞猛进,并带动生物工程技术、医药学、食品科学、发酵工程及环境科学等相关科学领域进入到了高水平、全新的发展阶段。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生物化学课程已成为21世纪众多高等院校的平台课程”。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计划中,生物化学是其主干课程之一,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为后续多门专业课打下必需的专业基础。同时,在大学本科毕业后的硕士研究生考试中,生物化学也是一门主考课程。因此,学好生物化学这门课,对学生后期专业课的学习,甚至进一步的深造均有重大意义。而如何在新的形式下教好这门课,是众多生物化学课程教师所探索和追求的。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逐渐摸索,将启发式教学运用于生物化学课堂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启发式教学既是一种教学方法,又是一种教学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是我国儒家文化创始人、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对启发式教学原则的精辟概括皤。简言之,就是运用各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活动,使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变被动吸收为主动摄取。 1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用各种方法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是使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状态的最好方法。而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1节课对生物化学课程的介绍和绪论内容的讲解是非常重要的。徐州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生物化学教材采用的是郑集教授编写的《普通生物化学》。郑集教授是我国生物化学研究领域的开山鼻祖,而且至今健在,已经109岁。郑集教授一生研究营养学,到了晚年又开始研究生物体的衰老机制,他的一生既是一个活生生的教材,也是学好生物化学最好的例证。通过对郑集教授生平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到,学好生物化学,首先对自己如何科学、健康地生活一生,有一个理论知识的基础,只有了解了生化物质在生物体中的代谢规律,才能知道平衡膳食、生活有度的基本原理。以郑集教授本人一生的经历,启发学生学好生物化学,使学生对生物化学的学习充满了渴望,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绪论的讲解中,笔者结合生物化学的发展史,为学生介绍了生物化学发展史上经典事例,如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蛋白酶及核酶的发现、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到近年来的人类基因组计划,激发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也了解到了生物化学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2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启发学生扩展自己的思维 对于大学本科的学生,除了要系统地掌握一门学科的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能力的培养。教育部教高[200511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到:“加强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主要任务和要求是:……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更加注重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推动素质教育”。徐州工程学院是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因此应该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笔者在《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鼓励和指导学生多看课外书籍、论文杂志、网上数据库及相关文献,使学生的思维不只局限在教材内容,开阔了学生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课上记笔记、课后及时总结:每一章均有相应的作业,帮助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每一次作业批改后,均对作业进行讲评,通过作业讲评将所学知识进一步深化;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加强自己的理解力、记忆力、阅读能力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学会在学习中抓住每一门课程的知识特点。针对每一门课知识结构的不同,找出每一门课的学习方法,制订出每一学期的学习计划。通过这些方法的运用,使学生掌握了自学的方法,拓宽了学习思维,学习能力大大提高。 3注重难点。抓住重点。通过启发式教学使学生轻松学习 生物化学由于其分子结构和代谢的复杂性,被许多人认为是天书。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注重难点,抓住重点,深入浅出,让学生在已掌握的知识基础上轻松地学习生物化学。如在讲糖化学一章中,将糖的概念与结构结合起来进行讲解。首先介绍糖、单糖、低聚糖及多糖的概念。很多学生从字面上知道了这些概念,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从糖的结构本质上理解什么是糖。在教学中,笔者在介绍完了糖的概念后,接着提出了一个问题:“含碳原子数最少的单糖有几个碳原子?”由于平时大家接触的糖的名词最多的是葡萄糖和果糖,因此绝对多数学生会认为六碳糖是碳原子数最少的单糖;笔者进一步就会引导学生:什么叫多羟基醛或酮?1个肯定不能算是多。至少应该有2个。最终学生会自己总结出,含2个羟基、1个羰基的糖,即三碳糖是含碳原子数最少的糖,一共有3个:二羟基丙酮、D一甘油醛和甘油醛。通过启发、总结.使学生真正理解了糖的含义,同时教会了学生如何分析问题。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糖、脂和蛋白质代谢,是生物化学物质代谢的中心,对于生物化学这门课来说,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在对物质代谢篇的介绍讲解中,笔者将教材内容作了调整,将生物氧化一章调到代谢篇之前先行介绍,让学生首先对生物体中能量产生的主要形式——生物氧化有一个了解,然后再在各种物质的代谢过程中,穿插介绍能量产生的步骤及其计算。经过糖代谢一章的讲授后,在脂代谢和蛋白质代谢的教授过程中,学生就会自己计算能量的得失。这样将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结合起来讲授。使学生明白了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相互依存的关系,从而轻松地掌握了代谢的真谛和知识。在讲授物质代谢知识时,不仅将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内容相互结合,还将物质的分解代谢与合成代谢结合介绍,以分解代谢的讲授为主,带动合成代谢的内容介绍。同时将三大代谢的相互关系穿插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了解到各种物质、各种生化反应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起生物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的概念。 4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引入教学.启发学生辨证地看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生物化学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注重启发学生科学地看问题,将辩证法和方法论引入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严谨思维和科学素养。如在教学过程中弓1入膳食平衡理论,通过教学使学生从化学本质上认识到生物体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求是在一定范围内,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而且彼此之间有一定合适的比例,这样吸收营养物质,才是生物体健康生活的基础。 5引入最新科学理念。启发学生注重知识的更新 一个有成就的人,必定是一个有远见的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关注事业发展的方向。针对食品专业的学生,笔者自身关注食品学科的发展,不断将最新理念引入教学过程中。如近年来,功能性食品是食品科学的研究热点,因此在糖、脂、蛋白质等内容的讲授中,给学生介绍一些功能性物质,如膳食纤维、低聚糖(低聚果糖、低聚木糖、低聚麦芽糖等)、糖的衍生物(木糖醇等)、功能性脂肪酸(EPA、DPA、DHA等)、活性多肽、活性蛋白质等,使学生对学科的发展有更多的了解,并鼓励学生上网用数据库查看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从而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学生的思维。 6注重教书育人。启发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要做好事,先要做好人。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书育人,从课堂纪律、作业讲评等方面人手,好的行为及时表扬,不好的行为及时批评,时刻提醒学生以认真的态度学习,养成认真做人、认真做事的习惯。有时,在黑板上出题,让每一个班派一位同学到黑板上做题,全体同学参与讨论,让学生之间开展竞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让学生明白,只有从一点一滴身边的小事做起,今后才能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7结语 启发式教学法是传统教学方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也是行之有效、常用不衰的好的教学方法,是一种古老而常青的教学指导思想嗍。启发式教学法并无一定之规,不同的学科具有不同的特点,故也就有不同的方法。但只要充分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发展智力”的原则,就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培养具有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21世纪的人才嘲,做出应有的贡献。 生物化学论文:关于生物化学创新教学模式的探索 论文关键词:生物化学 教学模式 创新 论文摘要:结合生物化学教学实际,通过改革教学内容、双语教学和创新性实验等,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 生物化学是介于生物与化学之间重要的边缘学科,是物理、化学等理论与技术应用于生命科学研究领域所产生的交叉学科,是一门集理论与实验为一体的专业基础课程,在相关学科的发展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具有知识密集、信息量大、内容复杂、记忆性强、实验技术更新快等特点。面对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和生物专业学生分配就业时所遇到的困难,本文针对传统生物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生物化学创新教学模式的探索,为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奠定基础。 1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兴趣的发展规律,教师应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等方面培养学生对生物化学的学习兴趣。 1.1结合学科发展前沿,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现代生物化学是一门飞速发展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介绍本学科的最新科研成果,实时更新内容。讲到基因表达时,可介绍我校主持的家蚕基因组“框架图”的研究进展,让学生了解我国在家蚕基因组研究方面已居世界领先地位,这是建立21世纪“丝绸之路”的起点和里程碑。并把有关基因组草图的基本知识介绍给学生,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 1.2理论联系实际,拓宽学生知识面 生物化学知识与生活密切相关,几乎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领域。讲授理论课时,可通过联系周围的生命现象和生活常识了解生化问题,激发对生物化学的学习兴趣。如脂类代谢部分,可以介绍目前世界肥胖人数已超过1 6亿,肥胖易引发心脑血管类疾病,已成为全球第一死因,再结合脂代谢机理让学生懂得如何通过饮食平衡营养控制肥胖。另外,可以通过设问方式联系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为什么短跑后人会感到小腿酸痛?为什么不能常吃生鸡蛋?为什么加卤水可以制豆腐?为什么多吃糖会发胖等等。用理论解释实际问题,既使学生掌握了所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拓宽了学生在生物化学领域的知识面,又促进了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 1.3灵活运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果 随着生物化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量成倍递增,涉及的许多概念及反应过程非常抽象,尽管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生仍然感到概念模糊和难以理解。多媒体是以计算机为载体,集声、像、动画、音乐为一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具有信息容量大、视觉效果好、简明生动、条理清晰、重点突出等优点。 根据教材内容,采用多种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如用ChemOf fi ce Ul t ra 8.03绘制氨基酸或核酸的三维立体结构,录制视频介绍几种层析法等实验性强的理论知识,运用Fl a s h动态画面模拟体内物质代谢过程。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应以基础知识为主线,遵循内容精简、版面简洁、色调清晰,动画科学,切忌将它制成电子黑板。在图文并茂、视听一体化效果的渲染下,配合教师的讲解,可使抽象概念形象化,微观图像宏观化,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果和质量。 1.4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 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施引导式教学,把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结合起来。对重点和难点,教师可以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讨论,然后以答辩的方式来回答问题;或者教师指导学生查阅相关的文献开展课堂交流。 在课外,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利用教参阅览室、视听阅览室、网络图书馆等设施以及学校提供的教学资源进行自学,或通过网络与同学、教师相互交流。 2开展双语教学,培养复合型科技人才 根据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4号文件)的精神,逐步推广和实行本科生教育中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的双语教学,已成为培养新时期我国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和实现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开展生物化学双语教学是现阶段我国高等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条件。在生物化学的双语过程中,首先处理好现阶段双语教学和英语教学的关系,其次提高教师的双语执教能力。我校为了提高教师的口语,组织教师到英语国家培训。另外要选择合适的生物化学双语教学教材,采用循序渐近的教学方式,实现双语教学目的。 3开展创新实验,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 当今世界科技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谁具有一流的人才,谁就可站在科技的制高点。开展创新性实验,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有效手段之一。 3.1加强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参与到实验中,是提高学生积极性的有效措施之一。如安排学生参加实验准备工作,使学生熟悉整个实验环节,从试剂配制到实验的预试及分析均由学生完成。学生动手又动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3.2开展综合型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由于课时和经费限制,很多学校主要开设验证性或演示性的实验,阻碍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发挥。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开设探索性和综合性的实验至关重要。如设计“鸡蛋清SOD酶的分离纯化及性质鉴定”实验,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掌握酶的性质、酶的分离及纯化关键技术、酶的鉴定方法等知识。 3.3全面开放实验室,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学生可自行设计的探索性实验,在不断学习理论知识并查阅相关资料的过程中利用开放性实验室进行预习实验,对预习实验出现的问题及时查找原因,研究改进措施。另外实验室对所有学生开放,当高年级学生有创新的灵感也能及时到实验室来验证,这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研究氛围,提高综合素质。实现以人为本对学生实施个性化教育、创新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21世纪是竞争的世纪,竞争焦点是人才的竞争,是人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竞争。我们要认识到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只有深化教学改革,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独立工作能力、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创造性人才。 生物化学论文:关于影响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生物化学教学质量的因素及对策 关键词:中等卫生职业学校 生物化学 教学质量 生物化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过程的化学变化规律和命本质的学科,其知识体系庞大,内容抽象复杂,是一门教师教、学生难学的医学基础课程。难学、难教和学好、教好成为响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生物化学教学质量的突出矛盾。影响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生物化学教学质量的因素 1教材因素 1.1教材内容抽象、枯燥、乏味、专业性过强,涉及的化学结构式、反应过程复杂、难记,代谢过程仅有文字叙述,学生难以理解。 1.2学生园素 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生源主要是初中毕业生,他们基础差,缺乏扎实的生物学、化学知识,学习目的不明确,厌学且学习方法不当。如有些学生想学但学不会;有些学生则能听懂教师的讲解,却看不懂书本内容。 1.3教学大饲因素 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多,但学时少,且课程安排衔接不当,如化学与生物化学同时开课,导致生物化学第一节课涉及的氨基酸结构式等有机化学方面的知识,学生还没有学到。 1.4教师国童 由于教材的权威性,专业知识的严密性,使教师教学受到制约,对枯燥难记的概念、化学结构及代谢过程必须按教材讲授,以保证生物化学知识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完整性,限制了教师的课堂发挥。 1.5教学方法园素 生物化学教学缺乏直观的教学用具,传统教学方法难以动态表述代谢物化学结构的变化特点和代谢过程的化学变化。而: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个别教师制作课件存在困难,课件制作水平不高,只是将文字、图片罗列出来,难以动态展示代谢过程的变化规律,教学效果不好。 2提高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生物化学教学质量的策略 2.1注重教师个人仪容仪表,树立文好教师形象 黑格尔说过:“教师是孩子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教师的言行举止、仪容仪表、教学风格、人格魅力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一位仪态大方、教态自然、语言幽默、亲切和蔼、关爱学生的教师,会很快赢得学生的认可和喜爱,有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2重视生物化学绪论讲授,激发学生学习募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讲解生物化学绪论课是教师介绍本学科专业知识的第一步。如果教师使用传统教学方法,照搬教材,讲解缺乏新意,学生很快就会感到枯燥乏味,失去学习兴趣。生物化学绪论虽然不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但其内容十分丰富,是全书学习的指南,可以帮助学生村立学习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笔者对绪论中“生物化学”概念采取“望文生义”教学法进行讲解.让学生用已知的生物学和化学知识,分析未知的生物化学概念,并得出以下知识点:生物一研究生命的本质(研究对象一生命体)-一生命现象(健康、疾病、死亡);化学一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化学反应(新陈代谢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征)。从而总结出生物化学的概念(生命的化学)、研究内容(生命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代谢过程)、学习生物化学的意义(掌握代谢与健康、疾病、死亡的关系)及方法。 2.3明确学习目标,提高教学效果 学习目标的展示应少而精,重点突出,并结合学生实际听课情况,由易到难,由浅及深。鼓励学生记住知识的结构和提纲,准确把握知识的点(要点、重点、难点、疑点)、线(主线)、面(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只有从知识的点、线、面入手,结合教材内容,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氨基酸代谢一章时,围绕蛋白质是体内主要的含氮化合物,引导学生注意氮的代谢途径,总结出蛋白质分解代谢的主线:蛋白质(N:16%7氨基酸(基本单位)堕墨墨堡旦氨(剧毒)塑墼堡尿素(肝脏)_堡一排出。明确本章的学习内容、学习重点为氨基酸脱氨基作用的方式、氨的代谢。 2.4精心组织教学,集中与保持学生的注意力 美国教育学家约翰洛克说过:“教师的教学技巧在于集中与保持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教学中起引导作用,如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是对教师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的考验。教师应观察学生的听课状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加强课堂教学的交互性,采取提问、讨论、多媒体教学等方式活跃课堂气氛,从而集中与保持学生的注意力。 2.5引用生话实例,辅助赦学 生物化学教材中的生活实例很少,且与专业知识联系密切,缺乏趣味性,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教师应采用贴近生活、通俗易懂、趣味性强的实例,以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化学知识。例如:三羧酸循环是生物化学中的核心代谢过程,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代谢过程十分复杂为此,笔者在教学中,利用磨盘可以将豆类磨成豆粉,再加水制成豆浆的实例,形象地将三羧酸循环(机构)比喻为磨盘,乙酰辅酶A比喻为黄豆(大分子物质),Co’、0比喻为豆浆(小分子物质),进而理解三羧酸循环的主要作用就是氧化乙酰辅酶A中的乙酰基。再例如:生物氧化中H20的生成是通过呼吸链来完成的,十分抽象且难以理解。笔者在讲解呼吸链的概念时,通过多媒体动画将呼吸链比喻为接力比赛:呼吸链(接力赛)是指代谢物(起点裁判员)脱下2H原子(2H++2e)(接力棒)经递氢体和递电子体(4名运动员),按照一定顺序(1、2.3、4棒),最后传递给激活的氧分子(终点裁判员),生成H,0(奖品)的全部体系(体育项目)。使学生理解了呼吸链的组成(递氢体和递电子体)、受氢体(氧分子)、呼吸链在生物氧化中的作用(2H++0一H2(})。如果将2e递给氧分子(终点裁判员),不是最后的递电子体(细胞色素氧化酶)(第4棒运动员),则违规,生成H20:(无奖品H1O)。并结合煤气中毒进一步阐明呼吸链在生物氧化中的意义。 2.6指导学习方法,掌握记忆砚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传授生物化学知识的同时,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积极思考与总结,抓住问题的实质,寻找记忆规律,将复杂的生物化学知识、代谢过程尽量简化,突出重点、难点,达到触类旁通、掌握重点的目的。例如:学生反映很难记忆8种必需氨基酸,为此,教师总结了很多记忆方法,笔者认为谐音记忆法最简单、直接。记忆方法如下:到图书馆一缬(借)异亮(~)亮(两)苯丙(本)蛋(淡)色(色)苏(书)赖(来)。 2.7结合临床病例,理解代谢过程 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掌握疾病发生的内在机理,为疾病的诊断、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因此,教师应先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分析,再引入生物化学的代谢过程,找出病因。如在讲完氨的代谢途径后,提问:一般患者的康复期需要补充大量蛋白质,但是有一类患者却要限制其蛋白质的摄人量,为什么?启发学生思考蛋白质的分解代谢过程,分析剧毒物质氨的代谢途径,主要是通过肝脏合成尿素排出体外,引出氨中毒与肝昏迷的关系,得出高血氨和肝硬化晚期患者不能大量补充蛋白质的原因。 生物化学论文:探讨式教学法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运用初探 [论文关键词]讨论式教学法 生物化学 创新性思维 [论文摘要]在生物化学的理论教学实践中,运用了问题讨论式教学方法,改善了教学效果,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生物化学作为生命科学及其相关学科专业重要的基础课和必修课。但由于其内容十分庞杂、繁多复杂、抽象难懂,学生在学习过程普遍反映难度大,比较吃力,加之需要记忆、理解的内容很多,使该课程成为一门让学生望而生畏的学科,难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1]。在传统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一般都采用课堂讲授、实验验证、作业布置、答疑解惑等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课堂讲授则成为其中最重要的环节。在这种教学模式中,老师如果一味地采用平铺直叙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很容易感到疲劳,在课堂上缺乏创新性思维过程,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因此,积极探索并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以问题为基础的讨论式(problem based learning, 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先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在指导教师的参与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必要的知识,学会正确的科学思维与推理方法,提高自学能力[2]。PBL是帮助学生消化巩固并运用理论知识去获得与发展科学思维能力、增强表达及分析能力的一种开放式教学形式,是课堂讲授的继续和提高,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独立思考能力,从而提高综合素质的有益方式。我们将此法应用于生物化学理论课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在生物化学理论课中问题讨论式教学法的尝试 讨论式教学法根据教学内容有“问题讨论式”、“提问答疑式”、“演讲答辩式”等多种形式。在生物化学理论教学过程中我们尝试采用了问题讨论式。例如:在“蛋白质的共价结构”这一章中,蛋白质通论一节的重点内容之一是蛋白质中氮含量的计算以及凯氏定氮法。按照一般的教学方式,老师在讲课时首先介绍蛋白质中氮的平均含量为16%,可利用公式:蛋白质含量=蛋白氮含量/16%,即蛋白质含量=蛋白氮含量×6.25算出某样品中蛋白质的含量。然后再介绍凯氏定氮法的原理、方法甚至仪器装置、注意事项等内容。这种方式虽然完成了教学过程,但学生感觉平淡无味,只是被动地记住了蛋白质含量的计算方式。对此,笔者在教学中一改往日的模式,首先在课前提出了2008年在我国甘肃等地发生的“三鹿奶粉”事件,请学生们分析为什么奶粉中添加了三聚氰胺会导致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这种蛋白质含量的计算方法有什么缺陷,应如何避免。然后指定几位学生在课堂上阐述自己的观点。学生们对此非常感兴趣,课前查阅了许多资料,课堂上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通过这种主动学习的过程,学生不仅了解了三聚氰胺的结构特点,而且掌握了三聚氰胺进入人体后造成结石产生的原理及条件,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们通过这一事件深刻地认识到食品污染给患者带来的巨大危害,更加感受到甄别与检测技术创新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在讲授“物质代谢的相互关系”这一节内容之前,笔者向学生提出了几个问题:肥胖症患者,为了控制体重,应该怎么办? 和尚、尼姑长期吃素菜不吃荤菜,这种饮食方式真的健康吗?为什么?人们常说:“早餐要吃得像皇帝,午餐要吃得像平民饱,晚餐要吃得像乞丐”,这句话有科学依据吗?请予以分析,并阐述依据。通过课后对文献资料的查阅和教材相关内容的学习以及课堂上的讨论,学生们不但牢牢掌握了糖、脂、蛋白质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相互关系的基本概况,而且从机理上了解了合理搭配膳食结构,保持均衡营养、增强身体健康的重要性。通过讨论使学生们体会到了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的乐趣,树立了学生科学养生的理念,使学生懂得只有健康地生活和健康地工作,才能提高生活质量,并积极投身到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同时也激发学生们学习生物化学其它知识的兴趣,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 二、在生物化学教学中运用讨论式教学法的体会 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灵活的教学方法则对学生正确理解教学内容起到保证作用[3]。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基本上只是作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很少去进行积极而主动的创造性思维;加之现行考核方法亦多以知识的再现为主,结果在不同程度上助长了部分学生思维的惰性,甚至导致思维的僵化枯竭。PBL以重能力培养代替重知识传授,以学生为中心代替以教师为中心,以小组讨论代替传统授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从“知识中心型”教育向“能力中心型”教育的转变通过讨论式教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知识的主动探求者。在用讨论式教学法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作为“导演”,对学生的思维加以引导和启发,学生则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有意识的探索活动,始终处于“问题—思考—探索—解答”的积极状态。学生会从各个角度、侧面来揭示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基本规律的实质,如果就这些不同观点和看法展开讨论,就会形成强烈的外部刺激,引起学生的高度兴趣和注意,从而产生自主性、探索性和协同性的学习动力与氛围。这无疑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在问题讨论式教学中,问题的提出过程即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获取知识以及创新性能力,增强了分析与综合的能力。而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在寻找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过程中深刻理解和掌握了所学的理论内容,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则体现了学生的创造力。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参与教学讨论的过程中形成了勤于思考、刻苦学习、积极钻研的学习热情。此外,学生活跃的思维也促使教师不断充实自己,拓展知识面,真正体现了教学相长的作用。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讨论式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但并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能用该法组织教学。不根据实际教学内容而生搬硬套,只能落入形式主义的讨论局面。这样不仅浪费时间,甚至还可能会带来更多问题,从而影响教学效果与质量。至于如何更好地将讨论式教学法运用于课堂,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去探索和总结,从而发挥其应有的、更强的教学功能。 生物化学论文:探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 作者:欧芸 祖里胡玛 买买提·米音 【关键词】 生物化学 实验教学 生物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也是当代医学和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作为医学生学好生物化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显得尤为重要。生物化学安排在第二学期开课,起着联络基础与临床课之间的桥梁作用,而且生物化学是医学中一门重要的实验性很强的基础主干学科。生化实验技术已渗透到医学科学的各个领域,成为诊断、 治疗 、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因此,如何通过实验教学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及学会运用常规实验技术探索生命现象及本质是目前大部分医学院校急待解决的严峻问题。怎么样克服问题,提高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本人谈谈一些看法。 1 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 生物化学实验课是医学生从基础课程步入临床课程的过渡学科,是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起步阶段,教师在指导实验,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除了加强指导外还应注意向学生介绍科学的发展进程以及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人的正确思想来源于实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用正确的观点去认识世界,学习怎样认识自然,怎样认识社会,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观。 2 主动交流,耐心指导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十分重要。通过交流,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学习的综合情况,获得大量教学信息。如学生对实验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掌握情况及学习态度等,从而及时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加强引导,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则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教学目标,理解教学内容,巩固己获得的实验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技能。同时,交流可以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相互了解,相互依赖,活跃和优化教学气氛。 3 理论课内容和临床医学知识与实验课教学相结合 生物化学是一门基础课,抽象难懂。很多学生反映学习生化究竟与学医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要学它,对以后的临床究竟有没有帮助?这些问题其他基础学科同样会遇到。生物化学书本上的许多理论可以通过实验得到证实,将实验课与理论课的内容联系起来,可以消除学生心中理论和实验分离的感觉,自己动手验证某个重要的结论,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也可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强化教学效果。例如,学生通过理论课的学习得知底物浓度、酶的浓度、温度、ph、激活剂和抑制剂可影响酶促反应速度,我们开设了“酶作用的特异性和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这一实验,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验证了理论知识,加深了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在“邻甲苯胺法”测定血糖的实验中,在实验课堂上引导学生复习血糖的调节,同时联系临床,阐述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本实验联系了临床上检验血糖的方法,增强了实用性,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4 加强实验技能的培养 为了强化学生实验的规范化操作和基本技能,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首先要求学生写明实验方案、实验所需药品的种类和数量、实验器材等,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准备。虽然学生参与实验准备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但是,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较高,学生通过实践,提高了实验设置和实验操作的能力,基本熟悉了实验准备的全过程,大大地提高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收到了很好的实验教学效果。 5 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实验指导教师应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较强的动手能力,他们是实验教学的主力军。对实验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要按照人才培养对实验教学师资的要求进行,鼓励和帮助实验指导教师的进修与学习,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在教学工作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6 加强实验建设,保证实验教学的顺利实验 一个学校实验教学的好坏,取决于这个学校的实验室建设,当然就是条件,就要看实验室仪器设备的配备、药品的种类和质量、药品和仪器是否齐全,实验室的设备,能不能满足开展学生试验和教师的演示实验的需要。 7 加强实验技能考核,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我校为医学中等职业学校,生物化学的教学课时少,相应实验课时也较少,加上近几年扩招学生人数增加,实验条件和设施相对滞后,每次实验学生人数较多,而实验仪器较少,在做实验过程中,少数学生缺乏主动性,只看别人操作,自己不愿亲自动手,不能掌握基本操作方法和技巧。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之一实验课只要求学生操作,不进行相关实验考核,学生缺乏压力和动力,认为做不做关系不大。其后果是少数学生易产生惰性心理,缺乏进取心,缺乏对事物的观察力和判断力,更谈不上有所创新和发现,而创新能力是一个优秀学生所必备的能力。因此,我们应从一点一滴做起,抓好实验教学环节,通过必要的考核机制,并把成绩记入总分中,让每一个学生都重视实验,最终目的使每个学生成为高分高能的合格人才。 生物化学论文: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及对学生思维的影响 【关键词】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 学生思维 21世纪是一个追求创新、崭新生命科学的世纪,生物化学成为生命科学领域重要的前沿学科之一。生物化学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复杂生命现象的科学,在我校生物化学更是全校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生物化学已经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有较丰富的教材体系和教学内容以及相应的教学模式,同时它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与工业、农业、食品、医药和环境等各个领域都有着密切而广泛的联系,成为为生命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手段。 1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 科学、先进、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生物化学教学的指导思想是精选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把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在现代教育平台之上,不断提高、不断发展、不断完善。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教会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及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老师“教”为主,方法主要是单边灌输,我们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不能主动探求知识,更缺乏一种对学习的创新精神。现在的教学改革运用多种辅助方式教学,强调学生以“学”为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成为教学的主体,这样的教学可以激发我们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培养我们自主探究的能力。 2 对生物化学教学的认识 2.1 课前结合专业考研需求,优化生物化学内容 由于生物化学是在分子水平上进行研究,故一些概念和反应过程十分抽象,难以理解。针对这一特点及各专业对生物化学的要求,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分析、讨论,删繁就简,浓缩基础教学内容,突出主线。在有限的学时内把教学的主要知识点、当今最新的研究成果及发展趋势介绍给学生,把重点、难点讲通、讲透。同时结合专业考研需求,将近几年的考研趋势以及发展动态介绍给学生,及时调整经重点、难点等,尽量把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及研究热点融入到日常教学中[1]。比如今年的h1n1型流感,老师对其进行了详尽的介绍,让学生加深了对这种病毒的了解,做到学有所长、学有所想、学有所用。 2.2 课后用竞赛的方式强化知识,激发学习的主动性 今年期末,教研室组织进行了一次生物化学知识竞赛,分为团体赛和个人赛。在团体赛中,38名学生分为4个小组,做必答题、问答题,题型全部是课内习题,基本上让每一个人都参与到活动中,既加强学生间团队合作意识,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在个人赛中,80 %的题型是课内习题,20 %是创新题,即与现实生活联系比较紧密、需要综合各方面知识去解答,更利于强化生物化学知识,提高学习生物化学的热情。 3 生物化学对学生的思维的锻炼 3.1 对放射性思维的锻炼 以一个知识占为中心,把相关内容像蜘蛛网一样不断向外延伸,有利于深化和渗透知识,可以增强学习的兴趣。比如糖、脂、氨基酸代谢途径的相互关系,通过乙酰辅酶a、草酰乙酸、6-磷酸葡萄糖等关键物质达到相互转化,学生可以依靠这个关系把糖、脂、氨基酸代谢中相关反应都放射性的添加到其中,就可以从整体来看3大物质代谢,从而减少记忆某些反应产生的概念混淆。 3.2 对框架性思维的锻炼 按照一定的模式去提炼和消化书中的内容,将有关或相近的知识点通过有条理的比较、分析、归纳成固定模式框架,进行高效的学习。如在基因信息传递这一章中,可以把复制、转录、翻译进行比较,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 对探索性思维的锻炼 在已掌握的知识基础之上,不断向未知的领域探索,如对基因工程进行探索,人们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冈崎片段等。在生物化学的学习过程中,在学生能力范围内值得探索的知识很多,如1分子葡萄糖有氧氧化,在什么情况下产生多少个atp等。 4 小结 教学过程不是一个单一的发展过程,而是一个多层次的复杂的发展过程,教学方法的运用必须根据这种复杂的发展变化,灵活掌握、灵活运用[2]。在课堂中将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不断探索更新、更实用的教学方法,势必会提高生物化学的教学质量。 生物化学论文:生物化学工程对当前生态环境的改造 生物化学工程对当前生态环境的改造 引言 所谓环境指的是人类和各种生物所依赖的各种要素的总和。它包括有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环境和人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对立的,还应该是互相制约着的。它给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非常必要的条件,但是人类在生存与环境的过程中,还必须要不断的调整自己,来适应变化着的外界环境。除此之外,人类还需要不断的对环境加以改造,从而创造出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环境。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人类对于自身依赖的环境的改造能力越强,那么环境对于人类影响的作用就会更强。众所周知的是,随着工业化时代的来临,人们在从事工业生产的过程中,在获取了很大的经济利益大过程中,也对周围的环境产生了非常恶劣的影响。有很多的影响甚至是不可逆的。生物化学工程作为一门与环境有着密切联系的学科,它对于当前生态环境的有效改善,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1生物化学工程对当前生态环境具体改造 作为与生态环境有着密切联系的生物化学工程对当前生态环境具体改造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包括净化污水、修复被生物药剂污染的土壤、清除化学污染以及清除白色污染上,具体讲来。 1.1 有效的净化污水 污水中所包含的有毒物质种类繁多,包括各种酚类、重金属、醛、醇、蛋白质及各种有机毒害物质等等。但是微生物却完全可以通过自身的活力消除污水的毒害,还可以通过降解,使污水之中的有毒物质变成无毒,从而达到净化的目的。在当下,人们普遍使用的固定化酶技术对污水进行有效处理,就是一种生物净化污水的方法,它主要是通过化学吸附的作用将水溶性的酶物质与不容载体互相的结合,结合之后,酶虽然不能完全溶于水中,但是它保留了催化性,这样就可以对工业废水中的有毒物质,包括污染物、重金属进行无毒的清除,保证水质安全、健康[1]。 1.2 修复污染土壤 土壤污染主要是有种金属污染所造成的,而对重金属污染的修复过程,最主要的就是利用微生物的作用,降低重金属的毒性。一般情况下,我们通过酶促反应来改善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化学形态,不仅是重金属固定下来,而且还能消解一部分毒性,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其在土壤环境中的移动性,最后,通过生物吸收的过程削减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对于存在污染的土壤的修复完全可以增加土壤内部有机质的含量,激发微生物的活性,从而很好的改善土壤的生态结构,这甚至可以稳定土壤,防止土壤受到风水侵蚀,从而防止水土流失[2]。 1.3 消除白色污染 白色污染是环境污染中比较严重的一个方面,这主要是由于一些废弃的塑料和农用的地膜很难被空气化解,这种白色污染在我国大概有百万吨左右存在。残留在土壤之中的塑料会降低土壤的营养,引发农作物减少,甚至会致使耕地荒芜,我们也可以认识得到塑料垃圾对于整个生态环境的影响非常恶劣。我们利用生物工程技术首先可以对塑料物质产生降解作用的微生物,合成具有极好效果的降解菌,其次还可以将讲解基因分离并将它导入土壤微生物之中,从而使两者各自发挥作用。在日后,需要加大力度研发和推广可以降解的塑料以及地膜,保持环境不受白色塑料用品的污染。 1.4清除农药污染 利用化学农药制剂杀灭植物上的害虫已经沿用多年,但是绝大多数的杀虫剂都会残留在土壤之中,特别是氯代烃类农药,和白色污染一样,它是很难被分解消除的,但是利用微生物降解农药消除农药的污染在当下是非常可行的。在降解以杀虫剂为代表的农药过程中,一般都是通过矿化作用来实现,最终产生的物质是co2和h2o这两种不具有任何毒性的物质,这也是一种应用非常广泛的微生物农药降解措施,得益于它的降解非常的彻底,不会留下任何的残留物质;还有另外的降解方法,譬如说听过新陈代谢的作用,将农药转换成可以代谢的中间产物,从而消除残留的农药,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方法实现的过程比较复杂,而且很容易产生一些不好的负面效果,这就需要用微生物手段改变它的反映路线,从而获得最好的降解效果。当然,从某种角度来看,想要彻底的消除化学农药制剂的污染,最好的办法就是全面的推广生物农药,这种农药不会将有毒物质残留在土壤之内,对于环境保护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3]。 2结论 生物化学工程对于当下生态环境的改善当然也不仅仅局限于净化污水、消除白色污染、清除农药污染、修复污染土壤等几个方面,它还在很多方面有着更为广泛的应用。在当下,环境保护工作迫在眉睫,而生物化学对于保护环境、清除有毒物质有着非常积极的效果,所以值得全面推广。 生物化学论文:加强生物化学实验室仪器设备、药品、消耗品的管理 为了加强高等学校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保障学校的教育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提高办学效益,国家教委在对高校实验室工作规划中明确指出高校实验室必须努力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保证完成实验教学任务,不断提高实验教学水平,积极开展科学研究,生产成果和技术开发工作,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1]。生物化学教研室及相关的医学生物学实验中心,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中心承担着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院多个学科的本科生,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实验教学及科学研究任务,实验室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而实验所需仪器设备、实验药品、消耗品等是保证学校教学、科研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2],因此,提高仪器设备等物品的科学管理工作显得非常迫切和重要,已被人们广为共识[3],国家教委对基础实验室评估文件中多项指标也与物资管理有关,更进一步说明物资管理在高校教学、科研工作中的重要性。 1 实验室加强仪器设备管理的必要性 高校实验室使用大量仪器设备,消耗多种实验材料,由于实验内容多变,实验手段不断更新,加上综合实验的发展,使实验工作更加规范有序[4]。因此,高校实验室对物资管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做好物资管理工作,使有限的设备资源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直接关系到教学效益和教学总体水平的提高。随着高教改革不断深入,教研室及各个实验中心加强了实验室物资管理,确保实验开出率,从而使教师、科研人员能安心从事教学、科研、开发工作,教研室对实验物资管理做出了改革。 2 实验室加强仪器设备管理的措施 由于生物化学在医学学科中的特殊地位,实验中所需仪器设备、试剂药品、消耗品等门类繁多、数量大、规格不一等,给管理工作带来不便,如高精尖仪器的科学管理,规范操作,维护保养,定期检查,使用后登记等,需要操作人员精心维护,确保教学科研工作顺利进行,大型设备(价值5万元以上)由专人负责管理,有专门使用登记本,年使用率达200~400 h,定期与厂家联系维护保养,提高仪器设备安全使用率,安排好实验室进行实验的组数,有序进行实验教学的完成。对于科研实验要有登记预约手续,以免拥挤与闲置,科学布置,严谨有序,教研室按照学校对仪器、设备的管理健全规章制度,负责对各学系、教研室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设备管理人员要认真做好仪器设备的验收、入账、调拨、报损、报废等日常工作,定期进行帐物核对,做到帐物相符。建立仪器设备完整的档案资料,加强档案管理,档案内容包括:仪器设备出厂资料,从购入到报废全过程的验收,使用、维修、检修、校验、鉴定等记录,确保仪器设备处于完好备用状态。设专人负责仪器设备的技术安全工作,制定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安全制度等管理办法。生物化学由于其特殊性,试剂用量大,品种多,所以要求药品管理人员必须熟悉试剂性能,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水准,如易燃、易爆药品的放置,低温避光等,都需要非常仔细清楚,不能马虎,更重要的是剧毒、麻醉药品的管理,有专门铁柜保存,定期检查,确保安全使用。消耗品的管理账目清楚,易耗品出入登记有帐,做到规范化、程序化、表格化,有章可循,碰到问题及时解决,保证实验教学质量。实验教学、科研都需要多种仪器设备,需要合理安排,方便使用,实验室把经常使用的大型水浴摇床、低温高速离心机、pcr仪、紫外分光光度计集中使用,有效利用,资源共享。实验室物资管理人员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任劳任怨,扎实肯干,明确职责,全心全意为教学、科研服务,要经常深入实验室了解教学情况,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信息化工作大大加强,综合体现高校现代化管理水平,采集仪器设备数据信息,通过仪器管理软件功能,更加精确查询,便于管理,使物品信息量更多、更详尽、更规范。因此,实验室有计划地培养实验人员业务能力、综合素质是完成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前提[5]。 3 管理人员的培养及今后的努力方向 教研室及各实验中心为确保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尽可能改善教学物质条件,同时重视管理人才培养,建立一支对教学仪器设备进行科学管理的队伍[6],目前的管理人员为大学本科毕业,部分是硕士研究生学历,每个人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熟悉各学科各专业仪器设备的名称、型号规格,性能应用,调试维护等方面的知识,要求知识结构全面,每学期开课前能准确提出教学计划,本着勤俭节约、关注环保的态度,做到物尽其用,在工作中要具备改革创新的精神,勇于探索,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秉公办事,努力学习,提高综合素质,经常关心了解国内外的教学科研动态,参加厂家专业人员讲解的大型专题讲座,通过各种手段加快知识更新,提高技术和业务水平,通过近几年的不断努力,教研室在2010年吉林大学实验技术成果奖励中获二等奖两项,近年发表在核心期刊科研教学论文数十篇,这些成果的取得与大家的共同努力分不开,虽然我们在工作中有了一些进步,但今后的教学科研工作对我们的要求会更高,管理工作较繁重,要做好较为困难,总之实验室要认清形势,在实验室建设中加强仪器设备管理工作,确保教学科研工作顺利有序进行。 生物化学论文:在精品生物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领域中,生命科学以其巨大的活力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物技术领域正成为发展最快、潜力最大、竞争最激烈的领域之一。随着相关学科的渗入,生物化学领域也不断有新的突破和进展。以往在教学中着重强调系统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不太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面对生物化学知识更新周期缩短,高速发展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竞争,一轮教学无法为学生准备好一切。因此,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学科——生化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重要的是让学生“会学”,不仅要教给学生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还要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 一 空间想象力的培养 想象是人脑在感性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它源于感性认识,以一定的有实感的形象储备为基础。没有形象储备,就没有合乎逻辑的思维,想象也无从深化。反之,没有丰富的想象,思维就失去了它的灵活性、广泛性和深刻性,空间想象和思维的这种密切结合的关系是本课程教学中突出的特点。 在生物化学静态部分中,具有生物活性的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糖、酶等均具有立体构想,即空间几何构型,借助于次级键的结合、缔合成一定的空间立体构象的生物大分子,才能在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中行使各自的功能。通过对蛋白质、核酸、多糖等结构的学习,对其初级结构有了很清晰的认识,但对其各自独特的三维结构,如蛋白质分子长长的多肽链是怎样盘绕、折叠卷取形成一定构象的?主链走向如何?侧链及所连肽段是借助什么键和怎样靠近、怎样排斥的?寡聚蛋白的各个亚基之间的空间是怎样排布的?作为遗传信息载体的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多核酸链组成,二链之间借助于氢键形成双螺旋的二级结构,并在细胞内形成超螺旋和核小体的三级结构。对此学生往往觉得很抽象,不能很透彻的理解,因此空间想象力的培养显得有为重要,并在教学中加以奠定、巩固、发展和深化。 1 创造必要的直观环境,给学生创造形象储备的条件 教学实践表明任何语言所传递的信息,须有直观的支柱,才能容易被大脑接受。刚开始学习生物大分子的空间结构时,学生对在黑板上用平面图形表示空间结构很不适应,也不能充分理解。因此在静态部分的教学中我们配合多媒体等手段,并适当地应用直观教具和模型,这样有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使深奥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把学生从长期所处的“二维平面”思维领域引入到“三维世界”,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加深了印象。同时又注意及时地摆脱对直观教具的依赖,避免其影响和限制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2 设置问题,促使学生思考并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思维由问题而引起,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使之积极思考,而且要创造条件使学生发展活跃求异思维。如有生物膜的选择透性引出生物膜的组成——流动镶嵌模型,由膜的性质推测到其具有怎样的结构,引发学生活跃的思维活动。生物氧化是生物体新陈代谢的重要形式,是有别于体外氧化但化学本质又相同的过程。为什么体外氢氧结合会骤然释放大量光和热,而生物体却能保持恒温而不被其损伤?设置问题后再引出呼吸链的概念,循序渐进的理解代谢物脱氢是如何到达氧、如何生成水的,在传氢的过程中能量是怎样分步产生、释放和利用的。脂肪酸的β一氧化机制的结论是二碳单位乙酰辅酶a的逐轮代谢,此时在结论获得前首先提出问题,以几碳为单位进行氧化才能获得偶数碳原子的苯乙酸和奇数碳原子的苯甲酸的分解代谢结果?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探究,深化了脱氢—加水—再脱氢—硫解 β一氧化机理的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维方式及对信息资料的整理与综合能力受到了锻炼,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增强了研究意识、问题意识,学会了如何学习,如何去解决问题。 二 观察动手能力的培养 1 观察力是有目的的感知事物的能力 在教学中,尤其是在实验课教学中引导和培养学生要善于摆脱理论和固有思维的束缚,通过“意外”现象看本质,引发学生的思考,达尔文认为:“我超过常人的地方在于我能够察觉到那些很容易被忽略的事物,并对它们进行精细的观察”。教学过程中将学科发展的新动态及时介绍给学生使之放宽视野,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细观多思的良好习惯,善于发现问题,并能够不仅仅在生物化学领域而是在整个生命科学这样t大视野中思考和探索。 2 生物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 实验课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常规实验,学生可以得到基本技能的训练,然而这些实验往往是在固定的程式下进行的,学生在实验中缺少自己的思维,缺少主动参与性,而在实际的工作中,要求学生具有创新能力,为此,在原有的实验基础上,增设了开放性实验项目,加强了教师在实验过程中的监督和指导,这样使学生在完成实验后,既获得了学科内容的知识,又使科研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三 讲解表达能力的培养 表达能力是高素质人才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在教学中,我们尤其重视如何提高学生的讲解及表达能力。 1 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大学中的课堂教学中一个很大的不同是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少,尤其是当回答错误时,气氛往往变得尴尬、紧张。鉴于此,在理论课教学中我每堂课走上课堂都面带微笑,以一种轻松舒缓的状态来创造温馨的教学气氛,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学生回答问题时,专注地倾听,对正确的回答给予赞赏和肯定;对于不完善的回答,掌握“无批评”原则,帮助学生进行分析,对其给予鼓励。在这样一种教师提出问题是为学生理解、掌握知识而并非是想教训学生的轻松学习氛围中,形成了师生之间相互合作共同学习的关系,提高了学生回答问题的勇气和信心,为学生提供了提高表达能力的机会。 2 轮流讲解,共同评议 在实验教学中,针对实验的设计思想(原理、步骤、计算方法等),每个问题由学生到实验室讲台前讲解,这样不仅检验了大家对实验课的预习情况,有利于实验的顺利完成,而且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又增强了其他同学的注意力,也可以为从事教育的学生实习打下一定的基础。对于学生的讲解,组织学生进行评议和补充。这样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索学习,增强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也提高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成就感。达到了课堂教学的要求,也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自主学习能力是指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是各项能力的结合点,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中心环节。在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更新周期急剧缩短的情况下,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比传播知识更为重要。 1 启发式教学,适当组织课堂讨论 启发式教学是将生化知识与生命现象之间紧密联系,将饮食、健康、营养、生理、病理等相关的知识点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以设问、反问等多种形式以相关的生命现象作为切入点,导出知识点,给学生深刻的印象。如由糖尿病人血糖高引出血糖的分子形式、血糖的来源、血糖的去路、糖在我们体内的分解代谢路径、肌糖原为什么不能补充血糖;糖、脂代谢之间的相互联系,生活方式与糖尿病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学习过程中一直处于探究、思考、进而找寻问题答案这样一种状态。这种形式生动活泼,能够开阔学生思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学生通过独立的积极思考和参与讨论,培养自己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课堂讨论的题目有一定的启发性、探索性,并具有适当的难度。在引导过程中,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尽量采用诱导、点拨、等方式,督促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去获取知识,这样可使学习知识与发展能力相互促进。 2 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 为加大学生的知识占有量,在讲授的基础上,要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自己看书钻研的良好习惯。如为培养学生初步的科研能力,对酶的固定、大分子的制备等生化分离分析技术的问题,采用讲授和自学相结合。针对生物大分子的性质,采用哪种方法、依据什么原理、注意哪些问题、控制什么条件、关键点在哪里,自学中给学生必要的提示,使学生有思考的 路径,也加深了对大纲中所要求的知识的掌握。 3 多层次教学,因材施教 对于不同学习起点和不同需求的同学采用分层次教学。由于部分学生有机化学基础薄弱,还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学习过物理化学,这样对蛋白质、核酸、糖类及脂类的化学结构尤其是空间立体结构、对生物能学理解和掌握起来比较困难。对这样的学生就要在教授新知时,温习旧知,在新知与旧知之间搭建认知桥梁,利用课下时间详解知识重点和难点,并通过习题、小测等形式反馈学习情况。这既可以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又可以加强师生间的相互沟通。在学习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会有少数学生达不到学习要求,如课程不及时看书,或不按时完成作业,对于这样的学生,采取留出一定的时间,然后多提问,让他们积极思考,使之感到没有完成学习任务而有压力,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不敢松懈。对于有精力想考研的学生,推荐一些反映学科动态的书籍和杂志,鼓励其多读书,加大知识面,帮助学生构建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框架,为其它学科的学习及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获取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生物化学是有关于生命现象的化学,生物大分子是立体的,如何透过纷繁复杂的生命现象探究其化学本质,就要把培养学生能力当作己任,有意识对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空间想象力及自学能力进行培养,同时,选择适当的教学形式和方法,解决既掌握知识,又发展能力的问题,努力达到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教育目标。
大学生创业基础论文:理工科大学生创业教育实施途径 一、创业教育的内涵 目前,创业教育被普遍认为是培养人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的教育。[1]创业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创业教育的权利主体、行为主体和生命主体,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活动。具备创新精神的学生,必须具备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和自主意识。创业教育的培养过程就是帮助学生摆脱思维定势和从众心理,发掘其创新创业的潜能,增强其创新创业的动机。创业教育的宗旨在于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与开拓精神,以适应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2]创业教育的发展为受教育者提供了探索性机遇,并为建立创新性社会拓展了发展空间。 二、理工科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相对于文科学生,理工科学生有较好的科研基础,实验室和科研基础设施相对比较完善,在应用研究、开发研究、产品设计、工艺设计等方面有较强的优势。其次,理工科高校与社会联系较为密切,教学和课程受到市场的影响大,产学研紧密结合在一起,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快,如当今的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等。第三,理工科高校与地区发展紧密相连。理工科高校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优化地方产业结构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理工科高校创业教育在理论和实践的层面上都开展了一定的工作,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与发达国家的创业教育发展程度相比,我国创业教育的开展依然处于起步阶段,还在诸多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完善。 三、理工科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创业教育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还未形成完善的体系,也缺乏切实的保障制度。高校课程普遍是参考国外的课程,未能与我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目前大学开设有关创业教育的课程主要是“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这些课程普遍安排在高年级学生的课程中,对于要考研或考公务员的学生而言,已经没有心思放在创业上了。除此之外,课程也没有形成灵活完善的体系,相应的选修课和辅修课都无法满足创业发展的要求,科目种类也相对单一,无法为学生提供选课的自由度,缺少精品课程或特色课程。创业体系的不完善和创业课程种类的单一阻碍了创业教育的发展。 (二)大学生创业知识结构不完善,创业能力较低。我国的创业教育主要是从大学开始的,而在创业教育发展较为成熟的西方国家,创业教育贯穿在学生教育的各个阶段。西方国家在义务教育阶段就注重加强创业理念的培养,在心理素质、沟通能力、动手能力和认知能力上都有一个完整的发展过程,这对于培养创业所需要的非智力因素至关重要,为创业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反观我国的创业教育,没有前期的逐步铺垫,只是集中在大学时期,创业所需要的人文素养和能力结构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发展,相对于大学生创业的发展无疑是滞后的。 (三)创业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滞后。在理工科院校,担任创业指导教师的大多是无相关创业背景的辅导员或者缺乏创业教育知识的专业课教师。辅导员没有系统地对相关课程进行过学习,没有创业实践经历,在创业教育指导中,只是以课本的基本理论为主,这大大降低了创业教育的实效。而专业教师缺乏创业教育资源,不了解创业教育知识,只是具有专业知识,同样无法引导学生更好地创业。虽然大多数高校聘请了一批企业家担任客座教师,但由于没有良好的组织协调和制度保障,教学效果有待提高。因此,必须组建起一支高品质的创业教师队伍来保证高水平的创业教育,从而推动理工科院校创业教育的大力发展,实现我国创业教育事业发展。 四、理工科大学生创业教育实施途径 (一)树立科学的创业理念。鼓励大学生创业不仅是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更是关乎国家稳定和兴旺发达的系统工程。创业和创业教育的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其过程必然复杂艰辛,创业者必须具备勇于开拓、不怕失败的精神。而高校更应该在理念、思维和观念上加强学生的创业意识。树立科学的创业理念,不仅仅是为了以先进的理念指导创业实践,更主要的是通过高校的创业教育,将创新的精神和素养带入之后的工作岗位中。 (二)加强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创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发达国家普遍高度重视打造创业教育专业化师资队伍,而我国也应大力加强创业学的学科建设,并加强引导与推广。高校的创业教师队伍采用专兼职结合的方式,对现有任教教师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与相关机构、企业联合,加强专业化团队的建设。同时要加强校外教师的聘任,选拔聘请有创业成功经验的企业家或专门的职业发展规划师到学校上课并参与科研教学活动。 (三)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理工科高校往往片面强调专业教育,人文社科教育方面比较薄弱,学生的人文素养普遍偏低,大学生创业知识结构不完善,学校创业课程体系不健全,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建立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入手。首先,理工科高校可以设立部分跨学科、跨专业的创业教育课程,在专业背景下设立创业教育课,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使大学生活学活用,将学到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其次,以明确的教学目标引领大学生创业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把技能、创业心理、法律知识、管理知识、营销知识和财务知识等与创业密切相关的课程组合在一起,增强创业教育课程的实用性。再次,创业教育与人文素养教育相结合。为了让学生创业奠定良好的人文基础,可以开设人际关系学、情商教育、基本文明礼仪知识教育等。最后,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统一的学科体系。创业知识是实现创业的理论基础,完善创业教育的目标体系、教学体系、实践体系、服务体系、科研体系、保障体系等,探索规范化培训、主题化教育、社会化实践、项目化资助、基地化依托、专业化辅导、网络化促进、多样化激励等有效途径。 (四)搭建创业教育实践基地。理工科创业应该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是注重“学”与“思”相结合,突出课程实验,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培养,增强就业素质,发展创新型人才培养。二是开授创业课程,传授创业知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突出创业型人才培养。学生中开设KAB教学,从创业概论、小企业管理、企业营销、创业团队建设、企业模拟运营、企业会计实务等方面进行培训。诚邀校外相关创业成功人士作为学校创业课堂的指导专家。三是建立和利用创业孵化基地等大学生创业机构组织,让学生从中获得锻炼,了解创业全过程,应用所学到的专业知识,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五)制定创业教育扶持政策。大学生创业需要依靠各级政府有效的政策扶助和相关部门的大力配合,如税务部门在大学生办理税务登记时,应该提供便利条件、领取发票减免工本费等;学生创办的小微型企业,凡是其销售额或营业额满足一定政策条件的,对其免征增值税和营业税,为其落实各项优惠;为创办高新企业的学生提供一定的税收优惠和更多帮助等。另外,高校创业教育应注重建立多元融资体系,积极拓展融资渠道,为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启动和运作提供资金保障。只有将相关政策和措施机制化、体系化,才能促进高校创业教育的长期发展。 (六)营造校园创业氛围。理工科高校应开展各种校园创新活动,这对于拓展学生创业素质、提高学生创业素养、培育创业潜能是十分重要的。高校应重视突出专业实训,提高创业素养和潜能,科学构建活动体系,依托实验室和行业大赛,不断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在创业引导过程中,既要突出专业实训,又要支持学科竞赛,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创业潜能。另外,理工科高校学生在加强专业课学习的同时,也要积极参加学校社团组织的校外行动和社会性活动,丰富课外的创新创业体验。学院依托学生组织和社团开展多项校外活动,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体验。通过社团校外活动的开展,为大学生提供更为广泛的创业实践平台,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有力地推动了学院就业、创业工作的开展。 作者:祝誉琳 单位:青岛理工大学自动化工程学院 大学生创业基础论文:辅导员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作用 一、大学生创业问题 我们所说的大学生创业,主要是指在校大学生和毕业生两大群体,统称为大学生创业。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是高级知识群体,他们受过多年教育,受到社会的各种期待,作为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国家繁荣发展的同时,大学生创业也随之发展起来,并且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也得到了国家的支持。大学生创业是好事,是国家支持、学校帮助的好事,但是在大学生创业的过程当中,我们还面临着许多亟待完善和发展的问题。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大学生创业数量和质量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很多学生还停留在想一想的层面上,没有付诸行动或者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如何创业,只是有一个单纯的想法而已,这样子的学生大有人在。同时尽管多数高校都在倡导大学生创业,举办大学生创业大赛等一些列的活动,但是如果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那么大学生创业就会失去意义,大学生创业教育绝对不是一门单纯的理论课程。再者许多高校没有找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启蒙者,出现角色空缺或者角色选择不当,这些都影响了大学生创业。本文笔者要同大家探讨的正是辅导员这个角色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以及实践过程中的重要性,具体辅导员在大学生创业这件事上发挥着怎样的作用,我们现在来谈一谈。 二、辅导员在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过程中的作用 辅导员是从事辅导工作的人员的简称。辅导员制度是大学普遍采取的一种学生管理制度。新生入学时,从高年级学生或教师中挑选专职或兼职人员担任学生的辅导员,从事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以及学生党团建设等方面的工作。每个辅导员一般管理一个或数个班级。而新时期的辅导员肩负着更多的重任,是高校开展工作的重要窗口。 (一)辅导员是大学生创业思想的启蒙老师 从辅导员的定义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们参加高考走入大学殿堂,第一个接触的老师就是辅导员老师,而非专业课的老师们,同时与学生们接触最多、相处时间最长的也是辅导员老师。辅导员老师与专业课老师不同,辅导员老师大多时间是在处理学生的管理和生活问题,帮助学校组织开展各种学生活动和工作,所以一个辅导员老师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对于学生影响深远,所以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赋予了辅导员老师是学生们启蒙老师的特性。对于大学生创业教育而言,辅导员老师的影响功不可没。创业教育可以从大一一直贯穿到大学生活结束,有时我们可以把创业理解成一种精神,所以辅导员在大学生创业启蒙这件事上占有重要地位。辅导员不仅是学生的老师,也是学生的朋友。辅导员社会经验丰富,知道如何把握和拿捏大李成,吉林农业科技学院辅导员、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创业教育。学生创业教育启蒙,可以帮助和引导大学生萌生创业意识。以辅导员对学生的了解,更加有利于他帮助创业和明确学生创业方向,帮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 (二)辅导员是大学生创业的指导者 有了创业意识之后,大学生会更加积极地学习创业教育的理论课程,并且与老师积极地交流探讨,此时就需要给大学生一个创业角色定位。这个角色定位十分关键,因为这将决定大学生付诸实践的方向。作为一名合格的辅导员此时就要做好大学生创业的指导者,给学生建议,帮助学生规划职业生涯。当然在担任学生创业指导者的过程当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感受和想法,尊重学生意见的同时提出自己的建议,这也是保证学生创业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的关键所在。 (三)辅导员是大学生创业社会实践活动组织者 受到辅导员的正确启蒙和指导,大学生对创新创业充满了向往,心中充溢着创新创业的激情。然后创业不是儿戏,也不是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事情,是需要经验和高智力,又不是正在上学的大学生所能立刻拥有的。然后辅导员可以帮助大学生安排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有的放矢地为学生选择适合他们自己时间的活动,减少了学生的盲目性。通过时间活动,丰富了学生们的社会实践活动经验,提高了大学生创业的勇气和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大学生积极向上,勇于创新和尝试的精神。同时真正引领大学生参与到多种社会实践中,能及时了解社会需要、了解外部世界、了解本专业的真实情况、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和未来、了解本专业在社会中的作用。可以说大学生创业实践体验对大学生未来创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奠定大学生未来创业的基础。辅导员要支持、鼓励大学生的创业活动,激发他们的创新创业欲望。而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并不是单纯地鼓励大学生开公司当老板,而是对大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提高。其中有少数优秀大学生会利用自己的新创意、新设计或者发明的新技术、新产品进行创业,使其发明和创造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这个过程中,这些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会得到迅速提高,综合素质得到有效培养,不辜负家人和社会的期望,为社会和国家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李成 单位:吉林农业科技学院 大学生创业基础论文:大学生创业素质与创业教育论文 一、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内涵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素质”一词被人广泛讨论。所谓的素质一般指的是具有先天遗传因素的特质,在后天培养方面,这种先天素质随着环境的影响以及知识的丰富逐渐形成一个人的主要特征。创业素质也具有这种特征,首先要具有创业方面的基本素质,通过后天的教育和环境影响,形成创业的基本品质和能力结构,包括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和创业心理素质。创业素质的构成要素中,首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坚韧的意志。因为创业是一个复杂而富有挑战的过程,什么事情都得自己摸索,是一条充满艰险的道路。所以只有那些不怕失败,勇于探索的人才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还有创业的道路上还需要和各种人打交道,必须要有仁厚、谦虚、诚信的品德才能和人友好相处。 其次,创业还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完善的知识结构。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才能确定自己的创业目标,除了专业知识以外,还要具备和专业知识相关的知识,像法律、营销、财会、金融和贸易以及人文知识等,这样遇到困难自己能迅速相出解决的方式。第三,要具备敏锐的眼光,能够发现机遇并能迅速抓住机遇。第四,要具有创新思维,敢于打破陈旧观念,这就需要不断地学习,了解社会的变化,掌握科技发展的新动向。除了这些,还要具备自警自省意识,在创业中要有清醒的头脑,不能为了成功就不顾社会道德和法律法规,走上歧路。最重要的是要有敢于担当,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样才能战胜困难。当然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也是创业者必备的素质,即使创业成功,也不能放松追求和进步。创业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具备创业思想和创业素质的教育,我国高等教育经过了几次质的变化,开始的高等教育是作为“就业教育”而存在,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让学生凭借专业知识找到对口的工作;随着市场的变化,尤其是自主择业时代的来临,高等教育又成为“择业教育”,学生选择那些自己喜欢的专业学习,然后找一份自己喜爱的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创业已经成为一种新的趋势,因此高等教育也要顺应时代潮流,以培养创业人才为主。 二、目前我国创业教育存在的不足 创业是国家和民族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富民资源。当前,全社会的人都在对马云、马化腾这样的创业人才津津乐道,但很少有人具备他们那种创业素质和创新精神,这样一方面和大学生缺少创业素质有关,另一方面和家庭教育以及学校教育也有关系。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创业素质其实和家庭环境有一定的关系,有些家庭比较贫困的,孩子在幼年时期就有长大后要改变家庭的愿望,这就是创业素质。但很多家长并不支持孩子的创业素质的形成,害怕失败,不能正确地去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和不怕失败的思想,总是希望孩子平安度过一生,哪怕生活不富裕,只要不是太穷就行。像目前很多大学生参加公务员考试,并不是他们自己的想法,而是家长的强烈要求。在这些家长眼里,“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想还顽固地存在,总以为成为国家干部才体面,至于工作是否和孩子的志愿相符都可以不管,工资不高也没关系。这种求稳、要体面的思想严重妨碍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在学校教育中,很多高等学校还存在教学误区,主要是教师尚不具备创业教育的能力和思维,在教学中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将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不能在思想上、观念上将创业和专业相结合。还有一种现象就是教学体系不完善,创业教育是一种复杂的体系工程,要有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但目前我国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以及教学内容都相对落后,缺乏创新意识。国外的创业教育都受到国家扶持,但目前我国在创业教育方面缺少国家支持,国家没有相应的政策扶持,这些都使得我国的创业教育严重滞后。 三、提高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提高大学生创业素质的有效途径,要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个方面来开展。家庭教育大多数是受到社会观念影响造成的,只要社会上不再有那些所谓的“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家庭教育中也不会盲目跟风。因此,在社会上要多宣传创业的重要性,帮助人们树立创业观念,这样才能使创业素质植入到家长心中,才可能在家庭教育中将这种观念向孩子传输,培养孩子不怕失败的坚强意志才是创业素质的首要目标。在学校教育方面,首先要培养一批高品质的专业教师,这些教师不仅要有创业教育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创业经验,最好鼓励教师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创业。关于教师的培养,可以通过学校培养和对外聘请两种方式获得,将社会上那些创业成功者请到课堂来现身说法,效果比理论知识强得多。在教育理念上,我国的高等教育要向国外的创业教育吸取经验,目前美国的高等教育中,哈佛大学以培养实际管理经验为主,百森商学院以培养创业意识为主,而斯坦福大学以培养系统的创业知识为主,这些成功的教学经验值得借鉴。最主要的还是高校要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将传统的传授知识改为培养创新意。除了学校和家庭的影响之外,国家应该在创业教育方面也要加大投入,出台一些适合创业教育的政策,在贷款、创业培训和项目资助等方面给予大学生创业提供优惠政策,这样才能鼓励大学生进行创业。 作者:廖华 王晓燕 单位: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 大学生创业基础论文:分析大学生创业现状及市场前景 随着国家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国家对于市场的自由发展越来越重视,一方面,让市场能够实现最大限度的发展,另一方面,市场的任其发展,也让市场弊端性日益彰显。这一消极影响,让个人经营理念与素质、企业市场发展方向等等都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对于已创业成功者和正在创业者都是一种挑战。大学生在接受高等学院的理论文化知识的同时,也接受着社会对他们的影响,不管是社会的阳光面或是社会的黑暗面都能够对大学生创业造成思想上的影响,这便形成了大学生创业心理与创业素质。好的社会面便会给大学生指明正确的创业方向,错误的社会面将会误导大学生走向黑暗的创业之路。由此可见,大学生创业理念又将会影响着大学生创业的市场前景,所以,我们要指引大学生走向正确的、光明的创业之路就必须提升大学生的创业素质与转变大学生创业理念。了解大学生的创业就业心理与素质就必须了解大学生创业的市场发展现状,从市场上找到大学生创业就业的误区,然后认真分析大学生的创业素质与创业心理,针对性的找到提升大学生创业素质与转变大学生创业心理的最佳措施。 一、大学生创业的市场现状以及未来前景 (一)市场职位供应多,但专业性较强。我国城市化进程起步较晚,我国现在还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所以,我国在市场职位上的需求量是相当大的,各大企业与公司为了能够广纳贤士,提供大量的就业创业岗位,但是,为了能够给公司带来更多的收益,让公司能够加速发展,他们对于职位的专业性要求非常高,所以,导致大量的专业知识不够扎实,专业素质不够高的人不能够在市场上立足,企业对于专业性的要求也会随着市场的加速而加强,因为,社会要求不断变高,供应商的能也必须加强,那么,这些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是相当重要的。 (二)市场竞争压力大,公关危机处理能力要求足够强。大学生创业本身社会知识都比较薄弱,对于市场危机的处理能力还不够强,应变能力还有待改善,市场竞争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状态下变得非常激烈,这无疑让这些正在创业的大学生感到无比的压力,没有创业经验的积累,没有处理危机的能力,这是很难实现创业的。 (三)市场投资资金不够,竞争能力薄弱。对于大学生创业,资金问题是大学生创业的首要问题,大学生不像成功的商业家们一样有足够的创业投资资金,有的也许家里也没有提供他们创业的资金,所以,大学生在资金上面会感到很吃力,这便对大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能够进行高效的市场定位,合理的进行投资,所谓的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 二、大学生创业业素质与创业心理的现状 (一)大学生创业观念的单一,大学生对于市场的发展方向以及自身的能力的高低的认知都比较薄弱,在创业上只求稳扎稳打,没有大胆的挑战,只是停留在不赔本、不亏本的原则上,这便蒙蔽了大学生的双眼,让大学生不能够发掘自己的潜力,自然而然,在创业方面也不是实现大的突破。俗话说的好:不想当将军的兵不是好兵。所以,大学生这种单一的创业观念是不利于大学生创业的,大学生创业的强烈欲望还有待激发。 (二)大学生的创业心理素质不够高,创业是一个极具风险的挑战,在创业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比如说:短时间的亏本赔本现象、遭到不公平对待等等方面,这些是创业过程中经常会发生的,大学生在学校安于享乐,都是受高等教育的人,个人修养都会比较高,对于这些不公平的现象他们都会产生反感,他们对于这些社会恶习都是相当的排斥,其实,这是对大学生创业的一个挑战也是机遇,在挫折中积累创业经验,让自己做一个适应社会的人,所以,大学生的创业心理素质还有待提升。 (三)大学生的创业能力还比较低。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创业成效。当代社会形势下,许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都会受到特别的呵护,对于社会知识都知道的较少,创业能力的重要性提醒我们这一问题是不容小觑的。但是,在现代大学的教育方式下,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都很多,这无疑培养了大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等等,这对大学生的创业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三、如何解决大学生创业的问题 首先,专业理论只是提高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基础,大学生可以多多参加专业知识的培训,积累自己的专业知识,丰富自己的大脑,比如:学校开展创业的知识讲座、参与创业的社会实践等等方面,让自身认识到大学生创业的形势,才能正确的市场定位;其次,创业能力的培养是大学生创业的核心之处,创业能力包括处理危机的能力、创业方向的规划、自身素质的培养等等方面,创业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大学生创业的成效。大学生可以多了解成功经营者的事例,多与人沟通,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等等;最后,大学生创业必须拥有个人的独特之处、树立自身的人格魅力。大学生创业面对比其他创业者更加艰巨的局面,所以,大学生的抗压能力必须高,在创业过程中,能够有诚信经营、真诚的服务、高度的责任感等等重要点,形成自身的人格魅力。 结语:总而言之,大学生的创业现状是不容乐观的,但是,如果大学生将创业的挑战当成一种机遇,那么效果将完全不同,根据大学生的创业问题,找出解决大学生创业的措施,给大学生指明正确的创业道路,拉动国家经济的发展,促进中国梦的实现。 作者:滕雯婷 单位:海口经济学院 大学生创业基础论文: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探讨 一、行业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现状 行业高职院校开展创业实践教育的时间比较短,还没有构建起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相适应的创业实践教育模式。高职院校目前采用的创业实践教育的方法与内容体系大多照搬国内本科院校的创业教育实践模式。当前本科院校实施的创业教育实践内容体系相对成熟完整,从学生的创业基础知识普及、创业技能培训,到学生开展创业模拟实践、创业项目孵化均有一整套成熟可行的实践模式,并且本科院校在硬件配套、政策的支持与落地和学生创业实践平台的建设方面,均能满足学生对创业实践的各种需求。在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还没有统一颁布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实践工作的实施办法的背景下,行业高职院校开展创业实践教育面临很多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政府、行业以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高职院校教育重视不够 高职院校在学制、人才培养方面的先天短板,以及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有水平评估不足的现状,导致了高职院校很难建立符合具有行业特点的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实践体系和政策性指导意见。具有行业特点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实践体系和政策性指导意见,应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行业企业、高职院校三方主导,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行业发展规划以及高职学生的群体特征,制定出旨在全面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实践能力的课程实践体系和政策指向性的实施意见。目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还没实现将创新与创业教育的概念、方法与实践内容进行有效的细分和对接。高职院校创业实践教育的对象是高职学生,高职学生在创新创业知识储备,自主获取创业技能以及承担创业风险等方面与重点本科院校学生存在一定的差距。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颁布的一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以及创业实践指导意见,对象是针对“高等院校学生”,却没有将“本科生”与“高职学生”群体进行细分。如果能贴近占据高等院校学生人数一半的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建立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教育实践的内容体系,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将实现教育概念、方法与实践内容的细分与对接。 (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过程简单模式化 由于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目前还无法有效对接,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职能和地位没有明确定位,导致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大多照搬本科院校现有模式,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层次和规模差异明显。再加上相关硬件配套和政策的限制,使得一些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流于形式。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照搬本科院校模式的弊端主要表现有三:一是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内容体系无法贯穿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所以导致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内容体系游离于学校教育教学体系之外,创业教育的成果不被高职院校教学体系认可。二是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成效不被学生所认可,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认为学校的创业教育力度不够,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实际过程中还会遇到由于学生学制短而导致的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的时间短、无法亲自操作实施实践项目,创业创新理论与现实实践严重脱离等实际问题。【2】三是高职院校创业实践的师资团队无法有效构建,由于只满足于形式上的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游离于学校的教育教学体系之外,创业实践的师资队伍就无法从学校师资建设的层次去构建。所以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的简单模式化,最终导致无法实现其自身造血功能。 (三)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现状与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不匹配 创业教育是一项回报周期相对较长的工程。目前上级主管部门政策指向性的缺失,高职院校自身开展创业教育的意愿不强烈,学生对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满意度不高,都会影响到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在创业实践体制机制创新、教育教学内容体系构建和创业实践平台的建设成效。最终都导致高职院校无法创建与其办学特色、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相匹配的创业教育实践模式。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内涵的发掘与提升,是建立在创业教育教学内容体系完善,学生学习、实践目标评价合理、创业实践平台成熟的基础之上。倘若没有这些要素的有力支撑,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内涵只能停留在空泛的层面之上。比如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学校自身办学的现有条件,尝试将有条件的“校内实训场所”和“校外实训基地”拓展为学生创业实践平台;或者将现有的创业实践基地拓展功能,使其具备服务学生实习实训的功能。这些做法可以有效地将创业实践教育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相结合,提高高职院校创业实践教育的行业指向性和与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的匹配度。 二、行业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实践的可行性 由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刚刚起步,对如何开展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还明确的认识。盲目照搬和简单沿袭本科院校创业教育模式,对高职学生的人才培养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因此,探索具有高职特色并且符合地方经济发展要求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模式势在必行。行业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是指在以某项行业或产业为办学背景的高职院校中,围绕行业特色,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特点和综合素质开展的各种创业教育实践活动。【3】开展具有行业高职院校特色的创业教育实践,首先可以提高高职院校学生人才培养质量,丰富高职院校办学内涵。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好坏。当前,随着高职院校招生面临的种种困难,突出高职院校特色的创业教育实践,可以有效拓宽高职院校办学的内容体系。通过丰富办学内涵,反哺教学,从而全面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其次可以拓宽高职学生就业渠道,完善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路径,提高高职院校办学竞争力随着毕业生就业难度逐年增加,高质量就业与学校办学竞争力关联性越来越大,通过推进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实践,可以有效倒逼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从而可以实现“创业教育实践有效展开,教育教学改革深度推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渠道全面拓宽”的三赢局面。开展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创业教育实践的可行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社会政治及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具有行业背景和产业特色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的开展提供了实践平台和条件保障。当前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重大调整,一批具有高端制造业背景的产业将重新布局与重构。随着国家中高端制造业转型战略的不断深入推进,将需要一大批具有行业产业背景的创新创业人才作为支撑,因此以产业对接和产教融合为有力依托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将有更加宽阔的实践平台和发展空间。第二,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和人力资源竞争之间的矛盾,为高职院校的创业实践开辟了一个新的实践思路与实践路径。随着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摆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民生问题。有效推进高职院校的创业实践,既是积极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导向,也是有效化解毕业生就业难题,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有效手段。第三,在引导高职院校学生成长成才并树立正确的成功观方面,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实践有其特殊的作用和意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具备一定专业技能的高水平综合技术人才。在行业高职院校中开展创业实践教育,能有效服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并能进一步能提升高职院校创业实践的内涵。第四,在培养整个民族创新创业精神的过程中,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实践有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影响。当前我国正在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机遇期,挑战与机遇并存,转型与重构同在。如何能突破机遇期的瓶颈,成功实现国家产业战略调整,全面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很大程度归结于我们整个民族是否具备成功实现转型的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因此占据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院校,理应承担起全民创新创业素质培育与能力提升的历史使命,从而在转型创业期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创新创业人才。 三、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开展创业教育的实践探索与实验 南京科技职业学院有力依托省级大学科技园“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大学科技园”的资源平台优势,紧紧围绕“创新在南科院,创业在基地,实业发展在产业园区”这条主线,充分利用科技园在政策、资金、服务的有力条件,积极打造特色明显,多元协同创新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有效开展行业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实践活动。 (一)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背景简介 南京科技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南科职院”)是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学校建有江苏省大学科技园,科创园(以下称为“两园”)。学校依托“两园”积极建设高职学生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体系。目前在两园内建设有“全国高校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和“江苏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围绕两个创业基地,根据学校办学的行业特色,学校努力探索建设具有行业高职院校特点的高职学生创业教育方法路径与实践内容体系,初步形成了与学校办学的行业背景相适应,与学生专业相衔接,与高职办学特点相吻合的行业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工作格局。 (二)具有行业特质的高职院校创业实践及其初步成效 高职院校开展创业实践教育可以尝试从“工作理念创建”和“工作机制构建”两个方面入手,先进的工作理念可以指导工作的高效开展,高质量的工作机制可以进一步促进工作理念的总结和凝练。工作理念的创建既要符合自身学校的办学实际也要具备一定的原创性,而工作机制的构建既要围绕工作理念展开也要根据工作开展的实际不断调整与更新,以达到工作长效开展的目的。1.理念先行,发挥优势:全面构建大学生自主创业教育实践工作格局开展行业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必须要有明确的教育理念,从而能有效指导创业教育实践的方法路径选择、内容体系构建与实践平台的建设。南科职院从“两个创业基地”的建设为突破口,确立开展学校创业教育的工作理念,有序推进各项创业教育实践工作。根据学校的办学实际与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和“两园”建设的具体目标要求,学校确立了由“两园园区”、“学校教学系统”和“学校学工系统”三方协同指导的创业教育实践领导机构,三元协同的领导模式推动了以“教学系统”为主导的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内容体系的建设与相关学生学分认证和创新教育教学学生评价反馈机制建设工作,完成了以“学工系统”为主导的“创业导师”师资队伍培育和“校园创新创业氛围体验与实践”活动内容制定工作,强化了以“两园园区”为主导的学生创业实践平台与创业孵化器建设和创业学生精准帮扶工作。从而形成了由“高职学生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培育与教学评价”—“校园创新创业氛围体验打造”—“创新创业大赛检验与学生创业工作室立项”—“学生创业精准帮扶与项目孵化”四个维度的创业教育实践工作格局。这种“三维四层”的高职院校创业工作格局,可以发挥行业高职院校办学特点和长处,有效帮助高职学生实现“高质量的就业与创业”。2.政策扶持、整合资源:逐步形成多方联动的工作长效机制创业教育是一项长期工程,这种长期性决定了开展创业教育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工作长效机制。南科职院积极与地方政府、上级主管部门与地方创业园区沟通协调,统筹构建学校大力扶持、两园有序引导、政府与社会事业多方资助的创业工作长效机制。南科职院与南京市人社局共建的“南京市大学生就创业指导站”落户于两园园区,“指导站”的建设搭建了学生就创业政策咨询、企业创办服务和税费减免、创业贷款申请帮扶等创业长期性服务工作平台。同时南科职院与地方大学生创业园建设了优秀学生创业项目孵化帮扶工作机制,地方大学生创业园对学校推荐的优秀大学生创业工作室创业项目进行落地孵化帮扶,并帮助项目申请地方优惠政策支持,如小额贷款申请担保,创业场所免费使用等。此外,南科职院与由政府举办的省级大学生创业园建立了优秀学生创业企业成长帮扶接力机制,南科职院将已步入正轨有待于进一步发展的优质学生创业企业推荐给省级大学生创业园,省大创园引入风投公司,对学生企业进行评估,从而进行企业新一轮的转型升级投资。同时省大创园优先推荐学生企业申报相关优秀学生创业企业政府专项资金,助力企业加速发展。目前南科职院已成功推荐2家学生企业入驻省大学生创业园,学生企业成功申请了政府专项资金,实现了转型升级。长效机制的建立可以有效帮助高职院校学生从“生存型创业”转变为更优质的“创新型创业”。 (三)实现行业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的保障体系建设与措施 建立行业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的工作保障体系,可以尝试从“保障机制建设”、“硬件建设”和“资源整合与政策支持”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工作保障体系建设的宗旨是要保证创业教育实践工作的长效开展,所以在探讨具体保障措施建设的过程中,都要从“能否服务于行业高职院校创业实践工作的长效开展”这个中心议题展开,从而提高保障措施制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1.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建设的保障机制建设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等服务大学生创业实践的平台应在学校创业就业服务中心指导与管理下,以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为核心目标,具有“服务性、公益性、示范性、专业性”的特征,以“创业课程教学、创业理论研究、创业指导实训和创业综合服务”等一体化的创业孵化平台为主要形式,竭诚为在校大学生提供自主创业的政策、场地和资金扶持,致力于培养一批技术服务型和产品开发型创业者。一是建设一支规范化、专业化、高素质的创业管理与服务队伍,在投资融资、人才引进、人才培训、企业诊断、战略管理、市场营销、产权交易和法律咨询等方面为入园创业学生提供服务。学校以省级科创园和科技园为依托,将“两园”的公共服务平台和资源全部为入院创业学生开放,并为他们提供免费、全程和一对一的企业注册、入园、投融资、税费减免等服务。同时也积极帮助入园创业学生配备校内创业导师和行业创业导师各一名,帮助初期创业学生能快速让企业走向正轨。二是聘请园区企业、共建高校、化工园区专家,建立一支学生创业导师支持队伍,开展创业就业辅导与指导,对学生创业中的项目选择、风险评估等难点提供技术支持。学校积极与南京市人社局展开有效合作与工作对接,依托南京市人社局在园区建设的“南京市就创业指导站”工作平台,有效整合资源,在人社局的统筹下,建设创业导师队伍建设。同时学校进一步提高自身创业导师的培育工程,在人社局的专项资金支持下,开展了多期“SYB”师资班,培养了一批具备创业理论与实践指导技能的师资队伍,基本满足了学校开展创业就业辅导与教育实践的要求。三是制定、完善和落实促进学生实习、实训,鼓励学生创业、就业的相关政策、制度,保证学生实习、实训有成效,创业、就业有途径。开展学生的顶岗实习和技能实训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重要环节,也是促进学生高质量创业与就业的有效途径。学校科创园与科技园创新有关入园企业促进学生实习实训的政策与制度,与入园企业签订人才培养责任状,以企业经营面积为基准,按面积进行学生实习实训的人数包干,有效倒逼入园企业服务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从而有效拓宽了在校学生的创业就业路径。四是进一步加强与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的配合,通过引进高新技术企业,提升产业特色和对地方产业升级的贡献度,来构筑大学生创业实习基地的坚实基础。学校科技园与地方政府组建大学科技园管理委员会,积极引进能有效依托区域行业发展方向的企业,尤其在绿色化工、生物制药、环保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和现代生产性服务企业,同时与企业深入对接,使得企业在技术、成果、人才方面与学校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建设有实质性的关联。五是完善风险资金运作机制,制定对风险投资机构的专项鼓励政策,满足大学生创业初期和项目孵化阶段对风险资金的需求。引入中介服务机构,完善投资软环境,更好服务于大学生创业的需求。我校依托大学科技园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构建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引入风险投资机构,联合市人社局和学校职能部门,组成三方风险投资评价机构,与南京银行签订协议,为学生提供小额无息贷款服务。截至目前,我校共为入园12家学生创业企业担保小额无息贷款220万元。2.创业实践硬件投入与政策支持的完善高职院校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与主管部门的支持,可以从三个方面加强学校创业实践硬件的投入与政策支持。一是积极争取政府统筹规划,有效推动政校企联动建设。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大学科技园已经纳入地方政府的“十二五”发展规划之中,通过统筹规划,实现政校企联动建设。目前,在科技园建设中地方政府已经注入资金1000万元用于园区建设,其中300万元指定为高校教师及学生创业基金,鼓励高校学生进入基地开展实习、实训、创业和就业。二是争取多方面融资渠道,助力大学生创业实践。南京科技职业学院与南京市人社局、南京银行达成协议,成为大学生创业无息贷款发放九家试点高校之一。截止到目前,共为基地创业学生担保小额无息贷款8笔135万元,占南京银行年度小额无息贷款总放款量的27%。三是建设高质量创业园区,提升创业实践平台服务能力。园区建设三年来,已经形成了良好的硬件设施和外部环境,初步建立了相应的管理机构、管理制度,搭建的公共服务平台和技术创新平台开始发挥作用。特别是在大学生实习、实训、创新、创业、就业等方面进行的有益探索将为学生创业基地的建立创造条件、提供支持。3.政策扶持、整合资源,逐步形成多方联动的创业长效机制大学生创业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因此“基地”在注重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多方联动,优势互补,在硬件投入、政策宣传、师资培训、创业教育、资金筹集等方面努力打造我院学生创业的“政府—社会—园区—基地”四级联动体系,逐步形成创业长效机制。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十分重视基地建设,专门规划学生创业用地总计面积达5000平方米。基地建成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坊和学生创新工作室,连续三年成功举办了“创赢南京企业家创业导师高校行”活动并举办创业大赛三届。举办各类创业专题培训班6期,截至目前,共举办SYB师资培训2期,学生培训3期,共有30名学院教师获得SYB师资证书,270名学生获得SYB培训结业证书并取得相应的学分。 四、结语 当前,有效推进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工作是摆在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难题。如何避免重复照搬本科院校的创业教育实践体系,构建具有属于高职院校行业特质的创业教育实践模式,需要我们从高职学生的知识特点、能力构成和综合素质出发,大力推进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为统揽的创业教育实践改革。南京科技职业学院以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对“技能型”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为契机,积极尝试行业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的改革。南科职院从建立创业教育工作理念、工作格局和工作保障体系三个方面入手,探索了符合行业高职院校特点的创业教育实践路径,有效提高了行业高职院校学生创业和就业的能力和竞争力,从而为其他行业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工作提供了经验和参考。 作者:毛厌草 许建民 单位:南京科技职业学院 大学生创业基础论文: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路径 1.引言 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数量激增,毕业即失业的情况已经发展的越来越严重。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推进,培养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世界的共识。高校创业教育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引导大学生把创业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一个途径。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晚,目前尚处在探索阶段,对于创业教育还没有系统性和时效性的研究,需要我们在认真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有效路径进行合理的探索。 2.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业教育顾名思义是针对大学生创业进行的教育,主要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技能等多方面的素质,在激发大学生创业欲望、磨练大学生创业意志、提升大学生创业技能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大学生通过创业教育可以转变观念,从就业转向创业,鼓励学生把创业精神和理想更好的发挥出来,不但可以拥有自己的事业,还可以帮助他们就业,从而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3.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处于初步阶段,较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在实践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阻碍。(1)教育观念陈旧。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晚,作为新出现的教育内容,势必会对传统的教育造成一定影响。学校、教师和学生对于创业教育没有深刻的认识,并不能从根本上理解创业教育,导致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上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新,学生不能更好的领会创业教育的精神。(2)没有形成完善的培养体系。我国的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当前并没有真正的融入到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当中,很多高校没有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缺乏专业的课程设置。很多高校要求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但是在实际的课程设置中,对于创业的教育内容少之又少,更谈不上单独的、正式的对于创业教育的课程。(3)缺乏高质量的师资。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师资使创业教育的开发者和实施者,要求教师能具备激发学生创业欲望的能力,并具备专业的理论和技能知识,可以解决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但是实际教学中,很多都是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师兼职创业教育课程,对于创业教育的内容没有深入的研究和理解,只是单纯的停留在理论知识层面,缺乏专业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并不能从根本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意识,在学生实践过程中不能给予应有的帮助。(4)缺乏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我国大多数高校对于创业教育还是比较重视的,开设了相关的理论课程。但是对于创业教育来说,需要走向社会,目前来说,高校的创业教育缺少必要的实践平台。社会各方环境对于创业教育的支持较少,没有提供较大的实践平台,很多大学生由于缺少资金、资源紧缺等原因造成创业停滞,而社会对于创业学生的不理解更是阻碍了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5)创业教育功利性强。自1997年,清华大学引入创业教育以来,我国很多高校实施了很多措施和政策,以扶持创业教育的发展。1999年开始的“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已经成为众多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但是,在众多比赛中,有很大的功利性,在保研或奖学金评选过程中会有加分的优惠政策,使得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出现了偏竞技的精英化教育。 4.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有效路径的探索 (1)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创业教育。首先,学校要转变观念,在认真分析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基础上,提高和巩固创业教育的地位,把提高学生创业意识放在首位;其次,教师应该转变观念,集中精力研究创业教育的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理想;最后,学生要转变观念,认识到创业可以实现人生价值。(2)完善创业教育培养体系。高校应该在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调整和构建创业教育培养体系,使创业教育从课程设置的比重体现出其重要性。通过理论知识和实践课程的良好结合,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3)培养卓越的创业教育师资力量。在创业教育中,教师队伍占据重要的地位。应该打造一支具有专业素养的教师队伍,不仅具有专业的理论知识,还应该具有创业经历等实践经验,通过深刻的研究和自身经验给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引导和帮助。同时,还要注重师资队伍的专业性和长远性,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时刻把握时代的发展,切实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4)打造优质的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在调整好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应该为大学生提供优质的创业教育实践平台,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高校应该积极主动的处理好和社会各部门的关系,为学生创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国家和各级政府应该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创业并为其提供必要的方便和帮助。创业教育需要社会、高校、教师和学生等各方的配合,使学生提高创业能力,更好的和社会接轨。 作者:许庆斌 单位:河北工程技术学院 大学生创业基础论文:大学生创业教育思考 1.正确处理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的关系 随着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每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呈现逐年攀升态势,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749万人。面对空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国家提出要着力培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引擎,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把创业和就业结合起来,以创业创新带动就业。但就目前毕业生创业的实际情况来讲,2014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自主创业的比例只有3.8%,所以就业工作者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切勿盲目跟风,就业教育依然是学校就业工作的重点,要继续着重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进一步强化就业指导服务。同时,要加强学生的创业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将创业教育纳入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去。 2.创业教育应该突出重点 就目前的现状来讲,我国的创业教育并不适合全面展开。各地应认真落实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的各项要求,进一步完善实施方案,帮助扶持有志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成功创业。切实加强创业培训工作,以有创业愿望的大学生为重点,编制专项培训计划,优先安排培训资源,使每一个有创业愿望和培训需求的大学生都有机会获得创业培训。各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创业服务工作,加快建设青年创业导师团队,建立健全青年创业辅导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交流活动,帮助创业大学生积累经验、获得支持。加强对创业成功人员的宣传力度,加大对“大学生创业明星”的宣传,突出创业明星的带动效应。 3.要加大创业教育师资的培养力度 由于我国创业教育仍处于初级阶段,创业教育面临的最突出问题就是师资问题。现阶段的师资力量既缺乏系统的创业理论培训,更缺乏创业经历和实践经验。教师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双重欠缺,无法带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很难引起学生对创业教育的重视,相反还会挫伤大学生对创业的热情和向往。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各高校要建立起一支既有一定创业理论知识,又有一定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其次,要大力鼓励担任创业课程的教师“走出去”,到企业中挂职锻炼。对于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其职称考评指标必须加入更多实践内容的权重,如在企业挂职的时间、自身创业的经历和成果、指导学生参与创业活动的成绩等都应纳入职称考评的指标,予以量化,只有这样,才能打造出一支有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最后,创业教育还要“请进来”,各高校要聘请创业成功者、企业家、投资人、专家学者等担任兼职导师,对创新创业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 4.正确处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 大学专业教育主要是教授一些专业范围中的专业应用性知识,以使受教育者接受了专业教育之后能从事相关专业的实际工作。创业教育,就是通过高校中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并将其内化成大学生自身的素质,以催生时机成熟条件下的创业人才。它是在社会经济高度发展,而劳动力面临就业、再就业巨大压力的背景下,提倡和发展的一种教育模式。它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总趋势,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迅猛发展,专业教育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专业教育现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对大学生的要求。只有将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有机地融合,把创业教育纳入到整体育人体系中,纳入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才能提高教师和学生对其关注程度,使它真正得到落实。 5.创业教育应该从学生入校开始抓起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创业课程都是作为就业指导课程内的一部分内容,在学生即将参加毕业实习或者毕业的时候开设,这样的课程设置和影响了学生创业的积极性。据笔者了解,目前国内大学学制前半段课程设置相对比较宽松,后半段则随着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开设,学生的个人时间相对较紧,毕业实习时又要面临实习和就业的双重压力,创业的意愿在这个时候倒变得不是那个迫切了。所以我们应该从学生入校开始,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在其后的学习过程中注重创业能力的培养,同时帮助学生树立主动性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观念,以及善于扩大知识视野和灵活运用各类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 作者:叶华 高叶 单位: 西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大学生创业基础论文: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实效性研究 一、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的现状 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是通过向大学生传授与创业相关的法律知识,帮助他们树立法治观念,提升他们的法律运用能力,以适应在创业过程中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对于既缺市场经验,又缺乏创业资本的大学生来说,创业的难度与风险显然很高。这里的风险不仅包括创业项目选择的风险,而且也包括创业是否成功的风险,更包括创业中可能面临的法律风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前两项风险有时是可预见却无法控制的,但法律风险却有可能通过事先的知悉来预防,或者事中的得当处理来避免。因此,创业法律教育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经过多年的探索,我国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较突出的问题。 (一)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地位边缘 根据教育部《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创业教育教学内容以教授创业知识为基础,以锻炼创业能力为关键,以培养创业精神为核心。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分别从知识、能力和精神培育3个方面入手,其内容包括创业政策法规、创办企业、遵纪守法。目前,许多高校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高度关注金融、企业管理、财务会计、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对创业法律教育的必要性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创业法律教育被边缘化现象严重。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一是,创业法律教育没有进入课堂教学,采用自学形式,没有纳入课堂教学;二是,创业法律教育的教师团队建设受关注度不够,参与创业教育交流、培训的机会不多;三是,创业法律教育的课程体系开发严重不足。创业法律教育内容仅以创业基础课程的组成部分存在,独立的创业法律教育系列课程滞后;四是,创业法律教育的科研重视不够。由于创业法律教育的功能作用具有潜在性、长期性,因此,高校对于其研究的紧迫性、重要性认识不足,投入较少。 (二)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实践性指导欠缺 法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创业也是一种实践行为。在开展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时,如果能突显两者的特点,注重实践运用,就能收到良好效果。然而,事与愿违。目前,许多高校的创业法律教育多是由学校老师承担。有的老师虽有法律专业教育背景,但没有法律实践经验。因此,他们不能向学生提供实践性的法律指导,只能从书本到书本,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例如,开展创业政策法规教育时,强调学生关注“按规定,有优惠”;进行创办企业教育时,以告知学生“按规定,走程序”为目标;而在遵纪守法教育上,则简单告知学生“按规定,不违法”为限。有的老师虽有法律实践经验,但没有创业实践经验,对大学生创业中的法律问题关注不够,研究、思考少,因此,也不能有效地解答或预见大学生创业中遇到的法律问题,无法满足大学生的需求。相对于鲜活、生动的营销策划、项目选择等创业教育内容而言,创业法律教育就难免显得枯燥乏味,无法引起学生关注,其效果自然受损。 二、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的目标定位 创业法律知识的缺乏,不仅导致大学生在创业中可能遭受法律风险,而且还可能招致创业失败。为了保障大学生创业顺利,应加强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而要增强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的实效性,必须解决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被边缘化,理论过度两个突出的问题。影响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的实效性的主要原因在于对创业法律教育的目标定位不准。前者,将创业法律教育工具化;后者,则是过分强调创业法律教育的理论性。对于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的目标定位,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思考。 (一)创业法律教育应重在塑造大学生的法律理念和培育法律能力 我国许多大学生涉世未深,创业意味着走进社会。在现代法治社会,法律素养是每个人融入社会的基本素质。一个创业者要成为成功的企业家,必须具备更高的法律素养。创业大学生的法律素质与其他素质和谐统一发展,才有可能成为成功的创业者。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的目标应该分为3个层次,最低层次是讲授法律知识,较高层次是塑造法律理念和法治精神,最高层次是激发大学生的法律创造能力。讲授法律知识,让大学生了解掌握法律这一社会规则,这是步入社会、创业的基本技能。然而,创业教育不能仅追求生存、赚钱,还必须回归教育的“育人”本质。创业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实现过程,也是大学生社会化的内容之一。创业法律教育,不仅解决大学生创业中的法律实务问题,更注重大学生法律理念的培育。法律理念缺失或偏差,忽略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可能导致学生法律意识淡漠,误入歧途,甚至可能使其走上犯罪的道路。对于接受高等教育的创业者来说,法律理念、法治精神的塑造和法律能力的培育更为重要。因为他们是中国新一代的创业者,是未来中国发展的生力军,他们的法律素养对中国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不仅如此。他们的法律素养还将对中国的法治建设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如果能激发一批具有法治精神,而且法律能力较强的高素质大学生创业者积极、主动地对法律进行探索,在创业实践中创造法律,这必将有力地推进中国法治的健全与完善。只有明确并且理清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3个层次目标之间的关系,才能最大程度地提升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实效性。 (二)创业法律教育应重在引导大学生创造性 地运用法律和完善法律为了保障良好的市场秩序,各国不得不依靠法律来约束、规范和指导经营者的行为。引领和规范是法治发挥作用、显示价值的两种重要形式。法律指引国家发展方向,规定了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的基本制度及活动准则。健全的法治能规范经济行为,创造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社会环境,提供稳定的社会预期,引领和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创业法律教育应该引导大学生关注法律的引领作用。通常情况下,法律对于某些行为的禁止或推动,都会直接带来或隐藏着某种商机,重在发现。正如人们常说的,当世界对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可能正在为你打开另一扇窗。现实中,不少企业家从貌似枯燥的法律中捕捉到无限商机,从而获得成功。法律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方面规律性、概括性的总结,既有前瞻性,又有滞后性。创业法律教育应该重在引导大学生从法律中寻找商机,而不是学会钻“法律空子”,违法经营。如果创业法律教育能启发大学生充分利用法律,从法律中寻找创业机会和空间,那么,它就与“创业”融为一体,解决了“创业”、“法律教育”两张皮的现象,也能较好地解决创业法律教育过于理论化的现象。高校的创业教育不同于以解决生存问题为目的的培训,也不是一种“老板速成教育”,而是一种满足以创新为标志的“创业革命”对人力资源需求的教育。创业法律教育也是生产力。总之,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既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创业的需要[2]。因此,创业法律教育既要回归教育的“育人”本质,也要融合创业的“价值”追求[3]。 三、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的路径选择 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的师资多以校内专职教师为主,社会兼职师资为辅,形式主要是课堂教学。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的这种路径选择,某种程度上是各高校基于操作便利考虑,而不是从最大程度地提升创业法律教育的实效性出发。要进一步提升我国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的实效性,路径选择的改变是一种可能。 (一)组建导师团 组建以法律知识、法律理念和法律能力3个层次为内容的,由创业者、企业家、专家学者等组成的导师团。教育部在创业教育师资建设方面,多次指出高校高等学校要根据专任为主、专兼结合的原则,聘请创业成功者、企业家、投资人、专家学者等担任兼职导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现在,许多企业家对大学生创业指导和支持充满热情,问题是如何充分发挥这些社会创业导师的作用。解决这一问题,主要取决于各高校的创业导师制度设计。高校在设计创业导师团时,要重在整合社会创业导师的优势资源。在创业法律教育导师团的组建中,可以分为3个组:校内法律专业老师和校外律师、法官等以讲授法律知识为主;校内外专家学者侧重法律理念和法律精神的塑造,培育大学生的规则意识、契约精神、公平理念、诚信原则等;外请企业家则主要与大学生分享法律能力的培育,提升大学生法律风险意识,把握法律中的商机。高校要组织这3个组的创业导师定期交流,让他们形成有机整体,但又各有侧重,增强创业法律教育的针对性,提升实效性。 (二)开展法律教育 在创业教育中,要以大学生的创业实践项目或创业活动为载体,开展实战型创业法律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受教者的目标与施教者的目标相统一才能有效。创业法律教育必须让大学生与施教者的目标统一。首先,我们要对受教大学生进行细分,然后确定不同的教育目标。我国允许并鼓励大学生在校期间创业,许多高校建立了创业园或创业基地,有一批大学生在校期间已经创业。现在,创业法律教育面向的大学生可以分为3类:一类是已经组建团队创业或个人创业;第二类是有创业意愿;第三类是没有创业意向。对于第三类大学生的创业法律教育,以让其掌握基本创业法律知识,树立遵纪守法的观念为目标。对于第一类大学生,则可以结合他们的创业经验、创业需求和创业中的问题,引导大学生在创业中灵活运用法律,甚至创造法律。第二类大学生的法律教育,可以从对他们的创业项目计划进行法律诊断、法律指引入手,开展创业法律教育。此外,各高校在进行创业项目或创业计划大赛时,可以要求参赛大学生对创业项目或创业计划的法律环境进行评估,让学生在事实归纳能力、法律解释能力以及将法律和事实联系起来的法律论证能力等方面得到有意识的锻炼,最终提升大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 (三)选定法律教育内容 以大学生的创业需求和创业实际为主线,选定创业法律教育的主要内容。创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的法律非常繁杂。创业法律教育在内容的选定上,如果紧密结合大学生的创业需求和实际,就能达到既有效地解决他们创业中面临的法律问题,也能加强他们的法律意识,提升他们的法律能力的效果。法律是创业大学生必须了解的,并且会伴随他们创业的整个过程。目前,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通常包括企业组织形式的选择、工商注册登记、合同的签订、知识产权的保护、税收等方面。随着知识经济在中国的逐渐形成,知识产业发展迅速增长,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领域主要集中在互联网、新媒体和文化创意等领域。结合大学生的创业需求和实际,创业法律教育的内容应该新增互联网管理法、电子商务法,以及广告、知识产权、营销等法律在互联网的运用等。许多大学生是以个人名义或校园的方式开始创业,随着业务的扩展,他们成立注册企业的需求突显、创业融资的需求突显、规范劳动关系的需求突显、理性对待竞争者的需求突显。这些实际创业中的需求,对创业法律教育的内容选择上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因此,基于法律责任的分析,开展企业组织法的教育;基于股东权利和义务的分析,开展融资法律教育;基于劳动者权利分析,开展劳动法教育;基于市场竞争的分析,开展反不正当竞争法教育等都将自然而然,甚至事半功倍。综上所述,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超越了严密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限,因此,要坚持实践性与理论性的有机结合,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对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大学生法律教育围绕创业主题,强调以大学生创业经验、创业实际和创业需要为核心,它以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大学生在创业中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探究法治精神和发展、促进法治建设为目的,因此,要坚持灵活性、实用性和原则性的统一。增强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的实效性,必须把握创业法律教育的实践性特质与法律能力的隐性、柔性特征,发挥创业法律教育的显性作用。 四、结束语 有什么样的创业教育观,就有什么样的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在创业教育的价值取向选择上,高校应树立为未来几代人设立“创业遗传代码”的理念[4]。所谓“创业遗传代码”,是指经过特有的教育方式,将某种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个性特质传承给受教育者,并使之内化为一种特有的创业素质[5]。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是要将“法治”写入中国新一代企业家的“创业遗传代码”中。 作者:谭利 单位:广东青年职业学院 大学生创业基础论文:大学生创业意识与精神培养 创新创业是促使当代大学生成才及成长的主要途径。在我国以后的长期发展中,就业问题始终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难题,且大学生既要成为竞争者,又要成为创造者。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应在创业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以及服务于社会。 1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与精神的重要性 1.1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与精神是当前就业形势的强烈需求 近几年,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这主要是因为:第一,高校扩招,目前的高等教育不再是原来的精英教育,而是逐渐变为大众教育,使得大学毕业生的数量逐渐增加;第二,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相关部门创设的就业能力不断下降,国家机关及国有企业等收纳大学生的数量逐渐减少,城乡各单位创设的就业能力同样有所下降,且事业单位不断推动改革,所需人数也大幅减少。因此,等待就业已不符合现实就业情况,严峻的就业形势迫使大学生不断更新其就业观念,转变被动的就业观念。 1.2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与精神是快速发展的知识经济的急切需要 新兴的知识经济已改变了劳动的就业领域,使得创业不只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也是一种新的就业形式。目前,知识经济时代的出现,使得行业、职业以及产业不断变化,以致部分职业岗位被淘汰,且部分知识型岗位逐渐产生,那么创新型就业已然成为就业的主要途径。因此,新兴的知识经济使得创业型就业变成解决就业及经济问题的主要思路。 1.3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与精神是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大学生是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只有提高其创业意识与精神,实现成功就业和充分就业,才能在本质上确保社会的稳定及繁荣,才能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开始,致力于建设文明、富强及民主的现代社会主义国家,这本是我国人民的集体创业活动,且需要个人的创业意识与精神。如今知识经济时代及科教兴国思想的要求,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理应承受更多的社会义务及创业责任。现阶段,下岗失业是我国面临的重要难题,国有企业下岗分流、农村外移剩余劳动力等问题都急切需要创业,尤其是大学生进行创业来解决。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与意识,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要求。因为知识经济重视人的开拓精神和创造精神,使得智力成为获取财富的根本条件,再加上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发展,转移、生产及传播知识的成本越来越低,创业更加容易。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与精神,以引导大学生变成创业者,是各高校主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1.4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与精神是大学生实现价值及各院校培养方向的需要 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与精神,是各高校培养人才的主要方向,且各高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知识型、创新型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由于高校招生竞争比较激烈,那么就业率会直接影响高校的质量、规模以及发展前景。而大学生创业意识与精神直接决定着自身及学校的发展、生存,高校要以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与精神为主要目标,以使学生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目前,面对严峻的就业问题,创业促进就业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且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意成功是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因此,采用创业促进就业的办法来解决社会失业及就业问题的重大责任,必然落到了大学生的身上。 2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与精神现状 目前,我国各高等院校在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与精神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并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下面我们以武夷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为例,来具体论述武夷学院为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与精神,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以及取得的一些收效。武夷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已于2014年6月至2015年1月初步建立了大学生创业意识与精神的相关创业课程体系,并在构建的全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充分将创业案例运用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以便更加生动、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创业者成功创业的精神。此外,我院机电工程系还根据具体的创业教育目标开设了专门的教育活动,比如,在课外开设包括创业计划、网络教学、企业家论坛及实地考察等课程在内的创业计划大赛。以社团及项目为主要载体,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意识,鼓励大学生投身于各种创造性的社会公益活动及实践活动,同时在创业教育的相关实践讲座中,通过社团、项目为组织形式的各种创业教育的实践群体,更好地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精神和意识。另外,武夷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于2015年2月至2015年6月举办了一系列的创新创业的相关活动,例如,企业直通车、校园营销大赛、“我的创业故事”征文、模拟招聘大赛、创业计划大赛及大学生物品网络交易展等活动,提高学生创业的积极主动性和创业热情。与此同时,武夷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还开展了创业咨询及创业投资沙龙,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基金会及创业导师库,以期给予学生有效、正确的创业指导。除此以外,武夷学院机电工程学院预想于2015年7月至2016年1月开启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以建立校内外的实践创业基地。且武夷学院设想将校内外创业基地作为载体,通过组织学生参加诸如校科技节、电子设计竞赛、机器人设计竞赛、机械设计竞赛等的专业学科及科研的相关竞赛活动及各种创业实践,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 3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与精神的重要途径 相关调查及实证分析表明,武夷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大学生创业精神水平普遍较低,最近几年,我国着重培养创业型及创新型有机结合的复合型人才,且大部分高校都积极探索、研究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相关教学模式,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很多院校在大学生创新及创业教育方面,依然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单一地以趣味活动及课外活动的形式开展创业教育工作,却不是以培训或课程化的方式实施相关教育教学。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与精神,武夷学院机电工程学院采取了以下几种措施:首先,相关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并适当增加实践性的有关模拟环节,同时给予具体、正确的指导,确保达到教、学、练三者一体化的教学目标,以此提高学生实际的操作能力。其次,各院校可聘请本校毕业且在社会上较为成功的创业人士开展相关的专题讲座,为学生传授相关的创业知识,以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以及创新品质。再次,创新创业教育一定要面向所有的学生,并作为全新的素质教育境界,以融入整个的人才培养过程。此外,创新创业精神不仅要融入校园文化中,还要切实融入到办学理念、毕业论文、培养方案、实习、课程设置、实验以及课堂教学等各个教学环节中,通过包括创新创业管理制度在内的教育教学思想的不断渗透,可体现出创新创业的精神,以至形成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最后,对于机电学院设置的电信、电气、微电子及机械等专业,各院校可根据其专业特点不同,设置不一样的创业教育,以使学生可正确认识创业的合作伙伴、形式以及领域。我院为了鼓励大学生积极自主创业,已根据国家相关政策推行了很多合理、恰当的优惠政策,比如,简化创业手续、开展创业培训、放宽融资条件以及税收优惠等等。 4结语 综上所述,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与精神,体现了大学生追求创新实践及素质拓展的要求,也推动着各高校大力开展素质教育,为各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若各高校可有效开展大学生创业意识与精神的培养工作,不仅会为高校素质教育带来新局面,也会培养出更加符合创新要求的复合型人才,进而为我国的腾飞提供便利条件。 作者:孙晓倩 单位:武夷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大学生创业基础论文: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探索 创业是人们创造社会事业和社会财富的社会活动,要想成功创业,需要具备基本的创业素质,创业素质是创业所需要的各种素质的综合集成。迄今为止,学界关于创业素质大致有这样一些观点:如麦可利兰(McClelland)把将创业者按创业素质分为六组“成就动机族、帮助与服务族、冲击与服务族、管理族、认知族、个人效能族”[1]148;张玉利认为成功的创业者心理行为方面具有一些共性,“富有激情、洞察风险、机会导向、坚忍不拔、诚实可信、执行职能、平衡领导、营销技巧、产品/顾客聚焦和善于学习”[2]27;王林雪等将大学生创业素质归纳为五个方面: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创业品质和创业环境掌控力[3];张明林等认为大学生创业素质“包含创业意识和品质、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三大组成部分”[4]等等。以上这些关于创业素质的观点,都从某些方面和角度揭示了创业素质的内涵和特征,在吸取以上观点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创业素质作为一个完整的结构体系,大致应包括创业心理素质、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这三个方面的要素。创业心理素质是创业素质中最重要的因素。HowardH.Stevenson等学者认为创业就是追踪和捕获机会的意愿及获得成功的信心[5],而意愿和信心正是属于心理素质的范畴,可见创业心理素质在创业素质中的重要地位。由此,本文不打算对创业心理素质、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这三大要素做全面讨论,笔者在此仅就创业心理素质及其培育作一初步探讨,希望对当前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和实践有所助益。 人的心理素质,是以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稳定的心理品质[6];而创业心理素质则是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创业心理素质虽也包含着一定的先天因素,但根本而言则是与后天环境和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影响关系更为密切。创业心理素质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成就一番事业的心理需求和满足。心理满足属于心理需求的范畴,按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人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级,包括生理层、安全层、爱和归属层、尊重层和自我实现层。五个层级呈现金字塔结构,自我实现处于最顶端,属于高级需要。成就一番事业的心理需求和满足正是属于人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高级需要。这种高级需要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内在动力。心理学家麦克利兰研究创业者心理特质得出结论,“成就需求高的人成为创业者的可能性要大得多”[7]84;甘特通过对创业者与大企业中的经理人之间的比较后认为,“对成就感的高度需要使得很多人选择创业来获得这种成就感”[8]。创业典型的心理激励。心理激励可以说是榜样和责任的双重鞭策。大学生创业有着各种不同的动机,有出于改变自身的物质条件和社会地位的,有感恩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付出而能尽人子之责的,也有对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向往,当然更多的是希望能有所成就回馈社会贡献民族和国家。榜样尤其是身边的榜样,常常让大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和零距离感,“他可以,我为什么不可以”,如长沙理工大学“切糕王子”阿迪力•买买提吐热的创业事迹,就激励了许多长沙理工大学在校学生的创业热情。责任主要有对父母的责任,对弟弟妹妹的责任,对家乡父老的责任,对民族对国家的责任等,这也常常激励着大学生们的创业热情。正是成就一番事业的心理需求和心理激励,促使着大学生产生创业冲动,形成创业意识,寻找创业的机会和路径,并最终走上创业的实践之路。饱满的创业激情。 要想干好干成任何一件事,对这件事情就必须有着火一样的热情,也就是饱满的激情。饱满的创业激情是创业欲望和创业行为的动力所在,是大学生创业能否成功的关键,也是所有成功创业者的共同特征。只有保持着饱满的创业激情,才会对创业有着持久坚定的热情,才会有对创业成功的不懈追求,才会充满着旺盛的创业精力,才会有全身心的创业投入,这是大学生创业者宝贵的心理素质。坚强的创业意志。创业意志是指为实现创业目标,支配创业行为,自觉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创业中风险与成功并存,创业过程难免有困难挫折,大学生创业者要有坚强的意志,矢志不渝地执行目标,顽强乐观地面对和克服困难和挫折,要有坚持到底的决心,要有敢于面对任何挑战的勇气,要有失败了再重来的准备和信心,要有应对和处理创业中突发事件的能力,要有因势利导大胆创新的意识,所有这些,如果没有坚强的创业意志是无法想象的。所以坚强的创业意志是创业成功的关键,大学生具备了坚强的创业意志,才会在创业的征途上,即使陷入暂时困境,也终会有“山重水路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才能经过自己的奋斗和努力而最终登上风光无限的顶峰。对创业热爱乐观的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是古人的名言和经验智慧,从事任何事情都是如此。古今中外凡有大成就者莫不是对其所从事的事业充满热爱和兴趣,他们已不是完全为了谋生而从事某项事业,他们从事业中获得了极大乐趣,他们把事业当成了人生第一需要,沉迷其中欲罢不能。大学生创业也理应如此,结合自己的兴趣和专长,选准创业的方向和目标,而不是着眼于暂时的利益,这样就能在创业的过程中享受到快乐和喜悦,这才是创业的最高境界。 如前所述,人的心理素质,既有先天禀赋的因素,但主要是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创业心理素质同样如此,这就使得创业心理的培育成为可能。怎样对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进行培育,这不仅要从大学生本身主体因素出发,更涉及到学生的家庭甚或家族背景作用,涉及到高校创业心理教育课程的开设和创业实践资源的优化整合,以及社会创业文化营造等方面的氛围环境。探究培育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及各因素间的协同作用机理来构建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育机制,理应是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育问题研究中的重点。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是先天禀赋的基础上,在社会、经济、文化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下而产生的,当然也可由学校的创业教育、创业的社会文化、家庭创业教育、创业社会实践等不同途径来对其进行影响和培育。换言之,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培育就是要在其先天禀赋的客观基础上,由家庭(或家族)、学校和社会通过一定的说教、训练、实践和引导,对其施以影响,让上节所述的创业心理素质得以内化为大学生的心理品质,并成为其创业行为的心理出发点和心理依据。具体而言,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育应分为间接的和直接两个方面:一是间接的成长背景因素,二是直接的创业环境氛围因素。成长背景是指影响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学习养成的因素,成长背景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文化背景等;创业环境氛围是指影响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训练巩固过程的因素,主要是指创业行为产生和创业心理生成的外在诱导制约因素,如学校和政府对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大学生创业园区建设情况等等。理清和分析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育过程中的各种影响因素,探讨这些因素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分析探究在这些作用和机理影响下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如何生成和外化,从而更好更科学地构建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育机制,这是我们要进一步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作者:刘双春 单位:广州城市职业学院 大学生创业基础论文:大学生创业教育问题浅析 一、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缺失,师资力量短缺 从全国范围来看,创业教育目前还没有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教学效果难以估量。同时受到传统的教育教学评价手段的影响,创业教育一般的考察方式就是考试或者以论文的形式完成。对于视力障碍大学生而言仅仅是以作业和课程论文的形式体现,这种被动而且缺乏实践形式的方式并不能检查创业教育方面知识的获取程度和能力。另外视力障碍学生的客观条件又不允许用计算机或者纸笔写论文,常常需要别人,并没有针对他们做出特定的评价方式,没有体现人文关怀。第二,相对于高校庞大的学生数量,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而且专业化程度较低,由于我国开始创业教育的时间较晚,所以教师一般的专业方向与创业教育有一定的距离。而且对于北京市高校视力障碍大学生来说一般的师资力量是辅导员,课程的讲授和创业大赛的组织一般都是以创业的知识、法律、技巧等方面进行指导,由于辅导员的专业性不尽相符,事务性工作繁多,很少能真正参与创业和其他的实践活动,无法对视力障碍学生相关专业进行系统的针对性的创业指导。 二、首都地区视力障碍专业的创业教育尚未形成一门课程 由于创业教育在我国普及时间较短,对于北京市的视力障碍大学生来说,创业教育只是在就业指导这门课程中作为一章的内容呈现,并没有过多的篇幅进行介绍,在课外也没有其他的选修以及辅助课程进行指导。当今社会普遍认同视力障碍人群主要从事针灸推拿和钢琴调律专业,因为按摩针对其特点,发挥手部触觉灵敏的优势针对穴位进行手法治疗,而钢琴调律也需要听力有关的专业技术,要求音准以及辨音能力要强。视力障碍大学生虽然没有视力,但因其身体其他器官的功能正常,某些方面较健全人来说还有优势,所以高校针对其特点设立专业课程,但与此同时又没有针他们进行创业教育辅导,教学人员通过讲授、竞赛等形式对学生的创业心理与技巧、创业政策与法规等内容进行指导,内容都是与健全大学生的一致,没有针对如视力障碍这种特定类型的学生进行个体差异分析以及行业分析。在当今社会,随着大众消费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以及文化娱乐消费的增强,这些职业都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而且作为残疾人的特殊性,与健全人相比不能消化吸收大众化标准化的教学内容,并且很难适应相应的教学模式,所以书本中的相关内容作为一章不足以呈现创业教育这门课程对于视力障碍大学生的帮助以及价值。 三、创业教育的第二课堂活动单一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第二课堂可以为课堂教学提供实践的机会。对于视力障碍大学生而言在活动中实践按摩与调律能力以此巩固知识尤为重要。作为视力障碍的任课教师也应该在课下组织引导学生自主设计活动方案,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并参与其中,运用专业知识将课堂知识的传承延续到第二课堂。然而在现实情况中第二课堂的活动开展得非常少,仅仅是一般性的创业大赛,而且任课教师较少地进行组织,针灸推拿学和音乐学的专业教师更没有参与其中,致使创业教育的第二课堂活动单一。 四、缺少创业园区、实践基地以及创业平台 实践是学习和检验相关创业知识、锻炼能力的必要手段。作为企业和单位来说,他们市场敏感性更强,更加关注社会的风向标,开放、快速、与时俱进地适应市场,学校则相对滞后,而且并没有条件让学生真正体会社会上的真实环境。而且在创业方面,大学生面对的压力还包括场地的租用、资金的扶持、经验的积累等等,所以在校的视力障碍大学生创业环境急需改善,需要参与到实践基地中去。相对与以上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四个方面的对策: 1、改变评价方式,加强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建设 对于视力障碍大学生而言,针对教学内容应该改进这门课程的评价方式。考核办法要以实践考核为主,即使学生不能创业,也要懂得相关的知识,掌握相关的能力,这样能为学生毕业后甚至于很长一阶段后的创业提供较好的基础。高校可以在实践活动中进行考核,可以设立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考核。另外还要加强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优化创业教育的师资配置。首先,要让更多的专业教师参与进来,加大培训力度。高校由于师资力量有限,往往由辅导员来进行教学,在日常工作繁重的情况下,教学任务质量不高,校方可以要求很多其他专业的教师参与进来,让其参加创业培训班,如KAB课程等培训,通过培训来提高授课教师的专业水平。比如针灸推拿学专业任课教师,以其专业知识和对市场的把握对学生进行创业讲解,相对于辅导员来讲,更加有专业性和说服力。第二,鼓励创业教育教师走进企业单位,让其参与企业的运行和管理经验的获取。美国斯坦福大学允许教授每周有一天时间在企业兼职,因而对企业的运行状况有丰富的经验,然后指导学生,这种培养模式的成效十分显著。第三,要从社会上聘请有相关经验以及创业经历的专家进入校园,并与教师开展交流活动。因为无论是辅导员还是专业教师,都没有创业的相关经历,在市场的动态把握和残酷性上缺少实战经验,所以要通过此途径来让学生真正感受创业的风险和乐趣。 2、制定针对视障大学生的创业教育课程 相对健全人比较,视力障碍大学生由于数量较少,目前还没有针对这类人群设立专门的创业教育课程,毋庸置疑,在当今教育资源的紧缺下短时期内不可能实现这一目标,但针灸推拿学和音乐学专业属于服务类行业,根据当前社会职场发展变化来看,符合体力劳动类职业减少,脑力劳动或创意性工作增多,这种职业能根据社会的需求发挥视障学生的生理以及身心特点,使视力障碍人群实现自我价值。所以高校要有前瞻性,应该针对这些特点开设技能培养为主的专业特色课程,以中医和音乐等专业知识为基础进行实践,强化学生按摩手法以及听音调律实践能力。本门课程的设置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大学生创业能力、意识和精神的培养和训练。 3、举办多样化形式的创业教育第二课堂 请相关领域内有关专家或者优秀校友进入校园做报告与专题讲座。课堂教学的知识主要讲解创业教育的理论和知识要点,而对于行业内部最新的市场资讯任课教师就相对捉襟见肘,对于创业的现实状况了解不够,需要有关专家进行前沿知识的讲解以及优秀校友介绍创业经验,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创业的热情,还能对所学知识进行及时的实践探索。引导视力障碍学生创立创业协会。由于视力障碍学生的生理特点导致该群体对于社团活动积极性不高,高校可以引导该群体学生创立盲人的创业协会。目前视力障碍大学生的专业比较适合创业方向,通过社团活动可以让学生对于本专业产生更大的兴趣,创造积极思考、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的氛围,并在实践中运用课堂上讲授的知识,开阔其眼界。 4、大力开发实践基地,将企业单位等融入学校创业教育 高校应大力开发实践基地,建设残疾人创业的孵化器,通过提供机会让盲人大学生亲自去经营自己创业领域的微型企业。首先,高校通过介绍该群体专业性以及未来的商业前景并联系校外企业,将产、学、研三方面结合,鼓励引导企业单位进入校园并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等相关支持,开发视力障碍大学生的创业实践基地。总之,我们高校要定期组织针灸推拿学专业的学生进入到医院、社区、按摩店等相关地点,音乐学专业的学生要进入琴行、钢琴调律公司等单位进行实习,让相关企业单位进入校园等,促使学生有针对性地对专业知识以及创业方面的知识进行学习和消化,学习和掌握创业的技巧和相关经验;另外要进一步开展创业孵化基地并提供相应的资金,比如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区,为学生提供免费或者相应优惠的场地以及可供启动的项目资金,注重后续的成果转化以及畅通与社会上的企业进行合作的通道等等;最后高校间要加强联系,大力开展相关专业和类型的学生的交流,探讨创业教育的教育管理模式,整合资源,加强学术研究,共同发展大学生创业教育。 作者:赵磊 单位:北京联合大学 大学生创业基础论文: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思考 1新形势下大学毕业生创业具有现实意义 (1)用人单位希望使用有几年工作经验的“成手”,这样就导致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面对这种形势,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既可以为自己另寻出路,又可以为政府减轻就业压力。经济原因也是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社会大环境中,工作待遇是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自主创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为此,政府部门,纷纷把“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作为化解当前社会就业难的主要政策。 (2)选择自主创业的学生抱着替别人打工不如自己干的心态,认为给自己干,做起来会更有激情,更投入,从而更容易成功。这种成功是属于自己的。再者,失败了,也是自己能力、经验不足,需要结语经验,继续努力。 2对在校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 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实行分层培养的模式,既面向大学生开展普及性的创业教育,使所有在校生均能接受创业普及教育;同时,对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有计划地开展创业精英训练,使他们能够不但具备主动创业意识,还能掌握创业技能。根据创业教育目标的要求,提高大学生创业意愿和能力的教育融入课堂教学、课外实践、社团活动等人才培养的各方面。 (1)在通识课程中开设通用性质的创业课程。如:成立创业教育学院,将创业教育必修课程,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标准和面对挑战,再大的困难也会变成脚下的踏脚石,而对在校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可以使他们在面对未来漫长的路途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2)针对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开设创业选修课,以讲座、“创业沙龙”、“创业俱乐部”、辩论赛、创业经验交流等形式展开教学。也可以通过创业模拟实战的形式,教会学生们掌握经营管理、团队建设、项目分析、降低成本等大量的创业的基本环节和技能。 (3)加强课外创业实践环节,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指导学生参加省、市、校级大学生创业类竞赛、讲座、论坛、模拟实践等活动,将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将学校社团活动与大学生创业实践相结合,举办实验班,鼓励大学生积极体验。 3积极探索创业模式 (1)集中扶植一批可持续发展的大学生创业项目,在校内导入各类创业活动。比如举办创业项目大赛、商业策划大赛、模拟网络营销大赛等,以此掌握创业技能,以创业促就业。 (2)积极寻求政府及社会各界力量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通过政府部门或者社会企业设立创业基金,充分借助各类社会资源,鼓励社会各方以多种形式建设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高校、各市场经济实体组织均可投资建设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鼓励各地从创业扶持资金中安排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资金,用于改善孵化基地条件,引导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良性发展。 (3)形成保障机制。高校制定大学生创业项目管理办法,大学生创业基金使用办法,大学生创业孵化园管理办法,创业教育工作奖励制度,创业教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度,大学生创业指导制度,学生自主创业项目评审制度等,保证创业教育工作有序推进。 作者:孔英 单位:泰州职业技术学院 大学生创业基础论文: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与对策 一、创业教育在我国高校的发展历程 创业教育首先在1991年的东京会议报告中被提出,具体是指培养有创业开创精神的个体,尤其强调了它的重要性,等同于对正在工作的人,那是由于当今用人机构对于受雇者的要求越来越偏向于受雇者的首创、冒险精神,自主性及独立功能能力,还有相关技术、社交及管理能才能。其后国内学者对其定义、培养方向、核心任务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这种现代教育是着力于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冒险开拓精神以及事业心等多个方面素质的培养。按照国内学者的理论,创业教育可以作为一个终身教育,其是可以通过利用各种教育方法培养受教育者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及创业技能的教育过程,最终教育目的是培养受教育者获得创业基本素质及创业能力。 1991年,创业教育的概念被首次提出,紧接着1997年,创业计划大赛在我国著名的清华大学展开,这也被认为是我国创业教育最早的一次实践活动,也代表了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全面展开;1999年,“挑战本大学生创业大赛”的全国性活动更是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这同样是一次创业教育的进一步推广。同年初,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也有明确指出,应当强化、鼓励创业教育,开创创业教育的全新局面;2002年,清华大学等9所著名高校成为我国创业教育的试点院校,国内高校创业教育有层次、有步骤的展开了全面实践。 试点院校的创业教育开展起到了良好的带头模范作用,也收到了较好成效,各地高校纷纷效仿而行,在开展相关活动的同时也自主开设相关开成,竭力促进高校学生创业教育的开展,力求培养高校学生的创业综合素质及其个人事业心、开拓精神等多个方面素质能力。这种局面也代表创业教育的实践活动已经在全国高校中开展开来,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施拉开了帷幕。同时,社会各界人士开始关注创业教育,并积极参与创业教育的实践,例如部分地区的劳动人事部门制定了大学生创业培训试行方案,加上一些大学生创业基地、创业实验室的出现,逐步推进高校创业教育的实施。[1] 二、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现况分析 我国创业教育从发展至今仅仅走过了十数年时间,在这些年不断的探索研究中,无论是试点院校所开展的一系列创业教育时间活动,还是部分条件较为成熟的高效所开设的创业课程,都不断出现了促使大量学生成功走上自主创业途径的实例。这是我国创业教育总体上的进步,更为今后创业教育进一步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宝贵的经验教训。然而,就现今创业教育开展与大学生创业活动上来看,虽然发展态势较好,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却仍然处在一个起步与试点阶段,尚没有形成较为完善、成熟的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创业教育活动中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具体如下: (一)教育认识不足,定位有所局限 首先,就高校高层领导与相关教育主管部门来说,尚还没有对创业教育有一个较为明确的认识,对大学生创业教育也缺乏应有的重视,更遑论将创业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就业政策和全新的教育目标。我国创业教育还仅仅局限在缺乏理论指导的创业实务层面,且在创业教育的具体实施上还存在较为严重功利性价值取向,无论是从相关部门的政策进行分析,还是从高校人才培养的方案来看,这样的认识问题均是较为明显的。其次,大学生对创业教育的理解同样存在一定的偏差:其一,不少大学生认为创业教育则一定是创办公室,甚至于将勤工俭学亦作为创业教育的一种;其二,在大多数学生眼中,他们认为创业仅仅需要资金,似乎有了资金则可以立即开展创业,却完全忽略了知识、技术以及全新的服务理念在创业中的重要地位;其三,还有一部分学生对创业教育的重要性认识相当不足,他们认为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仅仅在于高效课程的时间是否宽裕,作为一种附属、业余而存在,他们没有认识到创业教育对自身今后发展的重要性而将其至于可有可无的地位。 (二)课程设置混乱,缺乏明确目标 相较于国外创业教育的开展和课程设置上来说,我国高校在课程设置上仍是有所缺陷的,由于实践经验不足等多个方面原因,我国的课程设置方向仍停留在学生基础能力的培养阶段,对学生的创业教育流于形式、缺乏实际意义,课程设置较为混乱,更没有收到创业教育活动应有的教育效果。部分高校虽然有设立专门的创业指导中心,但其工作仍是有所局限的,也仅是停留在对创业团队在创业过程的鼓励、扶植上,如鼓励学生开展创业计划竞赛、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办公室等等,这些对学生创业能力的提升固然能有一定助益,却难以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和提升。 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创业教育的学科化、正规化尚还有一段路需要走,没有提上议事日程,创业教育的体系化也较为薄弱,缺乏切实,且行之有效的制度安排,目标定位与任务安排也都并不明确。这些问题均致使不少大学生虽然受过些许创业教育和训练,然而在实际生活过程当中,无论是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精神素质都还存在极大的缺陷和不足。从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开看,其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其一,缺乏统一教材,没有专业性较强的理论指导;其二,没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和学科内容的定位,教学杂乱无章;其三,部分高校虽然已经开设了创业教育相关的选修课程,然而由于对创业教育的探究和认识不足,没有明确创业教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逻辑关系,仅仅是将创业教育作为一门独立课程。由此可见,我国在对创业教育逻辑性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上仍有待进一步的完善。 (三)缺乏实施规程,难于融入体系 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要让其得到更大的成长,我们必须将其置于学生的整体育人体系当中。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性正是在于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教育预警来培养学生的创业观念和思维,提升学生的创业知识水平和创业技能等等综合素质,为学生今后的创业打下坚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和素质基础。 创业教育仍可归为学生素质教育的一种,是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组成之一,因而在创业教育活动当中,我们应当着力于学生创业综合素质的培养,继而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然而,在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活动的初期开展中,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往往是取得极佳成绩的极少那部分学生,其余学生成为了“看客”而没有得到真正的创业素质培养,这种“精英化培养”显然并不符合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事实上,创业教育在我国高校的实施仍然覆盖较窄,在很大程度上还仅仅是一种“业余教育”,是大学生所认为可有可无的教育活动,脱离于“正规教育”之外,更没有受到教育工作者和相关教育主管部门相当程度的重视,更遑论于学生对其的重视程度了。在这样的形势下,创业教育活动没有真正融入到学生正规的课程体系当中,实施困难显而易见,这样缺乏和专业教育结合的创业教育活动也必然导致了其实施过程的困难,更限制、阻碍了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在高校的发展。 (四)创业教育资源相对缺乏 1.创业教育理论研究缺乏 在理论研究方向,我国创业教育目前还缺乏一些独具见解、有深度的系统创业理论。另外,对于创业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力度和深度不够,这致使我国创业教育的相关理论并不能对创业教育的实践活动有实际指导作用与意义。在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研究还处在一个初级阶段,相关研究成果自然也较为匮乏,宏观层面的研究较多,微观、具体的方面则缺乏相关研究。杭州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浙江工贸学院等高校也相继成立了专门研究创业教育的机构,但是在基于本校实际研究如何实施创业教育方面的研究,相关研究成果还比较有限,所开展的创业教育还主要是经验的探索,缺乏专业化、针对性强的理论指导,因此加强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是推动创业教育发展的必需。[2] 2.创业教育课程资源缺乏 相较于发达国家来说,我国创业教育基础薄弱的的特点显露无疑。在国外,创业教育不仅是在高校开展,小学、中学等各个阶段都已经展开了较为系统,且行之有效,能切实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创业教育。[3]英、美等国已开发出一些符合国情的、具有较高参考价值和实用性的教材。而我国在高校相关课程教材的选择上则显得较为驳杂,缺乏明确方向了。在隐性课程方面,目前绝大多数高校更缺乏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而形成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实施潜移默化的教育是进行创业教育非常有效的途径。在对20所浙江省高校在校学生的调查中,创业氛围与其他创业教育方式相比被排在最为重要的位置,有75%左右的学生希望校方能营造更好的创业氛围,这反映出高校在创业教育氛围营造方面的欠缺和学生对此种氛围的需求。 3.教育师资力量资源缺乏 总的来说,我国创业教育开展存在问题的重要原因则是源自于师资力量的缺乏,这是创业教育开展的重要基础。在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课程更多的的是以选修的形式出现,如《团队训练》、《创业管理入门》等等课程,然而,这些授课教师大都是精通理论而缺乏实践经验,他们自身也尚未有过真正的创业经历,创业是一项极为需要实践经历的事,脱离实践与实际操作的单纯理论说教并没有教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授课教师实践经历的缺乏无疑严重的阻碍了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因而我国创业教育要得到质的飞跃,首要任务应当是提升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除了课堂的理论教学,更多应当注重的是组织创业计划大赛等实践活动,教育者再辅以适当的创业形式、技巧以及相关政策等多个方面的知识讲解,帮助学生顺利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 三、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现途径 创业教育史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和方式培养高校学生的创业综合素质,使其从创业思维、技能、意识等多个方面的提升最终实现创业能力的提升。目前高校创业教育尤其注重于怎样改变学生的就业观念,摒除既往的一味求职应聘的就业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如此一来,高校必然得不断进行教育改革,不断深化高校就业制度改革,在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同时,进行教育思想及教育观念的改变,以实现大学生自主创业为目标。 (一)树立全面的创业教育观念,把创业教育纳入到整体育人体系中 首要的是促进教师教育思想及教育观念的改变,让其充分认识教育价值观及人才观,秉着以人为本、培养人的全面素质为理念,积极主动为学生提供创业的服务。除此之外,要实现学生就业观的转变,让高校学生能够更加适应现今社会形势,我们应当培养学生不懈奋斗,艰苦卓绝的精神,积极鼓励他们尝试自主创业,在亲身实践的创业活动中收获经验与教训,这显然优于单纯的理论说教。创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基本能力,让学生在毕业的同时则已经拥有了一定的创业基本技能和素质。要实现这样的结果,创业教育的思想应当是全方位的融入到高校管理教育过程当中,而非局限于教师课堂。 (二)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构建合理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根据高校创业教育目标的指引,我们应开设相关专业课程、革新教学模式,对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实行改革完善,以之促进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立,在教学计划及改革实践中必然需要适当加以体现。高校创业教育的内容包括对学生创业意识、基本理论与技能等多个方面的教授。创业教育活动应当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和挖掘学生的创业潜能,使得学生明确整个创业过程,在教育和实践过程当中逐渐锻炼培养学生的创业综合能力,掌握相关技能。 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应符合高校本身的模式,以便很好的实施创业教育。应当通过一系列教育课程与实践活动,在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激发其创新意识,实现学生对创业基本技能的掌握。还应引导学生选择符合自身情况和特长的课程,根据创业目标的不同,应将创业课程也有计划的区分开来,制定不同培训方式。在教学活动中,可以采用成功的创业案例,实践教导一些成功创业者的创业手段、创业过程,主要突出表现成功创业者的创业精神。创业教育应融入到整体育人体系中,高校教师,应进行定期培训,定期学术交流,在本专业教育中融入创业教育思想,尤其是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体现创业教育精神,培养学生自主创业的能力。 (三)推进教育方式和方法的创新,把创业精神内化到学生人格中去 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行之有效且符合不断变化的社会形势,教育工作者应当不断探索创业教育的有效教学方式,以期更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在学生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为学生讲述创业应当具备的理论知识固然重要,更需要强化师生之间的沟通,在此基础上开展极具实践效果的创业活动。推进教育方法的创新,将创业精神内化到学生人格中,创新的教育方法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技能培训式学习方式,选定一个特殊的创业技能为教学内容,邀请一些成功的创业者亲身授课,介绍自身的亲身历程,能得到学生很好的共鸣;互动式学习方法,与学生充分互动,在相互交流中激发一些创业的激情,自主领悟一些创业精神的真谛;休学创业方式,高校制定相关政策,允许部分有创业能力的学生,在创业的关键时期申请休学,让他们进入社会创办企业或加入创业团队,鼓励学生的创业活动。 (四)加强创业教育的实践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创业实战演习场所 高校实施创业教育,需和校企进行联合教学。一是提供给学生创业实践基地,注重教学实践活动,通过产学研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二是向校企、校内研究所及科技开放公司筹集资金,设立创业基金等相关组织机构,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场所,制定详细的创业培养计划,并鼓励学生在空闲时间积极参与创业教育实践活动,或自行一些投资少、见效快的创业实战;三是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帮组学生培养自主创业能力,培养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亲身体验创业活动,学会处理社会人际关系;四是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创业实践活动,例如各院系校内刊物的创意和策划,学生会各社团的组织管理,学术研究的申报,法律金融实践的模拟,使各科学生在日常一些实践活动中为将来的创业活动积累一些有益的经验。 (五)建立科学的创业教育认证制度,完善学生自主创业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建立科学的创业教育认证制度,以很好的检验创业教育成果,客观评价创业教育本身,并通过评价结果的反馈来进一步改进创业教育。大学生创业认证制度的对象是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指标是学生创业的业绩,构成一个测评的体系。主要通过书面考核及实践操作考核两组考核方法。书面考核相当于当前公务员考试中《行政职业能力考试》,主要考察学生稳定的、潜在的能力。实践操作考核,可以通过一些创业方案的设计、创业计划的实施来进行检验。最后综合书面考核与实践操作考核,对创业教育进行系统的评价,评价结果分不同的层次,并根据不同的层次发放相应的大学生创业素质证书。推行大学生素质认证制度,对学生的创业素质进行积极测评,对于培养创业型人才,引导创业教育健康高效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创业教育认知制度利于完善学生自主创业的知识及能力,能够衡量创业教育是否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市场发展的需求,并不断进行反馈来改进创业教育的实施。 大学生创业基础论文:大学生创业游戏教学法论文 “游戏教学法”是教师在常规教学时经常放弃的一种教学方法,因为传统教育理念集中在教师的“教”,所以不会把课堂上的时间给学生,而是全部交给教师去“说”。20世纪末一场教育改革的强风开始席卷中国,这场以学生为中心的改革,要求我们教育者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学”,让他们“爱学”“会学”“能学”。在这一理念的影响下,许多高校教师开始了自己教学方法的改变,越来越越注意让学生活动起来,特别是在特定的情景下以任务目标为中心开展动态活动,这就是“游戏教学法”独有的魅力——“动中学,学中动”。下面,笔者将就自己参加的为期三天的,大学生SYB创业培训中利用“游戏教学法”,达成教学目标作例举和分析,不足之处,还望指正。 一、创业者应具备的素质 成为企业家[1],拥有不可企及的财富,是每一个有抱负的大学生念念不忘的幻想。之所以称之为幻想,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许多大学生只是想自己如何成功,却没有去估测自我的能力和实践自己的想法。在SYB创业培训的第一堂课,就是让学生在企业这个概念框架下,学会认识自己能力与自己能力被认识。为此,笔者专门设计了一个小游戏叫“我能行”,游戏内容主要是:环节一,让学生从背后试试两只手上下能否摸得到;环节二,头不动用一只绕过颈一圈模同侧耳朵。这两个环节是要让学生感受自己的存在,以一种非常规的动作体验突破自我的状态,在游戏过程中很多学生不能很快反应过来,只有少数人能够迅速达成任务。由此,在游戏结束之后还有许多学生意犹未尽,这样不知不觉就把创业的“创”字独特之处,让学生清晰明了的理解到了这种“求新”“求异”的思维,并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创业者应构思的企业 当大学生们对创业产生兴趣之时,适时地将建构企业的模块充分地呈现给他们,让大学生自己去组合和拼装,通过自己的理解将初步的想法细化,然后变成一个计划或工程。大学生的抽象思维相当活跃,在企业构思的活动中,必须要利用已有的资源和生活经验,并创造成游戏情景,让他们去发现自己身边的“商机”。在这方面,我做了些小尝试,例如:在“生活大八卦”的游戏里,两组学生分别扮演娱乐明星和娱乐记者,双方就假定的娱乐事件开始相互发问,由第三组学生进行胜负判别,胜负的条件是谁能从对方那里获取更多的潜在商业机会。生活当中娱乐新闻经常是铺天盖地,大部分人已经觉得麻木了,但是我们需要留意的是这当中潜在的市场,特别是个性化的小市场,对于“小”“微”公司的发展机会良多。游戏之后,学生们纷纷表示自己一定要去开个明星隐私保护公司、娱乐记者咨询公司等等。 三、创业者应评估的市场 市场[2]是商业活动的核心,尤其是在创业初期选择市场也就决定了日后的入行问题,在许多企业发展失败的案例当中,最大的失误往往都是市场定位错误,例如:中式快餐店败给洋快餐、体育品牌李宁被迫重组业务等等。因而,最初的创业过程中一定要审时度势,做好市场调查,认真地分析行业数据和发展前景,在培训阶段要想让学生做到这几点,应该做些实践性比较强的活动,例如:安排学生进行假定商品贩卖的游戏,学生通过自己扮演直销人员和顾客进行交流,并将自己的商品成功推销出去便可以得分。学生在做这个游戏时,大部分人都没有能够成功地推销出自己的商品,并且让消费者感到厌恶。游戏结束之后,我和同学们一起总结了一下,任务失败主要的原因是产品缺乏竞争优势和销售人员不善言辞。 四、创业者应搭建的组织 创业是一项社会性很强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创业者会遇到各式各样的人,一定要学会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特别是团队内部的关系。创业者一般来说都是以团队形式出现的,特别是企业型的创业活动中,团队凝聚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必须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合作精神,例如:“分组投蓝游戏”这类集体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想要获得胜利,最基本的保证就是团队的组织力。学生被分成两个小组,一对为红组,一对是蓝组,两队同时进行投篮,但是允许其他队员在旁边采用非肢体动作进行鼓励或者干预,以五分钟之后的投进篮框得分多的为胜者。在这个过程中,团队如何有效组织便成为学生们考虑的第一点,让投篮技术好的同学去当投手,声音大的去当对方的破坏者或自己的鼓励者。学生们为了同一个目标努力,相互协作并在自己扮演的角色体验时,得到一定的心理补偿或损失,产生认知冲动,然后对已有的组织结构进行重组。 五、创业者应具备的形态 法律意识是经营企业的人,最需要补充的知识,这种意识是一种固定形态的制约因素,对于企业经营者而言必须加以重视。在SYB创业培训中,学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企业经营不能触碰的“红线”,也必须认识到企业经营者拥有的权利。在这方面的训练,必须依赖实例作为支撑,例如:安排学生就自己想要创办的企业,写一个“申请书”,把企业的全方面信息包括其中,特别是与法律相关的内容作出特别注明。学生将自己的“申请书”交由教师审核,然后把不合格的发还给学生,再改再审,反复几次之后对于相关的法律学生便可以认识得很通透了。 六、创业者应清楚的责任 企业经营不仅仅只有利益,还有更多的是一种责任[3],这种风险与责任并存的行业,无时无刻不在告诫新人“入市需谨慎”。因而,在创业前的培训一定要明确这种风险意识,设计一个“冒险类游戏”是最恰当的,让学生扮演侦探处理一个假定的违法犯罪案,学生必须找出所有的线索,最终才能破解谁是幕后首脑。这个游戏趣味性和思维性极强,学生如果不清楚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就很有可能遗漏掉重要证据,并无法破案。“游戏教学法”被引用到SYB创业培训中,并是不为了为难学生,而是让他们以深层次的感受,去磨练自己作为未来企业家的胆识和魄力。 七、创业者应统筹的预算 “模拟医院”是一款很时髦的电子游戏,玩家在游戏中主要任务就是完成医院的管理工作,医院的工作很多很杂,例如:盗窃、病人受伤、医务人员不够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管理者的统筹运算,特别是预算的执行,在游戏中玩家所拥有的建设资金和开销都以虚拟货币出现,并且是模拟真实的收支情况。玩家如果没有能够做好预算,最终导致入不敷出的话,游戏就会宣布结束。笔者认为,将“模拟医院”这类真实感很强的游戏引入培训课堂相当有必要,不单单是为了真实地再现场景,更重要的是将潜在的不平衡因素凸显了出来,给学生以强烈的危机意识体验。 八、创业者应实施的策略 大学生创业最终还是要落实到行动上,在创业进入实践阶段前,必须还要完成一项重要任务即是计划书,这份计划书一定要非常的完整而且系统。对于身处高校的大学生来说,要完成这么一份计划书相当有难度,特别是涉及的综合性内容比较多。SYB培训时,那就必须要进行全方位的指导,“角色扮演”类的游戏是最佳的方式,例如:我将学生带上大街,把十把雨伞给他们,并让他们在1个小时的时间内完成销售,最后的利润归学生自己所有。学生大都很积极地去卖伞,有些同学想出用文化搭配的模式去卖伞,将伞上面印上精美的“中国风”图案,引起很多路人围观,伞很快就卖了出去。真正的创业是在街道上,在市场里,并不是课堂上的侃侃而谈就能成功,只有实战才能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创业的辛苦与幸福。 九、小结 创业就像是一条去西天取经的路程,一路上会有很多未知的风险和危机,但是我们能够在SYB创业培训课程[4]中帮助学生们去模拟、去还原真实的场景,非常好地让他们通过在游戏中的磨砺,不断得到锻炼,为我们的创业大军增加一股新锐力量。
电子信息技术论文:电子信息技术与工程管理论文 1电子信息技术在工程管理方面的应用 1.1电子信息技术在工程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电子信息技术可以应用于工程项目管理系统当中。计算机管理系统的主要作用就是制定项目的投资计划以及对工程进行规划和后续管理。应用电子信息技术参与工程管理的过程,就要保证工程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对工程相关信息的查阅,便于管理人员对工程相关问题的熟悉和了解。项目管理系统要求应用一定的网络技术将工程计划直接报告给工程管理相关人员,并对关键路径报告进行整理。在项目管理系统中,电子信息技术还要对资源的使用分配及工程的进度进行如实反映,从而方便管理人员及时检查并发现问题。除此之外,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还涉及物资管理系统。作为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材料的跟踪管理是至关重要的,而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就可以准确对材料进行预测,由此可以为工程项目提供科学的报告。电子信息技术可以实现网上信息查阅,从而可以有效地掌握和统计全球范围内的材料相关情况,由此增强了材料选择的可操作性,可以对材料和物资的价格及相关购买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有助于保证材料采购的质量,提高工程管理的水平。 1.2电子信息技术在工程科学计算中的应用 工程建设的重要阶段之一是工程设计阶段,包括图纸的设计和审核,在这一阶段,电子信息技术的作用是较为明显的。在进行图纸的设计时要涉及数据要开展预算,要根据工程建设的不同特点及工艺进行图纸的布局,设计图纸是施工过程的重要依据,所以各项数据应力图做到准确无误,要保证设计图的有效性。由此应用电子信息技术可以更快更准确的得到图纸技术参数,简化人工算数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保证数据的准确性。除此之外,一些网络制图技术的出现,更好的替代了手工制图,节省时间,方便操作,可以充分发挥电子信息技术对工程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提高了工程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1.3电子信息技术在工程自动控制中的应用 电子信息技术在工程管理中的另一重要用途是在工程自动控制中的应用,工程自动控制可以保证系统的灵活性,减少人工管理的繁琐性,降低了管理的困难。电子信息技术应用于自动化控制中已经越来越普遍。具体表现为对控制对象的操作、对执行器的操作以及对数字调节器的操作。对控制对象的操作主要是指计算机通过计算所要控制的装置或设备的递函数表征、放大系数、惯性时间常数等来对其进行监控。执行器是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根据调节器的控制信号改变输出的角位移或真线位移改变被调介质的能量,从而实现预定的要求。电子信息技术对执行器的操作就表现在其可以通过计算实时调整,从而保证执行器执行的准确度。而对数字调节器的操作是通过一系列的输入和输出通道来保证工程自动控制的实现。 2提高工程管理信息技术应用的要点 2.1切实把电子信息技术与工程管理相融合 电子信息技术对工程管理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虽然很多企业能够认识到这一点,但是实际工程建设过程中,电子信息技术在工程管理的参与程度还是很低的。由此企业要切实加强电子信息技术与工程管理的融合,提高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要根据工程建设具体实际应用电子信息技术来进行信息的收集和加工,要制定科学合理的信息应用制度和计划,保证工程信息系统的完善,充分保证现代信息技术对工程管理作用的发挥。 2.2加大各种相关应用系统的开发力度 在互联网的基础之上要加大各种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和构建,建立数据库,保证信息的共享,把工程相关信息呈现到网络资源里,实现网上投标、网上会议及网上采购等模式的构建,从而建立一个相互沟通和交流的电子信息网络平台,方便信息的传递,提高沟通的效率,由此可以保证工程建设的进度,保证工程相关方的有效沟通,通过各种应用系统的构建可以实现材料和物资的对比,保证采购材料的优质性,保证工程建设的质量,提高工程管理的效率和效果。电子信息技术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工程科学计算、管理信息系统以及工程自动控制方面。要想较好的发挥计算机电子技术在工程管理中的作用,就要建立完善的工程信息管理系统,以硬件资源以及系统程序的编制作为依托,保证信息的共享。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建筑工程发展的路途中,电子信息技术在工程管理方面的应用将会越发重要,甚至说将会制约建筑工程行业的发展。所以,电子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就变得至关重要。我们只有彻底的研究透电子与信息技术的应用特点与发展要求,这样才能更好的加快工程项目开发建设的进步。才能使我们的科技文明更上一层楼,才能为人类今后的生存得到最大程度保障。 作者:罗英涛 单位:大兴安岭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电子信息技术论文:各国电子信息技术创新对比 本文作者:张忠德 单位:西安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日本在经济经历“失去的十年”后,开始了产业结构调整,在2001年开始实施《IT基本法》,制定了《IT立国战略》,经过多年的努力,日本信息化发展迅速,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日本还较早采取了官产学研相结合的政策,以优化整合科技要素,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当然日本在信息技术创新过程中,由于方向判断,重点选择的失误,导致了一系列的决策失误,也走了不少弯路。 印度模式是一种资源倾斜重点产业的扩散型技术创新模式,科技创新资源向软件产业重点倾斜,软件业成为政府制度创新重点也是带动信息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重点。为了支持计算机软件及相关产业的技术创新,印度在班加罗尔成立了全国第一个计算机软件园区,政府实行税收减免、税收扣除、加速折旧等扶持政策。在税收方面,在软件园区内的企业免征所得税10年,在自由贸易区内的高科技电子企业出口产品的5年内免征所得税。在研发扣除方面,企业支付的研发费用可全额税前扣除,设备如果采用本国的,其40%实行加速折旧。通过政府大力度的扶持,印度这种重点扩散性技术创新模式相继在班加罗尔、马德拉斯、海得拉巴等城市获得成功,成为印度计算机软件业的“金三角”。印度重点产业技术的创新发展起到了很好的辐射示范作用,带动了呼叫中心、内容开发、数据处理、网站维护、工程设计等服务业务迅速发展。2010年印度服务业的总产值占GDP的比重超过60%,软件及相关服务业出口超过800亿美元,骄人的成绩得益于印度采取的以软件业为重点突破口的产业技术创新模式[1]。 芬兰注重高度发达的教育水平和成功开发尖端高科技产品基础上的国家技术创新系统建设,并通过高科技产业园区在信息科技研发和科研成果转化中的孵化平台作用,推动了信息技术的创新与信息产业的发展。芬兰通过建立在当地权威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周围的高科技产业园区,有效地把科研、生产和产品销售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以园区为载体的区域创新网络,使科研成果能迅速商品化,企业可充分利用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图书资料和实验设备,从而快速便捷获得大学和科研机构的最新科研成果,使创新周期变短,成本下降[2]。 四种技术创新模式都是在把握世界信息技术发展主导方向前提下,结合自身特点,或依市场牵引,或靠政府引导,通过大力度扶持发展形成的。都能发挥自身优势,取长补短,如美国依靠其完善的市场制度,雄厚的基础研究,走了技术领先者的创新道路;日本信息产业起步晚,基础研究落后因此走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道路。都特别重视创新环境的营造,注重引导企业成为创新主体。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和开发,重视信息技术的商业价值,强调新技术的产品化、产业化、集群化和市场化。都注重发挥中介组织的纽带桥梁作用。各国政府都能尽力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等等。 美国信息产业创新比较系统,是全方位的,价值链各环节都衍生出创新企业。许多创新企业的存在以及政府鼓励竞争、倡导自由竞争的引导,使得美国信息产品市场成为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企业间竞争非常激烈,资源配置更有效。印度重点扩散型技术创新模式具有科技创新资源向软件产业倾斜,将发展软件产业作为政府制度创新的关键,通过软件产业集群培育创新能力的特点。在重点扩散型技术创新模式下,印度的创新领域已逐渐从软件产业向空间技术、核能技术、生物技术等领域衍生,带动了相关领域的快速发展。印度信息产业发展的另一大特点是印度政府的减免税收政策,即IT企业10年免交所得税。印度还没有哪个其他产业有如IT产业如此优惠的政策。日本信息技术创新以引进技术为主;从信息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创新,逐渐向自主创新转变;注重信息技术的商业化。短期来看日本信息技术创新模式显得较为成功,但从长远来看,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创新模式,没有坚实的基础研究支撑,缺乏原创性研究。芬兰在政府的主导下,科研机构、大学、公司企业间联系比较密切,信息产业技术创新突出体现了突官、产、学、研多位一体。政府不但发挥领导和协调职能,而且还通过主管科技的下属专业机构将科技创新同国家科技发展规划联系起来。芬兰以政府为主导的多位一体的技术创新模式克服了多部门在科技研发过程中独立封闭、重复研发的弱点,使科研、开发、应用各环节衔接更加紧密,因此,芬兰信息产业技术创新具有鲜明的网络型创新特点。 美国在信息产业技术创新成功的关键是其扎实的基础研究,通过对基础研究的大力支持,保证了其原始创新战略的实施,循着技术领导性的创新模式发展;日本实施的是科技赶超政策,从引进、消化吸收到再创新,最终进入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印度实施的是重点突破的创新战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在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时,特别要把产业关联度大、技术进步快的领域作为发展重点;要注重基础研究领域的大力度投入,夯实基础研究,避免失去长远创新源动力,步日本后尘;要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工作,对引进技术进行整合改进,实现技术的集成创新;要注重培育重点产业,突破重点技术、关键技术,采取能发挥自身技术优势和资源禀赋优势的创新模式[3]。 由于创新离不开大学、研发机构的支持,而信息产业发展更是日新月异,信息产业具有技术与资金密集,创新和风险并存,研制开发投资高,对标准的高度依赖等等特点,没有强有力的智力财力支持,创新只能是侈谈,我们也将成为二流的打工国家;创新也离不开国家宏观战略指导,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调控,因此需加强官、产、学、研、金的协调互动,将政府引入到产学研的合作中,将能加快科技成果从研究到产业化的进程,提高科技创新速度,降低创新成本[4]。 信息产业技术创新成功需要成熟的市场经济土壤也需要政府的引导。我国在选择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模式过程中,首先,要将市场作为推动信息技术创新与技术产业化的主要动力,按照市场的需求配置社会、科技资源;其次,要注重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通过完善相关机制,包括科技投入机制、激励机制、合作与竞争机制、知识产权的保护机制等,结合自身特点,注重发挥自身优势等等,提升创新能力;第三通过激励企业创新,发挥中小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支持合作创新,能力提升。 纵观国外各国信息产业技术创新,都不是单纯的技术推动型,更多的是应发展需要,由市场牵引、需求推动的融合创新。在技术和业务密切融合的新趋势下,我国企业应主动从业务角度入手规划、利用和创新信息技术,以实现业务的持续发展和竞争能力的不断提高。如仅单纯从技术角度进行信息产业的规划、技术的创新,而不考虑业务与技术的适应度,技术的回报率,企业将无法避免有技术而无优势的局面,注定会失去长期竞争优势。这一方面惠普的经验值得借鉴,他们注意创新技术与业务的融合,开辟了融合创新道路。 电子信息技术论文:电子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方面技术在不断探索中日益成熟,特别是电子信息技术,随着全球网络化时代的不断进步,计算机技术已经渗透在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经济,科技,军事,政治的发展都越来越离不开电子信息技术,企业的发展也是一样。电子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将电子信息应用在企业日常管理中,如档案管理,安全管理和经济管控等等,能够极大的节省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企业工作效率和质量,促进企业内部管理方式的提高,加强企业管理,有效促进企业的发展。本文将从各个方面对电子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及作用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电子信息技术;企业管理;企业发展 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成熟为很多领域的发展提供了便利,企业也是一样,不论是日常管理,档案管理,成本管控还是安全管理都可以通过电子信息技术来进行控制,大大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加强管理。企业是经济活动的基本单元,企业的发展可以带动社会的经济发展,而电子信息技术对企业的发展有很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将电子信息技术更大范围的应用在企业日常管理中将是未来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电子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电子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现状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电子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是从目前企业发展情况开看,一部分企业对于电子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重视程度还是不够,每一个企业不论小型企业还是大型企业面都需要对自己的发展现状有足够明确的认识,制定准确具体的管理制度,再针对这些制度将其与电子信息技术联系起来,对某些方面的管理给予足够的重视。同时企业需要对自己的发展方向有正确的认知及规划,一个正确的定位是至关重要的,有了正确的定位才能朝着这个目标前进,带动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在某些方面,人们对于企业信息化的理解不到位,可能会产生一定的认知偏差,尤其是中小型企业,这种现象存在的情况普遍较多。至于原因则是各个方面都有的,比如资金短缺,技术缺陷等等,这些都会影响企业信息化转变的实行。所以,在进行信息化转变之前一定要弄清楚企业信息化的具体含义。对于能够影响信息化实行的因素特别是资金问题,要提前将资金链打通,保证有足够充足的资金进行支持,否则如果出现资金短缺,资金链断裂的问题,就会对后续整个项目的发展进程产生影响,尤其在企业信息化初步发展阶段,一旦出现任何问题,都有可能对未来企业信息化技术发展埋下隐患。 2.企业领导人对信息化建设不够重视信息化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一部分长期以来一直遵循传统发展模式的企业领导人不能及时对信息化技术进行了解,跟不上企业发展向信息化生产转型的步伐,仍然在传统生产背景下对企业进行领导规划,所以对在企业中应用电子信息技术的工作重视程度不够,主要的表现有不关注企业硬件设施的更新检查工作,导致电子信息技术不能真正应用在企业生产管理中,影响企业的整体发展。 3.对信息化的认知不够准确全面信息化技术依赖于计算机,要实行企业信息化管理,首先要在企业中配备相应的计算机设备,数量足够多且能够带动企业信息化发展项目,可是有的企业虽然认识到了设备的重要性,硬件设施配备齐全,但是对于电子信息化认识不够准确全面,不能实现对这些机械设备的全面合理利用,无形中便增加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工作难度。所以要想实现企业信息化建设,除了配备相应的计算机硬件设施之外,还要对这些设备及计算机信息化有一定了解,合理有效的利用这些设备,实现其功能的最大化,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企业各项工作环节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促进企业快速发展。 4.技术人员空缺缺乏相应的技术人员是企业信息化发展中的重要缺口。配备相应的计算机硬件设施对于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没有专业的技术人员对这些设施进行操作,那么有再多再好的设施也只能放作摆设而不能真正的应用到信息化建设当中。而在很多企业中都存在只重视计算机设配的配备工作而不重视对相关技术人员的聘请工作。如果把硬件设施当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那么技术人员则是这一建设中的重要环节,机械设备的长久正常运行与专业技术人员的护理维修是密不可分的,他们可以在设备运作出现问题时进行及时修复,从而保证整个生产项目的正常运作。如果计算机设备在出现问题时没有得到及时的修复,就会影响企业整个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5.企业各部门交流不足企业的各个部门虽然看似独立,但要想企业发展还是离不开各个部门协调配合,在某些企业中,常常会因为一些原因导致企业各部门之间长期独立工作,缺乏一定的交流,甚至可能存在零交流的现象,导致企业相关工作不能顺利进行,严重阻碍整个企业的发展。电子信息化可以促进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交流,加强企业各部门之间的互动意识,从而避免各部之间因为缺乏交流而产生的各种利益冲突,所以电子信息化对于企业建设是有很大作用的,应该尽快的将其应用在企业日常管理中,加强企业内部建设,促进企业发展。 6.企业安全管理仍需加强企业发展与自身安全问题息息相关,好的安全环境是一个企业能够得到长远发展的基础。目前大部分企业都有意识的加强各自企业的安全信息建设,其中电子信息技术也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发展趋势比较可观,但任何一件事的发展都要经历从初期到最终的不断探索改变,企业安全管理仍然处于发展阶段,还是存在一定的安全漏洞问题。这些安全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就相当于定时炸弹,随时会对企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损失。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信息化在企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企业之间的竞争也随之愈发激烈,它在带给企业诸多便利的情况下同样也存在许多不足。在如今弱肉强食的市场环境下,企业要实现长远发展就要比同行企业发展的更快,爬得更高,这就使得一些企业产生了不良心思,为了自身利益,不惜涉险采用非法手段对其他企业进行打压,应用电子信息技术,利用其他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不足之处如安全漏洞非法进入企业内部,破坏企业工作系统,盗取企业资源信息,阻碍该企业的发展步伐。另外企业的员工并不全是计算机专家,他们在进行日常工作时也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使得公司计算机感染病毒或木马入侵,这些病毒会使减慢计算机运行速度,造成计算机信息丢失甚至使计算机处于极度瘫痪的状态,计算机不能运作,就会影响员工工作进程和效率,也会给黑客提供入侵企业内部的机会,利用这些木马和病毒对整个企业的计算机设备进行破坏,资料或者对计算机进行远程控制,对企业信息安全造成巨大的威胁,可以更加容易的了解该企业工作动向,窃取信息,甚至造成企业重要私密信息的丢失,影响企业发展。 二、电子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必要性 1.通过电子信息化可以提高企业生产成本计算的准确性在没有计算机的时代,企业主要通过传统的人力对成本进行合算,这样的合算办法慢而且成本很高,企业需要雇佣大量人力来对整个企业的大数据进行处理,雇佣工人就需要为工人提供劳动报酬,这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而人工合算成本的效率太低,准确率不高,有时候难免会在处理信息时产生差错,对企业依靠成本来进行决策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所以由此可见传统的通过人力合算企业成本的办法是存在很多弊端的。而现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的出现彻底解决了这一大问题,从出现世界上第一台能处理计算问题的计算机到现在,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更新,最终彻底解决了一些计算机的计算问题,如今计算机已经可以放心的应用于企业成本及利润等的计算当中,为企业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时还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促进企业的发展,另外电子信息技术化的应用可以扩大信息共享的范围,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加真实可靠的参考,有助于企业发展。 2.有助于实现对企业资源的管理企业要想得到更大的发展,一双明亮的眼睛是必不可少的,用来观察这个世界从而保证可以及时的获取任何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信息。计算机信息化时代就满足了这一需求,信息化可以促进信息共享,进行时时传送,企业可以通过计算机分析这个行业中的各种动态如一些数据及其他企业的发展趋势,掌握相应的商业数据,从而对本企业的相关政策进行调整,已达到企业利益最大化。同时企业在日常管理如人力资源管理、档案管理、生产资料的分配、企业相关信息的储存、安全管理等等,尤其财务方面的信息整理和计算等相关方面都可以应用计算机信息化进行管理,以提高企业整体工作效率,促进企业发展。所以说在企业中应用计算机信息化是现在企业要壮大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计算机信息化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1.企业档案管理 (1)企业档案载体的转变企业在实现计算机信息化之后,同时实现了信息数据的远近传递交换和处理。各种文件不再以纸质的形式进行存储,而是改用以电子文件的形式,以电子文件的形式进行数据存储办公效率更高,传递速度也得到了提升。生产图纸从原来的手工制作到现在的电子制作不仅提高了准确性和美观性,还使得产品图纸的设计、存储、查询和修改变得快捷又方便,提高生产效率。(2)改变企业档案分类模式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中,企业的档案如文书档案、科技档案、产品档案、基建档案、会计档案、人事档案等的分类都是通过人力来进行的,如今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这种传统模式逐渐被打破,变为应用计算机信息集成系统来进行分类。对于一份完整的档案,它的信息一般是分散在几种管理系统当中的,计算机根据系统发出的指令和工作目标随时可以设立档案类目或对这一类目进行调整。虽然各个企业的档案信息分类是不同的,但可以确定的是,通过电子信息技术对档案进行分类比人工更加贴近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等各个方面状况,也更加科学规范,更详细。 2.电子商务活动中的档案工作 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企业档案管理也随之进入了一个新天地。在传统的企业运作模式中,企业档案管理工作者的日常工作范围比较小,只面对企业内部网,即只关注企业内部网络电子档案的形成和来源,而现如今,档案工作者的视野范围还需扩大到对地区、国家甚至整个国际市场的网络动态进行关注。企业档案工作者在做好对企业档案资料的收集保管工作的通知,还要主动的去了解更多的信息,了解企业需求,扩大企业服务范围。一是要配合企业发展模式在企业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建立企业信息资料库,对企业面向外部网络进行管理规划,挑选对企业发展有利的信息,可以体现企业绝对优势的信息资源公布到网上,以向外界展现企业良好的风貌,树立企业品牌形象,从而达到吸引客户,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目的。二是随时关注各种市场动态,如生产、供应、销售、科技、质量、资金、政策等多方面信息,将影响企业发展的动态信息实时反馈给企业管理者,以帮助企业及时调整发展规划,制定正确的战略决策,占据有利市场,为企业发展提供服务。 3.企业安全管理 企业要想壮大发展,安全问题是绝对不容忽视的,如果企业安全问题不能得到保障,就会造成信息丢失,资源窃取甚至危及企业工作人员人身安全的隐患。应用信息技术在企业中建立网络安全平台的可以实现对企业安全的防护和监督,针对目前存在的恶意攻击及非法入侵问题建立更加私密的信息存储平台,对企业进行全方位监督,保护企业信息安全。还能对企业历史数据进行分析,保证企业的信息存储处于时刻变化的动态过程,防止企业数据资料被他人盗取,相关利益受到损失。同时,要随时对企业安全管理系统进行检查更新,以提高企业的信息安全管理。 四、计算机信息化在企业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1.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就像一个国家要发展壮大,不能只面向于国家内部,还要面向世界,接收际信息,学习其他国家的技术和方法,获取国际新闻。企业的发展也是如此,一个企业要促进自己的发展就要时刻了解市场动态并对其进行分析,面对如此庞大的信息市场,企业需要对自己想要的信息进行搜索,然后整理在一起作为日常工作的参考,帮助企业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提高自身竞争力。信息化的不断普及,信息共享使得信息搜集不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要了解并获取相关信息只需要在网络中输入关键字进行搜索,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在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再将对自己有帮助的信息整理出来为自己所用,这是计算机信息化特有的功能。企业信息化建设可以帮助企业实现对市场信息及时的收集和处理,有利于企业制定正确的企业规划,促进企业发展。 2.传统企业管理存在的薄弱环节需要利用计算机信息化来强化在企业的传统运作模式中,人力占了很大的比例,几乎所有的工作都是通过人工来进行运作的,这样的运作模式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准确性都会存在很大的误差,严重影响工作效率,阻碍整个企业的发展。比如如果通过人力来进行企业成本合算,不仅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而且准确性较低,增加生产成本,从而影响企业根据生产成本所做的某些决策,甚至对企业发展方向产生误导,影响企业整体发展。 3.计算机信息化可以硬化企业的规章制度计算机信息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有很多促进作用,尤其是在企业管理中,企业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关键也是基础,因为企业管理的好坏会直接影响整个企业的风气、工作风格以及氛围,好的工作风气使企业人员一直处在一个积极的工作环境当中,同时自身也会积极地投入企业工作,但这样积极的氛围需要企业管理者的创造搭建,实行正确的管理机制。企业需要用规章制度来约束企业工作人员的自身行为,可以借助信息化建立相关管理程序,例如上下班签到,工作打卡等等,给这些规章制度分配一定的比例,对企业工作人员的行为进行监督,当企业人员违反相关规定时对其作出一定的处罚,当然也要建立奖励制度适当对工作人员进行鼓励,从而硬化企业规章制度,加强企业管理,推动企业的发展。 4.计算机信息化可以优化 企业的财务管理财务管理是每个企业都必须要做的工作,企业发展离不开资金支持,所以几乎每个企业都会设定专门的财务部门进行财务管理,企业日常工作中所有的资金流向都必须经过财务部门,比如日常支出,利益收入,纳税,政府报销等等,合理的财务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计算机在计算应用等方面技术的成熟为企业计算机信息化提供了很大的保障,应用信息化对企业财务进行管理,不仅能减少企业工作人员的工作负荷,而且可以通过信息化系统对财务进行核查,对发展不正确的地方及时纠正,而且它的高效率,高准确度都保证了企业财务管理方面工作的正常运转,从而为整个企业的正常运转提供了保障,促进企业有效管理,并进一步促进企业发展。 5.对企业基本信息进行管理 计算机信息化在企业管理中的具体应用除了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对于各类经营活动统计数据进行分析的功能之外,还包括管理企业基本信息的功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企业相关信息、生产进度安排、生产资料分配等都需要用到计算机信息化技术。计算机在对生产成本进行计算之后,自动对工作人员的工作进行分配,极大的简化了企业管理层人员的工作,更好地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五、结语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为电子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企业应用信息化技术对企业进行管理,能够更好的提高工作效率,实现高准确度,高水平的发展目标,但同时,企业信息化还没有实现最终的发展,仍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这就需要在日后工作中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解决,从而使得企业在信息化进程中得到更好的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电子信息技术会在企业中得到更好更全面的应用。 作者:倪鹏 单位:曲阜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电子信息技术论文:浅析物联网中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 【摘要】物联网技术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对提升人们日常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当前物联网发展中电子技术信息的应用情况为基础,结合近年来的工作经验,提出如何提升电子信息技术在物联网中的使用效率,提升工作质量。 【关键词】物联网;电子信息;信息技术;技术应用 1前言 近年来国内的科学技术正在不断发展,而且社会发展速度也比较快,各种新技术、新兴产业林立。电子信息技术开始涌入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同时也推动了我国社会的发展。物联网技术想要在当前社会发展形式下不断的完善,就必须要适当的融合电子信息技术,通过将二者相互融合的方式实现共同发展。电子信息技术的融入,为我国互联网发展带来了新的方向,二者可以相依相存,下文将对相关问题进行阐述。 2电子信息技术与物联网阐述 2.1电子信息技术阐述随着当前电子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开始更加关注电子信息技术,而且电子信息技术已经开始在国内普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该技术不仅可以通过单一形态表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可以融入到其余的领域[1]。电子信息技术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传感器、嵌入式系统以及通信导航系统等,各个系统都可以和当前我国发展情况相结合,这也是目前电子信息技术之所以能正常发展的关键影响要素之一,从根本上提升了电子信息技术使用效率,为人们日常生活提供了方便。2.2物联网阐述物联网可以和智能感知、识别技术相互连接,全面实现通信感知。利用相关技术将不同的人、物等相联系,对各种影响要素进行全面控制。同时物联网技术也是互联网技术的延伸技术形式,不但囊括了互联网内容,同时对互联网的内容进行了完善,让内容的公开性更强。2.3物联网特点分析信息技术的发展,拉近了人与人相互之间的干系,同时也方便了人们相互交流。网络技术让身在两地的人可以通过互联网来实现信息交流、沟通,提升了信息传递速度。但是从目前物联网发展的情况来看,交流已经不仅仅停留在信息方面,已经开始朝着物体交换方向发展[2]。物联网日常运行时,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先感应物品,之后才能实现物品控制。如果由相关工作人员对物品进行控制,必然会产生许多信息以及数据,让信息可以相互交流。物联网影响下的物品交易一般都是私人物品,所以工作人员在对信息进行传递时,还要保证信息隐私性,所以要多关注物联网信息传递安全性问题,尊重信息主体的隐私权,并保证安全性能可以达标。 3电子技术与物联网的相互结合 3.1构建电子订货系统 近年来国内的电子技术发展速度比较快,并且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一整套表现形式,电子订货就是比较典型的一种。通过电子信息技术从企业终端来查询货源,并对各种处在远方的货物进行调配、进行订货。这种工作模式不仅操作相对简单,而且可以节约许多成本,从根本上提升了经济效益与配货速度。电子订货系统要正常使用,需要有相对完善的安全网络工作环境,以此来提升用户用网安全性以及用户财产安全性等。可以在管理系统中,不断对安全系统进行完善,并利用交换的方式对各种数据进行运输。电子订货瞬时发货,不但节约了时间,操作也相对便捷,符合当前社会发展需求。 3.2条形码技术的应用 条形码是信息时展的产物,可以帮助人们对各种物品信息进行综合编辑,并利用条形码来识别各种信息。条形码信息可以传输到网络上,方便人们扫描,提升了物品的曝光率[3]。条形码技术的本质是传输型技术,工作人员可以将所有的商品信息通过条形码的形式加以表现,形成一些比较有特点的线条频率。每一个条形码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任何与其完全相同的其余条形码可以替代,所以从根本上提升了商品准确性,还可以方便商家更好的登记产品信息。 3.3通信技术的应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通信技术也在逐渐普及,在日常生活中充满了通信技术的影子,比如常见的各种聊天软件、计算机等。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带动了视频通信与文字通信的发展,将通信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相互结合,登记各种货物信息,并将货物信息传递到商家或者传递到买家的手中,提升货物运输效率。这种工作模式成本较低,而且操作起来难度也不大,所以广泛的应用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提升了生活质量。 3.4卫星定位系统的应用 卫星定位系统是就近年来比较常见的一种物联网电子信息技术应用方式,利用高空卫星系统来控制各种来自于地面的信息,并提出相对完善的线路导航工作模式。项目管理者还可以利用卫星通信技术等,掌握货物位置、货物信息以及货物数量等多方面的因素,对相关要素加以跟踪。按照卫星定位所返回的数据,对各种工作所需数据进行分析、进行判断。这种操作模式虽然比较简单,但是系统的运行维护费用高昂,所以很难普及。 3.5智能运输系统的应用 通过智能运输系统,对商品正常运输过程进行全面监控。强化工作人员与商品运输人员相互之间的沟通,提升货物运输的安全性与实效性。目前常见的智能运输系统包含了道路把控、导航把控以及车辆运输还数据把控等多种工作细节,在对数据进行分析,进行判断时,结果更加准确,而且工作效率也比较高。 4电子信息技术与物联网发展趋势 通过电子技术来提升物联网信息发展速度,促进信息发展。从当前社会发展形式来看,物联网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之间的联系比较密切,需要将二者相互融合,构建科学化的信息系统工作网站,利用网站的形式来对不同客户货物以及不同客户信息情况进行全面分化处理,提升客户信息掌握程度以及客户信息的运用效率。利用信息技术和物联网理念相互融合的模式,让国内的发展情况可以和当前国际发展整体趋势相互结合,以此来提升自身的发展空间。物联网发展离不开用户,用户在使用物联网时,最关注的就是信誉问题。物联网发展和客户密不可分,只有通过各种方式提升自身的信息,才能有效促进物联网的全面发展。 5结语 物联网是近年来国内发展速度比较快的一种系统,同时也是未来发展前景广阔的系统。电子信息技术的融入,带动了物联网的发展,同时也让物联网在发展过程中获得了更多的机遇,不论是在顾客管理方面,或者是在物品运输方面,都可以利用物联网技术来掌控所有信息,以此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上文首先对电子信息技术与物联网进行了分析,之后分别从智能运输系统的应用、卫星定位系统的应用、通信技术的应用、条形码技术的应用、构建电子订货系统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工作方式,希望可以通过上文的研究,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提升物联网发展质量。 作者:梁展豪 单位:东莞理工学院 电子信息技术论文: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与工程管理 摘要:在我国社会发展的推进下,科学技术水平也有了非常迅猛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得到了非常好的发展。在各个领域中,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使用非常普遍,而且时代的发展促使人们在做大多数事情或者工作的时候都必须要依靠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才能够进行,而且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也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方便。但是在当今时代下的工程管理中,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的使用还非常少,而且在进行具体使用的过程中也有着些许问题,并没有将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的主要作用良好的展现出来。因此,本篇文章针对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与工程管理的关系进行分析,并阐述了计算及电子技术在工程管理中的具体使用。 关键词: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工程管理;分析 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在全球经济的飞速上升的基础上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和进步,而且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运用也逐渐增多,并且人们的生产生活基本上已经离不开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了,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已经将人们的生活方式进行了全新的改变,并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非常便利的条件。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工程管理学科就已经成立,在当今时代下,工程管理学科中,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是必需的一门应用科学。只有顺应时代的发展进步,在工程管理中良好的应用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才能够有效提高工程管理的发展和进步,促进工程管理的科技化和智能化发展。 1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与工程管理的优势 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完成大量数据信息的共享以及促进数字化和信息化建设,同时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还能够确保信息的时效性和精准性,将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良好的融合到工程管理中能够保证工程管理中大量数据信息的精准性,使相关人员能够进行非常正确的决策。使用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还能够避免出现大量的偏差和错误,进而提高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有所提升,另外,其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工程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并促使工程管理工作更加数字化和现代化[1]。 2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2.1工程项目系统管理应用 将计算机电子技术完美的结合在工程管理之中,能够大幅加快工程的进行速度,提高工程管理工作的效率,加强工程项目的整体建设质量和管理水平。关于工程项目的各种信息数据大多数都是经由项目经理进行提供的,运用工程项目系统,能够提高各种有关数据进行阅览和查看的速度,这样就能够更快的确定最终工程方案,对各种资源的分配和整合通过项目系统能够非常准确的查验,就能够有效提高了工程的各项工作的速度,管理工作也得到了相应的保证,还能够节省工程管理的投入资金,另外,这对于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性和管理工作都有了显著的提高,进而使工程项目能够良好的开展[2]。 2.2工程物资系统管理应用 在进行工程管理工作的时候,其中的物资管理能够利用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进行,这样一来就能够促进物资管理系统的健康发展,还能够对物资进行高效的管理,物资的记录和查验工作也能够更加方便。在进行物资管理工作的时候,相关物品的放置是够正确,分类情况如何,材料的质量是否达到施工标准等等都会影响到工程管理工作的具体开展。所以,利用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能够有效保证上述工作的良好进行,而且还提高了物资管理的现代化水平,进而使工程管理工作的进行非常顺利[3]。 2.3工程管理系统应用 在工程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基本上都会有基本的施工流程,相关人员应该按照施工的实际内容对各种报告进行写作,进而避免在进行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出现任何安全和质量问题。在通常情况下,将工程管理系统良好的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之中,可以提高相关人员对工作报告的分析效率和质量,并且还可以提高信息的精准度,提升工作的效率,同时,利用工程管理系统还能够降低人工操作出现的错误和偏差。 3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在工程管理中的有效作用 在工程管理中良好的运用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计算机单子信息技术在工程管理中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就是经济方面,另一方面就是技术。伴随时代的发展进步,人们对于科学技术的需求和要求也有了非常大的提高,想要不断加强工程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和科技化水平,就必须要将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高效的结合在工程管理的工作之中,这样才能够有效提高工程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和科技化水平,促进工程管理工作的良好进行和发展。想要不断提高工程管理的效率,就必须要把管理和技术进行有机融合,并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工程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在工程管理的过程中应用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能够对各种信息进行有序的管理,并能够完成大量信息的共享,提高信息的准确性。除此之外,还能够使用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对社会中的各种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将有用的资源进行筛选,并加以使用,还能够有效提高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和交流,提高了各个部门之间的协作性[4]。同时,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还能够对工程的成本进行控制,并对全部资金进行管理,进而增加工程管理工作带来的各种效益。 4结语 伴随社会经济的稳步提升,科学技术也在不断发展进步,在众多科学技术中,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是非常重要的,在当今时代下,人们在进行生产工作以及生活的时候,都会大量的用到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而且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也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非常便利的条件,因此,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都是非常普遍的。在工程管理中,必然是不能够将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分离出去的,否则,工程管理的发展就不能够适应时展的步伐了,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能够有效提高工程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和科技化水平,并对工程管理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进而使我国的工程管理能够快速发展。 作者:夏彦杰 单位:湖北工业大学 电子信息技术论文:电子信息技术应用特点研究 摘要:随着时代的迅猛发展,电子信息技术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一方面时代的发展保障新兴产业的繁荣,另一方面电子信息技术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程度的便利,客观而言发展电子信息技术,就是强调科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对人民幸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首先就电子信息技术的相关问题进行概述,分析其实际应用中的特点,并对现阶段的不足予以探讨和反思,最终分析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电子信息技术;应用特点;未来发展趋势 1相关概述 1.1电子信息技术 关于电子信息技术,国内有学者主要将之划分为四个部分,即:家用电器、通信技术、计算机应用和计算机网络。当今时代正不断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由此日渐繁荣,笔者结合自身的实践生活经验,不难总结出电子信息技术可以说是当代最活跃、渗透力最强的科学技术,可以说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 1.2发展现状概述 自第三次工业革命以来,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电子信息技术正式进入到人类的视野,在解放生产力的同时,也给生产生活带来变革,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为人们的生活做出巨大贡献。就我国当前的实况而言,虽然电子产品的应用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但不可置否由于部分客观因素的制约,整体上还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面对新时期,加快技术的完善与升级工作,促使电子信息技术朝着更为健全、高效的方向发展已经成为趋势,所以笔者认为应该不断加强对电子信息技术的交流与融合,并积极寻求突破。 1.3应用特点分析 (1)智能化与自动化。 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要尽可能的满足人们生活需求,而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电子信息技术正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以通讯设备为例,智能手机的兴起,在满足人们基本通讯要求的基础上,也在不断开发娱乐功能,电脑技术则普遍具备“云技术”。 (2)集成化和微型化。 相比较于传统的电子信息技术,新的电子产品多采用集成电路,而基于技术的逐渐成熟,在满足传统功能需求的技术上,也进一步升级了信息处理的能力。另外,在外形上比传统设备要小,更满足人们出行要求的需要。 (3)数字化与网络化。 就目前的电子信息技术而言,尤其是网络电视,在信息的存储上大都是进行数字化的存储,简而言之就是建立巨大的数字网络系统,然后通过光纤技术进行信息的快速传递,一般说来此种技术的可靠性更高,存储性能稳定。 (4)快捷化与高效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子信息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而众所周知电子信息技术凭借其特有的便利性,区别于传统信息传递媒介,对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提供方便,基于此也就要求其在使用过程中尽可能的实现快捷化和高效化的特征,满足人们对生产生活的需求,同时为人们带来更加丰富且强大的娱乐生活。 2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思考 2.1加强技术交融,科学寻求突破 关于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实际状况,上文已经有所提及,面对国际化竞争的逐步强化,个人认为加强核心技术的研发应该作为根本工作。首先,要加强技术的引进工作,就电子信息产品而言,以手机为例,智能化时代的到来,对传统的品牌进行了“洗牌”,而把握好发展的风向固然能顺应时代,可国内的手机品牌受制于系统、软件等问题,均没有取得良好的效益,拥有亚洲最大的代工厂之称的中国企业,虽然作为进行生产工作,但收益相比之下也较为微薄,因此加强技术升级势在必行。客观而言技术的不足是劣势,但做好引进和学习工作也未尝不是一种突破竞争重围的方式,而不容忽视的是要加强自身的创新能力,通过引进交融,加以创新突破才是当前“弯道超车”的捷径之选。 2.2重视氛围培养,加强管理重视 我国电子信息领域环境并不容乐观,“山寨”风气日盛,因其可以节省研发环节,在低成本的基础上可以获得更高的效益。另外,整个大环境较恶劣,使产权保护较难,不少国内代表性的制造商在研发中花去较多成本,得不到市场和环境的保障,导致其不得不妥协,所以加强环境的整顿工作也刻不容缓。在管理中,要加强对市场环境的监管,对侵犯产权的企业要严肃处理,保障正规厂家的合法利益;在法律中也应该有所完善,尽可能避免漏洞,让投机取巧者无机可乘,并且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鼓励技术的研发,保障其合法权益,以此整合技术研发的整体环境。 3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笔者通过对相关文献及资料的整理,总结出未来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1)计算机多核发展,计算机是电子信息技术的重要内容,而随着人们对工作和娱乐的要求日益提高,计算机的运行也必将朝着多核的方向发展; (2)微电子技术向高集成化发展; (3)光电子将成为未来电子技术的核心。 4结语 综上所述,鉴于电子信息技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及便利性。首先,必须在思想意识层面重视起来,合理规划其发展,把握时代的发展风向;其次,提高技术的完善与升级,才有信息面对更加激烈的竞争,协调发展,个人认为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到与时俱进,占据更为有利的市场竞争位置。 作者:李筱菲 单位:赤峰市人民政府驻北京联络处 电子信息技术论文:企业电子信息技术管理系统构建 文章摘要:随着企业的发展和业务的壮大,需要记载的档案越来越多,如果还是采用传统的纸质档案,将会降低档案管理的难度和成本。本文探讨如何建立企业电子信息技术管理系统,寻找更加科学的管理方法。 关键词:企业档案;电子信息技术管理;系统 电子信息技术管理系统简单来说就是管理企业的档案系统,是光盘存储、数据库管理、图像编辑、信息共享和处理一站式的全新的现代化管理系统。数据档案上网,即可实现企业员工对数据的共享,设置权限,使得相应部门的工作人员可对数据进行处理更新。这样有利于信息的调用和传播,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但是如何构建一套安全可靠实用的电子信息技术管理系统是摆在企业档案管理人员面前的一道难题。 1构建企业电子信息技术管理系统的原则 1.1实用性原则。 每个企业都有每个企业的文化和业务,所以每个企业都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构建电子信息技术管理系统。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自身企业的特点,才能够让企业员工更加有效的了解和熟悉企业的电子信息技术管理系统。任何看似先进而不使用的系统都不是好系统。 1.2安全性原则。 企业的电子信息技术管理系统包含大量的企业信息,如果信息安全得不到保证,将会导致企业信息外泄。轻则让员工私人信息泄露,重则很多商务信息传到竞争对手手上,将会让企业利益很大程度的受损,导致企业受到沉重打击。所以电子信息技术管理系统的安全性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1.3开放性原则。 企业带脑子信息管理系统不进要在企业内部对相关的工作人员开放,还要对外部访客进行开放。系统需要有相应的端口与其他系统相连,比如PS系统、CAD系统等,可以让企业内部人员直接整合相关的信息,达到内部信息共享的目的,提高生产科研效率。另一方面让企业外部人员能够进入系统,了解企业产品和文化,或许每一位浏览企业信息的人都是潜在的顾客。 1.4先进性原则。 电子信息技术管理系统如同手机一样,也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商品。企业要与时俱进,时刻保持系统的先进性,不能让陈旧的系统影响企业的发展,及时更新和完善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促进作用。 2构建企业电子信息技术管理系统的方法 2.1准备阶段。 首先,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广泛的收集企业的相关信息,寻找合适的电子信息技术管理软件开发公司,了解信息管理的发展趋势,以选择最适合的电子信息技术管理系统。其次,协调企业各部门工作人员召开会议,了解各部门的信息管理需求,并将这些需求转达给管理系统开发公司,初步达成合作意向。最后搭建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操作和使用制度,让系统有序运行,帮助企业提高工作效率。 2.2建立阶段。 首先,协同信息管理系统软件开发公司安装企业电子信息系统,连接企业的局域控制网络,把需要接入系统的其他系统和打印机等外部设备接入系统,初步构建较为完善企业电子信息技术管理系统。其次,组织企业各部门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系统的试运行,检查存在不足的地方和不合理的地方,或者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的。最后,讲试运行期间的问题汇总提交给系统开发公司进行修改。 2.3交付使用阶段。 第一,开发公司对相关部门后台运作员工进行专业的培训,保证后台运行员工能够正确使用。第二,系统全面对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进行开放运行,正式交付使用。第三,必须和开发公司签署系统的售后和技术服务工作,做好系统的安全维护工作。 3构建电子信息技术管理系统的注意事项 3.1准备工作。 构建企业的电子信息技术管理系统是一项牵扯广泛的复杂工作。这里面会涉及到企业的各个部门的生产信息,需要资金和技术的支持。如果准备工作做不到位,将会导致部门之间协调不顺畅,延误系统构建的进步性和科学性,甚至导致系统构建计划流产。 3.2需求分析。 电子信息技术管理工作的目的在于提高各个部门交流和生产的效率,所以必须认真分析各个部门的需求,不能够凭借该系统构建部门的意愿来搭建。这会导致系统不符合实际需求,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轻则是工作失误,重则是生产事故。只有认真分析各个部门的需求,才可以构建符合生产需要的信息管理系统,以提高企业的效率。 3.3联合开发。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公司文化和专长,企业自身对本单位的信息比较了解,而系统开发公司的优势在于开发应用系统。单靠企业自身或者开发公司都是无法直接完成构建电子信息技术管理系统的任务。联合开发的优势在于两家单位互补,企业选择开发单位的时候也要看中它的研发案例和经验。尽量寻找一家有能力、安全可靠、售后积极的公司。 3.4专人衔接。 企业构建电子信息技术管理系统,必须要委任专人来对接系统开发公司,不要隔几天就换一个人。因为每一个人对企业电子管理系统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对开发公司来说,同一个人接洽,有利于信息的对接和意图的理解,更有利于保障系统开发的周期,避免因为沟通不一致,导致系统开发周期延长。 3.5试用对象。 选择正确的试用对象,可以有效的评价和发现企业电子信息技术管理系统存在的不足和可以改进的地方。特别是系统后天运行和系统对接企业其他系统的衔接,一定要选择较为专业的工作人员来试用,保证系统正式运行不会出现错误而导致企业生产效率的降低。 3.6项目监控。 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大的工程,投入较大,周期较长,一定要安排专门部门对接系统开发公司,实时监控系统的开发进步,保证系统能够按照预定的时间进行开发并投入使用。好的企业电子信息系统将会极大的提高生产效率,对企业的发展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好的电子信息技术管理系统将会导致各个部门怨声载道,互相推诿,反而拉低工作效率。企业信息电子化管理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趋势,需根据自身的发展特点,构建符合企业自身实际需求的电子信息技术管理系统。 作者:王自敏 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南昌理工学院 电子信息技术论文:农业机械中应用电子信息技术对策 摘要:近年来,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既全面推动了农业科技技术的发展变革,又促使农业科技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且发展趋势日趋体现出电子化、数字化与信息化等显著特征。与此同时,也逐渐发展成为了新形势下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方向之一。在深入阐述电子信息技术基本涵义的前提下,认真探讨了在农业机械中应用电子信息技术所面临的困难与问题,然后,结合实际提出了行之有效的策略与措施,以期对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有所帮助。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农业机械;电子信息技术;策略 0引言 农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和前提,随着我国人口的日益增长以及耕地资源的不断减少,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形势日益严峻。对此,我国政府提出了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基本目标:即优质、高产、高效。当前,随着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主要代表的现代农业科技正全面快速发展,这为我国加快农业技术革新、更好应对现代农业发展所面临的各种压力与挑战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特别是农业机械的现代化发展,势必会对我国农业现代化产生强大的助推作用。在如此环境和背景下,我们如何在农业机械中应用电子信息技术,进而更好地推动农业机械升级换代和技术革新,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的工作质量、效率以及现代化水平,已成为了很多专家和学者高度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必将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起到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下面,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的实际,全面探讨了在农业机械中应用电子信息技术的有效策略与措施,以期对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有所帮助。 1电子信息技术的涵义 所谓电子信息技术,就是指研究信息产生、收集、存储、传递以及处理等过程,并积极采用新兴科技、信息的技术之一。通常情况下,应用电子信息技术,主要就是指通过计算机及其软件、硬件、应用程序的开发、通讯、网络等技术来实现的。目前,随着以计算机为主要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日益发展与进步,应用电子信息技术的范围得到很大程度的扩张,很大程度上逐步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行为及方式,在农业生产中表现得更加突出。从世界范围而言,作为发展速度最快的现代科技之一,电子信息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农业领域,势必会大大优化农业信息资源的处理、应用,进而更好地促进现代农业的生产、管理和销售,对全面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意义重大。 2当前在农业机械中应用电子信息技术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农业机械中应用电子信息技术依然存在着一些突出困难及问题,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也使得农业机械中应用电子信息技术依然极为缓慢。因此,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和落实。这些困难及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重视程度不够 当前,虽然我国很多地方已充分认识到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应用电子信息技术的重要意义。但是,应用电子信息技术主要体现在农业气象预报、农业网站建设等方面,对在农业机械领域中应用还体现为重视程度不够,也缺乏全面深入的系统研究。如此一来,就势必导致电子信息技术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且使得我国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在农业机械信息化方面的差距日益加大,这已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2.2资金投入不足 作为高新技术之一,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到农业机械中,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财力作为保障,尤其需要配备大量的研究型、技术型、高素质人才和相关实验设备等作为保障。从我国的范围来看,在农业机械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远远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制约着我国农业机械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2.3与实际相脱节 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我国目前农业机械信息化的水平还较为低下、革新步伐缓慢、实用性不强等现象较为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制约了我国农业机械的生产、质量、效率及运用的有效发挥。从我国实际来看,其根本原因主要就是我国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同农业机械实际应用环节不相适应,且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距。比如,在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农业机械仅仅适合在平原地区应用,而对山地或者丘陵地区的农业机械及其信息技术研究成果相对比较少,因而不利于更好地推广电子信息技术。 3在农业机械中应用电子信息技术的对策及措施 针对在农业机械中应用电子信息技术存在的困难及问题,笔者认为,有关部门必须积极采取以下有效措施,认真解决在农业机械中应用电子信息技术所面临的困难及问题,确保在农业机械中应用电子信息技术稳步有序推进。 3.1提高农民信息意识和水平 在新的时期,农民作为现代农业的生产者、实践者,只有进一步提升农民的能力水平,切实加快农业机械应用电子信息技术的步伐,才能使农民更好地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对此,笔者认为,有关部门必须结合当地农民的实际情况,积极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等活动,扎实做好农业机械的后续服务,切实增强农民的信息化意识和水平,认真解决现代农业机械在农村推广的困难和问题,逐步提高农民对农业机械应用电子信息技术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及能力。 3.2加大农业机械信息化投入 从我国的现状来看,虽然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得到一定程度和范围的应用,也取得一些明显的成效。但是,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比,我国农业机械化、现代化、信息化的水平还比较低。因此,有关部门需要切实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投入,全面推动农业机械信息化取得实效,促使电子信息技术能够在农业机械中得到全面广泛应用,并发挥积极的助推作用。 3.3实现与农业问题的有效衔接 农业机械的信息化研究,必须紧贴我国“三农”问题的实际情况。只有进一步提高了农业机械在开发、销售、应用、管理、维修以及服务等方面的质量与效率,才能提升农业机械在组织、管理以及应用等方面的能力水平。这样一来,就可以推动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水平,进而更好地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实际问题,也更加有利于农业科研成果的推广及应用,进一步提高“三农”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和变化,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及其范围逐步得到扩展,因此,有关部门必须不断加大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力度,以求更好地解决我国农业现代化、数字化和信息化发展遇到的困难及问题,进而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更好更快地发展。 作者:马明春 张新颖 单位:磐石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磐石市农机监理站 电子信息技术论文: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 1电子信息技术定义及应用于农业机械装备的重要性 1.1电子信息技术定义 电子信息技术是通过软件、硬件、网络等技术手段实现研究信息产生、采集、存储、处理、传递的一种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子信息技术应用的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现如今,它已经是全球发展最为迅速的科技之一。将电子信息技术融合到农业机械中去,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农业机械的生产效率与质量,推动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从宏观意义上来讲,这对实现我国农业生产的信息化、数字化、电子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2电子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机械装备的重要性 将电子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机械对农业生产有着巨大的推动力。它可以提高机械作业的技术水平,在机械作业中可进行过程监视、管理控制、通信;也可以通过实时信息的有效获取,实现机械作业过程的精确操作;可以基于定位系统,实现农机作业田间导航,对农业机械进行实时定位、精准控制,保持农机与指挥中心的无线通信,进而为农田作业的科学管理决策提供支持;还可以改善劳动者的劳动环境,电子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机械之中创造了良好的人机接口,使得机械的操作安全、方便、舒适,更加智能化。 2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应用面临的问题 2.1对农业机械现代化的投入以及研究不够 电子信息技术作为朝阳产业的代表,其发展得到了国家的大力鼓励和支持,但是在农业机械化中涉及电子信息技术的方面却一再遇冷。首先是科研经费不足,上级部门在下拨科研经费时“厚彼薄此”;其次各个生产厂家只顾眼前利益,不对农业机械中引入电子信息技术的前景做长久考量,这些都制约了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与研究。 2.2对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我国农业方面的电子信息技术还只用于天气预报、农业惠农网站等方面,在农业机械中的全面普及尚还需要等待。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因为对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没有投以足够的重视。现在虽然有部分部门和企业对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有着了解,但由于没有进行充分的调研,使这种了解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这对推进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十分不利。 2.3技术研究与实际应用相脱节 我国农业机械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着信息化水平低、实用性不强、技术更新缓慢等问题,这极大地制约了农机的工作效率。归根结底,这就是技术研究与实际应用相脱节,纵使技术研究进行得再出色,可是对实际应用却毫无作用。现在我国的科研就走入了这样的岔路,研究很多,但是真正对促进生产力有作用的研究却很少。在今后的研究中,科研工作者要重视研究与实际应用的联系,保证研究的实用性。 3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 3.1人机接口技术 传统的农业机械驾驶室中所有操作都需要驾驶员来进行操作,而现在由于应用了电子信息技术,使得机械的驾驶室内的仪表盘向电子监视仪发展,并且由单一参数显示方式向智能化信息显示终端过度,有效地促进了人机交互界面的实现。这种智能化的终端实际上就是一台配备着液晶屏的计算机,它又被称为虚拟化仪器显示终端。它可以按照操作者的要求在显示屏上显示不同方面的信息,并可以以文字、音频、视频的方式表示出来,可以自动储存以便以后的调用,为今后的田间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3.2总线通信技术 随着各类农业机械智能化电子控制单元的发展,使其接口的标准化、通用化就变得越来越重要。一般情况下,智能显示终端会设置在农业机械驾驶室内,并通过采用光纤电缆或双绞线构筑机组内的数据通信链路,例如在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内,安装和不同机型配套的通用型显示终端,实现控制中心、拖拉机、收割机之间的串行通信,从而使相关信息得到交换。 3.3机群调度及管理的决策支持技术 在欧美的大型农场里已经实现了农场内的控制中心与移动作业机械之间的无线连接,由此控制中心可对田间作业的机械进行监控管理。而机械作业所收集到的数据等资料可直接存入数据库中,并可以进行远程调用,这使田间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应用效率都有很大的提高。管理者可根据这些数据作出详细的安排,制定合理的生产方案,减少因决策失误带来的损失。 3.4在农业机械内部的电子装备 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内部中的应用,主要指的是电子装配技术,这种技术主要应用于农业机械内部的控制与监控等系统中。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发展,农业机械的电子信息技术,已经向网络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对于一些大型农机来说,其内部控制已经涉及到了电子控制单元系统,通过该系统可对相关信息进行独立处理与控制。 4农业机械中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对策探讨 4.1提高农业机械应用能力,强化农民信息化意识 作为农业最重要的参与者与践行者,农民对于农业现代化有着重要的作用。农民只有不断提高对农业机械的了解,增强自身素质,才能够更好地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各级有关部门应该切实认识到农民在农业现代化中的主体地位,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展开定时的培训以及教育工作,以此来提高农民对农业机械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全面提高农民的农业现代化意识,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4.2加大对于农业机械信息化开发力度 目前我国农业信息技术更新慢、水平低、实用型不强,这些问题势必会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带来影响。有关部门应该重视、正视这些问题,加大对农业机械信息化的开发力度,加速培养相关的专业人才,加强创新意识,切勿走形式主义。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机械信息化水平还有这很大差距,应该抓住机会,及时赶上。 5结束语 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应用研究的发展,既能促进农业机械的创新与研发,也会为中国农业的复兴奠定基础。在今后,要加大对农业机械创新研究的投入,加快科研和技术人员的培养,提高大、中型农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加快我国农业技术的变革,以便更好地应对现代农业中的挑战。虽然仍有许多障碍影响着我国现代农业科技的进步,但相信这些困难都是暂时的,随着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机械技术的不断提升,我国在不久的将来必将完成农业复兴。 作者:张战祥 单位:武威大禹节水有限责任公司 电子信息技术论文:电子信息技术在政府管理与服务中的应用 面对信息技术和信息社会的挑战,世界各国均致力于发展政府信息化的政策,希望借助电子化政府提高国家竞争力。我国政府的上网工程也于1999年开始启动。政府上网不仅涉及技术,更触及了一种以信息为标志的崭新的管理方式,我国行政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鉴于此,本文对电子信息技术在我国政府管理与服务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了有效探索。 1政府行政信息化的含义 行政信息化应当包括对行政工作人员的信息技术和知识的普及。行政机关要考虑如何达到对于法律和公众要求的行政信息公开问题,这一过程的实现实质上从另一个层次要求行政机关及时收集、处理并利用与其职权相关的信息。而在行政信息活动中必然要求公务人员普遍掌握信息技术和信息处理、分析、利用的有关知识。 2政府行政信息化的基本内容 行政信息化的基本内容就是在行政机关普及信息,包括信息的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行政信息化的硬件建设指与行政信息化有关的信息设施设备的普及。这些信息设施设备包括了计算机及其联网设施设备、通信设施设备等信息技术设施设备的建设,以及相关信息技术的引进等。行政信息化的软件建设指与行政信息化有关的人才建设,不仅要会信息技术操作,还要会用科学思维来收集、处理、分析和预测信息。行政主体在行政信息化建设中应重视行政公务人员的信息化能力建设,这种能力实质上包括了行政信息的收集、处理、分析和决策能力,是行政信息化过程中的软件资源,是实现行政信息化的重要而又关键的保障。 3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在政府管理与服务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从我国政府全系统信息化建设情况看,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基础差、起步晚、投入少;二是网络不互通,信息孤岛现象严重;三是未能妥善处理建与用的关系;四是重复投资、重复建设的现象依然存在。尤其是应用系统采用不同的标准和技术规范,未能形成全国性的通用业务软件。这些都制约了我国全局行政系统信息化建设整体效益的发挥和建设工作的进展,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研究解决。 4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在政府管理与服务中应用的有效途径 4.1进一步深化政府行政管理信息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政府信息化既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一项全局性工作,体现在政府行政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贯穿政府行政管理工作始终,因此必须全员重视,全员参与,相互协作,共同推进。只有真正做到信息化与业务的融合,将技术与业务融为一体,我们的信息化工作才有成效,业务工作水平才能得到提升,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家行政管理信息化。信息化不与政府业务充分融合,信息化就没有生命力;政府业务不与信息化充分融合,政府业务就没有发展力。 4.2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 以政府网站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以提高政务信息公开的规范性和及时性、保障在线服务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增强公众参与和互动效果等为重点,加强政府网站建设,建立健全网站内容保障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扩大服务范围,不断提高为社会公众服务水平。以内部管理平台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加强政务信息系统建设,深化日常办公、公文流转、财务及资产管理、人事管理、档案管理、局务公开等内部工作的信息化应用,积极推行无纸化办公,规范工作流程,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4.3加强对信息化工作的统筹协调和指导 按照国家信息化发展总体部署,立足我国行政管理事业改革发展,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合理规划政府业务信息化发展总体目标,明确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工作任务和工作重点,科学设计总体技术方案和实施方案,统筹协调不同地区、不同业务、新旧系统之间的关系,加强分类指导,分步实施,整体推进。建立健全由总局负责制定、各地方局积极参与的全系统统一的政府行政管理系统信息化标准体系。建立政府行政管理信息化标准体系应用制度,加强在信息化建设工程的各个环节的标准化审查,建立标准执行监督检查机制和标准符合性测试环境,为实现系统互联互通、保障政府行政管理信息化稳步发展打好基础。 5结语 借助信息化系统,及时建立新型行政管理系统,对于贯彻党的各项指导方针,促进政府行政管理行为的廉洁高效,规范统一行政管理行为,进一步提升行政管理水平,无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因此,本文主要探索了实现政府行政信息化的有效途径,以进一步推进政府行政管理方式的改革。 作者:丁仲熙 董星 单位:湖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检验检疫技术中心 电子信息技术论文: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研讨 1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的技术原理和特点 1.1坚持同国际接轨,拓宽发展思维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质逐步确立并快速发展,特别是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日渐频繁,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建设已经成为时展的必然性要求,同样这也是为适应国家间信息技术协议的要求,使我国能够与世界接轨。因此,在进行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建设的过程中,既要钻研技术,加速我国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又要在思维方向上纠正保守落后的观念,积极学习国际市场的通行标准,从技术和思想两方面同时发展。 1.2增强创新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的发展问题分析高瑞强河北远东通信系统工程有限公司石家庄050200市场经济与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后,外国企业大量涌入中国市场,同时国内企业也积极拓展国外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在国际经济活动中,中国企业屡屡受到国际贸易战的打击,究其原因,最为关键的一条就是对国际贸易活动惯例缺少了解。在信息交流上缺少必要的协调沟通。所以,对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建设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信息技术人员在进行技术更新过程中应坚持从整体出发、站在长远角度,提高信息技术交流的控制力。 2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的发展状况 2.1标准化水平低,技术相对落后 目前国际电子信息技术标准主要是由西方发达国家掌控的,由于技术缺乏,我国在这项技术上的参与度比较低,所以在标准的制定上很少有发言权,通常是采用国际较为通用的标准。我国也制定了一些相应的标准,但是执行起来却很困难,也不被国际所认可。落后的管理和研发体质成为制约技术发展的主要因素,且缺少创新精神,与时代的发展步伐相背离。这些因素导致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建设长期滞后,缺少市场竞争能力。 2.2不懂得向先进国家学习 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是一项国际化科技成果,但是由于自身技术能力差,在这方面我国在国际标准化的会议上几乎没有发言权,对于未来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很不能起到掌控作用,这就限制了我们对未来发展方向的规划。另外国内很多企业对于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的重视程度不足,缺少必要的了解。各个企业间缺乏沟通合作意识,往往各自为政。造成标准化建设困难重重。 3促进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3.1顺应时展趋势,转变思想方式 进行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建设应该做到顺应时展的趋势,提前做好准备工作,适应产业和市场发展的需要,在技术上和管理上实现创新。从事标准化建设的管理部门、技术组织人员,一方面应该加强技术研发的投入,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此外应该根据世界市场发展的形式,打破国家间的技术贸易壁垒,站在国际地位威化和产业发展的角度,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思路,对我国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未来的发展方向做好规划。既要保证标准化、系统化同时也要确保思路的可行性、自主性,全面考虑各方面的发展需求,将各种利益关系协调好,促进标准化向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 3.2坚持“三联”思想的指导 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影响面大,这就要求电子信息技术应该朝着标准化的方向迈进,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在标准化建设中应该坚持统一思想,共同发展,摒弃矛盾,同心协力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在进行电子信息的产业立项、标准制定、标准验证以及行业发展等环节的规划发展中,应该坚持“三联”思想,即部门联合;司局联合;部省联合三相要求。对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应通过协商办法来解决,将各自的优势展现出来,促进信息技术的全面发展。各个部门间应充分协调各自的工作,做好标准化的立项、制定与审核工作。另外还应积极发扬各企业、各地区的优势项目和技术,加速经济发展的步伐。 3.3创建电子信息技术的标准链 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各个环节都应做到紧密结合,在技术创新、标准的制定、实验论证、知识产权维护、产业推进和项目推广工作中应形成一条标准链,积极推进技术创新,提升技术研发的标准,鼓励自主创新,保护自有知识产权和合法地位,不断提升信息技术的综合国际竞争力。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运用市场化的试验平台检验标准化的合理性。在推进准化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促进生产力的提升,加快产业更新换代。从整体看,标准化建设应当充分整合各项资源,保障技术、资金、政策的协调统一,推动标准化建设的前进步伐。 4总结 综上所述,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的发展在我国存在着诸多的困难,人们的思想认识相对落后,国内技术水平较国外有很大差距,在国际贸易中受到限制。基于标准化发展对国家的重要作用,党和政府已经加大支持力度,促进标准化“三联”体质建设,完善相关的制度,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身技术研发中,切实保障相关人员的合法权益。相信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在未来将会更好的促进国内经济发展,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加国内企业的国际贸易竞争力,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高瑞强单位:河北远东通信系统工程有限公司 电子信息技术论文:数字化技术与电子信息技术 一、数字化技术的关键——数字压缩 模拟信息转化为数字信息后数据量非常庞大。因此,数字化最关键的课题是数据压缩。音频信号或图像等原始数据存在着很大的冗余度,这为大幅度压缩数据提供了可能。其次,在一个信息系统中,人是信息的主要接受者,人的视觉和听觉对某些信息不敏感,这样可以利用人类的视觉和听觉等生理特征来实现高压缩比。 二、数字化技术在电子信息技术中的应用 1.在消费类电子产品中的应用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数字化音像就相继上市。90年代CD唱机已风行于世,使用磁带的小型数字盒带录音机和使用磁光盘的小型光盘录音机形成数字音响的两大竞争阵营。CD-I(交互式光盘)是国际家用多媒体市场的主流产品。V-CD成为激光视盘的最新成员,数字化无胶卷相机已在一些国家的新闻等行业得到广泛使用。数字摄像机和录像机也在紧锣密鼓的开发。能处理和显示运动图像的多媒体电脑亦是数字化科技应用的典型实例。进入21世纪,在家庭娱乐方面,大屏幕的彩电和新型影碟机配合起来可在家中实现真正的影院效果。越来越多的数码相机走入中国消费者家庭,成为市场主流产品。 2.在广播技术中的应用 20世纪90年代,美国、欧洲开始大力发展常规数字电视广播。1994年,世界上第一个数字电视广播系统在美国投入商业运行。1995年,该系统在欧共体各国投入商业运行。1994年12月,美国时代-沃钠公司将全数字交互式有线电视系统投入商业运营。目前,数字音频广播(DAB)已在世界各地推广使用。 3.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目前,整个通信网已过渡到数字化阶段。在有线网络中,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正在世界各国迅速普及。在无线系统中,第三代数字化的无绳电话系统已取代第二代无绳电话系统。通信网络正在朝个人化方向迈进。移动通信将逐渐演变成社会发展和进步必不可少的工具。 4.信息高速公路 信息高速公路就是实现全球数字连接。它通过有线或无线通信,通过试音、数据、图像及视频的综合服务,实现全球社会“天衣无缝”式的连接。总而言之,当今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已越来越离不开数字化这块基石,实际上,电子信息技术也正在以数字化作支点经历一场巨大的革命。人类社会如今已真正进入“数字世界”。 作者:吴琛单位:开封市技师学院 电子信息技术论文:探索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1智能化、多媒体成为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方向 包括移动计算、并行计算以及网络计算等的计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PC机、多媒体技术、服务器和其外部设备的设计开发技术等都是计算机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平均达到每两年提高一个数量级的速度,其中将对并行处理技术进行不断开发和应用。CPU在未来的发展中将完成以64位替代32位的过渡,将增大系统中存储设备的比重,向着海量存储的方向发展,计算机技术产品结构也将发生由以因特网络设备为主向计算机为主的转换。家电、计算机和通信在多媒体技术的作用下形成统一的整体,数字图像交互技术、手写识别技术以及语言具有很大的适用性,CD—ROM也转向DVD光驱方向发展,多媒体技术在微机中将得到充分运用。电脑的核心发展趋势是拟人化及个性化,手提电脑和笔记本的发展也越来越精细和先进。详见表2。 2大容量、多业务及高性能是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 Web服务技术,网络安全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属于网络技术,将进入发展阶段,大容量,多业务,高性能,高速互联网接入,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的主要方面和IP业务,发展线性增长条件。互联网的单个数据网络的第一代第二代的融合,替代数据和语音。在第二光通信网络技术密集型波多网络复用技术的产生,无线宽带用户,大大降低了网络传输成本,提高实时多媒体通信中的应用。多媒体通信系统(MCS)是一个简单的,高效的数据转发机制,多媒体组件可以实现连续介质和大量的数据的有效传输,与传统的数据通信相比,具有很大的实用性。 3平板和大屏是显示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 作为新兴国际产业,新型显示设备在电子信息产业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而平板和大屏是显示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 4个性化、宽带化及综合化是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有线和无线接入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光纤传输技术,数字微波技术以及光纤,卫星传输技术,属于通信技术。光纤主干网带宽,接入克,对蓝牙技术的无线接入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络的逐渐完善,宽带接入技术。在通信接入电信服务,传统的IP电话集成技术的发展,IP技术的功能,主要是在下一代宽带网络的发展将被放置在Web应用程序中,DWDM光传输,分组交换和IP路由,此外明年技术的IP技术和ATM,持续改进。 作者:杨清林单位:济南职业学院 电子信息技术论文:浅议煤矿电子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应用电子信息技术建立突发事故的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等相关技术完善指挥系统,这样在事故发生时能及时有效地发挥其作用。 1煤矿电子信息技术应用的具体内容 1.1安全信息平台的构建 在煤矿生产过程中存在很多的不确定因素危及到煤矿生产安全,由于对地质情况的掌握无法做到完全的确定、不能及时更新煤矿生产设备、无法避免人工操作过程中的疏忽大意等因素的存在,所以在煤矿生产中尚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建立一个平台将煤矿生产中的安全信息统一收集管理,就可以实现高效管理,及时排除安全隐患。安全信息平台的建立,可快速有效的收集和煤矿生产有关的各种信息,通过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统一的分类分析、深入研究,发现其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并及时做出应对措施,以此避免危险事故的发生,确保煤矿生产能够安全进行。煤矿安全信息管理系统中数据信息的收集共有两种途径,一种是来自人工采集整理的日常煤矿生产数据,另一种是通过各个监控系统的监控监测并将监测所得信息自动整理存储到安全信息管理数据库中。 1.2隐患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 为煤矿的安全生产质量设定标准,辨别不同危险源并对危险系数高的危险源进行分类管理,对重大工程长期进行安全检查,及时排除安全隐患等手段,是实现煤矿安全管理的重要的步骤,对煤矿安全管理的高效操作起到重大作用。而在此基础上,为实现煤矿安全管理系统进一步的规范完善,需要借助隐患管理信息系统的先进技术手段的支持。隐患管理信息系统还可以及时给安全质量不达标的生产工程提出警示,对所发现的安全问题定位监控,为灾害预警奠定前提基础。 1.3重大事故预警系统的建立 重大事故预警系统整合安全信息平台的信息,实时预警瓦斯爆炸、火灾、水灾、顶板灾害等重大矿井事故。对于各种事故发生的指标进行动态检测和进行精确的计算,以此来进行全面的分析,预测事故发生的可能性。重大事故预警系统提供的信息能让相关管理人员及时地采取措施,消除事故发生的威胁。 1.4事故应急救援系统建立 事故应急救援系统是煤矿生产安全管理中一个极其重要的信息系统。一旦在井下发生了安全事故,如果信息分析不够及时准确,那么井上人员就无法对井下情况有一个清楚的了解,不能确定事发地点及事故类型,无法对事故范围进行预料分析,不仅无法及时营救井下被困人员,也不能对可能引起的继发性事故做出及时有效的预防措施。如果建立事故应急救援系统,就可以快速准确的辨识出灾害类型、地点,计算出其波及范围及对可能引起的继发性事故进行分析,同时还可以在最快的时间内设计出救援路线。不仅如此,该系统还可以对井下发生的安全事故进行实时监控,让救援人员对井下情况有更精确的掌握,为快速救援提供很大的帮助。 2煤矿电子信息技术应用的效果 首先,技术的应用能够减少瓦斯隐患,降低事故死亡率。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到煤矿生产中,降低了死亡事故的发生率,起到了显著的安全防患效果。将信息技术与煤矿生产结合,可以及时准确的监测到矿下瓦斯安全隐患,快速做出有效应对措施,保障了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安监部门通过对煤矿进行实时监控,提高了瓦斯隐患监管效率,成功降低了瓦斯事故的发生率。其次,安全管理的手段在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中更加科学和高效。在安全管理的过程中,煤炭安全生产系统为煤炭生产提供直接和客观的信息,为煤矿企业的决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管理人员直接通过系统直接解决煤矿生产中的问题,减少人为监管带来的不足。再者,煤矿企业和相关的部门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原有的安全管理水平得到大幅度地提升,与此同时,煤炭生产效率得到大幅度的提高。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让更多的矿工对高新技术的认识逐步增加,管理人员的素质得到提升,相关的技术也得到加强。传统的能源行业应用电子信息技术无论对政府部门还是对煤矿行业自身的发展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结束语 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深入到生产、生活的各个角落。目前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在煤矿中的应用并不普遍和完善,基于当下煤矿生产的现状,必须要大力发展电子信息设备,进一步提升煤矿安全生产的水平。只有在这种情况下,煤矿事故的发生的频率才能够降低,财产损失和人身伤害能减至最少。同时,煤炭的生产也将能在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中得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作者:王春单位:神华宁夏煤业集团公司麦垛山煤矿 电子信息技术论文:智能运输电子信息技术结构 摘要综合智能运输系统以电子信息技术为核心,实现传统运输系统包括(公路运输系统、铁路运输系统、航空运输系统、河海以及管道运输系统等)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本文在分析综合智能运输电子信息系统的基本内容和作用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智能运输系统的发展,提出了发展我国综合智能运输系统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综合;智能运输;电子信息 1综合智能运输电子系统的范围和主要内容 运输系统智能化的核心和前提是电子化和信息化智能运输系统(InelligentTransporta-tionSystems-ITS)包含7许多的电子信息技术,其中最基本的包括信息处理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和电子技术。 综合智能运输电子系统是随着计算机技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等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现代交通管理系统技术,是现代交通运输实现智能化管理的关键。从电子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和功能看,现代的综合智能运输电子信息系统的基本技术框架主要由以下基本系统组成。 1.1先进的交通信息服务系统(ATIS) 先进的交通信息服务系统是建立在完善的信息网络基础上的,交通参与者通过装备在道路上、车上、换乘站上、停车场上以及气象中心的传感器和传输设备,可以向交通信息中心提供各处的交通信息;该系统得到这些信息并通过处理后,实时向交通参与者提供道路交通信息、公共交通信息、换乘信息、交通气象信息、停车场信息以及与出行相关的其他信息;出行者根据这些信息确定自己的出行方式、选择路线。更进一步,当车上装备了自动定位和导航系统时,该系统可以帮助驾驶员自动选择行驶路线。 1.2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ATMS) 这个系统有一部分与ATIS共用信息采集、处理和传输系统,但是ATMS主要是给交通管理者使用的,它将对道路系统中的文通状况、交通事故、气象状况和交通环境进行实时的监视,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对交通进行控制,如:信号灯、诱导信息、道路管制、事故处理与救援等。 1.3先进的公共交通信息系统(APTS) 这个系统的主要目的是改善公共交通(包括:公共汽车、地铁、轻轨交通、城郊铁路和城市间的公共汽车)的效率,在实时交通信息流的基础上,向旅客提供便捷、经济、运量大的公交系统。 1.4货运管理系统 这里的货运管理系统是指以高速运输网和信息管理系统为基础,利用现代物流理论进行管理的智能化的物流管理系统。综合利用卫星定位、地理信息系统、物流信息及网络技术有效组织货物运输,提高货运效率。 1.5紧急救援系统((EMS) 紧急救援系统是一个特殊的系统,它的基础是ATIS,ATMS和有关的救援机构和设施;通过ATIS和ATMS将交通监控中心与职业的救援机构联成有机的整体,构联成有机的整体,为道路使用提供车辆故障现场紧急处置、拖车、现场救护、排除事故车辆等服务。 2综合智能运输电子信息系统的作用 综合智能运输系统将先进的信息技术、电子控制技术以及计算处理技术等有效地综合运用于整个交通管理系统,从而建立起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运输综合管理系统。它利用高新技术对传统的运输系统进行改造,使原本分离和独自运行的各种运输系统(如铁路、公路、水运、航空)以电子信息技术为纽带,形成一个信息化、智能化、社会化的新型综合运输系统。它使整个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能发挥出最大的效能,提高服务质量,使社会能够高效地使用交通运输设施和能源,从而获得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具体表现在:提高交通运输的安全水平;减少交通堵塞,增加交通运输的机动性和灵活性;降低交通运输工具对环境的影响,减少环境污染;提高道路运输网的通行能力以及提高交通运输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等。 3我国发展综合智能运输系统的策略 3.1建立和完善综合运输体系 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展,世界各国、各地区间的贸易往来及经济互补性不断增强,国际经济更趋一体化。新世纪将是综合运输的时代,将形成物流系统的综合化,交通运输面临新的革命性变化,这种新的运物模式将打破传统的各种运输方式各自为政的局面,强调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集成。综合运输系统由此成为各种运输方式在提高服务质量与水平、应用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装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身技术经济优势,开展有序竞争的动态平衡系统,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转换、衔接,应由一个承运人组织完成。 3.2实现城市交通各种运输方式的一体化 以汽车为城市主导交通运输工具对生态环境有很大的负效应,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在城市公交体系中已经或正在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在主要城市之间修建高速轻轨,对条件许可的铁路进行电气化改造,在市区和郊区之间建市郊铁路。许多城市拥有较发达完善的城郊轨道运输系统,成为连接市中心与城市周边、航空港的重要运输网络铁路是加强城市间联络的纽带,世界各国都把城市间旅客运输作为重点。 3.3发展现代综合物流,实现合理运输 为了综合物流的顺利发展,首先,必须加强物流系统意识,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第二运输企业需要提高货主意识和服务质量,并改善与货主的相互关系;第三,要逐步建立运输者与货主间的战略联盟与长期合作伙伴关系;第四,要重视不同范围的拓展,发挥铁路在综合物流中的特殊作用;第五,积极发展运输制;第六,明确政府和企业在综合物流中各自的作用。 3.4实施交通运输集团化战略 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的形成,要依赖于三个方面的合力:国家宏观调控、市场竞争和企业组织。要实现大距离的“门到门”运输,要以铁路为骨干,以公路为基础,各种运输方式相互支持,相互补充。 加强国家的监管和调控是交通运输企业集团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实行“大公司、大集团”的战略,国家的监管调控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国家的调控范围应主要体现在制订行业发展规划、审批重大建设项目、确定产品和服务价格水平收费标准的原则等。 培育运输市场,优化竞争环境,也是交通运输企业集团健康发展的需要。实施企业集团战略的目标应该是重建有竞争力的交通运输体系,要使各种运输方式尽早进人运输市场,并尽可能使其处于同一竞争基础上,为各种运输方式提供较为公平的竞争环境。 4结论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交通运输系统,实现我国交通运输的智能化和综合化,是提高我国综合运输能力和效率的核心和关键。 电子信息技术论文: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的问题 【摘要】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我国的农业生产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现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也逐渐由人工出力转变为了半自动化以及全自动化阶段,机械化作业也变成了现代农业技术的主流。我国是一个农业生产大国,因此,为了推进我国的农业生产技术再上一个台阶,并且可以不断保持我国农业技术发展的先进性,所以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我国现阶段的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与更新具有很深远的意义。本文主要论述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生产中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寻找相对应的解决方法,来使得电子信息技术能更加广泛的应用在农业机械中。 【关键词】电子信息技术;农业机械;应用分析 伴随着我国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而引起了一系列严峻的问题,其中对我国人口所造成的最大威胁也莫过于人均耕地面积的减少,这也就是说明人口在不断的增长,而粮食并没有增长。而如果再我国仍旧再按照这样的形式发展,也就是说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很有可能会没有粮食。因此,促进电子信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这一进程也成为了改善我国这一困境的主要解决方案。这也就使得不断更新优化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促进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成为当务之急。 1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使用中所面临的问题 我国现阶段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很多农民群众和很多的领导官员对于农业生产仍旧保持着固有的观念。很多时候农民们也更加倾向于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农民们本身的知识水平有限也就会使得他们对于新型的技术并没有很大的概念。所以当前农业生产技术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人工与机械技术相结合的生产模式,而当地的政府部门以及国家的相关部门对于这一方面的关注度仍然很低。这也就使得使用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仍旧是大家心目当中的主流观念。再加上国家以及政府部门的关注度低也就使得将电子信息技术引入到农业机械中的这一技术发展起来将会及其的困难。 1.1电子信息技术所受重视程度不够 虽然将电子信息运用到农业生产中的这一想法很早就已经提了出来,并且在西欧以及美洲很多国家已经得到了广泛的使用,但是在我国,很大程度上却仍然只停留在想法这一阶段。我国很多地区的人们仍然还是停留在传统的农业器械的使用上。地方领导们对于将信息技术引用到农业生产中仍然还没有特别清晰的概念,这也就使得从地方领导到农民群众,大家对于将电子信息引入到农业生产并没有给予很大的热情或者说对于这一想法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由于对于这一想法的重视人数或者说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所以在我国将电子信息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还将会有一个极其缓慢的发展过程。 1.2电子信息技术研究缺少资金 在我国,目前的科学技术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十分先进的水平,按照道理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也应该会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可是事实上,这一过程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改观,也就是说,国家科学技术突飞猛进,而农业生产依旧处于一个半自动化、需要人力的一个过程。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仍然没有得到很大的改善。而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国家所提供的资金实在少之又少,也就是说国家对于这一方面的发展普遍的不重视,因此也就没有提供太多的资金来促进这一方面的发展。资金问题也成为了当前制约我国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最主要的一个因素[1]。 2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应用的解决方法 当前我国虽然仍旧一个农业大国,但是我国的粮食消耗量仍然也是最大的。我国每年进口的粮食数量仍然会消耗很多的资金。而如果能将这部分资金花费在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这一领域的话,这样的话我国的农业生产水平也会有一个质的飞跃。也会而想要促进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应用的这一进程所急需解决的问题也就是加强国家以及政府部门对于这一方面的关注以及扶持。只有真正的让政府部门更加深刻的认清楚我国的农业生产技术与西方国家的农业生产技术的差距,才可能会真正的重视起来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应用这一过程的重要性。 2.1应当加强重视程度 要想真正的将信息技术广泛的应用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程度,首要的任务是提起大家对于电子信息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的关注度。尤其是当地的村领导以及县领导,更应当与时俱进,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农业生产。很多领导对于当地现阶段的农业发展水平仍旧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并不清楚当地的农业技术与国外的巨大差距。所以对于农业生产方面仍旧是以一个很传统的观念来看待当地的农业生产水平。此外,当地的领导干部们也应当对于在世界范围内或者全国范围内的农业发展提高重视程度,多去参观学习、多去关注其他地区的农业生产情况以及农业技术的发展情况,进而来促进本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2]。 2.2应当提供更多资金 要想使得国家电子信息技术能够更好的在农业机械中发展,最需要解决的是资金问题。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是一个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的一个技术,因此它在农业生产中更加广泛的应用这一发展过程也必将会耗费更多的资金。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因此更应当增加对于农业生产技术的投入。而在当代,科学计算机水平发展的如此迅速,而农业生产技术仍旧停滞不前,所以国家以及地方政府更应当增加对于提升农业生产水平技术的投资。只有资金跟得上,一切的发展以及更新才能够更加快速地发展。 3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来在当代,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能够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还是一件比较遥远的事情。为了加快这一进程,无论是地方领导还是普通农民群众都应当对于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发展给予更大的关注。从国家来说,更加应当加强对于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发展过程的关注度,而且适时的出台相关政策扶持这一技术的发展,能够给予更多的资金来促进这一发展过程。 作者:万静侠 单位:河南省淮阳县农机局 电子信息技术论文:电子信息技术在城市发展的应用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信息技术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成为当前发展的重点。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对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出了新的要求,信息技术对城市建设与发展有着很大的帮助。但是,当前电子信息技术在城市发展中的应用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城市的发展。笔者重点分析了电子信息技术在城市发展中的应用现状,并且相应提出了一些发展策略。 关键词:电子信息技术;城市发展;创新型城市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对城市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城市建设已进入现代化的工业时代,发展越来越趋向于智能化与自动化,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也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在当前的城市发展中,电子信息技术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且对城市各行业的发展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在技术应用过程中还是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加强电子信息技术在城市发展中应用的研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1电子信息技术在城市规划管理中的作用 电子信息技术在当前的城市发展中有着较为重要的作用,为社会生活与生产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也为各方面工作的进行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电子信息技术在发展中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城市的发展。电子信息技术在城市发展中的应用是有利有弊的,加强对电子信息技术在城市规划管理中应用的研究,根据城市发展的特征,可以发现当前电子信息技术在应用中存在的不足,也可以总结出技术应用的优势所在。在城市发展中可以综合各方面的因素进行重点研究,弥补存在的不足,也可以充分发挥技术的优势,继而满足城市发展的要求,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社会是在不断发展的,技术也在不断更新,电子信息技术也需要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不断更新与发展,并且加强电子信息技术与其他技术的综合应用,提高电子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城市发展提供更加有利的条件。 1.1城市规划管理质量提高 当前在城市发展中,一些规划管理主要通过办公的方式加强单位内部与各单位之间的信息数据的传递与资源的共享,从而实现信息数据更加有效地流通,为城市规划管理提供理论基础。城市规划管理各部门之间传输与共享信息数据的时效性是非常重要的,信息数据传输的时效性对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进行有着直接的影响,作为信息数据传输与交换的有效通道,需要深度研究电子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其作用,可以使得信息数据传输更加高效,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降低传输成本,提高城市规划管理质量,为城市发展奠定基础。 1.2城市规划设计更加科学 在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所包含的内容比较多,而且需要对大量的数据进行整合处理,需要容量较大的存储器,并且数据的整合与处理对功能的要求也比较高。电子信息技术是一种综合应用数字化技术与计算机图形输入技术的技术,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作用,提高数据整合与处理的效率,并且为信息数据的整合与处理提供更好的条件。城市规划设计对电子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可以为城市规划设计所需信息数据的处理与收集提供更加有利的条件,在保证信息数据高效整合与处理的同时,也可以使得信息数据的时效性更强。 1.3城市安防管理安全性提高 在当前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城市安防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并且也给予了极大的重视。当前城市各方面工作的进行更加趋向于智能化与自动化,电子信息技术有着更为全面的安防系统,可以实现动态的监督与实时的监控。首先,在城市社会生活与生产中加强监督,在出现安全事故时可以及时发现并进行处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城市安防管理的安全性。其次,电子信息技术可以监控网络互联网,通过一些安防管理措施,避免对信息数据传输产生安全威胁,保证信息数据传输的准确性。 1.4城市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城市的产业结构在市场经济与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冲击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产业结构的变化,一是对城市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二是对电子信息技术的依赖性加强。电子信息技术可以对信息数据进行高效的处理与及时的传输,可以更好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对市场经济发展发挥着很大的作用,改变市场发展的方式,使得市场经济可以更加活跃。相较于传统的发展模式,电子信息技术在城市发展中的应用有着更大的优势,使得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更好结合在一起,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更好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1.5城市建筑智能化 电子信息技术在城市发展中的有效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城市发展智能化的要求,促进城市建筑更好发展。城市建筑智能化更好优化了城市功能,为人们的生活与生产提供了便利,更好满足人们对城市发展的要求。随着现代城市建设的推进,城市建筑智能化优化城市建筑的功能的同时,电子信息技术的支持可以实现城市建筑智能化管理,对城市建设进行高效管理,可以减少城市发展中一些问题的产生。 1.6城市监管措施智能化 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一些不安定因素较多,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也比较多,如果不能有效处理,就易导致城市发展中出现问题。城市发展所涉及的方面比较广,包含的内容也比较多,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需要管理各方面的因素。电子信息技术在城市发展中的应用,可以使城市监管措施智能化,使得城市监管工作更加系统化与合理化,有效处理繁杂的管理工作,充分发挥监管对城市发展的作用。在城市监管中信息数据的传输是尤为重要的,管理与控制信息数据,保证信息数据传输的时效性,也提高了信息数据传输的准确性。城市监管措施智能化是城市发展的趋势,也是城市发展的需求,推动城市各方面工作更好进行。 2电子信息技术在城市发展中的应用 2.1电子信息技术在高效型城市发展中的应用 高效型城市发展更加趋向于高效性与便利性,其中发展的重点是信息的传输。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互联网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与生产中较为重要的部分,对人们日常的交流与信息传输也发挥着很大的作用。电子信息技术在高效型城市发展中的应用,在促进信息传输的同时,也使得信息传输的方式更加多元化,例如一些微信、微博、公众号等交流平台,发展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电子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使得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保证了信息传输的时效性,可以充分发挥信息传输的作用,更好满足人们的生活与城市发展的需要。 2.2电子信息技术在创新型城市发展中的应用 社会是在不断发展的,在发展过程中也会提出新的要求,改革与创新是创新型城市发展的重点,也是城市各方面工作正常进行的关键。创新型城市发展一直是发展的要求,也是时代变更的趋势,加强电子信息技术在创新型城市发展中的应用,改善传统的发展模式,结合时展的要求,创建创新型城市。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文化、工业与服务行业是城市建设重点关注的问题。以城市发展的要求为基础,综合创新型城市发展的情况,促进创新型城市更好发展。首先,是培养与发展创新型城市文化。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核心,也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可以为城市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继承城市文化,在继承的同时结合发展的需求,为城市文化注入新的力量,继而更好传播创新文化。其次,工业生产是城市发展的重点,直接影响着城市的经济建设与发展。经济的发展可以为城市建设提供有利条件,而电子信息技术在创新型城市发展中的应用,可以使得工业生产高效进行,在保证工业生产正常进行的同时,提高工业生产的安全性,工业生产更加趋向于自动化,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创新型城市对于创新服务的要求比较高,服务行业也在创新型城市发展中发挥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创新服务的发展往往会与经济发展相结合,提高创新服务质量的同时,促进经济的发展,实现与世界经济的接轨。 2.3电子信息技术在智能型城市发展中的应用 智能型城市发展是城市发展的趋势,智能化管理也是城市发展的重点。在智能型城市发展中,有效应用电子信息技术,可以更好综合各方面的技术,促进网络技术与电子技术的结合,共同发挥作用,为城市发展提供最大化的有利条件。电子信息技术在智能型城市发展中的应用,主要用于城市管理,城市管理工作所包含的内容比较多,工作比较繁杂,电子信息技术可以实现综合性的管理,使得管理工作的进行更加系统与合理,也优化了管理方式,减少管理工作中问题的产生。电子信息技术还可以动态监督与监控管理工作,从而降低管理工作对人力、物力与财力的消耗,降低城市建设成本。对城市中运行的车辆也可以实现智能的控制,完善城市功能。 2.4电子信息技术在安全型城市发展中的应用 安全问题一直是发展中人们重点关注的问题,安全问题主要体现在计算机系统与智能门禁等方面。计算机在社会生活与生产中已被广泛应用,也发挥着很大的作用,计算机的安全主要是对系统安全进行认证,从而实现对信息数据安全的保护。电子信息技术可以识别人的面部特征,并且通过对比进行安全认证,其系统安全防护功能更强、效果更好。智能门禁主要应用在住宅小区中,也是通过面部特征认证业主信息,对于信息的防护效果更强,也最大程度避免了一些盗窃现象的发生,从而更好建设安全型城市。 3结语 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城市发展成为当前重点关注的问题。城市的发展主要在于构建高效型、创新型、智能型与安全型综合城市,更好优化城市功能,并且改进当前城市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在城市发展中,加强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为综合型城市的建设提供有利条件,更好管理城市,满足发展的需要。 作者:王琳 单位:重庆市通信产业服务有限公司
护理研究论文:肾病综合症出血热的护理研究 【关键词】肾综合征出血热;观察;护理。 流行性出血热是野鼠中流行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在我国东北地区12月至次年2月为流行高峰。“。目前,对本病尚无特殊治疗方法。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和护理体会。流行性出血热治疗和护理的关键在于发热期进行恰当的液体疗法及免疫治疗:低血压少尿期需积极扩容。恢复有效血容量:采取综合性利尿措施。防止肺水肿。纠正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及时发现并预防并发症的出现。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以2006—2008年黑龙江省医院收治的流行性出血热患者48例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39例,女9例,年龄范围为23~52岁。 1.2方法 1.2.1发热期的护理:早期卧床休息,创造舒适、安静的环境。减少噪声。减少对病人的刺激。予以高热量、高维牛素、易消化饮食。随时观察体温的变化。特别是高热的患者,体温过高时应及时采取物理降温。由于此病有毛细血管中毒性损害。故不宜用酒精擦浴。尽鼋少用解热镇痛药,定期测量血压。患者发热后期多汗、缸液浓缩。应鼓励病人多口服补液。必要时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等防止休克和保护肾脏。 1.2.2低血压期的护理:严密观察血压的变化,每30min测血压、脉搏1次,并做好记录及时报告医生;注意补液速度,低血压早期应快速补液。必要时加粗针头或多静脉通道。但对老年体弱及心、肾功能不全者,速度应适当放慢,减少用量以防止肺水肿的发生:准确记录24h尿量。尽早发现少尿倾向;低血压期患者注意保暖,禁止搬动。 1.2.3少尿期的护理:少尿期应注意尿量每日3000ml为依据。此时鼓励患者食用营养丰富、易消化、含钾量较高的饮食,对严重贫血者可酌情输入新鲜血液。尿量每日 3000m1.补钾时应以口服为主。必要时可缓慢静脉滴人,同时注意钠、钙等电解质的补充。对尿量每日 5000ml者。可试用双氢克尿塞、去氧皮质酮、垂体后叶素、消炎痛等。由于免疫功能低下,应注意预防感染。注意病室内空气消毒。特别是加强口腔及皮肤的护理。 1.2.5恢复期的护理:加强营养,高蛋白、高糖、多维生素饮食。注意休息,一般需l一3个月左右,应逐渐增加活动量,重型病例可适当延长时间。 1.2.6并发症的护理:①观察是否有鼻出血、咯血、呕血、便血:是否有烦躁不安、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休克的表现。根据出血部位的不同给予相应的护理,并按医嘱给予止血药。②心衰、肺水肿患者,应减慢输液或停止补液。半卧位。注意保暖。氧气吸人保持呼吸道通畅。③脑水肿发生抽搐等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时,应镇静、止痉脱水。注意观察疗效。④高血钾病人静注葡萄糖酸钙时宜慢。输注胰岛素时应缓慢静滴,随时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必要时町血液透析治疗。⑧进行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宣教,特别是宣传个人防护及预防接种的重要性和方法。以降低本病的发病率。向病人及家属说明。本病恢复后,肾功能恢复还需较长时间,应定期复查肾功能、血压、垂体功能,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2、结果 针对流行性出血热各期的特点。运用护理程序。实施整体护理。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明显地提高了治疗效果,有效地预防了并发症的发生。共治愈患者46例。2例危重型患者死亡。 3、讨论 流行性出血热因各期治疗原则截然不同。且各期也有交叉重叠。并发症严重等而成为流行性出血热护理的难点。对流行性出血热的病人实施整体护理,通过护士严密观察病情。能及早发现病情变化。积极配合医生进行危重病人抢救及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治疗效果。 护理研究论文:新生儿疾病筛查现状分析和护理研究进展 新生儿疾病筛查是指对每个出生的宝宝,通过先进的实验室检测发现某些危害严重的先天性遗传代谢性疾病,从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避免宝宝因脑、肝、肾等损害导致智力、体力发育障碍甚至死亡。这些疾病有些是由于单纯的遗传因素所引起,有些是由基因异常及染色体异常引起,另一些是由其他因素引起的。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诊疗技术的提高,新生儿死亡率逐渐降低,而死亡原因中占最大比例的就是先天缺陷[1]。2009年《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办法》开始实施,对新生儿疾病筛查现状进行综述并对其护理研究新进展进行探讨以期更好的进行筛查和进行相关护理。 1 新生儿疾病筛查的发展 1.1 筛查技术:1961年美国Guthrie医生建立了新生儿苯丙酮尿症(PKU)筛查方法,他通过细菌抑制法,对滤纸干血样中的苯丙氨酸进行半定量测定。此后欧美一些国家相继利用相同方法对同型胱氨酸尿症、糖尿症等疾病进行了筛查。1973年加拿大Dussault等采用干滤纸血片法测量T4筛查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CH),1975年日本Irie等采用同样方法测定TSH筛查CH[2-3]。在1998年以前,我国CH筛查以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法)为主,1998年以后,CH筛查主要采用灵敏度较高的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法(DELFIA),少数地区采用ELISA法和EFIA法,RIA法已基本不再采用[4]。1985年我国开始使用细菌抑制法筛查PKU,截止目前荧光定量法已经被大部分地区采用,但还有少数地区采用定量酶法来测定血苯丙氨酸(Phe)水平[5-6]。筛查技术方法向着简单易行、结果精确、费用低廉方向发展。 1.2 筛查疾病种类:我国主要对新生儿血标本筛查CH和PKU这两种疾病。由于地理位置不同,高发疾病种类也有差异,也由于技术水平和经济水平的差异导致新生儿疾病筛查的病种也不同。例如:广西广东地区增加了G6PD 缺乏症筛查,江苏和上海部分地区增加了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CAH)筛查[7-8]。 1.3 新生儿筛查比率:全国各地(除西藏)均建立了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每年筛查290万人次新生儿,依据国家统计局数字按照每年出生1 500万人计算,我国平均筛查率只有19.3%左右。按照卫生部《全国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规划》2012年中部地区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率达到50%,以省为单位的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基本实现信息化管理。2015年中部地区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率达到80%,以省为单位的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全面实现信息化管理。 1.4 我国发展情况:我国的新生儿疾病筛查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1981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和上海市儿科医学研究所开始对新生儿筛查3种疾病(CH、PKU和半乳糖血症),1982年3月成立了全国11省市PKU筛查协作组,首次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新生儿PKU筛查。随着随着新生儿疾病筛查的普及,新的筛查实验室不断增加,至2009年,全国已建立了179家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负责对全国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进行质量控制[8]。1994年《母婴保健法》颁布,新生儿疾病筛查有了法律保障。 1.5 筛查情况:徐艳华等1985年~2006年间新生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和苯丙酮尿症筛查情况进行了回顾,期间共对13 666 750例新生儿进行了苯丙酮尿症(PKU)筛查,检出患儿1 170例,患病率为8.6/10万(1 11 681),同时对13 666 750例新生儿进行了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CH)筛查,6 505例,患病率为49.2/10万(1:1 063)[9]。全国按地区分析,西部地区CH发病率高于东、中部地区, 可能是由于西部多山区、高原,较易导致碘缺乏,或西部地区筛查覆盖率较小和筛查切值不同所致。PKU发病率南方低于北方,以广州最低。1998年之后发病率明显提高,这可能与检测方法的改进与可疑患儿召回率增加等有关[10-12]。 1.6 护理进展:护理方法的改进有利于提高筛查率,由于新生儿年龄小,许多家长因为心疼小孩而放弃筛查,所以首先应该安排专门人员对需筛查人员家属进行宣教,做好采血前解释工作,签订知情同意书,确保每位新生儿得到筛查。其次改善采血方法也有利于家属更容易接受筛查。采血必须在婴儿出生满72 h后,充分哺乳后进行,暂时不宜进行筛查者在1个月内采血筛查。控制采血室温度,温度宜在22~25℃之间,采血时间可以安排在每天上午新生儿沐浴后进行;选取采血部位:宜采用常用的脚根内外两侧,采血前保证新生儿足部足够温暖,下肢发冷者或寒冷季节可用温暖的湿毛巾(≤42℃),热敷足根,充分按摩局部皮肤,让足根周围皮肤充血变红,以保证血液顺利流出。采血方法:按摩新生儿足根,常规使用75%的乙醇消毒皮肤待干后,一手用大拇指和食指包绕新生儿足根部并绷紧皮肤,另一手用无菌采血针穿刺。刺入深度2~3 mm,使血液自行流出。轻轻用无菌干棉签弃去第一滴血,通过轻微挤压交替放松,以形成较大的血滴(约1 cm),不得局部用力挤压,如挤压超过3次,穿刺点仍未有血液滴出时应重新穿刺部位,以免造成皮下淤血,影响采血效果和质量,每个新生儿取3个血斑,每个血斑≥8 mm,多血斑取血滴入滤纸,血样必须透过采血卡滤纸背面,取血后用消毒棉球压迫止血3~5 min,必要时用胶布加压止血。血标本充分凉干,不能互相重叠或竖立放置,避免标本堆积引起交叉污染。取血后妥善保存血样,避免紫外线照射和液体污染,血样保存于4℃冰箱,可长期保存以备复查[13-15]。 2 新生儿疾病筛查存在的问题 由于新生儿疾病筛查对先天性疾病预防治疗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有利于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因此新生儿疾病筛查在世界各地得到了重视并且获得了广泛开展。在新生儿疾病筛查过程中筛查技术不断革新,筛查疾病病种不断增加,但是目前还存在很多问题[16]。 2.1 新生儿筛查率低:虽然新生儿疾病筛查得到了较快的推广,但是筛查中心数量相对于我国每年1 500人的出生率来说较少,到目前为止部门经济欠发达地区还没有设置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新生儿疾病筛查相关知识普及不足,大部分地区的新生儿疾病筛查属于收费项目,患者依从性差,另外国家投入资金相对较少等导致新生儿筛查覆盖率相对较低。 2.2 筛查病种需要增加:目前常规筛查疾病为PKU和CH,而实际存在的新生儿疾病包括异染性脑蛋白质营养不良、戈谢氏病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检测技术水平的提高,这些遗传代谢病(Inherited metabolic diseases,IMD)逐渐引起社会重视,这种疾病由人体内某些酶、膜及受体等的生物合成遗传缺陷导致,大多数在婴儿期起病,涉及机体各系统组织器官。IMD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发育,如早期发现可调整饮食和补充相应缺乏物质控制治疗疾病,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目前己发现的遗传代谢病达600多种,常见的即有30余 种。总发病率约占出生人口的1%。可导致小儿智力发育异常和身体发育障碍。 2.3 筛查技术有待创新:由于传统的检测方法需要每检查一种疾病就需要采血一次,另外检测时间长,结果不稳定等导致筛查者和家属都较难接受。1966年Tanaka等首先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应用于诊断遗传代谢性疾病,之后通过不断改进[17]。它可同时检测有机酸、氨基酸、糖类和核酸的碱基,可有效筛查遗传代谢病。该技术一次能筛查多种IMD,灵敏度及准确度均高。我国于20世纪末引进了GC-MS技术,应用于高危儿童的筛查,并陆续在全国推广应用,该技术稳定,各地阳性检出率相似,为8.26%~10.4%。虽然该技术应用范围广,但存在着分析成本高、耗时长等缺点。目前最新的串联质谱分析技术(Tandem massspectrometry,MS/MS)正逐渐成为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的有力手段。该技术有筛查病种多(一次能筛查出氨基酸代谢异常、脂肪酸代谢异常及有机酸血症等30余种遗传代谢病)、分析时间短(每次分析只需2 min)等特点。该技术灵敏性高、特异性强。从2005年后,全国各地相继开始应用串联质谱技术用于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的群体筛查。 2.4 筛查质量有待提高:新生儿疾病筛查缺少监督,大部分省市区没有制定督导方案,也没有专门针对新生儿疾病筛查的专项监督指导工作,缺乏统一管理和统一的技术规范,筛查质量不能保证。随访制度和评估制度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对于阳性或疑似阳性患儿由于经费或其他原因导致不能及时随访,特别是对流动人口的新生儿实行早期筛查及对病例的随访与评估均有待加强。 2.5 护理水平有待不断提高:护理水平是新生儿疾病筛查中提高筛查率的重要环节,它关系到新生儿疾病筛查阳性患者的发现与及时治疗与否,由于筛查技术不断更新,筛查病种不断增加,护理人员需要及时更新知识适应新技术新病种,尽可能的提高筛查率。 3 新生儿疾病筛查展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生儿疾病筛查一定会被社会家庭所重视。国家会进一步加大投入建立和完善筛查质量控制系统,实行网络化管理,建立有效的评估督导机制,推广新技术,提高护理水平,提高新生儿筛查覆盖率、召回率和治疗率,使新生儿筛查健康持续地向前发展。 护理研究论文: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护理管理思考与研究 【摘要】三级甲等医院护理管理在整个护理管理中体现着领先和话语权。但是,我国医疗机构系统化护理管理质量和水平和日益增长的护理需求还有距离,和世界先进护理管理比较,还有待从硬件和软件方面,特别是人本管理方面,进行不断地改革和完善。研究、分析,进而深入思考护理管理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从而使护理管理经过改革得到质的提升。 随着护理工作科学化的不断提升,在护理管理方面不可避免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如何尽快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是当前护理管理工作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 1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系统化护理管理的现状 20世纪80年代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医学模式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和“系统化整体护理”先进理念和实践在我国的逐步推广,我国的护理状况和护理管理发生了重大变化,从理念、实践、管理等多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升,特别是医院分级管理的施行,更让护理管理迈出了一大步。 1.1 科室、床位和护理人员的激增,倒逼护理管理上水平、提质量。上世纪80年代末,我院仅有科室 26 个,护理人员280名,护理管理人员 28名,住院床位800张。2011年初新门诊住院大楼启动运行后,科室增加到 60个,护理人员猛增到近1159名 ,床位增加到2166张,仅护士长就增加了 85名 。护士长和护士一次就分别增加了近3倍。医院护理管理质控组织由原来两级护理管理改为三级护理管理,采取护理部总体抓、科护士长分片抓、病区护士长具体抓的组织形式,各级质控组织做到年有计划、月有安排、周有重点的检查落实,采取随机抽查和定期检查,科室自评与质控组织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使护理工作质量得到及时反馈、及时改进,并施行了护士长轮流每天24小时全院巡查制度。人员和硬件设施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护理差错率逐年降低,护理管理提升了档次。 1.2 “整体护理”先进模式在我国的逐步推广,促进了护理管理迈上新台阶。随着 “整体护理”在我国的推广,护理工作由被动执行医嘱变为对病人生物、心理、生理、生活全身心的主动整体护理,护理管理发生了相应的重大变化。就兰大二院来说,虽然整体护理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没有达到所认知的目标,但在护理管理的理念、制度、监督、检查、目标任务的实施等方面,已经有了十分明晰的实践和工作要求边际 ,在报酬、奖惩、层级分类管理等方面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制度约束,信息化、制度化、人本化、系统化护理管理完全取代了过去单纯抓人的护理管理,主要实行了在院长领导下,设护理副院长——护理部主任——科护士长——病区护士长,垂直管理的护理管理机制,较好地推行了“系统化整体护理”,减少了管理中的漏洞,护理投诉逐年降低。 1.3 护理人员学历的普遍提高,保证了护理系统化管理的向前推进。目前我国护理教育仍以中专教育为主,大专、本科及研究生教育仅占一小部分。三级甲等医院较全国平均水平而言,学历程度较高。以兰大二院为例,从上世纪90年代后招聘录用的护士几乎都是大专以上文化程度,都接受过正规护理专业教育。护理人员学历的普遍提高,奠定了整体护理的实践基础,增强了对整体护理的理解和认知程度,大大降低了护理工作中的差错率,整体护理成为了可能。 2 对在推进整体护理的中凸显的矛盾、问题的认识和分析 毋庸置疑,我国的护理管理事业较从前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还明显底气不足。诸如护理人员数量偏低,每千人口平均护士(师)数偏低,护理教育层次偏低,护理管理仍受硬软件条件的制约,护理科研有待走向前台,整体护理还没有在临床护理实践中普及等等。 2.1 一些医院领导对护理及护理管理工作的认识存在偏见,思想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据《健康报》报道,宁夏某医院党委书记在阐述医护关系时说,“病人到医院来是找大夫的,不是找护士做护理的,做护理还不如去桑拿,那里有小姐按摩,多舒服。”此番讲话极大地损坏了护士的自尊心和工作积极性,导致该医院护理工作几乎陷于瘫痪。虽然这是一个对护理工作存有偏见的特例,但反应了一个不重视护理工作的事实。这种行政式管理偏见,虽然反映在个别地方,但对护理工作重视不够,就往往扼杀护理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导致护理管理不能得到有效的执行和实施。 2.2 护理人员数量不足,床护比例失调的矛盾加剧,难以适应医学科学及新医学模式发展的需要。由于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护理人员的数量长期处于缺乏状态,护理人员长期以来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在新的医学模式的推进中,心理护理,生理护理,生活护理一股脑儿对护理工作提出较高要求,但床护之比一直没有得到较好的落实。在近年对医院体制的改革中,这种状况并未得到有效缓解,在部分地区或医院,甚至矛盾更加突出。由于护士待遇低,收入少,工作苦,责任重,职称低,晋升难,理解少等原因,护理人员“转行”现象较为严重,其中受到当前市场经济副作用的影响,使护理专业的吸引力下降。 2.3 护理服务价格体系缺乏市场调节机制,致使护理管理处于尴尬的境地。长期以来,我国护理服务价格体系一直处于与实际价值相背离的状态。许多基础护理服务收费低廉,甚至不收费。如床上洗头擦浴.洗脸洗脚,口腔护理,翻身,更换床单,观测生命体征,陪送重病人作特殊检查以及心理护理等,均是耗时多却 无费收或收费甚微的护理劳动。如像我们眼科,不管轻重病人,由于蒙住眼睛,事事都需要护理和帮助,可这种护理往往是免费的,在这种情况下,基础护理质量就难以保证。护理管理面对这种无费收或少费收或高收费的情 况,追查起来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使护管质量受到影响。 2.4 护理管理人员专业化程度低,继续培训教育落实不到位,影响护理管理任务的落实。一是护理管理人员绝大多数是从护士中选拔而来,缺乏科学的专业护理管理知识和管理经验,缺乏创新基础和自身动力。二是新上岗的管理者没有机会进行系统的、规范的培训;三是院内护理管理新理论、新知识培训的深度、广度不够。因此,势必造成管理上的缺陷和误差,进而影响护理质量的控制管理。 3 在应对策略上的几点建议 在医院这个随时随地都可能存在风险的特殊环境里,如果不能正视护理及护理管理工作在整个医疗工作中的的重要作用,不能正视护理人员的正当诉求和护理工作必备的软硬件条件,不能正视医院的系统化整体管理,整个医疗事业都会受到影响。 3.1 医院各级领导解决护理问题和矛盾的先决条件,是转变自身对护理工作认识的思想和观念。要真正解决护理工作、护管工作中不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减少或者杜绝医患矛盾,首要的问题是要转变各级领导的思想观念,牢固树立医院一盘棋思想,真正把医疗和护理的作用等同起来,真正树立起“三分治疗,七分护理”的观念,把护理工作始终放在议事日程中。 3.2 以改革的精神着力逐步解决护理工作的一些问题,是推进护理工作发展的必备要件。要以改革的精神去正视这些矛盾和问题,以改革的办法着力去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要不断克服困难,逐步创造一个宽松的护理环境。 3.3 推进以人为本的内涵管理和人性化制度管理相结合的护理系统化管理,是科学化护理管理的真正体现。在推进以患者为上的人本理念的过程中,要非常重视护理工作的要素配置,在制定制度、计划时,要自下而上进行讨论,广泛征求一线护士的意见。在确定福利奖金时医院要确定统一的奖金分配系数,适度考虑护理人员的利益,以免造成利益分配上的过度倾斜。 3.4 不断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教育培训、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素质,是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和水平的关键。当前一方面护理人员教育层次较低,知识结构单一,综合素质不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亟待进一步在岗继续教育培训;另一方面,护理人员培训教育机制不够完善,护理人员培训财力投入有限,培训教育计划得不到很好落实。要真正解决好医患关系,要推进医院的整体发展,护理人员的教育培训非抓紧不可。 3.5 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护理管理队伍,将为整个医疗事业的发展带来活力和动力。《又具备科学管理知识、能力的护理管理队伍,到2010年底,100%二级以上医院护理管理人员取得岗位培训证书。为了达到《纲要》要求,全面落实护理管理任务,院本部、护理部和各科室都要重视护管人员的培训,要有计划选派管理人员外出学习,参观学习其他医院成功的管理模式,拓宽视野、激发管理思维。同时开展院内培训和岗位指导,如轮岗多科室或到护理部参与全院宏观质量管理和工作规划的制定。要加强医护沟通,建议建立每周一次医护沟通会,以加强治疗和护理的信息舆情和讨论,促进每个人对整体治疗计划的理解和服从,从而确立护理管理的针对性、目的性和有效性。 护理研究论文:综合医院新生儿监护室配奶感染控制和护理方法研究 近年来,新生儿感染是造成新生儿发病率和死亡率升高的一个主要原因,特别是在一些综合医院,由于医院患者众多,病情多样性,而新生儿正处在生长阶段,自身的免疫力较差,很容易发生感染,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关于配奶的护理方法[1],我院在2013年2月到2014年2月之间对120新生儿中的60例采用配奶感染控制与护理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就有关内容报道如下: 一、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在2013年2月到2014年2月期间出生的120例新生儿,采用随机分配,将这些新生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新生儿中男性35例,女性25例,出生时间最短的3天,最长的25天,平均出生时间为(14.5±10.9)岁,体重最轻的为2600g,最重的为3900g,平均体重为(3250±550)克;对照组新生儿中男性38例,女性22例,出生时间最短的3天,最长的28天,平均出生时间为(15.5±11.2)岁,体重最轻的为2500g,最重的为4000g,平均体重为(3260±560)克。所有新生儿的母体没有出现宫内感染,新生儿在出生后身体健康,两组新生儿在性别、出生时间、体重等方面差异不明显(P 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配奶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配奶感染控制与护理方法。所有新生儿使用的无菌物品管理、保温箱、呼吸机管道、监护室空气、护理人员的清洁工作等均是一致的;常规的配奶护理方法由我院的护理人员按照日常工作进行护理,不采取干预措施。观察组采用的具体方法如下:(1)所有护理人员严格执行新生儿配奶流程。确保奶源的来源安全可靠,配奶前需要做好准备工作,戴好口罩和帽子,并使用洗手液方法清洗双手,并准备好配奶过程中需要使用的奶瓶、奶嘴、瓶盖等,所有器具必须严格消毒,之后中倒入适量的温水,水的温度要控制在40―50摄氏度之间,之后根据新生儿的实际情况加入适量的奶粉,套上奶嘴,摇匀奶粉,摇匀后将奶水滴到手腕部位,感觉奶粉的温度,保证奶粉的温度适合新生儿服用不可过高也不可过低。喂奶结束后,将奶瓶、奶嘴等立即使用洁净水清洗干净,所有清洁完毕后将奶瓶放入专用的消毒柜内进行消毒,每一位新生儿对应有自己专用的奶瓶,发生感染的新生儿需要将奶瓶等实施隔离消毒;(2)成立专门的新生儿监护室配奶感染控制与护理小组,对所有护理人员的配奶操作实施监督,确保操作过程中的规范化;(3)定期的对所配奶进行抽样检查,确保配奶的安全卫生;(4)消毒柜要定期的进行检查,保证限消毒柜的干燥卫生;(5)做好配奶的相关记录工作,保证配奶留有数据资料。 1.3观察指标 主要观察新生儿采用不同配奶护理方法之后,新生儿感染率的比较,并对新生儿的家属进行满意度调查。 1.4评价指标 对新生儿家属的满意度调查分为满意、一般和不满意。 1.5统计学分析 对上述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计量资料采取平均值±标准差(x±s)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x2检验(或者采用T检验);对比以P 二、结果 2.1新生儿感染率比较 两组新生儿的比较如表1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观察组新生儿的感染率显着低于对照组新生儿的感染率(P 表1 两组新生儿感染率比较[n(%)] 2.2两组新生儿护理满意度比较 两组新生儿满意度比较如表2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观察组新生儿的满意度显着高于对照组新生儿护理满意度(P 表2 两组新生儿护理满意度比较[n(%)] 三、讨论 产科属于综合医院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新生儿的护理质量直接影响着整个医院的护理质量,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做好感染的控制护理工作,新生儿由于免疫系统尚无发育完成,属于医院中的易感人群,根据相关资料报道,我国新生儿在医院的感染率高达16.1%,新生儿感染明显会提高心生儿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这些感染因素中,一个关键因素就是配奶工作的感染与控制[2]。这是因为在配奶过程中多次经过护理人员的操作,而且其中使用的奶瓶等物品都有可能携带病菌直接造成新生儿的感染,所以做好新生儿监护室配奶感染控制与护理对于做好整个医院的感染控制具有重要意义[3]。 我院在2013年2月到2014年2月期间对120例新生儿采用了不同的配奶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的配奶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配奶感染控制与护理方法,对两组新生儿的感染率进行统计学分析,对照组新生儿感染率为33.3%,观察组新生儿感染率为10.0%,观察组新生儿的感染率显着低于对照组新生儿的感染率;新生儿不同护理方法进行满意度调查,观察组新生儿家属满意度为90.0%,对照组新生儿满意度为51.7%,观察组新生儿护理的满意度显着高于对照组新生儿护理满意度。 在整个新生儿配奶过程中发生感染的原因主要有:(1)奶瓶等用具在保存过程中没有经过干燥处理,清洗干净之后的奶瓶直接放进消毒柜之后,使得消毒柜内部环境有所改变,在潮湿的环境中,细菌易于繁殖,可造成奶瓶的污染,进而影响到新生儿的健康[4];(2)配奶操作室缺乏必要的消毒措施,这种环境下的病菌很容易在配奶过程中造成奶瓶感染;(3)操作过程中,部分护理人员没有严格的按照配奶的规范操作,出现了配奶过程中的病菌感染。 提高新生儿监护室配奶感染控制与护理的措施主要有:(1)护理人员定期培训,提高职业综合素质,保证配奶过程中规范化的操作,降低病菌的感染率;(2)定期对消毒柜进行检查,保证消毒柜的干燥洁净;(3)对配奶室的空气环境实时监控,保证空气中的菌落数处于安全范围;(4)做好配奶过程中的监督工作,重视配奶操作过程;(5)配奶过程中的相关记录必须及时进行并保证数据的真实有效。 综上所述,做好配奶感染控制和护理可以有效地降低新生儿的感染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提升医院的护理质量水平,所在综合医院新生儿护理过程中采用监护室配奶感染控制与护理方法对于提高新生儿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护理研究论文:生物化学在护理的优势研究 1生物化学的基础课程作用 分子生物学的各项技术如分子杂交、基因重组、PCR等均以生化的蛋白质、DNA、RNA的生物合成为基础;一些疾病的发病机制也是以生物化学的物质代谢为基础,如蚕豆病的成因是细胞内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缺乏所致,表现为不能经磷酸戊糖途径得到足够的NADpH,体内的谷胱甘肽不能保持还原状态,一些含-SH的蛋白质或酶容易受氧化剂或过氧化物的损害,表现为食用新鲜蚕豆后会发生的急性血管内溶血;糖尿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亦需要从生物化学的角度出发,只要熟悉糖代谢以及三大代谢之间的联系就很容易掌握此病,糖尿病是由于血中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导致糖代谢紊乱,进而引起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血糖监测表现为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h血糖≥11.1mmol/L,从其发病机制便可推断出各大系统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针,学习便可事半功倍。因此只有熟悉生化的基础知识,将来才能更好的去学习和理解临床课程。 2生物化学与临床护理工作的联系 2.1配药 配药是临床护士的一项主要职责,怎样尽可能避免输液的配伍禁忌,药品溶解不全等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和损失均要运用基础生化知识。如静滴抗生素是临床上常见的重要给药途径,在临床给药途径中,我们需要根据抗生素本身的理化性质、药物代谢动力学特点来注意溶媒的选择、合理的滴速等,从细胞的生化和生理特点考虑,抗生素的溶媒必须是等渗溶液,否则会导致细胞涨裂而亡,一般会选用0.9%的生理盐水或5%的葡萄糖来作为溶媒,多数抗生素会选用生理盐水作为溶剂,因其不仅起到良好的等渗作用,也是剂型的稳定性。以临床常用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为例阐明其生化机制,β-内酰胺类在近中性(pH值=6~7)溶液中较为稳定,pH值过高或过低均易使β-内酰胺环开环,失去抗菌活性,而成品的葡萄糖的pH多为3左右,生理盐水的pH值约为4~5,故应该生理选盐水作为溶媒。其次抗生素的滴速也值得讨论,速度太快会引起局部药物浓度过高,引起不良反应,速度过慢会使血药浓度达不到最低抑菌或杀菌浓度而影响药效,最后还要考虑药物半衰期的问题而确定给药时间,这些均需以生物化学知识包括人体物质代谢特点和药代动力学特点为基础来判断。另外粉剂的溶解不全也是护理工作中的一项常见问题,常见原因可能为pH值不当、温度不适宜,以及由于操作不当引入杂质或生物体的感染等原因所致,为此护士在配药过程中不仅需加强无菌意识,注意规范护理操作,更要考虑药物的理化性质和体内代谢特点。 2.2消毒灭菌 临床工作中常用的消毒灭菌法有很多种,运用生物化学的知识便可阐述其原理。(1)高温灭菌法:包括干热灭菌和湿热灭菌,原理为高温可以使细菌蛋白质凝固变性、细胞膜功能受损、菌体遗传物质破坏;(2)紫外线杀菌:常用于治疗室、手术室、配药室和病房等空气和物体表面的灭菌,波长240~280nm紫外线可破坏DNA相邻的胸腺嘧啶二聚体,干扰细菌的正常复制,对病毒也有一定的灭活作用;(3)过滤除菌法:滤头的孔径很小,是利用物理阻留的方法将液体或空气中的细菌除去,以达到无菌目的,实验室应用的较多。(4)化学消毒法:因其杀菌谱广、可操作性强而被临床广泛应用,常用的消毒剂有乙醇、戊二醛、碘伏、含氯消毒剂等,日常护理中如换药常会使用含碘伏或酒精棉球擦拭伤口进行消毒,输液及注射前也会对病人的皮肤进行消毒,能杀灭菌体甚至芽孢,原理为化学消毒剂可使菌体或病毒的蛋白质变性,干扰其正常复制。只有掌握好各种消毒灭菌的原理和方法,才能更好的运用到临床护理中。 2.3健康宣教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医护人员防大于治的观念也在逐步加深,健康宣教在护理工作中的比重亦越来越大,特别是糖尿病病人的健康宣教尤为重要,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方案越来越提倡饮食运动疗法为主,药物治疗为辅,因此在该病的治疗中护士的承担的角色显得尤为重要。患者常常会向护士提出的问题常见有“怎么才能控制好血糖?”,“哪些食物能吃,哪些不能吃”,“我今天没吃糖,为什么血糖就高了?”等诸如此类的问题,熟知生物化学书中所述的三大物质代谢便可轻松回答患者生活饮食中的困惑以及帮助患者拟定合理的饮食方案和运动方案,另要告知患者血糖的监测方法和低血糖发生时的自救措施。糖尿病患者补液时需要在糖水中加入胰岛素,模拟正常人体糖代谢特点。高脂血症病人的健康宣教要低脂饮食,加大运动量,其原理为脂类代谢。在这里就不加以赘述。以上均要运用生物化学的知识,可见生物化学在护理工作中起着很大的作用。 生物化学虽为医学的基础课程,却与临床护理工作联系尤为紧密,尤其是糖类、脂类、蛋白质三大物质的理化性质和代谢特点在临床医护人员的工作运用中贯穿始终,护理人员在配药、消毒灭菌、健康宣教、术中或术后为患者补充能量以及和医生的配合诊疗过程中的方方面面,生化的基础支撑作用不可小觑,因此作为护理专业的学生,要把生物化学作为专业基础课加以深读、熟悉和掌握,将来在工作岗位上才能从容不迫,以做一个合格的护士。 护理研究论文: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疼痛护理的研究 疼痛是外科手术患者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如果疼痛剧烈则引起机体强烈的应激反应,导致丘脑一腺垂体一肾上腺皮质轴活动增强,可影响为机体免疫力和身心康复[1].文献报道[2],外科择期手术中有75. 5 % 的患者担心手术疼痛,有 50% 以上的患者术后72h 仍疼痛不止,严重影响患者临床治疗和生存质量。因此,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减轻术后疼痛,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 1 病例选择: 入组标准: ①具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适应症; ②良性胆囊疾病,近半个月内无急性胆囊炎发作; ③无腹腔严重感染和腹膜炎; ④术前 3d 没有使用影响胃肠动力的药物; ⑤无药物及酒精依赖史; ⑥能进行有效沟通,同意进入本研究。排除标准: ①可能存在胆囊或胆管癌; ②有黄疸、肝炎及严重肝硬化病史; ③出血倾向或血液病者; ④化脓性胆管炎、腹腔严重感染或合并急性胰腺炎; ⑤具有非手术原因所致疼痛。 1. 2 一般资料: 2012 年 10 月至 2014 年 10 月,收集在我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 87 例,按照入院的单双号顺序分为观察组 44 例和对照组 43 例。观察组: 男23 例、女21 例,年龄21 ~72 岁,平均( 35. 84±9.35) 岁。受教育年限 6 ~ 21 年,平均( 12. 53 ±4. 67) 年。 疾病类型: 非结石性胆囊炎 18 例、胆囊息肉 16 例、胆囊结石10 例。对照组: 男24 例、女19 例,年龄24 ~70岁,平均( 35. 27±9. 12) 岁。受教育年限 6 ~ 20 年,平均( 12. 14±4. 60) 年。疾病类型: 非结石性胆囊炎 17例、胆囊息肉 15 例、胆囊结石 11 例。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5) . 1. 3 护理措施: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护理,包括入院宣教、基础护理及术后监测生命体征、帮助患者采用正确姿势、遵医嘱给予镇痛药等。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护理干预措施: ①认知干预。术前,向患者讲解术后可出现疼痛,加深患者对疼痛的了解; 并告知术后疼痛产生的原因及程度等,防止进入疼痛恐惧的误区。②饮食干预。术前以易消化、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为主,不易进食产气食物; 术前 8h 禁水禁食,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术后 6h 可进少量的流质,如白开水或米汤; 24h 后开始进食低脂低糖半流质,少量多餐,每日进餐 5 ~6 次,多选用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肪饮食; 饮食由细到粗,循序渐进,逐渐恢复正常的饮食,多食新鲜蔬菜、水果等。③心理干预。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了解患者的内心状态,认真倾听患者的讲述,给予患者精神鼓励。减轻患者心理压力,以同情、安慰和鼓励的态度支持患者,消除患者对疼痛的恐惧感。④音乐疗法。评估患者的性格特征、文化背景及病情程度,向患者介绍各类音乐特点,选择其喜好的音乐进行音乐疗法,嘱患者可以自由意愿配合心中默唱、哼唱或肢体语言,每天 2 次,每次 30min.音乐疗法可以分散患者注意力,有效减少患者对疼痛的感觉强度,减轻焦虑和抑郁缓解疼痛。⑤活动干预。术后麻醉清醒后,可进行床上躯体活动,经常变换体位; 术后 6 ~12h 后鼓励患者下床活动,无明显不适可在病房内活动,活动量逐渐增大。⑥松弛疗法。指导患者放松全身肌肉,从头部开始到足部结束,循序放松,深慢呼吸,频率以自然舒适为宜,每天 3 次,每次 15 ~20min[4]. 1. 4 疼痛评价: 采用线性视觉模拟评分法[5],在标尺的两端标有从 0 ~10 的数字,0 代表无痛,10 代表最严重的疼痛,让患者选择符合自己疼痛的数字,分别于术后 6h、24h、48h 及 72h 各评价一次。 1. 5 胃肠功能: 观察记录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肛门排便时间,以及胃肠道不适症状,如腹胀、便秘及腹泻等。 1. 6 统计学处理: 采用 SPSS13. 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x珋±s) 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χ2比较,P 2 结 果 2. 1 两组患者术后疼痛 VAS 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 6h 疼痛 VAS 评分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 但是术后 24h、48h 及 72h 观察组患者疼痛 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2. 2 两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及首次肛门排便时间均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3 讨 论 1987 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首次应用于临床并取得成功,与传统剖腹手术治疗胆囊疾病,该术式具有创伤小及出血少等特点,逐渐取代了 90% 的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已经成为治疗胆囊良性疾病的金标准[6].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虽然属于微创性手术,但是任何手术对机体都存在应激,术后仍可发生疼痛。疼痛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和心理体验,是机体对伤害性刺激的应激反应[7].本研究显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实施护理干预,患者术后 6h 疼痛 VAS 评分与常规护理相似,但是术后 24h、48h 及 72h 观察组患者疼痛 VAS 评分明显降低。认知干预、心理护理、音乐疗法及松弛疗法等,通过不断对患者进行积极的心理疏导、转移注意力等,减轻患者心理负担,消除消极心态,提高对疼痛的依从性和痛阈值,增加患者的舒适感,减轻患者的痛苦体验。 腹部手术操作、麻醉、原发疾病、治疗药物、术后水电解质酸碱失衡、术后疼痛及被动体位等因素,可共同作用抑制肠壁内源性运动活性的神经,表现为胃肠功能恢复延迟和肠麻痹[8,9].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虽然减少对胃肠的刺激,但造成胃肠功能紊乱的刺激因素仍然存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后,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及首次肛门排便时间均早于常规护理。术后早期活动和早期进食,可刺激肠道的反射活动,胃肠蠕动加快、分泌功能活跃,有利于消化道血液循环和淋巴液回流,从而有效预防胃肠功能紊乱,促进胃肠内容物的排出,食物消化和吸收的速度加快。 护理研究论文:对外科手术后患者镇痛护理研究 术后疼痛是外科手术中最常见的症状,对术后患者的康复、避免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是人体对于组织损伤和恢复的复杂反应[1]。由于术后疼痛在心理上和生理上造成患者人体生理病理变化,因此,手术后医护人员的首要任务是减轻患者疼痛。本研究通过对术后患者镇痛护理,比较术后患者疼痛的程度,得出镇痛护理对术后患者的必要性。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抽取2011年1月至2012年8月来我院手术治疗的患者120人,随机将120位患者分成两组,第一组作为实验组,患者60人,根据个体差异进行有针对的镇痛护理,第二组为对照组,患者60人,不进行镇痛护理。实验组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29例,患者的年龄为22岁至80岁,平均年龄(42±5.1)岁,对照组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32例,患者的年龄为21岁至83岁,平均年龄为(45±5.8)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病情程度、文化程度等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组间数据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实验组进行常规手术后护理,即基本的包扎,检查,换药等,除此之外,在手术结束后,对患者进行镇痛护理,即将内置2.45%利多卡因60ml、75.4%布比卡因40ml/吗啡10mg、生理盐水100ml的一次性止痛注液泵与硬膜外导管相连接。泵设定的参考值为持续剂量在2.4ml/h,两次注药的时间间隔为20min,根据患者个人的疼痛情况患者自动使用止痛液注射泵,在实施的过程中,护士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病情和镇痛效果,疼痛情况一旦出现,护士立即按剂量调节用药量,直至止痛;同时,开展关于病痛认识的座谈会,提高患者对镇痛护理的认识,提高自信,以提高止痛技巧[2]。对照组只进行常规手术后护理,不对患者进行镇痛护理。 1.3效果评价方法按照疼痛的程度,划分为零级:无疼痛;一级:轻度疼痛;二级:中度疼痛;三级:重度疼痛;划分的标准为:零级无疼痛现象;一级有疼痛但是可以忍受;二级必须在吃止疼药的情况下才能达到止疼效果,疼痛明显;三级疼痛无法忍受,干扰睡眠,需要止痛药进行止痛。分别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对术后的疼痛情况统计,实验组的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的疼痛程度,则说明镇痛护理对术后患者恢复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实验组的疼痛程度高于对照组的疼痛程度,则说明镇痛护理对术后患者恢复不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1.4统计方法应用SPSS15.0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对数据进行X2检验,记录P值。P 2结果 通过研究发现,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病情程度、文化程度等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的前提条件下,实验组的零级疼痛为4人,一级疼痛为52人,中度疼痛为4人,重度疼痛为0人;对照组零级疼痛为0人,一级疼痛为32人,二级疼痛为24人,重度疼痛为4人。实验组的各级疼痛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各级的疼痛率,P 3讨论 疼痛是一种不愉快的情感体验,是由组织损伤和伴随组织损伤引起的一种复杂心理、生理反应,术后疼痛属于急性疼痛,是外科手术中最常见的症状,是人体对于组织损伤和恢复以及焦虑等的综合性复杂反应。导致术后疼痛的原因有很多,例如手术创伤、性格、注意力、对疼痛的敏感程度、心理状态、生理状态等。疼痛对患者伤口愈合的时间、伤口愈合的程度都有很大的影响,除此之外,对患者的生活、患者家属亦造成不良的心理刺激[3]。本研究显示,通过术后对患者进行镇痛护理,使患者主动配合治疗,增强自信,从而可以坦然的接受疼痛,痊愈率高(P 镇痛护理有止痛注液泵和护理干预两大方法。止痛液注射泵法是指在手术结束后,将内置2.45%利多卡因60ml、75.4%的布比卡因40ml/吗啡10mg、生理盐水100ml的一次性止痛注液泵与硬膜外导管相连接,在患者疼痛时,可自动使用止痛液注射泵,直至止痛[4]。护理干预分为:认知干预:通过加强健康宣教、知识讲解等方法,使患者了解手术步骤、术后疼痛产生的原因、程度、时间、以及疼痛产生的利弊等;心理干预:第一:经常和患者沟通交流,对患者的心态进行了解,并进行合适的心理教育,消除患者内心的恐惧;第二:通过细心观察患者的行为举止,面部表情等,了解患者内心所想,并积极制作出相应的方案提高患者的自信以至康复;行为干预:通过患者的行为采取积极的措施缓解患者的疼痛[5]。 研究发现,进行镇痛护理和不进行镇痛护理中,进行镇痛护理的实验组术后零级疼痛和三级疼痛的疼痛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镇痛护理可降低术后患者的疼痛程度,对外科手术后的患者是必要的,值得临床使用及推广。 护理研究论文:护理管理内科院内感染研究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临床研究过程中常用的随机分组方法,在过去一段时间内(2009年12月至2011年12月,即我院实施护理管理模式前后各一年内),发放调查问卷264份,调查对象均为内科患者,主要包括男性患者152例,女性患者112例;抽样研究对象中年龄最大者79岁,年龄最小者21岁,平均年龄46.2岁。内科护理人员中年龄最大者38岁,年龄最小者21岁,平均年龄27.4岁。所抽取患者的所有自然资料,不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可以在研究过程中予以分析比较。在接受治疗前,所有患者都经过了相关的临床检查之后予以确诊。 1.2方法 对在抽样时间内患者反映的一些问题进行整理分析研究,并对开展护理管理前后我院内科的病房管理情况、护理和消毒质量、患者对护理满意度、出现院内感染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1.3数据处理 对研究过程中得到的相关数据,均采用常用的SPSS14.0数据处理系统予以处理,当P 2具体制度 2.1病房管理 ①在护工方面采用统一招聘的方法,招聘方式具体如下:只有具备初中以上学历的应聘者才有应聘护工的资格,年龄小于或是等于40周岁,在参加招聘时应出示有效身份证件,护工在经历过面试、培训、试用等这一过程的筛选后,进行择优培训才能够录取上岗。被录用的护工均应进行统一的管理,必须统一进行着装,仪表要端庄且得体,应该佩带胸牌[1]。 ②制订一系列合理的陪护流程。所录取的护工应该受内科科室的统筹调度以及安排,该过程具体表现为:患者及其家属对护工产生需求后,需要得到责任护士的同意,由护士对陪护服务的通知单进行填写,内科科室负责人收到通知单并确认后再对护工岗位进行安排[2]。 ③在疗区制订管理规范。按照内科的一些特点,编写要系统,在确认完岗位职责、工作范围、工作守则后,奖惩措施的制定要严格明了。管理制度的制定应严格,严格规定陪护家属以及护工的行走区域,在病区内要吸烟、大声喧哗等要坚决予以禁止,严格遵守作息时间等[3]。 2.2消毒质量 对病床、饮食、消毒剂的使用等方面都要有一个详细且规范的要求,定期或者是不定期的对患者及其家属、护工以及护理人员就隔离消毒的相关知识进行培训。科室应该对陪护家属以及护工做定期的体检,必须严格执行探视制度,交叉感染现象要予以坚决的避免[4]。 2.3护理质量 ①在护士与护工之间施行捆绑管理,将他们的工作流程予以系统梳理,明确界定其各自的职责,要制定有弹性的排班制度,施行早晚帮班的方式,将人文关怀这一方面予以更好地体现。 ②对所有患者的具体病情以及心理状况等每天进行一次评估,依照患者自理能力的级别,来制定护理工作的基础内容以及标准,按照评估结果每天都应有一个相应的调整。 ③对护士以及护工都要定期进行操作技能的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有:理论知识、静脉采血、无菌技术操作、鼻导管吸氧、静脉套管针留置等,对护士的操作技能以及实践能力进行检验,使护理水平能够得到整体提高[5]。 3结果 经过仔细研究后我们发现,在实施护理管理后,病房管理情况、护理和消毒的质量与实施前比较有明显的提高,且具有非常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 4讨论 如何对住院治疗的内科患者提供高质量护理服务,一直以来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家属或护工陪护,是目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对该类患者进行陪护的两种方式,但是由家属对患者进行陪护很难满足专人长期陪护的要求,而所谓的护工又大多数都是以农村闲散的劳动力为主,该类护理人员的普遍特点是文化素质相对偏低,专业的护理技能严重缺乏,陪护过程中没有可遵照的统一的规范标准,服务质量很难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6];另外,目前在国内还没有一个对该类护理人员进行规范管理的专门部门或机构,导致管理出现无序现象,护工自身会携带一些病菌,在与患者进行接触后会出现交叉感染,更有甚者在对患者进行陪护期间会出现斗殴、偷窃等我们不愿意见到的一些事件,对医院的患者医疗和护理服务规范管理形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总而言之,在内科实施规范化的护理管理,既能够对护理工作进行严格的操作,又能够使内科患者充分感受到强化护理服务的优点,在护理项目非常复杂和特殊的内科病房中,可以有效预防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出现院内感染现象。 护理研究论文:护理学体验式教学法的研究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本校2011级学生110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55人。两组学生性别,年龄等无统计学差异,实验结果具有可比性。两组学生所学习的操作项目相同。 (二)教学方法 1.实验组。建立一个护理人员的模拟环境,这是进行实践的重要基础。模拟专业护理人员的工作,能让学生有较强的代入感,从而提升职业使命感,提高学习兴趣。模拟体验的具体操作是,现有教师进行真人示范,再由学生分组进行病人与护理人员的演练,让学生在护理人员与病人两种角色间进行体会。 2.对照组。对照组就是传统的授课,老师在课堂上将关键内容,学生机械的对其进行记忆,教师不做过多的引导。 (三)评价标准 此次实验两组学生接受不同模式的教育,教师根据其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对护理人员这一职业的认知程度,团队协作能力等进行评定。 (四)统计学分析 此次试验用到的数据均用SPSS22.2软件包进行处理。结果P 二、结果 (一)患者认知程度对比 对照组学生在角色认知上普遍较差,不能体会患者的痛苦,能够对角色有深入认知的人数占29.09%,而实验组通过体验,对角色有深入认知的占98.18%,两组数据间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 (二)对护理人员的认知 通过体验,实验组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到护理人员的重要性,能更清晰的明白自己的责任。 (三)团队协作能力 体验式教学需要同学们分组,互帮互助,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而对照组则得不到这方面的训练,两组学生在团队协作上具有很大的差距。 (四)动手能力 实验组学生的动手能力有了明显提升,通过体验式教学,学生亲自操作,动手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对知识的掌握更透彻,而对照组同学的动手能力普遍较弱。 三、结语 通过此次试验,实验组同学的综合素质有了全面的提升,学生在角色认知、责任意识、团队协作、动手能力上均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而对照组同学则无明显提升。对比两组学生综合素质的差异性可以看出,应用体验式教学,能极大地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通过实际情景模拟,在角色扮演的时能亲身体会到患者感受的痛苦,明白护理的重要性,只有规范操作,患者所受的痛苦才能最小化,这也是护理人员的职责所在。有时候护理人员需要同他人合作才能更好完成护理工作,这就需要学生有团队协作意识,学会配合他人,达到效果最大化。综上所述,体验式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加清晰的明白护理人员的职责,提高学习兴趣,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与心态。所以体验式教学法应当在护理教学中进行推广,让更多的学生受益,提高未来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护理研究论文:分析外科手术后患者镇痛护理研究 术后疼痛是外科手术中最常见的症状,对术后患者的康复、避免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是人体对于组织损伤和恢复的复杂反应[1]。由于术后疼痛在心理上和生理上造成患者人体生理病理变化,因此,手术后医护人员的首要任务是减轻患者疼痛。本研究通过对术后患者镇痛护理,比较术后患者疼痛的程度,得出镇痛护理对术后患者的必要性。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抽取2011年1月至2012年8月来我院手术治疗的患者120人,随机将120位患者分成两组,第一组作为实验组,患者60人,根据个体差异进行有针对的镇痛护理,第二组为对照组,患者60人,不进行镇痛护理。实验组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29例,患者的年龄为22岁至80岁,平均年龄(42±5.1)岁,对照组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32例,患者的年龄为21岁至83岁,平均年龄为(45±5.8)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病情程度、文化程度等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组间数据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实验组进行常规手术后护理,即基本的包扎,检查,换药等,除此之外,在手术结束后,对患者进行镇痛护理,即将内置2.45%利多卡因60ml、75.4%布比卡因40ml/吗啡10mg、生理盐水100ml的一次性止痛注液泵与硬膜外导管相连接。泵设定的参考值为持续剂量在2.4ml/h,两次注药的时间间隔为20min,根据患者个人的疼痛情况患者自动使用止痛液注射泵,在实施的过程中,护士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病情和镇痛效果,疼痛情况一旦出现,护士立即按剂量调节用药量,直至止痛;同时,开展关于病痛认识的座谈会,提高患者对镇痛护理的认识,提高自信,以提高止痛技巧[2]。对照组只进行常规手术后护理,不对患者进行镇痛护理。 1.3效果评价方法按照疼痛的程度,划分为零级:无疼痛;一级:轻度疼痛;二级:中度疼痛;三级:重度疼痛;划分的标准为:零级无疼痛现象;一级有疼痛但是可以忍受;二级必须在吃止疼药的情况下才能达到止疼效果,疼痛明显;三级疼痛无法忍受,干扰睡眠,需要止痛药进行止痛。分别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对术后的疼痛情况统计,实验组的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的疼痛程度,则说明镇痛护理对术后患者恢复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实验组的疼痛程度高于对照组的疼痛程度,则说明镇痛护理对术后患者恢复不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1.4统计方法应用SPSS15.0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对数据进行X2检验,记录P值。 2结果 通过研究发现,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病情程度、文化程度等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的前提条件下,实验组的零级疼痛为4人,一级疼痛为52人,中度疼痛为4人,重度疼痛为0人;对照组零级疼痛为0人,一级疼痛为32人,二级疼痛为24人,重度疼痛为4人。实验组的各级疼痛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各级的疼痛率,P 3讨论 疼痛是一种不愉快的情感体验,是由组织损伤和伴随组织损伤引起的一种复杂心理、生理反应,术后疼痛属于急性疼痛,是外科手术中最常见的症状,是人体对于组织损伤和恢复以及焦虑等的综合性复杂反应。导致术后疼痛的原因有很多,例如手术创伤、性格、注意力、对疼痛的敏感程度、心理状态、生理状态等。疼痛对患者伤口愈合的时间、伤口愈合的程度都有很大的影响,除此之外,对患者的生活、患者家属亦造成不良的心理刺激[3]。本研究显示,通过术后对患者进行镇痛护理,使患者主动配合治疗,增强自信,从而可以坦然的接受疼痛,痊愈率高 镇痛护理有止痛注液泵和护理干预两大方法。止痛液注射泵法是指在手术结束后,将内置2.45%利多卡因60ml、75.4%的布比卡因40ml/吗啡10mg、生理盐水100ml的一次性止痛注液泵与硬膜外导管相连接,在患者疼痛时,可自动使用止痛液注射泵,直至止痛[4]。护理干预分为:认知干预:通过加强健康宣教、知识讲解等方法,使患者了解手术步骤、术后疼痛产生的原因、程度、时间、以及疼痛产生的利弊等;心理干预:第一:经常和患者沟通交流,对患者的心态进行了解,并进行合适的心理教育,消除患者内心的恐惧;第二:通过细心观察患者的行为举止,面部表情等,对外科手术后患者镇痛护理研究了解患者内心所想,并积极制作出相应的方案提高患者的自信以至康复;行为干预:通过患者的行为采取积极的措施缓解患者的疼痛[5]。 研究发现,进行镇痛护理和不进行镇痛护理中,进行镇痛护理的实验组术后零级疼痛和三级疼痛的疼痛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镇痛护理可降低术后患者的疼痛程度,对外科手术后的患者是必要的,值得临床使用及推广。 护理研究论文:ICU护理人员规范化培训的研究 近些年,我国医学方面的科学技术快速发展,护理学科的外延及内涵也进一步扩展,人们对健康有越来越高的需求,这对护理人员的技能和知识是一种严格的考验,因此护理管理阶层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有效的培训在职护理人员.而ICU是集中观察及治疗危重症病患的主要场所,病患转归的效果直接受ICU监护人员的护理质量影响。在专科护理时,对ICU护理!人员有更高的要求,多年来,我院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创建并实施了一系列培训新护理人员的制度,具体包括岗前培训、试用期护理人员规范化培训、临床护理人员全方位培训等,不断完善培训护理人员的管理方法及手段.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到2014年时间段,并对其进行讨论研究,对照组是2013年度,观察组是2014年度,对照组没有采取护理人员分层级管理模式,观察组采取护理人员分层级管理模式,比较两组的科室总数、护士比例、疾病发展及病患人数等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 0.05),在临床上能够进行比较。 1.2分层管理 1.2.1各级护理人员的划分 我院依据护理部的要求将护理人员分为实习生、试用期规培生以及N0级~N3级。进入ICU工作在1-3年的低年资护理人员为N0级;有1~2年的护师资格并进入ICU工作超过3年的高年资护理人员为N1级;进入ICU超过3年的高年资护师为N2级;得到专科护士资格证及主管护师是N3级。 1.2.2制定各级护理人员培训目标和培训要求 (1)对实习护理人员及试用期规培护理人员要实施扎实严谨的岗前培训措施,促进新护理人员转换角色,带教老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专科知识并严格实施规范化的培训,使其了解ICU科的工作制度、布局以及工作程序,消除其不安、恐惧等心理,促进其把心思更好的用到学习和工作中,用到病患身上;带教老师要选择专业护师对其进行规范化、统一的培训,要求专业护士有超过两年的护师资格,培训的主要内容是专科的理论知识及专业的实践操作;带教老师指导该级护理人员每月写一份护理文件,锻炼其书写文件的能力,每个月带教老师或护士长至少要提问4次;同时每月要进行一次技能操作及ICU科的操作考核,考试成绩要在90分以上,三个月评估该级护理人员。 (2)N0级护理人员是进入ICU的新护理人员,不能很好的了解ICU科的专科性及工作强度,此时要选择有超过三年的高年资护师对该级护理人员进行规范化及系统化地培训。 新入护理人员在进行一周岗前培训及护理人员行为培训后才能上岗,上岗之后由带教老师带领其进行学习,让他们深入了解科室的工作制度、布局以及工作程序;每年该级护士最少参加一次专题讲座或护理查房,并由全体护理人员及护士长进行评价;参加培训班、护理查房、科内、院内业务学习等,修完每年的学分;必须熟练掌握ICU科常见药物的剂量、作用、注意事项及不良反应。了解ICU科比较常见的急症的评估要点、临床表现、护理常规及治疗原则,每月上级护士或护士长至少提问两次;每季度至少完成一篇专业知识的读书笔记;每月进行一次专科技能操作及科内理论知识考核,每月由护士长绩效评价该级护士,并进行年终综合评价。 (3)N1级护理人员有了三年学习、培训的经验,已经了解了ICU科的专科知识和护理常规,因此在制定学习计划时,对这级护理人员有更高的要求。该级护理人员要协助专科护士或护士长开展工作,以病患为中心,深入了解ICU专科仪器的使用及保养、ICU专科的基本的急救技能、护理操作及专科抢救流程;了解突发事件处理及护理安全管理,对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进行改正并完善;护士长直接管理该级护理人员,每年最少参加两次教学查房及专题讲座,并由护士长进行评价。 (4)N2级护士是ICU科的主干力量,因此培训要更加的严格,该级护士必须具备专科护士的操作及理论水平,对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要不断改进和完善,临床上护理的主要对象是特殊疾病病患及危重病患;深入了解ICU科常用危、重、急症病患的抢救原则、生命支持技术及抢救流程,积极参与科内、院内护理查房及业务学习,修完每年的学分;并进行护理研究设计,书写论文,在护士长的带领下建设好护理队伍,做好科内行政管理工作;具备良好的临床带教、护理教学、带领下级护理人员的能力,每年最少参加护理查房或专题讲座一次;6个月进行理论及专科操作查验一次;每月护士长要绩效评价该级护士,年终综合进行评价。 (5)N3级护士是ICU科的骨干力量,一定要具备比较全面的理论知识,精通专科护理技术,深入了解ICU专科疾病的护理常规,熟练的掌握本科室比较常见重、急症抢救及专科疑难杂症的救治原则。指导制定疑难、危重病的护理计划并实施;参加院内、科内的护理查房及业务学习,修完每年的学分[2]. 1.3统计学方法 用SPSS17.0 统计软件统计分析数据 2结果 比较护理前后的临床效果,发现采取护理人员分层级管理模式后的护理差错率、和医患纠纷都明显比采取前好,存在显着性差异(P 0.05),在统计学上有意义。如表1. 3讨论 此次研究中,在ICU护理的工作中对护理人员采取分层管理措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比较护理前后的临床效果,发现采取护理人员分层级管理模式后的护理差错率、和医患纠纷都明显比采取前好,存在显着性差异(P 0.05),在统计学上有意义[3].分级管理能多层次、多方位的让不同的护理人员发挥业务水平及技能水平,大大促进了安全护理质量的提高,同时还有效的降低了医患纠纷发生的几率。在临床上具有重大意义,值得广泛进行推广和应用。 护理研究论文:精神病人服中药的依从性现状与护理研究 精神病是困扰现代社会的常见疾病,是由于人体丘脑、大脑功能的发生了病变或者是紊乱而导致的。一般原因主要包括个人的先天的遗传或者是环境的刺激,或者是由于个性特征、体质因素等所导致。很多的患者往往在情感和思维,甚至是行动上有着不同于常人的错觉,他们经常的陷入到幻觉之中,出现妄想、情感障碍等症状,有的甚至出现暴力状况,严重威胁着本人和他人的生命安全。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生活节奏加快,环境污染严重,各种的抑郁症开始流行,精神病的发病率也在不断地提升,这些都是医学研究者应该积极重视的问题。 一、用中药来进行精神病治疗 中国的中医有着几千年来博大精深,中医对精神病的关注也是非常的丰富的。古代就将精神病称为\"风癫\",《内经》有言\"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认为精神病的发病机制以肾、肝、心、脾四脏的不协调为主。《景岳全书》认为\"狂病多因于火\",多半由于肝火旺盛、肝风内动、肝阳偏亢。还有的人认为是肝郁气滞,肝木克脾土所导致的,脾虚湿限,就会让湿气聚集形成痰,这个时候就需要疏肝解郁、健脾化痰,这种治疗理念在朱丹溪着《丹溪心法》较为流行,涤痰开窍成为精神病的重要治则。 中医讲究辩证施治,对于各种不同机体脏腑功能失调都是有着不同的治疗措施,用中药消除其病理产物,攻补兼施,标本同治。对于那些耳鸣、恍惚不清、急躁易怒、头痛、头晕的精神病症,可以用枸杞果、生地、菊花、丹皮、白芍、萸肉等来进行治疗;对于健忘、食欲减退、多梦、心悸等症状,可以用芪、参、术、草益气健脾,用当归、远志、枣仁、炒麦芽等中药进行治疗;还有一些郁郁寡欢、经常失眠、精神不振、倦怠疲乏的,可以用柴胡、当归、白芍薄荷、香附、枣仁等治疗。这些都是轻型的精神病,对于重型的精神病,像脏躁症,精神不安,烦躁心悸等,需要平肝泻肝,涤痰泄下,用甘草、小麦、白芍、合欢皮等进行治疗。 二、精神病人服中药的依从性现状 所谓的依从性就是病人或者患者在治疗行为中对医嘱的遵从程度,因为服药依从性的好与差是直接关系治疗结果的,这往往都是康复的重要一环。但是现实中我们可以明显的发现,对于中药的依从性比西药要差得多,一般的西药都是各种丸片、胶囊,无色无味。其接受相对于中药来说既简便,又无其他繁琐步骤。中药不仅制作过程繁琐,而且刺激性气味较大,口感性较差,往往导致很多的病人并不喜欢,使患者服药的依从性降低。而对于精神病患者来说情况又显得非常的特殊,在现实中经常可以看到精神病患者拒药、留药、藏药等行为。 精神病按照一般的划分可以归结为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阳性的往往都是存在着偏执和思维障碍的,根本就不配合医生护士;阴性的则是精神动力低,抑郁或者需要督促才能吃药。根据一份对297例精神病病人调查统计:\"无自知力,不承认自己有病210例(70.71%);精神症状中有被害妄想,认为服药是吃毒药32例(10.77%);认为自己吃药多会变傻或影响身体健康,对服药持恐惧心理25例(8.42%);因药物不良反应(如头晕、头痛)觉得服药后不不舒服23例(7.74%);认为病已经痊愈,无须服药5例(1.68%);其他(如受家属影响、认为药不对症等)2例(0.67%)。\"1 总结各种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首先,并不承认自己有病,很多精神病患者是轻度的精神病,对精神病并不了解,对社会影响和自我认同有着清醒的理解,总是怕会影响了自己的名誉,所以拒绝服中药,来表现自己的正常性。其次,还有的患者对于中药有着偏见,认为服用抗精神病中药会使人变迟钝,有可能变成真正的精神病,所以拒绝服药。再次,很多精神病患者看到中药就有恐惧心理,口感差,导致很多的病人一入口就吐药,再也不会进行二次服药。还有,中药治疗的疗程长,一次服用的药物数量多,导致很多的患者失去了治疗的信心,如果没有很明显的疗效,往往都会因而拒药。最后,还有的患者较为严重,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往往喜欢藏药,来捉弄治疗者和家属。甚至直接对抗护理者。 三、提高精神病人服中药的依从性的护理策略 在很多时候精神病人不肯用药并不纯粹是精神的问题,和护理者的工作也有重要的关系。很多的精神病患者除了在接触家人以外,很少有机会和其他周围的人接触,或者因为羞愧心理而不敢出去走动。这个时候就需要护理工作者能够积极的转变态度,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良好的医患关系可以让精神病患者在困难面前看到希望,能够让他们提高对中药服用的依从性。 护理工作者要让患者了解精 神病的出现的普遍性,以及目前医疗科技水平的发展,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主管护士要在第一时间接触病人并进行病情的了解。护理人员要积极的与他们多交流,进行精神上的疏导,让他们有着被爱的感觉。另一方面,患者家属或陪护人员由于对病症不够了解或不够重视,或因长期陪护且患者次数多而产生厌烦情绪。因此,给予患者及家属心理支持与精 神支持也是很重要的。要根据每一个人的家庭和文化背景不同,制订有针对性的可实施的健康计划,向患者讲解病因、病情进展以及康复的相关知识,使患者增强对控制病症的认识能力。主动关心、体贴患者,都是护士的职责所在。 护士在进行护理的时候要注意自己的言语,态度一定要和蔼诚实,从而给精神病患者一个舒心的用药环境。一般情况下不要与精神病患者进行争论,本身他们的状态就不稳定,服用中药本身也有一定的困难,这点都是可以体谅的。护士要仔细说明所服中药的名称,耐心解答病人的疑虑,增强治疗信心与耐心,以提高中药服用的依从性。 当然上面的所有的方式并不契合所有的精神病患者,对于一般的觉得自己可控的精神病患者,要通过自己的爱心和真诚来打动,告之药物治疗的重要性,通过取得信任来提高服用的依从性。对于那些依从性稍微差的患者要积极的与他们沟通,看看到底是在哪个环节阻止了他们依从性,看看有什么不良反应,是不是对中药的气味、口味过敏等,耐心、细致地询问患者,帮助他们解开心结。如果依从性还是不强,就要刚柔相济,斩钉截铁的要求病人喝下去,无任何商量余地。 对于那些相对难缠的藏药或者吐药的患者,可以在不改变药性的情况下放少许的糖,或者其他方式来增强依从性,可以简化服用过程。如果难缠的病人可以通过家属来进行调节,大家齐抓共管一同监督,帮助病人提高服药依从性。如果护士本身的权威性不高,可以请医生来进行疏导。精神病患者之间往往很容易形成良好的辅助关系,护理工作者用药的时候也可以采用将患者组织起来,通过病人的相互 教育和相互劝导来提高患者服药的依从性。 还有一类的精神病患者,拒绝一切药物,往往认为世界和其是对立的,整天沉浸在虚幻的世界里。这种病人的治疗往往既是需要患者家属的帮助,可以配合食疗的方法来潜移默化的渗透到的到治疗中。还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在病人比较高兴的时候,或者是行为比较亢奋的时候,不经意间诱导他们服用中药,以此来提高用药服用的依从性。但是这种行为需要分清对象,有些病人情绪急躁,一旦发现自己上了当,往往会走向极端,拒绝进食甚至是发生暴力。 总之,精神病患者并不像其他的患者一样通情达理,患者的不依从性是当今医疗界面临的严重问题,是很多的护理工作者所头疼的。只有积极的找出影响住院精神病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因素,积极的对症下药才能够将护理工作完成到最好。爱心、耐心、舒心的对待患者才能够提高他们用药的依从性,进而早日康复。 护理研究论文:在精神疾病护理中体现人文关怀的效果研究 精神疾病是指在各种生物学、心理学以及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下,大脑功能失调,导致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障碍的疾病[1]。由于人们对疾病的认识随着时代的发展有所不同,精神病护理也呈现出其独特的发展路径。在精神疾病的稳定期,药物、心理治疗和护理、家庭与社会的支持对疾病的治愈至关重要。本文选取我院在我院收治的60例老年痴呆病人,对其进行全面评估和精心护理,取得的较好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对象为2007年8月至2010年7月在我院精神科住院治疗的60例老年痴呆患者,其中男性36人,女性24人,年龄55-90岁,平均70.1岁;其中老年前期(55-59岁)8人,老年期(60-79岁)40人,长寿期(80岁以上)12人。职业:干部28人,高级知识分子12人,工人11人.农民9人。住院时间为7-369天,平均96.8天。老年痴呆患者具有同时罹患多种疾病的特点,本组病人中患有脑血管疾病26人,高血压病28人.冠心病12人,糖尿病11人,颈椎病6人,神经性癔症的5人;同时患有5种疾病的2人,4种疾病的5人,3种疾病的8人,2种疾病的16人。 1.2 治疗和护理方法 本组病例治疗方法分别采用维脑路通、消栓灵、脑活素、西比林、都可喜等改善脑血液循环和促进细胞代谢的药物以及相应的康复治疗以缓和病人症状。但老年痴呆病人一般病因不明,尚无特殊病因治疗方法[2],目前主要是通过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来促进病人的一般健康状况,延缓其精神衰退。护理重点是保障安全防止意外,帮助患者利用残留机能过日常生活,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支持和人文关怀,尽可能长时间地维持生活自理能力。 2 结果 全组病人经过全面的评估和精心的护理,临床效果明显。痴呆症状有明显改善的28例(占46.67% ),有一般改善的20例(占33.33%),无变化10例(占16.67% ),因再发脑溢血死亡2例(3.33% )。 3 讨论 3.1 护理措施和要点 3.1.1 正确全面评估 我们通过与患者变谈,观察病人的行为举止,询问家属等方式详细了解掌握病情。对病人的病态行为后归纳分析拽出病人的护理问题,并订出护理措施。 3.1.2 加强与患者的交流,体现人文关怀 老年痴呆病人在语言和情感表达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障碍,我们在与病人交流时,不仅对病人关心同情,还要求具有高度的耐心与恒心,采取适合的方式和技巧[3],有意识地排除妨碍交流的因素,并体现人文关怀。例如:交谈时护士所取的位置是与病人保持视线平行,避免护士居高临下俯视病人,使病人产生心理压力;交谈中护士始终保持目光紊切,态度温和,主动与病人打招呼,以增加交流的次数;说话语言要简单通俗、语调适中语速稍慢、吐词清晰,一次只说一件事,必要时重复几次,直到病人完全听懂;尊重病人,病人说话时注意耐心倾听,对其语言表达不嘲笑,不否定。 3.1.3 强化记忆,预防病人躯体损伤患者因严重的记忆减退,易忘记物品的放置地点或把物品与脏破物件包在一起,事后又忘记,护理人员应耐心帮助整理,将病人常用物品放置在固定位置,注意保持清洁,对找不到房间床位和厕所者,应多次强化其识认自己的房间及床位的特征。老年痴呆病人多数站立不稳,穿脱衣服时最好采取坐位或卧位,宜穿合身长袖和长裤衣服预防摔伤。 3.2 护理体会 精神疾病护理是整个医疗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工作对象是各种类型的精神病人,护理人员除掌握患者疾病的情况,作出相应的医疗护理外,还须了解每个患者的心理状况[3]。给予适当的心理护理,所以护士除具备医疗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必须具有一定程度的心理学知识,给予患者适当的人文关怀,提高护理工作的实际效益。 3.2.1 心理护理 精神疾病患者患病后心理不平衡,对疾病认识不够往往否认自己有病,不愿主动配合治疗。病人一般情绪比较低落,有悲观厌世心理,护理人员要关心和尊重病人,教育病人正确对待疾病,讲述此病的发病原因、诱发因素,正确处理与己有关的社会矛盾和不良的社会舆论,学会控制情绪,保持心情愉快,主动配合治疗,鼓励患者树立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做好心理护理,首先应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热情接待每一个患者,详细介绍注意事项,耐心回答病人及家属提出的问题,及时解决病人的需要,安排病人住院治疗,语言要亲切文明,使病人对护理人员产生信任感、依赖感和安全感。 3.2.2 药物治疗的护理 精神障碍的病人大部分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服药,且此类药物副作用较大[4],服药期间应严密观察药物的副作用,定期查血象、肝功能、尿常规,如常用的抗躁狂药碳酸锂,因其治疗量与中毒量非常接近,服药期间应经常监测血锂浓度,如发现有头昏、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及时与医生联系。在家庭治疗期间,家属要对药品管理好,以免误服、漏服、自伤等,督促病人按时按量服药,以防复发。 护理研究论文:关于荷兰刑罚执行和青少年保护理事会的研究 [摘 要]荷兰刑罚执行和青少年保护理事会是由荷兰全国各界知名专家学者组成的,致力于对全国各拘禁场所和缓刑机构的行刑情况实施机构外监督的组织。该理事会集监督、审判、建议三职能于一体,独立公正地行使职责,加之以面向公众开放的公开透明的建议方式,由此形成了强大的社会监督机制,在维护荷兰被剥夺和被限制自由者的合法权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的产生,有其历史必然性;它的工作,卓见成效;它的经验,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荷兰刑罚执行和青少年保护理事会 机构外监督机制 刑罚执行监督 在荷兰,有一个保护被剥夺和被限制自由者合法权利的组织——荷兰刑罚执行和青少年保护理事会(以下简称理事会),它的产生,有其历史必然性;它的工作,卓见成效;它的经验,对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一、理事会产生的历史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与许多其他欧洲国家的人民一样,许多荷兰人被德国占领军投入监狱,受到非人待遇。痛苦的经历引发了人们深深的思考,保护被剥夺自由者合法权利的问题逐渐为人们所认识。1948年,由联合国通过的战后第一个关于人权的专门性国际文件——《世界人权宣言》第一次系统地在国际范围内提出了人权的具体内容和奋斗目标。该宣言在唤醒荷兰人的人权意识的同时,又进一步促使荷兰不少有识之士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那些一向被人们所遗忘的人群——被剥夺自由者和被限制自由者,社会上希望深入到矫正场所内部去了解那个与世隔绝之地所发生的事情、保护其中那些因丧失自由而处于弱势的群体的合法权利的呼声越来越高。与此同时,与当时的其它国家政府职能发生着深刻变化一样,荷兰中央政府的职能也在经历着一场变化,这主要体现在中央政府对某些权力的下放及转移。 具体来讲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变化:第一、由政府部门授权私人机构代行某些职权;第二、将部分中央职权交由地方当局行使;第三、中央部门赋予部分职能机构更大的自主权。这些变化在荷兰刑事司法领域,主要表现为私营矫正场所的出现和司法部下设机构——国家矫正局(the National Agency of Correctional Institutions )[①]日趋独立地行使职权。由于私营矫正场所和国家矫正局的运作远离中央政府的监控,因此建立长效的机构外监督机制,对上述机构进行客观、公正、独立的监督,无论从政治层面上还是从社会层面上而言,都被认为是愈发的重要。在这样社会背景之下,1953年,以《理事会建立法》[②]为基础,荷兰刑罚执行和青少年保护理事会(在海牙建立了。在该理事会成立后先后通过的重要的国际性法规—《联合国囚犯待遇最低限度标准规则》及重要的区域性法规——《欧洲监狱规则》(《the European Prison Rules》),在涉及到受拘禁者的待遇问题时,也都强调了建立独立的机构外监督机制的必要性,从而为荷兰刑罚执行和青少年保护理事会(以下简称理事会)的存在与发展提供了国际和区域法规的支持。[③] 二、理事会的基本情况 (一)理事会成员组成 荷兰刑罚执行和青少年保护理事会是在荷兰刑法领域拥有独立地位的保护被剥夺自由者和被限制自由者的合法权利的重要机构,同时它也是保护少年合法权利的重要机构。它的成员全部由荷兰女王任命,这就保证了理事会能独立于司法部履行职责,而司法部仅为理事会提供必要的活动经费、办公场所和秘书之类的辅助人员。该理事会的60名成员由来自荷兰全国各地的知名专家学者组成。荷兰《理事会设立法》对理事会成员的入选条件作了明确规定。其基本条件是:成员必须具有很强的专业技能、丰富的职业经验、良好的社会声誉、能够胜任理事会的工作。为了保证理事会独立公正的履行职责,该法还规定,任何在司法行政机关和刑行机构供职的人员,均被排除在理事会成员人选之外。 理事会成员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他们中有的是法官,有的是律师,有的是行为学家,有的是医师,有的是大学教授,有的是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士,他们代表了社会最广泛的利益。这些成员尽管来自不同的领域,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具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对投身于维护被剥夺或被限制自由者的合法权利的事业拥有极大的热情。理事会成员都是兼职为理事会服务的,其工作具有为社会尽义务的性质,因为除了获得少量必要的差旅补助和活动经费外,他们不会从理事会获得任何报酬。理事会成员每届任期6年,可连选连任,但最长任职期限不得超过12年。 (二)理事会的职能 理事会在建立之初被赋予两项职能:对矫正场所的执法状况进行总体监督的职能和向司法部长提出建议的职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荷兰囚犯获得了通过正式程序提出申诉的权利,由此理事会又被赋予了另一项职能:作为上诉庭,对涉及到囚犯的合法权利的上诉案件进行审理的职能。这三项职能中,监督职能是理事会的中心职能,它作为一个纽带,将前两项职能紧密地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下面对理事会的职能进行介绍时,将重点对其做较为详细的介绍。 1、审判职能,对被剥夺自由者和被限制自由者(主要是囚犯)的合法权利受到侵犯的上诉案件做出最终裁决。在荷兰,除了理事会对全国矫正场所刑罚执行情况进行总体监督外,在各监禁场所内还设有地方监督委员会(Local Supervisory Board)[④]对所在监禁场所的刑罚执行情况进行经常性的监督。该委员会有两个工作重点:一是听取囚犯的申诉和控告,并设法调解和解决争端;二是实施个案监督,直接处理囚犯通过正式申诉程序提交的申诉状,并做出裁定或裁决。囚犯或监所长对地方监督委员会所做裁定或裁决不服,可向理事会提出上诉,由理事会做出最终裁决。据统计,荷兰每年大约有3000到4000份囚犯的书面申诉材料被提交到地方监督委员会,其中约1/6的此类案件被最终提交到理事会审理。 2、就刑罚的适用及青少年保护问题向司法部长提出建议。理事会可以两种方式向司法部长提出建议,一是主动建议;二是应司法部长的要求提出。建议的内容往往涉及到在各拘禁场所、精神病患者监狱、缓刑与释后安置辅导中心如何适用和执行有关政策和规则的问题。这些建议将在政府期刊上、专业杂志上以及理事会的网站上向社会公开,为任何感兴趣的人士提供有关信息,从而提高了政府执法的透明度,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公民的知情权。 3、对刑事判决的执行情况进行总体监督。这是本文要重点介绍的部分。 (1)监督的范围 理事会监督的领域涵盖了监禁刑和非监禁刑,具体表现在监狱系统、青少年矫正场所、精神病患者监狱、缓刑机构四个领域。对上述领域中剥夺和限制自由的方式进行视察,是理事会履行监督职能的重要工作。每年理事会成员会根据不同的视察任务,按三人一组形成若干视察委员会开展工作。理事会 视察的内容主要是检验监管方式是否适当。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理事会并非针对法院判决本身是否适当或法院是否具有审判资格进行监督,其监督直接指向的是刑事判决的执行情况。剥夺和限制自由的方式是理事会关注的焦点。例如当法官做出缓刑判决时,该缓刑的适用是否适当并不属理事会的监督范围,缓刑所附条件是否合理合法才是理事会审查的对象。 (2)确定监督的主题 理事会的监督活动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主要是围绕以下四个方面进行:①矫正场所对囚犯的监管和待遇水平;②矫正场所提供的正规法律保护程度;③矫正场所为被拘禁者所提供的物质条件水平和机构内人际交往水平;④监管和待遇政策以及在监管和待遇方面进行的管理所产生的结果 围绕以上四个主题,理事会在对各受视察场所进行具体视察活动时,将把关注点集中在下列7个项目上:①总体的矫正制度;②被拘禁者的司法地位;③受拘禁者间的交往情况;④受拘禁者与行刑人员间建设性的和自发的交往情况;⑤受拘禁者与外界社会(如法律顾问、亲友等)的交往情况及对此所适用的限制性条件;⑥缓刑的执行情况;⑦矫正场所为被拘禁者所提供的诸如劳动、教育、技术培训等项活动的质量和数量。 由此可知,理事会对各受视察场所的相关政策和管理而进行的审查和评估,都是围绕被剥夺自由者和被限制自由者的待遇这个问题展开的,所以,被剥夺自由者和被限制自由者的待遇问题才是理事会监督的主题,理事会并不过多地干预被视察场所的其他管理工作。此外,涉及到某些职业活动的质量的监督也不属于理事会的职责范围,只有该职业领域的视察组织才有资格对此类活动实施监督。例如,矫正场所内职业医师们的医学活动是由卫生部的卫生保健巡视团来定期进行视察的。但是,理事会可以采用这些巡视团对职业活动的调查结果作为自己开展相关监督活动的重要参考。 (3)形成综合大纲 对每个监督的主题,理事会都会将其所特别关心的问题列一个详细的项目清单,且每个项目下都附有相应的质量标准。这些标准均为理事会在参考了相关法规、条约、政府性文件中那些最值得借鉴的规定后,结合本国的实践,凭借其丰富的经验制定出来的。虽然这些标准并非经国家正式颁布,然而却具有很高的效力。实际上,从一开始,理事会就对判断执法是否公正合理的标准拥有广泛的解释权。 总和所有的被关注项目,结合那些相关的标准及制定该标准所参考的相关文献资料,就形成了一个综合大纲。大纲的系统性布局在理事会准备和开展视察活动、对视察情况进行评估以及在起草调查报告等方面都产生了结构性的影响。此外,该大纲还为理事会的审判活动提供了一个全面的概括了主要国际国内相关标准的参考性文件。 (4)开展视察活动 理事会的视察活动由其派出的三人视察委员会来定期(每两年一次)或不定期地(根据特定情况的需要,如收到囚犯的上诉材料等)进行。在开展视察活动之前,委员会都会先进行缜密的案头研究工作。研究对象包括:受视察场所的年度报告及其为预防发生临时事故而制定的计划、司法部给理事会提供的相关信息、前视察委员会工作报告等等。在广泛罗列各研究对象的基础上,委员会将对不同层次的视察活动进行深入的分析,分析结果将被用来为视察活动提供相应的支持。 在视察活动中,理事会视察委员会成员可以在任何时间对矫正场所内的任何地方进行突然造访(surprise visit)。矫正场所的管理者有义务向委员会提供其要求了解的所有信息。视察委员会成员可与被拘禁者进行秘密的交谈,也可自由地与任何可能提供相关信息的各阶层人士进行联系。这些人中有管理人员、行刑人员、医师、理疗师,活动督导员,当然还包括服刑人员代表及地方监督委员会成员或监督委员会下属的申诉委员会成员。视察委员会还会对矫正场所的建筑设施进行视察并对设施安全状况和建筑设计情况予以特别关注。在视察活动行将结束时,委员会将把初步的调查结果以及由此而得出的明确的结论,通报给刑罚执行场所管理者。 在视察活动结束后,理事会将会做起草出视察报告,并将报告提交给司法部、矫正场所管理人员及地方监督委员会。此外,理事会每年还要拟定一份视察活动综述,这份综述因被收入理事会的年度报告而为广大公众所获知。与此同时,司法部也要每年向理事会提交两次报告,将其针对视察委员会调查结果而采取的相应措施通报给理事会。 三、理事会经验的启示 理事会是应历史的需求而产生的社会性监督机构,它之所以能长期存在并不断地发挥作用是同以下几个因素密切相关的: 第一,理事会具有明确的法律地位。理事会在国内有《理事会设立法》为依据,同时它的建立也满足了《欧洲监狱规则》及《联合国囚犯待遇最低限度标准规则》所提出的建立机构外监督机制的要求。这些既保证了理事会存在地位合法性,又保证了理事会工作的规范性。 第二、理事会具有很高的权威性。 首先,它的组成人员都是一些社会责任感很强的专家学者和社会活动家,这些人不仅具有很高的社会威望,还具有在对相关情况做出判断及搜寻有关证据方面必不可少的专业技能;此外,这些专家学者均来自监狱系统和司法行政部门以外,并且,它的每一个委员都是由荷兰女王亲自任命的,由此确保了它的组织形式和职能活动独立于司法部、刑罚执行部门和任何政府组织、 再有,它的活动方式是面向社会、公开透明的,随时接受社会的监督。 所有这些,才使得理事会的各项活动做到真正独立地开展,而不受政府权力部门的影响和制约,从而保证了理事会工作的客观、公正性,在社会上有很高的信誉。 第三,理事会形成了一套成熟而完善的监督方法。 成熟的工作方法是任何组织机构开展工作,取得成效的基础。理事会的监督工作从一开始就遵循着一套完善的工作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始终坚持明确的视察总目标;2、充分的视察前准备工作;3、深入细致的视察活动; 理事会监督工作之目的就是为了考察拘禁场所及缓刑机构在实施现有法规,贯彻政策目标及在罪犯的待遇上是否且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国内,国际法所要求的标准,满足了国内、国际相关法规的立法意图。为了实现这一目的,理事会从一开始就为自己确立了明确的视察目标,即四个主题,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对理事会各项工作皆具指导和参考作用的综合大纲。各视察小组的视察工作始终遵循综合大纲的指导,这就使他们的视察活动能有的放矢的进行,避免为琐事而耗费精力。同时也避免了发生在19世纪中期英国米尔班克教养所视察员身上的那种滥用职权,过多干预监所长工作的情况。[2] 综合大纲是视察工作的顺利进行的基础,而各视察小组充分的案头准备工作则是视察活动顺利进行的关键,它是对视察目标的细化,使视察活动更具针对性。 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深入细致的视察工作又是视察活动富有成效的保证。视察活动中,视察员们采用突然造访和广泛接触的方法,使得他们的调查结果更具客观真实性。 理事会的监督活动目标明确,方法科学,才使得理事会的监督职能得以更好的履行,并取得积极的效果。这也正是该组织能长期存在并不断完善的重要原因。 第四、理事会的监督、建议和审判三项职能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形成完整的权利保护机制。 首先,理事会的监督职能与审判职能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这两个职能可被看作理事会同一核心职能(独立地审查法律法规适用情况)的两个方面。就这一含义而言,监督职能是指在整个机构层面上进行的审查,而上诉案件的审理则是从个案的角度进行的审查。审判活动中所获得经验及所形成的见解将会为理事会监督活动的开展提供重要的支持;而在视察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也会被理事会上诉委员会[⑤]用来作为裁决有关的上诉案件的重要参考。再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没有申诉案件裁决权的监督,则监督的效果也将会大打折扣。这一点在香港‘和平正义’(Justice of the Peace 简称JPs)的监狱执法监督中教训颇深。[⑥] 其次,监督职能与建议职能也是紧密相连的。一方面,视察委员会的调查结果可作为重要的依据,为理事会向司法部长所提出的建议提供有力的支持。此外,实地的考察还可促使理事会除在视察报告中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外,还可进一步提出更具普遍意义的建议,从而提高了建议的利用价值;另一方面,理事会所提建议也可为其本身的监督活动提供指导与支持。 最后,理事会的建议职能与审判职能之间也是互相积极影响的。理事会作为上诉庭审理有关的上诉案件,所获经验可作为建议的重要参考和依据,建议往往被司法部长所采纳,作为其制定相关规则的法理基础。而作为理事会经验和见解之结晶的建议又必然会对理事会的审判活动提供指导和重要参考 正是由于理事会集监督、审判、建议三项职能于一体,才形成了强大的社会监督机制,从而有力地维护了荷兰被剥夺、被限制自由者的合法权利。 第五、理事会的存在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 众所周知,荷兰是一个重视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国家。在荷兰,从政府到社会,人权保护意识普遍较强。在重视普遍人权的同时,人们更把关注点集中到了那些包括囚犯在内的社会弱势群体的人权状况上。正是由于有这样的社会基础,才有大量的专家在百忙之余投身于理事会的工作中来,使理事会的力量不断得到补充,同时也使理事会的工作能够得到各方的支持,这也正是理事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保障。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思想的进步,我国民众的人权意识也在不断增强。现在,又有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关注我国囚犯的合法权利的保护问题;我国长期以来一直也有将社会力量引入了刑罚执行领域,使其参与对服刑人员的教育、感化、挽救的实践,在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服刑人员、劳动教养人员教育改造方面,也积累了许多经验。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刑罚执行领域或其他领域的监督尚有广阔的研究空间。当然,一切都要从实际出发,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监督机制。荷兰的经验值得参考。 护理研究论文:浅析护理专职教师参与临床实践的质性研究 论文关键词:护理 专职教师 临床实践 质性研究 论文摘要:目的深入了解护理专职教师在临床实践过程中的真实感受,以探讨其参与临床实践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措施。方法 运用质性研究中的深入访谈法,对12名护理专职教师进行深入访谈,并及时进行记录,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提炼出主题。结果 从访谈内容中提炼出两个主题:护理专职教师参与临床实践的现状(认到重要性但参与积极性不高);影响参与临床实践的因素(包括对效果的不确定、角色冲突、缺乏归属感、潜在的职业危害及经济顾虑)。结论 教师普遍认为临床实践是护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参与临床实践现状并不理想,这主要与自我实现的需要、尊重与自尊的需要等得不到满足有关。 临床实践可以提高护理教师实践操作的能力和信心,提高其护理理论和实践授课能力。临床实践是护理教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许多高校]安排专职教师以短期进修、见习带教等方式参与临床实践工作,以提高护理专职教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防止学校教育与临床实际脱节。目前国内也有关于护理专职教师参与临床实践的报道[,但多以临床实践的经验介绍等一般性报道和临床实践现状的量性研究为主;在影响临床实践的因素上也主要从教学和科研任务重、工作量大、没有足够的时间下临床等客观因素出发,没有从教师需求角度进行分析,不能全面反映其影响因素。本研究以曾参与临床实践的高校护理专职教师为访谈对象,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深入了解他们在临床实践过程中的真实心理感受,并结合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从另一个角度探讨影响护理专职教师参与临床实践的因素,并提出改进措施。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立意取样法于2008年12月至2009年1月有目的地选取12名从事护理教学的初级和中级职称教师进行质性访谈。年龄28~37岁中位年龄29 5岁;男1人,女11人;其中已获得硕士学位者6人,硕士在读6人;中级职称7人,初级职称5人;有临床实际工作经验者(不包括实习经历)人。 1.2 方法 本研究在征得受访者同意后,采取深入访谈法,以获取受访者的真实感受及体验。访谈以“请您谈谈您对专职教师参与临床实践的看法及您在临床实践过程中的感受”为主题展开。访谈尽量在轻松的氛围下进行,具体时间不限,以受访者认为已经较准确全面地说出其在临床实践过程中的感受为止。在访谈过程中对访谈内容进行录音,并及时将访谈录音内容逐字记录。将记录的资料进行分析,提取与本研究有关的内容并进行归类,形成相关主题,并返回受访者处求证。在资料分析处理过程中尽量以受访者原话呈现,对部分表述不明确的内容经核实后予以修正。 2 结果 2.1 主题一:护理专职教师参与临床实践的态度 2.1.1 认识到重要性 在访谈中,12名护理专职教师均表示出临床实践是有必要的,主要体现在对教学有帮助。“每次学生听我讲在临床碰到的实际例子的时候学习兴趣会更浓一些,对书本的知识也更容易理解”;“如果我给学生举的例子是我在临床实际碰到的,会讲得比较生动,会有自己的体会,不会干巴巴的,而且举例的时候更自信一点,如果是虚构的病例总是怕与实际不符,说的时候感觉底气不足。” 2.1.2 参与积极性不高 受访教师对参与临床实践的意愿及态度存在个体差异,但总体来说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仅有2名教师表示非常愿意并喜欢参与临床实践。“我很喜欢下临床,可以学到很多新的知识,长时间不去就发现很多东西跟不上了”“;上次去医院的时候她们正好要体格检查考核,很多护士不会,我在学校正好教这部分内容,我就示教了一次正确的检查方法,我觉得有这样一个平台让临床老师和学校老师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挺好的。”8名教师存在愿意但不喜欢参与临床实践的矛盾心理。“我心里是很想去临床的,但在医院又觉得呆着不舒服”“;我是愿意去的,但是现在每次去的时间太短了,匆匆忙忙的。”2名受访者在访谈中表现出不愿意或不喜欢的态度。“如果可以不去临床那我就不想去了”“;我不愿意去,在那里基本学不到什么知识,浪费时间”“;目前这种临床实践的方式根本没有什么意义”。 2.2 主题二:影响教师参与临床实践的因素 2.2.1 对效果的不确定 是否能学到知识是影响护理专职教师参与临床实践的重要因素。“有些科室带教老师比较认真,我觉得学得挺多的,那我还是很愿意去的”“;除了附属医院外,最好还能去一些其他的大医院,这样能学得更多”“;带教老师既带实习生又带我们的话,一般我们就没什么操作机会了”;“我以前在临床已经工作了好几年,护理操作也很熟练,但是临床实践还是跟着护理带教老师做日常护理工作,这样基本学不到什么,我希望能让我自己去学我想学的东西”“;不同年资教师应有不同的临床实践方式及目标。” 2.2.2 角色冲突 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教师的特殊身份让他们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承受巨大的压力。“碰到自己教过的学生也在那里实习,总觉得挺尴尬的,所以有时候尽量避开,不和他们一起工作”“;有一次我和一个学生跟同一个带教老师,当时学生说有个患者的静脉不好打,让我去打,当时我觉得心理压力挺大的,如果我没打进,那觉得太没面子了”;“带教老师一般也不教我们,她们觉得我们也是老师,可能比她们懂得更多,就让我们自己看看,不会和我们主动说一些相关知识”“;我怕万一做错了会被护士笑话”“;当学生的时候自己做得不好觉得是理所当然的,现在做老师了,总觉得如果做得不好会被人嘲笑。” 2.2.3 缺乏归属感 是否有归属感也是影响老师参与临床实践的因素。“我比较喜欢去我熟悉的科室,那里的护士、医生都认识了,感觉好一点”“;跟在医生后面查房时,医生都很奇怪地看着我,如果护士长能先介绍一下我可能会好些”“;刚去科室的时候,谁都不认识,不知道要做些什么,挺难受的。” 2.2.4 潜在的职业危害 部分教师表示对参与临床实践工作的安全问题及职业危害存在顾虑。“万一因为我的操作不当,发生医疗事故该怎么办?”;“我们不是经常在医院,所以很多操作都生疏了,带教老师有时候也不敢放手让我们做,说实话她如果真让我做,我也不一定敢”;“真不想去下临床,医院病毒、细菌这么多”“;被患者使用过的针头扎伤,万一这是个艾滋病患者怎么办?” 2.2.5 经济顾虑 “临床实践与其他工作任务相比较,在各方面都不平衡,下临床也不算工作量,又没有补贴,还不如多上几节课”“;我每个月还要还房贷,如果不上课去下临床或者外出进修,其实经济压力挺大的。” 3 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护理专职教师普遍认为临床实践是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临床实践能为教学提供丰富的临床实例及密切联系实际,提高授课质量和效果。但教师临床实践的积极性并不高,大部分人在表示愿意参与临床实践的同时也表现出不喜欢的态度,因此目前参与临床实践的现状并不理想。根据访谈的结果,结合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分析,教师不主动进行临床实践的现象可能为各个层次的需要尚未满足所致。 3.1 自我实现的需要 在与受访的12名教师访谈的过程中发现,大部分人认为目前的临床实践方式学不到知识,不能达到临床实践的目的及效果是影响其临床实践积极性的主要原因。护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仅教授护理操作相关知识,还包括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等,这就要求护理专职教师在临床实践过程中不仅需要熟悉临床护理工作内容,还应重点了解疾病相关知识、临床新技术新进展等。目前护理专职教师参与临床实践以直接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方式为主,难以学习到护理工作以外的相关知识。另一方面,医院缺乏相应的带教制度,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带教老师对带教方法和内容也存在困惑。在两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下,专职教师在临床实践过程中会产生枯燥乏味、学不到知识的感觉,不喜欢参与临床实践。 3.2 尊重与自尊的需要 教师在参与临床实践的过程中往往仍以教师的角色要求自己,觉得教师应懂得更多,当在临床实践过程中面对自己曾经的学生,会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护理专职教师参与临床实践往往不被患者、护士及医生所理解和认同,他们认为教师就应该在学校上课,来医院能做什么?这些都影响了教师参与临床实践的积极性。 3.3 爱与归属的需要 护理专职教师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因此对临床工作环境及医护人员不熟悉。陌生的工作环境、缺乏共同的话题导致教师在临床实践过程中产生孤独感及缺乏归属感。另一方面,教师参与临床实践的时间较短,医院也缺乏专职教师参与临床实践的相关管理制度,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医院没有提供工作服、储物柜等,而这些更加重了教师的无归属感。归属感缺乏会导致对自己从事的工作缺乏激情、责任感不强,影响教师临床实践的积极性。 3.4 安全的需要 由于医院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医护人员常暴露于多种危害因素中,护理工作的潜在职业危害影响教师参与临床实践的积极性。随着患者的维权意识逐渐增强,教师对临床实践中护理安全问题的关注开始增加,也导致教师对参与临床实践工作存在顾虑。这就需要相关部门提供政策支持,以保障教师的临床实践工作。 3.5 生理的需要 对于少部分青年教师,刚刚成家立业,积蓄较少,有的还需承担房贷等压力,经济因素仍是影响其临床实践积极性的原因之一。 4 对策 可见,要提高护理专职教师临床实践的积极性和热情,应从满足教师各层次需求的角度出发,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改善教师临床实践现状及提高临床实践效果。 4.1 建立个体化的临床实践模式 目前,我国教师参与临床实践的模式主要有短期进修、参与临床见习带教、不定期下临床了解新技术新进展等方式。应根据教师的不同工作年限、工作经历及个体化需求,建立相应的临床实践目标、方式及内容。 4.2 完善相关专职教师的临床实践制度 包括专职教师临床实践的管理制度及培训制度。学校应与临床实践基地共同合作,制定相应制度,以加强专职教师临床实践的管理,提高临床实践效果。帮助教师尽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及新同事,以减轻无归属感;在带教方式上,尽量安排高年资带教老师提供一对一带教,以提高带教质量;管理制度中还应包括对进行临床实践的教师在实践过程中提供护理安全的保障。 4.3 提供相应的支持激励政策 适度的激励能激发人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其主动调整自己的目标和行动。学校可采取如临床实践计入教学工作量、与晋升挂钩及提供适当的经济补助等支持激励政策,以鼓励教师参与临床实践,提高教师临床实践的积极性。 护理研究论文:论护理学专业(本科)临床教学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论文关键词】护理学 教学基地 建设 【论文摘要】建立能够满足本科护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要求的临床实习基地,保证临床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应用型高级护理专门人才。方法:通过调查研究、建立临床实习方案、确立临床实习医院关系、实施协议、加强建设,最后进行总结,以便提高实习医院的带教水平。结果:探讨出与教学基地建设相关的方法、条件、措施等。结论:建立起 "三结合一稳定"的护理学专业(本科)临床教学基地。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社会对护理专业学生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而对于以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的高等护理教育来说,校外实训条件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教学过程的实施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受国家医疗体制改革的影响,医院护理队伍规模越来越大,覆盖面积越来越广,但是不可忽视的是许多高校缺乏必备的校外实训场所,没有布局合理资质良好的校外实习基地,疏于对实习基地的管理和考核评价,导致办学水平的低下和人才规格的"缩水"。如何选择与建立良好的校外实训基地,是护理专业提升教学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我院经过调查研究,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1 、方法 我院于2006 年6 月- 2007 年5 月通过调查研究,对现有承担护理学专业临床教学的临床教学基地和可能建立临床教学基地关系的医院进行相关研究资料调查、核查、补充、完善。对拟建立临床教学基地关系的医院进行相关内容的联系、沟通、磋商与谈判,对形成共识的提出建立方案。建立教学基地关系的协议(合同)文本,签定协议,明确关系。必要时,可在医院加挂"北华大学护理学专业临床教学基地"牌匾。选派适合、适量学生进驻接受临床教育教学实践。在教学方面,临床带教老师按教学计划认真备课,明确重点、难点,熟练掌握操作规程,统一标准。实行护士长管理,专职老师负责,以一对一的带教方式,落实每位护生的实习计划,安排每周1 次讲课, 1 次护理查房, 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1 ]。对与临床护理教学相关的要素进行必要的建设,适时检查指导,使其适应、符合、达到、提高临床教学阶段的质量要求。对每一轮临床教学的中期和结束时,都要进行总结,提出发展和改进的具体意见,为下一轮教学提供借鉴和保障,以便得到巩固和提高。 2、护理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类型单一, ,与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协调 许多院校在选择校外实习基地的过程中,只关注医院的地理位置,没有充分地考虑到医院的层次和级别,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学生所接触到的病例过少,动手能力差。不利于拓展学生的就业渠道和职业发展。 2.2 部分老师缺乏带教意识,不能很好的指导学生。 有的带教老师业务能力较差,不能指导学生掌握全面的护理知识。有的老师只分派学生完成具体工作,不讲为什么做、怎样做好,以致护生感到,"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还有的学生认为教学方法单一,师生沟通欠缺,教学评价不全面。影响实习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 2.3实习基地过少,与护理专业的发展不匹配 问卷调查中有的护生反映动手操作的机会少。原来实习医院只有12家,各科室加床多,重症多,周转快,临床护士人力资源相对不足。在"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下,临床带教老师既要很好地完成本职工作,保证病人需求,又必须以临床病人为实习对象来指导护生练习各项操作,病人自我保护意识增强,拒绝护生操作,造成教学与临床工作的现实矛盾。 3、校外实习基地的选择策略 3.1 结合就业建立多元化实习模式 实习加就业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道路。经过近几年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我校在实习与用人合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创出了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实习促就业的模式,如"订单式",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中,医院与学校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共同组织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在实习医院就业。充分利用了学校和医院双方资源,是很好的实习形式。 3.2 实习医院的合理性选择 实习医院的层次是保证学生将理论很好地应用实践最重要的因素。有关资料显示,目前以北京、上海、广东为中心的区域板块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医院技术能力最为先进的地区,也是医学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护理专业在选择校外实训基地的过程中,除考虑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因素外,还应与中国医学的发展主流相适应,校外实训基地的区位应当布局合理。对其实习教学环节的质量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合理的区位分布对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随着高校招生范围的不断扩大,生源已不局限于某个省份,在实习就业的选择中必然会出现多区域选择的趋势。因而高校在实习基地的选择和布局中应当从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角度出发,兼顾不同区域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可能性,建立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基地,避免校外实训基地区位分布过于集中的情况。 3.3 运行机制的选择 专业实习是一个系统化过程,有效的运行机制是校外实训基地得以正常运转、实现共赢的保障。学生到岗实习并不意味着学校完成了教学任务,它代表着新的管理阶段的开始。为避免实习过程中矛盾的产生建立,全方位多角度的运行保障机制尤为重要。应增加实习医院之间的联系[ 2 ],成立由校方和医院方共同组成的实训管理机构或产学合作项目教学负责机构,对基地的选择、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安排、师资培养、基地考核全面负责。同时,选派业务能力和责任心强的校方和医院方实习指导老师,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思想动态、岗位工作情况、毕业论文等进行指导,提高实习质量。加强实习过程性控制与评估,建立学校、行业、用人单位三位一体的实习质量评估体系。建立动态的对医院方的考评机制,提高医院对实习工作的重视和管理,促进双方合作关系稳定与和谐地发展。 4、实践成果 4.1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基地 通过上述方法与基地建设选择策略,我们的实习基地逐年扩充,由原来的12所,增加到20所,取缔3所,并且相对稳定,拓展了学生的学习视野。 4.2建立完善了实习管理制度 成立临床护理教学指导小组,制定临床护理教学程序、护理教学质量控制办法等对全院的临床护理带教给予检查、指导与评价。并举办临床带教老师培训班,以提高带教老师的教学技能。同时注意组织学生自学讨论,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促进自学;应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教学等形式,以更好的掌握知识 [3 ] 。 4.3提高了就业率 该研究成果于2006年开始应用于北华大学护理学院护理本科生的实践教学,学生的综合操作成绩明显提高,对临床实习的态度积极,实习单位评价反馈,学生具有很好的临床思维能力,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好,进入临床角色快。学生的就业率由原86%上升至99%。 总之,通过研究,建立能集临床实践带教教学与临床相关理论知识教学相结合、与提供生活服务相结合、与就业相结合的,相对稳定的"三结合一稳定"型护理学专业临床教学基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护理研究论文:浅谈护理学专业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的研究 [论文关键词]护理学 中西医结合 培养模式 课程体系 [论文摘要]文章论述了护理学专业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了社会对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的需求,探讨了护理学中西医结合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护理教育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医疗卫生事业培养合格护理人才的艰巨任务。如何办出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特色,发挥中医护理优势,走出中西医结合护理之路,培养顺应时展需求的高素质的护理人才是摆在我国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严峻问题。为此,我们启动了“护理学中西医结合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模块的研究”课题的研究,以期明确中西医结合的高等护理发展方向,建设具有中西医结合特色的高等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 一、护理学专业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中国高等医药教育课程指南》①分析了45所高等医药院校四年制护理学专业课程设置,其中10所为高等中医护理教育。它们在课程设置上未能摆脱中医学教育模式,仍沿袭生物医学模式下医疗加护理的模式,而且两套护理理论与技术并行,中西医未能系统有效的结合,普遍存在着重西医轻中医的现象,课程设置是中医学教育模式的翻版,未能充分体现护理专业的特色。在35所高等护理教育院校中,20所开设了1~2门中医护理相关课程,学时27~144不等,平均为48学时;课程名称不一,有中医学、中医护理学、中医学基础、中医学概论和针灸学;16所为专业必修课,2所为专业任选课,2所为专业基础课。可见,我国高等护理教育中,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发展迟缓,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护理学专业课程设置中,“中医护理学”课程门数单一,学时少,未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以上原因导致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不能有效地掌握中医护理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这与社会对中医护理技术的需求不相适应。 2.师资队伍建设。由于护理学专业中西医结合护理教学未得到充分重视,师资队伍相对薄弱,学历层次较低,本科学历以下的教师占大多数。加之我国中西医结合护理本科教育起步较晚,导致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教师从事本科教学年限较短,教学经验相对不足②;中西医结合护理师资大多数来源于临床,他们具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但学历层次低,缺乏系统的教学理论;一部分师资来源于高等医学院校医疗专业毕业生或由医生改行担任护理教师,他们中医理论基础扎实,但缺乏对护理教育理念的认同感和价值取向,在教学内容上往往是医疗专业的压缩或翻版,教学内容不佳③。总之,中西医结合护理师资总体水平与培养中西医结合的高素质护理人才尚有一定距离。 3.教学手段、方法。目前,中西医结合护理教学手段、方法滞后,基本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法,较少采用PBL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手段,缺乏学生主动参与。 4.实践教学。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由于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实训学时严重不足,实训基地建设投入不足,设备陈旧、落后,实训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相对滞后,队伍不稳定。这与培养社会紧缺的技能型护理人才的目标相悖。 5.教材建设。尚未有一套完整的关于中西医结合护理的教材。中西医结合护理是近20年来逐步建立与形成的,其理论和实践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因此,目前中西医护理课程教材的编写基本沿袭医疗+护理的模式,医疗内容偏多而中医护理内容零散、重复,缺乏实用性,未充分体现中医护理特色,无法满足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系统掌握中医护理理论和技能的需要。 二、社会对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的需求 1.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的现状。目前在各类医院中医病房中的护士几乎都是西医护理专业或中医护理专业的毕业生,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的毕业生寥寥无几。据2003年一项中医护理人力调查显示,中医护理与西医护理人力情况基本相似,学历层次低④。由于护理人员编制不合理;护理工作价值不能有效体现,护理费低廉;护士外流现象严重;护理学术带头人稀少等方面的原因,加速了护理人力的紧缺。加之中医护理教育发展滞后,中医护理教育重西医轻中医,中西医护理未能系统、有效地结合,使得中西医结合护理人力严重缺乏。 2.社会对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的需求。首先,社会对中医护理理论与技术的需求决定了对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的需求增加。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社区护理的蓬勃发展,众多社区人群迫切需要中医护理理论和技术。一项调查显示,绝大多数住院病人和社区居民希望了解中医护理技术,愿意接受中医护理和中医养生保健指导⑤。市场需求就是人才需求,社会对中医护理理论和技术的需求决定了社会将需要大量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 其次,中国护理事业发展的方向预示着社会需要大量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明确提出,随着我国护理事业迅猛发展,护理工作在医疗卫生领域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现代医学模式和新的健康观念对护理理念产生了深刻影响,丰富了护理工作内涵。树立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理念,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需求,护理服务领域不断向家庭、社区延伸,家庭护理、临终关怀、老年护理等多样化的社区护理服务有所发展。我国护理事业的发展应坚持护理工作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的宗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适合我国国情的护理事业发展道路。中医护理以其独特的护理理念,重视养生保健、饮食护理、用药护理情志护理。中医护理技术因“简、便、廉、验”更适合于社区,中医护理理论和技术应该给社区居民提供经济、有效和优质的卫生服务。因此,随着我国集预防、保健、康复和健康教育为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社区将需要大量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 其三,加快发展我国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大趋势决定了社会需要大量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中西医要加强团结,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促进中西医结合”。2003年10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进一步规定:“推动中医、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的有机结合,全面发展我国中医药事业。”2003年11月5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西医结合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加强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揭示中西医结合防病治病原理,中西医结合学术创新,培养和造就一支适应社会和学科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中西医结合人才队伍,建设一批特色突出、优势显著、设备配套、功能齐全、管理科学的中西医结合医疗、科研基地,完善中西医结合技术标准规范,整体提高中西医结合学术水平和防病治病能力,以期在我国的医疗卫生保健中发挥重要作用。”可见,大力发展中西医结合事业势在必行,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 其四,高等护理教育的国际化需要培养大量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病种的变迁,以及护理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中医护理优秀的整体护理观、辨证护理观和在预防疾病、养生保健等方面的优势日趋凸显出来,引起了国际护理界的高度重视。因此,高等护理教育的国际化不仅要重视跨文化知识和结构,而且要开创中医西医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以满足国际对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的需求。我国的中西医结合护理高等教育起步晚,发展缓慢,因此,加快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的改革与创新迫在眉睫。 三、护理学中西医结合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我国中医护理教育起步较晚,到2006年为止,高等中医护理教育院校不足20所,加之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在高等护理教育中未能得到充分的重视,导致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严重缺乏,这与国内外对中医护理理论与技术的需求不相适应。因此,探讨如何依托发展较为成熟的现代高等护理教育,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培养高素质的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国际化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已成为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方向。 1.明确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理念。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应使学生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重新认识人、健康、环境和护理等四个护理主理念,在熟练掌握现代护理理论和技能的前提下,运用中西医结合护理方法,了解适度、够用的中医护理理论,掌握辩证施护方法,熟练操作“简、便、廉、验”的实用中医护理技术,提高临床和社区护理质量。 2.建立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依托我校发展较为完善的四年制护理学专业“前期趋同,后期分流”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统一的培养目标指导下,设立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方向。 3.构建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建立护理学专业现代护理与中医护理课程同步并进、系统融合的课程体系。(1)课程目标。使学生具备中西医结合护理理念,了解适度、够用的中医护理相关理论,掌握辩证施护方法,熟练操作“简、便、廉、验”的实用中医护理技术,提高护理质量。(2)课程模块。摆脱医学教育模式的束缚,顺应我国卫生服务体系的发展需求,进行课程重组,避免重复,减少医学内容,突出中医护理特点,挖掘和提炼社区实用中医护理理论和技术,将课程模块设立为中西医结合护理理念、中西医结合护理思路与方法、社区实用中医护理技术、健康人群的中西医结合养生保健、病人的中西医结合护理等五大模块。(3)课程设置。在不冲击西医护理教育正常进程的前提下,设立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方向,以专业选修课的方式开设中西医结合护理学导论、中西医结合护理思路与方法、中医预测学、社区实用中医护理技术、中药与食疗学、中医养生学、中医临床护理学等七门课程。并且加强实训教学基地建设,依托学校护理实训基地,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理论与实训并重的中医护理实训教学体系,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中西医结合护理理论和技能。(4)教学运行方式。保证中医、西医护理课程同步,使学生早期接触中医护理,树立中西医结合护理理念。为此,我校从第2学期开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由选课,接受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由于目前我校还无法实现专业方向的彻底分流,以及未引入导师制,因此,尚存在学生盲目选课和课程内容不能有效衔接的问题。 中西医结合护理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方向。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改革方兴未艾,在中西医结合护理途径和结合点,以及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运行方式、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等诸多方面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创新。 护理研究论文:临床分级护理现状及存在问题的调查研究 论文关键词:医师 分级护理 调查 论文摘要:目的 了解住院医师对患者分级护理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为临床护理提供较为客观、准确的护理等级评定方法。方法 对63名住院医师进行问卷调查;对188例住院患者分别按医嘱护理分级、标准护理分级及Barthel指数分级法,进行一、二、三级护理登记与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住院医师对各护理级别的内容及要求掌握不确切;医嘱护理分级与标准护理分级、Barthel指数分级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1),住院医师多用惯性思维提出护理级别,影响护士规范化的护理行为。结论 住院医师应加强对分级护理内容的学习,提高对分级护理等级判断的准确性;同时应补充完善标准护理分级的内容,以人为本,确定患者对护理服务的依赖程度,突出个体差异与针对性,提高护理服务的效果及满意度。 军队医院住院患者的分级护理等级,是由医师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1](以下简称《常规》)中的分级护理制度,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以医嘱形式下达,护理等级设特级、一、二、三级护理并分别设统一标记,由护士根据护理等级所对应的临床护理要求为患者提供相应的护理服务。为了解军队医院患者的各项护理服务要求与患者的护理等级、护士所付出的劳动强度、时间以及护理服务的效果是否一致,分级护理与“以人为本”护理服务是否相适应,我们对某军队医院住院医师对分级护理制度相关内容的认知程度进行了调查,对3个护理等级的患者进行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估,并进行量化分析,旨在为临床护理服务提供较为准确、客观的护理等级评定方法,以满足患者的需求为目标,提供全面、系统的临床护理服务。 1 对象与方法 1. 1 对象 选取某军队三级甲等医院11个病区,包括创伤骨科中心、内分泌儿科、消化神经内科、神经外科、五官科、妇产科、心胸普通外科、干部科、心血管呼吸内科、肿瘤科、泌尿外科,发放调查表71份,收回有效问卷63份,其中男性46名,女性17名,年龄24~59岁,平均年龄(38. 03±9. 99)岁。文化程度:大专1名,本科51名,硕士11名。职称:医师19人,主治医师25人,副主任及主任医师19人。工作年限1~35年,平均(16. 62±11. 28)年。同时选取以上11个病区的住院患者(≤6岁的患者、ICU及特级护理的患者除外)共188例,男性118例,女性70例,年龄7~86岁,平均年龄(41. 98±15. 06)岁。 1. 2 方法 1. 2. 1 问卷调查 采用自行设计的住院患者分级护理内容认知调查表,共17项分3个等级,对63名住院医师知晓《常规》中分级护理制度的相关知识进行调查,问卷信度为0. 79,效度为0. 80。 1. 2. 2 护理级别的评定方法 首先由1名中级职称以上的护师和医师共同对以上11个临床科室当日、次日2 d内按医嘱确定为一、二、三级护理的患者(包括新入、手术及病情变化改变护理等级的患者)进行逐个登记(医嘱护理等级);其次,根据《常规》中的护理分级依据,评估实际需要的护理级别(标准护理等级);再根据Barthel指数分级法[2],进行3等级10大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估,按Barthel指数进行记分。 1. 3 评定标准 根据《常规》中分级护理制度及Barthel指数分级法判定护理等级。一级:重症、大手术后需严格卧床休息,或有意识障碍的患者,生活上依赖较明显或完全依赖需一级护理或Barthel指数记分≤40分者;二级:病情较重或重病恢复期,有功能障碍,年老体弱,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患者,生活上稍依赖,需二级护理或Barthel指数记分41~60分者;三级:病情较轻或康复期的患者,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自理生活或Barthel指数记分 60分者。 1. 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0. 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采用多独立样本的K-W检验。 2 结果 2. 1 医师对分级护理内容认知情况(见表1) 被调查的63名住院医师在校期间接受护理等级教育者仅有20人,占31. 75%。 2. 2 护理级别评估情况(见表2) 对188例住院患者分别按3种护理级别方法判定等级后,进行各组间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医嘱护理分级与标准护理分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56. 484,P 0. 01;标准护理分级与Barthel指数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0. 525,P 0. 05;医嘱护理分级与Barthel指数分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83. 859,P 0. 01。 3 讨论 3. 1 分级护理制度是进行护理活动的重要依据 分级护理是护理工作一项重要的管理制度,是确定临床护理人员编制、合理安排护士人力资源的重要依据[3]。《常规》中的分级护理制度明确规定了各护理级别的病情依据与临床护理要求,它能反映护理工作量的多少、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及其护理要求。随着社会的变迁与进步,人们对享受高品质和保护其个人权益的服务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医疗机构来讲,医疗服务质量的高低制约着医院的发展和竞争力,而护理工作的独特性使得护理服务质量的满意率在医院整体服务满意率中占据很大的比重[4]。因此,落实分级护理制度是规范指导临床护理工作和提高护理服务满意率的有力保证。 3. 2 提高医师对分级护理等级判断的准确性,是落实分级护理质量的有力保证 以医嘱形式下达的分级护理,护士根据护理等级为患者提供不同的护理服务内容,但当护理级别与该患者病情有所差异时,护士也只能机械地去执行医嘱。调查资料显示:住院医师在校期间仅有31. 75%接受过分级护理的相关知识,其余68. 25%在后期工作实践中逐渐了解,提示住院医师在校期间并未全面系统地学习其内容;对分级护理依据即病情依据完全了解者为20. 63%,部分了解者为79. 37%;对各护理等级的具体要求了解者为12. 70%,部分了解者为86. 51%。《常规》中规定一级护理的患者应绝对卧床,生活上完全依赖护理即完全由护士护理,但医嘱护理分级中完全依赖护理者只有3. 17%,部分依赖护理者为76. 19%,不依赖护理即让一级护理患者自理生活者为20. 63%。在188例患者中,被医嘱护理分级确定为三级护理者为0,被标准护理分级与Barthel指数分级确定为三级护理者分别占25. 53%和26. 60%;医嘱护理级别与标准护理级别和Barthel指数分级法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1)。说明医师对各护理级别的实施及要求掌握不确切,从疾病诊断及医疗的角度出发,医嘱护理级别的不确定性,不但造成护士人力资源的浪费,还会出现护理收费的不合理,影响护士规范化的护理行为和分级护理质量落实[5],医师多用惯性思维提出护理级别,与以患者为中心、以满足患者的需求为目标的现代护理模式不相适应。因此,医师应加强对分级护理内容的学习,提高对分级护理等级判断的准确性。 3. 3 补充完善标准护理分级内容,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临床护理工作处于从属地位,护理人员在某些可以作出专业独立行为的情况下,放弃自己的专业权利,未能意识到自我的能力和专业上的自主权[6]。调查显示:以病情为依据的标准护理分级,虽能体现患者实际需要,反映护理工作量,为患者提供满意的服务,但不能有侧重地解决患者日常生活自理缺陷项目,缺乏个体针对性,浪费人力、时间等护理资源,应补充并完善其内容。Barthel指数分级法是美国康复医疗机构常用的评估方法,评定简单,可信度及灵敏度高,主要用于监测治疗前后患者独立生活功能的变化,体现需要的护理程度,但未包括医嘱所含有的大量治疗工作[2]。本组资料中,标准护理分级与Barthel指数记分法无显著性差异(P 0. 05),说明以上两组级别护理评估方法均能反映患者对护理的依赖程度。分级护理等级存在的差异性,由评估者对分级护理内容认知程度不同所致,两者判断方法应互为补充和完善,以充分体现患者的护理需求。因此,在患者入院时、手术前后或病情变化时,用Barthel指数记分法对其生活自理缺陷项目进行全面评估,确定对护理服务的依赖程度,突出个体差异与针对性,量化护理服务内容,不断反馈信息,及时更新护理侧重点,用最小的劳动强度、最少的服务时间达到最有效的护理,体现护理学科的独立性,规范护理服务行为,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护理研究论文:关于华北地区住院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研究 论文关键词:住院病人;护理工作;病人满意度;华北地区 论文摘要:[目的]了解华北地区三级甲等医院住院病人对护理工作的评价,并为护理质量改进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华北地区15所三级甲等医院,每所医院各抽取住院病人60例,采用根据台湾大学医院病人对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表修订问卷进行调查。[结果]15所三级甲等医院住院病人对护理服务总体及各维度的评价较高,平均满意率为93.08.各维度平均得分3.79分~3.84分。[结论]应加强护理人员对病人的健康教育和沟通交流,满足其对医学知识的需求;护理管理者应将满意度测评结果充分用于护理质量改进过程。 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是病人对理想护理的期望与实际接受护理照顾的一致程度。病人满意度可较客观地反映医疗服务质量是衡量现代医院质量管理工作的金标准嚏。护理队伍是医院第一线的形象代表,在工作中与病人接触密切,因此,护理服务是影响病人对整体医疗服务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已有研究证实,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影响病人对医院的忠诚及是否会再次到该医院就医。病人满意度调查的目的在于通过调查获取能够真正反映病人感受和期望的数据,从而更有效地改进服务,提高满意度。。本研究对华北地区三省两市(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山西)的15所级甲等医院进行了住院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旨在了解该地区住院病人对护理工作的评价并为护理质量改进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于2007年9月在华北地区3个省及2个直辖市的15所二三级甲等医院中各随机抽取60名内外科住院病人进行问卷调查。病人人组条件为;意识清楚;年龄18岁及以上;能够用中文进行交流;自愿参加本调杏。本研究共发放问卷900份,收回有效问卷893份,有效率为99.22。 1.2研究工具调查工具是以台湾大学医院住院病人对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表为基础.对其中的条目进行了部分修订,修订后的问卷共包括20个条目,分为人院介绍、健康教育、基础护理、责任心、服务态度、同术期指导6个维度及总体评价,问卷总体的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q系数为0.903,请国内护理管理专家评价问卷的内容效度。条目的计分方法采用李克特5级标度法,每个条目的答题方式分为从0分(很不满意或未介绍)到4分(非常满意)5个等级,分数越高.满意程度越高。 1.3资料收集方法在获得研究对象口头同意的基础上,由专人(非临床工作人员)发放问卷,由研究对象自行填写。对于视力障碍或不能书写的病人,由资料收集者将每个条目读给研究对象,并将研究对象的回答记录在问卷上。问卷当场收回。1.4资料统计分析采用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住院病人对护理服务满意度采用率、均数士标准差进行描述性统计。 2 结果 2.1各省市住院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率被调查各省市住院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率中,除一个省平均为87.36%以外,其余均超过90%,最高值达98.97%;被调查的15所医院中有11所满意率超过90%,其余4所也均高于8J%,满意率最高为99.93%,最低为85.21%。15所医院平均满意率为93.08%详见表l。 2.2各省市医院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各维度平均得分情况病人对护理服务满意度各维度评价的分值最高为3.97分,最低为3.43分,总体评价及各维度的平均得分均大于3.75分,提示满意。详见表2。 3 讨论 3.1病人对护理工作总体满意率本次调查涉及华北地区5个省市,被调查的15所医院总体满意率较高,有些病人还在问卷的空白处写下了自己最满意的护士或最满意的事情,表达了对医务人员的感谢。这表明,随着整体护理的深入,护士在服务中更注重对病人整体人的关注和关心,病人的护理服务期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满足。 3.2病人对护理工作各方面的满意度 3.2.1入院介绍本调查在入院介绍方面共设置了3个条目,包括护士是否介绍病区环境、安全注意事项及紧急状况时如何呼叫医护人员。全面及时地入院介绍可以帮助病人尽快熟悉、适应医院环境,减少陌生和焦虑感。表2显示,该维度平均得分3.81分,提示住院病人对入院介绍总体较为满意,在开展整体护理后,各医院均把入院介绍作为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并且得到了较好的落实。 3.2.2健康教育和围术期指导健康教育是护理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病人获取知识是护理满意度一个先决条件,知识增加可提高病人满意度l6。健康教育维度设置了4个条目,包括对于疾病、检查、饮食、用药方面的健康宣教,围术期指导主要针对围术期病人,条目内容为护士能为病人及家属提供健康指导(如饮食、休息、运动、药物使用、深呼吸等注意事项)。表2显示,本次调查各维度的得分差异虽然不大,但健康教育的得分低于其他维度,与国内其他同类调查结果一致[。一方面提示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改变,病人对医学知识、健康科普知识和康复知识的需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护理人员在健康宣教方面的不足,原因包括:护理人员对健康教育的认识不够;缺乏相关的知识和技巧;由于人力资源缺乏,护士缺乏足够的时间与病人进行信息沟通等。 3.2.3基础护理基础护理维度设置了6个条目,分别为环境安静、床单位整洁、解决睡眠问题、协助翻身、协助鼻饲病人进食、帮助保持口腔及身体清洁,其中后3个条目为选择项目,供卧床、鼻饲及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填写。表2显示,该维度得分也低于其他维度,其原因可能是基础护理工作不够扎实,部分护士仍有重治疗轻护理的现象,特别是手术后或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没有给予及时、全面的帮助,其中得分最低的一个条目是病房是否安静整洁,提示在病房管理中应重视各种噪声对病人的影响。建立人文关怀理念,是指引护理人员人性化护理临床实践的前提,从细微的基础护理做起,增加病人的舒适度和安全感,满足病人的基本需求是提高病人满意度的关键。 3.2.4护理人员的态度和责任心护理人员的责任心主要体现在病人能否得到及时、可及的护理服务等方面。态度体现在是否亲切热情、尊重隐私、尊重病人意见3个方面。表2显示,护理人员的态度和责任心维度得分较高。病人到医院的基本期望之一就是得到良好的治疗,但是,影响病人满意度的最重要的因素却是“是否真正得到关心”。他们期望在医院接受治疗时更多的是一种情感上的关心体贴,而不是一种商业关系。王国权等。分析了5年内病人投诉原闲,其中对护理人员服务态度不满为由的投诉占到61.6%。由此可见,良好的护患关系可提高病人满意度,改善服务态度是提高病人满意度的重要举措。 4 小结 为了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生存,医院体系正在经历巨大的变革。提高医护服务质量是医院仔和发展的根本。病人满意度调查是评价医护质量的重要部分,对满意度进行研究是提高病人监督能力和“以病人为中心”原则的体现。病人满意是治疗、护理的目的和结果,病人对护理满意度反映了医院所提供的护理服务实际满足病人需求的程度和成效。人是生理、心理、社会、文化、发展、精神等多种变量的综合体,现代护理的发展赋予了护士更多的角色职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次调查结果提示,护理人员在做好基础护理的同时,应加强对病人的健康教育,制订完善的教育方案,满足他们对信息的需求;同时护理管理者应注重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知识层次,充分利用满意度调查的信息不断改进护理质量。 护理研究论文:关于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教学法对护理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影响的研究进展 论文关键词:PBL教学;终身学习能力;护理学生 论文摘要:介绍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教学法概况及应用,综述PBL教学对护理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影响的研究进展,包括PBL教学对护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评判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自我监控能力及终身学习意识的影响。 随着终身学习在世界各国的广泛盛行,培养护理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已是当代护理教育工作者必有的教育意识和教学任务,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学生长期依赖教师满堂灌的知识讲授,极大束缚了学生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因此,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应用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教学法,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1 终身学习能力概况 终身学习能力是指一个人终身学习的一些基本特征,学生终身学习则认为是学生具有独立自主的思维能力,在学习上能自主探索,在心理上能自行调节,在思想上能自我教育,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能正确处理与社会、自然的关系。20世纪70年代,国外的护理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应用了研究性的学习方法,如PBL教学、个案学习法、任务驱动式和启发式等研究性的学习方法。国际护士联盟发表了题为“转变护理教育”的号召,要求护理教育将是基于研究性教学,强调学生的特长和能力的发展,以促进终身学习能力。由此可见,国外护理教学不但广泛应用了PBL教学法,并强调了研究性学习方法与终身学习能力的关系。 2 PBL教学法概况 PBL教学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实施研究性学习中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以病人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讨论式教学,通常6名~8名学生1个导师,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思维、推理分析,导师只起导向作用l。1969年,PBL教学在加拿大被首先引入医学领域,其关键是把对卫生保健的分析作为获取和应用知识的主要方法,以独立发展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美国的护理教育中将PBL教学法广泛应用于不同层次的教学;东京女子医科大学开展PBL教学,且成为学校的特色教学法而被确立。 20世纪末,PBL教学法引入我国的医学院校,随后将PBL应用于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上,并将PBL教学模式引入到课程教学改革中,将护理研究、护理管理、护理伦理重新组合,设置了《问题解决的基本技能和策略》的综合课程,节省了教学时数,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国护理教育将PBL法应用于护理查房和护理记录的书写中,且在不同层次的护理基础学、临床护理学、护理伦理学等中应用了PBL教学,使得PBL教学模式在护理教育领域中日趋完善。 3 PBL教学对护理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影响 3.1对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自主学习也是自我导向学习,就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学习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大胆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构建新的知识。PBL教学是通过提高学习策略水平进行高效的自主学习。PBL教学多问题、多资源、讨论式的民主学习方式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帮助形成了持久的学习动机,增强对学习的自我责任感。同时,小组学习减轻了学习者的焦虑感,培养了学习者的合作精神,使其充分认识知识、能力、创新素质是在师生互动中得到的,让学习者逐渐掌握了学习策略,并能运用恰当的学习技巧和策略从事有效的独立学习。PBL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使用学习策略,不仅有利于他们把握学习方向,采用科学的途径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有助于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3.2对评判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影响评判性思维也称批判性思维,是指个体在复杂的情境中,能灵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选择,在反思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推理,从而作出合理的判断和正确取舍的高级思维方法及形式。PBL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包括对同学、对老师和对课本的质疑,从而提高学生的评判思维,增加选择知识和信息的能力,教师对提出问题的同学给予肯定,小组讨论中对病例问题的相互争论,团体的合作,使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显著提高。PBL提供了一种良好的轻松的学习环境。学习中的资源环境、问题情景、小组讨论、自由争论带来了一种宽松、自由的学习气氛,民主的师生关系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学生在PBL支持性学习环境中,开拓了思路,启迪了各种横向思维,不断挖掘潜力,开拓和丰富了创新思维,提高了学习的自主性。 3.3对自我监控能力的影响PBL教学活动中学生根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问题的难易度来安排学习时间、内容和计划,这是一种对学习的控制。对自己学习负责的学生总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运用这种自我控制力指导学习。PBL教学活动中学生在学习中常有自我评估知识的需要,要进行评估自己和他人,并进行信息管理的反思及评判性思维,从而去指导和控制其学习行为,锻炼意志的控制力引。 3.4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自主学习是终身学习的前提,终身学习意识又为自主学习提供了动力。PBL教学中一个又一个问题的出现,查找资料中的疑惑,对于其他小组掌握的新知识点以及书本知识与临床新知识的差距等,都使学生意识到知识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过程,教育是一个终身学习过程,从而培养起终身学习的意识。 4 问题与展望 PBL教学法是一种培养和提高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目前,PBL教学法在护理教学中已得到广泛应用,但尚待进一步改善,如PBL病例问题的设置要求、PBL教学环境的改善、后进学生积极性的调动以及如何提高小组汇报的效果等。因此,不能照搬国外经典的PBL模式,应将传统教学与PBL教学相结合,尽快发展和完善适合我国护理学生的PBL教学模式,提高护理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使其在今后的护理工作中不断汲取新知识、新技术,从而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我国护理事业的发展。
信息科技论文:中药科技基础信息数据库的研究和应用 1 中药科技基础信息数据库的结构 1.1 中药科技基础信息数据库远程录入程序 中药科技基础信息数据库目前有8张库表,即:单味药、品种、生药材鉴定、中药药理、中药毒理、中药临床药理、化学成分、炮制品,分别设有:14、17、26、30、18、26、27、14共172个字段。每张库表即可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又与各表间有着一定的内在关联,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中药科技基础信息数据库结构以“单味药”为主表,二级表有:品种、生药材鉴定、中药药理、中药毒理、中药临床药理、化学成分、炮制品。 该库远程编辑加工的界面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组织起一个中医药信息系统,容纳了中草药中的大量知识。该系统设计了远程录入程序botany,这个程序采用了不同的数据库结构,具有较强的容错性,提供数据的远程录入和维护、多用户分级分权限管理、表查询字段管理、人员录入工作量统计等功能。 1.1.1 标准表的建立 在中医药数据中,存在着一些专用的标准词汇,对这些词汇的引用和管理一直以来没有很好的技术支持。为此,该系统设计开发了标准表管理程序,提供了对标准数据的统一管理和规划。其功能包括标准表的创建,标准表的删除以及对标准表数据的添加、删除、修改以及向标准表中批量导入输入。 基于中药科技基础信息数据库的结构数据关系我们建立了33张标准表,标准表的设立引导了与关联数据项的关联。见表1。表1 中药科技基础信息库的标准表(略) 1.1.2 数据来源 以“中药数据库”为基础数据,以权威工具书《中华本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国常用中药材》、《中国药材学》、《中药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现代中药栽培养植与加工手册》、《常用中药成分与药理手册》、《植物活性成分辞典》、《天然活性成分简明手册》、《中药炮制学》以及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为数据依据。 1.1.3 质量控制 该课题组先后制定了“中药基础库界面编辑标准”、“中药基础库操作手册”、“中药药理补充说明”、“中毒理及中药临床药理样本”、“中药炮制学说明”、“中药炮制学加工工艺标准”,为数据制作奠定了基础。 中药科技基础信息库的完成数据量:单味药11 013条、化学成分5 944条、品种8 199条、生药材鉴定4 350条、中药药理5 407条、中药临床药理632条、中药毒理1 160条、炮制品375条,总计37 080条。 1.2 中药科技基础信息数据库导入程序 本系统为面对管理人员的管理系统(Magic)。目前支持导入远程录入的有8张表:“单味药、化学成分、品种、生药材鉴定、一般药理、一般临床药理、一般毒理、炮制品”。登陆以后进入主界面,选择需要导入的表,就进入相应表的导入界面。每个表的导入界面都是一样的:最上面是一些筛选条件,用来选择需要导入的记录;中间是将要导入的记录,为了简单起见(远程界面提供添加、修改、删除全套功能),只显示了1个ID、1个相关字段(如中药名称等)和一些附加信息(录入人员、状态标志等);最下面是记录导入的统计和控制。在导入时要先填入筛选条件,然后点击统计生成要导入的记录集,才能进行数据的导入。 此外,Magic附带了统计录入人员工作量的功能,在主界面点击统计工作量即可。 1.3中药科技基础信息数据库导航系统 中药科技基础信息数据库的导航系统包含了几十张大型复杂的数据表,其拓扑结构之复杂、数据格式的多样化以及表与表之间的关系纷繁错杂是中医药学科固有的特性。为了能实现这些表数据之间的导航,设计了BaseView网页导航系统。该系统将错综复杂的表结构及其关系通过网页联接起来,实现了数据相关性的良好导航。 该导航系统查询是以查询类别对应相应的查询内容的导航系统,可以进行精确与模糊两种查询。查询类别设有“单味药、品种、炮制品、药理作用、化学成分”。查询单味药主表可直接查询到11个相关联关系。 从查询类别五大板块查询,可查询与五大板块相对应的每个主题的关系项,如“单味药”对应本库表14项与之关联的内容。以此类推,“品种”对应本库表17项、“炮制品”对应本库表14项、“中药药理”对应本库表30项、“中药化学成分”对应本库表27项,这样查询点共有102个。与102个查询点相关联的库表可进行系列关联查询。 2 中药科技基础信息数据库的应用及归类 2.1 中药科技基础信息数据库的应用 以“红花”为例,按“单味药”查询,选择后在相应中药名称处填“红花”,查询结果见表2。表2 以“红花”为例查询所得结果(略) “中药科技基础信息数据库”关联查询以红花为例:从该表进入查询类别,可以按“单味药、品种、炮制品、药理作用、化学成分”查询。可得到与“红花”单味药的数据相关联的其他数据,如品种、药理、毒理、临床药理、功效、归经、性味、疾病、化学成分、配伍、炮制品等11种关联数据,并可进一步深入关联。见表3。这时我们得到该药的品种数据并与之相关的生药材鉴定方法、该品种的单味药、该品种的科属类别。以生药材鉴别为例,见表4。表3 以“红花”为例进一步深入关联查询结果(略)表4 “红花”生药材鉴别查询(略) 通过查询我们了解到红花药材的一系列信息,如果进入“药理”表或“临床药理”表,又会从另一点而展开,最终又回到基点上,即由点到面,由面到点多重关联的查询,充分体现了中药科技基础信息的特性。 2.2 中药科技基础信息数据库的归类查询 中药科技基础信息库单味药归类项;化学成分、疾病、功效、性味、归经、品种,化学成分归类项:功效、单位药。 以单味药大黄的性味归类为例,从“单味药”进入精确查询,然后进入“大黄”相关联的“该性味的单味药”,得到:“苦”、“寒”中药药性。查询顺序是:单味药:大黄,精确查询-查询详情-性味:大黄-该单味药的性味:苦、寒。我们再以性味“苦”为例,点击“苦”,再连续进入具备该性味的“单味药”,得到具有性味“苦”的单味药有4 275条,如芙蓉麻、芙蓉菊根、扶栘木皮、扶桑金星蕨、。扶芳藤、伏牛花、佛手柑根、凤仙透骨草、凤仙根、凤仙、凤尾猪鬃草、凤尾搜山虎、凤凰毛、缝线石楠、蜂窝草、蜂斗菜、枫香树根、枫柳皮、风箱树叶、 风箱树花、风箱树根、风花菜、丰满凤仙花、丰花草、粪箕笃、粉团花、粉萍婆、粉绿藤、粉苞苣、分心木、肺形草、榧花、肥猪苗、肥肉草、非洲戴星草、飞天蠄蟧、飞来蓝、飞海蛾、飞蛾树、防风草、滇鸡骨常山、毛贯众等。 按其归类项查询,还可根据需求对其单味药的其他归类项进行归类,为中药的知识挖掘提供了一个强大的中药科技基础信息数据平台。 3 中药科技基础信息数据库维护与完善 随着中医药研究的不断深化,工具书的不断完善,中药科技基础信息数据库的内容也需不断维护、更新、充实。其中一些数据需进行结构化处理,如“生药材鉴定”中的:“药材鉴别、理化鉴别、显微鉴别、色谱鉴别、光谱鉴别”等字段,“品种”表中的“药材栽培”这部分数据的结构化目前也具备了一定的条件。中药科技基础信息数据库“生药材鉴定”、“品种”表,若进一步结构化后,对于中药材科研及生产以及市场需求,可提供有效的基础信息。在不断的优化进程中,统计功能也将得到完善。 4 结语 中药科技基础信息数据库依托在一个功能极其强大的Oracle9I数据库系统平台上,它具有较强的关联查询功能。中药基础数据库超越了单类别工具书的局限性,也摒除了单表型中药数据库的单一性,它综合了中药学相关学科的特性,组成了一个强大的中药学体系,即宏观,又微观,具有任意、快捷、获取最有效规范化标准的基础数据的优势。 信息科技论文:信息科技在人事管理部门的应用 信息时代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企业运作的影响之大,可与18世纪工业革命相媲美。当我们提及信息科技在人事管理中的应用时,会自然联想到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HRIS)。它应包括信息处理、专家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的功能,其中信息处理为最低要求,而决策支持系统则处理最复杂的决策问题,并要求使用者具有相当的水平。 ——信息处理系统使人事部门的员工从重复繁琐、机械单调的日常事务中解放出来,它最适用于帮助人事管理人员从大量的信息数据中找出所要求的答案。这类工作在以前要耗费几天的时间,现在只要坐在终端前,通过键盘告诉系统你的要求,半分钟左右便可得到答案。由于所有的信息数据全部存储在电脑的磁盘中,文件柜、文件夹及各种规格的纸张文件的存储、整理和装订工作便可以全部省掉,降低了行政开销。员工的信息数据库可以改进人事部门的工作,使处理数据及提交的报告快而准确。 电子邮件和文字处理等软件也使人事部门在日常处理事务上的效率提高了。信息处理是信息科技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最基本的应用,它解放了人事部门的生产力,使他们得以从事具有更高附加值的工作,而且减少了开支,用少数的人员得到较以前更高的产出。 ——专家系统(ExpertSystem)是用来回答问题的应用软件包,它使得应用该软件包的用户觉得如同有很多专家坐在面前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当然很多问题不只一个答案,专家系统会根据以往的经验数据和专业知识给你提供几个可行的方案。 这类系统目前在员工训练和自修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它提供了一个互动式的学习环境,可根据每个人的不同需求制定训练内容。对于某些问题,受训者可反复提问而不会感到“脸红”,“老师”也不会因为学生问了某些傻乎乎的问题而不耐烦。这类专家系统使得培训变得灵活,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若把该系统用于回答电话咨询,可省去人事管理人员在回答员工常见问题方面所耗费的大量时间和精力。 专家系统可以帮助人们做出最优选择和决定,如在招募中的应用,系统根据求职者的经验、技能、教育水平、兴趣、年龄等数据和空缺职位的需求做比较,然后列出那些资格与公司的需求最接近的应征者作为进一步面谈的对象。这使得录取的决定更加科学化,因为它排除了人为干扰因素的影响,而且它代表着“专家”的意见和支持。如果需要,它还可以显示出作出决定的具体理由,即它是基于哪些数据做出决定的。 人事部门可利用专家系统将某些传统的人事部门的责任授权给其他职能部门,同时也增加了工作考核的透明度。其他部门也可以了解人事系统是如何运作的,他们也更愿意提出改进工作的建议以得到“顾客”更高的满意度。这些建议反过来回馈给专家系统,使系统工作做得更好。 ——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SuortSystem,也称D)可帮助人们对那些规律经常改变或没有什么规律可寻、并且不知道什么才是正确结果的项目做出决策时起辅助和支持的作用。使用适当的话,它可以提高决策的准确性。例如,为了保持销售的最佳状态,行销队伍和培训工作应维持在怎样的水准才算合适,这是现代人事部门经理们所面对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之一。决策支持系统可以帮助用户将各种信息数据集中起来进行分析,并可按要求形成各式图形和报表。上文提到,决策支持系统是信息科技在人事部门管理中最高水平的应用。为了更有效地使用这个系统,掌握必要的技能是重要的前提。 人事部门为实现有创意的目标,就要吸收那些有创意性并具有信息科技知识的人才,并给予他们研究的时间和在鼓励他们承担风险方面提供有力的支持,让他们尝试,要看得起勇于面对失败的“将军”,让他们保持锐气,因为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分析能力是有效使用决策系统的关键。 借助决策支持系统可以提高组织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缩短决策的时间,并提高可靠性。它甚至可协助经理人员制定企业的远景意图。反过来它对使用者又提出了特别的要求,它需要使用者具备信息科技的知识,具有很强的分析能力和钻研精神。一旦使用者具备这些条件,能够正确地应用决策支持系统,它给企业带来的利益是无法估量的。 信息科技论文:三农科技信息创新模式 1“三农”农业科技信息的来源途径 “三农”农业科技信息的来源途径主要有4种:第一是政府出资无偿转让。由政府出资将农业科研机构、农业高等院校研究部门或个人研究的科研成果购买下来,然后经过适当的途径无偿转让给农民;第二是中介机构出资有偿转让。中介机构出资将科技成果信息购买下来,然后再有偿转让给农民,这种方式资金支出较大,且存在较大风险,农民难以接受;第三是科研机构有偿转让。科研机构直接将研究出来的科技成果信息有偿转让给农民,或者与农民合作,由农民出资,科研机构提供技术,其不足之处是农民资金实力不足,难以利用;第四是媒体主动无偿。其可靠性较差,坑农骗农害农的虚假信息常发,农民往往不接受,也不想去冒险。农业科技成果的研究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其研究出来的农业科技成果信息往往也不可能免费给予农民,而且通过交易转让的费用通常高于投入的几倍到几十倍不等,没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农民支付不起。上述4种来源途径中,政府出资无偿转让给农民就会大大减少投入或不用投入,是最受欢迎、最有效和最好的,所以政府要加强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投入,以加快农业科技信息推广和利用。 2“三农”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创新模式 2.1“六位一体”互联互动模式 目前,国内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模式存在不足,主要表现有:1)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理论研究少,导致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体制、机制上衔接不上,职能交叉错位,管理体制不顺,政府农业科技信息服务行为单向、被动[1];2)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各类主体、各种资源和各个要素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导致农业科技信息服务能力不强,农业科技成果供需脱节,农业高等院校、科研单位技术研发的成果转化率低;3)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投入不足,缺乏政府必要的政策扶持,科技研发和推广动力不足;4)农民在农业科技信息中的作用不够重视。农民为提高农产品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对科技信息的需求呈现出获取渠道多元化的特征。获取渠道多元化必然呼唤多元化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树立起“大农业”的服务观念,使农业科技服务由单一被动地向农民提供农业生产技术服务,逐渐转向为政府、农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农业企业、宣传媒体等多个传播主体合作和资源整合的立体化的信息服务模式。针对目前国内农业信息服务模式存在的不足,并结合佛山市实际情况,提出建立全方位、多渠道、多层次的“六位一体”互联互动现代“三农”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模式。 2.2“六位一体”互联互动模式主体的主要任务 (1)政府是指政府和各级农业行政部门。主要任务是主导、协调和加大资金投入创造良好公共服务环境平台。政府在整个模式最为关键,对模式能否正常运行起着决定性作用。 (2)高等农业院校和科研机构。主要任务是开展农业科学研究、农业科技信息利用培训、临床技术指导和科技信息服务“三下乡”。 (3)农业行业协会和企业。主要任务是提供农业科技市场供求信息,农业科技信息需求反馈,示范带动。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交好的建议和意见,并及时跟进采纳情况,向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争取政策、资金、人力等方面的支持。 (4)图书馆(包括高校、社区和农村图书馆)。主要任务是建立农业科技资料信息的查询平台,优化、整合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建立农业科技信息导航系统。 (5)宣传媒体。主要任务是提供农业科技信息平台,拓展手机信息宣传和阅读,丰富信息内容,增加信息数量,突出科技信息。 (6)农民。主要任务是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成果应用效果的反馈,对提供的科技信息做出评价,为进一步完善科技信息服务提供依据。在这个过程中,应使农民接收农业科技成果信息的主动意识提高,积极主动参加各类型的农业科技信息学习。 3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创新模式的保障措施 3.1构建公共服务平台 发挥政府的主导和协调作用,构建农业科技信息公共服务平台,需要以下保障措施。 (1)领导的高度重视。农村科技信息服务工作涉及科技部门、农业部门、教育部门、农业院校、科研机构宣传媒体等多个主体,只有利用政府统筹职能才能进行系统安排,并给予必要的财政和政策法律等支持,建立全方位、多渠道、多层次的现代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切实加强“三农”农村科技信息推广的力度、广度和深度。必须注意经费、人员、时间和措施的落实。 (2)完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机制。目前,许多农业科技成果信息,由于科技体制不合理,大量成果被沉积而未能推广应用,因此,在政府对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主导作用下,完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运行机制。在涉农项目中突出科技,向科技倾斜,推进农业科技、体制创新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全面提高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与整体水平。 (3)创造良好服务环境。加大对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建立农业科技信息数据库、专家系统,实现农业信息网络化。加强示范引导,对成效较好的模式进行宣传、实施和推广。从农业科技信息的采集到、传播等方面入手,打击坑农、骗农的虚假信息,为农业科技信息创造良好服务环境,保证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健康快速发展。 (4)整合信息和人力资源。将各相关部门的农业信息和人力资源进行整合,实现资源共享,形成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合力,提高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全面性、时效性和实用性。 3.2构建指导平台 发挥农业院校、科研机构的指导作用,构建农业科技信息指导平台,需要以下保障措施。 (1)开展实用新型农业科学研究。政府出资和组织科研团队根据“三农”农业科技信息需求反馈,有针对性地开展科研攻关和研究工作。研究应以贴近农民、实用性强、见效快速、效益明显为原则。 (2)开展临床技术指导和农业科技信息利用培训。成立由教授、博士、专家组成的服务团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做好农业科技成果临床技术指导。 由政府相关部门统一选派专家开展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技术培训,举办各种技术培训班定期开展农业科技信息利用培训。 (3)开展科技信息服务“三下乡”。组织农科大学生科技信息服务“三下乡”服务队,送科技下乡活动。农科教专家组成员开展现代农业科技巡回报告活动。经常保持与农民进行深入的互动,直接了解农民的需求,使科技需求到科技供给的信息传递有效,从而保证农村科技信息供给的“服务”农民满意甚至使顾客满意最大化。 3.3构建示范推广平台 发挥龙头骨干企业的示范作用,构建农业科技信息示范推广平台,需要以下保障措施。 (1)提供农业科技市场供求信息。如政策信息、技术信息、新品种信息、新的栽培技术信息、新的养殖技术信息、新的经营管理技术信息、生产动态信息、市场行情信息等有针对性地收集、整理、传递。 (2)农业科技信息需求反馈。经常深入农村开展农业科技信息需求调查,根据“三农”的需要,将信息反馈给政府相关部门或农业科研机构,并及时跟进采纳情况,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交好的建议和意见,向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争取政策、资金、人力等方面支持。利用农业生产、推广方面的技术,形成产、学、研体系进行农业生产技术指导和推广。 (3)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科技示范户建设。农业行业协会吸纳各企业主要领导加入协会,经常交流讨论,树立起为“三农”服务的意识,竭尽所能发挥企业示范带动效应,带领农民共同致富。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科技示范户的建设使新科技成果走向生产实践的应用示范,有效地带动周围农民运用先进的技术与最新的市场信息进行农业生产活动。佛山市应把科技示范作为农业科技推广的重要抓手,坚持样板与项目捆绑、资源与技术整合,用园区示范促进技术推广,如顺德区陈村花卉世界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南海区和顺万顷洋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三水区大塘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高明区现代农业生态园区、三水迳口农业现代化科技示范园区等,同时还要大力培育壮大新的农业园区建设,加强辐射效应。 3.4构建查询服务平台 发挥图书馆的信息查询作用,构建农业科技信息查询服务平台,需要以下保障措施。 (1)优化、整合农业科技信息资源。优化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对农村图书室的图书定期更换,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的使用效益。根据农民的需求整合文献信息,把农民所需科技信息集中起来,整理成农民易于接受的二、三次文献,并提供参考资料、参考咨询服务、引导服务,为农民提供多层次、多渠道的“一站式”服务[2]。 (2)建立农业科技信息导航系统。进行网上农业信息数字资源的采集与整合,将网上庞杂的农业信息资源进行加工、整理,在佛山农业信息网、农技推广网上设置宣传栏,为有需要的农民开展网上阅读、馆际互借、联合参考咨询等服务,为农民高效地获取脱贫致富信息创造条件。 3.5构建宣传平台 发挥媒体的宣传作用,构建农业科技信息宣传平台,需要以下保障措施。 (1)提供农业科技信息平台。各级农业部门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网络等各种媒体,广泛传播农业科学技术,推广新品种、新技术,通过深入扎实的工作,形成全社会重视农业科技的良好氛围。从服务手段上要传统与现代结合,既要发挥广播、电视、期刊的作用,又要利用网络、手机等新媒体为农民开展信息服务。开通农业病虫害信息检测系统、农业信息查询系统等。 (2)推广手机信息宣传。手机已成为农村网民上网的主流终端,而且呈高速增长之势,成为拉动贫困农村互联网发展的重要力量。利用移动通讯信息平台,结合农业发展的特点和信息需求,建立农村手机短信、手机QQ群、手机飞信等互动信息平台,提供最新农业信息,如价格行情、农产品交易信息、农业百科知识等,通过手机移动阅读电子图书和浏览网上信息[3]。 (3)加大网络信息宣传力度,提高服务质量。进一步办好佛山农业信息网、佛山农技信息网、佛山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网等,丰富信息内容,增加信息数量,突出科技信息,加强科技指导。各区宣传媒体充分利用自己的农业信息网,巩固服务阵地,努力突破科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瓶颈”。 (4)建立科技信息制度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制度。及时种子、肥料、农药等农资主要推广品种信息,指导农民科学使用优质、高效、安全的农业生产资料。 3.6构建反馈平台 发挥农民的应用反馈作用,构建农业科技信息反馈平台,需要以下保障措施。 (1)建立农业科技信息需求的反馈渠道。农民是直接得益主体,其在一线生产过程中,对农业科技成果信息使用存在的问题最有发言权。政府应该建立一条方便、快捷、畅通的农业科技信息需求反馈渠道,如农业知识专线、贫困农村信息服务工作站、农技110信息服务台、贫困农村信息服务港、农业专家热线等。根据“三农”的需要,将信息反馈给政府相关部门或农业科研机构,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方面研究。 (2)提高农民利用农业科技信息的意识和主动性。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不强,缺乏农业新型技术、新兴产业产前产后的专业敏感度,导致先进农业科技不能快速、及时、高效的送达到农民手中,发挥其最大作用。因此,农民应主动参加定期开展的农业科技信息应用及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培训,提高使用科技信息的意识和利用效率 信息科技论文:信息科技创新教育的构建 一、信息科技创新教育活动的指导思想与意义 身处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即时化、资源共享化等演变过程中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新的需求,教育由知识教育阔步迈向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即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及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创造性表现,而不仅仅培养对书本知识掌握的多少。科技创新教育是培养创造性人才最好的方式之一,激发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兴趣,通过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除去学校的大力支持之外,要积极号召并联系社会团体、优秀企业,良性结合广泛的社会力量。 二、信息科技创新教育活动开展的支撑因素 分析信息类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状况,要进一步加强对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图通过在校期间的培养夯实基础,为其未来创新性积蓄能量。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构建创新体系,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 高校各部门要协调起来,优势互补,最好是能够成立信息科技创新工作小组,统一规划和领导信息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指导信息科技创新教育的发展规划、资金筹集、活动开展等。完善工作小组的组织协调,加强工作小组的成员构成。将科技创新提高到工作的中心位置,划拨专项资金,不定期邀请科技创新学者、专家讲学传授经验,指导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营造平等轻松的教学科研环境,倡导师生之间平等对话,鼓励学科专业间交叉渗透,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组建高素质、富有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 指导信息科技创新教育活动过程中,要注意把握两个问题,首先是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不具备精准判断,不好把握自己的研究方向,其次学生由于缺乏实际应用经验,不太了解自己对某一具体问题或项目开发过程中所用到的技术。配备相关指导教师介绍信息类专业方向及前沿技术研究,对具体项目提出自己的建议,帮助学生找准研究方向,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三)加强科研基础建设,改善学生科研条件,实施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 目前科研立项及经费设置中高校普遍存在重视教师科研而忽视学生科研的现象,很多高校甚至没有任何学生科研支持及经费投入。要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有序对学生开放学校各类实验室及仪器设备等,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在学生科研立项及经费投入上适当倾斜,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科研活动。采用灵活的管理模式如学分制等,明确职责及任务,奖惩分明,激发师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 三、构建信息科技创新教育的内容体系 (一)塑造校园文化,营造浓厚的信息科技创新氛围 着力构建适合信息科技创新的校园学术氛围,大力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引导其在丰富多元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完善自己,培养其勤于动脑勤于动手的意识,积极推动发展科技社团打造创新队伍,发掘学生创造潜力,培养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在整体环境熏陶下,积极引导其发展个性,增长见识和才干,激发科研热情,培养创新精神,形成浓郁的科技创新氛围。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伴随知识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科之间存在分化综合,边缘学科、横向学科不断涌现,求知需求已经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阶段的学习了,不断学习成为生存基本需求。要勇于打破学校阶段性教育束缚,合理调整课程设置及专业结构,体现课程的创新性及多元性,强化学科间的联系,加强基础,优化结构,以提高素质为基本原则,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信息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不断探索,社会不断发展会赋予新内涵。高校应积极探索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素质要求和个人发展为根本,培养富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推进教育教学现代化。 (三)倡导学生参加科研,吸收大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工作,完善科技创新机制 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关键步骤是结合教学和研究,让学生能尽早接触到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科学思维,鼓励勇于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大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具体实施过程中学生可以作为科研助手参与教师的研究项目,教师也可以划分科研子课题交给学生,使学生有机会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研究问题。培养过程中要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机制,提高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整体水平。 (四)有意识、有组织地推出高水平的课外科技活动 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创新意识淡薄、竞争意识不强的现象,课外科技活动基于问题进行探索和学习,模式多元标准多样,能充分调动学习主动性,激发创造性思维。按照兴趣爱好结合职业规划自由选择,具备进行创造的内在动力,借助多种途径捕获知识和信息,尝试多种方案,合作者之间开展讨论并互相启发,学校保障政策制度,提供物质条件,在自由、宽容、开放的环境中培养信息创新能力。组建院校科技协会,鼓励团队协作精神,保证科技活动的连续性和作品质量,不断提高科技活动水平,完善科技创新活动条例,拓宽渠道,积极寻求社会广泛支持。 (五)举办知识讲座和科技 征文活动 知识讲座和科技征文系列活动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便于广大学生共同参与,积极开展专题讲座,广泛邀请相关领域内专业人士分析介绍学科当前的研究状况和热点问题,然后引领学生开展研究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和理解,然后由专家学者进行面对面指导交流。讲座的内容安排上不应过于注重效果及形式,重要的是营造和活跃创新气氛,重点把握讲座内容的新颖性与生动性。各院系配合相关职能部门举办征文比赛、科技制作活动等,该方式适合广大学生参与,使他们在宽广的想象空间自由思维,各院校之间可以展开合作、积极沟通,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发挥优势,弥补不足。 (六)建立大学生信息科技创新基地 信息科技创新活动需要长期、连续开展,学校可以从现有实际考虑,借助自身科研实力,依托相关院系、部门及教研室等与社会团体及优秀企业联合,建立大学生参与科研工作实现科技创新的基地,为师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搭建优良平台,学生利用基地的设备工具和便利条件,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在指导下建立创业计划、从事科研工作、开展生产实践、激发科研兴趣,提高科技创新实践能力。 信息科技论文:机械科技信息事业发展与变革 一、十年艰苦创业,深化改革见实效建所十年来,在邓小平同志“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光辉题词指引下,在各级党政领导关怀支持下,全所职工.深化改革,艰苦创业,为建设和完善我省机电信息体系取得较好成效. (一)转变观念,促使机电情报工作,为经济建设主战场服务,取得较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1988年省机械厅指定笔者担任省农用车联合公司筹备组成员,带队赴全省农用车厂进行深入细致的情报考察调研,拟定农用车联合公司章程初稿,组织福建省农用运输车联合公司筹备会,向厅领导提供全省农用车发展历程和现状的准确信息资料,根据国家技术政策,组织情报人员撰写了《我省农用运输车现状及发展设想》情报调研报告。省机械厅在%闽机技字第009号函指出,该调研报告“在我省首次开展农用运输车行业调研是适时的,对正确引导我省农用车行业走联合发展道路和行业合理布局、健康发展起着有益的促进作用,对制订我省机械行业科技发展规划和决策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对科技进步作用较大。”情报工作促进了“福建省农用运输车工业联营公司”于89年正式成立。1993年农用车产量达5.55万辆,占全国产量的30%,成为我省工业的一项拳头产品。91~95年全省生产21万辆,产值达50.8亿元,实现利税3.18亿元,93~94年机械厅系统的农用车产值占全省机械工业百分之二十,为我省经济发展发挥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2.受省机械厅领导委托,以情报论证为依据,笔者带领工厂厂长、总工三次赴京向机械部何光远部长等领导请示汇报,解决了我省柴油机新产品立项难题,大力协助福建机器厂开发6170新型柴油机,填补了我国柴油机行业空白.目前福机厂已生产350台,创产值3500万元.该机型在全国“渔船用柴油机选型会”上,被推荐为全国优先选用的新型节能柴油机.这是情报为领导决策服务的典型范例. 3.省下达《中国红壤开发项目所需机电设备研究》与《进口物质设备经济性研究论证》二项情报调研为中国红壤项目节省开支4600万元,我所负责的论证方案被世界银行采纳,通过国际竞争招标验收后,由我国农牧渔业部组织实施,获国内外专家很高评价.红壤项目联合办公室把它誉为“为红壤项目获得最佳经济效益,为红壤项目作出巨大贡献”的一项出色的情报调研成果. 4.我所和省农机研究所负责国家经委、机电部下达《85系列水田犁》课题(笔者为课题组长)。87年通过部级鉴定以来,已在全国生产推广85系列水田犁7万台,创产值1750万元,利税200万元.本省推广2。。。多台,耕翻土地50万亩以上.机耕冬翻不仅病虫害减少,节省农药、化肥,同时提高地力,平均每亩可增产稻谷10公斤,共增产稻谷500。吨以上,价值达400万元。我所还同农业部门继续合作推广犁耕,为保护国土恢复地力作贡献。 5.我所受省机械厅委托,负责全国机械信息福建子系统工作.我们在认真抓好信息系统管理工作的同时,狠抓信息利用.据不完全统计,由于我省机械行业较好利用信息,五年来已在工厂创效益1632万元,199。年在全国机械工业情报工作大会上,受到机电部部长表扬。 6.机电部下达“中小型电机市场调查与预测”课题形成的调研报告对福建省如何调整中小型电机产品结构提出建设性的建议.根据这些有益的建议,工厂开发新产品新增产值3288万元,创利税49。万元。 7.机电部中小型电机情报网下达“中小型电机生产工艺调查与建议”被我省有关工厂采纳。由于采用新工艺创产值150。万元,创利税100万元,节支595万元。 8.我所木机情报人员编制国家级木工机床产品开发指南,提出14个木工机床新项目组织实施已创效益5763万元。 (二).加强情报基础建设,树立用户第一的服务观念。经过十年努力,克服重重困难,建成我省机电信息系统“六库”,直接为全省机电行业提供有效服务.众所周知,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情报手段的出现,大大扩展了情报信息资源加工、利用的能力.当前,在机电产品激烈竟争和信息量激烈膨涨的新形势下,加强情报基础建设.用现代化设施逐步武装情报机构,使情报信息具有快速、高效的功能显得特别重要。 1.微机信息库:我所微机室在省科委支持下,已购置微机五台.目前已同机械部信息院2个中文库、2个西文库、中国科技信息所7个中文库、5个西文库和省海峡网(总容量20亿汉字,日增100万汉字)建 立了联机检索业务,为全省机电工业开展检索与咨询服务。对我省机电行业新产品开发、查新、鉴定等发挥了重要作用.充分显示了计算机、电子通讯技术在信息加工、利用中的快速功能。在联机检索业务开展的基础上,我所除已建立福建省机电产品数据库外,目前正在建台湾机电产品数据库。 2.标准资料库:标准化是国家重要技术政策,是机电工业上水平、提高质量和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前提.机电产品必须采用国家标准,并尽可能向国际标准靠拢.根据本省工厂的强烈要求,我所已分类整理收集国内外机电标准资料3万册。 3.声像资料库:根据机械部(86)机情函字912号“关于建立机械工业声像工作的通知”精神和省机械厅党组的要求,我所组织拍摄了我省80多家工厂企业的厂史、厂容、产品录像片和研究院重要科技成果录像片,有的已在中央和省市电视台上播放。目前已拥有机电录像100余片,机电照片6。。。多张,成为我省保存机电声像资料最多的单位.声像作为形象化的情报手段,在机电产品宣传领域有着特殊的作用,我所组织摄录编辑的《福建机电产品誉满五洲》录像片,曾用中、英二种语言,在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和福建机电产品展销会上播放,并送住墨西哥等国演播,取得较好宣传效果. 4.机电样本库:国际和国内先进机电产品样本,对我省机电科技的发展都能产生启迪、借鉴和开拓思维的作用。我所已收集整理国内外机电样本2万份,多次举办展览,省内外观众达5。。。余人,受到社会关注和科技人员的欢迎。 5.图书文献库:现有馆藏中文图书2万种3万册,外文图书900种2000册,各种技术资料21300册,每年免费接待读者6000人次.6.期刊资料库:库存期刊800种6000册.每年免费接待读者300。人次. (三)抓机电情报调研,促海峡两岸合作.十年来,我们按机械部的要求,重点进行了台湾地区机电调研和促进海峡两岸机电合作,开展闽台科技交流活动。 1.抓住机遇,进行台湾机械工业调研1987年,将《台湾机械工业》调研列入部情报课题。仅用二年时间即完成40万字《台湾机械工业》调研报告,近几年,我们又完成了《在大陆的台资机电企业经济效益分析》、《台湾机电科技》、《台湾农业机械化调查及海峡两岸农机界的合作》、《台湾机械产业自动化和工业机器人调研》、《台湾信息业现代化调研》、《台湾工业发展战略研究》、《闽台机械工业对比研究》等机械部情报调研课题,对祖国大陆机械行业了解台湾机械工业发挥了重要作用。《海峡两岸机械工业互补与合作的研究》经机械工业部批准,正式列入1995年机械工业部软科学研究项目计划(笔者为课题组长)。这是我所成立10年来第一次承担机械部软科学研究项目(研究费用由机械部提供)。目前,该课题正抓紧实施,可按计划在今年底提交部级鉴定. 2.在情报调研基础上,加强与台湾同行的合作,促进闽台科技界双向交流.在开展对台情报调研课题期间,我们与台湾大学,台湾机械、农机同业公会、台湾农村社等组织和有关人士建立了较密切的联系.1992年,我们邀请了台湾省农机和食品机械考察团访闽。我们向台湾代表团提供的“大陆各省对台经济合作联系表”已于92年7月份全文刊登在“台湾农村”杂志第十十六卷第二期上。省机械厅领导同我所负责人一道与台湾有关方面签订了“发展闽台农业机械化事业合作意向书”.有关合作内容正在组织实施.笔者于1993年8月2日到10日以共产党员和专家身份应邀赴台进行访问和考察,并在台湾大学作学术报告.这是福建省机械系统首次安排的赴台考察活动,对开展闽台两省机械工业和学术界双向交流起了促进作用。1995年,由我所牵线联系,经省主管部门同意,福建台湾机械(器)工业同业联谊协议书于2月25日正式生效。根据厅长办公会议决定,联谊办公室设在我所,活动经费由闽台共同承担。 3.成功举办了首届“闽台机械样本展。”根据95年闽台机械工业同业联谊计划.在省政府、省台办、省科委、省财政厅大力支持下,首届“闽台机械样本展暨技贸洽谈会”于1995年8月28日一22日在福州举办.本次样本展共展出闽台两省机械工业中最新工具机、钢铁加工机械、产业机械、电工电器和工程农机等机电产品样本150。多份,(部分厂商还提供录像带并演播)其中台湾机械工业直接参展企业8家,福建机械工业直接参展企业28家.会期5天,共接待全省各地市200多个单位,近千人参观展览(其中厂长、经理约有300人左右)台湾方面派来洽谈的人员有:台湾区机器工业同业公会邱桂霖总千事等n人.我省前来洽谈的单位有:福建省机械设备进出口公司等28家单位。通过展出拾谈,达到了两岸机械工业相互了解、广交朋友、寻求合作、共创良机的初步效果。 4.安排筹建《台湾机械城》投资考察根据联谊会协议,台湾区机器工业同业公会拟在闽筹建1500亩“台湾机械城”。95年8月23日至26日厅、所派员陪同以林林波为团长的台湾投资考察团6人对福州、莆田、泉州、厦门四处地区投资环境进行实地考察.(四)办好刊物,搞好发行,参与情报网络行业活动,加强情报横向联系.我所受部、厅委托,主办《福建农机》、《木工机床》、《水轮泵》、《福建机械》四种刊物.其中《福建农机》发行量达1.2万份,《木工机床》和《水轮泵》是为全行业服务的期刊。通过刊物的交换,我所机电情报联系单位逐年增加,已达2653个,进一步扩大了信息源.十年来,我们先后参加了全国自动化情报网、华东地区电气自动化情报网、华东电缆情报网、全国农机情报总网、省情报网、全国农机期刊网、全国机械情报网等情报网络活动,并担任过全国农机科技刊物网付网长、十四省市(区)机械情报(所)协作网网长、付网长、负责全国木工机床行业信息网、水轮泵行业信息网、机械部科技成果信息系统、福建子系统福建机械工 程学会信息分会和省农机学会对外联络组工作,先后主办省科技日语培训班,省自动调速器培训班、预测和决策函授福建培训班、微机培训班等,并多次主持召开全国性、地区性的情报网络行业会议.通过这些网络活动,加强了横向联系,为机械工业开发提供了许多有益的信息和科研选题的素材,并同生产厂建立了密切的协作关系。 二、创办经济实体,增强科技信息事业自我 发展能力,努力增收节支,搞活情报.情报事业的发展受到有限经费的制约.因此,在搞好情报本职工作、抓紧情报主业的同时,还必须充分利用我们的技术力量、设备来开展与情报业务相关的多种经营和有偿服务。我们认为,国家在财力不富裕的情况下,十年拔给我所284万事业费已是很不容易了。在深化改革中,为了促进情报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增强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经营观念并采取有效措施增强情报后劲. (一).情报办书店在机电部情报所支持下,我们作为情报办书店的试点,于1986年集资了3万元盖房,办起了“机械工业出版社福州机械书店”.国家出版局曾明确指出:“图书发行工作在2个文明建设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书店是传播共产主义思想的阵地,是输送科学文化知识的工具,是我们党的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按部所领导要求,开业前就多次教育职工,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方针,积极发行好书,及时提供科技书刊,为科技人员、技术工人排优解难,为机械工业发展提供优质精神食粮.书店开业十年共销售码洋150万元,初步取得了经济效益.我们发挥了情报办书店的优势,艰苦创业,先后同全国十几个出版社合作,举办了五次书市展销,正在探讨把书店办成情报信息普及和技术开发阵地,成为我所情报源之一。 (二).创办轻印刷实体为进一步提高增收能力,节省自办期刊印刷费用,在拥有计算机激光照排设备基础上,1995年8月全所职工踊跃集资,克服各种困难购置了胶印机、切纸机、装订机、制版机筹建了轻印刷车间。依靠自己力量,仅用1个月就试运转成功,正式对外营业,到今年6月已胶印8开资料40万页。以优质价廉获用户好评。 (三)多种经营,努力增收科技情报有偿服务是科技情报人员创造的成果,用价值体现的一种形式.在深化改革中,我们还动员全所各个专业室组在搞好本职工作,完成上级下达指令性情报任务前题下,发挥各自的专长,在录像、复印、照相、标准发行、技术咨询、广告、承接横向课题(包括硬件科研),微机服务,中介服务,开拓技术市场等领域实行有偿服务,努力节支增收,既有社会效益,也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十年来共创收60万元,加上上级奖励事业“费和省科委拨设备专款总计约80万元。这批资金除少量用于职工福利外,大部分用于开展情报事业和购置计算机、录像设备、复印机、幻灯机、照相机、投影仪、调制解调器、稳压电源、绘图机、供干机等一批情报基础设施.这是改革前可望而不可及的.既为情报事业的发展增添了手段,又进一步增强了创收能力,使情报工作充满了活力。 三、振奋精神,深化改革,加快机电信息产业发展 1986年以来,我所按照《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科技情报工作的决定》(闽政(1986)57号文)和机械工业部《关于加强机械工业科技情报工作意见》((86)机情函字1267号),努力搞好我省机电情报工作,十年创业,喜见成效.从1987年开始,在福建省39个省级事业费包干研究所考核评比中连续六次评为1一3名,获省科委、省财政厅颁发“先进集体奖”.199。年底,在机电部召开的全国机电工业情报大会上获机械电子工业部机械工业“七五”期间情报工作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用实际行动为省争光。十年来,我所共获奖约50项,其中获国家和部省级科技进步奖15项,完成情报调研60篇,约450万字。我所编辑出版的《福建农机》发行量达万余份,8次在同行中评为先进科技刊物。我所负责的机械电子部科技成果信息系统福建子系统随着改革的深化也改变了“六五”期间的后进状况,一跃进入先进行列,从1987年开始连续六次评为部科技成果信息系统先进单位.实践使我们深深体会到党的关怀,各级领导的支持能极大地调动情报科技人员从事情报工作的责任感和积极性,激励和鞭策我们在深化改革中奋发上进。当今社会,材料、信息与能源称为现代化技术的三大支柱,是其它各种技术的基础。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我们战斗在情报信息岗位上的战士们充满信心、勇敢前进,坚定不移地在党的领导下,为开拓福建机电科技工作新局面,为迎接“信息时代”赋予我们振兴中华的光荣使命而奋勇拼搏 信息科技论文:农机技术推广科技信息技术的论文 1当前农机技术的不足 当前,企业生产的农机大多数是有人操控的农机,而信息化水平不高,在农机上并没有安装相应的信息化设备(如GPS),操作辅助系统等数字化的系统并没有加装到农机。这就造成现在的农机技术与飞速发展的网络数字化技术严重脱节。公司的农机产品并不能满足当前新市场的要求,使企业的产品受到一定的市场冲击。这对于企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所以,抓住当前的机遇,进行农机信息化的相关技术研发,提高农机的信息化水平。当前,国家扶持农机的发展,对农机的技术要求更高,企业以往的农机技术已经不适合当前市场发展的需要,所以,对企业的战略要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将工作的中心从农机基础技术的研发,要转移到农机信息化技术上来,加大农机信息化技术研发和生产的投入。南通富来威农业装备有限公司,通过对农机推广和对生产者的专业培训达到了良好的市场效果,但这种推广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企业应当发展先进的农机联网技术,为农机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柱,这样才能增强企业产品的竞争力,真正适应市场的需要,才能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和经济效益。 2科技信息技术在农机技术中的应用 2.1遥感技术的应用 遥感技术有若干的组成部分,从字面意思来说就是遥远的感知技术。首先是感知技术,这之中就包涵GPS技术。GPS技术是一种定位技术,通过卫星对地面上的目标进行定位,这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技术,这种技术已经运用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农机上运用GPS技术可以使农机实施对各个农机的位置和作业情况进行跟踪,以便农机可以更好地掌握生产情况,对农业生产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部署,使农机作业可以有条不紊的进行,提高农机整体的生产效率。在传统的农业生产中,都是通过人工对农田进行相关的审查,对农田的作物生长状况、农田土壤水分生长环境、病虫害进行评估和处理的。但是这样的方法缺少及时性,而且人为因素对田地调查结果的影响较大。现在的信息技术可以通过高精度的传感器对农田的情况进行实时的检测,这样的监控数据不仅实施性强,对各项数据的检测也较为详细具体,可以检测到人工检测不到的项目,以便对农业生产进行及时的调整。在农机中加入这种技术可以更好的把握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通过传感器可以进行更加精确的播种,灭害和预防,提高生产的效率。地理信息交互技术,这是农场的数据处理中心。其核心技术是将农机的地理信息进行数字化,通过各种传感器对整个数字化系统进行实时的更新,以便管理者更好地对农机的信息进行掌控,对整个农业生产进行及时的科学调整。对于企业来说,要结合当前的市场需要,生产能实际应用在农业生产中的农机,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农机技术之中。 2.2网络物联技术 网络物联技术包涵各个方面,对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进行了链接,使农机在农业生产情况可以快速的到达管理者手中,以便快速做出处理。通过这样的网络可以对农机的各个地方实现远程的生产操作,大大节省了劳动力。此外,在整个系统中可以建立自己的数据处理系统,降低整个农机对人的依赖,真正达到自动化,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企业可以根据这一点对当前的农机进行网络化的改造,使农机可以更方便的连接网络。也可以研发相应的网络技术对相关的生产单位进行技术支持。 2.3精准化技术 精准化技术是建立在精准传感技术的基础之上的,这其中就包括精准播种技术、精准整地技术等。这些都对现有的农机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在传感器方面要达到相应的要求,还要在现在的技术上进行改进,提高基础技术的稳定性可靠性和精准性,这样才能真正的达到生产的要求。精准技术是一项技术性极强的技术,要真正实现它,就要整合网络技术遥感技术。通过遥感技术对农田的情况进行把握,通过掌握的情况进行相应的生产安排,通过网络下发到各个生产单位。在农机上可以通过精准的传感器对生产进行更精准的操作,但这种精准的操作也对农机的质量和操作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企业要在这方面对当前的农机技术进行优化和改进。 3结语 科技信息技术正逐步改变着当前的农业生产方式。对于农机企业而言,只有不断发展改进自身的技术,才能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富来威当前便遇到了发展的瓶颈,要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当前的农机技术中来,并不断改进优化自身的基础技术,这样才能适应当前市场,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信息科技论文:工程监管信息科技的运用 信息技术是网络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大产物,主要是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自从信息化技术的出现以来,由于其推广而产生的显着效应,促使世界各国致力于信息化的研究,信息化在全球快速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支撑当今社会活动经济活动的垫脚石,在过去的100年里历史里,人类所生产了价值超过了之前人类历史生产的总价值,不可不说这是信息化发展带来的结果。在建筑工程中,信息化所带来的效用也不可忽视,其技术的先进性、准确性和人性化使得这个行业如虎添翼。 1建筑工程管理中信息化技术应用的必要性 1.1建筑工程前期勘查需要信息化技术应用 建筑工程的初步勘查,要根据不同的建筑采取不同的方式,对于外在的地形地貌,地质条件,自然环境等各方面要多方面,多角度的勘察。前期勘察的是否全面,直接关系后期建筑工程的施工是否顺利。此时,信息技术扮演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现在的信息技术关于地质勘测辨别,气温气候的侦测以及建筑结构的合理都给与了充分的科学分析,模拟了日后建筑施工可能出现的症状。有效地预防了各种事故的发生。 1.2建筑施工的产品多样化,需要实现标准化 建筑物因其所处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用途的不同,以及工程结构,材料的价格、施工的方法的不同,导致建筑设计产品的多样化,这就需要一个系统的管理制度能够正确无误的将这些多样化的产品分开并确保能够轻易地找到,信息化技术为其解决了这一问题,对于任何行业而言,都有自己的管理系统,建筑工程也不例外。对于建筑工程产品的多样化能够以合理的方法将起分类并容易区别,这是传统方法难以做到的。 1.3建筑施工周期长,技术复杂需要现在化信息技术配合 建筑施工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技术,加上建筑施工经常要根据建筑结构的情况进行多种的配合工作,所需的设备和物资极其繁杂,从而导致施工管理难上加难,而且目前我国建筑施工机械化较低,人员的配备就显得重要。再次,对于工程建筑而言,周期长是这个行业所具有的特点,也是他的弊端之一,同一工程从建筑设计到建筑竣工,一般都要经历一年四季的不同环境影响,为了简短施工的期限,降低施工的难度,利用信息化技术相配合,可以加强各个工程步骤的联系,使得不同的施工单位或不同的工种之间相互配和,减少施工的难度。总之,在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建筑施工的进行信息技术必不可少,他是建筑工程管理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没有信息化技术的相伴,建筑施工管理则倍加艰难。 2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的现状 2003年11月14日,国家建设部在《2003~2008年全国建筑业信息化发展规划刚要》中提出“建筑业信息化是指运用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安全技术等,改造和提升建筑业技术手段和生产方式,提高建筑行业的主管部门管理,决策和服务水平。”如今已是“十二五规划”的第二年了,在国家政策发行后这几年我国的建筑行业的信息化发展究竟怎么样,以下是简单的介绍: 2.1建筑企业信息化应用较窄,整体处于初级阶段 建筑行业必须的配有现代化计算机的配备,然而纵观我国的相关行业,计算机的配备还是较为不普遍,相关技术,比如以应用单机版软件为主的单机操作,没有形成特定网络化系统,不仅效率低下,而且技术也相对落后。大多企业甚至不利用信息化管理这一模式,尤其说是不利用,还不如说是不同的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大部分企业家都是80年代的下海任务,由于当初缺乏知识,对于世界的发展摸不准方向,总是落后于人一步。总之,不管是从专业知识上还是思想上,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都还处于相对比较落后的阶段。 2.2建筑施工企业自身素质的制约 由于传统施工生产模式根深蒂固,现代建筑工程基本上是靠经验来完成的,这种生产方式对于网络计划管理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阻碍。现代信息化管理,在西方国家实现了无人化,标准化、机械化、高效化的等管理模式。①这不利于既得利益者,也是阻碍信息化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②由于现代化发展落后,企业缺乏高素质管理人才,当今绝大部分建筑施工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既是管理人员有事工程技术人员,不能实现有效的分工,导致企业成本过高,或者导致了不能够同时满足管理的质量和建筑的质量。 2.3区域信息化发展不平衡 由于地理环境或者国家政策的影响,导致了我国沿海地区与内地、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的不平衡发展。对于偏远地区项目管理人对信息化的认识和期望不够强烈,而对于沿海发达的地区,项目管理人员出现供过于求,一方面是认识不足,另一方面是人才济济却不愿去偏远就地区这种矛盾导致了区域发展的不足。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现状的落后迫切需要改变。 3如何提高建筑工程管理中信息技术 3.1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数据通信 传统的数据通讯其弊端不经显现在速度过于缓慢,而且准摘 要:随着信息化革命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技术日夜不停的发展,信息化技术日渐成熟,先进的信息技术逐渐替代了传统的靠人力的基本建设行业。在发达国家中,计算机在建筑行业中的运用可谓炉火纯青,我国也步入了全球化潮流中,然而我国现代化发展相对落后,在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今天,怎样促进信息化快速发展,以及在建筑工程中的运用,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确性较低,错误率较高容易造成工程失误等多方面不可预测的事故,借助计算机建筑工程管理系统和现在化网络技术,可以很好的实现数据的共享,数据的准确性得以全面的提升,减少了数据层层汇报的种种弊端,减少了施工情况的错误判断,而且大大缩短了时间,简短了工程的周期。可谓一举多得。 3.2管理模式、管理制度和计算机管理系统相结合 传统的管理模式过于僵化,建立计算机管理系统,可以有效地避免“人治”的缺点,管理更为科学化,效率更高这是计算机制度的优越性。当然,决定使用计算机管理制度是,必须对这种系统有充分的认识,要运用正确的管理手段实现管理模式、管理制度和计算机管理系统的三位一体结合。 3.3提升企业员工的思想 一个企业的员工的思想可以折射出这给夜的文化内涵,建筑企业的员工就要有与时俱进的思想,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员工的思想要不断的更新方能不被这个时代淘汰 。思想过于落后是不能够胜任的。企业更替就像朝代的改朝换代,没有先进的思想是不能驾驭新的政权的,也必将凋零的很惨。建筑行业尤其如此。 4结 语 对于各行各业来说,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社会分工更加明确,项目管理的信息化是大势所趋,不管企业是否愿意,落后的传统管理方式必将被新生的信息化管理模式所替代,既然没得选择,我们就必须改变自己,一个人是这样,一个企业是这样,一个国家更是这样,“落后就要挨打”这是历史的规律。对于建筑业来说,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技术的运用即是机遇也是挑战,把握好此次机遇,壮大自己,灵活的应用信息技术,使得企业得以更好生存和发展。 信息科技论文:信息安全与保密科技之间关系分析 【 摘 要 】 从基本概念、适用范围、业务内涵、工作特点等多个层面、多个维度分析探讨了信息安全与保密科技之间存在的同源异流、分化交错、包含覆盖、分叉独立等复杂关系,分析了保密科技发展趋势,提出了保密科技可为信息安全拓展新的发展方向和产业空间的观点,并提出保密科技产品研发三大门栏条件。 【 关键词 】 信息安全;秘密;国家秘密;保密;保密科技 1 引言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化的全面推进,在推动人类社会迈向信息社会、人类活动转向现代化、使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各方面发生深刻变革的同时,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严峻的信息安全问题。信息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事关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此外,在涉及国家秘密的各行业领域,给国家秘密的保护也带来很多新的风险和挑战。因此,既需要运用信息安全技术来保护全社会的信息安全,更需要运用保密科技来保护国家秘密的安全。 由于对信息安全与保密科技认知上、理念上的混淆和偏差,往往使得人们将“信息安全”与“保密”混为一谈,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 (1)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计算机及其网络的广泛使用,计算机、移动存储介质、网络、现代信息化办公设备的使用成为失泄密事件的高发区域,很多失泄密事件的发生几乎均与信息技术的应用直接相关,因此许多人认为“保密”就是“信息安全”,做好了“信息安全”就可做好“保密工作”。(2)在“信息安全”概念的“安全属性”(比如完整性、保密性、可用性、可控性、不可抵赖性等)中,已经含有“保密性”,因此,搞好“信息安全”,自然而然就可解决“保密”的问题。(3)试图完全用“信息安全”的理论、理念、方法、技术、产品来解决“保密”问题。 实际上,“信息安全”与“保密”并不完全是一码事,两者之间存在一种同源异流、同根异叶、相互依存、紧密缠绕、既有重叠又有分叉的复杂关系。理清这种关系,更新一些认知理念,对信息安全技术、保密科技的发展,对信息安全产业空间的拓展,尤其是对保护国家秘密,有着重要意义。本文试图抛砖引玉,从多种维度、多个层面梳理“信息安全”与“保密科技”之间的关系,以期引起人们思维在该方向的延伸,为拓展信息安全产业空间、促进保密科技自觉发展提供认知上的借鉴。 2 基本概念辨析 2.1 “信息安全”基本概念 2.1.1基本定义 对于信息安全,学界、业界曾提出多种定义,欧共体、bs7799 cia学说、国家标准gb/t 9387.2—1995(idt iso 7498-2—1989)《信息处理系统 开放系统互连 基本参考模型第二部分: 安全体系结构》等均曾对其作出定义。有的定义强调的是一种在安全保障活动中能抵御风险、确保安全属性的能力;有的定义强调的是信息内容的安全属性,或者说是所处的一种状态;有的定义强调的是一种多维多构件、多种行为的综合体。视角各异,各有侧重。 狭义的信息安全是指信息内容的机密性、完整性和不可否认性,主要研究加密和认证等信息内容保护算法以及相关的防护技术。狭义信息安全还可包括与意识形态相关的内容安全。 广义的信息安全通常指信息系统本身的安全以及信息在采集、加工、传递、存储和应用等过程中的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和不可否认性以及相关意识形态的内容安全。 2.1.2内涵及属性 信息安全包括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和信息内容安全两个层面。每个层面的安全可用若干安全属性来表述。信息系统的安全属性包括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可用性、可靠性等。信息内容的安全属性包括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抗抵赖性等。 上述“信息安全”专指与计算机信息系统直接相关的安全保护活动的总和。 2.2 “秘密”基本概念 一般意义上的“秘密”,是指个人或集团为保护自身的安全和利益,在一定的时间内需要加以隐蔽、保护、限制,只限一定范围人员知悉而不让外界知悉的事项的总称。“秘密”具有三大特点(或者说构成秘密的基本要素):一是利益相关性;二是隐蔽性;三是时空限定性。 人类任何社会活动中的所有事项均有可能成为“秘密”。所以“秘密”内涵极其广泛,“秘密”的类型也多种多样,比如国家秘密、军事秘密、工作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 2.3 “国家秘密”基本概念 国家秘密 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秘密。《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中的法定定义:国家秘密是关系国家的安全利益,依照法定程序确定,在一定时间内只限一定范围的人员知悉的事项。 国家秘密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秘密”,理所当然具备一般意义上“秘密”的三大特点。构成国家秘密的三大要素(实质要素、程序要素、时空要素)中,“实质要素”和“时空要素”与一般意义上的“秘密”基本相同。但除此之外,国家秘密还具有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秘密”的六大独有特性:(1)利益相关特殊重要性;(2)涵盖范围宽泛性;(3)失泄漏途径、方式的多样性和刺探主体的强力性;(4)确立程序法定性;(5)保密工作方式的体系化和严密性;(6)保护要求、保护方法的严格性和强制性。 特点(1)、(2)、(3)决定了特点(4)、(5)、(6),从而决定了为保护国家秘密必须建立庞大健全的工作体系,必须以健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管理规章和科学技术为支撑基础,必须严格依法行事、强制行事,不能随心而为、随意而为。 2.4 “保密”基本概念 广义的“保密”,简而言之就是指对秘密的保护,使“秘密”存在时间周期内始终处于“隐秘”和不为外人所知状态的所有活动的总和。 为了不陷入“泛密论”的研究沼地,本文所说“保密”,仅限于“国家秘密”的保护问题,专指国家秘密的保护及相关活动的总和。法定意义上的“保密”,是一种国家意志和国家行为,应严格区别于通常所说的保护商业秘密、保守个人隐私的行为。 “国家秘密”和“保密”的概念有着强烈的政治色彩和明确的政治属性(即具有很强的国家利益相关性和国家保密体制相关性),在保护要求、保护方法上有着明确的严格性和强制性。以“保守国家秘密”为目的的“保密”,与信息安全属性中的“保密性”所指保密,是有很大差异的,不能等同而视。所以,信息安全不能完全解决“保密”的问题;保护国家秘密,需要专门的保密科技。 2.5 “保密科技”基本概念 “保密科技”是指用于保护国家秘密的科学与技术的总称,是用于保护国家秘密所需的基本理论、学术体系、原理、方法、技术、产品以及相关的所有活动及其内容的总和。既可以理解为一门专门学问、一种知识体系,一种研究活动和研究成果的应用活动,同时也是一个研究、应用的过程。鉴于国家秘密的宽泛性、特殊性,保护国家秘密必然是一种十分复杂、艰难的活动,必须用保密科技做支撑。当然,保密科技的基本思想、基本原理可应用于其它类型秘密的保护。 保密科技的核心任务是深入研究保密基本理论、建立先进保密理念、研究先进保密技术,充分运用现代科学理论、技术,为构建我国特色的现代保密工作体系、为保护国家秘密提供先进、科学、适用的体系化保密科技理论、理念、技术及相关产品,将国家和军队保密相关要求以及单位保密管理规章的要求(包括分级控制要求、知悉范围控制要求等)落到实处,即采用技术手段确保国家秘密能够依法产生、使用、保护和管理,不被泄露、不被窃取、不被扩大知悉范围。 3 信息安全与保密科技之间的复杂关系 从上述基本概念的定义及其内在含义的辨析中,我们可以分析出信息安全与保密科技之间存在着比较复杂的关系。 3.1 信息安全技术与保密科技之间的同源异流关系 在与计算机信息系统直接相关的技术领域,信息安全与保密科技采用的底层技术基础是完全相同的,均基于二进制“0”、“1”的数字化逻辑处理技术,其底层技术原理和技术途径、实现方式和方法基本相同;但在被保护对象、防护对象、防护理念、防护目的目标要求、应用层功能架构、安全保密机理等诸多方面,具有比较大的差异。 从基本概念中安全属性的角度考量,信息安全五大属性中的“保密性”,是针对一般意义上的“秘密”的保护而言的,可涵盖和适合“秘密”三大特点的保护,属于等级保护的范畴,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但也具有一定程度上的随意性。 鉴于“国家秘密”的特殊性,信息安全中的“保密性”不能完全涵盖和适合“国家秘密”另外6大特点的保护活动,只能作为“保密”的基线和必要条件,而不能作为“保密”的充分条件。在实际工作中,通常是“要求安全的,不一定是要求保密的;而要求的保密的,则首先必须是安全的”。“保密”包含“安全”,且较“安全”要求更为严格苛刻。 保密科技中与计算机信息系统直接相关的技术领域——信息保密技术(比如电子密级标识技术、涉密属性区分技术、分级控制技术等),是从信息安全技术中分化派生出来的一个新分支,由于其特殊重要性和产业市场的特殊性,将成为信息安全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3.2 信息安全与保密科技之间的适用领域关系 3.2.1适用范围之间的分化交错、重叠覆盖关系 保密科技与信息安全的适用范围(作用域)既有重叠交织,更有差异和分叉。两者之间这种纠结关系,如图1所示。 从图1可看出,信息安全技术的适用范围,从行业领域来讲,适用于所有行业/业务领域(即不管是否涉及国家秘密,所有行业均适用),具有普适性;从应用领域(或技术领域)来讲,主要集中在直接涉及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应用/技术领域,并且同时适用于涉及国家秘密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和不涉及国家秘密的计算机信息系统。 从行业/业务领域来讲,保密科技主要适用于涉密行业/业务领域(即涉及国家秘密的党政机关、国防军工、军队以及其它相关的行业/业务领域),并不完全适用于所有行业领域,普适性稍弱于信息安全。 从应用/技术领域来讲,保密科技既适用于与计算机信息系统直接相关的应用/技术领域的信息安全与信息保密,也适用于不与计算机信息系统直接相关的应用/技术领域的安全与保密。其适用范围较信息安全技术更宽。 在直接涉及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应用/技术领域,保密科技同时适用于涉密行业领域的涉密信息系统和非密信息系统;在这块应用/技术领域,与信息安全完全重叠和交织,但还存在特殊之处。保密科技涉及的涉密信息系统,属于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中“重要信息系统”中的专门一种特殊、专门类型的信息系统,实行分级保护;保密科技涉及的非密信息系统,虽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范围,但较非密行业/业务领域的非密信息系统,其防护和管控又有一些特殊的要求。 当然,保密科技中与计算机信息系统直接相关的信息保密技术,是从信息安全技术中派生、分化出来的一个新的学术、技术分支;与信息安全技术相比,虽然其底层技术支撑基础相同,但在很多层面有着很大不同的丰富内涵。 从图1所示两者关系来看,在涉密行业/业务领域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相关应用/技术领域,保密科技已经完全涵盖信息安全技术的所有内涵,并且具有更丰富、更特殊、更严格的内容。所以,完全可以将信息安全技术纳入保密科技范畴。 3.2.2业务内涵之间的分叉独立关系 在涉密领域中与计算机信息系统相关的技术/应用领域,保密科技既要采用信息安全技术解决信息安全问题,更需要采用信息保密技术解决信息保密问题,包括保密管理、保密检查、分级控制、知悉范围控制等等。 在涉密领域中不与计算机信息系统直接相关的技术/应用领域,保密科技需要解决保密管理、防窃听、防窃视、防窃照、防窃录、防窃取、防窃收、防窃复制、各类涉密载体的防护与管控以及维修与销毁、涉密场所、涉密活动、涉密人员的防护与管控及保密检测与管理等问题。在这一块,基本与信息安全技术不直接相关。 保密科技的研究和发展,需要创造性地集成运用保密科学理论与技术、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及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实体安防技术、物联网技术、rfid技术、声光磁电纸质载体处理技术以及相关人文科学领域的诸多知识。可见,保密科技的内涵实际上涵盖了一个非常庞杂的科学技术群。 3.3 信息安全与保密科技之间的差异关系 信息安全与保密科技之间在业务管理、工作方法上存在诸多差异,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1)系统保护等级的划分方式;(2)系统定级方法;(3)适用的管理法规标准;(4)系统保护要求;(5)支撑作用;(6)涉及的技术领域;(7)主管机关。 4 保密科技发展方向趋势 在中央、国家、军队对保密工作极端重视的强大力量推动下,保密科技蓬勃发展,保密管理人员认识、水平、能力不断提升,对保密科技产品的要求,正从在形式上合规、解决浅层次问题转变到实质上符合要求、解决深层次问题,向综合性、体系化、全程化、可持续发展方向发展。保密科技的研究与发展、现行信息安全技术与产品的升级换代是必然趋势。 4.1 保密科技相关技术点位发展趋势 在“新技术背景下”和 信息化条件下”,与窃密方进行“高技术对抗,高智商较量”,最有效的武器之一就是保密科技;运用先进保密科技装备消除失泄密隐患、堵塞失泄密漏洞,才是最有效的方式。因此,提升保密能力,保密科技的研究与发展必不可少;研究和把握保密科技发展趋势,对保密科技的研究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引领意义。 现代保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是计算机信息系统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的技术点位的安全防护与保密管控。所以,计算机信息系统中保密科技的发展趋势更需要准确把握。今后若干年,保密科技领域的热点发展方向将体现在几个方面:(1)保密学基本理论、保密科技基本理论的研究与发展;(2)电子密级标识技术群、涉密与非密设备区分技术的研究;(3)“保密管理现代化、安全控制自动化”技术的研究;(4)综合性、集成化、一体化保密监管控制技术及其产品研发;(5)分级控制技术和知悉范围控制技术的研究及其应用;(6)解决当前热点难点问题的保密技术与产品研发;(7)相关技术与产品的评价方法研究;(8)深层次、体系化解决方案;(9)新技术在保密领域的应用研究;(10)保密科技产业的发展。 4.2 保密科技市场对研发团队的特殊要求——三大门栏条件 当前国内外信息安全保密领域的难点热点重点问题,涉及保密管理、技术、法律、法规、标准、用户以及保密工作中的一系列实际困难和问题,涉及人员多,涉及面广,涉及环节和场景多,泄密隐患多样而隐蔽,问题复杂,政策性强,是一个系统工程,难度极大。要想提出完善的保密科技解决方案,设计、开发出能真正实现全程精准管控、确保安全保密的产品,研发团队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 (1)需求分析门栏:在安全保密管理第一线长期工作,全面深入了解保密工作中所面临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求,且具备保密科学家思维特质和创新性体系化设计能力,思维严密,逻辑严谨,善于全面严谨的风险分析和需求分析,不但考虑现实需求,更要充分挖掘与其相关的潜在需求、周边需求以及关联需求,精于分析整理,能归纳提炼出安全保密防护和管控的普适性需求。 (2)技术设计遵标门栏:对国家、军队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单位的安全保密管理规章制度的相关要求非常熟悉且能融会贯通其精神实质,充分运用现代保密科技基本理论和保密原理,能研究和设计出在精神实质层面符合保密科学原理和保密标准的保密技术和产品。 (3)技术研发门栏:了解和掌握国内外相关技术、产品和市场情况及其发展趋势,对相关技术非常熟悉,善于技术创新和体系化产品设计,能在风险分析、需求分析、技术体系和保密机理设计、产品形态及其应用方式设计、技术途径及其实现方式等环节真正做到“全面排查泄密隐患,着力研究根治之道”,在产品研发中完整准确实现设计思想。 5 结束语 泄密与反窃密斗争形势的日益严峻,国家、军队对保密工作的日益加强,将有力促进保密科技领域相关研究和技术与产品的繁荣发展。国家需要应对保密领域面临的严峻形势和挑战,国家保密能力需要不断提升,是保密科技市场发展的原动力。保密科技市场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市场,通常不为公众所熟知。与信息安全市场相比,具有完全不同的特点。 “保守国家秘密”特殊安全保密需求的强力牵引,必将引领和产生“保密”所需特殊的防护理念、安全保密机理、技术路线、实现方式、产品形态和应用模式。所以保密科技领域必然有着巨大的拓展创新空间、技术研发空间,保密科技的发展,必将为信息安全拓展一个巨大的市场机会和产业发展空间。 作者简介: 汤放鸣(1958-),男,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大学,学士;中国计算机学会信息保密专委会委员,国家保密科技测评中心中物院分中心总师,中物院信息化专家委委员,中物院信息安全技术中心总师,信息安全保密领域知名专家、学者;主持/参加it工程项目、研究课题近50项,公开20多篇,获部委级科技进步奖4次,获得/申报中国专利6项。 长期从事信息安全保密管理与技术研究及其组织管理工作,熟悉国家、军队信息安全保密相关法规和标准,了解保密工作领域实际需求和研究发展动态,擅长保密技术体系规划设计,主持、组织多项保密专项课题,前瞻性提出一系列信息安全、保密科技、保密学新理念、新观点,现主要从事保密学、保密科技基本理论、身份认证理论体 系学术研究以及携带外出移动存储介质和涉密笔记本电脑综合防护与保密管控技术、涉密应用系统安全保密管理研究等。 信息科技论文:三元理论下信息科技教学中的学生思维发展策略 信息科技学科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但在信息科技实际教学中还是较多着重于学生的技术能力培养,并且有相当多的信息技术教师,根本就未在教学中去关注学生的思维。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发展意识淡薄的原因,一个是学校较少关注思维教学,另一个是教师本身专业发展对于思维教学较少涉及,再一个是发展学生思维方面的相关研究与实践资料相对于其他教学理论资料比较少。 基于三元思维理论的信息科技学科学生思维类型 结合信息科技学科特点,分析几种学生思维的类型。 1.分析性思维类型 分析性思维类型的学生在学校的表现为考试成绩很好、喜欢学校、被教师喜欢、能看出观念上的问题、天生的批判者、偏爱接受指示。他们在信息技术学科中的表现很乖巧,教师布置的任何要求都能很好地完成。他们的作品完整,成绩优秀,模仿力很强,记忆力好,符合教师眼中聪明学生的标准。但是,恰恰是这类学生缺乏创新能力。例如,该类学生在画房子的作品上,可以与书上的范例保持惊人的一致,可让他们设计一栋房子的时候,作品的表现却缺少创见。这一类型的学生未来将趋于平庸,因为他们喜欢接受指示性的任务。 2.创造性思维类型 创造性思维类型的学生成绩中等或偏差、在学校里觉得受限、教师觉得是麻烦、不愿意接受指令与规则、喜欢说出自己的观点、天生是出点子的高手、喜好我行我素。他们在信息技术学科中的表现,按照一般的评价机制可能成绩中等,但是他们非常喜欢提问,在课堂上表现很积极,前提是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在课堂中,他们制作的作品往往与众不同,技术可能有欠缺,但这类学生平时可能会有很多问题提出,教师会觉得难对付,但是在项目研究活动中,这些学生会出很多好点子。例如,在《动物》探究活动中,让小组选择小主题时,一个小组就选择了《人是动物吗?》这样一个独特的题目。在询问中得知,提出题目的就是那位被学生称作“金点子”的学生。这一类型学生就偏于创造性思维。 3.实用性思维类型 实用性思维类型学生成绩不拔尖、天生有常识的人、喜欢在实际活动中寻找自我。他们在信息科技学科中的表现为成绩一般,学习没有什么问题,就是不突出。他们对于信息科技学科的知识并不是非常感兴趣,但是对于这些知识的应用很感兴趣。他们在项目活动中发挥很好的组织能力,在小组中发挥管理运作作用。例如,有位学生在每一次重新分组中,总是成为“香饽饽”,大家都很想和她分在一组。询问后得知,愿意和她在一起的理由是她很会协调好大家去解决问题,任务的解决思路不一定是她想出,但是她最终能激发每位成员的潜能。这类型的学生对环境有很强适应能力,具有实际思维,未来发展将是一帆风顺。 小学信息科技学科教学中关注学生思维培养的具体策略 笔者在尝试过程中认为以下三种策略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思维培养,当然思维三元理论在掌握三种策略中各有侧重。 1.对答式策略 这种策略是以思维为基础的问答策略,最适合思维教学。这种策略的最大特征就是对话,它鼓励师生、生生之间进行更多的交流活动。通常教师在预设这些问题时,没有固定正确的答案,学生只有经过思考后才能回答,“对”、“错”这样简单的反馈不可能出现在这里。例如,信息科技四年级的《地球故事》单元《猛犸象》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给学生的预设问题是猛犸象生活在白垩纪吗?它长什么样子?笔者认为该教师预设的问题,其答案是明确的,第一个问题回答是“错”,第二题答案学生网上一查就能呈现出猛犸象的图片,学生思维时间短、空间窄,这样给学生去研究,不利于他们思维能力的培养。如果把这两个问题改为猛犸象灭绝的原因是什么?它如果生存在现代会怎么样呢?这样的问题学生只有通过思考和行动,才能够回答。笔者在教学这课时,提了第一个问题,学生通过查询和思考后,回答说气候变暖的关系,笔者追问变暖怎么会使它灭绝呢?学生继续看查询到的材料,小组其他成员补充说是因为草原萎 缩了,猛犸象缺少食物。继续追问除了食物的原因之外,还可能会有哪些灭绝的原因,你偏向哪一种呢?学生接下来的研究活动就需要充分思考和辨析,学生的思维程序不断。 2.自主探究性策略 自主探究的方式,现在逐渐开始推广使用。这种策略能有效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激发他们的潜能。作为信息学科,无论是技术本身,还是能力的培养,都可以运用这种策略。例如,三年级《画图》单元赛道的弧线设计,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在设计中发现“弧线”的基本绘图方法后,教师抛出一个简单的赛道设计(如图1),学生模仿绘画过程中,发现了问题,画成了如图2的形状。这时,教师鼓励学生去寻找答案,学生在多次尝试中知道了,需要上下两个位置上单击。这个案例片段中,学生从发现问题,到自己去解决问题,思维不断。如果教师直接讲授,学生只会处在接受状态,而不会有太长的思维过程。 3.小组合作策略 (1)角色模式。角色模式是让学生通过体验来进行思考和行动,笔者觉得这种模式可以让学生始终处于思维的状态。因为只有当学生进入角色,他们的思维才会是积极的。例如,四年级信息科技校本课程《假如我是市长》中,乍一看课题好像离小学生好远,但是在实际活动中学生表现很棒。学生写的活动小报告还真像回事:社区旁边的马路上一块绿化地带被流动小卖部占领了,作为市长应该帮他们迁移到小区商区;居住地对面位于成山路的两座煤气包,给居民带来危险感,作为市长应该外迁至郊外…… (2)涂鸦模式。涂鸦模式可以回顾学生学习痕迹,共享信息。在教学中,学生可以自由在黑板上留下活动信息。例如,在三年级《地球妈妈笑哈哈》单元教学中,开始部分要让学生讨论小报制作流程,教师让学生按小组方式合作,并将白板分成4个区域,让小组一边讨论一边就在白板上写。白板在学生的讨论中被涂鸦着,最后呈现的信息能反映出该小组的思维痕迹,同时共享的信息对于每位学生都有借鉴的作用。 (3)“拼图”模式。分成五个步骤:①先介绍给学生涂鸦模式,首先让学生知道是为学习信息学科单元而组队,每个组员要树立团队意识。成立几个专家组,专家由每一个团队选派,这样保证每位学生都可以参加一个专家组,之后这些“专家”将把自己在专家小组所学的全部传授给小组其他的成员,这样每个小组的成员都将完成整个单元的学习。教师应该根据单元学习内容预设好“专家”组。②进行分组,分组方式是将异质学生放在一个小组,笔者是根据学生能力和过去学习状况来安排组别,然后根据教学单元的内容规划“专家组”。③教师构建学习支架,让“专家”学习单元相关材料。对于本模式“支架”很重要,这是保证“专家”学有所成的关键,从而影响整个合作活动的开展。④“专家”学成而归,将各自在“专家”小组所得分享给小组每个成员,也就是每位学生既有“教”又有“学”的任务。这样的方式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在期间既是学生又是教师,改变了传统的教师教学方式,同样,学生的思维也经历了学习和教授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⑤评估,这个活动类似一个拼图,有各个“专家”的教授才得以完成。在拼图活动开始前先预测各位学生的分数。然后对活动进程和结果进行评估,评估方式可以是教师、小组成员或者师生共同来完成。 信息科技论文:科技哲学课堂教学运用信息技术的思考 科技哲学课堂教学运用信息技术的思考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广泛的运用。把信息技术和科技哲学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模式越来越被广泛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在科技哲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简化教学程序、拓展学生视野、增进师生交流、提高学习效率,从而能够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文章分析了科技哲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必然性,并就运用信息技术,提高科技哲学课堂教学效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科技哲学课堂教学运用信息技术的必然性 (1)时代的需求。当今世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信息技术逐渐被运用到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它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带来了教学观念的革新。而国外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并被广泛地运用于教学中,这些情况也在指示着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应该改变传统模式。可以看出,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将信息技术运用到科技哲学教学中是时展的需求。 (2)科技哲学学科特点的要求。科技哲学教学承担者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接受的知识局限于教材和教案,具有相当的局限性,不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展。而将信息技术运用到科技哲学教学中,可以弥补这一缺陷与不足。由于计算机的信息存储量无比巨大,且更新速度快,老师和学生可以很方便的获取所需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知识。这样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科技哲学学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对于丰富学生的阅读量,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3)人才培养的需要。伴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才的竞争愈演愈烈,而人才竞争又集中表现为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竞争。将信息技术运用到科技哲学教学之中,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信息技术下,运用网络进行教学,学生可以通过文字、声音、图像、视频获取知识,这样不仅会加深学生对科技哲学知识的理解,还会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处理问题的能力。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会培养他们的集体协作能力,使他们在科技哲学的学习过程中既感受到乐趣,又提高了各方面的综合能力。 (4)传统教学模式的呼唤。传统教学模式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将老师作为课堂主体看待,忽视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调动。这种方式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收到的效果也不能令人满意。而将信息技术运用到科技哲学教学中,能够将不同的资料,比如文字、图像、数据、视频等融合在一起。这种方式能够将原本枯燥乏味的科技哲学知识变得丰富多彩,有滋有味,创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更愿意去主动学习知识,理解知识、接受知识。时代在发展、在变化,教师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改变教学观念,将信息技术运用到科技哲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5)学生的需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教学需要以学生为本,满足学生的需求,为他们的学习创造良好条件。将信息技术运用到科技哲学教学中,由于计算机知识海量,可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丰富他们的知识,扩展他们的视野,进而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运用信息技术,提高科技哲学教学效果的措施 (1)思想上高度重视。要想运用信息技术,提高科技哲学的教学效果,首先在思想上就要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在各学科课堂教学中的广泛运用,对科技哲学的授课老师更新教学观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授课老师要深刻领悟运用信息技术的精神实质,在教学实践中要结合科技哲学的学科特点制定有关运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案。同时还要关注教学的实际工作,开发新的学科教材,使得信息技术和现有的科技哲学的学科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此外,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运用科技哲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加强软件、硬件设施建设。要在科技哲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加强软件和硬件设施建设是必须的。总的来说,加强软件和硬件设施建设具体措施内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对信息技术建设的资金投入;加强学校计算机维护和管理;重视科技哲学教学软件的购买工作;加强对科技哲学教学软件的开发;建立科技哲学教学数据库;建立科技哲学教学网站,促进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 (3)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时代赋予了科技哲学授课老师以更高的要求,面对信息技术逐渐运用到科技哲学教学的趋势,科技哲学授课老师需要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提高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加强自身的学习和培训,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顺应时代的变化和教学的需求。一方面,科技哲学老师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学习,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另一方面,科技哲学老师要进一步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案、优化教学内容,将信息技术熟练地运用到科技哲学课堂中去,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信息科技论文:中药科技基础信息数据库的研究与应用 【关键词】 数据库;中药科技基础信息库;中药知识挖掘 “中药科技基础信息数据库”的建库理念是建立可提供结构型、规范性标准化中药科技基础数据,支持用户多用途、多途径、多层次检索查询、中药数据挖掘的结构型中药基础数据库,为中医药科研、临床、教育、管理、生产开发等各类人员提供中药单味药、中药资源品种、中药化学成分、中药药理、中药临床药理、中药毒理、炮制品等规范化的基础数据,可进行关联查询的新型检索工具。 1 中药科技基础信息数据库的结构 1.1 中药科技基础信息数据库远程录入程序 中药科技基础信息数据库目前有8张库表,即:单味药、品种、生药材鉴定、中药药理、中药毒理、中药临床药理、化学成分、炮制品,分别设有:14、17、26、30、18、26、27、14共172个字段。每张库表即可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又与各表间有着一定的内在关联,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中药科技基础信息数据库结构以“单味药”为主表,二级表有:品种、生药材鉴定、中药药理、中药毒理、中药临床药理、化学成分、炮制品。 该库远程编辑加工的界面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组织起一个中医药信息系统,容纳了中草药中的大量知识。该系统设计了远程录入程序botany,这个程序采用了不同的数据库结构,具有较强的容错性,提供数据的远程录入和维护、多用户分级分权限管理、表查询字段管理、人员录入工作量统计等功能。 1.1.1 标准表的建立 在中医药数据中,存在着一些专用的标准词汇,对这些词汇的引用和管理一直以来没有很好的技术支持。为此,该系统设计开发了标准表管理程序,提供了对标准数据的统一管理和规划。其功能包括标准表的创建,标准表的删除以及对标准表数据的添加、删除、修改以及向标准表中批量导入输入。 基于中药科技基础信息数据库的结构数据关系我们建立了33张标准表,标准表的设立引导了与关联数据项的关联。见表1。表1 中药科技基础信息库的标准表(略) 1.1.2 数据来源 以“中药数据库”为基础数据,以权威工具书《中华本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国常用中药材》、《中国药材学》、《中药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现代中药栽培养植与加工手册》、《常用中药成分与药理手册》、《植物活性成分辞典》、《天然活性成分简明手册》、《中药炮制学》以及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为数据依据。 1.1.3 质量控制 该课题组先后制定了“中药基础库界面编辑标准”、“中药基础库操作手册”、“中药药理补充说明”、“中毒理及中药临床药理样本”、“中药炮制学说明”、“中药炮制学加工工艺标准”,为数据制作奠定了基础。 中药科技基础信息库的完成数据量:单味药11 013条、化学成分5 944条、品种8 199条、生药材鉴定4 350条、中药药理5 407条、中药临床药理632条、中药毒理1 160条、炮制品375条,总计37 080条。 1.2 中药科技基础信息数据库导入程序 本系统为面对管理人员的管理系统(magic)。目前支持导入远程录入的有8张表:“单味药、化学成分、品种、生药材鉴定、一般药理、一般临床药理、一般毒理、炮制品”。登陆以后进入主界面,选择需要导入的表,就进入相应表的导入界面。每个表的导入界面都是一样的:最上面是一些筛选条件,用来选择需要导入的记录;中间是将要导入的记录,为了简单起见(远程界面提供添加、修改、删除全套功能),只显示了1个id、1个相关字段(如中药名称等)和一些附加信息(录入人员、状态标志等);最下面是记录导入的统计和控制。在导入时要先填入筛选条件,然后点击统计生成要导入的记录集,才能进行数据的导入。 此外,magic附带了统计录入人员工作量的功能,在主界面点击统计工作量即可。 1.3 中药科技基础信息数据库导航系统 中药科技基础信息数据库的导航系统包含了几十张大型复杂的数据表,其拓扑结构之复杂、数据格式的多样化以及表与表之间的关系纷繁错杂是中医药学科固有的特性。为了能实现这些表数据之间的导航,设计了baseview网页导航系统。该系统将错综复杂的表结构及其关系通过网页联接起来,实现了数据相关性的良好导航。 该导航系统查询是以查询类别对应相应的查询内容的导航系统,可以进行精确与模糊两种查询。查询类别设有“单味药、品种、炮制品、药理作用、化学成分”。查询单味药主表可直接查询到11个相关联关系。 从查询类别五大板块查询,可查询与五大板块相对应的每个主题的关系项,如“单味药”对应本库表14项与之关联的内容。以此类推,“品种”对应本库表17项、“炮制品”对应本库表14项、“中药药理”对应本库表30项、“中药化学成分”对应本库表27项,这样查询点共有102个。与102个查询点相关联的库表可进行系列关联查询。 2 中药科技基础信息数据库的应用及归类 2.1 中药科技基础信息数据库的应用 以“红花”为例,按“单味药”查询,选择后在相应中药名称处填“红花”,查询结果见表2。表2 以“红花”为例查询所得结果(略) “中药科技基础信息数据库”关联查询以红花为例:从该表进入查询类别,可以按“单味药、品种、炮制品、药理作用、化学成分”查询。可得到与“红花”单味药的数据相关联的其他数据,如品种、药理、毒理、临床药理、功效、归经、性味、疾病、化学成分、配伍、炮制品等11种关联数据,并可进一步深入关联。见表3。这时我们得到该药的品种数据并与之相关的生药材鉴定方法、该品种的单味药、该品种的科属类别。以生药材鉴别为例,见表4。表3 以“红花”为例进一步深入关联查询结果(略)表4 “红花”生药材鉴别查询(略) 通过查询我们了解到红花药材的一系列信息,如果进入“药理”表或“临床药理”表,又会从另一点而展开,最终又回到基点上,即由点到面,由面到点多重关联的查询,充分体现了中药科技基础信息的特性。 2.2 中药科技基础信息数据库的归类查询 中药科技基础信息库单味药归类项;化学成分、疾病、功效、性味、归经、品种,化学成分归类项:功效、单位药。 以单味药大黄的性味归类为例,从“单味药”进入精确查询,然后进入“大黄”相关联的“该性味的单味药”,得到:“苦”、“寒”中药药性。查询顺序是:单味药:大黄,精确查询-查询详情-性味:大黄-该单味药的性味:苦、寒。我们再以性味“苦”为例,点击“苦”,再连续进入具备该性味的“单味药”,得到具有性味“苦”的单味药有4 275条,如芙蓉麻、芙蓉菊根、扶?啬酒ぁ⒎錾=鹦寝Аⅰ7龇继佟⒎?;ā⒎鹗指谈?⒎锵赏腹遣荨⒎锵筛?⒎锵伞⒎镂仓碜撞荨⒎镂菜焉交ⅰ⒎锘嗣?⒎煜呤??⒎湮巡荨⒎涠凡恕⒎阆闶鞲?⒎懔?ぁ⒎缦涫饕丁⒎缦涫骰ā⒎缦涫鞲?⒎缁ú恕⒎崧?锵苫ā⒎峄ú荨⒎嗷?啤⒎弁呕ā⒎燮计拧⒎勐烫佟⒎郯?摹⒎中哪尽⒎涡尾荨㈤蓟ā⒎手砻纭⒎嗜獠荨⒎侵薮餍遣荨⒎商煜??、飞来蓝、飞海蛾、飞蛾树、防风草、滇鸡骨常山、毛贯众等。 按其归类项查询,还可根据需求对其单味药的其他归类项进行归类,为中药的知识挖掘提供了一个强大的中药科技基础信息数据平台。 3 中药科技基础信息数据库维护与完善 随着中医药研究的不断深化,工具书的不断完善,中药科技基础信息数据库的内容也需不断维护、更新、充实。其中一些数据需进行结构化处理,如“生药材鉴定”中的:“药材鉴别、理化鉴别、显微鉴别、色谱鉴别、光谱鉴别”等字段,“品种”表中的“药材栽培”这部分数据的结构化目前也具备了一定的条件。中药科技基础信息数据库“生药材鉴定”、“品种”表,若进一步结构化后,对于中药材科研及生产以及市场需求,可提供有效的基础信息。在不断的优化进程中,统计功能也将得到完善。 4 结语 中药科技基础信息数据库依托在一个功能极其强大的oracle9i数据库系统平台上,它具有较强的关联查询功能。中药基础数据库超越了单类别工具书的局限性,也摒除了单表型中药数据库的单一性,它综合了中药学相关学科的特性,组成了一个强大的中药学体系,即宏观,又微观,具有任意、快捷、获取最有效规范化标准的基础数据的优势。 信息科技论文:提高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效果的互动模式探索 12316热线开创了适合吉林省特点的“三农”传播服务模式,即依靠政府强有力的组织传播体系,利用吉林省文化大省的科研实力,通过政府搭建平台,为企业向农村发展提供绿色通道。两年来,省级政府每年从财政支农资金中拨出专款,用于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省市县三级政府共投入资金1 000万元,同时推进以市场换投资的策略,省政府出台政策,为联通、电信、移动等电信运营商和电视台、电台等媒体开拓农村信息服务市场开“绿灯”。作为回报,营运商、媒体出资建设面向“三农”服务的语音、短信平台和节目制作平台,并提供运营维护资金。目前,三家运营商和两家媒体已投人建设、运营资金6 500万,it企业和其他市场主体已投入资金约5 200万元。 2.2 12316热线实现了传播主体的双向互动 传播主体是指社会传播的具体承载者,从主客体分离的角度而言,传播主体即是人.它包括发送者和接受者。 当前农村信息传播体系由三个层面组成:组织传播层面为以行政管理部门为信源的传播体系、以农业科学研究院(所)为信源的传播体系、以农业大、中、专等院校为信源的传播体系、以涉农企业为信源的信息传播体系;大众传播层面为以大众传播媒介为信源的服务体系;人际传播层面为以民间个体信息服务中介为信源的传播体系。三个传播层面的传播体系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这些信息传播主体庞大而复杂,它们让城市信息流向农村。在他们取得了一定成果的同时,也应看到由丁信息灌输者的强势地位而造成了传播接受者(农民的)的边缘化。按照转播学的理论,在信息传播和沟通过程中,如果双方不能消除和修正各种内外干扰带来的问题,将会导致信息供需错位,影响传播效果。 吉林省农业委员会直接组织领导12316热线,集合了省内的一流专家,这些来自省、市、县三级农业权威专家,保证了热线的质量和信誉,可以这样说,只有行政力量而非经济实力,才可以整合如此强劲的专家队伍。12316热线的传播源发自农民,5000次的日平均接入量,都是农民对技术、政策、价格的咨询。热线促进了农民与专家之间的技术交流、农民与政府之间的政策交流、农民与企业之间的市场交流,该平台可以提供双向信息服务,专家在第一时间解答农民提出各种问题的同时,也在第一时间获得了来自农民提供的第一手材料,通过热线搭建的信息平台既满足了农民信息需求,又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3 12316热线通过政府有效整合传播媒介 南京师范大学方晓红教授认为:“农村受众是信息传通领域的弱势群体,农村受众在信息资源的享受和利用方面、接收工具的拥有量方面、媒介消费时间方面、接受及处理信息的能力方面、表达意见的自我意识方面,均明显弱于城市。 在我国许多地区,传统媒体与信息网络之间缺少有效合作,使得信息服务难以形成整体优势。12316热线通过网通搭建的热线和短信平台,以互联网、电话网、广播、电视“四网合一”的综合性多媒体服务农村,在开通12316热线的同时,还建立了电视台和电台直播系统,在吉林电视台开设《乡村四季》栏目、在吉林人民广播电台开设了《12316热线》等专栏,由专家直接录制成电视、广播节目,在固定时段给农民播放,并且在“吉林农网”网站上,农民可以就近到乡镇信息站和村屯信息服务点去收听收看,以此整合了现有的三农传播体系。 3 12316热线尚需完善之处 尽管12316热线以“四电合一”的方式(四电指电视、电话、电台和电脑网络)把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方式有机结合,提高了信息服务的质量扩大了信息覆盖面,推动了吉林现代农业的发展,提高了吉林省乃至全国“三农”传播服务的整体效果,成为全国“三农”信息服务的一个样板,已经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但尚有需要完善空间。 (1)由于专家的接听能力有限,科技信息传播服务的的覆盖面有限。尽管在2009年12316热线的呼人量由年初的日均呼人量5 600次上升至日均12 000次,峰值达19 000次/日,但相对于吉林省的广大农村受众还显薄弱,并且热线呼人的地区分布差异大,越是相对落后本应对农业信息有更迫切需求的地区传播边缘化的程度反而越高。 (2)大众传播方式难以满足农民对农业科技服务多元化的需求。虽然12316把专家接听的有代表性的问题通过诸如电视的《12316新闻眼》、电台的《关东大地》等各类节目扩大了传播影响面,但不同地域、生产不同的农产品、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的农民对农业科技服务的需求存在较大的差异,大众传播和组织传播这种自上而下的传播方式,影响农业科技整体质量的提高。 总之,从农村科技信息传播体系的三个层面人手,提高各个层面的传播效果,改变农民在信息传播中的边缘化地位,尽快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从而进一步提高农村科技信息传播的整体水平,应该是当前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服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信息科技论文:试论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效果的分析方法 论文关键词:信息传播 效果评价 农业 论文摘要:对农业信息传播效果科学评价的方法做了简单的探讨,分析了农业信息传播与传播效果的实质内涵,列举了传播效果评价的主要方法,并重点讨论了理论分析法在传播效果评价中的应用。由于在传播学效果研究中,理论分析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因此,有待补充大量的实例,从而进行有效的科学分析,为农业科技信息的有效传播提供科学途径与理论支持。 1传播效果评价的重要意义 传播活动是一项有目的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是以追求一定的效果为先决条件的。就农业传播而言,可以说,自从有了人类农业活动,也就有了农业信息的传播,人们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的思考、发现和创造就是农业信息传播的内容。千百年来,人类农业技术的进步都仰赖于农业信息的传播和农业技术的推广。 传播效果是指传播者发出信息,通过一定的传播渠道到达受众之后所引起的受传者思想与行为的变化。人类的信息传播活动,无论是人内传播、人际传播,还是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或者其他形式的媒介传播,人们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进行的。农业信息传播的目的,就是为了传承农业生产技术和对自然界的认识的积累,实现农业对人类生活的改善,促进人类经济文化活动的开展和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准。 农业信息传播效果的科学评价,有助于农业信息化,有助于农民尽快掌握先进技术和市场信息,有助于提高农业市场的竞争力,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模式,推进农村及农业生产的科学管理,加快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2农业信息的传播与传播效果的实质 信息传播的效果是各种传播要素相互作用的集合效应,也是受众受到信息作用在某些方面发生的具体变化。这些变化有的可能微不足道,有的可能引人注目甚至轰动一时,更有经久不衰的,也有潜移默化的,这些都是农业科技信息技术传播效果的实质所在。 任何农业信息传播的效果都可以说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2.1构成受众的变化 如受众因获得信息而增长了知识、智能(能力的提高),改变了价值认知、关切态度和行为模式等。 2.2农业信息的特征影响 如农业信息本身都具有一定的内隐性、积累性和恒常性,而且具有层次性和多面性,这些特征性质决定了农业信息传播的效果。 2.3效果形成过程 农业科技信息的扩散和效果的形成过程可大体分五个阶段,即信息本身所表达的技术、媒介的传达、主要受众接受、次要受众接受及受众全体的接受程度。 2.4影响农业信息效果的形成因素 (1)人的因素:包括传播者(编、导、播)、中介者(如农业技术推广站)和受众(信息接受者的立场、经历、智能、心理、兴趣、个性特点等); (2)信息因素:所传达的信息的真实性、新颖性、适用性及信息的可接受度等; (3)媒介因素:各种媒介的成功应用,如书、刊、报、广播、电视、电影等媒介的特点和优势直接影响信息的传播及受众的范围与接受程度。 3传播效果评价的主要方法 目前,有影响的传播研究方法的专著,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已出版了不少,但是,专门研究传播效果分析方法的著作却很少。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以及人们对传播学认知度的提高,很有必要在深化研究传播学研究方法的同时,把传播效果分析研究提到议事日程,这既是传播学发展的需要,也是有效提高传播效果的需要。 3.1定盘分析法 从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发展过程来看,要能够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性质,首要就是把握事物的量,因为,只有把握一定的量,才能精确地把握事物的特性、性质及各因素的关系,进而为科学的决策提供依据。定量分析的方法主要是调查分析法。 3.2定性分析法 在信息传播效果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对传播效果做进一步的分析,也就是定性分析。 目前,传播效果的定性分析在传播学界还没有形成共识,但是在有些传播学的著作中已开始使用这个概念,并提出了一些定性分析方法,比如实地观察法、小组座谈会法、深层访谈法等。但是,这些方法都是一些中性的分析方法,在定量分析过程中可以使用,在定性分析中也可以使用,包括定量分析的主要方法—调查分析法在定性分析过程中也可以使用。在实践中,定量分析的方法和定性分析的方法是可以相互补充,共同使用的,所不同的是对于获取结果(材料)的分析上有不同的角度。在科学研究中,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基础,定量分析可以使定性分析更精确化,只有进行科学的定量分析,才能够更精确地描述研究对象的特征、性质以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尽管这样,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是不能等同的,更不能相互替代。就其分析方法来讲,定量分析的主要方法是调查分析法,定性分析的主要方法是理论分析法。 4理论分析法在传播效果评价中的应用 理论分析法是一种建立在客观实际基础上的科学抽象分析法。根据传播学的发展过程,传播效果研究所采用的理论分析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4.1专题论证法 在传播过程中,人们会碰到许多专题,可以针对某一个专题采取无结构的、面对面的、直接的论证。这种论证既包括“正面”的论证,也包括“反面”的论证,这两个方面的论证对于研究传播效果都是十分有益的,特别是“反面”的论证,有时比“正面”论证对研究传播效果更有意义。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在一个时期很难确定传播效果的性质,有时“反对”者的观点实践证明是正确的,而“正确”的观点实践证明是错误的。由于采用专题论证法所研究的问题比较集中,正反面两种观点所借用的材料既广泛又有代表性,便于深化研究传播效果。 4.2个案分析法 个案分析法既是研究传播效果常用的定性分析法,也是其他理论研究常用的方法。个案分析法的关键是选择有代表性的案例,否则,即使个案分析如何深刻,也不可能解决带有普遍性的事物所要解决的问题。个案分析通常有以下几个步骤: (1)选择个案。选择适当的个案,如农业实用图书,现在的图书传播体系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通过新华书店渠道销售,存在着图书出版和销售体系。此体系可作为农业信息传播效果的理论研究基础。 (2)选择个案中的关键性问题。通过对图书出版和销售体系的研究,可得出媒介具有二重性的结论,并为媒介的产业功能及宣传功能的实现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经济方面的准备。目前,理论界对媒介二重性理论和媒介产业化经营理论不仅已形成共识,而且是定性分析传播效果研究的一种重要的理论依据。 (3)延伸性研究。在对已选择的个案进行深化研究的基础上.可以采用延伸性研究方法.把个案研究成果扩展到相关领域,比如报业领域、网络领域等,进而形成系统的媒介传播理论。 (4)归纳性研究。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个案分析的目的是通过对点的分析,寻找到一种理论的基本架构,并确定选择的个案在宏观的理论架构中的位置。归纳性研究不是指对个案研究本身的归纳,而是把延伸性的研究成果用归纳的方法把已形成的宏观理论系统化,进而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5)应用性研究。定性分析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通过个案分析的方法抽象出有普遍意义的理论,并能够科学的把这些理论应用于实际,解决现实生活中碰到的各类问题。比如传播效果的定性分析,目的是为了抽象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传播效果理论,进而解决传播过程中的各类相关问题。 4.3集成研究法 集成研究法是定性分析常用的一种方法,其具体做法是把前人或别人的研究成果用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使其系统化、理论化。目前,关于传播效果的研究,已有许多传播学研究者或传播学家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理论观点,现在可以运用集成研究法使其系统化、理论化,进而指导传播者的传播行为,为取得理想的传播效果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4.4抽象研究法 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是理论研究常用的一种方法,它是指在认识上把事物的规定、属性、关系从复杂的整体中抽取出来的过程和结果。在传播过程中,一方面是传播内容具有复杂性,另一方面是受传者具有复杂性。传播内容的复杂性决定了受众群体必须具有多样性、多层次性,否则,所谓的传播效果就难以实现;受众者的复杂性决定了同样的传播内容对受传者影响度的差异性,进而影响着传播效果的实现程度,影响着传播者的决策行为。抽象研究法可以从这些复杂的现象中抽取出来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或者具有普遍性的东西,为传播者的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4.5科学预见法 科学是一种系统的知识。运用科学预见法来研究传播效果,对研究者有很高很具体的要求。第一,研究者必须具有扎实的理论传播学和应用传播学的基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善于发现或创立具有传播学前沿的理论性问题和新理论。第二,占有翔实的材料,并具有很强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第三,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和是非判断能力。只有具备了这些基本条件,才能在正确认识现有传播效果的基础上对未来的传播效果作出科学的预见,才能很好地把握人类传播活动的方向。 5结论 传播效果的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是研究传播效果的两种基本方法,也是目前传播学界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无论是理论传播学,还是应用传播学以及各分支学科,都应该重视对传播效果的研究,都应该注意对这两种基本方法的运用,这是传播学发展面临的一种新课题。这两种方法运用得好,传播学就会得到更快的发展,新的应用传播学及其分支学科将会在更广泛的领域得到发展。否则,只会停留在现有的水平上。 理论分析在传播学效果研究中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对于农业信息传播效果的理论分析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上述方法的应用急需补充大量的实例,从而进行有效的科学分析,为农业科技信息的有效传播提供科学途径与理论支持。 在国家大力发展农业,以增强国力的今天,深人研究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效果,对实现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效果的最大化,提高现有农业信息传媒的影响力,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有效转化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信息科技论文:简论科技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刍议 论文摘要:信息化是科技档案管理的必由之路。作为企业的档案管理者,务必要树立起强烈的职业创新意识,以信息化建设推动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把建立企业档案信息网络,实现馆藏科技档案数字化、资源共享、服务对象与需求扩大化,当成义不容辞的职责。从科技档案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发挥的作用、科技档案管理是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环节、科技信息化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科技管理系统实现了科技档案现代化管理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论文关键词:信息化;科技;档案管理;必由之路 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现代信息化技术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对于科技档案管理而言,不再只停留在保存原有资料的功能上,更重要的是依靠现代信息、网络等高新技术和资源,利用信息化网络和计算机技术构成崭新平台,从而提高企业的综合运作能力,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由此可见,信息化是科技档案管理的必由之路。作为企业的档案管理者,务必要树立起强烈的职业创新意识,以信息化建设推动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把建立企业档案信息网络,实现馆藏科技档案数字化、资源共享、服务对象与需求扩大化,当成义不容辞的职责。 一、科技档案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发挥的作用 档案具有历史再现性、知识性、信息性、政治性、文化性、社会性、教育性、价值型等特点,其中历史再现性为其本质属性,其他特点为一般属性。因此,可将档案的定义简要表述为:档案是再现历史真实面貌的原始文献。 科技档案是指在自然科学研究、生产技术、基本建设等活动中,形成的应该归档保存的图纸、图表、文字材料、计算材料、照片、影片、录像带等科技文件材料。科技档案管理是档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企事业单位中是一项技术基础工作。尽管档案管理历史悠久,而科技档案管理却诞生在近代工业革命之后,是社会化大生产和专业分工的产物。科技档案对于企业建设与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特别是在进入现代化企业建设中,科技档案在科研、生产、企业科学管理中显示出越来越明显的无可替代的作用,具有相当高的经济价值。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研发能力的强弱,是衡量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而许多新的研发成果不可能从零开始,更多的是要借鉴、吸收大量的前人成功经验,吸取大量的前人失败教训。科技档案利用价值是它本身固有的特点,使其变利用价值为使用价值,使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在企业建设与发展中产生经济效益。 当今社会正步入一个新的技术革命新时代,这些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应用于社会之中,势必带来社会生产力的飞跃,同样也会引起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尤其是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信息已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是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柱之一。信息资源的利用就是人类知识和智慧的利用,科学信息的交流、利用必将推动科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势在必行。 所谓科技档案信息化,就是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在科技档案管理中,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企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处置、管理并提供利用服务。企业科技档案信息化一般而言,可以从实现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实现档案的信息接收、传递、存储和提供利用的一体化,实现档案信息的高度共享,引发档案管理模式的变革。具体来说,由于原始档案经过反复查阅,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给文档的保管与利用带来管理上的困扰。而信息化技术就彰显出独特的魅力,可以说,现代信息技术成为实现科学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关键条件。 二、科技档案管理是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环节 企业信息化以现代化的信息处理技术、网络技术和网络设备,对企业进行全方位、多角度、高效能的改造,通过信息资源的开发和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来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中的竞争力。 供电企业在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特别是经历了ip市场风雨变换的考验,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为口号,已实现了信息化建设的新局面。以辽宁省电力公司erp项目为例,2008年9月26日全面启动,2009年6月25日成功上线,11家市级供电公司按照试点设计流程无差异推广,当年11月25日,erp项目在14家市级供电公司全面推广。继后,2010年erp在农电系统的71个县区上线。这说明了以erp为核心的各信息系统深化应用为主线,为支撑坚强智能电网和三集五大体系建设,为尽快建成“一强三优”现代公司,奠定了坚实的信息化建设的基础。 同样,在供电企业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也是如此。更多更快地收集、整理、传递有价值的信息,为供电企业的生产、经营、研发和领导决策服务,已成为供电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环节。供电企业的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将档案管理的电子化、网络化纳入整体企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通过长期的全方位地跟踪国内外本行业的科技动态、成果和进展水平,建设成具有行业特色的专题数据库,这样才能为本企业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 三、科技信息化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 供电企业一般设置科技信息管理部门,这个部门的主要职责是:根据本企业生产、经营和发展需要,开展科技工作,解决实际问题,推动电网技术进步与信息化;运用科技管理、计算机应用、信息化和技术监督等手段,提高本企业科学管理水平。管理的内容:一是负责制定科技发展规划,负责科技计划(资金)管理,包括科技项目计划,青年科技促进费项目计划等;二是负责科技管理成果,包括鉴定、申报、评审、奖励、科技成果产业化及推广应用、技术市场等;三是负责专利管理,包括申报、统计、实施等;四是负责计量管理,包括计量升级、贯彻执行计量法、计量认证与认可、计量标准的建立与检定、计量站管理等;五是负责全质管理,包括全质管理成果的申报、评审、发表、奖励等;六是负责标准化管理,包括标准的制订、修订、标准化审查等;七是负责科技统计工作;八是负责信息化工作,包括信息规划、信息网的建设与维护、组织开发应用软件等。当然,供电企业科技管理部门管理的内容并非仅仅以上八个方面,笔者之所以罗列出来,是说明科技信息绝非是档案管理部门一家的事情,它是供电企业科技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科技管理系统与科技数据库,同样是一项系统工程。 供电企业科技管理系统服务于全网的各级科技管理部门,在功能上覆盖运作层、运作管理层、战术管理层和战略管理层。通过集约化的共享数据库和发达的计算机通信网络,沟通各层间的信息交流,实现全网科技管理工作(当然包括科技档案管理)的统一管理。 科技管理系统、科技计划管理系统、科技成果管理系统、科技统计管理系统、计量管理系统、全面质量管理标准化管理系统以及科技评审专家库、科技成果专家评审系统等等,就为科技档案管理提供了强大的支撑能力,提供了科技档案灵活、方便的查询、统计功能。 推进科技档案信息化的关键是人才。举例来说,如由于科技档案的信息化,其中包括档案信息内容的数字化,文档处理的一体化,电子档案保存的技术化,开发利用形式的多样化,使得电子档案的管理与纸质档案的管理有着截然不同的方法,这就对档案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把人才问题解决好了,才能使档案信息化建设符合正确的方向,才能最大限度地能满足企业对科技档案的需求。 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全面而又具体的工作,信息化建设的实现不可能是档案部门力所能及的,也不是仅仅单凭几个计算机技术人员,它固然需要所有科技档案人员的积极参与,更需要企业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特别是依靠企业科技信息管理部门所发挥的主导作用。 四、科技管理系统实现了科技档案现代化管理 1.科技计划管理系统 以辽宁省电力公司为例,科技计划管理信息系统采用面向对象的系统分析与设计,利用先进的三层体系结构(bas),应用java技术开发,符合j2ee标准的强大的企业级资源管理平台,是建立并实施erp的核心。科技计划管理的主要功能包括:对基层、省公司和发供电企业的科技计划进行分类查询,按项目类别,负责单位对资金分配的统计,设备的购置计划,科技计划草稿,科技计划的上报等。该系统运行以来,通过信息网络完成计划上报与下达、项目申请若干个。 2.计量管理系统 计量管理主要包括:基层单位申报计量室认证资料、基层单位计量管理资料信息采集与查询等。 3.全质及标准化管理系统 全质及标准化管理系统主要包括:行业标准维护、基层单位上报qc成果、qc成果评审结论及上报qc成果,企业标准化编写模板等。 4.科技成果和专利管理 科技成果和专利管理主要包括:基层单位上报科技成果、科技成果汇总维护、基层单位上报专利、筛选申报科技进步奖项目、基层单位返回科技进步奖推荐书、汇总上报科技进步奖推荐书、科技成果专利统计及收集科技成果推广项目申请书等。 5.科技统计系统 统计是科技档案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基本任务是对档案工作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分析、监督,以计量化的管理,科技统计系统的所有报表均采取网上电子报表形式。对各类统计信息实现计算机管理,通过网络实现信息共享,使统计工作标准化、实用化。基层单位可以录入、查询、统计、修改、打印。 在辽宁电力科技管理系统应用过程中,不仅实现了科技档案现代化管理,同时涌现出大量的新技术、新成果服务于企业建设。信息化是科技档案管理的核心,它可以带动其他新技术的应用与发展。随着企业信息化建设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必将实现科技档案的管理信息化,科技档案信息化的实现也一定能促进企业的发展。 信息科技论文:开发环保科技档案信息的一些对策 摘 要:从目前环保科技档案的管理现状、环保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环保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对策等三个方面论述了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环保科技档案工作。 关键词:环保档案信息;开发;对策 1环保科技档案管理的现状科技档案本身是科技知识的载体,它蕴藏着大量的科技成果、科技专利和高新技术等科技信息,是一种丰富的信息资源。环保科技档案是在环境科学研究和环保科技开发以及应用推广过程中形成的,是环保科技事业发展水平的具体体现,是继续为环保科技服务的可靠依据和必要条件。随着环保科技的不断发展,环保科技档案的存储利用以及现代化管理越来越引起各级领导和广大科技人员的高度重视。近年来,作为云南省最大的综合性环保科研机构—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对本院科技档案进行了一次全面清理、整顿,将过去分散管理的科技档案统一集中管理,整理并新建科技档案1000多卷,完成了建院30a来科技档案卷壳的更换。并着手进行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装修了90多m2的档案管理专用库房,使办公用房和库房分开,投入10多万元购置了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新型密集架以及计算机,建立健全了科技档案归档、接收、整理、保管、借阅、统计、保密、鉴定销毁、库房管理等规章制度。在部分业务内容和环节上开始使用计算机管理,如标题著录、编目、编研、办公事物管理等。据了解,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科技档案管理硬件设施以及现代化管理程度在云南省环保系统内处于领先水平。 2 环保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1)思想观念守旧,科技成果档案在管理利用上存在着重保密、轻利用的现象。有不少领导干部认为档案工作很简单,只要保管好档案实体则行,无需开发;还有不少科技档案工作者观念保守,安于现状,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生产部门的事情,没有认识到科技档案信息也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在现代化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开发手段落后,新型技术应用不到位。 档案室的服务方式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传统的你来我往的室内阅览服务仍是环保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的主要形式,虽然编制了开放目录、专题目录、专题卡片和其它检索工具,但这些检索工具一般都是内部使用或者使用者上门使用,使用范围较小,利用效率低。多数档案室的编研工作没有提高到突出地位,重保管而不重开发,档案部门提供的信息仍存在分散、零乱、缺乏系统性等问题,经过系统加工的信息产品数量极其有限,其提供方式单一、透明度低,开发信息资源的手段不能满足现代化的需要和档案利用者的需求。 (3)环保科技档案人员业务水平不高也制约着环保科技档案信息的开发。有些同志是半路出家转行搞档案工作,对科技档案工作一知半解;有些档案工作人员信息闭塞,对社会建设需求认识不清;有些同志可能精通档案工作,但对科技档案工作不太熟悉;有些同志有丰富的科技档案工作经验却缺乏相关理论知识;更多同志则是缺乏科技档案编研知识和编辑能力,难以及时推出适应社会需要的科技档案编研产品,造成环保科技档案信息与社会需求衔接不好。 3 环保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对策(1)提高环保科技档案工作者素质。环保科技档案工作者要树立信息意识。所谓信息意识,是指对信息及信息需求的自觉认识。科技档案是一种宝贵的信息资源,档案工作者不仅要有档案的意识,还要有信息意识;不仅要重视维护档案及载体的完整与安全,还要关注档案的信息内容及价值。 在做好基础工作的同时,把主要精力放在档案信息的开发这一环节上来。环保科技档案工作者要树立法律意识,要加强对档案人员的法制培训教育,使其增强法制观念,处理好保密与利用的关系。环保科技档案工作者要树立科技意识。在知识经济时代,开发环保科技档案信息资源,提高开发水平,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加强学习与实践锻炼,提高档案人员的知识水平,提高从档案中发现信息,将分散于环保科技档案中的信息进行汇集的能力。随着现代数字技术的发展,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与开发的现代化已成为时代的必然要求。因此,环保科技档案人员在掌握档案专业知识理论的同时,还要加强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掌握一定的科技知识、英语知识及现代数字技术。 (2)加快环保科技档案的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电子政务的推进,使环保档案基础业务建设的重心向信息化建设转移,单一的管理已无法满足日益强大的信息需求,文件、档案、图书、资料、网络等一体化管理将成为环保科技档案工作发展的趋势。只有实现一体化管理,才能使环保科技档案信息发挥出应有的效应,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应以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为核心,加快推进档案资源数字化、信息管理标准化、信息服务网络化的进程,建立以计算机网络基础的信息收集、加工、整理、分析、存储、传递,并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信息的交换和利用,来切实增强环保科技档案信息的利用价值。 (3)在利用和交流上下功夫,发挥好环保科技档案服务社会的作用。我国的科技档案工作具有许多优势,但是在交流方面是有欠缺的。环保科技档案具有成果性(信息性)和记录性两个方面,科技档案纳入“档案”概念之下,强化了环保科技档案的记录性一面,却淡化了环保科技档案成果性和资料性一面。环保科技档案的成果性和信息性是环保科技档案区别于文书档案的主要特征。这就是说,文书档案在现行阶段保存在本单位的档案室内,供本单位使用就够了,然而作为环保科技档案是远远不够的,它在现行阶段除提供本单位利用外,必须与相关单位、行业进行交流或成果转让,发挥它的成果性和信息性作用。环保科技档案如果不进行信息交流,它的现行价值就会白白地消失。 当然,珍贵的环保科技档案不同于一般的资料,它是一种创新性成果,不能随意交流,还必须受保密制度的限制。环保科技档案不仅在本系统内进行正常的信息交流,也应在其它系统和单位之间进行交流,该解密的要解密,该降密的要降密,积极地进行科技档案密级审核和降密解密工作,大力发挥好环保科技档案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4)重视教育培训。针对目前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素质普遍不高的情况,中央和省、自治区的专业主管机关已在所属的大专院校设立科技档案系(班)或设立中等档案专业学校,积极培养科技档案工作人才,但也应加强在职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积极探索新的教育培训模式,结合实际情况开设短、中、长期培训班,举办各种形式的科技档案信息开发教育研讨班,同时教育培训的内容也要紧跟信息时代的需求,加强缩微摄影技术、光盘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等教育。
有效教学论文: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操作有效性的思考 [摘要]操作是学生根据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与教师提供的定向指导,通过动手操作学具探究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结论、理解数学知识的一种活动。按照现代教学论的观点,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结论,还要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发生过程,课堂教学中知识的发生过程,与人类认识过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具的特点及其操作活动的特点,决定了使用学具的教学过程既不是重复人类的认识过程,又不同于直接向学生传授概念、公式和法则的传统教法。尤其是一些探索性学具的操作活动,为学生积极探究、主动获取知识提供了机会;为学生感知具体数学知识的现实背景、来源创造了条件。 [关键词] 课堂教学 操作 皮亚杰曾经指出:传统教学的缺点,就在于往往是用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可以说,加强动手操作是现代的数学教学与传统的数学教学的重要区别之一。从很多国家小学数学教学引导学生去通过操作学具(如奎逊耐彩色棒、钉子板等)学习数学的实践来看,加强动手操作是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改革的发展趋势之一。 按照现代教学论的观点,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结论,还要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发生过程,课堂教学中知识的发生过程,与人类认识过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具的特点及其操作活动的特点,决定了使用学具的教学过程既不是重复人类的认识过程,又不同于直接向学生传授概念、公式和法则的传统教法。尤其是一些探索性学具的操作活动,为学生积极探究、主动获取知识提供了机会;为学生感知具体数学知识的现实背景、来源创造了条件。 一。把握好学生动手操作的时机 学具操作是一种定向的心智活动,其方向决定于教学目标,其过程和结果要有利于揭示概念的本质特征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所以,在学生动手操作前安排一个定向指导环节,一般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例如,在教学圆柱体的体积时,先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预习:① 用什么办法推导圆柱体的体积公式?②如果把圆柱体转化为长方体,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然后让学生拿出先准备好的萝卜和小刀,引导学生对照教材,切一切,拼一拼,想一想,若失败了,再试,反复试,并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索、讨论、总结。最后重点回答上面的第二问。学生经过亲自切拼,亲身体验,激烈的争论,共同探索出了长方体和圆柱体的内在联系,得出不变的有:体积、底面积、高等;变了的有: 侧面积、表面积、底面周长等。不仅如此,学生还能轻而易举地说出增加的表面积就是长方体左、右两面的面积,也就是圆柱体底面半径与高之积的2倍!学生思维的火花自然而然地爆发出来。教学中这样安排,除了能对学生新旧认知进行有效的整合,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外,还不失时机地渗透了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如转化的思想,极限的思想,变与不变的思想等,以及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这种安排,这正如罗杰斯所认为的:“怎样呈现教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从教材中获取个人意义。”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如皮亚杰),儿童的认知结构类似于一个倒置的圆锥形的螺璇图,它表明认识的螺璇是开放性的,其开口越来越大,意味着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认识建构过程,也就是由一个平衡状态,逐步地向另一个更高的平衡状态发展。毫无疑问,这个认识螺璇中布满很多的结点,这些结点就是认知的生长点,它起着承上启下的、构筑儿童知识大厦的基础作用。如果当这些结点正在生长时,就让学生实施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既是10以内加法的延伸,又是学生以后学习多位数加法的基础,正是认知的生长处,也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这一内容时,充分利用学具(小棒),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动手操作。就以9+3=12为例: (1)① 9根小棒要和几根小棒才能凑满10根小棒? ② 另一根小棒应从哪里来?怎样摆? ③ 最后的结果是多少?怎样摆出来?怎样列式? (2)① 3根小棒要和几根小棒才能凑满10根小棒? ② 另7根小棒应从哪里来?怎样摆? ③ 最后的结果是多少?怎样摆出来,怎样列式? (3)如果老师要你摆出15根小棒,要求一眼就看出多少根,你认为应怎样摆? 有多少种摆法? (4)以上这些摆法中,相同的一步是什么?(凑十) 通过以上操作和思考,要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这样一种认识,即“从( )里拿出( )与( )凑成十,再加上余下的( )得( )”,并让学生自己总结出这种拿法不是唯一的。这样,不仅强化了学生对“凑十”规律的认识,而且恰在认知的结合部加强了同化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果再辅之以反复训练,就能比较容易地使学生做到20以内的进位加法脱口而出。 当然,操作问题的设计、编制与探究要求的拟定、提出,既要有挑战性,能够唤起学生操作热情和探究欲望;又要有适切性,能使多数学生经过努力有所获,亦即我们常说的“跳一跳,够得着”。为此,相应的策略,一是在学生原有学习基础的最近发展区内设置问题,提出要求,使新的学习课题与原有知识的固着点之间保持适度的潜在距离。二是根据学生的不同认知水平,因人而异地提出操作问题及其要求。有时,还可将问题分解,形成有若干台阶的“问题群”,使问题的难易程度与学生的能力相匹配。 例如,让学生用两张全等的梯形纸片作寻求梯形面积公式推导途径的操作,所提问题可以保持一定的认知差距:怎样转化成面积公式已知的图形?也可以点明转化方向:怎样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以缩短认知差距。对于梯形面积公式的得出,可以只提一个中心问题:怎样由已知的面积公式得出梯形面积公式?也可以分解成问题群:平行四边形的底与梯形的上、下底有什么关系?平行四边形的高与梯形的高有什么关系?等等。此外,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提出寻找多种转化、推导方式的要求。 二.操作时的有关策略 一位教师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先让学生用小棒摆一个喜欢的图形,然后提出在规定的时间内,能摆几个这样的图形。活动结束后,老师让学生算算一共用了几根小棒,把刚刚摆的图形用加法来表示。结果学生的答案各不相同:3+3+3+4+4+4;4+4+4+3+3+5;3+3+3+3+3; 5+5+5+5+5;3+4+5+3+3;……从反馈的情况看,有些学生在操作中摆的不是同一种图形,这可能是老师在布置任务的过程中,这些同学没听清楚或是没等老师说完就急着开始先摆了。通过这些加法算式去探寻乘法的意义,恐怕也是个问题。 这里涉及到在学具操作活动前的定向指导。首先是要有明确的指导语,使学生知道“做什么”和“ 怎样做”。其次是根据需要配以教具演示与必要的启发、讲解,展现操作的程序及其内在逻辑性。有时,还可采取分步定向指导,逐渐完成操作的策略,以求实效。当然,在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深入到学生中去,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指导解决。在上例中,如果教师能适时的介入学生的活动,可能反馈时不会出现上述问题了。 学生的年级越低,教师更要加强指导。小学生的知觉选择性尚在发展,有意注意难以持久。在低年级听课中,常有不少学生在摆弄学具时常被学具的形状、色彩等外部特征所吸引,不能在操作过程中始终保持定向的注意。尤其是当观察的重点为操作的过程而非操作的结果时,常常并没有对稍纵即逝的过程给予足够的注意。鉴此,在操作过程中和操作结束后,都要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指导的内容,一是观察的重点,主要观察什么;二是观察的方法、顺序,怎样观察。对于操作过程中的指导,要引导学生将观察与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学生离开学具后,才有可能在头脑中留下准确、完整的表象,进而达到促进分析综合,帮助抽象概括的作用。 三.提高操作后成果的利用率。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教学发生了许多的变化:教师的讲解少了,学生的活动多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动手的机会多了;课堂不再是教师个人的舞台,学生成为了主角。而操作活动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在课堂里生机勃勃起来。这些操作活动,有多少是内容,有多少是形式,它的有效性如何呢?如何利用好操作的成果呢? 我们知道,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人们借助语言把获得的感觉、知觉、表象加以概括,形成概念、判断,进行推理;通过语言表达来调节、整理自己的思维活动,使之逐步完善。因此,为了促进操作和思维,必须充分地让学生描述操作的过程和结果、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认识。同时,教师为了了解学生的思维活动情况,也需要让学生用语言表达。 我们可以把点名发言、小组交流和同桌两人对讲等不同方式结合起来,使学生都有口头表达的机会。通过倾听学生的表达,发现学生操作、思维过程中的闪光点与存在问题,给予肯定或纠正。同时,注意组织学生认真听取同学的叙述,参与评价其操作、思维过程正确、合理与否。在这一过程中要有意识地鼓励、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发言,促进和推动他们积极思维,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教学中,能够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内容有很多,教者要设计好方案,把握好时机,尽量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这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有百利而无一弊的。 有效教学论文:有效处理反馈信息 积极提高教学效率 从信息论看,语文教学过程就是教师依据教材输出信息,学生从教师和教材输入信息,并交换、储存、输出信息,教师对学生输出信息作出评价。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不断输出信息、吸收信息,其间不停地进行反馈。教师从反馈信息中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程序;学生从反馈信息中了解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的发展情况发现并改正错误。如果教师能在这个过程中及时抓住有利时机,迅速有效地处理来自学生方面的反馈信息,实施最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案,就会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样,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及时抓住有利时机敏捷地回授来自教师,包括自己的同学指导学习的反馈信息,或者克服思维定式,或者增强自信心,那么对学生自己积累学习经验更具有积极意义。毫无疑问,充分重视课堂教学反馈,正确处理来自学生反馈信息,是提高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 我认为正确处理来自对学生的反馈信息,积极发挥信息反馈的作用,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导向性。正确的反馈信息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衡量学生学习质量的尺度。为提高反馈的正确程度,使反馈起正效应作用,教师在处理反馈信息上的导向性十分必要,而且十分重要。面对叽叽喳喳、七嘴八舌的语言信息反馈和各种神态的表示,教师应艺术性的有意识地选择某一、二个反馈信息,为解决“症结”开出良方,或提供思考方向,或提供新旧知识联结点等,再次把学生引下海,扬帆启航,直至达到知识的彼岸。如教学完《草船借箭》这课后老师让学生质疑。有位学生谈到“诸葛亮”用计骗到十万枝箭,不是借来的,所以题目应改为“草船骗箭”。顿时,教室里热闹非凡。课题中究竟是用“借”好,还是用“骗”好?学生意见不一。这时,教师抓住机会启发学生道:“请同学想一想诸葛亮用草船弄来箭,后来干什么用?”同学们立刻运用记忆中储存信息,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发表看法。有的说:“周瑜在赤壁大战中把诸葛亮从曹操那弄来的箭,又全部射向曹操,所以用‘草船借箭’这题目,更能形象说明了草船借来箭的用途。还有的说:‘草船借箭’的‘借’字,更能突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而‘骗’字却有损于诸葛亮的形象。”这样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不仅使问题得到顺利解决,而且使学生的理解,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 二、及时性。教室的空间有限,40分钟教学时间有限,是一个不变量,而提高练习质量更是提高课堂质量的有效途径,其中不可忽视的是信息反馈必须及时。小学生独立评价能力较低,只有每练一次,都给学生肯定或否定评价,把评价及时反馈给学生,才能使学生纠正错误处于印象鲜明的状态中,使摄入知识更加正确。《美丽的小兴安岭》中有“松鼠靠秋天收藏在树洞里的松子过日子,有时还到枝头散散步,看看春天是不是快要来临。”教师用小黑板出示这样的题目“来临”的“临”字意思应选“(1)靠近(2)来到(3)快要”,然后让学生用手指表示所选择的正确答案。这样,教师及时确切了解了全班的正误比例,再及时指点学生用换词法来理解这个字在词中的意思,最后再让学生举手用手指表示所选答案。这样缩短了,错误持续时间,使训练有针对性,加快了训练步伐,训练效果好。 三、灵活性。反馈不是如同镜面反射,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不一,思维品质不一,他们在摄入信息方面存在个体性,因此反馈亦会呈多样性。作为教师不仅要事先设计恰当的教学活动,激发与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要灵活地调节教学活动,以适应学生探究学习的需要,哪怕是多花费一些时间,也要广泛地、全方位地让学生充分表达他们的感知,这也正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良好契机。如教学《蛇与庄稼》第一段时,教师要求学生首先去划出表示蛇与庄稼关系的句子,接着要画出表示蛇与庄稼关系的图式,最后要求学生根据图式用关联词简要说说蛇与庄稼的关系。在原定教学时间之后,教师发现部分学生在完成“说出关系句”这一学习要求时,还存在一定困难,或语句不通顺或语句不简炼或意思表述不清。这时教师就临地增加了说话时间,鼓励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并采用小组学习的形式进行互帮互助。最后再一次交流时,学生已能运用多种关联词语通顺、准确、简炼地把蛇与庄稼的关系说出来了,完成了学习要求,而且课堂气氛活跃,同学们在完成了学习任务后,都沉浸在快乐之中,增强了自己能学好的信心。这就说明了教师面对反馈,要采取灵活的态度,为学生学习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 四、差异性。学生的思维品质,理解能力有差异性,所以在反馈信息的处理上更要因人而异,这是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的。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学生个人自学,小组讨论,组际交流中去可去巡视指导接受能力相对弱一些的学生,提高他们学习的勇气,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提示他们学习的方法和思考过程。也要去巡视另一部分接受能力相对强一些的学生,对他们提出较高的要求和问题,引起他们紧张的思维活动。 总之,我们要细心回授学生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各种各样的反馈信息,处理得适度、合理、及时,增大或诱发内因,靠学生内部状态的优化,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提高思维品质的目的。 有效教学论文:“辩论式”学习──优化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 长期以来,我国语文教学一直为低下的教学效益所困扰。为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时下很多专家学者都把主体性参与作为研究的热点问题。这是因为主体参与不仅有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还有利于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更有利于学生的和谐发展。在课堂上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辩论式”学习就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一、什么是“辩论式”学习 所谓“辩论式”学习是指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反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为特征,由小组或全班成员围绕特定的论题辩驳问难,各抒己见,互相学习,在辩论中主动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 二、怎样进行“辩论式”学习 (一)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良好师生关系是前提 只有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学生形成一种自由的、独立的、主动的探索心态,才能使学生产生最佳的学习状态。教学中,当学生有精彩的表现时,教师要给予表扬和激励;当学生回答有错时,教师更应该给予鼓励,因为他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敢想、敢说,敢于质疑,积极思考,无所顾忌,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获得知识,体验情感,获得人格的发展。 (二)选择恰当的“论题”是保障 在语文教学中,辩论题的确定,影响着“辩论式”学习的开展。教学中依据什么来确定辩论题?我们要依据小学语文新大纲,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要依据教材的内容,还要依据学生的学习需要来确定辩论题。那么怎样使论题聚焦呢?我们主要采用以下的方法: 抓住课文中似乎有矛盾的地方进行辩论学习 例如:《苦柚》一课有这样一段话:“孩子,凭着你这颗善良的心,诚实的心,苦柚子也会变甜的”。我们就以“柚子到底是苦还是甜”作为论题让学生展开辩论。学生通过探究辩论,达成了共识:小姑娘的诚实打动了伯父的心。柚子是苦的,但伯父的心里却是甜甜的。不仅统一了认识,还体会到了小女孩美好的心灵。 抓住课文中能产生认识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 例如:在学习《将相和》一课时,我们组织学生围绕“蔺相如以‘璧上有点小毛病’为由,把已献给秦王的和氏璧要回来,这是不是骗?”这个论题,展开了辩论。学生分成了两大派,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在辩论中,学生对蔺相如这个人物又有了更高的认识,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 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论题展开辩论 例如:学习《赤壁之战》一课,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辩论题:“在这场战役中曹操该不该输?”这就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论题。无论学生站在哪个角度上谈这个问题,他都要谈到赤壁之战的过程,都要谈到赤壁之战双方胜与负的原因,还要谈到人物的性格特点。 还可以于“无疑”处求“疑”,引发学生开展辩论 例如:在学习《将相和》一课时,学生学习“渑池之会”这一部分,我们就让学生质疑问难,在学生认为没有问题的时候,我们抛出了这样一个论题:在渑池之会上,秦国与赵国是打成了平手还是分出了胜负?学生在辩论中,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 (三)把握“辩论”的时机是关键 在语文课堂中,什么时候开展辩论最好?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愤”、“悱”之际,即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之际,我们引发辩论,往往是最佳时机。例如:《狐狸和乌鸦》这篇童话,主要讲了一只狐狸用奉承话,骗取乌鸦一片肉的故事。当学生学完课文后,我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在《乌鸦喝水》中,我们知道乌鸦特别聪明,那么这只乌鸦怎么会上当呢?乌鸦到底聪明不聪明?如果课堂上能抓住这个问题。顺势开展辩论,就可以说把握住了“辩论式”的时机。通过辩论学生就会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爱听奉承话,再聪明的乌鸦也会上当。这样的辩论才更有价值。因为它不仅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还满足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真正得到了发展。 三、“辩论式”学习的作用 (一)在“辩论武”学习中,落实了读的训练 在课堂上,当学生就课文中的问题进行辩论时,他就需要从课文中寻找论点,这就促使着学生要对课文进行研读。在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精读”,在读中揣摩、探究,寻找答案,提炼出自己所需的论点,最后再把找到的论点与同学们一起交流,这样就使“读”在辩论式学习中,得到了落实。 (二)在“辩论式”学习中,锻炼了口语交际能力 在“辩论式”学习中,辩论的主要武器就是语言,辩论双方要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要通过语言说服对方。当然,辩论双方要更好地说服别人,还必须认真倾听对方的论述,因而辩论式学习还创设了一种有效的口语交际的情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三)在“辩论式”学习中,课内外阅读得到了有机的结合 学生为了在辩论中更好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他们会通过各种方式渠道查阅大量的资料。在学习《草船借箭》一课时,很多同学在分析评点周瑜这个人物时,引用了很多《三国演义》中的故事。通过这场辩论,使全班掀起了读“三国热”。这就使我们的课文的确成了一个“例子”,这个“例子’诱发了学生的读书热潮,拓展了学生学习的内容,使课内外阅读得到了有机结合。 (四)在“辩论式”学习中,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在“辩论式”学习中,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因为论题大都具有挑战性,所以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辩论中,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对他人的见解进行评价和补充,这就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有利于提高学生敏感的捕捉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辩论中,有时对对方所执的观点,要合力进行驳斥,所以在驳斥中增强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有效教学论文:初中现代散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现行的语文教材中采用了大量的现代散文(现代散文是指除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之外的其他文学作品,其本身按其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又可分为杂文、小品、随笔等),这足以见得现代散文承担着重要的语文课程的目标。因此,现代散文阅读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提高其有效性,达到提高初中生语文素养的目标呢? 一、要准确把握好现代散文的特点 关于现代散文的特点,在不同时期曾有过不同的概括。但有一点是相通的:即是每一篇散文都是作者对社会、自然、生命等独特的认识体验、思考感悟,注重个性的表现,更带有自叙传的色彩。表现上注重情真意切,意在境中。着力于人物(有时候就是作者自己)所处环境的描绘、人与人之间所酿成气氛以及整体意境的形成,而这一切又都无不浸含着某种真挚的情思和意绪。就是说既有作者感性的认识,又有理性的思考。而散文的魅力,就在于不拘一格、自由灵活的形式;在于风格各异的语言;在于情感体验之中对社会人生的一种领悟。选入教材的绝大多数现代散文是“集诸美于一身”的。把握住这些,我们的现代散文阅读教学就不会像雾像雨又像风了。 二、教师有效的备课是极为关键的 这一点,所有的专家、教师都是认同的,不再赘述,但针对教师对现代散文阅读的量与质的问题是需思考的。目前的教师真正读书的还是比较少的,这已成了不争的事实。且不说,阅读的广度和深度,就连我们手中的教材有部分教师还不是很熟悉。试想,一个连散文文本都不甚熟知的教师,光靠几本教参,网上粗制滥造的“他山之玉”(当然,不乏优秀的教学设计),学生也有的教材全解,何谈有效呢?人们经常用“一桶水”与“一碗水”来形容教与学的关系。那么,我们教师就要精而多地引来更多的“活水,厚积薄发,这样,渴望发展的学生的“一碗水”才会“清如许”。我们不必苛求志存高远,读多少中外优秀散文,但一定要把选入课本中的散文解读要到位,有个人的阅读体悟和独特的理解及评价,做到“闻道”在先。否则,我们教师也不能达标。没有阅读就没有发言权。试想,教师在课堂上能将自己的阅读经验和总结出的好的阅读方法分享给学生,让他们站在“巨人的肩上”畅游文海,展卷拾贝,体验阅读的快感,获得美的享受。那该是多么惬意,多么美妙啊!“纸上得来终觉浅,要知此事须躬行。”当然,我们要学会对教材的取舍,会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三、“读”字当头 无论是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阅读教学,还是现代散文阅读教学一定要“读”,脱离“读”的教学都是无效的,否则,怎么叫“阅读”教学呢?特别是散文更要在“读”字上下工夫。散文是自有文明以来生命力最长久的一种文学样式,其风采与魅力难以一言尽叙。从语言色调看,散文如“素描”,如“谈心”;从文化内核看,散文是“观察”是“思考”,散文是智慧的结晶,是情感的宣泄。在散文中,有奥妙无穷的大千世界,有微妙莫测的心灵领域。散文的笔法变化无穷,无拘无束。散文令我们愉悦,令我们沉思,令我们扼腕长叹,令我们愁肠百转……因此,散文阅读教学时,我们就应该根据不同类型的文本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指导学生采取不同的“读”法:短小精悍,文辞精美的散文宜诵读;富含哲理,意蕴丰盈的散文宜思读;篇幅较长,叙事性强的散文宜速读;语言凝练优美,情味浓烈的散文宜品读;想象丰富,诗意盎然的散文宜采用联想想象法朗读……另外,还有比较性阅读、探索性阅读、创造性阅读等等。总之,文不同亦读不同也。当然,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在不同阅读教学环节,同一篇散文也不宜刻板地采用一种读法,视情况读法也应变幻万千,使之产生最大效能。另外,教师出色的范读也会令学生领略到不同散文的不同魅力。阅读的作用不单在熟悉课文,通过反复的多种形式的阅读,可以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可以使学生咀嚼、回味课文深层内涵,并通过各具特色的朗读,通过抑扬顿挫、清浊徐疾的语气、语调变化,使学生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展开联想,创造形象思维,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 四、要引领学生去体悟“情思”和“理趣” 散文的魅力,在于情感体验之中对社会人生的一种领悟,不只是抒情。王先霈在《文学文本解读》中谈到:“散文的特点,首先强调‘情思’和‘理趣’”。但是,散文的理性、理趣,并不是枯燥乏味的直接议论,而是寓理于事、于情、于景、于物,也就是说,它和散文的形象性并不矛盾。所以,我们阅读教学时,要引领学生细心领会作者对于自然和人生的描述与感悟,又要认真品评作者表达这种感悟所用的形式。引导学生潜心体会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深入挖掘作品的“独特与深刻”的“情思”,找到作品中的那个“我”,体悟出“我”的个性。正如王荣生先生说:“教学有效性在于教学内容而非教学策略。” 而散文的内容不论是作者述说人生,还是描写自然;不论是说“自家事”,还是说“人家事”,无不从自我感悟出发。这种感悟,既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特殊美质的发现,也是作者感情激荡、神思飞扬的心灵体验过程。作者的感悟,是散文的思想感情、意味情趣的本源,它体现着作者的个性。如鲁迅的《藤野先生》,描写作者一生中最难忘怀的一段生活,表现一个普通的日本教师对中国留学生的关爱,也写出了作者当时经历的一次重大的思想转折。读者既能读出作者的爱国情怀以及对异邦师长的深情,也能看到中国人作为弱国公民备受异族人欺侮的悲惨现实。同时,散文“情思”与“理趣”是寓于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姿态横生的形式之中,所以,也要带领学生去品评,以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提升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五、要关注学生,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课堂教学的有效与否,是以评价学生为核心内容的。教师引领学生“读”和“悟”的过程,就是文本、作者、教师、学生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其中,学生是“主角”。所以,教师要有“自知之明”,尊重学生的体验,要珍视和鼓励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当然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过度发挥。尊重学生的阅读,就要按需选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充分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机会,留给学生更广阔的时空,他们会达到阅读目的。现在,不少的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活动,高举着课堂是学生的旗帜,进行着丰富的表演,学生忙得“不亦乐乎”,但尘埃落定,学生所获无几。冠冕堂皇的形式背后,就是对学生阅读主体的扼杀,有效性就灰飞烟灭了。因此,散文这种“自我”意识很强的文体,一定要让学生能静心阅读,去寻找文中的“自我”,与之产生心灵的对话,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从中学会感受自然,认识社会,思考人生。这不就是我们想要的“有效”吗? 现代散文阅读教学,并非在这里长篇大论就能有效的。这需要我们一线语文教师的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作为一名年轻的语文教师,我会加倍努力,潜心钻研,引领学生探寻书山通幽曲径,泛舟文海得其乐。 有效教学论文: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有效策略的发展路径 一、培养写作兴趣,点燃写作热情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而教学形式的呆板、空洞、素材的单一、视野的狭隘以及过多写作技巧带给学生的束缚,都不能使学生张开创造性思维的双翅。因此,教师要尽量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学生的心里话,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成长中的喜怒哀乐,都可以是写作资源,通过让他们自掘题源、自拟题目,自由写作,将胸中的激情呼之欲出,倾泻到笔下。例如我在指导写《×××的苦恼》的半命题作文时,我没有急于指导他们怎样审题,怎样选材,而是带头先对他们讲述起自己的苦恼。然后,再要求同学们也大方地讲讲自己的苦恼,有的同学说自己患上近视眼的苦恼,还有的学生说自己是个小胖墩的苦闷等,最后再让同学们把自己心中的苦闷用作文的形式写下来,从作文来看,同学们个个都敞开了心扉,写出了真情实感。 同时,用多彩的活动创设情境、电教媒体的运用,也能减轻学生写作的难度,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例如有一次我校一位学生得了白血病,学校有目的的开展了一次“献爱心”活动,我就让学生围绕这次活动写一篇以“互帮互助,情深谊厚”为主题的作文,结果学生的作文字字都浸润了真情实感。再例如,在教学写游记的作文中,考虑到班上不是每位学生都有机会游览名胜古迹,因此,我就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了祖国的名山大川、湖光山色,以帮助学生活跃思维,写起作文来言之有物。 二、阅读加模仿,打好写作基本功 初中作文是学生打好语文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打好写作基本功,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语文写作能力。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获取写作范例的重要途径。陆机说:“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可见,博览群书,可以开阔思维,吸取和丰富写作材料,活跃文思。因此,我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记下自己读书的点滴心得,这就迫使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多读多练,养成了阅读和练笔的好习惯,从而提高了阅读能力,又提高了作文能力。 同时,仿写作为一种作文的训练手法能带着学生慢慢地走进“爱上写作”的文学殿堂,尤其是写作基础不是很好的学生,仿写可谓是一位有效的引领者,它能减缓学生学习写作的难度,使他们由读到写,由不会写到会写,顺利地完成从书本到生活的过渡。不管是作文范例的课文,还是其他优秀的文学作品,内容、写法、技巧都值得研究和效仿,它能帮助学生尽快熟悉写作过程,把握写作思路。正如王维模仿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写成了《桃源诗》,的“我欲因之梦廖廓,芙蓉国里尽朝辉”模仿借鉴了李白的“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仿写可以说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种有效途径。 三、生活积累,厚积薄发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文这件事情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写成什么文。”学生写作文最头疼的就是缺乏材料,觉得无从下手。其实,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写作的不竭源泉,因此,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把作文教学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起来,通过随笔、日记、周记等形式笔录下来,既积累写作素材,又练了笔。 例如看过《焦点访谈》、《实话实说》的节目后,可以写写自己对这些社会现象的一些看法;利用假期浏览过名山大川、观赏过名胜古迹后,可以及时记录下祖国各地的奇特风光,以及自己心中的所感所想;或者生活中学生自己所熟悉的人和物等,都可以通过细致的观察写出他们的特征,这些都可以是写作的素材。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教师要指导学生平常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索。即使是一些小事、平常事,通过观察与思考,也能找出它发人深省的价值所在,正如朱自清的《背影》,让平淡无奇的材料立刻变得深刻起来,小事也能表现出具有现实意义的大主题来。 要全面提高初中写作教学水平,迫切需要语文教师大胆地探索改革,从培养写作兴趣,点燃写作热情出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借助阅读、仿写练好写作基本功,借助生活,学会观察,从而积累写作素材,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写作教学之路是一条漫长的道路,需要我们广大教师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并在写作教学之路上,不断去摸索和总结,才能找到一条适合教师自身并符合学生实际的道路。 有效教学论文:有效教学小学音乐论文 一、有效教学的概念及定义 1.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的核心在于“有效”两字,即是指经过教师系统、专业的教学活动之后,学生是否切实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进步与发展。从这层意义引申开来,决定教师教学活动是否有效的关键并不在于教师是否认真、努力地展开了教学工作,也不在于教师是否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而决定于学生是否从中真正学到了东西,是否促进了自身的成长与发展。换句话来讲,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再努力,但学生根本就没有得到或者仅仅得到部分实质性的发展,这样的教学活动也只能被视作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教学,而不能称之为“有效教学”。 2.音乐有效教学 经过音乐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学生自身有无进步或实际发展是衡量音乐有效教学的唯一指标。教育实践表明,只有充分培养起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切实促进他们的音乐感受力、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等综合素质协调发展,并在丰富情感体验的基础上真正达到陶冶自身情操,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音乐教学活动才是真正高质量、高效率的有效音乐教学活动。 二、小学音乐有效教学的具体实施策略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小学音乐有效教学的首要前提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兴趣是学生音乐学习的最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教师应根据小学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独特规律以及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形式展开音乐教学活动,以此确保学生真正感受到音乐艺术所特有的无限魅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自身音乐学习的兴趣以及积极性。”对此,我有着非常深刻的感受与体会。例如,在教学《摇篮曲》时,我在课堂导入环节为学生创设了如下的教学情境:多媒体播放着母亲哄睡小宝宝的幻灯片,在此配合下,我以温柔的语调小声地哼唱着“:睡吧,睡吧,我亲爱的宝贝,妈妈的双手轻轻摇着你,摇篮摇你,快快安睡,夜已安静,被里多温暖……”熟悉的旋律、亲切的语调很快就引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他们都不由自主地跟随着我的节奏小声地哼唱起来。这无疑促使他们充分体验与感受到了音乐曲目所带来的愉悦情绪以及积极体验。在此基础上,我趁势向他们讲解了舒伯特《摇篮曲》的创作背景:舒伯特在身无分文、穷困潦倒之际走进了一家小饭馆,想寻到一位熟悉的朋友借点钱填饱肚子,可是却在无意中看到了饭馆桌子上的一首小诗:睡吧,睡吧,我亲爱的宝贝,妈妈双手轻轻摇着你……这首极为朴素的小诗打动了舒伯特,他以最快的速度为这首诗谱写出了乐曲。饭馆的老板虽然不懂音乐,却依旧能觉察出这首曲子的与众不同之处,因此便给了舒伯特一盆土豆烧牛肉来交换这首曲子,这就是经典曲目《摇篮曲》的由来……学生感受到了意外和新鲜,自然也就对这首歌曲充满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及探究欲望,接下来自然也就自觉、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从而切实保障当节音乐课堂的教学效率及质量,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是小学音乐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其被广泛运用到了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各个阶段,为现代教育注入了更多新鲜的活力,使得其呈现蓬勃发展之势。《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更是直言强调:“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极大地扩展了音乐教学的容量,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在音乐教育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教师应努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资源宽广等优点为音乐教学所服务。”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无疑是实现小学音乐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我自身的教学实践也可充分证明这一点。如,《少年先锋队队歌》以第一人称“我们”切入,抒发了中国少年先锋队员们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和平的崇高思想和情操。可是,假设由我一个人单独示范演唱的话,即使唱得再好,也难以唱出少先队员“我们”合唱的完美效果。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难题,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教辅设备,为学生播放了庆祝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5周年、全国第四次少代会等重大活动中由多名少先队员联袂演唱的《少年先锋队队歌》视频。富有朝气、动力的歌声,明快的进行曲节奏,雄壮有力、刚健豪迈的旋律以及迎风飘扬的少先队队旗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身为一名少先队员的自豪,也更加坚定了自身胸怀大志、争做革命接班人的远大理想与抱负。在此基础上,我再带领学生演唱这首合唱曲目,他们无论是从情绪、节奏旋律还是合唱注意事项的把握上都表现出了既令人满意又令人惊叹的良好效果,而这自然为这首音乐曲目的教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有利于当节音乐课堂教学效率及质量的切实提高与完善。 3.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小学音乐有效教学的目标之一 素质教育理念不仅局限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学习层面,此外还明确提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崭新概念,此为现代教育所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因此,小学音乐教学同样不能仅仅满足于教会学生掌握基本的音乐理论知识、会唱几首音乐歌曲等层次之上,而应当将学生“良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树立真正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与此相适应,《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也强调:“通过对音乐作品情绪、格调、思想倾向、人文内涵的感受和理解,培养学生音乐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因此,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样是小学音乐有效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通过对新课标先进理念的学习,我将这一精神灵活运用到了自身日常的教学实践之中。例如,在教学《歌唱二小放牛郎》时,除了要求学生学会演唱这首儿歌之外,我还会侧重于向他们讲解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的英勇事迹以及抗日战争时期我国各民族人民奋勇抗敌的重要事件,引导他们不忘国耻,要继承革命先烈的光荣传统,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再如,在《苇叶船》这首音乐曲目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我会教会学生旋律、节奏等最基本的音乐常识。另一方面,还会引导他们着重去品味与体会这首歌曲中所蕴含的大陆和台湾小朋友心连心、手牵手、思念亲人和同胞、盼望祖国早日团圆的深切感情……这些自然都为学生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提供了充足的保障,有利于小学音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效教学目标的切实落实与实现。 总之,新形势下,实现有效教学,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及质量是小学音乐教育工作者永恒的教学目标与追求。我们应当积极探索、大胆实践,真正以最少的投入换取最大的教学效益,使学生在课堂4分钟内切实获得进步与发展,从而为他们自身的音乐修养、综合素质的切实提高以及日后长远发展、终身发展打下坚实而稳固的基础。 有效教学论文:浅谈如何有效提高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摘 要]:新课程改革已全面实施。《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优化良好的师生关系,改革传统而机械化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不断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途径。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创新教学方法 师生关系 教学质量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农村学生数学基础较差,突出表现在学习习惯差,行为习惯差,灵活运用差。教学中要从学习风气和学习习惯抓起: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无疑对教学有极大的益处,教师要从课前预习、学习态度、思维模式、学习方法、解题后反思等多角度、全方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我班学生有一半学习态度不端正,自己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必须老师督促,回家家长不说就不认真去学习,这样教师就要和家长共同努力抓好学生的学习。 记得我刚教这个班级的时候每当上课时同学们还没有准备好这节课该用的书啊练习本啊之类的,等我说上课了才开始稀里哗啦的拿书,更不用说提前预习了。开始我很是生气,感到不理解,上了几年的学了怎么这样的好习惯都没有养成呢,于是我就和同学们说下次在上课之前一定把这节课该上的东西都准备好,放到桌子的左上角,这样会节约时间的。下次上课一部分同学听话了,还有部分同学没按要求去做。我就表扬了做的比较好的同学,下次再上课大部分同学都做得很好。所以说老师是最好的引导者。 二、关注留守儿童 对于农村来说现在的父母多数外出打工,孩子只能跟着爷爷奶奶,导致在老人的宠爱下,放任自如,家庭作业不闻不问,导致学习成绩较差。这时候老师就成了最好的父母,高尔基曾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她,只有爱孩子的人才可以教育孩子”。所以在平时的学习中老师要关注这类孩子,给予他们更多的爱,更要严格要求他们的学习,使他们对学习保持极大的兴趣。我们班有一个这样的女孩,爸爸和妈妈都在外地打工跟着爷爷奶奶,家里还有三个孩子,平时她的零花钱是最多的,但是就是不认真学习,平时我留的作业总是不写,理由很多,要不就是弄丢了。我就采取了这样的措施:课下我和她交流让她感觉到老师很亲切,老师很喜欢我,这样她就不好意思不完成作业了。还有该表扬的时候我就表扬她,让她感觉到自己在班级中是有地位的,这样她的学习成绩很快提高了,作业也认真的完成了。 三、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长期以来,教学一向强调“师道尊严”。在课堂上,教师往往居高临下,采取“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学生看”,“教师写,学生抄”的做法,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首要的任务是要摆正师生以往不平等的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特别在小学,由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还极不成熟,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会产生很大的正向作用,所以在课堂上,教师不能摆着“师尊”的“架子”,语言应该友善亲切,态度应该和蔼可亲,一改自上而下的传授方式,无论是讲授知识还是与学生交谈,辅导学生时,都应充分尊重和热爱学生的一切需要,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特别是农村的孩子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漠不关心,甚至自己都不会,这样的情况下老师是唯一的学习者。所以在我的教学中定期开展“我想对老师说……”主题活动,让学生说自己在学习中或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样老师更好的了解学生,帮助学生所遇到的困难,这样就得到学生的信任,感觉到老师的爱。每天的课外活动时老师参与到孩子的游戏中,这样就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而我就成了孩子的伙伴好朋友。正所谓,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所以教师一定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老师与学生是平等和民主的关系。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多沟通,跟他们交朋友,在生活上、学习上多关心他们,从而激起对老师的爱,对数学的爱;其次,教学要平等,要面向全体施教,不能偏爱极少数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对一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却漠不关心。在课堂里,教师包办的事情要尽量少一些,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要尽量多一些,师生共同融入情境教学中去,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学习气氛。课堂成为师生心灵交融、情感呼应的园地。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学生敢于参与的先决条件。学生只有在不感到压力的情况下,在喜爱所教老师的前提下,才会乐于学习。 四、深入钻研教材,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创新教学方法。 1、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适当开展学习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有研究表明小学生在竞赛条件下比在平时正常条件下往往能更加努力学习,学习效果更加明显。在竞赛中,由于强烈的好胜心、好奇心驱使,他们总希望争第一,总想得到老师的表扬,我们利用这种心理可以使学生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大增。教学中可以组织各种比赛,如“小组比赛看哪组得的小红花多““看谁算得快又对”,“看谁的解法多”,“比谁方法更巧妙”,“看哪一组算出来的人多”等,都能使学生“大显身手”。比赛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全班比赛;可以分男女同学比赛;可以分小组比赛;还可以将学生按能力分组比赛,这里没有什么分组原则,总之要使每个学生在各个层面上获的成功,想办法让每个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快感,这样对小学生的激励作用将会更大,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就会更高。 2.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手段、掌握数学技术: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只靠传统的粉笔加黑板是无法完成达到要求的。有许多图片、图象需要多媒体展示,许多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需要电脑演示。在教学中我们会经常遇到用较多的语言说明一些概念、算理、公式等现象,而且它往往又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活化这些现象,而且特别直观、形象,从中不需要教师多言语学生就可以自己感悟到数学知识。教师必须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才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和素材。比如在我的课堂中就有这样的例子:一次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这节课时我采用的多媒体教学,发现学生学习积极性特别的高,连平时学习不听课的学生也积极举手回答问题。从那时起我感受到多媒体教学的重要性,由于农村经济条件差每个 学校只有一个多媒体教室,不能每节课都使用,我就选择用多媒体上比较好的课找机会去上。学生参与的热情高了,教学质量自然就提高了。 五、让数学走进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如改革家庭作业形式,突出应用性操作。比如学习了常见的乘法数量关系以后,我布置学生双休日随父母去菜市场买菜或购物,按单价独立计算价钱,学生兴趣十分浓厚。重视了数学学习的应用性操作,畅通了学数学、用数学的联系,使学用紧密结合,这正是片面应试教育所严重缺乏的,也是我们改革数学教学必须要不断加强的。如在“元、角、分”的教学中,可开展模拟购物活动;如,“广播操比赛,我们班男生22人,女生24人,怎样设计队形的问题”让学生面对这样的实际问题自己去设计想思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体验到每个环节都与自身的生活有关都那么有趣。 这样就将课堂教学还原成一种课堂生活,不在呆板,不在僵化,师生享有充分的自主权,教师走下讲台与学生共同发现,共同研究,共同创造,共同体味数学的魅力。今后要努力打破那种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目的的教学程序,还课堂生动活泼的场面。 六、要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1、关心爱护后进生,尊重他们的人格 后进生特别需要温暖和热爱,因为他们经常在人格上得不到尊重。这时老师更应该爱他们,并且爱得深、爱得真、爱得持久,才能改变他们对人对物的态度,从而产生不改正错误就对不起老师的心理。教师的爱心、尊重是学生进步的动力。 2、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教师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后进生,善于利用“闪光点”作为推进后进生前进的动力和转化的良好开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强化学习动机,启发自觉学习:利用原有学习动机的转移,使后进生产生学习的需要:利用学习成果的反馈作用: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形成正确的是非观。任何学生都有积极的一面,教师若能利用这些积极因素去克服消极因素,那必然会起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效果。 总之,在我的教学工作中,作为一名教师,我必须把知识更好的给学生,为他们创造更好的学习氛围,使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在今后的工作中探索一条实实在在的教改之路。 有效教学论文:浅谈初中英语如何有效地进行单词教学 初中英语新教材词汇量大,对于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来说,单词的识记是学好英语的极大障碍。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让学生识记一定的词汇,进而运用词汇达到学生能初步应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目的?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较多的尝试与探索,现将我自认为较为有效的方法作如下小结,愿与广大英语教学同仁交流。 一.采用灵活的方法教读单词。 在以往教学单词时,我最常用的方法是先由我范读和领读,在学生会读之后就让他们自己记。然而在检查学生的识记效果时却往往不尽如人意。为此,我改变了以往常用的教法,利用投影出示、实物呈现、简笔画描绘、动作演示等形式多样的方法教新单词,效果就比以前好多了。实践证明:在教学新单词时通过投影出示、实物呈现、简笔画描绘、动作演示等方式,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学生度过记单词的难关,获得基础知识;又能给学生美的享受,使学生养成在生活中学习英语,学英语应用于实际的良好习惯。 二.提供有效的方法识记单词。 学习是需要一定的方法的。掌握了科学的方法,做起事来才会事半功倍。刚进入中学的学生在记单词的时候往往都缺少行之有效的方法,他们在记单词的时候急于记写法,而且很多人是一个字母一个字母的记,写法好不容易记住了,却有的连读都不会,这就需要教师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方法。我在学生记单词前,让学生明确听说读写之间的关系,要求先知其声,后明其意,再记其形。对于形相近的单词可采用比较记忆,对于一词多义的可结合句子记忆;对于词性不同的可注意英汉之间的差异。这样学生记单词就容易多了。 三.开展多样的活动巩固单词。 人的记忆是有一定的时效性的,原本记住的东西,如果不在一定的时间内加以复习和巩固,就会很快的遗忘。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对已经学过和记过的单词及时地加以复习和巩固。我通常采用的方法就是在每节课的课前或课后用几分钟的时间,用开火车、猜谜语、词语接龙、做动作、唱歌、画画、同桌听写等游戏活动来引导学生复习巩固所学单词,避免学生过快地遗忘单词,让学生把单词记得更牢。 四.制定具体的措施落实单词。 在落实单词方面,本人着重两个方面:一是听写。听写分每课听写,单元听写。对于听写分层制定达标要求。达标的给以奖励,不达标的及时加以督促。二是应用。在以往教学中,往往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学生记住了单词,但却不会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加以很好的应用。这就需要通过做一些口头或书面练习来让学生熟练掌握。为此,我常常设置一些与新单词有关的选择、填空、造句、作文等题型来帮助学生正确使用所学单词。这样既让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初步运用语言的能力。 总之,本人认为单词教学是值得广大英语教师深入研究的一个问题。以上只是本人在工作中一些粗浅的想法和做法,现罗列出来,以求抛砖引玉。愿广大同行批评指正。 有效教学论文: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有效途径浅议 摘要:德育教育范围广泛,主要是指对于学生正确人格的塑造有积极作用的教育,政治思想与心理发展的教育等等都属于德育教育的范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以使学生的情感参与到德育教育的过程当中来,以情动人,使学生从情感上受到熏陶与影响。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展开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渗透;德育;途径 引言 小学语文教师在授课时要注重学生的情感参与和情感互动,充分调动出使学生的真情实感参与到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创设一定的课堂情境,渗透文章语句间所要传达的德育内容,形成厚重的德育教育氛围。另外,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课外阅读时间,使学生能够自主将德育教育的内容领悟于心。 一、 巧用课堂情境,渗透德育教育 课堂情境即在课堂中各种环境和内容相结合的境况。小学语文课文多是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涉猎范围广泛,视角独特。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应充分调动并利用这些课文,发掘其可以进行德育教育的点。课前要深入研究课文背后的思想内涵,将课前的引入版块作为进行德育教育的平台,充分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提炼出课文中德育教育的关键点之所在,理解每一个段落背后的德育教育意义;之后创造出特定的课堂情境,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去分析、探索和研究,并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达到德育渗透的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课上就可以进行授课的时候, 例如,教师在讲授《雷锋》一文时,课文引入的时候,可以提问说,雷锋在他们心中的印象是怎么样的?身边有没有像雷锋这样助人为乐的人?然后就可以很自然地在言语间将作者想要传达的雷锋无私奉献的精神流露出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结课时教师可以提问,你身边有哪些乐于主人的事?你认为这样的做法如何?在诸如此类问题的讨论中,学生就会感受到学习中的生活气息,理解到助人为乐是一种正确的品格,值得学习与发扬。 二、巧用课外阅读,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生处于构建自己情感框架,学习处理种种关系与感情的初期,也是关键时期。不间断的课外阅读,会帮助小学生积累知识,了解世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师可以定期组织阅读活动,以便让小学生在督促下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会让学生受益终身。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良好开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是提升小学生阅读能力的良好开端。课外阅读有助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与辨别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小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们会在课外阅读中积极开动脑筋,思考书籍里的问题,掌握自主学习方法,而不是被动、机械式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阅读书刊的时候,可以更好地使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对问题与文章作者的写作思路、思想情感等进行深入思考,从而加深对于文中内容的认知与理解,逐渐提升自主阅读能力。传统的课堂上,枯燥文化知识往往使得学生忽略自身情感因素的养成和发展。在枯燥的学习中加强课外阅读,有助于打破这种现状,使得小学生能够接触更多新鲜事物,了解更加广泛和全面的知识,进而清晰自己的思路建立起正确的感情观与世界观。 例如,通过《轮椅上的霍金》或者类似文章的阅读,学生会感知为什么霍金能够成为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教师可以给与适当的引导,首先,让学生找出霍金在科学领域的成就,然后在让学生通过月的的文章体会霍金的惨痛境遇,最后总结得出霍金身上的优良品质,并相互进行交流。这种由浅入深的引导有助于学生感知文章的关联性,做到对文章的全面把握。 结语 为了使德育教学工作更有效的开展,小学语文教师应注重情境的营造,让小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去感受文章的内涵,以产生良好的情境感应效果;注意定期课外阅读的安排,让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以便自主的感受德育的内容。基于以上举措,小学语文德育渗透势必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有效教学论文:浅析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增强中学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论文摘要: 新课程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也为教师自身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因此,新课程背景下要实现中学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历史教师必须加强教育教学的研究,积极开展自主反思,虚心向他人学习,以促进自我发展。 一 历史学科在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进程中,具有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它承担着传统美德、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开放精神、全球意识等方面的教育重任,肩负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引导学生将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相结合,增强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艰巨使命。 在历史教学的实施中,考察教学,根本体现于学生了解和掌握历史的有效方法,以及对客观历史作出的合理评价,从而形成长效学习乃至终身学习的能力。而有效教学则要通过课堂上的师生交流来完成,这与新课程理念注重教学的过程与方法相一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教师在新的教学理念下,采用一定的教学行为来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一堂课除了学科价值和学科特点外,教学目标的准确理解与制定,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的恰当选用,师生角色的正确定位,以及教学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等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起着重要作用,所以一堂历史课的有效程度必须从这些角度考察,也就是我们关注的评价标准。 历史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关键还是在教师。没有教师的发展,就谈不上学生的进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体现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性。根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学生的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过程,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知识的真正理解只能是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的,取决于特定情况下的学习活动过程。它同时也强调,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在教学中,我们也体会到,无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还是组织协作学习,都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比如学习环境的创设主要包括“情境创设”、“信息资源提供”、“合作学习的组织”等环节,那么,这样的情境靠谁来创设?是教师。信息资源的提供也是这样,网上的历史信息浩如烟海,就需要教师事先仔细挑选,或者引导学生进入相关的学科站点,这样学生才能在一定的时间内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另外,如教学目标的理解与制定,教学方式的选用,教学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以及讨论的有效开展都离不开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教师自主发展是实现有效历史教学的前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同样地,教师的观念转变、知识重构、教学行为的改变也需要教师自己积极建构。这种带有建构性、自组织的专业发展动力是来自教师内部的,并伴随着发展而不断提高其自身职业自觉意识的唤醒。对自主发展有了清醒的认识,教师才会抓住新课程改革的契机,不断地加强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并在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中不断探索,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如新课程在实施中强调过程与方法,自主发展意识强的历史教师,就会认真考虑采用怎样的“过程与方法”进行教学,才能有效地完成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所以,教师要转变学生学习历史的方式,使学生走进历史、感悟历史。 二 中学历史教师应怎样自主发展,才能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进行教育教学的研究。教师参与教育教学的研究是教师自主发展,提高自身素质的一条有效途径。中学教师往往理论基础比较薄弱,难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在教育教学研究中,教师可以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更好地理解教学理论,并不断扩展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改善教学实践。一种有效的研究方法是结合教学实践撰写教学案例。案例写作与分析是沟通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桥梁,通过分析,教师可以对自己教学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和现象赋予理性的思考,在理论水平上有深层的认识,激活隐藏在心中的教育教学思想,从而促进实践,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二)积极开展自主反思。反思是教师自我发展的核心因素,是实现有效历史教学良性循环的保障。反思能力是一个人持续发展所必备的素质之一,只有学会反思,一个人才能不断矫正错误,不断探索和走向新的境界,增强教学合理性和有效性。自主反思就是强调教师要自觉自愿地进行反思,要认识到反思是适应新课程的需要、促进自我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反思的内容须紧扣教育教学实际,如提问的有效性程度、学生的参与程度、史料选择的适切性、教学行为的恰当性等,反思可以是针对教学中的某一闪光点或某一失误总结出实实在在的体会和认识。 如对历史人物陈独秀的评价,学生往往根据教材各章节所提到的内容加以归纳,也懂得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问题。可据事后了解,学生对陈的印象并不深刻,最多只知道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中共一大被选为中央局书记,还有就是大革命中他犯了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陈独秀在学生心中只是一个政治符号,更谈不上对学生健全人格形成的教育意义了。经过认真反思得出,这样的教学没有“通过创设符合教学要求的情境”,“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因此,不能有效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在新理念指导下,我改进了教学行为,创设了情境,提供了一些陈独秀为人处事的事例,让学生结合教材的内容去讨论、分析、评价,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运用了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三)虚心向他人学习。教师自主发展就是要主动积极地追求专业发展,保持开放的心态,采用拿来主义,向同行甚至学生学习,增强自身教学有效性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掘、利用各种可利用的资源。如参加各种教研活动,听同行的课,学习人家哪怕是一个优点,指出人家哪怕是一个不足,对自己都是一种长进。同时也可以邀请同行或专家观察自己的教学,提出意见,完善自己 的教学。不论是听课评课,还是与同事的交流,都是在探索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总之,新课程的理念提倡的是以人为本,新课程的实施,关注的是教学的有效性。对于中学历史教师而言,这既是一个机遇,又是一个挑战。新课程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也为教师自身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历史教师要抓住机遇,与新课程和学生一道,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有效教学论文: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资源有效利用探索 工商管理专业是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社会培养了急需的管理人才,对其教学资源的建设和有效利用进行探索,对开放教育和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教学资源利用现状 1.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需要脱钩工商管理专业为许多大企业集团培养过不少学生,[!]这些学生工作经验比较丰富,在学习中他们反映大部分教材资料在工作中没有太大作用,只是应付考试,实用性不大,而那些注重应用性的教材受到欢迎。大部分学生购买教材,但平时很少用,只是考前才赶紧翻看,少数人考试时教材还是崭新的。 2.面授课到课率极低新生刚入学时,对学习内容和形式报有好奇的心态,但是上过一段时间的课后,感觉没意思,到课率逐渐下降,有的课甚至整个学期没人上,大部分课程的到课率也只有10%左右。学生希望有面授辅导,但又不来上课,面授课遇到了困境。 3.网上的教学资源内容繁多但用者寥寥网上提供的教学资源包括静态和动态两种,同时分为中央、省、市三级教学平台,教学资源看似很多,但能被有效利用的资源不多;学生对网上资源需求较高,但高质量的网络教育课程资源缺乏,内容多是文字教材的翻版,专业特色不够明显;资源存在重复建设现象,利用率低。 二、教学资源利用率低的原因分析 1.教材内容与经济建设的相关性制约着这项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学校教材的编写主要由高校教师进行,内容偏向理论性,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大多来自基层管理的一线,遇到的问题多种多样,仅凭书上泛泛的理论很难解决实际问题,教材内容对工作没有实质性影响。期末考试基本上是闭卷形式,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记忆力,所以学生对教材的利用只是在考前几天。 2.教师的授课能力和授课内容与考试的相关度是面授课到课率高低的关键多数教师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授枯燥而单调的内容,教材有什么教师教什么,这种陈旧的教学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授课教师对考试缺乏知情权,授课时没有重点,或对重点掌握错误,导致学生对面授课缺乏兴趣,久而久之到课人数会越来越少。 3.网上资源质量不高影响利用率三级教学平台都有教学资源,种类和数量相差不多,下级平台资源粘贴上级平台的内容,造成重复,缺乏优质课程资源的开发,学生懒得去看,网上讨论、答疑方式不符合学生的学习习惯,所以资源利用率不高。 三、提高教学资源有效性的措施 1.工商管理专业的文字教材应具有应用性 工商管理专业选修课的教材可以校企合作编写,针对合作企业实际问题进行探讨,充分发挥教材的应用性,满足企业对特色人才的要求。同时,可采取向兄弟院校乃至国外高校购买或合作编写等形式,以解决通用基础课程的教学问题。这样不仅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而且还能促进教育的跨界发展。 2.对教师进行业务培训,提高学生的到课率 开展专题讨论和说课比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面授课内容要生动有趣、有重点,提高学生的到课率。 3.合并三级平台资源,减少资源建设的重复度 现有教学资源种类和数量都很多,但是资源重复建设多,学生需要花费精力到三级平台查阅资料,内容多有重复,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我们的学生属于在职人员,在自主学习中工学矛盾较突出,学校尽量减少查阅资料的复杂性,只需建立一级平台资源,方便学生学习。 4.实时语音教学是面授辅导课的较好替代资源由于家校距离较远或因晚上上课不安全,无法参加面授辅导课的学生,不想放弃和教师面对面沟通的机会,用实时语音教学可以有效地解决此类问题。实验显示签到率达到60%,远远高于面授课10%的到课率,其中不签到的原因是有一部分学生不习惯用耳麦,一部分人没有时间。采取这种方式,教学教师可以在家授课,也可以在语音室进行,在语音室教学时,愿意参加面授的同学可以来学校听课,对各种情况的学生都能照顾到。 5.QQ群讨论、共享资源,更符合学生获得信息的习惯 每个学生和教师都有QQ号,经要求都能加入班级的QQ群,对于课程重点难点的讨论在群中可以随时进行,教师不在线时,同学间可以进行讨论解决,真正实现了小组讨论的目的,而且范围更广,打破小组的界限,避免自主学习中的孤独感。教师根据讨论较多的问题进行集中回答,学生养成每天观看群消息的习惯,可以手机上网的同学更是随时可以知道群中的消息。 6.整合资源,形成新的教学资源架构 充分利用原有的教学资源开设新的资源,对资源进行充分整合,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整合后的教学资源体系,按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以提醒式教学资源为主,及时提醒学生利用一级平台的静态资源进行学习,在自建的QQ群中互动讨论,在语音和面授课上进行导学和重难点内容的学习,同时充分利用文字教材进行自主学习。教学资源能否被充分有效利用,关系着全民教育、终生教育的效果。有效利用教学资源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遵照自主学习的特点,结合现代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状况,建设起适合在职人员的教学资源,并使这些资源能被充分有效地利用,以促进开放教育成熟、健康、稳步的发展。 有效教学论文:分析高中地理有效课堂教学的问题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人才的重要渠道,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追求。摒弃无效教学,改善低效教学,进行有效教学,保证新课程目标的实现,是教育实践问题的挑战,也是国际教育比较的启示,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育发展的必然取向。有效性教学理念已深入人心,有效性教学是当前地理课程改革的热点。 一、高中地理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内涵 1.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可以说是教学永恒的主题,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果的唯一标准。有效教学的关键是关注学生发展的自主性、主动性,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强调学生发展中的体验与交往过程,使他们成为发展与变化的主体,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 2.有效课堂教学。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使每一位学生都不断地获得新的知识,培养新的能力。然而同一内容,不同的教师施教,效果可能截然不同,关键在于教学的有效性。有效课堂教学缺失的现状表现在:僵化套用一种课堂教学模式,致使不同学生学习机会差异悬殊;对教学方法的选择盲目崇尚新异;学生缺乏主体意识,学习效率低下,浅于学、苦于学、倦于学、厌于学的现象普遍存在。有效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强调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教学的有效性,注重教与学的统一,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因此,开展有效课堂教学就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让课堂教学有效优质,探索在有限课堂教学时间内,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 二、构建地理高效课堂的策略 基于《中学地理课程标准》对中学地理教学的要求,中学地理教师必须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究式教学,从而构建地理教学的高效课堂。 1.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行为。 教师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把教学看成学生通过探究性活动主动建构学习的过程。改变教师单向传递知识的教学行为,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观念。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支配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与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而是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注意培养学生自觉、自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倡导合作探究,改变学习方式。 探究式学习是目前我国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的,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学习方式。地理学科具有自然科学特点,许多地理问题可以设计为探究式的课堂教学形式。地理探究学习的课题往往具有学科交叉的特点,没有现成的答案,一个学生的知识结构很难满足其要求,因此更需要合作研究。例如,在上“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一课时,可以这样设计具体步骤:(1)展示课件;(2)结合平时观察、收集事实依据;(3)得出结论与解释;(4)反思评价;(5)报告与交流。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互动过程,在合作游戏中,学生学有趣味;在合作读图中,学生学有所能;在合作收集中,学生学有所获;在合作调查中,学生学中悟理;在合作探究中,学生学中有问。同时,生生之间,既要倡导学习竞赛,更要倡导合作互助,从而形成高远的志向、健全的人格。 3.培养学生掌握思维方法。 打破定势思维,引导反向思维,让学生发现问题。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习惯性思维模式中跳出来,打破思维定势,试着进行反向思维,引导学生用质疑的态度学习,从中发现问题。 (1)创设情境,发散思维,启发学生梳理问题。创设情境,广开言路,多向思维,使学生在发散的思维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创设情境时,一定要设计具有开放性的问题,从而引起学生兴趣,帮助学生进一步拓宽思路。 (2)挖掘难点,探究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在新课程改革下地理探究式的学习中,教师要善于捕捉疑难点,引导学生作探究性学习,让学生自己发现和探究疑难、突破疑难,然后解决问题,从而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教学评价中增加学生创新性学习的比重。 教师评价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塑造有很大作用。提倡探究性学习方式,在教学评价中,突出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创新性学习的比重。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品尝到探究性学习的甜头,从而达到创新性学习的目标。 5.合理运用教学手段,效益优先。 在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中,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不仅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思维深度,为学生开展高水平的认知活动提供有效的帮助,而且,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最深刻影响在于能提高学生收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地理知识尤其是自然地理部分,抽象性强,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要求高,而多媒体技术正好能综合处理语言、文字、动画、音乐等信息,且可以动态模拟地球转动、大气运动、海陆变迁、岩浆喷发等,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达到化难为易的效果,使教学活动高效率地展开。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现代信息技术进课堂,使得教学内容与方法变得新颖、多样和有趣,利于学生应用知识。多媒体课件都是课前设计好的固定内容,无法完全符合不断变化的课堂教学情况。所以,不论计算机技术如何完善,它们都不可能完全替代传统的地理教学,尤其是地理讲授教学。教师在课件设计时,要明确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多媒体为辅助的方针,注意将多媒体技术和传统教学法有机结合。设计的课件,应具有可调控性和可修改性,并能根据教学实践,对课件进行修改、完善,效益优先。 总之,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要不断探索,大胆创新,在实践中探索适合自己的方法。 有效教学论文:谈有效课堂教学的建立 我认为,所谓“有效教学”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获取较大容量的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识。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关注课堂,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最大的教学效果,从而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以下是我在实施高一化学新教材有效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因材而宜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活动中有定向作用,它限制课堂教学的实施,对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展开至关重要。依据教材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是教师首先要关注的,要时时以预设的目标为指针,对照目标的真实达成度,对教学作出有针对性调控,不断引导课堂向着预期的目标行进。 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1”和“必修2”的教材内容难易适度,容量适当,并有一定的灵活性,突出了化学基础和知识面,强化了与日常生活、科学技术和生产劳动等方面的联系,对一些化学反应原理和基本概念降低了要求。 例如,在“必修1”第一章中,“强弱电解质”、“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等内容只作基本要求;对“必修2”中“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也未做系统性介绍,只要求识记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第二章中的“化学能与电能”的一节内容中,在介绍“化学能源”上用了大量的笔墨,而在“原电池原理”中只要求识记“铜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对于构成原电池的条件仅仅一带而过;在第三章“有机化学基础”的内容中,凸现了基础内容,尤其是在课题设计安排上合理、新颖。在第一节“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中,引导我们去学习甲烷和烷烃的性质;第二节“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带领我们通过学习“乙烯”和“苯”的性质,掌握两种最基本的化工原料和不饱和烃及芳香烃的性质;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通过“酒精”和“醋酸”的介绍,使学生掌握乙醇和乙酸的性质及用途。所以在内容的安排上非常合理,给人一种“浓妆淡抹总相宜”的感觉。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更新教学观念,处理好基础与能力的关系,把握好教材的“度”,不要随意扩大和一步到位,否则既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又为教学所不允许。 二、因学而宜进行有效的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在化学中的作用和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这也正是化学不同于其他一些社会科学而能特别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进行有效教学的一剂良方。因此,如何设计实验,让学生亲历实验过程,从而掌握相关的化学知识就尤为重要了,而加强和改进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高一化学“必修1”和“必修2”中加强了实验内容,两册教材中共包含有42 个课堂实验和14 个“科学探究”,增加了“思考与交流”。因此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做好演示实验,更应组织和指导边讲边实验。 例如,在学习“乙醇的性质之一,与金属钠反应”的内容时,我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完成“钠与乙醇的反应”的实验,一组完成“钠与水的反应”的实验,通过对比,既复习了钠的性质,又加深了对“乙醇和钠反应”的反应机理的认识,并找出了两个实验现象明显不同的根本原因所在,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又如,在讲授“化学能和电能”一节时,为了加深学生对构成原电池的四个条件的印象,我将课堂演示实验改为课堂分组实验,并配以适量的习题,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类比、归纳等学习方法,准确判断出哪些装置可以构成原电池,哪些不能构成,从而比较顺利的突破了教材中的这一难点。 三、因人而宜进行有效的学案教学 针对我校生源,有的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表现为看而不听,听而不写,写而不全;有的学生被动学习,缺乏主动性和责任感:表现为作业不认真、抄作业、不交作业、练习册空题过多、解答题书写不规范、仅写答案等。为了纠正这些不良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我采用了“学案”教学法。 我认为,所谓“学案”教学法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改变过去“教师单纯的讲,学生被动的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和谐统一,发挥最大效益。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然后根据学案要求完成相关内容,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师生共同研究学习,从而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和怎样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认为一份完整的学案主要包含以下基本要素:①课题和课型:学案类型有新授课和复习课之分,有专题课和热点课之分,因此,在设计和教学过程中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②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能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学案涉及的内容,明确学习这些知识的重要意义。③学习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④与前后知识的联系:能帮助学生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架设温故而知新的框架,建构完整的科学知识体系。⑤重点、难点:它能提醒学生要掌握的重点和突破的难点。⑥疑点、易混点、易错点:它能提醒学生需要特别注意相类似、容易混淆的相关内容。⑦知识结构:它应该是本节内容的一个完整体系。⑧典型例题:通过设置典型例题的分析,使学生了解所学内容在试题中是以什么形式、题型来设计的,难度如何,从而启发学生思维,规范解题。⑨巩固练习:可通过设计如识记类、理解类、应用类、衍生类、创新类及讨论类等多样化题目,作为课堂内容及例题讲解后的巩固训练,以检验所学知识。⑩课堂小结及反思:主要由学生就所学知识来体会学习成功后的愉悦,并找出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不足。 总之,有效课堂教学作为一种理念,作为一种价值追求,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必将引起作为教者的更多的思考与投入,只有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的完善与创新,熟练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才能真正实现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有效教学论文: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路径探索 一、我国高中数学教育的现状 高中是每个人在整个受教育的阶段中身心都备受考验的学习部分。由于学习任务重、学习压力大或者没有受到老师的足够重视等原因很可能导致同学们在数学的学习上掉队。老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就要首先了解学生对分块知识的了解和把握程度,再次要处理好与数学成绩差的学生的关系,不要让其觉得老师放弃了他,还要注重运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来积极地引导学生,使其产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兴趣。然而,在高中教育中仅仅依靠这些还是不够的,面对更多的实际问题还需要我们来脚踏实地的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达到更好的教与学相结合的效果。 二、提高高中数学教育的手段 (一)要更加明确并树立教育的目标作为一名传授知识的人类工程师,首先要求数学老师要在授课前就认真的研究掌握好所要传授的知识部分的教材,从知识框架和整体的难度上总结、选择出最优的教育方案,并提前设想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掌握不灵活的地方或者容易犯错误的地方并提前设想好为学生疏导知识的新方法;其次,在课堂教育上,要求任课老师要灵活地针对不同学生对重点和难题掌握程度上的不同而分为不同的教学阶段。比如,在传授新知识的课堂上,要根据教学内容安排一些浅薄的习题供同学们讨论思考并达到掌握的效果;然而如果是在学生已经接触过的情况下就适当的安排一些低于高考要求而又有针对性的难题来帮助学生深层次的掌握知识了;最后还要进行阶段性的考核并归纳同学们的掌握情况,以便找出问题对症下药。 (二)重视对学生学习热情的培养,提高实践应用能力 学以致用,是广大家长和老师对同学们的期待,也是学习的高级境界。要想达到此种境界,就要求任课老师要在传播知识的过程中要为同学们建立起来不同的数学问题所发生的背景和模型,方便同学们在头脑中勾勒出实际生活中的场景,联系实际情况更易于学生对抽象问题的理解和思考并利用数学知识进行求解。 (三)为学生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任何一位老师的职责都不仅仅是简单的充当知识的传播者而更重要的任务是教导学生在面对难题时应当拿出何种心态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面对一些数学基础薄弱、自信心缺乏的学生老师应当予以足够的重视并对其进行单独传教,使其能够重拾起学习数学的信心,敢于提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哪怕是误区也无妨,也能更好的掌握该生所存在的思考问题上的错误之处,尽自己的力量来帮助学生、影响学生。 三、实际案例分析总结 新教学方案的开展和应用使大多数同学能够在遇到问题时立马在大脑建立起数学模型,例如,一位高中同学在遇到一把钥匙只能开一把锁,现有4把钥匙4把锁,但不知哪把钥匙开哪把锁,最多试几次就能配好全部的钥匙和锁的这个问题时大脑的建模过程:如果我用第一把钥匙来试锁,那么试四次就有结果了,第二次就试三次,以此来推,把试的结果加起来就是10次。该生由于没有考虑全面最多的含义,在老师的提点下重新整理思路:第一次用一把钥匙试只需试三次,因为如果前三次都不对那么剩下的那把锁就与之匹配了,如此类推下去最终累加的结果就是6次。本文仅以此例来探讨帮助学生结合实际来建立模型的优势和对学生学习数学上的帮助。 四、结束语 通过联系实际情况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进而增加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这一过程,我们看到教育改革的实际效果显着。今后我们还要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来不断改善教育方式,使其更加适合大多数同学的学习掌握。 有效教学论文:探索语感教学的有效途径 [内容] 有人读《白杨》,仅理解为是对一种高大挺拔的树木的描写,有人却由此联想到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具有坚强性格的人们;有人学《繁星》仅看到一幅海天星空图,有人却能融情于景,透过语言文字读出作者淡淡的思乡之情。这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读者对语言文字感受能力的不同。可见,语感能力会直接影响阅读效果。只有对语言文字有了敏锐的感受力,才能读出文字所表达的深刻意义。 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有哪些有效途径呢?通过自身教学的积累和他人经验的借鉴,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语言文字的准确把握中产生语感在语文教学中,有时会出现脱离语言文字、进行架空分析或生搬字典释义去理解词语,造成分析不到位的情况。其实,文章中的词语应区别对待,有的只要意会,有的需要简单说明,而有的能揭示特点,具有语感作用,则需仔细揣摩,透彻分析,准确把握。例如《繁星》中能显示海上繁星特点的词“半明半昧”,就需要引导学生体会当时身处大海仰望星空的情境。教学时,我在学生自身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点拨,指出这里的“半”是指星星忽明忽暗,闪烁不定。陆地上虽然也能看到星在一闪一闪的,但海的上空气流流动大,星光有时被遮住,所以一 暗一明、一明一暗闪动得分外明显。学生认识到这点,对语言运用的准确性也就有了感知。 对有些词语,不仅要从个体上去分析,还要从语句、语段上整体把握,找到作者写作的出发点。如《老水牛爷爷》中的一段外貌描写是作者抓住人物的性格特点进行的,显得分外传神。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了解“古铜色”,更要理解到这是一种健康的肤色,是老水牛爷爷经常参加劳动风吹日晒的结果。“声音像洪钟”不仅告诉我们他嗓门很大,更要认中体会到他的直爽与开朗。而整段的外貌描写旨在展示一位身材魁梧、健壮爽朗的北方老汉的形象。学生理解深刻了,读的时候,这一形象便会浮现于脑海之中,自然读出语感来。 二、以激发情感来引发语感对于一些具体、生动能引起感情共鸣的课文,就要充分发挥形象和情感的感染、熏陶作用,使学生得到认识上的升华,美学上的享受,情感上的满足,从而引发学生的语感。如《春蚕》结尾的教学,我这样设计:①“又添了一些银丝”为什么不说“又添了一些白发”?②这里包含什么感情?使学生理解:银丝是美的,把白发比作银丝是一种赞美,饱含着敬重。一个孩子竟能发现母亲比过去多了一些银丝,看得这么细,表现出对母亲的由衷的敬爱。学生理解了作者的情感,就能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正是语感所包含的心理因素之一。 人的认识可以起整理、组织人的情感的作用。如教学《第一场雪》时,我将写作背景与文尾的俗语、谚语结合起来,揭示出丰收在望,人们将能过上好日子,字里行间表达出作者关切国家、人民前途的喜悦之情。学生了解了这一点,读起来特别起劲。所谓“知之深爱之切”就是这样在认识的同时产生的情感,并由此而引发出语感的。 三、从美感中挖掘语感有些课文写得特别美,怎样把学生带进美的意境,由美感来增进语感呢?可以运用优美的描述性语言。如《我爱故乡的杨梅》中,我就“贪婪地吮吸甘露”这句作了描述:细雨如丝,雨蒙蒙,树蒙蒙,杨梅树从沉睡中醒来,它正在兴旺地生长,它需要大量的水分,绵绵的春雨来了,多甜美啊,杨梅树贪婪地吮吸,像婴儿嘬母亲的奶汁一样,吸得多欢呢!这真是‘春雨绵绵润杨梅’。”描述,把美的主体放在美的环境中衬托,使学生感受到了杨梅树贪婪吮吸甘露的图景,由语言文字的美,感受到物的美,情的美,并由此产生语感。 从语感中体味美感,以美感增加语感。如《火烧云》一课的教学,我抓住“变化极多”,一步步突出云的美,霞光的美,通过众多描写颜色变化的词语展示万里长空五光十色、五彩斑斓的壮丽图景,极力使学生从语感中体味到美感,以美感增语感,保持课文美的基调。同时我还运用了幻灯,在云彩的基础上依次出现马、狗和狮子的形状,进行配乐朗读。通过这些辅助。强化视听形象,加强美的感受,增进语感。 四、通过朗读增强语感朗读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进文字的鉴赏力。那些优美的诗词,抒情的文章,往往通过反复朗读,体验出文中美味,使学生充满感情。而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本身就是对话言文字的敏锐感觉的表现。在教学中,我比较重视通过朗读,使学生产生语言直觉。如《第一场雪》中的“银条儿、雪球儿”,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跟老师反复读,仔细玩味,要求读出亮晶晶、蓬松松的感觉。然后,让学生去掉“儿”读,通过前后对比,感到前者读得轻柔,读出了美的意境。 想象活动是语感所包含的又一个心理因素。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朗读、感知语言文字时,能准确而迅速地在脑子里呈现有关的表象,并进行必要的联想和想象。如《再见了,亲人》分别描写了大娘、小金花、大嫂送别志愿军战士的场面。朗读时,要启发学生在脑子里“过电影”,想象大娘熬红的双眼,小金花挂在腮旁的泪花,大嫂拄着的双拐,这一幕幕使之成为鲜活的形象,就有助于语感的形成与提高。 语感训练不能脱离语言文字,要与情感、美感融为一体,有机组合,要在朗读中得到增强。我坚信,只要重视语感训练,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就能提高阅读效果。 有效教学论文:浅谈品德与社会在生活理念下的有效教学 小学品社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品社课程的核心。课标强调本课程应以学生生活理念下经验为基础,强调拓展课堂教学的内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实践,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用自己的方式观察、感受、探究社会,使学生不断体会,领悟道德准则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社会生活能力。基于以上认识,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从两大方面谈谈品德与社会课堂如何在生活理念下有效地教学。 一、了解课程特征、彰显生活理念意识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首先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从课程的类型看,它是一门综合课程,具有综合性、思维性、开放性、社会性和实践性,归根到底是离不开学生的生活,渗透着生活理念的意识。 第一是综合性。品社是整合了品德、地理、历史和社会等学科的内容。课程基于学生社会生活与认识的整体的、具体的、易变化的特点;学习方式则是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认知特点出发。例如,它既要求学生懂得爱父母、爱学校、爱学习、遵守公约等道理,又要求学生了解国内国外的地理、历史知识。 第二是思想性。品社不局限于课堂,而是体现为课前、课中、课后,校内外延续等活动过程。如课前调查、收集、筛选、整理、信息;课中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课后学生把学到的知识、信息和道理运用于社会实践和日常生活中。并延伸到校内外,在生活理念下学到新知,达到更开阔的视野。 第三是社会性。品社以发展的基本需要为基点,帮助学生了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促进人的个体社会化。课程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让儿童从自己实际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研究社会。 第四是实践性。品社有关知识的获取与运用均离不开社会实践。是围绕儿童的生活现实和生活需要出发的,如:“生活中的你、我、他”、 “我们同有一个家”和“我在成长”等,渗透着生活理念,遵循着生活逻辑。 二、选择正确教法、掌握生活实践方法 其一自主学习。教学实践证明,教学方式如果单一,会严重阻碍学生创造性的发展,导致学生实践能力的匮乏。只有倡导和实施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并得到主动的发展。为了给课堂带来鲜活的知识和无限的生机。教师要把“挖掘”资料的主动权授予学生,发动学生搜寻学习资源,自主地探究,用生活理念提出自己的见解,得出有价值的观念或结论,真正把教师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例如教学《我和小伙伴》一课时,设计与伙伴在一起表演的情景,做人要诚实,要学会友好相处。学生不仅再显课本中我和小伙伴情景,还悟到生活中如何做人的道理。 其二是交流合作。在现代生活中,交流与合作是现代人必备的能为。品德与社会课程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合作交流的机会 ,让学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倾听他人的意见,与同学平等地交流与合作。例如:教学《走进民族大家庭》时。学生进行分组交流,对课前收集的民族资料进行交流、汇报,介绍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在生活实践中认识民族大团结的深刻意义。 其三是探究认知。在品德与社会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理念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生活理念规范的价值观。必须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并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真正掌握生活实践方法。例如,教学《珍爱生命、遵守规则》一课时,老师出示一些图片和影视片段,让生观看,然后让学生分组探究,从中悟出人人都应遵守交通规则,才能确保人的生命安全的道理,在生活理念下珍爱生命。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我们首先要了解课程特征,钻研课标内涵。其次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活动中探究,在生活理念下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彰显生活理念下有效性教学。 有效教学论文:中学音乐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课程改革呼唤科学的课程评价,“应善于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利用评价起到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完善管理的作用。”音乐教学评价做得好,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兴趣性,促进其音乐感知力、表现力和创造力的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反馈教学信息,帮助教师了解学情,更好地改革、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那么如何来评价学生的音乐学习和教师的音乐教学呢?如何来为音乐教学增色添彩呢?通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人手: 一是利用律动、击掌,评价节奏感、乐感(随堂进行)。为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让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习。课堂上,教师可以抽出几分钟时间组织全班学生在座位上律动,做韵律操(配上各种节奏和音乐)。首先,由教师设计动作,从中穿插各种变化的击掌,并在指定节拍上站立、坐下,身体前、后、左、右变换方位,训练由易到难。其次,由学生自己创编动作,随音乐自由律动。每隔一周进行一次。在这种经常性的群体律动中,学生的节奏感增强,乐感好、兴趣浓、进步快,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全体学生得到锻炼的同时,教师清楚了解到每个学生的学情,便于教师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 二是运用多种演唱形式,评价演唱表现力(期中进行)。精心选择适合学生演唱的歌曲(约4-5首),采取合唱、轮唱、齐唱、对唱、独唱等演唱形式,学生自由组合,自任伴奏,由文艺委员任指挥并组织练习。教师利用课外活动和下午课前十分钟的唱歌时间巡视各班,对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辅导。期中测试时,可以让学生上台演唱这些歌曲。学生是演员尽情表演,教师是观众认真观摩。学生对自己的演唱进行自评、互评,教师再根据学生的评价、演唱的效果及学生平常训练时的表现进行点评。这样既可提高学生的唱歌表现力、评价能力,又可锻炼学生的胆识,丰富课余生活,培养合作精神,增进生生、师生友谊,益于教师较准确地评价学生的最佳演唱水平。 三是采用音乐知识竞赛,评价所掌握的知识(阶段进行)。将一学期所学的音乐知识做成若干抢答题小卡片,教师念题,学生抢答;碰到听音题,由教师弹奏,学生模唱、回答;可出简单的节奏、旋律接龙题、创作题;可适时让学生出题考考教师。这种评价形式,既能帮助学生更好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又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测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利于师生互相促进。 四是感受、鉴赏音乐,评价感受与鉴赏能力(随堂进行)。欣赏课前,教师先向学生分发准备好的试题,要求学生查找资料进行预习;上课时教师按试题顺序播放乐曲,并稍作提示,让学生一边听一边在试卷上作答,再让同桌交换批改评价,最后教师根据答题情况点评。这样在给学生欣赏感受音乐的同时进行了一次能力的培养和评价。 五是根据课堂提问,评估平时答题成绩(随堂进行)。课堂上,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提问、教师或学生回答。设立答问、提问栏,把学生提问、答题情况及时记录下来,为全面、合理的评价学生提供了依据,能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回答提问,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问题的能力,为他们的个性发展创造空间,同时能促进教师平时不断学习进步。 六是根据平时表现,评价学生参与态度(平时观察)。笔者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发现:有些学生因音乐基础好,学习较松懈;有些学生虽然音乐基础弱,但他们刻苦认真,感情投入,对学习音乐有较好的兴趣。教师应根据每位学生平时的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参与态度、合作交流意识,根据学生自身的进步与发展,设立学习态度评估栏。这一做法能激励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形成良好的教学循环。 七是加试独唱、演奏、舞蹈,展现学生的才艺(期末进行)。在学期期末,可以开班级音乐会,充分体现学生自主性,营造团结和谐的评价氛围:让学生自主选择能发挥个人最佳水平的选项,如加试演唱、朗诵、器乐演奏、舞蹈等表演,展现学生的才华,教师也可参与其中共同表演,这一生动活泼的评价方式,能生成更多的教学亮点和融合点,使师生的素质和情感得到升华,有利于教学相长。 八是巧用支持和激励性评价,肯定学生的见解(平时进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学习作出恰当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表现可用恰当的眼神、手势语、表情语、简短的赞扬语加以表扬关注;对学生独到的见解和探索活动给予肯定。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体验到评价的乐趣,从而自信的投入学习。 九是教学评价过程中注意事项。首先,一切为了学生。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整体水平的提高,但评价的活动不宜过多,应尽量简化评价过程,每学期可选择其中2-3项实施。其次,音乐教学实践过程是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可采取平时仔细观察、谈话、提问、讨论等方式进行评价。再次,评价学生以支持性、激励性评价为主,用形象准确、富于感染力和鼓励的语言进行定性评价;也可视需要及可行性进行量化测评。评价因人而宜,寻找学生的闪光点,从学生自我发展的纵向进行比较。最后,可请学生、校内教师、校领导、上级主管部门听课,观摩学校艺术节、艺术展示、参加课外活动等评价音乐教学和学校的音乐教学工作。这样利于学生的成长;有利于教师总结经验、优化教学;有利于学校完善管理,做好音乐教学工作。 综上所述,评价应灵活开放,体现科学合理性,体现有效性和可行性,充分发挥师生双向的主动性,增强学生、教师、校领导三者的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使评价真正起到激励和促进学生发展,提升教师素质,推进课程改革的作用。 有效教学论文:高职健美操教学的有效方法创新 健美操因其独特的运动性、艺术性、社会开放性和人文性而成为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首要选择。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行,体育教学理念不断更新,只有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丰富健美操教学的课堂内涵,提高教学质量。本文分析了传统教学方式中存在的弊端,试用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有效增强健美操的教学效果。 一、传统健美操教学方法的弊端 (一)学生没有健美操基础 健美操与其他体育运动不同,它因其独特的体育属性和艺术属性而对学生的动作协调性、身体柔韧性、音乐合拍性等有较高的要求。大部分初次接触健美操的学生,没有健美操基础,学习起来会比较困难。 (二)缺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在高职体育课的教学中,往往因没有教材而忽视了理论教学。健美操老师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动作示范和精练讲解上,不其厌烦地反复带领学生做训练。而现在一周只有一节体育课,到下节课时学生已经把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忘光了。教师只好继续在学生面前领做,长此以往学生会产生依赖心理,导致健美操的教学效果始终不能增强。 (三)缺乏有效措施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 单一的教学方式和枯燥的动作练习,往往导致学生对健美操课失去兴趣,不能完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灌输式教学,往往忽略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设施不能满足健美操教学的需要 很多高职院校缺乏专用的健美操练习场地,缺少教学必须的器材,这些都对教学效果有一定的不良影响。 二、探索健美操教学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一)注重音乐在健美操课堂上的运用 音乐是健美操的灵魂,健美操也因其独特的音乐属性而与众不同。只有动作与音乐合拍的健美操才具有美感。因此,选择什么样的音乐,学生能否听懂乐句和乐段,都将直接关系到健美操教学效果的优劣。由于一周一节课的学习时间限制,仅靠课堂教学不能照顾到每个学生,很多学生学起来很吃力。因此,教师可以将要学习的健美操音乐拷贝给学生,或在课间播放一些适合健美操练习的音乐供学生欣赏,以提高学生的音乐动感,从而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注重健美操教学语言的多样化 在健美操教学的课堂上,老师要与学生进行交流,对学生提出要求、评价及鼓励等。教师可以通过口头提示和非口头提示两种方式对健美操教学课堂进行控制。口头提示主要指教师对健美操的动作节奏、要求、联系次数及激励的语言等。这样的口令要有号召性、激励性,要与音乐节奏吻合,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实现教师与学生的良好沟通,从而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非口头提示指的是教师在带操过程中所用的肢体、表情、符号等提示,相对于口头提示主要起辅助作用。运用多元化的教学语言对健美操教学有重要的作用[1]。 (三)注重学生的自我练习与集中训练的结合 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接受能力等都不同,因此在教学中要因材施教,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在领完操后,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对着镜子反复练习。同时也可以采取“一帮一”的教学模式,让动作掌握得好的学生与掌握得不好的学生一组,对照练习,相互纠正动作,达到互帮互助共同提高的目的。在集体练习时,可采取分的组形式,进行对比和表演练习以达到增强整体教学效果的目的。这种教学方法打破了以往的灌输教学方式,营造了宽松良好的课堂氛围,培养了积极向上的团队精神和很好的开放式教学环境。 (四)注重学生创编能力的培养 社会的发展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健美操教学不能仅局限教会学生几套健美操,还应该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但是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上,学生要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基本功。 1.理论知识的学习 高职体育课往往缺乏教材,健美操教材对教学起重要作用。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选购健美操教材,让学生课后看教材,仔细看动作图解和动作说明,按课上要求认真练习,掌握健美操的基本理论知识。 2.基本功练习 一套完整的健美操是由很多简单的基本动作组成的。基本功将直接影响健美操的动感和协调性。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打好基础,练好基本功,掌握好动作之间的衔接,这是学生自我编排健美操的基础。 有了基本理论知识和扎实的基本功,学生自我编排健美操自然不成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从实际教学效果看,学生都非常用心地编排动作,在队形变换上很有创新并大胆做高难度动作。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表演过程中互评,提出缺点和优点,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增强学生的表现力和自信心。 三、结语 实践证明,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有直接的关系,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特点,高职教学应遵循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因材施教。本文分析了传统高职健美操教学方法中的弊病,提出了改革高职健美操教学方法的措施,实践证明,这样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提高、团队协作和创新思维等能力,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有效教学论文:音乐课堂如何实现有效教学 我在音乐课堂上对如何实现有效教学作了一些肤浅的探讨。我认为:要达成教学的有效性必须从科学制定教学目标、合理的设计教学环节、积极的创设课堂情境、灵活的运用课堂语言、充分利用课堂评价等方面下功夫。 一、教学目标有效——科学简明 教学目标是教师考虑的首要问题,比如教学目标高、多、空,显然是难以完成的,只有明确、具体、科学简明、切实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教学容量有效——适量适度 教师要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学原则,科学地安排与搭配教材内容,合理地组织各环节的学习,不能“贪多忽效”,也不能“求少图便”。 比如:对教学内容的把握,练唱次数,时限的控制,书上哪些内容要重点讲,哪,!些内容可以不讲,但所讲的一切都要为教学目标服务,教者不能随心所欲。 三、训练定点有效——突出重点 教学中,先讲什么,后讲什么,重点讲解、示范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教师应心中有数。分清主次,层次清楚,才能突破教学难点,突出重点,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教学方式有效——选择恰当 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歌曲的难异程度及学生的个别差异等情况,科学、切实、灵活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 如:教唱简单歌曲时,采用模唱法,学生听了范唱后,直接跟着音乐唱;教有难度歌曲,可采用分句教唱。 五、教学过程有效——充分展开 有效教学目标是基础,关键还看怎样有效实施教学效果来源于教学过程。 1、要进行有效讲授。重点、难点、易混淆点要讲清、讲细。有效知识点要进行有教学专业性的有效讲授,精心设计相关知识点之间的导入和导出。引导学生去追踪悬念,形成求知氛围。通过对知识点的有效讲授,逐步将课堂推向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的高潮。 2、要进行有效提问。一节课只有40分钟,时间多么珍贵,提问要做到避免“是”、“非”的简单回答,体现问题的层次性和针对性,步步设问,提问和解答相结合。通过有效提问,收集学生的有效反馈信息,及时总结分析问题,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3、要做到有效倾听。在教学情境中,教师与学生是一种共同学习和共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的探究活动。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善于同学生进行情景转化和情境共存,注重情感交流。
高中信息技术论文: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 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项基础文化教育和人才素质教育,是一项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教育。信息技术这门学科和传统的学科有很大的区别,它既有很强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要求学生不仅要很好地掌握其中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操作,并在操作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教好这门课,如何通过信息技术课堂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使他们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意识诸多方面得到一定的培养,已成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 1.情境性问题悬念法 所谓情境性问题悬念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内容,设计安排一个或多个与现实问题相关的情境,其中蕴含着与学习有关的问题悬念,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从而激发他们对教学内容强烈的求知欲望,以最佳的学习状态进行学习。比如,在教学文字处理系统Word2000时,可先发给学生每人一份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样稿(比如制作小报),让学生想办法去实现样稿中的模式,然后再有针对性地讲述样稿的实现方法与步骤。 2.形象比拟法 形象比拟法是指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借用学生已感知的知识来映射新知识,从而使新知识更容易被理解的教学方法。 高中信息技术学科中的有些内容比较抽象,不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作为教师就应当尽量将深奥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在教学中巧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将难懂的理论形象化。比如,在讲Windows98文件管理中的文件名、扩展名、文件目录结构等概念时,比较抽象,学生很难理解,教师若照本宣科,学生就难以接受;而运用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如用外国人的取名来比拟文件名与扩展名,用一棵"倒立树"的结构来比拟文件目录结构,学生就会感到所学内容与生活是接近的,理解起来也相对容易。 3.直观演示法 直观演示法是教师向学生展示实物或直观教具,或者向学生作示范性操作,使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对课程内容有了感性认识,就能更正确、更深刻、更牢固地掌握概念、原理、规律等理性知识。另外,通过演示,也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4.操作实践法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计算机对某一问题反复操作,藉以形成技能、技巧或习惯的教学方法。操作实践法的运用通常有以下两种形式: 4.1 课堂练习。比如写命令的练习、建立自动批处理文件的练习、编写程序的练习,这种练习一般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学生做练习时,教师应走近学生了解指导,特别注意多指导知识掌握较差的学生,可以请做得比较好的学生将答案写在黑板上或说给大家听。这种练习,既是学生的自我检测,也是教师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 4.2 上机实践。这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形成计算机操作技能的主要途径。为了获得较好的成效,教师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明确上机目的与要求;(2)精选上机内容;(3)掌握正确的上机方法;(4)加强指导;(5)要对学生进行遵纪守法、爱护公物、注意公共卫生和互相协作精神的教育。上机结束后,要求学生整理机房、关闭电源,教师要做好机房安全检查工作。 5.兴趣激励法 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学科性质与特点,学生容易对这门课产生 "兴趣的萌芽",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时机,加以引导、扶植、培养,使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形成真正的学习兴趣。要注意启发学生的好奇心,耐心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鼓励学生的每一点进步,点拨学生的每一个困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会和会学中不断取得进步。 6.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将所要学习的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当中,学生通过对所给出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其大致涉及哪些知识,并分析哪些是已经学过的知识,哪些是新知识,并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培养他们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从而逐步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转变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对信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让学生学会学习,具有选择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才能终身受益。信息技术课教学模式转变的核心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工具主动地去发现、去学习从而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教师只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学习目标的设计者。 (2)培养学生辨别信息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和责任感。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因特网上出现了许多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信息。青少年学生由于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并不都能抵制网络上不良信息的诱惑和污染,这对青少年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等都会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3)结合学生特点,精心设计任务教学任务。设计时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特点。不同的学生,接受能力不同。教师在进行教学任务设计时,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兴趣爱好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原 则。并且,任务的设置要有可操作性,学生要知道自己上机做什么,将要完成什么任务。另外,任务的设置必须具有可考核性、可观察性和可评估性,便于学生任务完成后的评估。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很多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还有待于我们去摸索,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力避传统教育的缺陷,使信息技术课成为亲切易学的实用课程。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更要勇于探索,大胆创新,为信息技术的普及作出应有的贡献。 高中信息技术论文:论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与思考 论文关键词:学以致用;寓教于乐;教学方法;合作互动;课堂评价 论文摘要: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并注意学以致用、寓教于乐、合作互动、及时评价。 计算机课进入高中课堂十来年,其学科地位、学习内容、指导思想、课程性质,甚至学科名称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普及,信息收集、处理和能力已经成为新时代每个公民的必备知识和基本能力。然而,各地的信息技术教学实际情况千差万别,信息技术教学又没有既定方法,也没有相对固定的模式。下面是笔者的教学实践经验与体会。 一、学以致用,学生乐学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也就是说要让学生“用”,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在课堂上要注意“学以致用”的原则。 (一)教学内容的制定要与学生的“用”相结合。 现在的信息技术教材,各县市所用的都有所不同。教师在选用教材时,应该要有所选择,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制定的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需要。例如:“画笔”,学生可以利用它来设计贺卡,送给他人;“Word文字处理”,学生可以利用它写作文、记日记、写通知、制课程表、写信;“PowerPoint”,学生可以利用它来制作班级通讯录;“媒体播放器”,学生可以利用它播放自己喜欢的乐曲……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内容都是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都是日常生活中能用到的,学生学起来就会有兴趣,乐于学。 (二)在应用中练习,巩固知识。 学习知识与技能是为了“用”,有了“用”的可能、“用”的需求,学生才会想办法强化巩固所学知识。这说明,在课堂上设计练习时,要注意实用性。例如:在介绍了“电子邮件”一课后,我就把自己的E-mail地址告诉学生,让他们课外给我发电子邮件。学生给我发了很多电子邮件,其中有美丽的图画、精彩的贺卡等,有的学生还告诉我一些心里话。我收到后一一回信,信中写的都是赞扬、鼓励的话语,这在给他们以自信心和鼓励的同时,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学生学习新知的劲头也更足了。 二、兴趣引路,寓教于乐 (一)巧设导语,激发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奠定一节课成功的基础,因此,教师的导语是很关键的。好的开场白,既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愉悦身心,唤起他们更高的学习热情。计算机课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心和兴趣的导语导入新课,以快速缩短学生同教材的距离,使他们乐学。还可以用范例作品代替语言,让学生欣赏美妙的音乐、美丽的图画,用Word设计的版报、用PowerPoint制作自我介绍,用Flash制作的动画等。用这些生动、形象、具体例子激起学生学习热情。 总之,上课一开始,就应让学生感到新奇,有悬念、有学头,愿意学,喜欢听。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质疑、求知欲望被激发起来了,教师当然就可以顺水推舟,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了。 (二)组织各类竞赛,发展学习兴趣。 按不同层次学生的兴趣组织一些不同层次的兴趣小组,对学生进行重点培养。例如汉字输入、电脑绘画、电脑动画、网页制作基础等。学校也可通过各种竞赛活动,来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如“指法输入比赛”、“中文输入比赛”、“绘图比赛”、“优秀电子报刊展示”、“网页制作比赛”等。通过一系列的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电脑操作水平。也可把学生作品放在校园网上展示,一段时间后,组织评比、总结、反馈,对好的作品予以表扬。展示学生作品(包括展示其操作过程与最终成果),对于被展示者来说是一种鼓励,对于其他同学来说是树立了一个追赶的目标,是一种鞭策。 三、几种典型的课堂教学方法应用心得 (一)比喻法。 计算机学科中有些教学内容比较抽象,不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教师应化繁为简,将深奥理论讲得通俗易懂。在教学中巧用生活实例,形象比喻法最容易被学生接受。例如,在讲计算机原理及结构时,可以将计算机比喻成一个人,人的感官系统(如手、脚、眼等)相当于计算机的输入设备,输入信息到CPU(相当于人的大脑)经过处理后,由输出设备(嘴巴等)输出来。又如,讲到“内存”时,可比喻“内存”为一唱戏的舞台,舞台往往比较小,但它后面有很大的地方(即外存)。而所有的程序都必须到舞台(内存)中来,才能表演。这样一讲,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可以说比喻法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一大特点,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可大量运用。 (二)联系实际,设置悬念法。 上课时,教师先提出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想想如何解决,以任务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比如:在教Excel中统计、排序这一内容时,可问学生:本次期中考试成绩在电脑里处理,将各科成绩汇总,还要排名次,应该怎么办?然后引出Excel的统计、排序方法,通过Excel应用软件来完成任务,轻松又准确。又如:在讲解Word操作技巧时,可让学生思考:怎样利用Word设计图文并茂的板报,带着这一问题听讲更能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通过设置一些悬念,再让学生用计算机去解决,他们会觉得学习计算机确实管用,能够解决实际中的问题,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 (三)演示法与实践法。 有条件的学校,应能在硬件上保证教学需要,多媒体教室、多媒体投影仪等是上好计算机课的基本硬件。教师可以应用演示法,使学生很方便地看到屏幕上的各种信息。除上述硬件设施外,还可安装一些网络教室软件,使学生更清楚地看到教师具体的操作过程。 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通过上机实践,才能发现问题,才能更准确地理解计算机、更灵活地应用计算机。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老师可以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发现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合理布置学习任务。实践中,特别是对于一些动手能力差的学生,要鼓励他们不怕犯错误。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准备好足够信息量的素材和习题,供选用、学习或探索。上机实践,必须明确目标,落实要求,让学生每堂课有所学,有所获。 (四)一题多解,求解多样化。 不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践操作,求解方法都存在多样性,有时答案也有多种。在信息技术学科,更应让学生树立这种观点,提出这种要求。比如,删除一个字符可以用Backspace键,还可以用Delete键;使用路径时可以用绝对路径,也可以用相对路径;在编写程序时,可以采用不同的结构和算法。一题多解,旨在增强学生灵活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多分析,多提示,揭示本质内容;若演示,必有分析,另给习题和要求。 四、全方位互动,培养合作精神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应当以启发代替灌输,以辅导代替管制。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课堂上如果教师讲得过多,学生会感到厌烦。所以,在教学设计时要做到精讲多练,并做到全方位互动,即师生互动、人机互动、生生互动。课堂上,学生有问题可以与老师或同学交流,寻求别人的帮助。还可在学生之间开展合作学习。最终让学生体验合作的重要性。 五、及时评价,体验成功 教学中及时点评,能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每一节课都应该安排一个固定的评价环节,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在作品展示时,即使是一个不理想的作品,教师也要找出其闪光点给予充分肯定,让学生体验成功,找到自信,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同时在点评时有意识地向学生展示一些有创意的作品,能起到示范的作用,使全体学生在评价中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高中信息技术论文: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 摘 要: 组织高中生活动能促进高中生自主学习,强调通过高中生的自主学习,促进他们自我发现、自我掌握知识,培养高中生对知识的兴趣,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动机,使高中生对知识的学习成为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这样的教学环境促进了高中生的角色变化,从传统的接受者转变为了新课程下的分析者和探究者。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不仅着眼于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师生在课堂上的和谐交流提高高中生对知识的兴趣,为高中生营造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促进高中生愉快地学习。 关键词: 高中信息技术 学生活动 自主学习 “组织高中生进行活动,促进高中生的自主学习”,就是强调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要组织与高中生学习内容有关的学习活动,通过组织的活动和高中生的主动参与,促使其自主学习,最终达到高中生掌握学习的知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这里我们组织高中生活动是促使高中生自主学习以达到增长知识和夯实基础的目的,我们设计的教学活动要有知识性和趣味性,通过设计教学活动组织高中生学习教学知识点,同时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组织的教学活动的可操作性要强,突出高中生活动的实践性,在高中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高中生的自主学习精神。 为此,在课堂活动中要积极鼓励高中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并通过活动让他们自己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摸索出学习方法,积累学习经验,在不断的学习实践中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最终达到促进高中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目的。这种教学模式又称做高中生学习模式,更好地照顾到促进高中生知识学习和培养能力两个方面的需求,有效改变传统教学中只注重高中生的知识学习而忽略对高中生能力培养的缺点,更符合高中生学习知识和能力成长的需要,是新课程教学模式优势的集中体现。 一、组织课堂活动促进高中生自主学习的原因 从人才培养角度说,这种学习模式符合社会的需要。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信息时代需要的人才已不再是过去缺乏创新能力的人才,而是不仅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更具备较强合作精神、竞争精神和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同时具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创造能力。社会对这种人才的需求促使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必须注重培养高中生的整体素质,必须对传统教学方式和高中生学习方式进行颠覆性转变,因为传统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不能培养出信息时代需要的人才,它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如更多地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轻视高中生的实践参与;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轻视高中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注重高中生的学习结果,轻视高中生的学习过程;注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轻视高中生直接经验的获得;注重教师讲授,轻视高中生探究。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高中生在课堂上只能进行简单的接受性学习。高中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处于被动接受阶段,没有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导致高中生学习没有自主性,则培养出的高中生不可能具有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所以必须对传统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进行改变,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二、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促进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 新课程标准自从提出就迎合社会对高中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要求,顺应摆脱教育困境的需求。传统教育教学模式违背人的发展需求,在传统教学课堂上,高中生的发展不被教师重视,教师关心的是自己的教学任务有没有完成,高中生的学习是否按自己的要求。传统教育教学中以高中生的学习成绩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催生教师对高中生学习成绩的重视,为了追求教学成绩,教师刻意忽略高中生素质发展的要求,甚至压抑高中生的发展需求,一味强调接受性学习。长此以往,不仅扼杀高中生的能力,更扼杀高中生的创造力,导致传统教育教学背景下高分低能现象比比皆是。这正是传统教学不尊重人发展的结果。所以,新课程标准强调对高中生发展的尊重,把教学重点定为关注学生的发展,促进高中生自主学习,实现高中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不再片面强调学习成绩。这就为改变现有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做了很好的注解,同时是进行教学改革的依据。 三、组织高中生的活动需要注意的事项 1.有利于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明确提出要培养高中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在组织和设计高中生活动时要以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只有 中生感兴趣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才能促进高中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促进高中生创新思维的锻炼。 2.高中生活动要突出实践性 我们在课堂上组织的高中生活动要突出高中生的实践性,只有让高中生主动进行教学实践活动,才能引起高中生的思考,才可能对高中生的思维起到锻炼作用。所以具有实践性的学生活动才是有效的学生活动。 3.高中生活动要体现高中生的自主学习 组织学生活动,锻炼高中生思维的目的是激发高中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高中生的自主学习,高中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我们组织的高中生活动是否成功取决于高中生的自主学习活动。这就要求我们明确高中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高中生的自主权,尊重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尊重和保证活动的独立性与差异性,让高中生积极、自主、创造性地进行活动,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总之,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活动设计要以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为基础,在高中生生活经验的范围内组织适合他们学习的材料,注重选择能引起创新的知识点,把生活实际和高中生的信息技术学习真正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有效培养高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高中信息技术论文:浅析新课标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育 摘 要:新课标下,信息技术对于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应该从教学实践出发,不断对其教育理念以及教学进行反思,不断提高和完善其教学活动,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信息技术;教育 一、新课标及高中信息技术教育 新课标下,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更多的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成为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对于高中信息技术教育而言,承担了更多的基础教育教学的内容,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其教育的重点所在。信息技术教育在高中教育阶段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能够有效地促进高中各学科教育的不断完善,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教学中,高中信息技术教育中还存在许多的问题。受传统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影响,高中阶段的教育更多的是以高考为指向,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目标都是为了高考成绩,很多情况下会忽略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在这种教育理念影响下,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很多情况下会不被重视,课时被缩减,教师教学等资源配备不足,使得教学活动无法有效开展。 二、新课标下高中信息技术教育面临的改革与发展 新课标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教学的重要任务,为保证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应该对传统教育教学进行必要的改革。 1.要以新课标的要求为指导更新教育理念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该吸收更多的新理念和新思想,使其能够更好地为教育的有效推进服务。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针对新课标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锻炼的要求,教师应该对其有充分的认识。从学校的角度出发,可以组织教师学习新课标的理论内容,深化教师对于新课标教学理念以及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理解,使其能够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 2.注重信息技术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应结合技术发展趋势,注重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教师要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命题让学生自己发挥,留给学生更多的想象和创造的空间,使其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对于教学人才的培养,教师之间可以进行一个命题性的研究活动,通过跟踪研究来发现学生的学习及创新特点,以研究结果来为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保证各项工作能够有效地开展。 3.教育的改革和完善需要学校管理的不断提升 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创新和改革是一个整体性的工作,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支持。为了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学校应该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定期组织集体备课等活动为教师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使教师在沟通交流中实现其教育理念的更新,并探索有效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同时,学校要重视教师队伍的管理和培训,为教师创造更多的学习和培训的机会,使教师能够胜任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工作,从而实现信息技术教育水平的综合提升。 4.以有效的教学方式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教学方式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对于不同基础的学生,要因材施教,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实施分层教学。教师应该综合运用多种有益的教学活动,通过多媒体等技术的应用,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教学资源充分利用,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通过教学活动的开展,促进学生的变化,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自主学习能力,更好地实现教育的目标。 新课标下,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成为高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锻炼以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教学中,要正确认识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现有的教育教学进行必要的改革,推动高中教育的不断完善。 高中信息技术论文:高中信息技术差异性教学探究 摘 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化教育技术受到了教育界的普遍关注。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用性的课程,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起着积极的作用。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一种情况:有些学生早早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没事做,就开始玩起游戏来;而另外一些学生则慢吞吞的,一个简单的任务半天都没法完成,越做越没信心,干脆也就开始玩游戏。为什么会这样呢?根源在于差异性。学生身心发展在一定年龄阶段上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普遍性,但由于每个人的生理素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以及个人的努力程度等方面的差异,致使各年龄阶段中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表现出其特殊性和差异性。教师必须将学生看成是有个性的学习者,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善待差异,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下面我们围绕这个差异性一起来分析一下: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学习差异 一、在高中信息技术课中的学生学习差异的主要表现 1.信息技术素养和技能的差异 虽然初中阶段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但是由于各个初中学校的师资情况、硬件设施以及重视程度不同,造成了我们高一新生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2.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存在差异 对于一门学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存在着差异。不同的学生对学习内容、教师教导方式的要求以及完成学习任务情况均有较大差异。有些学生本来基础就好,再加上对本学科兴趣浓厚,学习积极性也相对比较高,课堂上积极发言,作业完成好,成绩稳定;有些学生因为本来的基础不好,则对本学科产生厌学心理,兴趣不高;有些人还可以,但高中阶段重心倾向高考学科,信息技术在他们看来是所谓的“次科”,虽然有会考但在他们看来没什么的,所以学习起来兴趣也不高。 3.学生个体在生理上存在的差异 一个班级几十个人,每个人的成长环境都不同,这就造成了他们在生理上的差异。如甲同学长于形象的直观记忆,乙同学则长于抽象的语言记忆,丙同学则长于数理逻辑推理,这样他们在学习不同的内容时就产生了差异。 二、高中信息技术课中差异性教学的实施 “差异教学”要探讨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途径,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这就需要在教学中的各个环节都兼顾到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1.教学目标的制定 教师针对某一具体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确定符合教学要求的差异目标体系,包括集体目标和具有层次的个人目标。集体目标是教学大纲要求达到的基本目标,达到信息技术会考标准,全体学生都应当达到。个人目标是在集体目标的基础上,根据学生个体原有知识基础、兴趣、能力等确定。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不断地由现有水平发展到“最近发展区”,都能在自己的努力下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2.教学内容的确定 在依据大纲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前提下,针对多层次的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内容。对于学习兴趣浓厚,爱好广泛,求知欲强,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的学生可补充一些探索性强、思维量大的内容,促使其在知识的横向上加宽、纵向上加深:对于智力因素好,学习态度有偏差,但有潜力的学生重在调动非智力因素,引导他们在独立思考、刻苦钻研上下工夫;对于学习吃力,成绩不理想的学生重点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上的指导,以强化基础、巩固技能为主。 3.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通过信息的收集、整理、传递、储存等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能力。在这些活动中,如果完全采用班级集体授课的形式,教师不可能兼顾全体学生的需要。因此,教学中可以采用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式学习、个别辅导等相结合的组织形式,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4.课堂练习和作业的设计 教师依据学生的差异,本着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机会的原则,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设计的练习和作业题一般可按问题难易程度和涉及问题的多少分为基本题、变式题、综合题,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练习,使学生的练习和作业具有弹性,实现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的有机结合。要求所有学生都完整、正确地解决基本问题和一些变式问题,达到大纲规定的学习要求。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要设计一些综合性问题让他们 解决,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5.进行差异评价,及时反馈 首先,教师要根据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准备情况、智力水平、学习兴趣和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的了解,发现学生间的差异所在,教学过程中应及时获得反馈意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相应层次的问题,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要求。 其次,要针对每个学生的潜能进行富有激励性的差异评价,使评价成为激发不同层次学生学好信息技术的催化剂。基础好、进步快的学生,自信心比较强,对他们的评价要严格,不但要求他们能够正确解答,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还要求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基础差、进步慢,自卑感较强,应尽量地寻找他们的闪光点,用激励的语言评价,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使他们时常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多鼓励,少批评,使他们产生自我超越意识,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潜能。 总之,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要区分对待水平不一的学生。真正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训练他们的各种创造性思维能力。使每一位学生都学有所得,全面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素质和技能。 高中信息技术论文:新课改下高中信息技术如何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摘 要:21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从新课程要求来看,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学科教育的核心,如何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中提升学生信息技术素养,是我们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首要解决的问题。笔者从提高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采用适宜的教学模式及改变评价方面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关键词:高中生;信息素养;提升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信息素养日益成为信息社会公民素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信息技术教学着重培养的是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与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每周的信息技术课是他们所期盼的,作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在现有信息技术条件下,该如何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 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可以看出,课程的主体思想不像以往,是让学生学会某几个软件的用法,或某个系统的功能,而是让学生学会在现有的信息中获取新的信息并加工利用,学会获取信息的能力。所以,教师的信息素养是直接影响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作为一名教师要及时获取新的知识、新的教育观念、新的思想、掌握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二、采用适宜的教学模式,全方位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在新课程改革中,《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有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才能完全体会信息技术课程的奥秘,感悟信息技术课程的精髓。因此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改变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采用“任务驱动法”“合作学习法”“自主探究法”“分层教学”的教学方法,分层次分小组讨论,使学生掌握诸如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极大地加深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使学生具备分析问题的能力,让他们自己运用多媒体网络、利用各种媒体收集信息,从生疏到熟练,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从而达到最终解决问题。通过自己解决问题,可以深刻地理解课程中相应的知识,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小组协作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高级思维能力,从而提升高中生的信息素养。 三、通过改变评价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课程在评价上,笔者认为应把信息素养水平作为评价学生的一个标志,而教师的评价和引导直接影响到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课堂上教师要通过批判性思维能力教育提高学生的信息道德观念,才能使学生对杂乱无序的大量信息有较强的适应力,才能提升学生信息生成能力,才能使学生善于挖掘有用信息和浓缩有效信息,对信息内容进行深层加工,能够对信息去伪存真,去粗存精,正确评价、消化信息,同时通过调查分析,独立思考,最终创造出新的有效信息。而教师对学生收集处理的有效信息进行恰当的评价,表扬优点,指出努力方向,把学生的信息成果全部分类保存、并交流,从而肯定了学生的劳动成果,激励了学生的兴致,使学生更加自信,更加有兴趣,这是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 总之,提升高中生的信息素养不能脱离现实,不能偏离课程标准,更不能违背教育规律。信息技术教学中应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不能停留在过去老的教学模式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使学生不仅能学生书本上的知识,更应让学生们去进行发明创造,充分运用高级思维能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这样的人才才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不仅要靠教师,更需要学生的参与,只有把以上各方面结合,才能真正达到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目的。 高中信息技术论文:高中地理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摘要]信息时代的到来,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的转变,对于教育也有很大的影响,如今地理教学给学生们提供了更加直观、全面、生动的学习体验,产生了很好的应用效果。本文结合信息技术对高中地理教学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地理;教学 一、信息技术对于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是明显的,通过信息技术与教学资源的高度融合,使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更好地向学生们传递知识,让原本呆板枯燥的课堂因为信息技术的融入而一下子活跃了起来,这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使教学效果得到了很大地提高。同时,信息技术强大的资源共享能力,使教学经验的交流与沟通更加便利,这极大地提高了高中地理教学整体水平的提升。 二、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现状 1.教育理念还有待更新 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信息技术的应用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虽然随着信息化发展的不断加速,许多学校都加大了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但是,从调查的情况来看,部分学校缺乏信息技术下的新的教育理念,对信息技术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不能很好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优越性并服务于实际教学。同时,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需要投入大量的经费,要求学校加大各类硬件设施的投入力度。还有各类教学软件的购买,以及设备的维护和系统的更新等,再加上对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培养,这些都需要大量的经费进行持续支持,这都成为了制约信息技术应用的关键问题,也是短板问题。 2.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结合不够紧密 信息技术对于高中地理教学的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信息技术要想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实践,就需要将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完美地结合起来。但是,目前在信息技术与实际教学内容的结合上还不够紧密,不能很好地将信息技术与各种教学资源相融合,这就使信息技术与实际教学形成了“两张皮”,虽然投入了很大的物力财力,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应用效果。 3.教师对信息技术教学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先进的教学方式必须依靠教师发挥起作用,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不仅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还需要有熟练操作信息技术的能力。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应用这些信息技术,就不能很好地帮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去学习和掌握较为抽象的知识,不能将地理知识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机整合,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还是在于教师对于信息技术掌握能力不足所造成。 三、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改进措施 1.实现新技术与传统教学模式的融合 一般来讲,学生主要是通过声像去学习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下,一般是通过教师讲述,教科书,板书等来实现与学生的声像互动,这不便于学生理解知识。而新技术通过多媒体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多了一个声像的获取渠道,而且更加直观,更加新颖,更能够提高学生的关注度,这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只有将这些传统教具与新媒体教育配合使用,才能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获取更多的知识,既便于学生了解地理概念和原理,也能够让学生们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提高。 2.完善地理教学信息系统 信息技术应用在地理教学中,必须要有一个相对完善的信息系统,人、机、教学资源都是这个系统中的重要部分,一个完善的地理教学系统才能保证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得以有效地应用,这就需要学校要根据教学要求,通过网络技术不断完善地理教学资源,建立起更加丰富、更加完整、更加符合教学实际的教学数据,使教师可以拥有更加庞大的教学资源库,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安排,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效果的整体提升。 3.实现教师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地理教学,教师能力的高低是很关键的,地理教学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作为教师必须既要注重教学能力的提升,也要提高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主动转变思想观念,适应地理教学信息技术下的新要求,大胆使用新技术,扩大对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同时,学校也要加大对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加强关于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培养更多的适应信息技术应用的复合型教师队伍,最大化地发挥信息技术对于地理教学的积极效应。 作者:刘友新 单位:天津武清黄花店中学 高中信息技术论文:高中信息技术微课程设计与应用 摘要: 当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不足,微课程的设计与应用解决问题方面的缺陷较为突出,其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个性化需求不能够得到有效的体现,教学方法较为单一,依旧仍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因此,需要对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原则和课程设计原则进行深入的分析,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因此本文就当前教学的现状和需要采取的措施以及措施所具有的意义展开探讨。 关键词: 个性化学习;信息技术;微课程 全国大部分高中学校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无论是教学设施还是教师队伍的建设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保证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能够顺利的展开。但是我们如故深入地对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进行了解,就会发现其实实际教学中往往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 一、当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 应该说当前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对于学生的个性需求关注并不高,无法完成高级的教学目标。当前的信息技术教学没有立足于实现分层教学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这就导致了不能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其实提倡和推行素质教育的工作实行已经经过了一些长久的阶段,但是高中教育始终却未能摆脱应试教育深刻影响。从学校领导教师到学生和家长还是把较大的关注度放在高考中占较大的比重的科目,因此没有列入高考考试范围的现实成为了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致命短板。由于信息技术课程无法和学生的高考成绩挂钩使得学生不能够对信息技术这门可能得到较高的重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单一也严重影响可教学的开展。一般来说,信息技术课程较为突出的特点是技术性和实践性较强。因此,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应该有各式各样的教学方法。然而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这门课程的技术是千差万别的,但是教师却往往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使得无法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单一的教学方法往往使得教学处于形式化,使得学生不能真正地学到东西。另外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不能够与其他学科进行很好的联系,使得这一学科的教学在整个高中教学中处于孤独的地位。这样的现实就使得信息技术的教学不能够很好地融入到整个教学中。另外,信息技术教学取得的效果也不能很好地为其他学科服务。 二、个性化学习的高中信息技术微课程设计与应用策略 着眼于当前如火如荼的基础教育改革,我们不难发现积极的挖掘课程资源是一个特别惹人注目的措施。应该说我们需要将学生实际学习的需要与课程资源的开发有些结合起来,实行具有明显特色的分层次教学。应该注重课程改革创新的弹性和灵活性。我们如果从微课程的最根本的定义与特性出发,就不难发现微课课程的形态恰恰就是具灵活的、动态的。[1]因此要特别重视微课程在信息技术中的应用。首先,学生课题根据教师提供的教学视频进行课堂之外的自主学习。教师应该以学生各自的实际基础与个性特殊情况为依据,而提供具有多样性、综合性、差异性得教学视频资源,使得学生的个性与实际的学习基础得到充分的照顾。另外,教学视频应该大部分来自一些国内优秀高中的任课教师的课堂实录,这样往往能够很好地贴近学生的实际学习。另外还应该积极拓展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使得信息技术课程能够融入到整个高中教学中。这需要在微课程的应用中多采取涉及到其他学科知识的素材和例子。同时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也要积极利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高中信息技术微课程设计与应用的研究意义 就目前的大形势来说,信息化教学中的个性化学习无论是教学理论还是教学概念都越来越收到重视,另外广大的教育者也在进行着深入的探索和实践。应该说充分地利用教学设备,把个性化学习与传统教学进行有效的结合,有利于应对信息技术中个性需要关注的现状,以成功地进行教学。[2]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微课程”这模式,基本上实现了对高中信息技术教中各种问题的解决,有利于有效地完成信息技术教学课程目标。我们仔细分析“微课程”的特点就会发现,短小精悍和主题鲜明、内容具体是它的主要优势。而这些特点很好地能够有助于实行分层教学,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中满足个性化需求;应该说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作用过度被夸大,而学生主体地位似乎往往被忽略,但是“微课程”模式的应用恰恰克服了这一弊端。另外“微课程”模式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加大了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的联系,避免了以往被独立的现象。应该说“微课程”在信息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是未来的主要发展趋势。这一应用改变了以前信息技术教学的诸多弊端,使得信息技术教学更多地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得到了关注。也很好地加强了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 作者:黄成建 单位:阿拉尔中学 高中信息技术论文:翻转课堂在高中信息技术中的作用 【摘要】信息技术时代,“翻转课堂”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契合了新教改的要求,同样也能满足教师最大化挖掘学生学习主动性,推升学生可上知识内化能力等的需求。文中以“翻转课堂”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作用为分析基础,探讨“翻转课堂”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影响,两者融合后的应用方式等。 【关键词】“翻转课堂”;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自主学习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课程的教改提供了挑战和机遇,按照新教改的要求,传统教学模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课程现代教学理念应用的要求,“翻转课堂”所带来的教育改革新潮流,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课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为目标等教改策略的应用提供了动力。然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中,诸如学生和教师地位的调整、教学顺序的改变等的不当都会影响到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课程改革成效。 一、依托“翻转课堂”促进课堂自主学习 “翻转课堂”辅助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以学生为本位着手课堂调节的过程中,需要教学中增加学生与教师的互动,需要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需要启发学生在教师选定的网络客户端的引导下,自行、积极主动的复习和预习。为达成此项目标,教师必须选择对恰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借助录制视频的方式为学生圈定、诠释课程的重点、难点、主要内容等。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翻转课堂”模式的应用,实质也是教师以学生学习需求为前提,积极引导学生使用互联网自行搜索与本节课存在关联性的材料,尤其是视频、动画等以及相关知识,继而保障学生可更好的了解每堂课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内容。无论是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选择“翻转课堂”来诠释学生自行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疑难点,以便节约课程使用时间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还是学生借助自主学习的模式,并使用软件、设备来提升信息技术操作熟练程度,都是以快速掌握课程基本内容为目标,因此,教师与学生在“翻转课堂”辅助下完成身份的互动与互换,共同寻求材料依托共享的模式来增加自主学习内容及课程延展性。 二、依托“翻转课堂”推升课堂合作学习能力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和高中其他文化课程之间的区别在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动手操作性和实践性极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所传授的知识和技能直接指向于技术应用。需要学生在学习信息知识的同时,完成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基本操作训练,因此需要教师借助“翻转课堂”在合作学习的辅助下,锻炼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表达能力以及沟通能力。在课堂中教师可组织学生通过观摩视频,整理和分析小细节,按照小组合作的形式分析课堂难点,并解决实践中存在的疑点和难点,全面探讨本节课堂的内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与合作学习模式的融合更可以保障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吸纳小组中其他学生的得到见解和不同看法,这也是提升学生实际问题分析能力并拓展学生思维范围,保障课堂中理论知识可以真实应用到学生的操作实践中,以及用具体问题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提。 三、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翻转课堂”应用的方式 高中信息技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是为了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并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思维,因此建议教师构建良好的信息化环境,以便为学生提供实践探究机会。在“翻转课堂”的课后应用阶段,建议使用“关键词搜索”的方式,教师在作业任务法的应用中,可引导学生使用360浏览器和百度浏览器等,使用关键词搜索的方法,搜集课程中的知识点。而并非使用需要付费的知网、维普、万方等局限思维。在高中信息技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之前,建议教师在塑造和完善信息化环境之后,按照检索结果,结合课前和课后的时间跨度,在网络平台中为学生提供数据和信息的整理的机会,以便集中到课堂上,共同解决问题。在小组设计方面,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设计若干小组,选择小组长辅助小组管理及成果汇报,以便于课堂管理及保持课堂探讨阶段的高效性。诸如上文中提到的“关键字搜索”应用方式,如在“不同区域的旅游路线”设计的课程中,教师可要求学生使用不同浏览器搜集相关资料,继而自行设计出不同区域的旅游路线,以供学生和教师在课上交流、探讨。评价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可作为教师结合课堂任务帮助学生构建交流平台的重要辅助,这也是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点可有效拓展,并有意识纠正自身存在问题,继而调动自身课堂设计参与积极性,辅助教师设计“翻转课堂”的前提。学生作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翻转课堂”的主体,需要在教师课程设计之前,向教师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学习难点,及时完善和修正自己的观点,通过与其他学生和教师的讨论、交流来提升高中信息技术掌握能力。教师“翻转课堂”的设计,其实也是增加学生温故知新和自行拓展、深入研究等的基础。需要注意的是在“翻转课堂”的设计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秉承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推进“翻转课堂”教改。但是并非所有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都符合“翻转课堂”设计的要求,因此必须进行教学内容的区分。 作者:张春华 单位:河北省沧州渤海新区中捷产业园区高级中学 高中信息技术论文:高中地理中信息技术内容编制对比分析 摘要: 近年来地理信息技术发展迅速、日益成熟,它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推动了地理课程的改革,新课标中大幅度增加“地理信息技术”的内容,并在课程理念中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本文对四个版本高中地理教材中“地理信息技术”部分的内容编制特点进行研究,在知识点选取、栏目设置类型、图像系统设置方面相对比,分析各自的特点,希望为现有教材中该部分内容修改完善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 地理教材;地理信息技术;内容编制;对比分析 当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展,带动了对专业地理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同时也带来了基础教育地理课程内容的革新。2003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将地理信息技术这一专题纳入高中地理课程体系中,地理信息技术第一次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和选修课之一进入地理课程标准[1]。2004年,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出版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人教版、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中图版、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鲁教版和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湘教版地理教科书。四套实验教科书都非常重视对“地理信息技术”的编制,形式上和内容上各具特色,体现了教材的多样化和个性化趋势。 一新课标中的地理信息技术 地理课程标准是地理教材编写的依据、地理教学的依据,也是地理教学评价的依据,是教材、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2]。近年来地理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地理课程标准也正在随着整个社会的信息化进程不断做出调整。《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实验)》对“地理信息技术”的要求如下:“标准”中强调信息技术的应用,非常重视培养高中生获取地理信息的素养。同时要求学生认识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含义与应用领域、形成用现代地理科学思维与方法解决地理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形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3]。此外,新课标中较多使用“了解”、“举例”、“查询”等行为动词,对RS、GPS、GIS以及电子地图等具体内容有不同的学习要求,主要侧重结合实例来让学生了解地理信息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从而使高中生具备获取地理信息技术的能力。 二信息技术内容编制对比分析 (一)知识点选取比较 四套教材都选有RS、GPS、GIS、数字地球等知识,符合新课标对该部分的要求,基本上能够满足地理教学的需要。湘教版和中图版在内容安排、编排形式方面较为相似,都是用一章共四节的篇幅来讲述该部分知识,其涵盖的知识点也大致相同。两者较大的区别在于湘教版较偏重于介绍GIS和RS的基本理论,而实践应用方面较少;中图版则较注重RS的应用,以第二节“遥感技术的应用”为例,本节在简要阐述RS的基本原理之后,分别详细的介绍了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并在课后设有“准确预测易贡错决堤”的案例,以便于让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时体会到遥感技术是与生活密切联系、切实可行的。鲁教版中设有“学用电子地图”单元活动,突出了电子地图的实用性,最能满足“标准”中对电子地图的要求。此外,鲁教版较侧重介绍“数字地球”,该部分知识共有7页,详细的表述了“未来的城市——数字城市”、“未来校园——数字校园”等内容。人教版中该节基础知识点只有RS、GPS、GIS,数字地球则出现在阅读材料中,与另外三个版本相比该部分内容较少,且偏重于介绍理论知识,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涉及较少。这一问题在访谈过程中也被高中地理教师普遍反映。但人教版该节最后在综合地理信息技术的基础上设计了活动,让同学们根据自身的学科兴趣、认知水平的差异来进行自主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使教学内容更具有弹性。 (二)栏目设置比较 经过对比分析发现,鲁教版单元活动中的“问题”栏目旨在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其他版本内的“思考”栏目功能大致相同;而“知识窗”和“阅读”都是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可以把鲁教版单元活动中的“问题”作为“思考”,“知识窗”作为“阅读”,则四个版本“地理信息技术”部分栏目设置的异同点如下表所示:四个版本均设有“阅读”、“思考”和“活动”栏目。“阅读”是教材内容的扩展与延伸,也是教材内容的补充和完善,它具有对正文知识进行解释、拓展和深化的重要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学生的地理视野。而“思考”栏目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以便于导入新课,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中图版栏目最为丰富多样,每节均设有探索、学习指南、阅读、案列研究、思考和复习题栏目,而名词链接、活动栏目则视需要而定。“探索”设在每节课的正文之前,探索的内容与本节课的知识密切相关且富有创意,重在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而“案例研究”位于每节内容的后面,具有总结性功能。但中图版有的栏目知识性过强,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鲁教版中主要有“活动”、“知识窗”和“问题”三类栏目。其中“活动”栏目数量较多,共8个,也因为该教材中这一部分内容本来就是以单元活动的形式呈现,所以着重锻炼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如“分析和解译遥感影像”、“用电子地图查询路线”等,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知识窗(即阅读)栏目中多介绍一些实例或者基础性知识,注重教材与实际的结合。湘教版中“阅读”栏目较突出,共23个,大量的阅读材料可以使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提升思维能力。“活动”栏目则依据具体目的不同,又分为活动思考、活动探究、活动实践三个子类型,其中活动实践的数量较多,例如设计了“搜索GIS定义,列举GIS简报”等活动实践,对学生搜集、整理、表达地理信息的能力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锻炼了学生学以致用的动手操作能力。总体而言,湘教版教材栏目设计新颖,呈现方式多样,既具有知识性、科学性,也不失趣味性。而与前三者相比,人教版设置的栏目类型、数量都较少。但在访谈中教师普遍反映学生对“地理信息技术”中的案例很感兴趣,经常会询问老师RS、GPS以及其他技术的具体操作过程,但由于课本上所给的实例较少,且只有简单的文字介绍,学生的学习需求往往得不到满足。 (三)图像系统分析比较 林培英教授在《学校地理教材现代化研究》中对图像系统定义为:“地理教材除去文字和数字符号外,还有图像符号来表示、解释和揭示地理知识,称作地理教材的图像系统。”[4]图像系统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蕴含着大量的地理信息,且较为生动形象,易读易懂。总结多数专家的观点,地理教材中的图像类型主要有地图、示意图、景观图、遥感影像图、照片、地理统计图(表格、线状图、柱状图、结构图、柱状折线图)、漫画等类型[5-7]。四个版本教材中的图像类型和数量统计如表4所示。从表4中可以看出,中图版和湘教版“地理信息技术”部分所展现的图片数量最为丰富,这两个版本的教材本身文本内容就较多,相对应的图像数量也较多,用直观简洁的图像来补充课文内容,可以提高教材的表达效果。不同类型的图像具有不同的功能。示意图立体感强,能够直观的表达地理基本原理、规律、分布等,容易被学生接受。以湘教版第二节“遥感技术及其应用”的图3-27“遥感技术系统”为例,生动形象且又真实地展示遥感技术的工作过程,便于学生明白地理现象之间的关系,得到形象的概念。同时从表4中也发现,在这6种图像类型中,四个版本“地理信息技术”中均是示意图的数量最多。地图是地理教材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其他教材最明显的区别,它可以储存、选择、模拟和表达地理信息,具有知识传播和能力培养两种最基本最重要的功能[8]。鲁教版在“辨别地理方向”中使用了多幅地图,与文字密切配合,简洁清晰的表达了地理内容。而照片与其他类型图像相比更真实、更贴近生活,形象生动,使用照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学生的共鸣,给予其感性认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中图版和湘教版都在讲述GPS的应用时插入了大量的实物照片。文字虽然可以表述概念和原理,但是不能反映空间结构,而图像能够直接迅速地表达出地理事物的结构和空间关系。“地理信息技术”的图像系统设计应结合教材实际内容,考虑到该部分内容与现代技术密切相连,且注重实践应用,而遥感影像图不仅拥有丰富的信息,而且直观,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地理信息技术的先进性,因此各版本教材可以适当增加遥感影像图的数量。 三建议 四套教材都从各自的角度理解课程标准,对地理信息技术进行了不同的编制设计,虽各有千秋,但仍有一定的局限性。中图版突出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结合恰当的实例详细地介绍地理信息技术的每一个功能,旨在帮助学生学会使用地理信息技术。且在介绍地理信息技术原理时均采用了图示的方法,形象生动地展示了地理信息技术的工作原理。但该部分活动设计的较为简单,建议活动栏目的设计要符合高中生的学习心理,让学生通过活动确有收获。鲁教版中“地理信息技术”被编排在6个单元活动中,这种创新使该部分内容更为丰富,但这样的编排形式也可能弱化它们之间的联系,不利于学生对地理信息技术的整体把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加强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湘教版中该部分知识丰富详实,且设置了大量的阅读材料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但这部分教材对地理信息技术原理的介绍过于简单,建议教材在介绍地理信息技术原理时能够用简单形象的语言深入浅出的介绍,使其更有深度。人教版教材较为规范严谨,注重地理信息技术中各项技术的联系,但在访谈过程中多数教师反映该部分内容较为单薄,且偏重于介绍理论知识,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涉及较少。因此建议在教材中适当丰富本节内容,并适当增加一些关于地理信息技术在各领域实际应用的案例,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目前信息技术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展,在生活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学习先进的地理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积极完善教材中的“地理信息技术”内容,使其更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对培养地理信息专业人才、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四个版本教材“地理信息技术”部分多角度的对比分析,在一定程度上为“地理信息技术”内容的编制提出一些较为合理的建议。总之,编写好一本教材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在实践检验下不断修订,逐步走向完善。 作者:侯萌晗 单位:河南大学 高中信息技术论文:新课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实践 【摘要】 由于长期实行应试教育,造成了素质教育在推行的过程当中产生了很大的阻力,自新课程改革推行以来,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并没有得到显著的提高,因此,加强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研究与实践,对于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然后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新课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研究;实践 一、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 (一)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缺乏核心素养 虽然教育改革在我国已经推行了一段时间,但是从现阶段教学来看,我国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仍旧采用单纯的操作技能的学习与训练模式”,新课改之后,教育教学应该更加注重核心素养,但是我国高中阶段的很多信息技术老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教授学生软件的操作,而忽视了学生对信息处理,教学设计有待进一步提高。例如:在“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这节的教学当中,很大一部分老师讲教材上的内容原封不动的念给学生,对于多美题作品制作的需求分析、规划设计等根本不做解释。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实践核心素养的缺乏需要引起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加强核心素养的培养既能够增强我国信息技术教学的实效性,同时还能够促进我国人才的培养和国民素质的提高。 (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形式化 在调查研究中我们发现:部分高中信息技术老师会进行教学设计,但是,从教学设计开展的情况和实施的效果来看,我国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过于形式化。例如:合作探究这种模式是新课改之后提出来的教学形式,大部分高中信息技术老师对“合作探究”缺乏理解和认识,合作探究成为一种“放羊”状态,合作探究完全让学生自己活动,老师既不及时的进行指导,也不及时的进行引导,学生在讨论完之后,结果汇报大部分情况下还是由好学生进行。 (三)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评价模糊化 高中信息技术老师对于教学评价模糊不清,他们没有很好的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进行很好的理解和认识,没有很好的对两者进行处理,从而导致高中信息技术在新课程背景下演变成为“专业培训”。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评价模糊化对于新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行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而且还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和教学的效果,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重视。 二、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一)明确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必须依据课标对教材进行仔细的研读和思考,然后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使得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得以明确,从而推动教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教学目标是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主要动力,只有教学目标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才能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高中信息技术的相关教育工作者应该认识到教学目标的重要性,根据教学内容等的变化,及时的对教学目标进行调整,从而使得高中信息技术的意义和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使得核心素养能够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当中得到很好的贯彻和落实。 (二)更新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这也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学应该体现时代性,这样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因此,我们应该及时的更新高中信息技术的内容,使得教学内容能够很好的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增强高中信息技术知识的实用性,从而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得到充分调动,使得学生能够自主的进行信息技术的学习,从而增强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增强高中阶段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实效性。 (三)推动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实践 推动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实践,首先我们应该最好备课工作,高中信息技术老师通过对信息技术教学的相关理念进行了解和认识,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制定出合理的可操作性强的信息技术教学方案;其次,在教学实施的过程当中,高中信息技术老师应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的学习,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得学习任务得以明确化、学习过程自主化,从而推动教学活动得到良好的开展和实施,增强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和教学的效果;最后,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根据课堂活动开展情况及时的进行教学反思,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处理,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创新,对教学活动进行设计。 (四)优化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策略 讲授法、发现法、问题法、探究法、任务法等等是我们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当中经常使用到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在新课程的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老师应该根据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的实际情况,采取合理的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这样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增强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趣味性,促进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推动我国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和实施,促使我国的教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并进一步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保障。 作者:韩海燕 单位:赤峰市松山区红旗中学新城分校 高中信息技术论文: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管理探析 摘要: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课堂的管理也越来越受到教育教学的关注与重视。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与和谐的人际心理环境是息息相关的。本文从高中信息技术课堂问题行为原因出发,从行为分析理论视角下,对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管理进行分析。 关键词: 行为分析;高中教学;信息技术;课堂管理 引言: 信息技术课程是信息时代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学科,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却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行为,如教师在讲台上讲述鼠标键盘的具体功能以及操作规范时,一些学生存在随意操作,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而教师接通网络,让学生通过关键词查找资料时,有些学生却下载了社交软件进行网络聊天。这些问题行为严重扰乱了课堂秩序,同时也降低了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效率,而我们要想切实解决这一问题就应该从现象入手,对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 1高中信息技术课堂问题行为原因分析 1.1信息技术学科自身的原因: 信息技术课程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兴起的,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这门学科既没有厚重的历史,也缺乏一定的理论深度,因此虽然我国新课程改革中对这门学科给予了与其他学科一样的重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其地位却远远落后于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等学科。除此之外,信息技术课程强调实践操作,如在理论课程上,教师通常都结合上机实践进行讲解,而互联网的联通在缺乏必要监督的情况下,必然会给一些自律性差的学生带了更多的“开小差”的机会。 1.2学生的原因: 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其在课堂上的问题行为一方面是由于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参差不齐,即在高中阶段,学生来自于不同地区,而有的地区条件落后,学生接触信息技术的机会相对较少,从而造成了学生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相对薄弱,而有些条件较好的地区,学生进行信息技术实践操作的机会较多,信息技术基础较好,这样的差异就导致了一些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在课堂上的问题行为;另一方面还在于学生的自律能力较差,如有些学生在生活中经常进行网络浏览,甚至产生了一定的依赖性,而在实践操作课堂上,就会受网络吸引,将教师布置的操作任务抛诸脑后。 1.3教师的原因: 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问题既有其自身的原因,也有教师教学管理不当的原因,例如许多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备课中缺乏认真负责的态度,在教学中只能按照教学内容照本宣科,忽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从而降低了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缺乏课堂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在实践操作中不能结合学生常见的问题行为制定相应的管理规范,从而导致了课堂秩序的混乱。 2高中信息技术课堂问题行为的有效对策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发现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的问题行为是普遍的,而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也很复杂,因此笔者结合实践经验,从行为分析理论的角度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管理提出相应的对策。 2.1从教师教学行为角度看: 教师是课堂的管理者,教师的综合素质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提高课堂管理的有效性:一、不断革新知识结构,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相关专业的内容,还应该不断学习,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如深入研究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知识,以准确判断学生某一行为背后的心理变化,并以此为依据,实现教学调整;二、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所谓“信其师,亲其道”,学生只有在相信教师的前提下,才有可能接受其讲授的内容,而要想获得学生的信任,教师就应该从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出发,注重为人师表,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在学生心中树立权威,进而对学生的行为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三、创新教学方法,信息技术课程与时代的发展息息相关,而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敢于摒弃传统,创新教学方法,并主动将网络上的一些热门事件融入到教学实践中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将缺乏目的性的网页浏览行为变为有目的的搜索行为,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和信息整合能力;四、注重实践教学,单纯的理论讲解不但会抑制学生的学习热情,还会影响学生对信息技术操作实践的理解,因此教师应该结合信息技术学科的基本特点,积极为学生创造实践的空间,让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完成学习目标;五、加强课堂管理和监控,前面已经说过,学生在上机操作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开小差”的行为,而在机房内,由于受显示屏遮挡,以及电脑操作的隐蔽性,学生的问题行为很难在过程中得到有效的监控,针对这些行为,教师可以利用学校监控,对学生的问题行为进行威慑,以提高其在上机操作中的自律性,同时利用学习小组,落实责任制,让各组组长发挥管理作用,通过后排观察或者课堂巡视,加强对课堂效果的控制。 2.2从学生课堂行为角度看: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从行为分析理论看,高中生已经具备了相应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其在教学中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规范。首先,学生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虽然信息技术课程在日常教学中缺乏相应的考核体系,但是这并不表明这门课程不重要,相反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素养几乎成了衡量人才的基本素质之一,基于此,学生应该正确评价信息技术课程在教学中的地位,并在认识的指导下积极规范自己在课堂上的行为;其次,要对信息技术课程,尤其是互联网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在现代社会,虽然互联网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其引发的问题也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而高中生在利用互联网的过程中,应该提高认识,加强自律,不要将宝贵的课堂时间浪费在无谓的网页浏览、网络聊天上,以降低互联网所带来的负面作用。 3结语 总之,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行为是多种多样的,对于教师而言,必须要对学生的心理行为进行深入的分析,而只有这样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推动课堂管理的顺利展开,进而在打造高质量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郝超君 单位:离石区江阴高级中学 高中信息技术论文:高中信息技术处境效率提升 摘要: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能够进行信息处理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基本技能,然而,当前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没有引起师生的足够的认识,处境比较尴尬,因此,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效率,需要教师转变陈旧的认知和观念,施行多层次教学,激发学生的创造性,适当拓宽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进而促进信息技术教学效率的提高。 关键词: 高中教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目前,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中小学,甚至是大学里的必修课程,在基础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信息技术是一门新的学科,是从计算机技术教学发展而来的,从教学实践来看,有许多因素影响和制约着信息技术教学的发展,所以,我们要不断改进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得到提高。 一、信息技术教学的尴尬处境 首先,对信息技术课程认识不够。认识上的不足导致了各种政策的倾向不够,信息技术教师在考核上不占优势,学生和家长也并不太在意信息技术课到底是讲什么,更关键的问题是,信息技术不是高考科目。在高考制度的影响下,所有的非高考科目都不被重视,况且,信息技术的考查没有统一的标准。此外,许多家长对于信息技术存在误解,认为每家几乎都有电脑,已经无需学校再来讲授信息技术课程,他们盲目地以为,操作电脑就是信息技术课,对于信息操作、电脑操作都缺乏全面的认识。认识上的不足也导致了课程安排的课时少。高中阶段的课业任务繁重,高考压力大,学校和教师都尽一切可能增加高考科目的课时,而减少了非高考科目的课时。在这种情况下,分配给信息技术的课时每周大概只有一个课时,能上到两个课时的就已经算是多的了,每周有限的课时,不能确保教师顺利完成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其次,学生差距带来了教学的不便。语文、数学等基础学科,学生都有相同的学习进度,授课内容和进度也容易统一起来。但是,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有很大的差异,有的学生从小就接触电脑,甚至自学了许多大人都不知道的知识和技术,对于他们来说,学校所教授的信息技术内容简直是小儿科。但是,也有许多来自农村的学生,到高中信息技术课才刚刚开始接触电脑,对于他们来说,一般的术语可能都听不明白,这就给教学带来很大的不便利。最后,课程设计有不合理的地方。除了上面所说的原因给教学带来不便之外,信息技术教材设计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教材大都没有充分考虑高中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上的连贯性,基本都是从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开始讲起。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并没有统一的规划,许多高中生不得不从基础学起,不仅浪费了教学时间,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产生厌恶感,不利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效率 首先,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重视程度。许多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玩电脑,一方面,这是学生的错误认识,另一方面,这也和教师对课程重视不够,管理不严格有关。教师要加强自身业务修养,要加强对学生的管理,突出信息技术课的专业性,帮助学生把“玩电脑”和信息技术学习区别看来,让“玩电脑”服务于信息技术教学,并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提供必要的技术基础。有的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不以为然,认为那是过时的内容,还有的学生以为信息技术就是电脑里快捷方便又漂亮炫目的窗口操作,而对于真正属于信息技术专业知识内容了解不够。这种错误的认识让许多学生陷入误区,使他们仅仅凭借着对电脑的浅显认识就在报考大学时选择了电脑专业,一接触更深刻的知识,才发现自己的兴趣根本不在这里。其次,放手学生,唤起他们的创造性。信息技术教学说到底是技术教学,而不是计算机理论教学,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是必然的,但也必须注意技术的培养。有很多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很感兴趣,但是对理论知识却没什么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理论”。比如,当学习到Qbasic技术编写动画程序时,可以先给学生十分钟的时间让他们自己研究,使学生遇到技术难题,感到所掌握的知识不够用,进而唤起他们对新知识的求知欲,之后教师再对该技术的原理及程序进行讲解,评价一下学生的操作情况,这样既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又能够让他们主动创造,可谓一举两得。再次,施行多层次教学,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学到自己想学的知识。上文说过,因为之前的受教育环境不同,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是不同的。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让信息技术课更实用,也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基础和兴趣进行分组。既可以是技术优先的学生带动和帮助技术欠缺的学生,也可以是相同兴趣、同等基础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有些学生喜欢研究计算机的硬件,就喜欢捣鼓各种配件的安装和线路嫁接,有的学生则喜欢计算机的软件,痴迷于制作各种小程序,有的喜欢Flash动画制作,有些喜欢研究网页,教师可以将这些爱好不同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分类教学,当这些学生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后再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在小组内讨论或者请教老师,这样,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进步。 三、拓宽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 随着网络的普及与信息传播方式的不断丰富,网络成了现代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然而,信息技术课的内容毕竟有限,而且课时有限,信息技术教学不能满足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渴望,而且,现代信息技术更新很快,教材内容有一定的滞后性。此外,游戏对于开发学生的大脑潜力,缓解他们的学习压力是有帮助的,信息技术教师可以让学生接触游戏,并且懂得利弊,以一个科学的态度来对待游戏。信息技术教师应该主动做技术控,第一时间把最新的信息技术带到课堂里来,从内容和技术上拓宽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此外,教师还应该补充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或者是对他们有实用价值的教学内容。 作者:耿辉英 单位:河北省宁晋县第二中学 高中信息技术论文: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微课实践 摘要: 本文在分析高中信息技术微课教学可行性基础上,提出了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关键词: 高中信息技术;微课 一、高中信息技术微课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1.微课与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相吻合。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其制作和传播需要借助网络技术和视频播放终端,信息技术课为学生提供了进行微课学习的硬件支持。信息技术课集操作性、应用性、交互性于一体,这就要求学生较多地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在教学方式上多采用项目式、任务驱动式教学,学生有较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信息技术课为学生进行微课学习提供了时间保障。 2.微课与高中生参差不齐的信息技术水平相适应。“高手”心不在焉,“低手”手忙脚乱的现象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司空见惯。究其原因在于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这就要求教师进行分层教学。微课可以改变“一对多”的班级授课模式,实现“一对一”的学习模式,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3.微课顺应了教育信息化课程改革的趋势。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教育信息资源的利用问题已制约了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中小学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只有落实到课堂教学层面,才能真正发挥资源的效用。微课能够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微课能够更好地保证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移动化学习、碎片化学习,微课必将成为有效的课堂教学补充和拓展资源,并且有力地推动学习方式的变革。 二、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微课:落实差异教学的利器。微课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资源形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兴趣爱好、信息技术水平按需学习,这样学生不但可以弥补学习的短板,而且可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同时微课短小精悍,学生能够较好地维持注意,集中注意力,保证学习效果。 2.微课:拓展教学资源的手段。微课不但是学生重要的学习资源,也是教师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宝贵资源。教师在制作微课之前要钻研教材、定位目标、设计内容、确定表现形式,通过这样一个过程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内容组织方式和呈现方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教师能够更准确地把握教学重点、难点以及对重难点的突破途径。微课作为一种优质资源,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教师可以参考开发好的优秀微课程,促进教育教学技能的提升以及专业发展。教师也可以通过观摩自己制作的微课来发现、反思教学中的优点与不足,微课帮助教师提高磨课、评课、教学反思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另外,教师在开发微课程的同时提高了自身的教研能力。 3.微课: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助手。微课突破了“我讲你听”的模式和时空限制,学生可以借助视频播放终端随时随地地按需进行个性化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不断地与“微视频”进行对话,或查缺补漏,或巩固强化新知,或复习唤醒旧知,或突破重点。基于微课的学习,需要学生具有较高的自我约束控制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基于网络的微课学习中,学生在遇到困难或者存疑的时候能够借助网络与同伴或教师进行沟通交流。 三、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践 本文以高二学生“Excel数据处理”复习课为例,开展微课教学实践。“Excel数据处理”这部分内容尽管很贴近学生生活,但学生的掌握情况千差万别,学生倾向机械模仿,在实际应用中无法做到触类旁通。 1.难点和易错点分析。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以及以往的教学经验,“Excel数据处理”部分的难点主要包括:(1)为满足一定条件的单元格数据设置格式;(2)公式和函数;(3)分类汇总。学生的易错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设置内外边框;(2)对公式和函数的应用不到位;(3)合并居中时不能正确地选择合并区域。很多同学不能掌握“分类汇总”操作,将分类汇总分为两步进行:第一步分类;第二步汇总。分类通过排序来实现,让学生要按照“分类字段”进行排序是关键,汇总的时候要设置:分类字段、汇总方式、汇总项。“公式和函数”是该部分的教学重点,但在计算时学生往往不分青红皂白地用函数计算,而题目要求是用公式计算,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厘清函数和公式的区别,说明公式的输入方法。“设置内外边框”的时候,很多同学根本不看“效果预览”,直接点击“预置”中的“外边框”和“内部”,然后再去设置“线条样式”和“线条颜色”,结果根本无法实现按照设想设置内外边框的样式,还有一部分同学在设置边框颜色的时候经常容易出错。教师要提醒学生设置边框样式的步骤为:先设置线条样式与颜色,然后单击“外框”或“内部”,设置颜色的时候要注意鼠标放在颜色上的颜色提示。 2.录制教学视频。基于以上教学难点和易错点,借助PPT、录屏软件、麦克风进行录制微视频,对录制好的视频进行适当的编辑和处理。每个微视频都选择一个教学难点或者易错点进行录制,有效地帮助学困生或者是粗心的学生进行学习。 3.辅助教学。微课录制完之后,就要应用于教学,在这个部分微课的作用主要是查缺补漏,帮助学生真正掌握Excel数据处理的方法与思想。在上课之前,我通过教师端程序发给每位同学,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学习,同时并将微课和课堂操作任务共享在360云盘里面,供学生课下自主学习使用。 4.教学效果。在微课的帮助下,几乎每位同学都能够掌握Excel数据处理的方法,笔者设置问题情景让学生去处理和分析数据,学生都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去提取和处理数据,可以说微课在Excel数据处理复习课中得到了有效的尝试。 作者:刘付燕 单位:南京市秦淮中学 高中信息技术论文: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网络资源应用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相关的教学资源和工具,这会让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更强,教学的内容得到丰富,学生在课堂上的收获也会更多。除了新媒体环境下各种教学辅助工具的使用外,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尤其是和教学主题相关的一些素材。这可以极大地丰富课本中的教学构成,能够帮助学生在理解与吸收课本知识时更加轻松有效,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网络资源在利用时要有效筛选,教师可以选取有针对性的素材辅助课程教学,同时,也要培养学生自身具备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这样才能够发挥网络资源对于课程学习的积极辅助效果。 一、利用网络资源服务于知识教学 网络资源利用的功效有很多体现形式,除了能够活跃课堂教学的整体氛围外,也可以给知识教学带来有效的辅助与促进。高中信息技术课本在篇幅上十分有限,很多知识点都只是泛泛而谈,没有对于其中涉及的相关内容展开相对更为细致与深入的探讨。这样的前提下,学生在理解这些知识点时就容易产生障碍。想要弥补这个缺陷,化解这个实存的教学问题,教师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课本内容的补充与拓宽,可以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从网络上搜寻相应的辅助资料,利用这些资源带来课堂教学的延伸,让学生能够更有效地掌握相关的核心知识点。网络上有大量的结合具体教学主题的视频资料,还有很多可以供教师参考的课件,这些资源都能够一定程度得到应用。教师在筛选网络资源时一定要结合多方面因素进行考虑。不仅要选取那些重点突出的视频或者文本资料,也要选取那些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并且可以给学生的思维过程带来辅助的资源,具备这些特性的资料起到的教学效果会更为理想。比如,过去在讲组建局域网时,我采用的是先找网络上的教程,下载好后,下发到学生端,学生先看视频后,我再讲解的方法。由于组建局域网相关的设备都要让学生认识,学校学生实习机房有限,在以前上这节课时,每次我边讲学生边动手来做,但是总有部分学生打断你的讲课,部分内容他们没有听下,教学效果并不是太理想。在改善这种教学现状的过程中,我考虑到了网络资源的利用,于是在教学革新中我采用了这样的方法。我首先在网络上找到和本节课相关的教学资源,将视频片段发给学生,学生一次将视频教程看完后,再进行讲解操作,效果比以前的方法好了很多。很简单的一个教学范例,却让我们看到了利用网络资源在改变教学质量和效果上可以起到的效用,因此,教师应当更为灵活充分的利用网络平台,利用网络上大量的相关资源来推动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利用网络平台展开互助式学习 网络平台同样是学生间互助式学习的一个依托,这也是网络资源可以发挥的一个积极效果。教师可以在讲完具体的知识点后给学生安排一些学习任务。对于那些综合程度较高,或者是学生难以独立完成的任务,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以合作学习的形式来进行。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对于学生的合作能力展开培养的过程。教师可以让学生以网络平台作为依托来进行交流合作,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进行交流,并且利用网络上的信息资源来辅助问题的解答,最后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或者目标。每学期我们所讲的网络教程,第三模块的学习通常是要学生自己建立一个自己的网站。教师可以借此学习机会,给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网站,学生边浏览边学习,也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在我推荐的内容中有文艺与艺术、中学生学习、体育、文学常识等方面的网站,还有青少年心理成长的网站等等,学生打开这些优秀的网站,可以看到网站中从整体布局到颜色搭配的一些模式,以及相关内容的组织和协调及运用的网页特效等。在学生充分浏览了这些网站后再来鼓励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设计自己的网站,让学生借助网络平台来进行充分的合作交流与互动协作,以这样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积极的合作意识。 三、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网络资源中涵盖的内容极为丰富,学生只有正确使用这个平台,并且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这样才能够让这些资源对于自己的课程学习带来辅助。教师在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时,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也是一个重要的教学范畴。首先,教师要有意识地杜绝学生对于网络的依赖,严格限制学生的上网时间,不至于让学生沉迷于网络。另一方面,对于学生浏览与接触的内容也要给予相关引导,尽可能的让学生接触那些积极正面的素材,浏览那些能够为课程学习带来辅助的资料,这样才能够真正发挥网络资源对于课程教学的正面推进作用。学生上网最初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盲目性,因此向学生推荐优秀网站就很有必要。这些网站将学生引向健康向上的一个学习环境中,教师可以将这些网站的网址发在学生的班级QQ群中共享,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打开这些网站进行课后充电,并积极引导学生将打开的网站中使用的心得发在班级群文件中,同班同学在浏览共享文件中共同进步,分享学习心得。教师也可以针对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学习的一些问题给予指导,比如,可以在网上找寻一些解决具体问题的方式,将链接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浏览学习,自己领会问题解决的方法与思路。这个过程则能够实现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可以促进学生更加灵活有效的利用学过的信息资源。 作者:岳波 单位:江苏阜宁县第一高级中学
机械工程自动化论文: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机械自动化指的就是在机械制造的过程中广泛的进行自动化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以此达到使加工,加快原材料的加工和流动速度。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与广泛的应用,是机械制造业一个巨大的飞跃,也是机械制造业发展的主象实现连续自动生产的目标,进而实现生产过程和生产效率的优化流趋势。但我国机械自动化的水平依然处在初级阶段。因此,我国的机械自动化技术还需更加快速的发展,更加广泛、科学的应用。 1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的现状及问题 1.1 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的现状 我国的机械自动化在自动化技术方面,还处于单子自动化、刚性自动化阶段。而工业发达国家自动化技术方面普遍实现了智能化、柔性化和集成化;在机械自动化的生产管理方面,我国的大多数企业依然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而工业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计算机管理,并且在工业组织与管理 生产模式方面不断进行着创新和升级;在人才管理方面,没有好的、适宜的人才管理机制,理论人才过多,不够全面性;在机械设计方面,我国还没有做到及时更新,设计水平也没有很大的提升;在工艺水平方面,我国的数控加工技术还多停留在精细加工等初级阶段,在复合加工手段的采用上尚未真正掌握,仍处于追赶阶段。 1.2 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存在的问题 自动化技术在我国的机械工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缺乏相关技术人才,自动化技术相对落后,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范围不够宽广等等。人才是发展进步的关键,我国大多数人只有知识理论而没有实践经验技术,对人才的管理培养不够合理、全面。要结合理论和实践经验,不断研究创新,才能提高实际自动化技术。自动化技术的进步将会大大推动我国现代机械制造产业的发展和进步,但是我国的自动化技术尤其是数控系统是传统的封闭式体系结构,必须提高水平,改变落后的状况 我国的自动化技术应用的领域还不够广泛,缺乏自动化技术的科研投入和制定自动化技术的管理策略。 2 改善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的措施 综上所述,机械自动化水平的发展程度,不仅影响本国机械制造业的整体发展,同时也能直接显示出一个国家的工业发展水平和国民经的提高程度。从近年来我国机械自动化的发展趋势来看,应当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改善措施: 2.1 充分认识机械自动化的发展方向 通过对机械制造工业发展的整体情况来看,机械自动化的发展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工程,在这个过程中,人工操作逐渐被自动化的控制器进行控制,生产方式也逐渐由传统的人工方式转变为素质化和自动化,这是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也是科技发展的重要成果。建国后,国家虽然在机械制造业方面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因为缺乏先进的科学技术,原有工业基础也相对薄弱,期间,我国的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劲头也大幅度减弱,我国的机械制造业在改革开放前一段时期内始终处于低水平状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引进国外机械制造技术的引进和学习,国家重视教育行业,科研实力逐步增强,我国的机械制造业逐渐发展起来了。目前我国机械制造行业虽然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与发达国家的机械制造业水平相比,我国的机械制造业技术水平还处于较低阶段。针对我国的具体国情,发展机械自动化技术,应该以企业的生产和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及市场需求为基本导向,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为指导,大力发展科技创新,加大技术投资,优化产业链为首要任务。在我国,切忌盲目搞自动化、搞自动生产线的做法。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盲目生产只能造成低效率、低质量的生产,不仅产生不了经济效益,还会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做到效率和质量的有机统一,充分考虑市场经济下的物资平衡,才是我们发展机械自动化技术所要达到的目标。 2.2加强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力度 机械制造业作是我国基础工业,对国家经济基础命脉,机械制造业自动化技术的先进程度也决定了国家经济的强弱。我国机械制造业各企业具有大量的通用设备,在发展机械自动化技术时,应将原有设备作为基础,合理调整机床布局,通过添置少量的数控设备,充分发挥电子计算机自动化管理的优势,充分发挥人的创造性,共同创造一个以人为中心、以信息自动化为先导,建立自主的单元化生产系统。我国经济发展很快,问题也相对较多,首先是能源的巨大消耗,和环境的破坏。虽然说我国的能源相对来说比较丰富,用我们13亿人口这个庞大的数字平均一下,就显得非常匮乏。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了经济发展要遵循 “节能减排”的目标,这样就要求我们在产业方面要加大科研创新力度,大力发展节能型产业和经济性产业,利用最少的能源创造最大的利润的同时要注重环境的保护和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发展机械自动化技术应该立足于自我研发,然后配套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共同来完成技术的升级和改造,要重视降低能源消耗,并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走一条低成本的机械自动化发展之路。 2.3合理地使用机械自动化技术 目前,中国机械制造业同世界先进水准之间存在着阶段性的差距。在这种情况下,普遍应用电子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高度自动化,并不具备相应的基础技术、发展经验和所需资金。因此,应该发展生产工艺成熟的大批量生产的自动化技术。目前在我国,在数量较大的同类产品连续流水作业的切削加工生产中,自动化设备被仍然是以半自动机床、自动机床、组合机床及其组成的自动线、回转体零部件加工自动线等为主。在大批量的铸造、锻造、焊接、冲压、热处理以及装配等生产过程中,采用自动单机和自动线则是符合现实的,也是可行的。针对品种较多的成品生产,应该采用可快速重新调整的设备组成成组工段或者流水线 可更换主轴箱组合机床自动线、短自动线和复合制造单元从而实现成组自动化。针对单件小批量生产,应该从推广成组技术人手,适当发展采用数控机应用或加工中心。 2.4 注重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前景 坚持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道路,对于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至关重要。目前,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向朝着数字化、绿色化与智能化方向发展。数字化是先进制造技术发展的核心,是制造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与现代管理科学交叉作用的共同结果,这将是机械自动化技术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人们对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这一问题认识的逐渐加深,实现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当代经济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也同样要遵循这一原则,实现绿色化发展之路。近20年来,制造系统正在由原来的能量驱动型转变为信息驱动型,这就需要制造系统不但要具备一定的柔性,同时还要表现出一定的智能,实现在对大量复杂信息处理的同时,能够自主进行选择与处理这既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4 结语 总之,机械制造工程的自动化技术是企业不断追求的目标,通过利用自动化技术,企业产品实现集成化、智能化、虚拟化,需要管理、经营、技术进行不断地优化整合,从而达到提高产品的质量、降低产品的成本、提升服务质量等目的。面对全球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和快速进步,机械制造自动化是我国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目标 我国的机械自动化必须不断进行借鉴和创新研究,提高我国机械制造的自动化技术能力,促使我国机械制造自动化水平与国际接轨,提高我国机械制造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机械工程自动化论文:浅谈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机械自动化技术对中国工业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随着中国加入wto,重工业产业因为技术与生产力落后的原因,始终没有跟上世界同步水平,导致近年来,中国工业生产水平止步不前,而机械自动技术的产生,可以改变这尴尬的情况,帮助中国工业生产重振雄风,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是指在机械制造工业中应用计算机智能自动化生产技术,实现对加工对象的连续自动生产,不断优化自动生产的过程,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益,加快生产投入物的加工变换,能有效提升生产的流动速度。 一、机械工程自动化的技术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全部的技术都必须建立在一个基本前提上,那就是是否与我国的基本国情相匹配,是否能够带动我国经济、工业的发展,而不会造成严重的后遗症,所以,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看到,我国的当前的国情是,我国是通过不断消化吸收国外的柔性制造系统完成自身工业发展的不断成熟壮大,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国情,而需要解决的方法就是,根据国外的先进技术,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研制、开发和推广适合我国国情的技术。 我们国家目前应该在消化吸收、融汇贯通国际上的自动化技术理论的基础上,努力做到从我们国家机械制造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发展创新,形成有国情特征的发展自动化技术理论和学说,进行围绕计算机技术的柔性自动化技术开发研究。 针对我国目前的发展的整体情况,相关人士认为应当先发展低成本自动化技术,因为该项技术发展的潜力巨大,前景非常广阔,投资小而且见效迅速,对于目前中国的工业情况而言,是非常实用的技术,有利于提高生产的自动化程度,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经济效果。 二、机械工程自动化的发展 以微电子技术、软件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通信技术为核心而引发的数字化、网络化、综合化、个性化信息技术革命,不仅能深刻地影响着全球的军事、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而且也深刻影响着机械自动化的发展趋势。 光机电化方向 机械工程自动化的发展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发展发展就是光机电化发展方向,因为在这一方向上,我们可以把整个进行有效的组合,在光机电化系统中,整个系统是由传感系统、信息处理系统、动力系统、能源、机械结构等部件组成,最重要系统则是光学感应系统,在机械自动化的发展中,通过引进光学技术,利用光学技术的先天优势,就能有效地改进机械自动化的传感系统、能源系统和信息处理系统。光机电化技术可省过去靠机械传动链连接的各个相关动作部分,改用几台电机分别驱动,或用电力电子器件,或用电子电控装置进行相关动作控制来实现。光机电化技术使得操作人员摆脱了以往必须按规定操作程序或节拍频繁紧张地进行单调重复操作的工作方式,能以灵活方便地按需控制和改变生产操作程序。 智能化方向 智能制造是20世纪80年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具有很重要的前景,智能制造的涵义,有众多说法,可以认为智能制造是指将专家系统、模糊推理、人工神经网络和遗传基因等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控制中,解决多种复杂的决策问题,提高制造系统的水平和实用性,人工智能的作用是要代替熟练工人的技艺,具有学习工程技术人员实践经验和知识的能力,并能在生产实际中长期发挥作用。 全球信息化方向 随着全球信息化的程度不断加深,机械自动化也在往全球信息化方向发展着,据我们所知,在跨国的并购和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当中,全球化的另外两个特征:全球采购与配套、全球设计与制造,相应形成。众所周知,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拉动了信息化和信息技术的全面发展,信息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又推动了全球化的进程,如果没有全球的信息网络做为运行环境的支撑,我们根本无法想象,全球的工业、生产制造业是否还能继续维持下去。全世界的制造与设计,由于有了更广阔的信息与网络,不仅得到实现,并且能在24小时不间断地工作,全球采购与配套,只有借助了信息技术才能有效地进行。 三、机械工程自动化的进步 精密机械 精密机械是高科技制造业的基础,两者互动密切,相辅相成。机密机械工业的推动,可加速高科技产业升级,全面调整经济结构;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又可相对扩大对精密机械的市场需求,带动机械成长茁壮。精密机械技术包含了ng工具机,超精密加工技术,纳米加工技术,新精密机械技术等领域。 工具机技术 未来工具机产业将以发展高速切削、硬切削技术为主,而高速切削加工机之主要发展项目应以高速主轴及高速进给技术为主。在进给系统高速化方面,未来线性马达之应用应会普及化,故硬加速协助业者进行高速切削工具机相关技术之研发。 半导体制程设备技术 我国半导体工业在过去十年来蓬勃发展,已为半导体工业相关技术扎根,也带来信息相关产业的进步与发展。而今由于全球通信息产业日正当中,已有多家国内业者投入所需之ⅲ-ⅴ族半导体关键高速及高频元件生制造。目前ⅲ-ⅴ族半导体晶园厂量产技术尚在萌芽阶段,生产制程与设备尚有很大的改善空间。我国湾砷化镓产业已成型,且为全球唯一投入砷化镓晶园代工的地区,依各业者规划的产能计算,不仅可拿下近五成的晶圆制造市场,并有机会延续硅晶圆发展模式,再创另一个半导体产业高峰。 四、总结 当今科技的进步与市场的需求对于机械工程的建设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又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正是这种挑战与机遇共存成为了机械工程发展的动力,在自身不断完善发展的同时又从各个学科领域中获得新的启示与技术支持提高改进和创新的能力。在广阔的市场需求与人才不断扩充的前提下,我们不仅要加强自身的建设与发展更要积极的向国际最尖端的领域学习借鉴,相信我国的机械工程会引领世界。 机械工程自动化论文:探讨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创新实践开发 引言:工程的本质在于创造,工程创造的内涵就是科学知识和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工程正是通过对辩学知识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创造世界上原先没有人工产品或系统来满足社会现实可能的需要。工程是一种创造力的专业,与社会生活中的其他专业有着不同的分工,以创造为自己的使命,这正是工程教育的本质特征和光荣任务。现代工程的定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2l世纪,世界将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一切创新都依赖于高素质创造型人才,承担培养高素质创造型人才和发展科学文化双重任务的高等教育,必将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支柱和基础,寓有创造本质特征的工程教育应当更加突出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等。 一、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创新实验开发研究的意义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增强,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与完善,对现代工程的概念也产生了一种新的理论,即“工程是关于科学知识和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以使在物质、经济、人力、政治、法律和文化限制内满足社会需要的一种创造性专业”。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工程的本质在于创造,而创造的本质就是对科学知识和技术的开发与运用。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工程就可以理解为通过科学知识和技术的开发与应用,通过创造出当前没有的产品或者是系统,以此来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从某种意义上说,工程与其他的专业有着很大的区别,最为主要的就是工程专业可以理解为创造力专业,这也是工程教育的本质特征。当前,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知识成为了人类社会进步的源动力,一切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也都要依赖于知识的开发与运用,而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正是对知识的开发与运用的实施者,培养创造型人才也成为了当前我国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对工程教育进行创新与改革也是当前高等教学改革的一个必然方向。 二、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综合创新实验的开发研究 通过对高校理工科专业教学体系的分析可以看出,实验教学被安排的位置是在理论教学之后,其实验的目的就在于为学生提供应用理论知识进行实践和应用的机会。工程能力也可以称之为创造能力,这是对于理工科学生基本的素质要求之一,因此可以说,创新实验教学的开发和研究,是为学生提供应用理论进行创造的平台,也是培养学生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综合创新实验的开发与研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工程,需要以现代教育思想作为根本的指导思想,科学的处理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笔者认为,综合创新实验应当根据专业特点,同时结合学校教学的实际情况,在现有的实验设备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研发,而不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新设备的购置,通过对现有的实验设备进行优化和整合,引入计算机技术和智能化技术,则能够实现对综合创新实验的整体优化,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目标。综合创新实验的教学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工程应用教学环境,使学生通过实验来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且学会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实施综合创新实验通常是在理论课教学结束之后,综合创新实验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其实验内容的设计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指导思想。学生在完成一项创新实验的过程中,要对各种实验的设备进行熟练的掌握,也需要借助多个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才能够完成实验。 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综合创新实验ι 1、实验设备:细纱机,计算机,测试系统,机构测绘工具。 2、实验内容:(1)测绘细纱机钢领板运动机构;(2)应用测试系统检测钢领板运动规律;(3)根据检测的钢领板运动规律,反求设计控制凸轮机构;(4)对细纱机钢领板运动机构进行综合分析,提出新的设计方案;(5)在计算机上实现新设计方案的仿真设计或者虚拟设计。 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综合创新实验ⅱ 1、实验设备:机器动力学实验台,计算机,测试系统。 2、实验内容:(1)应用测试系统检测机器动力学实验台,当载荷一定时,在安装飞轮和不安装轮飞两种状态下主轴转速的变化情况;(2)建立实验台等效主轴的运动方程,分析飞轮的调速作用;(3)按新给定的主轴运转不均匀系数反求设计飞轮;(4)在计算机上实现不同主轴运转不均匀系数条件下飞轮的仿真设计或者虚拟设计。 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综合创新实验ⅲ 1、实验设备:1511织布机,计算机,测试系统,机构测绘工具。 2、实验内容:(1)测绘1511织布机打纬机构和棕框机构的机构运动简图;(2)应用测试系统检测检验棕框机构运动规律;(3)根据检测的棕框机构运动规律,反求设计棕框共轭凸轮机构;(4)对1511织布机打纬机构和棕框机构的运动进行综合分析,提出新的设计方案;(5)在计算机上实现新设计方案的仿真设计或者虚拟设计。 三、“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综合创新实验"的实施 系列“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综合创新实验”一般安排与课程设计同步进行。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基本实验内容,然后独立完成计算分析、创新设计以及在计算机上实现创新设计方案的仿真设计或虚拟设计等项内容,最后写出实验报告。系列“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综合创新实验”不仅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加强了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系列“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综合创新实验”是按照学生掌握知识由浅人深,认识问题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过程设计的,它重视了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明确培养目标制定具有工程特色的教学计划。随着科技进步,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标志的高新技术在机械制造领域的渗透、融合、应用,使得机械工程学科本身的内涵、外延同传统的观念相比有了质的变化,企业要求该专业的毕业生不仅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还应具备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制造领域内的科技开发、设计制造、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的能力,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就应在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以培养具有工程素质的应用人才为目标,构建起新时期对该专业人才要求相适应的、与现代高新技术相融合的、与经济发展环境和资源条件相协调的教学计划体系,按照公共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训练的培养策略,突出工程特色,既要有共性要求,又兼顾个性培养。公共教育部分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 人文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从来就不是分割的, 很多科学技术中的突破来自于人文知识的灵感, 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也绝不是单纯的专业知识教育问题,通过对学生宽广的通识基础和深厚的自然科学理论基础的塑造,辅以工程哲学的教育,可以为工程素质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专业教育部分要系统学习专业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重视坚实的专业技能的培养,培养工程师的基本素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为学生提供专业技能认证课程。实践训练部分则着重进行上手快、后劲足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训练,任何一个学年均有不同的实践教学环节,保证工程实践训练4年不断线,倡导以科研项目、工程现场、实验室研究为背景,进行系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除了上述共性教育,还要对学生进行个性培养,如鼓励学生参加辅修专业的学习,选修感兴趣的其他专业,通过学习,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以此加强跨专业、跨学科的复合型工程人才的培养。 机械工程自动化论文:机械工程设计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 摘要近几年,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升,机械行业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机械工程技术是极为重要的,我国机械行业虽然有着较快的发展速度,但是与其他发达国家进行对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自动化技术正在被人们所广泛运用,其不仅能够促使机械工程设计的效率不断提升,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机械设计作业的安全性、可靠性。文章将详尽阐述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的具体设计原则,并结合实际情况来探析机械工程设计及其自动化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机械工程设计;自动化;发展;趋势 1概述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以机械技术和电子技术为主体,多门技术学科相互结合的产物[1]。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使得机械工业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有所不同,其功能和构成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化,机械工业的生产管理模式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其生产模式的自动化均已实现,产品的质量也越来越好,机械工程设计自动化对于我国工业水平的提升有着重大意义,应该给予一定的重视。 2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的设计原则 2.1设备的功能要求得以实现 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技术具有着较强的综合性,运用这种技术所制作出来的机械器材的性能与其内部构造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机械设备的研发主要是想让人们的日常生产环节能够更快更好地完成。每一种机械设备均有着其相应的功用,不同设备的功能是有着一定区别的。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最关键的设计原则是要满足人们对于设备功能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这些设备能够被正常使用。每一种机械设备均可以处理物质、能量以及信息,然后再将这些输出,故机械设计及自动化也应该具备这种能力。 2.2运用先进技术来不断改进和创新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系统有着众多功能,依照它们所具备的功能可以将这些产品细分为3种。1)加工机。该产品是一种自动化形式的机械,往往被用来进行物料的搬运以及加工生产等作业,其能够针对各种类型的东西进行自主加工处理,从而得出更加完善合理的物品。该类型设备常见的有机床、交通运输的器材、食品加工处理的设备、运用于纺织以及印刷的机械等等。2)动力机。这种器材主要运用于输出能量,在把各种信息输入到该设备中之后,将会通过这些信息来得出一种新的系统,比如交通车辆的电动机、内燃机、发动机等等。3)信息机。信息机这种自动化机械设备主要是用来处理各种信息,在工作人员将各种信息输入之后,该设备针对这些信息展开计算和管理,从而得出用户想要的信息数据。 3机械工程设计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 3.1智能化 伴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机械工程设计及其自动化将会不断向智能化方面靠拢。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的智能化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往往需要运用到诸多学科方面的知识和思想,在未来,机电一体化技术也会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发展。通过调查不难发现很多人认为机械智能化设备能够很好地完成人类的各种工作,并且会具备自身独立的思想、能力以及情感,即人工智能状态。这种机械设备具有一些基本的逻辑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判断能力以及情绪活动等[2]。人们通常将这一系列设备命名为智能机器人。在部分人的想象中,智能机器人发展到最后可能会取代人类,然而,这是不现实的,机器人终究属于机械设备,即使它有着很强的工作能力,但它终究是人类制作出来的,其无法取代人。由于机器人可以代替人们完成很多事情,故非常有必要注重机械智能化方面的探究,以此来更深层次解放人的劳动力。 3.2绿色化 现如今,人们居住的环境变得越来越好,生活方面的物资也越来越丰富。然而,人们对于环境的破坏正在持续加重,各种资源的储备量也在急剧降低。针对这种情况,人们非常有必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加以处理,使得自然资源能够被很好地保存下来。现如今,为了确保环境保护以及人类健康的要求得以达成,绿色产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这种产品对于环境的危害非常小,而且能够充分利用资源,绿色化已经成为时展的趋向,机械工程设计及其自动化的发展也会朝着绿色化方向发展着,只有这样才能符合时展的需求。 3.3微型化 最近几年以来,微电子设备技术正在被广泛运用与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机械设备在人们的印象中往往是那些比较高大的器材,而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正在不断向微型化方面展开探究。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的微型化发展突出表现是微创术[3]。微创术很多被运用在医学方面,这种技术对于人们而言是非常新颖的,是一种顶尖科技。该技术在医疗方面具有重大的功用,其通过微型设备来减少手术所带来的危害,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也不再那么痛苦,并且能够促使手术的安全性有所提升。目前,由于这种设备的加工比较困难,其要求非常严格,急需相关人员来加以处理,从而推进机械自动化设计在微型化方面的拓展运用。 3.4网络化 网络的迅速普及,促使各种网络控制和检测技术的研究得到了长足的进展。而控制所用到的终端设备就是机械设计自动化产品[4]。网络技术的广泛使用让各种家用设备均能与网络连接起来,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来控制各种设备的运转,故机械设计自动化产品需朝着网络化的方向发展。 4结论 现如今,人们越来越注重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的发展,我国虽然在这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这些依然是不够的,要想推动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向前发展,就需让机械设计及自动化不断朝着智能化、绿色化方面发展。 作者:廖鑫 单位:郫县第一中学 机械工程自动化论文:机械工程自动化设备安装技术与方法 摘要:我国的科学技术正在不断进步,自动化的新型设备已经生产出来,相关的安装技术也正在不断革新。本文针对机械工程自动化设备的安装技术展开分析,探讨发现的问题,并阐述具体的应用措施。 关键词:机械工程;自动化设备;安装技术 引言 自动化设备的应用主要是用来生产实践的,这也标志着自动化设备正在逐步现代化。在实施安装的过程中,自动化设备中的零部件是安装工作中的重点内容。安装的效果影响结构的精度,安装的时间影响设备的质量,也会影响生产的产品的使用效果。因此,研究安装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机械工程中自动化设备的安装要点 首先,应该在安装前做好充分准备,牢记安装规则,重视安装中的注意事项。安装技术人员必须背熟安装过程,在实际安装前应该在心里模拟一遍,并且思考安装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以便在遇到突发问题时能够尽快解决问题,顺利安装完成。其次,要注意自动化设备的轴承安装和零部件的焊接。在进行这两项安装时,要按照自动化的科学方法进行操作。最后,自动化的设备内部比较精密,零部件的安装需要进行密封处理,如图1所示。即便是安装的交界面,也要进行特别处理。 2安装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自动化的安装技术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自动化设备的运行也是依靠数理化知识进行设置的。安装时,如果技术人员能够保障安装质量,将直接提高设备的工作效率。另外,我国的安装技术和方法和国外的先进技术还存在一定差距,计算机处理技术并不能在安装时充分发挥作用。 3安装技术的改进措施 3.1提高安装质量 自动化设备的安装质量由安装人员的技术水平决定。安装人员的专业素质必须过硬,同时要重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平常工作中,要训练安装知识,通过实际操作更加熟练操作流程,以减少安装时的失误。制定安装的监督管理工作,严格规范操作流程,通过激励制度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3.2学习安装技术和方法 我国的安装技术相对落后,通过学习国外的安装技术可以提高我国安装技术的整体水平。和国外的先进技术人员沟通和交流,以国外的先进技术为基础,不断创新,以不断提高我国的安装水平。 3.3加强人才培养 我国自动化设备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国家应该投入更多科研资金,以加快安装技术的发展。要培训安装人员,选拔优秀的人才,不断提高整体人员的技术水平。 4自动化设备安装技术的具体应用 4.1自动化系统的安装 4.1.1加工系统在我国的工厂中,技术人员长期处在生产工作中,身体受到严重的损害。而自动化技术广泛应用于工厂生产,尤其是加工系统,可以极大程度地降低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升工厂的生产速度,提高工厂生产的零件精度,从而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4.1.2组装系统实际生产中,生产的工具多种多样,其中应用广泛的工具就是小元件的组合工具。以往小元件的组装依靠人工,不仅耗费大量人力,也会严重耽误生产进程。自动化系统的加入,明显提高了工厂的生产效率,且不会因为人工安装出现大量的位置错误。在工厂的组装系统中,全面融入自动化技术,可保障元件的生产顺序,降低整体失误率,提高生产效益。 4.2检测系统 由于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产品的精度检测也是工作中的重点。自动化系统的加入,提升了产品的检查速度,保障了产品质量。检测系统可以高精准检查生产的各个环节,极大地增加了产品的生产数量。4.2.1找准安装基点安装设备的过程中,应该找准设备的中心线。基础中心线要求和纵横的中心线统一对齐。实施安装前,可以对标板进行永久式绘制。基准点的位置也应该绘制布置图,以两种图版为基础进行安装。图上应该标明实际的埋设点和基准点,如果设备在安装过程中需要及时做出调整,也会有基准点作为参考。同时,要实施观察设备的沉降情况。当设备进入高速运转时,以减少震动的发生。值得注意的是,基准点的数量一般不能少于四个,检查时可以按照原有的基础规范设立基准点的标准。4.2.2定位设备吊装设备后,需要精准的定位设备。因此,可以设立挂设基准线,按照要求选择钢丝。钢丝的直径应该在0.3~0.75mm。挂设期间的拉紧力应该在钢丝整体承受力的2/5~4/5。水平挂设时,整体的距离不能超过40m,斜跨距离不应该超过40m。对基准线进行挂设,可以帮助线架进行调整。安装期间,线锤必须和基准点对症。经过调整后,才可以锁定螺母。应用基准线时,也不会发生明显的偏移。4.2.3调整标高标高的调整是设备安装工作中的重点内容。应用水准仪对基准点进行设定,然后投射辅助应用的基准线确定设备的标高,不断做出调整直到调整合格为止。比较重要的设备必须应用水准仪,以减少设备安装可能发生的失误。4.2.4调整水平度在以往的安装工作中,基本按照整体设备和分体设备结合参照调整水平度。如今,应用水平仪可以测量设备表面,按照不同的设备选择不同的水平仪,分体的设备找平后分别进行安装,之后进行整体的安装即可。 5结语 机械工程是我国的主要工程之一。应用自动化设备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进而提高整体的工程竞争力。 作者:王笑 王宏 单位:新疆工程学院 机械工程自动化论文:机械工程自动化设备安装技术与实践 摘要:近年来,在机械生产制造行业中,自动化设备成为重要的构成模块。自动化设备在安装期间,设备的精准度常常受到零部件安装概况的影响。因此,安装技术直接关系到设备在后期的使用情况,要求技术人员端正作业态度,提高综合素养,从而确保自动化设备安装技术质量。 关键词:机械工程;自动化设备;安装技术 社会科技高速发展,传统的机械制造模式难以再顺应时代的潮流。因此,机械制造人员应树立与时俱进的理念,加大创新力度,使机械制造朝自动化方向发展。对于设备安装环节而言,安装人员应保障安装质量,从而提高生产效率,以下笔者展开论述。 1当前机械工程自动化设备安装技术现状 近年来,虽然我国机械化设备安装技术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还存很多不足。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自动化设备安装技术中还存在很大的进步空间。西方引入了先进的信息技术,但是我国信息技术发展相对落后,难以发挥计算机的优势,使自动化设备安装期间的信息技术应用效果不佳;我国自动化设备安装技术存在的最主要问题为缺乏资金投入,当专业技术人员综合素质不高时,设备在安装期间出现问题后,技术人员也难以及时处理;当前很多安装技术人员忽视了安装环节的重要性,一旦安装质量未达标后,在后期自动化设备的使用过程中,其性能难以良好发挥,不仅减少了设备的使用时间,而且导致生产环节中存在安全隐患。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即借助机械来执行一系列设备指定动作,使被操控设备能完成自动化任务。机械自动化技术以数字系统理论为基础,借助反馈原理使动态系统能实现自动化操作,从而达到原有的输出值。在当前环境中,很多国家的机械自动化技术较高,同时,正处于不断完善制造技术的过程中,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在很多工厂里,某些工人长期工作会产生疲倦心理,降低了作业效率。当自动化技术引入加工系统后,能从很大程度上减轻工人的作业负担,同时保障加工零件的精确率,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由于某些系统涉及较多的元件,在人工环境中操作会消耗较多的时间与精力,并且难以保障元件的顺序,通过运用机械自动化技术,能提升组装效率,避免人工组装中的错误问题。在当代环境中,人们追求产品的精度率,但是高精度产品的加工与检查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通过运用自动化系统,能在增加产量的基础上保障设备的生产效率。在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趋势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机械工程自动化制造产业必须充分保障产品质量,从而更好地立足于市场环境中。 2机械工程自动化设备安装技术分析与实践 2.1明确基准点 对于机械设备而言,技术人员需要保障设备的基础中心线与纵横中心线相符,在正式安装设备之前,为永久基准点布置图做良好的铺垫,随后,在图上标注永久基准点、实际埋设点,提高设备安装效率,同时便于技术人员查看设备的沉降状态,防止影响设备的高速运转,避免设备出现不必要的振动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在同一块基础的周围应涵盖几个基准点,保障沉降状况在设计上具备有序性。 2.2提高设备定位准确性 为了保障设备的精确性,技术人员落实好设备的吊装工作后,应结合以前设立的永久中心标板铺设基准线。在铺设期间,需要运用的直径为0.3mm左右,其拉紧力为钢线破断时拉力的2/5左右;当钢线直径是0.75mm时,其拉紧力为4/5,在倾斜挂设期间,其跨距应小于40m。当线架上设立好基准线时,其调整过程较为方便,技术人员借助线锤能使其与中心点一致,避免后期运用过程中出现偏移问题,但是在使用环节里,技术人员还需要落实好定期审核工作。技术人员在调设标高期间,需要将主要工作面作为基准。由于机械设备与永久性基准点存在很多差异,技术人员应尽量使用较为精准的水准仪,遵守永久性基准点原则,调整设备的标高问题,对于比较重要的设备而言,技术人员还需要注重复测环节。设备水平度调整的基本方法包括设备、分体设备,在传统的应用模式中,技术人员主要借助水平仪对整个设备的表面进行测量,由于设备的参数不同,其运用的水平仪也具有差异性,技术人员在分体设备作业期间,还需要结合不同分体部件的实际情况,执行分体设备的安装任务。 2.3提升安装技术人员综合素养 企业通过引入高素质技术人才,虽然能从一定程度上提高自动化机械安装设备效率,但是难以解决根本问题。究其本质为我国缺乏创新人才,因此,国家应注重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增强教育层面上的投资,使越来越多的创新型人才投入于我国的机械自动化发展事业中。当设备的安装过程达标后,其功能优势才能被良好发挥。安装人员应遵守机械化设备的安装顺序进行工作,从根源上保障准确性,期间安装人员应熟练掌握基本技能,在每个步骤执行之前,制定对应的预防预案,防止难以处理突发事故。在焊接作业里,应保障焊接作业的质量,使精准度不断提升,防止出现焊接裂缝等问题。由于机械自动化设备的精密度越来越高,其内部零件应保障较高质量,使密封处的处理技术能落实到位。在安装期间,技术人员应注重监督管理的细化,使技术人员的操作更具有序性。在安装前的准备环节里,企业应锻炼技术人员的安装经验,使其获取更扎实的理论知识与丰富的实践经验,从而保证技术人员具备良好的综合素养。 3结语 综上所述,机械行业在现代化发展背景下,自动化设备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对于机械工程设备而言,安装技术不仅影响设备质量,而且还关系到设备工作效率。因此,在机械自动化生产期间,单位应保障安装质量,从而为单位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作者:温国伟 单位:汉江集团丹江口电化有限责任公司 机械工程自动化论文: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发展前景 【摘要】伴随科技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促使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也随之加快,特别是自动化技术的融入对机械工程的发展来说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提升产品生产效率,改善产品自身的质量,从而促进我国工业化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文章简要阐述了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的相关内容,并深刻探究其未来发展趋势,以促进机械工程能够取得更好的实施效果。 【关键词】机械工程;自动化;发展前景 1引言 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实施效果,对于机械工程行业的发展而言能够促进其自身的发展,但是从目前形势分析,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从而推进机械工程能够实现长久发展。本文中针对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现状,全面剖析了其自身的发展前景,通过本次研究为之后的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2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的重要性 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对我国经济发展能够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这其中培养创新型人才也是非常关键的要素,使其能够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而对于企业发展而言,其最大的竞争优势就是人才的竞争,只有具备高素质的人才,才能推动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取得更好的使用效果。而企业需要加强对人才展开培训,并且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升他们的业务素质,更好的服务于机械工程行业。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加强,我国逐渐与国际市场接轨,因而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的提升是非常重要的元素,这能够提升我国整体实力。而发展机械工程目的非常明确,就是优化生产产品,借助先进的科技技术,从而创造出更多高质量产品,这样能够满足广大人们实际需求。创新与优化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将在最大限度上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基于知识时代背景前提下,科技创新是最大发展动力,提升机械工程自动化水平是促使其提升自身生产力的直接动力,并且有利于我国企业在世界经济中占据一席之地,从根本上促使其经济及社会效益得到改善。 3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现状 从当前情况分析,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基本上是以单自动化为主,同时处于刚性自动化时期,而西方发达国家相较于我国而言发展速度相对较快,他们基本上已经实现柔性化、集成化及智能化。而针对我国大部分机械工程来说,他们的管理模式相对比较落后,发达国家基本上都是以计算机全程监控模式,不仅如此,他们还在机械管理、工业组织,乃至机械生产模式等方面不断创新。而针对我国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来说,这其中还存在诸多的发展弊端,从而制约其进一步发展。根据研究分析可知,制约因素包含以下方面因素:技术人员匮乏、自动化技术有待于提升、管理水平较低以及资金等问题,这些因素直接导致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面临严峻的考验,在未来发展过程中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展开研究。 4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前景 4.1强化技术的实用性 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对我国经济发展能够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因而强化其发展是当前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环节。针对机械工程自动化发展中显现出的问题予以高度重视,并从未来发展角度具体阐述自动化发展需要完善的方面。从发展角度分析,机械工程自动化应用具有极强的实用性,是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在组织生产及技术方面时需要考虑到其自身的实用价值,同时还需要兼顾企业生产需求,还有技术需求,从而促进企业自身的生产效率能够得以大幅度提升。因而从整体角度分析,机械工程自动化发展未来主要是以实用性为主。 4.2增强绿色环保 机械工程自动化发展过程中除了要彰显实用性特征之外,还需要重视绿色环保问题,这主要是因为机械工程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会造成一定的环境的污染,因而这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之一。现阶段机械工程自动化发展速度不断递增,促使企业生产效率得以大幅度提升,虽然其自身创造了很多经济价值,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这其中比较严重的当属环境污染问题,这对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因素,因而必须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从长远经济利益分析,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发展过程中要避免资源的浪费情况出现,并且要保障环境不会遭受破坏,并且需要始终贯彻绿色环保理念,创建绿色家园。 4.3彰显技术的经济性 自动化技术对机械工程的发展而言是非常有利的因素,这使得当前工作效率及效能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改善,并且优化企业生产效益值,因而发展自动化技术对机械工程来说是非常必要的。然而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机械工程自动化水平相对较低,发展模式也比较落后,最关键的是应用范围相对较小,这对于我国企业的长远发展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因素。针对上述发展弊端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发展过程中,企业必须要不断完善自身的技术水平,提升企业生产效率,优化其自身的经济效益,从而推进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能够发挥自身的最大功效。而针对企业来说,在提升其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能最大限度推动我国经济效益的长久发展。 5结语 总体来说,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对我国经济而言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也在某种程度上带动机械工程行业的快速发展,但是从目前形势分析,我国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发展还存在诸多限制因素,从而导致企业发展受阻,文章简要阐述了当前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的现状,并针对于此展望其未来发展前景,优化技术发展水平。 作者:姚靖远 单位:河南省郑州外国语新枫杨学校 机械工程自动化论文: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问题及改进方法 摘要:当前形势下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实际应用范围的扩大,为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带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针对该技术实践应用中存在的不同问题,应采用科学的改进方法进行处理,满足实际生产活动开展的多样化需求。基于此,本文就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展开论述。 关键词: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问题;改进方法 为了确保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实践应用效果良好性,应在有效的改进方法支持下,对该技术存在问题进行及时处理。因此,需要提升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认知水平,灵活运用不同的改进方法处理好该技术的相关问题,发挥该技术优势的同时为社会整体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提供保障。 一、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存在问题分析 (一)人才资源并不充足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日益提升,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应用中中取得了众多成果。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具体表现在:(1)缺乏专业能力突出、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才,致使实践生产中所需的管理、经营方式较为落后,影响了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实际作用的充分发挥;(2)技术性人才及管理人才数量不足,导致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应用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加大了该技术实践应用中的问题发生率;(3)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实践方面的人才匮乏,既有的技术人员理论知识扎实,但缺乏必要的实践能力,致使该技术使用中遇到实际问题时未能得到科学处理。当前我国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发展受到了人才资源不足所造成的较大影响,制约着该技术应用领域的拓宽,需要采取科学的改进方法进行处理。 (二)管理理念较为落后,管理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 当前我国工业化的生产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为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注入了活力。但是,由于机械化整体水平依然有待提升,与之相关的管理理念较为落后、管理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影响了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的实践应用效果。具体表现在:(1)相关的企业在运用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的过程中,对该技术缺乏正确的认识,相关的管理工作未能落到实处,导致其发展速度缓慢;(2)运用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提高生产作业效率的过程中,由于既有的管理理念未能达到与时俱进要求,加上相关的管理人员创新意识不足,间接地降低了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水平;(3)未能根据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实践应用中的要求,加强该技术管理,致使其使用中无法达到生产要求,给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推广使用带来了阻碍作用。与此同时,受到投入成本的影响,使得机械自动化技术实践应用中的创新性并不突出,导致其管理缺乏有效性。 (三)发展规划缺乏合理性、配套设施不完善 受到我国基本国情及技术水平影响,我国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使用中依然存在问题。其中,该技术的发展规划缺乏合理性、配套设施不完善。具体表现在:(1)由于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使用中相关人员对其功能特性及技术优势认识不足,导致其在市场推广中的实际需求下降,给其未来发展带来了较大的挑战;(2)实践过程中有关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的长远发展规划制定并不科学,导致有关该技术的投资热情减少,影响着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的实践应用效果;(3)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应用中未能与实际的生产要求充分地结合起来,致使该技术使用中的潜在价值挖掘不充分,影响着其长远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处理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存在问题的改进方法分析 (一)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确保人才资源充足性 机械自动化应用的完善和提高既离不开专业的技术人才也离不开自动化管理人才,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因此要重视对机械自动化领域相关人才的教育工作。从学校来说,要在理论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实践教育,注重培养机械自动化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一方面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与生产实际相结合,要注重研究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学过程中可以和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在企业里实习的机会,帮助学生积累实际工作经验。通过这些举措的灵活使用,有利于增强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人才培养有效性,降低该技术实践应用中的问题发生率。 (二)更新管理理念,重视技术管理工作 机械自动化技术实践应用中存在着成本高、管理能力不足的问题,影响着该技术的实践应用效果。因此,为了促进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发展,应对其实践应用中的管理理念进行必要的更新,并落实好技术管理工作。具体表现在:(1)应根据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概况,运用丰富的实践经验及技术管理方面的理论,确保其管理理念先进性;(2)在运用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的过程中,应结合其技术特点及实际的应用效果,给予其必要的重视,将相关的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并在管理中引进先进的自动化设备,确保其管理工作高效性。 (三)注重其发展规划的合理制定,完善配套实施 在加快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发展速度的过程中,应注重其发展规划的合理制定,并完善配套设施。具体表现在:(1)加强机械工程自动化领域内的形势判断分析,明确战略目标,做好整体的规划部署,确保其整体发展规划制定合理性;(2)加强计算机技术、功能强大的自动化设备等使用,完善分钟基础设施,提高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作用下的生产效率;(3)优化自动化作业流程,加大自动化系统装置设置中的投资力度,确保机械工程技术自动化技术应用效果良好性。 结束语: 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的高效利用,对于社会生产水平提升机相关领域产业规模扩大至关重要。因此,运用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完成相关的生产计划时,应重视其中存在问题处理,加强针对性强的改进方法使用,促使该技术实践应用中能够达到预期效果,为社会的不断进步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作者:杨春江 单位:中粮生化能源(肇东)有限公司 机械工程自动化论文:机械工程制造及自动化的发展趋势 摘要:在全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之下,我国的经济在改革开放以后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工业发展水平也不断提高,不断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在工业中,制造业依然是主体部分,传统的机械工程制造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因此在工程制造中结合自动化技术,就会再一次促进整个制造业的发展,从而给工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基于此,本文将对机械工程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发展趋势做出介绍。 关键词:机械工程制造;自动化;发展趋势 作为一种传统行业,制造业一直是我国很重要的一个产业模式。这也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重视制造业,也是发展工业的必然举措。制造业生产的产品用来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需要。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对产品的性能以及质量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样一来,传统机械制造工程不仅在产品的多样化以及质量上不能满足市场需要,在生产效率上也面临很大的挑战。因此,将自动化技术进行快速应用,发挥在机械工程制造中的实际作用,已经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使用自动化技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产品的质量以及生产效率。这也是市场发展所决定的。由此看来,深入研究机械工程制造以及自动化的发展趋势,对于未来市场的把控以及我国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都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1机械工程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内涵 机械工程制造及其自动化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涵盖的学科内容很多,比如机械学、电子计算机以及微电子等学科,因此这也是一门综合学科。新兴学科的不断推动也会带来新兴产业的发展契机。在探索以及创新的过程中,风险自然和机遇并存。机械工程制造及其自动化最明显的特点也就是生产制造时的机械自动化。这也是整个工业生产的又一次革命。通过将多种技术进行融合、应用,产生了一种效率更高、效益更好的生产模式。目前国内对这方面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跟国外发展水平相比,我们已然处于落后地位。电子计算机的快速发展,也不断促进机械自动化开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相关软件的出现,使得对具体自动化设备设计的时候,显得更加直观。 2机械工程制造及其自动化的特点以及应用优势 2.1机械工程制造及其自动化的特点 由于机械工程制造及其自动化会涉及到多门学科,它是由多种先进的机械技术结合而来。目标在于完善系统功能,组织优化生产,使整个产业流程达到最优值。跟以往的机械制造方式不同,自动化以及智能化是两者最本质的区别。机械工程制造及其自动化具有高质量、多功能、低损耗、高可靠性的特点,为企业带来了更大的经济效益。 2.2机械工程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应用优势 满足功能的内在需要是机械技术制造及其自动化的核心。通过完备的功能实现对产品的设计以及生产制造,从而将整个先进技术在具体生产中进行运用。将机械工程制造及其自动化应用于制造业的具体生产中会有很大的优势。2.2.1提升生产效率,减少劳动力的投入在生产制造的过程中,使用机械化生产,运用自动化技术,不仅可以在取代原有生产方式的同时提高产量,还能够降低人员的参与,有效降低出错率,节约一定的人力成本,从一定角度对资源进行有效利用,提高了生产效率。综合下来,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保证了企业的稳定、可持续、健康发展。2.2.2提升工人的安全度安全隐患在企业的生产中从来都是存在的,尤其是在一些大机器设备工作的环境下,高电压、强电流控制下的重生产设备在对其进行操作时,对工作人员的安全性存在较大威胁。一旦发生事故,不仅对人力造成巨大损失,对企业而言,也会承担相当大的一笔经济赔偿,而使用自动化机械制造设备就会有效改善这种情况。传统的生产模式对工人的依赖性特别高,有效人力直接决定生产数量以及生产效率。使用自动化设备之后,不仅可以保证产量,同时车间具体工作时对人员的需求大大降低,只对高技术人才有一定依赖性,有效减少了劳动力。从而也降低了设备带来的危险性。2.2.3实现机械的调整和维修在传统的机械制造过程中,还有一个对人力要求特别高的方面就是机器的调整以及故障维修,受到时代以及发展水平的限制,这样的工作只能依靠相关的工作人员来完成。由于检修人员的专业技能以及责任心都有所差异,因此在对设备进行调整和检修的时候,很容易由于细微的失误导致严重的损失,使用自动化机器设备之后就可以有效改善这些情况。通过一定的控制程序由设备本身进行检测甚至是维修、排除故障,不管是从及时性上还是从技能方面都比人工维修要好很多,就整体而言,节约了时间,就等于提高了效率,减少了损耗也同时保障了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3机械工程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发展趋势 3.1机电一体化 机电一体化是机械工程制造及其自动化的一个主要发展方向之一。所谓机电一体化是以现有的自动化技术为依托,并对其进行有效延续的一种发展模式。机电一体化涉及到多种技术的结合,自然在功能上也会更加强大,更能满足新时代下市场对这个机械制造业的要求,从而有效的推动着我国工业发展的脚步不断向前。 3.2模块化 将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技术投入到企业中,对其生产的产品研究也是一个重要的方向。机械自动化的投入使用是产品相比于以前更加的多样化,再加上企业之间的竞争,导致市面上的同类产品质量良莠不齐,这对于科研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进而对整个行业的进一步发展设下了障碍。因此上到技术下到产品都应该重视模块化的使用,根据不同的方式进行有效的探讨挖掘并且不断改良。在研究时更有针对性,同时还方便对相关设备的有效管理。推动整个自动化的发展。 3.3网络化 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发展,推动全世界的经济快速向前。计算机的快速普及并投入使用为我国工业的发展带来更大的机遇。将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与计算机技术进行有效整合,就会促使机械工程制造及其自动化朝着网络化的方向发展。网络化的普及应用,更方便看到我国跟世界各国在工业方面的发展差距,对有效改善目前的生产销售状况大有裨益。同时,针对机械工程制造及其自动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以计算机为中心的产业链结构在不断占领全球市场,为了早日跟上世界经济发展的脚步,我国必须重视对计算机网络的普及,这就会促使机械工程制造及其自动化技术必然会朝着网络化的趋势发展。 3.4微型化 电子技术的发展也是推动自动化技术发展的重要技术,微电子技术作为自动化技术中一个重要分支学科,为机械工程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集成电路的发展,使电子设备朝着微型化的方向发展,自动化技术对微电子产品的使用也促使机械工程制造及其自动化技术朝着微型化趋势发展。不同于以往的笨重设备,微型化的设备不仅对空间的占用情况大大降低,同时也降低了损耗,节约了能源。当前微型化产业的发展还不够成熟,在对具体设备进行设计制造的时候还会面临较大困难,但是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工业化的机械设备都会慢慢被微型化的自动化设备取代。 3.5绿色环保 我国的经济发展不断在转型,越来越多的产业朝着绿色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尤其是工业方面,由于之前不合理的发展方式对环境造成了恶劣影响,加快转型脚步刻不容缓。这也是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在机械制造产业中同样也应该重视绿色环保概念。不仅在生产的同时降低碳的排放量,同时对生产出来的产品也应该不断朝着绿色环保的方向要求。科学技术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才是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模式。机械制造对绿色环保产品的不断开发与完善也一定会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3.6人性化 以人为本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发展原则。在企业的生产中也应该重视这一发展原则。在工业自动化生产过程中,应该将人性化元素融入到产品的设计以及使用中去。新时代的形势下,不管是设计工作人员还是产品的使用者,都越来越重视人性化特点。将智能与感情融入到生产的产品之中,会大大提高消费者的用户体验。 3.7智能化 智能化是在自动化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智能化设备和产品不管是从控制角度还是使用角度都会产生重大变革。人机智能就属于这样的优质设备,自动的识别功能以及人性化工作,不仅给企业生产带来很大方便,同时跟智能化设备的结合更容易受到市场的青睐。提高机械工程制造及其自动化技术的智能化发展也是大势所趋。 4结语 研究机械工程制造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对把握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方向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也有利于推动我国的自动化工业发展进程。 作者:周震球 单位:江苏兆盛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机械工程自动化论文: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创新实践与发展趋势 摘要:如今国家经济发展带动了各个行业的不断创新,在机械工程领域,自动化技术得到了有效运用,这些技术的实践与开发都极大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便利,如今在科技不断发展过程中,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创新更应该给予高度重视,通过本文进一步分析,也旨在明确相关内容,结合简明阐述,以便提供有效参考,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的发展也是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关系生产与生活,相关工作人员更应该积极进行自动化技术创新与开发。 关键词: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创新;开发 在机械制造业中,其发展离不开自动化技术,所以密切分析并开发有效的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科技有着重要作用,只有科学技术与实践的不断发展,才能实现有效创新,机械工程与自动化技术相结合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目标,随着国家经济水平提高,相关部门也开始重视对其有效的实践与开发,开发过程中更离不开创新,创新既是动力也是一种无形的压力,在此要求下,下面具体进行几方面分析: 1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内涵 新时期,我国装备制造业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各项技术均致力于同国家基本国情相契合,快速推进经济建设发展,实现传统工业向现代化工业的变革与创新。当然,实践过程中仍旧包含一些不足问题,即装备制造业对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形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为此我国应持续的吸纳先进国家柔性制造行业之中的各项精品成果为我所用,使自身装备制造工业能够不断的壮大发展、更加成熟,这恰恰是我国需要面临的基础事实,也是最为重要的问题。实践过程中我国应将世界先进技术作为根本依托,针对自身装备制造行业的现实发展状况,利用不断引进、刻苦学习、全面消化、合理仿制、深人研发、积极改进、全面开发与推广,形成符合我国装备制造行业特色的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系统。 2创新实践的重要性分析 2.1提高经济效益与竞争力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体化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发展迅速,在面对国外机械制造业的大量侵袭,我国的机械制造业顶着非常大的发展压力。要想在如此大的竞争力下生存,我国机械制造业必须要重整过去的旧装备,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完善和创新,开发出新型技术,制造科学、合理、先进的产品。许多机械制造业将自动化技术与机械工程的有效结合,创造出更高质量的产品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提高我国机械制造业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国际竞争中拥有一定的竞争能力。在竞争力如此激烈的时代,我国采用自动化技术与机械相结合的方式,为我国机械制造业在国际同行中赢得了不少赞赏。 2.2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从人才管理方面看,提高创新实践活动效率,必须要与相对应的人才给予支持,这对人才的培养与锻炼是非常重要的,在此过程中要求人才的专业技术知识必须过关,同时也应该勇于创新,发现问题积极学习,不断提高自身水平,相关技术人才要多加练习,进一步提升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创新实践的有效管理。相关部门也应该积极对该方面人才进行知识培训,不断丰富自身经验,为国家经济发展尽有效力量。 3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趋势 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自兴起以来,经历了较长的发展历程,可以说聚集了各种专业的长处,并进行改革。如今较热的计算机专业、机械制造专业、移动设备专业等都应用机械自动化专业。机械的自动化必然朝着环保持续、具有新科技成分的方向发展。 3.1机械工程的集成化 利用自动化机械加工技术,能够确保企业减少在加工过程中投入的资金。利用自动化机械加工模式,并在整个加工的过程中利用集成化自动化技术,不断完善原有的制造水平,才能为社会提供高品质、高质量的产品。通过在机械制造业使用集成化技术,能够将生产经营与工艺加工流程有效的结合,降低对产品的资金投入,提高企业的收益。在不断为大众提供高质量、高品质的产品与服务时,不断完善企业的制造水平和加工工艺,才能够保证制造业在市场中的持久竞争力,让企业拥有强大的市场。 3.2机械工程的虚拟化 利用计算机仿真虚拟技术,可以模仿机械工程的虚拟工作流程。添加人工智能系统,并利用多媒体进行监控,实现了人员优化的目的,让虚拟化自动化得以更好的应用。虚拟化加工技术的应用,最大限度的缩短了加工时间和生产周期,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避免了人工生产对系统所造成的危害。由于整个加工流程变得更加自动化,省去了大量的人力,进一步节省了企业的资金支出,变向的提高了企业的收益。采取计算机仿真技术,融合先进的机械加工技术,确保整个加工流程自动化的同时,有效降低机械制造的加工成本,让自动化机械生产技术带动同行业迅速发展。 3.3机械工程的柔性化 在进行机械制造和加工的过程中,采取柔性化加工模式,既能达到预期的加工需求,又能保证整体工作流程更加完整统一。在柔性化加工技术中,合理的将原有的自动化加工系统与生产柔性化相结合,满足了对加工时间合理分配的需求,让计算机在处理程序的过程中,避免单一操作模式对系统造成机械损伤。柔性化加工模式被现代诸多企业所应用,这种加工方法能够尽可能保证用户所需,让整个生产过程变得平稳、有序。由于人们对生活必需品的要求日益增高,利用柔性化制造模式,能够为不同阶层的消费人群,提供可靠的物质保障,这也是机械加工柔性化的最终目的。 3.4机械工程的智能化 随着机械制造工艺与加工工艺的完善,在机械制造的过程中,将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的加工技术相融合,让整个生产流程变得智能化,取代了原有人为繁琐操作的工作流程。采取智能化机械加工技术,可以有效的保证机械加工的过程更加顺利,减少对人员的使用,降低整个工作流程的危险系数。利用智能化生产技术,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人员成本,保证整体的加工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利用智能化加工技术,不断完善加工系统,能够更加方便高层领导对整个企业的管理。智能化加工技术无须投入过多的人力和物力,领导部门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也免去了许多繁琐工作所带来的困扰和麻烦,提高工作效率与产品品质的同时,为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口碑,确保企业在同等行业的市场中拥有良好的竞争力,让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结束语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在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和科学研究潮流上不断发展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宗旨,极其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机械自动化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且正逐步应用于生活实际当中。因此机械制造业非常注重先进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引用。为在如此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赢得一线生机,企业只有不断的寻找先进的技术,改善原有设备,发明出工作效率更高的技术,对机械工程机自动化技术进行科学合理的创新实践,提高机械制造业整体的竞争能力及经济效益,提高我国机械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综合实力。 作者:赵起超 单位:大唐呼伦贝尔能源开发有限公司 机械工程自动化论文:机械工程自动化设备安装技术论述 摘要:机械工程的自动化安装技术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利用机械的自动控制来完成机械设备的具体操作的,打破了人工操作的传统安装模式。通过机械控制动作来完成一系列的安装技术,从而使得被控制的机械能够在无人掌控的情况下,按照事先设置好的安装程序进行安装。文章重点分析机械工程的自动化设备安装技术。 关键词:机械工程;自动化设备;安装技术 引言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当代所研发的新型自动化设备安装技术已经取代了传统的机械工程设备安装技术。而自动化设备安装技术的研发正是为了满足当代社会不断进行改革创新的发展需求,基于此,机械工程设备的研发工作人员在原有的传统自动化设备安装技术的基础之上,打破了传统的安装技术,进行创新完善,利用自动化设备的安装技术促进了机械工程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与此同时,在机械工程的自动化设别安装技术广泛应用于机械工程的安装过程中,为了满足当代机械工程设备安装技术的新要求,对自动设备的安装技术提出了更高的使用要求。因此,通过不断的提高机械工程设备安装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从而在机械工程自动设备安装过程中应该重视自动化设备的安装技术。 1机械工程自动化设备安装技术中的问题及重点 1.1机械工程自动化设备安装技术中的问题 机械自动化设备安装技术是建立在数理化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运行的,在运行过程中主要依靠数理化理论知识将安装原理利用数学公式进行系统设置,使得机械工程的系统利用反馈的原理进行安装,从而达到人们的对其要求的预期安装效果,不受其他外在主观因素的影响[1]。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的发展,我国的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也尤为快速,通过借鉴其他发达国家机械工程自动化设备安装技术对我国的自动化安装技术进行创新,从而使得我国的机械工程自动化设备安装技术给我国的生产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1.2机械工程自动化设备的安装重点 机械工程自动化设备只有在安装过程中保证相关设备能够发挥出自身所具备的功能,因此机械工程设备的相关工作人员只有在安装过程中按照机械工程设备的具体安装要求进行操作[2]。在开展自动化安装工作之前,首先要对安装工序的源头进行控制,安装工作人员应该在安装之前针对安装的确切规范要求熟练掌握,并且在安装过程中能够将其运用到安装工序中,明确每一个安装工序所应该注意的事项,提前做好安全事故的预防提案,以便一旦发生安全事故能够及时的进行应对。然后就是在对机械工程的自动化设备安装过程中,针对焊接安装零部件以及轴承时要严格控制好焊接质量,一方面是要在焊接过程中保证安装部位的精准程度,一方面是要保障焊接工序的质量,避免出现明显的裂缝等情况。除此之外,机械工程自动化设施要在具体的安装过程中保证极其精准的程度,因此对机械工程设备的制造过程中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机械工程设备的密封处进行处理的时候,更加注意其技术处理效果。 2自动化安装技术在机械工程中的有效应用 2.1加工自动化系统 在我国当前绝大多数的工厂中,很多工作人员由于长期工作导致对身体产生了很大的损害,严重危害了身体健康,因此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在工厂生产过程中得以广泛应用。在工厂生产的加工系统中使用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不仅能够缓解工作人员的工作劳动力,更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生产的进度,提高了工厂的生产效率。与此同时,还提升了加工零件的精准程度,从而促进了工厂的经济获取效益。 2.2组装自动化系统 在当前工厂生产进程中,由于许多的生产工具都是由多数的小元件组合而成的,那么组装这些小元件如果只是靠人工组装的话,不仅浪费了一定的生产时间,降低了工厂的生产效率,更重要的是在人力生产过程中很容易将生产元件的位置摆放错误。直接对工厂的生产效率产生影响。因此在组装系统中引入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工厂的生产效率,更能保障生产元件的正确顺序,避免出现差错率,有效的提高了工厂的生产效益。 2.3检测自动化系统 当今社会,人们对于生产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生产精准程度较高的产品人们更加喜爱。但是对于产品的精准程度不论是在生产加工过程中还是对检查质量的工序来说都是一件极其麻烦的事。在进行精准程度检查的过程中,不仅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而且由于检查的工作量过大,导致检查速度过慢,经检查过后的产品质量也不能得到肯定。因此通过在检测系统引入机械工程自动化系统从而使得生产工序的各个环节都能够有效进行,提高了精准程度,加大了机械生产的效率,并且能够使得产品的数量随之增加。 3机械工程自动化设备安装技术质量管控 3.1找准基点避免振动 在进行机械工程自动化设备安装技术过程中,其设备的横向中心线与基准的中心点要求对齐,在进行机械工程的技术安装工序之前,要对基准点进行找量,通过借助中心标板以及基准点布置图来进行,其次在布置图上进行标注,从而埋设永久基准点,为机械工程自动化设备提供了有效的安装工序帮助,与此同时也能够为了观察机械设备的详细状况[3]。除此之外对设备由于高速运转产生的针对进行有效控制。但是在找寻基准点的过程中,应该观察好状况之后进行基准点设置进行观测。从而保证同一块设备的安装规范满足基准点的设置要求。 3.2培养专业水平安装工作人员 在我国的工厂生产过程中,只是单一引进发达国家的机械工程自动化安装技术是不行的,只是能够暂时的解决我国当前机械工程的安装技术漏项,但是不能从根本上加以解决。我国目前急缺相关机械设备自动化安装技术的研发人才,只有大量培养高水平的专业安装工作人员,才能够有效解决我国的机械在自动化水平低下现象。重视对该方面人才的培养,塑造具有创新型安装意识的工作人员用于我国当前的机械设施安装工作中,促进我国的机械化进程持续发展。 4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型机械工程得以研发,满足了当前社会现代化进程的需求,自动化设备也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机械工程中。在机械工程中应用自动化设备从而有效的提升了机械工程的运作效率以及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产品的质量,满足了当代人们的对机械产品的高要求。但是在机械工程中使用自动化设备安装技术使得机械工程科学技术趋向现代化进展的同时,也使得整个机械设备的精准程度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自动化设备的安装对机械产品的生产以及工程的后续使用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本文通过阐述当前机械工程自动化设备安装技术的现状以及安装技术要点,分析了机械自动化设备安装技术的应用所在,探讨机械工程自动化安装技术的有效控制措施,以供参考。 作者:马辉 单位: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 机械工程自动化论文:机械工程设计及自动化发展趋势 摘要:现代工程机械是指在计算机系统的协调下,利用机械是被或者其他电气设备来完成机械运转或其他动力学运动的整套系统。“现代机械”最早是出现在机械一体化当中,两者是互相统一想通的,最早在1984年提出的“现代机械”就是我们现在经常提到的机电一体化。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国际机械学与国际机构理论学会联合起来给出了“机械一体化”具体的定义,内容如下:机电一体化是精密机械建造工程与整体系统观和电子信息设备结合的产物,为实现某一目标而互相协作、互相配合。从此看来,机电一体化是从工程机械、自动化和系统化思想发展延伸出来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们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协调,达到最后的操控目的。 关键词:机械工程设计;机械制造技术;自动化;发展趋势 1.机械工程设计及自动化的设计原则 1.1满足对机械的功能需求 只要是机械新技术的出现必定是为了满足人们某种需求,而人们需求不同设计出来的机械都含有不同种的功能。不同产品之间都有各自的区别与功能,具体来说就是不同种的设备能够将信号、能量和物质处理为不同特性的信号能量和物质,从而达到不同的效果。而机械自动化正是这种类型的产品,通过不同的设计来科学化和自动化实现某一特定操作,然后以某种形式表达出来,而这种形式必定是以满足客户要求为标准的,机械自动化系统不仅仅是包含机电一体化功能,而且还能通过机电一体化的某一种特征,纵向发展而开发出不同种类功能的产品。而这种机电一体化产品不但能够通过不同工艺制造出不同类型的产品,还能根据用户需求实现个性化设计,来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 1.2利用先进技术不断创新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系统往往功能丰富,有多种操作特点,在都对其分类时往往是根据其主功能的主要特点。1)加工机;这类机械产品是以物料加工和运输为主要目的的机械产品,通过输入信息、能量和物料,通过信息处理和状态改变后实现用户目的,例如在生活中常常看到的机床、交通运输机械和纺织印刷机械等;2)动力机;这一类型机械主要是以动力输出为主,实现能量的转化,在通过能量输入后,在判断能量来源和成本的基础上转为另一种用户需求的能源,例如电动机、内燃机及发电机等;3)信息机;信息机主要是实现信息处理这一功能,在输入信息后,通过对输入信息进行加工和树立后表达为用户需求的信息,例如在机械设备上的电压力表,用户经常用到的打印机和其他不同类型的终端系统。另外,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功能丰富多样,其中以构造和检测最为出色。这些功能都是为了满足其他功能而存在的辅助功能,为了使主要功能能够顺利实现,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开发出来的功能设计或者是其他自动化的产品。例如,金属切削机就是在物体相对运动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这种机械开发出来后能够使用户在使用时更加方便和高效。由此可见,机械自动化在未来发展上具有非常广阔的视野,只要我们能够脚踏实地去开拓自己的想象空间,然后将工程机械原理融入到我们的思想中,将具体的机械产品制造出来,就能开发出更加方便人们生活、工作的自动化机械产品。 2.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系统在化工生产的应用 在每一个产品的生产过程中,都是通过不同种的工艺来实现不同变量之间的转化与控制。这些被控制的工艺变量将直接影响整个生产过程,并对产品产生最为直接的影响,然后通过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最终表达出来。例如,要实现对精馏塔塔顶温度的控制就必须对塔顶压力进行把控,塔顶压力必须始终保持不变,才能产出符合人们要求的精馏产品,如果压力有变动,塔顶温度会随之改变,精馏产品百分含量也会随之改变,产品质量就达不到人们要求。再比方在工业生产中经常会用到加热炉,加热炉的出口温度对下一道工序产生直接影响,如果出口温度达不到要求,就会使产品质量造成影响。另外,化工工艺中最为关键的是化学反应温度的控制,在工厂开车后要时刻保持化学反应器的反应温度恒定在某一允许范围内,才能使产品的合格率达到要求。在其他辅助工序上,其产品数据也要控制在允许的波动范围,才能确保整个工艺流程能够顺利进行,也是整个工艺过程能够平稳控制的重要保证。 2.1锅炉气包水位控制方面的研究 锅炉汽包设备主要功能是生产蒸汽,在工业生产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汽包中水位控制对整个生产过程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而如何保持锅炉汽包中的水位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则需要一定的技术研究。如果锅炉中水位比标准水位要低,会对蒸汽量的产生造成最为直接的影响,如果一直低于某种水平,甚至会出现锅炉中水烧干的现象出现。相反如果水位比标准位要高的话,则会产生过多的蒸汽,而蒸汽质量则降低。由此可见,锅炉汽包中液位的准确与动态控制在工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为确保锅炉汽包中水位能够合理控制,可以为其做如下机械工程和自动化设计。(1)单冲量控制系统,在这一系统当中,“单冲量”具体指的是锅炉汽包中的液位水平。这类型的控制系统是非常常见的简单控制系统,其具体运行原理如下:在检测器检测到锅炉汽包中蒸汽量增加时,感应器会向调节器发出信号,调节器在接收到信号后就会产生动作,由于蒸汽量增大需要减少锅炉汽包中的水位,所以调节器发出关小阀门的信号,此时阀门关小。(2)双冲量控制系统;双冲量控制系统具有自身优点,能够弥补单冲量系统在反应上过慢的问题,解决锅炉内水位得不到保证的情况。其具体工作原理也有别于单冲量控制系统,它是一个主动控制系统,靠主动扰动来控制蒸汽量的变化。主动扰动系统能够根据系统中蒸汽流量自动对汽包液位高度进行校正,避免因为虚假水位而导致的系统误差。 3.机械工程自动化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生产已经经历了长期的发展,伴随这一系统开发与实践,给人类社会带来的许多便利,例如交通得到大大改善,生活空间更加舒适,生产方式更加先进等。机械工程的快速发展提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机械工程设计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其控制灵敏度、准确度和适应性都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能够对参数、温度和其他客观环境变量得到自动高效控制,让机械产品能够适应多种地域、时间和空间的要求。接卸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能够大大节约社会资源,通过对动态环境做出相应变化,来控制其能源输出,并且减少了由于人工操作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的失误,保证产品的高质量。 4.结语 综上所述,机械工程设计及其自动化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开拓了更为广阔的视野,其主要以电子技术与机械协作发展为核心,通过不断融合其他专业的电子技术,不断产出各种跨时代的新产品。以其基本特征为依据,从系统整体发展出发,坚持系统的功能和各类功能的优化为目标,融合进其他多种机械技术,让机械系统能够在不同行业中担当不同角色,具有多功能性、高质量型和高可靠性的一项工程技术。 作者:叶懋 单位:中铁十二局第三工程有限公司 机械工程自动化论文: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快速推进的发展阶段,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璀璨成果。在经济基础的强力支持下,我国各项科技事业也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机械工程事业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各种新技术不断在生产领域中得以应用,其中自动化技术是目前现有的科研技术中较为前沿的应用技术。机械工程单位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动化技术应用的意义,制定行之有效的可有效的操作的自动化技术方案,提高机械工程的自动化水平,更好的为社会生产服务。本文介绍了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的基本概念,分析了目前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出了较为科学的应用方式,阐明了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可为机械工程相关技术人员提供一些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机械工程;问题;应用 自动化技术是科技含量较高的一种新技术,在机械工程生产领域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更是具有重大的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目前我国机械工程技术相对落后,并且发展也较为迟缓,许多技术瓶颈难以解决。因此有必要针对的机械工程特点,有的放矢的将自动化技术应用进去,使得以前不能解决或者难以解决的效率低下问题迎刃而解。目前我国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还存在一定局限性,尚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本文系统分析了这些情况特点,并对机械工程中自动化技术应用措施进行了探讨。 1我国目前自动化技术存在的问题 由于开展较晚基础较差等历史的种种原因,我国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水平距离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距离。只能实现一些单个操作的简单自动化,并且尚有很多技术漏洞难以解决。除了技术水平低,目前还有一些思想认识上的落后:很多公司企业不重视自动化技术的运用,创新意识也较差,管理措施也做的不是很到位,并且接受新技术能力也较低,很多机械工程相关企业故步自封,技术水平和思想意识一直停滞不前,这些度严重阻碍了我国机械自动化技术水平的发展。由于我国机械工程领域的自动化技术水平和思想意识等方面的整体落后,该技术的实际应用目前存在较多的问题是非常显而易见的,比如人才匮乏、科研资金不足等。具体有以下几条。第一,缺乏技术型人才。人才是技术传承和发展的载体,我国自动化技术人才极度匮乏,机械工程专业的自动化人才更是凤毛麟角。因此一方面我们应该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另一方面应该增强宣传,使得更多的人才流入自动化领域,充实人才库。第二,科研资金不足。我国目前不但缺乏自动化人才,技术水平普遍落后,投入技术开发的资金也非常有限,没有经济基础支撑,很多自动化技术难以开展和推进升级。因此,有关部门应该积极协调,加大资金投入。第三,实践经验少。由于资金匮乏、技术落后,很多企业都没有自动化设备,自然也就没有实践经验,这也造成了这些机械工程企业没有直观认识,没有重视自动化技术。要想将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发展起来,就必须结合实践和理论,进行试验,不断融入创新的理念,这些问题使得自动化技术的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为有效的社会生产力,无法适应新时期发展的要求。 2机械工程常用的自动化技术 2.1集成技术集成自动化最大的特点是可以改良原有的信息处理手段,同时还可以将自动化与机械有关的信息接洽在一起,从而拓展机械工程的应用。现代信息技术随着经济发展迅猛,科学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与此同时集成自动化技术也在不断进步。集成自动化技术的提出和发展为企业提高机械工程的管理水平、企业的经济效益提供了有效的可靠的帮助。2.2柔性化、智能化柔性化技术是目前世界上现有的自动化技术中较为前沿的技术之一,应用前景非常广泛,智能化是其最大的优势,智能化的应用,使得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可以脱离繁重的人工操作,极大的提升生产效率,所以柔性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工程自动化上的应用可以有效增加机械工程的科学性和智能性,从而提高企业机械工程的生产效率。 3发展趋势 实用绿色是目前几乎所有工艺的发展趋势,机械工程中的自动化技术也是如此,机械生产的最大目的是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所以自动化技术的实用性是趋势之一。另外,人类在机械制造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毒害气体,因此绿色自动化技术必然是发展的另一趋势。 4结语 我国经济总量已经从极度落后跃居世界第二,在经济基础的强力支持下,我国各项科技事业也进入了迅猛发展的黄金时期,机械工程事业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各种各类的新技术不断得以应用,其中自动化技术是目前现有的科技里较为前沿的应用技术。机械工程单位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动化技术应用的意义,制定行之有效的具有较强操作性的自动化技术方案。本文介绍了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的基本概念,分析了目前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出了较为科学的应用方式,可为机械工程相关技术人员提供一些参考和指导。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机械工程领域工作人员的辛苦工作,这些问题都会得到一一的解决。不仅如此,我们还应该吸收发达的国家成功经验,培养创新意识,将实践与理论完美结合,创造出引领世界潮流的新的自动化技术体系。 作者:朱文强 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工程学院 机械工程自动化论文:自动化技术与机械工程建设研究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自动化技术已经逐渐应用于社会各行各业之中。其中机械工程作为自动化技术应用最为广泛的行业,应用程度也已经趋于成熟,效果也极为显著。本文从机械工程入手,对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工程建设的应用现状以及应用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关键词:自动化技术;机械工程;应用 在机械工程建设中引入自动化技术,不仅能够大大降低工程建设成本,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工程建设的速度以及精密性。因此,对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工程建设的应用进行探讨是极具现实意义的。 1机械工程介绍 机械工程,顾名思义是通过机械设备完成大型工程建设进的项目工程。在工程建设中,机械设备是不可或缺的工具,主要有大小型搬运机械、交通运输机械、升降机以及大小型粉碎设备等工程必用设备。就以往的机械工程建设而言,机械工程在进行工作过程中,每一台机械设备都需要专门的人员进行操作、维护,即常说的机械应用系统、机械维护系统。以往这种分工的机械工程工作体系不仅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资源,还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工程建设速度以及工程建设精密性。 2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工程应用的意义 在科技发展的不断推动下,机械工程渐渐走入了自动化的行列。由于机械工程工作中,机械设备工作具有一定的连贯性以及合作性,因此自动化技术对提高机械工程建设而言,有着不可言喻的作用。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工程中应用,不仅大大降低了人力使用的需求,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率,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工程建设的容错率,加快工程建设速度[1]。 3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现状 3.1集成化技术在机械工程应用 集成化技术,是将繁多复杂的机械操作信息融缩在极小的时间空间内,这无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工程建设速度、降低工程建设人员需求、提高工程建设精密性。集成化技术在机械工程中的引入,机械作业与繁密的流水线作业不再复杂、不再困难,只需将一系列的生产指令数据输入到指定芯片即可。集成化技术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不仅大大降低了机械工程建设的难度,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从某种意义来说是对机械工程建设性生产效率的提高[2]。 3.2柔性化技术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 柔性化技术作为新型的高科技技术,主要应用于显示器的生产制造中,利用柔性化技术生产制造的显示器,不仅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弯折、卷曲,还具有一定的伸缩延展性,在高温下,柔性显示器能够随着温度变化而变化,避免了以往刚性显示器遇热就会发生损坏、崩坏的缺点。柔性化技术在设备制造中的应用,还使得设备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定的轻便性,占空间小的特点。因此,柔性化技术一旦应用于机械工程之中,利用柔性化技术生产制造出来的机械设备,不仅轻便易带,还具备良好的耐温性能。因此,柔性化技术的每一步发展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机械工程日后的发展规模。 3.3智能化技术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 就当前智能化技术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而言,还处在半智能化阶段,仅仅能在特定的机械作业应用,想要大规模的使用,还有待计算机技术更进一步发展。智能化技术是通过构建一定的模拟神经网络系统,并在将人工智能分析融合使用的新型机械操作手段。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真正实现机械工程作业的自动化,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机械工程作业中的安全风险进行规避[3]。因此,在机械工程作业中引入智能化技术,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工程建设困难程度,还能推动机械工程在工程建设中大规模使用的进度。 4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工程中应用的发展趋势 4.1可持续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高质量生活水平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而工程建设,究其根本就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因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也必定是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工程中应用的未来趋势之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指机械工程作业过程要走绿色健康生态环保的道路,以及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切实做到在环保的前提下进行。 4.2走高科技化道路 在工程建设中大规模应用机械工程,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机械工程具备较高的工程建设速率,以及一定的工程建设准确性,同时还要具备较低的工程建设安全风险。就提高机械工程使用率而言,很多。因此,产品的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就需要对其产品的造型进行协调与统一,避免给人一种自成中心、互相排斥、杂乱无章的感觉。所以,冶金机械设备在进行产品造型设计时,需要突出各个部件之间的个性,加强各零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保证冶金机械制造设计产品造型的协调统一性。 3结束语 冶金机械制造设计的发展是当今世界产品设计发展的主流方向,且在发展的过程中仍旧面临着许多的困难,因此就需要相关的专业人员对此问题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来应对与解决,帮助冶金制造业朝着更好更快的方向发展。 作者:刘海啸 魏富 单位:沈阳理工大学 机械工程自动化论文:谈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问题及措施 摘要:在制造业中,机械自动化作业占据主导地位。因此要想提高生产效率和机件加工效率,必须充分了解国内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的现状,掌握其特点。不断加强对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的改革和创新。 关键词:机械工程;自动化;问题;措施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社会不断发展,机械工程在生产和科研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这种现状促使我们对怎样提高机械项目的整体水平进行研究。将机械工程和科学技术相结合,不断提高自动化水平,是提高机械项目整体水平的有效方法。鉴于此,本文将着重探讨国内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提升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水平的有效措施。 1国内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的现状和问题 1.1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的现状 虽然我国机械工程的发展已经取得显著成果,但是由于我国经济条件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导致工程自动化还处于起步阶段的落后状态,应用机械自动化技术的企业还是采用传统、落后的人才管理模式和市场经营模式。在人才管理方面,虽然我国引进了国外的先进理论,但不见得那套理论完全符合我国现状和国内市场,国内企业却不加思考的照搬,导致了只拥有基础理论知识的员工太多而真正掌握核心技术的人才太少。在自动化技术方面,当对一些精密机件进行制造或加工时会有广泛的应用,但是在复合阶段没有充分应用。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智能化与信息化方面非常落后,机械工程也只是刚性自动化,无法满足社会生产、加工的高要求。 1.2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存在的问题 (1)设计加工水平低。企业对机械产品的设计水平低、加工水平低。企业机械工程自动化水平低、自动化技术落后。有关机械自动化的新技术不能广泛应用于生产、加工过程。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的革新速度缓慢。(2)管理模式落后。国内许多企业仍然选用传统、落后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思想落后、效率低下,而且难以与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信息化技术和网络技术相融合。因此,在信息化、高效率、高标准的时代,难以满足人们在生产和加工上的要求。也严重阻碍了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更新。(3)人才、技术缺乏。在我国优秀大学内机械工程尤其是比例机械及其自动化是较晚开设的专业,而且不算热门专业行列,所以导致企业极度缺乏机械工程人才,甚至许多企业内从事机械工程自动化的员工只是高职、技校毕业的人,他们只掌握基础理论,而核心技术的掌握和实践应用能力非常弱,导致机械工程自动化的优势难以展现发挥、技术水平难以得到提升。 2提升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水平的相关措施 2.1进一步认识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 提高人们对机械工程自动化的认识,是提升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水平的前提条件。只有让企业的决策人员进一步认识机械工程自动化、充分了解机械自动化的优点,才能促进机械自动化在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首先,必须解放人们的思想、开拓视野。放眼全球,但凡广泛应用机械工程自动化的企业,生产效率和生产力都得到了提高,而且节约了大量劳动力。既能提高生产效率,又能节约劳动力,保证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再者要重视将科学技术与机械工程相结合,并且要倡导对自动化技术的创新。最后,必须意识到实现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的提高不可能一下就成功,它必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求企业充分了解市场变化,掌握市场需求变化规律,进而结合国外先进理论,探索适合国内市场的新技术,保证机械自动化健康发展。 2.2不要盲目应用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提高,机械工程在企业中的应用领域变得广泛。但是在实际生产应用中,一定要注意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应用的合理性。自动化技术应用离不开网络、计算机,种类很多,而且不同的机械应用到的功能也不同,因此,在确保自动化技术可以满足生产需求的同时也要结合机械生产实际。要鼓励创新技术、研究新技术,但是在推广之前一定要进行充分实验,达到技术娴熟的标准,避免由于技术不成熟而盲目使用造成的损失。 2.3加强对机械自动化生产的管理 科学的生产管理模式是机械工程自动化广泛应用、充分发挥优势的必要条件。企业应该注意在信息化时代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应用于生产管理,从而提高机械自动化生产管理水平。在应用和发展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时,要注意节能环保问题。不但要做到降低单位产品的能源消耗,也要做到清洁生产、保护环境,这样才能实现机械工程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 2.4建立一支极具竞争力的队伍 人在企业中的影响非常大,特别是优秀人才,在企业中占据核心地位。企业都明白,拥有充足的技术型人才资源,就代表企业拥有无限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对于机械制造行业更是如此,企业人才技术水平的高低,不仅决定企业在市场上的地位,也决定国家的综合实力。面对目前专业人才匮乏的市场,企业必须尽快打造一支极具竞争力的人才队伍。而建立人才队伍的方法有很多,如:专门开设课程,培训本公司现有技术人员;引进国外技术人员;与高校合作,定向培养专业人才到指定公司参加工作。 3结语 自动化技术水平的提高,对于机械工程的应用、企业的生产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我国自动化发展较晚、技术不成熟的原因,导致企业生产难以难以满足现代社会需求,更影响了机械工程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效果。因此,我们要进一步认识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不断引进国外先进理论、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不断发展、优化机械自动化技术,定向培养专业人才,为我国机械工程发展输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作者:刘卓开 单位:高力威机械有限公司
初中化学论文:初中化学迁移能力的培养 一从教学目标出发,整体规划教学内容 教师应分解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环环相扣、循序渐进,进而系统性地掌握知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实施策略是以物质学习为主线,前后呼应,形成螺旋式的前进模式。如在教学“CO2性质”这一内容时,我做了如下规划。首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或课间谈话时,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输一些化学物质的名称或一些零散的化学知识,让学生有一个无意识的感知体验。其次,在正式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对相关单元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一过程中要突出“双基”的学习。如在CO2的学习中要让学生了解其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同时与其他已学过的知识进行比较,还要能解释CO2使石灰水变浑浊的原因。再次,是知识的内化阶段,这是在单元学习后对教学内容去粗取精的一个过程,通过记忆、复述、举例等形式让学生形成相应的知识体系。紧接着,学生还需要有一个熟悉的过程,通过知识的循环来巩固知识体系,并积累经验。如在学习“碱与氧化物反应”这一内容时,要对CO2的性质进行复习回顾。当学生对CO2性质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后,后面学习SO2、SiO2与碱的反应时就是举一反三的过程,这也就是知识迁移能力的体现。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站在更高的角度,对教学内容的实施有一个全局性的规划与掌控。 二将抽象的物质拟人化,帮助学生理解 长久以来,教条化的教学思想使西藏地区的初中化学教学也走上了“基础知识+习题”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的知识学习脱离了生活背景,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化学思维与生活中的思维方式相隔离,缺乏知识的体验与感知。生搬硬套的题海战术,使学生缺乏对问题的思考、对原理的理解,导致在解题过程中抓不住问题的本质。对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了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特别是通过将抽象的物质拟人化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的实质。如相同质量的Zn和Mg,分别与等质量的且溶质质量分数也相等的稀硫酸充分反应后,得到了相同质量的H2,问什么一定有剩余,什么一定没有剩余,什么可能有剩余?拿到这样的题目不少老师觉得可以意会却难以言传,而学生更是无从下手。其实,只要我们将其与生活中的实例进行类比,就能很容易理解了。 三通过知识串联,实现横向迁移 迁移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知识、技能以及教学方法上进行多方整合才能加以实现,其效果也是通过知识与技能等方式呈现出来。对于入门阶段的化学教学,枯燥的概念及抽象的原理教学不可避免。因此,教师在教学化学概念与原理时,一定要加强和前面知识的横向联系与迁移,将零散的知识逐渐在学生脑海里串成一个整体。如金属活动顺序表是初三化学第二学期的内容,通过学习学生知道越靠前的金属活动性越强,越容易失去电子,与酸反应越强烈。我在教学这一内容时结合了学生第一学期里学过的原子与离子之间的转化,以此来帮助学生分析金属与酸、盐等反应的实质。学生容易理解排在氢前面的金属与酸反应时,能失去电子,酸中的氢离子得到电子,而排在氢后面的金属则不能失去电子给氢离子。同理,与盐溶液反应时,排在前面的金属因为失去电子成为阳离子,进而被溶解,而排在后面的金属因为得到电子成为原子,进而从溶液中析出。通过以上分析学生对金属与酸和盐的反应有了一个更本质的认识。 四总结 总之,初中阶段是学生化学学习的启蒙时期,教师应重视知识的内化与迁移,使知识与经验不断整合、改造,进而帮助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新的学习或生活中去,使其成为学生的一种能力,这是迁移教学在科学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初中化学论文:初中化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的关系 一、学生生活中的化学知识无处不在 在进行系统的化学知识学习之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就接触了大量的化学知识。例如学生早餐常吃的松软可口的馒头就是面团经过发酵制成的,而发酵过程中会产生乳酸,为了中和掉乳酸,需要加入一些纯碱与其反应。有些外地来的学生,刚开始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其实也和化学有关,这是因为各地水的硬度高低差异较大,高硬度水中的Ca、Mg等金属物质和S、O结合,会扰乱人体的胃肠功能,如果适应不了,就会出现暂时性的腹胀、腹泻等。同时,化学存在于学生的各种活动中,例如有些学生懂得了可以用醋洗去杯底水垢的“生活窍门”,有些学生掌握了用二氧化碳加压溶解制成爽口汽水的“绝活”……所有这些,都是化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体现。 二、生活中的化学是课堂情景教学的最佳资源 由于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更多地倾向接受形象生动及宏观的东西,而化学研究的却是抽象且微观的理论知识,因此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就会随着学习的深入而消失殆尽。实践证明,情景教学,也就是通过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导入课堂教学,是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教师需要教会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将化学知识和学生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充实更多容易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资源。例如在进行“置换反应”知识点的学习时,就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在生活中碰到的新买的铝壶在烧过开水之后就会出现小黑点这个现象,讲述铝的性质及置换反应的条件等。 三、生活中的化学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导入的重要素材 日常生活中蕴藏的大量化学现象,无不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教师在进行课堂导入时,通过选用恰当的常见化学现象,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热情。例如在学习“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识时,就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进行导入:博物馆的字画历经千年仍旧完整无损的原因是什么?家里房子粉刷时,墙壁会越来越白,而且还会“出汗”,这与熟石灰的什么化学性质有关?为什么新装修的房子需要买一些活性炭放在里面一段时间之后才能入住?冬天人们用木炭取暖时为什么要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这些现象都和碳及碳的氧化物密切相关,教师通过挖掘生活中的这些化学教学素材,并将它们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将原本枯燥无味的化学知识融入到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不但让学生感受到了化学的魅力,而且启发学生形成了善于发现生活现象的本质的能力。 四、利用课上所学解决生活问题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 化学作为初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免不了会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不仅学校要通过学生的成绩评价老师,学生的成绩也是老师评价学生的重要依据。在这种压力之下,教师就会有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知识灌输的冲动,课堂教学的内容除了对教材内容的挖掘之外,就是习题的练习,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无趣,这样的课堂教学收效甚微,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不仅是知识的灌输,更重要的是动脑思考、动手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教师应该通过科学的课堂教学设计,将生活问题的解决和化学知识联系在一起进行有效学习。例如一位同学向老师反映说他很喜欢鱼,想在家里养几条,但总也养不成,不知道什么原因。老师就问他:鱼缸里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学生说是接的自家的自来水。在学习“水的净化”这一节内容时,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自来水不宜用来养鱼?要进行怎样的处理之后才可以?”这样,学生不仅对未处理的自来水不宜用来养鱼有所了解,而且对以后将要学习的“氯气”的基本特性有了一定的认识,还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化学素质。 五、学生生活实践是初中化学教学的“第二课堂” 1.化学课堂的实验教学本质是学生生活实践的一部分。整体来看,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分为两部分,一是化学知识学习,二是化学实验。前者主要是理论的学习,后者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所以,后者在化学学习中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化学实验的操作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通过合理、科学及生活化的化学实验教学,能够使得学生充分学习和体验化学现象,并得到相关化学知识的第一手资料。例如在进行碱溶液与酚酞试液反应会变红的实验设计时,就可以联系白纸变红字的魔术表演,通过用酚酞液在白纸写字,晾干后喷上氢氧化钠溶液出现红字,鼓励学生进行类似操作。 2.化学教学的目标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化学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将学习到的化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例如在学习了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之后,鼓励学生进行环保实验,分析大气污染的主要成分;学习了关于水的化学知识之后,让学生对雨水的pH值进行测量,对酸雨出现的原因、危害进行分析,等等。任何知识的真正掌握都要经历一个认识、学习、实践、再学习的过程,初中化学课堂是解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重要舞台,而学生生活实践则是学生实践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化学问题的“第二课堂”。 初中化学论文:初中化学实验的趣味化的研究 论文摘要: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加强化学实验的启发性、探究性及趣味性的研究,一是用千变万化的实验现象唤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二是采用探究式实验教学模式,营造良好的研究实验气氛;三是强化演示实验教学,把更多的机会给学生;四是主动设计趣味性实验,用实验解决问题;五是充分利用课外资源,开展家庭小实和形式多样的课外实验活动。 论文关键词:初中化学,化学实验,趣味化,研究 初中化学教材安排的实验大多是验证性的实验。验证性的实验内容上比较平淡,缺乏趣味性和生动性。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应深入加强化学实验的启发性、探究性及趣味性的研究。 一、用千变万化的实验现象唤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在课堂上演示一些明显的化学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开始上第一、二节化学课时,增做“魔棒点灯”、“烧不坏的手绢”、“无中生有(两无色液体相混生成白色沉淀)”、“水中生火”、“两棒相遇冒白烟”等有趣的化学“魔术”。学生急切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有此现象?自己能否操作?,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特高,兴趣很浓。其次满足学生动手的愿望,在“做化学”中获得成就感,刚开始学化学时,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不熟练,我就安排一些简单易操作,且提供完整实验方案的小实验。例如“巧点蜡烛”“验指纹”“清水变色”“烧不着的纸船”“灼烧葡萄糖”“点燃镁条”等简单小实验,虽然是“照方抓药”,但学生初次动手做化学实验,实验中的现象让他们在课堂上欢呼起来,实验中即使是一点小小的成功也会让他们兴奋不已。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动手操作小实验,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学习兴趣高涨,为学好化学打下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二、采用探究式实验教学模式,营造良好的研究实验气氛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演示实验是说明探究式教学优越性好例子。 教师可提出问题,为什么采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做为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反应物,而不用其它的物质哪?学生会觉得问题很难。不过教师再提示学生以前学习过哪些产物有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学生开始积极思考回忆学过的方程式。教师让学生总结出如下反应:加热碱式碳酸铜生成二氧化碳;碳酸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单质碳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还有即将学习的工业上高温煅烧石灰石制取二氧化碳。学生会认为它们都行,但在教师的引导下一一排除,碱式碳酸铜生成二氧化碳需加热,碳酸本身不稳定,单质碳和甲烷燃烧产物一定混有空气氧气杂质,煅烧石灰石制取二氧化碳需要高温条件苛刻实验室实现不了。相比之下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不需加热,室温反应,反应前没有气体,产物的气体只是二氧化碳,容易净化。 又提问此实验采用石灰石能不能用纯净的碳酸钙粉末、碳酸钠、草木灰等代替,稀盐酸能用稀硫酸代替吗?教师找若干名学生到前台协助完成下步实验。 每人发一只试管,分别放入等量少量的如下药品:块状儿石灰石、粉末状的碳酸钙、碳酸钠固体、碳酸钠粉末等,再同时滴入稀盐酸,学生亲自操作观察现象,其他学生也全神贯注,看到只有石灰石固体反应速率较适中,容易控制,其它的反应太剧烈无法控制,甚至溶液溢出试管。 每人再发一只试管,同样放入等量少量的如下药品:块状儿石灰石、粉末状的碳酸钙、碳酸钠固体、碳酸钠粉末等,同时滴入稀硫酸,同样看到粉末状的碳酸钙、碳酸钠固体、碳酸钠粉末等反应速率过快,剧烈无法控制,但石灰石固体反应表面生成许多白色固体,一段时间后反应中止。学生感到困惑不解,同样石灰石固体与稀盐酸和稀硫酸反应,为什么一个顺利进行,另一个反应中止呢? 教师可在黑板上画个解释的草图,说明稀硫酸与石灰石反应时,生成一种难溶的化合物硫酸钙覆盖在表面,慢慢积累,内部的石灰石跟外部的稀硫酸隔绝,故反应中止。由此得出反应物应当采用块状儿石灰石固体与稀盐酸。 既然此反应是在常温进行的,应当采用什么样的反应发生仪器装置呢?让学生回忆实验室制氧和制氢的装置有哪些区别!教师也可在前边挂出两者的装置图以示区别。学生能答出制氧气时,反应物都是固体,需加热,采用大试管和酒精灯;而制氢气时,反应物有固体和溶液,不需加热,采用启普发生器或带长颈漏斗的大试管。 学生对比发现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和制氢气的装置雷同,因为都是块状固体与酸反应,生成气体。教师还应在此基础上说明反应不能生成沉淀,否则反应可能中止,气体也不能极易溶于水,否则收集不到气体。然后,请一名学生在前台选择仪器并连接成制二氧化碳装置。 结合实验特点,让学生思考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可行的替代装置方案?集思广益,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几种方案。教师也可展示教参上的几种方案,大开学生的视野。 在探讨研究的平和气氛中,蕴涵着无穷趣味,在教师的一步步的严谨逻辑关系引导中,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提高分析联想的思维流畅性,学生的智能得到健康发展,优良的思维品质就会慢慢形成。 二、强化演示实验教学,把更多的机会给学生 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实验,最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新课程给教师更多的自主教学的空间,根据实验的可操作性和安全性,我把这些实验分成三类:一是由教师独立完成的,二是师生共同合作完成的,三是改演示实验为学生探究实验,尽量多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实验学习。只能由教师完成的实验,我全部安排在45分钟课堂教学中完成,并力求做到演示操作规范、实验现象明显、分析表述准确简练。 初中化学论文:初中化学教学中德育教育的融合策略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培养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是目前化学教学的主要任务,然而作为一名初中化学教师,既要完成教学任务,又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这是新时期新的课程改革的理念,所以我们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有必要渗透德育教育。笔者近年来尝试在化学教学中开发德育教育的新渠道,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下面把我自己的做法写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一、求索化学学科发展的历史进程,探求开发化学学科的德育因素 在人类化学学科的发展史上,发生了很多的化学事件,这些化学事件给我们化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如:为了给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我通过给学生重点介绍中国是世界上对化学工艺发明和使用最早的国家之一,许多发明创造对推进世界精神文明和科学进步是有卓越贡献的。在近现代化学史上,我国的化学家也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特别是建国后,我国在化学工业上成果显着。例如:我国化学家在世界上首次合成了化学结构与天然物相同的核糖核酸,为人工合成生命物质迈出了新的一步;我国的化学家同生物学家合作在世界上首次合成有生物活力的牛胰岛素。同时,在化学课堂上,化学教师也可以向学生讲解国外的化学史实,使学生明白科学是没有国界的,科学是相连的,希望学生明白自己肩负的重任和使命,通过学习化学知识,为自己的将来,也为了自己能在未来的化学发展史上多作贡献。在国外化学发展史上,原子论的创始人、英国着名化学家道尔顿,在他的辛勤努力下,创立了原子说,原子说的创立对整个化学学科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瑞典化学家舍勒具有顽强的学习精神,求真理,顽强不屈,刻苦钻研,结果合成了许多有机物同时发现了许多气体。如氟单质的制取,其间有不少科学家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很多人中毒,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然而科学家们还是前赴后继,毫不退缩,严肃认真,敢于创新。通过对化学学科历史的介绍,教育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勇于探索、不畏困难、尊重知识、团结协作、大胆质疑、实事求是、坚持追求真理的信念。 二、学化学业界英豪,开发化学德育教育标杆 化学界有很多杰出的英豪人物,我们可以把这些化学界的英豪人物作为我们在化学教学过程中的渗透德育教育的介质。中国化工之父侯德榜博士,从小学习勤奋,热爱祖国。留美后,为报效祖国,以赤诚的爱国之心回到祖国,在当时建起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碱厂。“七·七”事变,天津沦陷,侯德榜态度坚决,不愿意和日本人合作,在他的努力下,经过多次的试验和摸索,历经多次的失败后,终于发明了“侯氏制碱法”,震惊中外,为中华民族争取了荣誉。1972年以后,侯德榜经常下厂调研,帮助解决技术问题,并讨论小联碱技术的完善与发展问题,呕心沥血,把自己的生命都献给了制碱工业。 启普是荷兰的一名药物商人,在中学时学过化学。他结合前人制作的气体简易装置,自行设计可以随时使反应发生或停止的气体发生装置,后人为纪念他,将他发明的装置叫做启普发生器。 化学老师向学生介绍这些着名的科学家的感人事迹,培养和熏陶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优秀品质。这样的方法很生动很具体,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结合现有规律、定律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化学老师如果根据学科的特点能结合化学的内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学生如果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在学习中学生就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进行科学探究,掌握知识。如:在化学实验中,我们要求学生应该持有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态度,对于在化学实验中看到的各种现象要如实的反映,甚至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与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不相符合的时候,学生应该认真分析、深入研究,实事求是的处理相关的数据,使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掌握科学研究的思想和方法,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培养创新能力。 如果形成了科学的世界观,学生就会在学习生活中使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去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如:在讲《质量守恒定律》时,学生通过学习知道化学反应不会生成新的元素,只是生成新物质,自然界中的每一个化学反应都不是任意主观决定,而是客观存在,在学习中,使学生认识到:使水变成燃料;使铁生成铜,是不可能的事,是违反科学事实的。通过这样的渗透,学生自觉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揭露伪科学的现象,将所学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四、把自然科学方法论的教育渗透在实验过程中 我在指导学生进行化学实验的探究的过程中,特别对学生进行引导,提醒学生注意,化学试验是有一定的研究程序而不是盲目地乱撞,即整个科学的探究过程应该是:提出疑问,进行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观察记录,数据处理,交流评价,得出结论。然后用得到的结论指导进一步的实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使他们觉得自己也是在研究,增强学生主动性、兴趣性 。通过潜移默化,学生就会自觉地养成良好的、科学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化学是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观察实验的能力相当重要。我讲到酸碱指示剂时,结合教学内容讲了玻义耳发现了酸碱指示剂并不是偶然的的故事 ,这正是一贯认真观察实验的好习惯所带来的,结果从而教育学生认识到,实验是化学学习中的重要环节,但必须细致观察,尊重事实,认真思考。 总之,德育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教育的方式灵活多变。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有其自身的德育教育优势,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因势利导,结合学科知识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用潜移默化的手段教书育人,就一定能够塑造出新一代既具有专业知识又具有高尚品德的合格中学生。 初中化学论文:初中化学复习课革新学习模式 复习课,是中学各学科重要的教学课型,这种课型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加强知识的纵横联系,提升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好的复习方法,可使学生在认知和掌握知识水平上,产生质的飞跃。 复习课中的内容,是学生已学过的知识,不少学生觉得什么都会,但应用起来却不能得心应手,知识网络化和可具体化水平较低。如果教师在引导学生复习时,采取简单的知识重复和题海战术的方法,则无益于提升学生知识的运用水平。 学生是学习的中心,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教师复习课教学活动的组织应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善于促进、启发、引导和激励学生,形成主动参与、积极协作、自主构建知识网络的学习方式,千方百计地开发学生学习上的主动性,让学生在理解中有创新、在旧知上有发展,在归纳知识中善于梳理和对比,在运用知识水平上得到完善和升华。这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创新学习的模式可表现为: 一、激发兴趣 创造始于问题,问题激发兴趣,兴趣是创新学习的原动力。当学生对一个事物充满兴趣时,他的感觉会变得敏锐,思维会变得活跃,构成了自由创新的心境,学习就有了自觉性,主动性,创造力。不少教师的复习课常常是把知识要点重复一次,一点也不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复习效果差,更谈不上创新能力、创新学习方法的培养。因此,在复习课的教学中,教师必须独出心裁,创设情境,根据那些和学生知识经验有一定联系,但又不能完全解决的问题,在知识的结合点上巧妙设疑,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前提,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了解解决新的问题的知识要求和能力要求,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入到复习的氛围之中。如复习金属活动序时,可采用通过设计实验的方式来证明金属活动性的强弱;复习催化剂的概念时,可采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1)如何判断物质是否是催化剂?(2)一个反应的催化剂是唯一的吗?(3)一种物质可以作多个反应的催化剂吗?灵活地设置不同的情境,在于持续不断地激发学生认知冲突,养成学生分析、探索、猜想、体验的习惯,把握问题的本质,培养创新思维。因此,创设情境要注意有趣性原则,如对一个知识点的复习,可向学生换角度提问,换形式呈现,换方式思考。 二、明确目标 教师应根据情境创设的气氛和复习的内容,恰当的引入复习目标,复习目标一要抓住并列与相关的知识间的横向联系,进行横向整合。二要抓住知识的上、下位关系,构建起由大到小排列的层次性知识结构来组织教学,深入挖掘教材中所蕴涵的能力价值和情感价值,设计出难易程度、思维强度、思维容量、提出时机适中的高质量问题。对于实验内容的复习,应积极引导学生探索实验中的规律,加强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和运用,明确专题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并能进行表述和记忆。简明扼要的点拨,是使学生明确本堂课复习的知识目标、要求和复习的重点,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复习、小结,并用自己所总结的知识去解决目标所要解决的问题。 三、分析类比 教师应根据本堂课设定的知识目标,开放学生的思维,及时点拨学生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自主进行知识归纳整理、分析类比,使零散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对于实验的装置、操作方法、原理都相似的实验,如实验室制氧气和氢气等,复习时应从反应原理入手,将反应装置、试剂、条件、气体的收集、验满、尾气的处理等进行比较,让学生辨别异同,对比归纳,发现和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与本质,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设计实验的能力。化学中许多概念和原理相似或相关,许多物质的结构、性质、制法也相似或相关,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归纳,在比较中区别出它们的个性,在归纳中提炼出它们的共性,这样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会更准确、更全面。如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氧化钠和过氧化钠、氧化剂和还原剂、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等等,它们有某种联系,学习时容易混淆,只有加以比较才能准确掌握它们的特性。教师在学生自主提炼时,必须巡回辅导,收集学生信息,把握学生的疑点、难点、心理动态,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归纳得法或偶有所得时,要真心欣赏他们的独特发现,注意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回放他们思维上的闪光点,提供每一个学生表现的机会,让他们获得成就感,做学生能力培养、思维发展的促进者。 四、运用创新:在夯实知识、方法内化的基础上,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所归纳的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在新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如在复习“金属材料”时,当分析铁生锈的条件后,可让学生思考铜生锈的条件是什么?让旧知萌发“新意”,让老题再生“新知”,将知识纵横联系,融会贯通。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迁移再加工,将原来死知识加工成规律性好、条理性强的活知识。在复习过程中,教师着重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养成,特别要注意引导探索适合学生自己个性特色的学习方法,并能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运用自如、得心应手,将各类学习方法内化成自己的学习素质,以降低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 运用创新能力的养成与学生能否自觉、主动、顺利地进行“知识迁移”有着必然的联系,运用创新能力愈强,学习效率愈高,学习方法也随之形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师生平等,民主和谐,才能造成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因此,复习课的教学,并不是新瓶装旧酒,只要注意方法同样能够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复习课中,通过教师展示学习目标,让学生自学生疑、合作质疑、归纳释疑、分析类比,融会贯通、运用创新,可以使学生思维活跃,进而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初中化学论文:初中化学启发式教学路径 实验启发教育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教学中的一些概念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较困难。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实验给予学生启发,用实验引导学生发现,揭示这些知识的社会实践意义,以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如果教师的实验教学安排、操作得好,就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在讲“氢氧化钠的性质”时,教师可以设计几个非常有趣的实验:⑴将氢氧化钠固体放入热水中,水会沸腾起来,为什么?⑵向盛氢氧化钠溶液的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加紫色的石蕊试液和无色的酚酞试液,观察显示的颜色。教师根据学科特点,从感性材料入手,通过形象、鲜明、生动的实验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得出科学结论。新学期的第一堂化学课为实验课,教师可做些趣味性实验,如“烧不坏的手帕”“晴雨花”“铁树开花”等小实验,再提出许多我们身边的生活常识问题,来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以及学化学的兴趣。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同样可以开展丰富的,适合学生的活动,如制作酸碱指示剂,研究如何洗去污迹,如何除去污垢及净水器的制作,开展制作竞赛,组建兴趣小组等。由于活动以实验教学为主,又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实用性,会大大调动学生完成实验的积极性。 情境启发 新课程标准提倡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学生生活中很多现象和化学知识有密切的关系。教师教学可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展开探究,增强学生学习化学学科的兴趣,加深他们对化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认识。如学习“煤和石油”时,我介绍洁净能源的开发、目前各国开发新能源的举措等,如英国农村大面积种植油菜,用植物油代替石油,美国一些科学家开发利用人体能。在教学酸的通性、pH时,我让学生完成家庭小实验,用pH试纸测定肥皂水、食醋、矿泉水、洗发剂等液体的pH值,判断各种液体的酸碱性。再如,我根据生活中有些不法商人利用化学知识进行非法活动,教给学生打假识假的经验和常识,如用无水硫酸铜粉末验证市场买回的酒精是否渗有水,使学生亲身体验到生活离不开化学,化学源于生活。 比喻启发教育 教师可恰当地以生活现象为例,用生动的比喻使学生体会到化学知识很有趣味。如教学“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一节时,对于“在含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的能量并不相同,能量低的通常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能量高的通常在离核较远的区域运动”的内容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我做了如下比喻:这好比一位老奶奶照看几个年龄不同的孩子,小婴儿离老奶奶最近,需要抱在怀里;会走路的孩子,离老奶奶稍远,可在老奶奶身边玩耍;再大一点的孩子,离老奶奶更远,可去远处玩或去上学。又如让学生理解原子的大小时,我说:“一个原子与一个乒乓球的大小相比,就像拿一个乒乓球与地球的大小相比较一样。”形象的比喻使学生连连点头称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化解了难点,掌握了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总之,启发式教学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亦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增强他们学习化学的信心和勇气,使学生在健康的、积极进取的心理驱使下更加主动地学习。(本文作者:王永国 单位:甘肃省酒泉市第四中学) 初中化学论文: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体会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战场,而学生是教师主导下的课堂活动的主体,这已不容质疑。建构主义认为:把学生置于真实意义的问题情境中,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实际,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背景中感受、体会、学习,这样才能使学习更为有效。 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生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知识结构得到发展,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本文以初三化学教学为例,谈一谈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实践。 一、运用化学实验,创设真实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创设良好的情境,可以抓住全体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和谐,学生求知欲旺盛,其过程直观、富有启发性。尤其对初三学生来说,他们刚刚接触化学知识领域,相关内容是否吸引他们、是否引起他们的共鸣、是否让他们有认同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浓厚的兴趣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最活跃的状态。第一次上化学课,学生们对化学实验充满了好奇与想象,在他们眼中,化学老师就象魔术师一样有着神奇的魅力,教师利用好学生的好奇性和求知欲,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充分想象的空间和活动的时间,使学生愉悦、轻松地“撩开化学的神秘面纱”,例如:在绪言课中适当补充两个有趣的实验:其一、魔棒点灯----用蘸有高锰酸钾和浓硫酸的玻璃棒去碰酒精灯的灯心就可以点燃酒精灯。其二、用无色酚酞浸过的蝴蝶状滤纸放在浓氨水瓶口上方,滤纸上很快就会出现一只红色蝴蝶,再滤纸放在浓盐酸瓶口上方时,蝴蝶又渐渐褪色。又如:在教学溶液酸碱性的表示方法----PH值这一节课时,我们可以设计如下的教学过程: 课例:溶液酸碱性的表示方法 教师提问:“生活中的哪些物质曾给你留下过酸的印象?” “糖醋排骨”、“西红柿”、“苹果”、“酸牛奶”、“橘子”……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凭着自己的经验回答着。教师取出了事先准备好的几种食物,又在屏幕上打出一些酸性食品的照片,又问:“它们的酸性强弱一样吗?” 学生回答:“不一样。” 教师动手将1毫升白醋稀释了十几倍后问学生:“这瓶中的白醋和稀释的白醋的酸性强弱一样吗?你有什么办法来确定这些物质酸性的强弱呢?” “用酚酞试液。”、“不,用石蕊试液。” “那好,请同学们来用石蕊试液检验白醋和稀释的白醋哪个酸性强?” 在大家面前,两位同学用试管进行了实验,但所有的同学都呆住了。因为两个试管中的红色几乎一样,同学们面露惊异之色。“看来,我们要用别的方法来区分溶液的酸碱性的强弱……” “对了,用PH的方法。”一位同学不知是预习了还是接触过该知识点,睁着眼睛兴奋地打断了老师的话。 “对,就是常用的溶液酸碱性的表示方法……” …… 二、利用化学故事,创设生动情境 许多中学生热衷于听故事,许多化学故事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的。故事容易吸引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从而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因此,用化学故事创设情境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在“初三化学燃烧和缓慢氧化”的教学中,学生学习了燃烧的条件后,教师可引入英国战舰“欧罗巴”号失火事件: [故事]1854年5月31日,英国战舰“欧罗巴”号按照作战命令开始了远涉重洋的远航,它的船舱里结结实实地装满了供战马吃的草料。两个多月后的一天,船舱突然冒出熊熊大火,大火迅速吞没了整艘战舰,片刻之间战舰便葬身海底,全舰官兵、战马无一生还。事后英国军事保安部门调查,没有什么结果,但化学家们根据英国军事保安部门提供的材料,却很快地找到了“纵火犯”。 [问题]谁是纵火犯? [学生交流]可燃物燃烧要达到一定的温度,要与氧气接触,船舱里有大量的空气,草料着火可能的原因是温度达到的着火点,那么,温度是怎样达到着火点的呢,可能有如下几种情况: 学生1:有人放火; 学生2:有人不小心将烟头掉到草料堆中; 学生3:战舰在海洋上航行,太阳照射在船舱里热量来不及散发,温度升高达到草料的着火点; 学生4:船舱里很潮湿,草料慢慢腐烂产生热量,聚集起来使温度升高。 …… 通过学生的猜想、分析、讨论和教师的及时评价,可帮助学生理解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利用对学生进行过程与方法教育,同时又增进了学生对化学原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同时利用一些相关的逸闻趣事导入新课,比如:教学这一节课前,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述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的尝试,拉瓦锡有一次曾用放大镜把太阳光聚焦在一块贵重的金刚石上,希望仔细欣赏它璀璨的光芒.没想到,在强烈的光照下,不一会,金刚石居然烟消云散般消失得无影无踪,让他既诧异,更后悔不迭。听了这个有趣的故事,,每一个学生都急着想弄清金刚石到底到哪去了,其后的教学当然就很好组织了。 教师还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化学史创设情境,如:1、拉瓦锡发现空气的组成;2、稀有气体的发现等,通过创设科学发现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养成细致的观察能力和敏锐的捕捉信息能力。 三、运用多种媒体,创设直观情境 教育家荀况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行、声、色的感官刺激,不仅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易激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操的知识趣味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从信息角度看,利用直观教具,尤其是现代化教学手段,有利于信息的传播和吸收,不但能使学声置身于课堂教学材料所描述的情境中,较好的理解教学内容,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制作课件]:奇怪的“死狗洞”与二氧化碳情境:在法国阿尔卑斯山下有个山洞。有一天,三个探险者带着几条狗进洞探险,走着走着,几条狗便瘫倒在地,四肢抽搐,相继死去,可奇怪的是人却安然无恙。消息传开,许多好奇者蜂拥而来,屡次试验结果都相同。为此,人们称之为“魔洞”,认为洞内有一“妖魔鬼怪”专门杀狗,而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受到上帝的保佑,他不敢轻举妄动。难道真的有这么离奇古怪 的事情吗?你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吗?让我们一起讨论今天的学习内容----二氧化碳。通过教师对这一探险故事的播放及富有感染的讲解,顿时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迫切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求知欲大大提高。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去再认识更高层次问题的过程。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当学习内容跟其形式、运用的教学情境结合时,有意义学习才能发生,所学知识才易于迁移到其他情境中再运用。只有在真实情境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学生才能理解和掌握,才可能到真实生活或其他学习环境中解决实际问题。 初中化学论文:初中化学课堂生成性教学的实践的路径研究 我国的陈旭远教授认为,所谓生成性教学是指老师在上课前的较为弹性化的课程设计基础上,根据上课期间的变化而灵活更改授课内容,以更好的达到教学目的。所以生成性教学是一种以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为目的,在授课前制定可变动性目标,在授课时能够不被课前设计局限,能够根据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实际授课情况灵活调整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促进老师和学生一起进步。 一、生成性教学在实际中的应用 1.设计弹性化的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的设置是一切教学的起点和基础,帮助化学老师规划课程的进程和方向。生成性教学方式虽然具有一定的弹性和自由,但是并不代表不需要设置教学目标,在设置化学课教学目标的时候,老师要注意根据全体学生的基本情况以及部分学生的特殊情况来设置,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化学课上都能学到东西,另外老师不能够设置过于具体的行为目标,而应设立较为概括性目标。同时,化学老师在一定的时间周期内应当有一定的大目标,每堂课的小目标都应当围绕这个大目标来设置,最终引领学生顺利完成化学内容的学习。 在上课前,化学老师应当对自己接下来的教学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思路,但讲课节奏又不能过于迅速,这样会使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所以老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设置若干教学版块,在授课时灵活运用这些板块,并在不同版块之间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来拓展自己的思维。另外老师在授课时要注意,自己只是一个指挥者,真正的实行者是学生,所以不能过于死板的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路走,而是老师柔和的将学生的思路引导到正确轨道上来。 2.捕捉生成性教学资源 由于化学课是一种以实验为主的课程,所以当老师要想捕捉生成性教学资源,首先可以从错误中进行寻找,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在实验中发生错误的时候,老师都不需要进行掩饰,而是可以将这些错误变成新的教育资源,一方面可以鼓励学生更多的进行观察和分析以发现错误,另一方面老师正确处理这些错误,将错误的原因、原理和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分析给学生,并进行正确的操作演示,从而更好地巩固学生的知识以及记忆,为课堂添加一些别样色彩。其次老师可以捕捉学生的问题资源,当学生学习化学的时候,经常会问出各种问题,这些问题体现了学生的思考和进步,所以老师应当给学生一定的提问空间,鼓励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另外,老师在回答问题中可以发现学生的弱点,并针对这些弱点进行重点讲解。第三,老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创新,例如创新性思考不同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来证明自己的论证,这些都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使他们巩固原有知识。 3.处理生成性教学资源 每堂课中都会出现不同的教学资源,面对这些教学资源化学老师应当有所取舍,以这些资源是否符合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来衡量,把握生成的尺度,防止被错误的资源带离原有教学目标。这些教学资源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老师在处理这些资源的时候首先不能过于死板,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不同的处理,而不能被框在事先准备好的教案之中,另外有些问题可以稍后再处理,例如学生问了一个比较有价值但是与整个课堂内容无关的问题的时候,老师可以先将问题搁置,在本节课内容结束之后进行解答,也可以直接将这个问题作为课后作业交给学生自己进行思考,并在下一堂课开始的时候揭晓答案。 二、生成性教学的反思 1.生成性教学实践的反思 在每堂课结束之后,老师应当对自己上一堂课的表现进行回顾和反思,思考自己上一堂课是否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哪些是具有价值的生成性资源,自己对这些资源的掌控如何,处理效果怎样,如果以后出现类似问题应当如何解决等等,这样的反思可以从每堂课中积累经验,提高教师自身的能力,并对生成性教学方式在化学课上的应用提供更好的方法。 2.教师自身素质反思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初中化学所讲授的内容也在不断的变化,为了满足这些变化老师必须及时对自己的专业素养进行充电,跟上教材的变化。另外,为了满足素质教育的需求,化学老师也要适当了解其他科目的内容,方便帮助学生更好的发展,同时还可以增加课堂趣味性。另外老师也要具有一定的应变性,从而更好的处理课堂上的一些突发事件,提高生成性的利用。 三、结语 从我们日常的实践中表明,生成性教学在化学课堂中的正确应用能够有效的活跃课堂的气氛,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学生的快速发展。同时生成性教学对增加授课资源,提高化学老师自身素质也有着重要作用。 初中化学论文:谈如何抓好初中化学教学 如何抓好初中化学教学:必须从初中抓起,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入手,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起 化学是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它同农业、能源、材料、资源开发、国防建设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对实现我国“四化”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学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和基础阶段。它不仅能为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有关专业奠定基础,也能为毕业生参加工作解决处理一些实际问题打下基矗要想大面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必须从初中抓起,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入手,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起,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课时少、任务重、内容分散及有些概念极易混淆等矛盾,帮助他们过好基本概念关,实验操作关等,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灵活运用化学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就自己在多年工作实践中的一些做法,谈点滴体会。 一、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乐学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发明创造的源泉。兴趣的培养在于诱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因势利导,引导他们及时排除不利于发展学生认识兴趣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学。 学生刚接触化学,开始会对化学颇有些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有意思。但当学到化学用语、无素符号和基本概念时,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往往会把化学视为“第二外语”或认为化学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有可能会使原有的兴趣消失。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知识的分化,使原有的、暂时的兴趣转变为稳定的、持久的兴趣?为此我们及时对学生进行了化学史教育,讲化学的发展和形成,结合书本介绍科学家探索化学奥秘的轶事,如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居里夫人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谈闻名世界的中国古明如造纸术、火药等,论化学与现代化建设和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的语言,是国际上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交流工具。并感到学好化学知识是多么重要,他将直接关系到祖国的发展和建设。这样做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初中化学需识记的知识比较多,有时又很集中。如教材中第一章第六节里一下就出现了二十七种元素符号,让学生很难记住,为此我们从讲绪言开始,将需记住的元素符号分批分期地布置给学生,并经常提问检查。我们把元素符号、原子团等制成小卡片,把化合价编成顺口溜,把重点内容写成韵语,简化记忆。例如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过程中,应是先通氢气,把试管内空气排净后再用酒精灯加热,当黑色氧化铜完全变为红色铜时,要先撤酒精灯,等试管完全冷却后再撤掉氢气流。这个实验经演示讲解后,我们用氢—灯—灯—氢四个字来表示,使学生很快地掌握,并能完整准确地说出其四个字顺序的含义及为什么。 另外我们还根据初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多地依赖于学习兴趣,其形象识记能力超过抽象识记能力,喜欢动手,再造想象力比较丰富的特点,成立了化学科技兴趣小组,目的即为锻炼学生动脑、动手、动笔、动口能力,从激发兴趣着眼,训练发现思维和创新思维,发动学生利用小药瓶、塑料袋、铁丝、蜡烛等广泛开展小制作、小实验活动。例如学习了燃点以后,我们组织了学生做“烧不焦手帕”、“玻璃棒点灯”等实验。在教学中我们还借助于图片、模型、幻灯、电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这些活动的开展消除了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畏难情绪,使学生感到化学有趣,乐意学,使智力和能力同时得到了发展。 二、精讲多练,提高教学效率 提高教学效率是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必须是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下才能真正做到。如果教学中形成满堂灌、注入式的局面,或者教师放任自流,学生各行其是,都不能保证教学质量。 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过程。就初中化学课来说,我们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教师要在课堂四十五分钟内向学生传授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使他们能轻松接受,这必须要下一番工夫。它除了要求教师自身极渊博的知识,较强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还要在课前充分理解吃透教材,并且还应了解掌握学生,结合学生暴露的问题,瞄准学习目标,深入准确、画龙点睛地讲。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激发思维,扩大密度,使他们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思维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所谓精讲,既要配合教材内容,又要面向全体学生。精就是要突破重点,带过一般,设疑破难,创造思维情境。练是巩固知识的途径之一,练要练到点子上,要精心设计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分析研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能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的或口头表达练习的,就尽可能让他们动手动口实践,以达到真正掌握知识,举一反三的目的。例如学完碳这一章时,我们组织学生在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与氧化碳和碳分别还原氧化铜作对比分析,进而明确异同点及可燃性和还原性,进一步复习巩固了氧化还原反应和实验装置及实验步骤等。 初中化学知识主要分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元素及其化合物和化学计算四 大部分。就拿元素及其化合物来说,知识内容庞杂,涉及到三十多种元素,七十多种化合物和众多的化学方程式,如若把这些知识孤立地讲,往往会事倍功半。但只要抓住他们的内在联系,区别异同,进行归纳对比,形成网络,抓住其实质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举动以及接受效果,针对学生感到有困难的地方,教材的关键点、知识联系的转折点以及易混淆的地方,结合思考题给学生以点拨、启发和疏通。例如在总复习时,我们把氢气、氧气、二氧化碳三种气体进行综合归纳对比,让学生亲自动手,把常见仪器的使用、基本操作和气体收集,集中于气体的制备之中。通过此实验使学生对上述三种气体的性质、用途、制取装置、原理、收集检验等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掌握。为此教师还应具有对教材探索、创造和对知识进行筛癣归纳、补充的能力。 另外要加强和改进化学实验,给学生创造条件。教师可设计某一实验、检验内容,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设计完成实验。也可把部分课堂演示实验直接改为学生实验,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这有利于化学概念的形成,从而培养了学生观察、思维、实验和自学能力。 如何抓好初中化学教学:实验证明,只有在合理地安排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通过精讲多练,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还可使课堂教学目标集中,有利于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大面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初中化学论文:对初中化学课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思考 【摘 要】初中化学课中实施探究性学习适应了新课程的需要,有利于发掘学生思维潜力,发展思维,开发智力。促进学生养成对待事物的科学态度。在初中化学课中实施探究性学习,教师要更新思想观念,转变角色.在平时的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选择恰当的探究性学习内容,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策略.注重探究性学习过程,拓宽学习时空,形成探究性学习习惯. 【论文关键词】初中;化学课;实施;探究性学习;策略 初中化学课程与生活联系十分紧密,与学生的自身体验和生活经历息息相关,因此在初中化学课中实施探究学习有十分广阔的前景和夯实的基础。同时,初中化学课中实施探究性学习适应了新课程的需要,有利于发掘学生思维潜力,发展思维,开发智力。促进学生养成对待事物的科学态度。下面谈一谈我在初中化学课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的体会,和大家共勉,如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在初中化学课中实施探究学习,要求教师能适应新的教学理念对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并把它融入自己的教学之中,随时保持教学中的一种“空灵”。 首先,教师必须实现思想观念的转变,新课程理念把学生自己的发现、总结看作学生获取知识的有效方式,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激发、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这要求教师不再是只教给学生知识,而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正如俗话说:“授人以鱼,仅仅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却可受用无穷。”教师首先就要有这种教给学生种田渔猎和点石成金的能力的想法。 其次,在教学中教师再也不能成为知识的化身和权威,一味传授知识,而是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创造者、引导者。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作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首先应有先进的教育文化,提倡民主话教学,营造民主、宽松、自由、开放、生动、活跃的课堂气氛。作为创造者,在教学中教师既创造学生又创造自己,在参与与互动、经验共享中与学生一起成长,真正实现“教学相长”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知识的探索者,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教师教学的历程,也是教师探索、创造、提高的历程。作为引导者,应该思考如何教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把学生引入积极思考,探索的状态。 第三、在正确认识学生能力水平,思维特点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探究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去独立思考问题,把学生引入积极思考、探索的状态,逐步培养探究性学习的习惯。并把学习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巩固探究性学习的成果,拓展探究性学习空间。 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正确认识初中学生参与探究性学习的特点。初中生还未自发地形成一种探究性学习的道路,尽管与有好奇也时常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不过仅仅是一种探究意识的萌动。例如:在谈到自己所出的环境中空气和水源造成污染时,能提出:“农村没有大的工厂和矿区,是什么造成了空气和水源的严重污染呢?”等问题,但却不能深入系统地分析造成污染的原因和提出如何防污的办法。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恰当确定探究性学习的内容,培养探究性学习策略。在施行探究性学习时,应当根据学生智力和个人经验的不同,如何引导学生去独立思考问题,把学生因如积极思考探索的状态,逐步养成探究性学习的氛围。选择和设计大多数学生相适应的探究性学习内容能够。例如:在学习木炭的吸附性后,引导学生探究,“木炭可以脱色、除臭,吸附杂质,你能不能用木炭制作一个简单的过滤器,由此你可以用木炭制作一个简易的净水器吗?说说你的想法。下来过后,去动手实验,设计。下节课我们来展示比赛以下谁的设计好。又如:在学氧化碳可以灭火后,问:生活中那些物质可以相互作用生成二氧化碳,请你设计一个装置进行检验,下节课带上你的实际和药品到课堂上来展示,看谁的药品在生活中最容易得到,看谁发现的反映组数多等。在学生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引导学生选择研究题目,制定研究计划,进行研究活动,处理研究结果。从而逐步养成探究性学习的习惯。 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拓展学生学习空间,积累学习经验,引导学生形成“生活的时空都是学习的课堂“的学习思维方式。脱离生活的教育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让学生学会探究地学习,养成探究性的思维方式,就要想法设法把学生的眼光引向校园外那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要让学生知道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探索学习的课堂。因为真实的生活情景比书本世界更能激起他们的体验。如:让学生实验生活中的石灰,石蜡等使各种花变成不同的颜色,调查防止温室效应,调查本地土壤结构,改良措施和施肥方案等。 最后应注意,在化学课中实施探究性学习时,应注意不能对学生要求过高,而是注重学生探索的过程和体验。因为,研究性学习不同于科学家的科研活动。科学家的科研活动价值在于研究的结果,而探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研究的过程。 总之,探究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能力,可以培养学生收集并处理信息的能力,整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团队精神,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学生体验到研究的艰辛和快乐。研究学习的过程比结果更有意义。 初中化学论文: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初中化学课堂教学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创新的开始,没有问题就不可能有创新,没有创新就难以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多科学的发现、科技的发明和创造,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作为初中生,其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创设恰当的学习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下面我谈谈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 一、运用化学实验,创设真实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设置情境的有利因素,利用实验可以设置许多生动、有趣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二、联系生活实际,创设趣味情境 生活中处处涉及化学知识,我们可以运用真实的生活情景创设教学情境,尤其是初中化学教学,更应联系日常生活,让学生从感性上体会到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习动机。另外,加强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不但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开阔学生视野,还能使化学知识更加生动有趣,利于学生掌握。 三、追踪社会热点,创设时尚情境 化学与社会紧密相连,是一门孕育着巨大创新机会的学科,它和社会生产以及生命、环境等方面有着广泛而紧密的联系。无论是生活中接触到的新材料和新药物,还是新能源开发、环境保护等社会热门问题都与化学紧密相关。例如“现代化工业生产与技术”、“化学与新材料”、“化学与新能源”、“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生命科学”、“化学与环境”等学科知识都可成为设计教学情境的丰富素材。教师平时要善于积累相关素材,并与课堂教学适当联系,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文化修养。 四、利用化学故事,创设生动情境 很多中学生热衷于听故事,许多化学故事也是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的。故事容易吸引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从而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因此,用化学故事创设情境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 五、拓展探究渠道,创设实践情境 欲使学生学习化学时乐此不疲、乐以忘忧,则应在认真设计课堂教学的同时,积极寻找课堂中的“后”探究问题,如组织学生开展调查与研究、网上点击、家庭小实验等。这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条件。 六、结合学生心理,创设游戏情境、 兴趣是有意注意的开始,唯有兴趣,才会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因此,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利用学生喜欢做游戏的心理特征,创设愉悦的游戏情境进行课堂教学,以化学自身的魅力去诱发学生的主动参与,使学生一接触就有妙趣横生之感,从而开阔思路。这种课堂教学的实施,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学习知识、理解知识,并有效地从实践中获取知识。 七、运用多种媒体,(教学论文 )创设直观情境 我国古代教育家荀况曰: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形、声、色的感官刺激,不仅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易激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从信息论角度看,利用直观教具,尤其是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更有利于信息的传播和吸收。现代化教学手段主要包括幻灯、投影、录音、电视、电影、计算机等多媒体教学手段,这些手段和传统的教学媒体相比,具有形声性、展现性、先进性、高效性等特点,它能有效地利用图像、声音、色彩等形式来传递教学信息,使教学内容能较好地接近客观实际,使学生不但能置身于课堂教学材料所描述的情境之中,较好地理解教学内容,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神州六号”的成功发射是我国高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全社会和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教师可搜集有关“神州六号”发射方面的录像和图片资料,并在初中化学复习课上进行展示,生动形象的资料必将对学生的感观产生强烈刺激。当学生心潮澎湃、兴奋不已时,教师可结合有关资料提出几个思考题:①神六发射时需要多种燃料做推动剂,若使用液氢做燃料,你认为有什么优点?若使用联氨(N2H4)做燃料,则需要用四氧化二氮做助燃剂,生成氮气和水,请写出化学方程式。②航天员的食品为什么被做成“一口酥”?③为了净化飞船中的空气,可使用氢氧化锂来吸收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请写出化学方程式。这些题目把氢燃料的利用、空气中的粉尘污染、碱的通性、化学方程式的配平等诸多旧知识点在一个新鲜的情境中呈现在学生面前,大多数学生经过思考都能顺利完成。在这样生动活泼的情境中进行复习,必然能使学生对旧知识产生新鲜感,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热情,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再去认识更高层次问题的过程。“情境”对学习过程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以“情境”为中心,围绕科学的并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情境”展开学习,也是科学探究学习的重要特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恰当的“情境”,通过“情境”启发学生积极的观察、思维。以“情境”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促进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和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初中化学论文:初中化学教学论文 一、实现独立开课,加强对实验课重要性的认识 以往有机化学实验与有机化学理论课合并开课,在期末总成绩中只占30%的比例,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不足,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自2012级开始,药学类专业学生的有机化学实验实行独立授课,同时增加学时,目前学时数为64学时。有机理论课分两个学期开课,为了方便学生在实验课程教学中对理论知识的更好掌握及运用,避免以往由于实验室场地、时间安排冲突和教学人员不足等实际问题而导致的实验课内容超前于理论课,而使学生上课目的性不够明确。我们将有机实验安排在有机理论授课的第二学期,为了让学生能充分运用实验室教学资源,实行小班授课。 二、合理设置,实现教学内容循序渐进 根据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教学对象的特点,我们在实验教学内容上进行了精心的选择和安排,教学课程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基本实验操作训练部分占总学时数约40%,合成综合性实验占40%,研究性实验占10%,设计性实验内容占10%。充分考虑基本实验方法和技术出现的顺序及频率,重要的实验操作至少要训练两次以上,帮助学生灵活运用这些实验基本功打好基础。为此前期我们安排熔点和沸点测定、常压蒸馏、水蒸气蒸馏、提取、色谱分离、折光率测定、旋光度测定、重结晶等实验,尽可能对各种基础操作进行训练。运用前期所学的实验方法和操作技术,对物质进行合成,或对天然物质有效成分进行提取,然后对产品进行鉴定及含量分析,对学生实验技能的综合训练做到由浅到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因为有机实验授课安排在理论授课的后半段,在前期实验基础操作训练结束进行合成实验及设计实验时,理论授课大概已经进行至杂环化合物的章节教学,对于学生将理论教学知识运用于实验教学没有太大障碍,还有助于有机化学理论知识的复习及巩固,提高教学质量。在学时安排上,实行弹性分布设置,不再是原来机械地一周固定几学时,而是根据实验内容选择相应的学时数,最短为3学时,最长为6学时。通过合理安排,使整个有机化学的教学环节得到优化。 三、渗透绿色化学理念,引入现代有机化学实验技术与方法 我们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环保意识,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保护环境必须要“从自我做起”,从而养成良好的实验行为习惯,在实验中所产生的废液必须分类回收,如果可能尽量做到循环利用,尽可能做到“三废”对环境的零排放。尽可能将前一实验的产物或废弃液实现在下一实验的再利用。如将柱色谱实验中洗脱液乙醇和其他实验中回收的乙醇装于指定废液瓶,在蒸馏实验中让学生将回收的乙醇进行蒸馏纯化得到95%乙醇,并保存待用;将此纯化后乙醇再用于茶叶中咖啡因的提取实验,提取回收的乙醇还可以用作溶剂或用于仪器的洗涤;将合成的乙酸乙酯用于折光率的测定等等。在这些回收利用和循环使用的实验中,强化学生的绿色化学思维和环境保护意识。为帮助学生开拓视野,适当了解除教学中使用的常规反应仪器外的其他实验技术与方法,在实验室条件允许下,提供了一些开放性的实验项目。如微波辐射合成二苯甲酮,并用旋转蒸发仪在减压下蒸出溶剂;选择用超声波振荡技术来完成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实验中的提取部分实验等。 四、教学形式多样化,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改革以往实验均是教师讲解示范,然后学生进行操作的教学模式,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增加学生上台讲解示范环节。在第一次课时,组织学生自行组队,每次上课均安排学生轮流上台介绍实验注意事项,实验操作步骤及方法等,然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教师再总结点评。教师在点评时还可通过PPT或操作示范视频,对学生易犯的错误操作及安全隐患要进行必要的补充和强调。通过这种学生参与教学的方式,大大提高了预习效果,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也促进学生实验操作更加规范。除正常的实验教学外,每年均组织学生进行有机实验技能操作竞赛。在开赛前一个月,实验中心的有机化学实验室全天开放,通过提前预约登记,教辅人员协作安排方式,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实验复习项目进行强化训练。比赛分笔试初赛、实验基础操作复赛及综合实验操作决赛,通过学生主动参与,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改革实验考核体系,实现客观全面评价 考核是实验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掌握知识水平的操作技能情况的综合客观评价。实验课考核有助于检查学生对有机化学实验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情况,检查学生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督促学生认真进行实验,提高实验操作技能,检查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处理及讨论实验数据,运用实验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立科学的实验成绩考核体系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验课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而从理论课中分离出来,占有一定的学分,这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尤其对那些“混实验”的学生,只有认真操作才能得到好成绩。我们采取综合评定的方法来确定学生的实验成绩,实验课成绩由平时分(70%)和实验最终考试(30%)组成。平时成绩主要考查学生预习情况、回答问题的情况、资料查阅情况、实验过程中操作的规范性、实验结果与分析、实验报告的撰写以及与同学的协作精神等方面,全方位地衡量学生综合能力;考试成绩包括实验理论考试成绩(笔试)和实验操作成绩(采用排队抽签、单人现场操作、当场评分方式)。教学实践证明,改革实验考核方法,严格实验教学管理,不但使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加强,也使学生的操作技能得到进一步加强。 六、总结 总之,教学改革作为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作者认为要提高有机化学实验的教学效果,关键在于细节和落实。教师需要花大量时间在教学上,加强实验教学环节设计精度,与学生实现互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材施教,切实提高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效果,使学生完全适合现代教育对实验教学的要求,成长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初中化学论文: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方法探究 论文摘要:新课程改革下的化学教学应以追求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为宗旨,以学生为主体,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化学的乐趣和化学无穷的魅力以及做人道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强调启蒙性和基础性,一方面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掌握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逐步认识自然与环境的关系,分析有关社会现象,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生活的能力。笔者认为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化学教学应该根据学生实际,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在的学生头脑灵活、思维敏捷、见多识广、兴趣爱好广泛、网络等社会上丰富多彩的生活对他们影响很大,厌学情绪比较严重,尤其是初中学生。如果老师在课堂上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不会喜欢那门课程,也就不会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强扭的瓜不甜”,学生在逼迫的状态下被动的学习,学习效果必定是事倍功半。所以,在教学中,尊重和满足学生的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 (一)上好第一堂课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化学的开篇课“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中,教材安排了一些精美的图片展示,但没有安排实验。我觉得充分利用化学实验的魅力,补充一些趣味性实验如“魔棒点灯”“烧不坏的手帕”“会变色的花”“喷水成图”等,将学生带入神奇的化学世界中,可唤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学习化学的渴求之情。从而兴趣嫣然、热情高涨,迫切地想要走进奇妙的化学世界。 (二)教学中密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引入具体的情境 化学与我们的生活、生产以及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教学中注意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到学习化学是十分有用的,从而积极主动的去学习。 例如,在上第一堂课的时候,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资料介绍身边熟悉的事物。像光纤的发明联系电话的使用;冷冻剂的发明与更新联系冰箱、冰柜、空调;彩色胶片的发明联系照相及电影、电视;塑料联系许多家庭用具;卡介苗、青霉素的发明联系人们对疾病的治疗和预防等;在介绍物质鉴别方法的时候,可以联系到厨房里的糖、酒、醋等;在学习水资源污染与保护这一课题的时候,让学生思考导致峒河水污染的可能原因是否是峒河两岸的居民、医院及峒河上游的农村、工厂等;在介绍溶洞里石笋、钟乳石的形成时,让学生联系水垢的成分、形成、以及除去方法,并探究滴水穿石的真正原因;介绍酸碱盐时,联系胃酸病人的用药问题、化学肥料的合理使用等等。多开发这样与生产、生活贴近的资源,既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又强化了人与自然环境共生共荣的意识,最终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转变教学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是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式的具体落实。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和自主权,尽量多给学生以时间和空间,强调“发现——探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以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的身分和学生共同学习。 例如,在“爱护水资源”这一课题的教学设计中,我考虑学生对水污染这一内容较熟悉,但对水资源的缺乏体会不深,为此我设计了自主学习的课题:①峒河水资源的分布及质量调查;②峒河水污染与我市的经济发展;③给市政府的建议书: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④给全校师生的倡议书:节约每一滴水。而对水资源短缺则用多媒体进行。在开展这些活动的同时,教给学生方法,而课堂则变为学生讨论、交流的场所,教师及时点评和鼓励,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重在服务。在活动中学生学会了自主、合作的学习方法,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 (四)改变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针对不同的教学时间、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精神状态适当的改变教学方式。例如:下午第一节课,在学习新知识前,可以组织进行小型的知识竞赛,如书写化学方程式接龙游戏:以小组为单位,分别书写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学生轮流上台,台下的同学给其他组的同学找毛病,补充完整,然后评选出表现出色的同学。这样的课堂虽然显得有些乱,但学生不再昏昏欲睡,不仅激活课堂气氛,复习了旧知识,而且为学习新知识做好了铺垫,使学习活动成了富有生命力的活动。 二、培养学生的能力 (一)重视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综合能力 新课程倡导课程的综合化,淡化学科界限,还给学生一个整体性的课程。当今社会,人类面临着人口、环境、能源、资源、健康等问题的挑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重视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多学科的协同努力。化学与物理、生物、地理等学科有很多的联系,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有目的的设计一些跨学科的学习课题,使学生在已有各学科的基础上,对问题的认识尽可能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例如:①二氧 化碳与光合作用;②溶液与生命运动;③土壤的简单分析;④水系的变迁及水资源的分布;⑤赤潮和水华现象;⑥水溶液的导电与金属的导电;⑦新能源的开发使用;⑧食品添加剂的种类、作用及不良影响。这些课题的学习中,学生体会到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使学生从多角度去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决策能力、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重视学生的差异发展,培养创新能力 课程改革极为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要正确定位学生为发展中的人。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需要教师格外的关注,应当允许其差异发展,让其张扬个性。面对发展中的人,化学教学应分外珍视他们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学不要以现成的答案框定学生思路,不要以现成的教案圈定预设线路。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时,我改变以往给学生设计步骤的方式,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设计,不再担心学生出错。例如,在探究石灰石与盐酸反应时,会出现过量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不出现浑浊的现象。我不预先告诉学生这一现象,由他们自己去发现。通过观察,我发现各组实验的现象很不一样:有的石灰石取的多,有的盐酸取的多,石灰水取的也很不一样。针对这现象我要求各组互相交流、讨论,由学生得出化学反应的现象与药品的用量多少有直接关系。然后在引导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我再进行归纳小结,从而加深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和掌握。每次组织实验教学时我都尝试着这样做,学生逐渐养成了预习实验的习惯,能根据教材的提示自己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为了激励学生保持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我用组织他们参加课外实验作为奖励,邀请设计实验方案较好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实验室做实验,如粉笔炸弹、制作叶脉书签、会长毛的鸭子、配制去污剂、汽水等。并把实验产品拿给全班同学分享,这样既满足他们的成就感又培养了他们的动手探究和创新能力。 (三)重视实验教学,提升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是科学探究,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是化学实验。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重视每个课本实验,还要在适当的条件下根据需要补充实验或实验创新。如,绪言课中就补充趣味性实验;质量守恒定律探究中分别补充有气体、沉淀生成、变色、发光、放热的化学反应;第六单元课题一中补充玻璃刀切割玻璃、铅笔芯导电、木炭吸附二氧化氮、红墨水等实验;介绍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时补充向自制的简易天平中倾倒二氧化碳;介绍易燃易爆物质时补充氢气的爆炸实验及白磷的自燃实验;介绍溶液时补充模拟“死海实验”;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时补充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并改进,即将光亮的铜片在酒精灯上烧黑后迅速伸入一氧化碳瓶中;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时尾气的处理改成用排水法收集并点燃;做气体的燃烧实验时,先用排水法收集在锥形瓶里,并用橡皮塞塞紧,拿到教室直接在瓶口点燃现象非常明显,密度大的正放,密度小的倒在铁圈上。当然,我们学校从初三到高三四个教学年级四十多个教学班,只有三间化学实验室,让每一节化学课都在实验室上那是绝不可能的,教学器材也远远不够。所以,只有创造条件,寻找代用品让学生动手完成每一个实验。如蜡烛及其燃烧、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老师就提供澄清的石灰水,其他的用品均由学生用玻璃杯、塑料盆等代替;质量守恒定律探究中碳酸钠和盐酸的反应,就用面碱和醋在有盖的塑料杯中进行;酸碱指示剂,可用果皮、鲜花自制。总之,只要是危险性不大的就放手让学生去做,充分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四)引导阅读,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化学不同于语文、外语,不要求死记硬背,强调的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所以,在化学概念的教学时,应该引导学生阅读,抓住关键词,培养理解能力。如,催化剂的概念中:“改变”、“质量”和“化学性质”,化学变化的概念中:“生成其他物质”,氧化反应概念中:“氧”,单质、化合物的概念中:“一种元素”、“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纯净物”,质量守恒定律中:“参加”、“化学反应”、“各”、“质量”、“等于”等。抓住了这些关键词,就可以透彻的理解每一个化学概念。 (五)给学生犯错的机会,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例如,制取氧气的时候,做装置气密性的检查时,设计了两种方案。一是让一部分学生先握住试管,再将导管放入水中,没有看到气泡的冒出。二是让另一部分学生先将导管放入水中,再用手紧握住试管,很快看到有气泡冒出。得出操作方法不同,结果不同。即在读题时,一定要特别注意 “形容词”、“副词”等,例如,“浓”、“稀”、“先”、“后”、“逐滴”、“洁净”、“干燥”、“冷”、“热”等。 总之,本人认为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应真正领会课改的理念,真正实现理念向行动转化,不再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应本着为学生服务,为学生的终生发展而努力,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场所,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现”,真正体验到学习化学的乐趣和化学无穷的魅力。 初中化学论文:新课程下初中化学教学 一、化学有效教学要以科学备课为前提 在新课程的框架下,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进行科学备课,做到:(1)备学生。认真分析,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恰到好处地结合教材;(2)备课程。教师应对课程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要善于将生产生活中出现的一些自然现象、最新的科学技术知识以及其他学科知识与化学课堂教学紧密结合(;3)备方法。在备课时,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思考采取什么教学策略和方法才能有效的突出重点,克服难点;(4)备情境。化学教师应积极创设问题、思维、活动以及媒体等各种情境[2],使学生在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进行高效学习;(5)备自己。教师在备课时,要善于自我反思,敢于质疑自己甚至否定自己从而超越自己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化学有效教学要以构建有效课堂为主题 新课标要求以学生为本,“教师走向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定教”。充分利用好学生身边的资源和课堂生成的资源,使教学目标的达成更加鲜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借助于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 根据班级人数确定小组人数,每组6-8人最合适。小组内各成员的成绩要各有差异,应将思想上进,学习刻苦,组织能力强的学生定为小组长,以便更好地组织小组学习,检查落实学习任务,验收学习成果。小组成员在有明确学习任务的前提下,合理分工、相互合作,共同探究。在教学中,充足的时间是学生顺利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有力保证,对即将发现的问题形成统一的认识,并从各小组中推荐一名代表做精彩展示。通过展示,让学生的观点得以展现,让学生的思想得以交流,让学生的潜力得以挖掘,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创设化学学习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进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按不同的教学内容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置身一个实际的生活情景中,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既可以让学生产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提高他们探究化学问题的能力。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情境创设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贴近学生生活,符合他们的认知结构,如为什么在雾霆天,行人容易出现头晕,这种问题的设置与课堂内容紧密联系,还能很好的调动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探究兴趣。3.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有了兴趣学习就变成了一件愉快的事情,学生就会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如“化学肥料”教学时,上课前,剪辑一段我国水稻专家袁隆平研制的高产稻丰收在望的视频,然后,适时地提出与这节课相关的问题(:1)要提高粮食产量,最关键的是什么(?化肥的科学使用。)(2)农作物生长主要需要哪些化肥?(氮肥、磷肥和钾肥。)多媒体教学,能使许多抽象的化学概念、化学规律形象化,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三、化学有效教学要以有效实验为辅助 化学实验是学习初中化学的基础,是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通过实验探究,可以学习化学基础知识,理解化学基本原理,研究化学常见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 1.让学生动手做演示实验可以激发其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由传统的教师演示实验到学生自主实验是一个质的改变,能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学案导学”的演示实验由学生自主完成,可培养学生质疑、释疑的学习习惯,体验科学探究法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3]学生的思维活动是从他们发现新问题时开始的,充分发挥实验质疑作用,可以使实验探究和知识体系问题化、具体化、条理化,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学生通过上课亲自做演示实验,受到的启发都能够反馈出来。此时,教师给予及时、适当的诱导、点拨,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使探究活动更充分、深入,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就会更加直接、全面、深刻,也容易形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科学备课,以学生为本,构建有效课堂并重视化学实验,使学生对化学内容的理解、掌握和延伸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任务,针对新课改的理念,我们将在教学中不断完善自己,为培养适合时展的高素质人才而继续努力。 初中化学论文:论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建议 一、全面发展三维目标是教师确定教学目标时必须考虑的因素 初中的化学教学是全方面的,学生学习化学不仅仅是记忆重要的知识点,更应该认识和理解化学中的基本概念、原理以及化学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深层理解和认识化学的实质,学好化学这一科,爱上化学。初中化学教学,不仅仅是教师教会学生解答化学问题的过程,更应该是培养学生利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过程;化学教学不单单是孤立地讲解课本上的知识点,更应该联系实际生活,让化学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二、处理好选修与必修、化学素养与原理学习之间的关系 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已经对化学有所接触,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到这一点,做好化学知识的衔接工作,不能割断教学内容。初中三年级学生开始学习化学这一科,教师在讲解化学时,要注重内容之间的联系和衔接,把握教学的整体性,而不是分割知识点,否则学生对化学学习会容易出现误解或者不理解,若是这种问题的不到解决,学生慢慢会厌倦学习,甚至对化学学习完全失去兴趣。编辑者在设计教材时,留有必修单元和选修单元,对于必修知识点,教师不必过多的补充课外的知识点,不要给学生造成过多的压力;对于选修的知识,教师的态度应该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而不是不是考试范围就不学了的心态,毕竟,选修模板也是化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选修部分的知识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帮助学生更好地在整体上学好化学这一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有了兴趣,我们才能做好事情。学习也需要兴趣,学生只有有了兴趣,才会对学习上心,才会体会到学习带来的乐趣。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的有效动力,也是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的凭借。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和方法培养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化学实验,通过实验带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还可以举办竞赛,让学生对化学有更大的理解和学习动力,在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结合作意识;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开展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氛围中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对化学的理解和学习能力,为化学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更好的渠道,实现化学的教学目标。实验是化学学习中一种重要的、也是必要的教学资源,作为化学教学的主要手段,化学实验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一教学资源,让学生学会正确实验,高效地辅助和补充化学教学中的不足。 实验法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学生在进行试验的时候,会观察到实验现象,有时候还会出现很多神奇的现象,由于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他们会想方设法地弄懂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于是学生就产生了好奇心和兴趣,不断研究和探求,理解相关的化学原理,这样学生就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了。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他们就会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理念,教师就可以顺利的进行之后的教学,达到双管齐下的效果。当代教育是现代化的教育,在新的时代,我们应该顺应教育改革潮流,从实际出发,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不断创新和探究,致力于创建新型和谐化学课堂的工作。为了让学生有兴趣,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化学,教师在确定教学设计的时候,要把化学与实际相结合,让化学教学更贴近日常生活,这样学生在兴趣化、生活化的教学氛围中,不断参与、积极探求,为以后的化学学习打好基础。也只有把化学寓于生活中,学生才能全面提高整体素质,这也是新课改的标准之一。新课程标准能为教师提供理论依据,它作为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体现着国家对教育的本质要求,遵循新课程标准,能够促使学生学会学习,更好地实现化学教学的教学目标。 初中化学论文:在新课改初中化学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我国的环境状况并不容乐观。大气污染、水污染等已经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灾害性影响。1994年7月震惊中外的“淮河水污染事件”,1997年的黄河断流,1998年的长江洪水,2009年2月“盐城水污染事件”,以及年年的沙尘暴等等,其后果已是触目惊心。至于城市的酸雨、近海的赤潮、湖水的干涸等,早已不再是新闻。因此,提高全民族的环境保护意识,已经摆上了国民教育的重要议事议程。而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与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环保意识一旦形成,对其一生的社会行为乃至对整个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无疑将产生巨大的影响作用。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是一件事关未来、影响深远的大事情。 一、环境保护的概念 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术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经济的、宣传教育的等。 二、培养学生环境意识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环保”是21世纪的首要课题,随着科学技术和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化学污染物,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遭受了严重破坏。地球环境与人类的生存问题密切相关,如今环境保护问题已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环境保护与化学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许多污染物的成分、特性、形成过程、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危害以及如何防治等,都蕴含着化学知识。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化学教学中,通过帮助学生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去治理环境,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逐步学会从化学的角度认识自然与环境的关系,分析有关的社会现象。”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环保教育是每一位化学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是一件事关未来、影响深远的大事情。 三、化学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1、加强课堂教学,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环保基础知识。 课堂教学在化学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化学教师要在课堂中逐点渗透环境保护的知识,使学生在掌握化学知识的同时了解一些涉及环境问题的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学习情景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兴趣是他们学习环境知识的源动力,因此初中化学教师应该努力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创设真实、生动、直观的学习情景,积极开展和落实环境教育。例如在教学碳的氧化物时,可同时介绍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一氧化碳对空气的污染;当讲解硫化物时,可以向学生介绍酸雨的形成和危害;当讲解到有机物时,教师则可结合烃类的有关知识介绍光化学烟雾引起的几次污染事件、由乙烯聚合反应的内容介绍“白色污染”的危害等。 2、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充分贯彻环保理念。 在化学实验中,同样存在着“废气、废液、废渣”的问题。教师可充分利用化学实验的机会,向学生渗透环境保护的理念。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我们教师要以身作则,在实验教学中检验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1) 控制药品用量。 在化学实验中要力求用最少的实验药品,获得最佳的实验效果,尽量减少废弃物排放。改进实验设备时一个可行的办法,例如在铜和稀硝酸的反应中,可用注射器来代替试管进行试验。注射器装置属于封闭体系,更易于对比观察,而且药品用量比改进前少得多,同时能防止有毒气体NO生成NO2的泄漏而污染空气。 (2)循环回收利用。 在做实验时,尽量减少废液、废渣和有害、有毒气体的产生,实验后的废液、废渣也要尽可能回收利用。实验后要对实验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如金属、纸、塑料等均可回收利用。若不能回收利用的,则应放在规定的地方,统一清理存放。这样不仅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而且还能使学生受到直观的环境保护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无害化处理。 在化学实验中,有时会产生有害物质。为防止污染要对这些有害的实验产物做无害化处理。 例如在做有毒性气体(如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放出的试验时,可增加尾气处理装置,减少有毒气体排放。又如在做硫粉和氧气燃烧的实验时,可在集气瓶里倒入少量碱溶液,让二氧化硫气体大部分被碱溶液吸收,尽量减少二氧化硫气体对空气的污染。 3、利用课外活动开展环保教育。 要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最好要将环境保护教育延伸到课堂之外。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爱好、特点和兴趣等,有计划地安排一些课外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增强环保意识。 (1)开展课外兴趣活动。 教师可以通过组建课外兴趣小组,开展环保课题调查活动。例如组织学生检测大气污染物的体积分数或者质量分数,测定附近河水的酸碱度等。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造纸厂、化工厂,实地考察周边水质环境。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能亲身体验环境污染的程度及其危害性,增强环境观念。 (2)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一方面,教师在可以 学校内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让学生查找有关环保法规。如《大气污染法》、《固体废弃物污染物处理办法》,《水污染法》等,学生通过了解有关法律法规的知识,增进学生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知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另一方面,老师可我借助各种“纪念日”,组织学生参加环保宣传。例如利用3月12日植树节、5月31日世界无烟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等纪念日,让学生们在宣传中了解我国有关这方面的规定和常识,以提高学生在环境管理环境文化方面的认识。 (3)及时向学生传播环境科学的动态。 教师应关注环保方面的有关知识,能够及时准确地把环境科学的发展动态传递给学生,使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与时俱进。 总之,利用化学教学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优越条件。广大中学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优越性,上下一致,通力合作,从小抓起,从我做起,使每一位社会成员都树立起强烈的环境意识,人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防止环境污染,才能创建一个美好的劳动生活环境,才能拥有一个充满生机的地球。 初中化学论文:使用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材的几点建议 一、不必为了保证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而面面俱到 初中化学新旧知识体系本身就不具备完整性,基础理论中除了部分基本概念外均未涉足,教与学本身又缺乏认知上的完整性,所以,在进行化学教学过程中不必从化学学科上一味追求知识面面俱到的完整性,或造成教学内容主次不分,详略不当,甚至把选学内容当做必修,或补充某些课外内容。 由于“一纲多本”体制的实施,作为教师使用哪种教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吃透新大纲,严格按新大纲规定的教学要求进行教学,将课时集中到“是什么”、“怎么做”,以及尽量让学生自己去理解“为什么”这些方面。 二、不能为了追求教学内容的难度和深度而盲目拔高教学要求 新大纲对初中化学教学内容提出了4种不同层次的要求,这些层次及其比重(用知识要点数表示)分别为:常识性介绍17、了解36、理解8、掌握13。对不同内容所规定的不同层次的要求是师生教与学中在知识的难度和深度上的限定,也是为了从根本上避免盲目拔高。 当然,对学有余力的优生,从开发智力、提高能力出发,提高一点要求是允许的,但必须考虑到学生自身的实际。 三、不得以新增知识内容为借口,任意加大课时量 鉴于日常生活、科学技术、生产劳动等实际的要求,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材新增加了18个知识要点,它们分别为:选学6个、常识性介绍6个、了解5个、掌握1个。不难看出,新增加部分并没有给教学增加很多困难,实际增多的课时量也很少。当然,必要的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仍需占用一定的课外时间,这当然是允许的。 四、不允许为了应付升学考试而离纲离本,大搞题海战术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着眼点是素质教育。为学生打好进一步学习的初步基础虽然也是义务教育的一个方面,但不应变成单纯的升学教育,若离开大纲和课本的要求,大搞题海战术,落入“应试教育”的误区,是违反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的。明确了这些要求,参与教与学的师生完全有理由从题海战术中解脱出来,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与练习,以此来改革初中化学教学,达到提高民族素质教育的目的。 初中化学论文:加强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做法和体会 加强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做法和体会《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试用)》(以下简称新大纲)指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充分认识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切实采取措施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本文结合作者教学实践,谈谈在初三化学教学中加强实验教学的做法和体会。 一、领会大纲精神,充分认识实验教学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新大纲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出发,面向大多数学校和大多数学生,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与原教学大纲相比,新大纲在“初中化学教学目的”中除了规定学生需要学习一些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特别突出强调要重视情感领域的教学和对学生能力及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教学内容方面,从义务教育实际出发,新大纲适当降低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要求,较大幅度降低化学计算的要求,在适当拓宽元素化合物知识面的同时,加强了化学实验,把演示实验列入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新大纲列出的31项演示实验要求教师必须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很好完成(一定要做,不是可做可不做),学生分组实验19个(必做10个,选做9个),要求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完成,使每个学生都有动手做实验的机会”。 在教学要求中除了“使用仪器的技能”?(13种仪器)和“实验操作的技能”(8项)外,还把“要求学生初步学会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初步的结论,并如实书写实验报告”。以及“要求学生遵守实验室规则,注意安全操作”,也规定为实验的教学要求,体现了实验教学的整体功能,其目的在于转变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真正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改变以往只重讲授,轻视实验的倾向,纠正为了应付中考用讲实验、背实验代替做实验的错误做法,以及比较普遍存在的只满足于完成规定的实验教学任务而忽视通过实验教学养成学生良好实验习惯,训练观察思维能力和培养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等问题。深刻领会新大纲精神,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化学实验的教学与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情感、能力、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达到全面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初中学生年龄孝好奇心强,他们学习化学的动机往往是以满足好奇心和感兴趣为主的。化学实验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如何激发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并使这种“短暂”的兴趣能够稳定地保持并得以发展,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在教学中主要抓以下三点。 (一)强化演示实验教学 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实验,最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人教版新教材按照义务教育新大纲规定的31项演示实验内容,在各章节中共安排了85个课堂演示实验。这些实验有的是对化学概念、原理的阐述,有的是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分析、验证,有的则属于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对这些演示实验,我全部安排在45分钟课堂教学中完成,并力求做到演示操作规范、实验现象明显、分析表述准确简练。对部分演示实验装置或实验操作还作了适当的补充和改进,以增强实验效果。 例如,在§2-1分子这一节教学中,补充了氨的挥发、碘在酒精中扩散(溶散)的实验,加深了学生对分子运动的感性认识,在§1-4燃烧和缓慢氧化的教学中,对白磷的燃烧演示实验进行改进,用球胆向烧杯的热水中缓缓通入O2,可看到热水中的白磷与O2接触后,也开始燃烧,产生火光。演示结束后,我请学生思考3个问题:1.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能燃烧,红磷不能燃烧?2.水中的白磷需要什么条件才能燃烧?3.红磷能不能燃烧?接着再补充演示红磷燃烧的实验,将少量红磷放在铁纱网上,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请学生观察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最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归纳总结出燃烧的条件。学生反映这样学既能理解,又记得牢。 又如,在讲述氢氧化纳化学性质时,我补充了氢氧化钠与CO2、SO2反应的两个演示实验,然后提出两个问题:1.为什么烧瓶中的小气球会自动胀大?2.大试管中红色的喷泉是如何形成的?由于实验现象饶有趣味,所提出的问题富有思考性,既使学生认识氢氧化钠与酸性氧化物反应的性质,又与所学的物理知识联系起来,启迪了学生的思维,收到明显的教学效果。我在初三化学课堂教学中补充和改进的演示实验约占全部演示实验的五分之一。 (二)开发家庭小实验 新教材配合教学内容,共设置了13个家庭小实验。教学实践表明,家庭小实验的引入使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它对激发学习兴趣、巩固知识技能、培养能力、开发智力起到一定作用。当我第一次向学生布置绪言课的家庭小实验--观察蜡烛色态、构造及点燃时的现象,并与课本第5页习题3配合作为家庭作业时,学生感到很新奇。而第二次布置家庭小实验——用玻璃杯、饭碗和小蜡烛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第7页演示实验1-1的改进),学生开始产生兴趣,大多数学生在家里动手做了这个实验,有的成功,也有的不成功。第二天到课堂上七嘴八舌询问老师,经过简要解释和指导后,有的同学回家又重复做了这个实验,一旦做成功了,其兴奋之情自不必说,学习化学的兴趣也随之激发出来。后来,每逢做演示实验时,学生往往会问老师:“我自己在家里能不能做?”配合课堂教学内容,我们除了布置学生完成新教材中设计的13个家庭小实验外,还另外补充了十 几个既有浓厚生活气息,又与所学化学知识密切相关,同时学生在家庭中又能够找到材料,独立完成的小实验,作为家庭作业。这些实验按教学进度陆续布置给学生完成。并要求每一位 学生准备一个家庭小实验记录本,把所完成的实验项目、日期、观察到的现象、得出的结论与所学知识的联系等详细记录下来,半学期检查一次。多数学生都能达到老师提出的要求。二十几个家庭小实验的开发,不仅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使学生扩大了视野,培养了动手实验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而且由于它们与课堂教学内容同步,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起到促进作用。例如,我把教材第118页铁钉生锈演示实验中的(1)当作家庭小实验,提前一周布置给学生在家里做。到了上铁的性质这节课时,将实验室预先做好的铁钉生锈实验(第118页实验6-1)的三支试管展示给学生看,并请他们与自己所做的家庭小实验结果对照,学生很自然就接受了“铁在潮湿的空气中能跟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铁锈”这一事实。进而再请学生思考:“一半浸在水中的铁钉,哪一部分锈斑最明显,为什么?”启迪学生对教材第119页讨论题“你认为铁在什么条件下最容易生锈?”进行探究,从而对铁生锈的原因和防止铁生锈的方法有较深入的了解。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实验活动 组织化学兴趣小组是开展课外活动的很好方式,兴趣小组活动除了举办扩展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内容的专题讲座外,还以做化学趣味实验,制作实验教具、组织参观、进行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展开。在小组活动中我尽量发挥学生的特长,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实验。我们学校每年都要举办一次科技节,化学晚会列为专项内容之一。在晚会上表演节目(趣味化学实验、化学小魔术、小游戏等)的都是化学兴趣小组的成员,而观众大多是初中学生。丰富多采的晚会把他们带入五光十色的化学世界,听到“爆竹声声”,学生自然联系到不纯氢气点燃时的爆鸣,看到“空瓶生烟”、“清水变色”,就急着想了解“这是什么变化?” ……兴趣的激发大大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还结合教学实际,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如学习§3-1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时,要求学生调查了解“你家附近的河水清澈吗?请问你们父母,在他们当学生时,这条河是不是像现在这样脏?”学习§1-4燃烧和缓慢氧化时,课后布置学生到汽车加油站、仓库观察“严禁烟火”标志,到车站了解哪些物品严禁带上火车。还开辟了“厨房中的化学”实验课题,让学生利用家庭厨房里现有的物品进行实验、观察,如观察没擦干净的铁锅、菜刀表面留下的锈斑;用久的热水瓶胆和烧水壶内沉积的水垢;比较食盐和白糖溶解性的大小;将鸡蛋放入盛食醋的茶杯中观察蛋壳表面产生的气泡以及限用厨房内的用品来鉴别精盐和碱面(NaHCO3)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 三、养成良好实验习惯,指导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注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的重要措施。良好的实验习惯应包括:正确使用仪器、规范的实验操作、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如实完成实验报告、遵守实验室规则、注意节约药品和实验安全等。我在教学中注意从科学态度、规范操作上给学生进行示范,对学生遵守实验室规则提出严格要求,对如何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填写实验报告则加以具体指导。例如,学生在做“实验八:酸的性质”分组实验时,对盐酸与带锈铁钉的反应,在实验过程中不仅可看到铁钉表面的锈斑被盐酸所溶解,铁钉表面变得光亮,而且由于使用的盐酸过量,过量的盐酸和铁会继续发生反应,还可以看到铁钉表面有气泡冒出的现象。因此,在填写实验报告时,我要求学生将实验所观察到的所有现象如实填出并对所产生的现象作出相应的解释,以此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每次实验结束,我都要留出3-5分钟,让学生清洗实验仪器、整理药品,保持桌面整洁,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科学的学习方法的训练和培养,对初中学生来说,需要有教师的指导。学生初学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时,我除了在课堂上演示规范的实验操作让学生模仿外,还将操作要点以“口诀”的方式介绍给学生,如往试管里装入粉末状药品要“一 斜、二送、三直立”;装块状药品要“一横、二放、三慢竖”;液体药品取用的要点是“瓶塞倒放、两口紧挨、缓慢倾倒、加盖放回”;使用胶头滴管应“捏头赶空气、?放手吸试剂、悬空滴液体、管口勿触壁”;以及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两查、两不、两禁止”。 在学习气体实验室制法时,充分利用新教材的优势,从学习氧气实验室制法开始,就向学生提出四点学习要求:1.掌握制取气体的实验原理;2.了解实验仪器、装置;3.学会正确操作方法;4.掌握气体的检验方法,在学习氢气实验室制法时加以巩固。到了§5-4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教学时,则侧重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教材,回忆对比O2、H2实验室制法,归纳出“学习气体实验室制法的思路和方法”,并以此指导对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的研讨,使学生既学习了知识,又了解了掌握知识的方法并能加以应用。科学的学习方法能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不仅知道“是什么”,能够提出“为什么”,继续追问“还有什么”,进而解决“做什么”和探索“怎么做”。当然,限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理、心理特点,学习方法的指导应当紧密结合实验教学实际,循序渐进,不可能一蹴而就。“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会初步运用化学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这是义务教育新大纲提出的初中化学教学的目的之一。 就实验教学而言,主要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对实验问题的思维分析能力。强化课堂演示实验、落实学生分组实验、开发家庭小实验,都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的重要途径。新教材重视实验习题的功能,结合各章节教学内容选编了不少有助于启迪学生思维和提高学生综合分析科学问题能力的题目供学生进行训练。 例如,课本第105页习题2根据燃烧产物鉴别甲烷、氢气和一氧化碳,第96页习题4根据实验现象判断草木灰的主要成分,第175页习题5怎样用实验方法判断生石灰中有未分解的石灰石,第108页习题2能否根据酒精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来证明酒精的成分里一定含有氧元素以及第187页总复习题中的6(6)、10、12、13等题。这些题目我都在课堂教学中予以重点讲评,指导学生如何审题,理清解题思路,把握解题关键。对演示实验和家庭小实验中启发性较强的内容,我要求学生多动脑筋思考,寻找多种方法实验并从中进行优眩。 例如,课本第98页演示实验5-11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在新教材中设置了一道讨论题(一氧化碳尾气如何处理)和一套改进的实验装置。我要求学生根据一氧化碳的性质再设计其它改进的实验装置,一部分学生能提出“用排水法将一氧化碳收集在集气瓶中”的方法,然后我请他们将三种方法进行对比,学生很自然就得出新教材中介绍的点燃尾气的方法为最佳结论。家庭小实验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启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尤其是当实验内容与学生生活实践紧密结合时,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如观察小泥鳅在装水的汽水瓶中的活动、蜡烛燃烧的现象和产物的判断、酒精在什么条件下能燃烧或使火焰熄灭以及用家庭厨房里的生活用品进行一系列“厨房里的化学”小实验等,都能激发学生钻研科学实验的积极性,发挥出他们的聪明才智。 初中化学论文:发挥新课程优势突破初中化学教学难点 一 酸碱盐知识的特点和地位 初中化学酸、碱、盐知识具有起点低,落点高,知识点多,涉及面广,综合性强,易混乱,易忘记,应用更难的特点。我们发现,学习基础和能力差异较大的学生在学习酸碱盐之前,学习成绩、学习兴趣和学好化学的自信心虽差别不大,但学习酸碱盐之后,就产生很大的差异,不少同学开始对化学学习从束手无策到惧怕、焦虑、厌烦,从此成绩一落千丈,所以说,酸碱盐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成绩优于劣的分化点。酸碱盐知识的教学质量不高已将成为制衡初中化学教学质量提高的瓶颈。但是,酸碱盐知识贴近生产生活实际,内含许多新奇有趣的化学实验和充满悬念的性质变化 ,教师便于创设多样的学习情景,开展探究式教学,从这一角度看,酸碱盐知识的教学在发挥教师的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能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如何才能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突破难点? 二 发挥新课程优势,实施素质教育 1 教师要从思想上更新教育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和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帅作用,要实施新课程,教师首先要准确理解和牢牢把握新课程蕴含的先进理念: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每一位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主旋律是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课程实施的核心是让学生参与教学,学生参与教学是其在教学主体地位最基本的表现形式。课程实施关键是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是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前提,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三者水乳交融,让课堂教学充满创新活力。学习方式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主动参与、欢乐探究、勤于动手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会学,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着、参与者,是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教师是学习的共同体,教学是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学习的过程是自我构建,自我生成的过程。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必须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评价的本质功能在于激励学生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再远有水平的提高和发展。 2 把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⑴ 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学习已知向注重培养能力、强调解决未知转变 21世纪是信息时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是上世纪的几倍,几十倍,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对学生来说,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最重要的学习任务,最重要的是看谁更懂得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来解决新问题,对于教师来说,最重要的不只是传授书本知识,而是利用知识作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和合做的能力,勇于探究未知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以及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酸、碱、盐教学中的性质探究发现和分析归纳,利用性质进行物质检验、鉴别、提纯、分离、推断、制备正好是培养能力的最好介质。例如:通过组织学生去分析比较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然后归纳出碱的通性,寻找出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区分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设计多种实验方案探究铁、锌、铜活动顺序或者探究碳酸钠与氯化铵的多种鉴别方法,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⑵ 从重学习结论向重探究结论的形成过程转变,把探究知识的来龙去脉和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作为教学主线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只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重结论轻过程是违背化学学科规律的过程,导致学生学生将化学看成是一堆堆符号、概念的集合,看不到物质与物质之间、化学与生产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对学习积极性和学生智慧的扼杀。因此,酸、碱、盐教学,既要重结论又要重过程,教师要通过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创设问题情景,组织学生主动去经历新知的探索过程,去体验新知的获得过程。例如:在教学碳酸盐的检验方法时,教师不是把检验方法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设计下列探究的过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① 做碳酸钠、碳酸钙分别与稀盐酸反应实验。② 写出反应方程式并分析产生相同现象的原因。③ 猜想碳酸钾与稀硫酸反应的现象并实验验证。④ 归纳碳酸盐的检验方法。⑤ 设计并操作碳酸钠与硫酸钠的鉴别方法。 三 发挥酸碱盐知识结构和实验的优势,激发、保持和发展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具有学习兴趣或求知欲强的人,常会废寝忘食,不知疲倦地学习,把学习看成是内心满足而不是负担,什么困难都能克服。因此,把新课程理念和酸碱盐知识整合成学生倍感兴趣的认识活动,应是突破酸碱盐这个教学难点的行动策略。 1 利用化学美,激发学习兴趣,陶冶学生审美情趣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好的东西能吸引人的注意,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展示酸碱盐教学内容中蕴含的美,使欣赏、追求、探索化学美成为学生学习化学的巨大动力。酸碱盐知识中蕴含的美有: ①实验仪器美 :玻璃仪器质地晶莹剔透,富有节律的运动变化,就象一件件工艺品,使人产生对称、稳定、优美等各种遐想。②实验物质美:酸碱盐的性质实验中无论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它的鲜艳颜色,多变的状态给人以不同的美感,特别能引起学生兴趣。如:紫红色的铜、黑色粉末氧化铜、黄色的氯化铁溶液、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等。③化学反应的动态美:铁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铁丝变“铜丝”、酸碱中和滴定时红色与无色的瞬间转变、碳酸钠固体与盐酸反应产生的“冲天豪气”、碳酸钙与盐酸反应产生的“灰飞烟灭”,学生在兴奋惊叹之余,将大脑的思维引向深入,又受到美的陶冶。④化学变化的规律美:酸碱盐各类物质的组成、性质、用途等蕴含着许多妙不可言的规律美。如:酸碱盐的通性及具有通性的原因,金属与酸和盐溶液的置换规律,复分解反应发生判断规律和生成物的组合规律,物质的组成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规律,每一个规律可谓寓意深刻,以简驭繁,既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又美轮美奂(复分解反应的生成物组合规律就像交换舞伴的交谊舞者),学生去发现规律的过程,应用规律去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体验美的过程。 2 利用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化学知 识能为我们解决生活难题,化学对我们很有意义,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化学素养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已部分了解但还没了解或者很想了解但还没了解的事情最感兴趣,酸、碱、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广泛而紧密联系,学生也有很多活生生的有关经验和疑问,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使化学知识从生产生活中来,又回到生产生活中去,可按下述思路展开教学: 第一步,根据教学内容,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切入,提出问题。 第二步,组织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展开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弄清知识的内在联系,上升为理论高度。 第三步,将化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景,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在学习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这个性质时,可这样组织教学: 第一步,从联系石灰浆砌墙或展示装石灰水的试剂瓶为什么有白色固体提出问题,氢氧化钙能与什么物质反应?白色固体是什么物质? 第二步,分析原因,设计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的探究实验,归纳反应原理。 第三步,应用反应原理,分析石灰水,石灰浆,熟石灰的保存方法。这样组织教学不但化抽象为直观,化枯燥为生动,而且培养了学生联系实际的能力。 3 创设问题情景,提供表演舞台,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 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希望受人尊重、独立自主、自我表现、自由实践和创新,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这些需要特别强烈。怎样才能满足这种心理需要呢?教学中可利用酸、碱、盐性质变化和反应现象的生动直观、新奇悬疑的特点,创设问题情景并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舞台,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发挥聪明才智、展示奇思妙想的快乐;体验到获得成功、别人赞赏的快乐;体验到展示自己特长、自由表达思想的快乐;体验到平等交流,团结协作,亲手实践快乐。 综上所述,新课程的实施,对广大从事化学教学的工作者来说,既是一种挑战又是一种机遇。 初中化学论文: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三维目标 目标期望原理告诉我们,只有从明确、具体、科学的教学目标出发,到预设的教学目标的达成为止,才是有序、高效的教学。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所以,教学目标对师生的教与学起着定向、激励和控制的功能。 目前,课堂教学中的教学目标一般都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展开(合称三维目标)。 1 什么 是三维目标 三维目标是课程目标的具体体现。教师要搞清楚课堂三维目标(下位目标)与国家或政府层面指定的教育目的(上位目标)的关系,以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上位目标的具体化就是课程标准,而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就是三维目标了。即使是三维目标,也有不同的层级、学年或学期目标,有单元或主题目标,最后才是课时目标。由于上位目标决定下位目标,因此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必须清楚上位目标是什么,否则就无法把握下位目标的定位。 虽然三维目标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但教师不能机械地照搬课程标准的形式,而是把这作为制定教学目标的重要原则和思路,然后根据教学的内容、学生的学力,来确定三个维度的目标。 2 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 三维目标是从课程功能层面提出的,是整个课程实施后所要达到的目标,因此,不能将其简单地分解到每节课中。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载体,“过程与方法”是核心,是学习方式的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结果。要实现新课程提出的“转变学生过于依赖接受式的学习方式”的目标,就要在实施过程中以知识与技能为出发点,在过程与方法中寻求突破,精心设计展现知识形成过程的探究活动。在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获取信息,培养健康、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最终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基础,科学、合理地制定每节课的三维目标。 3 把握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预设的目标只是预期的教学效益,可它不是教学结果的全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考虑最多的是预期的教学效益,而不是生成性目标。但真正的教学结果一定是预期的目标加上生成的目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发挥教学机智,利用生成性的课程资源,实现非预期的教学目标。总之,预期的目标是教学设计关注的重点,是课堂教学过程的决定因素,是教学结果中可评价的那一部分,也是教学效益的底线。当然,我们也可能出现教师过高地估计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教学过程中坚守不住教学效益的底线,这种教学就有可能滑向“无目标”的误区。 4 化学学科三维目标的内涵 对三维目标的理解要准确把握内涵,例如,“知识与技能”中除了认识的学习之外,还特别强调要重视实验技能的学习,也就是说实验不仅是提供化学事实的工具,而且是学生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该维度还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掌握一些化学计算技能,以及跟化学学习有关的认识、感受和体验的表达技能。 “过程与方法”中提出了两方面的要求:一是掌握化学学习的方法和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具体要求学生在化学学习中能够学会运用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对学习内容、过程和方法进行反思和调控,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二是认识科学探究的方法和培养问题意识。要求学生经历化学知识形成的探究过程,进一步掌握化学探究中常用的、有效的实验方法和手段,提高化学探究的能力,并在此过程中强调问题意识的培养和独立学习能力的提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应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发展学生化学学习的能力放在首位,也就是说,要让学生体验到化学学习的乐趣,逐步激起探索物质世界的兴趣。还要求在化学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关注与化学有关的人类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5 化学学科三维目标的特点 不同学科的三维目标会呈现各自的特点,即使自然科学之间也有差异。以化学学科为例。 ⑴ 知识与技能 强调知识与技能的连贯性。如“氧化还原反应”,初中阶段要求“知道”水平,包括从得氧失、氧角度判断氧化反应、氧化剂、还原反应、还原剂,H2的还原性和CO的还原性。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注意到知识的连贯性。 ⑵ 过程与方法 强调过程与方法的实践性。化学是一门实验的科学,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实践有密切的关系。《课程标准》之“课程总目标”中“过程与方法”要求:① 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简单实验设计能力,对化学知识和实验设计的评价能力,对学习内容、过程和方法的反思能力等;② 让学生认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掌握化学探究中常用的、有效的实验方法和手段,学会观察、记录化学现象以及数据处理等,了解化学原理应用于实际化工生产的方法。上述目标的达成一定是以化学实践(包括化学实验、化学生产等)为载体而是现的,教师不可能脱离化学实践而去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要求。 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本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化学种主要涵盖:① 树立科学的基本道德;② 崇尚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③ 培养民族精神;④ 培养社会责任心;⑤ 塑造团队合作精神等。其实这些方面都是围绕在“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新课程理念下的。 总之,教室在指定三维目标时,一定要把握住化学学科目标的内涵和特点。 6 三维目标的陈述 合理的教学目标,还要借助准备的陈述。三维目标陈述的主要方面有:① 描述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后产生的行为:② 教师期望学生的变化;③ 在一个教学单元或一节课后,对学生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具体的表述;④ 教学活动之后,学习活动预期达到的程度或结果等。 三维目标陈述时还要注意以下方面:① 明确行为主体。学生是学习活动的行为主体,三维目标应陈述学生学习的结果,而不应陈述教师做什么;② 明确行为指向。目标陈述要明确、具体,要可以观测。尽量用确定的语言,避免模糊的、不切实际的词语;③ 明确行为条件。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④ 明确表现程度。表现程度是指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一种程度或要求。如“过程与方法”维度的要求明确分为感受、认识、运用三个层次。 三维目标陈述中可能存在:如行为主体指向不明确,目标缺乏阶段性和层次性,目标太高、太多、太大,对三维目标理解有偏差等。
公共管理论文:公共管理体制改革方向的分析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政府对我国的公共管理体制进行了数次的改革,这些改革在某种程度上完善了我国的公共管理体制改革模式。现在,在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的公共管理体制和大部分西方国家一样,政府出现了财政负担沉重、办事效率低下、公共服务落后等问题。但是,随着新公共管理体制理论的不断发展,西方国家根据新公共管理体制理论取得了明显的改革成果,这对于我国的公共管理体制而言,具有深远的引导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公共管理;体制改革;发展方向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性政府公共管理体制改革浪潮的兴起以及政府内部关系的调整,公共管理理论出现了从传统的研究公共管理部门的公共行政学向研究公共事务的“新公共管理学”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仅丰富了公共管理科学研究的研究方向和视野,还促进了公共管理事务治理模式和公共管理治理理念的变革,为广大人们的公共利益的有效实现铺平了道路。本文就公共管理体制改革进行了讨论,分析了公共管理体制未来的改革方向。 一、公共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模式 政府控制公共管理模式其实是我国政府为了能更好地满足计划经济体制,建立起来的一种管理模式,并将这种模式运用于公共事业领域。一直以来,公共事业管理体制都是处于政府控制的模式,这其中不仅包含了历史因素,还有一部分经济因素。主要的经济因素有:特权、辅助政府管理以及与事业单位或组织代行我国政府的职责有关。首先,政府在选择适用模式的时候,由于一些历史原因,政府部门理所应当地把自己当成公共事业的垄断者,他们认为,只有政府才能为人们提供那些公共事业上的服务,然而,这样的做法极易滋生特权主义。这些特权主义又与寻租行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政府在从事公共事业管理时需要承担大部分活动经费以及全部政治风险所产生的成本,这就为政府在从事公共事业管理的同时带来了极高的风险。然而,只有政府部门在从事公共事业管理的活动中取得较高的利益,才能让政府有能力承担那些由公共事业管理带来的活动经费和活动风险。其次,政府本身的管理能力是有限的,但是这个社会需要管理的公共事业的数量却远远超出了政府的能力范围。为了能保障政府在公共事业管理的权利,政府在公共事业的各个阶层都设立行政组织,这样,不仅造成机构臃肿,还增加了政府的管理成本,造成了国家财力不支的状态。因此,由事业单位代替政府实施公共事业的管理职责,不仅能对社会起到良好的控制作用,还能有效地节约管理成本,提高行政效率。最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事业单位对政府部门进行直接服务,社会公众成为了事业单位服务的间接对象。事业单位的服务目的并非是为了向广大的社会公众提供更加优质、更加健全的服务,而是为了获得政府部门的财力支持。因此,事业单位的活动常常受制于政府部门的意志。由于事业单位并非政府机构,所以,事业单位在人员编制、财务支出上具有很大的弹性,或许是出于对临时安排离职或者退休人员的需要,或许是出于政治方面的考虑,或许是出于满足领导者个人需求或者满足政府部门利益,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对事业单位进行整改,比如合并、成立、撤销、扩张等来达到上述目标。 二、公共管理体制改革发展方向 从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成功的管理实践来看,社会选择和政府控制是两种根本不一样的公共事业管理机制。在传统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下,政府部门对公共事业的控制是连通整个公共事业管理机制的重要力量,但政府部门的这种控制完成方式是通过组织的形式达到的,换而言之,政府将自己的权利通过社会组织延伸到整个社会的各方面,从而达到政府部门对整个社会的控制。实际上,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大部分是人们运用公共资源获得利益的一种方式,但是,当国家成为那些社会公共资源的绝对拥有者和占有者时,那些事业单位或者社会组织就会转化成一种组织化手段,而这种组织化的手段有利于国家目标的实现。社会选择和政府控制不仅是不一样的管理方式,它们的意义也完全不一样。第一,在政府控制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过程中,政府部门是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主体,但在社会选择的管理模式下,社会是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主体。政府控制比社会选择更适用于计划经济体制,而社会选择比政府控制更适用于市场经济体制。第二,从法律方面来说,政府控制承担着所有的社会责任。然而,事业单位则具有相当独立的法律地位,在法律上,事业单位属于事业法人。第三,社会选择和政府控制下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结果也不一样。社会选择下的公共事业单位独立性高且数量多,然而,政府控制下的公共事业单位独立性较低且数量少。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对待国外的公共管理体制时,要保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不能一味地推崇国外的公共管理体制,也不能一味地固守自己的公共管理体制。公共事业管理机制是构成我国社会管理机制的主要组成部分,公共事业管理机制和企业管理机制、国家行政管理机制及一些其他方面的管理机制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要想探索出一套适合我国发展的公共事业管理机制,必须依据我国的根本国情,这样才能确保我国公共事业管理机制的健康发展。 公共管理论文:公共管理下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分析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户籍壁垒的松动,中国城乡间的人口流动现象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同时城镇化的发展趋势和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变革也使得我国农村出现了大批的剩余劳动力,他们开始流动到大城市打拼生活。他们中有部分开始在城市定居生活,他们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问题更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1相关概念界定 农民工是指拥有农村户籍,但是生活在城市,从事非农产业的群体。其子女或随迁、或留守,我们通常称随父母进城居住的子女为“农民工子女”,仍在农村居住的子女称为“留守儿童”。而“农民工子女”专指6~14周岁(或7~15周岁)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暂时居住半年以上、有学习能力的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又称强迫教育和免费义务教育,是指在国家法律的强制下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免费接受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公益性、普及性的基本特点,是公共产品的一种。 2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 2.1农民工子女入学方面的问题 当前农民工子女入学困难,他们很难同城市孩子一样公平的享受义务教育。我国有着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义务教育阶段的适龄儿童应该在户籍所在地就近选择学校入学,然而作为农民工子女,他们的户籍都在自己的老家,他们跟随父母在城市生活,如果想要在城市公立学校上学,他们只能够交很高的借读费,这对于收入微薄的农民工家庭无疑是负担。义务教育就其性质而言,它属于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所以在我国所有的适龄儿童都拥有公平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然而在城市生活的农民工的子女在城市很难同其他孩子一样公平的享受义务教育这一公共产品。同时,我国从2001年开始实施了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的“两免一补”(即免除杂费、免书本费以及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的政策,所以农民工子女进入城市学习后,就不能够享受这一政策带来的优惠,更加剧了这些家庭的负担,就农民工在城市的工作特点来看,农民工的工作有很大的流动性,其子女也会随之不断地迁移,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一些农民工子女的入学率低,辍学现象严重。2.2农民工子女学校方面的问题农民工子女学校办学条件差。因为户籍以及经济等原因,农民工子女进入其所工作城市的公立学校非常困难。所以,他们只能把孩子送到农民工子弟学校学习。农民工子弟学校大多处于城乡结合部,学校的环境条件和办学条件均达不到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办学要求的基本标准,且大部分学校没有得到国家的办学许可证以及相关部门的批准。学校的办学条件十分恶劣,大部分学校都是简易破漏的平房,其中有部分还是旧厂房改造而成的,教室里的桌椅数量不及学生的数量,不少学生是多人共用一个桌子,有的教室甚至没有窗户,更不用提操场以及音体美教学设备了,基本上农民工子弟学校都不达标。从师资力量上看,农民工子弟学校老师十分匮乏,一个老师教多个年级,教多门科目是普遍的现象。教育资源匮乏是农民工子弟学校面临的突出问题,以公共服务的观点来看,我国的义务教育的公共服务体系还不完善,不能让整个社会的儿童共同享有社会的义务教育资源,我们的公共服务的产品供不应求,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 2.3农民工子女心理方面的问题 跟随父母进入城市生活的农民工子女们,跟他们的父辈一样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一面经历着生活的艰辛,一面要经受着城市繁华的诱惑。他们与城市的孩子从生活方式、生活环境以及价值观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所以他们很难和城市的孩子融在一起,有的甚至会受到城市孩子的排斥,这无疑对他们的心理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他们逐渐产生孤僻、自卑以及心理不平衡等非健康的心理状态。加之他们的父母普遍文化水平较低和工作繁忙,他们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办学的条件本身就很薄弱,更不用提在心理健康方面对孩子的教育,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过程中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 3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解决对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的提出了“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在保障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阶段机会公平,就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的共同努力。 3.1政府方面 国家提出农民工子女入学应实行“两为主”,即当地政府为主和公办中小学为主,这是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的根本途径。首先,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民工群体的政策和经济的支持,农民工子女在教育方面遇到的问题,多半是由于经济原因造成的,所以政府首先保证了农民工的经济收入的稳定,减少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才能解决其子女在入学时所面临的经济问题,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农民工子女的因为经济问题所导致的辍学率比例高的问题。其次,影响农民工子女入学难的另一大难题就是户籍问题,我国城乡的二元结构以及严格的户籍制度是农民工子女入学的另一障碍,我国政府应该放宽对学生在进入义务教育阶段学习方面的户籍制度,通过一些考核标准来对想要进入公办学校学习的农民工子女进行准入考核,而不应该仅仅通过户籍来作为一个门槛限制孩子的进入城市的公办学校就读,这显然对于同样拥有接受免费义务教育权利的农民工子女是不公平的。最后,政府应该适度的推广教育券制度,教育券(又称教育凭证),是政府把教育经费折算成一定数额的有价证券,向学龄青少年家庭颁发的,表明其受教育权利的一种价值凭证。弥尔顿?弗里德曼教授认为以教育券的形式对教育进行财政投入,一方面能保证政府对教育自上而下的有效投入,另一方面也赋予了受益方一定的自主选择权,理论上有利于实现教育的公平。利用教育劵制度,发给农民工子女教育劵,给他们一个自主选择权,和城市的孩子一样平等地享受义务教育。 3.2社会方面 从 公共管理的视角看,应当充分利用第三部门在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上的作用,根据民政部于1998年公布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现在中国的第三部门可以分为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组织以及事业单位。我国的第三部门现在呈现出碰壁的发展趋势,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我国第三部门丰富的资源帮助农民工子女解决教育问题,利用社会团体的社会地位以及影响力为农民工子弟学校募集资金用于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志愿者服务团体号召社会公众参与到农民工子弟的教育工作中,充当他们的临时老师,让孩子们能够接受到更多的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关爱力量,让这些农民工子女能在广泛的社会关注中不断向好的方向发展,促进教育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早日实现。 3.3家庭方面 农民工大量涌入城市,给城市的经济繁荣带来了勃勃生机,然而他们的生活却没有得到最根本的改变,他们中的大多数仍然靠出卖自己的体力赚取支撑全家人的生活费,跟随父母一起生活在城市边缘地带的农民工子女们,他们的教育问题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同时,父母更应该去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成长在这种家庭环境中的孩子,父母因为文化水平较低,觉得给孩子提供了基本的学习条件就是对孩子的关心了,往往忽视或者根本注意不到自己孩子的心理变化,应当在打工之余,通过发宣传单或者组织一些短期的家长培训,让家长全面科学地关心自己的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的全面发展,让自己的孩子和城市里的孩子一样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儿童是祖国发展的希望,孩子是家庭的未来的希望。全社会都应该关注农民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让他们能够与全国的广大儿童一样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拥有一个美好的明天。 公共管理论文:公共管理基本问题初探 摘要:公共管理(学)的发展,需要我们对公共管理的主体、客体和方法等基本问题作更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尤其要注意我国公共管理与西方公共管理的本质不同。公共事务是公共管理的起点,决定了公共行政走向公共管理的必然态势。我国公共管理要坚决贯彻中国共产党领导原则;要立足中国国情,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建构有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学体系。近年来,国内学界对公共管理的一些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总体上看,公共管理对我们还是一个新课题,公共管理学科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对于公共管理领域的一些基本问题,如公共管理的主体、客体和方法,仍然需要做更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一、公共事务——公共管理的起点 公共管理是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没有公共事务,就没有公共管理。所以,研究公共管理,首先要明确公共事务的内涵、性质与范围问题。 在西方,公共事务是与私人事务相对的概念,是指提供关涉全体社会成员公共利益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相关活动。从根本上讲,这种观点来自社会契约论。个人经由社会契约而结成国家,在组成国家的过程中,个人把裁判纠纷等自然权利让渡给国家,形成政治权力,由此,国家的基本职责就是管理这些个人无法完成或不愿承担的事务,即公共事务。在这样的逻辑下,国家管理公共事务就是要满足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需要,当然也就是符合全体社会成员“公共利益”的。这种看法片面强调了公共事务与全体社会成员的相关性,没有揭示出国家管理公共事务的本质,也没有反映出国家是为谁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是在保护和实现谁的利益。 我们认为,在阶级社会中,所谓公共事务,是指该社会的统治阶级为了把社会控制在“秩序”范围内,推动社会发展,所进行的满足社会成员共同需要与要求的一系列社会活动。它具有四个主要特征:一是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的公共利益必然反映出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公共事务的具体内容也必然满足统治阶级的根本需要。二是公益性。公共事务的表现形式是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不能只为供给方单独享有,而是会使社会成员普遍受益。因此,从形式上看,公共事务的受益对象是一定范围的社会公众。三是多样性。公众对公共物品和服务质与量方面的需求偏好千差万别,而且呈现出不断变化的趋势。这就决定了公共事务种类繁多。内容广泛,同时也决定了公共管理方式。方法的多样化。四是层次性。公共事务所针对的是不同层次的公共问题,所涉及的社会成员范围有大有小,由此,公共事务可分为全球性公共事务、全国性公共事务和地方性公共事务等不同层次。其中,阶级性与公益性是公共事务的本质属性,多样性与层次性是公共事务的表现形式。 由于不同的公共事务在阶级性和公益性特征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可以根据这一点从理论上把公共事务分为政治性公共事务和社会性公共事务两类。所谓政治性公共事务,是指与国家政权建设紧密相关,涉及国家政权稳定和国家政治发展的,需要依靠国家强制力加以解决的公共事务,如军事、外交。司法、维护公共安全等。政治性公共事务具有明显的阶级性特征,但同样具有公益性,比如,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不仅对统治阶级有利,也对被统治阶级有益。社会性公共事务是不必然依靠国家强制力来解决的公共事务,如教育。科技。公共交通、医药卫生等。这类公共事务与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休戚相关,显示了较强的社会公益性,但在阶级社会中,任何社会性公共事务同样具有阶级性,都必然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与利益。 在阶级社会,国家承担着管理两类公共事务的职责,对政治性公共事务的管理职能称为政治职能,对社会性公共事务的管理职能则称为社会职能。在社会主义国家里,政治职能是为了人民当家作主,社会职能是为人民服务,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这表明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其活动方向、总作用是一致的。所以,我们在政府职能转变问题上要注意防止一种错误倾向,即把我国当前政府职能的转变片面理解为以社会职能代替政治职能,强化社会职能必然要以弱化政治职能为前提。这种观点实际上是割裂了国家职能的内在统一性。事实上,强化社会职能只是政府职能重心的转移,并不意味着要弱化国家政治职能,相反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政治职能,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公共事务管理的历史沿革及公共管理的产生 伴随着公共事务的产生,人类社会就出现厂对公共事务管理的社会活动。从历史上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类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在主体、客体和手段方面有所不同,根据这些方面的差异,可以把公共事务管理的发展粗略地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早期成长阶段,从公共事务管理产生之初起一直到19世纪中叶。这一时期还可以分作两个阶段:门)在原始社会中,仅存在简单的社会性公共事务,社会依靠自身的力量实现自我管理;门)在国家产生之后,政治性公共事务产生并日益突出,政府在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由于当时社会发展条件的限制,主要运用的是经验式的管理手段。 第二阶段是公共行政阶段,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80年代。在这一阶段中无论是政治性公共事务还是社会性公共事务,其内容和范围都迅速扩大,迫切需要通过有效管理来满足社会共同需要;政府最终成为公共事务管理最重要的主体,主要运用行政手段,保证公共事务管理的有序规范。 第三阶段是公共管理阶段,从周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在这一阶段,社会性公共事务的内容和范围更为扩大,复杂性大大提高。主要依靠政府管理公共事务暴露出诸多弊端,由此引发了西方发达国家大规模的政府改革浪潮,公共事务的管理主体日趋多元化。另外,现代 企业管理中的许多管理方法被引入公共管理之中,公共管理手段趋于多样化。 可见,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古已有之,但长期以来,或者是特定的社会条件限制了政府参与或不需要政府参与,或者是政府力量过于强大而拒斥了社会参与,一直没有形成政府与社会合作管理公共事务的社会条件,换句话说,一直没有形成现代意义上的“公共管理”,当然也不会产生单独的公共管理学科。今天我们所说的公共管理实际上是指对公共事务管理的一个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形成了以政府为核心的多元的。开放的管理体系。具体来说,公共管理就是政府和其他社会组织为了维护社会秩序,满足社会需求,推动社会进步,在互动合作过程中,采取一定方式。方法对公共事务施加管理的活动。随着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将越来越依靠社会自身的力量,在国家消亡之后,国家权力复归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将完全依靠社会自身力量来完成,公共管理这一特定的历史范畴也就会结束其使命。 在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也开始了行政管理改革。其根本的动因来自于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带来了国家与企业。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根本变化,传统的政府行政管理模式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必然要求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从观念。方法。体制等方面进行彻底变革。尽管这种变革和西方发达国家政府改革的背景和原因不尽相同,但总体上看,我国的行政改革也开启了公共管理的进程,这一进程与国际上从公共行政向公共管理的发展趋势相契合,同样需要我国学者和实际工作者重新思考公共事务管理的主体和方法等问题。 三、公共管理的主体分析 公共管理是以公共事务为主要对象的管理活动。市场经济的发展程度和公共事务本身的层次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公共管理主体的多样性。 在我国,依据管理主体与公共权力中心的距离,可以将其划分为六类:第一类是直接掌握公共权力处理公共事务的国家机关(广义的政府),也可称为权力组织;第二类是执政党,它在权力组织的形成和运行过程中有着正式的。合法的。重要的地位与作用;第三类是政治团体,它们与国家权力不具有正式的。直接的。法律程序上的联系,但是也与国家权力相关,如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第四类是依靠法律和政府授权来处理公共事务的公共部门,如各类事业单位等;第五类是在政府指导下,由基层群众组成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自治组织;第六类是不依靠公共权力来处理公共事务的民间组织,一般分为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两类。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中介组织将伴随政府职能的转变而发挥越来越显著的作用,成为不可或缺的公共管理主体。可见,随着与公共权力直接联系的紧密程度由强至弱,不同主体所处理的公共事务的性质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政治性趋于减弱,而社会性趋于增强。总之,公共管理的主体应该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开放式体系。目前,这一体系的构成是:中国共产党处于领导地位,政府是公共管理的核心主体,各种非政府公共部门。自治组织和社会团体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这种公共管理的主体体系与西方国家的公共管理主体范围不尽相同,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共产党是我国公共管理的重要主体,党的领导保证了公共管理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在西方国家,政党主要围绕选举和议会开展活动,组织松散,派系斗争激烈,充满权力倾轧,因此无法成为一个独立的公共事务管理主体。而在中国,中国共产党在公共管理中的领导地位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所决定的,也是历史经验所证明的。当然,党在公共管理中的领导地位并不意味着党要作为一个权力组织直接管理公共事务。党的核心地位和领导作用主要是通过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来实现的。也就是说,人民群众接受党的领导并不是因为党拥有权力,而是因为党是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所以,党要依靠正确的纲领和政策来发挥其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在一切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都要把党的领导原则贯穿始终。当然,党的方针政策要在全社会实施,必须通过国家权力机关的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人民行使权力的过程。 其次是关于政治团体的问题。西方国家的工会组织、妇女组织等社会团体,基本上是互益性质的,主要是为某一特定的人群服务,代表和维护这个人群的利益。在这一既定目标的基础上,或在追求这一目标的过程中,这些社团承担。参与和影响着公共事务的管理。而我国的政治团体,也称人民团体,是一种有中国特色的、特殊的社会团体,特指参加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八大群众团体。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团体,中国共产党十五大报告指出,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要在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中发挥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的作用,成为党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人民团体在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中,既体现党的政治性的要求,又要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与支持,从而发挥组织、参政、监督和教育等功能。因而,人民团体在公共管理中承担着特殊的功能,即寻找党和政府需求与其所代表的群众需求的结合点,这与西方国家社团只谋求其内部成员的整体利益有着严格区别。 最后,自治组织也是公共管理的主体之一,在公共事务管理中发挥着特定的功能。但在西方,自治组织一般在法律框架内实行自主管理和活动。在我国,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主要包括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农村村民委员会和企业单位中的职代会,这些自治组织在政府指导。支持和帮助下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在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扩大群众政治参与等方面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同时也承担着一定范围内的公共事务管理任务。这些基层自治组织自身的发展,行为的规范,以及效能的发挥,都取决于能否接受党的正确领导和政府指导。尤其是目前基层自治组织尚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还需要大力培育。健全和发展,只有其自身力量得到充分 提高,其在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才能真正显现出来,才能协助、补充和延伸党与政府对公共事务的管理。 四、公共管理的基本方式与方法 马克思主义认为,管理具有两重性——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一方面,管理普遍存在于一切社会协作生产和社会公共生活的过程中,具有自身的一般规律,这使得管理活动和方法具有可学习和借鉴性。另一方面,作为~种社会活动,管理是在特定的生产关系中进行的,必然体现出生产资料占有者的意志,这使得管理具有特定的社会历史性质,使得管理活动和方法具有特殊性。管理方法是一般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依据管理与管理方法的两重性原理,我们可以把公共管理的方式与方法概括为两个层次,即实质方法与技术方法。实质方法是由于社会属性和社会发展阶段不同而采用的适合各国实际情况的管理方式,必然体现该社会的特定生产关系。它包括法律手段。政策手段、思想政治手段等。技术方法则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更新,但与社会生产关系属性的相关性不大,可以为不同社会制度中的人们共同采用的方法。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发达国家在公共管理技术方法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既采用了资源与支出控制的技术,也使用了用于保证个人和团体绩效的技术。其中,收支预测。财政趋向监控。战略计划。零基预算。目标基础预算和方案预算被西方发达国家认为是最有效的几种方法。另外,纯粹的管理技术手段也获得了极大发展,主要表现在计算机与管理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的普遍应用方面。我国同样处于公共管理的发展时期,对于这些技术方法,应该积极借鉴。吸收,使之为我所用。 在实质方法方面,我们必须充分注意到我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国家性质。政治体制和发展阶段上的不同,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发展道路,不能照搬照抄西方国家的模式和方法。 在我国,最具特色的公共管理方法是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结合。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2002年1月,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又指出,“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木可偏废。”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从治理国家的大局出发,指明了我们党治国方略转变的根本方向。法治是要求党和国家机关的活动必须依照法律,管理的目的是保护公民权利。德治是指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既包括提高人民群众道德素质,也包括提高党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廉洁自律、奉公守法意识,尤其以党和国家机关干部的“官德”建设为核心。只有把党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依法活动和“官德”密切结合起来,才能贯彻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社会主义国家管理公共事务除了要应用法治和德治手段外,还要运用政策手段。尤其是在制定法律还不成熟的社会条件下,对新的社会关系和社会问题,就要由政策来加以解决。公共管理学所要研究的政策,是党和国家把解决全局性问题的方法细化、具体化的结果。在当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国际国内情况瞬息万变的条件下,决策就成为各项事业成败的关键。为了避免和减少决策的失误,就必须要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提高决策水平和工作效率是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科学化是对决策的共性要求,在中西方没有本质区别。民主化则必然反映一个国家的阶级属性。我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的公共管理决策必然反映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意志。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公共决策在名义上反映的是全民的公共利益,事实上所维护的是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 五、立足国情,建构有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学体系 公共管理学以公共管理活动为基本对象,主要研究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管理什么以及如何进行管理。从这个角度看,公共管理学不是对公共行政学的简单否定,而是对公共行政学的积极发展。我们主张积极借鉴经济学。管理学乃至社会学等多学科的先进成果,但中国公共管理学的发展,决不能脱离政治学和行政学这个学科基础。由于目前对公共管理的研究是在一个较短的时期里开展起来的,缺乏必要的基础理论积累,所以极容易出现纯技术化的“管理主义”倾向,即仅仅把公共管理看作是管理学,而切断它与政治学和行政学的内在联系。这种倾向是十分有害的。公共管理学应该是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体,不仅要解决“如何做”的问题,也要解决“为谁做”的问题;不仅要回答在实践中出现的各种公共事务和社会问题如何解决的“管理”问题,同时更要回答“为何做”和“为谁做”的“公共”问题。 从研究对象来说,公共管理学不再像传统公共行政学那样更多地将自己限制在对政府行政机关的研究上,而是把研究范围扩展到其他政府机构和社会组织方面。从研究焦点来说,公共管理学从以往公共行政学的“内部取向”转变为“外部取向”,由重视机构、过程和程序的研究转到重视项目。环境。战略与绩效的研究。从研究方法来说,公共管理学要改变以往以规范研究为主的做法,重视量化方法与案例方法的应用,广泛吸收经济学。管理学和政策分析方法等学科的理论与技术手段。因此,公共管理(学)的发展,离不开更开放的学术视野和更广阔的学科发展平台。就我国而言,既要从西方相关学科的发展历程中吸取经验教训,更要容许国内多种意见和看法的争鸣,从而把整个公共管理学的学科发展,建立在全面而充分的学术交流与讨论基础上,使其理论成果能够更好地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而服务。 明白了公共管理学与公共行政学的关系,我们就可以按照公共管理活动的主体。客体与方法等三个基本范畴,建构起公共管理学的学科体系。概略地说,公共管理学的学科体系应包括如下三个部分; 一是主体篇,主要内容包括:公共组织理论;政府职能理论;党政关系理论;政社关系理论;政事关系理论;政企关系理论;社会中介组织理论;社区发展理论等。 二是客体篇,主要内容包括:公共事务的基础理论;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供给;公共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公共安全与公共秩序维护;新兴公共胜社会问题;公共财政与预算管理;公共 人力资源管理;公共组织外部关系协调等。 三是方式篇,主要内容包括: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从统治到治理:管理模式的转换;战略管理;项目管理;绩效管理;新技术对管理方式的影响等。 我们相信,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公共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一定会为公共管理学在中国的发展注入持久的活力;而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学的成熟与发展,也必然会为我国的公共管理事业和现代化建设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持与指导。 公共管理论文:公共管理研究的基础与核心 其次,公民社会的日益成长,第三部门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形成了强大的参与力量,这就要求公共部门在管理过程中更多地体现“公共性”,从而表现为某种程度上“公共性”的觉醒。譬如,一种成熟的理论认为,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都存在体现公共理性的力量,公共领域由于是公共权力活动的场所,因而天然地必须体现公共性。而私人领域是市民社会成熟基础上的产物,它发挥社会批判功能,体现参与和监督精神,因此它的存在有助于公共性的发扬(注:[德]哈贝马斯着、曹卫东等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许多国内学者也认为,“经济的市场化或自由化推动着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分离开来而获得独立的存在和发展,在市民社会里,各种非官方的社团组织及他们活动于其中的非官方的公共领域也逐渐活跃起来。一般而言,自治原则、法治原则、个人主义、多元主义、公开性、公共性等被人们认为是市民社会特有的价值旨趣或规范基础。”随着第三部门的成长壮大,它在政治生活中起到有效抑制公共权力对社会公众的滥用,从而发扬民主行政理念,使公共管理更能体现为公众利益的本质目标(注:参见汪俊昌《我们今天应当怎样谈论市民社会》,《浙江学刊》1999年第3期。)。由此看来,当前对于“公共性”的研究,既是过去探索的延续,又具有现实紧迫性。 二、“公共性”的由来及演变过程 根据《辞海》的解释,“公”的中文含义为“公共;共同”,与“私”相对。《礼记·礼运》所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即为此意。《汉语大辞典》中,“公共”意为“公有的,公用的,公众的,共同的”。因此,自古以来,“公共”的中文语义强调多数人共同或公用。也有人认为“公众”一词有两个起源:一是起源于古希腊词汇(pubes or maturity),强调个人能超出自身利益去理解并考虑他人的利益。同时意味着具备公共精神和意识是一个人成熟并且可以参加公共事务的标志。二是源于古希腊词汇(Koinon),英语词汇“共同”(common)就起源于该词,意为人与人之间在工作、交往中相互照顾和关心的一种状态。在古希腊社会里,公共是一种所有成年男子都可以参加的政治共同体,其主要职责是建立一些永久的标准和规则,目的是为了获取最大之善。因此,从起源上看,“公共”更多地意指社会层面的非个体性,在古希腊政治社会里与早期民主相关联。这也应证了,随着时展,当代的“公共”概念已发生很大改变,公共成为政府和政治的同义词的观点。 哈贝马斯考察了另外一种公共性起源。在哈贝马斯的理论中,公共性或公共领域不是指行使公共权力的公共部门,而是指一种建立在社会公/私二元对立基础之上的独特概念,它诞生于成熟的资产阶级私人领域基础上,并具有独特批判功能。关于公共性的演变,哈贝马斯认为,自古希腊以来,社会有明确的公私划分,公代表国家,私代表家庭和市民社会。例如在古希腊、罗马,公私分明,所谓的公共领域是公众发表意见或进行交往的场所,那时虽有公共交往但不足以形成真正的公共领域。在中世纪,公私不分,公吞没私,不允许私的存在,公共性等同于“所有权”。直到近代(17、18世纪)以来,在私人领域之中诞生了公共领域,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公共性(注:[德]哈贝马斯着、曹卫东等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受到国外对这一问题研究的启发,国内也有学者从社会领域分化的角度分析公共性的产生。他们认为,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国家与市民社会,政治生活与经济活动具有对应的相关性。整个近代社会发展史的客观进程,都在于使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日益分化,这样一来,整个社会就成了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整合体。在社会分化为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过程中,国家的职能也开始了分化的历程,除出现了国家职能的多样化趋势,其中统治职能与管理职能是最为基本的两大职能。由于国家统治职能是在统治集团和被统治集团的关系中实现的,所以,虽然它表现出一定的现代公共性的内容,但本质上是与公共性相悖的。而在管理职能中,公共性则是其最为根本的特性,甚至可以断言:归咎于管理职能的是一个纯粹的公共性的领域。因此,社会领域的分化引发国家职能的分解,从而导致公共性的彰显。 在论及公共性在近代的演变时,国内外学者都倾向于用“公共性丧失”一词。一种观点认为,在近代功利哲学和市场经济的趋利倾向共同催生下,古希腊公共性的含义进一步丧失,现时情况是,“通过集体的方式寻求更大的善已被个人的计算、功利以及成本和利益所替代。政府的目的在实践中已是私有的福利(private well-being)。我们凭借官僚、技术和科学的手段来决定福利、幸福和功用。这里没有公共的原初含义,有的只是原子个人的集合体;这里没有公共利益,有的只是许多私人利益的聚合体。”虽然美国公共行政对于如何实现公共性有过几种理论,包括以利益集团形式表现出来的公共(多元主义视角);以理性选择人形式表现出来的公共(公共选择视角);以代议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公共(立法的视角);以消费者形式表现出来的公共(提供服务的视角);以公民权形式表现出来的公共(公民权视角)等,但这些理论都不能真正代表公共。真正的公共理论架构应是以宪法为基础,公共概念必须建立在公民权、仁慈和爱之上,此外还需要听证系统和程序的保持及发展,及对集体公共群体和弱势群体的关怀,等等。 哈贝马斯也认为,随着资产阶级社会的发展变化,出现了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哈贝马斯理论中的公共性一词,可以译成公共性,也可以译为公共领域,二者没有实质差异。但倾向于用公共性指称政治层面,而用公共领域指称社会层面。——笔者注),由此导致公共性丧失。“两种相关的辩证趋势表明公共性已经瓦解:它越来越深入社会领域,同时也失去了其政治功能,也就是说,失去了让公开事实接受具有批判意识的公众监督的政治功能。”在这里,哈贝马斯把公共性的丧失归于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相互渗透(注:[德]哈贝马斯着、曹卫东等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在我看来,关于“公共性”本源及演变,其实离不开整个社会环境的变化背景,这一背景包括社会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因素。首先,最早意义上产生的“公共性”代表一种朴素的全民性,如古希腊民主制。其次,在古代社会,由于没有明确的公/私领域划分,在政治领域,代表国家权力的“公”吞没了“私”,在经济领域,表现为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控制,因而公共性等同于国家权力。再次,按照哈贝马斯的看法,直到近代,“公”与“私”才截然分离,各有自己的独有领域,与此同时,经济领域盛行自由主义和市场经济理论,在政治领域采取国家放任主义,公共行政在政治与行政“二分法”的影响下,热衷于对纯粹管理技术和效率的追求,从而形成对公共行政的公共精神和公共价值的冲击,于是就有新公共行政学强调公平与参与及同期的政策分析理论中的民主因素等。最后,现代社会“公”与“私”出现相互融合的趋势,经济领域表现为国家干预与自由经济并存,而在政治领域,以第三部门为核心的公民社会成长壮大,社群主义盛行,引发大规模的公民参与和公共行政改革浪潮,“公共性”问题再一次被重视起来,此时,突出“公共性”不仅是公共部门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公民社会外力推动的结果。 三、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内涵 在对国内外关于“公共性”起源和演变问题的相关论述做一番考察之后,我们仍然不 得不面临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即什么是“公共性”?什么是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在没有给出自己明确的答案之前,我们发现,对公共性问题的阐述可以有很多角度,不同学科也有不同的认可。仅从公共行政与哲学等角度对“公共性”的内涵进行阐述的观点,就可以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 1.作为一种分析工具的“公共性”。该理论认为,“公共性”是用于描述现代政府活动基本性质和行为归宿的一个重要分析工具。在一般情况下,是指政府作为人民权力的授予者和委托权力的执行者,应按照社会的共同利益和人民的意志,从保证公民利益的基本点出发,制定与执行公共政策。具体表现为:从基本理念上讲,“公共性”指政府组织应着眼于社会发展长期、根本的利益和公民普遍、共同的利益来开展其基本活动。由此,衡量政府活动是否达到公共性的基本标准是,公共政策及其执行是否坚持和维护了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否在舆论中充分体现和表达了公民的意志,政策与执行的出发点是否超越了政府的自利倾向,而考虑更为普遍的社群利益和社会长远利益等。在道德层面上,“公共性”应是每一个政府公职人员的职业态度、观念和信仰。它要求公职人员以此信念竭诚为民服务,明确政府组织与公职人员的行为必须在道德上、伦理上满足公共性的基本要求,并在政策制定与执行过程中,防止部门和个人偏私的利益驱动。在政治过程层面上,“公共性”意味着在涉及公共物品提供等集体行动上,存在着有效的决策参与通道和决策选择机制。在这里,“公共性”的获取及其保证,具体化为政府政策利益导向的选择过程,它包含政府的政策制定与执行是否具有开发性,以使公民能够充分了解有关政策的信息,并能够与政策制定者进行磋商;公民的利益能否通过民主的程序得到表达与整合;公民依靠怎样一组规则来决定政治决策的选择,决定政府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提供等。在政府的财政活动中,评价“公共性”价值是否满足的核心要素,应是政府提供各种类型的公共物品行为和与此相关的政府收支行为的基本取向和政策目标,以及相关的财政制度和规则的安排(注:孙柏瑛:《公共性:政府财政活动的价值基础》,《中国行政管理》2001年第1期。)。 2.作为一种公共精神的“公共性”。这种观点认为,公共行政的“公共性”内涵可以归结为公共精神。现代公共行政的公共精神应包括四个方面:民主的精神,即人民的意愿是政府合法性的唯一来源;法的精神,它意味着政府的一切活动应受到预先确定并加以宣布的规则制约;公正的精神,即承认社会公民应具有平等的权利并不受公共权力所侵害;公共服务的精神,即政府的公共服务应尽可能公平分配,政府的施政过程应平等、公正和透明。这四种公共精神在公共行政活动中的实现方式应是:逐步实现政府与公民平等化;行政权力既受到保护又受到制约;行政活动既有效率又有责任;公共行政是由民众驱动的、积极的、合作主义的、参与的过程,等等(注:张成福:《论公共行政的“公共精神”》,《中国行政管理》1995年第5期。)。 3.作为一种最新理念的“公共性”。把“公共性”看成是公共管理的最新理念:它揭示了管理目的的公益性,强调了为公众服务的出发点;它明确了管理的范围是那些公共事务,揭示了管理所依据的权力为公民所授予,因而其行使必须接受公民的监督,以公民认定的是非为是非,不能违背公民的意志;它体现着行政过程中的责任,要求行政行为必须对其后果无条件承担责任;它强调了行政过程中必须有公民参与,强调注意听取公民的意见,这就要求行政过程中的公开性与透明性;它强调公共行政的结果必须取得公民的认可,这就要求有向公民报告的制度,工作一定周期后,政府应按程序向公民报告,以接受公民审查并予以通过,等等(注:刘熙瑞:《理念·职能·方式——我国地方行政机构改革面临的三个转变》,《人民论坛》2000年第7期。)。 4.作为一种价值基础的“公共性”。该理论认为,由于行政体系的价值基础是其公共性,因而政府的制度安排所要重建的价值观念就在于明确公共行政的公共性。也就是说,政府把自我表达存在的公共性作为至高无上的原则,政府的组织机构、行为方式、运行机制、政策规范等,都无条件地体现出其公共性。政府组织是掌握公共权力的实体,但这个实体却没有自己的独立的利益要求和政治愿望,也不是任何一个社会集体的利益要求和政治愿望的代表,它所体现出来的是整个社会的公共利益和政治要求。政府价值公共性最直接的表现是政府的规范体系和行政行为系统的公正性,而且这种公正性是一种制度公正,是包含在行政行为机制之中的,有法律法规和公共政策体系提供的,是一种制度安排(注:张康之:《行政改革中的制度安排》,《公共行政》2000年第4期。)。 5.作为一种公平与正义的“公共性”。针对传统公共行政过分追求理性与效率的倾向,新公共行政主张:(1)社会公平。强调所有公民平等的政治和社会机会。它同样代表着对所有公民而不是对公共机构负责,以及对公共部门经决策和实施项目负责。(2)代表性。尽管大众并没有影响代表决策的直接权力,但相信代表性肯定是新公共行政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是唯一的激励因素,需要考虑其他价值观的积极参与。(3)响应性。主张政府需要更多地响应公众的需求。(4)参与。新公共行政提供在公共事务中广泛程度的公民与公务员参与。(5)社会责任感。公共管理者被视作以公众的利益而不是他们的自我利益去创造高效率同时又是平等的服务(注:参见[美]张梦中等《寻求社会公平与民主价值》,《公共行政》2001年第3期。)。 6.作为一种理性与法的“公共性”。这里指哈贝马斯重点探讨的资产阶级公共性的本质。他认为,“公共性应当贯彻一种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立法”,从而“公共性成为国家机构本身的组织原则”。他进一步提出,在资产阶级哲学那里(霍布斯、卢梭、洛克和康德),公共性等同于理性,甚至是良知,依靠公共舆论表达出来。而在法哲学那里,公共性需要法律和道德元素支撑,所以“康德所说的公共性是唯一能够保障政治与道德同一性的原则。公共性既是法律秩序原则,又是启蒙方法”。而“默格尔根据18世纪的范型把公共性的功能界定为统治的合理化”。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哈贝马斯指出了公共性作为市民社会独立领域的批判力量和促进资产阶级统治合法化的献身精神(注:[德]哈贝马斯着、曹卫东等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综合起来,有关“公共性”内涵的观点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首先,在伦理价值层面上,“公共性”必须体现公共部门活动的公正与正义。其次,在公共权力的运用上,“公共性”要体现人民主权和政府行为的合法性。第三,在公共部门运作过程中,“公共性”体现为公开与参与。第四,在利益取向上,“公共性”表明公共利益是公共部门一切活动的最终目的,必须克服私人或部门利益的缺陷。第五,在理念表达上,“公共性”是一种理性与道德,它支持公民社会及其公共舆论的监督作用(哈贝马斯)。总之,倾向于把“公共性”作为公共部门管理活动的最终价值观,在此之下,才有公正、公平、公开、平等、自由、民主、正义和责任等一系列价值体系。 尽管在公共性问题上,不同时期、不同角度的理解存在差异,但对于公共管理,基于它是一种为实现公共利益而进行的公共部门管理活动,我们把这种管理活动的公共性内涵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公共管理主体的公共性。国家、政府和社会公共组织共同构成公共管理的主体(这里的国家、政府与社会都是从狭义的意义上说 的)。作为公共管理主体,这些组织具有不同于其他私域组织的根本特征,主要表现在组织的代表性、行为的公务性、宗旨的公益性、权力的法定性等方面。二是公共管理价值观的公共性。与一般意义上的管理把如何经济地和富有效率地实现管理目标不同,公共管理的价值观更主要体现在平等、正义、公平、民主、伦理以及责任心等方面。私人管理建立在个人本位主义和自利性本质之上,把追求个人效率或利益最大化作为目标取向。与其迥然不同的是,公共管理注重在民主政治理念上去实现公众的高度参与、社会公平以及承担为公众谋求福利的责任。三是公共管理手段的公共性。权力是政治社会的基石,是理解一切政治现象的基础。就如霍布斯所言,“契约,没有刀剑,就是一纸空文”。恩格斯也认为,国家本质上是同人民大众相分离的公共权力。公共管理是管理主体运用公共权利实现管理目标的社会活动,因此,公共权力是公共管理活动的后盾和基础,公共力的公共性充分体现了公共管理手段的公共性。四是公共管理对象及目标的公共性。公共管理的客体或对象是公共事务,即国家公共事务、政府公共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无疑它们均具有鲜明的公共性。公共管理主体对公共事务的管理首先从公共问题入手,公共问题是公共管理的逻辑起点。同时,由于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或宗旨是实现社会公众的公共利益,因此,公共事务、公共问题和公共利益的公共性正是公共管理公共性的题中应有之意。 四、公共管理的公共性与社会性的异同 “公共性”作为公共管理的一种基础性内涵,与公共管理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治理活动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这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它涉及到我们对于公共管理研究的基本价值取向,即它是实证的过程还是规范的研究,或是两者兼而有之。 我们认为,就总体而言,作为公共管理的本质内涵,公共性与社会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阶级与国家产生之前的原始社会时期,公共性与社会性在最广泛意义上是一致的或领域是重合的;随着阶级与国家的产生,国家成为公共性的代表,公共性逐渐从社会领域中凸显并独立出来;而在阶级与国家消亡之后,公共性与社会性又再次融为一体。因此,本文所讨论的公共性,是指处于从阶级与国家产生到消亡这一历史时期的特定概念。另外,从上述公共性的自然发展过程可以得出,社会性是公共性的存在基础,公共性则是社会性的特殊体现;社会性具有量的规定性,公共性则有质的规定性。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公共性将不断扩张与壮大,最后发展成为社会性。 1.公共性与社会性的区别 首先,从概念的定义上看,社会是具有多重性含义的。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社会有两层意思,一是指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整体;二是泛指由于共同物质条件而互相联系起来的人群。我们平常所说的社会,既可以指最广义的“人类社会”,也可以指狭义的社会性事务,如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教育、文化、卫生等事务。因此,理论上对社会这个概念作界定并不简单,从不同的角度都可以定义社会。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实践创造了社会,社会本质上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总和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注:孙晓莉:《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与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9页。) 政治科学常用的社会概念,最初在思想家眼里是与国家等同的,例如卢梭就把国家、社会共同体和社会契约混用起来。直到19世纪以后,大多数资产阶级理论家才开始把社会当作与国家对立的社会领域,即市民社会或公共社会。摩尔根较早指出,“我们可以在这里提出一个前提:即一切政治形态都可归纳为两种基本方式,此处使用方式(plan)一词系就其科学意义而言。这两种方式的基础有根本的区别。按时间顺序说,先出现的第一种方式以人身、以纯人身关系为基础,我们可以名之为社会。这种组织的基本单位是氏族;第二种方式以地域和财产为基础,我们可以名之为国家。这种组织的基础或基本单位是用界碑划定范围的乡或区及其所辖之财产,政治社会即由此而产生。”(注:(美)摩尔根:《古代社会》,杨东莼等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6页。)马克思主义把社会性看成是人的本质属性,并认为社会的产生先于国家,因而国家代表的公共性与社会性不能如早期思想家所认为的那样可以等同或浑然一体。 其次,在公共管理实践中,公共与社会各有所指。平常说的“小政府、大社会”模式,是我们区分政府所代表的“公共性”与社会性的实际体现,表明在政府与社会二元对立的情况下,政府代表的公共性与社会所代表的社会性相互关系的状况。一般而言,公共性表示一种权力或权威,而社会性则代表公开性、参与性和非国有化等意思。 2.公共性与社会性的联系 其主要表现在于:公共性来源于社会性,在一定条件下它们是一致的,比如在非阶级社会里,公共性实际上和群体性是等同的。然而,公共管理的公共性从根本上抽象并升华了社会性(群体性),比如建立在契约之上的“公意”,体现出公共管理区别于其他管理的本质特征。因而在一定条件下,公共性又不完全等同于社会性。二者的联系具体表现在: 首先,从起源看,早期的思想家对公共性与社会性是分不清的或认为等同的,表现在政治上就是国家与社会根本混淆。如柏拉图认为,国家起源于人类生活的自然需要。国家就是达到正义或公道的手段。在这里,他是把国家与社会等同起来,混淆了两者界限。因此他的国家充其量是群体的结合,因为还没有出现与人民相分立的公共权力(注:邹永贤主编:《国家学说史》上,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9页。)。直到亚里士多德那里,才区分了国家与社会,认为国家起源于社会,是社会自然发展的结果。恩格斯肯定国家源于社会说,同时指出,“在这里,国家是直接地和主要地从氏族社会本身内部发展起来的阶级斗争中产生的”(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65页。)。因此,我们认为,国家所代表的公共性与整个社会所代表的社会性是具有产生的异时性的。 其次,从哲学意义上讲,社会性与公共性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公与私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公共性与私人性也是如此。只是公共性与私人性并没有截然分开,二者有交叉之处,即所谓“公中有私(局部和个人),私中也有公(共同事务和利益)”(注:夏书章:《现代公共管理概论》,长春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正是公共性与私人性及二者交叉的部分构成了广义的社会性。与此同时,公共性作为共性是对社会群体中的个性的一种提炼和升华,是建立在一定条件(契约等)基础上的群体一致的意志或者意识表达,因此,公共性脱离了社会个体的杂乱无章和无序,成为一定团体的集中意志。还应看到,在发展趋势上,随着社会自治的完善和国家作为统治工具的最后消亡,公共性与社会性将再次趋同,达到终级目标的社会性,实现古人所称颂的社会大同。如《礼记·礼运》所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公共性与社会性由混沌统一到分离对立,再到在新的社会领域内的统一,体现了公共性与社会性及其相互关系具体的和历史的辩证演进过程。 再次,在具体实践中,公共管理的公共性以社会性为参考坐标。表现为公共部门的活动越是接近社会,其公共性越明显;越远离社会,其公共性越弱。如公共管理从权力中心向社会中心转变,从管理中心向服务中心转变,管理原则从对上负责向对下负责转变,如此等等,其结果都使公共管理活动更趋向民主,更能保障公平,并尽可能给公众带来效益。 五、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及 其与社会性关系问题研究的现实意义 公共性与社会性是各有其特定内涵的复杂概念,同时二者的异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国家(政府)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由此我们可以用它们作为分析现实问题的理论工具,从而使得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上的意义,更有实践上的方法论意义。 首先,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或现象都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公共管理既是一项主观见诸客观的管理过程,又是一种现实状态,因此我们在分析这一现象时,就必须既看到它自然发展的演变过程,又要注意这一过程的社会属性。针对这种社会属性,人们的态度、方法不是企图超越或跨过它,而应该是在承认它的前提下,不断根据时展和环境变化的需要,探索公共管理不同的运行模式。 其次,仅就公共管理的社会性来说,它包含“公”与“私”两个不同领域,前者是公共权利的活动范围,后者是指狭义的社会领域,包括各种盈利组织、第二部门及公民个体的活动范围。尽管在理论上,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废除公、私界限,逐步走向大同。然而,在每一个具体的历史时期,同一社会内部的公与私关系可以有不同的表达形式,即在一定时期里,公共权力活动范围远大于社会力量的活动范围,甚至取代后者;而在另一特定时期,社会力量可以很强大,能够取代公共权力的管理(治理)作用。所以,公共性与社会性的相互关系,有其客观的发展过程,取决于客观环境而非主观的意念。 再次,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曾是困扰当前我国行政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解决这一问题也可以从公共性与社会性的关系中获得启示。改革开放前,我国曾长期实行政社合一体制,根端的情形是公共权力无所不在,政府行为无所不包。改革开放后,我们经历了从“大政府、小社会”到“小政府、大社会”的转型,这一过程使得国家、政府活动范围受到一定限制,社会力量获得发展机会,并随着改革进程不断增长。在公共管理(行政)领域,表现为政府职能社会化、管理主体多元化及公民社会的成长壮大等。然而,尽管社会化是遏制公共权力或权威泛滥的有效途径,却不代表可以在现阶段过分夸大社会化的作用,原因是从上面对公共性与社会性的分析中,我们已经明确了二者关系演变过程的客观性。或许结论应当是:当前,我国公共管理(行政)改革与发展必须做到,在努力体现公共性的同时,积极走政府职能社会化的道路。 公共管理论文:我国公共管理市场化趋势的研究 摘要:我国在市场经济建设方面已经将近20年,时间虽短但是却取得了巨大成功。在经济和社会获取全面发展的同时,公共管理的发展远远赶不上前面两者的发展速度,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社会整体发展的短板。在市场化的今天,我国公共管理市场化改革势在必行。本文对我国公共管理市场化趋势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公共管理 市场化 趋势 近几年,我国市场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社会发展得到了很大进步。但是,公共管理则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原因是因为公共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的错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管理也应当与市场接轨,如今,加快公共管理市场化成为我国公共管理改革的趋势。 一、与市场职能相适应的机构设置 (一)机构设置要对市场信号做出反应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部门应是市场的主体,能及时收集到市场信息,并对市场信号做出反应。因此,公共部门的设置就应当面向市场,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和针对性地解决市场中出现的问题。 (二)对公共部门基层组织加大授权,加强其决策自主性 在现代的管理中,授权越来越被大家所接受,因为授权可以分解上级部门的工作负担,增强下级部门的工作主动性,激发他的创造性。授权主要通过分散决策与政策执行的权力来进行,也可以通过将大部门分散成若干小的机构或者将职权下放给较低层的政府机关等方法来实现。有了自主权力,公共服务部门才能对市场灵敏地做出反应。 (三)加强机构设置的灵活性,提高效率 减少部分公共服务机构设置的固定性,增加其机动性有利于机构利用效率的提高。在公共管理事务中,有一些是季节性和周期性强的事务,其相应的机构一旦设立,在完成特定时期的工作任务后就处于闲置状态,只有到下一个周期期满后才能发挥其作用,这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因此。需要用灵活的机构设置来代替固定的机构设置,合理利用临时办事机构,既能有效解决问题,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又不增加政府负担,达到机构精简的效果。 二、突出服务性的行政职能 服务功能主要体现在公共商品和服务的提供上,包括有益于社会整体的收费和不收费的公共商品和服务,将其称为“公共产品”,这些公共产品不具有排他性。在我国公共服务体制改革中,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突出服务性。 (一)实现职能定位的转换,减少管制功能,增强服务功能 中国发展到今天,社会文明、市场发育和社会法制都发展到较高的程度,社会自治的要求表现得越来越强,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不断增加,社会保障、道路交通、公共文教卫生等公共产品的需要日益增强,而公共部门提供的这些服务功能却相对滞后。因此,政府实现职能定位的转变显得日益紧追。实践证明,一个国家公共产品的提供水平明显制约着该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进度。 (二)合理划定公共部门和公民的角色关系 所谓合理划定公共部门和公民的角色关系,是说公共部门以服务者的角色出现,将公民视作消费者,在公民交纳税收的前提下,公民以消费者的身份享受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产品,并保证公民对公共产品的选择权。公共部门与公众的关系是商品和服务交换的责任关系。以顾客为中心的改革意识使公共部门能更好地对顾客的要求作出反应,这是“行政就是服务,公众就是顾客”运动的一部分。 三、竞争机制的引入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有效方式。同样,涉及广泛领域的公共行政活动,也需要引进竞争机制,有效配置有限的公共资源。 (一)实现公共产品供给的多元化 所谓公共产品供给的多元化指打破政府对公共产品供给的垄断,将关系到公众利益的公共产品的供给权纳入竞争范畴,实现供给主体的多元化,允许民营企业参与到公共产品供给的行业中来,政府充当购买者的角色。公共管理改革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将购买者与提供者分开,这种改革也是一种保证公共部门普遍采用市场原则的重要机制。将公共服务的购买者与提供者分开,不仅能降低公共服务供给的成本,也减少了政府的工作负担。 (二)公共决策的市场化 由于公共部门自身的局限性,在技术性强、专业要求高的情况下,决策容易出现失误。在现代社会自治的观念下,政府自身的决策问题其实也是公众的决策问题,因此保证政府公共决策的科学性显得非常重要。鉴于此,公共决策应当引进市场机制.允许私人部门和社会组织对公共管理或公共服务提出决策方案,政府组织论证,一旦符合要求,政府付给提供者费用。这样,政府就摆脱了决策事务多,容易出现失误的困境,而以公共决策的拍板者和购买者的身份来行使公共事务的决策权。 四、市场化的绩效考核 绩效考核的市场化指公共行政部门的绩效考核打破传统的内部考核机制,代之以市场化的考核机制,具体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 (一)公共行政结果验收的市场化 行政结果验收的市场化是指公共行政的效果的评价不应单独由政府内部考核,它要以社会效益、财政结果与公众的满意度为标准进行综合考核。传统的考核主要着重于行政事务数量的多少和过程的合法性.而对结果考虑得比较少,在市场化验收的方式下,行政结果的检验主要从行政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公众满意度三个方面来进行,而不仅仅在于行政活动的数量与过程。 (二)机关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应引进市场考核机制 关于报酬,公共部门人员的工资收入应该符合市场经济的水平,他们工资报酬的多少应取决于他们工作成绩的好坏,工作成绩越好,所得到的报酬就应越多。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国,政府在公共管理方面的能力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所以,结合中国市场经济的实际,改革与完善政府在公共管理方面的机制和职能,加快市场化趋势,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公共管理论文:公共管理专业培育目标与方式的思考 从社会建设的内涵与内容可见,社会建设需要更精干、更有力、更富有成效的政府管理,需要更多的第三部门组织参与公共事务管理,需要公务员和非政府公共管理机构的管理人员具备更强的知识创新能力、管理创新能力和依法行政能力。社会建设的提出为我国公共管理学科与人才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但也向我国现有的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挑战。换言之,传统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能适应加强社会建设的新形势。其不足主要表现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三个方面。 首先,传统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目标相对滞后与单一。虽然很多高校已经意识到时展对公共管理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大部分高校在实际的教育体系设计与执行中却很难真正及时转换观念、转变教育模式,跟上时代的发展。而且,传统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偏重于储备政府公共部门的管理人员,强调对学生行政素质的培养,却缺乏对学生进行公共服务精神的塑造。这是由于我国公共管理教育没有完全摆脱长期以来的官本位思想,公共服务理念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与体现。 其次,传统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内容上存在问题。(1)专业设置不规范且有些雷同,人才培养特色不明显。公共管理专业英文名为PublicAdministration,在国内相关专业有公共行政学、行政学、行政管理学、公共事务管理学等。不同的名称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国内高校公共管理专业设置不规范的事实。现行本科教学设计中的“宽口径、厚基础”的特点又在客观上导致了不同高校人才培养的高趋同性。(2)课程体系不科学,专业内容比较狭窄。我国公共管理教育体系的建立时间较短,一些院校的公共管理类专业直接是从政治学、法学、哲学、经济管理等学科分化或转变而成。这导致其专业教育底蕴不足,学科基础薄弱,专业课程设置较乱。而且,传统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专业内容主要局限于培养政府管理人员,缺乏对非政府公共部门所需人才的针对性培养。(3)能力培养重视不够,专业技能训练不足。从目前国内公共管理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上看,基本原理类的课程所占的比例达50%~60%,而培养学生行政能力和技术方法方面的课程不到20%,后者比例明显偏小。 再次,从教育方法上看,一方面,传统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重课堂理论教学,轻社会实践教学。应用性和实践性是公共管理专业的显着特点。然而,现有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性教学主体地位仍不突出,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得不到有效训练。另一方面,课堂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果不理想。现行公共管理的课堂教育以抽象的理论讲解居多,优秀的案例研究和教学极为欠缺,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的单向沟通方式还十分常见。 一、新形势下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与目标定位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归根结底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问题,即‘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的问题”。如何科学、准确地定位公共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构建合理的公共管理人才培养体系,搭建有效的培养平台,是现代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所必须解决的问题。构建新型的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秉持几个基本原则。第一,必须真正适应社会的需求。建立高校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机制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前提。第二,以学科内涵为导向,遵循学科发展的规律。正确认识学科涵义与特点,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拟定人才培养规格,是建立新的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依据。第三,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与综合提高。在传授多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高,尤其要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第四,坚持因材施教的个性化原则。在努力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下,更加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尽可能满足学生不同的发展要求。 在社会建设背景下,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要树立新的教育理念,瞄准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建构起一种新的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多层次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的目标定位于着力培养学生具有与时代精神相适应的公共管理理念、创新公共管理的知识素养、别具一格的公共事务管理运作技能,使他们成为能在政府机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非政府公共机构以及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相关管理工作的高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的本科专业人才。 复合型人才的主要特征是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应用能力强,素质全面。复合型人才不仅要具有非常渊博的知识,而且还应具有很强的综合素质以及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专业技能。综合素质是指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维护正义、献身公益、服务公众的精 神特质,以及健康的身体与心理素质等。基本能力是指文字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公关交往能力等。专业能力是指领导能力,政策规划、制定、协调和决策能力。以及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专业技能则包括计算机应用能力、调查研究和实证分析能力、文献搜集与处理能力、处理实际公务的操作技能等。 培养应用型的人才,就是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以就业为导向设置应用型的学科和专业,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实践教学为手段,适应不同行业、岗位的需要。培养公共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在于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实际的需要,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其重要方法就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型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可以通过对不同学科知识和能力的转换与融合,实现对自身原有知识和能力的超越,并能获得一种更新的思维、方法和技能,即能用一种全新的思维方法来应对所遇到的问题并提出新的解决方法。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就是要爱护和鼓励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鼓励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竞争意识和批判精神。 需要说明的是,“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这三个词语所包含的内容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只是侧重点有些不同。比如,具有复合知识与能力的学生更容易具有创新意识;复合型的人才必须把复合知识与能力运用到实践中去,进而成为应用型人才;应用型的人才在实践环节中比较容易激发出创新思维。 二、优化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途径 在社会建设背景下,要培养出适应当前社会发展需要的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就必须优化人才培养的途径。 1.优化培养方案,调整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也是培养方案的主要内容。公共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应突出公共管理的特点和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专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有机结合,知识、素质、智慧、技能与社会实际情况有机结合,理论和应用有机结合,富于启发与独立思考有机结合,有利于人才全面成长。公共管理学专业的课程设置还需要保持工具性课程与价值性课程设置的动态平衡。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必然要掌握和运用高精尖的科学技术和手段,但又不能片面强调效率导向的实用性的工具理性。因为公共管理专业承担社会管理的责任,须维护和坚持公民社会的基本价值,即自由、秩序、正义和责任。如果片面注重开设工具性的课程,不但误导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可能会导致公共管理内在价值的丧失。因此,公共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必须把握好工具性与价值性的适度平衡。“平衡”不等于课程的课时数量对等,而是把公共管理内涵的价值观念渗透到所有课程中,唤起公共管理者神圣的职业伦理,即通过“追求卓越的专业技术而服务于公共利益”。 2.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公共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要密切联系实际,关注学科发展动向。首先应反映出我国政府管理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出现的新变化和新进展,并运用公共管理知识对我国部门行政和基层行政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深入分析和研究;其次是关注国外公共管理学发展的新动向、新成果,在教学过程中给予概括总结。因此,要适时改造公共管理专业旧的课程体系,大量增加跨学科、前沿性和应用性的课程;要及时删除或合并过时、重复、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课程和教学内容,大量增加作为学科新基础或反映学科前沿的实践性、应用性强的课程。公共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涉及多门学科领域,相当一部分知识具有直接应用性和极强的实践性,因此需要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1)研究讨论式教学法,即教师按照教学要求从拟讲内容中抽出若干重点作为讨论题目,并指定相关参考书目,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老师最后归纳总结。(2)专题式教学法,即老师将本学科中最基础、最核心或最受关注的内容以专题的形式进行讲授,以突出重点,将内容讲透。(3)开放式教学,如通过组织学生到政府部门进行调研,了解政府具体运作。(4)案例教学,即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极具代表性的案例,或要求学生就某一知识点写出相应的案例。(5)网络教学,即利用信息网络化,开设专业网页和远程教育教室以及公共管理专业模拟实验室等。 3.强化实践环节,突出应用能力。 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即课内实践教学、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实践培养体系。公共管理专业的课内实践教学活动,可建立模拟演练实验室,开展包括公共决策过程模拟、电子政务处理模拟、人力资源管理模拟、公共服务大厅模拟、电子政务模拟、公文流转模拟等在内的专业模拟演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二课堂体系以学生社团为依托,以学生学术刊物和学生学术论坛为载体和平台,以特色素质拓展活动为抓手,引导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课外学习活动等。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开展专业认知、专业调查、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以及其他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社会,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拥有稳定的、合作良好的校外实践基地是实施校外实践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学院应与政府和相关大型企事业单位携手建立一批高质量的与公共管理相关的实习基地。要积极探索合作机制,确保(学)校(政)府双方在合作中双赢。如基地为学校实践教学提供便利,为学生顶岗“实习”和教师“挂职”、“兼职”提供岗位;学校为基地培养人才,或帮助解决管理问题,以及共同进行课题研究等。 4.重视师资建设,提升教研水平。 公共管理作为新建学科,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合理建构专业师资队伍。通过引进、培养和聘任等措施将国内外优秀公共管理教师吸收到教学实践和科研工作中来,使学科师资队伍建设得到稳步发展。可以让教师参加各种专业培训班、学术研讨会及向名牌高校派送国内访问学者,有条件的学校派教师出国考察,借鉴学习国外的教学经验。通过多种途径,达到提高师资水平的目的。加强高校与社会的联系,通过专业教师在政府或其他公共事业部门挂职、担任顾问等形式,促使教师更深地理解公共事业及其管理的相关理论,成为实践型教师,避免教学中照本宣科现象的出现。教师应经常性地进行调查研究,提高科研水平,促进专业教学。另外,还要加强师德建设。师德建设对于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水平、增强教书育人的自觉性至关重要。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还要有高尚的人格;不仅要精于教书,还要善于育人。一个好教师对学生不仅要有学术影响力,更重要的是要有人格感召力。高尚的师德能使学生潜移默化,铭刻在心,终身受益。因此,要以师德为核心,促使教师增强敬业意识,提高育人水平,塑造师德风范,努力做到严谨治学,敬业爱生,以德立身,以德立业,为人师表,乐于奉献,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公共管理论文:公共管理的中国纪录片管理 一、纪录片的管理目标与路径选择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正是为了应对政府行政管理面临的危机,一种新的公共行政理论、管理模式,即新公共管理在英美两国流行,随后风行西方各国。它是以现代经济学和私人企业理论作为指导,在政府的管理中引进企业化的管理方式来提高管理的绩效的一种新思路。其实,如果考察一下新公共管理模式就会发现,这一管理理念和手段恰恰可以有效地促进中国纪录片管理问题的解决。为了应对渠道多元化带来的政治风险,防范经济利益带来的伦理冲突,2010年起,中国纪录片走上了新的管理模式,即依靠政府的权威机构进行统一的管理。通过政府部门审核、确认制作方资质的方式进行规范的管理,从而做到保导向保安全的目标。但是,由于纪录片制作总量日益增多,集权式的管理模式面临考验。以现有的管理队伍和管理水平来应对,势必会出现管理效率低下的问题。而网络主体的自我管理水准难料。如果增加投入,又会增加行政负担,造成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的困局。依照新公共管理的重要思想,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对政府的职能进行限制与转向。通过弱化政府的管制职能,把广电局对纪录片管理的集权模式适度放开,把监督管理的权力转移给行业协会等非营利组织,将权力广泛下放给相关专家。其次,目前的纪录片管理仅仅强调了程序的正确,行政管理主体的明确。但是,财政局、广电局、电信局等多头管理或者多方参与的方式导致的目标混杂的现状依然存在,无法统一协调。政府管理者与纪录片制作单位的上下级关系过于明显,很容易滋长权威部门的官僚习气,缺乏权力的相互制衡。更重要的是,没有正确和即时的反馈将难以推动管理水平的提高。纪录片的管理绩效事实上无人做出评估。新公共管理强调了行政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最大化地实现公共利益,服务公共利益,而不是简单满足于完成行政命令。与私人企业一样,它的管理的第一任务就是必须要让它有绩效。所以,中国纪录片管理依此行事,就不能只关心各个管理部门的各自职能和行政管理权力,应该本着以纪录片的创作和传播繁荣为使命,重视所服务的每一个具体的纪录片项目的需求和评价反馈,努力简化自身的审批手续,凝练自身的服务优势,提高自己的目标服务价值。比如宣传片的投资比例是否恰当,公共产品是否受到了公民的认可,培育市场体系的实际成效如何等等。用一种新的管理思维直达行政管理的终极目标,从管理结果出发,强调目的价值的优先地位,主张用竞争的方式调动公众、企业和非政府力量参与公共物品和服务的管理,由重视政府机构的权力、行政管理过程和准确执行程序转到重视具体项目、绩效和结果。最后,目前在政府管理组织内部,并无专门的纪录片管理分支机构和专业管理人员。在人员和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更加专业、细化和多元化的服务目标很难达到。新公共管理强调把管理对象作为顾客,将政府职能定位于服务,具备真正的市场意识,而非单纯执行行政程序。管理者需从每一个纪录片、制作者等服务对象出发,分析它在项目决策、贷款招员、审批指导、宣传推广,甚至是布景设施等方面的需求。为了提高服务的效果,政府必须分清自己的权力范围,即通过服务和资助间接地实现管理目标,培育市场,而非过分的干预。 二、纪录片的分权管理与组织构建 在西方,纪录片从属于影视片类型,无需特别的、专门的直接管理。欧美传播的根本思想是言论自由,所以,要求取消新闻事先检查制度,进行事后追究。完善的法律与行业高度的自律结合是主要的管理方式。在中国,因为意识形态传播的特殊属性,考虑到纪录片的巨大影响力,进行严格的管理是有必要的。但这种管理依旧需要空前的灵活性。以往韦伯式的官僚制特别固守程序的正确性,只能保证行政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在目前日益复杂的纪录片发展现状面前,管理的效力就显得捉襟见肘了。纪录片的管理首先需要提高管理的专业化程度和服务质量。而管理监督的根本难点在于专业化的判断需与政治判断相结合。比如在某些技术细节问题上纪录片是否提供了最大限度的事实,是否遵守了搬演的规则,影像提供的证据是否构成完整的证据链来指向某一种倾向等等需要专业判断。而如何根据意识形态与主流的契合程度来判断纪录片是否违反基本价值观,甚至是法律,也需要复杂的判断。纪录片从短片到长片、系列片,种类多样,时间迥异,因而成本不同,生产周期不同,甚至生产模式也不相同。管理工作正面临着区域过广的问题。如果监管不到位,会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如果管理受限于计划,制度会妨碍市场竞争者的自由进出,不利于鼓励纪录片产业化、规模化的生产。所以,十分需要引进一些新公共管理理论的管理方法。针对以上的情况,由集权走向分权是一种可以采用的管理模式,即充分调动社会机构、专家和公众的积极性,将纪录片的一部分监督管理权力和提供公共服务的权力让渡给非政府组织和非营利组织,建立扁平式的管理组织,进行开放式的管理,减少政府的行政开支,避免因为管理任务的增加而导致管理机构的臃肿。管理主体不仅应该包括各级行政主管部门,还应包括媒体,比如电视台、视频网站等等。此外,还有行业协会以及该领域专家人士的参与管理,甚至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2010年文件中依据不同的媒体主体进行分类渠道管理的思路是正确的,可以达到有效分权的目的。但是,事中事后的监督仍不可放松。日常监看监督的权力完全可以按照新公共管理的理论授权给行业协会。由行业协会组建非政 府机构,管理参与的专业人士,接收群众的投诉和举报,定期上报观看情况,详细记录违规现象,分析影片制作质量,在内部公示相关信息,以此为依据建立制作方的信用等级制度和奖惩制度。而国家广电总局和地方各省广电局则负责宏观管理,比如制定当年题材规划以及长远发展规划(主要针对各级各类的宣传产品),统一进行外宣等等,还可回复制片人的投诉等等。此外,这些行政主管部门对电视台、行业协会的辅助监管机构还要加强管理,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定期进行培训和指导,增大处罚力度等。其次,针对纪录片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实现多样化的创作,尽可能地满足公益目的,建议组织相应的专门机构来实现。管理最本源的功能在于建立可运作的组织机构,由组织机构充分应用人、财、物等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等管理活动,促成组织目标的实现。事实上,这不仅适用于经济组织,也适用于非营利性目标的实现。澳大利亚儿童基金(ACTF)就是国家级的非营利组织,鼓励儿童电影电视节目,推动社区推广等等带有公益性质的服务。英国BBC更是全世界最着名的公共服务机构,多年来制作和播出了大量优秀的纪录片。就中国的国情而言,很多电视机构都是准公共电视台,目前都有免费播出纪录片的任务,属于栏目管理方式,但就管理目标和模式而言都未明确其公共服务目的,且因为受到各地方政府和广电局的管理,独立性无法保证。再加上各种新媒体播出资源分散,管理主体多元,无独立的公益目标。所以,对于公共服务功能明确的纪录片来说,中国需要独立的公共管理机构和播出机构来调度各种资源,管理制作和播出纪录片,组建体制外的管理人才队伍,最大限度地实现公益服务的目的。当然,政府也需加强对上述机构的监管。 三、纪录片管理的有效授权与效果评估 纪录片不同于动画片和剧情片,后者是一种大众产品,假设性非常强,很容易根据大众需求进行类型化调整,适合规模化的产业生产。纪录片则是依据事实进行加工,限定性非常强,总体属于相对小众的产品,这已经是被实践证明的。纪录片的公益性特色超出动画片和剧情片,而且产业发展相对艰难,市场培育期较长,需要特定的专业服务。现在的纪录片管理存在着多头主体、多头参与、效率低下的问题。比如,财政部虽拥有发放文化专业基金的权力,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会同同级宣传文化、财政、银监、证监、保监等部门制定和完善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具体实施意见或办法,但是,它在是否发放或贷款给纪录片创作,发放比例如何,项目水准如何评定等等方面面临着实际的效力不足的问题。因为专业人力不足,又缺乏协调性,商业目标与公益目标混同,很容易丧失标准,出现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现象。广电总局虽有一些相关研究机构和一些针对优秀纪录片的奖励扶持政策,但并没有整合各个环节的能力,没有专项资金预先资助具体纪录片创作人及项目,更没有独立的金融支持计划,从立项、贷款、资助到最后评估的完整方案,只能做一些政策性指导,题材公示和事后的奖励、推荐工作,无法通过资金来掌握和协调全局,也无法对一些有潜质的项目和无资金能力的小制作单位进行合理的评估和资助。为此,可以在国家广电总局下设纪录片管理中心,负责制定和调整相关政策,统一管理和下发国家财政相关资金部分,统一协调包括财政、银行、保险等部门在内的金融扶持工作,并协助各金融机构建立和完善金融支持纪录片产业发展的专项统计制度,加强对纪录片产业贷款的统计与监测分析。此外,除了事前规划,事后的效果评估也是非常重要的管理任务。当前中国媒介管理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构建一个可以综合考虑传播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评估方法,为传媒管理的实效提供有效的评价依据,形成良性的反馈机制。对于纪录片来说,也是如此。各级各类部门均在制作纪录片,但题材规划是否雷同,制作预算是否合理,宣传效果是否良好等几乎无权威机构意见。独立的公共服务机构应具有独立审片的权力,同时拥有自己的绩效管理体系。现有的国家广电总局应该拨付财政专款,对其实行监管,规范组织法律和法规,在纪录片管理中心内部成立专门的效果评估机构,对政府参与投资的宣传产品以及公共机构提供的准公共产品的传播效果进行评估,对独立的公共机构和非政府机构的管理效率进行评定。而纪录片行业协会需制定行业公约或行业准则,对产业中间机构和制作者进行管理,代表他们对公共机构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向有关政府部门提出申诉。新公共管理则强调行政结果即目的价值的优先地位,只要有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管理人员可不为僵化的规则、程序所束缚。依此思路,纪录片行业协会应力图解除规制,由竞争机制产生审片专家,赋予他们以更大的自由裁量。专家不仅可以对所监看之片提供专业的意见,还可以推荐其中优秀的影片进入资助范围,也可帮助审查资助项目。行业协会根据专家的审片效果,制定内部信用等级,给予适当的轮换。这样,广电总局拟下设的纪录片管理中心和行业协会就做到了有效地授权,适当地监督了被授权者,同时做到了正面的回馈。 四、纪录片的服务效用与间接管理 事实上,自2000年以后,很多国家都在着力打造相关产业。我国2010年文件也从国家层面明确了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方向。在扶持产业发展的策略上,各国都在努力调整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既要尊重产业自身的发展规律,又要通过介入来促进纪录片生产的效率与公平。过度的干预会干扰市场,阻碍民主进程,所以,干预必须具有一定的张力,选择适当的方式。首先,从资助开始服务。澳大利亚分权式管理层次清晰,各个影视机构侧重不同,既能统筹协调全局,又能覆盖多层面的需求,其中就有重点发展纪录片的机构,而其专业化和细分化是其服务的特点。在商业诉求方面,电影机构并没有强调对大型国企的龙头地位的培育,而是以资金和信息的方式直接向纪录片制作个人、项目、组织和创作活动等提供直接的资助,保证包括个人在内的弱势群体得到应有的保障,促进不同性质制作单位的平等竞争。西欧和加拿大等国都提供给电影业来源于税款的补助。比如法国就把在三大财政法案支持下收到的来自强势产业的强制性税收用于补给多样化创作,其中就包括纪录片。这些资金本来就来自产业,这样的模式可以避免政府违背产业规律制定财政计划,同时有利于保护纪录片产业与其他强势门类的均衡发展,以商业利益补给公共供给的不足。我国同样可以适当借鉴这种方式,即以服务实现间接管理,以资金引导多元创作。我国政府可以通过法律法规规范市场结构以及对具体的市场主体的行为给予规范等等方式介入纪录片生产方与播出媒介的经济运作。在规范市场结构方面,应鼓励制作公司自由竞争,避免某一市场出现高度的垄断。即使是国有企业也要避免行政撮合下的盲目做大,违反市场规律的 低效率资源配置。至于国内的发行、中介机构也应是市场成熟后的自然产物。对于纪录片产业而言,适应市场需求是最好的试金石,做强是最终极的标准。因为纪录片不同于电视剧!、动画片,它的长短伸缩很大,类型更加多样,更加适合多样化的媒体,甚至是私人消费性较强的新媒体,如手机等,所以,它的准入标准、投资额度、市场规模等均可灵活处理,即做大并非唯一选择。所以,应该鼓励投资者向多种类型的纪录片制作者和项目进行直接投资,而非把资金集中在大型国企一家,充分警惕地方媒介可能形成的价格联盟,通过补贴、优惠或制定最低价格等具体方式对弱势制作方给予支持。当然,依靠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来规范媒介的行为是十分必须的。不仅如此,还应加强对相关责任人个人的处罚力度,并加强对相关处罚的宣传报道,以儆效尤。中国管理者要有顾客意识,要有满足需求的意识。新公共管理思维是从内而外的自觉服务,是真正的市场意识,是接受监督,自觉竞争的新的思维模式。纪录片的管理者也同时是服务者,在对纪录片的管理的同时必须扩大服务范围,提升服务质量。除了积极探索金融机构对纪录片产业的融资方式和配套金融服务,建立风险投资机制,以及落实出口优惠政策,建设海外营销机构,鼓励兴办各种发行、中介实体,推进纪录片上星频道境外落地,大力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外,还要继续加强符合产业发展实践的研究工作,增加相关信息的披露,完善不同目标的不同评估体系,着力培养年轻观众等。更重要的是,要使得相关专业管理机构能够充分整合资源,拥有独立自主的决策权和独立评估的权力,充分吸纳体制外人才进行监管工作。真正做到产、学、研一体化,制作、发行、放映一条龙,国内市场、区域市场和海外市场的全域连接,真正促进纪录片的各个相关行业的成熟,帮助培育纪录片产业的发展。在条件逐渐成熟的情况下,可建立国家级的高级人才培训机构,甚至是免费指导影视爱好者的拍摄,在各大高校建立数字放映院线的同时,鼓励开设相关必修课,持续培育观看人群。总之,中国纪录片在中国承载着多重价值,它要实现政治目标、社会目标和经济目标等多重目标,所以,它不仅需要更加严格而规范的管理,而且需要能够直面环境变迁的科学的管理方式。新公共管理视野的引入,有助于我们在新的高度上审视现有的管理模式,真正把国家层面的政策性支持转化为实际的纪录片发展机遇 公共管理论文:公共管理无缝隙整体性的探讨 新公共管理、无缝隙政府和整体性治理这三大公共治理范式都旨提升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的有效性、合理性以及稳定性。这三种公共治理范式在政策主张与技术方式上虽存在着明显差异,但三者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与共通性。深入分析探讨三者之间联系与差异,对于我国公共治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公共管理、无缝隙政府和整体性治理理论概述 1、新公共管理理论 新公共管理理论主张对公共部门采用企业与市场管理的方式进行改革,使其民营化、自由化以及市场化,同时将合作机制与竞争机制引入,以使政府职能得以实现转变。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实现途径与实现价值是在经济上主张放松经济管制、对庞大的福利开支进行削减;在政治方面主张国家干预的强化、公共部门的改革、企业管理模式的引入、“顾客”机制的建立、合作与竞争机制的引入、行政结果的重视、社会合作的推行等。 2、无缝隙政府理论 无缝隙政府理论主张改革传统官僚制,重构政府流程,以满足“顾客”的无缝隙需要。无缝隙政府理论主张利用信息资源、业绩、奖励、预算等手段,对现有制度进行创新和改进,以创建服务公众、面向“顾客”的全新组织形式。在使“顾客”需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上,让政府的服务质量与效率得以提升。无缝隙政府理论的特征为以竞争为导向、以结果为导向与以“顾客”为导向。 3、整体性治理理论 整体性治理是为了解决新公共管理理论所导致的政府部门单位的空心化、分割化以及碎片化问题,以向社会和大众提供更加高效、更加高质、更加经济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从而实现善治。整体性治理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批判上的。 二、新公共管理、无缝隙政府和整体性治理的范式比较 新公共管理的出发点是工业革命背景下对现有政府组织和社会资源分配形式的改革,而无缝隙政府与整体性治理从技术层面体现,主张利用网络技术是实现改进。无缝隙政府可被视为新公共管理的一个子概念。而整体性治理理论可被视作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批判与超越。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批判主要是基于经济学基础理论为假设,因而被视作具有缺陷的一门社会理论科学。在私营部门运作和经济体系中以经济学理论为基础是合理有效的,但当被运用于公共部门时,公民的消费者身份使的交易呈现复杂化趋势,一些公民一方面抱怨政府税收过高、不合理,一方面又要求政府必须提供更多、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这本身就是一种悖论。公共部门完全照搬私营企业的管理方法,容易产生漏洞与问题,例如,政府外包与合同可能引起的官僚受贿与政府寻租的等。因而,在新公共管理的责任和伦理问题上存在着严重缺陷,尤其是将新管理模式与方法的引入成本问题无法有效解决。对无缝隙政府的批判首先在于其理论没有明确政府需承担的公共责任。在政府部门与政府组织中。政府部门或组织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处理过程中,由于公共管理的行为的实施所产生的必然结果,其结果对社会公共利益所造成的影响即为政府需承担的公共责任。无缝隙政府改革以公共产品市场化为导向进行,这造成了政府部门与单位公共责任的缺失。同时,无缝隙政府理论中重构政府流程的混乱与无序也是其受到批判的重要方面。整体性治理理论中政府组织结构边界划定与合并在整体性思路下过于复杂化,是整体性治理遭到批判的主要方面。并且在整体性思路下政府组织的职能在分化和整合之间存在矛盾冲突,如责任与权力的制衡与分化。同时,整体性治理要求的组织协调也有一定高投入性与复杂性。例如,改革大部制过程中,扩展大部门的边界后,部际之间仍然存在着冲突与共同任务,这只能通过部际协调机制的构建,促成部际之间的协作,对矛盾冲突进行协调及解决。综合而言,新公共管理与无缝隙政府理论都是基于批判和改革传统官僚制度的不足与弊端,整体性治理的理论是基于批判新公共管理理论所导致的政府部门单位的空心化、分割化以及碎片化问题。三者之间既有内在联系又相互区别。 三、结束语 通过新公共管理、无缝隙政府和整体性治理三种范式的比较,可明显看出三者之间既存在互相批判关系,又存在互补关系。因而需结合利用三种范式,为社会和大众提供更多、更优质、更完善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 公共管理论文:公民社会视域中的公共管理浅论 [论文关键词]公共管理;公民社会 公共治理 合作管理 [论文摘要]现时代的公共管理是政府与公民社会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合作管理。公民社会具有管理主体与管理对象的双重身份,并以其这种双重身份在公共管理的过程中扮演着政治民主的扞卫者、经济发展的促进者、公共服务的提升者、公共价值的维护者、社会稳定的支持者的多种重要角色。这种政府与公民社会合作模式下的公共管理是由多元的公共管理主体组成的公共行动体系,多元化的管理主体之间存在着极力依赖和互动的伙伴关系,其责任边界具有相当的模糊性。这种基于伙伴关系多元管理主体参与的公共管理是一种自主自治的网络管理,在这种公共管理网络中政府扮演着“元治理”的角色。 一、从行政管理、公共行政到公共管理 行政管理、公共行政、公共管理,都是指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活动,尽管这三种称谓有着大致相同的指涉对象,但是它们之间却有着彼此理念的不同。如果我们从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模式的角度去看,随着时代的发展,行政管’理、公共行政、公共管理它们依次铺就了管理模式由统治、到治理的演进之路。在公私没有区分、国家体系内部缺乏合理分工的专制社会时代,行政就是政治的落实,其功能是依靠暴力和强制负责国家政务的推行,以维护统治者的利益;公共行政出现在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相分离、行政与政治相分离的现代社会,其功能是按照代议制民主体制、非人格的法律体系、官僚制组织原则以及职业化的文官制度统揽社会公共事务,以实现统治者的统治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公共管理则出现在公民社会自治能力与要求不断扩展、市场机制不断成熟与市场力量不断壮大、政府独揽公共事务的“不可治理性”危机日益加重的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公共事务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和管理方法的多样性,适应了当今时代公共事务日益复杂化及其管理民主化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公共事务管理的“公共性”与“管理性”的有机统一,无论在合法性还是在社会资源方面,都为实现和增进公共利益开辟了新途径。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公民社会的兴起与壮大等原因,治理理论出现并发展起来。公共治理逐渐成为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一种新模式,其的理念也逐渐成为了公共管理的新内涵,同时,它也使公共管理进入了区别于行政管理、公共行政的新时代。 二、公民社会在公共管理中的双重身份与多重角色 现时代的公共管理最突出的特征之一是管理主体的多元性,它是政府与公民社会对公共生活的一种合作管理,是公共权力向社会的一种回归。现时代的公共管理有赖于公民社会的自愿合作和其对权威的自觉认同。公民社会在公共管理中具有管理主体和管理对象的双重身份,而且这种双重身份在公共管理的过程中又以其各自的特征优势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方面,作为公共管理的主体,公民社会与政府一道对社会公共生活进行合作管理。在这个过程中,公民社会以它那种来自基层、灵活多样的特性正好弥补了政府的种种不足和有限性,从而可以大大提升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同时,公民社会在与政府的合作过程中,能够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到政府的权力运行,从而可以起到对政府更有效的监督作用。此外,在公共管理的过程中,健康有益的社会组织可以得到政府和社会更好的认可,这些组织以共同目标和信念把人们聚集到一起,在这个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增强了彼此的信任、提升了公益精神,从而有利于社会资本的积累。另一方面,作为公共管理的对象,公民社会在参与管理的同时可以切身的感受到公共管理的效果,从而可以以公共管理接受者的身份对公共管理的效果做出判定以利于公共管理渐至最优。其次,通过公民社会组织,公民在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同时又以普通社会成员的身份为政府增强了合法性。公共管理的过程也是公民社会完善的过程,公民社会的完善又可以促进更好的公共管理。公共管理最终是要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作为当代公共管理的一支重要力量,公民社会以其特有的双重身份在这个过程中又扮演着多重的重要角色,以其特有的价值诉求与功能表达影响着公共管理的成效。 第一,公民社会是政治民主的扞卫者。公民社会的自主发展能有效的分割和制衡国家的权力,从而能有效的遏制公共权力的专断倾向;公民社会可以为公民的利益表达提供多样的表达形式和途径,保障公民利益表达的通畅,从而提升民主政治的代表性与生命力;此外,公民社会对培育公民的民主参与意识具有积极的作用,能够强化民主的社会基础从而推动社会民主的发展。 第二,公民社会是经济发展的促进者。公民社会是一个以契约、法制、自由、平等、竞争为价值准则的社会,这为市场经济的运行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此外,公民社会中的工会、行业协会等团体组织可以起到规范行业行为、稳定经济秩序的作用。 第三,公民社会是公共服务的提升者。由于公共需要的多样性和政府的有限性,政府并不能为社会做好所有的公共服务。而以第三部门为核心的公民社会因其具有来自基层、灵活多样的特征和其“去私存公、取私为公”的“非营利”特性以及其服务社会、自助自主的公共精神,使之恰好成为公民参与公共服务的良好渠道,并能有效弥补政府在公共服务上的缺限和不足,公民社会组织可以通过委托承包、志愿服务、自助服务等方式和途径,去做那些政府未做、不想做或不宜做但却符合大众需求的公共服务,从而使社会公共服务的水平大大提升。 第四,公民社会是公共价值的维护者。与其他领域一样,公共生活领域同样存在着对善的追求。公共生活领域的善就是公共价值,它包括公民对公共生活的态度、责任与义务,对他人的尊重与关爱,对社会正义的维护以及公民的公益思想与修养。公共管理的核心是为了增进人类的公共利益和福祉,这实际上就包含了对公共价值的追求:公民社会是公共管理的对象,它同时又是公共管理的主体构成之一,公民社会的精神与价值必然会影响到公共管理的目标和价值。公民社会所倡导的诸如参与、友爱、信任、互惠、宽容、合作、平等、公正、开放、多元等价值理念,对于维拼良好的公共价值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五,公民社会是社会稳定的支持者。公民社会能够在个人和社会之间提供一种有益的中介结构。通过这一中介结构,它可以为不同的群体和阶层的利益诉求提供表达途径,同时又可以对他们的利益诉求进行整合;通过这一结构,它还可以为社会成员提供宽松的活动空间,满足他们多样性的愿望要求,同时这一中介结构还起到了排解社会怨气、释放社会压力的作用。可以说公民社会是一个社会和谐发展的“稳定器”、“缓冲器”和“调节器”。 三、公共管理;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合作管理 公共管理是政府与公民社会对公共社会生活的一种合作管理,在这种管理模式中,政府与公民社会之间应是建立在市场原则、公共利益和认同之上的合作关系,通过协商、伙伴关系、确立认同和共同目标等方式对公共事务实施管理。具体来讲,这种政府与公民社会合作管理模式下的公共管理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认识。 第一,公共管理是由多元的公共管理主体组成的公共行动体系。政府并非公共管理的唯一主体,除此之外,私营部门、第三部门等公民社会组织在公共事务的管理中也扮演着重要角 色,它们在介于市场经济与公共部门之间的“社会经济”领域内积极活动并依靠自身资源参与管理共同关切的社会事务,在某些领域,公民社会组织甚至比政府拥有更大的优势。公共管理主体可以是公共部门,也可以是私营部门,可以是第三部门,还可以是三者多种形式的合作。这正如着名的治理理论研究者斯托克指出的那样;“治理意味着一系列来自政府但又不限于政府的社会公共机构和行为者。它对传统的国家和政府权威提出挑战,政府并不是国家惟一的权力中心。各种公共的和私人的机构只要其行使的权力得到公众的认可,就都可能成为在各个不同层面上的权力中心。” 第二,公共管理的责任边界具有相当的模糊性。公共管理责任边界的模糊性表现为许多民营部门向传统公共领域的进军,公共领域和市场领域的区分已不像以前那样明显。在市场和公共部门之间被称之为“社会经济”的领域中,涌现了所谓非营利组织、志愿团体、社区企业、合作社、社区互助组织等大量公民社会组织,它们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伴随着这些公民社会组织能够满足多方需要,解决社会问题而无需运用政府资源和权威的优势日益显现以及传统上由政府执掌的部分公共管理权向这些非政府组织的转移,传统上法律和制度规定由政府承担的公共管理责任便呈现出交由非政府组织和个人来承担的趋势。 第三,多元化的公共管理主体之间存在着权力依赖和互动的伙伴关系。多元化的公共管理主体之间存在着一种权力依赖关系,因为这些公共管理主体“不论是公共部门还是私人部门,没有一个个体行动者能够拥有解决综合、动态、多样性问题所需要的全部知识与信息,也没有一个个体行动者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去应用所有有效的工具”,电们必须相互依赖,进行谈判和交易,在实现共同目标的过程中实现各自的目的。正是由于公共管理主体之间存在着这种权力依赖的关系,所以公共管理的过程便呈现为一种互动的过程。在这种互动的过程中,各个公共管理主体之间建立了各种各样的合作伙伴关系。 第四,公共管理是多元化公共管理主体基于伙伴关系进行的一种自主自治的网络管理。多元化的公共管理主体及其相互间的权力依赖与合作伙伴关系以及其中的协商、谈判和交易机制,最终必然会推动公共管理向自治自主的网络化发展。在这种网络化公共管理系统中,参与公共管理的各方主体为了获得他人的支持和帮助而必须放弃自己的部分权利,对于社会组织和个人来说放弃的是部分经济自主权,对于政府而言放弃的是部分行政强制权。这些公共管理主体依靠自己的优势和资源,通过对话以增进理解,树立共同的目标并相互信任,建立短期、中期和长期的合作关系以减少机会主义,相互鼓励并共同承担风险,最终建立一种公共事务的管理联合体。这种网络化公共管理的特征不再是监督,而是自主合作;不再是集权,而是权力在纵向和横向上的同时分散;不再是追求一致和普遍性,而是追求多元化和多样性基础上的共同利益。 第五,公共管理主体中的政府在社会公共管理网络中扮演着“元治理”的角色。在社会公共管理网络中,虽然政府不具有最高的绝对权威,但是它却承担着建立指导社会组织行为主体的大方向和行为准则的重任,它被视为“同辈中的长者”,特别是在那些基础性工作中,政府仍然是公共管理领域最重要的行为主体。 公共管理论文:对新公共管理对于企业管理的影响探析 摘要:新公共管理最核心也是最重要的思想是使公共服务部门的服务积极性能够得到提高,促使他们产生动力,进而以公民为公共服务的对象,根据公民的需求和相关的支付能力来提供服务。在市场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的今天,除了注重经济效益的提高,企业越越来越注重管理的重要性。而新公共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也收到各个企业乃至社会的关注。本文就此以“新公共管理对于企业管理的影响探析”为主题,提出新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论构成;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革命对企业管理的影响;新公共管理在企业发展中起到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企业发展;影响;优化 新公共管理(new public mamgemem,NPM)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英、美等西方国家的盛行的一种新的公共行政理论和管理模式,同时也是近年来指导西方等国家行政改革的主体思想之一。其由理论基础、核心价值与思想、操作规则与手段三个层次构成。新公共管理的核心在于:强调要优先发挥经济的的价值、强调市场机能的重要性、强调要大规模的使用企业管理哲学与技术、强调要形成以顾客为导向的行政风格。 一、新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论构成 首先,新公共理论和传统的公共行政的基本构成要素不同。传统的公共行政的基础理论是在威尔逊、古德诺的政治一行政二分论和韦伯的科层制论基础上形成的,而新公共理论的支撑点是建立在现代经济学和私营企业管理理论方法之上的。 其次,新公共理论最重要的核心内容是引入了竞争机制,更加注重公共服务的效率、效果、质量以及产生的结果;强化国家核心的战略能力,实现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公共资源的使用功效,引导国家对外界的变化和不同利益的需要作出自主、灵活的反应。 再次,新公共理论强调价值规律的作用,以市场为导向,对政府和公众关的关系进行重塑。倡导政府改变以往发号施令的权威官僚机构的形象,应该怀着以人为本的理念提供服务,不以盈利为目的,对经济资源进行合理的调动和配置,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使公众成为最终的利益最大的获得者。 二、新公共管理对于企业管理的影响分析 1.新公共管理中的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革命理念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新公共管理中的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革命新理念,要求企业转变以往单调死板的管理模式,寻求新的适合市场需求的管理理念与机制为企业注入活力。而新公共管理体制恰恰迎合了市场下的企业改革需求。 全球化使得各国企业无法避免地参与到国际竞争舞台当中,与诸多外国、跨国公司在同一平台上展开角逐和竞争。显然,企业面临的压力比以往更大,因此,他们就必须面向市场,以市场的需要和客户的要求为导向,对企业内部的组织管理和人事管理决策进行不断的调整,从而达到降低生产投入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占有率,实现服务强有力的竞争的目的。新公共管理引入市场机制的理念,符合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求,进而能够通过对企业管理体制的完善提高企业的竞争水平,这符合企业当前和长远利益的要求。 信息技术的变革也对企业管理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日新月异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使得信息无需通过传统介质就可以进行传播和储存,大量的中间管理层次就可以被裁减,企业本身具备的金字塔型的组织结构就可以变“扁”变“瘦”,这也就是大家通常所说的组织机构扁平化。新公共管理蕴含的内涵能够为企业实现机构扁平化提供充实的理论依据,用该理论来指导实践,完成企业的管理体制改革变不是一个泛泛而谈的空洞概念,而是切切实实的能够实现的实践活动。 2.新公共管理对企业发展中的影响 传统公共行政模式下的人事管理体制十分僵硬,而新共共管理体制则很好的解决了这一缺陷和不足带来的问题,它更为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注重企业在人员录用、任期、工资及其他人事管理一节上的灵活性的提高。传统的企业机构组织机械化,比较封闭,上下级之间等级过于明显,管理相互制约,部门安排不灵活,降低了企业效率。而新公共管理模式则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管理模式的不足之处。这样以来,既对企业人事制度的管理注入了新的理念,又在实践上减轻了由机构庞大的带来的弊端,优化了企业的人才和经济资源的配置,实现了企业的双重发展,新公共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影响是必不可少的。新公共管理从组织行为上倡导新的伦理观,强调“顾客至上”,改变了传统公共模式下的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强调了企业的服务应以顾客为导向,应增强对社会公众需要的响应力。 综合所述,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大背景下,通过新公共管理理念来对企业实施管理,能够减少对组织管理层次的过分依赖,通过对行政管理层次的减少,对冗余人员的裁减进而使企业办事机构得到精简,最后建立起一种不仅管理层次少、而且管理幅度大的新的组织机构。这种结构一方面减少了行政层次,另一方面又增宽了管理幅度,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因而能够最大程度的调动。从企业内部来看,信息畅通,准确性高不易失真,缩短了决策执行时间;管理成本降低,办事效率能够得到大幅度提高。从企业外部来看,这种管理体制上的革新带来的无形资产能够帮助企业更好的树立自身的形象,扩大影响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赢得一席之地。 此外,企业还需根据自身情况将新公共管理进行创新,大胆尝试,建立和完善自己的管理体制。
企业经营论文:企业经营风险分析和管理 在快速发展的今天,每个石油企业都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也就是说风险在每个石油企业当中都是客观存在的。同时,风险在企业中的作用也是举足轻重的,如果说是要想完全的消除风险或者说是去掉其所带来的影响,这是不可能的。因此,怎样才能降低经营中所遇到的风险,是每个企业都非常关心的问题,这样一来,进行风险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 1经营风险的内涵 所谓风险就是在一种情况下,各种结果的一个波动或者是变化的程度。风险在实际当中具有两面性,有时候风险可以让投资人得到相应的效益;在很多时候,它也会给企业带来极大的损失。本文所讨论的经营风险是指在实际工作当中,我们所遇到的或者说是可能会遇到的对企业有不利影响的事情,也就是在实际中风险所带给我们损失的那一面。经营风险具有多方面的特征,在实际的生产当中有很多因素都会影响经营风险,主要有市场销售稳定性、产品成本水平等。 2石油企业经营风险的表现 自从1993年,我国开始变成石油净进口国家,从这以后我国每年的原油进口量不断增加,2014年的石油进口量就已经达到3.1亿吨。随着油气资源的不断开发,其量也在不断的减少,我们将面临着更大的资源短缺风险。对于跨国石油公司来说,在经营过程所遇到的风险主要有政治风险和勘探开发风险。政治风险一般来说都是和东道主国家以及其中的恐怖主义相关,经过相关的调查以及统计可知,跨国公司[1]在这其中都处于一种被动的或者说是对自己不利的状态。比如在非洲、中东等政权更迭和战乱地区的石油投资,政治风险较大。勘探开发风险一般来说主要由于受当地环境、地质、技术等影响,出现的投资亏损,甚至面临项目停顿危机。随着科学技术水平和信息化程度的提升,我们迎来以大规模生产、分享和应用数据为特征的大数据时代。数据质量的高低影响企业管理层进行监控生产、优化运行、经营决策的方案制定。企业习惯于对照计划指标检查任务完成情况,容易忽略对生产实际数据的分析,不利于解决生产过程的差错和生产管理的持续改进。另外,企业预算管理系统与相关系统优化整合不明显,预算管理引领、约束作用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对生产投入产出调节功能不明显,联合考核机制运行不成熟,制约了预算对效益管理导向性作用的发挥。目前国际油价持续处于低位运行,对石油企业形成了冲击,企业经济效益压力巨大。所以,面对国际油价持续低迷这个新常态,如何采取有效的风险管理[2],成为石油企业研究的重要问题。 3风险管理措施 3.1加强风险管理信息收集。风险管理第一个措施就是加强信息收集,取得比较全面的风险信息,通过对风险进行评估和分析,做好相应的迎接挑战的准备。目前,我国石油企业在海外数十个国家都有油气项目,应该对这些国家和地区进行分类和筛选,分析风险,确定以后的投资重点。一是选择探明储量的地区和国家进行投资;二是选择开采方便和产量增加快的国家投资,例如选择近5年石油增量较快的国家,增加对这些国家的石油投资,尽快增加石油产出,以保障价格稳定。 3.2利用数据分析创造利润。生产计划是企业平稳生产的依据,要根据国内外市场、同期生产统计结果、生产运行情况等因素,及时进行生产计划的动态调整,使生产经营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各个部门实现有序衔接和统一。利用大数据分析创新企业统计计划管理,找准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措施点,将计划经营目标转化为实际可操作的效益目标,形成生产全过程的信息跟踪、优化控制和精细管理。通过提供全面、详实、准确的生产数据,支撑企业生产决策,提高企业竞争优势,增加企业利润。 3.3构建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形成以市场导向为核心的效益管控氛围,将边际贡献管理方法融入企业预算管理体系,构建企业效益管控责任组织体系。依据日检查、旬分析、月考核的分系统评价、分层级落实的动态运行监控、考核机制,形成系统优化、持续改善的预算管理机制,实现整体把控效益、配置资源,以适应企业生存环境的变化。对经济效益执行差异较大的重点项目及时进行跟踪分析,寻找差异原因,提出改进意见,从而改善内 ! 3.4引进风险控制管理人才。在风险控制以及管理方面要积极引进人才,建立风险评估管理团队,才能加强对风险的控制以及相关的管理。由于我国在这方面的意识还比较薄弱,导致我们在竞争当中不具有优势地位。随着我国石油行业的不断发展和与国际进行接轨,我们逐渐认识到对风险进行管理评估的重要性,并在这些方面进行相应的改进,以便在激烈的竞争中夺得主动权。现在我国的许多石油公司都在大量引进具有风险评估管理方面的人才,并且提供各个方面的培训工作,以便能够对实际中的风险进行恰当的管理。 4结语 我国石油行业的发展需要风险的评估管理,另外对风险进行管理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提前做好相应的准备才能够更好的应对实际中的许多风险,让企业最大程度的降低损失。通过文章对风险评估以及管理各个方面的研究指出了方法,对石油行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企业经营论文:物流企业经营模式研究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商品贸易规模迅速扩大,物资空间移动的广度和深度也随之扩展,因而对于物流活动的效率、物流的快速反应能力以及信息化程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物流需求的个性化、多样化和高度化,要求物流服务企业必须不断改进和优化企业的经营模式,有针对性地开发新型物流服务,以适应物流市场的变化,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现代物流企业是指以现代物流理念为指导,采用现代物流的组织方式和现代物流技术,为客户提供有利于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物流合理化水平的综合服务型物流企业。现代物流企业在经营理念、运作模式、服务内容、信息化程度、物流技术、企业制度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以反应快速化、服务系列化、作业规范化、目标系统化、手段现代化、组织网络化的显著特征区别于传统物流企业。 现代物流企业的经营模式是物流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应用物流功能要素进行生产经营并获得收益的业务运作方式。经营模式是企业盈利的基础,只有具备了一个成功的经营模式,企业才可能获得盈利。物流经营模式是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物流企业经营模式的研究,对于传统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变寻找新的思路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物流企业经营现状 随着我国物流业的快速发展,物流市场出现了多种类型的物流企业,传统运输、仓储、货代企业开始向物流领域拓展,新兴物流企业大量涌现。国外物流企业也看好中国的物流市场,加快在中国市场的拓展速度。物流业形成了多种类型物流企业共同发展的格局。但与物流业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物流业仍处在发展初期,物流企业发展还很不成熟,主要体现在现代物流理念淡薄,经营观念落后,缺乏现代物流服务模式的开拓创新。 据有关机构统计,近年来,我国新增物流企业的数量每年以16%—25%的速度增长,目前全国已有70万家与物流有关的企业和机构,但从网络、功能、管理、服务、业绩等方面综合评估,真正实力超群的,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却寥寥无几。据中国物流采购联合会和美智管理顾问公司所做的第三次物流市场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规模较小,在调查的50多家企业中没有一家拥有超过2%的市场份额。究其原因,就在于我国的物流企业的功能单一,增值服务薄弱,缺乏满足客户的个性化物流需求的能力。现代物流的本质是服务,物流企业的目标就是要满足货主企业向其客户提供物流服务的需要,因此无论是在服务能力上,还是在服务质量上都要以货主满意为目标。随着工商企业物流理念的成熟,他们在要求提供运输、仓储等一般性服务外,还希望物流企业提供物流网络设计、库存管理、订货管理、流通加工、定单处理、信息服务等一系列的增值服务。然而,国内只有极少数企业可以提供此类物流增值服务。调查数据表明,国内第三方物流企业收益的85%来自基础性服务,诸如运输管理和仓储管理等,增值服务及物流信息服务等的收益只占15%。 从表面上看,物流企业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服务内容单一,物流手段落后,信息化程度低等方面,但通过进一步分析不难发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物流企业缺乏对现代物流深层次的研究,缺乏成熟的、适合客户需要的经营模式。 二、先进物流企业的经营模式分析 以中远物流、中外运物流、招商局物流为代表的一批中国先进物流企业,积极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和应对国外企业的冲击,结合自身优势,在开展现代物流服务的过程中探索出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经营模式。笔者走访调研了数十家先进的物流企业,掌握大量企业经营运作方面的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八种具有借鉴意义的模式。 1.物流服务延伸模式 所谓物流服务延伸模式,是指在现有物流服务的基础上,通过向两端延伸,向客户提供更加完善和全面的物流服务,从而提高物流服务的附加价值,满足客户高层次物流需求的经营模式。如,仓储企业利用掌握的货源,通过购买部分车辆或者整合社会车辆从事配送服务;运输企业在完成货物的线路运输之后,根据客户的要求从事货物的临时保管和配送。这种模式对于从事单一功能物流服务的传统物流企业来说,不仅可以拓展物流服务的范围,而且达到提高物流服务层次的目的。 2.行业物流服务模式 行业物流服务模式是通过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和专业化的经营管理方式,在拥有丰富目标行业经验和对客户需求深度理解的基础上,在某一行业领域内,提供全程或部分专业化物流服务的模式。这种经营模式主要特点是将物流服务的对象分为几个特定的行业领域,然后对这个行业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掌握该行业的物流运作特性,提供具有特色的专业服务。行业物流服务模式集企业的经营理念、业务、管理、人才、资金等各方面优势于一体,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竞争优势的集中体现。 商业运作方式决定着物流服务方式,只有深入掌握了目标行业或项目的具体特征,才能提供专业化的物流服务。实际上,行业物流服务模式体现了细分物流市场的特征。物流企业必须不断研究目标市场行业的物流特点和发展趋势,成为这些行业的物流服务专家。在全球,也只有极少数企业能进行所有种类物流服务的现代物流企业。绝大多数物流企业都可采用目标集聚战略,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各有侧重地展开各具特色的物流服务。 在国内,行业物流服务是近年来我国物流市场发展的一个趋势,服装、家电、医药、书籍、日用品、汽车、电子产品等行业或领域纷纷释放物流需求,极大的丰富了物流市场。 3.项目物流服务模式 项目物流是指为具体的项目提供全程物流服务的模式。这类需求主要集中在我国一些重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综合性的展会、运动会中,如三峡水电站、秦山核电站、国家 体育馆等基建项目以及奥运会、展览会等大宗商品的运输物流服务,实施这种模式的物流企业必须具备丰富的物流运作经验和强大的企业实力。“中外运物流”在项目物流方面取得了不菲的成绩,长期以来,中外运在国内外建设起完善的业务经营网络,在为国内各大外贸公司提供全面运输管理服务的同时,为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生产物资实行国际多式联运,同时为我国大型国际展览会、博览会和运动会承担物品运输任务,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 4.定制式物流服务模式 定制物流服务是指将物流服务具体到某个客户,为该客户提供从原材料采购到产成品销售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全程物流服务模式,涉及到储存、运输、加工、包装、配送、咨询等全部业务,甚至还包括订单管理、库存管理、供应商协调等在内的其他服务。现代物流服务强调与客户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采用定制式服务模式不仅能保证物流企业有稳定的业务,而且能节省企业的运作成本。物流企业可以根据客户的实际情况,为其确定最合适的物流运作方案,以最低的成本提供高效的服务。 北京星网物流中心是由“金鹰公司”(MSAS和Sinotrans在1996年成立的合资公司)专门为诺基亚公司兴建的物流设施,它坐落在诺基亚星网工业园内,将园区内诺基亚的区域供应商和制造厂商紧密的连接在一起,通过“金鹰公司”提供的无缝隙供应链解决方案,降低整个园区内企业的供应链成本,实现低成本运营目标。 5.物流咨询服务模式 物流咨询服务模式是指利用专业人才优势,深入到企业内部,为其提供市场调查分析,物流系统规划、成本控制、企业流程再造等相关服务的经营模式。企业在为客户提供物流咨询服务的同时,帮助企业整合业务流程与供应链上下游关系,进而提供全套的物流解决方案。企业通过物流咨询带动其他物流服务的销售,区别于一般仓储、运输企业的简单化服务,有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在具体的业务运作中,可以采用大客户经理负责制来实施物流咨询服务。大客户经理要针对每个客户的不同特点,成立独立的项目组,组织行业专家、大客户代表、作业管理部门、项目经理等人员,从始至终负责整个项目的销售、方案设计与服务实施,保证项目的实施效果,提高客户满意度。实践证明,这种站在客户角度考虑问题,与客户结成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业务运作模式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6.物流管理输出模式 物流管理输出模式是指物流企业在拓展国内企业市场时,强调自己为客户企业提供物流管理与运作的技术指导,由物流企业接管客户企业的物流设施或者成立合资公司承担物流具体运作任务的服务模式。采用管理输出方式时,可有效减少客户企业内部物流运作与管理人员的抵制,使双方更好的开展合作。采用物流管理输出模式时,可以利用客户企业原有设备、网络和人员,大幅减少投资,并迅速获取运作能力,加快相应市场需求的速度。在运作时,可以有两种方式 (1)系统接管客户物流资产:如果客户在某地区已有车辆、设施、员工等物流资产,而物流企业在该地区又需要建立物流系统,则可以全盘买进客户的物流资产,接管并拥有客户的物流系统甚至接受客户的员工。接管后,物流系统可以在为该客户服务的同时为其它客户服务,通过资源共享以改进利用率并分担管理成本。 (2)与客户合资成立物流公司:物流企业与客户共建合资物流公司的方式,既使客户保留物流设施的部分产权,并在物流作业中保持参与,以加强对物流过程的有效控制;又注入了专业物流公司的资本和技能,使物流企业在物流服务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招商局物流集团与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的合作便是物流管理输出模式的一个成功案例,招商局物流集团通过对青啤发展现状和其他多方信息的分析,结合青啤自身拥有大量物流设施、设备与人员的实际情况,提出与青啤成立合资物流公司,购买或租赁青啤原有物流设施、设备,并接收青啤原有运作和管理人员。这种模式确保了招商局物流能够将其较为先进的现代物流理念、员工分配制度、操作流程的再造方法,渐进地、完整地灌输到合资公司的物流管理中。合资公司开始运作的三周时间内,青啤原有车辆利用率就提高了60%,每年仅公路运输就将为青啤节省物流成本近700万元。 7.物流连锁经营模式 物流连锁经营是指特许者将自己所拥有的商标(包括服务商标)、商号、产品、专利和专有技术、经营方式等以特许经营合同的形式授予被特许者使用;被特许者按合同的规定,在特许者统一的业务模式下从事经营活动,并向特许者支付相应费用的物流经营形式。物流连锁经营借鉴了成功的商业模式,可以迅速的扩大企业规模,实现汇集资金、人才、客户资源的目标,同时在连锁企业内部,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信息化的管理系统,更大程度的整合物流资源,用以支持管理和业务操作,为客户提供全程的物流服务。 锦程国际物流集团从2000年开始物流连锁经营的尝试,将商业中加盟连锁的经营理念引入到物流业,创造出了以现代网络技术为支持,以加盟连锁的形式进行物理网络扩张的经营模式,使公司迅速汇集了资金、人才和客户资源,扩大了企业规模。 8.物流战略联盟模式 物流联盟模式是指物流企业为了达到比单独从事物流服务更好的效果,相互之间形成互相信任、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物流伙伴关系的经营模式。国内物流企业,尤其是中小型民营企业的自身力量薄弱,难以与大型跨国物流企业竞争,因此,中小型物流企业的发展方向是相互之间的横向或纵向联盟。这种自发的资源整合方式,经过有效的重组联合,依靠各自的优势,可以在短时间内形成一种合力和核心竞争力。同时在企业规模和信息化建设两个方面进行提高,形成规模优势和信息网络化,实现供应链全过程的有机结合,从而使企业在物流服务领域实现质的突破,形成一个高层次、完善的物流网络体系。在战略联盟的实施过程中,可以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附加值高的功能上,而将附加价值低的功能虚拟化。虚拟经营能够在组织上突破有形的界限,实现企业的精简高效,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生存能力。 广州海元物流公司就是中小 型物流企业战略联盟的成功典范,它是由31家优秀的专线运输公司资产重组后建立的现代化物流企业,在全国拥有376个分公司,并且建立了海元物流信息系统,推出了京广物流带、广沪物流带、广渝物流带等服务区域。“海元模式”是中小型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发展过程中创造的一种新模式,为中小型物流企业做大做强提供了借鉴。 三、对物流企业经营模式的几点思考 1.经营模式是物流企业成功的关键 在物流市场被普遍看作是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市场以后,进入物流行业的企业数量逐年增多,行业内部的竞争日趋激烈,而且竞争已经由单纯的价格竞争开始走向服务质量和服务层次的竞争。此外,我国加入WTO以后,已经陆续开放了部分物流市场,一些跨国物流企业,如马士基、UPS等相继进入中国,国内的物流企业面临着来自跨国物流公司和国外物流资本的挑战。今后的五至十年,将是我国物流企业发展的关键时期,物流行业将重新洗牌。通过企业之间的竞争将导致相当一部分企业由于缺乏创新而被淘汰出局;那些经得起市场考验的企业则会打牢市场根基,确立自身在市场中的地位。通过企业整合、重组,将会在各个地区产生若干家大型的现代物流企业。其中,有的将会成为具有全国性物流网络,能够提供综合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 前面所述的几种经营模式,便是那些具备勇于开拓创新精神和敏锐市场洞察力的企业成功经验的总结。这说明,经营模式已经成为影响企业经营成败的重要因素,成功的经营模式是企业获得盈利的基础,同时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传统储运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变,目标就是寻求一种新的盈利模式,只有找到了适合于企业的经营模式,传统储运企业才真正完成了转变。 2.经营模式是现代物流服务理念的体现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顾客需求呈现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趋势,企业对于物流服务的准时性、及时性、全面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物流企业针对客户的经营特点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因此,在提供服务时,要仔细分析客户的需求,了解客户的经营规律,以便提供精确的物流服务。经营模式体现了物流企业的现代物流服务理念,企业在为顾客提供物流服务的过程中,必须站在客户的立场上思考物流合理化问题。 行业物流服务模式和项目物流服务模式将物流服务具体到每个行业或具体项目,物流服务是建立在对目标行业或项目深入研究基础之上的,由于掌握了行业的运作特性和客户的具体要求,因此,可以提供高质量的物流服务。物流连锁经营模式和物流战略联盟模式体现了物流企业间横向联合或纵向联合的经营思想,通过行业内部的整合,实现优势互补。不同的经营模式反映了不同的竞争策略和企业各自的特点,以及资源优势。但是,无论采用哪种经营模式,目的都是为了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最大限度的满足顾客需求。 3.经营模式的选择要结合物流企业实际 能适用于多个企业,关键是经营模式必须与企业实际相适应。因此,企业在选择经营模式时要注意结合自身优势,对物流市场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明确自己的市场定位。同时,依托原有资源,利用现代物流理念来改善企业的经营,使选择的经营模式能够给企业带来最佳的经济效益。例如,大量中小型、采用传统物流手段的物流企业,他们不具备实施项目物流或物流咨询服务的能力,但可以采用加盟连锁或者物流联盟的形式,依托在大型物流企业周围,提供专业性、阶段性的物流服务。经营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一个企业可以选择多种经营模式,一种经营模式也可. 企业经营论文:网络经济环境下企业经营模式与营销渠道变革 摘要:网络经济是建立在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之上的经济形态。在网络经济环境下,企业经营模式和营销渠道出现了新的变化,把握这些新变化并改进我国企业经营的渠道策略,有利于企业实现"走出去"战略目标。 关键词:网络经济;企业经营模式;营销渠道 随着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赖以生存的经济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企业的经营模式正在发展根本性的转变。 1、从大规模生产到大规模定制 在农业经济时代,生产者与消费者距离非常近,甚至是合一的,他可以制作出非常合乎使用者要求的东西。到了工业经济时代,专业化的生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降低了单位成本,形成了规模经济。分工越来越细,环节愈来愈多,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距离越来越远,消费者的需求常常由于过长的生产销售链而不为生产者所知。从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观念到市场营销观念的演进,我们可以看到工业社会为克服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分离而作出的努力。但由于科技手段的限制,这种分离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缓和,却无法完全消除。 在网络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大规模生产方式产生了革命性的冲击,数字化网络改变了一对多的关系和生产者的统治地位,使用者重新加入到生产中。通过因特网提供的企业与顾客即时双向的交流通道,全球各地的顾客可以随时了解一个企业的产品或业务,获得基于信息的服务,提出反馈意见,发出订单乃至根据自己的需求参与产品的设计。这样,企业的产品虽然可能由于顾客的个性化定制而各不相同,但由于网络的作用而仍然享有大批量生产的规模经济。生产者和消费者因为工业革命而离异,现在却由于网络时代的大规模定制而破镜重圆。融合了农业经济时代和工业经济时代生产制作的优点,大规模定制使得网络经济时代的产品藉着信息技术,使生产者把商品和服务的生产链的末端交到消费者手中,不仅享有更低的成本,而且无比贴近顾客需求。正如亨利·福特首倡大规模生产(MaProduction)并成为其代表一样,戴尔是大规模定制(MaCustomization)的先驱者和典型。 2.从产品经济到服务经济 工业经济向网络经济转变,在产业结构调整上表现为经济重心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换。服务业的快速增长使得它的产出和就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持续上升,使服务业逐渐取得了主导地位。20世纪80年代经合组织成员国净增的6500万个工作岗位中,95%都是由服务业提供的。网络经济是信息占主导地位的服务型经济。网络经济时代的服务性工作,与工业经济时代的服务性工作不同,后者仅限于生产辅助性服务(如交通设施、银行等)和个人服务(如商业零售、家政服务等),而前者共包含4个层面:个人性服务;商业服务;交通运输、通信公用事业等方面的服务;信息、教育、卫生、研究和政府部门的服务。这些部门的中心任务是创造、处理和分配信息。其中前3个层面在工业社会也有涉及,但对社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正是第4个层面服务的增加。 网络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将从产品质量和成本方面的竞争转到服务质量上。IBM公司表示,该公司不是在从事电脑制造,而是在提供满足顾客需求的服务。比尔·盖茨认为,今后微软80%的利润将来自产品销售后的各种升级换代和维修咨询等服务,只有20%的利润来自产品销售本身。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服务贸易异军突起、发展迅猛,日益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目前的经营额已超过全球贸易总额的1/5。而从服务贸易内部的构成来看,保险、银行和通信等业务增长尤快,超过了传统占首要地位的旅游和运输,在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占了46%。 3、从实体经营到虚拟经营 虚拟化经营也是一种通过专业化生产提高效率的行为,虚拟化这一崭新的企业组织和经营方式,正在为世界经济提供一个全新的、倍增了的拓展空间。网络经济从两个方面引发了虚拟化经营的出现。首先,国际互联网给虚拟化经营提供了物质基础,使得企业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为取得竞争中的最大优势,可以仅保留最为关键的功能,而将其他功能通过各种方式如联合、委托、外包等,借助外部的资源力量进行整合来实现。其次,市场情况和竞争方式的新特点,形成了对虚拟化经营的内在需求。瞬息万变的市场和以服务取胜的竞争条件,要求企业必须具备灵敏的反应能力和富有弹性的动态组织结构,即需要建立虚拟企业。虚拟企业有如下优势:有利于技术开发,有利于拓展市场,有利于共同筹资,有利于精简机构,有利于专业化生产,有利于多元化经营,有利于组建企业集团。 4.从互相竞争到双赢合作 工业经济向网络经济转变过程中,企业从竞争到合作,从"零利"到"双赢",合作成为企业经营战略的基本思路。方式多种多样:兼并、收购、上下游整合、合资、技术转让以及各种各样形式的战略联盟;对象也各色各样:客户、供应商、甚至竞争对手。以合作代替竞争作为企业经营的新思路,源于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商品不同于工业经济时代物质商品的特性:首先,信息商品具有可重复使用性,信息商品的使用并不像物质商品的使用那样会被消耗掉。其次,信息商品具有不完全排他性。所有物质商品都具有排他性,但你拥有一种信息,不排除他人同时拥有此信息。另外,网络技术为企业实施该战略提供了良好的信息交流条件。通过因特网,企业与合作伙伴之间可以应用EDI等信息系统实现彼此的资料互换、信息共享,联合进行产品开发、生产、营销,以及售后服务。 营销渠道是促使产品或服务顺利的被使用或消费的一整套相互依存的组织,在网络经济条件下,面对企业经营模式的转变,企业营销渠道出现了新的变革趋势。 1、营销渠道的结构性优势日趋突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营销渠道扮演着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一个对目标市场全方位覆盖、全渠道控制的营销渠道是绝大多数产品取得成功的先决因素。而随着现代零售商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厂商的营销渠道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早期,商品处于供不应求状态,生产商由于能为社会提供稀缺的商品而在渠道内处于支配地位。但是,市场格局的变化使营销渠道系统内权力由生产商转向零售商,零售商逐渐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首先,市场供求发展为有效供给大于有效需求的买方市场,消费者成为稀缺资源,由于零售商处于渠道的最前沿,最能够接近和直接影响目标市场顾客,因而成为产品流向市场的"守门人"。其次,零售商通过扩张、兼并、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等方式急剧扩张规模,零售商的集中程度大大提高。如1996年美国"R"玩具公司销售的产品占美国玩具市场的20%。零售商实力的日益壮大增强了他们与供应商讨价还价的结构性优势,使厂商在整个价值链系统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再次,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加强,地区之间销售渠道的差别正日趋减少。超级市场、连锁商店和直复营销等形式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普遍存在。许多巨型零售机构把自己的销售网络扩大到世界各地。零售商业的国际化发展,反过来进一步带动了生产商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但伴随而来的是,生产商的国际化也更加依赖渠道网络的国际化。 2.渠道组成结构向扁平化方向转变。传统的销售渠道结构呈金字塔式,存在着许多不可克服的缺点:一是厂家难以有效地控制销售渠道;二是多层结构有碍于效率的提高,且臃肿的渠道不利于形成产品的价格竞争优势;三是单项式、多层次的流通使得信息不能准确、及时反馈;四是厂家的销售政策不能得到有效的执行落实。因而,许多企业正将销售渠道改为扁平化的结构,即销售渠道越来越短、销售网点则越来越多。 渠道扁平化作为一种销售模式,简化了销售过程,缩减了销售成本,使企业有较大的利润空间。但扁平化并非是简单地减少哪一具体销售环节,而是要对原有的供应链进行优化,剔除供应链中没有增值的环节,使供应链向价值链转变。供应链管理最优化将是未来厂商、分销商、电子商务营运商经营成功的关键之一。要做到营销网、物流网、信息网、客户服务网、互联网五网合一。借助互联网,把产品销售、物流控制、信息沟通、客户管理及意见反馈有机结合起来,使传统分销模式向电子分销模式转化,利用电子商务来解决传统渠道的低效率运作,以求以最短的供应链、最快的反应链、最低的成本来进行运作。 3、营销渠道终端的个性化。针对消费者的产品定制不仅可以减少中间环节,没有产品积压,而且个性化的产品价格缺乏弹性,所以可以为企业带来较大的利润。如伊莱克斯冰箱,可以按照消费者的偏好换门板,正是凭着这种"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进入中国市场的短短几个月中,市场占有率已进入同类家电行业的前五名。福特汽车一直以来都是作为工业化时代大规模、低成本的无差异营销的案例,但是在1999年9月,福特开始发起网上计划,消费者只需轻点鼠标,就可以选择适合于自己的零部件、车型、可信赖的分销商和保险服务等,瞬间就可以完成个性化的定购。相反,看不见消费者差异的企业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将难以生存。 4.新型营销渠道的拓展与延伸。网络经济推动了渠道的变革,因特网开辟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网络空间,在这个由数以万计的计算机主机和光纤、电话线连接起来的虚拟空间中,人们可以进行测览商品、订货、付款、交货、广告、市场调查等一系列的商务活动。这种新型渠道的突出优势在于其便捷性和透明度。供求双方同时在网上进行交易,节省了中间环节的成本,供求信息能够及时获得沟通,对双方都具有较大吸引力。 5.注重渠道成员的客户关系管理。由于争取一个新顾客的成本要大大高于保持老顾客的成本,所以建立同顾客之间的联系,并管理这些事关顾客和公司利益的关系就显的尤为重要。关系营销的中心就是顾客品牌的忠诚。据美国学者的研究表明,顾客的忠诚度提高5%,企业的利润就增加25%。经济全球化时代,网络的运用更加普遍,通过开发数据库软件,可以建立起目标客户群的档案.针对具体目标客户的特点进行"一对一"营销。如亚马逊的网上书店,就是以低成本建立了庞大的客户数据库,利用顾客以前购物的信息,巧妙的提醒顾客去浏览可能会引发兴趣的其他书籍等。今天的营销方法不再是强加信息给顾客,而是试图吸引消费者的兴趣,获得他们的许可,然后同他们开展产品的对话:帮助他们了解更多的关于产品的信息,通过实行一种"许可营销"来培养顾客的忠诚度。 在网络经济环境下,传统的营销渠道模式和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合全球一体化、需求多样化、消费个性化的市场了。因此,对中国企业的营销渠道进行适当的改进,必将更加有利于企业转变经营方式,实现"走出去"战略目标。 1、政府的信息网络建设。政府要加强信息网络的建设,改进贸易实务的运作方式,使电子商务进入贸易的各个流通环节。首先,可以运用电子数据交换的方式改进通关流程,进出口企业与海关计算机联网,通过网络数据的传输进行申报、审核、复核、下达指令等,加快通关速度,降低贸易成本。其次,通过电子数据交换改进物流系统,使运输、仓储信息、交通联合起来,实现运输革命。最后,使电子方式进入国际贸易的支付环节,从而单证的审核、付款、交付都可以通过网络银行得以实现,使跨国经营企业的营销渠填更加快捷、流畅。 2.企业的供应链再造。供应链再造是企业经营的一个重要环节。企业会出现一种由不同层次的供应商组成的供应等级结构,供应范围不仅涉及原料,而且涉及零部件甚至整个生产系统。一方面企业要精心挑选供应商,通过收购、战略联盟、合资等方式与供应商形成紧密的关系,使供应链变得合理;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只控制核心能力,而将非核心能力的业务虚拟化,外包给专门的供应商,即对其业务流程和服务进行区域和全球的整合。21世纪,已经进入了快速反应的供应链阶段,通过电子商务手段与合伙者形成物流、信息流的无缝连接,通过对供应商的培训整合他们的能力,以达到对消费者需求的准确、快速反应。如戴尔公司通过互联网与几百个供应商相连,每隔两个小时经因特网向仓库发出部件需要 通知,从定单的下达到电脑部件的个性化组装,再到消费者收到电脑往往在一周之内。因此国内企业可以适当的参照他们的运作方式,与供应商建立稳固的战略伙伴关系,对于一些标准化的大件出口商品,可以实行根据顾客的不同要求定制化的生产方式。 3、建立扁平化的渠道结构。渠道扁平化作为潮流,是市场规则使然,最大限度地减少供应链环节,降低成本,提升利润,同时给渠道合作伙伴盈利空间,是当代企业渠道建设和发展的方向。IBM公司面对经销商的直销计划和电子化支持的渠道策略就顺应了时代的潮流,也使得IBM渠道更加扁平化。分销渠道扁平化,缩短供应链,降低成本,这应是今后我国企业分销渠道建设的共同追求。 4.与合作伙伴建立良好的关系。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商业竞争朝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只有与当地的合作企业建立起长期可依赖的关系,采取"双赢"战略,才能借助合作伙伴的渠道赢得市场地位。日本的三菱集团与德国奔驰公司在汽车、宇航、集成电路等方面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从而得以在欧洲统一大市场建立之前就进入欧洲。作为回报,三菱集团帮助奔驰公司在日本建立起了销售网,双方各有所取。与当地企业合作,不仅要考虑自己的市场占有,更要为对方提供广阔的赢利空间。如可口可乐在中国建立的合资企业只提供可乐原液,除此一不投资,二不出人,三不分利,但却对当地可乐企业的建设、生产和销售、宣传广告和职工福利等提供一切的支援和扶持,从而使可口可乐公司的利益深深根植于当地企业的利益之中。 5.建立有效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GRM),源于"以客户为中心"的商业模式,是一种旨在改善企业与客户之间关系的管理机制。它实施于企业的市场、销售、技术支持等与客户有关的工作部门。目标在于通过提供快速、周到、优质的服务来吸引和保持更多的客户,通过优化面对客户的工作流程以减少获取客户和保留客户的成本,它关系到企业在未来怎样与客户和与潜在客户进行交流和互动。它可以帮助企业充分利用以客户为主的外部商业关系资源,扩展新的市场和业务渠道,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企业的赢利能力。“文秘站”版权所有 6.数据库营销。数据库营销指企业通过搜集和积累供应商、消费者的大量信息,经过处理后分析供应商、消费者的行为,给产品以精确定位,制订有效的营销计划。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整个营销渠道的整合都可以使用因特网,从而建立起与供应商、经销商和消费者的密切联系。企业除了可以利用它加强同当地供应商的直接交流,建立快速反应供应链外,还可以建立网站,通过电子邮件加强消费者、经销商的直接交流和产品信息反馈,通过数据库建立目标客户的档案资料,灵活运用不同的直复营销手段进行客户关系管理。 7.实施品牌关系管理,提升和管理顾客资产。通过互动的、个性化的、长期的、以增加价值为目的的接触、交流与沟通,建立、维持以及增加品牌与其顾客之间的关系。品牌关系管理不仅仅是一种思想或一种活动与努力,更是一种全新的品牌管理方法,它交叉了产品生命周期与顾客生命周期,将传统的纯粹收益管理转变为以顾客为中心的收益管理,强调品牌与顾客之间的交流与关系。品牌关系管理是一种互动式的营销管理。在互动过程中,可以培养顾客的品牌体验与品牌感觉,进而提高顾客的品牌忠诚度,增强品牌与顾客之间的关系(顾客关系)。品牌关系管理帮助企业进行个性化的销售活动,让顾客融入销售流程,这不仅可以增加顾客的参与感,满足其个性化接触的需求,而且还能够降低交易成本。 企业经营论文:风险投资与企业经营绩效 一、样本、指标选取与研究思路 (一)样本选取与分组设计 数据样本截止2010年12月31日上市的创业板企业共154家企业,其中苏州恒久(300060)由于提供虚假材料而被中国证监会取消上市资格,募集资金返还投资者,剔除300029、300055、300113、300125极端数据,共计有效样本149家,其中有vc/pe支持的企业为86家,无vc/pe支持的企业为63家。(具体分布见表1)。 (二)指标选取 企业在创业板上市条件中明确要求:企业要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发行人应当主营业务突出、最近两年营业收入增长率均不低于百分之三十且应当主营业务突出……因此,在选取财务指标时综合考虑企业的盈利能力、成长能力、运营能力等因素,选取了下列指标,以综合评估企业经营绩效。每股收益(EPS),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衡量普通股的获利水平及投资风险,是投资者、债权人等信息使用者据以评价企业盈利能力、预测企业成长潜力、进而做出相关经济决策的一项重要的财务指标。总资产收益率(ROA),衡量公司运用股东和债权人投入资金的效率指标,它可以考核公司运用这些资金进行经营的获得能力,在同行业之间具有可比性。因此,总资产收益率(ROA)比净资产收益率(ROE)在衡量公司获得能力方面更为有用。营业收入增长率(OIGR),是企业本年营业收入增长额与上年营业收入总额的比率,反映企业营业收入的增减变动情况。营业收入增长率大于零,表明企业本年营业收入有所增长。该指标值越高,表明企业营业收入的增长速度越快,企业市场前景越好。总资产周转率(TAT),综合评价企业全部资产经营质量和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周转率越大,说明总资产周转越快,反映销售能力越强。 (三)研究思路 为分析风险投资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本文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有无风险资本支持对于企业在创业板IPO前经营绩效是否会产生实质性影响,风险资本的介入是否提升了企业经营绩效;第二、有无风险资本支持的企业在创业板IPO后,企业经营业绩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情况;第三、企业在创业板IPO后,风险投资对企业的经营绩效会产生如何影响。基于上述研究思路,提出了下列假设:假设1、风险资本支持的企业在创业板IPO前经营绩效应好于无风险资本支持的企业;假设2、企业在创业板IPO前后经营业绩应不会发生显着性变化;假设2a、风险资本支持的企业IPO前后经营业绩应稳定增长;假设2b、非风险资本支持的企业IPO前后经营业绩应稳定增长。 二、风险投资与企业经营绩效假设检验 (一)风险投资与非风险投资企业IPO前经营绩效比较分析 在分析风险投资与非风险投资对于企业经营是否产生影响时,本文采用了上市前两年的财务指标均值进行比较。2009年上市企业,选取2008年与2007年的均值;2010年上市企业,选取2009年与2008年的均值,把风险资本支持与非风险资本支持企业分两组进行比较分析,以期检验风险资本对创业板上市企业IPO前是否有显着性影响。从分析可看出88家风险资本支持的与66家风险资本支持的上市企业每股收益、营业收入增长率、总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周转率,无论是否无风险资本支持,上市前企业每股收益、总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周转率三个财务指标无显着性差异,只是营业收入增长率风险资本支持的企业明显高于非风险资本支持的企业,即假设1不成立。 (二)风险投资与企业IPO前后绩效检验 为了分析风险投资与非风险投资对于企业IPO后业绩有无影响,对IPO前一年、IPO当年及IPO后一年进一步分析比较。在分析是采用了上市前一年、上市当年及上市后一年的财务指标均值进行比较,2009年上市企业,选取2008年与2009年数据,2010年上市企业,选取2009年、2010年与2011年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从分析检验看,无论是否有风险资本的介入,企业在IPO前一年、IPO当年及IPO后一年,财务指标总体呈现单边递减的状况,企业IPO后的经营业绩明显低于上市前一年及上市当年,因此,假设2、2a、2b均不成立。 三、创业板企业 IPO前后经营绩效变化实证分析由于IPO前后,企业总资产收益率(ROA)发生了显着变化,而ROA更能全面反映企业经营状况,为此,本文将选取ROA为因变量,同时构建自变量(控制变量)来分析风险投资对企业经营绩效产生如何的影响。在构建自变量时遵循选取了净利润、主营业务利润及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以这三个变量为分子,选择共同的分母总资产,定义净利润/总资产为总资产净利率、主营业务利润/总资产为总资产主营利润率、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总资产为总资产经营现金率。统计检验量相关检验系数分别为:调整R2=0.935,F=136.298,DW=1.636,有较好的拟合程度。对于风险投资机构投资的创业板上市公司:VC持股比例、VC持股时间、VC投资机构数、VC主要股东及保荐商声誉对企业经营业绩有一定的影响。具体而言,VC投资机构数越多,企业经营绩效越好,这也是资源配置的体现,资金流向成长价值高的企业;VC持股时间长,对于企业经营绩效提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一家风险投资机构控制企业股权10%以上,企业经营绩效要好一些;但如果多家风险投资机构同时介入一家企业,导致股权分散,对企业的经营绩效会产生负面影响。自证监会颁布证券公司分类评价后,保荐商在一定程度上看中的还不是企业经营绩效,更多的是发行承销费用。[7] 四、结论及思考 对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否有风险投资支持,企业上市前,经营绩效较好,反映出来较好发展态势,但在IPO后企业经营绩效发生了显着性下降;风险投资对于企业经营绩效的下滑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是IPO后,有无风险投资支持的企业在财务指标均值上并未表现出明显差距,由此可见:我国风险投资项目选择存在一定的问题,风险投资介入的可能并不是高成长企业,关注点可能是集中在风险资本的退出上;风险投资介入企业时间长短对于企业经营绩效会产生一定的作用,一家风险投资只有可控了企业10%以上的股权后,才会对经营绩效产生较好的效应,而一家多家机构同时持股,反而会引起股权分散,对经营控制权的争夺,无论是否出于风险投资的初衷考虑,会对企业经营绩效产生负面影响。由此折射出我国创业板市场作为风险资本市场的一个子市场,是我国中小企业成长壮大及风险投资退出的一个重要平台,为企业搭建融资平台,推动企业成长,目前分析来看,其功能远未到初衷目的。 企业经营论文:企业经营和政府行为的关系 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的一个关键问题。它关系到我国企业能否真正成为市场主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否完善,经济能否实现健康、持续发展等重大改革课题,因此一直受到经济理论界和企业界的关注。本文所涉及的政企关系并不仅仅是政府与国有企业的关系,而是包含了所有性质的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一、我国政企关系的新变化 1. 政企关系类型日趋多样化 当前世界各国政府与企业关系大体上有三种:第一种是"警察与司机关系",政府与企业没有隶属关系,政府只需要告诉企业什麽是不该做,企业其余事情政府一律不过问不干涉。这种政企业关系在欧美发达国家比较普遍。第二种是"手足关系",即政府与企业之间相互依赖,官商一体。日本的政企关系属于该种类型。第三种是"父子关系",企业隶属于政府,不是独立的市场主体政府对企业的一切活动都拥有决定权。改革开放前中国的政企关系大致属于这种类型。 我国经过近20年的改革,政企关系有了很大的变化,不再是原来的纯粹的"父子关系",而是在逐步向包括上述三种类型的混合型政企关系过渡:政府与部分国有企业之间、一些乡镇政府与其所辖的乡镇企业之间依然保持着"父子关系";政府与民营企业、三资企业之间是监督与被监督的"交通警与司机"的关系;一些地方政府与其所办的企业、部分乡镇政府与乡镇企业之间则形成了利害相关、生死与共的"手足关系",政府与企业一体,政府企具有了业化倾向。 2. 政府职能部门与企业的关系日趋突出 以前,每当谈起政府与企业关系,首先想到的就是政府专业经济管理部门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但是经过近二十年的改革,其他所有制企业迅速发展,乡镇企业、民营企业、三资企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重要支柱。政府与企业关系不再局限于专业经济管理部门于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而政府职能部门与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企业整体之间的关系日益引起关注。这是因为职能部门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具有特殊性:首先是职能部门与企业的关系涵盖所有专业领域;其次是职能部门仅仅在某些特定职能上与企业发生关系;第三是职能部门与企业的关系是随机的,非紧密性的;第四是职能部门视企业为均质的,不论企业性质如何,规模多大,都按同等方式平等对待;第五是职能部门与企业的关系多为由法律调整的法律关系,这种关系很难由行政手段调整。因此,职能部门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是现阶段政企关系中的基本关系,在国有企业改革进展到一定阶段后,职能部门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将是政府与企业关系的全部内涵。 3. 企业与所在地政府之间的关系重要性增强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国有企业与上级主管政府之间的关系逐步理顺,而越来越多的与所在地政府之间发生关系,如就业、税收、企业社会负担的转移、企业支援地方建设等关系。同时,大型民营企业、三资企业也面临如何与所在地政府打交道、建立良好关系的问题。这些企业绝大部分的日常经济活动都发生在所在地,要受所在地政府约束与管辖。当地政府对企业的态度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否顺利进行,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企业对当地政府的支持也会促进当地的社会经济良性发展。 4. 政企双方在职责上越位与缺位行为同时并存 政府的越位行为表现在与国有企业政企不分、干涉企业经营、乱收费等方面。其缺位行为表现在国有资产出资者缺位、公共服务提供者缺位、市场竞争监督者缺位等行为。企业的越位行为表现是一些国有企业私自处置企业资产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强迫企业职工购买企业股份等行为。其缺位行为表现有国有企业没能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功能、企业不能按国家政策规定保障下岗职工权益、不履行保护环境职责产生严重污染以及偷税漏税等行为。 5. 政企关系的当事主体呈现多元化状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与企业关系不再仅限于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而是政府与国有企业、乡镇企业、民营企业、三资企业之间的关系;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也不只是企业与专业专业经济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还要处理与政府职能部门的关系,不仅要与主管政府打交道,还要处理好与企业的本部以及各分支机构所在地政府的关系。政企关系主体日益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所呈现出的上述变化是改革开放的必然结果,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必经的阶段。对于我国的各级政府和各类企业来说,这些变化是新生事物,在处理双方关系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种种问题,[!]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会影响良好政企关系的建立,从而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康运行。 二、政企关系新变化产生的原因 1. 市场经济体制取代计划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取代计划经济体制对政府与企业关系的变化带来了两方面的影响。 一方面,为适应市场竞争,企业必须成为市场的主体,成为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成为能够独立承担民事法律责任的企业法人,从而与在法律上是 行政法人的政府具有平等的主体资格,两者之间不再存在行政上的隶属关系。法律上保证的这一平等关系,对政企关系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为建立新型的政企关系提供了法理上的依据。 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必然要求政府职能进行转变以提高效率,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传统体制是下中国政府的经济职能具有明显的弊端。其一是政府的经济职能与其他职能高度集中在一起,缺少必要的独立性;其二是政府的经济职能在很大程度上排斥和取代了市场机能,用经济计划和行政命令排斥和取代了市场机制;其三是强调用政府的经济职能(当然同时也使用其他职能)同时解决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的问题,政府的经济计划和宏观管理直接"侵入"到企业的微观经营管理内部。这种状况直接阻碍了中国经济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进展,转换政府职能以越来越成为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迫切要求。因此对政府职能进行了转变,经过其主要表现是:(1)部分专业经济管理机构改组为经济实体或行业协会,不再承担政府职能。(2)暂时保留的专业经济管理部门亦将生产经营权大幅度下放给企业,并进行了大规模的机构和人员精简;(3)政府管理方式发生了初步转变,如减少指令性计划和行政命令,强化宏观调控职能等;(4)积极探索建立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实行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分离的新路。政府职能的转变,为政企关系的变化消除了一个直接障碍。 2.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对外开放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引进了外资,也产生了同时产生了几种新新性质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外资独资企业。这些企业与我国各级政府在一开始就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因而为我国原来单一的政府和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增添了新的内容,也为政府职能的转变提供了探索的渠道。 3. 所有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我国20 年的经济体制改革,是沿着两条线进行的,一是经济运行机制的改革,确立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基础的,国家主要运用经济、法律手段调控宏观经济稳定运行。二是所有制改革,构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所有制基础。所有制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非公有制经济从无到有,到1997年迅速发展到占经济总量的1/4,涌现出了一些新的公有制实现形式。非国有制经济的壮大与发展,为政企关系的转变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的出现,也是国有企业与政府的关系出现了纷纭复杂的局面,导致了政企关系新变化的出现。 三、合理的企业与政府关系模式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企业对政企关系的转变前景十分关心,并纷纷提出了自己所希望的政企关系模式。综合起来看,合理的企也与政府关系应该具备以下原则: 1. 主体平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是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企业法人;同样,政府是公共秩序的维护者,是依法行政的行政主体,是能够承担行政行为责任的行政法人。企业法人和行政法人之间不存在行政上的隶属关系,因而从主体资格上看是平等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任何组织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2. 法治原则。行政机关和企业是不同的主体,必然有不同的利益关系,调整这种关系的准则职能是法律。行政机关的活动是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必然会影响私人利益,因此,行政活动职能在法定范围内,依照本机关的职责和权限行事,所实行的行政行为必须有充分确凿的证据并且符合法定程序。当行政权力被任意行使侵害企业权益时,企业有权要其行政机关补救或赔偿。企业也必须依法进行经营活动。 3. 权利、义务对等。政府的权利是征收税赋,义务是为纳税人提公共服务;企业的权利是获得政府的公共服务,义务是向政府交纳税赋。 4. 平等保护原则。在职能部门面前,不论国有企业还是非国有企业,都是企业法人,因此,任何企业依法经营都要受到平的保护,任何企业违反法律都将受到相应的处罚。 5. 高效原则。办事效率是行政机关及其公务人员的工作态度和业务能力的表现,是政企关系是否协调的重要标志。政府办事效率搞可以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同时推动企业效率的提高。国际经验表明,高效、廉洁的政府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起飞与发展的关键。因此政府的办事效率不仅是政府内部问题而且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 6. 经济原则。经济原则适用三种情况: (1)政府机构设置应遵循经济原则。 一般来说,要实现政府的公共管理与服务职能,行政机构过小和公务员太少是不够的,但机构庞大人员冗肿也是不行的,因为会导致人浮于事、职责不清的问题,形成政府内部自我服务的恶性膨胀。因此,机构设置应考虑经费问题,尽可能的降低纳税人的负担或把有限的资源更多的应用于科学、教育、卫生等事业上去,造福于民。 (2)政府制定或实行某项法规、条例时,应综合对比该项实行所产生的社会效果或经济效益以及带来的负效益,当社会效果大于负效应时才能实施,反之则不应该实施。 (3)行政机构及其公务人员在具体实施行政权利过程中,也应坚持经济原则,不给公民、企业及其他组织增加额外负担。 符合以上原则的政企关系,是我国深化改革过程中所应该追求的企业与政府关系。只有建立起这样的关系,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才有机会重振雄风,非国有经济才能为我国经济腾飞作出更大贡献。 企业经营论文:航运企业经营效率因素 一、股权集中度(SCR) 本文的股权集中度定义为一定时期内该企业前十大股东所持股票的比例。因为从股票的占有程度上我们可以看出该企业产权的变化状况,一般而言,股权集中度越高,该企业的产权就越稳定,这样股东就越有动力实行对该企业的权利,从而加强对企业的监督,提高企业决策的效率和科学性。如果前十大股东所占的股权比较小,那么该企业的产权结构就不稳定,可能出现重大股权改变,这将给企业的日常经营带来影响。我们选取该指标主要就是为了检测一下产权稳定性对企业效率的影响,因此将股权集中度作为一个影响因素。2.数据来源本文研究的样本期间为2002年~2011年,样本期间内所有数据均来自于证券交易所及各个航运公司的年报,可以保证数据的权威性及可靠性。 二、实证研究 1.Tobit回归 笔者前期研究成果表明,我国上市航运企业2002年~2011年的技术效率如下表,在此基础上,运用Tobit模型进行实证研究。 将各个企业技术效率值作为因变量,将上述选取的5个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设定Tobit模型,其表达式为:EFIit=C+β1GDPit+β2SEit+β3HCit+β4DEBTit+β5SCRit+εit模型中,因变量EFI代表每一家上市航运企业的技术效率值TE。自变量GDP我们取各年的国内生产总值;SE为企业的规模,我们取总资产的对数;HC为企业的人力资本,取本科及以上学历员工所占总人数的百分数;DEBT为企业年度资产负债率;SCR为股权集中度,取前三大股东持股比例。C为常数项,β1、β2、β3、β4、β5为各自变量的回归系数,εit为残差项,i代表企业数(i=1,2,3……15),t代表时期(t=2002,2003……2011)。 2.回归结果分析 (1)国内生产总值与上市航运企业经营效率为显着正相关关系,GDP意味着国家宏观经济状况,而GDP与上市航运企业经营效率正相关则说明宏观经济环境对上市航运企业经营效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宏观经济状况良好,则上市航运企业经营效率较高,当宏观经济遭受巨大冲击时,上市航运企业的经营效率也会出现下滑,例如,2008年的金融海啸对各国的实体经济都造成了重创,航运企业作为国际贸易发展的衍生产业,经营效率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仔细探究其中的关联,本文认为当宏观经济处于低迷状态时,各国国内消费水平下降,这不仅会抑制实体商品市场的需求量,而且对服务性产业的需求也会大幅减少。而航运企业面对危机造成的总需求巨幅减少,却不能撤掉其服务,只能坚持亏本经营,这便导致上市航运企业的成本支出相对提高,利润额下降,从而效率便随之下滑。因此,外围宏观经济对上市航运企业经营效率具有重要影响,而且呈现出正相关性。(2)企业规模对上市航运企业经营效率的影响为显着负相关。对于航运企业,企业规模越大不一定意味着市场势力越大,相反,企业规模的扩大还会导致成本支出增加。过去的几年,很多上市航运企业如中海海盛、天津港、长航油运等因为规模的盲目扩张而导致企业收益大幅下降甚至亏损。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航运企业之间的服务差异化程度很小,而且当地航运企业往往收发货更快,价格更低,规模的扩大竞争优势不明显。二是许多地区存在地方行政垄断,政府更加趋向于保护本地企业的发展,对本地企业来说等于获得了较大的竞争优势,而外来扩张的航运企业便处于劣势地位。所以,航运企业应该注重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遵循利润最大化原则,根据自身特点对企业规模进行理性选择,规模大的航运企业不一定有效率。(3)人力资本对上市航运企业经营效率的影响为正相关。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以往的航运员工综合素质水平普遍较低,通过人数规模来盈利,但是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这很难再适应国际化的需要,因此哪个航运企业能最先拥有素质优秀的员工,其便掌握了国际航运的主动权。尽管目前来看人力资本的效果还并不显着,但是随着航运企业管理经验的不断成熟,对每个员工创造价值的能力的不断提高,人力资本将会在国际航运的各个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今后的发展不能只依靠人多力量大,更多的是向管理要效率。(4)资产负债率与上市航运企业经营效率呈显着的负相关。分析其中的原因,负债率过高往往经营压力较大,这将影响到企业的日常决策,因为负债率高了企业便不能保证资金的流动性良好,当面对投资决策的时候,为了维持适度的流动性,航运企业就不得不放弃部分盈利。因此,资产负债率与上市航运企业的经营效率成显着负相关。从整个航运企业的经营管理的目的来说,良好的流动性跟盈利性都是必需的,但是两者的矛盾性要求我们分清主次,维持合理的流动性只是实现盈利的手段,所以上市航运企业应该保持适度的资产负债率。(5)股权集中度指标未通过z检验,说明股权集中度对上市航运企业经营效率的影响很小。我们往往认为股权集中度越高,在做各项决策时越及时、有效,从而更容易抓住市场机会,取得更好的效益,企业的经营效率就越高,而股权集中度低的航运公司,因为各个股东之间都有一定的影响力,而又没有一股绝对性的影响力,因此企业的决策往往显得比较复杂,企业内各方利益博弈的同时,机会也会丧失,对企业的经营产生负面影响。但是通过检验我们发现结果并不是这样的,本文认为,股权集中度并不会对上市公司的日常经营产生太大影响,拥有公司的所有权不一定拥有直接控制权,企业经营效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还是取决于企业的高管,只要高管成员不变,对上市航运企业的经营效率是不会产生影响的。 三、结论及建议 在我国15家上市航运企业2002年~2011年间经营效率的基础上,运用Tobit模型对上市航运企业经营效率的影响因素作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GDP与上市航运企业经营效率正相关,说明宏观经济环境对上市航运企业经营效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呈现出正相关性。企业规模与上市航运企业经营效率为弱负相关,许多航运企业盲目的扩大规模而不能合理利用现有的资源,一旦出现经济动荡,往往引发资金链断裂,导致巨亏。人力资本与上市航运企业的经营效率成弱正相关,而且今后人力资本的作用会继续显现出来。资产负债率对提高上市航运企业的经营效率有显着的负相关关系。股权集中度对上市航运企业经营效率的影响很小,拥有公司的所有权不一定拥有直接控制权。 企业经营论文:浅谈从企业经营成本管理谈诚实守信 摘 要: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实施低成本战略,全面降低企业成本,不仅需要在财务上认真细致的审视和管理,而且还要在市场中诚实守信,更需要不断解放思想、开拓思路、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也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因为,低成本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和长期性工作,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需要标本兼治、切合实际地实施,才能最终实现。 关键词:企业经营 成本管理 诚实守信 在任何一家企业,成本管理都是财务工作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管理层非常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因为它与企业的赢利能力、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息息相关。从成本管理的角度看,精益生产的核心是杜绝浪费。我们看到在企业中其实浪费随处可见,不增加效益的活动比比皆是,那么我们如何加强成本管理呢? 精益生产的做法是从企业内部管理入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降低产品的单位成本。比如:对生产的全过程进行分析,然后通过优化流程将非增值作业剔除掉,以达到减少浪费的目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把成本管理仅仅放在财务部门这个层面上是不够的,必须站在企业战略的角度审视成本管理问题。 所谓低成本战略又称成本领先战略,是指企业在提供相同的产品或服务时,通过在内部加强成本控制,在研究、开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等领域内把成本降低到最低限度,使成本或费用明显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或主要竞争对手,从而赢得更高的市场占有率或更高的利润,成为行业中成本领先者的一种竞争战略。 低成本战略成功实施,会给公司带来相对于竞争对手更持久的成本优势,从而具有较高的竞争优势。由于企业成本低,公司可以利用低价格吸引力从竞争对手那里挖掘市场份额,在价格战中存活下来并获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利润;另一好处是,公司的低成本战略对于潜在的行业新进入者形成了较高的进入障碍,从而吓退潜在的进入者;再者就是采用低成本经营战略,可以使本企业的产值利润率高于同行业的其他企业,使企业有能力不断地进行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低成本战略是大多数企业参与竞争的重要前提。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实施低成本战略,全面降低企业成本,不仅需要在财务上认真细致的审视和管理,更需要不断解放思想、开拓思路、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也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因为,低成本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和长期性工作,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需要标本兼治、切合实际地实施,才能最终实现。 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长期竞争力无法脱离市场的认可,市场的认可度和开拓的空间范围也可以给企业调节“返成本”降低,这需要诚实守信。 虽然成本领先战略有综合“因素”特点,现代生产管理模式的革命和信息经济时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成本领先战略与综合“因素”融合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低成本与差异化的不一致性在逐渐消除,一定程度上呈现出潜在的一致性。但如果企业要同时追求低成本优势和差异化优势,则需遵循一套新的“融合竞争战略理论”来指导企业运企业诚信是一种无形资产,根据经济学原理,企业要取得诚信这种无形资产必须有所付出,即诚信是有成本的。 现实的经济活动表明,“诚信”是有价值的。任何经济现象的出现都是成本和收益相互对应的,付出成本的多少直接关系到收益的高低,这是经济发展的自然规律。欺诈只会给自己带来一时的不义之财,但要付出丧失交易伙伴的沉重代价,严重者将最终被市场淘汰出局,这是任何一个有远见卓识的经营者和企业家都明白的道理。“诚信”已成为时下中国人最为稀缺的一种资源,谁拥有它并进行认真的经营管理,谁就会成为一个成功者。 当企业准备支付诚信的主动成本时,就已经有了长远眼光,树立诚信形象为将来获得更大的利益。这时,因为企业已经有了积累起来的信誉,所以企业诚信回报就会快速增长,其收益曲线就会变得陡峭。当企业不会为了诚信而诚信时,其被动投资已变为主动投资。企业发现诚信能带来的收益越大,则会投资越多的资金用于树立诚信形象。支付诚信主动成本则处在较高层次,为了企业发展。不管是哪一种,只要用持续发展的眼光看,诚信收益一定大于诚信成本。企业持续不断的投入诚信投资,而又源源不断得到诚信回报时,企业就形成了自己的诚信品牌。品牌是企业在诚信方面长期大量投入的结晶。我们已经进入了品牌的时代,社会越发达,需求越复杂,消费越高档,品牌也就越重要。品牌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除了满足人们的物质消费要求以外,更能满足人们在精神、文化、心理等方面的享受。根据西方经济学家的调查统计表明:在人均收入达一万美元以上的国家,90%的消费市场是满足人们心理和精神上的追求。正因为如此,品牌在市场经济中有着独特的经济魅力。品牌是一种信誉和口碑,是企业诚信的投入和企业文化的结晶,是一种巨大的无形资产。它将直接为企业带来更大的回报和收益。在一个健康向上、秩序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中,投资诚信的回报应该远远大于付出,即收益远大于成本。据美国的一家咨询公司的调查显示:在诚实守信方面每投入一元,将产出3元~6元的收益,其投资收益率远远高于一般的投资项目。我们平常所说的“老字号”、“金字招牌”和品牌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是企业诚信在市场中的折射影像,是企业经过多年甚至几十年、上百年持久的市场考验才得来的,是老百姓心目中的一块不朽的丰碑,同样也是一种宝贵的无形资产。 综上所述:企业经营成本管理与诚实守信有千丝万缕的关系,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必然会在利益的获得与诚信道德选择的代价之间进行成本和利益的权衡,这便形成了对诚信道德选择的成本—收益经济学分析。诚信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既有投入,也有回报,具有商品的某些属性。企业诚信是一种无形资产,根据经济学原理,企业要取得诚信这种无形资产必须有所付出,即诚信是有成本的。 企业经营论文:管理会计在企业经营中创造价值的论文 管理会计作为一种能够实现企业增值的持续服务体系,它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大力支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管理会计在企业经营过程中能够创造更大的价值。所以,企业更应该重视管理会计的工作,推进管理会计,服务企业价值。 一、管理会计的特点 1.重视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运用管理会计兼顾企业管理的全局、局部 管理会计通过分析、研究企业运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达到向企业管理人员提供必要的数据资料以服务于预算及控制环节。管理会计的关注重点是企业内部运转效力(企业健康状况度),这是现代企业中管理会计的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公司的运营管理,管理会计必须同时考虑到企业经营的部分以及整体两方面的管理工作。相对而言,管理会计更多是从全局发展的角度去看待、分析、处理问题,而财务会计更多是从企业的部分角度出发,考虑、分析、处理问题。因此,从企业的长期发展来看,管理会计更为贴合企业的持续发展需要。 2.多种多样的管理会计方式与会计人员的高素质要求 管理会计由于它对应的产业领域较为广泛,因而管理会计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不受既定的会计准则的限制。同时管理会计当前仍处于管理学科的前沿,尚缺乏可参照的标准性和统一性。管理会计一般涉及的学科种类较多,诸如控制论、信息论、决策原理等现代相关企业管理理论。管理会计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可以对财务会计提供的数据进行必要的整理、加工、分析、利用。 管理会计方法多样,形式灵活,数据与非数据并重,因此管理会计的水平高低更倚重于工作人员的专业积累和判断力,以及对企业的深层次认知和对多学科相关知识的把握,才能较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红海”商业环境。 3.趋近于综合性学科的发展 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企业的管理会计先后从国际上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与经验,引进宏观经济学、管理经济学、技术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等等的最新科研展示成果,丰富并逐渐发展成为一门高度综合性的学科。促进了管理学的重大进步。 二、管理会计的价值创造作用 1.管理会计创造价值增值的可能性 首先提出VBM这一概念,即从“价值”视角看待企业、企业管理,它主要是基于价值管理、销售以及市场财务和生产管理,围绕价值战略职能实现。VBM的最终归宿是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实现企业价值增值的最大化,同时这也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管理目标;VBM的观点强调公司价值是比每股收益、销售和利润增长或其他传统会计指标更为重要的决定因素。公司价值的概念不是基于已获得的市场份额和利润数据,而是基于与适度风险相匹配的已经获得和可能获得的自由现金流量。VBM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为创造价值、实现价值增长提供了可能性。 2.创造价值的渠道 首先,预算控制。管理会计的控制功能是指按照既定的企业预算目标,实时监督并有效评价会计的设定活动,必要时将绩效和报酬联系起来,达到有效控制企业投资行为的目的。管理会计的预算控制功能主要包括经营控制和激励控制两方面。 (1)经营控制是指管理会计部门一旦完成了预算编制计划,公司的上层管理部门应定期进行实际、预算业绩间的比较,并针对比较的结果,将公司预算信息进行后期的完善加工,使之更能符合企业的经营情况和长期发展需要。以利于对公司业绩的实时有效控制。 (2)管理会计的激励功能是指对下一层级公司业绩进行公正、公平的评价以及做出相应的奖励或惩处措施,进一步提高公司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以及对公司的认同感、归属感。 其次,预算激励。实现预算激励的目标是进行预算的相关编制时,鼓励员工提供真实的个人信息,促进预算目标的合理化制定。公司员工在这种激励下,可以最大程度的完成既定的工作,甚至提前完成或超额完成任务;进行预算考核工作时,上级可以根据预算的考核结果对员工进行客观公正的评判;进行奖惩制度工作时,上级可以以此为据,为员工寻求多样化的激励点,公正的奖惩制度,会进一步提升员工工作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以及对企业的忠诚度。 企业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可以运用一些风险激励、战略目标管理等途径使管理会计在企业经营中发挥出应有的增值效应,在管理会计中,“控制”可以使成本得到降低,“风险激励”可以使绩效增加,“创新”与战略、目标管理、风险激励几方面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管理会计工作的整体。 3.管理会计价值创造策略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领导者也需相应转变企业的发展观念、实现企业员工职能的再塑造,这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一,平衡计分卡。这是管理会计工作中的主要内容,它能够满足企业迅速发展的内在需求,同时它还能够弥补传统的管理思维工作中的不足。企业员工日常工作中使用平衡计分卡能够帮助企业持续提升自身竞争力。而从传统的财务会计角度,非量化、非财务数据都无法得到具体的体现。以微软为例,目前的市值达到3300亿美元(企业价值),远远超过财务报表的800亿美元(账面价值),达4.125倍。根据纽交所的预计,上市公司有75%的资产没有体现在公开的资产负债表上。“创造价值就需要考虑所有资产。换言之,这就要使用管理会计,而不是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可以用来创造价值。”加里?比德尔坦言。 第二,企业还可以实现全面的预算制度,这也能充分发挥管理会计体系的价值。在这个工作系统中,扎实地实行全面的预算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预算是企业发展的重要起点,可靠的预测分析是工作基础。全面的预算制度能够发挥到企业沟通、塑造员工 文化等作用。 第三,绩效评价。在每年度预算期间初期,企业领导可将预算管理指标与上级对企业考核指标相结合,实现“预算-考核”的“一张皮”。在每个年度预算期间末期,企业领导对预算执行结果和年初预算目标进行详细对比,按生产类型、业务板块、指标类别、管理质量等各个维度对各生产部门年度预算管理情况进行分析评价。既有涉及数据的财务指标,也有不涉及数据的企业文化建设、员工学习力和客户满意度等等形成一个经纬度交织的、立体的企业状况评价。 当然,在企业管理会计工作系统中,企业领导还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实现管理会计的作用,为企业的长期、持续发展提供帮助。 三、展望管理会计在未来企业经营中的作用 综上所述,管理会计有利于促进企业经营的快速发展,更可为企业长期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可行性保障。也为会计专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创新思路。管理会计的巨大商业价值及其潜在的价值增值功能,正在被我国企业的广大从业人员以及相关科研人员所关注、认同。如何将管理会计的新型概念贯彻应用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充分发挥方方面面的合力,使之最大限度的创智增值,是当今管理会计专业及各界人士重点研究实践的重点课题。 企业经营论文:浅谈加强对国有企业经营者的监督 浅谈加强对国有企业经营者的监督 目前,在国有企业中有法律监督、党内监督、监察审计监督和职工监督等各种监督形式,可以说是建立了一套套较为齐全的监督体系,形成了一定的监督机制。但是,现有的监督机制虽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却并不能完全制约和遏制腐败。从近年来披露的事实情况可以看出,在一些企业中还存在着一边是国有企业大批职工下岗,国家设法保障其最低生活标准。一边却是一批企业经营者由于存在经营不善、腐败现象等,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有的经营者在思想、作风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民主意识差,搞“家长制”,大权独揽、特权意识浓厚;在财务管理上,乱开支现象较为严重,“一支笔”审批难以体现公心;在工作作风上,搞形式主义;在干部重用方面,任人唯亲,淡忘宗旨,利用权力挥霍公款、追求享受,见利忘义。 出现上述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监督意识不强。有的经营者以“老大”自居,自恃特殊,不自觉接受监督。有的一听到监督就反感和厌恶,认为监督是挑毛病、找茬子、捅漏子,害怕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有的对干部、职工的监督满不在乎,麻木不仁,有的给监督者,说真话者“穿小鞋”,冷了监督者的心,阻塞了忠言之路;有的无故不参加或者敷衍其事地参加民主生活会,思想上长期不与组织和职工见面,怕别人“揭短”;有的自身毛病百出,害怕组织和职工群众的监督,不支持甚至阻挠监督。久而久之,这些经营者就会把自己凌驾于组织和职工群众之上,以至于放任自流,我行我素。 第二,监督力度不够。一是监督的法规和制度不够完善,还存在一些弊端。现有的法规和制度过于原则,难以把握操作的尺度;有些法规和制度随着形势的发展又显得容量太小,使一些人有空可钻。更甚者,有的经营者根本就不执行这些规定,使已有的监督法规和制度形同虚设。二是监督严重滞后,现在调查和处理的问题和案件往往是事后发现和查处的,没有做到事前、事中进行监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和初始阶段。三是惩处力度不够。目前,对违纪违法的经营者仍然存在着处理措施“失之于软,失之于宽”的现象。有的免职了事,另行任职,改头换面;有的调任了事,易地做官,另行高就;有的虽然被撤职,但风头一过,又官复原职。再加上说情风、关系网的严重干扰,影响了案件的公正处理、使监督、惩处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 第三,监督机制不够完善。一是上级监督太远。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一步步深化,自从1978年的扩大企业自主权,一直到后来的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以及现在实行的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在扩大,也加强了企业厂长(经理)的手中权力。同时,上级部门的对企业微观管理、监督也越来越少。上级部门侧重企业(公司)的年终业绩,而对企业领导的考核,则流于形式。二是同级监督太险。企业以生产经营为中心,厂长(经理)处于企业的中心地位,企业的生产经营,人事调配和日常管理权都掌握在厂长(经理)手中,即使是经营决策,人事调动,任免等重大问题,虽然经过党委或党政联席会研究但一般也是以厂长(经理)的意见为主。三是下级监督太浅。企业的监察和审计部门是厂长(经理)居下的一个科室,作为被领导者要去监督领导者,难度可想而知。企业中的职工代表大会是实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但是职代会的监督职能很难落实到位。因为职代会什么时候召开,如何召开,不可能不经过厂长(经理)同意,起不到民主监督的作用。至于职工群众的监督,往往更难引起上级主管部门的重视。而且,一般职工群众,对厂长(经理)处理的事情也确实不了解,不知情也就更无法监督。 针对当前对企业经营者监督中存在的难点和问题,有必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充分发挥职工群众和监督部门的作用,改变以往对经营者监督乏力和监督滞后的现象,不断完善监督制度,规范监督程序,努力在对经营者实行有效监督的制度创新上有新的进展。 当前要加强对企业经营者的监督,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提高企业经营者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自身拒腐防变的能力。认真开展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学习,抓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使企业经营者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树立“立党为公,人民利益第一”的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经常性地组织企业经营者开展警示教育活动,组织收看反腐倡廉纪实片,组织学习重大案件犯罪人的反面教材,弘扬主旋律,高唱正气歌,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 深入开展,使企业经营者始终认清自己手中的权力是党、国家和人民给的,只能用于“三个代表”,而不能用做自己生财、敛财的工具。认清自己所在的位置,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始终要保持警觉,立场坚定,做到立足于教育,着眼于防范,防微杜渐,使企业经营者在思想上始终绷紧“人在做,党在看,群众在监督,任何违法违纪的事,终将逃不出法律的制裁。”的一根弦,让自己监督自己,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第二,加大公开透明度,促进有效监督。很多腐败现象的产生,大都与滥用权力,幕后交易有关。因此,实行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增加透明度,是治本堵源之策。职工群众只有知道情况,才能进行有效的监督。扩大民主,增强透明度,就能有效地对企业经营者进行监督。如现有实行的预算外资金管理、收支两条线,会计委派、厂务公开等,这些措施的实行,实际上是对企业经营者最有效的监督。 第三,坚持实行企业经营者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对企业经营者任期经济责任进行审计,是加强对企业经营者监督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按照先审计后上岗的要求,紧紧围绕反映企业经营者工作实绩的主要方面,重点审计企业经营者在原工作岗位各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经济项目的决策经营管理情况,个人的经济收支情况和遵守财经纪律的情况,审计结果应作为干部考察的内容和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同时要坚持和健全干部考察、谈话、民主评议、年度工作考核等制度,对企业经营者进行经常性的考察、审计以增强监督工作的主动性、预见性。对考察过程中发现的苗头性问题,要予以重视,积极提醒,防患于未然,改变监督滞后的现象,收到爱护干部,维护党的形象的效果。 第四,坚持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度。总书记曾经郑重指出:“党要管党,首先要管好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企业经营者一旦失去了监督,其危害之烈,影响之大是显而易见的。因此,要管住、管好企业经营者,就要坚持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度,强化责任意识,给企业经营者套上一个“紧箍咒”,不断完善目标体系和工作机制,直接向企业经营者交廉政建设任务,增强其“一岗双责”的意识。同级纪委要做到尽责不越位,组织不包办,协调不撒手,监督不专断,以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同时要坚持从严惩治的原则,强化责任追究,对一个单位出现严重问题的企业经营者要按照责任追究制度,上追一级,下考一级,严肃处理有关责任人,该撤职的撤职,该调换的调换,决不姑息,切实提高企业经营者抓党风廉政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企业经营论文:浅析企业经营应加强财务预算管理 论文关键词:财务预算管理 财务预算 企业管理 论文摘要:文章从财务预算的重要作用出发,通过分析目前财务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关于企业建立有效财务预算管理的看法:加强财务预算管理,可降低企业风险,提高经济效益。所以,加强财务预算管理势在必行。 一、财务预算管理的作用 (一)实行财务预算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迫切需要 现代企业为了求得生存、盈利和发展,必须打破传统职能管理的界限,将企业视为一个整体,在战略目标及战略计划的指导下,注重企业内部的综合协调管理,强化企业管理的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职能。企业实行财务预算管理则能够全面、综合地协调、规划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层次的经济关系与职能,使之统一服从于未来经营总体目标的要求;同时又能使决策目标具体化、系统化和定量化,能够明确规定企业有关生产经营人员各自职责及相应的奋斗目标,做到人人事先心中有数。只有这样,才能让所有职能部门和所属单位的子目标与企业整体目标趋同,从而使得投资者的战略决策与经营者的管理行为相一致,从而提高企业整体的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因此,实行预算管理是企业管理的迫切需要,搞好企业预算管理并在管理中产生效益,是检验现代企业管理科学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实行财务预算管理是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财务预算将企业的现有资源与企业未来发展目标联系起来,在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都要围绕预算目标展开,在企业预算管理的全过程中,控制始终贯穿于其中,企业通过预算管理,可将预算目标分层次、分部门地分解到企业各个职能部门,并进而细化到每个员工。预算目标一经确定,即成为企业、部门以及员工的行动目标,执行过程必须以预算为标准实行严格的控制。使企业每个部门、每个员工都了解本部门的经济活动与企业整个预算目标之间的关系,从而激励每个部门、每个员工努力为实现预算目标而工作。 (三)实行财务预算管理是加强内部控制有效的措施 财务预算管理:一要推行全员参与、全过程管理、全方位监控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将预算管理的思想纳入整个经营管理过程中,坚持量入为出的原则,认真落实,责任到人;二要建立健全预算管理的组织结构和制度体系,以保证预算的有效实施。预算管理既然是一个全员参与的过程,那么就不能没有责任制度,而有效的责任制度离不开对工作业绩的考核。建立有效的考核体系和预警体系是预算执行的有力保障,必须对预算执行结果进行跟踪、分析和考核,通过考核和预警体系使非正常业务活动控制在萌芽中,减少企业不必要的损失。同时科学预测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以便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决策,通过量化的分析与考核,可以对每个费用单位、每个部室的工作进行客观评价,充分发挥预算管理的激励机制。通过采取严格、科学的考核奖惩制度,有力调动职工参与预算管理的积极性,从而保证企业战略的进一步落实,降低企业经营风险,提高企业管理效率与经营效益。 二、部分企业财务预算存在的问题 (一)对财务预算管理认识不足 目前,我国部分企业仍然采用传统的生产经营计划,它是以生产为导向的全面预算,而财务预算管理则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它是企业为了适应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建立起的一种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许多企业对财务预算管理体系应包含的内容缺乏应有的理解和足够的认识,相当一部分企业头痛医头,脚痛治脚,哪方面出问题,就对哪方面进行预算控制。不少企业在编制预算时只侧重内部生产,甚至有的企业生产、销售人员都不参加预算的编制,使预算目标脱离实际而无法执行。 (二)预算管理组织机构不完善 当前部分企业预算管理组织机构设置很不到位,董事会和董事长在财务预算编制过程中的参与程度较低,加之多数企业对有无必要开展财务预算管理这一问题的认识并不十分清楚和统一,所以财务预算的编制和调整工作都落在财会部门或预算小组,致使财务预算管理缺乏权威性和前瞻性,难以发挥财务预算的控制作用。 (三)预算的执行力度不强 大多数企业中的预算负责机构仅在预算编制中发挥作用,在执行过程中作用不大,尤其是预算的执行差异分析与控制往往是对预算执行结果进行分析,对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则很少顾及。很多企业每年只进行一次差异分析,这种分析最多只能起到事后评价的作用,事中控制作用较差。至于对预算执行的实时控制,则更多的企业无法真正做到。 (四)缺乏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 预算执行结果的考评和激励是财务预算管理中的重要一环,调查结果却表明很多企业认为预算的考核对职工积极性并没有明显的影响。从中可以看到预算推行和预算管理缺乏客观性、严肃性和权威性,考核后没有配套的奖惩措施,缺乏应有的激励机制,使考核工作流于形式。预算指标约束作用的丧失,可能使整个预算工作名存实亡。 三、建立有效财务预算管理的主要措施 (一)公司领导要高度重视 对员工进行广泛宣传,使企业上下都明白实施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和意义,营造一个有利于开展预算管理的环境。全面预算设计企业管理和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而这些环节都是由企业的不同部门和员工分担执行的,因此需要全体员工直接或间接参与预算管理的过程,员工对于他们所要负担的部分的实际情况是最了解最有发言权的。在编制财务预算过程中,财务部门通过积极协调、控制、配合各部门做好财务预算的编制、审查、汇总、上报、反馈、分析等具体工作,保证企业财务预算的实现。企业领导应带头遵守预算管理制度,在对预算外项目审批时要严格履行预算审批程序,不能因预算具有不确定性而随意增减预算外开支项目,给预算指标的完成制造障碍。 (二)健全预算组织机构,加强预算控制力度 预算管理组织机构包括预算管理委员会、预算部及预算责任网络。预算管理委员会是实施预算管理的最高组织机构,负责每年的预算编制、调整和考核,负责协调解决预算管理中出现的重大问题。预算部是处理预算管理日常事务的职能部门,在预算管理委员会的直接领导下工作。预算管理责任网络是以组织机构为基础,根据所承担的责任来划分的,企业下属分支机构是预算的主要执行单位,其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预算执行结果负责。预算一经确定,在企业内部就具有“法律效力”,下属分支机构要充分按预算办事,围绕预算组织经营活动。预算管理委员会每季(月)召开预算执行情况分析会,通过对各项预算指标执行情况的分析,跟踪实施预算控制管理,并采取必要的制约手段,把企业管理的策略融会贯通于预算执行过程中。 (三)大力推广先进的预算编制方法,提高财务预算管理水平 预算编制是企业实施预算管理的起点,也是预算管理的关键环节。为了有助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企业在编制预算时必须根据实施预算管理的目的,结合具体部门、单位的实际情况,对不同经济内容的业务采用不同的预算编制方法。对于市场价格及企业市场份额情况不能确定的企业,应尽量采用弹性预算;而对于市场情况比较确定的企业,则采用固定预算更为合适。不同的预算编制方法适应不同的情况,不能将预算编制方法模式化,不能“搞一刀切”。 (四)及时反馈预算执行信息,积极审慎调整预算 预算在执行过程中肯定会出现一定的偏差,财务部门应及时向预算执行部门反馈预算执行信息,以便各部门领导及时了解本部门的财务开支状况,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及时解决,从而确保其经济活动不偏离本部门的财务预算目标。 (五)不断完善财务预算考核体系 在财务预算期末,对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考核。为此,应成立一个具有权威性的考核组,研究并建立一组适于本企业实际的、易操作的考核指标,并制定一个可操作的考核奖惩办法。考核的原则是:以预算为基础,从严从细、量化到人。对于业绩考核的评价标准应以先进的预算为标准,将实际发生数与预算数进行比较,对于实际发生额与预算数之间的各种差异,不论是对实现目标利润有利还是不利都必须进行认真的分析,找出原因,以便于改进。 总之,企业财务预算管理是企业利用市场背景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在企业的整个管理过程中发挥着规划、协调、控制与业绩评价职能,是降低企业风险,提高经济效益与管理水平的重要方法,因此加强并深化财务预算管理势在必行。 企业经营论文:试论企业经营者人力资本激励与约束 〔论文关健词人力资本 剩余索取权 剩余控制权 [论文摘要〕本文从企业经营者人力资本的一般特征入手,进一步延伸分析了企业经营者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在此基础上论述了企业经营者激励与约束的制度选择,即赋予企业经营者刹余控制权和部分刹余索取权门 现代企业是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为获取经济利益按一定的规则组成的经济实体,企业家的经营才能是企业中一种特殊的人力资本,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企业经营者的人力资本是一种主动资本,缺少这种资本,企业资本将不能够增值;同时经营者和所有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也产生了对经营者约束的困难。因此对企业经营者的人力资本进行激励和约束就成为了现代企业理论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企业经营者人力资本产权的特征 (一)企业经营者人力资本的一般特征 1.排他性。这是指产权主体在行使对某一特定资源的一束权利时,排斥了任何其他产权主体对同一资源行使相同的权利。这是一系列权力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产权的主要作用和核心。企业经营者是其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对其人力资本产权进行垄断,排斥其他任何主体对其人力资本的占有。只有具有排他性人力资本产权,企业经营者才可以获得人力资本带来的收益,激励企业经营者,否则会出现任意侵犯人力资本产权主体的现象。 2.可分割性。这是指产权的各项权能可以隶属不同主体。一项完整的产权包括狭义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和受益权,这些权能既可归属为同一主体,也可分属不同主体。企业经营者人力资本产权是包括了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和受益权等一系列权力的总和,这一系列的权利束可以在不同的主体之间进行分解。现代企业是经营者和所有者分离的企业,企业经营者的人力资本的可分割性,是现代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企业经营者拥有其人力资本,而企业所有者拥有其人力资本的使用权。 3.价值性。阿尔钦认为“产权是一个社会所强制实施的选择一种经济品使用的权利。”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产权是经济品所拥有的一种权利,现代西方经济学认为经济品的价值是由其稀缺性所带来的,也就是说只有稀缺的东西才会具有价值。企业经营者人力资本在社会中的分布具有不对称性,从而带来了企业经营者人力资本的价值性,主要表现在企业经营者经营才能的交易过程中企业经营者和企业所有者各自获得了他们需要的东西。 4.可交易性。这是指产权在不同主体之间的转手和让渡。企业经营者人力资本的可交易性表现在企业经营者人力资本产权在不同主体之间的转手和让渡。没有交易性的产权是一种残缺的产权,没有交易性的产权对主体的激励作用是很小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素之间的自由流动为企业经营者发挥自己最大的能力提供了可能,同时也体现了企业经营者人力资本产权的可交易性。 (二)企业经营者人力资本产权的特殊性 1.层次性。在同一企业内部存在不同层次,在不同企业之间存在不同规模,这些不同的层次和规模对其经营管理者的要求是不同的;因此企业经营者的人力资本是具有层次性的,企业经营者可以随着其对人力资本的投人和经验的增长,而不断地提高人力资本的层次。 2.外部性。外部性是反映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关系的概念。企业经营者人力资本的外部性是指企业经营者人力资本的使用给其产权主体和社会带来的收益的不一致。在一般情况下企业经营者人力资本的使用给其产权主体带来的收益是小于社会收益的。因为企业经营者的经营活动带来了企业的发展,而企业的发展会为社会提供有用的物质和服务,同时也给社会提供了较多的就业岗位,那么就对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做出贡献。当然我们也看到一些不成功的企业经营者将企业带人了深渊,但是从一个社会长远的角度来讲,企业的发展还是对社会的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企业经营者的人力资本是具有正的外部性的。 3.能动性。企业经营者人力资本的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企业经营者具有自我实现和价值增值的特点。以能动、理性和有创造性的人体为载体的人力资本,无须外力作用,本身就具有实现自我价值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人力资本载体是理性人,偏好稳定、追求收益最大化,通常具有极为强烈的、难以遏制的动机,实现自己所拥有的人资本的价值。因此我们说企业经营者人力资本是一种主动性资产,对企业经营者进行正的激励就可以促进其人力资本价值的实现。而如果不对企业经营者进行激励或者进行负激励,就会限制企业经营者人力资本产权的使用效率,使其收益水平维持在较低水平上或者下降。其次企业经营者人力资本具有价值增值的特点。在生产过程中,物质资本的价值实现了转移,而人力资本的价值不但不会转移,而且其价值会随着生产的推进而增加。 二、企业经营者人力资本激励机制一基于产权角度的理论分析 在传统企业中,企业的股东就是企业的经营者,因此实现了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结合,解决了企业经营者的激励问题。但在现代企业中,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分离,产生了对企业经营者经营行为信息不对称,因此企业经营者和所有者之间的合约就存在不完全性,而且企业经营者的有限理性会带来其机会主义行为倾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阿尔钦和德姆塞茨提出让监督者成为企业的剩余索取者,监督者为有效的实施监督,就必须拥有一定的剩余控制权;然而这又产生了一个对监督者进行监督的问题,陷人了“监督监督者”的陷阱。为了避免监督者对非人力资产的掠夺,监督者最好是企业的非人力资本拥有者。哈特认为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是高度互补的,他们的分离必然导致套牢问题,且在有些情况下他们的分离是根本行不通的,并将导致公司控制权市场的无效率。因为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企业经营者会通过其所拥有的剩余控制权,实现剩余控制权的收益的最大化,因此,企业经营者度在职消费、腐败等问题就出现了;并且在中国企业经营者的选择并不是完全的按照能力来实现的,企业经营者为了实现其升迁或者继续被聘任,也会在企业经营和个人目标之间进行重新分配个人精力,这样在企业经营者的目标和企业所有者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之间就出现了不一致。在张维迎看来,剩余索取权意味着风险承担者,而剩余控制权意味着风险制造者;如果剩余控制者没有剩余索取权,那么剩余控制权是“廉价的控制权”,企业的经营者就没有积极性将全部投入到企业的经营中;企业的控制权的劳动又是最难以观察和监督的,很难通过观察他们的努力水平来对他们的劳动进行定价。同时提出了’‘资本雇佣劳动”的观点,认为实现企业经营者和所有者的统一,是对古典企业的否定再否定。再次由于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直接定价成本太高,将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安排给了企业经营者,对其实行间接定价。 现代企业是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有效结合、有效统一,成功的企业都必须成功发挥企业经营者人力资本的最大效用。明确的界定人力资本产权是激励企业经营者的前提,产权实质上是一套约束和激励机制,它决定和规范人们的行为。产权也是一种个人选择的集合。个人就是根据社会安排给他的权利在权衡成本和收益之后而采取行动的。所以有什么样的产权安排,也就有什么样的激励效果、行为方式和资源配置效率。因此必须对企业经营者人力资本产权进行保护和激励。根据经济学中“经济人”的基本假定,我们认为企业经营者的目标是追求自身价值的最大化。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等级理论,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共有五级,只有在低级需求得到满足时,人们才会有更高级的需求。给予企业经营者部分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一方面剩余控制权的给予可以使企业经营者更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经营才能,同时也能够满足企业经营者的自我实现的最高级需求;另一方面赋予企业经营者部分剩余索取权,那么企业经营者的剩余控制权就不再仅仅是“廉价的控制权”,企业经营者会在经营过程中尽自己的努力实现剩余索取权的收益最大化,这样企业物质资本所有者获得企业其他部分的剩余,也就实现了企业物质资本最大化的收益,这样企业经营者和企业所有者目标实现了一致,最终达到激励相容约束。 三、企业经营者人力资本激励和约束的具体措施 (一)建立多种形式的薪酬制度 目前在实践中出现了多种薪酬制度如年薪、奖金、期权、退休金制度等,但是无论采取何种薪酬制度,必须遵循的一个根本原则就是应当提高中国企业经营者的薪酬,而在中国成功的企业经营者的薪酬与其所做出的贡献是不成正比的二根据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企业的经营者应当获得企业的控制权和部分剩余索取权,因此我们认为企业经营者薪酬制度主要有以下两种模式:一是“年薪+期权”。年薪满足企业经营者日常生活的需求;期权是参与者按照一定的价格购买或售出股票的一种契约,在经营者薪酬制度中的期权主要是企业经营者按照一定的价格购人企业股票的一种契约,通过期权,企业经营者就获得了企业的部分股份,企业经营者的激励与企业的价值就实现统一;二是“年薪+奖金+退休金”。由于股票期权需要较成熟的股票市场的支撑,因此在目前中国实施“年薪+奖金+退休金”制也是一种有效的制度。企业经营者剩余索取权通过奖金的形式获得;退休金制度是在西方对企业经营者到达一定年龄退出企业的一种保障,高额的退休金也是避免国内“59岁现象”的一种有效手段,因为企业经营者为了在退休以后能够获得较高的退休金,就会在经营中尽量地减少机会主义行为。 (二)对企业经营者进行有效的精神激励 有效的企业经营者人力资本精神激励机制是中国企业经营者人力资本激励的必然选择。人力资本精神激励主要包括人力资本的权利、声誉和地位等方面,关键在于承认企业经营者的价值,提高企业经营者的权利,给予企业经营者足够的剩余控制权,使企业经营者既能扩宽在企业经营中最大限度发挥个人经营能力的舞台,又能有效地实现企业经营者个人价值,提高企业经营者的地位和声誉。 (三)建立有效的经理市场机制 经理市场越成熟,对经理行为的评价也会越成熟,企业经营者在经营中的机会主义行为也越容易被发现,而一旦被发现,企业经营者将会在未来的经理市场中失去获得更高收益的机会,经理市场成为了传递信息的一种渠道。在成熟的经理市场中,具有较高经营能力的企业经营者的人力资本将会获得较高的价格。企业经营者为了其人力资本的升值增值,必将会在经营中更加注重自己的声誉,成熟的经理市场是形成企业经营者声誉的有效制度,同时也是约束企业经营者的一种有效机制。 (四)完善资本市场机制 资本市场主要包括银行和股票市场,欧美等国发达的股票市场是对企业经营者经营行为的一种约束。在股票市场上,投资者通过对企业经营财务数据的分析,来评价企业的经营状况,当企业的经营出现危机时,投资者可以通过用“脚”投票的方式,退出这一企业,这样就约束了企业经营者的经营行为。因此通过资本市场的监督和约束就可以形成对企业经营者经营行为的间接约束。 (五)完善企业法律体系 完善的法律体系是市场经济成熟的标志,完善的企业法律体系一方面是保障企业经营者人力资本产权合法权利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也是约束企业经营者的外部机制。完善的法律体系可以避免企业经营者人力资本产权在生产经营中受到非法侵犯,保护企业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完善的企业法律体系也有助于经理市场的形成和正常运作。它可以直接的约束企业经营者的经营行为,对于一些采取违法措施获得不当利益的企业经营者进行法律制裁,保护投资者的权益。 企业经营论文:企业经营者应有的成本管理技能 摘要:中国有句老话:省钱等于挣钱。在经济生活中许多人都知道:利润=销售额-成本,所以对企业来说成本降低和利润增加的概念是可以互换的。在企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延缓成本的降低往往是一种自杀行为。作为企业经营者,应当努力掌握成本管理的技能,唯有这样,才能走得更远,成功的希望也更大。文章从采购、产品设计、销售预测、商品价格以及劳务成本等几个方面对成本管理进行了全面的介绍。] 现代竞争是成本的较量 高成长期与低成长期的经营相比,成本意识有很大的差异。高成长期市场不断扩大,经营者最关心的是销售的增长,成本意识较弱。但是,在市场有限,竞争对手拥挤的情况下,争夺就会通过价格来进行。即便经销独特产品,一旦类似产品登场后,仍要靠价格决胜负。 对成本敏锐起来 企业竞争以成本决胜负,从这个意义上说,成本感觉是经营者最为重要的经营感觉。 那么,经营者对有关成本的数字,应当怎样看呢? 第一,相对于销售额花费了多少直接成本。经营者不应该单纯地看直接成本,而应该看相对于销售额的比率。把附加值比率作为指标最合适。附加值即企业活动所产生的新价值。一般来说,包括零售和批发业的商业是指销售额总利润(销售额减去销售成本),制造业等工业是指加工额(生产额或销售额减去材料费、外协费),建设业是指完成加工额(完成工程额减去材料费、劳务费、外协费),这些数字相当于附加值,附加值与销售额之比为附加值比率。这几年的大致平均值,制造业为41~42,建设业为27~28,批发业为18左右,零售业为30。如果本公司的数字比这些平均值低,说明直接成本花费过多。在这种情况下,努力降低进价,降低对外协作成本等等,将成为经营的重要课题。 第二,直接成本以外的成本花费了多少。指标为销售管理费。销售管理费是指销售员工资、包装运输、广告宣传、接待交际等销售费加上有关人员工资、福利保健、办公用品、差旅、通讯、房租等管理费。销售管理费与销售额之比即销售管理费比率。平均值:制造业19,建设业约14,批发业16~17,零售业约28。超过了这个数值,则说明比其他公司销售管理费高。 第三,人事费的大小。人事费,是指关系到人的经费,合计为工资、奖金、福利保健费等。人事费与销售额之比,即人事费比率。平均值为制造业17~18,建设业12~13,批发业超过6,零售业超过13。人事费过大时,由于不能降低工资,只有削减人员或在现有人员的基础上,努力提高销售额。也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关注每一个提高了多少成果。 以上三个数字是经营者应该看的最为重要的数字。另外,还有一个不可缺少的视点--单位小时成本和成果,即公司每小时花费多少成本,获得多少成果。 比起表面上出现的数字,严格地关注单位小时成本和成果更为重要。 一个立志成功的经营者为培养这种技能,不妨首先计算一下单位小时的人事费是多少,可能的话以十分钟或以一分钟为单位来计算,算算单位小时产生了多少成果。经常检查一下,到下班时是否还在全力冲刺;是否在拖拖拉拉地加班。 有的放矢的成本考虑 降低成本计划包括短期和长期两种方式。短期方式可称为临时的应急措施,一个月内可以完毕,分三步。 第一步:分析企业的组织机构。 组织机构分析的目的是确定公司各个部门怎样合理配置和改编,把握三个重要规则: (1)控制范围:一个经理主管下属人员不超过10人,但不少于7人; (2)合适的汇报层次:最影响利润的部门经理应该直接向公司负责人汇报; (3)简化管理层次:公司负责人与基层管理部门之间的管理层次数应保持最少程度。 第二步:分析经营管理比率。 首先你需要一组最近5年(最好是10年)公司营运的详细数字。这些数字都是最基本的,如:销售量,毛利,销售开支,一般费用和行政管理费用,研究开发费用,债务成本和税前利润等。了解这些数字相对于销售量的百分比,再对这些数字作宏观分析,先找出毛利占销售量百分比最高的年份,找出销售成本,一般和行政管理费用,研究和开发费用和债务成本占销售量最低的年份,如果有可能,你还应将你的数据与其他公司相比较,这样做,会让你大有启发。接下来是微观分析,确定哪种成本是在正常值以内,哪种成本占销售量的百分比不必要增加了。在这一步中你应该细分,比如原材料、固定资产损耗、人员工资、一些其它的制造费用等,其它如监督管理费、销售人员工资及佣金、仓库管理人员工资、福利待遇、固定开支、差旅费和招待费等,分门别类。应该想方设法将这些费用降低。 第三步:工作抽样。 工作抽样是对工厂内或公司内不同工位的活动频率和效率进行抽样,能明显地反映出工人和机器两者的生产率及低效率的程度。 它是从一个工作抽样观察员进入车间或办公室的一个特定部位观察特定职能开始的。该观察员记录每个人在做什么,他们做事的速度,每台机器或每个职能发生了什么。凭借这些任意观察结果,企业主能探知操作者或机器在安装、操作、维修保养等方面所花的时间以及操作者的工作节奏。 工作抽样必须安排企业内部有经验的雇员,或者是外部的、在这方面有能力的咨询专家。事实上,组织机构分析以后的那个星期一,经营者必须和工作抽样专家坐下来讨论工作抽样过程和时间表。对负责工作抽样的专业人员来说起码要花费一周时间取得所需的雇员和机器数据以及向有关雇员解释抽样过程。这样大约留下三周时间进行工作抽样实际操作。 进行工作抽样能提供企业管理者三个方面的宝贵信息: (1)雇员工作时间百分比; (2)雇员工作速率; (3)机器利用率。 通过工作抽样你能对机器和人员的利用率做出评估,可以确定你的公司哪些工作点的人太多。以上三个步骤即组织机构分析、比率分析和工作抽样,可以帮助你降低人员费用10~20。当然这只是临时性的应急措施,下一步更加深入的程序需大半年才能完成。 管好你的采购部门 在企业里,采购部门常常控制着40~50的销售金额,减少材料成本也许是整个降低成本计划中最有效的一步。所有经营者应明三个关键性的采购原则: (1)不要害怕采购部门。要学习各种成本降低方法,学习采购。最重要的是,不要使自己和采购部门及采购负责人隔离开来,要参与进去。 (2)把力量集中在“一号”部件上。要保证你的采购部门在代价较高的“一号”部件的选择、交货和周转上花费最多的时间。在这方面,有效的采购、替代或重新设计会产生大的影响。 (3)不要超速完成采购。要允许企业的采购部门运用其创造力,想象力和专业经验,以尽可能低的价格采购部件和材料。不要像你定一份咖啡那样对待采购部门。不要根据蹩脚的预测或因为缺少正确的销售和生产制造计划而让采购部门迅速办理。 (4)不要吊死在一棵树上。对采购部门来说,往往习惯于和一个特定的供应商维持关系,因为他们在一起做生意已有多年了。事实上,经营者完全可以挑起供应商之间的竞争,这样可以刺激他们降低某些材料的价格。 (5)能作出准确的预测。企业必须能对原材料未来的走向及产品的趋势作出预测,特别是那些较为短缺的原材料,许多往往需要进口,短缺常会发生。如果经营者不能准确地预测,采取相应的措施,也许最需要一种材料的时候,正是它价格最高的时候。 重视产品重新设计 利润提高的一个重大机会在于对现有产品进行重新设计。一般来说,认真地重新设计可以使你的成本降低10~15。在劳务、材料和制造费方面都能得到大量的节省。 不仅是市场中不再具有竞争力的产品需要进行重新设计,受人喜欢的产品也需要进行重新设计。对一种受人喜欢的产品,往往只需要对其内部的工作部件进行重新设计以便降低成本,而购买者看到的和在广告中出现的都没有什么变化。对于其它产品外观也需要改变,因为公众欣赏新款和现代化。 一方面,知识更新加快,造成普通产品寿命周期的缩短;另一方面,由于出现外部形势变化,如竞争对手的进步或产品原材料成本突然增涨,这些都使重新设计成为必要。为取得和保持主要产品的竞争优势,在成本降低计划中应包括为提高利润而重新设计产品阶段。 精确的销售预测 销售预测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一个公司应该有一个比较准确的预测:其产品究竞有多少能卖出去。科学的销售预测可防止产品生产得太多或太少。 特别是在经济或商业周期发生重大变化时,从一个时期到下一个时期,原材料和零售需求起伏波动相当大。这种突然的急剧的变化会给最好的库存管理系统带来混乱。没有透彻的、全面的销售预测,一个公司很难肯定它应该生产的产品数量,因而,保持有效库存管理将会十分困难。 错误的销售预测是多数经营管理中的一个共同弱点。实际上可靠的销售预测在一定范围内是可以做到的,花钱也不多。 在销售预测分析中,有四个基本要素: (1)趋势; (2)周期; (3)季节性变化; (4)不规则变化。 趋势是一系列经济数据长期的长距的动向,与逐月发生的变化没有什么关系,极其缓慢地显露出它们的走向。 周期是指较短的持续时期,尽管一般不能规定其长短。它们通常以发展和紧缩的交替期为特征。 季节性变化发生在一年中某个时期内,在每年的同一时期并以大致相同的程度再发生。 不规则变化是具有经济影响的不可预见或非再次发生的事件的结果。例如,在关键性工业中的罢工会引起不规则变化。 在销售预测中可以共同使用或分开使用这四种要素。一个有名望的分析事务所在帮助其重要零售业客户进行销售预测时往往采用时间系列分析法。这是把周期的和长期的(或趋势)因素及其他形式的因素,特别是由于季节性产生的因素区分开来的一种统计方法。 虽然这些分析不能直接应用于生产制造运行管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分析被用于所有最敏感的销售预测,零售。它们对一年中每个月度的季节性影响作出分析,帮助零售商作出有关短期经营的正确决定。决定中包括确定价格、库存量、采购以及使用多少销售人员等。 时间系列分析还包括这样一些指示量,如可支配的收入(即纳税后收入)、国民生产总值、顾客服务开支、商品消费价格指数、服务消费价格指数以及耐用品和非耐用品开支等。 这种方法的基本原理实际上适用于所有生产制造经营管理,为一个以上的客户服务。企业销售经理向经营者提供的销售预测报告,应包含下列几项内容: (1)公司销售量的历史趋势轮廓线,其中能清楚地识别出季节性变化; (2)行业预测; (3)国家经济预测; (4)可获得的有关竞争者计划的全部信息; (5)表示相关经济指标状态的研究结果。 另外,销售经理自己的研究结果也应加入其中,包括: (1)预测期间内销售受到最大重视(广告,特殊推销,折扣等)的产品; (2)受到竞争者最激烈竞争的产品; (3)竞争最少的产品; (4)逐步淘汰的、降级的或替代的产品; (5)构成销售量大部分的A类产品。 过低的价格等于增加成本 在作出如此多的辛勤工作和努力之后,经营者应努力避免因定价错误而造成的损失。 特别是在高通货膨胀期间,定价错误代价更为惨重。在通货膨胀时期,没有任何成本降低方法能替代定价。即使没有通货膨胀,一个错误的定价制度也会断送企业通过成本降低带来的效益。所以如果要保护成本降低和提高利润,则定价和标准成本彼此必须完全分开。 应认真实施和控制定价方针和方法,参与定价的关键人员必须接受正确程序和不正确程序所导致的两种结果的教育。定价应成为建立在其他规范基础上的一个独立的职能,不这样做,会招致灾难。 审视劳务成本 人们往往将劳务成本的降低放在尽量减少工作人员的数量上。实际上,作为一个劳、资配合得相当好的企业来说,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似乎比裁员更具远见,也更具效果。而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则需要你动一番脑筋,因为有时工作效率低下的毛病似乎并不出在工人身上。 任何有关降低劳务成本的讨论都不能忽视对是否需要新的工厂和设备以提高生产率的讨论。在花大量资金购置新工厂和新设备之前,必须确信对现有的工厂和设备已作了最大程度的利用。在工厂兼并期间,许多经营者发现,他们从一个工厂能够获得的生产量比他们承继该厂时的生产量要高出3倍或4倍。这种利用率和生产率的提高不仅是由于采用了减少多余人员的成本降低方法,还由于改进工作方法,增加班次,出卖了闲置或不必要的设备,调整了工厂布局和工作流程,并采用了优秀管理部门必须采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每一家企业都要有这样一条方针,即尽可能快地、尽可能多地使用任何一台新设备,直到某个部件损坏为止。损坏部件修理和加固后再如此使用,直至另一个部件损坏再修理加固。这样的操作过程反复进行,直到实质上已对该种设备重新设计为止。 企业经营论文:浅析企业资产结构对企业经营的影响 资产结构,是指各种资产占企业总资产的比重。按不同的标志,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主要结构形式:1 按资产的价值转移方式划分为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2 按资产的占用形态划分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3 按资产的占用期限划分为短期资产和长期资产。4 按资产的用途结构划分为货币资产、结算资产、非商品材料资产、商品材料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递延资产。5 按资产的资本形态结构划分为货币资本、商品资本和生产资本。6 按资产的数量习性划分为临时波动的资产和永久固定的资产。由于企业经营是对各种资产的运用,让其充分发挥作用,产生最大的收益,所以这些不同划分和不同结构的资产,对企业生产经营和财务活动,均会产生如下不同的影响。 一、风险影响 对于企业整个经济活动,可以将其划分为单纯的生产经营活动和理财活动两个方面。单纯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对主营及其附营的业务进行策划、运作、经营,使之实现利润,而理财活动是为生产经营活动及其他投资活动筹集资金、管理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能等。因此,企业面临的风险分为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如果企业资产经营缺乏效率或资产运作没有效果时,就会给企业造成损失,同时具有一定的经营风险。而从企业融通资金来讲,主要是遭受财务风险,即企业不能还本付息,而在使用资金时,又必须确保企业收回原垫支并取得相应收益。由此可看出,企业融资面临财务风险,而企业资产主要面临经营风险。这里主要论述企业资产的经营风险。 不同种类的资产对企业会形成不同的经营风险。一般地,流动资产或者短期资产因其能在短期内完成周转,实现价值,所以,企业对这类资产的市场预期往往较容易和准确,而且短期内市场的变动一般来说也很少,也就较少出现市场预期与市场变动不一致的情况,这就为有效地经营资产提供了可能,也就是说这类资产的经营风险相对较小。此外,流动资产内部也依其各类资产的流动性大小,短期资产内部依其各类资产占用时间的长短,经营风险会逐渐由小到大。而有形资产因其有实物价值作为基础,其经营风险相对于没有实物价值作为基础的无形资产也要小得多。如果没有通货膨胀的影响,货币资本不存在经营风险。 然而固定资产、长期资产却需要在较长时期内完成周转,实现其价值。在这一较长时期内,市场变化莫测,企业要进行较长时期的市场预测往往较难,且不易准确,企业的市场预期与市场变动极易相背离。固定资产、长期资产从其构成看,它们所能加工的劳动产品或商品,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单一性,一旦市场需求发生变动,这些产品或商品就卖不出,以致固定资产和长期资产相应地成为废品。所以,企业要有效地经营这些资产,必然会遇到更多的市场障碍,从而使这些资产的经营风险相对较大。无形资产也如固定资产一样,无论企业是否经营,它的转移价值或摊销成本照样发生,它是一种固定费用,因此,它的经营风险比实物资产更大。与货币资本不同,商品资本和生产资本必须在市场上完成销售,才能转化为货币资本,所以它们也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由上可以看出,由于不同的资产面临不同的风险,所以,企业的资产结构不同,企业所承受的风险也不相同,企业应寻求一种既能满足生产经营对不同资产的需求,又能使经营风险最小的资产结构。 二、收益影响 不同的资产对企业收益也有不同的影响。资产按与企业收益的关系大致可以划分为三类:一是直接形成企业收益的资产;二是对企业一定时期收益不产生影响的资产;三是扣抵企业一定时期收益的资产。直接形成企业收益的资产主要包括结算资产(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除外)、商品、产品资产、投资资产等。对企业一定时期的收益不产生影响的资产主要是货币资产。扣抵企业一定时期收益的资产主要有非商品、产品资产、固定资产、支出性无形资产(或递延资产),这些资产在一定时期内可以有助于企业收益的实现,或者说是企业收益实现不可缺少的条件。但是,从实际的收益计算看,这些资产转移或摊销价值则是其他资产取得收益的抵扣项目。所以,在总资产一定的条件下,这些资产占用越多,要抵扣的收益就越多,企业利润就越小;反之,亦然。因此在企业总资产中,应尽可能地增加直接形成企业收益资产的比重,减少其它两类资产的比重。 此外,资产结构对收益的影响,还表现在资产内部结构不协调,而使某项资产占用过多,另一项资产占用短缺所带来的损失。这种损失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资产占用过剩,进而使资金成本无端增加,这是由融资成本多少来反映的;二是资产占用短少,会影响企业资金的整体周转效果,如果周转利益一定,结果必然会因此而减少总周转利益。 三、流动性影响 资产的流动性是指资产的变现速度。资产流动性大小与资产的风险大小和收益高低是相联系的。从总的来看,流动性大的资产,其风险相对小,收益相对高;反之,流动性小的资产,其风险相对较大,收益相对较低。但也可能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如:1 流动性很强的短期证券,可能由于市场变动不利,在企业将其出售变现时,不会产生较多的收益,甚至出现亏损。相反,企业长期投资中的证券投资变现能力小,但由于接受投资企业的经济效益好,所以企业的投资回报较高;2 流动性很强的资产一旦遇到市场实现的障碍,就不能销售出去,变成呆滞积压商品物资,其经营风险很高。在一般情况下,企业的流动资产比固定资产、金融资产比实物资产、收益性无形资产比支出性无形资产、短期资产比长期资产、货币资产比商品资产和生产资产、临时波动的资产比永久固定的资产流动性大。但是,如果资产的质量不正常,流动性排序也必须按资产质量来进行。这里所指的资产质量是指其市场的适销程度,它可以分为畅销资产、平销资产、滞销资产、停销资产。其中滞销是供过于求,但仍有销路的资产,停销则意味着资产完全被市场淘汰。可以看出,资产质量主要是对存货质量而言的。一旦资产停销,那么它的流动性为零。所以,存货的流动性可能在全部资产中变得最小。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企业资产结构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资产结构始终制约着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反过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又不断在调整资产结构。为有利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尽量减少企业生产经营面临的风险,获取最大的收益,增强企业资产的流动性,企业应充分把握各项资产的特点,寻求一个合理的资产结构。 企业经营论文:企业经营与CS战略 在本世纪末,日美等发达国家又涌起一股新的企业经营思潮,即CS经营战略,CS为Customer Satisfaction 的缩写,意即“顾客满意”。 一、 主旨 企业的整个经营活动要以顾客的观点满意为指针,要从顾客的角度、用顾客的观点而非自身的观点来分析、考虑消费者的需求。其基本观点和方法是:把顾客需求(包括潜在的需求)作为企业开发产品的源头,在产品功能价格设定、分销促销环节建设、完善售后服务系统等方面,以便利顾客为原则,最大限度地使顾客感到满意;在产品开发到产品售出乃至实施售后服务的整个过程,企业要及时跟踪研究顾客购买的满意度,并依此设立改进目标,调节经营环节;抓住老顾客并通过老顾客为企业传播良好口碑、扩大顾客队伍。通过不断巩固和提高顾客满意度,保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如果把CS经营战略同CI设立相比,可以发现:CS考虑问题的起点是顾客;CI则是企业形象;CS要建立的是企业为顾客服务、使顾客满意的系统;CI则带有较浓的推销色彩。显然,就经营观念而言,CS要比CI更深一层、更高一筹。 二、 内容 主要有这几方面: (1) 站在顾客立场上研究和设计产品。预先把顾客的“不满意”从产品本身(包括设计、制造)和供应过程中尽可能地去除,并顺应顾客的需求趋势,预先在产品上创造顾客的满意。通过发现顾客的潜在需要并设法用产品去引发这些需要,使顾客感受意想不到的满意。 (2) 不断完善产品服务系统,最大限度地使顾客感到安心和便利。 (3) 十分重视顾客意见,让用户参与决策。要把处理好顾客的意见视为对创造顾客满意度的推动。据美国斯隆管理学院调查,成功的技术革新和民用新产品中,有60~80%来自用户的建议。 (4) 千方百计留住老顾客。给老顾客以优惠是常见的做法,而给老顾客以关怀更能打动他们的心。最好的推销员是那些从产品和服务中获得满意的顾客。据美国房地产行业的调查,一个满意的顾客会引发8笔潜在的生意,其中至少有一笔会成交;一个不满意的顾客会影响25个人的购买欲。争取一位新顾客所发的成本是保住一位老顾客的6倍。 (5) 创造厂商与顾客彼此友好和忠诚的界面,使服务手段和过程处处体现出真诚和温暖。IBM是享誉全球的电脑帝国,这家公司也以忠诚为用户服务而著称。 (6) 按以顾客为中心的原则建立富有活力的企业组织。首先要对顾客的需求和反映具有快速反应机制,其次,组织氛围要鼓励创新。第三,组织内部要保证通畅的双向沟通。 (7) 分级授权。这是及时完成令顾客满意的服务的重要一环。如果服务工作的执行人员(从一线经理到售货员)没有充分的处理决定权,什么问题都要等待上司的指令,那是无法保证顾客满意的。虽然授权不同于分权,权责不能匹配,但通常受权人在执行过程中会增强责任意识。 三、 背景 构成CS经营战略的主要思想和观点方法早已有之,一些企业也曾实践过。但是,作为一种潮流出现于90年代,却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背景。 经营与竞争环境的变化是CS经营战略出现的第一个原因。在买方市场时,企业利润是由强大的生产力和包括生产率与质量在内的企业竞争力带来的。现在,西方绝大多数行业已处于买方市场之中,如果不能使顾客满意,即使是“好商品”也会卖不出去。 质量观念与服务方式的变化是CS经营战略出现的第二个原因。传统的标准认为,凡是符合用户要求的就是合格产品。在市场激烈竞争条件下,新的质量观念是:企业的产品质量不仅要符合用户要求,而且要比竞争对手更好。美国是世界上的汽车生产王国,但是,美国街头却到处奔驰着日本汽车。其实,美国生产的汽车质量也是很好的,但日本的汽车更能满足消费者各方面的期望,相比之下美国的汽车要略逊日本汽车一筹。现代意义上的企业产品是由核心产品(包括产品的基本功能因素),有形产品(质量、包装、品牌、特色等组成)和附加产品(提供信贷、交货及时性、安装使用方便及售后服务组成)共三大层次构成的。现代社会中系统的服务正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产品的核心部分却降到次要地位。 顾客消费观念和消费形态的变化是CS经营战略出现的第三个原因。在理性消费时代,物质不很充裕,消费者大多着眼于产品是否经久耐用,较多考虑的是质量、功能与价格三大因素,评判美产品用的是“好与坏”的标准。进入感情时代后,物质比较充裕,收入与产品价格比有所提高,价廉物美不再是顾客考虑的重点。设计、口牌及使用性能更为重要,评判产品用的是“喜欢和不喜欢”的标准,消费者往往关注产品能否给自己的生活带来活力、充实、舒适和美感。他们要求得到的不仅仅是产品的功能和品牌,而且还要求与产品具有的魅力和一切为顾客着想的体贴去感动顾客。一位汽车销售商说得好:“当顾客的汽车出了毛病,你也应当为他难过”。 无论是从理论意义上还是从实践意义上看,CS确实开辟了企业经营战略的新视野、新观念和新方法。CS经营战略热潮始于汽车业,接着导入家用电器、电脑、机械等制造业,目前已扩及至房地产、银行、证券、运输、旅游等服务行业,大有胜过CI设计之势。 企业经营论文:论我国连锁企业经营策略的整合 论文关键词:连锁企业;互动性;原则;连锁经营体系;整合 论文摘要:现代商业的竞争愈来愈激烈,为了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连锁经营模式已成为现代商业经营成功的最佳模式之一,其最大优点在于其规模效应。本文主要论述国内连锁超市可以通过企业间的互动性发展、连锁经营体系等经营策略进行整合,使企业在竞争中不断地取得优势。 整合,已经成为当今广告界的主流,营销界的热门话题。的确,任何一项活动或者工作,都不能单独离开其他支配或辅助因素而独立存在。我们需要的是系统的思维,整合的观念,组织的力量。但“整合”绝对不是“拼凑”,也不是“组合”。连锁企业的发展不是简单的将自己的模式完全复制,实际上是一种资源整合,这种资源包括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竞争力等,这种整合是将企业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加以整合,从而加速企业的物资流通,保障信息畅通,使企业充满活力。这些整合的具体要素是:立地条件、业态确定、商品定位、规划设计、商品品质、行销企划、管理机制、经理人等。 目前,我国的零售业正处于各大零售企业急剧扩张的时期,每一个连锁企业、连锁集团都希望能在外资集团全面进入中国这一市场前,占领尽量多的市场份额。但我国连锁企业的规模、资金、管理、竞争力等与洋超市还不能完全相比,在目前价格优势越来越小的情况下,为了保住足够的客流,抓住终端消费者,提供各种各样的增值服务就成了必然,而国内连锁超市的社区化发展正是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一种有效的途径。连锁超市的整合,实际上是在超市商品结构的社区化、增开新店的社区化、提供增值服务的社区化发展基础之上进行整合。 对连锁超市经营策略的整合包括很多内容,这里就连锁超市的互动性发展、开店、销售方法以及如何建立一套标准的连锁经营体系进行分析。 一、对连锁企业的互动性发展的整合 连锁企业这两年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也无论在规模还是在形式上都发展得如火如荼。单一的经营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这就需要在业态之间进行互动,在业种之间进行互动。 1.零售企业内的多业态协调性发展 所谓业态,就是指零售业之经营形态,以销售商品的方法为主,是结合商品和服务的购买业。如百货(商场)公司、量贩店、超级市场、便利商店、连锁店等。各种不同业态的形式是根据市场环境而定的,这种市场环境包括:人口数量、人均收入水平、人均购买力以及当地市场竞争力等等因素。如仓储式超市是为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用品需求的选择;现代百货是为满足人们追求时尚品位生活需求的选择。对于沃尔玛、家乐福这些世界零售巨头来说,他们在进人中国这一市场前就进行了系统的市场调查,把中国的城市划分等级,什么等级的城市建什么业态已经有了一定的标准。这种多业态的发展模式是合理利用自身资源,降低开店成本并符合市场需求的。 截止2000年4月,沃尔玛在美国拥有传统连锁店1702家、超市952家、“山姆俱乐部”商店479家、“街区市场”杂货店20家,另外在其他国家还有1088家连锁店,组成了一个威力无比的“WAL—MART帝国”。 在国内,据中国连锁协会统计,到2001年底,在69家经营大型综合超市、仓储式会员店、便利店的百强企业中,单纯经营一种业态的只有18家企业,其余51家采取了多业态发展策略。以超市经营为主的企业正在向大、小两极延伸,发展大型综合超市和便利店。今年,江苏苏果超市集团进入全国连锁前十强也是靠中心店、直营店、特许加盟店、便利店以及仓储式大卖场等多种业态的协调发展来完成的。 2.连锁企业与其它企业之间的互动性发展 所谓连锁企业之间的互动,就是业种之间协调合作发展,通过行业互补、广告促销、资源共享,形成商圈吸引人气,从而最终提高销售量的经营策略。 (1)店中店经营。店中店是在设计卖场的过程中,空出部分柜台或者小房间以招商的形式承租给其他业主。这种方式主要优点在于:一是由于店面柜台的所有权属于自己,所以可以收取高额租金。二是租出去的店面一般是经营与自身不同类的商品或服务。这样可以不花成本地尽量满足消费者的“一站式消费”,从而提高消费者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延长顾客在店里停留时间,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台湾好又多量贩在国内主要采用这种形式,效果比较明显。另外,海尔也在许多零售商场、大卖场租一块地方成立自己的“海尔家电园”来完成产品的销售。所以无论对于店面的所有者还是经营者,这种方式都存在着极大的利润空间。 (2)捆绑式经营。捆绑式经营就是两家或者两家以上连锁企业,通过协商采取一家连锁店开新店,另外一家也在同一个地方同时开店的经营策略。这种方式的主要优点在于:同时降低两家的开店成本,这些成本主要包括地租费用、开店广告促销等费用。目前,典型的是法国家乐福和江苏悦达集团采取的捆绑式经营。 (3)联合式经营。联合式经营是要求在一个大中型城市内完成的,即通过两家或者两家以上的连锁企业,通过协商采取的合作经营方式。具体操作是采取共同会员制,即你只要加入一家店的会员,你就同时成为所有合作连锁店的会员,如果这种联合越来越大,将会引导一个城市的消费理念,这种会员卡也会在无形中升值。这种合作方式的手段是通过共同制作统一的会员卡、促销品互换、软广告的互动宣传完成的。 目前,这种经营方式还未出现,只是有一些雏形,比如有些店对消费者消费完后赠送麦当劳的优惠券。所以,这种新的经营方式蕴涵着巨大商机。 另外,现在很多企业经营者以及中小业主在发展连锁业或者加盟连锁的时候,大多只从宏观角度去考虑,并没有把握好很多细节的东西。而这些细节也是亟待解决的一部分。 二、对建立连锁企业的若干原则的整合 1.开店原则 (1)上班路不开店;(2)不方便的地方不开店;(3)没人的地方不开店;(4)没特色(有形+无形)不开店;(5)没想好(没规划)不开店;(6)没钱不开店;(7)没产品不开店;(8)没员工不开店;(9)没把握(没自信)不开店;(10)没理念不开店。 2.营业员销售服务要诀 (1)热情主动;(2)业务纯熟;(3)扩大销售;(4)顾客利益;(5)仪表仪容;(6)多售好货;(7)情操修养;(8)珍惜时间。 3.待客原则 (1)了解顾客心理;(2)探知顾客爱好;(3)迎合顾客兴趣;(4)预知顾客反应。 4.接近顾客原则 (1)顾客仔细看商品时;(2)顾客用手去摸商品时;(3)顾客将脸从商品处抬起时;(4)顾客脚步停止时;(5)顾客像在找什么时;(6)当与顾客目光相接触时。 三、对如何建立连锁经营体系的整合 目前,国内连锁超市快速发展,但很多企业只是急于占领市场,而在建立自身经营体系方面投入很少,其实这在无形当中,增加了连锁超市扩张的各方面运作成本,而这种成本很可能大于新店所创造出的利润,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新店就面临亏损,这就是许多连锁店开了又关的问题所在,所以必须对如何建立连锁经营体系进行整合。 1.发展连锁加盟体系的五要素 (1)建立基本的经营理念。建立基本的经营理念,即形成自己优秀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用以将个体力量聚集成群体力量的有力工具,也是企业立身于社会所必需的精神支柱。努力塑造企业一种积极向上的、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文化就在于不断完善管理制度、管理手段,使管理创新日常化、制度化。要形成一套从管理制度的制定、实施、监督、控制到检查、奖惩的完整体系。 (2)建立科学的营运模式。一个优秀的连锁企业必须有一套合理的营运模式,否则企业的营运系统就会出现障碍。(以连锁超市为例,见图1) (3)发展和创新经营产品。一个企业能够持续发展,必须寻找出新的利润增长点,而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的—个最佳途径就是创新经营产品,如麦当劳、肯德基不断地推出自己的新食品,怪味楼推出了“怪王”啤酒等,企业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引导消费者消费,最终达到利润的增长。 (4)建立标准经营操作手册。目前,国内的连锁企业还在刚刚起步,许多操作方法和管理手段都是在摸索之中,而这一切必须用一套标准化的东西来规范,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发展连锁加盟体系的成本。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建立一套标准化的经营操作手册。这些手册包括:第一,连锁管理系统手册;第二,连锁总部经营管理系统手册;第三,门店经营管理手册;第四,CIS管理系统手册;第五,开店管理手册;第六,加盟管理系统手册。这些手册的完善将为连锁加盟体系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使一切工作程序化、简单化。 (5)选择加盟主。连锁企业在选择加盟的同时,其实是在寻找合作者,在这一过程中,选择加盟主不仅是看加盟主的资金、在当地市场的地位,更重要的是看加盟主的经营理念。现在很多企业选择大型的连锁企业开自己的加盟店仅是为了在购买产品时拿到最低价、在开店过程中店面的装潢费用由总部承担一部分、以及添置新设备时可以优惠,其实这些理念都是错误的。不仅要让他们意识到加盟连锁能让他们在各方面获得低成本,而且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无形的品牌价值和社会影响力来销售更多的商品,为商家带来更多的附加值。如果对方无法理解和接受,则只有放弃,做到宁缺毋滥。目前国内很多连锁企业不断地发展特许加盟店,在选择加盟主的时候并不对其进行评估和考核,这样会对企业整体形象的提升带来影响,很可能由于一两家加盟店的经营失误给整个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2.建立完善的人才培训体系 国内的连锁企业之所以发展缓慢,很大程度上归结于经营者经营思想的落后。很多企业不愿意花成本去系统地培训自己的员工,或者是有这样的想法,但真正实施起来又很困难。这是一个企业发展的瓶颈,也是企业经营的误区。对于连锁企业,不断发展直营店,就不断地需要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全靠引进是不现实的,所以只有通过对员工的培训,才能使得管理立即上新的台阶,这也是留住人才的一个有效手段。另外,对于特许加盟店,也应建立一套专门为加盟主进行培训的体系,让他们了解总部的发展情况,使加盟店的经营理念和总部的经营理念始终保持高度一致。同时,可以借助厂商的资源对促销员进行培训,通过规范的培训以提高零售店的销售额。 3.建立符合自己企业的计算机管理系统 现在大部分连锁企业已经建立或者正在建立自己的计算机管理系统。目前全国连锁零售业软件的开发都存在很多问题,目前使用的系统软件应用水平很低,还停留在基本的业务处理阶段,即便如此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可以说,信息系统落后的应用水平,已经极大地阻碍了中国零售企业的发展,特别是管理上的提升。 这几年,国内连锁企业的发展及现代化进程,是伴随着电脑系统的建立而发展的,苏宁电器公司的发展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企业要建立一套科学的信息管理系统,提升管理水平,比较便捷的方式就是:一是重视咨询服务,请顾客、专家帮助企业建立一套完整的运作体系,帮助培训企业管理人员。二是让软件开发商以及信息管理人员到企业业务部、财务部等各个部门进行几个月工作,这样才能尽快地开发出适合本公司的软件。 总之,国内连锁企业的整合是势在必行的,只有不断健全自己的经营体系、经营理念,最终抓住终端消费者,这样的企业才能做强、做大,也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企业经营论文:顾客满意的企业经营 企业在选择新的经营战略时,两个问题非常关键:是否适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如果适合又将以什么样方式和步骤实施?据统计,在实施顾客满意企业经营的所有努力中,75%的投入没有产生效益。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顾客导向型企业,必须站在企业的高度,深入思考以下问题:顾客信息系统是基础 顾客满意经营 最首要的基础是建立一套完整的顾客信息系统,以随时了解顾客的状态和动态。企业必须象管理其它资源一样对顾客进行管理,做到象了解企业产品一样了解顾客,象了解库存变化一样了解顾客的变化。 清楚掌握顾客的动态和特征,企业才可以避开以下常见的经营误区: 1、幻想留住所有顾客。企业应首先区分哪些是目标顾客,将有限的资金和精力用在刀刃上,到处撒网只能徒费资源。 2.以真正的顾客为中心。重要的不是大顾客,而是能让企业盈利的顾客。不要一味将资源用在所谓大顾客身上,多些关注能让企业赢利的顾客。必要时应剔除一些服务成本太高的顾客。 3.盲目开发新顾客。"以最忠诚的顾客为标准去寻找新顾客".分析企业现有忠诚顾客,找出这些顾客的共同特点,并据此寻找最合适的顾客。 零顾客成本即竞争力 建立顾客导向的企业就必须理解顾客成本,即顾客在交易中的费用和付出,它表现为金钱、时间、精力和其它方面的损耗。 企业经常忘了顾客在交易过程中同样有成本。企业对降低自己的交易成本有一整套的方法与规程,却很少考虑如何降低顾客的交易成本。 许多企业已意识到培养忠诚顾客是顾客满意经营的关键,做法却往往不得要领。以下例子可见一斑:当我们在餐厅受到不好的服务而投诉时,餐厅通常是以餐费折价甚至免费的方式给予经济补偿,期望以此获得顾客忠诚。但这只能平息顾客一时怨气,却无法得到顾客忠诚,因为顾客真正想要的是精美食物和好的服务。因此,培养忠诚顾客的最有效方法是将顾客成本降为零。 要培养忠诚顾客,首先要评估顾客的关键需求,然后开始改变企业的作业流程,设法消除交易过程中影响最大的顾客成本,尽量避免如交货不及时、手续烦琐等问题的出现。 重视内部顾客 顾客的购买行为是一个在消费中寻求尊重的过程,而员工在经营中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顾客满意度。联邦快递(Federal Express)发现,当其内部顾客的满意率提高到85%时,企业的外部顾客满意率高达95%. 一些跨国企业在他们对顾客服务的研究中,清楚发现员工满意度与企业利润之间是一个"价值链"关系: ·利润和增长主要是由顾客忠诚度刺激的; ·忠诚是顾客满意的直接结果; ·满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提供给顾客的服务价值的影响; ·价值是由满意、忠诚和有效率的员工创造的; ·员工满意主要来自企业高质量的支持和制度。 提高内部顾客满意度决不能仅仅依靠金钱,开放式交流、充分授权以及员工教育和培训也是好方法。 抛弃传统的绩效考核 顾客满意的企业经营是以顾客满意度为最重要的竞争要素,经营的唯一目的是顾客满意。因此,销售人员最主要的考核指标应是顾客满意度,而非销量。 在"派"专卖店中,只有店长有销售任务,店员的收入和销售额则丝毫没有关系,店员上岗前都要严格训练在各种情况下安排什么步骤进行规范服务。店长不直接与顾客打交道,只要对员工与顾客的每一次接触进行观察和打分,并在顾客走后对员工予以提醒或鼓励,打分表就成了员工奖金收入多少的依据。 正如陈昕在《企业不是机器》中所言:如果营业额与营业员的收入直接挂钩,营业员服务的目的就只在于"成交".成交又意味着顾客的付出,这使买卖双方站在了对立的立场。以顾客满意度为营业员收入依据,便使双方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他们的共同点都在于"满意".利益的一致使双方变得亲近,服务也更发自内心。 推行现场管理 制度显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顾客导向的企业经营中,现场管理将更有效率。在一项对国际优秀企业的调查中,最惊人的发现之一就是,这些企业100%地对员工进行解决问题技巧的培训。 推行现场管理,不但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可以教给员工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一家国际著名酒店中,领班必须将每天员工遇到的问题和适当的处理方法记录在一个专用笔记本上。每个员工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查看这个笔记本。这样的管理能不让同样的错误犯两遍,同时使整个团队能不断进步。 优秀的现场管理人员要在问题发生之前及时介入、解围,甚至必要时接手处理意外事件。而在随后的空闲时间,让员工立刻进行处理这种意外情况的模拟训练,让员工每天都能掌握新的服务技巧。但一般情况下,一定要充分授权,否则服务人员将产生严重的依赖心理,能力无法提高。 现场指导还有一个重要职责就是,记录并激励员工每次成功的服务和每一点一滴的进步。 理顺业务流程 企业必须有能力让服务满足、甚至超出顾客的预期,否则,就必须对企业的组织和业务流程进行重新的设计。认真分析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重新规划和整理,加强内部协作,建立一个能保证顾客满意的企业经营团队。这是建立顾客导向企业最大的难题之一。 要实现这种业务流程重组,必须首先了解所有内部和外部顾客真正想从企业得到什么。以顾客需求为出发点,来首先确定业务或服务部门的服务规范和工作流程;然后,以此为标准来重新考虑各个最相关部门的工作流程应该如何调整,以配合业务部门达成他们的目标。让企业所有经营活动都指向一个目的,即顾客满意! 理顺企业业务流程后,推行"下道工序即用户"的观念也非常必要。各单位和员工若都能为下道工序多尽一份责任,企业团队将无往而不胜。 顾客满意既然是战略,就必须在系统思考的基础上作好战略规划,否则,一味地追求顾客满意度可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结局。 企业经营论文:CIMS环境下的企业经营过程重构研究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企业经营过程重构的基本内涵,探讨了将企业经营过程重构的技术引入到CIMS工程当中去的必要性,并且较为详细论述了几个关键的技术。最后提出了CIMS环境下企业经营过程重构的方法和步骤。 关键词:企业经营过程重构;BPR;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八十年代中期以来,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和系统(CIM和CIMS)日渐成为制造业的热点,人们把CIMS看作二十一世纪占主导地位的生产方式,世界上许多国家和企业都把发展CIMS作为本国制造业或企业的发展战略,制定了许多由政府和工业界支持的计划,用以推动CIMS技术和系统的开发和利用。最近几年,又有一些新的制造技术和哲理相继提出并且被纳入CIMS体系当中去,大大丰富了CIMS的内涵。 CIMS的出现是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必然结果。CIM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更是企业组织和管理生产过程的一种哲理、思想和方法,而CIMS则是这种思想的具体体现。同其它具体的制造技术不同,CIMS着眼于从整个系统的角度来考虑生产和管理,强调制造系统整体的最优化,它象一个巨大的中枢神经网络,将企业的各个部门紧密联系起来,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更加协调、有序、高效。 CIMS对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经营过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国外的一些企业在实施CIMS工程时,往往按照CIMS的结构和要求对企业的组织进行全面改造和优化。1990年,美国原马萨诸塞理工大学的Michael Hammer教授提出企业经营过程重构理论(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简称BPR),引起了席卷欧美的管理革命浪潮,同时也为CIMS的思想体系注入了新的内容,目前对于CIMS环境下的企业经营过程重构研究已经成为CIMS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企业经营过程重构的内涵 企业经营过程重构是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企业的经营过程作根本性的重新思考和彻底改造,使企业在成本、质量、服务和对市场变化的反应等方面获得重大的改善,以显著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其基本思想是:(1)以用户的需求为中心,采用市场需求拉动的企业业务流程和组织形式;(2)精简企业组织结构,减少纵向管理层次,增加横向的管理范围,以灵活多变、基于项目组形式的组织结构代替传统的阶梯式组织结构,并且尽可能缩小中央管理部门的功能,而把更多的权限下放到业务部门;(3)最大程度地简化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剔除一切不增值的企业活动,加快业务流程和企业各部门之间的通讯;(4)企业经营过程和组织结构应同新的生产和管理技术相适应;(5)坚持“服务至上”原则,并且将供应商和用户作为重要的元素纳入到企业经营过程中去[1]。 所以经过重构后的企业,其技术资源、设备资源和人才资源等都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生产的敏捷性不断提高,对市场需求变化的适应能力也显著增强,从本质上讲,企业经营过程重构的目标不是渐进提高和局部改善,而是性能和绩效的巨大飞跃。通过企业经营过程重构,建立全新的体制,使企业管理发生质的变化。 任何企业都包含三个基本要素:技术、组织和人。所以企业经营过程的重构主要体现为对这三个基本要素的重构[2]。 1.对技术的重构 企业生产效益的提高不仅需要先进的制造技术和管理技术,而且还需要将这两个方面的技术有机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改造企业的信息基础结构,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覆盖整个企业的信息网络,使员工能够及时得到同自己有关的各种信息。另外,面对用户不断增加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及产品结构与制造工艺日益复杂化的特点,企业应不断加强产品设计、工艺设计和制造装配上等基本单元技术的标准化和模块化,使各种单元技术能够根据生产任务的需要快速及时地组织起来,满足市场对生产产品的敏捷性要求。 2.对组织结构的重构 目前,传统的金字塔式组织结构已经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代替它的应该是扁平化的组织结构,这种结构中的单元是能够适应新技术和面向过程的、跨职能的、具有高度自适应机制的工作组,这有利于组织内部以及与外部之间信息交流的迅捷畅通,同时组织权力下放,分散决策,提高了员工的自主性,进而提高了企业的反应速度。 组织结构的变化必然伴随着企业运行机制的变化,包括运营程序、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等。企业的经营过程将得到重新整合,原有的直线式的经营过程可能要被打破,一个经营过程的各个子过程既可以按照自然顺序进行,也可以根据需要并行或交叉进行。 3.对人力资源的重构 现在的制造系统中,人的因素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从很大程度上来说,一个制造系统成功与否,取决于是否能够充分发挥人的作用。对人力资源的重构主要有两个方面: (1)对各种不同性格特点的人才的优化组合。一个好的人才重构策略应该充分考虑到人才之间的性格和能力的互补,这样组合起来的群体作用会大大超过个体之和。反之只会对企业的高效运行起破坏作用。 (2)对员工的观念教育和培训。首先要创造适应新技术和新组织运营机制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念,员工应从控制对象转变为授权对象,尽可能让他们参与过程运营的日常决策,创建更加开放、更加简捷的交流报告机制,使员工真正确立“顾客至上”的意识;其次要对员工进行经常性的新技术培训,使他们成为多面型人才,这样更能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将企业经营过程重构的思想引入到CIMS中 传统上,CIMS是建立在对已有的各单元技术集成的基础之上的,早期的CAD、CAPP、CAM和MRP等单元技术是分别设计和开发的,彼此之间的联系比较小,成为一个个“自动化孤岛”,按照CIM的思想,各子系统设计时必须考虑系统集成的需要,所以人们提出了许多对现有子系统集成的技术和方法,但这种由下至上的被动集成在技术上有很大难度,并且增加了集成费用。 另外,人们发现,制造系统中各子系统的集成不仅仅是计算机化和设计几个数据接口的问题,制造系统设计的简捷合理更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企业必须根据系统和集成的观点对现有的企业各要素进行重构,在CIMS的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应采用“先重构后集成”的策略[1]。 CIMS企业的经营过程重构意味着企业按照CIMS的思想重新设计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这包含了生产和管理技术的重新组合和组织结构的重大调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产品结构的模块化和标准化。 (2)生产装备的智能化和柔性化。 (3)管理技术同生产技术的适应性。 (4)分布式的组织结构。 (5)并行的工作流程。 (6)信息流和物料流的简化。 (7)员工的主动性、创造性、自律性和多岗位适应性。 (8)用户—系统的一体化。 三.几个关键技术 国外的学术界和企业界经过几年的研究和探索,总结了一些BPR的关键技术,有些技术可以有效地运用到CIMS环境中,主要有以下几种: 1.基准研究 基准研究(Benchmarking)是一个连续、系统化地对其它企业特别是那些技术和效益领先企业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过程,目的是吸收这些企业的经验和教训,确定出最优的经营过程和工作方法,作为本企业进行重构的样板。 基准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步骤: (1)确定基准研究的对象,这主要同企业所要重构的内容有关。 (2)成立基准研究组织。这个组织中应包括企业的重要决策者、信息方面的负责人、数据采集和分析人员和多个领域的专家,必要时也可以将用户吸收进来。 (3)信息的采集与整理,即以合法的手段搜集其它企业特别是同行企业的信息,主要是有关一些企业生产经营策略、企业内部组织改造及企业文化树立等经验和教训。然后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和筛选。 (4)基准的制定。将处理过的信息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制定出适合本企业实际情况的基准。 由于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标准的CIMS概念,世界各国都是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来开展CIMS的,所以企业在确立自己的基准时不仅要考虑本企业的特点,更要注意本国的实际情况和所要面临的市场环境。 2.建模与仿真技术 CIMS工程对企业来说是投资强度较大、开发周期较长、技术复杂、风险大的系统工程, 一旦失败,将要给企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所以在CIMS开发和实施过程中,系统建模和仿真是必不可少的技术。企业的经营过程重构是实施CIMS工程的第一个步骤,对企业经营过程重构的建模和仿真也就显得格外重要。 (1)建模 CIMS属于离散事件动态系统(Discrete Event Dynamic System,简称DEDS),因此离散事件动态系统理论是构成CIMS理论体系的重要理论之一。目前基于这种理论的建模方法很多,其中Petri Nets和极大代数法是两种重要的建模方法。 Petri Nets是近几年来比较热门的离散系统建模工具之一,它能够模拟系统的动态变化过程,方法是将系统划分为两种基本元素:库所和变迁,用库所或库所的集合表示系统的各个状态,而变迁则表示从一个状态到另一个状态的变化,通过对网系统状态变化的分析,就可以对系统结构进行适当地简化和优化,并且找出系统的缺陷,进而提出改方案。 极大代数法是离散事件动态系统建模的另一个重要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可以将CIMS这样极其复杂的非线形系统转换为建立在极大代数基础上的线性系统。目前,有的学者已经能够将这种方法成功地运用于企业的生产系统建模和工业过程建模。 Petri Nets和极大代数法也能模拟企业经营过程,所建立的模型能够初步地反映出企业工作流程和组织结构上存在的问题。 (2)仿真 企业生产经营过程模型建立起来之后,通过实时仿真更能直观和全面地了解现有经营过程存在的问题,再通过迭代和比较建立全新的经营过程模型。其最大优点是能够充分发挥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且具有较低的成本。由于企业经营过程重构涉及到企业方方面面的问题很多,特别是人的重构问题,处理起来比较困难,需要从企业最高的决策层到最低的执行层的支持和协作,借助仿真工具的强大图形功能,员工们不仅能够看到未来的经营过程及其运作情况,而且还可以体验一下自己在未来的企业经营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使他们真正理解重构活动的意义。 3.基于Intranet的工作流系统(Workflow System) 工作流系统是一种智能化的信息系统,它能够管理和协调企业经营过程的有关信息,并且将这些信息迅速地传送到指定的地点。其主要原理是:计划管理员从他的工作站上查阅用户的申请单,根据顾客的要求确定执行哪些活动,并输入相应的活动代码和信息,然后系统自动生成一个“电子文件夹”,通过网络系统将其送至指定活动代码的工作站上。业务员们将根据“电子文件夹”中的指令开始在各自工作站上执行相应的活动。当一个环节的活动结束时,负责下一个环节的业务员会在自己的工作站上得到提示,于是执行自己的活动。整个过程一直这样进行下去,直到将一个用户的申请单处理完为止。 工作流系统的主要优点是: (1)信息传递速度快,而且经营过程的每一个步骤都环环相扣,因此可以缩短整个运营过程的周期。 (2)信息处理成本低,省略了许多原先人工处理的中间环节和协调工作,减少了工作人员的数量。 (3)经营过程处理的可靠性高,信息能够在线传送、在线监控。系统能够对每个“电子文件夹”的信息进行检查,发现问题立即反馈给计划管理员,而且系统还能够自动记录服务质量和测试数据,并且生成服务质量报告。 (4)服务效率高,体现了“服务至上”原则。由于工作流系统可以在线响应用户的需求,所以能够及时地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基于Intranet的工作流系统不仅继承了原来工作流系统的优点,而且为用户和业务人员提供了更为良好的用户界面,借助Web浏览器用户和计划管理员之间、计划管理员和业务人员之间及业务人员之间的信息交流更加方便、迅速,而且原先的工作流系统中业务人员获取信息的方式为“推动” 式,而在Intranet上,业务人员还能够搜集和“拉动”信息,细节的多少由业务人员自己决定。使用Intranet还能够快速地定位人员所需要的信息,并与之对话。 四.CIMS环境下企业经营过程重构的方法和实施步骤[1][2] 企业经营过程重构意味着对企业的管理程序和组织结构的优化,它是以市场环境和用户需求为前提的,这要求重构不能是盲目的,而是对应于一定的外部环境,从企业开始考虑重构开始到完成重构为止的一切活动都围绕着“用户需求”这个核心,而且重构后的企业流程和组织要有一定自适应能力,能够适应一定的市场环境变化,特别是对CIMS企业来说,企业经营过程重构既要有一定的动态性,以灵活适应市场变化,又要有必要的稳定性,以降低企业重构的成本。 所以,CIMS企业的经营过程重构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可行性分析和必要的准备工作 可行性分析的主要内容是对市场情况和本企业的现状进行初步调查,确定当前时期是否有必要实施重构工作,主要应该做哪几部分的重构,正确选择最佳的重构项目开始的时间和重构的主要内容,避免不必要的重构工作,并且初步估计重构给企业带来的利益。 准备工作主要是人的方面的工作,包括高层领导统一认识,对BPR的思想和重构后企业的经营模式的宣传,对员工的培训,以及建立过程性能评价指标等等。 第二阶段:实施机构的建立 实施机构应该由以下几个方面的成员组成: ·企业的最高决策者。企业的经营过程重构必须得到他们的支持,而且他们应该充分理解重构的必要性,能够为项目的实施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 精通BPR理论的专家和顾问。他们的主要作用是为项目提供理论上的指导,负责把握企业重构的方向。 ·项目主管。负责资源的调度与协调工作,他必须兼有技术专长和管理能力,能够有效地组织、规划和监督项目的实施。项目主管应直接对企业的最高决策者负责。 ·工业工程人员和多学科的工程技术人员。他们负责项目的具体规划、设计和实施。 ·经营过程中的业务人员。他们熟悉自己的工作,能够直接体会到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将他们吸收进来有利于项目的顺利实施。 第三阶段:总体规划 这个阶段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系统地分析国内外优秀企业,特别是同行企业的经验教训,重新评价企业的外部环境及战略目标,确定关键经营过程及其相应的高级目标、信息与资源需求,从全局角度对企业所有经营过程及其相互关系建模,并从中找出每个经营过程的物质流和信息流及其中的决策点和控制点。 ·分析所建的企业经营过程模型,确定影响企业运作效益的关键因素和重要变量。同时要借助经营过程承担者的实际经验,找出经营过程中存在的本质问题。 · 确立经营过程的目标。根据基准研究的结果,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合理地确定相应的目标。 ·制定出重构工作的进度和重点内容。 第四阶段:设计 设计阶段的工作主要是重构方案的制定,有下面几个步骤: ·对经营过程、组织结构、信息支持系统和企业文化等进行初步设计。对经营过程的设计是对整个企业经营活动进行分解和提炼,得出经营过程单元,然后再将这些单元适当地综合,归纳出几个宏观的经营过程;对组织结构的设计是指设计出面向经营过程的工作小组;对信息系统的设计是指设计出支持经营过程高效运作的工作流系统和计算机协同工作系统;对企业文化的设计的目的是创造一种新的文化氛围,企业具有员工个体的“活力”和组织的凝聚力。 ·对上述设计的结构进行仿真,根据仿真结果修改和选取最佳的设计方案。仿真的手段应该先进,尽量使用带有动画功能、具有实时性和动态仿真功能的软件。 · 对设计方案的可行性、风险性和性能价格比进行分析和评价。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同企业的经济实力、技术水平、人员素质和设备资源状况有关,设计时要考虑方案实施后,是否会产生暂时的负面效应,企业是否有能力承受等等。设计方案的性能价格比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第五阶段:实施与改进 这个阶段的步骤有: ·围绕各个关键经营过程进行组织重构,办法是组建面向新的经营过程的工作小组,并对小组的成员进行培训。 ·建立新的信息系统,用以支持关键的经营过程及其目标,并且突出信息主管人员的地位和作用。 ·对员工进行技术和素质教育,并推行新的企业文化。 ·试运行新的运营过程,对其中的各个阶段的运行效率进行评价和检测,并根据各方面反馈回来的意见和信息做适当的改进。 五.结论 CIMS虽然包含了许多先进的生产和管理技术,但是一个企业CIMS实施的成功与否主要在于如何将这些先进的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随着各种高新制造技术的发展和先进制造哲理的提出,CIMS的内容日益丰富,适用范围也日趋扩大。当前的CIMS结构体系中,人和组织已经处于核心的位置,如何将人、技术和组织管理集成起来是当前CIMS工程研究的重要课题。企业经营过程重构的思想大大充实了CIMS“集成”的内涵,使原先的被动集成变成了主动集成。将企业经营过程重构的思想运用到CIMS工程的实施和开发过程中,将会使CIMS的内部结构更加合理,集成效率大大提高。
教育心理学论文: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摘 要: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论文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有:内容体系的系统性与整合性不够突出;过多地仿效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而忽视人的特性;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的程度不高;本土化研究不够深入。解决教育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这些问题是我们心理学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问题;对策 一、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根源 (一)内容体系的系统性与整合性不够突出 我国教育心理学的体系缺乏统一的核心内容,其系统性和整合性不够,还没有建立起一个“范式”。有的学者认为,这种庞杂、零乱的现状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统一的心理现象被分割成易于实验和易于控制的小块,研究者各自为政,联系甚少;第二,研究课题繁杂多样:从小学生的记忆实验到中学生的思维研究,从教学技术到学科教育心理,从学习的神经心理学到教学策略的研究,五花八门的课题充斥于教育心理学领域。虽然多样性是学科进步的标志,但我们不得不说教育心理学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核心[1];第三,不同时期心理学研究范式的更迭(从行为观到认知观、人本观,再到社会文化历史观等),导致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侧重点发生变化,使得不同时期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都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理论局限性。 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之所以难以形成相对稳定的“范式”,一方面是因为它的研究对象非常复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与学情境中人的心理现象,它既研究施教者和受教育者在教和学过程中各自的心理活动,又研究二者在相互交往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人内心的复杂性、人与人交往的复杂性、教与学情境的复杂性,必然导致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另一方面是因为研究者认识的局限性。我们对一门学科的认识往往是由简单到繁杂、由零散到系统,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就全部认识清楚,这决定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同样有一个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此外,研究方法和手段的限制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二)过多地仿效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忽视人的特性 传统的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实证法,二是现象学的方法,这两种方法在不同时期各有侧重。 心理学的特点是人研究人,心理学研究的首要困难也恰恰在于人研究人。自然科学是人研究物,物性变化的表象与表象背后的真相都是客观而真实的,不以研究者的意志为转移。在心理学,以人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时,无论研究情景如何精密设计,终无法避免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因主观因素而造成的偏差。这就是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即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性”,而不是一般自然科学所研究的“物性”。教育心理学正是由于过多地仿效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忽视人研究人所形成的复杂人际关系的影响,无法达到根据外在行为表现以了解内在意识或动机的目的。 (三)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程度不高 心理学家在面对教育心理学问题时,会表现出两种不同的研究旨趣:理解与应用。这便有两种不同的研究类型: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应该说,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侧重于应用的科学,应对教育实践有直接的指导作用,也即教育心理学理论研究不能脱离教育实践,而应该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紧密结合。但是从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和现状来看,传统教育心理学过分注重基础,所提出的理论和方法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往往是通过将教育心理学原理应用于其他教育学科(如教学法)而间接起作用的[1]。再有,即使是现在,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大多研究课题均来自于理论而非教育实践,这也使得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难以对教育实践提供有效的指导。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总的来说是对教育心理学学科性质定位不够明确。具体来讲,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之间脱节。教育心理学研究更多的是从理论到理论,难以指导实践,而教育部门的实践工作者虽深感教育心理学有用,却又不知如何去用。第二,目前的教育心理学更多的只是服务于学校,这种单一的服务范围局限了教育心理学广泛的应用性[2]。 (四)本土化研究不够深入 尽管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学记》中就有丰富的教育心理学思想,但是中国教育心理学和整个心理科学一样,属于“舶来品”。西方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对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影响更加突出[3]。纵观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主要还是学习借鉴的多,独立研究的少。 我国教育心理学出现中国化不足的问题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发展的必然:一方面,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首先诞生在西方,它发展早、发展快,有着较好的物质基础和群众基础,又受到国家的重视,因此一直处于领先位置;另一方面,我国的教育心理学起步晚,尤其是经过“十年动乱”,在80年代后才开始全面复兴。当时,我国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工作刚刚恢复,还没有足够的研究成果和材料,而教育实践中又急需有关的知识,因此,只能借鉴和学习国外的研究成果,同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开展一些独立研究。相比之下,我国的教育心理学确实与西方存在着差距,尤其表现在研究课题、研究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这种差距常常使我们只看到学习他人的重要性,而忽略了自身独立发展的必要性。 二、解决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的对策 (一)用整合的观点构建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 综观过去近一个世纪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的发展变化,我们能够发现,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呈现出明显的综合化趋势。 以整合的观点构建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我们应该遵循以下三个原则:第一,人类教育的共同目的决定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的基本框架,科学合理的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必须符合教育的真正目的;第二,教育的对象特点和需要是选择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的基本依据,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必须依据教育对象的特点和需要,在保障学科主干内容的前提下,灵活选择教育心理学的具体内容,即教育心理学在内容选择上既要有共性部分,也要考虑教育对象的实际需要,体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和对象性;第三,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要在稳定和发展之间寻求平衡。教育是复杂的系统,人们对教育规律的探索也在与时俱进,这要求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必须随时代的变化不断发展。同时教育又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教育的目的、要素以及基本的教育理论(比如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都是相对稳定的,这要求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也要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稳定。 笔者以为,以整合的观点构建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包括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发展历史、理论派别等方面的内容;(2)学习心理,主要探讨学习心理的规律和方法;(3)教学心理,主要包括教学设计、策略以及一些具体的教学方法;(4)教与学的制约因素,主要讨论学生的个体差异,家庭、班级、社会、师生关系等影响因素以及美育心理、品德心理、教师心理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内容。 (二)教育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应处理好几对关系 1.要处理好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关系。定量研究采用源自自然科学的方法,力图保证所研究问题与结论的客观性、可靠性和概括性。定性研究旨在从不同的角度来了解个体或社会的现象,这种研究通常在现象发生的真实环境中进行,借以把握该现象的整体轮廓。在国际上已经有人提出两种研究取向的结合问题。如“多方法三角测量(cross-method triangulation)”的观点认为,一个典型的应用就是在效度研究中的“多特质多方法模型(multi-traitmulti-method matrix)”[4]。 2.要处理好实验研究与史论研究的关系。教育心理学家都强调实验研究。教育心理学中的实验研究主要是指对教育现象有控制的观察研究。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实验研究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教育心理学同样有许多理论问题值得我们去探索,这就是教育心理学的史论研究。实验研究要以史论研究为基础,史论研究是实验研究的升华[4]。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历程,实际上也就是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也正是理论体系的日趋完善,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成熟的基础。 (三)以素质教育实践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指南 21世纪是我国积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时期。当代教育心理学要想作出应有的贡献并使自身充满生命的活力,就应当结合我国教育实践和改革,深入研究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实际问题,这对于促进我国教育改革的全面深化和教育心理学的自身发展都具有特殊的意义[5]。国内有学者指出,近20年来,教育心理学的一些研究成果已经对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实践起到了推动作用,如张大均等(2005年)指出,教育心理学的以下研究成果为我国素质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1)学生个性全面发展与教育环境关系的研究:(2)学生智能发展与知识学习的研究;(3)学生社会性发展与规范学习的研究;(4)教学的有效性与人才培养规律的研究;(5)教师职业素质与专业性发展的研究[7]。 但是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应用性为主的学科,其为教育实践所提供的指导还远远不够。为此,教育心理学研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为素质教育实践提供更多的指导:首先,继续加强德育心理研究。其次,美育心理研究应该进一步得到重视,为学校审美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其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健全心理素质培养的研究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践服务。 (四)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应用研究 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应用研究,就是要解决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国化(也称本土化)这一问题。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主要是指中国的心理学工作者在研究工作中要做到从研究者本位出发,准确地发现国人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彻底地揭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类心理的相同点和相异点,为世界心理学发展作出贡献。 发展本土文化取向的教育心理学理论研究可采取两个方向:一是以当代教育心理学重要理论为主题,以本土文化群体为对象,从事验证性研究,并将研究结果用以推论解释文化同质性个体的心理与行为;二是以本土文化群体代表性的人性特质为主题,从中抽取的样本为对象,从事原创性研究,并将研究结果建构为理论,以彰显中国教育心理学的特色[6]。总的来说,教肓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应该遵循以下七个字的途径:摄取一选择一中国化。 教育心理学论文:教育心理学在计算机C语言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摘 要:利用教育心理学中的基本理论和有关原理,结合c语言的特点,探讨其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具体运用,以便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c语言;教学方法 1 学习动机的培养 对于初学编程的学生来说,c语言灵活的表达,丰富的类型,不太严格的语法,自由的设计反倒使学生无所适从,由此产生畏难情绪。如何激发学生学习c语言的动机,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是提高c语言教学质量的关键工作之一。 心理学指出,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原因。学习动机就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编程的动机,即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学习和认识的效果就不佳,甚至无法进行。因此,在学习c语言的目的和意义明确之后,要努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动机对学习的影响,是通过加强努力,集中注意和对学习的立即准备去影响认知的相互作用过程,犹如“催化剂”产生间接地增强和促进的效果。根据耶克斯-多德森律,唤起水平与绩效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曲线关系,动机的中等程度的激发或唤起,对学习具有最佳的效果。另外,动机的最佳水平随课题的性质不同而不同,在难度不同的任务中,动机的强度影响解决问题的效率。所以,在完成教学大纲的全部内容和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有效的控制作业难度,尽可能地减轻学生的负担,能更好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2 皮格马利翁效应 心理学上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是人人熟知的。它由教师对学生寄予期望而导致学生表现优良的心理效应。 1966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通过实验,研究了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对学生成绩的影响。他在实验中发现的罗森塔尔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不仅影响了人们的教育观念,而且对人们的其他社会性行为都产生了深远的意义。 实验并不复杂:他来到一所乡村小学,给各年级的学生做语言能力和推理能力的测验,测完之后,他没有看测验结果,而是随机地选出20%的学生,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些孩子很有潜力,将来可能比其他学生更有出息。8个月后,罗森塔尔再次来到这所学校。奇迹出现了,他随机指定的那20%的学生成绩有了显著提高。 为什么呢?是老师的期望起了关键作用。老师们相信专家的结论,相信那些被指定的孩子确有前途,于是对他们寄予了更高的期望,投入了更大的热情,更加信任、鼓励他们,反过来这些孩子的自信心也得到了增强,因而比其他的80%进步得更快。罗森塔尔把这种期望产生的效应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叫“罗森塔尔效应”,或“教师期望效应”。 罗森塔尔的实验告诉我们:在教育的全过程中,当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期望时,就会萌发或增强学好的愿望、向上的志向、勤奋学习的动力。 在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倾注情感,爱心激励。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一个学生对老师的喜爱程度往往决定了他学习某一门功课的热情。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已的天赋、才能,有自己独特的闪光点。在教学中通过态度、表情、行为、方式将这种期盼传递给学生将有助于教学的良性循环。如课堂上一句激励性的语言,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赞赏的手势,都能使我们的教学焕发夺目的光彩。 c语言教学是师生之间共同完成的活动,虽然教学效果的好坏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心理学角度上讲,师生之间的心理协调是极其重要的一个问题,这不仅是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问题。而情感是教学中的心理条件之一,课堂教学活动不仅仅是一种信息的传递,而且是伴随着感情的交流。所以,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一方面要善于调动自己的感情因素,保持饱满的热情;另一方面要以情动情,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感情,以达到加速双边活动的进程。其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创造一个宽松的、良好的课堂气氛。这就需要:① 师生明确教学目的。一堂课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师生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围绕目的进行教学。② 课堂教学注意直观性和趣味性。③ 多用启发式,多提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启迪学生思维。总之,教师要教书育人,教学中做到动之以情,寓教于情,教与学配合默契,学生学习兴趣就会油然而生,教学效果自然就会大大提高。 3 迁移心理的应用 在c语言学习过程中,先行学习往往影响后续学习,这在教育心理学中称为“学习的迁移”。如果先行学习对于后续学习产生积极影响,就是正迁移,反之就是负迁移。学生在c语言学习中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以迁移理论为心理学基础的对比分析能有效地帮助学生防止和纠正这些错误,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自然语言与c语言的比较,作为计算机专业教师,我们应充分重视对比分析在c语言教学中的指导作用,将其有效地应用到教学的实践中去。培养学生成熟的迁移心理素质。在c语言教学中,正确认识和处理学习的迁移,认识迁移是有条件的,有规律可循的,对促进学生正迁移心理的形成和防止负迁移的发生,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所以做为c语言教师,要想让学生把c语言学好,应该把重视与学好相关的数学知识同步进行。这是因为如果学生数学基础好,在描述程序算法时就会比较顺利,产生错误也比较有规律,纠正起来就十分容易。除此之处,利用先行学过的c语言基础知识促进后续学习的迁移也是相当重要的。这两种迁移相互结合必然对学生c语言学习起到极大促进作用。 大量这方面的研究表明,当先学的知识不稳定和不清晰时,采用一个比较性组织者比过度学习新材料效果更好。因为比较性组织者指出了新旧知识的异同,它增强了原有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稳定性和清晰性。此外,当原有的知识本身已经巩固和清晰时,提高可辨性的唯一方法就是过度学习新知识。在概念的学习中,呈现一系列刺激,以便连续地比较概念的有关特征与无关特征,有利于促进概念的形成。在讲解c语言基本数据类型及运算符的相关知识时,有较多的相似且琐碎的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可考虑在初学时,采用简化和对比性的教学,让学生对这些基础知识有个整体并有条理的初步认识,在后续的学习中,随着知识的增加和运用的增多,逐步提高学生对这些知识的巩固和全面的理解。 奥苏贝尔等人的研究发现,学生对先前知识的掌握程度同以后学习的有关知识成正相关。例如在以前的学习中掌握知识较好的学生同掌握较差的学生相比,在新的学习中,前者比后者更好。同样,在学习c语言基本概念和原理时,若提供相同的例证太少,学习者就不能充分掌握概念和原理,迁移效果就很差。 充分的学习是产生有效迁移的一个有利条件。这个结论符合许多一般观察得到的事实。在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同样可以找到很多这样的实例,比如一个喜欢c语言并常常自己动手编写程序的学生,在学新知识或拿到一个新的编程题时,可以不太费力的完成,而对于一个练习较少的学生来说,则在遇到新问题时常常会很困难,甚至无从下手。 在这方面的研究、观察及事实表明,不管学习什么,只要充分地学习好是最重要的。这也说明学习应该按照预定的计划和步骤进行,学习必须达到一定的程度和水平。那种急促的、不深刻的或表面化的学习都不利于迁移。 教育心理学论文:浅析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 [论文关键词]教育心理学 教育学 学生教育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具体叙述了教师的角色定位,表明了教师研究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将教育心理学具体理论应用于课堂教学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而且可将心理学适当地应用于学生教育工作,从而起到提高学生工作效率的作用。本文就是从具体的现实状况出发,用教育心理学里面的具体理论适当地应用于学生教育工作所起的具体作用。另外,本文以西安小学生的学习及教育为主要研究对象。 引言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化的具体传播者,在人类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纽带的作用。当代学生都有这样的特征:生活在飞速发展的21世纪,对各种新事物接受速度快,思维相对靠前,观念比较新颖,敢于向旧观念说不,勇于创新,善于质疑,对自身当前现状不满意等,但是他们也有攀比、崇尚名牌这些比较大众的毛病。随着“90后”“00后”的长大,教育工作尤其是学生教育工作就变得更加复杂与多变。当前的教育要适应新的环境与变化,掌握好、应用好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与知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满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具体实际需要,帮助学生战胜各种心理障碍,从而达到有效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这也对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许多的挑战。 一、当前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教育心理问题及相关现状 学生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容忽视的一环,许多学生教育工作者如班主任(中小学)或辅导员(大学以上)都感觉学生工作难做,这是当前存在的现实。小学教育培养的对象是小学生,他们生理上发育还不成熟,心理上也不太成熟或是说处在一个相当低的水平,个性特征不明显,独立思考和独立学习能力相对中学生都比较弱。所以说教育工作者要掌握心理学知识,懂得合理运用于教育教学工作中,能够将教育心理学具体理论恰到好处地应用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通过作者本人在西安带家教对孩子的了解以及参阅相关资料,了解到这一现状的存在及其严峻性。 二、提出相关措施 具体做好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罗森塔尔效应”的有力把握 “罗森塔尔效应”也可叫做“教师期望效应”,所谓教师期望是一种非常大而且潜力十足的教育教学力量。经过一段时间,学生会从教师的行为与表情中感觉到教师对自己的不信任,从而会以不积极甚至消极的态度来对待教师,这种消极态度的日积月累,会导致学生拒绝老师的要求。有些性格内向的学生,老师的一次态度不好,很可能会给其留下阴影,影响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最后这些学生常常和教师所预料的那样,学习成绩一天天下降,品行也一天天变坏。这样不是说教师当时自己的看法对,而是自己的看法影响了一个小孩的以后发展。所以说老师的期望对学生至关重要,尤其是未经世面的小学生。在这里作者简单地举一个例子,我带家教的小孩是西安红星小学三年级学生,她特别希望自己在班里当个班干部,因为班主任对班干部比较偏爱,比起普通的学生更加关心。这就是学生期望的得到老师的积极期望。有一次发生了这样的事,班主任未经班级体学生投票,就私自指认了一个学生做班干部。于是,这个小孩非常不服气,因为她觉得那小孩没自己学习好。在这指出的是这个班主任就这件事而言没有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公平公正的形象。很可能,这样以后,班级的学生都会认为老师偏心,在同学们心目中树立起不好的形象。在这,我想说,老师是个良心活,小孩真的特别需要老师的信心、赞扬、鼓励。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要学会好好利用“罗森塔尔效应”,认真鼓励与关怀每一个学生,切实对每个学生都寄予合理的期望值,从而使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都可以努力地克服自身的自卑感。最终,使他们成为老师与同学眼中的好学生。 (二)巧妙的应用心理暗示 什么是暗示?暗示一般指人或环境以不明显的方式向个体发出某种信息,个体在无意中受到这些信息的影响,并做出相应反应的心理现象。不管是对在班级中学习好或成绩不好的学生,暗示的作用都是积极有效的。学生教育工作者如班主任或辅导员可以用技巧性的语言或表情,给予学生有效的诱导和暗示,从而使学生逐渐改变原有的自卑感和不好的态度,达到学生向自己说自己心里话的目的,从而达到鼓励学生的目的。在这提出的是,这一方法对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作用更加明显。 (三)善于应用鼓励的语言 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工作中,如果无意间的行为与言语伤害到某个学生的自尊心,这个学生就会不喜欢这名老师的课程,甚至讨厌这位老师。这就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积极的语言对学生影响大,相反,消极的语言也会给学生带来伤害。就这一点作者可以拿本人做个真实的例子。作者本人从小胆子小,性格比较内向,上课轻易不敢发言。有一次全县统考,本人拿了第三名。那个新来的班主任对本人格外好,也可能有那次第三名的影响,以后作者本人成绩一直表现很好,后来还做了班长,因为我知道老师欣赏本人,相信本人。因此作者觉得自己应该好好学习,不辜负老师的期待。试想,如果新来的班主任还是拿以前的眼光看作者本人,本人一定一直还是那个胆小的女孩。因此,班主任应该善于用鼓励的语言给学生信心,在同龄人面前得到表扬,对学生自身影响巨大,对学生以后的生活与学习态度也影响巨大,所以作为班主任一定要明白这点。 (四)关爱心理效应的应用 美国心理学家特尔福德是这样认为的,可以促使学生学习的基本动机可分为两种,其中的一种就是我们常说的社会交往动机,另一种就是荣誉动机。前一种表现出的是学生发自内心的愿意为他自己所喜欢的老师而发奋努力学习,从而获得老师的关心与信任;后一种就是希望自己能获得他人的认同、赞扬等方面,而且这两种动机对学生学习自学性和自主性非常重要。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班主任,应该要经常表扬自己的学生,多抽出点时间去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情况,切实地帮助学生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这样就能让学生在心上想到自己是得到老师的“关心”与“信任”的,就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今社会下小学生的压力和负担都比较重,使他们缺乏一些自信心,而其中相当大一部分又是独生子女,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在家里的中心地位,到学校如果得不到老师的“关注”,心理上会有较大的落差,学习不自觉,就不自信了。鉴于小学生的这些学习心理特点,班主任就更应该从关心学生出发,在生活上和学习上主动爱护、帮助他们,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他们感觉到老师的“关心”,因此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上去。 (五)和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 当学生对班主任或辅导员诉说自己生活中的苦恼和学习中消极的情绪时,班主任就担当起了心理治疗师的角色。首先班主任要注意细心倾听学生的烦恼,让学生在这里可以放下自己的所有包袱,然后根据他们问题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一开导。其实往往教师只需要耐心地倾听,学生将自己烦恼都说出来,达到一个倾诉的过程,问题基本就解决了一半了,接下来就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与开导过程了。因此作为新时代的一个合格老师一定要耐心倾听学生的烦恼与困扰。 (六)对情感教育的有效和合理的应用 可以这么说,情感教育一词在西方学者的基本定义中,它一般是指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应。它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总的来说,情感教育就是指学生可以接受到愉快、开心的教育。因此,在班主任或辅导员的教育工作中,运用情感教育在提高教学效率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情感教育就是一种思想转化,班主任的某一种要求和意见,学生只有真正产生对班主任的信任感,才会对班主任的建议和要求产生认同感进而接受。相反,如果学生认为班主任或辅导员的行为与建议不是对自己真正的关心时,学生就会有行为上的不接受。因此,只有班主任或辅导员对自己发自内心的关心,教师充分应用情感对自己的学生进行教育,尤其是对学习、思想上比较后进的学生,使他们亲身感受到来自班主任或辅导员的关爱与温暖,他们就会渐渐消除对班主任或辅导员的对立情绪,这时,教育工作者帮助他们学习与思想上进步就更容易了。所以,在这一部分学生的教育工作中,正是由于班主任或辅导员对学生的关爱与信任才会使他们进步,可见情感教育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以上讲述我们可以发现,心理学的具体理论与方法应用于学生教育教学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运用心理学理论与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因此,要想使教育更加科学化,就必须学会如何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就西安而言,大多家长格外关注小孩的初期教育及小学教育,辅导班就像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学生放学后要上各种各类的辅导班,周末还要上奥数、奥语、英语补习班。所以说,小学生虽然在校压力小了,但是择校考试是他们不得不上越来越多的补习班,他们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所以说,虽然补习班的出现相对减轻了学校班主任及代课老师在成绩等方面的压力,但是班主任依然是小学生主要思想与学习的教育者,可以说,如果在校老师可以有效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学生就可以在学校高效率地进行学习,这样以后就不用参加各种各样的课外补习班了。所以说,在校教育工作者的作用真是任重而道远。西安小学生面临着较大的升学压力,5大名校是他们的最高目标。这就要求班主任在关注学生成绩的同时更要关心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要求我们班主任及相关教育工作者学习相关教育心理学知识的掌握及如何应用。 教育心理学论文:试论心理学范畴的教育心理学的贡献与局限性 论文关键词:教育心理学 范畴 贡献 局限性 论文摘要:归纳和分析了心理学范畴的教育心理学在研究范式、学生学习以及教师教学等方面的贡献与局限性。并针对不足之处提出了建议和对教育心理学未来发展的展望。 自创建以来,人们对于什么是教育心理学一直存在争议。1987年美国心理学学会(apa)教育心理学分会对教育心理学进行的界定认为,“教育心理学关心的是发展、评价和运用有关人类的学与教的理论,以及由理论衍生出来的和能增进教育活动和过程的教育内容、计划、策略和技术”[1]。尽管国内外专家对教育心理学的界定不尽相同,但综合起来可以得知:从学科范畴来看,它既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又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结合产生的交叉学科;从学科作用来看,它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兼备的学科[2]。根据这些特点,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心理学范畴的教育心理学的贡献和局限性。 一、在研究范式上的贡献与局限性 1879年心理学脱离哲学范畴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以来,一直想成为一门类似于物理学的“纯科学”,所以受心理学中科学主义研究取向的深刻影响,教育心理学也放弃了原有的哲学研究取向,转而走上科学的研究取向。研究取向的改变必然导致研究方法的转变,心理学中一些科学的、实证的研究方法被逐渐引入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中。 定量研究(quantitative research)与定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是包括教育心理学在内的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的两大主要范式。长期以来定量研究一直在心理学研究中占据支配性的地位,定性研究的发展则较为缓慢[3]。定量研究范式强调在研究设计、数据收集、结果的处理与解释上必须具备严格的形式,具体表现在:强调对事物进行量化的测量与分析;强调对研究对象进行人为干预,创设实验条件;主要采取假设验证的研究方式。定量研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方法体系,包括严格的抽样技术(如随机抽样、分层抽样、系统抽样、整群抽样),量化的资料收集技术(如问卷法、实验法)和以数理统计为基础的资料分析技术(如描述统计、推断统计)[4]。定量研究的范式引入心理学以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奠定了心理学的科学地位。 但是定量研究的方法过于狭窄,从而表现出一系列的弊端:1)定量研究范式强调客观性,重视观察、实验、测量,完全剔除了形而上学。2)定量研究只研究客观的、外部可观察到的现象,把人的心理机械化、生理化、动物化,重视外显行为的描述,排斥人的内部心理活动,忽视人的主体感受。3)定量研究有一种元素主义的倾向,把完整的、系统的心理肢解为相互独立的部分。4)定量研究范式重视科学方法的运用,形成了方法中心的倾向,要在心理学的研究中力求实证性和精确性,使心理学成为精密严谨的科学[5]。 心理现象的复杂性使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成为必然。定性研究的方法是由人类学、人种学以及其他社会学领域的基本方法发展起来的一种强调在自然状态下,由观察者参与体验,并最终获得和解释关于研究对象深度信息的研究方法[5]。定性研究可以更多地反映自然情境下人的心理活动,定量研究具有可重复性且客观,两者可以优势互补。 二、对学生学习方面的贡献与局限性 心理学范畴的教育心理学揭示了一系列有关学习的心理学规律,既充实了普通心理学的一般理论,也为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立下汗马功劳。心理学各学派在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很多关于学习的理论,建立了各自的理论体系。例如,以桑代克、巴甫洛夫、华生、斯金纳等为代表的行为主义者通过实验提出各自的学习理论,形成了教育心理学中的重要派别——联结学派;德国的苛勒等通过对黑猩猩的一系列实验,提出了“完形——顿悟说”这一早认知学习理论[6]。 这些理论极大地丰富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并为教学实践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使教育心理学从单纯的哲学思辨转向科学研究的方向,但完全抛弃哲学思辨未免有矫枉过正的嫌疑。心理学范畴的教育心理学倾向于把人类复杂、高级的学习过程等同于动物盲目、简单的学习[7];把学生有主观能动性的学习、探索看做是机械、被动的信息输入和加工过程;将人脑的认知过程和计算机的程序运算等同[8]。这些都是在今后的教育心理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心理学需要学习教育学的思想方法,认识到实验室条件下人类学习的经验和规律不能一成不变地推广到现实的学习中,因为,人类真正的学习过程远比在实验中呈现出的要复杂和多变,现实中影响学习的各种因素也更加纷繁复杂,不容易控制。 三、对教师教学方面的贡献与局限性 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从20世纪50年代以前集中于学习问题转向对教学问题的极大关注,而对实际教学问题的关注使教育心理学成为生命力旺盛的学科。kyriacou(1986)指出,教育心理学需要宣扬的不是“心理学知识”,而是心理学视野下的“教育实践”。教育心理学的职责应当是拓宽教师教学和学习的技艺。教育心理学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及其发展、教师的专业及个人发展。教师可以通过汲取诸如创造性思维、动机、学习策略等心理学概念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9]。归纳起来,教育心理学对教师教学与管理方面的贡献有:改进教师已有的教学观;提高教师教学的效能感;让教师更好地进行反思性实践;更好地进行课堂管理等。 然而,目前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水平对教师教学的指导作用是有限的。首先,教育心理学对有关教师教学方面的研究还不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研究那样系统和深入,对教师教学方面的研究还需要加强。其次,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缺乏紧密联系。教学是复杂和不可预测的,其间充满着不确定性和快速整合的各种行动。教师在面对千变万化的实际教学情况时,很难完全照搬教育心理学中的各种教学和管理理论。而且,人是最复杂多变的个体,不同的学生组成了具有不同特点的班级,因此,教育心理学中的一般教学规律不一定适用于每个班级,教师还需要进一步深入了解和不断改进,才能找到行之有效的教学和管理方法。 小结和展望 总体来说,心理学范畴的教育心理学贡献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教育心理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很多关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理论,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指导和改善了实际教学情况。但仍然有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改善。所以,在未来的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和完善。 1.研究方法上的结合与创新。定量研究可使研究客观化和精确化,定性研究能使研究者产生更多的新思维和新假设。因此,应尽量将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创造出一些新方法,如,区间估计和模糊数学等等[10]。继续保留传统研究方法的同时,也要利用新技术来创造新的研究方法,使研究手段更为现代化,提高研究效率。高科技的迅速发展不仅为数据处理和分析提供了极大方便,也为定性研究提供了许多新的支持。例如,在运用调查法时,可借助网络技术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调查的取样更丰富,操作更为经济和便捷。 2.对研究内容的拓展、深入和整合。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的各种心理活动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不可分割。因此,我们的教育目标应该定位于培养身心统一和人格健全的人。对个体的学习动机、情绪和认知等心理成分进行探讨一直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但之前的研究往往孤立地考察单个成分对个体学习的作用,未能在开放的、多维的框架中探讨各种成分之间复杂的交互作用。将来的研究应呈现出多因素的动态整合趋势,综合考虑认知、动机、情绪、态度、信念、情境等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并试图建立起新的模型或理论[11]。 3.理论研究和应用紧密结合。我们强调教育心理学理论和实际的联系,主张在重视应用的同时,也绝不排斥那些跟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探讨。理论对实践具有不可忽视的指导作用,不重视理论的研究就会盲目实践。要解决理论和实际难以紧密结合的矛盾,我们应构建理论和应用并重的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10]。理论研究为解决教育中的各种问题提供科学的心理学依据,应用实践是用这些心理学理论更好地解决教育教学情境中的有关问题,二者的紧密结合可以更好地推动教育心理学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论文:教育心理学在儿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 教育,医学;心理学,教育;儿科学 儿科学是研究小儿各年龄时期生长发育、卫生保健和疾病预防与治疗的二级学科.由于儿童正处于不断生长发育阶段,生理、解剖、免疫、病理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防及预后等均与成年人有所不同,而初次接触临床医学的学生往往把它等同于其他临床学科,开始时不够重视,甚至对儿科学失去兴趣,从而影响到后续课程.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儿科学教师应掌握一定的教育心理学原理和方法,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提高教学效率. 1 明确学习目的与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需要是人从事活动的内驱力和诱因,是人积极的源泉,而中国大学生意识到的基本需要依次为求知、友情、建树和自尊自立等.以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而言,高等学校教师只有把国家要求及高等医学教育需要转化为学生自己的需要,学生才有可能接受,才会产生内驱力而去行动.内部动机指儿科学学习活动本身就是学习者所追求的目的.认知心理学强调人类天生具有追求知识的愿望,会不断地追求知识的意义,并理解周围的事物.在儿科教学中应设法调动学生的内部动机,使他们产生根本性变化.临床儿科学是儿科诊断与治疗,所讲授的内容基本是以基础理论为主,即授课形式上以获得言语信息为主,但传统的儿科学教学是以学科分块的形式讲授的,往往造成知识分离,内容衔接差,学生难以把学过的基础理论和临床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难于在短时间内接受儿科学的临床知识,不能形成整体思维及临床思维特有的能力,从而不能对疾病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医学院校一般将儿科学课程开设在外科学及内科学之后,而儿科学有些疾病同内科学大同小异,造成学生不愿意认真学习儿科学.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在短时间内抓住学生的心理,突出儿科学的特点,并辅以真实病例及实习课对理论进行进一步的阐明,指导学生如何联系儿科病例进行思维,即调动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外部动机是指儿科学学习者受到外力推动,如金钱及名誉等外部诱惑而激发的动力.学习活动是满足动机的手段,儿科学学习的目的并非为了获取儿科知识本身,而是儿科学习成就以外的外部奖励,从而实现自己的价值.教师可以利用外部动机鼓励学生学好儿科学,但必须注意外部动机并不出自学生本身的兴趣,故一旦消除,学生很可能放弃儿科学学习.兴趣是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对学生而言,它则是推动他们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 [1] ,从而调动学习兴趣. 2 采取激励措施调控学生的学习情绪,保证学习效率 研究表明,人的快感及痛感均在大脑中形成,当人体某些感受器受到外界刺激时大量的感觉细胞发生变化,而所产生的神经冲动通过感觉神经传递到大脑中,会在其中引起正面或负面性质的、具有一定强度特征的、纯生理性的情绪性反应,或称情绪状态.因此,人的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及自身需要关系的反映,它构成心理活动的背景,对人的行为产生很大影响.学生每天都经受不同的外界刺激而产生相应的情绪状态,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行为.学生在学习中的情绪状态直接关系到学习任务完成的好坏,既是在儿科学教学过程中必须关注的重要现象,亦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由于学习情绪的好坏是外界环境刺激所引起的学生内心体验,这种心理状态可以转化为学生对外界认识活动的主要激活因素和调控因素,影响或支配着学生的学习动机及行为,所以调控学生的学习情绪是保证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最主要的方式是采取激励措施. 2.1 影响激励 是指教学人员及教学管理者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学生,以调动其学习兴趣的方式.教师及教学管理者的素质、品德、风度、能力、水平和实干精神等均是影响学生学习情绪的主要因素.这要求教学人员及教学管理者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努力成为学生的楷模. 2.2 情感激励 是指教师和学生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朋友式关系的方式.教师应做到生活上关心、心理上沟通且学习上指导学生,使学生和教师在学习目标上有认同感,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心理学认为,教师必须喜欢自己的学生,对学生要有深厚的感情,使学生不但尊敬教师,而且从内心喜欢自己的教师,这种师生感情的建立是教学工作成功的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了解学生,关心帮助学生,尊重学生,以情感人,使学生感到温暖,实现师生之间思想的沟通和共鸣.延边大学临床医学院儿科学教研室的教师年龄多数在45~55岁之间,而学生多数在23~25岁之间,因此师生之间较常存在沟通障碍,故教师应多想方法接触学生,了解其内心想 法,理解和关心他们,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 教学方法的应用 教学方法包括教材的呈现、师生相互作用的方式、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运用.目前,全国大部分高等学校的讲演法仍是大规模集体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教师只是按照平均效果来设计教学 [2] .采用以讲演方式进行大规模授课的方式时首先教师用自己的热情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授课内容与学生兴趣相联系,从以课堂及教材为中心方法,逐渐过渡到以问题及学生为中心的授课方式上,从而达到掌握重点,了解一般,少而精,使相关知识得以融合贯通的目的,还应给学生留出想象空间,将启发式及讨论式的讲课模式带到课堂,做到自我学习,自觉提高. 4 记忆阶段 记忆阶段是指尽可能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的阶段.大学生的记忆特点是逻辑记忆力显著提高,可充分理解所学教材的意义和实质,并对所学内容能进行主动分析综合,掌握内在联系,进行记忆.根据此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充分运用比较、综合及分析方法,帮助学生增进理解,强化记忆.在儿科学教学中有很多此类例子,如小儿结核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和病毒性脑膜炎的比较、足月儿与早产儿的比较及各年龄段惊厥原因的比较等.综合是把事物的各个因素合为统一体加以考察的方法,将知识前后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做到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记忆. 教育心理学论文:浅析教育心理学在会计教学中的应用 论文关键词:教育心理学;兴趣培养;教学方法;应用 论文摘要:教育过程是师生双方积极主动、和谐合作的教育过程。本文以教育心理学理论为指导,以会计学的教学为例,从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分析教学方法、如何正确地看待自己的学生及教师需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指出心理学运用到教学中去,就能科学地分析教学过程,认识教学过程中心理活动的实质、规律和作用就能从心理学角度去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智能的发展状况,有利于促进教学改革。 教育的对象是学生,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一系列有规律的心理活动。心理学是研究学生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所以,教育改革必须借助于心理学,理应把心理学作为教育的理论基础。教育有了心理学的理论作为指导,教育实践就能把握正确的方向,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心理学运用到教学中去,就能科学地分析教学过程,认识教学过程中心理活动的实质、规律和作用就能从心理学角度去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智能的发展状况,有利于促进教学改革。 一、兴趣培养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兴趣同人的情感有着密切的关系。学生平时对某种学科的兴趣,往往与任课老师的态度有关。他喜欢你,就会喜欢你教的课程,反之,他就会对你教的课程产生厌倦。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因此老师应重视感情投资,要以自己真挚的爱心唤起学生的共鸣,通过自己的言行、表情,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之中信心百倍地迎接学习任务。 1.情感酝酿。情感酝酿,精心准备,这是运用发挥教学情感的前提条件。教师在备课中,不仅要对教材加工提炼,达到烂熟于心、运用自如的程度,而且要认真研究教材的情感色彩与表达方式,考虑课堂的感情气氛,分析自己和学生的准备状况,预料课堂上可能出现的突发现象。备课除备教材和学生外还要准备情感。教学情感的准备包括教师对教育事业和教学工作的忠诚热爱,对所授学科、对学生的热爱之情和对教材感情色彩的内化提炼糅合在一起凝聚成一股强大的感情激流,从而荡起教学相长的朵朵涟漪。 雪莱曾经说过:道德中最大的秘密是爱。今天播下挚爱的种子,明天将会出现一片热爱人类的情感之花。教师应与学生平等相处,注重爱心教育。作为非班主任的任课老师,应经常利用课间、集体活动之余去班级活动,这样既可以和学生交知心朋友,进行情感交流,也可以用自己的知识辅助答疑,寓教于乐。师生有了情感作为背景,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思维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一节课刚开始时,我说:“今天是月初,你们是不是又收到了家长寄来的生活费?那么,你们上个月的生活费是如何花的呢?”当学生听到老师的话,就会感到教师不但时时刻刻都在关心学生的学习,也关注着他们的生活,这时学生就会感到老师和自己更加贴近了,师生也达到了情感交流的目的。其实我这段话是有意识地引出日记账的学习,这样使新知识的学习很自然地从亲切的问候中开始,又结合了班上同学的实际表达了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友好情感。学生是充满活力、富有生机、有着极其丰富情感的人,而不是一个仅仅用来装知识的容器。教师要确立服务意识,教师的角色定位应该是指导者、帮助者或服务者,而不是领导者。教师再也不能使用填鸭式教学法来进行教学,情感是一座能量之山,学生的情感力量无论是积极方面还是消极方面都具有巨大的能量。要调动学生的能量,教师首先要对学生充满关爱,充满热情,以心换心,以情激情。学生在老师情感的感召下,就会焕发巨大的学习热情,这样教学活动就会成为师生间情感与情感的交流、生命与生命的对话。 2.进入角色。教学既然是一门艺术,就需要教师像艺术家一样善于“进入角色”,拉开课堂教学情感的序幕。首先,走进课堂要面带笑容,亲切自然,满怀信心,给学生留下“暖色”的印象,这样会使学生心情开朗,满心喜悦地准备学好新课。教师的情绪状态对学生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教师的情绪是良好的,情感是积极的,基调是暖色的,课堂气氛就容易和谐,师生关系就容易融洽,教师就自然而然地拉开了课堂教学情感的序幕。其次,一开课就要启动真情实感。根据教学的内容的喜怒哀乐表现出相应的情感,把课讲得形象逼真、声情并茂。例如:《会计学基础》的第一课,我用电视剧《水浒传》中的主题曲《好汉歌》做开场音乐,放映水浒传中的相关人物影像,利用同学们对水浒传人物的了解,提出水泊梁山是否有会计,并以此为引子,提出学习会计的必要性。学生很快进入角色,没有什么不自然的感觉,全班同学都兴致勃勃去看、去听、去说。学生在看、说中得到很大的乐趣,增加了学会计的兴趣。 3.情感表达。通过语言、表情、手势表达自己的感情。教学语言是教师表达情感的重要工具,必须富有情感性和感染力。具体来说,教学语言表达情感就是要做到亲切和蔼、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富有节奏。亲切和蔼的教学语言,会使学生感到温暖可亲,达到心理相容;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可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使讲解具有直观性;幽默风趣和富有节奏的教学语言,学生听起来愉快轻松,津津有味。与此同时,教师要运用表情、手势等非语言行为配合语言表达感情。 4.情感调控。作为一个教师,不仅要学会酝酿情感、进入角色、情感表达,还要学会控制和利用自己的情感。教师的情感是课堂教学心理气氛中重要的因素,直接影响到教师自身水平的发挥和学生情绪的好坏。教师的情绪随时都会影响学生,如果教师的情绪不佳,就会直接影响学生对自己的看法以至于使学生惴惴不安,无法专心听课。为此教师应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力求做到:高兴时不得意忘形,悲伤时不垂头丧气;控制无益的激动,调节消极的情绪,始终以饱满的精神、欢快的情绪进行教学。 5.以情引趣。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他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那么教师怎么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情趣呢?这就要求教师采用“以情引趣”的方法。即用自己积极的教学情趣、精湛的教学技艺去诱发、强化、稳定和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情趣。为此要做到:①教师要善于以鼓励赞扬之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人都有一种自我实现和获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有位教育学家曾说:没有爱好就没有教育。实践证明用鼓励、赞扬的态度对待学生比一味地批评、指责效果要好得多。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在漫漫的教学过程中,有时很单调、枯燥。比如练习课学生精力不集中、打瞌睡等。这时应该尽力让学生打起精神,可以临时插入一个笑话以活跃气氛。这些活动看似与课堂教学无关,其实学生精力马上又可以集中起来,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习一门语言的关键,所以首先要热爱这一学科、这门语言,认识到它的美、它的趣味,并化为学习的动力。兴趣和爱好会调动一个人的积极主动性,并发挥其潜能,使学生越学越有劲,越有劲就越出色,越出色就越学得有劲,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二、科学指导分析教学方法 在实际教育中,许多教学方法和行为都是传统的沿袭。教育心理学常常对这些方法和行为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不同的观点。例如,在课堂上老师应该采用什么方法指定学生起来回答问题?传统常识认为,教师应该随机点,这样做使每个学生认真地跟着思考。如果教师每次都以同样的顺序提问,学生就会预先知道什么时间该轮到自己,因此只注意自己要思考的那一部分,而不关心其他部分。但是,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一定情境下,按顺序轮流回答问题确实存在弊病,但是不能以偏概全,这样也有其优越性的一面。循环轮流提问能给每个学生一个表现的机会,可造就一个良好的整体成就感和优越感。并且,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回答问题,每一次实践都能得到教师的反馈,这比集中听取别人的回答更重要。此外,轮回循环意味着教师并不偏心。 三、正确看待自己的学生 一个教师怎么看自己的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的教育情绪,有人说:“教师把学生看作天使,他便生活在天堂里,把学生看作魔鬼,他便生活在地狱里。”教师如果把学生当成了烦恼,那一定是自己的“学生观”出了问题。对学生的错误和坏毛病要有足够的耐心。一节课45分钟,要自始至终保持高度注意和紧张思维去听课,对于老师来讲也是很累的,何况是青少年学生。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他们的注意力至多可以保持20分钟。超过这个时间,注意便会不由自主地离开。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任务的安排时,要注意学生的这个具体情况。课堂上多多提醒学生,尽力减少跟学生的“损耗”,无论是听课,还是讨论,都要使学生能够接受,能够配合得起来。这种配合越默契,效果越好,效率也会越高。 四、教师要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苏霍姆林斯基曾讲过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一位历史教师上了一堂极为成功的公开课,他的每一句话都有着极大的感染力。当听课的教师问他备这节课花了多长时间时,他答复说:“这节课我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这个故事说明了“只有厚积才能薄发”的道理。教学中教师不但要熟悉教材,还要博览群书,这样在讲台上方可信手拈来、挥洒自如。教师应不断学习、思索、更新,只有这样,才会在教学中胸有成竹,才会有敏捷的职业思维,才能使课堂活泼轻松、语言妙趣横生。当然,教师应及时掌握课堂节奏和课堂气氛的配合,不能天南海北、海阔天空地乱吹一气。“磨盘千转,不离轴心”,课堂教学不能脱离主题,趣味性教学不是茶余饭后的闲谈,更不是街头巷尾的野台戏,那种漫无边际、离题万里的讲课对提高课堂效率是有害无益的。 总之,正确利用教育心理学的指导作用能够为教学工作带来非常有效的积极作用,能大大提高教学水平。 教育心理学论文:探析教育心理学在高职院校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论文关键词: 教育心理学 高职院校 英语课堂教学 应用 论文摘 要: 本文结合高职院校英语课堂教学的过程,概要地阐述了教育心理学的几个基本观点及其对改进高职院校英语课堂教学的启示,并介绍了作者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尝试应用教育心理学理论的收获。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职院校在我国教学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担负着培养高级应用性人才的重任。但由于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基础差,积极性不高,使得英语教育处于被动状态。而教育心理学理论的研究,可以大大改善这一教学状态。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主要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英语教学是双边活动,由师生共同完成。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对教育心理学进行研究,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过程,从而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提高学生主体的学习效率。本文拟就教育心理学的几个基本观点在对高职学生的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初步探讨。 1.心理特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英语语教学法史上出现过很多教学法体系,如:语法翻译法、直接法、结构法及现在的交际法等,这些都与不同的语言学流派的盛行有关。究竟哪种教学方法才是最好、最有效的?不少人往往根据自己的经验或自己对某理论的偏好进行选择,在教学中难免存在一定的随意性。 判断一种教学方法的适当与否,除了要考虑既定的教学目的域外还要适合特定教学对象的心理特点。由于儿童大脑中语言习得机置处于活跃期,他们学习母语完全靠直接的模仿。这个过程通常被称作“语言习得”。而成年人的语言习得机置已大大衰退了。对于他们来说,单纯靠模仿、靠情境,或者通过实际使用,都不能奏效。但是他们的智力发达,思维能力成熟,意志坚强。他们借助于这些条件学习语言(外语),这就是所谓的语言学习的过程,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通过学习语言规则和接受技能训练,同样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如果了解上面所说的不同群体人的语言学习的心理特点,就可以自觉地根据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对象多为成年人,因此,在教学中,特别是在打基础的初期,可以主要使用重视语言规则学习、重视语言分析对比的语法翻译法,而在稍后的听、说技能训练中再更多地采用强调模仿的直接法和强调使用的情景法和交际法。明确了这一点后,教师在教学中才能灵活而有效地使用教学法教好每一堂课,使教学产生预期的效果。 2.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 在总结教学经验和教训时,常常听到人们从教学方法、手段和教材等方面找原因。例如,教学效果好,人们通常说教学方法如何地适当,教学手段如何地先进,教材是怎样地适用。反之亦然。这里,人们往往忽视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即学生的学习动机,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诚然,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材都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但是,必须看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外部条件最终要通过其内因起作用。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对学生严格要求,倡导刻苦学习精神,可以促进学习效果,但是真正具有持久活力的学习动力来自学生的自身的兴趣和由此产生的求知欲。例如,在回答学习外语目的时,有的学生说是受制于父母的压力,还有学生说学习外语是为了通过考试。这种狭隘的学习目的就决定了他们的学习动机水平低,学习缺乏自觉性和必要的毅力。对这部分人应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工作,对其小之以理,动之以情,即从提高个人素质、实现人生价值的远大目标来教育他们,从提高个人技能、增强个人就业能力的竞争力等现实需要的角度来启发他们。他们一旦明白了外语学习的意义和肩负的责任,学习动机就会明显增强。课上专心听讲;课后自觉完成作业,遇到困难也表现出较大的自制力和顽强精神。 在过去几年的高校英语教学改革中,我不断总结经验,在做好学生思想工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努力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和学习毅力始终处于较佳状态。老师缺乏和学生的沟通,学生的学习动机不足,久而久之,有些学生就会对学习失去兴趣,甚至厌学。很难想象,这样的老师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换言之,凡是教学效果好的班级与这些班的老师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树立良好的学风有着很大的关系。 3.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 毋庸置疑,语言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其交际功能,即能用该语言完成社会所需的各项活动。然而,交际能力的强弱不仅取决于语言知识基础,还依赖于语言技能的熟练程度。具备了语言基本功还不等于具备了交际能力。也可以说,语言知识是基础,还必须适时地对他们进行包括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的训练。可见,如何加强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成了外语教学中又一至关重要的环节。我运用心理学理论对各项语言技能特别是《大纲》强调的读、听、写的能力的发展过程进行如下分析。 (1)英语阅读能力的训练。人们进行阅读一般以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运用学到的语言知识对所接收的信息进行解释和理解。另一种是借助于社会和文化等背景知识和有关专业知识以及逻辑思维的能力,对信息进行预测、分析、判断、排除歧义而达到更加准确和深刻的理解。上述两种理解方式常常是同时或交错进行的。可见,阅读不仅需要扎实的语言知识,还需要通过阅读实践掌握丰富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及一定的逻辑分析能力。这是我们进行阅读能力训练的原则。 (2)英语听的能力的训练。听是通过刺激听觉神经将信息输入大脑。听力的对象是以声音为载体的语流。对此,即使有较强阅读能力的人也只能束手无策。因为听音的载体不再像书面语言那样是静态的文字符号,而是动态的语言信号;语流连续不断,稍纵即逝,使得在阅读中可借助的手段此时也无济于事。训练英语听力,首先要练好辨音和捕捉信息词两个基本功。另外,听时要求用英语思维,让信号直接在大脑中产生意义。 (3)英语写作能力的训练。如果说要学生阅读文章有一定难度,那么写文章就更难了。“写”是借助于文字符号正确的排列来表达思想,达到交际目的。它不仅要求用词准确贴切,造句符合英语语言的习惯,还要求内容具有统一性和连贯性。显然,不经过专门的训练,要达到大纲规定的写作能力的要求也是难以实现的。 借助于心理学理论,可以把貌似复杂的各项语言技能的内在特点、它们之间的联系及各自的发展规律揭示出来,从而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方法提供了科学的依据。由于强调基本功,并且按照各项技能自身的发展规律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学生大都在较短的时间内较好地掌握了技能,训练效果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4.非智力因素与学习效果 一般来说,智力因素包括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等内容,非智力因素包括意志、态度、刻苦性、钻研精神、信心和心态等含义。众所周知,智力因素如智商等是先天的,它们在学习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外语学习也不例外。比如说,天资聪慧、听觉辨音能力强、口齿伶俐、能言善辩的学生一般在学习中都会取得好成绩。反之,他们学习则比较吃力,进步不明显,久而久之便会丧失学好外语的信心。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应该承认先天因素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然而起决定作用的则是诸如个人的努力、成长环境、教育方法等后天的非智力因素。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虽然成绩顶尖的学生中高智商的占有很大的比例,但是教学效果好的班次或者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在很大程度上与他们非智力因素发挥的作用有关。先天条件一般的学生可以在起主导作用的教师的帮助下得到弥补,最终可以赶上甚至超过所谓智商占优的学生。在重视非智力因素方面我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发挥意志在学习过程中的促进作用。意志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我提倡树立良好的学风,培养钻研精神,保持必胜的信心,以坚强的意志和科学态度面对各项学习任务。 (2)重视学生群体的互助效应。一个学期中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学生与学生相处之间度过的。因此,如果在他们之间形成了一种互相帮助、合作学习的氛围,不仅可以视为对教学活动的补充,还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提高其完成学习任务的信心。 (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及时沟通师生情感。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活动。但是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如果对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缺乏了解,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是很难想象的。 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一旦调整到最佳状态,即会迸发出巨大的学习积极性,对教学效果产生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然而,通过各种途径包括教师的言传身教可以促使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向有利于学习的方向发展,从而收到明显的效果。健康的心理状态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把“厌学”变成“要学”。在课堂上,他们始终以精神饱满的姿态全身心地投入到听讲和练习活动中,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们认真备课,精心施教,一丝不苟的教学作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使他们形成细致、严谨的学风。 5.结语 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高级应用性人才的重任。而高职院校生源在认知能力、基础知识和就业机会等方面都不占优势,扩大招生和就业竞争的激烈,加大了高职院校实现既定的培养目标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超越“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模式,多方位地提高教学的水平。 教师的大量实践和丰富的经验是宝贵的财富,但是如果把教育理论特别是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经验结合起来,可以更清晰地发现外语教学过程中的内在规律和练习,妥善地处理各种看似繁杂的问题。倘若教师能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引入心理学理论并以其为指导,可以驾轻就熟地把握教学的全过程,便能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把学生培养成有用之才。 教育心理学论文:浅谈英语分级教学之教育心理学分析 论文关键词:心理性行为 分级教学 论文摘要:英语教学绝不是简单的单词、语法和句法结构单向传输,而是包含思维和情感在内的复杂的心理性行为。英语分级教学就是根据学生不同的英语水平,综合考量学生的不同心理特质,划分不同的班级,因材施教,实现培养合格英语人才目标的行为。 英语分级教学,是大学阶段按学生对英语的掌握程度不同,将其划分成若干等级,选用不同的教材和教学管理模式的教学方法。要改变英语水平起点不平衡对学生学习造成的阻碍这一状况,就必须认识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本文以教学实践为基础,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并提出若干拙见。 影响学生英语学习的主要因素,从内因来看主要表现为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意志力、性格倾向、学习迁移以及情感因素的差异。从性格上讲,在分级教学中,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普遍缺乏学习动力;从情感上来说,他们当中的一部分对教师、对课堂有一种抵触,普遍缺少对教师的信任感及与教师进行深层次交流的意愿。动机是做好任何事情基础,而情感是这一过程的催化剂,二者缺失,教学活动就难以有效顺利进行。要改变这一状况,不妨试试让这种变化在学生内部自发产生。 第一,摆正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师生关系大致可分为两部分,即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教师必须树立自己的威信,言出必行,行必有果;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感和认同感。师生关系亦可成为一种特殊的朋友关系,只有理解他们,融入他们,才能更好地引导他们、管理他们,班级教学才能顺利进行。 第二,兴趣。传统教学以学科为本位,重认知轻情感,教师更关注教学内容是否为学生接受,至于学生接受时的情感状态如何,一般不考虑和关注。误以为教师的职责就是实现知识的迁移,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作为被教育对象,是被动的。在这种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下,教师研究的是教法而忽视了学生的学法,忽视了教学工作的真正主体应该是学生的客观事实。在当今知识和信息多元化形势下,不研究学生的认知特点,就无法抓住他们的兴趣进行有效的教育。 乌申斯基所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成功的教学应是一种积极情感的转移,即由教师本身对知识现象的感知、理解、加工、兴趣向学生的感知、理解、加工、兴趣乃至利用和创新的转变。但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这种行为往往被扭曲为片面的感知和传达,即教师认为自己感知理解的,自己感兴趣的,自己传授的就应该是学生应感知到的,感兴趣的。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真正主体被忽略,其本身的主观能动性和选择权被忽视。这一点在分级教学中表现尤为突出,学生自身知识的缺陷,学习意志的薄弱及教师过繁的教育,往往会导致厌学情绪,最终放弃英语,甚至放弃该教师。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下思维更活跃,感知更敏锐,记忆更牢固,想象更丰富。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不失时机地利用学生知识积累的最佳时期,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愉快因素,把快乐引进课堂,使学生产生一种愉快的情感体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增强对学习的兴趣,激发求知欲望,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要做到这一点,对学生心理特征的理解把握和应用必不可少。这一阶段的学生处于由学生向社会人转变的关口,心理特征呈半幼稚半成熟状态。身体机能渐趋成熟,智力迅速发展,有着旺盛的精力和强烈的表现欲、求知欲;他们急于探索现实世界,又苦于知识能力不足,内心比较脆弱。把握了这一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尽量采用与他们相适应的教学方式,让他们感到教师所讲授的内容有实际用途,不是离他们太遥远的大道理和空洞理论。只有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树立自信心,在满足他们对知识的需求的同时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给精神带来的愉悦。 心理学上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外因是刺激事物发展变化必不可少的条件。英语教学中外因主要表现为英语学习环境,教师的教学理念、综合素质及个性风格等方面。分级教学班是由不同班级的学生组成的复杂的群体,教师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能力、性格以及人格魅力来改善英语学习的环境,为学生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 英语学科的内容取材广泛,形式多样,具有较强的基础性、时代性和思想性,内容多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探索并体验其中所蕴涵的情感因素的兴趣。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启发、引导学生去感悟、体验教材中的显性或隐性的情感。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完善自身语言知识和综合知识体系,提高自身言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努力使自己适应时展的要求,熟悉新的形势对教学内容和形式的改进。如此,才能根据学生和教学实际,运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吸引学生,运用不同的手段和技能来引导学生熟练掌握英语知识。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只有努力拓宽知识面,认真琢磨教学艺术,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备好课,包括备教材、备学生、备板书和备教具等;要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找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和能力状况,并据此制订出合理的课堂结构,把握好教学节奏,处理好量、度、质三者的关系,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气氛,帮助他们树立近期和长远的学习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及其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授课过程才能顺利地进行。 充分认识促进学生发展的内外因,综合运用英语专业知识及教育心理学原理,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才能实现英语分级教学的最终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进度,促进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的共同进步。 教育心理学论文:试论教育心理学在高职教学中如何发挥作用 论文关键词: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理论 高职教育教育 实践 论文摘要:随着国内高职院校的示范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推进,教育心理学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得到重视。作为教育学和心理学结合与延伸的一门学科,教育心理学如何发挥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是本文探讨的重点。本文从教育心理学研究体系的完善,教育心理学理论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以及教育心理学与具体学科的结合来阐述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中教育心理学如何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自诞生以来,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汲取教育学、心理学及各个领域的最新成果;同时,也为教育学和心理学等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教育心理学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上发展,并将其理论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去,这是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动力也是其存在并飞快发展的重要原因。教育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同时也是应用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始终与其在教育中的实践过程密不可分。高职教育教学中课堂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授课效果均无形当中受到教育心理学的影响,教师在授课中对教育心理学理论的运用程度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反过来,在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及真是教育环境的经验积累又促进了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完善和更新。笔者认为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发挥教育心理学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一、拓宽教育心理学研究体系,为高职教育教学提供直观指导 教育心理学是在教学与和心理学结合并逐渐走向独立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来源于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发现与经验积累,而形成其对教育教学有巨大实际指导作用的教育心理学理论。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为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学生;教学环境;以及受教和施教双方的心理现象等,每一个研究对象都会对教育教学过程和效果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高职院校中,教育特色即为教育的专业性和方向性较为明显,如何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成果在高职院校的专业性教育中作用最大化,这成为高职院校心理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将教育心理学理论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不仅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的基本心理规律,更要有针对性的在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将其问题和教学特点结合起来建立符合高职院校特点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因此,拓宽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体系,让教育心理学成果在不同院校中发挥其特色的引领作用,为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理论问题提供科学的依据,努力构建起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和理论框架。 二、以理论指导实践,深化教育的改革和完善 (一)以理论指导实践,着眼于高职教育实训课程 现代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是通过有组织、有目的的学校教育将学生培养成品学兼优、专业性突出的社会成员和用人单位的合格员工,因此学校的教育活动以及教师的教学水平管理等都需要应用教育心理学对认知、能力和人格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来使其符合学生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最终使教育实践取得如下成效。 众所周知,高职教育的特点是专业性和方向性,实训课程在高职教学中占有巨大的比例,根绝国家教育部相关文件规定,高职院校的专业实训课程占到总的教学任务的30%-50%。试训教学既是专业性教育的特色和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素质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实施部分。由此可见,实训课称的开展和质量对于高职院校培养合格的专业型人才起着决定性作用, 实训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把探究学习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摆到突出位置,强调培养学生的自我体现学习和实践能力。实训课程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从课堂中通过自我体验发现问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目前,在实训课程中已经将教育心理学中很多理论,例如:自我体验、以学习者为中心等应用其中,但是还需要进一步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融入大高职的实训教育教学中,培养出更多合格的专业型人才。教育心理学理论中的全面发展心理研究为多元课程设置提供了心理科学依据,多元化和应用型是当今社会所需人才的重要衡量指标,因此在实训课程中更多的引入教育心理学理论对于培养多元化、专业型、应用型人才是非常必要的。 (二)以理论指导课堂教学,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 在高职院校教学中实训课程中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是课堂教学始终是教育教学的中心,因为无论是提高教学质量,还是创办国家示范性院校特色院校,都要求深入地进行课堂教学心理规律的研究。教育心理学认为,有效教学主要取决于课程施教内容在多大程度上对学生有意义。当代教育心理学把学习看成是学习者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结果主要取决于学生的积极认知活动,教师则是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有效的认知活动。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动一个显著特点是课堂组织的灵活性和专业性相结合,因此需要将教育心理学理论引入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三)将理论融入高职德育教育,促进德育发展 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职院校中也不例外。德育关系着学校的发展、学生的培育和社会未来发展方向,因此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引入德育教学,提高德育效果对于学校、学校和社会都有重要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对德育教学效果的重要作用体现在:激发学习主体的潜能,改革德育教学内容,为迁移而学,遵循动机与学习的辨证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师素质,丰富德育教师教学技巧,重视隐性课程作用,塑造教师健全人格,结合德育内容改革,优化教师知识结构,结合大学生认知特点,丰富教师教学技巧。高职院校德育教学过程是德育教师用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影响学生,启发学生自觉接受教育并转化为个人品德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基本特点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师生双方的努力程度为条件,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共同完成教与学两方面任务。 (四)将教育心理学引入教师管理,从施教主体实践素质教育的理念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重要实施者,因此将教育心理学引入教师的教学水平管理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践行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教育心理学认为"在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容忽视,在心理准备阶段,学生对教师的态度直接影响教育效果。因此学校的德育教师更要充分意识到自身修养和价值取向中的德育意蕴,既要以学识教人,更要以人格育人。 三、加强教育心理学在高职院校各层次的应用 加强教育心理学在高职院校各层次的应用和指导,主要体现在对公司员工的职业培训、英语教学、科学研究等方面。 职业培训是高职院校教学部分的延伸,职业培训对于职业技能更新、职业动向指导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担负着为祖国的四化建设,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高职院校培养的专业型人才的职业培训对于职工的技能更新、技能考核及学历晋升都有着重要作用,也是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重要实施途径。 一直以来,高职院校一直在考虑如何更加有效的组织英语教学,如何提高英语课程的受教效果,施教者认识到课程内容的有序组织和精彩进展离不开学生心理的把握和揣摩,将教育心理学知识切合实际的应用到英语教学中,对于英语教学效果的如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当代,教育心理学密切结合英语教学已成为一种趋势,为了满足我国教育改革的需求,跟上时代步伐,了解教育心理学,大力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在英语教育中,教师不仅要传输知识,而且要研究学生的心理,这样,英语教学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现阶段的教学中,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摸索,科学教师们越来越意识到,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将课堂内容与教育心理学结合起来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所在,把教育心理学理论知识运用到科学教学过程中去。目前,教学现代化多媒体的应用对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提供了可行性,有了这些条件的支持,我们就能够设计一个完整的学习情境,开展直观、形象的教学活动,给学生以视觉、听觉等多方面的刺激,并得到知识的强化,科学课程的教学也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我们在重新设计课堂结构时一定要符合这些学习理论。 总之,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越来越多的培养着社会专业型应用人才,因此如何提高其教育教学的成果是教育心理学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体现,同时,高职教育教学的特点和教学事例又对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完善和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力求使高职教育赶上时代的潮流,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是当前推进素质教育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实施的基本途径,而做为研究教育领域心理现象和规律的教育心理学对于教学发展具有借鉴和指导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将教育心理学中符合高职教育教学发展的理论充分应用到各项教学中,使我国的高职教育事业取得更大的进步。 教育心理学论文:浅析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归属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交叉性学科,自建立以来,学科体系便得到不断地发展,理论基础不断地深化,研究内容不断地拓展,研究方法也不断地创新。但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起步较晚,在各方面的研究还存在不足和困难,其中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归属问题。无论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建构中还是在其实践活动中都会涉及大量思想政治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学这三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因此要界定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归属问题就显得比较困难。但是这一问题的解决对于学科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所以,为了更好地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必须首先明确其学科归属。 1 明确学科归属的必要性 由于学科归属不明确,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很容易造成对心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知识的简单拼凑;学科队伍的建设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队伍成员主要来自思想政治教育学和心理学队伍之中,缺乏社会人士的加入,这些问题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建设的艰难进行。 由学科不明确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可以看出,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归属的重要性。 (1)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归属有利于这一学科体系的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建构目前尚不成熟。学科归属的明确是学科体系建构的逻辑基础,在学科归属明确的基础上,我们才能进一步去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学科范畴等问题,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2)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归属,能够明确学科定位,保持学科的正确发展方向。只有明确了它的学科归属,才能给这一学科以科学的定位,制定正确的发展目标,并不断地吸收和借鉴相关学科的知识,拓展其方法,促进学科更好地发展。 2 目前学术界对这一学科归属存在的争议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和心理学交叉的新兴学科,其学科的发展无论是与思想政治教育学,还是与心理学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其学科归属的问题在学术界还存在着争议,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应该归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这一学科,但又有学者认为它应归属于心理学这一学科。 (1)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应归属于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同心理学一样也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但是它主要是专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而不是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研究人的一切心理活动的规律。“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育者要根据教育对象现有的思想品德水平组织活动,而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在一定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下人们内在的知、情、信、意、行诸要素辩证运动、均衡发展的过程。”①心理是思想的基础,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主要是借鉴了心理学的知觉、感觉等方面的理论知识。 (2)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应归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研究客体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它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研究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这就涉及到人的心理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也是一种心理活动过程”。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而凡是涉及到人的就必然会涉及到人的思想,人的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按心理活动规律进行的,而且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受心理支配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为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服务的。 从这方面来说,许多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应该归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 3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应该归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 (1)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成立的背景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背景下创建的,其直接目的是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③党中央领导都十分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于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历史命题,一些专家学者在此基础上对知识进行挖掘整理、实践经验归纳总结并借鉴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正是在“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历史命题下,通过有意识地借鉴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而逐步产生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母系学科。 (2)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规律。虽然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归属在学界还存在着争论,但是学者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的看法还是比较一致的,如武怀堂的以心理学为视角的著作《思想教育心理学》中指出:“思想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思想教育过程中的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④姜相志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⑤胡凯、荣复康著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以人们的思想行为形成和发展的心理规律以及依据这种心理规律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作为研究对象。”⑥虽然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具体定义不同,但是在原则上是一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规律,是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服务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3)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作用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发展能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它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有效补充。“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视角一般侧重于教育者和教育内容,而对教育对象和教育过程研究不够。”⑦这样的结果就是灌输式教育,但是在注重以人为本的今天,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把心理学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使教育更加重视对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心理现象和个性心理特征。 总之,从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成立的背景、研究对象和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作用可以得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应该归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这门学科。 教育心理学论文:浅谈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教育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论文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 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 教育心理学 教学 应用 [论文摘要]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本文首先界定了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内涵和特点,然后分析了当前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心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探讨了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心理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教育心理学是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是为培养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教育心理学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而设置的专业基础课,兼有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教育心理学的课程性质,决定了本课程的教学必然要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而明确地联系起来。然而,目前的教育心理学教学现状还不尽如人意。经过长时期的实践摸索,笔者尝试探索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心理学的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概述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内涵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充分体现了建构主义的“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思想,强调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发挥教师的学习组织者、情境创设者、过程引导者、资源提供者、意义建构帮助者等角色作用,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个性学习、自主学习,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真实情境的创建,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给予若干具体问题,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同伴)的帮助,学习者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最终达到既定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特点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具备如下一些特点: 第一,以任务为主线。教学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教学内容需要蕴涵于具体的任务中,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借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因此教学任务可以说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学习活动线索即主线。 第二,以教师为主导。教师由传统的教学中心者角色转变为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目标来设计任务,创设尽可能真实的问题情境,提供尽可能多的学习资源,组织、引导、促进学生完成整个学习过程,实现教学的目标。 第三,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不再是学习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者,而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突出学生作为认知主体的能动作用,主动地收集与分析有关的信息,对所学习的问题能够提出各种假设并加以验证,能够有效地获取他人帮助,展开协助与会话。 二、当前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心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教育心理学是介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一门边缘科学,主要研究教育实践领域中的各种心理学问题。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开设教育心理学课程,希望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让学生掌握为将来从事教育实践所必需的学生发展心理和教育心理方面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实践技能,初步形成用所学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方法分析与解决现实中的生活现象和教育现象的能力,以便将来更有效地做好教育教学工作。 然而,目前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所开设的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 (一)思想观念落后 教育心理学既然是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很多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都会开设,且作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研究生招生的考试科目之一。然而,很多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方案的制定者普遍对这门课程重视不够,没有意识到教育心理学基础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之间的关系,认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只要学习最基本的理论知识就可以了,不用像心理学专业的学生那样进行相关的实验和实践活动。相应地,任课教师按照既定的教学方案进行授课,导致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对于学习这样的课程将来有什么用途没有直观的认识,往往在教学中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并不如意。 (二)教学方法陈旧 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心理学课程所采用的教材一般都是重视理论,与教育实践联系不够。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一般都采用单纯的理论课堂讲授,利用黑板、投影等工具进行板书和演示,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模式陈旧,无法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教育心理学课程本身就涉及基础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多门心理学课程,专业名词多且知识点分散,而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心理学基础相对薄弱,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使得学生的基础理论学习效果不够理想。纸上谈兵的理论,让学生感受不到教育心理学对自身学习和教育实践的作用和影响,不能有效地指导自己的学习,更不用说如何利用应用实践促进理论知识的学习了。 (三)教学评价单一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的学科,作为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作为指导教育实践活动的学科又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因此教育心理学的教学目标不仅要重视基础理论的掌握,更要重视应用技能的培养。然而,目前的教学心理学课程考核方式大多还是传统的纸笔考试,采用填空题、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等题型,主要考查学生的概念理解和理论比较,应用能力的考查涉及较少。这样的目标导向,反过来推动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仍然要采用的还是理论学习。 三、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心理学教法的改革原则 高等师范教育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使得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能够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实现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基于此,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心理学的教学方法必须要进行改革,努力发挥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做指导和示范的作用。 (一)主体性 长期以来,传统教育思想观念里,教师无疑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就严重违背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原则:学习是个体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要转变教学观念,组织和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二)应用性 教育技术学专业是师范类专业,其责任就是要培养出达到专业化标准的、符合时代和社会要求的中小学教师。专业的所有课程,都是为了这一目标而开设的。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教学,需要帮助学生在各种环境中把学校的课程教学和社会的未来发展联系起来,重在培养学生作为未来的教师所必须具备的实践应用能力。 (三)创新性 富有创新精神是现代教育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不同的学生之间,更多的是存在着差异。教师面对的是一群不断发展变化的个体,没有一个统一的、固定的培养模式可以遵循。教师需要具备创新的思想,在教学活动中将学生掌握的知识转化为创造能力。为此,教育心理学的教学应改革教学方法,把教育理论的学习与中小学教学实际结合起来。 四、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心理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通过对当前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心理学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心理学教学的症结主要在于“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因此,笔者尝试将任务驱动教学法灵活地应用于所任教的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中,希望借助于充分发挥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优势,最终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任务设计是关键 任务驱动教学法为教育心理学理论和实践之间建立起了一座桥梁,它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替代性经验,通过对一个个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中的教学问题的思考与解决,深化学生对教育心理学基础理论的认识,不断地培养学生对教育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任务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是问题提出的外在表现,因此任务设计是关键。 任务设计的目标要明确、完整,难度要适宜,要与当前学习内容密切相关,任务形式要多样化,具有一定趣味性,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想象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学习动机,培养学生探究、合作和创新精神。 (二)情境创设是基础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教学情境要在教学开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得学生能够完成整个学习过程。因此教师必须要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这是任务驱动教学的基础。 情境的创设要尽可能的真实、直观和形象,要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要以当前学习内容为指向,有效激发学生的联想,让学生体验到理论知识在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价值,从而提高学生主动应用教育心理学知识的意识,促进学生教育心理学应用能力的发展。 (三)过程帮助是保障 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考虑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要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学习及能力培养的积极作用。教师要对学生加以适时、正确地引导和激励,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把握任务的内容、进度和方向,给学生留出思考、探究、醒悟的时间,并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创造一个良好的空间。当然,学生也要充分体现其主体地位,依靠自主探索进行学习,并适当借助他人帮助。这样的过程帮助,才能够保证任务驱动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四)评价反馈是促进 评价的目的不是“区分”,而是促进“发展”,为学生找到自己能力的增长点,从而更好地改进学习。因此,对学生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又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强调学习结果重点检测学生的独到见解和对问题的解决能力,避免学生仅仅依靠死记硬背就去应付考试。强调学习过程的主要目的重在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参与热情,激发学习兴趣。因此,在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评价和反馈的作用,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学习过程的进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适时给予指导和点拨,最终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五、总结 教学方法的改革,极大地增强了教学效果,也受到了学生的肯定和好评。当然,这对我们的教师和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完善。我相信,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心理学教学中会有更进一步地发展。 教育心理学论文:探析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首先具体叙述了教师的角色定位,表明了教师研究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将教育心理学具体理论应用于课堂教学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而且可将心理学适当地应用于学生教育工作,从而起到提高学生工作效率的作用。本文就是从具体的现实状况出发,用教育心理学里面的具体理论适当地应用于学生教育工作所起的具体作用。另外,本文以西安小学生的学习及教育为主要研究对象。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 教育学 学生教育 引言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化的具体传播者,在人类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纽带的作用。当代学生都有这样的特征:生活在飞速发展的21世纪,对各种新事物接受速度快,思维相对靠前,观念比较新颖,敢于向旧观念说不,勇于创新,善于质疑,对自身当前现状不满意等,但是他们也有攀比、崇尚名牌这些比较大众的毛病。随着“90后”“00后”的长大,教育工作尤其是学生教育工作就变得更加复杂与多变。当前的教育要适应新的环境与变化,掌握好、应用好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与知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满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具体实际需要,帮助学生战胜各种心理障碍,从而达到有效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这也对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许多的挑战。 一、当前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教育心理问题及相关现状 学生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容忽视的一环,许多学生教育工作者如班主任(中小学)或辅导员(大学以上)都感觉学生工作难做,这是当前存在的现实。小学教育培养的对象是小学生,他们生理上发育还不成熟,心理上也不太成熟或是说处在一个相当低的水平,个性特征不明显,独立思考和独立学习能力相对中学生都比较弱。所以说教育工作者要掌握心理学知识,懂得合理运用于教育教学工作中,能够将教育心理学具体理论恰到好处地应用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通过作者本人在西安带家教对孩子的了解以及参阅相关资料,了解到这一现状的存在及其严峻性。 二、提出相关措施 具体做好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罗森塔尔效应”的有力把握 “罗森塔尔效应”也可叫做“教师期望效应”,所谓教师期望是一种非常大而且潜力十足的教育教学力量。经过一段时间,学生会从教师的行为与表情中感觉到教师对自己的不信任,从而会以不积极甚至消极的态度来对待教师,这种消极态度的日积月累,会导致学生拒绝老师的要求。有些性格内向的学生,老师的一次态度不好,很可能会给其留下阴影,影响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最后这些学生常常和教师所预料的那样,学习成绩一天天下降,品行也一天天变坏。这样不是说教师当时自己的看法对,而是自己的看法影响了一个小孩的以后发展。所以说老师的期望对学生至关重要,尤其是未经世面的小学生。在这里作者简单地举一个例子,我带家教的小孩是西安红星小学三年级学生,她特别希望自己在班里当个班干部,因为班主任对班干部比较偏爱,比起普通的学生更加关心。这就是学生期望的得到老师的积极期望。有一次发生了这样的事,班主任未经班级体学生投票,就私自指认了一个学生做班干部。于是,这个小孩非常不服气,因为她觉得那小孩没自己学习好。在这指出的是这个班主任就这件事而言没有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公平公正的形象。很可能,这样以后,班级的学生都会认为老师偏心,在同学们心目中树立起不好的形象。在这,我想说,老师是个良心活,小孩真的特别需要老师的信心、赞扬、鼓励。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要学会好好利用“罗森塔尔效应”,认真鼓励与关怀每一个学生,切实对每个学生都寄予合理的期望值,从而使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都可以努力地克服自身的自卑感。最终,使他们成为老师与同学眼中的好学生。 (二)巧妙的应用心理暗示 什么是暗示?暗示一般指人或环境以不明显的方式向个体发出某种信息,个体在无意中受到这些信息的影响,并做出相应反应的心理现象。不管是对在班级中学习好或成绩不好的学生,暗示的作用都是积极有效的。学生教育工作者如班主任或辅导员可以用技巧性的语言或表情,给予学生有效的诱导和暗示,从而使学生逐渐改变原有的自卑感和不好的态度,达到学生向自己说自己心里话的目的,从而达到鼓励学生的目的。在这提出的是,这一方法对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作用更加明显。 (三)善于应用鼓励的语言 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工作中,如果无意间的行为与言语伤害到某个学生的自尊心,这个学生就会不喜欢这名老师的课程,甚至讨厌这位老师。这就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积极的语言对学生影响大, 相反,消极的语言也会给学生带来伤害。就这一点作者可以拿本人做个真实的例子。作者本人从小胆子小,性格比较内向,上课轻易不敢发言。有一次全县统考,本人拿了第三名。那个新来的班主任对本人格外好,也可能有那次第三名的影响,以后作者本人成绩一直表现很好,后来还做了班长,因为我知道老师欣赏本人,相信本人。因此作者觉得自己应该好好学习,不辜负老师的期待。试想,如果新来的班主任还是拿以前的眼光看作者本人,本人一定一直还是那个胆小的女孩。因此,班主任应该善于用鼓励的语言给学生信心,在同龄人面前得到表扬,对学生自身影响巨大,对学生以后的生活与学习态度也影响巨大,所以作为班主任一定要明白这点。 (四)关爱心理效应的应用 美国心理学家特尔福德是这样认为的,可以促使学生学习的基本动机可分为两种,其中的一种就是我们常说的社会交往动机,另一种就是荣誉动机。前一种表现出的是学生发自内心的愿意为他自己所喜欢的老师而发奋努力学习,从而获得老师的关心与信任;后一种就是希望自己能获得他人的认同、赞扬等方面,而且这两种动机对学生学习自学性和自主性非常重要。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班主任,应该要经常表扬自己的学生,多抽出点时间去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情况,切实地帮助学生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这样就能让学生在心上想到自己是得到老师的“关心”与“信任”的,就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今社会下小学生的压力和负担都比较重,使他们缺乏一些自信心,而其中相当大一部分又是独生子女,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在家里的中心地位,到学校如果得不到老师的“关注”,心理上会有较大的落差,学习不自觉,就不自信了。鉴于小学生的这些学习心理特点,班主任就更应该从关心学生出发,在生活上和学习上主动爱护、帮助他们,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他们感觉到老师的“关心”,因此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上去。 (五)和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 当学生对班主任或辅导员诉说自己生活中的苦恼和学习中消极的情绪时,班主任就担当起了心理治疗师的角色。首先班主任要注意细心倾听学生的烦恼,让学生在这里可以放下自己的所有包袱,然后根据他们问题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一开导。其实往往教师只需要耐心地倾听,学生将自己烦恼都说出来,达到一个倾诉的过程,问题基本就解决了一半了,接下来就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与开导过程了。因此作为新时代的一个合格老师一定要耐心倾听学生的烦恼与困扰。 (六)对情感教育的有效和合理的应用 可以这么说,情感教育一词在西方学者的基本定义中,它一般是指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应。它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总的来说,情感教育就是指学生可以接受到愉快、开心的教育。因此,在班主任或辅导员的教育工作中,运用情感教育在提高教学效率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情感教育就是一种思想转化,班主任的某一种要求和意见,学生只有真正产生对班主任的信任感,才会对班主任的建议和要求产生认同感进而接受。相反,如果学生认为班主任或辅导员的行为与建议不是对自己真正的关心时,学生就会有行为上的不接受。因此,只有班主任或辅导员对自己发自内心的关心,教师充分应用情感对自己的学生进行教育,尤其是对学习、思想上比较后进的学生,使他们亲身感受到来自班主任或辅导员的关爱与温暖,他们就会渐渐消除对班主任或辅导员的对立情绪,这时,教育工作者帮助他们学习与思想上进步就更容易了。所以,在这一部分学生的教育工作中,正是由于班主任或辅导员对学生的关爱与信任才会使他们进步,可见情感教育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以上讲述我们可以发现,心理学的具体理论与方法应用于学生教育教学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运用心理学理论与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因此,要想使教育更加科学化,就必须学会如何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就西安而言,大多家长格外关注小孩的初期教育及小学教育,辅导班就像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学生放学后要上各种各类的辅导班,周末还要上奥数、奥语、英语补习班。所以说,小学生虽然在校压力小了,但是择校考试是他们不得不上越来越多的补习班,他们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所以说,虽然补习班的出现相对减轻了学校班主任及代课老师在成绩等方面的压力,但是班主任依然是小学生主要思想与学习的教育者,可以说,如果在校老师可以有效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学生就可以在学校高效率地进行学习,这样以后就不用参加各种各样的课外补习班了。所以说,在校教育工作者的作用真是任重而道远。西安小学生面临着较大的升学压力,5大名校是他们的最高目标。这就要求班主任在关注学生成绩的同时更 要关心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要求我们班主任及相关教育工作者学习相关教育心理学知识的掌握及如何应用。 教育心理学论文:幼儿教育心理学中互动教学的研究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相互协调、相互作用、相互推动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增强学习动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师课堂的教学效果。而互动式教学方法是其中重要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幼儿教育;心理学;互动教学 一、概述 广义上讲,互动教学是指学校教学中一切相关事物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如备课活动互动、讲评课互动、学生作业互动、测验互动等。 狭义上讲,互动教学是作为一种特殊的课内人际互动,师生互动是指师生之间在课内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与影响,也就是教师和学生这两类角色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过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体性作用,科学地完成学习任务,同时也使其教学的互动性不断发展。即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问题导学互动、概念形成互动、联系实际互动、创新实际互动、逻辑推理互动,最终进行信息汇总、小结。 师生双向互动教学模式应具有以下特点:双向主动,教师的主动在于对学生的引导与启发的正向主动,学生的主动在于与教师协调配合、积极思考、充分吸纳的反向主动。因此,教学创新的实现关键在于教学互动,教学互动的根本又在于“善教”与“乐学”。 二、在互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使人集中精力去获得知识,是学习活动的强大动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教师可从采用多种教法入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创设情境教学法,利用电教手段和直观教具形象地、有层次地将所学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将传统教学媒体(如语言、教材、板书等)与现代教学媒体(如电视、录相、录音、计算机等)相结合,强化学生的视听感觉,尽量做到能听的让他们听、能看的让他们看,充分发挥多种器官的作用,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引发兴趣,激发求知欲,使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教学气氛中满怀激情地学习,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三、互动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在进行建构学生主体教学的实践中,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深刻感受,那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保证教育教学取得好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仅包括会预习、会听课、会做笔记、会复结,还包括善于思考、具备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不仅重视学生智商习惯的培养,还要特别重视学生情商习惯的培养。 四、互动式教学方法的效果 既然互动式教学有那么多优点,如何达到最好的效果?我认为,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细心思考,精心备课。在课前要细心思考课堂要讲解的内容的组成和安排,悉心准备,不仅对所讲内容应融会贯通,并且要通过一些具体的典型案例讨论,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 2.善于活跃课堂气氛。在课堂上,应时刻注意课堂气氛的调节。当集中讲授时,可以通过巧设疑问以调动学生主动思考,或者适时讲一些与课程相关的轶闻趣事,以便调动学生情绪,驱散疲劳。另外,在讲解过程中还可以适当运用小品等表演手法,如用滑稽的动作、幽默风趣的语言吸引学生的眼球,抓住学生的心,使学生自觉自愿地听你“摆布”,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了知识,而又不感到枯燥。 3.灵活运用“反馈”机制。没有反馈就无法把握课堂节奏。而最敏感的反馈点有两个:眼神和表情。讲课时必须实时地从学生的眼神和表情当中获取反馈信息,当发现有异常(无反应、反应过度等)反馈时,应及时调整讲课节奏,使学生从内心与你互动起来,跟着你的思路走,而不走神。 4.教师作用的发挥要科学。教师的关键作用更多地体现在引导、点拨、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及发挥其独立和创造性方面。必须认识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必须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原则,多一些归纳,少一些演绎;多一些启发,少一些说教;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教师尤其应鼓励那些学有特色、有独特见解的学生踊跃发言,注重培养学生思维上的批判性和创新性。 5.科研与教学的有机结合。互动式教学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需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具有较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为此,教师在进行理论钻研的同时,还需走向社会,参与科学研究,参加科研项目。只有这样,在实践中才能充实自我,并使书本理论接受实践的检验。 6.借助于多媒体教学设备而不依赖它。 7.充 分利用网络资源。目前学校大部分多媒体教室均可上网,对于教学中的关键点,可以通过网络查阅相关资料或下载,作为书本知识的补充。 总之,建构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即建构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方式,需要师生的双向带动和共同创设,其中,决定因素在教师,教师要创设机会、搭建舞台,让学生多活动、多体会、多表现,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教师也要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和业务技能,成为学生心目中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思想和行为的典模与楷模。教师要用新的教法带动学生学法的改变,从而使课堂走出沉闷,真正生成师生、生生互动的教学方式,让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 教育心理学论文:职高幼儿教育心理学课堂研究 摘要: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主导力量,学前教育是教育的启蒙阶段,因此要给予幼儿启蒙教育工作者足够的重视。全面地培养幼儿教育人才,包括在专业课教育、心理学教育、普通话教育等等方面。职高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建立,是国家培养幼儿教育人才的重要举措,本文主要就提高职高《幼儿教育心理学》课堂教学效果展开分析和研究,以便提高学前教育学生的幼儿教学能力,增加职高教师的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 幼儿教育心理学;职高;课堂教学 1前言 职高学生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需要教师充分发挥教育引导者的职能,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合理化引导,让学生感受心理学知识的魅力。其次,教师也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进行灵活教学,增加课堂的互动环节,增加学生心理学学习的兴趣,增加自身的职业素养,利于日后在幼儿教育工作中良好发挥。 2从当下学前教育的社会需求着手,进行教学内容的创新 对于职高学生的心理学的教育,首先,教师要从社会学前教育的发展形势着手,建立合理化的教学目标,增加学生的心理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教师在确立合理的教学目标后,在心理学教学时,要结合实际的幼儿园教学现状,进行情境教学,让学生在了解幼儿的一日活动中,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幼儿的心理产生的变化。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进行幼儿园一日活动的视频播放,鼓励学生利用闲暇时间去幼儿园进行实习活动,让学生身历其境地去感受幼儿园的氛围,发现幼儿身心的发展规律[1]。 3利用情境教学,增加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进行教育心理学教学活动时,教师要注意把学生放在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位置,对学生学习兴趣进行培养。利用情境教学等形式,把不同的教学实例和心理学知识进行结合,增添教学知识的多样性,利于学生理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幼儿户外活动的视频,让学生在观察视频的同时找出与幼儿心理学知识点的信息,并进行总结和分组讨论,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包括,在视频中游玩时,幼儿摔倒了,要引导学生进行鼓励和帮助。对于自尊心稍强的幼儿,教师要告诉学生要间接的进行引导和帮助。对于在游戏活动中胆小的幼儿,教师要注意鼓励幼儿,培养其勇敢的心理素质等等。这一系列的教学,利于增加职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利于职高学生日后在教育工作生涯中,良好地掌握幼儿的心理变化。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两大主体,教师在合理化的引导后,学生自身也要积极地配合教师,树立科学的学习观念,在学习活动中积极发言和互动,建立自主的学习观念[2]。 4增强职业能力和素养,鼓励问答活动 学前心理学的教育活动,要结合日后学生教育的实际应用出发,进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要过于重视成绩和形式,要让学生学以致用。教育心理学的教育内容,尽管是在社会实践中总结的精髓,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不同幼儿的不同个性变化,对于心理学的教育活动,还是要从实际出发。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进行幼儿园的实习活动,去幼儿园进行实际的调查,把心理学知识学与实际幼儿教育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其次,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当下幼儿园的实际问题,在课堂上和学生进行讨论,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知识的实际应用性[3]。 5利用多媒体拓展知识的获取方式,增加教学的效果 职高心理学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教师一定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进行教学形式的创新,利用信息科学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教师利用互联网、电脑、DVD等等多媒体形式进行教学,增加了心理学教学活动的知识趣味性。由于心理学知识本身具有枯燥性,把心理学知识和多媒体的紧密结合,增添了知识讲解的形式,利于学生从多媒体课件上,对心理学知识进行记忆和理解[4]。例如,职高教师在讲授,大小班幼儿的不同情感发展阶段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找出幼儿不同阶段的视频,进行展示,让学生在视频活动中总结出幼儿的行为变化和规律,进而与课本进行总结对照。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课下,利用互联网多媒体手段,进行网络资源的自主学习,让学生课下进行网络信息的阅读,视频的观看,增加自身的心理学知识积累量,增加课堂学习效果。 6结论 职高心理学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首先职高教师要建立合理化的教学目标,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增加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和情境教学等形式进行教学,与学生进行有效互动,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心理学教学效果最大化。 作者:王芸芸 单位:鞍山市现代服务学校 教育心理学论文:学前教育心理学教学对策探讨 【摘要】 心理学课程是县级职业中专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一门重要的课程,县级职业中专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目的就是培养优秀的幼师。一名优秀的幼师,必须有过硬的心理学知识,懂得幼童的心理尤为重要,所以必须提高县级职业中专心理学的教学效果。为此,本文主要研究县级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心理学教学的对策。 【关键词】 县级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心理学教学对策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教育越来越受重视,其中心理学在县级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里也有着重要的地位。但是自从2012年县级中职教育扩招后,县级中职学生的数量呈几何级增长,再加上社会的快速发展变化,在心理学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问题,迫切需要新的解决方法。 一、问题 1.中职学生 学习态度消极。一些县级中职学生心里一直耿耿于怀考不上大学这事。认为是自己智商不高,只能到职业中专学校,一开始就对中职的学习生活产生厌烦情绪。长期抱着这样消极的态度,不能正确面对自己,极易自暴自弃,更不能端正学习心态,影响学习效果。学生家境贫困。县级中职学校里的学生,大部分是家境贫困的学生,来中职就读,也主要是看中了中职学杂费免费的优惠条件。家境贫困的学生能得到这个读书机会,内心其实是非常珍惜的,只是限于客观条件,有些人还需要打工才能有生活费。打工分散了学生的精力与体力,有些学生经常刚结束工作,就匆忙赶回来上课,这样很难深入学习知识。对专业认同度不高。一些学生虽然选择了教育学,但是对于教师职位没有太大的认同感。有些学生甚至是被家长逼着选择这个专业,一开始就对教育专业产生敌对情绪。端正学生心态,改善他们的客观环境,是提高心理学教学效果的前提。 2.社会发展,教育观念发生变化 随着社会经济以及各种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观念,特别是教育观念的更新迭代。从前人们认为认真学习,尽可能多地吸收知识,能全面综合地发展就是最好的教育,但现在提倡的不再是“填鸭式”教育,而是鼓励学生多问,多体验,尽量保持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各自的特长,才是好的教育。教育方法要随着教育观念的变化而改变,才能跟上时代潮流。 二、县级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心理学特点 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各种心理想象极其变化规律,然后根据这些观察,再进行教与学方法的提高。这也决定了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理论较多,较枯燥的课程。教育心理学是县级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因为县级中职学校教育的本身就是职业教育,所以学前教育的心理学教学目标应该以就业为指导,引导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从业素养,胜任未来的学前教育工作。 三、心理学教学对策 1.端正学生态度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通过心理暗示,或者在教学中运用一些暗示性的语言。让学生认识到,人有所短,必有所长。在考试成绩上不如别人,那我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就有可能强于别人。县级中职教育就是以实践为主要教育方式的教育,在这里更适合的情况。况且不同的职业需要不同的人才。社会上的岗位是平等的,人也是平等的。唯一不同的地方在于,你有没有付出努力,付出的程度有多少。越努力的人,越受尊敬。为了不在以后的岗位上落后别人,应该从现在开始好好学习。 2.教学内容更新换代 首先,课程的目的必须明确:即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学习系统知识,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成为合格的幼师工作者。所以必须以幼儿心理学为基础,提高专业能力为目标。随着时代变化,教育理念也要跟着更新迭代,课程内容的设置也需要跟进时代潮流。内容设置上应该是理论与活动,或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情景应该创造一种真实的教学情景,把幼儿园的日常规定与活动和心理学课堂结合起来。让学生成为课程的主体,让他们能够身临其境地学习幼儿的心理行为特点。 3.课堂技巧注重寓教于乐 以课堂活动的方式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把教学活动和实际案列结合起来,或者把教学内容设计成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学习,在投入中习得知识,让教学过程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培养学生“问”的能力。知识是无涯的,实际情况也层出不穷,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毕竟有限,难以解决现实中的所有问题。只有培养学生“多问,多思考,实事求是”的精神,才能让学生在一起后的工作生活中,轻松应对难题。 4.实践与教学相结合 心理学课程本身非常理论化和抽象化。县级中职学生缺乏对幼儿研究的实践,所以上课时感觉异常枯燥。所以心理学教学过程要与实践相结合,课堂内容应该紧紧结合实际案例,或者模拟学生的心理情况,进而启发学生求得解决方案。课堂外应该鼓励学生多去接触学前儿童,亲身感受学前儿童的心理变化。让他们清晰地知道未来职业将面临的情况。 5.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 科学技术发展到现在,网络多媒体教学已经普遍应用到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工具进行教学。通过影像的方式具体地阐述一些枯燥的知识,效果非常好。让学生学会在海量的互联网中寻求知识,不仅拓展了他们的学习空间,也让他们能够提高自学能力。多媒体教学,还可以提高教学课堂的时效性,因为互联网知识是相对于课本更有时效性。 6.作业形式也要紧跟潮流 一门完整的课程,包括课堂和课外。课堂教学要有效,还要课外作业有效才能完整实现课程教育的目的。过去教师布置任务时,限于学生接受力有限,一般是布置记诵,抄写的作业。这种枯燥的方式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课后的作业也应该是有趣的,让人喜欢的。这就要求教师多布置些活动式的作业,比如让学生寻找案例,分析案例的得与失,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表演,最后由学生和老师品评等。如此,既能增加学生学习热情,又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了。 7.评价系统也要创新 过往对学生的评价通常通过具体的分数来体现,分数好就是优秀的学生,分数不好就是差生。学习其实是个过程,不应该以结果的分数为导向,而是应该注重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鼓励,注重学生的点滴进步。学生每天都能感受到进步,才能保持持续的学习动力。所以,应该创立一个鼓励与监测并重的评价体系。评价也要兼顾差异性,有些人擅长语言,有些人擅长表演,有些人擅长理论……要根据不同的人量身定做不同的评价语言。 四、结束语 提高县级中职教育专业学前教育的心理学教学水平,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需要长期的钻研,改进。本文强调通过增强学生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结合实践,并且与时俱进。希望通过这些视角,能给提高县级中职教育专业学前教育的心理学教学水平,提供一些启发。 作者:田洪卫 单位:湖南省凤凰县职业中专学校
教育统计学论文:统计学教育改革思考 [摘要]统计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可发挥统计学专业应用性强的优势,更好地培养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人才。高校统计学教育的改革也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对经济管理类人才的需求。就统计学在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育现状及统计学教育改革的方向,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校管理人员以及教师提供参考和思路。 [关键词]经济管理类;统计学;教育改革 统计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不仅培养了学生数据搜集、整理和分析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通过现象看事物本质的能力,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和归纳总结具有一定规律的方法,因此统计学作为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经济管理类领域更是发挥了无法替代的作用。 一、统计学教育的现状 (一)高校教师更多地注重理论讲授,缺乏实践教学过程。自古以来我国的教育就重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统计学主要是与数字打交道的学科,在学习理论的过程非常枯燥无趣,而且统计学需要背的数学公式较多,但是没有实践的体会是很难理解那些深奥难懂的统计学公式的。统计学就是为解决人类现实问题才出现的一门学科,学习这门学科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在学习统计学课程时,就应该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培养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二)对于日益兴起的统计学工具不太重视,缺乏利用现代科技的意识。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和发展,计算机已经成为人类的重要工具,日益发展的计算机行业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提高了人们办公的效率,特别是统计学方面各类数据处理的软件,极大地改变了数据统计处理的效率。然而高校对统计软件的教学和训练非常少,学生只能简单地通过老师的讲解来理解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没有通过具体的实际操作,学生很难掌握统计学的核心理论,很难深有体会地去理解统计学。 二、统计学教学的改革思路 国家社会的经济不断发展,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符合国家发展社会需求的人才是作为高校管理者、高校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了。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整个课堂的核心,教师一味地把知识点不停地讲给学生,从而使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所讲的知识点,对于一些理解能力相对快一点的学生来说,还可以理解消化掉新知识点,但是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在大学教学速度快的情况下,很难消化理解新知识,导致学生只好狂记概念和公式,然而对于统计学的知识点的本质认识却非常模糊,从而造成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总是束手无策,而经济管理类对人才培养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因此也就造成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下降。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高校应该要立足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的目标,结合统计学学科特点,改革统计学教育方法,改善统计学教学手段,培养专业知识扎实、实践技术强、理论水平高、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一)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改变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将知识被动地灌输给学生的教学模式。统计学的知识主要是与数字打交道,如果仅仅只是通过教师的课堂灌输,学生是很难理解统计学知识点的,因此作为教师应该要多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成为整个教学课堂的主体。教师在讲授基本知识点的时候,多引导学生理解,在理解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发挥学生的思维,不断拓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点时,多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去思考。(二)注重理论学习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培养目的之一就是能够解决在现实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而统计学又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更应该加强理论与实践的应用。加强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培养,不仅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更加深刻,还提高了学生处理实践问题的能力。统计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教学的核心课程之一,教好统计学这门学科是每一位统计学教师应尽的义务和责任。统计学教师作为统计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参与人,应该要理解学科特点,多了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思考和总结,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熊沙沙 单位: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 教育统计学论文:高校统计学教育问题分析 一、前言 随着三本院校统计学教育经验的积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三本院校开展了统计学专业教育。由于在师资力量、学科建设、培养数量、培养质量、投入资金、硬件设施、软件设施和学校声誉等方面与211院校和二本院校相比还有不小差距,三本院校统计学专业教育教学还相对薄弱,亟需完善和创新。因此,本文主要针对三本院校统计学专业教育教学情况进行研究,发现其存在的突出的问题并探究其产生的根源和原因,结合三本院校发展的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和措施。 二、三本高校统计学专业教育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学生基础较差,统计学专业得不到认可和尊重 民办和中外合作高校前期,教育部实施普通本科教育按照重点和普通本科两个录取批次,当时民办和中外合作高校录取放在普通本科批次。2003年开始,教育部实施普通本科教育按三个录取批次的方式,形成了一、二、三本高校的局面,三者之间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录取批次、成绩、学费三个方面,还有办学性质的不同,有公办、民办之分。其中,三本院校区别于一本和二本院校非常重要的标志就是学生入校成绩明显偏低。对于学校品牌、办学理念和教学实力得到社会各界认可的部分三本高校而言,学生最低录取分数线会高于当地省市三本分数线,少数高校会高于分数线20~30分,但对于大多数三本高校而言,学生最低录取分数线会一般低于当地省市三本分数线,不少高校低于三本分数线30~40分后仍不能完成招生录取计划。大部分三本高校由于学生入校成绩与一本、二本院校学生相比相差甚远,学生的基础、学习习惯和理念与一本、二本院校学生相比有明显差异,进入大学本科阶段后三本院校学生对相应课程和学科理论方法的理解掌握程度和学习效果往往与一本、二本院校学生相比有明显差距。此外,目前中国所有的民办与中外合作高校,无论实力强弱,均被牢牢贴上了“三本”的标签,而在公众心中,“三本”肯定不如“一本”、“二本”。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好的民办高校的声誉,也往往不及一个较差的公办高校。因此,除了个别的三本院校,大多数三本高校品牌美誉度较差。尽管统计学在社会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和深入,近年来统计学专业学生就业渠道得到不断拓宽,就业岗位层次得到不断提高,但长期以来媒体的不断渲染和统计工作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处于较为尴尬的地位,不少省市尤其是地方县区和农村地区的广大高中学生及其家长对统计学专业有很大的偏见。这种偏见加上三本高校不良的品牌效应,使得三本高校统计学专业得不到考生和家长的认可与尊重,高招录取工作面临着第一志愿无人报考或报考人数过低的问题,所以三本高校统计学专业招录的学生一般是通过调剂而来,学生入学之后对统计学专业的相关知识相对匮乏和认知普遍出现偏差,在家长的强烈要求下很多学生要求和申请调整到会计学、财务管理、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等传统专业,尽管这些专业近年来学生就业质量出现了明显的下滑。所以,如何改变统计学专业得不到认可与尊重的局面是三本高校统计学专业教育教学面临的首要问题。 (二)教学科研的师资力量薄弱 中国的民办高等教育和西方国家不同,基本上是靠学费融资,很少来自社会上的公益性资金支持,所以对于广大三本院校来说,生源就是一切,没有生源就意味着学校倒闭,这也是民办学校的招生模式常常为人诟病的原因,其实也是无奈之举。对全国不同地区三本高校与一本、二本高校进行比较后可以发现,三本高校学生学费一般是本地区公立大学学生学费的2~2.5倍。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教育经费的投入一直排在世界末尾。2002年中国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3.32%“,十五”时期该比例又有所下降,当时公立高校每个学生财政性教育经费为4000~6000元。所以,在发展初期,三本高校的学生学费相对于公立高校学生的教育经费而言具有规模上的优势。同时,1998年开始实施高等教育扩招政策后,当时多数公立高校并没有做好高考扩招的各项准备工作,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为妥善解决高考扩招带来的问题,对三本高校的招生进行政策倾斜。因此,基于初期生存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学费规模上的优势,不少三本高校利用较高的薪酬福利待遇与机制上的灵活性吸引了不少优秀的毕业生和公立院校的教师充实到教学一线,为教学质量的稳定和提高提供了很好的保障。另外,在20世纪90年代与21世纪初,由于三本高校数量相对较少,不少公立院校的优秀教师在较高课酬的吸引下利用本校课余时间去三本高校讲学和授课,也有效弥补了三本高校师资力量方面的缺陷和不足。进入“十一五”时期后,中国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不断提高,2010年达到3.66%,2011年上升到3.93%,2012年首次突破4%。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的持续增加,当前公立高校的每个学生财政性教育经费由原先的6000元提高到当前的1.2万元。因此,公立高校学生学费加上财政性教育经费后总的教育投入高于三本高校学生的学费,三本高校单个学生的教育经费投入与公立高校相比丧失了规模上的优势。2009年以来,中国参加高考总人数出现持续下降的趋势,不少公立院校在学生财政性教育经费大幅增加的刺激下也扩大了招生的规模,不少三本高校的招生规模受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有意和无意的控制。随着物价水平和人力资源成本的不断上升,三本高校教育经费的投入失去了规模上的比较优势后,出于节约和控制教育成本的需要,对教师学历、职称、教学科研水平等方面的要求自觉不自觉地出现了下降,最终造成师资力量方面的薄弱环节得不到真正的改善。此外,毕业于985高校、学习成绩优异、专业方向适合社会需求的统计学专业的研究生,尤其是广大博士研究生,随着就业环境和质量的改善,出于职业生涯发展和薪酬福利待遇的综合考虑,不愿意和不乐意来到三本高校就业,从而也造成三本高校统计学专业师资规模、档次和结构等很难得到提升。所以,未来若干年三本高校统计学专业师资力量薄弱的现象将会持续下去,并且很难得到实质性的改善与提升。 (三)课程设置不合理,教育教学手段相对落后 国家教育部对统计学专业教育教学有着具体的指导方针和目标要求,一些公立高校在统计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育教学手段等方面形成了成熟和成功的经验、做法和体系。当前,开展统计学专业教育的三本高校在借鉴这些高校成熟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道路。但是,由于师资力量的缺乏和统计学专业的教育教学还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开展统计学专业教育的三本高校普遍存在着课程设置不科学、因人设课、因事设课的现象,教育教学手段较为传统,并没有突出统计学专业的学科特色和优势。不少开展统计学专业教育的三本高校,在统计学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存在如下特点:基础课程只满足国家强制要求、专业课程较为狭窄、选修课数量不足、综合考评相对缺乏,同时采取减少学期授课时间、压缩课程教学课时、短期聘用校外专业课任课教师等手段来规避和推托统计学专业的教育教学责任与要求。通常情况下,每学期本科学生正常上课时间为18周,加上2周的考试时间,两者相加共计20周时间,但是不少三本高校一般采取上课加上考试时间共计18周,从而出现了“不少三本高校和公立高校一起开学,但寒暑假提前放假1~2周”的现象。此外,对于一些较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公立高校一般采取每周4个学时的规定,选修课种类丰富、内容翔实深入,注重拓展统计学专业方向和开拓学科知识方法。但是,不少开展统计学专业教育的三本高校对于一些较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采取每周3学时的措施,结果造成这些课程内容学期结束时没有讲解完毕或讲解不深入,学生进行课程学习过程中被遗留了一些待解和不解的问题。这些问题长期积累后直接造成学生专业基础不扎实、知识掌握和理解程度差等不良后果,从而形成学习专业主干课程时授课教师要先讲解和复习专业基础课才能进入正常教学,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统计学专业知识学习的恶性循环。对于统计学专业主干课程,不少三本高校因人设课现象严重,根据自身师资力量的配置来安排主干课程,要么短期聘用校外兼职教师来解决,与成熟公立高校相比,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出现内容不丰富和相对肤浅的现象。对于统计学专业的选修课而言,不少三本高校选修课种类较少和内容不能为统计学专业起到很好的服务,选修课实质上演变为限修课,甚至形同虚设,学生上课时兴趣低下、情绪抵触较大,从而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四)统计软件教学薄弱,统计教学实践环节缺乏 统计学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对于统计学专业学生而言,不但要掌握必须的理论知识与统计方法,而且要能熟练使用R语言、SPSS、SAS、Mathematic、E-views等多个统计软件,并且初步具备对统计分析结果能利用经济学和统计学语言进行表述和解释的能力,这样才能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统计学专业的要求。对于进行严格成本控制和审核的三本高校而言,购买上述统计软件是一笔相对较大的支出。而经济管理类其他专业的教育教学也需要购置类似的软件,但由于统计学专业学生规模相对较小,使用上述统计软件的学生和教师有限,在进行决策时不少三本高校一般优先考虑其他专业的教育教学的需求,迄今为止开展统计学教育教学的三本高校鲜有建立统计学实验室和购置多个统计软件,购置的统计软件也存在着版本较低并且后续更新升级滞后的问题,有的甚至使用盗版统计软件来进行相应教学。此外,在进行统计软件的教学时往往针对个别软件并且教学和上机操作时间控制在一个学期,与公立高校统计学专业相比差距过大,最终造成三本高校统计学专业学生动手能力较差,不能熟练操作和使用统计软件。和其他专业的教育教学类似,学生毕业之前的专业实践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不少三本高校建立统计学专业的实习基地时不够重视或者资金投入不到位,再加上与统计局系统、市场调研机构、金融机构等与统计学专业学生就业密切相关的部门沟通和联系较少,统计学专业学生的实践往往不能得到很好落实,经常出现学生毕业实习和专业实践要靠学生自行寻找和联系的窘境,学生的专业实践时间相对较短、专业不对口和实践形式内容简化等现象层出不穷。广大统计学专业学生苦不堪言,但出于尽快顺利毕业的考虑,往往选择忍耐或者注重形式甚至弄虚作假,从而严重偏离了统计学专业实践的目的和要求。 (五)学生就业质量差,给统计学专业教育教学带来不良影响 三本高校统计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主要以企业为主。企业对统计人才的需求有三个层次。一是能够参与企业管理的统计人员。这类人员可以运用统计手段对企业运行状况实行全面、系统的定量检查、监测,及时发现和分析问题。规模较大的企业大多需要这类统计人才。二是填制统计报表。这是企业的常规工作,大中型企业财务管理比较复杂,需要专业统计人员对财务数据进行分解之后才能完成报表的填制工作。企业市场调研部门也需要大量的专业统计人员。这类企业多为规模较大的企业,对统计人员的学历层次、工作能力要求较高。此外,也有些统计员在社会调查公司做市场调查。市场调查人员分为调查员、助理分析调查师、研究员三个层次。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基本要从调查员做起,企业缺少的是有敬业精神又有调查技巧、能够顺利完成调查任务的调研员。由于上述五个方面的原因,除少数勤奋刻苦的学生外,大部分三本高校统计学专业毕业生不能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不少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很少有机会做过完整实地的市场调研和其他规范的统计实践活动,对自身差距和就业岗位对自身能力的要求没有科学客观的认识。与公立高校毕业生相比,三本高校统计学专业学生统计理论与方法的功底不扎实、实践能力较弱,在就业市场中竞争力较差,从而就业质量一直得不到提高。由于前期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直接对后续的统计学专业的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基于未来就业的考虑许多新入学的学生不愿意接受统计学专业,容易造成三本高校统计学专业教育教学进入恶性循环。 三、改善我国三本高校统计学专业教育教学的思考 (一)高招取消本科三批次设置,将三本学校全部调整到本科第二批次招生 三本高校面临的外部环境越来越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而这个环境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社会对三本高校的评价。将三本学校全部调整到本科第二批次招生,这样三本学校就获得了和普通公办高校一样的社会地位,其外部环境得到了根本性改善,同时也解决了学生基础较差的问题。所以,这对三本高校的发展来说是一个重大机遇,一些实力雄厚的三本高校就有机会脱颖而出,发展成为地方名牌高校乃至全国名牌高校。在目前三本高校竞争力普遍不如公办高校的前提下,同批次进行招生,一些实力较弱的民办高校可能很难保证生源充足。“取消本三批”对那些实力雄厚的三本高校而言是个机遇,而对那些实力较弱的三本高校而言是严峻的挑战。当前我国三本高校数量众多,良莠不齐,整个三本高校进入了优胜劣汰和亟须整治提升的阶段,所以高招取消本科三批次设置是一个很好的手段与途径。当然,即便是那些实力较强的三本高校,也必须抓住机遇加快自身建设,尤其是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增强所培养人才的竞争力,全面提升学校的口碑和信誉,只有这样才能迎来良好的发展契机。 (二)将财政性教育经费的覆盖面扩展至三本高校,给予适当的补贴或支持 一般认为,基础教育是公共物品,高等教育是准公共物品,而在现阶段它却被作为半公共物品半私人物品来对待。高等教育最大的受益者无疑是受教育者,同时由于高等教育还具有一定的外部效益,因此兴办和投资高等教育,国家和社会也有相当大的收益。根据教育成本分担、补偿原理和谁受益谁缴费的原则,不仅国家要继续承担一部分教育成本,受教育者个人或家庭也应支付相应的教育成本。基于这样的原则和认识,三本高校学生的学费一般是公立高校学生的2~2.5倍。但是,现行条件下三本高校学生的培养经费实际上完全是学生家庭承担的,国家并没有承担一定的教育成本。再加上高招实行本科三批次设置、三本高校招生规模受到控制,当前三本高校的发展环境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实际上严重恶化。不少三本高校发展既得不到外来的资助,又受到政策的束缚和限制,与公立高校相比受到极不公平的待遇。上述分析表明,增加资金投入是改善三本高校师资力量薄弱最重要的途径,只有教师素质得到实质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才能得到保证。起点公平才是真正得到公平。因此,在当前三本高校教育投入严重低于公立高校的情况下,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应将财政性教育经费的覆盖面扩展至三本高校,给予三本高校适当的补贴或支持使三本高校学生学费加上财政性教育经费后与公立高校持平,保证三本高校与公立高校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进行更公平的竞争。 (三)提高三本高校教育教学的评估标准和要求,加强平时的监管 三本高校统计学专业教育教学质量低于公立高校,除了学生基础较差、师资力量薄弱的原因外,还在于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三本高校教育教学的审查和评估不严格。一方面,当前三本高校教育教学的评估标准和要求与公立高校相比有明显差距;另一方面,当前的教育评估类似于运动式,不能起到真正的督促和奖惩作用。不少三本高校为迎接学校和专业评估,突击引进一批人才、突击购置一批软件和建设一批临时实验室,有的甚至采取“只挂名领工资、不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作法将公立高校的专家教授列入本校来迎接评估,等评估过后依然我行我素,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和软件设施在评估时是达标或及格的,但实质上就是为了应付检查和评估。因此,对已有三本高校,要在师资力量、学科建设、培养数量、培养质量、投入资金、硬件设施、软件设施和学校声誉等方面提高评估的标准和要求,加强平时的监管,并严格落实,从制度上堵住三本高校弄虚作假、搞运动式教育教学的漏洞。 (四)完善三本高校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加快三本高校的优胜劣汰 近年来,随着社会闲散资金规模的扩大,不少民间资本选择进入高等教育行业,而不少公立高校尤其是地方公立高等院校不加甄别和选择,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乐见其成并且不顾当前高招总人数下降和生源趋紧的形势,对新成立的三本高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所以,众多三本高校得以不断成立和涌现,最终造成当前三本高校数目众多、良莠不齐,学生和家长怨声载道。有些三本高校遇到生源危机时,由于缺少外部资金的支持和进行开拓创新的决心与勇气,往往选择关闭学校或者变卖学校资产,将原有学生安排到另外的三本高校。所以,针对当前三本高校数量众多、参差不齐、新建和倒闭现象频出的现状,国家教育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联合公立高校制订三本高校的准入机制,提高准入门槛,并严格把关,对不严格执行准入审查和把关的公立高校和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严厉追究相关院校和领导的责任。同时,要出台相应的退出机制和预警方案,对一些办学条件不达标、评估检查得分不及格并且限期整改不通过的三本高校,要准许其关停并转,提前做好预案妥善安排相应师生,避免造成大的波动,加快三本高校优胜劣汰的过程。 (五)三本高校要有强烈的危机意识,积极主动加强教育教学建设 当前,三本高校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恶化了许多,同时三本高校内部竞争更为激烈,随着物价水平的普遍上涨和三本高校学生学费所具有规模优势的消失,广大三本高校的发展面临着诸多严峻的挑战。因此,三本高校要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在高招本科三批次设置和财政性教育经费3~5年内不能覆盖的形势下,为了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应积极主动加强教育教学建设。在师资力量方面,首先,要采取资金倾斜、减免教学工作量和提供政策优惠等方式鼓励和支持统计学专业的任课教师进行进修和深造,提高教师的学历、职称和教学科研能力;其次,要创造更优惠的薪酬福利待遇吸引高学历高职称教师,尤其是学科建设方面严重紧缺的教师。在学科建设方面,要严格按照统计学专业的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对统计学专业毕业生的要求,规范课程设置,使课程教学的时间、授课教师的教学科研实力得到有效保障。此外,要加强与工商企业、市场调查机构、金融机构、政府统计部门等的沟通、协调和联系,加快建立统计学专业学生实习和实践基地,从制度和资金两方面鼓励和要求统计学专业在校生利用假期与毕业实习时间开展相应实践,对学生实践过程和结果进行认真考核与记录,将其纳入顺利毕业的要求和标准。在学生培养数量方面,三本高校首先应在新生入学时做好解释和劝说工作,让学生真正了解统计学专业在师资力量、学科建设、硬件设施、软件设施、未来就业前景和优势等多方面的特点,使学生摒弃对统计学专业的误解和偏见,降低转专业的比重。在软硬件设施建设方面,要加快规范和完善统计学实验室的建设,购置多种统计学软件,招聘能够熟练操作统计软件并且有较高学术造诣的教师进行统计学软件的教学。在课程设置方面要给学生多提供更多的学习和上机实践时间。在学校声誉方面,一方面要提高统计学专业学生的培养数量和培养质量,加强与兄弟院校统计学专业培养方面的交流和学习;另一方面要推动统计学学科任课教师加入统计学会、统计教育协会、现场统计协会等统计学团体与组织,鼓励与支持统计学学科任课教师参加国内外统计学专业和数量经济学专业的学术会议,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作者:王彦彭工作单位: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 教育统计学论文:心理统计学教育路径探索 一、注重对基本概念的讲解和对统计符号意义的理解 1.要把注意力放在基本概念上部分学生只重视知识体系中的重点、难点,而不重视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如果教师直接告诉学生重点内容,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生会直接去复习重点而忽略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心理统计学是一门非常注重理解基础概念的课程,重点、难点都是建立在对基本概念的把握的基础上,是对基本概念的整合与深入,如总体、样本、平均数、方差、标准差等基础概念是房屋的地基,重点、难点如方差分析、两独立样本t检验等是房梁,地基与房梁都很重要,不能拆开,心理统计学的这种特点是由统计学科的逻辑性决定的。在心理统计学教学实践过程中经常发现,有些学生平时在课堂上表现很好,最后的考试成绩却不好,理解的也不好。经总结发现这些学生就是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不到位,课堂上的所谓“表现好”只是记忆的表现,知识没有经过加工进入长时记忆,从而产生了一种学生在课堂上好像是对知识理解很好的假象。所以在心理统计学的课堂上,学生一定要放弃在高中时只重视重点、难点那种学习方法,要把基本功扎扎实实地打好。 2.加深对统计符号的记忆与理解心理统计学也是一门符号学,对不同符号所代表的意义的记忆与理解是很重要。心理统计学课程越到后期,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运用专业术语越多,用符号也越多。如果学生忘记了前面学习的符号所代表的意义和功能,后面的课就听不下去。教师在讲解基本概念、统计符号所代表的意义时要放慢速度,让尽量多的学生参与到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中来,对后面的教学工作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 二、注重掌握各种统计方法 使用的条件学生在解决具体的心理统计学问题时,经常不能够准确地判断使用什么统计方法。如在解题时学生经常不能判断出在什么情况下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在什么情况下使用相关样本t检验。究其原因还是对独立样本t检验及相关样本t检验的使用条件不清楚。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强调各种统计方法使用前提条件的重要性。在什么前提条件下使用什么心理统计学方法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最好体现。 三、注重及时复习 学好心理统计学要求学生能够做到及时复习。及时复习既包括学生通过课后看书、笔记复习当天老师讲过的内容,也包括学生做一定数量的课后练习题。看2~3遍授课内容,这样做既可以加深对相关概念及基本原理的理解,也可以加强对教材内容的记忆,对牢固掌握心理统计学知识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贾利波单位:包头医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教育统计学论文:中职教育统计学教育革新 中职教育是职业教育,也是就业教育。它是为学生将来从事特定职业岗位的需要进行相关知识、技能技巧的教育,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人才。各中职学校都以中职教育这一培养目标为导向,把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基本素质的目标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 统计学课程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经济、管理类各专业课程体系中建立经济知识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研究关于如何搜集、整理和分析社会经济现象数据的学科。但该课程体系严密、内容丰富、概念抽象、计算复杂,大部分中职学生在学习中兴趣不大,觉得统计学是一门枯燥的课程。因此,在教学上,应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侧重统计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讲解,密切联系实际、立足于应用,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统计知识,分析和处理有关经济问题。 一、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过窄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上需要愈来愈多的综合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出的学生既要具备一定的统计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又要具备能够运用现代统计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而目前在统计学教学中,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现象,相当于老师在教室让学生想像着如何开机床的道理是一样的,以至于学生创造能力、应变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都偏低。 2.统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 目前统计学教学仍然是以教师在教室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传输,“启发式”教学方法,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都无异于纸上谈兵。在教学内容上重理论、轻实践,忽视发展与变化,案例多年来一层不变,教会了理论知识,却忽视了应用知识。 在教学手段上,统计教学至今还没有与现代计算机教学相结合。教学中幻灯、多媒体、网络等电化教学手段运用太少。 3.考试形式和方法过于单一 目前统计学课程的考试形式和方法基本上是以闭卷的形式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虽然这种考试模式较充分地考虑了知识本身的逻辑性,并将其与学生的认识发展过程相结合,易于组织教学,但它由于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容易使理论脱离实际。由于考试内容严格按照考试大纲,主要以课本上理论知识为主,这就导致教师传授给学生的前沿知识较少,甚至教师课堂讲课本,学生课后背课本,其实际应用能力得不到培养。 二、统计学教学改革途径 1.合理设置课程,调整教学内容 在传统的教学中,几乎每堂课都是老师唱主角,讲课满堂灌,学生除了记笔记之外很少有自己独立思考的时间,课堂上老师讲的内容虽然很多,但能在学生头脑中留下印象的却很少,更不要说对知识的掌握与应用了。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内容上要有所选择和侧重,突出重点,让出更多时间给学生自学,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 统计学与数学、会计学、市场营销学、计算机等多门学科息息相关,让学生通过统计课程的学习对专业技能要有真实的帮助。在课本方面应有所侧重,比如会计专业的统计学课本中应增加更多财务方面的统计应用知识,市场营销专业的统计课本侧重市场调查分析的案例。在例题中学生遇到与其他学科相关联的问题,可以促进他们主动学习其他有关课程,从而扩大知识领域,丰富知识内涵,培养其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教师应注意将讲授式教学、启发式教学、问题探究式教学、训练与实践式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结合起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传授已经形成的知识的同时,要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将本班作为样本采集的对象,由教师设计模拟课题,学生在设计调查方案的基础上,组成若干调查小组,在校园内正式进行一次统计调查活动。从调查目的、调查对象和单位的确定,调查方法的选择,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计算分析,一直到调查报告的编写、调查总结或体会的形成,全部由学生自己来完成。这样,同学们就亲身参与了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的整个过程,熟悉工作程序,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深化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效果很好。 老师讲课的过程中也要多注重课本知识在学生身边事物的应用分析,举例子也要切记用学生看得到摸得着的真实案例做为导入内容,这样才会拉近学生与统计之间的距离,认识到学习统计学这门课程的深刻意义。 3.考核方式也要改变 传统的统计学考核方式主要围绕书本知识在理论和方法上做文章,从教学到考核以“书”为本,考试一过关,好像就认为掌握了统计学的知识,具备了统计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其实不然,因为统计学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学生的统计素质和能力很难通过笔试考出来。统计学从内容上主要包括两大组成部分:理论知识和综合应用。统计学的考核应围绕这两部分内容而展开,当然这两部分内容各有侧重。 (1)理论知识的考核 统计学的理论知识主要包括概念、作用、种类、特点、原则和程序等,这部分可笔试进行,但要注重把理论知识尽量转化为实际问题去测试,考查学生对理论的理解程度。 (2)综合应用能力考核 1)撰写调查报告。调查是统计的经常性工作,无论在政府机关,还是在企事业单位,都需要开展调查,以反映事物的真实情况。调查的结果往往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去反映,调查报告既体现学生的写作水平,又反映他们的专业水平。在非统计专业的统计学教学中,让他们对调查工作亲身感受,并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去考核他们,这样会比单纯说教方式更好。 2)计算机操作。统计学教学除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统计理论外,还要求学生会利用现代化信息工具开展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在教学中,教师应加强统计电算化教学,应结合每一阶段的特点适时安排学生上机操作,如统计图表的绘制、统计指标的计算、统计软件的使用等。因此,在考核中必然要体现这一环节,并把它作为检验学生统计应用能力的重要方面纳入综合考核中。 三、结束语 只有从根本上改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内容,运用适合中职学生自身素质特征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科学的考核方式,才能真正改变目前职业学校统计学教学的现状,使学生真正学好统计这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教育统计学论文:略论统计学科的发展看统计教育改革趋势 摘要:要培养新型的21世纪的人才,统计教育必须要高瞻远瞩。本文从统计学的发展浅谈一下统计教育急需改革的几个方面。 关键词:统计学;发展趋势;统计教育改革 0引言 随着国家创新形式的发展,统计创新工作已经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统计创新包括统计实践创新和统计教育创新两个方面。统计教育的创新是统计创新的基础,没有统计教育的创新,就谈不上统计实践的创新,下面我从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来探讨目前统计教育的改革方向。 1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 统计学的发展与其它学科的发展相似,也需要走与其它学科相联系的发展道路。 1.1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的趋势统计学是一门通用方法论的科学,是一种定量认识问题的工具。统计方法只有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能够发挥出其强大的数量分析功效。并且,从统计方法的形成历史看,统计方法基本是从一些实质性学科的研究活动得来的,例如,最小平方法与正态分布理论源于天文观察误差分析,相关与回归源于生物学研究,抽样调查方法源于政府统计调查资料的搜集。同时历史上一些着名的统计学家同时也是生物学家或经济学家等。另外,从学科体系上看,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之间的关系不是并列的,而是相交的,统计方法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产生了统计学的分支,如统计学与经济学相结合产生了经济统计学,与社会学相结合产生了社会统计学等,而这些分支学科都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是统计学的分支,另一方面也是相应实质性学科的分支,所以经济统计学、经济计量学、社会统计学不仅仅属于统计学,同时也属于经济学、社会学、生物学的分支等。这些分支学科的存在主要不是为了发展统计方法,而是为了解决实质性学科研究中的有关定量分析问题,统计方法是在这一应用过程中得以完善和发展的。这个发展趋势说明了统计方法的学习必须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知识学习相结合。因此,统计专业的学生必须在学好本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通晓相关的实质性学科的课程知识,只有这样,所学的统计方法才有用武之地。 1.2统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结合的趋势纵观统计数据处理手段发展历史,数据处理手段的每一次飞跃,都给统计实践带来革命性的发展。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变得非常容易,那些计算繁杂的统计方法的推广与应用,由于相应统计软件的开发与商品化而变得更加方便与迅速,非统计专业的理论工作者可以直接凭借商品化统计分析软件来处理各类现实问题的多变量数据分析,而无需对有关统计方法的复杂理论背景进行研究。计算机运行能力的提高,使得大规模统计调查数据的处理更加准确、充分与快捷。随着计算机应用的越来越广泛,信息数据也越来越多,大量信息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信息过量、信息真假、信息安全等问题出现了,同时信息形式的不一致也导致信息难以统一处理。于是如何从大量的信息中找出有用的信息?如何提高信息的利用率?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DMKD)技术随之应运而生了。数据挖掘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数据挖掘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把人们对数据的应用从低层的简单查询,提升到从数据中挖掘知识,提供决策支持。在这种需求下,汇聚了不同领域的研究者们投身到数据挖掘这一新兴的研究领域。虽然统计学家与计算机专家关心Datamining的视角不完全相同,但可以说,Datamining与DSS一样,使得统计方法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因此,统计学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技术,而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深入,也同样离不开统计方法的发展与完善。所以,对于统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一方面要学好统计方法,但另一方面更加要学会利用商品化统计软件解决实践中的统计数量分析问题,学好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思想与基本程序设计,能够将具体单位的统计模型通过编程来实现,以建立起统计决策支持系统。所以统计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这是发展的趋势。所以统计教育的一些课程要改革,教学方式也要改革。以下谈一谈统计教育需要改革的几个方面。 2统计教育的改革 2.1统计专业课程建设专业建设考虑的是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这样的人才。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则是课程设置和规范课程的内容。培养统计理论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数学课程,目的是让学生能对各种统计方法有较深刻的理性认识;培养应用统计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相关应用领域的专业课程,将统计方法与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完美结合。例如培养从事经济管理的统计人才,在课程设置上至少应当包括三方面的知识:(1)经济理论课程,让学生了解经济活动的主要进程和基本规律;(2)研究社会经济问题主要统计方法,包括常用的统计数据搜集方法,统计数据处理方法和分析方法;(3)适用电脑技术,让学生初步掌握运用电脑进行统计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技能。 2.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统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中,应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更新教学方法,促使教育技术、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2.2.1改接受式的教学为互动式教学,以案例分析与情景教学开启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更形象、快捷的接受知识,发挥其独立思考与创造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2.2构建以课堂-实验室-社会实践多元化的立体教育教学体系。在传授和学习已经形成的知识的同时,加强实践能力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将统计学的方法结合实际进行应用,才能展现统计学的生命力。 2.3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相结合教材要与统计软件的应用相结合。现在许多教材都是内容与软件分家,现在计算机已非常普及,无论是高校、高职和中专,培养出来的学生都会要用统计软件分析数据。再者,统计学是一门应用的方法型学科,统计学应当从数据技巧教学转向数据分析的训练。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有机地合为一体,除了要培养学生搜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即数据挖掘的能力。 2.4教学与实际的数据分析相结合统计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课本上,案例教学与情景教学应成为统计课程的重要内容。通过计算机对大量实际数据进行处理,可以在试验室进行,亦可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统计思想和方法,而且也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5要有一批能用电脑、网络来教学的新型教师电脑、网络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教学的手段,还影响着教学的内容。语言、数学、计算机、专业知识是一个统计人才必备的素质,它们之间是不可分离的,而是要尽可能结合在一起来进行教学,单一化人才已不适应现代化教育教学的需要,现代教育更注重教育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网络化、社会化和国际化、多样化和多层次的综合人才。 教育统计学论文:统计学普及教育的革新措施探究论文 摘要:统计学是一门通用的方法论的科学,统计思想方法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性。随着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统计学的教育创新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本文对统计学普及教育的创新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关键词:统计学;普及教育;创新 一、大规模的统计学普及教育势在必行 从世界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都比较重视统计学和统计学教育。2006年6月,中国人民大学举办了“2006统计学国际论坛”,笔者参加了这一论坛,并专门就统计学普及教育问题向美国依利诺依大学何旭明教授了解了美国统计学教育的有关情况。何教授讲:“美国的高等院校几乎都开设《统计方法》选修课,而且学生中选《统计方法》课程的人数要多于选修《微积分》课程的人数,因为他们觉得统计更有用。”另外,从最近的英国、美国、日本以及港、台地区的中学教材来看,统计学与概率都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多数教材每个年级都有统计内容。 在国内,统计学也越来越受到重视。1993年12月,贺铿、袁卫两位教授提出的“大统计”的理念,在统计学界从认识上正趋于统一。1998年9月,教育部在将504个本科专业调整为249个的情况下,统计学从原来的二级学科反而被调整为理学类一级学科。这些都为统计学的发展和统计教育的大规模普及奠定了重要基础。 尽管如此,我国统计学教育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我国所有的普通高等学校中,具有统计学专业或开设统计学课程的只有100多所,这与美国有成百上千所学校在提供统计教育的状况相比比例是较低的。从我国中学教材来看,统计的内容约占4%。相对上述国家的教科书来说比例也是较低的。 一个国家应用统计学知识的多少,反映一个国家的发达程度。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随着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实施,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统计学提高教育和大规模的普及教育无疑都会得到长足发展。统计学教育也会在普及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在提高指导下进一步普及。因此笔者认为,较大规模的统计学普及教育已经势在必行。 二、高等院校是统计学普及教育的突破口 实际上,近年来我国的统计学教育已经开始突破统计学专业教育的界限,在一些理工农医以及社会学等大部分学科和专业中,开设了统计课程;统计知识还列入了中小学教学内容。这是可喜的,但笔者认为统计学普及教育还仅仅是初露端倪,大规模的统计学普及教育还未开始,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目前,我国在一些财经类院校开设的基本是社会统计学,在理工类院校开设的基本是数理统计学,都还与“大统计”的理念和作为理学类一级学科的统计学存在着很大距离。中小学虽然在数学教材中加入了一些统计学的基本内容,但一方面比例较少,另一方面,据笔者了解,由于受应试教育和基层学校师资条件的制约,教育质量也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很多理科教师在大学仅学过数理统计课程,对抽样和描述统计的内容较生疏,因而感觉新教材内容体系较乱,内容不如老教材讲起来“顺溜”。于是知识可以传授给学生,也可以指导学生完成很多的练习题,但蕴涵在知识背后的统计思想能否也讲出来可能就要打很大的折扣了。 另外,国民的统计意识还不强,对统计学的认识也还不够,据笔者了解,一谈到统计,很多人就联想到统计局,联想到大量的统计数据和统计报表等。这些都说明,统计学的普及教育还任重道远。 大规模普及统计教育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以强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为基础。以人力资源为例,尽管我国有一支素质较高的统计学专家队伍,但由于他们承担着国家政府部门或科学研究机构的重要工作,因此显然不可能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大规模的普及教育工作。同样,国家目前也还不可能投入大量的物力和财力资源开展统计学的普及教育工作。那么,怎样解决人力、物力、财力的问题,开展大规模的统计学普及教育呢? 笔者认为,要进行全社会的统计学普及教育,首先应该在各类高等院校中普及统计学教育,即把高等院校作为统计学普及教育的突破口,而后推向全社会。各类高校现有专业教师可以承担统计学普及教育的教学工作,在学校教务部门的统一安排下,着力通过开设跨专业选修课的形式开展统计学普及教育。各类高等院校接受过统计学基础教育的成千上万名大学生会走向社会的众多工作岗位,他们会带着统计学的基本思想方法在各个岗位开花结果,同时也为他们进一步提高和继续进行全社会的统计学普及教育打下了基础。因此,把高等院校作为统计学普及教育的突破口是解决人力、物力、财力资源问题的最好方略和最佳途径。当然,由中国统计教育学会、重点大学和一流专家牵头,以讲座班的形式开展对一般高等院校的师资培训工作,以研讨会的形式定期沟通和交流各高校统计学普及教育的情况和经验也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高等院校作为统计学普及教育的这个突破口一旦打开,全社会普及统计学教育的蓬勃局面也就很快到来了。笔者甚至认为,高等院校统计学普及教育的局面可能会很壮观,会受到学生的欢迎。 三、在高等院校进行统计学普及教育的一些思考 在各类高等院校中进行统计学普及教育实际上是相对现有教育体制来说的一项教育教学改革,是高等院校教学内容创新的一种尝试,需要领导的重视,教务部门的协调等基本条件作为保证。在这里,就有关教学指导思想和实施方法粗略地谈一下基本想法,以求抛砖引玉。 1、基本思想:将抽样技术、描述统计、概率初步、推断统计、非参数统计、Excel在统计分析中的应用结合在一起,并溶入案例教学,向学生较系统地介绍入门阶段最基本的统计思想和方法。 2、基本途径:通过在普通高等院校各专业开设《应用统计方法》选修课,解决统计意识的培养和统计方法普及教育问题,选修课一般为54~72学时为宜。 3、基本目标:各专业的学生通过《应用统计方法》的学习,初步树立统计意识,能够用基本的统计方法,借助于最普及的Excel统计分析软件解决工作中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教材选用:可以选用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贾俊平等编着的《统计学》作为教材,也可以根据教学时间和其它具体情况,自编教材。 5、师资问题:各高等院校讲授统计学或者概率统计的教师承担统计学普及教育的教学工作,教务部门承担相关的教学管理工作都是没有太大问题的。当然教师很可能需要进行一些再学习,更新知识结构。例如,讲授概率统计的教师很可能需要学习实际的抽样技术和Excel统计分析软件的应用方法等。 6、学习评价: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学统计”转化为“做统计”,改革传统考试方法,通过撰写统计报告进行考核,从而使学生掌握从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写出统计报告的全过程,提高教学效果。公务员之家 在2004年8月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院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中,实践教学被视为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单独列为一项二级指标,强化了实践教学的地位。各类高等院校率先进行统计学教育的普及工作,不但增强了实践教学的环节,而且也为统计学的社会普及教育打开了突破口,是义不容辞的时代使命。同时,通过大规模地进行统计学普及教育,也会提高统计学在国民心目中的地位,提高统计工作者的社会地位,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与世界发达国家接轨的国民基本科学素质。 教育统计学论文:统计学推行教育创新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大规模的统计学普及教育势在必行;高等院校是统计学普及教育的突破口;在高等院校进行统计学普及教育的一些思考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从世界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都比较重视统计学和统计学教育、在国内,统计学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一个国家应用统计学知识的多少,反映一个国家的发达程度、近年来我国的统计学教育已经开始突破统计学专业教育的界限、我国在一些财经类院校开设的基本是社会统计学、国民的统计意识还不强,对统计学的认识也还不够、在各类高等院校中进行统计学普及教育实际上是相对现有教育体制来说的一项教育教学改革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统计学是一门通用的方法论的科学,统计思想方法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性。随着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统计学的教育创新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本文对统计学普及教育的创新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关键词:统计学;普及教育;创新 一、大规模的统计学普及教育势在必行 从世界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都比较重视统计学和统计学教育。2006年6月,中国人民大学举办了“2006统计学国际论坛”,笔者参加了这一论坛,并专门就统计学普及教育问题向美国依利诺依大学何旭明教授了解了美国统计学教育的有关情况。何教授讲:“美国的高等院校几乎都开设《统计方法》选修课,而且学生中选《统计方法》课程的人数要多于选修《微积分》课程的人数,因为他们觉得统计更有用。”另外,从最近的英国、美国、日本以及港、台地区的中学教材来看,统计学与概率都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多数教材每个年级都有统计内容。 在国内,统计学也越来越受到重视。1993年12月,贺铿、袁卫两位教授提出的“大统计”的理念,在统计学界从认识上正趋于统一。1998年9月,教育部在将504个本科专业调整为249个的情况下,统计学从原来的二级学科反而被调整为理学类一级学科。这些都为统计学的发展和统计教育的大规模普及奠定了重要基础。 尽管如此,我国统计学教育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我国所有的普通高等学校中,具有统计学专业或开设统计学课程的只有100多所,这与美国有成百上千所学校在提供统计教育的状况相比比例是较低的。从我国中学教材来看,统计的内容约占4%。相对上述国家的教科书来说比例也是较低的。 一个国家应用统计学知识的多少,反映一个国家的发达程度。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随着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实施,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统计学提高教育和大规模的普及教育无疑都会得到长足发展。统计学教育也会在普及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在提高指导下进一步普及。因此笔者认为,较大规模的统计学普及教育已经势在必行。 二、高等院校是统计学普及教育的突破口 实际上,近年来我国的统计学教育已经开始突破统计学专业教育的界限,在一些理工农医以及社会学等大部分学科和专业中,开设了统计课程;统计知识还列入了中小学教学内容。这是可喜的,但笔者认为统计学普及教育还仅仅是初露端倪,大规模的统计学普及教育还未开始,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目前,我国在一些财经类院校开设的基本是社会统计学,在理工类院校开设的基本是数理统计学,都还与“大统计”的理念和作为理学类一级学科的统计学存在着很大距离。中小学虽然在数学教材中加入了一些统计学的基本内容,但一方面比例较少,另一方面,据笔者了解,由于受应试教育和基层学校师资条件的制约,教育质量也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很多理科教师在大学仅学过数理统计课程,对抽样和描述统计的内容较生疏,因而感觉新教材内容体系较乱,内容不如老教材讲起来“顺溜”。于是知识可以传授给学生,也可以指导学生完成很多的练习题,但蕴涵在知识背后的统计思想能否也讲出来可能就要打很大的折扣了。 另外,国民的统计意识还不强,对统计学的认识也还不够,据笔者了解,一谈到统计,很多人就联想到统计局,联想到大量的统计数据和统计报表等。这些都说明,统计学的普及教育还任重道远。 大规模普及统计教育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以强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为基础。以人力资源为例,尽管我国有一支素质较高的统计学专家队伍,但由于他们承担着国家政府部门或科学研究机构的重要工作,因此显然不可能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大规模的普及教育工作。同样,国家目前也还不可能投入大量的物力和财力资源开展统计学的普及教育工作。那么,怎样解决人力、物力、财力的问题,开展大规模的统计学普及教育呢? 笔者认为,要进行全社会的统计学普及教育,首先应该在各类高等院校中普及统计学教育,即把高等院校作为统计学普及教育的突破口,而后推向全社会。各类高校现有专业教师可以承担统计学普及教育的教学工作,在学校教务部门的统一安排下,着力通过开设跨专业选修课的形式开展统计学普及教育。各类高等院校接受过统计学基础教育的成千上万名大学生会走向社会的众多工作岗位,他们会带着统计学的基本思想方法在各个岗位开花结果,同时也为他们进一步提高和继续进行全社会的统计学普及教育打下了基础。因此,把高等院校作为统计学普及教育的突破口是解决人力、物力、财力资源问题的最好方略和最佳途径。 当然,由中国统计教育学会、重点大学和一流专家牵头,以讲座班的形式开展对一般高等院校的师资培训工作,以研讨会的形式定期沟通和交流各高校统计学普及教育的情况和经验也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高等院校作为统计学普及教育的这个突破口一旦打开,全社会普及统计学教育的蓬勃局面也就很快到来了。笔者甚至认为,高等院校统计学普及教育的局面可能会很壮观,会受到学生的欢迎。 三、在高等院校进行统计学普及教育的一些思考 在各类高等院校中进行统计学普及教育实际上是相对现有教育体制来说的一项教育教学改革,是高等院校教学内容创新的一种尝试,需要领导的重视,教务部门的协调等基本条件作为保证。在这里,就有关教学指导思想和实施方法粗略地谈一下基本想法,以求抛砖引玉。 1、基本思想:将抽样技术、描述统计、概率初步、推断统计、非参数统计、Excel在统计分析中的应用结合在一起,并溶入案例教学,向学生较系统地介绍入门阶段最基本的统计思想和方法。 2、基本途径:通过在普通高等院校各专业开设《应用统计方法》选修课,解决统计意识的培养和统计方法普及教育问题,选修课一般为54~72学时为宜。 3、基本目标:各专业的学生通过《应用统计方法》的学习,初步树立统计意识,能够用基本的统计方法,借助于最普及的Excel统计分析软件解决工作中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教材选用:可以选用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贾俊平等编著的《统计学》作为教材,也可以根据教学时间和其它具体情况,自编教材。 5、师资问题:各高等院校讲授统计学或者概率统计的教师承担统计学普及教育的教学工作,教务部门承担相关的教学管理工作都是没有太大问题的。当然教师很可能需要进行一些再学习,更新知识结构。例如,讲授概率统计的教师很可能需要学习实际的抽样技术和Excel统计分析软件的应用方法等。 6、学习评价: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学统计”转化为“做统计”,改革传统考试方法,通过撰写统计报告进行考核,从而使学生掌握从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写出统计报告的全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在2004年8月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院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中,实践教学被视为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单独列为一项二级指标,强化了实践教学的地位。各类高等院校率先进行统计学教育的普及工作,不但增强了实践教学的环节,而且也为统计学的社会普及教育打开了突破口,是义不容辞的时代使命。同时,通过大规模地进行统计学普及教育,也会提高统计学在国民心目中的地位,提高统计工作者的社会地位,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与世界发达国家接轨的国民基本科学素质。 教育统计学论文:统计学教育分析论文 一、建构主义理论学生“学”的特点 建构主义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本质进行了科学的分析,认为学生学习有如下特点: 1、学生学习不是从零开始的,而是基于原有知识经验背景的建构。即学生在学习统计课程之前,头脑里并非一片空白。学生通过日常生活的各种渠道和自身的实践,对客观世界中各种自然现象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建构了大量的朴素概念或前学科概念。这些前概念形形色色,共同构成了影响学生学习统计学概念的系统。学生的前概念是极为重要的,它是影响统计学学习的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前概念指导或决定着学生的感知过程,还会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行为和学习过程产生影响。 2、学生学习知识是一个主体建构的过程,要突出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充实、丰富和改造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在这种建构过程中,学生一方面对当前信息的理解要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超越外部信息本身;另一方面,对原有知识经验的运用又不只是简单地提取和套用,个体同时需要依据新经验对原有经验本身也做出某种调整和改造,即同化和顺应两方面的统一。学生不是被动信息的吸收者,而是主动地建构信息,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因此,教师不能直接将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要组织、引导,使学生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 3、学生学习既是个体建构过程,也是社会建构过程。虽然知识是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建构起来的,但社会性的相互作用也很重要,甚至更重要。因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是社会性相互作用内化的结果(正如统计的特点具有社会性)。此外,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不同的学习者对某种问题可以有不同的假设和推论,学习者可以通过相互沟通和交流,相互争辩和讨论,合作完成一定的任务,共同解决问题,从而形成更丰富、更灵活的理解。同时,学生可以与教师、统计专家等展开充分沟通。这种社会性相互作用可以为知识建构创设一个广泛的学习共同体,从而为知识建构提供丰富的资源和积极的支持。因此,课堂上师生交互和生生交互活动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以及对课堂社会环境和情境的营建是学生获得学习成效的重要途径。 二、建构主义理论教师“教”的特点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可以概括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发现者和中介者。 1、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起主导作用和导向作用。教师应当发挥“导向”的作用和教学组织者的作用,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发现问题,进而去“解决问题”。 2、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发现者。教师要高度重视对学生错误的诊断与纠正,并用科学的原理和原则,给予正确的引导与指引。 3、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中介者。教师是学生与教育方针及知识的桥梁。教师既要把最新的知识和分析方法提供给学生,也要注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从辩证法的角度看,教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教与学是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随着教学活动的变化,矛盾的主要方面,或在教师,或在学生。分开来看,“教”的主体是教师,客体是学生,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发挥能动作用;“学”的主体是学生,客体是教师,学生进行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教师则对这些活动施加影响。合起来看,在教学活动这一不断发展、循环往复的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主体客体地位是相互依存、相互规定,又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因此,“基于教师在课堂中组织者、发现者和中介者”的角色作用,教师可以实行“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组织课堂教学。 “基于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学”与“导”的活动、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互动的、融合的,在和谐中不断向前发展。因此,按照“学与导和谐发展”的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按照“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组织课堂教学时,可以采取“诱导试学——引导探学——开导活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 (1)设置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首先要从现实的、有兴趣的、富有挑战性的真实问题情境开始。让学生一开始进入学习探索就真切地感受到统计就在自己身边,体验到学习统计的价值,从而激发起学习统计的兴趣,萌发积极主动探索统计理论和方法的求知欲望。教师要通过对课堂的组织,让学生对学习统计产生学习兴趣,“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盎然地进入了对统计学知识的探索,学生才能学有所长。(2)探索问题,增强学生主角意识,激励学生积极参与 “基于教师在课堂中组织者、发现者和中介者”的角色作用,课堂教学方式应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指挥、学生操作的教学现象。学生要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对各种信息进行加工转换,对新经验和旧经验进行综合概括,解释有关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引导,设计有思考价值、有意义的问题。学生可以进行小组合作研究探索,教师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分析,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通过各自想法的交流、碰撞,发现学生有价值的建设性建议及方法措施,及时制止学生运用统计方法计算分析问题时可能出现的偏差,使问题得到正确的解决。 (3)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在以往统计学教学中,我们关注比较多的是学生能否记住计算公式、方法、意义、应用条件,能否利用这些知识完成所设问题的正确计算。而“基于教师在课堂中组织者、发现者和中介者”的角色作用,教师在课堂中,就应该更加关注学生能否将科学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关注学生在灵活应用统计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对学习统计产生兴趣,变抽象的科学法则、科学方法为得心应手的工具,从而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验参与学习统计的快乐,享受成功解决实际问题的愉悦。 三、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统计学教法探讨 1、设计课堂教学新模式 统计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能够运用统计学基本理论和定量分析方法,对经济现象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和评价。统计学课程内容基本分为三个模块两个层次。第一模块:研究统计学的一般问题,属于基础理论。第二模块:推断统计的理论与方法,相关与回归分析,属于一般的统计方法及其在社会经济领域的运用。第三模块:时间序列分析与预测,统计指数与因素分析,统计综合评价,属于社会经济统计方法的特有问题,侧重于各种统计分析方法运用。两个层 反映了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要求。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已发生很大变化。因而首先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以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为指导,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技术优势,探索最优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应进一步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去,做到:(1)合理处理好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展示学习内容的实用意义。(2)教学思路清晰,过程流畅、自然。(3)采用启发式、精讲多练式、答疑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构建情景逼近式的教学模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设计课内课外相融共生的大课堂 课堂教学不仅要教会想要传授给学生的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在书本之外查阅图书、报刊、杂志、网络等资料,以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吸取精华,为我所用,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此外,还要通过课内设计的实训教学内容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实训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统计调查方案的编制、调查问卷的设计、统计表统计图的制作、综合指标分析、统计案例分析等内容。统计实训的课内教学采用精讲、示范、多练、答疑的方式;课外教学采用学生自行分散复习和有组织分组制表、制图、社会调查、整理计算分析等方式。 3、实行点、线、面、体相结合的大统计 “点”是指让学生根据某一知识点完成作业、实习。“线”是指让学生针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分析。“面”是指让学生把若干知识点联系起来进行综合的分析和实训。“体”是指让学生能就学科体系及相关学科的内容进行深入、全面、综合的分析与应用。在讲授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基本技能培养、综合能力培养、设计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从高度整体把握统计的思路和统计分析、评价思想。 4、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者在建构性学习中的积极作用,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教学中应根据统计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适当的教学手段,设置悬念,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统计学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特有的概念及科学家,教学中可以适当拓展,开阔学生的视野,影响学生的心智,塑造学生的灵魂,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学习统计的兴趣;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准确生动形象,善于设疑,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充满求知思索的激情;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学习的动机,激发学生学习统计持久的浓厚的兴趣,激励学生不断提高对自己能力的欲求,不断增强自己的学习信心,不断地在自我实现中超越自我。 5、设置情境,在交互中实现教学目标 学校是社会的一个细胞,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堂也不单纯是“老师教、学生学”的木讷课堂。课堂中的社会性环境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师生之间的交互,二是学生之间的交互。建构主义认为,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不同的学习者可以对某种问题形成不同的假设和推论。师生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小组讨论、意见交流、辩论等形式,促进学习者之间的沟通和互动。统计教学要从过去主要关注“人机交互”到关注“人际交互”;从只关注学生与教师、教学信息的交互到关注学生之间的交互以及学生与校外专家、实践工作者的交互;从关注个别化学习到同时关注学习共同体的建立。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社会性资源,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交互中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6、构建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是诊断性学习和反思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这意味着学生必须从事自我监控、自我测试、自我检查、自我约束等活动,以诊断和判断学习中所追求的是否是自己设置的目标。在教学中,应该根据理论和实训教学的不同特点、不同教学内容的具体组织方式,不断的反馈,使学生自己及时评价。同时,在学生成绩考试评定中,应采取了灵活的考试方式 笔试、有口试,也有设计方案和调查报告,笔试内容也应着重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评价。 以上探讨了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统计学课堂教学方法,统计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无止境。相信当建构主义理论真正走进统计课堂教学时,统计教学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教育统计学论文:统计学教育探究论文 一、建构主义理论学生“学”的特点 建构主义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本质进行了科学的分析,认为学生学习有如下特点: 1、学生学习不是从零开始的,而是基于原有知识经验背景的建构。即学生在学习统计课程之前,头脑里并非一片空白。学生通过日常生活的各种渠道和自身的实践,对客观世界中各种自然现象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建构了大量的朴素概念或前学科概念。这些前概念形形色色,共同构成了影响学生学习统计学概念的系统。学生的前概念是极为重要的,它是影响统计学学习的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前概念指导或决定着学生的感知过程,还会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行为和学习过程产生影响。 2、学生学习知识是一个主体建构的过程,要突出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充实、丰富和改造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在这种建构过程中,学生一方面对当前信息的理解要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超越外部信息本身;另一方面,对原有知识经验的运用又不只是简单地提取和套用,个体同时需要依据新经验对原有经验本身也做出某种调整和改造,即同化和顺应两方面的统一。学生不是被动信息的吸收者,而是主动地建构信息,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因此,教师不能直接将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要组织、引导,使学生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 3、学生学习既是个体建构过程,也是社会建构过程。虽然知识是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建构起来的,但社会性的相互作用也很重要,甚至更重要。因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是社会性相互作用内化的结果(正如统计的特点具有社会性)。此外,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不同的学习者对某种问题可以有不同的假设和推论,学习者可以通过相互沟通和交流,相互争辩和讨论,合作完成一定的任务,共同解决问题,从而形成更丰富、更灵活的理解。同时,学生可以与教师、统计专家等展开充分沟通。这种社会性相互作用可以为知识建构创设一个广泛的学习共同体,从而为知识建构提供丰富的资源和积极的支持。因此,课堂上师生交互和生生交互活动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以及对课堂社会环境和情境的营建是学生获得学习成效的重要途径。 二、建构主义理论教师“教”的特点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可以概括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发现者和中介者。 1、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起主导作用和导向作用。教师应当发挥“导向”的作用和教学组织者的作用,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发现问题,进而去“解决问题”。 2、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发现者。教师要高度重视对学生错误的诊断与纠正,并用科学的原理和原则,给予正确的引导与指引。 3、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中介者。教师是学生与教育方针及知识的桥梁。教师既要把最新的知识和分析方法提供给学生,也要注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从辩证法的角度看,教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教与学是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随着教学活动的变化,矛盾的主要方面,或在教师,或在学生。分开来看,“教”的主体是教师,客体是学生,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发挥能动作用;“学”的主体是学生,客体是教师,学生进行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教师则对这些活动施加影响。合起来看,在教学活动这一不断发展、循环往复的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主体客体地位是相互依存、相互规定,又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因此,“基于教师在课堂中组织者、发现者和中介者”的角色作用,教师可以实行“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组织课堂教学。 “基于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学”与“导”的活动、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互动的、融合的,在和谐中不断向前发展。因此,按照“学与导和谐发展”的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按照“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组织课堂教学时,可以采取“诱导试学——引导探学——开导活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 (1)设置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首先要从现实的、有兴趣的、富有挑战性的真实问题情境开始。让学生一开始进入学习探索就真切地感受到统计就在自己身边,体验到学习统计的价值,从而激发起学习统计的兴趣,萌发积极主动探索统计理论和方法的求知欲望。教师要通过对课堂的组织,让学生对学习统计产生学习兴趣,“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盎然地进入了对统计学知识的探索,学生才能学有所长。 (2)探索问题,增强学生主角意识,激励学生积极参与 “基于教师在课堂中组织者、发现者和中介者”的角色作用,课堂教学方式应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指挥、学生操作的教学现象。学生要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对各种信息进行加工转换,对新经验和旧经验进行综合概括,解释有关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引导,设计有思考价值、有意义的问题。学生可以进行小组合作研究探索,教师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分析,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通过各自想法的交流、碰撞,发现学生有价值的建设性建议及方法措施,及时制止学生运用统计方法计算分析问题时可能出现的偏差,使问题得到正确的解决。 (3)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在以往统计学教学中,我们关注比较多的是学生能否记住计算公式、方法、意义、应用条件,能否利用这些知识完成所设问题的正确计算。而“基于教师在课堂中组织者、发现者和中介者”的角色作用,教师在课堂中,就应该更加关注学生能否将科学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关注学生在灵活应用统计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对学习统计产生兴趣,变抽象的科学法则、科学方法为得心应手的工具,从而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验参与学习统计的快乐,享受成功解决实际问题的愉悦。 三、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统计学教法探讨 1、设计课堂教学新模式 统计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能够运用统计学基本理论和定量分析方法,对经济现象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和评价。统计学课程内容基本分为三个模块两个层次。第一模块:研究统计学的一般问题,属于基础理论。第二模块:推断统计的理论与方法,相关与回归分析,属于一般的统计方法及其在社会经济领域的运用。第三模块:时间序列分析与预测,统计指数与因素分析,统计综合评价,属于社会经济统计方法的特有问题,侧重于各种统计分析方法运用。两个层次即理论部分和计算分析部分,两部分知识比为30:70。反映了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要求。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已发生很大变化。因而首先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以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为指导,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技术优势,探索最优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应进一步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去,做到:(1)合理处理好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展示学习内容的实用意义。(2)教学思路清晰,过程流畅、自然。(3)采用启发式、精讲多练式、答疑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构建情景逼近式的教学模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设计课内课外相融共生的大课堂 课堂教学不仅要教会想要传授给学生的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在书本之外查阅图书、报刊、杂志、网络等资料,以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吸取精华,为我所用,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此外,还要通过课内设计的实训教学内容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实训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统计调查方案的编制、调查问卷的设计、统计表统计图的制作、综合指标分析、统计案例分析等内容。统计实训的课内教学采用精讲、示范、多练、答疑的方式;课外教学采用学生自行分散复习和有组织分组制表、制图、社会调查、整理计算分析等方式。 3、实行点、线、面、体相结合的大统计 “点”是指让学生根据某一知识点完成作业、实习。“线”是指让学生针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分析。“面”是指让学生把若干知识点联系起来进行综合的分析和实训。“体”是指让学生能就学科体系及相关学科的内容进行深入、全面、综合的分析与应用。在讲授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基本技能培养、综合能力培养、设计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从高度整体把握统计的思路和统计分析、评价思想。 4、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者在建构性学习中的积极作用,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教学中应根据统计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适当的教学手段,设置悬念,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统计学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特有的概念及科学家,教学中可以适当拓展,开阔学生的视野,影响学生的心智,塑造学生的灵魂,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学习统计的兴趣;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准确生动形象,善于设疑,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充满求知思索的激情;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学习的动机,激发学生学习统计持久的浓厚的兴趣,激励学生不断提高对自己能力的欲求,不断增强自己的学习信心,不断地在自我实现中超越自我。 5、设置情境,在交互中实现教学目标 学校是社会的一个细胞,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堂也不单纯是“老师教、学生学”的木讷课堂。课堂中的社会性环境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师生之间的交互,二是学生之间的交互。建构主义认为,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不同的学习者可以对某种问题形成不同的假设和推论。师生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小组讨论、意见交流、辩论等形式,促进学习者之间的沟通和互动。统计教学要从过去主要关注“人机交互”到关注“人际交互”;从只关注学生与教师、教学信息的交互到关注学生之间的交互以及学生与校外专家、实践工作者的交互;从关注个别化学习到同时关注学习共同体的建立。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社会性资源,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交互中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6、构建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是诊断性学习和反思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这意味着学生必须从事自我监控、自我测试、自我检查、自我约束等活动,以诊断和判断学习中所追求的是否是自己设置的目标。在教学中,应该根据理论和实训教学的不同特点、不同教学内容的具体组织方式,不断的反馈,使学生自己及时评价。同时,在学生成绩考试评定中,应采取了灵活的考试方式,有笔试、有口试,也有设计方案和调查报告,笔试内容也应着重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评价。 以上探讨了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统计学课堂教学方法,统计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无止境。相信当建构主义理论真正走进统计课堂教学时,统计教学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本文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分析了统计学课堂教学的“教”与“学”的特点,并以此为指导,探讨了统计学课堂教学新方法。 关键词:教育理论;统计学教育;教学方法 教育统计学论文:高职统计学教育调研报告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新兴的一种高等教育类型,如何提高高职学生“以能力为中心”的综合素质,实现高职教育为社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目标,是摆在每个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统计教育是管理类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一种专业基础教育,它是一种以现象总体数量方面为研究对象的理论与方法教育,它不仅具有提高高职学生统计特有技能的功能,而且通过统计思维的培养还具有提高高职学生“以能力为中心”的综合素质的特有作用。 一、统计教育有利于学生确立正确的思想路线和认识观 认识来源于实践,我们说话、办事,一切都应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路线、方针和政策,制定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这是、邓小平等几代领导人一贯倡导的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和认识观。统计以数量反映事物的面貌,研究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无论是认识过程,还是研究方法都严格遵循客观、真实和可靠的实事求是原则。例如,统计在确定研究对象的范围时,坚持客观实在性原则,坚决反对脱离实际的虚构和违背对象性质的拼凑;统计在搜集研究对象的信息资料时,强调准确、及时、全面,竭力克服重复、遗漏和迟报;统计在对信息资料进行加工整理时,强调加工整理的方法要符合研究对象的结构特征,坚决反对歪曲客观实际的技术游戏;统计在分析和描述研究对象的状态、变化趋势和发展规律时,强调用反映客观实际情况的统计数据说话,坚决反对没有事实根据的空洞说教。由此可见,整个统计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自始至终贯穿着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观。正因为如此,开展统计教育,必将有利于高职学生确立正确的思想路线和认识观。 二、统计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勤奋精神 统计的认识过程是“质量质”,即先是区分事物的质(事物的一般规定性),在一定质的范围内去研究事物的量,把握了事物的量再进一步去认识事物的质(事物的状态、特征、发展变化规律、事物间的内在联系)。这样的认识过程要求学生,首先要学会对事物的分类,要能够在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中,按照科学的方法,区分出不同质的事物。其次,要能够依据各种事物质的规定性,在事物众多的特征中,分析各种特征之间的内在联系,寻找规律性、本质性的东西,去观察登记实现研究目的的事物特征。再次,要能够对调查登记得到的大量的事物特征的信息资料依照研究目的进行科学的加工整理,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发展变化规律。最后,还要采取适当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并把结果明确地显示出来。 统计的认识过程和工作步骤,既要求学生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要求学生善于深入实际,善于动手,能够依据基本理论设计调查、整理和分析方案,并依据方案深入实际进行社会调查,从社会实践中取得第一手资料,特别是在现代技术条件下,能够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社会经济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这就是说,统计活动必须善于动手、勤于动手,统计教育也就培养了高职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勤奋精神。 三、统计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深入实践的作风和提高调查研究技能 统计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主要有确定研究对象的定义和范围,搜集和整理研究对象的信息资料(主要是数据资料),对加工整理后的信息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提供研究对象基本状况的数量分析报告及相关工作决策意见和建议等。其中,调查和研究是核心,它既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又是统计研究的基础工作,做好统计,必须搞好调查研究。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调查研究技术也是其他各项工作的基本功,是从事各项社会工作必备的技能,哪个人调查研究搞得好,他的事业就会成功。哪项工作调查研究搞得好,该项工作就有了取得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基础。同志曾经指出,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就是为社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其中,调查研究能力可以说是素质中的素质,没有调查研究能力,就没有成为优秀劳动者和管理者的基本条件。加强统计教育,是培养调查研究能力的基本措施。在统计教育中,高职学生首先要学习统计研究必备的理论知识,但是,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强化训练调查研究技能。通过统计实践活动,确定研究题目,搜集研究资料,根据研究目的对信息资料进行分类汇总,根据加工整理后的资料对研究对象的基本面貌、本质特征和发展趋势进行描述,并提出研究报告等。因此,通过统计教育将培养学生深入实践的工作作风和提高调查研究的技能。 四、统计教育有利于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增强社会工作能力 首先,统计教育教给了高职学生一个十分重要的道理,这就是要做好社会工作,必须首先调查了解社会,深刻认识社会。不管做什么工作,都要对与该项工作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问题有基本的了解和认识。不管做什么工作,一开始就要培养敢于深入社会、善于深入社会的精神和作风。当前,我国高校的各类毕业生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高分低能”现象,尤其是新兴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尚没有从普通高等教育中脱胎换骨,高职的“应用”特色尚不突显。从根本上说,是我们的高职教育接触社会少,没有深入社会实践中,不能很好地把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没有用理论指导实践。而统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和训练学生深入社会,对社会进行调查研究,认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因此,开展统计教育可以使高职学生增强社会工作能力。 其次,统计教育中统计分组案例教学和专业统计教育可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社会的基本结构、社会结构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社会各部门的工作特点和规律、各部门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使高职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与社会的关系,认识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很好地融入社会,服务社会,不断提高社会工作能力。 以上所述,发挥统计学教育的作用,对于管理类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来说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可以促进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可以使高职学生获得科学的数量分析思想和正确的认知理论与方法,练就善于实践的工作作风和过硬的调研技能,深入认识社会,增强社会工作能力。加强统计教育,是实现高职教育培养具有“以能力为中心”的综合素质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的重要措施之一。 教育统计学论文:统计学教育改革分析论文 摘要:要培养出新型的21世纪的人才,统计教育必须高瞻远瞩。本文从统计学的发展趋势谈了统计教育急需改革的几个方面。 随着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统计创新工程已经提上议事日程,统计创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统计实践的创新;二是统计教育的创新。创新的基础在于教育,没有统计教育的创新,就谈不上统计实践的创新。准确把握统计学的发展方向与发展形势,培养适应新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是统计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从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谈一谈统计教育急需改革的几个方面。 一、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 纵观统计学的发展状况,与整个科学的发展趋势相似,统计学也在走与其他科学结合交融的发展道路。归纳起来,有两个基本结合趋势。 (一)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结合的趋势 统计学是一门通用方法论的科学,是一种定量认识问题的工具。但作为一种工具,它必须有其用武之地。否则,统计方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用之器。统计方法只有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能够发挥出其强大的数量分析功效。并且,从统计方法的形成历史看,现代统计方法基本上来自于一些实质性学科的研究活动,例如,最小平方法与正态分布理论源于天文观察误差分析,相关与回归源于生物学研究,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源于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研究。抽样调查方法源于政府统计调查资料的搜集。历史上一些著名的统计学家同时也是生物学家或经济学家等。同时,有不少生物学家、天文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口学家、教育学家等都在从事统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他们在应用过程中对统计方法进行创新与改进。另外,从学科体系看,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之间的关系绝对不是并列的,而是相交的,如果将实质性学科看作是纵向的学科,那么统计学就是一门横向的学科,统计方法与相应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产生了相应的统计学分支,如统计学与经济学相结合产生了经济统计,与教育学相结合产生了教育统计,与生物学相结合产生了生物统计等,而这些分支学科都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是统计学的分支,另一方面也是相应实质性学科的分支,所以经济统计学、经济计量学不仅属于统计学,同时属于经济学,生物统计学不仅是统计学的分支,也是生物学的分支等。这些分支学科的存在主要不是为了发展统计方法,而是为了解决实质性学科研究中的有关定量分析问题,统计方法是在这一应用过程中得以完善与发展的。因此,统计学与各门实质性学科的紧密结合,不仅是历史的传统更是统计学发展的必然模式。实质性学科为统计学的应用提供了基地,为统计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21世纪的统计学依然会采取这种发展模式,且更加注重应用研究。 这个趋势说明:统计方法的学习必须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知识学习相结合。必须以实质性学科为依据,因此,财经类统计专业的学生必须学好有关经济类与管理类的课程,只有这样,所学的统计方法才有用武之地。统计的工具属性才能够得以充分体现。 (二)统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结合的趋势 纵观统计数据处理手段发展历史,经历了手工、机械、机电、电子等数个阶段,数据处理手段的每一次飞跃,都给统计实践带来革命性的发展。上个世纪40年代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给统计学方法的广泛应用创造了条件。20年展起来的多元统计方法虽然对于处理多变量的种类数据问题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但由于计算工作量大,使得这些有效的统计分析方法一开始并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很好推广开来。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变得非常容易,那些计算繁杂的统计方法的推广与应用,由于相应统计软件的开发与商品化而变得更加方便与迅速,非统计专业的理论工作者可以直接凭借商品化统计分析软件来处理各类现实问题的多变量数据分析,而无需对有关统计方法的复杂理论背景进行研究。计算机运行能力的提高,使得大规模统计调查数据的处理更加准确、充分与快捷。目前企业经营管理中建立的决策支持系统(DSS)更加离不开统计模型。最近国外兴起的数据挖掘(Datamining,又译“数据掏金”)技术更是计算机专家与统计学家共同关注的领域。随着计算机应用的越来越广泛,每年都要积累大量的数据,大量信息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信息过量,难以消化;信息真假,难以辨识;信息安全,难以保证;信息形式不一致,难以统一处理;于是人们开始提出一个新的口号“要学会抛弃信息”。人们考虑“如何才能不被信息淹没,而是从中及时发现有用的知识,提高信息利用率?”面对这一挑战,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DMKD)技术应运而生,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数据挖掘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数据挖掘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把人们对数据的应用从低层的简单查询,提升到从数据中挖掘知识,提供决策支持。在这种需求牵引下,汇聚了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尤其是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统计、可视化技术、并行计算等方面的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投身到数据挖掘这一新兴的研究领域,形成新的技术热点。虽然统计学家与计算机专家关心Datamining的视角不完全相同,但可以说,Datamining与DSS一样,使得统计方法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因此,统计学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技术,而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深入,也同样离不开统计方法的发展与完善。这个趋势说明: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技术,通过计算机软件将统计方法中复杂难懂的计算过程屏障起来,让用户直接看到统计输出结果与有关解释,从而使统计方法的普及变得非常容易。所以,对于财经类统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一方面要学好统计方法,但另一方面更加要学会利用商品化统计软件包解决实践中的统计数量分析问题,学好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思想与基本程序设计,能够将具体单位的统计模型通过编程来实现,以建立起统计决策支持系统。 所以统计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与计算机、与信息相结合,这是发展的趋势。了解这一点,再来看我们目前教育中的问题就更加明显了,所以一些课程要改革,教学方式也要改革。以下谈一谈统计教育需要改革的几个方面。 二、统计教育的改革 (一)统计专业课程建设问题 专业建设考虑的是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这样的人才。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是课程设置和规范课程内容。课程设置主导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统计理论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数学课程,目的是让学生能对各种统计方法有较深刻的理性认识;培养应用统计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相关应用领域的专业课程,目的是让学生如何能将统计方法正确地运用到相关领域。例如培养从事经济管理的统计人才,在课程设置上至少应当包括四方面的知识:(1)经济理论课程,让学生了解经济活动的主要进程和基本规律;(2)研究社会经济问题主要统计方法,包括常用的统计数据搜集方法,统计数据处理方法和分析方法;(3)适用电脑技术,让学生初步掌握运用电脑进行统计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技能;(4)有关统计理论和统计实践中的前沿性问题,目的不在于要学生真正掌握这些问题,而是让学生了解统计理论和统计实践的前沿发展动态,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统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中,有两个焦点问题:一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兴趣;二是应用什么教学手段来达到较好的统计教学效果等。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更新教学方法,促使教育技术、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1.改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特别注重教育多样化和多层次性,不仅让学生掌握如何搜集、整理数据的技术,还要教学生读懂数字背后的事实。学会按照具体与抽象、动态与静态、个体与总体、绝对与相对、一般与特殊、演绎与归纳等不同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注重利用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 2.改单向接受式的教学为双向互动式教学,以案例分析与情景教学开启学生的思维闸门,使学生更形象、快捷的接受知识,发挥其独立思考与创造才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3.构建以课堂、实验室和社会实践多元化的立体教育教学体系。在传授和学习已经形成的知识的同时,加强实践能力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将统计学的方法结合实际进行应用,找到应用的结合点,才能使统计学获得最大的生命力。 (三)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相结合 教材要与统计软件的应用相结合。现在许多教材都是内容与软件分家,现在计算机已非常普及,无论是高校、高职和中专,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会用统计软件分析数据,不管哪一个层次,都已说不过去。统计学是一门应用的方法型学科,统计学应从数据技巧教学转向数据分析的训练。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有机地合为一体,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统计软件的使用。除了要培养学生搜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即数据挖掘的能力。 (四)教学与实际的数据分析相结合 统计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课本上,案例教学与情景教学应成为统计课程的重要内容。统计教学和教材增加统计实际案例,通过计算机对大量实际数据进行处理,可以在试验室进行,亦可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统计思想和方法,而且锻炼和培养了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要有一批能用电脑、网络来教学的新型教师 电脑、网络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教学的手段,还深深地影响着教学的内容,因为它影响着经济、生活的发展和需求。语文(中文、外文)、数学、计算机、专业知识是一个统计人才必备的素质,它们之间不是分离的,而是要尽可能结合在一起来进行教学,各管各教一套的办法已不适应现代化教育教学的需要,现代教育特别注重教育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网络化、社会化和国际化、多样化和多层次,有了电脑、网络,必需要更新,要培养出一批能用电脑、网络来教学的新型教师,以便培养出新型的21世纪的人才。 教育统计学论文:统计学普教育思考分析论文 摘要:统计学是一门通用的方法论的科学,统计思想方法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性。随着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统计学的教育创新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本文对统计学普及教育的创新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关键词:统计学;普及教育;创新 一、大规模的统计学普及教育势在必行 从世界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都比较重视统计学和统计学教育。2006年6月,中国人民大学举办了“2006统计学国际论坛”,笔者参加了这一论坛,并专门就统计学普及教育问题向美国依利诺依大学何旭明教授了解了美国统计学教育的有关情况。何教授讲:“美国的高等院校几乎都开设《统计方法》选修课,而且学生中选《统计方法》课程的人数要多于选修《微积分》课程的人数,因为他们觉得统计更有用。”另外,从最近的英国、美国、日本以及港、台地区的中学教材来看,统计学与概率都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多数教材每个年级都有统计内容。 在国内,统计学也越来越受到重视。1993年12月,贺铿、袁卫两位教授提出的“大统计”的理念,在统计学界从认识上正趋于统一。1998年9月,教育部在将504个本科专业调整为249个的情况下,统计学从原来的二级学科反而被调整为理学类一级学科。这些都为统计学的发展和统计教育的大规模普及奠定了重要基础。 尽管如此,我国统计学教育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我国所有的普通高等学校中,具有统计学专业或开设统计学课程的只有100多所,这与美国有成百上千所学校在提供统计教育的状况相比比例是较低的。从我国中学教材来看,统计的内容约占4%。相对上述国家的教科书来说比例也是较低的。 一个国家应用统计学知识的多少,反映一个国家的发达程度。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随着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实施,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统计学提高教育和大规模的普及教育无疑都会得到长足发展。统计学教育也会在普及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在提高指导下进一步普及。因此笔者认为,较大规模的统计学普及教育已经势在必行。 二、高等院校是统计学普及教育的突破口 实际上,近年来我国的统计学教育已经开始突破统计学专业教育的界限,在一些理工农医以及社会学等大部分学科和专业中,开设了统计课程;统计知识还列入了中小学教学内容。这是可喜的,但笔者认为统计学普及教育还仅仅是初露端倪,大规模的统计学普及教育还未开始,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目前,我国在一些财经类院校开设的基本是社会统计学,在理工类院校开设的基本是数理统计学,都还与“大统计”的理念和作为理学类一级学科的统计学存在着很大距离。中小学虽然在数学教材中加入了一些统计学的基本内容,但一方面比例较少,另一方面,据笔者了解,由于受应试教育和基层学校师资条件的制约,教育质量也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很多理科教师在大学仅学过数理统计课程,对抽样和描述统计的内容较生疏,因而感觉新教材内容体系较乱,内容不如老教材讲起来“顺溜”。于是知识可以传授给学生,也可以指导学生完成很多的练习题,但蕴涵在知识背后的统计思想能否也讲出来可能就要打很大的折扣了。 另外,国民的统计意识还不强,对统计学的认识也还不够,据笔者了解,一谈到统计,很多人就联想到统计局,联想到大量的统计数据和统计报表等。这些都说明,统计学的普及教育还任重道远。 大规模普及统计教育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以强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为基础。以人力资源为例,尽管我国有一支素质较高的统计学专家队伍,但由于他们承担着国家政府部门或科学研究机构的重要工作,因此显然不可能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大规模的普及教育工作。同样,国家目前也还不可能投入大量的物力和财力资源开展统计学的普及教育工作。那么,怎样解决人力、物力、财力的问题,开展大规模的统计学普及教育呢? 笔者认为,要进行全社会的统计学普及教育,首先应该在各类高等院校中普及统计学教育,即把高等院校作为统计学普及教育的突破口,而后推向全社会。各类高校现有专业教师可以承担统计学普及教育的教学工作,在学校教务部门的统一安排下,着力通过开设跨专业选修课的形式开展统计学普及教育。各类高等院校接受过统计学基础教育的成千上万名大学生会走向社会的众多工作岗位,他们会带着统计学的基本思想方法在各个岗位开花结果,同时也为他们进一步提高和继续进行全社会的统计学普及教育打下了基础。因此,把高等院校作为统计学普及教育的突破口是解决人力、物力、财力资源问题的最好方略和最佳途径。 当然,由中国统计教育学会、重点大学和一流专家牵头,以讲座班的形式开展对一般高等院校的师资培训工作,以研讨会的形式定期沟通和交流各高校统计学普及教育的情况和经验也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高等院校作为统计学普及教育的这个突破口一旦打开,全社会普及统计学教育的蓬勃局面也就很快到来了。笔者甚至认为,高等院校统计学普及教育的局面可能会很壮观,会受到学生的欢迎。 三、在高等院校进行统计学普及教育的一些思考 在各类高等院校中进行统计学普及教育实际上是相对现有教育体制来说的一项教育教学改革,是高等院校教学内容创新的一种尝试,需要领导的重视,教务部门的协调等基本条件作为保证。在这里,就有关教学指导思想和实施方法粗略地谈一下基本想法,以求抛砖引玉。 1、基本思想:将抽样技术、描述统计、概率初步、推断统计、非参数统计、Excel在统计分析中的应用结合在一起,并溶入案例教学,向学生较系统地介绍入门阶段最基本的统计思想和方法。 2、基本途径:通过在普通高等院校各专业开设《应用统计方法》选修课,解决统计意识的培养和统计方法普及教育问题,选修课一般为54~72学时为宜。 3、基本目标:各专业的学生通过《应用统计方法》的学习,初步树立统计意识,能够用基本的统计方法,借助于最普及的Excel统计分析软件解决工作中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教材选用:可以选用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贾俊平等编著的《统计学》作为教材,也可以根据教学时间和其它具体情况,自编教材。 5、师资问题:各高等院校讲授统计学或者概率统计的教师承担统计学普及教育的教学工作,教务部门承担相关的教学管理工作都是没有太大问题的。当然教师很可能需要进行一些再学习,更新知识结构。例如,讲授概率统计的教师很可能需要学习实际的抽样技术和Excel统计分析软件的应用方法等。 6、学习评价: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学统计”转化为“做统计”,改革传统考试方法,通过撰写统计报告进行考核,从而使学生掌握从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写出统计报告的全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在2004年8月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院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中,实践教学被视为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单独列为一项二级指标,强化了实践教学的地位。各类高等院校率先进行统计学教育的普及工作,不但增强了实践教学的环节,而且也为统计学的社会普及教育打开了突破口,是义不容辞的时代使命。同时,通过大规模地进行统计学普及教育,也会提高统计学在国民心目中的地位,提高统计工作者的社会地位,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与世界发达国家接轨的国民基本科学素质。 教育统计学论文: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地方本科高校统计学专业实践教育基地建设与管理研究 (嘉应学院,广东 梅州 514015) 摘要: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在于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加强实践教育基地建设能为应用型人才培养营造良好的环境。本文以嘉应学院统计学专业实践教育基地建设为例,阐述了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的意义、建设经验以及进一步深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的策略。 关键词:实践教育基地;统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 地方本科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通常将服务地区经济发展纳入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强调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以专业知识的应用、专业技能的检验提升为导向的实践教育发挥着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1]。实践教育基地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更是高等学校孵化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重要场所,加强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成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关键。近几年来,嘉应学院统计学专业围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注重加强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的工作,积极探索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和管理方面的经验,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方法。本文结合嘉应学院统计学专业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的实际情况,研究了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地方本科高校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与管理问题。 一、建设实践教育基地的意义和作用 (一)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 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主要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目标,使得学生能够将所学的专业基本理论与方法,应用到实际工作中,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2]。如何培养学生掌握工作所需要的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认真研究与探索的课题之一。嘉应学院统计学专业与梅州市统计局、国信证券、广发证券梅州营业部等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进行合作,建立了实践教育基地。经过多年建设,我们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将经验总结为“实践教育与课堂教学拧成一条线”,将课堂的理论教学与综合、直观的实践教育相结合,一方面强调“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强调“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把对学生应用型复合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分解,落实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作综合统一的考虑,使这两种教学的培养目标互相补充。依靠梅州市统计局等实践教育基地作为载体,我院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专业技能训练、职业认知实习、业务实习。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开拓了统计专业学生的视野。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运用理论知识并且吸收在课堂中无法学到的新知识,使得学生在实践教育基地强化了学以致用专业知识的能力。 (二)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有利于统计专业教师开拓视野,改进课程教学质量 地方本科高校教师的学习经历基本是从高校中来、到高校中去,缺少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实践经验,学校对教师的考核也主要集中在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等方面。应用型专业建设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提出了应用型要求,要求教师的授课内容、授课方法以及综合素质能够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以我院统计学专业为例,我院通过建设梅州市统计局及梅州市六县两区统计局等实践教育基地,我院统计学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参加实践教育活动,使得学院统计学专业教师有机会与数据的第一手获得者接触。借助统计局这个全社会最大、最权威的数据收集与中心这个平台,学生能在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对专业知识的认识、检验专业知识运用的熟练程度,教师也在相应的指导实践过程中加深对统计学基本原理的认识和对数据的认识,进一步对专业的课程安排与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反思,据此改变教学的内容和策略甚至修订新的人才培B方案。统计专业教师带队参与实践,指导学生的实践过程,拓宽了自己的知识,提高了统计业务能力,更清晰地认识到应用型人才培养对教师自身所提出的各种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要求,从而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与其他相关课程的教学上注重对学生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进行切合实际需要和社会需求的教育教学改革。 (三)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发展 嘉应学院统计学专业与广发证券梅州营业部、国信证券、广发证券梅州营业部等企业单位建立了实践教育基地,统计专业的师生到企业参加实践教学,能够有效接触企业的实际业务,为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加强合作和交流,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四)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有利于建立学校与政府部门间的合作 地方本科院校的建设离不开政府的支持,通过建设学院、学科与政府职能部门间的实践教育基地,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地方本科院校在地方经济发展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另一方面也为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搭建合适的平台。除了建设企业类型的实践教育基地,政府型的实践教育基地也应该是地方本科院校努力建设和维护的实践教育基地类型之一。还是以梅州市统计局实践教育基地为例,在学院与梅州市统计局共同建立实践教育基地后,一方面我院统计学专业的学生在梅州市统计局进行形式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另一方面我院的统计学专业教师也给统计局的员工开展了统计报表写作技巧、统计学原理等统计原理和统计方法方面的培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种互惠互利的交流活动有利于加强学校与政府之间的教、产、学、研各方面的深入合作。统计局实践教育基地为我院提供了一个适合统计学专业学生的实践教育的平台,使得我院专业教师更好地将实践教育任务与理论教学任务有机结合,能够更好地将教学过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相结合。 (五)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统计学专业学生在实践教育基地实习期间,锻炼了统计业务能力,提高了职业能力和自身修养,使得他们能够尽快适应行业要求。我们学院有不少学生由于在实践教学中表现优秀被企业认可,被招聘为企业的员工。 二、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经验 (一)实践教育环节与培养目标相适应 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学院不断探索研究更为适合应用型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实践教育环节适应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统计学专业建立实践教育基地后,我们要求基地技术人员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使得人才培养方案反映统计行业的要求。因此,统计专业学生能够灵活地运用所掌握的学科基本原理和方法,将其应用到具体问题中,一方面检验了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精心组织,悉心规划每一次实践教育活动 对于每次实践教育活动的开展,在实践的前期、中期和后期,学院都进行了精心的组织和规划。实践结束后,需要学生根据此次实践活动进行总结,使得实践教育活动真正达到应有的目的和效果。 (三)学院与实践单位重视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工作 一次教育实践能否真正达到目的、取得效果,不仅取决于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还取决于学院为其制定的教育实践方案和实践单位在学生实践过程中所提供的实践平台的开放程度和完善程度。学院与实践单位在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上有高度的一致性,都希望能够通过开展实践活动达到相应的目的。学院重视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工作,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并指定了基地的负责人,对教育实践基地开展的教育实践活动进行了充分的规划与讨论,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实践方案。实践单位重视教育实践教育活动的开展,指定了单位负责人,配合学院对实践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并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对参加实践的学生进行悉心的指导。 (四)专业教师全程参与教育实践活动 在实践准备期和实践的整个过程中,都有专业教师的全程参与。专业教师不仅是带队教师,更是实践过程中学生与实践单位沟通的桥梁。一方面,专业教师要在带队实践的过程中了解和学习社会对专业教育的要求;另一方面,专业教师要及时发现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进行分析解决与反馈,对实践方案实施过程进行监控,对每一次实践做出相应的总结。 (五)依托统计学实践教育基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交流 建立实践教育基地为双方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交流奠定了条件。依托统计学实践教育基地,除了完成学生的实践教学活动之外,双方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合作交流,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 1.项目合作。根据应用型培养目标的要求,教师都应主动向“双师型”方向发展。利用统计学实践教育基地的设施和环境,通过科研立项和企事业单位的技术人员合作,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嘉应学院统计学专业和梅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实践教育基地,合作申请了林业发展及保护等专项基金。通过项目合作研究,统计学专业教师的统计业务能力有了质的提高。 2.学术交流。一方面,学院聘请了实践教育基地的专家参与学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修订、参与实践课程的制定和改革等工作。另一方面,专业教师和企事业单位技术人员之间开展学术交流,互相开展学术报告等活动,共同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在产学研方面合作效果明显。 3.培训。一方面,我们学院利用教学优势和专业优势,给建立基地的企事业单位开展了专业理论知识的培训;另一方面,我们学院专业教师也到建有实践教育基地的企事业单位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使得专业教师尽可能向“双师型”教师的方向发展。 三、进一步深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的策略 嘉应学院统计学专业围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针对统计学专业的特点,深入研究了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的模式,在研究基础上加强了对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的管理,从而将统计学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成为对师生较为开放的实践平台,把实践教育的内涵真正落到实处。近年,依托统计学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也收到了良好效果。我院统计学专业在人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数学建模和挑战杯等学科竞赛方面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我们在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建设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如基地规模有限,基地不能同时容纳过多学生参加实践;实践过程中学生与单位间沟通有时缺乏通畅性;实践教育培养体系的设计不够科学合理等。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中实践教育基地的作用是课堂教学不可替代的,而且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对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需要做好各方面工作才能深化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我们在建设过程中有所反思,就如何进一步深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提出一些策略[3]。 (一)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 部分统计学实践教学基地设备陈旧,一方面不能满足实践教学需要,另一方面有可能威胁到实践教学的安全。这就需要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加大资金投入,保障实践教育的需要。 (二)加强与实践教学单位的联系 梅州市六h两区统计局有不少实践教育基地距离学校偏远,需要学院派专门老师和实践教育基地联系,商讨实践活动事宜,达到良好的实践教学效果。 (三)制定科学的实践教育体系 将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育活动进行统筹规划,建立专业的、科学的、系统的实践教育体系,将实践教育活动分解到各学年的课程学习过程中,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合理的穿插。明确在每一个实践教育活动中学生所能达到的实践目标和掌握的专业技能,提高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育的匹配程度。 (四)加强实践教育基地规范化管理 一方面,要将实践教育基地的日常管理纳入常态化、规范化,从经费投入、人员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入手,保证实践教育基地的有效运作;另一方面,切实加强与实践单位的沟通交流,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以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开展人员培训、学术交流、科研项目合作等交流活动,进一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要。 (五)加强学生实践思想的培养 学生是实践教育活动的主体,实践教育活动能否取得真正实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平时的专业课程学习中就应该强调实践教育在个人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培养中的重要作用,逐步树立实践思想,最终达到在实践过程中根据实践教育的目标开展实践活动,实现实践教育的价值。 四、结束语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项极其重要的教学基本条件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工程。只有稳步推进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强化实践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保证实践教育基地建设与管理的健康有序进行,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应用能力,更能为学生将来就业和从事各项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需要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双方的通力合作,需要随着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践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完善和发展。 作者简介:叶运华(1979-),男(汉族),广东梅州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应用数学。 教育统计学论文:针对我国高校统计学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思考 摘 要:随着现代化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发展,特别是在进入21世纪以后,由于社会各界对人才的认知和渴望使得知识和人才成为经济创新发展的主要动力,与此同时社会各方面对统计学专业的人才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这就要求各个高校在开设统计学专业的时候要根据时展的要求作出适时地调整和创新,促使自己所培养的统计学专业人才能够满足各方面的需求。本文以针对我国高校统计学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思考为题,分析了此专业的的研究方向、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专业课程设置等几方面的内容,对统计学专业本科教育改革作出更深层的认识,以便更好地培养适合时代和社会需要的专业性人才。 关键词:高校;统计学;教育改革 一、统计学专业的研究方向 作为专业性比较强的数学类专业的统计学,其的教学和课程设置应更加具有钻研性和实用性,通过对我国各个高校的统计学专业的设置情况的调查可以发现高校只有根据自己学校的发展现状,在原有的统计学专业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改革,设置明确的研究方向才能更好满足人才竞争的需要。目前统计学专业可供选择的研究方向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经济统计方向、市场调查方向、金融统计方向、风险管理方向。从研究方向的分类就可以更直接的看出社会对统计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和类别设置,不仅仅局限于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更多的是利用现代的信息科学技术更好地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众所周知,21世纪是集人才竞争、科技信息及知识经济为一体的一个新型的发展时代,在这种背景下各个高校开办统计学专业旨在培养适合时展的专业型和应用型必须具备以下素质:首先,应具有牢固的专业知识、较高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因为理论专业知识是基础,其是为更好地作出统计分析和预测打基础的,是培养专业型以及复合型人才的根本。 在此基础上只有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才能真正做到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工作生活结合起来,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并且通过科研创新促进统计专业更加适应时展要求。其次,通晓计算机操作、有写作和表达能力及较高的外语水平;因为计算机已经成为我们工作和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为我们更好的开展工作提供了便利。且良好的写作和表达能力有助于我们对外交流合作,是学好统计应具备的基础条件,具有较强的外语表达能力是进行对外交流的必备条件可以更好地应用外语编写的软件,确保信息更加准确。最后,具有现代统计意识和风险意识;统计人员在进行统计分析和统计预测、决策的过程中,必须具有风险意识,对风险因素进行充分考虑,尽量减少风险损失。 三、统计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 对统计学专业的知识摄取主要取决于专业课程设置上,其是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决定了向学生传授什么样的知识并对学生所学习的知识结构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我们确定了统计学专业的研究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后就要明确其课程设置。统计课程的设置要与其研究方向保持一致,才能更好的实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其专业具体的课程设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和选修课和科学人文素质课。这就要求我们按照学科发展的要求确定课程设置的比例,有的放矢的M行课程配置和学习,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针对教学方法的改革主要有以下两个关注点:其一是如何激发和提高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兴趣;其二是为了实现统计学的教学目标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手段。在现代化的教育模式下,我们要学会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手段,一次来调整和更新我们的教育教学方法,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育技术实现有机的结合。需要特别注重教育多样化和多层次性,注重利用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可以多应用案例分析与情景教学,使学生更形象、快捷的接受知识,发挥其独立思考与创造才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与计算机教学相结合。统计学是一门应用的方法型学科,统计学应从数据技巧教学转向数据分析的训练。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有机地合为一体,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统计软件的使用。除了要培养学生搜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即数据挖掘的能力。在传授和学习已经形成的知识的同时,加强实践能力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将统计学的方法结合实际进行应用,找到应用的结合点,才能使统计学获得最大的生命力。教学与实际的数据分析相结合。统计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课本上,案例教学与情景教学应成为统计课程的重要内容。统计教学和教材增加统计实际案例,通过计算机对大量实际数据进行处理,可以在试验室进行,亦可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统计思想和方法,而且锻炼和培养了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统计学论文:从统计学的发展趋势谈统计教育改革 [摘 要]要培养出新型的21世纪的人才,统计教育必须高瞻远瞩。本文从统计学的发展趋势谈了统计教育急需改革的几个方面。 [关键词] 统计学 统计教育 改革 随着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统计创新工程已经提上议事日程,统计创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统计实践的创新;二是统计教育的创新。创新的基础在于教育,没有统计教育的创新,就谈不上统计实践的创新。准确把握统计学的发展方向与发展形势,培养适应新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是统计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从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谈一谈统计教育急需改革的几个方面。 一、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 纵观统计学的发展状况,与整个科学的发展趋势相似,统计学也在走与其他科学结合交融的发展道路。归纳起来,有两个基本结合趋势。 (一)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结合的趋势 统计学是一门通用方法论的科学,是一种定量认识问题的工具。但作为一种工具,它必须有其用武之地。否则,统计方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用之器。统计方法只有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能够发挥出其强大的数量分析功效。并且,从统计方法的形成历史看,现代统计方法基本上来自于一些实质性学科的研究活动,例如,最小平方法与正态分布理论源于天文观察误差分析,相关与回归源于生物学研究,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源于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研究,抽样调查方法源于政府统计调查资料的搜集。历史上一些著名的统计学家同时也是生物学家或经济学家等。同时,有不少生物学家、天文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口学家、教育学家等都在从事统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他们在应用过程中对统计方法进行创新与改进。另外,从学科体系看,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之间的关系绝对不是并列的,而是相交的,如果将实质性学科看作是纵向的学科,那么统计学就是一门横向的学科,统计方法与相应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产生了相应的统计学分支,如统计学与经济学相结合产生了经济统计,与教育学相结合产生了教育统计,与生物学相结合产生了生物统计等,而这些分支学科都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是统计学的分支,另一方面也是相应实质性学科的分支,所以经济统计学、经济计量学不仅属于统计学,同时属于经济学,生物统计学不仅是统计学的分支,也是生物学的分支等。这些分支学科的存在主要不是为了发展统计方法,而是为了解决实质性学科研究中的有关定量分析问题,统计方法是在这一应用过程中得以完善与发展的。因此,统计学与各门实质性学科的紧密结合,不仅是历史的传统更是统计学发展的必然模式。实质性学科为统计学的应用提供了基地,为统计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21世纪的统计学依然会采取这种发展模式,且更加注重应用研究。 这个趋势说明:统计方法的学习必须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知识学习相结合,必须以实质性学科为依据,因此,财经类统计专业的学生必须学好有关经济类与管理类的课程,只有这样,所学的统计方法才有用武之地,统计的工具属性才能够得以充分体现。 (二)统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结合的趋势 纵观统计数据处理手段发展历史,经历了手工、机械、机电、电子等数个阶段,数据处理手段的每一次飞跃,都给统计实践带来革命性的发展。上个世纪40年代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给统计学方法的广泛应用创造了条件。20年展起来的多元统计方法虽然对于处理多变量的种类数据问题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但由于计算工作量大,使得这些有效的统计分析方法一开始并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很好推广开来。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变得非常容易,那些计算繁杂的统计方法的推广与应用,由于相应统计软件的开发与商品化而变得更加方便与迅速,非统计专业的理论工作者可以直接凭借商品化统计分析软件来处理各类现实问题的多变量数据分析,而无需对有关统计方法的复杂理论背景进行研究。计算机运行能力的提高,使得大规模统计调查数据的处理更加准确、充分与快捷。目前企业经营管理中建立的决策支持系统(DSS)更加离不开统计模型。最近国外兴起的数据挖掘(Data mining,又译“数据掏金”)技术更是计算机专家与统计学家共同关注的领域。随着计算机应用的越来越广泛,每年都要积累大量的数据,大量信息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信息过量,难以消化;信息真假,难以辨识;信息安全,难以保证;信息形式不一致,难以统一处理。于是人们开始提出一个新的口号:“要学会抛弃信息。”人们开始考虑“如何才能不被信息淹没,而是从中及时发现有用的知识,提高信息利用率”?面对这一挑战,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DMKD)技术应运而生,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数据挖掘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数据挖掘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把人们对数据的应用从低层的简单查询,提升到从数据中挖掘知识,提供决策支持。在这种需求牵引下,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尤其是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统计、可视化技术、并行计算等方面的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投身到数据挖掘这一新兴的研究领域,形成新的技术热点。虽然统计学家与计算机专家关心Data mining的视角不完全相同,但可以说,Data mining与DSS一样,使得统计方法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因此,统计学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技术,而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深入,也同样离不开统计方法的发展与完善。这个趋势说明: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技术,通过计算机软件将统计方法中复杂难懂的计算过程屏障起来,让用户直接看到统计输出结果与有关解释,从而使统计方法的普及变得非常容易。所以,对于财经类统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一方面要学好统计方法,但另一方面更加要学会利用商品化统计软件包解决实践中的统计数量分析问题,学好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思想与基本程序设计,能够将具体单位的统计模型通过编程来实现,以建立起统计决策支持系统。 所以统计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与计算机、与信息相结合,这是发展的趋势。了解这一点,再来看我们目前教育中的问题就更加明显了,所以一些课程要改革,教学方式也要改革。以下谈一谈统计教育需要改革的几个方面。 二、统计教育的改革 (一)统计专业课程建设问题 专业建设考虑的是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这样的人才。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是课程设置和规范课程内容。课程设置主导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统计理论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数学课程,目的是让学生能对各种统计方法有较深刻的理性认识;培养应用统计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相关应用领域的专业课程,目的是让学生能将统计方法正确地运用到相关领域。例如培养从事经济管理的统计人才,在课程设置上至少应当包括四方面的知识:(1)经济理论课程,让学生了解经济活动的主要进程和基本规律;(2)研究社会经济问题主要统计方法,包括常用的统计数据搜集方法,统计数据处理方法和分析方法;(3)适用电脑技术,让学生初步掌握运用电脑进行统计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技能;(4)有关统计理论和统计实践中的前沿性问题,目的不在于要学生真正掌握这些问题,而是让学生了解统计理论和统计实践的前沿发展动态,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统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中,有两个焦点问题:一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兴趣;二是应用什么教学手段来达到较好的统计教学效果等。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更新教学方法,促使教育技术、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1.改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特别注重教育多样化和多层次性,不仅让学生掌握如何搜集、整理数据的技术,还要教学生读懂数字背后的事实。学会按照具体与抽象、动态与静态、个体与总体、绝对与相对、一般与特殊、演绎与归纳等不同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注重利用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 2.改单向接受式的教学为双向互动式教学,以案例分析与情景教学开启学生的思维闸门,使学生更形象、快捷地接受知识,发挥其独立思考与创造才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3.构建以课堂、实验室和社会实践多元化的立体教育教学体系。在传授和学习已经形成的知识的同时,加强实践能力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将统计学的方法结合实际进行应用,找到应用的结合点,才能使统计学获得最大的生命力。 (三)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相结合 教材要与统计软件的应用相结合。现在许多教材都是内容与软件分家,现在计算机已非常普及,无论是高校、高职和中专,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会用统计软件分析数据,不管哪一个层次,都已说不过去。统计学是一门应用的方法型学科,统计学应从数据技巧教学转向数据分析的训练。统计学应与计算机教学有机地合为一体,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统计软件的使用。除了要培养学生搜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即数据挖掘的能力。 (四)教学与实际的数据分析相结合 统计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课本上,案例教学与情景教学应成为统计课程的重要内容。统计教学和教材增加统计实际案例,通过计算机对大量实际数据进行处理,可以在实验室进行,亦可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统计思想和方法,而且锻炼和培养了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要有一批能用电脑、网络来教学的新型教师 电脑、网络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教学的手段,还深深地影响着教学的内容,因为它影响着经济、生活的发展和需求。语文(中文、外文)、数学、计算机、专业知识是一个统计人才必备的素质,它们之间不是分离的,而是要尽可能结合在一起来进行教学,各管各教一套的办法已不适应现代化教育教学的需要,现代教育特别注重教育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网络化、社会化和国际化、多样化和多层次,有了电脑、网络,还需要更新,要培养出一批能用电脑、网络来教学的新型教师,以便培养出新型的21世纪的人才。 教育统计学论文:大数据时代统计学教育的改革 摘要:我们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统计学作为处理和分析数据的科学,必然受到大数据的影响。目前我国统计学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改革还处于探索阶段,统计学教育现状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统计学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本文在分析大数据时代特征的前提下,分析了我国统计学教育的现状与挑战性问题,讨论了统计学教育改革的内容、方法、借鉴和适应时代要求的变革问题。 关键词:统计学;教育改革;大数据 一、引言 最早提出大数据时代到来的机构是全球知名的麦肯锡咨询公司,该公司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人们对于海量数据的挖掘和运用,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到来”。 大数据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带来的数据量和数据类型激增而衍生出来的一种现象,但大数据一词不仅指规模大、种类多的数据集,还包括对这种数据集进行采集、处理与分析以提取有价值信息和直接创造价值的技术构架和技术过程。大数据的第一个特征是数据量巨大。截止到2012年,数据量已经从TB(1024GB=1TB)级别跃升到PB(1024TB=1PB)、EB(1024PB=1EB)乃至ZB(1024EB=1ZB)级别。第二个特征是数据类型繁多、异构性突出,包括网络日志、音频、视频、图片、地理位置信息等等。第三个特征是数据价值密度较低,数据中存在大量重复性和无价值性信息或噪声。如何通过强大的计算技术和统计分析等方法迅速完成数据的价值提纯,是大数据时代亟待解决的难题。第四个特征是处理速度快、时效性要求高。这是大数据区分于传统数据挖掘最显著的特征。 目前,不同的学科领域对大数据概念有着不尽相同的解释,但各种解释中大致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首先,大数据概念体现在数据量的巨大、种类的众多及产生速度的飞快,同时产生的数据集极有可能包含着各种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其次,大数据概念还体现在对数据进行处理的手段和流程方面,由于数据量的庞大和类型复杂,利用常规的统计软件已经无法对当今的数据进行及时有效的存储、分析及处理。因此,所谓的大数据并不是单纯指数据流量的巨大,还指其结构的复杂和种类的多样,在数据处理和分析上需要采用高端计算平台或高级统计软件,以及海量数据中存在着可挖掘的潜在的大量价值信息与知识。 近年来,随着高速计算机的应用、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使大数据的存储和分析技术得到迅速发展,目前的核心技术有MapReduce、GFS、BigTable、Hadoop,以及数据可视化等。在数据搜集上,可方便地通过在线互联网数据库获取二手数据或一手实时数据。在数据分析上,传统统计学方法采取的是基于统计模型的样本数据分析,而大数据分析技术则是通过高端计算平台,对大数据中的信息进行挖掘。 统计学作为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的科学,必然受到大数据的影响。在大数据时代,统计学教育必须与时俱进,跟上时展步伐。近年来,有不少文献讨论了大数据环境下我国统计学教育的改革问题(例如[1]-[5]),本文在分析大数据时代特征的前提下,进一步讨论我国统计学教育的现状与挑战、统计学教育改革的内容、方法、借鉴和适应时代要求的变革问题。 二、统计学教育的现状与挑战 2013年,教育部对我国统计学专业设置进行一次新的调整,将原来的既可授予理学学位,也可授予经济学学位的统计学专业划分为统计学、应用统计学和经济统计学三个本科专业[6]。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统计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13年11月公布的数据,当时全国有194所高校开设了统计学专业,156所高校开设了应用统计学专业,164所高校开设了经济统计学专业[6]。目前,全国开设这三个统计学专业的高校个数和在校学生人数与2013年相比都有不少的增加。 面对大数据时代,我们目前的统计学教育无论在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上,还是在教育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上,都存在着亟待解决的挑战性问题。例如,在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比较重视课程层面上的评价,比较轻视专业层面上的整体评价,缺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反馈机制。 关于教学内容,目前三个统计学专业在统计理论和应用统计两个方面有不同的侧重。统计理论主要包括:抽样理论、实验设计、估汁理论、假设险验、决策理论、贝叶斯统计、半参数和非参数统计、序贯分析、多元统计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小样本理论和大样本理论等。在数据分析中,现今的统计方法基本以结构化数据为主要处理对象,而对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数据的分析和工具涉及较少。因此,现今统计学课程及内容已不能满足从事非结构型和半结构型的大数据研究和商业应用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必须进行必要的改革。 对于教育方式,鉴于大数据时代要求,统计分析人员需要具备较高的数学和现代统计学基础,具有较高的软件操作能力,掌握一定的大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处理和挖掘数据的技能。日本学者城田真琴认为:“数据科学家要有计算机科学专业背景,数学、统计方面的素养和使用数据挖掘软件的技能,善于利用数据可视化的手法展现晦涩难懂的信息,而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眼界和视野,具有适应社会发展和创造价值的能力”。现今的统计学教育方式还不能很好适应大数据时代数据科学人才培养需要,必须进行必要及时的调整和变革。 对人才培养模式,大数据时代不仅要求培养具有数据处理和分析所需的基本素质与技能,更重视培养从海量数据中发现和挖掘价值信息、把握市场机遇、创造利润的潜在能力。面对大数据时代的诸多挑战,现代统计技术、数据挖掘方法、计算机信息技术、软件工具和理念的日新月异,培养统计人才的教育模式也需要相应变化,统计学教育只有与时俱进,主动做出全面的调整和变革才能适应新时代知识进步和激烈人才市场竞争的需要,积极迎接大数据时代的挑战。 大数据时代对统计学教师有更高的要求,统计学教师需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步伐。随着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的技术也随之要求更高,统计学教师固有的知识体系已不能满足培养现代统计人才的需要,必须进一步深化和更新原有的统计学理论知识,而且还需要学习掌握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数据库和信息科学等有关知识和技术,同时还要熟悉处理非结构型和半结构型数据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现代统计学教育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和基本素质的要求。 大数据时代对统计专业的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需要掌握现代统计理论、统计方法和专业统计软件,还要学会如何分析、处理来自互联网或各种实际问题中的海量数据,如何利用统计软件和互联网技术进行数据操作,如何借助软件技术和统计准则判断数据质量,如何进行模型选择和评价模型方法的有效性,如何准确清晰地呈现统计分析结果和结论,等等。 2014年11月,美国统计学会了统计学本科专业指导性教学纲要 [7],该教学纲要对统计学专业提出四个方面的要求:(1)具有扎实的数学和统计学基础、强大的统计计算和编程能力,熟练使用统计软件和数据库;(2)分析来自现实问题的真实数据,真实数据是统计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3)掌握多样化的统计模型方法;(4)具有通过语言、图表和动画等方式解释数据分析结果的能力。美国是统计学教育和人才培养最先进的国家之一,该指导性教学纲要代表着美国统计学专业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和发展方向,对我国统计教育的改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以该指导性教学纲要为参考依据,对照我国目前的统计学本科专业教育,无论是在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方面,还是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都存在着亟待解决的挑战性问题。 三、统计学教育的改革 大数据时代的统计学教育不仅是各种统计方法、数据挖掘方法和信息技术手段的延续或发展,更主要的是这些方法的集成应用和在实际数据分析中的真实体验。过去,企业数据库价格昂贵,在统计学教育的教学案例或实验课教学中,很少采用真实和海量的数据库资源,基本都是采用过时或虚拟的数据。今天,像百度大数据引擎这样的数据库的逐步对外开放,将有助于开展“线上大数据统计实验”教学。为了适应大数据时代要求,有必要利用网络资源以及各种数据处理软件,搭建线上大数据分析实验教学平台,全面开展大数据统计实验教学的改革。实际上,借助大数据分析平台,本科阶段的统计学教育就可以融人联机分析和数据的可视化教学。其次,要时刻关注大数据分析理论的进展,及时将新理论新方法融入课堂教学内容。 需要指出的是,在大数据时代,经典统计理论和方法并没有过时,但需要进行改进和进一步发展。这是因为,网上采集的巨型数据集往往存在大量的重复性和无价值数据信息,使得大数据价值密度降低。在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之前往往需要通过去噪、分层、截断、聚类等方法的预处理,将其变成便于进行分析处理的小数据,继而借助于经典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和处理。因而在大数据时代仍然需要采用传统统计学的小样本理论和方法。所以,即便是在大数据时代,经典统计方法仍然是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石,其核心地位不可动摇。所以,在大数据时代仍然要强化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尤其是在长期发展和实践应用中经过验证的、成熟有效的经典和现代统计方法,在大数据时代仍然没有过时,但需要结合大数据分析的需要对经典统计方法进行必要的发展和改进。 大数据科学需要统计学与数学、计算机等学科的结合。亚马逊大数据科学家John Rauser 认为:“数据科学家是统计学家和计算机工程师的结合体”。为了满足大数据时代的要求,统计学专业的课程设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应根据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要求,增设与大数据前沿领域发展相关的课程,如计算机网络和大数据相关的软件应用,同时要加大实验课和社会实践课的比重,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大数据概念、理论、技术和方法,培养其运用大数据的相关分析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理论课程,除基本统计理论外,还应开设一些较为现代和深入的课程,如现代贝叶斯方法、神经网络、数据挖掘、应用随机过程论等。另外,还应开设与大数据分析相关的关联规则、决策树、机器学习、支持向量机等课程。 为了培养与时代适应的统计学人才,统计学专业教师应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和价值观念,改变认识数据、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思维,主动学习和补充互联网、现代数据分析技术、数据库和数据挖掘技术,使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更新和提升,跟上时展的步伐。 在大数据时代,要注意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统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以提高本专业学生数据分析方面的能力,开阔他们的视野,培养其适应社会的能力。应积极引导学生进入实训场所动手操作和锻炼,尝试以企事业单位的财政、金融、保险、统计、咨询和信息公司等部门为主构建专业性教育实践基地。鼓励学生到大数据相关的机构部门、产业园区和企业中去调查研究和实践。此外,统计专业应积极同其他专业进行合作,联合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数据分析人才。鉴于大数据对数据分析人员在计算机技术、行业认知、业务知识、数据分析工具和方法的要求提高,统计学科应主动与计算机、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合作,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能力、专业素质和业务修养。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关于统计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可以参考和借鉴美国统计学会公布的统计学本科专业指导性教学纲要。根据该教学纲要,统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涵盖五个模块[7]:(1)统计方法与统计理论。建立统计模型并对模型的输出结果进行评价,熟悉统计推断,能够从数据分析中得出恰当的结论。(2)数据操作和统计计算。熟练使用一款专业统计软件进行探索性数据分析,发现和清洗数据中的错误记录,具有编程能力和算法思维,可以进行各种数据操作,还应掌握统计计算技术,能够进行模拟研究。(3)数学基础。熟练掌握微积分、线性代数、矩阵论、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基础知识。(4)实践训练和表达能力。具有良好的表达和交流能力,善于通过图示和动画等听众易于理解的方式展示分析结论,并且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项目领导能力。(5)特定领域的知识。掌握特定应用领域的知识,并用统计学特有的思维方法来分析和解决特定领域的实际问题。 大数据时代是以数据为中心的时代,统计学专业的教育改革必须适应这个时代的要求。统计数据分析中软件应用能力至关重要。在众多统计软件中推荐使用R和SAS软件,因为R是免费开源软件,其统计建模、统计计算和可视化功能强大,更新迅速,是最新统计方法的主要平台,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和知识更新能力,而SAS软件被很多公司用于数据管理和数据分析,在实际应用领域具有长期而深远的影响,是数据分析不可或缺的专业统计软件。当然,教学中也可以尝试使用其他专业统计软件,例如经济统计专业学生也可使用SPSS软件,但最好会使用SAS或R软件。在加强软件使用和编程能力的基础上,应加强学生统计计算和统计模拟能力的培养。在大数据时代,强调统计计算的重要性是大势所趋。统计模拟技术是伴随着高速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而广泛应用的现代技术,可用来解决传统学科领域中无法解决的问题。例如,在计算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贝叶斯统计方法过去曾经面临的计算瓶颈正在逐渐消失,基于马尔科夫链蒙特卡洛(MCMC)技术的统计模拟方法在数据分析中的强大威力正在日益显现。 教育统计学论文:基于大数据时代下浅析统计学教育的发展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科技信息技术的进步,大数据走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大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影响着各行各业的发展。因此,对大数据的统计显得格外重要,在大数据时代研究统计学的发展也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大数据;统计学;发展 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数据席卷了全球,各行各业在经营管理中都离不开大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对于政府单位来说,大数据更如经常便饭,大数据主要利用多样式和多层次的采集方式进行数据采集,在分析数据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高速处理数据的信息系统,分析的数据结果为公司或者政府单位的决策做参照。大数据的发展给统计学不仅带来了机遇,更重要的还有挑战。一方面信息技术和网络科技的发展为数据收集和整理带来了便利,另一方面由于近几年电子商务的迅速崛起,数据量更加的繁杂,所以又给数据统计时带来了麻烦,种类不断增多的大数据资源,正在成为政府统计部门分析研究的重要领域。 一、大数据与统计学的区别 我们就大数据自身而言,要想在信息化迅猛发展、数字爆炸式增长的现代信息平台中寻找到自己想要的有效数据,就必须依靠数据统计来完成。这就充分证明了关于大数据的相关研究是要和统计学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但是其与统计学也存在巨大的差别,它的使用模式和运用方式是不一样的。统计学需要依靠样本抽样的方法来进行数据整体和提炼的,这就意味着会有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投入,其成本相对于大数据来说是比较高的而且过程是相对比较繁琐的。而大数据主要依靠网络信息平台,在海量的电子数据信息中查找自己所需要的数据,具有来源广、数据量大、整体性的特点,其是以整体的数据作为一个大样本进行工作的,数据相对于统计学来说更加的精确化及标准化。因此,统计学和大数据的结合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大数据全面性和统计学高效性的特点,在利用统计学进行大数据样本的统计过程中要对整体的数据资源进行选择和筛选,这样能避免样本统计的弊端,还可以把样本统计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二、大数据时代下统计学教育的发展 (一)培养全方面素质人才 统计学专业的学生与文管专业的还不一样,文学专业的以及管理专业的学生都比较善于交际,善于沟通,而统计学是理科专业,很多学生只善于埋头做题计算,这样的话在以后的工作岗位就会感觉吃力,因为做数据统计,必须要与其他部门学会沟通,协同工作这样才能把数据统计和分析的准确。要锻炼自己的交际能力和沟通能力,针对不同数据信息做出不同的沟通与交流,从数据中挖出有价值的信息,需要本身具有数据敏感性,但是对数据的敏感程度也不是先天所带来的,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锻炼出来的,而是要经过时间的积累和数据分析工作的磨练,同时也可以根据案例型的数据分析材料,积累阅历,提升对数据资源的敏感程度。 (二)培养统计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 大数据时代下培养的统计学应用型人才应该具有两方面的基本素质,第一是概念性的,也就是说统计学的相关人才应该掌握统计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素养,这是基本要求,也是培养统计学人才的前提。第二就是实践性,也就是本文中我们提及的统计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就是在实际操作中处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应用型人才需要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也需要有较多的经验与阅历,不能只会纸上谈兵。在高校开展大数据分析学科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真是可用的案例和数据,这就需要学校与公司企业走合作道路,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得到真实有效的数据,还能将学生送到企业去实习,进行校企联合,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这是培养统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点,也是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重点。 (三)促进统计学与信息计算科学的融合 在大数据的分析与研究时,仅仅凭借统计学科的支撑是不够的,大数据的数据结构性特征已经抛弃了传统意义上的数据分析模式的非智能化框架,而且数据分析需要利用新型的数据运算方式以及计算机技能分析,这也是进行数据分析的问题所在,因此要想做好数据统计和数据分析工作,只单单依靠单一的统计学科知识的人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其需要的是数学,信息技术,统计学三门学科的融合发展,紧密结合三门学科之间的交叉发展,融会贯通,利用各科优势资源相互弥补不足,这样才能为大数据的收集,统计,分析做出科学准确的结果。 三、结语 学习统计学的优势在于:我们可以利用统计学进行大数据的有效整合和利用,使得我们在使用数据时可以更加的便利和高效。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来自各方面的数据出现井喷的状态,这就增添了我们在数据统计和信息处理时的困难。在现在这个信息化数据爆炸式增长的形势下,我们要充分全面的利用各方面的数据资源才能充分发挥统计学的优势,做好预测和分析,同时充分将统计学的优点与完备的大数据资源实现有效的整合,让统计变得通俗易懂。 教育统计学论文:PASW辅助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教学的改革探索 摘要: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统计软件辅助统计教学提供了条件。心理与教育科研的客观现实要求人们利用统计软件解决日益复杂的大规模数据信息,而PASW的特点决定了它是心理学、教育学专业学生的首要选择。实践表明,PASW辅助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教学的改革能够转移教学重点、转变教学模式、促进考试形式与内容的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PASW;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教学改革 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是用统计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心理、教育问题的一门交叉学科,它阐释的是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在心理、教育科学领域的实践和应用。作为高师院校心理与教育科学各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统计方面的基本技能,使其理解统计方法背后蕴涵的统计思想,掌握各种统计方法在心理、教育实践中的具体应用,从而提高学生运用统计方法分析和解决心理、教育问题的能力。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模式和观念的影响,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的教学效果一直不令人满意,与教学目标有较大的差距。为适应时展的需要,对其进行教学改革,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传统统计学类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关于传统统计学类课程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很多同人均有提及。陈洪认为:学生的数学基础薄弱,参差不齐;轻过程考核,重结果考核;轻能力培养,重知识传授;统计教材偏重统计方法的数学推导,不注重实际应用;教学手段相对落后,过于单一。欧阳敏华等认为,非统计专业统计学教学现状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概括:教材建设滞后、非统计专业学生的数理基础较薄弱、大部分高校统计学的教学方式仍采用传统的单向灌输方式。裴丽芳等认为:这类课程教学方式陈旧,教学手段单一;教材建设落后,教学理念不合时代要求;考核方式单一,课程设置有待进一步完善。 综上所述,学界对传统统计学类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有基本共识,主要表现在:教学理念不合理;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评价方式单一,轻过程、重结果。其教学结果是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不能解决心理与教育科学领域内的实际问题。 二、心理与教育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一)更新教学理念,注重统计意识和统计能力的培养 教学改革,理念先行。物理学家劳厄曾说:“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教育无非是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遗忘掉的时候,所剩下来的东西。”因此,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注重统计思想的挖掘和传递,努力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和统计意识,提高学生的统计素养。统计思维就是通过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从整体和动态上把握事物在数量上的规律性。统计意识是人们由一组数据所引发的思考、所推测的可能结果以及自觉想到运用统计的方法解决有关问题的意识。统计课程的教学重点应该突出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统计思维、统计意识的养成,使学生能够通过心理、教育现象的数量关系,认识心理、教育的本质和规律,并把这种统计思维和意识运用的研究实践中。 (二)PASW辅助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教学的条件 1.借助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教学的必要性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大量统计分析软件的出现,繁复的统计计算已逐渐由手工完成转为计算机完成。统计软件的使用不但使数据的计算和显示变得简单、准确,而且使统计教学由烦琐抽象变得简单轻松、由枯燥乏味变得生动有趣,因此统计学教学应增加统计软件的教学内容。借助统计软件辅助统计教学,能实现统计方法与现代技术的紧密结合,能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及对统计结果的解释能力。 2.PASW辅助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教学的可行性 PASW原为SPSS,2009年更名为PASW(Predictive Analytics Software,预测分析软件),包括统计分析、数据挖掘、数据收集、企业应用服务四部分。PASW是国际上最流行、最具权威性的统计分析软件之一,与其他国际权威软件相比,其最显著的特点是用户界面友好、操作方法简便、输出结果简洁美观,它不需要运用编程语句和命令,只要掌握基本的统计概念和方法就可以进行统计分析,因而是非专业统计人员的首选统计软件。在国际学术交流中,凡是用该软件完成的计算和统计分析,均不必说明算法。PASW功能强大,完全可以解决心理与教育统计学中的各种统计问题。 (三)PASW辅助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教学改革的实践 1.转移教学重点,加强实验设计的教学 传统的统计学教学偏重统计学基础理论知识、统计方法的数学推导,计算是通过计算器和手工完成的,由于受课时和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限制,内容的广度与深度都无法满足实际需要。统计软件的使用使计算变得简单、快捷、准确,使学生从烦琐的计算中解放出来,把注意力放到对问题的讨论、分析和评价以及对统计结果实际意义的理解上;实现不同方法之间的互通,使学生既看到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性,又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教学重点转移到统计学的基本原理,统计方法的基本思想、适用条件、主要用途、适用数据类型、注意事项、结果解释等方面,统计计算则由PASW完成,教学重心更多地集中到使学生理解统计方法的本质并能对统计结果实际意义进行解释。 传统的公式推导、手工计算难以将复杂的实验设计内容引入教学,难以解决实践中的复杂问题,PASW辅助教学则可以解决实验设计中的复杂计算问题,从而为复杂的实验设计引入教学创造条件。良好的实验设计是保障研究科学性和可行性的必要条件,因此,统计课程应加大实验设计内容的比重。在教学过程中应坚持以实验研究实例为线索,以科学研究为主线,理论密切联系实际,让学生体验从研究的选题、设计、实验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实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到最后作出科学判断的完整过程,把抽象的数理概念变为看得见、摸得着、可操作的具体行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课程内容。 2.转变教学方式,突出案例教学,重视实践应用 教师应改变灌输式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等“互动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选择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启发式讲解,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着重使学生理解公式的含义,掌握其规律性,引导学生把学习重点转移到统计方法的应用以及对统计分析结果的解释方面。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将各知识点有机地串联起来,使学生对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有一个系统的理解和认识。 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无法在一个课时内利用多种统计方法处理同一组资料,无法同时显示多种统计计算公式、相关图形及计算结果,无法直接利用结果和图形进行预测,教材往往使用一些数据量小的假设设计例题,难以把含有大量复杂数据的案例引入教学,学生难以感受到统计学的强大功能和魅力。采用PASW辅助教学则可使数据的图表演示、数据计算、数据分析及预测一气呵成,使统计学的抽象理论变得直观、具体、形象。统计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课本上,而应借助PASW增加统计实际案例,通过计算机对大量实际数据进行处理,鼓励学生用自己所学的统计知识分析身边的实际问题。 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学科,因此教师应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教学的突出地位,使学生既掌握牢固扎实的理论知识,又有很强的动手能力,能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用于实际工作中,学以致用,有效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3.改革考核的形式与内容,合理评定学生成绩 (1)考试形式的改革 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学生的统计素质和能力很难通过笔试考查出来,事实上笔试考查的仅仅是基本的理论和方法,为避免“平时不努力、考试靠突击”的现象发生,就要既重结果,更重过程。学生成绩应是对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的综合评定,要加强平时考核,适当增加实践成绩的比重,考试形式除了闭卷考试,还应增加案例分析、讨论、软件使用、结果分析等形式。 (2)考试内容的改革 考试内容不仅要包括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还要包括对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要体现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闭卷考试在侧重于考核统计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同时,应把一部分理论知识转化成实际问题设计试题,考查学生对理论的理解程度和分析应用能力。要突出实用性,不出或少出需死记硬背的考题,适当增加案例分析、思考论述、辨析等题型。平时考核的内容包括:课后作业、平时课堂表现、学生应用统计软件的能力及实践等。课后作业主要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目的在于巩固、提高教学效果;平时课堂表现考核,则通过学生上课时的表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应用统计软件的能力及实践则主要考核学生将统计理论知识应用于具体实践的能力,注重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PASW辅助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教学的改革成果 (一)实现了教学重点的转移 PASW辅助教学实现了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教学重点的转移,减少了公式推导、手工计算、计算器应用,增加了实验设计、软件使用、实践应用,突出了结果解释在统计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教学内容更接近学生的生活及科研实践。 (二)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PASW辅助教学可以在课堂上处理大规模的实际数据资料,使教学模式由传统的单向灌输的理论教学向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转变,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了实用性,达到了学习为科研和实践服务的最终目的。 (三)促进了考试形式和内容的改革 PASW辅助教学促进了考试形式和内容的改革。在考试形式上,加大了综合性考题比例;在考试内容上,着重考核学生综合分析能力以及正确应用统计方法的能力。 (四)理论联系实际,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果 运用PASW进行辅助教学能方便、快捷地处理统计图形、图表,使教学过程变得直观、形象,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亲历从数据收集到最后结果分析的整个过程,激发学习兴趣,改善课堂效果。PASW辅助教学使学生能联系实际对方法、原理进行反复运用,从而强化对知识的理解、消化和吸收,加深对统计意义的认识,培养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这突出表现在教育科学学院学生申请的校级大学生科研项目以及毕业论文中,实证研究明显增多,使用PASW进行统计分析的比重明显增大。 总之,借助PASW开展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教学改革,顺应了统计学发展的趋势以及社会对人才的能力要求,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科研能力。 责编:赵洋 教育统计学论文:开放教育《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摘 要】《统计学原理》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为经济与管理学科各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的重要的基础课,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对学习者个体需求特征提出了区域分组方法,并配合资源组合策略和辅导方式选择策略,构建了包含三个子模式在内的课程教学模式系统。 【关键词】开放教育 统计学原理 教学模式 改革 探索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大量的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的、与数学和数理统计学有着密切联系的学科。在社会现象中,许多数量关系可以用一定的数学模型加以表述和研究。这些模型有的是函数关系,有的是随机数量关系。统计学中的平均数和标志变动度、抽样推断、回归和相关分析、统计预测等,在很大程度上运用了数学和数理统计学。开放教育专业学生由于年龄偏大,数学基础较差,再加上课程本身有一定的难度,因而学习的效果较差,及格率也比较低。 为了探索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条件下的教与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笔者对承担的《统计学原理》课程的2008级会计、工商管理两个专业近160名学生进行了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经过反复试验与对比分析,概括出了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现把具体操作思路总结如下。 一、对学生个体需求特征进行分析,为教学模式的构建提供基础条件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构建,首先应在了解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条件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经济、教育发展水平和教学条件,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符合现代远程教育规律的多元化、多层次的教学模式。 学习者特征包括起始能力和一般特征两个方面。“初始能力”是指学习者对从事特定的学科内容的学习已经具备的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一般特征”是指学习者对从事该学习产生影响的心理、生理和社会的特点,包括年龄、性别、认知成熟度、生活经验、文化背景、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条件等。 为了分析的方便,对学习者“初始能力”的考察,笔者主要是通过入学水平测试,重点考察学习者的知识准备和学习能力;对“一般特征”的考察,主要是通过学生档案和学生调查表,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条件。学习者特征按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学习条件三个因素的组合分类: 1.“正常”区域型 该区域学生的特点是学习能力比较强,学习态度比较端正。虽然部分学生的学习条件较差,但由于学习能力和态度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习条件上的劣势。该区域的学生群体,只要提供适用的教学资源,进行适度的引导即可进行完全的自主学习,达到培养目标要求。根据我们试验的情况统计,绿色区域的学生一般能占到学生总数的15%~20%,是最适合接受现代远程教育的学生群体。 2.“关注”区域型 该区域学生的特点是在某些方面存在着优势,但在另一些方面也存在着劣势,综合能力属于中等。这一区域的学生借助合适的学习资源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自主学习,但需要通过小组协同学习和教师的针对性的引导才能解决学习中碰到的问题,经过努力才能达到培养目标。开放教育学生大多年龄偏大,有工作压力或家庭拖累,学习时间较少,大多属于这一区域。根据我们的试验统计,该区域的学生一般占到学生总数的50~60%,是接受开放远程教育的学生主体。 3.“重点关注”区域型 该区域学生的特点是自主学习能力普遍较差,学习动机存在着某些偏差,学习态度不明确,学习条件不尽人意。该区域的学生需要在小组协同学习的帮助和教师强力的引导下,通过自身不断的努力完成课程学习,达到培养目标要求。该类学生一般将占到学生总数的20%左右,是辅导教师重点帮助的对象。 以上分类方法的目的在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具体情况,以便采取针对性较强的媒体组合策略和导学策略。这种分类方法对每个学生具体所在的区域不宜公开,以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或造成心理压力。 二、构建学习资源超市,掌握各类资源的特点,实施资源组合使用策略 多种媒体的学习资源是现代远程教育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由于学生对学习资源的需求各不相同,而不同类型的资源有着不同的使用条件,对学生学习起着不同的作用。因此,充分考虑学习者个体特征的差异,开发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建立资源超市,增大学习资源的可选择性,是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构建的物质保证。 目前,《统计学原理》课程的文本及网络学习资源比较丰富,已经具备了资源超市的雏型。资源种类及特点分别是: 1.统计学原理多媒体自学课件 图像、文字、动画、音乐并茂,集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统计学原理CAI自学课件。本课件的特点在于信息量超大,教学内容丰富。既可以按章节学习统计学原理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也可以按单元掌握重难点,并进行单元或综合测试。所有的习题除有正确答案外,还进行还提示做题所需掌握的基础知识。其自测、重难点解释、例题分析和套型试题等内容,对学生把握课程重点、掌握做题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具有很大帮助。 2.文字材料 中央电大提供的文字教材(包括主教材和学习指导书),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用书,是教学的主要媒体和课程考核的基本依据。 3.音像资源 中央电大提供的录像教材、录音教材和VCD光盘。录像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媒体之一。 4.其他教学资源 主要有中央“电大在线”和汕尾“电大在线”教学网页、IP(PPT)等格式的资源,是学生学习的补充资源。 统计学原理课程虽然学习资源比较丰富,但根据我们的统计,学生实际使用教学资源的差异较大,资源推荐对学生的引导作用不是很明显。资源使用率普遍较低,未达到理想的程度。 在我们对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资源使用的分析中,使用率低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文字主教材和辅导教材经过几次修订,已经比较适合学习者自主自学,少数学生不借助教学资源可以完成课程的学习; 2.每周一次的面授辅导基本可以解决部分学生学习中的困难; 3.CAI课件的学习成本较高,部分学生不具备使用条件; 4.网络资源的时效性不强,针对性较差,大多是指导性教学文件,对学习有帮助的资源较少; 5.录像课效果差,主讲教师地方口音重,听不清楚。 调查表明,进一步丰富教学资源品种,提高教学资源的质量,开发网络课程,开发就某个章节、某个问题讲解的小课件,是今后资源建设的重点。 三、选择有效的导学方式,为教学模式的构建提供服务保证 1.固定式系统性辅导 安排一周一次的集中系统辅导。可以系统地讲解教材中的基本理论与原理,也可以就各章节的重难点进行系统辅导。这种系统辅导主要是针对红色区域“重点关注”的学生设计的,所以在上课时间上我们主要按该区域的大多数人可接受的时间来安排并固定下来(一般在双休日或晚上);要求“关注”区域的学生群体尽量参加,要求“正常”区域的学生选择参加。将讲课的重心放在满足“重点关注”区域学生群体的需求上,在兼顾讲课内容的系统性和渐进性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和难点,注意自主学习方法的指导。 2.预约式阶段性重难点辅导 安排两周一次或一月一次的单元辅导或考前辅导。这种辅导由于时间紧,辅导的知识密度大,只能是各种重难点、关键性问题和考试知识的讲解。这种方式对于已经自主学习过课程,但对重难点不太把握的学生提高学习的效率很有帮助。这种辅导主要是针对“正常”区域和“关注”区域的学生设计,主要是解决自主学习中小组协同学习中无法解决的问题。这类辅导一般是根据学生反馈的情况,事先预约辅导时间、地点、辅导的主题。 3.随机式个别化辅导 学生利用电子邮件、电话、BBS等形式,对学习中所碰到的问题随时进行询问。随机性个 别辅导适合于各种类型的学生群体,是一种高效、快速、经济的交流方式。 四、教学模式的总结与效果评价 1.模式的概括 从笔者对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模式实证研究的程序来看,学习者特征分类、学习资源组合、教学辅导方式选择、学习过程控制是教学模式研究的主要内容。在学习者个体特征的分析中,为了方便,仅选用了几个主要的变量进行了分析。随着对学习者个体特征的深入研究及资源种类的不断丰富和新的教学辅导方式的采用,模式研究引进的分析因素会越来越多,模式的构建也会更加完善。 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模式由“学生分类―学习资源组合―辅导方式选择―教学活动控制”等几个环节组成,又分为三个子系统,即“正常”区域学生――完全自主学习+个别化辅导模式;“关注”区域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学习+阶段性辅导模式;“重点关注”区域学生――小组学习+系统性辅导模式。 2.模式的理论依据 本模式中分类的理论依据来源于现代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的“刺激与反应”模式、认知主义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人本主义学习的“学习者中心地位”理论,对学习者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条件与学习效果的关系,都进行了精辟的论述。本模式的“资源组合”和“教师导学”选择的理论依据来源于现代远程教育理论。远程教育的本质是实现跨越时间、空间和社会文化心理的教学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教学资源与技术是关键因素,是远程教育赖以存在的基础。现代远程教育中的教师与学生的准永久性分离,使得教学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包括面对面的交流)成为必要。教学活动的本质是教育信息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传递,远程教育也是如此。 3.教学模式的效果评价 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模式在三个学期的实验中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也得到大多数学生的认可和欢迎。尽管本课程教学模式包含了学习能力、学习动机、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分析,也包含了教学资源的组合策略和教学辅导策略,但我们仍然可以用定量的方法来分析其教与学的实际效果。作法是将模糊性语言描述加以数量化,从而可利用传统的数学方法进行分析处理。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在我校开放教育专科统计学原理考试中,试验点及格率比同期平均及格率高6个百分点,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模式的效果明显。 当然,以上教学模式效果分析的面比较窄,方法还不尽科学,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研究解决。 教育统计学论文:关于统计学普及教育的几点思考 【摘 要】统计学教育从世界各国到我国,都越来越得到重视。但从我国来看,仍存在不少的问题。本文就如何统计学普及教育提出几点浅显的见解。 【关键词】统计学 普及教育 高校 一、大规模的统计学普及教育势在必行 从世界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都比较重视统计学和统计学教育。美国的高等院校几乎都开设《统计方法》选修课,而且学生中选《统计方法》课程的人数要多于选修《微积分》课程的人数,因为他们觉得统计更有用。另外,从最近的英国、美国、日本以及港、台地区的中学教材来看,统计学与概率都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多数教材每个年级都有统计内容。 在国内,统计学也越来越受到重视。1993年12月,贺铿、袁卫两位教授提出的“大统计”的理念,在统计学界从认识上正趋于统一。1998年9月,教育部在将504个本科专业调整为249个的情况下,统计学从原来的二级学科反而被调整为理学类一级学科。这些都为统计学的发展和统计教育的大规模普及奠定了重要基础。 尽管如此,我国统计学教育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我国所有的普通高等学校中,具有统计学专业或开设统计学课程的只有100多所,这与美国有成百上千所学校在提供统计教育的状况相比比例是较低的。从我国中学教材来看,统计的内容约占4%。相对上述国家的教科书来说比例也是较低的。 一个国家应用统计学知识的多少,反映一个国家的发达程度。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随着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实施,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统计学提高教育和大规模的普及教育无疑都会得到长足发展。统计学教育也会在普及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在提高指导下进一步普及。因此笔者认为,较大规模的统计学普及教育已经势在必行。 二、高等院校是统计学普及教育的突破口 实际上,近年来我国的统计学教育已经开始突破统计学专业教育的界限,在一些理工农医以及社会学等大部分学科和专业中,开设了统计课程;统计知识还列入了中小学教学内容。这是可喜的,但笔者认为统计学普及教育还仅仅是初露端倪,大规模的统计学普及教育还未开始,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目前,我国在一些财经类院校开设的基本是社会统计学,在理工类院校开设的基本是数理统计学,都还与“大统计”的理念和作为理学类一级学科的统计学存在着很大距离。中小学虽然在数学教材中加入了一些统计学的基本内容,但一方面比例较少,另一方面,据笔者了解,由于受应试教育和基层学校师资条件的制约,教育质量也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很多理科教师在大学仅学过数理统计课程,对抽样和描述统计的内容较生疏,因而感觉新教材内容体系较乱,内容不如老教材讲起来“顺溜”。于是知识可以传授给学生,也可以指导学生完成很多的练习题,但蕴涵在知识背后的统计思想能否也讲出来可能就要打很大的折扣了。 另外,国民的统计意识还不强,对统计学的认识也还不够,据笔者了解,一谈到统计,很多人就联想到统计局,联想到大量的统计数据和统计报表等。这些都说明,统计学的普及教育还任重道远。 大规模普及统计教育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以强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为基础。以人力资源为例,尽管我国有一支素质较高的统计学专家队伍,但由于他们承担着国家政府部门或科学研究机构的重要工作,因此显然不可能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大规模的普及教育工作。同样,国家目前也还不可能投入大量的物力和财力资源开展统计学的普及教育工作。那么,怎样解决人力、物力、财力的问题,开展大规模的统计学普及教育呢? 笔者认为,要进行全社会的统计学普及教育,首先应该在各类高等院校中普及统计学教育,即把高等院校作为统计学普及教育的突破口,而后推向全社会。各类高校现有专业教师可以承担统计学普及教育的教学工作,在学校教务部门的统一安排下,着力通过开设跨专业选修课的形式开展统计学普及教育。各类高等院校接受过统计学基础教育的成千上万名大学生会走向社会的众多工作岗位,他们会带着统计学的基本思想方法在各个岗位开花结果,同时也为他们进一步提高和继续进行全社会的统计学普及教育打下了基础。因此,把高等院校作为统计学普及教育的突破口是解决人力、物力、财力资源问题的最好方略和最佳途径。 当然,由中国统计教育学会、重点大学和一流专家牵头,以讲座班的形式开展对一般高等院校的师资培训工作,以研讨会的形式定期沟通和交流各高校统计学普及教育的情况和经验也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高等院校作为统计学普及教育的这个突破口一旦打开,全社会普及统计学教育的蓬勃局面也就很快到来了。笔者甚至认为,高等院校统计学普及教育的局面可能会很壮观,会受到学生的欢迎。 三、在高等院校进行统计学普及教育的一些思考 在各类高等院校中进行统计学普及教育实际上是相对现有教育体制来说的一项教育教学改革,是高等院校教学内容创新的一种尝试,需要领导的重视,教务部门的协调等基本条件作为保证。在这里,就有关教学指导思想和实施方法粗略地谈一下基本想法,以求抛砖引玉。 1.基本思想:将抽样技术、描述统计、概率初步、推断统计、非参数统计、Excel在统计分析中的应用结合在一起,并溶入案例教学,向学生较系统地介绍入门阶段最基本的统计思想和方法。 2.基本途径:通过在普通高等院校各专业开设《应用统计方法》选修课,解决统计意识的培养和统计方法普及教育问题,选修课一般为54~72学时为宜。 3.基本目标:各专业的学生通过《应用统计方法》的学习,初步树立统计意识,能够用基本的统计方法,借助于最普及的Excel统计分析软件解决工作中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教材选用:可以选用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贾俊平等编著的《统计学》作为教材,也可以根据教学时间和其它具体情况,自编教材。 5.师资问题:各高等院校讲授统计学或者概率统计的教师承担统计学普及教育的教学工作,教务部门承担相关的教学管理工作都是没有太大问题的。当然教师很可能需要进行一些再学习,更新知识结构。例如,讲授概率统计的教师很可能需要学习实际的抽样技术和Excel统计分析软件的应用方法等。 6.学习评价: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学统计”转化为“做统计”,改革传统考试方法,通过撰写统计报告进行考核,从而使学生掌握从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写出统计报告的全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普通高等院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中,实践教学被视为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单独列为一项二级指标,强化了实践教学的地位。各类高等院校率先进行统计学教育的普及工作,不但增强了实践教学的环节,而且也为统计学的社会普及教育打开了突破口,是义不容辞的时代使命。同时,通过大规模地进行统计学普及教育,也会提高统计学在国民心目中的地位,提高统计工作者的社会地位,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与世界发达国家接轨的国民基本科学素质。 (作者单位:长庆华泰石油工程建设有限公司)
教学法论文:法学系列案例教学法及其运用 摘 要:法学系列案例教学法,由列举案例法、讲评案例法、讨论案例法、旁听案例法、实习案例法五种案例教学法组成;这一教学方法反映法学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整体素质,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系列; 案例; 教学法 一 法学系列案例教学法,或称法学教育系列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法学专业课、专业基础课的授课过程中,教师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采用列举案例、讲评案例、讨论案例旁听案例、实习案例等方式,完成教学过程的教学方法。它是笔者经过近二十年的法学教育教学实践,在原有案例教学法的基础上总结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 系列案例教学法是一系列的实践性教学方法,它由五种具体方法共同组成。这一系列的几种方法,可以根据需要任意选择使用,也可以任意组合使用,也可以全部使用。每一种方法的目的和具体操作各有其特点: (一)列举案例法。列举案例法是指教师在授课中,为了说明法学理论、法律制度或某项法律条款的内容或某一实践问题而列举一个或一组案例。列举案例法的目的在于揭示现象、说明问题比如,为了使学生明白犯罪构成理论中的犯罪客体对定罪的影响,教师可以列举两个相似的案例甲盗窃工厂仓库中的电缆,构成盗窃罪;乙盗窃铺在地下的正在使用中的电缆,构成破坏通讯设备罪。再比如,为了说明犯罪的社会危害性而举出王宝森贪污的案例等。列举案例中的案例可以是现实发生的真人真事,也可以是为教学需要对真人真事进行加工后的案例,也可以只讲案例的主要内容;可以是十分严肃的案例,也可以有轻松自由的气氛。这要根据讲课的具体内容由教师自主灵活地掌握和使用。 (二)讲评案例法。讲评案例法是指教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某一教学内容而对某一案例进行深入剖析,从中挖掘出比较深刻的东西,并通过讲评案例使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比如,在讲民事诉讼法中普通程序的各个阶段时,教师可以讲“王XX诉李XX损害赔偿一案”,从王XX如何起诉,李XX如何应诉,到法庭如何审理等。这就可以使学生明确民事诉讼普通程序的起诉和受理、审理前的准备、开庭审理(法庭调查、法庭辩论)等各个阶段。当然,也可以进行电化教学,播放民事审判的录像片,边看边讲评,这样的效果更好。 (三)讨论案例法。这是对某一法学课程的某一主要章节进行讲授后,为了加强学习印象,巩固学习效果,检验学习水平而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案例。这一方法要求教师必须事先准备好有一定针对性和难度、有不同意见和结论的案例。这类案例必须具备主要情节和细节,教师在介绍案情后,提出有关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法学理论和有关法律规定解决实际问题。可分小组讨论,也可以大班讨论;可以先合后分,也可以先分后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最后教师还要对学生中出现的不同意见进行一一评析,给出标准答案并说明理由。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运用讨论案例法的关键和目的。 (四)旁听案例法。教师为配合讲课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人民法院审理刑事、民事、行政等案件,组织学生进行旁听。这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同时能使学生对于各类诉讼有一个直观的、感性的认识。旁听案例法作为一种现场教学方法,还能加强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五)实习案例法。实习案例法就是搞模拟法庭。当学生在学习民事诉讼法(或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这一程序法,又学习民法(或刑法、行政法),既具备实体法的知识、又熟悉程序法的内容后,教师就可以发动、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搞模拟法庭。由学生亲自当法官审理案件或参加庭审,全面掌握和理解程序法和实体法的法律规定解决实践问题,提高学习兴趣,树立学习自信心实习案例法是一种具备综合内容的学习方法。它不但可以掌握知识,更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以及组织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由于实习案例需要具备多门法律知识和多种能力,一般在大二大三以后进行。 二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教育规律的要求自 觉地按照教学的原则完成教学过程。所谓教学原则,是指总结教学经验、反映教学活动规律、体现一定教学目的、为提高教学成效而提出的教学基本要求。系列案例教学法主要遵守和贯彻了以下教学原则: (一)联系实际原则。联系实际原则是指大学教育应紧密结合生产、科技和社会生活的实际,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各种教学与实际的联系,注重学以致用,使学生在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中学习知识、认识社会,并提高他们运用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法学教育的联系实际有一定的困难,法律专业的学生不能像学电脑的学生一样上机操作,也不能像理工专业的学生到工厂实际动手。而法学专业的实习也都是放在临近毕业时专门进行。因此,如何在日常授课中贯彻联系实际这一教学原则就成为一个问题。我认为最好的答案是就系列案例教学法。因为这一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既能学到理论知识,又能接触到社会实际。当然,法学系列案例教学法的联系实际有间接联系和直接联系两种。间接的联系就是列举案例、讲评案例、讨论案例。直接的联系是实习案例,旁听案例也有直接的成分。 法学教学的系列案例教学法只是联系实际的一种方法。除此之外,还应在课程设置、教材的选用等方面做到联系实际。 (二)知能并重原则。知能并重原则要求大学教师在对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重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创造性能力和操作能力,并使他们具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现代教育学认为:知识是个人后天获得的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是其完成某项活动所表现的个性心理特征。知识和能力是两个不同概念,但二者又有密切的联系。能力的发展必定以知识的积累为前提,在掌握和运用知识过程中来加以实现、并影响知识掌握的速度和知识的运用效率。 系列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在传授法学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通过列举案例、讲评案例,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通过讨论案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通过模拟法庭,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通过以上几种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通过系列案例教学法,在提高学生智力因素的同时,也发展和提高了学生的动机、兴趣、情感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对发展学生的创造过程起着推动、引导、维持、强化、调节、补偿等重要作用,反过来又强化了学生的以上能力。 当然,要发展学生的以上能力,仅有系列案例教学法是不够的,还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发展、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确定为教学大纲的一个重要目标,并将其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把教、学、做事、做人有机地统一在教学过程之中。 (三)启发诱导原则。启发诱导原则是指教学活动应以启发为指导,并引导学生从事积极的智力活动,从质疑问题、答疑解惑中理解教学内容,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并训练学生良好的思维和积极主动精神。学习是极为艰辛的脑力劳动,需要一系列复杂的智力活动。法科大学生的学习对象是比较深奥的法学专业理论知识,更需要通过积极的智力活动才能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应循循善诱,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开动脑筋,通过反复的比较、分析、概括和抽象,理解有关理论知识。系列案例教学法是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的良好载体。尤其是讨论案例法,要求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案件时,不断启发,诱发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勇于发言。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要认真分析,指出其有误的地方,发现其可取之处。达到理解知识、掌握理论、增强能力的教学目的。 三 法学系列案例教学法从整体上看,还是传统的讲授法。然而,它与传统的“填鸭式”的讲授法又有很大的不同。可以说,系列案例教学法是在传统的讲授法的基础上,按照法学教育的规律和要求,增加了全新内容。系列案例教学的主导仍是教师,与传统讲授法相比,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全面贯彻教学大纲的精神、完整理解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要打破封闭的讲授方法的枷锁,代之以全面开放的讲授方法。三尺讲坛,可以包罗万象,教师不但要具有教学所需的法学知识、法学理论,还应当有一定的法学实践经验,这样才能选择出适合教学所需的案例,也要有将实践中的案例进行加工改造使之适合教学的能力;教师不但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思路、途径,而且也应想方设法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不仅要认真听讲,同时还要动脑。一方面,从各种类型的案例中看到我国法制的实践状况和实际动作;另一方面,还要进行积极思考,对相关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鉴别,并尽可能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系列案例教学法的运用过程中,学生不但掌握了相关法律知识和法学基本理论,还学会了如何解决实践中的法律问题,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这是传统的讲授法无法企望的。系列案例教学法可以达到教师通过教学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而且能取得比传统的讲授法更好、更全面的效果。 为什么系列案例教学法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呢?原因不外是以下几点: (一)系列案例教学法是法学教育规律的必然要求。法学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社会科学,尤其是民法学、民事诉讼法学、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等,都同实践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些法学课程,不乏高深的理论,又有很强的实践性。如果只学习理论知识,而不接触实际案例,是无法学好法学理论,更不能学到其中的精髓。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 (二)系列案例教学法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素质教育着重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就法学教育而言,素质教育就是让学生在学习法学基础理论、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全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系列案例教学法中的列举案例法、评讲案例法、旁听案例法着重于使学生分析问题;而讨论案例法、实习案例法侧重于解决问 题。系列案例教学法的要旨就是通过对各种实例的接触、分析、应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 (三)系列案例教学法是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创造性教育的必然要求。日本教育审议会1996年发表的 《面向21 世纪我国教育的发展方向》的报告中,把“创造性”当作今后急遽变化的社会的生存能力的重要内容,认为“今后孩子们所必需的是,无论社会如何变化,能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思考,主动作出判断和行动,较好地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美国也把“创造性”(他们有时称为“弹性和适应能力”)看作是在现代急遽变化的信息社会求得生存的必要条件。我国目前必须将以传统的继承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和以做事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转变为继承与创造并重、做人与做事结合的教育观念。系列案例教育法正是贯彻了这样新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 (四)系列案例教学法是法学教育适应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近年来,许多用人单位都把学历和具有一定专业实际能力作为招聘人才的主要条件。用人单位希望招聘到迅速进入职业角色的法学专业毕业生。高学历人才在竞争中的优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具有较强的实际专业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系列案例教学法能较好地适应这一要求。 四 法学系列案列教学法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为了取得比较好的预期教学效果,应当注意以下问题: (一)教师应当转变教育思想,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其关键是要转变千百年来形成的继承性的教育思 想,树立创造性教育观念。要从传授已有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转变为着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现代教育。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人类就不能进步,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不断创新的历史。人的创造能力从哪里来呢?心理学家斯坦等人研究表明,通过适当的教育就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所以,从本质上讲,学校教育当然地具有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造精神的任务。然而,我国高等院校却向来只重视学生对已有知识的继承,而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法学教育中,只重视对现有法学理论、法律制度的吸收和消化,而忽视在法学理论、法律制度方面的创新。这是法学教育中的一个极大缺陷。在此种教育方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活力、缺乏创造力,也缺乏解决现实社会法律问题的能力。系列案例教学法以传授已有的知识为起点,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运用系列案例教学法时,教师应当首先给学生讲清楚利用系列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的预期目标,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并自觉地向这一目标迈进。 (二)实施系列案例教学法,要有大量的案例相配合。系列案例教学法由五种不同的具体方法共同组成,而每个方法对案例的要求也不同。一般来讲,列举案例法对案例的细节没有过多要求。它可以是几句话就讲完的一个案例,也可以是在一节课内讲完的一个案例;它可以是实际案例,也可以是教师根据有关材料加工而成的案例;可以是当事人有名有姓的案例,也可以是用甲、乙、丙、丁来代替主人公的案例。总之,教师可以根据需要自行决定。讲评案例法中的案例一定要反映、揭示现实社会中的某些问题。这类案例可以是在改革开放情况下有关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有重大影响的案例,通过教师的讲解给学生以启迪和思考。讨论案例法中的案例,一定要有确实根据或证据,并能说明法学课中某一具体问题或法律规定,使学生经过讨论能得出结论性的成果旁听案例法,学生可以到法庭参加旁听,也可以采用请进来的办法,将法庭请到学校开庭审理。学生有了一定的法学理论和法律知识,并参观了法院如何审理案件后,就可以着手进行模拟法庭审判模拟法庭要有相对较大的课室,并按实际审判的要求进行多次排练,作好充分准备。在模拟法庭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是教育对象,而且是教学的主体。 (三)在用系列案例教学法实施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具备一定的司法实践经验。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首先自己应当明确司法实践中的审判方式、方法和过程,这样才能灵活、熟练地运用系列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并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果教师本身对司法实践一知半解,案例的选择也是从书本上获取,其教学过程仍是从书本到书本,就无法达到系列案例教学法所能达到的效果。 (四)实施系列案例教学法,还可以与电化教育等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魏 斌 教学法论文:政治课三段式教学法与思维能力的培养 政治课教学的任务,概括地讲即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能力的培养途径是多方面的,其中改革课堂教学是关键。 课堂教学的形式很多,其中“三段式。教学法”是能够培养学生多种思维能力的一种较好的课堂教学形式。 所谓“三段式教学法”:就是把一课堂时间大体上分成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明确和具体的目的、要求。如教“资本主义国家阶级关系的基本状况”分成这样三段: 第一阶段:为了帮助学生准确把握课文内容,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要求学生阅读新课内容,为听课作好准备,创造储存信息的有利条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同时,要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为旬学生传输信息做好准备。 我们提出以下几个问题:(1)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状况出现哪些变化?(2)资本主义国家阶级关系的变化是否消除了阶级对立?(3)判断资本主义国家是否消除阶级对立的根据是什么?(4)如何辩证地看待资本主义国家阶级关系中“变化”与“没有根本变化”的问题?等等。引导学生围绕这几个问题阅读课文,把学与思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求知兴趣,达到预习的目的。同时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还会发现一些新问题,为教师第二阶段精讲作准备。 第二阶段:教师根据新课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实际和阅读新课时存在的问题,在学生自学基础上讲清关键性的问题。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指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在学生自学本框内容的基础上,对这一框内容主要讲了两个关键问题。 (1)重讲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是资本主义国家两大对立的基本阶级”中的“基本”两个字。说明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除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这两个基个阶级外,还存在城乡小私有者和自由职业者。如小商人、小手工业者、律师、医务人员等。 (2)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划分阶级标准的观点,对战后无产阶级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逐点分析。使学生弄清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只是属于无产阶级内部结构及生活状况等现象的变化,而无产阶级由于它对生活资料占有关系没有根本改变,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对立关系的本质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资产阶级仍然占有生产资料,无产阶级丧失生产资料,它们之间存在着雇佣与被雇佣、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变化”的只是现象,本质上“没有根本改变”,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懂得“变”与“不变”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通过教师的分析,对内容繁、头绪多的问题层层分解,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由现象到本质,点明问题的症结,进一步拨动学生的思维,这样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强化了学生的记忆,有利于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阶段:引导和鼓励学生在听完教师分析后,再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复习巩固。同时,教师也可以提出一些不同观点,让学生评析。我们在讲完这一框主要问题之后,曾引用了当代资产阶级学者的一些观点,让学生进行判断分析。 如资产阶级学者宣扬的:“资本家财产的来源和增加,是由于节约和对于劳役所得作出的牺牲性储蓄,再加上大胆的、富有想象力的和聪明的投资。”因为对资本家的财产来源和增加的问题,不少同学有模湖认识,让学生自行讨论,争辩。 教师不要急于作结论,积极组织和引导,使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有利于培养学生明辨政治是非问题的能力及批判错误观点的能力。 通过实践,学生普遍反应较好,认为这种教学方法,能使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运动状态,不断地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有利于培养他们学习政治课的兴趣和多种思维能力。让他们自己引证事例。讨论争辩比“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能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总之,“三段式教学法”是培养学生多种思维能力的口种有效途径。当然,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中应根据课本的不同内容,采用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从而达到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预期效果。 教学法论文:世界经济政治素养教学法 1《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课程特点 1.1学科综合性 从课程名称和内容上看,《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是一门学科综合性极强的课程。内容既涉及世界经济、国际政治、世界军事、国际关系和世界历史等方面的内容,又涉及政治学、外交学等方面的知识。正是由于这门课程的多学科交叉性,才使得学生可以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并在此基础上用独立的观点和视角客观地分析现实热点问题。 1.2时效性 从时间上来看,《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主要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当代世界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的发展与变化。但课程名称中的“当代”本身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概念,时间也一直在向前推移,这就决定了这门课程是一门时效性很强的课程。战前的有关部分只作简要回顾,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当代,重点是介绍现实的发展变化,并预测它的发展趋势。因此,除教材中涉及的二战后世界经济、政治、军事、外交,各主要国家对外关系所发生变化的内容以外,还需要及时更新补充教学内容,尤其是国际社会的一些热点时事问题必须让学生了解。 1.3政策性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也是一门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政治理论课,除了要讲述各国的政治经济状况外,还要分析各国的外交政策,也包括我们国家的外交政策,阐述我们党和国家在国际交往和国际斗争中的方针政策,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和政治敏感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时刻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注意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功能,使学生对我国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主张有深刻的领会。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认识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2提升《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任课老师的专业素养 2.1拓宽知识面 教师是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的载体,提高教学效果必须依赖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充实自己。《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的综合性和多学科交叉性决定了任课教师必须不断进行专业学习,优化知识结构,同时还需要拓展知识面,具有全面而丰富的知识储备。教师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多关注有关经济学、政治学以及国际关系学等方面的知识,使自己形成全面而丰富的知识结构,从而使自己的授课内容更有深度和吸引力。 2.2把握时事前沿动态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的时效性决定了任课老师必须把握理论和时事前沿动态,还要关心时事,不断地给教学内容提供新的案例和资料。“当代”教师如果死捧教材,照本宣科,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如果能及时将国内外最近、最新重大事件融合到课堂中去,并引导学生去分析和讨论,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教学方法也最有助于帮助学生正确看待世界经济政治发展变化态势。因此,我们在课堂讲授过程中,不仅要讲述教学大纲所要求的重点难点,还需要把握时事前沿动态,并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与当代热点问题相衔接。 2.3理论与现实相结合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不是一门简单的国际形势课,它有自己特定的课程体系、基本内容和基本理论,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理论性。当代大学生又是对新事物、新观点最敏锐的群体。“当代”课程的内容倘若不能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论采用何种先进方法,都不可能得到学生的认同。因此,教师在《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的讲授过程中,一方面要使学生了解当代国际社会问题研究中影响较大的学派、学者和有代表性的思想观点,另一方面也必须把理论教学的着眼点切实放到联系实际、解决问题上。最终能达到既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修养,又增强其分析和观察国际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效果。 3采取多种方式改进《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1选好教材,分专题组织课堂讨论 教材是一门课程知识结构的载体,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当代”课程经过20多年的发展,教材版本的可选择性也较多。本人在教学过程中选用的是冯特君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因为这本教材不局限于讲授当代世界的经济和政治局势,还包括当前主要大国之间国际关系的内容。并且相比较其他版本的教材,这本教材把美伊战争等近几年发生的国际热点问题补充进来,更凸显了课程的时效性。另外,在“当代”课程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对世界局势的思考,比如采用分专题讨论的方式。专题讨论是对教材的深化和进一步梳理,有助于突出重点,解决难点,也可以增强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思考能力。分专题讨论首先需要老师结合教学内容和目的确定专题讨论的主题,然后可以让学生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收集和整理材料、思考问题,最后是教师按照专题的内容组织课堂讨论,并在最后进行总结补充。这种方式可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也拓展了教学内容。 3.2以热点问题为中心进行课堂讨论或辩论 热点问题是国际社会现实的重大或敏感的问题,是国际舞台上的焦点、亮点。针对热点问题组织课堂讨论和辩论是把“当代”课程理论和现实结合的最有效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也能 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性和主体性,最终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可以以有争议的重大问题以及国际热点问题为材料提供讨论的中心,比如:如何看待普京对俄罗斯政治的影响?如何看待“金砖四国”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然后指导学生分不同的角度去找资料、分析,写成小论文或发言材料,按照观点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和辩论。最后由老师根据学生讨论或辩论的情况进行归纳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养成学生们对现实问题进行客观的分析。 3.3多用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案例教学把生动鲜活的事例带入课堂,把理论和实际、抽象与具体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当代”课程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学法,首先要求教师在案例的采用上要选取一些具有典型性、时代性、新颖性、可读性和知识性的案例;其次教师要把案例教学融入到相关的各个章节,把有些重点问题作为案例来讲解以帮助教学。比如在讲述当今世界政治发展的趋势与特点这一章中“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这一部分的时候,可以借助被称为“世纪瘟疫”和“世纪杀手”的艾滋病给全世界人民所带来的威胁这个案例来讲解;在讲述冷战后俄罗斯和其他独联体国家的经济与政治这一章时,可以结合俄罗斯的政治现实选取“普京的新政”和“俄罗斯的能源外交”等案例来讲解。教学实践证明,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更能突出课程某些章节的生动性和重要性,并且可以更深入系统地分析问题。 3.4借助多媒体资料,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可以将声音、图像、文本、数据图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造一个直观、生动、有声有色的教学环境,既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当代”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资料,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增大知识量和信息量,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觉器官,有利于学生主体性角色的转换,进而有效地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因为当代课程讲述的重点是二战后的世界政治和经济状况,历史性与时效性都很强。例如,讲到二战后美国的遏制政策、苏联解体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状况等重大历史事件,可以播放相关简短影像资料,使学生更为直观和生动地了解历史事实。在讲述当今时代主题与建立国际新秩序、中国对外关系及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等部分的内容时,可以利用一些图片、图表和数据资料以增强生动性和说服力。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是提高这门课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讲述“当代”课程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把握课程的特点,充分利用教室的课堂教学设备,借助多媒体资料,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将“当代”课变成一门能吸引学生眼球的课程。 总之,在《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从课程的内容特点出发,结合课程对象的实际情况,不断摸索和总结,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实现教学方法的突破和教学效果的提高。争取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世界的变化以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全局观念和世界眼光,发挥该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作用。 教学法论文:《国际法》教材与推广案例教学法之管见 摘 要:加入WTO后,我国高校法学教育挑战大于机遇,国际法教学所面临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便是其一。《国际法》教材的科学性与系统性、教学手段与方式的逻辑合理性在实行跨越式改革,开放教学中有待商榷之处。在教材体系的创新与教学改革的深化方面,宜整合和推广教材与案例教学法。 关键词:国际法;案例教学;网络教学法 北京法学教材编辑部早期出版的《国 ! 先从统编《国际法》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稳定性谈起,这个三原则,是该书编者立下的游戏规则。 然而,该书各章的表现,却不尽人意,不少论述观点与材料相脱离,推理与论据匹配不足、体例与系统不够合拍等等。现在提出我们粗浅的看法,谨供大家批评、指正! 一、教材的科学性与系统性 理论体系是教材科学性和系统性检测的指标之一,也是释放、演绎教材和规范体例的核心及其材料结构的合理度。作为国际法与国际法学教材的内核、虽然两者各有其联结外国法的界面,但是案例教学法,都可以作为它们的操作系统而切入。从不同具体的要求及不同的培训目标看,一般区分为外事工作者与国际法学者两块,从而分别实施主导两种不同教材的教学模式。单就教材编辑而论,其教材体例定位,就各有其重点,并加以细化,提高科学性和系统性。外事工作者重在国际政经关系篇章,涉及外国法与国际法平台;法学者重在理论及未来法部分以及实体法;而司法官、仲裁员则重在程序法,如国际争端解决。当然,提升科学性、系统性,总不外乎理论实践的统一、不同时期各大学派的论述以及当今教学应运而生的网络教学法手段。然而《统编教材》体系颇似克隆外交学院讲义或吉林大学讲义。如果主编者据此视作稳定性的权威,那就大可不必! 其实,六、七十年代,英美海洋法学派,德、法大陆学派及其他整合学派(如前苏学派,加、日学派,非洲学派),早对国际法教材都有所刷新。前者,以詹克斯的着作为例,国际法体系突破了传统;后者,以荷兰出版《国际法百科全书》为代表,都凸现新论点。他们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现代国际法新内容及其经典论点发展走向。国际法基础、发展法、合作法、环保法、预测法、案例教学法等,从理论到实践,对于《国际法》教材的编选大有创新的闪光点,特别是在体系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方面,都有较大增广。例如詹克斯强调国际组织法优先、麦克斯首选合作法立论以及基于地区合作、区域国际法、可持续发展中区域国家和地区统一组织等,有其前瞻性观点。遗憾的是忽视了庞德的世界国家论。詹克斯似乎还偏爱和平法,忽视战争法,抛弃了国际法战争与和平的初始理念。我国周鲠生《国际法》,维护这个整体论,不幸《战争法》遗稿至今没有刊出。这对中国学派的成长,不能说这不是一个更大遗憾。 当前,我国编写《国际法》的更新条件,有着史无前例的全球文化资源优势。在知识经济的全球一体化的学术环境,便于对现有教材加以扩容,兼收各家各派教学法、各种观点方法,经过磨合,建构新体系。试看80年代,路易·汉金等人所编《国际法》,以案例为轴心,兼顾多种理论,受到拉美、澳、印等法学者青睐。九版《奥本海国际法》,兼容了不少学者的新论,便能与大陆学派菲德洛斯《国际法》(李浩培译)平分秋色,也为我们更新统编教材,添加一道新菜。值得我们更为关注的《国际百科全书》,其体例则重在程序法优先(第一卷《争端解决》,这为凸现案例教学法实践(第二卷《案例篇》),创立了教材与教学法结合的新体例。 我们大多数重视教材的可操作性。劳特派所编的《奥本海国际法》最大成功处,是尽人皆知的,该书1905年版,不过20件案例,而在1955年修订中增至790案例。阿库斯特在他的《现代国际法概论》一书中,也应用了一百多件案例。参照按该书提供案例的量比,《统编教材》至少应用三、四百件案例;而按劳特派特的《奥本海国际法》一书的比例,统编教材应该应用案例,将是一千多(哈佛大学MBA课程采用800个案例进行课堂讨论教学)。这为教材更新换代,教学实践提供了大菜单。 二、教学法管见 我们之所以强调案例的补充,是因为案例是教学法最优资源。它提供和为教学营造从感性知识到理性知识,具体到抽象的自然有序的教学认识过程,也是网络远程教学及课件的整合集成,有助于学生全息地(在课前预习及课堂讨论)生动灵活掌握理论、原则、概念;能够用专家软件或可视电话、电视会议等方式引导学生,从而有效进行法律论证,并能突破传统教材那种政治理论多于法律论证的旧体系。而且可以排除那种空泛论证冗长进程,引用实证材料不足所形成的那套泡沫理论。如果在案例中就法律事实立论,自然会观点和材料无缝结合,教学效果就不大一样了。这种反映科学性和逻辑性,必然增强说服力。因此改编、更新中国国际法学教材,施以案例教学法贯穿其中,是我们当前国际法教学改革不可忽视的问题。 作为国际法学需要创新理论以及编写教材运用的不同体系,然后经过实践并以国际论坛资源不断修正,而逐步提升形成创意和学说。中国国际法学派就将在国际法实践与教研中建立。然而这本《统编教材》和国内其他教材一样,显然局限在一种传统国际法体系。它突出了国际法主体问题,而回避了国际法的客体界定。这不但属于旧体系的残缺,而且理论上和实践都陷入了困境。既然定义了国际法主体,逻辑上必须明示国际法客体。除非像阿库斯特在《现代国际法概论》中尽现海派风格,忽视大陆学派,不顾体系结构如何以及主、客体概念之类。但是,这些知识点在教学理论和司法实践都无法避免。试看国际条约规范中主体一词也有相对的客体解说;教科书中也常用主体和客体匹配;也常用对象一词以代 客体。例如,周鲠生《国际法》第306页出现引渡主体、引渡对象,也可说是引渡客体。苏联伊格纳钦科与奥斯塔平科合着《国际法》,及斯塔克《国际法导论》均保持古典国际法主体说。我们认为,创设客体说,也是保持体系的逻辑性、科学性。在国际刑法中,主体为国家,而个人和法人一般作为客体;跨国公司的特殊条件下,他们转化为主体,那就是法性转化、未来法的特点。 因此,我们认为,传统国际法体系中创立了客体说,确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修订书》中的标志第80条、5条),是改编教材不可忽视的,或者以对象一词代替。为了适应国际社会法律关系巨变,以至本来能够科学说明的问题,不应弄得比较复杂。例如,统编教材《关于个人和法人有无国际法主体资格》要以国际法主体、客体性易位说明,问题就简单多了。当然,违背法理的错位应该防止。 体例结构上,统编教材将《居民》一章,远离主体之后,不如吉大《教材》、上海法研所《讲义》,将该章接主体之后,反映出系统性、系列化因果关系生成的,而将个人作为客体、主体,易位乃是一般性与特殊性的线性规定。又如,WTO、OPEC、APEX等一类,这些国际组织间法律行为或争端的解决,更是全球经济及市场接轨有关联的,而且地区冲突问题更是层出不穷。尤其是地区武装冲突和国际恐怖活动、国际刑事犯罪等,统编教材忽略了不少敏感地区的国际组织,如:非统组织、阿拉伯联盟、南联盟共同体等。国际经济法组织,遗漏更多了,如伊斯兰银行等等。值得注意的是主体与客体的扩大是大趋势。这是国际经济法的发展;而且突显了新概念的转化,例如:跨国公司、卡特尔等,大都认为应该界定为主体。 三、关于案例教学法的操作采集 科技的超速发展,推动案例教学法。多媒体网络教学法,已经进入社会科学的各领域。我们法学工作者称之为泛化,它的神通被哈佛商学院发挥得淋漓尽致。 案例教学可以说是哈佛的代名词,这是它的首创。一项案例通常是对一个实际管理决策情形的真实描述,篇幅一般在1030页左右,目的是用于阐述商业原则和总结经验教训。尽管一些有名的商学院认为,像成本会计、应用统计和基础金融这样的课程仅仅依靠研究一些案例是不够的,但是哈佛仍然坚持己见,相信这是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最佳途径。在哈佛,所有的课程全部都是采用案例教学法来讲授。 80年代初,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院长来过新疆大学,曾经开过座谈会,案例教学法没有引起大家注意。而今,我们该重述这种行之有效的辅助教材和教学方法了。社会教学领域中,案例教学总在扩展其空间,还是借鉴一下哈佛吧! 哈佛的全日制MBA学制为两年,其中第一学年的所有必修课全班同学都是在一起上课的,使用同一个教室。在课堂上,每个案例是通过教授和全班同学对话的讨论形式来完成的,整个学习生涯中大约要用800个案例。学生们必须在课前认真阅读和分析每个案例,在课堂讲座时说出自己对案例的分析和看法。课堂讨论的进程由教授掌握,尽量使全班同学的想法达成某种程度上的一致,或者至少得出案例本身能阐明的几个结论。 大部分课程是由任课教授随便叫起一名同学作开场发言而开始的,这位同学要花5—10分钟来总结案例中的几个要点,为理解案例提供一个分析框架,还要为解决案例所描述的问题提出行动方案。接下来,他可能不得不对其他同学对他发言的指责进行反驳,他发言得分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他同学的反应。不管发言内容多么中肯贴切或者是纯粹胡扯乱谈,只要发言就能得到课堂参与分,而课堂参与分在每门功课的最后得分中往往占多达50%的比例。因此,每个学生都竭力争取尽可能多的课堂参与机会,课堂讲座常常是唇枪舌战,火药味十足。但有一条原则,就是一个观点如果别人先说了,你就不能再说同样的观点,否则等于浪费时间,不尊重别人。 学习小组在哈佛也是一个很重要的传统,一个好的学习小组是整个学习生涯中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学习小组的成员通常是在深夜或者早晨上课前的时间聚在一起进行讲座,在这种讲座中大家互相启发,确保案例中的要点不被遗漏,并且可以在一个比较宽松随便的环境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很多人说学习小组,是哈佛商学院学生社交过程的一个不可缺的部分,如果不参加一个学习小组,那么就意味着你的哈佛经历会有不可弥补的遗憾。 一般地说,及时采集新案例是十分重要的。这通常还是要通过谈话来进行,在谈话过程中会非常注意细节,从细节中可以得出很多信息。与一个人谈话往往会有不少不真实的东西,但是与20个人谈了以后,这些不真实的东西就会被逐步地滤去,真实的一面就会出来了。 整个案例制作的时间有的时候要花很长的时间,不过你知道,通常的工作都是几件案例连接在一起展开的。所以很难说清一个案例的制作具体花费了多长时间。 要说清楚哈佛一共采用过多少案例也是很难的,教材在经常地改变,过时的案例被淘汰,新的案例补充进来。有的时候一个案例可以用很长时间,教授们会把一个80年代的案例改到90年代来用,但也有时有些案例还没有进入教学就被淘汰了。总的来说,哈佛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概会碰到数千个案例。 四、教材的可操作性及其修订、增补 新教材编写的基础平台,有全球国际法学各派和国内各派的提供在空中课堂的共享资源,也离不开当前各种教材的修订与增补,以便及时提高教材、教法水平。 法学编辑部在该书《说明》中提出内容、体例和文风问题,首先从教学的可操作性看,是值得研究的。如果作为国际法教材,那么国际法原理、国际法史,以及实体法(部门法)外,还应有程序法及未来法介绍,以及涉及各学派的比较研究(如各国的条约保留条款与国际法和该国国内法的关系等),并比较详尽介绍我国对国际法各领域内的具体态度和立场。 其次,从国际政治、社会关系法的视角看,某些国际法学基础理论的问题不难解决。而《教材》中的疑难则不少,如《教材》第26页提到它们是否有层次,没有答案。其实,层次就是等级,区别就是政策人人皆知。 再次,由于国际法学内容的广包性,以及国际法统编教材的特殊地位,该国际法学教材,难于达到合二为一。就以法源而论,其渊源辅助资料以及反映中国对国际法的原则立场,也必须适应国际社会发展变化 。统编教材不必以政策继承性而提出稳定性,忽视及时修订增补工作。相反,为了增强教材的实践性,就必须反映当代国际法新发展及其方向,例如区域国际法、大小集团国家组织法等。应该指出,作为未来法(LexFerenda),国际法学教材应该研讨国际新秩序和人类法(新人权法)等。 教学法论文:论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房地产经营》课程中的应用 [摘要]高职教育要求理论教学以必要为前提,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本文就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房地产经营》课程中应用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论证,通过实践提出案教学法在高职《房地产经营》课程中应用时的重点、难点以及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高职教育房地产 案例教学法是由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最早开创的,最早应用于美国的法学院,后来哈佛商学院首次把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商业教育,取得很大成功。现在案例教学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医学、法律、商业、管理等领域,成为美国当今师范教育、师资培训、商业教育领域最有效的教学手段之一,同时也被全球其它国家和地区广泛引进。本文就案例教学在高职《房地产经营》课程中的应用做一些粗浅的探索。 1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房地产经营》课程中应用必要性和可行性 1.1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案例教学法进入课堂教学 高职教育要求培养出高等技术实用型人才,高职教育的理论部分要求以适度够用为原则,因此高职教育应以实用为先导。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启发式的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它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多种形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借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在实训教学开展有难度或效果不佳的课程中引入案例教学法,可以弥补高职学生实践教育的不足。 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加深高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目前高职学生的生源情况决定了高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力落后于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尤其是对问题的抽象能力。所以从生源特点的角度来说,需要一种教学方法与之相适应。案例教学法通过学生主动参与,积极讨论,有针对性地运用理论去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通过案例教学法获得的知识是内化了的知识,是通过“做中学”获得自己理解了的能驾驭的知识,它能立即被用到类似的实践情境中去解决处理类似的实际问题。这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下抽象的、过度概括化的生硬知识更能被高职学生所接受。 1.2《房地产经营》课程的的性质要求案例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应用 《房地产经营》课程作为高职房地产本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要求学生掌握房地产开发业务中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并能将其运用于实际,解决房地产经营业务中的具体问题。 从课程的设置上看,一般安排在高年级段,即学生对房地产市场的结构、特点,房地产相关法律、法规,房地产金融等专业知识已经有一定的了解。这就要求在高职《房地产经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实务为主,才能完成“运用于实际,解决房地产经营业务中的具体问题”的教学要求,而非在专业理论知识上做不必要的分析和论证。 实务教学的方法有很多,最普遍的是实践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法在《房地产经营》教学中有较大的难度,一是由于房地产经营方略一般产生于决策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经营方略在实施之前以及在实施过程中属于商业机秘,在校学生很难有机会参与;二是由一种经营方略的实施到结束是较长的过程,少则三五个月,多则一两年甚至更长,因此学生即使有机会参与某实施环节,也只是管中窥豹。案例教学优势恰恰能解决上述实践教学难以开展或开展效果不佳的难题,但要使案例教学充分发挥它的优势扬长避短,需要解决若干重点、难点问题。 2案例教学在高职《房地产经营》课程中应用的重点和难点 2.1精选案例 在采用案例教学法时,案例的选择是十分关键的,案例要为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量身定做”、“精心打造”。案例的选择一般应符合以下几点要求:(1)案例要贴切、恰当,能反映教学重点、难点内容和关键问题。(2)由于文化、经济、地域等的差别会影响到学生对所选案例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也就会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所以在选择或设计案例时要充分考虑到文化、经济、地域等因素,尽量使用学生熟悉的案例。(3)难度要适中,避免过多的学生不易理解内容。大多数案例总是含盖方方面面的知识,而有些是凭高职生的阅历和理解能力无法理解的,这样会挫伤他的积极性与自信心;反之,如果案例过于简单,会使学生产生“轻敌”心理,所以选择例时要注意把握难度,对选中的案例做一些必要的处理。 由于我国房地产步晚,现在市场上能够找到的成册的精典案例很多都是国外的项目,与中国的国情有较大差距。再则我国东西部差距大,而房地产的地域性强,因此精选案例成为教师必须面临的难题。这就要求教师除博览群书外,尽可能投身于当地的房地产市场,掌握部分第一手材料,作为案例教学的内容。 2.2精心设计,包括角色设计、陈述设计和问题设计三个方面。 针对抽象能力相对较弱的的高职生来说,案例教学的情境设计很重要。学生在案例中所担任的角色可能会影响学生对待案例的态度。如果角色的高度太高,学生会觉得遥不可及,从而丧失信心;角色位置太低又会影响他们的积极性,所以角色设计时,应尽可能让学生扮演他们所想往的而又非遥不可及的角色。 案例陈述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加深刻的记住案例的内容,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来展现,或者可以带领学生进行现场察看。实验证明,学生对案例的第一印象深刻与否对他们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现有非常直接的关系。 问题设计是案例教学的核心,只有通过充分讨论才能使学员交换各自的体验,对具体的案例进行思考,互相交流不同的观点。在这个阶段教师要发挥好引导作用,在设计问题时要做到以下方面。(1)提问要少而精,有的放矢。在设计提问时,所提的问题要围绕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为教学目的服务,不能杂乱无章。问题过多不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控制和学生掌握教学重点、难点知识。(2)案例提问要有层次性,循序渐进,充分考虑学生认知差异性。学生认知的差异性决定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案例问题的设计应由易而难、逐渐深入,利用不同的问题诱导学生对知识各个层次进行深入的思考,争取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3)教师要有驾驭案例问题的能力和应变能力。在讨论掌握上,教师要力保持讨论沿预期的轨道进行,把讨论引导到问题的解决上去,并引导出与论题相关的理论知识,力争使每个学生都切实做到有效参与。 2.3善于总结 调查数据表明有40同学认为在点评阶段收获最大,仅次于讨论过程。点评阶段是案例教学 的最后阶段,往往是一堂课的高潮阶段,教师必须解决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肯定那些好的思路和独到的见解,并指出同学在讨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而且还要对基本知识和观点做进一步的深化、拓展,进一步提高学员理解知识、应用原理的能力。3合理处理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之间的关系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是万能的,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尽管案例教学法本身有许多优点,但如果使用不当,也达不到预期的目的。任何一门学科,它都有着完整的理论体系,每门学科都有其重点和难点,在保持学科理论的系统性、完整性方面,理论教学仍然是必不可少的。不能因为有了案例教学,就不要理论教学了。关键在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各种教学形式有机结合起来,把理论讲授从填鸭式的状态变成诱导式、启发式的教学,把一种单独的面对面式的形式,变成多种媒体相配合的形式,创造一种宽松、高效的学习氛围。 教学法论文:念动教学法在初中跳远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一、前言 “念动教学法”(想象)是运用自我暗示与运动表象训练相结合的一种心理训练法,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新形象的过程。“念”即在默念过程中把动作环节概念思维组合,使运动中枢的各区建立初步正确的神经联系。“动”即在“念”中逐步地使身体的相应运动器官感受到刺激并产生反射,使动作过程概念有秩序地由弱到强逐步形成和巩固。 在以往体育课的田径项目技术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重视学生身体素质及技术、技能的教学,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心理训练,这也是当前初中体育课田径技术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在体育教学中重视和研究心理练习,对学生掌握田径技能、技巧,提高运动成绩,有着特殊的重要作用。本文根据初中体育课田径教学的特点,将“念动”(想象)心理方法用于跳远技术教学,并对其效应进行探索,以期提高初中体育技术课教学效果。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初中一年级6个班中随机抽取4个自然班,其中一(2)班共48人(男生25人/女生23人),一(3)班共45人(男生25人/女生20人);一(4)班共47人(男生26人/女生21人),一(5)班共46人(男生24人/女生22人)。 2.研究方法 (1)研究设计 根据体育课程标准选定蹲距式跳远(学习水平三)项目的技术教学过程为研究内容。 念动教学法的教学程序与方法: ①先想后练习法:在第一次新授课时采用。 对蹲距式跳远的技术默念:对着前方跑几步,起跳脚踏跳要有力,摆动腿迅速屈腿向上摆,双脚平稳轻落地。 ②先练后想法:在学生初步撑握了动作之后采用。 念动的内容集中在更简捷的技术环节上:快跑----快跳----摆腿----举腿----落地。 ③诱导想象法:在大部分学生的动作进入了分化期,动作极易改变,采用下列方法。 ④边练边念法:学生基本上掌握了动作技术后,进入了动作巩固期,这时教师可让学生交叉念动,互施信号,进一步完善动作,纠正错误动作,达到完全掌握的目的。如:由学生A做,学生B念,然后交换进行。 (2)研究步骤 实验前对四个自然班跳远成绩进行测试,并对其成绩进行t检验,结果(P 0.05)说明四个自然班的跳远成绩无显着性差异(见表1),然后随机选取两个自然班为实验班,另两个为对照班。 分班后采用教学内容相同、课时数相同及教学进度相同的教学安排,对照班采用常规教学法进行教学:即教师讲解示范分解练习完整练习,学习掌握整个动作。实验班采用念动教学法进行教学。 经过6周12次课的实验后,对四个班的跳远成绩再次进行测试,对比分析实验结果。 (3)数据处理 通过社科统计软件SPSS10.0对实验前后的各项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 三、研究结果 1.实验前四个自然班的跳远成绩比较 从表1中可知:男、女生测验平均数(X)、标准差(S)、样本量(N);实验前两个自然班一(2)、一(3)班和一(4)、一(5)班学生的跳远测成绩t检验结果,P 0.05,说明四个自然班的跳远成绩无显着性差异,然后随机选取两个班作为实验班,另两个班为对照班。 2.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的跳远成绩比较 表2中:男、女生测验平均数(X)、标准差(S)、样本量(N);对表2的数据经进行t检验分析表明:实验班和对照班跳远成绩具有高度显着性差异(P 0.01),说明“念动教学法”用于跳远技术教学,对加强良好技术动作的形成,提高技术动作的目的性有一定的作用,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3.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的跳远成技评达标绩比较 表3中的成绩对比结果表明:实验后实验班男、女平均成绩都在85分以上,对照班则在80分以下。其中,达到优秀的人数,90分~100分人数实验班2班男子为32%,女子为35%,实验班3班男子为36%,女子为35%,对照班人数均在23%以下;80~90分人数实验班2班男子为48%,女子为44%,实验班3班男子为44%,女子为50%,对照班人数均在37%以下。 表4是实验班与对照班技评达标总成绩的T检验结果,P 0.01,所以实验班与对照班成绩差异显着。这表明“念动训练法”在提高学生跳远成绩的同时有利于改进和提高技术动作的正确性,从而促进学生运动技术的掌握与提高。 四、讨论与分析 1.“念动教学法”有助于学生对运动技术的掌握 在跳远技术课教学中,教师通过技术讲解、示范动作,使学生头脑中初步有了该动作的一般表象,但对其技术动作的细节却不清楚或不知道。采用“念动教学法”能提高学生学习运动技术的心理活动的积极性,在“念”中通中枢,在“动”中明了动作,念、动、想结合,运动中枢之间的协调和中枢与运动器官的联系易于得到加强,而且在集中注意力的“默念”中可以排除其他刺激的干扰。这样学生进行技术练习的时候就不会盲目,因为事物在头脑中产生的表象越清楚,对事物的认识也就越清楚,心理活动处于最佳状态,就有利于理解动作,做起动作来也就容易和准确。 2.“念动教学法”有助于促进学生动作概念的形成 在第2步的“先练习后想法”中,由于学生已有了较完整的各动作技术环节的表象,可以通过“默念”准确分化各个技术环节,然后付诸于练习。先前的练习是运动中枢之间建立了基本的联系,随后的“念”则是通过语言中枢刺激相应的运动中枢联系,使之在运动秩序、环节、强度等方面进一步趋于合理化,再练习再念如此的重复,直到正确技术动作的形成,从而达到促进运动技术掌握与提高的目的。 3.“念动教学法”有助于学生学习过程中动作的改进和巩固 在第3步和第4步中,教师准确完整的动作讲解与学生闭目在脑中的动作表象相制约,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错误分化,使中枢冲动与运动器官之间联系无旁路地形成,第4步的“边练边念”,也是通过听觉中枢影响运动中枢控制运动中枢神经联系,使泛化的范围和强度压缩到最小,缩短学生学习动作的过程,增加所学动作的牢固性。互相念动,使“念”与“运”的学生动作都得到刺激和强化,有助于学生学习过程中动作的改进和巩固。 五、结论与体会 1.结论 (1)通过对跳远技术教学课的实验表明:在初中跳远技术教学中运用“念动教学法”有利于改进和提高技术动作的正确性,能提高学生跳远的运动成绩。 (2)“念动教学法”教学目的明确,方法简单,可操作性强。运用此法,使学生念、动、想、练相结合,能够促进学生积极进行思维,从而提高学生对运动技术学习的效果。 (3)“念动教学法”在运动技术教学实践中是很重要的,在跳远技术教学中运用这一教学方法,能强化正确动作概念和技术动作定型,巩固学生的跳远理论知识,对学习和掌握跳远技术,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利于提高跳远技术课教学的质量。 2.体会 (1)在编排“默念”内容时应由多到少,由繁到简,逐步使动作概念达到精确状态。“动”的幅度也应该逐步地由小到大,最终使“ 念”与“动”统一起来。 (2)“念动教学法”一般用于教学的中后期更好,因为学生通过练习的体会,技术概念会不断加深,形成较准确的运动表象,为采用“念动教学”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3)在体育课技术教学中运用“念动教学法”,对教师的教学准备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在课前熟悉和掌握“念动教学法”的内容、环节、程序等,从而为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取得良好的效果打下基础。 教学法论文:中职卫校中医学教学实施多元化教学法的调查与思考 新形势下,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面临着新的挑战,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中医学课程内容抽象,理论玄奥,术语生涩,且由于中医发展跨度大及现代人文环境的影响,使得当代学生对中医学的理解产生一定偏差,影响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为探讨中职卫校的学科教学如何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本文以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中等卫生学校为例,对该校护理专业学生进行中医护理课程教学干预,采用多元化教学法,以期评考核及问卷调查的方式评价教学效果。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以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中等卫生学校2011级护理专业共253名学生为对象,经随机抽样设立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124人,对照组129人。两组学生年龄、学习纪律、基础知识等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P 0.05),具有可比性。 (二)研究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实验组运用多元化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多元化教学法具体如下。 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指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案例为基本素材,把学生带人具体的问题情景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一种方法。课堂上创设利于发挥学生潜能的案例情景,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典型病例设置悬念,让学生分组讨论后阐述观点,最后教师总结。可于课前运用案例导入法,如在讲授病因病机新课前,选择真实案例,抛砖引玉,再开展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课堂运用案例展示法,讲授相关内容时,选择合适的案例加以佐证,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授课后应用案例讨论法,在完成课堂目标后,设置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最后教师归纳总结,如讲授常见病证的护理后运用完整的案例资料让学生分析讨论案例的病名、证型、证候分析、治则及方药等,并写出解决方案。案例的核心目的不是看学生是否找到了正确答案,而是培养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此法有助于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科实践性,改变传统教学沉闷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尽快融入临床角色。 2.多媒体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指借助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以形象生动的形式解决传统教学中文字描述过于抽象的问题,集图、文、声、像等于一体,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且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扩充了课堂教学知识量,减少了课堂板书的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时间利用率,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如阴阳五行学说、四诊法、经络学说、针灸推拿等内容均可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可利用形象逼真的动态演示经络的分布规律及交接走向;以直观的视频展示针刺、灸法、拔罐及推拿的操作等。通过大量图片、动画和录像将抽象难懂的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这样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上课的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便于引导学生多动脑、勤思考,活跃课堂气氛。 3.开放式实验教学法。实验教学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印象,而且可以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由于课时限制,部分学生很难在短时间的实验学时内掌握正确的实验操作方法,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针灸推拿等内容的操作,鼓励学生自身练习或轮流进行实体操作,亲自体验针刺的针感、灸法的热度及推拿的效果等。也可设计一些演示实验,如常见穴位定位、常用推拿手法、刮痧练习等让学生凭兴趣自愿参与。还可开设针灸推拿兴趣班,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实验的真实性及科学性,提高动手能力,为临床工作奠定基础。 4.角色扮演练兵法。此法通过创设工作环境,让学生相互扮演医患角色进行“演习练兵”,把所学的知识融汇在演练及角色扮演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得到真实体验,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灵活运用专业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如四诊、辨证、针灸、推拿等内容均可让学生轮流扮演医护及患者进行实践操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能体会到护士的责任,又能体验病人的真实感受,还能感受护理工作的自我实现意境,加快护生角色转换的速度。 5.歌诀归纳教学法。歌诀通俗易懂、简洁易记、趣味性强,能加深学生记忆,并让学生获得成就感,还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课堂质量。如中药的配伍禁忌可用“本草明言十八反,藻戟芫遂惧战草,半蒌贝蔹及攻乌,诸参辛芍叛藜芦”的十八反歌诀归纳;腧穴功能用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总结;问现在症状用十问歌概括;方剂组成用趣味方歌进行归纳记忆等。 6.引经据典法。在教学中引入典故营造真实而充满趣味的课堂氛围,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习七情致病引入诸葛亮三气周瑜、范进中举、黛玉葬花等典故;学习中药知识时介绍麻黄、车前草、何首乌等中药名称的来源典故;讲述中医发展简史时引人华佗数度婉拒为官,排除世事烦扰,成为外科鼻祖;扁鹊治愈虢太子的尸蹶证,被称其具有起死回生术;董奉治病救人,以杏换粮救济穷人之“杏林春暖”等典故。 此研究的评价方法是期末通过理论及操作考试进行客观评价,比较两组学生的理论及操作考试成绩,同时集中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学习效果的评价。所有调查数据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 二、结果 (一)期评考核结果。详见表1。 (二)问卷调查结果。详见表2、表3。 三、讨论 本研究的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组理论及操作考试的平均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多元化教学法中案例教学法最受欢迎,94.21%的 学生认为此教学法对激发学习兴趣有明显作用;93.25%的学生认为开放式实验教学法对激发学习兴趣有促进作用,建议增加以上两种教学法的课时数及教学内容。93.21%的学生认为多元化教学法激发了学习兴趣,91.03%的学生认为提高了综合能力,95.36%的学生对多元化教学法的教学效果满意,这表明运用多元化教学法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护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及对操作能力的掌握,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其实效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多元化教学法是充分启迪学生认识世界的多种智力形式,将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融为一体,相互借鉴合理补充,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如案例教学法既保证了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广泛性,又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独立思考,积极参与讨论,主动寻求答案,复习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并将其应用于解释在实践中所碰到的疑问上;多媒体教学法形象生动,使学生注意力集中、观察敏锐、思想活跃,激发强烈的求知欲,增强学习兴趣;开放式实验教学法及角色扮演练兵法通过增加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兴趣;歌诀归纳教学法及引经据典法延伸学习兴趣,调查结果显示89.57%的学生认为自学能力有了提高,93.21%学生认为多元化教学法激发了学习兴趣。 (二)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操作能力。调查结果显示,84.25%的学生认为多元化教学法拓宽了知识面。如多媒体教学法、引经据典法、歌诀归纳教学法不仅有助于拓展和加深教学内容,同时也有助于开拓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理论内容教学过程中引入临床实例,使护生理论联系实践;实践教学过程中,又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利于护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还有利于引导护生进行知识的纵横联系。如开放式实验教学法、角色扮演练兵法通过实践练习加深学生对难点、重点的理解及掌握,90.21%的学生认为提高了操作能力。 (三)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应用多元化教学法能够让学生参与教学,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锻炼胆量,展示自我,使其心理素质和表达能力均获得提高,还能提高学生的评判性思维、沟通应变等综合能力。91.03%的学生认为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四、思考 第一,多元化教学法的实施对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艺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工作也将从个体走向合作,教师应从教学理念、知识结构、工作方式、教学手段等多方面不断扩充自身。第二,由于中职生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有些学生对某些教学方法会产生焦虑和抵触情绪,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合理运用多元化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片面夸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合理发挥主导作用,以免影响教学效果。第三,目前2011级学生仍在校学习,其专业实践能力的高低有待于进入临床实习及工作岗位后再评定,其合理公平的有效评价仍需进行探讨。 教学法论文:探索旅游专业情境的教学法 [摘要] 情境教学法是使学生处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运用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和情感,加强有意识的理性学习活动的教学方法。它能使学生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它在旅游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分为表演体会情境、视频展现情境、实物演示情境、生活引入情境等 [关键词] 情境教学法 旅游教学 教学方法 传统的旅游管理专业是旅游业发展初期的旅游企业经营模式和旅游业发展策略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教育培养模式,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业的发展已经步入成熟的竞争状态中,竞争日趋激烈。这些变化对旅游职业岗位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些新的技术含量较高的岗位不断产生,迫切要求高职院校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企业一线培养更多的以智力技能为主的技术性人才和动作技能为主的技能型人才。在旅游业新的发展状况下,传统的旅游高等教育培养模式已经开始不能适应旅游业的发展需求。培养既要求有过硬的实践操作技能,又要求有旅游管理的专业意识和思维运用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成为旅游管理教育的重任。因此,改革传统的旅游管理教育模式势在必行。作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情境教学法”在该专业教学中的运用能取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旅游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情境教学法是使学生处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运用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和情感,加强有意识的理性学习活动的教学方法。它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情境教学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而产生的。它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创设情境教学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结构,了解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教师创设充实生动、温馨而富有人情味的教学情境,提供一个开放平等的学习环境,以接纳、包容、鼓励的态度、引导学生进入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领域,体现人性化的特点。 学生作为一个自主学习的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会自己分析问题,寻求与学习相关的知识与技能,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二、情境教学法的实例运用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可以分为表演体会情境、视频展现情境、实物演示情境、生活引入情境等。1.表演体会情境 表演体会情境就是让学生扮演某个角色,在课堂上或实训室进行现场表演。在教授《导游业务》中“地方陪同导游服务流程”时,让学生上台扮演地方陪同导游,其它的学生则坐在下面充当游客。整个课室的环境假设为地陪在旅游大巴上为客人进行车上讲解。表演者利用所学的知识充当地陪这一角色,台下的学生则以游客经常出现的状况来测试表演者的各种应变能力。在教学活动中,它顺应了学生的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的规律,利用角色效应,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从“扮演角色”到“进入角色”。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身参与的情境模拟,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从“被动角色”跃为“主动角色”,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使学习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2.视频展现情境 视频展现情境就是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的优势,通过对声音、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和活动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的综合运用,再现课本中的文字内容,使学生身如其境,在轻松的氛围中更好的了解、掌握知识。在教授《全国导游基础知识》中“园林建筑”时,如果只是单纯的用语言讲授园林的建筑特点、建筑布局等,学生难以理解众多的专业术语,会感到书本知识枯燥乏味。因此,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将北京故宫、承德避暑山庄等皇家园林和苏州拙政园、上海豫园等私家园林进行景像再现。视频中的优美画面和优雅的中国古典音乐,加上配音师抑扬顿挫的朗读,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了如诗如画的境界,使他们真正感受到了皇家园林的磅礴大气和苏州园林的玲珑雅致。视频播放结束后,教师先让学生总结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各自的特点及差异,再结合学生所述,通过课件进行点评。通过视频的情境演示,可把学生的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有机地统一到生动的教学过程中,创造出教学情境,将课堂教学引入到一个崭新的境界,“一图穷千言”,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3.实物演示情境 实物演示情境就是通过实物演示,创设特定的情境,引起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索。在教授《餐饮服务与管理》中“中餐宴会摆台”时,教师带学生去本地的四星或五星级饭店的宴会厅观摩,学生在感叹宴会造型之精美、花型之丰富、服务员技能之娴熟时,不由自主的产生对宴会摆台知识的渴求。再比如教师在向学生讲解“客家围龙屋”的建造特点及蕴含的民风民俗时,就可以带学生参观当地的围龙屋,现场为学生讲解围龙屋的建造具有防御性和审美性的功能,从围龙屋的布局说明也客家人内敛凝聚的性格特点。这样有利于抽象知识的具体化,引起学生的欣赏兴趣,激发学生较强烈的竞争情感反应,使学生把自己全部的感情都投入到学习的过程中去,培养学生的欣赏和实际操作能力。4.生活引入情境 生活引入情境就是从生活中某一典型场景引入课堂教学。《旅游礼仪》这门课的教学采用这种方法效果较好,因为礼仪知识多是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如在教授“名片礼仪”时,教师先以设问的方式要求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名片使用的场合及重要性,学生在思索问题的过程中对名片的使用方法产生兴趣。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互动中理解名片的接受与递出的礼仪、名片制作的注意事项等。在学生了解知识点之后,教师再让学生现场演示,进一步加深理解。在这一教学过程中,优化的情境使学生经历“目标关注——激起情感——知识移入——加深理解——知识弥散”的情绪发展和知识认知的过程。这种教学方法更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更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可以使学生在一种“创造性的环 境中”培养能力,进一步增强他们的知识实践运用能力。 三、结语 旅游专业教师要让学生学好专业知识,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智力因素,更要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情境教学法能灵活的利用各种场合和机会来探究学生的知识背景与学习特质,建构并维持合适的教学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并且有效的成为信息加工主体。它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平等的愉悦氛围,让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畏学为主动学。它以接纳、包容、鼓励的态度,引导学生进入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领域。 教学法论文:后教学法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教学中的应用 后教学法是20世纪后期出现的以外语教学为主要对象的语言教学思想,这种思想虽然源于外语教学,但是移植到中文系本身的语言教学上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后教学法 语言研究的多元性导致了语言教学的多元性,二十世纪后期,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固有的语言教学法很难适应不同环境、不同语种的语言教学。语言教学中实践与理论分离的内部局面加上后现代主义思维的外部影响,外语教学界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的十多年中开始了新的思维和理论的构建。 Spolsky1988年明确地指出:“任何一种倾向于单一教学法的二语习得理论都是错误的。”Prabhu在《为什么不存在最佳教学法》中就强调了教师在语言教学中应该形成具有个性的教学理念。直到Kumaravadivelu将大家普遍认同的模糊化的概念都清晰化、具体化以后,后教学法的理论框架才基本形成。 后教学法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法,它主张教学理念和程序分离,选用适于解决教学问题的各种具体手段。它与以往教学法自上而下的制造模式不同,讲究在一定原则指导下,通过微型的教学程序进入教学实践,要求体现语言教学的实践性、具体性和社会性的结合。后教学指的就是语言教学界抛弃教学法思维,开始的一种多元的,崭新的尝试。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语言教学 语言课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中的基础科目,它包括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和语言学概论三门主干课,这三门课程的教学在中文系的教学中至关重要。 现在大家在中文系进行语言教学都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法,基本以教师讲解为主,辅以相关的课后作业,教师讲多少,学生吃多少,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普遍反映语言学的课程枯燥难懂,知识点多而杂,是最不容易掌握也最不愿意学习的课程之一。面对这样的困境,语言学教师不但要随时关注语言学本体的新研究成果,还要随时接收新的教学观,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三、后教学法在中文语言教学中的应用 后教学法要求教师树立自己的教学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教学原则应用于具体教学环境中的实际操作,这是一种动态的、创造性的和探索性的过程,具有环境的敏感性和教学对象个体性的特征。Kumaravadivelu设计了语言教学的“宏方略”,布朗也有语言教学的十二条原则,这些都是在二语教学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来的,但是并不都适应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语言教学,本文仅就其中能够指导中文系语言教学的几点进行分析。 (一)学生学习机会最大化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获得学习的机会越大,能够掌握的知识就越多,这需要教师调节课堂,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 1.教师要善于创造机会 后教学法认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创造学生的学习机会,所以教师应该注意各种学习机会的创造。 现代汉语语法问题在其本身的课程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在讲解词类的时候还有很多重要的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属于不同的类别,这时候教师一定要注意善于创造学习的机会。采用启发式建立环境和平台,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则。 例如讲介词“在”的时候,老师不需要说出“在”于什么样的语境中是什么样的词性,只需要列举出几个句子,学生就能自己发现问题: (1)我在教室看书。 (2)我在教室。 很多学生都能明确地说出例(1)的“在”是介词,例(2)中的“在”是动词。教师要继续追问“为什么”,让学生不但自己发现其然,更要自己概括出其所以然。经过对比,我们发现: 例(1)除了“在”以外还有一个动词“看”;例(2)中只有一个“在”能够做动词。所以学生自然能够得出结论:一个句子里,如果只有一个“在”,那么它就是动词,如果有另外一个动词,那么它往往做介词。 2.教师要善于抓住机会 课堂上学习机会有时候是学生自己创造出来的,教师不能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意志讲解,要善于抓住学生自己创造出来的机会。 比如进行层次分析法时,有些同学发现以下两个短语在分析中有所不同: (3)山上没有树。 (4)在山上没有树。 这两句话的区别在于例(3)中少一个“在”。进行层次分析的时候,(3)“山上”是主语,(4)“在山上”是状语。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循循善诱,在此基础上,总结方位名词作主语和方位短语作状语的不同,并且进行相关题目的训练。 3.教师要善于扩展机会 无论是教师创造的机会还是学生创造的机会,在很多情况下都是能够延伸的,教师不能放弃这样扩展的好时机。 例如笔者在引导学生知道了“在”于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用法,词性也有许多不同以后,趁机扩展相关知识点,把类似于“在”这样的兼有介词词性和动词词性的词语进行归类。 (二)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教师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善于给学生提供各种学习机会外,更重要的是要传授学生学习方法,通过一定的培训和磨合,使得学生能够自主学习。 1.培训 学生尤其是大学生的自主学习并不能自然地放到语言课堂上自由发展,它必须经过教师指导的培训才能够有的放矢,所以对学生的培训至关重要。 首先,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要求多角度地思考一个问题,在分门别类地讲解词类的时候,由于各种词类的讲解都分为定义、分类、语法特征和备注①几个部分,因此教师在详细讲解两种词类以后,可以以此为提纲,由学生自己分析词性。 其次,教师还要具有整合力,要求学生能够从错综复杂的语言现象中总结出比较合乎实际的语法规则。 2.磨合 对学生的培训不能瞬间就转变成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必须经过教师补遗的磨合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思考问题时会出现一些遗漏,甚至是教师多次强调的东西。教师必须克服可能会出现的厌烦心理,要理解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使学生能够做进一步的思考。磨合阶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万万不可忽视的。 3.自主 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思考是后教学法中学生所达到的高级阶段。本阶段学生能够独立地进行相对完整的思考,发现新的问题,有一些善于思索的学生甚至能够提出一些有学术价值的问题并且尝试解决。例如在语法教学的后期,我班同学发现“山上架着炮”这种歧义句产生的原因,从而引起对语言的兴趣。 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并不是撒手不管,而是要从旁指导,使学生少走弯路,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后教学法就是要经过上述的过程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是一个从“鱼”到“渔”的转化过程。 四、后教学法在中文语言教学中的应用的结果 经过后教学法在语言教学中的实践,我们发现这种新型的教学理念对教师、对学生两方面都有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 (一)教师角度 1.强化教师 后教学法要求教师对教室发生的一切都要有整体的了解,要能够细致观察、准确评估并作出及时调整。教师要对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思考,有选择地使用适合教学环境的方法,做具有战略性眼光的实践家和理论家。 2.教师发展 后教学法放弃了传统语言教学中教师只管自己备课教学的方式,摒弃了教师只要掌握了知识和技能就可以做一个好老师的传统训练观。它要求教师要有能够依据对教学理念不断理解和教学技能不断扩展的发展观念:教师不但要讲课,还要动脑筋把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想办法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不但要教给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显然是对教师的一个挑战,所以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在实践中发展自己的能力。这个发展是用批判性眼光不断反思、总结升华的过程。 3.行为研究 借用心理学术语说明后教学法这种教师发展的新模式。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大家应该进行准确的干预行动,随时做出相应的策略应对。行为研究要求教师能够应需而动,具有极强的针对性,而且是教师在实践中就进行的教学研究,是改变不佳教学现状的最好方法。 (二)学生角度 过去教师对学生的看法往往是负面的,认为学生在教学中就是被动接受的角色,而今天后教学法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是学生发现自我的过程。 首先,学生是学习的贡献者。学生对现代汉语知识的再认识过程往往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思索,尤其是通过发现规律外的问题,可以很好地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在此基础上就可以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理论框架。 其次,学生变成了教学活动的制定者。后教学法强调了传统备课中人们比较容易忽视的“备学生”的环节,教师必须考虑到学生的需要、目的和希望,从而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策略。 再次,后教学法中的学生还是教学活动的实施者。尤其在现代汉语教学的后期,教师挖掘了学生的潜在能力,学生基本能够达到自主学习的境界,所以自然而然地参与到教学中。 综上所述,在后教学法的应用中知识教学越来越弱化,教学生怎样学越来越重要,大家要用后教学法的思维方式,解放思想,选用一切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真正的教学相长,从而促进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教学的健康发展。 教学法论文:初中思想品德课开展课堂讨论教学法的实践与思考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几千年前的孔子说的话,现在有言道:“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也说明了人多力量大,人多智慧广的道理,所以我们今天在大力进行课程改革的时候,提倡“自主、合作、讨论、探究”的教学方式,“讨论”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经常与学生讨论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传授有关知识。 根据上海市《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思品课的任务是: “……引导学生经历课堂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逐步提高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以及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而旧的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模式常常把学生放在被动接受的地位,教师独霸课堂,忽视学生实际,一讲了之,往往造成学生“课上听得头头是道,课外表现又是另一套”的道德知行脱节现象。所以,只有注重文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紧密联系,注重教与学的紧密结合,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自主感悟,我们的品德教育才不会成为空谈。讨论式教学,为学生提供各抒己见的机会,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样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深化道德认识,升华道德情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以下是我在开展讨论式教学法的几点实践总结: 一、思品课课堂讨论式教学法开展原则 1、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传统教学论虽认为教学是一种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但它却否定了学生同伴之间的相互影响,将教学活动过于简单化了。这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体现,使得学生过于拘谨,思维定势、从众心理、信息饱和等表现较为严重。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的首要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善于思考和善于说话。”讨论活动的开展,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课堂活动为中心的主要形式,针对某些问题或课文重难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 2、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课堂讨论式教学,同以往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相比较,讨论式教学更能激发、调动学生和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特别是有助于养成学生动脑、动手的好习惯。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表自己的观点能力,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促进了师生共同创新,共同发展。 3、形成知识的互补性。讨论式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能紧紧把教师和学生连在一起,学生和老师都能各自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疑问,但同时又都在倾听别人对某一问题的阐述。这样以来老师在倾听学生发言的同时,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方法,并用自己的言行把讨论引向高潮,同时也是在对课堂讨论进行协调。老师和学生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形成了师生之间朋友式的平等关系,形成知识的互补。 二、思品课课堂讨论式教学法开展方法 1、合理安排活动场所,营造民主的讨论氛围 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 “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从本质上讲,创造性活动必定是异样的,从而必定是异常的行为。对一个人的表扬赞许乃是促进心理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当一个人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时,他就不会害怕表现和发展他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他可以在进行发散思维时无须处于防御状态,从而保持心理的自由。”因此,在讨论式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给学生营造一种民主的讨论氛围。 我在尝试课堂讨论式教学之初,曾发现这样的问题,每次学生的讨论都不是 很积极,气氛也不够热烈,有些只是在应付形式。起初以为是学生不行,基础不好,不会配合。然而,看到别的老师上课时,讨论却是很积极的。于是,我就开始反思,是不是我的教学方法出了问题?同时,课后我也找来学生了解情况,有的说 “我跟我们小组的同学不太熟,讨论不起来”,有的说“我们前面的同学,讨论时要转到后面,挺不方便的”,还有的女同学说“和不熟悉的男同学在一起讨论挺别扭的”……。综合学生反映的这些情况,我采取了一个对策:在我的课堂中,我对班级学生座位进行重新编排,让他们3--5人自愿组合,我再进行一些微调,把座位按方形排好,并且每节课都按这个顺序坐。没想到这一小小的调整,却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从此,在课堂上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大增,因为小组内的每个成员都是自己喜欢的、熟悉的,所以讨论起来比较融洽,学生的心情也为之改变,充满了激情,解决疑难问题快了,发现问题多了,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 2、精心设计讨论问题,激发学生讨论兴趣 讨论的题目不同于一般的问答题,它需要我们在研究学生道德认识水平!、生活水平,研究教学的需要和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讨论题目不仅要使大多数学生都能够理解和接受,而且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使孩子有话可说。讨论题难易要适度,具有针对性、导向性和新颖性。如:在教学《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时,由于我们的学生都属于未成年人,这一课的内容与他们的生活实际有密切的联系,所以,在课堂上我首先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结合你们的生活实际,你们觉得,我们未成年人都应享有哪些合法权益?”这个问题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他们都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说“父母应该要把我们养 大成人”,有的说“我们应该有自己的隐私,父母、老师不应该私自扣留和拆看我们的信件”,有的说“我每年的压岁钱都被父母没收,我觉得这是不对的,这些钱是亲朋给我的,就应该属于我自己”学生们兴趣盎然,有的还有点愤愤不平,虽然他们的语言不够精练,表达不够准确,但是他们却能结合自己的生活,说出自己对“自己应享有的权益”的最深刻理解,这样,既拓宽了思路,又深化了他们的认识。这要比老师笼统地讲,学生机械地听的课堂教学效果好得多。 3、善于捕捉课堂亮点,把握讨论时机 常言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讨论式教学也不是什么问题都讨论,从学生角度想主要是当学生产生疑虑的心理状态时或主动提出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时,要及时讨论。具体说来,思考出现困难时、意见发生分歧时、解决问题的方法具有多样时、知识需要拓宽时,都最好能安排讨论。例如,在教学《养家的父母最辛苦》这一框时,在课堂上,我刚把课题展示出来,就听到下面有同学在嘀咕 “我觉得我最辛苦了”还有不少的附和者,看来学生对此有不同的观点,这时就是难得的讨论机会。我没有按照原先的预设开始新课,而是趁机问了一个问题“你们觉得在家里谁最辛苦?”学生马上七嘴八舌的议论开了,有说是自己的,有说是父母的,有说是爷爷奶奶的……,最后通过大家的共同的讨论分析,我们终于在思想上达成共识“养家的父母最辛苦”,这堂课也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4、适当的情感引导,延伸讨论价值 赞科夫说: “教学法一旦触及孩子的情绪、意志或触及孩子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要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教学过程必须具备浓厚的情感色彩,我们的情感不仅影响着自己的教学思路,更对学生的讨论活动产生影响。因为品德生活本身就有情感,课文一般都是通过美好的大自然、幸福的生活以及学生周围的事迹来感染教育孩子,所以我们首先在备课时要进入“角色”,体会文中的思想情感,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撞击出心灵的火花。例如教学《新学期,新学校》这一单元的第一个主题活动时,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场所,让他们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畅谈自己对新学校的认识,说一说新学校给自己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以及自己对新学校还有哪些改进的意见等。在活动中,我注意收集从学生那里反馈过来的信息并将它们进行分类如:针对老师的、针对学校环境的、针对教学设施的、针对课程设置的等,并根据这些信息深入展开讨论,让学生共同参与对新学校的发展规划,帮助学生养成爱学校、爱集体的好品德,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也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对新学期、新学校满怀希望。言语中我充分地体会到学生对新学期、新学校满怀憧憬,感情得到了升华,这不比我们单纯的说教来得更有意义吗?在教学完《新学期新学校》这一课后,我用这么一句作为结尾:“我们的新学校多美啊,同学们都这么热爱我们的学校,那我们是不是应该更努力、更积极的把我们的这个家园建设的更美、更好呢?”同学们都兴奋地喊道:“好!”于是就开始动手,构想着自己的伟大创意。 三、思品课课堂开展讨论式教学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通过对讨论式教学法的实践,我总结了上述经验,但同时也发现了,在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讨论式教学法,应该象市场管理那样,“放而不乱,管而不死”。所谓“放”,就是老师要放下架子,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讲究课堂民主,不搞一言堂。让学生在平和的氛围中学有所得。 2.教师作为讨论课题的组织者,要采用“抛砖引玉”等方法,尽快使学生进入讨论课题的角色。 3.在讨论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并不是说教师就不起作用,听之任之。相反,教师在整个讨论的过程中要起到一个“暗线引领”的作用,合理调控讨论过程,一堂讨论课的成功,教师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 4.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对他们的发言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不打消他们的积极性,搓伤他们的自尊心。如果学生发言,稍有不正确,就加以批评,致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严重损害,那么长此下去,每天一两个学生被“打倒”,一个月之后,全班同学可能就很少还有人举手发言了。你想想,人家好不容易鼓起勇气起来,反而遭到批评,受到嘲笑,这样的事谁还愿意干第二次呢?所以,对学生的发言教师不做“正确”或“不正确”的评论,也不对不同学生的发言做比较性评价,表扬一个批评另一个,对每一位愿意发言的同学我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在思想品德的课堂教学中运用讨论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具体体现,也是教师教学观念的一次新的转变,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实施途径,掌握好这种教学方法,能够使我们的教学更能适应现代化的要求,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法论文:商务英语中的项目教学法 一、项目教学法的实施 (一)项目主题的形成负责这五门课程的有三位老师,针对课程内容及课程要求,三位老师共同拟定三个题目: 1.某甜品生产厂家为生产一款高端曲奇需要从一新西兰奶制品厂家进口奶粉。 2.某鞋厂为生产一款着名品牌鞋需要从意大利一皮革厂进口半成品优质羊皮。 3.某玩具生产厂家为生产一款高端电子玩具需要从日本某电子厂进口电池。 两个班级的学生每个班级分成三组,每组4~5个人,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其中一个题目。要求一个项目的双方要分属在不同的班级,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性,提高参与的热情。学生选好题目后即可以假定所在小组为一个公司,公司为一家已经存在的实际的公司。因为已存在的公司拥有比较全面的背景信息,学生可以利用已有的资源,更加方便直接的定位公司、自己以及产品,更好的进入角色。在这一步骤中,学生可以在商务英语课程中学习专业术语的使用;可以在商务英语写作老师的帮助下书写公司简介,产品推广报告等;商务管理老师帮助学生学习公司活动、商业分析模式、公司的组织结构、资金的来源与使用、竞争、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策略、产品的定价、分销、促销等。这一过程的阶段性成果可以体现为公司英文简介、商品介绍及推广报告、公司人员分工及职责分配、SWOT及PEST分析报告、市场营销策略计划书等。学生在分工及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可以更好的了解自己以及团队成员的优势和劣项,在团队里进行资源分配,形成优势互补。 (二)项目计划的设定学生已经在假定的公司有了自己的分工,下一步的计划就是在充分准备之后联系出口厂家进行贸易沟通,并在贸易意向初步达成的情况下,对贸易细节进行最终的谈判。在这一步骤中,学生可以学习国际贸易课程中的国际贸易术语、包装、运输、支付、保险、贸易流程、合同等;从商务英语写作课中学习要约、询价、报盘、还盘、接受的书写方法;学习商务管理课程中的人力资源管理、资金的来源与使用、激励、商务沟通、团队管理、危机管理等;在商务谈判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商务谈判的原则、方法、程序以及从谈判之前到之后所要做的工作及注意事项等。阶段性成果可以为书面形式的要约、询价、报盘、还盘及接受;公司进行本次贸易的预算单;员工激励政策;对方公司背景调查的资料汇总;谈判小组成员分工;谈判计划书;贸易合同书等,学生还可以进行模拟谈判以增加谈判的胜算。这是知识大量积累的一个过程,每一个新的内容与所要完成的任务密切相关,学生会有意识的把这些与项目联系在一起,很快把知识应用起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并在团队合作、集体荣誉的激励下仔细思考、推敲、沟通,并相互帮助、鼓励、监督。 (三)项目执行各小组都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进入正式谈判。谈判的过程及成果即是之前所有知识积累及准备效果的集中体现。贸易合同书及谈判记录单是项目成果的最终体现。在谈判过程中,学生可以在自己搭建的舞台上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教师尽量不参与谈判过程,但需要在旁观摩,以便之后给出准确的评价和指导。 (四)项目结束,评价和总结在项目完成以后,学生先以公司会议的形式在小组范围内进行交流和总结,并写出总结报告。总结的内容包括对各项准备工作的评估,谈判过程中应用策略的评价以及完成整个项目的经验教训。评价和总结对项目教学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再次审视自己的学习目标、过程和效果,是锻炼学生思辨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为进一步确认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效果,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数据采集。问卷主要针对知识的学习情况、综合能力的训练以及性格的培养三个方面进行调查。问卷每个题目有五个层次的选项: (1)完全同意; (2)基本同意; (3)没有明确观点; (4)基本不同意; (5)完全不同意。 从问卷的结果看,学生面对自己取得的成果普遍反映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感受到学习带来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在知识学习方面,92%的学生表示在学习中有明确的目标,88%的学生会主动阅读课外材料。带有明确目标的扩大范围学习,提高了信息输入的数量和质量。80%的学生表示对进一步学习有所期待,学生的学习热情已经被调动起来,对下一阶段的教学做了良好的铺垫。在综合能力培养方面,84%的学生表示有更多的机会进行沟通,在团队协作过程中的交流对合作及沟通能力有良好的促进作用。76%的学生表示对将来的职业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清楚未来职业对知识及技能的要求,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的去进行补充和提高,而且有利于学生未来的职业 规划。在性格的培养方面,表现最为突出的是92%的学生能够积极的处理矛盾,并能够听进同伴的建议,这无论在性格培养上还是在心理健康方面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而且大多数学生通过项目学习表现出了合作性和分享精神,愿意为他人考虑,在自己完成任务的时候尽量方便后续工作的进行。这是在其它英语教学活动中很少涉及的方面,也更加健全了在教学中实现对学生积极性格的塑造。在评价和总结的环节中,各商务英语课程教师也要积极参与其中,评估学生们对自己的评价,以班级为单位从自己任课科目的角度对学生的学习及项目的呈现做出指导和总结。教师在对学生完成项目的效果进行评价和总结的过程中,可以调整从选题、指导、激励、协调等环节的参与程度。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给予适当的补充并根据学生在完成项目过程中体现的学习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合作能力、规划能力等综合能力进行评估,在下一阶段的教学中可以有侧重性的培养。 二、结语 项目教学法的教学目标是达到专业知识、综合能力与人格发展的共同提高。在项目教学法中,从选题、目标设定、准备、实施、总结各个过程应该让学生自己完成,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平台。教师的角色是给学生创造这样的学习机会,搭建这个平台。但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由于学生带有极强的目的性,学习的内容可能是片面的,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巩固基础、适时的对教学内容做出补充、提供参考材料。其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可能会因为意见不统一、分工不平衡、参与积极性不同而产生分歧。教师要帮助协调,促进沟通,及时引导并激励学生共同参与到团队中去。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再是知识的讲授,而是项目的组织者、协调者、学习的支持者、行动的激励者、能力的开发者、方向的引导者。本次商务英语教学实践持续的时间短、教学对象的规模小,能够反映出来的问题相对有限,但取得的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实践得出:项目教学法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它对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促进人格健康发展有积极的作用。本次教学活动作为项目教学法的课堂应用具有一定的实践参考价值。项目教学法在英语实践教育中的讨论尚处于起步阶段,相信其在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应用中会有更加广阔的前景。 教学法论文:魏书生教学经验-------“学导式”教学法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学导式”教学法,“学导式”教学法的基本结构如下: 1.学生略读课文、讲义,尝试练习,初步体验一下所要求的操作,发现新知识和疑难之处,反映给教师(这一步可以在上课之前的课前预习阶段完成。如果每节课以45分钟计算,也可以在这一堂课的、头3~5分钟进行;或者在前一次课的后面3~5分钟进行这一步)。教师在收集了学生的疑难问题,了解了学生的预习和自学情况、初步操练的体验之后,再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示要领,交代重点思考的问题或作出示范操作,供学生模仿。同时,可向学生提出简明扼要的有关这一学习单元或这一堂课的基本要求(教师的这些工作内容,可用3~5分钟进行,也可以在前一次课上利用下课之前的部分时间完成),要求学生独立去获取答案。 2.学生明确了这一堂课的学习目的与要求各自带着思考题去深入自学或操练,第二次提出自己经过一定思考仍然不得要领的问题或疑难之处(这些也可以在课前预习时进行),向同学请教或反映给教师(一般可用3~5分钟时间)。 3.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按前后坐位或4~6人一个小组。互相讨论研究,交流心得体会,教师巡视并听取学生遇到的疑难问题,注意学生的思路(一般可用3~5分钟时间)。解决不了的疑难第三次向教师提出或由教师就近随时个别辅导答疑。这时的疑难问题已为数甚少,确实是学生经过了一定努力仍然难以独立解决的重大难题或关键环节。 4.教师抓住关键性的重大难点和本课的教学重点,加以精讲,再把学生正在掌握的知识、技能、技巧与开发智能的进展情况加以讲评。对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定理、公式,教师要讲清它的来源,说明它的性质,并举例说明它们的应用。对并列的概念,可以只讲清一个,以便引导学生去举一反三。避免“抱着学生走路”。同时,交代并引导学生在课后去阅读必要的课外参考资料,这是教师在以45分钟为例的一节课中,集中讲解重点内容,解除学生的疑难问题进行示范演示的阶段。这一阶段一般可用10~15分钟。如果加上在上课的开头阶段教师提示要领,交代重点思考的问题或作示范操作,提出这一节课的目的要求所用的3~5分钟。“学导式”教学法要求教师在一节45分钟的课上面向全体学生所占用的时间一般不超过20分钟。主要由教师或学生分别占用课堂时间的比例大体为四比五,也就是说,主要由学生进行独立活动的时间一定要多于主要由教师进行引导、讲授、示范的时间。同时,在教师进行引导,讲解和示范的时间里,也要伴随着每个学生的注意观察,认真思考,记忆,想象的智力活动和简易的模拟动作,教师也要着眼于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以尽量饱满的情绪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去开发自己的智能。学生在听讲的过程中也必然伴随情感、意志等相应能力的发展。 5.教师有计划、有重点、有选择的提问,检查学生当堂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的情况,作出必要的评定;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改掉错误,正确领会完成课后作业的要领和方法,进一步加深理解,达到记忆、巩固和熟练的目的(一般可用5~10分钟时间)。 “学导式”教学法有广泛的适应领域和适应性能,而且完全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和教学条件灵活变通的发挥效能。当然,这不是说可以把“学导式”教学法作为僵化的模式套用,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要采用灵活多样的“变式”才能达到不同的教学目的。值得注意的是,采用“学导式”教学法,要经过一番逐渐过渡和师生双方逐渐适应的过程。 教学法论文:教学法在汉语语法教学中的实用性 一、逆向式教学法 逆向思维是人类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逆向式教学法则借鉴了逆向思维的理念,相对于传统教学中先理论后举证的教学模式而言,它是一种逆向教学模式:首先避开理论知识的讲授,从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和案例入手,让学生感知和思考,再引导学生从材料和案例中总结出理论的知识,即采用“先实践后理论”的教学方法,将理论知识融入到实际感受和实践操作中去,使抽象的学习内容具体化,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积极性,对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和总结概括能力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逆向式教学法在现代汉语语法教学中的运用 笔者在现代汉语语法教学中多次尝试逆向式教学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课堂气氛也较之前活跃了很多。经过分析和总结,笔者认为在逆向式教学的具体运用过程中需要具备两个要素:一是素材的准备。一般的现代汉语教材在理论知识点后语言素材的选取上主要是正面的例证,便于学生理解。而在逆向式教学法中,除了要有正面材料,也需要有典型性的偏误材料与之相对应,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觉归纳出知识点。以上文提到过的“把”字句为例,笔者针对“把”字句选取了四则语言材料:1、下午我很饿,所以把饭吃。2、请你把一支钢笔递给我。3、她把孩子又想念了一遍。4、你把报纸不该折起来。这四则例句都是对外汉语教学中遇到的病句,学生在发现并改正这些病句的过程中实际就能注意到相对应的四个“把”字句的特点和用法:1、动词前后常常有别的成分,动词一般不能单独出现,尤其是不能出现单音节动词。通常后面有补语、宾语、动态助词,至少也要用动词的重叠式。2、“把”的宾语一般说在意念上是有定的、已知的人或事物,因此前面常带上“这、那”一类的修饰语。3、谓语动词一般都有处置性,就是动词对受事要有积极影响。4、“把”字短语和动词之间一般不能加能愿动词、否定词,这些词只能置于“把”字前。再加上这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实例,对于汉语言专业和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来说,也能更直观地感受到以后可能面对的教学对象的情况和特点。逆向式教学法要求老师在课堂授课前素材的选取上要下功夫,除了典型性还要注意趣味性,以激起学生思考和讨论的兴趣。另外,素材的选择还要形成相互的关联性,让学生由此及彼地联想和思考,通过材料和案例对知识有系统化的理解。二是教师自己的准备。由于在逆向式教学法中学生的课堂发言和讨论会比传统教学法多,因此就需要老师自己的准备要充分。首先老师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不仅要深入,而且要全面,具有延展能力,能从多个视角对学生加以启发和引导。其次,在课堂的有限时间内要做到既能最大限度让学生思考,同时又保证教学的进度和教学目标的完成,就需要老师具备很强的课堂掌控力,及时应对学生在发言和讨论过程中出现的争吵、跑题或其他情况,保证讨论、发言的效率和价值。对应上文提到的,笔者以名词的语法特征为例,具体操作如下:1.给出一组材料:①鸡在叫,鱼在跳,李园在作诗。②牛踢郭芬③东方明珠让学生找出名词,然后分析所充当的句法成分,从而自己总结出名词的第一条语法特征:经常作主语和宾语,多数能作定语和带定语。2.给出另一组材料:①一头牛、一只鸡、一双鞋、一个人②很鸡、太鞋、特别笔让学生判断①②两组材料的对错,在判断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名词的第二条语法特征:名词前面一般能够加上表示物量的数量短语,一般不能加副词。通过这样的方法,每种词类的主要语法特征学生基本都能自己总结和归纳出来,老师再加以补充说明例外的情况,教学目标就完成了。因此通过参与、探讨、领悟,学生就逆向推导出知识要点,从而也更深刻地把握了词类的分类依据。在短语、句法成分和句型等部分的课堂教学中都可以以此类推。实践证明,使用逆向式教学,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都提高了,同时因为经过自己的认真思考,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往往更加牢固,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为重要的是逆向式的思维还可以使学生从程式化的思考中开辟新思路,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价值。
科技创新论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强化措施 一、农业科研院所改革已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面临着新的任务和挑战 长期以来,农业科研院所在动植物新品种培育、重大病虫害防控、科学种养技术研究推广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为我国成功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经过多年建设,我国农业科研院所建立起了涉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不同领域,纵贯中央、省、市不同层次的农业科技研发体系。通过科研体制改革,广大农业科研院所在优化学科布局、健全运行机制、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创新能力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国1000多个农业科研院所共有科技研发人员6.4万人,占全国农业科技研发人员总数的60%;育成的主要农作物品种数占国审品种总数的80%以上,占省审品种总数的70%以上。农业科研院所已成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在全国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不可替代的支撑力量。同时,与农业科技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相比,与国外先进农业科研院所的发展水平相比,我国农业科研院所改革和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既有长期以来普遍存在于我国科研领域的老问题,也有在新的发展阶段逐渐凸显的、在农业科研领域表现尤为突出的新问题。 一是科研机构布局和分工不尽合理。当前,我国农业科研机构以中央、省、市三级农业科研院所为主体,基本按行政区划设置,不能充分体现农业生态特点和农业区划要求。现有各级农业科研机构学科专业设置雷同,研究内容趋同,不同层次上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分工,“上下一般粗”问题突出。分属不同部门的农业科研力量条块之间缺乏紧密联系。 二是科研经费支持总量不足,结构问题尤为突出。农业科研院所普遍反映,随着近几年国家在农业科研方面投入的不断增加,科研院所“找打仗钱”的压力大为减轻,但人员经费和日常公用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突出,已成为制约农业科研院所持续稳定发展的“瓶颈”。据对农业部部属三个研究院的调查,2009年在职人员经费实际支出为7.4297亿元,而财政拨款为2.6834亿元,仅为实际支出的36%。 三是现代农业科研院所管理体制尚未完全建立。一方面,由于相关管理体制改革的滞后,研究所的微观管理依然受到多方面的制约,政府对科研院所干预过多、科研院所自身行政化倾向等问题突出。另一方面,科研院所自身内部管理制度也不健全,以推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为重点的人事制度改革、以体现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以加强管理和提高效益为重点的科研管理制度改革尚未完全实现,科研院所管理还没有真正走上科学、规范的轨道。 四是部分农业科研院所在改革过程中定位不够准确。科研院所分类改革的初衷是把需要政府支持的公益类研究机构与应该面向市场开发的应用类研究机构分开,采取相应的支持和管理方式。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着简单的“一刀切”或者按比例来确定非营利科研院所数量的情况,一些拟转制农业科研院所因为定位不准,不仅没有能转型为现代农业科技企业,而且其基本发展能力和水平受到了较大影响。“十二五”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时期。在“八连增”新的高起点上推进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着粮食需求刚性增长、农业生产成本刚性上升、水土资源和环境生态刚性约束的巨大压力和挑战,必须在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上找出路,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上做文章,在创新农业科研院所体制机制上求突破。要通过深化完善农业科研院所改革,激发农业科研院所发展的内生动力,发挥好农业科研院所在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中的骨干和主导作用,为现代农业持续稳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深化和完善农业科研院所改革的总体思路 2011年3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指明了农业科研院所改革的基本方向和工作要求。前不久,国务院专门组织开展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调研。深化完善农业科研院所改革,要按照中央的整体部署,在措施制定和方案设计上,坚持和把握以下三个要求: 一是坚持和把握中央改革政策的原则性。按照中央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科技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坚持实事求是,以人为本,改革创新,把促进农业科技事业发展、提高农业科技服务水平、满足广大农民科技需求作为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而不是简单地“减人、减机构”。加快管理体制改革,推进管办分离、事企分离,建立健全科研院所法人治理结构。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以健全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转换用人机制,搞活用人制度。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符合科研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的收入分配制度,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落实医疗、失业、工伤保险政策,妥善解决离退休人员待遇,解决科研院所的后顾之忧。 二是坚持和把握科学研究工作的规律性。要遵从科学研究工作的一般规律和普遍要求,从科技创新的基本要素和保障条件入手,夯实科研院所的发展基础,增强科研院所的创新能力。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强化人才的主体作用,遵循人才成长规律,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调动农业科研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优化科研资源配置,大幅度增加农业科研经费投入,切实加强农业科研条件建设,按照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科研的上中下游,合理配置科研资源,确保农业科研的关键环节、重点领域能够得到有效支持。鼓励联合协作,打破部门、区域、行业、单位和学科的界限,强化农业科研院所之间、科研院所与农业高校、科研院所与涉农企业、科研院所与推广体系的有效联动,推进大联合大协作,实现大突破大发展。 三是坚持和把握我国农业科研的特殊性。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农业科技工作服务“三农”,其科研成果惠及亿万农户,具有明显的“公共品”特性和社会公益性特征。同时,农业科研的对象是动植物、微生物及其环境,受自然条件影响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地域性和风险性特点,投资回报率较低,社会投资相对不足。 特别是在当前条件下,企业还难以离开科研院所而独立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因此,一定要坚持和把握我国农业科研工作的特殊性,突出农业科研院所的公益性特征,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坚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把服务农业发展作为科技活动的出发点,把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作为科技成果的检验标准。 三、深化和完善农业科研院所改革的政策建议 深化完善农业科研院所改革,要从国家战略需求和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出发,遵循农业科技发展规律,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农情,立足现代农业建设的科技需求,按照中央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科技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通过剥离、整合、转制、转型等方式,分类指导、稳步推进、积极探索,努力为各类科研院所和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创造和积累有益经验。 一是科学分类、准确定位,进一步明确农业科研院所的公益性特征。对目前一些定位不准确的农业科研机构,要抓紧完善改革方案,进行科学调整。对于主要承担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前沿高技术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以及重大技术集成与示范等公益性职能任务的研究所,要明确其公益性质,按公益机构管理和运行。对以公益性科研为主,同时兼有经营开发活动的研究所,要将其经营开发活动剥离出来,实行分类管理。对其承担的公益性职能任务,按公益机构管理和运行;对其剥离出的经营开发活动,要走企业化发展方向,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按生产经营机构管理和运行。同时,要按照农业科技创新不同环节的特点,科学布局创新力量,进一步明确中央、省、市等不同层级农业科研机构的职能任务,形成既有分工、又互相协作的创新格局。 二是加大投入、完善政策,落实农业科研院所改革的配套措施。农业科研院所主要承担公益性科研任务,提供的是公共服务,政府公共财政是经费投入的责任主体。要针对目前农业科研投入总体不足的实际情况,加大经费投入力度,着力优化经费投入结构,尤其要大幅度增加科研院所的人员费用和基本公用经费,保障科研院所的正常运转;进一步加强科研单位条件能力和基础公共平台及野外科研设施、基地建设,保障运转经费,推进科技资源共建共享。要尽快落实农业科研院所改革的配套政策措施,完善离退休人员待遇政策,对改革前的离退休人员,无论是非营利科研机构,还是转制科研单位,按政策保障其离退休经费,同时加强离退休人员的医疗保障;加快推动农业科研院所进入地方社会保障体系,与地方社会保障对接。此外,要进一步加强对转制单位的政策扶持,在有关政策上给予倾斜和优惠,调动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的转制积极性。 三是创新机制、提高效率,建立健全现代科研院所的运行制度。按照科技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结合农业科研的特点,抓紧建立健全农业科研院所运行制度,形成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在决策机制上,完善院(所)长负责制,建立决策、咨询、监督工作机制,形成健全规范的议事和决策制度。在人员管理上,健全人员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形成中长期聘用和项目聘用相结合的灵活用人方式。在收入分配上,坚持按岗位和业绩的定酬原则,建立适合农业科研单位特点的收入分配办法,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在科技评价上,按照分类评价原则,根据不同类型农业科研院所的职能定位、科技活动的特点和科研人员的岗位职责,健全农业科技评价体系。在科研立项上,强化产业需求导向,发挥技术用户在立项论证和成果评价中的重要作用,实行择优稳定支持与公开公平竞争相结合,对基础性研究和重大关键技术研究中周期长的科研领域建立连续稳定支持机制。在成果转化上,健全知识产权制度,建立科技成果信息共享平台,试行科技成果定期制度,探索建立公益性科技成果社会共享、盈利性科技成果拍卖转让等运行模式。 科技创新论文:分析环境监测中的科技创新的方法 环境保护的目的就是改善人和自然的关系,合理科学的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人们生存的环境质量进行保护和改善。在实际情况下,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哨兵,环境监测就是运用科学的的方法对环境污染因子进行定量测取,以及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环境变化,分析研究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和过程的一种科学活动,所以环境检测质量决定了对环境进行保护质量。随着人民生活的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所以,我们要对环境保护工作的科技创新高度重视,环保工作的完善和发展都要依靠科学技术,科技的发展带动了环境监测的每个环节的发展,检测技术的发展,对促进环境保护工作进步,推动节省能源和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很特殊的意义。 一、环境监测中的科技创新 1.先进的检测设备 环境监测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它所采用的监测设备和实验仪器以全部实现了现代化,监测和测试手段包含有:离子色谱、原子荧光、原子吸收等。 近几年来,环境监测已实现了监测自动化,并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自动化监测设备能够实现全天制的连续监测,不需要人员看管,每在一个时间段内就可以自动采样,在进行分析,得出数据,与传统的技术相比,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劳动效率。现今空气监测技术不但包含对二氧化硫、臭氧、一氧化碳等气体的检测,还有对有机物的挥发进行自动持续的监测,对重点河流湖泊水质的监测和工业污染源,陆地生态监测等。因此,科技的发展带来了检测仪器的发展,在监测中,现代化设备又占了监测范围和监测对象种类,对有毒物质的监测也有了良好的效果,更便于环境的保护。 监测设备竞争激烈的市场,出现了各种方法和尅性的监测设备,但是质量和技术的水准不一,在大力开展监测设备的技术开发一记推广力度时,要加强对设备的质量监管,在具体的操作实践中,必须严格的一招国家规定使用和通过国家有关部门认可的产品 2.环境监测的对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开发研究 环境监测的技术含量比较高,它是经过对环境质量影响因素的代表值进行测定,确定环境质量的污染程度和辩护的趋势。因为科技和工业技术的发展,环境监测的范围也在不断地向外延伸,从对工业污染到对环境污染的监测,监测的对象不仅是环境的污染因子,扩展到了对生态变化和生物的监测。所以提升了对监测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发展和需求。 2.1水资源污染物监测 追至污染的主要来源是工业排水和养殖业排放,这里面有机物污染的比例比较高。有机物对环境污染的种类非常多,对大自然和人类都有很大的危害。通过长时间的发展,我国各地区已经有了监测多部分有机物的能力。保证了我们重点水源地的安全。但是环境监测部门还在不断地努力,联合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开发新技术,进一步的提升我国对有机物的监测能力。 2.2对空气中污染物的监测 工业污染是我国最大的污染威胁,工业废气是作为空气污染的杀手存在,废气中含有多种的有害气体,当中的颗粒物和粉尘是对环境污染的最大原因。实践表明,颗粒物停留在空气中的时间比较长,通过人们的呼吸进入身体内部,使人们的一大杀手,对于空气的清晰度影响也比较大。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的数量也在不断的增加,从而大城市里的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持续上升,可能会导致光化学污染危害,所以对尾气监测是环境监测的重点,现今很多城市都建立了尾气检测点,许多地方也建立了相对应的大气污染设备监控体系。 2.3污染事故发生的应急措施技术 现在随着对特殊污染物的特点研究,小型便携带设备的发展,全国各地区已经具备了部分污染物的监测应急能力,对现场应急监测快速响应的方法和仪器,要求它的选型恶性好灵敏度高、便于操作,可以快速准确的监测出污染物的来源、种类、浓度等,可以为应急处置措施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二、环境监测深红高素质人才的建立 加强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才体系建设是促进环境监测工作发展的基本要求。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中,增强我国的环境监测能力,实现检测事业的发展,就离不开信息、科技、知识等方面的条件和要素,更加离不开先进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科学知识。所以要从战略的角度看待监测技术专业人才工作,努力组建一支高水平的监测队伍,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要求。 1.我国现在存在环境监测专业人才人数总量不足,搭配不合理等问题 环境监测是技术型单位,需要大量的专业的复合型人才,现在的环境监测部门尤其是基层基本上都存在知识更新比较慢、编制不足、专业的技术力量比较薄弱,环保部门有关领导曾经指出,现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环境监测站的整体规模小,监测人员的整体素质比较低,缺少高级技术人员,监测设备比较落后,这些方面都制约着监测工作的发展。 2.大力建设复合型专业的环境监测人才团队 人力资源和人才培养诗歌总体性比较强的系统工程,要作为环境监测建设中的一项战略目标来进行。在环境监测的能力中,专业的人才是积极的因素,完成环境监测任务,对工作进行创新,都要依靠高水平的人才完成。所以,要正确的实施人才强站的战略,用科学的知识培养人才,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引进机制人才选用,因人而异。首先,要选好人才重点培养,实现人才强站,创建良好的工作环境来吸引人才,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途径和方法,重点培养复合型人才,加强对人才机构的完善,组建合理的梯形人才团队。其次,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考核制度它体现了工作人员之间的竞争意识,着重分析能力和工作能力的考核。利用考核制度,鼓励工作人员提升自身的个人素质和专业的技能。 三、总结 现在是我国发展的新阶段,在面对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实际问题,环境监测部门必须认清当前的形势,抓住发展的机遇,迎接新的挑战。合理的采用先进的科学设备和技术,建立全面社会需要和反应环境质量的业务体系以及监测为内容,更好地为我国环境事业服务。 科技创新论文:以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由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一系列正确的政策,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我国农业有了快速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基本实现食物自给有余。目前,我国的农业已经呈现出由依靠政策向依靠科技、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趋势。我们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改革、发展,以科技创新推动农业跃上新台阶。 当今世界,农业的国际竞争空前激烈,农业对科技的需求也空前巨大。我国要在人均零点零六七公顷的耕地上解决十三亿人口的吃穿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以科学技术武装农业,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解决我国农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将农业的发展从保证食物安全的单一目标转为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提高其效益的多重目标,在保证我国农业持续发展的同时,提高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都需要科学技术强有力的支持。 同志高瞻远瞩地指出“要进行一次农业科技革命”,为我国农业指明了发展方向。科技创新将为我国农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进行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就一定能够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 十多年来,我国在依靠科技振兴农业、振兴农村经济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全国大部分的县(市)已开展“星火计划”,共实施了十万多个科技示范项目,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生产方式的转变,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十五”计划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科教兴农,加强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应用,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积极扶持农业科技产业的发展。在此期间,我国农业科技工作将围绕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效益、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国际竞争力,重点组织实施作物良种物质行动、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等“十大科技行动”;从农业的基础研究、农业高新技术、农业资源环境、农业基础生物学与生物高技术,到农业新材料、农业信息技术到区域农业综合开发,组织科技队伍着重解决上百项重大关键技术;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农业科技基地,国家级农业重点实验室、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科技园区和区域性农业研究开发中心;并培育一批农业科技企业,造就一支懂科技、善管理的科技型企业家队伍,建立队伍多元化、形式多样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积极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培育农业技术市场,建立优质高效的农产品示范基地。 以科技创新推进农业发展,一方面需要以现代信息技术、科学技术装备、改造传统农业,并造就出一代能运用科学技术经营和管理农业的新农民;另一方面,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科技创新体系。通过创新机构、创新基地、创新机制、创新资源和创新环境的建设,建立起新型的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一支宏大的、高效精干的、富于创新精神的农业科技队伍,使之更好地担负起科技支撑的重任,把农业发展不断推向新高度。 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以科技创新支持农业的发展,更需要做大量、长期、艰苦、细致的工作。我们必须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实际工作中,既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原则,又做到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加强领导,善于引导,通过典型示范和科学普及的方式,引导农民自愿地学科技、用科技。防止一哄而起、一窝蜂、一刀切,强迫农民用“科技”;杜绝一些人好大喜功,假科技之名,搞“面子工程”;更要防止某些人借科技以营私,败坏科技的名声。这样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我国的农业一定能够完成这个伟大的历史性的转变。 科技创新论文:践行科学发展观推动工业经济科技创新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认识是行动的前提。实践证明,对科学理论的认识有多深,思想解放的程度有多大,发展的空间就有多大。落实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推动吴忠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建设滨河生态新吴忠的奋斗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们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要敢于解放思想、认清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把握历史发展大机遇,立足本职岗位,从自己的实际工作中落实和实践科学发展观。 经过多年的培育,我们已经壮大了一批主导产业和骨干企业。但是由于工业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工艺落后、产品单一等因素的影响,使我们在市场经济中竞争力不强。所以当前我们应该着力营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环境,加大企业科技创新力度,不断提高工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大力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来应对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市经济的冲击。因此科技创新,也就成为经济发展和竞争能力的决定性因素,成为提高工业产品科技含量,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有力保证,也是落实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经济社会要发展离不开科技和人才。科技创新就是要提高广大人员的科技认识和科学素养,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企业,企业创新的关键是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所以加快科技创新机制和中介服务机构的建立,对促进企业技术的全面创新,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促使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企业的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是前提,技术创新是核心,管理创新是保障,产品创新是载体。我市作为西北地区尚不发达的市县,科技发展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全民科技意识还不够强,科技投入长期不足,科技人才缺乏,整体素质不高,这些都是制约我们工业科技进步的主要因素。因此我们在协助企业成立创新中心的同时,要充分发挥科技中介机构的功能作用,一是要尽快开展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促进企业与科技的结合。要加速培育和发展围绕主导产业成立开展创新服务、新技术推广、咨询服务的专业化中介服务机构,为中小型企业、农业和乡镇企业技术进步、技术创新提供管理、技术、市场营销信息、人才、财务、金融、法律等方面的服务。二是要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目前,我市的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总体水平还很低,我们要从政策上引导、资金上扶持一批企业发展高新技术,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要立足现实,集中力量,有所侧重,开发一批科技含量高、关联度大、带动作用强、经济效益高的高新技术成果。 三是要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促进企业科技创新。传统产业尤其是支柱性的传统产业产品是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所以要尽快提高其生产技术水平,优化结构,通过加快技术创新,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和产品。农业园区的建设现在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但是园区的科技示范带动作用还不够明显,要加快科技示范园区的改选升级,加快农业高新技术的利用和开发,充分挖掘和利用农业资源,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和规模农业,加速农业产业化的深入推进,使农业经济实现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工业重点围绕乳品深加工、机械、化工等优势行业开展技术攻关,加强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二次创新,提高传统产业的技术层次。四是坚持引进与开发并举的方针,联系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展交流与合作,促使产、学、研紧密结合。中介机构为企业与科研机构开展技术合作牵线搭桥,,建立起企业可靠的技术依托,提高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创新能力,建立企业的科技支撑体系。围绕提升支柱产业、优势产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的升级换代,开发、引进、推广应用先进、节能、环保的生产技术。五是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提高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整合和开发利用现有信息资源,避免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开发的现象,帮助企业引进信息化复合型人才,完善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积极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管理系统的应用,以企业信息化提升地方工业的技术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同时要注重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通过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把大批高科技项目、科研成果、专利技术引入生产领域,促进新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落实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吴忠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重点是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创新工作要发挥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作用,把企业与创新紧密地关联在一起,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走依靠科学技术创新之路,使科技资源加速向经济领域流动,使其转化为经济效益,为我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动力。以科技创新推动科学发展。 科技创新论文:以科技创新促进农业发展 发展农业,一靠政策,二靠投入,三靠科技。纵观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可以说是政策、投入和科技三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在不同发展阶段,三种力量发挥作用的大小不一,其中科技进步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是持续增长的。目前,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改革的难度逐步增大,改革的成本不断提高,发展农业的政策潜力变得相对有限。与此同时,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还不富裕,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由于农业比较效益低,近期内政府财政和社会资金对农业的投入很难有很大的提高。相比之下,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对于促进农业发展不仅具有低投入、高产出的特点,而且具有持续的增长潜力。笔者认为,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科技,必须大力发展农业科技,着眼于创新科技体制,推进农业科技化水平,从而改变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加快科技创新是增加农民收入的迫切需要。我国农产品供给短缺的局面已为供给相对过剩所取代,买方市场正在形成。农民面临着来自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的压力,农民收入的增长也由过去依靠生产总量增加转向增产和市场双重依赖。我们要通过农业技术创新实现农业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依靠科技创新生产出更能满足消费者需要的农产品,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 加快科技创新是解决农村经济深层次矛盾的迫切需要。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面临着许多制约因素。人口增长与粮食供给矛盾、农产品结构性矛盾以及农村经济发展所面临的耕地资源紧缺、环境污染、农业生态恶化等,给农村未来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这些深层矛盾的化解,其根本出路只有依靠科技创新,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才资源充分发挥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具体而言,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一)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农业科技进步的投入,加强政府对科技市场的监督。目前,我国农业科研与试验发展经费占农业生产总经费的比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因此,应加大农业科研经费的投入,发挥政府的调控职能,多渠道筹措资金,使我国农业科研再上新的台阶。提高农业生产力,解决“三农”问题关键在科技,应进一步明确农业科技活动为国家的公益事业,明确规定各级政府在农业科研、农技推广投入的最低增长幅度,建立一套增加农业科技投入的投资机制、监督机制和责任制,确保农业科技投入的增长高于各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加强政府对科技市场的监督,实行规范有序运作。通过制定政策,鼓励国内外农业技术成果的应用和推广。加强对执法的监督,对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出现的假冒伪劣农业技术和信息以及不规范交易行为,坚决予以打击和取缔,为农户采用科技成果创造安全可靠的市场环境。 (二)加快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必须建立全新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并给予政策保障。可选择农业科技、教育人才较为密集的区域创造适合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迅速转化的环境。通过招商引资,使知识和资本对接,加快孵化、培育或引进竞争力较强的龙头企业,从而加快农业高新技术的产业化。要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开发战略。特别要重视对懂得农业高科技、企业管理、市场开发和国际贸易的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坚持不懈地抓科技创新,不断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三)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质。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的逐步深入,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高的问题已成为制约农业、农村经济、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最终体现在现代科技的应用能力上。目前,当务之急是着力改革和完善农村教育培训体制,采取多层次、多样化的培训方式,加强农业科学、实用技术的普及推广,努力提高农民学、用现代科技的能力,培育具有现代农业专业化知识和技能的新型的农民群体,培养一大批各类农业技术带头人,形成以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为主体的农业人力资源结构和人才优势,推动农业经济不断迈上新台阶。 (四)深化推广“科技特派员制度”。实践证明,“科技特派员制度”能把生产咨询行为转为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共同创业,把干部的“被动”锻炼转为主动发展,使广大科技干部的潜力和作用得到最大的发挥。要进一步明确科技特派员的工作职责,建立服务承诺公示牌,加大对具有地方优势特色产业的派驻力度,通过深化制度创新和人才资源的重新配置,实现科技与农村经济的紧密结合。 (五)加强农技110建设。要通过成立农技110机构,开通农技110咨询电话,建立农技110信息网络,聘请专家实行无假日工作制,开展“坐诊”与“出诊”服务,利用互联网、报刊杂志等多种渠道,收集各方面信息,通过多种途径向社会,接受农民的政策、技术和信息咨询,及时解决农民群众在农技方面的急难问题,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物资。要通过现场咨询、实地指导、科技示范、技术培训、发放资料,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信息服务指导和推动基层农技推广活动,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农产品的流通。这样,可以实实在在地为农民群众排忧解难。 科技创新论文:科技创新-企业发展的原动力 当前世界正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将取代自然资源和资本成为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最重要和最关键的要素。于是越来越多的国人取得了这样的共识:大力发展科技,提高科技创新的能力与水平,是决胜21世纪经济的关键。科技创新是时代的大趋势。 一、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企业 我国的一些企业已经具有了巨大的创新潜力。要想顺利实现在新世纪的头20年,使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在发达国家,90%的跨国公司把技术创新作为企业战略的主体内容,80%建立了研发中心,大多数企业至少把销售额的5%投入到研究开发当中。而在中国,2.8万家大中型企业中,拥有研发机构的仅占25%,超过半数的中央企业科技投入不足主营收入的0.5%,许多企业的核心技术和装备基本上依赖进口。另有资料显示,20__年,中国全部国有企业和有一定规模的非国有工业企业研究开发经费的总和,还不如一个福特汽车公司当年研究开发经费的一半多。 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不搞短期行为,不仅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且为满足子孙后代的需求,留下充分的资源、空间和条件。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持续优化是基础,经济持续增长是条件,社会持续进步是目的。为三大持续的实现,都离不开科技创新。 我国的科技研发和高技术产业发展之间存在一个很大的鸿沟——科技研究与开发游离于企业:一方面,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远离企业和市场,研究的许多项目目标不明确,甚至不符合市场需要;另一方面,企业缺乏强有力的研究开发机制。近20年,我国企业的进步非常大,但这个进步基本上是靠引进成果。引进是要受到限制的,靠引进推动中国的科技产业发展,不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企业最强的生命力,就在于科技创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产业层次必须依靠科技创新、自主创新。加快科技创新,增强竞争能力,必须以企业为主体,以企业家思想创新为先导,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构建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要引导企业不断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着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装备、新产品,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产品,实现企业发展由单纯的技术引进、加工组装向自主创新、自主制造转变。例如,海信的生存与发展就得益于对科学的执著追求。“人才是本,技术是根,创新是魂”是海信的技术观,以技术孵化产业是海信创新科技的特色。 二、科技创新是企业最大的财富 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对竞争而言,不创新,即失败。因此企业经营必然表现为不断地创新。 联合国人士间曾流传一个论断:“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的差距,实际是创造力的差距。”把这个论断演绎到企业界,同样可作这样的论断:“优秀企业与后进企业的差距,也在于创造力的差距,即科技创新的差距。” 在市场经济史上,凡是经受住时间考验的优秀企业,都把科技创新作为企业的最大财富,时时处处致力于企业的科技创新。 日本的索尼公司在刚起家时,仅20名员工、500美元资本,但在经营决策上坚决走自己的科技创新之路。在别的企业都大上普通电器时,索尼公司独家开发出的录音机;在晶体管刚刚诞生时,索尼公司又及时抓住机遇,迅速推出应用晶体管的袖珍收音机……这样,平均每年推出上千种新产品,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创新,终于缔造了一个“电器帝国”,在总结其成功的奥妙时,仅归结为四个字“科技创新”。 产品结构调整要注重科技创新来获得更新换代的效果。北京建筑五金实验厂原先只生产传统的老产品铸铁水龙头,由于产品档次低,市场竞争乏力,企业陷于亏损;1993年通过转换产品创新机制,积极开发了换代产品陶瓷片水龙头,在性能上做到了使用60万次(约20年)不漏水,外形上更推出了铜镀铬、镀钛的流线型,企业立即取得了效益,走出了困境。实践证明,只有疲软的产品。没有疲软的市场,而企业的最大财富技术创新是使产品摆脱疲软的根本手段。 三、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 从企业内部看,任何企业都有三大系统:经营系统、管理系统、技术系统。这三大系统之间,经营是企业的龙头,管理是企业的基础,技术是企业的工具及动力。我们必须强调,管理是企业的基础,管理非常重要,但是管理不是目的,管理是为经营服务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十分明显,不必多说。但是科技只是工具及动力,科技也不是目的。科技是为经营管理服务的。经营要前进,就要拿出升级换代、适销对路的新产品,离开技术进步、科技创新这是办不到的。我们要搞电子商务,离开科技创新也办不到。管理要前进,这要搞iso9000贯标、iso14000贯标,同样离不开科技的创新;搞信息管理,离开科技创新也不行。经营管理的前进,都离不开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为管理服务的,管理是为经营服务的。如果科技创新出现问题,会出现什么情况? 高层次的竞争,高在内心,高在创新。大家都很熟悉海尔,因为它是搞家用电器的,家用电器在价格上打的这么厉害,你看到过海尔降价吗?基本上没有。许多人要问,市场经济不就是价格竞争吗?应该说市场经济价格竞争是永恒的,尤其是供大于求的时候,价格竞争不可避免。但是,价格竞争档次并不高,比价格竞争档次高的是特色竞争、设计竞争、创新竞争。海尔不搞低层次的价格竞争,而搞高层次的特色竞争,设计竞争。总而言之,科技创新,海尔不降价,海尔到处是老大。 我们看一下海尔的商品经营:客户的需求就是我的研发课题。20__年海尔在开国际经理人大会的时候,海尔的美国经理针对学生公寓对冰柜要求的信息提出,应该开发出一种抽屉式的冰柜。海尔总部一听,很有道理,马上下令开发抽屉式的冰柜。结果怎么样?经过十七个小时,居然拿出了两代经过改进的第二代抽屉式冰柜的样机,十七个小时拿出了两代抽屉式冰柜,第二天开会的时候就送到了会场上,这样的快速反应就是科技创新,因此海尔的商品经营相当优秀。 至于“市场疲软”的观点,是思想僵化者自我束缚。其实,市场是棵常青树,市场是永远不会疲软的。市场是需求的反映,而人类的需求是不会终止的:许多需求都是永恒的,并且是发展的;数量需求会到质量需求;旧的需求会到新的需求;低层次的需求会到高层次的需求,永无止境。至于中国的市场,这是有12亿人口支 撑的最大、最肥的市场,又是极不成熟的市场,更是不可能疲软的市场。那么多的外商企业,都在盯着中国的市场眼红,待踏上中国的土地后,更是惊呼:中国的钱真好赚!不难发现,外商打入中国市场,,往往不选择高科技、高精尖的项目,而最愿意进入的,则是我们许多经营者口口声声在喊“疲软”的量大面广的低技术领域。然而他们的产品一旦打入我国市场,虽然总比我们的传统产品卖得贵得多,但市场却也立时不见“疲软”,让这些商品迅速取得了市场霸主的地位。他们都不喊“市场疲软”。例如最简单不过的牙刷,在质量与品牌的基础上,外资企业的商品在每一局部的形状,表面防滑诸方面精心设计,刷毛则更是加上了波浪型的形状设计,然后在电视广告上一演示:这样刷牙最干净。怪了,市场的大门马上为其敞开,卖得决不便宜,但马上成了市场上的“老大”。其实,真正的道理很简单,这是设计与策划的竞争,即科技创新的竞争,科技创新就是外资企业的财富,也是他们发展的动力。四、搭建科技创新平台 在一个竞争性的社会环境里,围绕全局性的主题,一个国家、一个企业、一个创新机构要根据条件和需要可以讲对策,但更要讲战略。从科技层面上看,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战略极为重要。战略的落后或失败,会导致可怕的、难以设想的后果。企业的情况也是类似,受成本和资源约束,企业更倾向于使用对策。由于资源有限,对策的实施常常排挤战略资源,这就是我们常常看到的企业的创新战略多是有头无尾或虎头蛇尾。既然技术创新是工具,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我们怎样才能认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驾驭并保证科技创新使企业腾飞? 1、管理创新是企业的基础。企业是一支队伍,这支队伍是干什么的?在市场竞争中打仗,并且必须打胜仗。要打仗,要打胜仗,没有秩序不行、没有纪律不行、没有积极性不行。管理创新就是解决企业的秩序、纪律和积极性的。管理创新是企业的基础,管理非常重要,搞好企业离不开管理。但是,管理不是目的,管理是为经营服务的,而科技创新是为经营管理服务的,科技创新的原动力作用仍需经营管理创新作保障。 2、具体措施保证科技创新。技术进步加上市场才等于科技创新。我们的企业里也有科技人员,但是基本上只有科技工程师一类,科技工程师习惯于技术导向,不去研究市场,搞了半天还是技术进步,往往脱离市场,并非科技创新。我们企业里的科技力量之所以发挥的作用不大,主要是因为没有具体措施来保证市场导向、保证科技创新。 3、建立企业科技创新的投入机制。 投入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没有投入就没有创新,或者创新只是一种新的思想、新的概念,而不能转化为生产力。世界上评论:企业的科技投入如果只占销售额的1%,则无法生存;如果只占销售额2%,则勉强生存,如果占销售额5%,才可以有竞争力。仅国外很多优秀企业的科技投入都占销售额的5%甚至达到10%,我们在口头上喊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是就不顾科技投入,根子在什么地方?片面强调勤劳致富。旧的观念不解决,新的观念进不来。 总之,只要存在竞争,存在优胜劣汰的制度,总有企业被淘汰,可又有更多的企业在崛起、在成长、在腾飞。这就是市场经济中的新陈代谢。事关每个企业的生死存亡,企业当然都想知道:有没有永葆青春的诀窍?历史告诉我们确有永葆青春的诀窍,这就是不断创新。尤其到了市场经济的新时代,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创新经济,企业的新陈代谢的速度要远远超过自然经济与计划经济。面对全方位、多层次的国内国际市场竞争,企业要生存、要发展、要成长、要腾飞,始终离不开不断创新。观念的落后是最大的落后。因为,观念决定行动,思路决定出路。面对wto,我国企业最薄弱的环节是经营,最差的能力是创新,最需要转变的是观念,最应当提高的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科技创新论文:以科技创新推动农业发展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由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一系列正确的政策,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我国农业有了快速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基本实现食物自给有余。目前,我国的农业已经呈现出由依靠政策向依靠科技、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趋势。我们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改革、发展,以科技创新推动农业跃上新台阶。 当今世界,农业的国际竞争空前激烈,农业对科技的需求也空前巨大。我国要在人均零点零六七公顷的耕地上解决十三亿人口的吃穿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以科学技术武装农业,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解决我国农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将农业的发展从保证食物安全的单一目标转为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提高其效益的多重目标,在保证我国农业持续发展的同时,提高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都需要科学技术强有力的支持。 同志高瞻远瞩地指出“要进行一次农业科技革命”,为我国农业指明了发展方向。科技创新将为我国农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进行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就一定能够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 十多年来,我国在依靠科技振兴农业、振兴农村经济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全国大部分的县(市)已开展“星火计划”,共实施了十万多个科技示范项目,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生产方式的转变,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十五”计划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科教兴农,加强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应用,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积极扶持农业科技产业的发展。在此期间,我国农业科技工作将围绕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效益、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国际竞争力,重点组织实施作物良种物质行动、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等“十大科技行动”;从农业的基础研究、农业高新技术、农业资源环境、农业基础生物学与生物高技术,到农业新材料、农业信息技术到区域农业综合开发,组织科技队伍着重解决上百项重大关键技术;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农业科技基地,国家级农业重点实验室、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科技园区和区域性农业研究开发中心;并培育一批农业科技企业,造就一支懂科技、善管理的科技型企业家队伍,建立队伍多元化、形式多样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积极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培育农业技术市场,建立优质高效的农产品示范基地。 以科技创新推进农业发展,一方面需要以现代信息技术、科学技术装备、改造传统农业,并造就出一代能运用科学技术经营和管理农业的新农民;另一方面,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科技创新体系。通过创新机构、创新基地、创新机制、创新资源和创新环境的建设,建立起新型的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一支宏大的、高效精干的、富于创新精神的农业科技队伍,使之更好地担负起科技支撑的重任,把农业发展不断推向新高度。 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以科技创新支持农业的发展,更需要做大量、长期、艰苦、细致的工作。我们必须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实际工作中,既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原则,又做到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加强领导,善于引导,通过典型示范和科学普及的方式,引导农民自愿地学科技、用科技。防止一哄而起、一窝蜂、一刀切,强迫农民用“科技”;杜绝一些人好大喜功,假科技之名,搞“面子工程”;更要防止某些人借科技以营私,败坏科技的名声。这样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我国的农业一定能够完成这个伟大的历史性的转变。 科技创新论文:浅谈TRIZ理论推进电力企业科技创新论文 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是打造国际一流企业的必由之路,TRIZ理论是一种有效的创新方法,对于推进电力企业科技创新具有重要作用。创建电力企业TRIZ科技创新平台有助于促进企业创新成果的涌现,可以加快推进电力企业科技创新的步伐,帮助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和综合竞争优势,从而推进电力企业不断向前发展。 一、电力企业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 2012年7月,主席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强调,要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从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集中力量推进科技创新。总理继而对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科技创新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与重视。电力企业是关系国家能源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骨干企业,承担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安全、经济、清洁、可持续能源供应的基本使命,电力企业理应走在企业科技创新的前列。 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是创建世界一流电网的必然要求。电网是我国能源发展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技术密集、技术创新需求旺盛的基础产业,以电力企业为主体,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既可以解决电网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又可以提升电工装备制造业和相关产业的自主技术创新能力,还可以促进基础理论研究、前沿技术研究以及社会公益研究。目前,我国的电力发展和能源利用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尚存在显着差距,单位产值能耗是美国的4倍多,是日本的6倍。科技创新可以推进电网的协调可持续发展,降低资源消耗,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率,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电网。 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各电压等级电网中短路电流的不断增大,使得电网的安全运行受到严峻考验,电力企业只有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才有可能确保电网供电的可靠性,有效降低台风、雷电、冰冻等自然灾害对电网安全运行的影响。电网建设早期投入运行的输变电设备即将进入老化阶段,也只有通过科技创新手段,对老旧设备进行技术改造,才有可能及时、有效地掌握设备健康状况,提高电力设备的利用率。由此可见,电力企业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电网科技水平,是建设世界一流电网,实现电网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 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是打造国际一流企业的必由之路。目前正是国家电网构建“三集五大”体系、落实“十二五”规划的攻坚期,也是加快坚强智能电网建设、深化“两个转变”的关键期,公司发展进入体制变革和管理创新加速推进的新阶段。只有加快科技创新的推进步伐,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系,优化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才能更好地落实公司宏伟发展战略,更快地实现公司“一强三优”建设目标,充分适应公司发展方式和电网发展方式的“两个转变”,科学完成公司体制变革与管理创新,从而成功建设创新型企业和国际一流集团。 二、TRIZ理论对推进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 推进科技创新必须基于有效的方法,正确的方法可以有效提升创新效率,从而使得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得到增强。TRIZ理论是基于众多技术发展演化规律总结出来的创新理论体系,TRIZ理论揭示了创新的内在规律,贯穿于创新的整个过程中,有助于科研人员打破以往的思维定势,以新的视角进行问题分析,明确创新的探索方向。 TRIZ理论起源于1946年,当时以海军专利审查员阿奇舒勒为首的一群来自不同研究机构、高校和企业的前苏联学者,经过5多年的时间,对25多万份专利文献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分析和研究,并对其中的四万份有的放矢的进行了重点归纳、提炼、总结和重组,在结合多门学科理论原理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套基于技术系统进化原理的解决发明创造问题的实用性方法体系。TRIZ理论是一种方法,它基于知识、面向用户,提供了解决发明创造问题的途径;TRIZ理论也是一种工具,它包含了阿奇舒勒矛盾矩阵、物-场模型分析、物理矛盾分离原理、最终理性解(-IFR)、发明问题解决算法(ARIZ)、八大技术系统进化法则、4个发明原理、76个标准解法和11个效应知识库等实用性理论工具;TRIZ理论更是一种哲学思想,其对理想化、功能性、矛盾、资源、空间、时间等问题开拓了创造性思维。 科技创新论文:信息科技创新教育的构建 一、信息科技创新教育活动的指导思想与意义 身处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即时化、资源共享化等演变过程中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新的需求,教育由知识教育阔步迈向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即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及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创造性表现,而不仅仅培养对书本知识掌握的多少。科技创新教育是培养创造性人才最好的方式之一,激发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兴趣,通过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除去学校的大力支持之外,要积极号召并联系社会团体、优秀企业,良性结合广泛的社会力量。 二、信息科技创新教育活动开展的支撑因素 分析信息类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状况,要进一步加强对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图通过在校期间的培养夯实基础,为其未来创新性积蓄能量。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构建创新体系,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 高校各部门要协调起来,优势互补,最好是能够成立信息科技创新工作小组,统一规划和领导信息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指导信息科技创新教育的发展规划、资金筹集、活动开展等。完善工作小组的组织协调,加强工作小组的成员构成。将科技创新提高到工作的中心位置,划拨专项资金,不定期邀请科技创新学者、专家讲学传授经验,指导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营造平等轻松的教学科研环境,倡导师生之间平等对话,鼓励学科专业间交叉渗透,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组建高素质、富有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 指导信息科技创新教育活动过程中,要注意把握两个问题,首先是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不具备精准判断,不好把握自己的研究方向,其次学生由于缺乏实际应用经验,不太了解自己对某一具体问题或项目开发过程中所用到的技术。配备相关指导教师介绍信息类专业方向及前沿技术研究,对具体项目提出自己的建议,帮助学生找准研究方向,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三)加强科研基础建设,改善学生科研条件,实施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 目前科研立项及经费设置中高校普遍存在重视教师科研而忽视学生科研的现象,很多高校甚至没有任何学生科研支持及经费投入。要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有序对学生开放学校各类实验室及仪器设备等,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在学生科研立项及经费投入上适当倾斜,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科研活动。采用灵活的管理模式如学分制等,明确职责及任务,奖惩分明,激发师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 三、构建信息科技创新教育的内容体系 (一)塑造校园文化,营造浓厚的信息科技创新氛围 着力构建适合信息科技创新的校园学术氛围,大力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引导其在丰富多元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完善自己,培养其勤于动脑勤于动手的意识,积极推动发展科技社团打造创新队伍,发掘学生创造潜力,培养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在整体环境熏陶下,积极引导其发展个性,增长见识和才干,激发科研热情,培养创新精神,形成浓郁的科技创新氛围。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伴随知识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科之间存在分化综合,边缘学科、横向学科不断涌现,求知需求已经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阶段的学习了,不断学习成为生存基本需求。要勇于打破学校阶段性教育束缚,合理调整课程设置及专业结构,体现课程的创新性及多元性,强化学科间的联系,加强基础,优化结构,以提高素质为基本原则,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信息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不断探索,社会不断发展会赋予新内涵。高校应积极探索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素质要求和个人发展为根本,培养富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推进教育教学现代化。 (三)倡导学生参加科研,吸收大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工作,完善科技创新机制 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关键步骤是结合教学和研究,让学生能尽早接触到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科学思维,鼓励勇于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大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具体实施过程中学生可以作为科研助手参与教师的研究项目,教师也可以划分科研子课题交给学生,使学生有机会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研究问题。培养过程中要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机制,提高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整体水平。 (四)有意识、有组织地推出高水平的课外科技活动 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创新意识淡薄、竞争意识不强的现象,课外科技活动基于问题进行探索和学习,模式多元标准多样,能充分调动学习主动性,激发创造性思维。按照兴趣爱好结合职业规划自由选择,具备进行创造的内在动力,借助多种途径捕获知识和信息,尝试多种方案,合作者之间开展讨论并互相启发,学校保障政策制度,提供物质条件,在自由、宽容、开放的环境中培养信息创新能力。组建院校科技协会,鼓励团队协作精神,保证科技活动的连续性和作品质量,不断提高科技活动水平,完善科技创新活动条例,拓宽渠道,积极寻求社会广泛支持。 (五)举办知识讲座和科技 征文活动 知识讲座和科技征文系列活动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便于广大学生共同参与,积极开展专题讲座,广泛邀请相关领域内专业人士分析介绍学科当前的研究状况和热点问题,然后引领学生开展研究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和理解,然后由专家学者进行面对面指导交流。讲座的内容安排上不应过于注重效果及形式,重要的是营造和活跃创新气氛,重点把握讲座内容的新颖性与生动性。各院系配合相关职能部门举办征文比赛、科技制作活动等,该方式适合广大学生参与,使他们在宽广的想象空间自由思维,各院校之间可以展开合作、积极沟通,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发挥优势,弥补不足。 (六)建立大学生信息科技创新基地 信息科技创新活动需要长期、连续开展,学校可以从现有实际考虑,借助自身科研实力,依托相关院系、部门及教研室等与社会团体及优秀企业联合,建立大学生参与科研工作实现科技创新的基地,为师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搭建优良平台,学生利用基地的设备工具和便利条件,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在指导下建立创业计划、从事科研工作、开展生产实践、激发科研兴趣,提高科技创新实践能力。 科技创新论文:区科技局科技创新服务经济发展纪实 区科技局牢牢把握“以科技抓党建、以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深入开展以“增强学习意识,提升业务素质;增强创新意识,提升工作能力;增强效能意识,提升行政效率;增强大局意识,提升服务水平”为主要内容的“四增强四提升”活动,有力地促进了我区科学技术事业的蓬勃快速发展。 突出抓好科技项目建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坚持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鼓励企业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开展技术创新,加大科技项目申报争取力度和跟踪服务,促进了科技项目的顺利实施和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近年来,组织实施国家、省、市科技计划70余项,其中国家级科技计划10项,省自主创新成果转化重大专项5项,省级科技发展计划20余项,为企业争取无偿资金4500万元。仅20__年,就争取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25项,争取无偿资金1792万元。完成科技成果鉴定35项,其中5个项目达到国际领先水平、14个项目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26项。这些项目产品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产业关联度大、区域带动能力强、经济社会效益突出,对全区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好的辐射带动作用。 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在认真落实国家、省、市有关鼓励科技创新政策基础上,主导出台了《关于深入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__的决定》、《关于开展校企联合“手牵手“活动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工作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从政策上支持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和科技产品开发,为各种创新资源的集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提高了企业及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 进一步优化创新载体和平台,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强院士工作站、研究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高层次创新载体建设,加速创新成果的形成与应用,全面提升企业研发能力和创新水平,科技创新体系日趋完善。“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山东省工陶耐火材料院士工作站、山东鸿雁蓝莓研究院等创新平台相继获批,全区拥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8个、院士科研工作站3个。认真贯彻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的优惠政策,强化制度创新,优化资源配置,进一步拓宽招才引智渠道,壮大高新技术产业人才队伍,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集群,目前我区共有高新技术企业17家,2013年新申报高新技术企业7家。 大力推进产学研联合,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促进大学的技术成果向我区转移。每年都组织企业参加中国(__)新材料技术论坛暨国际科技成果招商洽谈会,相继与华中科技大学、兰州理工大学、湖南大学、山东大学等100余所院校签订全面合作协议,累计签订各类合同、协议、意向300余项,引进高层次人才120余名,引进可供转化的科技成果信息5000余条,建立了产学研专家数据库及项目库。引进和培育了一批与我区经济发展关联性大、带动作用强的项目,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提高我区企业的科技竞争力。 注重标准化和知识产权保护,增强知识产权获取、实施及产业化能力。坚持依法行政,严厉打击各种专利违法行为,近三年共查处假冒专利案件、调处专利纠纷51起,其中专利侵权案件3起、假冒专利案件48起。对重点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及专利管理人员进行了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等方面的培训,构建起了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加大了对全区专利的宏观管理,为知识产权产生、维权、转化提供及时全面的信息网络服务。20__年,我区被批准为国家传统知识产权保护试点区;20__年,我区的山东省专利明星企业达到6家,并被批准为山东省知识产权试点区。 科技创新论文: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演化 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结合的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长波理论是研究和分析国际经济发展长周期波动的成因和演变规律的重要视角,本文试着就经济长波与创新周期、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结合的周期性机理进行分析。 (一)在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中,创新具有鲜明的周期性,由周期性的创新所导致的经济发展是不连续和不均衡的,它体现为繁荣和萧条的交替进行。由此,长波周期缘于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周期性变化所导致的经济的长周期性波动,从根本上说,是由于技术创新的不连续性所致,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以周期性波动的形式呈现的,而这种周期性波动与技术创新之间存在着一种本质联系,周期的产生是因为创新不是均匀地出现而是以集群形式出现。同时,经济长波经历的时间跨度也内在地由技术创新的周期性变化的时间决定,当技术创新和扩散的速度加快时,经济长波周期所经历的时间可能随之缩短。在此过程中,技术创新往往是作为经济新一轮增长的先导,从而引发经济结构的调整,具体包括产业组织的演进、市场结构的变迁和体制机制的创新。熊彼特关于经济长波起因的解释,是以各个时期的主要技术发明及其应用和生产技术的突出发展作为各轮“长波”的标志的,从而使经济长波周期呈现出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等四个阶段。雅各布?J?范?杜因在其《创新随时间的波动》(1986)一文中考察了截止1973年的经济长波,总结了前三波的各个阶段以及第四波的前两个阶段的主导技术创新及其历时时段(表1所示)。陈漓高、齐俊妍(2004)在其《技术进步与经济波动:以美国为例的分析》(2004)一文中通过对二战结束以来美、日、德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波动,并着重对美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状况与经济波动进行深入分析,总结了第四轮长波的后两个发展阶段,描述了以汽车和电子计算机为主导的第四轮经济长波(1948~1991),并认为在经济下降期孕育的新一轮技术创新可能会推动经济进入又一轮长波,明确提出正在经历的以信息技术创新和信息产业为主导的第五轮经济长波的存在及其第一阶段(繁荣期)开始的时间为1991年。另外,熊彼特还指出每一次经济长波都会产生新兴产业,并且其中的一些新兴产业最终成为国民经济中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同时传统产业受技术创新影响进行大量的改进创新,从而实现产业重组和产业升级。每一次经济长波和一次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相呼应。技术创新推动着新兴产业发展,一旦出现某个新兴产业,高额的利润会诱导大量资本的投入,驱使企业家的需求大量增加,投资高潮紧随而至,新兴产业将急剧发展。而技术创新在关联产业间的扩散、流动,形成新兴产业集群和新兴产业联盟。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国奥巴马政府致力于推动新能源战略和发展新能源技术,试图以此为突破口,化“危”为“机”,作为振兴美国经济的主要政策手段,以此发动新的经济、技术、环境和社会的总体革命。欧盟提出加快向低碳经济转型,欧盟各国积极响应,如英国的长期目标是实现全欧洲到2020年降低30%的减排,2050年降低60%的减排总体目标;法国考虑创造“零碳经济”;瑞典大力推行“环保车计划”;德国将环保技术产业确定为新的主导产业重点培育;丹麦则在全球率先建成了绿色能源模式,成为世界低碳经济发展典范。日本也重点发展低碳经济,2008年7月29日内阁会议通过了《建设低碳社会行动计划》,致力于以长期目标指导低碳经济发展。印度作为又一发展中大国,近年来也努力通过国家计划统领低碳经济发展,印度于2008年6月30日《气候变化国家行动计划》,确定到2017年将实施8个国家计划。中国也于2009年提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当前,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都在加紧部署和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许多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和规划。许多省市的地方性规划早已纷纷出台,且选定了重点发展领域。应该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技术发展战略和技术创新计划的调整和筹划适应了经济周期变化的需要,有可能推动世界经济真正走向复苏和新一轮的繁荣。 (二)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结合的周期性机理卡萝塔?佩蕾丝(CarlotaPerez,2002)在其着作《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中针对学术界对金融与技术间关系问题的忽略,指出了金融资本在技术创新与经济周期之间所起的重要作用,认为“技术革命—金融泡沫—崩溃—黄金时代—政治动乱”这样的顺序大约每半个世纪重来一次,形成一个周期。两百年来这样的技术创新已经发生过五次,产生了五个经济长周期。[4]7-16在佩蕾丝看来,在一次产业革命的发生及其后的经济结构调整、社会制度创新以及金融资本在其中的作用中间,存在着如下的一个阶段序列:一次产业革命的序列开始,即新产业资本的产生(技术革命爆发期)金融资本对新旧产业资本的投入,经济结构的调整期(狂热阶段)由金融危机引起的反思、调整、治理,导致经济和社会制度创新(转折点)金融与产业资本在新的制度支持下的合理的生产应用(协同阶段)市场饱和与技术成熟,埋下新的金融危机的种子(成熟期)下一次产业革命的开始,金融资本投向新技术(技术革命爆发期)。这样的观点看起来有循环论的意味,卡萝塔?佩蕾丝认为,在过去二百年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体经历过五次这样的产业革命长波周期,其中“金融资本和生产资本之间的相互关系决定了增长的节奏和方向”[4]13。而且,技术革命或新兴技术早期的崛起是一个爆炸性增长时期,会导致经济社会出现极大的动荡和不确定性。在由技术创新引发的经济社会的重大演变和革新过程中,金融创新扮演着关键角色。它首先支持了技术创新的发展,继而加剧了技术经济领域和社会制度领域之间的不协调,而这些不协调可能引发冲突的产生和放大。当这两个领域之间的协调建立起来后,金融创新又成为技术创新进入展开期的推动力。一场技术创新即将结束,金融创新又会对催生下一场技术创新产生重要作用。佩蕾丝将技术革命引发的经济演化分为两个时期四个阶段。两个时期是导入期和展开期,各含两个阶段。导入期的两个阶段是爆发阶段和狂热阶段,展开期的两个阶段是协同阶段和成熟阶段,介于两者之间会有一个转折点。如此划分,整个技术变革周期就由爆发、狂热、协同和成熟四个阶段构成。爆发阶段是技术的时代。在这个阶段,旧的技术经济范式已经衰败,新的技术经济范式开始形成。伴随着新兴核心技术的商业化和产业化,新产品、新产业呈爆炸性增长特征,此时,金融资本开始介入,金融资本成为促进技术革命的新的风险资本。狂热阶段是金融的时代。在这个阶段,金融资本主宰着技术革命不断引导新范式深入地传播,对新兴技术体系、新兴产业过度融资,出现大量金融资本追逐技术资本,产生资本市场狂热发展脱离实体经济的疯狂现象,并进而出现泡沫破裂和狂热衰退现象。协同阶段是生产的时代。在这个阶段,技术开始缓慢走向成熟的商业化和产业化,金融也受到必要的干预和规制,金融资本和生产资本之间形成愉悦的联姻,技术创新与金融资本形成相对的协同和一致性的成长。成熟阶段是孕育的时代。在这个阶段,由于技术的成熟和市场的饱和,技术创新的潜力逐步耗尽,技术革命的动力逐渐衰竭,技术创新的收益不断递减;产业接近成熟,利润率下降,使得宏观经济增长出现停滞,甚至进入 持续的萧条和衰退周期。此时,金融资本开始退出并寻求新的机会,因而,这个阶段也成为新的核心技术、战略性产业、新兴产业的酝酿和培育期。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结合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主要问题也就是由于两者创新主体不一致(金融资本集团与科技生产者)所带来的问题,如创新收益分配不一致、创新激励不充分等。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提出如下研究假设:H: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互动具有一定的历史规律、周期性机理和趋势性特征,这需要探讨由于创新主体不同所引发的创新主体效用最大化问题。 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结合的演化博弈分析 为了更清晰地说明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结合的相关假设和观点,本文构建一个简单的博弈模型。通过分析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科技生产者与作为金融创新主体的金融资本集团的动态演化博弈过程,探寻促进两者结合的制度框架与政策安排。模型假定条件如下:(1)设θ表示创新主体对创新资源的投入程度,θ∈[0,1],θ=1时表示创新主体完全投入创新资源,为理想状态下的状态;θ=0时表示创新主体完全不投入创新资源。因此,在金融创新主体与科技创新主体的互动过程中,θ值一般为正,且数值不断上升。(2)设Δr表示创新收益,它表示在科技创新收益外溢的条件下,作为金融创新主体的金融资本集团的占优策略,也即Δr要受到θ的约束,同时Δr越大,表示金融资本集团对创新活动的参与程度越大。此时,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科技生产者可以根据最优策略选择达到效用最大化UP*,最优策略选择为θ*;金融资本集团地方政府最大效用为Uf*,最优策略选择为Δr*。这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科技生产者可以通过多回合了解金融资本集团的行为特征,从而实现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同时金融资本集团也可以通过这一博弈过程达到自身效用最大化,从而实现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科技生产者与作为金融创新主体的金融资本集团的效用最大化,实现激励相容。这一动态博弈模型很好地解释了科技生产者与金融资本集团推动创新融合的路径选择:在科技生产者行动决策θt的基础上,金融资本集团总是会有一个占优行动策略Δrt,Δrt中表现出了金融资本集团推动金融创新的重要作用和机制———Δrt中带有金融资本集团内部各成员对于金融创新和金融制度变迁的需求。在Δrt的基础上,科技生产者会在下一期行为中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并对占优策略进行修改,在不断推进θ值下降的动因下,科技生产者同时也考虑到了金融资本集团对相关制度创新的诉求,这一诉求在模型中被涵盖到Δrt当中并通过金融资本集团的策略反应出来。因此,科技生产者根据Δrt制定下一期行动策略θt+1,由此不断演化下去,多次博弈在这一机制下,在实现科技生产者与金融资本集团效用最大化的同时,不断创新制度供给,推动整个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整体变迁。 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结合的制度支撑 (一)建立健全促进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联动的利益联结机制要以建立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改变科技与金融各行其是、单打独斗的思路和做法,突出发挥好科技创新的利益诱导作用和金融创新的服务平台和资金杠杆作用,将科技成果预期转化为撬动金融的利益杠杆,进一步实现金融政策与科技政策的无缝对接。同时,要不断创新完善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联动的利益联结机制,使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之间以创新利益共享的方式合作,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紧紧围绕转变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个中心任务,支持新兴产业的先导和支柱作用,提高辐射带动能力,走集群化发展之路,着力搭建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融通资金、风险控制等服务平台,不断健全利益联结、风险防范、监督约束等机制。针对技术革新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客观要求,制定专项科技金融服务方案,着力扶持一批有市场、有效益、有紧密利益联结机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加大对传统产业升级的金融支持力度,提高技术转化的附加值;创新服务产品和服务手段,不断拓展金融供给的多样性;开发多种信贷产品,支持一批发展前景好、经营管理水平高的中小技术型企业。具体而言包括如下任务:其一是形成利益驱动机制。体现在创新层面上是各种动力机制的确立,科技创新主体与金融创新主体在利益的驱动下主动结合,并在合理配置资源与分割利益的基础上,进行高效率的创新活动。处理好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关系,促进创新主体、研发、融资、中介、管理等各系统之间的关联,发挥创新集群、创新联盟、融资平台的优势,优化配置科技资源和金融资源,促进联动目标的实现。其二是形成“激励相容”利益机制。一方面,健全科技创新体制,提高知识产权保护的可行性,激励创新的积极性。知识产权制度和专利保护制度是以保护技术创新主体以及参与各方的创新利益和创新权益,并以此激发技术创新主体和参与各方的创新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对创新集群内各主体形成有效激励和评价,降低或分担单个创新主体的风险和压力,从而进一步增强创新系统内的创新动力和创新资源吸纳力,保证各方利益的“激励相容”。从产业发展的视角来看,在产业起步阶段,通过产业政策、产业规划、知识产权保护、国家扶助、金融倾斜来提供成长源动力;在产业扩张阶段,通过法律规章制度来规范技术创新主体和金融创新机构的行为,诱导传统产业更新和新兴产业涌现,实现产业跨越性发展目标。其三是形成基于创新利益相关者的多主体创新模式。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结合和联动是当今新的课题,它要求更多并行、多角度的创新资源整合和相关利益要素的高效集成,形成以创新利益相关者为基准的多主体创新模式和科技资源配置模式。如通过官、产、学、研、金、中(介)等创新要素的集成和联合,促进各主体在合作竞争中通过利益相关的维系,获得共同利益,谋求共同发展。其四是形成创新收益的分配机制。由于不同的企业对一个技术机会拥有不同的职能联系,从而会形成不同的创新利润期望。只有那些期望从创新中获得可观利润的人才会创新。[6]具体而言,金融创新收益是指金融家的创新劳动收益———投资知识商品生产研发和实现而获得的价值。技术创新收益是指创造者或创新者的创新劳动收益———创新劳动者通过科技上的发明创造等创新性劳动而获得的价值。[7]创新过程中要处理好“外溢比率”即创新收益分配的份额问题,即要处理好技术创新收益溢出性、非独占性与金融创新收益独占性间的关系,形成多方共享创新收益的分配和激励格局。 (二)建立“官产学研金”等创新资源协调发展的联动机制和创新体系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不是一两个部门的事情,而需要官产学研金等部门和全社会之间通过市场机制来协调、互动,使创新资源和要素实现在全国范围内最优的配置。其中一环的脱节将影响整个创新机制的良性运行。从当前来看,科技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有待深化,创新主体的活力和动力不足,企业尚未真正成为科技投入主体、技术创新主体和成果转化主体,官产学研金紧密结合、耦合联动的机制尚未真正形成。而目前我国在风险资金、创新投融资上还没有形成良好的机制,产学研的合作也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尽快协调和改进。要继续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完善官产学研金的科技合作体系,促进官(政府)、产(企业)、学(高校)、研(科研机构)、金(金融机构)的有效结合,其目的是推动区域内产学研结合的新技术与新知识的产生、流动、更新和转化,充分发挥官(政府)的主导作用、产(企业)的主体作用、学(高校)的基础作用、研(科研机构)的骨干作用、金(金融机构)的保障作用。要形成两类创新主体互动的制度和机制。科技创新的主体包括作为基础研究主体的科研院所和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企业;金融创新的主体是金融监管和金融机构。各创新主体间的互动协作,有助于实现对创新系统内各种科技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提高创新的整体能力。产业集群作为区域创新环境,不仅具有创新资源,而且有促进创新主体互动的制度和机制,这种制度不仅会再造新的创新资源而且还会促进创新资源(主要是知识、人才资源)的快速流动。当前,要通过设立政府引导基金引导新兴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资,构建新兴产业投融资平台,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以此作为金融与科技合作的突破口和着力点。 (三)构筑基于产业生命周期的新兴产业投融资服务链新兴产业处于一个产业 生命周期的孕育和成长期,也就是经济长波的初期。新兴产业具有孕育、成长和发展三个阶段的特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孕育期,技术成熟度低、市场不确定性因素多,新兴产业的培育充满了高风险低收益的特征,这往往需要政策性金融制度的安排,同时,政策性的信贷支持在此阶段也很重要。另外,处于孕育期所具有的高风险、高增长的潜力特征,需要来自私募股权基金(PE)、风险投资基金(VC)、创业板上市等风险偏好型的股权融资模式[8]的参与。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期,其产业规模与产业增长潜力适中,风险和收益均为适中水平。此时,间接金融制度的安排尤为重要,可通过设立中小商业银行、(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性贷款机构等金融创新方式。另外,政策性贷款有效融合了政策性信贷支持与市场性信贷支持的机制优势,是另一种有效的金融制度安排形式。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期,其产业具有低风险高收益特征,产业规模较大,产业增长速度稳定。此时,需要政策性金融机制的扶持作用,这种扶持方式可能更多的表现为:一方面政府通过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贷扶持政策,来引导信贷资金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另一方面政府通过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优先上市政策,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载体企业进入资本市场上市。[9]同时,间接金融制度如商业银行的市场化信贷支持也是重要制度安排。另外还需要通过证券市场主板公开上市的直接金融制度形式,此时,在孕育期的风险投资则实现退出。 (四)促进科技金融制度与政策间的有机衔接和有效整合具有适应性效率的金融制度结构应当具有制度耦合性特征,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正式制度内部是耦合的。要整合现有激励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各类政策、法规等制度,促进金融支持政策间的耦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存量政策效应。目前,把现有的科技产业政策、财税政策、金融政策、产权激励政策整合好、协调好、配合好,发挥存量政策的更大作用,尤为必要。[10]第二,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是耦合的。当前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正处于培育和起步阶段,迫切需要制定和实施支持各种要素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进入的金融和财税政策;需要鼓励民间资本、创业资本、私募股权基金参与此过程,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营造多元化的金融制度环境。这种具有耦合性的金融制度结构,有助于形成一个更高层次的金融自组织系统。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推动科技与金融更紧密结合,为支持高新科技产业园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培育,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和地方先后出台了财政、税收、金融、科技等政策。针对这类政策资源聚集的现象,应完善科技金融创新体制机制,更充分地利用政策优势和行政资源,持续增加对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融资支持和金融服务,创造科技与金融发展新的增长点,促进金融环境下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实现科技创新链条与金融资本链条有机结合,引导带动社会投资,鼓励和支持全社会广泛参与科技进步和创新活动。 科技创新论文:浅谈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思维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永不枯竭的动力。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21世纪所需要的,具有民族精神、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人才,培养青少年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广大青少年的科学精神和科技素质,培养适应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所需要的劳动者是时代赋予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新的要求。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思维应该做好下面的几点工作: 一、 发掘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发掘好奇心,激发求知欲,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熟练技能技巧,还要促进学生的智力、意志、情感的发展。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注意发掘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激发他们创造活动的诱发剂和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原动力。例如:在有关"磁铁"的教学中学生对磁铁能吸铁感到很新奇,特别对隔着木板都能把铁吸住很感兴趣。于是就让学生去想:这个特性 可以应用到那些方面 ?经过引导和辅导,学生就发明了加装在玻璃黑板上方便挂图的"黑板挂图磁块导轨"。参加了佛山市青少年创新大赛。 二、继承前人知识,鼓励学生质疑。 真理的相对性,知识的局限性是不可避免的,是客观存在的。前人思维的结果会因为当时历史环境的束缚而不适应现代的今天。让学生以审察的态度去认识前人总结的知识,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去发现不足,去大胆质疑,这是成功地实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基础。但是这种质疑不是对前人的思维结果简单的粗暴的否认,而是引导学生用辩证的科学方法,现代的眼光,更深更广地认识前人发现的真理,前人总结的知识。能做到这一点的学生就能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就有进一步探索真理和发现真理的需求。就能塑造出敢于探索真理、勇于献身真理的品格。就容易开拓自己的创新思维,发挥自己的创新性行动。就能进而达到发挥自己创新能力的结果。 例如:自然教材中《叶的光合作用》这课书里学生知道了绿色植物在阳光的照射下进行光合作用能放出氧气,课后曾指导学生通过收集水底植物苦草在阳光照射下能放出氧气的实验。实验后就有学生对鱼塘管理中,一方面把水里的苦草割掉,另一方面又不断开增氧机给鱼塘增加氧气的做法表示怀疑。于是老师就引导学生用有苦草的鱼塘和没有苦草的鱼塘进行对照,在不同的天气条件下测试水中溶解氧的含量进行对比。通过反复的观测,得出了鱼塘里留下适当的苦草对提高鱼塘水中的溶解氧,提高塘鱼的产量有帮助的结论。后来把反复对照两类鱼塘在不同天气条件下的水质的观测记录,塘鱼产量的对比进行整理。写出了《苦草净化鳗鱼塘水质的试验》的小论文。论文不仅对当地生产起了一定的指导作用,改变了鱼塘中的苦草全部清除的传统习惯。还参加了第七届全国青少年发明创造比赛和科学讨论会,获得了全国一等奖。 三、结合实际,发散思维,大胆创新。 结合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结合周围的生产实际,引导学生凭借他们的好奇心和直觉,发现生活中、生产中的不够合理的部分,通过扩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训练,从多层次、多角度思考,借助学得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各种发明创造的技法,提出合理的建议、创造出创新的作品。 学生的积极思维常常是从遇到问题而引起的,要结合实际,还需要老师根据学生的活动范围和学生的实际,创设问题情境,不断提出难易适度、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老师创设的问题不应局限在教材内容,而应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校内和校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特长。启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创造 性地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有一位女同学,经常帮助家里做针线活,通过对自己周围的生活用品找缺点的思维活动中,她用魔术贴结合常用的方形蚊帐发明了不用夹子夹蚊帐口,不用配蚊帐钩来钩蚊帐的"方便蚊帐" 四、创设和谐气氛,师生共同协作。 创设和谐气氛,就是要求老师抛弃师道尊严,客观地认识学生,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把学生看作是活动的主体。创设民主、和谐的活动氛围,使学生愿意思考,乐于参与,积极动手。师生共同协作就是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活动中,老师在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创新活动中起主体作用。 让学生在老师创设的问题里,通过积极、自觉的思维去接受、理解、消化和运用。 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毕竟有限,老师则要根据学生的活动情况进行启发诱导和适当的帮助,但决不能包办代替,把学生置于被动的地位,否则就容易扼杀学生的智慧和创新才能。 老师和学生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活动氛围中协作,才能使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参与,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态度和批判精神,有利于学生探索、创新、创造。例如:有一位学生的家长是经营鱼苗场的,他经常到鱼苗场参加劳动,对水产养殖有一定的了解。他就曾经提出根据薄膜育秧的道理给要冬眠的鳖保温,缩短鳖的冬眠时间使鳖的生长期缩短的建议。对于水产养殖了解很少的我,没有扼杀这个建议,反过来向他了解这个建议的可行性,提出在学校的生物园里进行这项试验,并由他来主持。老师只做适当的引导和帮助。后来在老师的辅导下把这次试验的做法和结果写成论文,参加了第八届全国青少年发明创造比赛和科学讨论会,获得了全国二等奖。 五、精心设计,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鼓舞人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力量,是启发学生认知积极性的一种积极心理,是发挥学生创新潜能、激发创新欲望的动力。 要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使讲授的教学内容不断地更新;采用的教学形式的不断地变化,对教材的处理更要表现出灵活性、艺术性、创新性。 在这种教学氛围中,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思维不断求异、创新。 培养他们勇于探索 大胆创新的精神。 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要求教师重视发挥成功的激励作用,造就学生的进取心、成就感、荣誉感和快乐感。因此教师要特别地重视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哪怕是很小的成功和进步。让学生从中体验到自身的价值。 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进取心,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利用各种媒体辅助教学。 标本、模型,给学生直接的视觉感受 ,容易直接引起学生的兴趣;幻灯、挂图,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运用CAI软件可以变静为动,超越时空,化抽象为具体,以形象、生动、直观的图像,激发浓厚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探索欲,使学生通过思索引发创新的思维过程。 六、根据个性特点,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基础各有不同,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在自己的环境中受到的熏陶不同。因此每个人都会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包括感知、思维、想象、情感、气质等方面独特品质和风格,形成自己的特长。老师就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爱好特长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现自己某一方面的创新才能。 因材施教,首先要求老师要充分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兴趣、爱好, 和个性特点,要注意到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何,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因材施教,还要求老师在学生发表自己的创新方案时,要善于听取不同意见,要让学生把话讲完。然后根据学生的方案,给予适当的指导和辅导。既让学生有充分的表现的机会,又使学生的方案得到完善。使每一个学生都具有某一方面的创新才能。 总之,只要我们按照创新发明的客观规律,发掘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的求知欲和创新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充分利用各种外部和内部条件,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他们的科技创新能力,鼓励他们创造发明,使他们都能成为我国科技技术现代化的后备人才。 科技创新论文:农业科技创新思维 一、基本情况 (一)农业科技创新载体建设情况 1、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情况 目前,我市共有农业龙头企业35家,其中泰州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5家(省级6家、泰州市级19家),省农业科技型企业2家。据统计,列入泰州市考核的19家农业龙头企业2010年实现销售42.6亿元,利税2.05亿元,共投入科技开发经费0.52亿元,挂靠科研院校8家,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12项,开发新产品43个,申请专利85件。 2、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情况 到目前为止,全市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50家,其中省“四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7家,泰州市“五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6家,省科技型农业合作社2家。据统计,全市150家农业专业合作社2010年实现销售8.6亿元,利税0.96亿元。 3、农业科技示范园(基地)建设情况 至2010年底,我市共有5个泰州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和30个靖江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由于这些示范园(基地)都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市场信息灵,科技意识强,推动了我市以企业为主体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近三年,这些示范园(基地)共投入科技经费0.36亿元,挂靠科研院校10家,引进新品种46个,实施科技开发项目30项,开发新产品18个。 (二)农业科技服务活动情况 1、农业科技超市建设情况 经省科技厅批准,建立了靖江市红芽香沙芋科技超市分店和便利店,半年来,按照科技超市“六有”标准,设计刷新了店面形象,设立了成果展示(技术培训)室、科技特派员工作室、农资服务室、产品储藏室,常年聘请了省市科技特派员12人,创建了香沙芋销售及科技服务网站,加快了红芽香沙芋的品牌建设;举办“香沙芋集中温室育苗”等技术培训8场次,培训农民300多人次,今年新增香沙芋种植户1000多户,扩大种植面积5000亩。科技超市的建设,推动了我市香沙芋特色产业的发展。 2、各类农业科技服务活动情况 (1)农业技术承包活动开展情况 从1990年至今,我局与农委每年联合开展农业技术承包活动,市里每年拿出专项资金用于奖励参与承包的农技人员,使这项活动得以持续20年正常开展。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共组织700人次农技人员,签订承包合同365份,承包种植业560万亩次,养殖业1200多万头(只),水面6万亩次,为农民增收1.5亿元,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 (2)农业科技信息采集、活动开展情况 从1999年起,根据企业及农户技术需求,我局组织有关农技人员及农业龙头企业人员到省内外相关科研院校,采集最新农业新品种、新技术信息,经筛选汇编成册、制作光盘后,由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进行信息。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共最新科技信息460多条,组织市、镇、村专题会25场,此项活动深受企业和农民欢迎。 二、现状分析 (一)科技载体持续创新需要多方支撑 目前,我市共2个省农业科技型企业,2个省科技型农业专业合作社,这4个企业是我市特种水产养殖、肉制品加工、香沙芋种植、鹌鹑养殖加工等四个特色产业的龙头企业,目前已挂靠8个科研院校,初步建立了长江特水养殖、肉制品加工两个科技创新平台,近三年实施国家级星火计划1项、省农业三项工程等省级项目6项,市级科技项目12项,这些企业已成为我市农业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但需要政策(视同省高新技术企业)、资金(各级各类科技项目资金)、人才(引进高层次人才)支撑,才能持续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二)科技服务活动需要长效化、制度化 开展农技承包活动,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有利于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有利于调动农技人员积极性,但这种承包是无偿的,工作开展依赖于政府资金的奖励,今后将逐步探索市场化有偿服务机制,使这项活动长效化开展;农业科技信息,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确实起到了较好的作用,这项工作今后一要形式多样化,二要跟踪管理,三要提高成效,使这项工作制度化开展;要不断探索多形式、多层次的科技服务活动。 三、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我市农业科技工作,要从保障农产品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围绕资源特点,重点发展沿江休闲观光农业、粮食物流、肉制品加工等三大特色产业,构建长江特水养殖、肉制品加工产业、生祠高效农业、粮食产业等四个技术创新平台;围绕科技载体建设,培育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1个、省农业科技型企业3家、省科技型农业专业合作社4家,泰州市农业科技示范园5个、工程中心3个,靖江市农业科技示范基地30个。 四、工作措施 (一)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制订激励政策,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氛围,鼓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引进高层次人才、转化新成果、开发新产品;鼓励企业建立(参与)技术创新联盟,创建工程技术中心。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二)推进产学研合作向纵深发展 根据企业技术需求,帮助企业挂靠科研院校,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帮助已挂靠企业,由单一合作向全面合作、由短期合作向长期合作、由一般合作向深度合作发展,切实推进我市产学研合作向纵深发展。 (三)加快科技投入体系建设 依法争取财政科技三项费用足额拨付,不断提高科技三项费用总量,集中支持重点项目,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逐步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社会化科技投入体系,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不断增加我市科技投入。 (四)提高科技服务成效和能力 为企业(农民)提供项目咨询、论证、申报立项、难题攻关等科技服务,不断提高服务成效;探索新型科技服务模式,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农业科技服务活动,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城市轨道交通专业论文:城市轨道交通专业英语教学研究 摘要:城市轨道交通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支持产业,也是高职院校的特色专业。该文从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师资的分配以及考核的改革几方面探索了城市轨道交通专业英语教学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专业英语;岗位群、企业、教学研究 1 根据不同岗位群需求,构建立体化教学体系 传统的轨道交通专业英语教学是理论课,通常就是教师手把一本教材,按部就班地讲单词、朗读、背诵,从头贯穿至尾,教学内容没有重新构建。教师上课满堂灌输,学生上课缺乏有效训练,听、说、读、写方面很是薄弱。好一些的学生能够听懂,但是实际应用能力也比较差,教学收效甚微。通过与同行交流、企业调研、学生访谈,我们发现根据不同岗位群需求,构建立体化教学体系更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立体化教学体系即自下而上按照基础英语—行业英语—专业英语的顺序,分解原有的教学框架,以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工作岗位群为教学的指导方向,重新对轨道交通专业高职阶段整体英语课程进行规划。 2 依据不同教学内容,合理分配师资 2.1 中方教师负责讲授行业英语和专业英语城市轨道交通专业的行业英语和专业英语由中方教师进行讲授。中方教师可以从语言、技巧及语篇分析方面帮助学生提炼、总结和记忆。一些普通英语词汇通过引申、转换、隐喻、借代等方法被运用在专业英语领域中,表达了与城市轨道交通相关的特殊意义。例如,sleeper 在通用英语中是“睡眠者”,在轨道交通英语中是“枕木”;headway在通用英语里是“前进”,在轨道交通英语中是“间隔时间”。还有很多类似的词语,在学习中需要格外关注,因为在通用英语和专业英语中的意思差别较大。另外,通过单词的合成、派生来记忆单词也是事半功倍的方法。专业英语中还有大量的缩略词。城市轨道交通专业英语词汇量较大,中方教师讲授行业英语和专业英语,可以帮助学生们透彻讲解词汇、语法、单词的意思以及记忆方法,相对于外籍教师,更加有利于学生对专业词汇的学习。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简介、地铁车站概况、轨道交通运营控制中心、地铁基地的英语短篇学习,中方教师可以用中英文更透彻讲解,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城市轨道交通和相应的英语表达方式。2.2 外教负责讲授日常生活英语由于是国际合作项目,师资储备丰富,因此我们同时拥有外教资源。语言教学必须遵循“在交际中习得,在运用中发展”的规律。对于信息问询、失物招领、周边景点介绍等城市轨道交通服务各个方面的实用英语,可以让外教负责讲授。以英语为母语的外教,语音纯正,发音练习时可以帮助同学纠音,在进行对话教学时外教语言地道、鲜活、规范。此外,外教上课方式更灵活,角色扮演法、图片展示法、游戏法在注重互动性和操作性的同时,课堂更加富有趣味性,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应积极参与外教设计的一些词汇练习的实际交际任务,如售票检票服务、线路咨询、地铁广播服务以及处理乘客投诉等的情景模拟演练,通过这些口头的语言输出活动,学生自然而然加强了对专业词汇的记忆,从而提高专业词汇的使用能力。2.3 走访企业一线,获得最新英语常见问题校企融合、工学结合一直是我们职业院校所提倡的理念。只有走访企业一线,我们才能获得企业实际的需求,实现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使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真正实现无缝对接。经过对长春西站高铁车站的一线岗位走访,我们获得了常见的70 个英语问题。长春西站主要是承接长春通往哈尔滨、沈阳、大连、北京的高铁车站,最高聚集人数为10000人,这里来来往往的旅客不少,其中也不乏外国旅客。从长期和外国旅客的接触中,长春西站的工作人员总结了70个最常见的英文问题,这对我们的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实际指导意义。这70个问题经过我们归纳总结,大致分为以下六个大方面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设计了不同的主题由学生来进行练习。把学生分组,组织学生进行情景模拟演练。学生分别扮演车站工作人员、行车值班员、乘客等不同角色,进行英语对话。这样的练习有的放矢,目标明确,效果显著,既锻炼了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沟通和团队合作精神。 3 改革考核方式,重定评分标准 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构建,相应的考核标准也应随之改变。从原来单纯的笔试模式改为笔试加口试的方式进行。具体考核分两大部分。 1)专业词汇和英语文章设计考试时间为60分钟,具体考试内容为教材中涉及的专业词汇以及文章阅读。对专业词汇的构成、用法、词义以及特点等设计问题进行提问,可以采用选择、搭配、翻译等多种题型。轨道专业英语文章阅读是考核学生记忆专业词汇的能力以及长难句翻译的水平。 2)模拟现场工作情景现场工作情景的模拟,设计时间为10分钟。由学生扮演地铁公司的工作人员,教师扮演乘客,就常见的70个问题,票务、换乘、旅游、购物、餐饮等展开模拟情景对话。目的是使学生熟悉工作岗位,能够活学活用,提高学生应用城市轨道交通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根据高职城市轨道交通专业英语的课程教学特点,重新构建了城市轨道交通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并进行了全新的教学设计和考核方案改革。新教学设计的实施,既开展了英语听、说、读、写的训练,又结合企业工作岗位的实际,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从而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实现了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的无缝对接。 作者:任平 单位:长春职业技术学院 城市轨道交通专业论文:高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研究 【摘要】 文章首先从城市轨道交通人才需求现状入手,分析城市轨道交通人才需求趋势。分析城市轨道交通人才需求存在的问题:本科人才供给不足。分析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学生所对应的站务岗位设置情况,同时分析了本科生在企业的成长空间。重点分析本科院校与企业合作的现状,分析存在问题,提出两种合作模式:“3+1合作模式”和“共建实训室,岗位培训走进校园”两种合作模式。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校企合作 绪论截止2014年末,我国城轨交通在建城市40个,2014年末累计运营线路3173公里,预计2015年末运营线路总长将达到3600公里左右。若每公里需要从业人员60人计算,全国城轨交通行业从业人员缺口将达到6万人左右,大大超过现有的人才供给能力,“十三五”期间从业人员缺口更是将达到13万人。已有轨道交通专业本科院校均是依托已有大铁进行人才培养,均有雄厚的实验实训设施,且这些高校集中在北京、兰州和成都等地。而长三角及珠三角地铁人才需求旺盛,但该区域没有相应的本科院校培养城市轨道交通方面人才,民办院校如果能在应用型建设转型过程中抓住契机着实开办好该专业,将可为华东地区轨道交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高等级城市轨道交通管理人才,在未来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发展中有一席之地,也是民办院校应用型转型的良好机会和抓手,将会突显应用型,张显特色性人才培养模式。 1、城市轨道交通企业本科人才供给不足 轨道交通人才需求主要是两方面:管理人才和一线生产人才两类。管理人才主要招聘对象:主要来自于一些老牌铁道学院,如兰州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现在还有一些新兴的高校,如石家庄铁道大学、大连交大。这些学校均是依托已有铁道专业办学。但是远远满足不了各大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带来的人才需求。一线生产人才主要招聘对象:大部分来自委培的专科铁路院校,常见的有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武汉铁路司机学校、及天津、长沙、成都、济南等各地铁路专科学校。现在还有一个趋势,地方政府会利用本地已有专科学校创办该专业,进行本地人才委培。苏州是苏大和南铁院合作办学,无锡是地方院校和北交大合作办学。数据显示一个城市地铁线路超过170km,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已经是1000人以上的大规模企业,随着线路的规划建设成网,有些特大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已是上万人规模的大企业,单靠几大王牌本科院校,和为数不多的专业学校,无法满足一个大企业人才培养结构的需求。需要有更多高层次水平和技能的本科人才供给来满足大企业发展的需要。 2、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站务岗位设置分析 (1)企业性质地铁的行业性质是公益性基础服务行业,企业性质是国企。地铁是亏损企业,各地政府对当地地铁均有进行适当的政策或经济的支持。这些特性决定了地铁工资待遇不是很高。薪资待遇水平一般都处于一个城市各行业平均水平中等偏上一点的位置。以最基层站务员为例,各家地铁基本相同,年薪普遍在3.5w-5w之间。地铁都是地方性国有企业,各家地铁比较注重企业文化建设,也较注重人文关怀。在地铁上班,有较强的归属感、集体感。近几年由于各个地方都兴建地铁,跳槽现象也很多,但地铁行业跳槽与其他行业不同,地铁一跳就是一座城市。 (2)站务岗位分析站务,就是从事车站工作,属于运营的一部分。与调度和票务相比,各个专业有各个专业的优缺点,站务专业更为锻炼人。站务专业首先需要不差于调度的专业知识,还需要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还需要较强的办公能力。站务岗位划分,站长及以下的都是生产岗位。工程师、技术员属于技术岗位,车间主任及以上属于管理岗位。地铁生产岗位的晋升都是需要考试和面试的。技术岗位晋升需要资历(工作经验、工作能力、学历等)。其他专业基本一样。生产岗位和技术岗位没有谁高谁低之分,值班站长的工资比技术员还高,站长的工资比工程师高都是正常的。各家地铁也不完全一样。站务生产岗位由低到高:站务员——值班员——值班站长——副站长(有的地方叫工长,有的地方叫站长助理)——站长。有的地铁对各个岗位还细分等级,如普通值班站长,高级值班站长。站务技术岗位由低到高: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工程师。如果一个地铁正处于开通筹备阶段,一个本科生进去的发展空间很大,基本能做到生产岗的工班长,或有大机会最快定为助理工程师甚至工程师。 3、校企合作模式探讨 1)合作现状目前,地铁与高校的合作比较单一,主要体现在与高职院校的定向式培养合作。但是此种定向培养也只是停留在表面,并没有从企业的岗位需求、专业技能需求全方位对接。地铁院校与本科院校的合作更是空白,无论是企业还是高校都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 2)存在问题 (1)本科人才供给缺位随着地铁线路的修建,大城市的地铁企业均是上万人的大型服务型企业,从企业员工构成上来讲,本科层次人才的需求量增加,供给缺位。地铁在人才招聘时对非对接院校学生不进行选拔,使得人才供给途径较窄。 (2)人才质量不能满足企业需求目前,部分原有铁道院校为适应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在原有的铁路人才培养架构的基础上,建立的偏向于传统铁路学科体系的城市轨道交通专业,以及部分高校所建立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其人才培养均没有与现有地铁企业真正的人才需求对接,培养质量不能很好适应企业需求。存在学历高,技术差的现象。 3)合作模式 (1)“3+1”合作模式本科院校需要打开与地铁企业合作的大门,与地铁企业开研讨会,深入研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可采取三年在学校完成本科阶段的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主干课程的学习;最后一年与企业一起完成学生的岗前实训,技能训练,毕业设计等环节课程;实现学生校园培养与企业的无缝衔接。通过“3+1”合作培养模式,真正实现企业岗位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吻合。 (2)共建实训室,岗位培训走进校园地铁企业是生产性单位,日常工作直接面向服务对象,有时涉及到运营安全问题,所有上岗员工均需经过正规的职业培训。在校生放到企业去实训缺点是:干扰地铁企业的正常生产,有时会带来安全隐患。如果地铁企业与高校共建实训室,引进企业培训师走进课堂,为学生提供岗位所需的实训和岗前培训,将员工培训放在合作院校里进行,这样既可以有培训与学习的氛围,又可以提升企业与高校的形象。 城市轨道交通专业论文: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方法的探讨 摘要: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目前发展快速但也存在诸多困境,实践教学是培养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一环。分析城轨运营管理专业的困境,探索运营管理专业课程的有效实践教学方法,从而培养出符合城轨企业要求的技术人才。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 高职院校 专业课程 实践教学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也加大了力度。截至2016年末,中国大陆地区共30个城市开通城轨交通运营,运I线路133条,总长度达4152.8公里。21个城市拥有2条及以上城轨交通线路,城轨交通网络化运营已成趋势。截至2016年末,中国大陆地区在建线路可研批复投资累计34995.4亿元。初设批复投资累计28458.6亿元。2016年度共完成投资3847亿元,再创历史新高。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国内高职院校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也如雨后春笋相继发展起来,但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并不像其名字那样只是简单地对地铁进行运营维持、管理监督,目前国内大部分城市高职院校的城轨运营管理专业教学方式落后,无法满足企业需要为市场培育出大量的高素质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人才。 所以,如何有效培养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学生,如何让学生具备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上岗的技能,如何设计在几门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教学,成为了当下城轨运营管理专业发展亟待研究的问题。 1专业课程面临的困境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面临的困境有如下几个方面:院校分散,缺乏专业课程的交流沟通;企业地方特色强,教学难以标准化;校企联系不紧密,缺乏有效合作途径;专业课程偏于理论,而缺乏有效实训策略。 1.1院校间缺乏必要的专业交流沟通 由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是近几年新办的,专业师资条件不足,很多学校甚至是由其他专业教师在代上城轨运营专业课程。专业教师的授课一直都是针对于该城市的城轨企业需求埋头单干,依靠现有的资源辅以互联网的一些专业知识补充,闭门造车,自学成才,甚至现学现卖。随着时间推移,大多数教师缺少了同行间的交流沟通,而且国家也缺少对这一专业的教师的专门培训,导致教师在城轨运营管理这类相对新颖并且更新迅速的课程教学方式上难以得到互相切磋,取长补短的机会,知识水平和理论水平得不到提高,最终结果就是课程教学方式上严重滞后,学生得不到适应职业岗位的有效知识技能的学习,更难以达到现在我们高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1.2教学难以标准化 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的地方特色强,各个城市的地铁公司都有一套自己的运营设备,相互间不兼容,因而也都有各自的一套管理规章制度以及作业流程。而各地高职院校城轨运营专业都是针对当地的轨交企业员工的实际工作来进行应用式教学,所以就导致了在这一个城市所学习的城轨运营管理专业知识在另一个城市的地铁公司不能完全融合运用,甚至有些知识点在实际工作中会造成错误的操作行为。 因此,也就导致了各地的有城轨运营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只能“各自为政”,教学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难以对比甚至比赛,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 1.3课程缺乏实训策略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有《城轨票务管理》、《城轨车站设备》、《城轨行车组织》、《城轨安全管理》等。一方面,由于目前该专业发展尚不成熟,缺少实训设备的研发;另一方面,目前开发出的实训项目,如自动售检票系统实训设备(AFC实训设备)、车站控制室实训设备(IBP盘实训设备)、轨道沙盘实训设备、信号道岔实训设备等,在教学上大多只能进行简单的模型结构讲解、动作演示,或是依靠教师的想象设计一些模拟操作,而且设备少,学生多、课时短、并没有实际锻炼能力的价值,而且与企业的实际工作还存在一定差距;再者,由于很多学校的城轨运营管理专业实训课程只是作为理论课程的补充,实训课时量少,教师又缺乏行之有效的实训方案设计策略,导致实训课就沦为学生走马观花的参观一遍设备而已。 1.4校企间难以有效合作 目前轨交企业与院校间联系不紧密,难以进行有效合作来促进专业教学。 第一,由于城市轨道交通企业都是国有企业,一个城市只有一家,当地学校往往只能迎合当地企业需求,进行单向式交流,完成毕业生的输送。 第二,目前绝大多数的轨道交通工作者甚至专家都非科班出身,而是从其他专业调过来工作,所以企业难以对学校城轨运营管理专业课程建设改革提出有效建议。课程设置设计上企业参与较少,有时仅仅依靠企业员工到学校来给学生上几节公开课,必然导致了合作效果不佳,毕业生难以符合企业的要求。 第三,城轨运营所对应的工作都是窗口岗位(站务员),直接面对乘客,而且出于大型交通运输设备的安全考虑,轨交企业难以安排学生进入现场进行一线实践操作,城轨运营专业的校企合作往往停留在学生作为志愿者进行地铁简单服务的层面,学生实习难以利用到专业课程知识进行现场实习。 2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方法的探索 针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课程的困境,如何突破以传统的系统理论为主的课堂,与轨交企业、与兄弟院校沟通之后,建立一套有效地实践教学方法来促进课堂教学,来强化学生的认识,提升学生的技能,这就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下面就此问题谈谈几种方法。 2.1学生地铁现场拍摄照片 如在《设备管理》等课程上,教师在课堂之外,可布置作业,让学生进入实际的地铁车站中,有针对性地寻找专业课程中所涉及的相关设备,对其样式与使用情况进行照片拍摄,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结合照片放映进行讲解,对于存在的疑问进行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总结点评,然后进一步结合案例深入学习相关设备。此种方法在于课堂之前有了学生主动的初步问题探究,学生带着了解到的基本情况与问题进入课堂,教师的教学避免了机械的被动地学习,而是有针对性的进行精讲,课堂变得有趣,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得到了提高。 2.2乘客事务模拟演练,视频制作 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系统实训设备(AFC实训设备)一般包括自1台动售票机TVM、4-6台自动检票机AG、1台半自动售票机BOM、1台车站计算机SC。如在《票务管理》等课程上,教师可以⒀生的操作放于课后,让学生分组,分配给其任务,针对课堂中所讲的地铁车站乘客事务案例(如超程超时、票卡无效、退票等),利用AFC实训设备让学生分批次进行作业流程编排演练,将演练过程进行摄影,然后制作视频上传于网络上,供其他同学学习,教师在课堂上分析学生的视频进行评价打分,并进一步深入讲解。通过这种学生自主式的探究学习,再加上教师的讲解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学习效率。 2.3引进城轨企业的设备与规章 学校联系企业购入与企业实际使用一致的设备,例如自动检票机、自动售票机、半自动售检票系统、屏蔽门、行车调度系统等,投入到实践教学中。同时引入城轨企业对站务员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及考试题库、考核办法,在实践教学中以企业的标准要求学生。如此就可以减小甚至避免学校教学与企业工作之间的差距。 2.4现代化教学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教师更应该尽量多的利用现代化信息化教学手段,弥补设备的不足,让学生能够在多媒体的辅助之下完成实训锻炼能力。比如利用微课翻转课堂,利用慕课强化自主学习,甚至再学校的支持下引进AR增强现实技术,VR增强现实技术来拓展实训的空间、设备与操作。 3结论 高职院校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教育是经济发展、交通发展的产物,城市轨道交通业在我国发展时间短.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开设的时间更短,所以该专业的发展必须区别于其他传统技能类专业。探讨该专业课程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法,有助于学校培养出更多符合城轨企业要求的高技能型人才,服务社会。由于笔者能力有限,希望读者能够思考更多地行之有效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课程的实训方法。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城市轨道交通专业论文: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研究 摘 要: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缺少大量专业站务管理人才。高职院校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是培养专业人才的主要力量,专业教学质量与就业服务水平密切相关,本文就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教学改革课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城市 轨道交通 教学改革 实训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迅速,规模也越来越大。随此产生的是专业人才的巨大缺口,但是,相关院校的轨道交通管理专业,并没有因为市场和社会需求取得发展和前进。目前,该专业的教学方式和师资力量依然有待改变和提升。高职院校应该抓住目前的发展机遇,提升该专业的教学水准,改革教学模式,增强师资力量,为社会提供更多合格人才的同时,提高专业教学能力和水平。 1 目前城市轨道交通管理专业教学的问题 1.1 专业教学与市场要求脱节 (1)目前的轨道交通管理专业在教学课程设置上少有革新,教学科目偏少,教学内容浅显和陈旧问题突出。教学模式,仍然主要以课堂理论灌输为主,偏重于教学理论体系的完善。教学案例陈旧,一方面是教材知识点陈旧限制;另一方面是对先进管理和技术不了解。 (2)教学实训是该专业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但是,目前教学实训存在3个问题:其一,院校由于教学观念和资金投入的限制,实训设备缺少,设备陈旧落后。其二,实训教学课时严重短缺,学生不能真正掌握相关技能。其三,实训操作更多的是在校园内,模拟演练,缺少现场实习和观摩的机会。 1.2 教学培训资质管理不完善 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迅猛,很多院校跟风开设相关专业。然而,实际上,很多院校并不具备开设该专业教学的资质条件,甚至相差甚远。首先,专业基础教学设施资源欠缺,很多院校直接由中专学校升级为高职,在不具备专业教学条件的情况下,匆忙开课招生。其次,专业教学扩展迅速,师资配置严重短缺,相对新鲜的专业,原有的教师并不熟悉,赶鸭子上架,勉为其难。再次,专业教学开设后,后期的教学资金、设备等支持不足,没有系统化、长远性的发展规划。 1.3 教学模式和手段落后,且单一 目前的教学模式和手段已经难以满足教学目标的需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首先,教学理念亟待变革,传统理论式教学仍然占据大量教学课时,枯燥乏味的理论讲解,不适合这种注重实际操作的专业。其次,教学手段单一,课堂气氛不活跃,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再次,缺少实际操作训练,即使再有效的教学模式也是无助于事,同样限制着教学模式和手段的丰富和创新。 1.4 教师队伍的提高 城市轨道交通事业的发展,促进了该专业的产生和发展。专业开设较晚,缺少系统性、科学化的专业教学模式和知识。首先,教学理念匮乏,传统教学思想仍然占据主流,不主动去创新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工作热情减退。其次,教师的专业培训工作落实不到位,教师没有机会去接触和了解先进的城市轨道交通技术和现状。再次,优秀的专业人才的引进工作迟缓,使得专业教学能力的提高非常困难和缓慢。总之,教师队伍专业素养决定教学质量,薄弱的专业力量很难培养出合格的毕业生。 1.5 教学资源的匮乏 城市轨道交通运行管理需要大量的实操培训设备和时间。因为教学上的不重视以及增加教学设备投入巨大,造成大多数的专业实操学习是以理论或者模拟演练的形式完成。互联网技术的运用不够充分,没有充分挖掘互联网教学的资源潜力。教学资源的开发拓展工作不积极,校企合作的模式没有充分开发和利用。 2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教学改革建议 城轨运营管理专业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素养为教学目标,是目标实践性专业教学。教学改革就要围绕满足用人单位人才需求进行教学设计和创新,通过针对性的改革教学模式,提高毕业生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增强就业竞争能力。 2.1 校企联合,建立实践培训平台 高职专业技能教学的目标,是培养能够很快适应企业需求,满足企业运营要求。与一线企业的合作,弥补院校无法紧跟轨道交通技术进步节奏的不足,企业通过与院校的合作,定向培养或者择优录取所需要的人才,以及利用高校丰富的脑力资源开发新技术,双方各取所需,互利共赢。良性校企合作循环,是促进教学改革进步和企业技术提升的利器。 2.2 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基准,建立完善的实践性教学模式 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表征院校专业教学水平。去除高校行政弊端,以职业技能教学为目标,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首先,以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及时更新和改变教学课程及教学手段,使教学效果贴近企业技术及能力要求的实际。其次,设置阶段考核机制,对教学内容进行阶段性检测考核,督促学生投入精力去学习掌握,同时,依据考核情况,调整教学课程和手段。再次,以毕业证书、学历学位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为基础,建立资格证书考核系统,鼓励学生参加和获取相关证书,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3 完善和优化实训教学体系 实践操作是专业教学的核心。首先,大胆整合校内实训教学资源,淘汰过时的教学设备,引进新型或者性能较为先进的二手设备,供学生模拟操作。其次,教学模式灵活化,多样化,不拘泥于教条框框,比如,可以延长实训时间,分批次多次练习,不限于周中上课,不限于白天上课等,诸如此类方式方法,想方设法增加实训时长。再次,与校外企业合作,或者支付一定费用,到运行一线,邀请一线专家师傅亲自指导,实际操作,参与一线工作岗位,使学生形成直观概念和影像,了解将来的工作岗位和技能需求,增强学习主动和积极性。 2.4 改革教学考核模式 目前实行的教学考核模式与综合性院校差不多,这不符合以实践操作为教学目标的高职院校,并且,学校内部的考核,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关起门来自己玩,不能真实地反应教学质量。首先,已有的用于维持课堂纪律和出勤情况的考核应当保留,保证学生上课课时,摒除自由散漫的学习氛围。其次,引入第三方考核机制,第三方包括企业单位、外校教师,上级行政指导和管理部门,这些考核纳入教师绩效和学生阶段性考核成绩。 3 结语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是专业性很强的学科,教学工作要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素养为主线,以市场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实践操作培训为核心,科学设置教学课程、教学内容、考核机制,提升专业教W能力,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增强专业实力和学生就业竞争力。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是不断发展和进行,时刻保持改革创新的意识,是促进专业教学能力提高,提升教学质量的准则。 城市轨道交通专业论文: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分析 摘 要: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高职专业教育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它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当前,我国的高职教育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在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却明显存在发展滞后的情况,这不仅不利于该专业的发展,同时也难以满足各企业的需求。所以,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成为了当前各高职类院校的首要任务。对于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来说更是如此,需要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不断的优化。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 优化 对于职业类院校来说,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很重要,它包括的内容较多,比如人才的培养目标、人才的培养规格、人才的培养模式等。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职业类院校需要重点考虑如何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同时这也是职业教育进行改革的发展方向。要想更好地制定和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需要通过调查研究对其进行不断地完善和优化。对于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来说,它主要面对的是大城市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以服务城市铁路、轨道交通等为己任,主要培养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所需的各类一线生产和管理人才,这些人才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修养和道德素养。我国的各类职业院校开设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的时间都不早,所以在人才的培养方案方面还需要不断进行改进。在该文中,对相关企业进行了调研,以此来更好地完善和调整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1 企业调查 1.1 企业情况分析 在该调查中,主要是针对一些铁路企业、地铁运营企业和厂矿企业等进行。因为这些企业对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的学生来说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1.2 企业的人才需求情况 不管是地铁还是轻轨等轨道交通运输部门,大都需要两类技术人员:一类是进行工程安装的人员及维护设备的人员;另一类是对产品进行安装调试和生产设计的人员。对于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企业来说,它们需要的人才需要具备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必须有一定的工作经验或者是具备较高的W历,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维护和操作作业。所以,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需要首先考虑到能满足企业的这部分需求[2]。 1.3 毕业生在企业的表现 针对毕业生在企业的表现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被调查企业的反馈中看出,企业对毕业生的评价一般是:毕业生表现差的方面大都是在动手操作能力、英文阅读水平和自我约束力等方面;表现一般的方面是团结力、专业知识掌握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对于大多数毕业生来说,都能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认真的工作态度。 2 企业调查情况分析 2.1 毕业生受到企业的评价分析 毕业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需要加强,同时还需要掌握好扎实的专业知识。从上面的调查中可以发现,毕业生需要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学习,同时还需要加强对自身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也是职业院校对人才进行培养的重点所在。对于当前的职业院校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能力比较强,接受和容纳新生事物的能力也很强,可以重点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以便于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发挥出自己的这种优势。 毕业生没有很强的吃苦耐劳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在企业的生产和管理中,团队合作精神是很重要的,当前的学生在家中大都是独生子女,在这方面比较欠缺,而且普遍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也不具备创新精神,没有很强的竞争意识。 英文水平不高。我国当前正值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黄金时期,需要大量引进国外的一些先进技术,急需具备很强英文读写能力的人才。而当前大多数的职业院校学生不具备很强的英文读写能力,需要加强该方面的训练。 2.2 企业所需人才分析 当前企业需要的人才主要偏向于:系统维护人员、信号工等,随着近年来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需要既懂技术又懂英语的优秀中高级人才。 3 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分析 3.1 课程设置需要调整,教学内容需要完善 对于轨道交通企业来说与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相关的岗位有很多。比如:列车调度员、运营调度员、司机、信号检修员等。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应结合这些岗位的特点进行分析,同时还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听取企业专家的意见来进行相关课程的优化以便于更好地满足行业需求。学校原有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更新速度相对较慢,需要紧跟市场和企业的变化情况进行动态地优化,将课程重点放在实践教学和公共基础等课程上。如果是培养现场信号维修人员,就需要在原来的课程基础上适当增加“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组织”课程。要想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可以适当增加学习专业英语的课时,在原来的课程基础上再增加课时。对于专业选修课程来说,是需要企业参与进来的,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应与企业的需求相结合。同时,为了满足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在专业课教学中可以采用校企共同合编教材的方式,这样可以确保教材内容更加切合企业实际。比如,安装信号机和继电器等,采用这样的方式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3]。 3.2 教学条件需要改善,技能训练需要强化 学校可以针对学生操作能力不强的问题,将教学和实践相结合。近年来,教学和实践分离的情况日趋严重,这也就造成了很多的问题。学校应首先合并师资队伍,强化一体化教学。对学校的一些设备和实验场地要进行开放,让其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当前,很多学校已经建成了城市轨道交通控制实训室,可以在科研和教学时使用,同时需要将相关的管理制度建立并健全。 3.3 校企合作要深化,将专业的综合竞争力提高上去 职业院校要想培养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进行校企合作,这也是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手段。在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过程中,应加强和校企的合作力度,主要内容包括教材编写、课程开发和课题研究等,同时还应将校企合作保障机制建立并健全,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企业和学校的利益双赢[4]。 3.4 建设实习实训基地 当前职业学校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普遍不强,要想改善这种状况,需要提高教师素质,将教学基地完善好,建设好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基地。比如,可以在校内建立信号基础设备实训室等,通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专业实训项目来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还能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现场。通过和校企合作进行校外实习,定期到国家和地方的铁路、轻轨等部门进行实习,同时还可以引进企业的一些优秀人才到学校兼职教学,这样可以进一步将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理念贯彻下来[5]。 4 结语 实践证明,通过优化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毕业生不仅提高了自身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职业素质和道德修养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毕业生能得到用人企业的广泛好评。所以,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需要定期进行动态的优化,这样才能让其更加完善,才能培养出更多企业所需的人才。 城市轨道交通专业论文:城市轨道交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摘要:当前城市轨道交通正处于飞速发展时期,而轨道交通体系人才培养却相对滞后,远远满足不了企业需求。本文通过教学实践探索,调研企业与相关院校,总结经验与不足,探究轨道交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养;培养模式 一、人才需求分析 为解决城市拥堵,拉动投资与经济发展,我国很多城市都在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截至2015年末,中国累计有26个城市建成投运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有116条,运营线路长度为3612km,其中地铁2658km。目前,已经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有轨道交通修建计划的共有42个城市(包括已经建成城市),按照修建规划以及发展趋势,到2020年大约要修建10000km的轨道交通。从实际需求来说,城区人口超过300万,城市GDP超过1000亿元的城市还有30个左右,如果这些有潜在需求的城市都修建50公里的轨道交通,那么到2020年中国轨道交通规划里程将达到12000km左右。通常平均每公里地铁线路所需的员工数为50到80人,照此计算,相关人才的需求量将为400000人至600000人。因此,轨道交通领域将长期保持旺盛的人才需求,然而国内目前教育体系下培养的人才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难以满足需求,亟需探究并建立新的培养机制。 二、国内外培养现状 1.国外人才培养情况。国外发达国家轨道交通起步较早,例如英国伦敦地铁在1863年既已投入运营,其人才培养体系与模式早已在长达百余年的实践中日趋完善。作为制造业大国的德国,其在校企合作方面更是走在世界前列,大量技术型与应用型大学为企业不断输送合格人才。国外在培养工程类专业人才时,一般都有专门的培养制度,比如美国制定了ABETEC2000工程教育认证体系,对工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德国的应用技术大学的做法一般是延长实习学期,主要培养具有专业应用理论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可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专业人才。日本开设了两门关于工程设计的基础课程:工程设计Ⅰ和工程设计Ⅱ,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技巧和能力。新加坡主要以就业为导向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我国轨道交通发展时间较晚,企业运营管理体系与高校培养体系与国外有较大差异,因此虽可借鉴国外经验,但更多的需要结合现有国情,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轨道人才培养体系。 2.国内传统铁路院校人才培养情况。国内拥有轨道交通专业的老牌院校大多为原铁道部体系内高校,其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更多是针对传统大铁路系统以及轨道设备制造企业。以国内铁路第一校西南交通大学为例,其专业划分非常细,轨道交通相关人才培养分散在不同的学院,不同的专业。师资队伍强大,其毕业生理论功底扎实,专业知识水平很高。然而弊端也显而易见,过于细致的专业划分,导致学生横向知识宽度不足,例如学车辆的学生完全不懂运输,反之学运输的学生对车辆知识又极其匮乏。同时,重理论而轻实践的传统使毕业生在科研院所与制造单位广受欢迎,但是在地铁运营单位却难以发挥所长。而一些职业院校毕业生的理论知识又相对匮乏,以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其城市轨道系现开设有城轨工程、城轨运营、城轨车辆、城轨控制、城轨供电五个专业,目前城轨系共有42个教学班,其中包括17订单班,学生人数一千余人,拥有大量实验实训设备,注重实操培养。然后三年期的学制以及大量的实践实习环节又导致学生理论知识学习时间较短,在实际工作常略感吃力或难以得到更好的发展。 3.国内新开设轨道交通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情况。轨道交通行业在我国的蓬勃发展,吸引了很多非传统铁路高校纷纷开设相关专业,以期为用人单位输送大批的急需专业人才。但从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就业情况来看,结果并不理想。①专业定位不清晰。专业定位是专业建设中的第一要素,属于专业建设的顶层设计。比如某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具备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相关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能够从事本专业教学工作的“一体化”职教师资,或从事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相关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目标过于宽泛,需要进一步明确。②培养体系不健全。一些新设专业缺少经验与积淀,匆忙设置后,无论是师资队伍建设还是实训体系建设均不健全,重点不突出,特色不明确,导致学生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践经验均不成系统,难以满足用人单位需求。 三、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我校于2008年开始建设轨道交通专业,笔者参与了学科申办,培养方案研究改革,建立实训场地等学科建设全过程,经过数年的探索与研究,总结了一些经验与教训,希望对轨道交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一些探讨。①坚持差异化、阶梯化培养。轨道交通对人才的需求是分层次、有差异的,此前无论是用人单位还是院校对此均没有明确认识,由此导致一些高端人才大材小用,低端人才“有心无力”,也无形中加重企业了员工培训的负担。笔者认为人才培养要坚持层次清晰,例如西南交大等传统铁路强校要坚持培养高端人才,更多的向科研院所与生产企业输送,从事研发与技术工作。职业院校则立足自身定位,培养操作型人才,为一些理论性要求较低,操作性要求较高的岗位量身培养学生。例如,生产企业的转向架装配工,在运营企业更换闸瓦闸片等相对基础性工作。新兴专业与院校则要坚持本科培养,将学生定位于应用工程师,从事一些对理论和实操均有要求的岗位,例如检修工程师,调度员等。②坚持复合型培养。轨道交通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包括控制、信号、\输、车辆、电气等诸多专业,专业设置过于精细化会造成学生难以触类旁通,更难达到用人单位需求。笔者认为对学生的培养要坚持多元化、复合型,做到“学精一门,学通两门,了解三门”。例如,学习车辆工程的学生要适当加入运营调度与管理类课程,而学习交通运输的学生要懂得一些车辆的基本结构与知识。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在工作岗位中游刃有余,更可以跳出轨道交通领域有一个更宽的发展空间。③坚持应用导向培养。学校培养务必不能与实际需求脱节,要定期与用人单位座谈,调研市场需求,或者与企业合作办学,明确培养目标。例如对高铁司机的培养,目前轨道交通对高铁司机的需求缺口非常大,而司机是一个看似简单其实要求很高的岗位。其不仅要懂得操作驾驶技能,也要懂得一些车辆结构与原理,还需要对信号与调度有所了解,企业往往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去培养一名合格司机。针对上述特点,在学校培养过程中就需要有相应的针对性,例如课程设置要有车辆结构、运输等相应课程,还需要设置铁路安全、车辆维修等知识以便应对突发情况,在实训环节则需配置模拟驾驶室等设备以训练驾驶技能。 综上,轨道交通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改革任重而道远,需要不断的总结实践经验,不断的跟踪行业发展,以培养满足行业需求的复合型,实践型人才为根本目标,不断加强师资队伍与实训环节的建设,更好的服务于轨道交通行业的大发展。 城市轨道交通专业论文:浅析高职院校城市轨道交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确定 摘要: “地铁时代”的到来,带动了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人才的需求,各高职院校纷纷承办城市轨道交通行业需求的专业,为了适应城轨行业的发展,如何科学、合理的确定人才培养规格,成为目前各高职院校承办城轨各专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从定位人才市场、正确理解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确定人才培养规格注意的因素和具体确定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指出了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合理进行城轨人才培养规格确定。 关键词: 高职院校;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养规格 0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城市的功能、作用在进一步加强,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伴随着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许多城市汽车数量的增长远远超过了公路建设的速度,使得城市公交拥堵严重。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大容量的城市公共交通方式――城市轨道交通得以大力发展。总理2009年7月上旬的经济形式座谈会上强调“发展城市轨道交通”,使得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进入了史无前例的投资和建设热潮,各大城市纷纷进入“地铁时代”,没有地铁的城市加快规划和建设,已有地铁的城市,不断延伸地铁线路的长度。 人才是行业发展的后盾,地铁这个新的产业的发展,必然对人才提出新的需求。人才的需求是教育机构得以发展和生存的源泉,一时间,承办城市轨道交通专业的院校纷纷出现,有本科院校,有高职院校,有公立的院校,也有私立的院校,承办的专业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城市轨道交通控制到工程测量等涵盖了城市轨道交通人才需求的各类工种。 对比各院校对于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大都无外乎同样的描述:培养在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从事经营、生产、管理和测量等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作为以技能培养为主的高职院校,为了适应我国轨道交通事业的发展,究竟该如何科学合理的定位城市轨道交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我认为,应该从一下几个方面做起。 1科学、合理的进行城轨人才市场定位,是确定人才培养规格的先决条件 市场定位是市场定位是企业及产品确定在目标市场上所处的位置,人才市场定位是高职院校对自己所培养的人才在用人市场上所处的位置的确定。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补充,承载着满足社会和个性需求的重要任务,以培养能为社会直接创造财富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为教育宗旨。和普通高等教育相比较,人才培养上要凸显“高技能”;和中等职业教育相比较,要凸显“高素质”,特别是操作技能上强于普通高等教育,理论水平上要高于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市场应定位于要求基础知识扎实够用、操作技能强、综合素质高等等这些企业一线需要的操作性、技能型,又兼有一定的管理能力的层次。 2正确理解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 人才培养目标是国家依据教育目的的总体要求和不同类型教育的性质与任务,对受教育者提出的特定标准。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特别是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人才培养规格是指学校为了是培养的人才更加适应用人市场的需求,对学生在培养结果与具体目标等方面的规定和要求,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也是组织教学的客观依据。 3高职院校城市轨道交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确定应注意的因素 3.1 实用性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要求要能直接为社会创造财富,这就要求在确定人才培养规格时充分重视人才的实用性,要注重人才操作能力与创造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一线能创造价值的工作要能拿得起,掌握售票、行车技术设施设备的操作,同时具备一定的实际工作中突发问题的应变和处理能力。 3.2 针对性高职院校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培养的人才,是为了满足城市轨道交通行业旅客运输的需求,在确定人才培养规格时,要充分定位于城市轨道交通,而不要混同于公路旅客运输、铁路旅客运输、航空旅客运输等其他运输方式对人才的需求。 3.3 区域性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主要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所以在确定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养规格时,一定要注意与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相适应。譬如,适应广州城市轨道交通需求的人才,根据其客流特点,要求学生要掌握能与广州市民交流的地方性语言――粤语;适应北京尝试轨道交通需求的人才,由于其客流有相当一部分是外国人,所以对学生的英语水平有较高的要求;而作为内地西安,在确定适应其需求的人才培养规格时,就应当以西安地铁的客流特点为出发点,在语言上有不同的要求。 3.4 延续性在确定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养规格上,要注重人才的可持续性发展,不能仅仅将眼光放在一线岗位需求上,以城轨运营专业为例,要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由售票员、厅巡等最基层的岗位,到值班员、值班站长,乃至站长打下基础。 4科学、合理的确定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养规格 要科学、合理的确定城轨人才培养规格,就需要充分重视城轨行业各工作岗位对人才的要求,在充分理解其岗位职能的基础上,合理的将人才规格从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三个方面进行定位。 4.1 知识要素城市轨道交通类高职院校人才的知识素质包括文化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拓展知识四个方面。文化基础知识是高职人才必备的基本知识。专业基础知识是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而开设的,针对不同的专业,要求的专业基础知识也不相同,比如,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要求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之前,必须学习管理数学、场站设备等课程;而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要求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之前,必须学习电工、电子等专业基础知识。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是城轨人才胜任当前技术密集型岗位的需要,也是以后知识再生和迁移,工作岗位进一步晋升的始发点。专业知识是从事城轨不同岗位所要求的专门的知识,虽然城轨各岗位对人才的要求有各自的特点,但在行业内又有着共同的要求,比如,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培养的人才也要适当的掌握旅客运输的相关知识。拓展知识是为学生工作以后的发展奠定必要的知识基础。 4.2 能力素质能力素质是人才培养规格的核心,是学生工作所直接需要的实用性职业技能和专业技能。城市轨道交通类高职院校人才的能力素质除了具有所有专业所要求的自学能力和文字语言表达能力外,要具备本行业基础设备的操作能力,一定的管理能力。以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为例,要求学生具有从事站务工作的较为熟练的技能(包括从事车站值班员、客运值班员、值班站长、行车值班员等基本操作技能),具有运营生产组织、管理和调度指挥的能力,具有正确运用规章制度解决突发事件的能力等。高职城市轨道交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中的能力结构应以实用、应用为主,凸显操作性、应用性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技能,同时要注重加强对城轨不同岗位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锻炼学生的智能与创新能力。 4.3 素质要素城轨行业人才的素质要素,除具备和其他专业相同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和职业素质外,从目前我国各地铁公司对人才的需求看,特别重视人才的协作素质,要求地铁员工要有极强的团队精神。作为旅客运输行业,时刻要把安全放在首要点位,遇到突发事件,要求大家互相补台,将不安全因素消灭于初始状态。这就要求城轨行业人才教育中要特别注重团队精神的培养。 由于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特殊性,不同高职院校在确定其培养规格时,在合理分解人才知识、能力、素质要素的基础上,要充分注重自己的专业优势,结合人才需求实际,不断对人才培养规格进行科学的调整。 城市轨道交通专业论文: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建立的探索 摘要:根据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的特点,以及本专业对口工作岗位的工作性质和职业资格标准,提出了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教学体系的教学理念,对专业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计、多元化教学方式、考核评价体系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课程体系;基于工作过程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的快速增加,城市交通问题越来越突出。城市轨道作为快捷便利的绿色交通方式,已成为大城市解决公共交通问题的首选,城市轨道交通进入大发展时期,在城市轨道交通大发展的形势下,对城市轨道交通控制方面的人才需求量也在增大,需要大批从事信号系统的运行与调试、管理与维护、通信系统、供电系统以及机电控制设备的运行与维护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在这种需求下,为真正培养出企业所需的,符合岗位职业标准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我院的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在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教学体系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一、围绕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特点,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新技术和新设备不断更新,所要求的岗位能力和内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所以我院对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的培养是以服务地方城市轨道交通、高速铁路、城际铁路企业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途径。培养具有较强的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信号系统的运行、调试、管理与维护;通信系统、机电控制设备的运用、检测与维护等关键岗位能力,同时具备运营管理、行车组织方面的知识技能,并具有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根据专业岗位培养标准,开展课程体系的设计 根据对专业的调研和分析,通过对典型工作岗位和具体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汇总、归纳出了6个典型工作任务。 三、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课程特点,开展多元化教学方式方法。 克服以往教学方式的弊端,注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进行合理有效的组织教学,即保持模式新颖、课程改革到位,又突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使得学生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得以全面发展。 根据归纳出的六个典型工作任务和课程特点,开展多元化教学方式,针对课程内容推出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现场教学法、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及自主创新能力。 四、依据专业岗位培养标准,开展课程实践性教学。 广泛开展实践性教学,增强教学、学习、实习实训等教育教学活动的融合度,要促进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我们主要采用专业技能训练、课程技能训练、项目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等多种形式。 (一)专业技能训练 加强职业能力培训的目的是保证学生能够顺利就业。加强职业技能教育,提高了毕业生职业化综合素质、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在教学体系设计与实施中,既考虑到专业总体方向上的电气工程师基本训练内容要求,又要使学生有足够的理论和技能能力,并获得电气工程某些方面的技能证书,即将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有机结合,融为一体。 (二)课程技能训练 课程技能训练是加深学生理解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必备手段,各门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应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安排相应的技能训练。在我们得培养计划中,课程技能训练体现在课程的课内学时中所对应实践教学部分。 (三)项目综合实训 项目综合实训是在完成部分专业课后进行的,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实际操作的能力,加深学生对本专业人员在实际工作岗位的作用和实际工作岗位对人才要求的理解。项目综合实训安排在集中实训周完成,可采用校内、校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1、城轨供电系统综合实训 城轨供电系统综合实训主要训练学生应用“供配电与照明”、“城轨供电系统”、“城轨接触网”三门课程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完成一个车辆段的供电系统设计任务,并制定施工方案,为将来从事供电系统的施工、维护、管理等工作打下良好的知识与技能应用基础。 2、城轨控制系统综合实训 城轨控制系统综合实训主要训练学生应用“城轨通信系统”、“城轨信号系统”、“轨道机车运行控制”三门课程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完成一个成两段的通信信号系统和调度控制系统的设计任务,并进行设备选型以及线路布置,为将来从事通信信号系统的施工、维护与管理打下良好的知识与技能应用基础。 (四)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是在完成全部专业课的基础上进行的最后一次综合实习训练。它是培养高等专业技术人才所不可缺少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并为正式走入工作岗位作好准备工作。 五、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 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的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实训课、顶岗实习等。针对不同类型课程培养职业能力的侧重点不同,实施不同的考核标准和考核评价方式。考核评价方法有卷面笔试、过程考核、实验考核、实操考核等,学习情况方面由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和校内专职教师评价、校外兼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进行评价。 (一)理论基础课程考核评价方法 理论基础课程的考核包括过程考核(最多占30%)和闭卷考试(最少占70%)两部分。其中过程考核主要检查学生的平时学习情况,包括出勤、课堂纪律、平时作业等的考核;闭卷考试主要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二)专业技能考核评价方法 专业技能主要包括课程技能训练、课程综合实训、项目综合实训。 1、课程技能训练考核内容包括:仪器操作能力,参与实习态度,数据处理能力,实结能力,上课出勤状况。 2、课程综合实训、项目综合实训考核内容包括:资料查阅能力,项目参与能力,方案参与工作量,作业完成状况等。考核的目的是动态地、及时地考核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督促学生配合小组工作,共同完成项目。 (三)顶岗实习考核办法 校外顶岗实习成绩由以下部分组成:实习日志、实习报告、校内专职教师评价、校外兼职教师评价、实习单位鉴定等部分组成。校内专职指导教师应根据随时抽查学生工作情况、顶岗实习单位对学生的反映情况进行成绩评定;校外兼职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工作态度、任务完成情况、工作能力、工作质量、知识应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工作纪律等,对其顶岗实习情况进行评定。 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与培养 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的软件保障。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的新技术发展迅速,对于新技术我们原有师资并不具备教学与实践的能力,对此,我们采用人才引进、强化培训和现场实践等多种方式来加强教师队伍的培养与建设,我们采用“一进一出”的方法,进是引进具有该领域外企工作经历,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专家到校任教,出是选派年轻老师外出到企业进行学习和锻炼,从而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使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教学顺利开展。 七、结语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教学体系的建立,是根据我校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对口工作岗位的工作性质和职业资格标准提出的一种新型的课程建设及教学理念,在以后的实施过程中还需要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补充和完善,从而不断提高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的教学效果。 城市轨道交通专业论文: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专业建设以满足区域、行业的需求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出发点,构建了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一体两位四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全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一体两位四合;工学结合 1 前言 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专业是顺应国家、地方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基础上开设的新兴专业,专业构建了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一体两位四合”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培养在轨道交通行业机电设备、供电设备、信号设备、行车管理等方面的高级技能型人才。 2 开发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意义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教育理念、培养目标,遵循一定的工作程序、采用一定的方法对受教育者进行知识传授、能力和素质培养,并使其达到预期培养标准的一种相对固定的组织框架和运行方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及实现组合这种结构的方式。简单的理解就是培养目标、培养过程(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手段等)、培养环境(教学环境等)等内容。 3 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过程 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专业推行“一体两位四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一体是指学生是主体,两位是指由学校、企业双方共同培养,四合是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接合,专业教师与兼职教师结合,专业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结合。 3.1 课程体系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模式中重要的一环,培养方案也就是教学计划,而教学计划的关键是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 通过参观、实地调研、研讨等形式对轨道交通方面的企业以及相关院校的考察,确定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 通过与培养目标相符的实践专家的反复研讨,分析得出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专业工作岗位所从事的业务范围,并通过归纳得出相应的工作领域。 在工作领域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工作过程分析,确定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将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对专业课程进行设置,完善专业的课程体系。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见表2。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结构图见图2。 3.2 培养环境 师资队伍方面,学校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如:《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关于鼓励教师参加企业锻炼的有关规定》等,建立具备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教学团队。在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专业顶岗实习时实行明确岗位、明确导师、明确目标、明确时间的管理,即针对顶岗实习的岗位将学生分组,指定导师根据岗位能力目标进行培训,培训合格后在企业需求的固定时间进行上岗实习。 教学环境方面,学校出台相应的政策制度、提供教学资源(如网络课程平台、微课资源、幕课平台等)、加强校企合作、开放校内实训基地、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等各种保障体系,以利于专业更好的培养具有职业能力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 4 应用前景 为了解决城市中拥堵问题,国家提出的建立以城市轨道交通为骨干,以公共交通为主体,多种交通方式相互协调的综合交通系统使得轨道交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截止到2015年12月,中国已开通地铁、轻轨的城市达28个,运营里程约3908.71公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在未来的一个时期内将呈现一次开通的高峰,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期,越来越多的居民会选择乘坐轨道交通出行。 城市轨道交通的蓬勃发展势必带动对高素质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长春地铁1号线和2号线预计在2017年和2018年正式通车,为了更好的满足区域内轨道交通建设行业对高级技能人才的要求,因此需要加快发展轨道交通的相关专业,扩大人才培养范围,提升人才培养素质。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学生为主体,以学校和企业为培养资源,以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力争达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专业教师与兼职教师、专业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深度融合结合,开发后对于同类院校的城市轨道交通其他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开发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城市轨道交通专业论文:关于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建设规划及改革措施 摘 要:本文对陕西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的建设目标及建设情况作了分析,分别从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课程考核与评价、教学方法、职业技能以及产学研几个方面提出了今后发展规划及改革措施。 关键词:控制;工程实践;产学研;课程建设 一、专业建设目标 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作为陕西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的重点专业,也是学院的特色招生专业,于2009年设置,2010年开始招生,目前在校生已达到500余人。该专业以培养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专业技术人才为目标,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突出计算机在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中的应用;重点面向城市地铁、设备公司、国营铁路、地方铁路等企事业单位,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具有较强的城市轨道交通信号设备基本结构、工作原理、维护标准等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城市轨道交通信号设备安装、调试、日常养护、故障处理及检维修等实践技能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学院该专业建设情况 (一)师资队伍建设。在学校“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计划”,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的大背景下,该专业教师队伍不断壮大。目前,该专业教师队伍全部是本科以上学历,其中,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教师人数约占70%。在年龄、学历、职称结构等方面形成了良好的学术梯队,能较好地满足教学需求。 (二)课程建设。根据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学院与企业共同开发基于岗位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围绕工作任务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目前已建设《轨道交通通信与信号》1门校级精品课程,《轨道交通专用通信系统维》、《护车站信号自动控制设备维护》、《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与站场设计》、《轨道交通信号基础》4门优质专业核心课程。 (三)实践教学建设。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是学科专业建设的保障,自2011年以来,学院不断加大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力度,逐步完善该专业校内实训室。学院利用中央财政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建设项目资金、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建设资金、学院自筹的资金,建成了城市轨道交通控制沙盘实训室、城市轨道交通基础设备实训室、地铁交通信号控制技术实训基地、地铁车辆维修控制实训基地等8个城市轨道交通控制类实训基地。 (四)校企合作建设。学院成立“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和“校企合作办公室”,把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目前,学院的校企合作方式有“订单式”教育和与有关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用人关系两种方式,以保证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率。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基本实现了学生毕业后能顶岗操作,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凭着“思想素质高、专业技能强、协作精神好、适应速度快”而赢得企业一致好评,满意度达到90%以上。 三、该专业建设规划及改革措施 (一)加强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为了提高教学团队工程实践能力,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在专业招聘教师过程中注重求职者的实践经验,二是鼓励在职教师考取相关专业职业资格证书,三是执行不少于两个月的教师企业实践制度,鼓励教师脱产到企业顶岗实践,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二)课程考核与评价。1、课程考核。参照企业对岗位技能的评价方式,建立与不同级别技能水平相适应的课程考核办法。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的评价应由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共同完成。参考学生的实习日志、实结、岗位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规章制度的遵守情况等方面,以技能考核为重点,对学生职业素质和技能进行全面考核。2、课程评价。通过对课程的目标定位、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的综合考虑来制定课程质量标准,采取教师自评与互评、学生评价、毕业生评价、企业评价等相结合的方法对课程进行评价。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丰富,理论与实践教学都必须结合专业特点。1、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室设备,设计“教、学、练”教学方法。2、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引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①模拟教学场景,积极采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②加大实践教学,如课程设计、课程实践周,便于学生理解课程。3、结合企业岗位及课程需求,继续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及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强化知识体系的构筑,易于企业接受。 (四)职业技能改革。注重技能培训,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建立健全学校职业技能鉴定站管理制度,使每个工作环节有规范、有标准、有考核,确保职业技能鉴定项目的实施,为学生和教职工提供职业资格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平台。 (五)产学研创新。立足岗位,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采取校企结合的教学研究形式,深入社会与企业,丰富教师的学识,拓宽教师的视野。 四、总结 陕西省轨道交通行业迅速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有着广大的发展前景及市场。学校也要紧跟社会与行业步伐,不断加强专业建设,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建设、职业技能建设及产学研创新,力争将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建设成陕西省乃至西北地区的一流专业。 城市轨道交通专业论文:城市轨道交通类专业教育质量评价的BSC方法 摘要:在研究BSC(平衡计分卡)方法思想与实施手段的基础上,针对城市轨道交通类专业的特点,提出了城市轨道交通类专业教育质量评价的BSC方法。将平衡计分卡评价的四个维度依据城市轨道交通专业高职教育的特点进行了相应转换并做具体分析,提出了具体的教育质量评价目标内容,全方位开展城市轨道交通类专业教育质量评价。 关键词:BSC;城市轨道交通;教育质量评价;维度转换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各大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快速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类专业迅速发展,随之而来伴随了各类问题,这是由于产业规模的庞大化、产业结构转型及升级等造成的。其中首要问题是教育质量问题。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具有多层次、多因素且具有复杂性、不确定性等特征,对城市轨道交通类专业教育质量进行评价,需将各项评价内容看成一个大系统,相互关联的系统构成要素的价值实现形式,采用教育质量的BSC(平衡计分卡)评价方法,能够将短期目标与持续增长结合起来,进而引导城市轨道交通类专业教育健康均衡发展。 二、BSC方法用于教育质量评价的四个维度 平衡计分卡,简称BSC,是一种系统性绩效评价和管理工具,其核心思想为围绕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这四个维度的指标,通过其相互使能的因果关系,展现组织的战略流程,更进一步,实现绩效的评价,帮助组织将战略实体化,最终实现该组织的战略目标。 平衡计分卡是针对企业的组织架构提出的,采用平衡计分卡方法对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教育质量进行评估,应在理解其核心思想的基础上,针对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自身特征,改进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由平衡计分卡理论,将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质量评价划分为财务维度、学生和利益相关者维度、内部流程维度、学习与发展维度,围绕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的发展目标,建立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1.财务维度。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的财政收入主要为主管行政机构对该专业所拨的事业费及部分科研项目经费。因此,为对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的财务状况有效监管,需要制定合理的财务收支指标,使财务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避免浪费。 制定合理的财务收支指标,需要结合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的特点。在支出方面,主管行政机构所拨的事业费实际上是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的稳定的、占比大的收入来源,在保证基本业务正常运转的情况下,应优先将其结余款项用于教学硬件和软环境建设,此外,部分科研项目经费通常可以依据课题情况适当的用于教学硬件和软环境建设。另一方面,可以采用教学成本的控制及资源共享的手段控制支出,对包括教学场所、教学设备、实验室等教学环境的投入进行评估,采用有效手段降低投入成本,并且开放教学资源的使用,提高其利用率。在收入方面,从制度层面,鼓励教师及部分有能力的学生组成课题组,研究轨道交通领域内的创新课题,以高职层次的科研现状,可以争取横向工程类课题,增加科研经费收入。 2.学生和利益相关者维度。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面对两部分目标客户,包括学生和利益相关者(包括家长、企业和社会大众等)。一方面,学生是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培养的主体,学生对专业教育的满意度从各方面影响着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的发展,学生部分的衡量指标包括学生对专业教学质量的满意度、就业率、就业后的收入水平等。另一方面,从利益相关者维度,家长衡量的指标为学生的就业情况、收入水平等;企业衡量的指标为劳动者的素质、知识结构及专业工作的适应性等,社会大众的指标主要为学校知名度及口碑。该部分的指标可以采用模糊理论进行定量评估。 3.内部流程维度。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的内部流程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使优质的教育资源一体化,进而集中优势资源加强专业建设。制定扶持性政策,提高精品课建设,增强创新能力,建立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特色优势专业。二是校企合作。加强人才市场的调研,并与企业沟通常态化,进而以就业为目标,进行订单式培养,使学生和利益相关者维度的评价结果较高。与企业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素质、知识结构及专业工作的适应性。三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目标设置以学生在获得毕业证书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为主。 4.学习与发展维度。平衡计分卡评价法是以某组织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质量评价的潜在性因素,实现该组织战略目标的基本驱动力为强调学习与发展。为此,要求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的领导层积极进行管理创新,包括引入ISO9001体系、进行定量化评估等手段,提高人员本身的自学能力,增强城轨交通专业的持续发展力和创新力。 学习和成长维度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教研人员的能力,在该方面应把教研人员的学术专著及学术论文、科研成果、参加过的培训等作为主要的能力评价指标。专业的领导领导层应该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以便于更好的计划安排、调度与沟通各类事务性业务。二是组织结构的建设方面。需要制定符合实际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及作业指导文件或规范;建立较长时间内符合现状的考核方案、监督管理机制,提高专业工作的运行效率。三是架构开放式公共学习平台。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共享各类网络教学科研资源,全面性、多元化培养教师的工作能力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其对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的归属感。 三、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构建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是一项复杂的大系统工程,通过对平衡计分卡的四个维度方面分析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将该思想应用在投入和产生两大因素中,对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进行研究。 (一)投入方面的因素 1.教学主体。现代教育理论中,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调动受教育者的内在驱动能力,使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增强其主观能动性,这是取得好的教育效果的最佳手段。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的教学中,教师设计教学大纲及教学细则,教学大纲让学生能够在仿真性环境下,自主探索教学目标任务,实验细则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帮助,学生在探索阶段完成后,通过实验细则的实施重构其知识体系。探索性过程中,学生为主体。故对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教学主体的投入,既包括教学主体,也包括学生主体。(1)教师主体。教师是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者,也是专业领域课程项目的设计者。专业教师的数量、专业水平的高低,是影响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该方面设计的评价指标如下:人员配置方面,包括副教授、教授占教师的比例、双聘人员占教师的比例等。业务能力方面,包括教学工作量、专项进修、顶岗实习等。科研方面,包括教改项目、工程项目、级别等。(2)学生主体。该投入体现在对学生管理进程的收入。设计的评价指标包括:对学生参加各类技能大赛的投入、学生实习、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的适应程度等。量化指标可以通过学生的获奖、实习的数量、岗位及工作时间等进行评价。 2.教学条件。教学条件保障了城市轨道交通专业教学活动的开展及良好成效。对该专业的投入主要包括对教学硬件和教学软环境的投入。硬件方面的投入包括:规划各专业课程适用的实验室、城市轨道交通方面的教学仪器、各类专业图书及教材、校外的实习基地等,对硬件方面的评价指标需从固定资产额度、使用效能、频率、数量、图书及教材的册数等方面开展。软环境的投入包括各种保障教学活动顺利实施的各种规章制度。 (二)产出方面的因素 1.人才培养:(1)从行业人员的供需平衡及学生规模角度,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培养的人才对社会需求的满意程度是衡量人才培养产出因素的重要指标。具体评价指标设置为: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曲线、在校城轨交通专业学生数、毕业生数量及就业率等。(2)学生的职业水平。职业水平是衡量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人才培养效果的另一重要指标。具体评价指标可以设置为:在技能大赛中的获奖情况及获取率、在企业顶岗实习的学生在该企业就业的签约率及毕业生被动更替就业岗位的频率等。 2.教改产出。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教学改革与提高教学质量工作程度是成线性关系的,该专业的教学改革,应按照该专业领域的技术条件、技术要求和岗位的任职要求推进,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有极大的帮助。具体评价指标设置为:教学改革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及模式的应用情况、教改课题组的教改成果及获奖情况等。 四、结论 综上所述,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教育质量评价对于提高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的教学水平,实现该专业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作为。它涉及了不同维度的多种指标,属于复杂的大系统工程。成功的实施基于BSC方法的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将对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的战略发展产生极其重大的、积极的意义。 城市轨道交通专业论文:高职院校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实训基地构建策略研究 【摘要】分析了高职院校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实训基地构建的重要性,并对校内外实训基地应具备的主要功能进行了简要的分析,进而重点从综合仿真实训基地、校企共建顶岗实习项目、加快建设“双师型”实训师资队伍、建立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等方面探讨了轨道交通专业实训基地的构建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 1构建高职院校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实训基地的重要意义 近几年,城市规模逐渐壮大,也加大了轨道交通的投资,这也使得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发展日趋白热化,也使中国成为了世界上发展最迅速的国家。该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多项目的投资,这也同样加大了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而在轨道交通的建设起步时期,对基础技术人员的需求量较大,在项目完成通车后则需要很多技术精通的专业人员进行检查维护。因此,对于这些人员上岗前进行综合性的实训锻炼,直接关系到后续交通的顺畅和安全。 高等职业教育也是我国教育事业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我国的教育体系完善也要兼顾于此。高职教育以学生就业为最终目标,以学生掌握知识、习得技能、锻炼创新能力为教学重点。因此,必须注重教学中的实践环节。高职院校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在校内外都建立了各自对应的实训场所,但是水平参差不齐,内容无聊乏味,学生对实践活动缺乏积极性,能力得不到提高,所以实训基地直接影响着该专业的发展。 2轨道交通专业校内外实训基地的主要功能 2.1 实践教学功能 实训基地为学生的系统化学习提供实践平台。具体可以参考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在实践操作中结合各项要素,并明确这些要素彼此之间的关系。第二,应当使学生体验一个完整的工作流程。第三,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收获“应用知识”,而不单是刻板得学习操作技能。比如该专业的学生在基体通过实训后,了解和掌握安检设备、自动焦检票机、BOM机和手持金属探测器等设备的操作,并学会这些设备的安装和调试等,弄清各技能之间的联系,切身体会整个工作过程。 2.2人员培训功能 实训基地不仅要提高给学生实训机会,也要对学校、社会和企业的各类工人、教师提供岗位技能的培训。按照不同的培训对象和培训要求,设计不同的培训方案,包括时间、地点、人员等,组织人员编写和选用合适的培训教材。培训过程应当按照培训计划认真实施,但在实际上岗操作时,可以环境的不同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完善,以提高实训的质量为目标,符合实际岗位的需求。 2.3职业技能鉴定功能 根据实训基地所拥有的技术和设备,向当地劳动部门提出申请,建立鉴定站所,已建立的鉴定站还能扩充工作的范围、提升技能等级等。这样对学生和社会人员都有资格进行技能鉴定,所颁发的资格证书也具有国家认证。除了对他们的工作或者再就业有帮助,还对实训基地名声的扩大有好处,也更有利于服务地方和社会。 2.4技术服务功能 实训基地拥有先进的师资队伍、硬件设备和流畅的信息通道,所以在专业研究、技术研发和推广方面可以发挥很大作用。应当创造更多有利的条件与企业合作,共同研究和开发应用技术,做到产学研相结合。由于当前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岗位技能需求的不断变化,迫使了职业教育加强教学的改革和完善,开设新的教学内容和培养新的职业技能。 3高职院校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实习基地构建策略 3.1校内学生实训基地构建--综合仿真实训基地 城市轨道交通创办校内实训基地的主要目的是为在校的学生提供交通轨道仿真模拟甚至是实训的场所,其最直接的作用就是能使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前就完成职业培训,提高工作能力,是学生向员工的转换桥梁。 城市轨道交通专业综合仿真实训基地主要通过图形图像、音频、视频以及虚拟实况、仿真设备等方法,辅以适量的实训演练,宏观规划、周密设计,打造一个多部门合作、包含多个土种、辐射城市交通多个领域的城市轨道实训考核基地。该实训基地可满足诸如通信控制、车辆维修、供电系统维护、运营管理等多种专业学生以及列车驾驶、车站执勤、调度等岗位员工的岗前培训、工作考核以及技能鉴定等。 实训基地在功能上可划分为三大区:1、列车驾驶、车辆维护检修以及乘务人员服务培训实训区;2、车辆调度指挥与行车控制仿真实训区;3、城市轨道供电技术实训区。 3.2校外实习基地构建--校企共建顶岗实习项目 顶岗实训,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实操中掌握工作流程,在工作中感悟社会,还能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感受企业文化、领悟企业精神,同时也能在实操中锤炼自己的专业技能,为就业增加砝码,提高就业竞争能力。除此之外,学生在工作的过程之中需要与人交往,和同事之间相互协调配合,这无疑培养了学生的社交、组织、协调的能力。所有这些都让学生真实的了解了自己将来要从事的主要内容和岗位要求,完美的实现了学校到社会的过渡,学生到员工的转化。顶岗实习无疑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的一条途径。但是顶岗实习需要有前瞻性,需要学校和企业深度合作、内涵发展,对相关项目应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共同制定施行。 校企共同建设的顶岗实习项目先后经历三个阶段,分别为共设、共训、共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校企共设阶段,指由学校和企业调拨专业人员组成教学委员会,以市场调研为手段,综合分析,专业定位,最终制定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教学委员会的成员综合考虑学生专业知识、能力素质以及企业岗位要求等制定相关的课程体系,通过座谈、调查问卷的多种形式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从而制定出切合学生实际需求的顶岗实习指导课程。 第二阶段为“校企共训”,这一阶段包括专业知识培训以及实操技能训练两大部分,在次阶段学校和企业要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学校主要负责专业知识培训这一大块,学校教师应该把企业岗位所需求的各种专业知识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加以讲解传授。企业主要负责实操技能训练这一部分,企业有义务为合作学校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顶岗实习岗位,使学生能够有机会去进行实际操作训练,检验和运用在学校所学得的专业知识。在这一阶段,学校和企业之间虽然分工明确但也要相互监督,互相合作,探讨并不断完善顶岗实习这一人才培养模式。 第三阶段为“校企共评”阶段,在完成了前期两个阶段之后,学校和企业都有必要对顶岗实习项目进行定性与定量的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对方,认真分析考核结果,不断反思和修正顶岗实习的实施方案。 3.3加快建设“双师型”实训教师队伍 实训基地水准高低不仅仅需要一流的硬件设施,譬如足够的实训场地与规模、先进的训练设备、超一流的管理运营体系等;更需要一流的软件设施,包括一流的师资队伍、规范且符合企业需求的实训教材、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体系。 作为轨道交通专业实训教师,首先要明白实训基地的培养目标是什么,教学设计与教学活动都要围绕这一培训目的开展进行。因此就要求轨道交通专业的实训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专业理论知识,还要为学生讲解、指导具体的操作方法甚至是示范操作过程。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中,应该创设情境,通过具体的生产案例还原生产的实际过程,所有这些都要求教师不仅要参与科研,提高专业知识水准,还要注意实操能力的培养,做到不仅能“动嘴”还能“动手”。 但是,当前轨道交通专业的实训教师,大多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但是操作技能欠缺,那么如何改变这一情况,提高教师的实操能力呢?我们采取了多种举措,其中包括不定期的以企业合作安排有条件的教师去企业实习,对愿意去企业挂职锻炼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另一方面,招聘具有丰富实操经验的企业技术人员到实训基地的教学一线,不定期的邀请优秀的企业技术人员来实训基地进行现场实操示范,指导学生实训,讲授实操经验。经过学校的多方并举,既对师资起到优化作用,也提高了教学的整体水平。 3.4建成职业技能鉴定中心 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应该充分发挥学院雄厚师资、实训的设备种类齐全、技术领先等优势,当仁不让成为城市轨道交通多工种职业技能的鉴定中心。从而使尽量多学生在校期间就具有应有才从业技能,拿到从业资格,能够毕业就能从业。与此同时,学校也应该密切与企业的协调互助,相互结合,共建技能鉴定中心,由企业专家在鉴定中心担任考评员,严格把关技能考核。 城市轨道交通专业论文:高职院校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专业项目化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 摘 要:我国高职院校近几年大力进行项目化课程体系建设工作,项目化课程的建设旨在提高高职学生知识及能力素质,为国家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对城市轨道交通技术人员的需求也日益增大。为了更好的培养城轨专业人才,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专业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也进行了项目化课程体系建设。该文从项目化课程体系建设的背景、项目化课程体系的构建、项目化课程的建设等方面详细的介绍了城市轨道车辆专业项目化课程体系建设的过程及意义。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专业 项目化课程体系 项目化课程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已经是国家拉动内需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城市轨道交通一线技术人员的培养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城市轨道交通一线技术人员中绝大部分为技术型蓝领,提高技术工人的相关技能和综合素质是摆在高职教师眼前的问题。想要提高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素质,就要设计一套完整合理的课程体系,从目前的形势看,项目化是最适合的一种课程体系。该文将结合长春市轨道交通来谈谈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化课程体系的建设。 1 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核心课程的设置 课程体系的建设要以职业生涯为目标,以职业能力为基础。这就对校企合作程度和深度提出了强制性的要求。长春职业技术学院轨道分院与长春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在这方面建立起了良好的合作机制。学院教师与企业工程师通过对学生就业岗位的分析确定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专业的课程内容。而想要学生提高职业素养和能力,就需要科学的建立项目化课程体系的基本步骤。 首先,项目化课程体系所设计的项目要覆盖整个工作领域,要承载该工作领域所需要的所有知识,遵循工作逻辑设置课程结构,按照一定的线索对项目进行划分,按照工作任务的相关性来组织课程,按照完成项目(工作任务)的需要来组织知识,将以往多个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巧妙地融于项目之中,让学生将各种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全面地体现工作体系的特征。具体的建设步骤包括以下五步:第一步,定位专业面向的岗位;第二步,根据专业相应工作岗位及岗位群实施工作任务分析;第三步,根据工作任务分析确定岗位职业能力;第四步,根据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来进行课程设置;第五步,开发项目化课程体系支撑文件。 当然,项目化课程体系不是将所有的课程都项目化,而是将能够提高学生素质,适应岗位需求的内容项目化。例如拓展课程和公共基础课程就不是适合项目化的学科。经过反复的研讨和分析,针对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所应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确定了核心课程,其针对的职业岗位和具体学科见表1。 2 项目化课程的建设 项目化课程体系是指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的统称。因此,项目化课程是项目化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 如何建立项目化课程。首先,要设计项目或任务,而项目或任务应是以行动为导向,以任务为载体的。例如城市轨道交通《车辆驾驶与管理》课程设计了列车驾驶与列车故障处理两大项目。两大项目下又包含若干任务。这其中打破了原有内容对知识的序化,将原有学科体系中运行安全和通信信号的相关知识放入项目中构成项目化的课程。再比如说《传感器与自动检测》课程,该课程是将传感器、电工电子技术、电子元器件识别与焊接课程相结合而构成的。根据其原有的课程内容设计了七大类二十一个项目,每个项目都包含任务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实施、任务总结的步骤,可以使学生对该学科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项目或任务设计完成后,应制定相关的教学文件。如“任务书”、“课程标准”、“多媒体资源”、“教案”等等。以上这些都是支撑项目化课程体系的相关文件,也是必不可少的内容。 3 城轨车辆专业项目化课程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化课程体系建设归根结底可以用四点来概括。 (1)任务优先。任务优先是指项目化课程体系设计首先要围绕任务需要设置课程,然后再进一步设置需要延伸或作为其支持条件的课程。 (2)项目分解。项目分解是指在以任务为参照点进行课程设置时,应结合项目对任务进行分解以确保任务的独立性。 (3)目标唯一。目标唯一是指项目课程体系设计中计划设置的课程必须有独立的核心目标,且只能有一个核心目标,目标模糊或存在多元目标的课程并非真正的项目课程。 (4)经验递进。经验递进是指当被设置的课程确定以后,应按学生的经验发展顺序编排课程的实施顺序,使课程与学生曾经的自身经验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建构学生的知识体系。 以上所述是该研究者对城市轨道交通专业项目化课程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对于城市轨道产业人才的培养可谓任重而道远,我们应不断的调整和优化课程设置与建设,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轨道专业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城市轨道交通专业论文:一体化教学法在城市轨道交通专业中的应用 摘 要 地铁行业在我国方兴未艾,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施以一体化教学,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掌握好技能,无疑会受到地铁公司的热烈欢迎。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一体化教学;技能型人才 1 引言 城市轨道交通是我国近十多年才开始快速发展的一种交通方式。依据国际城市轨道交通职业人才配备标准,每建设一公里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至少需要60名管理及技术人员;每开通一条地铁线路,需要各类专门人才1000余人。纵观我国轨道交通专业现状,大致上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培养城市轨道交通规划、设计、运营管理与控制所需的高端工程技术人才,另一类是培养一线技能型人才,即中、高职类院校。本文主要讨论一体化教学方法在中、高职类院校城轨专业中的应用。 2 一体化教学方法应用 一体化教学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本位,以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求,适应轨道交通新技术发展的需求。但是,目前一体化教学方法在城轨专业中的应用不多,对这种教学方法的探讨文章也很少,主要受限于该专业一体化设备投资巨大及实现困难等因素的影响。在具备了实训环境后,笔者经过一段时间的一体化教学探索,初步累积了一些授课方法。图1是笔者在上课过程中使用的一体化教学过程。 在进行本次实作课程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烟烙尽灭火系统的理论知识。下面分别就每一步骤进行介绍。 1)准备阶段。在上课之前,依据企业的6S管理模式,整顿学生的仪容仪表。作为运营管理人员,在工作中要求着工作服,因此在学校中就养成统一着装的习惯。接着整理实训环境,实训设备、工具是否摆放整齐、有序等。 2)资讯阶段。为了能够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以2003年韩国大邱市地铁火灾事故为案例,通过对火灾现场的照片展示及对事故产生的严重后果解说,指出消防安全的重要意义,引出本次课题。 采用案例法引入课题,主要基于两方面考虑。首先,案例展示直观、生动,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令人信服;其次,通过精选案例,能够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研究和表达,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中去积极思考,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案。英国文学家劳伦思曾这样评论案例法在教学中的作用,他说:“一个好的案例就像一辆载满货物的车辆,把现实中发生的问题运送到教室来。”根据建构主义课程观点,强调要用真实的故事呈现问题,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启发学生思维。 3)计划阶段。将学生分组,以抽签的方式确定每组的任务,签上写明三个具体的任务:自动控制模式演练,手动控制模式演练和应急机械手手动控制模式演练。抽签的方式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4)决策阶段。组内成员进行角色分工,提前给学生制好分工表格,如表1所示。指导学生分工明确后将相应的姓名写在最后一列,方便下一步的考核。分工完成后小组内成员讨论确定本组的演练方案。这个阶段所需时间较长,因为学生需要将所学理论知识与所饰演角色恰当地进行结合,并设计好各自的演练场景。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做好巡回指导,如对不同职务人员在工作中的职责、工作的场所等进行指导。 5)实施阶段。该环节中学生将所准备的内容进行展示。这个过程是最精彩的环节,有些知识可能是课本或教师没有涉及的内容,但是学生在展示的过程中却提到了。比如在上这堂课时,演练手动控制模式的小组加入了这样一个情景:“一名乘客在撤离时,匆忙中将钱包掉在了地上,在浓烟滚滚的情况下,他一边捂着嘴,一边忙着捡钱包。我们的站务员赶紧跑过去,一边劝阻,一边引导其离开现场。”这一情景,既增加了趣味性,又充分凸显了消防理念:人身安全重于一切!这一设计是笔者不曾想到的,而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从上述情节可以看出,这个环节的拓展空间很大。展示过程中尽可能让学生自由发挥,教师不要做太多的干涉,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为以后的课程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素材。 6)评价阶段。选择何种评价方式,对于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激发以及能否体现本次课所要达到的目的非常重要。选择评价方法的指导思想就是以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整合后形成的综合职业能力作为行动导向,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的,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的过程。每一次一体化评价的结果都要对学生的整体成绩产生影响。笔者采用的评价方案如表2所示。 3 总结 通过以上一体化方法的应用,能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并能够真正地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及时转化为技能应用,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使其掌握得更牢固。对于城轨专业来说,实施一体化教学,需要较大的设备投资,并且各地的地铁行业所选设备厂家、型号各不相同,因此在建立实训基地时,要充分考虑本地区地铁行业的现状,做好取舍。相信一体化教学方法在实践的检验中会越来越完善,对学生和轨道行业来说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城市轨道交通专业论文:城市轨道交通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摘要:近年来,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飞速发展,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应用型人才需求量激增。由于城市轨道交通行业采用国内外当前最先进的设备和高新技术,因此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专门理论知识和智能化的操作技能,而如何更好的培养此类应用型专门人才是各铁路院校及中职学校亟待解决的教改课题。因此以城市轨道交通概论课程为例,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专业特点、岗位要求,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进行改革和创新,以期在提高学生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概论;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改革 城市轨道交通作为一种公交化、容量大、节约环保且不受地面交通环境影响的一种城市公共交通方式,在缓解城市交通拥堵、低碳环保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截止到目前,我国已批准36个城市的轨道建设规划,里程6000多公里。目前为止,我国已有18个城市开通了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总运营里程2100多公里。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特大城市,基本形成网络化运营系统,取得了较好的网络效应;天津、武汉、南京、成都和重庆、苏州、长沙等城市形成了基本的网络,城市轨道交通已成为人们出行中不可缺少的方式。 依据国际城市轨道交通职业人才配备标准,每建设一公里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至少需要60名管理及技术人员;每开通一条地铁线路,约需要各类专门人才1000余人。由此可见城市轨道交通类职业人才的巨大需求量,同时由于城市轨道交通行业采用国内外当前最先进设备和高新技术,因此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提出了更多、更高的需求。如何培养出城市轨道交通行业所需的具备专门理论知识和智能化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成为中职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以城市轨道交通的专业基础课程“城市轨道交通概论”为例,探讨如何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课程定位 《城市轨道交通概论》是城市轨道交通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它为城市轨道各专业的学生学习城市轨道相关专业课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本课程在专业认识实习的基础上,使学生对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及其各子系统之间联系,以及各子系统中设备的构造及功能进一步掌握,使学生对整个城市轨道具交通系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并形成一个系统化的概念,为学生学习后续《城市轨道交通供电技术与应用》、《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与信号》、《区间信号自动控制》等专业课程相衔接,为后续核心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城市轨道交通概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生活当中,我们的学生应该或多或少与城市轨道交通打过交道,虽然还有很多的城市未建设地铁等城轨交通,但起码大家都应该以旅客的角色与铁路打过交道,城轨交通与我们的铁路存在着许多相似的地方,学生对整个的运输流程有大体的了解,加上城市轨道交通概论讲授的对象很具体,学生应该会对这门课程很感兴趣。但由于传统教学模式过多依赖理论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加上课程包含内容多,学时少,老师采取满堂灌、填鸭的方式教学,与学生互动少,学生被动的接受来自每堂课的大量信息,使学生丧失了原有的学习兴趣。要改变这种僵化的局面,必须要本着“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为原则,强调知识的实用性和使用价值,尽量避开高深的理论知识,侧重讲解其在实际解决问题中的使用意义,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进,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进行改革与探索,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城市轨道交通概论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 ㈠转变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 城市轨道交通是一种较为新型的交通方式,为此,课堂的教学内容必须紧跟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最新方向,确定“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对课程内容进行及时更新,根据学生职业发展趋势的调研,将地铁各子系统采用的最新技术、模式和管理知识纳入教学中,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学生以后的职业岗位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样才能更好的满足新形势下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人才需要。 ㈡结合专业特点,改革优化教学内容,构建适合岗位能力要求的课程目标 针对中职教育的特点,学校坚持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教学理念,课程改革应始终围绕学生的岗位定位和职业岗位能力进行,使学校的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和岗位定位无缝结合,课程目标与就业目标直接挂钩,从而实现学生顺利就业。 在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新形势下,结合本校专业的特点,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上进行了相应的优化调整。选用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和广州市地下铁道总公司组织编写的城市轨道交通岗位技能培训教材“城市轨道交通概论”作为教材。该教材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城市轨道交通各系统的组成、设备主要功能以及运营组织,适合城市轨道交通各专业使用,尤其是城市轨道交通行业新员工及国内外相关专业院校在校学生的教育、培训。由于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多,工种杂,因此根据专业、工作岗位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对于机车车辆专业的学生应重点讲解车辆章节的内容;对工程专业的学生应以线路、轨道、路基、桥隧建筑物、车站、维护施工组织等内容作为重点;对电气化供电专业的学生应重点放在供电系统章节;对城市轨道交通信号专业的学生应以通信与信号系统、车站联锁和区间闭塞等内容作为课程重点;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学生应重点讲述行车组织、乘务组织、客运组织、票务组织等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组织相关的章节。这样针对各专业有侧重点的讲解课程内容,既解决了课时少的矛盾,又为个专业后续的专业课学习打下基础,提高学习效率。 ㈢教学方法改革与应用 由于“城市轨道交通概论”课程的内容相对比较枯燥,而且有很强的实践性和专业性,与我们的城市轨道交通联系也非常紧密,理论性的概念很多,依据该课程特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实际特点、教师自身的素质以及教学条件环境,采用下面的教学方法可能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较好的改善教学效果。 1、案例研究学习法 采用案例教学法①进行教学,从实际案例出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采用此教学方法,一般有三个步骤,首先按大纲选好案例,设计好问题;接着是案例的分析讨论阶段,教师在此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得出正确答案;最后是案例讨论过后的总结阶段。 本课程比较典型的案例主要分为客运组织和列车组织两大块。客运组织核心知识点又可分为安全管理、运营管理模式、车站组织、票务管理、乘务管理五个方面;列车组织核心知识点可归纳为列车组织方案、线路能力提高、列车控制三个方面。针对每个方面设计一个典型案例,通过同学们对典型案例的分析讨论,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出知识点。另外根据课程特点以及将来岗位能力要求,在讲到非正常情况下的行车组织时,可把学生进行分组,分别代表不同的岗位职工,各司其职,共同完成非正常情况下的行车组织工作。这种角色扮演的互动式教学方法,学生亲自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在“游戏”当中学到实用的专业知识,比起教师在课堂上单纯的讲收到的效果要好的多。 2、合作式讨论教学方法 合作式讨论教学方法②是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引入师生点评法。在教学过程中,以学习小组为教学基本组织形式,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彼此协调的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对表现好的小组进行奖励。在本课程中,结合学生以后的就业岗位,可以将车站客运组织作为合作式讨论主题。以平常生活中学生们比较熟悉的一个车站为例,讨论如何进行车站的常规客运组织以及大客流的客运组织,将同学们讨论后的意见归纳形成如何进行客流组织的知识点,给出在实际中车站是如何进行客流组织的,再与他们得出的结论相比较,表扬其创新点,对其中的不足进行鼓励,给他们信心。 3、现场教学法 “城市轨道交通概论”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课程,单凭书本上的一些简单示意图,学生是很难想象出其实际结构,对后面的专业分析更是难以理解。在讲解机车车辆及工作原理时,可借助模型现场进行拆、装,既便于老师教学又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在讲解线路及设施时,可带学生去实训场地现场教学,实实在在的实物摆在学生面前,既避免空洞的概念解释,又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消除抽象的想象,改善了教学效果。 “城市轨道交通概论”同时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伴随理论课程的教学进度,可借助实验室进行实践操作,现场教学。课堂上,老师对接触网、车站联锁设备等内容进行必要的讲解之后,可带领学生去实验室进行实践操作,现场教学。这样既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㈣教学方式、手段改革与应用 “城市轨道交通概论”课程内容多且枯燥,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为了让学生对课程感兴趣,因此必须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借助切当的教学手段增强课程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采用多媒体教学 对于“城市轨道交通概论”这样的专业基础课程,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很难满足课时少、课程内容多的要求,因此采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是必须的。通过幻灯片、相关视频、动画等方式,使教学内容图文并茂,模拟实际情景,给课堂带来新的活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 在讲述道岔的组成时,可将道岔的组成做成动画嵌入到多媒体教学当中,这样可以让学生直观的认识到道岔的各个组成部分;在讲述车站联锁时,可在教学课件中,插播“集中联锁”的视频,让学生直观的了解联锁设备及其工作工程,从而更好的理解并掌握联锁的概念以及联锁设备的作用。 2、借助网络资源,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由于城市轨道交通技术发展特点快,教材内容难免跟不上学科的发展,可以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下载大量的图片、动画、视频等,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使学生及时的了解到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学习到最新的专业知识,为学生以后工作岗位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借助于网络搜索工具,可以很方便地搜集到各地地铁的发展规划及最新的建设情况;对于已开通的地铁,可以从网上了解它技术特征、线路图、开通时间等信息;在网上还可以了解到世界各地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状况,以及其他与地铁相关的资料如自动车钩、盾构法隧道等;另外网上的城市轨道交通论坛,该网站资源内容非常丰富,学生可以自主的浏览学习感兴趣的内容,又可以和不同工作的职工进行互动。可以说网络是学习“城市轨道交通概论”最好的老师,它不仅可以为学生排忧解难,而且可以开拓学生的眼界,丰富所学知识。 四、教学改革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推广使用上述教学方法和手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学内容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结合专业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打破了以前“城市轨道交通概论”所有专业不分侧重点的教学,形成了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 第二: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断改进,采用合作式讨论以及案例教学方法并借助实物模型、多媒体课件、视频、动画等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第三:随着学校实训基地和实验室的逐步完善竣工,利用现场教学的方式,不仅巩固了理论知识,而且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为后续的学习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网络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网络资源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尤其网络论坛的互动功能,既拓展了学生的眼界,也让他们对以后从事的职业岗位有所了解,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城市轨道交通概论”是一门内容丰富、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经过不断地探索和研究,获得了一些体会即必须结合专业特点和工作岗位技能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优化;采用适当的、灵活的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课件、实验室、实训基地等手段教学,丰富教学内容,加大课堂教学信息量,注重理论联系实践,方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为学生后续专业学习及以后的工作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网站类论文:健康类网站企业用户价值共创机制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可穿戴设备等新兴技术的不断涌现,给传统健康产业带来了新的契机。为此,首先对价值共理论及健康类网站基本概念进行梳理,其次从健康类网站构成要素及健康类网站价生态系统进行概念的界定,最后从健康类网站价值共创的过程中对健康类网站价值共创进行探讨。 关键词:健康网站;健康类网站;价值共创 1引言 近年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可穿戴设备等新兴技术的不断发展,给健康产业带来了新的契机,健康类网站由于其具有跨时空性、可交互性、对资源强有力的整合性等特点为解决“看病贵”、“看病难”等问题提供了新的方向。政府为推动其发展,近年来提出多项有利政策。例如,2014年的《互联网食品药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2015年的《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等都对相关内容有所提及。 科技的发展和政府的支持极大的推动了健康产业的发展,大型互联网公司和传统医疗保健行业都在此展开尝试。但目前大部分健康类网站仍处于市场探索期,对价值创造方式仍处于探索阶段,并没有将健康产业网络中的各方价值进行连接实现价值共创。同时,有关价值共创理论的应用研究主要在传统服务领域,在互联网方面主要集中在社会化商务、社交网络方面,在健康类网站方面的研究属空白状态。因此,本文将对健康类网站中主体间关系进行梳理,找出各主体之间价值触点,以此来对健康类网站中的价值共创机制进行研究。将对我国健康类网站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2相关理论简介 2.1价值共创理论简介 价值共创思想最早产生于19世纪,主要见于服务经济领域。Storch(1823)曾表明,服务过程需要生产者与消费者共同合作。而最早提出价值共创一词的Fuchs(1968)认为消费者是价值共创的重要生产因素。 目前,价值共创理论共有两大分支,其一是以Prahalad和Ramaswamy为代表的基于消费者体验的价值共创理论。该理论认为价值共创贯穿于整个消费体验过程,企业通过为消费者提供体验场景,让消费者在场景中创造出体验价值,双方通过持续的异质性互动和对话,以一种合作的方式为自己和对方创造价值。另一分支是以Vargo与Lusch为代表的“服务主导逻辑”(S-D逻辑)的价值共创理论。该理论认为一切交换的根本是服务,消费者具有操纵性资源,是价值的共同创造者。该理论关注使用价值,是消费者在使用产品和消费服务等资源的过程中通过与生产者之间的互动共同创造的价值。 两种理论虽然在范围及角度方面存在差异,但都肯定了在价值共创过程中各相关主体尤其是消费者在价值共创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并且各方的合作与交互是实现价值共创的基础。这与本文研究内十分相关,本文将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 2.2健康类网站 2.2.1健康类网站概念 健康类网站是将与健康有关的各方在互联网上的集结,将其生态圈中的参与者(如医生、患者)、组织机构(如医院、保险、药企、金融机构等)及技术资源等整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基于共生环境般的开放式价值共创的健康生态圈。它是基于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将健康产业中的资源整合到平台中来,各方以一种互利共赢的形式共同存在。健康类网站上整合的内容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健康信息和健康产品或服务。 2.2.2健康类网站参与主体 健康类网站旨在以人为本,围绕个人或特定群体的生理、心理、精神及社会、环境、家庭、人群等方面医疗健康需要,将现实或潜在健康需求者、医疗机构、医生、健康终端设备提供商、医疗设备提供商、内容提供商、医药保健品公司、药店、医疗金融机构等参与主体整合到平台上来,以最大化的满足相关群体对健康各方面的需求。网站上的各主体之间协同发展,实现价值共创。 本研究中健康类网站的参与主体分为以下几类。现实或潜在健康需求者是健康类网站的核心要素,是健康类网站价值共创的起点,网站上的其他构成要素均围绕着该要素而展开。健康终端设备提供商提供的产品主要包括可与智能终端建立连接的健康检测设备和能够对健康数据记录的可穿戴设备等。金融机构是在医疗、养老等国家基本和补充医疗体系之外,在健康领域内提供专业性金融活动的组织机构,医包括保险公司、疗投资公司、众筹公司等。 2.2.3健康类网站生态系统 健康类网站是在当今网络发展和新兴技术不断涌现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与此同时,行业规范标准以及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构成了健康类网站生存的外部环境。因此,尝试提出健康类网站生态系统,如图1所示。 3健康类网站的价值共创 从健康类网站的最终出发点来说,其价值增值最终还是要以患者为中心。健康类网站将健康资源在网络上的有机整合,可实现医生患者对接、产品买卖对接、服务供求对接、倾诉倾听对接、保费投资对接等内容,打通了健康链条中的各个环节,为患者提供了从健康咨询到产品及服务的一站式购买体验场所。同时健康类网站也为其他利益相关方提供引流、大数据支撑体系、社区运营等功能,帮助相关用户找到目标客户,为患者提供更具针对性的产品与服务,实行精准营销,不但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同时也为利益方获取了更多的利益。在此,笔者将从以医患之间的价值共创、产品买卖双方价值共创、服务供需双方价值共创、患者之间的价值共创以及金融机构与患者之间的价值共创五个方面对健康类网站的价值共创机制进行研究。健康类网站价值共创机制图如下: 3.1医患之间的价值共创机制 医生是医药卫生知识的拥有者,其具有为患者提供服务的能力。患者是医疗知识的需求方,需要医生提供专业的医疗知识和服务。医生与患者之间的价值共创主要由信息咨询、诊断和开具处方三个环节组成。 在信息咨询方面,首先医生可将医疗病例、用药事项、健康常识等内容整理成相应的文章在健康类网站上,患者则可根据需要通过在线浏览,关注公众账号,订阅电子邮件等方式对信息进行获取。其次医生可组团队录制健康方面的视频讲座,通过各个平台向患者推送。再次医生可以在留言板上对患者的留言进行回应。最后双方根据需要进行在线互动交流,对患者的问题进行实时响应。 在诊断方面,患者可将有关疾病的信息通过文字描述、照片、动图、视频等形式上传到网站,医生则根据患者提供的相应内容对患者所患疾病进行界定,若患者提供的信息内容不够充分,则患者需要根据医生要求对疾病信息进一步描述,或者选择在线语或视频等方式进一步交流,获取疾病信息,进而医生对该患者提供参考建议或对疾病进行确诊或。 在开具处方方面,医生根据前期的诊断情况开具处方,处方可以以链接、文字描述、图片等形式至网上或者通过电子邮件、短信等方式将处方内容发送给患者。 因此,在健康类网站上医患双方通过信息咨询、在线诊断以及在线开处方等方面实现了双方供需的对接,实现价值共创。 3.2产品提供方与患者的价值共创机制 健康类网站上产品主要包括:医药、医疗设备、保健品等。而购买方是以患者为主的健康产品需求方。健康类网站上产品买卖主要有产品展示、在线咨询、物流配送等环节。 在产品展示方面,企业需要通过图片和文字对产品的价格、功能、使用说明、产品讯息、包装、规格、条码等内容进行详细说明。患者则可以通过站内搜索、疾病分类导航、产品分类导航、企业分类导航在网页上进行相应的浏览或是通过在终端App对产品进行在线查询。 在线上咨询方面,对健康产品功能、产品细节、产品价格等方面不是很清楚的用户,健康类网站还提供在线留言板、即时在线咨询的功能,患者可将相关疑问进行留言或在线咨询,相关人员则会对患者的问题进行专业解答。 在物流配送方面,用户可通过PC端或是移动终端选择物流配送方式,之后产品会通过患者选择的物流公司传递到患者手中。如此一来,患者可以足不出户能够在网上享受专业化的诊疗并进行健康产品的购买。 3.3医疗服务机构与患者的价值共创机制 医疗服务机构可充分利用线上资源,提供线上信息服务、预约挂号、报告查询、消息提醒等功能。 在信息服辗矫妫医疗服务机构可将医院介绍、新闻信息、医生团队、健康常识、联系方式、交通路线等信息在网站上进行,患者则通过电脑、手机以及其他移动终端等途径进行信息的获取。同时,患者可利用在线咨询与医疗服务机构人员在线沟通,以获取相关的健康知识和相关问题解答。 预约挂号是医疗服务机构目前提供的主要的服务之一。门诊挂号系统中统一管理门诊预约挂号资源,微信、支付宝、APP和官网共享同一号源池,使各个平台实时同步可预约的资源信息。患者就可以利用以上平台办理专家预约和门诊挂号。通过后台医院管理人员可根据预约及挂号的情况进行出诊资源的调配,患者方则可根据当前门诊预约挂号的情况合理安排就诊时间。 在线查询方面,患者在挂号前,可利用网络(PC端或移动端)对出诊专家、当前预约情况等进行了解。就诊后,医疗机构将患者的就诊信息、检验报告等内容以图片、文字形式发送到患者的微信、APP、电子邮件、网站账户中,患者则通过以上平台对相关信息进行查询。 在健康管理方面,就诊前服务机构根据患者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数据进行分析,在就诊前提出疾病预防建议,在就诊后给出身体恢复策略。患者则可以订阅的方式对这些信息进行接收。 3.4患者之间的价值共创机制 健康类网站提供了在线社区、即时通信的功能,在功能模块中患者之间可以通过交流互动,可进行知识的共享,患者之间的相互鼓励,找到归属感和责任感等方面的价值共创。 在知识共享方面,患者可通过在健康类网站中互动将疾病的诊断、医生的诊治、药品的使用以及生病期间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等经验性知识和医疗知识以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方式与其他患者进行共享,知识的分享可以满足患者对相关医疗知识学习的需要。通过该平台有利于患者的知识积累并可对疾病尽早预防。 在相互鼓励方面,由于患者有相似的经历,因此各方能够相互理解与相互支持,这种理解与支持能够给予成员更有勇气的去面对疾病。患者在交流的过程中可相互鼓励,相互之间的鼓励有利于患者减少得病之后孤立无援的恐惧感,提高患者对疾病治疗的信心,配合医疗工作者的工作,采用补充组合疗法,改变患者的行为方式,积极接受疾病的治疗。 在归属感与责任感方面,健康网站提供了一个平台,将具有类似疾病经历的患者联系在一起,将自己想法、感受、经历和情感变化彼此分享,让参与其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感受到自己是团体中的一员,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而患者之间的互帮互助也使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提高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3.5金融保险机构与患者之间的价值共创机制 金融保险机构与互联网医疗的融合已成为大势所趋,但目前融合还处于初级阶段,金融机构与患者之间的价值共创主要体现在健康管理方面,使传统保险公司的结果服务转变为过程服务。健康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疾病预防和慢性病管理两个方面。 在疾病预防方面,金融保险公司为其客户提供移动终端应用、可穿戴设备来长期实时监控客户的健康状况,将用户的饮食、运动、走路等生理数据收集与分析,计算出用户健康状况等信息,并对存在健康风险的行为进行干预,帮助用户培养与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能够有效控制用户患病的几率。既提高了用户的健康水平又降低了保险公司的理赔可能性,实现双赢局面。 在慢性病管理方面,对于已经患有慢性病的患者,将可穿戴设备收集的数据和患者上传疾病数据及饮食信息传至医生,医生通过反馈信息对客户提供医疗建议和处方,从而对患者的日常行为进行干预,使患者的健康状况朝良性方向发展,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从而减少患者的健康费用支出,降低保险公司的理赔金额,实现价值共创。 另外,保险公司还可参与到健康类网站中来,由于大量健康数据的支撑,保险公司更能了解客户需求,在产品设计效率上、产品设计精准度上以及产品定价准确度上都得到了提高。由于降低了理赔金额,在保费上也会有所降低,将会使更多的客户获益。 3.6平台提供商与网站各方之间的价值共创 平台供应商与健康类网站各方的也存在价值共创。可按照参与者的类型将价值共创分为用户(患者和潜在患者)与平台供应商之间的价值共创,医生与平台供应商之间的价值共创,组织机构与平台供应商之间的价值共创。 平台提供商将健康相关资源在健康类网站上进行整合,提供了前期的信息咨询,中期的挂号问诊以及后期的保险理赔等一站式的健康服务,既节约了用户的时间,又给用户带来了良好的用户体验,降低了用户的货币与非货币成本,从而为用户创造价值。而用户的良好口碑能够对平台起到宣传作用,为平台提供商提创造了更多的利润来源。 对医生而言,平台提供商为其提供了网上诊治的机会,医生可与患者或潜在患者在平台上进行深度交流并对患者情况进行持续跟踪,能够让医生获取有关患者的详细信息,加深医生对疾病信息的了解,有利于医生提出精准的治疗方案,提高医生的诊治实践能力。进而在提高医生知名度、加深论文研究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对推动作用。而医生能力和知名度的提高则会给平台带来更多的流量,提升平台知名度,从而为平台提供商带来更多的利益。 首先,平台提供商为健康产业中的各机构提供了推广的平台。在健康类网站上,各机构可对其产品和服务进行宣传,提高品牌知名度。其次,健康类网站为 平台上的用户提供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为各机构提供 健康数据来源。健康机构可对在线的大量健康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对产品、服务进行的精准定位与定价以及产品、服务的精准研发与营销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同时,平台提供商可按其为机构提供服务的广度与深度收取相应的费用,双方实现价值共创。 4总结 随着网络技术和新兴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健康认识的不断提高,健康类网站必将成为一个发展趋势。我国健康类网站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目前我国健康类网站的发展处于初始阶段,平台各方价值创造并不清晰,这些对健康类网站发展。本研究从平台各参与方的需求与供给的角度对健康类网站价值共创机制进行梳理,从医生与患者、患者与产品提供方、患者与医疗服务机构、患者与患者、患者与金融保险机构以及以上各方与平台供应商多个角度对健康类网站的价值共创机制进行探讨,希望可以为我国健康类网站的发展提供参考。 网站类论文:电商网站中面料商品的情感语义自动识别和分类 摘要:图像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根据图像所表达的情感进行分类是非常有必要的。针对面料情感在电商网站中的自动识别进行研究,提出了一种自动识别面料图像情感的方法,进而实现在电子商务网站中面料商品按情感进行分类和排序。在面料图像情感因子空间以及支持向量机的情感语义识别研究基础上,通过对图像特征提取及分类算法和动态链接库技术研究,开发了基于Web的面料图像情感语义识别模块,实现上传面料图像自动识别其情感,并将其应用到了电子商务网站中。 关键词:面料图像;情感语义;电商网站;自动识别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基于语义的图像检索研究领域中,情感语义检索是其重要的一个部分[1]。现有的图像分类方法大多依据图像的视觉特征的相似性进行图像分类,大多没有考虑情感的影响和作用,这不能满足用户的真正需求,将图像按照情感语义进行合理的分类,会大大提高基于语义的图像检索性能[2]。 不同的服装有不同的情感表达,服装面料也有自己的情感,消费者在购买服装时会根据自己的情感需求选购商品,服装设计师在设计服装时,也需要考虑面料所表达的情感 [3]。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使人们越来越多地选择线上购物,人们通过电子商务网站可以轻松购买千里之外的商品,大大缩短了消费者与商家的距离,消费者可以方便地通过网络与商家进行交流,而在网络上从大量的信息中筛选出自己想要的商品则需要对商品进行合理的分类[4]。 本文针对面料情感在电商网站中的自动识别进行研究,提出一种自动识别面料商品情感的方法,进而实现面料商品按情感进行分类和排序。在之前的研究中[5-8],我们已经将面料的情感分为七对语义相反的情感词,通过对面料图像的颜色、纹理等底层特征提取,采用SVM支持向量机技术进行机器学习,得到情感因子值,再根据公式计算出情感的定量描述值。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就是对面料图像的情感自动进行识别,并将这一识别技术应用到电商网站中,使人们可以方便的根据自己的情感选择面料。通过提取图像的底层特征以及研究分类算法,本文最终开发了一能够对面料商品自动识别并按情感值大小进行排序的电商网站,经过试验,达到了不错的效果,论证了本文研究的实用价值。证明对面料图像进行情感分类这一研究是可行的,该课题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2 情感识别模块的设计与开发 通过对这60张图像测试数据和模型计算出的数据对比,获得较好的识别效果。在此基础上,我们想要实现对任一面料图像的情感自动识别,并将其应用到电商网站中。 2.1 设计思路 要实现对面料图像的情感识别,首先我们需要对面料图像的情感语义进行分类,在之前的研究中,我们已将面料情感分为七对语义相反的情感词,分别是“强烈的―柔和的”、“温暖的―凉爽的”、“华丽的―简约的”、“高雅的―朴素的”、“张扬的―文静的”、“厚重的―飘逸的”、“丰富的―纯净的”。针对任一面料图像的情感进行机器识别和预测,我们得到三个情感因子的预测值,通过计算能得到七对情感词的定量描述值(值的范围为负3到正3),分别对应一对语义相反的情感词,数据的值在-3到0之间,说明该图像的情感越偏向左边的情感词,数据值在0到正3,说明该图像的情感越偏向右边的情感词,这个值的绝对值越大,所包含的情感程度越高。 通过大量面料图像的识别和入库,我们可以将某个情感词的定量描述值从大到小进行排序,比如将“温暖的―凉爽的”对应的定量值进行从小到大排序,得到面料图像情感词“温暖的”由强到弱的图片依次排序,将“温暖的―凉爽的”对应的定量值进行从大到小排序,得到面料图像情感词“凉爽的”由强到弱的图片依次排序。 2.2 功能设计 上传面料商品图片时自动识别该张图片的三个情感因子,并自动计算这张图片的七个情感定量值,显示在图片右侧。 原来系统设计仅支持BMP格式,并且大小是一定的,修改原有代码,实现上传面料图片任意格式如BMP、GIF、JPEG、PNG等格式以及任何尺寸大小均可识别。识别出来的情感定量值按从大到小顺序排列,这样能很清晰地看出某张图片表达情感最为强烈的是那种情感。 2.3 开发实现 文献[3]建立了基于Web的面料图像情感语义主观y试系统,其中选择了60张不同种类的面料图像作为测试样本图像;文献[6]通过数理统计的方法建立了面料图像情感语义的因子空间;文献[7]对面料的颜色和纹理等低层特征与情感因子空间中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文献[8]实现了基于支持向量机的面料图像情感语义识别。在此基础上,使用Visual Studio 2010为开发工具,修改代码,建立动态链接库,实现网页识别面料图像的情感语义。 由于之前识别面料图像情感语义的代码是用C++程序编写的,我们首先需要修改这段代码实现代码重用,这里我们选择建立动态链接库。 2.3.1 建立动态链接库 DLL(Dynamic Link Library)就是动态链接库,DLL是一个包含可由多个程序同时使用的代码和数据的库,是重要的代码重用技术之一。由于DLL独立于编程语言,可以被C++或任何支持DLL的语言调用,因此这里我们对原有的C++代码进行修改,设计合理的入口和出口,使之可以被C#等其他编程语言调用。程序的入口用来处理需要进行情感识别图像的路径,通过对面料图像样品的颜色、纹理低层特征(饱和度、色相冷暖、对比度、灰度图、灰度矩阵、平均色调等)的提取和计算,结合支持向量机技术实现识别图像的情感,程序的出口输出三个情感因子的值。 2.3.2 使用VS2010调用 使用DllImport函数导入上一步建立的动态链接库DLL文件,调用DLL中的函数,得到三个因子的值,使用文献[6]中公式计算7对情感词的描述值。设计网页实现上传图片对情感自动识别,并将值的大小进行排序,图片右侧显示识别的七对情感词的描述值。 选择一张面料图片,上传成功后自动识别该张图片的情感界面如下: 如上图所示我们可以看出这张图片情感值最大的是“丰富的”,在显示界面中我们将七个情感值按从大到小进行了排序,用户可以方便地看出情感值的大小。每上传一张图片,数据库里就会记录一张图片的情感数据,经过对数据库中情感值的大小排序,用户可以方便的对比任意图片所包含的情感,选择更符合自己需求的面料图像。经过测试,本模块可以实现对BMP、GIF、JPEG、PNG等格式图片进行识别。 3 电商网站的应用与实现 实现电商商品的情感分类无非有两种方式,一是人工标注,就是商家上传商品时候标注商品的情感分类,由于情感的主观性,和上传者的知识水平和个性,难免会带有片面性;二是让计算机去自动识别商品的情感分类,然而当前的图像情感识别分类存在不足,实现图像的情感检索对于消费者以及需要通过识别图像情感来进行设计的设计师有很大的意义。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往往希望挑选符合自己的主观情感需求的商品,而实现对图像的情感检索可以大大方便消费者进行挑选。 我们在前面已经实现情感识别模块,将这一模块应用于电商网站无论对消费者还是商家来说都很方便,商家上传图像时实现自动识别,不需要花费人力一张一张添加标签,对于消费者可以方便的对面料产品进行情感词检索,挑选时更加方便快捷。 3.1 设计开发 在一个开源.Net+ MS SQL SERVER的B2C电商网站系统中,设计了新的商品数据库表,这里我们给每个面料商品添加七个列,分别用来存放七对情感词的描述值。对“温暖的―凉爽的”描述值进行升序排列,得到“温暖的”程度由高到低的面料图像,对其进行降序排列,得到“凉爽的”程度由高到低的面料图像。由此,我们可以实现对面料情感的排序。 3.2 商品上传页面 上传面料商品时,可能会上传多张图片,我们选择其中最能表现面料图案与特征的一张作为主图,对这张图片的情感进行识别。如下图所示: 3.3 商品筛选界面 如下图所示,在面料分类里添加情感词分类,分类里添加十四个情感词,点击其中一个情感词,下面的面料商品按这个情感词的定量描述值从大到小排序。 3.4 排序实现 如下图,为点击情感词“温暖的”对现有面料商品排序的结果: 3.5 商品界面 点击面料商品,进入商品内部,显示商品的属性价格,同时显示该面料的情感值,如下图所示: 4 结束语 本项目所开发的软件系统,客户端采用Win7操作系统,服务器端采用WINDOWS 2008 SERVER,以Visual Studio 2010为底层开发平台,结合一个.NET+MS SQL SERVER的开源B2C电商网站系统,利用动态链接库技术实现了对任一服装面料商品的情感语义自动识别和分类,为网购者希望购买具有一定情感语义的面料提供了一种辅助的分类和检索手段。本研究结合电子商务网站,将面料图像的情感识别应用到电商网站中,方便消费者在挑选商品时按照自己的情感需求进行选择。本次研究证明了图像情感语义识别的理论可行,在这方面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发展。 网站类论文:财经类网站发展分析及战略选择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的普及,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促使相对应的财经类网站也迅速发展。随着中国人理财观念的增强,预计在未来几年中国网络财经信息服务业市场规模将会保持较大的增长态势。财经类网站的发展还处于探索阶段,存在很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伴随着较大的风险。 【关键词】网站分类;发展前景;战略选择 一、财经类网站现状 (一)财经类网站分类 目前市场上存在的财经类网站可以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最早是门户网站的财经及理财频道,目前新浪、搜狐、腾讯等门户网站的“财经+理财”频道。 第二类网站主要是提供专业财经信息和专业理财产品服务的独立运营,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垂直财经网站慢慢浮出水面,如金融界、和讯网、东方财富网等。 第三类金融投资理财专业服务机构的服务网站,主要是各大商业银行、证券期货交易所、金融服务和中介等机构的网站。 (二)财经类网站发展状况 1.随着中国财经类网站发展高速成长,随着中国人理财观念的增强,预计在未来几年中国网络财经信息服务业市场规模将会保持较大的增长态势。网络财经信息服务对中国经济和金融发展影响力也会越来越大。中国网络财经信息服务最主要的运营模式以财经类网站为运营主体,向用户提供财经资讯、分析软件和信息咨询服务等。在中国网络财经信息服务领域内真正发挥影响力的是几大综合门户财经频道和财经类门户网站,如和讯网、东方财富、同花顺等。 2.中国网络财经信息服务市场保持了稳定的增长,2008年中国网络财经信息服务市场规模为10.3亿元,同比增长17.9%,2012年,网络财经信息服务市场收入规模已超越20亿元,四年的增长率为94.1%,年均增长率达23.5%。收入规模增长较快,未来行业前景依然光明。 二、发展前景分析 财经类网站有着很大的发展前景,财经内容是讲求的是消息的准确与及时迅速,而大多数的从事和关注财经动态的人士并不是每时每刻都有时间去投入精力,所以随时随地的轻易获得财经资讯的要求仍未被满足,而已经广泛普及的手机无线上网的功能将解决这一困境。随着3G技术的普遍应用以及手机上网流量资费的降低,无线财经资讯将成为网络财经潜在的最大替代品。 首先,财经新闻和信息本身具有特殊价值,“商场如战场”,及时、准确、可靠和高品质的商业信息之于商业决策具有战略价值,因此,优质的财经新闻和信息如同商业情报,其本身就能卖个好价钱。 其次,财经新闻和信息具有专业性。一般网站通常提供适合于广大用户的大众化服务,相互间替代性强。而财经媒体网站所提供的有相当部分是专业化服务,具有不可替代性,必有用户愿意付费。 最后,财经媒体网站的用户具有特殊性。使用这类网站的多为商业机构或业内精英,他们往往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所付费用只占其收入极小的部分,只要服务能带来价值,且收费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他们一般愿意付费。 三、财经类网站存在的问题 1.财经网站受金融市场影响较大:资本市场的波动对于其影响巨大,以我国股市为例,在2007年处于历史最高点,随后便进入长达数年的熊市,财经类网站在的营业收入也因此受到较大的影响,和股票类有关的业务均受到较大的影响。这是财经类网站无法避免的问题,财经类网站本身就是依托金融市场建立的,而金融市场的波动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 2.收入渠道狭窄:和各大门户网站的财经板块相比,专业类财经类网站的主要收入为广告和增值信息服务,收入的来源过于单一,一旦环境改变导致网站的用户数量和点击量下滑,广告和增值信息服务的收入会受到很大影响。而证券类软件的销售对金融市场存在很大的依存度,一旦金融市场出现较大的波动,软件的销售会受到很大影响。因此,财经类网站目前面临着多元化或者差异化的选择问题。 3.同质化严重:产品同质化就是指产品在消费者选择购买过程中由于其功能性利益与竞争产品相同可以被竞争对手所替代,竞争对手就成为我们的替代性产品。财经类网站目前提供的服务同质化严重,广告、信息增值服务等在各财经类网站均有此项服务,并且差异很小。 四、对于财经类网站发展的建议 第一: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在确定采用何种盈利手段之前,必须对网站所依托的母媒体及网站本身的优势、劣势作细致分析,找到网站所有可能的利润增长点,切不能跟风和盲目模仿。由于同质化严重,财经网站可以采用差异化战略,开发和竞争对手不同的产品提供差异化服务。 第二: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可以尝试在有内容优势的方面开拓收费服务的新领域。网站可以选择集中差异化战略,在现有的市场上,根据其特有的优势,细分出市场,针对细分的市场,提供差异化服务,阻止竞争对手的进入,同时可以提高顾客的忠诚度,增加讨价还价能力。 第三:在价格的制定和付费方式的选择上要人性化,要考虑所针对目标群体的实际收入情况、消费习惯和消费水平。针对不同类型的用户,进行市场细分,例如,针对高级白领、普通职工、在校大学生等,他们的需求不同,网站提供的服务会有差异,提供差异化定价,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第四:朝着移动互联网方向发展,开发手机、平板电脑应用,目前很多财经网站都开发了自己的手机应用软件,除了提供股票、基金、外汇、期货等常规业务外,可以单独开发理财板块,根据用户的风险偏好、收入等特征,提供专业的理财建议,推荐合适的理财产品,不仅吸引了消费者,同时可以增加广告收入。 网站类论文:“另类”导航网站新想法 【摘 要】网站综合了导航、文字、图片、声音、动画等多种视听元素,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新的信息交流的平台,使得信息的传递的方式更为广泛。但伴随着用户需求的提高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传统的导航网站由于其单一的内容提供方式以及死板的导航格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用户的导航需求。本文,笔者将对导航网站的现状进行简单分析,并对未来导航网站的发展方向进行畅想。 【关键词】网站 导航 新型 新时代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以网站为媒介的信息传递,逐步渗入到人们的工作、生活中,对方方面面起到了极大的改变。网站不仅综合了导航、文字、图片、声音、动画等多种视听元素,还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新的信息交流的平台,使得信息的传递的方式更为广泛。但伴随着用户需求的提高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传统的导航网站由于其单一的内容提供方式以及死板的导航格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用户的导航需求。我们需要一种新型的导航系统模式,来引领我们走向一个导航网站的新时代。 导航网站在网站中承担了展现信息结构的功能,对版式的规划方面和网站信 息格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网站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个好的导航系统能够改善用户的上网体验,能够帮助用户定位自己在网站中的位置,明确自己的所需的信息如何寻找,避免用户在虚拟的空间里出现迷失的现象。 随着导航网站的不断发展,网站上的内容不再仅仅局限于网址的集合,内容越来越丰富,形式越来越多样化,浏览者的选择范围也越来越广。但是综合性导航网站的发展到达了一个瓶颈区,小的综合性导航网站难以起步,得不到关注,而大的综合性导航网站的发展也越来越缓慢。这就要求导航性网站进行改变。 于是,垂直型导航网站、可视化导航网站等应允而生。但是如今的导航网站大都收录的是潮流的网站,而那些新奇、知名度低的网站却并不在其中。与此同时,导航网站中的内容都由网站提供,几乎没有任何更新,就难以满足用户个性化的需求。增加用户对网站的依赖性也是急需重视的环节。 针对如今导航网站的现状,笔者提出几点导航网站新想法。 1 增加个人收藏功能与个人中心 在如今的导航网站基础上,增加用户注册功能,让导航网站归属于每个用户,而且用户可以将自己喜爱的或者经常浏览的网站收藏在个人收藏夹中,实现导航网站的私有化与个性化。非注册用户是不能查看自己的个人中心,而且不能使用收藏夹功能,以确保系统的严密与安全。即:用户可以自己制作自己的导航网站。 2 创建推荐展示与用户交流平台 在上网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存在着一些新奇有趣的网站,但是由于推广不到位而不被大众所知。既然我们发现了好的网络资源,就要利用起来。在我们创建的这个平台上,注册用户可以通过推荐网站的机制来自己喜爱的网站,与众多网民一起分享网站的快乐。而且对于大家推荐上来的网址,要通过展示页面分类别地将它们展示出来,供大家筛选。而且采用贴吧的形式,对网友们推荐的网址进行评论、点赞。 展示页面中,对大量网址进行有序清晰的分类,并嵌入类别搜索功能,方便用户寻找资源;增加排行榜栏目,让广大用户可以看到最好玩新奇的网址,了解网络的乐趣;同时根据用户经常访问的网址类别推断出他可能喜欢的网址,对用户进行网址的推荐。 安全方面,对于网友们推荐上来的网站,网站的维护工作人员应该对其进行安全性的检测,只有通过审核的那些网站才能被放到推荐页上与大家见面。 3 优化传统的导航页面 新型的网站导航系统应该在现有的导航网站基础上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改进,并不能完完全全的抛弃掉。保留现有导航网站的优点,如常用网址导航可以方便进入目标网站,大大方便了用户的操作,省掉输入网址的麻烦;嵌入搜索引擎,方便用户查找信息;已经实现的很多功能具有实用价值。例如:天气、日期、部分实用工具等。与此同时,还要将不好的地方进行改进。提供内容导航,从其它网站中摘取各类新闻,适时有效地为用户提供新闻类资讯的标题及连接,为用户节省寻找内容的时间;根据客户习惯,自动调整显示版面,方便用户使用。 4 后台管理模块更加人性化 后台管理模块应该包含信息管理,用户管理,网址管理,留言管理,网址收藏等功能。只有通过管理员帐号登录成功后才能进入后台管理界面,对前台系统进行管理与维护工作;并且,在后台,可以查看广大网民推荐的各种各样的网址,并对网址进行安全性检测,排除那些不健康、不合法的网址,保证上网环境的健康;并且针对不健康或者不合法的用户,可以对其进行删除;要及时的对系统推荐的常用的网站进行更新,适应时代的发展。 5开发导航系统的辅助软件 开发一款与导航系统相匹配的辅助软件,实现用户好友交流、浏览最新动态、好友空间访问等一系列功能,让上网更加轻松。 随着现在手机的流行,iphone、ipad、android手机、平板电脑的上网比例在日益增多,利用好这个庞大的用户群体,开发手机的导航网站的软件,也会获得不少的发展。 总之,新型的网址导航系统会让我们的网上体验更加顺畅,同时还会增加乐趣,扩大我们的视野;同时汇集了广大网民的爱好,让导航系统的网站更加迎合网民的胃口;实时更新,紧追时展的潮流,让人们密切关注世界发展的方向。 网站类论文:浅析汽车类网站导航设计 摘要:本文从用户心理分析角度出发,对汽车类网站的导航设计进行讨论。分别从网站导航设计的功能性和艺术性方面对汽车类网站导航设计进行分析。并结合中外汽车类网站的导航设计优劣实例,说明该类型网站导航设计的易用性和视觉感受中的展现特色,以及常用的设计方法。并以奔驰汽车网站和红旗轿车网站为例进行相关的论证和阐述。并以此来促进汽车类网站的发展,进而促进国内汽车产业的进步。 关键词:汽车类网站;导航设计;网站架构;视觉艺术 随着汽车工业在我国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汽车类网站应运而生,汽车网络媒体的影响力与日俱增。这就要求网站设计师能把握设计发展潮流,通晓汽车类网站设计的视觉特征,并运用图形语言与交互技术实现吸引用户的目的,最终促成汽车销售业绩,提升国产汽车品牌价值和竞争力。在这一过程中,汽车类网站导航设计,成为设计师关注的焦点,也是整个网站设计实现的重中之重。 汽车类网站导航设计是整个汽车网站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浏览者关注的核心内容。汽车类网站导航设计正从传统导航设计的方式中寻求突破,导航按钮的排布已变得越来越灵活,已成为整个网页画面元素的一部分被隐藏,用户通过鼠标滑动的交互反应,网站的栏目内容得以显现,再通过点击触发进入相关具体内容页面。整个网站始终会营造一种氛围,使浏览者产生一种自然而然的参与意识。 梅赛德斯一级方程式轿车网站从一个驾驶员的视角展示了一段具有明晰标识线的公路,街道两边商户林立,华灯初上,营造了一个夜景环境。网站的标志以白色展示在页面左上角,文字说明排列在左下方,右侧中下部是不同形状的导航按钮,它们像夜明珠一样镶嵌在主页面上,由于其间有一蓝色按钮的色差,很容易让用户发现,这是导航,可以进行互动操作。相比传统导航横向布局,纵向更有创意和趣味。当用户将鼠标滑动到右侧导航按钮上时,在其左侧即刻显现文字的相关说明,在页面底部同时显示部分主导航信息。整个页面变暗,轿车说明消失,右侧的导航按钮显得更加明晰,易识别。被选中按钮变成蓝色,当点击时,画面会有一种向前行驶的感觉,停止后显示相关内容,给用户以动态的感觉。再点Best of按钮,将进入新车推荐页面。其中包含First impression(第一印象)和Live session highlights(车展精彩回眸)左右两个圆形按钮,鼠标滑向其中一个即显示相关内容及图片。为显示车辆的品质,该网站的奔驰车都由考究的产品照片显示。点击First impression按钮后进入的页面,主体图片是Class A奔驰轿车,左下角换成了微缩的轿车立体图片,点周围的圆环部分会切换到相应的立体车位图,左上部位的众多黑色圆点是动态的,用以点按切换车展上用户对此类车型的评语。通过这种特殊的导航设计体验,将用户原有的图形文字罗列的导航浏览定式打破,使用户的参与意识增强,具有探索感和发现感,使用户在无页面切换的条件下,能更整体地把握页面元素,了解产品详情,并产生试驾或购买冲动。 再来分析红旗轿车的网站导航设计。红旗轿车在我国家喻户晓,由于其特殊的政治经历,在60年代,接待外宾的最高礼遇之一就是乘坐红旗轿车。当时的红旗已不是一辆简单的汽车,而是一种民族尊严的象征,可见其品牌地位之高,时至今日,作为最好的国产品牌车之一,人们仍对它推崇备至。红旗轿车网站的页面及导航设计,除了栏目内容外,导航设计主要集中在右下角,用轿车外观线描表现了不同时期,红旗品牌下不同车型。这种表现形式非常独特,也有些复古。当点击一款车型时即进入相关图片展示页。总体感觉,在汽车类网站导航设计的范例中,红旗轿车网站的设计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导航线索明晰,按钮设计与众不同,但缺少交互感。 这种导航设计的优势在哪里,和通常所说的网站导航有什么区别?下面笔者将从用户心理分析的角度出发,对上述问题进行详细的阐释。 当汽车类网站的用户浏览网站时,通常会有惯性并善于把握规律。一旦他养成了用一种方式,下次还会使用原来的方法。这就需要网站导航设计有一定的稳定性,当需要改变原有设计风格时,界面需要尽量简洁,细节清晰,要及时通过一定的展示表达方式通知用户,使其不用看使用手册就能掌握新导航的进入方法,尽快找到自己想查找的资讯。第一印象形成,接下来用户的关注力都会集中在证明自己的第一印象是正确的。所以,不要认为用户不够宽容,不接受变化,不理解设计过程中设计师持续的努力,而是要竭尽全力去给用户一个好的体验。让他们收藏你,并能经常光顾你的网站。最应该避免的是,当网站导航设计方式改变后,用户感到新站很陌生,不适应新设计或表现状态,于是造成老用户流失,使新站点的访问量大幅下降,这就得不偿失了。汽车类网站的用户基本上都有购车需求,并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通过购买品牌车彰显个人价值。所以,他们更需要别人的首肯和尊重。对于普通轿车他们一般不考虑,更关注品牌车和进口车,且不会选择价位偏低的车辆,因为会觉得不安全。基于上述的考虑,我们会将网站的设计品位进行提升,网站的导航设计要突出创意,并具有吸引用户的特点。在图形处理,文字编排,交互设计方面要求更高。作为网站的设计者要重视每一位访客的需求,他们也许只是人群中的少数,但对设计来说就是全部。 作为一名设计师,我们往往在刚开始策划汽车类网站导航的时候会选择“简单”两个字,因为我们要让网站导航设计看起来更清晰,更易用。但随着设计内容的不断丰富,设计思路不断打开,很容易使设计工作陷入繁杂的陷阱。这与我们曾经的想法背道而驰。对于用户来说,他们会望而却步。保持简洁,而不会让用户迷失在浩瀚的网络海洋中是设计师的职责。从心理学的研究中,我们得出人的头脑分左右脑,右脑识别图型并且关乎人们的感性认识;左脑编辑文字,主管人们的理性思考。因此,图片文字合理完美的结合是至关重要的,是汽车类网站导航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认识到这一点,就要使汽车类网站看起来觉得更值得信赖。创建一个使用户安心的网站,就意味着他们很可能会注册一个账户,并且购买产品,或者用其他方式和你做生意。这些可以通过网站设计和语言实现。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发现了优秀的汽车类网站导航设计的优势:第一,它具有丰富的视觉效果,更易带领人们进入一种审美关注的情态中,营造一种既定的氛围场景里;第二,它具有趣味性的极具吸引力的互动体验,调动了用户心理的主动参与意识,引起了用户深入探索发现的主动性,带给用户更多的艺术设计感受;在用户交互行为执行的过程中时空转换的延伸与视觉的变化,使网站给用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达到了较好的宣传效果。但在网站的建设过程中为建立大量且美观丰富的视觉信息,必然会产生网站设计乃至汽车类网站导航设计的工作量激增,设计开发费时耗力、网页初始化加载速度变慢、而网站本身所包含的内容有限、其他网站不可复制、资讯及时更新不便等问题,因此这种导航设计形式一般只用于专属汽车品牌网站。 网站类论文:基于内容分析法的门户类网站用户情绪分类实证研究 摘 要:基于内容分析法,收集分析凤凰、腾讯、新浪、搜狐四大门户类网站对同一热点新闻的评价,在冰山模型的基础上,以评价内容的情绪化、内容全面化、表达形象化为研究因素,量化每一条评论。每个维度确立三个模糊量化值,依据主成分分析法,得出五种具有代表性的五大用户类别,并进行分类说明。最终得出四个网站的用户类型,并提出自身的网络舆情引导建议。 关键词:内容分析法 网民分类 评价态度 网络舆情 主成分分析法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普及,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新的信息媒介,广泛出现在人们工作和日常生活中,成为思想文化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对于门户网站来说,一个网站要想得到良好的发展,必定要准确定位,熟悉目标用户群的类型特征,分布特征和文化背景。如果网站对自己的目标用户群有一个透彻的了解,那么网站就可以在设计和内容上更加贴近用户的需要。 1 研究目的 目前,针对网络舆情的研究多集中于反馈和监督机制,而以门户网站作为单位来进行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还较少见。因此,将门户网站作为研究的着手点,找出特定门户网站用户群的特定舆情倾向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本文通过对不同门户网站新闻跟贴的分析,判断不同网站用户群是否具有特定的倾向,从而确定网站用户群的特征,并试分析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种倾向,及其对网站的影响。 2 样本选取 2013年3月14日世纪网发表了题为《农夫山泉有点悬:水中现黑色不明物5年来屡被投诉》的新闻,打响了农夫山泉“质量门”的第一枪。经过媒体近两个月的持续报道和各方的回应,此次事件已经由当初简单的消费者“爆料维权”,变成了农夫山泉与《京华时报》的舆论战,并于2013年5月6日农夫山泉在北京的新闻会上达到高潮。会上农夫山泉方面与《京华时报》记者发生激烈冲突,双方各执一词。 论文以“农夫山泉标准门”为关键字,搜集各大门户网站的相关新闻,终选定《农夫山泉新闻会上与京华时报记者起争执》这一新闻的跟帖作为样本库,采集来自凤凰网、新浪网、腾讯网、搜狐网的各300条新闻跟帖作为样本数据。 3 模型建立 3.1 设计评价因素及分组 首先,采用冰山模型,依据隐晦因素和明显因素两个大的方向,对同一个事件四个门户网站的用户评价内容进行分析,总结评价内容影响因素。分别抽取四大网站各300条评论,结合所得因素,进行频度统计,得出内容影响因素相关性矩阵(如表1)影响因素包含:文章是否具有逻辑性、登陆方式、修辞运用量、内容字数、内容表情数、内容错别字数、内容攻击性、内容情绪化严重程度。 将表1中出现频度明显高于平均频度的影响因素选出,得到“具有逻辑性”、“PC登陆”、“应用多种修辞”、“字数多”、“错别字数”“情绪化严重”共六项主要影响因素。其中“PC登陆”一项与评论本身无关,这是由我国的当前互联网结构决定的,因此忽略不计。“错别字数”和“字数多”这两项有着共同的上级范围“表达水平”,“具有逻辑性”和“应用多种修辞”则直接与评论内容有关。据此总结出三个主要影响因素:情绪化程度、表达水平、内容的全面性,并进行相对应的模糊量化,每一因素取高、中、低三个量级。并将三个因素进行类型量化,形成27种类型(如表2所示)。 因素一:表达水平,其反映一个人的教育水平和文化基础。主要考察标准为错别字数量。 因素二:情绪化程度,理性和客观的看待事件,需要一个人拥有逻辑分析能力与广博的知识背景。主要考察文字间是否流露出过激情绪、评价是否客观、网络不文明现象的多少。 因素三:内容全面性,丰富全面的评价往往需要洞察力的支持,洞察力是伴随着阅历和见识的增长而积累的。考察点是评价内容是否紧扣题、内容是否“丰富、营养”。 接下来,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四大门户网站用户类型进行分类。 首先,进行分类统计,将四大网站用户类型频数进行统计。后将表4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依据表3的量化值,进行相关度计算(相关度计算公式: =(Max-D-Min)/(Max-Min)( -相关度;D-类型的量化差值的绝对值),形成相关系数矩阵。对相关矩阵进行特征值运算,求取特征值,以及主成分的贡献率与累积贡献率(如表5)。 表5 主成分-特征值-贡献率-累计贡献率统计表 3.3 分类的提出 由表5可得,到第五个主成分时,累计贡献率已达到96.83%,则27种类型可归结成五种类型,依据周扬《微博用户公共情绪偏好实证探究》中对微博用户分类的结果和思想,结合网友情绪类型,总结出五大类型,并依据特征值,求出特征向量,得出五大类型的影响区间。 暴民型:对于时事反应激动,表达水平低下,评论内容浅薄。在网络舆情中属于易引起或者参与暴动骚乱的人。他们的知识文化水平较低,缺乏理性思考,将时事评论作为其纯粹的宣泄点、痛骂而无需负责任的平台。标签:A;影响区间:A∈[1.0,1.6)。 愤青型:对于时事的反应稍为激动,评论表达水平较低,评论内容较为肤浅。多持不满态度,急于改变现状,却又显得束手无策,从而表现得激愤,缺乏理性。他们往往会成为网络舆情中“蛮横派”。标签:B;影响区间:B∈[1.6,1.8)。 草根型:对于不同时事的反应敏感度因人而异,表达水平以及评论内容也会随着时事的不同而呈现出波动,他们广泛地分布于每一个角落,代表着广大网络民众的真实状态。他们更多地呈现出一种非主流、非盲从、特立独行的姿态,真实地表达着内心对于社会现状的担忧以及思考。相对于社会上层以及精英来说,他们是相对弱势的一份子。草根型缺乏鉴别,易被煽动利用,即使对某些信息有所怀疑,他们的求证方式并不够可靠。标签:C;影响区间:C∈[1.8,2.2)。 旁观型:对于时事新闻的敏感度较低,不愿对一件事有过多的思考。他们没有心系天下,挥斥方遒的兴趣,发表评论仅仅是为了宣泄压力,内容充斥着冷眼看世界态度,没有深度;仅是为了彰显自己的存在。标签:D;影响区间:D∈[2.2,2.4)。 公知型:在网民群体里属于精英阶级。他们一般具有一定的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积极进言社会并参与社会,具有批判精神和道义担当。他们的评论内容涉及广泛领域但不乏深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行文上颇具文采。多数公知看待问题持理性态度,诲人不倦,评论一般颇有道理,易被网民群体采纳而成为意见领袖。标签:E;影响区间:E∈[2.4,3.0)。 4 数据分析 得到五大分类模型之后,依据类型区间对四大门户网站同一条评论进行分类统计和交叉分析,形成统计柱状图(如图1)。整体来看,暴民型和草根型相对较多,其余三类相对较少;暴民型网民主要集中于搜狐网和新浪网上;草根型则分布相对均匀;愤青型网民分布也很均匀。公知型分布呈二分态势,搜狐网、腾讯网较多,而新浪网、凤凰网较少。 4.1 搜狐网 搜狐网的网民类型分布相对分散,大体上可归成三大部分,其中暴民型、草根型占主要部分,比例近70%;愤青型、公知型位居其次,比例近30%;而旁观型网民微乎其微。图1清晰显示了搜狐网是一个综合类较强的网站,搜狐网的用户带有各自需求,希望在搜狐网上满足这一需求,各类网民都可以在其上获得自己想要的资源,而这也符合搜狐网“建造全球最大的华人虚拟社区”的理念。 4.2 新浪网 暴民型占据了用户群的大多数,其次是草根型。愤青和公知型各有一定的存在比例,而旁观型则微乎其微。数据说明新浪网用户普遍具有认知评价的欲望,对于感兴趣的内容会经过一番思考,但发帖仍存在情绪上主观性和盲目性,新浪网用户更注重对所见事实的直观认识的表达,从而表现出情绪不稳定,表达逻辑性差等问题。新浪网也能够更真实的表达网民甚至普众的认识倾向,更真实的表现出人们某个话题的道德价值观倾向,对现实社会起到监督控制作用。 4.3 凤凰网 凤凰网草根型的网民占据了45%,另外四种类型的网民数量不相上下。这表明社会上层以及精英在凤凰网的用户组成中相对较少,占据绝大多数的是草根型,反应网民主体情绪能力较强。这或许是由于凤凰网过于专注于新闻报道,相对于其他门户网站内容类型单一所致。 4.4 腾讯网 腾讯网的用户分布较其他三家网站相对均匀,但是愤青型和暴民型相对较少,其他三种类型相对均匀。腾讯网依靠强大的产品线获得了巨大的用户和流量势。主打业务腾讯QQ注册用户数量超过2亿,QQ面板设置的链接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腾讯网的用户。如此庞大的用户群在我国网民总体中占到了相当大的比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网民类型的整体趋势。 5 建议 5.1 搜狐网 找出自身优势,走差异化战略。设立监管平台和舆情引导管理组织,减少暴民型和草根型用户,促使其向公知型用户发展。对突发事件要迅速响应,对于网络暴力事件“尽早讲、持续讲、准确讲、反复讲”,及时通知有关政府部门,稳定舆情,合理引导舆情。适当调整管理思路,从“维稳”到“促和”。加强企业自律,积极采纳网民的意见和建议,提高网站公信力。 5.2 新浪网 新浪网的用户组成与搜狐网类似,但网络暴民集聚现象更加明显。在采取与搜狐网相似策略同时要突出对于暴民型网民的引导和转化。可通过加强网站自身文化建设,提升内容水平层次的方法,潜移默化地引导网民多接受高层次内容。网站在新闻末尾可加入专业评论员分析,奠定理性分析基础。 5.3 凤凰网 凤凰网相对与前两者,网民结构要健康得多。网站应丰富自身内容建设,拓宽网民眼界,引导网民向公知型转变,使他们不仅关注新闻内容本身,更能够针对新闻开展一定的思考。在引导舆论方向的同时,开展优秀评论评选,提高网民对时事分析的整体水平。 5.4 腾讯网 保持当前暴民型和愤青型的相对较低的比例。加强对网民言论的监督引导,引导网民文明上网,素质上网。调动网民回帖积极性,减少旁观型的数量。跟踪草根型的构成和演化趋势,向公知型转化的应当鼓励,向暴民型转化的应当引导。 5.5 国家 国家要坚持以防为主、及时迅速,具体事件具体分析,疏截并济、以疏为主,主动坦诚等治理的基本原则;构建以政府为主导,公民社会广泛参与,协助和监督的治理模式;加强相关法规和应急机制建设、重视发挥社会监督、完善信息公开制度、推进行业自律和网络舆情主体自律。 6 结束语 本文以对门户网站用户分类为目的,依据“冰山模型”找出初始内容分析的因素,抽取四个网站均存在的新闻跟帖,通过频度分析归纳出主要影响因素。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和对于网民情绪模型的分析,四个网站各自用户群的情绪倾向在上文得到了清楚的展现。由此,可以认为任意一个运营良好的门户网站,其用户群态度倾向必不同于其他门户网站用户群。这是由于在当下网络环境激烈的竞争下,不具有明显差异性的门户网站必会遭到淘汰。不同的门户网站之间由于企业运营策略的不同,从网站上线之初开始累计的用户群便受这些差异化因素影响,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具有本网站特色的用户群。用户群的情绪倾向便是这些特征之中比较明显的一项。 研究网站的用户群情绪倾向,不仅有助于网站本身订立和修改自身的差异化组合,在行业竞争中保持主动;在国家与政府层面,掌握了门户网站级别的用户情绪倾向,在面对突发事件是便可更从容的采取不同的应对和疏导策略,增强正能量的流通性,阻塞谣言的蔓延。 网站类论文:从鹤城人才网看招聘类电子商务网站发展 摘 要:本文以鹤城人才网为参考对象,从信息质量和盈利水平两方面分析了招聘网站电子商务发展中的问题,提出了提升信息质量,多元化经营的思路,为招聘类网站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招聘类网站;信息质量;多元化 鹤城人才网属于典型的地方性招聘网站,是基于鹤城人才市场建立的招聘网站,于1999年正式建立,在黑龙江地区也有着一定数量的注册会员和企业会员,属于典型的地方性招聘网站。 一、鹤城人才网发展的产品整合战略 (一)线下线上产品整合 鹤城人才网推出了“会报网”整合套餐,将招聘会、招聘报、招聘网三大主流招聘平台强势整合,一次付出,三重效果,真正实现“1 3”,为企业招聘工作节省成本,提升效率。同时建立企业对鹤城人才网的信心,使其成为鹤城人才网的忠诚客户。 (二)整合资源发展其他人力资源服务 在招聘行业中,猎头,报纸,中介等人力资源服务正在逐渐的向网络发展,通过整合这些资源,对于网络招聘发展也是一个很大的促进作用。不管是猎头,还是报纸中介,都有其忠实客户,但如今单一的招聘方式早已不能满足其需求,这些客户必将会同时选择其他招聘方式,通过整合这些人力资源服务,是对招聘网站的一个很大的促进,使其客户共享化,达到扩大市场占有率的效果。 二、招聘网站电子商务发展中的问题 (一)信息质量不高 招聘网站是为招聘者和求职者双方提供信息服务的平台,无论是招聘者还是求职者都非常关注其信息的质量,但由于各种原因,当前我国招聘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存在不少问题。首先是信息的真实度较低。我国绝大多数招聘网站没有实行网上身份认证,在网站上进行登记和信息均无需“实名”,网站由于技术能力的限制,也无法做到对信息的真伪一一甄别。因此,一些企业虚假信息,或借助招聘信息进行变相广告宣传。有的求职者也虚假简历,使得招聘者难以了解其真实身份和真实履历等求职相关信息。虚假招聘和应聘信息严重破坏了网络招聘市场的诚信体系。其次,信息的匹配度不高。这主要是由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是招聘者的职位信息过于宽泛或非真实招聘需求,二是招聘网站未及时更新职位信息,三是求职者的简历海量投递或误投。再次,信息的时效性不强。 一方面,由于多数招聘网站是以固定的时间为周期进行收费,这就导致部分已经招到人员的职位信息未及时撤销,仍然存留于网站,变成了垃圾信息。另一方面,招聘答复信息的时效性也较差,求职者在网上投递简历之后,往往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得到答复信息。招聘网站信息质量不高,直接影响了网站的可信度及用户对其的忠诚度。上述问题也普遍存在于鹤城人才网中。 (二)盈利水平偏低 在前程无忧的上市效应下,我国招聘网站前几年像雨后春笋般蜂拥上线,全国大大小小的招聘网站有5000家之多。然而,到目前为止,真正实现盈利的极少。2011年,我国三大招聘网站巨头之一的前程无忧总营业收入为8.604亿元,其中净利润为7660万元。其所实现的净利,除了来源于出版物广告、网络招聘服务、经理人搜索服务和其他人力资源相关业务外,实际主要得益于在全国范围内经营的纸媒招聘广告收入。而中华英才网同年亏损1.75亿元。智联招聘的最大股东Seek公司的一份财报则显示,智联招聘2011财年的亏损额约为1.185亿元人民币,2012财年的亏损额高达1.7 亿元人民币。我国众多招聘网站亏损的主要原因是商业经营模式相对单一。目前招聘网站的盈利模式集中于向招聘者按月(或者季度、年度)收取的费用包括人力资源外包、招聘以及线下活动等服务的会费,而对求职者提供免费的职位信息服务。招聘网站其他方面的收入甚少。 三、应对对策 (一)切实提高信息质量 招聘网站信息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网站的生存与发展,因此,招聘网站必须切实提高招聘信息的质量。 首先,要确保信息的真实性。 虚假招聘信息破坏了网络招聘市场的诚信体系。招聘网站可以借鉴淘宝、支付宝和婚恋网站的做法,从简单的市场信息传递的角色进入到更深层次的市场建设者、管理者、维护者的角色。一方面,加大对招聘者资格的审核力度,并建立信用体系和互评机制,对招聘者的行为进行有效监督,发现提供虚假招聘信息的招聘者,对其进行严厉的处罚,以保护求职者的利益;另一方面,通过技术、认证、评价等各种手段,全方位地保证求职者所提供的一切信息真实可信。 其次,要增强信息的时效性。 一方面,网站应控制每次网络招聘会的时间,确保岗位的有效性;另一方面,网站应定期对数据库中的招聘者岗位信息和求职者简历进行筛选,确保信息的有效性。如通过要求、鼓励招聘者及时更新招聘状态,实时回复求职者等,增加整个招聘求职过程中信息的时效性。 再次,不断细化信息。 在互联网聚合起大量信息资源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信息冗余,从大量信息中搜索自己想要的信息,招聘者和求职者都不堪重负。招聘网站可以通过开辟分支招聘系统将信息细化,譬如专门的销售职位、办公文秘等有针对性的招聘系统,使招聘者和求职者有针对性地满足自己的个性需求,从根本上增强职位信息和人才信息的匹配度,而不是让用户在漫天信息中进行筛选搜索。 (二)探索有效盈利模式 商业经营模式相对单一,收入来源过于集中,是造成当前招聘网站普遍亏损的主要原因。招聘网站要摆脱目前的经营困境,必须走多元化的发展模式。 一方面,要创新收费方式。要改变或修正现有以职位数量/时间、下载简历数量为标准的网络招聘收费方式,可仿照猎头服务模式,按照招聘效果付费。 另一方面,不断拓宽收费范围,实现“多条腿走路”。 要努力为招聘开拓更多的服务内容,如开发定向广告、专业服务、收费排名等服务,力求实现向招聘者收费的多元化。 网站类论文:配网站房类设备的防凝露处理 摘 要:目前配电站房及室外环网柜经常因环境湿度问题造成柜体凝露严重,导致柜体锈蚀造成柜体漏气、底板沉降及电缆头间隔湿度较大发生短路故障等。为提高设备使用寿命,针对性的提出相关的实施方案,从根本上解决设备凝露问题。 关键词:配网 设备 防凝露 1 现状调查 凝露是当空气湿度达到一定饱和程度时,在温度相对较低的物体上凝结的一种现象。湿度是普遍存在的,而凝露只是湿度达到一定程度时的一种特殊现象。配网运行人员在设备巡视过程中,常常发现配电站房及室外环网柜的柜体、底座、操作机构、外壳锈蚀严重,污损严重,从而引发设备操作机构卡涩,底座锈蚀沉降等问题,造成设备未达到寿命周期就需要进行更换及环网柜电缆间隔放电造短路造成电缆头及环网柜损坏。 目前,长沙城区的电缆网络日益成熟,电缆网络的主要开关设备环网柜在市区内投运数量日益增多,在2012年长沙供电示范区12 km2的范围内就存在180台环网柜设备,6坐室内开关站,在进2年的运维工作中,共计发生由于凝露严重造成故障的环网柜2台,内部锈蚀严重的户外环网柜56台,因此,研究减少环网柜内部凝露现象的发生及指定防凝露措施的要求也迫在眉睫。 2 原因分析 2.1 长沙气候条件的影响 长沙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春末夏初多雨,夏末秋季多旱;春湿多变,夏秋多睛,严冬期短,暑热期长。全年无霜期约275 d,年平均气温16.8~17.2 ℃,年平均总降水量1422.4 mm。水资源以地表水为主,水源充足,年均地表径流量达808亿m3。 长沙春季的气候特点,第一是增温迅速,气温变化大。“春来一日水热三分”是长沙老幼皆知的谚语。从3月平均所温10 ℃至5月平均气温22 ℃,仅两个月时间气温升高12 ℃,平均每月升高6~7 ℃。同时,不但升温快,而且变化大,如4月份的气温,据30年的统计资料,月平均气温最低为13.6 ℃,最高为21.1 ℃,相差近8 ℃之多。又如1969年4月5日的最低气温为2.5 ℃,而同年4月10日的最高温为33.4 ℃,5 d之中温差达30多度。因此,“倒春寒”是长沙常见的现象。增温快有利于农作物的播种,但温差大又带来了不利的影响。长沙春季的第二个特点是阴雨连绵,空气潮湿。长沙3月至5月的平均降雨日数(日降雨量等于或大于0.1 mm)有52.8 d,约占年(151.2 d)总降雨日数的35%以上,有不少年份还出现连续降雨15~20 d的情况,因此3月至5月的降水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40%以上。这3个月阴天(日平均总云量大于8成)占全年阴天总数31%以上,相对湿度都在83%至84%之间,是全年相对温度最大的季节。总之,长沙的春雨闻名全国(如表1)。 2.2 环网柜柜体内部产生凝露的原因分析 (1)环网柜安装结构的分析。 根据户外环网柜安装结构,目前安装的环网柜柜体与环网柜基础井直接连接,之间的空隙用橡胶泥进行封堵,封堵的主要作用是防止小动物进入环网柜内。在日常运维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长沙天气雨水较多,电缆井内多数时候都存在一定的积水,且由于井内温度较室温高,造成水蒸气较多,在一般情况下,水蒸气向上运动,一部分通过环网柜基础通风口排出,一部分通过环网柜底座的一些孔隙进入环网柜,可以形象的把电缆井比喻成蒸锅,环网柜就可以看成是蒸屉,这个过程我们给出一个定义:环网柜的“蒸锅效应”。 (2)金属柜体容易造成柜体凝露。 我们使用的环网柜柜体及外壳均均为钢材质,导热率为60 Wm-1K-1,而位于基座下方的泥土的土壤中的热的传导过程很复杂,主要包括两个交错进行的过程:一是通过空隙中空气或水分传导;二是通过固相之间接触点直接传导,我们无法查询到相关数据,但一般我们通过日常观察可以知晓,土壤的热导率一定低于金属,这就是为什么冬天防空洞内的温度比室外高,夏天比室外低的原因。 对金属柜体的散热特性进行研究后,可以得出结论,金属柜体在常温下,散热较土壤快。我们可以基本推论,当地底的水蒸气进入环网柜时,白天温度比较高,水蒸气比较多,到了晚上温度下降就会形成内部凝露。再结合长沙的环境温度特点,也就应正了这种情况在3~5月尤为突出。 3 要因确定 3.1 凝露产生的主要原因 (1)春季室温温差较大,空气湿度较高。 (2)环网柜电缆井产生“蒸锅效应”。 (3)金属柜体造成散热较快,温度较室温低,易使水蒸气产生凝露。 3.2 在末端因素中剔除不可抗拒的因素 (1)空气温度湿度随季节变化无法人为控制。 (2)钢材柜体是目前生产环网柜最好的材料,暂无其他材料进行替代。 3.3 确定主要问题 配网站房类设备的电缆井产生“蒸锅效应”无法完全避免,但可通过控制水蒸气在环网柜内产生凝露的方法减少内部凝露现象。 4 制定对策 4.1 提出对策 (1)加快柜体内部的通风速度。 (2)减少水蒸气进入柜体。 (3)提高柜体温度,减少水蒸气凝露 4.2 研究、确定所采取的对策 (1)加快柜体内的通风量存在一定难度,环网柜是10 kV开关设备,柜体内无电源点,无法安装风机等人工通风设备,且柜体内空间有限,采取引入电源安装通风设备的空间较小,通风效果有限。 (2)阻断水蒸气进入柜体,实施较为便利,在环网柜基础内加装防潮隔板,且安装时不需对设备、线路进行停电操作,减少,电缆井蒸腾的水蒸气进入柜体。 (3)加装加热装置,提高柜体内部温度,与第一点实施条件相同,无法提供电源来驱动升温装置,且升温装置温度设定难以控制,加重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5 对策实施 采取在环网柜基础内部安装防潮隔板,对隔板上电缆孔及周边孔洞采取密封涂料及防火带进行密封,防止水蒸气进入柜体。 6 效果检查 在制定了相关对策后,对25台环网柜进行了防凝露隔板安装,已安装的设备在春季对设备进行巡视时,基本未发现设备柜体内部存在凝露现象,与之前比较,明显减少了巡视人员的维护作业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并有效地杜绝了电缆头间隔内部的凝露现象,为电缆的安全运行提供了较好的环境(如图1)。 7 制定巩固措施 在今后的新上环网柜时,均可采用安装防凝露隔板的方式进行户外环网柜的防凝露处理,对已投运的环网柜可以采取不停电在基座内加装隔板的形式进行处理,新上环网柜可以采取整体浇注水泥板的方式在设备投运前就安装好隔板,预留好电缆孔,在安装好环网柜,接好电缆线路后,再采用密封胶进行封堵,起到防凝露的效果。 网站类论文:招聘类网站现状及盈利模式研究分析 【文章摘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校招及社招过程中选择使用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公司提供的业务,在这其中,招聘类网站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企业可以选择使用站内活动策划、宣传及推广以及后续的一系列配套服务包括笔试、面试外包。在这过程中,招聘类网站想做大做强以及保持后续的竞争力,一些问题也不得不重视。 【关键词】招聘;盈利模式;人力资源外包服务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信息科技的发展,传统的企业招聘方式和模式也随之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众所周知,传统的招聘方式有以下几种:媒体招聘、现场招聘和内部推荐等。媒体招聘分为报纸等宣传物、电视,具有比较直观、受众群体大等特点,但是由于其信息的时效等限制,可能造成信息流动不畅等。现场招聘具有目标群体明确、招聘方与求职者了解较直接等特点,但是由于其地区、参加人数等限制,可能造成企业招聘效果不理想。内部推荐具有直接、招聘成本低等特点。现在在社会招聘、校园招聘领域应用最广的还是网络招聘,网络招聘成本低、效率高。信息更新及时有效,且目标群体明确,可以提前预览求职者的简历以了解应聘者的情况是否适合所需职位的要求,进而进行进一步筛选及后续考试选拔。 所以,一批招聘类网站应运而生,这其中有传统的三大网站(中华英才网、51-job、智联招聘),还有像应届生、大街网和Hi all这样的后起之秀。这些网站通常都具有比较庞大的求职用户群。也正因为这一点,吸引了大批企业选择此类招聘类网站的服务。招聘网站和猎头类公司、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等组成了人力资源服务业的整体。 招聘类网站的盈利来源通常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广告位收入:一部分企业出于扩大企业知名度、宣传企业或为了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盟的需要,会在招聘网站的页面上醒目的位置加入自己的广告位。2、活动页面的制作:譬如某大型企业暑期实习生项目的实施需要吸引优秀在校大学生参与进来,企业通常会在招聘类网站上加一个活动页面,用以宣传公司及活动,进而挑选到中意的人才。3、定向人才邀约服务。假如一个企业的HR了一个职位,招聘类网站运用自己所拥有的庞大的人才库,向符合条件的用户通过站内信、邮件、EDM等方式发送邀约,使企业的招聘信息能更及时有效地传递到目标招聘用户手中,然后求职者可根据自己的求职需要决定是否投递职位,从而使企业HR的招聘工作顺利进行。4、为企业或公司创建站内公共主页,使公司HR更好的利用此网站平台开展招聘工作,此举也更有利于培养公司的HR用户的忠诚度。5、其他的一些来源收入。 这其中中华英才网是老牌的招聘网站,最先创建于上世纪90年代。2005年,全球最大的专业招聘网站,也是全球最大的招聘服务供应商Monster向其注资5000万美金战略投资,今年初,中华英才网向媒体承认公司正在寻求出售。至此这个老牌网站的问题才清晰浮出水面:被收购后水土不服、推广上的保守、网站系统盲目国际化和高管管理的无能等。智联招聘是从猎头公司发展起来的,提供一站式专业人力资源服务,包括网络招聘、报纸招聘、校园招聘、猎头服务、招聘外包、企业培训以及人才测评等等。51-job是集多种媒介资源优势的专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提供包括招聘猎头、培训测评和人事外包在内的全方位专业服务, 是2004年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人力资源服务企业。智联和51-job现在业务和企业用户都比较稳定,是中国招聘类网站的中坚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应届生求职网和大街网这两个后起之秀,这两个公司都成立于新世纪,但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前者目标用户群是应届毕业生,专注于校园招聘,为大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求职服务,提供较新的校园宣讲、知名企业校园招聘、现场招聘会等信息,并且为大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求职就业指导。并且该站还建有BBS,寻找工作的应届生们在上面及时分享工作信息、找工作过程中的心得,使网站很有活力,活跃度比较高。大街网目标是建立中国的linkedin,以实名用户与真实商务社交关系为基础,以职业发展、商业拓展、行业交流为驱动的社交人脉网络平台。它以学生用户为切入点,进而自然过渡到白领用户,主打社交人脉。这两个网站都设有在线交流模块,网站的活跃度很高,人才黏度大、用户体验比较好。这样也有利于把握和长期占据和更新人才库的丰富度。 但是,在看到如上表征上的不足之外,更应该从管理学角度深挖其原因。不论是经营现状比较好的或者已经初露弊端的公司都存在各种问题。首先,作为互联网公司,尽管主营业务是招聘服务,它们仍然是技术密集型企业,网站的基础架构应该搭建的较牢固,除了在初期设计及建构过程应细心严谨、准确定义之外;互联网企业人员流动较快,还应该在后期形成完整的文档及说明,以方便后来的同事。互联网企业是不断更新的行业,保证持续跟进的员工培训及积极促进良好企业文化的形成,以便员工之间的知识分享与共进。其次,在运营方面,应该大胆积极推广公司业务、扩大影响力,使目标企业能够认可公司的业务。再次,公司各部门之间的分工方面,应该准确分工、通力合作。遇到问题不应该踢皮球,这方面公司应该准确划分各业务模块、划定相关负责人,及时监督汇报工作成果,将关键指标合理、有效设置为KPI并严格执行。最后,在国际化进程中,应充分吸取一些企业失败的教训,不能盲目、一味的照搬国外已有的成功运作的网站模式,还应该立足现实和我国国情现状,在实践中创新,做出符合用户使用体验的好产品。如果能协调好以上几点,我国的人力资源服务行业还是一片蓝海,还是很有挖掘潜力的。 网站类论文: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台网站类型研究 摘 要 随着计算机数字技术的发展,媒介间的交叉、混合,甚至出现了多种媒介汇聚在一个传播平台上进行信息传播的情况。电视这种传统媒介也在这种趋势下开始了它的融合之路,并催生出新的媒介融合产物——电视台网站。 关键词 媒介融合;电视台网站;凤凰网 媒体融合是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急速发生的现象,媒体融合的最终目的在于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各种媒介资源的优化整合,创造出新的价值。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电视台网站的传播内容主要来源为:1)其自身主体电视台的节目资源;2)其他互联网站,包括综合性网站,新闻网站,以及其他电视台网站的资源;3)网络民众的观点或由网络民众的反馈数据形成的传播内容。这些传播内容大多都是因传播主体之间的互动而综合形成的。就国内大部分电视台网站而言,互动仅仅是由于网络平台的特性而单纯在功能上简单增多,与其他媒体相比仍旧有所欠缺。根据目前我国电视台网站的传播内容分类,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简单复制型 简单复制型指的是,网站自身不采集新闻因此缺乏原创性新闻,多是通过复制其他电视台相关内容的形式。完成后,对内容缺乏维护和更新,整体的管理较为若后,基本没有视频服务,浏览人数相对较少,观众与网站的互动性比较差,缺乏评论和留言。给人“荒芜”的感觉。 比如:2011年3月18日安顺电视台网站。 视频。2011年两会期间笔者浏览安顺电视台网站,其报道两会视频内容是源自于新华网,但是确是无法播放状态。 文字新闻。新闻中心版块分内全面,为要闻 | 社会 | 民生 | 本地 | 国内 | 国际 | 逛街 | 汽车 | 房产 | 娱乐 | 体育 | 时尚但是点击国际新闻,最新一条是《韩国一艘货船被索马里海盗劫持》,信息来源:新华网(),发表时间为2009年10月24日,9:18:47;国内新闻最新为《成都自来水供应恢复正常》,新闻来源:四川日报,发表时间为2010年04月03日 10:04:50;而本属于本地新闻的是《市消防支队召开2010年党委班子及成员述职述廉测评大会》,新闻来源安顺电视台,2010-12-14。 2 初步加工型 当电视台网站处于初步加工型的时候,网站的内容多以转载的形式出现,缺乏独立性和原创性的内容,但是通常还是把自己定位成电视台的附属产品,是为电视节目所服务的。因此,不会有互动性的视频节目,而是以节目介绍、评论、预告等内容为主。更多的是为电视台在做宣传,而不是利用自身独特的平台优势,发展信息传播技术。这不但是对网络平台的一种严重的浪费,也是对发展机遇的一种浪费,不利于电视台业务的深入发展。 3 深度整合型 如今的电视台网站,并不是简单地通过网络传输方式,观看电视节目。而是一种电视节目和观众的一种互动的形式。让观众拥有更多的选择权,不管是选择节目,还是选择观看的时间,还是选择观看的终端都是一个革命性的转变。因此人们放弃客厅的大电视,而热衷于电脑显示屏或者掌上终端来看电视是可以理解的。依靠凤凰卫视的节目资源优势,目前凤凰网的主打内容仍然是以凤凰卫视的节目为主。由于品牌强大、版权清晰、监管容易,这部分视频内容容易得到广告主和广告商的早期认同 大致上看,凤凰网对凤凰卫视的新闻资源的二次加工方式有以下几种: 1)集中主题,凸显视频优势 凤凰网有一个栏目叫《凤凰牛视》,是凤凰宽频集中凤凰卫视的相同主题的视频内容制作的,属于全视频专题。这在目前的新闻网站中非常少见。而这种方式让流动视频节目有了沉淀的空间,通过重新的梳理,呈现出来全新的含义;同时这种方式也使得视频内容能够承担一些比较深刻的报道内容。这一点是电视媒体难以企及的。 如关于“两岸关系”问题,凤凰网就在2010年8月制作了视频专题,把凤凰卫视上的所有关于这一主题的新闻重新分类重组,起到了累积强势报道的作用。 这个专题从“谈互信”、“谈民意”、“谈一中”、“谈未来”四个方面吧全新的和过去的几十条视频内容组织起来。最新的视频位于专题上方,可以及时更新;作为拓展收看的视频则进入四大版块,资料视频的内容非常丰富,可以看出,网络编辑对凤凰卫视的相关视频资源做了细致的搜集与梳理。此外,专题也结合了一些网络调查互动手段,让网友投票对“两岸关系的发展进行讨论”,进一步体现“电视台网站”的双向交流特性。如果能将重点视频的内容用文字形式简单表达出来,网页的信息量会更加丰富[18]。 2)将视频结构放进一般专题当中 这是凤凰网常用的一种处理视频的方式。通常做法是在专题的显著位置,对其独家视频内容进行推荐,并围绕相关视频配置文字稿件。 如凤凰网的“两会”专题。在网页的中心位置是总理答记者问的图片,点击进入后能打开总理记者招待会的视频片段;在专题的右侧位置将视频资源全面集中,受众可以打开观看,而来自凤凰卫视的新闻资源将用红字标出,如“谢亚芳”独家、“凤凰点评”等,对自家的新闻醒目化;其他来源的新闻内容围绕凤凰的内容进行配置。 3)视频内容与文字的结合 对单条视频新闻而言,凤凰网在提供视频内容的同时,有的新闻也提供一些文字内容对视频内容进行说明或补充,方便一些没有通过宽带上网的客户掌握新闻。如一则关于陈炳德回应外界对上合组织猜疑的报道内容为视频内容为主,但在下方配有文字内容的说明。 多媒体的意义在于多种形式的信息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各展所长,有机结合,使报道的主题得到充分的呈现,传统媒体应该掌握多媒体报道的方式、方法,营造多媒体采编文化,才有可能实现其媒介产品的数字化优势。成熟的多媒体传播需要记者运用合适的感官来思维、运用合适的器材来记录、运用合适的信息形态来写作,特别是采写阶段记者采访、写作活动的多媒体化,对于多媒体新闻报道至关重要。如果仅仅依靠后期编辑的处理来实现一个报道的多媒体化,那就将失去多媒体传播的源泉。因此,媒体应该打破不同的信息形态由不同的采编部门来负责的现状,树立新的采编观念与机制。 媒介融合已成必然,不是谁想融合入或不想融合的问题,广播电视特别是电视虽然受到新媒体的冲击要小一些,但可以预见,随着网络视频资源的增长,其竞争压力也非常大。因此,无论是报纸、杂志还是广播台、电视台都面临着发展出路和生存策略选择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必须丢掉封闭传播观念和媒体观念,树立全新的开放的观念,以适应数字化媒介传播发展和自身生存的需要。 显而易见,凤凰网的主打内容主要还是以凤凰卫视的节目资源为依托,通过对凤凰卫视的内容的分类重组,来实现节目内容的增值。同时凤凰网也开始尝试运用视频搜索等技术去挖掘自身的潜力,让视频内容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在内容的创新方面,凤凰新媒体推出的“凤凰网会客厅”视讯系统能让网友直接在电视上与主持人一起互动,将互联网的各种模式变成电视节目的一部分。这其实是凤凰网进行跨平台互动内容制作与传播的一个尝试。可以预见,与线下结合、与用户互动的跨平台跨媒体的内容选题、生产、传播、展示、消费全周期的新闻信息生产流程将会是凤凰网下一个阶段重要解决的问题。 4结论 随着媒介产品的数字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各种媒介之间及其服务诸如文字、电视节目、电影、网页、电子游戏、音乐等产生了融合,这些媒介产品通过统一的技术使不同形式的媒介彼此之间的互换性和互联网得到加强。传统的媒介产品分别提供不同的产品和服务,并通过特定的流通渠道与流转环节形成各自不同的价值链。而新兴的数字信息技术则使音乐、图片、影像、文字等媒介产品都可以通过同一种终端和网络传送,在此基础上受众通过简便的方式接收到多样化的信息内容。 网站类论文:基于校企合作的网站建设类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摘要:随着网站技术的普及和发展,网站建设类课程成为了高职高专计算机类的必修课程。本文通过校企合作网站建设类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主要探讨在课程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如何采用课堂教学与岗位工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尽快适应实际工作流程,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关键词:网站建设;课程;教学模式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网站技术的发展, 网页设计师是信息社会发展和实现媒体内容数字化以及网络化的关键人才。然而,网站建设类课程作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如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不强,所学知识与工作岗位任务有距离等。本文主要探讨在课程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如何采用课堂教学与岗位工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尽快适应实际工作流程,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一、课程体系的设计 目前网站服务使用浏览器/服务器结构,因此建设完整的网站所需要的知识也可分为浏览器端和服务器端两方面。实际的网站建设相关职业根据工作内容的不同,网站职位细分为四种:网站编辑,网页美工,前台开发,后台开发。所设课程、知识体系与职业需求关系如下图所示: 整个课程体系形成链式结构,环环相扣,并具有一定的阶梯,同时课程中又有一定交叉,互相影响,螺旋式上升,注重了职业特性,同时考虑到高职教育培养具有一定的技能型,具备一定的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了整个专业的系统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基础,注重课程前后的联系,并关注横向课程,相辅相成。 二、教学模式的设计 1、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教学 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教学是指授课教师在创设项目单元教学情境时,使教学内容与职业工作内容相结合,把典型的工作任务融入到项目教学当中,该工作任务来源于企业生产实际,同时要具有教学内容中必备的理论知识点,当然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进行分解,形成小的项目单元,使之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方便学生学习。 例如,在《WEB网站开发与设计》课程中,以电子商务购物网站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授课教师将这个典型的工作任务按照实际工作流程进行分解,并融入相关的理论进行教学,使教学过程更加贴近真实的工作岗位,有效实施项目教学。 2、教学中突出体现校企合作 网站建设类课程大多是实训类课程,为了让高职的教学更好地贯彻“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应当由校内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制定课程教学目标,共同进行课程教学项目的设计与开发,一起承担课程的实训指导工作,使课程体系构建与企业工程项目相融合,使课程教学更具针对性、实用性和职业性,更加贴近企业生产实际。 例如,在网站编辑这个岗位职责的培养上,为了让学生能有更真实的网站维护经验,我们专业与温州二手车交易网进行校企合作,让学生在网站信息处理员这个岗位上进行顶岗实习。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与企业技术人员和兼职教师零距离接触,可以进行良好地互动交流,及时地了解本行业最新的发展动态和先进技术,增加对未来工作岗位的了解。 3、因材施教 对于高职类学生来说,专业基础参差不齐,兴趣和能力也不尽相同,因此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可能将学生都培养成行业的“通才”,也不能像产品批量生产一样,将学生都培养成某一岗位的“专才”。我们总会发现,有的学生口才良好,有的学生色彩感觉好,有的学生擅长于编码技术等。因此,我们在教学模式中应该注重“因材施教”。 例如,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有不同的角色来完成不同的任务,可以根据学生的擅长让他们选取角色,分成小组实施教学,从而对其所擅长之处加以培养。口才良好,市场嗅觉敏感的学生注重培养需求调研、网站的架构技术;美术功底较强,色彩感觉好的学生注重培养网页美工设计;而对编码技术有追求的学生培养他们的后台代码编写以及网站技术的实现。这种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较快的掌握所需的职业技能。 4、基于行动导向教学的项目教学 在实训课程中,授课教师都会采用项目任务的方式来进行教学。依据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需求,整个项目的教学过程可以模拟企业的实际工作情境,积极推广“任务驱动”、“情境体验”、“案例解析”、“过程导向”等多种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充分体现“工学结合,引产入教”的教学特色。 根据网站建设的实际工作任务和流程,采用与实际岗位团队开发一致的项目组分工完成的方式,为学生创造一个基于职业情境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该情境中能根据已有的经验,从周围的环境中主动获取信息,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熟悉实际岗位的要求及操作流程。 例如,在《网页设计与制作实训》课程中,授课教师采用的项目是学院教务科研处网站的设计与制作,可以按以下设计来进行实践教学: (1)明确任务。教师布置任务,展示效果预览图,帮助学生明确任务要求。 (2)制定计划。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分解项目任务,确定工作计划。 (3)收集信息。学生根据计划与任务分工,进行收集资料,准备素材等。 (4)设计制作。学生根据计划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页面的设计与制作,并做好相关文字记录。 (5)检查评测。学生展示作品、教师提问、学生答辩、学生互评、教师讲评。 三、总结 就业导向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必须把握的准则,职业技能的培养、适应岗位工作的需要应当成为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必须强化的主题思想,因此,专业技能的实训显得尤为重要。网站建设过程需要使用多个专业课程知识,是一门综合技能课程,从实训内容、实训组织形式等方面强化本课程群的综合技能实训,能培养学生与就业岗位“零距离对接”所要求的综合职业能力。
冶金工业论文:冶金工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一、山西冶金工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山西金属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铁、铝、铜、金、镁、银等,具有发展冶金工业的较好的资源禀赋优势。其中,铁矿累计探明储量约30多亿吨,居全国第四位,约占全国总储量的6.8%[1]。铝土矿储量约占全国的40%,占全国首位,铜矿储量居全国第五位。除了铁矿石、铝土矿石、铜矿石的储量较为丰富外,山西还有金、镁、银、锰等金属矿产资源,这些储量丰富、品种较多的矿产资源使山西发展冶金工业具备了一定的资源比较优势。不仅如此,山西丰富的煤炭资源和廉价的电力能源供应是冶金工业发展的能源比较优势。 1.加入WTO对山西冶金工业发展的影响。在WTO框架内的国际冶金产品市场会对我国冶金产品市场产生巨大影响,并对冶金企业转变经营意识,建立新的管理模式,以及企业股份制改制、企业间资本流通与合资合作等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的提高,金属材料在各行各业将得到更有效的利用,总的趋势是普通产品的市场将逐步缩小,而对高性能金属材料的需求将增加[2]。 2.资源与能源的潜在影响因素。首先,由于特定矿产资源结构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方式,山西冶金工业在未来的发展中仍将可能遇到相当的资源约束问题,具体表现在:各种金属矿产资源贫矿多、富矿少。如铁矿中富矿资源储量仅占6.44%,富铜矿占13.86%,铝土矿为一水硬铝石类型,高铝硅比的只占12.89%,石膏、硫铁矿没有I级品矿石等[3]。共伴生矿多、综合利用程度低。如以铝土矿为主的本溪组含矿岩系中,伴生有铌、钪、镓等稀有、稀土金属,并与耐火粘土、铁矾土、山西式铁矿共生,但这些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程度低,资源浪费严重。另外,国际市场上金属矿产资源的价格波动也会影响我国冶金业发展。如国际铁矿石原料价格的上涨,山西冶金行业开始受到波及,行业效益下降。2006年第一季度,山西钢产量完成332.5万吨,同比增长18.6%,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20.7个百分点,比去年底回落0.3个百分点。1~2月份,山西冶金行业实现销售收入179.9亿元,同比增长34.9%,实现利润9.7亿元,同比下降1.7%,经济效益也出现回落态势[4]。其次,能源供应方面,随着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的持续攀升和世界经济不断发展,国际能源供应日益紧张。这种能源供应的紧张局面推动了我国煤炭价格和火电生产成本的不断上升。冶金工业是典型的资源依赖型产业,煤炭和电力价格的上涨必然会增加冶金企业的生产成本,影响行业的长远发展。值得指出的是,山西水资源现状也是影响冶金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这是因为山西是全国水资源较为贫乏的地区之一,而冶金工业既是水资源消耗的大户,又是水资源污染的大户,这就决定了水资源问题将会极大地影响山西冶金工业发展。 3.冶金工艺技术的影响。冶金工业对山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冶金工业发展对山西工业化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积极影响;其次,由于冶金工业发展对自然环境有巨大的不良影响,如废气、废水、废渣的排放以及采矿造成的地质地貌破坏等。这说明冶金工业发展对山西社会、经济、自然的影响具有积极与消极的双重特征。然而山西又必须继续发展冶金工业,唯一的办法就是采用新技术减少冶金工业发展的消极影响。在这一过程中,山西冶金工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重大环保技术,即采取措施对冶金生产活动的全过程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综合控制,协调生产和环境关系,达到既发展生产又创造良好环境的目的;二是新兴节能降耗技术,主要体现在高炉喷煤技术、连铸连轧技术、电炉废钢预热技术等节能降耗技术的应用。 二、山西冶金工业发展策略 根据以上分析,在当前山西产业结构调整时期冶金工业的努力目标和采用的应对策略应注意下述几个方面的内容: 1.加快冶金工业体制结构与组织结构的创新调整。冶金行业是竞争性行业,已经进入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时代。传统的多数冶金企业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局面将逐步退出,这是资产重组和体制结构调整的必然趋势。为了增大产业集中度,一些新的冶金集团公司将陆续联合、兼并,形成战略联盟方式进行组织结构调整[5]。在改革策略方面,要积极地、分步地形成集团化企业,确立区域市场优势,避免盲目、重复建设,进一步优化成本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就单个冶金企业而言,要有合理的经济规模,小于这一生产规模将难于采用现代化的工艺、装备,难于生产出质量好、成本低的产品而无法盈利。然而,冶金企业的生产规模也不是越大越好,年产800×104t以上的、超大规模的冶金企业将引起生产流程的不合理和投资额过大、资金回报率低等不良的经济后果[6]。在山西,应设想逐步形成2~4黑色金属材料生产集团,其中有些是兼并型资产合并的集团,有的也可以是市场、原料、投资等要素协调的策略性联合集团。长型材则主要是形成区域化的企业集团。特殊钢企业有条件的也可以形成企业集团,有的也可以进入板材集团,或是地区性长型材集团。企业集团化将进一步促进钢铁工业、钢铁企业的结构优化,进一步增强钢铁材料的市场竞争力。在太钢、海鑫、长钢等集团改造后,临钢、安泰、中阳等冶金企业也应加快组织结构调整步伐,钢铁企业总数还要减少。特别是山西现有5100多家小铁厂、小钢厂,通过采取联合、兼并等方式,优化山西钢铁企业的组织形式,可以迅速提高山西钢铁工业的工艺技术水平、产品技术含量以及市场竞争能力。对于山西铝业、铜业等其他冶金企业而言,可以采取类似措施,通过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调整,加快落后装备和产品的淘汰速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市场占有率、品种结构工艺水平和技术装备结构水平,这是山西冶金工业提高竞争力的关键对策和目标之一。 2.实施新的冶金工业技术创新,实现清洁生产。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导向性发展要求,冶金工业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应该逐年减少。换言之,就是在增产的同时,还要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就钢铁企业而言,要求大中型企业吨钢综合能耗(标煤)由目前的920kg降到800kg以下;吨钢消耗新水降到16m3以下,达到上述要求的同时还要使生产成本进一步下降。清洁生产包含能源清洁、产品清洁、工厂流程清洁和厂容清洁,这是近期工作的目标。从长远来讲,冶金企业要做到“零排放”,不给社会造成负面影响。这需要实施有效的冶金工业发展技术创新,依靠先进的冶金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实现清洁化生产。山西冶金工业发展能耗高、污染大、效率低,环境保护历史欠账巨大,实施技术创新和清洁化生产更具现实意义。从技术路径方面来看,要全面推进节能———清洁生产技术,确立完善的清洁生产工艺流程。这是通过一系列技术措施,同时控制金属制造过程和排放过程,促进降低成本,生产出质量稳定的洁净产品;采取源头控制、源头削减策略,实现排放物的再能源化、再资源化,将污染物和有毒物的无害化处理量控制到最小量[7]。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实施环境友好样板工厂,逐步实施环境友好、社区友好的目标。总之,要将节能———清洁生产流程作为钢铁业未来5~10年技术进步的战略来推进。这是对冶金工业而言,完善的清洁生产流程具有综合影响力,会对产品成本、质量、劳动生产率、环境等产生协同优化的效果。冶金工业发展的技术不仅能够降低能耗、污染,还能提高产业发展绩效和相关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山西冶金工业发展中高能耗、高浪费、高污染,低产能、低效率、低绩效等问题的解决都得依靠有效的冶金工艺与技术创新来实现。目前,要从山西实际情况出发,修订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和继续实施宏观调控措施的实施细则,构建有效、规范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以加强企业技术进步和优化企业内部工艺技术结构,提升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同时,取缔100立方米以下的高炉及18平方米以下烧结机等落后工艺设备,坚决淘汰平炉、侧吹转炉、10吨以下电炉和化铁炼钢等装备,全面推进冶金产业清洁生产技术,完善清洁生产工艺流程,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冶金生产排放物的再能源化、再资源化。 3.加快冶金工业产品结构调整步伐。当前,我国生产的钢材还有巨大的性能潜力。从90%以上已生产的钢铁结构材料强度来看,目前生产的最高强度只有理论强度的1/6~1/7[8]。在90年代“超级钢”研究推动下,新一代钢铁材料(高洁净、高均匀性、超细晶)将会陆续问世,谁掌握了这些生产技术,谁的产品就有更多的市场占有率,要推动新一代材料的开发、生产和运用,必须发挥“政府、科研、生产、使用”的广泛结合。中国钢铁强国的出现,其标志之一是新一代钢铁材料的普及率。美国、西欧部分企业要求10年更换1/2的品种。对于山西冶金工业而言,有相当多的冶金产品的生产是“几十年一贯制”。因此,为了提高山西冶金产品的竞争力,必须重视冶金产品结构调整。山西冶金产品结构调整的路径可以采取如下方式:在黑色冶金工业发展方面,重点增加不锈钢、硅钢等特种钢材的产能以及其它短缺钢材品种。在发展特种钢材时可以参考我国近期待开发与生产的钢材品种目录实施。山西钢铁工业应结合自身的发展优势和市场需要,调整钢材产品结构,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对于山西的铝业、铜业等冶金工业,同样应合理地调整企业的产品结构,增加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和高市场需求的金属产品生产,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产业发展路径。在有色冶金工业发展方面:实施氧化铝及电解铝深加工工程,加快铝土矿资源的开发和电解铝企业配套电厂建设,加大力度发展铝深加工产品;实施镁合金及深加工工程,培植一批龙头企业,加快镁合金及高端延伸加工产品的发展;重点发展为航天航空、汽车、IT等产业配套的镁合金深加工高端产品,如鸿富晋、银光镁业、广灵精华化工等企业的“3C”产品和汽车配套镁合金压铸件项目等[9],通过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增强山西有色冶金工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冶金工业论文:冶金工业超声波应用拓展 1超声波的作用机理 超声波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性[1]:第一,束射特性。超声波波长短,可以集中成一束射线;第二,吸收特性。超声波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均会被吸收。空气中的吸收最强烈,固体中的吸收最微弱;第三,高功率。由于频率高,超声波的功率比声波大得多,它不仅能使所作用的介质产生急速运动,甚至会破坏其分子结构;第四,声压作用。声波振动使物质分子产生压缩和稀疏作用,这种由于声波振动引起的附加压力现象叫声压作用。超声波在提取冶金过程中应用的主要是功率超声。功率超声可以强化冶金过程的原因是:溶液中存在有溶解的一些气体,在超声波的作用下形成所谓的空化现象,当这些微小的气泡破裂时,产生瞬间的高温( 5000K)高压( 5×107Pa),形成所谓的“热点”,对化学反应起到非常明显的加速作用,同时高能超声形成的大量空化气泡在超过一定值的声压下发生崩溃并产生激波,将已结晶长大的晶粒打碎,使晶粒得到细化。另一方面超声波使液体出现湍流的力学特性,降低扩散阻力,同时对破坏边界层,加速传质、传热,促进微细颗粒的弥散起到了关键作用[2]。超声振动的高能量及其它的特殊效应,还可极大地提高振动对凝固的作用效果[3]。超声波在液体中传播时,液体分子受到周期性交变声场的作用,产生声空化、声流效应及力学机制,引起熔体中流动场、压力场和温度场的变化,从而产生一些特殊的效果。在高温操作中,高功率超声波可用于熔体金属的迅速脱气[4]。实际上超声波对于任何中等粘度的液体的脱气几乎都适用[3]。在含水系统中脱气效果特别迅速,它能除去溶解的任何气体,使水溶液中的气体降到很低的水平。超声波脱气对于要求迅速和受控制的除去系统中气体的场合,会得到很好的效果。根据上述机理,超声波可改善熔融液在冷却凝固时的流动性,能够提供有效的结晶体,从而也可改善金属熔体的质量。 2超声波在冶金中的主要应用 2.1强化浸出过程 李俊[5]论述了湿法冶金过程中常见的三种浸出情况,并对超声波用于硫酸浸出氧化铜的过程进行了探讨。在浸出过程中施加超声影响的实践中,引用奥罗夫(Orlov)做了带超声波和不带超声波机械搅拌硫酸浸出氧化铜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达到相同的浸出率时,不用超声的浸出时间约为用超声的浸出时间的12倍。K.SarveswaraRao等[6]作了相关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超声波对从氧化铜矿石中的氨浸有着正的效应。在温度298K、粒度-300~+150μm,氨浓度2.0mol/L,含固量10g/L的条件下,超声波可使铜浸出率从70%提高到90%。与机械搅拌浸出相比,使用超声波可使浸出时间缩短近5/6,同时也使试剂消耗减少。对于相同的颗粒矿石,超声波不仅强化了浸出速率,也提高了铜的浸出率。结果还表明,在其它条件相同时,间歇式超声波(脉冲超声波)的效果优于连续式超声波。范兴祥[7,8]等人研究超声波强化草酸浸出氧化锌精矿过程。在试验条件下,用超声波辐射浸出氧化锌精矿同机械搅拌相比,浸出率有很大的提高。机械搅拌20min,氧化锌精矿浸出率仅58.12%,超声波辐射20min,浸出率则达90.24%,提高了32.12%;锌浸出率随辐射时间延长而提高;超声波辐射强度提高,辐射时间一定时,浸出率提高,浸出率相同时,浸出时间缩短。刘彬等人[9]引入超声处理技术强化铁盐浸出黄铜矿这一新颖研究方法。在相同浸出条件下,用超声波处理后,铜的浸出率提高,平均提高幅度在5%~10%,不但有效地缩短浸出反应时间,而且显著的提高铜的浸出率。赵文焕[10]等利用超声波进行银精矿中金银的氰化浸出小型试验和扩大试验,结果表明超声波浸出法具有金银浸出率高、浸出时间短、氰化钠单耗低等优点,在最佳试验条件下,金银浸出率分别为97%~99%和95%~96%,浸出时间只是常规氰化浸出时间的1/2,氰化钠单耗降低10kg/t。王少芬[11]等人将超声波在硫化矿发电浸出过程中的应用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为了强化发电浸出过程,有效地提高输出电流、电压及金属离子的浸出率,将超声波引入到硫化矿与二氧化锰的同时发电浸出过程。在实验条件下,每次启动超声装置20min,直至浸出约10h。在超声场作用下,输出电流和电压都有明显上升,采用超声强化比未强化处理的浸出液,由于硫化矿浸出电极在超声条件下的极化程度减弱,获得了更大的输出电流和输出电压,从而获得了更高的浸出率。K.M.Swamy等[12]研究了在有超声和无超声的情况下,用尼日尔黑曲酶属菌种浸出印度奥里萨帮红土矿。在最佳工艺参数,如孢子浓度,葡萄糖用量,矿浆浓度,超声波降解时间条件下,无超声波时,浸出20d,镍的浸出率为92%;用43kHz,1.5W/cm2超声处理30min后,在孢子浓度为106个/mL和葡萄糖浓度为2%条件下浸出14d,镍的浸出率高达95%。并且在超声波作用下,镍的浸出效果比铁的浸出效果好。 2.2提高单元操作速率 严伟[13]等人主要介绍了超声波在协助萃取领域内的发展和应用情况。在相同传质领域里,用超声波强化最多的是液固萃取。高频和低频都能强化萃取,但低频时达到同样的强化程度小于高频。超声波产生的脉动和控制的空化作用可以大大增加湍流强度及相接触面积,从而强化传质。BatricPesic[14]等在用Kelex100溶剂萃取镓并用超声波处理人工合成溶液和工厂的实际溶液时发现,超声波的作用使镓的萃取速率提高了15倍,所采用的超声波频率为20kHz,声强为19W/cm2。试验发现,在超声波作用下,温度对镓的萃取速率没有影响,而通常的萃取过程中,温度升高对提高萃取速率是有利的。赵洪力[15]采用自行设计的实验装置进行了用超声波技术处理含“薄膜铁”天然硅砂的试验,结果证明,在处理10min时,除铁率一般可达46%~70%,与同样条件下机械擦洗相比高出15%~45%;处理时间只需1~5min即可达到机械擦洗10~15min所达到的效果,处理时间可缩短2/3以上。Romanteen[16]等研究了在600~800℃范围内CO还原PbO的动力学。当声压升至15.8Pa,600℃时,PbO的还原速率增加了15%~25%,升至800℃时还原速率增加了2倍;同时还发现声波频率 6.6kHz时对PbO的还原速率没有影响。 2.3在复合材料制备中的应用 冯海阔[2]等人讨论了超声波在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制备过程中的应用。超声波在此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改善颗粒与合金液润湿性及颗粒分散的均匀性。通过总结超声分离技术的机理及研究现状,提出一种很有发展潜力的采用超声分离技术制备颗粒增强金属基表面复合材料的新方法。王俊等[17]采用高能超声复合法制备了致密度高、增强颗粒均匀分散的SiC颗粒/ZA22复合材料,其内部没有气孔或颗粒偏聚等缺陷。认为在试验所用高能超声处理条件下,熔液中产生的瞬时局部高温、高压的声空化效应与具有高的速度和加速度的声流效应的协同作用,是改善增强颗粒与基体合金润湿性、并使颗粒在合金中均匀弥散分布的主要原因。潘进等[18]用功率超声波施加于金属熔体中,可以在极短时间内实现纤维与金属的复合,制备出了高性能复合材料。液态金属在超声作用下能渗入颗粒预制件中或与颗粒均匀混合。超声浸镀可以实现钢丝镀锌、镀铝。方孝春[19]结合超声波理论和作用及高速电镀理论,对铁基粉末冶金件镀镍的传统工艺与新工艺进行了试验对比。经过超声波清洗的镀件基体与镍层结合力明显提高;封孔处理可降低镀层孔隙,耐蚀性能提高;镀层封闭剂R处理后可有效填充和封闭镀层孔隙,阻挡腐蚀电池的产生,从而提高单层镀镍层的防护性能和品质。 2.4细化晶粒 孟丽华[20]研究了超声波处理时间对工业纯铝铸锭结晶组织的影响,分析了超声波对工业纯铝结晶组织影响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超声波方法处理熔体后,铸锭的细化率大幅度提高,可使整个铸锭断面均为微细化的等轴晶组织,过剩的超声波振动将导致铸锭细化率的下降。该实验从某种意义上证明了超声波振动的细化效果是来自于动态形核机制。胡松青[21]在熔融金属的冷却过程中导入超声波获得了较小的晶粒,并且在超声波的作用下,形成的晶核进入振动状态,从而加速生长过程。对碳钢的超声处理表明,它可使晶粒尺度从200μm减少到25~30μm,碳钢的延展性增加30%~40%,机械强度提高20%~30%。对金属锌冷却结晶的研究表明,超声处理可使其临界切变应力强度提高80%,而且,在频率为25kHz、强度为50W/cm2的超声波作用下,金属锌的晶形由圆柱形改变成均匀的六角形。Gomes等[22]认为,在NaOH溶液中,用超声波处理铝土矿可以提高微扰作用和提高矿石颗粒的溶解速率,然后再用超声波处理溶液,可使溶液中的固体颗粒沉降分离速度加快;用超声波处理加晶种的铝酸钠溶液可以提高分解速率和使晶体生长更均匀。赵忠兴[23]在铸造合金中导入超声波,并通过硬脂酸和丁二腈在凝固时施加超声波。结果认为:其周期性的空化和搅拌作用,使合金液的温度和成分均匀化,细化了铸造组织,减轻了铸造合金的宏观偏析倾向,提高了铸造组织的均匀性。他们还研究了超声波对铝合金结晶过程的影响[24],结果表明:对铝合金液施加超声波,以底部导入超声波为好,可避免氧化夹杂的生成;超声波施加于铝合金液,可使其显微组织明显细化;超声波在金属液内传导过程中,其声强度随传导距离的增加而衰减。 2.5超声脱气、去夹杂技术 用高声强的超声波处理液体可以明显减少液体中溶解的气体量[2]。该作用已经被用于熔融金属液的脱气过程,成为超声脱气技术。鲁曼里、艾斯玛赫和玻依奇[25]用超声波处理了含5%~7%镁的铝镁合金,结果表明,超声波对熔融金属中排出气体的作用很大。超声弹性振动在几分钟内可以使合金完全去气。白晓清[26]等研究了超声波对流动液体中夹杂物去除效果的实验,无超声波作用下,夹杂物会自然上浮至液体表面并且仅有少量的夹杂物粘附于容器的壁面和底部;在超声波作用下,夹杂物因凝聚在短时间内容易上浮至液体表面或粘附于容器的壁面和底部。在1.5s和30s时,可以明显观察到有超声波作用的液体更为清澈。SarukhanovR.G[27]等研究了在频率44kHz、振幅1μm的超声波作用下锡的结晶净化过程,结果表明,超声波改善了杂质元素的分离效果,使Cu、Au、Cr、Ni在锡中的分配系数降低了25%~45%,从而达到使锡精炼的目的。 2.6超声无损检测(NDT)技术 陈等[28]针对粉末冶金(PM)零件在制备过程中不可避免存在的缺陷(气孔或裂纹),采用NDT技术对其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超声无损检测散射波的波形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粉末冶金制品中孔隙的数量和状态。散射波不明显时,说明材料的孔隙很小,可能小于超声波的波长;散射信号杂乱且增强时,说明材料孔隙较多。但散射波与孔隙之间的量的对应关系,因所受影响因素众多,只能大概反映孔隙的状况。超声无损检测中声速和材料中的孔隙率有一定的线性关系,声速的减小代表了材料孔隙的增多,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材料的性能。因此,可以用超声无损检测技术来评价PM材料的某些性能。从而达到对该类零件实现非破坏性的快速、全面检测的目的。李军[29]对不锈钢复合钢板超声波检测方法进行了阐述。在检测不锈钢复合钢板时,通常选用单晶直探头局部水浸法从复板一侧按照扫查灵敏度进行检测,一旦发现缺陷波的信号,先将其圈住,再用单晶直探头的直接接触法准确划出缺陷的边界(确定边界用缺陷波全波消失法),并按照生产合同技术要求的相关标准,对缺陷是否可以修复做出准确评判。 3结论 (1)超声波对许多冶金过程确实能起到有效的强化作用。从实际应用的角度来看,现在的超声波设备普遍存在功率小的问题,不能完全满足工业化生产的要求,尽快研究出大功率超声波设备是解决应用问题的当务之急。随着科技的进步,可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功率超声在强化冶金过程、复合材料的制备、细化晶粒,脱气去杂质,检测等方面的应用将越来越广阔,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超声波会导致固体和液体出现“空化现象”。虽然对生物体来说,产生瞬态空化作用时,靠近爆炸气泡附近的细胞会受到损伤,但一般说来,在人体内大多数器官和生物流体中,损伤少量细胞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3)超声波在我国冶金工业中的应用发展迅速,一方面得益于技术本身的不断完善,另一方面有超声波设备生产厂家的支撑,比如深圳市科工达超声设备有限公司、深圳市时代超声设备有限公司、宁波海曙金达超声设备有限公司、北京超声波明和公司等大型制造厂商,都以生产冶金行业超声波设备为主。 冶金工业论文:国外冶金工业轨道衡技术研究 1前言 日本冶金工业轨道衡技术的发展应追溯到日本战后经济振兴的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使日本冶金工业迅速崛起,成为世界上技术最强的冶金大国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冶金行业的特大型钢铁生产企业,如宝钢、首钢、武钢、太钢、鞍钢、昆钢、济钢等,都先后随着大项目的引进,进口了代表日本先进技术的Yamato电子称重技术,其中不乏各种轨道衡技术。下面分别介绍Yamato的几种轨道衡技术,看日本冶金工业轨道衡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2轨道衡在钢铁企业生产流程中的应用 大型冶金钢铁企业生产全过程中采矿、选矿、烧结、炼铁(铁水罐车或鱼雷罐车的铁水液面计量)、焦化煤塔用宽轨装煤车计量、炼钢(宽轨铁水包车或钢水包车计量)、轧钢型材、板材、线材(宽轨车计量)。外进原料如原料煤、矿石、铁精矿、石灰石、耐火材料、合金料、废钢计量、高炉灰,矿碴等副产品出厂的标准轨道衡的计量。 3整体式秤台结构轨道衡 早期日本冶金行业甚至最近还在使用的称重轨道衡,除了采用标准轨距、标准车辆外,还有大量的非标车型的深基坑超大型整体式秤台结构轨道衡。根据车辆参数轨距、轴距、轴数、心盘距、转向架数,全轴距、钩舌距的不同,从而采用不同类型的轨道衡。其中轨距从1435-6700mm,轴距从900-2000mm,轴数从2-16轴,心盘距6680-14230mm,转向架数2-3个,钩舌距从1210-25800mm,载荷规格从10-800t。其中较为典型的Yamato整体式秤台结构,大多为厚钢板箱型焊接大梁,横向采用X型联系梁形成整体结构。限位采用拉杆或碰撞式相结合,构成复合式纵、横向限位装置。秤台特点为安装简便、秤台刚度大、适用于称重频率大的场合。整体式秤台基础一般为深基坑或浅基坑基础。称重传感器采用日本Yamato经典的CC2/CC5系列摇柱式电阻应变式称重传感器,该传感器采用了抽真空充氮全密封焊接结构以及超高度不倒翁结构,使秤台受冲击后回复性优于其它任何结构。传感器规格从10-500t。准确等级符合OIMLR60C级1000-3000分度。该传感器是当今日本和我国冶金行业在用的传感器使用寿命最长的优选产品之一。称重仪表采用日本Yamato在九十年代中期开发的一款多功能超小型的EDI-800型通用工业仪表。该仪表最大的特点是显示码可达300000,采样速度为100次/秒,自我诊断,人机对话,屏幕菜单,各种I/O定值控制,各种通讯接口以及三菱CC-link现场总线联网技术。 4轨枕式电子轨道衡 日本Yamato在八、九十年代,开发了一种适用于因现场条件所限,秤台必须横向分离的轨枕式电子轨道衡。规格从100~800t,秤量方式为静态。该秤台最大特点是两根独立的称重大梁,就像两根长轨枕。承重梁厚度仅为100mm左右,整个秤台高350mm,承重梁与底座采用特殊密封技术,纵、横向限位采用了弹簧膜片式,两个秤台之间仅有数根力矩杆连接。每个秤台横向分别有一个或两个CC2/CC5传感器支承。一台鱼雷罐车可配置4-8个秤台。该装置特别适用于超长秤台无法运输,现场有障碍物使秤台必须横向分离的场合。安装调试也特别方便。该种类型的电子轨道衡已在日本新日制铁、韩国的项浦钢铁、上海宝钢4000m3炼钢高炉鱼雷罐车计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一般冶金行业的大型炼铁高炉有2个出铁口,相应有4个鱼雷罐车位。现场设置称重显示装置,并将信号送高炉中控室。主要输出信号为总重(4-20mA/0-F.S)、皮重(4-20mA/0-F.S)、鱼雷罐车号(BCD2位);主要输入信号为净重(4-20mA/0-F.S)、90%重量值(4-20mA/0-F.S)、100%重量值(4-20mA/0-F.S)、鱼雷罐车号(BCD2位)。 5模块式电子轨道衡 日本Yamato在九十年代又开发了一种适用于宽轨铁路车辆称重的模块式电子轨道衡。规格为100~240t,秤量方式静态。适用于现场条件所限,不允许长时间施工的线路。整体高度低,大大节约土建成本。特别方便拆卸、维修、调试。每一个模块为一个单独的称量箱,每一个模块相当于一个称重单元,从而取消了大型机械构件的秤台。在不影响线路正常运输情况下,可利用间隙时间完成安装调试。其秤台最大的特点是类似于我国的板式结构。在每根钢轨下密排着称重模块(称量箱)。现场安装与维修可很方便地装、拆称重模块。 6车轮测定用电子轨道衡 日本Yamato近年来,为了适应铁路车辆超偏载检测的需要,开发了一种适用于铁路车辆、机车车辆的轮重、轴重进行偏载测定的车轮测定用电子轨道衡。其特点小巧轻便,无须秤台,可低速动态称重。此装置已在日本的铁路车站、编组站、机车车辆厂、修理厂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测定范围0.1~10t/轮,分度值10kg,静态准确度:±1%,动态准确度:±3%,动态车速小于10km/h。该装置另一个特点是可附带现场测力标定装置。 7不断轨电子轨道衡 日本在不断轨轨道衡的研究技术上虽未见大量公开的报导,实际上也与西方各国一样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最近日本Yamato最新推出的不断轨、具有数字化标定功能的电子轨道衡,足以证明了这一点。该装置为无秤台、不断轨结构,整个机械结构仅有2套剪切式数字传感器,每套传感器分别由2个左、右侧固定传感器组成,每个传感器用高强度螺栓固定在钢轨腹部。秤量轨支承点长度为600mm,2套传感器中心距为400mm,仪表有效采样段为200mm,该装置最大秤量为100t,分度值为100kg,秤量范围10-100t,静态准确度可达1%。目前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其动、静态计量准确度,还未达到可以作为贸易计量的用途。该装置为无秤台、不断轨结构,整个机械结构仅有2套剪切式数字传感器,每套传感器分别由2个左、右侧固定传感器组成,每个传感器用高强度螺栓固定在钢轨腹部。秤量轨支承点长度为600mm,2套传感器中心距为400mm,仪表有效采样段为200mm,该装置最大秤量为100t,分度值为100kg,秤量范围10-100t,静态准确度可达1%。目前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其动、静态计量准确度,还未达到可以作为贸易计量的用途。根据材料力学关于受集中载荷的简支梁的常规弯矩与剪力分析很容易看出:轮重P在400mm称量段中心位置Xi=0.5×L时,弯矩最大MX=P×L/4,而轮重P在400mm称量段内剪力却是恒定的QXi=P×Xi/L,其值与轮重P成正比。从称量钢轨截面进行力学分析可知,其中性轴上的剪应力最大为τMax=Q×S(/Jx×b),剪应变γMax=τMax/G,中性轴45°方向主应力σ=τMax,主应变ε=±0.5×γMax。即当列车通过测量区时,车轮重量通过称重轨下剪力传感器对剪应力产生的两个拉压对应的主应力的测试,将重量转换成电压信号,进行放大与A/D转换,完成车辆的称重。日本Yamato最新开发的USUI型剪切型钢轨传感器的特点是由于具有左、右侧两种传感器成对设置,称重段内的载荷不均匀将不影响计量准确度。具有高灵敏度,耐高温对策。应变片基底及接线采用耐用热高分子材料,电缆采用硅胶电缆,这样可使传感器保存温度达到150℃,使用温度达到100℃。不锈钢弹性体激光焊接密封,电缆接头采用O型圈密封,可适用于各种恶劣的高温、粉尘、潮湿的环境。USUI型传感器可实现现场安装,拆装方便。也可根据需要选择钢轨单面或双面安装。该传感器另一最大的特点是具有独特的现场测力标定装置,供用户作模拟加载测试。上图为USUI型传感器的外观尺寸图。该不断轨轨道衡的控制器为日本Yamato最新款的EDI-910型称重显示控制器。采用了ΔΣ型20位高速A/D转换。该仪表具有独特的数字化标定功能,可输入所有传感器的灵敏度值,对其进行数字化的标定,并开放其零点,量程的标定系数,便于了调整和互换。可对称量批次,时间、累计值、平均值、称量范围、偏差、极限值等数据进行统计存储,并能存储出错记录和断电瞬时的数据及自我诊断功能。该仪表具有各种丰富的通讯接口功能,外部参数输入可分成命令设置和自动设置二种,分时分批设置。可通过串行口与PLC联网,并支持欧姆龙的Hostlink协议和三菱CC-LINK协议,通过现场总线融入企业的ERP管理系统。 8结束语 总之,各种型式的电子轨道衡是根据不同的生产需要而发展起来的。由于称量物质的不同、工作环境与工况的不同、车辆型式的不同、用户需求的不同,因此产生了不同的称量手段与措施。我们不能笼统地说,不同型式的轨道衡产品的好与坏。从以上介绍日本Yamato不同时期提供给冶金、铁路系统的不同型式的轨道衡产品,可以从某一侧面反映了日本冶金行业轨道衡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秤体结构从整体式———轨枕式———模块式———不断轨式的发展过程,秤体结构的发展也伴随着传感器技术与称重仪表技术的发展与更新换代。从“用户至上”的理念出发,不断轨技术的应用、现场模拟测力标定装置的应用,以及仪表数字化标定技术、数字化通讯与联网技术并融入企业的ERP管理系统,都是在用户不同的需求中发展起来的。日本轨道衡产品技术在冶金行业的发展与应用,同样值得我国同行的借鉴。 冶金工业论文:冶金工业安全生产思考 一、我国冶金工业生产及安全概况 冶金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经过多年的建设,已构建起包括矿山、钢铁冶炼、轧制、焦化以及配套专业和辅助生产系统组成的完整的冶金工业体系。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冶金工业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从安全生产事故统计数据看,与矿山等几个高危行业相比,冶金事故总量不大,近五年年平均事故起数约308起,年平均死亡人数306人。但冶金安全生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各类重大、特大爆炸、火灾、中毒事故时有发生,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事故造成的严重后果和社会效应远远超过了事故本身。 二、搞好冶金行业安全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 1、建立各种监督管理制度、规定或办法 (1)建立冶金企业建设项目安全设施的安全预评价报告、安全专篇、安全验收评价报告的备案制度,包括备案程序、内容、评价的资质规定等。备案分为告知备案和审查备案。我们这里的备案是指告知备案,目的是为我们下一步开展冶金企业安全监管工作提供帮助。安全预评价报告是指导安全专篇编制工作的依据,高质量的预评价报告对指导项目后续工作具有特殊的意义。安全专篇。设计单位按照有关规定编制安全专篇,安全专篇应充分吸纳安全预评价报告的有关内容。目前虽然尚未出台统一标准的冶金企业安全专篇编制提纲,但可以参照高危行业已有的编写提纲,思路和框架应该基本一致。验收评价和竣工验收。为保障建设项目竣工投产后达到国家规定的安全标准,建设单位在项目完成基本建设稳定试运行一段时间后(试运行期不得超过一年),应委托有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建设项目安全验收评价,完成验收评价报告后,可组织进行安全设施竣工验收工作。一个冶金企业建设项目往往涉及到危险化学品生产、使用等环节,各地可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尽量简化“三同时”程序,能够同时解决的一并解决,以减轻企业负担。 (2)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重大变更的备案制度。 (3)重大危险源的备案制度。(2009年刚刚颁布的国家标准《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和我局的《关于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安监管协调字[2004]56号)对重大危险源的辨识标准进行了规定。符合上述规定的,即可认定为重大危险源。但是,冶金企业特有的生产工艺,也有容易发生重特大事故的环节,如高温金属液体生产、吊运设施也应视为重大危险源加强管理。) (4)冶金企业的事故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制度。企业因施救不当或盲目施救是造成事故伤亡人数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安全监管部门应督促和引导企业结合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事故应急预案,并组织开展应急演练,使作业和施救人员掌握逃生、自救、互救方法,熟悉相关应急预案内容,提高企业和从业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 (5)开展冶金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规定。开展冶金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是提升冶金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的措施之一。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标准或规范主要依据国家或行业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而制定的。企业按照标准或规范开展达标活动,实际上是对照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标准和要求寻找差距,同时进行整改。因此,企业推行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过程,是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安全健康法律、法规和标准的具体体现,是强化全员安全意识、安全技能教育的重要举措。各地要采取措施推进冶金企业开展安全标准化活动。 2、开展监督检查对冶金企业的一般安全监督检查,监督检查冶金企业对所属分公司、子公司、控股公司的安全生产管理情况,监督检查检查钢铁联合企业内的焦化、氧气及相关气体制备、煤气生产(不包括回收)等危险化学品生产单位安全生产许可证持证情况,监督检查冶金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的制定、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冶金企业安全管理机构的设置和管理人员的配备是否满足本规定的要求,监督检查冶金企业的安全费用的提取与使用情况,监督检查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从业人员的安全培训情况,特种作业人员和煤气作业人员的持证情况。 3、组织开展冶金安全生产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等的宣贯培训(包括各级安全监管人员、企业安全管理人员等)。各级从事冶金方面的安全监督管理人员要做到基本了解冶金企业的生产特点和主要工艺,掌握冶金企业安全检查方法以及危险源辨识方法,拥有与监管工作相适应的业务知识和能力。 4、建立冶金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责任冶金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主依法从事冶金生产活动,但必须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履行相应的法律义务,也包括安全生产的有关规定和要求。生产经营单位必须遵守本法和其他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安全生产条件,确保安全生产。其安全生产管理职责的主要内容包括:遵守我国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等;依照规定设置安全管理机构和配备安全管理人员。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的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必须具备基本的安全生产条件,包括必要的安全投入;必须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使其掌握基本的安全生产知识和技能;建立内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检查制度;贯彻执行建设项目“三同时”的要求。 总之,安全生产贯穿于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行业、领域,各种社会关系非常复杂,这就需要针对不同生产经营单位的不同特点,针对各种突出的安全生产问题,制定各种内容不同、形式不同的安全生产规范,来调整生产经营单位、公民之间在安全生产领域中产生的社会关系。 冶金工业论文:车间通风冶金工业论文 1输送气体中含有一定的一氧化氮等物质 除了硫磷物质之外,在冶金企业车间生产过程中,一氧化氮是一种重要的伴生气体,对车间内空气的影响比较强烈,不但危害了车间的作业工人,同时也对周围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有害气体必须得到及时处理。输送气体中含有较多的固体小颗粒。结合冶金企业车间生产实际,除了气体污染之外,在车间内也含有大量的固体小颗粒,对作业工人的呼吸系统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因此,正确分析冶金企业车间的气体成分和性质,对制定具体的通风措施具有重要作用。 2冶金企业车间通风应做好风机选型 风机根据工作区域不同分布,对粉尘和各种气体浓度比较大的工作区域采取多个风机共同作用,几个为一组的方式,沿着尾气处理排放的方向布置。为了满足铸造车间内的环境要求,通风机通常配有整体消声器。在调节空气质量的同时,通风机可达到减小噪声的作用,经叶轮作功后,从通风机出口高速喷出。基于这一认识,做好风机选型,是提高冶金车间通风效果的重要措施,对冶金企业车间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结合当前冶金企业车间气体的性质,在风机选型上,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风机选择必须满足高效性原则。在风机选择过程中,基于风机在通风中的重要作用,风机只有在工作效率上满足实际需要,达到较高的通风效率,才能满足冶金企业车间通风需要。因此,风机选择中应将高效性作为衡量风机是否达到工作要求的重要指标,做好风机的选择工作。(2)风机选择应对硫磷气体有较强的针对性。由于冶金企业生产车间内硫磷气体含量较高,在通风过程中,只有对硫磷气体排放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才能满足车间生产需要。为此,在风机选择过程中,应将硫磷气体作为重要的衡量指标,保证硫磷气体的排放能够被迅速排风系统带走,达到净化车间空气的目的。(3)风机选择应重视其抗腐蚀和换气率等指标。在冶金企业生产过程中,车间内气体中硫磷的含量较高。而硫磷会对风机产生较大的腐蚀。因此,在风机选择过程中,将风机的抗腐蚀性和换气率作为主要指标是十分重要的。基于这一认识,风机选择必须满足抗腐蚀和换气率等基本指标。 3冶金企业车间通风应做好除尘器选择 在冶金企业车间通风过程中,除了气体之外,空气中的灰尘也是重要的污染源。在这一前提下,做好除尘器的选择,是消除空气中多种杂质的有效手段。为此,做好除尘器选择,是提高冶金企业车间通风效果的重要手段。通过了解发现,常用的除尘器主要有分室反吹袋式除尘器,机械回转扁布除尘器,低压脉冲长袋除尘器,三种除尘器各有优缺点。静电除尘系统由除尘机和附属设备组成。为确保集尘、除尘效果需要配备水处理装置、送风机、控制器、高压发生机、计测器等装置。工作机理是在带负电放电极周围的空气被电离形成电晕区,电晕区内的空气电离后,正离子很快向负极移动。基于各种除尘器的优点,冶金企业车间在通风过程中的除尘器选择应把握以下原则:(1)除尘器必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由于冶金企业车间的粉尘含量较为复杂,要想提高除尘效果,就要在除尘器的选择中使除尘器能够实现对特殊粉尘的清除,保证车间内的空气质量满足实际需要,达到净化空气和提高空气质量的目的,提高车间的整体除尘水平。(2)除尘器应满足车间除尘的工作指标。在除尘器选择过程中,除了要提高除尘器的针对性之外,还要使除尘器满足除尘的工作指标,使除尘器的工作效率能够满足实际需要,达到提高除尘器除尘效果的目的。因此,将工作指标作为重要的衡量标准,是提高除尘器除尘效果的关键。(3)除尘器应能够适应冶金企业车间的恶劣环境。由于冶金企业车间的生产环境相对恶劣,除尘器在选择过程中只有具备适应恶劣工作环境的能力,才能提高冶金企业车间除尘效果的目的,保证冶金企业车间的除尘和通风满足实际需要。因此,工作环境是除尘器选择必须考虑的因素。 4结束语 通过文章的分析可知,在冶金企业车间生产过程中,应对通风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从做好输送气体的性质、做好风机选型和做好除尘器选择入手,提高冶金企业车间的通风效果,保证冶金企业车间通风质量满足实际需要,达到保障冶金企业车间安全生产管理需要的目的,为冶金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提供有力支持。 作者:孙纳 林洁 单位:无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冶金工业论文:新工艺及新技术冶金工业论文 一、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 学生完成任务之后,教师要进行纠正说明以及总结评价,从而保证学生所讲内容的正确性以及完整性,进一步深化教学内容。除了专业问题外,每位学生要发表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感受,其他学生要进行提问,使学生们都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及科学素养。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与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学生在此次任务完成中的表现,对目标知识掌握的程度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能力等。 二、立体式教学法的应用 立体式教学法旨在保障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强化思维能力的训练。经过对三届选修冶金工程新工艺及新技术课程的研究生进行的对比实验教学,选取72名无显著差异的研究生作为研究对象,对立体式教学法进行了探索与研究。 1.对于拓展视野的帮助 研究生的学习需要以开阔的眼界来观察与研究专业领域内的热点问题。研究生不能沉浸在周围的小环境下,需要放眼世界,从更大的角度去审视问题、分析和处理问题。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学生认为立体式教学法有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但仍有8%的学生认为该教学法无助于拓展学生视野。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1)教师所设置的任务所包含知识面还不够广泛,具有一定的局限性;(2)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查找资料的途径比较局限,文献查阅能力有待提高;(3)教师应当收集一些学生收集能力范围之外的有用信息教授学生,从而起到引领作用;(4)各个学生在讲述自己所准备的材料过程中,因为个人表达能力等方面因素的差异,导致信息传递不畅。 2.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 有23%的学生认为,该课堂教学法对于其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非常有效,44%的学生认为该方法是有效的,完全认同的学生数量相对较少,同时,也有5%的学生认为该教学法对于其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效果。这主要是因为:(1)受大纲对于课程内容规定的限制,课程内容涉及面仍显较窄。因此,应该进一步加强授课内容的改进,强调交叉融合。(2)交流不足,学生们还没有完全适应该教学法,课堂上稍显怯懦,同时,教师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在这种新型教学的课堂上,并没有完全消除“填鸭式”教学法的影响,教师往往在点评过程中,进行了某些灌输,对学生们的思考有些束缚。在立体式教学过程中,可适当邀请某些冶金领域知名教授前来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与学生们开展对话与交流,锻炼学生的胆量,同时,也可以从自身实际出发,启迪学生们的思维,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 3.对于提高科研能力的帮助 良好的科研能力是研究生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功,这包括资料收集与处理的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与口头表达的能力等。研究发现,仅有20%的学生认为该教学法对于提高自身科研能力具有很大的帮助,这说明,就培养学生科研素养而言,该教学法仍需适当改进,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认可度。同时仍有3%的学生认为该教学法对于提高其科研能力没有帮助。究其原因,主要是:(1)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待提高。这需要教师融理论教学于实际之中,让学生明白所学专业知识的用途以及运用的方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2)在教学过程中,科研方法方面的内容应进一步增强,也就是增加方法论方面的内容,教授学生科学思考及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帮助学生提高科研能力。 4.知识收获方面 对研究生而言,重在能力及方法的学习,但是作为课堂教学,知识的传授也必不可少,只是与本科生相比,所获得的知识应更加前沿,更加接近实际。通过调查发现,有20%的学生认为,通过该教学法,其所获取的知识量一般,更有5%的学生认为,并没有通过该教学法获取更为丰富的前沿知识。鉴于此,在应用这种方法开展教学时,应着重注意:(1)注重价值引导,强调知识的作用,诱发学生获取新知的欲望;(2)注意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处理好之间的关系,重视课堂教学,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科学研究有机结合,实现课程学习为科研服务,在科研活动中又获取新知的良性循环。 三、结束语 基于冶金新工艺及新技术课程的立体式教学法,激发了学生主动接受最新前沿知识、科研动态及思维方法的兴趣,新工艺及新技术对于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调动学生的主动意识以及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具有良好的效果。同时,调查结果也可以看出,立体式教学法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作者:李林波 武姣娜 方钊 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冶金工程学院 冶金工业论文:技术史价值冶金工业论文 一、冶金工业遗产所承载的技术史价值:以铁桥峡为例 以焦炭炼铁开始的近代冶金业的技术创新在工业革命时期对人类文明影响巨大,因此在工业遗产保护领域受到普遍重视。如英国于20世纪80年代末启动了历史遗迹保护项目,钢铁工业历史遗迹作为其重要部分,形成了398个影像资料和70个文件的档案记录。[4]在英国所有与冶金工业有关的遗址中,最重要的当然是位于伯明翰西北50公里的泰尔福德(Telford)地区的铁桥峡。近代冶金工业遗产对工业文明带来的巨大影响,其根本上是钢铁冶炼新技术及其大规模普及所带来的,从这一意义上,我们认为冶金工业遗产的技术史价值可以从四个方面来概括:一是核心技术的发明或引进;二是新旧技术体系的交替;三是冶金产品如钢铁及其重要景观的形成;四是新技术及其生产系统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而铁桥峡遗址具备了上述四种技术史价值的全部要素,围绕这些要素,相应的工业遗产保护和开发实践得以展开:第一,焦炭炼铁技术的发明和使用,是铁桥峡成为工业革命主要发源地的根本原因,也是其作为工业遗产的核心价值所在。铁桥峡之所以成为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源地,是因为1709年亚伯拉罕.达比(AbrahamDarby,1676-1717)在此成功地用焦炭炼出生铁,这一技术创新使炼铁业摆脱了对木材的依赖而获得充分的发展空间,也拉动了煤矿业的进一步繁荣。以钢铁为原料的动力机械、工程建筑和铁路交通因此得以大规模发展,人类开始进入“钢铁时代”。[5]基于焦炭炼铁在技术史上的意义,铁桥峡成为了英国工业遗产保护的首要对象之一,1959年,达比的焦炭炼铁高炉也因此成为首个被挖掘和保护的对象,其最初的目的是纪念Coalbrookdale公司成立250周年。直到1968年铁桥峡博物馆基金(theIronbridgeGorgeMuseumTrust)创立,负责对方圆6平方英里的铁桥峡地区的工业遗产进行保护和研究,铁桥峡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开发由此全面展开。第二,焦炭炼铁试验成功后,铁桥峡地区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新旧技术系统交替的时期,这直接体现在高炉动力系统的变革上,这是焦炭炼铁系统得以最终确立并使这一地区成为工业革命摇篮的又一因素,也成为铁桥峡工业遗产保护和展示的主要内容之一。达比的高炉最初是靠上下水池的落差形成动力来鼓风的,为解决干旱的夏天上水池枯水的问题,最初是通过修建马车轨道来输送水,1742年,纽可门蒸汽机代替了马车,用于水的提升,高炉鼓风的动力仍然来自水轮机。直到1776年,直接将博尔登-瓦特蒸汽机用于鼓风的方法得以成功研制,蒸汽机才在高炉炼铁中取代了水力鼓风[5]。在铁桥峡,达比二世修建的上下水池间的运水轨道被保存下来,成为体现新旧动力系统交替过程的主要景观。科尔布鲁克代尔铁博物馆(CoalbrookdaleMuseumofIron)用文字、图片和模型,完整地展示了该地区新旧高炉技术系统的变迁过程,达到了更清晰地再现工业革命是如何发生的效果。第三,1779年修建的铁桥,作为世界上第一座用生铁建造的桥,是工业革命时期新炼铁技术所带来的钢铁新产品和新景观,构成了铁桥峡技术史价值的另一重要内容,这是炼铁新技术实现产业化的直接产物。而人们如何首次用生铁来建造这样一座大桥,本身就是另一项很重要的技术创新。针对高炉和铁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铁桥峡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作出了以下两点评价:1)科尔布鲁克代尔高炉使亚伯拉罕•达比一世在1709年发明焦炭炼铁的历史得以永存。铁桥作为第一座生铁构建的大桥,同样是体现人类创造天才的杰作。2)科尔布鲁克代尔高炉和铁桥在技术和建筑发展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可见,正是因其在技术发展史上的意义,铁桥和达比的高炉成为铁桥峡工业遗产的核心价值所在。此外,铁桥本身的建造技术的复原也成为了工业遗产的重要研究内容。1997年,瑞典画家伊莱亚斯•马丁1779年的一幅水粉画在斯德哥尔摩曝光,这幅画描绘了铁桥建造的方法。随后,大卫(DavidDeHaan)等人进行了详细的考古学、历史学和图片的研究,为了验证画中描绘的方法的可行性,2001年在铁桥峡地区的比利斯特山露天博物馆的运河上,一座按1:2的比例的铁桥使用18世纪的材料和技术建造起来,这一成果成为了展示铁桥建造技术的景观之一。第四,新技术引发的工业化导致运输、生活方式和城镇景观的改变,是铁桥峡地区在整体上作为工业遗产的价值体现,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铁桥峡价值评价的第3条称:“铁桥峡提供了近代工业地区发展的一个极具魅力的缩影。采矿区、运输业、生产企业、工人住所以及交通网络被很好地保留下来,形成了一个非常协调的整体,具有显著的潜在教育价值。”如果说炼铁炉和铁桥承载着技术本身的历史,那么因冶金业的兴盛而形成的工业社会,则属于“外史”范畴。对这一层面的历史价值进行挖掘,可以为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开发提供更广阔空间。铁桥峡现有的10个博物馆中,BlistsHill维多利亚城镇(BlistsHillVictorianTown)是游客参观人次最多的景观,19世纪后半叶的维多利亚时代被认为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峰端,通过BlistsHill维多利亚城镇的重建,铁桥峡地区还原了19世纪经过工业革命后的英国人的生活状况,这个露天景观包括维多利亚时期普通工人的住房、银行、公立学校、药店、食品店、糖果店、铸铁厂、蜡烛厂、印刷厂,以及火车站和铁路等。这些展示也使铁桥峡地区作为工业遗产景区,更具观赏性和吸引力。 二、中国近代冶金工业遗产的技术史价值特征 中国是世界上发明和使用生铁最早的国家,然而土法炼铁技术是与传统的农业社会相适应的,并未导致工业社会的诞生。近代西式钢铁技术在中国的兴起始于19世纪80年代。相对于西方工业化国家而言,中国近代冶金技术与工业化历史有其自身的特点,使中国近代冶金工业遗产的技术史价值具有一些不可忽视的特殊性:第一,中国近代冶金技术史是一段单向的技术转移过程,且这一时期的技术引进并未带来中国钢铁工业的发达,这是中国近代冶金工业遗产技术史价值首要的特殊性。1885年至1936年,先后有贵州青溪铁厂、汉冶萍公司等钢铁企业在中国创办(见表1),主要设备和技术全部来自英、德、美、比利时等国,其中汉冶萍公司是唯一的煤铁一体化企业,其炼铁和炼钢设备的产能超过中国钢铁企业总产能的2/3,1926年随着汉冶萍公司冶炼设备全部停产,中国近代冶金工业化走向了谷底,中国所需的钢材回到了完全依赖进口的状况。[6]虽然中国近代冶金工业最终走向衰败,但这一时期的冶金工业遗产有着不容忽视的技术史价值。首先,汉冶萍公司等企业的遗存作为中国冶金工业近代化的起点,见证了中国最初的技术近代化的努力,无论其成败以否,意义均非常巨大。其次,客观还原这段艰难而曲折的技术引进史应成为中国早期冶金工业遗产挖掘和保护的主旨所在,对中国来说,这段充满挫折的记忆或许更值得珍视,这是中国近代冶金工业遗产与英美等国的不同所在。第二,在大规模引进西方技术的同时,近代中国广大的乡村仍然长期存在一个土法冶炼系统,为人们日常耕作和生活提供材料。中国早在春秋以前就发明了生铁冶炼,几千年来,铁是支撑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系统的主要技术要素之一。明清时期,山西因坩埚炼铁的发展和丰富的铁矿资源,逐渐成为铁的最大产地,(图3)这一状况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对于欧洲,中国近代新旧冶炼技术的交替显得更为艰难和特殊。在对中国近代冶金工业遗存进行挖掘和保护时,我们不能将目光仅仅锁定在新式冶金工业遗存,还应该重视逐渐消亡的近代土法冶炼遗存的价值。正如下塔吉尔宪章所说:“许多旧的或废弃的生产工艺中人类的技艺,是极为重要的资源,一旦失传无可替代。应当被详细记录并传给后代。”而目前中国对在工业化进程中逐渐消失的传统冶炼遗存的关注远远不够。第三,近代新冶炼技术和工业发展所带来的社会变迁,是这段并不成功的工业化进程给中国社会和文化带来的最大影响,是中国近代冶金工业遗产技术史价值另一重要内涵,值得工业遗产价值保护中深入的挖掘和展示。近代随着汉阳铁厂等现代工业的兴起,以农民和乡绅两大社会阶层为基础的传统社会关系逐渐改变。首先,部分农民从乡村手工业者转变成了新式产业的工人。其次,乡绅阶层也发生明显转变。以汉冶萍公司为例,地方乡绅参与到大冶铁矿和萍乡煤矿的开发中。此外,为培养技术人员,士绅的后代被公司选派出国攻读采矿冶金等专业,成为中国第一批本土钢铁工程师。[6]从工业遗产的角度来说,中国目前保留下来的近代冶金设备、厂矿建筑等实物留存已经非常罕见,但我们在现存的企业档案文献中可以挖掘出一批反映技术与社会变迁极具价值的遗产。例如我们在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找到的汉冶萍公司送培英国的留学生的档案。借助对相关文献的挖掘和整理,可以使中国冶金工业遗产的内涵更丰富,也更具讲述历史和教育后人的功能。 作者:方一兵 姚大志 单位:中国科学院 冶金工业论文:冶金设备维修冶金工业论文 1企业要积极深入开展冶金设备精度维修 精度维修是指按照厂家所规定的维修方法对设备进行维修,让设备能恢复到出厂时的状态。开展精度维修主要包括一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在平常的设备巡检和管理中,对检测设备显示出来的异常情况作出正确的判断。企业要对设备的日常点巡检与维护进行重点关照,使用相应的检测仪器对设备进行检查,然后在所检测出数据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和判断,将分析后的数据交给专家后,结合专家的意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检修方案,与此同时设备的操作者也要主要保护好机械设备,培养其爱护设备的责任感,让其平常使用设备的时候注意对设备的保护,做到爱护设备、科学的使用设备。另外企业要制定出合理的设备使用时间和润滑剂的添加方案,周期性地对设备使用润滑油,让其在良好的状态下运行,延长他们的使用寿命。如今,设备的振动是减少设备寿命的原因,设备振动的情况不仅反映了设备运转是否良好,它也是检测设备检测设备事故原因的重要参数,这对机械的维修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要对设备的振动情况高度重视,在买回来新的设备后,要依据说明书来对设备的振动情况进行检测,对于振动不合理的设备要严格把关,禁止其运行。在对设备的进行日常检查的时候要依据厂家的维修说明来进行,对需要维修的项目提前做好维修的标准,对设备运行的各个参数进行检查,确定好问题,在对设备维修前要将维修的项目、标准与措施的技术告知每个维修人员,务必要让每个参检人员心中有数,对一些重点的维修项目要重点控制,并且要对维修的质量严格要求,等验收人员验收达标后再对下一项进行维修检测;细节决定成败,企业要对设备进行精细化管理,尽可能延迟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在对机械设备日常的维护中务必做到严格管理,把好质量关,实行这种管理制度首先要做的就是保证设备的运行情况达到规定的标准与精度,设备的配件质量标准也要严格控制,保证其光洁度、精度与热处理都要达到标准,在维修的时候也要执行这种标准,每个维修步骤都要认真严格完成,做到真正的精细化管理。[2] 2企业要根据需求协调人员分工且进行培训 企业在制定生产工艺和设备的维护检修方案时,把参与维修的人员的任务分配下去,将时间和空间协调好,做到不浪费人力和物力,每个人都要做适合自己的工作,建立有自己特色的设备维修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在进行设备维修的时候要将资源统一调配,让维修计划快、精、准,并且尽可能地降低维修成本。对维修方进行安全教育培训。人员培训包括作业技能的培训与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有一点要引起重视,人员的培训教育工作要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相关人员要拿出相应的计划,在进行人员的考核和检查时也要做好科学合理的安排:一要严格控制好参与机械设备操作最低标准,在人员上岗之前要将三级安全教育工作落实到实处;二是对于现场的操作人员要让其熟悉机械设备的安全生产知识与安全操作规程,让每个操作人员人手一本册子;三对于机械设备管理人员也要加强其安全责任意识。每一位设备管理人员都要树立一种理念,那就是“全员安全教育培训”。只要涉及到机械设备,不管是直接还是间接都要参加安全教育培训。不仅是领导层面的人员,甚至包括生产者的家属,加强他们对生产劳动安全的意识,学会自我保护的方法和应急事故的处理办法,摆正自己的思想,重视安全生产,才能从根本上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3结论 如今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如今的冶金产品也不是过去能够比拟的了,现代化的冶金设备已经走在了高精度、大型化的道路上,以往的的冶金设备管理和维修的制度已经不能满足高精度的冶金设备的要求了,企业要想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增加其经济收益,就要采用先进的机械设备维修和管理手段。 作者:刘莫言 单位:鞍山宝得钢铁有限公司 冶金工业论文:承包企业现场装配冶金工业论文 一、现场装配进程中的细节把控 1、现场装配进程中的进度把控 整体承包企业对分管企业所上交的整体规划,需对其项目规划做好详细的校验,进而保障可实施性。分管单位在规划、制造、装配、调整等各个程序时段需安排专业工程师做好督促监管工作。在装配进程中的进度把控上,分管单位和整体承包与业主要求做好沟通调整工作。为了达到项目进展把控的整体目标,需把处在同一时段的分管项目抑或是不同时段的分管项目整合成一个总体,从而方便对项目的整体做好把控。再者,将完整的项目规划作为基本,编订出每年、每月、每周的规划等,分派到每个施工分部,其再依据获得的各层规划做好人力、物料、器械的调整和协作工作。在具体的实施进程中,需根据各层规划对关键环节实施考核,督促规划的贯彻实施情况,从而规避在工作进程中发生延期的状况。 2、现场装配进程中的质量把控 唯有过程中的质量完全合乎要求,项目的整体质量方可以保证合格。所以在详细的施工进程中,需采取动态管控,应用防止和质量严抓综合的工作形式。对工程质量的检验关注点需集中在对规划实施成效的检验上,工程负责人要求亲自对质量规划的落实情况做好查验,要是发生偏颇,需即时做好调整。质量进程把控,其要求以每个分管企业的自控查验为根基,整体承包企业的监督机构对它进行核实,最终再让业主做好验收的三大层级查验机制。整体承包工程负责机构唯有在三方查验合格后才能够付款。工程部全部职员均需要具有质量是根本的理念,需明晰有关职位的质量权责与重任。 二、怎样处理进度和质量两者间的不可调和性 1、加班追赶 在工程开动的初期,假若现场出现质量不妥的情况,应当采用各种举措来做出补救。然而在工程中期,为了保证工程可以依照规划开展下去,从工程总体来看,加班不失为好的策略,尤其是当工程接近末期时,在最后期限和业主等各方压迫下,加班是加速进展的最佳选择。然而加班会加大人力成本与别的福利费用,并且长期加班不仅会削减施工效率,还会由于加班职员不可以如常休息而影响后面的正常工作。 2、资源的再调配 工程责任人必定要明晰在诸多要素里面,什么是影响工程成效的重点要素,假若在工程施工进程中发现的质量难题没法获得解决,那一定是重要环节出现了问题。原因剖析完毕后,则能够对已有的资源做好再调配。由于对整体工程来讲,其间有些项目能够拖延施工,如此则能够把这项资源调配到重要项目上。然而在采取上面方法时要求考虑全面,以防由于考虑不全面而制约到总体的项目进展。 三、造成过程管控付诸东流的原因 1、业主层面的原因 第一,整体工程项目的施工期限太短,造成得标单位没法在确保质量规范的基础上按时竣工。第二,在招投标进程中,没有对投标价位与施工期限做好科学的安排,没有充分预估项目造价受工时削减的影响。最后可能会虽是标价减少,然而总体质量没法达成要求的水准,最后造成把控的目标没法实现。 2、分管单位和整体承包单位的原因 第一,没有编订科学的施工规划,所编订的规划由于业主原因而和现实情况相差甚大。第二,在投标时段为了得标,没有对项目工时和总体造价做好合理预估,造成在往后的施工时,由于总体造价太低,极难要求详细的施工承包企业添加投资,最后造成工程不能如期竣工。 四、结束语 进程控制是通过自身改变的应对机制,可以高效解决进展与质量关系的改变,可以在规划许可的范畴内快速做好调整,确保进度过程把控目的地达成,已变成当代冶金工业工程统筹的关键方法。这篇文章经过阐述冶金项目中面临的各大难题给出了控制方略,以期字往后的实施中可以规避以上问题,更为顺畅地实施施工。 作者:李淑玲 田增强 单位:河北大自然中宇安全评价有限公司 唐山市古冶国义炼焦制气有限公司 冶金工业论文:铌钽矿处理冶金工业论文 1.二次金属回收 铌钽资源价格昂贵,因此二次资源有着重要的回收价值。铌钽二次资源主要来自铌钽冶炼过程中产生的肥料及铌钽制品在使用过程中报废的元器件[25]。对于纯金属废料,一般经化学清洗后再采用真空熔炼、电子束熔炼和氢化制粉等火法回收[26]。对于硬质合金废料,铌钽的含量较低,仅作为富集物回收,处理方法有锌处理法及硝酸钠熔融富集法,经处理后的富集物含铌钽可达30%。对于铌钽电容器废料的处理比较复杂,首先得采用化学法或机械法除去外壳,然后采用钠还原或碳还原脱氧,然后再进行电子束熔炼得到铌钽锭[27]。此外,对于废铌钽酸锂单晶回收,开发出了铝热还原法,碱处理法等[1,27]。 2.冶金技术方法 2.1酸法 2.1.1氢氟酸法 对于铌钽精矿来说,氢氟酸法是一种应用比较常用的处理方法。该法一般采用60~70%的氢氟酸在90~100oC下进行反应,浸取反应通常在内衬铅,钼镍合金或镶砌石墨板的反应器中进行,搅拌装置需要蒙耐尔合金。值得注意的是,浸出液中铌钽的存在形式,与氢氟酸的浓度是密切相关的,对铌而言,随着酸浓度的增加,其存在形式会出现氟氧铌酸络合物型向氟铌酸络合物型的过渡:H2NbOF5H2NbF7HNbF6;对钽而言,则出现H2TaF7HTaF6的转化。当HF浓度 20%时,主要有如下反应:除了铌、钽外,其他元素如铁、锰、锡、钛、硅等也都能以络合物HFeF3,HMnF3,H2SnF6,H2TiF6,H2SiF6等的形式进入溶液,而稀土、铀、钍、钙等碱金属元素等会生成难溶的氟化物REF3,UF4,ThF4,CaF2等进入浸取渣中。对于后续的分离,主要用到的是萃取的方法。铌钽氟络合酸在一定酸度下能被有机溶剂(如甲基异丁基酮)选择性的萃取出溶液体系。萃取后的有机相再经酸洗、反萃铌、反萃钽、氨水中和等步骤可分别得到钽、铌氢氧化物;再经过干燥及煅烧,即可得到氧化铌和氧化钽产品。为加快反应速度以及提高钽铌矿的分解率,浸取时会加入硫酸。硫酸的加入也有利于后续萃取工段去除杂质的效果。典型的操作步骤为采用60~70%浓度的HF,反应温度为90~100oC,耗浓硫酸量按照化学反应计量比的105~110%,精矿的磨碎粒度 74μm。反应时,首先控制反应液的温度在50oC左右,将磨好的精矿边搅拌边加入到反应器中,此时需要控制加料速度,防止反应剧烈造成HF的挥发。加料完成后,升高反应器的温度至90~100oC并搅拌继续反应约4h。反应完成后,冷却反应液至室温并过滤,滤液进入下一步的萃取工序。利用该法铌钽的浸取率在98%以上。氢氟酸的使用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很多环境问题,虽然有很多研究人员已经着手解决该问题,如Meyer[28],Brown等人[29]等,但治理成本较高,工业应用前景并不被看好。如何开发出高效提取铌钽矿中有价资源的无氟化工艺路线,将是铌钽工业的研究热点。 2.1.2硫酸法 硫酸法主要用于易分解的复合矿,可以回收矿石中的有价金属,有着较高的浸取率。硫酸法可以分为硫酸溶液浸取(100~200oC)和硫酸化焙烧(200~330oC)。铌钽能和硫酸作用生成多种硫酸盐,不过铌更易于被还原成低价以及发生水解。在硫酸介质中铌很容易被锌汞齐、金属镁和碱金属还原到+3价,而钽很难被还原,而且只能到+4价,铌和钽在硫酸介质中表现出较大的差别。硫酸溶液浸取时,反应温度控制在120~200oC,硫酸浓度为40~60%,可使精矿中的大部分组分都能转化成可溶性的硫酸盐。过滤后的滤液,用少量的水稀释溶液,碱土元素的硫酸盐水解产生沉淀,分离沉淀后调节溶液的pH值,可分别沉淀出铌钽的氢氧化物纯液,不过也可以直接从硫酸溶液中萃取分离铌和钽。为强化铌钽的浸出效果,硫酸溶液浸取过程中常加入氟化铵等[11]或硝酸[4,30]。在硫酸溶液浸取中加入硝酸,主要起到氧化剂的作用[4,30]。El-Hussaini和Mahdy[4]曾经利用硫酸-硝酸混合溶液,对含有褐钇铌矿、黑稀金矿和铁钛铀矿的原矿进行了有价金属元素的提取。通过各因素如温度、硫酸-硝酸浓度、时间、矿/酸比等的考察,得到了较优的浸取条件:混合酸中硫酸浓度为10.8M、硝酸浓度为5.3M、酸矿比为3:1、反应温度为200oC、反应时间为2h。结果表明几乎全部的铌和钽全部浸取出,同时Th和稀土元素的浸取率能分别达到86%和70%。硫酸化焙烧对于铈铌钙钛矿的分解有着很好的效果。一般是将铌钽粗精矿和浓硫酸(85~92%)按照一定的质量比(1:2~3)进行配料,然后置于马弗炉中进行焙烧,温度为150~200oC。此外,在焙烧时常加入少量的硫酸铵以防止反应物烧结。焙烧过程中,铌和钽在大量钛存在的条件下以同晶形杂质进入硫酸钛复盐。焙烧完后对熟料进行水浸可使铌钽可以进入溶液中。此外,熟料也可以采用硫酸(150~300g•L-1)及双氧水(10~30g•L-1)溶液浸取的方法。这时主要生成可溶性的过氧络合物,如H2NbO4(H2NbO2(O2))、H2TaO4(H2TaO(O2)2)等,溶液再进入下一步的分离纯化。当硫酸铵的用量较高(粗精矿:硫酸铵=1:1.4)时,在硫酸化焙烧温度为230~270oC的条件下,所生成的铌钽复盐不会被钛所同晶置换。此时将熟料进行水浸,铌和钽则以络合硫酸盐的形式进入到溶液中。 2.2碱法 碱法分解钽铌矿主要采用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钾试剂,也常采用NaOH+Na2CO3或KOH+K2CO3的混合试剂来降低熔融物的熔点和粘度。按照分解工艺来说,碱法可以分为碱熔法、碱性水热法和KOH亚熔盐法。 2.2.1碱熔法 碱熔法的一般工业实施方法基本相似,首先将混合试剂放入到钢制坩埚中在400~500oC下进行熔融,然后边搅拌边加入粒度为0.1mm的精矿,此时应控制精矿的加入速度,加入速度过快会引起激烈反应而导致熔体喷溅。精矿按照与氢氧化钠(钾)重量比为3:1的比例进行加入。加入完成后,将反应釜的温度升高至800oC,并维持约30min,然后将熔体倒入到水中进行水淬,或薄层倒入铁盘中。钠分解时多钽酸钠和多铌酸钠与氧化铁、氧化锰均转入到沉淀中,而大部分硅、锡、钨、铝等元素以硅酸盐的形式进入到溶液中,实现了与铌钽的分离。过滤分离后的固体渣用盐酸在一定温度下进行分解,铁与锰则进入到溶液中,多钽酸钠和多铌酸钠转为氢氧化钽和氢氧化铌,经水洗,烘干等步骤,即可获得工业纯钽铌化合物。用氢氧化钾做熔剂时,水浸反应完成后的熔体,大部分的钽和铌以可溶性的多钽酸钾和多铌酸钾的形式进入到溶液中,氧化铁、氧化锰和钛酸钾则留在水浸渣中。此时向水浸液中加入氯化钠,可以使得铌和钽以多钽酸钠和多铌酸钠沉淀的形式全部沉淀出来。再经过盐酸处理即可获得钽和铌的混合氢氧化物。该法的缺点是钽铌的回收率偏低,约为80%,不过采用氢氧化钾分解所得钽铌混合物的纯度较采用氢氧化钠制得的要高,相对来说流程较长。 2.2.2碱性水热法 为解决碱熔法分解钽铌矿中的不足,前苏联学者开发出了碱性水热法,亦称碱溶液高压釜分解法。利用该法可使得钽铌的浸取率在90%以上,并使得碱耗降至碱熔法的1/6,不过该法一直未实现工业化。该法采用30~40%的NaOH或KOH在温度150~200oC下与精矿进行反应2~3h,分解时首先生成可溶性的多钽酸和多铌酸,随后转化为不溶性的偏钽酸和偏铌酸。将用NaOH水热法处理钽铌矿后得到的溶液过滤,滤液补充碱后返回釜中再利用。滤渣用15%的盐酸(固液比1:1)在温度80~90oC下进行酸洗30min,得到的不溶性偏钽酸钠和偏铌酸钠在室温下即可被10~20%的氢氟酸所溶解,进入下一步的钽铌的萃取分离。采用KOH对钽铌矿进行分解时,典型反应条件为33~37%的KOH,反应温度为200oC。为提高生成多钽酸和多铌酸的速度,需要加入一定量的氧化剂。根据生成的六钽(铌)酸钾在KOH溶液与水溶液中溶解度的差异,可先将分解后的沉淀物进行水洗,将钽铌转入到溶液中。然后将溶液进行蒸发浓缩,重新加入KOH以沉淀出六钽(铌)酸钾,得到的沉淀物经盐酸分解后即可得到纯度较高的铌钽混合氧化物。 2.2.3KOH亚熔盐法 最近几年来,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张懿等[31-34]从生产源头着手,研发了KOH亚熔盐强化浸出低品位、难分解铌钽矿的清洁化工冶金共性技术。亚熔盐为原始创新的反应/分离介质,定义为提供高化学活性和高活度负氧离子的碱金属高浓度离子化介质,具有低蒸汽压、沸点高、流动性好等优良物化性质和高活度系数、高反应活性、分离功能可调等优良反应、分离特性。 2.3氯化法 氯化法主要是利用铌钽矿中各元素的氯化衍生物的蒸汽压的差别,把精矿中的主要组分加以分离。该法在工业上一般用于处理复杂的钽铌精矿或锡渣。典型的工艺流程为:精矿在还原剂(如木炭、石油焦等)的作用下,在400~800oC下进行氯化反应,生成的沸点较低的铌、钽氯化衍生物在氯化过程中可被气体带走,经冷凝之后可回收。而沸点较高的氯化物,包括稀土,钠,钙及其他的氯化物则留在反应器中形成氯化物熔盐。还原剂的加入,可以使得氯化反应能有效的进行,并能提高反应速率,起着还原与活化的双重作用。工艺流程上一般分为团块氯化和熔盐氯化两种。团块氯化是将钽铌精矿和还原剂混合配料后,加入料浆或煤焦油进行压团成块,干燥之后置于700~800oC下进行焙烧,然后氯化。熔盐氯化是将磨细的铌钽精矿和石油焦一起加到熔融的氯化钠和氯化钾混合盐中,氯气由氯化器底部风嘴进入,氯气经过熔盐起到鼓泡的作用,使得精矿中各组分能发生氯化反应。与团块氯化相比,熔盐氯化具有氯化反应速度快并能连续化操作的优点。 2.4其他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前述的方法大多适用于高品位的精矿。但对于难以富集的低品位矿来说,这些方法并不适用,尤其是对硅含量较高的铌钽矿,会引起大量的酸耗及碱耗,并造成分离纯化困难。相应地,其他方法,如硫酸氢钾法等也有了相应的研究。El-Hazek等[23]利用硫酸氢钾对埃及当地的铌钽原矿(Nb2O51.25%,Ta2O50.13%,SiO274%)进行了煅烧浸取,系统考察了矿/硫酸氢钾质量比、煅烧温度、煅烧时间等因素对铌钽提取率的影响,确定出较优的反应条件为:矿/硫酸氢钾=1:3,反应温度650oC,煅烧时间为3h,此时铌钽的提取率分别达到了98.0%和99.3%。虽然该法在铌钽浸取率上几乎达到100%,但其工业价值及应用前景还有待验证。另外KHF2熔融法主要用于化学分析,这些试剂价格比较高,工业应用价值并不高。 3.技术分析 处理铌钽矿常用的冶金方法及技术特点见于表1中。从表1可以看出,工业上目前最常用的方法仍是氢氟酸法。对于氢氟酸法来说,该工艺流程简单,分解温度较低(90~100oC)且浸取率高(98~99%),适于浸取高品位的精矿。不过,在精矿分解过程中,会有6~7%的HF挥发造成物料损失并会引起操作环境的危害。此外,该法对设备的材质要求很高,增大了成本投入。硫酸法应用范围较窄,只能用于易于分解的钛钽铌复合精矿,对于其他铌钽矿来说并不具有普遍性。硫酸法对反应器材质要求较氢氟酸法低,不过也存在着操作复杂,酸耗量大等问题。碱熔法是铌钽冶金工业上最早采用的方法之一,但也存在着碱消耗量大(约为理论碱矿比的6~8倍)、对设备要求高、碱性熔体操作困难、铌钽的单程回收率较低(仅为80%)等问题,目前该法在工业应用上已经面临淘汰。氯化法适于处理复杂的铌钽精矿或锡渣,不过也存在着设备腐蚀严重,对环境不友好,操作条件严苛等缺点,不符合当前节能减排的方针政策,目前在工业上的应用已经很少。 4.结语 本文总结了国内外铌钽工业中常用的技术路线及方法,并对各工艺技术特点分别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目前国内外铌钽矿的冶金技术仍主要以氢氟酸法为主。利用高浓度的氢氟酸产生的苛性条件来分解铌钽矿,这不仅对操作环境及周围环境有着危害,浸取之后的废渣同样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污染。寻找出无氟化高效提取铌钽的工艺路线,是当前铌钽工业需要解决的难题之一。另外,我国的铌钽矿多为低品位难处理矿,如何开发出较为经济合理的处理低品位铌钽矿的工艺路线,是我国铌钽工业亟需解决的另一个问题。为解决这些难题,最新的实验室研究进展主要集中在亚熔盐法,硫酸化焙烧法和硫酸氢钾法等。这些方法对于处理低品位的铌钽矿都有着很好的效果,铌钽的浸取率都维持在一个很高的水平,有着良好的工业化的前景,不过为实现最终的工业化应用,还需要铌钽冶金学者大量的工作和进一步的努力。 作者:高文成 温建康 单位: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冶金工业论文:钢铁资源化冶金工业论文 1钢铁冶金渣的常规利用方式 钢铁冶金渣的常规利用方式可分为冶金返回材料、路和建筑材料以及生产农用肥料和土壤改良剂3种。转炉渣多用作冶金返回材料,相关研制开发分为烧结矿熔剂、高炉和化铁炉熔剂以及用作炼钢返回渣等利用方式,转炉渣中含有大量的氧化钙,可以替代石灰石,用作烧结熔剂加以使用,即在烧结矿中加入适量转炉渣,在烧结造球的同时还能提高烧结速度,并与转炉渣中的铁、氧化铁产生放热反应,为钙、镁碳酸盐的再分解提供所需热量;转炉渣还可以用作高炉或化铁炉的转熔剂,这样可以节省石灰石和生产所需的热能,只是目前这种利用方式并不多见,其原因在于高炉现多使用高碱度烧结矿来完成冶炼,石灰石已经很少采用,转炉渣替代石灰石的作用也因此受到了限制。由于冶金渣的物理性能和天然岩石比较相近,因此也广泛用作道路及建筑材料,在一些基础工程建设中的使用量非常大,如对矿渣砖的利用,加入适量的胶凝材料,再进行搅拌、成型、养护,进而制成建筑用砖,这种砖可用于房屋修建和地下荐椎等;对矿渣混凝土的利用,则是以高炉水渣为原料,加入水泥熟料、石灰等,混合放入轮辗机中,并加入水和骨料碾磨,进而制成矿渣混凝土,主要用作小型的混凝土预制件;再有,冶金渣碎石的颗粒强度还可以满足地基工程的需求,其密度及性能易与沥青结合,多被用作地基用碎石,用于铁路等地基工程的回填。此外,冶金渣的主要成分为氧化钙、二氧化硅,并含有各种复合矿物及微量元素,如Zn、CU等,这些均为农作物成长所必备的肥料,对冶金渣中的的有效成分加以利用,可以用作生产农用肥料和土壤改良剂,如未经炉外脱磷处理的铁水,对其进行提取可适合缺磷的碱性土壤使用;将转炉渣中的二氧化硅磨细,可用作硅肥使用;提取转炉渣内的氧化钙等物质,将其磨碎后便可用作酸性土壤的改良剂。 2实现我国钢铁冶金渣子资源化利用的有效途径 目前,我国钢铁冶金渣资源化利用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集中体现体现为利用冶金渣开发的产品,其附加值不高,且潜热也未能得到充分利用,冶金渣集中使用在代替砂石方面,也就是用于水泥的生产以及建筑材料的使用,关于冶金渣作为农家肥和土壤改良剂虽然在研究与开发上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只是停留在对冶金渣一些有效成分的简单使用上,在利用过程中,对其炉内所排放出的高温,还没有找到有效的利用途径,有必要对这些问题予以解决。 2.1充分激发冶金渣的活性 以往,对于冶金渣资源化的利用有着很成功的经验,进而使冶金渣大量的用于水泥生产方面,只是对其进行利用的附加值并不高,致使其用于水泥生产所显现出的活性也不高,有鉴于此,应充分激发冶金渣的活性,使之能够达到与硅酸盐水泥活性接近的程度,进而才能实现冶金渣附加值利用的最大化。当前,机械方法是激发冶金渣活性的常用手段,其原理为通过该方法来降低冶金渣的颗粒度,提高其水硬胶凝性能,进而使其颗粒表面积得以增大,从而增加新生颗粒的内能和表面能,与此同时,使晶体结构和表面物理化学相反应,促使冶金渣中的矿物质能够更大面积的与水面接触,进而提高矿物与水的水化反应速度。 2.2生产缓释性钾肥 目前,将冶金渣用于生产缓释性钾肥已经成为冶金渣资源化利用的新兴技术手段,这种肥料易溶于植物根部,其性质能够有效的减少因灌溉与雨水冲击所引起的肥料流失问题,而且现代农业对这种肥料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4]。氮磷钾是促进植物生产的最重要因素,而植物在生产的过程中对于钾肥的需求量是比较小的,但是在结果期对钾肥的需求量却很大,因此,这就要求钾肥的肥效要相对较长,具备良好的时效性,也就是要求钾肥要具有缓释性。 3总结 随着我国钢铁产量的不断增加,冶金渣量不断提升,而对冶金渣传统的处理方法不仅浪费了资源,还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加重了环境负担,因此,实现钢铁冶金渣资源化的利用是当前社会以及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这就要求要结合当前冶金渣资源化利用的现状,针对所存在的不足来一一进行完善,包括充分激发冶金渣的活性以及生产缓释性钾肥,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实现钢铁冶金渣资源化的利用。 作者:于加兵 单位:贵州大学 冶金工业论文:自动化技术应用于冶金工业论文 1我国有色冶金工业自动化发展现状 从国外引进的先进的自动化系统和设备后,我们将其进行消化和创新,改造出了与我国实际冶金生产相适应的设备,已经具备了较高的水平。不过从国际角度出发,我国自动化技术产品的生产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国自动化技术不具备自主的知识产权,主要还是以进口为主,而这些系统来自于不同的国家,甚至有一部分是国外已经淘汰的系统,阻碍了平台集合。此外,自然环境的污染和能源结构的破坏,要求生产必须要提高效率和降低消耗,一些老旧的设备应该淘汰。 2自动化技术在有色冶金工业中的应用 2.1现场总线技术 现场总线控制技术简称FCS,至今已经发展了30多年,在其发展过程中,已经在国际上拥有60多个不同生产厂家生产的总线产品。现场总线控制技术具有自身的特征,其拥有多种不同系统的无缝集成、控制设备和企业高层联系等,能够使系统开发和不同系统之间可以功能自治,也可以相互操作,并且能够进行系统结构分数,因此,其在有色冶金工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2管理信息系统在工业中的应用 企业的管理是企业的整体发展的重要部分,企业如果配备了一个良好的管理模式,那么就可以有效的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企业信息化系统的自动控制是在冶金工业中,将冶金一系列程序的所有信息进行集成,从而通过实施管理、技术、生产的控制的信息集成,进行及时采集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数据。对有色冶金质量管理、实时监测和故障诊断进行智能管理,能够有效的降低生产成本,利用信息化管理能够达到能源管理和动态管理智能管理的目的,从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创新的基础。 3以太网在有色冶金自动化技术中的应用 3.1以太网的特点 随着有色冶金企业的持续扩大和发展,加大了有色冶金领域的竞争力。企业要想提升竞争力,就必须要改造落后的设备,引进新设备。不断更新的新技术,造成新技术与旧技术不能实现在控制系统上的高度集成。以太网是自动化的控制网络,其能够有效的解决此问题。以太网具有较高的数据传输速度,并且可以提供足够的带宽需求,存在时间相对较长,在设置、诊断等方面的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以太网有相同的通信协议,其能够允许不同的通信协议在同一个总线上运行,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公共网络平台基础。 3.2以太网在有色冶金自动化技术中的应用 在有色冶金工业生产过程中,通过以太网能够将不同类型的网络化的仪器仪表与工业计算机相连,并且在相同的总线上运行,从而对所有的系统进行控制。以太网在有色冶金自动化技术中的应用,减少了对原材料的铜矿石进行成分分析的步骤,这些分析大部分都能够利用网络化实现,检测结果直接传达到相关部门,同时还可以将这些数据结果进行共享,企业的成员及客户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查找所需数据。如图1,在现场利用以太网网络进行通讯,将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作为主站,其余设备为副站,对所有独立系统的稳定性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 4结语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有色金属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将自动化技术应用在有色冶金工业中,一方面能够有效的提升生产效率、产品质量,一方面还能够减少工作人员实际操作的危险,是有色冶金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不过我国引进自动化技术相对较晚,技术水平与国际相比还存在较大的不足,因此,我国有色冶金企业应该大力培养科研人员,投入资金,不断研发自动化技术,从而提高我国有色冶金工业自动化水平,推动有色冶金企业的发展。 作者:李其凡 单位: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 冶金工业论文:接触式冶金工业论文 1阐述物位检测仪表的工作方式 在开展系统的过程控制中以及物料高度值的显示方面,完全能够利用总线方式连接到计算系统中。此方面的物位检测仪表在一般情况会称作物位变送器或者物位检测仪;其二,以某设定位置为基准,在容器中的物料高度远远高出设定的位置时,传感器在输出方面一般为基电极的开路信号。此信号往往会用在报警器动作或者驱动指示灯当中,此类物位检测仪表一般会称作物位开关。 2物位检测仪表在安装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2.1若将仪表设备安装于存在较大灰尘或者露天的场所中时,需要将防护罩加装在物位计的上部。一方面能够确保物位计不会遭受碰撞或者踩踏,另一方面也会达到防尘防雨的效果。 2.2要拧紧接线盒的出线锁紧头,以此来避免在接线盒中产生赃物、灰尘和水汽。 2.3在安装仪表设备之间的准备阶段中,需要根据相关的设计文件细致的核对附件、材质、规格、型号和位号,外观需要保持完好无缺的状态。 2.4安装的阶段,精密性是物位检测仪表显著的特征,因此需要对物位检测仪表轻拿轻放,以此来防止发生碰撞的现象。 3接触式物位检测仪表在冶金工业中的安装与应用 3.1电容式物位开关在冶金工业中的安装与应用 因为电容式物位开关,具体是探测固体料位,针对拥有较大的颗粒的固体物料,想要防止在进料的过程中将探头砸坏,有必要将一根较比探头要长的角钢,焊在探头的正上方,一般情况角钢会设置在L50mm×50mm×5mm左右。然而物料若是粉尘状,想要防止由于附着的残余物料,在探头上造成物位开关的错误指令,则有必要把探头下倾斜18°左右。 3.2静压式液位变送器在冶金工业中的安装与应用 在安装静压式液位变送器的过程较为方便、简单,主要是缆绳的直接投入式。可是,在对静压式液位变送器进行安装的过程中,需要选取较为适当的安装电位,才能够实现其便捷度。静压式液位在安装相关部件的位置时,有必要相应的避让液体的出口和进口。当静压式液位变送器应用在某钢厂的高炉工程当中时,会因为存在较大的浊环回水量,促使此变送器产生了较大的探头摆动现象,造成在测量过程中失去了真实性。通过分析该工程工作人员利用加装测量保护管,消除了变送器的失真状况。 3.3差压式液位变送器在冶金工业中的安装与应用 在测量敞开式容器的液位时,变送器需要在容器最底部位置的液位工艺零点处安装。针对差压式液位变送器,若对于导管的测量,和变送器的“-”压室、“+”压室呈现出相反的状态时,则需要反向的设置变送器所测量的量程,也就是不需要对导压管改变连接状态。在安装差压式液位变送器时,其高度不能够比下部的取压口高。在测量密闭式容器中的液位时,下部中的取压点需要利用变送器“+”压室与导压管的连接状态,使其变送器“-”压室和上部取压点相互连接。因为在密闭容器当中,把被测液体中的静压除外,在容器的内部还会拥有一部分的气压,并且气体拥有着极强的可压缩性。因此,在应用的阶段,有必要将导压管内部所储存的气体彻底的排放干净,以此来保证对导管的测量,能够拥有液体都是被测状态,可以确保测量的真实性。针对容器的内部所存在的较大黏度液体、容易自聚液体或者杂质凝聚液体等,需要合理的选取毛细管式的差压变送器,以其来防止导管在测量时的堵塞情况。 4结语 在安装物位检测仪表的准备工作中,有必要透彻的了解物位检测仪表的安装与应用,对于仪表的施工工艺也需要相应的掌握。力求保证能够正确的安装物位检测仪表,从而实现物位检测仪表在运行的可靠性与正确性。 作者:柏宏艳 陆明敏 周少华 单位:苏州海易达消防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科林环保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梅思安苏州安全设备有限公司 冶金工业论文:冶金工业工程论文 1冶金工业工程的特点 (1)非正常的施工条件下施工。 在正常的施工条件下,冶金工业工程按照多数施工企业具备的机械装备程度,施工中常用的施工方法、施工工艺和劳动组织,以及合理工期和合格工程进行编制的,反映了社会平均消耗水平。如安装工程主要指:①设备、材料、成品、半成品、构件完整无损,符合质量标准和设计要求,附有合格证书和试验记录。②安装工程和土建工程之间的交叉作业正常。③安装地点、建筑物、设备基础、预留孔洞等均符合安装要求。④水、电供应均满足安装施工正常使用。⑤正常的气候、地理条件和施工环境。由于市场竞争激列,企业上一个项目,都希望尽快产生效益,难免赶工期、赶进度;改建、大修、维修项目多发生生产与施工同时进行、地下障碍物、现场干扰、采用特殊的施工方法、施工工艺和劳动组织等情况。 (2)设计变更较多。 由于钢铁行业已产能过剩,目前冶金工业工程改造、大修、维修居多,设计上,新旧交接的位置、尺寸较难准确把握;新旧接合的整体功能满足上也容易出现问题,有的尺寸视施工时的现场情况临时定,因功能无法满足,现场变更设计等情况也较多。 2冶金工业工程造价管理的主要特征 2.1预、结算的计价依据多样化 通常情况下,工程预算、结算的计价依据为各省市在全统定额基础上编制的《消耗量定额》,而冶金工业工程的行业特殊性及存在大量大修、维修的工程内容,在《消耗量定额》上很多找不到子目可套用,须结合使用《冶金工业建设工程预算定额》、《钢铁企业检修工程预算定额》、《电力建设工程预算定额》以及企业自编定额。特别是小的改造项目、检修、维修性质的项目,需自编定额或单独议价定价。如:土建工程中的清除淤泥、凿墙洞、基础拆除、凝固性水渣凿除等。 2.2概算估算不准,预算偏差大 在施工过程中,工程不可预见的情况较多发生、非正常的施工条件下施工等产生的费用变化是在概算估算阶段无法准确估计的,加之施工过程中产生的设计变更费用上的增减也难以在预算时准确计算。 2.3结算审核争议多 (1)由于《冶金工业建设工程预算定额》、《钢铁企业检修工程预算定额》的修订工作存在滞后性,有的新工艺、新方法在定额子目中不能及时体现,结算编制与审核时只能找接近的参考套用,不同人对定额的理解不同,加之对施工过程了解的程度不同,在定额的套用上往往达不成一致的合理意见。 (2)多种定额同时使用,有的分部分项工程在不同的定额中均有合适的可套用,承、发包方站的角度不同,认可的子目也不同。 2.4招投标标文、合同计价依据 冶金工业工程招标文件与合同需要结合不同的工程特点区别对待,并考虑多样化。固定总价合同均产生包干工作内容外增加费用、定额计价与部分固定单价包干相结合、一份合同同时套用四五种定额等是冶金工业工程合同中常见的特色。此外,定期分析、编制容易引起争议的分部分项工程定额子目是造价部门的重要管理工作。 3控制冶金工业工程造价控制措施 3.1将预算的加强与创新奖励机制相结合,建立改善提案机制,有效控制投资 建立并完善工程造价的提案机制,主要目的为通过创新奖励机制,有效激发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开动脑筋,不断改进施工措施,优化项目设计方案,以实现节省投资、提高工程质量和缩短施工周期的密度,同时保证施工的安全。通过对比不同的施工预算方案,选择最优的造价方案,以实现有效控制工程投资的目的。比如在优化是工程设计和工程施工组织方案时,主要以节约基建技术改造,或者增加投资费用,通过改善奖励方案,实施正面激励。在方案实施之后,改善成果,采用两重递进式来奖励员工。 3.2严格控制工程全过程管理 施工全过程造价管理有如下意义: (1)提高结算审核质量与效率。 表现三个方面:①承包方有的造价管理薄弱,预算员素质及水平不够,结算编制质量差,业主主动事前提醒合同执行的注意事项,指导签证办理,可提高结算提交速度及结算编制质量。比如维修工程因项目小利润低,有实力的承包商不愿承接,小的承包商往往无专职预算员,有的为施工员兼职,签证的表达、结算编制非常不规范,在结算审核环节无法顺利完成合同履行。通过结合造价要求来规范签证,在施工过程中,业主施工代表及承包人施工代表才能够及时办理有质量的签证。②指导施工详图的绘制,结合造价要求与施工管理部门共同制定具体的绘图标准与要求,使之标准化、规范化,确保造价审核的顺利进行。③对每一签订合同的承包人做事前告知工作,把业主的结算习惯、结算程序、工程施工过程中可遇见的特殊情况等整理成专门的资料,与承包人进行详细交底。 (2)了解施工情况,提高定额套用的准确性。 很多定额争议的解决是建立在熟悉施工情况的基础上的,只有熟悉施工情况,才能分析子目的消耗量与工作内容是否相对吻合。有利于制定更为准确的企业定额。在了解熟悉施工情况的基础上,结合造价审定结果,对每一工程进行造价分析,从而制定出企业定额。 (3)弥补设计缺陷,及时完善结算资料。 设计缺陷在赶工期赶进度的工程项目中时常发生,如:钢结构图纸设计不完整表现之一为只是简单的示意、不画结点板,这些都不利于档案资料保存的完整性以及结算依据的有效性和充分性。造价人员的跟进可及时提出要求,确保及时完成施工详图的设计。许多检修性质的工程设计图中也往往只标注:具体位置、尺寸现场定。如未在施工过程中及时补画或不画详图,事后弥补将造成很大的困难。工程概算阶段的投资控制,根据施工图纸来确定工程量,并套用施工合同确定的工程定额、取费等,按照国家规定的材料价格、设备同比价格作为主要的控制依据。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应按照施工图来编制预算方案,报审预算方案。根据所编制和制定的设备材料报表,严格控制设备材料的价格。同时,在施工现场的控制中,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比如生产需要、设计变更或者设备的修配改等情况,及时补充费用,严格控制措施费用。 3.3工程决算阶段的造价控制 冶金工程的决算是指对实际工程量的最终确定。而决算造价是否真实、是否能够真实反映工程量,对工程投资的影响是决定性的。而工程量的决算程序包括:在工程竣工验收合格之后,施工单位应按照施工中的设计变更、工程联系单和现场签证等,按照工程定额、招标文件和工程量清单等进行汇总,从而形成冶金工程的决算书,进行初审。在工程开工之前,按照施工图纸来编制施工图预算,在施工过程中如果出现设计修改、补充或者设计变更,则应根据双方合同中的变化条款,重新确定预算,并共同协商确定,批复之后完成决算。在这一阶段,控制的重点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严格检查施工单位的工程决算书是否真实、是否有效等;②严格检查竣工图纸中的设计变更与工程联系单内容是否完全符合;③在检查过程中,如果出现设计变更,明确是否有联系单。在施工过程中,及时联系单位监理单位确认,在决算时,重点审查该部分内容,防止费用的增加;④严格检查工程量的变更能够根据合同、附件执行到位。 4结语 冶金工程的投资是比较大的,在本文中的第一部分,笔者分析了冶金工程投资特点,包括需要维修的项目比较多、非正常施工下的工程比较多和设计变更比较多等,因此,工程投资控制难度大。因此,这就要求明确和加强项目投资控制。在本文中,笔者从提高控制造价管理人员素质、加强全过程造价控制和决算阶段的控制等几个方面分析了该命题。希望本文对于提高冶金工业工程造价管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作者:郑方玉 单位:福建三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冶金工业论文:冶金工业建筑的应用 1钢管混凝土的性能原理 在低应力阶段,其基本与普通钢筋混凝土受压构件相似,即钢管与混凝土共同分担压力。随着纵向压应力的增加,混凝土的横向变形大于钢管的横向变形。因此,混凝土对钢管产生径向压力,钢管在此径向压力的作用下,产生环向拉力。故在钢管混凝土受压构件的使用阶段,尤其是在接近承载力的受力后期阶段,钢管作为承受环拉力为主的构件,使得薄壁钢管的抗拉强度得以充分发挥。与此同时,在较大环拉力作用下,钢管对混凝土产生了很大的紧箍力,即径向压力。构件所受的纵向压力越大,混凝土所受的径向压力也越大,这是被动压力。达到承载力极限状态时,混凝土抗压强度大大提高。因此,钢管混凝土柱比普通钢筋混凝土柱所处的单向受压状态下的承载能力有显著提高。 2钢管混凝土结构的技术特点 2.1构件承载力大大提高相同截面下,钢管混凝土承载力比普通钢筋混凝土结构相比高出许多,这对于承受高荷载压力的受压构件是十分重要的。另一方面,在相同承载力下,钢管混凝土柱的构件截面尺寸得以明显减小,为改善建筑物的使用条件提供了条件。2.2良好的变形性能混凝土作为脆性材料,其破坏具有明显的脆性性质,即使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在轴心受压和小偏心受压条件下,其破坏特征仍为脆性性质。而在钢管混凝土结构中,由于管中混凝土处于三向约束状态,由此不仅改善了使用阶段的弹性性能,而且在破坏时产生很大的塑性变形。钢管混凝土柱的破坏完全没有脆性特征,属于塑性破坏,这点已经专门的结构实验所证实。2.3良好的抗震性能由于结构自重大大减轻,对于减少地震作用十分有利。同时结构所具有的良好延性,对于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也甚为重要。在这一点上,钢筋混凝土柱尤其是轴压和小偏心受压柱是难以克服的性能缺陷。2.4施工简单由于钢管的作用既类似钢筋混凝土柱纵筋和箍筋,本身又作为浇灌混凝土的模板,故钢管混凝土的施工省去了钢筋骨架的加工制作和柱模板,同时钢管本身还成为施工阶段的承重骨架或脚手架。由此不仅节省了大量的施工材料,而且大大减少了现场工作量,改善了施工条件,有效地缩短了工期。 3冶金工业厂房结构设计的特点 3.1荷载大基于生产工艺流程和相应配制的设备,以及生产操作、设备维护更新等实际要求,工业建筑的楼面荷载均很大。如炼钢车间转炉的主操作平台活荷载达到30~50kN/m2,车间内吊车起重量达到450t,甚至更大。由于荷载大造成结构自重增加,致使在抗震设计中地震作用明显增加。3.2跨度大且高度高冶金工业厂房随着工艺条件的变化,跨度呈增大趋势,高度也不断增加。高炉煤粉喷吹系统中框架结构高度可达到80m以上,而轧钢车间由于工艺设备的要求,许多厂房跨度已超过40m,如鞍钢冷轧厂1#、3#镀锌线工程主厂房结构单跨40m,高度43.5m。某钢铁公司位于广州市工业开发区新建的宽中厚板(卷)工程精整区冷床跨厂房单跨更达到了69m。3.3使用要求高由于设备运行的要求,对结构构件的挠度、裂缝以及振幅等均有特殊要求。如转炉炼钢厂房的结构设计,它不但有多连跨厂房、高层刚架,同时吊车的吨位、高层平台的负荷很大。高层刚架平台上根据工艺要求布置高位料仓、受料斗、水冷烟道等,尤其是高处氧枪平台设有有氧枪移动小车,运行时对厂房结构有较大的水平推力,如何使单层的多跨厂房与高层刚架变形协调,保证高层刚架的刚度是结构设计需要解决的问题。 4钢管混凝土在冶金建筑中的应用 4.1多高层厂房框架柱冶金工厂中多高层建(构)筑物主要有高炉煤粉喷吹车间、矿焦槽主框架、热风炉框架、炼钢车间转炉跨、连铸平台等,此类厂房柱所受的荷重一般较大,且对侧移值有一定限制。采用钢管混凝土柱后则克服了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的缺点,截面尺寸较混凝土柱减小,有利于工艺布置,同时保持了钢结构仅需装配连接的快速施工特点。4.2大跨度大柱距或重载单层厂房柱根据工艺的发展,目前一些大型厂房的跨度超过40m,柱距可达18~24m,且厂房中通常设置了大起重量的吊车。由此带来厂房柱承受越来越大的竖向荷载,这就为钢管混凝土发挥结构优越性提供了条件。钢管混凝土厂房柱形式多为两阶式。此时,为使钢管混凝土构件以承受轴向压力,下柱均采用双肢柱或三肢柱,使得各个单肢柱在横向和竖向荷栽作用下仅承受轴向力,由此充分发挥钢管混凝土的性能,同时构件显得轻巧美观。4.3高炉炉身框架众所周知,高炉框架在生产、检修过程中的负荷是相当大的。通常高炉框架设置有十几层平台,同时也承受炉顶设备的荷载。高炉框架柱处于以轴力为主的偏心受压状态,钢管混凝土正适合这种构件的受力状态。因此采用钢管混凝士作为炉体框架柱可充分发挥钢管混凝士的承载能力。在施工时,钢结构的安装与管内混凝士的灌注可以交叉进行。国内第一座采用钢管混凝土的高炉炉身框架的是首都钢铁公司2#高炉,1972年建成。高炉炉容V=1200m3,框架平面尺寸为14m×14m的正方形,4根柱17.7m以下采用Φ1000mm×14mm,以上采用Φ700mm×12mm,全高35.2m[2]。4.4各类支架包括电除尘支架、重力(旋风)除尘器支架、上料通廊支架等。此类支架一般为高架式结构,且以承受轴向力为主。对钢结构来言,为保证构件的稳定性而材料强度难以发挥,由此造成材料的浪费。混凝土结构则存在施工难度和工期长的缺陷。钢管混凝土则可有效地克服上述两类结构存在的问题,同时可灵活的设计为不同的外形,以获得良好的视觉效果。4.5重型操作平台冶金厂房重型操作平台主要包括高炉出铁场平台、转炉主操作平台等。高炉出铁场平台是高炉炉前出铁出渣的操作区域,炉前操作在高炉生产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根据大型高炉炉前操作特点,为方便物料运输,场面越发趋向平坦化,平台面铺设耐热混凝土保护平台结构,自重较大。同时要求可以通行汽车及解体机、移盖机,工作时需要承受较大的活荷载。平台柱采用钢管混凝土,平台梁采用钢梁后,与传统的全混凝土的做法相比,钢结构施工周期短、跨度大、截面小的优点得以充分的发挥,平台柱数量可以减少1/4,避免了以往设计柱过密的问题,同时也间接的降低了基础造价。 5钢管混凝土结构的发展 (1)薄壁钢管混凝土。在钢管混凝土中采用薄壁钢管,可以进一步减少钢材用量,减少焊接工作量,达到降低工程造价的目的。(2)采用高性能混凝土的钢管混凝土。在钢管中填充自密实高性能混凝土,不仅可以更好地保证混凝土的密实度,且可以简化振捣程序,降低混凝土施工强度和费用,减少噪声污染。(3)中空夹层钢管混凝土。该结构是将两层钢管同心放置,并在两层钢管中浇灌混凝土。此结构除了具有实心钢管混凝土的优点外,还具有自重轻、刚度大的优点。由于内钢管受到混凝土的保护,还具有良好的耐火性能。 6结束语 钢管混凝土结构在冶金工业建筑中的应用不仅有着广泛的前景,而且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诚然,钢管混凝土结构还存在着构件间连接复杂、混凝土施工质量不容易保证等缺点,但其在工业建筑中的应用前景已为越来越多的工程师们所认识,并不断在实践中创造出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作者:王涛 单位:中冶东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建工所
幼儿园教育教学论文范文:幼儿园教育教学管理初探 摘 要:幼儿园教学管理主体是有多层次的,能否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真正促进幼儿的发展,最重要的还是要抓好幼儿园自身对教学的管理。幼儿园教学管理水平是直接与教学建设的水平和实施成效联系在一起的。本文就幼儿园教育教学管理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教育教学管理 团队精神 教师个性 常规管理 教学研究 安全管理 当今社会,教育的现代化对幼儿的教育教学观念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形势下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势在必行。21世纪的孩子聪明、顽皮、好奇心强,所以我们应该从他们的实际情况出发,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园的教育,使幼儿得到全面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与时俱进,根据现代管理的思想原则,最大限度的发挥主导作用,下面谈谈我对儿园教育教学管理的一些看法和认识。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教师团队精神 (一)注重岗位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多次组织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岗位培训,组织教师外出学习,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有时还聘请教师进行短期技能培训,使他们的技能进一步提高。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使老师们学到了先进的幼教理论与实践经验,让他们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向科研成果要效率 根据幼儿园的教育特点,我确定了向科研成果要效率的策略,激发全园教师的学习和教研热情,从而也推动教师整体素质水平的提高。台湾作家柏杨说过这样一句话:“在国外,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三个中国人就成一条虫”。这句话可能不很正确,但也说明了中国人有时不太注重合作精神。所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教师团队精神这是时代的需要,因为要培养孩子这种精神,就应先培养教师的合作团队精神。同时管理者还应注重教师的思想教育,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精神,使教职工克服自我中心,以集体和组织利益为重,激发自己的奉献精神,真的实现了“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景象。 二、尊重教师个性,创设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 (一)备课 备课是教师自己的一项教育工作,它应该该是写教师想写东西,而不是写领导想看的,针对这一原则,我根据不同的教师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对在幼儿园工作时间长、业务能力强的教师提出更高的备课要求,使他们多年积累的经验形成文字,带动青年教师的业务成长。 (二)给教师一点自由的时间 不能把时间看得太死,如果这样,教师就会为了遵守时间的要求而消极怠工。 (三)检查工作 检查教师的工作是为了促进教师工作的主动性,但是不要给教师造成心理负担,应给予充分的理解与帮助。 三、重视教学常规管理,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一)持之以恒,严谨踏实 教学常规的落实要坚持一个“恒”,最怕“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始无终、虎头蛇尾,如果管理者没有恒心,那么就不会形成严谨踏实的教风。 (二)调整心理,注重落实 教学常规的落实归根结底是要教师去落实,因此要调整好教师的心态,使他们愿意积极地去做,从“要我做”变为“我要做”。 (三)更新观念 更新观念,注重发展教学常规管理是一个不断优化和发展的过程,因此要随着时间、地点的改变,教研的形式和内容也要随之变化。 四、重视教学研究,促进专业知识成长 幼教事业的快速发展,使教育科研的重要性越来越越突出,通过教育科研提高教师素质已经成为幼儿园的生存策略,“科研兴园”已成为幼教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几年来,我们在飞速发展的幼教改革形势下,也更新了教育教学观念加快了改革的步伐。因为我们大家都知道,幼儿园的中心工作是教学,而教研教学工作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研工作只有与教学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才能提高幼儿园的教学质量。一个有特色、有发展前途的幼儿园,一定有自己的教学教研特色。教学管理核心是科研,没有科研的存在,幼教事业就很难发展起来,因此在工作中注重以教研,通过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素质,使教师的专业知识得以成长,使教师潜能得以发展是工作中的重点。作为一名管理者就应该为教师创造良好的教研氛围,提高良好的服务,让每个教师都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研究中来。 在教研中我通过以下措施组织教师教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更新教学观念,把握教育规律,加强理论学习; 2.积累教学经验和教研素材; 3.进行课题研究,教师人人参与其中。 五、狠抓安全管理,营造和谐佳园 幼儿园的孩子是社会上最脆弱的群体,他们往往受到外界素的各种伤害。对于幼儿来说,他们自理能力差,容易受的意外伤害。因为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园内的宿舍、活动场地以及其他教学设施、生活设施等都有可能对幼儿造成伤害。所以,作为一名幼儿园的管理者肩负着幼儿的健康成长的重要责任。因此,我特别注重幼儿园的安全管理。在工作中我结合《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原国家教委办公厅《关于加强幼儿园安全工作的通知》《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有关政策、法规的规定,采取了以下措施: 1.制定各类安全管理条例,督促教师严格执行; 2.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培养教职工的责任心,学习安全教育常识,是教职工在思想上重视起来。 六、结束语 在幼儿园的教育管理中,领导者的管理是至关重要,这就需要管理者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使幼儿园健康快乐的发展,让自己的教职工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工作、生活,那么这所幼儿园一定是前途似锦。 幼儿园教育教学论文范文:浅谈幼儿园的素质教育教学 摘 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幼教事业是一项平凡而伟大的事业,是学前教育的主要方式,而幼儿园则是幼儿最先接触社会的地方,是培养各种类型人才、提高民族素养的摇篮。 关键词:幼儿教育;素质教育;语言表达;宽容厚爱;安全保护 如何提高我国幼教事业的水平,如何让幼儿在幼儿园里享受一个快乐而又充实的童年是广大幼教老师不断探索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就这些问题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从幼儿的语言表达教学看素质教育改革 随着家长对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越来越重视,幼儿园对于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教育改革也越来越迫切。营造良好的语言交流环境,能够通过环境教学来促使幼儿多说、多听、多想,在实际的交流环境里,锻炼幼儿的思维,用完整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思维,通过听来学习更多的语句。语言交流环境,可以说是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最有效的一个手段,只有在真正的交流中,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好这个语言学习的黄金时期。除了营造语言交流的环境,还要将幼儿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说话向正确方向引导,而教师自然是其直接的工作者。 因为年龄的关系,这个语言交流环境中的参与者在交流中的表达往往是残缺不规范的,幼儿普遍还无法完整地说出句子,只能够用关联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在这个时候,教师应该进行正确的引导,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使幼儿能够用完整的句子来表达。教师的引导职能是幼儿语言表达教学中最关键的部分,起着规范幼儿表达,塑造其正确的语言能力的关键作用。 二、用一颗宽容的心营造一个温馨的环境 幼儿园的幼儿还小,没有对与错的概念,他们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如果面对冲突和错误,一味地斥责或是置之不理,都是对幼儿不利的,甚至会形成恶性循环。幼儿是好奇的、好动的,在教育中常常具有一定的“破坏性”,这就需要教师以博大宽容的胸怀相待,设身处地地为幼儿考虑,以宽容的态度对之,让他们明白对与错的区别,培养他们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价值观。 幼儿园的幼儿由于年龄小,在刚刚步入一个陌生的环境时,内心肯定会产生一定的恐惧感和孤单感。所以,除了那些使幼儿感到温馨的各种装饰之外,还需要在班里投放大量的适合幼儿操作的各种玩具。在他们玩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幼儿主动与别人交往,使他们互相认识,逐渐学会互相交往,进而消除幼儿自身的孤独感,最后使他们能喜欢上幼儿园这一新环境。 三、户外运动中合理使用器械、场地 要依据场地、运动项目自身的特点合理规划区域进行户外运动。如,户外活动场地面积过小、不规范且多障碍物,可以进行攀登、平衡类练习,还可以采取年龄组错开的锻炼方式,以免因场地狭小而发生安全事故。如果面积较大且柔软的草地可以进行跳远类等练习。不合理地使用器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器械拿放环节混乱导致幼儿受伤。(2)投放的器械种类过少,因争夺器械而发生安全事故。(3)窄小的场地内投放的器械种类过多,导致教师无法合理指导而出现器械伤人现象。(4)投放的新器械过多,导致幼儿使用器械不当受伤或伤及他人。要减少或避免户外运动安全事故的发生,合理地投放器械是关键所在。 教师的天职是给学生希望,教育是播种希望的事业。以大爱的心胸去关爱幼儿,改变观念,注重表达方式,升华师德,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热爱幼儿,强化职业情感,去爱幼儿、去爱教育。幼儿教育,让爱先行。 幼儿园教育教学论文范文:如何充分发挥多媒体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教育现代化的推进和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多媒体做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手段已广泛应用于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之中。但是,现实中有些时候,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时,并没有让它发挥出自己的优势。那么,如何让多媒体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呢?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方面: 一、教师要充分了解和认识多媒体在幼儿教育教学中的优势和特点 多媒体做为一种教育教学手段在幼儿教育教学中,它有自己的优势和特点。教师要使用多媒体就要了解它的优势和特点,只有这样才能为我所用。 多媒体在幼儿教育教学中主要有以下优势和特点: (1)多媒体课件声、画结合,有利于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促进幼儿的情感发展 众所周知,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歌德也说过,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只有幼儿对某件事务感兴趣了,他才会对事物有所记忆,而幼儿感兴趣的正是那些或色彩鲜艳或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声音,夸张丰富的元素呈现。多媒体正好符合幼儿的这一心理需求。多媒体具有鲜艳和生动的图像,动静结合的画面,再配以夸张的声音。当它们同时作用于幼儿的各种感官,幼儿的兴趣一下子就被吸引,并由此唤起高潮的学习情绪,幼儿的感觉、知觉、表象、记忆、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因素都保持良好状态,孩子的认知心理得到了发展和提高,画面上幼儿喜欢的各种情景,引发幼儿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有利于激发幼儿形成积极、健康、愉快的情感。 (2)多媒体信息容量大,有利于开阔幼儿思维,激发幼儿的创造力 开展创造性教学中主要的一个条件就是多角度、多方向、多层次、多用途地展示认知对象。而多媒体恰好提供了这一条件,它具有多变幻,多容量的优势,可打破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把幼儿的视野引向广阔的自然界。例如:在大班美术活动《各种各样的鱼》中,由于孩子们生活中见到的鱼的种类少,于是,我就搜集了一些海洋中的鱼的图片和生活情境,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播放给孩子们,在加上我的指导和点拨,孩子们都画出了各种丰富的画面。 (3)多媒体可将抽象的事物形象化,便于幼儿理解和掌握 幼儿掌握知识往往从形象思维开始,多媒体可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把整体构成的事物分解,使许多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具体化。例如:在古诗《咏柳》的教学中,幼儿对于古诗中表达的意境美很难理解。因此,我采用了多媒体将故事内容制作成一幅美图,并且根据句子的顺序来依次展现。这样幼儿就能不知不觉地对古诗的含义有了清晰而概括的认识,达到了理解、记忆的目的。再如,在科学活动《食物的旅行》中,孩子们很难理解食物进入人体各个器官的顺序,如果将之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以画面的形式展现出来,相信孩子们一定会记得非常清晰。 (4)多媒体课件便于操作,能够提高活动的效率 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有些过程很占时间,例如美术活动中的示范。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就解决了这一问题。例如:小班美术活动“能干的小手”中,重点是教会幼儿撕纸的技能,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的示范只能面向部分幼儿,遮住的幼儿不能同时学习到该技法,教师经常需要分组示范,这样不但容易分散幼儿的注意力,而且教学效率不高。运用多媒体技术后,教师通过使用电脑上实物图片进行示范讲解,不但解决了教师示范遮挡幼儿视线的问题,而且解决了示范图像小,不清楚的问题,幼儿不但看得清楚,听得明白,而且缩短示范讲解时间,使幼儿有了更多实际操作的机会。 二、避免使用多媒体可能出现的弊端 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要一分为二地认识。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中虽然有着很多的优势,但如果使用不当,不但体现不出它的优势和特点,甚至会影响教学效果。 (1)滥用多媒体,使其完全替代其他教育教学手段 现实生活中,有些老师就认为,多媒体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只要上课使用了多媒体就是对的,好的,对自己的教学就是有帮助的。尤其是在公开教学中,更是每每必用。其实,多媒体做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它并不能代替传统的教学方法,也不是哪个活动用了都会产生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科学活动《各种各样的服装》中,如果使用多媒体,幼儿虽然能够看到各种服装的款式和颜色,却不能感受它的制作材料。而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孩子穿上各式服装来观察感受服装的款式,还可以让孩子用手摸一摸,来感受服装的制作材料,使孩子的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同时作用,更全面、更直观地感受到服装的各不相同,从而比较出不同季节服装的特点。很显然,这一活动中,采用传统教学手段的效果要比使用多媒体更好。 (2)多媒体使用中容易忽视幼儿与教师之间的互动 多媒体运用中,有些教师将活动的整个过程都采用多媒体。例如故事的讲述、提问、鼓励等。使得整个活动中,教师与幼儿的交流很少。其实,人机交互并不能取代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交互作用,只有教师与幼儿相互交流,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才是符合幼儿教育的新理念的。教学仍应重视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3)多媒体教学中让幼儿操作电脑时,容易对幼儿造成伤害 在一些教育教学活动中,为了实现幼儿动手操作,教师往往要求幼儿操作电脑。在我们让幼儿操作电脑时,如果掌握不好,容易对幼儿的身心造成伤害,因此,我们应该注意,幼儿操作电脑时应注意室内光线的充足,并让孩子们使用符合其坐高的座椅。此外,电脑屏幕应装置隔滤镜,防止反射光刺眼。为了保护视力,幼儿操作电脑时间不宜过长,每次控制在20分钟以内为宜。 (4)如果教师电脑操作技术不过关会影响教学效果 在现实中,我们的教师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有些教师水平差,自己不会制作多媒体课件,往往使用别人的课件。在活动过程中,由于没有很好的掌握播放方法或者在播放中电脑出现异常情况,这时就只是围着电脑转,完全打乱了教学计划,造成不良的教学效果。 (5)教师过于追求技术效果,分散幼儿的注意力 多媒体常常都是美图的展示,录音的讲述。有些教师还总认为,多媒体越是花哨就越好,越有助于活动效果。而有一些需要孩子们安静的倾听体会的活动,使用这样的多媒体课件就显得有些过于复杂,反而成为画蛇添足。 总而言之,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各有各的长处,各有各的不足,在利用它们作为传递幼儿知识手段的同时,应掌握幼儿成长发展规律,以幼儿为本,两种教学方法取长补短,综合利用,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相信,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多实践,在实践中多总结,我们的教育界必将迎来崭新的明天。 幼儿园教育教学论文范文:培训对幼儿园教育教学理念和实践革新的价值分析 【摘 要】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的理念与革新指明了方向,培训在幼儿园的发展中具有独特的课程价值。进行必要的培训不仅有助于探索和完善教师培训机制实施体系,还能确立了教师专业发展与幼儿园发展同步推进的办学理念和树立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创建优质的幼教品牌,最后是有利于团队文化建设,改善幼儿园的整体环境。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教学;价值;培训 “什么是教育?教育的价值是什么?”这些教育的基本问题都是教育哲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对这些问题的质疑和思考,可能是每一位教师获得深层发展的一个重要开端。教育的根本在教师,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幼儿教师队伍就成为当务之急。对幼儿园而言,在感受社会压力与竞争压力的同时,它也有了提升自身办学水平的强烈愿望。 一、目前幼教培训的价值缺失 很多的幼教培训成为了理念功利的摆设,培训形式及其内容跟不上 时展的要求,无法满足社会教环境变化所急迫期望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1 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幼儿教师继续教育职务培训内容大多是主管部门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或根据现有教学条件确定的,这些内容不完全是当前幼儿园教育中的热点问题和教师的强烈需求,所以不太受幼儿教师的欢迎,培训内容一刀切是影响教师参与培训积极性的另一重要原因。 2 培训形式比较单一。缺少以参训教师为中心的多样化培训形式是制约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因素”; 3 培训效果难如人意。培训内容被真正掌握的并不多,能用于实际工作的更少,长此以往,幼儿园及教师的抵触情绪会越来越大,培训工作将陷于走过场摆样子的尴尬境地,丧失其根本意义。 二、培训对幼儿园教育教学理念和实践革新的价值分析 (一)有利于探索和完善教师培训机制实施体系 1 幼教师资的职后培训普遍应受到重视。知识在更新,经济在发展,社会在变化,幼儿园要有办园特色,要有真正好的启蒙教育,要吸引家长把孩子送到自己的幼儿园来,就要有好的办园质量,这一切,都需要园长、教师甚至保育员不断进修提高。且幼教工作者绝大多数为女性,结婚、怀孕、养育孩子期间就会离开工作岗位,当她们再上岗时,接受培训就显得更为必要。 2 职后培训更倾向于追求实效 要达到培训有效性和针对性,提升培训质量,实效成为很多幼教师资培训的价值追求。目前培训就形式来说,有园长、教师、保育员分类培训;有脱产的,也有不脱产的;时间有长有短,短的半天、一天,长的集中十天左右。 采用“菜单式”的培训方式,主要是针对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经过凝炼,提出培训主题和培训目标,真正反映教师的培训需求。就内容来说,培训大都是主题式的,围绕实用的、热点的问题组织专家讲解、咨询和学员交流。如短期培训围绕的问题有:社区文化背景下孩子的教育;如何利用媒体进行教育;幼儿受到性骚扰怎么办;如何使价值观、伦理观教育更有效,等等。 较长一点的园长培训围绕的主题都是园长工作中经常碰到的问题,类似于:如何调查家长对幼儿园工作的满意度;怎样与家长开展定期、有效的交流;如何编制幼儿园发展方案;如何根据标准自测幼儿园的办园质量;人事管理如何更有效等等。 培训期间,教师还要了解,如本地区出生率变化对未来几年的幼儿园生源的影响;有障碍儿童的比例和如何帮助的问题;幼儿园内部矛盾:承担者、园长、保教人员、家长协会之间的冲突如何协调的问题,等等。 (二)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与幼儿园发展同步推进的办学理念 在我国的某些地区却要求幼师学历不断升格,然而也传出不少虐待幼儿事件,学习成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向,这是否需要作点反思? 的确,幼教与其它幼教、幼儿园与其它幼儿园之间可以比较是多方面的,不仅要比学历,还要比在学校里所学的东西,以及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不仅如此,在教学模式上是否重实践、重实效。 一个好的课堂,不管是专业理论课还是艺术体育课,有两点特别明显:一是学生动手、动口,积极参与;二是教学内容瞄准幼儿教育的实际需要。课堂里老师讲得很少,大部分时间是听学生讲、看学生做,教师只是偶尔作些引导、解答。艺术课上,老师重创意不重技法的教学观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体育课上,老师正在体育馆里与学生一起设计一个场景,以便训练幼儿的协调、平衡能力及胆量;音乐课上,老师讲解了一点和弦知识,然后师生用吉他和打击乐器一起练习演奏一首儿童歌曲;在专业理论课上,师生们正在讨论:幼儿牙齿的特点及牙病的预防,孩子不能集中注意力怎么办,幼儿园老师如何与家长沟通等等。 因而,幼儿园必须树立这种办学理念并以此指导各项工作,促进教师和幼儿园的共同发展。 (三) 有利于团队文化建设,改善幼儿园整体环境 1 从幼儿教师不仅是教育者,而且是研究者,是教育改革的直接参与者。提高幼儿教师的教育、教研能力,是提高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前提,也是促进幼儿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前提。 2 培训在为老师提供“改进了教学方法”、“ 教研知识的指导和培训”、“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提高了研究能力”等方面,使幼儿教师主动地将个人对专业发展遇到的新问题、新信息的思考、困惑和对策和同行交流,以此获得更加合理的见解,并且与个人教学实践经验向融合,运用到实践中去。 教师学习理念的转变,教师的自我发展、成长的根本在于学以致用,因而是否注重“园本培训”、“园本教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所幼儿园的整体素质。 幼儿园教育教学论文范文:在互动式听课中提升幼儿园教育教学管理水平 摘 要:好动是幼儿的天性,要想让幼儿像中学生一样在课堂上认真听课是不可能的,幼儿教师必须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吸引其注意力,提升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保教水平。而管理者与教师的脱节使得教师的教学活动和管理者的教学管理活动受到一些限制,加强他们之间的交流和联系、构建和谐关系,有助于提升幼儿园教育教学管理水平。提出互动式听课模式,详细阐述其在幼儿园教育教学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互动式听课;教学管理;教学活动 幼儿园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孩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健全的人格品质,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学会一些基本技能,具备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互动式听课教学模式则充分发挥互动的作用,促使各项教学管理活动得以顺利进行,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一、互动式听课增强幼儿园教学管理的针对性 在幼儿园教育中,许多教师没有深刻理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内涵,使得教师出现会背不会用、知表不知里等现象。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学校管理者未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针对性的业务评价和指导,较少引进先进教学理念进行优秀案例的观摩和研讨。对此,在互动式听课中,教师可将听课与专家研讨结合起来,通过听课收集大量教育教学管理信息,进行分析论证,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整理归类,形成不同的主题问题库,然后再形成针对性、独立和系列的讲座稿。最后,举办主题解答式辅导讲座,让教师带着问题去听讲座,并积极与他人交流沟通,进行互动式交流。在讲座过后,积极反思自身开展的教学活动,吸收讲座中的新教学理念、方法体系等,创新工作方向,将新教学理念应用到幼儿教学中。通过这种互动式听课,教师与幼儿园管理者的距离拉近了,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教育教学管理问题,解读教学管理实际,并根据幼儿的特点,大胆创新教学思维,将新教学方法应用到幼儿教学中,提高幼儿的兴趣,提高教学活动效率。这种听课与专家研讨结合的互动式听课模式,有助于增强幼儿园教学管理的针对性,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 二、互动式听课促进师幼共同成长 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同时也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还是幼儿学习的合作者与支持者。良好的师幼互动有助于构建和谐师幼关系,拉近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帮助教师更加细致、全面地认识每一个幼儿,获取幼儿的信任和喜爱,形成良好的师幼合作互助关系,共同参与教学活动,一起探索未知领域,提高幼儿自主独立、乐观、助人为乐的精神品质,使幼儿真正学会一些基本技能。比如说,在区域活动中,明确幼儿的主体地位,让幼儿参与到区域活动的设计、组织、参与、评价中,教师指导幼儿如何设计区域活动,鼓励幼儿大胆创新,并指出其中不合理的地方。与教师单方面决定区域活动内容和方式相比,这种师幼互动有助于调动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引导幼儿将区域活动推向更深层次,帮助幼儿心理成长。 三、互动式听课促进幼儿园教学管理水平的稳步提升 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管理中,管理者不能仅仅停留在信息交流和反馈上,还应该认真研究一些共性问题,扎实稳打开展研讨活动和培训活动,拓宽教学研究渠道,逐步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从而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首先,管理者要走出传统听课的桎梏,积极参与到园内的各种研讨活动,摆正作风和态度,以欣赏、期待、鼓励的心态与教师一起研究课题,充分听取他人的意见,使研讨活动成为真正自主的研究活动,而不是紧张的会议氛围,教师主动参与到教研活动中,应积极根据自己往日的教学实践,结合新知识,进行教学反思,在轻松的氛围中构建良好的管理者与教师之间的关系,进而在教学活动和教学管理中协调配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提升教学管理水平。在互动式听课后,幼儿园应积极为教师和管理者提供培训的机会,使他们树立起终生学习观念,并汲取新知识,在新知识中研究当前的幼儿园教育教学管理实际,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管理各项活动。 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师幼互动有助于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学习兴趣,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潜移默化地进行教学活动。而管理者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则能增强幼儿园的发展活力,将新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幼儿园管理体系、管理模式应用到幼儿园教育教学管理中,既提高幼儿园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又促进管理者、教师、幼儿的共同成长,还促进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 幼儿园教育教学论文范文:浅谈游戏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幼儿教育对人的终身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幼儿教育被视为整个教育体系的基础,所以幼儿教育的质量关系到一个幼儿的终身学习发展,因此,需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提高幼儿教育的教学质量。幼儿教育的对象基本上以幼儿为主,幼儿的主导活动就是游戏,游戏对幼儿的身心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做出探讨。 【关键词】幼儿教育游戏应用方法策略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游戏对于幼儿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幼儿园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将教育内容融入到各项的教学活动中。但是对于游戏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将游戏合理的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来,,许多幼儿教师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许多幼儿教师只是将游戏作为一种工具、一种手段,用游戏来操控、控制幼儿,游戏的最终目的只是促进幼儿掌握知识与技能,没有顾及到幼儿的心理感受与情感体验,游戏只是流域表面现象,实质上仍然是传授知识,游戏呈现形式化的特点。因此,幼儿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需要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对游戏的重要性有一个准确的认知,促进幼儿教学与游戏教育的有效融合,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一谈如何将游戏合理的融入到幼儿教学中来。 一、将游戏作为教学的基本内容。 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将游戏作为基本的教学内容,使游戏是教学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因为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也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观察幼儿的游戏组织形式与游戏内容,然后将教学内容赋予到这些游戏中来,幼儿在乐中学,在学中乐。教师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幼儿园需要为幼儿的游戏提供时间与空间,让幼儿自主游戏,自发创造一些游戏活动,而不是将幼儿局限在一定空间内,依据一定的规则来进行游戏,要将游戏作为幼儿在幼儿园里的基本活动,整个教育体系的核心就是贯彻活动性的特点。幼儿园教育中的游戏在本质上是要与幼儿的一天的全部活动结合起来。在幼儿园教学中,幼儿的基本活动包括教学活动、交际活动、生理活动与游戏活动,这也是幼儿教学教育的基本环节与内容,将幼儿教育作为幼儿的基本活动,就是将幼儿游戏活动作为幼儿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幼儿园教学中的游戏活动,需要促进儿童的天性释放以及提升儿童的创造性能力,使儿童在游戏中的潜意识状态下接受一些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幼儿园教育中融入游戏活动,需要将游戏作为幼儿的节本教学内容之一,将游戏活动纳入到幼儿的教育体系中来。 二、将游戏作为教学的基本手段。 在现实的幼儿教育中,实现教学目标的最基本上的途径是常规教学,即在班级中向学生传授最基本的知识与技能。在常规教学的基础上,需要将游戏教学作为教学的基本的辅助的手段。例如,在幼儿的识字教学中,在引导学生认识“5”以内的数字的时候,为学生设计一个小小的游戏,可以设计利用工具设计一个台阶,包括“5”以内各个数字的组成,学生进行比赛,看谁爬的快,爬的高,学生在游戏中逐渐的认识数字极其组成形式。另外,在学习一些礼仪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编程顺口溜、儿歌等形式,有助于儿童记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要贯穿游戏活动,这样才能够保证幼儿的集体教学活动符合幼儿的身心特征。保证教育教学活动高质量的完成,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营造生动活泼、轻松自由、适合儿童学习的学习环境与教育氛围,在具体的教学中,将游戏教学融入到常规教学中来,有利于克服幼儿教学的成人化与社会化,有利于加强教学与幼儿之间的沟通,有利于教学形式的逐渐优化。因此,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需要将幼儿教育作为基本的教学手段,与常规教学有机的结合,促进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有效性与实效性不断提高。 三、在幼儿教学中要具有游戏精神。 游戏是一种活动,但在精神上更具有重要意义。游戏变现出精神领域的趋向,游戏不仅仅是游戏活动,更是游戏精神,这种游戏精神渗透在幼儿的生活中。在教学中,对幼儿进行细致的观察,发现每个孩子无时不刻的不存在游戏精神,例如,幼儿在做手工的时候,会一边做一边的哼着一些歌曲,这些歌曲只有他自己才能听明白。一个孩子在帮助妈妈摆鞋子的时候,会摆成各种各样的形状,这都是根据其自身的想象力与和创造力进行的。幼儿在这个过程中不是在劳动,而是在游戏。在幼儿时期,游戏精神无时无刻不呈现在幼儿的生活中。从根本上说,将游戏作为幼儿的基本教育内容与教学手段,都是游戏精神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体现,将游戏作为幼儿教育教学的支撑。将游戏精神与教育教学紧密结合,为幼儿的游戏活动提供快乐的愉悦的载体。在幼儿的教育教学中,教师需要全面的保护幼儿的游戏精神,促进幼儿的天性释放,引导幼儿释放内心的情感,不要压制幼儿的游戏精神,以成人的模式化与标准化来要求想象力正在发展的幼儿,阻断幼儿创新能力与创造力的发展。因此,在幼儿园的具体教学中,要观察幼儿在生活中的具体游戏精神,并且将之与教育内容紧密结合,促进幼儿游戏活动的发展, 四、幼儿教师需要全面的关注幼儿的生活。 在幼儿的世界中,教师是神一般的存在,教师是毫无缺点的,教师是最值得依赖与相信的人,所以幼儿会将教师的言行举止作为自己活动的标杆。教师在幼儿的学习中占据主导地位,幼儿在游戏的活动中不断观察幼儿、关注学生的具体生活,与学生之间建立和谐的啥关系,教师要将所有的真情实感投入到教学中。幼儿思维好奇心与想象力都十分丰富,学生在生活中有许多的问题需要解决,教师关注幼儿的生活哦,根据学生的问题创造一些游戏活动,解决学生的问题,丰富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综上所述,在幼儿教学中应用游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每个幼儿教师都需要字具体的教学中不断实践,促进游戏与幼儿教育的合理结合,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量高的基础。 幼儿园教育教学论文范文:舞蹈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摘要:幼儿舞蹈是幼儿音乐艺术教育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用人体动作塑造艺术形象,抒发感情的一种视觉表演艺术。随着幼儿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素质的全面提高,舞蹈教学受到家长的青睐,这将成为幼儿园的一项有情趣的艺术活动。它舞蹈性较强,艺术性较高,又直观形象,深受孩子们的喜爱。结合近些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幼儿园舞蹈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幼儿;舞蹈;艺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艺术是幼儿的另一种表达认识和情感的“语言”。幼儿艺术教育应引导幼儿接触生活中的各种美好的事物与现象,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和情感体验。艺术活动是一种情感和创造性活动。幼儿在艺术活动过程应有愉悦感和个性化的表现。教师要理解并积极鼓励幼儿与众不同的表现方式,注意不要把艺术教育变成机械的技能训练。而如今在幼儿园教授幼儿舞蹈的过程中,老师很容易把着重点放于训练孩子的技能技巧上,忽略了孩子情感的发展。没有给孩子营造自由感受和表现的环境,创设一个宽松的表达空间。而通过多年对幼儿进行舞蹈教学,我发现其实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注意以上两点,结合各种符合孩子特点的教学手段,是能够给幼儿园幼儿舞蹈教学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的。 一、引导幼儿在艺术美的滋养中成长 艺术活动是幼儿表达自己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教师应使幼儿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幼儿的知识面和联想虽然不够丰富,但对音乐的直接感受能力并不差,而且自我表现欲望很强。在听一首音乐时,幼儿往往会做出拍手、点头等动作,他们常常会情不自禁地跟着音乐手舞足蹈起来。这是幼儿感知、理解音乐最自然、最重要的方式,也是对幼儿最具有吸引力的欣赏方式。教师要多途径地引导幼儿积极运用肢体语言,培养幼儿的舞蹈能力。比如,在欣赏《小鸭的舞》时,教师可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身体动作与音乐的旋律相匹配,跟随音乐内容做相关动作,并从中体验音乐舞蹈所带来的快乐。 二、激发幼儿学习舞蹈的能动力 1.激发幼儿学习舞蹈的兴趣。幼儿园舞蹈教学的内容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避免成人化。舞蹈的动作要简明、活泼、形象,这样才能激发幼儿学习舞蹈的兴趣。在教舞蹈时,教师可先将舞蹈内容编成故事讲给幼儿听,帮助幼儿理解舞蹈内容,以帮助幼儿创造性地表达各种舞蹈形态。 在教新舞蹈时,为了避免因舞蹈难学而使幼儿丧失学习兴趣,教师首先要讲清楚动作的要求、规格和要领,并遵循由简到繁的教学原则,将组合动作分解成单一动作;将动作较难的部分分解成局部动作,然后经过局部练习、单一练习,再进行组合练习。在练习中,运动量和动作幅度要符合幼儿的生理特点,不能为追求速度而一下子教很多。因为幼儿一旦曲解了教学内容,纠正起来就很困难,反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2.激发幼儿学习的能动性。幼儿舞蹈教学一般采用模仿性学习方式,即示范―模仿―练习的模式。教师在示范舞蹈动作时,幼儿必须记住舞蹈的律动、节拍以及流动路线等。这种学习方式效率较低,时常需要教师采用其他手段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以保证幼儿参与舞蹈活动的延续性。比如,教师让幼儿提出舞蹈学习中的问题,并对幼儿提出的问题进行加工处理,引导幼儿用身体动作表现出来。又如,当幼儿不能表现舞蹈动作或表现不充分时,教师可利用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他们进行启发,让幼儿根据教师的启发进行联想、回忆、理解,从而用形体表现出来。 3.激发幼儿学习的领悟力。由于每名幼儿的个性特点、已有经验、兴趣爱好、感受方式、领悟力等不同,因此即使面对同样的舞蹈幼儿的接受能力往往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在组织舞蹈教学活动时,教师要尽量营造宽松、自由、和谐的活动氛围,尊重每名幼儿的真实想法和接受能力,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感悟力。同时,教师可通过创设各种情境组织舞蹈教学,引导幼儿把已获得的情感体验迁移到新的情境之中,以提高幼儿对舞蹈的领悟力。比如,在表演舞蹈《飞吧,小蜜蜂》时,教师可以启发幼儿回想小蜜蜂在自己心中的形象,并尝试用自己喜欢的动作表现蜜蜂飞翔的情境,从而加深幼儿对舞蹈《飞吧,小蜜蜂》的领悟力。 4.激发幼儿学习的创造力。舞蹈的表现形式可谓是千姿百态,千变万化。在舞蹈教学中教师不能为形式而形式,要把握好舞蹈教学形式的主动权。教师要鼓励幼儿创造性地学习舞蹈,并根据幼儿的实际水平,挖掘教材中可创编的内容,循序渐进地引导幼儿对舞蹈进行创编,力求舞蹈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同时,教师要注意保护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每一名幼儿的创造都给予肯定,用多种形式来帮助较弱的幼儿获得成功,让他们感受自我表达和自我创造的乐趣。 三、采用多种幼儿舞蹈教学的具体方法 1.语言讲解法。在幼儿舞蹈教学当中,教师对动作的语言讲解要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比如,转手腕这一动作,如果按动作要求讲,第一拍手腕由外向里转,第二拍手腕由里向外翻掌。幼儿学做起来既无兴趣又很费力。但是如果教师告诉幼儿,现在你到果园里抓住了手上的一个大苹果,想把苹果摘下来必须转动手腕拧一下,那么幼儿就很容易在这美妙的语言讲解中掌握该动作。 2.动作示范法。教师要用准确、形象、富有感染力的示范动作来表演舞蹈作品,促使幼儿对要学习的舞蹈内容有一个完整清晰的印象。示范时还要伴随着语言讲解,面向幼儿做镜面示范。同时,示范动作要优美、准确。 3.动作编排法。在教幼儿舞蹈时,教师可先启发和引导幼儿根据歌词内容和配乐,自己动脑动手编排舞蹈动作,然后再对幼儿编排的舞蹈动作进行改善。这能大大提高幼儿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使他们能将自己所学到、看到的舞蹈动作表现出来,并将之组合成为舞蹈。 4.游戏法。即运用游戏的形式和口吻进行舞蹈教学的一种方法。在舞蹈教学中教师应让幼儿感到舞蹈学习活动是一种快乐的游戏活动。比如,在学习鸭走步时,教师可扮演鸭妈妈,让幼儿当鸭宝宝,请鸭宝宝跟着鸭妈妈去学本领。 幼儿园教育教学论文范文:探析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支持性效应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纲要》中还提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培养和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动机、知识的合理建构,有利于幼儿建立“表象”。教学情境是教学的突破口,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可以使幼儿在不自觉中达到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的“渗透”与“融合”,使他们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之中,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 本文从实际教学出发,探讨教师如何最大化地发挥情境创设的积极效应。 一、创设物质环境,丰富幼儿认知内容 所谓物质环境,是指提供与教学有关的环境布置,向幼儿传递与学习活动有关的教育信息。如在科学活动“恐龙”中,布置一个恐龙图片展。幼儿在恐龙的世界里,已有的认知经验被调动。此时,教师无需更多的语言,只要借助这些图像,将不易表述的内容清晰、形象、生动地展示于幼儿面前,使他们在直观的情境中不知不觉地认识了外形各异的恐龙,不仅解决了语言描述的难点,还渗透了观察、发现能力的培养,发展了幼儿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使他们尝到了学习的快乐。 以小班音乐活动“蝴蝶找花”片段为例:活动室里摆满了很多“花”,创设了一个大花园。 师:(组织幼儿进入场景)小蝴蝶们,我们要到大花园里去采花粉了,你们看看这里的花多美呀。“ 幼儿扮演小蝴蝶开心地飞进“花园”里。 师:你们每人找一朵花,看看、闻闻,向小花问好,最后摆一个最美的姿势。 幼儿挑选自己喜爱的花,又是问好,又是欣赏,每人都摆出了与众不同的姿势…… 该活动片段创设了“花园”这一特定物质情境,让幼儿直观地感受到音乐内容所描述的优美画面。物质环境的创设,不仅使幼儿身临其境,多感官、多方位地感知场景,引发幼儿自主联想和创造性表现,为他们理解音乐、大胆表演积累了丰富的直觉经验,幼儿乐在其中,学有所获。 二、以“言”入境,激发幼儿的情感共鸣 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诱导对于激发幼儿的情感体验,同样起到了支持性效应。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所创设的情境,能够按照预定发展目标,引领幼儿联想和参与,增强了他们倾听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要想通过语言创设情境来发挥支持性效应,教师的言语必须逻辑严密,简要易懂,更要富有生动感染性,加上优美、有趣的肢体语言的配合,更能锦上添花,唤起幼儿情绪的共鸣。 以大班美术活动《面包师》中的片段为例: 师打扮成面包师的模样:大家好,我是面包师小杨,我做的面包和蛋糕可好吃了,今天要来选徒弟和我一起开一个面包屋。请问,你们都吃过什么面包? (幼儿纷纷举起小手,情绪高涨。) 幼:我吃过圆形夹心面包,上面还有很多芝麻。 师:那你能画出来给我看看吗? 幼:能!(很快,范画纸上出现了一个面包。) 幼:我吃过像毛毛虫一样的长面包,里面有椰丝。(说完,在范画纸上画出了一个“毛毛虫”面包。) 幼:我最爱吃奶油大蛋糕,上面有各种水果,还有巧克力棒。 师:这么多好吃的面包和蛋糕都是我们面包师做的,你们想做吗? 幼:想! 师:现在我们的面包屋就开张喽!请你们设计好面包蛋糕,“烤”好后放到货架上,我会挑最好吃的品尝的。 该活动片段,教师用语言创设了一个“面包师”的角色情境,激发了幼儿创作欲望,把原本较为单调的绘画活动变得生动有趣,幼儿仿佛是在玩“制作面包”的角色游戏。这是一种快乐学习,是真实情感的流露,师幼互动更加紧密。 三、突出幼儿年龄特点,创设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情境 3~6岁的幼儿,好奇、好动、好模仿、好问、求知欲强,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纲要》中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因此,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也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与学习特点。 (一)适合小班幼儿的行动性情境 小班幼儿正处于直觉行动到具体形象思维过渡阶段,他们的认识很大程度依赖行动,通过自己的行动表达需要。因此,我们应该多以物质环境调动幼儿参与意识,在活动的情境中开展教学,让幼儿在与环境互动中获得知识经验。如小班主题活动“车”中,把活动室布置成马路,张贴很多车子图片,布置汽车玩具展。教师扮演警察,幼儿选自己喜欢的车“开起来”,并说出汽车名称、用途。在马路上,要看红绿灯行驶,行人走斑马线,如有违规,警察将停止车辆行人通行。在这样的模拟世界里,情境的创设是立体、真实、全方位的,幼儿的学习在行动中开展,教师的指导伴随游戏的始终。 (二)适合中班幼儿的游戏实践情境 4~5岁的中班幼儿特别喜欢玩游戏,在游戏中,幼儿的心理活动始终处于主动状态,能积极探索,善于在实践活动中思考、想象。以中班讲述活动“我的玩具”中的片段为例: 师:这是什么玩具?可以怎么玩? 幼:这个玩具叫“鸭妈妈生蛋”,打开开关就边走边生蛋。 师:你为什么喜欢它? 幼:我没看过鸭子生蛋,玩了这个玩具我就知道鸭妈妈怎样生蛋了。蛋还可以拿出来玩。 师:说得真好。我都想买一个了。如果你来当玩具店的售货员,你怎么向顾客介绍。 幼:你好!这个玩具叫“鸭妈妈生蛋”,它能真的生出蛋来,你要是没看过鸭子生蛋,买了这个就能看到。里面的蛋可以拿出来当娃娃家的食品呢。你一定会喜欢的。 这一活动片段侧重教师的启发性语言来创设“卖玩具”的特定情境。活动中,教师有意识引导幼儿有序地、逐步深入地讲述,游戏化的实践活动为幼儿提供了描述和表达的机会,较好地发挥了语言情境的支持性效应。 (三)适合大班幼儿的自主性学习情境 随着大班幼儿认知经验的不断丰富,掌握的本领越来越多,他们渴望有展示自我的机会,也想获取更多知识。因此,应创设一个能引发思考,具有挑战性,让幼儿充分展示自己能力和已有知识经验的情境。如他们自己收集的资料展;富于想象的模拟游戏;激发竞争的比赛氛围;有悬念的问题情境等。下面以大班社会活动《小鸟―我们的朋友》片段为例加以阐述: 师:你们课前都开展了关于鸟类的调查活动,有什么发现吗? (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 幼儿手拿自己收集的资料,很有条理地介绍着。 (相互交流中营造出自主学习的氛围,这也是一场比比谁的介绍好的竞赛。) 师:大家介绍得很好,把你们的资料投放到科学区和主题墙上吧。 (资料展和主题墙营造了“鸟世界”) 师:下面我给大家讲一个《小鸟和它的妈妈》的故事。 幼儿认真地倾听着。 (故事营造的是能激发情感体验的语言环境) 师:小鸟为什么受伤?它妈妈做了什么?小鸟喜欢鸟笼吗?获得自由后,小鸟和妈妈怎样? (幼儿被这些问题引领着,讨论中保护小鸟的情感被激发,呈现出关爱的人文环境。) 该活动片段侧重问题情境和自主学习情境。幼儿在问题引领下尝试解决问题,获得主动发展,丰富了知识经验,幼儿的能力得到充分展示。 综上所述,情境创设对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起到了支持性效应。无论是物质环境,还是语言情境,都不是完全孤立的,应该根据教学主题、幼儿的学习规律及年龄特点灵活设计。值得深思的是:教师必须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具备探究精神和指导智慧。在当前教育改革大背景下,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还将继续。 幼儿园教育教学论文范文:谈新课改下如何进行幼儿园教育教学 摘要:幼儿时期是一个人个性构成的重要时期,也是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如今不少独生子女的性格中有许多消极的东西,如自私、娇气、任性、不合群、缺乏同情心、独立生活才能差等,这些不良的个性一旦固定下来,再想去改动它,就不那么容易了。所以,我们必需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停止教育,培育孩子们良好的个性品质。幼儿个性品质作为一种内在的要素,在很大水平上能左右人的终身,包括才气的积聚、才干的增长和才干的发挥。 关键词:个性品质;社会化;心理素质 一、创设有利于幼儿构成良好个性品质的环境和气氛 “孟母三迁”的故事通知我们教育环境的重要性,即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心理学的研讨也标明,个体的品质是在后天的环境中,在与四周其别人互相交往的过程中逐步构成和开展起来的。品德的发作需求具备两个最根本的条件:一个是交往的社会性,另一个是自我认识的产生。幼儿到一岁多,开端学会一些简单的言语,从成人那儿理解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对的.什么错的,开端取得了一些初步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原则,如晓得打人骂人不好,独占玩具不好,不和其他小朋友一同玩不好等。随着与成人交往的不时增加,幼儿从成人那里取得了越来越多的道德观念,开端能盲目按成人请求去做。创设有利于幼儿构成良好个性品质的环境要留意两个问题:一是约束和禁令相对要少。金科玉律,不只约束孩子的手脚,也会约束孩子的头脑,这样不许,那样不行,你必需如何如何。在这样的环境里,天长日久孩子们只能循规蹈矩、战战兢兢、思想凝滞,有碍于智力的正常开展。关于幼儿来说,权威主要来自成人,假如成人过多下令管束,一味地请求幼儿服从,幼儿只能被动地承受,消极地顺应,幼儿就会习气于听命别人,依附别人,构成自卑无主意的心态,这就不利于幼儿个性品质良好地开展。二是创设开放式的环境。用丰厚多彩的、富有启示性的教育手腕,积极诱导幼儿勇于去想、去说、去做。这种开放式教育环境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思想才能,养成动脑、动口、入手的好习气。父母和教员要给孩子提供显现本人才干的时机。 二、展开多种教育活动,让孩子在快乐中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幼儿园是幼儿一日生活的主要场所,它所展开的各种教育活动关于幼儿构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至关重要。首先,凭仗言语文学的方式对幼儿停止道德行为教育。普通幼儿园常用儿歌、谜语、讲故事等生动形象的言语教学,向幼儿解说粗浅易懂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原则,从而进步幼儿的道德认识。 其次,经过音乐、舞蹈、美术、体育等艺术范畴活动,丰厚幼儿的积极情感体验,减少消极情感惰力。音乐、美术等活动对幼儿来讲是自我表现的方式,也是调理心情的手腕。我们素日常看到一些孩子喜欢用粉笔在地上画,有时拿起笔来在本上,以至在白墙上“涂鸦”。关于这种现象,大人不能责骂%应积极引导、启示,给他们买“简笔画”,开展其对绘画自身的兴味。有条件的还可组织绘画小组,停止正轨锻炼。在体育活动方面,家长和教师最好能和孩子们一同玩游戏、一同玩滑雪、滚雪球、做雪人、一同骑车、一同打球等等。这些活动不但能促进孩子的身体安康,更能让孩子笑口常开,构成悲观向上,不畏困难的个性品质。要想方设法让孩子们在艺术范畴活动中笑起来,最好让你的家庭充溢笑声,充溢欢乐。第三,为了让孩子们能对付现今社会的应战,家长常用各种各样的办法控制孩子的时间。但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需求带着童真的想象力纵情地游玩,需求有时间去抓萤火虫、打雪仗、看蜘蛛做网和蚂蚁搬家。让孩子依照童趣去探究世界,让他们有时间享用不受限制的快乐。 三、培育良好的心理素质,协助幼儿取得自自信心、克制自卑感、维护自尊心 悲观向上、豁达开朗,自信自强是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中心。家长和教员要坚持正面教育,应用幼儿好学向上的积极要素去克制其消极要素。看待常做错事的孩子更应多褒扬少批判,维护他们自尊、自爱、自信之心。当孩子做好一件事或控制了一种技艺的时分,不要总是简单地说好,要详细指出他们胜利的细节之处,好在什么地方。幼儿对本人在环境和社会中所处的位置的认识,反映了他们评价本身才能的价值。他们常常依据家长、教师的态度和评价来认识本人,有时也依据本人在生活中某件事胜利与否来认识本人。这种别人对幼儿的认识和评价,没有一个科学的尺度,常常有误差。而不恰当的自我认识,过高或过低,都影响幼儿的态度、信心和价值观,从而影响自我评价,这就需求协助幼儿调整认识评价本身的情况。有的幼儿自尊心强,感情也比拟脆弱,动不动发脾气,动不动哭,缺乏接受公开批判的才能,所以教师批判这种孩子时要谨慎,要留意批判方式和幼儿的承受才能。有个别教师采取孤立的办法,很容易使幼儿产生抵触心理,教育效果反而不好。有的幼儿有着激烈的自卑感,缺乏自自信心,对本人的评价,请求过低,做事思前想后、畏畏缩缩。关于这些孩子,要采取多鼓舞、多褒扬的办法,协助他们克制畏难心情,树立自自信心。每当胜利的完成某种事情,哪怕是获得点小的进步,教员和家长都要及时予以鼓舞,让孩子感到本人是能行的,这有助于构成他们良好的自我感受。 四、科学教育是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保证 幼儿经过与环境中的人和事物互相作用取得的理性认识必需上升到理性去认识,这就必需停止科学教育。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起幼儿的认识兴味和探求愿望。杜威曾说过:儿童有调查和探求的本能,探究是儿童的本能激动,猎奇、好问、好探求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特性。幼儿教育的首要任务是精心呵护与扶植幼儿对四周事物和现象,及其互相关系的猎奇心、认识兴味和探求愿望。这也是科学启蒙的关键所在。教员要尽量发明条件让幼儿参与探求活动,亲身阅历真实的研讨过程,真正地学科学、做科学。不时地用手操作,动脑考虑,取得丰厚的科学学问和经历,再运用已知的学问对未知的事物停止察看、剖析、比拟取得新的学问。在活动中,幼儿象蜜蜂采蜜一样勤劳地探究,从中取得丰厚的情感体验。对科学奥妙的惊奇,对大自然美的感受和观赏,那种亲身入手操作、探究取得满足和胜利的喜悦,关于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开展和构成都起到促进作用。科学教育还应亲密联络幼儿的实践生活停止,应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究的对象。科学教育内容生活化,会使幼儿发现和感遭到四周世界的神奇,体验和领悟到科学就在身边,这为幼儿认识四周世界提供了取得直接概念的前提和可能。幼儿科学教育应更多地在一日生活中随机生成,使幼儿感到科学就是他们每天所做的事。而这种生成系列要不时地深化,教员要敏锐地察觉到幼儿随时呈现的探求兴味和关注的事物,积极引导幼儿向科学概念迈进,逐渐接近科学概念。 幼儿园教育教学论文范文:幼儿园健康教育教学模式及效果评价 【摘要】幼稚园首要关注的是儿童的健康。健康教育在整个幼儿园的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是重中之重。幼儿时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儿童在这个时期里面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很迅速,同时,儿童在这一时期会形成自身的安全感和乐观态度。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体质强健,动作协调,生活习惯良好以及拥有基本生活能力,这是一个身心健康的儿童应当具有的特征。在本文中,将阐述了幼儿的健康教育问题,以及其所采用的教学模式的效果评价。 【关键词】健康教育、幼儿园、教学模式 一、前言 在幼儿园里实施适宜的健康教育,不但对儿童幼儿时期的健康成长产生影响,还会对其一生的幸福产生长期的影响。但是,目前幼儿园健康教育的实施状况并不理想,只是注重口号的宣传,而实践中却并没有落实,缺乏真正的关注。因此,切实改善当前幼儿园健康教育的实践,对促进广大幼儿的健康成长极其重要。幼儿时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儿童在这个时期里面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很迅速,同时,儿童在这一时期会形成自身的安全感和乐观态度,一个健康的儿童应当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体质强健,动作协调,生活习惯良好以及拥有基本生活能力的。本文谈及到关于幼儿园健康教育的教学模式,并对所采用的模式的效果进行评价,这有助于幼儿园在健康教育活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有效指导这个领域的课程实践,同时有利于幼儿园教育者在工作中的改进,切实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二、健康教育实施模式 儿童的健康教育应当是通过各种方法,来引导儿童不仅有健康知识、健康的态度,还要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实施幼儿健康教育的模式,这是一个整体的体系,在这个体系里面,家庭与社会机构的联合是主力,其课程包括了营养、运动与生活三个方面,健康环境和健康服务是背景,提高幼儿的整体素质是目标。 1.健康教育的课程:幼儿营养教育、幼儿生活教育、幼儿运动教育 首先,营养教育课程不仅通过营养方面的知识来帮助幼儿身体健康地成长,获得足够的营养来促进身体器官和身体机能的健康发展,而且在营养课程中,幼儿正确认识食物的特征、名称,懂得营养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健康文明的饮食礼仪、动手烹饪的兴趣。 然后,生活教育课程,主要针对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安全生活、自主快乐生活,还包括幼儿人际交往的生活,文明友爱自己的同学、朋友、家人和社会其他的人。 最后,运动教育课程,可以从三个方面提高幼儿的整体素质:自身的人,运动促进了幼儿的生理发育,提高身体机能,锻炼幼儿身体的协调性,开发幼儿的潜在能力;空间的人,运动可以有利于幼儿适应环境的能力,还加强了幼儿的意志;社会世界的人,运动使得幼儿在人际关系中学会人与人的交往,与他人的合作能力、交流能力,从而体会友好文明的人际关系所带来的快乐。开展适当的运动项目,帮助了幼儿对时间、空间、运动知觉、模仿能力等各个方面能力的整合提高,积极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2.幼儿健康教育环境:保育环境、教育环境 幼儿园通过设施条件的创设,形成必要的环境,促进幼儿与周围人、事、物交互的能力发展。特色课程的开设,有了相应的幼儿活动场所与设施,可以更能发挥特色课程的作用。例如,在教室里面,有了这个特定的场所,在它的地板上、护墙上可以做一系列的设置,做这些设置的材料各种各样,硬软不同,光滑度不同,功能用途也不同,幼儿在这样的环境里,运用自己的感官去感知、去发现、去想象、去创造,他们在集体活动之外的任何时间都可以获得自身的健康发展。现代保育、教育环境的创设的出发点在于整体性,必须怀着整体的意识,在幼儿身体、心理、社会三个方面的发展落实,既要考虑到群体,也要考虑幼儿个体的特殊性。 三、幼儿健康教育实施模式的效果评价 1.幼儿心理健康状况方面 幼儿的心理健康是开展健康教育课程的重中之重,在心理行为方面的评定,是以Achenbach儿童量表为标准,把幼儿的社会行为、个性情绪、习惯偏差等等各方面特征一一进行记录。通过记录,可以看到,健康教育有利于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当幼儿独立性差、食欲不好、容易哭、发脾气等等的心理问题出现的时候,健康教育可以降低这些问题的偏差检出率。 2.幼儿生理发育和运动能力方面 在幼儿园内开展了感觉统合游戏,运用康奈尔量表来进行观察,对幼儿的生长发育、运动能力、注意力、感觉统合能力进行测量评定。通过评定结果,可以知道,感觉统合游戏可以帮助幼儿肺活量的提高,也有利于幼儿运动机能的上肢力量与协调,促进了幼儿身体素质的提高。 3.运动课程对幼儿健康的影响方面 通过运动课程,幼儿的身体机能得到了有序的锻炼,身高体重达标率上升,更有家长反映,运动课程促进了幼儿的生理发育,提高身体机能,锻炼幼儿身体的协调性,开发幼儿的潜在能力,帮助幼儿提高了身体素质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对某些疾病,如哮喘、支气管炎等等,有着积极的预防和锻炼作用,使得幼儿在人际关系中学会人与人的交往,与他人的合作能力、交流能力。开展适当的运动项目,帮助了幼儿对时间、空间、运动知觉、模仿能力等各个方面能力的整合提高,积极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四、结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追求健康成为大众的生活重点,儿童的健康更是受到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幼儿通过健康教育,适应人类生活环境的改变,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身心素质得到提高,健康教育顺应了现今人类的生存发展的需要,这是在今后人才竞争社会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体现,顺应着世界健康教育发展的趋势。在《纲要》颁布十年之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2012年已经出台,在这两个学前教育的高级文件里,明确表明了幼儿园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本文中,提及了幼儿健康教育的教学所采用的教学模式,并对模式里面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效果评价。但是,我们需要继续对幼儿健康教育领域的实施状况深入研究,对其中的问题进行反思和改进。 幼儿园教育教学论文范文:浅谈民间游戏在幼儿园教育教学和管理中的价值 摘要:源远流长的民间体育游戏,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其内容丰富,寓游戏性、趣味性、教育性于一体。它具有形式简单、取材方便、灵活多变、娱乐性与竞争性强等特点,能激发儿童的浓厚兴趣,满足幼儿好说、好动、好模仿、好游戏等心理特点。 关键词:民间游戏;价值 1.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民间游戏有助于儿童身体的发展。民间游戏可以较好地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为提高幼儿的运动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众所周知,如今的家长不允许孩子到户外活动,所以很多孩子常常躲在家里,足不出户看电视,玩各种各样的电动玩具,这样就失去了在空气清新、阳光充足的户外锻炼的机会。他们就像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一不小心就会感冒发烧。而民间游戏恰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不足。 民间游戏种类繁多,有很多一部分是练习跑、跳、平衡等基本动作的游戏,对幼儿的身体发育起着多方面的作用,能促进他们的和谐发展,从而增强他们的体质。例如:踩高跷、编花篮(三人以上单脚勾搭在一起跳)训练了幼儿的平衡能力;跳房子、踢毽子的游戏不仅发展了幼儿跳的能力,而且还巩固了幼儿数数的概念;玩“斗鸡”练习幼儿单脚跳动的对抗能力等。在游戏中,孩子们情绪旺盛,乐而不厌,不仅能训练幼儿的基本动作,增强孩子们的体质,还能使孩子们心情愉快。 2.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把民间游戏引入幼儿园教育中,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人文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当儿童生理的、安全的需要得到满足时,儿童就渴望自己有所归属,成为团体中的一员,渴望在团体中与他人间建立深厚的感情。”民间儿童游戏一般都需要若干名儿童共同合作才能进行。如:摇船(2人)、拉锯扯据(2人)、切西瓜(集体游戏)、捉迷藏(集体游戏)等。在游戏中,儿童之间的言语交往随时进行,它促进了幼儿对社会性语言的运用。幼儿也可以从中满足合群的需要,便于形成自然的游戏伙伴关系。 研究表明:积极的社会化过程更可能出现在自由游戏中,而不是出现在成人组织或设计的活动中。幼儿在游戏中作为集体的成员,开始学会相互模仿、相互理解、相互协调,学会共同遵守游戏规则,与他人友好相处;学会了自己解决人际矛盾及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发展其交往能力。 3.促进幼儿良好的个性及意志品质的发展。经过一段时间的游戏,我们不难发现民间体育游戏能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以及意志品质。 民间游戏也带有竞争性,当孩子在游戏中获胜,则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他们的心理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增加了自信心和成就感。同时在游戏中,孩子也会面临失败,这会使幼儿产生挫折感,但有趣的民间游戏又吸引着幼儿,使他们能忍受遇到的挫折,克服自身的弱点,继续参加游戏。通过失败的挫折与考验,他们可以从小培养正确勇敢对待失败的顽强意志。 比如在玩《推小车》的游戏时,许多幼儿刚开始不会蹲着往前走,而且重心要向后,由后面推车人扶着使其不倒下才能推着前进。许多幼儿学不会,这使他们产生了挫折感,但有趣的游戏又吸引着他们,使他们能忍受遇到的挫折,在一次次的尝试实践中,逐渐掌握方法,克服自身的弱点,能继续积极参加游戏,对于个别幼儿适当给予帮助,或者和他们一起游戏,能激发他们游戏兴趣。 二、民间游戏在幼儿园教育教学管理中的价值 1.有利于“勤俭办园”。目前,对于农村幼儿园来说,勤俭办园仍然是十分需要的。而幼儿民间游戏灵活、自由空间大,一般不受时间、空间等条件的限制,所需要的玩具材料也简单,可以发动园本教师以及家长资源自制玩具。 2.有助于合理安排幼儿一日活动。幼儿园一日活动是指幼儿从来园到离园的整个过程,其中包括体锻、学习、游戏、进餐、午睡、离园等各项活动。这些活动对增强幼儿体质,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激发求知欲,萌发幼儿情趣,促进其社会化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那么,在一日活动中,怎样按各环节实际要求选择合适的民间游戏呢? 幼儿民间游戏的种类非常丰富,其中有运动量较大的,也有比较安静的可供教师选择。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能促进幼儿大肌肉发展的民间游戏,如:《老狼老狼几点了》《地雷爆炸》等。在户外小型分散活动中,一般可以安排一些活动量适宜,或可以培养幼儿交往、合作精神的民间游戏,如《拉锯扯据》《炒黄豆》《摇船》等。 3.促进融洽的亲子关系。现在的父母大都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陪孩子一起做游戏,也不知道陪孩子玩些什么游戏。当孩子在家里经常要求爸爸妈妈和他们一起做游戏时,家长们就会说:“爸爸妈妈上班上得累了,你自己拿个玩具去玩吧。”这时候,孩子们只好默默地独自玩耍。 而当孩子们把在幼儿园学到的民间游戏带到家中玩耍时,唤起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对儿时童年的回忆,他们兴奋地告诉孩子:“这个游戏,我们小时候就玩过。”于是,家长便可以带着孩子一起玩起来。民间游戏可以轻松地、近距离地走进孩子的生活、走进孩子的游戏世界,在拥有共同语言与兴趣的基础上,通过共同活动,升华亲子感情。而此时,孩子和家长之间的情感交流自然而然地融入到了游戏中,无形中,亲子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加融洽了。 幼儿园教育教学论文范文:玩教具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应用 摘要 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不仅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教学能力,而且还需要运用相应的玩教具来辅助完成教学任务。使用玩教具作为幼儿学习的辅助工具,它起到的是辅助和中介作用,发挥玩具的教育性能,让幼儿在操作和探索中感受数量关系、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促进幼儿创新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 幼儿 玩具 使用原则 教学活动 促进作用 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不仅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教学能力,掌握相应的教学方法,而且还需要运用相应的玩教具来辅助教学,完成教学任务。使用玩教具并非东西越多,效果越好,物品越精美越吸引幼儿。因为作为幼儿学习的辅助工具,它起到的是辅助和中介作用,如何恰当地使用玩教具来促进教学呢?下面我就以花形圆片这种玩具在数学活动中的作用,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一、了解教育对象,选择教育方式 根据幼儿思维直觉行动性的特点及爱游戏、好动、好奇的心理特征,数学活动更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来进行。通过选择幼儿生活中感兴趣的玩具作为探索活动的教具,发挥玩具的教育性能,让幼儿在操作和探索中感受数量关系、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促进幼儿创新能力的发展。提高幼儿点、计数、匹配、排序等数学操作能力。 二、在教学中使用玩教具应遵循的原则 教师在组织教育活动中要根据本次活动的目标和内容来设定玩教具,明确目标、内容合理安排玩教具。即要考虑玩教具在哪些环节来使用,又要兼顾是否切实有效。例如:一位教师为了能够在课堂上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在导言部分出示了一个角色玩偶,她告诉幼儿今天请了一位“小客人”,可是她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没有丝毫联系到这位“客人”,就仿佛“客人”从未来过。有的幼儿看看教师,又看看“客人”,表情很疑惑。既然这类玩教具与活动无关,就不要出示。还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准备了很多的玩教具,从多媒体课件到玩偶、操作卡片、头饰,活动过程中让幼儿目不暇接。活动中幼儿玩了个不亦乐乎,可是对幼儿的知识经验、能力、情感的培养却未见成效。 三、借助玩具展开想象,提高幼儿的创新能力 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爱因斯坦曾说过:“想像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结合幼儿生活实际,引导幼儿展开丰富的想象,使数学知识更具体、更形象,便于幼儿接受。例如有一节在开展“十以内数实际意义”的活动中,我为幼儿准备了大量的花形圆片,让每个幼儿取出十个花形圆片摆在自己的桌子上,让幼儿把这些花形圆片想象成生活中任何一种东西,例如十朵小花、十棵树、十面小旗等等。幼儿非常感兴趣,迫不及待的要说出自己把它们当作了什么东西,并反复把它们想象成不同的事物,让幼儿充分理解了“数字10”的实际意义。因此,借助幼儿的玩具,提高了幼儿的计数、点数能力。 四、同一种玩具在不同的数学课堂上会发挥不同的效果 有人认为在课堂上,一种玩具不能反复使用,否则会降低孩子的趣味性。我认为:在不同的课堂上,出示同一种玩具,教师只需要提前设置一种情境,或者提前讲述一种情节,先把幼儿引入其中,玩具再以想象后的角色出现,幼儿兴趣依然不会削减。例如:花形圆片在“规律排序”课堂上以小花、小太阳、小饼干形象的让幼儿对它们进行过规律排序,幼儿非常喜欢,乐于动手操作,发展了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及空间想象能力。花形圆片在“按数取物”课堂上,我说成是给幼儿带来的好多“水果”,他们见到花形圆片就真的像见到一堆水果一样,一个个还拍手叫好呢!我说出数字,他们就取出相应量的“水果”,又动手点数老师发给自己多少“水果”,花形圆片又变成了好多事物,既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分析力,又提高了幼儿的点数能力。所以,我们要让同一种的玩具在不同的课堂上发挥出不同的作用,尽量做到物尽其用吧! 数学来源于生活,幼儿数学教育同样如此。应该联系生活,贴近生活,使之产生亲近感。更具体生动,诱发幼儿内在潜能,使幼儿主动的动手、动口、动脑,想办法来探索知识,获得成功的喜悦感。为此,我经常利用幼儿熟悉的生活经验,充分利用幼儿现有的知识和他们所熟悉的玩具实物组织数学教学,使幼儿能较好的感知和理解所学的内容。 玩具是幼儿最基本的学习工具,是他们的“第一本书”。它以其生动的形象、色彩和声响,吸引幼儿,能激发儿童动手、动脑及身体各部分活动的积极性。作为幼儿教师,要充分利用幼儿所熟悉的玩具实物组织教学教学,使幼儿能较好的感知和理解所学的内容。充分发挥玩具的教育性能,让幼儿在操作和探索中感受数量关系、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促进幼儿创新能力的发展。 幼儿园教育教学论文范文:如何利用大自然改善农村幼儿园教育教学环境 丰富奇妙的大自然是幼儿学习科学的最好场所。为此,我们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充分挖掘,利用自然环境和材料,在创作做活动中让幼儿亲身实践,认识社会和自然,在自然中展开想象和创造的翅膀,并在大自然中陶冶情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经过不断地探索和努力,广泛利用大自然,有效的改善农村幼儿教育教学环境。 一、大自然为农村幼儿园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物质条件 (一)大自然能为农村幼儿园提供非常好的活动环境 自然生气勃勃,变化万千,充满魅力,是幼儿欢乐之源,智慧之源,能力之源。 农村有宽阔平坦的场地,周围密布草垛秸秆。冬天挡风,春天向阳,是幼儿做游戏、捉迷藏、堆雪人的好场所。孩子们在场院里能感知到一年四季的变化:寒风刺骨、春风拂面、夏天炎热、秋风送爽,能看到风,听到风,因而他们就做风车,掷纸飞机,粗浅的认识风向、风力的概念,学会了感知方法,发展了感知能力。 农村有美丽的河流池糖,组织孩子们在水边看鸭鹅戏水,青蛙游泳,是多么快乐。夏天能够玩水,放纸船,抛水漂,投十块,实验物体沉浮。冬天组织孩子们溜冰、抽陀螺、做冰上游戏。下雪后组织孩子们打雪仗,堆雪人、滚雪球、看雪景、观察雪的形状。从而了解水、冰、雪的特征和它们形成的原因。 (二)大自然为农村幼儿园提供了非常好的活动材料 每粒种子、每片树叶、每根草茎、都有天然的美色。或色泽艳丽,如红、绿、黄、白、黑各色豆粒,五颜六色且光泽耀人;或明暗有别,变化无穷,如一片树叶,春草绿、夏翠绿、秋金黄。引导孩子们在这多彩的世界里接触如此美丽的色彩那时多么惬意!组织孩子们动手采集,精心安排使用这些材料,又是多么迷人! 农村多种多样的树木、植物的种子、草穗等都有自己的奇特的造型。我们抓一把花生,引导孩子观察,不难发现它们正如千人千面,一颗一个模样:胖的、瘦的、鼓的、直的、弯的、圆的、扁的,各不相同。你在看植物叶子,长的、圆的,还有很多只能意会不能描述的形态。真可谓千姿百态,各有特色。他们又能拼摆、组合成很多图案,甚至一片叶子、一颗种子就是一个动物,一个人物形象。 系统地观察物态,就能使孩子们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使感知的敏锐性,观察的顺序性、完整性,思维的抽象性有机的统一起来。 二、充分利用大自然,有效地开展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 (一)大自然是开展各种游戏活动的场所 1、角色游戏: 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游戏,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深为幼儿喜爱。农民的播种、管理、收获,孩子们都愿意模仿,老师组织他们做这些内容的角色游戏,去反映社会的所见所闻,去和同伴交往。在具体活动中去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语言、动作、智慧、能力,使好奇心和社会性需要得到满足。 2、结构游戏:自然界为幼儿准备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结构材料,他们随心所欲地将自然物品进行摆拼、构造,手脚并用,忙的不亦乐乎:用泥巴建房屋,用条子、秸秆编篱笆,是儿童的空间思维能力在活动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3、表演游戏:表演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文艺作品中的人物,来表现作品内容的游戏。幼儿可用自然材料做成表演游戏的道具,形象有趣。玉米芯线既可做头发又可做胡须。野花野草可以做头饰。幼儿看到田里的萝卜就想到“拔萝卜”的故事。自然界可随孩子自己的意愿去充当游戏中的各种替代物,使表演有声有色,更加形象、逼真。 (二)幼儿在自然物造型活动中,能力会得到较快地发展 农村自然材料为幼儿的粘贴、拼摆、编结、塑造等活动提供了条件,也为幼儿表现能力创造了机会。实物操作是幼儿认识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和发展的基础和源泉,实物操作也是发现学习的主要内容。孩子们手中的一团泥巴,可拉长,可团圆。在玩的过程中学到了体积守恒的概念。在这种活动中,孩子完全有自由表达和主动创造的机会,在玩中领悟了自然物的特征,学会了认识事物的方法,提高了认识事物的能力。 广泛的利用自然物的前提是广泛的联想,正如孩子们 对着一朵朵白云,一会儿说像狗,一会儿说像马,像大象。七分像孩子们说像,三分像孩子们也说像。这种联想、遐想、幻想,能碰撞迸发出智慧火花,把思维、想象当成现实,促进了思维、想象的发展。 (三)幼儿在利用自然物造型活动中,非智力因素也得到较好的发展 以自然材料为主的制作活动,能够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人人动手,个个参与,积极运用感官,进行实物操作。制作的像与不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参与,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改变物体的形象是最大的乐趣,是求知的开始,有了兴趣就有跃跃欲试的学习热情;就会对问题思考;就会自觉行动;就会把活动作为欢乐的游戏;就会为此付出更大的努力。 在活动过程中,孩子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探索性得到了满足,促进了理智感的发展。用这样美的材料进行这样美的活动,做出了这样美的作品,发展了他们充分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机会。爱大自然,爱幼儿园,爱家乡的情感会油然而生。反过来,这种感情又使这种活动过程处于更积极的状态之中。 三、自然材料能美化幼儿的活动环境 “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是幼儿园工作地重要内容。环境布置应与幼儿园教育目标保持一致,基调应是健康的、文明的、和谐的、向上的,色调应是美的、多彩的、明快的。而用自然材料,尤其是用师幼作品来布置活动室就能达到上述要求。室内墙壁布置可随着季节变化进行装饰,突出季节的特点。融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为一体。自然角可进行各种植物、作物的发芽试验,让孩子在亲自操作中了解种子发芽与温度、水分、阳光的关系。还可以在活动室的角落里养一些当地生命力很强的泥鳅、鸟雀、蝌蚪等等,以便让孩子们掌握生物生长条件,探索生物生长规律,发现研究新的问题,使活动室充满欢乐、充满乐趣、充满生气。 总之,让农村的孩子们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活动环境,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充分利用大自然,使幼儿园充满生机和希望。愿这种活动形式在广大农村幼儿园里深入开展,开出更加绚丽的花朵,结出累累硕果。 【作者单位:建湖县恒济实验幼儿园 江苏】 幼儿园教育教学论文范文:加强幼儿园教育教学管理的策略 摘要:幼儿园的管理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既琐碎又复杂。教育教学工作是幼儿园的一个重要内容,“科研兴园”,它的成效直接关系到幼儿园的办学质量。 关键词:幼儿园;教学管理;策略 在管理的实践中,我园尝试了以下教育教学的管理策略: 一、明确教科研任务 首先组织全园教师学习、领悟《新纲要》精神,在教学实践中落实。其次,针对幼儿园的实际,尤其是针对存在的问题,选择研究课题,边实践边研究,使教研工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这是教研工作的一项重点。如:近几年,幼儿园的区角的布置及利用一直没有抓好,搞了几年总是一个样,利用率不高,近乎摆设。针对这种情况,今年选择了对区角活动研究的课题,让教师们去探索区角的分类,每个角布置些什么,哪些材料的使有利于促进幼儿发展的,怎样指导区角的活动等,并归纳出相应的经验或认识。最后,组织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深入系统的总结。深入于实践之中,是教师们的优势,那么如何使教师不断地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呢?这就要组织教师们进行深入系统地总结,边总结边研讨,相互促进,这种总结也是一种对自己工作的评价、审视。在总结中,能发现自己的长处及不足,寻找出一些工作规律,以便更好地工作。 二、加强教师业务学习 1、每一位教师的能力都有所不同,因此,我们的要求也就各有侧重点。对于新教师主要进行反复的“关键程序”训练,包括学习制订阶段计划;坚持对每次的研究活动进行观察与评价,写好观察分析记录;坚持与幼儿进行个别的正面交谈。对熟练教师,我们则要求进行“反思性”的实践与总结:学习撰写设计报告、实施方案和研究报告;坚持用科研的眼光和行动开展研究活动,并对研究过程进行反思,作出理性的思考和选择;能带领新教师共同解决研究活动中发现的疑难问题。 2、学会“学”。“学”,我们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讲座、观摩等活动,开阔教师眼界,更好地把教科研工作引向深入。学习带来了大提高,教师们对教育理论学习更加关注了,自觉性更高了。有的教师反映,学与不学确实不一样,过去,自己总是停留在经验主义,对被人的创新做法或者看不到,或者看到了不重视、不以为然。如今,不少教师能够自觉、主动地购买教育理论著作,订阅教育理论刊物,并不定期地进行摘抄工作,还认真地写下学习体会,整个幼儿园学习教育理论的氛围明显增强。 3、学会“问”。“问”,能使教师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反思,积极探索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努力提升教育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在成为研究型教师的道路上又迈进了一大步。为此,我园开展了“每月一问”的活动,要求教师针对自己在课题研究中的困惑进行提问,园部再以年级组和教研组为单位组织教师分析问题,共同寻找解决方法。 4、学会“说” 。“说”,能使教师们积累经验、相互学习。首先,我们特地安排了“每周一说”的活动,组织教师说一说一周来的研究心得,聊一聊研究过程中幼儿的具体表现和自己的指导方法。其次,我们还安排了解决“每月一问”的小组讨论活动,由各组长带领教师们先详细地分析问题,再各抒己见,想办法解决问题,在这种讨论活动中,教师不再是被动地听讲,而是主动地参与,理清自己的思路,将其有条不紊地表达出来。这两项活动即提高了教师们的表达能力,又实现了经验分享,利用集体的智慧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刚开始,不少教师由于习惯于领导在检查、督导中发现问题、帮助解决问题的传统流程,而不知该如何提问,写上来的问题往往大而空泛,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后来经过指导,教师开始有意识地审视自己的研究工作,更细致地观察、研究幼儿的活动反应,并对研究过程中的一些细节提出质疑、发现问题,久而久之,教师的问题就越来越多、越来越细化了。 三、重视保育保健工作 幼儿园的教育工作是既要研究教育,也要重视保育。 1、要充分认识到做好保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幼儿年龄小,生活能力差,每天的吃、喝、拉、撒、衣、学、住、行,事无巨细,要做好保育保健工作,教师应该“奉献一颗爱心,做好三个‘保’字”。“奉献一颗爱心”就是把自己的爱献给幼教事业,献给幼儿,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该有一颗博大的心,“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也不能成为教育”。“做好三个‘保’字”,即保卫生,保安全,保好习。保卫生就是对教室和玩具要及时进行消毒,做好进食前后的清洁工作;保安全,就是当发现幼儿带有弹子等危险物品时,即劝其拿出,让家长带回或代为保管,发生突发事件时,立即妥善处理;保好习,就是要求幼儿早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进餐习惯,午睡习惯,言行习惯。 2. 教师还应注意创造良好的集体保育秩序,创设并营造集体氛围,发挥幼儿群体或集体的影响力,同时尽可能多为幼儿提供伙伴间交往,共同活动和游戏的机会,发挥幼儿伙伴之间相互激励促进作用。而且营造良好的氛围有利于提高幼儿的素质教育,它给予幼儿最直接的感受和体验,物质氛围给幼儿以刺激和印象是具体的,而良好的物质氛围是以安全为前提条件,这一点非常重要;精神氛围对幼儿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幼儿园里,教师之间的亲善和睦,敬业爱园,同情助人,便给幼儿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 多年的幼儿园管理经验告诉我,教育教学的管理是智慧的管理,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应该有思想、有眼力、有创新,只有不断地学习专业理论,并联系于实际,搞好教育教学,办有特色的幼儿园,才能让幼儿园跟上时代的步伐。 幼儿园教育教学论文范文:怎样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服务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个人电脑、网络和多媒体技术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了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中。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以信息网络为载体,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突破时空限制,将形、声、光、色、动、静溶为一体,为教学方法和教育模式的变革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幼儿园教育和管理的现代化,已成为幼儿园发展的必然趋势,也给实现优质幼儿教育开辟了一条新路。怎样把信息技术融入幼儿教育中,充分发挥其优势为教学服务,结合教学实践,浅谈一下自己的作法。 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幼儿探索精神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幼儿教育步入了信息化时代,教育教学中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信息技术手段。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化辅助教学手段,具有形象生动、色彩鲜艳、效果逼真等特点,对于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巩固知识,培养幼儿的观察、想像、思维等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能够让幼儿教育充满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为幼儿提供一个身心愉快、主动探究的良好环境,是幼儿教育中最为直观、形象和生动的传授工具。皮亚杰在认知发展理论中指出:儿童的发展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紧密相联。基于这一点,我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素材光碟等,想方设法布置一个与幼儿年龄特征相适宜的小环境,给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比如我在幼儿活动室里创设了《动物王国》和《植物世界》等,让孩子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充分调动了他们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的欲望。同时我会结合生活实际,捕捉一些幼儿感兴趣的科学信息,在活动室里创设环境,让幼儿每天的学习生活都充满生活气息和科学气息。在课余时间,我从互联网上收集各种资料、图片,为幼儿们创设了他们感兴趣的墙饰和活动角。我对活动室进行了分类,一类是教师资源,一类是幼儿资源。为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资源,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有效地启迪了幼儿的智慧。 二、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爱因期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活动都是在浪费时间,耽误孩子的成长。因此不管组织什么活动,我都会采用一些游戏化的形式来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多媒体中的声像结合、变小为大、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画面精彩、生动有趣,更能使教学成为有趣的活动,容易集中幼儿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并且能使一些不易理解的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使孩子在活动中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对幼儿来说,在活动之前先调动他们对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欲望,激发他们对学习活动的浓厚兴趣,学习活动将会事半功倍。传统的幼儿课堂教学,主要靠简单的挂图等手段来刺激学生的兴趣,而有了现代信息技术的溶合,活动之前播放与本次活动有关的动画、录像等,则更易引起幼儿的兴趣,象磁石一样牢牢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从而新颖巧妙地导引出学习新知的活动。例如在学习《祖国是个大花园》时,我先让幼儿观看相关的图片和视频,从壮丽山河到奇花异草,让他们了解祖国的美丽,从而感受到大花园般的祖国,无形当中对幼儿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也为下面的学习和活动作了良好的辅垫。在科学活动《旋转》中,我尝试运用课件设计,选用活泼有趣的动画情景,配上动感的画面和音乐,制作出生动活泼,色彩鲜明的动画,孩子们个个瞪大眼睛,竖起耳朵,认真看着,留心听着,唯恐看漏了,孩子们一直精神振奋,情绪饱满,学得轻松愉快,没有厌倦反应,活动气氛活跃,效果非常理想。因此,教学中利用动画情景,可以让幼儿在视觉、听觉上都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大大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三、拓展情感深度,有效进行科学启蒙教育 现有的幼儿园《科学启蒙》教材是依据《小学自然常识》教材编制的。这本教材的教学内容中,有许多离现实、离这个时代较远的信息,幼儿对这些枯燥乏味的内容不感兴趣,不愿意去看去听。由于受到教材编写的限制,具有时代气息的一些科学内容没有在教材中很好地反映出来。幼儿园孩子由于年龄较小,对动画特别感兴趣,我就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想方设法让静态的教材“活”起来,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课件等)就可以有效地突破科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和形象化,给幼儿一个直观的表象,让他们学起来感觉更轻松,从而带着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去学。例如:在教学《海洋食物链》这一课时,教学的的重点和难点应是食物链与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的意义。许多幼儿对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螃蟹吃小虫子,小虫子吃浮游生物,浮游生物吃腐烂的死鱼有了直观的初步的了解。有的幼儿还提出:这些海洋生物好残忍,整天你吃我,我吃它的,要是海洋里没有那么多的大鲨鱼该有多好!我笑着反问他们:如果没有大鲨鱼,食物链就会断掉,这样以后会发生什么样的事呢?许多幼儿都说,这样可好了,小鱼们都安全了,他们再也没有危险了。我让孩子们尽情地表述自己的观点以后,出示了一个动画课件演示给他们看,食物链断了以后,海洋到底会变成什么样子。幼儿睁大了眼睛,原来自然界不是自己所想的那么简单,吃惊地看到了另一番景象。在音乐渲染下的多媒体画面中,孩子们彻底地明白了。这时孩子们又不由自主地说道:大鲨鱼你回来吧,海洋中需要你。最后我顺势说道:大鲨鱼它虽然凶猛,但它作为整个海洋世界中的一个部分,不可缺少,如果少了他们,就会发生可怕的事情。不光是鲨鱼,其它的生物也是一样。这些生物它们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形成了海洋动物完整的食物链。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的演示中,幼儿深刻地认识到自然界相互依存的关系,收到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四、开展互动活动,培养幼儿科学探索精神 在幼儿园中开展科学启蒙教育,可以从小就培养幼儿科学的态度、创造性的思维以及科学探索精神。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开展丰富的科学小观察、小制作和小实验,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让他们从小就爱科学和学科学。开发幼儿的创新精神,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让他们从小就科学地分析和思考问题,进而用科学的态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幼儿园的科学启蒙教育,既要适合幼儿的原有认知水平,又要富有一定的挑战性;既要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要有利于幼儿长远发展;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进行教学,又要有助于拓宽幼儿的视野。例如:在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学后,让幼儿玩计算机 “小小探索者”的小游戏,这个游戏软件包含了幼儿科学、语言、数学、音乐等多个不同领域的内容,如游戏“小蚂蚁吃糖豆”让幼儿在娱乐中分清东南西北。再如:幼儿在玩“做小虫”的游戏时,能够大胆地想像,给自己最喜爱的“小虫子”,设计制作出不同数目的眼睛、触角、足和尾巴等,这种游戏让幼儿感到十分新鲜,让幼儿的创造性欲望更加强烈,富有挑战性又贴近生活,让幼儿在开心的娱乐中,又增长了见识,发展了智力。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时,要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儿童具有直观和形象的思维特点,幼儿期更是形象思维发展和兴趣培养的关键时期,这就要求幼儿教育要突出形象生动和直观有趣的特征。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地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参与活动,有趣的图形,悦耳的声音和生动的画面,将许多抽象和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变得具体形象,易于理解,这正吻合了幼儿的认知特点。
化学实验教学论文:多媒体技术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化学实验教学是中学化学教学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特别是新课标的推广使用,教材中大量的实验探究,进一步地突出了化学实验的地位。但很多时候由于学校实验条件的限制,常使得实验的科学性、直观性、探索性和操作性的特点在教学中不能真正完全体现出来,因而导致化学实验不能充分发挥它的教学作用。因此,在实验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尽可能地把多媒体教学技术应用到化学实验教学中,实验课发挥出最大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学化学实验:多媒体教学技术 在教学中,我们所实施的多媒体手段一般包括: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投影、摄像等方面。这些方面需要在教学中要灵活使用,因人而异,因地制宜。下边,笔者在这里论述一下对多媒体的这几个方面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运用。 一、在实验中如何使用投影技术 在化学教学中进行实验,其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能够明白物质的变化过程,能够通过实验得到感性认识,从而在理性上去思考,提出疑问,获得结论。进而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各种能力。并且。实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并且实验以其事实性、科学性让学生信服。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实验要真正起到演示作用,不能演而不示,使演示实验变成讲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变成讲实验现象。为了提高演示实验的可见度,传统的方法一般采用放大实验仪器,抬高实验装置,增加实验药品的用量等来反复展示实验结果,然而实验仪器的放大是有限的,反复展示实验结果又浪费时间,且有些现象是在实验中瞬间产生的而无法观察到,以至于影响教学效果。而在实验中采用投影技术,可以大大改善上述状况,克服缺陷,提高演示效果。投影技术主要的功能是将实验的过程和现象放大,克服传统实验可见度小的缺陷,能够使所有学生清晰地观察到实验的过程,特别是一些细微的,不易观察到的现象。投影技术使实验的科学性得到提高,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供条件。 二、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使用摄像、录像技术 在教学中,有时会涉及到一些变化过程时间较长的实验,并且在实验过程中还会产生一些无关紧要的现象。这对于学生的耐心和注意力是一种考验。然而要想让学生在实验中始终保持高度的注意是不容易的。而且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教师要想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获得信息,就要有选择性地对学生的观察时机给予指导,确保学生观察到的现象对所学得的知识有价值。因此,采用摄像、剪辑技术,对实验的全过程进行加工,既能为学生提供实验的全过程。又能突出重要的实验现象,同时也不失实验的真实性。一些实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比如会有比较激烈的反应或者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如毒气等,因此不适合在课堂上进行实验,而借助录像就既可以保证学,生的安全,又能够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通过录像技术还可以对实验中的错误操作引起的危害进行真实再现,引起学生的重视,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实验操作步骤和操作技能。这样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正确掌握实验操作规则和正确认识实验装置,对实验的成功起到一定的作用。 录像技术具有功能效应,充分利用这一效应,可以演示实验的真实性。如:高速或缓慢的实验过程可以通过放像的快、慢、倒等功能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缓慢地观察实验中的高速成反应变化。还可以使学生快速地观察到缓慢的反应变化,从而使学生准确地感知观察到的细节,提高学生观察的敏锐性。同时又缩短了教学时间,增加了演示实验的时效性,提高了教学效率, 较复杂的化工过程也可以通过摄像、录像技术清晰地显示出来。使抽象的教学内容直观化。生活化。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对一些成本高、危险性大的实验,定性的实验。要求较多或装置复杂的实验也可以借助教学录像来完成,以保证演示实验的安全性、准确性、有效性和规范性。 三、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 化学具有严格的规定,是不允许出任何差错的。因此,做实验对实验步骤和操作规范都有一定的要求,一旦操作失误不仅会引起实验失败,甚至会产生实验事故。因此,如果学生在实验中出现失误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会引起学生对于实验的恐惧心理, 而在进行实验前,先让学生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模拟实验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防止失误的产生。现在网络上有很多关于实验操作的软件资料,教师要注意采用。让学生在计算机前先进行模拟操作,以掌握正确的操作和对不正确的操作的理解,再进行实验,这样将大大提高学生实验的有效性。例如:氯气的实验室制法中,实验结束后应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再移去酒精灯的操作,一旦失误。就有一定的危险性。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通过多媒体技术,利用氯气的实验室制作软件。对这一操作做一些特别的处理,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反复模拟实验,一旦操作正确,计算机给予奖励提示,鼓励学生,而一旦学生操作错误,计算机则对水倒流试管底部,试管破裂的危险场面进行模拟。再如:对点燃未检验纯度的氢气发生爆炸进行模拟,使学生加深对操作错误引起危害的认识,然后再进行正确的实验,通过多媒体技术的模拟,学生不仅提高了实验的成功率,更深刻地理解了正确操作的重要性, 对于一些操作步骤较多。复杂或者装置较多的实验,网络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模拟的场所,可以先进行模拟实验,等学生对实验的各个细节完全熟练后,再进行真正的实验。例如:乙酸乙酯的制取,在多媒体技术上,可以通过学生模拟实验,既掌握原理又掌握实验操作方法。不断促进学生实验技能的提高。 网络技术在化学实验中,起着设计教学的作用。对学生进行化学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的演示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相互协作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网络“实验室”中畅游,发挥各自的才能,探索化学世界的奥秘。例如:物质的鉴别,通过网络“实验室”提供学生所需试剂,由学生设计方法进行实验并加以判断。计算机对各种方法所产生的现象都会进行模拟,并正确判断加以提示,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应用和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上,可以通过声音、画面、文字展示微观世界,模拟化学反应,从而打破学生认识中的时空限制,用各种感官来感知信息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激发学习兴趣,再通过模拟技术,放心地让学生对一些危险性、危害性的实验进行大胆操作,为学生的探索和创造提供有利条件, 总之,化学实验是中学化学教学中采用最普遍的手段。但是由于实验对所需的条件要求较高,因此在传统教学中,实验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完全的展现。在实验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可以克服这方面的限制,提 高实验的时效性。保障演示实验的安全性,加强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为学生创造进行实验设计的条件,丰富学生实验知识等,以期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的作用。 化学实验教学论文:大学化学实验教学探索 1开设大学化学综合实验的意义 通过各分支学科的有机结合与渗透,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我国高等化学教育长期以来一直沿用“专业化、专门化”的“窄、专、深”课程体系,化学实验的目的重在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技能的训练,人为地消弱了化学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与渗透,学生综合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严重制约了高素质化学人才的培养。为了打破传统大学化学实验教学的旧模式,建立以创新能力培养渐进发展的新模式,各高校教师进行了深化教育改革的研究工作,编写了好多综合化学实验的书籍,发表了大量综合化学实验的论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4-9]。综合化学实验的内容大多来自于教师科研项目成果,学生通过综合实验领悟到科学探索和研究的方法,使得学生科学素养得以提高。 2开设大学化学综合实验的条件 大学化学综合实验是完成化学基础实验教学之后,在化学学科层面对化学知识、实验方法综合运用的一门实验课程,是高等教育本科基本实验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应在掌握基础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行该类实验。教师在整个实验实施过程中起到引导和解惑的作用。引导学生按照实验题目准备必要的实验仪器和试剂,教会学生科技文献的查阅方法,让学生参阅参考文献列出实验的详细步骤,培养学生连接单元操作、设计实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综合实验,拓展学生的科研思路,提高其科研工作能力。 3大学化学综合实验教学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本实验以有机合成、分光光度法测定无机金属离子为主线,辅以物理化学中表面张力的测定及临界胶束浓度(CMC)的确定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1实验目的 (1)学习和掌握有机化学实验中水杨基荧光酮的合成方法。(2)巩固物理化学实验中表面张力的测定方法及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CMC)的确定方法。(3)掌握分析化学实验中分光光度法测定金属离子含量的原理及方法。 3.2实验仪器与试剂 仪器:电动搅拌器、三口烧瓶、回流冷凝器、加热套、721型(或722S型)分光光度计、pHS-3C型酸度仪。试剂:对苯二酚、乙酸酐、浓硫酸、无水乙醇、重铬酸钾、水杨醛。钼(Ⅵ)标准储备溶液:1mg/mL,准确称取0.1500g光谱纯MoO3于100mL烧杯中,加入10mL10%的氢氧化钠溶解,移入1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使用时逐级稀释为1.00μg/mL的标准工作溶液;水杨基荧光酮(SAF):0.001mol/L;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MAB):0.02mol/L;pH=1.8的KCl-HCl缓冲溶液。 3.3实验内容 (1)无机离子显色剂水杨基荧光酮的合成水杨基荧光酮的中文别名为邻羟基苯基荧光酮,9-(2-羟基苯基)-2,3,7-三羟基-6-荧光酮。水杨基荧光酮以其高灵敏度和较好的选择性被广泛用于铁、铜、锌、钴、钼、铝、锡、锗、钨、锰、锑、铬、钛、铑等金属离子的测定中。在岩石、矿物、药物、食品、环境水等领域的无机离子分析、药物分析以及生化分析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水杨基荧光酮按文献[10]由30g(0.12mol)的1,2,3-三乙酰氧基苯溶解在热的400mL50%的乙醇中,滴加20mL浓硫酸,在70~80℃时与8g(0.0655mol)水杨醛反应4h.冷却,在暗处放置二周后,用乙醇重结晶而得。反应方程式如下:(2)水杨基荧光酮与金属离子钼(Ⅵ)的显色反应学生可根据实际需要选用某种金属离子与水杨基荧光酮进行显色反应。本文仅以与钼(Ⅵ)显色为例说明实验的设计过程。钼的特性和钼工业的发展为钼的分析提出更高的要求,也为钼的分析研究与发展提供良好的机遇。钼的分析方法甚多,其中分光光度法因其灵敏度高,操作简便,分析速度快而倍受欢迎。而荧光酮类试剂光度法以其高灵敏度和较好的选择性被广泛用于钼的测定中。 3.4实验方法 在25mL容量瓶中,分别加入5.0mL的1.00μg/mL钼(Ⅵ)标准溶液,2.0mLpH=1.8的KCl-HCl缓冲溶液,3.0mL0.001mol/L的水杨基荧光酮(SAF)溶液,2.0mL0.02mol/L的CTMAB表面活性剂,水定容,摇匀,10min后,以试剂空白为参比,用1cm比色皿于最大吸收波长525nm处测定溶液的吸光度。 3.5结果与讨论 (1)吸收光谱按照实验方法进行显色,测定有或无表面活性剂存在下相应配合物在不同波长下以相应试剂空白为参比的吸收光谱曲线,绘制吸收光谱,求出两种情况下最大吸收峰所对应的工作波长。探索表面活性剂是否使最大吸收波长发生红移,是否对显色反应起到增敏作用。(2)临界胶束浓度(CMC)与络合物形成的关系探索取一定量的CTMAB溶液按实验方法显色,以试剂作空白参比测量吸光度,并用表面张力仪测定相应CTMAB浓度下显色液的表面张力,得到不同浓度CTMAB溶液的吸光度和表面张力,结果见表1。以CTMAB浓度的对数lgc为横坐标,以对应的吸光度和表面张力γ为纵坐标绘制CTMAB浓度与表面张力(曲线1)和吸光度(曲线2)的关系曲线。从曲线1折点求出此体系中CTMAB的临界胶束浓度(CMC),找出吸光度与表面张力的关系见图1。(3)工作曲线取不同量的钼(Ⅵ)标准工作溶液,按实验方法测定在2.0mLCTMAB存在下的吸光度,绘制工作曲线,求出线性回归方程、表观摩尔吸光系数及25mL溶液中钼(Ⅵ)符合比尔定律范围。 4结语 本文仅以水杨基荧光酮与钼(Ⅵ)显色为例说明实验的设计过程。本实验建议32学时,其中水杨基荧光酮的合成实验10学时,水杨基荧光酮与金属离子钼(Ⅵ)的部分为10学时,查阅文献、编制实验方案与撰写实验报告等12学时。图1的绘制采用Origin8.0软件来绘制二维图形,方法为选中数据后,点击工具栏中的Plot/Multi-Curve/Double-Y即可。工作曲线的绘制 及线性回归方程的获得都可以用Origin8.0软件来完成。其中水杨基荧光酮也可以不用合成,直接用购买的分析纯的试剂与钼(Ⅵ)进行显色反应,探索表面活性剂对显色反应的影响。表面活性剂还可以选用常用的溴化十六烷基吡啶、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等进行增敏研究。水杨基荧光酮法测定锌、钴等其它金属离子可参阅相关文献自行设计实验方法。 化学实验教学论文:高中化学实验教学 一、运用新理念,探究实验教学 我从事教育工作已好多年,对传统的教学感悟颇深,但我从不放弃传统的优秀的教学经验和方法,并采取当代的新技术、新方法来学习高中化学.探究实验教学是我追求的目标,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化学实验不仅可以成为学生获取直观感性知识,积累直观感性经验的源泉,而且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念及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帮助学生形成要领和理论,让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进行化学规律探索活动的一种重要手段.实验教学更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最有效的方法.化学实验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化学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学的主渠道,而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则要以化学实验为主要载体.创新教学的构成要素是研究性、主体性、发挥性、归纳性等,这就要求在实验教学方法创新的同时,用“创造性的教”为学生“创造性的学”创造环境和条件.探究性学习就是根据这一需要设置的新的课程计划,具有典型的创新教育功能.“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创新精神,最大限度发挥创造力,必须在教学中探究实验教学,这是新课改的要求. 二、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在一往的化学实验教学中,实验对所认识的化学基本概念或基本规律、基本原理的验证都是按照抓药式的设计或习惯性的设计进行化学实验教学.高中化学新教材两个必修、五个选修模块的实验部分有充分体现“创新”理论的空间.新教材与旧教材比较,增加了相当部分的实验活动内容.“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等栏目,学生直接或间接参与,直观性强,更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观察、动手能力,体现同学间的合作精神,对学生积极思维,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创新理念的建立以及体验创新的喜悦具有非常直接的作用,有利于落实新课程目标. 1.优化课堂教学,创建和谐地教学氛围,激发学习兴趣.化学实验课堂教学中,要创建和谐的、师生互动的教学环境,建立一个接纳性的、支持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气氛,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知识的主动建构;通过调查有96%的学生都愿意上实验课,在这96%的学生中,有98%的学生认为有了演示实验或者是分组实验,可以在轻松、愉快中掌握知识,不至于死记硬背.从不同角度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兴趣是成功的关键,在发明创造上有一定成就的人,除了具有一定的创造能力外,还必须是对某种发明、探索有着浓厚的兴趣、好奇心,兴趣是创造力的推动力.要想使学生对化学有浓厚的兴趣,从化学实验入手是极好的方法,比如:高一学生在学习氯化氢时,你做一个“空瓶生烟”的兴趣实验,学生的兴趣就来了,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了,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获得知识,亦可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2.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自己动手做化学实验,是学生获取化学实验数据的第一手数据,同时对于化学知识以及化学概念的理解也会进一步加深,同时对于有趣的化学实验,可以调动学习化学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实验操作技能体现一个学生综合素质,有些学生属于高分低能,理论分数非常高,但实验考查时手忙脚乱,不知从哪开始,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以至于得不到应有的现象,甚至由于错误操作损坏仪器,乃至发生危险.加强实验训练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必须做好三方面工作:第一是,基本仪器的使用,了解仪器的使用范围、性质;第二是,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包括:仪器连接、布局合理,便于观察,操作准确等,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严格把关;第三是,多提供给学生动手的机会,例如,将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通过多渠道培养其实践能力.对一些典型的实验加以拓展,引导学生探究反应的中间产物,进而探究反应机理,这也是化学研究性学习的好素材.总而言之,化学实验是中学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做好化学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加深印象,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在实践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实际,不断地去探索适合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新方法和新思路,老师应该多于学生进行沟通,倾听学生的意见,改进化学实验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化学实验中收获更多的知识和快乐. 化学实验教学论文: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的思考与对策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教学改革中,我们一直强调实验教学的重要意义,增加实验教学。然而,就整体而言,实验教学仍然是十分薄弱的环节,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验的思想。由于受“应试”思想的影响,出现了“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的倾向。 2.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开展受到各学校设备、仪器、药品、教材、课时的限制。有的教师甚至认为学生不会动手做实验不要紧,只要会动笔答实验题就行。 3.部分中学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不高,实验教学素质及实验技能不够,不能适应实验教学的要求。 4.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受到学科本身的限制。由于许多化学实验本身存在一定的危险性、腐蚀性、毒害性,所以教师们更愿意用多媒体代替实验教学,甚至于以讲代做。 5.实验会考(考查)缺乏有效监督、流于形式。 二、对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思考及改进措施 从这些制约因素出发,为了使实验教学能充分发挥其在化学教学中的特殊作用。针对实验教学现状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加强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学校应添加必备的仪器和药品、逐步完善设备,保证化学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进一步优化实验教学。 第二、改变传统观念、促进实验教学改革。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改变重课本理论而轻实验教学的现象、把实验教学作为整个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 第三、建立健全对理科教师的评价机制,建议把理化生教师的实验教学完成情况作为年终考核成绩参考依据之一。 第四、积极改进、使用微型实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例如做Na2O2与CO2的反应实验。实验时,取一干净的干燥管,两端放入少量疏松的玻璃棉,中间放置干燥剂无水CaCl2,把干燥管的细口对准蘸有Na2O2的脱脂棉,用嘴吹干燥管的另一端,脱脂棉很快就会燃烧。本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没有任何污染,还可以省略制取CO2气体的操作,并节约了药品。 第五、运用 文秘站: 第六、强化高中理化生实验考查监督机制、对于实验操作水平不达标的学生、必须组织重考或者参加下一届考查、彻底杜绝某些学生不喜欢做实验的坏习惯。 第七、应配备足够实验员,并根据各学校的实际情况给予一定的福利待遇。实验员应该是一种复合型人才,他不仅懂仪器的性能、还要懂得学科专业基础知识。充足的化学实验员是化学教师做好化学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关键。 第八、不定期地开放实验室,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机会,提高实践操作能力。鼓励学生主动做课外实验、掌握各种实验手段,把各门课程的学习融会贯通起来。 第九、根据本地区的情况组织相应实验技能、小制作大赛,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促进教师和学生对实验教学的兴趣,促进实验教学的开展。 总之,从化学教学的角度看,化学实验是化学教育的基础。取消了化学实验,也就扼杀了化学教育;化学实验教学的运作,不仅发展智力更是培养能力,学生科学世界观、及良好学风的形成,更是与化学实验教学紧密相关。 化学实验教学论文:加强化学实验教学实现德育育人目标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出:素质教育较好地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本质,它以培养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情操、科学文化知识、身体心理素质、劳动和生活技能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发展为宗旨,为学生学会做人、求知、劳动、生活、健体,审美打下扎实基础。因此,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要以德育为本,以教学为主.本文拟从化学实验教学的角度,谈谈加强化学实验教学,实现德育育人目标的粗浅体会。 一、突出学科特点,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实验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和必要手段,而化学实验对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提高化学课堂教学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学生在化学实验中参与越多,对化学科的“感情”就越深厚。我进行了以下五个方面实践:①将初中化学85个演示实验中的18个改为边讲,边学生分组实验,并精心设计。例如:做“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的性质实验”前,要求学生在课下预备一只潮虫等的小爬行昆虫,这样在课前便激发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上课时,让学生分组完成该实验,并增加在烧杯中预先放入小昆虫的实验。这一实验不仅在课堂上气氛热烈,而且增大了课堂容量同时验证了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的性质,且为怎样验证地窖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是否过高的学生发散思维做了有利的铺垫。②开展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竞赛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也规范了基本操 作。③开展趣味实验活动。如“鲜花怒放” 、“烧不坏的手帕” 、“神奇的铜树”等十几个实验,奇妙的变化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与积极的思索。④建立科研小组。研究并实现变废为宝,从学生实验“氢气的制取”留下的废液中,回收硫酸锌;用废铜丝制备硫酸铜;利用所学知识来识假、识劣,如对市售化肥硫酸铵、纯净水优劣的鉴定等.⑤让学生参与某些易操作的演示实验。在加强化学实验的教学中,由于在内容和设计方面,已经考虑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求知欲望,所以,更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亲身感受中,增强了参与意识和学生是学习主人的意识。 二、加强分组实验中的组内成员的合作,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近年来,致力于成功学研究的学者认为,我国需要具有独立自信,而又乐于集思广益的合作型人才,这是成功学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当前,世界范围内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要求科学研究必须走向集约化。过去那种单门独户的实验室式的经典研究已经落伍,中国的科技事业亟需大量集约型科研带头人。所以“合作意识”不仅是学生良好个性的组成部分,也是现代科研不可缺少的一种素质。在加强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我非常重视“合作意识”的渗透。例如:在学生实验和第二课堂的趣味实验时,要求学生(每个小组两人)在进入实验室以前,要填写实验预习报告,报告中要注明操作者(把实验内容分成两部分,每人首先完成其中的一部分,然后对换)。实验时,在教师指导下,非操作者负责“监督”(及时指出操作不当之处)和实验过程的必要记录。这样,使全体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都得到提高。实验基本操作竞赛也是以组为单位,学生既可当选手也可当裁判。裁判员先集中学习竞赛内容,归纳操作要点,讨论评分方案,最后经教师审核确定。为了达到“安全、正确、快速”,组员们献策,选手主动聚到一起研究各个细节。科研小组以四人为一组,一人为组长,一人负责执笔,针对教师提供的教材或收集的疑难问题,由组长组织讨论,确定实验方案,最后由教师认可,再分头准备。每次实验结束时,对配合默契、效果良好的小组给予表扬,并请组长简单介绍密切配合的经验。经过培养与训练,学生的“合作意识”大大增强,不但乐于合作,而且逐步学会合作学习。 三、渗透科学方法,培养求真精神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令炎黄子孙至今仍引以自豪。但为什么现代科学产生在西欧而不是中国?中国古代领先于西方的大多是技术,而不是科学;科学思想的培养工作长期被忽视;这是中国长久以来科学发展不及西方的原因。在邓小平理论和同志的“三个代表”思想的指引下,党中央明确提出“科技是第 一生产力”,“走科教兴国的道路”。所以,让“科学思想”和“科学素养”在学生的头脑中“扎根”,不仅是教育本身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教师的使命。科学思想包含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科学道德、科学价值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均可在中学化学实验中得以体现。要创造条件树立学生的正确观念,变“有疑问问老师”为“有疑问做实验”。笔者认为“科学思想”中的“科学态度”是核心,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导致探索,探索需要方法,所以“求真”是关键。要充分利用化学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真”欲望。例如, 在学完“二氧化碳的性质”一节时,可提出“将二氧化碳通人澄清石灰水有何现象?”大部分学生根据课本上的知识回答:“变浑浊”;少数学生回答:“先变浑浊,继续通人二氧化硫又变澄清”。教师当场演示,结果符合学生的预料。有学生提出疑问:“这是为什么?是不是老师在做实验时搞了鬼?”,对这种大胆的怀疑,教师应表示赞赏,立即取刚才实验的澄清石灰水,请该生用玻璃管往里吹气,结果出现浑浊然后又澄清,杯疑被实验否定,这时学生的思维又活跃起来。于是教师将这一问题交给“科研小组”,要求他们自学溶洞的形成且综合学生看法,设法寻求合理解释。实践证明,在“求真”意识的支配下,学生就以积极的姿态投入,不断地探究、思索、发现,同时,也不断地体验着怀疑、惊讶、自豪、成功和喜悦等情感,“求真”的精神得到了培养。 四,训练科学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主要包含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意识支配行动,行动加上能力,才可能产生良好的结果。所以,在加强化学实验教学时,应注意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初中化学85个演示实验中,先有结论,后演示验 证的有15个。验证实验中,学生往往成了“看热闹的观众”,为了增强学生的参与,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我对其中多个演示实验进行了改进。前文的“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的性质实验”设计即为一例。由于实验改革,不仅使学生对“二氧化碳不能的性质实验”的印象深刻,而且激发了一部分学生 的灵感和求知欲。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带着求知的渴望查阅课本,进行自学,不仅对学过的反应进行了复习巩固,还增强了学生对未学反应好奇心。所以,教师对实验教学的创新,不仅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也能激发学生求知与创新的意识。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依赖于创新思维,它具有敏锐性、发散性、集中性、灵活性和形象性等特征,这些特征的本身,就是科学的学习方法。加强创新思维的训练,也会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践表明,在加强化学实验教学时,尤其要注意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利用“假化肥坑农害农的报道”、“不法商贩利用自来水冒充纯净水”等事件,组织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加以揭穿。要求科研小组的成员设计实验方案,寻找样品、了解样品来源。实验方案经过科研小组集体论证后,学生对所取样品进行检测。这一过程中,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发散性、集中性、灵活性等都受到了锻炼。化学教师要密切注视和广泛收集生活、社会、生产中的化学现象,探讨具有实际意义的问题,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的训练和创 新精神的培养。 切实加强化学实验教学,吸引优秀学生立志化学研究,这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学生中将来从事与化学有关的职业只是其中少数,大多数的学生在毕业后,与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培养和训练有何关系呢?笔者认为,在加强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培养出的那种积极参与、善于合作的潜在意识,乐于求真,勇于创,新的精神,将使每个学生终身受益。 化学实验教学论文:化学实验教学策略概述 1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 实验教学并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做实验,实验的目的也不是仅仅让学生学会操作,而应该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参与实验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严谨的思维能力。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角色,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结论正误的验证。例如,在学习原电池时,学生已经知道Cu-Zn-H2SO4中,Zn做负极。笔者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思考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前面的金属是不是总是做负极?我们应该怎么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并结合网络资源搜索有关信息去自行设计和创造实验方案,通过实验验证自己实验方案的正确与否。学生通过自己的参与获得了新知识:哪一种金属做负极还与电解质溶液有关。又如,学习实验室制氨气时,向学生提供药品:碱石灰、浓氨水、生石灰、氢氧化钠固体、氢氧化钙固体、氯化铵等。并提问:制取氨气用什么药品好呢?哪些药品可以制得氨气?生成的氨气如何检验?如何干燥?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经过动手、动脑参与实验的设计与验证,不仅提高了学习兴趣,巩固了所学知识,同时锻炼了思维能力。又如,学生已经知道Fe(OH)2在空气中很容易被氧化,于是让他们开动脑筋设计实验,要求能够较长时间地观察到Fe(OH)2白色沉淀。学生通过不断的思考讨论,优选出最佳方案。在实验设计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也培养了学生的独立自主、科学思维能力。 2让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化学实验技能 化学实验在化学科学的形成和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探究实验可以认识世界,解决疑问。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探究知识,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若未达到预期结论,需要调整或重新设计实验方案,使探究过程趋向合理化,这会使学生充分体验探究过程的魅力。例如,让学生比较Na2CO3与NaHCO3的化学性质,他们先根据已有的知识设计方案,在教师的指导下动手验证。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学生得出的结论与预期的一致,则说明实验方案设计得合理;反之,让学生反思方案缺陷在哪?发现不足,同时思考“为什么”。又如,银镜反应的实验,开始学生根据自己的方案进行实验,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笔者便让学生讨论分析失败的原因,他们经过反复分析验证实验终于成功了,欢呼雀跃。这个实验让学生亲自体会到了实验过程为什么要用洁净的试管?为什么要用水浴加热,而不能直接用酒精灯加热?再如,中和滴定实验,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来学会分析实验过程中出现的误差;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实验,让学生学会用固体、液体来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并能够分析实验误差。教学过程中可以创设合适的情境将部分实验设计成学生实验,让学生亲手去做,让学生自己分析交流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享成功的喜悦,经常训练能够提高实验技能,对于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也会得心应手。在实验过程中,也可以根据情况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通过小组内合作交流、小组间评价,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进入探究问题的情境中去,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不知不觉获得新知。 3针对实验问题,设计解决方案 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抽象的问题仅仅借助于教师的讲解是没有说服力的,如果借助化学实验,可以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抽象问题具体化。在实验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做、分析、总结,真正领会到化学知识的真谛。例如,在学习“沉淀溶解平衡”时,遇到这样一个问题:氢氧化镁为什么可以溶于氯化铵溶液?有学生认为是NH4+与OH-直接反应;有学生认为是NH4+水解生成了H+与Mg(OH)2电离出的OH-反应,破坏了Mg(OH)2的沉淀溶解平衡,使Mg(OH)2沉淀溶解平衡不断右移,最终全部溶解。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结果分析争执不下,于是笔者让学生设计实验验证哪一个结论正确,并提示学生可以将氯化铵溶液换成醋酸铵溶液进行验证。通过这一设计,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平衡移动原理。又如,学习糖类时,对淀粉水解产物和淀粉水解程度的判断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设计实验方案?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在教学的适当时机,以适当的方式设计问题情境,挖掘创意,完善他们的创造思维。实践证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化学实验的魅力,特别是实验的技巧,引导学生参与实验教学,会使化学教学事半功倍。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21世纪的化学教学,要把实验教学放在首位。 化学实验教学论文:浅析新课程下化学实验教学 [论文摘要]化学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 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在处理实验内容时既要紧扣新课程标准,更要创新化学实验教学方式,才能发挥化学实验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中应有的作用。为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活动与探究,让学生进行自主实验,尽可能创造条件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让化学实验室真正成为学生探究化学奥秘的舞台。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化学实验不仅是使学生获取直接信息,认识化学世界的窗口,而且是帮助学生认识化学规律、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提高各种能力的重要途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新教材》中实验内容在呈现形式上,与旧教材不同的是已经没有单独列出的实验课,实验内容是以分散的形式分布在教材中的“活动与探究”、“调查与研究”、“家庭小实验”、“实验习题”等栏目中, 其中有80%以上的实验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完成,50%以上的实验是作为科学探究的方式呈现的。《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化学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新课程实施中我们在处理实验内容时既要紧扣新课程标准,更要创新化学实验教学方式,才能发挥化学实验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中应有的作用。下面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利用“活动与探究”,让学生自主实验 传统的化学实验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技能,但大多数是为验证概念、原理和元素化合物性质等提供“证明”或“依据”的实验,教师往往是在“讲实验”,学生则是在“背实验”,学生的实验活动也往往只是“照方抓药”,达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实验目的,从而忽视了化学实验所蕴涵的思想性、探究性和发展性的功能。新教材上、下两册共设计了 29 处“活动与探究”,这些探究性实验不仅给学生增加了活动的机会,让学生亲历操作过程,而且更加侧重于探索和研究,这样的实验不是单纯地以理解知识和培养兴趣为目的,而是以实验为活动的载体,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来完成科学的探究活动。因此,我们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要积极创造条件, 以教材中的“活动与探究”为载体,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实验活动。这样,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才能体会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在亲手操作的过程中才能培养出娴熟的实验技能,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团队精神,在独立思考中才能提高分析归纳能力,从而加深对相关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二、改“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 “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淡化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界限。”这是《新教材》实验内容编排上的特点之一。新教材中共设计了 53 个实验,但并未指明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这给教学留下了很大的空间。过去,由于实验条件等因素的限制,教科书中的实验主要以教师的演示为主,学生实验也多是重复一些演示实验的内容,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更谈不上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这部分实验进行精心分类,将现有教学素材进行重组,凡是那些操作不过于繁琐、装置不过于复杂、安全性比较大的演示实验,只要实验条件允许,均可设计成探究性的学生实验,比如,“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二氧化锰催化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碘和高锰酸钾的溶解性”、“洗涤剂的乳化作用”、“指示剂与酸碱溶液的反应”等。通过这样的改进让学生更直接地面对实验事实,更清晰地看到实验现象,往往学生亲自动手得出的结论,会比教师演示实验的结论更具有说服力,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基本操作能力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了学习化学的兴趣。三、开放化学实验室,为学生提供探究的舞台 《新教材》在实验内容的呈现形式上还安排了大量的“家庭小实验”、“实验习题”。“家庭小实验”作为学生课外实验的一种形式,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及实验方法。这类实验的趣味性比较强,内容与实际结合紧密,实验用品简单易得。教科书中以习题的形式呈现实验,目的是鼓励学生在家中独立完成实验,这类实验习题,侧重于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应用,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实验的步骤、用品、操作方法等,具有一定的探究性。但是由于学生在校时间较长,有时在家里一时很难找到相应的实验用品,许多实验在家里很难开展,开放实验室无疑能为他们提供一个新的探究舞台。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教学内容,利用课外活动,合理开放化学实验室,为学生完成上述实验内容提供条件。 四、结合实际,贴近生活开展一些必要的实验设计活动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体验探究过程,养成科学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那么结合教材和教学进度,选择结合实际,贴近生活的探究性学习的课题,开展一些实验设计活动,对体现化学的实用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更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比如在讲溶液的PH时,让学生设计测定本地区土壤的酸碱性并提出土壤改良的方案、在讲碳酸钠时让学生探究腌制皮蛋的原料和原理、讲氢氧化钠必须密封保存时让学生设计实验证明二氧化碳确实能与与氢氧化钠反应并且验证反应产物等。通过实验设计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培养其思维的全面性、系统性,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观察、记录、分析或处理数据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获得了科学的方法,通过活动也可以强化学生解决实验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尽量开展微型化学实验探究活动 微型化学实验是指在微型化的仪器装置中进行,用尽可能少的试剂获取所需化学信息的一种化学实验方法和技术。其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有助于树立绿色化学观念、给学生更多的亲自动手实验的机会,增强实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种仪器操作简单,省试剂,省时间,但又能达到大型仪器的效果的实验活动的开展,改变过去那种“一人做、大家看”的局面;使学生由过去被动“等待”和 “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变为“主动”和“探索式”的学习方式,极大地培养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又提高了动手能力和用实践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增强了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探究性、增加了学生的实验参与程度。《新教材》编排中特别体现绿色化学,《课程标准》中也提出让学生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并且在酸和碱的化学性质实验中使用了微型仪器胶头滴管和点滴板,在其他实验中,我们也要尽量使用微型实验达到同样的实验效果,比如探究二氧化锰作为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的实验等。 化学实验教学论文: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安全和环保意识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安全和环保意识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每位教师都在研究的课题。化学实验活动是培养学生探索求真精神和科学严谨态度以及优秀思想品质的良好途径。因此,我们在利用化学实验多渠道提高学生素质培养能力的同时,更要加强对学生的安全和环保意识的培养。 一、 培养学生的安全和环保意识的重要性 1. 重视安全意识的培养是保证实验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 化学实验常用玻璃仪器,经常接触酸、碱等强腐蚀性药品,在学生实验中事故隐患的确很多,容易造成或轻或重的实验事故,事故一旦发生就会给我们正常的实验教学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有些学校,教师甚至因噎废食,因害怕学生出现伤害事故而减少学生操作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实验的减少,使教学效果受到很大影响,同时也束缚了学生的手脚和思维的空间。其实,我们都知道多数学生实验只要严格按照正确的操作去完成,一般是不会出现伤害事故的,危险源于不规范操作。例如:“玻璃仪器轻拿轻放,避免破损”;“金属钾、钠取用适量”;“切不可往正在进行加热的盛有苯酚甲醛混合物溶液的试管中加入盐酸催化剂”等等。我们教师只要防微杜渐,未雨绸缪,重视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就能从根本上杜绝实验中伤害事故的发生,保证实验教学工作顺利进行。 2.重视环保意识的培养是社会赋予教育的责任,目前环保已成为全球全人类的共同问题。教育影响着一代人的思想,因此,我们责无旁贷,而所有学科中与环保关系最密切的当属化学。近二十年来中国工业迅猛发展,人们在享受着它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遭受着严重污染的危害,臭氧空洞,温室效应,淡水资源缺乏,酸雨肆虐,光化学烟雾……虽然有的老师会说,这些我们都在讲,可是这远远还不够。比如:有的学生把废旧电池随手乱扔,某早点铺,学生吃完早饭把塑料袋随手抛在桌下;天安门广场随手丢弃的口香糖,电影院的座套上被口香糖污染。这些严重污染环境的现象,反映了我们较差的环保意识和做人的素质问题。我认为这是一个对待环保的意识问题和行为习惯问题,作为一名教师应该首先意识到下一代环保意识的匮乏,我们实验教学中除了教给他们实验技能之外,还应该大力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为他们将来能拥有高质量的生活环境着想。 二、关于培养学生安全和环保意识几点建议 1. 加大实验改革力度应当从教材入手 教材是教师施教的依据,从我国现行化学教材来看,学生实验的编写一般是由目的、原理、仪器、药品、步骤等几部分组成。我认为应当适当增加安全和环保方面的内容。在这方面美国的化学实验教材《化学中的探索》一书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该书所有实验的编写均由:目的、原理、仪器药品、安全、步骤、处理方法、问题等几方面组成,例如:在“体积的测量和溶液”实验中,安全部分写道:“在实验中必须始终佩带护目镜。14mol/L NaOH溶液的腐蚀性很强,取用时要戴手套。溅出的任何化学药品要立即用水擦净。应该注意碱会腐蚀玻璃,要用大量的水彻底清洗玻璃仪器,以防止被腐蚀性物所腐蚀。”处理方法中写道:“铜溶液倒入标有铜废液的烧杯或瓶中。溶液用水冲入下水道。保持工作台面和天平周围的清洁。送回冲净的容量瓶和移液管”。通过对比我们不难发现,编者极尽详细的要求安全措施及回收处理方法,如果我们的教材中也能补充这样的要求,再加以教师的引导,实验效果也许会好一些。更重要的一点是从该书的实验编排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设计实验的思路,首先搞明原理、目的,在目的原理的前提下,选择实验用品,而后就要全面考虑实验中可能出现的不安全因素,其次才是步骤,回收处理。我们现在的实验教改方向是逐渐从验证性实验向探索性实验过渡,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探究。而我们的思路一般是目的原理实验用品步骤结论,而忽略安全和环保。在我们平时要求学生设计实验时,可行性往往是以步骤设计能否满足目的原理为标准,我认为《化学中的探索》一书给我们指出了这一思路中明显的漏洞,应该引起同行们的思考和重视。 2.教师当“从我做起”言传身教 教师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教师的思想、言行对学生有最直接最有效的影响,从“安全意识”的培养角度来说,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① 一丝不苟做好演示实验,教师在演示实验中的一举一动都直接影响学生动手实验时的态度和方法,因此,哪怕是最常用仪器的使用也丝毫不能大意,对于一些有危险隐患的实验更要充分备课,引导学生把不安全因素想全想透。 ② 合理使用反例。对于一些可以在实验室模拟的错误操作导致的后果,教师可设计一些错误的反例加以验证,以加深学生印象。如不纯的可燃气体点燃爆炸,水倒入浓H2SO4中进行稀释的后果;加热时先撤酒精灯导致水回流引起试管炸裂等,只要条件允许,装置设计合理,不会引起事故的均可一试。 ③ 严格监督,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学生进入实验室亲身体会的印象是最深的,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什么都好奇,好动是他们的天性。因此,在平时学生实验中除了讲清楚规范操作,安全要求外,加强监督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④ 增强防范意识,培养自救能力。例如:强酸、强碱溅到身上时的处理,偶遇紧急情况时应如何处理和进行自救。 从“环保意识”的培养角度来说,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① 立足教材,常规教学中多渗透环保教育,教材中有关环保的课题很多,教师应准确把握,妥善利 用,如《硫酸的工业制法》《炼钢炼铁》《石油和石油产品概述》《电解电镀》等章节涉及到很多与生活相关的实例,教师在处理这部分教材时最好能结合本地情况加以分析,有条件的可以实地考察,或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树立从我做起的环保意识。 ② 开展研究性学习,也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可结合本地情况,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开展环保方面的研究性课题,例如:燃料使用及其污染,干电池污染,本地区主要工业污染源及其污染物的处理调查等,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合实际情况,使学生了解书本以外的环保知识,对于帮助他们树立环保意识很有效果。 ③ 教师应关注环保方面的有关知识,能够及时准确地把环境科学的发展动态传递给学生,这是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 安全意识与环保意识的培养是摆在所有化学教师面前的一个急需深入的课题,本文旨在抛砖引玉,望广大同行不吝赐教。 化学实验教学论文:浅论专科类医学院校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 1.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生化实验课首先就要使学生对实验课的内容感兴趣,愿意通过实验去探求其中的奥秘,能通过实验课来获得一种成功胜利后的喜悦。因此如何调动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实验兴趣,对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简单来说首先通过生化实验的新奇多变和各种各样的玻璃器皿引起学生的暂时性兴趣,因此要求我们充分利用本学科丰富的实验内容,在安排学生实验和设计演示实验时要贯彻巧妙安排富有兴趣的原则,以激发学生的暂时兴趣。例如,在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实验中,利用碘与淀粉及其水解产物的颜色反应,来比较唾液淀粉酶在不同条件下催化淀粉水解的速度,其中可观察到各管蓝色深浅不同。安排的这些实验课,都是生化基本实验,这样学生做起来就会感到既容易又有趣,进而诱发学生的暂时兴趣。其次要让学生由暂时性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兴趣。由于暂时兴趣易于消失,对学习帮助不大,因此应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稳定兴趣,如果学生对实验产生了稳定兴趣,就能够主动钻研,认真操作,深入理解实验原理,掌握更多的实验知识,针对于此,我校经常开设一些和临床实际练习比较紧密的实验,使学生了解生化实验与临床和实际生活的关系,充分认识生化实验的重要性,这样就会促使学生主动预习实验内容,认真操作,增强做实验的积极性。例如:血糖、血脂、ALT、CO2CP、胆红素测定等,这样既学习了实验操作方法,又结合了临床,增强了学生的实验兴趣,书本上的理论通过实验得到证实可以消除学生心中理论和实验分离的感觉,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真正使学生对实验产生兴趣,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2.改进实验教学内容,提高实验水平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生物化学的发展日新月异, 实验 课教学应顺应学科发展,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我们根据生化实验的教学目的,在强调比色、离心、电泳、含量分析等生化基本操作的基础上,结合学科知识的更新与进展以及科研工作实际的需要,完善了生化实验内容体系,将本教研室开设的实验项目进行重新筛选,选择注重结合临床医学,减少落后的单纯性验证性实验,增加探索性和综合性的实验。在有效的时间内使学生学到较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在每个实验课的教学时间安排上, 也根据实验内容灵活地安排课时,充分利用周末、节假日,克服传统实验课教学缺乏连贯性、系统性的缺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实验分小班进行,让学生多动手操作。通过实验,使学生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掌握必要的基本技术及培养独立工作的能力。 3.改革实验教学方法,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我国高等医学院校长期以来所采用的教学模式多为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单向传递模式,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养成学生被动、依赖的学习习惯,不利于学生能力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问题式教学法与讨论式教学法相结合,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具体来讲首先由老师提出问题,激发起学生参与的热情,鼓励学生去图书馆或上网查一些相关的资料,并带着问题自学实验指导的内容,找出有哪些实验设计的缺陷并鼓励学生设计改进实验的方案。其次学生讲述和教师精讲相结合:上课开始时,先请几名学生按照自己的设计方案,讲述本实验的目的、原理、操作要点、注意事项和预期结果,提出对实验 的改进意见。然后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启发,引导学生理解和解决问题,并鼓励有不同想法的学生积极发言,形成一个很好的热烈讨论的氛围。接着,教师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操作:教师根据情况有重点地加强实验指导,逐步引导学生理清思路,从中领悟实验的原理及操作过程,使其自始至终了解自己每个阶段、每个步骤的操作目的及相应的实验结果,实验的整个过程中要尽可能以学生为实验主体,增加学生的动手、动脑机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实验分组尽可能小,对生化基本实验,要保证一人一组;而对不能一人一组的实验,则要精心安排,尽可能保证每人都有动手的机会,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和总结:首先鼓励学生就本节课遇到的问题做一个讨论,并且还可以把自己在本节课的收获和心得交流一下,大家各抒己见;其次,实验结束后,各实验组选代表报告实验结果并加以分析,接着全班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畅所欲言;最后老师再做总结,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内容应该包括设计思路、实验目的、实验过程、实验结果等,对于其中出现的问题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开拓创新能力,注重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以此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4.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4.1多媒体教学 在生物化学教学过程中,由于生物化学内容抽象繁杂,导致“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多媒体技术借助文字、图像、动画和声音等传 递信息,为解决授课抽象难懂问题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有效手段,它在单位时间内传递的信息较传统单一的媒体更丰富、更直观,它既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又有利于学生对抽象内容的形象理解,从而提高了实验教学的质量。教研室全体教师发挥集体的智慧,制作出高质量的实验教学课件,课件内容除了包括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 外,还包括重要的实验准备工作和一些复杂、耗时多、费用昂贵,目前的仪器设备达不到的实验。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改变“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克服其单调、枯燥的缺点,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4.2网络资源 学校已建立了校园局域网和四个电子阅览室,并购有万方数据库,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馆,清华同方知识总库,学生随时可以在网上查阅各种期刊和书籍。图书馆全天开放,学生也可在图书馆借书或阅览室查阅资料,拓宽学生的视野。同时我们把制作的多媒体实验教学课件和理论教学课件,上传到生化教研室的网站上,供学生随时下载、观看,增强对实验内容的掌握和理解,巩固实验教学效果。 5.综合考核实验学习效果 考核是检验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通过考核可以直接检验实验教学的效果,强化学习动机。以往对学生的生化实验内容很少进行单独考核,往往仅很据实验报告成绩来作为对学生的实验考核, 结果导致部分学生做试验的积极性不高,实验操作时不认真,实验失败了也不认真分析结果,实验报告主要靠抄袭他人的正确结果[3],这种方法不能全面地衡量学生对实验教学内容的了解、掌握情况。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加强了实验综合考试的力度, 制定了相应的实验课成绩考核方法,实验考试成绩由平时实验成绩、实验笔试成绩和技能操作成绩三部分组成。
土木概论论文:概论土木工程现场施工安全控制方法 摘要:在土木建筑工程施工中,为了确保工人的合法权利和利益,促进工程安全和控制社会管理活动的健康发展,必须保证施工安全。针对近年来安全事故频发而引发的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安全施工管理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因此在土木工程中安全施工需要不断优化安全保证体系,完善安全管理措施,减少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以确保国家财产和施工人员生命安全。针对土木工程中的安全施工控制办法提出的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土木工程;现场施工;安全管理;控制办法 1.施工安全存在的问题 1.1安全意识及施工工作面存在的问题 1.1.1施工安全意识薄弱。随着工程项目的日趋增多,工地中的施工安全变得良莠不齐,由于部分管理层和施工人员的施工安全意识薄弱,在土木工程施工的现场,甚至在个别工地,基本的消防安全设施都没有,甚至没有排水系统,道路不畅通,部分工地连封闭管理仍都做得不够到位或是没有 现场管理人员足够的重视,导致工地外人员可以轻易进入施工现场,带来安全隐患。施工现场仍未很好地设置标牌,且大部分安全标志悬挂的具体位置不够合理。企业管理层的安全意识差是一部分原因,毕竟也有现场施工人员的问题,没有对安全施工引起足够的重视。 1.1.2现场脚手架的不规范搭设。现场当中的施工面有很多,脚手架是施工重要的工作面之一。在某些施工现场,脚手板并没有做到满铺工作区或脚手板上堆放的材料设备较多、材质比较差。导致脚手架的工作面不能够形成牢密的工作网;建筑结构与架体拉撑点受力并不符合国家规范;架体内封闭绝大部分防护也不准确安放或是不符合规范;存在的钢竹混搭和违规不进行卸载架体或卸载的结构不合理的情况;这些都是由于工作人员没有遵守标准去执行导致的,这些脚手架的不安全性直接影响到工人现场施工时的安全。 1.2施工管理问题 1.2.1人员的问题。施工企业为了片面降低成本,进行安全管理机构的裁剪或取消,造成安全监督空白,从而削弱了安全管理及监督检查力量。而且,绝大部分企业安全管理人员素质偏低,专业技术人员廖廖无几,他们对于将要修建的工程的难度、特点都不甚了解,只能是机械地工作,甚至为了照顾关系安排做安全管理工作,导致安全管理严重滑坡。 1.2.2领导重视不够,片面追求眼前经济利益。在计划经济时代,政府直接管企业,企业经济效益很大程度依赖政府,安全管理工作表现为“政府、上级部门要我安全”;在市场经济中,政企分开,企业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模式,在大大小小会议上讨论最多的往往是经营、效益和利润,安全管理搁置一旁,无形中被放松了,更不考虑安全管理的隐性效益和安全事故给企业将带来什么负面影响。“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之风盛行。 1.2.3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不到位,措施不完善。勿庸置疑,大部分企业都制定了安全生产责任制,并且有的企业与下面各项目部都签订了安全生产责任状,明确了具体指标。可是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却出现了“真空”段。有的领导忽视完善规章措施,尤其在用工管理、机械检测、持证上岗方面的规章、措施相当薄弱,这是很严重的问题。安全工作要走规范化的道路,强大的制度是保证,企业领导要充分发动第一线工作人员对制度、措施的执行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充分反映群众的观点,有了完善的措施,就要坚决做到有章必循,违章必纠。 1.2.4资料收集的混乱。施工设计组织方案针对性不强、不准,施工安全资料伪造;方案未能认真如实审查;施工安全技术方案、安全检查操作凭经验;交底不能按规范标准。这样不仅是对土木人不负责,更是对企业领导不负责。 土木工程现场施工安全控制办法 2.1提高安全意识,确保施工安全 2.1.1加强施工工程人员施工安全意识。要保证在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每个施工人员佩带齐全,保证人员安全。对于地上作业,每个工作人员必须要戴安全帽,工地周围必须要有封闭的安全网;对于高空作业,高空施工人员必须要带安全、方便的安全带,保证人员安全。再有施工现场必须要及时的进行清理,保证工地上的整洁,并且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对工作区进行计算机监测,以便能更好的进行场地施工。 2.1.2加强管理人员施工安全意识。各级管理人员要坚持安全管理原则即坚持安全与生产同步,管生产必须抓安全,安全寓于生产之中,并对生产发挥促进与保证作用。加强施工项目的安全管理,制定确实可行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十分重要。它是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对生产各因素状态的约束和控制,根据施工生产特点,安全管理也具有明显的行业特色。要落实安全责任,实施责任管理,加强安全教育,例行安全检查。 2.2施工安全保证措施 为保证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以及确保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在施工现场必须采取一定安全措施对施工安全进行控制,如:施工前,技术人员必须向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对于施工的临时结构必须经过安全设计,经技术鉴定合格方可使用;石方开挖的过程必须遵守施工规范严格进行,对于炸药等危险物品的储存、运输、保管及使用都必须要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或地方规定进行;对于实施架板、高空、起重等作业的人员,在上岗前必须进行体检,并进行技术考核,考核通过方可上岗;施工场地修建的临时住所及库房在架设照明线路时,必须符合防电、防火、防爆炸的规定,并配备足够多的消防设备及安装避雷设施。 2.3脚手架及设备的安全状况的管理 2.3.1必须按照施工技术上的标准去严格规范脚手架是否标准化、正规化,以便能使脚手架 材料质量、外形和脚手架的稳固性,都能在施工现场中保证施工的正常进行保证施工过程的顺利进行,也是对施工人员安全的保证。 2.3.2针对施工设备、工器具安全装置设计的管理也要加强。通过国家大力发展与改进施工机械,保证施工机械的各项安全性能。对于专用的施工工具必须把所要配置的安全保险落实到位。 2.4对于技术员工专业与素质的管理 在土木工程施工的整个过程中都必须要有专业的技术检测人员进行对项目工程的查验,以便能更好地进行施工管理。例如有的监理工程师面对金钱的诱惑或者监理师根本没有工作经验就直接担任相关的职务进行管理,这样就容易造成施工质量的存在安全隐患,所以在技术人员选用上必须做到:要有相关的职业能力证书;要在施工现场拥有很好工作经验;在施工进场之前要进行对人员的相应的培训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 2.5加强施工前资料收集及材料准备 明确负责施工前资料收集的收集小组,并制定相应的岗位责任,本着“谁做谁负责收集”的原则,严禁施工安全资料伪造,方案未能认真如实审核。同时施工前查看好设计图纸,在充分熟悉图纸的前提下,检查图纸是否有问题,出现问题及时汇报给设计单位以及工程法人代表,在达成一致的情况下尽快解决问题。 3结语 由于土木工程施工现场中的安全施工事故,不仅对施工单位利益造成损失,更重要的是关系到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基于此种情况,在土木工程项目施工安全建设中,应明确在土木工程施工安全中存在的问题,吸取教训,对安全施工问题高度重视,从工程各个方面进行安全控制,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患未然。 土木概论论文:“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及考试改革探讨 摘要:“土木工程概论”作为土木工程专业和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课程,其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结合在教学过程中的相关体会,从教材教案、教学方法、教学团队、双语教学、考试模式等方面对“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及考试改革进行了一些探讨。以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专业荣誉感,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考试改革 自从1998年国内各高校按新的招生目录实行“大土木”招生以来,原建筑工程和交通土建工程等8个专业被新的土木工程专业所覆盖。为适应新专业的教学,全国各高校相继开设了“土木工程概论”课程,其中以上海大学开设最早,该校于1996年即开始了“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创立与建设工作。[1]经过10多年的发展,目前“土木工程概论”课程已成为全国各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和工程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及其他相关专业的选修课程。“土木工程概论”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特别是作为很多高校土木工程和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入学后的第一门专业课程,其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热情和效果。为适应新形势下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的需要,一些高校相继开展了“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教学和考试改革探索,已取得了一些成果。[2]武汉工程大学自2011年以来,在全校掀起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浪潮,与此相配套的教学和考试改革也相继展开,目的在于激发师生教与学的热情和活力,通过校级以上精品课程必须申报、其他课程自愿申报的形式组织各课程试行教学和考试改革,以提高实际教学效果。笔者自2009年至今已连续承担三年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和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教学工作,值此学校开展教学和考试改革之机,结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相关体会,对“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和考试改革进行一点探讨。 一、选择合适教材,精心设计教案 1.选择合适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条件,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教材的选择上应有所差别。武汉工程大学的“土木工程概论”课程学习安排在第一学期学生军训结束之后,共32个学时,此时学生还没有进行过任何专业知识的学习,因此,应选择一本知识面广、通俗易懂的教材作为教学用书。武汉工程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的“土木工程概论”课程以前采用过丁大钧、蒋永生教授主编的《土木工程概论》作为教材,[3]也采用过罗福午教授主编的《土木工程概论(第三版)》。[4]丁大钧等主编的教材内容相对过多,而罗福午主编的教材出版于2005年,内容相对陈旧,没有将近年来土木工程领域的一些最新技术成果收录在内。笔者自2009年开始承担“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教学以来,一直选用的是上海大学叶志明教授主编的《土木工程概论(第三版)》作为教材。[5]该教材知识覆盖面较广,并且图文并茂、通俗易懂,2005年被列入国家级精品课程。近三年教学实践证明,选择这本教材是合适的,学生反映良好。 2.精心设计教案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课时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具体安排和设计的教学文书。教案设计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实际教学效果。因此,笔者在上课前除了精心准备教学PPT课件外,都会精心设计教案。有些教师认为现在普遍采用多媒体教学,既然都准备了PPT,再准备教案是多此一举,对教案设计不够重视,笔者对此不敢苟同。因为PPT课件只是教师教学用的辅助素材,而教案则是教师为讲好这些内容所进行的设计和计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程教学同样如此。 二、介绍重大工程和土木大师,激发学生专业荣誉感 对于刚走入大学校园的学生来说,一切都是新鲜和陌生的。学生们强烈渴望快速对自己所学专业有一个了解,比如什么是土木工程,土木工程包括哪些内容,土木工程专业需要学习哪些课程,土木工程专业的就业前景如何,毕业以后可以从事哪些工作等。这样的疑问需要在“土木工程概论”课程中得到解决。此外,让学生了解国内外土木工程领域的一些重大工程和有重要影响的土木大师,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的专业荣誉感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6]笔者特意将“土木工程概论”课程安排在晚上,并三节课连上,前两节课以讲授为主,同时和学生进行互动,第三节课则给学生播放国内外一些重大土木工程和土木大师的相关视频,比如三峡工程、哈利法塔、水立方等重大工程,又如国内结构大师孙芳垂、国外建筑大师保罗·安德鲁等。这些典型的土木工程和土木大师的视频,极大震撼和强化了学生对土木工程专业的感性认识,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学生会从心底萌发出对自己所学专业的一种自豪感:原来土木工程专业如此伟大,土木工程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如此紧密,以后一定要学好土木工程。 三、建设教学团队,尝试多位教师合上一门课 一直以来,我校的“土木工程概论”课程都是由一位教师进行授课。建议尝试多位教师共同讲授“土木工程概论”课程,形成该课程教学团队。“土木工程概论”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土木工程材料、基础工程、建筑工程、交通土建工程、桥梁工程、港口工程、地下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给排水工程、土木工程施工、建设项目管理、土木工程防灾与减灾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虽然这些内容在课程里都相对简单,很多只是作了一些简单介绍,由一位教师来浅显地讲授这些内容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每位教师所擅长的领域和研究方向各不相同,个人不可能对土木工程的每个领域都很精通,不能高屋建瓴地站在一定高度来进行教学,这样势必会使部分内容的教学显得空洞、缺少生命力,从而影响教学效果。武汉大学为了留住想转专业的测绘工程专业学生,培养学生们对测绘工程专业的热爱,开全国之先河,组织由五位院士和五位知名教授组成的超豪华教学团队,每人讲授一个章节,共同讲授“测绘学概论”这一专业基础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笔者所在学院在土木工程涵盖的几个主要领域都有相关专业教师,因此尝试合上一门课是完全可行的。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各个教师的专业特长,相信会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土木概论论文: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要】土木工程概论是专业整合形成土木工程专业(大土木)后出现的一门新兴课程,本文探讨了该课程特点、教学中存在问题,提出了编制(选择)优质教材、组成课程组授课、丰富教学方式(手段)以及改进成绩评定方式等改革措施。 【关键词】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改革措施 前言 土木工程概论是在教育部1998年进行专业目录调整,大土木专业建立后新出现的一门面向入学新生的必修课程,也是一门新兴课程。主要介绍土木工程(专业)内涵、土木工程形式、特点、最新成就、发展方向以及土木工程材料、建造方式等内容,还包括土工程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学习方法。目的是使学生一入学就了解土木工程的广阔领域[1],感觉到专业成后可以大有作为,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建立对专业的深厚感情,树立投身祖国建设事业的信念。 该课程具有以下特点: (1)课程较新,不同于力学、建筑学、结构设计等传统课程,还未形成非常成熟的教学体系; (2)受众特殊,面向的是没有任何基础的新生,讲授的却是专业性较强的内容; (3)内容涉及面广,涵盖土木工程(专业)的方方面面,即包括专业情况、知识体系、能力要求及学习方法,还包括各种工程形式、建造以及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4)教学目的特殊,其他课程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为主,该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不多,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大土木的内涵、树立专业观念、培养专业学习兴趣、了解研究发展的方向。 由于上述原因,导致在目前的课程教学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未能很好地发挥该课程的的重要作用,为改善教学效果,许多开设土木工程的院校对该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分析了目前土木工程概论教学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我们也结合自身情况进行了相应的教学改革实践。 1 存在问题 重视不足。由于课程的新兴性和介绍性特点,一些学校对该课程重要性认识不足,选派教师、安排学时、教师授课以及学生学习等环节往往不如骨干课程受重视。 课程内容把握差距大。这有教材的原因也有教师的原因,有些教材内容带有很强的作者或学院背景,本人(学院)哪些方面比较强,往往重点介绍;有些教材重理论介绍,有些教材重建设实例展示;有些教材注重过去发展,有些教材注重未来展望,故此教材内容、形式不统一。因为该课程内容相当宽泛,很少有教师能够熟悉课程涉及的全部内容,教学实践中有些授课教师熟悉部分多讲,不熟悉部分少讲、不讲,所以各院校该课程的学习相差较大。 讲授方式不固定。目前教学实践中一般由一名教师主讲和多名教师共同讲授两种方式。一人讲存在局限性,如前述,土木工程涵盖过去的多个专业,涉及工程建设的各环节,某一教师不可能是各方面的行家;有些院校组织各方面资深学者就土木工程的某些方面作专题讲座的形式来讲授,深度和前瞻性都能满足,但作为课程的系统性不能保证。 教学方法单一。我国高校传统的教学方法通常只关注教与学,对学生怎样学、学什么、学多少及学生的认同感关注不够[2],在教与学的关系中,“教”虽然起着指导作用,但终究是外在的东西,只有“学”才是内在的。学生只有通过主动刻苦的学习,才能把知识内化成自己的才能[3]。目前土木工程概论的教学实践中也存在重知识、轻方法,重灌输、轻互动,重教师、轻学生等问题。 教学改革实践 选择优质教材,结合专业方向设置制定教学大纲,课程内容既考虑土木工程丰富内涵和知识的系统性,又有学院自身的特点。我院土木工程专业共开设建筑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两方向,拟开设港口工程方向。首先参考了江见鲸等[4]、罗福午[5]、丁大钧等[6]、陈学军[7]等多版本教材,最终选定了江见鲸先生、叶志明教授主编的土木工程概论教材及相应CAI教学课件作为教材,其余作为参考教材。江见鲸教材的优点,根据我院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对其内容做适当的详略处理,30学时课程,建筑工程、交通土建、土木工程施工各用4课时,工程材料、基础工程港口工程、土木工程师设计方法各用2学时,其余适当介绍主要内容。 由于教材编制的时效性,至少落后工程实践2年以上,所以教材使用中,应注意及时将土木工程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及新建典型工程等信息补充至教学中,保证课程的先进性。 2.组织课程组,系统授课。结合前述两种授课方式的特点,我们成立了以专业负责人主的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组共5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3人,有博士学位2人,硕士学位2人,专长涉及建筑工程、岩土、交通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等方面,这些教师不但有较高的专业水平还有深厚的工程或研究背景。课程组共同讨论修订教学大纲,由负责人进行课程统筹,制定教学计划,基础工程、交通工程、施工和设计方法等章节由4名教师主讲,其余内容由课程负责人讲授。 3.根据课程特点采用启发性、典型工程实例引导等教学方式。总理在会见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代表和北京市优秀教师时提出,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八个字的意思就是要实行启发式教育,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使学生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保持着主动性,主动地提出问题,主动地思考问题,主动去发现,主动去探索。启发式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所谓教是为了不教,就是要使学生自己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创新的能力。该课程面向刚入学还没有建立工程、专业概念的新生,既要向他(她)们介绍土木工程形式、建造技术、发展等知识,更要传授他(她)们专业的知识体系、学习方法[8],包括课程学习、设计、实习和实验等环节的注意问题,帮助他们转变思维方式,还要帮助他(他)们树立专业观念、工程意识,通过课程学习让他(她)们热爱上建设事业,热爱上土木工程专业,激发起学好专业的兴趣,使学生在进一步接触专业的其他课程前,充分了解将来可能的工作岗位、工作环境,极大提高学生在本科的学习过程中寻找适合自己的方向,有目的性地学习,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结合课程内容进行专题演讲,可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能力,效果更好。 有条件的话课余时间安排若干场有关土木工程各领域发展前沿的讲座,聘请设计或施工企业知名的设计、建造师、和其他专家,让学生与工程领域的专家学者见面,探讨土木工程发展成就、专业技术现状及发展前景等弥补课程教学之不足。 五、采用丰富教学方式,采用多媒体教学、典型工程实例介绍、工程现场讲解、教师网络答疑等多种方式,配合课堂教学。充分利用丰富的多媒体资源,有效使用各种媒体的信息传递手段,提高授课效果与效率。为使土木工程专业的新生能尽早对本专业有一定的了解,培养其学习兴趣,多媒体授课时,尽可能采用图片、动画、视频内容,充分展示了土木工程各个领域的典型实例,以生动活泼的方式,以声音、视觉的冲击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师的个人特点,利用自己丰富的专业背景和工程及研究经验,将他们多年积累的工作经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传授给学生,以自身的经历与成就感染学生,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和专业荣誉感,才可能给予刚入大学校门满载热情、焦虑、迷茫的新生指明专业方向[2], 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充分挖掘和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表现能力。 改革学生成绩评定方法。应综合考察学生的学习表现、知识水平、能力水平,要真正了解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所以学生成绩至少应由四部分组成:平时出勤情况,大约应占10%左右;课堂互动环节表现,大约占10%左右;课程作业,应作为主要考察内容,可以用小论文形式或调查报告形式。考虑到要求受教育者接受综合课程的教育, 以便他们能够在从事工程活动的同时考虑到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普通联系, 并且学会从综合的角度对这样一些问题加以思考和解决[9],作业不应是简单的问答形式,一般需要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综合理解和应用,通过观察和思考,需要学生的主观思维和逻辑判断才能做出,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方法和自学能力,例如关于工程实例的调查研究报告或学习某种工程材料、形式、建造方法的收获体会,通过作业还可以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既增加学生对土木工程的充分了解,也锻炼了写作的能力,此部分成绩至少占50%;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以测验形式检验,可安排2-3次测验,成绩占30%左右。通过这样的评价体系可以更好、更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更符合课程的性质及特点。 经过几年的改革探索,本院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团队已基本形成,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知有明显提高,专业学习兴趣十分浓厚,学生对该课程的评价在同专业内名列前茅,由主讲教师编制的的教学课件获得全国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多媒体教学课件竞赛二等奖和河北省第十二届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三等奖。今后我们还将继续努力进行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改革探索,为更好的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做贡献。 土木概论论文:《土木工程(专业)概论》课程的教学探索 摘 要:土木工程(专业)概论课程是一门专业启蒙教育课,本文论述了如何在“大土木”工程基础上构建合理的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工程意识与专业素质、引入工程美学教育及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等问题提出了几点看法。 关键词:土木工程概论 教学 工程美学教育 前言 为了配合教育部对本科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的要求,土木工程专业在第一学期开设《土木工程(专业)概论》课,旨在对土木工程专业的新生进行专业启蒙教育。几年来,土木工程专业由单一的建筑工程正向着更广泛的“大土木”工程方向发展,如何适应更高层次上的“大土木”工程的教学要求,需要进一步整合与扩展《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并积极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来提高教学效果,我们进行了不断地探索与实践。 1.在“大土木”工程基础上构建合理的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 土木工程是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和工程的总称,包涵的范围非常广泛,如建筑工程、铁路工程、道路工程、桥梁工程、地下工程、海洋工程、水利工程、港口、码头工程、环境工程等。在这一“大土木”工程范畴内,应构建更宽泛的知识结构体系。经过精心筛选,结合本校土木工程专业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整合与扩展,形成了简明、实用、合理的教学内容。主要有:土木工程专业概述、土木工程的内涵与发展历史、土木工程中的材料、土木工程的力学与结构概念、各类土木工程概述、土木工程中的灾害、木工程的展望、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安排与学习方法。这些教学内容安排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全面了解土木工程的类型及其各类工程领域的基本内容和发展情况,初步具备土木工程建设的基本知识;使学生清楚自己所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与进程安排,明确教学要求与努力方向,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理念,为学生今后积极主动地学好本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2.注重对学生工程意识与专业素质的培养 土木工程的综合性、实践性比较强,要求工程技术人员要具有很强的工程意识和专业技能。专业技能有待于日后不断学习与实践训练得到充实,而工程意识的养成非一朝一夕之功,它是集专业知识、技能、经验、甚至是教训的不断积累而逐渐形成的综合素质。在现阶段,学生还没有积累足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主要是使学生建立完整的工程概念并从专业角度理性分析问题的意识。例如:在讨论房屋工程的建设过程时,介绍它包括规划、审批、勘察、设计(建筑、结构和设备)、施工、验收、交付使用等阶段,使学生清楚工程建设的过程是各部门、多工种全面协调合作的过程,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建立统筹整体、协同工作的大局意识。工程意识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学过程中不能照本宣科,而要理论联系实际,灌输实际工程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的思想,使学生对土木工程有一个感性认识,形成一个完整的工程概念,树立专业的思维方式,为工程意识逐渐形成日后的自觉行为打下坚实的基础。 3.适当引入工程美学教育,突出“美学育人”的功能 当今中国理工科高等教育中美学教育缺失现象比较严重,人们一提到土木工程,就认为是“土”和“木”的简单结合,仿佛我们培养的就是“又土又木”的工匠;土木工程冰冷、死板的外表使人们似乎处于钢筋水泥的“丛林”中,缺少艺术气息。其实,土木工程既是物质产品也是艺术品;工程技术的实践过程也是艺术的创作过程,所以,在授课过程中应适当引入工程的美学教育。通过史诗般的土木工程发展史、大量丰富的世界著名建筑典范、千姿百态的桥梁工程、功绩卓越的建筑大师与桥梁专家的不凡人生来激荡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热爱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这些静止的建筑与桥梁工程犹如凝固的音乐,与人文历史相结合,增加工程教育的“文化”内涵,突出“美学育人”的功能,学生从中既领略了工程博大精深的艺术内涵,又树立了实用与审美、技术与艺术结合的工程设计理念。 4.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土木工程概论》课的内容繁杂,涉及面广,图片丰富,叙述性强,如果以课堂灌输的方式教学,不仅教师讲的口干舌燥,而且学生听得枯燥乏味,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关键是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4.1 利用多媒体教学 以多媒体为载体,通过丰富的图片、视频和动画等素材实现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的结合,使学生对土木工程的知识结构、应用领域和发展动态能够有比较清晰的了解和感知。制作与教学内容相符的教学课件,通过大量直观明了的图像配合抽象内容的叙述,并结合参观进行现场教学,如充分利用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如土木工程模型室、材料样品室、施工工艺操作实践教学基地等);或者通过参观校园内的现有建筑及建筑工地现场等进行现场教学,使学生的工程意识得到极大提高。其次,可观看与土木工程有关的DVD录像片,欣赏优雅闻名的悉尼歌剧院、令人惊叹的埃及金字塔、气势恢宏的故宫建筑群、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融合最前沿技术的奥运场馆(鸟巢、水立方)等,这些古今中外优秀的工程范例深深吸引着学生,激励学生为之奋斗,既对学生进行了工程美学教育,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与社会责任感。 4.2 结合问题式教学,使学生养成查阅文献的学习习惯 “填鸭式”的课堂教学使师生间缺少必要的互动与学生的独立思考,况且学时有限,学习知识光靠老师课堂传授是远远不够的,采用问题式教学可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如古代土木工程离我们较远,讲起来比较抽象、乏味,若提问:山西应县木塔为何历经多次大地震仍完好无损?埃及金字塔在历史上有什么作用?古人是怎样开采如此巨型石材的?又如何建造高程如此精确的工程的?这些问题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也可留些问题让学生课后解决,如在“土木工程中的灾害”之“地震”一节中,在讲解地震发生的原因、危害及抗震防震的方针及措施等问题后,联系1906年美国旧金山大地震,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1976年唐山大地震,再让学生回去查阅5.12四川汶川地震的发生原因、强度等级、危害范围、社会影响(包括心理方面)等文献,并思考今后如何防震减灾,作为工程技术人员应肩负起哪些社会责任等。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将课本知识融会贯通,学会汲取前人或他人的知识,提升理性的思维能力;并通过撰写读书报告或总结报告,训练学生写作的能力,为今后书写摘要、论文、报告等文章奠定写作基础,养成遇到问题查阅文献的学习习惯。 5.结语 总之,《土木工程概论》课的内容十分庞杂,而实践性、综合性又强,需要在“大土木”工程要求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引入工程美学教育,通过现场教学和参观等实践环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形成完整的工程脉络,具备初步的专业知识,引导学生顺利迈进专业的大门。 土木概论论文:提高《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质量的实践与探索 摘要:针对高职院校《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内容多、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教材相对落后、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提高《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质量的意见和建议,对改进高职院校《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高职院校;土木工程;概论;教学;探索 《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是土建类各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职业基础课程,在整个课程的设置体系中起着先导和启蒙作用,肩负着把完全不具备专业知识的学生引入到土木工程行业的大门,使学生从综合教育跨入到土木建筑专业教育的重任。通过《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土木工程行业的基本情况,了解土木工程行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树立专业思想,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程理清思路,指明方向。因此,《土木工程概论》课程在整个土建类专业的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主要特点 《土木工程概论》课程主要讲授土木工程的各个层面的知识和内容,较为详尽地介绍了土木工程各个分支学科所涉及的主要内容和知识,其课程的主要特点如下。 1.课程内容范围广泛。《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内容非常广泛,其涉及的教学内容囊括了土木工程专业的所有领域,甚至包括了土木工程专业的许多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1]。由于土木工程概论课程为土木工程专业的引导课程,编写《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材者往往在教材编写时涵盖的内容非常宽广,但知识点的内容却非常浅显,很多内容如基础工程、港口工程、交通工程、建筑材料等在内容的安排上基本上都是点到为止。因此,在《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取舍教材内容,是每位任课教师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2.教学内容以理论实践相结合为主。《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涉及的教学内容虽然浅显,但与工程实际联系又非常密切,教材内容应该以工程案例为切入点,全面展示土木工程的经济技术、建筑风貌和所采用的新型建筑材料,以及土木工程中常见问题的处理方法,从而适度地拓展学生的视野,为学生了解专业、学习专业知识以及确定学习目标和方向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3.教学内容需要不断更新和补充。《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所涉及到的课程内容往往与现有的工程实际紧密相关,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行业的不断壮大,我国的建筑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教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却不能如建筑工程的发展一样快速进行更新,导致很多内容滞后于工程实际。如出现在许多教材中的世界排名第一高楼:台北101大楼,现早已被迪拜的迪拜塔所超越。教材内容的滞后使得学生不能及时了解到建筑界新的发展,极大地阻碍了学生与工程实际的有效接轨,不利于学生的有效成长。因此,如何在教材内容滞后的情况下,要求教师密切关注建筑界的发展动向,灵活地增加新的教学内容和工程案例,是每位承担《土木工程概论》课程任课教师的职责和义务。 二、《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教学现状 1.实践教学环节缺乏。在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在读学生,甚至极个别任课教师都片面地认为:《土木工程概论》课程仅仅是土建工程类专业的入门课程,是一门新生刚刚入学后的专业思想教育课程,其作用仅仅是学生了解到本专业的概况和基本风貌,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和热情。该课程的主要学习目标见下页图1。这种片面的认识导致很多高职院校在教学计划的制定过程中,将《土木工程概论》课程仅作为专业的职业选修课程,课时量极少(大多数院校该课程为32学时,2个学分,个别院校该课程仅仅为24学时,1.5个学分),为了将《土木工程概论》中的众多章节(一般该课程共计15章左右,涵盖了土木工程的各个领域,如土木工程发展史、土木工程材料、基础工程、建筑工程、交通工程、桥梁工程等)都讲完,绝大多数教师以纯理论的授课形式蜻蜓点水般地完成《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枯燥的教学任务,缺少非常必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这和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将土木工程法概论课程作为土建工程类各专业的先行引导课程,以此来提高学生对专业的了解及热爱度的初衷发生了一定的背离,久而久之学生将会慢慢产生一种对专业的排斥心理,这对培养学生有效的学习专业技能课程的兴趣极为不利,甚至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2.教材内容更新较慢。教材对于任何专业任何课程的学生和教师而言都是极为重要的,没有了教材,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很难实现,而教学中优秀的教材是促使学生快速掌握知识并引领学生入门的最佳途径。目前我国《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教材很多,但是大多数教材中不乏许多“十二五”规划教材,内容涉及面极广,但教材内容仅仅涉及专业知识的表面问题,对深层次的专业知识接触甚少,而对于建筑领域中的新工艺、新产品及建筑的前沿学科的介绍普遍偏少,教材内容比较陈旧,不能反映当今社会的土木工程的发展现状,这是因为当今我国的土木建设发展速度极快,无论是高层建筑、大跨度桥梁,还是超长的隧道工程和地下工程的结构形式、施工工艺以及建筑材料的发展速度都是日新月异的,然而教材的更新远远跟不上土木工程学科的发展速度[2],任课教师如何根据时代的发展及时补充教学内容是《土木工程概论》教师面临的主要问题。 3.教学安排不尽合理。(1)课程的重视度不够,教师安排缺乏考虑。许多高职院校对《土木工程概论》课程不够重视,在该课程教师的安排上,往往认为任何教师都可以上,更为严重的是很多高职院校将该课程交给刚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教师负责讲授,由于教材本身的缺陷,再加上青年教师教学经验和工程实战经验都不足,在教学过程中,难以用理论联系实际,这样就会导致教师会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讲授内容,讲授过程找不到章节的相互联系性,导致授课章节相对独立,课程的整体性较弱,使得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课程内容体系的掌握不足很容易造成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良的结果。(2)教学学时不够,考核方式过于简单。通过走访、调研发现,很多高职院校《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授课课时普遍偏少,授课课时最少的院校只有16学时,大多数都在30学时左右。由于《土木工程概论》这门课程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并且部分内容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很难再涉及到,若按专业课程的标准进行讲解,如此少的教学时数,怎能达到教学计划设置本课程的预期教学目标。同时,在走访中了解到,很多高职院校在本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考核方式基本上都过于简单,有的院校通过做作业的形式完成,有的院校因为课程内容过多,采用开卷考试的形式完成,有的院校以期末对本课程的总结完成,有的院校以闭卷记忆性基础知识为考试内容,考试内容并未突出专业的基本特色。众多的考核形式,仅仅限于一些基本的常识,使得考核流于形式,学生经过这样的考核,基本上全部过关,这就给刚刚进入大学校园的学生造成一种错误的认识:学习不学习都能过关,学好学不好都是一样[3],这种错误的认识使得很多大学生缺失了学习热情,得过且过,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这与我们开设本课程对学生所学专业起到启蒙、引导作用的初衷发生背离。 4.教学方法与手段落后。调查表明,大多数高职院校《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缺乏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很多任课教师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以课堂理论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为主,辅以简单的工程案例教学法;课堂上,任课教师陶醉于自己的讲授内容中,讲课讲得口干舌燥,而讲台下的学生却听得耐性全无,睡觉的睡觉,说话的说话,开小差的开小差,玩手机的玩手机;师生之间缺乏应有的互动以及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的时间和动手训练的机会,结果使得教师“一厢情愿”的陶醉于自己卖力的课程讲授中,而学生始终不知所云[1]。此外,教学手段也过于单一,传统板书教学和播放课件的教学手段已难以满足当前《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多元化教学方式的需要,使刚进校的学生学习兴趣急剧降低,始终处在被动的学习状态中,不利于今后专业课程的教学。 三、提高教学质量的思考与建议 1.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高素质的任课教师来保障。由于《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涉及的土木工程领域非常广泛,涉及建筑工程、交通工程、桥梁工程、港口工程、地下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等相关知识,这就要求任课教师不仅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更应当积累一定的工程管理和工程处理的经验以及扎实的专业知识背景。因此,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建立起一支稳定的,老中青相互结合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提高并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同时,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新的施工手段和新型材料不断出现,而教材往往滞后于现代科技很长一段时间,因此,各高职院校应要求任课教师平时注意知识的搜集、积累、整理和总结,及时将现代土木工程领域中的新的知识、新工艺、新材料及时地补充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及时融入到社会中,跟上时代的发展。 2.重视教学方法的创新。《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常常以理论偏多,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对一些极为专业的、抽象的教学内容很难理解甚至不理解。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充分备课,在课堂上用简单、易懂、简明的教学方法使初学的学生能够尽快地消化和理解教学内容。 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任课教师应不断尝试和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如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等一系列教学方法相互融合的多元化教学方法[4],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很多教师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及讨论式,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综合应用,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体验知识的发生过程,还原学生原来的科学思维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5]。其教学方法的应用见下页图2。 3.提倡多元化教学手段的综合应用。采用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为教学手段的授课方式,很难生动地讲授《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因此,各高职院校应提倡任课教师积极探索先进的、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网络、投影等。通过图像、声音、文字、板书等几方面的有机结合,把教学内容立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以弥补采用传统教学手段授课带来的不足。《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另一个重要手段就是任课教师应及时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尽行有效地反馈,可通过作业、答疑、测试,跟学生网上聊天等各种渠道和形式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情况,以及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疑惑,这样任课教师就可以及时引入新的教学手段来保证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另外,在考核方式上,任课教师应不断探索,寻找并不断完善教学评价体系。课程考核是检查任课教师教学效果、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之一,为了有效地提高《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对现行的以期末闭卷考核为主的教学评价体系必须进行改革。探索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如,开卷和闭卷相结合、平时小论文和期末综合论文相结合、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相结合等多种考核方式,逐步形成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能力培养的新的考核评价机制[1]。 四、结束语 《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是土木工程各专业的一门职业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多、涉及面广,这就要求任课教师采用合理的、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出适合当今时代需要的专业技能复合型人才。 土木概论论文:水文与工程地质专业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探索 [摘 要]水文与工程地质在各种土木工程建设选址、勘察及工程运行对环境影响评价中意义重大。土木工程概论具有内容覆盖广、发展变化快的特点,同时存在现有的教材内容滞后、教学方式单调、授课素材收集困难等不足。如何开展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以确保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是亟待探讨的问题。根据水文与工程地质专业与土木工程的关系,从精选教学内容、改进课堂教学模式、穿插专题讲座、知名人物与实验平台介绍、新近土木工程建筑介绍及授课教师优选与培养等方面对土木工程概论的教学进行了探讨,并把探讨结果运用于教学实践。改进后的教学效果表明学生能够全面掌握本课程的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及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并激发了从事土木工程的就业热情。 [关键词]土木工程 教学内容 教学模式 我国土木工程建设有着飞快的进步,房地产产业和住宅的大发展、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网的迅猛兴起,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实力。城市建设中的基坑开挖不仅越来越深,而且开挖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越发敏感;全国30多座城市已建或在建地铁,大冶露天铁矿开采的边坡高度达到800多米,海底隧道、煤矿开采的深度最深达到1000多米。同时,近些年我国工程建设中事故频发,如杭州风情大道地铁基坑倒塌事故、上海莲花河畔景苑7#楼倾倒事故、青岛输油管道爆炸事件。因此,我国对工程建设场地选址及场地内地质条件要求越来越高,水文与工程地质工作是土木工程建设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基础工作。 1998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原来的结构、桥梁、道路、岩土、矿井建设、城镇建设等8个专业合并为土木工程专业,成为一个宽口径的大专业土木工程,具有内涵广泛、支系众多、科目复杂的特点,涵盖领域极为广泛,对学科全貌充分认识与把握,以期培养出的学生“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并有较强的科技运用、推广、转换能力”。[1] [2]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涵盖工业与民用建筑、交通土建、地下工程、岩土工程、市政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及国防工程等广泛领域。[3] [4] [5]通过对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学习,对刚进入大学的水文与工程地质专业学生以后从事土木工程相关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管理等领域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有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一、水文与地质专业对土木工程的重要性 资源开发和基础建设在国民经济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道路桥梁建设、煤矿资源调查等项目开展初期和建设过程中都必须对工程地质自然灾害、水文与工程地质条件、不良地质现象及工程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价和调查。资源开发利用、基础设施建设造成的水文与工程地质条件的恶化,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如采矿导致的地面沉降、人工开挖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尾矿库对地下水的污染、水库蓄水诱发区域性地震,特别是近年来由于经济发展导致的全国大范围的雾霾天气。故此在各类地质环境评价、资源开发利用以及地基基础工程建设等过程中,不仅需要从业人员懂得水文与工程地质专业知识,而且会科学管理各种工程。但从现实情况来看,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普遍不足。 水文与工程地质的毕业生,既有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宽广的专业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技能,可在大型工矿企业、城市、城镇从事给排水、地下水及区域环境评价等方面从事水文地质调查工作,也可在有关部门从事飞机场、港口、海岸带海洋环境、铁路、公路、隧道、水库等土木工程方面的工程地质勘查工作。 二、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特点 (一)涵盖内容全面 本课程包括材料力学和结构概念、建筑工程类型及施工工艺、飞机场工程的选址及建设、地下工程类型及施工工艺、桥梁工程的类型及施工工艺、道路工程的选线及种类、铁路工程、海口工程、给排水工程、海洋工程、土木工程中的灾害等内容,其中不仅涉及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力学、钢筋混凝土结构等力学内容,还涉及规划、施工及监理方面的内容,因此学好这门课程,对于刚跨进高等学校大门的水文与工程地质专业的学生而言,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意义重大。 (二)发展变化快 土木工程虽然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但其领域随相关学科的发展、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需要而不断深化、不断拓展。 (三)应用性广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我国对能源需求越来越大,高层及超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建筑基础形式多以桩基础等深基础为主,这不仅要求水文与工程地质专业毕业生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又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三、土木工程概论课程存在的不足 (一)教材内容的滞后 土木工程建设种类、规模发展日新月异,由于时效性,教材不可能及时反映土木工程的变化,已淘汰的施工工艺技术甚至还有可能在现有的教材中出现。 (二)课堂教学方式不丰富 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涉及的工程种类多、工程性很强。现代多媒体的运用相较于传统的黑板教学而言,能够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在很短的时间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涉及高层建筑、桥梁、隧道等工程的施工工艺的流程、各种施工机械的操作过程,学生如不到工地现场则不能很好地掌握关键施工技术,这就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牢靠。 (三)教学素材收集难 由于土木工程涉及交通、土建、港口、海洋等方面,其覆盖面相当广泛,要收集各种工程的典型性素材有相当的难度。 四、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改革 (一)精选教学内容 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开拓学生土木工程的视野、培养学生土木工程的意识、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动力。因此在讲课时可选择生动宏伟的建设场景和案例,如上海中心基坑施工、广州东塔基坑施工、三峡大坝工程、港珠澳大桥建设及世界各地的海底隧道工程等,以此来让学生建立土木工程的整体和发展思维,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后续课程的兴趣和质量。同时,在教学中将学生带到实际工程现场,进行现场教学,让学生提前接触生产实际,掌握一些现场施工的知识,为他们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坚实基础。 (二)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 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各种如桥梁类型、隧道类型、飞机场形式等可以用静态多媒体直观、形象地展现出来,以此提高学生对工程的直观认识,加深学生的理论知识,以较少的教学时间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土木工程概论内容丰富多彩,为避免课程内容变得枯燥无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应仅仅以静态图片的形式向学生讲解土木工程的有关概念、理论,这样易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课间播放一些隧道施工、深基坑维护施工的教学短片,如人工挖孔桩、港珠澳大桥施工录像、广州东塔的施工动画、管桩打入施工过程、双排桩施工过程、锚杆支护施工过程、越江隧道施工动画、边坡加固施工过程。通过教学录像的播放,让学生掌握各种土木工程的施工方法。 (三)穿插专题讲座 为了让学生了解土木工程的最新发展状况,针对新近的一些深大基坑工程、桥梁工程及土木工程方面的试验平台做专题讲座,如上海莲花河畔景苑7#楼倾倒事故分析、上海中心深基坑支护工程、港珠澳大桥施工、国内外离心机试验、动态空心圆柱剪切试验等。随着城镇化的进展,近年来淮南新建了一批深基坑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在教学过程中,邀请现场技术人员到课堂上来给学生做讲座,如进行过“搅拌桩维护施工”、“地下连续墙施工”、“拉森板桩维护施工”、“地下空间施工”、“打入桩施工”等专题讲座。专题讲座不仅充实了教学内容、开拓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能引导学生从事土木工程的就业方向。 (四)知名人物及实验平台介绍 为增加水文与工程地质专业学生对国内外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认识及针对部分学生今后考研的情况,教师在讲解到各种土木工程时,可穿插些相关的历史人物、当代知名学者及国内的一些重点实验室的介绍。如讲到桥梁工程时,可讲一讲茅以升事迹、卢沟桥事件、国内外知名高校桥梁工程专业的知名学者及同济大学的桥梁结构抗风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讲到地下工程时,可介绍同济大学岩土及地下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离心机试验机、动态空心圆柱剪切仪;讲到铁路工程时,可介绍一下中国首位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同济大学的道路与交通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讲建筑工程时,可说一说建筑大师贝聿铭的杰出成就等;讲到土木工程灾害时,可介绍同济大学的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 (五)新近知名土木工程建筑介绍 国内外的知名建筑发展日新月异,现有的教材很难跟上其发展变化。因此,在讲授土木工程概论时,应介绍国内外最新的土木工程建设进展,以增加本课程的时效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讲土木工程材料时,可穿插装修材料的最新发展状况;讲高层建筑时,可介绍国内正在建设的摩天大厦,如上海中心大厦;讲桥梁工程时,可穿插东海大桥、杭州湾大桥的建设情况;讲高铁建设工程时,可结合京福高铁来讲;讲水利工程时,可以介绍一下我国西南地区正在建设的水电站,如向家坝水电站、白鹤滩水电站以及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等“三江”水电基地。通过讲解一些知名重大工程建设的情况,可以拉近水文与工程地质专业学生与土木工程之间的距离,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 (六)授课教师的优选与培养 土木工程概论涉及现有的各种工程,要求授课教师不仅要具有宽广的知识面,而且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此要选具有丰富科研经历的教师授课本门课程。近年来,由于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和高校教师数量的不足,尤其是有一批青年教师缺乏实践经验,致使土木工程概论的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因此,不仅要求有经验的教师对年轻教师进行传、帮、带,鼓励年轻教师参与相关研究课题中,而且为了掌握土木工程的最新进展,年轻教师要经常参加国内外的相关学术会议,在寒暑假期间,尽量去工地实习、锻炼,掌握现场施工的细节,不断更新土木工程概论的教学内容。 五、结论 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改革可起到几点作用:1.提高学生学习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兴趣、效率,激发了水文与工程地质专业学生将来从事土木工程建设的热情。2.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重要性,加深理解水文工程地质对各类工程的影响,以及各类工程与水文工程地质间的相互作用与关系。3.提高了学生在土木工程建设中,保护水文与工程地质环境的自觉性,能够让学生认识并分析不良水文与工程地质条件,并能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处理措施。 土木概论论文:“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改革刍议 摘要:“土木工程概论”是土木工程及其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先导作用,它对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开拓专业视野和形成创新思维具有积极意义。分析了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四个主要问题:内容宽泛粗浅,缺乏实践性的内容;经典教材匮乏;对任课教师的要求很高;课时过少,考核方式简单。结合课程定位与专业特点,提出了对“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包括增加课时量和实践性,重视教材及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以及提高人文素养与综合素质等,并提出了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 关键词: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教学方法;考核模式 土木工程作为一个专业覆盖面广、行业涉及面宽、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巨大推动作用的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998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原来的桥梁、道路、岩土等专业合并为土木工程,形成了一个宽口径的“大土木”专业,这一调整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宽理论基础、较强适应能力、较广专业视野的土木工程专门人才。在这一大背景下,“土木工程概论”课程应运而生。目前,国内各高校普遍针对土木工程及其相关专业本科生开设了该课程。“土木工程概论”的教学目的是:[1-4]使学生较全面了解土木工程专业所涉及的领域、包含的内容、所获得的成就及未来发展方向;从宏观视角了解土木工程专业的综合性、社会性及其在技术、经济与管理方面的统一性,初步涉及一些基本专业概念;引导学生了解自己对大土木下属众多学科中最感兴趣的方面,建立热爱土木工程专业的感情和对土木工程事业的责任心,为今后积极主动地学好专业课程、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打下基础。 相对于“土力学”或“画法几何”等专业基础课程,“土木工程概论”课程开设历史较短,目前还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被普遍认同和推崇的教学方法。因此,针对该课程展开深入的教学教法研究,对于切实提高课堂效率、改善教学效果无疑都大有裨益。 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土木工程概论”课程在高校一般是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必修课及其他相关专业的选修课,开设时间一般为大一或大二期间。“土木工程概论”范围涵盖本专业全貌,这就要求学生必须站在学科全局的高度,对学科全貌充分认识与把握,以期做到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并有较强的运用和推广能力。[5]“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认识土木工程的专业范畴,初步建立解决问题的工程方法,掌握各类土木建筑工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学习相关的后续课程打好必要的基础,能应用土木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对一些简单的工程实际问题进行定性分析。[6-8]目前“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内容宽泛粗浅,缺乏实践性的内容 作为一门引论性质的课程,它所涵盖的领域极为广泛,其内容涉及到工程材料、建筑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桥梁工程、隧道与地下工程、岩土工程、水利工程、给排水工程、海洋工程、机场工程、项目管理、防灾减灾等,内容庞杂粗浅,课本往往只能点到即止。另外,书本概述性文字偏多,但囿于课时,课堂上大部分时间只能用于理论知识的讲解,缺少实践性的内容作为支撑。土木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所有相关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工程实践。[9]若能将讲授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效果的改善都将产生巨大的帮助。 2.经典教材匮乏 开设土木工程专业的高校很多,相应的《土木工程概论》教材不一而足。事实上,出于各种原因,各高校往往热衷于组织本校师资力量来编纂教材,以满足课程开设需要。笔者认为,这样做虽然可行,但其合理性仍值得商榷。一方面,由于“土木工程概论”是一门内涵丰富、更新迅速、适用广泛的专业基础课,对于上海地区高校适用的《概论》教材,在四川或北京的高校同样适用,各校各自为政式地编著自己“独特的”《概论》教材实非必要,反而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另一方面,当师资力量不足时,教材之间抄袭严重,内容编排几近相同,与其说是自力更生,还不如说是自欺欺人。 3.对任课教师的要求很高 鉴于课程的重要性,教育部曾要求“要配备对土木工程有着深刻认识且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来讲授这门课”。高校的实际情况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往往还承担着更为繁重的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而“概论”课程常常是由经验不丰富的讲师承担。但青年教师通常对自己的研究方向比较熟悉,而对于其他不相关的方向则知之甚少。由于实践不足,在讲述工程实例时就难以做到旁征博引、生动活泼、深入浅出。 4.课时过少,考核方式简单 就笔者的教学经历来看,“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授课学时介于16~24学时之间,也就是说,每次上课(90分钟)都要讲完一章的内容,如建筑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等,由于知识点很多,难度较大,教学效果令人担忧。“概论”的考核方式大多采取开卷考试或提交小论文的形式,急功近利的学生常常只盼着“毕其功于一役”,疏于平时的学习积累,掌握知识的牢固性大打折扣。 二、“土木工程概论”的教学改革 1.增加课时量,增添实践性内容 建议在以后的课程设置中适当增加课时量。在现阶段的教学中,由于课时较少,课程教学质量难以保障。对于关键问题的讲解,应当更为全面而周详地讲述,尽量讲细讲透。例如讲述斜拉桥与梁桥的关系时,应结合“构造特点”“传力路径”“受力特征”“建造材料”等要点来综合讲述,这就需要增加课时量作为前提和保证。 “土木工程概论”的教学内容必须“理论联系实际”,从而培养出实用型人才。一方面,任课教师在授课前可通过网络等渠道收集关于土木工程的最新案例,对其新知识、新技术等进行整理、分析和总结,确保传授的知识与现实世界不脱节。另一方面,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各种土木工程,可适当安排一些现场教学,增加其感性认识,加深其对于土木工程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有利于增加其学习兴趣。 2.重视教材及教师队伍建设 教材是教学观念和方法的反映,教材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教材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教材的内在质量要求教材具有科学性、可读性、知识性、思维性、启发性和教学的适用性。《土木工程概论》教材应当坚持实用性原则,尽量选用内容浅显易懂、条理清晰、图文并茂,且着重以介绍土木工程各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共同特性为重点的教材。笔者建议应由全国性的各大学会组织人手联合编纂教材(每3~5年更新修订一次),然后在高校推广使用。 从教学规律上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学效果与教师素质直接相关。本课程由于涉及工程领域较多,这就要求任课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还要有扎实的专业背景知识和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因此,建立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教学队伍是改善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就目前国内高校实际情况而言,主要有以下两种途径:一是在中青年教师中培养一批专业知识广博、科研实践能力强、教学基本功扎实的专业骨干教师承担本课程的教学任务;二是采取不同学科多位骨干教师共同授课的方式,每位教师讲授自己最擅长的学科方向,共同完成整门课程的教学任务。此外,应鼓励开设课程教法研讨会,各相关学科的教师聚集一堂,共同商讨、探索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对于有条件的高校,还可提倡国际合作交流,尽快了解和吸收国内外土木工程领域的最新成果,以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3.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应逐步推广和不断完善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法,处理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动的关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于认真思考、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可以给予适当的奖励绩点,计入期末总成绩。要重视现代化教学技能,积极探索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图像、声音、文字三者的有机结合,把教学内容立体、有序、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尤其是对于信息量大、难以描述的教学内容和最新研究成果、重大工程介绍等,更应该采用现代信息技术。例如在每一章讲授部分结束后,笔者会给学生播放一段事先精心准备好的土木工程教学视频,并同步进行必要的讲解,如“超级工程”“Discovery”等都为“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4.考核方式改革 考核是检查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为了提高“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教学质量,对现行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势在必行。应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消除传统考核方式的弊端。笔者建议丰富考核内容,采取多种手段和方式对学习效果与成绩进行评价,如考勤、课堂问答、课后作业、读书(考察)报告、课程论文、开卷考试等,这样可以弥补单一、枯燥的考核方式的不足,逐步形成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能力培养的考核评价机制。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推行理论考试和实践考试相结合的方式。 5.人文素养与综合素质的养成 人文素养的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这就是“人文精神”。这其实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的“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均包含其中。人文社会学科包括美学、艺术、社会学、经济、人文历史、文学、哲学等等。[10]这些学科不直接对专业发展提供作用,但对于造就土木工程师的社会与人格素质具有极大的意义,并由此影响着其价值观与相应的思维、行动。人文素养是培养综合型人才的前提和基础,这对于理工科学生的教育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进行人文社会学科的灌输和熏陶,并把这些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计划,从教育内容、教育主体、教育环境和教育方式上把德智体美几方面有机统一起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培养目标。 三、结语 第一,应根据“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特点,编制浅显易懂、条理清晰、图文并茂、与时俱进,且着重以介绍土木工程各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共同特性为重点的教材,同时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学队伍。 第二,增加课时量,增加实践性内容,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处理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动的关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重视现代化教学技能,积极探索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第三,丰富考核内容,采取多种手段和方式对学习效果和成绩进行评价,弥补单一、枯燥的考核方式的不足,逐步形成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能力培养的考核评价机制。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推行理论考试和实践考试相结合的方式。 第四,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进行人文社会学科的灌输和熏陶,从教育内容、教育主体、教育环境和教育方式上把德、智、体、美几方面有机统一起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为其以后的专业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出适合时代需要和科技发展要求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 土木概论论文:职高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探索 摘要土木工程概论是在教育部1998年进行专业目录调整,大土木专业建立后新出现的一门面向入学新生的必修课程,也是一门新兴课程。主要介绍土木工程(专业)内涵、土木工程形式、特点、最新成就、发展方向以及土木工程材料、建造方式等内容,还包括土工程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学习方法。目的是使学生一入学就了解土木工程的广阔领域,感觉到专业成后可以大有作为,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建立对专业的深厚感情,树立投身祖国建设事业的信念。 关键字职高;土木工程;概论教学 为提高职高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授课效果,在总结同行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专业荣誉感、改革教学方法、灌输可持续发展理念、设计职业规划、提高教师执教水平等方面,结合该课程的知识结构特点对授课方法进行了系统探讨。实践表明,相关教学方法的改革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了教学内容, 提高了教学质量。 1注重对学生工程意识与专业素质的培养 土木工程的综合性、实践性比较强,要求工程技术人员要具有很强的工程意识和专业技能。专业技能有待于日后不断学习与实践训练得到充实,而工程意识的养成非一朝一夕之功,它是集专业知识、技能、经验、甚至是教训的不断积累而逐渐形成的综合素质。在现阶段,学生还没有积累足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主要是使学生建立完整的工程概念并从专业角度理性分析问题的意识。如:在讨论房屋工程的建设过程时,介绍它包括规划、审批、勘察、设计(建筑、结构和设备)、施工、验收、交付使用等阶段,使学生清楚工程建设的过程是各部门、多工种全面协调合作的过程,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建立统筹整体、协同工作的大局意识。工程意识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学过程中不能照本宣科,而要理论联系实际,灌输实际工程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的思想,使学生对土木工程有一个感性认识,形成一个完整的工程概念,树立专业的思维方式,为工程意识逐渐形成日后的自觉行为打下坚实的基础。 2根据课程特点采用启发性、典型工程实例引导等教学方式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八个字的意思就是要实行启发式教育,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使学生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保持着主动性,主动地提出问题,主动地思考问题,主动去发现,主动去探索。启发式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所谓教是为了不教,就是要使学生自己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创新的能力。该课程面向刚入学还没有建立工程、专业概念的新生,既要向他(她)们介绍土木工程形式、建造技术、发展等知识,更要传授他(她)们专业的知识体系、学习方法,包括课程学习、设计、实习和实验等环节的注意问题,帮助他们转变思维方式,还要帮助他(他)们树立专业观念、工程意识,通过课程学习让他(她)们热爱上建设事业,热爱上土木工程专业,激发起学好专业的兴趣,使学生在进一步接触专业的其他课程前,充分了解将来可能的工作岗位、工作环境,极大提高学生在本科的学习过程中寻找适合自己的方向,有目的性地学习,提高学习的有效性。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结合课程内容进行专题演讲,可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能力,效果更好。有条件的话课余时间安排若干场有关土木工程各领域发展前沿的讲座,聘请设计或施工企业知名的设计、建造师、和其他专家,让学生与工程领域的专家学者见面,探讨土木工程发展成就、专业技术现状及发展前景等弥补课程教学之不足。 3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土木工程概论》课的内容繁杂,涉及面广,图片丰富,叙述性强,如果以课堂灌输的方式教学,不仅教师讲的口干舌燥,而且学生听得枯燥乏味,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关键是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手段。首先,利用多媒体教学。以多媒体为载体,通过丰富的图片、视频和动画等素材实现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的结合,使学生对土木工程的知识结构、应用领域和发展动态能够有比较清晰的了解和感知。制作与教学内容相符的教学课件,通过大量直观明了的图像配合抽象内容的叙述,并结合参观进行现场教学,如充分利用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或者通过参观校园内的现有建筑及建筑工地现场等进行现场教学,使学生的工程意识得到极大提高。可观看与土木工程有关的DVD录像片,欣赏优雅闻名的悉尼歌剧院、令人惊叹的埃及金字塔、气势恢宏的故宫建筑群、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融合最前沿技术的奥运场馆等,这些古今中外优秀的工程范例深深吸引着学生,激励学生为之奋斗,既对学生进行了工程美学教育,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与社会责任感。其次,结合问题式教学,使学生养成查阅文献的学习习惯。 “填鸭式”的课堂教学使师生间缺少必要的互动与学生的独立思考,况且学时有限,学习知识光靠老师课堂传授是远远不够的,采用问题式教学可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如古代土木工程离我们较远,讲起来比较抽象、乏味,若提问:山西应县木塔为何历经多次大地震仍完好无损?埃及金字塔在历史上有什么作用?古人是怎样开采如此巨型石材的?又如何建造高程如此精确的工程的?这些问题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也可留些问题让学生课后解决,如在“土木工程中的灾害”之“地震”一节中,在讲解地震发生的原因、危害及抗震防震的方针及措施等问题后,联系1906年美国旧金山大地震,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1976年唐山大地震,再让学生回去查阅5.12四川汶川地震的发生原因、强度等级、危害范围、社会影响等文献,并思考今后如何防震减灾,作为工程技术人员应肩负起哪些社会责任等。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将课本知识融会贯通,学会汲取前人或他人的知识,提升理性的思维能力;并通过撰写读书报告或总结报告,训练学生写作的能力,为今后书写摘要、论文、报告等文章奠定写作基础,养成遇到问题查阅文献的学习习惯。 总之,《土木工程概论》课的内容十分庞杂,而实践性、综合性又强,需要在“大土木”工程要求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引入工程美学教育,通过现场教学和参观等实践环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形成完整的工程脉络,具备初步的专业知识,引导学生顺利迈进专业的大门。 土木概论论文:工程管理类专业“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土木工程概论”是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先导作用,同时该课程也是电力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课,是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必要补充。针对该课程内容广泛而不深入、理论多而实践少的特点,结合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学时少、学生基础知识缺乏的问题,立足两专业不同的培养目标,从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考核模式的确定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探讨,提出了提高教学效果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电力工程管理;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 上海电力学院目前共有两个工程管理类专业,即工程管理专业和电力工程管理专业,在两专业的本科教学中均涉及土木工程相关知识的认知性教育,且均以“土木工程概论”这门课程为载体,具有内容宽泛、信息量大的特点。而两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同,在对土木工程认知教育的定位与教学目标上也有所不同。对于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概论”课程安排在大一第二学期,是学生入学以后接触到的第一门土木类专业基础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先导作用,[1]旨在培养学生基本的土木工程素养,使学生对土木工程知识从概念、原理、过程、技术等各环节有初步的认识,[2]从而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尤其土木工程技术类课程肩负着把这些完全外行的学生引入土木工程行业大门,使他们了解并热爱本专业的重要使命。对于电力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概论”课程作为专业类课程安排在大三第一学期,是学生专业知识的必要补充,学生关于电力工程建设中土建工程方面的知识将主要来源于本课程,教学目的旨在使学生了解土木工程的基本知识,具备建筑识图的能力,熟悉建筑构造、建筑结构、建筑施工和建筑材料等关于建筑工程的基本内容,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基础。 鉴于此,本文旨在探索针对两专业的土木工程认知教学模式,力求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提高教学效果,实现学生对土木工程知识的最大认知度。 一、课程的特点 鉴于两专业课程目标的不同定位,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选择了不同的教材。对于工程管理专业侧重于全面介绍土木工程的基本情况,即大土木的知识,包括土木工程材料、建筑工程、基础工程、交通工程、桥梁工程、港口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给排水工程、土木工程施工、建设项目管理等基本知识;[3]而电力工程管理专业在认知教育上侧重于建筑工程的相关知识,包括建筑制图、建筑构造、建筑结构、建筑施工、建筑设备和建筑材料等,[4]针对专业特色还适当补充了电力建筑的知识。 虽然授课内容有较大不同,但是作为概论类课程,两门课程有以下共同特点。 1.课程内容广泛而不深入 对于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范围涵盖本专业土木工程技术类课程全貌以及部分核心的管理类专业课程,涉及本专业许多相关课程的内容,对于电力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范围也基本涵盖了所有主要的建筑工程类课程内容。每一章的内容就是一门课程甚至一门学科,如桥梁工程这一章涉及桥梁学科的内容,而建筑施工这一章涉及了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学两门课程的内容,教材在编著时考虑覆盖的内容广泛而不深入,因此在深度上都是点到为止。[2] 2.课程教学理论多而实践少 课程内容大都介绍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对于某些内容虽然也会列举工程实例,但只是进行理论性地阐述和介绍,没有实践内容或者实践课程来支撑。有些章节虽然也涉及一些具体的专业知识(如电力工程管理专业中的建筑识图知识、建筑构造知识和电力建筑知识等),但没有安排相应的实践课程。 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土木工程类课程中,“土木工程概论”是一门较新的课程,相对于其他已经讲授多年的课程而言,本课程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都不是很成熟,[5]而且无论是教材还是教学研究多数是面向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在针对工程管理专业和电力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教材内容多而学时少 鉴于本课程的特点,教材涵盖内容非常广泛,而课时只有32个,要想在较短的时间里将丰富的专业基础知识传授给学生,是一件较困难的事情。 2.学生缺乏相关基础知识 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大一第二学期即学习本课程,而电力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虽然在大三第一学期才接触本课程,但是前期几乎没有任何先修的相关课程,也就是说,两专业的学生都是在不具备任何专业基础的情况下来学习本门课程,而课程内容多学时少,使得讲课进度较快,学生对部分内容理解困难,进而影响学习兴趣。 三、提高教学效果的措施 1.根据专业特点,对授课内容进行取舍 由于课时较少,没有条件详尽介绍教材各章节的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充分了解教材内容,再根据各专业特点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在尽可能反映课程全貌的基础上,利用有限的课时抓住重点及难点,其他内容则简单带过留给学生自行阅读。[2,6]比如对于工程管理专业,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土木工程材料、建筑工程、基础工程、土木工程施工和建设项目管理等。结合学校电力特色的教育,在特种工程中可以重点介绍火电厂的冷却塔、输变电工程中的输电塔,在水利水电工程中可以重点介绍水电站厂房及各种坝体,而对于交通工程、桥梁工程和港口工程等内容可以简单介绍。对于电力工程管理专业,重点是使学生具备建筑识图的能力,熟悉建筑物的构造和建筑结构特点,熟悉各种建筑材料,尤其是与电力建筑关系较密切的钢材和混凝土等材料,了解建筑施工技术;而建筑设备中应重点讲解建筑电气的知识,其他内容可以简略。现有教材均没有专门介绍电力建筑的章节,教师在教学中还需搜集资料,补充发电厂建筑、输变电建筑和变电站建筑等电力建筑的基本知识。 任课教师应在确定了全部教学内容并确定了章节学时后,再开始准备每堂课的教学内容,并且必须明确每堂课的内容重点和难点,然后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领会这些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教学和案例教学 土木工程和人们的生活相关,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举出很多鲜活的例子,尽管学生尚不具备专业基础知识,但他们已具有一定的生活积累和较高的思维活动能力。教师在讲授具体的专业知识时,可以以学生熟悉的工程建筑为切入点,首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继而结合专业知识进行讲解,这样就容易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接受枯燥的专业知识。比如在讲授地基沉降时,可以将比萨斜塔作为一个重点案例来介绍,通过比萨斜塔的建造过程使学生理解地基沉降的知识,围绕比萨斜塔展开的纠偏大讨论又可以使学生了解很多关于建筑纠偏的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利用丰富的案例,教师还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通过各种各样的启发或暗示来引导学生,通过营造互动的教学环境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在充满乐趣的情景中进行教学,达到既传授知识又提高综合能力的目的。[2,5]如在讲授房屋基本构件梁、板、柱时,可启发学生在教室里观察,根据自己感官认识和课堂讲授内容来理解各种构件的特点及其在建筑物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拓展,介绍更多不同截面形式与材料的基本构件。在介绍建筑结构实例时,可以以学生熟悉的教学楼或图书馆为例,事先拍摄相关图片,由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然后由教师进行点评或给出正确答案。还可以师生互换角色,让学生来讲授有关内容,然后由教师和同学进行讨论,这样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丰富教学手段 目前的“土木工程概论”课程在课堂讲授中主要采用多媒体为主、板书为辅的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所展现的图片和视频,可以弥补实践环节的不足,[6]使学生全方位地了解工程建筑的各方面知识。但是单纯按课件内容来讲,很容易让学生产生视觉疲劳,影响听课效果,因此,除了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入案例和增加师生互动之外,教师还应注意及时更新自身储备的知识,随时搜集身边有用的信息并将其带入到课堂中,增强讲课内容的知识性、趣味性和时效性。比如在讲到超高层建筑时,可以讲在建的上海中心;在讲高速铁路时,可以讲我国高铁建设的历程及其中的一些重要事件。结合这些热点事件去讲,会提高学生听课的兴趣,另外还可以适时引入一些历史典故和人物故事,这都需要教师平时的积累。 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与学生的沟通,注重学生的反馈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学手段。及时了解学生的接受知识的程度,课外通过作业、答疑和小测验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学生聊天、发邮件和发放调查问卷可以全方位了解学生对本门课程的看法和意见,教师通过学生的反馈信息,可以及时引入解决办法,提高教学水平。 本课程课时较少,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除了在授课过程中突出重点、详略得当以外,可以采用布置课程论文和布置课程调研的方法,调动学生在课余时间学习,弥补课时的不足。比如要求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完成一篇与土木工程内容相关的课程论文,教师给出参考题目和科技论文范文,学生可以灵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最终论文成绩与平时成绩相结合,作为总评成绩的一部分。实践证明,这一方法能有效地促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搜集素材完成论文的过程中,拓宽了学生视野,使其学到了一些较为前沿的知识,同时锻炼了学生撰写科技论文的能力。而对于电力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则根据其学习内容安排了课程调研,在学习完建筑构造和建筑结构的知识后,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对一个独立建筑物的构造和结构情况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实践证明,这一方法巩固了课堂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但通过学生反馈也发现,每一调查小组人数(5~6个)偏多,限制了学生积极性的发挥,这在今后教学中可以改进。 4.与工程实践相结合 土木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土木工程的发展过程中,实践经验常先行于理论知识,[7]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安排实践教学是十分必要的。对于实践教学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的组合:播放工程录像,了解工程建设的内容;安排学生参观校内实验室,一方面参观实验室的建筑结构和构成,一方面参观实验室的仪器设备,通过教师的讲解,增强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所学专业的认识,提高学习兴趣;布置课程调研,通过学生自主地观察和实践,了解身边建筑物的构造和组成;安排学生参观已建成的典型工程和有代表性的在建工程,使学生对土木工程知识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5.引入灵活多样的考核模式 由于本课程知识覆盖面大而内容不够深入,如果采用传统的单一理论考试方式,则缺乏灵活性,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给学生带来较大负担,也违背了本门课程的培养目标。采用课程论文的考核方式比较灵活,但无法杜绝学生的抄袭现象,在成绩评价时难以解决公平的问题,还可能导致学生不重视平时学习的现象。 为了准确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考核应包括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平时成绩主要由考勤、课堂表现、作业情况、小测验、课程论文或课程调研成绩组成,目前平时成绩所占比例为30%,有条件时应适当加大平时成绩比例。在平时成绩中,课程论文或课程调研的成绩应至少占到总评成绩的15%。期末成绩可采用开卷或闭卷考试。总之,考核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学生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了学习兴趣,理解了所学内容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目的。 6.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本课程教学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大土木的各个领域和建筑工程的方方面面,每一章的内容就是一门课程甚至是一门学科。因此,本课程的教与学都有一定的难度。[8]要想每一章都讲得非常精彩,最好分别由不同专业方向的老师来讲授,但只有土木学科比较齐全的高校才具备这样的条件。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学团队,建立一支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积极鼓励教师到国内外优秀高等院校进修深造,鼓励教师开展科学研究,从事科技论文的写作,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会议,从事教学改革的探讨,到生产第一线锻炼,拓宽教师视野,提高教师素质。 四、结论 “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涉及内容广泛,教与学都有一定的难度。本文总结了该课程的特点,根据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结合学生的反馈,立足两专业不同的培养目标,从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考核模式的确定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工程管理专业学生顺利进入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基础,为电力工程管理专业学生补充扎实而必要的土木工程知识。 土木概论论文:工程实例教学在“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摘要:“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入门课程。阐述了进行工程实例教学的思路和优点,指出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教学需要, 通过教学设计将典型的工程案例、媒体热点和身边的工程项目补充到课程教学中去, 将工程实例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讲解,做到课堂教学和工程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实践表明,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工程实例教学可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土木工程概论;工程实例教学;课程教学 土木工程是建筑、岩土、地下建筑、桥梁、隧道、道路、铁路、矿山建筑、港口等工程的统称,其内涵为用各种建筑材料修建上述工程时的生产活动和相关工程技术,包括勘测、设计、施工、维修、管理等。[1] 对于刚刚经历高考,跨入大学校门的大多数土木工程专业新生来说,“土木工程”是一个比较陌生的概念。对于土木工程究竟是什么,土木工程专业大学四年到底学什么,学生毕业以后能够干什么似乎知之甚少。而作为土木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入门基础课程——“土木工程概论”的开设,旨在以较少的课时和通俗易懂的方式将土木工程丰富的内容展示给刚入校的土木工程专业新生,让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熟悉土木工程专业的历史进程、土木工程的基本属性、主要内容、大学本科的课程设置、就业前景以及职业规划等内容,以便学生尽快了解并热爱这个行业,培养专业学习的兴趣,树立学习的目标,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由于“土木工程概论”是一门相对较新且内容十分宽泛的课程,各高校在开设这门课程的时候,由于各自的办学历史、专业设置和发展定位不一样,在教学内容取舍、学期安排、课时设置、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选择等方面都会不尽相同,目前也无成熟的参照模式,虽然有关学者已对此做了大量改革探索,但目前仍然不算成熟。[2]吉首大学根据自身特色结合新颁布的《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将课时设置为16,具体是安排到大一第一学期进行授课。本文结合笔者在吉首大学土木工程系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对如何在“土木工程概论”课堂教学中运用工程实例教学法辅助教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相对于土木工程专业其他已经讲授多年的课程而言,“土木工程概论”是一门较新的课程,在拓宽专业范围的特定背景下,这门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课程内容特别多,而学时安排相对比较少,教师在较少的课时里将丰富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大一新生存在一定的难度;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比较单一,通常是以教师课堂全讲授为主,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上课积极性不高;教学过程中无实践教学环节,纯理论的授课方式难以提起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难以保证;教材更新速度不能适应教学实际。土木工程行业发展非常迅速,但是学生所使用教材因为各种原因无法跟上行业的发展,课程的教材建设存在滞后问题。[3] 二、工程实例教学法 1.工程实例教学的思路 工程实例教学是指根据教学需要,通过教学设计,挖掘教材内涵,将新闻中和身边的有关土木工程的新鲜事物、前沿知识、工程案例(成功的、失败的、令人鼓舞的、令人震撼的)补充到课程教学中去,充分发挥任课老师的主观能动性,将工程实例所涉及的课本相关章节的专业知识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讲解,使学生在听工程实例讲解的同时,深刻理解该案例所涉及的专业知识点。 2.工程实例教学的优点 工程实例教学法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能很好地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密切结合当前典型的工程案例、媒体热点和身边的工程项目,做到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有机结合,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克服课堂内容多而学时少、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教材建设滞后、更新速度慢、信息量不足等缺点。生动形象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工程实例教育,使学生从心灵深处接受现代工程的熏陶,开拓学习视野,活跃工程思维,激活学习动力,确定人生奋斗方向。[4] 三、工程实例教学的具体应用 1.列举典型工程案例 (1)超高层建筑。在讲解超高层建筑的时候,可列举2010年建成的当前世界第一高楼——迪拜哈利法塔,说明高层建筑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比如设计上着重解决侧向受力和竖向受力问题,侧向重点在于抗侧力体系的选择,抗风设计和抗震设计,而竖向重点解决竖向压缩、徐变收缩等竖向变形问题。另外在施工中要考虑将高强混凝土一次泵送到600多米高的问题等等。 (2)钢结构。在讲解钢结构的优缺点时,可结合美国的世界贸易大厦案例来进行说明,先重点介绍其所采用的材料和结构形式,说明钢结构适用于建造高层建筑结构,然后播放一段世贸大厦在911恐怖袭击中轰然倒塌的视频,并分析其倒塌的原因来说明钢结构的致命缺点是其抗火性能差。 (3)桥梁。在讲解桥梁抗风设计的时,可给学生介绍桥梁典型的风载破坏案例,例如最具代表性是位于美国华盛顿州塔科马海峡大桥,该桥于1940年7月1日通车,而就在四个月后戏剧性地被微风摧毁。通过给学生播放该桥被微风摧毁的视频,复原当时的场景,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桥梁抗风设计的重要性。 2.结合身边工程项目 在进行“土木工程概论”授课的时候,可充分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及工程项目对学生进行现场教学,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观校内和当地比较具有代表性的项目,来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讲解混凝土结构建筑时,笔者引导学生到学校主教学楼、图书馆、食堂以及附近的高层住宅等参观,让学生加深对框架、框架剪力墙和剪力墙等建筑结构形式的认识,并现场观察梁、柱、板、墙等重要受力构件,熟悉每一类构件的作用、形状、尺寸、布置以及受力变形特点,并理解力在构件中的传递过程。而在讲解不同结构形式的桥梁的时候,笔者组织学生到附近的矮寨特大悬索桥、鸬鹚湾刚架桥、大庸桥、观音桥等典型的悬索、斜拉、拱桥、刚架桥等进行现场参观教学,让学生理解不同结构形式桥梁的组成、受力特点以及相互间的区别。通过现场教学拉近了土木工程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认识到每天的生活都与土木工程息息相关,也会让学生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当中更加留意身边的工程案例。 3.联系当前媒体热点 (1)上海楼脆脆。在介绍基础工程这一章节桩基特点时,笔者给学生重点介绍了当前媒体特别关注的“上海楼脆脆”。2009年6月27日,上海一栋刚竣工还未交付使用的高楼,由于不正确的两次堆土施工导致房屋桩基础在侧向挤压力作用下断裂,从而导致楼房整体倒覆。通过此案例说明桩基主要用来承受轴向压力作用,而在侧向力作用下,桩基极容易破坏。 (2)芦山楼坚强。在讲到防灾减灾这一章节内容时,笔者给学生介绍了被媒体誉为“楼坚强”的芦山县人民医院。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距离震中10余公里的芦山县城,当时地震烈度等级介于八九度之间,设计烈度为七度的芦山县人民医院新门诊综合楼却几乎毫发未伤。究其原因,是大楼地基与地面建筑之间采用了83根橡胶支座,形成良好的隔震,从而阻止地震作用向上传递。此案例说明了隔震能有效减弱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从而达到减小地震对房屋结构破坏作用的目的。 (3)三亚楼歪歪。在讲解地基不均匀沉降的时候,则可以以三亚市中级人民法院为例。该法院办公楼建于1996年,主楼共12层,在投入使用13年后,三亚中院启动了装修、改造计划。而在办公楼改造、装饰过程中,由于加装了过重的钢结构和使用了过多的大理石等装饰材料,大楼楼体严重超负荷,使得大楼原有的地基无法承受新增的压力,导致大楼主体出现倾斜,成为危房。 (4)武汉桥坚强。在介绍桥梁施工时,笔者列举了武汉长江大桥,该桥竣工于1957年10月,大桥修起后经历了70多次撞击仍无恙,最大一次撞击发生在2011年6月6日,一艘万吨级油轮撞上7号桥墩,撞击后,大桥桥墩除有擦痕外,没有其他问题。该桥之所以如此坚固,是因为在修建过程中采用了当时世界领先的“栽牙齿”工艺。通过这个案例,有效地说明了施工工艺对桥梁的安全和可靠是否能达到设计要求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结论 “土木工程概论”是土木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入门课程,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熟悉土木工程所涉及领域的内容和发展情况,以便学生尽快了解并热爱这个专业,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习的目标,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工程实例教学是指根据教学需要,通过教学设计将典型的工程案例、媒体热点和身边的工程项目补充到课程教学中去,充分发挥任课老师的主观能动性,将工程实例所涉及的课本相关知识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讲解,使学生在听工程实例讲解的同时深刻理解该案例所涉及的专业知识点。它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有效克服传统教学的不足,做到课堂教学和工程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实践表明,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工程实例教学可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土木概论论文:概论基坑土方开挖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 摘要:加强基坑土方开挖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作者结合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对基坑土方开挖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深基坑;土方开挖;施工技术 1工程概况 某建筑工程楼高9层,地下室设有2层,基础采用高强度预应力管桩,主体采用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地下室开挖深度在10.4~8.4m。 2深基坑施工技术 2.1施工顺序 根据目前现场的施工条件,结合现场和地质环境情况,拟定以下施工顺序:坡顶排水沟施工降水井施工土方开挖土锚施工喷射混凝土施工土方开挖至坑底竣工验收场地移交。 2.2土方开挖原则与施工 根据设计图纸及场地地质条件,本基坑拟分4~5层开挖,每层开挖深度不超过2m,开挖过程严格遵守“先撑后挖,严禁超挖”的坑槽挖土原则,同时根据基坑监测数据,调整开挖深度及开挖范围,做到信息化施工;在土方开挖前,认真熟悉预应力管桩的施工资料,对桩顶未送至设计标高的工程桩的桩位在土方未开挖前做好标识,避免工程桩在土方开挖中被挖掘机碰伤。 2.2.1开挖机械选择 第二层土方开挖中管桩较稀时和第一层土方开挖时选用进口型履带式1m3反铲挖机;第二层土方开挖中管桩较密时和第三层土方开挖时选用进口型履带式0.7m3反铲挖机,以免碰坏工程桩。 2.2.2开挖路线及车辆行驶路线 基坑开挖以机械开挖为主,人工修理边坡和清理坑底为辅,自卸汽车运土、弃土。开挖由南到北,由西到东,分区开挖,每个开挖区安排两个作业面,其中一个为沿基坑围护四周开挖6m宽边槽的开挖作业面,以满足喷锚施工工作面的要求;另一个作业面为基坑大面积土开挖。 开挖方法为反向逆向循环渐进的施工方法,车辆从主入口进场后直接由坡道下至基坑,装土后直接由坡道驶出基坑。基坑坡道采用双车道,坡面填碎碴以防陷车。坡道处管桩需提前截桩,以保护管桩。开挖施工中沿基坑周边设置渗水、积水坑,用潜水泵抽水、排水,且利用流水段开挖层次高差作为降水、排水措施。 基坑开挖前先放基坑开挖边线及每层开挖的坡底线,基坑开挖中,随基坑开挖进程逐个放出每个承台挖土边线和挖土标高,以及时控制机械挖土和人工清土。 2.2.3土方开挖施工 (1)基坑开挖层次标高。第一层开挖至设计标高-1.50,开挖深度在1.2~3.0m;第二层开挖至设计标高-3.50,开挖深度2m;第三层开挖至设计标高-5.50,开挖深度2m;第四层开挖至设计标高-7.50,开挖深度2m;第五层开挖至设计标高-9.50,开挖深度2m。 (2)开挖顺序自南往北推进,东西两侧向中间集中推进,机械运行路线为反向逆行接力式循序渐进的开挖,开挖型式采用沟端开挖、单沟侧面开挖和挖宽沟相结合的形式,汽车为单侧向装土。 (3)汽车场内层次间上、下交通运行拟采用斜坡道直接下坑底的平面开挖运行,坡道净宽8m,i=1∶6。 (4)在开挖过程中应预先挖出一些临时集水坑,将基坑内的水导入集水坑中,通过水泵将坑内的水抽至地面上的集水坑,再通过城市污水管排走。 2.2.4土方开挖施工要点 (1)土方开挖必须严格按照本方案设定的顺序进行分段分层开挖,严格做到开挖一层,支护一层;上层未支护完、混凝土未达到设计强度的100%,不得开挖下一层,同时不得在大雨天开挖施工。 (2)机械开挖应留300mm的土层用于人工清底、修坡、找平,以保证基底标高和边坡坡度正确、平整,避免超挖和土层遭受扰动。 (3)土方开挖前必须先放边坡线,土方开挖中必须随开挖进度放出各承台的开挖边线及各承台的开挖标高,以便及时控制开挖深度及边线,避免超挖或开挖不足,以避免夯填土或大量的人工挖土和大量的人工运土。 (4)坑底人工的清土、基坑边角部位和桩边机械开挖不到之处的土方应配备足够的人工及时清运至挖机作业半径范围内,及时通过挖机将土方挖走,以免误工误时。 (5)基坑开挖尤其是最底一层开挖中必须特别小心,避免挖斗碰撞基桩;在各层开挖中均应避免挖机直接碾压桩头,若挖机无法避开密集的桩头时,需先截掉部分桩头。 2.3坡顶排水沟及防护栏施工 (1)坡顶排水沟施工。据设计图纸中提供的数据,每10m及各个剖面的转点测放出剖面坡顶排水沟中心轴线的平面位置(坡顶线往外0.65m处为排水沟中心位置),打竹片桩做记号,再用水准仪测出该点的高程,结合设计图纸中提供的高程及尺寸计算出该点的开挖深度及宽度,用挖掘机进行开挖施工,人工配合基底及坡顶整平。排水沟采用12墙机砖砌筑,沟底用M10砂浆抹平。排水沟高度及宽度按设计图纸中尺寸(300×300mm)进行砌筑施工。排水沟按0.3%的坡度从中间向两边排水,在四个角点位置各设置一组沉淀池对坡顶的地表水、外界流水及基坑内抽出的积水进行三级沉淀处理后再排入市政管道网。 (2)防护栏施工。防护栏采用Φ48壁厚3mm的钢管组装而成。栏杆立柱采用钢管立柱,每4m设置1根,埋深1m,露出地面高度为2m;栏杆横向利用钢扣件固定钢管,每0.5m设置一道。防护栏杆设置在排水沟与坡顶边线中间,即坡顶边线往水沟方向0.5m。 3质量控制 在基坑开挖之前,对相关已有工程项目的调查研究发现,已往施工的类似深基坑工程中基坑坡顶水平位移存在不足与缺陷所占的比例最高,为72.50%。究其原因,主要是地面超载、基坑降排水不当造成的,与土方开挖顺序不合理、开挖速度过快及支撑混凝土养护时间不足也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结合本工程的实际,在基坑开挖期间对不同的工序采取对应的施工预防措施。 (1)根据施工场地周围建筑物和地下管线、现行技术标准、地质资料做好深基坑施工方案和施工操作规程,通过技术交底,使施工人员认识到:深基坑开挖支撑施工是整个基坑施工中的关键工序;基坑开挖应严格按照“时空效应”理论,采用分区、分层、分段挖土,并遵循“开槽支撑、随挖随撑、分层开挖、严禁超挖”的原则,沿支撑横向按规定长度逐段开挖,随挖随撑,并及时加设支撑轴力。 (2)采用拉槽开挖时,必须留护壁土;每层拉槽高度不超过3m,护壁土顶部支撑紧跟拉槽工作面。 (3)因基坑开挖面以上为粉质粘土和淤泥质粘土,在基坑开挖前15d及开挖过程中对基坑内进行轻型井点疏干降水,疏干粘土层中的潜水或上部滞水,达到地基加固目的,以提高土体的抗剪强度,便于基坑抽槽开挖时倒运土方车辆行走。 (4)在基坑开挖过程中,要紧跟支撑的进展,对围护结构变形和地层移动进行监测,根据监测资料及维护结构变形警标,及时采取措施改进,控制变形。 (5)开挖至坑底时,应避免人为及自然因素对坑底土体造成扰动,减少坑底土的暴露时间,及时在坑底形成“水平支撑”,避免发生支护桩“踢脚”及坑底土体隆起等现象,确保基坑的整体稳定。 4结束语 本工程自开挖至开挖结束,全过程基坑无论是当日变形量还是累计变形量均稳定受控。项目从开始就十分重视土方开挖和地下水问题,项目部事前做好了应急预案,应对复杂的问题,由于各项措施有效,技术保障到位,基坑施工基本取得成功。 土木概论论文:概论土木工程结构减震控制方法 摘 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土木工程结构减震控制方法, 详细阐述了4 种方法的原理与应用研究概况, 介绍了结构控制Benchmark 问题, 最后对今后的发展趋势做了展望,以供工程人员参考。 关键词: 土木工程;结构减震控制;发展趋势 1被动控制 被动控制不需要提供外部能量, 而通过减震、隔震装置来消耗振动能量, 同时阻止振动在结构中的传播, 它具有构造简单、造价低、易于维护且无需外界能源支持等优点而被 广泛应用。被动控制主要包括基础隔震、耗能减震和调谐减震。 1. 1基础隔震 “基础隔震”是在建筑物与基础之间设置一层具有足够可靠度的“隔震层”(也称“隔震系统”), 以控制地面运动向上部结构的传递。它包括上部结构、隔震装置和下部结构三部分, 如图1。基础隔震装置主要有橡胶垫和滑动支座。 1.1.1基本原理 由结构力学可知, 延长结构的周期, 给于适当阻尼会使结构的加速度反应大大减弱, 而隔震层确实能够延长结构的水平自振周期, 本身又有一定的阻尼。同时, 结构的大位移主要由结构底部与地基之间的隔震系统提供, 而不是由结构自身的相对位移承担, 从而也就减小了上部结构的地震位移反应。因而通过“隔震层”使建筑物与地基隔开, 可以延长建筑物的水平自振周期, 使地震各种破坏力对上部建筑无直接拉力, 减小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 图1结构隔震体系的组成 1.1.2适用场地及结构 隔震建筑所在场地应属于抗震有利地段或是采取抗震措施的不利地段。隔震建筑适合于比较稳定的地基, 土质越硬, 隔震效果越好。地震波穿过地基土到达结构基础, 如果土质非常软, 地震波中的高频成分被滤掉, 地基土产生长周期运动, 延长刚性结构的周期将放大而不是减小结构的地震反应。对于可能产生液化的土层, 应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基础隔震”只能用于抗震, 不能用于抵御风振。 1.1.3结构计算方法 隔震建筑计算包括上部结构计算、基础计算和隔震层变形计算。隔震层的计算要根据当地的地震波情况进行。在保证大震时隔震层安全的前提下, 隔震使上部结构的地震作用比不隔震时有所降低, 确认与降低后的地震作用相应的不隔震时的地震烈度及隔震后地震作用进行上部结构设计计算。上部结构和基础对自重、风荷载、积雪荷载等的验算, 采用与非隔震相同的方法进行。因为目前的隔震支座只具有隔离水平地震的功能, 对垂直地震没有隔震效果。 1. 2吸振减震 吸振减震技术是在主体结构中附加子结构, 使结构的振动发生转移, 即使结构的振动能量在原结构和子结构之间重新分配, 从而达到减小结构振动的目的。常见的吸振减震装置有调频质量阻尼器( TMD) 、调频液体阻尼系统( TLD) 、调频液柱式阻尼系统( TLCK ) 、质量泵和液压—质量控制系统( HMS) 等。类似地, 楼层加层减震技术是运用结构被动调谐质量减震的基本原理, 在已有楼房上加层, 达到提高已有楼房耐震性能的一种技术方法。 1.3耗能减震 耗能减震技术是把结构物中的某些构件( 如支撑、剪力墙等) 设计成耗能部件或在结构物的某些部位( 节点或连接处) 设置阻尼器, 在小荷载作用下, 耗能杆件和阻尼能处于弹性状态, 在强烈地震作用下, 耗能装置首先进入非弹性状态,大量消耗输入结构的能量, 使主体结构避免进入明显的非弹性状态, 从而保护主体结构不受破坏。 按照耗能装置的不同, 耗能减震体系可分为两类: 耗能构件减震体系和阻尼器耗能减震体系。前者包括各种耗能支撑( 如方框耗能支撑、圆形耗能支撑、K 形偏心耗能支撑等) 和耗能剪力墙( 如横缝剪力墙、竖缝剪力墙、周边缝剪力墙和阻尼器剪力墙等) 。后者包括摩擦阻尼器、弹塑性耗能器( 软钢耗能器、铅挤压阻尼器、记忆合金耗能器等) 、粘弹性阻尼器、粘滞阻尼器等。耗能减震技术吸收了传统的延性结构的设计思想, 同时又克服了延性构件损坏后难以修复的缺点, 具有性能稳定、技术条件简单、适用范围广、经济可靠等优点, 已在新建工程、建筑抗震加固及震后修复工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耗能减震体系适用于高层建筑、超高层建筑和高耸构筑物, 对抗震和抗风都有效, 而且性能可靠, 但装设数量少时作用不大,数量多时造价显著增加。 2主动控制 结构主动控制是利用外部能源, 在结构受激励振动过程中, 对结构施加控制力或改变结构的动力特性, 从而迅速地减小结构的振动反应。主动控制系统主要包括传感器、控制器和作动器3 个组成部分。 目前有关主动控制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主动控制算法和主动控制装置研究两部分。主动控制装置主要有主动质量阻尼系( AMD) 、主动拉索系统( ATS ) 、主动支撑系统( ABS) 、主动空气动力挡风板控制系统( ADA) 和气体脉冲发生器控制系统( PC) 等。主动控制算法是主动控制的基础, 它的目标是使主动控制系统在满足其状态方程和各种约束条件下, 选择合适的增益矩阵, 寻找最优的控制参数, 使系统达到较优的性能指标, 实现对结构的最优控制。目前, 它的研究基本上是以理论分析、数据模拟分析为主, 且已取得较大的成就, 但主动控制技术尚未成熟。从目前已有的研究来看, 其可行性还受到一些条件的制约: 2.1 主动控制系统在地震中运作问题。日本采用AMD 和HMD 的高层建筑, 在风振和环境振动时主动控制系统运作正常, 取得很好的控制效果。但在大地震时, 很大部分的主动控制系统因故未能运作。 2.2 时滞问题。主动控制系统在工作时由于信号处理、运算、电液伺服作动自动作等都需要一定的时间, 因此时间滞后问题是不可避免的。时滞对控制系统的性能有很大影响,它使系统稳定性变差, 控制效率降低, 甚至可能产生负效应。目前, 可以通过补偿的方法来修正时滞。 2.3 能量问题。主动控制系统的运作需要依靠外部能源的输入, 如何在地震中保证有可靠的能源, 需要特别注意。 2.4 设备维护问题。作为生命线工程的大跨度桥梁的使用寿命最少为几十年, 甚至上百年, 相应的主动控制系统也需要在这么长的时间内保持使用功能完备, 如何能保证系统的完善, 特别是作为核心构件的计算机的有效性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3半主动控制 半主动结构控制参数控制, 它是依赖于结构的振动反应或动荷载的信息实时改变结构的参数来减小结构的反应。它更易于实施, 并且它的控制系统更为可靠。半主动结构控制的控制效果优于被动控制, 略逊于主动控制。半主动控制不需要外界能量输入, 因而是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抗震控制方法。刘季研制了变刚度半主动控制系统并成功地完成了振动台试验,是我国第一个半主动振动试验。刘文锋对变结构控制系统进行了研究。这种措施的实质是瞬时地改变结构的动力特性, 使之能够主动地适应外荷载的变化。 4混合控制 混合控制就是结构中简单地联合施加主动控制和被动控制, 以减少结构在外界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 提高结构的抗震、抗风能力。例如, 底层大空间高层建筑结构的质量比柔性底层的多层建筑的质量大得多。因而, 其底层和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就很大, 必须控制。HDS 这种被动控制系统能够有效地减少底层地震反应, 但它对上部结构的控制效果相对较差; 而安装在结构顶端的AMD 主动控制系统又有显著的控制效果, 但它需要较大的控制力和相应设备, 却又较难实现。祁凯提出了采用混合控制系统HDS- AMD 控制该类建筑地震反应的控制方法。该控制系统包括两部分, 即安装在底层的HDS 被动控制和安装在顶层的AMD 主动控制系统。 5结论 目前, 被动控制的研究较热, 这其中基础隔震的技术已相对成熟, 主要用于桥梁及以剪切变形为主的刚性结构上。上部结构的耗能减震技术发展也较快。随着研究工作的进展, 相信在该项技术的应用上会有较大进展。结构的主动控制以及以参数控制为标志的第二代结构振动控制——半主动控制和智能控制, 至少目前还很难在我国大量应用。这里既有技术的原因, 也有经济的原因。所以我国目前仍应以研究、推广和应用被动控制技术为主。 土木概论论文:概论土木工程中的绿色施工及可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发展,土木工程项目越来越多,土木工程和我们人类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涉及范围很广,比如城市各类建筑、市政道路交通、桥梁建设等等。但是,在这些工程建设为人们带来便利的时候也同时消耗了大量能源。面对日益严重的能源危机,当前世界各国都在倡导绿色环保理念,近年来,我国也致力于推行土木工程绿色施工管理,以促进我国土木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土木工程;绿色施工;管理;措施;可持续发展 土木工程绿色施工是一个比较系统性的工程,涉及多种领域,我国的绿色施工相对较晚一些,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在管理过程中暴露出来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本文中对绿色施工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以实现我国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1.土木工程中绿色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 绿色施工在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企业只注重“面”上的绿色建筑,降低施工噪音,减少施工扰民,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等,对绿色施工的理解不全面、不完整,对绿色施工技术也是被动接受,仍以传统的思维模式和规范的施工方式进行施工,不能系统地运用适当的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式进行“绿色施工”全过程管理,更不用说企业把绿色施工能做为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方向。具体问题有: 1.1相关制度实施细则不够具体,可操作性需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相关制度在执行时尚有空白之处。个别建设项目审批部门在审批建设项目时,只考虑局部利益、只重视短期经济效益,而忽略了或轻视了长期的环境效益,以牺牲当地环境为代价,而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 1.2环境保护意识的缺乏与淡薄。一方面全民环境保护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以城市垃圾处理为例,多数人已能做到垃圾收集、处理,简单地进行“可回收”与“不可回收”分类,但对再细化的分类处置知之甚少,甚至很多环卫工人也不清楚。另一方面包括施工管理人员及施工一线劳务人员在内的从业人员环保意识、绿色施工理念的缺乏,会导致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出现急功近利破坏环境的行为。而更严重的是人们破坏了环境后,还往往意识不到自己对环境造成的伤害。 1.3部分施工企业对绿色施工不够重视。一方面个别施工企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将环保成本“外化”,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自己项目的利润最大化。另一方面部分施工企业管理水平、技术水平有限,制约了其绿色施工的开展。 2.推行绿色施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1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是推进绿色施工的基础。目前,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尚未形成与现代工业科技社会相适应的新环境观,对绿色施工的认识仍然不足。只有通过各种宣传途径,提高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营造全社会环保氛围,才能提高全社会的绿色施工意识。对参与工程建设各方进行强化教育,使其正确全面理解绿色施工,充分认识绿色施工的重要性,让企业能在绿色施工中受益并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从而促使其在施工过程中注重采用绿色施工工艺。同时加强对建筑一线员工的教育与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让建筑施工的一线人员,认识到追求企业的利润最大化不能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使他们自觉地、积极地参与到绿色施工的实施过程中来。 2.2建立健全科学的、系统的绿色施工相关法规。在人们的思想意识尚未达到理性的自觉时,需要靠政府部门制定切合实际的法规的引导。制定有前瞻性的市场规则和法规体系,形成一个自上而下强大推动力,才能激发自下而上的积极呼应。继续加强对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绿色施工等方面的法律、技术标准及规范的要求,并不断随着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进行更新。 2.3加强行政管理部门对绿色施工的管理,是推进绿色施工的保障。完善建筑项目审批制度,以项目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作综合、科学的评判,保证建筑项目的科学性、长期性。可在招标文件中明确承包商应在投标书中说明的有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并在工程承包合同中予以覆盖;可提出承包商应通过ISO14001环保认证的要求。加强行政监管体系、健全绿色施工技术的标准支撑体系、制定绿色施工评估体系,引导建筑业转向绿色可持续发展。在工程质量验收或文明工地评优时增加或突出绿色施工技术的验收或考评。还可建立绿色施工责任制、施工单位的社会承诺保证机制、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监督的制约机制。 2.4加强财政税收等经济杠杆作用是推进绿色施工的重要手段。有效的经济体制,是促进绿色施工的有效手段。一方面通过收费遏制或减少建筑业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通过税收调节,政策扶持,鼓励绿色施工技术及方法的研究及运用。对那些有力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新建或改建建筑物的公司,给予减税、奖励或使其得到更多的建设项目等优惠措施。另外,也可以选择补贴、预付金返、排污权交易等方式。 3.土木工程绿色施工管理的具体措施 3.1节约资源 建设项目通常要使用大量的材料、能源和水资源。减少资源的消耗,节约能源,提高效益,保护水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观点。施工中资源(能源)的节约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①水资源的节约利用。通过监测水资源的使用,安装小流量的设备和器具,在可能的场所重新利用雨水或施工废水等措施来减少施工期间的用水量,降低用水费。 ②节约电能。通过监测利用率,安装节能灯具和设备、利用声光传感器控制照明灯具,采用节电型施工机械,合理安排施工时间等降低用电量,节约电能。 ③减少材料的损耗。通过更仔细的采购,合理的现场保管,减少材料的搬运次数,减少包装,完善操作工艺,增加摊销材料的周转次数等降低材料在使用中的消耗,提高材料的使用效率。 ④可回收资源的利用。可回收资源的利用是节约资源的主要手段,也是当前应加强的方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使用可再生的或含有可再生成分的产品和材料,这有助于将可回收部分从废弃物中分离出来,同时减少了原始材料的使用,即减少了自然资源的消耗;二是加大资源和材料的回收利用、循环利用,如在施工现场建立废物回收系统,再回收或重复利用在拆除时得到的材料,这可减少施工中材料的消耗量或通过销售来增加企业的收入,也可降低企业运输或填埋垃圾的费用。 3.2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环境品质 工程施工中产生的大量灰尘、噪音、有毒有害气体、废物等会对环境品质造成严重的影响,也将有损于现场工作人员、使用者以及公众的健康。因此,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环境品质也是绿色施工的基本原则。常用的提高施工场地空气品质的绿色施工技术措施可能有:①制定有关保护室内外空气品质的施工管理计划。②使用低挥发性的材料或产品。③安装局部临时排风或局部净化和过滤设备。④进行必要的绿化,经常洒水清扫,防止建筑垃圾堆积在建筑物内,贮存好可能造成污染的材料。⑤采用更安全、健康的建筑机械或生产方式,如使用商品混凝土、砂浆代替现场混凝土搅拌,可大幅度地消除粉尘污染。⑥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尽量减少一些建筑材料,如地毯、顶棚饰面等对污染物的吸收。 3.3减少场地干扰、尊重当地环境 施工中减少场地干扰、尊重基地环境对于保护生态环境,维持地方文脉具有重要的意义。业主、设计单位和承包商应当识别场地内现有的自然、文化和构筑物特征,并通过合理的设计、施工和管理工作将这些特征保存下来,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场地内哪些区域将被保护、哪些植物将被保护,并明确保护的方法。②怎样在满足施工、设计和经济方面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清理和扰动的区域面积,尽量减少临时设施和施工用管线。③场地内哪些区域将被用作仓储和临时设施建设,如何合理安排承包商、分包商及各工种对施工场地的使用,减少材料和设备的搬动。④废物将如何处理和消毁,如有废物填埋,应分析其对场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4..结语 绿色施工已成为土木工程建设最为关注的焦点,虽然我中对绿色施工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但真正落实绿色施工的企业寥寥无几,施工现场的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建筑垃圾等让人瞩目惊心。绿色施工严重存在着动员不够、管理不够、监管不够等问题,亟待进一步完善和加强绿色施工管理。 土木概论论文:浅谈有关于土木工程的概论 【摘 要】土木工程是个庞大的学科,但最主要的是建筑,建筑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国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长期的发展历程。整个世界每天都在改变,而建筑也随科学的进步而发展。力学的发现,材料的更新,不断有更多的科学技术引入建筑中。以前只求一间有瓦盖顶的房屋,现在追求舒适,不同的思想,不同的科学,推动了土木工程的发展,使其更加完美。 【关键词】土木工程;建筑;力学;材料。 引言 土木工程这门学科是极其古老的,在人类有了自己的文明之时就已经有了这一方面的知识,它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其中土木工程的三要素有“材料、施工、理论”,在这三要素之间的相互促进与渗透,我们的土木工程才能发展到今天这种地步,而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材料。但是时到今日,土木工程的理论仍有很多地方不是很完善,理论与实际也有格格不入的地方,需要通过我们的努力,是土木工程的技术水平更上一层。 1.对土木工程历史、现状的认识 古代土木工程的时间跨度大致从旧石器时代到17世纪中叶。在这一时期修建各种设施主要依靠经验,没有什么设计理论。所用工具也很简单,只有斧、锤、刀、铲和石夯等手工工具。随着后期的发展,在房屋建筑、桥梁工程、水利工程、高塔工程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一些文明古国的不少传世杰作,至今巍然屹立。 近代土木工程的时间跨度从17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前后约300年时间。在此期间,建筑材料从以天然材料为主转向以人造材料为主,建造理论也从主要以总结长期建造经验向重视科学兼顾经验转变。建造技术方面,一些性能优异的大型机械伴随着各种极为有效的施工方法的出现,使得人们开始能建造结构复杂或所处环境恶劣的土木工程。1687年牛顿总结出力学三大定律,为土木工程奠定了力学分析的基础。随后,在材料力学、弹性力学、和材料强度理论的基础上,土木工程的结构设计有了比较系统的理论指导。 现代土木工程起始于20世纪中叶,发展至今,土木工程在建筑材料、结构理论和建造技术方面都取得了极其巨大的进步。建筑材料方面,高强度混凝土、高强低合金钢、高分子材料、钢化玻璃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建筑上。结构理论方面,利用电子计算机强大的运算和绘图能力,力学分析和计算的结果更加符合结果的实际情况,使得在结构设计上更为可靠。 2.土木工程的技术 土木工程是“民用工程”,它是建造各种工程的统称。它的原意是与“军事工程”相对应的。历史上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化工工程都属于民用性的。它还包括水利工程、港口工程;而在我国,水利工程和港口工程也成为与土木工程十分密切的相对独立分支。 最早的土木工程的材料用的是泥土、木料和其他的天然材料,后来在人们的反复实践中才出现瓦砖等人工材料,砖和瓦的出现使人们开始广泛地、大量地修建房屋和城防工程等。由此土木工程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从十九世纪中叶开始,冶金业冶炼并轧制出抗拉和抗压强度都很高、延性好、质量均匀的建筑钢材,随后又生产出高强度钢丝、钢索 。随着这种新材料钢材的出现,是土木工程建筑物的结构形式变得各式各样。 十九世纪20年代,波特兰水泥制成后,混凝土问世了。混凝土骨料可以就地取材,混凝土构件易于成型,但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很小,用途受到限制。不能制造大跨度的建筑结构,但是,从三十年代开始,出现了预应力混凝土,这是通过实践与理论的力学分析之后,出现在土木工程领域的新技术。现代的建筑多用钢筋混凝土或者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混凝土的出现给建筑物带来了新的经济、美观的工程结构形式,这是土木工程的又一次飞跃发展。 土木工程作为一个重要的基础学科,有其重要的属性:综合性,社会性,实践性,统一性。土木工程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因此,建筑业和房地产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支柱之一。 3.土木工程的展望 在这个“世界村”的年代,我们首先考虑到的问题不是经济利益,而是当今世界的环境问题,土木工程的发展路线必然走得是可持续的科学的发展路线。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将面临一个更大规模的建设高潮。而且这样一个优良的发展环境已经受到并将继续受到西方国家的急切关注。 放眼世界,美国的现代化进程可谓先进,而现今资料表明:未来美国要投入16000亿美元来解决已建工程的不安全状态,譬如,氯离子所引发的建筑锈蚀等等。作为当代土木工程师,在传承前人辉煌成就的同时,也必须多多吸取已出事故的教训,在今后的工作中进行创新改良,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为跨世纪的一代,这一大好形势为我们提供了空前难得的施展才干、向国际水平冲击的良好机遇。当代土木工程自动化正向着全面化发展,而计算机的运用,将使其变为现实。土木工程的信息化是用计算机、通信、自动控制等信息汇集处理高新技术对传统土木工程技术手段及施工方式进行改造与提升,使其更加科学、合理,有效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实现土木工程的信息化将引起土木工程企业管理方式的深刻革命,促使企业管理理念和手段的革新;还能使项目管理层与企业管理层及劳务作业层信息收集渠道畅通、信息资源共享。 当然,可持续发展,绝不是一味地追求节省,而是要寻求一种最合理的中间状态,既要保证建筑有足够的创意,也要追求完美的技术经济指标,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现今,建筑世界已经进入到生态美学的时代,注重文化、生态、工程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注重人性化、节能与可持续发展,才是当代工程师的着眼方向。 4.结束语 总的来说土木工程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它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未来的土木工程将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土木工程师总是在不断的求索中。设计出一个最简单的结构,最少的耗费,最大的功用。这真是作为一个土木工程师所应当承受的责任与义务。作为一个未来的土木工程师,我们的道路依然相当艰辛,我们要为国家的土木工程事业发展献出属于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高效课堂论文:打造高效的数学复习课堂 数学复习课是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种重要课型,它帮助学生梳理巩固已学知识,形成知识网络、提高基本技能、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高效的数学复习课不但要回顾并应用所学知识,还应该是知识的升华与提高,更是方法的提炼与总结。要使数学复习课真正高效,教师应树立五种意识:目标意识、主体意识、创新意识、提问意识、反思意识。 关键词:高效;数学复习课;五种意识 数学复习课承担着查漏补缺、夯实“四基”、促进学生发展的责任,是实现知识系统化,发展数学素养的核心平台。然而,在实践中数学复习课教学却不尽如人意,如:以练代教普遍存在;直接讲授,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没有把复习课教学建立在把握学情的基础上,只是根据参考用书进行解释式教学,复习课教学缺乏针对性等等。笔者认为要想打造高效精彩的数学复习课,教师应树立以下五种意识。 一、目标意识 教学目标定位要准确,做到“高立意、低起点”。复习课与新授课的区别至少有以下两点。①新课是“从无到有”,而复习课是“从有到深”,即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设计要考虑到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这就要求必须设计一个合理的认知线索,引导学生开展系统的知识回顾和重组活动,构建一个能体现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体现知识之间的联系、体现知识应用功能的知识网络,同时还应当进行适当的“挖掘加工”。②新课是“从少到多”,而复习课是“从厚到薄”,复习课把要复习的知识点以各种不同的优化方式呈现给学生,从而达到知识回顾、归纳、强化、综合和提升的目的,同时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全面,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以升华。新课程背景下高效的数学复习课教学的核心内涵就是实现“学生自主复习、合作探究、共同发展”,学生是否主动、全面、全程参与,学习活动是否扎实、有效,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各个目标上是否有不同程度的收获,这是评价一节复习课是否高效的标准。 二、主体意识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与交流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鼓励和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到问题的发现、探究、解决和归纳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一节高效的数学复习课不应当是教师“讲多少”,而在于学生“学会多少”。因此,教师必须指导学生会学习,使他们能主动地、积极地、创造性地学习,教师要摆正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同时,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积极饱满的学习状态下吸收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验学习的乐趣。要彻底改变那种牵着学生走的状况。课堂上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快乐。这样的课堂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促使学生不断掌握学习方法,逐步从“学会”到“会学”,最后达到我们所追求的“好学”理想境界。 三、创新意识 着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实现复习课高效性的关键环节。如果一节复习课的内容还是以前学生熟悉的“老面孔”,势必对学习兴趣产生影响,没有兴趣的课堂就没有活力,高效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对复习内容进行全方位的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关注在复习环节中一切有价值的生成性资源,对知识点进行合理有效地整合,对问题进行适当迁移和拓展,通过预设使原有的问题变得富有“新意”。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高效成为可能。 四、提问意识 传统的数学复习课采用的是“知识点的回顾、典型例题讲解、巩固练习、归纳小结”的讲授型复习课教学模式。学生通常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长期以来势必会造成学生主动提问的意识的丧失,使复习课的功效大打折扣。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外,还应该有意识地适时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自主提问时间,这样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心声”,有针对性地开展复习教学,从而使复习课教学更高效。在具体实施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学情采用灵活的教学策略和手段使学生能灵活地去建构知识、获取方法,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达到复习课教学的高效化。 五、反思意识 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复习课又使得这种思维活动更加灵动、深刻、缜密。因此,可以说“反思”为高效复习“插翅”。反思不是简单的回顾与重复,而是数学活动中所涉及的知识、思想方法、思路、策略的优化与重组,它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优化认知结构。许多复习课学生感觉复习前后解题能力没有实质性的提升,其根本原因在于部分教师只注重题型和解题技巧的训练。在问题解决之后,没有及时对问题的意图和方法进行总结和归纳,即忽视了解题后的“反思”环节,解题之后的总结。这些及时有效的总结,不仅可以完善学生大脑中的知识结构体系,更有助于学生重视“解题方法的灵活性”。因此,在解题过程完成之后,多一些反思、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归纳,上课应给学生一个思想,而不是一道题目。通过教学中的类比,引导学生总结题型,对于一类问题该如何解决,帮助学生总结,给学生一个模式,让学生有据可依。在这个通用的模式下,就能以不变应万变,触类旁通。这样就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的解题能力得到真正提升,同时使复习课更高效。 总之,只有我们教师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具有广博的数学知识、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以及成熟高超的教学艺术,树立五种意识,合理运用有效教学的策略,从低效走向高效,才能真正提高和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才能打造数学复习课的精彩和高效。 高效课堂论文:深化中学历史教学改革打造初中历史高效课堂 1 教学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教学目标是开展高效教学的首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和指南针。课堂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路标”,它规定了整堂课的步调,对课堂教学至始至终起着导向作用。对教师来说,它具有“导教”的功能,对学生来说,它具有“导学”的功能。如果要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质量和水平,就必须全面关注教学目标。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最容易忽视的地方往往就是教学目标。大部分教师在备课时,都很难做到去深入研究每一课的教学目标,或者并没有完全理解教学目标的真正含义。有很多老师将教学目标表述成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空话,缺少针对性,过于空洞宽泛,缺乏可操作性。或者有些教师虽然制定了教学目标,但是与他的教学实际脱节,并没有用教学目标来指导他的教学。比如有些老师在他的教案中制定了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某某问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这样的教学目标,但在整个实际教学过程中并没有看到他把学生分成小组,也没有开展任何活动,自然这样的教学目标只能是一句空话。 我认为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教材内容出发,避免教学目标设计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第二: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避免教学目标设计得过高,无法实施。第三:从整体三维目标出发,实现目标的完整性。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归宿,它是教学的灵魂和指南针,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教与学的方向。因此,准确全面地理解教学目标的真正含义,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根本保证。 2 结合“导学案”实现教学相长 本学期来,我们学校也在推行“导学案”,虽然对这一方法老师们褒贬不一,在我看来,若能将其合理地利用起来,对于提高教师科研水平,改进教学方法,对于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还是有很大帮助的。传统教学使学生在课前对教师的教学意图无从了解,上课只能被动的学习,而“导学案”的使用指导学生学习。我通常提前两天将导学案发放到学生手中,让学生借助“导学案”进行有目的预习,初步掌握基础知识,理清知识线索,并尝试用掌握的知识解答“导学案”中所提出的问题,通过预习,有利于学生带着疑难问题去听课,减少盲目性,增强听课的效果,而且经过预习,对课本有了一些了解,在课堂上就有更多的时间对教师讲授的内容进行思考和消化。同时,教师通过批改“导学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根据学生预习情况及时调整备课方案,结合学生的“质疑问难”展开教学,对于大部分学生通过预习可以自己解决的问题少讲或者不讲,或者让学生自己讲,而对于较难的问题,学生错误比较多的问题则精讲,重点去讲,真正做到“教”为“学”服务,教学相长,循序渐进地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效。 总而言之,课前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开端,预习这个头开好了,就能为课堂教学搭好桥铺好路,大大提高课堂效益。 三、注重导入设计激发学习兴趣 常言道:响鼓还需重槌敲。如果说一节课是响鼓,那么新课导入则是重槌的第一槌,一定要激越浑厚,槌槌击到学生的心扉上。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的干扰,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兴致勃勃地投入新的学习情境中去,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用实验证明,通过激发兴趣,人的积极性可以增加3-4倍。 在上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时,我这样导入新课:出示《祖国江山一片红》邮票的图片,并设置悬念:这张邮票于1968年11月25日邮票首先在北京发行,发行时间不到半天便急令全国各地邮局停售,邮票要全数退回。但已有个别邮局提前售出了这枚邮票,致使有少量邮票流出。“一片红”发行存世数量少,成为新中国邮票中着名的珍邮,并名列世界珍邮之中。 为什么国家要停止销售这张邮票?带着这个悬念,学生很快进入课堂教学,全身心的投入到本节课中去。在学习世界历史上册第14课《“蒸汽时代”的到来》时,我用了着名电影《泰坦尼克号》中的相关片段:让学生尽可能体会到电影《泰坦尼克号》中主人公浪漫、真挚的爱情氛围和泰坦尼克号最后的悲剧情节,然后提出问题:“这艘堪称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豪华邮轮在当时为什么能够被建造出来?当时有没有办法让濒临绝境的泰坦尼克号免于撞上冰山?”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共同走进第14课《“蒸汽时代”的到来》去寻找答案。这个导入能启发学生思考,主动探索问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建立师生合作实现完美结合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惊喜的发现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的“鸦雀无声”变成了“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纹丝不动”变成了“自由活动”,“亦步亦趋”变成了“自主探究合作”,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然而教师却逐渐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了。“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老师在课堂上讲课的时间不超过10分钟”这样的要求越来越多了。我认为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点拔者,要使学生自主地、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关键在于教师的指导作用的发挥。有些教师盲目认为讲得越少越好,觉得讲多了就会有“满堂灌”之嫌,讲多了就是“填鸭式”,倘若碰到观摩课、示范课、评比课等那更是要多让学生讲,多让学生活动,自己少讲或不讲。更有一些教师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对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不加任何指导,对存在的问题,也不进行评价反馈,整堂课教师没有起到任何“导”的作用,误认为只要教师不讲或少讲了,学生的主体性就得到了凸现。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只要真正的以学生为主体,把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放在教学活动的首位,关注学生的兴趣所在,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信,寓教于乐,生动活泼,不断转换并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一定能够不断深化下去。 高效课堂论文:多元教学方式引导下的高效课堂的解决方式 多元化教学方式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春秋时期孔子的教学方法,其教育学生采用了丰富多彩、手段多样的教学方式,如整体教学、动手教学、小组教学、分层教学、次相教学、随机教学、现场教学、无形教学等,使得其在教学中做到了方式多样、随心所欲、得心应手的境界,使弟子达到了欲罢不能与如痴如醉的为学状态,其是第一个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进行教学的教育家,从而培养出许多闻名遐迩的弟子. 这些教学方式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传承了中华民族千年的文明. 从教师层面来说,一直以来的中学数学教学,尤其是传统课程,一直努力巩固、提高学生的双基知识和培养、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但众所周知,效果(尤其是后者)并不明显. 于是,2002年至今的新课程改革有着突出的基本理念: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教育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 因此,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学观念上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教育,确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观;从教学方式来看,转变了满堂灌的教师授课方式,引入了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讨论、课外探究等多种学生主动求学的教学方式,使数学教学有了有别于传统教学的改观. 从学生层面来说,兴趣是一个学生最好的老师. 笔者任教初中数学多年,渐渐发现初中数学对如今的学生来说越来越难教,因为各种各样的压力,学生始终无法摆脱形式化的数学结果,以及知识的理解、解题的运算、知识的记忆等带来的困扰,严重阻碍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 因此,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必须加以改变、创新,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去引导学生. 其一是使他们听懂数学课,其二是使他们喜欢数学课,其三是真正通过多动手、多探究建构,让数学知识真正融入其自身的知识体系中. 下面,笔者将浅谈如何对新课程下初中数学教学进行多元化教学方式的尝试,进而高效利用课堂教学,与大家交流. ■ 强调感知教学,渗透思想方法 数学的某些问题必须经过大量的思考和分析,但并不是初中生掌握不了,当然这有个前提——学生拥有一定的数学问题理解能力和扎实的文字功底. 新课程实施以来,笔者觉得初中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水平相比以往并未得到显着提升,其理解数学问题的能力依旧较弱,而对感性的认知材料,诸如图象、动画、视频等兴趣较大,而新课程特别强调知识的感官认识,很多结论也注重感受,因此学生对理论较多、形式化味道较重的数学概念、定理情感不浓,造成大部分初中生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力比较差,对问题的实质理解层次不足,易造成学生阅读疲惫,无法从问题中分析出足够的主干知识和数学关系式,成为解题教学的瓶颈,因此笔者对数学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提出一个重要的突破方向——提高数学问题的理解能力. 另一方面,加强问题的理解离不开思维的培养,这涉及很多方面,如细心、转化、运算等. 可是在学习实践中总会出现一些学生忽视前提条件而急于解决问题的情况,这样的方式往往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困境. 这是一种不良的思维习惯,总是不容易被自己发现. 我们总是说自己不容易发现自己的问题,其实就是因为人在思考的时候往往带有一种路径依赖的特点,每次都是一样的思考方式,所以总是无法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 下面请看一个例子,看看如何运用思想方法将抽象的问题转化为具体的问题. 案例1 “两个圆的位置关系”教学 传统的教学是告诉学生圆圆位置关系,然后判别、运用、解题,这样的数学教学课堂是不行的. 利用数形结合思想将教学通过探究性模式进行反思建构时,可利用CAI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自己思考、发现、总结结论. 教师通过计算机可动态地演示两个圆的运动过程,先在屏幕两端各显示一个圆,然后拖动任意一圆,构造两圆位置关系的几种情况,请学生观察、思考. 师:在这两个圆的运动过程中,有哪些情况出现? 生:刚开始,两圆没有相连;继续运动,两圆相交于一点;再继续运动,两圆相交于两点. 教师再重新演示一遍运动过程,同时给出结论(幻灯演示). 师:观察不同情形,两圆的圆心距和它们的半径有没有什么量化的关系? 教师重点要通过形的运用(利用CAI工具),组织学生亲自建构,从而得出三种位置关系(相离、外切、相交),找出规律. 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建构进行总结: (1)两圆相离时,圆心距大于两圆半径和,即d R+r. (2)两圆相切(外切)时,圆心距等于两圆半径和,即d=R+r. (3)两圆相交时,圆心距小于两圆半径和,即d 说明:借助图形语言(CAI教学辅助)描述两圆的位置关系,并以动态的形式给予展示,简约而不简单. 一旦利用以形辅数的方法,两圆的位置关系竟如此简单明了. 用化“数”为“形”的分析,将两圆位置关系直接快捷地得到正确的结论,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因此,教学中教师要重视“以形辅数”思想的渗透和运用. 随着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学校教育方面的广泛使用,笔者觉得CAI正体现出越来越强大的交互功能,而这种交互性恰恰对数学课(尤其是公开课)努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积极建构很有帮助. 通过探究性学习的模式进行反思建构时,教师要多花时间去思考课的构成,努力给学生提供这样的空间. ■ 提高讲题效率,锻炼思维突破 数学教学最难之处,是教会学生理解、分析问题,以及锻炼学生的思维. 笔者认为,提高学生这方面的水平和教师讲题的水平是分不开的. 近年来各地多次进行的数学说题比赛正是对这一观点的最好诠释. 那么如何讲题才能高效易懂呢?笔者以为,处理一道数学试题需要按照“审题、分析、解答和反思”这样的解决过程,将这种流程用语言向学生进行表述. 试题分析初始并不需要定量的计算,而是以开拓解题的思路为主要目标,即向学生传递“思维”,这是数学试题讲评的一种趋势,即利用语言口述探索解决问题的路径、使用的思想方法及解题策略. 教师对讲评的试题一般要做简要的计算说明,让学生从“雾里看花”到“真真切切”,进而进一步加深对问题理解的深刻性. 案例2 请对函数 y=2.5x( 010)的意义进行描述. 分析 第一次对这样的函数进行讲解时,学生无法理解这个函数,因为它有两个表达式,跟学生脑海中的函数完全“长相不一”,所以在很多学生眼中,这样的函数很难理解.笔者在教学中反思:我们对数学的教学不能仅限于解题、分数,应该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数学本质的认知、追求,因此笔者通过再创造理论对教学进行了反思,改编这样的问题,重新给学生进行 了阐述. 师:(将上述问题与实际知识联系起来)为了节约用水,本市自来水公司从2012年1月开始实施阶梯水价,用户当月用水量不足10吨时(含10吨),每吨水的收费标准为2.5元,超出部分按照每吨水5元征收,请大家写出这样的函数关系式. 反思后进行的教学,显然将数学问题融入实际的生活中,既体现了新课程注重生活实际运用,又高效地解决了学生对应用型问题有所畏惧的心理,还将函数的不同表象予以清晰展示. 总之,教学方式多样化是时代的要求.我国数学教育家张奠宙先生曾说:“好的中学教师,是把书本中印在那里的文字用生动、活泼的语言表述出来,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去感染学生学好数学■.”信息化的今天,新课程改革的步伐依旧前进不止,教师必须及时更新教学观念,那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合今天的数学教学,既会被社会所淘汰,也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学生的需求和教师专业化的发展需要. 本文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数学教学方式多元化的探讨,结合笔者自身的经历做了尝试,还有诸如双基教学、实验教学、研究性学习的探索等各种方式和渠道,限于篇幅未能展开,文中不足之处请各位补充. 高效课堂论文:点击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要素”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具有统帅全局的作用,具有导向作用和调控作用。因此,实现数学课堂教学高效化的首要任务是:制订全面、具体、适切的三维教学目标,并将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 一、教学目标:“你从哪里来?” 教学目标如何制订?有些老师认为只需根据(参考教案)或《教师教学用书》抄写一遍。这样的教学目标往往就形同虚设。其实,制订教学目标是教师领会“课标”要求、理解和把握教材、分析学情的过程。经历上述过程后教学目标自然就会“装”在教师心中,从而驾轻就熟地对教学活动进行全程“导航”。 1.从解读“课标”和“教材”中来 (1)目标的细化。虽然“课标”已明确提出了学段目标,每个学段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的内容也分别提出了具体要求,但教学时还需要结合教材内容的安排对教学目标进行细化。如,“课标”在第二学段数与代数领域提出“在具体情境中会用字母表示数”的目标。这里的“具体情境”指数量之间的相并、相差、份总、倍数等关系的现实的问题情境,“会用”则包括理解含有字母的式子和会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教材按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线索,分三段编写,即只有一个运算符号的字母式,含有两个运算符号的字母式,特殊的含有三个运算符号的字母式。前两段以理解含有字母的式子的意义和掌握写法为主,第三段主要会化简形如“ax±bx”的式子。由于学生以往认识的数都是具体的、确定的,而字母所表示的数是概括的、可变的,因此理解并学会用字母表示数是教学难点。在解读“课标”和“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可根据“课标”的具体目标细化出课时教学目标。 (2)目标的优化。小学数学教学目标要反映全面发展的要求,把知识技能、能力方法、情感态度等目标都考虑到。但是,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目标设计也不可能将所有目标面面俱到。因此,必须对教学目标进行筛选和整合。只有通过筛选整合,才能避免淡化所谓“软目标”(比如情感与态度)的倾向,使所有的目标都能落到实处;只有通过筛选和整合,才能使各个目标之问互相促进;也只有通过筛选和整合,才能使课堂教学效益尽量达到最大。预设目标时,先要确定基本目标,突出重点目标。因为基本的知识技能目标是最基础的目标。在上述基础上再考虑弹性的目标,即数学思考、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目标。弹性目标要少而精,一堂课有一两个特别突出的就可以了。以中年级“简单数据整理”为例,一位老师首先设计它的知识技能目标,如知道原始数据与数据整理的含义、了解统计表与统计图的组成、会看简单的统计图表、明确条形图的意义、会填写统计表、能根据条形图回答问题等,其中课堂的重点目标是会看统计表和统计图。在此基础上,再确定其他目标,如初步掌握数据的蹩理方法,养成仔细观察和分析的习惯、体验统计图的简洁明了和条形图的形象直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学习过程中有良好的情感体验、发展信息意识、形成初步的统计意识和能力等,其中基本目标为初步认识数据的整理方法,体验统计表的简洁明了和条形图的形象直观。经筛选和整合就可得到完整的课时教学目标:“初步经历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会看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初步掌握数据的整理方法,体验统计表的简洁明了和条形图的形象直观。” 2.从分析“学情”中来 教学内容是相同的,教学对象是千差万别的,教学时既要研究班级学生整体的共同特点和一般的认知规律,又要研究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此,教学目标的设计应以学生为 主体。教师要从兴趣、态度、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学习重点、难点、疑点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然后从实际情况出发设定课时教学目标。如教学“可爱的校园”之前,多数学生已在幼儿园或生活中接触过数数,很多学生会数100以内的数,甚至会2个2个地数,5个5个地数,10个10个地数,但如果与物体对应,做到手口一致,可能有些困难。许多学生观察物体时会不够全面,同一种物体,只关注局部、忽视整体,致使同种物体数量不完整,因此要把培养观察的能力与方法作为重要目标。此外,学生对校园新环境比较好奇,会说一些与数学无关的话,所以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关注数学,关注课堂学习。根据以上分析,确定如下教学目标:“学会数数量在10以内物体的个数,并做到手口一致,学会1个1个数,鼓励2个2个数,几个几个数,通过数一数实际场景中的具体物体,培养数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看图、数数,让学生感受学校的美丽,同学之间的友好,以及数学的有趣,从而培养学生喜欢数学的感情。 二、教学目标:“你到哪里去?” 有些老师根本没领会制订教学目标的真正意义和最终目的,认为把教学目标写进备课或让学生齐声朗读一遍就算大功告成了。殊不知,教学目标似“航标”,它必须为教学活动“引航”。假如教学没有目标,就会虚无飘渺、偏离“航向”,最终只能“跟着感觉走”,从而出现低效甚至无效教学的现象。因此,将目标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是成就高效课堂的重要前提。 1.融合于教学内容之中 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内容来体现的。 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教学目标作为合理取舍教学内容的准绳。首先,教学内容要恰当地体现目标。如低年级“认图形”教学时,有的老师把“长方形的对边相等”作为教学内容就显然不符合教学目标。其次,教学内容要全面地体现教学目标。如教学“时、分的认识”既要安排认识时、分的内容,又要安排体验1小时和1分钟有多久的内容,这样才能全面地落实目标要求。最后,教学内容要准确地体现教学目标。如“旋转”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掌握图形旋转的性质与特征”。一位老师为了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设计了让学生玩风车的活动,显然这是与目标无关的内容。 2.贯穿于教学活动之中 教学目标要结合 教学活动具体化。教学目标与教学活动就好比“路标”和“路”的关系,有路标而没有路,路标则是空洞的口号;反之,有路没有路标,行走之人将迷失方向。因此,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通过合理的教学活动才能得到顺利实现。教学时, 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活动。如,教学“周长”时,我围绕“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图形的周长”这一目标,展开以下教学活动:(1)让学生剪下画在纸上的树叶图,初步感知“边线”;(2)动画演示蚂蚁绕树叶行走一周的情境,感知什么是树叶的周长;(3)通过指一指、描一描、量一量、算一算等实践活动拓宽认识,进一步理解什么是图形的周长。 三、教学目标:“你该怎么去?” 1.在教学内容中有机渗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由此可见,过程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必须有机地渗透到教学内容之中,切勿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或出现“贴标签”的现象。例如,某教师在教学中请全班算对的同学给自己贴上智慧星,一位同学没有动手贴星,而教师面向全体学生说:“我发现有位同学没贴星,你愿意告诉大家为什么吗?”这位同学主动站起来说:“我计算730+280时,百位上没有加从十位进上来的1。”教师亲切地说:“改过来了吗?”当学生回答“改过来 了”后.教师兴奋地征求全班同学意见:“__同学发现错误并加以改正,大家同意给他贴智慧星吗?”学生齐说:“同意”。这一巧妙的处理既突出了“双基”教学目标,又凸显出情感、态度的渗透。 2.在教学过程中逐步达成 教学目标是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而逐步实现的。因此,教学时常常把一个主目标分解成几个子目标,在实现子目标的基础上再实现主目标。如教学“3的倍数”时,为了达成让学生“认识3的倍数的特征”这一目标,教师分层设置了目标:先得到“个位是3、6、9的数不一定是3的倍数”,再得到“3的倍数,它十位与个位上数的和一定是3的倍数”,经进一步验证,最后归纳出“3的倍数,它各位上数的和一定是3的倍数”。 3.在动态生成中灵活调适 目标不等于结果,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活动是一个通过师生生命互动而提高生命质量的动态过程,生命主体的丰富复杂性和教学内容的多元开放性增加了预设目标在落实过程中的变数。因此,教学目标设计必须具有高度的前瞻性与应变性,使预设性目标与生成性目标有机结合。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平移”时,发现课堂的生成已超过课前预设水平。于是,她适当拓宽了教学目标,并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在练习中通过一个圆形的平移自然地引出“斜移”“两次平移…‘整体平移”和“单个平移”,打开了学生的思路。最后还通过让学生欣赏由平移形成的图案让他们体会和感悟到图形变换的数学美。 高效课堂论文:合理运用学生资源高效组织课堂活动 在思想品德活动化教学中,充分运用学生的资源,有利于促进课堂的互动与生成,从而构建高效和谐的课堂。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他们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体,他们又是具有无限潜能和智慧的群体。学生的生活经验、个性差异、思维能力等等都是我们从事思想品德活动化教学的丰富资源。 一、学生的生活经验--------思品课堂中得天独厚的教学资源。 苏联心理学家列昂耶夫说“充分挖掘人的亲身经验进行交流是发展的源泉。”而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教学资源,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生活经验,掌握着各自不同的生活信息资源。教学过程是个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倘若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发生教学。因此,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感性的生活经验这一资源,进行互动,形成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人教版教材九年级第一单元从责任入题,讲对自己负责、对集体负责、对社会负责,从而诠释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在本单元的授课中,教师结合学校正在如火如荼进行标准化初中建设这一时事,组织学生以《学校创建,我的责任》为题进行演讲活动。学生在演讲活动中针对学校环境卫生、节约用电用水、文明习惯、学习习惯等等发表自己的观点。用自己在学校生活学习的生活经验明确了做为一名学生应在创建活动中承担的责任。 二、学生的个性差异--------思品教学中有效活动的源头活水 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教师说他的学生有这样或那样的特长或爱好,比如:这个学生善于思考;那个学生有音乐才能,那个学生绘画很出色;这个学生活泼好动,善于交际,那个学生沉默寡言,喜欢深思。这里说的,就是学生之间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正是因为有了人的个体差异,才有了丰富多彩的人类社会;也正是因为有了学生的个性差异,才有学校生活的鲜活多姿和学生课堂多变与多趣。在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堂上,有的学生有很强的政治敏锐性,他们能很快把得到的信息上升为思想品德的理性并用政治术语表达出来;有的学生语文素养很好,能很快把各类素材整合成条理清晰、文采飞扬的好文章;有的学生十分健谈,有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上台发言、演讲落落大方;有的同学极具表演才能,课堂即兴表演可以顺手拈来,使课堂顿时一片欢声笑语……,在组织课堂活动时,将学生资源进行合理搭配,使每一个组的组员能个性特长互补,俗话说:“三个人一台戏。”有了这种学生资源的源头活水,我们的课堂自然能精彩纷呈。 三、学生的思维碰撞---------思品教学中不断生成的智慧火花 好的课堂会不断地碰撞出学生的思维火花,它是师生智慧的彰显;是学生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提升;是教师才能和人格魅力的闪现。在《思想品德》(原来的《思想政治》)教学中,曾有过十分深刻个案----在讲析剩余价值并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时,教师在带领学生计算工人的劳动价值之后,一学生提出了“我们社会主义也存在剩余价值和剥削”的观点;在引导学生学习《婚姻法》中关于婚姻自由的条款后,有学生居然得“婚姻其实并不自由”观点来…… 是课堂让学生有了充分思维的空间;是教材给了学生理性思考的平台;是教师启发引起了学生思想的碰撞,智慧的火花在此时此境迸发而出,使课堂色彩斑斓。在思品活动化教学中,努力搭建学生思考的平台,提供空间和时间,一定会生成我们意想不到精彩。 四、资源的妙用巧引---------思品课堂教学的致胜法宝 一名优秀的思品教师一定是善于挖掘资源、整合资源、运用资源的高手。面对层出不穷的学生资源,教师一定要巧用妙引,这样,他便掌握了提高课质量的法宝。 首先是师生互动,放手让学生质疑。课堂的教学活力应是来源于师与生、生与生、生与文本、教师的互动。对于学生不断地质疑问难,教师要用心倾听,充分关注,并利用学生的问题源,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课堂活动,在活力互动解决问题,发现真理。 其次是充分民主,允许学生出错。课堂教学应当允许学生犯错,并给足学生有改错的机会,学生的错误往往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只有珍视并合理处理日常教学中的错误资源,才能构成有活力的课堂。从“错”走向“对”,本身就是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的过程。 我们还学会放开手脚,点燃“火花”。学生创造性“火花“,是来自学生内心深处,在教与学的最前沿的最真实的资源,哪怕有时是幼稚的甚至是荒唐的。尊重学生的奇思妙想,从而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是活动化教学中难得的助推器。科学而机智地创设教学情境,巧妙地组织活动,可以引起学生热情参与,积极思维,被激活的课堂一定是学生的乐园,教师的成功。 思想品德活动化教学必须充分运用学生资源,充分运用学生资源的课堂一定有高潮迭起的活动;充分运用学生资源的课堂一定是个性张扬的民主堂课;充分运用学生资源的课堂一定是以人为本的活力课堂;充分运用学生资源的课堂一定是火花迸射,情感交融的和谐课堂。 高效课堂论文:建立英语高效课堂解析 有了多媒体技术后,教师只需制作几张Powerpoint,把相应习题打在Power’Point上,比往一张投影胶片最多写10道题,而且是手写较慢,还需特别的胶片才可以,而现在的幻灯片不仅实现了大容量,同时省时、省力,而且效果也相当清晰,我们还可以设计Powerpoint的背景,使学生有焕然一新的感觉,另外我们还可以设计不同的投放方式,从空中自然投放,水平抛出,或以慢镜头一个单词一个单词扩散出来,从不同的角度刺激学生视野,使学生高度集中,从而迅速地答题,过去两堂课32的习题现在巧分钟就能轻轻松松地处理完,通过多媒体,教师能够省时、省力、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从而有效地实施高效课堂。 一、通过转变教师的角色来构建高效课堂 传统英语课堂是“教师讲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自从(新课程标准》颁步实施后,教师的角色也逐渐发生了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由“灌输式教学为主”向“以探究式教学为主”转变,课堂上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形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 二、注重做好学生的学法指导,从而构建高效课堂 (一)预习,查出障碍预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还为听课铺就了一条坦路,能够找出学习的重点、难点,目标明确,从而形成期待老师解疑的心理定势。这种“需求”的心理定势,必将调动起学生很高的学习热情和高度集中的注意力,这个过程对高效课堂将发挥重要的作用,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听课,排除障碍听课是获取知识的最佳捷径,教师依据课本传授的知识,人类历史发展的结晶,是教师长期学习和教学实践的结晶,课堂上的45分钟是关系学生学习好坏的主战场。学生通过预习:形成“求知”、“求解”的渴望,在课堂上强化了注意力集中,“注意”指向老师,指向“障碍”,指向“重、难点”学生通过听课,把知识进行汇总,收取大量的内容储存于脑,从而有效地实现高效课堂。总之,通过多媒体,辅以教师灵活多样有效地教学方式,再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才能真正构建初中英语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论文:强化高效课堂教学改革 一、准确解读素质教育,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是教改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保证 素质教育历经30多年,课程在改,理念在变,但素质教育还未深入到学校教育的核心———课堂。素质教育是指“给学生影响一生或终身受益的素质”,是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所需要的素质,重点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把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做人基础)和科学的思维方向(做事基础)作为中心,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核心问题。教师要树立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把工作重点集中到改革课堂教学方式上;要树立学生终身学习的人才培养观,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步形成应对现实生活的实际能力,为其终身学习打好基础;要树立学生为本的发展性评价观,坚持所有评价内容都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重点放在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对学科持续的兴趣培养上;要树立以“三维”目标为中心的新课程目标观,形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追求学生发展上的高度统一;要树立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观,突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知识的自主建构者、探索者、发现者和教学过程的参与者、体验者、表演者,让教师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策划者、开发者;要树立合作探究的新型教学观,变课堂为“学堂”,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人”,支持学生带有创造性地探究,谅解学生的失误、错误,实现教学重心的转移和策略的根本转变。教师只有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教学改革,转移到实实在在的常态课堂上,把对素质教育的准确理解内化为推进高效课堂建设,才能走出一条成功之路。 二、学习成功经验,形成特色模式,是推进教改取得成效的基本途径 1.理清尝试教育与杜郎口、洋思等先进模式之间的关系,明确和掌握提高教学效率的实质和方法。尝试教育的核心是“先学后教、先练后讲、以学定教、以导促学”,以“学生为主、自学为主、练习为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教科书的示范作用和学生间的相互作用,将学生推向前台,更加有效主动地学习;提倡人人都能尝试,尝试就能成功,成功就能创新,为每个学生都提供尝试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以尝试思想为灵魂,形成以“五步六结构”为主的开放、兼容的体系。洋思、杜郎口、广文、青浦等高效课堂模式从本质上讲,都突出了尝试教育核心理念,在不同方式方法上进行了具体实践。这些成功经验从根本上揭示了课堂教学的实质:“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学生为主、以导促学”,同时为解决外来先进教学模式本土化、校本化的关键问题提供了借鉴。2.建立实际有效的课改推动机制,为改革持续开展提供保证。要以改革课堂教学为突破口,建立组织推动、团队教研、学科实践的协作机制;健全课堂评价、总结反思、循序渐进的责任落实机制;建立开发潜能、锻炼能力、促进成长的校园文化机制;建立健全有利于师生角色转换、互动共赢、自主探究、快乐高效的课堂教学机制。要在教学计划、教学策略、具体实施过程等方面细化要求,保证高效课堂建设的有序推进。3.加大教研教改深度,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一要整合教研室、教研组力量,加快校本教研,科学指导、有效督导教师开展教研教改。二要将教研教改纳入常规管理体系,对教研计划、效果、评价做出明确规定,逐项落实,定期考核,总结提升。三要科学设置教研组和备课组,确定试点学科,重视过程管理,加强教师及学科间的协调合作,实现教研实践与提质增效的有机促进。四要推动教师按照计划,完善改进教法,提高教学效率。五要定期参与形式多样的集体教研活动,学习借鉴,分享经验,共享成果。 三、健全科学的评价机制,是推动教改持续深入的关键 1.客观评价学校,保证正确的办学方向。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健全考核指标,调整评价标准,建立基础性指标体系、重点工作指标体系、发展性指标体系三重评价标准,突出对学校课改的导向性引领。2.科学评价教师,发挥主体的能动性。要参照先进地区成功的评价思想,修改完善评价细则,重点探索教学与效果、科研与成果、能力与责任心等多层面的评价办法,评价机制要体现评价与改进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激励与督促相结合,突出可操作性、实效性和发展性。3.重点评价课堂,突出质量的主阵地。一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评价办法。主要关注:教师是否为学生创造了学习机会和展示空间,是否把讲解权、思考权、评价权还给了学生。二是学生合作学习的评价方法。主要看是否进行了师生间的有效沟通,是否形成了学生教学生、学生帮学生、学生影响学生的互动局面。三是学生快乐学习的评价方法。主要关注:课堂上教师是否放手让学生做学合一,学生是否有质疑碰撞、灵感闪现、合作交流、体会感悟。四是学生探究创新的评价方法。主要关注:学生是否有敢于问难、敢于破规、敢于挑战权威的意识;是否有主动探究、百家争鸣、答案多元的过程;是否有诗情画意、热情奔放、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生成。4.关键评价学生,端正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坚持方法多样性与宗旨一致性相结合、科学性与规范性相结合、评价激励性与目标规定性相结合的原则下,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评价工作的终极目标,把成长评价与推进课改相结合,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教育是科学、是事业,也是艺术,需要每位教育工作者用自己的一生去探索,我们用自己的微薄之力不能改变什么,但能用自己的努力去影响他人,用自己的勤奋换不来什么,但至少能用自己的微笑给别人希望,教无定法,我们仅仅行进在探索途中。 高效课堂论文: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探索 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是古往今来所有教师研究的共同课题。如果课堂教学结构紧凑严谨,方法适合初中生学习特点和学习要求,就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能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为初中历史教师,也应自觉探索历史课堂教学的高效策略问题。笔者在这方面通过学习借鉴江苏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并结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际,在学习、实践、探索中总结了几点,期望与同仁共同探讨适合初中历史教学高效策略的话题。 一、课前预习,自学设疑 教师每上一节课,课堂上需要传授的知识和信息,先要请学生课前自学教材,或请学生搜集资料。预习时,教师可以列出一些思考题,让学生从教材中找出答案,找不出答案的要特别留意做上记号,或找同学探讨,或查阅资料,仍然解决不了的待课堂解决。课前预习目的是对以往知识储备进行整理加工,并在自学教材中获取新的信息,或在搜集资料中归纳整理,将旧的知识经验与新知识结合,形成新的知识储备。学生课前预习处理得好,课堂教学效果就好。通过预习,能够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至于归纳总结能力。 我们的历史教学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兴趣之源,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鼓励和培养学生在自学中“设疑”。如果一味地只是教师设疑,学生容易产生依赖性,久而久之他们的主动性将会丧失殆尽,其思维能力的发展也将受到束缚,最终会变成被老师牵着线的“风筝”。只有让学生学会自己设疑,才能真正主动地学习,在自我设疑、自我辨析中掌握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 二、交流互动,解决问题 课堂教学的最大优越性就是师生可以广泛的交流讨论,在互动中使每一个学生的知识集中起来,发挥课前预习的实际效果,让学生的知识潜能最大的再现,集中大家的智慧讨论解决所有预习中的疑难问题。交流时,让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必要时教师可以稍作点拨。教师要让学生有一个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和平台,或许学生在预习时所发现的问题,某些真知灼见即便是老师也自愧不如,这时教师要充分肯定,及时鞭策;当然也可能出现没有问题或见解浅显之类的现象,教师不得讥笑,应正确引导。 交流互动环节,需要教师彻底转变观念,放下权威,下大力气激发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在全班交流时,要确保发言人的发言能代表本组成果,形成“想说”、“会听”的良好局面,让学生体验到:表达给大家听是一种享受,得到大家的评价是一种进步,质疑同学的发言是最大的收获。惟有这样日积月累,教师才得以解放,学生才得以发展,一言堂才变成真正意义的群言堂,学生才会有收获,有发展,有提高。 三、引导点拨,深化认识 课堂教学中的点拨,被喻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造能力,使学生获得正确学习方法的“点金之道”,“点”就是教师对学生要善于启发诱导,使之获得认识问题的正确方法;“拨”是教师拨开学生思维的迷雾,拨正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在课堂上,教师的责任就是引导和点拨,即在学生实在回答不出来的时候再进行释疑。教师点拨起一个层层深入的作用,即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由容易到困难,将认识逐渐引向深入。 因而,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点拨”,讲究方法。方法一、顺势诱导,逐渐深入。课堂教学中常出现这种情况,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也能答出一二,且思考方向正确,但认识深度不够,这时,教师就应该在肯定学生认识方向的基础上启发诱导,顺势点拨,使其认识更系统深入。方法二、搭阶梯,点迷津。当学生遇到难度较大问题而感到束手无策时,教师应在认识陡坎上造阶搭梯,适时地扶一把,指点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从而开启学生思维的窍门。方法三、归谬正误,转变认识。当学生对一个问题产生错误认识时,教师如果只是简单地予以否定,难以使学生信服,且易产生逆反心理。这时,就应指出学生认识错误的根源所在,使其幡然醒悟,转变为正确的认识。 四、训练操作,反馈矫正 任何一种学习不通过亲自动手都是不牢固的。有人认为,教师就是在讲台上向学生宣讲,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即可,学生接受了就完事大吉、高枕无忧了。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行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和主要方式是让学生积极地训练,让他们动手操作,在主动训练中获取知识和能力。只有训练才能培养能力,不练就不能提高能力,不练就掌握不了知识,就不能加深印象,就达不到提高能力的目的。练要有一定的方法和步骤,教师要精选训练题,采用那些以一当十有代表性的题,教师要在必要的时候告诉学生怎样练习、怎样操作。当堂的训练任务当堂完成,千万不要放在课外,那种课内损失课外补、课堂松松垮垮课外紧紧张张的做法要彻底改变。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精讲多练,一环扣一环,不浪费一点时间,不多说一句空话,争取做到字字千金,不让学生感到厌倦和烦躁。 因为学生知识基础、理解能力有差距,难免会有好差之分,因而反馈就显得十分必要。反馈是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交流,是落实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教师要把控全局,保证交流的渠道畅通,互动迅捷,效益颇丰。特别是对学生的问题和偏差,要及时矫正,当然对有争议的问题或没有定论的知识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教师不要强作结论。 五、拓展思维,迁移延伸 课堂教学中知识的延伸与拓展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是创设悬念、激发兴趣,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的关键所在。之前,教师在操作训练时选择精深的有代表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去做,要提醒学生在做题时一定要使自己在潜意识中有知识迁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并且有以此题为范例进行创造的意识和能力,使之养成习惯,这时课堂目标就初步达成了。 在课堂上学生学得了一定的知识,通过训练操作巩固了知识,智力也得到了开发,但这远未达到课堂教学实现了培养人才的终极目标。因为这离知识的迁移、能力的最终提高还有一段检验、巩固、提高的距离,而要使课堂上的所学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运用到其他各领域中去,这还需要一个再提高再创造的过程。要让历史走进学生生活,让学生感悟历史,让学生成为历史的参与者,立足于由近及远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生活出发,视野从身边扩展到全方位。只有让学生感觉到历史的真实,他们才会产生了解历史的欲望。因此,用直观的图片和易懂的资料、还有结合当地历史意义的乡土资源,来增强学生的感性体验,从而再度拓展思维,达到知识迁移延伸之终极目标。只有这个目标达到了,培养人才的任务才能说基本完成。知识迁移需要教师的科学引导和学生的刻苦训练。 综上所述,对历史课堂教学高效策略的探索研究,应该贯穿在历史教学的课内课外,落实在学生认识历史的方方面面,而课堂教学改革显得尤为重要,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精心策划,需要教师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意志力,有先进的教育观和质量观,有灵活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只要我们主动担负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以满腔的热忱 和聪明的智慧,积极而扎实从事课堂教学改革,才能探索出适合自身实际的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真正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高效课堂论文:如何构建高效初中语文课堂的方法创建 高效课堂,就是指可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收获较高的教学成果的课堂。其具体指的是以有效课堂为基础,进一步完成教学目标,加快教学进度,收获更好的教学成果,对社会及教学都有着积极作用的课堂。以下简要论述构建高效初中语文课堂的方法,希望对我们一线教师的教学能够有所帮助。 一、转变教学观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也应发生相应的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单调地讲解知识内容,学生麻木地记录笔记,背诵知识点,教学进度缓慢,效果较差,同时禁锢了学生们的思想。而新课程标准中要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好引导者、帮助者的角色,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学生,让学生可以更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大胆提出问题,展开自身想象的翅膀。教师不仅要转变教学观念,同时还应广泛阅读书籍,拓宽自身知识面,这样,才可以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帮助,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二、优化教学过程 在当前教学背景中,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具有清晰的文本意识。语文课本是由多位专家依据课程标准、课程知识点进行编着而成,并不是按照具体的教学情况进行编写的,学生在进行知识探索时,原有的知识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讲解知识时应全面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帮助学生更为快速地掌握知识,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及综合素质为教学任务,对高效课堂中的教学环节进行精心设计。教师应在语文教材的内容挖掘及内容设计中下工夫,不仅要对教材中的知识点熟练掌握,同时还要有规划地拓展教学内容,让学生对教授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能力,设计符合学生们的教学过程,进而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教学。例如:班级学生喜爱玩耍,教师就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添加一些同教学内容相关联的小游戏,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如果班级学生都喜欢音乐,教师就可以找寻一些轻音乐在课前播放,为学生创建一个舒适、轻松的教学氛围,进而提高教学效率;等等。 三、应用多媒体技术创建高效课堂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逐渐进入课堂中。多媒体可以为学生展现一个更形象、灵活、丰富的世界,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更好地让学生自主进行学习,探索知识。例如:教师在讲解《黄河颂》一文时,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放映一些关于黄河的图片,让学生体会黄河的宽广,再利用多媒体播放与黄河相关的歌曲《黄河大合唱》《黄河颂》等,进一步让学生对课文中描写的黄河进行体会。当然,多媒体技术也只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辅助方法,教师在利用时应注意尺度,利用多媒体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教学引导。 四、注重对学生习惯的培养 为了创建高效的语文课堂,初中语文教师应在讲课前让学生进行自主、充分的课前预习,在初步了解知识点的基础上,带有疑问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这种探究式的预习方法,如果学生可以养成良好的习惯,就会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更为自主地进行知识探索。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进行适当的引导,让班级中的每一名学生都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让学生获取成功的体会。然后教师再进一步对知识点进行详尽讲解,学生就会更为主动地参与进来,进而为课堂营造出一份活跃的气氛,使学生学习更有动力。 五、布置作业采用分层方法 初中语文教师在布置语文作业时,应充分对学生的能力进行评估,采用分层布置作业的方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大量布置相同的作业,导致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觉得作业太简单,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觉得作业十分困难,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就会因为不会写作业、作业量太大而选择向其他学生抄袭,这样就无法起到对知识进行巩固的作用。因此,在构建高效初中语文课堂时,教师也应对作业的布置采用分层的方法,避免作业布置超额、超难、重复等情况。教师可以对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布置一些课外拓展的作业,帮助其更好地开阔视野,增加知识储备;对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布置一些课本上的基础知识,让学生对当堂的知识更深入地掌握,巩固基础,进而使全体同学都得到提高。 总而言之,构建高效初中语文课堂是当前语文教师最为主要的任务之一。为了更好地落实高效课堂,初中语文教师应转变自身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将传统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而帮助学生夯实语文基础,完善自身成长。 高效课堂论文:高中物理高效课堂建设概述 1物理学史渗透式教育 要学好物理必须要有坚持不懈的毅力,翻开物理学史,物理知识体系的完善是科学家不断积累努力的结果.在追求物理真理的道路上,正是因为他们坚持真理、勇于开拓创新、实事求是的优秀个人品质,造就了伟大的物理定律的诞生.我们在教学中,不要为了节约课堂时间而单刀直入进行规律灌输和教学,有时从多方面向学生展示这些科学家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视科学为生命的故事,让学生从中领会科学家们伟大人格,能够从情感目标上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并从中习得好的实验探究方法.例如,选修3-2的第一课《划时代的发现》,我们不应该将其成是可有可无的选学内容,可以从物理学史的角度和学生一起回顾科学发展历程,让同学们通过几个故事了解到科学探究是一项耐心细致的工作,需要小组合作,共同协助完成的. 2注重问题串的设计,深化对概念的理解 概念是构成物理学大厦的基石,概念又往往较为枯燥和抽象,概念的理解要求除了介绍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外,还要对同类型概念或易混淆概念进行比较,扫除学生的思维干扰,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为此,必须设置为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逐步深化对概念的理解.例如,高一刚刚开始,学生对于加速度概念理解难以全面,关于加速度与速度、速度的变化概念辨析常常容易错,为此,笔者设计了几个问题,让学生通过问题的思考来发现式地构建知识.情境:某款小汽车经过10s速度增加到30m/s;某型号战斗机经过10s速度增加到60m/s;高铁加速到60m/s用了300s.(1)计算出中小汽车、战斗机、高铁列车的加速度,并通过数据分析三者加速性能有什么不同?(2)试分析中最终哪个“速度大”?哪个“速度变化大”?哪个“加速度大”.(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准确,请说出判断依据.①物体加速度大就是说物体运动得快.()②加速度为零的物体一定处于静止状态.()③物体加速度为3m/s2,即该物体速度变化为3m/s.()④加速度大的物体相同时间内速度变化大.()小结:“速度”、“速度的变化”、“加速度”各自描述的是什么运动状态或哪个运动过程?而对于规律新授课,通常要在导学案中采用“发现建构式”的问题设置策略.规律形成是一个需要学生进行思考、探究从而由感性变成理性的过程.这期间除了对物理的过程的本质进行理解,还要对实际问题进行解释和应用. 3教学过程注重开放学生的思维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与渔”.教会学生科学的探究手段,能让学生自己体会到生活与物理的紧密联系,能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利用物理学科知识自身的逻辑体系、方法、原理、思维模式能培养学生用全面周密的逻辑、客观探究的心态、发展的眼光处理问题的情感态度.本文来自于《中学物理》杂志。中学物理杂志简介详见 3.1鼓励学生猜想 猜想可是使学生发散思维变得活跃,还可以使学生具有创造冲动,培养丰富的直觉和想象力.例如,在和学生一起探究《电阻定律》时,应该鼓励学生猜想影响电阻的因素,并猜想定量的关系.对于电阻学生在初中学习过,在前面欧姆定律中也涉及到过,所以不陌生,由电容的定义式和决定式出发,学生很自然地迁移到电阻的阻值应该由其本身的性质决定,继而猜想与长短、粗细、材料、温度、质量、形状等因素有关.这里面有些猜想是符合规律的,有些猜想是不符合规律的,但是学生在初次猜想时是不预知的,所以都是合理的,都是重要的探究素材. 3.2注重探究过程的完整性 探究过程要有始有终,这是对科学研究所提的基本要求.善始善终的科学探究过程能培养学生耐心、持久的精神,对以后学习工作有很大的推进作用. 4科学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的学习过程和结果 让学生体验知识总结过程,交流、巩固是学生情感与思想交流的最佳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每一个知识点的学习结束后,适当地进行评价,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反思这个知识点的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探究方法上有哪些亮点和欠缺之处,学到了什么知识和方法等等.这符合元认知理论,让学生自己意识到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这对于学生而言是一次质变.对待学生的作业和考试结果,我们不能仅仅使用“结果性评价”,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区别对待,要关注学生的作业过程,从学生的心灵出发、激励促进学生的发展.就评价方式而言,也应该从传统的教师评价学生转变为:学生互评、教师点评的多元化评价方式,学生互评,能达到学生间互相交流学习体会的目的,还可以让好学生带动基础较差的学生前进.同时在对其它学生点评和帮助学习的过程,也是学习和完善自我的过程.学生互评的过程,可以避免差生存在心理差距,因为学生间朝夕相处,年龄距离较近,思维方式更近,指导学习更加能从认识角度出发.除此之外,教师在每一篇活动单要基本做到点评到位,感情激励,语言亲切. 高效课堂论文:浅论初中音乐高效课堂的构建 就现阶段的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来看,低效性是音乐教学最真实的教学现状,那么如何打造高效的音乐课堂便成了广大音乐教育者最为关注的话题。下面就从创设舞台、开展比赛和开设活动环节三个方面来进行音乐教学的设计。 一、创设舞台,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让他们在课堂上尽情的表演,将音乐课堂打造成中学生展示自我、倾诉自我的舞台。比如在欣赏《天仙配》时,虽然《天仙配》在中学教材中只是被考虑到音乐欣赏的部分,但是由于其广泛的受众群体和备受欢迎的原因,使得中学生在没有受过专门学习和训练的条件下也能完整的唱出《天仙配》整个歌曲,甚至于有些学生还可以跳出《天仙配》的舞蹈。这时为了满足学生的表演欲望、激发学生的表演热情,笔者便让学生在《天仙配》的配乐中尽情的唱起来、跳起来,整个音乐课堂瞬间被推向了高潮。继而笔者会选择几组自认为表演比较好的学生上台在全班面前表演,这些参加表演的学生一开始还不习惯于在台上模仿黄梅戏的声调和动作,但是在笔者的真诚鼓励下,他们慢慢放下了负担,表演也愈加的到位。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表现给予了他们充足的自信和满足,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再比如在配乐朗诵《梅花三弄》时,不少学生在听到多媒体的配乐朗诵之后都产生了跃跃欲试的心理,笔者也借机让这些跃跃欲试的学生在全班面前表演一番。部分学生在亲自朗诵的时候才发现无法将自己心中的情感充分的表达出来,也有些同学根本就没有了解《梅花三弄》的真正内涵,为了让学生的情感表达的更加的充分,笔者便和学生一起来了解梅花三弄的故事情节,当学生了解了梅花三弄中“三弄”的真实故事,情感也相应的迸发出来,继而再让学生大声的朗诵《梅花三弄》,学生自然会深深的陶醉于此曲的氛围中,一旦学生在展示自我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成功的感觉,那么学生的自信就会得到快速的提升。 二、开展比赛,培养学生健康的竞争心理 对于现如今的很多中学生来说,他们往往缺乏一个积极竞争的心理,或者是即使有些学生认识到了竞争的重要性,但是盲目的竞争和不健康的竞争心理极大的阻碍了学生竞争能力的培养。所以音乐教师完全可以通过竞争方式教学来培养学生健康而正确的竞争心理,同时也给音乐教学带来更多的乐趣。比如在学习竖笛的过程中会涉及到不少曲目的演奏训练,其中《夏日泛舟海上》便是教材中规定的演奏曲目。很多学生由于初次接触竖笛的学习或者是对竖笛演奏的特点还拿捏不准,使得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率都不够理想。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在学习之前便让学生清楚。在学习完竖笛之后,笔者会在班级里举行一个竖笛表演的竞赛活动,即让学生通过竖笛来表演《夏日泛舟海上》这支曲子,如此学生就会集中全部的注意力来学习竖笛的有关知识,最后通过学生表演水平的高低会评选出“学习效率最高”、“学习效果最好”、“演奏情感最丰富”等多项最佳的选手,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以此来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表演的积极性。另外在日常的音乐教学活动中,笔者也会时不时的组织一些大型或小型的竞赛活动,让竞赛的氛围时刻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从而培养中学生健康的竞争心理和方式。 三、开设活动环节,为师生互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音乐教学不仅要重视起学生的唱歌实践环节,更要重视起学生的活动环节,很多时候活动环节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让学生真正的投入到音乐学习的情境中去。尤其是在认识乐器这一单元,活动环节的重要性更是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在让学生认识乐器的初始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来播放各种各样乐器演奏出来的瞬时声音,让学生听一听、辨一辨、猜一猜,然后再给学生播放各种乐器演奏出来的音乐片段,让学生对乐器有一个更为完整的认识和感知,特别是对于那么极为常见的、在中学教学中重要的乐器,教师更要让学生对其有一个较为深刻的了解,这样才能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在活动环节中教师还可以针对某一乐曲自编乐谱,让学生认真的聆听这些不同的乐谱,并将其与歌曲原有的乐谱相对比,最后评选出最适宜的、最优雅的乐谱,从而让学生强烈的感受到乐曲原有乐谱的优势和音乐节奏感。在欣赏《丰收锣鼓》这首曲目时,笔者会先让学生认真的感受锣鼓声所带来的真切感受,继而让学生感知《丰收锣鼓》的丰富而强烈的节奏感,当学生对《丰收锣鼓》的节奏和氛围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之后,再让学生结合对此曲目的了解通过拍手、跺脚或拍桌子等形式表演出《丰收锣鼓》的节奏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笔者还会鼓励学生自制简易的锣鼓,或者是借用一些各种材质的瓶子,最后通过用手、筷子或木棒来敲击这些简易的鼓乐器。如此音乐课堂就会变得愈加的热烈起来。学生不仅充分认识了各种乐器的演奏特点,同时也了解了乐器的制作原理,从而更有利于为学生营造一个愉悦的课堂氛围。 综上可知,除了本文提到的三点构建高效音乐课堂的教学策略之外,我们的音乐教师应该在不断的探索中总结出更多、更有效的教学策略,从而为中学生构建起一个真正高效、愉悦的音乐乐园。 高效课堂论文:分析高效语文课堂的捷径 传统的语文教学,主要靠教师的一张嘴和一支粉笔,越来越跟不上社会形势的快速发展,已经面临山穷水尽的地步。一方面来自社会的高标准要求,使我们教师工作压力增大;另一方面,受教育的对象成分复杂化,特别是现代农村学校,家庭条件几乎因人而异,经济状况姑且不论,就其自身情况也可分出孤儿、单亲家庭、留守儿童、残疾儿童、智障儿童等等,这种身心发育不正常的学生,大多数表现出学习动力微弱,甚至有厌学情绪,极个别的还辍学外出打工的现象。课堂高效化,是我们语文教师梦寐以求的目标。那么,高效语文课堂的捷径在哪里呢?笔者认为应该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大力推行多媒体教学。 特别是网络教育资源内容极其丰富,是万紫千红的百花园。只要我们多留意,总能采血到需要的花朵用之于课堂,能极大地增强了语文教学中的趣味性,对中学生具有莫大的吸引力。比起以前无奈地采用“逼、卡、压”的方法,觉得轻松多了。试想,对青少年来说“要我学”和“我要学”的效果可谓天壤之别。我在使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中,获得了一下优势: 一、结合时事对学生进行生动形象的爱国主义教育,进而促使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 我们的语文学习的内容,无论是现代文还是古文(当然也包括诗歌),它们都秉承“文以载道”的传统。但是这种渗透在教材中对学生的道德培养,毕竟是含而不露的。再加上我们多关注知识的传授,在思想培养方面往往是蜻蜓点水般一带而过,学生的反应也不强烈。我考虑到现在住校生多,紧密结合重大国家时事,利用晚自习时间给他们播放专题片。由于远程教育的播出内容有时段性,我专门有选择地拷贝下来。比如中日钓鱼岛争执,神九上天,百年中国等,使学生了解国情:既有灾难深重的过去,又有骄人辉煌的现在。并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立志为振兴中华而努力读书。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学生只要有积极向上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树立远大的理想,我们带领他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就会斗志昂扬,几乎是“气吞万里如虎”。确实是思想政治工作,是取得各项工作的制胜法宝。 二、能及时弥补老师缺陷,使语文课堂力求尽善尽美 语文新课标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在语文课堂上要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才能指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深入 合作探究,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但老师由于自身的原因,谁也并非完人,都有自己不尽人意的地方。有的普通话不流利,有的语言平白无力,有的字迹欠佳,有的板书没有条理,有的不善设计问题等等。但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弥补老师的缺陷,尽情地发挥自己的专长,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并且真正达到教学相长的最佳境界。比如笔者在黑板上不善绘简笔画,在指导学生赏析曹操的《观沧海》时,特意下载了关于大海的几个画面,学生每读一句诗,我推出一个。课堂效果很理想,学生背诵的又快又好。另外,做好语文老师,要求我们具备渊博的知识。因为在课堂里所涉及的知识各领域都有,如果我们在政治地理、历史、物理、化学等学科出现了短板,学生提出的问题,就回答不上来。比如我在教七年级《咏雪》一课,学生疑惑地问:“谢道韫的‘未若柳絮因风起’,我把句子里得柳絮改为杨絮,老师你觉得好不好?”我一时还真不知怎么解答,只得课后上网查阅有关知识,给学生一个满意的答复。通过工作中这些点点滴滴,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老师就拥有了威信,同时也就有了感化学生的魅力。 三、创设情境,增强学生感情体验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老师都很注重巧妙地设置课堂导语,让学生很快转入到教学情景中来。有时会发现我们竭尽全力的描述,并不能达到预期效果。那是由于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生活体验,如果他(她)在这个领域的知识是空白的,那么任凭学生具备丰富的想象能力,老师也是劳而无功的。为此,多媒体在这时候就能大显神通。 如在学习聂华苓的《亲爱的爸爸妈妈》时,初二学生还没有学过世界历史,不了解德国法西斯惨无人道的行径,也就不能体会南斯拉夫人民对克拉库耶伐次的那份酸痛,以及提高到国祭的用意。 于是在正式授课前,我给学生播放一段纳粹屠杀无辜妇女的录像。学生慷慨激昂,无比愤慨利用多媒体具体的画面,胜似老师千言的说明,有助于学生对中心的理解。 四、借助多媒体在阅读教学充分培养学生的美感 阅读教学一向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头戏,特别是一些名家名篇,我们在课堂上分析得越细,有时候还适得其反,学生掌握的效果越差。你看,书上密密麻麻的记录,无形中记忆难度增加。大到段意的概括,小到一个字词的赏析,好多是老师越俎代庖的结果,而学生自己生成的东西很少。这样,势必造成老师说作者写得美,学生跟着说美,那不过是鹦鹉学舌而已。为了改变这中既累了老师又苦了孩子的现状,我向多媒体求助。比如学习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我从远程教育资源网里下载相关课件,在课堂上边放映带雪的山景,远眺连山之景,以及济南的水景,边播放配乐课文朗诵,视听并茂,各种美一起涌现,且相得益彰,学生自然而然达到自己会总结,或者与老师总结的产生共鸣,最起码也拉紧了距离。又比如莫泊桑的《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作者观察人物细致,并抓住人物的特点给予细腻描写。纵然教材上有客厅里的插图,但那种平面黑白线条构图效果很差,甚至在以前课堂出现了学生确定不了而争执的场面,因双方各有根据,老师也不敢妄下断语,造成了时间不必要的浪费。只要利用多媒体,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又能让学生由衷地赞叹莫泊桑敏锐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艺术手法。更不要说一些记叙文体, 五、合理运用教育资源,精当设置课堂检测,巩固学生学习成果 我们运用教育资源,不要一味承接,需要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有所选择。老师始终是课堂的操控者,占主导地位。因此,老师在明确每节语文课的重难点同时,通过创造性 劳动把课堂流程条理化和趣味化,指引学生自主学习后,再进行精心设置课堂检测,当堂巩固学习成果,使学生触类旁通,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学生产生成就的愉悦感,为下节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堂作为教学互动的主阵地,学生学习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着成绩的优劣,当然更维系着我们教师荣辱苦乐。事关重大,不能不引起高度重视。
应用经济学论文:浅谈循环经济学再认识及其在区域创新规划中的应用 论文关键词:广义循环经济学 新循环经济学 区域创新 区域规划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循环经济的新视角,即广义循环经济学与新循环经济学的区别和联系及其研究对象,并将此思想运用到区域创新和区域规划中,以期对该理论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 在新循环经济学中,有学者提出发达国家正在实施的循环经济(即后工业经济)是知识经济的第一阶段。笔者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高技术的污染远比传统意义上的污染复杂,在生产、消费和消费后废弃等阶段都对环境产生影响;第三产业也会产生一定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因此,应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型知识经济是循环经济的最高阶段。 广义循环经济学概念的再认识 空间结构是广义循环经济学与新循环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内容。新循环经济学的核心是5R原则(包括再思考、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再修复),强调区域协调发展原则和生态工业园的建设。广义循环经济学也重视生态工业园的建设。但总体上看,二者对空间结构较少涉及。主流经济学忽视空间结构研究的缺陷已经为学者们所认识,因此,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新模式,广义循环经济学与新循环经济学必须将空间结构作为重要研究内容,以研究空间结构为核心的地理学应该是广义循环经济学与新循环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之一,建立和发展循环经济地理学将是地理学和循环经济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但这一点还没有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循环经济地理学可分为通论循环经济地理学、区域循环经济地理学、部门循环经济地理学(包括农业循环经济地理学、工业循环经济地理学、第三产业循环经济地理学等)和公司(企业)循环经济地理学。 有学者认为,广义循环经济有其特定的内涵,不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筐”,凡有产业联系的都要往里“装”。例如,电-高耗能产业耦合、资源的深加工等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自发进行的产业活动,不存在上游废物变成下游原料的关系,不应是循环经济。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理由如下:尽管目前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依靠政策来推动,但循环经济与市场经济在根本上具有一致性,市场经济是建立循环经济的基础,因此,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自发进行的产业活动排除在循环经济之外是不合理的。在一定的制度和技术条件下,废物如废钢铁就是资源,二者并没有本质的区别,电-高耗能产业耦合、资源的深加工与垃圾发电-高耗能产业、废物如废钢铁的深加工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因此,不能因为不存在上游废物变成下游原料的关系,就认为不是循环经济。狭义的循环经济更多地关注生态效益,忽视经济效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难以实现的。如电-高耗能产业耦合和资源深加工尽管不存在上游废物变成下游原料的关系,没有形成完整的循环经济链,但只要遵循5R原则,就是循环经济链的一部分,可以通过区域分工,共同建立完整的循环经济链,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广义循环经济学比目前广义循环经济学的内涵更丰富。 广义循环经济学与新循环经济学的区别和联系 新循环经济学的主要创新在于提出新循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科学技术与自然生态三个大系统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增加了再思考与再修复的新理念,把原3R的理念进行了延伸与拓展,强调和谐社会的形成(包括区域协调发展原则和消除贫困原则)、知识经济与循环经济的融合、循环经济方程、新循环经济国民经济统计指标体系是新循环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循环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P 广义循环经济学的主要创新在于强调广义循环经济包括经济、自然环境及社会三个方面的相互作用及相互衔接,涵盖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三个方面,追求三个系统之间达到一种理想的优化组合状态。广义循环经济理论不仅关注工业系统、社会系统内部循环经济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更重要的是把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因素纳入循环经济理论体系,构建完全意义、具有广泛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的循环经济理论体系。并探讨了广义循环经济的生态学基础与模式转换、广义循环经济的经济学基础与经济学范式的转换、广义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和社会运行机制与社会治理,推进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从以上分析可知,二者的主要共同点在于强调社会系统、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构成的复杂巨系统是循环经济的研究对象,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是循环经济的目标,3R原则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原则,与狭义循环经济相比更强调社会效益以及生态经济系统与社会系统的协调发展,是在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学思想指导下对循环经济理论的创新。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研究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对循环经济原则认识的深度不同,对科学技术系统重要性认识的不同。但从学科视角看,二者的研究对象和目标是一致的,本质上是一致的,都属于可持续发展学。 新循环经济学和广义循环经济学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不能仅以经济效益为目标,也要追求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要研究社会经济系统、科学技术系统、自然生态系统三大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但重点应是其中的子系统即经济系统,否则,新循环经济学和广义循环经济学就等同于循环型可持续发展学,也就是说目前的新循环经济学和广义循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太过宽泛。广义循环经济学和新循环经济学的发展方向应是在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学思想指导下,根据5R原则和三循环理论(良性自然循环、良性经济循环和良性社会-经济-自然复合循环)等对传统线形经济学进行改造,以循环型市场经济为基础,并将空间结构作为重要研究内容,是更新和更广义的循环经济学,可称为循环型可持续发展经济学。 循环经济与区域创新 区域创新网络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各个行为主体(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地方政府等组织及其个人)在交互作用与协同创新过程中,彼此建立起各种相对稳定的、能够促进创新的、正式或非正式的关系总和,结点主要包括企业、大学或研究机构、政府等公共组织机构、中介服务组织以及区域金融机构等。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循环经济必然是区域创新的理论基础之一,区域创新网络将转型为区域循环型创新网络。其中的企业将变成循环型企业,既包括传统企业的循环经济改造,也包括资源再生企业和生态恢复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要研究循环经济技术,并通过教育、培训以及成果转化等方式,有效地促进循环经济知识、信息、技术等的扩散或市场价值的实现。循环经济信息服务中介组织、循环经济社区协调中介组织、双轨制回收中介组织和民间环保社团成为循环型中介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应积极营造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创新环境,如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制度,促进区域循环型创新网络的形成与发展。区域金融机构要支持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以上各循环型结点之间的物质(含“废物”)联系和循环经济知识、技术、信息、人才等的联系成为区域循环型创新网络中的重要关系链条。由于我国的循环经济制度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目前应充分发挥政府在区域循环型创新网络中的重要作用。区域循环型创新网络的基本特征除包括传统的动态性、系统性、非中心化和本地化外,还应包括遵循5R原则和公平性,以实现可持续的区域创新。 根据循环经济理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将是区域循环型创新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吸引人才,优质的自然资源有利于循环型产品的生产),传统的社会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社会服务环境和基础设施必须根据循环经济理论进行创新,如加强企业之间相互利用“废物”的运输通道和“废物”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制定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和制度,倡导循环经济文化。 根据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上理论必须在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进行创新,才能成为区域循环型创新网络的理论基石。规模循环经济理论要求既考虑经济成本也考虑社会成本和生态成本,既考虑经济效益也考虑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范围循环经济理论要求在由动脉产业和静脉产业构成的循环经济产业内进行专业化分工与合作。循环经济交易成本理论要求传统交易成本“绿色化”,包括“废物”信息成本、绿色市场信息成本、循环经济技术信息成本、谈判成本、监督管理成本等。环形网络创新理论要求由线性创新模式或非线性创新模式转变为由环形创新模式与传统网络创新模式融合创新形成的新模式。区域循环经济竞争优势理论要求重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要素、绿色市场条件、基于产业生态联系的相关与支撑条件等的作用,既考虑经济优势也考虑生态优势和社会优势。 循环经济与区域规划 新的区域资源观。一方面,在传统的区域资源观中,区域资源包括自然物质资源、知识、信息和制度等无形资源,但在循环经济背景下,许多“废物”成为资源,如垃圾发电。另一方面,传统的认为知识和信息资源等无形要素逐渐取代自然物质资源而成为决定区域发展关键因素的观点的合理性在于强调了知识经济的影响,但忽略了自然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的稀缺性在逐渐加大的事实。 新的区域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已成为指导区域发展的主流发展观,但在传统的线形经济模式下,有很大的局限性,循环经济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因此,基于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观将是指导区域发展的理想发展观。 新的区域市场观。在循环经济背景下,绿色市场将逐渐取代传统市场,同时,由于循环经济制度在我国还没有建立起来,必须加强政府的作用,政府调控与市场导向共同促进区域循环经济发展。 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将成为区域规划的新理念,区域循环经济理论将成为指导区域规划的新理论,区域规划要遵循5R原则,重视社会公平(如区域协调与区际协调)和生态恢复,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目标。 区域循环经济研究方法即物质流分析方法、生态效率方法、情景分析法、循环经济系统论方法、循环经济信息论方法和循环经济控制论方法等将进一步丰富区域规划的研究方法。 在城市地区规划(都市区规划、都市圈规划和城市群规划)中,要根据循环经济原则,统一布局基础设施,加强城市之间、城乡之间、不同圈层之间的循环经济联系包括资金、循环经济技术、循环经济信息、循环经济知识、循环经济人才以及“废物”等的联系。 总之,不能孤立地发展循环经济,要在城市地区甚至更广阔的范围内,合理布局产业,根据集聚循环经济效益原则,发展循环型产业集群;要充分利用农村的生态功能,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考虑到城市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要重视发展高端循环经济,积极发展循环型高新技术产业和循环型第三产业,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和生态化。目前,可利用循环经济提供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就业优势,减轻城市贫困,并大力发展城市循环经济文化,促进城市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应用经济学论文:浅谈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双语应用能力的经济学分析 论文关键词 双语 思政教育 民族地区高校 经济学分析 论文摘要 本文在阐释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双语”应用作用与意义的基础上,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了利用“双语”开展工作的问题,并就提高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双语”应用能力,探索性地提出几点策略与建议;以期对工作的科学开展有所启示。 何为“双语”?简单地说,凡是使用两种语言的都可以称为双语;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学校工作中都普遍存在;本文所探讨的“双语”,是指汉语和民族地区少数民族语言两种,可谓“民汉兼通”。使用“双语”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教学和工作早已兴起,现正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新模式。笔者欲结合科研与工作实践就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辅导员“双语”应用能力问题作初步探讨。 1 民族地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双语”应用的作用与意义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中,“双语”应用已不仅仅是熟练地掌握两种语言,培养“民汉兼通”、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其在促进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地区人民文化素质、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第一,“双语”应用是少数民族地区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教育方针,体现民族、语言平等的重要内容。少数民族语言是区别少数民族与汉族的重要标志之一,积极地使用少数民族语言开展工作是承认民族平等的一种具体表现,也是当前快速提高少数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的有力手段。 第二,“双语”应用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继承和发展,也有利于汉文化传播,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少数民族教育中应用“双语”教学,是继承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与学习汉文化的客观需要;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要让少数民族地区快速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必须借助地区母语,“双语”应用必不可少。 第三,“双语”应用有利于开发少数民族学生智力,提高民族素质。语言具有工具效能,是学生心智活动的重要工具;“双语”应用者拥有两套交际手段,可以通过灵活应用两种语言来教授不同民族知识,学生掌握“双语”的过程也意味着个体智力的发展、民族素质的提高。 2 利用“双语”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经济学分析 经济学中有关于消费影响因素的阐述,如:偏好、效用、收人与时间约束、机会成本、替代效应、边际效益以及价格弹性等;语言也是如此,有相关的影响因素,如使用人数、社会开放度、学习难度、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随之而体现出来的是成本与收益,如学习、机会与心理成本、经济、心理、代际收益等,这些都可以基于经济学来分析,是本文“双语”经济学分析的前提。山东大学宁继鸣博士着重探讨了语言成本收益的一些重要影响因子及其关系,认为语言成本与收益间有如下基本关系:政策决策与实施成本Cp、语言的学习成本Cs、语言学习的机会成本Co,个体所有语言的收益总和Rb、促进交流与贸易的收益Rt,语言代际收益Rg、语言民族文化收益Rc、语言心理收益Rm、语言政治收益Rp等等;总体研究证明,使用相近或相同的语言交流会拉近彼此的关系,提高工作效果。上述研究为使用“双语”开展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工作效果高度依赖语言交流的顺畅与深入程度,使用地区语言交流能获得更多的感情与信任回报。 以本文中提及的语言成本C与交际收益R进行关系考量不难发现,在时间一定的前提下,二者呈反比关系,即C=T/R。也就是说,在思政教育工作中,当交流时间一定时,语言成本越低,交际收益越高;语言成本越高,交际收益越低。而语言成本的高低又取决于语言应用能力,即语言交流能力越强,语言成本越低,语言沟通不畅则会提升交际成本,影响沟通的效果(收益)。因而从推进民族关系的进一步和谐和融洽发展,以及促进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的角度来看,辅导员“双语”应用能力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 提高民族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双语”应用能力 3.1 科学开展“民汉兼通”双语教师培训工作 (1)放慢速度,缩小规模,延长时间,调整结合。首先,校本培训不能操之过急,无论是对汉语教师少数民族语言水平的提高,还是少数民族教师汉语水平的提高,速度都很慢,应该选拔有一定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基础的教师优先培训,并缩小规模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其次,延长培训时间,可以将培训计划时间延长至一年或更长时间,避免因时间短流于形式;第三,将双语教师培训与考核评优结合起来,切实提高教师学习“双语”的积极性。 (2)从培训对象选择上下功夫,严把入口关。严格审查制度,首先杜绝汉语水平不达标的教师参加少数民族语言培训;其次,挑选适合从事辅导员工作的年轻教师进行培训,提高双语教师队伍建设速度与质量,避免培训资金浪费;第三,合理分配双语教师培训名额,重点向汉语水平较差的少数民族教师倾斜。 (3)调整培训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确保培训质量。适当增加听说、公文写作等实践课程;多采取听、说方法开展教学培训,避免过多的理论讲授;适当增加培训实习机会,让培训教师深入到少数民族学生群体中开展工作,切实提高培训质量。 (4)加强对双语培训教师的跟踪管理。建立双语教师培训监督与信息反馈机制,对培训完返回工作岗位的双语教师的“双语”使用情况予以跟踪考察,保证受训教师切实发挥“双语”作用,并将其实际工作情况纳入到绩效考核之中,对“双语”应用不力的教师予以通报批评,并安排重新培训学习。 3.2 选派优秀“双语”青年教师充实双语教师队伍 进一步拓宽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的入口渠道,严把质量关的同时,优先录用与聘请具有双语能力的汉族或少数民族优秀青年大学毕业生担任工作继续实施教育对口支援计划,充分调动大中城市毕业生到少数民族聚集区基层支教、锻炼,锻炼其“双语”能力,对实习支教完成、愿意回到学校工作的毕业生优先安排到高校从事辅导员工作。 3.3 设立专项资金,聘用优秀人员,解决双语教师缺乏问题 为解决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缺额问题,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因教师缺额受到影响,同时考虑到当前少数民族教师汉语基础差、培训无效果,汉语教师少数民族语言能力难以在短时间内提高的实际情况,建议高校管理部门设立专项资金,从兄弟高校或基层中学选聘优秀双语教师,充实高校辅导员队伍,促进工作的开展。 应用经济学论文:药物经济学在中医药评价中尚未得到应用的主要原因 药物经济学是药物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一门边缘学科,在西方发达国家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已逐步被临床服务提供者、卫生决策者、医疗保险管理机构、药品生产企业所接受,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相较之下,我国的药物经济学实际应用还处于初始阶段,尤其是在中医药领域,基本上还是空白。 一、药物经济学在中医药评价中尚未得到应用的主要原因 第一,药物经济学在中国起步较晚,仅有十几年的历史,药物经济学理论方法的引入和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实际应用上,主要还是在临床合理用药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多,而且是进入21世纪以后才逐渐增多起来。应用最多的是抗微生物用药研究,其次是用于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和抗肿瘤等药物,基本上也是以西药应用为主。 第二,在方法应用上,主要还是以成本-效果分析为主,产出指标是以生化医学和疾病指标为主,极少见到有关生存和生命质量的研究结果。而中医与发源于西方的现代医学理论体系的不同,恰恰造成了其在很多情况下对疾病和治疗疾病疗效的判断不是以生化指标为依据,从而使得药物经济学在中医药评价中应用起来比较困难。西方现代医学是以还原论为基础,以实验加推理为主,它把复杂事物分解为基本组成单元来研究,把人体还原为各个器官,又把器官还原为很多细胞组成的集合,细胞又有细胞壁、细胞质,更进一步,细胞还可以还原成dna的双螺旋结构;对于导致疾病的因素也是无限分化,无论是细菌还是病毒都要找出来消灭它。这就使得许多生化指标都可以比较容易成为现代医药的产出评价指标,也使得最初的药品经济学比较容易在现代医药研究中得到应用。 与现代医学不同,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基础之上的中医,是侧重于把复杂的事物作为整体来研究,是以归纳和实践检验为主。它不仅将人作为一个整体,甚至将人与环境、自然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强调天人合一,强调强身固本。在对待疾病上,中医主张把人的身体机能调整到最佳状态来抵抗外毒侵袭,强调邪不压正,在很多情况下,采用中医药治疗,病人能与病毒或肿瘤共存,但不发作,病人的生命质量不错,存活时间比预期增加,这种情况在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病人、肿瘤病病人的实践中我们会经常看到。但如果非要使用生化指标来衡量,就很难评价中医的疗效。因此,在效果这个层面上中西医的疗效是无法用同样的标准来评判的。然而,当我们使用成本?效用分析方法时,我们就找到了二者的共同点。因为,以生命质量年作为效用指标是符合中医药的疗效判定思想的。也就是说,当我们站在更高的水平上来看待中西医的产出时,我们就会得到殊途同归的结果。但是,在现阶段广泛地采用质量生命年作为中国药物经济学评价的主指标还存在着技术和方法上的困难,这不仅是对中医药进行药物经济学评价的困难,也是我国药物经济学在更高水平上的应用的困难。 第三,中医药的不可分割性和中医辨证个体化诊疗的难以规范性,也是药物经济学在中药药物评价研究中的难点。 第四,药物经济学研究在获得政府支持、药物申报注册、医疗保险偿付和定价决策上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这是我国药物经济学还没有充分发展的一个政策层面上的原因。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第五,由于没有强制性要求,绝大多数的中国制药企业特别是中药企业也还没有意识到开展药物经济学与企业利益的相关性,故而其参与药物经济学应用研究的动力不足,未能成为药物经济学发展的重要的参与力量 二、药物经济学在中医药评价中应用前景广阔 对中医药做药物经济学评价应当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但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一,国际经验表明药物经济学评价在原研药、创新药的评价中是最有用的。我国真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研药、创新药实际上极少,而建立在中医理论基础上开发的中药才是最有可能获得较多自主知识产权的。因此,尽早在中医药领域内开展药物经济学的评价研究与实践较之晚开展对国家更为有利。 第二,从中医药行业的自身发展来说,开展药物经济学和卫生经济学的评价也十分必要。我国的基本卫生政策是中西医并重,但在实际上,中医药并没有在各级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得到与现代医药同样的重视,一些中医政策还没有落到实处。要发展中医药,得到政策的支持,就要说清楚自己的优势到底在哪里,要说清楚为什么支持中医药发展是对国家、对民族有利的事情。这就需要用数据说话,用事实说话,当然也就涉及到了评价问题。无论是中医,还是中药,只有证明了治疗同样的病人,长远看疗效是好的,而且经济上花费也较少,群众是接受和满意的,拿出过硬的数据,才能说服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给予政策支持和投入。而只强调中医是国粹需要保护,中医条件差,政府投入少,这样要求支持就显得理由不够充分。我们应该建立起可以在同一平台上进行比较的标准,并且采用公认的可行的方法,这就是药物经济学和卫生经济学的方法。 第三,要让药物经济学得到广泛的应用,首先要让人们认识到药物经济学有用。要达到这个目的需要相当多的前期研究工作,这是一项需要大量投入的工程,而在没有完成这个工程之前,人们还无法真正认识到药物经济学的作用,这又反过来影响了药物经济学的发展,使之落入一个两难的境地。要完成这个工程需要一大批有远见的学者、政策决策者、企业管理者。而药物经济学的研究与发展,不能只限于学者、院校和科研机构,还应当扩展到企业和决策者的层面。在学科发展和相关研究人才资源尚不完全的情况下,单纯的研究者推动是难以使药物经济学得到快速发展的。在药物经济学的起步阶段,应当有一些大的医药企业,特别是要有中医药企业做出公益性质的支持,并培养出一大批专业人员。只有得到企业的关注和政府的重视与支持,药物经济学才能在中国得到更快的发展。 三、中医药领域开展药物经济学研究的人才问题 对于我国药物经济学的人才培养需要院校做出更多的努力,而对于药物经济学如何在中医药方面应用,也需要中医院校做出积极的开拓。从目前全国中医院校的总体情况来看,基本上还没有独立开设药物经济学课程。但药物经济学常用的基本方法(成本-效果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用分析)作为重要的课程内容之一在卫生经济学里占有较大篇幅,主要面对卫生管理专业的学生讲授,该课程通常也有部分中医、中药专业的学生选修。目前,中医药院校还没有充分重视药物经济学教学的原因大致有两个:一是社会需求没有达到一定水平,上至院校的有关管理者,下至普通教师对药物经济学还几乎没有认识,对开设这个课程人们还有疑问,要改变这种状况就需要一个说服与提高认识的过程;二是要开设药物经济学课程就需要有能教授这个学科的教师,当前在国内还很缺乏这方面的师资,系统开展药物经济学研究的机构与研究者更少,而进行中医药药物经济学研究的人员更是几乎没有。因此,加快对熟悉中医药问题的药物经济学人才培养,启动相关研究,是将药物经济学尽快引入中医药领域的先决条件。 房耘耘1982年1月毕业于黑龙江大学数学系数学专业。现为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院长。 中国卫生经济学会理事、中国卫生经济学会中医分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 中国医学健康国际促进会卫生经济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市卫生经济学会专业常务理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行业信息统计及咨询服务工作负责人。 主要研究领域:卫生经济政策与中医、中医资源与中医服务、中医医疗服务成本与成本核算。2000年以来,主持主要研究项目有:国家“十五”攻关课题“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模式研究与评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政策研究项目3项;主要参与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非营利性医院财务信息体系的构建与监督评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3项。 应用经济学论文:药物经济学在我国药品注册中的应用研究 【关键词】 药物经济学;药品注册;必要性;可行性;建议 【摘要】 本文从优化配置药物资源、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发挥政府的引导职能和有效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四个方面分析药物经济学在我国药品注册中应用的必要性。从技术基础、机构基础和思想基础三个方面分析药物经济学在我国药品注册中应用的可行性。最后提出建立药物经济学评价专家库、数据库、评价标准和开展教育培训四个方面的应用建议,促进药物经济学在我国药品注册中的合理应用。 【关键词】 药物经济学;药品注册;必要性;可行性;建议 药品是一种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人的疾病的一种特殊商品,长期以来,药品的研究开发、生产、供应和使用的监督管理侧重考虑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却往往忽略对其经济性的分析和评价。由于我国是一个政府主导型社会,药物资源和政府的总体卫生投入均有限,而药品注册是对拟上市销售的药品给予注册审评和审批的过程,也是政府首次对药物资源进行配置的过程。因此如何建立一个安全、有效、质量可控且经济的药品注册审批管理体系是保证药物资源合理配置,保证药品安全、有效、质量可控且经济的为卫生事业服务的关键。 1 药物经济学现状 药物经济学是一门为医药及其相关决策提供经济学参考依据的应用性学科,其常用的分析方法有最小成本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果分析和成本效用分析。它最早出现在美国,用于控制药品费用的过度增长,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进入我国,1995年,我国的一些学者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药物经济学研究,2002年开始相继建立相关的学术平台,如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药物经济学评估中心、北京大学中国药物经济学研究中心等。当前,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已日益成熟,我国政府也逐渐认识到其应用的重要性,并已开始在全社会范围内应用实践,如在2009年4月向社会公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1]中明确提出“对新药和专利药品逐步实行定价前药物经济性评价制度”。 2 药物经济学在药品注册中应用的必要性 2.1 药物资源需要优化配置 药物经济学的研究目的是让有限的药物资源实现健康效益的最大改善,提高药物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药品注册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根据药品注册申请人的申请,依照法定程序,对拟上市销售的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质量可控性等进行审查,并决定是否同意其申请的审批过程[2],也是对药物资源首次进行配置的过程。由于我国人口多、药物资源有限,人均药物资源占有量相对较少,而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却是无限的。因此,在药品注册中增加药物经济学评价,使其类似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评价,作为药品上市的第四个审评标准,将有利于从整体的角度实现药物资源的优化配置,让有限的药物资源实现健康效益的最大改善。 2.2 企业需要提高抗风险能力 新药研发具有高投入、高风险和高产出的特点,一个新药的成功上市要求其具有技术上的先进性、临床上的可行性和市场上的经济性。药物经济学研究在新药研发中的提前介入有助于研发企业科学的评价药物的成本与效益的关系,及早获悉所研究开发的药物的经济性,并努力从技术、市场、政策等方面降低药物的研究和生产成本。同时,还可以借助药物经济学评价结果决定是否进一步追加投入,避免不必要的研发和注册造成的资源浪费,提高企业研发药物的抗风险能力和上市成功率。 2.3 政府需要发挥科学引导职能 近年,在新药研发中应用药物经济学研究的制药公司的比例逐年增加[3],而在我国仅有少数大型的制药企业在企业内部开展了药物经济学的研究,更多的制药企业尚未给予其足够的重视。由于我国是一个政府主导型社会,因此,在药品注册申请中要求企业提交药物经济学的研究资料,并在注册审评时开展药物经济学评价,能促进药品生产企业在注册申报前开展药物经济学研究,收集药物经济学数据,对药物的研发风险与上市价值进行评估,有效避免重复研发或逆方向研发造成的资源浪费,提高我国的药物研发水平,优化配置药物资源。 2.4 历史遗留问题需要科学有效解决 药品生产企业多、小、散和同品种的药品批准文号过多不易管理的现象是我国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新颁布的《药品技术转让注册管理规定》[4]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品结构的优化,但它尚不能彻底解决药品批准文号过多的问题,且不能在同品种间筛选出质佳效优且价廉的药品。因此,将药物经济学评价引入我国的药品注册,在药品再注册中开展药物经济学评价,通过对已批准上市的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质量可控性和经济性进行评价。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前提下,设定不同类别药品单位效益所需的参考成本,对不高于该参考成本的药品给予再注册审批,淘汰经济性水平差的品种,促进药物资源有序整合。 3 药物经济学在药品注册中应用的可行性 3.1 技术基础 我国已建立了中国医师协会药物经济学评价中心、复旦大学药物经济学研究与评估中心、药物经济学专业委员会、中国药科大学药物经济学博士点等药物经济学研究组织。同时,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正日趋完善,《中国药物经济学指南》的编撰工作正在有序地进行,用于药物经济学评价的临床诊疗数据网络、保险支付数据网络和医药产业与研发生产流通的信息网络等已逐渐投入使用,药物经济学评价系统的研究与开发也日趋明确。同时,《中国执业药师》和《中国药物经济学》等杂志开设了药物经济学专栏,为药物经济学在我国的应用与发展提供了广泛的交流平台。总之,以上诸方面为药物经济学在我国药品注册中的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 3.2 机构基础 我国现行的药品注册以企业申报、两级管理的形式进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主管全国药品注册管理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委托,对药品注册申报资料的完整性、规范性和真实性进行审核。国家药品审评中心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委托对申请注册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进行技术审评,并给出审评意见,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综合技术审评意见作出同意审批与否的决定。由此可见,我国已具备了相对完善药品注册的管理体系,为使药物经济学成为与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同等重要的又一个药品上市评价标准提供了机构基础和运行参考。 3.3 思想基础 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国已有部分高等院校开设了药物经济学课程,国内的某些大型的制药公司也设定有专门的药物经济学评价部门。2009年4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向社会正式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1]中明确提出对新药和专利药品逐步实行定价前药物经济性评价制度,表明我国政府已给予药物经济学高度的认可。综上所述,药物经济学在我国高等院校、企业和政府决策中的应用为其在我国药品注册中的应用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 4 药物经济学在药品注册中的应用建议 4.1 建立药物经济学评价专家库 将国内有较深造诣、熟悉本专业国内外情况,具有一定知名度和权威性的药物经济学专家充实到审评专家人才库中。并在情况允许的条件下对专家库的专家进行细化分类,建立专家细化分类标准,让专业的专家去评审专业的药品,使药品的价值和专家的价值得以更好的体现。在开展药品技术审评中,对被审评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质量可控性和药物经济性做出科学的评价。通过在药品审评中增加药物经济学评价,引导新药、改剂型和仿制药品的研发和生产得以科学合理的安排。 4.2 建立药物经济学评价数据库 建立药物经济学数据库,用计算机软件管理药物的经济学信息。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内组建国家药物经济学评价中心,由国家药物经济学评价中心负责具体工作,对所有上市前进行药物经济学评价的药品及上市后开展药物经济学评价的药品的药物经济学数据录入数据库,并建立该库与药物流行病学数据库等相关数据库之间的关联,为药品研发、药品注册审评、药品定价及国家基本药物筛选等提供数据支持。 4.3 建立药物经济学评价标准 药物经济学评价标准是使药物经济学评价得以规范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应及早组织国内外具有知名度和权威性的药物经济学专家,根据最新的药物经济学研究进展和不同类别药物的情况,规范不同类别药物的药物经济学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的选择方法,建立药物经济学评价标准,并出台中药、天然药物、化学药品、生物制品等的药物经济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使药物经济学研究在全国范围内规范有序的进行。 4.4 开展教育培训 药物经济学人员的数量、水平与素质是药物经济学在我国药品注册中的应用得以顺利开展的关键。因此,应制定药物经济学在高等院校和药品企业中的教学和培训计划,提高药品从业人员对药物经济学理论和评价方法的认识,提高人员的药物经济学专业技能水平。并通过教育与培训形成专业的药物经济学技术人员队伍,突破未来药物经济学发展所面临的人力资源的瓶颈障碍,促进药物经济学在我国得到科学合理的应用。 应用经济学论文:论统计学与经济学的管理应用 1.统计学与管理的作用 统计在经济与管理领域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能够反映社会发展的基本状况,通常反映的是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状况、发展阶段、主要的经济成果等等指标;二是揭示了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性质,通过分配关系和所有制关系的统计资料来说明;三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发展规律,比如两个现象间的依存关系、比例关系、结构变化以及因果关系。统计信息的充分利用,不仅能对事物本身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还可以针对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比较的分析,无论从纵向还是横向,统计学都有用武之地。 这些企业的营销管理中无处不渗透这统计学的知识。统计学作为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一门科学,恰能在市场营销中的市场策划阶段的各个方面发挥科学决策的关键作用。 在市场营销活动中,要想做到策划准确,必须要广泛的收集信息,科学的处理信息,以便结果准确、决策科学。统计学作为一门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科学,无论是在收集信息阶段的市场调查之调查问卷设计与调查样本的确定,还是在处理信息阶段的数据甄别和数据分析,都可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市场分析实际操作中,主要包括统计整理与统计分析。 2.统计分析 "统计分析"是将统计调查和统计整理的结果通过各种对比,通过动态数列,指数指标分析等方法进行深入的总结,分析。形象的显露事物变化的规律。从质的角度剖析事物数量的变动方向和变动程度。通过分析,与既定的指标指数相对照,从而得出内在联系或结论。以此为依据进行工作调整,达到统计的最终目的。在市场营销之市场策划活动中,要想做到策划准确,必须要广泛的收集信息,科学的处理信息,以便结果准确、决策科学。统计学作为一门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科学,无论是在收集信息阶段的市场调查之调查问卷设计与调查样本的确定,还是在处理信息阶段的数据甄别和数据分析,都可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3.当今的经济管理发展 当代的经济管理中,提倡以人为本的导向使管理方法进一步由定性向定量方向发展,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统计方法的使用。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调查,我国税制的绿色化程度近年来是后退的,这就需要国家加大对生态经济的投入、对环境的保护也要加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管理是件庞大的事情,国家也不可能把全部的调查报告放在一起查看,那么如何更清晰、直观的表达出很长一段时间内的经济情况,就需要统计学的加入。经济管理不是单一程序,这个过程中需要很多不同的因素来共同完成,统计经济学可以简洁、清楚的表达出经济的现况,统计分析也是统计学在经济中的一个很大作用。然而统计科学就它的实质来说,应该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并且可以认为是被应用于观察资料上的数学。同一公式可以同样地适用于绝对不同类型的具体对象,这是统计学的一个特征。经济应用统计学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必然要利用数学方法。 在经济管理中,经济现状的分析、随即现象的概率、每个变量 总体的影响等都与数学不可分割。把数学中特有的、严密性的特性结合到统计中,为经济管理提供论证和计量方法。运用好数学知识,在一定条件下,对大量事物的观察数据加以综合汇总、计算各种综合指标,从而较好的反映出现象的规律性,可以把管理工作做的更好。随着经济的发展,统计学将会在经济与管理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国民经济管理,还是企业管理以至于个人的生产、经营和决策,都要依赖于统计分析的应用。经济、管理类在现实中更注重于实际应用能力。在工作中通过列表、图示和加减乘除等初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对数据表达的总体有直观的了解,帮助人们解决问题。根据不同的位置,需要统计的事物也并不相同,所以我们也要灵活的运用统计学。 4.统计学的基本三方面 统计学在管理中面临最多的,基本有三个方面:营销中的统计。管理营销常常要统计一个阶段或一部分单位的销售情况、顾客的满意情况、市场的需求情况等,通过这些统计,分析出各个环节的正常与否,针对问题具体解决。例如通过统计图表,顾客不满意或供过于求时,那么企业收益会减少;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统计。众所周知,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可以起到巨大的作用,企业中对于人力资源的把握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员工对企业的满意程度、对现在工作的意见以及对企业管理者的建议等都是企业统计的一个重点。如何更完善的做好人力资源培养和调度,使企业发展中的消极因素减到最低,也是统计学在管理应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审计实务中的统计。审计抽样的分层及其样本的确定。在审计抽样中,每一个样本的单位的重要性都是不同的,这就要求在抽样过程中,对于不同重要程度的单位应有不同的抽中概率,利用好数理统计学在审计实务统计中,采用最优分层及最优样本容量分配,可以大幅度的提高估计的精确度。 应用经济学论文:互动式教学模式在“环境经济学”课程中的应用探索 一、引言 “环境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它是人类在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新兴边缘学科。它将环境科学和经济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并通过经济学的独特视角,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研究方法对环境问题进行深层次的解析,进而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方案,现在各国都非常重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因此“环境经济学”也成为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旨在使学生了解一切环境问题的本质,环境科学与经济学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是怎样的?培养同学如何运用经济学的理论解决和分析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理解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协调发展的理念,进而激励和提升同学保护环境和爱护环境的意识。 二、互动式教学模式浅析 传统教学模式大都是老师在讲台上“讲什么”,学生在台下就被动“听什么”。尤其对于一些“枯燥”的经济学基本原理,可能教师费了很大的心血,换来的还是“课堂上的呼呼大睡”。并且很多时候老师较难了解学生是否已经听懂,除了课堂讲述的内容学生还想知道些什么,他们感兴趣的点在哪里,对当前国际、国内存在的一些环境问题他们是不是也想发表一下的自己的观点。因此笔者认为在保证课程教学内容质量的前提下,积极地与学生沟通,在课上和课下与之产生良性的互动就显得尤为重要。即在“环境经济学”的课堂授课中引入“互动式教学模式”。“互动式教学模式”是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过程互相作用的整体性动态过程。具体应该表现为教师的主导施教和学生的主体认识相辅相成的课堂活动过程,即“教”和“学”不但不脱节还要成为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有序发展的整体。同时这种良性的互动过程也可以调节师生关系,使教师不但可以是“良师”,也完全可以成为“益友”,进而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及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强化人与环境的影响,以产生“教”和“学”共赢的状况,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法。在“环境经济学”的互动教学环节下,让学生动起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在绪论部分,可以先给同学们讲述一系列环境问题的危害,列举一些国际上曾发生的严重“环境公害”事件,这些国家和地区是通过怎样的途径解决这些严重的环境问题,“经济学”在这其中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一步一步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在具体内容的展开方面,可以举一些具体案例的办法与学生达到互动的目的,例如在讲授“环境影响的费用效应分析”和“环保政策”等章节;可以列出环保部门审批或关停一些污染企业的过程说所采用的费用效益评价的方法,使学生既加深了对概念和理论的理解,又学会了运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思考现实经济问题,提高了学生经济学思维的直觉能力。 3.巧妙布置作业。结合课堂的理论教学部分,在课下可以有针对性地给同学布置一些环境调研的任务,根据任务的要求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调查、分析,并对观察结果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讨论,做成ppt,课上进行发言交流。例如在讲授“循环经济”的章节,可以组织同学调查周边的小区、学校、家庭等垃圾回收及再利用的情况。 4.高质量的备好每一节课。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教育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教师授课其实是“生产过程”,学生上课则是“消费过程”。为了使生产的知识能够适合和满足学生的需求,即使“互动教学模式”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教师的课前准备过程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环境经济学”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国际、国内的环境形式时刻在发生着改变。因此在“备课”的过程中,除书本知识以外,还应该时刻关注媒论文联盟体的最新新闻,及时修改自己的教学内容,以便适应与时俱进的发展要求。课前可以通过网络、杂志等各种传媒手段,搜集最新、最准确的信息,利用多媒体视频课件等手段,把一些课外知识融入到书本内容中,以拓展学生的视野。 三、结语 笔者在大量的教学实践中发现,“环境经济学”的教学既要区别于一般的专业知识教学,又要有区别于实验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了“互动教学模式”这种愉快的教学方法。其特点就是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理解能力、归纳应用的能力、思维想象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同学的学生成绩也使教学达到较好的效果。 应用经济学论文:浅析西方经济学多媒体教学应用问题探讨 论文关键词:西方经济学 多媒体教学 传统教学 教学手段 论文摘要:经济学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应用与创新是西方经济学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从西方经济学的课程特点出发,从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角度提出西方经济学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原则与注意问题,以期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在市场经济制度条件下如何配置和利用稀缺的社会资源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需要的科学。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及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西方经济学中对于市场经济运行环境、运行方式、调控手段的理论对我国市场经济的运行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与指导意义而成为我国高等院校财经类各专业的最重要核心专业基础课。由于西方经济学在学术规范上采用数学模型研究经济现象,提出经济理论,是最偏重于自然科学的社会科学,其繁琐的假设条件、抽象的概念与内涵、复杂的数学推导和几何图形、使得老师和学生普遍感到这门课程难教难学,因而在西方经济学课程建设中重要的问题之一是在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梳理保证其基础性与前沿性的基础上,重视对西方经济学教学手段与方式的改革与创新,以实现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的完美结合,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我们在这方面提供了效果良好的解决路径。 多媒体技术是利用计算机把文字、数据、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合成处理并组成一个交互系统的技术。把多媒体技术引人课堂教学之中,使我们得以突破传统教学中“黑板+粉笔”的局限,在增强教学内容的表现力的同时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参与教学活动,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现已成为高校教师包括经济学教师普遍应用的教学模式之一。要想使多媒体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表现优势、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我们需明确一个关系、遵循两个原则,注意一个问题。 一、明确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的关系 多媒体教学凭借广泛的集成性、灵活的控制性和信息的多维化等特色,成为一种现代化的新型教学手段的典型代表,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教学的“一支粉笔、一本教案、一张嘴”的模式,有着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效果。然而无论多媒体教学的效果多么优越,也不能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因为多媒体教学不是万能的,其优势在于信息的大容量与影音图像的动态表现力,但也不可避免的具有局限性,其最大的不足是由于使用事先设计好的课件进行教学而产生教学过程机械化、教学内容固定化的弊端,对教师的思维是一很大的束缚而难以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方法的同时不应忽视传统的教学方式的使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之间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多媒体教学课件仅是辅助性的工具,无论多媒体技术如何先进、功能如何完善,它也只是一种辅助性的教学工具,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补充与完善,不可能也不应该取代传统教学,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尤为如此。西方经济学的课程特点是内容广泛、理论抽象,有大量的数学推理和图形分析,单纯依靠多媒体教学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只有两者充分结合、优势互补,方能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 二、多媒体教学应用原则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作为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两者是春兰秋菊,各有千秋,在应用时不能绝对化,应注意遵循两大原则。 1.内容决定形式原则 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是一种形式,而内容决定形式。用不用课件什么时候用课件是由教学内容的需要而定。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根据其内容的不同,大体可以分为四大模块,基本经济理论的文字演示、数学公式的推导、图表变化的演示和教学案例的播放,构成了两大内容体系:一是以文字为主的理论体系(包括案例),二是以数学公式和几何图形为主的模型体系。内容的差异决定了可供教师选择的教学手段也应有所不同。 (1)理论内容课件具有教学优势 多媒体教学在文字性的教学内容时具有不仅具有信息容量大、节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的效果,更能通过文字、影音、图像的有机结合使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更为直观、形象、较之传统教学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在课件设计上,首先,内容要简明扼要,重点突出,不能把教科书搬到课件上,其次课件层次要清楚,能反映教师的教学思路西方经济学特点之一是内容广泛且前后内容关联性强,因而在课间制作时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的超链接功能,实现各内容板块的适时转换,实现逻辑结构的清晰。再次,课件设计应追求简洁明快,色彩要搭配合理,既增强视觉刺激,要避免课件太花太过凌乱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而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把握。 (2)模型部分板书具有教学优势 数学模型的推导与几何图形模型的演示方面板书具有相对优势,如果教师的板书功力较高的话,可以通过一遍讲解一边书写、画图的形式带动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走,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用多媒体,教师一定要在课件设计上下功夫,使其服从于教学需要。例如在利用图形讲解某一内容时,最好是对图形进行几何分解,讲一条曲线,就现“画”一条曲线,一边“画”,一边讲,这样将一幅图分解完成,同时也将分析问题的思路展示给学生,效果会比较好。 2.以人为本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因而在教学中要注意贯彻以人为本为本的原则。 (1)注意节奏,忌放电影模式,跟着课件走 新教师在应用多媒体教学中最容易犯的错误之一是完全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机械地点击鼠标完成所有工作,教师的思维限制于课件中。教学过程是老师与学生的双向沟通、互动过程,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面部表情呆板茫然、说明学生没有理解领会该部分内容,教师就应该调整教学节奏、必要时重复梳理教学内容,不注意这一点,即使课件做得很新颖,效果亦未见得好。 (2)充分发挥教师得主观能动性 如果说备课、制作课件是一次创作过程,那么讲课就是教师的二次创作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会有即兴激发的灵感与火花进发出来,这是传统教学过程优于多媒体教学的最大优势。因此运用多媒体课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既要重视课前备课的作用,更应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能动性与创造性,注意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让整个教学过程形成一个思路连续清晰、课堂气氛活跃的有机整体,如此方能实现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完美结合。。课堂教学即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其科学性体现在教学过程本身尤其内在的规律性,教师必须遵循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发挥其主管能动性;艺术性表现在每一堂课都是教师知识积淀的展现与个性的张扬,正如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正如一千个人教师就有一千种西方经济学。 三、注意多媒体教学手段与其它教学方法的匹配问题 多媒体教学方法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还有其他许多教学方法,如案例法、讨论法、实验法、双语教学法的匹配问题。西方经济学课程与其它课程一样,力求将探究式、讨论式、案例教学、经济学实验等各种先进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手段融为一体,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教学内容贯穿在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之中。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使它们在教学中产生1+1 2的效果,也是我们今后应着力研究解决的问题。 应用经济学论文:无关关系 及其在经济学中的应用 摘要:一种新的价值论学说,认为市场经济存在一种内在的无关关系,这种无关关系导致均富机制的发生,其中行业与行业之间的关系和工资与利润之间的关系是无关关系,前者引导价格体系及其变动,后者同步利润和工资。 关键词:“无关关系”;效用开关说;均富价格 一、“无关关系”对“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观点的修正 有史以来,世界普遍联系的观点深入人心,自然科学可以看成揭示事物之间联系的学问,辩证法提出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观点,混沌论更是把事物之间的联系推向极致,一枚铁钉毁掉一个国家,一只蝴蝶引起一场龙卷风,这些都是对联系着事物的正确认识。 但是虽然事物之间总能找到联系的影子,比如物质都是由原子组成的,在成分相同方面存在着客观的联系,但是如果我们把联系定义为函数关系,即一个事物的变化引起另一事物的变化这个层次,那么除了联系这种关系外,还存在诸多的“无联系”,即事物之间还存在互不影响对方的发生发展和消失的两件事物的关系,我们可以把这种关系称为无关关系。比如,一种新的钢铁冶炼技术的发明,不能对水泥生产产生影响,那么钢铁生产技术和水泥生产技术之间的关系是无关关系;比如服装生产价值链中,汽运提高到空运带来的货运速度的提高,影响不到缝纫机的转速,那么货运技术和缝制技术之间是无关关系。无关关系既然是事物无关,似乎没有应用价值,实则不然,正是无关关系的忽视使经济学从它开始那一天就迷失了方向。 经济学的研究所以要强调事物之间的无关关系,是因为虽然经济因素之间的联系是许多经济现象的本质,但是与自然科学不同的是,无关关系在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许多经济学现象不能很好地利用目前的经济学概念予以解释,很大的原因是忽略了无关关系的作用。虽然各行各业充满联系,比如几乎所有行业都用电,所有行业都用土地,所有行业都有人在劳动,所有行业都需要货币,所有行业都用数学,但是恰恰是他们之间那些具有无关关系的因素界定了不同行业或者价值链不同环节间的不同。这些因素包括不同的天然资源,不同的设备,不同的专业人员,它们互不影响彼此的发生发展。 经济学关系的价格分析几乎可以看成存在无关关系因素的两个系统的关系,那些能够通过量纲计算联系上的有关关系只是经济学的一个方面。市场经济的客体之间的无关关系使市场经济的主体之间具有了称之为“所有权平等”的机制,进一步的推论是行业间和劳资间的利益攀比成为交换比例和工资劳动比例形成之动力。 二、交换双方交易后生活水平趋同决定交换比例 生活水平趋同的交换机制是市场经济的规律,推理如下:互不影响对方的发生发展和消失的两件事物的关系,我们可以称为无关关系;两种不同商品的生产必然存在无关关系因素;所有者不能通过改变己方具有无关关系性质的生产因素的质和量控制对方生产因素的质和量,从而影响对方的交换行为;“互相不能控制”使得所有者有了随意定价的权利,消耗或者贡献不能转化为交换的权力,这使得交换意志有了发挥的机会;交换意志是用尽可能少的己方商品交换尽可能多的对方商品,而交换后的利益是可以比较的,并成为价格唯一动因,我们可以称之为交换后利益驱动的唯物论;如果交换是意志平等的,试错的结果是交换后双方生活水平相同;所以交换双方交易后生活水平趋同决定交换比例既价格。 关于生活水平和效用的关系:人人对某种商品都有必要需求量(自然单位或功能单位),效用相等实际上是必要需求量都满足时的状态,本文基于“交换趋同于效用相等”的理论实际上是说交换后都满足交换意志的意思,这里有个两个人有不同的必要需求情况下的交换公式:交换比例取决于对对方商品的必要需求量和己方的商品所有权人数之乘积。实际上商品社会中的家庭交换边界导致的家庭人和生产者需求差异化减弱等原因使得上述需求的差异变得不重要,重要的是下面的思想,对交换起作用的不是需求的不同既效用的比较,而是人类需求的相同既效用的相同才是价格的引导力量。 往往有错误的认识,交换的是不同的商品,所以在不同的商品身上找等价物。虽然交换的是不同的商品,然而这些商品起到的作用是弥补交易双方的不足,弥补过后双方消费品的不同变成了相同,劳动价值论和效用论的不科学之处即在于试图使不同通分,而实际上商品交换过程存在“相同”,那就是人类的几乎相同的生活内容。商品化社会的实际情况相当于大家分别生产不同的商品,堆放在一起,然后平分为相同内容的很多份,然后按照赖此行业而生活的人数领走自己的份额,这是行业和行业间的分配规律,也就是价格的实质。 三、从众需求的概念 无关关系使得持有不同所有权的人不能以持有的商品数量和商品效用作为交换的砝码,这种物之间的“无力干涉”使得“人”成了价值唯一,也就是说使得所有者具有了随心所欲定价的可能性,但是接下来的约束条件使得这种可能性不能实现,它使随心所欲的定价权收敛于下面将要论述的一种利益均衡,即交易双方生活水平趋同是交易发展的趋势。生活水平利用“从众需求”来表达,从众需求是指人们的当下生活水平。人对商品的欲望是历史性的,人的生活都被时代所左右,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生活水平和内容,在时序上虽然存在需求的差异,但是在截面上需求的差异是微弱的,也就是说这里提出了“时代人”的假设,人不能脱离时代而生存。 以往的经济学强调人和人之间需求的不同,但是本文认为人们需求的相同才是价格形成的力量。虽然不同行业和价值链环节对商品具有不同的所有权,具体分工带来了身份的不同,但是他们的从众需求是一样的,需求相同导致价格产生,“交换后”决定“交换前”,无关关系使得不论持有的商品如何先进或者落后,如何在数量上存在差异,交换中的人都具有了相同的权利即人人有意志满足自己的从众需求,价格的本质是“等生活水平”交换,如此而已。所谓等价交换即等生活水平交换或者均富交换,也就是说凝结在商品中的交换权力是“时代生活水平”,这里的思想不再是经典经济学的要素决定论,而是交换后利益决定论,否定了以贡献论价值的经典经济学逻辑,建立了价格是大同之力量的市场经济认识论。 四、效用的开关学说 效用的作用一直让人们迷惑不解,有的学说对效用置之不理,有的学说把效用的力量推向了极致,实际上效用在经济生活中只不过起到了价格的开关作用。 商品的用处有大小,有缓急,效用只能决定买或者不买以及买多少,也就是说效用决定购买的数量,从而决定引导供给量。至于以什么价格买,不以消费者的意志或者说消费者对商品的用处大小的评价为转移,实际上价格受制于以上介绍的所谓卖着均衡。 效用因人而异,“交换后交易双方效用趋同”是最终规律,是对效用最大化思想的否定,本文不强调最终规律,而是强调“交换后交易双方趋同于从众需求”,是因为个体需求差异综合到行业后实在微乎其微,因而效用趋同可视为趋同于从众需求,因而效用完全可以在价值论的学术层次上忽略不计,而只视为购买数量的开关。如果论述效用或者供需矛盾之于价格作用的话,这种作用形成可以称之为“小数点后的价格”的供需价格或者波动价格。价格由两部分组成:基础价格和波动价格,基础价格是价值论的主体,供需形成的价格是次要的。 “家庭人”的概念:经济学的基本消费单元是家庭,交换的界限以家庭和社会而划分,也就是说“不通过交换的财富流动”只发生在家庭层次,或者说市场经济的商品交换只发生在“生人”之间,这里的原因在于效用判断或者消费后的效果之差异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性别对商品的偏好,二是年龄段对商品的偏好。因为家庭成员的不交换事实,“个性需求”和商品产地和品质一样不再有价值论上的意义,人站在家庭的中心和社会发生联系,个性需求服从于家庭需要。“家庭人”和“时代人”两个概念使我们有理由忽略效用或者使用后果的差异而倾向于采用从众需求,进而认识到效用开关学说在方便认识市场经济方面的价值,当然严格的经济学,有可能在某些领域,把“交换后交易双方效用趋同”作为规律也有其必要性。 五、边际替代不科学的理由 人类交换特性是由使用工具的特性决定的,其一,工具种类越来越多复杂程度越来越高,生命的有限性使得个人掌握一切工具的使用方法是不可能的,其二,一种工具的商品产量越来越大,工具存在最小规模性质,也就是所有的工厂都没有缩小到家庭使用的规模的可能性;其三,生产线不能随心所欲的改变,不能随意被改造成需要的机器从而生产需要的产品,橡皮泥的童话同样和微小工厂一样因为技术的原因不能实现。 以上三个方面说明了人类社会的交换行为必然发生,用一句话解释的话那就是“工具使用的分工、协作、具体三个要求”决定了人类社会是交换社会,而且随着生产率的提高,商品的交换会越来越专业。以上事实也使得自产和交换的边际替代价格论失于客观,是在方法论方面走入了歧途,不能发生的事情不能假定发生并作为论据。 六、均富价格公式 上面我们说了,“交换后的交易双方效用或者效果趋同”或者“交换后交易双方趋同于相同的生活水平”是价格的本质。这个结论的逻辑思路来自于下面的推理:交易双方生产中如果存在无关关系的因素,则不能使交易的一方通过生产因素的调整影响到对方的价格,从而使交易双方的意志成为掌控价格的唯一因素。 无关关系发生在不同的行业和不同的价值链环节之间(同类商品不存在无关因素,物的因素可以互相牵制价格),这个事实使得交易双方都有了定价的自由权,而交易是利己行为,所以交易双方都有定价自己的商品为无穷大的趋势,假如两个生人交换商品,交换的自由性,双方都努力使交换后使自己的生活水平比对方更好,继续推论下去价格的奥秘就会豁然洞开,怎样的交换才能使双方满意?对一方而言,是用尽可能少自己的商品换回更多别人的商品。双方都这么想,也这么做,最后一定是交换后双方的品种和数量一样多,这是问题的唯一解。 如果是理想的二人交易行为,无论交换前双方私有的商品有多少,效用大小如何,交换都会以每种商品“对半分”的分配方式完成交易,在这里价格起到均富的作用。所谓价格的均富作用是交换后不产生贫富差距的交换意志决定交换价格,而这种意志由于无关关系的存在成为可能,价格的均富作用是价格随供求变动的主要原因。 本文的格言:交换后的平等决定怎样交换,这既是价格的“均富机制”,价格是贫富均等的力量,而非拉大贫富差距的市场信号,下面从数学方面描述价格均富机制。 实际的交换总是“不对等所有者人数”,交换比例被交换后“不同行业从业人员的平均生活水平趋于相同”的机制引导,这是均富机制的标准定义,由此推论出交换关系: pi/pj=(ni/qi)/ (nj/qj),其中,p是价格,q是产量,n是从业人员,i和j是行业区分符。 上面的公式称为价格形成公式,商品的价格与产量成反比,与从业人数成正比。其中的p=n/q 称为价格因子,两种商品的比价等于其价格因子相除。因为效用起着开关作用,公式中省略了效用对价格的影响(效用的开关作用可以表示为0和1)。 这里我们可以发现,价格因子其实是生产率的倒数,所以均富价格论的另一种说法是:“价格等于生产率的倒数”,这里的生产率定义为“相对从业人数”的生产率,相对从业人数这个概念,等到分析“资本利润和劳动工资的关系”时才能理解。价格被依赖此商品而生存的人数和当下生产技术水平所决定,依赖此商品而生活的人数越多,价格越高,生产技术水平越高,价格越低。 价格讲的是行业和行业之间的关系,价值链上各环节之间的关系也遵循“从业人员均富”的价格机制,每个环节的增值公式与行业价格公式相同: pi/pj=(ni/qi)/ (nj/qj),p是增值的意思,i和j是价值链的环节区分符。 以上是本文的价格公式,反映了均富交换的思想。 此公式说明不同商品的效用决定商品以“自然单位”为单位的供给数量,在商品饱和的情况下,不同商品的供给数量之比值是固定的,所以说效用决定商品生产规模。动态分析是消费者利用价格的波动手段引导生产规模,也就是说p=n/q种的q是由消费者引导的,所以市场经济具有引导供应量的内因,这个内因使得劳动和资本在不同商品生产中有效地得以配置,达到供需平衡,而技术引导从业人数,也就是价格公式中的分子。需求量和生产此商品的从业人数具有从动关系,价格则是这种从动关系的体现(生产率的倒数),因此交换前双方私有商品数量的不平衡只能导致规模和劳资分布的同步变化,此论断的重要性在于很好的沟通了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联系,它们对经济参数分别有各自的作用,前者决定行业产量,后者决定相对从业人数,两者综合决定价格。 七、均富机制引导利润和工资同步变化 通过对市场经济的观察我们可以发现,财富从生产到消费的流动包含三种方式:(1)不同行业之间商品的交换,通过交换财富分流到个人;(2)行业内劳资对行业产出的分割,通过工资和利润分流到个人;(3)通过行业内企业规模的差异和劳动技能的高低,也就是通过具有“有关关系”要素的比较分流到个人。前面我们大篇幅的谈了交换,下面论述分配的第二种方式,即劳资利益分割的规律。 “利润和工资”的关系和前面讨论的行业关系一样是“无关关系”,与行业关系不同的是,“利润和工资”的关系的无关性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他们分别属于两个独立的市场,利润来自资本市场,工资来自劳动力市场,而这两个市场没有互相制约的机制,即在分配之前是无关关系;二是它们通过生产发生联系,但是系统元件的贡献具有不可比性,也就是说资本和劳动作为企业的两个系统组件,他们的作用是没有重要性之分的,即重要性无关,企业的运作不能让利润和工资发生联系。以上两个原因决定了利润和工资的关系是“无关关系”,这种无关关系的分析只能用事后利益,也就是分配后的利益的比较才能进行,因此对一个社会来说有了以下公式: m/nc=w/nl(或者:m/ w = nc /nl ),其中, m利润,w工资,nc投资者人数,nl劳动者人数。在这里利润工资比也称为资本折算系数。 含义:依赖投资生活的人和依赖劳动生活的人,他们生活水平趋于相同的市场机制引导利润和工资的关系,均富机制引导利润和工资同步盛衰。 从这个公式可以理解第一节提到的“相对从业人数(n)”的含义。 n=nc +nl,也就是劳动者人数和投资者人数之和。 本质上资本是使用工具之人类特性赋予人的可以与主体分离的劳动能力,使不劳而获成为可能,因此赋予资本以价值是对人类使用工具的肯定,利润导向是肯定人类使用工具的特质的表现,是顺应进化的要求。 从劳资同步的原理可以看到一般利润和工资的存在,一般利润等于纯粹依赖资本而生活的人所需要的“时代生活水平”,工资水平也是同样的道理,等于纯粹依赖劳动而生活的人们所需要的“时代生活水平”,工资和利润是随动关系。经典经济学常建议降低利率挽救萧条,其实零利率放贷只能造成工厂“投了拆拆了投”的虚假繁荣,同时抑制工资的上升,无论是投资者还是劳动者都得不到生活水平的实质性提高,所以劳资均富机制告诉我们,贫困还是富裕取决于实质性的劳动以及资本积累。 资本和劳动的重要性虽然是相同的,但是生产进化的方向告诉我们,人类追求的是资本取利而非劳动取利,美好的一天是劳动淡出生产舞台,比如8小时工作制进化为4小时工作制,大量采用资本的劳动,谋得大量的消费品。资本的壮大也就是充分发挥利用工具的人类特性,这就需要资本作为价值进行方向引导。 但是资本的积累就目前的信贷制度和财产继承制度而言是“非机会平等”的,也就是说存在着改革的必要性,私有制在资本获得途径和管理方面有诸多理论和实践上的误区,需要深入认识和制度创新,关于解决这个问题的设计之一是所谓的公民天然产权法和货币发行公民账户法,这些对市场经济历史成果的反思采用“特区试验法”经济学试验也是必要的,“特区试验法”是社会取代斗争哲学的进步。 如果我们把公平定义为“谁创造谁收获”的话,那么“无关关系”带来的均富机制,即价格对公平的作用是逆动作用,那么均富机制是对公平的否定,它唯“大同”是瞻,不问贡献。一个企业的生产率提高,其“创造”的价值并不能完全私有,因价格的传导作用会被全社会共享;一个企业的生产率下降,其不幸会因价格的传导作用会被社会共同分担。因此市场经济内在的拉平生活水平的机制告诉我们一个真理,这个世界并不完全按照“付出多回报多”的公平原则运行,从积极的意义上说市场经济有着固有的机制让一切个人的贡献造福于全体。 八、价格跟随曲线 在技术和资源等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之间的比价是稳定的,只有在某商品生产率发生了变动的情况下,商品的比价才发生变动。关于价格水平问题提出个新概念:“价格跟随”,意思是一商品的价格变化必然带来其他所有商品价格的变化,以维持比价的不变。维持比价不变的动力出自交易后的生活水平趋同,但是商品和货币的问题会导致某一行业的商品的价格变动,起因也许是偶然的一次成交价提高或政策性的价格调整或时尚需求的拉动,但是无论是什么原因导致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动,其他商品的价格迟早都会跟上,直到比价恢复到原来的水平。这里存在一个价格跟随曲线的问题,一种商品的价格提升,其他商品的价格跟随会是瞬时的吗?没有实证的猜测是,其他商品的价格跟随有个跟随曲线,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他商品的价格跟随曲线由三段组成:“迟钝期的水平段”,“起飞期的斜线段”,“比价恢复期的水平段”。起飞段的斜率是跟价敏感性,倒数是跟价黏性,其斜率对经济周期和波动烈度的分析应该是个重要参数,比如需求的淡旺季的跟价黏度不同,竞争激烈程度与跟价黏性成正比,零黏性商品增长率为零,跟价黏性大的商品往往意味着起飞段的开始,但是跟价黏性带来的行业贫富差距是有限的。 九、“有关关系”拉大贫富差距 上面论述了具有“无关关系”特征的行业间关系和劳资关系,其中的交换比例和劳资分配被均富机制引导,是社会财富平均化的两种力量;下面是加大贫富差距的两种力量,行业内竞争和劳动力竞争,他们均具有“有关关系”的特征。“有关关系”使得人的意志不起作用,从而形成“分配不由人”的分配规律,企业规模差异和劳动技能高低通过“有关关系”要素的比较产生贫富差距。 “有关关系”表现为生产同一种产品的企业间彼此被“同质”的资本技术劳动以及价格联系着,要素可以量化比较,从而可以左右双方的利益关系进而导致利润的差异和工资的差异,“贡献见差异”也就是常说的竞争机制,需要提醒的有如下三点:(1)收入不都是完全用来消费的,作为人类的一员有投资的义务,因为收入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是人的第一特性的表现,资本获利是分内的义务,为了人类的进步,资本积累的意识不能削弱只能加强。(2)自然资本做到“生而有份”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包括土地矿藏以及前人的有形遗产,达到使公民出生即得到基本的资本武装,零起步的人生经济法会逐渐被淘汰。(3)用十字架比喻的话,横轴的左右代表着行业均富和劳资均富机制,纵轴的上下代表劳动竞争和资本竞争,福利是十字的中心圆,中心圆的扩张意味着福利的加强,完全的球形是一种不劳而获的未来。(4)在维护人类整体利益方面,存在个人“不作为”甚至损害集体利益的问题,因此资本或者劳动差异性的获利行为有其副作用,因此经济法规的指导思想是消除竞争的负作用。 十、结论 本文阐述一个观点,市场经济自身的运行并不完全按照贡献论分配,市场经济本身存在着固有的均富机制,这个机制引导价格体系的变动方向,使得行业间或者价值链环节间的人均收入趋于相同,同时使工资和利润同步变化,这其中的动力是无关关系带给交换和劳资分配的交换意志和对利益的同步诉求,其中的效用起到交易开关的作用。如果承认“无关关系”的存在,那么人们对经济社会的认识无疑将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对经济发展和公平进步的制度设计也会出现许多令人鼓舞的新途径。 应用经济学论文:应用型人才经济学教学要用经济理论解释现实生活 引言 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学生学习的好坏不仅会影响到后续课程的学习,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会有着直接影响。由于经济管理类专业大多是以招收文科考生为主,数学基础比较差,对经济学有些难以理解。有时候,尽管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起来却觉得干巴巴的、索然无味,像是过眼烟云,很难有好的教学效果。作为科任老师,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用经济理论解释现实生活,用现实生活说明经济理论。现结合我自己多年来教学的经验,谈谈我对应用型人才经济学教学的一些看法。 1 善于挖掘日常生活中的事例作为教学案例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资源的配置与利用的科学,而生活中处处都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选择,这就涉及到经济学。生活中处处都有经济学,从起床到睡觉,从穿衣到吃饭,从睡眠到读书、游戏、身体的锻炼以及购物、聊天、休息,从生活起居到谈情说爱,都存在着资源配置与利用,存在着经济学问题。经济学的问题比比皆是、俯首可拾,比方说,我们通常会遇到这种情况:一个人在外面走路,会感到孤单,甚至有时候会有一种不安全的感觉,于是,见了陌生人他也可能会跟对方主动打招呼聊天、一起走一段路。经济理论很容易就可以解释这些事情,因为跟他人聊天可以增加自己的效用,两个人走路跟一个人走路相比,两个人走路可以打发寂寞时光、可以增加安全感,从而增加他们的效用,这也是一个帕累托改进。用这些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情,来谈经济学,学生容易接受,也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带着兴趣与没有兴趣来学习同一门课程,其效果将是天渊之别。 2 善于用经济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生活中虽然处处都有经济学,但要利用经济理论解释它们却需要我们经常去思考。例如,关于物质与爱情之间的关系问题,一般人认为,物质是基础,但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之后,物质和爱情何者更加重要,他们的关系如何,这可以用经济理论来分析。 我们可以用u表示效用,m表示物质,l表示爱情,a、b、α、β、γ为不为零的常数,它们的关系式可以表示为:u=amα+bmβlγ。这个式子就较好的描述了一般人的物质与爱情的关系的观点。当m=0时,不管l是否为零,u都等于0,说明物质是基础,没有物质基础爱情也不能当饭吃。β、γ的大小代表物质与爱情孰轻孰重,当β γ时,更加看重物质;当β γ时,说明他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之后,更加注重爱情。物质与爱情到底各占多大比重的问题,是一个效用最大化问题。 只要我们用心的去思考,就可以发现日常生活中存在太多的现象可以用经济理论来解释。甚至我们所说的一些在理的话,都包含了经济学原理。例如,在电视连续剧《乔省长和他的女儿们》的大结局中乔省长有一句台词:“如果一个人有了害人之心就不可救药了。”用经济理论如何解释这句话呢?经济学有一个经济人假设,人总是在谋求自己的利益,有害人之心的人总是把别人情况变好当作是件使自己效用减少的事情,为了增加自己的效用水平,在自己情况不能变好的情况下,他只能通过损害别人利益来提高自己的效用水平。 3 善于用经济学知识解释社会现象 经济理论不仅应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而且要解释社会现象。几乎所有的社会现象都可以用经济理论来解释。最常见的社会现象如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房产问题、三农问题、人民币汇率问题、经济危机、欧洲债券危机等等,这些典型的经济现象无一不是经济问题,都可以用经济理论来分析。有些社会现象,看起来不是经济问题,但也可以用经济理论来解释,如很多人在感叹物质文明取得长足进展的同时,惊呼道德沦丧问题。著名的经济学家加利·s·贝克尔(gary s·becker)就因把经济分析方法推广到人口增长、家庭、教育、犯罪和处罚、歧视等社会问题研究领域,在1992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同样地,经济理论还可以解释我国的文凭热、证件热、国考热、宰客门,甚至可以解释考生的作弊现象;也可以解释日本因地震而造成核泄露后中国出现的“抢盐风波”,甚至可以解释为什么我国反腐倡廉将是一件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有人对城乡居民的幸福因子做过调查,结果显示:生活条件差得多与收入低得多的农村居民比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数更高。这种结果让常人难以理解,但在经济学里面,解释这种现象却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正如常人所说的“幸福不是你拥有的多,而是你计较得少”。 4 善于用经济学理论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经济理论不仅可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社会现象,而且,还可以用于指导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经济理论不仅来源于实际,而且自产生之日起,就是用来指导并解决“经济”问题的。因此,经济理论也可以用于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比方说,有的同学不能正确处理好恋爱与读书、打工与读书、游戏与读书、锻炼与读书等关系问题。有的同学甚至产生厌学情绪,这部分人来到学校忘记了读书就是自己的天职。对他们可以用机会成本理论、消费理论来教育他们好好读书,让他们算一算自己来到学校读书的机会成本,不要以高昂的代价借入明天的钱用于今天的消费。 大学生中还存在着另一类极端的观点:有一部分同学认为,只要读书读好了,其它方面都可以不必考虑。这部分人是学习至上主义者,他们可以忘我的读书,而不顾自己的身体承受能力。还有一种人,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即使是损害他人利益,甚至伤天害理也在所不惜。这种情况可以用产出函数来说明。我们知道有个这样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y=alαkβ。y表示产出;a表示技术,在这里可以具体化为所学的知识或者本事。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a与普通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稍有不同,a的符号可正可负,当它是用来造福人类的时候,a 0;当它是用来破坏他人幸福、损害他人利益的时候,a 0;l表示劳动;k表示资本;指数α、β为常数。这个式子说明,如果不好好锻炼身体,身体搞垮了,使得l=0,产出y也将等于0;如果思想道德品质败坏,尽做一些损害他人利益的事情,他的产出将是负数,也就是危害社会的“产出”。因此,我们不仅要学习好,而且要锻炼好身体,尤其是要保证思想道德品质不要出现问题。 5 善于应用经济理论正确引导学生为人处世 经济理论不仅可以解释日常现象和社会现象,而且还可以引导学生为好人、处好事。前面的产出函数就是一个引导学生做人的非常好的例子。其实,经济理论中有很多知识可以与为人处世联系在一起。比如生产与消费的外部性问题教导学生不要做那些对社会、对他人有不利影响的事情,要多做一些好事情,至少不要做对他人造成不好的影响的事情。如某人生日party,寝室几个人一起在寝室里唱歌跳舞猜拳饮酒,彻夜狂欢、好不快乐。可是,他们的行为却具有很强的外部性,他们影响了别人正常的生活与休息。为了减少甚至消除他们的行为的外部性,他的生日party可以不要开得太晚,以免影响他人的正常休息,或者找一个不会影响他人的地方做他的生日party,如在酒店或娱乐场所。另外,可以用博弈论中囚徒困境的知识来分析为什么要构建和谐社会、为什么要与人为善、为什么要懂得尊老爱幼尊师重教、为什么要懂得感恩等等。福利经济学的社会效用函数知识告诉我们,公交车上把座位让给老弱病残孕的乘客可以增进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洛伦兹曲线与基尼系数的知识告诉我们应该关心弱势群体,以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凯恩斯的边际消费倾向理论从经济学的另一个角度告诉我们,社会经济平等也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6 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涉及到经济学 知识是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提高学生素质,就要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包括经济学在内的知识。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问题也可以归结为一个经济学问题,可以看作是固定成本下的产出最大化问题,但这个问题与普通的投入产出问题有所区别。首先,人的综合素质是有很多方面决定的,我们不妨把每一个方面也称为一种素质;其次,每一种素质的培养又需要一定量各种“要素”的投入,同时,在培养这种素质的同时,其它素质也会发生变化。如果用z表示综合素质,yi表示n个素质中的第i方面的素质,xj表示m个要素投入中的第j种要素的投入,假设第j种要素的价格为pj,总成本c为常数,用f和g表示某种函数关系。我们同样可以将它们的关系用函数表示: z=f(y1,y2,y3,…,yn)=g(x1,x2,x3,…,xm) x1p1+x2p2+x3p3+…+xmpm=c (1)式有两个方程,后面的等号表示m种要素的投入,有n个方面素质的产出,这是一个投入产出方程;前面的等号表示人的综合素质是由y1、y2、y3……yn几个方面的素质决定的,z为综合素质,可以看作是由于获得y1、y2、y3……yn所得的好处或者效用,因此,前面的等号可以看成是效用函数。(2)式为约束函数,表示资源的有限性。因此,如何使得学生综合素质最大化,就可以归结为有限资源如何配置的问题,这就是典型的经济学问题。 7 经济理论来源于生活,也可以且应该回归于生活 有的人认为,经济学中有很多知识点很难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可以用来举例说明的例子。经济学从她产生开始就没有离开过现实生活,她来源于现实生活,并随着现实生活的变化而完善。因此,她也可以而且应该回归于现实生活,用于指导我们的实践。只要我们好好的想一想,经济学中的任何一个知识点,在现实生活中都会有例子可以说明它。 总之,生活中处处都有经济学。在经济学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用经济学的知识来解释现实生活,而且要用经济理论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好生活中的各种关系,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输送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应用经济学论文:生态经济学理论在环境恢复与重建中的应用 生态学是由德国生物学家赫克尔于1861年首次提出,并于1886年创立了生态学这个学科。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包括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进化生态学、地理生态学、生理生态学、应用生态学。生态学不仅是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学科之一,而且与农、林、牧、副、渔、医都有密切关系的应用基础学科之一。从研究的对象来看,生态经济学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经济学是研究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科学的总称。包括理论经济学、技术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经济数量分析和计量方法、经济史、经济思想史生态经济学是从生态学系统来看待社会经济问题,研究生态变化的经济因素。包括部门生态经济学、理论生态经济学、专业生态经济学、地域生态经济学。是研究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复合系统—生态经济系统的矛盾运动发展规律及其应用的经济学分支。 生态学与经济学两个名词同源于希腊字母(oikos)。分别是指有关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问题与管理。生态经济学是一门跨生态学和经济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交叉、渗透与有机结合形成的一门新兴的交叉边缘科。具有综合性、整体性、战略性和实用性特点。在中国它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至今只有20多年,在此期间,生态经济学在中国有很大的发展,旨在整合生态与经济系统,提供新的思考方向,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许多有远见卓识的经济学家和生态学家及时投入这一崭新的学科研究与应用。研究成果中部分内容。在推动建立全民生态意识和用生态经济理论指导中国现代化建设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并取得令人瞻目的成就。 生态经济系统是由生态系统和经济学系统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相互耦合而成的复合系统。在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之间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与此同时,还存在着价值流循环与转换。生态经济系统划分范围可大可小,从层次上看,有由地球表层的生物圈和经济界复合而成的生态经济系统、国民经济总体生态经济系统、部门生态经济系统、行业生态经济系统。按地域大小分:有国土生态经济系统、区域生态经济系统、庭院生态经济系统。生态经济系统组成包括人口、资源、环境、科技四大要素。 “现代生态经济系统是由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不可分割的生态经济统体,因而现代社会是一个由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融合而成的生态经济有机整体。按照这个理论,中国现代经济不是个封闭系统,而是建立在生态系统基础之上的巨大开放系统,这个开放系统就是生态经济的有机整体”。生态经济学包括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理论、生态经济有机整体理论、生态经济全面要求理论、生态经济生产理论、生态经济价值理论、生态经济循环理论。生态经济学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和生态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现代系统理论的分析方法,从结构、功能、平衡、效益、调控高度揭示生态经济系统这一客观实体的运动发展规律。 应用经济学论文:制度经济学在中国的应用 我们改革二十年的成功就是制度的变化造就的。二十年的成功在中国的历史上,在世界的历史上都是一个了不起的成果。在座的同学都是二十来岁,在你们出生时,还是一个老的制度,现在已完全变成一个新制度,而且变化还没有完,还在继续变。如果没有这些变化,我们今天的成功是不可能取得的。如果我们还是在斗私批修,阶级斗争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那我们还是老样子。二十年以前,一般家庭连黑白电视机都没有,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有了彩电,我们的生活大大改善了,教育得以普及,国人平均寿命延长了。变化的取得是靠共产党的领导,全国人民的参与。回顾变化的成果使得我们现在非常有信心,而且我们还会沿着这个方向继续改革。所以,今天讲的题目就是制度经济学在中国的应用。 一、价格很重要 我曾给《北京青年报》写过一封信,其中写到首都机场一杯咖啡卖88元,我和几位朋友在那里喝过,一看账单,觉得非常不合理,不应该这么贵,于是就给《北京青年报》写了封投诉信讲这个事。我们在机场与服务员辩论起来,这位女服务员不慌不忙,彬彬有礼地与我们讲道理。可以看出她很有经验,经过这种事不止一次。可她为什么愿意受这份气,她明明知道这件事不对,却仍要辩护。这种事的原因要做制度分析后才能看出道理,我们可以猜想她是有某种方式分成的,这就是制度,表面上看不出来。这个例子说明,我们要从人与人之间的利害关系,从表面看到背后的制度。不仅是服务员,飞机场与这个咖啡店也有利害关系。88元一杯咖啡,飞机场肯定知道,但允许它存在,我猜想是飞机场用很贵的价格出租柜台给咖啡店,同时默认咖啡店可以乱收费。这些说明经济现象后面是人的利害关系,而人的利害关系决定了人的行为。制度经济学就是研究在经济现象表面后面的控制人和人关系的学问。 我再举个例子说明制度怎么和日常生活有关。德国的一些城市,如柏林、法兰克福,它们的地铁使用自动售票机,买完票以后直接上车,无人或机器检票。北京的地铁有人在进口处检票。其他一些地方,如香港、华盛顿、新加坡,都是机器检票。但柏林、法兰克福没有任何检票设备,如果你不买票也能上车,一般车上也没有查票的。我在柏林呆了一个月,天天坐地铁,也没碰上查票的。这个制度能在那里行得通,如果北京地铁采用同样制度,估计行不通,恐怕大部分人都不买票。但是德国人老老实实买票,这就使德国地铁省了检票员和机器,成本降低了,其结果是每个柏林人享受到较低的票价。靠每个人都遵守规则,这样每个人也都从中得到好处,这种好制度在中国行不通。举一个反例,大连是一个沿海城市,但非常缺水,大连市政府规定每家每月只许用3 吨水,水价为1.6元/吨。超过3吨用量的水价是每吨16元,即涨10倍。显然一天一百公斤水很不够用,于是很多家庭偷水。自来水公司于是请大学教授商量对策,大学教授提出设计一种精密水表,滴水时也能走字,让所有家庭安装,但水表很贵,即使不偷水的人家,也得装这种水表,这样会使所有人都倒霉。这问题该怎么解决?它的毛病出在水的价格不合理,你应把价格定在水的成本上。因为得到水有很多办法,大连可用海水淡化的办法,一吨水据资料反映约需3元,那水价定到3元/吨,问题不就解决了?老百姓有足够的水可用,自然就不偷水了,按3 元价格调整自己的用水量。这就是经济学解决的办法,即价格等于成本。 成本在经济学上讲应是边际成本,经济学要求的最有效率的价格应该等于边际成本。p=mc,p就是price,m就是marginal,c就是cost。这是经济学里非常重要的一个道理,这样一个价格使得社会资源配置效率最高。我拿一样东西上市场上卖,我知道进货成本或生产成本,但卖时,在成本上加我的利润,这时我报的价一定会高于边际成本。你有什么办法让卖者报出成本价?这是个制度问题。用什么办法使供应商亮出底线?超市就报了价格底线,因为商品都是明码标价,而且不能讨价还价。超市为什么不能加一价码?因为有别的超市与它竞争。如果只有一家,做不到价格等于成本。但有好多家,价格通过竞争可降低到边际成本上,谁也不敢把价格定得太高。由此可知超市对改善资源配置起非常大的作用,它减少了交易费用,特别是把价格底线亮出来了。如果到国外买东西,又怕吃亏,那么上超市,保证不会吃亏,超市一定是真实成本价格。超市如果价格等于成本,赚不到钱,谁还干?超市一般不容易赚钱,但不赔本。所谓等于成本,并不是等于进货价格,而是再加上管理费用。超市管理费用很高,头一个是偷窃,还有复杂的仓库管理。超市如果在管理上想出新办法,比别人强一点,节省了劳动力,降低了库存,又有保证供应就会赚钱。总而言之,通过创新、竞争有一个平均水平,但它比别人管理费用低,它就赚钱。中国有些超市比外面的价格还高,这是因为超市正在发展之中,有些管理、进货、配置问题还没解决。像美国超市是最便宜的,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薄利多销,厂家、消费者均得到好处。超市被迫把自己价格底线亮出。价格是重要的。 大连的例子说明定价错误造成资源的浪费,所以定价准确可节省资源,价格不能扭曲,否则会造成资源配置的错误。所以,我们要追求好的价格,能达到供需均衡的价格。在经济学里,有一条往下倾斜的需求线和往上倾斜的供给线,两线交点决定商品价格。商品供不应求,价格上升,供过于求,价格下降。供需均等,是好的价格(商品均衡价格)。一个商品达到均衡,叫局部均衡,所有都达到的均衡叫一般均衡,此时不仅在数量上达到一个均衡点,而且市场起到质的变化,即任何一个商品均可买到或卖掉。这时,钱变成度量价格的单位,它代表价值。一般均衡价格就是价值,二者没有任何区别。甲商品可以换成乙商品,甲价是乙价的两倍,卖掉甲可买两个乙,甲乙价格比是2:1。一般均衡理论是惟一的价值判断,它的道理是实际证明的。2元票子只可买2元东西。任何人创造的价值理论不论多深奥,多复杂,如果不同于一般均衡价格,都是错误的,因为它在市场上是行不通的。一般均衡理论彻底解决了经济学里最根本问题 #0; #0;什么是商品的价值。 我们生活在地心引力里,谁也不觉得它的存在,但地心引力不但存在而且很重要,就像我们生活在价格里并习惯价格,也就感觉不到价格重要。没有价格,无从判断什么东西值钱,什么东西稀缺。而价格给了你非常准确的度量。如发电可有很多办法,用煤、用油、用原子能,要根据当地情况计算,选择成本最低的。你在比较时要用到一系列商品的稀缺性。建一电厂,要用各种投入,都有稀缺性,要计算发电要用多少社会稀缺性。不同商品有不同度量单位,本来无法相加,但在经济学里只要是商品都能加。一尺布和一斤铁可价格相加。建电厂,什么东西都可相加,这样就可以比较。结果同样一度电,消耗最少社会财富的成本最低,没有价格你就会决策错误。价格重要性在于保证我们用最少投入得到产品。大连海水淡化3元/吨是通过方案比较得出, 没有理由再去用4元/吨方案。所以一个方案比较,离不开价格。 计划经济失败的最根本原因是没有价格,没有均衡价格(市场保证的)。从价格重要性可推断人类社会离不开价格,计划经济行不通,因为没有价格。“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结论是对的。但是以有一般均衡价格为前提,这种“科学”必须能赚钱,否则,不能减少稀缺性。它是否能创造新的财富,用较少投入得到更多产出,只能通过价格比较。因此,一定要有价格。人类越来越面对稀缺性。美国比我们富不止十倍,但人们也不满足。人只要是追求物质,就总需要价格。人对物质追求可能会减少,但不会永远不需要。回到原始社会,挖个洞住在山洞里,不会有这个可能性。到那时,科技也无用,人都披一块兽皮,住在山洞里。 二、价格产生的制度安排 价格万岁,人类社会离不开价格,这是一个科学的结论。不管社会怎么变,必须产生价格,必须有产生价格的各种制度安排。价格每天都在变,去菜市场可以看出,早上和下午价格不一样。西瓜价格与纽约股票市场价格产生道理差不多。由于价格重要,所以产生价格的机制和相应的制度安排是必要的。 比如在市场上,不管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有进入和退出的自由。进入自由指本来不买这个东西现在买,或本来不是生产这种产品现在从事这种产品生产,退出则反之,还要有选择的自由。你限制某人必须到哪儿买,价格就扭曲了。不但如此,而且要有信息交换的自由,我在这儿买东西,还要知道那边用什么价格成交。东京股市和纽约股市必须联网,如果割断信息沟通,股市价格就会扭曲。 1、谈“私心” 价格是人关心自己利益讨价还价形成的。只有在人关心自己利益时供不应求才会导致价格上涨,你不关心,就没有。它的背后是个利益问题。因此,我们放弃利益,就没有价格。我在《中国人的道德前景》里一开始就讲:人必须追求自己的利益,人不追求自己的利益,就没有价格,这个社会是非常危险的。为什么我们大家敢于坐飞机?因为你知道驾驶员是一个追求利益的人,他对自己的命是很在乎的。如果驾驶员像恐怖分子一样,连命都不要,你还敢坐飞机吗?我们以前天天批“私”,提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批判“私字一闪念”,说“私”如何如何坏,其实,这个“私”还帮了我们大忙。没有私是非常可怕的,现在所有制度设计都是按照“人有私心”来安排的。 讲到人的私心,它有坏的一方面,也有好的一方面,而且好的大于坏的。当它侵犯别人的私时,就变得有害,如果它不侵犯还成就了别人的私,那就是好的。从古至今,从中国到外国,很多哲学家认为“私”是万恶之源,所有世界上坏事都是私造成的,把私除去,世界就太平了,这种看法是很肤浅的。他没有看到把“私”抛去后,世界将更不太平。而且世界之所以丑恶,并不因为有私,则是因为侵犯了别人的私。如果我有私,而且知道你也有私,那么我们一起想个办法,大家都得到好处,使各自的私都得到满足,这个世界将是很好的社会,利人利己。可怕的是,我虽然知道你也有私心,但我的“私”膨胀到侵犯了你的私,这就变成了坏事。要使我们社会安定,就要让每个人追求利益,同时不侵犯别人利益。这句话非常重要。柏林人也有私心,但他们懂得我的私心不能侵犯别人的私,所以我要守规矩。这就是一个国家老百姓有无教养的差别,懂得我的行动不能侵犯别人的私。我们每天都能看到很多人侵犯别人的私。我们在马路上走,把人家道给挡了,这是最普通的事,我们天天都能看到的。在国外,这样的事很少。规规矩矩遵守交通规则最能体现老百姓的素质,这也是个学习过程。慢慢地,我守规矩对所有人都有好处。有时,我也走,你也走,堵在一起,谁也走不动,对谁都没好处。好象地铁,谁也不买票,最后地铁关门了,大家都坐不上了,对谁都没好处,所以强调私的界限。我们不要盲目地反对私,利用私的主要特点,不要侵犯别人,而且要帮助别人实现他的私心。孔子讲“君子成人之美”。人家有个愿望,你帮他实现,你就是好人,是君子。 2、扭曲价格回归为均衡价格 在一个一般均衡价格引导下,人按照自己利益做出的选择是符合社会目标的。我们回头再讲制度经济学,我说价格的扭曲会造成资源配置的错误,或者说人人按照价格来追求利益时,这个价格才是不扭曲的,才是一般均衡价格。人按照自己利益来行动时,他的选择是符合社会目标的,也就是说他做的事对国家对社会都是有好处。这个道理经济学老祖宗亚当·斯密就看到了,就是“看不见的手”,但他没有证明,到现在他的《国富论》发表200多年了,他的理论现在已得到严格证明了。证明了人出于私心,按照价格所引导的来行动的话,对整个社会是有好处的。因此对个人选择不要加以干涉,让他们选好了,这就是为什么经济学家大多主张自由,道理就在这里。它是最基本的公理,就像我们学几何一样,欧式几何有五个公理,有了这五个公理,几何各式各样的定理就推出来了。经济学一样,也有几个公理,所谓公理是没法证明的,只能承认他是正确的。有了这几条公理,经济学的大厦才得以建立,成为一个理论体系。经济学公理第一条就是“经济人”假定,假定人都是追求利益的,人是有私心的;还有一条就是边际效用递减,这没有办法证明,只能当成公理。有这样两条经济学才得以建立,所以真正懂经济学要义的人都是自由主义的或信奉自由主义的。因为他知道在价格不扭曲的情况下,每个人追求自己利益才符合社会目标。 那么我现在仍要问一句,如果价格扭曲的话,你按照扭曲的价格追求利益,是不是符合社会目标呢?不是的。但是这个事情奥妙就在这儿,当你按照一个扭曲的价格来行为时,如果这个制度允许价格调整的话,价格会恢复到均衡状态,除非你不允许它进行调整,政府管制了,我们能常常看到一个情况,政府能管制一个价格,这个价格就扭曲了,于是许多人从中得到了许多不该得到的利益,使社会受损,从前的价格双轨制就是这么一个现象。但是如果政府不管制价格,当人们按照扭曲的价格追求利益时,价格会自动调整的,调整到一个均衡价格,这也就是均衡价格的存在性,这在经济学里是可以证明的。存在的均衡价格是如何达到的?就是通过人追求利益达到的,所以我们按原来讲的,一般均衡价格下,追求利益符合社会目标,退一步哪怕不是一般均衡价格下,人追求利益也是符合社会目标的,因为在人追求利益的过程中,价格会恢复到均衡状态,这个证明就是一般均衡存在性的证明。而且它还证明这个解不但存在而且是稳定的。稳定的意思就是说它不会发散,它会收敛,收敛过程不会有震荡发生。在经济学领域里,过去认为这个理论证明是没用处的,但中国改革正好就应用了这个理论。我们原来的计划价格是一片混乱,后来通过逐渐的开放才理顺。大家有选择的自由,政府对价格的干预越来越少,通过开放,价格逐渐调整到了均衡价格,现在价格90%都达到了均衡,但是未达到一般均衡。一般均衡我刚才讲了它不仅仅是一个数量上的问题,它有质量的变化。因为任何一个商品价格的变化,都会影响其他的所有商品的价格,价格是互相牵连的,只要有一个商品价格不均衡,其他商品价格就不是真的均衡。而一般均衡,所有的商品都均衡,价格才是真正的均衡价格。所以我们现在有许多价格不均衡,它影响到一大片,它造成了我们整个价格系统还有相当程度的混乱,也就是说我们现在资源配置效率还不够高。 3、自发秩序 我讲了自由选择的重要性,在供应和需求都是充分竞争的条件下,自由选择是最优的。但是许多商品不具备竞争性,比如说公共产品的价格。公共产品就是指社会服务产品,如道路、公安、警察、国防、天气预报等,这些产品都是公共产品,它不能通过竞争来实现均衡价格。另外还有外部性,有些交易牵扯到第三方的利害,叫做外部性。比如说养蜜蜂,就是有外部性的,因为养蜂的同时,附近的农作物是能够增产的。还有一种外部性就是生产中产生污染。第三个是垄断,就是一家提供产品,铁路部门就是,垄断使这种产品达不到一般均衡价格,不能自动实现,要有人去管他。 因为有外部性,有公共产品,有垄断这些原因,所以我们需要有一个政府来管价格,政府就是要管公共服务的价格,有外部性的价格,垄断产品的价格。但同志们不要认为有了政府管,问题就解决了。我最近写了篇文章批判韩愈的《杂说四》,韩文一开始就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他是什么意思?它说好的马是很多的,但是你认不出来,只有伯乐才能辨别千里马,因为没有伯乐,这千里马就不被人赏识了。可是谁是伯乐呢?同样是一个难于解决的问题。韩愈开了个大玩笑,他用解决一个更难的问题来解决一个较容易的问题,找伯乐比找千里马更难。我们往往都有韩愈同样的错误想法,把一件事交给一个智者(伯乐)来解决。可是谁是智者,谁也不知道。刚才我讲了因为有公共产品,有外部性,有垄断问题,所以要请一个政府这个智者出来,政府是智者吗?政府跟我们一样,只不过它当了一个公务员,就变成了一个政府了,它能解决的好吗?与市场失灵一样,政府也有失灵的时候。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要用到哈耶克的理论,他提出了“自发秩序”理论,反对人为安排的秩序。所以说是不是千里马让它们出来跑一跑,你就能发现谁是真正的千里马了。判别千里马,不是靠伯乐,而是靠实践。所以,我们的很多习惯想法(如韩愈这篇文章)构成中华民族文化一部分,但非常误导人。他与哈耶克“自发秩序”理论唱反调。我们改革的成功,就成在“摸着石头过河”,其实就是自发秩序。不是先设计好一条路,哈耳克就反对这个。我们改革成功不是谁设计哪年哪月干什么东西,而是走一步看一步,这就成功了。这里肯定有学费和错误,但它没有出大问题,在小问题上错了赶紧回头就是了。总之,个人选择是自发秩序的基础,自发秩序的形成靠每个人按照追求个人利益且不侵犯别人利益的原则在里面活动。 4、“给你所爱的人以自由” 每个人都有自由的一种愿望。如何实现你的自由?那就是不要有人干涉你的自由。你周围每一个人都不干涉你的自由,你作为周围人的周围也不要干涉别人的自由。所以,最简单的办法是每个人都不干涉别人的自由。当你周围人都不干涉你的自由时,你就得到最大的自由。另外一个人也得到最大的自由,因为你不干涉他的自由。每个人既是自己,又是别人的环境,别人的别人就是我。我要得到自由,我希望别人不干涉我。我成为别人的别人时,我也不能干涉别人。所以,不干涉别人的自由就能得到自由。每个人约束自己不干涉别人的自由,这时每个人就得到最大的自由了。我最近写了一本书,书名就是《给你所爱的人以自由》。因为每个人都会爱一些人,但你爱的方法要对头,你可不能干涉别人自由。虽然你因爱出于好心,但可不能干傻事。有时,父母会干涉子女婚姻、选什么专业,找什么工作。当然父母的劝告是必要的,可是劝告归劝告,自由是另一回事,不能干涉。“人民政府爱人民”,你就要给老百姓自由。信仰是自由的,谁也不能干涉。不但给你所爱的人以自由,也要给你不爱的人以自由。自由是人的权利,你有什么权利去干涉人家自由。干涉了势必造成很多麻烦。互相干涉自由就是,互相斗个没完。所以,也要给你不爱的人以自由,因为你要尊重人家,自由是人天生的权利。也要给敌人以自由。这里的敌人是指因你不给他自由而成为你敌人的人。他本来是你的朋友,但因你干涉他的自由,他变成了你的敌人,并不因为别的。当然,日本入侵中国,这个敌人我们要反对。但有很多所谓敌人并不是那么回事,因我们干涉了他的自由,他才反对我们,你一旦给他自由,他就会成为你的朋友。现在世界上大部分矛盾缘于干涉别人自由,你得尊重人家。这个道理适用于个人,也适用于国家。 5、尊重人权 产生价格的制度中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制度安排就是所有权,财产的所有权。因为市场经济或产生价格是靠交换的。交换的前提是要有所有权,所谓交换只不过是所有权的交换。一个物的所有权从一个人转移到另一个人手中,可能这个东西没移动,但交换已完成。所以,无所有权就无交换。所有权不能保障就会使交换无法进行。所以,发展市场经济要有交换,要有讨价还价,保护人的私心,保护人追求利益的权利。最重要的一条是保护财产的所有权。我们知道,人都是追求利益的,得到利益有两种途径:一种是侵犯别人的利益。另一种是不侵犯别人利益,通过劳动、与别人合作、创新,也可得利益。如果有机会侵犯别人,满足自己的私心,就不会去劳动。所以如果一个社会的制度安排允许一部分人去侵犯别人的话,这个社会将会是争权夺利的社会,大家都不希望通过劳动得到利益,而希望通过依靠权力侵犯别人利益得到利益,这个道理极其重要。人类社会生产力之所以会发展,就是因你侵犯别人劳动果实越来越困难,还不如自己去生产。在财产的所有权得到保护时,你侵犯别人利益,就不容易。所以保护财产所有权关系到一个社会的进步。如果侵犯别人代价高,他就选择自己劳动。但一直到市场制度逐渐建立,人权才被逐渐尊重。在这以前,人类社会每个阶段都有特权阶级,拥有特权者可侵犯别人利益。中国过去是个皇权专制社会,不重法律,皇帝的话就是法律,因此,谁都想当皇帝,皇帝最害怕的就是有人把他赶下台。 改革以后,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人权对每个人都极端重要,随便侵犯你的权力,你就无安全感。从来的革命,都是穷人造富人的反,无权无势的人造有权有势人的反。造反,首先破坏所有权,建立一个新社会。但穷人造富人的反,连富人的所有权都得不到保障,穷人的所有权能得到保障吗?所以,革命、造反的结果只是破坏所有权,穷人还是穷人。只有当穷人的所有权得到保障时,这个社会才有可能进步。我们说要保护财产所有权,往往以为这对富人有利,富人有钱,才需要保护,这是很大的误解。一般而言,富人财产的所有权比之穷人更易得到保护。富人之所以富难道是财产得不到保护才致富吗?我们说财产保护主要针对穷人。穷人自己要明白,我要尊重一切人的所有权。首先,富人的所有权你得尊重,连有钱有势人的所有权都得不到保障,哪穷人还有什么保障呢?现在农民的所有权得不到保障,他们的负担变成了一块橡皮泥,一会儿减少,一会儿加大。因为农民财产得不到保障,何以减轻其负担?一个农民到北京打工,弄不好就被收容遣返,路费自己出。 人权得不到保障是个大问题。只有无权无势的农民的权利得到保障,我们这个社会才会进步。因为你不可能通过侵犯他们得到利益,那只有自己劳动、创新、发明得到利益。我们虽已取得很大进步,但仍需走很长一段路。现在农民可以进城找工作,虽然受到鄙视,找工作受限制,只能干粗贱的活,但总归比以前有很大进步。 事实证明市场经济是一个效率最高的经济。全世界真正市场经济的国家都是富国。当然,有很多国家认识到市场经济的好处,想搞市场经济,但做不到,因为它们缺少平等和自由。印度有四个种姓,人与人很不平等,财产分布差异很悬殊,男女也不公平,每年要烧死好几千女的,因为她们出嫁时嫁妆太少。印度虽号称是一个民主的国家,但民主搞得非常糟糕。不要以为一个国家民主了就能解决问题,不那么简单。但保障人权确实能解决问题。人与人权力差别很大。农民与全国人大代表的权利差得太远了。人与人很不平等。要作到人与人平等,很不容易。美国算是一个比较自由、平等的国家,但美国这方面问题也不少。大家知道美国前两年有一个辛普森案,一个人把他离婚后的妻子和她的情人给杀了,最后作案的血手套从那个人寝室搜出,但他有钱,请了一个很好的律师为他辩护,最后无罪释放。一个普通穷人是无法做到的。但美国社会有一好处,这件事谁也瞒不住。所以后来他在民事诉讼里败诉了,民事诉讼判定他杀了人,对他进行民事处罚。一个人不能逃脱法律制裁。所以,这个社会虽然有很多问题,但它制度上比较懂得自己存在的问题,而不是掩耳盗铃。 应用经济学论文:试论计量经济学在国际贸易领域应用的文献综述 论文关键字:计量经济学;国际贸易;文献综述 论文摘要:对于对外贸易迅猛发展的中国而言,人民币汇率波动的贸易效应受到了学术界广泛关注和思考,本文将对相关文献按照总体和区际分类的角度的进行评述。 1.人民币汇率波动与中国总体贸易效应研究评述 近年来,由于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关于人民币币值汇率波动对我国总体贸易影响的讨论一直十分激烈。纵观这些成果的研究结论,大致可以分为三种观点:人民币汇率波动对贸易有着正面影响;人民币汇率波动对贸易有着负面影响;人民币汇率波动对贸易影响不大。 1.1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中国总体贸易有正面影响 魏巍贤早在1997年发表于《统计研究》的《中国出口与有效汇率的关系分析》一文对此有比较详细具体的实证分析研究,最终笔者得出结论:从长期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出口总量的不断增大与有效汇率的持续贬值密切相关,因此这意味着两方面内容,一是我国以促进出口增长为目标的汇率政策是长期有效的,改革以来的汇率贬值确实起到促进出口长期增长的作用;二是我国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不尽人意,长期的出口增长过分依赖于汇率的贬值。临时眭政策因素在短期内也百弱f起出口总量的变化使之脱离它与有效汇率的均衡关系水平。 另外,李海菠2003年在《世界经济研究》发表的一文《人民币实际汇率与中国对外贸易的关系》根据1973—2001年的年度统计数据,采用与魏巍贤相类似的方法.即用单方程协整分析检验调整后的实际汇率arer、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出口额和进口额的协整关系。加之eg两法估计它们之间的长期关系,最后使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等实证分析方法,研究了人民币实际汇率与中国对外贸易之间的关系,也得出了相类似的结论,即人民币实际汇率与中国对外贸易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并且笔者还证实了实际汇率可以改善短期内中国的对外贸易状况。 通过检索文献发现.该类文献的数量相对而言比较少,原因应该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事实与该理论有所不一致。 1.2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中国总体贸易有负面影响 郑恺2006年发表于《财贸经济》的一文《实际汇率波动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基于sitc比较》对“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中国总体贸易有负面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简要综述如下: 根据有关的国际贸易理论,决定对外贸易通常有3个变量。第一是外国收人大小,第二是相对于外国商品的贸易条件,第三是货币比价即汇率大小。由此,为了度量汇率波动对贸易的影响,必须控制以上3个变量。但由于gni不存在月度统计数据,笔者采用美国的工业生产指数来代替gni或gdp数据,此外由于我国不存在进出口价格的完整时间序列数据,因此可以利用实际汇率进行替代。在构造实证模型时,笔者将波动率作为外生变量,在存在协整的情况下,相应采用var的扩展vec模型来估计估计短期内波动率对贸易波动的影响。其构造的模型为: 其中,ex为中国对美国的出口数量的自然对数值,i表示为不同的行业,ipf为美国工业,生产指数的大小,r表示人民币兑美元的实际汇率的自然对数值,v表示实际汇率的波动率,ecm为误差修正项,反映了贸易变化的长期趋势。j表示变量滞后阶数。 笔者运用了以上var的扩展模型进行分析,由于var可以解决不平稳数据造成的不稳定性以及内生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因此可以更好的估算出汇率波动对贸易的影响,他研究了自1994年以来中国对美国按sitc出口贸易与实际汇率波动的关系,结果表明我国的一些行业受汇率波动的负面影响较大。 此外,李建伟、余明2003年在《世界经济》发表的《人民币有效汇率的波动及其对中同经济增长的影响》一文也对“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中围总体贸易有负而影响”这-fq题进行了实证研究.笔者利用的是1995年1月一2003年6月的季度数据,与郑恺使用的方法不同.李建伟、余明两位学者运用的是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对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进出口贸易和利用外资的十日关关系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是影响中国进出口贸易和利用外资的重要因素,从而他们认为人民币有效汇率大幅度波动会对中国经济增长形成巨大负面冲击。 1.3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中国总体贸易影响不大 曹阳、李剑武于2006年在《世界经济研究》发表的《人民币实际汇率水平与波动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一文基于1980—2004年的年度数据,首先用ak—garch模型测算出人民币实际汇率的波动率。最后采用engle—grnager两步法,进行了协整分析,从而对“实际汇率波动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进行研究,笔者发现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增加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的影响不显着。 强永昌等2004年于《世界经济研究》发表《有关人民币汇率问题的对外贸易分析》一文.笔者通过对我国1990—2001年各种价格研究了1990年以后的人民币汇率和中国对外贸易的关系。首先分别构建了出口方程以及进口方程,根据1990—2001年的样本数据,用eview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最终得出了中国对外贸易出口额、进口额与人民币实际汇率之间存在的弹性关系不大,相关性较弱的结论。 综上所述,以上三类文献分别从人民币汇率波动对贸易的正面影响、负面影响和影响不大三个方面进行了实证研究。 2.人民币汇率波动与中国区际贸易效应研究评述 刘巍、郭友群2003在《国际经贸探索》发表了《对人民币汇率与广东省进出口额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一文,笔者运用广东省1987-2001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指出人民币牌价汇率变动1个单位,广东省的出口额就同方向变动o.15亿美元.人民币牌价变动1%,广东省出口额就同方向变动29%。这个结论说明,人民币贬值有利于广东省出口的增长。得出同样结论的有关研究文献是戴世宏2006年发表于《上海金融》的《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上海市贸易收支的影响》一文,笔者采用adf检验,对上海1993—2004年度的gdp、进口额及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进行研究.发现人民币汇率贬值有力地促进了上海市出口贸易的增长,这种促进作用随着贸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而不断增强;进口方面,人民币贬值对上海市进口产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以上两篇文献主要是基于实际汇率与进出口量的关系分析,而陈志昂2001年发表于《商业经济与管理》的《人民币汇率与浙江出口变动的实证研究》一文则是分别考虑了实际汇率和名义汇率对贸易的影响,在泰米姆·贝佑米估计的贸易方程的基础上,利用浙江省1990-1998年的相关数据,建立了以汇率和贸易国国内生产总值为变量的长期和短期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分析得出结论:人民币名义汇率对浙江出口正相关,实际有效汇率对浙江出口负相关,但汇率弹性较低。 所以,结合以上文献总的来看,人民币汇率波动对各省对外贸易的影响的不同结果符合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以来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中国制造”和“世界加工厂”逐渐形成的事实,并且市场规模的出口效应大都分布在中国的沿海发达地区,基本与经验判断一致。 3.结论 以上各类成果因研究方法、样本时间段和采用变量的不同,因而使得其结果也截然不同。这可能也是一直以来学者们在汇率波动对人民币汇率波动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上无法达成一致、稳健的结论的原因之一。 应用经济学论文:实验经济学:兴起、应用与意义 200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美国经济学家弗农·史密斯,以表彰他在实验经济学领域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实验经济学对于中国经济工作者仍是一个比较陌生的领域。本文将对实验经济学的发展过程、基本方法及主要特点作简单介绍。 一、实验经济学的兴起和发展 实验经济学的研究,是在可控制的实验环境下对某一经济现象,通过控制实验条件、观察实验者行为和分析实验结果,以检验、比较和完善经济理论或提供决策依据的一门学科。 人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始终固守着经济理论难以实验的思维定式。 弗农·史密斯教授敏锐觉察到实验经济理论的作用,并首次付之于实践。他在亚利桑那大学十一个班级进行了长达六年的实验,验证了竞争均衡理论。据此实验所撰写的论文《竞争市场行为的实验研究》在1962年的《政治经济学杂志》发表,标志着实验经济学的诞生。此后,实验经济学开始运用于验证市场理论和博弈理论,并取得了一定进展。例如,弗农·史密斯的“口头双向拍卖市场实验”提出了市场参数完全有可能影响均衡产出收敛性的结论;赫伯特·西蒙根据博弈实验结果分析了存在性理性(substantive rationality)和程序性理性(procedural rationality)的区别。五六十年代的实验经济学主要局限在市场理论和博弈理论领域,原因有两方面。 一方面是理论自身的缺陷影响可实验性,研究过程往往是从假设前提出发,然后运用复杂数学推导出相关命题。由于假设前提的高度抽象,无法在实验室里得到证实,因而相关命题也就无法实验。 另一方面实验技术的不成熟也制约了经济理论的实验。上个世纪70年代以后,经济学的主导理论体系发生了变化。一般均衡理论、工业组织理论、社会选择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将经济研究的假设由抽象拉回到现实。行为理论的成熟和合理预期理论的出现为实验技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此外,计算机的广泛运用使得复杂经济现象的实验成为可能。实验方法越来越广泛应用于公共经济学、信息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等诸多经济领域。 目前,实验经济学迅速发展,逐渐科学化和规范化,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学分支。越来越多的西方主流经济学杂志不断刊登实验经济学论文,实验经济专刊、专著和论文集陆续出版。实验经济学已从美国传播到法国、英国、德国、荷兰、西班牙、意大利、挪威、瑞典、加拿大、尼日利亚、日本、韩国、印度等许多国家。200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弗农·史密斯,标志着实验经济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已步入主流经济学的舞台。 二、实验经济学的方法和运用 经济理论的实验与物理、化学实验一样包含实验设计、选择实验设备和实验步骤、分析数据以及报告结果等环节。由于实验对象是社会中的人,需要验证的是行为命题,经济理论的实验需要运用有别于物理、化学实验的方法,主要有: 1.模拟和仿真 经济理论的实验不能刻意复制出现实经济的运转过程,而是要模拟出允许不同人类行为存在的环境,以便于实验者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观察人们不确定的价值观及其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查尔斯·普洛特认为:“实验室建立的经济与现实经济相比可能特别简单,但是却一样地真实。真实的人被真实的金钱所驱动,因为真实的天赋和真实的局限,作出真实的决策和真实的错误,并为其行为后果而真实地悲喜”。弗农·史密斯采用只有三个网络节点的模型来模拟电力系统,其实验结果基本上能反映现实电力系统运行中发电企业和电力交易商的行为类型和特征。 此外,实验经济学还通过一些仿真技巧来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 一是采取“随机化”方法,被实验者的选取、角色的分配均随机产生; 二是保密实验意图,十分小心地讲解实验,不出现暗示性术语,以防止被实验者在实验前对行为对错已有判断; 三是使用“价值诱导理论”(induced value theory),诱导被实验者发挥被指定角色的特性,使其个人先天的特性尽可能与实验无关。 2.比较与评估 实验经济学高度重视比较和评估的方法。通过比较和评估,判断实验本身的好坏,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验证理论的真实性。 首先,将“效率”作为比较标准。查尔斯 #8226;普洛特和弗农·史密斯将实际付给被实验者的报酬总和与最大可能报酬的比率视作实验的“效率”,并把“效率”作为比较分析相互竞争理论的依据,探讨如何改进理论模型。甚至在没有现成理论的情况下,根据效率来提出和验证新的理论。 其次,方法上采取独立变动自变量。实验关系到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时,容易出现变量之间的混合作用。因此实验中应独立地变动每个自变量,获得每个自变量对因变量作用的最确切的数据,为比较和评估提供非偶发事件资料。 第三,评估的结论建立在概率分布基础上。现实生活中的人并不始终处于理性状态,非理性就会使人的行为出现变异,因而经济理论的实验数据呈概率分布状态。所以,评估出的结论不可能按照形式逻辑的模式,只存在真或伪两种结果,而是用结论与其概率密度的乘积来表示。例如,弗农·史密斯在电力市场竞争实验中得出的结论之一是高峰负荷时期电价提高的概率密度较小,而不是一定不提价。 3.行为分析和心理研究 经济理论的实验是把社会中的人作为被实验者,所要验证的是人的行为命题,自然就需要借助行为和心理分析的方法。 一是运用行为理论来完善和改进实验。例如针对行为人对重复行为有厌烦的心理,在实验设计中运用价值诱导方法,并把实验时间控制在3个小时内。 二是运用行为理论来解释实验结果。许多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测出现差异,其原因是理论假设行为人是理性的,而被实验者的行为却是理性和非理性的统一。因此只有运用了诸如展望理论、后悔和认知失协理论、心理间隔理论等行为理论,来分析被实验者的非理性行为,才能很好地解释实验结果。 三、实验经济学的意义和局限 实验经济学的兴起标志着经济学方法论上的重大变革。长期以来,西方经济学模仿自然科学的信念十分坚定,实证方法始终是主流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其范式是提出理论假设并力图避免和消除人类行为或经济关系中的不确定因素,然后在理论假设上建立数学模型并推导出主要结论,最后对理论结果进行经验实证并由此展开深入的理论分析。 不可否认,这种假说演绎方法有科学合理的方面,但同时也有不少缺陷。例如,理论前提假设和数学推导排斥了人类行为或经济关系中的非理性和不确定因素。又如经验检验具有被动性和不可重复性的缺点。实验经济学继承了自然科学的实证主义传统,弥补了经济学实证方法的缺陷。 首先,实验经济学以可犯错误、有学习能力的行为人取代以往的“理性经济人”假说,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取代单纯的数学推导,解决以往实证研究的高度抽象和简化与现实世界不一致的问题。 其次,实验经济学家可以再造实验和反复验证,用现实数据代替历史数据,克服以往经验检验的不可重复性。 最后,在实验室里,可以操纵实验变量和控制实验条件,排除了非关键因素对实验的影响,从而克服了以往经验检验被动性的缺陷。 实验经济学的兴起促进了现代经济理论的发展。 首先,实验经济学拓展了经济理论的研究范围,将人类决策行为当作研究对象,把经济运行过程纳入到研究领域,从而发现更符合现实的经济规律。 其次,实验经济学还催生出新的经济学科。实验经济学的发展把心理学和经济学有机联系起来形成行为经济学。 再者,实验经济学构建了连接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桥梁。宏观经济理论的实验建立在微观行为的基础上,而对微观经济论的实验也常常验证了宏观经济理论。例如查尔斯·普洛特模拟市场机制既验证了市场价格收敛于一般均衡,同时也考察了货币供给增加对产出的真实作用。 实验经济学的发展仅有短短的五十多年。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它还有一些不完善的方面。主要表现为: 实验参与者的主观性影响到实验的有效性。实验者在设计方案时无法完全排除个人偏好和主观猜测,被实验者在实验时有可能考虑与实验者的关系而有意识地完成实验期望。这些主观因素对实验的可重复性提出挑战,造成许多相同实验由不同的实验者设计或者由不同被实验者执行就有可能得出不同的研究结论。 此外,目前实验经济学取得的主要成果还局限在微观经济理论,如何拓展其运用领域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环境专业论文:浅析民办高职学校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 【论文关键词】环境科学 民办 实践教学 探索 【论文摘 要】民办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岗位的高技能人才,他们肩负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与发展的重任。该文结合厦门东海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教学实践,从提高学生兴趣、构建新的实验教学模式、设立定点实习基地等方面,对民办高职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进行了探索和思考。 环境科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近二三十年来发展极为迅速,它几乎与自然、社会的一切学科都有联系,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更加密不可分,因此需要大批具有环境科学专业知识的人才。民办高等职业院校不但是我国民办高校的主体,而且是我国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1]民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环境科学专业实验教学针对民办学生的特色,以强化能力为主,开展具有开阔视野、提高认知能力的实践教学,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观教育,以适应海峡西岸在人才需求上层次多样化、专业多样化、能力综合化等特点。 一、转变环境科学专业实验教学观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大多数民办高职院校受师资、教学场地及其它教学资源的限制,在课程和教学安排上往往忽视了以生为本的原则,没有根据学生入学时的基础加以区别对待,而是将他们看作同一起点,按照同样的目标和方式实施教学。[2]再加上我国大部分高校所设立的环境科学专业的理论知识一般让学生感觉比较抽象,而实践课一直作为理论课的辅助课程,实践内容基本上是对理论课的内容进行验证,起加强理论学习的作用。通常课本中已有的验证性实验教学很难让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我们必须改变原有的传统教学观念,结合民办学生的心理特征,将这种验证性实验转变为创新型和研究型实验。 我院在实践课程中让学生接触实际、掌握知识的前提下,不断的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对专业课学习的兴趣和理论知识的强化。例如新生入校后的第一堂课就由专业教师做了一堂生动有趣的专业介绍讲座,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环境专业的作用和就业前景,另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本专业必须理论结合实践。有了这次学前教育,我院环境专业学生就会自主地开展各种环保主题活动。学生首先建立了绿心环保协会,该协会的宗旨是:“环保每一天,行动在身边”;并在大家的努力下创办了“绿心会刊”,该会刊的全部内容从设计到定稿都是由学生独立完成的。在不断学习和宣传过程中让本学院更多的教师和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二、加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 由于我国政府基本上没有向任何形式的民办高校提供财政性资助,民办高校主要依靠向学生收取的学费运行和发展。由于资金不足,这就使环境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存在很大的困难。[3] 1.建立环境专业实验室 我院自建校以来以文科教育为主,理科教育基础薄弱,存在经费不足、实验室建设滞后等情况。自2008年环境监测与评价专业建立以来,学校加大了实验室建设和学生实践教学的力度。学院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为宗旨,增加经费的投入,改善教学环境,提高办学能力,并尽量提高实验教学水平。随着学校的教学水平的提高,学院领导认识到要提升学院的综合水平,以实验为支撑的教学显的尤为重要。因此,2009年学院又成功申请了环境工程技术专业,为促进我院环境科学专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目前我院环境实验室建有多媒体教学、基础化学实验设备、监测分析仪器、专业实践所需精密仪器等。 2.建立严格的实验教学管理体系 实验教学质量是环境科学专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实验教学质量是确保教学质量的关键。其中包括教材、教学大纲、教案、实验方法操作手册、实验员培训、仪器、试剂、试样、样品、实验记录以及实验报告等。因为资源有限,现有实验药品和仪器不一定能进行所有的实验教学要求。因此,每学期初按照教学大纲,制定本学期实验项目,然后根据拟定的实验项目购买所需实验耗材。系主任作为教学正常运行的负责人,每学期定期组织质量检查和评审,并根据发现的问题及时组织整改。教研室主任应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各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质量检查工作,定期将实验教学中发现的问题汇报给系主任。任课老师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相关教学课件组织学生开展实验教学活动。 为了确保实践教学的正常进行,还必须针对实验室人员、仪器设备、各类耗材、检测方法和校准方法的确认、采样、样品前处理、实验室环境及安全等建立完善的文档。 三、构建新的环境专业实验教学模式 高职阶段传统的环境专业的实验课是由基础性、综合性实验构成,导致一些实验内容重复、陈旧,学生从实验中获得的技能和知识很难满足目前科技日新变化的需要。因此,需要探索新的实验教学模式,开展多层次的实验教学,帮助提高动手能力的同时充分展现学生的创造性。 1.开设自主性和研究型实验课程,提高学生研究兴趣。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环境专业实验课程设置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主要是要求学生通过实验观察预期的现象和结果。但是在这种方法下的学习缺乏主动性,[4]机械地按照老师要求步骤进行操作,不能积极地去思考和改进。因此在民办高职环境专业实验课程中,应增加自主性实验和研究型实验。例如在分析化学提纯实验中,可以由学生自己选择提纯对象,在老师的指导下查阅相关资料,设计相应实验步骤,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思考发现问题,并找出最佳实验方案。 环境监测实验是整个环境专业最重要的实验课程之一,教材中给我们提供的实验基本是按照国标的要求设定的常规检测。虽然准确度高,但也存在效率低、操作繁琐、监测项目有限等缺点。为了适应现代科技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新的环境问题的不断出现,在教学过程中应增加一些研究型实验课程,由学生收集资料,找出目前环境中出现的新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研究出新型的检测方法。虽然这些方法不一定真正实用,但能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 2.结合学校条件,设置实地监测,开展多种形式的实验教学。 由于学校资源有限,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现有教学资源开展实地监测实验。每学期都开展一次实验技能竞赛,不仅训练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环境问题的严峻性和解决环境问题的急迫性。通过亲自对身边一些环境污染指标进行监测,学生会留下有关环境问题的直观印象,同时,多次动手实地操作监测仪器,熟悉仪器使用,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可以让学生在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后能更快的适应岗位要求。 除了现场监测外,我校学生还利用自创的环保协会组织全校学生一起感受环境污染给社会带来的危害,提高环保意识。邀请专业教师做节能减排的讲座、观看例如《后天》等关于环境问题的影片。 此外,《环境学概论》、《环境监测》、《生态学》、《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处理工程》和《环境化学》等课程均设置了课程实践内容,安排学生到污水处理厂、食品加工厂、垃圾填埋厂、化工厂和海峡西岸环东海域等地进行实地参观,认知内容紧密联系实际、应用性强,学生兴趣浓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建立定点实习基地 民办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具有明确的针对性。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发展型人才方面的重要意义。 毕业实习是学生走向工作单位的第一步,关系到学生日后的就业和发展,所以毕业实习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虽然学校刚刚起步,但校领导一直在积极寻找实训基地,例如与污水处理厂、环评公司、环保企业等单位进行合作,力求妥善安排学生挂靠实习的单位。 我校学生80%毕业后将留在厦门工作,其中一部分会在不同行业或部门中成为不同层次的技术员、管理者或执行者。因此,民办高等职业教育正面临更高的要求。在教学方面,需要加快实验教学改革,突出创新教育,加强实验教学的创新和实验教学手段的创新,在实验室管理水平方面要求更高,要高度开放,体现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室使用效率。 环境专业论文:浅议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探索与实践 论文关键词:环境工程专业 互动式教学 英语教学改革 论文摘要: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是环境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针对当前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现状,为了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本文从教师自身素质、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一些观点和建议。 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导致环境问题出现全球化趋势,这是当代环境问题的重要特点。而要解决这些环境问题,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是非常重要的,这就需要环境工程专业人才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更要有熟练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熟练掌握和运用专业英语。 因此,提高本专业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加强他们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是十分重要的。针对当前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现状,本文从教师自身素质、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一、提高专业英语教师素质 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专业英语教学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除了学生的英语基础和学习态度以外,还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与一般的英语教师要求不同,专业英语教师不仅要在英语听、说、读、写、译等方面要具有较高水平,更要熟悉本专业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而且能将专业和英语课的教学方法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目前,高校专业英语教师一般由英语专业教师和英语水平较高的专业教师担任。英语专业教师英语水平高,但缺乏专业知识,授课时会侧重于讲解语法、篇章结构知识,这样仅仅是对基础英语教学工作的进一步延伸,不能体现专业英语特色。 而专业教师毕竟没有经过系统的英语教学培训,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如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较差,发音不准确等问题,会影响英语教学效果。相比而言,笔者认为专业教师与从事公共英语教学的教师相比,讲授专业英语时具有更多的专业优势,是专业英语教师队伍的主力军。但对于这部分教师需要加强其英语教学水平培训,从而提高专业英语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是提高教学效率、改进教学效果的基础。目前,学生对专业英语的学习还不够重视,觉得专业英语课仅仅是基础英语课的延续,上课时被动地接收知识,学习积极性不高。 1.互动式教学的特点 所谓互动式教学,是以现代教学思维和教学理论为指导,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教师引导、鼓励和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师生互动,集讲解、质疑、交流、讨论、归纳等教学手段于一体的合成式教学运作模式。 互动式教学法将师生关系重新定位,改变过去那种以“教师讲为主,以学生练为辅”的状态。这种教学方式的优点主要有: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其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由被动接收知识变为主动学习知识;同时构建出轻松、自由、喻快、和谐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学习。 2.互动式教学的实践情况 结合河南科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贯彻互动式教学中笔者采取了以下三种方法。 (1)结合教材,充实教学内容。教材方面笔者选用的是华南理工大学钟理老师主编的《环境工程专业英语》(第二版)。该教材内容涉及面广,难度适宜,但存在着部分文章内容陈旧、不能及时反映当前学科发展状况的问题。教师在讲述课文的同时可以通过检索环境学科国际核心期刊,如《WaterResearch》、《Environmental Science Technology》、《Bioresource Technology》、《Journal of HazardousMaterials》等作为教材的补充,这些文章的英语写作技巧高,而且文章内容涉及学科前沿,可以有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专业英语互动式课堂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因素是人从事学习活动的基本动力。而消极的心理体验和状态却会束缚人的能力的发挥,甚至会扼杀人们认知与创造的热情。而缺乏活力、沉闷的课堂气氛不利于专业英语的学习,为了保证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和教学活动各要素问交流渠道的畅通,使每位学生都能自觉、主动地积极参与和全身心地投入,要求教师努力创设一种宽松、愉快、和谐、公正、平等的教学氛围和情境,调动起学生积极主动的情绪。 为了提高同学们专业英语阅读和翻译能力,在实际课堂教学实践中,笔者采取的方法是:教师当堂布置任务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快速阅读教材中的指定段落,然后随机指定学生让其当场翻译,翻译完毕让其他同学进行点评、补充或修正其翻译内容,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并指出该段重要的知识点和重要的专业词汇。这样,通过课堂上的讨论,让每个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可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印象和认识,并能够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明确自己需要提高的方向。与此同时,教师通过这种方式也能及时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于调整授课重点。但对于这种方式,某些英语基础较差、性格羞涩的同学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这就需要老师耐心地教导,不要求全责备,而应该经常性地对其表现予以表扬和鼓励,增强他们学习的成就感,帮助其克服畏难、羞怯等心理障碍,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 (3)专业英语词汇的学习。专业英语词汇的缺乏是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巨大障碍之一。同时,环境工程专业英语词汇较复杂,缩略词、派生词和合成词较多。缩略词如: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是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词组中各单词首字母的缩写,TOC(总有机碳)是total organiccarbon词组的缩写;派生词如:biofiltration生物过滤(作用),是由filtration和前缀bio组成的;合成词如:InhalableParticulate Matter(可吸入的颗粒物质),则由3个单词组成。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应该将这些词汇的来龙去脉讲清楚,就可以加深学生对该词汇的记忆与理解。 同时,需要采取一些传统英语教学方法,如适当地抄写与默写对于词汇的学习是有必要的。而且在平时作业和期末考试中需要有意识地增加专业词汇考试内容,促使学生重视对专业词汇的积累。 三、作业形式和考核方式的改革 改变平时作业的形式,如采用大作业的形式给学生们布置一些当前国际环境科学热点研究题目,如:The continuingoil spill in the Gulf of Mexico and marine pollution(墨西哥湾的持续石油泄漏与海洋污染)。让学生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资源和外文期刊数据库等,对资料进行收集、整理、翻译后上交。这样既可以减少学生对传统作业的厌烦情绪,又可以通过专业文献的阅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能提高学生专业英语的阅读水平。 改变单一的卷面考试的考核方式,采取较为灵活有效的考核方式,如:依据出勤率、上课发言的积极性、课堂回答问题情况、平时作业情况等,给出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50%。减少期末考试的分值比例,而提高平时成绩的分值比例,可以更清晰地反映出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同时也可以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期末考试形式方面,传统专业英语考试多采用闭卷考试,即仿照传统英语考试形式,采用选择题、填空题、翻译题等考查学生词汇、语法、阅读理解能力、英译汉能力等。环境工程专业英语考试还可以采用开卷考试的形式,如选择一篇难度适中、长短适宜的环境工程英文期刊原文(若期刊过长可以选取其中部分段落),允许学生带上词典等工具书,在考试时间内完成对所选文章的翻译工作。相比闭卷考试,这种开卷考试更能较全面地反映出学生的实际专业英语水平。 四、结束语 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是环境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提高任课教师自身的素质,改革教学方法和作业、考核形式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而切实提高专业英语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用,是每个任课教师光荣的使命和职责。 环境专业论文: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的探讨 论文关键词: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 教学体系 办学思路 专业特色 论文摘要:从办学思路、教材设置、师资结构等方面讨论了目前高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中出现的问题和应改革的内容;结合中南大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教学实践,提出了明确办学思路、强调专业特色、加强实践环节等方面的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的思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动力。人是从事科学技术的主体,因此当今社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主要来源于大学教育。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教育部在上世纪末对大学很多专业都进行了调整,包括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是根据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和“燃气工程”两专业合并,调整、拓宽组建而成的新专业[1]。该专业以培养从事工业与民用建筑室内环境及建筑设备、公共设施、建筑热能供应系统的设计和建筑自动化与能源管理工作的人才为目标。这次调整,不是简单的合并,而是产生了一个面向21世纪新的专业学科。近年来,该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范围91所各类众多高校中涌现出来,问题也随之凸现。笔者认为有必要进行深入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改革。 一、主要凸现的问题 (一)办学思路不清晰 虽然很多学校秉承了“厚基础、宽口径”的办学思想,在教学内容上增加了建筑环境、建筑热能供应以及建筑自动化等方面的知识,并把建筑环境学列为了专业的平台,搭建了新的本科专业的框架体系。但是“厚而宽”不是“大而全”。知识口径的拓宽不是各种知识的堆积和罗列。专业的办学首先要服从于所在大学的办学思路,即学校的定位。一般院校和重点院校不同,创新型大学与研究型大学和综合型大学也不同。如果全国九十一所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的教学体系都参照某一两个名牌大学的教学体系,那么这样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一,专业建设没有或者散失了原有专业的特色;二,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也没有特色。 (二)教材建设的质量不容乐观 目前围绕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的教材种类繁多,质量参差不一。教材是教学内容的具体体现,教学体系中的教材应该具有知识的系统性、延续性和完整性。而不是各个知识块之间简单的粘贴或移动的关系。以《暖通空调》为例,集结了原来供热、供燃气及通风空调工程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空气调节》、《工业通风》以及《供热工程》的主要内容。剔出了三门课管网输配的交叉部分,而另设了一门课:《流体输配管网》。但就这两门课程的教材来看,共同的缺点是把原来空调、通风和供热三门课的三个系统简单地归类总结,系统总结有余,阐述不足。使得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出现老师觉得不好讲,学生不易接受的情况。 (三)配套的师资队伍结构有待改善 由于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由原来的暖通空调专业或燃气专业演变而来,因此师资基本上是暖通空调或燃气专业的。但是专业的领域已经扩充到建筑室内环境、建筑设备、公用设备和智能建筑等方面。专业的内涵已经由原来的设备或系统扩充到既包括设备、系统,也包括智能建筑。其中的弱势部分是智能建筑。因为智能建筑技术也是一门交叉学科,而大部分搞自动控制的人才是自动化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或计算机专业的人员。对智能建筑、智能化系统及设备缺乏全面的了解和掌握,缺乏建筑结构、建筑设备、供热空调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理解。另一方面,搞设备的人才又缺少对建筑自动化、BAS功能科学要求的理解,缺少有效的上层控制管理逻辑与算法。两方面人才又缺少“接口”,从而制约了智能建筑技术的发展[2]。因此合理搭配师资,在教学安排方面与其它专业知识交叉融合,才能培养出新时代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复合型人才。 二、改革的内容 (一)明确办学思路,办出专业特色[3] 明确办学思路是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体系的前提和基础。是以科研人才为主,还是以工程技术人员为主,不仅与专业本身的内涵有关,更重要的是与专业所在大学的性质有关。这样才能形成专业建设和发展的良性竞争。办学思路还与专业特色有着密切联系。专业特色与专业在多年的建设发展过程中的教学和科研历史有关,如有的学校在暖通空调的系统工程方面是强项,而有的学校在制冷空调设备的研究与开发方面是强项。那么在培养人才方面,这些特色就应该很好的继承和发挥,在课程设置和训练中要体现出来。 (二)稳固基础知识,拓宽专业口径 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是一门跨学科的工科专业,学生基础知识应包括数理方面、工程热物理方面、流体机械方面、建筑热物理方面和自动化控制的知识。只有牢固的基础知识, 学生才能深刻地理解专业课程,拓宽本专业的服务领域。当然,正如前面强调的,专业办学的前提是要继承和发扬本专业的特色。这些基础知识本身就是属于很多领域,要与专业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特色结合起来,构造和稳固所必需的专业基础知识。 专业知识的拓宽,是构架新时代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教学体系的重要部分。专业教学体系不仅仅局限于暖通空调,或是供热供燃气,或是把这两方面的课程全部笼统地包括进去,或是把建筑环境、公用设备和智能建筑方面的知识硬塞进去。在专业学时有限的条件下,很有可能会造成各种知识的七拼八凑。因此,要有侧重点地把某些方面作为原本专业特色的延伸和发展,切忌一口吃成一个胖子的思想,盲目地贪大。 (三)编制优秀的教材,配备合理的师资队伍 正如前面所说,由于原有专业教学体系架构的割断和组合,使得最近几年采用的教材在编制上都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此在教材的建设方面还必需投入更多的精力。而选用合适的优秀教材的基础正是现在的教学体系的完善,必需从根本上理解和制定本专业的教学体系和知识模块。 师资的知识结构要分布合理,除了保留原来专业特色的知识结构以外,还要补充新的知识,如智能建筑和建筑环境方面的知识结构。师资的梯队建设也很重要。教学梯队的形成有利于知识传授的传承和不断更新。每个专业知识模块,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课群下面,形成以教授为龙头,教授副教授主讲,青年教师为重要组成的教学梯队。 三、我校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的几点思路 中南大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主要源于长沙铁道学院的制冷空调学科。长沙铁道学院从上世纪70年代起,就开展了制冷空调及冷藏运输方面的研究工作, 1985年在机车车辆系成立制冷空调教研室,并开始招收制冷空调专业专科学生; 1989年开始招收供热通风与空调专业本科学生; 1998年根据教育部文件调整为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因此,在二十多年的建设中,形成了制冷与暖调、系统与设备并重的特色。我专业在调整后修订了教学计划,增加了供燃气、建筑环境和建筑自动化方面的知识模块,保留了原来的制冷方面的知识模块,包括有制冷原理、制冷压缩机和铁路车辆制冷、制冷装置自动化等课程。 目前已拟定完2008级新的教学体系和教学计划,主要的思路有如下几点。 (一)明确办学思路,与学校的定位一致。 我专业隶属于以本科生、研究生教育为主的高层次综合性大学——中南大学,学校的定位是立足湖南,面向全国,放眼世界,努力建设国内一流、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综合性、研究型、创新型大学[4]。因此,我专业的办学思路是以创新素质教育为核心,坚持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标准,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人才需求,培养出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二)继承和发扬专业特色,整合知识架构。 充分利用能源知识的平台。从2008年开始本专业与同属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热能专业进行能源与动力大类招生,使学生在低年级的时候的基础知识面广,起到“厚基础、宽口径”的作用。 继续保留专业的特色之一:制冷模块。从毕业生就业的反馈来看,用人单位对既懂制冷,又懂暖通,既了解系统,又了解设备的人才非常欢迎。 加强暖通和建筑环境的优势。把空调、供热、通风和建筑环境的节能、环保、热舒适与空气品质结合起来,也是当前时展的需求。 减弱供燃气和燃烧模块。从本系教师多年从事的科研工作来看,燃气和燃烧模块并没有形成特色,因此可以适当减少其份额,作为选修课程开设。 加强智能建筑模块。智能建筑是楼宇发展的重要方向。本系在制冷和空调系统的自动化控制方面有着多年的研究和实 践经验。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充相关领域的知识内容。 (四)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创新人才 实践环节包括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实践环节应受到更多的重视。既保证实践环节的“量”,又要保证实践环节的“质”。即:实践环节的课时量必需严格保证,同时要求学生在实践环节动手、动脑,培养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创新能力。 毕业设计从选题开始抓起,选题来源于教师的科研课题或工程实际,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和理论研究价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严格把握好实践环节的考核。本系在近两年所有的专业实践环节考核中都涵盖有答辩部分的考核,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自信和表达能力,又能很客观地反映实际的情况。 环境专业论文:简论网络环境下的专业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 【论文关键词】网络环境;专业教学;行为改变 【论文摘要】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资源也越来越丰富。在这样一个网络环境下,如何利用网络进行学习、进行教学,是目前需要思考的课题。建立完善的网络服务系统和课程网络资源库,延伸网络资源是保证开展网络教学的基础。财会教学在多媒体网络技术的支撑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课堂教学由传统的以“教”为主迅速向以“学”为主的方向转变,可有效促进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构建起全新的财会教学新型模式。 一、网络教学环镜的构建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资源也越来越丰富,但是在以学习为目的的前提下,我们要对丰富的网络资源进行一个分类、梳理,这样才能有的放矢的教学和学习,否则更多的是浪费了时间和精力,所以要建立一个网络教学平台,这个平台要以自我资源为中心,并向全网络相关资源去延伸,有层次、有目的的展开。一个好的网络教学环境,首先要建立一个自我学习的核心网络资源,不是到网上随便搜集一下,就能达到学习的目的,一个比较完整的网络教学环境,是保证开展网络教学的基础。 (一)建立完善的网络服务系统 网络服务系统包括教学门户网站,相关教学网页,电子邮件服务,OA办公系统,综合教务管理系统,图书馆信息系统,网络视频会议系统,网络课程,BBS等为代表的教学、科研、服务、教学课件资源等一系列信息服务平台。这一平台是全校各专业共同资源的平台,财会专业是这一平台共享的一个模块,不同的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建立相关网络服务系统。 (二)建立课程网络资源库 1.制作教学网页,组织有经验的教师共同成立网上教学资源建设小组,负责网站的教学资源建设及后续更新,在网页上体现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目的等,把优秀教师的教学理念同网络最优化结合,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利用网络的优势,吸引学生更热爱学习。 2.制作电子教案与IP课件等,传统的教学媒介是书本和黑板等,每堂课教学内容有限,教学工作量大,但是在网络环境下,减少了书写量,教学效率明显提高,通过网络每堂课还能体现更多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制作电子教案,IP课件等。 3.在网络上增设练习与测试,以及模拟题等,讨论与反馈并做好相关网络资源的链接,使学生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 (三)延伸网络资源 教师要熟悉网络上相关的教学资源,并将相关资源链接于本校网站上,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扩展知识面,同时也节省了学生上网搜集的时间,也避免不良网站对学生的侵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二、网络环境下教师的定位 传统的教学模式被网络更新后,教师也要重新思考自己的定位,利用网络更好的进行教学。一是构建教学资源。在这个信息时代,在网络环境下开展教学,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主要的网络资源的构建者,要为其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即进行信息资源的设计。确定学习主题所需信息资源的种类和每种资源在学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二是指导学生学习。在网络学习环境里,教师的角色从“教”转变为“导”。引导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选择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高效率地学习,掌握学习策略,培养学生自我调节、自我监控等认知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三是协调不同学习群体的学习,通过网络,不同地域,不同时间的学习群体都可以通过网络资源完成同样的学习内容,学生也可以在不同的地点参加相同的考试,为学生提供了方便,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这种网络教学的协调能力,要懂得和不同地域的学生、教师进行沟通,组织学生、教师利用网络进行讨论,更好建立网上资源,开发课件等,完成教学和学习任务。 三、网络环境下财会专业的教学行为 (一)课堂教学由传统的以“教”为主迅速向以“学”为主的转变 信息技术与财会专业整合的最直接作用是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财会教学在多媒体网络技术的支撑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课堂教学由传统的以“教”为主迅速向以“学”为主的方向转变。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和提供者,而是学生进行自主探索的组织者、帮助者、促进者和合作伙伴,引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并且促使学生在自学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情境中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由被动接受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二)有效促进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 通过信息技术与财会学科的整合,不仅优化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同时在丰富的信息资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主动积极的教与学的活动中,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并使他们的综合能力和信息技术能力都得到了同步的提高,从而有效地促进了财会专业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 (三)构建起全新的财会教学新型模式 在现代学习理论指导下,通过信息技术与财会教学的整合研究,初步探索构建起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以教师为教学主导的财会专业教学新的教学模式。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提高了教师自身的学习能力,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这就为深化财会专业教学改革,提供了动力,并在促进学校教育的现代化、教师教育理念的现代化、教学方法的现代化、教育环境的现代化和教育资源的现代化等方面产生了积极作用,同时也为培养信息社会未来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1.教学方法的改变。教师要将自己时刻放置在网络这一教学环境下,通过网络环境下的课堂进行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优势,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形象生动多媒体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形式的改变。在网络的背景下,传统的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已不再适用,取而代之的是课堂学习、小组讨论、协作学习并存的模式。对于财会专业,互通有无的讨论形式更受学生们的欢迎,也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实务中会遇到的问题。 3.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学习知识,通过网络,学生们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去主动建构知识。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学会如何学的能力。学生必须有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财会专业的学生要求动手能力要强,所以这种学习方式的转变更适合财会专业。 4.教学内容的扩展。信息技术的应用将过去传统的书本教材形式转变为由声音、文本、图像、动画构成的多媒体教材。同时通过网络,可将教学内容从书本扩展到社会的各个方面。这样,丰富和扩展了书本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网络环境为财会专业教学行为的转变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通过在实践教学中的摸索,相信这种教学行为的改变会更适合当今财会专业的学生,更符合学生的成长背景,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环境专业论文:浅谈真实的职业环境对于经济管理专业教学的意义研究 论文关键词:职业环境 经济管理 专业教学 校企合作 论文摘要:高职学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对实践性教学环节有特殊的要求,但在当下的一些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中,大多流于形式,或者脱离市场实际,使得该类专业的毕业生“学”不能很好地致“用”,为就业带来一定的困难。本文就真实的职业环境对于经济管理专业教学的意义作出探讨,并提出相关举措。 高职学校培育职业技术专业人才,与市场的契合度要求非常高。教学与市场脱节,就意味着教师教学的失败,学生就业的失利,对于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与就业而言,亦是如此。高职学校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是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够学以致用的实用型人才,侧重于技能性。学生在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素养的同时,须熟练运用经济管理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实践中存在的切实问题。 根据相关就业调查显示,现在就业难情况的出现,多半是由于学生“学”不能直接致“用”,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相左。高职院校中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实操性要求比较高,对教学模式的市场性倾向提出了特殊的要求,但在当下的高职教育教学实践中,大多情况只是教师一味地理论教导,灌输式传授,实践性教学多流于形式,导致学生的职业技术性能力偏低,教学效果不佳。有以下几个不利影响: 一、与企业需求脱钩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的活跃度大大提升,导致了市场的多变,企业发展环境的不确定。比如,国家在宏观经济调控中出台的新政策、改革新目标及国际大环境的变化等因素都会影从大方面响到企业对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素质需要的变化。但高职学校如果反应慢,与企业联系不紧密,依旧按既有的教学方案施教,如此与市场需求不符,不能培养出市场需要的人才。 二、教学过程的标准化与管理工作艺术性产生间隔 目前,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职教育仍然处于标准化的阶段,表现在:教学班学生人数普遍较多;教学内容设计趋于程序化、标准化,自主发挥意识和空间狭小;实操性教学多依赖案例教学、模拟实验,动手操作经验缺乏等。这种模式往往造就程式化的学生,没有突出专长,应用性欠佳。而与经济管理工作灵活多变的要求有了出入。 三、教学模拟性与职业环境真实性相差比较远 高职院校中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训一直以来都是薄弱的一环。实训教师缺乏,实训基地难以建立,实训方式、内容单一,即使是高度仿真,提供的情景模拟背景会因实施的不齐全和费用的昂贵而有所简化,因此与学生将来就业的真实环境有很大的差异性,就会导致学生所学和真实职业所需无法对接,“学”不能致“用”。 而要从根本上解决教学与就业的不相符问题,培养出市场经济需要的“准熟练”经管管理类专业人才,高职学校应在现有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开展有效的实践教学工作,即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进行有效的实操教学与训练,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一种真实的职业环境,使毕业生就业后能在具体的岗位上迅速开展工作。 四、结合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和专业研究,认为校企深度合作可以改变现状,现提出以下教学改革举措 (一)建立市场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对于职业教育来说,一个良好的传导社会关于人才需求信息的机制是十分必要的。在整个经济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的条件下,这个机制应该是市场机制。由于教育层次越高,培养的人才越专门化,为了符合社会的需要就越需要市场机制来引导。可见,对于人力资本的需求是派生的需求,取决于劳动力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状况。所以,一个市场机制发挥基础作用的学生就业渠道,是毕业生得以符合社会需要的保障。 因此,高职院校一方面要与用人单位建立有效的沟通,深入到用人单位进行广泛的市场调查,进行教学改革,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毕业生;另一方面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实践教学提供师资保证。 (二)校企联合,建立合同式双赢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常见的形式之一是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这种形式使得校企双方双赢互助,使学生的一部分实习成果直接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为企业创造效益,降低成本。同时,在解决学生实习问题,提升动手实践能力的同时,也解决了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 (三)深化“订单式”合作,将学习与就业结合 “订单式”教学就是学校与企业达成共识,双方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工种要求等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计划,开设教学课程,培养出的学生毕业后直接上岗,实现培训学习、就业服务一条龙的联合办学模式。“订单式”合作作为校企联合办学的一种具体实施形式,是让市场的力量决定教学,指导教学,更具有现实意义。这种办学模式有利于调动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发挥企业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在办学过程中的作用,实现企业资源与学校资源的有机整合。同时,有利于学生了解企业文化,熟悉企业规章制度,增加与企业、岗位的契合度,提高学生的组织管理与决策能力。 此种办学模式,实现了招生与招工同步,对于解决生源问题,招工问题都具有积极的意义,现在被大多数中职院校和技工类企业所采用,也到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环境专业论文:简论网络环境下的专业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 【论文关键词】网络环境;专业教学;行为改变 【论文摘要】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资源也越来越丰富。在这样一个网络环境下,如何利用网络进行学习、进行教学,是目前需要思考的课题。建立完善的网络服务系统和课程网络资源库,延伸网络资源是保证开展网络教学的基础。财会教学在多媒体网络技术的支撑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课堂教学由传统的以“教”为主迅速向以“学”为主的方向转变,可有效促进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构建起全新的财会教学新型模式。 一、网络教学环镜的构建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资源也越来越丰富,但是在以学习为目的的前提下,我们要对丰富的网络资源进行一个分类、梳理,这样才能有的放矢的教学和学习,否则更多的是浪费了时间和精力,所以要建立一个网络教学平台,这个平台要以自我资源为中心,并向全网络相关资源去延伸,有层次、有目的的展开。一个好的网络教学环境,首先要建立一个自我学习的核心网络资源,不是到网上随便搜集一下,就能达到学习的目的,一个比较完整的网络教学环境,是保证开展网络教学的基础。 (一)建立完善的网络服务系统 网络服务系统包括教学门户网站,相关教学网页,电子邮件服务,OA办公系统,综合教务管理系统,图书馆信息系统,网络视频会议系统,网络课程,BBS等为代表的教学、科研、服务、教学课件资源等一系列信息服务平台。这一平台是全校各专业共同资源的平台,财会专业是这一平台共享的一个模块,不同的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建立相关网络服务系统。 (二)建立课程网络资源库 1.制作教学网页,组织有经验的教师共同成立网上教学资源建设小组,负责网站的教学资源建设及后续更新,在网页上体现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目的等,把优秀教师的教学理念同网络最优化结合,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利用网络的优势,吸引学生更热爱学习。 2.制作电子教案与IP课件等,传统的教学媒介是书本和黑板等,每堂课教学内容有限,教学工作量大,但是在网络环境下,减少了书写量,教学效率明显提高,通过网络每堂课还能体现更多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制作电子教案,IP课件等。 3.在网络上增设练习与测试,以及模拟题等,讨论与反馈并做好相关网络资源的链接,使学生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 (三)延伸网络资源 教师要熟悉网络上相关的教学资源,并将相关资源链接于本校网站上,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扩展知识面,同时也节省了学生上网搜集的时间,也避免不良网站对学生的侵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二、网络环境下教师的定位 传统的教学模式被网络更新后,教师也要重新思考自己的定位,利用网络更好的进行教学。一是构建教学资源。在这个信息时代,在网络环境下开展教学,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主要的网络资源的构建者,要为其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即进行信息资源的设计。确定学习主题所需信息资源的种类和每种资源在学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二是指导学生学习。在网络学习环境里,教师的角色从“教”转变为“导”。引导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选择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高效率地学习,掌握学习策略,培养学生自我调节、自我监控等认知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三是协调不同学习群体的学习,通过网络,不同地域,不同时间的学习群体都可以通过网络资源完成同样的学习内容,学生也可以在不同的地点参加相同的考试,为学生提供了方便,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这种网络教学的协调能力,要懂得和不同地域的学生、教师进行沟通,组织学生、教师利用网络进行讨论,更好建立网上资源,开发课件等,完成教学和学习任务。 三、网络环境下财会专业的教学行为 (一)课堂教学由传统的以“教”为主迅速向以“学”为主的转变 信息技术与财会专业整合的最直接作用是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财会教学在多媒体网络技术的支撑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课堂教学由传统的以“教”为主迅速向以“学”为主的方向转变。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和提供者,而是学生进行自主探索的组织者、帮助者、促进者和合作伙伴,引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并且促使学生在自学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情境中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由被动接受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二)有效促进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 通过信息技术与财会学科的整合,不仅优化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同时在丰富的信息资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主动积极的教与学的活动中,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并使他们的综合能力和信息技术能力都得到了同步的提高,从而有效地促进了财会专业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 (三)构建起全新的财会教学新型模式 在现代学习理论指导下,通过信息技术与财会教学的整合研究,初步探索构建起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以教师为教学主导的财会专业教学新的教学模式。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提高了教师自身的学习能力,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这就为深化财会专业教学改革,提供了动力,并在促进学校教育的现代化、教师教育理念的现代化、教学方法的现代化、教育环境的现代化和教育资源的现代化等方面产生了积极作用,同时也为培养信息社会未来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1.教学方法的改变。教师要将自己时刻放置在网络这一教学环境下,通过网络环境下的课堂进行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优势,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形象生动多媒体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形式的改变。在网络的背景下,传统的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已不再适用,取而代之的是课堂学习、小组讨论、协作学习并存的模式。对于财会专业,互通有无的讨论形式更受学生们的欢迎,也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实务中会遇到的问题。 3.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学习知识,通过网络,学生们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去主动建构知识。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学会如何学的能力。学生必须有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财会专业的学生要求动手能力要强,所以这种学习方式的转变更适合财会专业。 4.教学内容的扩展。信息技术的应用将过去传统的书本教材形式转变为由声音、文本、图像、动画构成的多媒体教材。同时通过网络,可将教学内容从书本扩展到社会的各个方面。这样,丰富和扩展了书本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网络环境为财会专业教学行为的转变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通过在实践教学中的摸索,相信这种教学行为的改变会更适合当今财会专业的学生,更符合学生的成长背景,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环境专业论文:浅谈真实的职业环境对于经济管理专业教学的意义研究 论文关键词:职业环境 经济管理 专业教学 校企合作 论文摘要:高职学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对实践性教学环节有特殊的要求,但在当下的一些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中,大多流于形式,或者脱离市场实际,使得该类专业的毕业生“学”不能很好地致“用”,为就业带来一定的困难。本文就真实的职业环境对于经济管理专业教学的意义作出探讨,并提出相关举措。 高职学校培育职业技术专业人才,与市场的契合度要求非常高。教学与市场脱节,就意味着教师教学的失败,学生就业的失利,对于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与就业而言,亦是如此。高职学校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是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够学以致用的实用型人才,侧重于技能性。学生在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素养的同时,须熟练运用经济管理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实践中存在的切实问题。 根据相关就业调查显示,现在就业难情况的出现,多半是由于学生“学”不能直接致“用”,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相左。高职院校中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实操性要求比较高,对教学模式的市场性倾向提出了特殊的要求,但在当下的高职教育教学实践中,大多情况只是教师一味地理论教导,灌输式传授,实践性教学多流于形式,导致学生的职业技术性能力偏低,教学效果不佳。有以下几个不利影响: 一、与企业需求脱钩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的活跃度大大提升,导致了市场的多变,企业发展环境的不确定。比如,国家在宏观经济调控中出台的新政策、改革新目标及国际大环境的变化等因素都会影从大方面响到企业对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素质需要的变化。但高职学校如果反应慢,与企业联系不紧密,依旧按既有的教学方案施教,如此与市场需求不符,不能培养出市场需要的人才。 二、教学过程的标准化与管理工作艺术性产生间隔 目前,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职教育仍然处于标准化的阶段,表现在:教学班学生人数普遍较多;教学内容设计趋于程序化、标准化,自主发挥意识和空间狭小;实操性教学多依赖案例教学、模拟实验,动手操作经验缺乏等。这种模式往往造就程式化的学生,没有突出专长,应用性欠佳。而与经济管理工作灵活多变的要求有了出入。 三、教学模拟性与职业环境真实性相差比较远 高职院校中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训一直以来都是薄弱的一环。实训教师缺乏,实训基地难以建立,实训方式、内容单一,即使是高度仿真,提供的情景模拟背景会因实施的不齐全和费用的昂贵而有所简化,因此与学生将来就业的真实环境有很大的差异性,就会导致学生所学和真实职业所需无法对接,“学”不能致“用”。 而要从根本上解决教学与就业的不相符问题,培养出市场经济需要的“准熟练”经管管理类专业人才,高职学校应在现有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开展有效的实践教学工作,即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进行有效的实操教学与训练,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一种真实的职业环境,使毕业生就业后能在具体的岗位上迅速开展工作。 四、结合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和专业研究,认为校企深度合作可以改变现状,现提出以下教学改革举措 (一)建立市场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对于职业教育来说,一个良好的传导社会关于人才需求信息的机制是十分必要的。在整个经济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的条件下,这个机制应该是市场机制。由于教育层次越高,培养的人才越专门化,为了符合社会的需要就越需要市场机制来引导。可见,对于人力资本的需求是派生的需求,取决于劳动力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状况。所以,一个市场机制发挥基础作用的学生就业渠道,是毕业生得以符合社会需要的保障。 因此,高职院校一方面要与用人单位建立有效的沟通,深入到用人单位进行广泛的市场调查,进行教学改革,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毕业生;另一方面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实践教学提供师资保证。 (二)校企联合,建立合同式双赢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常见的形式之一是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这种形式使得校企双方双赢互助,使学生的一部分实习成果直接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为企业创造效益,降低成本。同时,在解决学生实习问题,提升动手实践能力的同时,也解决了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 (三)深化“订单式”合作,将学习与就业结合 “订单式”教学就是学校与企业达成共识,双方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工种要求等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计划,开设教学课程,培养出的学生毕业后直接上岗,实现培训学习、就业服务一条龙的联合办学模式。“订单式”合作作为校企联合办学的一种具体实施形式,是让市场的力量决定教学,指导教学,更具有现实意义。这种办学模式有利于调动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发挥企业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在办学过程中的作用,实现企业资源与学校资源的有机整合。同时,有利于学生了解企业文化,熟悉企业规章制度,增加与企业、岗位的契合度,提高学生的组织管理与决策能力。 此种办学模式,实现了招生与招工同步,对于解决生源问题,招工问题都具有积极的意义,现在被大多数中职院校和技工类企业所采用,也到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环境专业论文:关于本科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论文摘要:培养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和使命,也是本科院校在日益竞争激烈的高校发展状况中的唯一出路。社会发展需要创新人才,高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通过改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改革教学方式和搭建产学研平台的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论文关键词:环境专业 创新人才 培养模式 本科高校 新建本科院校一般为近十多年通过院校合并或学校升格而成立的高等院校。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人才竞争和就业压力的社会状况,办学形势严峻。专业的出路在哪里?怎样才能找准自己的定位,办好专业?这将是高等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和使命。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加强学生实践环节的训练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大胆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变以教师为主体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个性发展,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不断满足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需求,必将是新建设本科院校的出路。 本文结合自己教学的实践,对为什么培养创新人才和高校对创新人才培养的使命以及如何培养等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希望对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参考,推动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的建立。 一、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创新人才 同志于1995年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党的十六大以来,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开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局面。 1.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民族进步的灵魂就是民族进步的根本、基础、核心,就是民族的生命力所在。在民族进步的各种要素中,创新是决定性的因素。创新表现在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在生产领域中的创新最为重要。在创新的推动下,生产力得到了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也得到不断发展,生产力的创新带动社会各个领域的进步,促进社会发展和民族的进步。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创新活动能够满足人与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创新使世界变得丰富多样,使社会进步的基础越来越雄厚。比较重复性生产和创造性生产,比较生产力的量增加与质的飞跃的差异,可以得出创新是在社会发展中起主要作用,是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 在同一文明形态中,不同民族表现出发展的水平有高低、国际地位有先后。究其原因,民族创新能力的高低大小是一个重要因素。“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语) 2.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发挥创新能力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历史性产物。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中不断体现着人类的创新活动。人类总是较多地投入创新能力提高生产力,因而生产力表现为在社会进步中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只有当生产关系已明显地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威胁人们的生存发展时才转入较多地关注它,投入较多的创新能力来变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 从科技救国到科技强国,中华民族已走过了一百多年的艰辛历程。在这一百多年中中国的经济从贫穷开始走到小康,中国的地位从弱小开始走向强大,这一切表明了科学技术的巨大威力。可以说,促进百年转机的内在动力就是创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必须通过创新人才的不断创新才能实现。 二、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1.高校是知识创新、科技创新的主体 今天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工作已经是高校教师及研究人员的重要工作。高校如何主动与社会结合,如何利用大学人才优势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如何为我国工业现代化服务是时代赋予大学的一项重要使命。要更好发挥高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相结合的优势,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创新机制,推进基础研究和高科技研究不断向前发展,真正成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主体,是高校努力的目标要求。 2.高校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地 创新人才是国家兴旺发达的第一资源,高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高校能够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环境,营造培养创新人才的氛围。高校承担者重大科研和重大的工程项目、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项目,有大量的重点学科和国家重点实验室,有一批德才兼备、国际一流的科技精英、国际级学术大师,有一批海外归来的中青年学者专家。这些都造就了高校培养人才的有利条件,使得高校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 3.高校是先进科技的引导者 高校在传播文化、提高国民素质等方面有重要作用。高校在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的文化环境建设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研究经济全球化、应对本国经济所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对策方面负有责任。同时,引领着科技发展的方向,担负着社会发展的方向,是创新文化、创新人才培养的引领者。 三、本科院校环境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 创新人才的培养关键要实现教育观念的创新,遵循高等教育的本质和规律,确立21世纪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教育观和人才观。下面就本科院校环境专业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 1.转变观念,倡导创新 高校要转变旧观念,倡导大学精神,以为国家培养创新人才为第一要务。创新不是精英的专利,人人都是创新的主人,每一个人都有创新的潜力。德国心理学家恩斯特·卡西尔在《人论》中提出:人性本不是一种实体性的东西,而是自我塑造的一种过程,真正的人性无非是人的无限的创造性活动。人们的创新能力是可以通过教育、训练、学习而激发出来的,并且还可以提高。在高校中,改变传统的“以考核书本知识为主”的观念为“重视考核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的”的观念。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是创新人才的两种重要素质,在高校的教育活动中必须把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育目标来考核。在学生培养方面,要改变整齐划一的理念,要允许学生个性的存在,要积极发现学生的创新个性,保护、培养、引导学生的创新热情。环境专业培养的人才将是解决社会实践问题的人才,同学的创新成果不仅需要在实验室得到检验应用,而且还要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应用。社会环境问题的治理是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变化的。环境污染问题是层出不穷,环境保护的技术也需要不断创新来应对环境污染问题的变化。高校培养出的人才必须在社会中不断实践中解决问题、遇到困难、努力创新、突破技术瓶颈;继续遇到新问题,继续努力突破,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术。循环前进,寻找发明出高水平的技术,应对日益变化的环境问题。在这些环境问题解决过程中,创新能力是必须的,学生具有创新能力也是时展对环境专业学生的要求。 2.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理念 高校教育一线的教师首先要有强烈的创新观念和创新培养的才能。这样才能保证创新教育的有效实施。首先,要求教师应该具有较完整的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有近似完美的个人品格和正确的世界观。其次,教师要爱岗敬业。对本学科的前沿理论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并将最新的教育和科研成果及时运用到教学当中。要平等对待学生,充分认识学生的兴趣和性格的多样化。在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独立思考,以促进和激励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为主导。再次,教师应具有较高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培养教师积极申报各类科研项目,鼓励支持教师服务社会能力的提高。高校努力创造条件,不断增强教师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促进教师成为各行各业的专家。另外,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各类教学名师。学校创造条件使高水平的人才留得下,安心工作,安于教学。 3.改革传统的教学(考核)方式,培养创新人才 (1)鼓励学生具有怀疑精神。要教育学生明白:实践出真知,不必迷信传统、书本、权威。例如环境专业的主干课程“大气污染控制”中烟气脱硫的内容:脱硫效率还有提升的空间,这要靠创新发明来提高。当前,已经有学者研发脱硫增效剂来提高脱硫的效率,但是书本并能有涉及到这些内容。因此,书本并没有穷尽真理,仍然有许多领域等待探索。即使是真理的知识也有相对性,不必将其绝对化。鼓励学生相信自己,大胆怀疑,勇敢质疑,培养学生具有求实精神、自信心、好奇心和坚忍不拔的品格。 (2)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登台演讲。教师在教学中设法给学生提供表达自己观点、辩论、演讲的机会。在环境专业的“固体废弃物处理”课程中进行一些模式的尝试,例如在固体废弃物收集方式的内容上,根据城市的变化情况,结合书本的内容,讲述自己收集方式的思考和创新思路。同时,让同学比较思路的合理性,并提出个人的想法,展开辩论。只要大家一致认可,并且合理,就可以获得好的评价,并记录在平时的成绩中。教师针对大家的发言,给予恰当的点评,只要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就可获得好的评价,对同学的发言技巧给以指导,并促进学生提高发言水平。 (3)课堂内外结合。知识的学习不局限于课堂内,充分发挥课堂外的时间,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在环境专业的“固体废弃物处理”课程中固废收集运输内容方面,安排学生走上街头收集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第一手资料信息。分组选派学生从垃圾的源头开始到最终处置环节,详细记录(纸质和照片),整理为产品(报告和电子产品:录像和PPT),在课堂上交流、讨论。在讨论中发现问题,进一步到现实场所收集信息资料,进行交流讨论,通过多次讨论之后了解现实情况中固废处理方法和不足,最后提交一份自己改进的固废处理方案。此方案的优劣也通过课堂的交流和讨论最终获得评价。根据环境专业课程的内容,教师设计多种课堂教学方式和实践方式,积极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提高。 4.积极推行产学研相融,建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平台 学校积极构建产学研融合平台,加快科研成果服务社会的转化率,激发教师和学生创新的热情。学校设有企业的项目课题和教师培育性的课题以及大学生创新课题,学院鼓励环境专业学生积极参与。通过水、气、固废等相关课题的研究,使学生找到了施展才华、实践创新的舞台。在水的净化课题中,例如如何降低生活污水的BOD和COD等指标都吸引着同学的学习热情,激励同学去实践、思考。这些课题既完成企业的需求、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又深化了理论知识,不断激发出学生创新意识和自我成就感,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极好的平台。 四、结语 通过环境专业教学模式的有益探索,目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学普遍认为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对专业课程的学习热情得到了提高,创新意识得到了激发。笔者认为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迫切需求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应该牢固树立培养创新人才的理念,不断学习,提高教师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积极探索培养创新人才的模式,在教学方式上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充分发挥教师的聪明智慧,不拘一格。在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一定能够在人才培养中创出一条新路,为本科院校找到一条发展的大道,为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环境专业论文:简论环境科学专业英语教学改革与创新初探 论文摘要:掌握和运用一门专业外语是高等院校学生的必备素质之一,不仅有利于全面把握专业的发展方向,而且对增强毕业生的竞争力大有裨益。针对目前普通新升本科高校环境科学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优化教材、合理设置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展双语教学、调动学生主动性和能动性、逐步提高专职教师素质等措施以改进环境科学专业的英语教学效果。 论文关键词:专业英语教学;环境科学;创新 环境科学是在现代社会经济和科学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且学科仍处于蓬勃发展之中。熟练掌握英语可以更好地了解环境领域的热点和难点,全面把握其发展方向。环境科学专业英语对于该专业的学生而言尤为重要。在本科实习阶段,需要查阅大量专业文献,撰写论文;毕业后在实际工作中也需要经常接触和使用专业英语词汇,具体工作中使用的高端环境科学分析仪器和设备大多系国外进口,这些都需要具有扎实的专业英语基础。专业英语教学是指导学生在专业领域学会用英语直接查找专业信息或用英语表达研究成果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环境科学专业英语教学不仅涉及专业知识的讲授,而且涉及基础英语基础知识的讲解,这给环境科学专业英语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河南城建学院建校时间较晚,升本时间不长,教师综合素质水平、学生英语素质水平、教学设施条件等方面与重点本科大学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如何在新升本科院校中开展环境科学专业英语教学尚需深入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一、教材的筛选和优化 当前我国对环境保护工作日益重视,可持续发展已被确定为基本国策,各级政府对环保投资的力度不断加大,带动了环境科学及其相关产业的高速发展。国内与国外日渐增多的沟通交流,需要系统地了解国外环境科学方面的发展状况。由于环境科学内容涉及面广,该学科包括环境地学、环境化学、环境工程学、环境生物学等多个分支学科,在大学本科阶段全面深入地学习环境科学各个方向的专业英语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环境科学专业英语教学的首要任务是确定教学内容,这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很遗憾,至今尚未有环境科学统一的专业英语教材,当前环境科学专业英语所用教材主要有两种形式:即自选原版英文教材和自行选编教材。国内高校中选用最为广泛的原版环境科学英文教材是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在国内发行的影印版《Environmental Science?A Study of Interrelationships》,至今已发行到第11版。该教材共分为5个部分、20章,篇幅近500页,内容极其广泛。对于国内大多数本科院校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在有限的学时内(小于80学时)很难完成教材的全部内容。任课教师自行选编的教材由于受自身专业水平所限,文章的难易程度和知识结构难于设计合理,因而缺乏系统性和层次性。 专业英语学习是高等院校理工科《英语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内容。环境科学专业英语是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专业的一门选修专业课,其主要目的是使本科生在专业内容方面进行系统的英语阅读训练。因此,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中要了解专业英语的特点,掌握一定数量的专业词汇及其习惯用法,逐步增强相关专业文献阅读、写作及听说能力,为今后的工作和学习奠定基础。因此,环境科学专业英语教材的筛选应把握以下两个原则:内容的系统性上要较为完备,所选教材能基本反映目前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的水、气、固废、噪声等大的方面,同时兼顾有害、放射以及环评等小的方面;在结构上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从术语概念、基本原理、方法技术等方面分别进行阐述。环境科学专业英语教学内容不易超出学生现有的专业认知水平,又能为专业知识学习服务。教材选购时应专门组建负责选购教材的团队,由资深教育专家、优秀的基础英语教师及环境科学专业教师组成。由环境科学专业英语任课教师向团队汇报专业特点、教学基本要求以及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专家对拟引进的教材进行论证推荐,并最终讨论决定选购合适教材,避免教材单一带来的局限性。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 当前环境科学专业英语的教学大多是沿袭大学基础英语的教学方式,即以老师教授为主的灌输型模式,简单地对文章进行阅读和翻译,对涉及的相关专业知识进行讲解,并对文章中出现的重点单词、词组及复杂语句进行重点讲解,往往忽视专业英语自身特点、习惯用法及语言结构特点等内容的学习。在授课的形式上也往往采用传统的板书为主,教学过程中往往出现老师“一言堂”或师生一问一答等现象,师生之间交流相对缺乏,学生缺乏主动性,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较差。 传统的环境科学专业英语教学主要是用汉语简单地教授和翻译教学内容,包括专业词汇、语法和句法在专业方面的应用。双语教学(Bilingual Teaching)是指利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通过学习专业学科知识,以达到掌握专业学科知识和增强外语能力的双重教学目的。国内许多高校已开设了环境学概论、环境生物学等环境科学主干课程的双语教学,并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而环境专业英语往往不是主干课,很少高校考虑采用双语教学的方式进行这门课程的教学。实践证明,双语教学不仅与大学英语课程重视提高听说能力的发展趋势相吻合,也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双语教学不仅包含教学内容的讲授,更强调一种专业外语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相关专业英语的内容,熟悉专业英语的使用技巧和方法,会以更加积极主动的状态应对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例如,很多基本的专业词汇,如果仅仅通过教师讲授词语的组成规律或者通过学生的阅读一带而过,会导致印象不深;而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在阅读之外又能不断地重复应用,可以多次、多角度强化记忆。因此,在环境科学专业英语教学中开展双语教学将会明显提升教学质量,大大改善教学效果。 三、教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一名称职的环境科学专业英语教师不仅要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背景,还要具有扎实的英语基础。目前国内高校的专业英语教师一部分由英语专业的老师兼任,一部分由环境科学专业老师兼任。英语专业老师英语功底较强,听、说、读、写方面与环境科学专业老师相比具有明显优势,但对环境科学专业知识的掌握不及专业老师;相反,环境科学专业老师相关专业基础知识丰富,但英语教学方面会相对比较薄弱。因此,大部分环境科学专业英语教师不能兼顾专业知识和英语知识两方面内容,缺乏合格师资已成为制约环境科学专业英语顺利开展的因素之一。河南城建学院2002年才升为本科院校,环境科学专业技术人才英语水平普遍不高,近年来,尽管加大了博士人才的引进力度,但新进教师普遍缺少留学背景,英语水平亟待提高。因此,新升本科院校应采用有计划、分批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内985类重点院校进行专业英语教学脱产培训,或择优支持教师出国(境)进修,或加大力度引进留学回国人员等多途径,逐步提高教师队伍专业水平及英语语言应用能力。 环境科学涉及内容非常广,且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在蓬勃发展之中,环境科学专业英语的教学也应处于不断发展之中。因此,环境科学专业英语的教学也应随之不断更新和创新,使之更符合专业发展及时展的要求。专业英语的教学既要有别于专业知识教学,又要有别于纯粹的英语语言教学,把学生学到的基础英语进行专业化训练,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出专业背景知识扎实、基本掌握专业英语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人才,提升环境科学专业毕业生的竞争力。因此,我们应从优化教材、合理设置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展双语教学、调动学生主动性和能动性、逐步提高专职教师素质等措施来提高环境科学专业英语的教学效果,改善学生的学习效率。 环境专业论文:浅析民办高职学校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 【论文关键词】环境科学 民办 实践教学 探索 【论文摘 要】民办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岗位的高技能人才,他们肩负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与发展的重任。该文结合厦门东海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教学实践,从提高学生兴趣、构建新的实验教学模式、设立定点实习基地等方面,对民办高职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进行了探索和思考。 环境科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近二三十年来发展极为迅速,它几乎与自然、社会的一切学科都有联系,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更加密不可分,因此需要大批具有环境科学专业知识的人才。民办高等职业院校不但是我国民办高校的主体,而且是我国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1]民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环境科学专业实验教学针对民办学生的特色,以强化能力为主,开展具有开阔视野、提高认知能力的实践教学,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观教育,以适应海峡西岸在人才需求上层次多样化、专业多样化、能力综合化等特点。 一、转变环境科学专业实验教学观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大多数民办高职院校受师资、教学场地及其它教学资源的限制,在课程和教学安排上往往忽视了以生为本的原则,没有根据学生入学时的基础加以区别对待,而是将他们看作同一起点,按照同样的目标和方式实施教学。[2]再加上我国大部分高校所设立的环境科学专业的理论知识一般让学生感觉比较抽象,而实践课一直作为理论课的辅助课程,实践内容基本上是对理论课的内容进行验证,起加强理论学习的作用。通常课本中已有的验证性实验教学很难让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我们必须改变原有的传统教学观念,结合民办学生的心理特征,将这种验证性实验转变为创新型和研究型实验。 我院在实践课程中让学生接触实际、掌握知识的前提下,不断的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对专业课学习的兴趣和理论知识的强化。例如新生入校后的第一堂课就由专业教师做了一堂生动有趣的专业介绍讲座,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环境专业的作用和就业前景,另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本专业必须理论结合实践。有了这次学前教育,我院环境专业学生就会自主地开展各种环保主题活动。学生首先建立了绿心环保协会,该协会的宗旨是:“环保每一天,行动在身边”;并在大家的努力下创办了“绿心会刊”,该会刊的全部内容从设计到定稿都是由学生独立完成的。在不断学习和宣传过程中让本学院更多的教师和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二、加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 由于我国政府基本上没有向任何形式的民办高校提供财政性资助,民办高校主要依靠向学生收取的学费运行和发展。由于资金不足,这就使环境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存在很大的困难。[3] 1.建立环境专业实验室 我院自建校以来以文科教育为主,理科教育基础薄弱,存在经费不足、实验室建设滞后等情况。自2008年环境监测与评价专业建立以来,学校加大了实验室建设和学生实践教学的力度。学院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为宗旨,增加经费的投入,改善教学环境,提高办学能力,并尽量提高实验教学水平。随着学校的教学水平的提高,学院领导认识到要提升学院的综合水平,以实验为支撑的教学显的尤为重要。因此,2009年学院又成功申请了环境工程技术专业,为促进我院环境科学专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目前我院环境实验室建有多媒体教学、基础化学实验设备、监测分析仪器、专业实践所需精密仪器等。 2.建立严格的实验教学管理体系 实验教学质量是环境科学专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实验教学质量是确保教学质量的关键。其中包括教材、教学大纲、教案、实验方法操作手册、实验员培训、仪器、试剂、试样、样品、实验记录以及实验报告等。因为资源有限,现有实验药品和仪器不一定能进行所有的实验教学要求。因此,每学期初按照教学大纲,制定本学期实验项目,然后根据拟定的实验项目购买所需实验耗材。系主任作为教学正常运行的负责人,每学期定期组织质量检查和评审,并根据发现的问题及时组织整改。教研室主任应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各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质量检查工作,定期将实验教学中发现的问题汇报给系主任。任课老师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相关教学课件组织学生开展实验教学活动。 为了确保实践教学的正常进行,还必须针对实验室人员、仪器设备、各类耗材、检测方法和校准方法的确认、采样、样品前处理、实验室环境及安全等建立完善的文档。 三、构建新的环境专业实验教学模式 高职阶段传统的环境专业的实验课是由基础性、综合性实验构成,导致一些实验内容重复、陈旧,学生从实验中获得的技能和知识很难满足目前科技日新变化的需要。因此,需要探索新的实验教学模式,开展多层次的实验教学,帮助提高动手能力的同时充分展现学生的创造性。 1.开设自主性和研究型实验课程,提高学生研究兴趣。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环境专业实验课程设置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主要是要求学生通过实验观察预期的现象和结果。但是在这种方法下的学习缺乏主动性,[4]机械地按照老师要求步骤进行操作,不能积极地去思考和改进。因此在民办高职环境专业实验课程中,应增加自主性实验和研究型实验。例如在分析化学提纯实验中,可以由学生自己选择提纯对象,在老师的指导下查阅相关资料,设计相应实验步骤,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思考发现问题,并找出最佳实验方案。 环境监测实验是整个环境专业最重要的实验课程之一,教材中给我们提供的实验基本是按照国标的要求设定的常规检测。虽然准确度高,但也存在效率低、操作繁琐、监测项目有限等缺点。为了适应现代科技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新的环境问题的不断出现,在教学过程中应增加一些研究型实验课程,由学生收集资料,找出目前环境中出现的新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研究出新型的检测方法。虽然这些方法不一定真正实用,但能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 2.结合学校条件,设置实地监测,开展多种形式的实验教学。 由于学校资源有限,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现有教学资源开展实地监测实验。每学期都开展一次实验技能竞赛,不仅训练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环境问题的严峻性和解决环境问题的急迫性。通过亲自对身边一些环境污染指标进行监测,学生会留下有关环境问题的直观印象,同时,多次动手实地操作监测仪器,熟悉仪器使用,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可以让学生在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后能更快的适应岗位要求。 除了现场监测外,我校学生还利用自创的环保协会组织全校学生一起感受环境污染给社会带来的危害,提高环保意识。邀请专业教师做节能减排的讲座、观看例如《后天》等关于环境问题的影片。 此外,《环境学概论》、《环境监测》、《生态学》、《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处理工程》和《环境化学》等课程均设置了课程实践内容,安排学生到污水处理厂、食品加工厂、垃圾填埋厂、化工厂和海峡西岸环东海域等地进行实地参观,认知内容紧密联系实际、应用性强,学生兴趣浓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建立定点实习基地 民办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具有明确的针对性。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发展型人才方面的重要意义。 毕业实习是学生走向工作单位的第一步,关系到学生日后的就业和发展,所以毕业实习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虽然学校刚刚起步,但校领导一直在积极寻找实训基地,例如与污水处理厂、环评公司、环保企业等单位进行合作,力求妥善安排学生挂靠实习的单位。 我校学生80%毕业后将留在厦门工作,其中一部分会在不同行业或部门中成为不同层次的技术员、管理者或执行者。因此,民办高等职业教育正面临更高的要求。在教学方面,需要加快实验教学改革,突出创新教育,加强实验教学的创新和实验教学手段的创新,在实验室管理水平方面要求更高,要高度开放,体现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室使用效率。 环境专业论文: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的探讨 论文关键词: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 教学体系 办学思路 专业特色 论文摘要:从办学思路、教材设置、师资结构等方面讨论了目前高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中出现的问题和应改革的内容;结合中南大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教学实践,提出了明确办学思路、强调专业特色、加强实践环节等方面的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的思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动力。人是从事科学技术的主体,因此当今社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主要来源于大学教育。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教育部在上世纪末对大学很多专业都进行了调整,包括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是根据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和“燃气工程”两专业合并,调整、拓宽组建而成的新专业[1]。该专业以培养从事工业与民用建筑室内环境及建筑设备、公共设施、建筑热能供应系统的设计和建筑自动化与能源管理工作的人才为目标。这次调整,不是简单的合并,而是产生了一个面向21世纪新的专业学科。近年来,该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范围91所各类众多高校中涌现出来,问题也随之凸现。笔者认为有必要进行深入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改革。 一、主要凸现的问题 (一)办学思路不清晰 虽然很多学校秉承了“厚基础、宽口径”的办学思想,在教学内容上增加了建筑环境、建筑热能供应以及建筑自动化等方面的知识,并把建筑环境学列为了专业的平台,搭建了新的本科专业的框架体系。但是“厚而宽”不是“大而全”。知识口径的拓宽不是各种知识的堆积和罗列。专业的办学首先要服从于所在大学的办学思路,即学校的定位。一般院校和重点院校不同,创新型大学与研究型大学和综合型大学也不同。如果全国九十一所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的教学体系都参照某一两个名牌大学的教学体系,那么这样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一,专业建设没有或者散失了原有专业的特色;二,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也没有特色。 (二)教材建设的质量不容乐观 目前围绕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的教材种类繁多,质量参差不一。教材是教学内容的具体体现,教学体系中的教材应该具有知识的系统性、延续性和完整性。而不是各个知识块之间简单的粘贴或移动的关系。以《暖通空调》为例,集结了原来供热、供燃气及通风空调工程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空气调节》、《工业通风》以及《供热工程》的主要内容。剔出了三门课管网输配的交叉部分,而另设了一门课:《流体输配管网》。但就这两门课程的教材来看,共同的缺点是把原来空调、通风和供热三门课的三个系统简单地归类总结,系统总结有余,阐述不足。使得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出现老师觉得不好讲,学生不易接受的情况。 (三)配套的师资队伍结构有待改善 由于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由原来的暖通空调专业或燃气专业演变而来,因此师资基本上是暖通空调或燃气专业的。但是专业的领域已经扩充到建筑室内环境、建筑设备、公用设备和智能建筑等方面。专业的内涵已经由原来的设备或系统扩充到既包括设备、系统,也包括智能建筑。其中的弱势部分是智能建筑。因为智能建筑技术也是一门交叉学科,而大部分搞自动控制的人才是自动化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或计算机专业的人员。对智能建筑、智能化系统及设备缺乏全面的了解和掌握,缺乏建筑结构、建筑设备、供热空调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理解。另一方面,搞设备的人才又缺少对建筑自动化、BAS功能科学要求的理解,缺少有效的上层控制管理逻辑与算法。两方面人才又缺少“接口”,从而制约了智能建筑技术的发展[2]。因此合理搭配师资,在教学安排方面与其它专业知识交叉融合,才能培养出新时代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复合型人才。 二、改革的内容 (一)明确办学思路,办出专业特色[3] 明确办学思路是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体系的前提和基础。是以科研人才为主,还是以工程技术人员为主,不仅与专业本身的内涵有关,更重要的是与专业所在大学的性质有关。这样才能形成专业建设和发展的良性竞争。办学思路还与专业特色有着密切联系。专业特色与专业在多年的建设发展过程中的教学和科研历史有关,如有的学校在暖通空调的系统工程方面是强项,而有的学校在制冷空调设备的研究与开发方面是强项。那么在培养人才方面,这些特色就应该很好的继承和发挥,在课程设置和训练中要体现出来。 (二)稳固基础知识,拓宽专业口径 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是一门跨学科的工科专业,学生基础知识应包括数理方面、工程热物理方面、流体机械方面、建筑热物理方面和自动化控制的知识。只有牢固的基础知识, 学生才能深刻地理解专业课程,拓宽本专业的服务领域。当然,正如前面强调的,专业办学的前提是要继承和发扬本专业的特色。这些基础知识本身就是属于很多领域,要与专业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特色结合起来,构造和稳固所必需的专业基础知识。 专业知识的拓宽,是构架新时代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教学体系的重要部分。专业教学体系不仅仅局限于暖通空调,或是供热供燃气,或是把这两方面的课程全部笼统地包括进去,或是把建筑环境、公用设备和智能建筑方面的知识硬塞进去。在专业学时有限的条件下,很有可能会造成各种知识的七拼八凑。因此,要有侧重点地把某些方面作为原本专业特色的延伸和发展,切忌一口吃成一个胖子的思想,盲目地贪大。 (三)编制优秀的教材,配备合理的师资队伍 正如前面所说,由于原有专业教学体系架构的割断和组合,使得最近几年采用的教材在编制上都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此在教材的建设方面还必需投入更多的精力。而选用合适的优秀教材的基础正是现在的教学体系的完善,必需从根本上理解和制定本专业的教学体系和知识模块。 师资的知识结构要分布合理,除了保留原来专业特色的知识结构以外,还要补充新的知识,如智能建筑和建筑环境方面的知识结构。师资的梯队建设也很重要。教学梯队的形成有利于知识传授的传承和不断更新。每个专业知识模块,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课群下面,形成以教授为龙头,教授副教授主讲,青年教师为重要组成的教学梯队。 三、我校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的几点思路 中南大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主要源于长沙铁道学院的制冷空调学科。长沙铁道学院从上世纪70年代起,就开展了制冷空调及冷藏运输方面的研究工作, 1985年在机车车辆系成立制冷空调教研室,并开始招收制冷空调专业专科学生; 1989年开始招收供热通风与空调专业本科学生; 1998年根据教育部文件调整为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因此,在二十多年的建设中,形成了制冷与暖调、系统与设备并重的特色。我专业在调整后修订了教学计划,增加了供燃气、建筑环境和建筑自动化方面的知识模块,保留了原来的制冷方面的知识模块,包括有制冷原理、制冷压缩机和铁路车辆制冷、制冷装置自动化等课程。 目前已拟定完2008级新的教学体系和教学计划,主要的思路有如下几点。 (一)明确办学思路,与学校的定位一致。 我专业隶属于以本科生、研究生教育为主的高层次综合性大学——中南大学,学校的定位是立足湖南,面向全国,放眼世界,努力建设国内一流、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综合性、研究型、创新型大学[4]。因此,我专业的办学思路是以创新素质教育为核心,坚持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标准,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人才需求,培养出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二)继承和发扬专业特色,整合知识架构。 充分利用能源知识的平台。从2008年开始本专业与同属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热能专业进行能源与动力大类招生,使学生在低年级的时候的基础知识面广,起到“厚基础、宽口径”的作用。 继续保留专业的特色之一:制冷模块。从毕业生就业的反馈来看,用人单位对既懂制冷,又懂暖通,既了解系统,又了解设备的人才非常欢迎。 加强暖通和建筑环境的优势。把空调、供热、通风和建筑环境的节能、环保、热舒适与空气品质结合起来,也是当前时展的需求。 减弱供燃气和燃烧模块。从本系教师多年从事的科研工作来看,燃气和燃烧模块并没有形成特色,因此可以适当减少其份额,作为选修课程开设。 加强智能建筑模块。智能建筑是楼宇发展的重要方向。本系在制冷和空调系统的自动化控制方面有着多年的研究和实 践经验。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充相关领域的知识内容。 (四)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创新人才 实践环节包括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实践环节应受到更多的重视。既保证实践环节的“量”,又要保证实践环节的“质”。即:实践环节的课时量必需严格保证,同时要求学生在实践环节动手、动脑,培养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创新能力。 毕业设计从选题开始抓起,选题来源于教师的科研课题或工程实际,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和理论研究价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严格把握好实践环节的考核。本系在近两年所有的专业实践环节考核中都涵盖有答辩部分的考核,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自信和表达能力,又能很客观地反映实际的情况。 环境专业论文:浅议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探索与实践 论文关键词:环境工程专业 互动式教学 英语教学改革 论文摘要: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是环境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针对当前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现状,为了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本文从教师自身素质、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一些观点和建议。 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导致环境问题出现全球化趋势,这是当代环境问题的重要特点。而要解决这些环境问题,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是非常重要的,这就需要环境工程专业人才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更要有熟练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熟练掌握和运用专业英语。 因此,提高本专业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加强他们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是十分重要的。针对当前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现状,本文从教师自身素质、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一、提高专业英语教师素质 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专业英语教学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除了学生的英语基础和学习态度以外,还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与一般的英语教师要求不同,专业英语教师不仅要在英语听、说、读、写、译等方面要具有较高水平,更要熟悉本专业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而且能将专业和英语课的教学方法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目前,高校专业英语教师一般由英语专业教师和英语水平较高的专业教师担任。英语专业教师英语水平高,但缺乏专业知识,授课时会侧重于讲解语法、篇章结构知识,这样仅仅是对基础英语教学工作的进一步延伸,不能体现专业英语特色。 而专业教师毕竟没有经过系统的英语教学培训,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如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较差,发音不准确等问题,会影响英语教学效果。相比而言,笔者认为专业教师与从事公共英语教学的教师相比,讲授专业英语时具有更多的专业优势,是专业英语教师队伍的主力军。但对于这部分教师需要加强其英语教学水平培训,从而提高专业英语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是提高教学效率、改进教学效果的基础。目前,学生对专业英语的学习还不够重视,觉得专业英语课仅仅是基础英语课的延续,上课时被动地接收知识,学习积极性不高。 1.互动式教学的特点 所谓互动式教学,是以现代教学思维和教学理论为指导,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教师引导、鼓励和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师生互动,集讲解、质疑、交流、讨论、归纳等教学手段于一体的合成式教学运作模式。 互动式教学法将师生关系重新定位,改变过去那种以“教师讲为主,以学生练为辅”的状态。这种教学方式的优点主要有: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其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由被动接收知识变为主动学习知识;同时构建出轻松、自由、喻快、和谐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学习。 2.互动式教学的实践情况 结合河南科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贯彻互动式教学中笔者采取了以下三种方法。 (1)结合教材,充实教学内容。教材方面笔者选用的是华南理工大学钟理老师主编的《环境工程专业英语》(第二版)。该教材内容涉及面广,难度适宜,但存在着部分文章内容陈旧、不能及时反映当前学科发展状况的问题。教师在讲述课文的同时可以通过检索环境学科国际核心期刊,如《WaterResearch》、《Environmental Science Technology》、《Bioresource Technology》、《Journal of HazardousMaterials》等作为教材的补充,这些文章的英语写作技巧高,而且文章内容涉及学科前沿,可以有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专业英语互动式课堂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因素是人从事学习活动的基本动力。而消极的心理体验和状态却会束缚人的能力的发挥,甚至会扼杀人们认知与创造的热情。而缺乏活力、沉闷的课堂气氛不利于专业英语的学习,为了保证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和教学活动各要素问交流渠道的畅通,使每位学生都能自觉、主动地积极参与和全身心地投入,要求教师努力创设一种宽松、愉快、和谐、公正、平等的教学氛围和情境,调动起学生积极主动的情绪。 为了提高同学们专业英语阅读和翻译能力,在实际课堂教学实践中,笔者采取的方法是:教师当堂布置任务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快速阅读教材中的指定段落,然后随机指定学生让其当场翻译,翻译完毕让其他同学进行点评、补充或修正其翻译内容,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并指出该段重要的知识点和重要的专业词汇。这样,通过课堂上的讨论,让每个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可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印象和认识,并能够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明确自己需要提高的方向。与此同时,教师通过这种方式也能及时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于调整授课重点。但对于这种方式,某些英语基础较差、性格羞涩的同学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这就需要老师耐心地教导,不要求全责备,而应该经常性地对其表现予以表扬和鼓励,增强他们学习的成就感,帮助其克服畏难、羞怯等心理障碍,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 (3)专业英语词汇的学习。专业英语词汇的缺乏是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巨大障碍之一。同时,环境工程专业英语词汇较复杂,缩略词、派生词和合成词较多。缩略词如: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是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词组中各单词首字母的缩写,TOC(总有机碳)是total organiccarbon词组的缩写;派生词如:biofiltration生物过滤(作用),是由filtration和前缀bio组成的;合成词如:InhalableParticulate Matter(可吸入的颗粒物质),则由3个单词组成。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应该将这些词汇的来龙去脉讲清楚,就可以加深学生对该词汇的记忆与理解。 同时,需要采取一些传统英语教学方法,如适当地抄写与默写对于词汇的学习是有必要的。而且在平时作业和期末考试中需要有意识地增加专业词汇考试内容,促使学生重视对专业词汇的积累。 三、作业形式和考核方式的改革 改变平时作业的形式,如采用大作业的形式给学生们布置一些当前国际环境科学热点研究题目,如:The continuingoil spill in the Gulf of Mexico and marine pollution(墨西哥湾的持续石油泄漏与海洋污染)。让学生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资源和外文期刊数据库等,对资料进行收集、整理、翻译后上交。这样既可以减少学生对传统作业的厌烦情绪,又可以通过专业文献的阅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能提高学生专业英语的阅读水平。 改变单一的卷面考试的考核方式,采取较为灵活有效的考核方式,如:依据出勤率、上课发言的积极性、课堂回答问题情况、平时作业情况等,给出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50%。减少期末考试的分值比例,而提高平时成绩的分值比例,可以更清晰地反映出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同时也可以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期末考试形式方面,传统专业英语考试多采用闭卷考试,即仿照传统英语考试形式,采用选择题、填空题、翻译题等考查学生词汇、语法、阅读理解能力、英译汉能力等。环境工程专业英语考试还可以采用开卷考试的形式,如选择一篇难度适中、长短适宜的环境工程英文期刊原文(若期刊过长可以选取其中部分段落),允许学生带上词典等工具书,在考试时间内完成对所选文章的翻译工作。相比闭卷考试,这种开卷考试更能较全面地反映出学生的实际专业英语水平。 四、结束语 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是环境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提高任课教师自身的素质,改革教学方法和作业、考核形式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而切实提高专业英语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用,是每个任课教师光荣的使命和职责。 环境专业论文:关于家庭环境等非智力因素对护理专业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非智力因素 护理专业 学习成绩 论文摘要:为研究非智力因素对护理专业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对170名护理本科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学习成绩与学生家庭户口状况、体育活动时间有显著相关;而与谈恋爱、缺课无显著关系。 一般情况而言,决定学生学习效果的因素主要有两方面: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而对于同一所学校的大学生,由于经过严格的统一考试进入大学,智力水平差异不大,不能成为影响学习成绩的主要因素,所以非智力因素就成为了主要原因。非智力因素是指在智力以外,对智力活动起直接制约作用的心理因素,对认识过程起动因、定向、引导、调节和强化作用。本课题是专门研究非智力因素对护理专业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为此专业学生的学习改革,提高学习效果提供依据。 一、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 调查对象。吉林医药学院2005级护理学本科班170人。其中男生8名,女生162名;学生平均年龄20.94±1.09,最小19岁,最大23岁。 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以书面问卷方式进行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一般人口统计学资料,家庭环境、爱好及行为因素。学习成绩是大学一、二年级所有考试科目的成绩,共16门。发出问卷170份,收回170份,有效问卷166份,有效率97.6%。 统计分析。各学期成绩作为预测变量,非智力因素作为自变量,将自变量各定性变量数量化,即定义哑变量(DummyVariable),采用SPSS14.0统计分析软件,由于预测变量与自变量存在相关性,故对其进行因子分析,提取主要因子进行逐步回归分析。 1.主成分分析 简介:在对某一事物进行实证研究中,为了更全面、准确地反映事物的特征及其发展规律,人们为了避免遗漏重要的信息往往要考虑与其有关的多个指标,这些指标在多元统计中也称为变量。这样随着指标的增多就增加了问题的复杂性,同时由于各指标是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不可避免地造成信息的大量重叠,有时甚至会抹杀事物的真正特征与内在规律。基于上述问题,人们就希望在定量研究中涉及的变量较少,而得到的信息量又较全面。主成分分析方法正是研究如何通过原始变量的少数几个线性组合来解释原始变量绝大多数的信息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它可以有效利用大量统计数据进行定量分析,提示变量之间的内在关系,得到对事物特征及其发展规律的一些深层次的启发,把研究工作引向深入。 结论:依据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提取三个主要因子y1、y2、y3,累计贡献率为95.65%,其中y1为68.43%,且成分矩阵载荷很高,意味着它们与因子y1的相关程度很高,故y1因子比较重要。 2.逐步回归分析 并不是所有自变量都对预测变量都有显著的影响,挑选出对预测变量有显著影响的自变量的最常用方法是逐步回归法。具体做法是将自变量逐个引入,对选入的变量进行逐个检验,当原引入的变量由于后面变量的引入而变得不再显著时,要将其删除。引入一个变量或从回归方程中剔除一个变量,为逐步回归的一步,每一步都要进行F检验,以确保每次引入新的变量之前回归方程中只包含显著的变量。这个过程反复进行,直到既无显著的自变量选入回归方程,也无不显著自变量从回归方程中剔除为止。逐步回归目的确定哪些因素对因变量影响最大,从而获得最佳预测模型。 选取预测变量y1,自变量非智力因素进行逐步回归。结果见表2。回归方程的显著性p值均为0.000,回归方程有统计意义。 二、结果分析 回归结果: y1=0.335-0.705(城镇)+0.563(体育活动少) 1.城镇户口学生比农村户口学生平均标准化成绩低0.705分(P<0.01) 2.很少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比经常参加或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平均标准化成绩高0.563分(P< 0.01) 三、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 1.农村户口的学生学习成绩高于城镇户口的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通过座谈了解到,由于当前大学生就业前景不乐观,就业压力很大,尤其是对那些农村家庭的学生,部分学生上大学是要脱离农村环境,到城市就业;但绝大部分农村学生是要依靠个人努力来改变个人的命运,改变家庭现状,改善家乡落后面貌,这样就会被迫努力学习。我们也认为,家庭条件好,在某种程度上给予孩子的投入的教育资源更充裕,学生在学习成绩应该更好些,但也可能会削弱人的斗志,降低人的拼搏精神。 2.偶尔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的学习成绩高于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和不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的学习成绩。已有研究证实,体育活动有助于青少年保持身心健康,同样对学习也是有益的,但过量地运动可能会影响学习,这也许与过量运动后人体的新陈代谢及激素的分泌发生变化有关。 3.护理专业学生中,谈恋爱、缺课等因素与学习成绩无显著关系。有资料显示,对于多数大学生来说,在大学期间如果谈恋爱或经常缺课,都会不利于学习。本调查结果,也许与学生特点、专业特点等有关,例如护理专业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能型专业,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比较重要。此外,在护理专业班级中,绝大多数学生为女性,学校对这一部分学生管理比较严格,而女生也相对男生来说,服从学校管理,在谈恋爱、缺课等问题上做的相对较好,没有影响学业。 环境专业论文:谈提高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教学质量的思考与实践 论文关键词:高等农林院校 环境工程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 教学改革 论文摘要:针对新形势下非理工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以深化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学改革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切入点的整改思路,并结合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修订实践,确定了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创新以及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和教学队伍的专业化等专业改革方向,走出了一条能够适应社会需要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之路。 环境工程专业是一个应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原理以及工程技术协调环境与发展、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的新兴的宽口径专业。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环境工程专业包括原环境工程、环境监测、环境规划与管理、农业环境保护、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等专业。环境工程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城市和城镇水、气、声、固体废弃物等污染物防治以及给排水工程、水污染控制规划和水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知识,能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教育和研究开发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环境工程属于工科专业范畴,多设置在理工大学内。由于我国的环境形势呈现结构性、复合性、压缩性的特点,发达国家在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近2O多年内集中出现,所以就业市场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环境工程专业在农业、林业、综合性高等院校广泛开设。但是,这些高等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存在专业视野狭窄、专业师资结构不合理、工程技术积累不足和专业氛围不浓等问题,影响了本科生的质量和就业。 因此,在新形势下,如何继承原有的专业传统和特色、提高教学质量、打造专业特色鲜明的适应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是非理工高等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建设急需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结合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修订实践,就高等林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等方面的改革,提出一些建议和措施。 一、提高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教学质量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非常重视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2006年8月31日,同志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提出,要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上;要密切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坚持培养人才、创新知识、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加强研究和实践,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同年,同志又强调,要继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大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努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根据这些指示精神,教育部于2007年下发了《关于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确定了今后几年高等教育的工作重点就是提高教学质量。这为我国今后一个时期高等教育的各项工作指明了方向。 环境工程本科专业经过30年的建设,其课程体系正在不断完善,已由过去的将大量的其他专业的课程“拿来”使用,转变为逐渐建立起相对完整的课程体系。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从学科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我国高等院校大力推进了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和建设。在“十五”期间,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构建了一套《高等学校本科环境工程专业规范》;“十一五”期间,该专业规范还将进一步修改完善,以适应国家对环境工程人才的需要。 然而,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培养的本科生还未被社会广泛认可,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尚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例如,环境工程本科专业的多数毕业生还只是“万金油”式的人才,哪方面的知识似乎都懂一些,但又都不精不深;有的毕业生眼高手低,与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北京林业大学是一所以林学为特色的多科性大学,生态学、水土保持等学科专业属于其传统优势学科。学校曾于1997年开始招收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后因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资源短缺、缺乏足够的工程学科支撑等原因而停招。2007年,学校审时度势,决定组建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并重新招收环境工程本科专业学生。为此,学校通过整合校内相关学科的教育资源、引进国内环境学科的优秀师资以及予以政策和资金支持等,加强了环境工程专业的建设。 目前,如何实现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的跨越式发展,提高该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迅速在全国环境界占有一席之地,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从国家对环境工程专业教育质量的要求、就业市场对环境工程专业学生能力的要求以及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的发展历程和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出发,深化该专业教学改革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非常必要且紧迫的。 二、提高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教学质量的思考与实践 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迫切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环境工程专业的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平。其中,优化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就是具体措施之一。2007年,北京林业大学对各个专业的本科生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以此为契机,环境工程专业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通过解放思想、借鉴国内外同类学科的经验,特别是借鉴国内环境工程重点学科的培养方案(包括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等),制定出了以培育一流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较为合理的本科教学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经过近2年的教学实践,改革已初显成效。 (一)教学理念的创新 培养创新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党的十七大报告又将“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本科教育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这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在社会发展的新阶段,如果没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没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勇气,就难以克服现有的困难、应对新的挑战,也难以实现人才培养的长远目标。因此,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不断创新教学理念,冲破“一切妨碍创新的思想观念”,革除“一切影响创新的体制弊端”,改变“一切束缚创新的做法规定”,通过反复讨论和修改,并借鉴国内重点大学相关专业的培养方案,逐渐构建起了具有学校特色的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1.专业培养方式 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建立和完善了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培养机制,采取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方式,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毕业论文(设计)、名师讲堂、第二课堂素质教育、讲座、社团活动等。 2.专业课设置 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充分考虑了国家经济建设和行业发展的需要以及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优势和特色,设置了诸如污染生态修复技术、环境生态学、环境污染控制生物学、环境植物学、环境地学、林产化工污染控制、测量学、环境数据分析等具有高等林业院校优势和特色的课程,使人才的培养既具有鲜明特色又方向明确。 3.实践教学环节和工程训练 我国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在社会上不被重视的重要原因是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差、动手能力不强,而这又是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缺乏工程训练和创造性能力培养导致的。为此,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其制定的《高等学校本科环境工程专业规范》中加大了实践教学和工程训练的比重;同时,国家推行的环保注册工程师制度也强调了高等院校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工程训练。 因此,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借鉴国际知名大学在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工程训练方面的经验,在必修课中为学生安排了350学时的教学实验课(其中专业课教学实验84学时)和11周的专业教学实践和工程训练(包括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2周、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1周、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技术课程设计1周、环境评价课程设计1周、环境工程专业综合实习6周);在选修课中又安排了88学时的专业教学实验课和6周的专业教学实践和工程训练(包括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设计1周、环境数据分析课程设计1周、建筑给排水工程课程设计1周、环境植物学课程实验1周、测量学课程设计1周);此外,还安排了不少于14周的毕业论文(或设计)时间,其目的就是加强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具有适应性强和上手快的能力。 4.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 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为本科学生在大学第三、四年安排了专业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吸引一批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活动中。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在科研过程中逐步了解和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培养科技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创新 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所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科学理论以及环境工程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成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合理知识结构和创新意识的专门的工程技术人才;要求学生主要学习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环境工程及相关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重点掌握生态环境工程设计方法与实验技能,熟悉生态环境污染防治的科学研究方法和规划、管理方法。要求学生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包括:较好地掌握自然科学、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拥有较强的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系统地掌握生态环境污染防治工程设计知识,拥有工程运行管理能力;具有从事与生态环境污染防治相关的科学研究的能力,以及规划与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培育知识结构合理、具有创新意识的专门工程技术人才,以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呼唤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并将其具体落实在课程设置、任课教师配置、教材建设、实践教学环节等各个方面,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学生自己满意且符合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3。因此,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时,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对各门课程的内容进行了梳理,避免了课程之间内容的重复,压缩了一些课程的学时数,删减了不合时宜的、陈旧落后的内容,同时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此外,根据社会发展对专业的需要,特别是针对我国正在推广的环保注册工程师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优化课程体系时,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新增了几门专业课,包括环境工程原理、环境流体力学与水文学、水泵与风机、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施工技术与工程经济学等;制定了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够培养出一流人才的合理的教学大纲。 (三)教学模式的创新 我国的经济社会正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且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多元化的世界需要多元化的人才,多元化的人才需要多元化的教育教学和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因此,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非常重视教学方法的改进,在拓宽国际化视野的同时,充分考虑学生发展方向和兴趣取向的差别,引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注重将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融入到教学环节中;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因材施教,坚持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采用启发式、研讨式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此外,针对选择先就业的学生,通过开展创业教育,注重强化和拓展其工程实践能力;针对拟进一步学习深造的学生,则加强其理论水平的提高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从而满足各类型人才的不同需求,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提供生长的土壤与空间。 (四)教学管理的规范化 提高教学质量,需要加强和完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使之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2年来,北京林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建立了专业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机制,健全和完善了教学管理制度,加强了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教学考试、教学档案、毕业论文等各个教学环节的管理。其中,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方面,规范了授课内容和要求;在毕业论文方面,对论文选题、内容和导师的指导工作都做了明确的规定,要求学生的毕业论文题目和内容必须与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相结合,必须是“真刀真枪”的实际的科研项目,从而使学生能够接触到与社会实际紧密结合的科研项目。为了把好毕业设计(论文)这一关,学院还成立了毕业论文工作指导小组,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进行全过程监控和指导,重点把握好论文的开题、中期检查和毕业答辩3个环节,为每个环节都制定了一套具体的量化考核指标。 (五)教学队伍的专业化 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体,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态度对提升教学质量至关重要。为此,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一方面积极从国内外著名科研院所和高校引进各类优秀人才,以充实教师队伍,提高教学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另一方面,注重加强年轻教师教学技巧的培训,通过“以老带新”和组织教学基本功比赛等方式,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目前,学院教师的博士化率达100,初步形成了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知识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此外,通过建立岗位聘任和专业技术职称聘任制度,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激励教师积极参与提高教学质量的工程建设;同时,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教师申请教学研究项目和发表教改论文。2年来,学院承担国家级教改项目1项、学校教改项目8项,有19位教师共发表教改论文10余篇。 环境专业论文:试论会计专业环境对会计的影响 〔摘 要〕会计专业环境包括会计目标环境、会计人员素质环境、专业导向环境、会计主体环境。它直接作用于会计实践,决定着会计信息的质量和会计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会计;专业环境;目标环境;人员素质;专业导向;影响 目前我国会计信息质量不尽如意,虚假会计信息满天飞,虽然国家制定种种措施和办法,但仍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会计环境是主要根源。会计环境,是指影响会计工作的各种内外因素的总和,包括会计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外部环境如经济体制、法律体制、自然环境、企业管理环境等;内部环境如会计专业环境、会计国际环境等。会计环境直接作用于会计实践,决定着会计信息的质量,决定会计发展的方向。从会计产生的历史来看,会计是会计环境发展变化到了一定阶段的产物;从会计的发展来看,会计的每一次发展都是会计环境变化的结果。笔者欲从会计专业环境来分析其对会计的影响。 一、会计目标 环境会计目标是会计最基本的概念之一。美国会计学者Walter B Meigs和Charles EJohnson等认为:“会计的根本目标是提供关于某个经济实体的财务信息”(Accounting The Basis for Business Decisions 1977)。FASB(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会计目标是“为制定合理的投资及信贷决策提供有用信息”。IASC(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会计目标是“为更广泛的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经济决策所需的企业经营状况和业绩、财务状况变动等方面的信息”。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认为会计目标应“符合国家宏观管理的需要,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可以看出,上述不同的表达是有差别的,但是不难发现,上述各种表达均反映了会计目标就是设置会计的目的和要求,即回答“为什么要设置会计?”“会计应做些什么”等问题。由于会计工作的最终表现成果体现为会计信息,显然是因为外界对会计信息的需要而产生了设置会计的目的;因此,会计目标的中心内容就是会计信息。具体而言,会计目标就是对会计自身所提供经济信息的内容、种类、时间、方式及其质量等方面的要求。显然,会计目标环境对会计的影响跨越了会计内、外两环境,即根据外部环境确立调整会计目标,同时作为会计的起点,在会计系统中为会计实践活动指明目的和方向。也就是说,会计目标既是一个独立影响会计工作的环境因素,同时也是连接会计内外环境的桥梁,因而其对会计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目前会计目标主要有两种观点: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会计目标环境对会计的具体影响,可从两派观点的表述中窥测一斑: 受托责任观认为,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是分离的,两者有明确的委托与受托关系存在。所有者为委托方,经营者为受托方。作为经营管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会计应属于经营方,即属于受托方。受托方的责任主要有:接受委托方所交付的资源,有效管理与运用该资源以使其保值增值;承担如实向资源的委托方报告受托责任履行过程和结果的义务;受托方同时负有社会责任等等。这些责任的存在,要求双方均不得缺位或模糊,否则将直接影响受托责任的履行,因而要求双方处于直接接触的位置上。会计是商业语言,委托责任与受托责任的具体表述通常以会计指标为起点,以会计信息为终点,因而此观点认为会计应在受托责任关系确立的目标下开展具体的会计实践活动,从易于揭示受托责任的角度合理组织会计核算,报送会计信息。此观点的一个有力支持点为现行的会计报表审计制度:正是因为有委托责任与受托责任才产生了审计的动机,开展独立审计的目的是为了证实会计信息的真伪和公允性,其委托人恰是受托责任的承担者。决策有用观点认为:企业虽然存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现实,同时也存在受托责任,但由于资源的分配是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而不是由双方直接接触,也就是说,委托方与受托方的关系不是直接建立起来的,而是借助于资本市场建立的,因而会计的目标并不是揭示受托责任,而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关于企业现金流量、经营业绩及资源变动等方面的信息。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两权分离由直接变间接,委托者在资本市场以一个群体出现,从而使个体变得模糊,二者的委托关系也变得模糊,且随着资本经营的深化,所有者对资源的直接管理已日趋淡化,故对会计信息的要求有别于前一种观点,由此而对会计工作产生一种更宽松自如,放任其按自身规律组织会计核算的影响。 不论是受托责任观还有决策有用观,都是基于一定的经济环境,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资本市场及其影响。由于我国目前资本市场正处于摸索阶段,因为受托责任的履行仍占主导地位。既已明确了会计在经济活动中的使命,因而根据委托方(我国目前主要是国家)的要求制定科学的会计目标对于把握会计工作要点,合理组织会计核算与管理工作,全面、及时准确地提供会计信息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会计人员素质环境 企业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对会计作用的真正发挥和对提高企业会计管理水平具有重大影响,同样的环境,同样的目标在素质不同的会计人员身上会反映出不同的结果,有时甚至是截然相反的结果,优秀会计人才市场总是供不应求。一名优秀会计人员应具备多方面的素质,可以毫不夸张地断言,与其他任何一门专业岗位的管理人员相比,企业对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是最高的。然而,由于经济、教育科学、社会文化、传统习俗等多方面的影响,我国企业优秀的会计人才极为稀缺。作为一名优秀会计人员是如何影响企业会计工作的呢? 1.依法行事,客观公正。这是一名优秀会计人员首先应做到的。这里的法不仅包括国家颁发的法律法规,也包括企业权力机关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会计人员时刻与“钱”打交道,处理的每一件事务都牵涉到各有关利益群体,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坐得正,行得直”,不偏不倚地处理会计事务。 2.选择最合理的会计政策,直接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服务。会计政策的选择对现金流出和成本费用的影响已不需例证,当所得税已正式成为企业的一项费用后,企业会计的职责之一便是降低该费用。业务水平不高的会计人员大多采用“做假账”或“账外账”的方式瞒报收入或虚列成本费用,如此做法其性质已成为违法,一经查出,后果不堪设想。高水平的会计人员在会计政策的调整以及与其他部门协同作业等方面,充分利用所得税优惠政策合法地降低所得税费用,即合理避税。 3.提供准确、全面的会计信息,为内部管理服务。我们知道除了会计政策的合理调整、会计方法的适当运用可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外,企业经济效益更多地是依靠供、产、销环节去创造。如通过降低采购成本、节约资金支出;通过提高劳动效率、增产节支;通过拓宽销售渠道,增加销量、获得较高的价格等。会计人员应充分意识到这一点,主动为上述环节的管理提供定期或不定期的信息服务,促进供、产、销环节加强管理、堵塞漏洞、转嫁费用,提高经济效益。也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升会计的地位,充分发挥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中枢地位。 4.保守商业秘密,恪守职业道德。现代社会市场竞争激烈,信息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近几十年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和其在社会生活中无可替代的地位证实21世纪的社会是信息时代的社会。会计部门作为一家企业的信息中心,会计既要为外界提供必要的会计信息,又要防止不恰当的信息披露会使企业陷入被动经营的境地。会计手中的数据也许会变成竞争对手利用并致之于“死地”的武器。例如,赊销百分比法一度作为合情合理的坏账准备金计提方法而流行,但其后企业纷纷予以舍弃而改用余额百分比法或账龄分析法,只因该方法下披露的会计报告会使竞争对手毫不费力地推断出竞争企业采用的销售政策,在了解其资金状况后能迅速调整自己的策略以应战或发起战争,在市场上占据有利地位。因此,会计人员应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同时恪守职业道德,不主动向外提供会计信息。 三、专业导向环境 作为会计重要专业环境之一的专业导向环境,原本只是在西方国家争论,但这些年,随着我国会计改革的深入,已越来越多地被我国高层会计管理机构和会计理论研究者所关注。我国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下建立起来的会计模式,已被会计实践证明确有不适应市场经济之处,尤其是在适应市场竞争方面会计政策明显滞后,为此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会计改革措施,如加速折旧方法的准入,制造成本法取代完全成本法,坏账准备金的计提。新《企业会计制度》在再次扩大坏账准备金计提范围和金额的同进,将减值准备金的计提扩大到全部资产,并新增设“实质重于形式”这一核算原则,取消开办费五年摊销的规定等等,可以说新《企业会计制度》已在极大程度上消化了中西方会计政策上的差异,剩下的只是操作程序上的不同而已。 四、会计主体环境 没有会计主体便没有会计行为,会计主体与会计实践这种“主仆关系”决定了会计主体作为一种特殊的环境因素对会计的影响程度:会计与会计主体共存亡。 1 会计主体的构造差异决定着会计工作的复杂程度。会计主体构造主要包括组织形式、管理制度、资金来源、内部机构设置等内容。首先,从组织形式上看,一个无限责任公司与一个有限责任公司在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上是存在着巨大差别的。从会计的受托责任看,无限责任公司的会计主要是清理债权债务关系;从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角度分析,除纳税信息外,一般较少关注其财务状况的好坏,至少没有对有限责任公司那般密切关注;从会计政策的选择看,有限责任公司政策变动的影响远大于无限责任公司,因而要求揭示会计政策变动的原因及影响程度等。其次,从管理制度与内部机构的设置来看,影响着会计核算与管理工作的安排。复杂的管理制度与机构设置要求会计提供详细的成本费用管理信息,如责权利方面分工越细,会计核算的工作量便越大;同时,管理制度越健全,机构设置越合理,会计核算与管理工作便越能顺利开展,但机构设置越多,对会计信息的要求也会越多,这又增加了会计工作者的压力。再次,从资金来源角度看,资金来源渠道越多,限制条件就会增多,对会计核算与管理的要求也会增加;反之,资金来源渠道少,用资限制和经营者的压力也会变得相对少一些,因而对会计工作的要求也就相应简单。 2 会计主体的性质差异影响着会计报告的内容与形式。当一个会计主体属于营利性组织时,其对会计报告的内容要求主要集中在盈利能力与财务状况上,希望会计报告揭示企业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增减变动情况和发展趋势以及一定时期的收入、费用、利润计划完成程度,希望报告的形式多种多样,既有正式的对外定期报告,也存在非正式、不定期的对内报告。但当某个会计主体为非营利性组织时,其会计报告从内容到形式都简单多了,一般只存在定期报告,仅需能揭示少量资金收付或费用方面指标的会计报告即可,不存在复杂的成本计算与会计政策的多变选择,也不需要编制更为复杂具体的内部会计报告。此外,会计主体的行业差异对会计工作的影响颇大,如建筑业与商品流通企业、农矿产品企业、金融业等存在明显的差异,由于产品及产品市场的差异性,不同行业的会计主体在会计政策的选择上有着不同的偏好,如商品流通企业关注的是与会计分期一致性的收入成本费用利润总体性信息,而建筑业则是针对某一具体建筑对象来测算收入利润,很难按固有的会计分期来报告精确的损益信息。前者很容易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后者则更趋向收付实现制原则。
采矿技术论文:采矿工程爆破技术应用 摘要: 矿产资源是工业生产的重要原料,对于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会受到采矿技术的影响。我国的矿产资源种类十分丰富,而且在长期的开发利用中,采矿开发技术也得到了明显的进步,爆破技术已在大多数特殊矿产资源的开发中得到了高效运用。本文通过介绍爆破技术的爆破原理,对其在南方采矿工程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爆破技术;采矿工程;开发利用 采矿工程非同于普通的工程,它对开采技术和开采工艺有很高要求,可以说,爆破技术的选择及运用是否得当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矿产的开发效率和质量,甚至于对社会经济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采矿爆破技术在长期的应用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完善,而且技术水平和安全线也不断提高,为现代矿产开发和利用注入了新的活力。 1采矿爆破技术综述 爆破技术由于其自身应用的优势,在越来越多的工程中得到了普遍应用。在采矿工程中,它的通过炸药爆炸所产生的巨大能量来对爆破对象的原有结构过程起到破坏作用,它在那些结构较为硬实的山体、隧道中应用优势十分明显。从当前我国采用最多的爆破技术来看,爆破所选用的炸药是以硝铵类炸药、硝化甘油炸药以及水胶炸药等,三种炸药中硝铵类炸药应用最多。此外,现阶段常用的起爆设备有电雷管、导爆索以及导爆管等。在实际应用中,爆破技术的原理是:炸药安置后,在外力作用下产生爆炸,爆炸的同时释放出大量的热量,形成高热气体,而且爆炸时所产生的冲击力会击碎坚硬的山体、矿石,它的爆炸振动和威力很大,必须要做好安全防范措施,按照标准正确运用爆破技术。 2.采矿工程中爆破技术的应用 爆破技术在采矿工程中的应用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当前矿产开采中最主要的一种技术形式,经过长期发展,它的应用技术也越来越多样化,不同的爆破技术所应用的范围也不同。 2.1等离子爆破技术 这种爆破技术是一种替代形式的爆破作用原理,以电能来替代化学能,在电能的作用下来完成对岩石的爆破。从其应用来看,对于它的爆破原理可以总结如下,它采用具有大量电能的电容器,然后通过遥控装置来使电路发生作用,在通电状态下,利用同轴电缆和设置在岩石孔上的同轴爆破电机相连接,爆破在开始时,电容器中的电能会被完全释放,在这种高电能的作用下,它会使所产生的的电解质转化为等离子体,在这种状态下压力值也会达到200MPa,这样高压作用就会导致等离子体发生膨胀,直到超出膨胀的最大限值,最终使岩石破碎。从环保角度来讲,这种爆破技术不会产生有害气体,对周围生态环境不会有较大的污染,而且它的爆破震动范围也很小,不会对周围的围岩带来较大损害。 2.2电子雷管爆破技术 相对于普通雷管来说,电子式雷管主要是在电子定时电路作用下来完成整个爆破作业的,但是,具体的过程会较为烦琐。技术人员需要在事前做好准备工作,依据延期顺序的编程模式来实现对电子雷管的制造。在所有细节内容准备好后,开始爆破,这样电子雷管会根据事先编制好的顺序进行爆破,不过在这一过程中,它的这种延期性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处于动态变化中,可以由技术人员来进行确定。此外,结合电子雷管的内部构造分析,它都设置有一个防护滤波器装置,它的工作运行是和环行线同时工作的,可以表面电流以及无线电波等的乱流现象,最终实现预期爆破效果,但是也不可忽视它的优点,即精密度较高、安全性好以及爆破效果明显。 2.3激光和光纤起爆技术 这种爆破技术包含有两个部分,即激光和光纤,虽然两者的起爆方式会有一定的差别,但是,最终的控制还是由一台激光装置来完成的,具体的流程就是,利用激光来对光纤母线和光纤脚线两者进行同时照射,形成起爆的条件,实现爆炸效果。相对于其他爆破技术来说,这种爆破技术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它的应用优势就在于是通过激光来引起雷管爆炸,这样也就从根本上避免了电流的乱流现象发生,也就确保了电流作用的有效发挥,减少了爆炸错误事故的发生。与此同时,在爆破时激光所产生的照射也不会对施工人员带来危害,因此,它也可以适用在远距离爆破中。 2.4中深孔爆破技术 这种爆破技术在当前我国各种工程中应用十分普遍,这与其爆炸效果有很大关系,它在矿山剥离、采矿工程、水利工程以及隧道开挖等等工程中都有实际的应用。这种爆破技术可以依据不同的露天矿山地形地貌、生产规模以及资金投入等的条件,可以采用多种开采方式进行采矿,例如正规台阶、轻型浅孔钻台阶以及中深孔简易台阶等等,爆破技术以非电起爆系统为主的多段微差爆破,不同模式中的深孔爆破开采技术,可以给不同环境条件的露天矿山安全技术改造提供技术支持[2],因此,它的安全性很高,施工作业的条件也很充足,生产的效率很高,整个爆破过程所需的时间很少,而且爆破器材的配送也便于管理,综合效果十分明显。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爆破技术主要的适用范围是中小型矿山,可以节省大量的造价成本,为施工人员提供一个安全的施工环境,但是对于它的安全平台设计不能过大,后排的炸药量也要超出前排的炸药量,确保抛掷效果的良好。 2.5无限分段起爆网路技术 在我国南方地区,矿产工程的爆破技术选择会与北方地区有一定的差异性,通常显现出多个爆破点同时爆破的特点,这种同时性爆破就会使安全隐患增多,在清查处理时难度有所增加,因此,技术人员在具体的设计规划中,就需要借助无限分段起爆网路技术。从爆破的流程和原理来看,无限分段起爆网路技术的实际应用,在开始起爆之前是不能对仪器设备进行相关操作的,不能及时起到检查检测的作用,那么从这一层面来讲,对于采矿工程的爆破技术人员来说,就需要在可以使起爆网路的传播精确度得到保证的前提下,对炮孔外部来说,技术人员需要采用连侧网路的形式来进行传导,以确保爆破效果的良好。 2.6精确爆破技术 对于精确爆破技术来说,我们可以以三峡大坝建设来作为分析对象,从山中开挖出一条水道,由于开挖的工程量较大,因此,就可以结合现场地质状况采用爆破技术,在开始爆破之前,要先对满足设计要求的贯穿裂缝间起爆,在缓冲和预裂完成之后,所产生的振动波就难以传播,也就减少了对坡面的危害,提供了贯穿施工的安全性。这种爆破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非常好,在我国得到了迅速的推广和应用,尤其是在水利工程建设中。 3总结: 我国的矿产资源分布较广,资源储量较大,对于矿产的开采和利用主要是以爆破技术为主的,爆破技术可以产生较大的振动波,会对岩石有强烈的冲击使其破碎,为下一步的开挖打下基础,爆破技术的多样性发展,也进一步扩大了选择的空间,对于各种不同的爆破技术来说,它所具有的爆破原理也不同,实际应用要有针对性。 作者:胡育明 单位:福建煤电股份有限公 采矿技术论文:采矿工程不安全技术因素分析 摘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采煤业也逐渐发展起来,并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地区的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煤矿开采是危险系数极高的工作,并且由于施工的环境较为特殊,容易受到各种不安全因素的影响,导致安全事故频发。随着人们对施工安全管理的日益关注和重视,研究煤矿开采的特点,对影响安全生产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并寻求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势在必行。文章对此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和探讨,以期为相关人士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煤矿;采矿工程;不安全技术因素 煤矿开采的施工环境较为恶劣,危险性极大,因此很容易引发安全事故,导致人员伤亡,并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对以往的安全事故进行分析可知,很多安全事故都是人为因素导致的,如不合理的施工方式,这些都是可以采取措施避免的。为了提高采煤工程的质量,获得更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必须以安全生产为前提,消除施工过程中的不安全技术因素。分析和研究采煤工程的特点,使操作流程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确保采煤工程顺利、安全进行。 1采区井巷工程施工存在的不安全技术因素 1.1单道起坡 进行工程设计的前提是满足工程的实际需求,采矿工程也同样如此。在设计采区中部车场时,起坡轨的设计是关键环节,应根据巷道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建设。通常来讲,起坡方式主要有两种,即双道和单道起坡。双道起坡相对复杂,所需工程量较多,需要设置弹簧道岔和固定道岔等,对于施工的要求比较严格。与双道起坡相比,单道起坡所需工程量较少,施工也较为简单,是目前采矿井巷工程施工的首选方式,并且所需成本较低。然而,单道起坡方式却存在不安全的因素,在下放材料车和空重车的过程中,空重车很容易进入中部车场,通常情况下,需要采取助推的方式解决,对于挂钩人员的安全造成威胁,因此而引发的事故也不在少数,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和避免。在设计采区中部车场时,可以选用双道起坡的方式,虽然施工较为复杂,增加了一定的工程量,所需资金也较多,然而却使得材料车和空重车运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获得很大的提升,消除不安全技术因素,确保施工的安全。 1.2曲率半径 在采煤井巷的施工中,为了满足七吨架线式防爆电机车运输的需要,在设计巷道曲率半径时,通常设计为15米或者12米的曲率半径。然而这样的曲率半径对于其他的运输方式却并不适用,无法满足施工的要求,因此选择曲率半径9米为宜。在实际的采煤工程中,6米的曲率半径在采煤井巷中应用得十分广泛,然而却导致巷道拐弯处变大。由于拐弯处变大,加剧了耙矸机钢丝的磨损,埋下安全隐患,钢丝随时可能断裂而对工作人员造成伤害。同时,井巷的曲率半径如果过大,会导致矸石耙不到底,进而使得巷道的坡度加大,不利于工程的运输。应在分析采矿工程的具体情况的基础上,对采矿井曲率半径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曲率半径则选择12米或者9米为宜。 1.3弯曲巷道 通常情况下,运输大巷方位和采区上山方位是技术人员设计车场时的重点,通过深入的研究和分析而制定出设计方案,对于下部车场的设计则较为简单,通常将其设计在弯曲巷道部位。因为巷道存在弯曲,影响电机车司机的视线,使视野盲区增大。信号挂钩人员和司机之间的信息交流严重受到影响,无法及时发现周边和前方的警示信号。通过事故数据分析可知,由于弯曲巷道而导致的安全事故也不在少数,交流的不及时埋下了严重的安全隐患。因此,下部车场的设计也不能忽视,提高设计的合理性,将车场设计在直线的部位,防止对司机的视野范围造成影响,有效地防止了安全事故的发生。 2开拓井巷工程施工存在的不安全技术因素 下部车场轨道安全间隙过小,在开拓井巷的施工中较为普遍,也成为导致施工不安全的因素之一。在巷道设计的过程中,如果没能准确了解和掌握有关巷道的所有信息,就会使巷道的设计高度过低,影响施工安全。此外,巷道腰线的设定也是需要注意的一个方面。以上提及的都是开拓井巷工程施工中可能存在的潜在威胁,应对这些环节进行研究和分析,以寻求合理的措施,提高施工安全。 2.1下部车场轨道间的安全间隙过小 下部车场的双规间隙通常规定为1.3米,然而很大一部分矿井的安全间隙仅有1.2米。采矿工程的工作强度大、任务重,工作环境较为复杂,在车辆运输任务增加的情况下,加之材料车的宽度过宽,以及运输车出现变形,极易导致双轨发生挤碰,对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因此,为了使运输工作能够安全顺利地进行,降低事故发生的几率,对于超宽运输车可能通过的情况,在设计下部车场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地加以考虑,适当增加双轨的间隙,通常以1.4米为宜。 2.2巷道高度过低 砌碹支护开拓作业是巷道掘进施工中应用得较为广泛的一种作业方式,对于巷道墙的高度也有一定的要求,通常墙的高度为1.2米左右。然而有些采矿企业却没有按照规定的高度设置巷道,大断面积的巷道墙高无法满足施工要求,仅为1.1米左右。这样的巷道墙高不仅不符合施工的安全标准,同时还不利于架线施工,很容易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在开拓巷道的施工中,应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充分考虑工程的特点,以及是否有较为特殊的施工要求,科学合理地确定巷道墙高,从而确保施工的安全。 2.3巷道腰线设计不合理 井下巷道施工的施工环境较为复杂,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控制施工的质量。对于巷道的掘进方向,主要通过中线来加以指导和控制,需设置三个或者四个中线点,位置选在棚梁上或者巷道顶板处。采用偏中线或正中的形式来表示。同时,对于掘进迎头尺寸的确定,可以通过使用激光光束来实现。以上是中线的作用,而对于坡度和标高的控制,则主要通过腰线来实现。在施工中,使用测量仪器,每隔30~50米设置一个中腰线。而腰线所在的位置是否合理,则需要使用施工工具,如水平尺等,将其延伸到掘进迎头的位置进行探测即可。掘进的正确性还受到煤层厚度的影响,如果煤层较厚,则需要将巷道分层。巷道压力随之增加,开采难度也会相应地降低。支架在过大的压力作用下,逐渐发生变形,进而影响到设置的中线点,无法保证中线点位于同一水平线,对巷道的施工质量也造成影响。还要注意的是,地质和地形等因素,都会在巷道的施工中产生较大的影响,施工方位也会因此而发生改变。将拐弯处的转角、曲线巷道半径转化为弦线或者切线是提高施工质量,确保施工安全的有效途径。 3采掘面工程施工存在的不安全技术因素 急倾斜煤层主斜坡的坡度如果设计得过小,就会对采掘面工程施工造成一定的影响。此外,分斜坡开口和切眼的问题,以及反眼坡度过大、改造眼拐弯过多都会影响到采矿工程的施工安全,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3.1急倾斜煤层主斜坡坡度过小 设计采矿井巷采掘面时,为确保施工的安全,应对工程的实际情况,以及内在和外在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论证,从而有效控制急倾斜煤层主斜坡坡度的大小,使之满足施工的要求。虽然对于作为参考的倾斜角度有着明确的规定,然而在实际的施工中,各种各样的施工问题仍会不断涌现,即使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煤炭也不会出现下降的现象,主斜坡坡度无法满足施工要求,导致工作效率也随之降低。 3.2切眼口及分斜坡开口 设计矿井采掘面的切眼开口时,必须沿着煤层正倾斜的方向设计,并且要保证一定的长度,否则就会出现煤柱垮塌的现象。为了确保施工安全和施工质量,必须严格遵守相关的规范和标准,严谨设计,充分考虑各种影响因素,使设计变得更为合理。 3.3反眼双向施工 从布置在巷道底层的煤层底板来看,如果采用反眼双向施工的方式,经常会因为放炮震动而对反眼头煤柱造成影响,甚至会因为空顶过大的原因,最终导致垮帮问题的出现,无法进行正常的维护工作。在对采掘面进行此项施工后,往往会在本区段回采完成后,无法保住煤柱,在二段回采过程中将会出现窜矸问题,进而会对工程的正常开采造成负面影响。因此,为保证工程的顺利施工,确保煤柱不会受到损伤,在反眼头施工时,应该选择单向施工的方式,以此种方式来保证回采与正规推采都能够顺利进行。 4提高采矿工程安全性的改进策略 4.1井巷工程施工 在对中部车场进行设计时,为确保设计和施工的正常进行,施工的方式应选择为单道起坡,不仅可以防止空车在道岔行驶过程中倒掉,还能够缩减施工所需的费用,在确保工作人员安全,体现施工安全性的同时,也提高了工程的经济性。对于巷道的曲率半径,应将其控制在12米左右,设计人员需要全面分析矿井的实际情况,确保采矿工程的顺利进行。在设计下部车场时,则应将其设计在直线巷道中,防止弯曲巷道对电机车视野造成的影响。 4.2开拓巷道施工 在对下部车场轨道进行施工时,应加强对双轨安全间隙的控制,为避免受运输车重量过大或者是运料车过宽等因素影响,造成双轨挤压而产生安全事故,应该将双轨间隙控制在1.3m以上,大概1.4m左右为佳。另外,采矿巷道施工中一项重要的安全措施就是保证用电安全,为了确保线路的架设高度达到安全标准,必须要确保巷道墙高能够满足施工要求。另外,应该加强对中线以及腰线的控制,保证掘进工作面的正常。 4.3采矿工作面施工 采矿工作面的安全技术措施,需要结合当前采矿工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在全面了解矿井工程的实际情况后,以满足工程正常施工为根本目的,采取最有效的施工技术。例如针对三角带煤柱垮帮事故,在施工中应严格按照规定对切眼的开口进行操作,保证施工中切眼开口长度、方向以及各项参数都能够符合施工要求。 5结束语 受煤矿施工环境的影响,经常会因为不安全技术因素而导致工程无法正常进行,为保证工程的顺利施工,必须对采矿工程中存在的不安全技术因素进行分析,并结合工程实际情况确定最有效的施工技术方式,将不符合生产规范的工程进行规范化管理,确保煤矿生产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作者:全永峰 单位:神华神东煤炭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采矿技术论文:采矿工程采矿技术与施工安全 摘要: 由于采矿技术的不断发展,当前我国采矿行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采矿工程中采矿技术的发展为满足社会对于矿产资源的需求提供了保障。本文将对于采矿工程中的采矿技术进行分析和研究,探讨在采矿工程中如何保障施工的安全。 关键词: 采矿工程;采矿技术;施工安全 0引言 随着社会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多,使得矿产资源的开采范围不断扩大、开采程度不断加深。由于矿井环境的复杂多变,采矿工程施工成为一项危险性非常高的工作,如何保证采矿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成为采矿工作的重要课题。所以说,在采矿工程中的施工过程中,要对采矿技术有更为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基于不同的采矿地形条件和采矿的矿种,采用适宜的采矿技术,按照采矿安全标准进行采矿施工。 1采矿工程中的采矿技术特征分析 1.1采矿技术的针对性 当前,我国所使用的采矿技术类型十分丰富多样,具体选择哪一种采矿技术要依据采矿范围内的特点。如果选择的采矿技术不同,对于采矿的施工模式来说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比如说长壁开采技术,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采矿技术,但是这种技术只能应用于煤矿的开采中,但是应用在金矿开采中,就无法发挥出开采的特点,影响金矿的开采效率和开采质量。 1.2采矿技术的风险性 对于采矿工程来说,无论是露天形式的采矿,还是在矿井下的采矿,对于采矿技术都有着严格的要求。采矿工程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如果采矿技术应用不当或者采矿技术应用不达标的话都可能会导致采矿发生事故[1]。 1.3采矿技术的更新性 由于采矿工程所具有的风险,要求采矿技术定期对采矿行业进行更新。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进步的现阶段,为采矿技术的及时更新奠定了基础。而且采矿技术的应用受到采矿企业的高度重视,对于采矿技术的人才引进有效地提升了采矿技术。 2采矿工程汇中的采矿技术分析 2.1硬顶板开采技术 硬顶板开采技术是一项控制技术,开采人员利用埋深和低压原理,通过使用水力压裂的技术,对倾斜的顶板进行及时有效处理。这样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开采过程中开采上层、顶板的稳定性,不容易出现褶皱、崩塌,也减少了开采矿产的破损率。 2.2露天开采技术 露天开采技术的应用有效地实现了对开采矿体的分离,在实际的露天开采过程中,通常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自上而下)进行开采。露天开采技术对于机械和设备的要求也较高,需要使用大型的挖掘、升降机械设备,通过露天开采技术可以有效增加开采矿产的产量,加速开采建矿的速度[2]。比如说,当地的铁矿矿山较多(利用地下开采技术较多),但是由于铁矿矿山的规模不大,不适宜使用地下开采。对铁矿通过露天开采可以有效减少铁矿挖掘的损失量,同时相较于地下开采铁矿也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2.3缓倾斜层开采技术 在缓倾斜层中,开采的矿层依据其厚度可以分成薄层开采和厚层开采两种。对于薄层的开采,可以通过使用刨矿机进行开采作业,刨矿机的体积相对较小、功率较大,对于薄层的矿产不容易压坏损伤,同时开采的效率和开采的安全系数也更高。对于厚层的开采,可以使用一次性开采技术,避免顶层梁柱接缝处的焊接出现开裂,防止梁杆出现变形和滑倒,注意开采的支架结构是否有足够的强度。 2.4填充开采技术 填充开采技术是使用水泥砂石、矸石、膏体等材料用于采矿过程中所出现的采空区中,用于填充采空区。由于我国地形地质条件具有多样性、地质构造较为复杂,像喀斯特岩溶地貌、丹霞红土地貌、断块山体等,很多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使得其他技术不具备可行性,需要使用填充开采技术进行采矿。比如说,当地是急倾斜极薄的山体矿脉,那么在开采的过程中对于地下采矿技术、缓倾斜层开采技术、露天开采技术无法得到应用[3]。那么通过使用削壁填充开采技术,能够有效地缓解开采作业面的承受压力,使得急倾斜并且很薄的山体在开采过程中不容易出现地表沉陷或者是地面变形的问题,可以有效控制围岩出现崩落。 3采矿工程中的施工安全管理措施 3.1做好采矿工程中的安全预防工作 采矿工程的顺利实施必须要以对采矿的安全预防为前提和基础,要重视采矿工程的安全施工预防。比如说,对于二道沟金矿的开采,首先要对当地的地形位置、地质构造有细致认真的调研和分析,对于金矿所位于的矿脉是否属于急倾斜极薄矿脉做到“心中有数”。第二,要对开采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测,并结合其他类似地形地质的金矿开采经验,拟定相关的解决措施,将预防工作贯穿于采矿工程施工的各个环节。 3.2加强采矿工程中的安全体系建设 有的开采企业盲目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过分追求开采施工的速度和施工的强度,往往忽视了对安全施工的重视,导致了采矿工程中安全事故频发。因此,在采矿工程施工过程中,要加强对采矿工程的安全施工意识宣传,制定一套完善的采矿管理安全条例。严格采矿一线施工人员的选用机制,对于达不到开采施工的身体要求、没有施工安全从业证书的人员不得录用[4]。同时,要及时更新开采设备、引进最新的开采技术,为采矿工程中的安全施工“保驾护航”。 3.3加大采矿工程中的安全管理检查力度 有研究数据结果显示,采矿工程这种具有一定风险性的施工行业,一些重大的开采事故是可以进行人为“控制”的。这就要求在开采矿产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大对日常采矿的监督力度,对开采设备、开采人员的着装和安全帽、开采信息监控中心、开采的环境等内容进行定期检查,对于出现异常情况的要立即责令整改,并追究相应的安全施工责任。 4结语 总而言之,要想推进开采工程的又好又快地发展,开采企业必须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开采技术和施工安全管理,针对具体的开采地质地形情况选择合适的开采技术,提高开采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安全意识,加强采矿工程的设施设备和检查制度的建设,保障采矿工程的开采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作者:左文鹏 单位: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国土资源局 采矿技术论文:采矿工程施工不安全技术对策 摘要: 采矿工程施工中存在不安全技术因素,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增大,对采矿人员的生命安全形成威胁。为保证采矿工程施工安全,要对其不安全技术因素进行分析,寻找应对措施。 关键词: 采矿;不安全技术因素;施工 对采矿工程施工事故进行分析可知,采矿工程施工中的技术操作不当是导致这些事故的重要原因。国家已经采取措施对其存在的安全风险实施控制,但施工中的安全事故依然发生,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应采取积极措施进行处理。 1控制采矿工程施工中不安全技术因素的重要性 中国工业快速进步,矿产资源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采矿工程施工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在当前的发展背景下,采矿工程施工技术难以符合发展要求。在实际施工中,依然有很多不安全因素对工程建设产生负面影响。如果在采矿工程施工时发生安全事故,在没有良好安全防护的情况下,就会造成大量人员伤亡,企业也会遭受损失,对采矿业发展形成阻碍[1]。确保采矿工程施工安全是采矿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2采矿井巷施工中不安全技术因素解析 2.1井巷施工设计存在问题 在采矿区井巷施工中,中部车场、弯曲巷道等部分,在设计中受到各种不合理因素的影响,设计人员并未对施工现场仔细勘查,导致一些设计环节不符合施工实际要求,造成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上升,对采矿工程施工造成不良影响[2]。 2.2开拓巷道施工不合理 在下部车场施工中,轨道的宽度较小,无法保证顺畅通行,安全间隙不足也对工程形成不良影响。在对巷道腰线进行布置时,如果腰线位置过高或过低,会对施工质量形成不良影响,也会干扰施工进度[3]。 2.3挖掘工作面受到不良影响 在采矿工程中,其挖掘工作面方面也会受到不安全技术因素的影响。比如,在切眼设计过程中,开口方向并未与煤层的正倾斜方向保持一致。在此类施工中,在对眼拐弯位置实施处理时,反眼的坡度在设计上超过合理限度,会对整个施工造成负面影响,工程质量与安全均无法得到保障。收稿日期:2016-03-25作者简介:张阳(1989-),男(穿青族),贵州大方人,现在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矿业工程学院就读。 3采矿工程施工中不安全因素应对对策 3.1中部车场施工问题解决方法 在对采矿现场中部车场开展设计时,通常以单道起坡、双道起坡等方式处理设计中的问题。前者的工程量相对较小,耗费的施工材料较少。较多采矿企业为了增加经济效益,常常使用前者,打点挂钩人员在操作中常常受伤。后者在发挥作用时需要得到弹簧道岔的支持,耗费的资金和人力较大,但安全性较高。为确保施工安全,应使用双道起坡,让打点挂钩人员的工作难度降低。使用此种方式开展施工,工作人员只需要在打点硐室中开展工作,可让材料运输不受阻碍。设计人员时常忘记弯道地区会对司机的视线形成阻挡,信号改变后无法正确驾驶,同时也不能和打点挂钩的工作者实现沟通,出现事故的概率增大。在确定车场位置时,要防止驾驶人员视线受到干扰,确保其能对顺利观察到信号,否则就会引发事故。 3.2开拓巷道施工中的问题处理 在施工中,下部车场的设计对施工意义重大。车场的双轨间隙有具体要求,但施工人员并未考虑实际情况,导致运输过程受阻。某些时刻,运输车会发生形变,在运输过程中发生碰撞的可能性较大,工作人员面临严重的安全威胁。施工人员必须提前考虑此种情况,将安全间隙合理拓宽,确保施工中的运输工具可顺利通过。在对巷道开展设计时,会发生高度不足的情况。在架线时,墙的高度达不到安全要求,导致触电事故发生的概率增加。因此,在设计墙体高度时,要先对现场实施检查,然后模拟架线施工,对架线的安全高度进行判断。不可为了节省成本盲目开展施工建设。施工企业要安排专门的工作人员监督,一旦在施工中发现违背要求的施工情况,要采取积极措施进行处理,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警告、处罚等。在巷道腰线布置中,时常存在缺陷。腰线起到标示作用,能辅助工作人员实现对标高和坡度的判定。如果遇到比较厚的煤层,为便于开采,应以分层的方式进行处理,会对支架产生压力,其一旦发生形变或位置偏差就会让中线点发生偏移。由于施工位置时常变化,需要对拐弯位置的半径等参数实施调整,以切线、弦线等等方式开展施工。此方面问题需要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进行处理,严密注意施工现场的变化,将安全水平提升到最高层次。 3.3科学安排采掘工作面 在切眼时,要对其开口朝向实施严格分析,合理判定长度等数值,确保各项参数符合施工要求。同时,相应开口应与正倾斜朝向保持一致,将安全事故出现的概率控制在最低限度。如遇到急倾斜煤层,要确保坡度不对施工产生负面影响。对主斜坡的设计进行分析,发现问题后及时处理,节省施工时间。对运输巷拔口的设计实施分析,保证其位置合理。要对改造眼过程中的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安排工作人员监督施工,让施工环节遵守要求,为采矿区创造更多经济效益。 3.4严格遵守开采施工要求 在施工中,应遵守各项矿物开采要求,不可在施工中损坏矿区的支撑体系。使用的设备要经过严格挑选,让设备能在施工中顺利发挥使用功能。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认真检查防护装置。一旦发现安全检测设备存在问题,即刻维修。对采矿区的空气情况进行判定,避免施工人员出现中毒、呼吸困难等情况。创建贯穿整个施工过程的安全管理机制。对施工人员实施考核,利用惩罚和激励相结合的方式,让施工人员自觉遵守施工要求。 3.5提升施工人员的技能 专业人才对此项施工发挥的作用十分之大。因此,需要开展专业的培训增强施工人员的技能。从全国范围内聘请采矿安全领域的专家学者,前往采矿区现场实施调研,分析施工安全隐患,研究施工中常出现的安全问题,并进行详细记录。组织成立专家研讨小组,分析记录的资料,组内成员提出自身建议,经过全部成员判定后,保留合理的部分,舍弃不符合施工要求的内容。在此过程中,将专家的讨论成果制作成教材和宣传手册。组织施工人员参与培训,认真学习教材内容,让施工人员对施工中常常出现的问题有所了解,在接受培训时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在遇到某些重要环节时,可将培训课堂直接设在采矿现场,让经验丰富的施工人员在现场示范,参与培训的施工人员在观看中可随时提问,专家进行合理解答。此种培训方式达到了理论结合实践的目的,让施工人员快速理解所学内容,在短时间内掌握解决安全问题的办法。随后让施工人员亲自参与到实践中,在专家的指导下还要组织施工人员互相交流学习心得,交流彼此的看法,从不同角度对施工中的安全问题进行剖析。施工人员在讨论当中,会发现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并通过了解他人观点弥补自身的学习缺陷。在培训完成之后,企业要定期组织座谈会,分发之前编制的宣传手册,让施工人员始终保持谨慎的工作态度。 4总结 我国的采矿行业发展迅速,采矿技术也在快速更新。但是,在采矿工程施工中,所用的技术依然难以满足实际要求,存在操作不规范等情况,导致安全事故的可能性较大。为了在施工中保证安全和进度,要对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改变不规范操作等行为,为施工提供安全保障。 作者:张阳 单位: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矿业工程学院 采矿技术论文:采矿工程环境开采技术应用 1采矿工程的现状分析 1.1对水资源的影响 由于我国绝大多数的煤矿都存在于地表以下,当煤矿工作人员在对其进行开采时一定会使地下水资源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而且采集过程当中涌出的部分地下水资源还会导致这一地区的水层高度受到影响,最终危害了这一地区的地下水循环系统,在煤矿开采的时候,基本上所有的开采都会影响当地地表水位的变化,如果情况比较严重的话还有可能出现当地河流枯竭,如果煤矿一直开采下去的话,还会严重的影响到这一地区的地表植物层的生长,地表植物层受到了破坏,就会造成土地的荒漠化。 1.2对大气的影响 煤矿在开采的过程当中,并不是简单的开采这么简单。因为在开采的过程当中,会出现一些副产品,比如说硫化物、碳化物等有害气体,这些气体在煤矿开采的过程当中被释放到大气当中,对大气造成了严重污染,同时还威胁到了人类的生产发展。目前我国大部分的煤矿开采都是采用的释放大气的方法,不仅节约成本,还非常的方便,这样做的后果是这些气体会严重的影响到我国的空气质量,而煤炭的使用更是增加了其严重性。所以我国为了做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逐渐的开发了新型的环境友好型开采技术。 2环境友好型开采技术的重要性 2.1最大程度运用矿井中的材料废料 为了更好地对环境进行保护,所以在开采煤矿的过程当中,要物尽其用,在开采过程中出现的地下水和甲烷等,这些物质都可以再次运用到开采工作当中,甲烷是一种清洁能源,发出的热量还非常高,甲烷除了在开采区有可能会发生危险之外,在其他地区是安全的,可以利用这些甲烷。而矿进水会因为它会危害到采矿工程的安全,所以采矿工作人员会把它称之为有害水,其实矿进水和地下水是一样的,可以有效地利用这些水资源,这样也有利于当地环境的保护。 2.2环境友好型开采技术的可行性 由于过度的开采矿产资源,造成了大量的环境污染问题,同时也影响到了矿藏岩层的移动,同时也影响到了采矿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而环境友好型开采技术的出现,可以对充分利用矿藏地表运动的情况、规律,来实现矿藏开采,有效地保证矿产开采的效率和质量,同时还保护了开采区的环境。 3环境友好型开采技术的发展 3.1瓦斯和煤炭开采的结合 瓦斯就是我们之前提到的甲烷,因为甲烷在燃烧的过程当中不会产生任何的硫化物和有害气体,所以也被人们称为清洁能源。但是如果甲烷在采矿的矿井当中的话就可能成为最有危险性的气体,它也是大多数矿井引发重大事故的源头。为了节约资源保护好我们生存的环境,可以好好的利用甲烷,在采集煤炭之前先抽取矿层当中存在的甲烷,这样不仅获取了很多的清洁能源,还可以保护环境。 3.2运用环境友好型的方式来处理矸石 我国是资源大国,每年的煤炭开采量都是惊人的,而在开采的过程当中会产生很多的矸石,矸石集中堆积会出现自燃的情况,影响居民的生产生活,而且矸石燃烧还会影响我国的空气质量,造成不同程度的大气污染,而随着我国煤炭开采行业的不断发展,使得矸石的产量越来越多,新增的矸石与原先存在的矸石已经成为了目前我国采矿业面临的一项重要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很多的采矿地区已经在布置开采巷道,随着我国煤炭行业的不断开采,开采巷道逐渐会跟不上开采的速度,使整个开采工程的效率出现了降低的情况,所以我们应该不断去优化开采技术,为矸石来选择一个更加适合它的地方。 3.3采用保水开采的措施 保水开采技术主要体现在它更加重视开采过程前后对开采区地质情况和水位情况的保护,而不是去保障开采过程中安全性的防治溃水技术。因为煤炭在开采完之后会在所开采的地区形成一个空心区,同时也会破坏地下原有的水源流向,因此在开采完煤炭之后会在开采区形成一大片的漏水地段,这一漏水地段的出现也会导致附近的地下水向这一区域进行回流,使得整个开采区附近的水位都会下降,从而影响了附近的水位,这只是比较轻的情况,更为严重一点就是导致地面塌陷现象,所以我们要想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就必须改变开采策略,在江河下面进行开采工作,就可以将不利影响降到最小,并且可以使存在的问题迎刃而解,为环境友好型开采技术做出了相应的贡献。 4结语 对于矿产资源的日益匮乏,不断研究和创新采矿工程技术,对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丁雪民 单位:龙煤集团矿山建设有限责任公司七台河分公司 采矿技术论文:不安全技术采矿工程论文 1采矿井巷施工中的不安全技术因素及解决策略 采矿工程是一项大工程,其涉及到的环节非常多,每一个环节都有需要注意的事项,其中有三个环节最为重要,一是井巷采矿,二是开拓巷道;三是采掘工作面。这三个环节的技术水平直接关系到整个采矿工程的进度,但是目前我国在采矿期间这三个环节都存在着不安全技术因素,如果没有预先采取解决对策,很有可能会危及到采矿工作人员的生命,而且也会影响到采矿的效率与质量,从而影响我国采矿行业的发展。在此,首先对采矿井巷施工中存在的不安全技术因素以及相应的解决对策进行分析,其主要涉及到如下要点:首先,弯道井巷施工期间,施工人员所选择使用的曲率半径存在着不安全因素,一般而言,弯道井巷施工人员会选择使用12m,也有可能会选择使用15m来作为巷道的曲率半径,这两种选择都比较适合应用在自粘式电动车运输中,但是如果运输方式发生了变化,这两个数值都需要相应的发生改变。通常实践分析,选择使用9m最为适合,但是很多施工人员所选取的数值却没有达到这一标准要求,通常情况下,都选择使用的是6m曲率半径,其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巷道拐弯的地方明显增大,不仅会出现断绳伤人的事故,而且也不方便运输,因此,如果是弯道作业必须保证其曲率半径合乎要求,最小9m,如果有特殊情况,也可以选择12m。其次,中部车场所选择使用的单道起坡存在着不安全因素,采矿区中部的车场是采矿工程中涉及到一个重点环节,在对其进行式设计时,应该多方面进行考虑,尤其是巷道起坡轨有所差异,该差异的不同也会影响设计方案的选择,通常情况下,主要两种起坡方式,一种是单道,另有一种是双道。通常而言,单道与双道相比,无论是设计,还是施工都相对要简单一些,因为双道起坡方式既需要设计固定道岔,也需要设计弹簧道岔,由此可见,如果没有必要,一般都会选择使用单道起坡方式,因为这种方式在节约成本的同时,也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不过,如果打钩人员稍不注意,助推不当,则非常容易造成生命危险,因此要求设计人员在进行中部车场设计时,应该选择使用双道起坡方式,这样能够有效的保证空重车以及材料车能够安全通过,同时也不会威胁到相关人员的生命安全。最后,将车场设计到弯道巷道中存在着一定的不安全因素,一般而言,设计人员设计车场,不仅需要掌握采取上山方位,还需要掌握运输大巷的具体位置,很多设计人员通过了解调查通常会在弯道巷道的位置上来设计下部车场,这种设计产生的直接的危害就是司机视线受阻,影响司机与其他工作人员的交流,进而引发安全事故,由此设计人员应该将车场设计到直线的位置上,从而防止事故出现。 2开拓巷道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技术因素及对策分析 首先,下部车场轨道间的安全间隙过小,在巷道施工的过程中,设计下部车场时,通常把1.3m作为车场双规间的安全间隙,然而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很多矿井的安全间隙通常只有1.2m,这就导致当车场的运输任务比较紧张,尤其是运输车变形或材料车过宽时,车场双规之间极易发生挤碰而对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所以,在施工时还要充分考虑到超宽运输车可能通过的情况,尽量把安全间隙设置在1.4m左右,以此来确保施工工作的正常进行。其次,设计巷道时出现高度过低的情况,进行巷道开拓工作时,半圆拱形断面是首选的掘进方式,一般墙高都被控制在1.2m左右。但是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为数不少的矿区并没有严格按照这一标准进行巷道的建设,很多大断面积的巷道的墙高仅有1.1m,这就直接导致了在巷道里架线时,达不到架线的安全高度和施工的安全标准,极大的提高了触电事故的发生率。所以,在设计巷道墙高时必须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详细分析。最后,设定巷道的腰线时存在不合理的情况,中线和腰线是井下巷道进行施工时用以完成施工控制的,中线的主要作用是能够对巷道的掘进方向进行指导,一般来说,需要在巷道的顶板位置或是棚梁上设置3到4个中线点,以正中或偏中线的形式展示,采用激光光束等方法检查掘进迎头的尺寸是否合理。所谓腰线其实是一种标示线,用以对巷道的标高和坡度进行合理的控制,可以用水平尺等施工工具延伸到掘进迎头的位置来探测腰线所在的位置是否合理。 3采掘工作面施工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技术因素及解决策略 3.1切眼和分斜坡在开口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对采掘工作面的实际作业过程中,技术人员在设计切眼时,开口的方向并没有沿煤层的正倾斜方向,还有很多开口即使沿正倾斜方向,但是设计长度明显不合理,这就造成三角带煤柱容易发生跨帮问题。所以在施工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按照设计标准进行切眼开口的设计,尽量避免出现质量问题。 3.2急倾斜煤层的主斜坡坡度过小。 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需要设计好急倾斜煤层的主斜坡的坡度,然而即便有明确的倾斜角度作为参考,施工过程中也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使得主斜坡的坡度不符合施工标准,即使受到自身重力的作用煤炭也不能自溜下降,降低了工作效率。 3.3改造眼的反眼坡度。 在设计改造眼时,相当多的矿区会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所以在设计改造眼时并不会综合考虑各方面的条件,有的甚至把改造眼的坡度设置到30度以上,并且有太多拐弯,给施工安全留下隐患。 4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我国采矿工程施工期间,的确存在着比较多的不安全技术因素,比如曲率半径选择不够合理或者起坡方式选择不正确等,这些虽然都是细节问题,但是细节决定整体的成败,如果不加以重视,将会影响整个采矿工程的进展,出现重大安全事故,由此可见解决采矿工程中不安全技术因素的重要性。 作者:李维民 李春生 单位:宝清县煤炭生产安全管理局 采矿技术论文:开采矿山通风网络节能技术论文 一、构建良好的通风网络 (1)构建良好的通风布局。 在开采地下矿山时会受到地理位置的极大影响,在我国大部分矿体的矿产资源都埋藏较浅,而且各个矿区并不集中,这种问题会影响矿山通风,这就需要重视通风的布局,要构建风区式的通风系统,这样才能有效缓解经济上的巨大压力,不断提高技术水平。 (2)构建良好的通风网络。 现在大部分矿山企业在地下矿产开采过程中通常运用的是网络模式的通风系统,这种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通过优化通风网络,就可以有效降低通风网络的消耗。一般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到的通风网络有三种,即自然风网络、控制型通风网络以及一般型通风网络。这几种通风网络可以通过了解各分支的已知风量和各风机在工作时的风压,采取非线性规划的方式来处理。这种方式就可以了解风机和设施的位置,平衡回路风压。 (3)合理设计风道。 工作人员在设计风道时必须要全面考察,要合理规划风道的半径、断面以及风阻之间的关系,合理规划风道。在设计主干道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好风道断面,要将其设计为圆形。之所以要选择圆形的断面是由于圆形相对半径比较大,比较适合矿山发展。在设计风道时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在表面进行衬砌,这样才可以有效减少风道表面存在的摩擦力。但是在修建专用风道时要采取其他的方式,要考虑其他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一是拉格朗日乘数法。这种方式是通过寻找一种或者多个变量和限制条件来控制多元函数的极值。这种方法在计算时可以不考虑通风电费;二是平松良雄法。在应用这种方式时并没有将巷道维护的费用考虑进去,所以这类方式更适合在修建单一井巷的断面过程中;三是动态分析法。在这种方法下考察的是动态信息,要将不同时期风道的因素指数值进行全面的比较,并且计算出比率,并且通过对比得到相关的变化因素,此外在应用这种方式时还应该考虑风道的服务年限以及资金的时间价值;四是通路法。这类方式在应用过程中考虑了通风网络中各种风路存在的阻力,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合理控制经济投入的费用,可以将工作成本控制到最低。 二、有效优选风机的方式 在矿山建设过程中矿井主扇占有重要地位,是矿山的“肺脏”。但是在整个矿山的通风系统中主扇的能耗量最大,占有90%以上。在我国,从50年代以来就一直使用仿苏70B2型风机来进行地下开采矿山。这种机器的风机轮毂相对比较大,而且气动性比较差,和现实使用的通风网络不符合。所以,这种机器的工作效率比较低,消耗的能量大。为了进一步满足矿山建设需要,各工矿企业不断改善这种风机,改善风机性能,有效的提高了良好的节能效果,达到节能目标。尤其在国家明令该风机为淘汰产品以后,加大了研制开发新型替代产品的力度,在不长的时间里,研制出了K系列、FZ系列和FS系列等适合于地下开采矿山的通风设备。这种新型的风机可以有效改善叶型参数,这种风机的气动性比较好,风量也比较大,风压相对比较低,效率比较高,另外,这种风机的噪音比较小,能够消除传统风机的驼峰现象。所以,这种风机的结构与其他相比更加简单,在安装上也比较简单。这种风机的优点很多,所以很快就取代了老式的风机。这些风机不仅与地下开采矿山网络特性相匹配,而且节能效果十分明显,创造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因此,改进、更新陈旧过时的通风设备是改善矿井通风的重要途径。风机优选是从各种型号的风机中选出与通风网络相匹配的风机,使其满足工作面供风要求,且能耗最小。使用计算机优选风机可使该项工作更为快捷有效。多级机站通风方法是一种在通风系统内由多台风机并联组成的各级机站再串联的通风方法。 三、采用适合的通用构筑物 在构建通风系统时可以通过合理选择构筑物的方式,这种构筑物可以有效调节和控制风流,合理减少通风能源的消耗。特别是在使用压入式通风方法时,很容易出现主风道风门损坏的现象,这就破坏了风流的稳定性,破坏了通风系统的平衡,所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尽可能要制定完善的设计方案,要注重设计工作,选择适当的风门。所以在工作过程中要重视通风部门的维护和维修工作,这样才能够保证通风系统的稳定性。另外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会选择抽出式通风系统,在应用过程中必须要采取相应的方式来避免出风井口被损坏,这样才能够杜绝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 四、结语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也在不断上升,人民物质文化水平得到了极大地提高,这也对矿产资源提出了更多需要,为了进一步满足经济发展需要,矿产企业也面临了全新的机遇。所以在开采矿产时除了要扩大规模以外,还要注重矿山安全问题,特别是通风问题。要不断采取适当的措施提高通风能力,通过提高通风技术和管理水平,优化矿山的通风能力,减少矿山的事故数量,这样才能进一步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帮助。 作者:赵禹宏 单位:吉林通钢板石矿业公司火工处 采矿技术论文:不安全技术因素中采矿工程论文 1采区井巷工程施工不安全技术因素 1.1单道起坡不安全技术因素 针对采区中部车场进行设计时,必须要以满足工程实际生产需求为基础,选择不同的措施来建设不同巷道的起坡轨,主要包括弹道与双道两种起坡方式。两种方式相比较来说,单道起坡方式要相对简单,并且工程量比较少,而双道起坡的建设要求则比较严格,需要设置一定固定的道岔以及弹簧道岔等。就现在采矿井巷工程施工,单道起坡方式为首选,因为其具备需要资金少、工作量低等特点。在建设单道起坡时下放空重车与材料车时,为了能够有效解决空重车在通过简易岔道易倒掉进入中部车场的问题,需要打钩人员在道岔位置给予一定的助推。但是如果选择此种方式,会加大对挂钩人员的安全威胁。为了能够更好的解决这一技术问题,在对采区中部车场进行设计时,可以选择用双道起坡的方式,可以提高空重车与材料车运行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减少对工作人员造成的威胁。 1.2弯道井巷采取曲率半径 对与采矿井巷的施工,对于巷道曲率半径一般会采用12m或者是15m,其能够更好的满足井下七吨架线式防爆电机车运输的数值。但是如果选择的是其他运输方式,还是设计此为曲率半径的话就不能满足工程施工的需求,而是应该选择9m曲率半径。在工程实际施工过程中,大部分的采矿井巷都是采取的6m曲率半径,这样设计的结果就会导致巷道拐弯处变大,在生产过程中就会容易出现使耙矸机钢丝因为磨损加剧而断裂伤人的事故。并且,如果井巷曲率半径设计的过大,在进行爆破处理后落下的矸石耙不到底,会增加巷道的坡度,增加了工程的运输难度。因此,在设计采矿井巷曲率半径时,应该以满足工程施工实际情况为基础,将其确定为9m或者是12m为佳。 1.3车场设计在弯道巷道中 在对车场进行设计时,一般情况下技术人员只会对采区上山方位以及运输大巷方位进行研究分析,将下部车场设计在采矿区的弯道巷道内部,而这种设计则直接会增大电机车司机的视野盲区,对于前方以及周边的警示信号等不能及时发现,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司机与信号挂钩人员之间的信息交流,经常会因为交流不及时而出现一系列的安全事故。为了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在设计下部车场时,应该尽量将其设计在直线部位,以免设计不合理减小司机的视野范围而造成安全事故。 2开拓井巷工程施工不安全技术因素 开拓井巷的设计施工中,经常会存在下部车场轨道安全间隙过小等不安全因素,如果不能掌握巷道的所有信息,就会导致在巷道设计过程中出现高度过低的情况,并且在对巷道的腰线进行设定时也存在很明显的不安全因素。只要是其中有一个环节存在不安全因素,就会影响整个采矿工程的正常进行。 2.1下部车场轨道间安全间隙过小 对于下部车场的设计,车场双规间隙一般确定为1.3m,但是在实际施工中很多矿井的安全间隙仅有1.3m。在这种施工的情况下,一旦车场运输任务重,并且运输车变形或者材料车过宽的情况下,很容易因为双轨之间的挤碰而威胁到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因此,在对下部车场进行设计时,必须要充分考虑超宽运输车可能通过的情况,增大双规间隙到1.4m左右,确保运输工作能够正常进行。 2.2巷道高度过低 巷道掘进施工一般都是采用砌碹支护开拓作业的方式,半圆拱形断面首先的也是掘进方式,一般情况下会将墙的高度控制在1.2m上下。就采矿井巷实际施工情况来看,存在少数的矿区没有采取规定的方式来对巷道进行开拓,很多大断面积的巷道墙高为1.1m左右,这样在巷道进行架线时,高度不能达到架线以及施工的安全标准,在后期的施工过程中很容易就出现触电安全事故。因此,在对巷道进行开拓施工时,必须要严格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来进行综合分析,确定最终的巷道墙高,保证其能够满足工程施工的安全需求。 2.3巷道腰线设计不合理 中线与腰线主要对井下巷道进行施工控制的,其中中线的主要是对巷道的掘进方向进行指导,一般情况下应在巷道顶板位置或者是棚梁上设置3~4个中线点,选择用正中或者偏中线的形式来表示,而设备可以选择激光光束的方式来确定掘进迎头的尺寸是否合理。而腰线的作用主要是完成对标高与坡度的控制,以水平尺等施工工具延伸到掘进迎头的位置来探测腰线所在位置是否合理。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一般都是在间隔30~50cm的位置用测量一起设置一个中腰线。并且针对煤层较厚的区域,为保证掘进的正确性,还需要对巷道进行分层,在开采难度降低的情况下,巷道的压力也会增加,而支架承受压力过大发生变形后就会对设置的中线点造成影响,使其不能够完全保证在同一水平线上,进而会造成巷道施工质量减低。并且,在实际的巷道施工过程中,受地质地形等因素影响比较大,往往会造成施工方位的变化,为了保证工程施工质量,需要将拐弯处的曲线巷道半径以及转角等转化为切线或者弦线。 3采掘面不安全技术因素 采矿工程采掘面的工程施工,也会存在一定的不安全技术因素,例如急倾斜煤层主斜坡设计中存在的坡度过小不安全技术因素,以及存在切眼与分斜坡开口的施工问题,还有改造眼拐弯处过多以及反眼坡度设计过大等问题等,都会对工程的安全施工造成不良影响。 3.1急倾斜煤层主斜坡坡度过小 为满足工程安全施工的要求,在对采矿井巷采掘面进行设计时,必须要通过全面分析后做好对急倾斜每层主斜坡坡度的控制。但是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即便是有明确的倾斜角度作为参考,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施工问题,最终导致主斜坡坡度不能够满足工程建设要求,导致煤炭在受到自身重力影响后也不会出现下降,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工作效率。 3.2切眼口及分斜坡开口 矿井采掘面进行切眼开口设计时,如果没有按照每层正倾斜的方向进行设计,或者是沿着要求的方向设计但是最终确定的长度不够,形成的三角带切眼,很容易就会出现煤柱垮塌的现象。因此,在对采掘面切眼口进行时设计时,必须要严格按照相关要求来进行,以免因为设计不合理而出现各种质量问题。 3.3反眼双向施工 从布置在巷道底层的煤层底板来看,如果采用反眼双向施工的方式,经常会因为放炮震动而对反眼头煤柱造成影响,甚至会因为空顶过大的原因,最终导致垮帮问题的出现,无法进行正常的维护工作。在对采掘面进行此项施工后,往往会在本区段回采完成后,无法保住煤柱,在二段回采过程中将会出现窜矸问题,进而会对工程的正常开采造成负面影响。因此,为保证工程的顺利施工,确保煤柱不会受到损伤,在反眼头施工时,应该选择单向施工的方式,以此种方式来保证回采与正规推采都能够顺利进行。 4提高采矿工程安全性改进策略 4.1井巷工程施工安全策略 对于井巷工程施工时,在设计中部车场时应该选择单道起坡的施工的方式,可以确保采矿井巷工程中部车场设计与施工工作的顺利进行,并且可以降低施工成本,重要的可以避免空车在道岔行驶过程中发生倒掉,保证挂钩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为保证采矿工程的安全施工,要求设计人员必须要对矿井进行全面分析,将巷道曲率半径控制在12m左右。并且下部车场的谁及应该尽量避免将其设计在弯曲巷道中,将其设计在直线巷道中,避免对电机车司机的视野造成影响而发生安全事故。 4.2开拓巷道施工安全策略 在对下部车场轨道进行施工时,应加强对双规之间安全间隙的控制,为避免受运输车重量过大或者是运料车过宽等因素影响,造成双规挤压而产生安全事故,应该将双规间隙控制在1.3m以上,大概1.4m左右为佳。另外,采矿巷道施工一项的安全措施就是保证用电安全,为了确保线路的架设高度达到安全标准,必须要确保巷道墙高能够满足施工要求。另外,应该加强对中线以及腰线的控制,保证掘进工作面的正常。 4.3采矿工作面安全策略 采矿工作面的安全技术策略,需要结合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在全面了解矿井工程实际情况后,以满足工程正常施工为根本目的,采取最有效的施工技术。例如针对三角带煤柱垮帮事故,在施工时应该严格按照规定对切眼的开口进行操作,保证施工中切眼开口长度、方向以及各项参数都能够符合施工要求。 5结束语 受煤矿施工环境的特殊性影响,经常会因为不安全技术因素而导致工程无法正常施工,为保证工程的顺利施工,必须要加强对采矿工程中存在的不安全技术因素进行分析,并结合工程实际情况确定最有效的施工技术方式,将不符合生产规范的工程进行规范化管理,确保煤矿生产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作者:侯利强 单位:山西焦煤霍州煤电回坡底煤矿 采矿技术论文:采矿生产中的无线电通信技术论文 一、井下无线电定位系统 (一)概述 由于井下采矿具有作业人员在井下流动性大、地面人员难以及时掌握井下人员分布和作业进展情况以及下井后就无法确切地知道他们所处位置等特点,矿井一旦发生透水、火灾等事故时地面工作人员因不能实时了解井下情况,会给抢险救灾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特别是在突发冒顶和人员被埋的紧急情况下,由于人工描述不清或不能及时精确、自动探测被埋人员的准确位置,在低效率的管理模式下丧失宝贵生命的有效抢救时间。井下定位系统的核心识别设备采用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SUPER-RFID技术,它能够及时、准确地将井下各个区域人员及设备的动态情况反映到地面计算机系统,使管理人员能够随时掌握井下人员、设备的分布状况和每个矿工的运动轨迹,以便于进行更加合理的调度管理。当事故发生时,救援人员也可根据井下人员及设备定位系统所提供的数据、图形,迅速了解有关人员的位置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救援措施,提高应急救援工作的效率。 (二)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 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是一种电子标签或者无线标签,利用无线射频通信实现的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RFID已经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RFID的发展得益于芯片技术、无线技术、无线通信技术、数据交换与编码技术、信息化处理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关键技术的综合发展。RFID标签具有体积小、容量大、寿命长、可重复使用等特点,可支持快速读写、非可视识别、移动识别、多目标识别、定位及长期跟踪管理。成本的节约和效率的提升,促使RFID技术成为各个行业实现信息化的重要切入点。近年来,随着在物流、制造、公共信息服务等行业的广泛应用,RFID技术自身的产业化也在稳步发展之中,在行业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和深入。同时,RFID技术开始与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融合,朝着构建一个实现全球物品、人员信息实时共享的物联网目标迈进,而这也正是RFID产业长远发展的动力所在。 (三)将RFID应用在矿井中的优势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到井下作业中,既能够有效地避免重大事故的发生或者将损失减小到最低,又能够提高生产效率。我国现已有多家矿山企业开始尝试RFID技术,来实现井下作业管理,这就是在RFID射频识别技术的基础上搭建的一条地面上下沟通的桥梁,使地面人员能够及时动态地了解井下人员、车辆、设备的身份、分布以及作业情况,一方面可以应用于井下安全管理,一旦有事故发生,地面人员可以准确、及时、快速地进行抢险救灾、安全救护等等;另一方面还可以改善井下的生产调度,通过动态地获取无轨运输设备的方位信息等,同时,该系统还具备人员考勤功能,亦可对进出矿场的人员及车辆进行身份识别,以保障矿场的生产安全和财产安全。 (四)井下定位系统构成及工作原理 1.系统构成 井下定位系统设备主要包括:中心站主机、数据通信服务器、人员定位系统、无线射频单元识别读卡分站以及识别卡、矿用人员管理系统软件、信息传输接口、通讯电缆、矿用隔爆兼直流稳压电源等组成。目前国内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组成网络结构大部分是采用的RS485远传网络,它具有接线简单、传输距离远和可靠性高等特点。 2.工作原理 井下人员定位系统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和要实现的功能,在矿灯收发处、矿井出入口、各个巷道分叉口和作业人员可能经过的通道中安放若干个无线标识读卡分站(每一台具有不同的ID号),将它们通过网络连线与地面控制中心的计算机联网。每个井下作业人员携带的矿灯上安装一个具有唯一标示号的无线标签(标示号与标签携带人的身份、矿名、作业大队和班组在计算机数据库里唯一对应),当作业人员出入井下时只要通过或接近安装在通道内任何一个标识读卡分站,基站即会自动识别到路过人的标示号并立即上传到地面控制中心的计算机。计算机程序将无线标签的标示号(对应到个人)、无线标识读卡分站的ID号(对应井下的具体位置)、该基站返回的强度信号和确切时间等信息实时记录到数据库里,数据库管理程序可以对库里存放的信息很方便地进行查询、统计和生成报表等操作。如某个人目前所处位置的查询、某区域的人员情况统计并在基于地形图的背景上显示出来、地面人员对井下人员呼叫、井下人员向地面人员报警、利用统计和报表生成功能构成矿山考勤系统。除日常管理之外,最重要的是井下人员定位系统对现场紧急辅助救援工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万一井下发生事故或灾难,可在电脑上立刻查出事故地点的人员数量和事发后人员的动态分布情况,考虑现场环境等多种因素,为及时组织救援在极短的时间提供准确和科学可靠的决策依据。从而避免了传统人工方式传递信息的低效率、不准确、救援的盲目性和冒险性,为有效地组织救援赢得宝贵的生命时间,使灾难的危害降到最小提供非常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决策支持。 二、井下定位系统功能 井下人员定位系统可以实现的基本功能如下: (一)通过矿区图形信息作为用户界面可以实时显示和查询井下情况。 (二)任何时间段(计算机由记录的)井下全部或某个识别读卡分站范围有多少人。 (三)每个人在井下任一时间用表格方式表示的活动轨迹。 (四)查询一个人当前的实际位置,查询一组人当前的实际位置。 (五)地面人员对井下人员呼叫或井下人员向地面人员报警,方便调度中心快速电话联系该人员和出现紧急情况时及时组织救援。 (六)井下人员在井下超过工作和升井时间自动向地面值班人员报警,便于管理者及时查明原因和组织搜救。 (七)查询相关人员在任一识别读卡分站的到/离时间和工作时间等信息,用于督促和落实重要巡查人员按时准点到位进行各项数据的测试处理,从制度和技术手段上杜绝人为因素而造成的相关事故隐患。 (八)井下人员总人数在巷道中的实时动态分布图,计算机程序管理背景是根据井下的实际现场情况制作的矿区巷道地理图,井下人员分布情况可生动形象地显示在屏幕上。 (九)数据库操作管理界面采用具有权限管理的基于局域网模式,可实现多点共享供多个用户同时在不同地点查看。 (十)自动统计算出各类人员井下的各类报表(月报、周报和日报,如果需要的话可以随时生成),如生产作业人员出入井时间表、出勤报表、加班报表、统计管理人员的巡查情况报表、请假和缺勤报表等,若有必要还可与工资报表系统提供软件接口。 (十一)参观访问人员所处位置实时监测,是否按要求到达指定区域或已进入危险地带。 (十二)一旦发生事故,能及时查出有多少人遇险,遇险人员在哪里和确定他们的身份。 (十三)抢险救援时采用手持移动搜救器,快速准确地识别遇险人员被埋人员具体地点、深度和方位,及时抢救有生还可能的人员,明显提高抢险效率和救援效果。 (十四)可实现井下设备管理包括井下车辆和其他重要移动设备的实时位置识别等。 三、井下定位系统的技术特点 (一)使用全球开放的ISM频段,无须申请和付费。 (二)多功能:实现了井下人员实时跟踪定位、辅助考勤、轨迹查询等重要安全管理功能。 (三)高容量:在井下可容纳数百个矿用型读卡器,以及大型矿业数万员工同时使用标识卡。 (四)无线标签与读卡分站之间可实现双向高速数据交换,透明/加密传送数据和信息,即应用灵活又保证了数据安全,为在人员定位网上扩展移动数据采集、地面井下双向信息交换和移动瓦斯监测系统提供了平台支持。 (五)多种技术集成:系统集成了RFID技术、无线数据传输、总线传输等。 (六)定位系统可以向目标发出呼叫信息,如一般呼叫、紧急呼叫、撤离呼叫等信息;可以呼叫一个特定目标,也可以呼叫多个目标(群呼);信息可以在第一时刻立即传达到每一个人,实现实时信息传递。紧急情况下,井下人员还可以通过便携式卡向系统发出呼救信号,从而得到其他人员的及时救助。 (七)通过系统采集井下人员的分布情况,支持事故后准确地判断人员所处位置,为实施应急救援创造有利条件。 四、井下定位系统作为辅助救援必要性 众所周知,国内矿山企业事故时有发生,如何加强安全生产和安全监督工作力度,当灾难降临后如何提高救援和搜救工作效率,这类问题涉及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切身利益,涉及建立和谐社会维护安定团结局面的大事。因此,国家各级主管部门和企业领导应该尽一切可能将这类问题解决好。井下人员定位系统对现场紧急辅助救援工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万一井下发生事故或灾难,可在电脑上立刻查出事故地点的人员数量和事发后人员的动态分布情况,考虑现场环境等多种因素,为及时组织救援在极短的时间提供准确和科学可靠的决策依据。从而避免了传统人工方式传递信息的低效率、不准确、救援的盲目性和冒险性,为有效地组织救援赢得宝贵的生命时间,使灾难的危害降到最小提供非常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决策支持。井下人员定位系统是整个矿山行业安全生产和稳定发展的需求,它可以提高安全生产和现代化管理水平,在灾害辅助救援时发挥重要作用。尽管目前井下人员定位系统还不像瓦斯监测系统那样已成行业的强制标准,但科学技术进步是矿山行业安全生产发展的必由之路,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它的技术会不断发展而其应用会得到进一步普及。 五、结论 树立正确的安全文化对于矿山企业极为重要,矿山企业积极运用井下定位系统是体现为每一个群体对安全的态度、思维程度及采取的行为方式,其核心价值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价值文化,并在企业的安全管理中发挥着重要导向和规范作用。未来运营良好的矿山企业一定要把建立安全文化作为企业管理的首要任务。 作者:张雯 单位:甘肃省无线电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采矿技术论文:关于爆破技术的采矿工程论文 1对爆破技术的认识 我国当今的爆破技术采用的多是硝化甘油、硝铵、水胶等爆炸方式,在引爆方面,运用的器材有导爆索、雷管等类型的起爆器。这些技术可以使爆炸物在瞬间产生大量的爆破力,使矿石的开采更为便利。但我国的技术水平尚处于发展阶段,工程中一旦控制失误,就容易引发一系列的事故,所以采矿业必须规范爆破技术的运用,提高爆破的效率和安全性。 2采矿工程中先进爆破技术的应用 在国际上,采矿工程已经运用了大量的新型爆破技术,而我国在这些先进技术的应用上还处在落后阶段,笔者对国内外的许多先进爆破技术做了一定的研究,总结了一些先进有效的爆破手段。 2.1等离子技术在爆破中的应用 传统的爆破技术多是火药类的爆破,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很大,随着绿色理念的深入人心,这种传统的火药爆破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而火药的爆炸规模和爆破力度难以准确控制。笔者发现,在以往的采矿工程爆破中,这种爆破方式很容易对工程中的其他岩体造成破坏,影响开采工程的进程。针对这种情况,国际上已经有了等离子的爆破技术,这种技术运用了电力爆炸的原理,将大量的电能通过可控的设备集中在一个点上,远程控制其爆破的能量和时间。经研究发现,等离子爆破方式产生的爆破力高达200MPa,是完全不逊于火药威力的,而且等离子爆破方式的可控性也弥补了火药爆破的不足,是值得采用的一种方式。 2.2妙用中深孔爆破技术 在采矿业当中,有很多工程是开展在小型基地或矿山之上的,对这种小型矿山的爆破,往往会浪费大量的爆破材料,而且对爆破范围和爆破点的把握也很不到位,而为采矿工程的顺利开展,我们也不能不使用爆破手段,因而我们在这种小型工程的开展上,必须改变爆破方式。笔者对一些先进的采矿企业进行研究,发现他们对小型矿山一般采取深孔爆破技术。这种深孔爆破方式是在一个相对小的平台上安放爆炸物,并设置后方的爆炸力度小于前方,这样就使得爆炸物的需求量更少,而爆炸造成的纵深也更大,对外侧岩体的伤害较小,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工程的顺利开展。 2.3工程中探索精确爆破的手段 上文中已经提到过,我国的爆破技术与发达国家还存在有一定的差距,爆破中容易伤及附近的岩体,为工程的顺利开展构成障碍,这就要求采矿工程人员在实际中探索精确爆破的手段。笔者通过查阅资料和实际采访发现,多次爆破是精确爆破的有效手段。首先,爆破者要先用深孔爆破等方式将需破岩体和附近分开,然后再对需破岩体进行爆破,避免了爆破对附近岩体的伤害,从而保证了爆破的准确性。另外爆破人员还可以通过计算机预先判定爆炸物的威力,根据需要爆破的面积来控制爆炸物的数量,以保护工程内的其他岩体。采矿是一个具有一定安全隐患的产业,而爆破就更增加了采矿的危险性,精确爆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爆破的威力和范围,是提高采矿业安全系数的一个可行的手段。 2.4光学引爆的应用 光学引爆是利用激光和机器发出的光纤来引爆的,这种方式可以远程操控,而且不受周围磁场、电波以及噪音的影响,可靠性强;另外激光设备可以重复使用,不会增加成本,其安全性也相对更高,在采矿业的爆破环节中是值得推广的一种引爆方式;最后,这种利用激光进行引爆的方式,其效果与雷管引爆并没有什么不同,而激光的精确度和可控性甚至还高于雷管,因而在推广中无须担心在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这一层面来说,光学的引爆方式也应该被我们所认同和采用。 3采矿工程中爆破应用的建议 我国矿藏丰富,但分布不均,对于不同的地区和矿藏情况,要采取不同的爆破方法,以达到最佳效果。另外爆破本身就是一件极具危险性的工作,所以无论运用何种爆破方式,都要根据其特点来设置相关的安全措施,做到安全生产,比如爆破中所产生的飞石,一般会由爆破点向四周扩散,这就要求我们对爆破点的四周进行安全布置,防止意外发生。最后,笔者建议采矿工作和研究人员在爆破中多观察、多总结,努力发现和发明更优秀的爆破方式。 4结语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采矿业中的爆破技术运用率越来越高,我国虽然已经在采矿业中应用了爆破技术,但我们的爆破手段与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笔者做了大量的走访和研究,提出了关于爆破技术的一系列问题,希望能促进爆破技术的发展,促进采矿工程中爆破技术的应用和革新,以期为我国采矿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作者:马智林 单位:贵州浙商矿业集团有限公司 采矿技术论文:采矿安全技术管理论文 1明确相关技术的管理任务 第一,建立健全采矿中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及各项法律法规,并将其深入到采矿工人的思想中,认真贯彻与落实;第二,增设与完善采矿企业安全技术管理部门,严格控制管理人员的准入标准,选用专业性强、高素质的安全技术管理员对采矿工程中的各项安全问题,进行严格检查与审核;第三,建立安全生产及技术管理资料档案,对有关安全技术管理的各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与保存;第四,按时组织相关人员学习安全生产的相关法律法规,及企业制定的安全生产政策与规章;第五,制定相关措施保障安全技术的落实与实施,提高生产环境的整体水平,引进先进设备与技术,从而更好的保障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2加强采矿安全技术管理的实施 面对当今采矿工程中频发的各种安全事故,做好安全技术管理是保障采矿安全及采矿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的内容,对于采矿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在具体的实施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树立采矿安全责任意识。各方面人员应当高度重视安全管理责任意识的培养,上至领导,下到基层工作人员都要认清自己的工作职责,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办事,并在安全责任意识的指引下完成工作。因此,树立树立采矿安全职责意识,健全采矿安全责任制度,对于保障采矿工作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采矿安全技术管理以责任到人为原则,以完善的采矿安全职责为基础,高度重视采矿安全,提高采矿安全技术管理水平,提升采矿企业经营效益。 其次,做好安全检查相关工作。采矿企业安全检查的主要目的就是及时对采矿工作中的各种安全因素进行检查,尽量消除或较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从而有效保证采矿安全。安全检查通常都会采取有领导、有组织的检查方式,并如实记录检查情况,并将检查结果及采矿安全中的各种问题公布于众,同时还要做到“四不推”,班组不推给工区,工区不推给矿部,矿部不推给主管部门,主管部门不推给当地政府,扎实做好采矿安全技术检查与管理工作。关于安全检查工作的具体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几五点:一是要认真检查安全技术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及法规的执行情况;二是要检查对上级的安全生产政策、方针及决定的执行情况;三是要检查采矿环境的安全情况,如井下巷道的支护状况,空顶情况等;四是检查采矿工具、设备及相关防护装置与安全设施等是否符合安全技术管理的相关标准,检查安全技术措施是否按照原计划有效的落实;五是检查预防自然灾害的各项措施的执行情况,只有在采矿安全检查过程中做好以上五点工作,才能保障采矿安全技术管理工作的切实有效。 第三,积极开展安全技术管理的培训工作。从目前多起采矿安全事故的分析研究中我们发现,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领导及员工都未接受过采矿安全技术上的相关培训,不具备专业性的采矿安全理论与实践基础,从而会导致违章、违法等操作出现,因此,如何在采矿企安全技术管理过程中,做好技术和安全方面的教育培训是实现采矿安全的重要途径。培训的主要内容应紧紧围绕采矿企业安全、技术部门安全意识的提升来开展,经过专业的培训之后,采矿技术人员及安全部门负责人应当树立起较强的安全操作意识,并以榜样的形象激励基层员工遵守各项安全生产政策,从而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增强全体采矿人员的安全意识。 最后,严格按照规范流程操作。具体是指各工种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和采掘作业规程。前者主要包括严格按照工具的使用方法及操作程序进行使用,同时要注意相关的注意事项,尽量避免由于工具操作的不正确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此外还要考虑岗位与工种的差别,在操作流程及规定上也要进行相应的区分,并要求操作人员严格遵守执行;后者主要包括采掘作业范围内的地质概况、安全技术措施及生产工艺等都有严格按照规范流程操作,从而有效的指导采矿安全生产,对于保障采矿工作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若在采掘作业过程中有异常情况出现,需要按照安全措施,结合实际情况,对异常进行及时分析与处理,确保采掘工作的顺利进行。 3结论 综上所述,采矿作业在位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能源资源的同时,采矿安全事故也为国家经济带来了重大损失,为采矿人员的生命安全带来威胁,采矿安全问题不容忽视,采矿企业及领导管理层应当加大力度重视采矿安全技术管理,保证采矿事业的安全,尽量避免或者是减少采矿安全事故的发生,以及由此给国家、社会带来的经济损失,对于保护人们和国家的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对采矿安全技术管理工作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望能够为日后的采矿安全提供借鉴。 作者:刘文武 单位:开滦集团蔚州矿业公司北阳庄矿 采矿技术论文:谈采矿工程中的技术应用 1采矿工程的现状研究 开采工程对大气的危害。由于煤矿的产生过程中会伴随有各种副产物,而这些副产物一般都是烃类、硫化物、碳化物等对大气有害的气体,排放到大气中就会影响大气的空气质量进而危害人类的健康。而碳化物的大量排放还会造成温室效应。我国的煤矿开采工程为了节省开支使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化,一般都是将这些有害气体直接排放到空气重,严重危害了我国的空气质量。而我国煤炭的大量使用,使得这一危害更加剧烈。所以,为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环保事业的有序进行,如何开发新的环境友好型的开采技术变得刻不容缓。 2环境友好型开采技术的重要性 2.1最大化利用矿井中的废料。为了尽可能多地对环境进行保护,我们在开采煤矿时,应该尽量避开矸石,尽量将矸石留在地下,以此来减轻对土地的危害。更加细化的讲就是,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利用和保护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地下水、甲烷和煤矸石等,对于这些物质,我们都应该物尽其用。从科学的角度讲,甲烷除了在开采区比较危险容易引起事故外,它还是一种清洁能源而且具有很高的热值,所以我们应该尽可能利用这些甲烷而不是简单的排放或者燃烧处理。而矿进水则因为会危害到采矿工程的安全更是被定义为有害水,其实它和地下水一样应该被划分为有效资源并且尽可能地利用它,这也能有利于环境保护。煤矸石作为地下土层的一部分应该尽可能被留在地下,既能保护地下地质情况又不占用地表土层。 2.2环境友好型开采技术的可行性。我们国家目前所面临的诸多环境危机大部分是由人们的对矿藏的过度开采造成的。因为过度的开采会严重影响岩层的运动。如果地表和地下的岩层体系没有被破坏,相应的也不该出现这些环境问题。人们对矿藏的开采会影响岩层的运动,造成矿山压力的改变;相应地,岩层的运动也会影响矿藏的开采状况,造成岩体裂隙场。环境友好型开采技术就是要掌握人们的开采活动对地表情况的影响、岩体应力场和岩体控制以及液体和气体在开采过程中于裂隙岩体中的渗流规律。为了更好地保护环境,对这些规律的研究和掌握势在必行。 3环境友好型开采技术的发展 3.1将瓦斯的开采和煤炭的开采相结合。瓦斯的学名又叫甲烷,它因为在燃烧过程中不产生硫化物、氮化物等又被称之为清洁能源。但是,它在矿井下则是能引起重大生命事故的杀手。为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瓦斯。经过研究我们发现有几种环境友好型开采办法可以被采用。例如:a.我们可以先抽取再采取,即在采集煤炭前先抽取出矿层中存在的瓦斯,保护环境又能保证开采人员的安全;b.将瓦斯和煤炭一起开采出来,就是在采集完煤炭后立即将采空区的瓦斯抽取出来,因为瓦斯会聚集在煤炭的采空区这样比较容易采集;c.充分利用废弃矿井中的甲烷,因为一般情况下采矿者是不对瓦斯进行抽取的,所以我们可以将废弃矿井中的甲烷采集出来,用作清洁燃料,加大资源的利用率。 3.2采用环保友好型方式处理矸石。由于我国每年的煤炭开采量都很大,而历史煤炭的开采总量更大,所以在开采过程中产生的矸石也很多。保守估计,我国每年的矸石产生量就高达6亿多吨,这不仅改变了我国的地表形貌,由于矸石堆积在一起会引起自燃,这又会影响矸石堆积区附近人民的安全还会对大气造成污染,影响我国的空气质量。随着煤炭开采业的发展,新产生的矸石和历史遗留矸石已经成了一个重大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合理布置开采巷道,多开煤巷少开岩石巷。随着我国煤炭开采行业的不断进行,我们应该优化开采技术,为矸石选择更好的去处。政府作为宏观调控的能手,更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新开采技术的研发从而更加完善地处理矸石。 3.3采用保水的开采方法。保水开采技术是一项对环境十分有利的开采技术,因为它不同于主要保障开采过程中安全性的防治溃水技术它更重视开采过程前后对开采区地质情况和水位情况的保护。因为煤炭开采后会在开采区形成空心区也会破坏地下原本的水源流向,所以开采完后会在开采区形成一大片漏水区域,使得附近的地下水向该地区倒灌,使得开采区附近水位下降,影响附近的水位情况。更加严重的后果则是由于地下空荡,可能会导致地面下陷。所以,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可以在江河湖泊下面进行煤炭的开采,将对地下水的影响降到最低,这就为环境友好型开采技术做出了贡献。 4结束语 在以上的研究中,我们详细地探讨了我国现行采矿工程中存在的弊端,以及对我国环境造成的影响,并且细致地分析了怎样开发环境友好型的采矿技术,将经济的快速平稳发展和环保相结合,创造出中国特色的采矿技术。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对这些环境友好型开采技术的经济可行性做出评估,争取能在环保的同时保障商家的利益。同时还要结合采矿区的情况找出合理的方案,使不同的采矿区都有适合自身发展的开采模式,从而为国家提供更加有意义的解决方案。 作者:李振民 单位:黑河市爱辉区煤炭生产安全管理局 采矿技术论文:采矿工程中可视化技术的实用性 1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可视化技术在工程研究中的应用 目前的工程采矿人员对于分析巷道之间的关系只能通过想象和经验去确定巷道之间的关系,但是这种方法会出现较大的失误,经验是积累出来的,即使有经验也会存在较大的误差,而且这种方法费时费力,得到的效率很低。因此要求工作人员要学会三维知识,使工作人员先研究涉及巷道的三维空间设计出来,这样在学习完三维知识后,工作技术人员可以得到较为高效的分析效果。如果采用Auto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明显的研究效果:其一,可以在制作三维模型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了解矿井的三维结构,对研究的问题可能会提出更加创新的解决方法;其二,对于初步涉及采矿工程的技术人员来说,可以较为容易的了解建立三维矿山系统的概念;其三,采矿项目结束后,绘制出的三维立体矿井模型,可以更为轻松的进行汇报,从而达到高效的效果。 2地质测量对采矿的影响 我国的国土丰厚,地质地貌各不相同,所以为了确保矿物质的质量,我们在进行采矿工作时,要对开采区域进行地质测量。对于地表所测的氧值要符合一定的规律性。地测工作的标准化是质量标准化的一个关键组成环节,在开采的同时还要注意安全隐患。对于重复出现的问题要追查其根源,及时进行修改调整,从而进一步的提高标准化的工作水平。 3数值模拟的可视化分析方法 我们了解到工作人员很难建立三维空间概念,而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的问题一般涉及的都是动态三维空间问题。因此工作技术人员对分析研究的目的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工作技术人员到矿井现场实习,所看到的情况只是静态现象,比如巷道支护物的破坏、巷道的变形等问题我们可以通过现场观察发现,但是对产生矿压显现现象的矿山压力以及变形破坏过程是看不到的,只能从理论上或者资料上去进行空间想象,但是这样会存在一些弊端,比如说对理解矿山压理论就会形成障碍。而且想只是通过观测就能得到矿山开采过程中的围岩内的某一点力,实际上是相当困难的。对于上述问题,数值模拟计算方法就拥有其独一无二的优势,数值模拟计算方法的发展逐渐的引起了采矿工程的重视,并且逐渐的的被采矿工程所引用。 可视化研究实例,我们对煤层开采过程顶板岩层受力变形过程模拟。模型上部为边界,我们按照煤层深度来施加重力,模型的左右两边为支边,模型的下边为固定点,为了平衡水平方向的位移。通过计算得出了顶板岩层会随着煤层开采而出现离层及其相对应的应力分布状况,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矿山压力及岩层的控制上提供了理论补充。(本文来自于《黑龙江科学》杂志。《黑龙江科学》杂志简介详见。) 4结语 为了能够提高采矿技术的应用,我们对于煤矿开采的方法研究还需要加大人力物力,创造出更加适合采矿工程的新技术,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减轻工作技术人员的工作量,加快工程的进度和效率,在采矿的同时也要要求工作人员工作认真、尽职尽责,争取零失误。以绘制单位立体模型来了解矿井的空间结构,这些都属于采矿工程的新技术,随着科学技术手段的不断进步,可视化技术在采矿工程中的应用会越来越多,而且会出现更加先进的技术,更好的提高采矿工程的整体生产效率及其安全稳定性。 作者:聂川超 单位:龙煤集团双鸭山分公司安全监察部 采矿技术论文:采矿技术及采矿发展趋势 一、井下采矿技术特点 长壁开采技术是众多井下开采技术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主要适用于煤矿井下开采。在煤矿井下应用长臂开采技术,具有生产效率高、采矿质量好、安全性能高的优点。若是在金属矿层开采中应用长臂开采技术,获取的效果则会大打折扣。造成这一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煤矿矿层厚度、矿源存储量、分布深度等都与金属矿层不相同。所以,长臂开采技术主要适用于煤矿井下开采,不适用于金属矿开采。井下采矿具有施工复杂、安全性能缺乏保障的特点。井下采矿施工受影响因素较多,容易产生安全事故,所以为了确保井下采矿人员的人身安全,采矿企业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这就进一步加大了井下采矿的成本费用。进入井下进行采矿作业时,采矿人员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整齐佩戴好各种安全防护装备,并确定身体处于健康状态,无任何疾病,只有这样才能下井作业。此外,在正式进行井下开采作业前,相关管理人员还应对井下的各种设施设备进行严格仔细的检查,以此确保开采的顺利、安全,避免火灾、塌陷等开采事故的出现。鉴于井下采矿作业的特殊性,采矿企业若想在井下采矿工程中获取更好的经济效益,就必须快速革新井下采矿技术,做到与时俱进,以此提高企业的市场核心竞争力。 二、井下采矿技术的发展趋势 1、井下充填技术的发展趋势 井下采矿技术众多包括干式填充技术、尾砂胶结技术、碎石水泥浆胶结技术等。随着矿产行业的不断发展,以上这些井下采矿技术已经无法在满足矿产行业发展需求,所以,更先进的采矿技术应运而生并得到广泛应用。随着井下采矿技术的不断革新,传统的井下充填技术也逐渐向高浓、高尾砂方面发展,不仅降低了胶结材料的用量,节省了生产成本,还有效的改善了井下采矿环境,对于机械化、大型化实现起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井下深部开采技术发展趋势 社会的发展,导致矿产资源需求量在不断加大,使得矿产资源存储量在迅速减少,同时这也就对井下开采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井下深部开采技术的应用,不仅很好地满足了上述情况的要求,还有效提高了采矿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这也是促进我国井下采矿事业升级和转型的重要举措。由于我国深部开采技术起步较晚,当前在应用和研究方面仍处在初级阶段,加上井下深部开采技术所具有的特性,在实际应用中难免会产生各种问题,例如出现矿震灾害和爆破事故等问题。所以,作为新形势下的采矿企业重视井下深部开采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以此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发展。 3、井下支护技术发展趋势 井下采矿作业是一项高危险性的工作,所以,井下支护技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井下采矿时,应是有计划、按顺次进行开采,以此确保井下采矿安全。井下采矿技术的发展,使得井下支护技术也在不断革新,当前锚杆桁架就是全新的井下支护技术。锚杆桁架主要由高强度钢杆和两个涨壳式锚杆结合形成,该支护技术在井下采矿作业中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不俗的绩效。新型的井下支护技术不仅能有效避免井下采矿作业安全事故的发生,还能进一步提高采矿企业的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 4、深海采矿技术的发展趋势 深海开采技术是深海金属矿产资源开发的核心,包括深海矿产的采集、海底软管输送系统、海底矿物制备装载和输配电、从深海将矿物输送到洋面的提升、海面支持以及采矿船动力定位和采矿及输送过程的监测控制。其核心技术是适应海底作业环境回采率高的智能化采集设备,回采过程形态复杂多变的软管输送技术,高效、安全可靠的多相流提升技术和设备,深海开采水下设备吊放回收技术及悬吊采矿系统的起伏摇摆补偿装置,开采过程采矿船、提升管道、采集设备随动定位及作业过程的监测控制,水下大功率高压输配电技术。以上核心技术的开发和完善才能建立完整的深海金属矿产的工业开采系统,使我国成为拥有这一高新技术的国家。 三、结论 总之,矿产资源对于人类社会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和作用,而矿产资源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地表矿产资源的枯竭,使得人们不得不将目标放在地表之下的矿产资源中,所以,井下采矿技术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因此,本文从我国矿产资源发展现状以及井下采矿技术的发展趋势方面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耿建伟 单位:山西华宁焦煤有限责任公司 采矿技术论文:采矿工程中的虚拟现实技术 一、虚拟现实技术的关键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综合了多种技术手段,其关键技术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环境建模技术。这种技术也称之为虚拟环境的建立,目的是获取实际三维环境和数据信息,并根据实际应用的需要,利用三维数据建立相应的虚拟环境模型。第二,立体显示技术。在虚拟现实系统中,根据系统中声音消失的方向和用户大脑运动的关联性,使其在虚拟环境空间中形成实时、有形状的立体图形。这种技术手段与虚拟现实技术中涉及的CAD辅助技术有一定的关系,不同的是一个是在现实环境中形成图形图像,一个是在虚拟环境中形成虚拟图像。第三,交互技术。与传统模式的人机交互不同,虚拟现实中的人机交互利用了现实中的传感器技术,采用相应的传感器设备,使三维交互技术、语音识别技术以及语音输入技术成为虚拟现实中实现人机交互的重要手段。第四,系统集成技术。在虚拟现实系统中,存在大量的虚拟感知信息和虚拟现实模型,所有在虚拟现实系统中完成系统集成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够实现系统信息的同步、虚拟模型的标定以及数据之间的转换等多项技术功能。 二、虚拟现实技术在采矿工程中的应用 (一)系统设计方面 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采矿工程的系统设计中,可以在煤矿项目设计、可行性研究报告设计、安全专篇设计等的采掘、运输、通风、排水、监测监控和人员定位等系统生成三维虚拟模型,这些模型的生成可以使系统设计者进行交互,在虚拟交互环境中,可以判断和检验系统设计的效果,如果发现设计不合理或者不到位的地方,就能够通过系统的自动调节功能进行修订和更改,并及时在虚拟现实环境中显现出来。 (二)施工工艺方面 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根据矿山施工工艺的操作施工进行模拟,具体流程就是在虚拟现实系统的软件中生成整个煤矿井下的作业场景,采矿工程的工程技术人员可以在虚拟现实系统中对作业场景进行操作,这样可以在现实煤矿井下生产施工中选择最佳的施工工艺,以此实现对现实生成施工工艺的模拟和场景再现,对确定矿井施工工艺流程起到预控效果。 (三)管理方面 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应用于矿山管理中,涉及矿山的生产施工、安全环保以及机械设备等方面的管理工作。这一应用功能的实现主要以虚拟现实技术中的远程监控操作、动态环境功能为依据,采矿工程的管理人员可以根据虚拟现实系统中的实时场景对煤矿井下的生产施工情况、整体运营情况进行综合评估。 (四)培训方面 在本文前文中提及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供采矿工程专业的实习生、矿区的职工以及技术人员进行岗前的教育培训,这一点充分证明了虚拟现实技术在矿山培训教育方面的应用效果。在矿山培训工作中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降低培训费用,缩短培训时间。虚拟现实技术在矿山培训工作上的具体形式,就是将培训人员置身于与现实施工危险环境相似的虚拟环境中,当靠近危险位置时,危险的对象就会由培训人员主动确定,并根据一系列选项来评价危险的严重性及危险发生的概率,当计算机中的虚拟测试形式不变时,虚拟现实系统就会自动保存培训人员在虚拟环境中的具体表现,这样就能生成一份有效的培训报告。 (五)安全方面 由于采矿工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而且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在矿井开采作业过程中,矿井火灾和瓦斯爆炸是最为常见的两种矿井灾害。随着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矿山网络安全防护系统的建立,使得矿井下的复杂通风网络成为可能,可以充分指导井下灾害自救工作,有效控制井下风流的流向,保证井下火灾发生后保持有效的通风效果,从而确保井下作业人员安全撤出,避免火灾的势头蔓延,引发更大的安全事故。虚拟现实技术在矿山安全的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对真实矿井下的作业环境进行模拟,结合互联网技术对状态模型进行模拟分析,将真实逼真的火灾场景呈动态的形式显示出来。 (六)特殊环境条件下的应用 在进行深部矿产开采过程中,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建立相应的虚拟环境,相关设计人员可以在这个虚拟环境中涉及交互式的动态模型,以此确定特殊采矿环境下的采矿方法、巷道布置方式、通风设计以及矿井开采参数。在海底下采矿工程中,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根据海底下地理环境条件建立虚拟模型,以此确定海底下采矿环境下的采矿方式及相应的数据参数。 三、结语 近年来,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速度加快,作为一种高新技术手段,其在各行业领域的应用效果是显而易见的。虽然虚拟现实技术在采矿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是从上文中不难看出,该技术在采矿工程中有着宽阔的发展前景。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将进一步提高我国采矿工程技术水平,也必将在我国矿山开采和技术管理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者:陈磊 单位:贵州毕节纳雍县煤炭工业局 采矿技术论文:发展采矿技术的煤矿安全管理论文 1煤矿采矿技术应用工作中的问题 1.1规章制度不完善规章制度是保障煤矿安全生产 的前提条件,我国的煤矿企业众多,分布广泛,其规模与大小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目前的规章制度只能够把握整个煤矿行业,漏洞严重。由于相关规章制度的缺乏,很多煤矿企业的管理工作混乱,违规操作严重,这也是导致安全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此外,部分煤矿在采矿管理方面尚有诸多问题亟待整改。比如,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尚未健全、安全管理人员数量不足;岗位责任制未得到有效落实;生产矿井证照不全或过期;部分矿井存在私挖滥采现象、超层越界开采、以探代采、超核准范围和核定人员组织生产建设等非法违法违规行为;更有甚者将矿井非法挂靠、层层转包,一矿多井等现象依然存在;有的矿井为偷税漏税,存在“两套图、两本账”等弄虚作假,蓄意逃避监管等行为。这些问题若不及时整改,很有可能引发更大的管理漏洞。 1.2缺乏专业技术人才 煤矿开采对于开采人员的综合技术水平要求很高,就现阶段来看,我国很多煤矿企业,尤其是中小型煤矿企业都存在着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的问题,矿工综合素质水平普遍不高,知识水平扎实的技术人才不仅能够保证煤矿开采进程的正常进行,也能够降低安全风险的发生率。但是由于缺乏专业性技术人才,就导致很多采矿技术无法得到科学的使用。 1.3管理人员只看中眼前利益,影响了新技术的推广 今年以来,受全国煤炭产量过剩,供需矛盾加大和煤炭价格大幅下滑的影响,煤矿生存压力越来越大,部分煤矿减少安全设施投入,消减安全管理人员,安全设备,运转不正常,对安全生产埋下了隐患。煤矿生产者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获取到经济效益,煤矿行业属于典型的高危行业,不仅安全事故发生率高,还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经过长时间后才能够收回成本,如果企业资金投入不足,资金量就很容易出现断裂。在这种因素的影响下,很多煤矿经营者不愿意冒风险引进新技术,依然使用现在的技术,他们只看重眼前利益,不愿意花费资金来研发新技术,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新技术的推广,采矿效率一直难以得到提升。 2促进煤矿安全与采矿技术发展的对策 2.1完善规章制度,促进采矿技术的规范化发展 在未来阶段下,需要根据煤矿资源的开采要求建立好科学完善的规章制度,明确企业的工作目标与工作流程,让管理人员与工作人员可以全面的了解自己的工作任务与工作方式。在确定好任务与方式之后,即可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身上,只有实施该种制度,才能够促进新型技术的规范化使用。只有做到这一点,大家共同配合才能够在保障工作效率的同时促进采矿技术的规范性发展。 2.2加强培训,提升矿工的综合素质 综合素质过硬的人才是保障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煤矿安全与采矿技术的应用发展与技术人才有着密切的关系,基于此,煤矿企业必须要定期对技术人员开展培训工作,提升他们的技术水平与责任意识。还要注意到,矿工是煤矿开采工作的实施者,他们从事的工作重复、繁琐,虽然他们对自己的工作熟练,但是其工作都是体力活,为了激发出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企业需要加强对矿工的培训,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让矿工能够不断的掌握新知识与新技术,从而不断的提升企业生产效率。只有打造一支综合水平过硬的队伍,才能够为煤矿企业的高效生产奠定好坚实的基础。 2.3加强创新,不断研发新技术 为了避免煤矿管理者只注重短期利益导致煤矿安全与采矿技术受到限制的问题,政府可以制定好一系列的鼓励措施,让他们可以积极的去创新,引导他们发展新型安全与采矿技术。煤矿企业与其他行业一样,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虽然新技术的研发复杂、艰难,也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可是,一旦新技术在生产工作中得到使用,就可以为企业带来很好的价值。在传统模式下,政府主要采用技术产权保护、研发补贴等方式来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这对于促进新技术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这些政策主要针对一些新型企业,并未制定与煤矿企业相关的法律,这也是制约煤矿安全与采矿新技术发展的重要原因,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需要根据煤矿企业的生产经营特征制定出相应的鼓励措施,这样,煤矿企业既能够研究新技术,也可以享受到政府的优惠政策,这对于企业的安全生产与长远发展都是十分有益的,而对新技术的产权保护工作不仅是政府对于企业技术上的认可,也是对煤矿企业劳动成果的保障。 3开展煤矿安全生产大检查 安全生产大检查的各项工作均采取“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的“四不两直”方式进行,并按照“企业全面自查、市县重点督查、省级同步突查”的交叉方式组织开展。检点为各县区煤炭行业管理部门、各主体企业对“不放心煤矿”挂牌管理制度的贯彻落实情况;以瓦斯、水患、火灾防治为重点的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及治理工作情况;防治水、防汛、瓦斯等专项检查查出的隐患和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安全生产应急预案编制、修订、备案、演练情况以及汛期安全生产工作安排部署情况、领导带班和应急值班情况等。 4结语 总而言之,在社会的发展与科技水平的进步之下,煤矿采矿技术也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煤矿采矿技术应用时,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管理不科学、人才水平参差不齐、制度不完善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煤矿安全与采矿技术的发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必须要根据煤矿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制定好科学合理的管控措施,发展技术创新,加强新技术的开发,这不仅可以提升煤矿企业的综合效益,还能够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李小明 单位:河南能源化工集团焦煤公司方庄一矿 采矿技术论文:煤与瓦斯共采技术采矿工程论文 一、我国煤与瓦斯的基本特征 我国的煤炭资源较丰富,目前的保有储量1100多亿,且有48%的煤层属于高瓦斯和突出煤层,因此瓦斯储量丰富。埋深2000m以浅已探明煤层气资源约为31万亿m³,位列世界第三。但我国大规模的商业化瓦斯开采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家的相关产业政策出台较晚,或尚不明朗。这里有认识和技术问题,更有我国煤层的透气性差,抽放困难等原因。我国70%以上的煤层渗透率小于0.001μm²,属于低透气性煤层,其透气性比美国和澳大利亚低2--3个数量级,钻孔有效排放半径和钻孔瓦斯流量小,衰减快,透气性最好的抚顺煤层井下水平钻孔与美国同类条件相比,钻孔影响范围仅30--50m,而美国可达到100m以上。煤层气体压力也对瓦斯的抽放起着重要作用,有关资料表明,我国煤层压力普遍偏低,这对抽放瓦斯极为不利。中国的含煤地层一般都经历了成煤后的强烈构造运动,煤层内生裂隙系统遭到破坏,成为低透气性的高延性结构。目前,我国瓦斯勘探和开发的主要煤阶是中阶煤和高阶煤,具有很强的非均质性,导致井网的井间干扰效应降低,相互间不能形成有效的联系,水力压裂增产效果也不明显。 二、煤与瓦斯共采技术的理论基础 限制我国高瓦斯矿井井下瓦斯抽放的原因,主要是煤层的低渗透率和高可塑性,使得沿煤层打钻孔困难,煤层采前预抽效果较差。由于我国含煤地层一般都经历了成煤后的强烈构造运动,煤层内生裂隙系统遭到破坏,塑变性大大增强,因而成为低透气性的高可塑性结构,这使得地面钻孔完井后采气效果差,水力压裂增产效果不明显。而且煤层普遍具低渗透率,一般在0.0000001×0.000001μm²范围内,水城、丰城、霍岗、开滦、柳林等渗透率较好的矿区也仅为0.1×10ˉ³--1.8×10ˉ³μm²,这一特点决定了我国地面开发煤层气的难度很大。鉴于此,我国煤层气开发生产的重点应放在井下,利用井下的采掘巷道,并尽量利用煤层采动影响,通过打钻孔和其它各种有效技术强化煤层的瓦斯抽放。同时,应进一步研究和不断完善提高煤层渗透率的技术和钻孔技术,研究提高气体质量的技术,研究井下煤炭与瓦斯的协调开采配套技术以及煤矿瓦斯利用技术,使之与井下煤层气开发产业配套,实现煤与瓦斯的安全共采。现场测定和实验研究表明,不论原始渗透系数怎样低的煤层,在采动影响煤层卸压后,其渗透系数会急剧增加,煤层内瓦斯渗流速度大增,瓦斯涌出量也随之剧增。因此,只要合理布置钻孔位置和其它相关参数,完全能够高效地实现瓦斯抽放。 三、煤与瓦斯共采技术的研究现状 我国的煤层甲烷研究开始于50年代煤矿井下的瓦斯抽放,其中抚顺、阳泉是抽放量最大的矿区。目前,我国已有123个矿井建立了井下瓦斯抽放系统,年抽放量达6亿m³,抽放瓦斯利用率达80%,但井下瓦斯的抽放率很低,只有20%左右.60年代到70年代,一些高瓦斯矿区抽放的瓦斯气体即可投入民用和小规模的工业利用。70年代末期开始了矿井地面瓦斯抽放工作,主要集中于抚顺龙凤矿、阳泉矿、焦作中马村矿、湖南里王庙矿,并进行了压裂实验,但是效果不佳。80年代初期,国内开始进行煤层甲烷相关资源研究。“六五”期间,煤炭、石油以及地质等行业通过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对国内煤成气资源进行区域性评价和基础理论研究。随后,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设立了“我国煤层甲烷的富集条件及资源评价”专题,取得了对中国煤层气资源状况的初步认识。华北石油地质局1986年在唐山地区开展了煤层甲烷勘探开发实验和工艺技术研究,并进行了“煤层甲烷评价与开发利用状况”调研。1989年,第一次“开发煤层气研讨会”在沈阳召开,标志着煤层甲烷从“瓦斯灾害”到“优质能源”的认识转变、从“井下抽放”到“地面开发”的技术转移。“八五”期间,国家科技攻关项目设立了“有利区块煤层吸附气开发研究”专题。此后,煤层甲烷的研究重点转移到了开发工艺攻关上。1992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通过全球环境基金资助我国开展了“中国煤层气资源开发”项目,1993年又资助了“中国深层煤层气勘探”项目,对中国煤层气的勘探开发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996年,一批有影响的研究项目和规划相继完成,如原煤炭部计划项目“全国煤层气资源评价”、国家计委Ⅰ类资源勘查项目“中国煤层气资源评价”、国土资源部地质调查项目“全国煤层气综合规划研究”、原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九五”科技攻关项目“煤层气选区评价与配套工艺技术”、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新集浅层煤层气示范开发成套工艺技术及专用装备研究”等。到目前为止,对全国范围内的煤层气资源、分布、储层特征取得了基础性认识,基本明确了煤层气开发的有利地区。但是由于我国的煤层地质现状(地质条件复杂,构造煤发育,瓦斯含量高,瓦斯压力低,渗透率低等),煤层气的地面开发并不能很好解决井下瓦斯问题。现阶段,井下瓦斯抽放方法很多,例如,掘前预抽、边掘边抽、采后抽取、卸压瓦斯钻孔抽取、以及开采层、邻近层、采空区瓦斯抽取等等。因此,如何将井下瓦斯抽放与地面煤层气开发协调地结合起来,更好地实现煤与瓦斯共采,就成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总之,我国煤与瓦斯共采的研究开发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也存在许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四、煤与瓦斯共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深入的理论研究 利用采动卸压场与裂隙场增加煤层瓦斯的解吸速度与煤岩的透气性,实现矿井煤与瓦斯双能源开采的思想提出来已经有几年了,按照这一技术思路,我国相关大学和企业进行了必要的研究和工程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总体上,理论研究有落后于工程实践的趋势,今后在理论上需要解决的主要理论问题有: 1、采动裂隙场的透气规律研究 经过多年采矿学者和技术人员的研究,目前对于采动卸压场和裂隙场的范围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成果和研究手段,研究的技术思路上也相对成熟,有经验的学者已经能够估算出采动卸压场和裂隙场的范围以及随采动影响的变化规律,这对于裂隙场卸压抽放瓦斯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对于裂隙场内岩体的破裂情况及破裂分布尚没有相对成熟的研究成果,对于瓦斯气体在裂隙场内的解吸、扩散、渗流等规律以及裂隙场内的透气性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2、瓦斯浓度分布规律研究 进行煤与瓦斯抽放时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掌握高浓度瓦斯的分布规律,为抽放工程设计提供理论指导。目前需要深入研究的有卸压带、采空区、上覆岩层裂隙场内等不同瓦斯浓度的分布规律,以及它们随着工作面推进以及风量变化等的动态变化规律。 3、瓦斯抽放时的流动规律 主要研究采空区和裂隙场内进行不同压力抽放时瓦斯流动规律、瓦斯气体与裂隙岩体的耦合相互作用规律,研究原始煤体、卸压带与裂隙带内瓦斯抽放过程中固体煤岩物理力学性质的变化,尤其是抽放过程中透气性变化规律等,这些工作需要大量的室内试验和研制专用的试验设备及大量的现场观测与试验研究。 (二)增加和稳定抽放的瓦斯浓度 在原始煤体中进行预抽放的瓦斯体积分数可以达到30%以上,但是由于原始煤岩的透气性低,抽放难度较大,且一般只能抽出煤层瓦斯的20%--30%,煤体中还残留大量瓦斯。在高位裂隙带内抽放的瓦斯体积分数可以达到20%以上,这两部分抽出的瓦斯浓度相对较高,具有利用的前景和可行性,而且目前大部分也进行了利用。在煤层卸压带内和采空区抽出的瓦斯体积分数一般均低于20%,大部分为13%--15%,这主要是由于卸压带内煤岩破裂、空气渗入,采空区顶板垮落,大量空气混入等原因,对于这些相对浓度较低的瓦斯输送、利用和安全保障技术等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三)低浓度瓦斯利用与提纯 除了原始煤层中预抽和高位裂隙带内抽出的瓦斯浓度相对较高外,采空区、卸压带内抽出的瓦斯浓度相对较低,巷道风排的瓦斯浓度更低,但是这些低浓度的瓦斯量很大,一般会占瓦斯总量的50%以上,如何安全利用这些低浓度瓦斯,一直是瓦斯作为能源开采时的最大障碍之一。目前,在这些方面进行了许多探讨和研究,但是核心问题,如输送与使用的安全问题、提纯的高成本问题等,依然没有解决。 五、煤与瓦斯共采技术原理 煤层的采动会引起其周围岩层产生“卸压增透”效应,即引起周围岩层地应力封闭的破坏(地应力降低-卸压、孔隙与裂缝增生张开)、层间岩层封闭的破坏(上覆煤岩层垮落、破裂、下沉、下位煤岩层破裂、上鼓)以及地质构造封闭的破坏(封闭的地质构造因采动而开放、松弛),3者综合导致围岩及其煤层的透气性系数大幅度增加,为卸压瓦斯高产高效抽采创造前提条件。煤层卸压瓦斯的流动是一个连续的两步过程:第1步,以扩散的形式,瓦斯从没有裂隙的煤体流到周围的裂隙中去;第2步,以渗流的形式,瓦斯沿裂隙流到抽采钻孔处。卸压瓦斯的运移与岩层移动及采动裂隙的动态分布特征有着紧密的关系。 (一)高抽钻孔组抽采技术原理 煤层开采将引起岩层移动与破断,并在岩层中形成采动裂隙。按采动裂隙性质可分为两类:一类为离层裂隙,是随岩层下沉在不同岩性地层之间出现的沿层裂隙,它可使煤层产生膨胀变形而使瓦斯卸压,并使卸压瓦斯沿离层裂隙流动;另一类为竖向破断裂隙,是随岩层下沉破断形成的穿层裂隙,它构成上下层间的瓦斯通道。当采空区顶板充分垮落后,采空区中部岩层和下方的矸石紧密接触,从而使得采空区中部顶板岩层裂隙基本被压实,结合采场空间特点,采空区四周形成了一个环形的采动裂隙发育区,文献称之为“O”形圈。在“O”形圈上方或者下方受采动影响的煤层瓦斯在含量梯度和压力梯度作用下以扩散和渗流的形式向“O”形圈内运移,使得“O”形圈成为卸压煤层瓦斯聚集和运移的主要通道。卸压瓦斯“O”形圈抽采理论表明,卸压瓦斯抽采钻孔的合理位置应打到离层裂隙的“O”形圈内。高抽钻孔组就是在沿工作面倾斜方向靠近回风巷侧布置一组千米大直径抽采钻孔,利用采动裂隙“O”形圈作为运移通道来抽采采空区瓦斯。高抽钻孔组布置靠近在“O”形圈的回风侧,改变了采空区瓦斯流场,有效解决上隅角瓦斯超限问题,且“O”形圈长期存在,抽采钻孔能够长时间、稳定的抽采出高含量瓦斯。 (二)顶板裂隙钻孔组抽采技术原理 采用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时,上覆岩层下沉稳定后,在采动区沿垂直方向由上至下形成了冒落带、裂隙带和弯曲下沉带。研究表明,在回采过程中,靠近工作面一定范围内的采空区中部上覆岩层离层裂隙发育,结合采动裂隙“O”形圈,在采空区竖直方向上,形成了一个“∩”形拱采动裂隙区采空区不同瓦斯涌出源的瓦斯在浮力作用下沿采动裂隙带裂隙通道上升,上升中不断掺入周围气体,使涌出源瓦斯与环境气体的密度差逐渐减小直到密度差为零,混合气体则会聚集在裂隙带上部的离层裂隙内。涌入采空区的瓦斯,在其含量梯度作用下引起普通扩散,由于空气的重力产生方向向下的压强梯度,则其产生的扩散流方向,与压强梯度反向,即瓦斯气体具有向上扩散的趋势。因此,在瓦斯浮力、含量梯度及通风负压的作用下“∩”形拱采动裂隙区成为瓦斯聚集区,为采动裂隙带内钻孔抽采、巷道排放等治理瓦斯技术提供依据。由于沙曲矿近距离高瓦斯煤层群的赋存特性瓦斯涌出量大,仅靠高抽钻孔组不能完全解决沙曲矿的瓦斯治理难题,因此,基于上述理论分析,在采空区顶板裂隙区布置顶板裂隙抽采钻孔组,。顶板裂隙钻孔组加强了采空区瓦斯抽采,直接对上邻近层卸压瓦斯进行抽采,减弱了采空区瓦斯涌出强度,从根本上解决瓦斯超限难题。 (三)构建煤与瓦斯共采技术体系 依据以上分析研究,结合本煤层预抽法,构建沙曲矿近距离高瓦斯煤层群“煤与瓦斯共采”技术体系。 六、煤与瓦斯共采的研究方向 (一)煤与瓦斯共采是煤矿绿色开采的重要分点将煤层气开采出来将是煤与瓦斯共采的一条重要途径。在井下因采动影响地层压力发生变化,由于开采卸压,煤层中的瓦斯压力升高,煤中原来的孔裂隙系统的毛细管力反而降低,极易被瓦斯突破形成更大的孔裂隙系统,结果瓦斯解吸运移过程加剧。因此,合理利用采动矿山压力引起的岩层活动规律,有效地进行井下瓦斯抽放和地面煤层气开发,是煤与瓦斯共采的关键技术问题。岩层运动中的关键层理论、煤与瓦斯突出的流变机理和球壳失稳理论等对煤与瓦斯共采技术的应用发展有着重要参考价值。 (二)在进行煤与瓦斯共采技术的研究过程中,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多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瓦斯抽取新技术,如松藻打通一矿的采煤工作面特异型瓦斯涌出及抽放研究,打通二矿的综合瓦斯抽放技术提高工作面瓦斯抽放率研究等。同时应该注重将井下瓦斯抽取与地面煤层气开采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整套属于煤与瓦斯共采的基础理论和技术体系,从而在煤矿区真正实现煤与瓦斯共采,更好地为煤矿绿色开采服务。 采矿技术论文:论可视化技术在采矿工程中的运用 一、地质测量队采矿工作的影响 在现在这个信息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在进行采矿工程工作前,必须对这个某个地区进行地质测量,确保矿物质的质量。在各种动力作用下,氡、地下水、气体等流体主要沿各种岩石孔隙和裂隙运动。如果地下地质体的分布是均匀的、连续的,那么在地表所测的氧值应符合一定的规律性,不存在异常区,当地下发生地质变化时,地质体的连续性受到破坏,这时岩石中氡的聚集条件和运移条件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所产生的结果就是在地表形成氧异常。地测工作标准化是质量标准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地测工作标准化必须以为生产服务为目的,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减少安全隐患为宗旨。另一个是指标准化必须着眼于生产,决不能搞形式上的标准化或脱离生产的标准化。这就要求地质测量人员必须树立人人上标准岗、干标准活的良好习惯,必须摒弃应付检查或检查前突击的工作作风,坚持日常自检自查,对检查出的问题,当即对照标准进行整改。对重复发生的同一性质的问题,要追查原因,组织讨论,严肃处理责任者。这一制约机制从根本上消除或减少了标准化方面的漏洞,提高了标准化工作的水平。 二、可视化技术对采矿工程的重要影响 2.1目前采矿业仍存在的问题 当我们对煤矿进行开采的时候,一般都是在地面表层下面进行工作,可想而知,地下的环境是相当恶劣的。目前,由于我国采矿技术的相对匮乏,地下的基础设施、周围环境还是比较落后的。首先就是采矿技术人员长时间处于黑暗之中,眼睛看不到光,当接触到阳光的时候,难免会对我们的眼睛产生一定的刺激作用;其次就是地下环境问题,下面大多数都是排下的污水,这对采矿人员的身体健康也是不利的。 2.2可视化技术的发展 科学计算可视化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提出并发展起来的,它是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新技术的热点。进入20世纪90年代,国外以三维矿床模型为代表的矿用软件发展较快,涉及到地质资料处理、矿床建模、开采辅助设计等各个方面。目前CAD技术已经向三维实体、可视化和集成化发展,但对于矿业而言,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2.3如何有效利用可视化技术 采矿工程技术人员在分析现场问题过程中,要经常确定各个巷道之间的关系,从而才能进一步的分析各个巷道之间的矿山压力的影响。多数工程技术人员在分析过程中,面对的是采掘工程平面图,靠想象来确定其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这种方法费时、费力,效率低。在分析研究采矿问题的过程中应要求首先学会三维知识,让研究人员先把研究涉及巷道的三维空间关系绘制出来。1)可以在绘制三维模型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了解矿井的三维空间结构,可能对所研究的问题有创新的想法。2)能够使初涉采矿的工程技术人员,建立起三维矿山系统的概念。3)当一个采矿项目结题后,要向领导汇报,当汇报人员将平面图转换为三维矿井立体模型,结合这些模型汇报,会达到高效的效果。 三、可视化技术的具体要求 课程可视化在可视化技术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即使工程技术人员到矿井现场实习,看到的仅仅是静态的局部现象,如巷道的支护物破坏或失效、巷道的明显变形、采场顶板的冒顶、煤壁的片帮等,而对产生矿压显现现象的矿山压力及变形破坏过程没有直观的认识。因此只有通过观测得到矿山开采过程中围岩内任何一点的力,实际是非常困难的。因而数值计算方法的发展引起采矿界的重视,并逐步引入作为计算矿山压力的方法,在矿山压力及其控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结束语 为了提高采矿技术的应用,对于煤矿开采的方法的研究需要加强更多的精力,创新出更多的新技术,这样才能够提高人们的生产生活质量,减轻劳动力的付出,加快作业效率与工程进度,这样采矿工作才能够更广泛更深入的进行。采矿同样要求务职人员工作细致认真,做到标准、全面、零失误。本文中可视化技术的应用对采矿技术无疑是增添了动力,新型的设计、数值化模拟程序、通过绘制三维模型来了解矿井的三维空间结构,这些都是在采矿业中的新技术的开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采矿业可以发展的越来越好。 作者:费宗雷 单位:龙煤集团双鸭山分公集贤煤矿开拓区 采矿技术论文:采矿工程中的充填技术 一、充填技术的选择原则 在选择充填技术过程中,要以煤矿自然条件为基础,结合充填技术的不同特点合理选择,选择过程中要符合以下六个原则: 一是确保安全生产。在选择充填技术上,要控制以最大限度实现将地压,尽可能避免发生岩爆事故,所以,应综合考虑地压与采矿方法等因素,科学选择充填技术,充填技术首选为胶结充填技术。 二是确保充填量符合开采实际需要。煤矿开采前,要根据煤矿设计好的矿量确定充填量,充填方法按照不同充填量进行合理选择。通常情况下,水力充填法在各种充填方法中的充填能力最强。若充填量难以保证煤矿开采过程中的采充平衡,就容易产生采充失调情况,极易造成事故。 三是充填技术选择过程中,操作方法要求简单便捷,以便于控制物料配比及操作人员使用。 四是有效降低各项费用成本。建设相关充填系统过程中,一些项目的基建费用较低,但具有较高的经营费用,而一些项目基建费用较高,但具有较低的经营费用。所以在选择充填系统过程中,要合理分析各项技术,以实现搭配的最优化。若煤矿中具有较多的废弃砂石,可选择废弃砂石作为原料实施胶结充填。 五是确保系统运行正常。充填系统在工作过程中,要尽可能降低故障发生率,使系统运行稳定。如系统发生故障时,就要及时进行修复。煤矿开采过程中通常使用国产设备,与选择国外设备相比,在人员培训和设备维修方面会节省不小的成本。而且,为实现系统运行不间断,一般需要一套系统作为备用,要求操作人员详细了解系统使用及相关维修技术,以保证充填系统运行的稳定。 六是符合环境保护原则。设计选择充填系统过程中,要对环境产生污染问题进行必要的考虑,充分回收利用尾砂、煤灰等废弃物,同时在降低充填费用成本时,还可以有效降低环境污染,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充填技术的发展趋势 结合我国煤矿过去十年的产矿量及采用的充填技术等有关统计数据,可对充填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分析如下。随着煤矿的不断开采,采煤过程中导致的土地塌陷赔偿费用逐渐增加,并呈现不断上升趋势,未来将会越来越高。以煤矿采用充填技术开采分析所增加的成本可知,约在近几年出现充填采空区增加的吨煤开采成本约等于采煤导致的塌陷土地赔偿所增加的吨煤成本,即在煤矿采用采空区充填技术对开采沉陷进行控制,对地面土地进行保护需要在几年后才明显体现出优越的可行性。我国作为矿产资源储备量最大,而且也是资源消耗量最大的一个国家,在煤矿开采过程中,难免会破坏煤矿周边环境和地表,这在使矿产开采成本增加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污染周围环境,极易引起安全隐患。所以,据此提出一种矸石充填技术,即通常谈到的一种绿色充填技术。采空区充填技术可使破坏地表环境情况有效减少,废料排放率降低。在煤矿开采的同时,容易出现大量采空区,甚至造成采空区顶板和矿柱产生变形或移动,极易产生安全隐患。使用矸石充填采空区,矸石不需要再上井,有效解决矸石污染耕地和环境的不利后果,而且对于留设煤柱的减少,资源回收率的明显提高都具有重要意义。该技术在不远的将来将是煤矿开采企业采用较为广泛的一种充填技术,并会得到广泛推广应用。 三、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对我国煤矿生产中常用的各种充填技术的研究,充填技术的未来发展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不断研发自动化的高效充填设备,使充填作业机械化程度明显提高,有利于促进充填技术快速发展的需要,进而实现自动化充填系统;二是对膏体充填技术的研究要更加深入,有效解决盘区进路机械化充填采矿法中的进路充填接顶问题,使采矿效率得到有效提高;三是研发胶结充填材料,采用废料实现充填,同时也使充填成本明显降低,实现保护环境的目标;四是胶结充填技术由于对环境的污染程度较小,未来一段时间内将是一种主流充填技术,并逐渐得到广泛应用。 作者:杨井志 单位:七台河七煤集团公司胜利煤矿 采矿技术论文:采矿工程施工不安全技术的因素及对策 摘要:21世纪以来,人们对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人们不断的开采矿山以此来满足我国建筑或工业上的需求。在采矿工程施工中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般的矿山地势险要,不当的施工就会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因此安全问题受到了相关部门的重视,并采取了相关措施来保障采矿施工中的安全。本文针对采矿工程施工中的不安全技术因素来进行深入研究,发现其中存在的不足,并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来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这样矿山开采事业也能够持续稳定的发展。 关键词:采矿工程;施工技术;对策 我国采矿发展还不是很先进,在一些技术上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这些施工技术中存在着大量的不安全因素需要施工单位和施工人员进行全面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在采矿过程中规避这些不安全因素带来的影响。 1采矿工程施工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及解决对策 1.1弯道采矿井巷施工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及解决对策 弯道采矿井巷施工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曲率半径的影响,另一个是车道不合理设计产生的影响。曲率半径对于不同的采矿井巷工程来说有不同的标准,一般在施工过程中曲率半径的设定和运输工具直接挂钩,同时施工单位在施工前就会确保曲率半径和交通运输工具相匹配,这样在施工过程中是安全的,不容易产生安全隐患。但由于矿山作业工程量浩大,为了及时的完成开采工程,施工单位要充分的利用现有的交通运输工具,就会出现曲率半径和运输工具不匹配现象,不安全因素也就因此诞生。同时这种现象会造成更大的不良后果,曲率半径过小和过大都会影响工程施工质量,过小会出现交通运输工具无法正常转弯行驶,容易发生翻车事故,而过大就会造成爆破后,石块沉降不彻底,将运输道路的坡度抬高,进而影响了整个开采工程的交通运输秩序,在运输速度上也会有所降低。因此,选取合适的曲率半径非常重要,在施工前相关人员就应该盘点好交通运输工具,对曲率半径分别一一对应设计,这样就能减少不安全因素的潜伏。而另一个是车道设计对弯道采矿井巷施工的影响,车道设计是弯道采矿井巷施工中最重要的部分,设计师在施工前就会对施工现场有一个全面的考察,对施工地段的位置和坡度进行分析和测量,但是却忽略了视觉盲区这一重要思想,导致在弯道设计中存在大量盲区,在实际的行驶过程中很容易就出现相撞事件,严重威胁了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因此在设计中要考虑到这个问题,在施工过程中要进行反复的视觉试验,做到将盲区降到最低。 1.2采掘工作面施工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及解决对策 在采掘工作面施工中也存在不少不安全因素,需要施工人员在施工中认真对待。在进行切眼和分斜坡在开口施工的时候,不少施工单位并没有沿着土层结构进行开口,而是较为随意的动工,这样不仅容易破坏岩层结构,造成松动,出现塌陷,还容易出现质量问题,在下一步施工中容易引发一系列质量问题,埋下不安全隐患。因此在进行开口时要严格按照施工标准来进行,既保护了岩层,又降低了施工人员的安全问题,同时开采难度和成本都会有所下降,利于开采工程的施工,能够缩短施工工期。同时在进行急倾斜岩层开采施工中主斜坡度设计不合理在施工中会形成一定的安全隐患。主斜坡度的影响因素不仅仅在认为设计中还存在施工中,由于实际施工中开采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岩层的变动,抬高或降低了主斜坡度,给运输带来一定的难度,也增大了意外安全事故的发生。对于无法避免的差异,施工单位只能依靠对偏离范围的测定和把握。争取减少偏移,减少不安全因素的存在。反眼坡度的设计施工过程中不能单单考虑施工团队的经济利益问题,还要结合实际的施工运作情况,否则在设计中就会大大的减少拐弯,直行道在长期的行驶状态下容易导致司机疲劳,因而产生意外安全事故。在运巷拔口位置选择的时候务必要认清楚正反门的区别,同时避开两边的储藏矿物,一来是保持矿物结构的完整,二来是保障开采过程中的人身安全. 1.3开拓巷道工程施工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及解决对策 在开拓巷道工程施工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主要体现在轨道间安全距离过小以及不合理的巷道腰线设计,这两点设计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是主要施工难点,同时也是不安全因素所潜伏的载体,对这两点设计不能掉以轻心。在正常的施工过程中,下部车场轨道之间的安全距离是有一个标准值的,每次施工中都应该严格按照标准来进行施工,但很多施工单位为了节约成本,会缩短安全轨道距离,材料上就能省下一笔可观的费用,这样一来就给车辆行驶埋下了较大的安全隐患。这种现象只能通过监理工程师在施工中和施工后对车轨安全距离的质量把控,杜绝违规现象的发生。而不合理巷道腰线的设计主要源于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不懂的灵活变通,在施工中只考虑到标准设计,而忽略了实际施工情况,这样的设计虽然能通过质量检测,但在后期的使用上就要注意安全问题,同时这样的设计在突发状况下就不适用,不仅造成安全隐患,而且还浪费施工材料。因此,要学会因地制宜,设定一个适合的设计方案,将一切不稳定因素都考虑进去,对于能够排除的因素进行剔除,这样在设计中受到的影响因素就会大大下降,从而提高了设计质量,保证了使用安全。 2结语 安全是人们关注的永恒话题,尤其在矿山开采过程中更要多加注意,矿山结构复杂,在进行巷道施工过程中切不可忽略了对地势的考察和利用,因地制宜,全面的考虑开采的影响因素,提高开采工程施工质量,降低不安全因素的爆发。除此之外,还应该严格按照施工标准来进行施工,当然在遇见突发情况时要懂得变通,不可一味的刻板,否则会大大的降低开采质量,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作者:杜玉龙 单位:王洼煤业有限公司王洼煤矿掘进队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的探讨 摘 要:培养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不能脱离生活实际,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教育。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实训、科研活动、职业培训、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见习和实习方面详细论述了实践教学的内容。 关键词:应用心理学;实践教学;主体意识 2012年1月,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实践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1]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的行为及心理现象的学科,是和生活实践紧密联系的学科,也是应用型的学科,这就注定了应用心理学专业培养的学生仅仅具有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和技能。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在应用心理学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过程中,围绕培养目标,对学生进行专业意识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以及专业技能培训的各种教学、实践环节与教学活动的有序运行体系。 一、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开展的依据 (一)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后简称《纲要》)中提道:“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2]任何人的成长和发展都离不开主客观两方面的相互作用。教育能否对个体产生积极的作用,关键要看个体是否有积极的意愿。教育的内容固然体现了社会对个体的要求,但在教育过程中,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意愿和兴趣,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在设置实践教学内容时,不能是为了实践而进行的实践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设置的实践活动能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重视其动手操作和情感体验。只有通过实际操作,学生才能把理论和实践知识融入生活中。只有投入了感情的活动才是有生命的活动,才能够为学生的成长发展创造条件,也才能够保障实践教学的成效。 (二)服务社会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基础,也是实践教学的目的 《纲要》中还提道“增强社会服务能力。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2]服务社会是教育的目的之一,也是检验所培养人才的标准之一。教育要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就必须走出校门,同社会接触。从这点出发,开展实践教学就必须要找准同社会的接触点――实践单位。选择实践单位,不仅要与本专业相关,更要关注学生在这个单位中是否能做一些具体的工作,是否真的能锻炼了能力。社会上普遍存在这种心理――害怕实习生影响了正常的工作秩序,即便一些单位接收了实习生,也只是让他们做些打字发文件之类的工作,同专业相关的业务是插不上手的。这就要求学校必须了解社会的真正需求,以服务社会为目的,在进行日常教学时有针对性,在进行实践教学时,能够踏踏实实融入工作,而不认为仅仅是在参观。学生只有深入接触社会,才能了解到心理学真正的魅力。学校只有服务社会,才能换来实践教学更大的空间,也才能体现实践教学的目的。 二、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 顾秉林先生在清华大学第22次教育工作讨论会上指出,实践教学是指围绕教育教学活动目的而开展的、学生亲身体验的实践活动,它既包括为认识探索自然规律、掌握技术知识而开展的科学实验、生产实习等必要的验证性实验,也包括为解决实际的生产和社会问题,提高创新能力而开展的研究性、探索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还包括以了解社会和国情、提高全面素质为宗旨的社会实践[3]。根据这一界定,综合相关院校的办学经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社会的需求,陕西理工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心理学实验。根据特定的目的,运用心理学仪器设备等研究工具,对研究的某些变量进行操纵或控锚,以探求心理现象及行为的发展变化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既包括传统的认知类实验,也应当包括新兴的行为研究实验。目前,本专业已经建立起两大心理学实验室,即基础心理学实验室和行为研究实验室,包括基础实验室、行为观察室、沙盘室、心理测评室、团体辅导室、心理咨询室等。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同时,还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加大了对学生和社会的开放力度。如,心理咨询室还负责提供全校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低年级学生可在此见习、帮助咨询教师安排活动,高年级学生在取得咨询资格之后,也可进行咨询活动;对心理学社的学生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沙盘室固定时间开放,利用沙盘游戏让学生进行自我剖析;心理测评室则承担过地方单位员工的心理健康评估等等。这些实验室的建立和开放利用,不仅改善了学生专业技能训练的条件,还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心理学实训。心理学实训是心理学职业技能实际训练的简称,是指在学校控制状态下,按照人才培养规律与目标,有计划、分步骤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学职业技术应用能力训练的实践教学活动。这部分共开展了三项,分别是心理健康教育技能训练、心理咨询技能训练和数据处理技能训练。心理健康教育技能训练主要任务是训练学生的教学设计及教学技能;心理咨询技能训练要让学生了解心理咨询的类型、基本手段、方法和技巧,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心理咨询的基本技术,初步具备在不同情景下进行心理咨询的能力;数据处理技能训练则主要让学生掌握统计分析的基本方法,并具备数据分析能力,从而更好地为心理学研究和应用服务。 科研活动。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课内外的科学研究活动(教师的科研课题或学生自己研究的课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方面,学校设有“挑战杯”等学术科技竞赛活动,会对有价值的课题立项,并对学生的科研工作进行评比奖励。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教师和学生每年都会就社会或校园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申报,采用查阅资料、访谈、调查、数据分析等方法进行调研,如“陕西理工学院校园规划的人文价值”“陕西理工学院大学生网络消费心理研究”等等。此外,还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帮助教师进行问卷施测、录入数据分析,讨论结果等等,这些既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勤于思考的科学意识,也锻炼了相应的实践能力。 职业培训。根据国家相应的职业标准或行业的知识、技能的等级标准,培训学生相关的职业能力,以获取相应职业技能乃至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为目的的实践教学活动。根据专业培养计划,应用心理学专业主要分为心理健康教育方向和人力资源管理方向。前者有心理咨询师证件考核,后者有人力资源管理师证件考核。对于心理咨询师,毕业时学生约有60%持有三级资格证,相较而言,人力资源管理师报考率低些,毕业时持有率约30%。此外,还有一些同学从就业的方面考虑,会参加会计资格认证、秘书资格认证等考试。 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学年论文在大三上学期进行,目的是为了培训学生查阅资料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为毕业论文的撰写奠定基础;毕业论文是指心理学专业学生在完成学业前,在老师的指导下,个体独立从事心理学研究并撰写相应的研究论文。每年学生都可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同教师商议,确定选题。在为期8周的论文写作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专业知识的应用,可以说是对学生的一次终极考核。 专业见习和实习。这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就是在实践中学习,学生在学校统一组织和老师的指导下,根据应用心理学的职业方向,在校内外实习场所等真实工作环境中进行参观或从事相应的实际工作,以获得有关心理学知识和技能的实践活动。实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职业心理品质。见习一般从大一第二学期一直持续到大三第一学期,专业见习的时间为三周。见习的场所为汉中市精神病院、汉中市第三监狱、汉中市三二零一医院和陕西理工学院的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专业见习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心理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提高学生应用心理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够增进学生对于心理学专业课程的兴趣,为下一步的专业实习奠定了思想基础。陕西理工学院的专业实习在第三学年开始,截止到大四上学期,总时间为一年半,在大四上学期还会专门安排两个月的时间让学生以正式工作者的身份进驻各实习点,进行咨询技能的继续学习巩固。实习的地点有汉中市劳教所,汉中市第三监狱,汉中市精神病院、学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汉中市的部分心理咨询机构以及各中小学实习基地。专业实习主要解决专业技能中两大技能的形成问题,即心理诊断技能、心理咨询与治疗技能的形成。学生把学到的专业应用型技能知识由输入到输出,应用型操作技能由模仿到熟练进行,经过不断训练,使心理诊断技能、心理咨询与治疗技能得到不断提高[4]。 三、未来建设的重点 尽管现在的实践活动形式较多、训练内容较丰富,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这些不足之处也是我们未来建设和发展的重点。 首先,关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活动较少。陕西理工学院位于中国西部陕西省汉中市。汉中市位于巴山和秦岭之间,交通不便,工业经济一直比较落后,具有一定规模的常规企业较少,因此,可联系正规的实践单位比较少。虽然尝试在民营企业中进行实践,但由于民企的经营及管理随意性较大,感觉实践效果不佳。建立适合的企业实践基地将是学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关注的重点之一。 其次,关于师资队伍的建设问题。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专业建设水平的关键。而实践教学对师资的要求更高,既需要教师对本学科的理论知识有深入的研究,又需要教师具备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丰富经验,两者缺一不可,这正是制约许多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发展的瓶颈。虽然学校在建设专业实践基地的过程中,邀请部分实践基地的骨干人员担任校外实践导师,但仍然未能有效地解决此问题。如何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也是今后工作的重要内容。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论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打造 摘 要: 本文从学术团队的内涵与外延出发,分析了目前我国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存在的问题与原因,提出了对策与建议。首先提出我国高校在创新性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建设过程中存在创新能力不足、目标价值不清、缺乏制度环境等问题。其次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对策与建议,包括:锤炼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创新能力、推进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目标管理、创建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制度环境等。 关键词: 应用心理学专业 研究生学术团队 成因 对策 1.引言 随着我国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的质量存在下降趋势。许多高校为了遏制这种不良趋势,纷纷打造自己的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但我们不得不重视这一美好愿望下面临的现实问题――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打造过程中出现的创新能力不足、团队目标不清、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等问题。这些都是目前许多高校在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打造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也是广大专家学者需要探讨的问题。 2.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内涵 美国著名学者巴赫认为,团队是指由一定的有互补技能的,愿意为了共同的目标而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从这一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团队和群体的区别,即团队是群体的子集,团队包含于群体之中,同时也强调了只有正式的群体才有可能成为团队。① 根据上述团队定义,我们可将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定义归纳为:以提高学术研究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为目的,具有合作精神和凝聚力的高校在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组成的正式群体。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是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开展科研和学术等活动的基础力量,是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知识创新的主要源泉,具有强大的内在潜力和活力。 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主要特征包括:①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要有共同的目标。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成员要清楚了解本学术团队所要实现的目标和目标所包含的现实意义,这种目标的重要性还在于激励每位团队成员把个人目标融合到群体目标中,从而形成强大的凝聚力。②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要有互补素质。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成员之间的学科素质要有互补性,达到丰富研究内容、拓展研究领域的目的。③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要有良好的沟通。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成员之间的良好沟通是使团队稳定发展、有效完成科研学术任务的重要保证。 3.对打造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思考 3.1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打造中出现的问题及成因 3.1.1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缺乏必要的创新能力 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是高校科研工作的基础力量。随着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质量不免受到影响。现在一个导师带几个甚至十几个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的现象非常普遍。这种条件下,导师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每一位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进行深入指导。有些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与学术研究上,出现严重的学术工作敷衍、学习风气浮躁的现象。有些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基础知识不扎实、专业水平不高、学术功底薄弱也是不争的事实。有些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唯导师的命令是从,导师的研究方向就是自己的研究方向,思维方式陈旧、呆板,学术视野不开阔,创新活力不足,在学术研究中缺乏创新成果,等等。这些都给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创新能力带来了严重的挑战,同时也是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打造过程中出现的最难解决的问题。 3.1.2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目标价值不清 洛克(E.A.Kcke)的目标设置理论认为,明确的工作目标对组织有较大的激励作用,可以提高工作绩效。目标不仅能减少行为的盲目性,而且能提供挑战性②。 在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管理过程中,团队的目标犹如路标,为团队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建设最主要的任务是确定自己的目标。没有目标的团队,就像在大海中远航的轮船失去了灯塔,在无边的沙漠中跋涉的行人失去了罗盘,无疑会使他们迷失方向。可以说,没有目标的团队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团队,也就没有存在价值。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建设的基础力量是在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他们的知识背景、知识结构和对学术研究的动机及兴趣都对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建设产生影响。但是就目前不少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组建来看,其真正的目的不是在一起进行学术研究,主要是为了拿到科研经费和科研项目。他们为争取有限的资源,陷入了极端的功利主义当中。这就导致这些团队的目标模糊不清,方向混乱。这样的团队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不会存在很长时间,因为它有自身的死穴――功利主义和目标不明确性。 3.1.3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缺乏制度环境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在团队管理制度方面都存在两大突出问题:一方面,团队在组建过程中缺乏学校层面的制度支持。或者有些高校有学校层面的支持,但学术管理制度和办法只是停留于表面,缺乏制度方面的长效机制,不利于团队建设。他们可能在有关团队领导、团队结构与规模、团队成员、启动经费等方面没有明确而详细的要求,不能最大限度地激起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的科研热情。另一方面,在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组建后,相应的团队支撑体系跟不上,学术团队管理制度不健全,首先,在管理过程中责任不明确,尤其是团队负责人个人角色不明确,不知道哪些是作为团队负责人应该做的工作。而哪些是作为团队成员应该做的工作。其次,团队负责人学术能力不强,管理能力有限,不能在团队发展与创新过程中起到领袖作用。再次,团队负责人分工不够明确,造成团中各成员不能积极有效完成学术科研任务。最后,团队负责人不能很好地分配团队资源,不能使团队成员各尽所能,这些无疑会对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战斗力、创新能力和学术成果造成严重的影响。 3.2对策建议 3.2.1提高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创新能力 创新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创新能力要建立在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上。对于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大批量扩招的今天来说,注重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质量的培养,尤其是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显得更重要。现在的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培养制度大多是导师负责制,而导师的教授、示范、指导和控制等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创新能力。因此,一个优秀的导师能够恪守学者的道德操守、淡泊名利、专心科研,对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极为重要。另外,导师能够定期组织开展学术研讨会、组织团队成员进行学术交流与思想沟通,并在这些活动中发现问题、开阔思路、探索科研创新、寻求学术上的心灵碰撞。当然,高校研究生院作为研究生培养的摇篮,要时刻为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能力的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无论是举办各类科研学术活动还是各类学术竞赛,都要注重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有学校、研究生院、导师及所有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成员都积极朝着提高科研创新能力这一目标努力,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创新能力才能真正得到快速提高。 3.2.2推进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目标管理 对于一个组织而言,目标不清无异于失去灯塔的轮船在大海中航行。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也是一个组织,因此它也必须有一个清晰的目标。如果其目标价值不清,那么团队成员像会无头的苍蝇到处乱撞,找不到自己的目标,不仅谈不上创新,就连最基本的学术科研活动也很难保证。因此,一个良好的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要有明确的目标,要实行目标责任制,将整个团队的目标进行分解、细化,把一个个子目标分配给每一个团队成员,充分发挥每一个团队成员的优势,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还要做到对每个成员子目标进行定期考核与审查,对于没有按期完成目标的成员,要有相应的措施加以约束,同时对表现良好的团队成员给予适当的鼓励或者物质奖励。充分发挥激励作用是团队明确目标并使团队积极实现既定目标的有效方法。另外,只有做到相互尊重、公平公正地评价各成员的研究成果,才能更好地维护团队的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实现团队的总目标。 3.2.3创建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制度环境 良好的制度能够促进各项工作的开展,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也不例外。因此,创建良好的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制度环境,能为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建设与培养提供有力支持。首先,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培养制度要求学校管理层提供各种学术科研资源,包括设备、设施、科研经费和优秀的导师团队等。其次,要结合学校特色、专业学科领域的学科带头人等特点,建立专门培养多学科合作的机制。管理者要广开思路,注重对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激励制度的建设。最后,对于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科研成果的评价和利益合理分配等,要有公平公正的管理制度。 4.结语 目前,我国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刚刚起步,与国外相比,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层面,都存在较大差距。在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建设过程中,锤炼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创新能力、明确学术团队的目标价值、完善科研团队的制度环境等都需要一个过程。在新形势下,我们更需要深入思考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创新团队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深刻剖析原因,并提出合理化对策,为将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锻造成一个高效率的、富有活力的创造型学术团队提供坚实有力的支持。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西医诊断学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摘要】 目的:调查了解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西医诊断学教学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方法:以网络问卷的形式开展课程教学情况调查,并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有31.31%的学生觉得学习目的不明确、没有学习动力,有48.48%的学生觉得没有掌握好体格检查的基本方法,有42.42%的学生认为课时安排不太合理,有51.52%的学生认为教材选用不太合理。结论:教师必须强调学习西医诊断学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应用心理学专业的特点健全教学方式,修订教材、把医学知识和心理学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帮助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更好地学好西医诊断学。 【关键词】 应用心理学; 西医诊断学; 教学调查 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在心理上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冲击和压力。心理因素与人类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少躯体疾病患者都兼患有抑郁、焦虑障碍等心理问题,心理因素在躯体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转归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医院越来越需要由临床医生和具有医学知识基础的心理咨询师来共同诊治疾病,社会对具有心理学知识和医学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1-2]。自2001年以来,各大医学院校纷纷开设应用心理学专业[3],为实现心理学与医学的交叉融合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如何发挥医学院校的优势,将医学教育模式与心理学教育模式结合起来,培养心理学知识和医学知识兼备的复合型人才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4-8]。在此背景下,笔者就医学课程中的桥梁课程――西医诊断学在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教学情况展开调查并进行分析,为医学院校改进应用心理学专业西医诊断学课程的教学提出具体建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湖南中医药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2011级本科学生99人。 1.2 方法 根据应用心理学专业特点,结合西医诊断学教学实践,借助网络问卷调查平台,以网络问卷的形式调查应用心理学专业西医诊断学课程教学情况。问卷内容由两种封闭式形式构成:(1)单项选择:针对西医诊断学教学兴趣、教学安排、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设计了11个问题,每个问题可选取3个选项中的1个;(2)多项选择:设计了1个问题“影响西医诊断学课程学习的因素”,可同时选取12个选项中的多个。 1.3 统计学处理 当学生填写完网络问卷之后,可以从网络问卷调查平台直接导出问卷统计结果。 2 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出网络问卷调查邀请99份,回收问卷99份,有效问卷99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2.1 应用心理学专业西医诊断学课程教学现状调查结果 问卷囊括了西医诊断学教学兴趣、教学安排、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如学生对西医诊断学课程的重要性认识和兴趣程度、学校安排课时的合理性、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等等。调查结果显示,88.89%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西医诊断学课程,58.59%的学生对这门课程感兴趣,而只有57.58%的学生认为西医诊断学课时安排合理,48.48%的学生认为教材选用合理,其余的学生认为不合理或有待改进完善。见表1。 2.2 影响西医诊断学课程学习的因素调查结果 影响因素包括学习目的不明确,学校、老师、学生不够重视,内容太多,难理解等。调查结果显示有31.31%的学生觉得学习目的不明确、没有学习动力,59.60%的学生认为西医诊断学内容太多,57.58%的学生认为难以记忆,还有11.11%的学生觉得这门课程的学习与以后工作无关、不实用。见表2。 3 讨论 3.1 强调西医诊断学课程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调查结果显示,88.89%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西医诊断学课程,58.59%的学生对这门课程感兴趣,但是有31.31%的学生觉得学习目的不明确、没有学习动力,还有11.11%的学生觉得这门课程的学习与以后工作无关、不实用。有调查发现影响应用心理专业学生学习动力的因素中很重要的一个是“就业中实用,对未来的咨询有帮助”[9],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是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专业及就业方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心理健康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心理咨询服务不断增加,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就业范围也不断扩大。2001年我国卫生部要求三级甲等医院必须要设有临床心理科,这就代表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不仅要满足单纯的心理评估与诊断、心理咨询与治疗、学校社区心理卫生工作,也应满足临床心理咨询和治疗[4]。应用心理学专业有着广阔的就业前景,但是大部分医院都要求学生的知识结构是医学知识和心理学知识并重。许多国内心理学家也认为,要能从事心理咨询等应用心理学相关工作,除了心理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训练外,还需要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训练[10-13]。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教育模式应该更具有医学特色,要发挥其医学优势,培养既具有良好的医学训练背景、又掌握心理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西医诊断学是医学课程中的桥梁课程,是医学知识训练的必修课,国内各大医学院校的心理学专业均开设了西医诊断学课程[4]。对于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学好西医诊断学能够为毕业后把握住各种就业机会、适应社会的需求打下坚实的基础。 3.2 改进教学 3.2.1 加强教师心理学知识培训 学生对西医诊断学课程缺乏学习兴趣的因素之一是:教师不能将医学知识和心理学相关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导致本来具有紧密联系的知识变得分散脱节、学生无法学以致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列举一些应用医学知识解决心理治疗中的某些问题、提升咨询效果、增强患者信任度的案例,或者是在临床诊疗疾病的过程中,通过心理咨询及时而有效地帮助患者解决一些心理反应、增强疾病治疗效果的案例。这就要求西医诊断学教师要具备一些心理学知识,才能在讲授医学知识的时候做到和心理学知识相结合、融会贯通,并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这种教师多学科素质的提高,除了靠任课教师自我提高之外,还可以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有计划地安排进修、访学,开设心理学知识讲座、研修班等,提升教师的学科交叉能力[14-15]。 3.2.2 加强实践教学 调查结果显示59.60%的学生认为西医诊断学内容太多,57.58%的学生认为难以记忆,只有51.52%的学生觉得掌握了基本体格检查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尽量增加教师示教、学生实践的时间。考虑到应用心理学专业课时少、医学知识基础薄弱的具体情况,教师备课时应该将各部分内容充分整合、归纳,使学生对疾病知识的掌握不是点状而是片状。例如,体格检查部分视触叩听可以在课堂上边讲解边演示,把纸上谈兵的内容变为临床实践教学,把体格检查的动作要领和注意事项在演示过程中讲解清楚;还可以运用标准化模拟患者,增强每个学生的动手能力,结合电教视频等手段增加知识的直观性和应用性。此外,教师还要及时对讲授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的体系架构,以便他们更好地理解并应用所学到的知识,做到“学有所用,学而会用”。症状学部分教学时可以利用一些典型的病例,把某个症状的常见病因、临床表现、伴随症状、问诊要点和治疗要点通过具体病例进行形象生动、清楚明了的讲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通过具体病例来理解、记忆相关的知识点,解决西医诊断学内容多、记忆难的问题。 3.2.3 调整课时 调查结果显示只有57.58%的学生认为西医诊断学课时安排合理。一般来说,要对西医诊断学进行系统的教学至少需要90个课时,而本校应用心理学专业西医诊断学课程只安排了32个课时。由于课时有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系统深入地讲解,加上学生医学基础薄弱(本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学习西医诊断学之前,只学习了生理学和解剖医学等医学课程),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只能死记硬背、无法充分理解,更无法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一些临床中的实际问题,达不到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因此,在以后的课程设置中有必要适量增加一些课时,以使得本课程的教学可以更加系统而深入地展开,帮助学生把课程学得更扎实。 3.3 修订教材 合理地选用教材是进行有效教学的首要条件,对教学质量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目前本校应用心理学专业使用的西医诊断学教材是临床专业使用的十二五规划西医诊断学教材,还使用了护理专业健康评估教材中有关西医诊断学的部分内容。调查结果显示只有48.48%的学生认为教材选用合理,其余的学生认为不合理或有待改进完善,主要原因是学生觉得教材中纯医学知识太多,无法与心理学知识交叉结合,以致于缺乏学习兴趣。因此,应该对教材进行整合修订,在不破坏医学知识系统性的前提下,体现与心理学知识相结合的特色,使教材中的医学知识部分更加浅显易懂,并适当加入心理学的相关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使得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医学知识并应用到心理学实践中去。 4 展望 医学院校开设应用心理学专业起步较晚,目前还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阶段。教师和学生对应用心理学专业西医诊断学课程的定位和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明确深化,师资队伍的培训还需要加大投入,实践教学的加强还需要不断尝试和优化,适用于应用心理学专业的西医诊断学教材的修订也还需要一段时间,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实践,才能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服务社会的医学―心理学复合型人才。 (收稿日期:2014-05-30) (本文编辑:陈丹云)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关于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的现状和改革发展 【摘 要】应用心理学作为一个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其发展目标必须把社会需求及其对人才的要求放在首位,以满足社会发展、学校教育和市场经济对心理学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需要。本文就如何加强对应用心理学的课程改革,建立完整优化的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的更好发展为目标进行探讨。 【关键词】心理学;专业课程;改革;发展 有研究表明,“缺乏实践,缺乏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是当前心理学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因此,应明确心理学的课程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和内容,多元化教学方 式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培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教学评价。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心理学的授课教师大多是理论型,从高校到高校,缺乏实践经验,因而他们的讲授可能更偏重于概念、理论的阐述,涉及到实际应用的教学则相对较少。心理学课程内容繁杂,涉及到心理学的各个领域,很少有教师对这些领域都能驾轻就熟,教学中往往自己擅长的部分多加发挥,不擅长的部分则一带而过,从而影响到学生所学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 为了弥补师资队伍的缺陷。首先聘请更多的心理学背景的老师,引进有经验的教授;其次由优秀教师开出示范课供大家观摩学习,要求教师同行定期听课,每次听课都随时记录听课意见,并由听课人召集任课教师、学生进行面对面地沟通,将改进建议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引导任课教师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扎实提高教学质量。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对刚毕业的青年教师实行“一帮一、结对子”的“结对帮扶”措施,由优秀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其备课、上课及其他教学工作,在老教师“传、帮、带”的指导下,提高青年教师授课质量,保证课堂教学效果。最后要加强学院之间的交流合作,邀请其它学院或其它学校的老师授课,取长补短。 二、优化课程体系和内容 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朱永新2008年11月29日在深圳就中国教育存在的三大弊端发表演讲时指出的,大学教育的典型写照就是“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这种现象的产生无疑是缘于我们一以贯之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导致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而心理学研究的一些重要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问卷法等学生无法掌握和操作演练,多媒体教学的技术和手段由于课件制作上的麻烦也难以得到普遍运用。再加上心理学作为公共课,基本上是采用几十甚至上百位学生的大班教学,教师对教学的组织不当,导致公共心理学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学习态度欠佳等都影响了公共心理学的教学效果。 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的一味以学科体系的逻辑性和完整性为出发点来组织教学内容的做法,及时对课程内容加以整合与优化,为在校的学生提供必要的心理学知识与心理指导。首先,应该在现行课程体系中涉及到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心理学观念的问题要予以保留并加以提炼,加强课程中有关教育、教学工作实践的内容。在以往专业实践课的基础之上加入心理测量、SPSS统计学教程等实验实训类课程。 其次,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心理观,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如我们在选题尽量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情况而定,通过一系列课程实验使学生亲身经历和感受自我、群体、人际关系等概念所反映的心理咨询内涵,从而加深对学科概念来源于实践的感受。 总之,我们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需要,打破传统的体系,兼容和整合心理学各分支科的内容,形成一个全新的心理学课程独特的体系框架,在此体系中,还要组织安排能反映最新心理学研究成果的教学内容。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上的问题。公共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手段陈旧、方法简单,仍然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注重知识的灌输。教师以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教案为标准,扮演权威代言人的角色。即使重视或使用案例传授教学,课堂上也主要是采用互动交流的方式,学生们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并不是很高。另外,现在课堂教师也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和现代化教学手段,但经常导致学生的认知超载,并没从真正意义上达到学习效果。师生关系仍然是教师向学生的单向传递,学生的经验、情绪、态度、需要和兴趣等主观因素被忽略,导致课堂气氛沉闷。 (一)讲座式教学。 可适当采用讲座式教学。例如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导论,感觉他们更像是专题报告,每一节课设定一个主题,然后深入来讲解那个主题,而课程的内容不一定涉及到我们 教材所有的内容,但却对这节课的主题却讲得相对深入。同时可指定一两本书作为主要的教材,但同时会在穿插期刊上的论文,增加课堂讨论、课后网上查询,并把课后讨论纳入平时成绩里。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体验式教学。 体验式教学注重主题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实践中学习是体验式教学的精髓。体验式教学强调“做中学”,教师与学生是互动的学习者,通过学习活动体验,将学习变成乐趣和追求而不是压力,能有效地促进学生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达到学用结合的效果。采取多种方式将体验式教学贯穿于课堂教学中。 角色扮演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以提供的案例进行角色扮演,之后再互换进行练习,教师更多的是引导学生看待问题分析问题,之后再分享、交流、整合以及应用。 以咨询案例的视频为主线的讨论教学方式。把每次邀请来知名教师的讲座录下来进行资源积累。并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让大家观看,然后分组讨论各自的感受,最后老师点评,共同提高。 体验心理咨询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现有附属医院的资源,加强临床教学以及实践,组织学生跟随坐诊医生进行治疗观摩,让学生体验在真是的临床情境下治疗者的具体情况,加强对患者的了解,并组织讨论,提高学生的实际操水平。 大学全程式实践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研究,除了可以参加院系里老师们的研究项目之外,可鼓励低年级的同学,参加高年级的学生和系里已毕业的研究生的一些研究。同时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在结合各个高中学校的心理咨询室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水平。 作者简介:姚朝宗(1984.),性别:男,籍贯:河南长垣,学历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现状及对策分析 【摘 要】本文在分析当前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现状的基础上,从培养定位、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条件、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给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能力;对策 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自1998年设置以来,经过十余载的发展,已进入一个较快的发展阶段。这种发展主要体现在办学规模的扩大,具体表现为开设该专业的院校数量众多、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以及开设该专业院校类型的多样化。目前,全国已有近180所高校开设了该专业,招生规模也日益扩大;而在开设该专业的院校中,除了师范院校这一传统办学主体外,综合院校、单科性院校也纷纷加入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办学队伍。 1 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现状及成因分析 作为新兴专业,应用心理学在经历上述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发展的困惑,突出表现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薄弱。应用心理学是一门以探究心理学的理论、方法、技术等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为研究目的的学科,因而强调应用性及专业实践性就成为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教育部2012年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及专业介绍》中将应用心理学的培养目标界定为:“培养具备心理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接受初步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能够在科研部门、教育机构及其他企事业单位,针对不同的领域从事和心理学相关的工作或继续攻读相关学科的硕士、博士学位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1]由此可见,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就决定了专业实践能力成为衡量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点,因而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及重点;然而,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普遍薄弱又恰恰是当前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薄弱点。“21世纪心理学走向和人才培养”的调查结果表明,40%的专家对心理专业毕业生的专业训练状况,特别是对基本专业技能等方面的训练感到不满意。“缺乏实践,缺乏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当前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心理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2]。对该专业毕业生的调查也表明,“我国心理学专业毕业生最为欠缺的是心理学应用技能”,并导致毕业生对专业实践安排的满意度最低[3]。 造成上述状况的客观因素很多,主要涉及到该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条件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1)培养定位方面,定位于培养心理学专业人才及研究人员,而非培养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因而在培养过程中更侧重学生理论素养的养成而对其专业应用技能训练不够。虽然心理学专业与应用心理学专业同属心理学之下的二级学科,但因其研究领域各有侧重,因而在培养定位上也有所不同。(2)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尚未建构起适合应用心理学专业特点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心理学科经过几十年研究及建设已形成相对成熟的学科体系,但在研究倾向上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互脱离、忽视应用技能研究等问题。而上述问题也势必影响到心理学的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在建构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时,各院校多半采用移植法,将已有的心理学专业课程体系直接移植为应用心理学课程体系,而未充分考虑到应用心理学专业对应用技能的特定需求,构建出适合该专业特点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同时在上述课程体系移植过程中,心理学研究中存在的缺乏应用技能研究及专业技能实践不足等顽疾也被同时移植了过来。(3)实践教学条件方面,其建设水平明显滞后于专业建设需求。应用心理学的应用领域较为广泛,因而对专业实践的类型及场所的需求趋于多元化,加上专业建设周期较短,因而部分院校现有的实验室、专业实践基地无法充分满足专业实践的需求。(4)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专业教师自身也相对缺乏应用型技能训练及专业实践经验。目前国内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师资队伍主要来源于师范院校培养的研究生。囿于高校现行的教学及职称等评价体系中没有纳入对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考核,教师多半专心从教长于学术研究,而在专业实践训练方面较为薄弱,并因缺乏在企业、咨询机构等相关领域从业或实践的经验,因而导致教师自身的专业实践技能也较为缺乏。 2 提升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对策分析 如前所述,提升专业实践能力对于提升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是至关重要的,而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是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可考虑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1)人才培养定位:进一步明确细化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专业实践能力定位,并加大实训力度。相关院校应在广泛调研论证的基础上,认真梳理经济社会发展对该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的具体需求,从而明确专业实践训练的领域及相关要求。在培养过程中,依据不同的定位实施分类培养,并在夯实理论基础的同时加大专业实践训练力度,提高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2)课程体系建设:探索并建构适合该专业特点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众所周知,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水平的高低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才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而建构适合该专业特点及专业方向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对于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显得至关重要。目前在这方面部分院校已取得长足进展,但大部分院校仍需逐步完善。(3)着力提升实践教学条件。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离不开实践教学条件的支撑。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各院校可积极申请各级财政支持进行专项建设。如很多高校已通过部省共建实验室及申报各级重点实验室等方式获得专项建设资金,完善了实验室建设;在实践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各院校可根据专业方向定位,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积极拓展适宜的专业实践及实训基地,为师生的专业实践提供有效支撑。(4)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推进教师的应用心理学实践技能专业化进程。要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首先要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素养。就实验教学而言,应建设一支专职化的实验教学队伍,改变目前实验教学及实验室管理无法统筹规划的局面;同时鼓励专业教师积极申请各类境内外研修及访学项目,到国内外著名高校或研究机构研修深造,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各类专业实践活动或赴企业进行实践,丰富自身的实践或从业经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兼职教师队伍协助指导学生专业实践活动。可通过聘任校处高层次专家、企业家、管理者、专业机构从业者等人士为兼职教师的方式,由他们参与指导学生的专业实践教学。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探讨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实践 摘要: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能力是心理学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素质,重视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是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趋向。 关键词:心理学 学生 实践能力 应用心理学以实践应用为主要目的,研究如何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到个人和社会的各个方面。应用心理学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生态事业、绿色行业和阳光职业。应用心理学专业是一个应用特色明显、实践性要求突出的专业。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决定了专业实践能力在大学生专业素养培养中的核心地位。在当代日趋激烈的人才市场就业竞争中,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意义极其深远。然而怎样切实有效、深入持久地推进,建立可操作的实践,是一个至关重要、需要认真研究的心理学课题。 一、实践能力的重要意义 根据教育部的规定,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教育、医疗、司法等部门从事教学、管理、咨询与治疗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由此可见,应用心理学专业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特别是心理教育与咨询、心理治疗、开发方面的专门人才,使其将来能够胜任心理咨询、治疗、测评等工作。因此,坚实的专业实践能力是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应用心理学作为一个新近发展、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其发展目标必须把社会需求及其对人才的要求放在首位,以满足社会发展、学校教育和市场经济对心理学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需要为最高办学理念。 目前,用人单位越来越注重毕业生的实践能力,普遍希望加强心理学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应用技能培养。然而,很多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踏入社会求职与就业时,感到重要而缺乏的正是相关的专业技能。调查表明,由于适应不了新的社会需要,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需求,缺乏必要的专业实践能力困扰着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极大地影响了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与发展。因此实践能力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二、学生实践的构成 我们把专业方向目标主要定位在面向医院和学校,培养具有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方面的应用型人才。为了达到既定的培养目标,我们将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分为三块: 1、基础能力 主要包括:英语水平方面能借助工具书阅读和翻译本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要求学生通过国家四级考试;计算机要达到国家二级水平,具备计算机操作技能,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普通话要达到二级乙等以上水平;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技能。 2、专业能力 主要包括:心理咨询与治疗技能,侧重于对服务对象心理的补救。心理课程及教育技能,侧重于对服务对象心理的发展。心理测评及应用技能,侧重于对服务对象心理的准确了解。心理实验设计与操作技能,侧重于发展定量分析和实证研究的技能。 3、综合能力 主要包括:综合心理技术,要求学生掌握人员心理素质测评技术、群体社会心理测查技术等。综合的心理学研究方法论,要求学生掌握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能够自行选题、取样、设计、实施实验,进行数据统计和独立撰写实验报告,还要具备良好的科学研究素养和科学精神,具有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三、实践的保障条件 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实施的基本保障条件建设是实现专业实践体系科学运行与良性发展的物质、社会空间与师资保障。它主要包括建立与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强化心理与行为实验中心的建设、拓展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优化校内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和校外实践教学指导队伍的建设四个方面。 (1)建立与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编写了包含实践指导和训练环节专业课程的实践大纲、实践手册、实践考核制度;制定了专题调查、专业基础实践设计、专业实习、心理辅导技术微格训练、实施计划和考核方法。 (2)强化心理与行为实践中心建设。心理科学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的,实践是科学心理学发展的生命力所在,也是学生构建科学的应用心理理念,形成高素质的专业实践能力的基本保障。应用心理学的实践条件要求比较特殊,不仅要有专业基础实验室,还要建设心理咨询与治疗、人员素质测评与团体培训等多个专业小组。 (3)拓展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最终要服务于社会,而社会相关机构的实际需求和专业要求可以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和动力。我们围绕专业培养方向,经过沟通与协商,构建了一批心理辅导方向和人力资源方向的校外专业机构实习基地,包括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指导机构、共青团咨询与服务机构、心理咨询服务机构、教育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幼儿园与幼儿培训机构、中小学校等,与各实习基地签订专业实践指导协议,共同讨论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与培养规格,聘请有关负责人和指导专家任应用心理学校外实践教学指导讲师。与此同时,我们也为这些机构提供了专业人才的支撑。 (4)优化校内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和校外实践教学指导队伍的建设。师资是专业实践教学系统建设的核心关键的因素,它包括校内和校外两个部分,统领和指导学生各个教学环节的专业实践活动。 当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体现,这将会激发了我们建设与完善专业实践体系。当然,这项系统工程是一个长期的和不断创新的建设过程。我们任需努力。但强调培养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性,并不意味着忽视和否定其掌握心理学基础理论的意义和价值。任何实践技能的培养都必须以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为基础。只有通过课内与课外的紧密结合、校内与校外的相互配合,才能培养学生的各种实践技能,打造能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应用型心理学高级人才。实践能力,应当面向全体学生,全员参与,贯穿于应用心理学专业教学的全课程、全过程、全方位。唯有如此,人才培养的质量才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发展才会有光明的前景。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关于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薄弱的反思 【摘要】作为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应重点突出的“应用”与“实践”素质,但就目前各个院校该专业毕生的总体情况来看,其适应社会的能力普遍不强,追根究底是因为其实践能力薄弱。从学校来看,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不合理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以及师资力量与实验设施的不足等。本文将就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应用心理学;实践能力;课程设置;教学方式 一、概述 无论对于何种专业,坚实的实践能力是大学生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对于应用心理学专业来说,顾名思义,要求重点是应用型人才,因而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突出。但就目前我国很多相关院校培养对于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大学生培养就业的情况来看,学生们出去实践能力总体上并不理想,专业理论的掌握和实践情况都有所欠缺,很多学生反映无法适应社会需求,用人单位对应用心理学的本科毕业学生并不十分满意。这类情况的出现让很多院校的应用心理学专业处于尴尬的境地,不但影响了该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毕业生的就业去向,而且也成为制约着该专业发展。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薄弱这一问题亟待解决,下面将剖析这一现象的成因,以及解决这一问题可采取的措施与方案。 二、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薄弱的成因 (一)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不合理 调研发现,我国各院校在应用心理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存在不合理的现象,不少高校偏重基础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应用技能,背离了应用心理学“应用”为关键的这一基本前提。心理学系历届毕业生普遍认为,该专业课程设置的重点就是心理治疗技能和心理咨询技能,这正当前一些高校最欠缺。相关用人单位对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最重要的要求是相关的实践能力。 课程安排的不合理直接影响到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合时宜,当课程设置将理论学习放在重点时,必然导致老师的教学内容也转移到理论的讲解,形成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无益于学生的发展。尽管应用心理学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但很多老师在教学中仍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方法陈旧落后方法;以致很多学生只会纸上谈兵多,而缺乏独立的思考和实际操作能力,为培养出真正高素质的专业性人才带来极大困难。 (二)师资力量不足 基于我国国情,应用心理学还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而且随着时代与技术的发展,目前我国的应用心理学在科研和实践各领域都相对不足;因此可以发现一些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教师们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综合素养都有待提升。不少高校该专业的教师并没有受到应用心理学系统综合严格的培训,甚至有部分教师并非出身于应用心理学专业,因而他们对于实践性特别强的课程,如:咨询心理与治疗、心理统计学、如实验心理学、SPSS基础与应用、心理测量学等课程的难以驾驭。而还有一些教师是刚经过培训或自学之后立马上任授课,导致学生的很多问题教师无法正确解答或出现敷衍的情况,更不很合理引导学生的学习,使很多应用课程出现走形式的现象,形同虚设的应用课程并没有真正起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作业。所谓“名师出高徒”,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师资队伍的建设与改良是一大问题。 (三)实验设施不足 目前,虽然我国大部分院校都购置并配备了相关心理学实验仪器,但是由于这些实验仪器的价值及相关经费的限制,不少高校的实验课在多数情况下只能采取教师在台上讲解、演示,而学生则分成多人小组共享一台实验仪器,资源的稀缺造成很多学生“打酱油”,影响教学质量;若每个人都进行实验操作,则需消耗大量的时间,理论与实践很难同步,同样教学质量也大大折扣。另一方面,我国总体的心理学实验教学仪器的品质与性能偏低,从设计到生产都不够规范科学,因而这些器材所测出值往往与真实值有相当的偏差,在精确性和可靠性等方面远远低于实验教学要求。严格来说,心理学实验仪器一般只能用于演示教学,而不能用于量化的实验教学,从而制约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锻炼。 三、如何提高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 (一)改善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模式 根据当今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和教学规律制定以培养专业实践能力为核心培养方案。明确培养专业实践能力的方法、途径、具体要求和目的。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实践领域主要可以划分为五大方面,即课程实践、专业技能与社会实践、创新和毕业实践等。因此,专业培养方案中应以该专业的发展方向明确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目的与培养方式,增强专业技能训练课程的比重,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系统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除了改进课程设置外,教学模式的转变也是提高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要基础。实验心理学是该专业的基础和核心,实验教学需打破原来传统实验课程的教学模式,而增设更多综合应用性实验,提升实验课程的开放性,改变教育教学理念与方法。在教学方法上应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互动学习为主;在教学中引入新教学方式如:案例教学、情境演示等以提高学生相应实践能力。 (二)提升师资力量 教师的专业素养对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十分重要。应用心理学的实验教学必须由一支专业素养很高的教师队伍从事,他们负责研究实验教学规律,致力于提升实验教学质量。各院校同时需要定期对实验师资队伍进行培训,到更加权威的机构与学术中进修学习,提高其技能与学术层次,使其更加专业化,以保证学生实践能力。另外,也可以聘请其它机构影响力较大的专家学者,造一批具高质量、专业技能强的师资队伍。鼓励教师参社会实践与服务,开展研讨学术与教学实践交流,丰富其实践经验。 四、结语 本文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薄弱的现成分析了其成因,并探讨了提高该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两个的重要方面。可以看出,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重点在于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的改革,必须树立适应社会需求人才培养观念,必须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才能打造出一批社会适应能力强、专业素质高的人才,真正服务于社会。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基于能力培养的应用心理学专业改革探讨 【摘要】本文将介绍目前我国应用心理学专业毕生的就业不理想的情况,并分析该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然后基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参考多方专业学术意见,提出针对该专业的大体的改革思路与具体措施的建议与想法。 【关键词】应用性理学;就业情况;改革思路;能力培养 一、引言 事实表明,心理学的应用涉及到当今生活中的诸多领域,如:政治、商业、体育等;可见心理学的研究与实践对人类社会发展影响重大,有利用促社会文化的提升。应用心理学作为应用性极强的一门学科,适应社会需求的潮流,但我国各院校该专业实践成果不尽如人意,学生大多呈现专业综合素质不高的情况,难以胜任相关职业。鉴于上述情况,本文将针对能力培养问题提出对该专业改革的相关建议与意见。 二、我国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相对而言,我国对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较高;对于刚经历过高考的本科生来说难以真正落实相应的要求。另外,近几年来心理学的硕士博士生的明显增加,本科生就业相对困难。而且在培养模式上“应用心理学”与“心理学”专业的区别不大且交叉混乱,使得毕业生对岗位的寻求感到迷茫,而导致应用心理学与其它心理共同竞争同职位,而影响其就业率。 (二)课程内容脱离实际 我国应用心理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更加注重理论性学习,突出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却无法体现出应用心理学“应用”的特性。该专业的课程内容知识点全面但不深入,针对性不强,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浮于表面,对基础心理学知识与实践的掌握不够牢固。以实践与技能培训为主的课程量占比小,缺乏专业训练的学生一旦进入工作就会显得力不从心。另外,很多时候课程内容陈旧死板,没有及时更新前沿学术研究成果,学生的视野与学术积累无法得真正的提升。 (三)培养方式不合理 我国高校的应用心理学专业方向课就是专业基础课中的某一点上的强调与细化而不是深入,而且同样以理论为主,授课的内容与方式也大体类似。笼统而单调专业课划分,各院校雷同的培养模式,使得学生并不能在其专业上细致深入地研究学习,无法体现应用心理学的特色与专业性;甚至还会影响到学校与专业的学科建设。 三、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改革路线与措施 (一)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改革思路 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能力培养是有差别的,我们可将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分为三大块:基础能力、专业能力、综合能力。其中,基础能力包括外语学习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专业能力包括: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基本技能与方法、心理教育能力、心理统计与测量方法、心理实验设计与操作以及数据处理能力等。综合能力则主要包括:综合的心理学研究方法论、数据统计和实验报告撰写能力、科学研究素养和精神以及学术交流的能力。顺应时代与社会的需要,我国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改革势在必行。鉴于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四个主要去向,即: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人力资源管理、报考心理学研究生;目前该领域普遍认同的整体改革的思路是:明确培养目标、合理定位就业方向、侧重实践能力与应用技能。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定位于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二)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 对于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来,理论与实践同样重要;因而,要以对此的正确认识为基本前提安排理论与应用型课程的比重。传统的课程设置过于强调理论而轻视实验,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低下,“术”轻于“学”这种不平衡的课程设置直接引起学生专业综合素养的薄弱。因而现在急需改进的是优化应用心理学的课程体系,根据本专业的研究规律与职业要求明确培养的重点,并以此为重心与基础划分出不同的培养模块与层次,突显各类课程之间的逻辑性,同时加强不同课程教师之间的沟通以防内容重复。 能力培养的提高必须依靠教学方法的改革,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单调。学生的学习状态随着学习时间的增长呈动态发展趋势,而同时相关的学术成果也在不断的更新。作为教师,不但需要根据学生课上的反映对授课方式加以调整,实现师生如朋友,教学相长,共同进步的局面,而且还需要时常关注该领域的学术研究发展,及时将这些信息传达给学生,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关注度,形成对专业的认同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 对最终要投身于社会的大学生来说,所谓的“能力”,是指胜任工作的能力;而这些工作中必备的能力都是实践中一步一步积累形成的,尤其是专业能力。加强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在校的实践能力培养是社会要求接轨的重中之重,在校的实验课和相关活动的机会多少关系到学生实践能力高低。据此,本文建议各院校根据年级和学生掌握情况设计并开展相关锻炼学习实践能力的活动,如:模拟心理咨询等。另外,可以适当增加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实验课程,以项目的形成将学生划分小组进行学科调研、到校外进行访谈和问卷等专业实践。到高年级时,应让学生深入学习SPSS软件应用、心理测量、心理咨询等课程,并在期间让学生在模拟环境下参与其中,实现知行合一。学校应为学生创造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可与校外相关机构或当地中小学协作成立更多更广的实习基地,使学生获得更多接触社会以丰富专业综合素质、积累工作经验。 四、总结 从目前我国应用心理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情况不容乐观;各院校必须对这一现象足够注视,并及时采取措施以防止情况进一步恶化。当然,一门学科专业的改革是一项长期而系统性的工程,不但需要以正确科学的路线支撑,还需要各院校长期坚持对培养模式与教学方式的优化改良,同时为学生创造更多提高学术与实践能力的机会,才能真正让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提高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变态心理学教学质量的探讨 [摘 要]变态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其课程教学存在理解困难、理论脱离实际等问题。根据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特点,对变态心理学教学方式、考评体系、实践教学等教学环节进行改革和探讨,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变态心理学教学质量,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临床心理学专业人才。 [关键词]变态心理学 教学质量 教学改革 变态心理学教学存在内容抽象、空洞,缺乏特征性等问题,缺乏临床实践的在校生难以掌握各类精神心理疾病的临床表现,学生普遍反映本门课程学习难度大,各种概念及相关疾病临床表现难以理解,部分精神心理疾病临床症状类似而难以区分。多数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招收文科生或文理兼招,其专业培养方案缺乏系统的诊断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等医学科目的教学,学生相关医学的基础较差,虽然通过系统的变态心理学理论教学能够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相应精神心理疾病发病原因、临床表现、诊断标准等理论知识,但学生难以将理论联系实际,对于部分精神心理疾病难以理解,甚至部分该专业毕业生难以在实际工作中识别常见的精神心理疾病,使本门课程知识的掌握存在表面化倾向。提高变态心理学教学质量,对于培养优秀的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至关重要。本文结合笔者近年来从事变态心理学的教学经验,探讨适用于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变态心理学的教学方法,以期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本门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应用PBL教学法,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PBL教学法(基于问题教学法)是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首创,包括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总结的五段式教学模式。这种模式通常以小组进行,以问题为中心,要求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具有激发学生创新性、主动性等优点,目前在各学科教育中已广泛应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变态心理学教学章节的特点,选取部分较难掌握的疾病或重点内容,如精神分裂症、癔症、广泛性焦虑等,在授课之前布置相应的病例并提出相关问题,如该病的典型临床表现、发病原因、与相似疾病的鉴别诊断、相关干预方案等,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分组讨论,以书面作业或在课堂中回答这些问题,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完成相关资料的查阅,问题讨论也可以帮助学生增强其良好的团队合作与交流能力。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授课教师针对病例予以适当讲解,以加深学生对各类精神心理疾病的理解。PBL教学法不仅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变态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将之前部分科目的相关知识进行很好的链接。如掌握情感性精神障碍内容需复习普通心理学课程中关于心境的含义,完成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相关问题需了解发展心理学的部分内容,理解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的社会康复需结合健康心理学的相关知识。 二、加强课堂案例讨论,强化学生对各类精神心理疾病的理解 变态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部分精神心理疾病过于抽象使学生难以理解,如人格障碍与普通人相似使学生很难区分,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因学生缺乏临床实践难以掌握其妄想、幻觉、情感淡漠等临床特点。只有将各类精神心理疾病的临床表现、发病原因、典型症状与具体案例相结合,避免单纯的理论讲述,才能使学生充分了解该病特点。因此,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有代表性的学习内容;在临床案例教学时,增加案例讨论学时数;根据案例分析其临床症状并完成课后相关作业,以增强学生对精神心理疾病的感性认识和学习兴趣。 三、借助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在具体的变态心理学教学过程中,对于部分不易掌握的章节可以通过运用学生感兴趣、容易接受的教学方式,如电影教学、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目的,避免填鸭式或纯理论教学影响学习效果。如精神分裂症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精神疾病,在本门课程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但学生缺乏临床实践,较难理解该病幻觉、妄想、智力等方面的临床表现及特点。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可以选择观看电影《美丽的心灵》的部分内容,通过分析影视作品中纳什的特点,结合教师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该病的幻觉、妄想的临床表现。同时,影片中纳什在服用药物过程中出现的思维活动缓慢、情感表达异常、性欲下降等特点,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抗精神病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了解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康复的意义。在孤独症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缺乏孤独症临床经验的实际,可以通过选取观看电影《雨人》的部分内容,结合雷蒙的特点,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kanner三联征(社会交往障碍、语言交流障碍、兴趣范围狭窄及动作行为刻板)”的临床表现。对于部分较为空洞的教学内容,如人格障碍,可以结合某些历史、文学著作中的人物;讲授偏执型人格障碍可以结合《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讲授冲动型人格障碍可以结合《水浒传》中的李逵;讲授强迫型人格障碍可以结合历史中的诸葛亮。通过介绍这些人物的相关事迹帮助学生掌握人格障碍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部分心理疾病,如神经症,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要求学生分组模拟精神心理疾病的临床诊断过程,通过亲身参与感受,了解相关心理疾病的特点及问诊注意事项,加深学生对各类精神心理问题的理解。 四、改革考核模式,提高知识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 传统教学模式注重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题目主要由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组成,这种考核方式存在死记硬背、内容偏多、不重视实践操作技能掌握及学生易作弊等诸多弊端。变态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性质的学科,其考核应注重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赣南医学院自开办应用心理学专业以来,变态心理学考试试题全部由案例组成,要求学生针对案例进行分析,解决相关问题,以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同时,将变态心理学科目成绩分多次考核,将在PBL教学过程中的发言情况、平时案例分析及讨论情况、课程论文、病例情景模拟等内容作为成绩的一部分,考核学生平时对各类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实际应用能力,鼓励学生认真思考、总结,达到教学目的。 五、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强化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传统的变态心理学教学以理论教学为主,缺乏课间见习,使学生难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因此,对于某些常见的精神心理疾病,如精神分裂症、神经症、抑郁症,或综合医院常见的心理问题,如躯体形式障碍、肿瘤科患者身心问题等,应尽可能安排精神科或综合医院心理卫生门诊的课间见习教学。学生通过查阅病历、观摩问诊、案例讨论、询问病史等临床活动,结合心理测验及相关心理治疗等工作,了解各类精神心理疾病的分类、诊断标准,提高问诊、询问病史、精神检查、辅助诊断、常用心理测验量表使用等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以达到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和解决实践问题能力的目的。 六、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重视人文精神培养 目前,我国重性精神病发病率有下降的趋势,而情感性精神障碍、神经症、应急相关障碍等与社会心理因素相关精神心理疾病发病率逐年增加。因此,变态心理学教学需要适应时代要求,将课程重点内容向神经症等倾斜。同时,由于历史和社会文化原因,精神心理疾病患者容易受到社会歧视,在就医过程中更需要心理治疗工作人员的支持、鼓励和理解。因此,在具体的变态心理学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如增加变态心理学发展史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精神心理疾病患者在历史上受到的不公正待遇,了解人文精神在变态心理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变态心理学、精神病学等学科逐步建立在人类发展史上的意义。通过相关的介绍,提升学生人格的整体境界。 综上所述,通过对变态心理学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丰富教学内容与创新教学方式,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掌握变态心理学的理论知识,提高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对心理测试与评估、发展心理学、心理治疗学等相关科目的掌握和理解,能够初步识别常见的精神心理疾病,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优秀的临床心理工作人才打下基础。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四川省应用心理学专业建设与心理健康教育学术会议召开 日前,由西南交通大学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主办的“四川省应用心理学专业建设与心理健康教育学术研讨会”在蓉召开。会议主题旨在研讨四川省各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建设及其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来自四川师范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西南科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华大学、四川文理学院、成都大学、乐山师范学院、宜宾学院、西昌学院等省内具有心理学本科专业的20余所高校的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及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部门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大会首先由教育部心理学科类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西南交通大学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主任宁维卫传达了新一届教育部心理学教指委会议精神。未来,心理学本科专业将在如下方面重点开展:(1)深入研究和调查,开展广泛的讨论和交流,进行心理学本科专业调研;(2)积极宣传讲解,扩大教委会影响和指导力;(3)提高工作实效性,切实解决问题;(4)搭建与心理学结构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就业平台;(5)加强教材建设和师资培训;(6)拟建立心理学学科的国家标准,建立学科认证机制;(7)推动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和心理学教学研究活动。宁维卫还详细介绍了西南交通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建设与发展情况,和与会代表分享了有关人才培养、科研学科建设、社会服务等多方面的有益经验。 各高校专业负责人及教师积极发言,共同研讨并形成共识:(1)必须加强学校特色和本土化专业特色研究,走一条心理学特色建设之路;(2)加强心理学教材、课程建设研究;(3)加强各高校学术合作和研究;(4)形成省内专业学术联盟。 通过本次专业研讨会,参会人员不仅更全面了解了省内各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建设情况,加强了交流与合作,同时更明确了未来应用心理学专业建设发展方向。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摘 要】现在我国本科高职院校课程内容安排有明显的不合理性、内容单一,没有根据实际问题出发,牵制培养专业人心理学素质。面对这种情况,要加强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有助于培养健康身心、丰富知识顺应社会发展人才作为目标,社会根据时展,人们对心理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学生的心理状况也发生了变化,本科高职院校面临教育心理学的新问题。这篇文章是对高校应用心理学如何培养专业人才进行研究,提出对课程合理设置、教育形式、课外拓展等进行建议。 【关键词】高校;心理学;培养;研究 一、前言 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等都表明人们需求越来越高,对心理素质要求越来越强,加大应用心理学专业和高等院校心理学是社会人群的期望。从现在来看,高等专校心理学教育和社会期望是有一定距离,主要原因有,心理学在我国没有形成发展潮流,与中国文化具备差异性,在期间提出心理学论遭到批判,扼杀了培养专业心理学人士;还因为,学校在培养心理学人员期间,心理专业课程和其他专业存在差异,课程出现一致性问题,表现出心理学专业内容安排不合理性,而且课程内容比较陈旧,体现不出心理学的科学性质,与社会没有明显关联,研究培养人才模式合理安排课程,培养出专业心理人才。保证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各高校要具备自身教学特色,个性发展专业知识把课程内容相结合起来,要保证知识内容的实用性、科学性,研究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人士培养时,可以根据国外案例进行研究,借鉴国外教学方法设置出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满足当前国情发展的心理课程体系。 二、增强高校心理学教育的必须性 2.1大学犯罪案件上升 从小学到大学期间,学生对事情认知能力越来越强,犯罪案件不断上升。2010年 12月11日,犯罪人小阳在楚雄市紫溪中学401宿舍持刀对宿舍睡觉同学小宇进行刺杀。5-8中南大学杀人案件,2011年5月8日,中南大学南校区华生公寓15栋、16栋宿舍下发生一起命案,一男子持刀将在校一女子杀害随后自杀。郭力维校内杀人事件,2009年11月14日凌晨,吉林某学校发生血案,该校信息技术学院大四生郭力维将其室友赵妍杀害在宿舍当中,次日被省内媒体放在头版头条。随后,知名网站连续转载,网民称郭力维为吉林马加爵。以上案件杀人凶手与被害人都是学校的在校生,根据统计,大学生犯罪案件在近年持续上升,案件的发生引起社会对学校教育产生质疑。 2.2大学生犯罪原因 犯罪的发生加大教育工作者的压力,致使学校对犯罪案件的发生进行了分析。①法律意识的淡薄。②沾染社会不良的影响。③心理素质薄弱。④精神人格的心理缺陷。在我国高等专校越来越多,教师资源缺乏,经济体制的发展造成贫富差距,教育上也存在贫富差距,学生得到教育差距也就拉大,学生泡酒吧、网吧等形成这一社会不良风气是事实。其中最主要是学生心理素质不强,如果有过硬的心理素质,犯罪行为就会相对减少,大学期间就是要加大应用心理学教育,完善学生心理,减少犯罪心理。进过调查表明,有94.3%的同学意识到自己是有心理缺陷,但在自尊心驱使下不能勇敢面对心理缺失,造成更加严重心理缺陷,本科专校要重视心理缺陷带来的危害性,所以要重视心理学教育[1]。 三、如何进行心理学专业人士的培养 3.1 积极互动以学生为主体 在教育当中,学生是主体老师主导学生进行学习,两者之间要相互沟通、了解进行互动,在教育学生上老师不应把自己教师身份抬高,不利于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老师的教育基础是同等对待学生,在实践教学中,老师具备主导作用,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往往不能得到社会保障。通过教师与学生相互交流为学生创造交流平台,在交流当中从被动转变主动性,有利于学生积极去探索研究,带领学生去发现、探索、以及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带领学生时间解决问题,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2]。比如从老师与学生参与研究探索、启发教学模式、师生合作进行解决问题,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动手能力。 3.2联系实际,应用于实际 理解所学到的知识是必要的,理解之后要运用到实际当中去。所以教学的结果往往不是一张张成绩单,而是如何运用到实际当中,心理学教育是要学生对知识掌握和了解,更加注重能力方面的培养和知识的运用。学习的内容和实际是相关联,这样可以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应用心理上,每个人都有心理活动,心理学知识和人们息息相关,心理是探讨人类内心深处想法的一门学科,在同学心中具有神秘感,抓住学生对心理学的好奇心引导学生把问题带到生活中应用到生活中来。应用心理学培养专业人才时要注意科学和应用性相结合,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是完善心理学教学的体现。不断完善教学改革,要重视心理学的细微知识,掌握进行运用,除帮学生解决问题还要带领学生组织相关活动,进行活动加强学生心理学知识。 3.3如何带动学生积极性趣味性 中国传统式教学是说教模式,只在意把知识灌输到学生脑袋中,学生是否可以运用心理知识只要完成讲课任务,从而产生学生逃课、旷课现象等,造成学校培养心理专业人才流失。二十一世纪是多媒体时代,老师在传授理论知识时可以运用录像、影片、以及国内外案例进行分析,也可以带领学生在网络上进行讨论,带动学生探讨问题的积极性。心理教育课上要表现学生积极性与趣味性,解决学生遇到的心理素质问题。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提起学生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去了解知识;如果学生对心理学不感兴趣,觉得学习心理学成为负担,教师要让学生把知识当成一种享受,享受知识乐趣,不应把学习当成死学习模式[3]。所有的传统式教学都是从一本书开始,教师讲课不应该局限在一本书上;这种方法在现代社会是很难生存下去,信息时展下的学生想法奇特,旧的教育模式不能应用在现代化发展上,老师要从教育目标出发大量研究先进教学方案,搜集资料给同学提供更多的学习空间。 四、结束语 综上所讲,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心理健康关注更加明显,由于社会犯罪率不断增加,为适应社会发展减低学生犯罪率,加大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加强学生心理素质,通过师生交流与对社会了解认知心理学对人们的重要性,我们要高度重视心理学在社会上的发展,保障社会心理健康素质,培育出良好教育结构中心,为学生提供解决心理问题的场所,完善学生综合素质,高等院校在讨论中研究方案,要积累自身教学经验,运用丰富的经验知识完善培养心理学专业人士,这样才能完善人才监看发展,社会才可以和谐发展。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策略分析 摘 要 应用心理学是应用性、实践性要求突出的专业,应用心理学专业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素质就是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应用心理学的主要目的是实践应用,研究如何将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应用到个人和社会的各个方面。本文简要分析了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策略,以期能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实践能力的应用心理学人才。 关键词 应用心理学 专业人才 实践能力 培养策略 1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1.1 实践能力是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 国家教育部关于本科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教育培养目标的描述是:“培养具备心理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教育、工程设计部门、工商企业、医疗、司法、等管理部门从事教学、还礼、咨询与治疗、技术开发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上述表述中我们不难发现,实践能力的培养室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能力主要包括专业的教学实践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咨询服务能力、专业的信息获取能力等等,这些实践技能的培养能够让应用心理学的教育不仅停留在林论知识上,还能让这些应用心理学的专业人才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对他们今后的就业和深度学习都有着一定的好处。 1.2重视实践能力培养是应用心理学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趋势 专业的实践检验是检验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质量的试金石。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一些类产业的革新,这种经济的发展,也给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内的教育行业不仅要能够满足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要求,还要注重知识的更新换代和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只有提高了实践能力应用心理学的专业才能够得到体现,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前景也就更加宽广。现在各个部门都在强调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只有加强了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才能让这些学生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取得立足之地。 2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策略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很多高校的应用心理学专业都开始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且提出了很多实践能力培养行之有效的方法,只有坚持这些正确的教学方法和理论,才能够真正做到提高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 2.1构建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 提高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应该按照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教学规律和学科特点,制定出适合应用心理学的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应用心理学的使劲能力培养主要表现在:课程实践能力培养、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培养、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培养和毕业实践等几个方面,要提高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就应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心理学的实践能力培养还要根据不同的学校,不同专业的学生制定适合的教学方案,不能一概而论。在教学时间的过程中,可以实施教师负责的体制,将实践培养的任务进行分解,不同的教师负责不同的实践项目,确保能够全方面的锻炼到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专业人才实践技能的过程中,某个环节出现问题能够快速的落实到教师的身上,并且及时解决问题,确保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具备相应的实践能力。 2.2建立心理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 心理学本身就是一门非常注重教学实验的学科,因此要培养出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专业应用心理学人才,就应该建立起心理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在建立心理学实验教学体系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对应用心理学的学生进行实验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能力,还应该设定一些研究型课题,让学生进行自主的探讨和实验,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应用心理学的实验教学应该减少炎症性和单学科的实验,应该注重综合性实验和开放性的实验,培养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举一反三的能力。实验教学体系的建立就是为了锻炼应用心理学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让学生能够真正成长为具有实践能力的专业应用心理学人才。 2.3优化教学方法 应用心理学教学方法应该做到能够让学生学会学习,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要培养出具备实践能力的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教学方法应该进行优化。要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将应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与教学改革相结合,引导学生能够做到自主学习,进行案例教学和问题教学相结合进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优化教学方法能够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思维模式的发展,进过改进的教学方法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并且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这种实践性较强的教学方法,学生能够做到更好的自我评价,掌握更多的应用心理学知识,并且完成相应的实习任务,保证应用心理学人才的专业性和可信赖性。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学方法的革新,只有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保证人才培养更加专业。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图书馆利用情况调查分析 摘 要:目的:为了解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图书馆利用情况。方法:采用自编问卷对我校12级、13级应用心理学专业共83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多数该专业学生表示医学院校图书馆存在重视医学专业而忽视非医学专业的现象,心理学专业相关资源欠缺,现有资源过于陈旧且更新较慢。结论:学校应根据专业建设的需求加大对心理学书刊、杂志的投入,同时需要开展相应图书馆使用的宣传教育工作。 关键词: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图书馆 随着教育部本科专业审批权的下放及大学扩招,越来越多的医学院校开设非医学专业,如公共事业管理、医药营销、英语、运动人体科学等,而应用心理学专业(临床心理方向)正是医学院校在这一条件下产生的主要新办专业。自2001年9所医学院校开始招收本科应用心理学专业以来,至今已有50多所独立设置的医学院校开设应用心理学专业[1]。目前,各医学院校已招收该专业本科生预计达到万余名,这对中国未来医学心理学的发展将会产生深远影响[2]。 但是,因为医学院校专业设置特点,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因资源有限,主要的资源主要投向医学专业,在实验设备、师资力量等方面对应用心理学专业投入相对有限,造成该专业先天不足。而图书资料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之一,但在具体办学过程中,应用心理学专业相关的专业书刊、杂志等资料方面配置上存在一定缺陷。为了解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对图书资料利用情况及存在的意见,笔者对我校11级、12级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旨在为未来高等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教学改革及专业建设提供参考资料。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我校11级、12级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83名,其中11级43名,12级40名;男生27名,女生56名。所有调查对象均完成心理学基础类课程的学习,对心理学专业知识及科学研究有一定了解。 2.研究方法。采用自编调查问卷和个别访谈的方法。根据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培养方案、专业学习特点和个别访谈的结果,并参考相关研究[3]编制调查问卷,包含11个题目。以班级为单位,在班会或课间时由教师发放问卷,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对部分感兴趣的同学进行个别访谈,所有回收的问卷均为有效问卷。 3.统计方法。描述性统计。 二、调查结果 在图书馆使用情况方面,31.3%(26名)的学生基本不去图书馆,47%(39名)的学生每月偶尔去图书馆(约1~3次)查阅资料,仅21.7%(18名)的学生每月使用图书馆次数在5次以上,甚至36.1%(30名)的学生对图书馆的使用及相关规则完全不了解;在希望借阅书刊类型选择方面,49.4%(41名)的学生表示自己希望借阅文学、历史、人物传记等课外读物,39.8%(33名)的学生表示自己希望借阅心理学专业书籍、期刊杂志或参考资料,剩余同学希望借阅研究生、公务员、英语四六级等考试辅导资料或医学类等其他专业书籍;在对图书馆服务满意度方面,38.6%(32名)的学生明确表示不满意,主要原因在于工作人员态度(33.7%)、缺乏心理学专业书刊、杂志(27.7%),74.7%(62名)的学生认为图书馆存在重视医学专业而忽视非医学专业的现象,非医学专业相关资料极少,仅2.4%(两名)学生对我校图书馆服务及图书资料表示满意;在应用心理学专业书刊、杂志配置方面,全部学生表示心理学专业相关资料太少、配置的书刊、杂志过于陈旧且更新速度太慢,甚至47%(39名)学生表示学校图书馆严重缺乏心理学专业资料,完全没有为学校的其他非医学专业学生考虑,另有32.5%(27名)的学生认为,除医学相关书刊外,其他书刊、杂志总藏量过少;在改进方面,83.1%(69名)的学生认为学校应该为非医学专业考虑,购进更多的相关专业参考资料并扩大电子阅览室。 三、讨论 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对图书馆使用情况不仅影响其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临床心理学人才的储备。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对图书资源利用率较低,其原因除图书馆工作人员态度外,还存在学校对非医学专业投入过少,相关图书资源配置不足,在个别访谈中有学生表示,图书馆中除医学书刊外,几乎没有其他专业资料,而心理学相关书刊、杂志偏重于科普类,使用图书馆也只能借阅小说等非专业书籍。因此,在改善方面,除加强图书馆工作人员个人素质、完善规章制度外,还需要医学院校加大对应用心理学等非医学专业的资金投入,增加心理学相关资源的馆藏量,才能有效提高该专业学生对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此外,本次调查有部分学生表示不了解图书馆的相关规则,提示在未来的新生教育中,需要注重对学生的入馆教育,并提供读者反馈平台。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增强应用心理学专业实验教学效果的思考 [摘要]加强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以提高实验教学效果为突破口。具体而言,从分析当前应用心理学专业实验教学现状出发,指出当前应用心理学专业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针对这些不足提出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应用心理学专业 实验教学 教学效果 应用心理学专业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特点,许多高校都在近十年设置了应用心理学专业。然而,目前新开设的应用心理学专业,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项目和评价方式上基本沿袭了以往名牌综合高校或师范类高校基础心理学专业的模式,以精英型教育为特点,在教学上偏重理论和研究,实验教学的培养目标是为心理学专业培养基础研究人才。因此,就出现了应用心理学专业中实验教学安排不合理,实验教学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如何适应高等教育新时展特点,体现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应用特点,实验教学在整改教学改革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当前应用心理学专业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实验教学的思想认识不到位 虽然也有不少心理学家和心理学教育工作者提出,应将实验教学定位于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位置,但是教育观念和现实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大多数教育工作者还是习惯于将实验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将其置于次要地位,起辅助理论教学的作用。 (二)实验教学条件匮乏 除了极少数名牌高校外,大部分设置应用心理学专业的高校受办学经费的制约,心理学实验教学条件匮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实验设备少且实验条件简陋,学生上实验课时需要轮流分组实验,实验时难免互相干扰;二是多数学校的心理学实验室种类、功能单一,心理学实验室几乎完全等同于基础心理学实验室,主要为完成实验心理学课程教学服务。 (三)实验教学体系不完善 受心理学学科特点影响,长期以来,心理学专业没有独立的实验教学体系,实验教学主要依附于实验心理学课程中,虽然有部分学校在普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课程中设置了少量实验项目,但是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现状并无根本改变,而且无论在哪门课程中、实验项目中,基本都是演示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应用性实验项目极少。 (四)实验教学师资不足 大多数高校中,应用心理学专业没有设置专门上心理实验课的实验员,心理实验教学主要由理论课教师完成,一个老师同时指导一个班的学生进行实验教学,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感觉力不从心。 (五)实验教学方法枯燥乏味 在以演示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为主的心理学实验教学中,许多时候都是教师先按实验指导书讲一遍实验操作过程及方法,然后学生在实验指导书的帮助下对实验项目进行被动模仿和机械重复。 (六)实验评价方法滞后 因为心理学专业的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而存在,所以对学生做实验的结果也不单独设置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对学生来说,实验进行完毕后,主要以实验结果是否验证了理论学习的内容作为实验成败的标志。对老师来说,主要以学生实验报告完成的质量来评价实验的结果。对实验本身的评价和反思几乎没有,这也使得很多同学即使做了很多实验,写了很多实验报告,却无法自己设计并实施实验。 以上诸多因素综合一起,使得心理学实验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实验教学不能很好地发挥其作用,实验教学效果较差。以上应用心理学专业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许多高校中普遍存在,如何真正做到加强实验教学,使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处于同等地位,还是应从增强实验教学的效果入手。 二、增强应用心理学专业实验教学效果的途径 (一)对心理学专业实验教学重新定位 心理学自成立以来就是一门以实验为特点的学科,心理学专业各分支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理论。因此,对于应用心理学专业来说,学生在复演心理学家们的经典研究时,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心理学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在以后的实际工作生活中更好地灵活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心理实验的学习形成的求知态度、探索未知的方法以及创新的思维方式和技能,也会迁移到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因此,应用心理专业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切不可厚此薄彼。 (二)适当完善相应实验教学条件 实验教学离不开实验教学条件,在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的高校中,“高精尖”的实验仪器不能配备齐全也无可厚非,但基础实验条件应该齐备,尤其要利用心理学实验计算机化的特点来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例如:配备适量的心理实验台和实验教学软件,满足基础心理学类课程教学要求。在此基础上,要大力提升与自己专业方向一致的实验教学条件,如心理测评工具、团体心理辅导工具、沙盘治疗用具、生物反馈仪、音乐治疗仪、人力资源实训软件等,以期通过实验教学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三)科学设计实验教学体系 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在很多课程中是有重叠的,心理实验也如此,在设置实验项目时,根据课程教学目标从整体上协调各课程之间的实验项目,科学设置实验项目是提高实验教学效果的一大关键要素。此外,应用心理学专业还应根据自己具体的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协调设置实验项目,突出基本实验,增加综合实验和应用类实验的比例。 (四)加强实验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实验教学不能像理论教学那样集中实施,所以实验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显得更迫切,尤其是心理学专业各课程实验方法又各具特色,万能实验员显得几乎是不可能。因此,理论课教师全部掌握实验技能就很有必要。尤其对于缺乏实践操作经验的理论课教师,要采取外出培训等多种方法提升教师实验指导的能力。 (五)创新实验教学方法 多数经典心理学实验都带有基础实验的性质,实验材料离我们的现实生活比较远,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加上单调重复的实验操作过程,部分同学在经历了最初对心理实验的好奇之后,很快会产生厌倦情绪。因此,在心理实验教学中可以一方面创新实验材料,调整实验参数,使之更贴近学生生活和实践,另一方面可以根据课程特点增加非实验室实验项目。这样一是可以避免学生只能在实验室照搬实验步骤,从而激发其学习心理实验的兴趣;二是也有助于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参与设计和评价实验过程,使学生在学习实验的过程中由被动变主动,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心理实验中揭示的心理学原理。 (六)改革实验评价方法 在对实验教学进行评价时,首先,要明确实验在每一门课程中所占的成绩权重;其次,要注意全面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态度、方法和效果,特别重视记录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和能力;再次,提高对实验本身评价的重视程度,学生在实验结束后对实验结果和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及存在的问题要给予充分重视;最后,要及时、规范、认真批阅学生的实验报告,巩固实验教学效果。 三、结语 实验教学是应用心理学专业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对实验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如何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显得十分重要。通过以上多方面重新对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实验教学进行设计和规划,对显著增强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实验教学效果将很有帮助。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应用心理学专业心理测量学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摘要:从心理测量学的课程性质和特点出发,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考核评价方面进行了探索性改革,并对其进行梳理和总结,旨在提升心理测量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心理学专业人才。 关键词:心理测量学;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自从1905年比奈和西蒙发表世界上第一个儿童智力量表以来,心理测量学的发展不断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并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相关领域,显示了其旺盛的生命力和丰富的实用价值。作为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生的必修基础课程之一,心理测量学要让学生在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能够系统地进行心理测验问卷的编制和使用,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灵活地分析处理和解决实际中所遇到的各类问题,为将来从事相关的心理咨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人事测评以及科研工作打下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传统的心理测量教学模式较为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对心理测量的实践技能的掌握和应用有所欠缺[1]。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教育技术革命和学科研究的不断进步[2],心理测量学的教学改革也应该从该学科的课程特点和当今社会需求出发,以现代学习理论作为指导,辅助信息技术的应用,进行多方面的探索和尝试,最终实现“教”与“学”的进步和超越。 一、教学内容方面的探索 1.提升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众多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并伴随着积极情绪色彩的意识倾向,是学生学习与成材的动机源和催化剂。心理测量学课程中包含了很多的统计学原理、公式以及大量抽象的专业术语和概念,因此,如何激发并保持学生对于心理测量学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消除抵触和恐惧心理,成为心理测量学教学改革的首要问题。可从生活中的心理测量实例入手,增加趣味性较强的案例分析,以生动的形象思维方式带领学生进入到抽象的概念学习中,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习兴趣,并最终将理论知识再回归到日常生活中,促使学生进行深度的专业思考。例如,在教学实践的探索过程中,尝试在导言部分首先引入学生所热衷的趣味测验,例如“神奇的Q测验”、“从唱卡拉ok的姿势看个性特征”等,然后组织学生对心理测量的概念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教师总结概括,从而引入心理测量的专业概念学习;在导言结束的部分,给学生布置访谈作业,分别采访身边的老人、父母、同龄人、小朋友四个不同的年龄群体,了解他们对心理测量的看法和认识,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热情度。 2.弱化统计计算过程,加强统计软件的实操训练。心理测量学的理论框架部分,包括经典测验理论、信度和效度、项目分析、常模等,这些内容是心理测量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但这些章节中会出现大量的统计学原理和计算公式,使得部分统计学基础薄弱的学生容易产生畏惧心理,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在讲授这部分教学内容时,教师应强调对基本概念和方法的重视,通过丰富生动的案例来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其内涵,对于其中所涉及到的统计学公式及数学运算过程,可以适当放宽对学生的要求。例如,在信效度的评估、项目区分度,以及常模分数的导出等教学内容中,加强学生数据统计思路和统计软件操作能力的训练,在熟练使用统计软件的基础上能够选择正确的统计方法(如相关分析、方差分析、因素分析等)进行相关的评估和计算。鼓励学生使用SPSS软件来完成相关章节的课后习题,并在课堂上演示其具体操作过程,激发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积极性,在不断的实践操作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3.加强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心理测量学作为一门应用研究和解决现实问题的工具性课程[3],在重视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更应该强调对学生基本操作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将理论框架的学习和实际操作训练相结合,能够有效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体会心理测验学习的乐趣,领悟心理测验的基本流程,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进而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在涉及“心理测验的编制与实施”内容时,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完成“恋爱幸福感”或“婚姻幸福感”的问卷编制任务,并选取小样本被试进行施测,运用之前所学知识对自编问卷的信度、效度进行分析评估,制定出测验常模。通过这一实践环节的训练,使得学生对测验的编制和实施有了感性的认识,并将前面所学的理论知识融合到整个实训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测验信度、效度、常模等概念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编制问卷的能力。对于各类经典心理测验,例如韦氏智力测验、16PF、MMPI、EPQ等,在教师讲解清楚基本施测要点和计分方法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要亲自寻找被试者,对其进行施测,并提供完整的测验结果和分析报告,在课堂上汇报和讨论。通过该实践环节的教学,帮助学生熟悉常见心理测验的内容、施测过程和解释方法,锻炼学生独立使用测验的能力,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为将来的科研和工作打下扎实基础。 4.参考国外教材,补充前沿进展,扩展学生视野。专业课程的学习,离不开高质量的教材和参考书目。因此,教师需要在心理测量学领域进行大量而广泛的阅读,并充分了解掌握所教学生的能力水平,选择出合适的教材和参考书目。在国内,戴海崎等人编著的《心理与教育测量》一书作为心理测量学的经典教材和考研必看书目,享有较高的专业声誉,保证了知识传授的科学性和专业性。与此同时,还可以参考国外的一些经典教材,如美国Ronald Jay Cohen Mark E.Swerdlik编著的《Psychological Testing and Assessment》、Anastasi Urbina编著的《Psychological Testing》、Lewis R. Aiken Gary Groth-Marnat著的《Psychological Testing and Assessment》等。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结合所选教材的内容框架,适当补充国外教材中的有趣案例,适量介绍最新的心理测量学理论和研究进展,引导学生思考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心理测量的应用问题,并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享讨论,帮助学生了解心理测量学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 二、基于问题情境的教学模式改革 基于问题情境的学习是将学习“抛锚”于具体问题之中的一种情境化了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它主张问题是学习的起点,注重学生的已有知识、小组合作和教师的指导或促进在学习活动的作用[4]。重视基于问题情境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情感需求,鼓励师生进行积极的问题探究、讨论和交流,提出富有思考价值和有深度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和质疑,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创设现实的问题情境。心理测量来源于现实生活,是通过观察人的少数有代表性的行为,对于贯穿在人的全部行为活动中的心理特点做出推论和数量化分析的一种科学手段。教师可以巧设一些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到心理测量的研究问题上来,有助于学生新知识的生成。心理测量学课程是面向大三上学期的学生开设,很多大学生会在这个时期重新思考和定位自己的大学生活,规划未来的职业生涯。教师可以从这一现实情境出发,组织学生来讨论“你认为怎样才算是成功的大学生?”“大学生生成功的评判标准是什么?”“高考状元们的未来是否一定是成功的?”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从学生的讨论和回答中,教师可以引导出关于测量中的“实证效度”、“效标”等相关概念及其特点,让学生从生活实际或是亲身经历中加深对这些抽象概念和理论知识的理解,感受到心理测量的应用价值,从而更加投入地进行专业学习。 2.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传统的心理测量教学方法容易给学生带来抽象、难懂、枯燥的感觉,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的发展。教师要突破传统教学的束缚,积极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出学生对心理测量学的兴趣和求知欲,这将是学生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最大动力。例如,关于“心理测量学的建立与发展”章节中,会涉及到中国古代的心理测量学思想起源和实践探索。传统的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仅仅是被动的接收者,教学效果非常有限。根据问题创设的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教师事先准备教材中所提及的七巧板、九连环等智力玩具(还可以补充魔方、橡皮泥等),将其带至课堂分发给学生,先让学生自由玩这些玩具,然后在快乐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引导学生思考“刚才玩玩具的过程中,你可以看到哪些和心理测量相关的东西?”“从一个人玩玩具的过程中,你可以观察到他的哪些行为和心理特点?”在总结学生们的回答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看到生活中处处都有心理测量的应用,心理测量和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此时,学生的探索不再是被动的,学生是中心,教师是组织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角色,教师的提问设疑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原本枯燥乏味的课堂学习变得趣味无穷,课堂变成了学生求知的乐园。 3.创设协作探究的问题情境。“协作探究”的问题情境,是教师根据所教课程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问题情境,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在小组内或小组之间开展研究型学习,合作探索、共同讨论、积极主动获取知识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心理测量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相应的知识点,创设协作探究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教师在各章节结束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与该章节知识相关的最新研究文献,在小组内部进行学习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梳理总结,撰写初步的研究综述并提炼制作成PPT,最后在课堂上进行汇报与分享讨论,教师进行点评。在协作探索的过程中,学生要对教材中呈现的知识充分理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化和拓展,从文献搜索、组织讨论、撰写综述、制作PPT到最后的课堂汇报,小组成员之间要有明确的分工与合作,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增强情感体验,深化对心理测量学知识的学习,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对于提高学习效果具有积极意义。 三、考核评价方法的多元化探索 考试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和组成部分,是督导学校教学、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也是检测和评价教学质量、学生学习效果以及取得反馈信息的重要途径。对于方法性、技巧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心理测量学课程来说,传统的单一考试方式不能充分反映出学生心理测量学的学习水平和运用能力。根据学习原理和教学评价的主导思想,对心理测量学的考核应采取多角度考核的考评体系。首先,传统的期末考试应予以保留,试卷采用客观题和主观题结合的方式,考查学生对心理测量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等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综合应用的能力。其次,还要对学生平时的课堂出勤率、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独立作业和小组作业的完成情况、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情况等进行综合考察。学生的最终考核成绩根据平时考核和试卷考核的不同权重予以确定。多元化的考核评价能够促使学生重视平时知识和技能的积累,有利于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的全部过程。综上所述,心理测量学的教学改革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等环节进行了多元化的尝试和探索,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升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为心理测量学课程及其他心理学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积累了直接的借鉴经验。 作者简介:周甦(1981-),女,江苏徐州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心理测量学和实验心理学方面的研究。
幼儿教育优秀论文:幼儿教育落实质量方法探析 一、引入多种形式的幼儿教育方法 对于幼儿教育而言,教师能够选择的方法是多种各样的,比如情景模拟法、实际行动法、情绪追忆法、游戏感知法等,而每种教学方法都适用于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条件与环境,所以教师应当根据实际的教学方案与教学目标,行之有效地制定出适合本课堂的教学方案与教学方法。下面将以“实际行动法”的实施例子来阐述幼儿教师如何将其融入到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所谓的实际行动法,即是幼儿教师引导广大幼儿把自身的实际体会、感受尽可能地说出来,和同学、教师共同沟通共同交流的一种教学方法。而且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幼儿教师仅仅充当引导者的角色,真正的教学主体是广大幼儿。为此幼儿教师应当在最大限度上调动起广大幼儿的学习积极性,让越来越多的幼儿参与到教学项目当中。一般来说,实际行动法包括两方面:一是应用性操练,二是表演性练习。唯有贯彻落实上述两部分工作,才能塑造出更全面、更良好的幼儿人格。首先是应用型操练,幼儿教师可以按照活动前所事先设定的假设,让幼儿想出适当的应对方法,并且真正地做出来。比如“如何帮助与关心生病的小朋友”,让幼儿依据自身的实际生活经验与心里想法合理地挑选出相对应的关心病人的形式:有的说要送花,有的说要送信,有的说要表演,有的说要送水果……虽然不同幼儿的想法与最终的行动会有所不同,但是每个幼儿都能够根据实际的情况来选择出最合适的方式来关心他人,能够更有效地引导幼儿形成善于关心他人、理解他人的良好习惯。再者是表演性练习,即幼儿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让幼儿进行相应的角色对换来体会不同角色的情感与实际体会,让他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别人、帮助别人。比如对于“如何成为妈妈小能手”这一主题,教师可以先让不同的幼儿来担任“妈妈”与“小孩”这两个角色,并且给他们设定一个情景——妈妈正在辛苦处理日常家务,让其他幼儿一起观察该“小孩”会如何说服“妈妈”、帮助“妈妈”。通过这种表演性联系的教学形式,教师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认识到日常生活圈当中复杂多样的交际关系,让幼儿懂得如何选择最恰当的方式来进行最有效的沟通,从而让他们逐步形成互助合作的良好品质。 二、加大对幼儿教育机构文化的建设力度 对于幼儿教育机构来说,幼儿教育的实施问题与改善措施是需要借助健康有效的校园氛围来得以改善的。唯有具备健康向上、科学恰当的文化氛围与生活环境,方能让广大幼儿在这样的学习生活环境下培养出良好的习惯与能力。为此各幼儿教育机构务必要加大校内文化建设力度,为广大幼儿提供一系列健康良好的生活条件与学习环境。比如幼儿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讲故事、表扬栏、学习成果展示等途径,让广大幼儿参与到日常的教育工作当中,并且借助学习团队的影响作用来对幼儿进行行之有效的思想熏陶;又比如幼儿教育机构可以组建学习兴趣小组,让具备不同学习优势或者特点的幼儿组成学习探索团队,让他们在共同学习、共同谈论的过程中了解生活小知识、辨别生活是非、探索生活趣味事等。 三、将创新元素渗透至课程设置、方法制定等环节 幼儿教育机构要进一步地改善与提升幼儿教育的落实现状与实施效果,就务必要从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方式实施等各方面着手,通过多样化、有趣化、丰富化的教学途径来激发起幼儿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并且聘请专业化的幼儿教师对幼儿进行一系列的教育教学项目,从而激发起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如幼儿教师可以鼓励广大幼儿积极地参与到一些幼儿教育的日常项目中,让幼儿学会通过自身力量与团队作用来成功有效地完成某项任务的道理;再比如教师可以让广大幼儿共同装扮自身的课室,让幼儿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用有限的装扮材料发挥出无限的创造思维,同时还能够有效地激发起幼儿未来参与学习项目的成就感与探索欲望。 四、提供科学合理的户外活动机会 为了能够让幼儿更好地辨别是非对错,更好地了解与掌握幼儿教师所讲解的知识道理,幼儿教育机构务必要积极地为幼儿提供科学合理的户外活动机会,让广大幼儿在活动中理解道理、在学习中解决问题,从而在基于户外活动的基础上有效地提升幼儿的综合素养。当然要行之有效地为广大幼儿提供趣味多元、各种各样的户外活动项目并不仅仅依靠口头提及就能够完成的,最佳的途径是幼儿教育机构可以通过学校附近的公园、社区、操场等场地来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户外活动,比如集体野餐、户外迎春、情境模拟等。同时,可以引导幼儿在参与各项活动的过程中,认识到如何在紧急情况下保护自身安全,如何学会不随意接受陌生人的物品等。除此以外,还要注意的一点是,唯有处于真实可行的实践环境下,幼儿才能更好地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为此幼儿教育机构在设置相关安全教育课程或者开展有关户外实践活动项目期间,务必要实时地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活动时间与空间。 五、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的影响作用 幼儿教育机构的教学目的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幼儿形成良好、正确的生活学习习惯与能力,为他们将来更有效地融入不同集体打好基础。而社会也是一所学校,它具备了各种各样有关幼儿教育工作的教学素材与资源,而提高幼儿教育机构和社会之间的联系性,能够让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发展社会。例如当国家举办大型的国际活动项目时,幼儿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视频等形式来组织广大幼儿共同观看事件现场,让幼儿在身心上体会到国家发展的壮大,这能够让幼儿从小形成伟大的民族精神意识,认识到祖国发展的伟大与繁荣,进一步地扩大幼儿的知识面。与此同时,幼儿教育机构还可以组织幼儿前往居民小区进行老人探访等相关活动,让他们从小培养尊老爱幼的生活习惯;或者前往生产厂房进行参观,感受各工作阶层的艰苦劳动;或者前往养老院进行义务服务,体会爱心奉献的快乐等。通过以上种种活动项目,让幼儿更近、更直接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减少对未知社会所产生的恐惧感、窘困感,从而更深一层地调动起广大幼儿树立积极向上、健康良好的生活观念的积极性。 六、结合基础性的家庭教育 每位幼儿能否实现良好、健康地成长,其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家庭教育是否落实到位。虽然幼儿的学习场所并不位于家庭,可是他们从小到大在家庭当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教育方式对他们往后的生活仍然会起到一定的影响,所以幼儿教育机构不能够忽视幼儿家庭教育这方面工作。为此,幼儿教育机构在新生报到的当天就务必要举办一场正式、隆重的家长会,并且在家长会上,要将幼儿教育的具体性质、特点、发展前景、课程介绍、教学形式、户外拓展、注意事项等方面内容都讲述给家长,让家长能够在教育层面上配合学校的日常工作,唯有如此,才能够让以后的教育工作得到更多家长的同意与支持。与此同时,每班级的班主任都应当用各种联系形式来和家长取得必要的联系,特别是对于那些对幼儿的日常学习生活关心过少的家长,要实时地向他们讲述幼儿在学校当中的各方面表现,并且要将幼儿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频繁出现的一些错误行为告知家长,同时向家长讲述接下来所要努力的方向与工作内容。除此以外,幼儿教育机构还应当利用网络建设公众网站或者公共邮箱,鼓励广大家长积极地参与到日常幼儿教育的落实过程当中。通过网站或者邮箱不仅能够让幼儿教育机构了解与收集家长最近的建议与想法,而且还能够更好地向家长传递“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从家庭做起”这一观念,从而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行之有效地结合起来,使它们共同改善与提升幼儿教育的落实现状与实施效果。 作者:连娜 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民族学院 幼儿教育优秀论文:幼儿教育中的情感渗透探究 一、加强幼儿教育中情感渗透的建议 1.开展多种形式的开放教育,了解情感渗透的意义 在幼儿教育中进行情感渗透,需要学校、社会和家长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家庭对幼儿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加强情感渗透首要的就是要转变家长的思想观念,重视孩子的情感教育。首先,幼儿园要主动邀请家长参加学校的情感教育讲座等,家长可以通过专家的讲座,了解更多的情感教育意义。其次,幼儿园应该开设定期的家长参观日,让家长亲自到幼儿园感受情感教育的氛围和它带给学生的快乐,亲身感受情感教育的意义。最后,幼儿园要为学生和家长提供有利的机会和平台,让家长有机会了解孩子的情感世界,加强孩子和家长之间的沟通,让家长了解情感渗透的重要性。总之,家长在情感渗透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是突破传统教育体制的重要部分。 2.根据幼儿身心健康要求,制订合理科学的教学计划和情感目标 针对目前超前教育给幼儿的身心健康状况造成的负面影响,人们应该意识到对幼儿进行小学课程教学的不合理性,也要意识到,要根据幼儿的身心健康特点,制定合理、科学、健康的课程的紧迫性。首先,每个学校都应该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幼儿教育课程,抵制过度超前课程的出现。其次,幼儿教育课程中应该将情感渗透融入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内,充分体现出情感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让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情感教育的和谐氛围。最后,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深度贯彻情感教育方针,对教学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做好教学反思。学校是幼儿发展的重要平台,只有学校重视情感渗透,才能引起家长和社会的重视。 3.教师要根据幼儿的思想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幼儿的身心发展不够成熟,有其自身的性格特点。教师应该花更多的时间了解每个幼儿的性格特点,有针对性地对他们的思想、观念进行正确引导,避免将对小学生的教学方法应用到幼儿身上,从而造成一些不可挽回的后果。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努力营造愉悦、宽松的学习氛围,并为他们创设自主表达的机会,让其充分发挥天性,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 二、结束语 在幼儿教育中进行情感渗透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是社会发展对幼儿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人们应该认识到幼儿情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研究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将家长、学校和社会三方面联合起来,共同促进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 作者:王小维 单位:68302部队幼儿园 幼儿教育优秀论文:动画与幼儿教育的关系研究 一、设计符合幼儿思想道德的动画片 (一)形象设计 动画片大都采用夸张的手法,比如笑的时候嘴巴张得很大,哭的时候眼泪不停地涌出来,这类夸张的表现手法最能吸引儿童的眼球。然而儿童的具体形象思维占思维的大部分,它们又通过感知和动作表现出来,动画片的主角通常是卡通人物,其形象温暖可爱,这正符合幼儿的审美观,《熊出没》是国产动画片中的一匹黑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国内走红,这部动画之所以深受儿童的喜爱,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塑造了个性鲜明的卡通人物形象,比如聪明机智的熊大、憨厚呆笨的熊二还有幽默风趣的光头强等等,这些形象已经深深印在孩子们的脑海里。 (二)语言动作设计 一部优秀的动画片除了夸张的形象以外当然还少不了风趣幽默的语言和动作。儿童是通过看到的形象与语言动作来刺激大脑皮层从而获得感知。通俗易懂的动画片容易被儿童理解,它主要是通过搞笑的语言和对白给小孩带来欢乐。据相关人员调查,50%的儿童看动画片的原因是动画片能把他们逗笑,不论是故事情节还是台词、对白都是通过语言和动作来传递情感的。 (三)视觉设计 儿童主要通过视觉神经来感知事物,并且具有很强的感知能力。在这个阶段的孩子对色彩的辨别能力非常强,同时记忆力也非常强,总是对夸张的形象印象深刻。比如《大耳朵图图》里的主人公图图有两只大大的耳朵,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可能会觉得他的耳朵很奇怪,但是孩子却对这种奇特的事物产生好感。 (四)听觉设计 儿童大多喜欢有旋律的、舒适的声音,动画片通常都是以一段和谐的音乐开始。比如日本经典动画片《多啦A梦》的配乐,曲调轻快有规律,孩子们听一段时间便会哼唱出来,这对提高孩子的乐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二、动画片对于幼儿的价值 在研究此问题时,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尽量考虑从幼儿的视角来判断其产生的价值。笔者认为,这种价值分为显性价值和隐性价值。显性价值可以直接从调查中得出,而隐性价值则是根据调查的结果推导得出。 (一)动画片的表显性价值 动画片中的卡通人物虽然是虚拟的,但是其行为动作在不停地影响着幼儿。可以说每个幼儿的成长都离不开动画片,随着我国计划生育的实施,现阶段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这时动画片中的人物则成为这些孤独孩子的好朋友,幼儿的很多动作语言是通过观看动画片学来的,这对他们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动画片对幼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但是在动画片中一些情节设计得并不合理,所以家长在为幼儿选择动画片时,应多考虑其对幼儿带来的好的方面,让这些优秀的品质伴随幼儿成长。动画片通常是带有梦幻色彩的世界,但是这些虚拟的世界通常是以现实世界为基础来打造的,比如《大耳朵图图》不仅能带给孩子们欢乐,在故事结尾还会教孩子们一个小道理,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 (二)动画片的潜隐性价值 我们在调查时发现,动画片的导演都偏爱一些动物形象,比如米老鼠、唐老鸭、蓝皮鼠等等。家长在教育孩子时,通常都会说,动物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很多动画片都是以人与动物相互团结友爱来展开故事情节的。这些导演主要想要表达的主题就是动物与人、自然是平等的。很多动画片揭示了只有世间万物和平相处,才能创造一个和谐环境的道理。在自然界中,人类是弱小的,于是在动画片中就出现了能量超凡的角色,比如超人、奥特曼、大力水手等等,他们深受幼儿的崇拜,这就是人类的超人情结。人们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但都心怀对弱者的同情,比如丑小鸭变天鹅、灰姑娘变成了皇后等等,这都是对弱者自强的期望。 三、结语 通过以上调查我们得知,幼儿看动画片时,父母对他们的教导才会有利于幼儿的道德教育发展。所以笔者认为,动画片对幼儿的价值要从幼儿的接纳程度的角度来考虑,以教育功能为主、娱乐功能为辅,促进幼儿全面发展。这不仅需要家长在幼儿观看动画片时进行耐心指导,同时也需要我国动画片产业不断努力,创作出符合现代幼儿道德教育发展的优秀作品。 作者:阎延 李红丽 单位:辽宁科技大学 幼儿教育优秀论文:我国幼儿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我国幼儿教师队伍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幼儿园教师地位相对较低 虽然我国幼儿教师队伍正在不断壮大,但是相比中小学教师队伍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无论从教师地位和职称评比中都存在着问题,我国大部分幼儿教师都没有评职称,这也就直接影响到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 2.幼儿学前教育编制呈下减趋势 如今幼儿教育已经成为目前社会不可缺少的必需品,每个孩子都必须接受学前教育,这样才有资格进入小学教育阶段。随着幼儿园师资力量的不断增强,教师队伍的正规编制却在逐年下减,这就使得很多幼儿园的教师都是临时职工,不能成为在编教师,这也就严重打击了幼儿教师对待幼儿教育的积极性。 3.幼儿园教师工资待遇较低 根据工资水平调查数据表明,我国幼儿教师薪酬水平在当地薪酬水平中基本处于中低层次,这主要是教育部门和政府部门对于幼儿教育的认识出现了错误。很多人都认为幼儿教育十分轻松,就是陪孩子玩耍,这是对幼儿教育的不尊重,一个好的幼儿教师必须要熟知每个孩子的心理需求,针对不同孩子进行因人施教,发掘其兴趣爱好,这项工作及其繁琐,工资水平的不足严重影响了幼儿教师的积极性。 4.工作压力大 对于幼儿教师的工作众所周知,要对每个孩子做好看管工作,同时还要对孩子进行适当教育,培养其兴趣爱好,工作量大而且工作时间长,任务繁重,由于来自家长和学校多方面的压力导致幼儿教师在工作上产生疲惫感,对幼儿教育失去了信心。 二、加强我国幼儿教育的管理措施和发展趋势 1.注重社会发展趋势 想要做好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就必须要做好社会宣传工作的开展,要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传统思想,要让人们意识到发展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关系到民族未来发展。而幼儿教师的工作就直接关系到幼儿教育的开展好坏,要理解幼儿教师的辛苦,改变对于幼儿教师的认识。 2.加强对幼儿教师的社会福利体系建设 首先要对学前教育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要明确规定出幼儿教师在法律中所享有的权利,对于编制问题要尽快解决,确保幼儿教育在整个社会中所占的地位,要结合相关教育部门、劳动部门担负起在幼儿教育中的责任。其次对于幼儿教师的资质要严格要求,要将所有幼儿园规范化管理,明确幼儿教师的招聘资质,要择优录取,同时要建立幼儿教师劳动人事制度,对于幼儿教师的在职档案要严格管理,划分出职称等级,作为提职加薪的标准,让幼儿教师得到应有的待遇。 3.加强对幼儿的户外教育 作为幼儿,他们是最好塑造性格和兴趣的时期,在这个阶段对于任何外界事物都比较容易接受,针对我国家庭经济水平提高,对于孩子比较溺爱的现状进行分析,幼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不仅仅局限于书本教材,要注重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多带孩子们去领略自然,要开阔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的开拓思维。 4.完善幼儿教育的财政体系 对于我国农村地区的幼儿教育基础设施较差,很多偏远地区没有相应的配套设施,这样就不能给孩子们一个很好的成长环境,教师待遇差,不能留住专业人才。对此我国教育部门要与财政部门做好沟通工作,要认识到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将幼儿园的各项资金落实到位,加强公共设施建设,提高幼儿教师的薪酬待遇,从而促进幼儿教师的责任感。 5.依法落实非公办幼儿园教师的有关待遇,平等对待非公办 幼儿园教师在我国幼儿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国有幼儿园根本不能满足幼儿教育需求,这时就出现了大量的非公办幼儿园,非公办幼儿园在幼儿教师招聘待遇方面也各有不同,但是非公办幼儿园必须要保障教师所应享有的权益,要能让他们体会到劳动价值的体现,要吸收专业幼儿教育人才,提升非公办幼儿园的教学实力和质量。 三、总结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幼儿教育的重视逐渐增强,在本文中简单介绍了我国幼儿教育的实际情况,然后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作者希望自己能够在幼教事业中找到自己的方向,也希望我国的幼教事业能够更好的得到发展。 作者:徐苏利 单位:沭阳县怀文中学附属幼儿园 幼儿教育优秀论文:游戏对幼儿教育影响探析 一、幼儿游戏的内涵特征 1.目的性 教育是有目的的,因此设计任何一个幼儿游戏都不可能是无目的的。游戏的目的就在于运用游戏这一种教学手段提高或加强幼儿的某种知识技能,以达到教育目的。游戏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和细节,包括图片、声音、动作、情境都是围绕着这一目的而设计展开的。只有拥有明确的目的才能够抓住幼儿的心理,并高效的进行游戏让幼儿从中获得相应的知识。 2.互动性 互动性不仅仅是表现在教师与幼儿之间,也要求教师能够引导幼儿与幼儿之间进行交流合作。要知道,幼儿具有较强的模仿性,对于外界陌生的事物都有着强烈的兴趣,会依葫芦画瓢,因此,教师的一切言谈举止对于幼儿都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而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一情况与幼儿进行互动,从而让幼儿更加的积极的参与到游戏中来,但是这也要求运用恰当的方法引导幼儿之间进行语言和动作的交流,通过合作性的游戏模式增强幼儿的社会化程度以及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3.操作难度适中性 由于幼儿各方面的能力还尚未被开发出来,因此在进行游戏设计的时候应该要考虑其操作性及对幼儿能力的开发性,因为难度系数过大的游戏,不但不能够让幼儿从中学到知识,还会让幼儿对游戏丧失兴趣。因此即使游戏再生动有趣,也将会直接影响到幼儿对于游戏的体验程度,游戏对于幼儿的教育影响也会大打折扣。如若游戏难易程度低于幼儿发展阶段,幼儿也必然会感到索然寡味。因此,在设计游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难度要适中,这样才能够真正发挥游戏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二、游戏对幼儿教育的影响分析 1.有助于幼儿认知全面发展 由于幼儿各方面的能力还尚处于开发期,爱玩且自我把控能力不足,对于外界的认知也相对比较简单,因此对幼儿各方面能力进行开发的时候必须要遵循幼儿认知发展的规律,不然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还会挫伤幼儿的积极性。在游戏教育中,让幼儿对常识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同时通过游戏,让幼儿学习更多的知识。另一方面,游戏中教师与幼儿的互动,能够提高其语言交流能力,同时在游戏中幼儿还能够充分的发挥自身的想象和天性,从而得到全面的发展。 2.有助于调整幼儿厌学情绪 一般情况下,幼儿入园都会表现出烦躁的情绪,久而久之,会产生厌学和恐惧的上学心理阴影。为改变这一状况,教师可以通过游戏,寓教于乐,在欢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幼儿对于认知的兴趣,缓解幼儿的厌学情绪,提高上学的积极主动性,消除对于学校的恐惧感。 3.有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现在的家庭中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在身体方面,幼儿受到父母和隔代的专宠,家长因为担心孩子摔跤或磕磕绊绊,往往很少会让孩子进行户外运动,不利于幼儿身体健康成长。而在游戏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进行肢体的运动,增强幼儿的身体素质,在游戏中健康成长。在心理方面,幼儿缺乏与同伴之间的交流,容易形成孤僻、自我、封闭的性格。这样的生长环境是不利于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在幼儿园中,教师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使得幼儿有机会多与同伴进行直接或间接的交流合作,养成团结、感恩、懂得分享与尊重的好品质,形成良好的心理暗示,有利于心理健康发展。在幼儿阶段,人的社会性得到初步发展,游戏是幼儿最主要的活动,在幼儿的各类游戏中都蕴藏着发展和教育的契机。通过合适的游戏也可以有目的地让幼儿学习并掌握一些社会行为准则;同时,通过大家轮流操作、学习与他人交流合作、了解别人的想法,也能够使幼儿更好地适应社会。 三、总结 游戏是幼儿时期主要的教学活动,其对于幼儿教育的影响渗透到幼儿的智力发展、行为习惯、各方面的素质、以后的发展等方面,因此可知,游戏对于幼儿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幼儿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游戏,提高教学的游戏意识,让幼儿在快乐的氛围中健康的成长。 作者:郑莹莹 单位: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幼儿教育优秀论文:幼儿教育中赏识教育研究 一、赏识教育的改进和提升 (1)赏识要从了解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 很多幼儿教师注重在赏识教育的表现形式和实施手段上下功夫,以追求教学品质的提升。而在笔者看来,促进赏识教育教学的提升,基本点是要从幼儿的实际情况和认知差异出发,认清孩子行为和看法的由来,进而能够适时地给予适当的表扬或批评。由于生活与家庭教育的不同,不同孩子的想法和行为都不同于其他人,我们必须区别对待,区分行为或看法的差异性和进步性。同时,表扬和奖励也要量孩子的实际情况而行,针对不同的表现而给予恰如其分的口头或实物奖励。教师要学会以孩子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从而辨别他们表现的发生来源,进而进行科学的赏识教育。 (2)赏识必须实事求是及全面公平对待。 一切教育都是以实事求是为教学基本准则的,对幼儿的教育更要从实际出发,及时地对孩子的优异行为和看法给予肯定。幼儿在课堂中总会表现出一些优点和缺点,我们要将优点凸显出来,同时对缺点给予适当的批评与指导。幼儿教师要避免对孩子形成固定的认知,忽略其他方面的优缺点。幼儿在认知及表达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因而赏识教育要善于区分且尊重这样一种差异,给予学生个性化的赏识教育形式。笔者教导过一个发育较慢、口齿不清的孩子,在一次表扬后,那个孩子不但乐于积极发言,还常能带给他人快乐。由此可见,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发现并将其放大。 (3)赏识方法要多变,奖惩并用促提升。 赏识教育不只是一些肯定与表扬行为的体现,还需要有科学的教学方法,以促进正确的行为能力和思维方式的培养。教学中要有所侧重,突出对需要培养的行为或能力的肯定,同时有意识地弱化其他方面的表现。赏识与批评在教育中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赏识有利于孩子在教学中产生自信心,而批评有益于孩子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或不足。我们教师必须把握好赏识和批评在课堂上表现的程度,教学模式不应是僵化固定,而要因实际情况科学地制定。 (4)赏识需要联合家长一同协作进行。 幼儿教育是孩子行为准则和思想道德标准的基本教育阶段。在这一时间段,对孩子具有引导和教育作用的,除了教师外,还有孩子们的家长,家长是孩子朝夕相处,对孩子更重要的教育角色。我们的赏识教育要联合家长进行,家长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不仅能够关心到每个孩子的各个方面,还能让孩子更容易接受和纠正。我们在精心引导、教育孩子的同时,家长的教育方式对其有着显著影响,因而需要重点关注。只有教师和家长联合起来,赏识教育对幼儿的思维形成和认知发展才能发挥最大效果。 二、结语 幼儿教育的核心是尊重孩子并理解孩子,而赏识教育的成功开展正体现了这一点。如果说孩子们是祖国的小树苗,那么赏识就是雨水,是营养,它能够促进孩子们健康向上地发展,最终成长为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材。 作者:陈伶俐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幼儿园 幼儿教育优秀论文:幼儿教育隐性小学化倾向分析 一、隐性小学化的幼儿园教育产生的危害 1.教师没有现代化的幼儿教育方法以及教育思想 游戏可以说是幼儿园以及研究者所公认的,是避免幼儿教育小学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在纲要之中,也对于幼儿园的基本行为以及活动进行说明,其表示根本内容就是游戏内容。所以说在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各个地方都在不停地进行幼儿游戏以及各方面的实验,并将这些作为解决小学化的根本方法。而不同的研究员也在尝试进行各种游戏的设计,希望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在不同的地区进行推广。而这个时候,结果就是,一些幼儿园教师与小孩子做游戏的时候,所进行的游戏是一些高素质以及高水平的人所设计产生的。然而在具体分析过程中可以发现,因为学历方面的问题,这些游戏往往都具有一些小学教学游戏的重要特点,可以说这些游戏的流程,与高结构的教学活动有非常大的关系,也就是说仍旧是一个小学化非常严重的游戏活动。 2.导致幼儿失去快乐的童年 幼儿教育原本是以探索、感受以及经历为主要内容,但是如今却被一些隐性小学化的教学活动完全摧毁,甚至幼儿教育之中的真正意义也被束缚,变成了一种不可取的想法。它在各种活动工具上附加了幼儿的价值,但是并没有注意,幼儿的发展是需要和谐的、需要全面的。另外,电子化教学的全面开展,也并没有注意在教学过程中的自然以及自由的状况。很多人可能只是对于高科技以及先进性进行追求,却没有想到让幼儿教育利用幼儿来对于世界的本质进行了解。如今的教育可以说是硬塞知识的过程。幼儿教育也变了质,孩子处于一种非常被动的状态,可以说与显性小学化没有什么区别。 二、幼儿园教育隐性小学化的主要原因 人们的观点是,过于崇尚书本知识,盲目遵循老师以及家长的指令,是小学化的基本问题所在。而对于一些隐性的小学化问题,通常来说都是没有正确的理解现代幼儿教育的内容。而虞永平教授则一针见血的表示,隐性小学化一项重要原因就是教师没有养成良好的观念。 1.形式化的游戏以及操作形式 在儿童游戏的过程中,其本质内容就是儿童探索以及发现外界的过程,用自身去发现其中存在的规律或者奥秘,并进一步引发自身对于外界的探讨以及认识。可以说,整体上是一种对于社会以及自然进行感受的一种行为,这种行为并没有真正得到实际的知识,比方说儿童并不能在这种行为之中知道某个字是怎么写的,然而,在游戏的过程中,真正适合的游戏却能够让他们了解世界的规律,相对于游戏之中生硬的知识来说,儿童的这种理解可以说是更加深刻的。游戏并不应当是一种教育的工具,这样的话就没有了原本的乐趣以及意义,幼儿也没有办法通过这种游戏来满足自身的需求,而且这些游戏如果说具有太多的设计感的话,就失去了儿童探知以及发展的方式,而只是一种得到知识的方式,可以说意义方面大大降低。 2.边缘化的环境 幼儿是在探索外界的过程中认识这个世界的,在探索的过程中,幼儿可以得到自我认知以及自然规律等方面的内容。对于这些相对来说比较模糊的条例,教师往往会用一些玩具、花草布置的方法,设计相关教师环境。而这个时候,因为条例之中的要求不清楚,而且因为误解新现代儿童教育理念,可能会造成人工痕迹非常重的情况,这样的话就完全没有办法满足幼儿探索世界的要求,这样的环境,装饰性相对来说比较大。这种环境与儿童之间没有接触的结果,就是环境没有办法起到相应的良好作用,没有办法提供探索的空间以及游戏的环境。这可以说是在孩子的世界之中,边缘化了整个世界,并让孩子对外界产生一定的疏离,最后在教育的过程中,手段仅仅起到了奖惩的作用。 作者:刘彩霞 单位: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幼儿园 幼儿教育优秀论文:幼儿教育中趣味地图的应用 一、插红旗游戏 教师事先设计一个卡通式的幼儿园示意图,上面明确标出东西南北的方向和建筑物之间的大概距离。教师分别说出红旗所在的建筑物的东、南、西和北面分别有什么典型建筑物,然后让幼儿根据教师的提示,将红旗插在相应的建筑物上。为了降低难度,在游戏刚开始的时候,教师可以设置三个不同地点让幼儿选择出一个正确的地点。经过多次引导,幼儿明白游戏规则后,就可以自己寻找到正确的地方了。这个游戏主要是让幼儿熟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地图规则,同时让幼儿接触到简单的地图表述语言。 二、寻宝路线设计游戏 教师拿出幼儿园地图,挑出几个地点作为藏宝地,让幼儿描述可以怎么到这个地方。教师先举例来说一个地点,注意用语中要以向东(南、西、北)多少米然后向东(南、西、北)多少米的形式来说明路线,而且告诉幼儿,路线有很多条,请他们找出尽可能多的路线。反复进行这样的训练,直到幼儿能够自己准确说出为止。这个游戏可以让幼儿接触相对方向的概念的同时,训练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 三、少儿地板拼图游戏 在幼儿初步接触简单趣味地图后,和幼儿一起玩中国少儿地板拼图游戏。由于少儿地板拼图对幼儿来说是较新奇的事物,他们会乐于参与这个游戏。在让幼儿自由合作拼好一次后,在拼图游戏中,教师拿出拼图散块,开始鼓励幼儿展开想象,说出各个拼块的形状像什么。尽管幼儿对好多地方都无法准确记忆,但是相信这在他们脑海中已经形成了以后学习地理的认知基础。教师可以重点介绍家乡所在地省份的轮廓,让幼儿进行联想,想象他们像什么,然后每个人将自己想到的在幼儿面前进行描述。在每个幼儿都说出自己的想象后,穿插教幼儿歌曲,帮助幼儿记忆我国地名:中国地图像雄鸡,昂首挺胸真神气。鸡头东北三个省,鸡背甘肃、内蒙古,鸡尾新疆和西藏。云南、广西和海南,就像雄鸡的腿和脚。广东、福建是鸡脯,浙江、江苏是鸡胸。山东、河北是鸡颈,台湾围在东海中。天津守在鸡胸口,保卫首都北京城。小朋友们看地图,祖国地名记得清。地图是人们表现自然和社会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我们发现,幼儿的好奇心总能促使他们去思考、去寻找,通过有效的交流后,幼儿对地图的认知能力会有显著的提高。这种训练的特点是可以让幼儿在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的同时,不知不觉地获取知识和技能。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幼儿教育的特殊性,这样的地图训练应该注意节奏并缓慢开展,最好是分散地穿插在平日的幼儿教学活动中,遵循从易到难、寓教于乐的原则。在训练过程中,最好按照实际情况,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促进幼儿间的交流学习。 作者:程华 单位:甘肃省古浪县土门中心幼儿园 幼儿教育优秀论文:游戏活动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 一、游戏有利于让幼儿学会倾听 孩子年龄小,注意力、倾听能力差是不可避免的,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孩子的倾听能力呢?游戏就具有这种能力。如玩游戏时,可以跟孩子一起玩“我说你做,我做你说,我说你模仿,我问你答”的游戏。在游戏之前,教师要向孩子说明游戏规则,让孩子留神听,这样可逐渐培养孩子的倾听能力。在幼儿园,与孩子共同制定一些有趣的暗号,如集体活动时要听琴声集合;区域活动结束时听到规定的音乐就要收拾玩具;户外活动时,要听口哨声变换队形,看教师手势进行活动等,孩子不知不觉便逐渐养成了注意倾听的习惯。同时教师也要注意耐心倾听幼儿在活动中的谈话,不要随意打断幼儿的表述,要注意正确引导、指导、尊重幼儿,避免伤害幼儿的自尊心。 二、游戏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意志品质 意志是个体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培养幼儿的自主意识,让幼儿学会面对困难,积极克服困难,独立解决问题。幼儿园的孩子年龄小,自制能力差,意志力不强。幼儿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游戏的教育作用。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应当经常鼓励幼儿克服困难,学会自理。在活动中要适当地设置一些有困难或循序渐进的环节,当他们感到不容易解决时,要鼓励幼儿敢于表现,还要注意让幼儿自己得出结论,用活动锻炼孩子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能力,让每个孩子坚信“我自己能行”,“只要努力没有做不到的事情”,增强幼儿的挫折体验,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和谐、愉快的游戏中幼儿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也培养了意志品质。 三、游戏有利于幼儿养成自主学习、自主解决矛盾的能力 培养自我教育能力能使幼儿建立自信,由被动到主动,最大限度地促进自身发展,更是健全人格发展的基础。游戏在幼儿一日活动中占主体地位。每天的区角活动和户外活动时间较长,必然会遇到如何安排活动、玩中学的问题。我们就利用幼儿入园和教育课活动后的时间,采用个别指导、适当建议等方法教幼儿游戏计划。如从幼儿已有经验出发,以建议的形式提示幼儿不但去做那些熟知的事情,也去尝试那些自己不熟悉或有困难的事。游戏活动如果使幼儿感到困难,可根据自己的能力适当降低目标或延长时间,这样无论处于何种水平的幼儿都能体会独立实现目标的乐趣。学会尝试运用自己的能力,通过努力去实现目标,会进一步激发幼儿自主学习的兴趣,养成幼儿自主解决矛盾的能力。为此,教师要鼓励幼儿在不断获得成功体验的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肯定、自我欣赏,不断积累成功经验,建立自信、不断探索,充满自信地自主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 四、游戏有利于幼儿健康人格的培养 游戏作为幼儿园的主要活动,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对幼儿的习惯养成也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会为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方式,是促进幼儿通过实际行动探索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的一种积极性行为。幼儿的游戏千变万化,不同的游戏可以给幼儿带来不同的乐趣。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可以无拘无束地玩耍,释放个人的情绪,表达个人的感受,这将有助于幼儿形成乐观向上、与人为善、和谐相处的性格。游戏也是培养幼儿形成健康人格的良好方法。在角色游戏、表演游戏、结构游戏等创造性游戏中,幼儿要用语言交流思想,商讨玩法,对于提高幼儿的组织能力、分配能力、社交能力非常有效。同时也为性格孤僻、不善言谈的幼儿提供表现的机会。由于他们年龄相仿,对事情的理解和认知比较一致,幼儿又喜欢模仿同伴的语言和动作,因此在游戏交往中,就很容易沟通,语言表达也会更加流畅。他们在游戏过程中体验快乐,从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幼儿通过游戏还可接触到不同性别、不同气质类型的孩子,从其他幼儿的行为和说话中可以增强对自我的了解。此外,幼儿一起游戏时需要合作,有时需要排队轮流使用工具或玩具,促使他们学会如何分工、相互团结、相互帮助以适应群体生活。在体育游戏、音乐游戏、智力游戏等有规则的游戏活动中,通过游戏规则的约束,可以培养幼儿自律、勇敢的良好品格。在各类游戏中,随着幼儿交往能力的提高,体验到分享的公正、态度的诚实,幼儿的个性和社会性得以不断进步,良好的个性品质逐渐形成。 五、游戏有利于促进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 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关键在于使受教育者获得整体和谐的发展,并为其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然而,幼儿身心发展有自己的规律和特点。幼儿在对具体事物的操作中,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在遭遇的事件和问题中发展自己的认知能力、语言、情感和社会性,幼儿的身心发展是在与周围环境中的各种事物,人和事件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在幼儿活动中,游戏是最能体现幼儿的表现的。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习,获得必要的经验和体验,可以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习惯是人后天形成的,而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幼儿的全面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游戏中,幼儿可以既学会了知识又养成了好习惯。如小班幼儿,从入园初的一盘散沙到中高班的讲文明懂礼貌,幼儿的变化非常明显。在行为方面,幼儿从刚入园时散散慢慢,到学会在入厕、喝水、离园、早操时能排队完成,学会等候,不争先恐后,秩序井然。游戏完毕后,幼儿能自行收拾玩具,轻拿轻放把玩具放在原处并能摆放整齐,在长期活动中逐渐养成整齐、有序、爱护财物的好习惯,同时也意识到不妥善管理玩具会影响游戏的正常开展。在游戏中,幼儿也能拿自己的东西与其他小伙伴分享,不争也不抢。有的幼儿在遇到困难时,其他幼儿还会主动帮忙,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会了互相帮助、团结合作、友好相处的良好习惯。在学习方面,孩子们对教师在活动时提出的要求,也学会了认真倾听的好习惯,这对他们今后的学习活动将有一定的帮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既开发了他们的智力,又学会了主动提出问题,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养成遇到困难不气馁,主动克服困难的精神。 作者:高荣蓉 单位:三河市冯家府小学 幼儿教育优秀论文:多媒体技术中幼儿教育心理学论文 一、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多媒体教学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模拟实际幼儿教学情境,总结幼儿心理教学中常遇到的问题,让课堂教学充满新鲜感,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不断变化的教学课堂中掌握处理幼儿心理问题的方法,收获成功的喜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与此同时,教师应该注重创设良好的学习气氛和教学环境,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幼儿心理学课堂的学习中来,在不断思考和探究中丰富自己,建立自信,形成良性刺激。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让教学变得更有条理 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教学有效性,让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变得更有条理性和逻辑性。多媒体能够将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和教学目标清晰直观地展现出来,对于学生吸收、理解知识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更方便学生的记忆。应该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让课堂教学变得更有效率。 三、注重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不能舍本逐末 在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中,应该注重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与联系,充分将两者联系起来,不能舍本逐末,忽视教学的根本目标和学生的真正需求。为此教师要积极准备,注重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联系,让学生在不断努力中共同进步,在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发掘自己的潜能。如果教师在应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忽视学生的知识理解和掌握情况,而进行单方面的幻灯片展示,很显然,这样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 四、有效运用多媒体教学,拓展专业知识 多媒体技术在幼儿教育心理学专业教学中,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是拓展专业知识。它可以充分利用幼儿心理的案例,将教材中没有详细分析的专业内容进行细化、有针对性地说明。利用新颖的案例导入对幼儿心理学的知识进行拓展,使学生获得更全面具体的专业教学。 五、总结 针对学生特点,在幼儿教育心理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作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教师的教育引导下,在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下不断进步、不断收获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作者:郭利华 单位:山西省祁县职业高级中学 幼儿教育优秀论文:中职学校幼儿教育心理学论文 1.中职学校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1.1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不高 幼儿教育心理学大多考验的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但是一般大多中职学校的学生多对舞蹈、美术等艺术方面感兴趣,缺乏理性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书本的内容缺乏充分的认识。因此对于幼儿心理教育这门课的学习丝毫不感兴趣,没有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这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是个很不利的因素。 1.2教师教学模式单一 现在中职学校幼教专业的教师自身缺乏实际幼儿教育的经验,空有满腹的理论基础,因而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是一味地给学生传授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很少考虑到学生实际的专业学习能力。外加幼儿教育心理学这门课本身就难懂枯燥,学生不会应用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不懂如何应用到实际的教学中去。教师教学模式单一、教学经验不足都是目前这门课程所存在的问题,导致学生的吸收效果差。 2.提高幼儿心理教育教学质量的方法 2.1丰富课堂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应多注重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让原本枯燥的幼儿心理教育学这门课增加趣味性。作为老师,我们可以引入一些新的元素,让学生充分了解这些幼儿的思想,比如通过播放ppt,播放小视频等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寻找到能够让学生自己去思考的点。多给学生做一些有关心理学的小测试,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 2.2积极参加幼儿教育实践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这不仅是对于学生的要求,更是对于教师的要求。老师和学生双方都应多与幼儿打交道,从而充分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一方面对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很有帮助,另一方面对于幼教专业学生的专业水平的提高和专业能力的培养都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关中职学校可以在暑假开展义务的幼儿支教活动,让每一位幼教专业的学生充分融入到这样的活动中去,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锻炼自己与孩子交往和相处的能力,无形中对他们自身的专业水平都有很大的提升,多与孩子交流,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得恰到好处。 2.3转变思维模式,实现全面发展 通过前面的论述可以了解到,幼儿教学心理学这门课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要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思维方式,不能只顾生搬硬套,而是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去全方位、多层次地考虑问题,锻炼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幼教专业的学生,我们要热爱自己的专业,了解幼教这一专业的就业前景,做好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如今对课程的掌握水平在自己今后的就业中都会体现出来,相信在自身全面发展的同时必定能对这门课有着更深层次的了解。 3.结语 由此可以看出,中职学校幼教专业的学生学习好“幼儿教育心理学”这门课程很有必要。从中职学校“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教育现有的各种问题入手,谈到学生应不断提高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多多参加社会实践的义务幼教活动,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在日常的学习中紧跟老师的节奏,把基本的理论知识掌握好。教师也应注重教学能力的提高,利用各种机会亲身实践到幼儿教育中去,再将收获分享给自己的学生。只有双方的共同努力,才能打下牢固基础,掌握好这门课的学习方法,学生只有通过学以致用,才能够充分把“幼儿教育心理学”这门课程的精髓应用在今后自己的幼教生涯中,这对于我国幼教的发展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作者:王燕 单位:葫芦岛市第一职业中专 幼儿教育优秀论文:一体化教学中职幼儿教育论文 一、教学模式从“被动接受的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向“主动的参与式(以学员为中心)”转变 以人为本,尊重中职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是现代教育的核心理念。我们来看看现代的职业教学中学,仍然发现许多教师还是利用传统的讲授教学法———教师一味地讲,学生一味地听。学生的知识获取,主要是教师抛给的,而不是学生通过自己自主地学习得到的。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无法体验到劳动的快乐、创造的幸福。久而久之,他也就丧失了学习的愿望。学生始终处于消极、被动的学习地位,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探究性和创造性受到严重的束缚和压抑,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地体现。中等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基本是清一色的15—19岁的女孩子。她们活泼、开朗、热情、朝气蓬勃,有强烈的表现欲望和自我意识。并且由于专业特点,她们经常需要参加教育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丰富的文体活动,因此她们有更强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组织意识等等。参与式教学以学习者学习为中心设计和实施教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参与到备课、上课、课后,整个教学环节中,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关注每一位学生,兼顾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体验。如把参与式教学运用于幼儿心理学课堂教学中,每上一个知识模块,我都让学生思考三个问题:一是你读懂了什么?二是你没读懂了什么?三是你读懂的知识可以怎样运用在实践中?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方式来读书。 二、教学方式从“知识传递”向“知识处理和转换”转变 在中职学生学习幼儿体育教学法利用了一段视频教学,观看后要学生谈谈她们的看法,一位学生谈到“我看到那个小朋友抬得那个花轿,可以锻炼小朋友的,大肌肉和小肌肉,还体现出了,团结精神,学会社会交往。可以让小朋友学中玩,玩中学。”听完这位她的描述后,其实这位学生正是幼儿教育目标,这也是我们在《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课程教学内容之一的幼儿教育活动目标设置就是“布鲁姆教学目标布鲁姆在《教育目标分类学》一书中从心理活动的不同领域出发,把教育目标分为三大目标:“认知学习领域”目标、“情感态度领域”目标和“动作技能领域”目标。”,知识都在学生的头脑中只是看学生有没有认真的去梳理过,把它转化成为自己真正的知识,老师不要总是认为学生不学或不懂,而应该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是懂的,我来听老师的课是将我的知识更为系统化,更为专业化。 三、教学组织形式从“固定教室,集体授课”向“教学实训室”转变 教学实训室是帮助幼师生将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联系在一起,在自己想法的过程中形成的知识结构的个性特征。在中职学校里建立”幼儿园游戏与教学实训室”、“幼儿卫生保健实训室”、“儿童行为观察实训室”等等的教学实训室,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请进实训室会更好的提高教学效果,因为例如幼儿园游戏与教学实训室可以看作是幼儿园活动室的一个缩影,专业特色显著。学生可以在这个拟真的幼儿园教育情境———模拟教室里面最大程度地去参与真实的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操作丰富多样的玩教具,开展幼儿园游戏及各领域教育活动的说课、试教等活动。同时还安排一定的时间将幼儿园的小朋友带到实训室,让学生与幼儿零距离接触,更好地了解幼儿的认知与个性发展特点。实训室提供充足的活动材料,让学生充分感受与体验幼儿教师的工作和乐趣。又例如儿童行为观察实训室是训练学生观察能力的有效场所,在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学前教育科研方法等课程的教学中,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书本知识,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这既有利于幼师生对幼儿心理特点的把握,又能提高学生观察和科研能力,这也是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教育观、儿童观的良好方式。借助这样的教学实训室,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给学生充分提供学习展示的舞台,使学生能够更快的走入工作岗位上,更快的适应,并学有所用,学有所长,并在师资培训上给以支持,培养更多的专业师资。 四、教学手段的“理论教学、黑板”“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变化 首要,我们知道技校生本来的知识掌握相对来说较差,文化水平较低,如采用传统教学的教学方法,则教师理论授课很难吸引学生。和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传统教学陈旧的教学方法和简单教学技术在当今世界的多层次教学、示范教学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现代化已经捉襟见肘。。如果授课方式采用多媒体技术和现代化教育技术,则可使学员按其自身水平及需求进行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多媒体教学内容直观,生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热情,和容易掌握知识。五、教师从“单一型”向“双师型”转变双师型教师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特点和关键,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建设已经成为社会的共同声音和教育。以往的老师只在乎自己站在讲台的40分钟学生有没有认真听,却忽略了所讲的内容是否跟上这个信息万变的社会步伐,应提到的“双师型”幼儿园教师应该根据市场研究、市场分析、行业分析、专业和专业职位集团分析,调整和完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注重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培训、职业发展和革新等。“双师型”教师则应了解并掌握所授专业对应行业的动态的应用技术,通过专业的教学与实践,实践中,应用使学生掌握工作所需的技术和专业技能;肯开始工作,经常开始,将开始操作习惯和实践训练,引导学生去“从书籍到实践,从实践到这本书”的技能提升的路径,可以教育学生,形成相关产业的专业素质,如幼儿园环境设计与指导课程中,不是简单的教会学生会画画,剪图案,而应该知道根据目前幼儿园的需求,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更能适合幼儿、家长、幼儿园需求的教玩具,如制作出来的教玩具可以一物多用。总的来说,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不是简单的将理论和实践重叠在一起,要真正构建一套成熟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必须首先建立一体化教学的配套管理制度、评估标准和激励机制;然后是制定一体化教学计划、编写一体化教学大纲、编著一体化教材和建设一体化教学场地和设施。同时还要营造实施一体化教学的良好氛围实施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控制等等,教学者要充分的认识这点,能站在跟高处去建设和管理一体化教学。 作者:钟丽 单位:广东省电子信息技工学校 幼儿教育优秀论文:农村幼儿园幼儿教育论文 一、湖南省农村幼儿教育存在的问题 湖南省湘乡市的私立幼儿园需要办理“八证”才能通过学区审批,办证环节复杂,耗费时间长达几年,其中资职代码证的办理还需要10万元人民币作押金。作为投资人的幼儿园园长表示,私立幼儿园处在惨淡经营的状况。幼儿园教育重在开发孩子智力和动手能力,但是聘请专业幼师工资太高而农村幼儿园以留守儿童居多,学费普遍偏低,因此他们不得不通过扩招学生和裁减老师的手段来平衡收支。湖南省长沙市桃花坪智艺幼儿园负责人表示,20世纪90年代政府对农村幼儿园给予了很大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而现在政府对农村幼儿园投入已大幅减少。 二、湖南省农村幼儿园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湖南省农业人口大省的现实状况 湖南省位于长江中游,是一个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辖14个市州,122个县区,2354个乡镇,47471个行政村。现有人口6697.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320.02万人,占总人口的64.5%。近年来全省大批农村劳动力向东部沿海地区转移,是劳动力输出大省。2004年全省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达1291.76万人,其中跨省劳务输出730万余人。[5]农村人口数量多,外出务工人员比重大,留守儿童数量众多,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农村幼儿园教育负担重、压力大的问题。 (二)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弱势地位 在现存的城乡二元经济模式的严格限制下,经济发达的城市优先,不仅造成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也导致城乡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的两极分化。城乡二元结构对人口素质、社会环境等方面存在很多潜在的影响,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与城市相比较低,这反过来又作用于教育,对农村幼儿产生很多不利的隐性影响,进一步拉大城乡学前教育差距,造成“一代贫困,代代贫困”的恶性循环,实现城乡二元结构的“再生产”。 (三)幼儿园教育游离于义务教育之外的尴尬处境 幼儿园教育问题的根本还在于幼儿园教育游离于义务教育之外的尴尬处境。作为人生发展的奠基性教育、基础教育的基础和终身教育的开端,幼儿园教育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和重视,既没有被纳入义务教育范畴,又不像高校一样对生活和就业产生重要影响。政府不够重视幼儿园教育的发展,导致幼儿园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我国政府对幼儿园教育的经费投入一直以来仅占教育经费总数的1.2%~1.3%,年生均经费仅200余元,远低于国际平均值3.8%,也低于巴西(8%)等发展中国家。相对于其他各级各类教育,幼儿园教育处在边缘和相对欠发展的状态,这是了幼儿园教育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解决湖南省农村幼儿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从制度的根本上把义务教育延伸到幼儿教育阶段 9年制义务教育是建立在传统教育从小学开始的基础上。既然现在的教育已经全面从幼儿园开始了,所以我们应该与时俱进,把义务教育延伸到幼儿园,形成12年制义务教育。我们现在对幼儿园教育事业在国家整个教育事业发展中的地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性作用认识不够深,没有从国民教育战略高度认识幼儿教育地位和问题的严重性。 (二)实行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农村幼儿园教育发展模式 在幼儿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以前,幼儿园教育作为教育的基础,不应该完全交给市场运作,必须要实现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农村幼儿园教育发展模式。特别是对于经济落后的地域,政府投资要相对更多,以保证其幼儿园教育的正常运作和发展。在加强公办幼儿园建设的同时,也要加大对民办幼儿园的投资力度。 (三)保证条件建设一支有专业素养的农村幼儿园教育幼师队伍 建立农村幼师资格评定制度,明确农村幼师职责和要求。同时,提高农村幼师的福利待遇,增强职业吸引力。组织幼师继续教育培训和考核,同时多渠道扩招农村幼师,优待回乡发展家乡幼儿园教育的本专科毕业生。 (四)人性化地完善农村幼儿园审核管理制度 目前,农村幼儿园教育主要是民办,民办教育以营利为目的,因此对于农村幼儿园的审核和管理就尤为重要。一方面,对于具备条件的幼儿园,应该减少审核办证环节,给民办教育提供人性化服务;另一方面,对于“黑幼儿园”,要严厉查办,确保农村幼儿都能进入正规幼儿教育。 (五)传播和普及有关农村幼儿园教育先进理念 农村地区大多数人都不了解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性,忽视或小看幼儿园教育给幼儿成长带来的影响,造成了家长与幼儿园脱节、学生与老师脱节的现象。因此,我们应该及时传播和普及有关农村幼儿园教育的先进理念,让农村幼儿的家长、老师进一步认识到幼儿园教育对幼儿的重要程度。可组织优秀幼师志愿者下乡宣传,鼓励优秀幼师返回农村教学。对于一些偏远贫困地区,我们可以进行个案建设,重点建设,树立典型,然后逐步延伸到各地农村。建立生动有趣的幼儿科学教育的多媒体数据库,吸引农村幼师主动播放、学习、模仿和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水平。 作者:文广 刘紫珺 幼儿教育优秀论文:我国幼儿园幼儿教育论文 一、我国幼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我国幼儿教育的教育目的不明确 当代的幼儿教育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希望能帮助幼儿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我国无论是在指南还是在纲要中均强调教学目标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 2.我国幼儿教育缺少高素质的幼儿教师 幼儿教师是幼儿教育教学活动的执行者和开展者,可以说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素质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实施。但是,在现代的大多幼儿园中幼儿教师都是非本专业出身的教师,即使是本专业,他们也大都是大专毕业,对幼儿教育的把握不准确。 3.我国幼儿教育的教学模式单一 幼儿教育强调在做中学,在游戏中学,因此,幼儿教育的形式应该是丰富多样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国的幼儿教育形式单一,教学拘泥于课堂,其教学形式大多都是老师教,学生被动学的。 二、改善我国幼儿教育现状的有效措施 1.合理制订幼儿教育的活动目标 目标是教学活动开展的目的和方向,因此,活动目的必须科学合理。我国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我国学前各年龄阶段幼儿的发展目标均作了详细的规定与讲解。在制订目标时,老师可参照指南进行制订。 2.学校要注意新教师整体能力的提升 教师的整体质量是幼儿教育质量的保证。因此,各幼儿园不仅应该注意招聘高水平的专业教师,还应该加强老教师的学习培训,提高幼儿园教师的整体质量。 作者:王春丽 单位:陕西省杨凌区第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