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人格心理学课程:人格测验在人格心理学课程中的作用 摘要:学习人格心理学,不仅考验学生的抽象分析能力,同时也考验学生的自我个性分析能力。当前,不少学生虽然参与了人格心理学课程,却不了解这门课程的作用。加之不少心理学教师偏重理论分析,忽视结合人格测验授课,导致学生始终无法提高人格心理学的学习兴趣。所以,详细探讨人格测验在学生学习人格心理学课程中的作用很有必要。 关键词:人格测验;学生;人格心理学;作用 人格心理学是以人格测验为基础的抽象性心理学课程。恰如其分的人格测验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奠定人格心理学学习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与认识心理学规律,为个人学习和生活服务。目前,人格心理学课程教学中部分教师更偏重于心理学理论教学,人格测验较少,学生被枯燥的心理学理论束缚,失去学习兴趣。而人格测验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提高人格心理学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笔者主要对于人格测验在学生学习人格心理学课程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 一、人格测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前提,否则学生无法体会学习的乐趣。因此,人格心理学教学必须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不断深入探索人格奥秘的好奇心,而人格测验则可以实现。在人格心理学中,为避免枯燥心理学理论“霸占”学生的思维,笔者带学生在课上做了“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实践证明,这种人格测验非常受学生欢迎,不少学生认为,“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说出了他无法用语言形容的人格特质;而一些学生则认为,“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把他们从自我认识混沌中抽取出来,能够大致了解自己。自此,学生对人格心理学的兴趣大大提高。由此看出,通过实践积极了解个人心理学的内涵及其价值意义,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人格心理学学习兴趣。因此,在课堂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心理学教师应尽可能地开展人格测验,提高学生对人格心理学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习质量,完成教学目标。 二、人格测验可为学生学习理论提供感性知识 人格心理学理论具有极强的抽象性。如人格心理学的内涵,若教师一味向学生灌输抽象、枯燥的理论,不但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反感情绪。但若此时恰当地运用人格测验,使学生从人格测验中获取感性认识,并结合感性认识理解抽象理论,将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对人格心理学抽象理论的兴趣。如笔者带学生做艾森克人格问卷时,提到了人格的维度理论,强调人格特征研究必须从人格的特质和维度(包括E维度、N维度、P维度、L维度)出发。做完艾森课人格问卷,笔者以某同学为例,说明问卷的记分与获取结果方式,然后再逐一分析该同学的特质。如他的E量表分高于15,N量表分低于9,P量表分低于8,L量表分低于18,说明该同学是一个性格外向、情绪稳定的人,且其对危险环境较敏感,做事不易出现掩饰倾向。在这种自我测验下,学生能更直观地查看自己的心理特质和人格特点,进而在其学习中采取更合适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满足自身学习需求。为此笔者建议在人格心理学教学中,教师可适当进行实验,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并有效提高人格心理学教学效率。 三、人格测验可辅助学生优化学习方式 据相关研究指出,适当的人格测验有利于帮助心理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和学习品质。利用人格测验了解以上几种心理因素后,即可让教师有效把握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而采取合适的教案与教学方式,进一步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具体来看,使用人格测验可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优化效果:一是不再仅仅着眼于单一的学习方式,而会逐渐选择更多与个人性格、心理需求相符合的学习方式;二是根据自身的学习需要整合运用多种学习方式,并按照自己的性格特点将多种不同的学习方式融会贯通;三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改进学习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总体来看,心理测验可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帮助教师了解学生,进而使教师因材施教,让学生逐步改善学习方式,最终实现有效学习。 四、结语 人格测验最重要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充分掌握人格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真正认清“我是谁”,并以此为基础确定自己的学习方式、认知方式、学习习惯、学习需求及学习方向。心理学教师应尽可能创造更多的人格测验条件,充分满足学生学习个人心理学的需要,让学生真正从人格心理学学习中了解课程开设的意义及课程学习对自己人格培养的重要作用。 作者:何莉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浅谈人格心理学课程:人格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摘要:本文阐述了在人格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案例教学的作用,系统地分析了人格心理学课程中自我剖析案例的操作过程,并指出在案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自我剖析;案例教学;人格心理学 人格心理学是心理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是研究个体内心世界领域的心理科学,学习人格心理学首先要让学生分析自己、了解自己的人格特点,作为心理专业的学生只有全面透彻剖析自己,才能更好地了解别人,了解每个人的人格特异性。这样一门探讨人的各种心理活动的学科,如果单纯进行理论讲解,没有学会实际分析人的性格特点,那么,学习本门课程就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运用自我剖析、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先学会分析自己的人格特征,推演分析别人的心理特点,把不同流派和不同理论家的观点都可以运用在个体分析中。 一、案例教学的意义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大部分学生对待专业课比较认真,人格心理学作为心理学专业的基础主干课程,学生对待这门课有较多期待,能投入更多的热情,教师如果能在学生较高热情基础上,在教学中适当采用案例教学,就能强化学生投入学习的热情。讨论分析是个案教学的主要手段,案例是学生自身相关经历以及自我剖析的心理状态,这样的案例促使学生参与热情高涨。 (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培养学生主动思考、主动质疑能力,是教学的必要目标,案例教学可以作为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实践活动,较好地挖掘学生的潜力和主观能动性。案例教学把书本知识和学生自身特点融为一体,能让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去分析自己的人格特点及成长经历,案例教学以课堂分析讨论、小组学习、解决问题作为主要途径,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在学习过程中较好地体现主动性。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能力 目前在教学过程中,仍然以教师讲授为主要形式,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却没有提高。因此,可以在课堂中尝试使用案例教学,实现把心理学知识应用在具体现象和人格特征的分析中。分析讨论的过程是可以极大地锻炼学生应变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发现问题能力等一系列能力的过程,可以提高学生专业水平,从而,为专业学习提供保障。新课程倡导以教师为主导,发挥学生主体性,学生主动参与、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案例教学体现了这种学习方式,能够在这种教学方式中加强教学相长的体验。 二、人格心理学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为包头医学院医学心理学专业学生选用郑雪主编的《人格心理学》,该教材系统性强,各个理论流派知识连贯,为了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笔者基于发挥学生主动性的教学理念,把教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专业知识的讲解,第二部分为案例教学。案例教学的作用是服务于专业知识的讲授,使专业知识更加形象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 (一)选取案例 人格心理学的案例可以选取学生个人成长经历的生活事件,也可以是个体特点的自我剖析,还可以是对学生影响较大的创伤性事件。同时,我们在课堂上要强调,心理学专业的学生都应该遵守“保密原则”,对每一位学生提供的案例,只供课堂学习,不能私下议论,更不能传播,同时对每一个案例,在课堂前需经学生同意作为教学个案,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共同学习讨论,在讨论中使用的案例不是随意列举的例子,而应在教学目标的要求下,在尊重个案学生本意的前提下,可以进一步设计研讨的事例。案例运用得当,可以帮助学生应用知识,提高技能,还能帮助学生分析自身的人格特点。 (二)呈现案例 选择合适的案例后,就要把它呈现在课堂上。人格心理学案例大多采用自我剖析的方式,通过学生自己描述具体事件发生时间、过程、当时的心理感受,以及对自己生活的影响,再次提及此事件时的感受。通过学生自己描述,可以观察学生的声音、表情、语言和动作,甚至一部分学生在陈述案例时痛哭流涕或欲言又止,通过这样一系列微表情和语言都能让学生们更准确地体会这个案例,更好地分析个体的心理过程。同时,这样的释放和倾诉也能让案例本人得到一定的心理疏导,许多压抑在心里的问题随着倾诉逐渐释怀,反而能让案例本人在这件事件中的阴影消失。这类案例分析安排的时间应该在学生掌握理论知识之后,这样在巩固课本的理论知识基础之上进行知识的应用具体化,能让学生把两者统一起来。 (三)指导分析 对于学生提出来的个人案例,同学们未必把握个案的核心内容,也不能快速分析个人的个性特点,这也是个体案例教学的优势,它通过教师启发性指导,利用开放性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分析个案描述的事件与个人人格特点的相关性,进而引发学生主动地思考自己的心理特点。 (四)课堂讨论 讨论是案例教学的必要环节,是检验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情况、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相互参照对比,进行自我分析的有效手段。课堂讨论一般按人数划分为若干小组并让每名小组成员把自己的思考、观点、疑惑都表达出来,然后小组成员共同讨论。这样就能激发学生们主动性和参与性。课堂讨论的过程是合作学习的过程,学生个案讨论中了解别人的观点,学会理解个体的心理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案和思考方式。在讨论过程中,需要教师管理课堂,根据学生讨论情况及时指导,使学生始终围绕个案进行讨论分析,同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完全表达自己的观点,可以纵深分析,拓展广度,尽量避免表露教师的观点,以免给学生过多的心理暗示。 (五)课堂总结 个案讨论后,教师要及时给予总结,对学生表达的观点、思考的方向进行分析,同时分析专业知识在个案中的运用,分析个案中显示的个体的人格特点,并对相关人格特征及问题进行分析与辨别。教师在总结的过程中要及时肯定并回应学生,同时也要指出问题所在,这样能使学生在参与案例的讨论中,既有动力又有压力,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案例教学在人格心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案例选材不恰当 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案例需要教师和学生花费较多的时间,这样才能保证案例教学紧紧围绕课堂知识点进行。如果案例选取不得当,那么在学生讨论分析的过程中不能把个案和个人特点及专业知识联系起来,不能正确地分析各种人格障碍,那么案例教学就失去了分析的意义。所以在对人格心理学进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学案例的恰当性需要认真把握。 (二)教师和学生素质有待提高 教师管理课堂的能力在个案剖析中十分重要,在个案教学中,需要教师有耐心认真地引导学生开拓思维方式,而在具体的操作中,教师往往因为授课时间有限,学时数有限、学生知识有限等缺少必要的引导。同时,人格心理学作为分析人的一门学科,在分析个体人格特点的时候,可能会出现一些难以预料的痛哭、崩溃、发狂等心理焦躁的状态,给教师带来不小的挑战,需要教师应对这些特殊情况,对一部分特殊案例和情绪失控的学生及时做出安排。同时学生也要改变只接受讲授的方式,要调动自己参与到课堂的讨论中,使自己成为课堂的一分子,而不是旁观者,所以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课堂能力上有待提高。 四、结束语 在以探讨人的个性形成的特点以及人格障碍为主线的人格心理学的学习过程中,案例教学法是一种较好的方法,能让学生体会不同的人格特点,在这些差异中,积累不同的案例素材,可以丰富他们的背景知识,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为以后心理学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郭新娣 单位:包头医学院 浅谈人格心理学课程:以积极心理学为取向的人格心理学课程设计 摘 要:以毕生发展观的视角,关注大学生的人格优势将产生长期而深远的影响。积极心理学关注三种积极的人格特质,为人格心理学课程设计提供新的思路:(1)以积极视角解读日常生活,对人格发展进行积极赋义;(2)强调积极的情绪体验和评价;(3)培养积极的防御机制;(4)创建积极环境,促使积极改变。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人格心理学 消极心理学 消极心理学(pathology psychology)是一门致力于纠正人生命中存在的问题的科学。在消极心理学的研究取向下,人格心理学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过分关注问题人格或人格形成过程中的消极事件,强调压抑、侵犯、恐惧、愤怒、悲伤、自卑、自私和欺骗等消极人格特征[1]。人格心理学的课程设计也围绕不同理论流派如何解释和处理消极人格特征而展开。积极心理学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美德和内在的积极力量[2]。强调人格心理学的课程设计应该围绕人的良好人格特质以及影响人格形成的积极因素展开。提倡以积极的视角来重新解读个体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各种心理问题。从而激发人自身的内在动力和品质,以帮助人获得幸福和力量[3]。 1 积极心理学关注三种积极人格特质 积极心理学认为,通过激发和强化个体的各种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使某种现实能力或潜在能力变成为一种习惯性的工作方式时,积极人格特质便得以形成。在24种已经提出的积极人格中,有三种人格特质倍受关注,分别是:主观幸福感、自我决定性和乐观。 积极心理学认为主观幸福感既是一种人格特质,又是一种心理体验。它指人们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情感性和认知性的整体评价。因而,主观幸福感是主观的、因人而异,并不完全是由生活本身的客观质量所决定。不同的人对同一种生活会产生明显不同的主观幸福感,这取决于一个人的归因方式。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地归因方式或解释风格影响人们产生了不同的主管幸福体验反应风格。自我决定性是指个体自己对自己的发展能做出某种合适的选择并加以坚持的反应。学者认为自我决定性人格特质对个体的内在动机、社会性发展和幸福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4]。乐观人格特质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外显行为和周围所存在的客观事物能产生一种积极体验。积极心理学家认为乐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一种人格特质,它虽然在不同的人身上存在着不同的表现方式,但大部分人都可以通过学习而形成“习得性乐观”,并把这种特质运用到生活的不同层面。因此,在人格心理学的课程设计中突显塑造这三种积极人格特质是非常重要的。 2 以积极心理学为取向的人格心理学课程设计 以积极心理学为取向来设计人格心理学课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 以积极视角解读日常生活,对人格发展进行积极赋义 在人格心理学课程设计中强调“积极”地感知,引导学生从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点来体验自我人格发展的轨迹,发现不同阶段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他人,并强调对愉快或不愉快的事件进行积极赋义。挖掘各人格心理学理论流派中强调的积极和美的层面,强调用积极的视角来解读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包括生活、学习和社交等各方面。 2.2 强调积极的体验和评价 在人格心理学课程设计中,打破固化的模式,建立多样化的思考方式非常重要。个体的体验取决于个体如何评价发生的事件,采取更加客观和全面的评价模式,有助于产生积极地体验。积极体验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体验幸福、激发心流和情绪拓展。体验幸福指向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三种积极情绪;激发心流指个体在体验一切生活事件的一种高度集中和指向的投入状态;积极情绪包括高兴、兴趣、满足、自豪和爱等,能够帮助个体突破限制和开发经验,拓展人们瞬间的认知行为的能力,并能构建和增强人的个人资本。因此,在课程设计中应当分主题引导学生体验不同的积极情绪。通过各种实验和研究报告引导学生讨论情绪和身体健康的关系。除了让学生了解负面情绪是如何导致疾病的,还应强化学生理解积极情绪对保持或促进生理健康的重要意义,强化乐观和快乐这一阶段课程设计的重点。 2.3 培养积极的防御机制 积极心理学家指出一个真正的积极心理适应机制应贯穿于人的一生发展之中。积极人格有助于个体采取更有效的应对策略,从而更好的应对生活中的压力情境。在此思想的指导下,人格心理的课程设计通过开展“我的生命线”活动,探索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发展的重要历程,关注自我和人格的形成的过重中的“关键事件、重要他人”,从生物遗传影响因素、环境影响因素和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等角度展开,分析每个人独特的生命历程,并引导学生丰富对自我的理解和觉察。进而引导学生认识到利他主义、升华、压抑、幽默、预期等成熟的防御机制对成功以及快乐生活的作用。成熟的防御机制能够帮助学生找到创造性的、积极的解决途径,打破消极的心理模式。 2.4 创建积极环境,促使积极改变 环境对人的影响至关重要,在强调塑造积极人格的同时,不能忽视环境的作用。因此,在人格心理学课程设计中,还应引导学生有意识的创建积极情境,如建立团体和班级氛围,选择合适的生活和学习情境,促使积极转变的发生。并增加学生的自我觉察能力,积极体验各种不同的转变。 3 结语 以积极心理学的理论背景作为指导开展人格心理学课程设计,对大学生的人格优势发展能够产生更加长期而深远的影响。对主观幸福感、自我决定性和乐观三种积极人格特质的关注,也为人格心理学课程设计提供新的思路。这种理念打破的以往传统的理论流派介绍,更加强调学生的主动体验和发现式学习,不仅丰富教学模式,同时也为课堂增加趣味性和生动性。
浅谈生态保护与林业发展:泾县生态保护与林业可持续发展探讨 摘要 介绍了泾县开展生态保护的措施,并对其取得的成效进行分析,以为改善泾县的生态环境提供参考。 关键词 生态保护;措施;成效;安徽泾县 森林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自然生态平衡起着决定作用。大力发展和合理保护森林资源,提高森林质量,改善生态环境是当今世界关注的热点。 历史上对森林资源的过量索取,以及林区人口的压力及贫困,使得森林资源整体质量不高,森林经营投入少,技术含量低,经营粗放,林种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下,这些都直接影响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一个可持续的林业需要森林资源的可持续性,森林资源的可持续要求保持林地的生产力和森林的可再生能力;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内生物的多样性;保持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长期健康和持续活力。在此背景下,开展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项目建设,可为泾县新一轮的林业可持续发展做出努力。 1 开展森林培育,调整林业产业结构 2010年以来,为不断提高森林质量,针对泾县部分山区森林资源现状,及时组织林业专家开展调查研究,寻找对策、制定措施。选择天然次生林面积大、目的树种主导地位不明显,经济和防护效益不高、又相对集中的4个山区乡开展森林质量培育提升,结合山区特点,以推进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为主攻方向,以发展宣纸原料林青檀基地为主线,以发展林区经济为目标,以改善和优化生态环境为宗旨,建立合理、高效的森林经营模式,不断提高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的质量和效益[1-2]。 2 措施和方法 2.1 封山育林 对交通不便、生态区位重要的天然次生林进行封山育林,根据生态区位、植被情况等,划分核心封育保护区、缓冲封育保护区,采用死封和活封相结合的方式,做到“封”与“育”相结合。封育小班内除正常抚育外,严禁采伐林木及其他人为活动。 封山育林除了突出“封”字外,重点还要突出“育”字。“育”的对象有2个:一是对于立地条件较好、坡度小的低残次林,通过人工抚育来提高林分质量,使林分尽量形成针阔叶混交林;二是对天然中幼林,通过人工抚育间伐,保留不同层次的目的树种,形成复层林分,提高林分水土保持的生态效能。 2.1.1 人工抚育措施。主要为砍灌清杂,促进目的树种的生长,免除竞争。砍灌面积应以目的树种免受其他植被挤压和幼树高度决定,通常采用块状抚育,不允许全部清理杂灌,对仅有防护功能的陡坡地块不应采取抚育措施。为保证抚育效果,应在夏季进行。 2.1.2 抚育间伐措施。间伐对象:林龄11年以上,林分郁闭度0.8以上,林分卫生状况较差,亟需改善;间伐方法:下层抚育法,定期伐除枯死木、被压木、病虫害木、断梢木、弯曲木、双杈木以及部分生长过密的林木;间伐强度:按蓄积15%~20%、株数20%~35%强度间伐,间伐后的林分郁闭度保持在0.6左右:间伐原则:培育多林龄复层混交林,目的树按目标径级和市场需求采伐,间伐中只伐除竞争木,但应全部保留青檀树种和块状青檀林,保持林分的生物多样性。 2.2 人工培育改造 对林木分布不均、林隙多、郁闭度在0.5以下、天然残破型阔叶林实施培育改造,先进行除萌,保留目的树种,然后在林隙较大的林中空地,全面砍灌,块状挖穴,栽植以青檀为主的树种,充分发挥青檀集经济与水土保持为一体的优良特性,保持林分合理的株数及分布,确保林分株数在2 250株/hm2以上,形成人工与天然镶嵌分布的混交群落,又发展了青檀基地。 2.3 人工造林 对交通便利、立地条件较好、郁闭度0.2~0.4的林地,或土壤深厚、肥沃的山间谷地,逐步进行块状改造,每个地块改造面积控制在3.33 hm2以下,或改造地块相距一定间隔,保持整体林相的协调性。改造地块全面清除林地残次林木和杂灌,沿等高线块状整地挖穴造林,栽植青檀林,株行距为2 m×2 m,株数2 500株/hm2左右[3]。 3 成效分析 近4年通过实施低产天然次生林森林培育改造,完成了1万hm2封山育林林分的抚育,通过营造具有地域特色的青檀防护、经济兼用林种,培育了1 500 hm2青檀原料林基地,有效地改善了山区林业产业结构,发展了山区经济。 3.1 林分质量得到提升 通过开展森林培育,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前提下,林分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2013年通过全省森林资源清查,封山育林的林分单位面积林木蓄积量平均增长10%左右,森林的生态功能得到进一步增强。同时,山区水土流失得到控制,保护了河流,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 3.2 林区林业产业结构得到有效调整 通过培育改造,围绕泾县优势产业宣纸建原料基地,在为宣纸产业提供原料保障的同时,又改变了山区长期林种单一的局面。宣纸是世界的文化瑰宝,泾县是中国宣纸的发源地和原产地,自古就有“宣纸之乡”的称谓,也是国家批准的唯一宣纸原产地域;由于青檀皮是宣纸的主要原料,近10年来,随着宣纸产业的快速发展,泾县青檀皮原料供不应求,原料价格不断提升,林农收入不断增加。同时青檀根系发达,萌蘖性极强,生长迅速,采条作业对林地保护几乎没有影响[4]。 3.3 保护开发并重,改变林区生产经营方式 通过培育改造,充分利用林地资源,提高林地生产力;以及多层次、全方位的、多形式的技术培训,推广科学合理的经营模式,在提高土地生产力的同时,使劳动者素质和经营水平也得到提高。由于青檀皮采剥利用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进行采伐、蒸煮、剥皮、晒干、捆扎、运输等工序,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民实际收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加速山区脱贫致富步伐。 浅谈生态保护与林业发展:论生态保护与林业发展 摘要:在开展经济建设的今天,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使环境越来越差,遭到了极其严重的破坏,使我国在生态环境的建设方面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而在生态环境的建设中,发展林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林业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生态模型圈,万物都遵循这个模型圈循环生长,如果系统的管理林业的发展,将有利于我国的生态建设。本文对生态保护与林业发展作出了探讨,为建设稳定的生态环境创造了有利因素。 关键词:发展林业循环生长生态环境 陆地的生态建设中,森林是生态系统的主体,因为森林功能和覆盖面积以及生态物种较大,所以森林就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我国已经将建设生态环境列为重要目标,因为过去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了经济建设中,而大大忽略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我国将要倡导绿色环保低碳的生活方式,节能减排成了生态发展的主要旋律。只有把生态和经济建设相互合起来,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发展,才能为我国的环境建设创造有利条件。 一、正确看待林业发展 (一)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 我国一直重视以人为本的发展策略方针,在林业发展方面同样如此。在林业建设方面,应该尽可能多的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来激励经营者积极参与,提高林业经营和发展的效率。我国也要充分重视林业经营者,给予它们丰厚的优待,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也要给予一定的照顾。在国家的政策倾向和调动个人意愿方面,要充分发挥各方面的有利因素,牢牢的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二)坚持贯彻后代可持续利用资源的价值理念 森林资源的使用寿命是有限的,所以人们在使用资源时,应该本着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在森林资源的利用方面,采纳一种可以持续利用的方法手段,并且运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让森林资源得到有序的开发,使资源不会濒临枯竭。对于当今社会的人们来说,在使用资源时,不但要考虑到目前的发展趋势,也要考虑到将来后代的生存。为后代的生存谋求有利的条件,坚持贯彻后代可持续利用资源的价值理念。 (三)坚持贯彻人与自然互助互利的价值理念 在社会持续发展的今天,人们也从原始社会走向了现代文明社会。在过去的时间里,人们将征服自然作为首要目标,认为征服了自然就征服了世界,试着用自己的力量而改变自然,过度的利用自然资源,导致自然资源大大枯竭,破坏了自然环境的同时,自然也给了人们惩罚,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自然性灾害。人们吸取了教训之后,不再认为征服自然就是征服了世界,不再一味的索取,而是与自然互助互利,和谐共处。林业的发展同样也要如此,因为森林资源和自然资源一样,是有限的,所以管理森林资源的时候要用科学合理的方法。从森林种植、培育、管理、采伐到后期的经营等方方面面都要进行缜密的安排,使森林资源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只有人们与自然和谐共处,坚持人与自然互助互利的发展观,才能在自然中得到自己想要的,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莫过于生活环境的改变。这种互助互利、相互协调的发展方式,将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和必经之路。 二、大力开展林业的建设 要实现由采伐天然林业转变为采伐人工林业。在当今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林业和建设需要承担改善生态环境,促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责任,走生产路线,人们逐渐走向富裕,生态环境逐渐良好的道路,那么就必须要实现以生产木材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转变,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加大对林业研究和成果的推广力度,利用信息化的方法手段,让经营者可以更快的得到他们想要得到的有利的技术指导。开发新技术可以使林业发展技术走向一个新的纪元,以适应新时期林业发展的管理体制和发展模式。要大力栽培林业,实现从天然林采伐到人工林采伐的转变目标。利用硬性的方法手段保护自然资源,争取不再采伐天然林业,加快生态建设的同时,也要重视对商品林业的建设。要想保护好天然林业资源,就要调节好我国的森林发展趋势,大力栽培林业,将开采人工林业取代开采天然林业列为首要目标。通过政府的政策导向对市场进行选择以及有序的管理,鼓舞个人对公司进行投股,发展工业原料林和其它速产、丰产林,使林产品更加满足社会的需求。 三、利用经济方法开发生态环境 森林所能提供的效益高于任何产品的效益,森林所呈现的生态效益远远高于它本身的经济价值,高出约10倍。如果只依赖政府投资来建设生态环境,会出现很多问题:第一,会导致资金短缺;第二,产生的效益远远不如个人投股的效益大。所以有必要采纳经济的手段,让生态效益市场化、货币化。事实上,在建设造林和管理维护两个方面和人们的经济追求相背离,不是主观的保护环境,所以不正确心态保护环境都会事倍功半。 四、大力发展生态建设 森林的生态建设源于自然,更亲近于自然,要利用科学的方法使生态发展更加顺畅,以实现人与生态互助互利的发展。建设森林的生态环境不同于其他发展业,森林所消耗的金额过于庞大,实现经济效益的周期也较为漫长,所以很少有投资者有意愿将资金投入到森林的生态建设中。所以国家就要鼓舞人们大力开展生态建设,利用在宏观上调节控制的方法来管理森林的生态建设。政府应该在生态建设中起主导力量,让整个社会投入到生态建设和美化环境的大工程中。 (一)大力进行药剂科学研究 我国应该大力开展科学研究药剂的工作,利用新药剂来防止林业遭到破坏,使林木的存活率得到提升。尽可能的让林木减少摄入过多的化学成分,以预防生化危险的产生和蔓延,以至于达到无法控制的地步。要将过去防虫防害的思维转变,积极开展研究工作,实现研究防虫防害分析方法的有效性。少用或不用化学药物防治,大力推广使用生物药剂防治林业有害生物,维持生态平衡。过去,飞机草在海南可以作为一个囤积肥料的有利来源,由于肥料过于普及,逐渐减少了对飞机草的使用,它不受限制的成长成为了人们需要正视的问题。海南农民和飞机草的故事说明:外来生物有利有弊,既能为我们谋求福利,也能给我们带来危害。 (二)承担保护森林的重任 根据森林中生物用途的广泛性,对于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及火灾的防控等问题也要由受益者、经营者各自分担费用。对于生态林与经济都要使用的商品林来说,它的保护费用则由受益者来承担,经济林和速生用材林的费用由经营者承担。 (三)了解有害物种,保护林业建设 林业主管部门承担起保护林业和建设林业的责任。提前做好林业防害工作,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对植物进行检疫工作,以防虫防害,减少不必要的损失。要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大治理力度,强化各个团队间的配合,严格管理和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使外来物种的活动得到有效的控制,因此,国家林业局计划在全国的范围内实现物种的普及排查,扩充自己的能力。笔者认为,还需要对全国林业有害生物普查工作加大力度,尤其是在资金的问题上、技术的投入上加大力度,来提高普查的质量,及时更新生物数据,更好的为林业的建设服务。 结语: 我国的经济建设发展速度非常快,但是在过去的时间里,较侧重于发展经济,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导致出现了恶性循环,使人们受到了惩罚。当人们认识到生态建设的重要性时,便把保护生态环境纳入了首要目标。在生态环境的建设中,森林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要想发展好生态建设,就要将发展森林建设放在首要位置。在森林建设的过程中实行全面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实现森林系统的生态建设。 浅谈生态保护与林业发展:浅谈山区林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保护 摘 要:在可持续发展深入人心的今天,人们对山区林业今后的发展越来越保持高度重视。湖北省五峰县是山区林业作为经济发展支柱的地方,五峰县当地山区林业在当地经济结构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为了适应经济新常态,今后工作中就必须要不断加强对其山区林业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保护的研究。本文将结合五峰县实际案例来重点探讨如何实现山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保护。 关键词:五峰县;山区林业;可持续发展;生态保护 山区林业是一种重要产业,山区林业的发展对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过去由于受粗放式经营方式的影响,在山区林业开采运营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资源浪费、环境破坏、污染等问题。从今后的发展要求来看,只有不断改变这种情况,积极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够真正适应时展的要求。对于今后的工作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 1 五峰县山区林业现状 五峰地处鄂西南山区,东邻宜都、松滋;西接鹤峰、巴东;南连湖南石门;北毗长阳,辖5镇3乡,总人口21万人,农业人口18万人,五峰素有“八山半水一分半田”之称。全县林地面积19.88万hm2,占国土总面积的84%,其中集体林面积17.41万hm2。活立木蓄积668万m3,森林覆盖率80.86%,居全省之首。当前五峰县重点发展的林业产业主要是油茶、红花玉兰、五倍子,山桐子将是今后发展的重要产业。从当前五峰县山区林业发展现状并结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来看,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以下二个方面的问题是非常典型的: 1.1 结构不合理,管理体制不完善 当前山区林业的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就五峰县本身而言林业资源分布也不均匀。从当前的发展现状来看,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资源补偿机制。林业的管理也没有能够实现责权分离。当前的实际情况仍然存在着条块分割,产销脱节的情况。在利用林业的时候往往是重采轻育,实际利用过程中往往是只索取,而不顾及森林的生态平衡。长期实行的单一产业结构对于今后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1.2 发展林业意识同可持续发展战略不相适应 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五峰县的营林工作存在着急于求成的倾向,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森林环境建设以及发展后劲存在着严重不足。森林植株密度也不是非常合理,森林病虫灾害严重,经济效益差。当前发展林业的意识同林业地位不相适应是比较典型的一个问题,之所以会这样主要是长期以来宣传教育工作不够深入引起的。对于这样的情况,今后就必须要进行研究。 2 多路径实现山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今后工作中应该从多个方面采取措施来促进山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促进五峰县山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传统的林业经营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实际形势,今后的林业生产产前、产中以及产后这三个环节都应该整合成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各个环节之间应该相互连接、相互促进。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建立对于今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在这方面还存在着一定困难,没有界定补偿对象,还尚未确定资金来源是当前表现比较典型的问题,对于这二个问题在今后必须要进行一系列改革,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应该得到财政部门的有力支持,财政部门应该为其建立提供可能。逐步完善林业产权制度。完善林业产权制度是今后发展的必然选择。只有不断明确所有权关系,才能够由所有者自由处置,只有这样才能够明确所有者个人劳动的代价以及同收益之间的关系。 3 加强对五峰县山区林业的生态保护 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还应该注重生态保护,在今后工作中应该进一步加强羌胡林业生态建设,增强五峰县的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实际工作中要能够积极争取国家提高林业生态建设项目标准。今后应该积极鼓励群众实施退耕还林工作,要把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进一步提升。与此同时还应该建立起护林员补助制度,对于护林员每人每月都应该进行补助。 还应该不断完善环境监管机构,逐步提升环境污染防治能力。今后为了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就应该建立起完善地环境监管机构,有这些机构来对五峰县山区林业进行有效监管,同时还要加强对环境监测站公共服务能力建设,通过这样的措施来保证该机构能够有效履行环境监管责任。在实际工作中还应该逐步探索市场化补偿方式,通过探索市场化的补偿方式更有助于其长期实施。今后要不断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强化林业生态建设,要通过各种措施来加强生态建设。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保护是五峰县山区林业今后发展的必然选择,只有选择这样一种发展方式才能够适应实际要求,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今后要不断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作者简介:杨武松(1968-),男,土家族,湖北省五峰县人,毕业于湖北民族学院,现任林业局资源股副股长、工程师,研究方向:林业工程。 浅谈生态保护与林业发展:论生态保护与林业发展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逐渐加强,作为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森林在生态调节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林业发展受到相关部门以及越来越多生态保护人士的重视,那么为了促进林业在未来的种植开发 引言 保护森林发展林业,是减少自然灾害,改善生态环境、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措施,是实现农业稳产高产、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是缓解我国能源资源压力,保障木材安全和资源安全的一个重要方式。作为生态系统主体的森林,向大自然的肺一样,净化空气,调节气候,为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建设提供宝贵的资源,国家政府部门对我国林业发展建设也作出过特别的指示,提出了三个“地位”,那就是“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要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要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要予林业以基础地位。”由此不难看出,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以林业发展带动生态建设,促进市场经济,都说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对于生态环境的建设有着高瞻远瞩的发展目标,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人民对生态环境建设认识的提高,政府的大力支持,此项目标必然会进行飞跃式的发展。 1 树立正确的林业发展观 1.1 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在林业发展中,人这一主导力量,处于一个核心的地位。发展思想方面,要以增加可再生资源、满足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的需要、改善承台环境为基本原则;发展策略方面,为投资者开辟顺畅的经营道路,保护其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法律权利,为林业管理工作人员切实的解决生活保障问题,使更多人才加入林业发展行列。在保护自然的同事,顾全自然保护着的基本利益与核心价值。 1.2 树立维护后代人生存发展权的道德观 建设生态环境的思想观念很重要,宣传林业发展的重要,要把宣传生态环境发展作为重中之重,以提高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由于我国正处于政治、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对能源的需求量也不同于以往,那么跨越式的发展必然导致资源、环境的匮乏。这就要求我们有更高更远的目光,在发展自身利益的同时,为我们的子孙后代考虑。这其实也是一种做人的基本道德。 1.3 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 大自然是人类生存的依托,是人们生产生活的物质基础,但自从我们的祖先开始了解并且利用大自然开始,人定胜天,征服自然的口号常常我们耳边想起,农业社会跨入到工业产业革命,再到如今的电子信息时代,大自然经历着未曾停息的灾难,无休止的乱砍滥伐、开荒种田……人们为了满足发展自己的文明,不断的向大自然索取,却忘记了她是我们依附的载体。在我们填充自身欲望的同时,大自然开始用各种手段报复人类,洪水、干旱、雾霾、气候变暖等等都直接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命财产安全。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思想意识的进步,人类逐渐有了回归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退耕还林,建立城市绿化带,人工造林等一系列的举措,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其实能够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大自然,在合理的开发和利用的同时,进行适当的人工培育补充,不同地域种植适合其生长的树木与植被,有计划地实现种植、砍伐、种植的良性循环。在人类不断的探索中,构建这种人类文明与自然文明的可持续性发展形式,不但造福于人类,同时也是在拯救人类。 2 推进林业生态建设 实现由以采伐天然林为主向以采伐人工林为主的转变[3-4]。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林业建设要承担改善生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责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必须实现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转变,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要加大对林业科技的研究和成果推广力度,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让生产经营者便利快捷地得到他们想要得到的各项有用的技术指导,新技术开发研究能够引领林业发展的技术潮流;形成适应新时期林业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发展模式。要加大人工林培育,实现由以采伐天然林为主向以采伐人工林为主转变的战略目标。采取强制性措施保护天然林资源,停止天然林的商品采伐,在加快生态建设的同时,重视商品林基地的建设。 3 通过经济手段建立生态建设动态机制 据专家核算,森林提供的生态效益比其物质产品效益要大得多,森林的生态效益大于其自身经济价值的10倍以上,生态建设如果完全依靠政府投入,一是资金有限,二是投资效益往往不如私人投资效益高。必须采取经济手段,推动生态效益市场化、货币化。实践证明,造林和管护与人们的经济利益追求不一致,消极的保护和被动的建设,往往是低效益甚至是负效益的。 4 加强宏观调控 生态建设是以维护生态平衡、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为出发点,遵循自然和经济规律,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等各种手段综合治理,建立各种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共存,生态的改善事关整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涉及全体公民的切身利益。由于生态建设不仅是社会公益性基础工程,具有投入高、规模大、周期长等特点,投资难以得到补偿,投资者一般不愿长期投入。因此,国家应当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生态建设的客观要求,坚持政府投入的导向作用,建立政府主导、政策引导、宏观调控、市场运作的机制,调动全体公民和全社会共同参与。 5 结束语 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是林业发展中的强心剂,我们应当利用好这一利益引导的原动力,更快更好的实现保护资源、发展资源的远大目标。在这一过程中,政府职能部门应该为投资者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竞争市场,制定相应的市场规范、奖惩制度,保护投资经营者的合法权利,最大限度地保证其创收,进行生态专业培训,提高经营者的生态保护意识。此过程看似臃肿复杂,但可实施性很强,其中的几个注意事项做好,就能保证林业产业生态链顺利发展,首先我们要以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为大前提,对林业的发展建设进行合理的培育、流转和评估。其次将造福子孙这一价值观植入人们的心中。 综上所述,发展林业产业,既能提供支持经济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丰富的、可再生的能源资源,又能提供绿色环保产品,完全符合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会的内在要求,完全可以起到“反弹琵琶”、逆向拉动生态建设的作用,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有着广阔的空间和光明的前景。
浅谈网络文化发展模式:网络文化发展模式的探讨 [摘 要]近几年来,我国网络文化产业在我国发展迅猛,不仅成为文化产业的基本的形态,而且可以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因为,探索网络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意义重大,为此本文对网络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探索进行了探讨,并对我国网络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网络文化产业;经济发展模式;探索与分析 不同类型的文化产品生产方式及产业的发展模式存在很大差别,与传统文化产业相比,网络文化产业有自己独特的产品生产方式和产业发展模式。此外,区域文化资源的多样性决定了区域网络文化产业模式的多样性,参考和借鉴国际国内已有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有效整合区域内各种各样优势资源,研究适合于区域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笔者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探讨了网络文化的发展模式。 一、在宏观层面,网络文化产业应构建以市场为主导的发展模式 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长和生活水平提高,网络文化消费日益普及,广泛的社会需求为网络文化产业化提供了市场基础。事实上网络文化消费与现实文化消费异质同一,在基于网络环境的文化市场中,也会产生现实的商品交易和资金流动,实现一般意义上的市场经济行为。网络文化市场中的信息流、资金流、交易流自由流动,构成了独特的网络市场环境,有效地减少交易成本、成为网络文化市场繁荣的有利条件。市场经济对网络文化产品生产的具有调节作用,市场化发展虽然降低了政治意识形态对文化产业发展影响力,但网民所倡导的社会基本价值观,却通过产业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政府在对网络文化产业进行监管的同时,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以引导。 在我国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突显网络文化产品的商品属性和文化生产的产业属性,努力寻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点,用市场机制引导网络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二、在中观运行层面,应培育和完善网络文化的产业链 发达国家的网络文化产业拥有完整、绵长的产业链,从产业的架构上看,网络文化产业涉及制造、运营和服务三个层面 ,形成自下而上的产业链,有上游、中游、下游和周边产业的区分。上游产业主要是网络文化(包括软件)的设计、开发和制造:中、下游是指网络文化产品的接入、支撑和服务;周边产业是指以网络文化产品为核心延伸出来的产业(如网吧等),上述四个方面互动成一个动态的产业生态圈。由于网络文化的产业链很长,涉及面很广,各地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架构产业链,选择最能发挥自己特长的环节切入网络文化产业,从资源的开发、加工整合、中介营销到创造知识产权各个方面进一步提高完善。目前以动漫产业园区为核心产业聚群正在形成,并已吸引大批动漫企业入驻,怎样构建动漫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及动漫教育培训、科研、产业孵化、产品展示、信息交流、体验等中心仍需进一步探索。由于网络文化产业链涉及面较广,在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容易出现上、中、下游企业缺乏有效的沟通,从而导致网络文化产品开发商、运营商、渠道商等产业链中的某些环节之间的脱节。因此应采用多种形式加强产业链上各企业间的交流与互动,实现信息的有效畅通,从而实现整个产业链的协同发展。 三、在微观操作层面,强调三点 首先,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是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源泉。网络文化产业是个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甚至蕴涵较强艺术特色的产业,需要一大批专业人才。在高校开办文化产业相关专业,培养文化产业创意人才和复合型人才是快出人才的途径之一。目前,大专院校都设立了文化产业相关专业,将为地方文化产业发展提供高层次人才。此外,各地还可以大力引进国内外经营管理人才和创新型人才,为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人力资本。其次,网络文化产业内容“本土化”运营模式。与国际和国内竞争者相比,我们最了解本地的用户,最了地方网络文化市场,因此,特色鲜明的本土化运营模式是增强地方网络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法宝,应给予高度重视。再次,建立以网民的网络文化需求为导向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根据网民的文化需求,通过提供适合于网络消费者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发展网络文化产业,如用X-PLUS杂志制作平台打造品牌网络杂志定期出版发行。如果网络文化产品的生产能够像工业产品一样按特定的规格规模化生产,就可以提高生产效率、有效降低成本,更好地满足网民文化消费需求。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网络文化产业有较快发展。中国新闻出版总署的数字显示,中国出版物版权引进势头趋缓,版权贸易逆差已有所缩小,从2003年1:15的输出与输入比下降为2004年的1:8.6。中国网络文化产业在政府的关怀下,在服务商、网民的精心呵护和创造中,也正为中国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但另一方面,虽然中国电影业“盛况空前”,中国国产电影仍然被排除在西方主流市场之外。当务之急是必须尽快增强文化产品的出口竞争力。首先要开发优秀的网络文化产品。 为了促使网络文化产业流金淌银,快速崛起,不仅需要加速文化业向网络领域的拓展,而且还要加强网络文化产品的推陈出新,选择高效的发展模式优化产业结构,引导产业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进而提供优质网络信息服务,增强文化产品的竞争实力。 浅谈网络文化发展模式:正视网络文化发展 正向引导中职学生 摘要:中职学生的身心发育尚不成熟,学习压力轻,行为偏差较多,认知力和自控力不强,如不加以正确的引导,他们极易被迅猛发展的网络文化所困,从而直接影响其日后成长的质量。因此,家庭、学校乃至全社会都应关注网络文化,共同努力,创建一个良好的、相对科学完善的网络社会文化环境。 关键词:网络文化中职学生影响措施 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使网络文化迅速形成,作为“第四媒体”的网络,已经广泛地渗透到当代社会的各个领域,不仅对整个社会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而且也极大地左右着当代中职学生的成长。网络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使他们开拓了视野,更新了观念,为中职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娱乐提供了便捷的渠道。但事物有利必有弊,网络给学生带来了种种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由于网络上的内容拥有多元化和多样性,不同的民族观、价值观、宗教观、道德观强烈的撞击在一起,加上网络无序、虚拟、隐蔽的特性和网上不良信息的传播,导致部分中职学生出现了思想混乱、道德感弱化、责任感下降、网络成瘾等问题。因此,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探索网络环境下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新思路,正视问题,正向引导,对促进中职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一、网络文化的积极影响 1.改善人际交往关系 网络文化为中职学生进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自由空间。通过网络可以实现与众多素不相识的人广泛交往,大大地丰富了人际交往的渠道。虚拟世界能够满足现实社会中难以实现的愿望,相互之间能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思想,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平等意识。所以网络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职学生的性情,使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心态变得平和,缩短了心理距离,特别在缓解心理压力,调节同学之间关系等方面,更显示出优越性。 2.拓展知识视野和思想空间 网络所形成的各种文化的共享局面,使我们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和速度接 触到全世界各种各样的信息。鼠标一点就可以获取自己喜欢的各层次、各专业的知识,不断丰富自己的思想,极大提高了未成年学生的判断能力和现代意识,开阔了视野,促进了其思想观念的更新,为他们全面了解社会开辟了新的窗口。他们可以在网络上了解到书本上、课堂上所没有的新知识。网络文化的全球性与超越时空性,让中职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到近在眼前,远在天边的人和事。 3.提高了综合素质 网络文化大大提高了中职学生的知识占有量,增强了其思维的多样性、灵活性。全方位多角度地接触网络文化,有助于知识的及时补充与更新,可以改变以往接受知识的滞后现象。网络实现了人类文化的互补。它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载体,更为文化和思想交流提供了“阵地”,网络文化的共享性大大刺激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出他们创新意识和探求新知的浓厚兴趣,为中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了良好的载体及机遇。 二、网络文化的消极影响 1.价值观取向多元化 网络的多元化,对中职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重大影响。文化的冲突、各种价值观的冲突,导致他们的价值取向更加多元,价值选择更加困惑。学生在接受时会感到目不暇接,有时会不分青红皂白地囫囵吞枣,有时甚至饮鸩止渴,最终导致丧失是非、美丑的判断标准与判断能力。较大地影响了学校德育育人的环境,使青少年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时面临很多新的困难。 2.人际交往的亲和感下降 网络提供给我们新的情感沟通方式,而中职学生恰恰容易在这种交往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甚至感受到自身价值和终极关怀,从而陷入“网”中,产生虚拟的依赖感而不能自拔;另一方面一旦出现网络交往的失败,往往容易对现实社会的人际交往产生怀疑、敌意甚至悲观的态度。因此,长期通过计算机做媒介与人交往,容易导致无视幸福存在、精神麻木和道德冷漠的现象。 3.道德意识呈现弱化趋势 网络文化可以使学生以虚拟身份在网上选择信息,参与活动,发表言论。网上行为空间的自由度大于现实社会的自由度,网络中暗藏的大量不健康信息和网络相关法规不健全,管理不够有力,技术支撑不强,这些情况极易导致少数中职学生道德水准和审美情趣的下降,使道德失范现象严重。这些孩子往往认为观念“越新、越奇、越异”就越好,对谈论理想、信念以及社会传统伦理道德等观念毫无兴趣,甚至认为是“不识时务”。久而久之,这些人的道德品质不但会失去“本”,而且会丢掉“根”。 三、应对网络文化消极影响的措施 网络使得青少年与世界联系更加广泛,网络文化对正在成长的中职学生来说,其影响力正处于初期,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教育和引导,充分发挥网络文化的积极作用,使他们成为网络文化的最大受益者。 1.重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充分认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性。通过网络上的非强制性的,春风化雨式的教育方法,将其渗透在校园文化的各项活动中,达到教育目的。让学生在多元化的价值体系中学会鉴别,学会选择。校园网络文化的健康快速发展,离不开优秀的校园网络,校园网为学校德育工作拓展了广阔的空间。健全校园网,高度重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有利于中职学生在网络时代健康成长。 2.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提高中职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认知能力,减少网络不道德行为,特别要发展青少年的道德判断能力、道德选择能力和道德自律能力。随着网络文化不断渗透,学校应该有针对性地把网络道德教育作为日常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普及网络道德知识,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健全学生网络道德行为规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无论是现实社会,还是虚拟的网络社会,都需要法律和道德来规范。 3.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利用网络文化 职业学校应该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利用网络优势来推动素质教育,让学生明确网络真实价值所在,培养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在资源共享中获得自我教育。网络资源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学生在丰富的网络文化面前往往会不知所措、盲目浏览,浪费大量时间与精力,学校应该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积极寻找各种有利的网络资源,自觉浏览那些文化层次较高的网站,为自身的成长发展服务。 网络文化对中职学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在分析这种影响时,既要有超前意识,更要有现实的态度及科学的方法。网络文化十全十美是不现实的,当务之急,一方面要加强网络法规建设和网络伦理教育,提高中职学生的网络道德水平和网络行为自律意识,推动网络文明建设,发展健康向上、科学、大众的网络文化;另一方面要切实结合青少年学生的实际,建立信息更多,质量更高的中文信息网,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尤其要加强校园网的建设,树立科学网络文化导向,加强网络管理,规范学生网络行为,使学生在"健康"的网络文化氛围中汲取“营养”。 浅谈网络文化发展模式:用先进理念引领网络文化发展 近年来,互联网的发展速度惊人,“网络化生存”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的重要生活方式。互联网作为信息载体所具有的影响力,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进而影响着政府组织的运行,影响着执政思维与执政方式,这是我们思想文化和新闻传播领域的一个新阵地。高层领导对网络舆情非常关注。2008年6月,总书记前往人民网,实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与网民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今年2月28日,温总理在两会前夕走进新华网直接问政于民。党和国家领导人用实际行动,给我们适应时代特点、引领网络文化做出了榜样。 但是,我们还有些同志对网络媒体、网络舆情存在着误读和不适应现象。比如:其一,片面理解网络,缺乏相应工作机制。毋庸讳言,现在还有相当~部分人不会或不屑于使用网络做好舆论引导工作。究其原因,主要是对网络存在偏见,不愿意接受来自“虚拟世界”的声音,认为网络世界是虚拟世界,网络民意也是虚拟的,不用理会,因而消极对待,对网络舆情置若罔闻,反应缓慢。有关方面也没有建立网络舆情收集、研判、引导、应对、应用的工作机制。据报道,《人民日报》与人民网联合推出了“地方政府开通社情民意通道,你们那儿通了吗”的网络调查,7天共有7111人次参与调查,96.8%网友认为政府社情民意不顺畅,而反馈不及时、遭遇推诿塞责、沟通渠道形同虚设,是网友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一边是高达近100%的政府网站普及率,一边是96.8%的网友认为社情民意通道不畅通,这说明包括政府网站在内的社情民意通道,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 其二,被网络舆论牵制,丧失舆论主动权。一方面认为,网民的言论只是片言只语,觉得无所谓。有的充满猜测、谩骂、荒诞低俗、比较偏激的言论,与其看到和听到不那么“顺眼”、“顺耳”的“坏话”、“恶言”,不如不看不听,“眼不见为净”。另一方面,不清楚在网上发言的群体不能得到正确引导,可能会误导社会,我们就会丧失舆论主动权i意识不到,在信息高速发展的当今时代,谁的传播手段先进、传播能力强,谁就能掌握舆论导向的主动权。 其三,跟不上业态发展的速度,疲于应付。一方面不了解网络媒体的“对话”方式和业态发展,对其应用和管理,赶不上网络媒体的发展变化,常常处于被动应付状态。另一方面不懂得如何过滤失真信息,主动预防。遇到突发事件,一味删帖,一味封堵信息,降低了新兴媒体的影响力,也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 针对上述问题和倾向,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应着重抓好这样几项工作: 加强重点新闻网站建设。加强对重点新闻网站的扶持力度,加大资金投入,利用传统新闻媒体人才和技术的优势,整合网络资源,实现新闻网站之间、网络与传统媒体之间的信息共享,增强新闻网站的地方特色和互动功能,做强主流网站,吸引更多网民。建立政府网上新闻发言人制度,通过政府信息的权威性,切实增强重点新闻网站的公信力、影响力。 健全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互联网产业突飞猛进,但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滞后、互联网管理多头运行、责任不明,亟需创新,制定适应地区网络发展与管理的制度。应建立网络阅评制度,定期对重点网站开展阅评,通过对网站舆论导向、编辑技巧、网页质量等点评,改进网站报道质量,把握正确舆论导向;逐步实行论坛版主实名制,重点版块发贴先审后发;健全舆情收集、研判、处置制度,收集研判涉及意识形态安全和社会稳定的网上舆情,并及时处置:落实有害信息处置制度,各部门通力加强信息沟通,规范查处流程,发挥整体效能,及时封堵删除各类有害信息,净化网络环境。 加强行业自律、坚持文明办网。互联网业务经营者要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加强自律,文明办网。互联网协会制定文明上网公约,引导网民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开展绿色上网活动,倡导网民文明上网、理性上网。开展文明网站、文明频道、文明版主等网络文明创建活动,使互联网成为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气、正确引导舆论的重要阵地。 加强人才引进和队伍建设。人才和队伍是加强网络舆论引导的重要保障。加强网络舆论引导,需要既懂技术、更懂新闻传播的复合型人才。然而,目前网管队伍中懂技术的多、知新闻的少,不能及时发现问题,无法很好地预防。一方面,应多渠道引进既懂技术又懂新闻传播的复合型人才,优化现有人员结构;另一方面,应对现有技术人员加强新闻业务知识等方面的专业培训,增知扩容,提高职业敏感性,打造强有力的网络舆论引导队伍。 制定网络舆论应急预案,实行分级制管理。与各大网络加强沟通联系,成立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建立网络舆论应急预案制度,及时、准确有关信息,澄清事实,解疑释惑,主动引导网上舆论,维护社会稳定,最大程度地避免、缩小和消除突发网络舆论事件造成的负面影响,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按网络舆论事件的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可将其分为特别重大(I级)、重大(II级)、较大(III级)和一般(IV级)四级,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一旦遇到突发网络舆论事件,及时启用对应级别预案,积极稳妥处置好。事件处置后,转入正常管理。 浅谈网络文化发展模式:以网络文化发展促文化强国建设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我国已成为一个有五亿网民的网络大国,互联网不仅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方式,而且作为新的生活和工作方式进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此同时,一种新兴的文化――网络文化也随之而兴起,渗透进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并强调“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迫切任务。”这不仅为网络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而且深刻阐述了网络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发展网络文化,提升先进文化的传播力 网络文化既是种精神文化又是种物质文化,是建立在现代传播技术基础上的新型文化,具有鲜明的科学性、时代性和大众性,在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总书记在视察人民网时曾提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 网络传播具有时效性、海量性和时空压缩性等特点,在信息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上有着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优越性,是现代传播体系中一支重要的力量,代表着现代传播事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传播的这些优势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网民中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深入持久地开展网络文明建设,大兴网络文明之风,在网上大力倡导和谐文化、诚信文化、廉政文化,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自觉抵制网上黄赌毒等不良文化;在网上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发挥网络文化引领风尚、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发展网络文化,提高文化产品的供给力 网络文化是种集文字、声音、图像于体的多媒体的文化形态,因其大众性、参与性、娱乐性而深受广大网民的欢迎,人们不但能上网读书、看报、听音乐、看电视,还能聊天、交友、从事各种文化娱乐活动,网络文化越来越成为人们特别是青少年文化消费和“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重要方式。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也是网络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的新趋势,准确把握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大力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提高文化产品的供给力。 要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和当代文化精品网络传播,制作适合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传播的精品佳作;要支持重点新闻网站加快发展,打造批有影响力的综合性网站和特色网站,培育坚持社会效益第一、有社会责任感的网络内容提供商;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统,既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又学习借鉴国外文化创新的有益成果,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增强网络文化产品的时代感和吸引力;还要鼓励网络文化运营商开发更多低收费的业务,扩大网络文化的消费市场。 发展网络文化,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力 互联网是种极具个性化的传播工具,特别是随着博客、播客、微博的出现和普及,使网络文化更具大众文化和草根文化的特征。网络传播的交互性使置身于网上的每个网民都可能成为家出版社、一家广播电台、一家电视台,成为文化建设的主体和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创造者、传播者;网络传播的虚拟性能大大节省文化活动和文化创造的成本,消除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限制,使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自由的发挥,使人的潜质得到更大限度的发掘。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要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网络传播为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力提供了广阔而现实的空间,我们要加快互联网的普及,大力缩小地区、城乡之问的数字鸿沟,让更多的群众参与网络文化的建设;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网络文化氛围,鼓励网民创作格调健康的网络文化作品;要积极发展新的网络文化样式,在网上开展各种网民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化活动,让蕴藏于人民中的文化创造活力得到充分发挥。 发展网络文化,增强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互联网是人类20世纪最伟大的科技发明之一,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这决定了从网络文化诞生之日起就与网络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中,网络文化产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网络广告、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并已成为文化产业中最有活力的新军。 据对北京市2010年文化创意产业所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分析,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的收入占文化创意产业总收入的37.6%,远远高于新闻出版的8%和广告会展的11.7%。不仅如此,网络文化产业还加快了向传统文化产业的渗透,促进了传统文化产业如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艺演出的技术改造、升级换代和结构调整,推动文化产业从低端向高端的转移。 从更高的层面看,建立在数字化基础上的网络文化产业不但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对实现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我们要把发展网络文化产业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重点扶持批科技含量高、竞争力强的网络文化企业,建设批特色鲜明、创新性强的网络文化产业基地,打造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网络文化品牌,充分发挥网络文化产业对文化产业的示范、引领、集聚作用,提高网络文化产业对文化产业及整个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发展网络文化,提高在国际竞争中的实力 我国虽然是世界第一网络大国,但不是网络强国,不仅表现在互联网的普及率还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也表现在信息输出输入流量上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巨大的落差。这种落差所造成的势能,为西方特别是美国进行文化扩张和文化渗透提供了条件,他们在输出信息的同时,也输出他们的意识形态、思想、观念和文化,企图把西方文化渗透进世界各国人民的意识当中。 在网上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的新形势下,网络文化在国际文化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它不仅关系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关系到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 发展网络文化,不仅要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网上思想文化阵地,还要采取走出去的策略,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要在网上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对话,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和借鉴;要向世界展示我国改革开放的崭新形象、中国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网络文化企业,支持具有民族特色的优秀网络文化产品进入国际文化市场;还要抵制西方文化对我国的入侵,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让网络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做出应有的贡献。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篇1 目前,安全与质量管理工作仍存在很多问题,管理制度、管理方法、管理规范、管理细则,甚至管理人员均存在工作漏洞和不足,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安全与质量管理工作的技术短板也成为了制约安全与质量管理工作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阻碍。本文将对此进行详细探究,并探讨安全与质量管理措施,具体如下。 1影响安全与质量管理工作的主要因素 1.1国家相关部门管理力度不足 第一,水利水电工程为节约经费而使质量监管力度变弱。在没有充足资金支持的情况下,水利水电安全与质量管理工作就好比鸟没了翅膀,根本没有前进和发展的动力。目前,部分水利水电工程为压缩建设成本而降低了对质量安全与质量管理工作的资金投入,许多重要的质量监管环节一度缩水,从而使整体质量监管力度变弱。第二,执行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管理的人员素质较低。水利水电质管人员是落实水利水电工程监管的主体,直接影响着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如果执行人员素质低下,那将会给安全与质量管理工作带来一系列不良的连锁反应。目前,我国部分水利水电质管人员的素质较低,已成为影响安全与质量管理工作的最主要因素。 1.2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第一,水利水电建筑企业的监管制度存在漏洞,致使监管工作难以突破制度难题,同时,监管制度上的漏洞常常会因为实际监管情况的变化而不容易被发现,长此以往,水利水电安全与质量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均将停滞不前。第二,水利水电施工安全与质量管理规范要求不高,致使政府相关部门出现管理缺陷,例如某些政府相关部门存在“欺软怕硬”的情况,即面对后台强硬的水利水电建筑单位往往不敢招惹,更不敢斗硬,致使水利水电质量监管出现“权力下的真空地带”。 2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安全与质量管理措施 2.1健全建筑工程施工安全与质量管理体系 第一,优化工程施工安全与质量管理细则。管理学上说,“魔鬼藏在细节之中”,如果不注重细节就难以保证安全与质量管理工作的整体质量和水平。因此,健全建筑工程施工安全与质量管理体系的第一步就是要优化工程施工安全与质量管理细则,并狠抓细节管理。第二,完善工程施工安全与质量管理制度。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好的管理制度犹如火车头,既能让安全与质量管理工作获得无尽的发展动力,又能让安全与质量管理工作始终处于正轨。因此,无论是政府还是工建企业,都要加紧完善工程施工安全与质量管理制度。第三,落实工程施工安全与质量管理办法。制度再好,只有执行到位,落到实处,才能见成效、出成绩。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带头做好榜样,深入贯彻落实各项工程施工安全与质量管理办法,同时加强对工建企业质检部门的评查力度,条分缕析,逐一评查各项工程施工安全与质量管理办法的执行情况。 2.2强化全员质量意识 第一,提升安全与质量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作为一名合格的安全与质量管理工作人员,具备质量监管的基本能力,熟练掌握各项质检方法是最基本的要求。鉴于我国部分监管人员存在业务短板,各工程建设企业要与国家质检机构紧密合作,打造“人员培训一条龙服务”,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培训活动。第二,强化安全与质量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意识。部分安全与质量管理工作人员存在消极工作的情况,除了沉重的工作压力和繁杂的工作内容外,缺乏良好的工作意识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因此,必须要通过一系列的培训和教育手段强化其工作意识,使其意识到安全与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第三,优化安全与质量管理工作人员的服务质量。安全与质量管理工作人员的服务对象不是针对个人,也不是针对某个工程建设企业,其服务的真正对象是全体社会公民。实际工作过程中,培养监管人员“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价值观往往是培养其职业道德操守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2.3加强原材料质量管理 第一,原材料从采购到使用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为保证水利水电工程建筑质量,就必须要对材料质量层层把关,从而从源头上提升材料的整体质量,从过程中保证材料的整体质量。第二,原材料变成施工材料往往要经过多道加工工序,为保证施工材料的高质量,各工程建设企业有必要斥巨资购入先进设备,对其进行二次检验。同时,相关材料质检部门也需进一步严把质量关,选择高水准的质检机构对施工材料进行检测。第三,通过偷工减料节省建筑成本是一种损人利己的不道德行为,为严厉打击偷工减料等违法行为,我国质检机构有必要快速出台相关的原材料质量管理办法,各工程建设企业也要全面配合,推进落实各项管理办法。综上所述,安全与质量管理工作中,法律法规是保障,监管人员是主体,监管方法是核心。要进一步提升安全与质量管理工作质量,无论是政府还是工建企业都要具备大局观和前瞻性,而监管人员要始终不忘初心,认真落实监管任务,以提升管理技术水平及完善管理制度为主要手段,在新时代开创安全与质量管理工作发展的新道路。 作者:薛瑞 单位:陕西唐明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篇2 引言 水利水电工程属于综合性工程,涉及到各个方面的相关专业知识。水利水电工程实施过程中,有安全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进度管理、合同管理等,其中安全管理和质量管理是管理中的重中之重。现阶段,中国正处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阶段,而水利水电工程可以极大地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在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安全问题和质量问题,因此,必须加强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及质量管理。本文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及质量管理进行了探讨,旨在期望提升水利水电工程的安全性和质量。 1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和质量管理现状 从安全管理与质量管理层面而言,目前,我国的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之处。(1)由于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作业场地条件往往比较繁杂,通常存在着较多的作业工序且工期比较紧张,同时经常会出现多个工序搭接作业的现象,在施工过程中,各工序施工之间极易受到干扰,这样便使得施工安全管理及质量管理变得更加困难。因此,必须加大对施工安全管理及质量管理的力度。然而,在具体施工期间,施工的安全管理及质量管理往往无法落实到位。譬如,部分施工企业为了应付有关部门的安全和质量检查监督,可是又不愿意将过多的财力、物力及人力投入于安全和质量管理方面,导致安全管理和质量管理流于形式,根本无法落实到位[1]。(2)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缺乏合理的安全管理和质量管理组织程序。在水利水电工程的具体施工期间,安全管理和质量管理的组织程序往往比较混乱,这样便极易引发安全事故和质量问题。由于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缺乏强烈的安全管理意识,也未做到严格地执行安全管理与质量管理,从而导致施工操作无法严格根据国家和行业有关标准和规范执行,而且针对突发状况的应急演习和处理措施也未落实到位。(3)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所选用的设备和所处的环境也有可能引发安全问题和质量问题。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期间,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控制好施工原材料及机械设备,这也是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和质量管理的一个主要内容。如果未做到严格把控施工原材料和机械设备的质量,也有可能引发安全事故和工程质量问题。此外,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如果未做到根据施工具体环境条件来实施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和质量管理,也有可能造成安全与质量隐患,从而引发安全事故及工程质量问题,如边坡失稳、不均匀沉降等。 2加强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和质量管理的措施 2.1加强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质量意识 因为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往往会牵涉到诸多方面,若想保证施工的安全及质量,则必须对有关作业人员开展系统化的关于安全与质量的思想教育。而且还应当根据施工场地的具体状况,对安全作业的施工方案、施工规章制度和方针原则加以编制,同时还应当对专业的安全作业管理人员和管理机构加以设立,以便监督施工作业人员对相关制度及规范的执行情况。安全作业管理机构的安全管理人员必须让施工作业人员充分地意识到施工现场的危险因素及危险点,而且还应当适当地培训施工作业人员的安全知识和专业技能,并定期对其实施考核,考核通过之后方可上岗工作,这样方能从源头上规避因违规作业、安全意识薄弱等因素而造成的安全隐患,从而有效的降低安全事故和质量问题的发生率。 2.2加强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设备和原材料的安全管理和质量管理 在管理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过程中:①必须加强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原材料的质量安全管理,必须将施工原材料的接收、质量检测等方面的管理严格落实到位。在接收材料进场前,有关技术人员必须全面的检测材料的性能、规格和型号等,应当着重对材料的检测报告和质量合格证等进行检查,禁止不达标材料入场[2]。针对达到标准要求的材料,必须认真核对其数量,同时还必须根据材料的型号与规格分类进行储存。②必须加强对施工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和质量管理。针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而言,机械设备尤其是大型的机械设备必须严格检测其性能、规格型号和质量等方面,以保证其达到国家有关标准要求,而且还必须确保其能满足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方面的需要。在将机械设备投入使用前,必须对其实施施工检测,在保证其所有内容均达标之后,方可投入使用。这样方能从源头上杜绝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安全事故及质量问题。 2.3在施工准备阶段不断完善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和质量管理组织程序 由于水利水电工程非常繁杂,所以,在开展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之前,所需做的准备工作也相对较多。譬如,必须对水利水电工程的设计目标加以充分掌握,而且还必须对施工放样是否正确以及施工图纸内容等加以全面掌握。技术负责人必须将安全交底及技术交底等内容详细地告知有关施工作业人员,以保证施工作业人员能够更好地掌握此作业位置的施工质量管理要求和施工中所需注意的危险点及需采取的安全处理对策。另外,施工作业人员在对安全交底内容及技术交底内容全面掌握之后,必须当场签字确认,以保证安全交底及技术交底具体落实到每个人身上。除此之外,必须将安全警示标语和安全警示标示牌等设立于施工现场的危险源、危险点以及“四口”等较为显眼的地方,并在施工现场适当地张贴“五牌一图”,同时还必须对相对完善的安全管理体制及质量管理体制加以制定,并将施工现场记录工作严格落实到位[3]。此外,还必须对有关的施工质量管理体系加以制定,不管是施工企业,还是监理单位、业主或设计单位,都必须将质量作为工程建设的核心。应当安排专业人员担任施工质量检验员一职,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形成施工现场自检,下道工序施工前,业主及监理单位复检的质量管理体系,这样方能有效的保障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安全及质量。 3结语 总之,水利水电工程是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主要基础保障,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和质量管理能否落实到位,会对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造成极大的影响。因此,必须从多方面来加强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和质量管理,不仅应当在施工准备阶段不断完善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和质量管理组织程序,而且还应当加强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设备和原材料的安全管理和质量管理,同时还应当加强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质量意识,这样方能有效的保障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安全及质量。 作者:李明 李顶连 袁夫连 单位:阜阳市水利机械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篇3 水利水电工程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工程,对多个方面的专业知识都有涉及。在工程实际的施工过程中,主要有安全管理、质量管理、合同管理以及施工进度管理,其中安全管理与质量管理最为重要。水利水电工程要在安全施工的基础上提高建设质量,并缩短施工工期,同时还要保证工程的实际使用功能、使用时间、安全性以及可靠性与相关设计要求相符。但是在当前水利水电工程的实际建设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对工程的使用功能、使用时间造成严重影响,因此,相关部门要加大对水利水电工程安全与质量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其施工安全与施工质量。 1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安全管理的现状 1.1缺乏合理的安全管理和质量管理组织程序。在水利水电工程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安全与质量管理的组织程序基本上都较为混乱,这样十分容易引发安全与质量事故。因为施工人员以及工程管理人员自身没有较强的安全管理意识,同时对安全与质量管理也没有严格执行,从而导致工程的施工操作无法严格按照相关规定与标准执行,同时对相关应急措施也无法充分落实。 1.2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中存在较多的薄弱环节。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环境复杂,工期也比较紧张,施工程序也较为复杂,并且还存在多个工序搭接时间短等问题,这样在施工的过程中,各个工序之间就会出现相互干扰的情况,进而使施工安全与质量管理的控制难度进一步增加,因此,要加大对其的控制力度。但是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安全管理与质量管理存在较多的问题,导致安全质量事故不断发生,这也是管理的难点[1]。例如,部分单位为了应对相关部分的质量安全检查,但是又不愿意将更多的人力、财力、物力投入其中,所以就仅仅是在表面上开展安全管理工作与质量管理工作,对相关质量规定没有严格执行,并且没有充分落实安全管理工作。 1.3施工设备以及所处环境也极易引发安全问题和质量问题。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与环节就是对施工材料以及施工设备的有效控制,这也是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如果对施工材料以及施工设备没有严格控制,那么十分容易引发安全质量事故。除此之外,在具体的施工中,如果在安全与质量管理中没有严格根据施工环境条件进行,那么也十分容易引发质量安全隐患与事故,如不均匀沉降、边坡失稳等。 2利水电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及其质量管理策略 2.1在施工准备阶段不断完善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和质量管理组织程序。因为水利水电工程具有较强的复杂性以及繁琐性,所以,在工程施工之前,要完成较多的施工准备工作,例如,要充分掌握工程的设计目标、施工放样、图纸内容等。相关技术人员要给施工人员详细地讲解技术与安全的交底内容,保证施工人员对施工位置、施工质量要求、施工危险点及其应对措施有充分的掌握[2]。施工人员在全面掌握技术与安全的交底内容以后,要当场确认签字,保证各项交底内容全面的落实到各个施工人员身上。此外,还要将安全警示牌以及标语设置在施工现场的危险点以及危险源,并且还要不断完善相关安全与质量的管理体制,并严格落实现场相关记录工作。 2.2提高施工人员施工质量及安全意识。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中会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内容,想要进一步保证施工的质量与安全,必须要加大对施工人员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与质量意识,同时,还要根据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制定完善的施工方案与规章制度,并且还要构建安全管理机构监督制度[3]。安全管理机构的管理人员要明确施工现场的危险源与危险点,同时还要加大力度培训施工人员的施工技术,在完成培训以后,还要对施工人员进行考核。只有考核成绩合格,才能上岗工作。还要将违章违规作业、大意作业等思想从根本上消除,进而有效消除施工现场的安全隐患,保证安全质量问题不再发生。 2.3加强原材料与机械设备的质量管理。首先,在施工原材料进行管理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全面检查材料的质量、规格、性能、型号等内容,着重检查材料是否具有相关的合格证书等,检验不合格的材料不可以进入施工现场。对于进入施工现场的材料,要详细地清点数量,并且根据规格与型号的不同进行储存。其次,加强对施工设备的管理力度。大型的施工设备必须要检查其性能、规格、质量、型号等,保证其与国家相关机械设备标准相符合,同时还要保证设备满足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要求。机械设备的检测合格以后,才能投入到使用当中。此外,对于施工现场的施工情况,还要随时进行抽检,业主负责人要一同参与质量检验,对施工的重要部分进行检测。综上所述,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中,水利水电工程十分重要,是保障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工程是否执行有效的安全与质量管理,直接影响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要对工程施工准备阶段的安全质量的管理组织程序进行完善,并且加大对施工材料以及施工设备的检查力度,保证其质量与性能满足施工要求,同时还要增加对施工人员安全质量意识的培训力度,从而有效保证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质量与施工安全。 参考文献: [1]王铮.浅谈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与质量管理[J].陕西水利,2016(1):59-60. [2]孙庆超.浅谈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与质量管理[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12):59-60. [3]李明,李顶连,袁夫连.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与质量管理探讨[J].建材与装饰,2017(14). 作者:刘加强 单位:贵州兴旺工程有限公司
城市园林绿化问题及对策篇1 经济发展促进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带动了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的建设。城市园林绿化能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应认识到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的重要性,并结合当前城市绿化园林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后期的养护管理,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从整体上提升园林绿化的效果,提高人们的养护管理意识,为人们创造舒适的城市生活环境。 1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的概念 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是一项长期性和复杂性的工作,通过养护管理对策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此,在养护管理过程中找出存在的问题,让城市园林景观始终保持良好的效果。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涉及内容较多,主要包括植物的栽植、施肥、修剪、灌溉和病虫害防治等。 2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加注重追求精神文明建设,促进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的开展。城市园林绿化可改善生态环境,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求。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实践,有些地区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工作顺利开展,实现了城市街道绿树成荫,丰富了居民的业余生活。在城市园林绿化工作中选择的植物都是由小苗组成的,经过后期的精心培育能健康生长,最后起到点缀城市环境的作用。在城市园林养护管理的过程中,主要的工作就是施肥、修剪树枝和防治病虫害,促进园林植物的健康生长,为人们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为此,应制定合理的养护和管理措施,在保证园林植物不受损害的影响下,降低绿化工程的施工成本,实现园林绿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存在的问题 3.1缺乏专业的管理团队 在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的过程中,专业养护团队影响管理的质量,有些地区缺乏专业的养护管理团队,造成城市园林绿化效果较差,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综合能力较低、管理水平较差,从整体上影响了园林绿化养护工作的顺利开展。园林养护管理工作包括栽植、施肥、灌溉、修剪和病虫害防控等,任何一个环节管理不到位,都会直接影响整体的园林绿化效果。此外,当前的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不科学容易出现各种类型的病虫害,管理人员找不到有效的解决对策,不利于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的开展,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不能发挥出城市园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开展时间较晚,管理手段落后,缺少专业的培训机构,使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很难顺利开展。 3.2管理体系不完整 缺乏完善的制度支撑难以保证养护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从整体上影响园林绿化的效果。从目前的园林绿化情况来看,有些地区没有制定科学完善的制度体系,没有科学的制度指导,导致工作盲目,甚至出现消极怠工。有些绿化管理人员专业知识和技能不足,主要是因为没有科学的制度约束和保障。城市园林绿化管理部门不重视对园林绿化工作人员的培养,不能定期组织专业的技术讲座,管理人员的业务知识水平低,并且没有相应的实践能力,影响了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3.3对园林绿化管理的认识不足 在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的过程中,要有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撑。有些地区受到制约经济发展因素的影响,不能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经济的发展能促进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但是城市生活质量逐渐变差,这就意味着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已经刻不容缓。有些城市为了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而不惜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没有认识到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此外,虽然有些地区已经制订了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工作的具体方案,但是不重视后期的养护管理工作,造成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质量下降,影响城市园林发挥应有的作用。 3.4缺乏养护管理经费 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是一项复杂性和艰巨性的工作,需要资金和物力的支撑,必须保证资金到位。但是当前对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认识不足,缺乏整体的养护管理规划,资金管理不到位,从而无法推动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养护管理效果差,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在园林绿化工程完成之后,虽能取得显著的效果,但因后期管理不善和资金投入不足,导致病虫害防治难度增加,影响了后期养护管理工作的效率,导致养护管理经费的增加。 3.5园林改造建设不达标 在园林绿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对土壤进行改良,这一环节的质量直接影响后期养护管理的质量。应做好土壤的改良工作,在园林绿化前,做好土壤的检测工作,但相关单位忽视了对土壤的检测,造成养护难度加大。如果养护管理不到位,植被生长环境改变,很容易受到病虫害的影响,造成恶性循环。 4提高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水平的措施 4.1合理地规划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 在园林绿化之前,应制订实施方案,决定整体的绿化质量。在园林绿化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要结合城市的地理位置和植物的适应性,采取全方位的规划方案,尤其要重视地理位置的选择,注意城市的四季变化是否满足植物的生长需求,科学地搭配植株颜色。如果搭配乔木和草坪,要先了解乔木和草坪的颜色,防止其在绿化完成后不利于养护管理。在植株栽培后的日常管理中,应做好植株各方面的数据观察,做好养护管理工作。此外,管理部门还要加大对园林绿化的监督管理,保证养护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1]。 4.2健全城市园林绿化管理体系 不同城市所需要的城市园林绿化方式不同,应完善城市园林绿化规章制度,保证有法可依。在具体管理的过程中,选择有资质的施工单位,严格把控招标中的各个环节。通过完善的园林绿化管理规章制度,能提高园林绿化管理的质量和效率。此外,应认真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加大执法力度,对破坏园林绿化工程的行为严肃处理,让人们认识到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4.3提高市民参与园林绿化的意识 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不仅是相关林业部门的具体工作,也需广大市民的通力配合。在城市园林绿化过程中遇到问题,找到问题所在,让全体市民参与其中。如果在园林绿化过程中出现人为破坏的行为,林业部门可以采取多种手段和方式让市民了解城市绿化的作用和意义。通过网络和媒体宣传等方式,将城市绿化的意义传递给广大人民群众,将绿色城市发展的理念传播给每个市民,只有让市民参与到绿化建设过程中,才能使其认识到城市园林绿化的重要性。 4.4建立专业的养护队伍 在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着绿化的效果,要提高管理队伍的业务能力水平,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定期培训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人员,采取线上和线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培训的效率,让管理人员掌握更多的管理知识和技能,并为管理人员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第二,在招聘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人员的过程中,重视对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的考查,所招聘人员应能熟练掌握各种养护管理技术和手段,提高养护管理水平。第三,增强养护管理人员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全身心地投入到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中。 4.5增加资金的投入 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要投入资金和物力,并且有养护管理设备的支撑,才能保证养护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养护管理资金使用的过程中,应做好规划,确保资金的用途合理。此外,积极引导社会资金的注入,增加资金的投入比例。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在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中的作用,引导民众爱护城市环境,为推动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4.6加大对管理人员的考核力度 通过考核制度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和水平,对优秀的管理员工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但是对考核成绩不合格的员工要给予适当的惩罚,做到真正的奖罚分明,让养护管理工作人员心服口服,从而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保证养护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通过培训的方式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高其在工作中的积极性。可以聘请专家进行讲座,管理人员在学习的过程中加强管理业务知识的学习与交流,互相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提高管理效果,促进养护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5结束语 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养护管理是一项长期和复杂性的工作,其对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养护管理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如资金的投入不足、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差等。为此,城市林业部门应该加大对资金的投入,提高城市园林绿化管理中资金的利用效率,提高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保证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作者:周淑兰 单位:民勤县园林绿化管理中心 城市园林绿化问题及对策篇2 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价值如下:第一,减少园林绿化工程成本费用,通过施工过程中的养护及竣工后期的养护节约苗木移栽、浇水施肥等方面的成本,使园林绿化工程综合效益随之提高;第二,通过绿化养护挖掘城市园林工程的价值,如美化环境、调节小气候、吸附噪声等,使园林工程成为城市生态保护的重要工具,提升城市环保水平;第三,将城市园林打造成“名片”用来介绍城市,在绿化养护管理的过程中把园林当作人与文化、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协调并存的媒介,使城市园林的存在更有意义。基于此,深挖城市园林的价值分析,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尤为重要。 一、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养护管理意识薄弱 与城市园林工程建设相比,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容易被职能部门轻视,“重建设、轻养护”的现象客观存在,这与职能部门缺乏养护管理意识有关,使岗位员工无法在养护管理中引入新思想、新技术,有碍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活动可持续发展。 (二)养护管理制度缺位 当前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未彻底修正弊端,在“从上至下”的管理制度约束下相关养护举措变得固定且低效,并未根据园林绿化工程切实需求进行养护,基层工作人员认为完成领导布置的养护任务即可,存在“应付了事”的心理,无法在养护中搜集城市园林工程一手数据资料,使得绿化养护可能脱离实际,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质量降低。需要针对当前的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制度加以调整,为弥补管理缺陷、调动基层员工自主养护积极性奠定基础。 (三)养护管理方法僵化 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主要有病虫害防治、浇水施肥、修剪树木等,当前这些工作主要依靠人力,虽能在工作人员的经验助力下落实养护管理目标,但相关工作却存在方法僵化的问题,还会受工作人员“定向思维”的束缚,削减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的有效性。信息时代为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注入无尽生机,需要工作人员强化信息素养,在此基础上探寻“信息化+养护管理”新出路。 (四)养护管理体系欠佳 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的过程与结果相比更为重要,然而当前的养护管理体系更加突出结果的重要性,没有进行过程性的管理,加之管理原则、目标、标准等方面缺失,工作人员很难依托养护管理体系提高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质量,为规避上述现象需要职能部门加强养护管理体系的优化升级,为提升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综合水平给予支持。 二、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的对策 (一)树立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意识 首先,工作人员需在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中树立实事求是的意识,针对园林工程的特点、规模、发展实况等方面进行研究,为在养护前期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提供依据,确保养护行动从实际出发,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具有抓地性。其次,工作人员需在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中树立科学发展意识,将园林工程视为一项可持续性发展的工程,留意该工程资源利用、生态保护、人居需求等方面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确保相关养护举措效益、结构、速率、质量统一,为该工程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最后,工作人员需在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中树立以人为本的意识,一方面,侧重调动养护人员的积极性,使之可根据园林工程养护的需求展开日常工作,而非仅推行指导性纲要;另一方面,以民众对城市园林的休闲娱乐需求为导向加强养护管理,增强园林对民众的吸引力与感染力,继而充实民众的精神世界,在享受美的过程中交流互动,达到打造人性化园林的目的,在此基础上确保园林能在和谐社会建设中作出贡献。 (二)改进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制度 第一,管理制度应具有统筹性,将可能影响养护管理的因素均纳入制度性管理之列,如苗木移植、水肥管理、 树枝修剪等,在此基础上构建具有一定密度的制度性管理网络,确保城市园林绿化养护工作监管事无巨细,通过制度性管理指引工作人员严于律己,为在相关制度指引下落实园林养护目标铺平道路;第二,管理制度应具有实操性,以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绩效管理为例,需目的清晰、标准量化、利益倒挂、“三重一轻”,即重成果、重时效、重积累与轻便快捷,通过绩效考核工作人员能发现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的弱项,为进一步调整养护工作目的、方法、流程提供依据;第三,管理制度应具有针对性,围绕城市园林绿化养护工作推行配套制度,以免制度性管理丧失控制、监督、约束等功能。以主轴型树木修剪管理为例,要求顶端生长旺盛,树木直立壮观,在冬季修剪需留意树干与树冠的协调关系,通常二者之比为2∶3,确保枝叶充足可满足树木生长需求,在快车道附近的树木分支点高度应超过2.5m,位于下方的主枝需上下错开,角度、方向均恰当,以免树木在同一平面生长并影响主尖的生长,继而在针对性的制度指引下完成主轴型树木的修剪任务。需要注意的是,针对性较强的制度应内容具体、条理清晰、目的明确,使该制度可在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中起到高效。 (三)丰富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举措 为在新时代助推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与时俱进,需要创新工作方法。例如,专职部门可创设数据库,负责存储本地区城市园林工程相关的资料,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深挖海量资料利用的价值,对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重难点予以分析,为有计划性、前瞻性地制定养护管理方案提供抓手,提高养护所需资源调配有效性,确保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事半功倍。再如,针对面积较大的城市园林,可在绿化养护中应用自动化技术,将捕捉温湿度、土壤养分、病虫害等信号的传感器安装在园林工程中,借助物联网技术、通信等技术获悉园林绿化养护一手数据。同时有关数据还可不断调整,为制定实时性的养护管理方案给予支持。 (四)优化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体系 第一,根据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实际情况进行顶层设计,其目的是明确养护管理原则、目标、规范、标准等内容,增强养护管理秩序性,消除基层与管理层的绿化养护矛盾;第二,注重城市园林绿化养护动态管理,关注基于顶层设计的养护管理举措施行情况,及时发现与管理要求不符的环节,在此基础上改进管理对策,攻克管理中的园林绿化养护阻力,如病虫害防控、植物多样化养护等,继而不断发挥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的作用,如美化环境、满足人居需求等;第三,制定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评价机制,定量、定性评价养护结果,通过分析该结果发现管理缺陷,如激励机制缺位、培训力度较弱等,继而在评价的基础上解决管理问题,推动城市园林绿化养护工作科学发展。 三、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的趋势 (一)养护管理朝着数字化方向发展 信息时代数字技术涌入各个领域,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举措的变革也需要朝着数字化的方向发展,这就需要专职机构开设数据库并搭建数据共享平台,为养护人员利用相关数据提高工作效率奠定基础。在日常养护工作中可使用无人机,在遥感技术、物联网等技术支持下掌握园林工程的实际情况,同时可不断覆盖数据库中的内容,确保共享平台上的数据精准,还可压缩人力的养护时间,便于养护人员判定风险、抓住重点和高效管理。 (二)养护管理朝着特色化方向发展 城市园林是城市的名片,新时代城市园林人文属性更加凸显且肩负文化传播的重担,一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关的园林景致深受人们的喜爱,这就需要在园林绿化养护管理中融入当地的文化资源,其目的是彰显园林的特色,指引园林朝着区域性特色化方向发展,不受单一养护模式的束缚,可通过养护展现园林的文化风采。例如,江西省九江市作为陶渊明的出生地,可将其人文精神融入园林绿化养护管理范畴,将其诗文体现在园林中,通过合理的养护展现园林的诗韵之美,将当地的园林与其他地区的园林区别开来,继而提高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综合质量。 (三)养护管理朝着规范化方向发展 为避免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相关的管理内容缺乏指导性及实操性,需养护管理朝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一方面,权威性较强,一经推行养护标准、流程、目标不可任意改变,同时养护管理制度是工作人员为之努力的方向;另一方面,养护管理“有规矩”且“不守旧”,在管理规定颁布初期赋予其弹性,为的是考虑到养护管理突发情况,如突发暴雨、暴雪、大风等,确保养护管理“柔性有余”,还要基于动态的管理体系从实际出发细化管理内容,使养护管理无疏漏之处,继而通过规范化的管理提高城市园林绿化养护有效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问题是影响园林工程发挥美化环境、构建和谐社会、宣传城市等功能作用的主要原因,为提升养护管理质量并强化园林的功能作用,需专职机构树立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意识,改进相关的管理制度,创新养护管理方法,完善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体系。在此基础上推动相关管理活动朝着数字化、规范化及特色化方向发展,不断提升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水平。 作者:景华军 单位: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园林绿化站 城市园林绿化问题及对策篇3 随着城镇化发展步伐的加快,原有的城市化属性及特点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城市建设需求,因此导致很多城市的基础设施欠缺,无法满足大多数人的实际需求。同时,随着城市规模的日益扩大,大自然逐渐遭到了破坏,很多物种濒危,一些植被遭到严重的破坏。在城市发展中兼顾生态环境保护已经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重视。 1城市园林绿化养护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1.1园林养护缺乏创新 有些城市对于园林绿化养护缺乏创新意识,很多都是依靠传统的经验进行养护管理。对于不同的树木应采取不同的养护措施,必须将自然和人有机结合到一起,不断探索一些创新的方法和措施[1]。在城市园林建设过程中,不能任由树木自由生长,日常的养护和管理只是简单的除草、修剪和施肥,还需深入地了解植被绿化的目的,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积累,针对不同的植物创新养护措施。 1.2园林树木的养护缺乏专业知识 目前,对很多园林树木的养护缺乏专业知识的支撑。养护人员必须具备更加专业的素养,熟悉和了解其自然的生长规律,对于花草、树木定期进行栽培和养护。如果养护工作达不到相关的要求和标准,就无法有效展现园林景观的观赏性,这种情况会导致树木生长出现问题[2]。 1.3对于园林绿化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大多数地区的城市园林绿化养护过程中,人们对于园林景观的养护重视程度不够。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人们在追求城市规划效果的同时淡忘了对于园林的保护和维护。其原因在于园林绿化在短时间内不会有显著的成效和较高的经济利益,人们往往为了追求一些实际利益而忽略园林绿化工作,导致空气污染、水源污染等诸多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1.4对于园林绿化管理缺乏有效对策 对于城市园林植被的培养和管理,很多时候人们都缺乏有效的措施,虽然人们提高了园林养护和管理意识,但是由于这个过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及外部支持,因此很多时候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3]。比如,对城市园林需要定期进行施肥、浇水,同时应根据季节的不同进行合理修剪,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植物健康生长。对于园林管理人员来说,应定期做好养护和管理工作,同时应定期检查园林绿化植被的生长情况,考核相关人员的工作是否落实到位,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培养更多有专业素质的员工。 2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养护与管理的对策 2.1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 对于城市园林绿化养护与管理来说,为了提高园林绿化管理水平,我们必须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建立专业、科学、创新的园林绿化管理系统,对整个园林绿化景观的建设工作起到有力的保障作用。同时,应时刻坚持以技术方针作为指导,以此保障园林植被种苗的成活率,为园林绿化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4]。只有构建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才能有效保障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园林绿化养护与管理工作带来更多的管理约束,从而有效避免出现一些不利状况。 2.2加强专业知识的培训,培养更多园林技术型人才 为了保障城市园林绿化养护与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园林管理部门可以采取外聘高级专业人员来定期开展培训工作,组建专业的管理团队。园林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要与我国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使其在德、智、体、美和劳等方面全面发展,掌握必需的文化知识,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掌握园林专业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术,熟练本专业操作技能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城乡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等技能。园林技术型人才要熟悉岗位要求,掌握岗位技能,懂理论、会操作,适应职业需求、服务社会发展。 2.3加强苗木管理 在城市园林绿化养护与管理过程中,需要对前期苗木的选取和采购给予一定的关注和重视,这对于园林绿化的美观度和城市整体规划都有直接的影响。为了确保采购的苗木能正常、健康生长,必须对采购苗木的过程进行严格的把控,采取公平、公正的方式公开招标,避免采购一些不良的苗木[5]。 2.4加强制度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过程中,要始终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并行的发展思路。一是在建设的过程中始终贯彻尊重自然的思想理念,牢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尊重一切生物都有自身的生存状态,不能为了城市的发展而忽略或者改变自然规律,破坏大自然的生态平衡。二是要结合当地的实际状况。特色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当地生态建设工作的开展,所以应结合当地的实际状况,涵盖构建美丽中国的内涵理念,让人们在追求精神生活、物质生活的同时提高园林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三是要加快和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改善传统工业建设给生态带来破坏的情况,不断提高森林的质量和数量,有效提高森林的整体覆盖率,保障林木不断更新和生长[6]。四是要注重构建一个更加安全、合理的生态格局,这样才可以给人类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提供更加强大、有力的外部环境支撑。同时,应禁止一切破坏园林、乱砍滥伐、随意开采矿产资源、违规占用林地等危害森林资源的情况。五是要加强制度把控,构建更加完善的监管制度,将生态建设转变为政治责任,从而有效保障整个社会都能在规定的制度下完成义务的分配工作。综上所述,在人类历史文明发展的潮流中,园林绿化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其最终的目的就是保障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满足人们的绿色需求、生态需求。我们应努力还百姓绿色家园,还大地绿水青山,以此来造福百姓。在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要时刻牢记园林担负的重大责任。对于相关管理部门来说,应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不断培养更多专业型人才,为园林绿化养护与管理提供新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时顺锋.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养护与管理的探讨[J].现代园艺,2019(12):210-211. [2]郑建.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探究[J].现代园艺,2018(23):189-190. [3]颜晓燕,刘艳,王彬.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养护与管理的探讨[J].现代园艺,2018(20):200. [4]刘婷婷.加强城市园林绿化植物养护管理的措施[J].林业科技情报,2018(1):79-81. [5]李佳倩.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养护与管理的有效措施分析[J].南方农业,2017(8):47,51. [6]张莲.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养护与管理的探讨[J].现代园艺,2016(24):152. 作者:赵永岗 单位:榆林市榆阳区城郊林场
初中语文教学自主学习能力篇1 引言 由于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和教学实践经验,在知识的传授过程往往占据主要的地位。随着课程改革的进程不断加快,教师的主导地位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在学科教育中教师逐渐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教师的指导作用,让学生发挥自身主观意志的作用,投入语文学习过程。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培育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必要性 1.1激发学习动动机,树立终身学习意识 达到某个目标需要有充足的驱动力,学生只有充分发挥自身的意志驱动力,才能够投入语文学习的课堂氛围中。教师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学习意识,学生对于语文教学活动的参与热情也会有所提升。其次,初中学生主要面临的压力是升学考试,但实际上语文学习伴随学生一生的思想文化发展。在初中阶段培育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以及方法,有助于学生树立学无止境的良好学习态度,树立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观念,不断地愿意接纳新的知识,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吸收知识。 1.2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 传授的教学课堂在长期的学习中容易出现效率低下的问题,教师的讲授过程带有一定的个人主观意识,并不一定适用于学生的个人学习情况。所以,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结合其学习能力以及心理特点开展教学。一旦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也会有较高的提升。 1.3培育学生的创新创造意识 如今中学生接触的资讯比较发达,班级学生对于外界的事物有极强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有时候学生所了解到的信息比教师更为丰富。教师可以根据这一情况,凸显学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让他们的潜能得到一定的开发,形成良好的语文创新创造能力。 二、初中语文教学培育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2.1运用多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任何教学创新的模式,如果无法提升学生的关注度,教学的效果几乎为0,这就是教师常说的,教得再好,学生不听,等于没有效果。所以,教师可以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深入研究教材,结合网络信息和教学课件资源,设计具有趣味性、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第一,教师可以创造问题思考的情境。问题思考是一种改变师生互动方式的有效情境教学模式,以往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往往会忽视学生的地位,处于被动地位的学生很难投入语文学习的活动中。结合问题情境,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有表达自己想法的契机。例如,在学习《邓稼先》这一课文的时候,老师可以提出“有没有同学知道两弹一星指的是什么?”“那么两弹一星的元勋你知道哪些呢?”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背景,结合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总结,引出本文的重点人物——邓稼先。第二,在情境中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课堂的呈现方式,语文教材中的文字内容非常多,仅仅靠课件和教师的口述往往使得课堂的氛围变得枯燥乏味,所以,教师可以结合图片、视频、动画等方式丰富学生在情境中的情绪感知和体验。例如,在《邓稼先》这篇文章讲解课上,教师可以播放梁植的《我的偶像——邓稼先》演讲视频,他在演讲中慷慨激昂地总结了邓稼先为中国所作的贡献,以及他对于这位两弹一星元勋的敬佩之情。教师可以通过视频为学生进行知识预热,也可以渲染一定的情绪,实现情感上的共鸣。 2.2结合探究活动,构建学生自主学习观 初中语文教师在学习活动中要善于组织不同的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能够置身于探究活动中,构建自主学习的观念。一方面,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的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空间,把握课堂时间,在提问环节给予学生充足的讨论、交流的空间。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环节进行必要的学习,特别是在学习一些古代文言文知识的时候,让学生提前通读课文,标注个别通假字的现代文注解,排除阅读障碍,在课中便于更好地理解文章,提升效率。课中环节教师可以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内的讨论并且分享表达组员的观点。课后,教师可以安排相关的巩固提升训练的作业,比如文言文的翻译等等,让学生在整个教学环节都能够构建自主学习体系,发挥自身的学习优势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拓展学生的课外学习活动,结合语文主题探究,让学生自主搜索相关的资料进行整理。举个例子,在学习《杜甫诗三首》的时候,让学生搜索杜甫的人物生平以及诗歌的特点,结合文本进行分析,体会杜甫诗歌中所传达的忧国忧民的情怀。在学习一些名人作家的作品时,如鲁迅、巴金、老舍和朱自清等等,教师都可以鼓励学生运用相似的探究方法去了解人物背景和作品特点,知人论世,既能保障学生有效地记忆和理解课文,又可以增进学生的语文知识见解。 2.3创新教学模式,创建良好学习氛围 随着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步伐加快,语文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地尝试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挖掘有利因素进行教学创新。根据中学生对于网络信息关注度较高的特点,进行语文课堂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改革。以翻转课堂为例,就是一种凸显学生学习地位的有效教学模式,教师可以选取一些适合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以及探究的文本,例如一些阅读难度较低的文本,通过录课、微课视频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观看,并记录自己在听课过程中存在的疑惑,教师设计一节探讨活动课,学生按照小组的形式整理学习问题。教师结合相关资料考察学生对于文本的掌握程度,可以设计一份课堂小测,根据学生在视频课和小测遇到的问题展开讲解,也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后再讲解。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实践性比较强的语文课堂活动,例如角色扮演、角色朗读等环节,这类活动适合教学一些小说类、戏剧类的文本,学生再模仿人物的过程中必须对于人物的形象和故事的情节有较好的把握。另外,对于一些议论文题材的文本,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开展辩论环节,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举个例子,教学《出师表》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讨论为什么诸葛亮死后蜀国的实力开始弱化,诸葛亮这位智商超群的军师存在什么缺点。让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诸葛亮的事必躬亲,其实也造成了人才培养不足的问题,所以在事后再也没有出现像诸葛亮一样的军事人才。 2.4完善课后练习与评价 培育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需要结合课后的反馈训练考察学生的学习结果,并且通过习题的训练巩固学生的知识和理解力。教师可以在课后布置一些语文课文训练提升的练习,注意设计一些具有开放性的作业,例如阅读、写作的作业,让学生有充分的自我表达的机会,增强语文教学的灵活性,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于习题、错题进行分类整理,例如根据拼音题、辨音题、病句题、仿写题、诗歌鉴赏题等等进行题型分类,总结方法。在课后评价方面,教师要记录学生每个学期的动态学习过程,包括每周、每月的测试成绩、学习情况记录等等,对于学生的成绩,改变分数至上的评价方式,肯定学生的努力以及进步,给予学生语言激励,让学生树立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推动学生不断进步成长。 三、总结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尊重理解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差异,通过一定的语文创新教学模式,不断地尝试和积累语文教学实践经验。实现初中语文的课堂改革以及创新。 作者:张秀 单位:山东省邹平市西董街道鹤伴中学 初中语文教学自主学习能力篇2 何为自主?自乃自我,主即为主动,也即自我主动的意思。在中国或者说整个世界的教学史上来说,乃至整个人类发展史来说,都是从无我到有我,再从他我到自我的一个过程。就好像人出生是无我无他,慢慢长大是有我有他,最后长大成人了会经历一个有他无我的境界一样。自主乃智慧之启蒙,学习之起始。是学生快速学习掌握知识的不二法宝。只有自我意识的复苏才能够主动地去发现问题,而人类对于问题永远都是最为敏锐的。所以只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后学生才能够解决问题。而这一解决的过程恰恰就是学习本身的演变变化的过程。 一、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初中语文课程学习前生 中国是一个很神奇的国家,几千年的历史不管中间怎么断层,国破家亡,但是总会有一些读书的种子被完整地保留下来,哪怕当时的五胡乱华等外族入侵事件。最后也没有让华夏的文化层断裂过。但是古代读书不像现在一样,古代是记忆背诵,主要的就是八股取士,学习课本主要也就是四书五经。而学习这些主要来源于什么?主要是靠背诵,而且宋朝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各种标注,对各种经文名著的翻译。所以以前的课程强调了记忆,更多的也是突出了天赋和家境。寒门很少有机会去进行修学读书。所以古代对于学这一条主要就是通过老师的讲解,还有自己的记忆去进行学习,而古代对于教师的权威还是非常维护的,所以也就便有尊师为父的观念。 (二)初中语文课程的现状 随着新课程课改的要求,目前整个初中语文课程的改变还是非常巨大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很多地方对于语文课堂的教授,课后的学习,教学教育方法,思维思想观念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的。举个例子,农村的孩子对于语文来说仅仅只是一个考分的科目,而有些城市的孩子是从小就已经培养了语文的情感。这是一个客观因素。而且语文作为三大主课之一,从我们进入学校就开始学习,我们每一天的生活也大多数都是用到语文,所以很多学生就会产生轻视的情绪,或者有的学生干脆选择厌恶的情绪,认为作文文章看着就头晕眼花。 (三)初中语文课程学生理解能力的问题 目前很大一部分的学生再进行语文学习的时候,只知道课文,也只会课文,甚至有的来基本的主谓宾语都没办法去分清。所以一旦在相应的考试中进行考试,经常就会有一种‘无可奈何分不见,似曾相识句不来’的感觉。模棱两可对于句子的判断,经常会弄混淆分不清楚整体句子的结构。这恰恰就是缺少了最为基本的语文文学常识基础的错误,所以才会导致不能熟练地掌握语文学习的相关技巧,自然也就不能深入理解贯通语文语境和语感了。 (四)初中语文课程教师的问题 当前还有一些初中教学老师的教学方式还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仅仅就是要学生进行背诵,进行默写,遇到一些问题也是不采取正面回答学生的方式。对于课堂改革这一块毫无新意,体现最大的差别就是目前已经有很多学校的年轻教师自我开创性的进行课程改革和研究,已经把以前单一的PPT内容做成绚烂多彩的、效果非常震撼的另类PPT动态效果图。而这些都和当前的社会潮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用各种各样吸引学生的方式来让自己的课堂保持活跃度。一改以前教师是老夫子的形象,极大地促进了学习的效率。但是仍然还有一些老师还是以前的教派。在一些偏远地方有的甚至还是存在着体罚学生等现象。寓学于乐,乐而好学。这才是一个老师应该让学生达到的境界,而不是一味的用蛮力,用武力,用威慑力去进行镇压。固然学生是会调皮捣蛋,但学生固然有错,莫非老师无错?古语有云:教不严师之堕。此严非人严,而是指教学严谨,知识严谨,对教学严谨,而不是对学生用武力严。尊重并不是出于武力的镇压,而是出于对学生的爱护。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个体,个体存在差异是必然的。而老师却不能差异化对待每一个学生。如何生动带领学生走进语文的世界?如何去让学生主动的去进行学习探讨? 二、日常初中语文课程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 (一)寓教于学,有问自学 人从出生一开始就是带着问题来的,懵懵懂懂开始认识这个世界。婴儿是不知道这个世界的样子,也不知道事物的具体含义。而正是开始父母亲人通过一遍遍的重复让他们记住了名词的概念。比如爸爸这个词,在小孩子刚开始会呀呀说话的时候,就会有人教亲人的名词。孩子就会模仿发音,久而久之就变成我们所听到的样子。这其实就是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本领:模仿。每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其实都是不断地在模仿,模仿我们见过的人,模仿我们未见的人,模仿我们精神层面的人。所以模仿是人类最大的本事。在初中语文中也是一样。如果不懂一首古诗词怎么办?模仿,幻想。例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可以想象自己在一片荒芜的沙漠,远处狼烟笔直冲向苍穹,远处沙漠里唯一的一条河流,远方的落日很大很圆。四周空旷无人,就只有自己。为什么会作者做这首诗?这首诗是应该怎么唱出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自然而然脑海中就会出现这些疑问,而老师要做的就是描述画面,然后带领学生进入到画面从而产生疑问。这些疑问可以让学生自己提,提完以后自己回家查资料,第二天再进行小组讨论。再引申一点,五言七绝的诗句是怎么写的?韵脚何在?怎么去写诗?怎么去押韵?可以带领孩子去进行诗句的仿写。有写的好的,可以进行声情并茂地朗读然后适当地进行夸奖,从而增强学生的信心。 (二)提高自我学习的主动能性 谁也没有办法去代替学生去进行自我学习,关键点就在于只有提高学生自我主动性才行。那么如何提高自我主动性?首先自我学习主动性不说学生,在一些成人世界里面都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为什么?其实就是仅仅只是一种习惯和思维方式的问题。但是这种习惯和方式却能够改变人的一生的命运。要知道任何习惯的建立和养成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长久的斗争,尤其对于成年人往往更加的困难。所以首先我们应该做的只是建立一种学习的观念,即我要放学后看一篇文章,慢慢的写一篇读后感,最后再可以预先看课文,提出自己的问题和难点,进行更快掌握整体课程的结构和文章。只要有了一定的意识形态存在于脑海中,那么所做的只不过是依照以前的思维模式进行自主学习的加深。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在学习《济南的冬天》这一篇文章的时候,我们老师可以在前一天课文上完以后,给学生布置一个作业,让学生放学回家或者组成小组去图书室查阅相关的济南的冬天是什么样子的资料。甚至还可以去查一查全国的冬天分别是什么样子。第二天上课各个小组可以把自己的资料成果拿出来进行分享和说明,这时候我们要做的就是旁听,可以让学生自由地进行讨论,包括争辩。进行适当的话题插入以及参与感,和学生形成正向循环的良好沟通。不能够不闻不问让学生自己去讨论,那样打击学生的激情,也不利于师生之间良好桥梁的沟通。也不能打击某学生说是错的,那样会打击学生自我学习的热情,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鼓励学生多问多看多学多想。就像脑袋中时刻装着《十万个为什么》一样。最后讨论结束以后可以针对每个小组,老师进行总结性的一些发言,比如这些语句表达了作者当时什么样的心情,文章的写作背景,为什么成就会这么高。这样子不仅让学生在课堂上提高了积极性,也让学生对整个课堂教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达到了自主学习的目标。不断地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不断地扩充学生的思想和眼界。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成为一个自主学习并且有自己独特见解的当代四有青少年。 (三)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 只有不断地进行自我强化,和自我意识主观意愿强烈输出,才能够更好地输出学习。温室里的花苗永远是不能够成长成为参天大树的。只有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才能够让学生自己形成自己的学习体系和思路,才能够加深印象,才能够形成自己的思想核心领悟。一味的只是老师各种包办学生的学习,势必会造成学生在学习一事上严重依赖老师的输出,就会让学生在心理上造成依赖心理,成为学习的巨婴。老师只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不是知识的获取者,千人千面每个人对于一件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和领悟,学生也不例外。让学生摸着石头过河,慢慢地进行学习领域的探求,主动的进行学习领域的扩展,主动吸收学习领域的知识。老师可以作为一个旁边者、护道者进行知识的传递。例如在学习乡愁这首诗的时候,我们可以以三部曲的形式让学生更好地去学习了解乡愁这首诗。首先第一步就是全文朗诵乡愁这首诗,朗读可以充分地领悟诗句的语感,养成良好的语感和语气。只有这样才能够形成朗朗上口的目的并加深印象。然后第二步培养良好的画面质感,从朗读中间在脑海中形成意境思维,形成诗句的意境质感。在学生脑海中形成一幅幅闪过的画面。用画面更加反衬诗句的语言。也可以通过一些视频和PPT等来进行进一步的画面加深。最后仔细品味诗句凝练含蓄的文字,通过不断地回味和探究字句的含义,从每一句诗去仔细品味背后作者蕴含着的强烈的乡愁思绪。具体可以让老师亲身为学生富有感情地在语文课堂上声情并茂地进行朗读一遍,然后通过介绍作者的生平,结合作者生平经历的故事,国破家何在的思想,去进行贯穿整个诗句的全体。在最后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来说一说家是什么?小家大家是什么?学生自己眼中自己的家乡是一个什么样子?自己的家乡有什么情感?通过不断地感同身受来进行情感的共鸣。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地发挥学生主体性自主学习思维。纵观全文,语文老师所要做的并不仅仅只是说和递,而是教和启。教会学习,教会思考,启发智慧。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才是最为根本性思想所在。 作者:王奇 初中语文教学自主学习能力篇3 在当前的中国初中教育的情况来看,语文知识的学习是其初中教育的核心。以此,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语文教学对于学生的语音与行为习惯有着重大的影响,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要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充分的提高,使其学生能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时候,要坚持按照循序渐进与扬长避短的方式来完成对于学生的教育。在教学的时候不断的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积极培养学习自主学习能力的意义 1.提升语文教学的效率 初中语文作为初中教育的基础知识,学生在通过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慢慢的提升的学习效率。可以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遇到各种问题时能更好的解决问题。在通过对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时,能够提升学生对于日常学习的理解,在此的基础上也可以大大的提升初中语文的教学质量。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时候,在此的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去接受知识,而是其主动去学生掌握知识,这样做大大的提高对于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3.培养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对于学生或人才的要求是越来的越高。在初中教育的时候,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其自主学习的方式,学生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促进其自身的向前发展,逐渐的养成终生学习的能力。 4.体验学习语文教育带来的快乐 自主学习其意义就是,学生自己主动学习。改变其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去接受知识,而是自主、主动的去接受知识。在其主动的学习中去体验学习语文所带来的快乐,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去学习知识。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策略 1.在教学中教授学生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 在教授语文知识中语文阅读的教授是十分的重要,并且提升语文阅读能力是提升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举个例子来说明,在学习《故乡》篇文章的时候,可以让学生采用自主的阅读的方式学习,然后通过布置一些教学的任务让学生自主的学习,自己在文章中寻找答案。在通过小组的协作的方式一起来探讨如何学习文章,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的时候,教师可以随机的去提问,《故乡》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什么,有何意义。由此可以知道,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不仅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 2.注重指导、协助学生突破难点 自主的学习语文并不是只让学生一个人参与,教师也要充分的参与进来。对于学生难以解决或者不能解决的问题时候,要充分的发挥自身的职责。教师在学生面对困惑的时候,要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必要的指导解释。如在学习《小石潭记》时,遇到学生无法翻译的内容可以慢慢的进行解释。 3.积极的引导学生,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 自主学习的能力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其需要一个循循渐进的过程。以此,在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做不仅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速度,而且还可以让学生的学习质量有所的提升。这就要求学生坚持每天的阅读课文、记笔记等。语文的学习能力是慢慢的培养的,其语文能力要不断的锻炼,也要不断的多做笔记提高写作的水平。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也要学会相互合作,独立的学习也不利于学习的成长。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的课堂上,教师与学校要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多多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要积极在提高学生的思考与发言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田海燕.自主学习对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益的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8. [2]董少华.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探究[J].中学语文,2015(12):72. 作者:马文辉 单位:甘肃省东乡县沿岭乡新星学校
小学美术有效教学策略篇1 众所周知,小学美术不同于其它学科,它是一门强调美的艺术,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不能千篇一律,必须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生活化教学。经过多年的发展,生活化教学已经初具规模,有效的促进了小学美术教学,但是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障碍。下面我将结合我多年的工作经验,就生活化视界下的小学美术有效教学策略展开探讨。 一、注重对学生生活感知能力的培养 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是具有一定的难度基础的,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感知能力上存在差异性。基于此,我们必须要注重对学生生活感知能力的培养,并且鼓励他们注重留意生活中的美好瞬间,并利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这样就可以在后期的教学中使其成为较好的绘画素材。这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革新,小学美术一方面强调对学生美感的培养,另一方面又注重对学生心灵的叩击,所以,我们教师要积极地完成教学职能的转变,不能一味地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防止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被消磨。基于此,我们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参与到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中来,对生活具有更多真实的感知,进而对自身的生活感知能力有所提升。比如,我们在学习岭南版美术六年级下册《古代传说中的艺术形象》的时候,就组织学生集体参与到《哪吒闹海》影片的观赏中来,这样就能够使学生们切身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并且对线条、造型、服饰等各种元素也有所了解,这是提升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方面。 二、选择具有生活化特质的素材 美术学科本身就隶属于艺术门类,艺术本身是源于生活的,但是又在一定程度上高于生活。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选择具有生活化特质的素材,并且将这些素材进行充分的应用。教师首先要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这样学生愿意主动地了解、接触素材,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学生们对美术学科具有比较高的热情,这是因为美术教学能够对其产生视觉上的冲击力和吸引力,更是能够在绘画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也就是说,缺少多样性和生活性的美术教学素材自然就不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并且产生相反的效果。这就需要我们要实现教学手段的创新,尽可能的选择具有生活化特质的素材。比如,我在给学生教授岭南版美术六年级下册《回到古代》的过程中,课前我就搜集了诸多的生活化教学素材,向学生们展示了古代的建筑图片、建筑模型等素材,这样学生就会真实地感受中国古代的生活。 三、积极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情景结合的教学方法已经广泛应用到各个学段的各个学科教学中,尤其对于美术学科来讲,更需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我们都知道,教学情境主要是指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将生活化场景融入到教学实际中,有效的促进教学。在小学美术的教学中,我们需要将美术教学目标作为重要依据,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塑造特定的符合学生心理发展需求的教学场景,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自己身临其境的效果,引导学生充分参与到美术学习中来。我们需要结合自身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进行合理的生活情境创设,有效的促进生活化教学水平的提升。 四、鼓励学生参与实际的动手创作 传统的美术教学只是强调理论知识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但是,小学生的切身感受都是来源于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生活感知,这就需要我们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动手创作中来。作为一个美术教师,我们需要及时、合理地鼓励学生利用自己对生活的体验进行及时创作,用自己的作品来充分表现自己对生活的感想和感受。比如,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会将以往的集体活动进行回忆,然后引导学生将其作为绘画素材。比如,我们将以往的秋游作为回忆素材,然后可以将秋游的心情进行绘画式的表达,并且将学生的作品粘贴到教室走廊的宣传板上,向全体学生展现出其动手操作的成果,这样既会使学生感受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又可以与其它学生进行有效的经验交流,将会有效的提升小学美术的生活化教学质量。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美术教学与生活情境充分的进行结合,这是一项系统化的教学工程。为了更好的满足小学教学改革的需求,我们在小学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注重提升小学美术教学生活化的水平,引导学生能够现实生活中不断进行知识的领悟,最终有效提升小学美术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作者:蒋志春 单位:珠海中山大学 附属小学 小学美术有效教学策略篇2 美和很多具体的审美体验都是源于生活的,生活视界下有大量值得我们关注与留意的美好瞬间,也是美术乃至艺术教学中重要的素材与资源的来源。小学美术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基于生活化视界来活化课堂,丰富课堂,充分利用生活中那些值得挖掘与体验的素材与美好瞬间。这不仅可以让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具体,学生对于生活的感受力,对于美的体验能力也可以一点点形成,这才是美术课教学最终目标的达成。 一、挖掘生活化的教学素材与题材 首先,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化的教学素材与题材,要让抽象的美术课教学变得具体且直观,这样更加有助于学生对于课堂的融入程度。小学时期学生在课本中接触到的很多内容生活气息都十分浓厚,大部分教学知识点都是对于生活细节或者生活景象的描摹,因此,学生接触与了解这些内容的门槛相应也可以降低。教师不仅要充分抓住美术课教学的这一基本特点,也可以适当结合教学主题进行教学素材和题材的丰富。比如,教师可以将很多生活化的元素引入课堂,给课本知识进行拓宽;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间就具体探讨主题的交流分享,让大家都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或者体验谈谈相应的感想。这样的设计方式能够让美术课堂变得生动立体,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审美教育也更容易得到实践。在教学《设计生活标志》一课时,这部分主题和生活的联系十分紧密,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将日常生活中相关的一些素材或者题材引入课堂,让教学过程更加富有趣味性。教师可以首先提问:“你知道标识有什么作用吗?你在哪见过什么样的标识呢?”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说开了,有的说在超市的楼道里见到过“安全通道”的标志,有的说在公路上见到过“前方学校,减速慢行”、“禁止鸣喇叭”等标志,还有的说见到过包装箱上的“防潮”、“轻放”、“向上标志”等等,学生举了很多例子。这就形成了一个非常愉悦的整体教学氛围,并且是一个良好的教学开端。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再来进行教学深化,辅助学生对于很多具体知识内容的理解与体会,以完成具体的教学任务。生活化视界下构建的小学美术课堂会更加轻松愉快,学生更容易融入到这样的整体教学氛围中,也可以跟随教师的节奏和引导一点点实现对于知识与问题的探究,可以在愉快的氛围下实现对于知识的理解吸收。 二、挖掘与利用学生真实的生活体验 在有些主题的教学实施中,需要学生一定程度结合自己有过的生活感受与体验来对于具体问题加以分析,这也是生活化视界下美术课堂构建的一种方式。并不是所有的美术知识都是常识性或者知识性的,也有很多是对于学生感想体验的激发,能够一定程度引发学生的一些情感共鸣。这样的素材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与利用学生已经形成的一些真实生活体验,让学生多结合自己有过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的感想,分享自己的一些心得。这首先可以帮助学生迅速融入到教学文本和探讨的主题中,同时,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入的理解与分析所学内容,促进预设教学目标的达成。在学习《水墨画动物》一课后,我给学生布置了开放性的课后作业习题,让学生自己选取一个喜爱的动物完成一幅水墨动物画。一位学生在其作业《池趣》中附上纸条“心灵留言”――“我爱虾,爱吃也爱看,所以画虾时,我很认真,很认真地去比较,看它有什么特点”。他那富有童趣的画面,稚拙的文字留言,正是孩子生活世界的真实写照,内心情感的真情流露。这就是基于生活化视界来组织与展开课堂教学所带给学生的收获,也是学生对于自己的生活体验的一种分享。学生间在彼此的留言交流中,不仅增进了师生间的感情,更活跃了学生们的表现兴趣与欲望。挖掘与利用学生真实的生活体验与感受,这不仅可以让美术课教学素材和题材更加丰富,这也是让学生的学习体验更加立体生动的一种方法。 三、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 生活化视界下的美术课教学中,教师同样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积极发现美与创造美,这才是学生将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内容用到自己的生活中,用以装点生活的过程。教师可以定期举办一些有意思的主题活动,给学生提供开放的分享与交流平台,这也是学生自由的进行美术表达,用作品陈述自己的舞台。多组织与展开这样的活动类型可以加深对于学生美术素养的培养,尤其能够引导学生不断发现生活中的美,并且将自己学到的内容进行想象创造。这会让美术教学的范畴维度很大程度得到拓宽,学生的美术素养也更容易形成与加深。比如,教师可以定期举办“我的封面我做主”美术作业本封面设计活动,活动过程旨在让学生能把每一次作业都当作自己的艺术作品,认真创作,细心收藏,珍藏小学生活的美好回忆,借此激发他们热爱生活,创造美的进取心。教师可以在每学期开学的第一节美术课,首先让学生了解全册教材的学习内容,简要记录需准备的学具和材料,然后进行“我的封面我做主”美术作业本封面设计活动。课堂上,学生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设计出完整、美观的封面作品,每一个学生都可以结合自己对于美的感受力以及自己的兴趣进行独立创作。学生不仅对于这样的活动普遍很感兴趣,大家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充分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作品的表达与呈现力,这才是学生美术素养和创作力的体现。 作者:陈心远 单位:江苏省射阳县外国语学校 小学美术有效教学策略篇3 一、引言 生活化视界下的小学美术教学就像在学生学习和生活之间架构起了一座交流的桥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够从身边出发更好地学习美术课程内容,同时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引发对生活的感悟。在小学美术中,生活化教学的本质在于通过生活的角度去讲解课程内容,将生活化的素材引入到美术课堂的教学互动中去,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程度。通过这种富有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学生可以在生活中学习美术,在学习中体验生活。相较于传统形势的美术课堂教学而言,生活化视界下的美术课堂更符合小学生的学习认知特点,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美术教育质量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的内涵以及积极意义 生活化教学是新课程教学改革背景下的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思想,主要是指教师利用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或者事物为学生构建真实的学习氛围,在这种生活化的学习场景中拉近学生与学科学习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学习体验。小学美术生活化的教学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在生活学习的实践中培养发现美、表现美的能力,并树立正确的美术课程学习观念。生活化视界下的小学美术教学,不仅能够丰富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还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积极意义:一是有助于培育学生观察力。首先,基于生活化视界下的小学美术教学实践活动需要学生认真地观察生活,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从生活中获取自己的创作以及学习灵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实践活动中去,从而对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其次,在美术课程的学习实践活动中,离不开培养学生对色彩以及明暗等美术元素的感知力,生活化教学的活动可以促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不断地实践感受,从而逐步具备美术作品审美能力;再次,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艺术来源于生活,在小学美术教学实践活动中学生会在教师的带领下主动地从生活中搜集美术素材,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学生从生活化的角度出发,发挥想象力,对生活中的素材进行创新和融合运用。例如,在欣赏毕加索的画作时,在没有教师讲解的前提下学生会产生各种各样奇妙的联想,结合小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各种生活化素材都会迸发出新的火花,对学生学习成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最后,有助于促进学生形成乐观积极的心态。美术学科作为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学习和成长起到的积极作用是无限的。对于小学生学习成长来说,从小接触美术课程内容的熏陶不仅可以带来直观的视觉享受,同时可以培养起学生乐观积极的心态。美术作品中欢快明艳的色彩搭配以及富有想象力的绘画创意,都会将这种积极的心态传递给学生,这也是美术的独特魅力所在。 三、生活化视界下的小学美术有效教学策略 (一)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在小学美术的课程教学实践活动中,美术作品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有着紧密的联系。为了更好地落实生活化教学的策略,在日常美术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生活化的学习情境引入课堂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在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中主动地参与课程学习和实践,以此激发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学习兴趣。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要针对不同年龄特点的学生设计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为学生构建符合其学习认知特点的生活化学习情境。例如,对于低年级学生学习而言,在学习活动中对于各种的小动物学习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就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学习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游戏活动;对于中年级学生而言,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步表现出对故事性、寓言性的学习内容充满兴趣,此时教师在构建生活化学习情境时就可以以活动性和合作性较强的教学游戏为主;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学习而言,对于学习内容和实践形式的学习活动具有较高的要求,此时教师就可以在教学活动中融入探究性的教学资源,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地参与学习实践。值得注意的是,在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时,既要符合小学生的学习认知特点,同时又需要结合美术课程的教学需要,将课程教学资源融入生活化场景中去,从小学生熟知的事物入手开展课程教学活动,从而保障美术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一年级《大家一起画》这一部分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就可以在课前组织学生搜集各种糖果的包装纸,然后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分组展示自己认为最好看的糖纸。由于糖纸是小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一种物品,在学习互动中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都非常高涨,然后在这种良好的课堂氛围下教师在引导学生一起动手设计一款自己独一无二的糖纸画。 (二)将自然生活和课堂教学相结合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在日常课程教学过程中离不开生活内容的渗透和辅助,对于小学美术课程教学而言更是如此。新课程教学背景下的小学美术课程要求教育过程能够回归学生生活,引导学生主动地联系生活进行教学活动。基于此,在生活化视界下的小学美术课堂不仅要引入生活中的场景,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引导学生走进实际生活,走进自然寻找生活中的美术。例如,在学习《有趣的拓印》这部分知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先带领学生走进校园寻找一片自己喜欢的叶子,然后在教学活动中通过趣味的导入活动引发学生的积极参与:同学们喜欢看魔术吗?下面老师将为大家表演一个魔术,老师要将自己手中的这片叶子变到一张白纸上去,同学们想要它变成什么颜色呢?有了教师的教学铺垫,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想要绿色的、有的想要黄色的等等。最后通过拓印的方法,教师为学生制作出了各种颜色的树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利用手中的树叶跟着老师的步骤尝试自己做一下拓印树叶。在这样的课堂学习活动中不仅可以有效地落实美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同时可以在组织学生参与学习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拉近学生与自然生活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意识到美术课程不止停留在课本上,生活中的一棵小草、一片树叶等等都可以成为美术的作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美术课程学习观念。 (三)发展学生创造力,表现生活中的美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养和锻炼。美术作品的创作离不开对生活的观察和创作。因此,在日常美术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要从生活化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同时在学习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创造力,并将其应用于日常的美术作品创作。基于此,在日常美术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并将其记录到自己的作品中去,从而有效提高美术教学的价值和意义。例如,在学习《留住秋天》这一部分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回忆秋游的场景,将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整理记录下来,然后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开展学习互动:1.尝试画出自己最感兴趣的场景图。2.讨论如何表现才能体会出画面是秋游而不是春游或者夏游。3.怎样更加真实地表现秋天的景色?通过教师的问题引导和学生的主动参与实践,在绘画教学部分就可以先通过线条的形式表现层林尽染的秋天树林,然后在分别为树干、树叶位置涂染色彩,结合秋游时景色的场景以及自己对秋天的理解,动手参与绘制自己的秋景图。在这一过程中,对于颜色的使用既要源于自然,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夸张,培养学生创造力,增加秋景的韵味。通过这样实践绘画教学活动,既可以完成基本的绘画学习任务,同时也在引导学生参与绘画的过程中发现原来生活中秋天的景色是这样的迷人,激发学生善于发现生活美景的意识。 (四)增强课堂教学互动 课堂教学互动是保障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美术课程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针对生活化教学的实际需要,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特点和课堂教学的局限性,从学生实际学习需求出发,实现最大化课堂教学价值,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拉近学生与美术课程学习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生活化视界下的美术教学并不局限于课程教学资源的生活化,更多的是体现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地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特点,同时结合课程教学的目标对教学策略进行创新,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参与美术课程学习活动,促进美术教学质量的提升。例如,在完成课堂教学活动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在美术作品中写下自己这节课程的学习体验以及对下一节课程教学形式的期待。在这种有效沟通的基础上,不断促使教师创新出生活化教学的策略,使美术课程的教学更加贴合学生生活学习需求。四、总结生活化视界下的小学美术课程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种创新和完善,在实际课堂教学应用过程中能够有效拉近学生与美术学科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术课程学习的意义。基于此,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从生活化角度出发设计课堂教学流程,借助生活化的素材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在不断地学习实践中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生活美、表现生活美的能力,助力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喻佳颖.生活化视界下的小学美术有效教学策略探析[J].教学考试,2017(25):150-151. [2]刘紫娟.在课堂生活化中探寻小学美术教学新模式的实践[J].小学时代,2020(17):82-83. [3]韩宏飚.生活视野下的小学美术教学[J].江西教育,2020(12):87. 作者:陈秀环
媒体下电视新闻的创新与发展篇1 一、引言 科学技术的飞速变革助推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而国民经济的增长让人民的生活质量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二十一世纪以来,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电视新闻行业较之前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在传播方式还是新闻内容上,都适应着时代的变化而做出变革。在当今互联网时代,各种新时代媒体层出不穷,以往人民依靠报纸刊物、广播、电视获取新闻的方式逐渐被以手机移动客户端为代表的获取方式取代,这无疑狠狠地冲击着电视新闻行业,为其延续传统发展模式增添了许多障碍。面对种类越来越多的新时代媒体,他们对我国电视新闻行业产生了哪些影响,又是如何在融媒体时代下变革和创新电视新闻工作,是本文探讨的主题,也是身为电视新闻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二、融媒体的概念和特点 所谓“融媒体”,即“多种媒体融合”,既有传统媒体中的电视、纸媒、广播等元素,又新增了移动客户端、视频等新兴媒体,这些新闻媒体以多种组合的方式融合在一起,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这种说法最早是由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普尔提出的“媒介融合”。我国电视新闻行业在2014年有了最早的“融媒体”意识,“媒体融合”也成为了该行业探讨的热门话题。“媒介融合”与“媒体融合”各有侧重点:“媒介融合”的主体以新兴媒体为主,而“媒体融合”是“主流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更侧重于传统媒体是主导者,因此,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在做研究时如果不加以区分,会影响融合的方向和方式。 三、融媒体对电视新闻行业发展的影响 (一)信息来源更广泛 融媒体电视新闻的信息来源更为广泛,新闻的获取渠道一改以往民众提供新闻线索和新闻采编小组、记者走出去的拍摄方式,在新闻事件发生现场的民众会第一时间将新闻通过网络发散出去,其时效和内容甚至比新闻媒体的报道更为及时和丰富。因此,融媒体时代的电视新闻行业不再为新闻信息来源烦恼,民众可以为他们提供多种多样的新闻信息,大大提高了新闻生产的效率。 (二)新闻内容更丰富 融媒体时代背景下的电视新闻内容不仅因为其获取来源的渠道增多而变得更丰富,还因为涉及的信息更广泛而具有包容性,内容深度的增加满足了现代人对于信息的需求,让人们的日常生活越发离不开电视新闻。 (三)传播方式更多样 电视新闻行业一向以时效性为工作首要原则,而融媒体在时效性上具有很大的优势。过去人们依靠报纸电视等媒介获取新闻信息时,已经经过了电视新闻者的采访、选题、编辑、发布等过程,虽然新闻资料相对较新,但也抵不上互联网终端即时传播即时接收的新闻获取方式。融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在互联网高速发展时期,满足了人们对电视新闻内容和时效的需求。以当前最为民众广泛使用的网络直播平台为例,它兴起于2016年,主要以游戏直播、电视直播、新闻直播等内容为主,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社交方式,网络直播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相互交流的需要。因此,众多新闻节目纷纷开发手机软件和直播平台,以实现手机和电视的联动。可见,融媒体时代的电视新闻媒体需要依靠拓展诸多新媒体平台来丰富传播方式。 (四)互动方式更灵活 在过去电视新闻行业的互动方面,与观众的交流往往被局限于电话和访谈形式,交互性非常单一。融媒体时代下的电视新闻传播方式在互联网终端的依托下得到了极大加强,观众可以通过直播平台发送即时评论或与直播人员交流互动,亦可通过下载移动客户端的方式随时关注新闻动态,对新闻内容进行留言和评价。电视新闻的交互渠道拓宽,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电视新闻的发展。 四、融媒体时代下电视新闻行业的创新发展推进路径 (一)思维引领借力发展 互联网是当代产业发展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促进产业发展和转型的思维引领阵地。众所周知,“互联网思维”已经成为新型主流媒体建设的推进路径之一,“互联网思维”都包含哪些方面、如何以“互联网思维”为思想引领促进融媒体时代下电视新闻行业的发展,需要从思维转变、开放“选题平台”发展方面入手。首先,思维转变就是要将传统纸质媒体“内容为主”的传播模式变为“用户体验为主”的传播理念,通过设置信息互动、交换、反馈等机制来达到增强交互性。互联网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电视新闻行业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催生了人们对信息的个性化定制,实现了新闻内容产品的营销。电视新闻行业定位目标客户,洞察客户心理,推出需求内容,加上融媒体传播的渠道优势,实现“速度+深度”的改变。电视新闻行业从业者每天有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在讨论选题中度过的,这种新闻生产范式限制了民众参与度,也降低了工作效率。当前,有不少电视新闻媒体尝试用“众包新闻”的机制,但除了重大政治类选题从中收益外,其他题材的报道却收效甚微。新型主流媒体必须承认公众想成为故事的贡献者的需求,通过开放“选题平台”来实现选题的“热点化”,相信这种全新的参与方式能实现新闻产品的大范围推广。当然,即使开放“选题平台”,海量聚集的新闻信息也需要专业媒体人进行甄别和选择,最大限度地避免虚假新闻的出现。 (二)技术驱动产品创新 技术革命下的融媒体,可以将重点放在移动阅读场景的新闻产品创作和移动视觉场景下的短视频创作领域。也就是说,打造新型主流媒体要以移动互联网化为技术依托,按照信息移动化的传播规律创造集交互性、传播力于一体的、拥有移动“场景思维”的新闻产品,例如“滂湃新闻”在大阅兵前推出的名为“国之利器”的H5产品,全方位、立体式地浸入场景,为用户带来了不一样的新闻体验。短视频新闻创作不仅具有移动化、社交化、碎片化等传播特点,还因其低流量、动态化和拥有画面感而更具吸引力。短视频新闻站点的建立是融媒体时代下电视新闻行业做的新尝试,通过适应用户快速阅读产品的消费习惯来刷新视频点击量,从而成功抢占新闻占有量和聚集用户。这种适合于自身新媒体时代的媒介表达范式被《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等老牌纸媒推广应用,也正成为我国电视新闻行业改革的方向之一。 (三)制度改革多元运作 传统媒体在制度壁垒的制约下想要成功转型,必须突破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制约,建立现代企业的新制度,制定符合市场化运营的新机制。首先,引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确定传媒企业法人地位,理清产权关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能清晰、合理、科学地界定媒体的主体责任,会根本性地改变和提升行业舆论引导力和影响力。其次,完善与现代企业制度相匹配的管理机制、人才引进机制、评价机制等,提升员工工作积极性,提高媒体的运作效率。再次,改革企业控股和参股方式,开展多元资本运营,有助于融媒体时代下的电视新闻行业健全技术层面的创新激励机制,增强市场竞争力,保持产业经营活力。最后,培育一批新时代的从业者,打造与时代价值相适应的传媒企业家是推进新闻行业发展的重要手段。行业内部培训、思想引领、集团观念转型、打造公关团队、开发技术团队等,都是开展电视新闻行业创新发展的核心主体,行业需要这样一批经营创新能力、技术操作能力、公关应对能力和危机处理能力出众的人才。 五、结语 技术创新是时代进步的标志,也是改革发展的驱动力,因为技术创新,互联网惠及全球人们的生活和各行各业的发展;因为技术创新,我国的电视新闻行业走上了改革创新的道路。中国传媒业在融媒体迅速发展和扩张的时代,必须正视当下,寻找契机和突破口,调整自己的运作方式,并在严峻的竞争压力下等待突出重围的一天。 作者:刘翀 单位:郑州电视台 媒体下电视新闻的创新与发展篇2 如今,伴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媒体也开始向深度融合发展,数字化手段的应用也更加广泛,为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提供了更为便捷的途径。基于此,传统电视新闻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成为必然趋势。但是,传统广播电视新闻在这样的趋势下,到底应该做出怎样的变革才能适应当前融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方式呢?这成为电视新闻工作者亟须思考的问题,以让传统电视新闻节目在融媒体时代获得可持续发展。 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对电视新闻行业的影响 (一)新闻信息来源扩大 融媒体时代背景下,电视新闻的信息来源越来越广泛,信息获取渠道也有所增加,既可以是民众提供新闻线索,新闻采编小组和记者去拍摄和采访,也可以是在新闻事件发生现场的民众直接第一时间将信息发布到网络平台,这样比新闻媒体的报道时效性更强,内容也更加丰富。基于此,电视新闻行业可以利用融媒体的优势,拓展信息获取渠道,从而促进新闻生产率的不断提高。 (二)新闻传播方式多样化 电视新闻行业的主要原则就是时效性,而融媒体在这一点上占据了很大优势。电视新闻传播方式在新型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开始由原来的单线形式逐步向多元化的传播方式转变。人们的选择从传统媒体转变为融媒体,既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趋势,又获得了全新的观看体验。为了确保电视新闻的时效性,满足人们对新闻内容的需求,电视新闻通常都会以“先睹为快”作为节目直播的目的。例如,我们打开互联网的浏览器搜索电视新闻频道时,其微信二维码及官方微博账号都在网站主页的明显位置,便于观众关注微信公众号或官方微博,从而在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上随时随地了解节目的最新动态,真正实现了电视新闻传播的多样化。 (三)互动性更灵活 在融媒体时代下,传统电视新闻节目已经从线性传播模式转变为多方互动的传播形式。经过相关调查发现,以前新闻节目与观众的互动通常都存在于观众留言环节,即观众将信息发送至指定号码。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观众参与新闻讨论的积极性,但是这样不仅操作过程过于烦琐,还需要支付相应的短信费用,因此效果不太理想。在融媒体时代下,观众可以通过关注微信二维码即时参与节目互动,更有部分新闻节目还设有留言抽奖、积分兑奖等互动环节,最大限度地调动了观众参与节目讨论的热情。这种便捷的互动方式逐渐取代了短信互动方式,成为当前最有效的增加受众互动的方式。 二、电视新闻节目在融媒体时代存在的误区 (一)重口号、轻内容 在融媒体时代下,传统电视新闻媒体对节目的探索不能只是单纯以“融合”为目的。当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人提及“融媒”时,为了让“融媒”特色更为突出,会在传统电视新闻报道中叠加使用简单的新媒体技术,重点展示节目演播空间、记者使用的“新装备”以及微信公众号,并没有深入思考如何在“融合”契机下将电视新闻节目改造得更加融媒化,从而促进电视新闻报道品质的有效提升。[1]简而言之,只有提供优质的内容,提高用户参与的热情,才能真正提高新闻报道的品质,从而为电视新闻节目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这也是融媒体电视新闻生产的关键。 (二)重时效、轻求证 当前,融媒体时代的电视新闻信息的主要传播特征是即时性与碎片化。但是,受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网状化特殊传播形式的影响,在即时传播碎片化信息的过程中,人们对于消息的完整性、真实性很难确认,导致虚假新闻信息出现。电视新闻节目在融媒化过程中,受时效性和内容丰富性要求的影响,偶尔也会传播互联网上的信息内容,导致虚假新闻被大范围传播,降低传统电视媒体公信力和权威性的同时,对社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电视新闻工作者应该充分了解融媒体时代新闻信息的传播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努力坚守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增强自身作为新闻人的专业意识,以此确保融媒体时代下电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三)重形式、轻业务 传统电视新闻节目在融媒化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融合思维。以往只服务于电视新闻报道的新闻采编体系,已经不能适应电视新闻节目在融媒体时代的创新发展需求。同时,同一节目创作团队的工作与不同媒介平台的工作人员,在传统业务体系中会由于分工和服务对象的不同而缺乏沟通,致使其在新闻素材采集、稿件撰写、节目制作及播出等环节均无法满足媒体发布需求和信息传播特性。因此,电视新闻节目的采编业务体系在融媒体时代应该从选题、采访、编辑、制作等各个环节考虑,对融合业务体系的整体流程进行优化。 三、电视新闻节目在融媒体时代的创新发展之路 (一)节目内容即为产品 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电视新闻工作者必须认识到“酒香也怕巷子深”,重新认识新闻节目内容的本质,并将其作为“产品”去生产、去推销。[2]在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节目的创作必须了解用户的“消费”需求,即用户使用媒体的习惯,明确了解每个媒介平台的传播特点,在此基础上,再在各媒介平台“推销”电视新闻节目内容,有助于传统电视媒体品牌效应的增强,提升节目的口碑。另外,包装对于“产品”而言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电视新闻节目的创作在融媒体时代下也需要精细化的包装。包装的质量越高,向目标用户展示的新闻节目内容的质量也会随之提升,从而最大化地吸引用户。 (二)电视新闻制作理念的更新 电视新闻制作行为通常都是以制作理念为指导。在融媒体时代下,传统的电视新闻已经无法满足受众群体的实际需求,这就要求新闻制作理念应该及时更新。因此,新闻工作者在制作电视新闻的过程中,要不断更新自身的新闻制作理念,以时代发展要求为目标,报道正能量信息,传播积极向上的思想,从而让新闻传播内容更具价值性。在融媒体时代下,电视新闻制作要求电视新闻工作者在以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依托的优势下,不断更新制作理念,同时还要扩大新闻传播范围,让电视新闻传播在信息技术日益更新的背景下依然能够处于优势地位。笔者认为,我们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更新制作理念:第一,传媒行业的变化速度是最快的,如果制作理念不够“新奇”,则容易被时代淘汰,因此我们应该将“新奇”放在首位;第二,受新闻传播时效性特征的影响,必须通过不断更新才能抢占先机,因此必须“快速”;第三,电视新闻要符合实际,拒绝虚假乱造、以娱乐为目的,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持续发展,因此“公信”是电视新闻不断发展的基础。 (三)电视新闻报道形式的丰富 在融媒体时代下,电视新闻工作者必须不断丰富电视新闻的报道形式,在加工处理电视新闻素材时引入新媒体手段进行辅助,以此对新闻进行不断创新。首先,传统的电视新闻报道通常都是以国内新闻为主,很少报道国际新闻,但由于当前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与世界各国的距离也在逐渐缩短,因此电视新闻工作者在丰富新闻报道内容时,要紧紧跟随信息全球化浪潮,加强报道国际新闻,以此促进电视新闻报道内容的不断丰富;其次,可以在新闻画面中加入文字、图表等,或者以故事的形式为大家呈现新闻内容,这样既可以达到丰富电视新闻传播形式的目的,又能让新闻内容不再枯燥无味,实现报道形式的多样化。因此,电视新闻的创新首先要丰富新闻内容及其报道形式,以此加快电视新闻的融媒化速度。 四、结语 如今,5G的建设和应用也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行列,电视新闻的创新发展也可以借5G之力,融合媒体创新理念、结合短视频直播技术,打造新型的电视新闻报道模式,从而促进电视新闻生产的深度发展,给人以更加数字化和沉浸式的体验。同时,新闻工作者还要不断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让人工智能成为自己工作中的得力助手。 作者:孙强 单位:青岛市黄岛区广播电视台 媒体下电视新闻的创新与发展篇3 先进的科学技术推动了媒体行业的发展,近年来短视频快速成长,在媒体行业站稳了脚跟,成为群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新渠道的出现,让新闻有了新的载体,能持续获取用户关注。新闻节目需要积极借助新媒体进行发展创新,根据社会公众的需要,发挥自身优势,弥补不足,扩大传播效果,满足融媒体时代下新闻报道的要求。 一、融媒体给电视新闻节目发展带来的挑战 融媒体是指多种媒体形式融合为新形态,如网络电视、新闻移动终端等。融媒体在我国的快速发展,让手机、平板电脑等成为新闻传播的主体,信息传播速度大幅提升。在融媒体环境下,电视并不是受众接收信息的主要渠道,与多元化新媒体渠道相比,电视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首先,电视新闻时效性差。大部分新闻节目是在午间和晚间播报,但是在新闻发生后的几分钟内,已经在网络媒体中广泛传播,受众能够从网络平台上获取新闻,新闻第一时间得到传播,传播范围广泛,人人都可以搜索新闻、了解新闻,满足了受众对新闻时效性要求。其次,电视新闻媒体互动性差。目前各个电视新闻节目均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受众通过微信公众号进行互动。但电视新闻节目的受众参与度明显不及新媒体。如今受众不满足于接收信息,更乐于和自己的朋友、家人分享新闻并进行讨论。新媒体正好能充分满足受众的需要,提供广阔平台,让受众进行互动。最后,电视新闻节目覆盖面较小。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没有很多时间和精力坐在电视前观看新闻,受众更愿意搜索自己感兴趣的新闻,略过不感兴趣的新闻。这造成电视新闻节目的收视率一再降低,面临发展困境。 二、融媒体语境下电视新闻节目的创新发展途径 1.创新发展理念 融媒体语境下,电视新闻节目要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通过哪种方式发展,并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和新媒体相比,电视新闻节目最大的优势在于社会公信力,电视新闻节目长期以来深受受众信任。因此电视新闻节目在发展过程中,仍然要坚持自己的公信力优势,保持初心,向公众传播准确的新闻信息。新闻节目要正确引领社会舆论,挖掘新闻深层次内涵,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让新闻节目持续健康发展。 2.丰富传播渠道 融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节目应开拓新的传播渠道,扩大传播范围,扩大受众群体。通过新的传播渠道以及新的表现手法,鼓励受众参与新闻传播,和节目积极互动。如黑龙江电视台《新闻夜航》节目,在有线电视、互联网等平台上同步直播,同时也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渠道进行播报,充分利用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传播新闻,实现了融媒体传播,巩固受众群体。新媒体能够结合图文、视频进行新闻传播,图片和视频能够快速抓住受众眼球,吸引受众观看,将新闻要点精准传达给受众。新媒体渠道传播新闻能够提高节目的互动性,新闻节目可以改变主播正襟危坐的传统播报方式,使用虚拟现实技术,融入卡通形象,提高新闻亲和力,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 3.优化传播内容 随着融媒体的发展,受众接触信息的渠道逐渐增加,内容也更丰富。电视新闻采编人员要具备新闻敏感性,能够及时捕捉受众感兴趣的内容,以新颖的内容和形式,吸引受众关注。如果仅追求形式和渠道的创新,而忽略了内容的创新,无非是“换汤不换药”,并不能巩固受众群体。因此新闻节目要转变传统传播思维,在节目风格和内容上进行创新,聚焦网络热议话题,利用传统媒体的可信度和规范化,把控舆论方向,传播正能量。如央视《主播说联播》通过短视频的方式探讨热点话题,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创新,得到了受众的好评。追踪社会热点话题更容易拉近和受众之间的距离,同时在报道新闻的过程中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对社会舆论进行引导,有助于维护社会和谐,打造健康的网络环境。 4.推动技术创新 在融媒体语境下,媒体互相融合,推动了资源共享,受众范围也明显扩大。新闻节目要重视技术升级,通过技术升级,实现新闻报道指挥调度、采访、编辑及发布的全面升级。指挥调度中心作为新闻节目的核心,发挥统筹的作用,需要依托功能强大的管理平台,实现对新闻信息的储存和调取。管理平台要采取网状结构,实现双向控制。新闻采访部门要积极利用新媒体渠道采集信息,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保证信息准确可信,满足新闻制作的需求。新闻编辑需要利用大数据技术保证新闻采编时效性及准确性。同时,建立网络互动平台,给受众参与新闻节目的机会,提高节目的参与度,让受众获得参与感,从而提高受众黏性。加强技术创新是保证新闻节目发展的基础条件,通过全面提高技术水平,丰富新闻节目管理平台的功能。 三、结论 综上所述,融媒体的快速发展给电视媒体带来了诸多挑战,新闻节目在这一环境下要力求创新,改变节目形态,满足受众需求。电视新闻节目需要从创新发展理念、丰富传播渠道、优化传播内容、推动技术创新四个方面入手,通过不断完善节目内容、创新节目形式、提高受众互动度,来增强受众黏性,吸引受众观看节目,提高节目收视率。 作者:刘洋
翻转课堂数学教学篇1 高职教学过程中,数学一直是让学生头疼的一门学科。由于数学知识理论性强,有些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很难理解,所以学生学起来较为困难。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观念的改变,高职数学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变化。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高职学生数学学习效果,高职数学教学开始寻求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目前,翻转课堂教学是最受老师和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翻转课堂教学的教学方式,改变了学生传统的学习方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通过课下学习,课上和老师沟通交流,更牢固地掌握相关数学知识。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翻转课堂教学的开展需要老师、学生以及学校和家长的相互配合,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促进翻转课堂教学的开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与优势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指打破传统的教学形式,改变学生的学习顺序。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主要依靠课堂上老师的讲解学习相关数学知识,而且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很强,只有在课堂上才会学习数学知识,课下只是完成老师的作业,不会进行自主学习。这样的教学形式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处在被动的状态。翻转课堂教学改变了原来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下进行自主学习,课堂时间主要用于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和问题的探讨。课前,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资料进行自主学习,课堂上学生提出自己在自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对具体案例进行分析,探讨如何将相关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开展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当中,学生主要通过老师给的教学资源在课前进行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互联网搜寻到更多的教学资源,拓展学习的学习范围。其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开展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相比于传统的教学形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在课堂上有很大的自主性,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可以进行自主探究,研究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课前学习方面 翻转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将主要的学习时间放在了课前,而课堂时间成为学生问题以及开展实践活动的时间。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开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课前学习和课堂学习。课前学习阶段主要包括教学准备阶段以及课前学习巩固阶段。在教学准备阶段中,首先老师要明确教学目标。老师在开展翻转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确定教学目标,明确学生通过学习应达到的学习水平,然后老师根据这一目标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确定学生在课前学习中应达到的教学目标。例如学生在学习定积分的相关知识时,老师应该明确学生课前学习目标,学生必须了解定积分的基础知识,了解定积分的概念、性质以及求解方法,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其次,老师应根据学习内容制作教学视频,准备教学资料。虽然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主要在课前进行知识的学习,但是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学习能力也参差不齐,在课前进行自主学习还是有一定的困难。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学习,更好地在课堂中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老师可以将教学内容制作成短视频,重点关注教学重点和难点,将学生容易出错或是理解困难的地方都制作在视频中,便于学生根据老师的视频独立开展教学活动,同时老师可以借助这些视频进行课堂讲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习巩固阶段包括三部分。第一,观看教学视频。学生在进行课前学习过程中以老师的教学视频为依托,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学习的重点,同时可以在学生遇到问题时给予一定的引导和解答,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随意暂停和播放,便于学生思考和做笔记。第二,自测巩固。学生根据老师教学视频的引导以及自主学习过程中已经对相关知识形成初步的认识。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学生在课前学习之后进行自测检验,根据老师布置的相关习题,进行自测练习,在练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进一步巩固所学到的知识。第三,提出问题。学生在自主学习和自我检测过程中,往往会发现许多自己无法解决或是不太清楚的地方,学生可以将自己不清楚的地方提出来,以便在课堂上提出和老师同学进行交流。 2.课堂学习方面 课堂学习过程包括两部分:即问题分析和综合评价。在问题分析阶段,老师要让学生根据自己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实际情况提出自己遇到的问题及学习难点,并将那些普遍性问题以及典型性的问题进行汇总。然后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可以将学生分组,每组负责一个问题,老师进行引导,让他们尝试自己寻找答案。在自主探究之后,小组各成员之间相互评价,清楚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与优点。在综合评价阶段,老师可以让各组将自己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展示出来,说明小组是如何探究出问题的答案。老师针对每组的展示情况进行反馈评价,为学生树立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小结 综上所述,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改变了原来的教学形式,突破了教学禁锢,更大程度地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在翻转课堂教学的开展过程中需要老师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准备教学条件。学生也要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从而促进高职院校数学教学工作的健康开展。 作者:汪敏 翻转课堂数学教学篇2 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给培养高技能专业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带来了巨大变革,为了更好的促进教与学的发展,并在最大程度上达到预期教学效果,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采用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当下教学改革研究的热点。它在给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出挑战的同时,也给高职教学模式变革带来全新的视野。 一、翻转课堂的定义 翻转课堂也称为颠倒课堂,备受许多国内外教育者们的关注,其基本思想就是将传统教育模式中的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两个教学过程进行彻底翻转。这种形式的翻转,使得知识传授阶段由原来教师在课堂中讲授来完成变成了由学生在课前通过观看教学视频、查阅资料、在线交流等方式来完成知识的学习,而知识内化阶段由原来学生课后通过作业和实践来完成变成了由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参加课堂活动来完成。这种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缺点。因此,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也得到了较好的应用。 二、以《高等数学》课程为例,分析如何实施翻转课堂 《高等数学》是理工科院校一门十分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众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尤其对理工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学一直存在应试倾向明显、学生学习态度不积极等多种问题,直接影响到专业课程的学习。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给《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式,该模式实现对《高等数学》课程的全面深入的改革,并且有效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下面,我们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分析一下该模式的实施过程。 (一)课程资源建设 1、教学网站构建 学生可以通过教学网站观看教学视频,并进行自主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到学习交流平台上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这样不仅能够解决疑难问题,也能够使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然而教学网站的设计结构、视觉效果、互动策略等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构建教学网站时需要考虑这些因素,来帮助学生构建内容最丰富的学习交流平台,从而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2、教学视频录制 在翻转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知识的传授主要是靠教师提供的教学视频来完成,由此可以看出教学视频在该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我们所采用的教学视频通常是针对某个特定的主题,一般要求其长度维持在10分钟左右,并且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这样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可以实现暂停、回放等多种播放功能,便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笔记和进行思考,这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对于教学视频的选择,课程主讲的教师可以自行录制,也可以使用网络上优秀的开放教育资源。如果教师采用优秀的开放教育资源,这样不仅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也节省了人力、物力,同时也可以学习到优秀教师的最新教学内容,但是这样可能与我们的课程目标不完全相符。如果教师自行录制教学视频,这样不仅能够与课程目标相符,而且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讲解,但是自行录制教学视频会给教师的教学技术和时间提出更加严峻地挑战。 3、辅助学习资料 建设搭建自己的电子图书平台,收集各类的电子图书,建立电子图书资料库,为不同基础的学生提供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料。通过这个平台,学生可以自主进行知识的学习,并根据自己学习教学视频的情况来选择扩展资料进行补充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二)课前自主学习 课前自主学习作为翻转课堂的关键环节,它直接关系到课堂活动是否能够顺利进行与实施。在课前,学生利用教学视频,根据自身情况来安排自己的学习,可以反复观看视频,控制自己的学习节奏,完全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而不必像在课堂上教师集体教学那样紧绷神经,担心遗漏什么,或因为分心而跟不上教学节奏。学生观看视频的节奏快慢全在自己掌握,可停下来仔细思考或者作笔记。学生观看完教学视频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布置一些具有针对性的课前练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致,提高学习的效果。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交流工具与其他同学进行互动沟通,了解彼此之间的收获与疑问,彼此之间能够进行互动解答,同时也可以与教师进行讨论,通过讨论不仅解决了学生的问题,也使得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以便为课堂活动做好准备。 (三)课堂活动设计 在翻转课堂教学过程中,知识内化是在课堂活动中完成的,这与传统教学不同,因此形成了翻转课堂。由于学生已经进行了课前的自学,对教学内容有了深入理解,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和通过网络平台上的交流得到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整合,在课堂上对这些疑问来进行解答,并设置一些任务来更好的去理解这些疑问。在课堂上,教师从传统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到学生当中,组织学生进行协作探究、小组讨论等活动,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在指导过程中,教师要从开始时选择性指导逐渐转至为学生的独立探究学习方面,把尊重学生的独立性贯穿于整个课堂活动,让学生在独立学习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四)反馈与评价 在翻转课堂中,反馈与评价是必不可少的步骤。反馈与评价不仅能够对学生的学习结果有一个考量,也可以从中发现教学准备阶段的不足。在这个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在小组学习中的表现,观看视频独立学习的效果以及提出疑问的针对性等多方面情况来进行评价,真正做到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良好结合。通过反馈和评价,教师可以掌握到学生是否能够适应这种教学模式,从中发现问题并不断调整和修正教学策略。除了通过学生对翻转课堂进行评价,还建议多个教师可以参与课程互评,相互之间进行经验的交流,从而提升翻转课堂的应用效果。 三、翻转课堂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观看教学视频,并能够独立完成针对性练习,总结问题,然后在课堂活动中通过老师、同学之间讨论和交流解决自学过程中存在的疑问。这些活动都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具备较高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才能够通过独立观看教学视频完成课程内容的学习,并且能够找准独立学习中的疑问,更好地去参加课堂活动,从而使知识得到内化。因此,在实施翻转课堂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信息技术保障 信息技术保障是翻转课堂实施的关键因素,从教学视频制作到交流平台构建都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而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制约高职院校开展翻转课堂教学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校园网的网络速度。因此,为了保证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有效实施,学校应加大数字化校园的基础建设投入,可以通过增加校园网的带宽来提高上网速度,同时将校园网覆盖教室、图书馆、学生宿舍等教学和生活场所,保证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有条件进行网络学习,使得翻转课堂的教学顺利实施。 (三)教师专业技能 翻转课堂教学对教师专业技能要求特别高,从教学视频制作到学生交流指导再到课堂活动组织等等各个方面都需要较高的专业技能,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对教师专业技能的一种挑战。如何更好的从传统教学模式走出来,将一种开放式的全新的教学模式应用于课堂教学中,需要加强对教师专业技能的培训。在教学视频制作过程中,要求教师能够制作情感丰富、生动活泼的视频,避免单调、死板的讲述。在网络交流平台中,教师能够正确引导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教师要科学的设计问题,使学生的知识内化的更好。 四、结束语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颠覆了传统教学模式,从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等多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教育工作者们不懈地去探索和研究,完善翻转课堂在实施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促进高职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作者:陈业伟 单位:包头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翻转课堂数学教学篇3 长期以来,传统的讲授式的教学模式一直在高职数学教学中居于主导地位,在加强高职数学教学基础知识传授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日益结合以及教育界愈来愈重视学生学会学习的今天,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也日益显著,高职数学教学亟需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的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对于有效赋予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应有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借鉴和推广。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概念内涵及特征分析 翻转课堂,是相对于“传统课堂”来说的,翻转课堂就是充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其改变了传统课堂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真正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线,以学生的课后学习为主阵地,课堂则变为了师生以解答疑难、运用知识的主要场所,知识的获取由学生自主进行,而知识的建构和内化则由师生共同在课堂中进行,从而实现学生对于知识的更好的建构效果。应该说,“翻转课堂”这一新的教学模式完全颠覆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其以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为抓手,对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授乃至师生间的互动交际等都进行了重构,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革命性变革。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区别如下表所示: (一)师生角色的积极转变 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真正完成了转变,教师角色从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主导者、管理者向着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进行转变,而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师从过去以往的单纯的知识灌输者的身份中解放出来,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个性和谐、健康发展的激发者、培养者,而学生也不再仅仅是一个被动式的知识接受者,转而成为自我知识的积极的建构者,学生从以往的学习的边缘人重新变为了中心者,这是翻转课堂最为突出的特征之一。 (二)教学过程的切实重构 和传统教学模式相比,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真正实现了对教学过程的切实重构。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过程主要是教师先进行知识的讲授,学生获取后进行练习,并在课后对知识进行内化;翻转课堂将学生对于知识的获取转移至课前,由学生自主借助微视频等工具来完成对知识的获取,学生的知识内化过程在课堂中进行,并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协作、交流来共同完成这一过程,教学过程实现了真正的重构。 (三)教学组织形式的真正转变 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课堂的教学组织形式也同样发生了变化,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不再成为主流,教师能够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个别化的指导,同时还能够对大多数同学都有疑惑的问题进行全班指导,真正兼顾了统一指导和个别指导,大大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这在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下很难完成。 二、翻转课堂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数学教学中如何应用,实践层面中应如何落实,这是探讨翻转课堂在高职教学教学中进行应用时必须回答的问题。笔者以高职数学中的“函数问题”为例,具体分析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教学内容分析 函数问题是高职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知识点,这一单位中的知识点是对学生以往的函数知识的深化和拓展,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函数知识基础,有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等数学素养。 (二)课前准备及相应的教学准备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需要借助一定的教学视频等资料,本节课的教学视频主要来自于大学生MooC网上的《高职函数教学解析》,下载并上传至群共享资源供学生自由下载观看,并在课堂上以学习小组作为基本的学习单位,学生之间自主合作解决相应的疑难问题,丰富学习成果。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翻转课堂的教学目标可以分为课前学生自主学习目标和课堂师生协作教学目标两个部分。本节课的课前学习自主学习目标在于经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初步了解函数的概念、表示方法、能够学会建立一般的函数关系式,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一般图形等;课题师生协作教学目标在于经过学生小组互助合作及协作,重点掌握并理解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图形,能够解答一般的应用题的过程中建立函数关系式,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学过程 翻转课堂的教学过程同样分为两个阶段: 1.学生自主学习阶段: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观看慕课课程《高职函数教学解析》中的相关内容,学生可以灵活地进行观看和反复学习,并在这一过程中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函数图象上的点的坐标与其解析式之间的关系”进行思考,以对自我学习质量进行自我评价。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相关平台与同学等进行交流、学习,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借助各个小组的组长等收集同学在观看视频过后所面临的普遍性疑难问题,为课堂上的师生协作互助奠定基础。 2.课堂协作探究阶段:通过上一阶段的学习,教师已经收集到同学在学习本届内容过程中所遇到的共性疑难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就这些问题提供具体的问题供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并最后进行总结归纳。3.结果展示:通过教师给予一定的探究性问题,使得学生对于函数的一般性知识有所了解,并对“函数图象上的点的坐标与其解析式之间的关系”这一问题具有更为清晰的认识和掌握。 (五)教学评价及反馈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评价应该遵循发展性和多元性评价理念。在本节课中,教师主要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作业的完成情况、课堂表现等因素来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更为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而不是学习结果的评价,从而更加全面地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以激发学生在下一阶段的数学学习动机。 三、总结 总之,基于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翻转课堂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革命性变革,其对于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互动性、改善教学氛围,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课堂教学秩序难度增大、对教师的教学素养尤其是信息化教学能力要求较高等问题,这是高职数学教学中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后所应该注意的。 参考文献: [1]李金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05):291+293. [2]宋宇,孙忠民.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才智,2016,(13):199. [3]王佳文,柴冬梅.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50):125-126. [4]孙少平,于欣.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职业,2015,(12):137-138. [5]黄磊,刘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思考[J].信息系统工程,2014,(08):155-156. 作者:胡振援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篇1 实验教学是大学本科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是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关键[1]。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是理工科学生的必修基础课程,它在大学阶段开设早,对后续的实验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系统学习,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而且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具有优势[2]。然而,目前国内部分高校开设的物理实验课程还在沿用常规实验教学手段,实验过程中教师讲学生做,导致学生被动地完成实验;实验项目的开设大多为验证性实验,科学技术领域的新发展以及工程技术领域的新应用在日常实验教学中极少反映;实验课程的考核方式也存在弊端,不能对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给予公正评价。因此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制约了物理实验课程的发展,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迫在眉睫。 1丰富教材内容编写分层次的新型实验教材 实验教材作为实验教学过程中的重要载体,对实验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普通物理实验》为我校目前使用的教材,2015年3月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已在教学中使用5年。这一版本的实验教材,验证性实验内容偏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较少,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亟须对实验教材进行修改和补充,编写新型实验教材。新型教材的编写要注重基础性实验与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结合,并与本校的专业需求相结合,突出对学生基本能力的训练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新型教材应具有如下特点: 1.1按层次化模块编写 新型实验教材的编写可分为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4个模块,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在内容安排方面,尽量减少实验原理中的物理理论和公式的推导,注重实验方法、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处理方法的介绍。基础性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些生产生活中常用的基本物理量的测量方法、基本仪器的使用方法和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综合性实验一般选择物理知识在工程技术中应用的项目。设计性实验项目着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学生需要选择实验方法、测量仪器、测量条件,自主设计实验步骤并获得实验结果,因此挑选的项目不能太难,保证大部分学生能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获得结果。创新性实验类似于小型科研课题,内容应具有一定的科研性、综合性和创新性,所选的创新性项目应充分考虑本校各专业的特点,着重挑选跨学科交叉创新实验项目。 1.2适当融入现代信息技术 教材形式应紧跟时代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加快捷、方便、丰富的教学资源。大部分经典物理实验,一般都在科学发展史上起着里程碑的作用。如光电效应实验,在历史上曾把人类对于光的认知,从波动性跨越到波粒二象性。基于光电效应的产品,如光电传感器、光电二极管等,已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可以将光电效应实验、迈克尔逊干涉仪的使用等经典物理实验的背景和相关科学家的故事,在图片、文字、视频等表现形式中植入二维码,学生扫码就能了解到这些实验背后的故事,增强他们对物理实验学习的兴趣[3]。 1.3紧跟科技发展 及时补充实验教材内容应及时将物理学发展的新成果、新技术补充到实验教材中,使学生能及时接触到物理学发展的前沿知识和技术。 2改革实验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积极思考的能力 以往的实验教学方式是教师详细讲解实验原理、方法、步骤、仪器使用、数据记录、数据处理等[4],甚至部分教师还会在学生实验之前把实验步骤完整演示一遍,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只需机械地重复,就能获得实验数据,完成实验任务。这就导致部分学生不重视实验操作,在课前没有对实验内容的进行预习,课上注意力不集中。学生对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思考较少,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无法认识到实验设计与理论证明之间的必然联系[5]。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学生课前主动预习实验内容十分必要。在实验前已经了解实验原理的学生,课上再听教师简单讲解,就能很好地理解实验操作和理论知识之间的联系。对他们而言,实验的过程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学习兴趣高,教学效果也会得到提升。我校学生的预习成绩占实验成绩的20%,以往的评价标准是仅考核学生实验报告的撰写,就能获得预习成绩,这就导致了部分学生只是将文字从教材中“搬到了”实验报告上,没有主动思考,对实验目标、实验原理不甚了解。为了督促学生有效地预习,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我校对预习成绩的评定进行了改革。在课上,教师会提问抽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这些问题涉及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公式推导、实验技术等方面。回答正确的学生,可以获得预习成绩满分;反之,则不能获得本次预习成绩。这样做的好处是促使学生有目的地主动预习,真正掌握实验原理,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进行了有效预习后,教师在课堂上只需简要讲解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和实验注意事项,可将重点放在讲解这些实验原理、方法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方面。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适当引入一些物理实验的历史渊源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以迈克尔逊干涉仪的调整和使用实验为例,可以引入当时设计干涉仪的背景和目的,学生能够思考、理解其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教学效果。了解物理学家的思维过程,对学生科学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6]。对于一些操作过程较为简单的实验,学生可自行参照说明书中的步骤进行实验,教师只协助学生解决其在实验过程中碰到的困难。对于一些操作步骤较为复杂的实验,学生可以在实验之前分组讨论,共同研究实验步骤的具体实施,再推选出小组代表演示实验操作步骤,教师在旁点评,对其实验步骤有误的地方及时指出。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处于主导地位,教师只起引导作用。 3优化评价方式改革考核制度 3.1分层次的实验报告书写形式 课程考核作为实验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能够起到考核学生学习情况、检验实验教学效果、实现实验教学目标的作用,是促进和完善教学机制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7]。本校目前的大学物理实验课程考核中,由学生上交的实验报告所获得的成绩占了总成绩的80%,另外的20%则由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自行完成一个实验获得。以往的实验报告书写要求学生依次写出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仪器、实验步骤、实验数据及处理、误差分析与讨论[8]。这种固定格式的实验报告存在一定的弊端,实验报告内容基本雷同,很难体现学生对待实验的态度以及是否真的仔细思考、总结本次实验。教师也很难进行合理的评定,部分没有完成实验教学要求的学生的实验报告也可能获得较高分数,这也是造成学生普遍不能积极对待实验课的原因之一。针对此种状况,提倡实验报告的形式多样化,这样既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能让教师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和过程。同时,为了提高实验报告的质量,不同层次的实验,实验报告的要求也应不同。对于部分设计性、创新性实验,提倡学生以科技小论文的方式撰写实验报告,学生需要借助网络或者学校图书馆查阅与实验相关的文献资料。这不仅锻炼了他们利用工具获取知识的能力,同时也锻炼了独立思考能力,拓宽了知识面,为其以后的科技论文写作奠定了一定基础。这种新的方式会提高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同时,科技小论文没有固定的格式,形式可以灵活多变,避免学生之间互相抄袭。对于计算量不大、容易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计算结果的实验,可以让学生直接在课堂上完成实验报告,教师根据学生课堂表现,结合实验报告情形,给出成绩。对于一些需要作图、数据处理较多的实验,学生只需在课后完成数据处理,并提交一份简明的实验报告即可。这种简明的实验报告,没有固定形式,但要求学生在数据处理和画图时尽量使用各类计算机软件,如Excel,Origin,MatLab等。有些实验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处理,学生需要花费较多时间和精力完成。有的实验要求采用作图法处理数据,但由于学生的作图准确性有限,实验结果的误差往往较大。采用计算机软件辅助处理实验数据和画图,不仅可以提高实验结果的精度,还可以提高效率,为学生节省了大量时间,在一定程度上也激发了学生对实验的兴趣。 3.2拓宽成绩评定渠道鼓励创新 为了使创新能力、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在实验考核中成绩更加突出,可将物理创新引入考核评价体系中。学校还可以举办各种形式的物理实验创新竞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写出具有创新性的科技小论文,开发出实验设备的新功能,或者利用实验室闲置的废旧仪器组装不同功能的装置,均可获得名次。同时也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校外的科技创新大赛,并将在校内外竞赛中获奖的学生按照获奖的层次,以较为合理的分值附加在实验课程的成绩上。这样做不仅激发了学生积极参加创新竞赛的热情,也增强了学生在物理实验课程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4加强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实验项目种类 在以往的教育观念中,存在“重理论、轻实验,重课堂教学、轻实验教学”的问题[9]。本科实验教学应放在重要位置上。正如侯洵院士所说:大学标志性成果首先是培养优秀的本科生,一流的大学需要有一流的本科教育,而一流的本科教育也必须要有一流的实验教学作支撑[10]。一流的实验教学需要有数量众多、种类丰富的实验项目作为支撑。目前,部分高校还存在开设的实验项目数量少、种类单一,大多为基础性、验证性的实验项目,很少有综合性、设计性项目等问题。学生无法自行选择实验项目,需要将所有实验项目全部完成来获得实验成绩。单调的实验项目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难以开阔学生视野,导致学生对实验缺乏热情和积极性。因此,加强实验室的基础设施建设,是许多高校需要开展的工作。除了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外,实验室应根据学校的专业特点,开发一些既能展现物理学发展的前沿性与先进性,又能对学生的专业学习有帮助的实验项目。学生则可根据自身兴趣、专业需求、学习计划、未来规划等选择实验项目,获得实验成绩。 5结语 针对目前部分高校的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中,在实验教材、教学方式、考核评价、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实验教材提倡采取分层次的模式编写,并及时将物理学最新成果补充到教材中。改变原有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为引导,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改革实验报告的书写形式,拓宽成绩评定渠道,让成绩考核更加公正合理,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加大实验室的基础设施建设,引入能展现新技术、新成果的实验项目和交叉学科的实验项目,使学生能接触到前沿知识和技术。这些措施可操作性强,容易实施,部分改进措施已在我校实施,效果良好。 作者:贺柳良 张长伦 黄伟 马黎君 单位:北京建筑大学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篇2 一、大学物理实验课程在线教学方案 (一)实验项目的模块划分 根据实验内容和对各个实验要求的具体情况,将原教学计划(大纲)中的实验项目划分为A、B、C三个模块。模块A为“居家线上实验模块”,是通过教学视频和虚拟仿真实验软件(平台)完成的实验项目;模块B为“居家线下实验模块”,是学生在家自己完成的实验项目;模块C为“到校线下实验模块”,是学生返校后到物理实验室进行操作完成的实验项目。以我校56学时的《大学物理实验Ⅰ》为例,我们将原教学计划(大纲)中的19个实验项目划分为3个模块,如下表所示。三个模块的学时数分别占总学时数的43%、25%和32%。模块A(居家线上实验模块)占56学时中的24学时,包含绪论和7个实验项目,主要是线上资源较成熟可靠的实验项目,采用教学视频和前期购置的科大奥瑞虚拟实验仿真软件(平台)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其中,绪论采用前期录制、已放在校园网上的4学时的教学视频,学生上网观看,了解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地位和任务,掌握测量误差、测量不确定度、有效数字和数据处理方法等,学习其他有关的实验预备知识;其他各个实验项目的教学视频主要是实验原理部分,也放在校园网上,要求学生进行每个实验项目时,先观看完该实验项目的视频,掌握该实验的原理后,再上网进入虚拟仿真实验平台进行实验。模块B(居家线下实验模块),占56学时中的14学时,包含5个实验项目,由学生在家进行。实验项目选择的是实验器材容易得到、或学生可以自制、学生完全可以居家自己搭建的那些实验项目。依据这一原则,将原教学计划中的“三棱镜折射率的测量”和“液体黏度系数的测量”实验内容,分别调整为“显微镜和放大镜的设计与制作”和“液体表面张力系数的测量”。模块C(到校线下实验模块),占56学时中的18学时,包含6个实验项目,这部分的实验内容,是对实验的操作要求相对较高、必须现场测量数据、不宜用虚拟仿真实验代替、或现有仿真实验内容不够成熟的实验项目。 (二)实验报告的要求 由于实验项目划分成3个不同的模块,因此对学生的实验报告的要求,也有所不同。模块A是居家线上实验,实验报告采用虚拟仿真实验软件(平台)提供的在线实验报告功能,教师在线安排实验报告并提出具体的要求,学生实验后在线提交报告,数据处理部分系统自动评阅,实验分析讨论部分教师手动评阅。模块B是居家线下实验,要求学生手写实验报告,拍照提供给指导教师。由于这部分的实验内容,是学生居家自己搭建并进行的实验,实验的器材也是学生自己购买或自制的,与原来实验室有现成的实验仪器相比,对学生的实验能力、创新能力和主观能动性,都有更新和更高的要求。模块C是按原教学大纲的要求提供实验报告。 (三)实验成绩的评定 原教学计划(大纲)的实验成绩的评定是按20%的平时成绩(含实验预习、考勤、遵守实验室规则等)和80%的期末成绩(以所有应交的实验报告得分算出:包含实验报告、操作考核、课堂表现等),由于现在教学方式有所改变,因此,实验成绩的评定也作相应的变化。新的实验成绩评定,根据划分的3个实验模块,分别评定实验成绩,最后3个模块的成绩加权相加,得出每个学生的实验总成绩。3个模块的成绩分数分别占总成绩分数的30%、30%和40%。模块A(居家线上实验模块)的实验学时数为总学时数的43%,但该模块内的实验项目,是通过虚拟仿真实验在线上进行,实验的难度相对较小,所以尽管该模块是实验学时数最多,但成绩的权重不宜取得过大。模块B(居家线下实验模块)的实验学时数为总学时数的25%,是3个模块中学时数最少的,但由于该模块内实验项目中的实验器具,绝大多数需要学生自己选择或自制,实验的步骤需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设计,对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在强调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形势下,这部分的成绩的权重应该较大。模块C(到校线下实验模块)的实验学时数为总学时数的32%,实验成绩的权重为40%。由于模块A和模块B的实验,都是学生在家进行的,客观上指导教师无法现场观察和考核学生操作动手的能力,所以在模块C的实验成绩的评定中,应加强对学生操作能力的考核,提高实验操作得分在实验成绩中的权重。 二、大学物理实验课程在线教学思考 1.线上进行的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是学生通过电脑、手机等终端设备,上网进入相关网站,通过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完成相应的实验。目前这方面的资源主要有三方面来源,一是部分学校自己开发或建设的一些大学物理实验网上资源,其次是国家正在全力建设的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平台,三是一些商业科技公司开发的虚拟仿真软件。经过统计,大多数学校自己开发的这些资源,基本上都是通过精品课建设的形式,将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部分内容(如课程绪论、实验目的、实验原理、数据处理方法等)通过小视频、PPT等方式放在网上,供学生使用,每个实验项目缺乏完整的、交互式的内容,大多只能满足实验的预习。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目前上线的物理类实验项目有53项,但该平台实验项目是本着“能实不虚”的策略建设的,所以其中的大部分项目内容,并不涵盖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实验项目。商业科技公司开发的大学物理虚拟仿真实验软件(平台),基本涵盖了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所要求的实验项目,每个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内容,从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操作、数据处理、思考题、实验报告等,都有较完整的流程,所以目前来说,这是大学物理实验课程能够选择的最好的线上教学资源。 2.居家线下实验实际上是一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的教学模式,对一个具体是实验项目来说,实验原理、实验背景等知识,可以通过线上教学实现,但具体的实验器具的选择、制作、实验的操作等需要学生自己完成,虽然这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有极大的作用,但由于实验项目的具体内容和学生居家的不同条件,同一实验项目,很难达到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实现。 3.线下到实验室进行实验,是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能够让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密切互动。实验是一个过程,学生通过操作真实的仪器设备,进行实际的测量,得到结果,最后完成实验。不同的实验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同一个实验,不同的实验者也会遇到不同的问题,线下实验,教师可以及时指导学生,引导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些都是线上实验不可替代的。 三、结语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基本训练的必修基础课程,是训练学生系统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的开端。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物理实验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自学与独立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与研究的能力和设计与创新的能力。 作者:代锦辉 王华军 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物理学院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篇3 一、引言 “大学物理实验”作为理工类专业独立于“大学物理”而单独开设的一门基础必修课,是学生进入大学后接触的第一门实验技能训练课。通过对实验课程的学习,来加强学生对物理概念的认知,培养学生基本的实验技能、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大学物理实验”中丰富的实验思想和巧妙的实验手段也帮助学生开阔了眼界,有助于引导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意识[1]。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大规模普及,“慕课”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自2008年被提出后受到了世界各国教育专家和学者的广泛关注。“慕课”是大规模开放性在线课程的简称,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主要通过在线观看教学视频来完成对知识的学习,教师则主要负责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见的问题并对课程内容作进一步的延伸,从而完成知识的迁移和深化过程。“慕课”这种开放的学习环境不仅打破了学习过程中对时间与地点的限制,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主动选择想要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带着问题去思考和交流,从而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目标[2]。本文在传统“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将在线开放课程融入到“大学物理实验”中的教学思想。学生主要通过在线开放课程对实验内容进行预习,在课堂上则主要进行实验系统的搭建、实验现象的观测以及实验结果的讨论。这样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通过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激发学生对实验的热情,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其创新意识,这对促进理工科“大学物理实验”的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传统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模式及不足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力学、热学、声学、光学、电学等普通物理实验和在近代物理学发展史上起着重要作用的近代物理实验两大部分。由于实验设备以及实验教学学时的限制,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很难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独立完成实验操作,这使得物理实验教学从某一方面讲只是传授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实验测量方法,并没有真正意义上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这样势必使学生丧失锻炼自己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机会,达不到物理实验教学的真正目的。传统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模式主要包括实验前的预习、实验中的操作以及实验后的报告三大部分内容。实验前的预习要求学生通过教材对实验内容进行初步的了解并完成相应的预习报告。但是书本上的内容很难将一些深奥的物理现象和实验操作步骤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因而难以达到理想的预习效果。实验中的操作是指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通过课堂上教师的讲解完成实验操作并记录下测量数据。由于学生层次具有不一致性,教师在讲解实验的过程中很难照顾到所有学生,这会导致一部分学生在教学时间内无法完成实验,达不到真正的学习目的。实验后的报告则要求学生对测量数据进行处理,得出结论,并完成相应的实验报告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成绩评定的依据。由于实验报告数量非常多,且数据处理的计算量较大,教师在评定的过程中根本无法核对每一位学生的计算情况,这会让一部分学生觉得有机可乘,从自己编造测量结果甚至去抄袭他人的实验报告,导致实验成绩无法完全反映出学生真实的实验态度。由此可见,传统的教学模式思想比较单一,教学方式比较落后,很容易使学生失去作实验的兴趣,因此急需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加入新的教学理念,为物理教学注入新的活力[3]。 三、在线开放课程与传统物理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在线开放课程有着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优势。首先,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由地选择学习时间及地点。其次,学生可以针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反复观看教学内容,并且可以通过网络将问题反馈给教师,通过与教师间的交流互动来解决出现的问题。这种教学模式将学生被动的学习转化为主动的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真正意义上地实现了以学生为教学中心的教学目标[4]。基于此,我们提出了一种将在线开放课程融入到“大学物理实验”中的教学思想。这种教学模式的基本形式是:教师将实验讲义、虚拟仿真实验以及微课视频等完备的学习资料上传到网络,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料完成预习,并总结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课堂上的教学中心则不再是传统教学中单纯地教会学生如何去作实验,而是通过开放式的教学研讨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实验现象及数据处理等问题进行分析探讨。课下,学生将实验数据以及写好的实验报告上传到网上,教师通过网络给出实验成绩。这种将在线开放课程与传统物理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模式能够弥补传统“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大学物理实验”的三大教学内容。首先,对于实验前的预习来说,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只能从实验讲义上大致了解实验内容,对于一些复杂的实验原理及实验现象并不能产生直观的认识,这会导致学生在预习时比较盲目,很难达到理想的预习效果。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产生的这些疑问会直接影响到实验中的操作,这就使得一些学生在完成测量任务时,只是机械地去模仿教师所讲的实验步骤,而不是去主动思考实验中所蕴含的物理思想,失去了锻炼自己主动思考及分析解决问题的机会。在线开放课程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实验讲义,还可以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学生呈现出一些虚拟仿真实验结果。这使得实验现象能够更加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有助于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物理规律,掌握实验方法。随着软件编程以及建模技术的发展,网络虚拟实验室的搭建为学生提供了更加逼真的虚拟元件及可视化交互环境,学生只需通过鼠标点击虚拟元件便可以搭建自己想要的实验系统并仿真出实验结果,也可以利用虚拟实验平台来验证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的可行性,从而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自主创新能力。其次,在实验操作上,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由教师进行实验内容的讲授,之后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完成实验操作。为了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操作时间,教师的讲授时间通常不超过半小时。但是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学生很难消化所有的实验内容,这就让学生在作实验时会表现出动手能力不足,甚至无法完成实验等问题,这无疑失去了开设“大学物理实验”课的最根本意义。在线开放课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微课视频的加入,这使得学生在课前就可以通过视频对教学内容进行详细的了解,并且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理解程度对教学内容进行反复的学习,同时,学生还可以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交互平台向教师提问,教师可以通过在线解答或者在课堂上讨论的方式完成对学生的答疑解惑,这样就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再次,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需要将实验报告上交到指定地点,如实验报告箱、教师办公室等处。教师则根据学生的实验报告情况给出相应的成绩,然而,这个成绩的评定很难做到公平、公正。因为大部分实验报告都是千篇一律的格式,更有甚者会出现一样的测量数据。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物理实验”是面向全校的教学科目,因此教师所需要批阅的实验报告数量就会非常多,教师根本无法准确判断每一位学生的计算能力,这就会导致实验成绩无法完全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而在线教学的互联网功能能够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首先,学生可以将自己完成的实验报告通过网络递交给教师,这就节省了学生上交报告的时间。其次,教师可以将逐差法与最小二乘法等典型的数据处理方法通过计算机辅助软件进行编程,学生只需将测试结果输入到指定位置,系统便会根据计算程序给出相应的计算结果。这样就可以有效地考察学生在数据处理过程中的计算能力,并杜绝抄袭现象。 四、新型教学模式给教师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在线开放课程与传统物理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符合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要求,为每一位实验教师提供了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上的优秀资源丰富和完善自己的实验教学内容,扩大教学空间,丰富教学手段,从而促进精品课程的建设,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目标。与此同时,教师为了能够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需要不断地调整、充实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以促进自身专业的成长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在新的教育模式下,教师应该主动适应角色的转变,真正地成为学生学习上的朋友和引导者,使“大学物理实验”的教学呈现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 五、结语 “大学物理实验”作为理工类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必修课程,在提升学生基本的科学素质和综合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探讨了将在线开放课程融入到传统实验教学中的教育模式,并充分发挥在线开放课程的优势来弥补传统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将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相融合的模式符合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要求,必将成为未来“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陈欢等.基于慕课模式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J].轻工科技,2016(10). [2]张会娜,何昊.“慕课”背景下我国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分析[J].科技资讯,2016(21). [3]张燕,李晓敏.新视角下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J].科教导刊,2015(8). [4]巩学梅,陈振,张新光.慕课(MOOCs)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探讨[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4(3). 作者:栾照辉 刘欣 赵磊 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
煤矿机电一体化篇1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社会各行各业相继步入了技术化、智能化、集成化的发展时代。传统的煤炭行业自然也不例外,要想实现新时期的转型突破,必须借助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力量。利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实现煤炭资源的高效开采、采矿流程的集成控制和规范管理,可促进整个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探讨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生产中的应用,详细总结其应用优势与影响,以期引起煤矿实践工作者的进一步重视,进而加快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使其更快地造福于行业、社会发展。 1机电一体化技术概念及特点 1.1机电一体化技术概念 目前,行业内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概念认识较为统一,该技术是大规模集成电路、微电子技术及互联网相结合应用于传统机械工业领域的一门技术[1]。其不仅实现了对多种技术例如信息技术、接口技术、传感测试技术等的融合利用,也需要协同利用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理论基础。基于机电一体化技术可研制出相应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机电一体化产品所具备的精密控制、精准传输、信息处理、集成管理等功能使得采矿产量和效率稳步提高,解决了生产流程不规范、人员安全隐患、采矿作业智能化程度低等问题。 1.2机电一体化技术特点 1.2.1整体运行最优化 借助机电一体化技术可改变传统采矿流程单一、效果不佳的问题,能整合技术优势、硬件软件等因素实现整体运行的最优化。最明显的一个例子是,机电一体化设备能代替笨重的机械设备,只需要安装轻便的变频调速电子装置即可达到控制的作用。这样可使让生产过程更加高效、节能、可靠、灵活,也能实现机械技术和电子技术的有机结合,达到了系统整体运行的最优化。 1.2.2系统控制智能化 机电一体化技术与传统工业技术一个很大的区别是将更多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手段与生产过程相结合。借助自动控制、自动检测、自动信息处理、自动诊断、自动显示等功能安排各部门的相关工作。其应用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人工在煤矿生产过程中复杂、烦琐的无序操作问题。而且将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于煤矿生产过程中还可做到在出现危急情况时及时预警、有效解决。这也体现了机电一体化系统控制的智能化。 1.2.3操作过程简单化机电一体化技术 应用于煤矿生产过程后,可根据系统储存于磁盘中的预设操作进行调控,已有的预设信息会发出指令操作,只需要简单地按下按钮就可以持续运转,对于企业管理者和使用者来讲掌握较为简单,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即可提高工作的便利程度[2]。 2煤矿生产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具体应用 2.1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采煤机中的应用 采煤机在综掘过程中发挥着关键的生产作用,其不但可以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经济效益,规范采矿流程管理,而且是综采机械化、智能化程度发展的重要体现。一般来讲,采煤机的组成部分包括截割部、装载部、行走部、电动机、操作控制系统和辅助装置,部件之间的协调运行较为复杂,需要调动机械、电气和液压等多个系统。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采煤机中的应用使采煤机可在不同煤矿地质条件下发挥其最大的效用。这里详细解释一下原因,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采煤机中与普通的采煤机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否安装电牵引系统(见图1)。普通的液压牵引系统遇到倾斜角较大的煤层地质条件时,会出现牵引力不足、不能匀速前行的状况。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采煤机则可以解决这类问题,所具有的电牵引系统可实现对电能的自动调控,有效解决行驶速度不均的问题,同时也借助数据分析防止牵引机的倒滑、自动启动制动装置、简化作业流程、保障开采人员的安全等。 2.2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运输设备中的应用 煤矿的运输极为关键,要求相应的煤矿运输设备具备高效性、安全性、长距离、连续性、自动化及大容量等特点。常见的煤矿运输设备一般由液压进行驱动,但存在牵引力不足的缺点,严重制约煤矿运输。例如,带式运输机在综采智能化进程中体现出的启动延迟、动态调控不足、运输质量受限制等劣势日益明显。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煤矿运输设备可设置多个驱动点位,更好地适应运载负荷,有效改善煤矿运输设备的灵敏性、安全性等各方面性能。不过就目前来说,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运输设备中的应用并不成熟,仍需对其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2.3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提升设备中的应用 煤矿开采完成后,需借助煤矿提升设备将煤炭从井下提取出来。目前中国煤矿主要应用的煤矿提升设备有两种,分别为交流提升机和交直流提升机,这两种设备有着具体的适用范围和运载容量的限制。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提升设备中的应用,出现了内装式全数字化交直流提升机,其借助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rogrammableLgicCntrolooer,PLC)技术进行控制电路结构的设计(见图2),更好地实现了煤矿提升过程中滚筒和驱动装置的有效结合,煤矿提升设备系统中信息化技术、电子机械技术的应用性更强,实现了大数据与机械装置的结合。通过数据设定更好地远程操控煤矿提升机在煤矿运输过程中的工作。基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特点,中国已成功研发了S7和SIMADYND交流变频提升机并投入煤矿使用,均表现出不俗的提升性能。 2.4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安全设备中的应用 生产安全是煤矿生产作业中一直强调的重点。要想提高生产安全性,就需要在煤矿安全监控设备的应用上多下功夫。传统的传感系统存在反应速度慢、监测不到位、传输出现阻碍等一系列问题,运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煤矿传感系统(见图3)可通过互联网和数据信息做出及时判断,并通过特定的传输系统将指令反馈到控制台计算机,进而做出下一步的应急处理。在监测到突发紧急情况时,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传感系统会自动报警,煤矿工作者可第一时间做出安全防范,掌握最佳的救援和处理时间,避免不必要的人身伤害[3-4]。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在井下支护中的应用体现了煤矿安全设备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成功应用。电液控制系统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传感技术和液压技术综合一体化的系统(见图4),是实现综合机械化采煤的关键。3影响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于开采作业中的因素结合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实践,总结实际应用经验,可得出影响其发挥作用的几个因素。a)需要结合采矿机械作业的地质环境、机器装置特点构建机电一体化技术控制系统。b)相关技术人员的操作规范水平与技能娴熟程度影响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c)机电一体化、自动化设备对技术的应用和开采的持续进行起着关键作用。电气设备零件受损、自然电磁波、振动、离心力等都可能会对机电一体化设备产生负面影响。4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生产中应用的影响机电一体化技术自从应用于煤矿生产领域,便取得了不俗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a)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增强了控制能力,提高了安全生产系数。煤矿开采环境复杂恶劣,地下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危险性较高,经常出现塌方、瓦斯爆炸等,亟需技术的支撑作为保障工人安全的坚固屏障。通过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具体应用,可有效减少危险矿井中人力的参与,转变煤矿生产方式,规范开采流程。b)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煤矿开采效率,降低了成本,实现了高效生产。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使得开采信息更为科学准确,延长了机器设备的使用寿命,优化了资源配置,降低了相关的人力和物力成本消耗,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机电设备一改往日的大体积、大面积,更为精巧,操作更加简单与明朗化,只需要连接外部端口,启动相应的线路程序,即可实现高水平机电布控,为采矿工作的高效率开展奠定基础。将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于在煤矿生产中益处颇多,但目前机电一体化技术在中国煤矿生产中并没有实现全面覆盖,技术的成熟度和应用深度都需要进一步提升,其原因体现在以下两方面。a)大规模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需要人力、物力等多方面资源的辅助支持,单独的企业无法实现此类目标。b)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生产中的应用还不够成熟,需要相关专家和研究人员进行探索,从而指导实践的应用[5]。 3结语 为了更好地迎接技术化、智能化时代,煤矿生产流程中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已成为转型发展的必然。许多企业目前已有的探索是将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在采煤设备、运输设备、提升设备及安全管理设备中,通过综合利用多种技术优势,构建一体化控制系统,从而实现采煤产量的增加、采煤流程的集中控制、各类设备的规范运行及煤矿职工的安全保障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虽然较为广泛,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仍暴露出许多问题,只有将这些问题逐一击破才有可能完成煤矿生产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建设。鉴于此,相关研究者应结合煤矿生产实际展开探索,找出制约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的各种因素,进而指导实践工作者做出改革与调整。 作者:任永才 单位:山西介休义棠倡源煤业有限公司 煤矿机电一体化篇2 在我国的可利用能源中,煤炭资源的利用非常重要。煤炭资源属于不可再生的一种资源,因此,在利用煤炭资源时,要格外注意资源的浪费问题。就当下的情况来看,煤炭资源的浪费主要出现在煤矿企业对煤炭的开采和运输这两大过程中。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进步,有关煤炭资源浪费的问题也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解决。本文介绍的在煤矿生产中用到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就是最好的代表。本文主要是从机电一体化的特点、优势出发,对机电一体化在煤矿生产中的实践应用进行分析介绍。 1机电一体化技术概述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一门包含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机械技术等多种技术的综合性技术。机电一体化是当下新型的技术之一,能够利用新兴的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融入机械设备中。机电一体化技术可以优化原本的机械设备,使机械设备更加智能化。随着最近几年我国对煤炭开采设备的要求不断提高,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于煤矿开采的机械设备中似乎已经成为一大必然的趋势。 2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实践应用中的特点以及优势 2.1通过机电一体化技术保证施工的安全 煤矿的开采以及勘察一直是一个危险系数较高的工作,很容易会发生一些安全事故,甚至会造成人员伤亡。在我国本身煤矿资源的分布就是不均匀的,有些煤炭资源分布在一些便于开采的地方,有些煤矿资源分布在一些环境恶劣的地方。我们当然是先从一些便于开采的煤矿入手,以减少开采过程的危险指数,但是,就目前的开采情况来看,我国一些便于开采的煤炭资源已经不多,剩下的更多的是一些处于不便于开采地区的资源,这就更加大了开采过程的难度以及开采过程中工人的安全问题。因此,在当下,有关煤矿开采勘察的安全问题得到了更多的关注,而安全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新型技术的应用。而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开采中的应用,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出现可以减少人力的使用,对于一些危险系数高、难度较大的操作有更好的帮助,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有效提高煤矿开采勘探过程的安全性。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在安全性方面有着显著的成果。 2.2利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能够提高工作效率 根据目前的煤矿开采情况我们可以发现,虽然煤矿的开采量在不断地增大,但是,煤矿的开采质量却越来越低。而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在煤矿的开采中可以很好地提高煤矿生产质量的问题。机电一体化技术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机械设备,并且还能够按照不同煤矿的不同情况作出调整。根据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应用的实际情况可以看出,应用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后,煤矿企业的开采工作效率有了很大的提升。 2.3利用机电一体化技术提高经济效益 传统的煤矿开采离不开人工,甚至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人工进行挖掘的。再加上开采环境过于恶劣,导致煤矿的开采过程中安全系数比较低,经常性地会出现一些安全事故。根据调查可以发现,造成煤矿开采过程的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支护技术性差。而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其中后,大大减少了人力的应用。工人不再需要直接进行人工挖掘,只需要操控机械设备即可进行煤矿的开采。通过这一手段,煤矿开采过程中的安全性能大大提升,安全事故的出现频率也在减少。这样就能够有效避免大量资金投入的员工的赔偿与医疗费中,从而减少了一些不必要的开支,使得整体的经济效益得到了提高。 3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炭企业生产的实际应用 3.1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炭采掘过程中的应用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炭采掘过程中的应用主要可以表现在两方面,即掘进机和采煤机。首先,掘进机是出现在煤矿开采的掘进和回采环节中,这是煤矿开采的一个重要的生产环节,目前多采用“采掘并重,掘进先行”的方针。在这个过程中,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即负载反馈调速技术、掘进机行走调速技术、离机遥控技术和工况监测及故障诊断技术。所以,目前可以把机电一体化技术在以上三个方面的应用更加深入研究,这样能够使得整个煤矿开采的工作效率更高。其次,机电一体化技术还出现在采煤机中。电牵引采煤机是采煤机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最佳代表。相比普通的采煤机,电牵引采煤机有以下特点:牵引力好,在采煤过程中提供牵引力,当遇到阻力时也能够继续前几。而且当电力出现问题的时候,还能够及时地通过电信号进行反馈。电牵引采煤机的工作性能的可靠性很强,使用的寿命也很长。由此可见,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采煤机的应用对煤炭开采的作用很大。 3.2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炭运输过程中的应用 在运输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有带式输送机、煤矿运输提升机、斜井乘人装置这三方面。其中,带式输送机主要应用在井下是输送过程中。主要是利用电液一体化、采用机这两种方式进行优化,这样可以大幅地提高输送机的灵敏度和可靠性。如果想进一步地优化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可以从在矿井主运煤皮带顺煤流启动的应用研究工作入手。实践已经证明,带式输送机与机电一体化技术结合能够更加有效地提高煤炭输送过程中的效率。煤矿运输提升机是在煤矿运输系统中最令人头疼的系统,因为在整个煤矿运输的过程中,其消耗的电量最大,而且传统模式下的煤矿运输提升机的稳定性也较差,常常因此影响工作的进度。但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其中,这些问题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解决,现在的煤矿运输提升机已经广泛应用了数字化技术,并且改良了煤矿运输提升机的稳定性。斜井乘人装置以前最大的问题就是有关动力消耗方面的问题,现如今,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不仅降低了动力的消耗量,而且还提高了运行的稳定性以及安全性。 3.3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其他配套装置方面的应用 本文主要从矿井安全监测控制和支护设备这两个方面进行简单介绍。其中,矿井安全监测控制包括检测和传感技术两个方面,这也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矿井安全监测控制的体现。通过这两个技术的配合,能够实现煤矿机械设备运行的无人操作。无人操作能够减少人力的使用,而且对于出现的问题还能够及时地进行反馈,每日都能够实现机械设备的自动故障检查工作。而支护设备在整个煤矿开采中属于一种基础性的工作。在我国,一般采用液压支架设备进行煤矿的开采工作。但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这种技术已经被取代,现如今,多用电液控制装置来替代液压装置。这正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支护设备上的典型应用。这种电液控制装置能够更好地保障煤矿开采过程的安全问题。 4结语 煤矿开采过程中,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如今已经不是什么新奇的事情,我们能够从当前的应用情况看到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开采过程的优势,这也是当下煤矿开采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现在,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实际的煤矿开采应用中仍然需要继续推进。除此之外,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开采的未应用过程仍需要我们做出努力,继续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以实现安全提高煤矿开采的生产率。 作者:李雄伟 单位:延安职业技术学院 煤矿机电一体化篇3 近年来,为了满足煤炭工业发展的需要,生产过程采用了各种先进技术。机电技术是其中最重要的技术之一,该技术的应用有效地降低了能源成本消耗,提高了煤炭生产的效率和工厂的经济效益。目前,该技术的应用价值已得到证明,但该技术的发展前景仍需进一步研究。 1煤矿机电生产设备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意义 机电一体化在煤矿机械和电气设备的技术可以有效提高生产率,对于煤炭行业来说是一个重大创新。煤矿工业中采用有效的机械和电气设备,可以大大降低煤矿工人的人数,对提高煤矿工人的待遇水平和促进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煤矿机械和电气设备能够适应潮湿的煤矿环境,可以更有效地增加安全系数,在减轻劳动强度的同时,也可以避免一些安全事故,保障工人的安全。 2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生产中的实际应用 2.1矿井上升系统中的技术应用 新时代下煤炭资源开采有更高的质量要求,同时对地表地下装货也有了更高的效率要求。因此,在当前煤炭开采加工、机电一体化、合理应用的全机械和电气线路和交流或直流电源线后,煤矿中的起重设备已不需要单独配备绞车司机,可以借助数字技术和轧辊的结构、使用电脑、自动监控设备,实时监测等技术,在同时运行多个电脑专用特殊条件的前提下,保证设备的高兼容性,使绕组系统的生产率和安全性得到了全面提高。 2.2有关采煤机方面的应用 随着煤炭工业的快速发展,目前生产工作基本以机械化的方式进行。采煤机是最常见的设备,以前主要靠液压牵引。随着机电一体化的出现后,转化为电力牵引,有效地提高了采煤机的效率和工作的便利性,同时进一步优化了传统的结构,使采煤机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例如,在煤矿工作中,内部环境条件随着深度的变化而变化,除了煤层的陡度外,对采煤机性能的各个方面都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在此基础上,矿山企业可以安装防滑制动装置和电气锁等装置,这是解决采煤机滑移问题的唯一途径[1]。 2.3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炭运输过程中的应用 在运输方面,机电一体化技术有三种典型的应用:输送带、煤矿运输升降机和斜井客运设施。其中,带式输送机主要用于地下运输。这基本上是两种机床使用模式下优化的集成,大大提高了输送机的灵敏度和可靠性。为了进一步优化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可以从煤矿主区煤流的启动开始着手。研究表明,将带式输送机与机械化相结合,可以更有效地提高煤炭运输效率。煤矿运输绞车系统是最笨重的运输系统的煤矿,因为其消耗的功率较高,且煤矿运输绞车往往也表现不佳,从而影响了工作流程,同时在过去斜井客运设施最重要的问题是电力消耗。但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上述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煤矿运输罩的数字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提高了煤矿运输的稳定性。今天,机电一体化的应用不仅减少了电力消耗,而且提高了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现代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效果 3.1可靠性与智能化 机电技术的特点有两个主要方面:高可靠性和高智能性。上述技术的应用可以为煤炭工业的长期发展奠定基础,为提高煤炭工业的竞争力作出贡献。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煤炭资源的开发是比较重要的。这是因为所有部门的发展都需要电力资源,而热电联产仍然是最可靠的初级生产方式。虽然风能、水能和太阳能的生产方法已经出现并得到应用,但它们的不确定性尚未消除。与上述方法相比,热生产最明显的优点是其可靠性。在上述因素的影响下,煤炭资源应持续合理开发,以确保产业的持续运行,避免资源枯竭。因此,机电技术的应用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其能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资源的浪费。除上述优点外,机电技术在煤炭工业本身的开发和应用还有两个主要优点:高可靠性和高智能水平。由于上述技术的应用,煤炭工业的发展成本也将降低,效率也将提高[2]。 3.2一体化技术运用达成无人开采目标 为使矿业公司能够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前蓬勃发展,提高效率,必须通过技术创新和发展,在生产过程中引进机电一体化技术,取代陈旧的生产技术。在矿山开采和完井期间,通过机电一体化技术使用,人工井在此阶段投入使用。直接使用机械和机电设备,可以在无人的情况开采底部、开采煤。机电一体化下的计算机,可根据矿井底部不同类型的机械设备进行装置的调整或参数的处理,使设备可以投入使用,直到其在固定地点的运营结束,并且无人采矿工作具有很好的针对性。 3.3确保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 安全事故在煤矿行业,无论什么工种都是常见的。对于矿山生产来说,大部分企业都会选择救援机器人的形式,利用机电一体化和人工智能技术分析,根据事故的严重程度和区域范围进行救援。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机器人生产技术还存在较大的不足,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整体应用相对薄弱,难以大规模推广。当施工环境发生安全事故时,机器人通过自身判断获取重大事故信息,并传递给技术人员。矿业企业在机器人领域的研发方面进行更多改进和创新,顺应当前社会演进的大趋势,有效融合互联网和网络技术、机电一体化,让所有救援行动都能使用智能技术进行,救援行动可以安全地进行。 3.4有关钢丝绳损伤定量检测方面的内容 日常工作将集中在煤矿生产的电缆,例如:井下作业特别需要的工具,电缆质量对工作安全的影响,以及质量是否不理想,可能引起裂纹等问题,这不仅会影响生产力,还会引发安全问题。过去技术人员常根据他们的工作经验通过手动测试来评估电缆的质量,但这种方法的准确性远远不够。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对电缆进行定量分析,消除人工控制方式的弊端,提高电缆质量。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合理应用,可以定期检查电缆,准确判断磨损的位置和程度,确定电缆的使用寿命,及时更换不合格的电缆。 3.5有关矿井提升设备应用方面的问题 煤矿要提高生产效率,必须加紧引进新设备,其中提升设备就是最有效的证明之一。起重设备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它促进了运输和转运环节的工作效率,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和精度。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各界加大了对煤炭生产企业的关注,并要求矿工与企业之间进行密切沟通,因此原有的工作模式会受到影响,有必要逐步改善起重设备带来的问题。大多数煤炭公司为其运营选择直流通风柜和集成通风柜。这两种装置的总体结构比较简单,操作方便,可以自动控制,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3]。 3.6机电设备的完善与提升 先进的机电设备不但能够提升煤矿安全运营的精确性,还能够提高设备运作的安全系数。对机电设备持续进行完善与提升,提升运作水准与工作效能,预防安全风险,对煤矿的可持续发展而言拥有重大意义。具体做法应当确立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提高对设备资产的资金投入,达到设备提升的要求,以保证全新升级机电设备的资金投入与应用。对不科学的机电设备能够适度的进行更新升级,以提升主设备的运作安全性。要及时对脆化、陈旧机电设备升级,以保证生产的安全性;第二,要掌握《煤矿安全规程》中的重要规定及指标值,对机电设备要进行合理的管理,在达到有关规定规范的状况下,要及时对设备按时的监督与检修,确保设备运作的正常运行;第三,在煤矿购入设备时,还应重视对假冒伪劣产品设备的查验,防止欠佳设备的应用,在根本原因上确保机电设备的高效运作。 3.7加强机电设备在运作中安全系数的管理方法 加强机电设备在运作中安全系数的管理方法,对煤矿发展而言具备重要的作用。企业应当重视对煤矿设备应用的必要性,用正确的观念与意识去管理方法,重视机电专业先进人才,塑造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能够对机电设备进行合理的控制,还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除此之外,煤矿在具体管理过程中,还应创建对设备管理方法的技术专业小团队,对设备安全系数问题进行具体管控,进而使机电设备中存在的不足得到处理,提升工作效能,推动煤矿的可持续发展。 4结语 机电一体化在煤矿开采过程中的优势可以通过目前的应用得到体现,这也是煤矿开采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实际应用中机电一体化在煤炭行业还有待推广,尚未广泛应用于硬煤开采。因此仍需要不断努力,不断探索实现煤矿安全运行和提高生产效率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王震.煤矿综合机械化的应用探讨[J].内蒙古煤炭经济,2020(14):157-158. [2]王润平.煤矿综合机械化的应用探讨[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9,39(18):43-44. [3]王洪波.机电一体化技术及其应用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07(12):174. 作者:李军 单位:内蒙古伊泰京粤酸刺沟有限公司
煤矿机电设备篇1 0引言 定期对煤矿机电设备进行检查和技术改造能够有效规避设备出现故障问题,进一步提高机电设备的工作效率,在煤炭开采企业生产作业中具有深远的意义。 1煤矿机电设备的检修 煤炭开采企业进行检修作业的目的在于及时、准确地排除相关设备运行时的故障,保证设备在日常生产中能够顺利进行,从而大大减少了安全事件的实际发生率。所以,煤炭开采企业要不断树立安全生产意识,不断提升机电设备检修质量和技术水平。 1.1煤矿机电设备检修的分类 1.1.1常规性检修 首先,制订日常的维修工作体系。在实践中,技术人员应该全面理解常规性检修作业的相关内容,制订详细的检修规章条例,以确保技术人员在进行常规性检修时的工作质量。其次,使CSR的质量与效果得到更好的保障,必须制订一套科学合理的规范,详细介绍在不同作业环境下,设备的检修必须遵守规范内相应的标准与原则。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设备的日常检修,会极大地降低设备的发生故障机率,大幅度加强设备的安全。所以,在实际检修工作中,专业技术人员要充分结合检修的具体条例,并制定一个完整、科学的检修计划,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煤矿机电设备的实际价值。 1.1.2周期性检修 定期维修往往是指在规定的时间内,机电设备进行全方位的维修。通常,每年都会针对煤矿设备的工作性能、工作条件和实际需求,制订一个比较细致的检修方案。在定期维修中,要特别关注两方面:①保证维修周期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此过程中,必须大幅度降低设备出现故障的机率,缩短设备检修时间,确保设备在日常维修中工作质量与技术水平。②若是技术含量大、设备高,煤炭开采企业,应在了解技术鉴定的结果后,建立较为合理的质量检测周期。另外,要使常规的操作更加稳定,必须在停机时进行操作,以避免故障扩大影响其稳定性和可靠性,为煤矿机电设备的技术改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1.3大范围检修 针对煤矿机电设备实施大规模检修是一项工作量大、检修范围广的工作。为了解决出现故障的关键设备,必须给出具体的监控方式,制定科学合理的维修计划。同时,要制定相应的操作设备。具体方法如下:①实际工作中要充分了解检修对象。②积极突出检查重点。在机电设备的大规模检修中,技术人员需要有一个比较清晰的目标。另外,要根据维修团队的具体情况,对维修工作进行全面的细化。首先是对金属材料部分的测试,涉及到金属材料部分的锈蚀程度和受损程度的检测。其次,对电线整体的损耗、微风振动的频率、导线振动的频率进行检验。在大型设备的大规模检修过程中,需要制订科学的目标与规划。由于机电设备的大规模检修,涉及到的设备很多,所以必须在实际工作中制订一个较为详尽的工作体系,并在此过程中要对抗检测工作的全面加以强化,以避免在维修工作中出现一些不良现象。 1.2设备检修中的注意事项 1.2.1日常维护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要制订评价标准,并对其进行细致的检测。若发现问题,应及时进行处理。第二,要规定作业的时间以及时长。第三,保证设备在发生故障之前,相关技术人员就能够及时发现出现故障的准确位置,并能及时地解决问题,消除安全问题。 1.2.2定期维护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根据日常使用设备的频率和实际检修数量,编排设备的维修时间和顺序。高频率使用或易发生故障的设备实际维修次数和维修时间要越多和越长。第二,平常不能停机设备,要对其进行全面的检修。要认真地对各零件的磨损、腐蚀状况、螺丝脱落等情况进行检测,以便对新零件的损伤进行及时的更换,以避免在运行过程中出现零件损伤而没有及时的更换。 1.2.3大范围检修中的注意事项 第一,制定煤矿机电设备的相关维修规章条例,务必按规章条例安排至少一次全面维修工作。在计划编制后,报企业同意,在企业监管和管理下进行检修工作。第二,制定煤炭开采企业的检修、检验、试验相关规范,对检修后的机电设备进行了检验、测试,试验检测合格后方可持续运转。不合格的,重新检查。 2煤矿机电设备技术改造分析 2.1注意新技术的应用 近几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煤矿机电设备的维修方式已经从定期检修转向不定时检修。技术的不断更新与改造优化,标志着我国设备的运作和管理工作科学化水平的转变,也表明我国的设备修理水平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煤炭资源的需要也在不断提高。一方面,计算机技术以及传感器技术近年来发展迅猛。另一方面,煤炭开采企业应针对机械元件的工作特性进行更新与技术改造,尤其是利用先进计算机技术和传感器技术,以实现对煤矿机电设备状态的远程操控。 2.2异常情况应反复检查 在检查过程中,应注意二次回路绝缘层的损坏和老化。如果出现此类问题,应立即采取适当措施解决,并更换或修理。在检查绝缘电阻的过程中,了解机电设备的正常运行,定期进行设备上的灰尘清理,避免因其他问题导致运行故障的出现。在进行继电保护的相关系统检修过程中,并不是依据定时、定期来进行检修,而是依据具体的使用情况以及近期设备的状态来进行维护,明确设备在正常运行过程中是否安全,加强对设备以及系统的使用状态检测,从而科学地选择检修间隔以及具体的检修项目。只有日常管理与检修工作到位,相关条例完善,做好设备全面分析工作,责任落实到人头,才能保证煤矿机电设备的正常运行。 2.3实施责任管理 维护人员责任制。机电设备的责任制管理强调设备管理工作实现精细化,全面提高设备检修水平和工作质量,提倡责任制管理,通过精心操作、认真巡回检查,从管理网络、管理制度和保障措施等几个方面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机电设备,逐步推进程序化,实现设备全寿命周期运行经济的最大化和设备本质的安全化。管理责任制。工作人员之间应实行分工管理,每个人负责一项事务池。如任何一环都存在质量问题,找出了分管哪个环的管理者,并对工作过失予以了适当的惩罚,从而使得员工更能关注于自身的职责任务和管辖范围。而主管人员负责制则保障了煤炭开采企业内机械设备的正常使用和企业生产工作的质量。 3提高煤矿机电设备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 3.1技术人员方面 加强员工评估,加大考核力度。加强采矿、装载和运输设备及其辅助设备的日常例行检查,加强机电设备例行检查和维护制度的实施和评估。考核有考核标准,即明确日常检查的内容。将表格等日常检查项目落实到日常检查员个人,并签字确认。对考核项目不到位或未签署例行检查的,给予相应处罚。煤矿机电设备的日常检查和维护相对简单,相关人员应用继电保护完善的机电设备管理体系,如果没有完整日常管理体系,即便利用继电保护对出现的故障进行处理后,工作人员对其后续工作不能正确对待,也会对整个机电设备的正常作业有较为严重的影响。 3.2检修与制度条例方面 3.2.1日常检查和维护的制度化 设备内部传感器对机电设备进行全面检测,随后将相关数据传输至主机进行数据、检测与数据分析。相关人员运用扎实的理论知识与宝贵的工作经验,结合电流分析成果,对大电流煤矿机电设备中可能发生的故障给出了具体的维修对策,从而及时控制设备出现故障,并使经济损失减至最大最低点。煤矿机电设备管理与维护工作应根据实际需要,配备现代化的煤矿机电设备。在维修中,要采取煤矿机电设备作业许可证、检修监测作业许可证等,保证煤矿机电设备检修的安全,保证煤矿机电设备管理与维修的全面检查,避免事故风险。日常检查以及维护的制度化是目前煤矿机电设备整体管理水平的重要体现。只有日常管理到位,相关条例完善,责任落实到人头,才能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煤炭开采企业应加强对相关管理与维护人员的监督和管理,创造更加便利的条件,让煤矿机电设备管理与维护人员可以更加充分学习。在此基础上为技术人员创造更加宽松和自由的作业环境,让技术人员可以在更加积极的工作氛围当中,不断地对煤矿机电设备管理与维护的相关技术进行创新和研发,有效的促进煤矿机电设备管理与维护的发展。同时,只要掌握熟练的专业技术,具有娴熟的实践能力的技术人员才能在短时间内对煤矿机电设备进行管理与维护。只有对煤矿机电设备的维护和管理有了规定,才能减少煤矿机电设备的问题,发挥应有的效作业率,使煤矿机电设备进入正常的作业状态[1]。 3.2.2维修包机制度 为大幅度提高故障诊断的精确度,设备修理技术人员可把不同实验或检测结果组合起来。比如:对故障设备内部部件的无损检查、机械性能试验、设备的断裂宏观和微观检验、硬度、机械疲劳和断裂的力学检验等。这些都可以成为对机电设备故障诊断的重要参考指标。另外,还应重视与作业技术人员之间的信息交流,以利于准确诊断由人为因素所引起的机械故障,使维修人员能够清楚地监控煤矿机电设备的运行状态,确保煤矿机电设备的维修质量,保证煤矿机电设备的健康运行和运输设备的可持续运行[2]。 3.2.3日常检修 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煤矿开采产量,一些煤炭开采企业忽视了煤矿机电设备的定期检查和维护,给煤矿机电设备内部故障,埋下了隐患。煤矿机电设备维修工作是一项相当漫长的过程,需要煤矿机电设备维修人员必须具备坚强的社会责任感,并熟悉专业的维修技能与专业知识。 3.3创新机电设备检修模式 虽然对煤矿机电设备监管规定已经比较完善,但在具体执行中出现了不少困难,如资金落实不到位、设备管理工作混乱等。煤矿机电设备管理工作难度比较大、范围广、专业化性强。如果平时检修工作中没有严格管理,没人督促检查煤矿机电设备管理工作,也会大大降低煤矿机电设备管理水平。 3.3.1预防性检修技术 预防性检修是一个比较实用的检修模式。预防性检修的要点是强化对煤矿机电设备全面检查。当煤矿机电设备出现故障时,技术人员对设备进行早期检查并且第一时间将故障排除,能够大幅减少故障停机时间。而预防性检修工作则包含了日常按时维护以及基于故障状态的维护。在判断设备故障的确切部位时,要坚持先易后难的原则。即先检查容易检查的部位,然后检查难检查的部位,先对设备外部进行检查,然后检查内部设备。按照这些原则进行设备故障排除,提高机电设备故障排除工作效率,保证了设备检修的质量[3]。 3.3.2故障性检修技术 之所以实施这种检修手段,一方面是由于在煤矿机电设备检查和诊断过程中不可能将所有的隐患暴露出来。同时,在煤炭开采企业生产作业中,煤矿机电设备故障时经常发生。另一方面,后期维护方法相对经济。这种维护方法可用于对煤矿机电设备影响不大的零件或易于更换且储存了备件的零件。采用这种维护方法,会大幅度降低煤矿机电设备故障发生率。然而,对于重要煤矿机电设备,如果采用这种维护手段,会加大煤矿机电设备故障的发生率,维护时间长,维护成本高,这是非常不经济的。 4结语 煤矿机电设备是煤炭开采企业进行开采工作的重要设备,其工作稳定性影响开采的效率和煤炭开采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煤炭开采企业应该时刻注意机械设备的检测,结合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检测措施。同时,加大对机电设备技术改造的投入,及时改造相关机电设备,为高效采煤和经济效益最大化创造良好条件。 作者:王龙 单位:陕西陕煤曹家滩矿业有限公司 煤矿机电设备篇2 在煤矿井下开采时,需要用到大量的机电设备。由于工作面的推进,机电设备需要重新安装。因此,做好机电设备的安装与调试工作,对于保证煤矿开采的效率十分重要。若不能对机电设备进行正确的安装与调试,则在机电设备运行过程中发生故障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这不利于煤矿的安全高效开采[1-3]。本文围绕煤矿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的重要性展开,重点探讨了煤矿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的要点。 1机电设备正确安装与调试的重要性分析 机电设备的安装是指将设备安装在指定的位置服务于煤矿的开采,而调试就是在设备安装完成后,对设备进行试运行,测试设备的性能。图1为井下变电站的现场安装与调试图。机电设备的正确安装与调试对于其使用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可以保证机电设备的正常使用寿命、降低设备的故障率和降低设备运行维护成本方面。下面将分别对这几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 1.1保证机电设备的正常使用寿命 机电设备在运行过程中都存在一定的磨损。当机电设备的安装不正确时,会导致机电设备的磨损加剧,从而缩短机电设备的使用寿命[4]。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在机电设备安装不正确时,设备内部会产生不均匀分布的力,导致某些位置磨损会加剧。在设备调试时,通过将设备运行于极限状况下,可以发现设备存在的一些缺陷。通过对缺陷的分析,可以使设备在设计缺陷范围以内稳定地工作,这有助于对设备的磨损进行有效的控制。 1.2降低设备的故障率 在正常情况下,机电设备故障是难以避免的。然而在没有进行调试的情况下,机电设备发生故障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例如:在设备安装不正确时,机电设备的磨损加剧,这会导致设备某些元件突然断裂,从而引发故障。此外,在机电设备调试时,如果没有对某些极限情况下设备的工作状态进行调试,则有可能在紧急情况下设备的保护装置不能动作,也可能导致设备发生故障。由此可见,机电设备的正确安装与调试,对于降低设备的故障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应当引起每位煤矿工程师的重视。 1.3降低设备运行维护成本 在煤矿生产中,很多机电设备属于重型设备,十分昂贵。在运行维护时,也需要花费较高的成本,例如设备的一个配件可能需要几千元。通过机电设备的正确安装,可以减轻设备的内部磨损,有助于减少对设备的维护量。通过对机电设备的有效调试,可以减轻极限情况下对一些设备元件的损坏,这也有助于降低对设备维护的需求。设备的运行维护量降低后,不仅可以节省人力成本,还可以节省维护所需的材料费。 2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的要点分析 以上分析了煤矿机电设备正确安装与调试的重要性,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好机电设备的安装与调试,具体可从做好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计划、保证机电设备安装施工的精度和保证设备调试的执行效果几个方面出发。下面将进行具体的分析。 2.1做好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计划 为了保证能对机电设备进行正确的安装与调试,必须进行周密的计划并形成相应的计划书和图纸,以供安装人员和调试人员参考。这是因为设备的安装过程涉及到的人员和设备较多,需要提前进行分配。而在进行调试的过程中涉及过多的调试细节内容,这些内容需要提前规划。对于不同的设备,安装与调试的内容可能存在明显的差异,例如在对采煤机进行调试时需要调试的是截齿能否按照设计切割,而在对皮带输送机进行调试时要特别注意对异常情况的处理。在形成相应的安装与调试计划书后,需要报送煤矿工程部进行审批。在审批过程中,一旦发现设计内容存在不合理的部分,则应该立即处理,以免在进行设备安装与调试的过程中影响安装与调试的有效性。在过去,设备的安装与调试过程中通常会存在计划书中的内容难以执行的情况,这非常不利于设备安装与调试工作的进行。为此,煤矿有关部门应该重视计划书的编写,并组织有经验的工程师对计划书进行审批。 2.2保证机电设备安装施工的精度 通常情况下,设备的安装与调试是按照煤矿制定的计划书来执行的,这就要求在现场施工时保证安装施工的精度。具体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a)按照施工设计说明书进行施工,不可随意调整设备的安装顺序和安装的位置,在遇到特殊情况时,应该上报煤矿工程部来决策;b)在施工完成后,应该采用专用的测量仪器对设备安装施工的精度进行测量,如果发现某个位置的安装精度低于说明书中的要求,则返工重新进行施工,同时还应该查明精度出现较大偏差的原因,并做好相关的记录;c)做好设备安装施工的现场管理,在施工需要较多的人员时,为了保证人员能按时按量完成安装,则应该对人员的任务量进行详细的安排,例如在安装需要协同作业时,则需要采用相同的指令形式进行作业[5]。 2.3保证设备调试的执行效果 设备的安装与调试对于确保设备后期运行的安全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应该保证设备安装与调试的效果。具体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a)按照计划说明书中的要求,对设备的每一项功能进行调试(见表1),在调试过程中,不可降指标调试。换句话说,在调试时,应该保证每个设备有充足的运行时间,在设备的性能趋于稳定后方可停止调试。b)在调试时,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由于设备的调试需要人员对设备的性能有着充足的了解,一旦发现异常,则应该立即找出设备异常的原因。c)在调试完成后编写设备的调试报告,在报告中应该详细地记录设备调试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要重点记录设备调试的主要功能。 3结语 在煤矿生产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进行设备安装与调试。为了保证设备的正常使用,应该对设备进行正确的安装与调试。通过分析设备安装与调试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可以保证机电设备的正常使用寿命、降低设备的故障率和降低设备运行维护成本三方面,应该从做好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计划、保证机电设备安装施工的精度和保证设备调试的执行效果三方面出发做好设备的安装与调试。希望所研究内容可以为煤矿机电设备的安装与调试提供一定的参考。 作者:王世杰 单位:华阳新材料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煤矿机电设备篇3 在煤矿生产中,需要用到众多机电设备。随着工作面的推进,一些机电设备需要移动位置,例如采煤机、液压支架、皮带输送机等,这就需要对机电设备进行安装和拆除。由于井下作业空间狭小且机电设备体积庞大,在安装和拆除设备时十分不便。与此同时,在安装拆除时若出现一些不当的操作,不仅会影响安装拆除的效率,还会埋下重大安全隐患[1-2]。因此,需要对煤矿机电设备安装拆除工艺进行优化。本文围绕煤矿机电设备安装拆除工艺中存在的问题展开,重点探讨了机电设备安装拆除工艺优化的措施。 1机电设备安装拆除工艺存在问题分析 经过对大量的煤矿机电设备安装拆除进行统计,发现机电设备安装拆除工艺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准备不充分、施工时间过长和存在重大安全隐患。下面将对存在的这几个方面的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 1.1准备不充分 在机电设备安装拆除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准备不充分。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a)施工组织人员未能充分熟悉需要安装和拆除的设备,导致未能做好有效的规划;b)由于煤矿工作面现场情况比较复杂,设备安装和拆除存在较大的不同。准备不充分具体表现为人员配置不合理、辅助运输设备选型不恰当及运输线路不合理。 1.2施工时间过长 为了保证工作面生产的高产高效,要求机电设备安装拆除时间要短。然而,由于各种原因,煤矿机电设备的安装拆除时间过长。在机电设备安装拆除期间,综采工作面不能进行正常采煤,不能创造经济效益。所以安装拆除消耗的时间越长,则越影响生产运行成本。一般情况下,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3]:a)工程技术人员的熟练程度不高。由于煤炭行业属于一种工作比较艰苦的行业,技术人员流动比较大,新招聘进来的技术人员对煤矿现有机电设备的安装拆除不熟悉,导致浪费了太长的时间。b)出现了太多的突发状况。煤矿机电设备属于重型设备,在运输过程中路线选择不恰当或辅助运输设备选型不恰当,导致运输设备被卡住。 1.3存在重大安全隐患 在机电设备安装拆除过程中,还会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在对设备进行拆解时,由于一些设备部件连接处进入了灰尘或者生锈,一些技术人员图省事而暴力拆卸,这会导致设备出现损坏,在使用时很容易出现机电故障,引发安全事故。一些工人在移动电缆时,为了省事,未按照正确的方式运输,使得电缆表皮出现不同程度的磨损,在使用时很容易出现漏电或短路问题,严重威胁到生产安全。此外,在进行设备运输时,由于未充分了解辅助运输设备的性能,一次性转入太多的机电设备,导致在运输时可能会发生翻车事故。 2机电设备安装拆除工艺优化措施 以上分析了煤矿机电设备安装拆除工艺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对这些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考虑到安装和拆除存在一定的差异,这里分别从机电设备安装工艺和机电设备拆除工艺两个方面予以说明。 2.1机电设备安装工艺优化措施 为了避免在机电设备安装过程中出现上述三个严重的问题,应该对机电设备安装工艺进行优化,具体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4]:a)做好机电设备的安装设计。由于机电设备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在进行安装设计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安装过程中的重点,例如煤矿刮板输送机放置的平整性、皮带输送机托辊的水平度(见图1)及采煤机与开切眼的平行度等。b)做好机电设备的施工组织工作。在综采工作面安装机电设备时,需要大量的工人,由于人员流动比较大,施工队伍中存在大量的新手,而新手对施工的熟练度较低。为此,在关键的工序中应该分配一些技术操作熟练的工人,与此同时,还要根据现场施工的情况对工人进行合理的调度。c)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在以往的施工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而导致安装中存在大量不到位的情况。因此,应该在每一道工序完成后立即进行检查,一旦发现问题,则立即整改。此外,在对一些液压机电设备进行安装时,要特别注意液压接口处的清洁情况。例如:在连接液压支架的输油管路时,接口处粘有大量的煤尘,不仅会导致接口处连接存在问题,还会导致输油管路存在一定的堵塞问题。针对这种情况,要采用专用的防尘抹布清理接口处的煤尘和机油。 2.2机电设备拆除工艺优化措施 在综采工作面进行机电设备拆除时,关键要做好机电设备的拆解工作和运输工作。在以往的机电设备拆除过程中,因考虑不周全而存在多种问题。为此,需要对机电设备的拆除工艺进行优化,具体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5]:a)改善照明条件。过去,机电设备拆解时多使用局部照明灯,看不清要拆解设备的整体情况。为此,需要使用更多的照明灯,使工人拆解时能看清设备全貌,从而便于实现对设备的快速拆解。b)规范设备的拆解方式。对不同的机电设备执行不同的标准,严禁暴力拆解。由于一些设备使用时间较长,有的螺栓已经生锈或进入大量煤尘,拆解起来十分不便。针对这种情况,不能采用暴力的方式进行拆解,应该先使用专用的清洗剂清洗。在对一些精密的设备进行拆解时,要轻拿轻放。c)使用无轨胶轮车(见图2)运输设备。过去,在拆除煤矿机电设备时使用有轨平板车进行运输,不但运输的时间长,而且不便于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无轨胶轮车技术已经日益成熟,非常适合用于煤矿井下机电设备的运输中。d)优化设备的拆解顺序。在综采工作面搬家时,需要拆解的设备比较多,应该根据对井下机电设备的安装能力选择合理的机电设备拆解顺序。若拆解的顺序不当,则会导致拆解的设备无处堆放。3结语在煤矿生产中,由于工作面的位置发生变化,需要对井下机电设备进行频繁的安装和拆除。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由于安装拆除工艺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准备不充分、施工时间过长和存在重大安全隐患,非常不利于煤矿开采的高产高效。考虑到安装和拆除存在一定的差异,应该从机电设备安装工艺和机电设备拆除工艺两个方面进行优化。在进行机电设备安装时,应做好机电设备的安装设计和机电设备的施工组织工作;在进行机电设备拆除时,应该规范设备的拆解方式和使用无轨胶轮车运输设备。希望所研究内容可以为煤矿井下机电设备安装拆除工艺的优化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成锐.煤矿机电设备安装拆除工艺优化研究[J].当代化工研究,2021(15):155-156. [2]卫星.煤矿机电设备安装拆除工艺优化分析[J].当代化工研究,2019(14):93-94. [3]任宏伟.煤矿机电设备安装拆除工艺优化探讨[J].石化技术,2019,26(9):358. [4]祝鹏远.煤矿机电设备安装拆除工艺优化研究[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9(17):193. [5]张晓峰.煤矿机电设备安装拆除工艺优化分析[J].机电工程技术,2019,48(8):76-77. 作者:秦楠 单位:晋能控股煤业集团 白洞矿业大同有限公司
管理学论文范文:对现代旅游管理学科建设的浅层分析 一、现代旅游管理学科的特点 1.综合性。现代旅游的发展不仅是一种经济的发展,更是一种文化的发展、文明的提升。 2.应用性。学科的发展更多的是立足于行业现状和现代教育体制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3.公共性。现代旅游管理学科的公共性除了表现在教学师资、教学设备、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等资源的共享性之外,还表现在旅游涉及的酒店、交通、通信、旅行社等部门和行业的公共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性。 4.国际性。旅游发展的国际化,影响了不同地域上人们的思想意识。 5.边缘性。现代旅游管理学科属于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有其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地理学等内容,同时又有其自身的研究核心内容如旅游规划学、旅游市场营销学等,但这些都还较为模糊,因此其学科归属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二、现代旅游管理学科建设的主要内容 1.科学研究 现代旅游管理学科的建设要注重基础管理+现实应用的研究,就目前而言休闲旅游的研究更具现实意义;要强调区域+整体,比如湖南的张家界旅游产业升级换代研究就是一个区域(张家界辖区的几个旅游景区)和整体(以张家界为龙头的湖南旅游景区)的研究内容;要突出特色与一般的重要性,贵州黄果树瀑布就是其一般(瀑布)与特色(岩溶、水量、高度、宽度等)能够很好的结合,使得特色能够在一般的基础上得到更好的发展。 2.师资队伍 教师作为教育的执行者,其素质高低、专业知识扎实与否、教学方法多样与否等都将直接影响到专业学科的建设。 (1)职称结构。职称结构的科学合理表现在经验老道、年轻有为、创新进取,笔者认为现代旅游管理学科建设中2个正高、3个副高、3个讲师、2个助教的结构较为合理。 (2)学历结构。现代旅游管理学科强调其文化性特点,因此必将融入更多的有文化、有涵养的高素质专业教师,笔者认为以下结构较为合理:2-3个博士、5个硕士、2-3个其他。 (3)学缘结构。针对于现代旅游管理学科的交叉和边缘性,教师则多以文理交融、以经济管理学科为主,校内外结合、校内为主。 (4)学科归属。现代旅游管理学科并不像制造业、农业、工业等那么专业,因此笔者认为可以根据现代旅游的自身特点将该学科归纳为以下几个系列:旅游理论系列;区域民族旅游经济系列;旅游文化系列;体育休闲旅游系列。 3.学科点建设 (1)专科层次。专科层次由于理论强度较弱以及文化积累较少,因此重在专业技能培养,如酒店服务员、导游员、计调员等,对于行业发展,这一层次具有明显的技能基础性。 (2)本科层次。本科层次重在文化层次和专业理论基础教育,为培养高素质现代旅游行业从业者做好了铺垫。因此对于高校来说,培养高素质行业从业者任重道远。 (3)硕士点层次。硕士点层次是专业发展的根本,能突出理论和应用性研究的深度,从专业的更深更高层次进行研究,使得理论的高度进一步提升,同时使专业学科更具应用性。 (4)博士点层次。现代旅游管理学科作为一门适应现代旅游发展的管理学科,应该以追求博士点层次为发展的理想目标和动力为己任,推动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4.条件建设 (1)实验室建设。建立旅游规划实验室、酒店管理实训室、形体训练实训室、网络教育实验室、导游模拟实训室等,为专业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实践基地建设。开发与专业相关的实践基地(酒店、旅行社、景区管理处等)不仅可以提高专业人才的专业水平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可以缩短人才对行业的适应时间,提高旅游行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图书资料建设。图书资料库的建设旨在通过对与旅游相关的理论、实践等书籍、视频、照片以及相关的文件资料等的建设来促进旅游学科建设的发展。 三、建设措施 1.学科专业互动。学科专业互动,不仅可以弥补专业中存在的部分缺陷,同时可以提升学科建设中教师团队的专业和教学水平,完善学科建设体制。旅游管理学科涉及到酒店、导游、区域旅游、旅游英语等专业,这些专业在发展中都可以吸收相互间成功的建设方法和手段,以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2.产学研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把学校教育、行业实践、科研应用有机结合起来,从根本上解决了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缩小了学校和社会对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增强了学生的社会竞争力。产学研相结合同样是学校、行业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教育形式。 3.紧抓师资队伍建设和科研。师资队伍和科研是现代旅游管理学科建设永恒的主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文化内涵缺乏、教学方法手段单一乏味,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摄取,这样都不利于学科的健康发展。而科研对于一个学科建设来说,却起着一个至关重要的牵引作用,它是学科未来发展的引导者,如果科研没有跟上,学科的发展将没有方向,甚至偏离原有的轨道,因此科研和师资队伍一样,要坚持不懈地抓住不放松。 管理学论文范文:从经济学与管理学角度认识企业管理者诚信 现代社会生活中管理者的诚信日益为全社会所关注。管理行为的示范效应及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直接影响,迫切要求管理者必须依诚信操守来行使管理职权。有效的激励维系着管理者诚信,完善的制度设计与诚信行为的内化二者之间密不可分。诚信促使管理者规范管理行为,管理行为的示范性又有助构建于社会公信力。这种正反馈作用的现实意义将是积极而深远的。 近代西方社会普遍把诚信关系视为人类社会能够存在与发展的基本因素。洛克、霍布斯等人认为诚实信用是政府与社会秩序的主要原则基础,是民主的前提。马克斯·韦伯等社会学家则相信,信任是社会组织的粘和剂,是社会和组织凝聚力的基础。考虑到任何单一的监督制约机制在行使监督管理职能时都要受到社会的、经济成本的约束。因此客观上全社会需要一个诚实信用的社会环境。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效运行在很大程度上是诚信作为一种有效的约束机制在发挥作用。在诚信的社会环境中,全社会的交易成本将极大降低,秩序、公平、民主的形成完善有了保障。 然而诚信不能仅仅作为一个社会的、历史的、道德的范畴而存在,诚信的背后应该有一系列的制度基础作为支撑。这就是以产权为核心,以激励及必要的约束机制为保障的制度设计。诚信总是与一定的制度设计相适应的诚信,抛弃诚信的产权制度基础无异于缘木求鱼。弱化了激励行为、失去了诚信操守的管理者,在制度设计存在严重缺陷的社会经济环境中,运用其职权的方向必然会发生改变,而激励机制必然“异化”制度设计的最初价值去向。管理者的诚信是管理职权得以正确实施的关键。 一、管理者诚信的非品质解释 诚实信用,当我们远离道德范畴来关注它时,就会发现这其实不仅仅是一个人品性问题。诚信作为每一个社会成员应该内在化的社会规范,首先是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的产物。“仓凛实而知礼仪”,礼仪、规范乃至于信仰都是一定社会物质条件下的产物。因此,作为特定历史环境中的接受者,其诚信资质并非与生俱来。在管理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诚信”,必然带有其环境和时代的烙印。在极其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管理者的“非诚信”行为后果如果是一个“帕雷托最优”则仍然会得到社会的认同。因此,诚信并非管理者的天然秉赋,更不能作为一种管理实践的内生变量而存在。不能苛求管理者天生就具有高尚的人格和品质,而是通过相应的制度设计来选择诚信的管理者,激励诚信的管理者,淘汰非诚信的管理者。“信”与“非信”总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这便是我们制度设计和选择时所应考虑的出发点和遵循的准则。 二、管理者诚信的效用函数 管理者无论来自社会生活的何种利益集团,作为特定利益的接受者总是存在自身的效用函数。管理者的效用函数一方面受管理职权的约束,另一方面又受其自身偏好的左右。在约束与偏好的双重作用下,管理者在实现既定组织目标的同时一定会去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现实表明,由道德塑造出来的诚信行为其统一性和连贯性是没有客观保障的,人们之间的信任关系也总会被打破。因此,管理者诚信行为的统一性和连贯性,还需要在获得客观保障的条件下才不至于流空,也就是讲,基于个人美德和道德行为而建立起来的诚信关系仅仅存在于个人与其关联的对象之间,他不能把别人对他的信任转赠给另一个人,他可以说服他的关联对象信任另一个人,这种情况往往是以他的担保为前提的。基于管理者经济理性的假设和自身效用函数的分析,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管理者的管理行为。 首先,在管理实践活动中,管理者并非总是以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为其行动目标,一方面是管理者没有能力确定何为福利最大化的管理行为,另一方面也没有必要这样做。同时,管理者不是信息的完全拥有者,管理实践活动随着繁多的管理决策变量发生变化,而管理者本人不能及时获得所有信息,或不能对复杂信息做出及时处理。管理者更有可能的是考虑在制度框架内如何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问题,管理决策行为导致的结果常常是局部的利益最大化,是一个次优解。这样做很可能以少数人的利益侵犯多数人的权利,侵犯社会公共资源,使得“大公无私、公平、公正”等管理者诚信资质的假定更有待商讨。而此时“寻租动机”将成为更加有效的激励因素。最后在“寻租”行为过程中,管制行为膨胀必然异化制度设计初衷。管制行为在“寻租动机”的激励下会迅速膨胀,管制越多,获得的利益也就越多。管理者凭借手中的职权肆意管制,这种不断膨胀的管制行为造成的后果是破坏了原本正常的社会秩序,破坏了全社会的诚信基础和社会风气。因此,传统意义上的对管理者的假设,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大公无私、管理者拥有完全的信息、管理者言信而行果等,在管理者自身效用函数的“修正”下都值得重新商讨。事实上,管理者通常都不以社会福利最大化为管理行为的出发点,管理者与普通人一样有自己的效用函数,管理者通常依据自己或利益集团的利益最大化原则行事。在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中,此类情况屡见不鲜。例如,在目前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和制度性缺陷的环境下,上市公司管理者的诸多“违规”行为就是以“内部人控制”、“大股东肆意侵犯小股东权益”、“关联交易与控制”等诸多方式实现着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三、管理者诚信的产权基础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产权的混乱或对产权的保护不利,必然会造成资源浪费,激励扭曲,经济效益低下以及经济秩序混乱,相伴而生的坑蒙拐骗行为的发生。明晰的产权界定是订立市场契约的前提,也是契约社会存在的基础。“无恒产者无信用”,在一个产权界定模糊的市场环境中不可能存在良好的秩序,尊重产权的界定,同样就是尊重产权所有者的地位,对其地位的肯定是产权人产生“合宜行为”的必要条件。而此刻自发的激励产权人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动力正是全社会对产权的承认、尊重和肯定,产权人也能依据自身的经济理性和意志来签订契约,最大限度的诚信于其他契约人——社会、组织、员工。同时,整个社会还要建立有效的产权保护机制,保护私有财产是诚信社会的重要内容。管理者拥有产权是管理者建立诚信的必然要求。在对产权的关心与保护上,没有谁会比产权人更加尽心尽责。人是理性行为支配的对象,依据经济理性及单独的效用函数来预期或决定自己的行为。正因为如此,管理者的“合宜”行为必然要求管理者对待其能够支配的资源应该等于或近似于对待自己的财产,这是诚信的制度设计内容之一。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组织的成长依然离不开“委托—”的延伸,而“却责”及“搭便车”等委托问题的解决或是依据较为严厉的监管机制的限制,或是依据市场力量的约束。但是这一问题中如果人或管理者能够获得相当的产权或与此相等价的经济激励,并在一定情况下能够行权,则这问题将会更容易解决。目前的“期权”制度就是对管理者进行激励的一种有效制度设计,尽管“期权”制度本身还需要完善。 四、管理学对管理者诚信的解释 管理者的五项基本职能是计划工作、组织工作、人员配备工作、指导与领导工作、控制工作,他们的执行的方法和手段都是依赖于人的工作。从性质上来讲,计划职能属于决策性职能,组织职能、人员配备职能、指导与领导职能属于执行性职能,而控制职能则属于保证性职能。主管人员为了确保计划工作所确定的目标能得以实现,就要根据计划进行组织、人员配备、指导与领导、控制等工作。目标管理是进行计划,工作的主要方法和手段。决策是管理的基础,是计划工作的核心,也是主管人员的首要工作。组织能否有效地运行,以实现组织目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织结构是否合理。组织工作就是要设计和维持一种职务结构,即要进行组织结构设计,并为人员配备作好准备。组织工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组织结构设计的内容包括,划分组织层次(管理层次),以解决组织的纵向领导隶属关系;划分部门,以解决组织的横向分工协作关系;划分职权,以解决职权的分配问题。其实所有这些工作的基础前提是管理人员掌握足够的、全面的、真实的企业信息和人员信息,这也就意味这来自基层的各种信息、尤其是人的信息是否真实全面,以便管理者确定合适的人员工作于合适的位置并设计合适企业运作的组织结构,保证企业的各项计划和安排能顺利进行。 人员配备工作,是为组织结构的职位配备合适的人员。现代管理中,人员配备不仅是人事部门的工作,它己成为各级主管人员不可推卸的职责。人员配备工作中,最重要的是主管人员的配备。主管人员的配备工作主要包括选人、评人和育人三个方面。其基础是诚信的沟通和客观公正的反映,才能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巨在管理过程中,即使是计划、组织、人员配备等工作都做得很好,但也不能说就足以实现组织的目标,还需要指导与领导。指导与领导工作的任务是处理好人际关系,通过沟通联络,运用各种手段和方式,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并施加影响力,以统一全体意志,为各个职能的进行提供保证,从而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只有组织内成员的诚信沟通才能保证指导和领导的正确。组织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组织的总目标确定后,通过层层分解,落实到各个部门直至组织的每个成员。主管人员应能随时了解和保证其下属部门和人员的工作有助于实现组织的目标,这离不开控制工作。为保证控制工作的顺利进行,就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技术和方法,最主要的是组织内部各层级管理者和员工的坦诚交流和沟通,这样才能保证领导者作出合适的决定和计划,并保证合适的人员配置于合适的岗位,才能保证计划的有效执行和真实、及时的反馈,最大限度的防范在决策在执行过程中的偏失,保证其方向的正确和及时的纠正,避免由于信息不畅而给企业造成的经营失误。 管理学论文范文:关于人类幸福的管理学思考 一、管理什么——生命的四件大事 1.生命管理。既然幸福是生命的幸福,那么认知生命的真相就是寻求幸福的起点。自古至今,这对人类都是一个难题,所以“认识你自己”被称为西方哲学的最高智慧,“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东方先哲老子也早向人类发出了最深刻的生命提醒。然而,时至今日,人类对自身的认知仍是一个“斯芬克斯之谜”,这也许是人类在对幸福的追寻中事倍功半的第一原因。 其实,生命由与生俱来的三重力量所构成,即体力、脑力和心力,我们一生对生命的管理就是使“三力”由出生时比较微弱而逐渐变得强大的过程,并使“三力”努力形成等边三角形的架构,这样,等长的生命会形成更大的生命格局,否则,任何“一边”的短小或缺失,都会使生命的风貌和幸福大打折扣。 2.学习管理。学习绝不是生命之累,而是优化生命的重要活动,生命中体力、脑力和心力的发展都要在不断的学习活动中完成,没有学习,就没有成长,要一生成长,就要一生学习。这一认识决定了学习的动力,也决定了学习管理的效率,近而决定了学习是幸福的,还是痛苦的。 3.工作管理。人类渴望天堂,那工作就是抵达天堂的必由之路。然而,有人抵达了天堂,在工作中找到了幸福;有人却降入了地狱,在工作中倍感痛苦。区别在于人们对工作的认知和管理处于不同的境界——有人认为是任务,有人认为是事业,有人认为是使命。把工作当作任务的人,认为自己在打工,为别人工作,心态消极,工作被动,一个纯粹的“小我”,难有幸福可言;把工作当作事业的人,认为自己在为自己工作,获得报酬更获得成长,是“大我”的状态,他们从日益饱满的生命中获得幸福;把工作当作使命的人,认为工作本身就是幸福,进入了一种“无我”的高境界,全心全意,全力以赴,他们在为别人创造幸福的过程中,获得了大而持续的幸福。 4.家庭管理。幸福不仅与个体管理息息相关,还与社会管理息息相关,这是人类的觉醒。因此,在组织管理中,“最佳雇主”已经成为组织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城市管理中,“中国幸福城市运动”已在江苏江阴等城市展开;在国家管理中,以“国民幸福总值(gnh)”为主要指标,以政府善治、经济增长、文化发展和环境保护为四极的“不丹模式”反映了国家治理幸福导向的新思维。 二、为什么管理——幸福的四个要素 1.健康需要管理。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一书中就说:“在一切幸福中,人的健康实胜过任何其他幸福,我们真可以说,一个身体健康的乞丐要比疾病缠身的国王幸福的多”。然而,要拥有健康,甚至一生的健康就要通过良好的自我管理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态平衡。可见,健康需要管理,幸福需要努力。 2.关系需要管理。人生活在关系之中,包括情感关系、权力关系、经济关系。三大关系和谐是生命和谐的重要内容,然而这不会自然达成,需要管理。在情感关系中,要管理好“情”,在权力关系中,要管理好“权”,在经济关系中,要管理好“钱”,这要有很好的分寸感、边界感和时间感,马虎不得。 3.财富需要管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富裕一定会比贫穷让人类更感到幸福。然而是不是财富越多人类越幸福呢?1974年美国经济学家伊斯特林发表文章《经济增长能使人更快乐吗?》,指出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的提高并不一定会带来相应的国民幸福程度的上升,即著名的“伊斯特林悖论”。其实,伊斯特林悖论并不是否定财富的意义,而是启示我们如果对财富的创造和分配缺少了管理,那么财富本身就会失去意义,甚至会走向人类创造财富是为了更幸福这一目的的反面,财富既可以给人类带来幸福,亦可以成为人类的异己力量给人类造成痛苦。关键是我们要管理好财富,而不要让财富绑架了我们。 4.自由需要管理。自由是人类幸福的高级形态,自由是相对于约束而言的,这里的自由不是指解除约束或冲破约束恢复到从前未被约束的状态,而是指接受约束并经过一定时间的“约束”后迎来的一种崭新的生命状态,这时,曾经的“约束”已不再是约束,而变成了生命的经历,变成了抬高生命的台阶。更通俗地说,这种“约束”就是我们生命的基本功修炼,基本功扎实,我们才能随心所欲不愈矩,这是人类的大幸福。 三、怎么管理——高效的四种方法 1.建立目标法。这里有三层意思,第一,“幸福是人类的终极目标”,所谓终极目标是与其他目标相比而言的,是目标的目标,是“说到底”的目标,而不是“走到头”的目标,这种理解深入到了幸福的本质——幸福在路上。第二,无论对生命的管理,学习的管理,工作的管理,家庭的管理,亦或社会的管理,都要有清晰的目标,没有目标,就没有管理。第三,当我们建立了目标后,我们会惊奇地发现世界已变得不同——实现目标的路径清晰可见,似乎原已存在;实现目标的资源也被发现,似乎从天而来。所以,建立目标以及追寻目标的过程确是一种愉悦之旅,发现之旅,幸福之旅。 2.积极行动法。积极行动法就是要调动生命中的这种积极力量。第一、积极心态,这主要取决于我们以怎样的心态面对世界,当我们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这个世界时,我们就带给了这个世界积极的影响,这个世界就会给予我们积极的回报。第二,积极行动。积极行动本身就是愉悦的,积极行动还会让我们优化生命,享受生活,拥抱幸福。第三,积极品质。从黑暗中看到光明,从失败中看到希望,这种品质本质上是对生命的信仰,是对生活的信仰,是对幸福的信仰,信仰是一种不可战胜的积极力量,是生命的福音。 3.三维控制法。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幸福之路没有坦途。为此,我们要实施三维控制法,预设人生,掌控幸福。第一,未雨绸缪——事前控制。这包括路径分析与选择,危机预案与应对等。我们要有全局视野,洞察能力,把有可能出现的风险化于无形,危中择机,险中求胜。第二,防微杜渐——事中控制。善于观察,注重细节,发现端倪,及时准确地解决成长中的问题,保持上扬的生命路线。第三,亡羊补牢——事后控制。通过反思,从成功中总结经验,从失败中汲取教训,亡羊补牢,与时俱进,就会走在成功和幸福的大道上。 4.生活方式法。幸福是可以管理的,而幸福管理的最佳方法就是建立优质的生活方式,其内涵有以下三点,第一,这种生活方式的核心是我们在自身优势和社会需求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这就是我们安身立命的平台。第二,这种生活方式让我们体会到当下的快乐并具有长远的意义。第三,这种生活方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以及一定的包容性,不仅使生命、学习、工作、家庭有机结合,也使健康、关系、财富、自由和谐共生。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说,优质的生活方式是幸福的源泉,甚至可以说,幸福就是一种优质的生活方式。 管理学论文范文:从信息管理学著作看中国信息管理学理论研究的发展 摘要自1995年国家教委确立“信息管理学”这门课程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核心课程以来,不同学科背景的国内学者发表的研究著作有30多种,该文在对这些著作进行文献调研的基础上,对国内信息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体例、研究流派进行了分析和论述。 关键词信息管理学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体例研究流派 1、引言 “信息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名称和一门课程的名称,在20年前的中国图书情报界还是个新概念和新研究课题。20年过去了,随着信息科学、管理科学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全球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信息管理学教育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自1995年国家教委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中确立信息管理学这门课程为核心课程以来,全国目前有600家大学开设了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专业,信息管理学人才队伍迅速壮大,信息管理学研究也取得了相当多的成果。由于信息管理学专业在我国主要由5个专业合并而成,各个专业都有其学科背景和学科特色,在这样的发展背景和研究氛围中,国内学者对信息管理学进行的研究不仅成果丰硕,而且由于对信息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体例和研究方法等的理解不同,已经形成了不同的体例和流派。本文拟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论述。 2、信息管理学研究着作的出版概况 根据中国国家图书馆的opac进行了粗略统计,中国上世纪80年代信息管理学著作仅有3种。最早出版的是1986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现代信息管理学》,作者为张醒初。其余两种分别是1987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的陈德维和柳思维合著的《商业信息管理学》,1988年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李崇华的《实用信息管理学》。 近20年来,国内学者编撰的信息管理学研究著作已经达到35种,其中绝大多数是1995年以后的研究成果。从出版时间来看,2000年以后出版的占绝对数量,说明中国信息管理学理论研究的成果主要是最近10年间取得的。收录了以信息管理学或者信息管理学概论、信息管理学基础等为书名的著作。收录了专门领域的信息管理学著作。 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笔者对信息管理学著作的主题词进行了调查和分析,进而探讨了中国特色的信息管理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和基本轮廓。 收录了24种通论性信息管理学著作,收录11种专门领域的信息管理学著作。可以看出,通论性信息管理学著作占信息管理学著作的67.65%,以企业信息管理学为代表的专门的信息管理学著作占信息管理学著作的32.35%。 3、关于信息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基本概念 关于信息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的探讨,在和列举的著作中可谓众说纷纭。岳剑波在《信息管理学基础》中指出:“信息管理学是以信息资源和人类的信息活动为研究对象,研究信息管理的基本原理、通用方法和运用规律的科学。”他的观点影响了很多后来的信息管理学研究者和信息管理学著作。 李兴国、左春荣等主编的《信息管理学》认为:信息管理学是研究科学地组织信息管理工作的理论与应用方法的一门学科。从这个基本概念出发,其理论体系可以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 伴随着信息管理学研究对象的探讨,学者们无法回避一个根本问题,那就是信息管理学大厦的基石之一——学科的基本概念问题。这些著作都探讨了信息、信息资源、信息科学、信息技术、信息活动、信息政策与法规、信息环境、信息系统和信息管理等这些无法回避的概念。 4、关于信息管理学的研究体例 所调查的著作都认为:信息管理学的理论基础是信息科学和管理科学,信息管理学是这两门科学相结合而产生的综合性交叉学科。不同的是,这些著作对老三论和新三论的理论和方法、管理学理论、信息技术和方法的论述有所取舍和侧重,均探讨了信息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范畴,进而构建自己的信息管理学体系。 这些著作对信息管理系统、信息管理方法、信息管理技术、信息管理的基本原理的探讨都占据了大量篇幅。对信息管理活动的外在环境,比如信息法规政策等都不同程度地有所涉及。很显然,信息管理的基本原理、普遍规律和通用方法是信息管理学的核心内容,也是信息管理学著作普遍论述的主要内容。 所列的著作,许多还从信息管理学研究的特点和基础出发,分别论述了信息管理实践的发展阶段,借鉴了古今中外特别是美国等发达国家信息管理的理论和思想,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信息管理理论研究框架。较之于信息管理学的姐妹学科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管理学虽然起源于国外,但国人著作中翻译的痕迹却不多,很少生搬硬套国外信息管理学的理论。这反映了国内学者对中国特色信息管理学研究的积极探索精神,同时也说明了信息管理学具有很强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属性。 有典型代表意义的著作还有:李兴国、左春荣等主编的《信息管理学》在编辑体例中明确地将信息管理学的研究内容分成两大板块:理论信息管理学和应用信息管理学。该书2003年出版,2007年再版。作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它主要以信息为研究对象,从管理的五项职能出发展开核心研究内容。应用信息管理学则直接面向信息管理的主要实践领域展开。该书的出版也标志着国内学者对信息管理体系研究取得的新成就。 此外,一些著作还就政府信息管理、电子政务、企业信息管理等进行了论述。这样,对上述内容的论述基本形成了中国信息管理类著作的主要研究体例。这个体例很明显,一般包括信息管理学的基础理论、信息管理的方法与过程(包括信息技术与信息管理系统)、信息环境与具体实践领域(比如企业信息化、电子政务和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等)。或者是信息管理理论篇和信息管理应用篇(包括宏观、中观、微观的信息管理)。 5、关于信息管理学的研究内容和范畴 关于信息管理学的研究内容,上述著作从不同的信息管理的研究对象出发,对信息管理学的研究内容做了不同的归纳和概述。 岳剑波在《信息管理基础》一书中指出:信息管理学以广义的信息资源和人类的信息活动为研究对象。人类的信息活动可以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方面。信息管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信息管理的基础理论、信息系统管理、信息产品管理、信息产业(人类信息活动的体现)管理。而濮小金、刘文、师全民等在《信息管理学》一书中指出:信息管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信息管理学理论研究、宏观信息管理学和微观信息管理学。微观信息管理主要是具体信息产品的生产和管理,涉及到信息的搜集、加工、处理、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多个方面。宏观信息管理主要围绕宏观信息资源的配置和管理展开。这两部著作对信息管理的研究内容和范畴的理解可以认为比较一致,对信息管理学的理论做的探讨比较深入和扎实,并且对信息管理活动的诸要素,比如信息系统、信息技术、信息产品的加工、信息 人才的培养、信息政策与法规等问题也都有比较全面的论述。 王明明的《信息管理概论》、周贺来等的《信息管理基础》,主要围绕信息管理的理论问题、信息管理活动的关键要素诸如技术问题、包括体现先进管理理念的各个类型的信息系统、信息法规、信息人才等要素进行研究。比较简洁明快直抒胸臆。类似这样的著作在列举的23种著作中占了很大比例,限于篇幅不再一一列举。 6、关于信息管理学的研究流派 从列举的信息管理学的著作来看,由于信息管理学在我国发展的特定背景和研究氛围,可以分成三大流派,列举的著作很多是信息管理学的综合性、概论性的著作,作者很多是国内知名大学的科研和教育工作者。他们的著作多以深厚而坚实的理论研究见长,对信息管理学的理论、信息活动的环境、信息管理的具体方法、过程等,包括信息法规、信息人才等都进行了全面和深刻的阐述,人文积淀深厚,显示了学院派作者的学风和学术水准,可以称为学院派。 列举的是专门信息管理学的著作,所列举的著作之间的关系或许可以比喻为信息管理学的干流和支流的关系。从对这些专门的信息管理学著作的研究主题和内容来分析,他们在信息管理的原理、方法上基本和学院派研究的结果是一致的,但是他们更专注于信息管理本身,对信息管理技术、信息管理系统等核心关键问题研究得更深入。他们以用信息管理的理论技术方法解决具体的信息管理的实践问题见长。也会涉猎到信息技术和管理学相结合的理论和技术部分。他们的特色是更偏重技术和信息系统,可以称为理论和技术相结合的学派。 事实上,国内外还有大量的以信息为研究对象的信息管理学专业的信息管理学著作,他们基本上视信息管理学为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系统对信息进行管理的一门科学,典型的如邮电通讯科学研究领域,他们研究的信息主要是指作为信息通道里传播的对象。这一类型的信息管理学流派,我们可以参照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把他们称为技术派。这一流派在国内外都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这类研究的著作也很多,限于信息科学本来就是以信息为对象的研究群,群内分支学科对信息的理解差异很大,信息的概念不下百种,因而信息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在不同的学科涵义取舍必然有大不相同,研究内容也因此相去甚远。在国外这样的学派也是客观存在的。他们就是被称之为信息管理的纯系统学派。系统学派是欧美信息管理理论的主流,主要代表人物包括霍顿、马尔香、史密斯、梅德利、博蒙特、萨瑟兰等。他们认为信息管理就是对信息系统的管理。这些著作一般都是直接以信息管理系统命名。在他们眼里,信息管理等于信息系统管理。我把他们归纳为纯粹的信息管理系统(技术)派。他们一般不研究信息管理的纯理论部分,而是注重信息管理与管理学思想结合的系统的实现。他们的研究思路,大部分起源于某一个特定的管理信息系统,在特定的系统环境中,考虑信息管理实践的发生和信息管理理论的发展;源于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管理领域所引发的新的综合。 从目前国内信息管理学的著作来看,这三大研究流派已经成为信息管理学的主流学派,能较好地反映中国目前信息管理学研究的基本轮廓。经过他们二十年来的共同努力,中国信息管理学在吸收国外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完成了从舶来到本土化的过程,形成了不同的研究流派。而这个过程也正是中国现代信息管理学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它也是今后一段时期中国的信息管理学继续形成和发展中国特色、融入国际信息管理学研究大潮的基础。 管理学论文范文:参与式教学在管理学教学中的设计原则探讨 摘要:参与式教学源于现代教育改革中对于学生主体性的强调,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改变目前管理学教学中存在的学生学生兴趣不足,“教与学”严重脱节的情况。本文分析了参与式教学的源流和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参与式教学在管理学教学中的设计原则。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管理学;教学设计;设计原则 管理学是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基础课,它具有一定的微观性和实用性,同时管理学的概念又具有抽象性的特点,因此,在管理学中适当地应用一定的实践教学,才能够显示出本学科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但是,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过分的强调教师的权威性和绝对性,学生的质疑权利遭到了剥夺。这样,不仅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学生会产生厌学情绪,同时培养出来的学生,有丰富的知识,但是却缺乏质疑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传统教学理念下的管理学教学存在着严重的教与学脱节的问题。上课的时候,老师不过是“照本宣科”,学生则在下面做着自己的事情,对教师的讲授熟视无睹,在下面做着自己的事情,玩手机或者看杂志,或者干脆望着窗外发呆。教学中应该出现的师生一体化被师生隔离化甚至对立化所取代。针对“管理学”教学中的诸多此类现象,笔者认为,让学生参与到老师主导的课堂教学中来,是改变教师一言堂与填鸭式传统做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取得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一、参与式教学设计 (一)源流 参与式教学设计与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的教育思潮的大变革不无关系。其时,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的主体性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但是,传统的教学理念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于是,人们纷纷开始探索新的教育离理念,在反思历史的基础上开始思考变革现实,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一批有着现代性质的教学理念和学说。这些学说的侧重点表现为对人主体性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60年代开始,西方学者对学生参与教学的特点、形式以及类型和在参与中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了广泛地探讨。比如,杜威就非常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参与,从他以后在这方面有重要研究的教育家有布鲁纳、布卢姆、罗杰斯、苏霍姆林斯基等。80年代中期,随着美国学者astin在总结己有的研究基础上,建立了有关学生参与的理论——卷入理论,学生参与理论已较为成熟。随着主体性的觉醒以及主体性教育的广泛开展,“主体参与”己逐渐成为现代课堂教学的核心,而且主体性的觉醒与张扬也深入影响到教学设计领域,要求教学设计领域作出相应的调适。 同时,随着教学设计理论探索和实践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设计方法addie(analysis,design,development,implementation,evaluation)已经逐渐显露出它的弊端。首先,addie模式采用的是线性教学模式,教学设计的过程难免机械化和单一化,而现代教学则表现出一定的动态性和丰富性,这种教学模式很显然不利于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发展。其次,这种模式不利于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和沟通。众所周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教师对知识的理解有着很大的差异。然而,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学设计往往成为教师独立完成的工作,因此,学生和教师缺少沟通,因此,课堂教学效率必然大打折扣。最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独立自主性的发挥,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地进入教师设计好的一系列活动中,学生的自主性便被剥夺了。总而言之,传统的教学设计不能适应丰富而又富于动态性的教学现状。因此,参与式教学设计便应运而生。 (二)参与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参与式教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合作学习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两个方面。合作学习是学生通过组成小组或者团队,通过有明确分工地合作来完成一定任务的学习。它主要包括以下五个要素: 1、相互支持和配合的面对面的互动行为; 2、为完成任务承担一定的个人责任; 3、通过学生之间的沟通解决合作过程中的冲突和矛盾; 4、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 5、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 合作学习充分地尊重了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在合作性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不再是对立森严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的伙伴、合作关系。这样便有利于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对话,通过交流和沟通真正地做到教学相长。 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从在的,但是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经验来解释这个世界,因此便给这个世界赋予了不同的意义。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构建这个世界的。每个人的主观经验不同,因此他们对于外部世界的理解也不同。因此,建构主义试图扭转行为主义和认知学派过分强调学习的客观性而产生的不良后果。他们更加关注如何用学习者原有的经验来构建学生对于世界和所学习知识的认识。他们认为,通过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是个体经验世界形成的源泉,是个体获得事物意义的表达方式的源泉。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就应当通过有效地外部活动来使学习的外部过程内化为学习主体的心理活动。简而言之,建构主义的观点强调建构者运用自己已有的一些知识、经验与能力将对外在所感知的事物通过一系列具体活动或者技巧内化为个体自我所有的东西,它与认知学派、行为学派的不同在于建构者能够将外在的转化为内在自我的,参与式教学就是通过一系列环节、措施、形式与手段积极引导学生作为真正的主体参与到其中来,以自己的知识、经验建构新的知识与经验体系。 二、参与式教学设计的主要原则 (一)全面性的原则 全面性原则是指参与性教学应当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在教学活动中不应当仅仅着眼于学生某一方面能力的长进或者素质的提高,而应当着眼于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参与式教学法要求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参与式教学应当着眼于学生质的提高而不是量的积累,应当通过一定的手段来促进学生自我内在自觉性和内在指挥的不断发生,使学生的学习行为,转化为转化为学习习惯。所以,学生通过参与教学过程可以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他们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也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培养社会责任感,最终达到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目的,使得各方面素质得到全面发展。课堂教学作为促进人的全面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必然关注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关注个体素质在参与式教学中得到全面锻炼与发展。 (二)互动性的原则 我们都知道,只有教育者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能真正地凸显学习的有效性。因此,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应当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教师从备课开始就应当考虑到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达到这种目的,教师的教学设计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才能真正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一定的情景和场景的设置,使学生真正地融入课堂,尽快的进入学习的状态,才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此外,这种氛围还应当有利于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三)全程性的原则 参与式教学设计的全程性是指应当使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即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及考核方式等多个方面。但是,在传统的管理学教学过程中,有学者统计指出,65%的大学生认为“传统教材过于呆板、滞后”,78%左右大学生要求“加强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介绍”,88.4%大学生要求教师采用“师生互动课堂讨论法”,90%以上大学生要求教师上课“不应采取满堂灌教学法”,65.8%学生要求教师上课减少传统“黑板+粉笔”式教学手段,74%大学生要求教师“应用多媒体教学”;79%学生要求“期终考试成绩比重应降低”。这些都反映了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因此,运用对学生进行调查的方式,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且据此来调整调整管理学教学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课程评价方法便显得尤为重要了。 三、结语 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参与式教学能够有效地环节目前管理学教学中存在的“教与学”严重脱节的现状,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以上只是笔者一些粗浅的经验,更多的还需要各位同仁在教学实践中共不断的探索和总结。 管理学论文范文:国外体育旅游管理学士学位课程研究 摘要:我国体育旅游的发展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给我国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 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对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和英国林肯大学体育旅游专业的学位课程进行 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最后还对我国体育旅游课程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体育旅游;学士;学位;课程;南十字星大学;林肯大学 近年来,体育旅游作为一种良好的发展前景和综合效益的特色旅游项目,已经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但与此同时,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缺乏也成为了普遍关注的问题。如澳大利 亚就在其体育旅游发展战略中提到:“推动体育旅游的教育培训和科学研究”是发展体育旅 游的重要决策。许多国家的大学中都开始设置体育旅游的相关课程,其中以澳大利亚南十字 星大学(southern cross university)和英国林肯大学(university oflincoln)为代表 的少数高校已经开始培养体育旅游专业的学士。 我国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都是体育旅游事业发展的推动因素,但 同时也给我国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问题。为了借鉴国外体育旅游人才 培养的经验,推动我国相关课程的发展,本文对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和英国林肯大学的体 育旅游管理专业学士学位课程的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 1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体育旅游学士学位课程 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成立于1970年,有利斯莫尔、黄金海岸、考夫斯港和悉尼四个校区,在校学生10 000余人。该校的旅游与酒店管理系隶属于商学院,是澳大利亚同类专业中的 佼佼 者,旅游与酒店管理系的体育旅游专业设立于1999年,是目前澳大利亚唯一能够授予体育旅 游管理学士学位的专业。 1.1课程设置 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体育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为:使学生掌握国内和国际体育旅游业 管理者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课程设置力求寻找旅游理论与体育管理的商业准则之间的平衡 。 该专业的学位课程包括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学生必须完成24个科目内容的学习(表1) ,其中包含必修规定的18个科目、在指定选修科目选择的4个科目(总共14个)和2个非指定 选修科目。24个科目全部通过之后,方可授予体育旅游管理学士学位。 该专业的课程设置是围绕培养目标展开的,较好的实现了旅游理论与体育市场管理的结合。 它从经济学、管理学、行为学、市场营销学,甚至环境学、政策学的不同视角对体育、旅游 和体育旅游进行了分析,充分体现了体育旅游这门交叉学科的特点。同时,必修课和选修课 也是各有侧重,必修课以体育、旅游和体育旅游的基础理论为主,同时还包含了工具课程( 统计学)和实践环节(实习)。选修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体育旅游的理解和认识更加全面 和深入,一些课程还能够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有效的指导。 1.2教学内容的安排与教材的选择 教学科目的设置是实现培养目标的第一步,根据教学目的和任务对每一科目的教学内容和教 材进行安排则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具体工作。在南十字星大学体育旅游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 ,相关部门对每一教学科目都进行了规范和细致的安排,本研究以专业必修课程体育旅游概 论i和体育旅游概论ii为例进行分析(表2)。 通过对体育旅游概论i和体育旅游概论ii的分析(以下简称i和ii),我们发现该专业教学内 容与教学目的和任务的一致性保持的很好。i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学习体育旅游的相关知识,为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因此教学内容以体育旅游的基础理论为主,并结合一些案例说明当 今体育旅游的发展概况和存在问题;而ii的教学目的则是在i的基础上深入学习体育旅游的 相关理论,探讨体育旅游发展的影响因素与前景,因此教学内容就结合澳大利亚和其他国家 的大量案例,研究体育旅游与经济、文化、政府管理、地区发展的关系,预测它在未来可能 出现的问题。 该专业教材的选择也体现了与教学目的和任务的一致性。i和ii都把《体育旅游》(1999) 这部相对经典的著作作为指定教材,有利于保持两个阶段研究基础的一致;而二者的推荐教 材完全不同,这体现了教学目标的差异。i中推荐的体育旅游方面的著作有利于学生掌握较为牢固的专业知识,而ii中推荐的8种著作和12种期刊则有利于学生认识的丰富和加深,并 能够获得本专业发展的最新动向和本领域最前沿的研究成果。 1.3教学方式 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对学生的就业非常重视,在培养过程中侧重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因而教学方式较为灵活。对于绝大多数课程来说,有讲授课、指导学习课和自学三种教学模 式。但各科目可以根据内容的不同调整各教法的比例。对于体育设施的规划设计、统计学、 旅游与酒店中的人际交往等教学科目,还采用了实验、实际操作、模拟现实等实践性较强的教法。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体育旅游专业的一些教学科目是由该校其他院系开设的,如体育运动管 理、体育运动金融管理、体育运动研究设计等课程是由运动科学与体育管理系承担的,这充分体现了交叉性学科的特征,发挥了该校多学科的优势。 对实习环节的重视证明了该校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侧重。该校认为实习是完成本专业课程 的关键,在整个课程中实习相当于4个教学科目,足见其重视程度。学校要求,在6个月的实 习期间要有至少600 h的学习时间。实习包括3个部分:1)在国内或国外的旅游、酒店 、体育相关部门从事能力所及的具体工作;2) 完成一个与旅游、酒店和体育经营有关的研 究计划,该计划必须有具体的实施方案,并得到实习指导小组的批准;3)由实习指导小组 批准的实际的技能训练计划。为了确保实习效果,学校要求必须在完成19个科目的学习任务 (除实习外有20个教学科目),并对学生的个人简历、工作申请、面试等方面进行就业技巧 的专门培训后,才能开始实习。实习结束以后,实习指导小组还要对学生的实习效果进行评 价。 1.4教学评价 与大多数欧美国家高校的教学评价方法较为类似,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的体育旅游管理专 业的教学评价大致包括课堂讨论与演讲、作业与课堂测验、期末考试三个部分。各个教学科目的评价方式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多样化相一致,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表3)。 2英国林肯大学体育旅游管理专业学士学位课程 林肯大学1932年建校,是英国国立学院,有一个主校区、两个分校区,在校学生9 000余名 。体育旅游管理专业属林肯商学院旅游系,位于其主校区(rrayford校区)。 2.1课程设置 该课程的设置目的在于让学生对于经济和社会环境下,对旅游和广义体育关系有一个完整的 知识和理解,并懂得管理和开发与体育相关的特色旅游。具体来讲,该课程赋予学生必要的 知识和能力来开展与体育相关的旅游事业,特别关注于旅游产业的结构、复杂性和挑战,以 及与策划、开发和管理体育旅游相关的案例和技能,课程分三个层次(表4)。 2.2教学方式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要遵循职业守则和道德。鼓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思考,自己掌 握时间。学院举办各种讲座,用来启发学生,促使他们接触到实际话题和当前的发展状况, 进而在学科范围内组织辩论。有时会邀请从业者提供鲜活的案例让学生接触该产业,学生从中获得从业建议。除了导师组织的研讨会外,学生也可自己组织学习和互助小组进行讨论。 这些研讨会的人数一般不超过20人,在研讨会前,学生要结合当前的学科前沿并提前准备选 定的材料。在研讨会上,学生可以发表自己想法并通过讨论得以澄清。该课程其它的学习方 法包括课堂小组练习、讨论、陈述、样本材料评估、案例分析等。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始终受到鼓励。 2.3教学评价 采用多种评价方法,提供给学生不同的机会展示他们的能力。评价强调各个模块学习的特点 ,并根据结果评价进步幅度。随着学习的深入,对评价内容及其复杂性有更高的要求。 为检验基础知识,避免抄袭,有些模块采用考试来检查学生在有限时间内的能力高低。考试 形式从第一层次不太复杂的简短问题讨论到第三层次的案例分析和论文,学生还要熟悉研讨 会式的考试技巧。 学生自己安排完成学位论文的时间,通过论文发展研究和分析能力,并在更深的层面上挖掘课题。这其中存在很多形式,包括论文、报告以及单独或集体陈述等。 2.4教学特色 该课程着力于培养出独立、进取、知识丰富的毕业生,以求使学生喜欢学习、有事业心、快 乐,有较强的自我意识,能够抓住事业和生活中的机遇,并对社会有积极贡献。 林肯大学体育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都提供两次实习机会:短实习12周,安排在第二和最后一学年的中间,该实习会得到“shellsrep 计划”的基金资助;长实约40~46周,安排在 完成学位论文期间,能得到全职雇佣资助。除了以上两种实习以外,其他形式的实践活动也 是受到学院鼓励的。 3 结论与启示 1)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和英国林肯大学充分发挥了该校旅游酒店管理系和运动科学与体 育管理系的学科优势,经过6 a的发展,其体育旅游管理专业已经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和规 范的学士学位课程和合理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借鉴他们的先进经验,加快我国体育旅游方 面的人才培养,将会对我国体育旅游的快速、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2)国外体育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的特点是:教学目标明确,课程设置合理;教学方法灵 活,重视实践环节;教学评价过程规范,手段多样。 3)建议我国加强体育旅游的学术研究,推动学术交流。本专业课程教学科目的合理设置、教学内容的前沿性都显示了本专业的研究水平和吸收先进成果的能力。在我国,一些高校也 开设了体育旅游或类似专业,但国内研究者在体育旅游领域取得的突破性的、能够借鉴国外 先进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成果非常少,较低层次的、重复性的研究还大量存在,这些将限制我国体育旅游专业的发展。建议国内在加强体育旅游研究和学术交流的同时,还要加强国际合 作研究,吸收国际前沿的研究成果。 4)建议结合体育旅游交叉学科的特点开设课程。南十字星大学体育旅游专业的培养目标中 规定:“课程设置力求寻找旅游理论与体育管理的商业准则之间的平衡”。在此指导下,本该专业就侧重了与体育和旅游相关联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在体育旅游概论中更是对体育、 旅游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另外,虽然体育旅游管理是旅游与酒店管理系的一个专业,但该专业的部分课程则由运动科学与体育管理系承担,这有利于两个系各自优势的 充分发挥和学科之间的融合,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建议我国高校特别是同时拥有旅游学院和体育学院的高校也要加强校内、校间联系,合作培养体育旅游专业人才。 5)建议国内相关专业重视学生能力和实践环节的培养。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和英国林肯 大学体育旅游专业对实践环节的重视表现在:(1) 理论性较强的教学内容较多的采用了讨 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2)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重视学生实际技能的掌握,教学评价中对学生实际技能与技巧掌握的评价占有较高的比重;(3)对实习环节的高度重视。这些 具体的措施对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有很好地帮助,非常值得总结和吸纳。 6)建议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重视历史教育和国情教育,以及心理学教育,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旅游管理学位课程体系提供借鉴。(1)在体育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 增设国情教育相关课程,使学生加深对五千年中华文明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了解、理解 ,从而弘扬爱国主义,“培养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树立民族 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实现培育民族精神和推进体育旅游管理教育教学的有机结合。 (2)为了谙熟体育旅游者的心理特征,挖掘体育旅游市场的潜力,迅速提升我国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在体育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要开设心理学相关课程,深化体育 旅游者的心理活动轨迹研究,只有做到“知己知彼”,方可因势利导,乘势而上,拉长体育 旅游产业链,为我国体育旅游市场做大做强作好人才准备和智力支撑。 管理学论文范文:浅谈用“冷处理”来管理学生 我们学校一个有着多年教学经验的老教师,曾和大家交换过就如何管理学生的问题,特别是针对差生的管理,他给大家支了一个招,就是不搭理他,来个“冷处理”。 何谓“冷处理”?他的理解就是:“不点他的名,对他是视而不见……”他说,职校的这种生源已决定了学生的这种素质,考上了高中或其他什么学校的走了,留下来的,有好的,已属凤毛麟角。来职业学校的,也有大部分是家长逼着来混“证”的,诸如此种,学生论文联盟的素质就参差不齐了。而在职校里,针对这样的一帮特殊群体,既不能像大学生那样去放手不管,也不能像高中生那样去严格管教他们,这就要看老师管教学生的思路了。而自从我听到老教师说的“冷处理”的观点后,几年来,我一直是在摸索并探索性地用着这个方法,总体来说,有一定的效果,现针对以下几种笔者认为常见的几种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一、一次不点他的名,他就有所察觉,马上来找你,这种学生,说明他还有一定的自觉性,应该说是最好带的了,曾有一个走读生,别的方面也还可以,就是有一个坏毛病,老是要迟到。因为是走读,不管是早上,还是中午,他都要迟到,老说他就是不改,终于在一次适当的机会中,点名时,我就故意没点他的名字,我用眼睛的余光看着他,他似乎也有点儿诧异地盯了盯我,我没有理他。并且在接下来的几节课里,我一直不同他搭话,不用眼神和他进行交流。放学后,我进办公室没有多久,就看他在门口晃了一下,立马就又不见了,我也没有理他。又过了一会儿,班长打着报告进来了,说:“老师,xx说今天点名的时候没有点他的名。”我看着班长问:“你觉得我应该点他的名吗?”班长笑着无语,我就说:“让他进来吧!”班长出去把他叫了进来,其实算是半推半就地推进了办公室。进来后,他站的很好,这下子老实了,看着我也不说话,楞了有那么一会儿,还是我先开了口:“怎么啦?找我有什么事?”这下子,他嗫嚅着开了口:“老师,我错了。”我故意问:“你有什么错啊?”他红着脸,仍没开口,看他这样。我就故意学着他的腔调:“真的堵车啊!人多啊!我早就出门了……”说完这些,我笑了,他也跟着笑了。这个时候,我才又心平气和地和他谈起了这件事,先就针对他的行为规范我还是表扬了他。为什么要表扬呢?我告诉他,第一次不点你的名,你就察觉了,并来同我交流(我没有说是认错)。就这一点,值得表扬。当然,表扬也只是这一个方面。而以后,你要真正地改变了迟到这种行为,才是最大的转变,才是真正值得表扬的。这一次,我和他谈了很久,而谈完话后的很多天,这个学生真的没有迟到,我也适时地给予了表扬,说:“比以前有所进步!”这种学生,一次不点他的名,他马上就意识到了错误,还是很好带的,就比如说这位常迟到的同学吧,曾有一天早上打电话给我,很焦急地说:“老师,今天下大雨,肯定要迟到了,真的啊,不骗你……”这一次,我笑了,确实,雨下的很大,可以理解,而且他又事先打了电话过来,说明还是比较重视这件事的,能做到这一点,应该值得欣慰。 管理学论文范文:旅游管理学科礼仪课程课堂实践教学法探讨 摘 要:旅游学科礼仪课程在课堂操作中,不能忽视实践教学法的采纳。实践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强调学生的第一主体位置,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及自主活动,创设出一种人为的优化虚拟环境,构建了主体参与现场操作、模拟实践情境演练、知识概念现场感知、操作思维反馈总结四个层面的逻辑结构,有效地促进了礼仪课教与学的完美结合。 关键词:管理;礼仪;教学;实践 孔子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孟子讲究“修身”和培养“浩然之气”。荀子主张“隆礼”、“重法”,提倡礼法并重,并有“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的礼仪名言。礼仪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传统,而如今礼仪课程是高校教学中一门重要的选修课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这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教无常规,学无定法,对于中外礼仪这一课程,教学方法可以说是灵活多变。在高校礼仪课程的教学中,应当充分地准备并重视实践教学法的采用,这是旅游学科最实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一、礼仪课程实践教学的现实意义 教学是基于认识论的基本原理,人的学习发展是在实施某种行为的过程中逐步完善的。情景教学是教学过程中,符合教学规律的学生第一主体,教师第二主体,共同参与实施,按部就班完成某一具体任务的实践操作行为。这是现代教学在高等教育实践教学中的典型体现。 (一)礼仪实践教学在礼仪课堂中创设一种人为的虚拟环境。在这种优化环境中,教学单位及教师为学生的实践学习提供硬件设施和智力支援。在这种优化环境中,例如在星级酒店演练,可以为实践主体提供极为丰富的情境环境,可以培养学生主体能动性和学习潜能的挖掘。而如果是在课堂内则可以为学生提供茶艺表演的相关器具,图片展示,音乐背景,身着演出服装的学生进行模拟现场演示。这符合主体感知学习的一般规律,有利于学生在特定环境中对所学知识特点的理解吸收。 (二)礼仪实践教学强调学生的第一主体位置。学生在教学中充当第一主体,并不等于离开了教师的主体教学过程,而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过程基本由教师引导,这样作为第一主体的学生才能在有限的时间之内进行高效率地学习。任何一种教学活动,没有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创新思考,没有教师的精心设计与正确引导,都不可能是成功的。 (三)实践教学构建了四个层面的逻辑结构:主体参与现场操作、模拟实践情境演练、知识概念现场感知、操作思维反馈总结四个层面的逻辑结构。 在礼仪课堂的实践教学中,学生作为第一主体直接参与课堂操作活动,通过感官直观地发现事物的特征并通过理性的分析获得事物内部与外部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模拟情境强化演练并获得知识概念的深入理解,最后做出思维反馈总结,得到课堂实践教学的知识深化理解并掌握。 二、礼仪课堂实践教学过程 旅游学科的礼仪课堂可以是教室内的实践模拟教学,也可以是教室外的实践实训教学。课程实施教学地点可以选择在教室、学院实验室、实训的星级酒店等地方。礼仪课程强调以学生为第一主体,教师为第二主体,教学过程以师生的实践教学活动为载体,通过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其中,掌握礼仪基础知识,强化对实践技能的深入理解,提高自身的思想情操,提高自身的礼仪操作能力。即遵照体验感受、质询问疑、强化操作等方法开展礼仪实践教学。礼仪课程实践教学可以依照以下具体步骤逐步开展: (一)制定课程教学计划。在礼仪课程教学进程中,按照教学大纲的具体制定和教材的纲目特点,把教学计划分为几个教学专题,并确定每个专题的教学目的,在每个专题下面安排实践操作的模拟情景。重在培养学生相应的各种操作技巧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单位和学科老师要为实践教学模拟情景的进入准备好相应的软硬件条件,并做好对相关场景的解说,分小组进行模拟实践操作。 (二)导入课程。作为引导的教师,可以通过解释性情境描述,对所要进行的实践操作进行解说,可以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合乎情境的音乐及视频展示,来增加课堂的渲染力,以此使学生融入特定的实践情境中。这可以通过课前师生精心准备,使得整个操作过程遵照预期的教学进程步入下一个环节。 (三)教学过程。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作为导演的教师,应当随时关注场景的变化及情境角色扮演中学生的行为,并在教学进程中,采取适当的体态与口头语言维持操作行为的稳步发展,适时适当又不过度地纠偏。未介入场景的学生则可以体验感受,操作结束后,可以总结归纳,及时反馈实践教学信息。 1、体验感受。体验到的东西使得我们感到真实,并在大脑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体验是抓住情感在认知转化为行为过程中这一不可缺少的要素,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在充分感知、体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主动应对。 舞会礼仪是实践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舞会礼仪课程教学中要让学生关注t·p·o原则(时间、地点、场合),精心准备穿着,同时要重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即邀请舞伴和共舞礼仪。在场地选择上,可以选择学院的咖啡厅,在咖啡厅里设计出舞会场合的庄重典雅气氛,在针这种情境之下,学生有着强烈的展示欲望,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饰演不同的角色进行表演。 所以,在实践教学中,教学单位和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求以及学生的特点,创设虚拟而又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其中,调动学生的主观创造力,体验课程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2、质询问疑。在实践教学中,同样可以选择饭店或者咖啡厅,引导学生分小组模拟角色,选择座次,通过不同座次的选择,提出问题,分析讨论,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不断反思,不断总结,获得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例如对东西方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的探究,可以明确在座次礼仪中,我国的政务礼仪与涉外礼仪对座次的讲究。在课堂演示中,给出鸿门宴的图片,对其位次进行分析,明确中国传统礼仪是“以左为尊”。 3、强化操作。寓知识于实际操作中,突出训练环节,在训练中求提高,在训练中求能力。礼仪课程的实践操作环节,强化训练十分重要的。训练是根据学生的不同的发展需要,设计不同梯度的训练内容与形式,让学生选择,从而激发学生以较强的主体意识投入行为技能的练习中。这正是“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在这一阶段,要传授给学生相应的训练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的习惯养成。 在站姿训练中,标准站姿所要求的头正、微笑、肩平、挺胸、收腹、立腰、提臀、夹腿,练习时间一般为一个课时。对于条件差的学生,一个课时往往只能解决一个问题,而对于条件好的学生,一个课时单项强化练习后就能进行综合练习和持久性练习。练习进程因人而易,使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与协作意识都得到了增强,练习不再是一件被动、强迫的事,因为谁都希望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训练合格,考核过关。同时,学生的练习可以设计多种有趣的形式:微笑练习有“咬着一根筷子找感觉”;挺胸练习有“双人背靠背”、“单人靠墙”;腿形训练“膝盖夹纸”等。学生回到宿舍后,可以自主训练,教师则可以督促其学习进程。 (四)教学情况反馈。教学情况反馈是整个实践教学中十分关键的一个环节,教学情况反馈最终对各种能力和行为加以考查,以利教学单位和教师经验的总结提高。教学反馈可以通过比较教学效果来进行总结。例如,可以由卸去角色的扮演者开始,要求他对这个角色的感受和下个扮演者将要获得的感受做出区别,并把他们的体验与这堂课的教学目的联系起来,同时要求其他未参与表演的学生阐述自身的感受并写出相应的课堂作业对此进行分析总结。 三、结语 最后在学院教学任务基本完成时,教学单位和教师可以召开师生实践教学研讨会,选择学生进行现场展示,总结实践教学的经验和教训,提出表扬和建议。学生群体还可以通过教学评估,给相关课程以相应的等级,以此对教学情况进行合理的评估总结。 管理学论文范文:旅游管理本科生学习 管理学 的现状与思考 摘要:“管理学”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受到旅游专业师生的广泛重视。本文结合“管理学”在旅游管理专业中的地位与要求,通过分析管理学特点与学生学习现状之间的矛盾,进而提出“管理学”教学改革思路。 关键词:旅游管理;本科;管理学 一、“管理学”在旅游管理专业中的地位与要求 1.核心基础地位 我国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审核授予学位的学科、专业范围划分的依据。同时,学位授予单位按本目录中各学科、专业所归属的学科门类,授予相应的学位。在目录中,旅游管理是属于管理学学科门类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因此,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最后拿到的是管理学学位。 旅游管理在我国是一个年轻的学科,最早由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于1979年开设旅游专业,随后,南开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等学校也相继开设相关专业。时至今日,几乎每个本科院校均开设了旅游学科的相关专业,旅游专业一度被看成热门专业。但是,直到上世纪的90年代初,旅游专业名称还不统一,全国各地出现了诸如:宾馆管理、风景旅游、森林旅游、旅游历史与文化等各种称谓,毕业生最后拿到的是经济学、文学、工学等学士学位,1998年以前毕业的旅游专业硕士拿到的是经济学学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从1998年开始,把旅游学科统一划归到管理学门类,国内与旅游相关的专业开始重视“管理学”课程的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生与博士生入学考试几乎都把“管理学”列为考试课程,因此,“管理学”受到旅游专业师生广泛重视,而成为旅游学科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 此外,从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可以发现,四年制本科教育中开设的核心课程中属于管理类的还有:“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景区管理”、“旅游市场营销”等,即管理类的课程占得比重很大,因此,“管理学”在旅游学科中处于非常重要的核心地位,学好“管理学”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显得尤为重要。 2.开设目的与要求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多门核心专业课程都属于旅游企业管理类课程,因此,这些课程开设的前提是学生要有一定的管理学知识作为基础。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开设的“管理学”,又称为“管理学原理”,主要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开设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掌握管理方面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应用这些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为将来进入社会、参加实际管理工作奠定初步基础。 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涵盖多方面的内容,同时又处于不断发展与变化之中,因此,要求学生能比较系统地掌握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建立管理学基本框架和知识体系,培养管理思维,锻炼其应用管理学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二、旅游管理本科生学习“管理学”现状分析 1.“管理学”的多科性特点与学生的学习阶段不匹配 “管理学”的内容包括经过高度概括和抽象出的对各类管理活动都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管理思想、原理和方法。在方法上,“管理学”需要综合运用现代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此外,从“管理学”与许多学科(经济学、数学、工程技术学、心理学、生理学、行为科学、运筹学等)的相互关系来看,它是一门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需要综合利用上述多种学科的研究成果。因此,“管理学”具有多科性或综合性特点。 “管理学”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基础必修课,是后续专业课的先导课程,因此,一般在第一学年的第二学期开设。这个学习阶段的大学生刚刚踏入大学校门一个学期,可能还沉浸于考上大学的沾沾自喜中,学习缺乏计划,自学能力不强,没有养成良好的大学学习习惯。然而,“管理学”涉及多种学科知识,刚上大学半年的大学生不可能掌握这些知识,因此,学生普遍反映其综合性强,不容易学。 2.“管理学”特点的一般性与学生的学习兴趣错位 “管理学”作为一般管理学,区别于“宏观管理学”和“微观管理学”,是研究所有管理活动中的共性原理的基础理论学科。因此,“管理学”是各门具体的管理学科的共同基础,具有一般性特点。由于“管理学”的内容以基础理论为主,案例分析为辅,因此,尽管学生们知道这门课程的重要性(注:老师一开始就告诉学生,“管理学”是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生、博士生入学考试的必考课程),但是,由于基础理论部分占的比例较大,因此,不适合大量使用案例教学法。然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不少学生感觉管理学枯燥,难以理解。 3.“管理学”特点的实用性与学生管理实践不足的矛盾 “管理学”以基础理论知识为主,主要讲述管理过程的基本原理与一般方法,但是如果我们结合身边的客观现实去认真思考,则会发现我们每个人都处于某一个管理系统中,该管理系统是按照管理学的基本原理、规律和方法建立起来的,只是我们缺乏管理思维而不善于发现而已。因此,管理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可以很好地指导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但是,刚入大学半年的大学生不但缺少多种综合知识,而且缺少管理实践,所以,根本没有管理思维。此外,他们对自己所属的旅游管理专业仅接触了半年时间,专业方面的知识也非常有限,因此,“管理学”课程实践活动不宜在旅游企业中长期开展。但是,如果在其他的工商企业中开展实践活动,学生会说和旅游企业无关而没有兴趣。 三、教学改革思路 “管理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均较强的课程,但是由于其开设的时间较早,学生缺少管理方面的感性认识和对旅游管理知识体系的整体理解,因此,一般在课程学习前期兴趣浓厚,后期则兴趣减弱,热情降低。作为任课教师,应在这门课程的整个教授过程都引导学生保持高涨的热情,比较深刻地理解管理学原理和规律,培养管理思维方式,避免出现不少旅管高年级学生后悔当初没有认真学,现在意识到重要想再跟着一年级学生重学一遍的情况。笔者结合自己10多年的“管理学”教学经验,从以下几方面探讨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 1.耐心细致,适当补充相关学科知识 由于学习这门课程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时间较短,管理学又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心理学、市场学、统计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知识,这个阶段的大学生根本不具备这些知识。而且,他们对旅游管理专业方面的知识也掌握得非常少,可能还没有养成课后自学的学习习惯。因此,要求教师循循善诱,耐心传递包括学习方法、相关学科知识和专业知识等在内的各种知识,弥补因该课程开设时间早给学生造成的综合性强、难度大方面的不足。 2.理论讲授为主,案例教学为辅 鉴于该课程的理论性强,学习者是一年级学生,缺乏相关的各种知识与对管理活动的感性认识,因此,课堂教学应以理论讲授为主。在课程学习早期,教师应放慢速度,深入浅出,多用通俗语言和学生熟悉的身边例子来讲解,让学生感觉管理学不难理解,使其尽快熟悉相关的管理原则与理论,形成管理思维习惯。在课程中后期,可适当加快速度,精讲难点重点,增加课堂讨论的时间。例如,对于组织部门化基本形式之间的比较这个教学重点,教师仅对职能部门化、矩阵型结构等精讲,然后,设计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各种部门化的应用对象是什么?对应于现实社会哪些组织中的部门划分?一个组织能否独立使用某种形式进行部门划分?等等。这样,课堂教学就把单纯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教师、学生为两个中心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其辩证思维能力。 在理论讲授的基础上,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理论联系实际,在课程中后期适当引入案例教学。具体可通过分析知名成功企业与旅游企业管理方面的例子,引导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管理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3.主次分明,增加学生的管理实践 “管理学”由于知识点较多,受学时所限,不可能一一深入学习,因此,作为任课教师,一定要深入分析教材,挖掘精髓,分清主次。例如:在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这一节中,需要学生掌握古典管理理论的两个重要代表人物——泰罗、法约尔的管理理论。对于这两个学习重点,学生会感觉法约尔的14条管理原则难度较大,不易理解。因此,要求教师首先用贴近现实生活的最通俗的语言转换难点,使学生容易理解,如统一指挥原则,可用一个媳妇只能有一个婆婆,否则她将无所适从来打比方;然后,通过举例说明学生最熟悉的自己所在的班集体是通过设置班长、学习委员等管理角色正常运转的;最后,举旅游饭店中岗位设置的例子来说明在一个组织中要层层负责与汇报。这样,学生就会对这条管理原则有比较透彻的理解,能够联想到现实生活中一些现象,使管理学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对于学生容易理解的内容,可通过教师设置问题、学生自学、教师总结的方式来培养其自学能力。 为了防止抽象的纯理论倾向,解决“管理学”的实用性特点与学生管理实践不足的矛盾,应该增加学生的管理实践活动。具体可通过以下四种方式:(1)引导学生在课程学习前期与中期利用课余观察生活,理论联系实际,透彻理解管理理论。(2)在课程的中后期,教师设计管理活动,指导学生模拟扮演各种管理角色去解决管理问题。(3)通过组织学生去比较知名的大中型企业如新飞集团实地参观、聆听、感受,学习其管理理念、企业文化、管理流程。(4)在本校的旅游专业实习基地如旅游饭店、旅行社、景区开展短期实习,主要学习这些旅游企业各自的运作模式、部门划分、人力资源配置与激励、管理制度等。通过上述多种管理实践方式,使学生认识到管理理论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通过实践反复检验理论、发展理论。 管理学论文范文:管理游戏在五年制高职《管理学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管理学基础》作为五年制高职经管类各专业的基础课程,已经进行了多年的教学实践,并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针对五年制高职学生的现状,在教学过程中,游戏教学方法的使用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一、管理游戏的起源与发展简述 管理游戏的教学方法起源于日本索尼公司,在1976年,该公司首先创立了“sony management game”,1982年开始美国的很多公司引进了此项游戏,并且逐渐扩展到计算机中进行模拟实践。我国最早是由北京科技大学于1996年引进该教学方法,由其开发的erp教学模拟系统目前被很多高职院校广泛应用于管理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对五年制高职学生的学情分析 游戏教学法是一种师生互动式的模拟教学,是在教师设计的模拟的管理环境和管理情景下,利用一些游戏道具,将参与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参赛小组”,通过学生模拟企业的管理经营活动,使学生提高其运用所学管理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针对学生特点,在《管理学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游戏教学法的优势明显,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娱乐的同时,讲理论知识也不知不觉的了解,并能很好的记忆。 三、管理游戏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举例 1.掷飞镖。首先没有对学生进行任何的提示,只是让学生分成四组,进行投掷飞镖的对抗赛。在投掷飞镖的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对其中一组的学生进行负面的评价,在投掷飞镖的过程中,打击这一组人的积极性,影响其发挥。再选取另一组进行正面的鼓励,在投掷飞镖的过程中不断的给她们加油鼓励,对其投掷的结果进行影响。在全部投掷完成之后,通过总结各组得分,可以发现,进行对比的两组的成绩有着明显的差别。正面鼓励的一组成绩明显好于被打击的一组,之后再提醒同学回忆,在游戏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对两组进行了不同方向的激励,说明激励的效用。很多同学都觉得恍然大悟,达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2.瞎子摸号。在游戏之前准备道具:眼罩(也可用围巾等代替),然后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10人左右,给每个人发一个号码,并强调这个号码只有自己可以看,不允许给其他组员看,然后戴上眼罩,让这组同学按照手中的号码从小到大排列成一条直线。要求全程不许说话,不允许摘下眼罩,如果有违规组员,那么取消这组的成绩。教师进行计时,用时最少的一组获胜。在游戏的过程中一开始大家都很迷茫,不知道怎么办,后来渐渐找到了沟通的好方法,其中一组通过敲击黑板的方式来确定组员的排列顺序,获得了最后的胜利。通过这样一个游戏让学生了解了沟通的方式很多,当外部条件受到限制的时候,要寻求多种沟通方法,以达到沟通的目的。 3.你做我猜。在冲突这一部分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一个“你做我猜”的管理游戏。两个学生进行猜成语的游戏。一个同学通过肢体语言描述一个成语,另一个同学根据其动作猜出其表演的成语内容。在表演和猜结果的过程中,由于沟通受到限制,交流的过程就产生了冲突,旁观的同学经常哄堂大笑,但是游戏过后,学生不仅记住了让人发笑的游戏过程,也记住了冲突这一让人印象深刻的管理学课程的内容。 4.你拿我吃。在控制这一章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一个“你拿我吃”的小游戏。两名同学一前一后站好,站在后面的同学拿着一盒小番茄喂站在前面的同学吃,由于后面的同学无法看到前面同学嘴巴的位置,就只能靠前面同学的指挥来移动自己手的位置。有的同学配合比较默契,指挥也很到位;有的组合就会失误连连,导致番茄掉落。通过这样一个小游戏让学生通过简单现象理解了控制的含义以及过程。 5.圆球游戏。在本课程的最后一章创新的理论教学过程中,应用了一个“圆球游戏”。首先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20人,给每组三个兵乓球,要求将三个球依次从发起者发出,最后按组员排列顺序再回到发起者手中。在传递过程中,每个人必须触及球,所需时间最少的获胜。另外球如果掉落到地上一次要额外加10秒。开始的一组同学基本上都是围成一圈,依次来传递,用时比较久。之后参加游戏的小组成绩会逐渐提高,传递方式也越来越新颖,最后用时最快的小组仅用了3秒左右,这一组是将所有组员的手握成空心拳头从上到下排列,让球从最上面降下来。通过这样一个小游戏,同学们发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多种多样,没有一成不变的万能方法,只有不断的推陈出新,才会有更好的解决方案。 四、结语 以上是在《管理学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使用的部分管理游戏,通过课后同学生的交流发现,管理游戏的教学方法新颖独特,对传统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挑战,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团队合作的精神。总之,游戏教学法较之传统的讲授教学法更加生动,教学效果更胜一筹。 管理学论文范文:管理学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构建 《管理学》是高职院校经济管理各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该门课程的教学,在让学生掌握管理的基本规律、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去认识和解决管理实践活动的能力,为后续开设的经济管理各类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今后从事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管理学》理论内容、内涵丰富,与经济学、数学、心理学、社会学、统计学、哲学、法学等相关学科联系紧密,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的边缘学科或综合学科,这就要求从事管理学教学工作的教师也具有相关学科专业知识;管理理论体系的构建来自于管理实践,是对管理经验的抽象、总结、概括的过程,理论体系指导着管理实践有效的开展,因此管理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教师的教学工作不仅围绕着理论展开,同时还要通过案例、情景引导学生进行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思考。 1 当前《管理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从表面上看,学生学习和记忆管理理论方法较为容易,自学简单,然而事实上,由于管理学是一门与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学科,管理对象和管理环境又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的特点,造成学生学习过程中理论和实践的脱节,学生难以利用所学的理论和方法,去有效地理解和解决实际中存在的管理问题。同时当前《管理学》课程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教学内容以书本理论内容为主,注重新旧理论知识体系的更新,但是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教学中,主要通过国内外企业案例加以讲解,学生缺少感性认识,难以有效的理解情景和实际,同时由于许多教师本身管理实践经验的缺乏等原因,造成理论内容和实际之间的脱节;其次,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师生之间互动交流少,从教学手段上看,教师以一支粉笔块、黑板、一套ppt课件来上课,单向的授课方式。一方面难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依赖于教师的讲授,侧重于理论的学习;另一方面这种授课形式也难以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互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等管理技能,难以启发学生对管理实践进行创造性的分析和思考。因此,探寻《管理学》教学模式的变化,改革当前教学的手段具有现实意义。 2 《管理学》教学模式改进与分析 针对当前《管理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文认为可以从教师和教学方法这三个方面加以改进。 2.1 从教师方面,加强教师实践经验的培养,促进教师知识共享机制的建立 单纯的只有理论知识的教师难以准确的将书本知识和管理实践结合在一起,本科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缺乏实际管理知识,授课双方只能停留理论知识或者企业案例层面,学生管理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也只能流于空谈,因此,学校要加强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展各种产学研活动,搭建教师与企业交流合作的平台,鼓励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参与企业实际管理,比如安徽农业大学于2009年就制定了《安徽农业大学关于加强青年教师参加实践锻炼的暂行办法》,要求青年教师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锻炼,本文作者也于2011年在云南省大益集团实践锻炼半年,在此期间学习到了丰富企业实践经验和工作方法,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理论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回到学校后的教学工作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当然单个教师的实践经验毕竟是有限的,个人的理论思考也会存在很多不足,知识共享机制的建立,有助于知识体系的丰富和完善,教师团队管理水平的提升,增强了教师间的互动合作意识,从而达到了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的目标。 2.2 从教学方法方面,完善教学方法,形成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网络教学、学生实践锻炼、企业模拟仿真实习等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管理学》课程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师组织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实际案例,结合需要讲解的管理理论,把企业带入课堂,通过导入企业实际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通过所学理论知识去理解和解决实践问题,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创造性的思考和分析问题,将从实践中抽象出来的理论还原到实践中,使学生更为透彻的理解所学知识内容,变被动的学习接受为主动的参与。这种方法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授课角色,在案例分析中,充当引导者、调动者和点评者,要引导进行思考、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恰当的点评学生的解答,同时在课堂教学时还要充分的把握好时间。 (2)情景模拟法。 情景模拟法就是通过模拟一个生活、工作或者学习中的场景,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模拟场景中的互动活动,体验情景角色所面临的实际情况,利用所学的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做出合理决策的过程。情景模拟不仅能让学生真实感受管理实践活动,增强其应用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于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都有所帮助。 (3)网络教学法。 通过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建设课程网站、课程录像、教案和教学课件、试题库、案例库以及课程论坛,形成立体化、全方位的教学网络,丰富教学内容,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学生利用网络平台,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可以进行学习和交流,同时也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形式,弥补了课堂教学时间的不足。 (4)学生实践锻炼。 重视学生利用假期比如暑假进行的实践锻炼活动,安排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将课程教学内容与假期实践锻炼活动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实践中去理解教学内容和发现问题,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果能将各个假期有机的连接在一起,使学生的实践锻炼持续地进行下去,则学生在毕业之前就能获得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对于今后的就业和工作能力的提高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5)企业模拟仿真实习。 通过企业模拟仿真软件,模拟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相互关系以及企业之间的竞争态势,以真实环境为背景,让学生个体之间或者组队来进行竞争,决策成功和失败的可能性同时存在,而且决策的结果能通过计算机快速的反馈出来,学生可以通过多次模拟来提升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决策能力,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比如,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自2007年以来,使用的企业模拟仿真软件对学生进行培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此外,有些学校利用的各类沙盘管理软件,也都取得了不错的训练效果。 除此之外,在《管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各个学校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开展各种有益的教学实践,比如邀请专家、企业管理人员走进课堂;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管理游戏活动等,这些方法的有效利用,无疑会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管理学论文范文:管理学上的“例外原则” 美国管理学家泰罗认为:“为了提高效率和控制大局,上级只保留处理例外和非常规事件的决定权和控制权,例行和常规的权力由部下分享。”这句经典名言,在管理学上称之为“例外原则”。 当一个领导真要把“例行和常规的权力由部下分享”的时候,也许却会举棋不定,怀疑是否会削弱自己手中的权力。由于对权力过分的担忧,某些领导大权小权都不肯放,胡子眉毛一把抓,他们怕别人分享权力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稳固。 其实,权力若能主动下放,恰恰可以巩固权力。那些过度抓权不放的领导,势必给自己造成很多负担和累赘,最后还是感到力不从心,不得不下放手中的权力。但这个时候的权力下放已经不够主动,是迫不得已的,其效果也会差一些。主动下放权力就不同,它是一种管理的艺术,是智慧与胆识的体现,可以更好地赢得下属的忠心拥戴和工作积极性。 当一个人的地位够高、权力够大的时候,若事必躬亲,哪怕他一天24个小时不停地工作,也可能忙不过来。批文、开会、视察、会见、策划、指令等等,一人分身无术,难以处理那么多的事情。显然,只有抓住树型结构的权力主干,主动地把例行和常规的权力交给部下,这才是明智的。 许多官场腐败,归根结底都可以归咎于权力过度集中带来的弊端。权力的分配失衡,有权者纵有三头六臂也难以胜任,无权者徒有一身才华却英雄无用武之地。例外原则就是要求掌握了一定大权的领导大胆地把那些例行和常规的权力放心交给下属,一般不干预他们的具体操作和自主决定,不指手画脚地介入,从而提升下级的主观能动性。 上级领导过多地干预下级的管理权,可能妨碍下级的自主创造性,也可能束缚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上级领导应该善于信任下属,只要抓好原则、精神、方向、纪律等要点,尽可“大权总揽,小权分散”。下属怎么做,何时去做,如何奖罚等细节都要让下属自己去随机应变地做主。 在权力的行使过程中,下级领导难免要遇到一些“例外和非常规事件”,限于能力、经验和财力等等,总会把这些例外事件向上级领导汇报。面对下级的这些诉求,恰是考验上级领导水平的时候。此时,上级领导应该棋高一筹,有能力给予及时的解决,救下级于危急和困顿,以赢得下级的信任和拥戴,才无愧于一个真正合格的上司。 管理学论文范文:管理学的X Y理论在成人自主学习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基于x理论的观点认为,成人学生注重学习结果,轻视学习过程,只有采取强制措施,才能迫使他们实现组织目标。基于y理论的观点认为,成人学生有积极的工作原动力,应当把他们看成为“自动人”,只要启发内因,实行自我控制和自我指导,在条件适合的情况下就能实现组织目标与个人需要统一起来的最佳理想状态。成人学生自主学习管理应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运用x—y理论,积极实现由x理论向y理论的转变,实现辩证管理、科学管理和合理管理。 关键词:x—y理论;成人自主学习;管理方式;应用研究 一、管理学中的x—y理论和成人自主学习管理 x理论和y理论(theoryx andtheoryy)是美国心理学家道格拉斯·麦格雷戈(dou出s mcgregor)1960年在其所著《企业中人的方面》一书中提出来的,是管理学中的重要理论。作为一对完全相反假设的理论之一的x理论认为,人们有消极的工作原动力。麦格雷戈把传统的管理观点叫做“x理论”,其要点是:人生来就是懒惰的,如果情况允许,谁都不愿工作;人们需要指挥和控制,并且要用害怕惩罚和革职的心理去激发他们工作;一般人都希望受命而为,因为受命而为不负责任、比较单纯和安全。有这种管理思想的管理者,易于采取“命令系统统一”、“权威与服从”的管理方式。 而理论则认为人们有积极的工作原动力。麦格雷戈把“y理论”叫做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结合。其要点是:多数人把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看得如同游戏和休息一样,进行起来毫无困难,人们从工作中能够取得满足感;人们为自己心目中的目标工作,知道自我控制;在适当的条件下,普通人不但知道负责任,而且会争取更大的责任;一般人都有想象、发明和创造的能力。 从x—y理论的基本原理出发,我们不难发现,现在通行的对于成人学生自主学习的管理措施,大多是以x理论为指导的。基于x理论,从事成人教育的管理者们认为,成人学生注重学习结果,轻视学习过程,只要有可能就会逃避责任,甚至考试时采取作弊行为蒙混过关,所以只有采取强制措施或惩罚办法,才能迫使他们实现组织目标。根据y理论,绝大部分参加成人教育的学生的本性并不是厌恶学习的,如果给予适当机会,学生们就会喜爱学习,并渴望发挥其才能,获得良好的成绩;多数学生愿意对学习负责,寻求发挥能力的机会;能力的限制和惩罚不是使学生去为目标即成绩而努力的唯一办法;激励在需要的各个层次上都起作用;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学生所广泛具有的。因此,应当把学生看作“自动人”,其学习是为了满足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学生能够达到自我激励。只要启发内因,实行自我控制和自我指导,在条件适合的情况下就能实现组织目标与个人需要统一起来的最佳理想状态。从现代管理发展的趋势来看,y理论被大多数人接受,但这并不代表y理论在任何情况都适用;也不等于说x理论就完全错误,毫无用处。在应对成人学生自主学习管理的问题上,要将两者结合起来,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运用,积极地实现由x理论向y理论的转变。 二、成人学生自主学习与管理现状 1.成人学生自主学习现状己而学习、为了更好地了解世界而学习,可以使学生持久地专注于学习而不会产生厌倦心理;而出于消极目的而学习的学生,在心理和态度上处于非常被动的状态,学习效果常常不理想。由于成人学生一般都是在职人员,其人生观和价值观固化程度高,平时工作压力大,学习时间有限,因此,大部分成人学生的学习目的在价值取向上存在功利倾向,他们或是为了目前或将来的个人发展,更好地适应社会,提高自身竞争能力;或是为了追求短期目标,保住现有工作岗位;或是被要求提高学历等。在他们看来,只要通过课程考试,获取学分,拿到文凭,就是达到了目的,完成了学习任务。这种简单的外在需要所产生的学习动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学习,但只是表层动力,功利性较强,缺乏深层的维持力和主动积极的进取精神,不利于自主学习。 (2)自主学习意识薄弱。自主学习要求成人学生必须有高度的自主性、自觉性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6自主学习的效果同时取决于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两个因素。自主学习意识包括对学习的意愿和对学习的态度。由于成人学生的学习目的过于功利,导致自主学习意识薄弱,对自主学习的态度十分消极,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巩固。而成人学生又由于间断了系统学习、疏离了合作学习,渐渐失却了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调查表明,大多数成人学生文化基础偏差,学习主要依赖于课本,依赖于教师,不适应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学模式,不善于利用网络资源主动去学,不会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自主支配学习时间,不知道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媒体,采取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怎样评价自己的学习效率,测试自己的学习效果,不知道在学习中遇到疑难问题如何寻求帮助等。成人学生为达到学习目标而付出的努力程度,尤其是在面临困难任务时愿意付出的自主努力远远不够,其自主学习能力普遍较差。 2.成人学生自主学习管理现状 (1)教学计划死板。目前所用的成人高校制订和实施的教学计划,对修业年限进行了规定,要求学生必须在规定的年限内修完规定的课程并通过各种考核。每学期开设的课程,由教学计划中的教学进程表规定。课程教学内容一刀切,没有针对成人学生的个别需求,因人而异地进行个别化教学,影响了成人学生自主学习的独立性。课程所用的教材通常是根据课程教学大纲指定或任课教师选定,大多借用普通高校的教材,缺乏适合成人学生特点的教材。在面授过程中,教师一般是按照选用教材的内容结构体系进行讲授,忽视了成人学生的真正需要。而且,由于成人学生层次参差不齐,入学时又没有完善的考核机制,导致学生水平差异较大。而死板的教材、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和不能因人而异调整的教学计划,制约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也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或是无法理解,或是由于学习已知的知识而备感枯燥。甚至有着强烈求知欲的学生,也会因为教学计划死板而无从发挥,最终失去学习兴趣。 (2)评价方式单一。考试评价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一项重要措施,通常分为笔试和面试两种。对成人学生的学业评价,比较注重总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形同虚设。考试形式以笔试为主,试卷多采用纸笔问卷的考试量化评价方法,考查成人学生对定义、常识、原理等能够外显的、量化的目标内容的掌握。然而,这些并不能反映成人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态度、行为习惯、心理素质、道德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还会导致教师固守陈旧教学观念,采用灌输式教学,片面追求及格率,忽视对隐性目标内容的学习与培养,依 赖单一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简单地对成人学生进行阶段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限制了成人学生自主学习的创造性。单纯的笔试评价,不利于考核成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同时也容易导致成人学生平时不重视学习,出现考前的临时突击和考时的不诚信行为,违背成人教育的初衷。 三、管理学中的x—y理论应用于成人自主学习管理 1.基于x—y理论,辩证管理 基于x理论,通常认为成人学生的本性是懒惰的,相当一部分人关心的是获得文凭,对学习过程兴趣不大,希望用在学习上的时间越少越好。对这样的成人学生,要适当施以压力,通过批评、处罚等方式激发他们学习的原动力,让他们为实现组织目标而自主地去学习。基于y理论,可以认为成人学生是愿意学习的,在学习中能够自我指导和自我控制,通过努力,认真学习就跟在娱乐和休闲上的投人一样,是很自然的事,大部分人不会有抵触情绪,即使没有外界的压力和处罚的威胁,成人学生也会努力学习以期达到目的。许多成人学生具有潜在的创新能力,具有自我调节和自我监督的能力。然而,在实际案例中,多数情况是没有绝对的x或y,成人学生都是x+y的情况,需要成人教育工作者们创造条件和机会,尊重和相信他们,想方设法激励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人的潜力,在满足个人需求和目标的同时完成组织目标。做好管理者、指导者和训练者的角色,采用激励的方式,给成人学生更多的信任、更多的职责和自主权,实行学生的自我控制、自我管理,使他们主动参与学习,分享成功。帮助成人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让学生重视并及时调整自主学习的理念和指导思想,激发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学习动机,并将这方面的激励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加强学生对成就动机的自我认识和了解,明确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做自主学习的主人。 y理论较x理论而言更有利于调动成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有利于促进成人学生自主自觉地学习。从y理论出发,管理者要根据成人学生不同的个体情况,对于其学习对象与任务、学习手段、学习环境以及学习条件提供学习方法的建议。比如,根据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指导学生如何看书,如何找出要点,提炼重点;如何做读书笔记;如何进行知识系统化整理,记录难点,化解疑点等;指导学生如何运用理论方法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如何利用手中工具查寻所需资料;如何带着问题参加小组讨论,提问和参加面授辅导;如何复习迎考等。从而使学生了解并能够灵活运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2.一切从学生出发,科学管理 成人自主学习的管理应灵活采用x理论、y理论,积极地实现由x理论向y理论转变,充分发挥成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控制他们的消极面,创造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学习潜能,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教学计划的制订、教学内容及教材的选择、学业评价方式的确定,都要与成人自主学习模式的基本特征相适应,充分考虑成人学生的特点,充分了解成人学生的学习需求,充分理解成人学生的困难,加强个性和针对性教育,力求满足学生的多样性需求和发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可尝试实行弹性学制,即成人学生在学习期间,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调整学习计划和学习进程,适当缩短和延长修业年限。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年限、学习内容、上课时间和安排学习计划。制订教学计划时,要考虑根据社会需要和学生兴趣爱好,构建课程结构体系。选用适合成人学生特点的教材,教材内容要注重解决“是什么”或“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突出实用性,减少“为什么”的理论阐述,减少不必要的、烦琐的定理论证和公式推导,体现因材施教。学业评价应与自主学习模式的基本特征相适应,实行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y理论同时也揭示了引导的重要性。成人学生学习不主动不积极,并不仅仅是由于自身的懒惰,更多的是由于外界因素造成的。成人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氛围和获取相关知识的渠道,而现今丰富的多媒体和网络资源正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从而促进自主学习。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资源,比如将作业和答案放在网上,供学生练习和检测,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不足;通过e—mail、群内讨论、论坛等方式共同探讨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既能用成人学生比较熟悉的渠道促进其轻松、自主地学习,也有利于教学管理人员由此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便于指导和监督,进行立体管理。这同时也符合x理论思想,做到x理论和y理论兼顾,更好地促进成人学生的自主学习。 3.加强教与学的反馈,合理管理 根据y理论,成人教育管理者的主要任务是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使学习者在这个适宜的环境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充分发挥个人的特长和创造力,排除在自我实现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和困难。学校应经常采用各种方法跟踪成人学生的学习过程,了解教师的教学质量,发现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及时反馈信息,不断调整教学实施方案、学习支持服务手段,采用各种方法解决成人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对成人学生尽可能地给予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帮助,提供高质量的学习支持服务,满足学生个别化自主学习的需求。同时,加强对学生自我评价的指导,使学生能够自主地依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对自主学习的各个环节、各个阶段作出分析和判断,并进行反馈和自我调节。学校应及时提供有关学习调控与评价的信息,培养学生对自主学习的自我诊断、自我反馈、自我调整和自我激励的自控能力。经常了解成人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进程,加强管理和指导,把无序的个别化学习活动纳入有序的管理之中,创造一切有利的条件,推动成人学生自主学习的健康发展,促进成人学生自主学习管理。此外,实行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也是十分必要的。可以采取笔试、答辩、论文、机考、报告等综合方式对成人学生进行考核评价。这样一方面能够有效地反映出成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另一方面也能够让成人学生将自己已有的经验和能力与所学习的新知识相结合,消除其对于考试的恐惧心理,减轻心理压力。在考核内容上,命题应该以能力考核为核心,具有开放性,充分发挥成人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让每一位成人学生都有话可说。这样才能对成人学生的学习成果有所反馈,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四、结语 成人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基本教育的弥补和扩展,是提高国民文化水平的重要渠道。但是长久以来,我国的成人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始终处于比较弱势的地位,存在着许多亟须解决的问题。许多人认为,成人教育始终是非正规的教育模式,对成人教育的忽视导致成人教育教学内容缺少弹性,教中国学方法死板僵硬,考核机制不够完善等。因此,成人教育管理者必须从实际出发,通过对成人教育现状的深入分析与思考,从成人教学存在的问题人手,提出改革和创新的思路和方法。把管理学中的x—y理论应用于成人教育,能改进及完善成人自主学习的管理。提倡辩证管理、科学管理和合理管理,使成人教育成为教者和学者都乐在其中的教育过程,推动成人教育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管理学论文范文:读懂学生 科学的管理学生 管理是教育的一根缰绳,教师必须“坚强而温和地”抓住它,才可以使儿童生来就有的“盲目冲动的种子”、“不驯服的烈性”以及“率真的欲望”得到约束。但是如何科学的管理学生,教师应着实动一番脑筋,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简单的或是粗暴的威胁、命令、禁止、惩罚等手段都是无效的,只能起相反作用。赫尔巴特说:“教育者的第一门学科,虽然远非其科学的全部,也许就是心理学。应当说是心理学首先记述了人类活动的全部可能性。”对教育者来说就是要充分运用心理学去论证教育上各种实际问题的人,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进行教育,走进学生的心理,读懂学生,科学的管理教育学生。 对此我深有体会。新学期开学一段时间后,通过课堂学习、课间活动、值日、同学之间交往、与老师谈话等方面的表现,我发现班里的男生比起上学期变化很大。首先是打闹现象频频出现,个个火气很大,甚至打野仗,早自习有时互相串班,扰乱班级纪律。其次是玩卡现象严重,据女同学反映放学路上多数男同学跑进小卖部买卡,然后就在路边玩起来,回家时间都很晚,家长时不时打电话询问孩子的去向。总的感觉就是男同学个个很浮躁,有叛逆倾向,第一单元检测时,全班男同学的成绩总体下降幅度很大,而且卷面上的名字全都写连笔。 这使我清醒的认识到本学期管理的重点应该放在男同学身上,管理好20名男同学就等于王牌在手。可是管理的这根缰绳如何放、怎样收这是关键。我决定从个别学生身上打开突破口。第一个目标是滕剑,我记得他多次提到自己最佩服的同学是蓝玉凤,写作业时总是时不时的问蓝玉凤写到哪里,于是我将他调到和蓝玉凤同桌,从做到自己最佩服的同学身边的那一刻起,我明显感觉到他的兴奋与自豪,听课时总是学着同位的坐姿,抬头挺胸,精神抖擞,学习特别主动,而且对自己的形象也特别注重,不再那么粗鲁。一个周一的下午,我开完会回教室,刚走到楼梯口,一大群学生堵住了我,“老师,孙云龙跑了!”“老师孙云龙和滕剑打架!”女同学叽叽喳喳,我从窗口看到孙云龙边哭边往校外跑,后面一群追赶的学生,顾不得多想,我急速追出去,在马路边截住了孙云龙,可是此刻的孙云龙就像一头怒吼的狮子,青筋暴起,我按住他的肩头,一句话也没说,让他尽情的发泄“我要回家找我爸爸来揍你!”大约过了5分钟,他不再那么暴跳如雷,激动的心情稍微缓和了一些,但却是满脸的汗水和泪水。我也稍放松一些,对他说:“你要找你爸爸不要紧,老师可以打电话通知他,比你跑回家要快得多,但是为了什么事要找你爸爸应该跟我说清楚。” 我牵着他的手回到教室,教室里滕剑也哭成了泪人。我们静坐了20分钟,直到教室里鸦雀无声。20分钟后我们开始谈话,此时大家都很冷静,从描述事情经过的同学的表情和话语中我大体了解了事情的真相,并且在大脑中很快分析出了孙云龙逃跑的原因。我耐心的分析给同学们听:“孙云龙首先动手打了滕剑,依照滕剑的脾气他会大大还手,可是这一次滕剑忍住了,孙云龙出手很重,甚至还搬椅子打人,同学们看不过去,纷纷指责他。孙云龙觉得面子上过不去,没有人偏向他所以才会逃跑。”同学们对我的分析表示认同。雷雨说:“老师,滕剑的脾气我们都知道,他发火老吓人了,幼儿园的时候他把我的头发都揪掉了。今天他真的没打孙云龙。”此时,腾剑大声哭起来,也许是为老师和同学为他澄清了事实。孙云龙也心服口服,事后他爸爸打来电话对我的处理方法表示赞同。从这件事中我看到了滕剑本质上的变化。于是我提议让滕剑担任体育班长。有了这样一个领头人,男同学们的行为收敛了许多。首先就是不再串班了,因为当时串班就是滕剑带头。此时被摘了乌纱帽的李德民这才意识到自己身上的危机,在同学中失掉了威信这可不是小事。从他的眼神里我看到了他内心的惊慌和急于悔过。但是我一直不动声色。他也感觉到了我的冷淡,从我身边走过的时候总是低着头,不敢看我。时机成熟,我找他说了说话,因为他本身就是个懂理的孩子,只是经历了成长中的一小段。我说:“德民,过年回来以后老师发现你长大了,什么事有自己的想法了,而且胆子也大了。想去玩以前不敢玩的或是没玩过的东西了。现在老师给你时间玩了,你觉得有什么收获?”他诚恳的说自己放学以后的时间都用在玩卡片上了,书包里还藏着卡片,上课有时也在摆弄卡片。这次谈话后,我又看到了以前的李德民。 我又想到一味的压制对于男同学个性的张扬是不利的,应该依照他们的性格特点为他们创造探究、展示、讨论、竞争的机会,于是我在男女同学之间开展了竞赛活动,男同学的口号是“挑战无处不在”,女同学是“谁说女子不如男”,从纪律、学习等方面评比,每周三、无总结,只要是男同学获胜就可组织足球赛、篮球赛,这使得男同学更加积极,有时因为一个同学不完成作业而引起公愤。当然有时我也是有意识的偏向于男同学,这也是一个很好的策略。一直到学期结束,男同学始终保持高涨的情绪,班级风貌、学习成绩因为他们而蓬勃向上。特别是董绪杰同学最让我感到欣慰,一年前的他总是请假,一星期最多到校两天,有身体原因,有对新换老师的抵触,也有对学习的不自信。而现在站在我眼前的是一个活泼开朗、敢说敢道在学习上一往无前的董绪杰,本次期末检测数学100分,从卷面上我看到了他对自己学习的自信。 有句话说摸着石头过河,而我要说摸着学生的心理教学,走进学生的心理,读懂学生,是科学的管理方法。 管理学论文范文:浅论公司组织结构引发的中小型企业管理学思考 论文摘要:我国中小型企业正迎来发展新时期,如何在发展壮大的同时保持组织生命和活力成为了业界关注和思考的焦点。本文以a公司发展中出现的组织结构问题为例,探讨具有可行性的问题解决方案。 论文关键词:组织结构;组织结构性问题;组织非结构性问题;组织文化;管理分权 1a公司的组织结构材料背景: a公司是一家民营高科技企业,成立于1998年,由某大学计算机系的王教授及几位青年教师共同创办,产品主要是各种应用软件和网络集成系统,主要的客户为银行、税务、海关、民航等部门。公司创立初期仅有20名员工,王教授任董事长兼总经理,组织部门划分为技术开发部、客户服务部、财务管理部,各部门设经理一名,员工若干。 公司员工都是具有良好专业背景的科技人员,学习能力强,能独当一面。他们工作很努力,与客户加强沟通。王教授更是事必躬亲,不仅抓经营管理,有时还亲自动手编写应用程序。 凭借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和优质的产品与服务,a公司实现了超速发展。到2002年,销售收入已近亿元,员工增值150人。由于业务扩大,人员增多,需要进一步分工,公司于是对组织结构做了变革。公司仍设董事会、总经理职位,但在总经理下分设人事员和总经理办公室两个辅助职位,总经理负责部门由原先的三个变为市场营销部、软件部、网络部、采购部、工程部、客户服务部、研发部、行政部八个部门。a公司现在的业务流程是:市场营销部负责开发客户、签订合同、软件部和网络部负责按合同进行设计,采购部负责采购所需设备,研发部负责研制新产品和引进新技术,行政部则负责公司的内部管理。 组织结构的变革带来了许多问题:各部门之间权责不明,沟通不畅;员工士气低降,抱怨较多;常常不能按时交货,售后服务质量下降;经营业绩下滑。王教授在公司的各个场合总是反复强调公司的使命和员工团结合作的重要性,但收效不大。 2针对a公司组织问题,现探讨如下: a公司成立初期由于企业规模限制,人员较少,采用了直线制组织结构形式,在该形式下,企业责权分明,指挥统一,人员精干,信息沟通方便,反应快速灵活。 随着a企业的发展壮大,在直线制的组织结构形式上发展为直线——参谋制形式,为高层管理者配备了人事员和总经理办公室两个参谋机构,参谋机构人员可以发挥他们的专长,弥补管理者的不足,减轻他们的负担,同时参谋机构或人员对下级管理者和作业人员无指挥权。,但这种形式的缺点是高层管理者高度集权,难免决策迟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只有高层管理者对组织目标的实现负责,各参谋机构只有专业管理的目标要求;参谋机构和人员相互间的沟通协调差,各自观点具有局限性;不利于培养后备人才。 2.1非组织结构性问题解决 (1)各部门之间权责不明 解决方案:根据组织目标和计划任务的要求,规定各层次、机构、职务、岗位的职责和相应的职权,通过设置组织结构图、职务说明书以及制定各规章制度来明确他们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和信息沟通方式。同时,考虑到该企业是科技技术型企业,在职能设置上必须给予研发部一定灵活性和收缩空间。 (2)经营业绩下滑 致使销售下滑的原因有:技术落后、营销锏咯不当、售后服务恶劣等。而在众多原因中,以技术落后带给企业的打击最为致命。尤其在以技术进步为核心竞争力的产品生产领域,其竞争之惨烈非可与其他领域同日而语。因此,作为科技产业必须要将产品研发及技术推进放在首要位置,为此,企业要建立高水平的基础研究实验室;提高研究小组的工作效率,具体来说要做到:是构成研究小组的人员结构合理化,加强提高科技人员创造力的训练,给予研究小组成员充分的自由,只设定最终目标,具体符合实现则可放其决定,鼓励研究人员广泛同外界交流;高度重视企业外部科技力量的作用,具体来说,企业可以购买高校专利,与高校建立合作研究;投资风险企业。 a企业在市场方面,首先应看清楚市场需求趋势,考虑当前和长远的需求前景。对a企业发展初期而言,员工学习能力强,注重和客户的沟通,自然了解了市场需求,因此能生产出适应市场需要的畅销产品,而随着企业组织结构的改变,直接生产工作的员工失去了与客户直接交流的机会,又由于生产部与市场营销部的交流障碍,极大影响了其对市场需求的准确把握。因此,建立各部门,组织机构的有效交流渠道是极为重要的。 2.2组织结构性问题解决 通常,组织结构设计具有五条基本原则: (1)目标至上、职能领先原则。(2)管理幅度原则。(3)统一指挥原则。(4)责权对等原则。(5)因事设职原则。 在以上组织设计原则指导下,精简组织机构,提高工作效率:综观a企业壮大后组织结构设计,过于细化下设职能部门,致使机构臃肿,从微观而言,则过分细化了人员分工,致使职工易产生厌烦情绪、对工作不满。针对上述症结,从精简高效原则看,a企业应合并软件部与网络部,合并采购部与工程部,并将行政部职能划归于总经理办公室内,以此使得管理层次较少,管理人员较少,费用较低,信息沟通有效,管理层次呈扁平结构,有利于发挥下层管理者和作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企业可在相关联的工种内实现岗位轮换,丰富扩大工作的内容,即有利于消除工人厌烦情绪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2.3延伸——组织健康发展建设 (1)组织文化 企业组织文化是一种人心凝聚剂,是提升企业竞争的无形力量和资产,从企业发展的内在需、消费者的文化需求、市场竞争的需求来看,a企业需要建立自己的企业文化。 a公司企业组织文化建设步骤如下 第一、明确企业理念; 第二、充分利用媒体的力量,塑造鲜明生动的企业文化的视觉形象。 第三:与执行力结合起来,共同推动企业文化的建设。 所以,企业可以从规章制度、工作与决策、典礼、仪式、员工培训等企业日常行为中一点一滴渗透进企业文化,并在企业内部组建企业文化战略推广等相关部门,由专人负责。 (2)企业分权管理艺术 在现代企业管理过程中,分权管理制度的建立,通过权利下放实现有效管理的目的,同时也是实现科学管理的关键。 分权主要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改变组织设计中的权力分配;对主管人员在工作中授权。 对于a企业来说,其组织规模正不断扩大,组织活动趋于分散化,同时存在培养后备管理队伍的需要,因此,a企业不仅应通过第一种分权方式减轻管理层压力,促进企业绩效,同时采用对主管人员授权的方式,培养企业管理后备军。 在a企业分权管理的同时,要注意维护政策与命令的一致性并注意考察准授权的主管资格和能力。 最后,对于a企业,在实施分权管理初始,分权范围和程度可稍小,根据实际情况,可逐步扩大,并在实际执行中适时调整。
幼儿生命教育论文:幼儿生命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其策略研究 【摘要】幼儿期是人一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教育既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从小培养幼儿珍爱生命、尊重生命的情感,使他们形成正向的生命观和生命态度,对个体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幼儿 生命教育 困境 策略 关注生命、珍爱生命、实现生命的价值,是人类社会所关注的永恒话题。幼儿期是人的生命历程的关键时期,幼儿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都处于尚未形成、容易塑造的阶段。因此,从小开始进行有关珍爱生命的启蒙性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幼儿已开始注意到周围人的生老病死、花草树木的生长和凋敝,这些均为生命教育提供了契机。 一、幼儿生命教育面临的困境 1.中国传统文化的禁忌使人避谈生死。死亡是生命的终极状态,代表着生命的结束,死亡是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人和其他任何生物概莫能外,正是生命的有限性使人生变得格外珍惜和可贵。受这种重生忌死的传统文化的影响,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社会都将“生”作为儿童教育的重点,而对死的问题则避而不谈。在对待死亡问题上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和教育观念,形成了一种形而上学的思维定势:见生不见死。对于死亡的回避模糊了死亡的事实,给儿童带来了负面影响,让他们感觉死亡是神秘的、可怕的。这种传统当然也会影响生命教育的开展。 2.教育功利化对个体完整生命的漠视。教育功利倾向在本应无忧无虑的幼儿阶段已然出现,高考的压力已经从中小学延伸到幼儿教育。无论是在家庭教育还是在幼儿园教育中,教育的功利色彩都十分强烈。幼儿教育的这种功利倾向会成为以情感体验为主要特征的幼儿生命教育的重大阻碍。幼儿教育的这种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情感的教育目标忽视了幼儿生命的完整性,使教育内容远离了幼儿的生活世界,剥夺了幼儿对生命情感和意义的体验,扼杀了幼儿的天性泯灭了幼儿好奇心、探究欲、想象力和创造性的发展,剥夺了孩子获取知识的乐趣。幼儿的自然生命受到压抑,社会生命的发展不受重视,自我精神生命无法激发。 3.幼儿生命教育的认识和方法的欠缺。由于对幼儿的心理状态和发展特点缺乏足够的认识,即使成人采取一些应对方式,这些方式也往往有失偏颇,缺乏科学性,容易对幼儿的心理造成不良影响。在处理幼儿关于生死的问题上,采取回避的态度或不恰当的言词为死亡蒙上了一层神秘感,这反而让孩子感到好奇,一有机会就想去弄个明白,如果渠道是不正确的,就会使孩子得到不正确的信息甚至是错误的结论。一般的教育方式采取恐吓的教育方式或者用浪漫的方式来解释死亡。这种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让幼儿远离对死亡的伤心和焦虑,但是却会阻碍幼儿正确的理解生死,难以获得科学客观的生死认知。 4.传媒对于幼儿生命认识的负面影响。传媒在儿童生死概念认知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影响儿童生死观念的重要因素。现在一些电视、卡通动漫、电脑游戏、绘本中常常会有死亡讯息,而其正确性有待商榷,虚幻的死亡情境,死而复生的童话色彩,使幼儿似乎觉得生命并不重要,甚至死亡可以重来。刘惠美的研究发现,幼儿对死亡的解释受大众传播媒体的影响,有较多暴力的解释。 二、幼儿生命教育的策略思考 1.转变观念,深化认识。在我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开展幼儿生命教育,首先必须使人们建立合理的生死观念,理性面对生死,并且对幼儿的生命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和生命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其一,需要树立合理的生死观,理性面对生死议题。其二,珍惜生命,树立合理的生命价值观。其三,树立正确的儿童观,避免教育过度功利。 2.探索生命教育的原则和方法。生命教育是以儿童为主体,注重儿童的参与、体验、实践和反思的教育,它要贴近儿童的生活,着眼于知、情、意、行的统一,以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儿童渗透教育影响。由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幼儿生命教育的教学方法必须考虑其年龄特点和思维发展水平,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关注幼儿实际经验的获得。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应以幼儿体验为核心,坚持认知、体验与实践相结合,同时尊重教育中幼儿的主体性、自主性,并使教育方式尽量贴近幼儿的现实生活。因此,幼儿生命教育应具备以下的原则:(1)主体性和生活化原则;(2)科学性与人文性并重原则;(3)认知、体验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 3.培养教师,提升素质。生命教育的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生命教育目标的确定与细化,生命教育课程的开设与教材的编制,生命教育师资的培育等等。其中,加强师资培育是生命教育实施的首要任务。教师是儿童学习的支持者、促进者和引导者,在生命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教师的生命观影响着幼儿对生命和死亡的认知,生命教育的顺利实施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参与和配合,教师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生命教育的成败,因此我们应当重视和加强生命教育师资的培养。作为幼儿生命教育实施的主体,幼儿教师是否具有生命教育观念和相应的生命教育能力是生命教育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 (作者单位:西昌市马道幼儿园) 幼儿生命教育论文:幼儿教师生命教育观的访谈研究 [摘要]幼儿教师生命教育观是幼儿教师对生命教育的观点与看法,对幼儿生命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对重庆市主城区36位幼儿教师生命教育观开展访谈调查,了解幼儿教师生命教育观及幼儿园开展生命教育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生命教育观 幼儿教师 幼儿园生命教育 近年来,幼儿生命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冯建军提出“关注生命、促进生命,把自由、主动权交给儿童”。[1]顾荣芳提出“要树立正确的健康教育观”。[2]学前教育阶段也开展了“幼儿生命教育项目活动”初探。在实践过程中,幼儿教师对生命教育的看法和认识究竟如何,影响其观念的因素是什么?其观念对教育者的行为及幼儿生命教育活动有什么影响?本文基于上述问题开展了下面的调查研究。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 研究对象 抽取36位不同年龄、不同学历层次的重庆市主城区6所公办、民办幼儿园教师(包括园长和教师),具体为20-30岁(12人)、30-40岁(12人)、40-50岁(12人)。其中本科文化水平12人,本科以下文化水平24人。共调查6个幼儿园,两个公办一级园、两个公办二级园、两个民办普通园。 (二)研究方法 1.访谈法。 访谈过程皆是在教师自愿的情况下,围绕事先编制的访谈提纲,采用个别访谈形式对所要研究的问题进行半结构式深度访谈。访谈提纲的编制主要围绕:幼儿生命教育的目的、幼儿生命教育的内容、幼儿生命教育的实施这三方面设立。 2.文献法。 查阅幼儿教育方面的近年来的文献资料,了解研究的进程和现状。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重庆市主城区幼儿园教师生命教育观的现状 1.幼儿生命教育的目的。 问及“您听说(了解)生命教育吗”,“您认为幼儿生命教育对幼儿最大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70%的幼儿教师表示“听说过生命教育”,但是对于生命教育这一概念不理解。通过访谈我们发现:部分教师有观念不行动,在实施过程中不予重视,活动开展比较零散,缺乏主动性。 66%的幼儿教师认为幼儿教育的目的是:“基础性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促使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促使幼儿健康成长”。教师不同教龄在教育目的认识上有显著差异。教龄≤10年的幼儿教师认为:“幼儿教育的意义即是为幼儿创造幸福的童年,尊重幼儿个性与自由,关注其当下的生命情感、兴趣、信仰的培养。”其观点渗透出时代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教龄>10年的幼儿教师则更多的是从幼儿一生教育来论述,认为幼儿教育是基础性教育。 2.幼儿生命教育的内容。 问及“你听说过(了解)生命教育吗?生命教育包括哪些内容”,85%的幼儿教师回答是“有听说”,认为生命教育内容主要是“安全教育,自我认识教育”,“较为宽泛,主要是对自身身体认识、自我体认”。 3.幼儿生命教育的实施。 对于生命教育的实施,教师们普遍认为幼儿生命教育比较抽象、不好把握。生命教育的开展围绕社会、科学、语言为主的领域进行。在问及“您尝试过对幼儿进行生命教育吗?您遇到的最大的困惑是什么”,大部分教师表示“尝试过”,他们认为困惑有“谈话活动,感觉生命教育离孩子很远,教师空洞讲解”,“对于生死教育、对于遗弃儿童等方面的教育,困惑是孩子们缺乏经验,孩子理解有难度,不好引导”。 (二)不同幼儿教师的生命教育观的比较及其影响因素 根据访谈幼儿教师生命教育观,不同年龄和不同层次的幼儿教师的生命教育观不尽相同。其主要影响因素如下: 1.学历差异比较。 比较而言,本科学历幼儿教师的生命教育观能融入时代背景,积极关注当前身边发生的事,并能教学结合实际,如环保教育等。本科以下学历的幼儿教师对其内容与实施方法上多围绕安全教育开展,多为随机性教学。 2.教龄差异比较。 比较而言,尽管目标与内容不同,但两者在教育实施上比较一致,教育除了以安全教育与自我认识教育之外,贯穿于一日的生活环节之中,多为情景性教育。 3.不同性质幼儿园生命教育观差异比较。 公立幼儿园定期会开展主题教学教研活动。而民办幼儿园对此关注程度不高,开展内容不够丰富。 据上所述,教师的文化水平、教学年龄、教师所处的幼儿园性质均影响着幼儿教师生命教育观的形成与提升。 三、完善幼儿园生命教育的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幼儿生命教育观 教师正确的生命教育观既是一种教育理念,又是一种教育策略,其目的是促使受教育者增强生命意识,构建生命意义,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得到和谐的发展,从而提高生命质量。 (二)建构完善的幼儿生命教育体系 针对教师们在实施幼儿生命教育时的困惑与无所适从,有必要探索并建立完善的幼儿生命教育体系。 1.构建幼儿生命教育活动的目标体系。 幼儿教师首先应关注自身的生命成长,培养自我生命发展意识。其次,自身应该具有创新精神,树立可持续性的教育理念。最后,在目标体系构建中教师应该重视对幼儿自我生命情感的关怀与体验这一情感性目标的设置,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生命教育资源。 2.选择适合幼儿生命教育活动的内容。 幼儿教师应该建立多元化的生命教育视角,选择适合幼儿发展特点的生命教育内容。教师应该围绕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等主题开展生命教育内容。教师在开展幼儿自我认识、自我健康、自我安全、卫生等教育的同时,可渗透生命情感的教育,把教育内容上升到珍惜生命与尊重生命的高度。 3.探索幼儿生命教育活动途径和方法。 幼儿教师应该逐步探索与完善生命教育活动的途径与方法。首先,明确生命教育的原则重在体验,教师应该通过教学能让幼儿体验与思考,多为体验情景性教学。其次,教学方法要丰富多彩,多采取欣赏教学、参观访谈、角色扮演、讲述、探究与合作等方式教学。角色扮演促使幼儿更加形象鲜明地了解故事中的人物角色,探究与合作能激发幼儿在生命教育中感受集体的力量。最后,在生命教育活动过程中应注重目标定位的切实性,教师应该根据幼儿认知特点、心理特点及品德形成规律定位教学目标。 (三)加强幼儿生命教育的师资培养 开展职前职后的师资培训具有一定的必要性。首先,提升幼儿教师生命教育观的理论知识,幼儿园应该定期举办生命教育教学研究会与教学观摩会。其次,教育部门应该大力提倡生命教育,宣传生命教育,定期开展专题性讲座。最后,高校教师应该提升生命教育理论研究,定期到幼儿园提供实施生命教育相应的方法与策略。 四、结语 访谈显示,整体上来说现阶段重庆市主城区幼儿教师生命教育观较为乐观,但是教师的生命教育观差异较大,主要受学历、教龄、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生命教育观,构建完善的生命教育体系,加强幼儿生命教育的师资培训。不断地提升幼儿个体的生命质量和生命境界,引导幼儿学会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 幼儿生命教育论文:生命教育关注新视角:生死教育应从幼儿开始 摘要:由于幼儿对任何的事物及知识都充满好奇与探究能力,所以从幼儿阶段开始实施生死教育是最佳的时机,这样才能使生死教育往下扎根,让幼儿对生命有更积极与正面的看法,学会珍惜生命、尊重别人,以及如何面对死亡。文章认为,儿童教育是一生人格发展关键期,生死教育更是人格教育的一环,应引领幼儿思考死亡的真实性,促进人格健全发展。 关键词:生死教育;生命教育;幼儿 生命及死亡一直是中国教育中所忽视的议题,其中死亡更是在中国文化中避忌碰触的。所以,儿童的生死教育相对受到忽视,不但学校中避免谈到死亡议题,许多家长更常以负面或敷衍的方式处理死亡相关事件,现今媒体传播信息速度快,通过传媒可以了解到大量的天灾人祸所造成的死亡事例。诸如9・11恐怖袭击、SARS风暴、南亚大海啸、5・12大地震等震撼人心的惊恐的死亡事例,触及了根源于社会文化中集体的一种“死亡否认”价值体系。 大多数人认为幼儿就像刚萌芽的树苗,教导生命喜悦的课程都来不及,何必教导生死的悲伤,甚至还以为太早进行幼儿生死教育,会造成幼儿生命中不可承受的“重”。因此,许多家长与保教人员认为幼儿不需要生死教育,即使想要实施,也无从着手。无可讳言,幼儿生死教育的实施确有其先天的局限,因为幼儿的身心既不够成熟,又缺乏生活经验,以致这方面的教育往往被忽视,认为生死教育应该等幼儿长大后再讨论。然而,如果一味逃避或置之不理,不仅无法真正发挥幼儿教育的功能,更无法让幼儿成长为“健康的新世纪公民”。(赖伶蜜,2005) 一、在幼儿阶段实施生死教育的重要性 由于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以致儿童越来越多地接触到比以往更直接深刻的死亡事实的信息传递,顿时觉得死亡离生活是如此的近,儿童虽然对死亡存有高度好奇、迷惘,却仅能通过图画书、卡通、大众传播或民间传说得到拼凑的、不完整的生死概念。 死亡心理学家认为儿童自幼便对消失与死亡产生疑问与好奇,如果过度避讳,或反而以神秘恐怖的方式来处理的话,容易对儿童人格与人生观的发展造成负面的影响。(张淑美,1989、1996)我国文化更是将“死亡”视为禁忌,刻意忽视生命从生到死的完整历程。反而会因为忌讳逃避而丧失孩子自然接触生死意义的机会,甚至会让孩子造成对生命的错误认知。然而人们对死亡的知觉、概念与看法,将可能影响其一生的思想行为,也是生命中重要的组织原则,对人格形成、情绪、心理与认知等方面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力。(Crase,1982;Kastenbaum Aise nburg,1976) 哲学家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在分析死亡意义时也曾说到:“逃避死亡的话题,只会使自己更远离生命本质的真相。”唯有正视死亡的不可规避性,才能真正摆脱对死亡的恐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坦然地将死亡纳入生涯规划的一部分,积极地用有限生命创造无限的价值。因为有死亡,生命才显得有限,所以我们必须珍惜有限的生命;体验了死亡,就是体验了生命价值;而学习接纳死亡,则是让我们学会承担生命的责任。(赵可式,1998) 由于幼儿对任何的事物及知识都充满好奇与探究能力,并且其吸收力非常强,更没有先入为主的定式,所以从幼儿阶段开始实施生死教育,应是最佳的时机,这样才能使生死教育往下扎根,此外,由于幼儿的这些特性,使他们容易有奇思幻想,无法分辨真假,往往容易被误导而造成憾事,如:2005年7月1日《青岛都市报》报道了一位三岁幼儿学习电视剧上吊,不幸身亡,这就是幼儿受到传播媒体的不良影响所产生的悲剧。(林慧珍,2004)对幼儿进行有关生死问题的教育,并不是提早告诉幼儿悲伤或是不美好的事,而是通过“生死”的教育,让幼儿对死亡有正确的认知,以及在面对“生死”、“濒死”的问题时不会恐惧,更重要的是让其了解生命的美好,使其在活着时会更努力增添生命的意义,不过,让幼儿对生死有所认识或了解,只是教育的手段,真正的目的是要让幼儿对生命有更积极与正面的看法,学会珍惜生命、尊重别人,以及如何面对死亡。 幼儿或许可以等到成人阶段再接受生死教育,但如此一来,他的人生观及世界观已经成形,吸引力及影响力反而没有那么强了。虽然成人有了足够的身心成熟度、认知能力、生活体验,并且会主动寻求解答,生死教育的实施成效似乎在他们身上较容易察觉与受用,但不能就此就认定成人比幼儿需要接受生死教育。因为生死教育就是从生始到死终,谈死是为好好地生,所以幼儿从小就接受生死教育,将会一生受益,就经济效益而言,比起到成年才实施生死教育,幼儿时期就实施生死教育的好处是难以估计的,毕竟根基扎得越深,日后才长得更壮、更结实,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 当然,对幼儿实施生死教育困难重重,教育者不仅要了解生死教育,更要了解幼儿,但实际上生死本来就是无解的谜团。(郑晓江,1995)何况幼儿的能力有限,如何将一个极为抽象的概念教给幼儿确定比较困难,而且幼儿生死教育只是生死教育不同阶段的一个起点,假若这个起点做得好,不仅使往后的不同阶段的(青少年、成人)生死教育都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更能使教育的功效发挥到最大,毕竟我们不能等到青少年自杀后,才开始重视及实施生死教育,因为这时为时已晚,要彻底减少自杀,以及解决对生命不珍惜的问题,就要从小开始教导,一旦幼儿生死教育能够落实,到了青少年及成人时再接受深度不一的生死教育才能解决问题,并可减少青少年迷失及自杀等种种问题。无论如何,幼儿生死教育的成败在于教育方式,除了专业的从业人员外,最重要的是父母的支持与参与。尽管幼儿生死教育比起成人生死教育更棘手,但其作用却更广、更远,急需大力推广,一旦生死教育能确实打下基础,他日一定能开花结果,所以对幼儿进行生死教育实在是当务之急。 二、幼儿所面对的生与死 生命是指从生到死的过程,因为生是死的体验,死则是生的完成,如果生死这个根本人生课题没有获得正确的教育,则一切的学习都是空谈,(许雅芳、刘翠华,2005)所以幼儿生死教育是所有教育最根本及基本的一环。毕竟幼儿的经历不多,而且心智不够成熟,对死亡的认知概念不清。(Margaret,1993)一旦面临突发、震撼的生死事件,身心必会受到极大的创痛。但不幸的是,在幼儿的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总会遇到一些预期的,或突发的事件,这些事件可能会造成幼儿的身体及心理的伤痛,例如天然的灾害或人为的意外:地震、火灾、海啸、恐怖事件、重大的车祸、飞机失事等;遭逢生死威胁:幼儿自身遇到生命威胁的意外,如被绑架、生大病、慢性重病(癌症)、罕见重大疾病等;幼儿经历生死及分离等失落事件:亲友、宠物死亡,或是父母离婚及搬家等;幼儿亲身经历或目睹的暴力事件;幼儿经历被虐待或性侵害事件。 由此可见,诸如此类事件在幼儿的身边随时会发生,幼儿年龄小,虽然不能确切地了解这些事件的意义及其因果关系,但一旦亲身遭受上述事件的任何一项,都有可能造成幼儿身心终生受创的遗憾,即使身体的外伤不明显,经过一段时日,或许幼儿的外伤已经痊,但其心理的创伤可能才开始反应在身体、心理及行为上,也就是所谓的“创伤症候群”,他们最初出现惊吓、紧张、僵硬、呆滞等心理反应,然后会有尿床、失眠、做恶梦、焦虑害怕等心理反应,久而久之,就会变成习惯性的身心创伤症候群症状,如下列几个情形:心情常常起伏不定;对突然的声音或噪音感到吃惊;不容易入睡,常常失眠或做恶梦;心情容易沮丧,并且变得脾气易怒;出现人际疏离的倾向;对可能引发创伤回忆的事件害怕、恐惧;身体紧张、记忆力退化、注意力不集中。 我们通过生死教育让幼儿了解生死的变化,可使幼儿在面对这些事件时能有最起码的调适能力,也可帮助他们从这些创伤事件中勇敢地走出来,只有这样才能造就一个健康的人。毕竟“生死”是生命中不可避免的事,加上儿童从幼年就对“生死”产生好奇与疑问,(张淑美,2000)并且认识到生死随时都在身边,并不分老幼,因此,为幼儿规划及实施适当的生死教育是现今幼儿教育刻不容缓的课题。虽然云南省从2008年开始全面推行“三生教育”,然而,现在的幼儿教育在这一环的努力仍不足,这是因为长久以来社会文化对“死亡”禁忌,导致在学校通常不提死亡,家长在面对孩子时,常以忽视、隐瞒、欺骗、恐吓或敷衍方式处理,以致幼儿对死亡存有高度的好奇、迷惘、焦虑、恐惧及压力。(纪洁芳,1990)因而幼儿容易被笼罩在死亡的神秘面纱之下,只有通过电视、电影、报纸杂志、童话故事书(或神鬼故事)等略窥死亡面貌。但也无法获知真相,所以容易受到夸大、不实、扭曲或神秘的报导影响,使幼儿或青少年产生错误或片面的死亡认知,影响其对死亡的态度,往往是恐惧、害怕、恐怖、疑惑、神秘、纳闷等等,多是负面且复杂的情绪。(巫珍宜,1991;张淑美,1996、2000)甚至有自杀倾向和形成不正确的死亡观念,(张淑美,1997、2000)所以幼儿生死教育已迫在眉睫,它可以突破各种禁忌,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生死观、人生观及世界观。 三、幼儿生死教育的教学目标 及早给幼儿实施生命教育有其必要性与重要性,通过生死教育的课程设计,让幼儿认识生是什么?生活是什么?生命是什么?进而领悟生命的变化和交替,并了解死亡是什么?不存在是什么?什么是不朽?等,让他们对生死有初步的了解,进而能自由联想生与死,让生与死成为他们坦然接受和谈论的对象,(许雅芳、刘翠章,2005)必须提供幼儿一个健康、活泼、生动、愉悦并且可以和生活紧密结合的课程,让幼儿能通过这些课程的实施,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爱惜生命,进而惜福感恩、认真负责,实现真正的全人教育,(李锡津,2000)成为日后健康的公民。幼儿生死教育的范畴可定为幼儿与自我、幼儿与大自然、幼儿与群体、幼儿与生和死等。幼儿生死教育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几点:让幼儿了解生命的成长过程,愿意对死亡进行开放思考;引导幼儿适度认识及谈论死亡,破除死亡的传统禁忌;建立幼儿正确的死亡常识,当面临死亡问题时,可以适当调适心态与情绪;引导幼儿对死亡的了解,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恐惧与害怕,并能坦然地接受生命中的失落与死亡;感受生命的变化,培养创造力及美感;培养尊重生命、爱惜生命及大自然的情操。(刘翠华、许雅芳,2004) 总之,幼儿是刚发芽的幼苗,需要成人细心呵护与照顾,而且他们的生命如初升的太阳,所以对幼儿实施生死教育要格外的小心谨慎,否则会适得其反。幼儿生死教育的真正目标是让幼儿更加爱惜生命、珍惜生命,对幼儿而言,生死教育是“为生所准备的教育”,为确保幼儿生死教育能顺利的实施,政府、幼儿园必须重视这个课题,制定可以具体实施的教学活动方案,同时培养真正具备教学能力的教保人员,以使幼儿生死教育确实而有效地实施。 四、结束语 中国平均自杀率为23/10万,每年自杀死亡人数约30万人。这相当于一个欧洲中等国家四分之一人口数。15~24岁占自杀总人数的26.65%;5~14岁的少年儿童自杀占自杀总人数的1.03%。自杀的原因非常复杂,虽然生死教育的实施不见得就能减少自杀率,毕竟生死教育并不能立竿见影,但不能等待问题产生时,才急于下猛药。生死教育从幼儿就开始阶段性的教学,也并不是否定在成人、青少年等不同阶段进行的生死教育,而是强调生死教育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相当重要,毕竟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认知及需求,而经过不同阶段的学习,才能彻底实施生死教育。 从长远来看,生死教育实施效果的关键在于能否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往大多忽略了幼儿阶段,以为幼儿不需要,等待他们长大后再实施,但他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而且都有无穷的潜藏力,所以不应限制他们对生死的好奇与探索。其实,生命并不能传授,我们只是创造一个适当的学习环境及教材,让幼儿感受生命变化的奇妙,即使每个幼儿领悟程度不一,收效不一,也无妨。毕竟这只是起点,只求尽心尽力,以后必可看见繁花盛景。 “知死,焉知生”,从死亡来领悟生命是什么?整理出人恐惧死亡的原因,并提出从死亡来领悟生命的意义,从而引领孩子调整价值秩序,认清什么是生命中最重要的。 儿童教育时期是人格发展的关键期,生死教育更是人格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希望引领孩子通过对死亡真实性的思考,理解生命的珍贵,让儿童了解到事物不会永恒,应珍惜生命中所拥有的,学会放慢脚步开始享受生活,让人生如泰戈尔诗中所写:让生灿如夏花,死美如秋叶。 幼儿生命教育论文:通过多元体验对幼儿进行生命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本文探讨了幼儿生命教育的具体内涵,包括尊重生命的态度、理解他人的感受、肯定自我的能力、面对死亡的态度以及关怀生存环境的态度等。并从实践上,研究了幼儿生命教育对幼儿自我认同、与同伴的关系、学会关心和尊重生命、初步了解生命意义等方面的影响。 [关键词] 幼儿教育 生命教育 自我概念 教学研究 人的生命价值概念包括自我概念、人际关系、生命态度、生命价值和生命概念等,这些对人的一生都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人的生命价值概念的形成在于幼年时期,除了幼儿时期的自我体验和感悟外,教育也对人的生命价值概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探讨了幼儿生命教育的具体内涵,包括尊重生命的态度、理解他人的感受、肯定自我的能力、面对死亡的态度以及关怀生存环境的态度等。并从实践上,研究了幼儿生命教育对幼儿自我认同、与同伴的关系、学会关心和尊重生命、初步了解生命意义等方面的影响。 一、对幼儿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意义 人生存的价值不仅是对自己生命的尊重,也是对他人生命的尊重与关怀,进而追求生活的意义。幼儿对于生命的态度与价值往往是受成人所传递的信息影响的,幼儿阶段正值各种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如何在幼儿教育阶段也融入生命教育,变成了教育工作者需要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 生命教育的意义在于,让人明白生命的价值,学会爱惜一切生命,学会爱护自然,适应环境,获得自我认同和自我欣赏,同时学会跟其他人打交道,关怀别人,拓展人际关系。特别是学会跟人打交道,对于幼儿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很多研究表明,一些孤僻、自闭性格的人,性格的形成,跟幼年的经历,特别是家庭、幼儿园的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幼儿阶段正值孩子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及早建立正确的生命信念与生命态度,无疑是最好的时机。黄乃毓就认为,生命教育是帮助人探索、认识生命的源头,从心建立信心与实践的力量。 二、幼儿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教育应对一切生命的历程等人生课题加以探讨,使学生能够对生命的本质有深刻的认知,学会爱惜生命、自我认同、尊重他人、爱护环境、崇尚自然,获得完善的人格和健全的精神。作者通过在幼儿园的丰富经验和实践,结合自己的思认为,幼儿生命教育的内涵具体应包括: 1.教育幼儿认识生命。幼儿透过各学科方面的学习,研究植物、动物及人的生命与孕育生命的环境,而探问“生命是什么”这个主题,并分辨出人和植物、动物有什么不同,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在哪里;以知识为基础来认识生命,实施生命教育。 2.引导幼儿欣赏生命。教学中引导幼儿欣赏各种美丽的生命,例如,赏鸟、赏蝶活动等培养幼儿的生命美感,体验生命的美与真,进而欣赏人的美,透过文学、音乐、美术去欣赏人的美丽与丰富,从欣赏人到爱人,以建立我爱人人,人人爱我的世界。 3.期许幼儿尊重生命。当幼儿领悟生命的奥妙时,能感受生命的美,会去欣赏与赞美,则渐渐形成尊重生命的信念,希望所有生命都能依照它本来面貌活着,自在的成长。对任何生命存有戒慎尊敬的心情,对人尊重其意见,则所有人都会觉得生命是有价值的、被人尊重的。 4.鼓励幼儿珍惜生命。生命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践“爱惜”生命,在日常生活中帮花木浇水、不攀折花木,日行一善,过着俭朴的生活而不浪费资源和过度消费等具体行动,真正实践爱惜生命的行动,具体做到珍惜生命,使生命教育与生活教育结合,在生活当下呈现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与价值。 三、幼儿生命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作为成人,教师对生命的态度五花八门,却是十分鲜活。在生命教育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首先就要让教师对生命树立健康的态度和感受,才能正确引导和教育幼儿。 幼儿对生命的态度与成人不同,更为感性,更带有情感色彩,更容易受成人的影响。例如,有一次我带领一群孩子在花园里散步的时候,无意间在草地上看到一只毛毛虫,几个小女孩立即叫了起来:“好可怕喔!”于是,一伙儿人围着毛毛虫议论着要怎么办,一个小男孩冲上去抬起脚用力一踩,得意洋洋地说:“我很勇敢,我不怕!”毛毛虫贴平在地上,还流出青绿色的汁。这一幕让大家都愣住了,而我也一样感到惊愕,问他:“你为什么要把它也踩死?”小男孩声音响亮地说:“我不害怕毛毛虫。每次在家里,妈妈见到小虫子都很害怕,都是叫我踩死的。”这说明,孩子对待生命的态度,是受周围人的影响和感染的,特别是家长和教师。如果教师也像这个小朋友的家长一样持有对生命漠视甚至敌视的态度,以此来教育孩子,必定会让孩子产生不好的体验和经验。 Carole Basile在他的文章中提到,一个5岁的孩子会担心人行道上的毛毛虫被同年龄的孩子玩弄,而小心翼翼地将毛毛虫从人行道搬到他认为比较安全的草地上,这样的念头并不是突发其想,而是因为有人曾经花时间教导孩子认识这个生命(毛毛虫)及其居住的地方,这个孩子因而学会了尊重生命。如果小男孩也有人教导他认识毛毛虫,或许他就不会一脚踩死它了,所以对生命的认识和尊重生命的态度是可以被教导的,而且,教导的人对生命的态度非常重要。这就要求幼儿园教师对待生命要有正确的理解和感受。 自然角、种植园为孩子观察植物、照顾小动物提供了空间。有时,孩子对所种的植物观察的新鲜感过了,没耐心照顾了,对这些了无生气的植物老师较随意地就处理掉,会间接让他们养成不爱惜、尊重生命的习惯。而因为担心孩子面对生命消逝的感受与冲击,老师十分忌讳谈论“死亡”。有一次,自然角里饲养的蚕宝宝死了,为了怕孩子难过,我一发现,就赶紧处理掉,当孩子问起,就淡然带过,不知该如何和孩子谈“死去”。 四、生命教学的多元化实践 为了更好地对幼儿实施生命教育,作者经过自己的探索、结合与其他同行和家长的交流,经过自己的总结和思考,通过在日常生活中采用多种方法,来实践幼儿的生命教育,加强孩子们的感受和体验。具体实践和体验如下: 1.讲解、说明阶段 (1)影片(阅读)。影像资料是一种很有感染力的传播媒材,若善加选择内容,将是非常好的生命教育方式。 (2)故事。从儿童到成人的使用都非常广泛,尤其透过童书的阅读,常能具有投射的作用,让阅读者产生认同感,学习童书传达的生命观。 (3)隐喻法。经主题隐含在故事或比喻中,个人与内在经验世界连结之后,对自己的经验产生意识层面的顿悟。 (4)随机教学。生活中发生的生命相关的事件即是最好的生命教育题材,如能于生活中随机教育,定能发挥最佳的教育功效。 (5)榜样作用。社会学习理论主张幼儿经由观察与模仿而学习,在教室中,老师及其他幼儿即是最好的模仿对象。老师以自己的经验分享或表扬其他幼儿的优良行为提供认同的对象,发挥“以生命影响生命”的功效。 2.体验阶段 (1)反思法。对自己参与或经历过的经验进行反思,以便从经验的体验获得个人意义。 (2)团体游戏。透过团体游戏吸引年龄较小幼儿的注意力,达到体验生命教育精神的活动,适合用在学习团体尚未熟悉,或是年龄较小的团体,如小医生照顾小病人游戏。 (3)角色扮演。模拟扮演特定的人物、揣摩其心境转变,以获取经验学习。 (4)创作。让幼儿透过美术、音乐、绘画等创作来抒发情感,或欣赏他人的艺术作品以提升对生命的体认,达成生命教育。尤其对文字运用能力不强的小学低年级学生或幼儿园小朋友而言,透过绘画等创作是传达创作者想法,也是一种与教学者沟通的管道。 (5)体验。透过直接的体验可以协助年龄较低的学童,了解与自己生活经验差距较多的情境。例如,体验“妈妈怀孕”的辛劳,进而学习爱惜自己的身体。 3.实践阶段 (1)实践。生命教育在生活中发生,也需要在生活中实践。因此,实践课程也就特别的重要。教师进行生命教育时应特别鼓励实践活动,引发认同进而效法。 (2)参观、访谈或校外调查,可用以协助幼儿实际观察、采访、了解事实与现象。 (3)拜访、服务活动。如拜访敬老院与老人聊聊天等活动都能协助参与者察觉生命的不同,找出自己生命的意义。 五、开展生命教育的总结和思考 通过在幼儿园进行生命教育的实践,作者体会到: 1.生命教育课程必须有系统、有组织地实施 仅仅在幼儿园开展生命教育是不够的,必须形成一个系统教育,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都要进行相关教育,才能让这个教育持续下去,让学生受益。 2.尊重幼儿个人的独特经验与情感 生命教育强调尊重个别的人,幼儿个别的独特经验应受到尊重,且透过自己的经验来学习体验、感受生命的意义。提供与幼儿实际生活经验相近的探索性学习环境,以及与幼儿实际生活历程相近的价值概念。以利幼儿澄清个人价值信念,建构必要的价值观。 3.接纳不同的价值观 现代的教育观强调接受、尊重多元的价值观,生命教育并非灌输某一“标准价值观”。而是发展幼儿价值观的思考、选择与决定的能力。 4.兼顾幼儿的群体特征与个性 孔子说过,有教无类。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不但要促成幼儿群性的发展,也要顾及幼儿学习风格与个别差异。 5.启发重于灌输 生命教育强调让幼儿获得意义观与价值观,而意义及价值的产生须以启发的方式引发幼儿思考、价值澄清、进而建立自己的价值观,发现自己生命的价值。 总之,进行生命教育教学活动设计时,必须认识到,生命教育不是一种教导式的外在行为改变,而是一种内省与反思的自发的改变。因此,清楚掌握生命教育的内涵,让教导者和学习者,在互动中体会生命的真义,认识生命的源头,由内而外产生实践的信心与力量。 幼儿生命教育论文:幼儿教育的思考原点 【摘要】幼儿的生命是幼儿教育的基石,它包括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当前的幼儿教育不仅对幼儿的生命价值本身缺乏应有的关注,对幼儿生命的理解也很片面和肤浅。幼儿教育应该具有鲜明的生命性,幼儿的生命教育理应成为幼儿教育的思考原点。 【关键词】幼儿生命教育;幼儿教育;思考原点 从20世纪初瑞典作家爱伦・凯提出“20世纪是儿童的世纪”,到澳大利亚教育史学家康纳尔提出教育要转向“人文关怀”,再到20世纪80年代末国际社会提出要“学会关心”,我国的幼儿教育也随之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最为明显的就是开始关怀儿童的生命,关注儿童的生存状态。但目前经历了20多年风风雨雨的幼儿教育,对幼儿生命的关怀还仅仅停留在对自然生命的解读上,对幼儿生命的关爱只较多地保留在无数的教育文本里。然而,幼儿的生命恰恰是幼儿教育的基石,幼儿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使幼儿这一弱小的生命体在现有的生存状态下开放出更加绚丽的生命之花。幼儿教育应该具有鲜明的生命性,幼儿的生命教育理应成为幼儿教育的思考原点。 一、生命关怀:幼儿弱势群体的特殊需要 幼儿与其他年龄阶段的个体相比,不管是从生理条件、心理素质还是从个体精神的发生和发展来看,都处于生命发展的初级阶段。就像一粒蕴含着生长潜能的种子一样,幼儿是一个拥有巨大发展潜质的生命发展体。这一生命发展体的特殊性决定了幼儿实际上在很多方面属于弱势群体。他们需要身体的关心、心理的呵护,更需要生命的关爱和尊重。 然而,我们生活在一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既拓展了人们的生活空间,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提高了生命的质量,同时也使人们在对财富的聚敛、技术的运用和权力的争夺中放逐了对生命本身的追求。“教育的工业化把儿童的整体生成仅仅变为行为功能的增加,把‘人’当作了无生命的‘机器加工品’。在工具理性的价值视野里,‘生命’也就只能是一种‘挣扎’。”[1]这种对生命原生状态的忽视和对急功近利思想的追逐已在不知不觉中下放到了幼儿教育领域。“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了这种思想的自然代言。幼儿教育本应是为幼儿的,而幼儿却在短视的教育中被放逐掉了。这种放逐不是冠冕堂皇的“顺应儿童的发展”,而是对幼儿生命价值的漠视,对幼儿本身自然生态的破坏,更是对幼儿生命原生状态的扭曲。 对幼儿的生命关怀就是要关怀幼儿的身体,尊重幼儿的发展需要和规律,引导幼儿追求生活的“美好”和生命的完善,追寻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这种关怀不是仅仅为了达到家长和老师的种种要求的“预设”关怀,不是仅仅为了更好适应小学生活的现实关怀,也不是仅仅为了保持生命体存在的外在关怀,而是发自内心的、从幼儿生命价值本身出发的关怀。这种关怀没有层层的包裹,没有附加的条件,更没有急功近利的目标。它是对幼儿生命原始状态的尊重,对生命本身价值的追逐。我们的幼儿教育如果忽视了对幼儿生命本身的关怀,又怎么可能培养幼儿对生命的尊重和珍爱呢? 二、生命理解:幼儿生命教育的基础和前提 我们面对一个鲜活的生命体时,直观感觉到的就是一个具体的活生生的自然生命。这是作为个体的人存在的物质载体和本能性的存在方式,也是最基本的生命尺度。从这个意义上讲,生命体首先是一个与动物没有本质区别的物质存在。然而,人不仅仅是物质性的存在,他还是能有意识地支配自己的生命活动,超越肉体生命的精神性存在和在人的社会性生产和交往活动中的社会性存在。如果没有意识的萌生、精神的贯注和社会关系的支撑,人的自然生命就不能成其为人的生命。也就是说,“本体生命的存在,实际上有三重生命:一是自然生理性的肉体生命;二是关联而又超越自然生理特性的精神生命;三是关联人的肉体和精神而又赋予某种客观普遍性的社会生命。”[2]自然生命是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存在的物质基础,而社会生命则是精神生命在社会领域和应用层面的延伸。“人就是由这三重生命构成的具体而完整的生命存在,人的这三重生命是一个互为前提、互为因果、循环往复的生命流程,实现着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社会的交换和协调。”[3] 幼儿尽管处于生命的萌发和生长时期,但他同样是三重生命的结合体。幼儿教育总的原则是“保教结合”,此原则的提出固然与幼儿身体发育的特殊性密切相关,但我们不能因为这种特殊性而忽视幼儿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存在。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萨特最浓缩的一个观点就是“存在决定本质”。我们只有承认幼儿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存在,才会关注它们的现实存在,才会在我们的教育生活中关怀幼儿的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忽视甚至是漠视幼儿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存在价值,这是我们幼儿教育的最大失误,也是对幼儿的最大伤害! “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4]幼儿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系统的重要一环,作为基础教育之基础,它也必须直面幼儿的生命,关怀幼儿的生命,把幼儿的生命教育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它还必须尊重幼儿的生命,了解幼儿的生命,把对幼儿生命的理解作为幼儿生命教育的基础和前提。 三、生命教育:幼儿教育的思考原点 当前,人们对幼儿的生命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在大力提倡人文关怀的呼吁声中,开始了对幼儿的精神能量和教育的生命基础的关注。但对幼儿生命价值本身的探索还远远没有引起幼儿教育界的真正关注。然而,“生命价值是教育的基础性价值,教育具有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和创造人的精神生命的意义。换句话说,对生命潜能的开发和发展需要的满足,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责任,因而生命构成了教育的基础性价值。”[5]作为基础教育之基础的幼儿教育,也应该从生命的本体意义出发,把对生命本体价值的追逐作为自己的起点和原点。“生命本体论是从人的生存出发对世界所作的本体承诺,对世界作任何本体的承诺――诠释都要建立在生命的基础上,因为它本身才是唯一的认识的出发点和归宿。”[6] 1.保护幼儿原有的生命状态 幼儿有其自身的生命发展规律,有其特有的生命节奏,关怀儿童的生命,首先就要尊重幼儿的自然生命规律,保护幼儿原有的生命状态。与动物相比,人类有一个长得不成比例的不成熟期。“儿童发育专家Krogrnan指出:在所有生物中,人类的幼年期、童年期和少年期绝对是最延迟的。也就是说,人类是幼态持续或生长期长的动物。他的整个生命周期的几乎30%都用于生长。”[7]由此看来,幼儿有其特殊的生物规律和固有的生命状态。这些生物规律的存在更多的来自生理和遗传的影响,它不是教育能主宰的。幼儿教育同样也不能主宰和改变幼儿原有的生命状态。幼儿教育不论其出发点是否是善意的,它对幼儿原有生命状态的破坏和超越,它对幼儿自身发展步伐的任意改变和加快,都将对幼儿生命的自然发展带来恶果。因此,幼儿生命教育的首要内容就是要保护幼儿原有的自然的生命状态。因为“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个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秩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他们长得既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8] 保护幼儿原有的生命状态,一是要遵循幼儿生命的生物性,保护幼儿的天性,舒展幼儿的天性。人的天性是生命自身长期自然进化的结果,“教育对于天性应当保持敬畏,教育应该首先尊重儿童的天性”[9];二是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保护幼儿的身心不受人为的伤害。作为幼儿生命的呵护者,成人要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可能性,细心地照料他们,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机会和环境,保障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幼儿有着不同于成人的发展特点,也有着不同于其他年龄阶段的生命规律。幼儿生命教育的目的不是要改变它,改造它,重建它,而是要顺从它,保护它,维护它。幼儿的生命教育一定不能人为地改变幼儿生命的自然发展路径,而必须保持它原有的生态平衡,养护它原有的自然生命状态。 2.释放幼儿的生命精神能量 人类的生命发展过程不仅是一个自然生命的展开过程,更是一个精神潜能的释放过程。动物只能遵循遗传信息,按照遗传密码行事,而人类在其生命发展的背后,却有着精神动力的支撑和推动,有着精神能量的释放和补充。“生命的精神能量是教育转换的基础性构成,教育活动就其过程的本质来看是人类精神能量通过教与学的活动,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实现转换和新的精神能量的生成过程。”[10] 幼儿的身体尽管不是非常强壮,他的自然生命也还非常柔弱,但他的生命精神潜能却是巨大的。然而,我们对幼儿生命精神潜能的认识却是肤浅的、表面的、口头的。尽管随着“儿童期的确立”和对“儿童的再发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幼儿精神生命的漠视状态,但这种改变与幼儿自身的巨大精神潜能相比,显得那么的卑微和渺小。关注幼儿的精神生命,承认幼儿精神潜能的存在,帮助他们补充自己的精神能量,并创造良好的条件疏导和释放他们的精神能量,这既是他们生命规律的内在要求,也是他们生命特征的本真体现。 3.促使幼儿追求更好的生活状态 在纷繁复杂、变幻莫测的现代社会,尽管生存是人们的第一要义,但人们决不仅仅是为了生存而活着,更多的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幼儿的生命教育,也不仅仅是保障他们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健康发展,还要让他们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运用自己的主体性智慧,更好地适应社会,并在与他人的相互交流和交往中,生活得更加惬意和美好。幼儿的生命教育,不是基于抽象的理论和纯粹的理想的教育,也不是无病呻吟、偷梁换柱的教育,而是真正基于现实又超越现实,在“生活世界”观照下的教育。[11]而生活世界正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主要标志。因为动物只有生存而没有生活,更没有生活世界。“人之为人而不是神在于他现实地生存于一个生活世界之中;同样,人之为人而不是动物在于他不仅仅感性地生存于生活世界之中,他内在而且必然地包含着一种理性的超越和自我反观。”[12] 生活世界是充满活力、魅力和温情的世界,也是最真实、最具体、最本源的生命存在的世界。幼儿在这样的世界中可以体会到生命存在的意义,更能体验生活本身的美好。因此,对幼儿进行生命教育,不但要养护幼儿的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让他们在这样多元的社会中安全、健康地成长,在现有的条件下更好地生存,而且还要引导他们了解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帮助他们提高自己超越生存状态的能力,逐步向更好的生活世界迈进。这种迈进不是向幼儿传授深奥而抽象的理论,而是让幼儿在日常生活的渗透中逐步地感悟生命之美、生命之韵和生命之道。通过这样的渗透,他们可以知道自己生命的来之不易,知道自己生命对自己、对家人的重要意义,知道自己和他人生命的珍贵。同时,他们还可以知道,人不仅仅是为了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存在,更重要的是让自己和他人生活得更美好、更完满。 幼儿的生命是稚嫩的,它需要成人的关心和呵护;幼儿的生命是有规律的,它需要成人的理解和尊重;幼儿的生命又是孕育着潜能和希望的,它需要成人的养护和激发。让幼儿的生命之花在我们共同浇灌下,开放得更鲜艳夺目、更多姿多彩吧! 幼儿生命教育论文:论幼儿生命教育的可行性及实现途径 【摘要】当前我国对生命教育的理论分析和实践探讨仅停留在中小学校教育阶段,而相对忽视幼儿阶段的生命教育。本文从生命教育的四个基础概念:价值、良心、意志自由和人我关系出发,对幼儿生命教育的实施作了可行性论证分析,最后从幼儿园、教师、家庭和社区教育角度分析了幼儿生命教育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幼儿;生命教育;教学方法;家庭;社区 近年来,生命教育开始受到我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各类大中小学的重视。上海市于2005年3月14日正式公布了《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征求意见稿)》,之后于6月份公布了试行条例,在2005年9月份新学期开学时在全市160万名中小学生中首次全面实施生命教育。黑龙江、辽宁等省也于近两年出台了相关政策以保证生命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贯彻落实。生命教育在新世纪初受到如此关注无疑是可喜可贺的事情,但是从国内相关报道和已有研究文献来看,我国当前的生命教育仅仅停留在中小学校教育阶段,对幼儿阶段的生命教育研究少之又少。相比之下,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及亚太地区的马来西亚等国已开始重视对幼儿生命教育的研究。借鉴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及国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开展有中国特色的幼儿生命教育研究,不仅是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世界教育终身化的要求。 一、幼儿生命教育的涵义 1.生命教育的涵义 “生命教育”概念被明确提出的时间可以追溯到1979年。这一年在澳洲悉尼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Life Education Center,LEC),其目的在于开展青少年药物滥用、暴力、艾滋病的防治工作。日本1989年修改的《教学大纲》中针对青少年的自杀、欺侮、杀人、破坏自然环境、浪费等现象日益严重的现实,也明确提出以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敬畏的观念来确定道德教育目标。综观《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1]以及邱惠君[3]、肖川[3]等人对生命教育涵义的陈述,我们认为,生命教育的核心就是“全人教育”的概念,它是以“人”为中心,做横的延伸,纵的连贯,包括身、心、灵的健全成长以及德、智、体、美的平衡发展,帮助孩子将内化的价值理念统整于人格内,从观察与分享生、老、病、死的感受过程中,通过“知、情、意、行”的整合体会生命教育的意义与存在的价值,最终达到“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目的。生命教育的四个最基础的概念为:价值、良心、意志自由和人我关系。 2.幼儿生命教育的涵义 关于幼儿年龄范围的划分,存在着不同的说法,我们赞同陈帼眉等人的分类标准,即“从3岁到6岁,是进入小学之前的时期,称为学前期,又因为这是进入幼儿园的时期,所以又称为幼儿期”[4],我们这里指的幼儿就是3~6岁儿童。幼儿的生命教育是个体生命教育的最初阶段,指的是教育幼儿从观察与分享生、老、病、死之感受的过程中,通过“知、情、意、行”的整合初步体会生命的意义与存在的价值,完成生命教育的幼小衔接的任务,初步达成人生第一阶段“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目标。 二、对幼儿进行生命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幼儿期是儿童身心发展极为迅速的阶段,是儿童初步社会化发展阶段,幼儿园为幼儿提供了身心发展的舞台。而价值、良心、意志自由和人我关系这四个关于生命教育的基础概念,是进行生命教育内容建构的基础和判断能否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标准。通过以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对幼儿适时、及时地进行生命教育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1.价值 每个幼儿都是独特而鲜活的生命体,每个幼儿都有其存在的尊严和意义。 1~3岁儿童身心的发展为幼儿园阶段的生命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这一时期,儿童经历了身体发育的第一次“飞跃”,学会了走路,开始说话,形成了人类特有的语言、表象、想象和思维活动,开始出现独立性,开始产生自我意识,知道“我”的初步含义。皮亚杰(J.Piaget)的研究发现,幼儿处于他律阶段,他们受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支配,他们具有强烈的尊重父母、教师、警察等权威人物的倾向,以此获得自身存在的尊严和价值。科尔伯格(L.Kohlberg)也认为,处于前道德水平的幼儿具有服从――惩罚及相对论者的利己主义的特点,其特点表现与皮亚杰的研究结论相似。[5]在幼儿期,孩子会说“我要做妈妈的乖宝宝”“我要做一个好孩子”。在幼儿园里,当老师表扬某个小朋友的良好行为时,该小朋友的自尊心会得到满足,此后也会维持该行为以求得教师的再次表扬。每个幼儿的个别差异都需要得到尊重,每个幼儿的良好行为都期待得到关注和强化,每个幼儿的潜能都希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每个幼儿的尊严和价值都渴望得到发现。自我意识的产生、对权威的服从和价值尊严的形成使幼儿生命教育成为可能。 2.良心 良心是道德内化为品德后的一种产物。每个幼儿都具有初步的恻隐、羞恶、忍让之心,具有初步的对他人及他类物种的体悟之心。 在幼儿期,儿童开始出现人类典型的认识活动形式――思维,具备了初步的判断和推理能力以及极强的观察学习能力,情绪逐渐趋向稳定,个性初具雏形,形成了对道德的初步判定标准,在科尔伯格所做的关于海因兹偷药的道德判断实验中,我们可以发现,幼儿能坚持权威的标准,他们认为偷窃是不对的,是违法的,是应当受到惩罚的。[6]这表明幼儿已经在父母和教师的教育中形成了一定的是非观念和道德判断标准。在幼儿园,当我们拿走一个孩子的东西时,他会说“你真坏,我不跟你玩”“你是只大灰狼”。他们看到别的孩子或父母、教师因不开心的事愁眉不展甚至伤心流泪时,会过去安慰甚至陪他们一同流泪。在绘画时,儿童会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图画的方式表现出来,这些都表明了幼儿已经具有人类的最初情感,具备初步的道德感和美感。初步的道德感和惊人的观察学习能力也成为幼儿生命教育的必要条件之一。 3.意志自由 幼儿开始明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只有理智才是自由意志的基础,能初步判断哪些行为是不自由的,以及为什么会不自由,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意志,在活动中完善自己的品德和人格。 由于父母及外界环境的诸多限制,婴儿往往口不能“言”,耳不能“听”,只能通过哭喊抓握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婴儿最早发现了自身能力的局限性。由于语言等认知能力的发展,幼儿逐渐产生了自身与环境的互动,认识到自我的力量之所在,认识到某些欲求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是能够达到的,但是达成欲望的行为也存在合理性的问题。有的幼儿会通过严格遵守游戏规则来赢得教师的表扬,这就是合理的行为;有的幼儿用突然大喊大叫或哭闹方式以赢得教师或父母的关注,或者在与父母逛街时想要自己喜爱的东西,遭到拒绝便满地打滚直到父母答应为止,这些则是不合理的行为。教师和父母要采取合适的教育手段,利用发展和教育心理学中的原理对合理行为用正强化予以保持,对不合理行为用干预和控制手段促其消退。思想家和教育家洛克和卢梭等人都认为通过身体机能的锻炼,幼儿能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用理性、意志控制自己的欲望的能力。[7]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等人通过实验也发现,儿童能在教育中实现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的顺利过渡,走出自我中心和权威主义,更好地掌握判断事物的标准,最终明白意志自由选择的真实涵义。意志力的初步形成和对事物判断标准的初步建立使幼儿生命教育具有实现的可能性。 4.人我关系 幼儿逐渐明白人与人总是生活在关系之中,通过人际交互作用而生存的。幼儿能通过亲情、友情和师生情谊,逐渐发展珍爱自我,关爱他人的能力。 随着身心发展变化,幼儿独立性日益增强,情感初具稳定性,逐渐产生了扩大社会交往的需要。入园的幼儿交际范围扩大了,原先的亲子关系扩大为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与师幼关系共存。没有入园的幼儿也在不同的场合与更多的人接触,扩大了自己的人际关系范围。皮亚杰指出,幼儿思维已经由感觉运动阶段步入了前运算阶段,并具有了具体运算的可能性。[8]幼儿在感觉运动阶段已经获得与父母亲和外界事物交互作用的初步信息。在前运算阶段,幼儿虽然思维还不是那么系统和合乎逻辑,但是已经学会用符号和内部语言去想象,确立了与人交往的初步标准。前运算思维的发展和具体运算思维的萌芽,使得幼儿具有“做中学”的能力。他们能通过游戏、摆弄玩具、绘画、音乐、语言等形式与教师、同伴和父母接触,发展人我关系。在幼儿园中,幼儿能根据性别角色和社会角色的不同扮演想象中的不同的角色。幼儿前运算思维的发展、具体运算思维的初步萌芽和交际范围的扩大也为幼儿生命教育提供了可能。 综上所述,幼儿已经初步具备了进行生命教育的生理基础和心理保障。只要幼儿园、社会和家庭三方面共同着力,幼儿生命教育将会显露出蓬勃的生机。 三、幼儿生命教育的实现途径 幼儿生命教育是终身生命教育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充分利用政策支持,赢得幼儿园和教师重视,鼓励家长参与,寻求社区资源,将促进幼儿生命教育的更好实现。 1.政策支持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政策的制定和资金的保障为教育理念及理论构想的落实提供了有力保障。教育部于2004年出台了《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修订后的《守则》和《规范》增加了珍爱生命、诚实守信、加强实践、合作创新、网络文明、安全自护、远离等内容,近几年又相继出台了《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并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虽然这些规章和政策没有明确提出生命教育,但是已经体现了在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和高校教育各阶段进行生命教育的要旨。上海市于2005年颁布的《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条例》,明确提出在中小学教育中实施生命教育。我们期望该市今后能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将生命教育扩展到幼儿教育阶段。近几年,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以及一些东南亚国家的教育行政部门已十分重视生命教育的开展,明确提出了生命教育在中小学阶段的具体实施内容、阶段和步骤,并规划了从幼儿至高中阶段相应的生命教育教材。我国台湾地区和马来西亚等国还召开会议,对学前生命教育进行学术探讨。我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借鉴上海和港台地区及国外经验,充分认识到幼儿生命教育并不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而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事关儿童生命和民族教育兴衰成败的大事,积极制定生命教育各项政策法规,规划幼儿生命教育课程,探索中国特色幼儿生命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开发与幼儿生命教育有关的教材,以促进我国幼儿生命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幼儿园及教师重视 如果只有上级行政部门的政策法规的支持,没有幼儿园和教师的重视,幼儿生命教育的贯彻落实也是不可能的。幼儿园应重视生命教育的育人功能,制定生命教育课程,积极探讨生命教育课程的衔接问题,保证生命教育贯穿儿童的生命发展教育全程。教师也要积极配合并支持生命教育政策的推行,与幼儿生命教育专家及心理学专家积极合作,共同探讨生命教育的实施途径和措施,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推进生命教育。教师可以尝试运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进行幼儿生命教育。 (1)讲授法:教师通过投影片的方式向幼儿说明、解释有关主题或知识。 (2)欣赏讨论法:包括团体讨论和小组讨论的形式,前者以问答方式进行,后者以幼儿互相探讨方式进行。 (3)随机教学:以生活中发生的有关出生与死亡的事件为教材,随机教学。如某小朋友家人突然身患绝症或病故,教师可以和小朋友共同探讨死亡的意义。帮助幼儿理解死亡的不可逆行及其给关爱的人带来的无限伤痛,使其初步明白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4)模拟活动法:借助角色扮演、情境模拟想象以及故事主角模拟、绘画等活动进行生命教育。 (5)阅读指导法:阅读有关生命的图书,讨论和分享心得。可以结合模拟活动法,让幼儿在阅读后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懂得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道理。 幼儿园和教师只有为幼儿提供认知支持和情意保障,才能促使幼儿健康成长,帮助幼儿迈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处”的第一步。 3.家长参与 家庭是一个人一生中的物质与精神双重支持系统。良好的家庭环境,和谐的亲子关系,对儿童知、情、意、行的整合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家庭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家长不仅要力争为孩子创造合适的物理环境,更要为孩子生命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和谐的亲子关系有利于幼儿依恋感的形成和人格的健康发展。父母要信任和尊重幼儿,民主而平等地对待幼儿,鼓励幼儿的探索精神,使其树立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感;父母要教育幼儿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在提出奖惩规则时,要加以说明,而且应随幼儿的反应加以调整,以此培养幼儿的道德感;父母要注意培养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利于其自由意志的养成;父母要与幼儿多作情感交流,多参与幼儿的游戏活动,并带幼儿与邻居家孩子多交流,以培养幼儿的人我关系。 4.社区保障 幼儿在走出家庭,与社区的互动过程中扩大了交往范围,开阔了眼界,获得了身心的快速成长。因此社区中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人际关系对培养幼儿的知、情、意、行起着重要作用。 首先,社区应注重自然环境的保护,为儿童身心成长创造良好的物理环境。其次,社区应注重人文景观的建设。教师可定时组织儿童参观社区博物馆或烈士陵园等,为其讲解社区的历史由来和民族文化知识,以培养幼儿的自我意识、道德和民族认同、民族自豪感。教师还可带幼儿去公共图书馆的幼儿阅览室以多途径发展幼儿的认知能力,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再次,社区应注重幼儿公共活动场所的建设。幼儿公共活动场所是幼儿除幼儿园之外与同伴交往的重要地方,幼儿在这里能得到身心锻炼,分享与同伴交流的经验,发展人我关系。最后,社区应整合家长与教师资源。社区居委会可以请社区内外的幼儿生命教育专家、心理咨询专家或其他教育界人士,通过定期举办各种幼儿生命教育讲座和幼儿家庭教育讲座的形式,丰富家长及教师对幼儿的生命教育知识,以利于幼儿生命教育的更好开展。 总之,幼儿生命教育这一系统工程要争取政策的支持,调动幼儿园、教师、家长、社区等多方力量的参与,围绕生命教育的四个基础核心概念――价值、良心、意志自由和人我关系选择教材、建构课程体系和探讨教育方法,最终成功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幼儿生命教育体系。 幼儿生命教育论文:幼儿生命教育可能存在问题的研究 【摘要】当前,生命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生命教育的课程也开始引入我国内地。本文就我国特定文化背景下实施生命教育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对家长和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幼儿进行了认知理解方面的访谈。问卷调查表明,家长和教师希望幼儿具备调节情绪情感的技能,希望幼儿了解死亡的概念以更好地面对生活,但他们同时又担心如果教育方法不当,会给幼儿的心理带来阴影。这种矛盾心理是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对死亡的态度碰撞的体现。访谈表明,中班幼儿已掌握死亡概念的一些客观内容。因此,实施生命教育应该充分考虑中国特有的文化传统,采用幼儿、教师和家长能接受的方式。 【关键词】生命教育;态度;家长;教师;文化 一、研究背景 (一)生命教育的概念界定及其开展情况 生命教育和死亡教育、生死教育在本质上相同但适用于不同的背景。在国外,人们一般称“死亡教育”或“生命教育”。“死亡教育”引入我国内地后被称为“生死教育”。20世纪末我国台湾地区教育界首先引介了死亡教育,并称为“生命教育”。〔1〕 因此,“生死教育”或“生命教育”是“死亡教育”在中国本土化的产物,是中国化的术语。〔2〕 从学术角度而言,“死亡教育”的说法更为准确,但“生死教育”的说法更符合我国国情,也更具中国文化特色。〔3〕“生命教育”更准确地涵盖了“死亡教育”或“生死教育”的意义。我们把生命教育、死亡教育和生死教育等同起来,在不同情境下选择使用最适合当时情景的术语。 生命教育旨在帮助儿童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欣赏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4〕对于生命教育,不同国家的学者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见解。我国学者张淑美综合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意见,将它定义为“探讨死亡的本质以及各种濒死、丧恸主题与现象,促使人们深切省思自己与他人、社会、自然乃至宇宙的关系,从而能够认识生命的终极意义与价值。它是正对死亡、克服对死亡的恐惧与焦虑、超越死亡、省思生命,体会谦卑与珍爱,展现人性光辉,豁出生命意义的教育”。〔5〕 早在1928年,John C.Gebhart发表了一篇对美国丧礼及殡仪馆的评论文章,自此,“死亡学”研究和“死亡教育”在美国蓬勃兴起。随后,英国、爱尔兰等欧洲国家纷纷响应,一场“死亡觉醒运动”在20世纪60年代拉开帷幕。日本也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关注“死亡教育”这一课题。〔6〕 20世纪80年代起,美、英等西方国家规定在中小学开始实施生命教育,其目的在于帮助儿童科学地了解人的生死关系,以理解的态度面对生命历程中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从而活得更充实、更有意义和价值。〔7〕 英国计划为年龄达到11岁的在学儿童开设有关课程,使儿童体验与遭遇损失和生活方式突变有关联的复杂心理,并学会在各种非常情况下控制情绪。20世纪末,我国台湾地区教育界引入了这一课程内容。〔8〕 但迄今为止,我国内地还很少有幼儿园或中小学开展这样的教育。 (二)“比比和朋友”①课程介绍与本研究的意义 目前,“比比和朋友”课程即将在我国内地实施,它是一套关于幼儿情绪情感教育的课程,旨在让幼儿学会“应对”。该课程包括六个单元,其中有一部分是关于如何面对死亡的教育内容,即生命教育。先前它已在巴西、加拿大、丹麦、中国香港等十个国家和地区得到成功实施,并收到良好的效果。但是,由于每个国家或地区都有自己的国情、区情和文化,因此适应于一种文化的课程在另一种文化中实施时就可能产生问题。由于死亡的话题历来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禁忌,因此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实施效果很好的“生命教育”课程在我国内地实施时就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 我们借“比比和朋友”课程实施的契机,从家长对死亡以及死亡教育的态度、教师对死亡教育的态度、幼儿对死亡的认识三方面来分析在我国内地幼儿园进行生命教育可能遇到的问题,为在幼儿园实施生命教育提供第一手材料。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我们随机抽取上海不同区的七所幼儿园中班幼儿家长300人、上海不同区的五所幼儿园教师100人及中班幼儿23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回收的有效家长问卷是167份,有效教师问卷是54份;对23名中班幼儿进行了访谈。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及访谈法。 问卷调查使用自编的“家长对生死及生死教育态度的调查问卷”和“教师对生死教育态度的调查问卷”。 “家长对生死及生死教育态度的调查问卷”包括四部分内容,分别是家长对死亡的态度、子女对死亡的了解、家长对子女询问死亡等相关情形的处理和家长对死亡教育的态度。 “教师对生死教育态度的调查问卷”则包括两部分内容,分别是教师对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询问死亡等类似问题的处理以及教师对生死教育的态度。 访谈中班幼儿时分两组进行并录音,主要了解幼儿对死亡的认识,包括对死亡基本概念的认识以及对经历死亡的主角的情感理解。 三、结果与分析 (一)家长问卷统计结果分析 1.家长对死亡的态度 2.子女对死亡的了解 表2表明,问过有关死亡话题的儿童人数与没有问过死亡话题的儿童人数相差不多。 此外,32.3%的儿童经历过亲属的去世,18.6%的儿童“见过丧葬,并对此有所理解”。 3.家长对子女询问死亡等相关情形的处理 在孩子遇到和死亡相关的情形时,79.6%的家长能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关于死亡概念的教育。例如,会告诉孩子死去的动物“再也不会回来了”;46.7%的家长会利用移情的方式陪伴孩子一起伤心,安慰孩子;92.8%的家长会“分散孩子的注意,鼓励他做开心的事”。 4.家长对生命教育的态度 如果孩子在幼儿园自发地玩死亡游戏(如装死、丧葬等),教师应该怎么做?对这一问题,有69%的家长同意教师制止,有31%的家长不同意教师制止。经检验,发现两者有极其显著性差异,即持“制止”态度的家长远远超过持相反态度或模糊态度的家长。 对于是否能接受幼儿园开展和死亡相关活动的问题,有63%的家长明确表示难以接受,37%的家长表示能够接受。表示难以接受的家长远远多于持相反态度的家长。 但对另一相似问题“是否希望幼儿园开展生死教育”,57.5%的家长表示不希望,而42.5%的家长则表示可以接受,希望开设。也就是说,对是否在幼儿园开设生死教育课程的问题,从整体上讲,持支持或默认态度的家长与持反对态度的家长人数比较接近。 5.对死亡的态度和对生死教育的态度的相关 研究者首先就“对死亡的态度”会影响“对生死教育的态度”进行皮尔逊相关分析,结果发现“家长对死亡的态度”以及“家长对生死教育的态度”之间存在极其显著的正相关。 为了进一步确定“家长对死亡的态度”与“家长对生死教育的态度”的关系,研究者以“家长对死亡的态度”为自变量,以“家长对生死教育的态度”为因变量进行一元回归分析,发现家长“对死亡的态度”的确影响“对生死教育的态度”,但影响程度不大。 (二)教师问卷统计结果分析 从“如果幼儿园的小动物死了,我会告诉他们小动物再也不会回来和我们一起玩耍了”的统计中可以看出:79.0%的教师能给予幼儿正确的回答和引导。 教师对假设情景“如果幼儿园养的小动物死了”该怎么办的回答情况如下: 83.3%的教师能够尊重幼儿,和他们一起商讨处理所遇到的问题,认为“儿童应该有关于死亡的客观概念”,66.7%的教师认为“死亡教育可以降低儿童对死亡的恐惧”,94.4%的教师认为“生死教育能帮助儿童认识到生命的意义”,88.9%的教师认为“儿童应该具备一些面对不幸和困难时调节自己情感的策略”,96.3%的教师认为“在儿童对死亡的话题感兴趣时应该给他们一些指导”。但63.0%的教师认为“儿童太小还不能理解什么是死亡”。 如果在幼儿园有幼儿自发地玩死亡游戏,教师该怎么办呢?教师对此的看法统计如下: 从表4可以发现,对幼儿自发玩死亡游戏持制止和相反态度的教师人数比较接近。但对于“如果幼儿园开展生死教育,是否愿意实施这个课程”,教师的回答不容乐观,仅有25.9%的教师乐意去实施这一课程。 (三)教师、家长对生死教育态度的比较分析 鉴于教师和家长问卷中有9道关于“对生死教育的态度”的同质题目,为了比较教师与家长对生死教育的态度,研究者对两者的态度进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结果表明,教师和家长“对生死教育的态度”不具有显著性差异。 (四)幼儿访谈结果 研究者在对幼儿的访谈中发现,中班幼儿已经知道一些关于死亡的知识:他们知道无论是人还是动物一旦死亡就“不能吃,不能喝,不能再和我们一起玩耍,心脏不会再跳动了”,即他们了解死亡的躯体功能失效性――身体一切器官停止一切生命活动,死亡的不可逆性―― 一旦死亡就无法复生。虽然有很多幼儿希望小动物能被救活,但他们也知道这只是一种情感上的期望。同时,幼儿会对死亡的小动物深表同情,希望小动物的妈妈把它带回家去,把它埋葬掉等等。 四、讨论 (一)家长对死亡有客观理性的看法 中国传统的儒文化重生轻死,对死亡采取回避态度。儒家文化把死亡问题排斥在生命视野之外的现实主义生存哲学,是中国人忌讳死亡、恐惧死亡的文化根源之一。谈论死亡总会或多或少引起心理冲突,因此,和“死”同音的汉字和数字被认为不吉利;“死”可以用不同的词来代替。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对死亡的态度较坦然。恩格斯说:“生就意味着死。”生与死是一个问题不可分割的两方面。西方文化认为人的一生由许多不确定组成,唯有死亡是亘古不变的。 在现代生活中,家长同时接受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对死亡独特的态度。从研究中可以看出家长已经能客观理性地看待死亡,理解死亡是生命的一种自然现象,能正视死亡问题,但对于死亡问题还存在一些焦虑。我们还可以看出,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新一代年轻父母对传统文化有一种再思考,例如,他们并不完全赞同传统“好死不如赖活”的观点,同时,由于现代丧葬方式的改变――接受西方文明的结果,他们减少了对墓地或者间接地说对死亡的恐惧,这是一种理性的表现。但对死亡问题的焦虑却很难找到合适的解决途径,很多人仍然避讳谈论死亡,因此他们不愿更多或主动地了解关于死亡的相关知识。这里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对死亡的态度。现代人正是在两种文化碰撞中比较、徘徊,最终形成了矛盾的心理。 (二)家长希望孩子能更好地面对生活和不愿对孩子谈论死亡的矛盾心理 许多研究者曾在文献中论述过死亡教育,但他们的论述都集中在理论层面:死亡教育的必要性,国外死亡教育的历史与现状,国内外死亡教育的比较,死亡教育的目标、内容、可能途径,等等。〔10〕 而且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小学,涉及高等教育的不多,关于幼儿教育的少之又少。虽然我国内地在上世纪80年代已经在医学界开始对死亡学进行研究讨论,〔11〕 但这些研究局限于抽象理论层面,并未像国外一样涉及在学校和广大普通民众中开展死亡教育的问题,所以对社会的影响还是非常有限的。直到今天,我国内地各级学校还没有把生死教育作为一门课程来实施。因此各种研究也只是局限在理论探讨上,还未通过实践检验。家长对死亡教育的态度也只是依据自己的经历和认识作出的相应反应。 本研究表明,大部分家长对幼儿进行死亡游戏和幼儿园开展与死亡相关的活动持否定态度。在幼儿园实施生死教育也只有一半左右的家长赞同。这是有背景的:大部分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具备一些调节情绪情感的技能,他们也觉得开展生死教育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孩子对死亡的恐惧,获得正确的认识。但是,家长之所以对开展这种教育存在疑问,是因为他们觉得孩子还太小,害怕如果方式不恰当或内容不合适反而使孩子产生对死亡的错误认识,贻误孩子。这就是家长的矛盾心理。这是开展生命教育时需要注意的。如何使生命教育真正起到降低孩子对死亡的恐惧的目的,使他们对死亡有正确的认识,更好地面对生活,获得面对困难时调节自我情绪所需要的技能技巧,是实施生命教育课程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三)教师希望幼儿能更好地面对生活和不愿实施生死教育课程的矛盾心理 和家长一样,教师希望幼儿具备一些调节情绪情感的技能,更好地面对生活。他们也能在幼儿需要时给予正确的指导,并尊重幼儿自己的选择。这充分体现了教师对幼儿教育更理性化的倾向,及更尊重幼儿的教育观。不过,在实施生死教育课程问题上,教师却反映出传统的中国文化观念――对死亡的禁忌,表现在不愿实施这个课程。据此看来,在幼儿园真正实施这个课程还需要教师转变观念。 (四)教师和家长在生死教育态度上没有本质差异 从上述统计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在生死教育态度上,教师和家长没有本质差异。他们都肯定实施生死教育的积极意义:使幼儿更好地掌握调节情绪情感的能力,更好地面对生死问题。他们同样能在幼儿需要时给予适当的指导,但他们又同样对方法不当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忧心忡忡,并谨慎地谈论自己死亡的问题:家长在家中不愿谈论死亡问题,教师在幼儿园中不愿实施生死教育。 教师和家长态度的无实质差异性说明当前我国内地幼儿生命教育依旧处于理论探讨阶段。生命教育可能存在于非正规的社会教育中,它实施的条件完全依据偶然性因素。可以说,生命教育尚未在正规的学校教育中以课程的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另外,教师也未受过专门的教育或培训,他们尚不能运用正确的知识、方法和途径在适当的时候去教育幼儿。据了解,在美国的幼儿园,教师正视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和死亡相关的问题,如幼儿园小兔子的死亡、幼儿遇到的不幸等。教师会和幼儿一起面对已发生的事实,告诉幼儿关于死亡的正确答案,和幼儿一起经历痛苦,帮助幼儿调节情绪,在家长的协助下,让幼儿尽快恢复正常的生活。〔12〕 我们知道,教师是一个专业的指导者,他们和家长是有差异的。因此,在真正实施生命教育的课程时,还应加强教师的培训与专业性指导。 (五)幼儿能理解关于死亡的某些内容 对于死亡的理解通常涉及五个方面的内容(Brend and Speece,1993;Corr,1995):universality(死亡的普遍性,即人都有一死)、irreversibility(死亡的不可逆性,即一旦死亡就无法恢复)、nonfuncationality(躯体功能失效性,即身体器官停止一切生命活动)、causality(死亡诱发性,即是什么导致死亡)、noncorporeal continuation(非实体状态的延续性,即躯体死亡后以另一种形式继续存在,也就是生者与死者的情感联系等)。〔13〕 根据访谈结果分析,中班幼儿已掌握一些关于死亡概念的客观内容:死亡后躯体功能失效性――身体一切器官停止一切生命活动;死亡的不可逆性―― 一旦死亡就无法复生。他们能根据生活经验对死亡的原因作出自己的猜测。但幼儿的这些认识很可能来自他们的朴素知识。此外,他们试图避免死亡或减轻由死亡带来的痛苦和后果。认识的来源虽然是多样的:媒体、父母或教师等,但无疑他们已经具备了一些关于死亡的客观认识。 五、结论 (一)教师、家长对生命教育的态度处于矛盾之中 教师和家长对生命教育功能的认同以及对生命教育内容和方法的质疑,表明他们对生命教育的态度处于矛盾之中。这个问题需要在实施生命教育课程时给予重点关注。怎样运用适当的方法实施好生命教育课程是一件需要技巧的事情,教育专家和教师要在理论和他人实践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特色设计合适的方案。 同时,在实施生命教育课程时应该注意到教师和家长的情绪情感反应,使教师和家长能在课程中受益,避免造成心理压力。尤其是教师,应该接受专门的培训。一旦教师具有正确的态度及应对措施,就能真正作为指导者实施好该课程。 (二)家长对死亡及生命教育的认识逐步趋于理性 中国传统文化对人们的影响根深蒂固,但从本研究中可以发现,在多元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人们已经能逐渐正视死亡,人们也由此更加积极地投入生活,更理智地对待生活,从而展示生命的意义。这也正是生命教育所关注并要努力实现的目标。 对死亡及生命教育的理性认识需要有一个过程,我们不能急于求成。随着社会的发展,相信人们会逐渐理性、客观地看待生死问题,同时也能逐渐认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并开始关注如何在幼儿园开展此类课程,从而使幼儿能正确地认识死亡,珍惜生命,活得有意义。 (三)生命教育的实施需要考虑中国的文化背景 一种课程能在某些地区成功实施并不意味着它同样可以在其他地区成功实施。从调查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幼儿的家长和教师(限上海地区)对生命教育处于双重认识中,既看到它的积极意义,又担心它的消极意义,这里明显带有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交融的痕迹。因此,在实施生命教育课程时,应充分考虑中国传统文化对生命教育的独特观点,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运用适当的方法实施生命教育,以真正使生命教育成为对幼儿有益的教育。 幼儿生命教育论文:基于叙事的幼儿生命教育实施之路 摘 要 幼儿生命的独特性和丰富性使幼儿生命教育的实施方法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状态。结合幼儿的叙事性思维特点和叙事在教学领域中的应用,笔者试以叙事为视角提出对幼儿生命教育实施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 叙事 叙事课程 幼儿生命教育 叙事学自产生以来便被广泛地应用于各门学科,叙事学的普遍应用是源于人们对故事影响力的认可。在幼儿教育领域,叙事占据着独特且重要的地位。叙事广泛地存在于幼儿的一日生活、学习活动之中,它是幼儿最亲密的伙伴,幼儿学于故事、乐于故事、成长于故事。幼儿叙事研究工作者苏珊・恩杰说“我们听过的故事、我们讲的故事,会决定我们将来成为怎样的人”。故事在幼儿的生命世界中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因此,笔者认为叙事或许可以为幼儿生命教育的实施之路提供新的视角。 一、叙事之内涵 (一)叙事是生命经验讲述和传达的重要途径 故事与生命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故事承载生命、记录生命、表现生命、传播并激发生命。叙事产生于生命表达的需要,生命亦因叙事得以记录和延续。生命叙事是人类叙事的永恒话题,在生命叙事中生命得以复演和共鸣。生命叙事是指叙事主体表达自己在生命成长中对生活和生命的感受、体验和潜意识的价值指向,它包括叙事主体自己的生命经历、生活经验、生命体验和生命追求,同时也包含自己对他人的生命经历、生活经验、生命追求和感悟等。 (二)叙事是幼儿认识世界的思维模式 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我们都知道一个事实:幼儿喜欢故事。但幼儿为什么喜欢故事?幼儿与故事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实际上,故事不仅是幼儿亲密的童年玩伴,更是幼儿理解生命世界的独特方式,幼儿以故事的形式组织经验并理解周围的世界,这就是布鲁纳提出的“叙事智能理论”。布鲁纳认为叙事思维是人类获得和建构意义的主要途径,儿童的智能中就具有这种叙事性的结构。在儿童认识周围世界,获取各种不同信息的时候,他们把周围所有的事物都联系起来,从相互关系的方位去把握它们,儿童联系周围世界的方式就是“叙事”。 二、叙事:幼儿生命教育实施的新思路 (一)以幼儿叙事为起点,关注幼儿的生命成长需求 幼儿生活在故事的世界,他们学于故事、乐于故事、成长与故事。幼儿不仅喜欢听故事还喜欢讲故事。幼儿讲故事的范围很广,从与父母的简短对话,到包含人物、情节和细节的事件叙事。幼儿讲的故事有时并不完整,因此成人很少有耐心倾听并记录他们的故事。实际上幼儿的只言片语就是他们内在生命经验的外化和组织、探寻生命经验的过程。幼儿心理学家华丽・琼菲(Wallace Chafe)说“对我而言,叙事是内在行为的外显,就像内心的窗户一样”。发展心理学家阿利莎・马可贝(Allyssa McCabe)也认为从孩子说的故事中可以了解他们的思考。 (二)以文本叙事为载体,充分利用丰富的幼儿文学资源 “我们的树会死么?” 弗雷迪问。“总有一天树也会死的。不过还有比树更强的,那就是生命。生命永远都在,我们都是生命的一部分。”“我们死了会到哪儿去呢?”“没有人知道,这是个大秘密!”“春天的时候,我们会回来吗?” “我们可能不会再回来了,但是生命会回来。” 节选自《一片叶子落下来》 这段故事选自儿童文学故事《一片叶子落下来》,故事包含着对生命与死亡的深刻思考,这样的命题我们无法直接传递给幼儿,然而通过故事却能让幼儿潜移默化的接受关于生命的哲理。文学故事是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这是因为文学故事是作者所看所听所经历的事件,因此它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生命体验和多元的生命价值观;另一方面,近年来随着幼儿教育领域对生命教育的重视,出现了专门以生命为命题的作品。幼儿文学中覆盖着形形色色的生命知识、生命情感和生命体验,如《一片叶子落下来》《世界为谁而存在》《活过一百万次的猫》《爷爷变成了幽灵》《獾的礼物》等。 在传统的幼儿教学中,也经常使用幼儿故事作为教学载体。然而,很多故事类教学关注的是故事中的知识,教师运用故事的目的是将其中的知识或观念传递给幼儿,而忽视了故事本身的作用。教师在使用生命叙事的儿童文学作品时,应当关注故事本身,让幼儿感受故事、参与进故事并表达对故事的理解,做到从故事中来到故事中去,让幼儿通过体验和参与故事主动地构建生命知识观和价值观。 (三)以师幼共叙为主要渠道,在生命教育的现场启迪并激发生命 师幼共叙是指教师和幼儿围绕故事或事件共同展开的叙事活动。叙事活动与一般的讨论活动、谈话活动不同,叙事是连续的、有情节的、有高潮和冲突点的。这就要求教师与幼儿在生命教学中的交流不是零散的、而是连贯的,不是随意的、而是有情节性的,不是平淡无奇的、而是有高潮和矛盾的。所谓连贯性是指教学目标的层层递进和关联性,这是组织叙事教学的关键。所谓情节性是指课程设计的叙事线索,线索来自故事或幼儿的生活,叙事线索是串联活动、实现教学叙事性的核心因素。所谓高潮和矛盾是指叙事性教学的戏剧性和趣味性,基兰伊根在《教学:作为故事讲述的方法》中指出,矛盾和冲突是故事吸引读者的核心也是故事化教学吸引幼儿的必要因素。另外,师生共叙的形式除了叙述、讨论、讲故事的言语形式以外,还有角色扮演、艺术表达等形式。 幼儿生命教育论文:幼儿生命教育的反思与重建 【摘要】对生命之爱需要从小播种。现实中的幼儿生命教育被窄化为安全教育和对死亡的回避。究其缘由,主要是因为父母对独生子女的过分关爱、教师不科学的教育理念和现代科技文化的虚无性及去文化性使然。应该如何开展幼儿的生命教育,需要从生命教育目的、生命课程内容以及课程实施方式等方面进行反思和重建。 【关键词】幼儿生命教育;归因;应然取向 生命教育是幼儿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最重要的教育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孩子用仁慈、恳切和同情的态度来对待一切有生命体的东西,因为这些东西身上体现着生命的伟大和美。”然而,学习的压力和攀比的心态已侵蚀到幼儿园这片原本纯洁、充满诗意的净土。幼儿生命教育是对幼儿童真的拯救,是对幼儿作为一个真正的人的导引。在此意义上,幼儿生命教育刻不容缓。 那么,幼儿阶段的生命教育现状是怎样的呢?应该如何实施幼儿生命教育呢?为此,我们采用“课程合作行动研究”的方式共同梳理有关幼儿生命教育的观念,探讨目前幼儿生命教育的现状与问题,以提升对生命教育的认识,为幼儿生命教育课程的研制提供思路。 一、现状:被窄化的幼儿生命教育 (一)“生”与“死”:颇受忌讳的话题 认识生命是尊重生命、提升生命价值的前提。在与成人和同伴的交往中,幼儿不可避免地表现出对诸如“我从哪里来”“死是怎么回事” 这类生命问题的好奇心。而受保守观念的束缚,父母无法坦诚地和孩子讨论人的出生问题。而对此类问题,幼儿园则一般会开展相关的主题活动,让幼儿了解生命是如何诞生的,以此加深幼儿对生命的认识。 由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重生轻死,对死亡采取回避态度,成人会尽量避免让幼儿见证“死亡” 的场景,因此幼儿对死亡知之甚少。幼儿对动植物死亡的体验成为他们理解“生”与“死”的重要途径。在幼儿园,教师通常会以“小鸟死了,就是永远也见不到爸爸妈妈了”这样的方式,让幼儿对“死亡”产生移情体验。 (二)将“生命教育”等同于“安全教育” 通过对园长的访谈我们了解到,目前的幼儿园生命教育倾向于安全教育。针对幼儿的安全问题,幼儿园采取了诸多保护措施,但较少为孩子提供学习自我保护的机会。在各种现实压力下,幼儿园被迫将安全教育放在了首要地位,这显然是有失偏颇的。 生命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保护”,更不能是“过度保护”。生活中的挫折同样是个体成长中不可或缺的教育资源。把幼儿的生命教育简单归结到“安全教育”这一点上是非常狭隘的。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或所谓“安全问责制”,便违背教育规律,人为地把幼儿关进“温室”,不让他们接触生活中的“风雨”,这对幼儿的成长是不利的,也会削弱他们在生活中的抗挫能力。 二、归因:幼儿生命教育何以如此 在访谈中我们看到,目前的幼儿生命教育存在一种窄化的取向。生命教育应是对生命整体的理解和认识,而非仅仅对生命的保护。即使是保护,也不仅仅是来自他人的保护,而应该让幼儿学会自我保护。那出现生命教育窄化的原因何在呢? (一)家庭缺乏对幼儿生命教育的正确认识 今日的中国家庭尤其是以独生子女为主的家庭,普遍存在溺爱孩子的现象。家长通常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孩子,而很少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们的感受。孩子大多处于被保护的状态,几乎没有选择的机会,接受的都是经过父母过滤并且是父母认为有益的东西。其实,回避疼痛和快乐成长并非是一回事,而只有经过疼痛后才能体会到不痛的快乐。父母剥夺了给孩子受挫的机会,这些在温室培育的生命,其生命能有几分活力、几丝韧性? 独生子女的个人成长背景、父母落后的教育观念以及教师不科学的教育理念等成为幼儿生命教育窄化的重要因素。在这一背景下,“保护”成了教育的关键词。生命教育的内容应该从幼儿的成长来考虑,安全教育其实只是生命教育中的一条教育“底线”,生命教育的内容应当更加丰富和多元化。 (二)现实社会忽略对幼儿生命教育的关注 由于受强大的科学主义取向的影响,现实生活处处被科学知识所包围,孩子失去了自我理解和想象的机会,没有了浪漫的幻想,丧失了原本的童真,生命活力慢慢萎缩。在有些幼儿园甚至还存在一些扼杀孩子个性的教育方式,这些都是与“生命教育”背道而驰的。 生命教育内涵的窄化,还受到现代科技传媒文化虚无性、去文化性的影响。柏格森认为生命是一种绵延。生命不只是实体性的东西,更是一段活泼、自由、充满创造性和可能性的绵延。存在的过程是一种时间的过程,而本质则是对静止不动的事物的一种逻辑判断,它应在这过程结束之后出现。因此,生命的空间不能靠冰冷的知识来充斥填塞,生命是在自由的状态下展开自己的过程。现代科技传媒文化所展现的是物质性、数量化、可重复性的生命,这样的生命观被抽空了精神的文化内涵,只是一个空洞的生命符号,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 此外,受强大的传统文化束缚和现实压力的驱使,幼儿园仅关注了生命的安全而忽略了真实生命的丰富与多元。教师在教育中不能充分发挥主动作用,无法按照自己的教育理念去教育幼儿,无力投入过多的精力考虑教育艺术、关注儿童生命体验等问题,而把工作重心放在生命安全上。此外,当前的幼儿教育还存在小学化现象,小学的课程被提前到幼儿园来施教。受现存教育体制考试导向的影响,大多数家长认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点,幼儿园也开始将幼儿学业的考核标准小学化。家长只求功利目标的达成,而忽略了孩子相对隐性的良好品质的培养,在某种程度上急功近利,只重视结果,不注重过程。在家长看来,更多关注孩子所谓显性、可见的 “素质”,重视孩子知识的获得与技能的习得,这从客观上给幼儿生命教育的实施带来了困难。 三、应然取向:解放儿童,关注整体 生命教育是一个系统的整体。从教育学的角度看,应从教育目的、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等方面进行关注。从具体内容来看,幼儿的生命教育需要促进幼儿对“生”之灵动的体验,为幼儿提供认识与体悟人的诞生、成长与发展的机会,关注对自然起源和演变的探究。幼儿生命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幼儿学会珍爱、保护自己的生命,同时尊重和珍爱大自然和其他生命体。无论是哪个阶段的生命教育,都应该关注生命的三维,即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幼儿生命教育也应从幼儿的生命意识、生命品质和生命态度三方面展开。 (一)幼儿生命教育的目的 生命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幸福、完整的生命个体。教育的目标是生命教育的内在主线,生命教育应该解决培养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普遍意义上的教育目标是要培养“成功”的人,而衡量“成功”的标准是对社会贡献的大小。由此衍生的生命教育的标准和目标在于培养受教育者的良好品行、同情心和被人尊重。人们所谓的成功往往是利他的,侧重于个人对他人与社会的贡献,忽视个人自身的感受――幸福。正是这样的观念导致人们衡量人生意义与价值的尺度走向片面、单一,因为他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几乎就是如此平面,如同动漫、小人书中的人物,不是好的就是坏的,不是宇宙英雄奥特曼,就是破坏地球的怪兽……原本丰富多彩的人生、缤纷绚丽的自然被简化成黑白乏味的零星片断,厚重的生命由此愈来愈单薄,本真的个我(尤其是自我价值所在)愈来愈模糊,蕴含着知、情、意、行的完整生命逐渐被肢解,乃至外化、物化、异化,直至走向反生命。而幼儿生命教育的愿景应在于培养快乐的个体,而不是培养社会的工具。 (二)幼儿生命教育的内容 生命教育应该是对一个生命整体的教育。没有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形态便失去了基础;没有精神生命,个体如同行尸走肉;没有社会生命,个体终将孤独乃至枯萎。因而,完整的生命教育包括生死观教育、安全教育、生命品质教育和快乐教育等。 幼儿生命教育和成人生命教育大体趋于一致,只是两者的侧重点和方式有所不同。幼儿生命教育重在生活规范教育和快乐教育,并由此逐步引入生死观教育。就整体而言,笔者认为当前幼儿生命教育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 生死观教育 与各年龄段的生命教育一样,幼儿园需要通过活动来唤醒孩子们的生命意识和生命情感,其核心是生死观教育。在幼儿期应培养幼儿良好的生命意识、正确的生命态度,让他们用仁慈、恳切、同情的态度对待一切生命;引导幼儿关爱生命、欣赏生命,产生对生命敬畏与生命珍惜的情感体验。只有建立了这样的意识和情感,孩子才会既尊重自己的生命,也关爱他人的生命,甚至把一切看作有生命的存在,激发他们主动保护生命的使命感。同时,生命教育中也应该讨论一些关于死亡的问题,并尽量使用恰当的方式应答。 2. 品德与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期是交往品质形成的关键期,生命教育应关注生命品质的教育,涉及到精神层面有关自信心、同情心、分享、诚信等问题。人从出生伊始就会遭遇到许多挫折,但现在很多家长都期盼着能把孩子一直放在“保温箱”里,希望他们不受一点挫折,导致现在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都较低。应当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重视其心理教育,加强他们心理承受能力。卢梭主张自然教育,提倡尊重自然,顺应孩子天性。快乐是孩子天性中的一部分,童年应当是人一生中最无忧的时光,教育首先要使孩子体会到生命中的快乐,才能谈得上培养他们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 3. 安全教育 幼儿园把工作重心放在安全问题上并无不妥,因为生存是生命活动的基础,生命保护是最基础、最重要的工作。幼儿是弱势群体,对危险毫无知觉,但安全教育不等同于保护教育,更不能成为最终和唯一的生命教育。在生命教育的理念中应将保护分为两种,一是让个体接触危险的保护,另一种是避免个体接触危险的保护。对幼儿来说,适当地体验危险是需要的。然而,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中,成人出于对生命的担忧,对幼儿实施的更多是替代性保护,缺乏直接体验危险、化解危险的应急能力培养,长此以往,幼儿容易形成依赖的性格,这是不利于他们成长的。为此,教师应在幼儿生命教育中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清晰地教给幼儿遇到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时的应急措施。 (三)幼儿生命教育的实施 1. 采用多种方式进行生命教育 在幼儿生命教育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教育的方式与技巧。有人主张利用童话式的比喻或游戏,有人主张使用真实的情境体验,但无论采用何种方式,都需要将艺术性与科学性二者巧妙结合,以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生命。教育需要艺术,生命教育更需要艺术化的智慧。在生命教育中处理人文理性(艺术)与工具理性(科技)之间的冲突是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教师在表述科学概念时应具有艺术性,应在幼儿理解的基础上运用艺术的语言,教育方式的运用也应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结合具体的教育情景,让孩子在情景中理解生命的生与死,体会生活的艰辛与幸福。因此,幼儿生命教育应回归儿童,回归童真、童趣,回归自然。现存的幼儿生命教育往往倾向于让幼儿从动植物的生死历程中了解生命,这使得幼儿常常无法区分自然生命和人类生命。生命教育应让幼儿从认识自然生命过渡到认知人类生命,从关爱自然生命转变关爱人类生命,让幼儿体验动植物之生命与人之生命的差异,从而了解人类生命的意义及其与宇宙生命之间的联系。幼儿通常在观察到动物死亡后的第一反应是:它们不能见到“父母”了,这是因为对于幼儿来说父母是最亲密的。我们可以很好地捕捉这一契机,帮助幼儿将对动物死亡的认识过渡到对人类死亡的体认,进而学会珍惜亲情,珍视自我和他人的生命。 2. 重视生命教育中榜样的作用 在幼儿生命教育中,“他人”的榜样示范是非常重要的。榜样的作用是在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触动中自然发生的。如今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大多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认为“被爱”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因此,需要在生命教育中引入“他者”的视角,让幼儿学会关爱他人。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是由内向外的,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电视上曾有这样一则公益广告,妈妈给自己的妈妈打水洗脚,这个画面被儿子看到了,他就学着妈妈的样子,也给妈妈打水洗脚,由此可见,家长的身教比言传更能够影响幼儿,从而潜移默化地融入到他的生活中。 3. 多方力量推进生命教育的实施 幼儿生命教育不仅仅是幼儿园和教师的工作,它需要来自家长和社会多方的关注,以大家的合力共同推动整个社会生命共同体的发展和相互融通。教师、家长和社会作为幼儿的“重要的他人”是幼儿生命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课程资源。因此,幼儿园可以建立幼儿家长学校,向家长介绍生命教育的教育理念,提高家长参与生命教育的积极性,与家长一起推动幼儿生命教育;开展针对教师的生命教育,丰富教师的生命教育知识,激发教师的教育智慧;借助社会力量,创造机会让健康幼儿与特殊幼儿接触,培养他们关爱他人、珍惜生命的意识。 幼儿生命教育论文:幼儿生命教育的启蒙 摘要:现今我们的老师总是在理念上理解了生命教育的含义,而真正实施起来却感到压力、迷茫和困惑,而生活教育更是对幼儿进行生命教育的启蒙,是幼儿园生命教育的切入点。本文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对生活活动的认识和实践提出若干建议,旨在和广大教师共同探讨。 关键词:生命;启蒙;生活 我们进行生命教育的目的应在于:让孩子尊重生命、学会生存、珍惜生活,热爱生活,感恩生活,培养孩子的爱心和责任心,以及勇敢、自信、友善、进取等良好的品质。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他们的认识是直接的,他们无法理解生命是什么,而教育是生活的,应该回归生活、服务于生活,对于幼儿来说,身体的发展、基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的形成是最为重要的目标。 1.当前幼儿园生活活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1 教师往往理念上了解生活活动的重要性,行动中却不能落实。 1.2 对生活护理有厌烦情绪,在生活活动指导中言行不当,或者有一大部分的教师认为这是保育员的事情。 1.3 缺乏有效的策略方法。 2.生活活动的自我效应机能 2.1 生活活动是自我适应的过程。在小班和中班初期,帮助幼儿掌握基本的生活能力,培养幼儿适应生活、享受生活是生活活动的重要任务。如小班幼儿会正确地盥洗,能在午睡时脱下自己的衣裤;中班的幼儿会安全地使用剪刀,制作自己喜欢的简单玩具,等等。这些能力的活动都是在帮助幼儿适应现实中的生活。 2.2 生活活动是自我服务的过程。学会自理可以说是幼儿成长的第一步,是幼儿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的基础。让幼儿养成基本的生活能力,学会自我服务。如学会整理自己的衣物、收拾自己玩过的玩具、把自己的物品柜清洗干净……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还能自己在气温变化时增减衣物,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饮水、如厕和盥洗等活动。 2.3 生活活动是自我享受的过程。幼儿每天都处在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因此,我们应该通过生活活动让幼儿体验到其中的快乐,享受生活给他们带来的一切。如午睡前,教师放一段轻松、安逸的音乐,让幼儿在音乐声中愉快地脱衣服、整理摆放后愉快入睡。在两个活动环节之间,有的幼儿在厕所里如厕,有的幼儿在喝水,有的幼儿三三两两在图书区看着书,还有的幼儿边交流边玩着玩偶,这也是享受。而对于中大班幼儿来说,他们已经逐渐体验到了幼儿园有规律的生活,因此,有序的活动,整洁、丰富的环境就是一种享受。 2.4 生活活动是自我迁移的过程。幼儿在自我服务的基础上,开始尝试为同伴、为集体服务。我们安排值日生每天为班级进行一次劳动,小组长负责收拾整理小组中的用品和图书,中大班幼儿在幼儿园里捡树叶,给花、菜园浇水……幼儿在园的生活是有规律的,虽然每天的活动不一样,但是幼儿能体验到这种规律。可是在家庭中,幼儿的生活却各不相同,如活动不同、习惯不同、获得不同……这些差异使得幼儿拥有各种不同的生活经验。这些经验经常会慢慢地渗透到我们的生活活动中,幼儿把自己的经验和所得进行自我迁移,使生活活动的内容更为丰富。 3.生活活动的有效实施要点 人类生活不仅是个体的生存状态,还是个体在一定的环境中通过不断实践的活动,是体现自我价值的过程。因此,在组织幼儿的生活活动时,我们力图让幼儿的生活活动变得自由、自主、积极。本人认为可以考虑以下几点: 3.1 善于观察、抓住教育契机。教师在生活活动中只有细致地观察,才能发现问题,抓住教育契机,帮助幼儿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从而形成好的生活习惯。 案例:“喝水” 小班的幼儿在排队喝水。前两个幼儿站在水壶前的胶印标记上,后面的幼儿没有标记可参照,互相拥挤起来,教师发现了,要及时提醒。等大家都喝完水,教师把幼儿召集起来,引导幼儿练习在人多的时候怎样排队。通过几次练习之后,喝水拥挤的现象自然就消失了。 3.2 不同年龄,分层指导。对于不同年龄层次的幼儿,在生活活动中的要求也是不同的,我们的指导要有针对性,有所侧重。 如:小班幼儿——其组织特点是自主的、分散的、宽松的,生活中我们应该更注重师幼之间情感的交流,把生活、游戏融合起来,让幼儿边游戏、边生活。 案例:“吃午饭” 到了午饭时间,丁元不肯自己吃饭,老师喂他吃饭,他也不要。老师想起了丁元最喜欢的小动物--小白兔。于是,老师对丁元说:“丁元现在做小白兔好不好?”丁元很开心。老师接着说:“小白兔跳累了,要吃饭了。”丁元点点头,老师说:“小白兔吃一口”,丁元张开了嘴巴……“小白兔会自己吃啰!”丁元自己动手拿起了勺子。 而中大班幼儿——这个年龄段的幼儿已逐渐养成了独立生活的能力。在中班开展生活活动时,既要给幼儿一定的示范引导,又要考虑给予幼儿一定的自主权。 案例:“值日生” 进入中班后,就要安排值日生了,我们可让幼儿开始尝试为班级服务。经过一段时间后,幼儿都能明确和熟悉自己的值日生任务。进入大班后,教师可以开始和幼儿商量,班级中哪些任务可以作为值日生的工作,经协商后,师幼共同确定新的值日生工作内容,教师把这些任务拍成照片制作在"值日生标记牌"上。每天晨间活动时,当天的值日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进行劳动,这样能充分提高幼儿的自主能力和劳动积极性。 3.3 根据生活活动内容的要求,采取有效策略。我们经常能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幼儿在盥洗间里是最兴奋的,往往忘记活动程序与规则,还喜欢玩水,容易产生纠纷。因此,我们可以先用图标展示出洗手的正确方法,并和幼儿讨论如何节约用水、为什么要节约用水。同时,采用提醒、建议等方式,提醒幼儿规范自己的行为。 在进餐活动中,幼儿的个体差异比较明显,食欲好的幼儿能自主、愉快地进餐,我们就给予赞赏式、评价式的互动策略予以支持;食欲差和习惯差的幼儿往往情绪不稳,喜欢求助并寻求老师的安慰,我们就采取激励式、抚慰式和帮助式的互动策略进行支持。 幼儿午睡时,我们对能力层次不同的幼儿进行合理搭配;鼓励能力强的幼儿帮助能力弱的幼儿;对能力弱的幼儿,以激励其自主穿脱衣服为主,并辅以适当的帮助和照顾。例如,小班幼儿我们可以在小床前贴上小胶印,帮助幼儿固定摆放鞋子的位置;区域里张贴“叠衣服”的图示,引导幼儿学习如何叠衣服等。 幼儿生命教育论文:家园共育,促进幼儿生命教育 摘 要 幼儿阶段是实施生命教育的最佳时机。目前,生命教育在高等教育和中小学教育中正逐步兴起,而在幼儿教育中却较少得到关注。幼儿的生命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功利化的教育观念忽视生命教育,当代社会对死亡话题的忌讳,传媒对幼儿教育的误导等三大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家园共育的措施,以促进幼儿生命教育。 关键词 幼儿生命教育 死亡教育 家园共育 很多人认为,生命复杂而又深奥,在幼儿阶段就开展生命教育不切合实际,等孩子大了再说[1]。其实,幼儿从三四岁开始就对“死是什么”“我从哪里来”这类问题充满了好奇,这是开展生命教育的契机;另外,幼儿阶段是人格发展奠基的重要时期,可塑性强,从小让幼儿“认识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对他们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幼儿阶段是实施生命教育的最佳时机。目前,生命教育在高等教育和中小学教育中正逐步兴起,而在幼儿教育中却较少得到关注。 一、生命教育与幼儿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美国。在我国,香港地区于2002年提出以生命教育整合公民教育和价值教育;内地的生命教育起步较晚,由省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牵头的生命教育始于2004年。 目前,关于生命教育概念的界定可谓百家争鸣。这里引用冯建军[2]的观点,他认为生命教育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生命意识熏陶、生存能力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教育,使学生认识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探索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 幼儿生命教育指的是在尊重幼儿发展主体性的基础上,通过生理教育、心理教育、生活教育等途径[3],让幼儿认识人与自己、人与他人、人与环境、人与宇宙的关系,最终让幼儿认识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达成全人健康发展的目标。 二、幼儿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功利化的教育观念忽视幼儿生命教育 现在看重分数和技能的功利化的教育观念仍然盛行,不少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被送进各种各样的培训班,接受才艺训练,并且还要参加各种各样的比赛。孩子们被当成了学习的机器,而不是一个完整生命的存在。他们没有太多机会去认识自己、感受大自然,更谈不上去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这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很可能面临生命的空虚感,容易失去生活的热情,甚至漠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二)当代社会对死亡话题的忌讳 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是,一个奇怪的现象是,远古时期的人类能正视生死的话题,而越是文明的社会里,人们越是“谈死色变”。在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中亦是如此。老师和家长们对幼儿关于死亡方面的问题要么避而不答,要么无法正确解答。因此,幼儿对死亡往往无法获得正确的认知。 (三)传媒对幼儿生命教育的误导 在现代的社会里,电视、电脑等传媒工具越来越多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动画片和电脑游戏成了许多孩子的最爱。这些动画片开阔了孩子们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力;电脑游戏也让孩子们的生活增添了不少的欢乐。不过,由于孩子们没有渠道得到正确的生命教育,这些传媒中的错误的生死观很可能趁虚而入,并先入为主。电脑游戏包括一些优秀的动画片中都不乏死而复生的情境,这使幼儿似乎觉得生命并不重要,因为生命可以重来。 三、幼儿生命教育的措施 (一)建立幼儿生命教育的课程体系 现行的幼儿教学大纲较少涉及生命教育的内容,生命教育缺乏完整的课程体系,不少幼儿教师对幼儿生命教育的理解还不是很到位。教育部门应尽快确定幼儿生命教育的目标,细化幼儿生命教育的内容,编制幼儿生命教育教材,并进行生命教育师资培训。 (二)通过多种方法对幼儿进行生命教育 教师应不断探索幼儿生命教育的有效方法,利用多种形式对幼儿开展生命教育的教学。其中,结合绘本和说故事的方法是进行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Jean Debbie提出绘本在幼儿园教室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绘本能拉近成人与孩子间的距离,让彼此能很快的以绘本的内容交流、讨论。教师可精心挑选幼儿能够理解的生命教育绘本作为教材,透过绘本故事的分享,丰富幼儿生命的经验和知识。教师在使用生命教育绘本进行教学时,应让幼儿感受故事、参与故事并表达对故事的理解,做到从故事中来到故事中去,让幼儿通过体验和参与故事主动地构建生命知识观和价值观[4]。 (三)家园互动,促进幼儿生命教育 开展幼儿生命教育自然离不开家庭的配合,如何将幼儿生命教育的理念推广普及给家长呢? 首先,幼儿园可利用多种渠道向家长普及生命教育的知识。比如,可借助网络平台向家长进行相关知识的宣传,可以编订《幼儿生命教育家长读本》等材料指导家长开展幼儿生命教育,也可以举办讲座或交流会的形式让家长进行学习。 其次,共同阅读亲子共读绘本可在幼儿园或班级设立生命教育绘本的图书架,让家长和孩子挑选自己感兴趣的绘本带回家一起阅读和交流,共同体会书本中的生命寓意。另外,家长要注意选择自己喜欢的生命教育绘本与幼儿分享。Jim Trelease在 “朗读的禁忌”中提到的:“别读自己不喜欢的故事,因为你的不喜欢会表现在朗读上,造成反效果”。所以,只有家长只有选择喜欢的生命教育绘本才能让幼儿也喜欢。 总之,幼儿的生命教育需要家园同心,不仅需要教师和家长从观念上认识生命教育的重要性,还要通过不断的合作和互动来促进幼儿更好地了解生命与热爱生命。 幼儿生命教育论文:浅谈幼儿生命教育的意义及实施途径 一、幼儿生命教育的意义 什么是生命教育?那是一种引导个体了解、体会和实践“爱惜自己,尊重他人”的价值性的教育活动。许多幼儿教师和家长可能对此并不认同,觉得幼儿年纪太小,所知有限,生命教育意义不大。但回顾近年来频繁出现的青少年轻生事件,不得不承认,他们的生命教育是有缺失的。那如此重要的生命教育在幼儿阶段就开始是否操之过急?笔者认为,幼儿阶段即开始生命教育,符合幼儿教育规律,很有必要。 众所周知,学前教育阶段是幼儿认知学习和习惯养成的重要奠基阶段,对孩子的性格养成有很大影响。生命教育理应成为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幼儿的生命教育,对其养成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发展其健全的人格有着深远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及家长的作用缺一不可。 二、幼儿生命教育的途径 对于幼儿期的孩子,如何实施“深奥”的生命教育?笔者认为该把握以下几点: 1.幼儿生命教育重在浸润。 生命教育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教育,通过一两次活动不可能达成目标,需要融于幼儿生活的点滴。可以说,生命教育离不开生活,它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是注重安全教育。这是生命教育的基础,其重点在于培养幼儿基本的自我保护意识。一是自觉遵守基本的安全规则。例如过马路时要走斑马线,并知道红灯停、绿灯行等基本的交通安全知识;与同伴玩耍时要遵守游戏规则,不用玩具砸同伴、不做危险的动作。二是培养基本的自我保护方法,如教育孩子不玩刀具、火等危险物品,外出时紧跟大人,不独自走开,不跟陌生人走,不攀爬危险的建筑等。其次,是积极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家庭是塑造人的品格的第一所学校,其对每个人的方方面面都有不容忽视的影响,父母悲观厌世的人生态度,会给子女塑造一个沮丧、消极、失望的家庭环境,在这种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对于外界的一切生命现象多少会表现出冷漠、敌意与憎恨,缺乏对生命的殷切关怀。反之,父母拥有乐观向上的心态,“润物细无声”,孩子也会受到一定的熏陶。家庭的每日生活处处蕴藏着生命教育的因素,家长要为孩子营造一种乐观积极、尊重互助的家庭氛围,使他们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和灿烂, 唤醒他们愉悦的生命情感,从而达到一种潜移默化的生命教育效果。 2.幼儿生命教育重在体验。 生活中各种鲜活的生命需要我们去切身感受,幼儿生命教育也重在体验与感受。首先可引导孩子感受生命的存在与美好,如与孩子一起种种花草,一起见证种子发芽开花的奇妙旅程,让孩子感受生命的奇妙与美好。其次,可以与幼儿一起感悟大自然生命的力量,如带领孩子外出踏青,在青青寸草、艳阳花开中感知大自然中各种生命的朝气,同时强化孩子的绿色、环保意识。另外,切勿抹杀孩子的同情心,在孩子感叹路边的小动物时候,在孩子抚摸路边流浪猫狗的时候,切勿让其赶紧走开,给孩子一些支持,让其天性中善良的光辉散发出来。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路边的乞丐、小动物都是生命,生命教育往往蕴藏在其中!通过这些,能够使孩子领悟生命的可贵,懂得要关爱他人。 3.幼儿生命教育成于感悟。 好的绘本是生命教育的载体,好的绘本往往会给孩子带来无穷的乐趣,会对孩子的心灵进行洗礼,会触及孩子心中最柔软的地方。我们不妨在给孩子选择绘本的时候关注一些有关生命教育的绘本,让其在书中感悟生命的美好以及坦然面对有关生命中比较沉重的话题,比如“死亡”。如绘本《一片叶子落下来》,它告诉小读者万物都会死,书中一片叶子和它的伙伴们在经历了四季的变化后,逐渐懂得了生命的意义在于经历美好的事物,在于给别人带来快乐;明白了死亡并不是代表一切毁灭,而是另一种形式的新生。当你带领孩子读此绘本的时候,相信会带给孩子不一样的感动。如绘本《小鲁的池塘》,它讲述了一个生命与友谊的故事,当孩子在读到此绘本时,一定会为对“好朋友”与“生命”有进一步的认识,会更加珍惜自己的好伙伴。 生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生命教育是一门终生的教育课程,关系到每个人的一生,也应该贯穿于每个人的一生。而幼儿生命教育只是一个起点,我们应重视幼儿的生命教育,让孩子们的生命之花开得更加绚烂多彩! 幼儿生命教育论文:生命教育理念下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的再认识 目前,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中存在着生命教育缺失现象,主要在于教育者忽视幼儿生命的生活性、体验性和发展性上。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应是关注生命发展中的幼儿和幼儿的生命发展,旨在教育者以理解生命本质为基础,以全面提升幼儿的生命质量为目标,积极树立生命意识理念,充分发挥生命教育理念下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的特点,立足要点,促进幼儿社会性能力的发展。 幼儿园生命教育社会领域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是以幼儿的社会生活事件及其相关的人文社会知识环境为基本内容,以服务幼儿的生命完整发展为目的,以社会及人类文明的积极价值为导引,在尊重幼儿的生活及兴趣,遵循幼儿社会性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而进行培养幼儿的社会情感、态度、价值观与行为品质,促进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去探索生命与生活意义的教育过程。科学的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应是提高幼儿的生活质量和生命意义的前提和保证。然而,现行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仍关注幼儿对外部世界固有的属性和规律的认识,仍关注幼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忽视幼儿的主体性,忽视对幼儿内在需要和生命的呵护,使幼儿园社会教育偏离了它本真的意义。因此,本文以生命教育理念作为指导,旨在教育者以理解生命本质为基础,以全面提升幼儿的生命质量为目标,积极树立生命意识,充分发挥生命教育理念下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的特点,进行生命教育理念下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的实践与探索,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健康发展。 一、生命教育在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中的缺失 生命教育与幼儿园社会课程内容中的“生命教育”不同,其意义更为宽泛,它是立足于生命对教育本质的一种重新理解和界定。生命教育不仅关注生命本身,而且关注对个体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在生命教育理念下来实施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其实质是要求教育者关注幼儿的现实生活,来引导幼儿发现生活意义、体验生命价值和提升生活质量的过程,这过程是一个教育者追寻教育本源的过程,更是一个创新的过程,使幼儿园的社会领域教育散发出熠熠生辉的生命力。基于生命教育理念,教育者应充分关注幼儿的现有的生存状态,通过创设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和环境等途径,来帮助幼儿建构生活经验,提升幼儿的生命品质。但现行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中不乏存在生命教育的缺失现象: (一)偏离生命现实性的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 生活即教育,教育即当下。幼儿在生活中生活,在生活中成长,在生活中享受生命过程。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应以现实生活为基准,教育更多要关注当下,在他们最为熟悉、最为真切的一日现在生活开展教育。但许多教育者在实践时,重正规活动的组织轻现实生活中的引导,如教师在开展主题《生病以后》时,只是仅仅关注几个正规的活动,对《我的朋友生病了》等正规活动较为认真的去组织,但忽略平时班上小朋友生病时如何引导幼儿去关注朋友生病,同伴应持什么样的态度和行为,如何学会去关心他人等等。在日常生活中教师没有时时处处地引导幼儿去关注周遭发生的事件,那么要发展幼儿的社会性也只是空中楼阁了。杜威曾提出“学校要呈现现在的生活”。幼儿的学习应是现实生活的一部分,带领幼儿探寻生活和生命的真谛,而不是未来某种预设生活的机械准备。 (二)忽视生命体验性的传统社会领域教育模式 社会领域教育的方法很多,有角色扮演法、调查法、讲解法、谈话法、讨论法、观察法、移情训练法、实践练习法等。然而,现实中的社会领域教学中,教师多以语言性教学法为主,即空口说白话的“填鸭式”教学。一些适合采用参观式教学的可让幼儿获得社会环境和社会文化方面的直接经验,会使幼儿身临其境,加深学习了解的内容都自然改成出示图片或者语言教学了。究其原因,很多幼儿园因担心幼儿外出的安全问题的考虑,因噎废食,将适合用参观法实施的教学活动进行替换或改变教育模式,活动自然缺少了生命在现实情境中的体悟。又如,面对幼儿的“冲突”,许多教师持着说教的态度,教幼儿如何谦让等,没有更多地把幼儿置身于“冲突的情境”中,让幼儿进行切身的体悟,让幼儿学会解决冲突。因为,在这样一个真实情境中,幼儿要解决的不仅是与人交往的问题,也是包括情感,态度,个性品质等多种综合素质培养的良好契机。社会领域的培养包括知、情、意、行四个方面,在当前的教育中,则过于注重知识的教育而忽视现实的真实的生命体验。 (三)忽视生命生成性的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 一套科学的幼儿园教材是决定着课程教学的质量的,课程的理念和目标是导向,它所秉持的理念直接影响着教师对课程实践的理念,因为有什么样的课程理念就有什么样的课程目标,也就有什么样的课程内容和相应的课程设计。笔者所在幼儿园先后使用过不同的社会领域课程文本,有些版本的教材预设很具体,甚至包括教师的一个动作、一个表情等都有设计,预设性太强,缺乏给教师和幼儿预留生成的空间。其次是实践中教师较少地关注幼儿的特点和兴趣,无视幼儿的主体性,可以说是对幼儿个体生命的一种漠视,即使在活动中有很多由幼儿生发的值得研究的话题,但教师通常是忽略和不予理睬,只想一味地把话题“拉回”授课的主题上来,一味照本宣科,致使丧失了许多课程内容的生成点和生长点。满足不了幼儿自发学习的愿望,更严重是抹杀了孩子的好奇心,忽视了生命的生成性。 二、在生命教育理念下重新审视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 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教育的基点,它是对为了“未来”而牺牲现在及当下漠视个体生命的观念和行为的一种挑战,是针对现实教育无视生命现象而提出的一种召唤。生命教育认为教育应该是要遵循生命的特性,在教育过程中应体现生命的主体性,赋予个体生命发展的自主权、主动权,不断地为生命的成长创造条件,促进生命的完善,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将此理论引入幼儿园的社会教育领域,就是凸显幼儿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彰显和提升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的生命意义。生命教育理念下幼儿园社会教育应体现以下特点: (一)生活性 生活是人生命的基本存在状态,生命的意义就在生活之中体现。生活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归宿。生命教育关注生活,回归幼儿的生活世界,是教育对生命的呼唤。幼儿园社会教育充分利用现实生活,在生活事件、生活活动中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让幼儿认知、实践、感悟,让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真正走入幼儿的现实生活世界,从关照现实生活世界中的幼儿出发,全面关照幼儿的认知和体悟。只有这种结合现实生活的社会教育才能真正取得成效,才会真正具有生命的活力和价值意义。因此,生活是幼儿最适合的学习资源和背景,也是最有效的学习途径和方式。 (二)主体性 主体性是生命教育的基本特点。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与幼儿生活世界紧密相连,是一个以幼儿为主体的动态的教育体系,它与幼儿的生活息息相关。如果丧失了对幼儿主体的关照,将教育与现实剥离,那么教育也没有丝毫意义可言。其实,从生命教育意义上讲,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是最能实现幼儿的发展,提高幼儿的情感和道德情操,健全幼儿人格,提升生命意义的一个教育领域。因此,在实践中,教育者要关注幼儿不同的个体差异,从幼儿的个性特点出发,培养其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真正体现教育的主体性。 (三)体验性 体验是幼儿最本真的感受生命存在的方式。生命教育实质上是一种情感教育,而情感教育的关键在于体验。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是一种生动的生命体验过程,它不是教育与幼儿的简单的,唯有认知和技能成分的授受过程,而是通过幼儿与其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而实现认知和发展情感的建构过程,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注重幼儿的亲身体验,如体验快乐与忧伤、合作与竞争、成功与失败、善与恶、美与丑等等不同的生命感受,从而感悟生命价值的意义。 (四)发展性 教育要面对的是一个动态发展和不断更新的世界。幼儿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基础,幼儿园课程不仅要着眼于幼儿现实的生活,更要为幼儿未来生活做准备。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绝不仅仅是一个社会认知的过程,而应该是关系到幼儿的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的发展过程,更是一个促成完整的人的成长与发展的生命不断丰富和充盈的过程。在实践中,教育者的关注点应将从知识层面上升到生命层面,对幼儿实施整体的、长远的、创造性的教育,将幼儿置于自然、社会情境中,产生对自我的悦纳和关怀,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对社会的认同和关注,为他们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生命教育理念下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的实施要点 生命教育是现代哲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它代表着一种生命世界观,体现着一种积极的生活思维观念,凸显着一种回归教育本源的理念。生命教育理论注重人在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主张将人的各种活动看成是生命的组成部分,并以个体的幸福生活,个体的发展作为最终目标。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的实施要点不外乎以下两个方面: (一)以人为本,回归教育本源 “以人为本”已成为教育人所奉行的理念和追求的目标。生命教育应当是以幼儿生命为本的活动,在教育过程中应体现幼儿的主体性,赋予个体生命发展的自主权、主动权,为幼儿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教育所面对的是一个个有生命的、有主体性和差异性的个体,是各个有着生命理想和追求的活生生的人。生命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必须把人当成“人”,即依据生命的特征,尊重生命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创造适合生命发展需要的教育,树立生命整体观。一方面,要顺应幼儿年龄的身心发展规律,运用科学的方法,努力促进幼儿生命的发育和成长;另一方面,要重视幼儿爱好、兴趣、动机、态度等非智力个性因素,依据生命的特征来激发生命的灵动,张扬生命的个性。因此,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是致力于更深切的关注幼儿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关注幼儿与自己、幼儿与他人、幼儿与周围世界的互动,关切幼儿的自主活动、探索活动。在探索时留给幼儿更多的空间和时间,允许幼儿有互动的过程、有思考的过程,有疑惑的过程。 (二)生活为源,回归真实世界 生活即教育,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是以现实生活为基准,生活是教学内容的基础、条件和价值源泉。教学内容贴近生活有利于人的本体意识和生命意识的确立,有利于培养幼儿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综合实践能力。一方面,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主张回归生活,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成长,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亲历”接受和体悟教育的意图。如在中班《交朋友》的内容中,就是让幼儿通过具体、真实的情景来学习如何与同伴交往,从而掌握必要的交往技能和方法,体验与人交往产生的快乐情绪。在实践中教师应时刻树立一日活动皆课程的理念,用当下的教育让幼儿去学习,去体悟,让幼儿聆听生命拔节的声音。另一方面,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不仅仅只局限幼儿的生活,而是超越生活,将关注点延伸到幼儿与家长,幼儿与环境,幼儿与职业的生活中去。如在区角活动中,我们依据年龄段的特点和要求设置了娃娃家、医院、超市、银行等,将诸多社会生活规则融合在游戏中,让幼儿在这些模拟生活世界的场景中去“亲历”,从而提高认知水平,发展了社会性。回归生活世界其实就是用生成性和发展性的眼光看待幼儿及幼儿的世界,把幼儿的生活和成长看作是一个可以不断创造属于他们的有趣生活的过程。 幼儿园的社会领域教育必须要回归本源,回归生活,必须去关注幼儿园当中的每一个生命和个体,改变教育教学的内容和方式,改变课程的理念,由课程内容的预设向课程内容的生成转变,由单一的认知性向多元的体验性教学转变;由注重正规活动向关注一日生活的转变,促进幼儿社会性能力的发展。 幼儿生命教育论文:幼儿文学与生命教育 【摘要】生命教育应该从幼儿抓起,幼儿文学既富于童趣又蕴含了深厚的生命内涵,这一特征为幼儿文学活动中生命教育的开展提供了重要依凭。 【关键词】幼儿文学;生命教育;童趣 关于生命的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的重大缺失。生命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使人具备生命意识,只有当人具备了生命意识,才能认识和理解生命,尊重和敬畏生命,并在真正意义上热爱和珍惜生命。 这一教育需要从幼儿抓起,幼儿拥有至纯的赤子之心,幼儿又拥有“天地间最健全的心眼”(丰子恺语),他们就像一张张洁白无暇的纸页,等待着描绘上最美的图画。而幼儿文学展示着人生最初始的生命状态和生命体验,它充盈着美好的童真,集聚了旺盛的生机,这就为幼儿生命意识的开启提供了一片广阔的天地。 童趣,是幼儿文学最显著的美学特征,也是幼儿文学最具魅力的特色,发掘和品味童趣,一直是幼儿文学活动中最为重要的使命。童趣,是童心真纯、稚拙的反映,也是生命意识的投射。它源于生命最初始阶段自然本真的状态和丰沛强劲的动力,“还联系、融合着历史的古老,现代的年轻和未来的无限可能”。法国哲学家加斯东认为“童年是存在的深井”,在这口“井”中,埋藏着丰厚而深刻的生命内涵。 幼儿的心智水平无疑制约了幼儿的认知能力,但无法否认的是,幼儿自有自己的精神世界,有自己关照世界的方式,因而,幼儿教育工作者应结合幼儿思维及审美特点,引导他们在文学活动中加深对生命的认识,培养他们的生命意识。 一、认识生之美好 正如前面所述,童趣本身就是美好生命的体现,趣味盎然的幼儿文学作品总是洋溢着生机与快乐,能让幼儿发自内心地感受到生命之美。幼儿童话《竹笋戴草帽》就是这样一篇作品。这是一首色彩明亮、十分有趣的春之歌,作为一篇小童话,故事情节颇富戏剧性:小熊猫头一天将自己的小草帽戴在一支大竹笋的头上,当夜下了一场春雨,“大胖笋喝饱了春雨,一夜长得好高好高”,也将戴在头上的小熊猫的小草帽顶得老高老高,以致小熊猫一开始并没有找见,抬起脑袋才发现。多有意思啊!作品既表现了小熊猫的天真好玩,又歌颂了春天里大自然生命的蓬勃生长。欣赏这样富有童趣的作品,能让幼儿在愉悦的审美情绪中领略到生命的美好,并发自内心地产生热爱之情。 幼儿具有“泛灵”心理,在幼儿心目中,一切东西都是有生命、有思想感情的活物。因而幼儿文学作品里,充满了被灵化的人和物:“太阳是一个怕黑的孩子”,“小溪流一边奔跑,一边玩耍”,“小蚱蜢,学跳高,一跳跳上狗尾草”,这里,世界从来不会沉默静止,更不会单调,永远充盈着生命律动带来的乐趣,这样的世界怎不让人心生热爱? 二、生命是一个变化的过程 与成年文学一样,幼儿文学也在整体上反映着社会生活。它既能把孩子引向他们稚嫩足迹难以到达的遥远国度,使之增加见闻,开阔眼界;又能促进他们对生命的思考,加深他们对人生的了解和认识。 大量的幼儿文学作品用充满趣味的表现手法阐述了生命的重要原理:生命是一个运动变化的过程。我们来看幼儿故事《明天》: 明天 妈妈和爸爸在说明天的事。桐桐听见了,天真地问:“妈妈,明天是什么样子?” 妈妈想了想说:“明天桐桐又长高了一点,一个个明天加起来,桐桐就长成大人了。” 桐桐眨眨眼睛问:“到了明天,我是不是也像爸爸那样会长胡子呀?” 妈妈点点头:“会的,不过要等很多个明天以后,那时,桐桐就和爸爸一样,能做许多许多大事情。” 桐桐的脸儿笑成了一朵花。 忽然,他问妈妈:“明天你会是什么样子?” 妈妈说:“等你长大了,妈妈也变老了。” 桐桐立刻把头摇成拨浪鼓:“我不要妈妈变老,我不要明天!” 妈妈笑了:“傻孩子,不老的妈妈,不会有长大的孩子;长不大的孩子,不会有出息!” 桐桐却不这样想,他在想:能不能有这样的明天,妈妈不会老,我也会长大呢? 这是一个有趣的故事,大概不少人都曾经经历过类似的对话。故事中的桐桐天真无邪,对世界充满了疑惑,他不断地追问“明天”,尽管妈妈的回答并没让他感到满意,甚至又因之而产生了新的困惑,但就在这追问的过程中他认识到生命的运动变化,明白了“明天”不同于“今天”,人就是在这一个个明天中渐渐长大。故事其实是隐喻“成长”,“成长”,原本就是一个充满生命感的话题,成长的过程也是生命不可逆转地由盛转衰的过程。所以,桐桐在故事结尾产生了孩子才会有的天真幻想:“能不能有这样的明天,妈妈不会老,我也会长大呢?”随着年龄的递增,这样的幻想会一个个地破灭,在这幻想的破灭中,孩子对生命的运动规律也会一层层加深。 像《明天》这样的幼儿作品还有很多,它们在充满童趣的表述中表达了对生命的深情眷恋,能够让幼儿在心理上产生一定的“流逝感”,并因此而萌发珍惜生命的意识。 生命的底色是明亮的,但如同太阳底下总有阴影的存在,生命又有其残酷的一面,如生命的脆弱,不可逆转的衰落等。幼儿文学是审美的,却也是生命的真实反映,当然,这种反映有时并不直接,有时并非创作者主观意愿。但只要恰当地表现生命的“弱质”,就能够唤起孩子的怜惜、同情和呵护的感情,激起他们对生命的关爱。 幼儿生命教育论文:幼儿园生命教育课程开发的思考和实践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和价值的载体。选择和利用课程来促使幼儿获得最优化的发展,是每一位幼儿园教师、幼儿园及幼教工作者毕生追求的目标。本文从课程开发策略、课程开发内容、开发研究的体会与建议进行过程性的阐述,希望能为幼儿园课程开发研究提供一个思路。 园本课程开发策略幼儿教育一、园本课程开发策略 园本课程开发策略是:帮助教师树立课程整合观;挖掘和开发安全资源,进行有效整合;通过研究实践,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逐渐形成园本课程,供教学参考选用,丰富幼儿园课程。 二、园本课程开发内容 1.制定幼儿自我保护能力培养目标,提高研发生命教育园本课程的目标性 我们依然根据《纲要》要求,以《福建省示范性幼儿园评估办法(试行)》和《福建省示范性幼儿园评估标准(试行)为立足点,根据实验数据、反思笔录等资料,经过课题组成员反复思考和斟酌,我们经历了“制定——实施——修改——实施”的过程,完成了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总目标及逐层分解大、中、小班水平目标的制定工作。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目标包括自我保健及自我防护两个项目,制定幼儿自我保护能力培养目标既完善了课程体系,更提升了我园研发生命教育园本课程的目标性。 2.结合幼儿园自身条件及生源特点,开发生命教育园本课程 我们按照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以园本课程中制定的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总目标及相应分目标为基点,根据课题开展情况,开展了各项安全教育活动,进而逐渐开发蕴涵生命教育的相关课程。 (1)根据地理环境挖掘教育资源 我园是一个地属城区闹市的幼儿园,走出园门口就是交通较集中的十字路口,行人车辆非常拥挤。基于这个特殊的地理位置,我们从立项开始就非常关注交通安全这项内容,现今这一年着重陆续开展了交通安全系列活动。如:针对大班幼儿即将升入小学,多数孩子面临自己步行上学,步行回家,几乎天天要在道路上行走的问题,开展了《走在马路上》、《怎样过马路》、《遇到交通事故怎么办》、《上学、放学路途安全》等,让幼儿懂得了基本的交通安全知识,养成了遵守交通规则的良好习惯,增强了交通意识,提高了防护能力。 (2)根据生源多样性挖掘教育资源 我园生源较为复杂多样,农村或移民的孩子占幼儿园的50%,针对生源多样的实际情况,我们从各方面考虑各层面孩子的需求,开展了一些农村或者移民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能直接或间接感受的、涉及农民生活生产最基本的安全知识的系列活动。如:根据农村家庭中农药、农用工具随手放置的常见现象而引发的误食、割伤等情况,我们开展了《认识农药》、《劳动者的工具》、《农具使用安全》等活动。此外根据农村附近河流、水井、鱼塘众多,易发生溺水事故,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开展了《水的安全》、《认识周围的环境》等活动。提高了孩子们对危险物品、危险环境的鉴别能力和自护能力。 (3)根据生源差异性挖掘教育资源 我园每班都有一半为农村或移民的孩子,一半为城里的孩子,群体与群体之间存在差异。农村或移民的孩子父母或全天上工或外出打工较多,过着“放养式”的生活,自护能力较强,但卫生习惯较差、攻击行为较多;而城里孩子的家庭一般相对比较稳定,有固定带养人,比较讲究自我卫生、安全知识比较丰富,但也存在不足,自护能力较弱、行动反应较差。他们之间各有优势,我们采取“结对子”的方式,开展同伴间强项带弱项活动,推进优势互补。 (4)根据“浅”和“近”两原则,收集、创编教育资源 根据“浅”和“近”两个基本原则,全园教师还从幼儿接触的家庭环境、幼儿园学习、生活等去收集大量资料,创编故事、情景活动、音乐活动、儿歌等,如:创编歌曲《危险的东西不能碰》、情景活动《遇上火灾怎么办》、创编故事《邦迪小熊》,制作了各种标识、道具、玩具、多媒体课件、预设了许多主题活动。 3.运用幼儿周围生活、社会事件资源,丰富生命教育园本课程 “生活即教育”就是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使生活成为课程的源泉,让幼儿喜闻乐见的资源成为幼儿的课程内容,利用孩子最熟悉最常见教育资源来开发园本课程。 (1)抓住社会突发事件,生成主题活动 抓住生活中的社会突发事件,生成具有现实意义的安全教育内容并开展活动。手足口病和大地震事件引起了幼儿的极大关注,孩子们从电视上、从大人的交流谈论等渠道了解了多方面的信息,且非常关注,来园后会主动与同伴谈论相关的话题,此外我园一墙之隔正进行县城紫金南路旧城改造工作,孩子们经常能听到机器隆隆的声音、看到拆迁的场面。基于此,我们适时抓住契机及时开展《预防手足口病》、《地震来了》和《拆迁话安全》等主题活动。在《地震来了》主题活动开展前,与幼儿谈论大地震的所见所闻,进而引发幼儿共同制定、开展具体活动。如《收集地震资料》、《讲述地震中的故事》、《认识地震》、《地震中如何逃生》、《逃生演练》以及《送给灾区小朋友的礼物》、《爱心捐款》等。 (2)采集孩子特例事件,开展系列活动 我们从幼儿的行为入手,通过捕捉不安全因素,及时开展针对性的集中活动,帮助幼儿归纳、总结、提升自身的认知知识与经验,促进其安全意识的提高。 如针对中、大班幼儿在上下楼梯时有拥挤推打现象,及时拍摄各种行为剪辑成短片创设成多媒体课件开展《知道等待》、《上下楼梯慢慢走》等集中教育教学活动,让幼儿在观看课件的同时,能及时反思自己的不良行为所带来的安全隐患,感同身受,在老师的引导下共同制定一些简单规则,进而促进幼儿将情感向良好的行为转变,顺利完成了上下楼梯及相关的安全教育。 三、园本课程开发研究的体会与建议 1.善于发现,敏锐捕捉 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有教育价值的;要善于发现哪些是幼儿已有的经验,哪些是他们必须知道的知识,我们就可根据幼儿的实际认知水平,选择组织活动的内容和采用教育组织形式。 2.认真思考,努力再构 幼儿看到的、听到的一切可纳入幼儿园的课程,但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是有益的、有教育价值的,这就要求教师应对幼儿生活经验进行认真思考,进行价值筛选、重组之后进入课程中。 3.合理使用,有机整合 园本课程内容在使用的过程中,要注重活动内容与方式、方法的有机整合,根据活动主题开展及幼儿需要进行选择、渗透及拓展使用,当与其他领域进行渗透整合时要科学设计、合理契入,才能避免牵强附会,才能保证园本课程的有效性。 开发和建构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诚然,关于生命教育园本课程的开发和建构,我们的研究和实践尚有不足。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将遵循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继续深入研究和实践,使我们的生命安全自护园本课程建构在发展中日趋完善和丰满。
骨科护理教学探析:多媒体技术在骨科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总结应用多媒体技术培训骨科实习护士的经验,改革传统的带教方法,将多媒体技术用于骨科实习护士的全程理论及主要操作课程的教学培训。方法:选择2009年~2014年在骨科实习的护理本、专科学生120名,临床带教中,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理论授课,课后采用自行设计的教学反馈调查表进行当场不记名调查,了解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及对教学方法的意见。结果: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后,实习护士理论与操作综合考核成绩明显提高;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所需教学时数减少;经教学效果反馈调查,学生对教学老师和教学方法的满意度明显提高;问卷抽查教学老师、医生和患者对实习护士的满意度提高;教学老师的自身水平及计算机应用能力普遍提高,实现了教学相长。结论:应用多媒体技术培训实习护士适应骨科工作的特点,是一种实用、高效的教学手段。 【关键词】骨科;多媒体技术;实习;护士 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和电子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MCAI)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正被广泛的应用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骨科护理工作量大、骨折类型复杂,多发骨折、复合伤多;其专业特殊性是集多专科护理、实践于一体,强调医护、护患配合、功能锻炼方法的指导,其形象直观性及操作具体、真实性是骨科教学的特点。为提高教学质量,探讨多媒体技术应用于骨科教学的可行性及存在的问题,我院骨科自2009年开始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应用多媒体技术对实习护士进行全程理论及主要操作课程的教学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09―2014年在骨科的护理本专科学生120名,其中男10人,女110人,本45人,专科75人,年龄20~25(22.54±2.87)岁,均为全国高考统招生。 1.2 课程设计及课件的制作 依据实习护士实习计划进行课程设计,并确定授课时数;根据以往学生普遍反映的难点与疑点,以及老师普遍认同的具有骨科特点的护理重点,结合专科的新进展,补充教学内容,设计课程。课程设计主要包括:法制观念;护士的素质要求,礼仪规范;各种护理用具的应用,功能锻炼方法的指导;各项规章制度;抢救仪器的应用;各种急危重症的抢救程序及方法;无菌技术操作;职业安全及防护知识,特殊感染及发生针刺伤后处理措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紧急处理;急、危、重症的接诊程序等。 将上述课程内容采用不同方法制作课件。①应用数码相机拍摄照片,在Powerpiont软件中进行设计,制作成图片,以幻灯形式演示。②使用录像机把各项护理造作、常规工作过程拍摄录制下来,配以解说、音乐,制作成教学VCD。将需要强化的内容包括各种急、危、重症的抢救程序、方法、过程制作全程录像,配以背景音乐及解说。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强化进行全程的示范操作训练。③对一些不易用文字描述的仪器、器械的结构、原理、方法,及功能锻炼的方法:如肌肉收缩、关节伸展的角度、肢体放置的位置及高度等等采用Flash动画技术制作成课件。④通过检索Internet的医学、护理学相关网站,获得骨科专业及相关专科的新进展信息。将其融入相应课程,制成Powerpiont课件。 1.3 教学方式 采用课堂教学和跟随专科教学老师临床学习两种方式。课堂教学改变以往填鸭式授课方式,以计算机Windows2003为操作平台,将课件通过投影仪投射到屏幕上进行演示授课。授课过程中根据重点、难点及注意事项等内容,进行分节停顿讲解,反复多次演示播放,强化记忆。老师对播放中的情节随时提出问题,通过现场反馈或讨论直至理解。教学课件根据自己的需要可拷贝,完成课堂教学后,跟随专科教学老师临床学习,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1.4 教学老师的选拔 由护士长和主管教学的老师研究确定,选拔具有本科文凭、工作5年以上、业务能力强、临床经验丰富的护师以上人员担任。确定人选后进行讲课和计算机技术应用的集体培训,经考核合格者方可担任专科教学老师。 1.5 教学培训步骤 入科教育由总教学老师组织实施。以多媒体Powerpiont形式全面系统地进行规章制度教育和安全教育;法制教育;思想教育。利用录像或VCD课件进行连续、真实的全程示范性操作演示,如应急处理、工作程序等;以配有音乐的解说的多媒体课件演示各项常规工作,提出对实习护士的要求及希望。 结束后,分配实习护士跟随相应固定的专科教学老师开始临床学习。临床实习期,将多媒体课件教学与临床学习相结合,采取集体讲课、专科教学老师小讲课和实际操作的方式,使其熟悉掌握骨科常见病的护理常规。通过多媒体课件示范各种抢救仪器的使用方法。在播放课件或放映录像过程中,结合临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根据需要分解演示动作,难点部分加以讲解反复播放。在临床工作中,专科教学老师对重点内容示范强调每个动作的注意事项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并通过在专科教学老师带领下进行实际操作而加深对仪器设备用途的了解。 2 结果 2.1 采用客观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评价教学效果 按统一标准对实习护士进行培训后的理论与操作综合考试,成绩分为优( 90分)、良(80~90分)、合格(60~80分)、不合格( 2.2 教学效果反馈调查 采用自行设计的教学反馈调查表进行课后当场不记名调查,了解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及对教学方法的意见。内容包括:对教师及教学的满意度,授课是否易理解、易接受,上课注意力集中情况,知识现时记忆、课堂吸收效果,能否调动学习主动性,授课是否具有启发思考性等。调查结果显示,实施多媒体教学后学生的满意度由以往的79.9%提高到96.8%;应用多媒体教学后,在知识易理解易接受、上课注意力集中、知识现时记忆、调动学习兴趣方面学生反映效果明显,见表2。 2.3 教学老师和医生、满意度 问卷抽查以问卷形式随机抽查教学老师和医生及患者对实习护士的满意度。问卷内容主要:服务态度、基本技术操作的水平、对本科一般护理常规的掌握等。实施多媒体教学后,教学老师和医生、患者对实习护士的满意度 90%。 2.4 缩短了课堂理论教学时数 应用多媒体教学后,应用课件完成相关教学任务所需时间,比以往传统教学方法明显缩短,例如入科教育由原来的15分钟缩短到5 分钟 。 2.5 教学老师的教学水平及计算机应用能力得到提高 应用多媒体教学后,锻炼了教学老师获取信息、应用计算机制作课件的能力,提高了护 师的教学水平。担任教学的护师全部通过了全国职称计算机考试,达标率为100%。 3 讨论 我们的实践显示了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骨科进一步实施应用多媒体教学具有可行性。 3.1 适合骨科工作的特点 骨科所涉及的知识几乎涵盖了医学、护理学领域中的所有学科,而且骨科工作量大,工作期间高度紧张,功能锻炼的方法多且复杂,易描述、难理解。这些特点使实习护士的教学计划难以按部就班的落实。以往的跟班临床带教也多是根据带教老师的自身经验指导学生,使教学有很大的盲目性与随机性,传统的授课方式由于授课时数所限,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尤其对急救技术、突发性事件的急救场面、大批伤病员如何尽快评估伤情及伤员分类、功能锻炼的图解等知识;而多媒体教学可将相关图像、声音、情景与授课内容进行链接,并加以声音解说,动态地呈现操作的全过程也避免了多位老师多次带教、重复示范、标准不一的情况,使内容丰富而详实,这是传统授课方法无法比拟的。 3.2 多媒体教学能提高学习积极性 传统教学过程是老师结合临床实际进行讲解或操作示范,表现为一种较枯燥、被动的讲、看、听、做的过程,学习者常感到单调、不生动、无趣味、理解不到位、注意力不集中,费时费力。多媒体教学较好地弥补了这一缺陷。它集声、光、色和动画于一体,形象直观,静动结合,生动清晰,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轻松和趣味中掌握知识。 多媒体技术也非常易于在教学中不断补充新知识,医学知识飞速发展,单纯的教科书内容很难与时代同步,而网络教学课件,可随时更新,穿插本学科新技术、新知识,教师可在有限的时间内展示更多的专科进展,激发职业热情和求知兴趣,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调动起对专科护理的兴趣,激发他们不断学习、进取的精神。 应用多媒体技术教学缩短了课堂教学时间,同时由于课件和带教标准不统一,减少了大量带教示范重复的时间,提高了教学和工作时效。实习能够有更多的时间深入工作实际,接触临床可以根据自己学习、工作的需要,选择课件内容拷贝下来,反复、重点观看,根据自己不同的班次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多媒体技术不仅为老师提供了教学手段,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新的学习手段,使学生的学习更主动、更有个体计划性和针对性,充分满足了个人学习的需要,满足了“教与学”的需要,有利于实现个体化教学。 3.3 促进带教老师自身水平的提高 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新护士教学培训,给骨科护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学习计算机知识,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更需要不断扩展相关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否则,自己将不能适应教学老师的角色及教学手段的改变。激发了教学老师不断学习和深造的热情,使她们产生了更深层次学习和掌握计算机知识的紧迫感和危机感,促使他们在“教”中学习,在教学中成长,教学相长。教学老师在提高教学水平的同时也不断提升着自身素质。 3.4 骨科多媒体教学中需要改进的方面 多媒体技术不断取代教师的主导作用。多媒体是教学的辅助工具,教师才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在应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易出现教师面对屏幕讲课,学生面对屏幕听课的现象,教师面对屏幕多,注视学生少,课堂上缺乏师生互动,影响教学效果,这说明教学老师未能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多媒体技术是一种适应骨科教学的有效教学手段,但只是辅助手段,认为多媒体技术教学是万能的观点是错误的。教师不是单纯的电脑操作员,而是课堂的组织者,注意在制作课件及课前准备时多留出一些提问的时间,将重点的内容融会贯通,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吃透知识点,提炼出关键性问题融入课件,在课堂上适时提出,加强深化诱导,要用自己的思想、情感、言语、行为举止传授知识和技能,通过面对面的直视沟通产生良好的互动性教学效果,要随时关注学科进展,把握教学反馈信息,及时充实修改课件,始终保证应用高质量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传播知识,让护士生顺利、圆满完成实习任务,走向工作岗位。 骨科护理教学探析:阶段式带教入科在骨科护理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目的研究节段式带教入科管理方法在骨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我院的64位实习护士,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名。对照组使用传统的带教方法,观察组则按照节段式带教方法进行实习管理。经过为期1个月的仪器识别及操作技能考核后,对比两组实习护士的知识技巧掌握情况,并由护士长和教学组长对64名实习护士进行全面考核,对比带教效果。结果观察组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经过1个月的实习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护士长最终评价评分分数也显著高于对照组,其各项资料数据对比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阶段式带教方法,在骨科护理带教的过程中效果明显,可在现代临床实习中进行推广使用。 关键词:阶段式带教入科;骨科护理;护理教学 在传统护理教学中,以临床带教老师为主导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更多地是重视知识的基础操作,从而忽略了对实习护士基础生活护理方面的讲解,同时对专业的操作和护理伦理方面的教导,造成实习护士被动学习,效果不佳。我科在进行摸索研究的过程中,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我院的64位实习护士作为研究对象,研究阶段带教入科教学模式,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我院的64位实习护士,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名。实习护士均为女生,年龄19~23岁,属于同年期毕业生,学历从中职中专至本科,分布无显著差异,经随机分组后,两组实习护士的年龄、文化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传统的带教方式,实施一对一跟班带教,带教课程内容主要根据带教老师的想法及实际工作中临时遇到的问题进行实践拟定,在实践中对问题进行即时讲解。在接受带教的过程中,入科及实习过程中由科室带教老师进行基础理论和基础操作课程讲解。在月末结束考核中,也由带教老师对护士的综合成绩进行评定。观察组护士,采取节段式带教法进行一对一带教。带教的每周周一采取晨会的形式进行本周的带教课程计划。在计划中,第1周安排实习护士进行基础护理理论知识的巩固,同时强化对基础操作的熟练,让实习护士了解骨科疾病的相关临床护理知识;第2周对实习护士进行进一步的骨科专科疾病护理;第3周指导实习护士在临床护理阶段对护理知识的实践应用,结合患者的配合完成一整套的护理工作,在完成护理过程中,解决患者各方面的需求;第4周,带教老师和实习护士进行沟通,对实习护士专业理论上的操作不当处进行指导,加强实习护士在教学中的临床实践能力。 1.3评价方法 在实习结束后,通过带教老师的统一调查问卷,对实习生的专科知识进行考核,并对其专业操作技能及专科疾病PPT的制作进行考核评定,且通过患者的服务态度评分来决定最终的综合成绩。其中专科理论、专科技术操作及综合成绩3个项目各100分作为基准,均分在75分以上为合格。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x軃±s表示,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一个月的实习,各项资料数据对比后,观察组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护士长最终评分也显著高于对照组。 3讨论 在传统护理教学中,以临床带教老师为主导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更多重视知识的基础操作,从而忽略了对实习护士基础生活护理方面的讲解,同时对专业的操作和护理伦理方面的教导,实习护士的被动学习,效果不佳[1-2]。实习护士生在掌握护理知识过程中,根据实际操作步骤,掌握操作技能,提升自身能力,进而提升整个队伍的护理能力[3-4]。骨科是专业性要求较高的科室,在对骨科患者进行护理过程中,实行一对一带教,带教老师不仅要教会实习护士在护理过程中的基本知识,更要注重实习生在伦理方面能力的培养[5]。在传统教学中,实习护士很难学习到一些具有应急性的操作技巧,而节段式带教入科,在临床应用中,效果显著。综上所述,阶段式的带教方法,在应用骨科护理带教过程中效果明显,可在现代临床实习中进行推广使用。 作者:李克群 蒲静 单位:贵州省人民医院骨科 骨科护理教学探析:阶段式带教方法在骨科护理教学中的运用 随着我国骨科手术学高、尖、精的技术要求的提高,对骨科护士的工作要求也在不断增加[1]。一个合格的骨科护士应从各方面提高自己,不但要具有专业能力、协调能力、合作能力等,还需注重责任心,只有全方位的发展才能成为合格的护士。阶段式带教在各层级护士业务学习培训中的应用可以使培训人员的专业知识更新与实际相结合,从而提高综合能力及整体素质[2-3]。本文具体探讨了阶段式带教方法在骨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选择2014年8月~2016年3月于我院骨科实习的104名护生为研究对象,年龄19~22岁,平均(20.34±1.25)岁,其中95名大专生,9名本科生。根据带教方法的不同分为各52例的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护生的年龄,学历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教学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带教方法:即由带教老师负责讲解相关护理方法,护理注意事项等,包括骨科护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并对实际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即时讲解,实习结束后对护生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进行评价,带教实习时间为4周。观察组采用阶段式带教培训方法:根据4周的实习时间制定带教计划,第1周安排护生对骨科疾病的相关知识及基础护理理论进行学习,并对护理实际操作进行初步了解;第2周需进一步安排学习骨科的护理知识,并对实际操作技能做到熟练的掌握;第3周运用护理程序,教师指导护生从心理,生理,社会等各方面对患者进行护理,满足患者的需要,培养护生发现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第4周教师与护生通过不断的沟通与交流,对于护生提出的疑难问题或者相关操作难点进行详细的解答与指导,加深护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及相关护理技能的操作与应用[4]。带教实习时间为4周。 1.3观察指标 4周实习结束后,采用我院自行设计的骨科护理理论与操作技能考核表进行评价,每项评分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护生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掌握更好。 1.4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14.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4周实习结束后,经过考核,观察组与对照组护生的骨科护理理论知识评分分别为(96.32±2.14)分与(89.19±3.94)分,而护生操作技能评分分别为(93.59±4.20)分与(84.20±4.11)分,观察组护生考核成绩高于对照组护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护生在踏入真正工作岗位前所进行的临床护理的实习作为重要的阶段,能为护生将来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在实习阶段所采用的带教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对护生的理论知识的运用,尤其是实际操作技能的掌握均产生影响,从而对整个护理队伍的建设和质量产生影响[5-6]。在以往骨科护理教学中,对护生多采用经验式教学,没有系统的对护生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进行培养,不注重二者相结合的重要性,并且不注重与护生的沟通与交流,忽略了对护生独自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阶段式带教方法能够循序渐进,有条不紊的推进教学计划,加强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的相结合,通过不断的沟通与交流,使护生将理论知识学以致用,激发了护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方便了护生的学习,使其变被动灌输为主动学习,同时调动了护生间的互动性;带教老师也可以结合自身临床工作经验及临床病例对护生进行操作培训,根据护生的技能掌握以及护士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做到个性化培训[7-8]。在本文研究中,观察组护生采用阶段式带教培训方法,在4周实习时间结束后,其骨科护理理论知识评分与操作技能评分均高于采用传统带教方法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了阶段式带教方法的优越性。总之,阶段式带教方法在骨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提高了护生的护理理论与实践能力,也有利于护生更好的适应骨科护理工作。 作者:韩书环 马巧灵 李三华 单位:河南省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
电力经济营销管理策略转变分析:新经济形势下关于电力经济营销管理策略的转变刍议 【摘 要】随着近些年来企业和个人对于电力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我国的电力行业也飞速发展起来。针对于我国新的经济形势,传统的电力经济营销管理策略已不能满足当前的发展和形势。本文提出了当今电力经济营销管理中的不足并分析了新形势下关于电力经济营销管理策略的转变。 【关键词】电力营销;管理;转变 作为电力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部分,电力营销管理对于电力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电力营销的管理应以满足客户的需求为管理要求,将卓越的服务质量和产品质量作为企业的管理宗旨,将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作为管理的根本目标[1]。而对于当前的经济形势,电力企业面对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和挑战。然而,机遇与挑战并存,只要电力企业能够抓住契机、准确定位,适当地、科学地转变在电力市场中的经济营销管理策略,就会开拓出更广阔的市场、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1 新经济形势下电力经济营销管理的不足 电力资源作为一种商品,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其特殊性主要包括无形性、非储存性、公用性、计量特殊等[2]。正是由于这些特殊性的存在,要求我们必须提高电力经济营销管理水平,而目前我国的电力经济营销管理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例如电力经济营销管理意识的淡薄、营销管理体制的落后、设备体系的不健全以及服务体系的缺陷等等。这就要求电力企业能够进一步改善自身的不足,争取赢得更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 1.1 电力经济营销管理意识的淡薄 长期以来,电力企业对于电力营销方面在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上都存在着许多不足。同时,也没有形成科学的、现代的、具有指导意义的经济营销管理策略。从根本上说,这还是由于电力企业对于电力经济营销管理意识的缺失和淡薄而造成的。许多电力企业的相关管理部门还保留着传统的管理观念与管理模式,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生产上,忽略其它方面,没有认清当前电力市场的经济形势和发展形势,未能将生产管理模式转变为市场营销管理模式[3]。 1.2 营销管理体制的落后 随着电力行业的飞速发展与电力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传统的电力经济营销管理策略已经不能够满足当前的电力市场发展和需求。而这种体制上的落后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影响电力企业对于电力市场的敏感度,从而影响到对于电力市场的深层次解读和开发以及自身的准确市场定位,最终影响到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阻碍电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1.3 设备体系的不健全 设备体系对于技术水平起着承载和反馈的重要作用。因此,先进技术的实施离不开设备。而电力企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说就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更新,因此,设备体系的完善与健全是电力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但总得来看,我国电力经济营销管理系统在设计上还是存在着许多技术风险和技术欠缺的。这种情况下,信息化的经济营销模式就很难普及和推广,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电力企业营销管理的有序进行。同时,也制约了电力企业经济营销管理制度的改革的推进。因此,完善设备体系对于电力经济营销管理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也是势在必行的。 1.4 服务体系的缺陷 电力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其消费者十分广泛,从普通的个人到一些企业,都是电力企业的客户或者潜在客户。而客户在消费时一方面是要获取商品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也是享受电力企业提供的优质服务。因此,构建完善的服务体系可以有效提升客户对于电力企业的信任度和认可度,对于电力企业的发展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2 电力经济营销管理策略的转变 电力经济营销管理具有政策性强、业务面广、信息量大且变动频繁等特点[2]。在电力经营体制的转变以及电力供需矛盾缓和的新形势下,电力经济营销管理策略需要从传统的模式向更加科学的、现代化的管理策略进行转变。主要包括电力市场的扩张策略、加强技术推广的策略、环保能源的品牌宣传策略以及优化产品服务策略。 2.1 市场扩张策略 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发展是一个企业的根本发展目标。因此,应该给予经济营销管理充分的关注和重视,市场扩张策略就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伴随着电力体制的改革加强,我国的电力市场竞争必将打破原有的局面,逐步开放电力销售市场,建立新的营销体制,加大对于销售地域的扩张同时加强能源市场的扩张,重视基础建设,完善各地区间的电网构建[3]。 2.2 加强技术推广策略 技术水平的提升是电力行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加强技术的推广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策略转变。对于技术推广的加强,一方面是在原有技术水平上的提升,另一方面是对于人才库的更新。一个卓越的电力经济营销管理策略中最不能缺少的就是对于技术的强化策略,因为只有为客户提供安全的、可靠的、便捷高效的电力资源才能够使一个电力企业赢得客户的认可和信任。然而,这一切都基于优秀的电力技术来给予保证。因此,电力企业要着眼于对于技术水平的提升以及基础技术设备的建设,完善营销管理信息系统,提升电力企业数据采集的及时性、强化数据分析的可靠性,以便制定出更加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电力企业营销策略。 2.3 环保能源的品牌宣传策略 在电力经济营销体制的转变和电力供需矛盾缓和的新形势下,在国家关于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引导下,可将电力营销总体策略定位为环保能源发展策略[2]。近些年来,人们对于电力行业的要求已经不仅仅停留在提供可靠的产品质量保障,更上升到对于节能环保的要求层面。因此,电力企业要抓住这一个关注点,创造自身的环保能源品牌战略,并以此为品牌特色进行大力宣传。用环保能源的品牌宣传策略来提升电力企业经济营销管理水平,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4 优化产品服务策略 在电力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许多电力行业选择从软实力上进行改进和强化,不得不说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策略转变措施。作为电力资源的销售,必须要保证其安全性、便捷性以及多样化。只有这样,才会让客户安全、方便快捷地获得以及使用电能,从而提高客户对于电力企业的满意度和信任度。另外,完善的人工服务也是优化产品服务策略的一个方面。从客户的角度出发,简化业务办理流程、提高服务质量、与客户建立一种共同发展的良好供用关系是当今电力企业在强化服务方面的目标。 3 结语 面对当前的新时代经济形势,我国的电力企业面临着巨大挑战。然而,机遇是与挑战并存的,电力企业应该抓住机会、准确分析市场形势,利用这个良好的契机来转变电力经济营销管理策略,促进电力市场的发展,从而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 电力经济营销管理策略转变分析:新经济形势下关于电力经济营销管理策略的转变分析 摘要:电力企业在新的经济形势下,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加深,营销管理策略也在逐渐转变,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电力经济的有序发展,电力企业的快速进步。本文对电力经济在新经济形势下常见的营销管理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探究了在这一形势下,电力经济转变营销管理的策略。 关键词:电力经济;营销管理;策略转变 前言 电力企业转变营销管理方式,符合现阶段社会的发展需要,同时,有利于提升电力企业在同行业中的竞争实力,提升电力经济效益。但是,目前电力经济在实际发展中存在较多营销管理问题,并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进程,对此采取有效的转变措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具体分析如下。 一、电力经济在新经济形势下常见的营销管理问题 1.管理体系不完善 现如今,电力行业的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电力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定的市场地位,应与时俱进的创新自身营销管理体系,对传统的营销管理体系创造性的升级和革新。但大多数电力企业仍应用不完善的营销管理体系,这不仅导致市场定位失准,而且还不利于电力市场的进一步拓展,从而降低了电力企业的经济实力[1]。 2.服务体系不健全 电力产品和普通产品存在差异性,并且这类产品的消费者市场广阔,可被开发的潜在用户众多,为了稳定客户群体,扩大消费者数量,因此,要提供健全的服务体系。但是,目前大多数电力企业忽视了服务体系的健全,将更多精力用于新型产品研发上,长此以往,消费者会因服务体系不健全而渐渐失去对企业的关注度,并且产品购买行为也会逐渐降低。 3.管理意识较弱 目前,电力企业领导者的管理意识不强,并且企业资源未能合理分配,管理者经常运用传统的管理理念进行营销管理工作,对于未来企业的发展方向和战略定位,管理者尚未明确,进而电力经济得不到持续发展,营销管理效果得不到显著提升。 4.设备管理落后 在网络信息时代,电力企业要想在营销管理中更好的引进先进信息技术,务必要更新设备,并对设备优化管理。目前我国电力企业的设备管理方式落后,营销管理同样存在设计缺陷,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创新型营销模式的形成和应用,并影响了电力企业营销管理工作的持续运行[2]。 二、电力经济在新兴经济形势下转变营销管理策略 电力经济营销管理能否取得良好效果,这对电力企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进而提升营销意识、转变营销策略是企业扩大经济效益的关键,是电力企业实现有序发展的主要途径。 1.转变营销思想 在新经济形势下,电力企业进行经济营销的过程中,应顺应社会新形势的发展要求,积极主动的转变营销新思想,避免用传统的营销思想引导新形势下的经济营销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在新市场中占据一定的发展地位,获得相对稳定的消费群体,并且会提升自身竞争水平。在新营销思想的引导下,消费者需求是企业经济营销的主要目标,并且会在明确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制定适合的、科学的营销策略,以此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到达消费者的预期。除此之外,将经济营销与生产巧妙结合,能够促使电力企业在新形势下,取得较多的经济利益[3]。 2.优化营销流程 电力经济营销通过优化营销流程的方式开展管理工作,即以消费者为主要服务对象,与此同时,制定完善的营销管理制度,确保电力经济每一环节均按照制度规范营销,在此期间,各个营销部门应加强交流和沟通,针对营销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协商解决,避免营销问题扩大化,进而影响营销流程的有序性和完整性。除此之外,电力企业营销环节要尽可能的优化,以此实现经济营销整体性的优化。 3.产品服务策略 大多数电力企业通过发展企业文化、优化产品服务等策略来提升竞争力,并且在此方面取得成功的案例较多,从中能够看出,重点实施产品服务策略对电力经济营销管理具有积极作用,同时也是营销管理战略转变的主要方向。在这一策略中,电力企业会获得良好的用户评价,并且用户对企业的信任度会逐渐提升,电力企业能够在获得用户支持的前提下,获得较多的经济收益。这要求电力企业在实际经济营销工作中,应从用户角度出发,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问题,制定策略,这样能够促使电力企业与用户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并且电力企业的经济营销目标也会更明确[4]。 4.市场扩张策略 电力企业转变为市场扩张策略,即通过拓展产品市场来获取丰厚的经济效益。为此,电力企业要高度重视经济策略管理。随着电力市场的开放,相应的建立市场营销系统,扩大市场发展领域、完善市场的基础设施,与此同时,构建智能化电网体系。 5.技术推广策略 电力企业通过技术推广策略实现经济策略管理,即在先进技术引进和技术应用的过程中,提升经济营销管理策略的发展水平,从而促使用户获得稳定的电力资源,享受丰富的资源信息,这时用户对电力企业的肯定度也会相应提升,并且电力企业的管理目标也能及时实现。应用这一策略的过程中,电力企业自身的信息搜集能力和获取能力也要相应提升,同时,注重先进技术设备的更新和升级,以此为基础制定相对完善的营销策略,促进电力企业在顺应社会发展趋莸幕础上有序发展[5]。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新经济形势下,电力企业通过转变营销思想、优化营销流程、产品服务策略、市场扩张策略以及技术推广策略等转变策略实施经济营销管理,这不仅能够提升电力企业的发展空间,而且还会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有利于电力企业深化管理体制改革。 电力经济营销管理策略转变分析:电力经济营销管理策略的转变 摘要:现阶段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电力体制的改革也在不断的加深,在新经济体制下电力经济营销管理方式也应该随之发生改变。本文主要讲述了新经济形势下电力经济营销管理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以及就转变电力经济营销管理策略进行了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新经济形势下;电力经济营销管理策略;转变 前言 电力行业是一项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非常紧密联系的行业,促进电力行业的发展对提升国民经济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现阶段在新经济形势下,我国的电力市场也发生着巨大的改变,因此这就给电力经济营销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我们在新经济形势下有效的转变电力经济营销管理模式,从而促进电力企业的稳定发展。 一、新经济形势下电力经济营销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1.营销管理意识相对比较缺乏 在电力经济营销方面,很多的电力企业并没有形成完善的经济效应管理策略,而之前的营销策略又严重缺乏现代性以及科学性,而之所以形成这种局面,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电气企业的营销管理意识相对比较缺乏。现阶段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我国的电力经济营销方面依然保留着原有的管理模式以及管理观念,电力企业更多的关注电力的生产方面,而对电力的营销方面缺乏清晰的意识,直接导致电力企业经济营销管理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 2.营销管理体制相对比较落后 电力企业之间的竞争在不断的加大,之前的电力经济营销策略已然不适用与现在的电力企业发展,然而电力企业依旧保留着原有的营销管理体制,这就导致电力企业对市场缺乏充足的了解,并不明白自身在电力市场的定位,这样就严重妨碍了电力企业得到发展。 3.电力经济营销滞后于客户需求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电力用户的用电需求不断的增加,但是电力企业的用电流程过于复杂,在电力经济营销策略分析过程中花费过多的时间,导致电力经济营销策略不能够快速的满足电力用户的实际需求。 二、新经济形势下关于电力经济营销管理策略的转变探讨 电力经济营销管理工作具有变动比较频繁,信息量非常大,业务面非常广并且政策性也非常强等一些特点,在新经济形势下,电力企业的经济营销管理策略应该实现从传统管理模式到现代化的科学管理模式的转变。 1.市场扩张的管理策略 企业要想能够实现稳固的发展,首先这个企业必须要能够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电力企业也是如此,电力企业要想能够获得稳定的发展,就必须要给予经济营销管理充足的重视,而最有效的策略就是市场扩张的管理策略。新经济形势下电力企业体制改革在不断加强,随着而来的就是原有的电力市场被打破,因此电力的经营销售市场就会走向开放的局面,那么全新的现代化的电力营销体制便会形成。另外,在扩张经营销售市场的同时电力能源的市场也会得到扩张,这样电力的基础设施建设便会得到人们的重视,各地电网也将获得不断的完善[1]。 2.技术推广的管理策略 电力技术水平的提升对促进电力企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在新经济形势下电力经济营销管理需要做得一个非常必要的策略转变便是技术推广战略,能够是技术得到推广的方式有非常多种,其中非常明显的表现就是将电力企业的人才库进行更新,同时将原有的电力技术提升。在电力经营管理中一定需要注重对技术的提升,只有电力企业能够非常稳定并且安全的将电力资源传输给用户,满足客户对电力的要求使客户能够安全用电,这个电力企业才会得到客户的信任以及认可。因此在电力企业中,必须要加强电力企业的技术设备建设,使电力技术得到提升,同时还需要不断完善电力经济营销管理信息系统,从而使对电力信息的采集过程变得足够快捷并且及时,同时数据分析结果变得足够可靠,从而在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制定符合电力企业发展的营销策略[2]。 3.节能环保宣传的管理策略 我国一直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因此电力企业的发展可以将立足点放在节能环保方面,坚持走节能环保的营销策略,满足现阶段客户对环保层面的需求,从而使电力企业可以获得客户的认可,从而促进电力企业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4.优化服务的管理策略 型经济形势下电力企业之间的竞争在不断的加大,很多的电力企业开始依靠软实力来使企业获得稳定的发展,事实证明转变服务策略是非常正确的选择。对电力资源进行销售,如果能够有效的保障资源的多样性,便捷性以及安全性,那么客户就会对该电力企业的信任度以及满意度就会高,这样电力企业就会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而对电力资源的另一个优化方式就是提升人工服务水平,电力企业站在客户的角度,充分为客户着想,不断提升自己的服务水平,完善企业的服务体系,使客户能够和电力企业的营销者建立非常友好的关系,那么电力企业也会得到客户的认可,从而使电力企业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3]。 5.提升经济营销策略的准确性 电力企业为了提高经济营销策略的准确性,需要在制定电力经济营销策略之前,对电力市场需求和电力用户需求的变化状况进行全面的分析,不断的强化电网建设,为电力用户提供更加优质、低价、可靠、稳定的电力产品,同时还应该为电力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售前、售后服务,提高电力用户的满意度,帮助电力企业获得更高的电力市场份额,显著的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结语 综上所述,电力经济营销管理工作时电力企业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有效的做好电力经济营销管理工作可以使电力企业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从而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因此在新经济形势下,电力企业应该积极转变电力经济营销管理策略,实现传统营销管理策略向现代化营销管理策略的转变,从而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 作者:殷红 单位: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泸州供电公司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措施篇1 1安全管理的现状问题 1.1安全意识不足 目前由于个别的施工单位只注重在建筑施工中获取的经济收益,表面以“安全第一”的理念进行施工的管理,但将安全管理的工作并没落到实处。导致施工人员没有一定程度的安全意识。甚至由于赶工期进行违章的作业,这给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带来极大危险挑战。安全管理人员没有较强安全管理能力,对于施工现场存在危险源视而不见,或者没有及时的采取处理措施。对于安全生产不监督、不检查等惰性管理方式造成施工安全管理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没有实际的应对管理措施,只是安全事故的频发,对施工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因此对于安全意识的不足,是造成安全事故发生重要因素。 1.2小型事故安全管理控住能力不足 在个别的施工单位在安全管理过程中,将重大的安全事故的危险源和防护进行严格控制管理,但对于小型的安全事故置若罔闻,未能将安全管理的意涵落实到实处。对于目前发生安全事故其实都是可以避免的,但就是安全管理的疏忽造成建筑施工悲剧的发生[1]。另一个原因是由于建筑施工单位缺少相应的应急安全管理机构和制度。例如,在河南省某建筑施工中,施工人员在进行砌墙作业时,由于大意疏忽致使大量的砖块从空中坠落,幸运的没有造成伤亡。该施工单位也没有对此类现象进行一定的重视,未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制止类似的现象再次发生。 1.3管理人员缺乏责任意识 目前一些建筑施工管理人员严重缺乏一定的责任意识,也没有制定相应责任管理机制制度。在实际管理中,没有将责任落实到具体个人。由于没有考虑到建筑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施工人员在进行作业时缺乏一定的安全防护措施与保障。并且对一些违章作业的施工人员视而不见对其进行利益庇护。 2安全管理的措施 2.1加强安全培训,提高安全意识 首先加强建筑施工的安全宣传教育,增强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观念。其中安全管理人员要增强安全管理的重要意识,树立正确的安全管理观念。理顺经济效益、施工、安全之间的关系。对于相关的管理人员要定期的进行安全培训与教育,吸取建筑施工重大安全事故的教训,提高对于危险因素的辨识和评估能力,危险因素触发条件及相应的控制措施等。要对施工现场的日常管理进行定期的监督与检查。对于施工人员来讲,要时刻敲醒安全的警钟,要学习自我保护[2]。善于发现危险因素,然后及时上报安全管理人员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在条件的允许下可以彻底对危险因素进行解决。同时一定要持证上岗,对于特种的危险作业严禁违章作业,要佩戴好相应的安全防护劳保用品。另一方面要加强施工人员的技术培训,使在施工现场对于大型机械设备的操作要做到严格的按照作业规则来实行。技术能力的提高对于施工效率不仅能有明显的提高,而且有助于增强施工人员对于危险源的判断能力。 2.2危险因素预防控制 对于危险因素的预防控制管理,首先要对于已经发现的危险源进行明确的标识警示,对于可现场处理的要及时予以消除降低其危险性。创造一个安全的施工现场,使每个施工人员都能够有一个自我保护的安全意识。要以预防为主,预防和控制管理相结合,要有一个应急措联动机制的预案。对于危险因素要进行动态监控,重点控制相关区域,避免施工人员冒失接近。对于存在较大危险性的施工环节必须立即叫停,予以整改,将危险因素将到最低后方可进行施工。对于轻度危险因素要及时予以处理[3]。由以上对于危险因素的预防控制措施,我们可以得知其包括消除、降低、限制的集中程度控制措施,对于这些控制措施的实际应用,我们要根据施工现场危险源的危险程度进行评估应用。因此安全管理人员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于危险源的性质进行鉴定,要将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放在心上的态度对危险源进行相应的防护措施。 2.3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制 要实现安全管理责任制的实际落实,应体现在是否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的培训,增强安全施工的意识。是否制定相应安全管理责任制度,及相关配套的奖惩制度。对于建筑施工单位来讲,一个完善的安全管理责任提示,不仅是管理人员的体现而是整个施工团队安全责任的体现。使每一个与建筑施工有关的人员都能自觉的加入到建筑施工的安全管理中来。如遇到极端天气影响正常施工的情况下,安排施工人员进行全体安全集训。在施工过程中对于发现危险源的施工人员进行一定程度的奖励,对于违章作业,造成危险源的施工人员进行相应的惩罚。在施工人员之间形成一种互相监督,和相互配合的一种作业气氛。提高施工人员对于安全管理制度的实践体现。 2.4强化安全监督检查机制 目前在建筑施工过程缺乏一定的监督与检查,致使施工现场许多不好现象的发生,存在着脏、乱、差的现象,从而导致一些危险源有日常的不良现象的积攒而形成。因此施工单位领导班子要结合需求建立一个安全监督检查的长效机制。在建筑施工队伍里寻找一些责任心强,施工技术过硬的人员来进行监督与检查。另外专业的安全管理人员应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对施工现场进行巡查。对于突发的事故又有专业及时的应对措施,将事故的影响能降到最低程度,要有相应的应急预案。对于现场的巡查不仅要体现在对于现场危险源的发现,更应该注重对于安全的防护与严格的作业规范上来。在阴雨气象环境下对于机械设备和材料的防雨保护措施,都应该在监督巡查的范围之内。 3结束语 建筑施工的安全管理是一个综合型的科学系统管理机制,其主要是“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实施。从而达到建筑工程的顺利进行,以保障施工材料的充分应用和降低环境污染为实施重点。灵活的运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对于施工过程的影响。使保障施工人员生命财产安全的同时,更能为是建筑工程的效益带来正面的作用。这不仅是施工单位的自我革新改进重要体现,同时也是保证施工人员安全,提高企业社会形象的重要体现。 作者:卢晓晴 单位:湖北省十堰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措施篇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建筑行业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此同时社会各界对于建筑施工安全也越来越重视。在实际施工过程当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一旦不能采取科学、合理的办法对其进行管理的话,就会导致严重的后果。所以,为了从根本上确保施工的安全性,必须要制定完善的安全管理措施。 1建筑施工安全现状 经济水平的不断进步,有效促进了城镇化的建设速度,建筑行业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尽管如此,但是在实际建设当中依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施工安全问题,近些年来建筑安全事故频发,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不计其数,人员伤亡情况也较为严重,建筑安全管理工作势在必行。所以必须要对每个事故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探讨,将诱发事故的根源找出来,彻底解决施工安全当中所存在的弊端,方可有效避免事故的产生,降低伤亡率,唯有如此方可从根本上确保建筑施工行业的和谐进步,从而为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有关解决办法 2.1高度重视安全管理工作 首先,作为安全管理的主体,施工企业必须要做到模范带头的作用,对传统思想理念进行改变,使全体员工的安全意识得到有效提升,并将其落到实践当中,在实践操作当中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操作标准来进行;再者,要想从根本上将工人的专业技术水平提升上面,作为施工企业就必须要定期对其进行再教育和技术培训工作,其内容除了专业知识以外,还要加强对安全施工的宣传。除此之外,企业的相关管理人员也要不断提升自身安全意识,采取科学、合理的办法进行监督,对施工过程中所存在的不规范行为进行纠正,确保安全施工的自觉自愿性。 2.2有效确保施工安全管理制度的完善性 建筑工程施工的顺利实施必须要有一个科学、完善的建筑工程安全施工管理制度作为支撑,所以建筑企业必须要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同时根据市场上的施工方法来对建筑工程安全施工管理制度进行不断优化和完善,同时在具体施工阶段将其落到实处。再者,还需要进行责任制度的构建,争取做到责任到人,当建筑工程施工有质量问题产生时,可以及时的扎到具体负责人,进而对管理人员的工作行为和态度做到规范化,从根本上确保建筑工程安全施工管理水平的有效提升。 2.3对有关监督管理工作和劳务用工情况进行强化 首先,就劳务用工来讲,从事建筑工程一线施工的人员大多以农民为主,然而农民工整体安全意识不强,同时具有较大的流动性,必须要将安全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在有效落实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的同时还要进行相关安全管理协议的签订,严格按照相关要求进行三级教育制度的实施,将安全管理效果提升上来;其次确保安全管理制度的落实。在制定了安全制度之后,假如监督工作不够完善的话,则安全生产工作则很难落到实处。如此以来就必须要进行监督管理部门的设立,将监督管理制度真正的落到实处,争取做到责任到人,当有问题产生的时候,可以及时找到相关责任人。除此以外,为了使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得到提升,还需要将安全宣传工作做好。一旦发现有违反安全管理制度的现象发生,必须要加大处理力度,对其进行曝光,从而对其他成员起到警示的作用。 2.4确保施工技术水平的有效提升 为了有效确保建筑工程的顺利实施,在实际施工过程当中,施工企业必须要加强对先进施工的技术,通过施工技术构建安全水平。定时检修和淘汰相应的施工设备,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加强对先进技术成果的引进,确保施工技术的有效提升。除此之外,还要定期检查和维护相应的施工机械设备,将一切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最后,施工企业要设立专项基金,加强在施工设备方面的资金投入,用于设备的采购和维修,制定科学、合理的安全防护措施,进场时必须要进行相关安全装备的佩戴,在施工现场张贴安全标语,确保施工现场的安全性。 3结束语 建筑行业每年所发生的安全事故都会对家庭、社会以及国家造成重大的损失和威胁,我们必须要采取科学、合理的办法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同样我国建筑安全管理水平的上升空间还很大,因此必须要深入分析和了解我国国情,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安全管理体系的制定,在发展过程当中对其进行优化和改善,确保我国建筑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作者:穆玉涛 单位:威海宝能城市发展有限公司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措施篇3 1.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制度体系实施的必要性 建筑行业是一个特殊而复杂的产业,其完成需要大量的技术人员以及劳动技能型人才的参与才能取得对应的成果。在项目施工过程中,由于涉及的工种、人员较多,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与控制工作开展存在对应的难度。此外,建筑工程施工的危险性比较大,因此常常出现各种安全意外,这对于整个施工过程的进行有着极为不利的影响。在分析现今我国安全管理现状的基础上,作者得出提高安全管理的水平是现今我国建筑工程施工中极为迫切的一项工作。只有借助高质量的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才能够使全体建筑施工者的安全意识得到真正的增强,并更好的控制整个施工进度和施工成本。 2.建筑工程施工中产生安全问题的根源 首先,施工期间,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都比较薄弱,无法保证各项操作的规范性,一些必须的安全警告标示也未设立在应有位置,工作人员也未按照规定配备防护用户。建筑材料在入场之后,也未根据其性能进行恰当的存放,一些易燃易爆等危险品也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这些问题都是导致安全事故频发的根源。其次,施工企业的项目部对于安全管理的重要性缺乏一个正确的认识,相应的安全措施以及劳保保障制度也未落实,这便使得安全信号、保险、保护措施等一系列工作都没有做到位。对于施工中所需的一些机械设备未及时进行检测、维修以及换新工作。施工人员工作过程中所必须的安全帽、安全鞋、防护手套等设备也没有准备齐全。再次,施工现场有很多安全问题,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作业面位置未设立相应的防护措施,有的设置了防护措施但却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实际施工期间,对电梯井口、预留洞口等位置并没有进行防护,一些防护设施也往往都是面子工程,与规定有很大的出入。比如:在通道口没有设置防护棚、没有保证地下室光照的充足性和通风良好,在危险地带常常未按照标准设立安全警告牌。最后,企业内部的安全管理工作不到位,安全管理制度体系及实施流于形式,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安全隐患。 3.提高施工安全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 在整个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建筑施工安全管理都是极为重要的一项工作。做好这项工作可以很好的保证一线施工人员的安全性,保证建筑工程取得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在施工期间一定要科学、严格的进行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最大程度的避免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并针对一些多发问题事先制定应对措施。许多客观因素和主管因素都会对施工安全产生影响,所以必须要做好预防和控制工作,这样才能够为工程质量的提高提供基础保障。 3.1注重施工队伍的安全教育,形成良好的安全施工文化氛围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核心是人,因此安全管理与培训工作应该从企业员工人的基本行为着手,通过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确定项目安全管理目标、提倡项目施工人员共同价值观以及形成合理的思维方式等来营造一个全体施工人员认同的良好安全施工文化氛围。通过这种文化氛围最终指导施工人员的具体生产实践,有效的调节施工人员的基本行为方式,最终达到员工自律的目的。开展企业内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时,一定要将培养工作人员的工作责任感以及自觉意识放在首位。在技能方面,应主要培养工作人员的安全技能以及相关法律条文,使每个工作人员都能够对安全管理的重要性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在工作过程中树立自觉意识。不仅如此,在对施工行为进行指导时,一定不能靠经验来确定下一步的工作方式,必须有一套科学、完善的标准和制度作为依据。 3.2通过法律知识实践,形成完善的安全监管体系 针对建筑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法律法规知识的贯彻实施是根本。因此,建筑施工单位应该将法律法规知识作为指导作用,对企业在安全管理工作中的主体地位予以明确,增强企业自身的责任感。在安全管理工作中,通过对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全体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法律知识等方面的宣传,在法律规范等方面加强指导工作作用。 3.3严格开展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 实际开展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时,一定要将“预防为主”的原则贯彻好,并在正式施工开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施工之前应该结合建筑工程施工的具体特征,设计专门的项目施工安全管理方案,并借助严格的技术交底工作以及项目活动的具体情况,针对那些施工难度比较大,危险性比较高的分项工程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这些工程包括:基坑支护工程、土方开挖工程以及脚手架作业等,这些分项工程都需要有专门的安全施工方案。在进行施工方案的编制时,一定要把握好以下几个重点:(1)工程建设概况,对项目中涉及的危险性较大的各个分项工程情况、施工平面的布置、施工具体要求以及相关的技术支持等进行论证、分析。(2)施工依据的编制,主要包括对应法律、法规、施工规范性图纸、标准以及具体的施工组织设计等内容。(3)制定详细的施工计划,包括施工的进度计划、材料使用计划以及设备养护计划等。(4)确定最佳的施工工艺,要将施工期间的技术参数、工作流程、检验方式等作为确定施工方法的依据。(5)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来保障施工的安全性。包括施工组织保证、技术检测以及施工过程中的监督控制。(6)科学安排施工过程中的人力资源,设定专门负责生产管理的岗位,并确定好特种项目的负责人员。 3.4确定安全管理重点,增加安全管理投入 在安全管理过程中,首先要做好建设资金方面的管理,确保建设资金得到充分的投入,对现场中需要的各种设备、设施、防护用具等予以完全配备;其次,确定危险的根源,这样才能够及时确定安全控制点。现今,人们的安全管理观念得到了很大的增强,施工企业也可以借助安全管理体系来组织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设立好管理体系后,便能够及时、准确的确定危险源,这能够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对于那些重大危险源还应事先制定应对措施,以免危险发生时措手不及。 3.5贯彻落实好企业内部的奖惩规定 企业内部必须设立科学、完善的奖惩规定,并设立工程施工企业以及工作人员共同遵守的安全信用制度以及失信惩罚制度。对于那些在生产过程中表现、贡献突出的人员给予相应的奖励,反之则要给予一定的惩罚。企业组织的安全会应该要求全体人员参与。施工期间,应某个机构或者个人的责任而导致安全意外的,必须严肃处理,这样才能够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只有将制定的奖惩规定都落实到实处,才能够有效的降低安全意外的出现率。 结语 综合本文论述,现今各个企业都在积极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因此,进行建筑施工管理工作时,也必须按照这一原则来组织各项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整个施工过程的顺利进行,提高整体工程的质量,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长远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跃军.刍议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6,8(7):222-225. [2]温晓晶.浅谈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山西建筑,2016(30):23-26. [3]王欣,赵挺生,丁丽萍.业主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模式探讨[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16,27(3):66-70. 作者:孙煊 孙明 尚根社 张敏 单位: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三采油厂
学习是快乐的,教育是美好的。教育是教授学生知识与文化,其过程不能是强制的、枯燥的,应该是在主观学习需求基础上建构起来的系统化的、符合学习规律和成长规律的教与学和谐互动的过程。整个过程充满生成性与创造性,在美的氛围和知识的海洋中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一、美育思想与政策 古往今来,人类教育中的美育一直是教育家、思想家关注的方面。从美学中发展出的应用美学提倡美应用于生活,应用于人的教育,从而产生了教育美学。中国的诸子百家,西方的雅典学派都倡导人性中的真、善、美,都以教育作为传授知识之真,培养天良之善,营造身心之美的重要途径。柏拉图曾提出“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们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使它也就因此而美化”。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建议“教师要有熟练的技巧来活跃课堂教学,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会使学生自然而然对真、善、美产生乐趣,并会使学生心甘情愿追求真、善、美。”蔡元培曾明确指出:“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他认为数学的游戏可以引起滑稽的美感;物理声学与音乐、光学具有密切的关系;地理学中云霞风雪的变化、山岳河海的变迁都具有丰富的审美因素,这些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国家也十分重视教育中的美育,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意见》中强调加强美育的渗透与融合。将美育贯穿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和各方面,渗透于各个学科之中。挖掘各学科包含的美育资源,大力发挥人文学科的美育功能,深入挖掘自然学科的美育价值。多开展以美育为主题的跨学科教育和校内外实践,整合相关学科的美育内容,围绕美育目标,形成课堂、课外、校园文化的育人合力。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两办意见”),指出“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两办意见》要求科学定位课程目标,高中阶段丰富审美体验,开阔人文视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文化观。 按国家要求,教育部门进行了相应改革。根据《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育部在2016年9月推出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其主要内容就包含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在文化基础里强调人文底蕴,主要指人文积淀:具有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的积累;能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人文情怀: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能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审美情趣:具有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的积累;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等。而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高中生要能够识别语篇表意所采用的手段,全方位地用英语进行人际交流。要理解文化内涵,能够比较文化异同,汲取文化精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形成自尊、自信、自强的良好品格,同时具备一定的跨文化沟通和传播中华文化的能力。高中生还应具备推断逻辑关系,正确评判各思想观点的能力,初步用英语进行独立思考和创新。从先贤圣哲到当今教育大家,从人的成长需求到国家教育大计,美育都被列为人类成长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而美育思想与各科教育的融合也是将美育内化于人,以美影响人,发展人的更切合的手段与途径。当今英语教师也应多思考,规划和实施英语课堂的美育融入。 二、高中英语课堂中的美育融入 (一)高中英语课堂思政教育角度的美育融入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规定正确的价值观念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本质。正确的价值观是趋美向善的,教师要打造充满正能量的高中英语课堂,带领学生向美向善。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关乎品格,人格的塑造和完善,关乎人的终生成长。 1.高中英语课堂中品格的美育塑造 英语学科是一门包容量极丰富的学科,它的课堂既可包含英语知识、其他学科知识,还能施行品格教育、情感教育。高中英语课堂的品格美育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中华民族的传统品格之美和跨文化的精华品格之美。中华民族的传统品格是爱国、奉献、坚韧、互相帮助等,跨文化的精华品格是汇集世界各地的优质文化品格精要,如智慧的哲思,孝道,忠诚,诚信等。英语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时刻把握这两方面的内容,运用批判性思维和积极正面的价值观甄别可用的教学内容,汲取优质的品格融入课堂教育中,内化到学生思想中。高中英语课堂品格的美育可以融入英语学习的多个方面,包括单元的任务教学,必修课、选修课的深度学习等。单元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的最基本形式,教师要精心梳理和安排单元教学内容及活动,在教学和完成任务活动中适时地进行品格之美的引导和影响,使学生能够清晰地认知这些品格,形成这些品格,并懂得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这些品格。人教版新版教科书里添加了很多思政和美育元素,教师应巧妙利用这些元素设计教学内容及活动。例如必修三的第二单元“MoralsandVirtues”,整个单元都在探讨道德与美德,里面包含了大量的美育内容。针对这一单元的内容,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布置调查研究内容,探讨何为morals,何为virtues,让学生制作表格规划出他们理解的morals和virtues有哪些,又都是如何定义的。为了加深思考,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思考morals和virtues的同时举例说明,选出他们心目中的代表,列举这些人物的道德和美德特点及事例。在做完这些课前调查研究任务后,教师向同学们介绍书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如林巧稚,白求恩等,设计任务让他们挖掘这些人物的特征和事例,让学生在课上结合课文进行展示。任务结尾,教师让学生总结归纳这些具有道德和美德的人的共同特征,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和明确引导其进行深入思考,形成良好的品格。 2.高中英语课堂中人格的美育塑造 人格不同于品格,它包含的是每个人显著的特点、性格和习惯等,它是个人整体的精神体现,是人所具有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人格表现为自我意识及自我控制能力,它具有倾向性和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影响人格的两大因素为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它决定人的生活方式,影响人的命运,甚至会导致人生的成败。在心理学里,人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表现的系统的独特的反应方式即为人格,它受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交互作用而形成,有极大的稳定性。具有健全人格和坚定意志的人,在面对挫折时会更加坚定目标,百折不挠地坚持和奋斗下去。高中阶段是学生向成人过渡的重要阶段,学生的心智水平在高度发展,学生急需良好的引导与教育,帮助他们塑造更加健全的人格。因此,通过美育教育并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是高中教师肩负的重要职责。英语学科包容并举,既可以宣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及思想,又可以介绍西方优良的哲学思想;既可以讲述本国历史、民族的优秀事例,又可以推送世界杰出人才的传记和故事,衬合着英语优美的文字、语音,使学生在学习知识,陶冶情操的同时将各种好的品质,世界观,人生观内化到自身,逐步形成更加健全的人格,更好地面向未来。教师也可以运用一些有教育意义的例子向学生展示美的另一面以及结果,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使其能运用这些思维更好地判断是非曲直,拥有正能量,更好地创造未来。 人教版新版高中英语教材选择性必修一第一单元PeopleofAchievement的课文“TuYouy-ouAwardedNobelPrize”是一篇关于人格塑造的优质文章。文中记叙了中国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通过研制中药治疗疟疾的故事。在分析课文时可以按时间顺序引导学生将研发疟疾药物的过程梳理出来,用序号标好过程,进行总结归纳。 ①TuYouyou'steamexaminedover2,000oldmedicaltextsandevaluated280,000plantsfortheirmedicalproperties. ②Theyfoundamedicaltextsuggestingusingtheextractfromsweetwormwoodtotreatafe-ver. ③Theytestedacollectionofdriedwormwoodleaves. ④Theytriedboilingfreshwormwoodandusingtheliquid,butthisdidnotworkeither. ⑤Theyusedalowertemperaturetodrawoutsweetwormwoodextract. ⑥Theytestedonthemselvestoseeifsafe. ⑦Theytestedthemedicineonmalariapatients. ⑧Themedicinebecameastandardtreatmentformalaria. 从曲折繁琐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感知干成一件事需要无数次尝试,无数的研究、实验以及检验,而结果也不一定成功。这使人明白坚毅的人格在成功道路上的重要性。在略读环节过后,教师可根据班级学生情况,利用下列表格进行教学。若学生英语程度较高,可让其自行查读文章,阅读过后,为他们提供如下表格,引导其对科学家的优秀人格进行总结归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分析归纳,会更细致地思考文章意义,在英语学习的同时内化优秀的品质和品格,使学生进行深层学习并升华他们的情感。如果班级学生的英语程度较低,教师在学生进行查读环节之前就可以提供这个表格,用表格内容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在学生能够很好地填满这个表格之后,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梳理、总结和归纳,点出这些人格特征的可贵之处,让学生向其学习,多将这些好的人格、品质内化到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之中。假如学生英语程度较低,我们也可以将表格中的内容以连线的方式向学生提供,但在课文的总结阶段要更多地对学生进行讲解和引导。 (二)高中英语课堂学习内容方面的美育融入 1.英语教学材料学习中的美育融入 高中英语教材中的文学阅读材料是进行美育融入的较为直接而有效的途径。文学材料本身就极具美感且有很积极的教育意义。我国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阐述“文学最重要的部分在于其符合道德的价值取向,但正如自然具有文采一样,文学的形式是语言、结构所表现出的文采。”所以高中教师在针对文学教材进行美育教学时要把握文学材料中的价值之美,把握价值中所蕴含的正确的主题意义,思想道德,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师还要多引导学生使用批判性思维来判断文学作品中所展现的非正面的内容,让学生认识到世间正恶并存的事实,更理性地面对人和世界的多面性,用正确的观念来引导自己的人生,影响身边的人。同时,针对文学材料中的语音之美,结构之美,修辞之美等内容,教师也要在课上多加引领,使学生可以赏析这些文学之美,进而运用这些文学的美育元素创作出自己的英文文章,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内涵。高中英语教科书中的其他教学文章,如阅读篇章,读后续写篇章也都是精选的文本材料,其内容涉及面广,或具前沿性,或具知识性,或具指导性。教授这些文章要兼顾知识和美育元素,教师要多注重这些文章教学中的美育融入。在日常教学和练习中,教师也会选取很多英语课外阅读材料用以巩固所学,提高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教师要细致思考这些材料的选择,给予学生全面而有积极影响的文章,在选材和教学中也多注重美学的融入。 2.英语词汇教学中的美育融入 英语学习是对一门语言,一类文字的学习。词汇是组成语言的基本单位,是英语学习的重要环节。词汇学习并不是枯燥乏味的,英语词汇本身的组合就极具美感,前后缀与词根相结合生成许许多多意义相关联的新词,如魔术般。各种衍生、派生、转化等使英语语言谱系像一个个参天大树般屹立着,形成英语立体的词汇构成,而在这些构成中还蕴含着丰富的背景、文化知识。教师可以引领学生观察,进而掌握这些立体的构成,以美育的方式使学生徜徉在英语词汇的丛林之中,探索、学习并受到知识和文化的陶冶。在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应多将词汇放入语境中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情境教学也是英语课程美育融入的必要手段,学生通过在情景中学习能够更好地理解所学词汇,同时体会如何使用这些词汇,做到活学活用,加深记忆。情境中的词汇也比单独的词汇更具美感,可在意义深刻,表达地道且结构匀称的句子中让学生体会英语词汇、语句、结构之美,带领他们赏析词汇的用法和意义及融入语言环境中的巧妙之处。学生通过这样的引领会更好地体会英语的特色之美,会更加喜爱英语,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更自主地探索学习英语。 3.英语口语教学中的美育融入 英语口语的教学也可以尽显英语之美。英语的语言表达总是线性的,流畅而优美。而节奏、语调、重音是语音、语流长河中的重要点睛。汉语的汉藏语系和英语的印欧语系语音差异比较大,我们的学生学习英语语音时会有一定的难度。在高中英语课堂中多进行英语语音、语调、发音的熏陶和操练对学生们更好地融入英语的学习、提高学习语言的兴趣有很大帮助。高中生的理解能力、学习能力已发展到一定阶段,教师在课上可以多进行英语语音知识的引导。教师还应掌握学生日常发音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如只顾虚词弱读,句子重点不突出;为追求语言速度没有停顿,表述不清;重读音节与非重读音节时长差异不明显;忽略语境场景,语调表达方式匮乏等。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就应采取适当的策略进行引领。先让学生清晰规则,再引导他们根据语言环境进行适当调整。对于弱读,重读等问题,可以利用原声音频让学生跟听、模仿;对于连读等问题应让学生先学会划分意群,根据不同意群来连读,不是同意群的部分不进行连读;对于节奏问题,在练习时可让学生打拍子,节拍打在重读音节上;对于语调先让学生体会语境和说话人的感情色彩,再结合语调规则进行适度表达,使语音语调表达得体、地道、生动形象。为了使学生拥有更地道的语音语调,流畅的英语表达,教师可以利用多模态进行教学输入,如让学生观看有教育意义或立意好的英文电影,看完之后进行英语的口语模仿或观点输出。用英语谈论观影想法,总结优秀的观点和对人生有帮助的思想。也可以让学生学习英文歌曲,在学习英语发音和吞音、连音等语音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培养他们的乐感之美。一些立意高远的英语演讲、英文朗诵也是学生口语学习的好材料。在模仿学习地道英语表达的同时,让学生进行深入思考,用英语谈论所思、所感,经过教师辅助引导,生成更加有益的三观,增加正能量,这也是英语学习中美育思政融入的好方法。 4.英语文化教学的美育融入 相较于之前版本的教科书,新的教科书添加了更多的文化内容,尤其是中国文化,如中国美食、节日、历史等这些都与美育的内容息息相关。食物的浓郁飘香,节日的传统习俗,历史的悠久流长,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皆蕴含其间。相较于之前的教科书,学生们从一味学习西方文化转到了中西并举的文化学习中,他们在开阔眼界的同时更好地关注身边的生活和文化,体会身边的美。从而更加珍视生活,懂得从身边的生活中汲取幸福的点滴,汇流成心中博大的爱国情怀。这种美育内容的编排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爱国之情,使他们更能立足当下,更努力地学习,更好地准备建设国家和社会的美好未来。 5.学校教学辅助形式中的美育融入 高中教育教学中的思政和美育融入应如春雨润物般细致全面,覆盖在学习和生活的全阶段,关注教育生活的每个环节,于细微之中见真谛。校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校园生活是求学阶段的主要生活,学校和教师要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为学习、成长提供适合的情境,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日常中,学校和教师可以多营造校园文化,搜集睿智和积极的名人名言,悬挂在校园楼道或展板上。班级也可以制作各种立意新颖,主题正面的英语板报宣传,引领学生进行思考,影响他们的观念。一些优美的英文诗歌,睿智的英语名人名言,英语的百科知识都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带动他们的思考和学习。我们也可以让学生用英文收集和介绍中国的历史文化,展现在校园宣传栏中,让学生体会祖国文化历史的悠久灿烂,提升他们的爱国情怀,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在平时忙碌的学习之余,学校也可以组织一些有意义的趣味活动,如英语演讲、辩论赛,英语歌曲大赛,作文大赛,英语主题绘画展等。这些活动都能以优美的形式陶冶学生,提升他们学习的热情,寓教于乐,在欢乐与积极的氛围中影响他们的思想,促进积极人生观念的形成。 高中英语思政、美育教育并不仅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师要认真对待每一堂课,每一个教学内容,每一个环节,精心思考,细致准备,以较高的思想和人生高度来准备教学内容。同时教师要用一颗爱心去观察学生,体察他们的需求,帮助他们取长补短,健康成长、成才,成为有健全三观,有正能量,积极向上的未来建设者。 [参考文献] [1]贝内德托·克罗齐.美学的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2]曹利娟.美育背景下英语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及提升路径——基于中学英语课堂分析和问卷调查[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7(06). [3]陈晓云.高中英语课堂美学实践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8. [4]何齐宗.教育美学新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5]刘道义,郑旺全.普通高中教科书—英语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6]杨斌.教育美学十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作者:吕旺姝 单位:长春教育学院
浅谈新媒介下的视觉传达设计:浅析多学科\多媒介\跨专业创新视觉传达设计人才的培养 摘要:在时展的进程中,视觉传达设计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的,印刷技术的发明、照相制版技术的进步、电影电视的发展,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兴起等,都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起到了各种推动作用。此外作为一种传播活动,其传达的内容是用各种艺术形式去表现的,不仅与绘画、雕塑、摄影、电影、电视、文学等艺术门类相关,同时还与社会学、市场学、传播学、心理学等人文学科有着科密切联系。这些,都让我们感受到在视觉传达设计领域,我们急切地需要多学科、多媒介、跨专业的创新视觉传达设计人才。本文就此进行了相关的一些探讨,提出了自己的几点浅薄的见解。 关键词:视觉传达设计 ;多学科;多媒介;跨专业;人才培养 一、在原有理论教学基础上拓宽理论知识 我们现在的大学中,很多专业的课程设置都是围绕专业为中心设置的一些核心课程。对于我们的视觉传达设计这一边缘性的学科而言,知识范围的宽广、精深可以说直接影响到设计者的设计思路、设计理念,因而我们在学科的课程设置上就应当充分注意这一点,在课程设置上,应做到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人文科学课程应在课程设置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不仅仅只关注到狭隘、有限的跟专业相关的核心课程,同时也要兼顾与此专业相关的其他理论课程的设置,正如何洁教授在《平面广告设计》中所说,在研究视觉造型、美学、传播学的同时,还要研究语言、社会、市场、心理、生理、物理、哲学等诸多学科。我们也可将这些课程作为选修课让同学拓宽眼界,从其他的一些相关学科当中去汲取养分,为以后从事设计工作奠定厚实的理论基础。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的教学并不仅仅只在于向学生灌输多少知识和技能,学生的作业是否完美,更在于给予他们一个关于设计的广阔的哲理空间,帮助他们去探寻最新的问题,从蕴涵丰富哲理的设计教育中受益终生,这也将是我们视觉传达设计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 二、与市场需要相结合 目前,我国的视觉传达设计,仍然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实践的教学环节相对比较薄弱,毕业生在毕业后往往在社会上找不到合适的岗位,因此了解市场的需求对于高校培养相关方面的人才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这样的状况下,如果高校跟企业进行联合教学,一方面,学校便可以通过与企业、市场的密切联系,随时根据市场发展动向及人才需求状况去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式;另一方面,学校可利用企业资源,聘请一系列社会实践第一线的优秀设计师来学校开设讲,用成功案例诠释设计理论,为设计教学注入新的设计理念;此外,学校应开设实践教学基地,与具有较强实力的广告公司、印刷厂、广播电台等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实践的机会;或者在学校建立自己的设计公司,走产、学、研三位一体的道路,使教学面向市场。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并适应不断变化的设计潮流,从而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为视觉传达设计领域的中流砥柱,为中国视觉传达设计艺术再创新高!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原创力 创新是设计的永恒主题。纵观我国的视觉传达设计教育,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缺少有个性的创新型设计人才。就目前的市场状况而言,推动视觉传达设计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便是如何开发创新型的设计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建立在从整个教育体系角度出发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也就是在上文所谈到的拓宽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与市场相结合的基础上,还要注重这两点的结合,融会贯通,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使学生不断开阔视野,更新观念,培养学生逐建立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对创新能力的训练,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次,树立新的设计理念,勇于批判传统设计思维,突破陈规,进而全面挖掘学生的艺术潜能力。最后,建立新的教学机制。教学机制必须适应社会、经经的发展。良好的办学理念、合理的课程设置、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先进的教学方法,对促进创新型人才也必然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总之,对于培养视觉传达设计的多学科、多媒介、跨专业创新型人才必须从整个教育体系的角度出发,分析其内因与外因,努力从深层次挖掘出问题的本质。由于设计行业发展的复杂性,我们应根据市场发展需求,不断更新观念、勇于创新、大胆改革,从而探索出新的设计教育模式。唯有这样,视觉传达设计教育才能真正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浅谈新媒介下的视觉传达设计:新媒介视角下的视觉传达设计 摘 要:在新媒介技术的影响下,视觉传达设计内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人们关注的焦点已经不仅局限在信息内容上了,而是通过多媒体视觉表现,而体现出来的一种新媒介形式。与传统视觉传达设计相比,依附于互联网技术的视觉传达模式更具时代感、互动性。基于此,本文将结合视觉传达平面设计内容,深入研究二维码外观形态设计内容。 关键词:新媒介;视觉传达设计;研究与分析 在新媒介环境下,各种艺术形态的视觉传达设计理念不断侵入传统设计格局,从数字技术演变而成的平面设计理念已无法适用于现阶段媒体传播需求。从发展前景上看,信息图像、电子图像、激光图像等视觉传达设计模式的传媒价值更高。 一、新媒介视角下视觉传达设计发展现状分析 与艺术创作不同,视觉传达设计是通过平面修饰信息,改变信息原有的传播表现,突出信息的视觉传播效果,让人们在感知信息互动性能的同时,感受到新媒介艺术在色彩运用上、图像合成上、影像资料编辑上的突出作用。以往,视觉传达设计注重于平面设计与信息赋予,从多元化的语言词汇中找到具有功能性的视觉图像是非常困难的,在新媒体艺术的促进下,视觉传达设计慢慢转变了其设计理念,在平面设计的基础上,又引进了多功能、个性化、多视角的视觉设计模型。浏览、阅读内容会按照预先设计的信息按次序呈现给观众,在固定编辑体系中展现设计思维能力和平面设计风格。 二、基于二维码外观形态设计研究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特征 在二维空间上,传统设计理念对包装图书的形象设计能力突出,文字编辑、色彩点缀、图形组合等手段都可以突出视觉传达效果。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会呈现出多种形态,所以设计理念、图像结构、传递效率是影响视觉传达设计的重要内容。平面设计发展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静态向动态 人们长时间接受静态图像信息会产生一定的审美疲劳,视觉信息在固定框架内所展现出来的感染力被大大削弱,所以在新媒介艺术的促进作用下,平面设计的主体逐渐转变成了动态设计,动态信息在给人带来新鲜感的同时,也能丰富信息的内涵和意义。虽然二维码外观形态设计所体现的是一种静态视觉设计,但在虚拟环境中,其设计内部隐含的动态元素非常多。人们在虚拟购物环境、沟通平台上使用二维码进行信息验证,其构图的动态可能性非常多。因此,二维码虚拟构图形式对促进静态平面设计向动态平面设计转化具有积极作用。 (二)多元化设计 科技与艺术的结合使得现阶段视觉传达设计格局更加丰满,呈现出一种良好的发展态势。打破固定界限,让设计师在赋予其良好信息能力的同时,具有高超的传播效果是多元化设计的重要目标。二维码外观形态设计是多元化设计中做成功的案例之一,从科学的角度讲,二维码所代表的信息含义独一无二,信息的准确性非常高。目前很多大型认证服务平台都开始引用二维码识别技术,由此可见,二维码在信息表达上传送的功能性极强。从艺术角度讲,二维码外观形态不易被人们记住,其设计的表象内容并不直观,但是在复杂的乱码条纹中人们能够寻找到不同种类的视觉传播理念 (三)物质性设计向非物质性设计 新媒体环境下,计算机在设计领域中的主导地位越来越明显,信息从物质形态向非物质形态的转变,标志着大多数视觉设计手段已经通过计算机来完成,如果但就图形信息的内容价值上来分析,二维码的非物质价值非常高,虚拟设计作品作为一种服务性信息设计内容呈现在大众面前,这种特立独行的设计模式给视觉传达设计开辟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与此同时,二维码设计还充分利用了平面设计信息的交互功能,改变了传统“填鸭式”信息造成的传播障碍,让人们更加关注于信息传播的形式,而不对信息的视觉效果产生过分的需求。新媒体与网络的联合发展,二维码外观形态设计的信息传播价值、认证价值大大提升,从交互体验上来讲,公众对这种设计模式的认可程度很高。由此可见,计师要将事物变成虚拟的数码编号,可以通过构图版式、线条轮廓、借助数字、色彩和图形技术手法来虚拟现实。 结论:通过上文对视觉传达设计以及二维码外观形态内容进行系统分析可知,从传媒艺术角度上分析,二维码设计满足了新媒介环境信息传播的需求,让传媒信息更具真实性、更具准确性。无论是平面设计还是外观形态设计,二维码都能够满足设计师的设计要求,也能满足公众对新媒介信息的需求。综上所述,在新媒介环境下,二维码外观形态平面设计项目的发展前景会越来越大,具有虚拟特征的视觉传达效果,在当今社会中的研究价值也会越来越高。 浅谈新媒介下的视觉传达设计:媒介物的新发展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探析 摘 要:进入数字化时代,层出不穷的新媒介物,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冲击和影响着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它不仅扩大了视觉传达的设计范畴,而且其更加丰富的表现手段,使视觉传达设计的设计效果有着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效果。今昔不同往日,视觉传达设计师必须深刻理解新变化以及变化所带来的新要求,才能满足人们的信息接收的新要求。本文着重探讨在媒介物的新发展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的一些新变化。 关键词:视觉传达设计;新媒介;数字化设计 进入数字化时代以来,在迅猛发展的计算机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各种新的媒介物层出不穷,深刻地改变了我们习以为常的交流方式与传播渠道,并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与思维方式甚至是价值观念产生了重大影响。全方位的变化,改变的不仅是我们的生活习惯,也让我们对审美有了更新的要求。在视觉传达设计领域,媒介物的新发展,正给我们带来一场以数字技术为特征的视觉革命,使我们的视觉传达设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视觉传达设计师而言,媒介物的新发展,新技术的应用,使今天的视觉传达设计有了与以往完全没的感受。 一、视觉传达设计的数字化倾向 每一次社会重大技术的出现,都会对我们的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并使我们的的视觉传达设计找到不一样的表达手段。在以计算机、互联网、多媒体为主要特征的信息技术推动下,视觉传达设计的思路、理念、方法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调整与改进,一些借助于新的技术与设计的设计方法大放异彩。这种借助数字技术的视觉传达设计,使其设计效果有了质的飞跃。从整个发展来看,数字化技术设备的应用,提升了视觉传达设计的效果,效果的提升又反过来促进了人们对新的技术设备的青睐,往复循环,快速推动着当代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对视觉传达设计的整个过程都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一方面,数字技术特别是多媒体设备的加入,使我们的视觉传达设计不再局限于平面的静态的设计效果,而是一种立体的、活动的设计效果。这些动感与个性色彩兼具的设计作品,极大地提升了视觉传达设计的效果,使其更加地直观,也更加具备欣赏性,这无疑是视觉传达设计梦寐以求的。借助数字化技术与多媒体手段,视觉传达设计得以从平面上站起来,向着多维化与多元化发展,它通过数字化的处理,加上由电脑控制的、更加灵活可变的灯光映衬,无论是标准字、标准色还是标志和图案,都会有着更加丰富的视觉体验。通常,设计师通过对要设计内容的信息化解读,再用鲜明新颖的图表来展示所解读的信息内容,可以让习惯了数字化时代信息解读的读者更加轻易地读懂传递的信息,这不仅增加了阅读的兴趣,也更容易获得读者的共鸣。另一方面,数字技术进入到视觉传达设计中,带给我们的是全新的设计理念与思维方式,它所带来的视觉传达是全方位的。不仅是因为数字技术让各种影像与图像的修改、复制、挪用、合成和传播更加容易,而且越来越丰富的数字技术表现手段,使设计者的所思所想几乎可以完整无缺地表现在作品上。如此一来,视觉传达设计效果如何,会更加取决于设计者的设计创意而不是将创意表现出来的过程,这进一步将视觉传达设计推向了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对于信息的接受者,通过数字化信息处理,人们的各个感官都可以从设计作品中得到激发,欣赏视觉传达设计作品的愿望也就会更强烈。 二、视觉传达设计的创新动力与必然 视觉传达设计要得到不断地发展,必须坚持创新的主题,而在媒介物新发展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有了更大地表现自己想法与创意的空间,可以说,媒介物新发展,成就了视觉传达设计的创新。对于视觉传达设计师而言,创新要求他们用全新的理念与思路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并在自己进行创作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同时结合所学、所积累的知识去将这种想像力变成现实的作品。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不仅要有新思路和更新颖的想像力,而且对设计师使用何种形式进行创作,使用什么样的手段和材料将想像力变成现实作品,都有着很高的要求。而数字化时代里,各种媒介物的新发展,数字化技术设备手段的应用,恰恰可以很好地满足设计师的各种需求,真正使梦想照进现实。一方面,新的数字化技术应用,新的媒介物的出现,使视觉传达设计师自然而然地会不得不进行创新。创新最难的思路,一般而言,人们更容易受到传统、惯性思维的束缚,使我们的设计思路、语言、程序等各方面难有突破性的好成果。也正是受到习惯的影响,设计师会习惯性的使用老方法老手段,应用自己的经验进行作品设计,创新也就成为难上加难的事情。而媒介物的不断推陈出新,数字化技术设备的层出不穷,使设计师很难“一招鲜、吃遍天”,不得不每天都想方设法去适应新媒介物的要求,去发挥新技术新设备的优势,正是这种一次次的尝试,会更好地将设计师的灵感逐步变成现实,创新也就得以实现。另一方面,新技术的发展,带来了视觉传达设计方式的多样化,这也使得设计师有更多的途径可以完成自己的设计梦想。电脑技术已经可以帮助我们更加灵巧拼命形象,达到传统的摄影技术人无法表现的超现实效果。不仅如此,电脑与数字化技术可以让设计师在现代平面风格的基础上,将图片、文字、影像等打破、解构,再重新的组装,灵动地运用各种空间,设计出三维、四维等更加多元化的方法,设计出来的作品也更加地具有冲击力。设计作品丰富的内容,可以向人们传达更多的信息,也更加地吸引人们的眼球。在媒介物的新发展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师的创新不仅具有更强的动力,也成为了一种必然,只有这样,设计师的设计作品才能符合时代的需求,才能更好地吸引人们的注意,成为一幅令人满意的作品。 三、视觉传达设计使媒介整合成为一种常态 视觉传达设计的重要使命就是将信息传达出去,让更多的人从设计作品中获得他们想要的信息。而无论是哪种作品的信息传达,都离开媒介。作为承载信息的载体,媒介在整个视觉传达设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一个不知道如何使用媒介的设计师,是设计不出好作品的。进入新时代,媒介物的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新媒介不断涌现,毫无疑问,在这种情况下,视觉传达设计师必须学会整合不同的媒介,从而更好地表现自己的设计作品。在世博会、博鳌论坛等各种重要场合,人们都看到了非常多样的媒介,共同组成了千姿百态的视觉海洋。多媒体展示就是其中的一个突出表现,通过运有多点触摸、360度全息成像以及空气投影系统等技术,人们可以欣赏各类作品的同时,也可以参与到设计作品中去,真正实现信息接收者与设计师的互动。可以想像,如果不是在现代媒介的基础上设计自己的作品,设计师不懂得如何去整合这些媒介,设计传达的效果就无法达到理想状态。视觉传达设计对媒介整合还有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交互设计,这种设计方法因为其可以更好地实现大众群体的互动而得到越来越多视觉传达设计师的青睐。它可以运用有限的媒介推广与投放,实现更加迅捷、更加准确的传达。在视觉传达设计作品中,设计师利用不同的媒介特征对信息加以整合,再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将传统设计中需要声音、图像等多种媒体表达的信息,通过网络进行综合就可以轻易实现。这种一种设计中可以接受多种信息的方式,不仅很好地实现媒介整合,而且通过合理利用各种媒介的优势,提升人与人沟通的质量,实现了视觉传达的质量与效果,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结束语 视觉传达设计归根到底要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与实践,满足人们的真实需要,媒介物的不断推陈出新,让现代的视觉传达设计作品具有更加丰富的内容,冲击力也更强。在媒介物的新发展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师必须要紧跟时代的发展,学会应用时展所带来的各种便利条件,使用更加贴近受众的方式,将自己的创意完整地表达出来,并及时通过媒介的有效整合,将信息传达给受众,进而取得视觉传达的理想结果。
国土绿化现状与对策:夷陵区国土绿化现状与对策初探 摘要:分析了宜昌市夷陵区国土绿化工作现状,并结合实际提出了新形势下国土绿化工作的对策及措施,从战略目标、工作重点、城区绿化、村镇绿化、政策引导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对构筑三峡工程生态屏障、打造生态园林城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国土绿化;现状;对策 1 引言 宜昌市夷陵区地处长江中上游结合部,位于渝、鄂、湘三省交汇处,上控巴蜀,下引荆襄,素有“三峡门户”、“川鄂咽喉”之称,是举世瞩目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所在地。近年来,夷陵区坚持科学发展观,以“生态立区”、“绿色夷陵”为战略目标,树立“抓生态就是抓发展,生态就是生产力”的理念,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为契机,狠抓林业生态建设,巩固造林绿化成果,为三峡工程铸造了一道坚固的绿色屏障,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 夷陵区国土绿化现状 近5年来,夷陵区累计完成人工造林1.7万hm2;绿色通道新建线路绿化263.9km,绿化率达97%;义务植树385.7万株,四旁植树113万株;城区绿化覆盖率37%,绿地率达3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3m2;村庄林木覆盖率25%;农田防护林网绿化率达92%,水土流失生物治理率达97%。森林资源调查数据表明,夷陵区林业用地由25万hm2增加到25.87万hm2,增加3.5%;活立木蓄积量达465.69m3,连续3年净增率达4.5%;森林覆盖率达69.7%。森林资源不断增长,林种结构更加优化,林分质量逐步提高,林业生态功能显著增强。夷陵区水土流失面积由过去20.9万hm2减少到9.5万hm2,平均侵蚀模数由2795t/km2•a减少到2207 t/km2•a,减少流失泥石量373万t,风沙页岩地区的生态状况由基本遏制恶化逐步转为基本绿化。2009年,夷陵区被湖北省绿化委员会授予“全省绿化模范县(区)”称号。龙泉镇雷家畈村被评为全国绿色小康村,鸦鹊岭镇东西泉村被评为省市级绿色示范村,4户农民被评为全国绿色小康户。 夷陵区国土绿化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重点不突出、发展不平衡、特色不鲜明、机制不健全、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3 对策与建议 3.1 与时俱进,实行绿化战略目标转移 夷陵区早在1992年已全面消灭荒山,实现绿化达标。近几年,通过退耕还林、天保工程等林业重点项目建设,森林资源稳步增长,林相结构趋于合理,林分质量不断提高,生态效益日益明显。根据当前的形势,在造林绿化上,要突出体现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逐步实现从山上走下来的战略目标转移,以城区绿化升级、绿色通道建设、矿区植被恢复等为重点,全面提升国土绿化的整体水平和质量,打造宜居宜业生态园林城市。 3.2 突出重点,切实抓好绿色通道建设 规划布局以“一点五线”为重点,高标准、高质量、高品位建设,分步实施。 (1)以城区为集中点,重点是与宜昌市中心城区绿化相匹配,突出抓好环城绿化带建设。 (2)“小溪塔――鸦鹊岭”线,重点是公路沿线的绿色通道和河流滩涂绿化。 (3)“宜昌――保康”线,重点是风沙页岩地带的造林绿化成果巩固。 (4)“宜昌――秭归”线,重点是现有森林的轮换封山育林和封山管护。 (5)“宜昌――大堰”线,重点是加强退耕还林后期管理,抓好三峡库区绿化带建设,加大山林及植被保护力度,真正实现“在大坝高处视线内除基本农田外的所有土地变成林地”。 (6)“宜昌――兴山”线,重点是围绕环“一江两山”交通沿线林业生态景观建设,采取绿化岛、茶叶示范园、核桃示范基地等形式,打造黄柏河流域“百里生态林业走廊”。在绿色通道建设中,铁路沿线绿化仍是一个薄弱环节。 3.3彰显特色,促进城区绿化提档升级 在抓好新城区高标准绿化的同时,做好旧城区的绿化改选造、提档升级工作。 (1)要“见缝插绿”、“拆墙透绿”,增加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提高绿视率。 (2)要探索停车场、屋顶、墙面绿化的方法和途径,推进绿化领域向立体化、纵深化发展,同时也为“空中看夷陵”增添更多的绿色元素。 (3)以宜昌楠等乡土树种为主,乔、灌、草结合,多色彩搭配,对原绿化带进行改造升级,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绿化精品。 (4)在加强林业、园林等部门专业管理的同时,采取树木领养、绿地认养等方式,促进绿地、树木及义务植树基地的管护,巩固造林绿化成果。近些年来,夷陵区义务植树活动取得了较好成效,城区及周边区域已少有成片空闲地可植树造林,义务植树活动的主题要逐渐由植绿、造绿转向护绿、爱绿,逐步形成“林在城中,城在林中”的生态绿化格局。 3.4 夯实基础,着力加强村镇绿化建设 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加强村级公路、集镇和庭园绿化,力争建成景点式的果园、花园、竹园,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的人居环境。乡镇、村落要结合自然地貌特点,按照绿化、美化、香化的要求,因地制宜,创新绿化形式和特色。特别是要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利用房前屋后绿化带,采取植树、种草、栽花等措施,营造“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各具特色的现代林庄。 3.5政策引导,建立健全国土绿化机制 (1)加强宣传教育,弘扬生态文明,把生态理念融进千家万户的生活方式之中。 (2)树立“青山绿水也是政绩”的观念,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目标责任考核内容,切实将责任制落实情况作为干部政绩考核、选拔任用和奖惩的重要依据。 (3)调动交通、铁路、教育、城建、林业等部门力量,整合项目及资金,加大造林绿化投入,同时采取以奖代补措施,广泛开展“绿色机关”、“绿色单位”、“绿色社区(村)”、“绿色乡镇”、“绿色学校”、“绿色企业”、“绿色小康户”等创建活动。 国土绿化现状与对策: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国土绿化的战略思考 【摘要】 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是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脆弱点和敏感点,是我国解决绿化问题重点要注意的区域。本文分析了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国土绿化现状,论述了干旱半干旱地区国土绿化的重大意义,最后对干旱半干旱地区国土绿化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干旱半干旱地区 国土绿化 战略 总体来看,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差,经济欠发达,但生态地位极为重要,人们生态需求日益迫切。长期以来,该地区是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脆弱点和敏感点,也是我国国土绿化的重点和难点。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现东西部平衡发展,必须把西部地区造林绿化和改善生态环境放在一个战略高度来思考。 一、干旱半干旱地区国土绿化现状 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是指年降水量400毫米以下的地区,涉及西藏、新疆、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北大部和吉林、辽宁二省的西部,总面积约470.48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国土面积的49.13%,森林覆盖率仅为5.64%,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27.7%,其中乔木覆盖率更低,只有1.51%。 据考证,距今四五千年时期(农耕前时期),这个区域不乏森林茂密和水草丰腴,平均森林覆盖率在20%左右。司马光《资治通鉴》描写盛唐时期陕、甘一带为“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清代《民乐县志》记载:“祁连山森林很多,峰峦突出,松林葱蔚。”由于历经战乱等人为因素的破坏,特别是人口快速增长、农耕文化向西北扩展,加上自然灾害,导致了这个地区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土地沙化,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清朝严如翌《三省边防备览》记载:“从周至到洋县逶迤数百里森林,入山伐木者数万。”为了恢复这个地区的森林植被,重唤西北地区的秀美山川,多少代国人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清同治年间,左宗棠“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一直被人传诵。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干旱半干旱地区国土绿化,先后启动实施了防沙治沙、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等重点工程。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干旱半干旱地区国土绿化进展很快,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显著。一是人工造林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生态改善明显。“十五”期间人工造林面积674.73万公顷,占同期全国人工造林面积的24.50%;“十一五”前两年完成造林任务207.71万公顷,占同期全国造林总任务的26.14%。内蒙古是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十五”期间,全区共完成造林治沙446万公顷,沙化草原治理1005万公顷,昔日沙进人退的地方变成了人工绿洲,为华北筑起了一道绿色屏障。二是因地制宜构建特色的绿化模式,灌木林发展迅速。近十年来,干旱半干旱地区坚持适地适树,灌草乔结合,人工林面积年均增加28.91万公顷,年均净增率6.46%,是全国年均净增率的二倍多。陕西延安从1999年开展退耕还林等工程,森林覆盖率从18%提升至36.6%,其中灌木林占70%以上。三是特色林果业凸显,经济效益可观。干旱半干旱地区科学利用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业,实现了生态和经济效益双丰收。新疆林果种植面积突破1600万亩,果品总产量超过530万吨,总产值150亿元。陕西、甘肃等省区的苹果产业已成为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兴林富民的支柱产业。四是全民绿化意识提高,义务植树运动蓬勃开展。干旱半干旱地区人们对建设绿色家园的愿望十分强烈,各级党委、政府加强对国土绿化的领导,大力推进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形成了“植绿、护绿、爱绿、兴绿”的良好社会氛围。近30年来,甘肃省有3.5亿人次参加了义务植树活动,完成义务植树20亿株,年人均植树5.5株,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率达85.9%。 但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国土绿化尚存一些值得重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水资源不足且分配不均。在自然降水中,年降水量大大低于蒸发量,而且时空分布不均;在河流用水中,上下游水资源分配不合理,中上游浪费严重,下游断流干涸;在地下水资源利用中,低洼地大量打井,地下水形成漏斗,相对高地生态用水越来越困难;在灌溉水资源分配中,农业用水漫灌浪费,生态用水没有进入分配盘子。二是缺乏抗旱节水良种。绿化树种选择单一,人工林几乎皆为单一树种纯林,缺乏物种多样性,难以形成稳定的森林结构,林地生态系统脆弱,同时容易遭受各种虫害的侵袭。三是推进难度大。本区域大多位于黄土丘陵水土流失严重和荒漠化、沙化严重地区,立地条件差,植树种草成活率低,绿化难度不断加大。四是管护程度低。干旱、风沙等自然灾害危害大,灌溉等基础设施差,补植补造和抚育措施跟不上,火灾、病虫鼠害和人畜破坏严重。五是投入严重不足。本区域内国民生产总值只占全国的5.10%,地方财力十分有限,国家对重点林业工程人工造林的投入近两年才增长到200元/亩,与实际成本达1000元/亩左右差距较大。 二、干旱半干旱地区国土绿化的重大意义 干旱半干旱地区国土绿化是国家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内容。西部开发,生态先行。加快干旱半干旱地区国土绿化,改善该地区生态状况,不仅可以带动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改善西部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而且也是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1、干旱半干旱地区国土绿化事关我国生态安全。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占国土总面积的一半,全国每年新增荒漠化土地的90%以上在这个区域,水土流失面积的80%也在这个区域。西部绿,中国绿。干旱半干旱地区还是我国北方的重要生态屏障,对阻止风沙、干旱等气候灾害南侵具有特殊作用。 2、干旱半干旱地区国土绿化事关人民福祉。生态需求已与物质需求、文化需求一并成为当今人们生活的基本需求,生态脆弱是影响干旱半干旱地区人们生活幸福的关键。以人为本,改善民生,迫切需要加快干旱半干旱地区国土绿化进程,有效治理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扩大人们生存空间,建设一个宜居美好的绿色家园。 3、干旱半干旱地区国土绿化事关民族团结。我国有50个少数民族和75%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特别是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等民族土著于此。切实维护民族团结,必须实现不同民族群众享受同等良好的生态。干旱半干旱地区群众常年受风沙和水土流失等生态灾难的危害,导致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东部地区差距不断加大,严重影响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国土绿化现状与对策:国土资源绿化会计核算探讨 摘要:在我国国土资源领域当中,实行绿化管理,是为了更好地保证城市空间的优化和保持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推动绿色建设,实现绿色发展,也是对以往造成的环境污染进行修复。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国土资源绿化会计核算的目标,从而引出了对国土资源绿化会计核算方法进行探究,并对核算内容进行简单介绍。 关键词:国土资源;绿化;会计核算;探究 前言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国土资源,近年来,随着世界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国土资源绿色面积渐渐减少。为此,人们引进了国土资源绿化会计核算法,突出了绿色国土资源的重要意义,呼吁各个国家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对国土资源绿化提高重视。 一、国土资源绿化会计核算的目的 (一)满足实际需求 所谓满足实际需求,就是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国土资源的主要“使用者”大概有三类,第一类是国家。国家作为国土绿化资源的掌控者,必须对整体国土资源绿化情况掌握清晰,同时还要通过国土资源绿化会计核算来了解国家绿化土地中生产能力情况、分布情况和产权归属情况,为制定可持m发展战略做参考。第二类使用者是企业管理当局,通过国土资源绿化会计核算可以了解国家绿化土地的真实价值。第三类就是土地的使用者,通过国土资源绿化会计核算,让人类对国土资源绿化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并运用这种精神,提高生产力[1]。 (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经济效益 在国土资源绿化环境中,除了人类居住场所,林牧业面积覆盖率也很大。而在国家经济发展中,林牧业对经济影响尤为重要。但是在实际经济发展中,各个国家工业化覆盖率过于广泛,致使国土资源绿化面积迅速减少,势必会影响地球当中的生命健康和生态系统的平衡,导致地球生命最终会走向灭亡的边缘。所以说国土资源绿化会计核算可以让人们领悟到国土资源绿化的巨大意义,也是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 二、国土资源绿化会计核算探讨 我们之所以要对会计核算进行探究,这就意味着社会还没有对此种方法进行全面认识,只能根据自己所领悟的逻辑和趋势进行常规性质判断和推理。就目前会计核算发展总结来看,通常都是对四个基本探究量进行研究。这四个探究量分别是:会计主体,会计分期,持续经营和货币计量。因此结合我国国土资源特点,本文设置了三个探究量: (一)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一般都是指国家整体的国土面积,以宏观角度来讲,国土绿化资源是全人类共有的财产,但是在历史发展中,各个国家开始出现了分界线,因此使得国土资源绿化会计核算也要根据会计主体进行划分,这二者的相互联系,使得会计主体被赋予了独立经济组织的含义[2]。 (二)可持续发展 站在现实角度来说,国土资源绿化是一个漫长的施工过程,可能需要几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享受绿化带来的效果。面对这种情况,人们在国土资源绿化会计核算基础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猜想,在国土资源绿化会计核算在会计主体中,不会发生污染而且国土绿化资源也不会缩小的前提下,进行会计作业,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这种可持续发展假设强调的重点是不仅要保持当代人的可持续发展,还要保证后代人能够进行可持续发展,所以也要注意资源的使用程度。 (三)多重计量 当代社会的发展,一般都是通过货币计量形成财务指标,从而分析发展情况。对于多重计量来说,它不仅表现在货币计量形式上,还会使用多重计量基础,来完成会计中的成本计量。 三、国土资源绿化会计核算的核算内容 (一)国土资源绿化资产 任何形式存在的生态系统,都具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被会计系统所控制或者使用着。在现实经济中,如果出现经济被经济主体所使用,则经济中所产生的所有产品就被称作国土资源绿化资产。但有时国土资源绿化生产会出现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的情况,这对国土资源绿化资产的会计核算变得复杂。在核算时,建立“建立国土资源绿化资本”账户,此账户可以反映出国土资源绿化资产中所有权或者使用权,而想要核算国土资源绿化资产可以设置“森林资产”或者其它绿化资产,来反映国家土地上整体绿化面积,从而显示出国土资源绿化资产。 (二)国土资源绿化成本 自古以来,人类的生活一直在占用国土绿化资源,只是现如今人类发展速度过快,占有量达到了有史以来最大化,但是想要保证人类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恢复这些资源。对于国土资源绿化成本可通过设置“国土资源绿化耗减成本”来核算生产过程中对国土绿化资源的消耗量,设置“国土资源绿化支出成本”来核算保护国土资源绿化所需要的费用,设置“生态资源降低成本”来核算国土绿化资源所剩的效益。 (三)国土资源绿化效益 国土资源绿化效益指的就是在固定时间内,绿化资源带给人们的经济效益,只其中包括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往往绿化资源的增加就是经济效益提升的表现。在会计核算上可以设置“国土资源绿化的直接或者间接效益”账户,而销售收入体现出的就是直接效益。因此要通过货币计量与“国土资源绿化间接效益”所得结果进行综合比对,不能用单一结果进行反应[3]。 四、结语 综上所述,国土资源绿化会计核算可以满足国家对国土资源绿化信息进行实时掌握,有利于对人们生态理念的提升,保证经济效益持续增长。在相关模式的假设探究中,一定要落实以会计为主体,以可持续发展和多重计量为基本原则,保证国土资源绿化的资产,成本和效益的最大化。
浅谈医院管理机制: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在完善医院管理中的应用探讨 【摘 要】目的 提高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方法 分析当前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建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思路。结果 目前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存在观念未转变、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僵化,综合考核评价缺乏科学的缋效评估体系等问题。结论 要树立正确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观念,建立和完善医院人力资源规划体系、完整的员工培训体系。建立科学的缋效考核制度及有效的人力资源激励机制,建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制度。 【关键词】现代人力资源 管理 意义和思路 医院是知识密集型组织,人才相对集中,人员的技术专业化水平要求相对较高。在医院核心竞争力的诸多要素中,人才是竞争的最为关键的因素,掌握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医学人才在医院经济发展中将成为关系到事业成败的战略资源。因此,医院管理者应适应新的发展趋势,尽快从传统的人事管理理念转变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理念上来,这已成为摆在医院管理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1.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问题的原因 目前我国许多公立医院人事部门仅仅是一个行政服务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还处在传统人事档案管理阶段,保留着许多传统人事档案管理的痕迹,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医院的发展和整个医疗卫生队伍素质的提高,客观上制约了医学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对优质医疗服务的需求。 1.1绝大多数公立医院,尤其偏远地区的医院仍然采用的是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 传统的人事管理是人事档案管理,也是一种具体事务管理。人事管理部门的主要精力集中在记录员工的进出、岗位的变动、职务的升降、职称的晋升、工资的增长、员工劳动合同管理,等事务管理。被认为是记录式的档案管理,是一种被动的、缺乏创造性的管理模式[1]。 1.2缺乏科学的管理理念和方法,管理专业人才匮乏 目前医院各层级的管理人员缺乏较系统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技术,这是因为他们大都是从临床转向管理岗位,具有较强的医学专业技术,缺乏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及相关管理知识。另外,重技术、轻管理的思想也制约着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这些管理者一旦从专业技术部门调往管理部门,常常陷于日常事务性管理,就很难有机会得到专门的管理培训和学习,使医院人力资源管理难于上一个新台阶。 1.3传统人事管理方式僵化 (1)医院无真正意义上的人事权。一方面医院自己无权确定编制和人员类型,不能自主录用和辞退员工。另一方面依据医院规模和隶属关系,确定医院的行政级别,由行政级别决定了医院管理干部的职级和待遇。第三,还存在想要的人才进不来,不想要的人出不去的局面,制约了医院整个人才资源的有效配置。 (2)缺少明确的人力资源规划,对各类人员的总体需求判断不足。由于人员编制更多受到上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政策的局限,许多公立医院虽然对岗位人员编制和需求做了初步统计及相应预测,但却未能建立与医院发展战略相适应的完善的、长远的人力资源规划体系,使医院人才的获取、员工的培训教育以及人才的调配使用,存在着走一步看一步的状况。 (3)人才引进缺乏多渠道多方法。随着现代医院的发展,必然产生多学科多种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如计算机管理人才,工程管理、经济管理以及心理研究人才等。随着分科的越来越专业化,以及人们对医疗卫生需求层次多样化的提高,现医院人员的配备和实际现状亦有不相适应的地方。 1.4医院综合考核评价机制流于形式 现在医院一般采取每年集中考核的形式进行年度考核。首先,医院里不论什么专业、层次的人员,都使用统一的考核标准,考核笼统,考核形式以主观评价为主,难以反映不同岗位、不同人员的业绩贡献,形式主义严重,每个人都能获得称职以上的评价。其次,考核结果与员工的实际价值难以挂钩,不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1.5收入分配制度缺乏激励机制 一方面,公立医院目前实行的是国家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另一方面,目前大多数医院的绩效管理体系没有真正完全建立起来,使薪酬的激励作用无法发挥,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主动钻研的精神不足,影响了医院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 综上所述,公立医院的管理者必须尽快地适应新的形势,从传统的人事管理转变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理念上来。 2.医院建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的思路 2.1转变观念,掌握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原理、工具和方法。从把人视为资本转变为把人视为资源;从被动反应型的管理模式转变为主动开发型管理模式;从以事为重心到以人为重心,注重人与事互相适应;把人的发展和组织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人事部门从执行层到组织决策层。 2.2以医院发展战略为导向,完善医院人力资源发展规划。 (1)做好医院各类人员的内部需求与外部供给分析,实现医院人力需求与供给平衡。同时还应解决周期内人力资源管理各项费用的预算管理,为各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实施提供必要的保障。 (2)实行动态的岗位管理,扩大内部竞争机制。通过科学的、公平的、规范的员工竞争上岗,使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让,激励员工加强学习、努力工作,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使各类人才脱颖而出,从而提升医院的管理和业务水平。 2.3建立完整的培训体系,强化员工素质。现代医院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打造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就要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培训与提升。组织建立系统的培训规划和员工职业生涯的发展规划,针对员工进行规范化、系统化的培训,从而建立起具有多项技能、多种水平的员工梯队,为医院战略的实现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 2.4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及有效的人力资源激励机制。医院在实施考核中,重点是要针对医生、护士和管理人员等不同类别和层次的人员,确定不同的绩效考核内容和指标。按照不同岗位的责任、技术劳动的复杂和承担风险的程度、工作量的大小等不同情况,将管理要素、技术要素、风险要素和责任要素一并纳入考核要素,并把考核结果作为员工晋升、聘任、培训与教育以及薪酬分配等的依据,通过绩效考核来切实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挖掘他们的潜力。 2.5建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制度。 (1)选人。有计划、有目的的选人,既不多选,也不少选,更不能错选。因事设人,因岗配人。选择最适合的人,量才适用,切不可一味地追求高学历、高职称。 (2)育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重点之一是建设学习型组织,对员工进行终身的持续性培训,提高每个员工的业务素质和服务能力。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资本人力资本投资,为员工的职业发展创造条件。 (3)用人。选贤任能、人尽其才、人尽其用。将各类人才放到适合的岗位上,创造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的环境和舞台,并为他们提供晋升和发展的空间,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任务。 (4)留人。要制定内外公平的合理的薪酬制度,建立科学的绩效管理体系,完善激励与约束机制,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医院文化,使每个员工有归属感,并对医院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浅谈医院管理机制: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人力资源是医院发展中最为重要的资源之一。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医疗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医院管理者应正确认识、高效利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的优势,使医院的人力资源规划、人员聘用和配置工作、员工培训、绩效考核制度和薪酬管理体制更加科学、合理、完善。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医院管理 医院对员工的技术性和专业性要求较高,是一个知识密集型的单位,对人才有很大的需求。但是,当前我国医院管理存在许多问题,不能适应新的发展趋势。因此,必须尽快从传统的人事管理转变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上来,提高医院管理水平。 一、完善医院人力资源规划 医院根据自身的市场定位、发展战略、财务状况、医疗水平、人力资源等基本情况,制定出科学的人力资源规划方案,根据医院的整体发展规划设计出有顺序的、有层次的目标方案,确保医院各类人员的内部需求与外部供给平衡。规划方案要包括以下几方面:战略规划,规定医院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方针策略;组织规划,是对医院整体框架的设计,如组织机构的设置、调整、评价以及岗位分析、岗位设计;制度规划,是指构建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的步骤、管理的制度化等;人员规划;对医院员工总体数量、构成比例、人员流动等的规划;费用规划,是指人力资源费用的预算、核算、审核、结算等。总之,要建立和完善医院人力资源数据库,更好地掌握和控制人力资源的现状,为医院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具体的规划。 二、使人员聘用和配置更加科学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医疗服务的需求,现代医院必须强化人才多样性建设,选聘多种专业技术人员,如计算机管理、心理研究、工程管理、经济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在招聘过程中要根据岗位的特点和要求选择不同的招聘方式和渠道。为了确保招聘到的人员能满足岗位需求,除了通过面试、笔试等较传统的方式外,还可以通过其它方式对竞聘者的能力进行测试,如人格测试、兴趣测试、情境模拟等。与中低层人员的聘用不同,对高层次的人员,医院应该采用引进方式,以培养为辅。除了选聘方法外,医院管理者还可以利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对员工招聘活动进行成本效益评估、信效度评估、数量质量评估。接下来,医院管理者要对招聘到的员工进行有效配置,达到能位匹配的最佳状态,发挥员工的最大潜能。 三、构建完整的培训体系,提升员工素质 医院要切实做好员工培训和再教育工作,这是传达上级精神、落实制度要求、传授诊疗经验、展示医学技术的有效途径,是医院做好文化建设、提升医疗水平的有效方式。根据科学研究和实践经验,医院组织培训应该以员工需求为导向,进行培训需求分析。根据医院内外部环境变化,从战略层面、组织层面、员工个人层面找出差距确立培训目标。让新员工了解医院制度、战略规划、岗位职责等,让在职员工掌握新的技能,提高业务水平;让医院当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通过培训得到解决,或者是满足未来发展的需求,为将来的工作变化做准备。医院要构建系统的培训规划和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创新培训方式,满足员工的个性化需求,对培训效果进行考核与评估,及时作出反馈,调整培训方法、内容、形式等。总之,通过培训提高员工的业务水平,发挥员工的潜在能力,不断壮大和更新医院人力资源的队伍。 四、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 员工工作的好坏、绩效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组织的整体效率和效益,绩效管理是将医院发展与个人协调起来的重要工具。因此,医院要优化绩效考核制度。在构建和完善绩效考核制度的过程中,管理者要将每个工作岗位的职责标准、劳动强度和熟练度、操作难度和复杂度等影响工作质量和速度的因素考虑在内,根据岗位和职位的不同制定考核内容和考核指标。绩效考核方法要考虑到适应性、实用性和成本,确保考核结果准确、公正。此外,医院要及时通知各项考核结果,使员工对自身工作情况有更清楚的了解,明确自身优势和缺点,激发工作动机,提高工作积极性。对于医院来说,考核反馈也是对考核内容制定、考核指标选择、考核方法应用的一种检验方法,医院管理者可以根据员工反应做出相应调整,将真实的考核结果作为员工晋升、培训、教育、聘任、薪资等的依据。 五、使薪酬管理体制更加灵活化、多样化 获取薪酬是人类工作的目标之一,薪酬管理也理所当然成为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最主要内容,合理调节薪酬结构、设置薪酬数目是管理者的重要工作。员工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态度和行为会受薪酬水平的影响,可以说薪酬水平影响医院的人力资源效率和劳动生产率。医院薪酬管理体制的设置要体现公平性、竞争性、激励性的原则。现代医院采用的薪酬模式是调和性的,由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构成,起激励和稳定作用。并且,医院还可以对员工在业务方面的成绩设置物质奖励和口头表扬、晋升职位、放宽制度等非物质奖励,如创新产品的发明、技术难点的突破、管理效率的提高、医疗成本的降低、人际关系和谐等,医院要采取灵活的管理方式,调动起员工的热情。此外,薪酬体制的制定要以医院的人力资源规划为基础,与医院的经营策略为一体,帮助医院实现发展目标。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也增加,医疗市场不断发展壮大,导致医院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医院要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除了拥有先进的医疗器械和超群的医疗技能外,还必须拥有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因此,面对激烈的竞争市场,医院管理者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应该认识到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对于医院发展和生存的作用,运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医院内部管理机制是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浅谈医院管理机制:医院管理机制理论探讨 1我国医院管理目前存在的十大问题尽管我国的医院管理理论和实践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医疗模式尚未完全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重医轻防的现状仍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二是医院领导班子素质参差不齐,管理体制还不适应现代医院的需求;三是人才培养和流动还存在不少弊端;四是分配体制上绩效考核评价指标的科学性问题,影响部分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五是医院性质、收费标准和政府补助不足的矛盾,从理论到实践都尚未理顺;六是经营管理薄弱,同时存在不合理收费和看病贵的问题;七是行业风气和职业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尚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八是在医院管理理论落后于管理实践,管理队伍专业化的道路仍然比较遥远;九是医疗质量管理、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技术建设方面与国外先进医院的差距较大;十是医疗法律尚未完善,特别在医疗纠纷处理方面存在的法律适用和处理办法的矛盾突出。 2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医院管理机制 2.1转变观念加强内涵建设医院管理者必须具备系统观念、市场观念、竞争观念、改革观念、服务观念和风险观念根据区域卫生总体规划,调整服务结构,强化质量管理,不断提高医疗质量,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以优质服务,以良好的就医环境赢得患者、群众和社会的信任。不断满足群众不同层次的医疗服务需求。严格实行各项目标管理责任制,各项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加强经济管理,成本核算,充分利用人、财、物的资源,在提高社会效益的前提下提高经济效益。 2.2完善正常的补偿机制我国医疗机构的补偿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即政府补助、医疗服务收费和药品销售的差价收入。在政府补助和医疗服务收费补偿不足的情况下,药品销售的差价收入对医疗机构确实有其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医院运营压力的影响下,医院自身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的动力不足。 因此,迫切需要全面推行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逐步理顺和完善医疗机构的正常补偿机制,明确国家应补偿的部分和医院寻求市场补偿部分,包括合理调整医疗服务收费标准,鼓励医院通过公平竞争取得补偿。 2.3坚持走科技兴医之路实施医疗技术开发,以应用研究为重点开展适宜的先进医学技术,推广应用于临床,并结合本院的技术特色,加强重点专科的学科建设。通过适宜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提高医疗服务效果,降低医疗服务成本,开创新的服务领域和新的市场。 2.4加快培养和引进人才这是提高医院竞争能力和发展能力的基础。落实培训规划,配备好学科带头人,建设专业结构、技术结构、年龄结构较为合理的技术队伍,健全考核制度、人才激励制度、人才流动制度,体现技术劳务价值的分配制度,发挥人尽其才的作用。 2.5积极适应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医疗保险制度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规范医疗市场的基本制度。随着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将形成医疗供需的多边制约关系。医院经营和内部管理要寻求在患者需求和保险支付者之间的平衡,兼顾各方利益相关者。 2.6构建完善的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保证体系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是医院管理的永恒主题。新的世纪将会见证以患者导向、质量驱动的医疗体系的成熟。通过以顾客导向、全员参与、标高分析、借鉴经实践证明有效的质量管理工具,如:六西格玛管理和iso管理体系等,构建完善的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保证体系,是医院管理者始终不懈的追求。 2.7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深入持久地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医德医风建设,表扬先进,树立典型,完善监督机制和奖惩制度,综合治理行业不正之风,以高尚的医德医风为人民健康服务。
浅谈汽车销售技巧:试谈汽车销售技巧分析 论文关键词:汽车梢售销售流程技巧顾问式销售客户需求分析 论文摘要:标准的梢售流程技巧可以形成经销商、梢售人员、预客户之间的三赢局面。文章从实际汽车销售工作出发,介绍了汽车销售的流程技巧。只有掌握了梢售流程的技巧,把销售工作做好,给客户提供优良的销售体验,才能提升客户满意度,为客户创造生活的喜悦。 一、概述 (一)顾问式销售 “顾问”是具有某方面的专门知识、备以咨询的人员,只不过以“销售”予以限定,顾名思义,“销售”即是最终目的,且“顾问”角色向顾客提供接洽、介绍、分析、辨别、判断、推进、谈判、促成等咨询工作,后者是前者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其中,具备品恻商品、竞品)知识、分析能力、谈判技能仅是销售顾问的基本条件。 (二)顾问式销售流程 汽车销售店如何做好销售流程满意度,最主要的就是要有标准的展厅销售流程可以有效提高经销商的业绩、增加经销商的营利、降低经销商的成本、稳定经销商的绩效,并形成良好的销售文化;对销售人员而言,标准展厅销售流程可以坚定其信心、确保销售的品质、透过规范化的流程预步骤提高销售的业绩、增加销售的收人;对客户而言,透过标准展厅销售流程技巧可以充分满足其心理需求、提高购车客户消费层次、提供完美的购车经验并提升满意度。 既然标准销售流程技巧可以形成经销商、销售人员、预客户之间的三赢局面,那么要如何才能建立展厅的标准销售流程技巧呢? 二、顾问式销售流程技巧分析 (一)准备技巧分析 接待客户前,作为一个合格的销售顾问首先要有充分的准备,信心、信任和心态是首先要具备的。 I.信心。信心是来源于你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沟通技巧。作为一名汽车销售人员,汽车和市场营销的专业知识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客户对你所推荐的车型提出异议并举例你公司暂没销售或不愿销售的车型时,你必须用有力的证据向客户证明你推荐的车是如何的优于其它车型,而这有力的证据,就是建立于你对汽车行业的熟悉和沟通技巧。 2.信任。学过营销的人都知道,有一种流行很久的"GEM吉姆模式”,即作为一个销售顾问要“相信你的公司,相信你销售的产品,相信你的能力”。它的关键词是“相信”,也就是这里所说的“信任”。当一个销售顾问在工作中对自己销售的车型安全性能都不放心,对自己的公司实力担忧不已甚至怀疑公司能否按时发工资,那么他是几乎没有可能将车推销出去的。 3.心态。良好的工作心态包含了三个方面:诚实之心、敬业之心,坦然之心。一名优秀的汽车销售人员应该认识到,站在你面前的,无论是何种人士,你只能把(她)当作一类人:你尊敬的顾客。而你的心态,绝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销售就是这样现实:你只是卖方,他就是买方。 (二)接待技巧分析 1电话接听技巧。(1)电话交谈方法。是准顾客致电展厅,销售或接待人员必须在三声或四声铃声响完前,回答电话,接听的人员必须报上经销商店号,或加上汽车品牌名称及自己的姓名;尽量询问对方尊姓大名和基本需求。若是销售人员致电给准客户作初次接触,除报上经销商店号、汽车品牌名称、姓名外,简单的问候和寒暄是必需的,但因人因环境而异,不可太长。迅速的报上致电的理由(这个理由最好有吸引力或说服性)而取得对方的信任。(2)电话交谈注意事项。最大的禁忌是企图在电话中销售汽车,基本上成功的可能性很低。电话接触的目的在于“销售”见面的机会。如果是第一次来电客户,重点是吸引他到展厅来看车,电话里买车是谈不出结果的,可以用预约试驾或是来店有礼来吸引他。尽量用礼貌寒暄打开谈话局面,留下客户信息,以便日后跟进。 2.来店接待技巧。交易开始最关键的事。不要和客户一开始就直人主题。你所做的一切动作,当然是为了把车销出去,可是你不能把目标暴露得太明显的,这样会让客户感觉到你的企图心太强了,从而,心中的抵触情绪就会更加明显。交易最初的关键要与客户建立初步的互信关系,同时逐渐消除客户的抵触心理。 交易开始还有一个关键之事,就是充分判断。你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判断客户的身份:是特意来看车?有明确目的性?或者根本就是随便转转,意在吹吹空调然后走人?同时,你要分辨出客户中哪个才是决策人物,而他又最受谁的影响呢?这样你就知道了你的话重心要朝谁。如果在交易之初你们就交换了名片,那么,你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记住名片上的重要元素:姓氏、地址、行业、职位,甚至电话号是移动还是联通,尾数是什么?如果你能在之后的交流中,很自然的将客户的名片上的元素都穿插在话题中,客户会有倍受尊重的感觉。 (三)分析客户需求技巧 通过需求分析,来评定应该如何接待客户以满足他的需求,达成销售目标。首先必须肯定其购买的动机、立场、偏好以及对品牌认识的深度,尤其是使用汽车的用途与购买决定的重要关键点。有时顾客的期望比需要更为重要。 要了解顾客的需求与真正的期望,就等于要在短短的数分钟内了解一个人的经济状况、社会地位、性格特点。因为需求有显性需求和隐性需求之分,显性需求可以用一般的科学方法调查得知,但隐性需求就只能用经验去感悟。具体技巧如下: 1.询问的技巧。谈判开始时,使用各种“观人法”、“投石问路法”、“投其所好”法、“直接环境”法等技巧,以引起对方谈话的兴趣并讲出真正的心里话;谈话开始时,避免特定性问题;知道如何转换话题。 2.聆听的技巧。每一种销售都必须平等,在平等的前提下才有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才能理解、在理解的条件里才能帮助。要学会聆听,学会用顾客的语言探究其内心,这就是顾客分析。 (四)试乘试驾技巧分析 理论上说,试驾是最好的方式。在试驾过程中把自己销售的车辆优点适当的体现出来,又把竞争对手的缺点无意中透露出来,对顾客的成交会很有好处。 既然是试乘试驾,肯定要客户有自己的感受,看销售顾问怎样在这个环节中让客户对车辆产生好感,甚至你放在车内的香水,是客户喜欢的气味的话,客户都会有心理上的好感,这个环节是无形的介绍—感受最直接的体验。 (五)报价签约技巧分析 作为销售代表,巧妙地谈判将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当我们和客户谈判时,我们应该怎么做呢?首先不要把所有的问题一下子提出来,要逐一与客户探讨;其次就是先提出一些意见分歧不大的问题,而暂缓商议那些难度较高的问题,待会谈进展至一定阶段,双方都对谈判过程感到顺利时,再针对难度较高的部分,寻求解决途径。 一般来说,汽车销售都是采用“三明治”报价法:总结出你认为最能激发出顾客热情的针对顾客的益处,这些益处应该能够满足顾客主要的购买动机;清楚的报出价格;如果客户还有异议,强调一些你相信能超过顾客期望值的针对顾客的益处,比如再赠送东西,或是在客户感兴趣的配置之余还有超出客户想象的其他配置,让客户觉得物有所值,成交就更简单些。 还有一种就是先扬后抑法,这种方法就着重强调车的性价比。客户对车还有疑问,还看过别的车,感觉买自己的车还不太值的时候,就可以拿竞品车来说。你可以先说车的优点,然后再把竞品车的缺点无意带出,这样会让客户潜意识里偏向卖方的车。 (六)再实现成交技巧分析 经过艰苦的谈判,终于让顾客觉得购买你的车对他来说是比较好的选择了。这就要求你必须懂得把握时机,实现成交。 1.把握时机。一个人决策往往是不理性的,这也就导致了决策的可变性。你如果对没有把握住顾客的决策表现时,顾客可能轻易就做出改变了。因此,在与顾客谈判的每一分钟都要紧张自己的每一根神经,抓住顾客发出的每一个信号。 2.抓住信号。时刻注意顾客表现,注重他发出的每一个信号。当论及颜色、内饰、并作肯定答复,论及交车时间,论及售后服务,论及订金、合同细节以及一些肯定表情时,就是顾客愿意成交的信号。你必须就此打住,与顾客达成初步意向。 3.成功的销售未必是成功的营销,只有交易让双方都感到满意,双方都获得了需求的满足,这样的销售才是成功的营销。经典推销简单地说就是投其所好。抓住对方的弱点需求推销专卖点与独特之处,他想要什么就给他什么。 4.多办展示。每个人身上多少都存在近因效用,他更相信摆在他眼前的事实。如果你的说明不能让他下定购买的决心,你就要多次展示,让顾客看充分,并且力求让他忘记争论的焦点。 5.使用旁证。你的证明和说辞很难起到证明的作用,因为顾客对你的防范是很严的。有位女顾客看上了一款跑车,可销售员怎么说都不能让她决定购买。这时,经理过来对销售员说:“小张,XXX〔一名人)的车该保养了,您给她打个电话通知一下。”这位顾客当即决定购买。 三、结语 不管你流程技巧怎么好,归根结底还是服务,没有服务,所有的一切都是纸上谈兵,不起作用。在汽车行业中,销售员被冠名以“顾问”,首要的是实现“顾问”的角色,以丰富的专业知识技巧,给以较为客观的专业咨询,通过由浅人深的交流与沟通,博得客户的青睐,逐渐建立相对稳定的客商或私人关系,源源不断地促进业务达成,而不仅仅为了销售一台新车,这也是诸多品牌厂商所命名的初衷。 浅谈汽车销售技巧:浅议汽车销售技巧 摘 要: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开始追求更高水平的物质享受。“汽车”渐渐走进普通人家的世界。而世界上的汽车种类如此之繁多,汽车生产厂家要想获得很好的收益,赚取更多的利润,离不开汽车销售人员的销售技巧。 关键词:汽车;销售;技巧 1 汽车销售行业的特点 目前汽车销售主要是以人员推销为主,所以组建一支高效的营销团队就是经销商发展战略和营销战略的重点。营销队是贯彻营销理念、提供优质服务的关键,是连接消费者和销售企业的桥梁,是汽车销售企业的招牌,所以汽车销售重在人员推销,而推销的技巧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2 汽车销售的技巧 2.1 对汽车销售人员的要求 要成为一个成功的销售人员,一定要具备以下几点要求:⑴具有汽车专业理论,熟悉汽车构造。⑵要有丰富的销售经验,这是销售人员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⑶了解客户的心理,善于与客户沟通。⑷要有自信心。做任何工作,“信心”都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销售人员必备的一种素质。 2.2 汽车销售中的实战技巧 2.2.1 接近客户 当一个客户走进展厅的时候,不要直接上前与其交涉,这时候的他需要自己参观一下。而当他的目光不是在汽车上的时候,汽车销售人员出马的时间到了。 如果客户是初次来到展厅的,不要和他们先说车的事,可以谈谈刚结束的车展,也可以谈与客户有关的让客户感觉舒服的一些事。降低客户的戒备,缩短与客户的距离,然后把话题往汽车话题转换。这样可以取得客户的好感,降低他们的防备。 2.2.2 了解客户 当然汽车销售人员要用最短的时间了解客户的身份,了解他们的来意。是路过还是专门来买车的?一起来的人中哪个才是决策者?其他人在买车的过程中充当什么角色?客户更看重的是汽车的价格还是技术?此时我们还需要关注客户的五种态度:⑴接受,表示客户对车辆表示满意,这时候你需要再接再厉向客户介绍该车的其他功能;⑵怀疑,表示客户对车辆的某项特性非常感兴趣,但是怀疑你的车辆是否真的具备这个优点,这时候你需要尽量排除客户的顾虑,使其相信这辆车的优点确实存在;⑶拖延,表示客户并不直接表示异议、冷淡、怀疑、拒绝而使用拖延时间的方法,这时候你应该耐心等待客户的决定,而不是催促;⑷冷淡,表示客户不需要此车辆,因而表示兴趣小,这时候你可以向他推荐其他的车型;(5)异议,表示客户不接受你对车辆的说法,那么你可以在虚心听取客户建议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总之,汽车销售者应根据客户不同的态度采取不同的措施,从而达到销售汽车的目的。 2.2.3 谈判 当客户对某一汽车了解的差不多,有意向要购买,向你问价时,关键的时候到了,那就是最重要的谈判阶段了。在谈判的过程中,客户和销售人员会对每一个问题进行探讨。在谈判的过程中,不应该把所有问题一下子都提出来,可以一个一个的进行讨论。先把一些问题不大的分歧解决,等感觉谈判很顺利的时候把难度较高的部分提出来,寻求解决的途径。 2.2.4 售后服务 交易成功后,汽车销售人员应提供令人满意的售后服务,这是维护客户关系必不可少的阶段。首先可以采取发感谢信的方式,第一封感谢信要在客户购车后的24小时内发出。 打电话也是必要的一个环节,在客户购车的24小时内,汽车销售经理打出电话感谢客户购买本公司的汽车,同时询问客户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以及对销售人员服务态度的评价等,在购车七天后汽车销售人员打第二个电话询问客户对新车的感受,同时了解客户的上牌情况,是否需要帮助等。 2.3 寻找潜在顾客的方法 2.3.1 从销售人员自己的交际圈中发掘 销售人员交际圈中的很多人都有可能成为自己的潜在客户,即使你的朋友和亲人不需要买车,可是不代表他们的朋友和亲戚也不需要汽车。你可以把你的工作向你身边的人介绍,让他们了解,取得他们的同意。这样他们遇到有需要买车的朋友和亲戚的时候就会介绍给你了,所以你不能因为他们不需要买车就忽略和他们的联系与交流。 2.3.2 获得客户的引荐 要想得到引荐,必须让别人觉得你有值得引荐的地方。所以你要和客户发展良好的关系,取得他们的信任,这样他们身边有需要买车的人的时候就会向你推荐了。 2.3.3 开汽车展览会 向大众展示企业的汽车,吸引大众的注意力,一些有购车意向的人看了会心动,有一部分人会采取一些行动。这也是寻找潜在客户的有效方法。 2.3.4 结识周围的陌生人 当碰到一个人,应该热情的自我介绍,并询问他们的工作等。当他们问及你的工作时,可以把自己的名片递给对方,同时向他们介绍自己。在交谈的过程中,可以聊一些与汽车有关的话题等。 由此可见,汽车销售人员的销售技巧对于企业的成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汽车销售人员一定要注重自身素质的培养以及销售技巧的提高。而作为企业而言,要加大对汽车销售人员销售技巧培养的力度。只有汽车销售技巧提高了,汽车的销量才会提高。 浅谈汽车销售技巧:汽车销售技巧分析 摘 要:本文主要讨论了销售技巧以及销售过程需要注意的事项、有效沟通与礼貌沟通、介绍汽车规格时注意的事项。话语的阐述,对购车人进行定位分析后,为了更好的掌握销售技巧,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应变不同的购车人群,不断的提高自己语言的沟通能力和周到礼貌的服务是必要的。 关键词:知己知彼;沟通;交流;回访;专业知识;针对性 随着今年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汽车的消费欲望越来越强烈。汽车销售成为了行业中的热词,汽车销售技巧对于一次成功的销售过程显得及其重要。 汽车销售的整个过程: 第一步:客户开发。在销售流程的潜在顾客开发步骤中,最重要的是通过了解潜在顾客的购买需求来和他建立一种良好的关系。只有当销售顾问汽车销售技巧确认关系建立后,才能对该潜在的客户进行邀请。 第二步:接待。为客户树立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由于客户先对对购车经历抱有不好的想法,因此殷勤有礼的人员的接待将会消除客户的不好情绪,为购买经历铺垫一种愉快和满意的感觉。 第三步:咨询。重点是建立客户对销售顾问汽车销售技巧及对经销商的信心。对销售顾问汽车销售技巧的信赖会使客户觉得放松,并畅所欲言地说出他的需求条件,这是销售顾问汽车销售技巧和经销商在咨询步骤通过建立客户信任所能获取的利益。 第四步:产品介绍。要点是进行针对客户的产品介绍,以建立客户的信任感。销售顾问汽车销售技巧必须通过直接针对客户需求和购买动机的产品特性,帮助顾客了解这辆车是如何符合其顾客需求的,只有这时顾客才会认识到产品价值。直至销售顾问汽车销售技巧获得客户认可,所选择的车辆符合他的心意。 第五步:试车。这是客户获得有关车的第一手材料的最佳机会。在试车过程中,销售顾问汽车销售技巧应该让客户集中精神对车辆性能进行体验,避免多说话。销售顾问汽车销售技巧应针对客户的需求和购买动机进行详细解释说明,以建立顾客的信任。 第六步:协商。为了避免在协商阶段过程中引起客户的疑虑,对销售顾问的汽车销售技巧来说感到他已了解到所有必要的信息并控制着这个步骤。如果销售顾问的汽车销售技巧以符合了客户在价格和其他条件上的要求,然后提出销售议案,那么顾客将会感觉到他是在和一位诚实并值得信赖的销售顾问打交道,会全盘考虑到他的财务需求和关心的主要问题。 第七步:成交。重要的是要让客户采取主动,并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客户做决定,同时要加强客户的信心。销售顾问的汽车销售技巧应对客户的购买信号敏感。一个双方都感到满意的协议将为交车铺平道路。 第八步:交车。交车步骤是客户感觉到兴奋的时刻,如果顾客有愉快的交车体验,那么就为长期的关系奠定了基础。在这一个步骤中,按约定的日期和时间交付洁净、无缺陷的车是我们的目标,这会使客户满意并且加强他对经销商的信任。重要的是此时需要注意客户在交车时的时间有限,应抓紧时间应答任何问题。 第九步:跟踪。重要的是认识到,对于一位购买了新车的客户来说,第一次维修服务是他亲身体验经销商服务流程的第一次机会。跟踪步骤的要点是在客户购买新车和第一次维修服务时继续促进双方的合作关系,以保证客户会去经销商处进行第一次维护保养。新车出售后对客户的跟踪服务是联系客户与服务部门的桥梁,因而跟踪十分重要。销售顾问经常与顾客沟通还可以促进以后的合作,并且还可以增加顾客,通过顾客介绍顾客来增加顾客范围。 在了解汽车销售的过程后可以根据其过程针对性的理解销售技巧。一个销售顾问的专业知识掌握也是顾客在选择车辆时要注意的,在与顾客交谈时不要一味的交谈汽车,可以谈一些顾客感兴趣的话题,侧面的了解一下顾客资料,比如给谁买车?想买什么样的?喜欢的颜色?大概可以承受的价位…同时,汽车在销售顾问与顾客的每一次接触都有可能促成交易的成功,所以在与顾客交谈时可以让对方觉得我们是朋友,这样可以放下心理防备,还要为对方着想,从顾客的角度出发选择对方想要的,还可以在交易成交时赠送赠品,让顾客在心里上满足,觉得我们是朋友才这样的,觉得有面子,还可以在交易达成过后还继续联系为对方解答一些汽车的保养方面的问题沟通感情,从而使顾客介绍来别的顾客,发展“回头客”。 要开发新的客户,应先找出潜在客户,而潜在客户必须多方寻找。增多潜在客户的渠道有很多:朋友介绍、参加车展、举办的各种试乘试驾活动驾校、汽车俱乐部、汽车维修厂等汽车潜在客户集中的单位或场所老客户介绍售后服务人员介绍电子商务,汽车相关的网站论坛电子邮件直邮直邮也是帮助您大量接触客户的一个好办法。销售信函电话电话最能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是最经济、有效率的接触客户的工具,您若能规定自己,找出时间每天至少打五个电话给新客户,一年下来就可以增加出1500个与潜在客户接触的机会。
0引言 财经管理包括了对财务与经济的管理,而人们广泛认知的财务管理、投资管理都属于财经管理中的内容,财经管理主要管控企业内部所有和资金相关的环节,企业兴衰与财经管理是否有效落实有很大关联,企业应建立科学合理的财经管理模式,实现对资金的合理规划管控,如果企业发展不景气,很大原因是其财经管理遇到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财经管理工作的作用以及创新发展的意义,并列举了目前财经管理实践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应的优化创新策略。 1创新财经管理工作的意义 在开展财经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实践结果综合考虑影响因素,确保其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促进多方面发展。从长远发展角度来看,优化财经管理体系是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中。其一是有助于创建良好的经济社会,现如今我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国民经济有了保障,也因此人们生活品质提升,社会各行各业发展势头猛进,而这种发展背景下人们开始对精神世界的满足有了更大的需求,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也开始更新补充财经管理制度,制度的健全化、规范化使得财经管理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经济得到长效发展。其二通过创新财经管理,能够促进社会企业长远发展,为其带来良好的经济发展资源。通过发展创新理念,有益于推动国家进步与社会发展。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传统财经管理已难以满足现实工作需求,只有创造新型的管理模式,才能充分彰显财经管理的作用意义,如果企业没有走向科学化合理化发展路径,财经管理制度不健全,就会直接影响到其未来发展,为了能给后续经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企业的管理模式就需要适应当前建设环境,保证财经管理的落实更加合理,最终实现整体的进步。其三实行财经管理改革,能够改善工作中所遇到的难题,目前企业在实施财经管理时还存在不足之处,例如责任划分不清晰、管理模式与自身发展冲突等,针对这些问题企业有必要加强探索和整改,实现财经管理的创新,如此才能保证管理工作适应市场发展,优化现有不足,推动企业经营发展。 2财经管理工作对企业发展的作用 首先,企业开展财经管理能够一定程度为后续战略计划的制定奠定基础,同时也是对过去计划的完善。总的来说财经管理适用于企业的多个方面,无论是宏观角度所制定的经营计划,还是企业经济活动所涉及的资金预算、收入等项目控制,财经管理都能发挥作用。并且其主要服务于总体财务目标,在进行管理时可以将各个业务部门进行联结,协调各部门财务目标,避免工作冲突导致计划延迟,最终促进资金均衡的流通;其次,通过财经管理可以控制企业发展,比如控制资金流通能够加快或延慢企业生产速度。而财经管理主要体现在事前、事中、事后三方面的管控。事前管控主要针对经济活动中的资金预算,确保各部门能够根据预算目标展开行动,保证这个过程中所应用的资金都处在管理预算范围内;事中控制主要是针对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转,确保各部门业务工作稳定安全,严格监管资金流转环节,控制其一直处在预期预算水平;事后管控则是对比实际结果和预期结果,研究两者的差异并展开思考;第三,企业可以利用财经管理行使监督职能,根据企业经费对各部门经济业务活动进行操控。通过行使财务监督职能能够一定程度提高经营效率,保证财务收支质量,同时有助于维护良好公正的办公环境,抑制贪污受贿不良作风,构建完善有效的财经管理制度,为后续财务报表、审批资料的编制和审核提供保障。另外发挥财经管理的监督功效可以规范各部门行为,降低各环节出错率,避免工作人员浪费资金,实现生产效率最大化;最后,企业在开展财经管理后能够推动资本更合理运营,主要是利用往来资金的控制来推动经济发展。资本运营资本运营是指利用市场运行法则和规律,通过资本本身的科学操作来实现盈利和价值增长的一种经营方式。通过控制资本运营,能够有效规划、经营和管理内部资本,为自身获取更大利润,之后再转化利润,最终实现资本增值。 3财经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3.1财经管理未建立清晰的责任划分 在之前企业开展财经管理时主要根据所达成的管理结果来确定工作水平高低,并未细致分析财经管理过程,对细节的把控不到位,最终导致管理工作出现很多的问题,无法在企业中起到太大作用。另外财经管理在落实后,相关的工作人员缺乏明确的岗位职责划分,企业或者事业单位等并未健全对应的责任机制,最终工作人员效率受到影响,工作出错最终直接影响企业发展。企业在开展财经管理时,由于管理者以及各职工对此认知不足,导致此项工作执行力度不强,管理人员不光要做本质任务,还要完成其他工作,职责分配的不合理也会导致工作难以推进,工作人员精力不足,甚至出现专权的情况,对企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3.2管理模式与企业事业单位发展之间相互矛盾 目前企业所使用的财经管理模式比较传统,随着时代更迭已跟不上企业需求,滞后性明显,为此大多数企业已经开始推进财经管理创新建设,但建设成果往往与预期有很大差距,这主要就是因为财经管理的根本问题得不到解决,导致创新工作趋于形式,在改革创新阶段,由于企业不同性质导致其运行模式存在显著差异,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来制定新型管理模式,但很多企业意识不到这个问题,财经管理创新很多是套用照搬其他企业公司来建立的,无法切实推动企业发展,最终导致创新后的财经管理无法发挥作用。 3.3不重视员工的管理培训 在开展财经管理的过程中,管理人员工作水平直接决定管理功效是否充分发挥,为此企业需要加强对员工能力的重视。企业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持,只有保证管理人员能力素质符合标准才能保证工作顺利实施,有效推动企业发展。为此企业应结合自身需求以及市场发展形势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制定科学培训计划,提高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能力,保证他们的专业技能以及思想品质都能得到质的飞跃,而从实际情况来看,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更重视生产效率、经济效益,而疏忽了对管理人员能力的严格要求,员工质量参差不齐,同时很多员工对信息技术的使用不熟练,常出现操作失误情况,再加上信息系统本身安全性不高,最终阻碍财经管理水平的提高。 3.4企业发展缺乏明确定位,投资分配合理性不足 许多企业在运营发展阶段并未综合分析自身实际而建立发展目标,导致其发展缺乏引导方向,尤其是中小企业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由于缺少资金,经营规模小,在发展过程中要考虑市场环境变化以及市场需求,以市场为导向确立发展路线,如果缺乏科学合理的战略计划,就会抑制自身发展。这类企业通常更注重短期利益,缺乏长久利益的考量,另外一些资金应用资金的方式不合理,进而常遇到借款难、融资渠道狭窄等困境,而企业外部环境通常多变复杂,这就导致企业很容易出现资金链断裂情况,进而抑制其发展,造成财产损失。 3.5缺少风险规避以及健康发展的意识 新时期,我国社会结构正在面临转型时期,随着经济机构的深化升级,社会经济也将开始改革创新,在这种背景下企业发展将遭遇更多的机遇和挑战。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开始在市场中生存消亡,而企业也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作为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建设目标的企业,如果过于注重利益盲目扩张也可能会给自身带来毁灭性打击,比如产生资金风险、资金链断裂等问题,最终限制企业发展。也因此企业应高度重视如何实现资金稳定,多年来我国经历了时光的更新迭代,经济水平日益提升,为了占据更多市场份额,许多企业开始盲目扩张,这样就导致财经管理得不到落实,产生了更多的发展隐患,过于重视经济利润,缺乏健康发展意识,如果企业长期抱有错误发展思想,就会导致发展过程中出现越来越多不稳定因素,影响财经管理质量,相关工作得不到推进,出现更多的影响因素,而风险越多,就会抑制发展,同时还可能发生大量资金流失现象。 4财经管理工作的创新方法 4.1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现代化管理 目前我国科技水平正在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开始在社会各个领域中传播和应用,企业开始实行信息化建设,财经管理同样如此,要想实现管理模式的创新,就需要掌握目前时代背景,充分研究当前经济变化趋势、发展状况以及经济发展可能遇到的问题,保证财经管理的实际作用发挥出来。另外要注重将信息技术引入到管理工作中,打造信息共享平台,通过平台来管理企业运转涉及到的各种财务信息以及财经管理进度信息等内容,各部门工作人员则可以根据需求来索引信息,充分了解企业财经管理现状。通过加强财经管理信息化建设能够提高管理效率,并能将财经数据公开到大众视线中,及时察觉挪用公款等行为。而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还应及时发现问题制定解决方案,现如今我国已处于信息时代,各种新型技术开始普及应用,技术更新升级速度很快,因此财经管理人员需要及时跟进时代发展,加强技术研发和改进,强化信息系统,将信息化财经管理落实到企业的各个环节。 4.2加强对财经管理工作的监督力度 通常来讲财经管理涉及了多方面内容,要想发挥其功能,并不是一个人或一个部门就能实现的,各部门之间要协同配合,小到基层人员大到高层管理者都需要互相协作,高层管理者应结合企业目前经营现状制定与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管理方法,基层工作人员则需要积极相应管理者的领导,提高自身执行能力。首先在实施财经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高层管理者要注重健全财经管理制度,对管理人员工作进行监督,防止徇私舞弊情况出现,同时各部门管理人员应展开互相监督,确保财经管理得到高效开展,减少工作失误情况;其次在制度规定制作完成后好贯彻到每个部门中,确保工作人员积极遵守相关要求,其中制度规范既有行为上也有思想上,员工在执行制度的过程中还应互相学习,做好思想建设以及技能培训,如此才能保证工作效率,不违背管理制度要求;最后在开展监督工作时要严查违规现象,根据严重情况进行适当奖惩,企业应完善奖惩机制,如果员工违规则实行惩罚,如果表现优异,则基于物质或精神的鼓励。 4.3拓展融资渠道 企业可以通过投融资来获取资金,可以说融资渠道的多少直接影响企业是否稳定运转,因此要想增加企业运行资金,可以从拓展融资渠道的思路进行思考。而针对渠道拓展的方法上,要考虑以下几点,其一注重通过企业本身收入获取更多纯收入,为企业带来更多储备资金。可以理解为在开展财经管理时,应充分利用现有资金,尽力杜绝浪费资金现象发生。其二在拓展融资渠道过程中,企业应加强信誉度建设,为顺利贷款奠定良好前提条件。其三则是在于其他企业合作时,应提供质量保障,严格按照合同规定来开展各项工作,以防发生违约现象。如此才能确保合作顺利开展,巩固合作方之间的关系。以上这些方法能够有效开拓融资渠道,为财经管理的开展奠定基础,而除此之外还可以制定收账信用制度,比如企业想要回收在外流通账款时,经常会由于管理不足或各环节失误而导致资金流动过程中流失资金,进而带来严重损失,为此应定期对在外资金展开跟踪管理,确定资金具体流向,确保管理的有效性。总体而言,企业通过扩展融资渠道能够推动自身发展,提高财经管理质量,缩减融资时间,防止资金流失。 4.4建立投资风险意识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可以通过投资方式来收获资金,不过投资本身存在风险,在开展投资管理时要注重规避投资风险,实现有效投资,为此财经管理人员要注重投资风险意识的培养工作,在投资时遵守以下准则。①实事求是原则。财经管理的工作都需要贯彻实事求是准则,如此才能提高管理质量,为企业建立更高的信用度。投资阶段,投资人员需要分析项目可能带有的隐患,确定其实用价值,以此思考项目投资可行性。企业应根据发展需求以及经营现状来合理选择,避免投资项目超出承受极限。同时投资期限要保证在合理的范围,避免过长时间,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如果选择期限过长的投资项目,由于市场环境变幻莫测,时间越长风险发生概率越高,最终就越容易造成损失。②投资多样性原则。对于企业而言,如果只投资单一项目很容易提高风险隐患,为此在投资时应尽量保持项目的多样化,做好内控工作,积极落实财经管理,打造良好的内环境,比如设备维修管理应用等,如此能减少运行成本,为后续投资提供保障,规避投资风险。 4.5加强财经管理人才培养工作 财经管理工作需要由管理人员来驱动实施,因此管理人员的质量非常重要,为了推动自身发展,企业要做好人才建设工作。注重对员工的培养,加强培训教育,定期组织员工进行技能学习,训练工作技巧,提升综合素质。比如目前我国工作发展都会涉及到信息技术,管理人员不光要具备专业技能和学科理论知识,同时也要学习一定的计算机技术,加强操作实践,确保管理人员在工作时能够灵活运用高科技。另外在素质能力培养后还应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加强思政观念的宣传,保证员工在培训过程中形成较高的道德观念,同时还可以适当开展绩效考核,促使员工能够自我督促。一般来说财经管理需要经常接触大量资金,如果期间管理人员蒙蔽良知或受利益诱导,很容易出现挪用公款现象,进而导致财务资金出现问题。最后为了管理人员能够积极完成工作任务,保证工作质量,还应对其展开监督管理,及时发现他们的工作问题,实施奖惩手段,如果员工出现工作失误,可以适当给予惩罚。 5结束语 时代发展过程中我国经济水平提高,各大企业得到发展,同时财经管理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通过财经管理能够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企业经营发展,提高生产效率,而目前来看财经管理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时代更迭下,财经管理已无法满足企业发展需求,同时信息化程度较低,企业应结合实际来不断更新改进,健全财经管理制度,改善财经管理不足,推动财经管理创新。 参考文献 [1]王雅娜,史晓静.企业财经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环渤海经济瞭望,2021,(12):98-100. [2]胡梅.财经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及创新策略[J].投资与创业,2021,32(11):96-98. [3]张祥.企业财经管理工作的问题与策略探讨[J].现代营销(经营版),2021,(02):146-147. [4]孙艳.企业财经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处理[J].现代企业,2020,(09):14-15. [5]李山英.针对财经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略谈创新措施探讨[J].今日财富,2019,(13):199. [6]陶羚.财经管理工作中的创新策[J].纳税,2018,12(32):147. [7]刘靖文.企业财经管理工作的问题与策略初探[J].财经界,2017,(23):100. 作者:黄华 单位:山东省职业卫生与职业病防治研究院
农产品市场营销策略浅论:以职业技能提升为导向的高职农产品市场营销教学改革探究 摘要:教学改革是高职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关键策略,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办法。目前,许多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工程,探索与试验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本文以农产品市场营销课程为研究对象,结合课程教学经验及讲座、访谈、调查,分析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存在的问题,在学生兴趣调动、课程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探究农产品市场营销课程改革, 关键词:实践教学;市场营销;教学改革 市场营销是一门以经济学、行为学、管理学和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交叉性学科,它是一门随时展而不断演化的实战科学和艺术。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互联网科技进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更改变了工商企业的经营方式。由于课程与实践紧密联系的特点,决定了市场营销学的本质要求创新,要求用已学的能力去解决实际问题。随着高职教育改革深入,对于教学方法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响亮。尤其是对于专业课程的改革,通过给学生带来最大的实惠和获利。市场营销课程的改革,重在强调是实践性的突出,一方面对教师的职业素养要提出更高的要求,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同时要注重发挥学生自主意识,能通过充分的练习来增加知识的熟悉度,提升专业知识水平。特别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索欲,让学生真正对课程和教学感兴趣,才能产生持久的学习力和关注力,才能产生相对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既定的培养目标。由于课程与实践紧密联系的特点,决定了市场营销学的本质要求创新,要求用已学的能力去解决实际问题。 一、高职院校市场营销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师“轻教学”导致难以收到良好教学效果 教师重科研而轻教学,对课堂教学投入的精力不足,产生课堂知识灌输为主教学实施。据研究调查发现,美国研究型教师工作时间用于教学与指导学生的占56%,研究占24。6%。而在我国56所研究生院高校教师工作时间投入时间仅占25.9%,教师第一偏好或喜欢的事物是:研究65%,教学24.8%。这个情形在高职院校也同样大量存在。主要原因是教师的职称晋升与学术成果、出版成果与直接相关,与教师资金薪酬直接相联,而不是教学业绩,相对教学业绩在职称评审时权重不高,要求不高,只要达到及格线就可以。 (二)轻视素养提升疲软容易改革无法得到深入 目前教师的课堂教学仍然以理论为主。大部分高职院校教师都是从各高校研究生学院毕业,直接进入到教岗位,相应缺乏企业基层营销实际操作的经历,在教学过程中无法从实务角度去指导学生,也无法解决学生提出的实际操作问题,因而课堂教学往往会采用比较保守的教学方法,讲理论、讲理念,围绕理论来分析案例。学生只能被动接收信息,无法产生真正意义上的思考与探究,这不利于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传统化容易使教学改革流于形式 教师教学改革受到学生主观思想与学习习惯制约,学生主观上不愿意改变教学方法。学生多年来已形成被灌输、被接收为主的信息传播为主的讲授法教学模式。教师教改采用探究式、启发式、小组合作式、讨论式教学方法,需要学生投入更多的时间和努力,但学生一般表现出不愿意配合、不参与、积极性较低的态度,他们害怕改变方法打破固有的学习方式,不愿意付出更多精力和时间,教师好的改革方案和改革愿望,都难以实现。 二、高职院校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一)注重提升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打造合格教师队伍。从学院的层面来看,要做好顶层设计,将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作为教师的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并与教师职称评审、收入分配紧密挂钩,从制度层面改变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不利局面。一是要选好人选对人。改革市场营销专业教师招聘模式,要选择有企业锻炼经历同时有扎实的理论水平作为招聘对象。不光从高校找,也可以从企业找、社会找,广开途径选拔人才。二要会用人能用人。鼓励专业教师下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主动进行校企对接,在教学研究、项目合作等领域开展深入的合作,通过积累实践经验来检验教师的岗位技能水平。 (二)注重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培育 1.演说能力 营销课程主要能力培养目标提出营销从业人员的逻辑分析与语言表达能力是极为重要的一项职业能力,要加强训练。在教学设计多种教学手段应用时,会结合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手段,教学中要精讲多练,要启发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探索,要多多表达自己看法、想法。相互比较,相互竞争是90后大学生的本性,“有人表达比我好,我要做得比他好”这种竞争心理,成为学生主动说的动力之一。主题内容和课堂案例分析中有意让学生“说”、“辩”、“问”,表明自己的态度,证明自己的难点,提出自己的看法,说明自己的不解。课堂说的过程中,主要是口头语言与人际交流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他们自己说的越多,自身能得到更大的提升,不对的地方教师要适当点拨,提示。往往学生讲比教师讲更能抓住学生的听觉,更能入他们的耳,更能得到启发和帮助。 2.主动参与竞争意识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课堂教学中始终要求大部分学生全面参与其中,通过小组与团队协作方式,通过主讲人不重复的任务规则,尽可能每人都承担主汇报。通过团队和个人动手动脑动脚实践,向大众传播理论知识,知识内化,逐步成为学生自己的思维与行为方式之一,逐步培养职场中的信息传播与表达方式,帮助学生工作初期更好适应职场工作模式。教学效果持久,不但体现了知识掌握与应用中,而且体现了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改变上,持续影响学生的职业发展。 3.合作意识 课程要求设置学习小组,以模拟公司形式存在,每次完成项目与任务以团队小组整体为单位落实。学员竞选出团队负责人,由其招聘员工并分配职责和任务,由负责人为负责制的团队形成。任务成绩就是团队每人成绩,因而团队中每人必须强强合作,强弱合作,优势互补,将每个成员的优势与任务结合,负责人要有识人能力,协调能力,队员要有服从、配合与协助精神。任务有难有易,能力有高有低,只有相互尊重、包容,共同进退,才能在班级竞争中亮出好成绩,因而每个成员是“不待扬鞭奋自蹄”,落后就要挨打的集体荣誉感,如此职业素质中的团队协作,共同努力的精神逐步渗透到每个人头脑中,行动中,一直影响到个人的工作时期。 (三)注重课堂设计,实施兴趣导向教学 1.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序化编排,整合资源重新设计内容。 改变原先的教学内容按章节分重点、难点,章节就是讲课内容序列化的做法。以岗位工作和工作过程化,重新设计教学项目、任务,重新编排各项目内容间的联系,以突现出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同时注重综合素质提升和动手能力开发。这种做法,也可以称之为模块化、任务化。 2.以服务客户为导向调查研究,撰写接地气案例激活课堂。从课程框架和主题入手,重新选择并设计营销案例,尽快可能从趣味性、时尚性、社会性、经济性几个方面入手,通过大量阅读报纸、网络、专业文献、论坛等知讯,做好素材收集、归类整理和提炼。如根据自己家乡的特色农产品分析其营销问题,提供营销建议,课堂内进行当场汇报。这个话题设计引到非常好的能力与知识目标教学效果,学生的听课兴趣增强,通过对自己家乡的特产深入挖掘,寻找销售中的营销问题。而且还了解到浙江各地各县的当地特色与美食,开拓认识视野,比较各地的特产的营销现状,又能为本地产品营销提供有效的对比样本,借鉴中提升营销技能。这个深受学生喜爱的课堂话题设计,反响热烈,经常有学生要求增加上台次数,要求再次介绍。从课堂教学效果、课标完成率,学生的检测中验证案例话题对于教学服务的有效性、深度和广度。 总之,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要多研究市场营销活动的规律,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为培养合格的营销人才精心谋划,在教改方面多做尝试,为实现教学改革落地打下基础。 农产品市场营销策略浅论:农产品市场营销探讨 摘要 就职业农民在发展农业产业过程中出现的对农产品市场缺乏了解认知;对农产品市场参与、驾驭度低;市场竞争力不足,致使农业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展开分析,从农产品市场营销的4个方面进行了探讨,旨在让职业农民充分了解农产品市场,积极培育和参与农产品市场流通,最终有效完成农产品价值的实现,使农业产业在市场经济机制中蓬勃发展。 关键词 职业农民;农产品;市场营销 在职业农民培育中,发现农民对农产品市场的了解、认知、参与、驾驭度很低;同时,农产品市场的分散、营销渠道多样性、销售手段的原始性与初级化、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是严重困扰职业农民农业产业发展壮大、提质增效的一大难题。如何使职业农民充分了解、驾驭农产品市场,积极参与农产品市场流通与竞争,使农业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提质增效、增强发展后劲、取得长足的经济效益,是一项亟须解决的事项。现主要从4个方面就农产品市场营销进行探讨,以供参考。 1 引导职业农民认清农产品市场形势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转变已全面完成。在市场经济体制中,价值的实现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来完成。也就是说,要实现商品的价值,必须围绕价值规律这一经济杠杆来进行。 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基本需求的满足也初具规模,接下来就是市场竞争,竞争使社会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和繁荣[1]。目前就工业品而言,国内市场已处于商品饱和与过剩时期,竞争日趋白炽化,生产日趋专业化、组织化、行业化,经济发展日趋国际化,经济模式创新、产业高科技化是未来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1]。当然农产品市场的发展远低于工业品市场的压力。但是农产品市场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情况:一是新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中的应用,彻底改变了传统农业的生产格局;二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对农产品提出了新的要求;三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现代物流的发展,使农产品市场交易进入了全新的时代;四是农业资源全方位的开发,使得区域优势越来越小,固守一隅,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原始农耕思维逐步会被淘汰;五是市场机制的日臻完善和竞争的加剧,优胜劣汰,必然会出现卖菜难、卖粮难的严峻形势。 2 掌握农产品市场规律,科学定位产业发展战略,准确判断市场信息,不断创新产业生产经营模式 2.1 农产品市场规律的涵义 市场规律核心就是围绕市场需求的实现而进行的一系列经营活动。农产品是市场最基本的需求,也是最重要的需求。因而表现出市场的分散,渠道的多样性,交易环节的差异性,交易因素的不确定性,交易过程的风险性,交易手段的不规范性[2]。只有不断认识这些特点、研究这些特点、掌握这些特点的变化规律,才能充分把握农产品市场的核心规律。 2.2 科学定位产业发展战略、发展方向及发展目标 “定位”概念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全新经济理论,它是市场竞争的有力武器[1]。农产品市场的发展也离不开这一利器。农业产业的发展,一是受自然资源因素影响的风险很大;二是农产品生产的技术性要求高、难度大;三是国家对农产品生产及产品质量安全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标准。为此首先必须认清行业特点,遵守法律、法规和标准给农业产业发展准确定位,做好战略规划确保长期稳定的发展;其次做好生产经营模式创新定位,这是企业立于市场不败之地的关键因素。定位的关键就是针对农业产业的发展方向、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农产品生产技g的引入与应用;农产品目标市场、目标消费群体、市场流通体系、流通渠道的建立与确定。 2.3 信息是农产品市场的命脉 农产品市场信息是反映农产品市场需求、农产品市场流通与交易的第一手资料,是农业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只有充分掌握农产品市场信息,才能准确把握市场交易时机,确保农产品价值的实现。一是广泛了解、收集、整理、加工信息;二是敏锐把握利用有价值的、实用的市场信息;三是建立长效的市场信息流通机制;四是充分掌握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现代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做好农产品市场营销及市场信息的收集与利用[3]。 3 积极参与农产品市场流通与竞争,建立完善的流通体系和高效的流通渠道,做好优质的市场服务,树立良好的市场信誉 3.1 参与农产品市场交易与竞争是农业产业经营活动的重要环节 计划经济、商品经济思维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市场意识淡薄、认识不足;市场参与和驾驭度低导致现阶段人们谈市色变,农业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发展后劲不足,对政府和组织的依赖性强。农业产业必须积极参与农产品市场的流通与发展。农产品市场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往往需要多年的培育。对农产品市场的开发要做好周密详尽的计划,最终目标是建立好完善的市场流通体系,高效的流通渠道,做好市场服务,树立良好的市场信誉,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品牌。 3.2 建立完善的流通体系和高效的流通渠道 农产品流通体系是指农产品物流、商品流、信息流和市场服务的统一体。主要包括流通渠道体系、组织体系、服务体系、质量安全体系[2]。其中流通渠道体系是市场交易的首要条件,是市场开发的关键环节。只有做到流通体系完善、流通渠道畅通,才能保证农产品交易顺利实现。对此必须做好长期的战略规划,成立专职部门,安排专职人员来完成。必要时要成立销售公司来从事农产品市场营销活动。 3.3 做好农产品市场服务是稳固市场、增加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市场服务不是一句空话,是实实在在为客户、为市场做好农产品交易工作的体现,是企业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要从细微处入手,高标准,严要求,时刻不放松,目的是要做到“让消费者、客户、市场三满意”。 3.4 信誉是企业的名片,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信誉来源于企业的产品、服务和管理水平,信誉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做好农产品市场营销,一是要有安全、环保、绿色、有机的农产品;二是要有一流的市场服务理念和措施;三是要有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水平;四是要有全局意识、战略意识、长远发展意识。 3.5 农业产业品牌建设 品牌是产业综合实力的集中代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产业必然朝着现代农业的方向发展。品牌建设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课题;是国家、社会、市场、消费者接受、认知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是农业产业的有力名片;是农业产业长足发展的宣传机、播种机。品牌建设要从产业、产品包装、宣传入手,着力发展产业实力、提高产品品质,扩大市场占有率,加大包装、宣传力度,增强影响力。 4 发展团队力量,放眼更大市场 4.1 现代市场的发展离不开团队力量 单枪匹马作战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一个良好的农业产业依靠的就是团队,团队在市场开拓、市场竞争、抵抗市场风险中发挥着前所未有的作用。充分发挥团队作用:一是目标的确立;二是机制的建立与执行;三是人才的磨砺;四是团队精神的锤炼[4]。 4.2 紧跟市场的变化,谋求长远发展 农业产业要做强做大,要长远发展,必须着眼最先进、最发达的市场,不能固守一隅、闭目视听。只有在更大的市场中发展,才能有十足的发展活力、发展动力、发展后劲,才能取得更大的收获和长足的发展。 农产品市场营销策略浅论:《农产品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反思 摘要: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教学的需要,本着以能力为本位,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为目标,在总结多年来阳光工程培训教学过程的基础上,引入互动式模拟教学模式,并通过跟踪回访、调查问卷的进一步分析,针对《农产品市场营销》课程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中的教学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农产品市场营销;职业农民;培育;教学反思 1《农产品市场营销》课程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中的重要性 1.1《农产品市场营销》教学的必要性 营销不同于销售。营销不能简单地认为就是销售赚钱,事实证明这种说法毫无实质性的意义,就好似生活的目的就是吃饭一样。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完善,从事经营的企业开始越来越重视产品市场,也慢慢地把营销和销售区分开来。以往的销售就是一次性地把交易完成,而营销则是经营销售,跟消费者建立的是一种长期的客户关系。2014年全国范围内开始实施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与传统农民相比,新型职业农民不仅有知识、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而且具有将规模经营和专业技能相结合的能力,是我国未来农业生产中的主导,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力量源泉。所以在这种形式下,《农产品市场营销》作为一种经营理念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市场营销学作为一门必修的专业知识也显得越来越重要。 1.2 《农产品市场营销》教学的目的 通过对《农产品市场营销》的学习,能够认识、了解、分析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的现状,掌握农产品价格在市场中的变化,结合新型职业农民自身所经营的农产品特点,组织农产品营销队伍,完成商品交换,满足社会需要,实现社会目标。 1.3 《农产品市场营销》教学的重点 通过《农产品市场营销》教学,使新型职业农民认识到以市场为满足的需要和欲望,估量和确定需求量的大小,选择和决定本企业能最好地为其服务的目标市场,并决定生产适当的农产品,推出劳务计划方案,以便为目标市场服务,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2 《农产品市场营销》课程教学内容 2.1本课程教学目标明确 通过教材学习、教师引导、视频播放、模拟训练、多媒体课件讲解,要求新型职业农民掌握市场营销学的基本概念,充分认识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现状,掌握农产品营销队伍的管理,针对市场多变的状况做出切实可行的营销方案。 2.2 《农产品市场营销》教材 选用的教材是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新型职业农民经营管理型人才培训教材,刘宏印、曹寅如编著的《农产品市场营销》一书。本书共八个单元二十八小节,共分三个主要板块。第一个板块第一至第四单元,主要了解农产品市场及营销策略,是本教材的重点。第二个板块第五、六单元,通过事例主要从两大类介绍农产品市场,巩固第一个板块,引出下一个板块。第三板块第七、八单元,农产品营销队伍的管理及国际营销组织运营,是本教材的难点。 2.3 教材的特点 本书的编著是新型农民经营管理人才培训的教材,对于我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中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的大多数文化底子薄弱的农民学员,还是感觉理论性强,实践性弱,干燥乏味,从心里抵触排斥。因此,需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引入情境,增强授课效果。将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转化成通俗易懂的本地语言或者方言,来帮助学员理解学术用语,在玩笑声中消化难于理解的理论知识。另外,由于课程安排的比较紧凑,学员难于一下消化,往往左耳听右耳冒,提笔忘字,跟不上教师思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课外实践,引入学员感兴趣的案例,诱导学员身临其境,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与探讨。 3提升《农产品市场营销》课程教学质量的策略 3.1注重教学质量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在于为农民提供长效性教育培训服务,借鉴日、韩的法人经营组织培育经验,注重实用技术的推广与经营管理能力的提升。本课程主要是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的高素质经营型专业人才,面对市场灵活多变性,要及时地改变传统销售理念,改变思维方式,不断地学习营销知识。从而使经营者获得社会平均利润,得到较高收入,过上有尊严的生活,享受通过营销后建立的长久经营机制所带来的社会效果和经济效益。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除了将理论知识化繁为简,把理论较好地应用到实践中去,力求做到让农民在课堂上学到知识,学到技术。更要把营销知识融合人生价值、社会价值,从根本上改变学员的小农思想,引导他们有理想,树立远大目标,把农产品做大做强,因此,必须学好《农产品市场营销》这门课程。 3.2教学方法与手段 3.2.1利用多媒体课件 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示农产品供求曲线、农产品交易市场动感图片,从感官上激发学员探知欲望,引入农产品市场营销课程。 3.2.2采用互动式模拟教学方式 让学员进入角色扮演,参与表演学员模拟事例,其他人观摩思考问题,调动学员参与积极性,创新思维理念,推销自己,从而运用营销理念把产品成功导入市场。 3.2.3案例分析 收集大量农民身边随处可见的事例,旁征博引,通过案例让学员说出自己的想法、做法,分析案例中的营销方法是否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进而说明营销策略的重要性。 3.2.4情景模式 通过播放地头式农产品市场营销视频,轻松愉快地把学员思维引入到课堂中来,让学员感觉到自己也正在从事着营销,然后用启发式提问,把精力集中到课堂中来。 4结语 现代农业客观上对劳动力素质要求更高。现代农业是现代科技集约,具有现代产业组织特征的农业,要求从业者具有较高的文化和技术素质。现代农业和现代农业产业化、规模经营、激烈市场竞争相联系,要求农民要会经营、善管理,具备市场经济意识。所以,《农产品市场营销》这门课程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通过课堂仿真练习和课后考试,选出优秀学员跟踪指导其他学员,加强实践课练习,尽可能做到公平合理的教学指导,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效果,以便实实在在地帮助学员获得最大收益,实现社会价值。 作者简介:高雪松,本科学历,东丰县农民科技教育中心,农艺师,研究方向:农民教育。 农产品市场营销策略浅论:西部特色农产品市场营销现状分析 摘要:在总结西部地区农特产品市场营销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西部地区农特产品市场营销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解决西部地区农特产品市场营销主要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西部特色农产品;市场营销;问题;对策 位于我国西部地区的广大农村,由于所处的区域经济基础差、交通不畅、信息闭塞、思想观念落后,加之当地自身底子薄、资金短缺、资源不足、人才匾乏、技术装备落后、管理方式粗放等,无法也无条件再走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之路。面对国内外市场的双重竞争,这些地方要想加快地方经济发展,产品及市场创新将是其今后发展的惟一出路和必然选择。 西部地区具有丰富的特色农业资源,近年来,无公害、无污染的特色农业发展很快,特别是新疆葡萄干和哈密瓜、宁夏枸杞、云南普洱茶、兰州白兰瓜、西藏红花、青海虫草、四川七星椒、重庆涪陵榨菜和陕北红枣、陕南核桃等具有明显地域特色和市场影响力的产品及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但长期以来,由于缺乏规范的市场化运作,各地特色农产品宣传不够、产销对接不畅、销售环节多、产品价格低、竞争力不强,极大地制约了农产品的销售,影响了农业综合效益和农民增收。虽然有少数地区能变压力为动力,改革体制,完善机制,革新技术,创新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了主动权,但更多的地方及产品经营者仍未能转变观念而走老路。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市场营销工作不力是主要原因。 一、西部特色农产品市场营销现状 对于特色农产品来说,市场营销就是产品生产者与经营者个人和群体在产品从农户到消费者的流通过程中,实现个人和社会需求目标的各种产品创造和产品交易的一系列活动,其产品市场营销的主体是从事农产品生产和经营的个人和群体。农特产品营销活动贯穿于产品生产、流通和交易的全过程。经过十年的西部大开发,在广大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方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人们市场意识、经营意识、机遇意识不断增强,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社会、经济等各项事业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具体在地方特色农产品发展方面呈现以下特点: (一)特色农产品市场建设发展迅速 西部大开发十年来,特色农产品市场发展迅速,类别繁多,包括粮油市场、蔬菜市场、水产品市场、肉食禽蛋市场、干鲜果品市场等。农产品市场数目基本稳定,交易额稳步上升,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农产品交易市场在经历了几十年高速发展和规模化扩张后,现正逐步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流通规模上台阶,市场硬件设施明显改善,商品档次日益提高,市场运行质量日趋看好。 (二)农产品流通的主渠道及网络稳步扩展 农产品批发市场成为农产品流通的主渠道。农产品市场覆盖了几乎所有的大、中、小城市和农产品集中产区,基本形成了以城乡集贸市场和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主导的农产品营销渠道体系,构筑了贯通全国城乡的农产品流通大动脉。目前大、中、小城市消费的生鲜农产品80%-90%是通过批发市场提供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大力发展,在搞活农产品流通、增加农民收入、满足城镇居民农产品消费需求上发挥着积极作用。 (三)现代流通方式及物流模式快步发展 以配送、超市、大卖场等为主的现代流通方式发展势头迅猛,超市作为一种新型现代营销业态在近几年也逐步涉足农产品销售领域,成为农产品营销渠道体系里的新成员,并与传统的集贸市场在零售终端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传统农贸市场的市场地位正在受到挑战。同时,西安、成都、重庆等地政府正在大力推行“农改超”工程,旨在打造高效安全的农产品营销网络,使之与城市经济发展相适应。 (四)特色农产品营销中介日趋活跃 现阶段,个体户、专业户、联合体等各种农产品购销主体不断发展壮大。依托这些活跃在城乡各地的农产品营销中介组织,使得小规模生产和大市场实现了对接,改变了过去产销脱节的尴尬局面,有效地缓解了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他们的出现带动了上游生产基地的发展壮大,带领农民走向市场,帮助农民致富,为区域农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西部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的问题 (一)对市场调研不足,营销观念陈旧 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卖方市场普遍出现了“生意难做”的问题,面对日新月异的经营环境和激烈的竞争压力,当地经营者没有“因时、因势”,及时调整营销策略,没有潜下心来研究消费者购买行为及活动规律。特别是对消费需要、购买动机等消费心理分析不透,对当前及未来的变化趋势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此外,不注意市场调研,缺乏科学的有价值的市场信息,决策者钟爱于个人经验和判断,对市场及其变化适应和应变能力差。 在计划经济时代,盛行的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因而普遍奉行传统的生产观念、产品观念和营销观念,只重视生产,忽视市场营销工作。时至今日,在很多地方这种观念仍难以改变,主要表现为对市场经济中诸如供求规律、价值规律、竞争规律等基本原理认识不足,把握不准市场供求的起伏变化,盲目随大流,凑热闹,重复投资,商品大量积压,给企业造成巨大损失;对价格涨落束手无策,没有充分准备和对策;对竞争的客观性、残酷性重视不够,往往只能听天由命,缺乏预见性、主动性,不能用现代营销思想指导企业生产经营活动。 (二)产品开发不够,科技水平落后 现代市场营销理论把产品分为核心产品、实体产品和延伸产品3个有机统一的层次,那么搞新产品开发也应从3个方面进行,分别从提升产品功能、完善实体(外观、包装、商标、规格等)、增加销售服务的方面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同时当今市场竞争的一个主要方面是科技竞争,在这方面,企业要通过技术创新,广泛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不断改进产品设计,开发新产品,加快技术改造步伐,使企业的产品始终走在市场前列。例如,因1958年的指示“商洛专区每户种一升核桃”,而知名海内外的商洛核桃,至今仍是零星分散经营,规模化效益低,营销手段落后,绝大部分仍靠沿街摆摊叫卖,产品深加工很少,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科学技术较少被采用。 (三)营销手段不活,营销组合缺乏 西部特色农产品营销中普遍存在不重视市场调查和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不准,市场定位模糊,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缺乏科学规划和灵活运用等问题,大多数仍以销售原料及初级产品为主,销售上的随意性导致有些商贩以次充好,掺杂使假,一些客商对市场望而生畏,伴随而来形成了一些马路市场,出现短斤少两、欺行霸市等现象,严重影响了当地特色农产品的市场声誉。另外没有中长期营销战略,靠天吃饭,盲目生产,大起大落,缺乏有效的产业发展规划,市场风险加大。 (四)经济效益不高,发展基础薄弱 虽然像新疆葡萄干和哈密瓜、宁夏枸杞、云南普洱茶、兰州白兰瓜、西藏红花、青海虫草、四川七星椒、重庆涪陵榨菜等在国内有名的特色农产品在一定范围内带动了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形成了稳固的产业发展基础,但绝大多数特色农产品由于名气小、宣传少、规模小、不稳定等原因,对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作用有限,普遍存在效益低、产业集中度低、缺乏市场竞争力、投入不足的问题,产业发展基础不牢,后劲不足。 三、西部特色农产品市场营销对策 (一)培育创新精神,创新产业发展模式 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永恒主题,是时代的主题,更是每个企业的立身之本。特别是在西部经济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要使每一位员工充分认识创新对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必须增强企业的创新意识,使创新成为企业的自觉行动。增强创新能力,就要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对市场机会的捕捉能力和把握能力;鼓励当地提高信息化水平,引导大型信息技术企业和社会中介机构为农民提供优质的信息化服务。通过观念、技术、市场、制度、管理的全方位创新,提高特色产业发展的管理水平,提高经营效益。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要想占领市场,就必须走与众不同的路子,根据“无人迹处有奇观”的认识思路去创造性地开发市场,使企业在市场竞争的搏奕中独辟蹊径,创新市场,创新需求,建立独具特色的经营模式。营造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企业文化氛围,造就大批创新型人才,人人创新,大胆创新。 (二)发挥资源优势,全力开发新产品 要充分发挥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和特色农产品产地的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提高特色农产品的综合利用、转化增值水平。依托发展壮大的县域经济,努力实现“一村一品、一乡一业”,超越单纯围绕“农”字做文章的思维惯性,面向市场,加快建立具有产业优势的特色经济,做好特色农产品深加工文章。今后要从种植、收购、加工、销售等方面加大投人力度,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扶贫资金、财政支农资金要向这些产业倾斜。特别是收购、加工企业要增加资金投人,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管理水平,加快资金周转,提高使用效率。金融机构应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优先安排,重点倾斜。把当地丰富的优势资源真正变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首先,开发新产品要从提高产品功能,完善实体(外观、包装、商标、规格等),增加销售服务3个方面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其次,要通过技术创新,改进产品设计,开发新产品。产品开发能够保持市场活力,在推出全新产品比较困难的条件下,可先行开发以特色农产品作原料或辅料的饮料、食品,而后再开发具有预防和强身健体功能的保健品等。 (三)树立整体营销观念,规模化、特色化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生产竞争的加剧,要想实现地方特色产业的快速高效发展,必须树立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发挥整体效益和规模效益,树立长远利润观点的现代市场营销思想。现代营销强调整体攻防能力。要充分发挥整体功能,最大限度地占领市场。发展是硬道理,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单一地区和单个企业很难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传统的小农思想,小打小闹,分散经营的现状,更需要加强联合与合作,在一定区域内形成有影响的产业集团或产业基地,逐步建立前景广阔、优势明显、集中连片、具有规模效应的企业集团,提高抵御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的能力。目前西部地区应加快组建相关产业协会和各层次、各品种、各地域的分会,统一协调产业的生产、加工、营销活动,提高整体效益。现代农业以及新农村的建设,产业发展是核心问题。目前,各企业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当地资源,建立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并逐步建立特色鲜明、优势明显、集中连片、具有规模效应的农村经济组织,提高抵御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真正走规模化、产业化、特色化、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四)建立高效营销渠道,探索新型网络营销 在国务院关于物流业发展的“国八条”中,第八条专门提出促进农产品物流业发展,包括大力发展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企对接,加快建立主要品种和重点地区的冷链物流体系,严格执行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和配送车辆24h进城通行、便利停靠政策;同时还提出切实减轻物流企业税收负担;促进物流车辆便利通行,包括降低过路、过桥收费,大力推行不停车收费系统。西部特色农产品要根据自身实力及所经营产品的特点,或自建销售网络,或加强与中间商的互利合作,或开拓新市场和扩大出口。21世纪网上购物将成时尚,网络将是人们交易的重要场所,网络快捷且可以通向世界各个角落,在网上做营销可以取代现在的制和经销制。现在比较吃香的商和经销商有可能因网络营销的到位而最终失去饭碗。广大西部地区一定要抓住和利用好西部大开发、新农村建设等一系列促进发展的政策,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探索网络直销的运用空间,把当地的特色资源优势真正变成经济快速发展优势。 (五)提高产品质量,完善主流营销方式 首先,生活的质量往往体现在消费品的质量上,21世纪将是假冒伪劣商品无处可藏的时代。人们在选择商品上会对质量要求越来越严格。同样的商品,人们在看重品牌的同时,更重其品质。质量会成为市场营销的一张王牌。其次,广告作为营销的重要手段,它的作用在任何时候都不可低估。无论成熟的消费者还是盲目的购物群体,都将会受到广告的引导。依靠打广告得到的回报,在短时间内仍然是让人心动的。第三,公关是企业营销的智慧体现,也是企业实力的展示,赞助一支足球队或赞助一项重大活动,往往能让更多的人记住企业的名字。第四,打折降价并不是营销的法宝,但是却可以赢得消费者的青睐。第五,连锁是20世纪中国市场营销成功的范例,也是一种取胜的高招,现在连锁已发展为特许经营,它是企业扩展市场和迅速融资的一种手段,相信未来10年,连锁这种营销方式会遍地开花。最后,文化营销日益被人们追捧,在整个营销活动过程中,文化因素渗透于其始终。一是商品中蕴含着文化,商品不仅是有某种使用价值的物品,而且它还凝聚着审美价值、知识价值、社会价值等文化价值的内容。二是经营中凝聚着文化,文化经营思想体现了现代管理的核心价值观念,它规定了人们的基本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赋予管理思想新内涵和新风格。现代市场竞争的需要客观上要求以文化建设的卓越、创新、高效为核心,在经营过程中始终贯穿文化理念的凝聚和弘扬。当前,西部广大区域应把当地的特色农产品进行整体开发、统一包装、打造成区域内乃至国内、国际名牌产品,积极主动适应市场和需求的变化,灵活采用多种主流营销方式,全面提升特色农产品整体营销水平。 总之,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发挥整体效应,获取长远利润是现代营销思想的重要特征。现代营销强调整体攻防能力,许多农产品生产没有真正地组织起来,从而难以整体有效地进行市场开发和管理。因此,企业应当根据市场开发的需要,建立高效的销售组织体系、市场信息管理体系,将目标市场和市场目标、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及市场信息以最佳方式组合起来,充分发挥整体攻防能力,最大限度地占领市场,实现最佳的营销目标和经营成果。 农产品市场营销策略浅论:“双创”视角下的农产品市场营销课程精品资源共享建设研究 随着高等农业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不断向纵深的推进和发展,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农产品营销学是市场营销专业的一门前沿特色课和各农科专业的一门48学时的专业必修课,本门课程的任务就是要使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在掌握市场营销基本理念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在我国农业发展的这一特殊阶段,农产品市场营销的特殊性所在,了解我国主要农产品的供求状况,区域布局和营销特点,了解我国农产品市场营销理论研究中的前沿热点。农产品市场营销是一门研究农产品营销整体活动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它是一门融合了市场营销学和农业经济学的理念、方法的新型的交叉性的边缘学科。它的产生和发展是在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农产品结构性过剩日益明显的背景下产生的。农产品市场营销是以农产品营销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对农业的产前部门、产中部门、产后部门进行深入的调研。是为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制定营销战略、选择或确定营销策略服务的实践应用型学科。高等院校作为“双创”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如何构建起一套适合高校开展“双创”教育的课程,并依托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项目这个载体对大学生实施有效的“双创”教育,是当前高校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拟在明确“双创”教育目标的基础上,提出高校农产品市场营销课程在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项目过程中开展“双创”教育的一些初步设想。 一农产品市场营销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基本思路 1农产品市场营销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特色介绍 通过讲授农产品市场营销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其发展动态的讲授和研究,使学生把握农产品市场营销观念及理论的演变和新发展;并对农产品市场营销理论和实践中的某些新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农产品市场营销实践现状及其案例分析,了解和借鉴农产品市场营销现实,加强感性认识;运用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已有的案例库资料的基础上追踪典型案例农产品市场营销的新发展,通过对其不断完善筛选形成案例库更新;同时选择具有一定影响力和代表性的新案例引入课堂。运用音像案例的观摩、文本案例的分析讨论、模拟性案例的操作来进行教学。 初步运用农产品市场营销理论解决企业在农产品营销中的某些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调研能力、分析研究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对企业的农产品营销活动进行实际的调查、分析、诊断,并提出农产品市场营销改进方案。 2农产品市场营销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创新性 农产品市场营销是市场营销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成为既具备市场营销专业知识又兼有营销业务能力,既懂营销技术又懂营销管理基本知识的复合应用型人才。使受教学生能够掌握国内外主要农产品的供求状况、区域分布以及营销特性,了解国内外农产品营销理论研究中的前沿热点。能够运用农产品市场营销理论、方法分析和解决企业农产品市场营销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成为具有创新性、实践能力以及开拓精神的适用型人才,为未来参加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二农产品市场营销与国内外同类课程比较及存在的不足 1农产品市场营销理论课程内容设计 结合工商管理类相关专业学生的特点,以及本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程的要求,在内容设计上要有较高的独立性,又富有弹性,每一章的内容可以单独成为一个模板进行教学,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课时和教学需要,选取任意章节进行教学,具有一定的可剪裁性以及可拼凑性,可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将内容模块裁减、拼接成不同类型的知识体系。详见下表1. 2农产品市场营销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总结出了一、二、三、四、五的教学模式:一、二、三、四、五的教学模式,即贯穿一条主线、实施两个教学方法、把握三个重点、联系四个实际、抓好五个环节。 (1)贯穿一条主线,着重强调在教学中要强调农产品市场营销的思路、观念、思想和理念,特别是强调一个“度”的把握; (2)实施两个教学方法,一是案例教学,一是互动教学; (3)把握三个重点,即:营销环境分析、农产品市场调研与预测、4PS的分析; (4)联系四个实际:国内外实际、企业成功实际、学校实际、个人成功实际; (5)抓好五个环节:笔记、作业、讨论、论文、演讲。 案例分析与情景模拟式教学:结合国内外最新、最具代表性的农产品市场营销案例进行课堂教学,促使学生关注现实问题,激起其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尝试热情,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互动启发式教学:以问题为导向,开启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其听课兴趣,达到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并通过小组讨论、头脑风暴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考、表达等能力和团队精神。 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为使学生能够将所学农产品市场营销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同时拓展学生的就业面,学校鼓励有条件的在校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创业,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创新教育,提倡创新精神。 3农产品市场营销实践性教学方法 (1)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式教学,使学生能够把枯燥的理论主动运用于具体逼真营销场景中,促使学生关注现实问题,激起其将市场营销理论运用于营销实践的尝试热情,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头脑风暴法。不定期组地织学生们畅所欲言、充分交流讨论,打破传统思维定势,进行开放性思考,以此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独立思考以及流畅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3)学生独立讲授。通过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资料收集整理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4)情景模拟。由学生扮演相关的角色(也可轮流扮演)解决的管理问题,置身管理实践中分析与解决所面临的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自主分析与决策,以提高学生实际决策的技能。 (5)小组讨论。分别划分不同的小组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针对性的方案建议,并在小组间进行研讨和辩论。 (6)企业实地训练。有计划地安排学生轮流到共建企业,选定一定企业进行农产品市场营销相应环节的实践操作。在学生现场实践中,邀请企业职能部门给予指点。 (7)调查与访问。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深入企业农产品市场营销各相关环节,访问企业家与管理者,再由学生写出调研报告。 三农产品市场营销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资源特色 1以培养综合管理技能为主线,建立完善的教学内容体系 在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过程中使整个农产品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内容以这种综合管理技能为主线进行设计。使学生掌握两大基础。一是农产品市场营销基础能力,包括农产品市场营销基本理论和职能的掌握,农产品市场营销实践者素质和技能的提升。二是创新发展能力,包括创新意识培养和创新手段的掌握。 培养学生六大关键能力。按照农产品市场营销综合管理的需要,本课程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六大关键能力,即环境分析能力、市场调研能力、市场预测能力、4PS分析能力、相关农产品市场营销能力、国际市场营销能力。在本课程中,在介绍六大职能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重点放在农产品市场营销所需的实用技能上。这部分是本课程的主体与重心。课程的主要网络资源详见表2, 我们从2006年开始,每学期都举行2周的农产品市场营销模拟实践教学,使学生参与到企业的农产品市场营销的实践,从感知到感悟,从表象概念到实际的深入了解。 2强化“双师素质”,重点培养青年教师 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一直致力于加强团队的建设,特别是教学梯队的凝聚力和团结互助,形成团队力量,通过改善学历和学缘结构,注意加大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力度,重点培养青年教师。并为其成为学科骨干教师尽量提供环境条件。落实与组织规划教材的编写工作,注重中青年教师的参与,经常性地开展教学改革和教学研讨活动。 3坚持“青年教师导师制”,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 根据每位青年教师的具体情况,落实培养规划,为他们聘任思想作风好,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治学严谨并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基本的教学关。并创造一定条件让青年教师参与科研工作,培养出一批思想品质好,业务能力强,作风踏实,有献身精神的教学骨干教师。 4教学与科研建设 (1)课程组定期或不定期召开教学方法研讨会,交流教学经验。适时邀请外校有经验的教师参与我们的经验交流。 (2)鼓励和要求课程组教师加强教学方法和管理研究。鼓励课程组教师撰写和发表与课程建设有关的论文。鼓励课程组老师开展与课程建设有关的专项课题研究。 5课程建设的主要步骤 (1)按“精品视频资源共享课”的要求进行本课程的建设,同时引进、补充新的课程组成员,优化课程组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 (2)修订和完善配套教材建设,特别是要出版实践性教材,完善教学文件的管理。建立齐全的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习题集、讲义、试题库等教学资料,输入计算机进行管理。制作或完善本课程的多媒体课件、资料库、模拟实验等。 (3)补充和完善网络教学资源,在网站中建立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平台,开展在线讨论和教学,并提供大量的课外阅读材料,供学生自学。 总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改变过去“课程单一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专业知识融合和知识复合能力,提升学生的知识转换与迁移能力、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营销经营决策能力。按照建立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要求,系统扎实地对农产品市场营销建设课程的各个环节进行协调整合,提高学生农产品市场营销的实验实践以及“双创”能力。学会用农产品市场营销理论、方法分析和解决企业农产品市场营销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毕业后成功地走上社会参加农产品市场营销经营管理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公共事务管理论文:基层公共事务管理的深度创新 摘 要: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经济社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政府管理也随之变革,实现了一系列突破和创新。多中心治理由于其对公共产品特征的深刻分析、对民主价值的高度重视以及与多元化社会的适配性而成为中国基层公共事务管理的一个有益的新取向,是基层公共事务管理的深度创新。这种模式的改进和完善将有力地促进当代社会基层治理的优化,促进和谐社会的形成。 关键词:多中心治理;基层公共事务;业主自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事务已经并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对政府与社会的治理能力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而以政府为主导且社会组织和公民参与其中的公共治理变革也旨在探索新的治理模式,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现实。在城市基层治理变迁中,广大物业小区业主演绎了自我治理的民主序曲,其内含的多中心的治理逻辑是基层公共事务管理的深度创新,也是未来中国社会基层管理的新取向。 一、多中心治理与单中心管理的对比分析 单中心管理的基本逻辑及评价。单中心管理模式认为:为保证社会秩序的生成和稳固,就必须有一个权力中心,这个权力中心担负着创建和维持秩序的功能。在此体制中,处于权力中心的个人或集团就成为主权者,而其余民众就成为臣民。“统治者的权力是绝对的,人类没有再大的权力可以交给其他人。最高统治者不必受国内法的约束,因为国内法只不过是他的命令;他可以任意地摆脱其束缚,没有人会向统治者要求财产权,因为所有财产权源于法律,即统治者的意志。” 霍布斯的这种论断给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行政学创始人威尔逊在《国会制政府》一书中,提出的用于行政科学建设的范式所内含的核心理论是:在任何一个政府中总是存在一个占支配地位的权力中心;权力越一元化,它就会受到来自更为负责的单一权力中心的指导。社会学家韦伯所倡导至今仍广泛运用的“官僚制”是一种典型的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只有一个最高权威,命令和控制是其运转的基本的手段和方式。波兰尼认为“一元的单中心秩序”或“设计的或指挥的秩序”被一个最终的权威所协调,通过一体化的命令结构来实施控制。在这种秩序里,存在着严格的上下级关系,并且依赖上下级之间单向的“指挥―服从”的决策与执行链条得以维系自身的发展。 综合而言,此种模式的主要观点包括:社会的秩序与发展需要一个单一的权力中心来维持,这个权力中心具有单一性和垄断性,国家、政府、权力、集体、统一等概念是分析的核心;政府具有无限理性,能够有效地应对来自社会的各种挑战;越是权力集中的政府就越负责任;政府是公共物品或服务的唯一生产商和供给者;等级制政府组织能够以最小的投入导致最大的产出。 事实上,这种模式至少有以下缺陷:首先是对政府的信任过头,忽视了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的普遍规律。政府的权力集中并不必然导致高效率,只有将个人动力激发起来的组织才能够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权力集中只是为统治者的意志实现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其自上而下的命令结构需要消耗很高的意思传递、行为监督等成本;其次是忽视了民间力量及其智慧,只有切合民间实际的秩序才能获得很好的维持,也只有公民自身才能够了解自身的需求与偏好所在,政府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对本来可以由民间来做的事情费心地设计一切;第三是对多元化和民主化的趋势估计不足。社会的发展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民主化是每个国家都必须面对的问题,而单一中心的治理结构无疑与民主化存在着无法协调的矛盾。 多中心治理的基本逻辑及评价。治理一般指“在政治系统的特定范围内行使权威,对政务或公共事务作出有效的安排,以达到维护政治秩序和维护正义价值的目的”。[1]“多中心治理”主张同时存在着多个相互独立的行为单位,这些单位能够计算受风险和不确定因素影响的潜在成本和收益,促进自身利益扩大;另一方面,体系的各组成部分之间受着一般性规则的制约,又可进行调适,使决策者通过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来保证整个秩序的稳定和运行,从而使这一体系成为富有活力的系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民众对于政府的期望愈来愈高,也愈来愈趋于多元化,而传统的以政府为中心的“单中心供给”思路在庞大的需求面前是缺乏效率和回应性的,因此,以支持“权力分散、管理交叠和政府市场社会多元共治”为特征的多中心理论就成为满足民众需求、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的理想模式。 在治理主体方面,有多个权力中心同时进行,社会秩序的生成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权力中心努力构建的结果。在秩序生成过程中,来自于基层的力量和智慧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多中心治理理论发展了以是否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为标准的物品分类方式,认为大部分公共物品都不是严格意义上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纯公共物品,而表现为具有一定竞争性或排他性的准公共物品,这一特性的区分使得在公共物品生产和公共事务治理上,可以通过产权契约安排使相互独立的分散主体,将传统的铁板一块的公共物品按照地域、特性等方面分散化。每个部分拥有该物品的有限生产权,或公共事务的有限处理权,对自己生产的物品、提供的服务承担责任。每个单位或主体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多中心治理试图通过多种参与者提供性质相似,特征相近的物品,从而在传统中由单一部门垄断的公共事务上建立一种竞争或者准竞争机制,公民可以根据各生产者的相对优势,按照自己的意愿,在各个生产者之间进行选择,从而迫使各生产者自我约束,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增强回应性。 在纵向治理选择方面,多中心治理强调集体行动应当尽可能在较低的治理层次上得到解决。强调多元、民主、合作、非意识形态化,指向的是政府向社会分权、权力回归于民众,鼓励公民参与地方或社区的公共事务管理的全过程,倡导培育和提升公民的自主管理能力。 多中心治理意味着多种治理手段的综合应用。以政府能力有限为前提,主张政府和市场既是公共事务处理的主体,又是公共物品配置的两种不同的手段和机制,主张在公共事务的处理中,既充分保证政府公共性、集中性的优势,又充分利用市场的回应性强、效率高和社会组织的公益性、成本低的特点,综合多个主体、多种手段的优势,从而提供了一种合作共治的公共事务治理新范式。 多中心治理中政府角色的重新定位。在公共物品的生命周期中,大致存在着消费者、生产者、中介者三个角色。在公共物品的生产过程中,它们分别由不同的主体来扮演。多中心治理既反对政府垄断,也不是所谓的私营化。它不意味着政府从公共事务领域的退出和责任的让渡,而是政府角色、责任与管理方式的变化。在以往的物品提供方面,政府扮演着公共物品的直接生产者和提供者,参与了整个过程,扮演着多重角色。而多中心治理则主张通过其他主体的参与,通过多种方式将公共物品的部分生产任务委托给其他部门来提供。政府的管理方式也从以往的直接管理为主变为间接管理为主。政府更多地扮演了中介者的角色,即制定多中心制度的宏观框架和参与者的行为规则,同时运用经济、法律、政策等多种手段为公共物品的提供和公共事务的处理提供依据和便利。 多中心治理也意味着权力向度上的改变,即公共事务权力从强调单向的自上而下的运作转变为上下互动。意味着有许多在形式上相互独立的决策中心,“它们在竞争性关系中相互重视对方的存在,相互签订各种各样的合约,并从事合作性的活动,或者利用核心机制来解决冲突,在这一意义上大城市地区各种各样的政治管辖单位可以以连续的、可预见的互动行为模式前后一致地运作。”[2]11-12 综合而言,多中心治理包括着以下基本观点:本段归纳参考了黄德发:《政府治理范式的制度选择》[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12-114页。一个社会的权力中心具有多元性和分散交叠的特质,政府或国家是多极权力中最大的一极;政府具有有限理性,它无法胜任“无所不能”的角色要求,一群相互依赖的人可以把自己组织起来,进行自主治理,从而能够在所有人都面对搭便车、规避责任或其他机会主义行为诱惑的情况下,取得持久的共同利益;权力越分散,政府就越容易针对不同的公民需求做出有效的回应,越容易进行及时的科学决策并采取相应的行动,越容易防止权力的非公共性滥用,反之,集中的权力在信息收集、决策做出、灵活性等方面具有无法回避的劣势;政府官员和决策机构分享着有限、相对自主的专有权,来决定、实施和变更法律关系,其中没有一个机关或者决策机构对强制力的合法使用拥有终极的垄断权;政府并非是公共物品和服务的唯一供给者,在公共物品的生产和提供上,社会组织和个人可以有所作为;从长远看,民主政体的效率必然优于专制或集权政体,因为民主政体可以回避大的甚至致命的失误。 多中心治理理论是人类在寻求解决社会问题上的一次深刻的认识转折,它拓展了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分析架构,超越了自由主义与国家主义的传统对立,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国家与社会关系范式,打破了社会科学中长期存在的两分法传统思维方式,即市场与计划、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等,把有效的管理看作是两者的合作过程,力图发展起一套管理公共事务的全新技术,强调管理就是合作。核心思想是要打破政府作为唯一管理主体和单一权力中心的现状,实现管理主体和权力中心的多元化。 单中心管理与多中心治理的对比。单中心管理与多中心治理的主要观点可归纳为下表(见表1): 二、业主自治:一种更具有多中心色彩的基层治理 业主自治,是指在物业管理区域内的全体业主,基于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根据民主的原则建立自治组织、确立自治规范、自我管理本区域内的物业管理活动的一种基层治理模式。业主自治强调的是民事法律关系的设立、变更和消灭均取决于当事人自己的意思,原则上国家不作干预,只有在当事人之间发生纠纷不能通过协商解决时,国家才以仲裁者的身份出面予以裁决。私法自治的实质,就是由平等的当事人通过协商决定相互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业主自治的主体是实行自治的全体业主,组织是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民主;自治的事项是有关物业管理区域内的公共事务管理活动;其核心内容包括对业主委员会的民主选举以及对物业管理区域内的物业管理活动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业主自治是当代城市社会中带有多中心治理色彩的基层治理,这主要基于业主自治满足了多中心治理的诸多特征(见表2)。 三、多中心治理是当代基层公共事务管理的深度创新 业主自治是优化基层治理结构的积极探索。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探索适合的治理模式具有显著的社会意义。日益加速的城市化趋势将不可避免对城市社会的治理能力造成严峻的挑战,城市基层治理的问题将迅速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极其重要而紧迫的课题,基层自治能力的提高与自治资源的充分利用是缓解政府管理和服务压力、促进公民社会形成的必然途径。探索适当的治理模式具有显著的社会意义。事实上,我国诸如公共权力在不同党派之间进行分配、党政分开、落实人大的权力、中央与省级政府之间的分权、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成立、村民自治、民族区域自治等一系列中国政府的努力都可视为多中心治理的有益探索。而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在一定程度上讲与国家向社会放权具有密切的关联,也带有与多中心治理内在逻辑相一致的成分。在这里强调业主自治是更多带有“多中心治理”色彩的基层治理主要突出的是业主自治在时下以及未来的中国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来自基层的强大动力,而且它对于日益庞大的城市公民的民主权利、秩序生成乃至日常生活都有普遍的、切身的联系。而业主自治的经验和教训也可以为其他领域进行治理探索提供经验和借鉴。 多中心治理契合了当代社会民主化的必然趋势。多中心治理的基本预设是基层社会和民众可以通过自己的理性选择来有效地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比较而言,它更是一种自发的秩序或生成的秩序,而不是一种强制的秩序或构建的秩序。“两分法”认为,政治是国家意志的表达,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行政管理的本质属性就是执行性。这种理论主张将科层制的绝大多数公务员置于一种缺乏价值追问和感性认知的工具人状态,也人为地加大了由公民诉求到行政执行的流程周期和潜在成本。由于基层组织的回应性缺乏导致了官僚制的尴尬状况――人们已经无法容忍“官僚制”组织的专横、奢华和低效。事实上,随着社会多元化的深入,单一中心总会存在着回应不足的弊病,而熟知基层社会问题和诉求的基层组织却缺乏相应的治理权力。社会稳定与和谐更多地体现在基层秩序的稳健程度,所以,如何给民主化浪潮下的公民意志留有足够的治理空间是政府管理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事实上,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政府治理之道的变革,主要方向是“政府职能市场化、政府行为法制化、政府决策民主化和政府权力多中心化”。[3]而这“四化”本身又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机系统。随着这种改革的不断深入,多中心治理将日益显示出其生命力。 多中心治理的深入发展将缓解传统模式的治理压力。中国渐进式改革是在政府主导的情况下进行的,这种模式到目前为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也面对着一系列难以克服的结构性矛盾。前期之所以取得成功,其原因在于这种模式确保了改革主体的强势性,它可以有力地打破原有的各种制度和利益结构,可以对改革进行较为系统的规划设计和强力推进,而且效果的取得也与当时的民主化程度不高、民间社会发育弱小、法制落后、经济发展压力巨大等因素高度相关。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经济社会形态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实力迅速提升、民主意识不断高涨、法制环境趋于良好,更重要的是一个强调自我的多元化社会正在形成,这些都使得原有的政府主导型模式面临着不可持续的危险,而且改革越是深入,民间的力量就越为凸显,政府的作用领域和程度将越为有限;政府必须探索一种能够容纳和整合民间诉求,并充分利用民间治理资源的新的治理模式,这种压力将随着网络社会的兴起和网络民意的几何级膨胀日趋增加。而多中心治理所持有的是一种和现有政府管理模式完全不同的逻辑,它的探索和成熟必然会对未来的政府治理形成一个可替代的或可借鉴的有益进路。 公共事务管理论文:大众传媒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实践及特征 【摘要】大众传媒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大众传媒参与社会管理是对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有效拓展与延伸,对于实现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公共事务合作管理格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大众传媒的自身性质及特点决定了其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具有多维性、间接性、有效性和有限性等基本特征。 【关键词】大众传媒;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特征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大众传媒如何借助自身在信息传播上的优势地位,积极延伸其社会协调功能,主动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为促进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出谋划策,奉献力量,已成为一个对于大众传媒可持续发展和实现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具有高度现实意义的话题。 一、大众传媒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成功实践 2011年11月2日,《大河报》刊登了一则题为《天冷了,请环卫工进店歇歇脚吧》的新闻,对郑州市环卫工清扫大街劳动中无处歇脚、无热水喝的困境做了报道。报道呼吁:“沿街的单位、商铺,愿意提供‘爱心歇脚点’,麻烦致电96211告诉我们。” 11月3日,《大河报》消息:“本报发行中心愿意开放所属36个发行网点,负责人表示,只要看到‘大河报’三个字,环卫工可以随时进来歇歇脚。”同时报道说“目前已有上百家单位、商家热烈响应”,愿意尽力帮助环卫工。 11月4日,《大河报》报道:“郑州市委书记连维良就此事进行了批示,相关部门表示:将努力挤出地方,增建一批环卫道班房,以解决环卫工常年在路边吃凉饭、喝凉水,无处更衣和存放工具等问题。” 11月8日,《大河报》报道:“热水捧在手,暖了俺环卫工的心。”报道说,管城区市政部门设立了30个歇脚点,环卫工有了热水喝。300块“爱心歇脚点”标牌已经制作完毕,今起全市发放。 毋庸置疑,这是一起大众传媒积极延伸自身社会协调功能,主动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成功实践。和以往一样,某些问题在舆论的推动下得到了尽快解决,大众传媒的社会协调功能得到进一步验证和彰显。然而,我们还可以通过这一案例,发现其中呈现出的三个鲜明亮点: 一是提出新闻诉求。这一新闻报道没有停留在只是单纯传播信息的层面,而是在信息的同时提出了明确的新闻诉求――暴露问题,出谋划策,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办法,并向相关方面发出呼吁。在这一案例中,新闻诉求表现为“呼吁沿街的商家、单位向环卫工提供‘爱心歇脚点’”。 二是承担社会责任。“麻烦致电96211告诉我们”表明了传媒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勇气和决心。把热线电话公之于众,等于把传媒自身放在了一个汇集和沟通信息的中介位置,从而担负起传媒在这一事件发展中的重要社会道德责任。 三是传媒做出表率。在提出明确的新闻诉求和承担社会责任之后,传媒以身作则,率先示范――“本报发行中心愿意开放所属36个发行网点,只要看到‘大河报’三个字,环卫工可以随时进来歇歇脚”。传媒用自身行动形成一种榜样和号召的力量,同时也为大众传媒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从提出新闻诉求到承担社会责任,再到传媒做出表率,这一连串的提出诉求、承担中介与实际参与,最终促成了环卫工“喝点热水歇歇脚”这一问题的迅速解决,进一步彰显了我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事儿虽不大,却如一股暖风吹在寒冬到来之际,让人暖暖地感受到人性的温情。 二、参与管理――大众传媒社会功能的有效拓展与延伸 传播学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具有特定的社会功能,能激励和引导公众,抵御有碍于社会安定的各种不良影响和威胁;能形成舆论中心和议程设置,将公众的注意力集中到某些事件上去;能传递和规范社会道德,引领价值取向,了解、反映和协调公众的意愿;等等。《大河报》关于环卫工“歇脚”问题的报道及其解决之道,则是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有效拓展与延伸。按理说,报纸传媒通过新闻报道把某一事实公之于众,就算完成了自己的工作职责。新闻本身自然可以反映部分社会群体的意愿和呼声,自然可以引起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各方的广泛关注,自然也可以发挥大众传媒一定的社会协调功能。但是,《大河报》并没有在传播信息,引起社会关注这一传统职能上停留,而是主动将自身置于社会问题之中,先是提出新闻诉求,公布联系电话,承担汇集信息的中介责任,然后又承诺开放发行点,供环卫工“喝点热水歇歇脚”。这一系列行为已经完全跳出了传统意义上的“社会协调功能”的约束,从激励引导、设置议程、传递规范、反映协调等一般性社会功能一跃而升至为“提出诉求,承担中介,以身作则,主动参与”的高度和境界。而这一系列行为,则使传媒无形中扮演了一次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者的角色,大众传媒从社会协调功能朝着参与社会管理的方向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随着大众传媒的日益发展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大众传媒的社会功能也日益显著。大众传媒如果循着“参与社会管理”这一视线望去,其社会功能的拓展延伸将呈现广阔的前景。当然,这需要大众传媒具有足够的勇气和魄力、足够的实力和能力。从通过传播形成影响到提出诉求谋求解决,从反映意愿激励引导到置身其中充当中介,从规范道德引领时尚到积极参与主动承担,这种大众传媒社会功能的拓展延伸,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赋予大众传媒的重要使命,也是大众传媒社会角色的重新定位。 三、大众传媒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基本特征 社会公共事务是不必然依靠国家强制力解决的公共事务,如教育科技、公共交通、医药卫生等。这类公共事务与全体或部分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具有较强的社会公益性。目前,我国社会公共事务呈现出管理主体多元化、管理手段多样化的特点,正在形成以政府为核心,各方多元参与的开放性公共管理体系。 费爱华博士认为:“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大众传媒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也越来越表现出强烈的角色意识、发挥着积极的社会管理功能。”这是因为,大众传媒的社会性功能使它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性,这种联系性正是大众传媒能够对公共事务管理产生影响的重要动因。而大众传媒与公共事务管理者在维护公众利益、满足社会需求、推动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共同价值取向则成为二者发生联系的结合点。 在社会管理多元化时代,大众传媒已经不再满足于简单地报道新闻事实,不再满足于对民众意愿的一般反映,而是要挺身而出,“见义勇为”了。它要参与、要担当、要管理、要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大众传媒的自身性质及特点决定了其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多维性。大众传媒参与社会管理的作用和途径是多方面的,可以利用自身在信息预警、议程设置、舆论监督、促进沟通等方面的多重功能,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发挥重要影响力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有时是信息引起预警,以减少危害;有时是聚集社会热点,引导舆论方向,引发政府关注;有时是通过舆论监督,暴露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有时是通过信息公开,加强沟通联系,加快问题解决。大河报在“环卫工歇脚”这一问题上的新闻实践,主要通过其议程设置和促进沟通等功能,引发社会各界和政府职能部门的高度关注,最终促成了问题的快速解决。 间接性。大众传媒参与社会管理的多维作用如上述议程设置、舆论监督、促进沟通等,一般情况下是通过对政府决策产生影响而间接发生作用的,社会管理的最后决策与直接实施还更多地依赖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只有在一些特殊事务中,传媒才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直接参与管理和处理事务。虽然大河报在“环卫工歇脚”这一问题上采取了把本报发行点提供给环卫工歇脚这一主动参与的“示范行为”,但这毕竟是“权宜之计”和一种力所能及范围内的榜样引领,难以解决所有环卫工的休息问题。最后还是政府出头,决定“增建一批环卫道班房”,才使问题得以彻底和圆满解决。如何使这种“间接性”变得虽然间接但却强烈、虽然间接但却有效,应成为大众传媒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 有效性。大众传媒参与社会管理往往能较快取得实效,在我国特定的社会人文环境及历史条件下,有些极端事件、社会难题一经媒体曝光就可以迅速得到解决。这种有效性甚至导致“媒治”的说法不胫而走,成为网络热词和人们期待通过媒体管理社会的愿景。大河报在“环卫工歇脚”问题上的新闻实践,从消息到促成问题解决只有一周时间,再一次显示了大众传媒参与社会管理的有效性乃至高效性特征。社会问题需要借助大众传媒的参与才能较快地得以解决,这本是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体制还不健全、不完善、不高效的表现,这其中有着复杂的社会、文化、体制和心理背景与原因,但无论怎样,这都是一个有目共睹的基本事实。正是基于这种“媒体一参与问题就解决”的社会现实,“媒治”才成为众多网民对改善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美好期待。大众传媒需要自省的是,传媒人是依靠社会舆论的力量和在我党“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支撑下,才有了这种参与社会管理的有效性,传媒人应当最大化地利用这种有效性,更好更充分地发挥自身在保障人民利益,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作用。 有限性。大众传媒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虽然有效甚至是高效的,但其参与的领域和作用却是有限的,在许多专业领域、特殊领域以及众多领域的深层次问题上,大众传媒还难以发挥更有效、更积极的作用。因为在现代社会管理体系中,大众传媒只能作为社会事务合作管理的一个重要成员参与其中,但它缺乏最终的决策权、裁定权以及执行权,因此很难成为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主角和“领袖”。“媒治”一词只是客观反映了大众传媒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和人们对传媒参与社会管理的美好期望,但最终“媒治”必须也只能通过政府和职能部门的“法治”来实现社会管理。这种“有限性”特征将促使大众传媒清醒地认识自身的社会角色和位置,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有所为有所不为,既要主动参与,又不越俎代庖;既要合理有度,又不消极放弃,积极拓展延伸传媒自身的社会性功能,科学、合理、有效地参与社会管理。 四、结语 如何明确大众传媒的社会角色定位,合理发挥大众传媒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积极作用,是一个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课题。大河报在“环卫工歇脚”问题上提出新闻诉求、承担信息中介、主动参与解决等一系列行为,无疑为寻求大众传媒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合理途径做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在这一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新闻实践中,大河报关注的是社会弱势群体,承担的是社会道德责任,付出的是信息沟通的辛苦,收获的是政府出面解决问题,带来的是寒冬里人性的温情,引发的是人们对大众传媒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思考,何乐而不为? 管理是一种行为,行为需要谋划,因此,谋划是行为的前奏。出谋划策正是传媒人的强项,通过大众传播暴露社会中的某些问题并出谋划策,提出新闻诉求,甚至以身作则,主动践行,已经远远超出了大众传播的一般意义和大众传媒的一般职责,或许,这正是大众传媒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合理途径之一。 (作者单位:河南经贸职业学院) 公共事务管理论文:大众传媒在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 摘要:公共事务管理的目的是维护公共利益,促进社会协调发展。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自身的功能特点所体现出的公共性特征使它与公共事务的管理间存在着内在的关联,这种关联正是传媒因素能够对公共事务管理活动产生影响的根本动因。把大众传媒建构成社会领域的“公共空间”,是充分发挥我国大众传媒在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大众传媒 公共事务管理 作用 大众传媒与公共事务的管理部门在维护公众利益、推动社会发展这一价值取向上的契合之处以及大众传媒的传播活动与公共事务管理部门的管理活动在信息传播机制、社会整合机制方面存在的互补现象,是两者发生内在联系的关节点,而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正是传媒因素能够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产生影响的根本动因。大众传媒自身的功能特点以及它与公共事务管理的内在联系,不仅是传媒因素能够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产生影响的根本动因,也决定和影响着传媒在公共事务管理中作用的发挥。 预警作用 对公共事务的管理而言,大众传媒的预警作用通常体现在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异常情况,特别是对涉及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危的紧急突发情况,作出快速反应和及时报道,以引起公众的警惕或帮助人们了解突发事件和真实情况,以便采取相应的对策。 2003年SARS危机之后,我国传媒对此次危机中主流媒体长时间的集体失语失真,造成传媒预警作用的彻底失灵,对疫情的扩散蔓延产生了直接影响的后果进行了深刻反思,在突发事件包括危机事件的报道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做到了信息的及时、真实和公开。典型的是2008年春夏之交我国主流媒体对震惊世界的“5・12”汶川地震所作的连续32天的现场直播报道。 事实表明,信息的及时、真实和公开,是任何负有社会责任的大众传媒所应该葆有的信仰与原则,及时、真实和公开地报道新闻,可以成为社会抵御突发性社会恐慌的预前反应,并且,从效率的角度看,这样的预前反应是成本最小的控制措施。正如一位学者所言:如果一个社会的真实情况,尤其是关涉公众利益,特别是公众的切身利益的负面真实情况被隐瞒住,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很危险,整个国家就仿佛被放在火山口上。任何社会都不可能避免天灾人祸,但是却有可能依靠媒体迅捷的信息传播所产生的预警作用减少灾难带来的损失。 向社会提供真实可靠的公共信息是政府和媒体共同的社会责任。为此,政府在公共事务的管理过程中,一方面应充分尊重公民的知情权,增加公共信息传播的透明度,畅通信息传播渠道;另一方面,应充分认识大众传媒在危机管理中的预警作用,及时发现危机存在的前兆,及早采取预前措施,尽量把突发事件造成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 议程设置作用 议程设置理论是在李普曼的“拟态环境”以及拉斯韦尔关于大众传播的“环境监视功能”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提出的一个理论假说。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设定社会公共事务“议事日程”的功能,新闻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新闻传媒选择或突出报道的某些内容会受到受众特别的关注。这一理论暗示了这样一种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可以“重构环境”的机构,传播媒介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报道方式,从现实环境中选择出它认为重要的部分或方面进行加工整理,赋予一定的结构秩序,然后以“报道事实”的方式提供给受众。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社会问题层出不穷,但为什么某些潜在问题突然显性化,在社会上掀起轩然大波,并进而直逼决策层;相反,另一些问题却始终寂寞无声,最后不了了之。对比两种迥然相异的情形,我们可以发现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般来说,对于社会公众而言,不理想的、不规范的、不能令人满意的社会现实状态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它要成为政府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的对象,还必须经过一个认识上的逻辑发展过程。这就是社会问题公共社会问题公共政策问题。社会问题转化为公共社会问题的标志是出现公意性诉求。而当公共权力主体意识到社会公共问题已经妨碍整体社会发展,充分了解公众的公意性诉求并认同这种公众的政策诉求时,公共问题就会变成公共政策问题。而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对推动这个认识上的逻辑发展起了关键的作用。 一方面,由于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最大限度地接触信息本身,最大范围地接触社会公众,所以对于社会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尤其是有一定影响的突发事件,首先作出强烈反应的是大众传媒。另一方面,由于大众传媒信息传递的公开性、直接性、迅速性,它能快速把少数人发现和提出的社会问题及对政策的期望在社会上广为传播,它对社会问题或某一突发事件大规模地连续性地加以报道,往往会引起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 大众传媒不仅对事件本身进行客观报道,而且会加以评论,以引导公众对事件性质的认知程度,引发公众对社会深层次问题的思考,不断提高公众对政策问题的认知度,这就使媒介议程转化成了公众议程。而公众议程大多是涉及公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因而会呈现社会舆论的“焦点效应”。而“焦点效应”又往往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就会促使政府接受来自公众的愿望和要求,进而对公共政策作出相应的调整。 这正是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作用对公共事务管理活动产生影响的主要原因。 舆论监督作用 我国党报有自己的舆论监督传统,即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改革开放后,社会的政治民主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受众的参与意识普遍增强,为适应这一新情况,我国新闻传媒开始就改革开放中的许多重大政策问题进行广泛的讨论,发表各种不同意见,为政府决策提供了参照,也提高了政府决策的透明度。同时,受众对社会领域中不良现象的批评也常常见诸媒介。由于媒介对社会信息具有放大的功能,加之媒介在我国具有其他社会机构所不具备的社会公信力,受众意见一旦被媒介刊播,在某种程度上就有了类似舆论的影响力。 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中国质量报告”等栏目受到观众的普遍欢迎,重要原因之一是这些栏目较好地发挥了媒介舆论监督的功能。而且随着民众表达利益和要求的权利开始合法化,大众传媒作为公众的代言人,在形成政府与民意之间的良性互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进行舆论监督的社会氛围有了很大改变,在一定层次上突破了其固有的一些局限性,出现了跨层次、跨地区、跨类型媒体舆论监督互动的现象。 互联网的出现大大降低了新闻传播的成本,改变了原有的媒介生态环境和传播格局,促进信息更快、更广、更全面地传播。虽然它自身的发展和它与传统媒介的整合仍处在发展变化中,但传统媒介已由开始的如临大敌到目前的和平共处、相互渗透。网络使新闻传播更具活力和张力,也使新闻传播具有了交互性,使受众拥有了发言权和参与感,双向互动促进了广开言路,益于政府决策和对舆情的掌握,及时通过灵活的政策与技巧调控舆论。它推动我国新闻政策走向宽松,让更多的普通人拥有了表达思想与意见的渠道。 近年来,网络传播大大促进了媒介间的协作,媒介之间的融合、交叉拥有正在成为中国新闻业新一轮改革的亮点,政策性的扶持已经有所表现。因为在网络传播环境中,党和政府以及传统媒介都不能无视民意的存在,尽管有时网络受众的意见会千差万别,但正是这种意见市场的存在,一些观点在相互碰撞中进行着“自我修正”,促使人们对问题进行更深入全面的思考。 有效沟通作用 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政府已经从权威行政转向服务行政,需要大众传媒发挥其在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有效沟通功能,通过双向对称传播,使民意得以充分而有效地表达,提高政府服务的针对性。 一个时期以来,我们的传媒功能曾经较为单一,更多的是“唯上”,它多依附于政府组织,以政府权威的意志为导向来整合社会,而大众话语往往是虚拟的、被悬置的。具体地说,由于我们单纯强调大众传媒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导致了传媒的泛政治化,舆论失去它应有的作用,其社会沟通功能被抽除。我们知道,沟通本应是一种真诚的对话,一种情感的交流,一种信息的互换,它需要双方彼此平等、相互宽容,这样才能消除误解,达成共识。 而大众传媒在公共空间层面上可改变过去那种状况,对各方意见都给予相应的关注,并使在交往主体之间所展开的平等交流、对话、求同、合作是出于本能、发自内心的活动。让公众的意见能够有比较充分的机会和以有效的方式公开地表达出来,不仅能够使政府及时、广泛地了解各种不同意见,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而且能够使各种潜在的社会摩擦与冲突的能量在“微调”的状态中得到释放和缓解,避免长期压抑和积累而引起爆发式的冲突和震荡。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显现,群众集体上访冲击政府等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群众没能得到充分的机会和以有效的方式公开表达意见。大众传媒作为公共空间则有利于群众意见的公开表达,此外也可为政府工作的不断改进提供相应的服务。 参与和影响政府决策 我国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后的决策过程离不开大众传媒作为公共空间的参与作用。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后,将一改“拍脑袋决策”为注重通过听政、议政、民意调查、专家咨询、民众参与等行政参与新方式广泛吸纳民意,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形成多个决策方案,供决策者抉择,以减少决策失误,提高决策质量和决策水平。 在整个决策过程中,大众传媒作为公共空间的参与作用非常重要:一是在决策形成之前,大众传媒作为公共空间可以将不同文化背景、人生抱负、思想性格和能力素质的人聚集在一起,通过公开、公正的讨论,使人们的个性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为政府决策提供资讯和参考,推动政府形成新的决策。二是在决策制定过程中,作为公共空间的大众传媒可为社会讨论决策提供一个广阔的社会网络平台,在这里,个人、社会组织和团体就政府的决策问题进行分析论证,交换意见,并提出各自的政见,供决策者决策时参考。大众传媒通过展开讨论,充分反映社会各阶层的意见,集思广益,可以启发和促使决策者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使决策更加合乎人民的意愿和利益。此外,大众传媒还可对决策产生的过程予以监督。三是在决策的执行过程中,大众传媒可通过对决策的解读,深化公众的理解,提高其参与政策讨论的意愿和能力,同时通过公众群体的反映使错误的决策得以取消,使不完善的决策得以完善。总之,大众传媒是影响政府决策的重要因素和推动政府改革的强大动力源。 结语 以人为本,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是任一国家、任一时代社会和谐发展的要旨。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作为社会信息的枢纽和促进社会整合的重要工具,是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社会现代化和国家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大众传媒自身的功能特点以及它作为社会公器所具有的公共性特征和公共品格,决定了传媒因素在公共事务管理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党和政府作为公共权力部门,应懂得善用传媒的力量,充分发挥它在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大众传媒作为社会领域的“公共空间”,将更完整地发挥其协调、整合社会的功能,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态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推进国家民主进程和政治文明的建设。 (作者单位:新疆伊犁师范学院) 编校:施 宇 公共事务管理论文:大众传媒与我国的公共事务管理 相关背景 众所周知,公共事务的管理最早出现在西方。在现代西方国家,为了维护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提高社会公众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整体协调发展,通常由政府运用公共权力,采取各种手段,对涉及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的社会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的调节和控制。其主要内容包括公共政策的制定、公共资源的管理、公共服务的提供等。 我国对公共事务管理问题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其主要背景为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我国改革在关键问题上的关键性突破,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我国社会的功能分化,迅速打破了原先的行政一体化结构,形成了市场―政府―社会的三元结构,政府由“无限政府”变成了“有限政府”。在这种背景下, “小政府,大社会”的发展趋势,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进入21世纪,关于我国公共事务的内涵界定,学术界已基本达成共识,即认为“公共事务就是伴随社会发展过程发生的关系国家、集体、个人共同利益的社会性事务。公共事务包括公共物品的生产与供给和公共服务的设立与开展”①。而“公共管理是公共权力机关和非盈利社会组织为了更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保障和增进社会公共利益公平分配,促进社会整体发展,正确运用公共权力和各种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依法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②。这些定义基本概括了我国公共事务管理的内涵和主要特征。 尽管现阶段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还处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转型期,政府的公共管理还处于未定型和不成熟的状态之中,但转变传统的政府工作方式,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已成为普遍共识。 而大众传媒作为现代社会重要的信息传播的平台、监测社会环境的雷达、整合社会的调适器,近年来在涉及我国医疗卫生、食品安全、住房改革、社会保障等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已经成为公众瞩目的焦点。 如何正确认识大众传媒与我国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之间的内在联系,对于深刻认识大众传媒在我国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将产生积极的影响。以下笔者就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作粗浅的分析与探讨。 二者的内在关联 众所周知,大众传媒即大众传播媒介,它包括报纸、期刊、书籍等印刷传播媒介和广播、电视等电子传播媒介以及新兴的网络传播媒介,其主要功能包括:传播和沟通信息、帮助个人实现社会化、监测社会环境、促进社会整合、推动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等。笔者认为大众传媒在以上诸方面的功能特点,使它在推动社会发展进程中成为传递公共信息的平台、监测社会环境的雷达、整合社会的调适器。大众传媒也因此而具有了强烈的公共性色彩和公共品格。这使得它与公共事务的管理间存在某种内在的关联: 价值取向的契合。如前文所述,公共事务管理的基本目标是维护社会成员的公共利益,为公众提供各种服务,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即“公共事务的理性目的是公共事务所覆盖的公众利益的最大化”③。而大众传媒产生与发展的根本原因则在于它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公众)在信息传递沟通方面的需要。同时,它在监测社会环境、整合社会关系方面的职能客观上也起到了维护公众利益、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这表明,大众传媒与公共事务管理在价值取向上存在着契合之处,即它们共同的价值目标是维护公众利益,推动社会发展。 事实上,大众传媒的传播行为与以公共事务管理为己任的政府行为都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果。在民主社会,政府与传媒都应是公众利益的代表。只是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的不同,中、西方政府与传媒在代表公众利益的表现形式上存在一些差异。 在我国,公共事务管理的目标是增进社会公共利益的公平分配,促进社会整体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党和政府作为公共权力机关运用公共权力依法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其价值取向是维护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与西方不同的是我国政府传媒之间的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政府对新闻媒介的控制是直接的刚性的控制。传媒作为党、政府、人民的喉舌,要求要忠实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维护大局,维护社会和政治稳定。党和政府采取的策略是以稳定求发展,这与我国历史文化传统及目前我国正处在转型期的现实有关,但其出发点还是为了代表维护人民的利益。 尽管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决定了不同的社会控制理念(如西方的制衡理念、我国的稳定理念),导致中西方政府与传媒在代表公众利益的表现形式上的差异,但它们根本的价值取向是完全一致的,即政府传媒应当是社会利益的代表,其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应当是以追求和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为最终目标。 信息传播机制与社会整合机制的互补。如前文所述,大众传媒由于其强大的信息传播功能已经成为社会系统的信息枢纽,而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作为消除不确定性因素的信息本身的意义与价值逐步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在现代社会,由于大众传媒能最大程度地接触信息本身,最大范围地接触公众,凭借其独特的社会角色,大众传媒作为公开庞大的社会信息系统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影响越来越显著: 一方面,大众传媒传递信息直接、迅速、公开的特点,可以弥补政府信息系统的缺陷。一般而言,虽然政府也设置了种种渠道收集民意,但行政系统内部科层制的传递渠道往往具有单向度传递的特点,即信息主要沿自上而下的方向传递,而相反方向的传递则会遇到众多的阻滞,这样就会导致基层民意无法传递或传递失真。而大众传媒信息传递的特点使它成为政府部门收集信息、了解情况、发现问题的重要渠道。另一方面,由于大众传媒能最大范围地接触公众,它对公众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所进行的广泛报道和深度分析,可以成为普通公民向政府反映问题表达诉求的重要方式。这意味着大众传媒作为联系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桥梁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政府通过大众传媒获取决策所需的信息;同时通过大众传媒向公众传递政府运行的相关信息,以争取公众的理解、支持。而公众通过大众传媒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引起政府的关注,以伸张自己的权利、保护自己的利益。从这个意义上说,大众传媒的信息传播机制应是政府公共信息传播机制的有效补充,也是广义上的公共信息传播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一方面,大众传媒作为促进社会整合的重要工具,可以通过反映和引导社会舆论对公众的认知态度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来缓解社会利益集团的矛盾与冲突,协调各个部分的利益关系,从而保证社会的正常秩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这表明,大众传媒的整合机制对社会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政府应当意识到社会稳定机制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就是经常把人民的不满情绪发泄出来,并及时化解。而从这个意义上说,大众传媒的社会整合机制也应是社会稳定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与政府调控机制(公共权力运行)的强制性相比较,大众传媒社会整合作用的非强制性,更容易为社会成员接受,可以帮助政府有效地实现公共事务管理的目的。 结语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大众传媒与公共事务的管理部门在维护公众利益、推动社会发展这一价值取向上的契合之处以及大众传媒的传播活动与公共事务管理部门的管理活动在信息传播机制、社会整合机制方面存在的互补现象,是两者发生内在联系的关结点,而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正是传媒因素能够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产生影响的根本动因。正确认识大众传媒与我国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之间的内在联系,不仅有利于加深对大众传媒在我国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发挥作用的认识,而且对于现代社会政府加强与媒体的沟通与合作,以更为积极主动的公共管理活动引导、推动和促进我国社会和谐稳定地发展也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公共事务管理论文:民族关系中公共事务管理的内涵解析 摘 要:民族关系是多民族国家重要的公共社会关系,民族关系中公共事务的社会管理正逐步成为公共管理的一种新职能。准确理解和全面把握民族关系中公共事务管理的内涵,是创新民族关系中公共事务管理的基础和前提。“民族关系”和“公共事务管理”是民族关系中公共事务管理内涵理解的两个重要维度,管理理念、管理实践、管理机制和管理手段构成民族关系中公共事务管理的结构框架。本文还探讨了民族关系中公共事务管理的主要内容。同时,由于民族概念含义的层次性以及由其所决定的民族关系的层次性,深刻认识民族关系中公共事务管理的概念还必须要注意其在当代中国的特殊性。 关键词:民族关系;公共事务管理;民族关系中公共事务管理 民族关系的极端重要性和敏感性,决定了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职能化的趋势。民族关系是多民族国家里的重要的公共社会关系,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尝试将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纳入社会管理的轨道,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配备专业的管理人员,使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的社会管理逐步成为公共管理的一种新职能。准确理解和全面把握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的概念和内容,是实践和创新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民族学和公共管理学交叉研究的一个新课题。 一、公共事务及公共事务管理 理解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的内涵,首先需要理解公共、公共事务、公共事务管理的含义是什么,这些构成了把握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的理论基础。 (一)公共事务的内涵 公共事务中的“公共”一词,是相对于“私人”而言的,其着眼点在于集体而非个人,强调某一或某些问题是为特定群体中的成员所普遍共有或普遍关心的。具体来说,“(私)是指一种‘以个人生活为中心’的状态,是在个人中心取向前提下所具有的占有形态和活动内容,而‘公’则是以集体生活为中心取向以及在这种趋向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占有形态和活动内容”[1]。公共事务的“公共性”决定了它必须指向社会或群体的整体利益,强调私人利益服从社会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其中不仅包含着收入、就业、住房等实际利益的维度,也涵盖了部分程序性的内容,如法律意义上的平等地位和社会的公平正义。 从“公共性”这一基本特征出发,所谓“公共事务”被界定为“是指为了满足社会全体或大多数成员需要,体现他们的共同利益,让他们共同受益的那类事务”[2]。广义上来说,对公共利益的表达和满足,一方面这些利益的表达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诸多领域,另一方面这些利益的满足则有赖于公平正义的制度建设、稳定社会秩序的维持、社会矛盾的及时有效化解、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提供等。从狭义角度看,公共事务就是指在狭义的社会领域中,公共部门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由此,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对象主要分为两种,即与民族关系相联系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从基本属性上看,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具有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的特点。所谓非竞争性,主要是强调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不同于市场消费商品的非营利性特征,它们的提供不是以盈利为目的,而在于满足最广大群众的基本需要,因而,任何人对产品和服务的获得都不会降低其他人获得的可能性。所谓非排他性,则是强调所有社会成员都有相同的机会来获得和消费这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而不是向市场商品那样将消费对象限定于某一特殊群体,并构成阶级(阶层)区分的外显标志。与公共产品及公共服务具有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等特点不同,民族群体之间的边界和力量差异十分清晰,各方面发展力量相对占优势的民族相对于发展较弱的民族有着多方位的优势:在资本主义国家,各方面发展力量占优势的民族一般倾向于维持其与其他民族之间的不平等关系,排斥这些民族,使其不能顺利享有公共产品;在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在平等理念的指导下,努力保护和帮助各民族地区的发展,使各民族能够平等地享有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这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权利的真实性和广泛性的一面。 (二)公共事务管理的内涵 关于什么是“公共事务管理”?政治学、管理学和行政学等从不同的角度给公共事务管理下了许多定义。 公共行政学视角下的公共事务管理往往从政府职能角度着眼,认为公共事务管理是国家行政机关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活动,因而是一种广泛而复杂的政府活动,带有很强的政治性[3]。简单来讲,公共事务管理就是政府“规范和协调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和社会生活的活动”[4]。进一步讲,公共事务管理是指政府通过制定专门、系统的社会政策和法规,来管理社会事务,规范社会组织,调整社会利益关系,维护社会公正的活动。政府公共事务管理主要有三层内涵:第一,是对家庭、社会团体与社会自治所不能解决的公共事务的管理,这些事务涉及整个社会整体的公共利益,需要依靠国家权力与政府权威加以解决;第二,主要内容是指由政府管理的公共事务,具体包括保障公民权利、维护秩序、协调社会利益、实施社会政策、管理社会组织、提供社会安全网、解决社会危机等;第三,核心是社会政策,社会政策是政府干预社会的主要手段和基本措施,它决定了政府的其他社会管理手段。社会政策的核心是福利国家或福利社会政策[5]。 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学视角下的公共管理往往从公民社会和第三部门理论出发,认为政府职能转变和市场发育为第三部门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和资源,公民与社会组织在社会生活领域开展各种社会活动,国家和政府为了调和利益冲突和维持社会秩序对社会生活领域加以规范和监管[6]。所谓公共管理,“是指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满足公众的利益需求,对涉及公众利益的各种社会事务所实施的管理”[7]。由此,公共事务管理包括两大方面:一是政府规范有关社会事务,即政府的社会管理。政府社会管理是政府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动员社会力量,为增进公共利益,依法对社会事务实施的组织化活动;二是社会(即自治组织、非营利组织和公民)依据一定的规章制度和道德约束,规范和制约自身的行为,即社会自我管理和社会自治管理[8]。 社会学视角下的“公共管理”概念建立在政府、市场和社会三大结构发生分化的基础之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是指对整个社会的事务的管理,包括政治子系统、经济子系统、思想文化子系统、社会生活子系统和生态子系统在内的整个社会大系统的建设和管理。狭义的公共事务管理近似于“社会管理”概念,是指作为对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并列的社会子系统的建设和管理[9]。广义的公共事务管理与狭义的公共事务管理并不能截然分开,二者只是在相对的意义上进行区分。广义的公共事务管理包括了狭义的公共事务管理的内容,需要社会各子系统的管理来进行支撑;狭义的公共事务管理的实现需要依托整个社会环境和其他各子系统的配合。公共事务管理“是在一定的共同价值基础上,人们处理社会事务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过程”[10]。具体来讲,公共事务管理的目标是实现社会公平、公正及社会效率,其对象是社会事业、社会事务和社会价值,而其主体是政府和社会组织,这些主体通过综合决策建立起不同的公共管理模式。在中国特殊的国情下,公共事务管理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社会再分配,确保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保障人民福祉,防止社会问题的出现和扩大。 总体来看,公共事务管理的主体具有多元化特征,它并不局限于政府,而且还包括社会组织、企业和各民族群众。公共事务管理的目标是要维持社会秩序,实现社会稳定,追求社会公平和诚信。可以认为,在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是政治敏感性极强的一种社会关系,进行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其管理主体不仅需要政府作为管理的主导作用,也需要一些社会组织协调。 二、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的内涵 在现代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重要程度日益提升,并成为调整社会利益关系,维护社会公正活动的主要途径之一。 在分析和理解公共事务管理概念的基础上,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就是指政府、事业团体等组织为了构建良好的民族关系,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与手段,对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的处理工作和协调活动进行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满足各民族成员的利益需求,促进民族间的关系和谐,维护民族间的公平与诚信。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民族关系与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是两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民族关系是民族学、社会学两大学科中的重要研究对象。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则是民族学与管理学两大学科交叉形成的一个新兴的、重要的分支,是管理学理论在民族学领域的应用,是对民族学与管理学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谁来管理”、“管理什么”、“如何管理”是充分理解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含义时需要注意的三个方面。第一,“谁来管理”是在从管理主体的角度来认识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其管理的主体不仅包括政府部门,而且还包括社会组织的参与。第二,“管理什么”是从管理内容的角度来认识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其内容不等于政府管理的全部,也不等于民族事务管理的全部。由于对政府和民族社会的内涵与外延在认识上存在着差异,在理论上往往存在着两种倾向:一是倾向于将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扩展为政府管理或者民族事务管理,从而使其在内容上使趋于泛化;二是倾向于将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缩小为狭小的社会生活领域,忽略了民族关系中公共事务的社会管理与政治管理、经济管理以及文化管理之间的关系,使得民族关系中公共事务的社会管理的范围和内容变得比较狭窄。第三,“如何管理”是从管理手段的角度来认识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在多民族社会中,对民族关系中公共事务的有效管理的实现需要依靠社会控制手段[11],但是更多地还是有赖于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这是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的灵魂。 具体来讲,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政府发挥其管理职能,对民族社会事务进行管理;二是民族社会自身进行自我管理。从国家与民族社会的关系来看,政府与社会组织在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的不同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并不相同。需要注意的是,提高民族社会自治与自我服务能力,发挥各种社会组织的作用已经逐渐为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的一个趋势。 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是民族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一般说来,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内容广泛,且实践性和实用性都较强,而且,由于民族关系的敏感性而使其充满了挑战性,要求在从事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活动时具有高超的技巧和智慧。 三、民族关系中的 公共事务管理的主要内容 民族关系中公共事务管理的内容从一般意义上看,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日常生活诸多方面,包括产业结构调整、市场经济建设、教育普及、文化事业建设、民族宗教事务、国防建设、外事管理等内容。从狭义角度理解公共事务,即从狭义的社会领域出发探讨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的基本内容,民族关系中公共事务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少数民族教育、文化事业、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事务。目前,在东西部地区之间、民族地区与非民族地区之间、城市地区与农村地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地区间、城乡间、民族间在公共服务享有方面尚未实现真正的均等化,这一方面会对少数民族的发展带来严重制约,阻碍民族地区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另一方面也会因民族间的对比而催生社会不满情绪甚至引发集体行动事件,给民族关系的和睦蒙上一层阴影。二是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事务。社会保障体系对保障人民群众特别是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生存与生活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各民族成员生活安全感的重要来源之一,不仅有助于增进少数民族的物质与文化福祉,更有益于促进民族关系的和睦,巩固社会和谐安定的局面。三是少数民族就业事务。劳动就业是少数民族成员获得生活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少数民族成员实现自我价值、发挥个体创造性的重要途径,而且在劳动就业过程中能够有效提升各民族间的交往频率和相互理解。四是民族基本住房和社区建设事务。“作为个人与社会的联系纽带,社区一方面与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为其思维与行动提供资源、情境和规则;另一方面,又是构成社会之“器官”,是社会影响个人的中介”[12]。基于社区的这种中观性质,加强民族社区特别是多民族社区建设既是保障民族成员日常生活的需要,更是理顺民族关系特别是城市民族关系的需要。五是民族社会组织事务。民族社会组织是各民族从本民族利益出发建立起来的利益表达组织,在表达本民族利益诉求、争取本民族福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现代多民族国家中,一方面要发挥民族社会组织在调整民族关系方面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要合理规范组织建设和行为,化解民族社会组织之间的矛盾和误解,防止组织的私利化转向。六是民族宗教事务。我国少数民族群众多信仰宗教。宗教是一把“双刃剑”,对民族关系和民族社会的稳定发挥着双重影响,“一方面,宗教通过价值整合、规范整合和结构整合,引导信教群众的宗教行为与社会发展协调一致,在这种情况下,宗教对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还是科学与非科学、理性与非理性、道德与非道德相对而言的复杂统一体,因此,它具有滞后性、敏感性、触发性,当它成为引发社会不稳定的‘互动源’和‘感染源’时,宗教会对社会稳定起到负面的制约作用”[13]。由此可知,妥善做好民族关系中的宗教事务,是理顺民族关系、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任务之一。七是民族工作与民族社会工作事务。“民族工作是党和政府关于民族地区工作和针对少数民族群体及民族人士工作的总称,它包括政治的、经济的、社会事务等多方面内容”[14];而“民族社会工作是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值观和社会工作理论方法,依据国家的社会福利政策和民族政策,对面临困境的各民族群体和个人实施救助服务的活动,帮助解决少数民族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以及民族内部与民族之间的关系等问题”[15],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责任主体,前者单纯是国家政府部门的责任工作,而后者则需要政府、社会和市场的协作互补。八是民族人口工作事务。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较大规模的少数民族人口流动和迁移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这些人口流动不仅扩大了民族间的互动面,推动了民族关系的复杂化,更是“民族融合的门槛,跨入其中的人们在此熔冶着共性,实现着民族过程的进一步推进”[16]。然而大量流动人口的出现“既会对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又会带来一些新的矛盾,成为新形势下民族问题新的表现形态”[17]。九是民族社会公共治安事务。“社会治安作为一种良好的秩序状态,是与其他诸多公共产品紧密相关的综合性公共产品,它覆盖全社会,以其他许多公共产品为基础,同时也保障了其他公共产品的提供”[18]。 四、民族关系中公共事务管理的结构框架 民族关系中公共事务管理的结构框架,具体包括管理理念、管理实践、管理体制和管理手段四个方面。 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理念是指公共部门在处理公共事务问题,调整和理顺民族关系时所依据的价值标准。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理念既受到国家性质的影响与制约,也受到民族关系的基本状况的影响与制约。在根本的意义上,民族关系的内容和本质特征由民族关系的性质决定,既受社会制度和时展的制约,也与民族问题的主要内容和解决方式、途径相联系,具有鲜明的时代性[19]。相应地,民族社会中的公共事务管理理念也会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在资本主义国家,标榜“自由、民主、人权”,但实质上维持民族之间的不平等地位;在社会主义国家,各民族的共同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维护民族间的平等关系是国家的基本理念。在中国,“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既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也是民族工作的重要指导原则。 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实践是指公共部门在管理理念指导下,从社会利益和少数民族群体利益出发,以制度化方式解决影响民族关系的公共事务问题,通过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满足各民族成员的普遍需要的活动。简单来讲,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实践就是要以制度形式来解决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问题。管理理念不同,管理实践活动也会相应地有所不同。在追求稳定和秩序的管理理念指导下,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实践主要表现在表达民族社会利益诉求、协调民族社会矛盾、规范民族社会组织、维持民族社会秩序等领域。在追求公平和正义的管理理念指导下,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更多地表现为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其中,提供社会保障服务是实现民族关系和谐发展和民族社会公正的基本手段,也是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的基本领域。在追求平等、和谐的民族关系的理念指导下,当代中国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实践活动主要包括管理和健全公共服务体系、管理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管理和建设民族社区、管理和扩展民族社会组织、管理和深化民族社会工作、管理和创新民族人口工作、管理和强化民族社会公共安全等领域。 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体制是指公共事务管理的责任主体(公共部门)之间以及责任主体与服务对象(公共部门与少数民族)之间相对稳定的关系。通常管理理念决定了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体制的基本价值取向和管理实践的发展,并不断促进管理体制的完善。相应地,管理理念的落实和实践活动的展开也有赖于由一系列组织和机制组成的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体制。在一般意义上,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体制是指民族关系的社会管理的组织、功能及其相互关系,其目的是为了处理具有民族性的社会事务、规范社会组织、协调民族利益关系。在稳定、秩序的理念指导下,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体制更多地倾向于民族社会矛盾调处机制、民族关系危机管理和民族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内容。在公平、正义的理念指导下,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体制则主要是与少数民族相联系的社会保障体制、社团管理体制、社会服务体制、民族社区管理体制和民族社会工作体制。从体制构成内容上看,当代中国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体制主要包括民族社会保障体制、弱势群体保护体制、流动人口管理体制、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社区管理体制、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社会服务体制和民族工作体制[20]。 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手段是指在管理和解决影响民族关系的公共事务的活动过程中所采用的手段。理念的落实、实践的展开和体制的运行,最终都会有为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政治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教育手段都是公共部门在管理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时通常采用的手段。在多元化的多民族社会,需要综合运用这些手段,同时也要及时吸取现代科技进步的成果,补充和应用新型的信息技术手段。 五、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 在当代中国的特殊含义 深刻认识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概念,必须要注意这一概念在当代中国的特殊性。这主要源于民族概念含义的层次性以及由此所决定的民族关系的层次性。中文语境中的“民族”概念具有四重含义[21]。第一重含义是指作为人类群体形式的民族,例如,中国境内的56个民族。在此种意义上,部分文献和研究者试图用“族群”(ethnic group)来替代民族概念①。第二重含义是指少数民族,即多民族国家内部的少数民族群体,是指多民族国家内部的少数民族群体。例如,中国境内除汉族以外的其他55个民族群体,民族教育、民族地区、民族工作等术语都是在这个意义上来使用民族概念。第三重含义是指主权国家境内的全体居民。民族与国家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那些生活在同一主权国家内、接受同一政府管辖的人们群体可以被称为一个民族。例如,中国境内的各个民族群体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第四重含义是指人类历史上的一切民族形式。中文中民族含义的层次性要求人们在分析具体民族现象时,根据需要来选取适当的含义。民族概念的层次性决定了民族关系概念的层次性,相应地,民族关系的含义也具有四重含义。在本文中,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主要是在第一和第二重含义的层次上来界定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的概念。 理解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概念在中国的特殊性,也需要认识目前中国民族关系的现状。当代中国民族关系总体上呈现出和谐发展的趋势。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基本形成并且不断得到巩固;56个民族之间谁也离不开谁,“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诸方面所形成的共同因素越来越多,作为中华民族的有机组成部分,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意识变得更高,自觉性在逐渐增强。但是,也要看到当前中国民族关系发展中不和谐的因素。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与东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是目前比较突出的不和谐因素[22]。社会转型时期所产生的新矛盾的复杂性加大了处理民族关系的难度;中华文化和在意识形态领域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文化,为各民族共同因素的增多又提供了精神纽带。 公共事务管理论文:跨区域社会性公共事务管理体系建设研究 [提要] 通过分析我国区域公共事务管理现状,借鉴国外区域公共事务管理的先进之处,就未来我国公共事务跨区域管理提出对策建议,从而提高我国社会公共服务能力。 关键词:公共事务;跨区域;管理 一、公共事务及跨区域公共事务管理 (一)公共事务。公共事务从广义上看,它可以被定义为组织的所有非商业化行为;从狭义上看,公共事务指的是组织涉及的政治活动及其与政府的关系。由于不同的公共事务在阶级性和公益性特征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可以根据这一点从理论上把公共事务分为政治性公共事务和社会性公共事务两类。 所谓社会性公共事务,是指不必依靠国家强制力来解决的公共事务,如教育、科技、公共交通、医疗卫生等,又如政府社会保障中的社会保险、社会优抚、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等。它与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休戚相关,显示了较强的社会公益性。而本文就是基于社会性公共事务展开了相关论述。 (二)跨区域公共事务管理。跨区域公共事务管理是指在城市群内相邻行政区之间,地方政府以跨区域公共事务管理和协作为基础,以跨区域功能性项目为手段,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双赢或多赢,寻求合作,共谋发展,针对城市群成员政府共同面对的发展难题通过联合管治而开展的持续性活动。城市群政府跨区域合作管理的主体是由不同层次政府、非政府组织、民间团体代表、专家学者所组成的一个“多中心”网络结构体;城市群政府跨区域合作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城市群内政府间多元的合作,破解区域发展难题,增进区域协调关系,拓宽区域合作领域,实现共赢利益格局,进而提高公共事务服务的质量。 二、国内跨区域公共事务管理建设现状 (一)为何推行跨区域公共事务管理。在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形势下,当今世界步入知识经济和网络化时代,原本属于地方政府“内部”的社会公共问题与公共事务,变得越来越“外部化”和“无界化”,区域公共事务涉及面更宽,区域公共问题更为错综复杂。显然,单凭地方政府之力“单打独斗”难以应付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态环境的挑战,又加上利益的驱动,地方政府必然会有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冲动。因此,强调区域政府间合作,政府与非政府组织间合作,寻求一条由“囚徒困境”向“双赢博弈”转化的城市群公共事务合作治理之路,日益成为政府有效治理的理性回归。 (二)跨区域公共事务管理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1、部分地方政府的跨区域合作观念滞后。在跨区域合作治理过程中,有些地方政府存在着单打独干的意识,以及怕吃亏、怕担风险、怕负责任等思想,同时缺乏信用观念,地方保护主义问题突出。这些滞后的观念导致跨区域公共事务管理建设存在一定难度。 2、地方政府间跨区域合作管理法律体制不完善。我国区域治理的实践和研究起步较晚,一些相关体制尚不完善、不健全,这极大地阻碍了跨区域合作治理的顺利进行。目前,区域公共治理的制度载体主要为区域政府间合作协议以及区域部门间合作协议等(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皆是如此);相应制度性规范包括《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都市圈规划等。由此看出,我国关于区域合作治理的法律缺失,导致地方政府在实行跨区域合作管理时因没有后续保障而不敢大力开展。 3、区域公共治理存在非均衡性。一方面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活力显著提高、区域拉动性增强。较之以前,区域间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有了进一步加深;但另一方面由于区域间发展不同步,导致区域间发展存在不均衡性。非均衡性使得部分政府不愿实现公共治理和资源共享。 由以上三点可见,区域一体化进程中亟须解决的政府滞后观念、法律制度缺失、区域发展不均衡是当前区域公共管理的难点问题,如何合理解决这些问题成为实现政府间跨区域公共治理的重要突破方向。 三、国外跨区域公共事务管理模式借鉴 以美国为例,从20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美国的城市发展模式发生了变化。大城市的边缘地带涌现出许多新城镇,地区的政治单元呈“碎片化”状态。为了适应大都市地区的一体化发展趋势,同时又兼顾各市、镇居民的利益诉求,大都市地区纷纷通过政府间合作实施跨区域治理。 跨区域治理主张政府组织由金字塔形向扁平化方向发展,由政府单边管理转向多边(政府、企业、公民、社会团体等)民主参与。同时,也代表着建立以合作为基础的互惠的民众与政府关系,强调政府间在自主性、共同分享、共同规划、联合劝募、一致经营等方面的协力合作。 再者,府际管理提出了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多元化供给与多方协商、调和的合作机制。注重建立合作型的组织结构,既包括政府系统内的各级组织,也包括系统外的企业、公民和非盈利性组织的参与。主张政府协商公民和各种社区团体的利益,营建共同的价值观,建设公共、私人和非营利性机构的联盟,以满足相互一致的需求。在美国洛杉矶,邻里政府和邻里议会的创设为解决跨社区的问题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其被广泛运用于包括供水、跨区域的污水、消防、邻里街道等跨社区问题。 府际管理的兴起打破传统政府管理的区域和层级观念,有助于由传统的较为权威、封闭和狭隘的旧地方主义,转为强调权力或资源相互依赖、开放和区域合作的新地方主义,这对国内政府间关系的管理变革也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四、跨区域公共事务管理建设思想 区域公共事务管理的主导者是地方政府,然而有些时候单靠政府的一方力量毕竟存在局限性,无法真正满足各区域的发展需求。区别以往制度设计中的对象,本模型引进另一方力量,即非政府组织,打破地方政府单一管理体制,并通过建立三个机制,即信息共享机制、监督约束机制、动力激励机制,规范区域合作程序,加强二者之间的联系,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信息的共享交流,促使双方利益最大化,从而进一步实现跨区域公共事务的合理管治,提升社会公共服务能力。(图1) (一)本模型的相互作用分为6个方面(合作对象) (1)地方政府1 地方政府2 (2)非政府组织1 非政府组织2 (3)非政府组织1 地方政府1 (4)非政府组织1 地方政府2 (5)非政府组织2 地方政府1 (6)非政府组织2 地方政府2 即不再局限于政府间或政府内部的单一交流,而是巧妙依托非政府组织的力量,在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然后再加以制度的约束,从而达到公共利益最大化。 (二)本模型的合作机制(制度建设) 1、动力激励。制定双方一致认同的奖励协议,各区域提供优势资源共享,取得收益后,根据“投入比例”及“收益原则”,采取成果合理分配方式,从而实现跨区域治理的良性循环。(图2) 2、监督约束。为了防止合作中的机会主义,政府间可以利用权利进行相互监督制约。但涉及到与非政府组织间的合作,强制执行力将会使合作的预期效果大打折扣,所以需要设计一种契约来协调双方的合作,使双方在达到共同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能够继续保持一个积极的合作态度,从而贯彻可持续合作理念。(图3) 图3融入美国的府际管理模式,借助第三方力量,将区域治理的合作双方从一种僵硬对抗的关系中解脱出来,实行一种民主积极的合作形式。这里的第三方类似于美国洛杉矶的邻里政府、邻里议会等组织,主要负责协调区域管理双方的合作。故可建立这样一个第三方,作为合作的促成者与协调者。 3、信息共享。在互联网技术日益迅猛发展的今天,区域间的合作治理,就可以通过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系统,利用“信息高速公路”,以及庞大的信息数据库,来进行更加全面、快捷、准确的信息共享交流。(图4) 该模型的基本思想是:一个结构完整的跨域公共事务治理系统至少应该包括用户层、应用层、数据层三个层次。用户层对用户身份进行管理并提供交互界面;应用层是相关应用、服务程序的集合;数据层则是所有数据资源的集合,在此系统中一般是指RDBMS。 此外,根据目前社会的信息化发展情况来看,一方面不难发现庞大的数据资源中良莠不齐,且不能保证用户能够有效甄别信息真伪,因此无法真正保障用户的权益;另一方面数据资源本身的广泛性、全面性又决定了其也必定具有冗杂性,故用户对数据资源的检索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即获取其所需信息需花费一定时间。所以,在原有模型的基础上,增加“高效层”,其实质在于希望通过该层次的环节设计,能够有效改善甚至解决以上两大难题。高效层两大任务:①对信息分类整理,尽可能将其细化到各个小的领域,进而大大缩短用户检索时间,提高效率;②对数据资源进行甄别,将一些有危害性或潜在危害的数据进行处理,从而构造一个整洁健康的数据资源环境。 跨区域公共事务管理的建设涉及诸多民生问题,关系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这也是各地方政府一直在不断探索的一条道路。本文就一些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不断摸索创新,建立一套新的管理体系,从合作对象的选取与制度结构的设计两方面入手,详细描绘了建设跨区域公共事务管理体系的蓝图,借此希望能为有关部门或组织提供一些建议。除此之外,解决跨区域公共事务管理的根本之处,还是在于提高公民自身的水平,同时再加以政府的合理管治,相信一定能够大大改善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效果,进而日趋完美。 公共事务管理论文:公共事务管理体制新模式分析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我国公共事务领域中对公共服务和公共用品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导致我国政府公共服务品供给不足的缺陷逐渐加深。因此,我国的公共事务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可从西方国家的改革中吸取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国外的改革经验结合我国的国家制度,构建出一个适用于我国公共事务管理的新模式与新方法。本文构建出一种新的公共事务领域的管理模式:有效引进第三方部门的力量,实现“多元化治理”,努力加强政府宏观领导能力,促进我国公共事务领域的发展与进步。 [关键词]公共事务;管理体制;新模式;矛盾 公共事务是指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有关于个人、集体以及国家共同利益的社会性质事务,包括公共物品的生产与供给和公共服务的设立与开展。社会不断发展,公共事务在社会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各个国家的政府已逐渐认识到公共事务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并且已经将公共事务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政府治理能力的重要标准。 1 我国公共事务管理现状 改革开放前,我国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物质文化水平处于较低阶段,人民的温饱问题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因此,当时我国的公共事务管理基本上围绕着人们的吃、住、穿3方面发展。但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水平得到了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已不满足于吃、住、穿3方面的发展,需要多元化的生活方式,随着公共生活的逐渐丰富,公共需求也开始向多元化的趋势不断增长。这导致我国政府偏重于经济发展方向,在社会管理及公共服务方面存在一些缺陷,同时由于公共事务膨胀过快,使得政府作为唯一的公共事务管理机构这一弊端开始逐渐暴露,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导致公共产品供给效率偏低。公共财政赤字、管理成本不断上涨及官僚主义盛行等现象也逐步显露。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政府机构作为唯一的公共事务管理机构既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公共物品的需求,也不能使得人民很好地参与到公共事务的管理中来,从而也就不能有效发挥社会力量,提高我国的社会自治能力。因此,改革公共事务管理体制,创建公共事务管理体制的新模式势在必行。 2 构建公共事务管理新模式 在20世纪8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就已经因为通货膨胀对公共事务的管理进行了改革。受新公共管理理念的影响,在众多的公共事务管理中政府的作用逐渐变小,很多非盈利组织在社会公共事务上的活动频繁,使得政府有着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履行应该履行的职责。 改革开放后,我国面临着公共事务需求不断增大,政府供给能力下降的双重压力,客观上使得政府很难对公共事务大包大揽。从我国公共事务发展现状来看,需借鉴西方国家的改革经验,引进符合社会发展的公共事务管理新模式,这对我国的公共事务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2.1 实行公共事务领域的多元化治理 在传统模式中,政府是我国的公共事务管理部门,也是公共事务的唯一承担者。公共事务管理机制改革就是要打破这一局面,重新调整与审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改变政府作为社会中唯一权力中心的现状。新公共事务管理机制强调多元化管理,管理层面不再限于政府,而是包括了各种各样的非营利性组织或机构,将政府、非政府的国际组织以及各种社会团体甚至是私人部门组合起来对公用事务进行多元化管理,改变政府作为公共事务的唯一主体的观念。通过授权或分权的方式,将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生产以及提供的权力分化给第三部门,也就是非盈利组织、公民自主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的多中心组织机构,让他们和政府一起为公共事务的管理承担责任。 2.2 实现公共事务管理的多元化合作 在公共事务的承担过程中,虽然第三部门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政府缺陷,缓解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方面的压力,但其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缺陷。第三部门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是为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并且是非盈利性质的。从公用物品方面来看,第三部门所提供的物品一般属于准公共物品或混合公共物品。从公共服务上看,由于第三部门资金短缺,导致其服务对象存在着选择性和狭隘性,对于较大领域,如果由第三部门来服务显然是不符合现实的。另外,我国政府为给社会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可向第三部门转移一部分责任,但这并不代表责任完全转移。政府转移一部分公共事务的责任,主要是为了可以从具体的、复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更好地承担宏观领导的作用。在公共事务的分担层面,政府与第三部门不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而是一种合作的关系。政府与其他社会主体进行合作,可有效促进多个主体合作,实现在多个主体合作的基础上公共事务管理的有效性并提高其工作效率。 2.3 引进市场机制,实现“多层次竞争”的公共事务领域 公共事务领域中的竞争应该是包括政府在内的多角度、多主体以及多层次的竞争。首先是政府部门和其他主体的竞争,也就是让第三方部门组织社会主体和政府有关部门共同为公共事务领域提供公共服务,从而促进有效竞争。其次是主体间的相互竞争,也就是政府要求公民自治组织及非盈利组织之间进行竞争,从而为公共事务领域提供更好的服务。再次是关于政府部门内部之间的竞争,以最终达到更好的服务效果。以竞争机制为导线,鼓励多个主体共同参与公共事务,充分利用竞争手段进行优胜劣汰,淘汰服务质量差、价格高的服务提供者,壮大优质服务提供者,实现多方效益合作,最终为公众提供更高效、质量更高、价格更合理的公共服务与物品。 公共事务领域引进竞争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有效的就是“公共部门合同制”的全新机制。“公共部门合同制”就是约束公共部门应该履行的公共事务的职责和要求完成的任务,并且针对这些约束协议加以规定,在这些规定中包含所必须的说明书。公共事务领域的管理不仅要依靠法律或预算等层级权威工具,还要签订合同,也就是谈判或者相互同意。在传统模式中,公共事务的管理是以等级为链条的,此链条上的纽带就是命令,强调上级的权威和服从。但在新体制下必须改革传统的管理方式,运用合同制,签订合同的双方地位平等,以合同为纽带,签订合同的双方被分为委托人和人。政府部门可作为委托方与第三方部门组织签订公共事务承担合同,从而使公共事务领域的产权更加清晰,责任更加明确,有效减轻政府压力与负担,避免公共事务管理效能低的现象。除此之外,针对公共事务领域的管理问题,还可以分权的方式解决,有效运用企业部门中先进的管理技术及管理工具,通过公共服务社区化、以私补公以及业务合同出租等多元化的方式,提高公共事务领域的效率、质量以及创新能力。 3 结 语 目前由政府统一管理的公共事务体系已不能很好地适应现在的大环境,必须改革我国的公共事务管理机制,借鉴西方改革经验,对我国的公共管理事务进行多元化管理,政府在其中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这样才能不断促进我国公共事务领域的发展与进步,有效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与效率。 公共事务管理论文:以就业为导向的公共事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社会需求的综合型人才,而公共事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并未明确设定岗位及岗位群,致使培养出的人才“产销不对路”。文章以郑州城市职业学院为例,探索与市场接轨的公共事务管理人才培养新模式,以期对此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校企合作的开展以及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公共事务管理专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社会需求 公共事务管理是指公共组织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分为国家公共事务、政府公共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三大类。2005年,教育部在新的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中继公共事业管理本科专业后新增了公共事务管理专科专业。然而大多数高校的这个专业办学方向杂,课程设置都是从自身现有条件出发,因此大部分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时并未实现本专业初创的预期效果,而且本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也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 一、公共事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背景 国外在公共管理方面的研究始于1887年伍德罗・威尔逊发表的《行政学之研究》的文,其标志着美国公共管理教育的开始。1911年,纽约市政研究局创办了“公共服务培训学校”标志着美国公共管理教育正式启动。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掀起了对公共事务研究的热潮。这个专业培养的人才也成了很多国家高层次、应用型公共管理人才的主要来源。 在国内,随着社会的不断转型,经济发展及相关政策的实施,公共事务管理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有了很大的发展机遇。然而,本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并没有很好地满足公共事务管理第一线岗位的人才需求,也没有向相关行业、企业岗位有针对性地拓展就业面,大大限制了这个专业的健康发展。 2011年,范瑛在《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课程体系构建――基于公共事务管理专业的研究》一文中明确地谈到此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要求,并指出构建本专业核心能力的六大模块课程体系[1]。2012年,刘玲娅在《基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高职公共事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一文中指出社会迫切需要应用型公共事务管理人才,并提出了本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四个实践环节[2]。2015年,王绽蕾在《论案例教学法的实施与教学效果评估――以高职公共事务管理专业为例》一文中详细阐明了如何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教学过程及评估过程中去[3]。2016年,李敏在《中职社区公共事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一文中分析了如何根据市场的需求,探究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4]。然而这些研究成果并没有显著地改善公共事务管理专业的发展窘境,开设此专业的各个高校也在此专业的发展道路上跌跌撞撞。 二、公共事务管理专业现状调查 经调查,不同高校将此专业设置在不同的院系,包括人文系、法政系、管理系等。与之相关的专业有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电子商务等。不同的高校根据自己的优势条件开设的有不同的方向,例如: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行政人力资源管理;民办南华工商学院的社区管理与服务;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的高铁管理服务和航空管理服务;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的人力资源管理和社会组织管理;湖南师范大学的安全保卫、行政事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等。从以上调查可以看出,这个专业的发展现状很不乐观,没有科学的发展体系,专业方向设置不明确,培养方向泛而不专,而且可以效仿和学习的案例很少。 郑州城市职业学院于2016级首次招收公共事务管理专业的学生。由于之前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新专业的市场调研不充分。从现有的公共事务管理专业学生来看,他们对所在专业的学习方式以及未来的就业前景很茫然,大部分学生对专业课学习不感兴趣。学生们反映上来的问题大体可以总结为:课程设置不合理,专业技能得不到提高,专业培养方向不明确,就业对口岗位模糊等等。教授本专业的老师同样也面临很多问题,例如没有经过系统的公共事务管理学习,对公共事务管理新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等也在边摸索边学习,很难给学生提供专业指导,在教学过程中也有很多困惑及难题。 三、公共事务管理专业现存问题原因分析 (一)市场调研不充分 公共事务管理专业目前在国内发展尚不成熟,各个阶段的培养并未形成成套的体系,因此能够掌握的相关资源少之又少。这个专业在开设初期并未明确地指明发展方向,对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师资力量的配备,教学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践课程的开设等问题考虑不足。 (二)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 国内没有系统的、原版的公共事务管理专业的教材,大多数院校采用的是和管理专业相关的教材。教学方式多采用传统的单一模式,以教授理论为主,较少设计实践环节,造成学生综合能力无法提升。市场急需的是具备扎实的复合型公共事务管理人才,因此只具备公共事务管理基本理论的学生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这些问题限制了这个专业多元化人才的培养,也对它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三)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由于受办学层次的制约,公共事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大多数入学分数不高,基础比较薄弱。而本专业的教学内容多偏理论,又接受的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或满堂灌式的教学,所以无论是教学体系的建构、课程内容的设置,还是教学方法的应用都不够健全和系统。比如过分强调理论的讲授或是知识体系的构建,从而忽略了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培养。因此产生了这样的现象:学生学习了大量的管理理论,然而毕业后实际运用时却无法得心应手,普遍存在管理技能运用低下等问题。 (四)缺乏校企合作的探索 大多数院校并未设置本专业的相应方向,因此在校企合作方面展开较少。从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反馈来看,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职业技能要求较高,希望毕业生上岗即能用,这就要求学校的教学活动重视和加强模拟实训场所与实践基地的建设。然而从目前各高校的发展情况来看,本专业在校内建设的实训项目明显不足,校外合作的实训基地也少之又少,严重影响到这个专业的特色教育。 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一)根据市场需求调整教学内容 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应该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进行调整,要把以往设置的偏理论化的知识学习转向应用能力的技能培养。另外,在选教材方面,应选择侧重培养实际应用能力的系列教材。例如将社区管理与服务选定为本专业重点发展的方向,除了开设社会工作基础、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还应该开设如社会调查、社会工作方法、社会保障实务、社区活动策划、劳动争议处理实务等课程。 (二)改善教学方式及教学理念 根据公共事务管理专业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应灵活采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启发性教学法、交际教学法等应用性强、交际性强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人积极合作的能力等。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灌输一种独立自主、积极探索、善于合作、终身学习的理念。在改革教学方式的同时,也注意加大实践、实训教学力度,建立教学、科研、生产培训为一体的实践教学基地,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由于公共事务管理专业的师资力量薄弱,o本专业的教学造成很大的障碍。因此要不断引进既有较高理论水平,又有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来充实本专业的师资队伍。鼓励教师定期到实践基地或合作企业实习锻炼,熟练业务,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要求本专业的教师定期做调研,发展自己的优势专业及方向,形成自己的特色,积极参与到学科建设的工作中来。大力倡导专业课教师考取相关专业的职业技能证书,扩充自身技能的同时,为学生做好榜样。 (四)以就业为导向优化课程设置 公共事务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以相关岗位群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为依据,以市场需求、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社区管理能力和现代化办公技能为核心,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的综合人才。主要的核心课程体系可分为六大块:思想政治素质类课程群、实用法律素质类课程群、现代基础素质课程群、专业基础课程群、专业主干课程群以及选修课程群。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程是决定学生是否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核心课程,需要根据相应的方向确定课程。 (五)推行“产学结合”与“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 公共事务管理专业的特点要求学生走出校园,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推行“产学结合”,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目的性,让学生对自己未来就业的领域有更加清晰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社区管理与服务方向的学生可以深入社区,亲临现场,参与到社区的管理和服务工作中去。通过深入到一线的学习机会,学生可以巩固所学,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另外,学校还可以与一些企业或社区合作,让学生“半工半读”,这不仅为本专业合作办学开拓道路,还可以加强对学生业务技能的培训。 公共事务管理论文:公共事务管理个人数据法律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入世后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转变和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公共事务管理机构的许多运作对于个人数据的依赖已经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如何能使这些花费巨额成本收集的个人数据发挥出最大的社会效应,已经成为当前各公共事务管理机构作为个人数据拥有者所热衷探讨的课题。然而伴随这一课题同时值得重视的又极易被忽视的,就是如何在收集、加工、使用这些个人数据的过程中保护数据提供者个人隐私不受侵害。对公共事务管理机构的个人信息数据作进一步开发利用是必然的趋势,对个人隐私的保护也必须同时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加以重视。如何在这二者之间寻求利益的平衡点,一方面使得公共事务管理机构的现代信息化手段得以充分利用,另一方面又能使作为其管理和服务对象的个人隐私得到切实的保护,已是我们迫切需要研究的一个问题。然而当前我国对于这个问题的立法和制度建设都几乎是一片空白,本文写作的目的也仅仅是抛砖引玉,为这一问题的深入探讨做一块铺路石,为立法者与制度建设者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主题词】:公共事务管理个人数据隐私保护 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中,个人数据的运用对公共事务管理机构的运行所产生的重要作用已日益彰显。公共事务管理机构对个人数据运用所产生的影响与结果不仅关系到老百姓方方面面的利益,同时也关系到老百姓个人隐私的保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如何使收集的个人数据发挥出最大的社会效应成为管理机构努力探求的方向,即个人数据的充分利用成为热衷的焦点,而个人数据的保护则并未提高到其应有的高度。经过了长期的实践,个人数据的有效利用确实为政府部门的管理、社会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相当积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由于最初对个人数据保护的缺乏重视,由此也引发了诸多棘手的法律问题。本文试图从公共事务管理机构对个人数据的收集、加工及使用的整个流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作为切入点,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对策和参考意见。这里首先需要明确的一点是,本文所讨论的公共事务管理机构的范围包括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公共服务机构、公共教育机构、公共医疗机构、事业单位和某些特殊的企业单位(如水、电、煤、电信等公司)。我们认为,个人数据在这些机构和单位中的运用将会影响到个人隐私的保护。 一、个人数据流程中的问题探讨 1、个人数据的收集 个人数据的收集大致可分为无条件的收集和有条件的收集两种。前者目前只有通过人口普查这一种途径得以实现;而后者则主要是通过老百姓到各公共事务管理机构办理各种相关业务等多种方式来获得个人数据,即以业务为。例如我们熟悉的居民去公安局申报户口、办理户口的变迁,办理身份证,办理暂住证等业务就需要填报多项个人数据,而公安局就将这些个人数据输入电脑,汇总到它的数据库中。 在这个环节中,我们重点考察了公共事务管理机构对个人数据收集的法律依据。然而,考察结果收获甚微,我们几乎没有发现此方面的法律依据,仅有唯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管理条例》赋予了公安机关在办理户口登记业务时收集个人数据的行政职权。聚精会神地阅读这一1958年由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的条例,我们发现条文上仅只有相当笼统的二十六条,内容上对收集个人数据的具体方式、种类等则完全没有提及,而其中所用辞藻如“人民委员会”等则明显不合时宜。看来,要完全严格地依照此项条例来规范如今的户口登记管理操作已不具可能。据我们了解,当前对个人数据收集的普遍做法是,公共管理机构根据自己的业务工作需要,以现行的政策和惯例来具体操办那些涉及到个人数据收集的业务。由此可知,当前公共事务管理机构在个人数据收集方面是缺乏有力的法律依据的。剖析造成这种立法上空白的原因,主要可归结为以下三点:第一,立法本身具有滞后性,往往是新情况出现后要经历长期的立法准备工作,再等到立法时机成熟后才有可能出现一部新的法律;第二,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在以前社会条件下几乎无法预见到今天的网络将得到如此飞速的发展,而当时的个人数据也根本不像今天得到如此广泛的运用并涉及到个人的种种利害关系,所以当这些冲突显现时,今天的信息管理者才会颇感措手不及;第三,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制建设的不断健全,公民的权利意识正不断增强,原本认为理所应当向公共事务管理机构提供的个人数据如今也涉及到了隐私权的问题,公民意识到自己的权利有可能受到侵害,所以产生了公共事务管理机构知情权与公民隐私权之间的矛盾。 在我国民法意义上,隐私是指公民个人生活中不愿为他人公开或知悉的秘密,包括个人私生活、个人日记、照相簿、储蓄及财产状况、生活习惯及通讯秘密等。并未直指个人的姓名、住址、电话号码、身份证号码等信息。而这部分信息在十几年前,甚至在五六年前几乎没有人将之与个人隐私联系起来,而在今天,由于网络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这些信息一旦在网络上传播,其速度之快、范围之广以及任何人攫取之便捷将无法控制。这些信息原本在其相对人可控的范围内传播不被认为是隐私。而在这种不可控的条件下,这些个人信息对于其相对人来说也就成了需要保护的隐私了。若非迫于公共事务管理机构对于个人的某些特定的权益,个人亦不会情愿提供这些个人数据。虽然现在公共事务管理机构对所收集进自己数据库的个人数据都基本采取了不对外提供的保密措施,但在获取这些信息时,或者说相对人在提供其个人数据时并没有得到任何承诺和保障,那么相对人在提供自己的个人数据之后对其可能对自己个人隐私权造成的侵害而担忧亦不无原因。我国《宪法》及许多法律中均有隐私权保护性条款,这里不加赘述,但正是由于前文所述的原因而导致的隐私范围的扩大,对于这些基本的个人数据作为隐私来加以保护的条款却是没有的。对于公共事务管理机构来说,相对人本来就处于弱势,需要加以保护。而对于相对人的这部分新“成长”起来的隐私的保护却是缺乏法律条文的有力支持的。我们认为在个人数据的收集阶段,一是要尽快填补个人数据收集在法律依据上的缺陷,使收集工作有法可依,得以有序进行;二是要对相对人的隐私加以重视和保护,这样才能鼓励相对人积极、全面、如实地提供公共事务管理机构所需的个人数据,降低数据收集的成本,从而保证收集工作和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具体设想将在下文中加以探讨。 2、个人数据的加工 在进行个人数据的有效收集之后,进行加工整理来使其集合效应的新的使用价值得以体现,似乎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然而我们稍加分析,却不难发现,对这些数据进行的任何加工整理皆是有明确目的的,而此目的即为了使用,也就是说在对收集来的个人数据的处理有这样一个过程:考虑其用途——以此目的进行加工整理——投入实际使用。由于目前公共事务管理机构的数据库都仅作本部门业务工作需要的使用,因此对所收集的个人数据所作的加工整理也相当有限。我们认为对个人数据的加工整理是在一个封闭系统下所作的内部行为,其直接产生法律问题,引起法律后果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而其真正的实际影响将在个人数据加工整理结果的使用上得以体现。因此我们对个人数据的加工整理这一环节也就没有作过多探讨的必要,而是把目光直接聚焦到个人数据的使用上。 3、个人数据的使用 个人数据的使用多种多样,其引起的法律关系和法律责任也因之而易。因此我们首先有必要对个人数据的使用加以分类,逐个探讨。按使用方向分可分为内部使用、反馈使用(指公共事务管理机构在对某特定相对人进行管理或提供服务时使用该相对人所提供的其自身的个人数据)以及外部使用。按使用层次分可分为直接使用、间接使用和混合使用。直接使用指对收集来的原始的、未经加工的具体的个人数据进行使用;间接使用是指对收集来的个人数据进行了批量加工整理后得出的结果数据的使用,而从该结果数据中已经不能通过逆向加工得到具体的个人数据了;而混合使用则是指使用中既有直接使用,又有间接使用。 (1)内部使用。内部使用中既有对个人数据的直接使用,也有对个人数据的间接使用。直接使用如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等司法机关部门依法行使对某个或某些公民的调查权或侦察权等而对个人数据进行调阅、摘录或复制,这些行为均属于在法律授权的条件下的合法使用。间接使用如根据大量的个人数据的一些统计结果来制定政策,分析研究社情、民情等。在这些情况下,个人隐私权与公共事务管理机构所依法履行的职权相较,处于下位,相对人不得以保护自身隐私权为由与之相抗。这种观点已经为我国及世界各国立法所采纳,也普遍为公众所接受,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的使用也不存在我们探讨的空间。 (2)反馈使用。反馈使用大体上都是直接使用。由于其个人数据使用的方向性直指相对人本人,因此也就不会产生个人隐私权受侵害的情形。而根据我们了解,这其中产生问题较多的原因是由于个人数据未及时更新或个人数据出现差错等引起的在政策适用等方面关系到相对人切身利益的纠纷。如某知青子女为享受回沪政策故意减小年龄,在回沪后为了找工作又要求上海市公安局恢复其真实年龄。又如某人身份证号码与他人重号而遭银行、证券公司等拒绝提供服务。这些问题虽然不涉及个人的隐私问题,但说明这些个人数据上出现的问题对个人的利益有着重大的影响。从第一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造成问题的原因是相对人没有提供真实的个人数据而导致的,而第二个例子则显然是由于公共事务管理机构的工作疏漏造成的。这两个例子是此类使用中的两个典型问题。对于例一中公共事务管理机构是否可以因为该知青子女已经从其虚报的个人数据中获利而有权将错就错,拒绝修改其个人数据呢?而例二中的公共事务管理机构又应当为自己的工作疏漏承担怎样的责任呢?我们认为:对例一,应当对没有提供真实的个人数据的相对人处以一定的罚款,并需提供原始证据(如出生证)才予以更正;对例二,有关机构应当自行负责给予更正,而不能叫相对人跑来跑去地搞,必要时要给予相应的赔偿。而另有一点我们可以明确地从这两个例子中感受到的是:个人数据一旦被公共事务管理机构所收集和利用,其性质即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带有了一层公共事务管理机构职权所赋予的权威性色彩。该个人数据将不仅是表明相对人某方面特征的符号,而且反过来对相对人产生约束并影响其权益。这些,我们也将在个人数据收集机构与提供数据的个人的权利义务的设想中继续探讨。 (3)外部使用。外部使用也包括直接使用和间接使用。 间接使用如向外部提供一些某方面个人数据统计结果等。由于其中某个具体的个人数据已经不可被推知,因此我们认为这样的外部使用已经不涉及个人隐私的保护问题,而是涉及政府保密部门是否认为这些统计数据本身具有保密的必要,依其政策来决定是否可向外部提供或向哪些外部单位提供。 直接使用中又可分为直接向外提供个人数据和仅提供个人数据服务(如个人数据的比对)两种。其本质在于前者是提供原料,而后者是提供产品,尤如前者是提供核电站用来发电的铀,而后者是提供核电站所发的电。 对于前者,在实际操作中是慎之又慎的。虽然现在已经有很多家信息咨询等公司对公共事务管理机构的个人信息数据库十分感兴趣,试图商洽合作或买断等事宜,但皆遭回绝。由此我们认为,这种直接使用的个人数据的提供当然地涉及到了个人隐私的扩散问题,必须严格限制其使用范围或者仅限于公共事务管理机构之间。但由此引出一个在公共事务管理机构之间的共享个人数据的问题。我们认为,这种共享应当属于合理使用,因为这不仅避免了政府有关部门再一次收集如此海量的个人数据的重复劳动和巨额的成本投入,也使个人免除了再一次提供个人数据的麻烦。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共享也应当有法律依据,随着使用范围的扩大,其权限设置也应当不同。这我们也将在下文中继续探讨。 对于提供个人数据服务这一种使用,鉴于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政府职能的转变,我们认为不能抱着死守的态度,而是要正视其价值,加以合理的开发利用。而我们孜孜以求的在发挥个人信息数据库的社会效应与保护个人隐私之间的利益平衡点也必将在这里产生。 首先我们要探讨一下目前公共事务管理机构所拥有的个人信息数据库的定位问题。根据欧洲议会与欧盟理事会在1996年3月通过的《关于数据库法律保护的指令》(TheEuropeanDirectiveontheLegalProtectionofDatabase)中作出的界定:“数据库”是指经系统或有序的安排,并可通过电子或其它手段单独加以访问的独立的作品、数据或其它材料的集合。⑴从使用范围上分,数据库有两类,一类是根据国家、部门和个人的专门需要而开发的专用数据库,也称自用数据库(In-housedatabase)。这类数据库一旦信息泄露或系统被非授权访问,就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因此,它所面临的法律问题主要是保密问题。另一类是向社会开放的,商业性服务的商用数据库(Commercialdatabase),这类数据库信息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在收集、组织和整理过程中需要开发者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资金,并在用户使用过程中会带来价值增值,因此,它受到适应的法律保护是必然的。以此标准划分,公共事务管理机构的个人信息数据库显然属于前者,然而再具体地来看,这些数据库中的数据又并非十分机密的数据,而是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的涉及到个人隐私的个人数据,只要将保护个人隐私这一问题妥善解决好,其定位向社会服务性方向移动一些是符合当前社会发展需要和市场经济模式要求的,理由如下: ①与商用数据库一样,公共事务管理机构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收集这些原始的个人数据材料,整理并按一定的形式组织编排。以上海市公安局的这个个人信息数据库为例,其建设前后耗时4年,至2000年已投入了1亿多资金,平均每收集一份个人数据就需7元(其中不包括数据维护、更新的费用)。而当前由于种种的原因,其使用仍基本局限于内部,远远没有发挥出其蕴涵的潜在价值,这点不难从众多咨询公司、信息公司、保险公司、银行等对它心存“非分之想”,多次试图高价收购的事实中看出。为了使这一巨大投资充分发挥其社会效应,让纳税人充分享受其投资成果,也为了鼓励公共事务管理机构积极从事这一社会受益的工作,有必要对这类数据库的定位作一些调整。 ②该数据库中的个人数据在社会中处于实际的垄断地位。除公共事务管理机构外的其它社会组织无能力也不被允许大规模地收集个人数据;一般公民也不会情愿提供;而如果收集的个人数据达不到一定的规模,也就可能失去其利用的价值。事实上,社会上许多事业对这些个人数据有着迫切的需求,如建立社会信用体系,银行、保险公司、电信公司考查客户资信,咨询公司做市场分析,教育科研机构作教学研究等。美国HowardCoble1997年10月提出的H.R.2652法案(CollectionofInformationAntiprivacyAct)(美国众议院于1998年通过了该法案,并入《数字化千年法案》(TheDigitalMillenniumAct))更是涉及了一系列法定许可行为,包括从数据库中获取单个非实体部分的信息、利用数据库中信息核实一些被独立收集的数据、非盈利性的研究使用等。所以,为了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缓解对于这部分个人数据的供需困境,也有必要调整定位。 正是基于在这种数据库定位可能发生调整的情况下,个人数据所蕴涵的个人隐私面临被侵害的风险无疑就大大增加了。该类数据库在目前的情况下,我国并没有法律来保护它。美国的H.R.3531法案则明确排除对政府有关数据库的保护,H.R.354法案中进一步指出政府雇员的和其他主要受政府资助机构为实现政府职能,并受合同约束来自政府独占性权利行为所产生的信息库将不在保护范围之列。目前在这类提供服务的使用中,已经有银行、保险公司要求公共事务管理机构进行个人数据比对。我们觉得这是为该类数据库合理开发利用开了个先河,但必须在开发利用的同时及时建立规章制度,强化个人的隐私的保护。 二、国外和国内某些地区的立法状况介绍 首先要说明的是,我们这里谈的所要保护的个人隐私权已经与民法传统意义上的概念有所区别。隐私权的概念,可以分为积极意义与消极意义。前者强调个人私生活事务不受恣意公开、干扰的权利,此亦即民法上所指的隐私权;⑵后者则是指个人资料控制支配权,亦即赋予个人对其个人数据的收集利用的开发权和停止权、更正权等,换言之也就是个人对于其个人数据应有主动积极控制支配的权利,亦即本文所要探讨的隐私权保护客体,有学者将之称为“资讯隐私权”。信息的普及和发达,其影响已深入我们的生活,个人数据的收集、处理与利用比以往更为容易,这种趋势已强烈威胁到个人的权利,当个人数据可以轻易地遭受有心人侵袭与操控之后,个人隐私权利不免受到威胁。于是,“资讯隐私权”(informationprivacy)的概念应运而生,有别于传统意义上对隐私权保护的思考,而转向以“个人数据保护”(dataprotection)为重心上,以对抗信息时代中隐私权所受到的冲击。 各国及各国际组织以“个人数据保护”为中心的立法和决议已经陆续发展起来,除了较早的经济合作及发展组织(OECD)1980年9月通过《隐私个人保护基准》(GuidelinesontheProtectionofPrivacyandTransborderFlowsofPersonalData),及欧洲议会1981年签署的《个人数据保护协定》(CouncilofEuropeConventionFortheProtectionofIndividualswithRegardtoAutomaticProcessingofPersonalData)等规范外,欧盟于1995年通过《个人数据保护指令》(EuropeanUnion’sDirective95/46/EContheprotectionofindividualswithregardtotheprocessingofpersonaldataandonthefreemovementofsuchdata),此保护指令于1998年10月25日已经正式生效,该指令要求15个成员国都要立法去管理个人资料,并且特别规定第三国若未符合“适当”标准(adequacystandard),则为保护其人民个人数据隐私起见,欧盟将采取必要措施防止其个人数据转移至该具有疑义的第三国。保护指令的基本原则大致如下:用途上的限制、数据的品质、安全性的原则、透明化的原则、同意权的原则、个人救济的原则。美国的相关保护除了用其《隐私保护法》来补足其《情报公开法》和《阳光下的政府法》之外,还散见于各相关文件中,如克林顿总统于1997年7月批准并公布的《全球电子商务架构报告》(AFRAMEWORKFORGLOBALELECTRONICCOMMERCE),此报告内容中关于隐私权部分中提到:要想让民众能放心在网络上从事商务活动,确保个人数据不被侵犯是重要的。而中国台湾在其八十四年八月十一日正式公布实施了《电脑处理个人资料保护法》(以下简称个资法)。可见对“个人数据的保护”已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我们也应当加以借鉴,加快我们的立法步伐,来解决我们在实际中已经碰到的问题,保护我们公民的个人数据。 三、对策和参考意见 在分析研究了公共事务管理机构对个人数据的收集、使用等情况中的问题之后,我们试图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以供参考。 基于目前的国情,要建立一部独立的《个人数据保护法》似乎条件还不成熟,但就公共事务管理领域来说,个人数据的保护应当纳入地方法规和部门规章来填补这一领域的个人数据保护的空白。我们觉得要这样做的话,以下几点是应当贯彻的: 1、个人数据首先要确立对个人数据不得任意收集的原则。如《个资法》中规定非公务机关非特有目的的不得进行个人资料的收集和处理;如有特有目的要向事业主管机关申请登记,核准后发给执照,而申请登记核准后还须公告登载并供查阅。对于大规模的个人数据的收集只能是由法定的公共事务管理机构,如公安机关等,按法定的程序来收集。或者仅限于公安机关,而通过立法规定政府部门之间的关于个人数据的共享程序来使有需要的部门获得相关的个人数据。而这种在公共事务管理机构之间的使用范围的扩大也不得随意,法律应当规定何种情况可以扩大,何种情况不可;按照对个人数据的分类,哪些个人数据可以共享,哪些不可以共享;并对访问权限进行设置。总之,这种获得个人数据的行为,不论是收集还是从他处实现共享,都必须是法律授权的,也就是要有法律依据。 2、为切实保护个人隐私权,在个人数据的收集环节中就应当得以体现并作出相应的保证。明确收集个人数据的使用目的,并且明确告知哪些个人数据是必须要提供的,而哪些是可以选择提供也可以选择不提供的。个人不仅是个人数据产出的最初来源,也是其正确性最后的核查者,所以个人当然地对其个人数据拥有主动积极的控制支配权。当个人将其数据提供给收集机关时,这种主动积极的控制支配权即发生分化和弱化。所以,应当通过制度的方式来弥补这种分化和弱化,而个人也应当成为收集机关对该个人数据使用范围的参与决定者。当个人将其数据提供给收集机关时,当可以视为个人对收集机关所告知的目的的使用的同意,但其他目的的使用则视为不同意。我们认为在此阶段即可通过格式化的行政合同或其它协议来决定个人数据的使用范围并设立救济方式。而收集机关在没有同当事人协商并获得其同意之前,不得将当事人为某特定目的所提供的个人数据运用在另一个目的上。 3、法律应当对所保护的个人数据的客体包括公共事务管理机关可以收集的个人数据的范围加以细数。如中国台湾的《个资法》中规定:保护客体即是个人资料,所谓“个人资料”是指“自然人的姓名、出生年月日、身份证号码、特征、指纹、婚姻、家庭、教育、职业及其他足以识别该个人的资料”,亦即可以凭借该资料辨识谁是资料本人的资料。 4、法律应当规定个人与个人数据收集机构的权利义务。对于个人来说,法律应明确赋予其控制其自身数据的权利;在其按规定向收集机关提供其个人数据后享有获得相应服务、办理相关事务的权利等。同时个人又负有按规定主动、如实地向收集机关提供、及时更正其个人数据,保障公共事务管理机关顺利开展工作的义务等。对于个人数据收集机构来说,拥有按法律规定收集、加工、使用个人数据的权利以及维护其收集工作正常进行的权利等。其义务在于告知数据提供人其权利义务;告知所要收集的个人数据的范围和使用目的;保护数据提供人的隐私;维护所收集个人数据的安全和完整;透明化对个人数据的使用状况;接受法定监督机关以及公民的监督等。这里需要另外指出的是,由于个人数据一旦成为收集机关加以使用的数据,即具有权威性,对个人的权益产生影响,所以个人对其提供的数据的真实可靠性负有责任,收集机关亦有在数据的收集、加工、使用过程中避免其出现差错的责任,由此产生的不利后果应当由过错方承担,如见前述。 5、法律规定应当约束公共事务管理机构对外提供个人数据,并对公共事务管理机关对外提供个人数据服务树立宗旨并加以指导。对外提供服务应当符合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宗旨,在“三公”的前提下向社会提供对外服务。避免由于对垄断数据资源获得途径的差异而造成不正当竞争。欧盟指令1992年的建议里有关许可的条款要求拥有任何特定信息唯一来源的数据库拥有者按照公平和一视同仁的条件许可任何竞争者使用该信息。法律应当规定对征信业及以收集或处理个人数据为主要业务的团体或个人、医院、学校、电信业、金融业、证券业、保险业、大众传播业等行业可以提供服务的范围和审批程序。 6、公共事务管理机构应当完善内部的规章制度,强化个人数据相关工作的管理,杜绝内部工作人员非工作目的的私自对个人数据的处理和泄露。 7、法律应当对个人数据使用的法定许可与合理使用的范围进行规定,避免个人隐私权的不合理膨胀。 四、结束语 对于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个人数据保护,我们现在所做的研究是肤浅的,许多问题尚未吃透,故不敢妄加评论。尤其是对公共医疗机构的个人数据保护的研究则完全没有涉及,这是本文的一大缺憾。 我国在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对个人数据的保护还处于探索阶段,笔者仅将研究中发现的有关个人数据保护的问题突显出来,希望在该问题的相互探讨过程中能够找出解决问题的合理方法,为规范和完善我国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个人数据保护献出一份绵薄之力。 公共事务管理论文:中国公共事务管理模式革新 公共事务管理是人类社会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从日常生活中的医疗、教育、住房、养老,到市场秩序维护、大型水利设施的修建,以及公众的财产、人权和自由等权利的实现都与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2011年5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就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事关执政党的执政地位、国家的长治久安,以及人民的安居乐业”。在我国,公共事务管理应以专业化管理为原则,建立在合理法律制度之上从而获得合法性已成为社会普遍接受的共识。但当前国内对公共事务管理范式还存在诸多认识与实践上的不足和争议,从而制约了我国公共事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一、公共事务管理范式转变溯源 依据美国学者托马斯•库恩在其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中对范式的解释,范式指在一段时间内共同体成员所公认的那些信念、途径、技术和方法等集合,它为实践提供典型的问题和解答。范式具有优先性,不仅能够提供可供模仿的成功范例,并且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这个时期理论研究与实践的主流。当然由于反常的存在和累积,总会出现新的理论与实践模式———即新的范式对传统范式的替代,这时就意味着发生了范式转换。[1]当前全世界范围内,公共事务管理已发生了从行政管理范式向公共管理范式的转变。 (一)行政管理范式的式微 19世纪末威尔逊开创公共行政学研究之初,指出公共行政应是政府、政党等对国家权力机关所制定政策的有效执行。威尔逊所发表的论文《行政研究》,以及古德诺所著《政治与行政》都对此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论述。所谓行政管理范式早期见诸于伦纳德•D.怀特1926年出版的《公共行政学导论》中,意为行政之管理,即重视政府行政的管理学视角、途径、方法和技术。“所谓行政者,系管理人员与物料,俾完成国家创设置目的也。”[2]怀特此种定义正与同时期威尔逊和古德诺提出的“政治与行政二分论”相对应,也与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理论以及马克斯•韦伯提出的“官僚制”的行政体制相呼应,即将公共事务管理视为高效率行政管理的机制、方法和技术。但自20世纪50年代以后,传统行政管理范式已逐渐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并暴露出诸多弊端,“政治与行政二分论”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同时期,熊彼特、杜威、布鲁纳、阿伦特和哈贝马斯等众多著名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和论述“公共领域”,其中以哈贝马斯在1961年完成的论文《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最具影响力,他认为凡涉及公共性的产品或劳务的生产与提供都应视为公共领域范围,都应有在法律保障下体现公民参与、合理性而非权威性支配的制度空间。萨缪尔森则在1954年发表的论文《财政支出的纯理论》中对“公共产品”划定标准作出经典界定,其主张凡具有受益上非排他性和消费上非竞争性的产品都应视为公共产品。“公共事务”理论则提出相对于私人事务而言,凡与政治、政府行政、社会责任、公共议题和公共信息等相关,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都应是公共事务。这些理论逐步成为公共行政实践与学科发展的重要理论渊源。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新公共行政学运动则将公共价值、社会公平、公民参与和积极回应等理念注入传统行政管理范式当中。这些变化使人们对公共行政中的“公共性”日益重视,公共事务管理不再局限于传统行政管理范式,也使之日渐式微。 (二)公共管理范式的兴起 公共管理作为公共行政学用语较行政管理晚些,在西方国家直到20世纪20年代末期,才开始作为一个专用术语而得到规范的使用。20世纪中期,公共管理理论已经初步形成,并作为对传统行政管理范式加以批判的产物出现[3]。为将其与传统行政管理范式相区别,故将其称之为新公共管理。新公共管理起初只是管理主义与新管理主义的体现。管理主义认为通过一组信条或实践所构建优良的管理将是治疗较为宽泛的经济与社会病疾的良药。新管理主义则进一步指出“精髓是将私营部门的管理系统和管理技术运用于公共服务部门”,主张公共事务处理应从行政的传统特征,如官僚制、渐进性、特殊性等,转换成管理主义的新的特征,如经济、理性和普遍性等[4]。公共管理范式的兴起与新公共管理运动密切相关,20世纪70年代末迄今,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浪潮席卷全球,新西兰、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墨西哥、香港、拉丁美洲等国家和地区都在不同程度上推行新公共管理理念。基本理念是借用私营部门的管理技术来重塑政府,大力推进政府职能市场化,将公共行政视为一种产品与服务的输出,同时将民众视为顾客,尽力去满足顾客的需求[5]。正是由于新公共管理理论得到广泛实践,使社会各界得以在理论与实践方面不断对其进行评估和完善,使其在与诸多新兴公共行政理论的竞争中受关注程度最高,影响力也最大,进而也推动了公共管理理论发展及其作为挑战范式的兴起。公共管理理论也是一个不断完善的开放系统。20世纪80年代以来,汇聚和吸收了包括新公共行政学派、商业和管理学派、公共事务与公共政策学派等大量不同学术流派的观点。当前公共管理理论主张建立公共产品供给的多中心体制和互补机制,使政府、企业、社会三者互相合作,优势互补,更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满足社会和公众需要。其在许多国家的实践也行之有效地解决了诸多传统行政管理范式无法良好解决或者根本无法触及的社会问题。这些都说明了公共管理范式已成为公共事务管理的新近范式。 二、我国公共事务管理范式转变的沿革与缘由 (一)行政管理范式更适应传统行政管理体制的需要 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首次召开并制定了我国第一部宪法,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上而下以中央政府部门管理体制为主,与计划经济一致的高度集中统一的行政管理基本模式。随后,我国行政管理体制虽然经历过几次改革,也主要是围绕中央政府的分权和集权改革,行政机构精简和调整展开。这个时期我国公共事务管理主要还是以行政管理为主,并且导致行政机构大量膨胀、职能重叠、人员臃肿和效率低下的问题。1982年的行政体制改革也主要以减少经济管理部门,在城市以打破条块分割、增强企业活力和扩大地方政府经济管理权限为主,在农村则通过改变“”政社合一的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现行政权与生产经营权的分离,但此次改革主要是为经济改革铺垫,并未改变我国传统行政管理体制。1988年我国虽然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加强间接管理的改革原则,但由于改革还是按计划经济模式要求进行,因而政府职能转变未达到预期效果,也未能消除长期以来存在于我国传统行政管理体制当中的问题[6]。20世纪80年代我国公共行政学恢复建设时期,我国还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刚刚起步的阶段,政府几乎包办了社会当中的全部公共事务。公共事务管理的实践与理论研究也主要以“行政管理”方式展开,公共行政学科主要研究内容和服务对象也是围绕政府行政管理工作展开[7],“行政管理学应是研究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机关内部事务的客观规律的科学。”[8]可以说20世纪80年代,我国公共事务管理实践与研究并没有超出行政管理范式的基本含义,即主要从政府行政的视角出发,以追求行政管理效率为目标管理公共事务。 (二)强调“公共性”是我国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包括资本、人才、土地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的培育和发展成为发展市场经济的必要要求。这些生产要素市场的形成一方面要求政府进一步转变职能和管理方式,加强宏观调控,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和信息公开,增强社会服务功能,推动社会中介组织发展,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的行政管理体制。另一方面要求进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步骤地把企业推向市场,深化企业劳动人事、工资分配和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推动“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变。同时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下岗职工和自谋职业人员的住房、社会保险和医疗制度改革。经济改革领域稳妥推进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加大流通体制改革,扩大改革开放力度,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这些都促使公共事务管理日益强调“公共性”,促进我国公共事务管理的主体、服务对象和内容的拓宽。因此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在行政管理体制也发生了许多变化,涉及公民参与的公共领域空间逐渐增大,公共产品生产和提供方式出现多样化和多元化,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体现“公共性”也日益为人们所关注。曾任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会长的郭济教授就指出“关于‘公共’,有学者作了比较全面的阐述:“(1)和私人行政相区别。(2)明确了行政活动的目的和性质。(3)公共的性质决定了它应负有的社会责任和义务。(4)强调了行政活动的公共性。”“由于‘公共’一词具有上述这些主要内容,因此,‘公共行政’一词本身的含义比‘行政’一词要丰富得多。”[9]由此可见,在此时期我国行政管理作为公共事务管理的传统范式受到来自实践与理论研究方面的挑战,对于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强调“公共性”需要也日渐显现。 (三)公共管理范式是我国社会全面进步的选择 2002年党的十六大宣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建立以来,我国社会发展进入了以全面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体制改革阶段。政府行政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如加强公共设施建设、食品安全和安全生产监管,推行政务公开和电子政务,构建服务型政府、责任型政府、法治型政府和效能型政府等工作全面展开。我国社会经济步入全面转型期,国家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公共事务管理体制开始转变,相当部分公共产品的生产和提供,以及公共事务的处理也已逐渐转移到一些非营利性组织。全社会在追求奉公守法、和谐共建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自觉或不自觉应用到公共管理范式的相关理念和方法。 21世纪以来,公共管理范式对于我国公共事务管理水平提高已经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信息传播网络化和公众需求日渐多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公共事务管理内容和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也要应对一些新出现的公共问题。故早在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就确立了“公共管理”作为一级学科名称,2001年又将为政府、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组织培养高级公共事务管理人才的MPA定名为“公共管理硕士”。国内学者刘熙瑞教授也提出:“按‘政府推行政务’这样的涵义来理解‘行政’概念,就隐含了一系列缺失。包括:第一,它不能明确提示管理的目的,因而难以杜绝为私的成分;第二,公民参与与否不明确;第三,被管理的事务性质不明确,并没有强调必须是公共事务,因而难以界定管理的范围;第四,它在行政中是否接受公民的制约,也没明确提示出来等等。这就导致我们在使用‘行政’概念时有多方面的遗憾。”“为了突出民主,我国行政改革中必须采用公共行政、公共管理的概念,而尽量不用行政、行政管理概念。”[10]这些均体现了我国学界对于公共事务管理范式转换的先知先觉。就此来看,公共管理范式是我国社会全面进步在实践与理论研究方面的共同选择,我国必须积极推进公共事务管理范式转换———从行政管理迈向公共管理。 三、构建我国公共管理范式的主要策略 当前在我国已经出现从行政管理向公共管理范式转换的趋势,但这种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全社会共同努力来实现。构建我国公共管理范式的主要策略包括: 1.明确公共管理内涵与外延。当前社会对公共管理内涵与外延认识不清,不仅导致公共管理实践与科研受到局限,也使公共管理人才培养和需求受到局限。当前不仅在学术界,更应在社会实践方面明确公共管理是主体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旨在为社会和公众提供公共服务和产品而从事的社会公共事务及其内部事务的管理;行政管理则是政府制定与执行政策或依法对公共事务及其内部事务进行管理;行政管理仅是公共管理的一个分支领域或重要手段。明确公共管理的内涵与外延将有利于在社会上形成对公共管理范式适用范围更加充分的认识,进而推动公共管理范式的实践。 2.增强公共管理理念的传播。公共事务管理理念不断转变与创新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加强公共管理理念传播也是在我国实现公共管理范式的重要环节。当前在我国应加强建立以合同外包或引入竞争机制的“市场化政府”,建立能够体现社会公平和公民参与的“参与式国家”,以及建立公共物品供给的多中心体制和互补机制等公共管理理念的传播,以使人们意识到只有在更广泛公共领域内,结合政府、社会和个人三方面力量才能更有效地处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满足社会和公众需求。 3.加大公共管理人才培养。当前我国公共管理人才培养还主要以偏政府行政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为主,对具备现代公共精神和理念,掌握先进管理技术与方法的公共管理人才培养力度还不足。故当前在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方面应将行政管理专业作为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基础和平台,开放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边界,将公共管理的理念、技术与方法逐步融合在其中,并应加大公共管理专业本科的招生规模。加强对当前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中从事公共行政工作人员的公共管理理念、知识和技术的培训,发挥好公共管理硕士(MPA)在培养高级公共管理人才方面的作用。 4.推动公共管理政府实践。虽然公共管理理论在解决我国社会问题方面,经学术界长期研究和发展而日趋成熟,并逐步为大众所了解和熟悉,政府行政改革的目标也是在不断推动公共管理实践。但受传统政治文化和行政体制惯性的影响,当前在我国政府公共事务管理领域,传统行政管理范式依然发挥着绝对主导作用,导致服务型政府、责任型政府、法治型政府和效能型政府建设推进缓慢,公共产品供给的多中心体制和互补机制形成受阻,民生权益、公民参与、社会公平实现困难。政府积极进行公共管理实践范式,不仅可以解决上述问题,并且有利于发挥典范作用,推动公共管理范式在我国全社会的实现,故当前我国急需大力推动政府公共管理范式的实践。 总之,当前我国行政管理依然是公共事务管理最重要的形式,相关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还需逐步推进。社会对非营利性组织培育、管理和规范还不够,还需要加强我国公共管理相关的理念传播、人才培养以及具体实践。让传统行政管理范式与新近公共管理范式在处理公共事务的相互竞争中逐渐此消彼长,才能在我国完成公共事务管理范式的彻底转变。
管理学论文:管理学 一、管理学的发展过程是一部人类社会变革的编年史。 人是社会动物。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都是集体进行的,要组织和协调集体活动就需要管理。但是社会生产力水平直接影响到管理水平、管理范围和管理的复杂程度,因而对管理学的发展也会产生影响。 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当时的管理水平也与之相适应。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管理思想有了很大发展,如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国王汉穆拉比颁布的第一部法典、古罗马建立的层次分明的中央集权帝国以及古中国的《孙子兵法》都闪现出了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的火花。18世纪中叶开始的产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发展,管理思想也发生了一次深刻的革命,计划、组织、控制等职能相继产生。在这一期间,亚当·斯密发表了他的代表作《国富论》,对管理思想的发展有着重大贡献,他的分工理论为管理学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理论根基。 进入前工业社会,社会分工、分层及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日趋复杂,资本主义国:请记住我站域名家中劳资双方矛盾日趋突出,生产力水平也日趋提高,急需一套系统的管理理论和科学的管理方法与之适应。尽管早期的管理思想有其科学的一面,但毕竟非常零散,没有系统化,工厂主不可能完全认识到怎样进行管理才能既解决劳资关系问题,又不减少所获取的剩余价值。因此,如何改进工厂和车间的管理成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当时,泰罗抱着解决劳资双方矛盾的初衷,以追求经济利益为人类的基本需要这一经济人假设,重点研究了企业内部具体工作的作业效率,建立了一套企业管理理论 ———“ 科学管理 ——— 泰罗制 ” 。与此同时,法约尔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系统地提出了十四条原则、五种管理职能,创立了组织管理理论。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与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理论性,使管理学体系初具雏形。 泰罗的科学管理论和方法在20世纪初对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起了很大作用,但要彻底解决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问题是不可能的。因此,一个专门研究人的因素、以达到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学派 ——— 人际关系学派应运而生。它超越了泰罗的经济人假设,提出了社会人假设,为以后的行为科学学派奠定了基础,成为科学管理向现代管理过渡的跳板。 在工业经济时代,生产力飞速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迅速提高,市场不断扩大,企业竞争日趋激烈,这就要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以适应新的经营环境。因此,许多管理学者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积极从事管理研究,创立了许多新的管理理论,出现了管理学说丛林。如以西蒙为代表的决策理论学派以 管理的关键在决策 ” 的思路,对社会人假设进行了升华,提出决策人假设。 综上所述,管理经历了传统管理、科学管理、现代管理三个阶段,每一阶段的思想理论都是前一阶段的扬弃、修正,最终形成了系统的管理学体系。 二、管理学的发展趋势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管理学的实质是探求外部环境、内部条件与管理目标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而人类社会总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即管理主体的外部环境总是变化的。因此,为了寻求三者之间的平衡,管理学也必须动态地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进入21世纪的后工业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必将推动管理学的进一步发展。从它的发展趋势看,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管理学对人性的假设由经济人、社会人、决策人假设向复杂人假设转变。 早期管理思想中,把人当作会说话的工具,认为人总是好吃懒做,好逸恶劳,毫无责任心,麦格雷戈把这种传统的人性假设称作X理论。 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强调人追求经济利益的本性,使管理学与经济学的人性假设趋于一致。之后,梅奥从 霍桑实验 ” 中认识到除了对经济利益的需求外,人们对社会和心理方面的需求也很重要,因而否定了经济人假设,提出了社会人假设。其他行为科学理论的代表人也从不同侧面强化了社会人假设,其中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把社会人假设发展为一个精典而又精致的需求模型。 当代管理学派中对人性的假设也犹如丛林,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西蒙在他的决策理论中阐述的决策人假设。他认为管理就是决策,并且在组织中,不同层次的员工都在做决策,所以都是决策人。 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可以看出,由于个人目的、个人偏好、个人利益的存在,人就会有多种需求。这些需求,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动机,因此引发出各种各样的行为来满足个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的需要。在当今社会人们受经济、政治、文化道德等方面的陶冶和洗礼,人性变得非常复杂,如果管理者不及时审时度势,引入激励机制与员工真诚合作,以满足员工的需要,充分调动他们的潜能,组织效率就不可能真正提高。因此,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管理学对人性的假设必将超越经济人、社会人、决策人假设,升华为复杂人假设。 管理学论文:探索人力资源视角下中国管理学教育教改的新思路 一、 中国管理学的发展历程 从中国第一个政治学系于1903年在京师大学堂建立起,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在当时全国200所大学中,有超过1/4的大学建立起了政治学系所或专业(陈辉,2003)。与此同时,公共管理学科也一同被引人中国社会科学界(Tong Straussman,2003)。被誉为“中国公共管理学之父”的中山大学资深教授夏书章老先生曾于1946年在哈佛大学的Littauer公共管理学院)如今的肯尼迪政府学院的前身)获取了MPA学位。然而在1952年,政府决定“以苏联为师”,重新调整全国大专院校的院系设置。在这次调整过程中,中国的大学设置完全仿照“苏式”,将学科重点全部放在硬科学以及工程领域,忽略了对社会科学的建设和发展这样的调整使其在完成之时,西式政治学科及其他社会科学专业遭受重创。 中国行政管理学的发展所遭遇的一个特有的问题。一方面,第一股潮流中的老一辈学者以及公共管理学专家们或已逝去,或随国民党于1949年去了台湾。而留在大陆的老一辈学者在建国初期的30年间遭受了不同程度的迫害。固然在改革开放后,他们都在各自不同的领域继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他们已近垂暮之年,很难在短期内将近30年的知识断层弥补上。而直到近10年,第二股潮流中的学者和专家才开始接触西方的社会科学以及行政管理的理论和技术,因此第一股潮流和第二股潮流间应当存在着一个将近30年的人力资源断层。谁将来填充这两股潮流间的人力资源断层?另一方面,中国的行政管理专业正在各大专院校蓬勃发展,短时间内全国就有超过100所大专院校开设了MPA专业。当前中国公共管理院系内的师资力量是否足以承担迅速扩张所带来的教学任务的需要和日益提高教学质量的需求? 二、 引用人力资源培训的有效系统设计高校教师的培训 1.创造一个学习的环境 在人力资源培训中, 为了确保员工在培训课程中获得一定的知识和技能, 并且将在培训中所得到的信息运用到工作当中去, 培训计划须包括一些具体的学习原则。教育和工业心理学家以及培训设计指导专家总结出了保证员工能够最好学习的八个条件: 第一, 告知教师培训的目的, 如明确说明学校期望教师通过学习达到怎样的绩效; 第二, 用培训的独特性质来对教师进行激励, 如在教材中用表格或者图形的方式来强调培训特征; 第三, 限定学习内容的数量, 如删节过长的培训资料; 第四, 提供学习指导, 如用图表或模型来展示概念之间的关系; 第五,详细描述需要学习的内容的数量, 如将新学习的材料与过去已经学到的信息联系起来; 第六, 提供回忆的线索,如提供有助于回忆培训资料的线索; 第七, 强化培训内容的持续保留以及学习成果的转化, 如设计出与实际工作环境有共同之处的学习环境; 第八, 提供绩效改善的反馈信息, 如提供关于绩效的准确率和执行时效性的反馈。在这里, 我们也要特别注意教师在接受培训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有以下六点: 第一, 接受学校不够重视, 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都远远不够正常培训标准; 第二, 培训的相关服务水平低, 例如图书馆资料缺乏、后勤服务差和日常管理不到位; 第三, 指导教师的水平比想象的差, 且态度不认真; 第四, 培训方式不当; 第五, 教学或者研讨内容陈旧; 第六, 硬件落后。 2.促进培训成果的及时转化 培训成果转化是指把在培训中所学到的知识、技能和行为应用到实际工作当中去的过程。培训成果的转化受转化氛围、管理者的支持、同事的支持、运用所学能力的机会、技术支持以及自我管理技能等方面的因素。就拿同事的支持来说, 高校可以通过编印时事通讯的方式来通告大家教师培训者是如何处理各种培训成果转化问题的。这种时事通讯可以刊载对某位将培训内容成功转化为工作经验的受训教师进行访谈的记录, 然后再将它分发到所有的受训教师手中。管理者还可以为每一位受训者配置一名导师―――一位原来参加过同样培训且工作经验更为丰富的雇员。这位导师可能是受训教师的一名同事, 他会向受训者提供如何将培训成功转化为工作实践的建议和支持。 3.选择培训方法和形式 在人力资源培训中, 帮助员工获取新的知识、新的技能和新的行为, 就需要不同的培训形式。在高校教师培训工作实践中, 我国从高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发展需要出发, 结合教师队伍的实际, 创造了十几种内容不同、目标不同、时间长短不一、适合不同职务教师进修提高的培训形式, 它们分别为: 岗前培训、单科进修、助教进修班、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教师进修班、骨干教师进修班、国 内访问学者、高级讨论班、社会实践、短期研讨班和出国进修。就拿单科进修这种培训来说, 其目的是为了让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和急需开课的教师熟悉教材内容、重点及难点, 并为此进行以提高教学水平为主的进修期限一年的培训。再以出国进修这种培训方式来说, 其目的是为了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由国家或所在高校派遣、校际交流、合作研究以及自费留学等方式, 攻读学位、做访问学者、做博士后研究、讲学或参加学术会议等。从培训形式来说, 对新时期高校教师培训要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和师资培训网络体系的综合优势, 积极探索新的培训模式,不断更新教师培训的技术手段, 在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提高教师培训效果等方面; 应有所突破和创新。主要的培训形式很多, 有以下六种: 第一, 课题研究法。以研究课题的方式进行培训, 目的是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第二, 案例教学法。这一方法与讲授法对立, 以具体教育教学情境引导学员进行讨论。第三, 专题讲座法。请某一专家对某一专题进行系统讲授, 侧重理论传授而期望引起教师观念变革。第四, 导师带教法。让教师学员跟随专家教师学习或直接担任其助手, 导师在带教过程中发现受训教师的不足, 提出改进措施和努力方向。第五, 远程式培训法。远程式培训是受训教师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进行自学, 并通过这些高新技术与培训者交流, 同时接受培训者的指导。第六, 读书指导法。专家结合教师小组情况, 列出读书的篇目和要求, 定期组织教师进行沙龙式的交流,或直接请专家辅导。 管理学论文:中国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问题初探 摘 要:筒要阐述了林业经济管理学科毕业生就业难和学科发展研究少现象,进而从学科性质,功能,理论构架,学科领域研究现状等方面分析了该学科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认清学科性质、完善学科理论构架、推动学科领域科研工作开展、学科教学和科研功能共同实现的建议。 关键词:林业经济管理;性质;功能;理论基础;研究 近年来,中国林业得到快速发展。林业经济活动空前活跃,林业经济问题比历史上任何一个阶段都更为政府和公众所关注。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以林业经济活动作为学科的落脚点,理应具有生命力和活力。然而,林业经济管理学专业毕业生难以觅得与专业一致的工作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在2006年获得林业经济管理学硕士学位毕业之际,本专业15名毕业生,除去3名转为攻读博士学位外,另12名硕士毕业生无一人就业于林业经济管理领域。毕业生就业问题是学科发展的一个缩影,但学科发展问题并没有得到国内林业经济管理学术界足够重视,仅有张建国先生等少数学者就学科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进行了研究。为了引起国内学术界对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关注,分析了该学科的性质、功能、理论构架、研究现状等内容,并较为系统地揭示该学科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学科性质分析 中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探索与发展,始于学习苏联,受着计划经济和木材利用思想的影响。经历了逾50年的发展历程,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学科阵容逐步形成,大量专着和学术论文得以发表,然而该学科并未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 1.1 林业经济管理学作为部门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的职能缺位 林业经济管理学具有部门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科属性,其研究对象特定,即林业范畴内的经济和管理问题。鉴此,林业生产活动应是该学科的研究对象,其中森林经营活动显得更为基础。自德国学者福斯特曼(FauBtmarm)于1849年提出的森林最适轮伐期公式以来,国外林业经济学家以此作为研究基础,将森林经营所具有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及税费制度、国际贸易等影响因子纳入其中,关注于森林经营活动最优化问题。自建国初至20世纪末,中国长期奉行木头林业,即一味追求林业的木材产出功能,导致了东北国有林区的资源危机和经济危困。若以被主流林业经济学家抛弃的木材永续利用理论(TSM。Timber Sustainable Management)而言,中国森林资源不应演变为当前的资源极度匮乏地步。事实表明,中国林业发展与理论支撑脱节,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在林业长期发展过程中的角色缺位,并未成为名符其实的部门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中国林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人才难以在林业中觅得一职。 1.2 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作为交叉学科缺乏学科基础 林业经济问题研究一定要贴近林业技术,才能解决林业发展的经济问题,林业经济管理学具有明显的交叉学科性质。随着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SFM,Sustainable Forest Management)成为林业经济学界的主流思想,林业经济问题拓展为涵盖社会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生态子系统的复杂经济问题,着眼于寻求林业产业功能、生态功能、社会功能3者的共同实现。鉴于交叉学科性质,在分析林业经济问题时,应对影响林业经济活动的经济、社会、生态因素有相应理解。在与国外林业经济学家交流中,得知国外林业经济学家均具有良好的林学或生态学背景,而国内林业经济学家的知识结构与其相比存在较大迥异,这决定了国内外林业经济研究水平的差异,也制约了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发展。专业知识背景的欠缺,尤其是林学等相关自然科学知识的不足,使得国内林业经济学者难以关注森林经营活动效益最大化这一林业经济最根本问题。 2 学科功能分析 设置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目的在于培育林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推动林业经济学科理论创新,为林业经济活动效益最大化、管理政策优化提供决策服务。因此.该学科的功能体现在2个方面:其一,培养专业人才,即教学功能;其二,提供科学决策支持。即科研功能。 2.1 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的教学功能不健全 培养林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是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基本功能。当前,北京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福建农林科技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等农林高等院校均设立了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开展了本科、硕士生教学工作,部分学校还获准设立了农林经济管理博士一级学科点,每年获取林业经济管理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毕业生数百人。以毕业生数量而言,该学科无疑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专业人才。然而,如本文引言部分所阐述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而言。该学科并没实现培养专业人才的功能。学无以致用,专业人才难以从事所对应行业的专项工作,使得学科建设耗费的人力和财力化之东流,也使得学科的长期发展后继无人。以中国林权改革中涉及大量的林地流转问题为例,国内几乎没有能对林地和活力木价值进行评估和核算的专业人才,这无疑是教学的失败,也是基本功能不健全的体现。为实现学科的基本功能,即实现培养专业人才的教学功能,学科建设应与林业经济活动进行紧密结合。 2.2 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的科研功能虚化 为林业经济活动效益最大、管理决策提供科学支撑是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科研功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科研功能与其教学功能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这与产、学、研3者之间存在的内在逻辑关系一致。长期以来,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的科学决策支撑功能缺乏实现的空间。在森林采伐限额的制约下,采伐指标的获得对林业生产者而言,较森林的最优化经营更为关键。在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主导下。天然林保护工程等林业生态工程得以实施,使得林业生产者更为关注自有森林如何尽可能多的被划定为生态公益林,以及如何尽可能多的获取政府补助。迄今,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的科研功能与林业生产活动实践脱节,难以指导林业生产实践活动,这也是该学科教学毕业生难以在林业行业中觅得职位的原由之一。加强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科研功能的实现。既有待于科研环境的优化,更取决于 学科基于自身性质,逐步实现自我完善。 3 学科理论构架分析 多年来,发达国家林业经济或发展理论不断发展与变化,既服务于当时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也与不同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相应的人们对森林的认识水平面发展变化的。林业经济或发展理论与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理论构架存在根本差异。后者为前者的基础,前者为后者的具体运用。作为应用经济学,林业经济管理学立足于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林业经济活动。林业经济学科理论构架于高等数学、经济学和林学等学科理论,并基于此。形成林业发展理论,诸如森林永续利用理论、森林多功能理论、协同论、船迹论、林业分工论、森林培育轮、生态系统经营理论、近自然林业理论、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基础理论的创新是林业经济学理论创新的根本。以林业发展模型而言,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有关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理论远比新古典经济学的经济效率理论更为复杂,建立在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框架上的林业经济模型存在严重缺陷,而综合运用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等相关经济学理论将消除传统林业经济模型的缺陷。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的学生应掌握高等数学、微观经济学、林学等学科基础理论,诸如高等数学的微积分、经济学的边际理论以及林学的森林生长理论等,方可系统地理解和认识林业经济活动及其本质问题。如本章第2段阐述的,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作为交叉学科,当前存在学科基础薄弱等闯题。就该学科学生而言,大多不具备扎实的经济学、必备的数学和林学理论基础。 4 学科领域研究现状分析 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领域中开展科研活动,既是为具体的决策活动提供理论支撑,也是将学科理论接受实践检验,寻求学科理论创新的必由之路。在中国林业发展过程中。学术研究、方针政策与林业经济实际严重脱节,3者间关系扭曲。学术研究地位不高,影响不大.缺乏前瞻性、系统性、针对性,常常只扮演了解释和附和国家政策的角色。与中国林业实际脱离。 4.1 研究对象未定位于林业经济活动根本问题 长期以来,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领域中的科学研究未将中国林业经济活动根本问题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即森林资源经营问题。以2006年《林业经济》刊物登载的257篇论文为例,其中与林权改革相关的文章共50余篇,与生态工程相关的文章逾50篇,而无与森林资源经营相关的文章。林权改革是中国牟取林业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所在。也是林业经济研究应关注的命题之一。林权改革促使森林经营权的转变,即既定林地经营主体的变更,及与之相对应的活立木经营权和收益权的转变。因而,正确和客观的评价林权改革成效,应着眼于林地经营权发生更迭后,原有经营主体和现有经营主体收益的变动。林业生产具有内在规律,即速生丰长林的轮伐期在立地条件极好的情况。需6-8年尚可采伐利用,而一般针叶材轮伐期高达数10年以上。在林权改革后的短时间内,难以对森林经营主体收益变动予以评价。换而言之,现有研究所提出的林权改革成效并不能从根本反应此项政策的优略。然而,对于森林资源经营研究的缺乏,也决定了对于森林经营主体长期收益关注的缺位.进而不难想象对于林权改革绩效的评价必将失去客观性和科学性。 4.2 缺乏定量研究方法 经济学是社会科学中逻辑严密性最强的学科之一,社会科学研究中思维方法主要是社会研究过程的思维科学方法和哲学方法。社会研究的具体方法是指研究各阶段使用的具体技术,包括资料收集方法、资料分析方法和其它技术手段或工具。近20年,中国的社会学者使用现代社会研究方法的文献不断增加,出现了显着的数量化趋势,这是中国社会研究方法科学性增强、研究成果质量提高的重要动力与途径。然而,在林业经济管理学领域中。定量分析手段的运用极为匮乏。描述统计和推论统计等定量研究方法的运用需要研究人员掌握统计学等数学知识,模型构建等方法的运用则需研究人员既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也掌握计量经济学等经济学分支学科基础理论。定量分析方法韵欠缺与中国该学科长期以来未能形成完备的理论构架密切相关,这也使得林业经济学领域与农业经济学及国外林业经济学领域之间的研究水平差距逐步扩大。 5 结 语 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的发展不仅关系到能否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专业人才,也关系到能否为林业经济和决策活动提供理论支撑,进而关系到中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在现阶段,应正确认识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性质。完善学科建设和发展的理论构架,将研究对象定位于林业经济活动的根本问题,推动定量分析方法在林业经济管理领域中的运用,促使该学科的教学功能和科研功能得以更好实现。 管理学论文:管理学发展及其方法论问题 一、引言 谈到中国式管理,人们就会联想到易经、孔子、道、仁义等,甚至有学者把中国式管理分四类:由儒家思想及于现代管理;从《孙子兵法》演绎出的经营谋略;中国帝王学与企业管理;禅宗与管理人员个人修炼。但无论哪一类、哪一种管理思想,无不涉及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无不出自于古代中国的政府管理社会的思想。而且,如果说到真正具有“企业”意义的组织,最早也不过是近代史上外国人在中国投资开设的工厂或企业,而在传统思想的组成部分里,对于“组织”的概念除了“家”便是“国”了。因此,中国的管理思想脱离不了政府管理社会的窠臼,其思维结构、思维模式必然也带有这种痕迹。 另外,雷原先生指出,“研究中国式管理必须从研究中国文化开始,只有抓住中国文化所揭示的最深层次的理念、价值观,才能真正了解中国人。”而且他认为,要真正了解、把握中国文化,就必须了解农耕文明的特点。了解这种农耕文明为什么会导致独特的、不同于西方的管理思维结构、思维模式? 还有学者研究得出观点认为,中国人的某些思维结构的特点不利于大规模组织的生产。包括《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作者——韦伯,也认为西方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新教伦理,而中国却缺乏这种宗教背景作为发展的动力。还有日裔美国学者福山在《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中讲到,中国的信任关系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因此在超越家庭以外的大型企业中,是一种低信任度的文化,缺乏量化思维,不善团队合作等等,那么中国企业的前途何在?这种单向度地批判中国文化传统的做法,对中国式管理是一种悲观的论调,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没有深究中国式管理的内在思维结构和思维模式。 因此,对中国式管理模式的讨论,必须从其内在的思维结构、思维模式之特征开始,因为这些是构成中国式管理的主要内容,也是其存在的最大理由。 二、集权式管理的思维结构和模式 由此,我们将开始来探讨农耕文明下的思维方式的特点,首先,民族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因素。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获取生产、生活资料的基础,然而,每个民族的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是极不相同的。尤其在生产力发展处于程度较低的阶段,人们对大自然的依赖性很大,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自然环境的不同自然使一些民族的地理、气候条件适宜于从事农业,而另一些则适宜于从事商业、贸易。这样,各民族在不同的环境下创造着各自不同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就形成了各自的文化体系。有的民族具有封闭性,而有的民族则具有开放性,如我国的传统文化相对而言就具有封闭性的特点。 其次,不同的经济生产方式和经济形态对一个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极大的影响,而中国长期处于小农自然经济的形态,这种形式是以自给自足为经济特征的。因此长期以来我们形成的是重农轻商的传统,因为只有农业可以循环生产,只有农业是可持续性的恒产,而有恒产才有恒心,社会才有稳定。虽然也有商品交换的存在,但是由于传统的政治上的重农抑商,商品经济在很长的时期都受到压抑。因此在自然经济成长下的农业文化,有一种求稳定的心理和观念,这是统治者制定政策的出发点,也是政府管理社会的价值取向。 再次,不同的社会政治生活结构,决定了不同的政治文化体系。在我国古代,奠基于以小农为基础的自然经济,在政治上形成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同时,血缘关系长期影响着我国社会,在我国的政治文化中长期保留了专制思想和家族观念,人们对君权的认同,清官思想的保留,家长作风的存在,都是其表现。所以,不同的政治生活结构,就创造不同的政治文化环境,培植不同的政治情感和政治心态,形成不同的政治观念,也就造成不同的政治文化。从政治文明的角度来看,这种政治文化确实与现代政治文明所强调的民主、独立、自由等格格不入,但从另一方面看,在这种政治文化影响下的政府管理思想,在大到国家,小到家庭的组织管理中维持了那么长的历史,这在某种程度上说,这种管理是非常成功的,其合理的内核不应该被忽略。 农业社会的生产方式还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的构成理论,在农耕社会中,人们要取得理想的收成,必须具备有关天气、播种以及收获贮藏等方面的丰富知识,而在古代以父系家庭或家族为基本生产单位的情况下,此类知识往往靠家族内部的代相传承。因此祖先不仅具有血缘传递的属性,还兼有农耕社会的经验传递这一属性。滋生于农业社会的孝道理论于是就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孝养,二是继志述事。 《礼记·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也。” 实际上,有关于“人”的原初观念,就是农业社会中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的结合体,也就是说,人的构成与天地父母是分不开的,人既是天地的造物,又是父母的造物,于是人便成了天地二元和父母二元的结合体。这种自然及血缘的互渗和纠缠构成了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特色。 《荀子·礼论》:“天地者,生之本也。”《春秋繁露·观德》:“天地者,万物之本,先祖之所出也。”《管子·内业》:“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 这种“天地—父母”的文化原型为传统的政治思维规定了基本的框架,自然而然也规定了传统管理思想的思维结构和思维模式。探讨这种文化原型的意义,是因为它在人格形成的过程中具有普遍意义,尤其是古代帝王,就是这种文化原型的人格化。而基于政府管理社会的思维中形成的,组织的管理者的人格特征也不可例外地受到文化原型的框架的约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来讨论中国式管理,才能凸显出其特殊性。这种“天地——父母”文化原型论正是探讨集权化管理中思维模式与管理者行为的内在逻辑关联的可借鉴之处。 在“天地—父母”文化原型的思维结构中,抽掉任何一个元素都将使“人”成为不完全的“人”,这种崇拜的观念和对“天人合一”的崇尚,使得注重人的群体意识和顺从诚敬意识成为人们的价值判断、行为的内在取向之一。但另一方面,在“天地—父母”这种思维结构中衍生出来的是一些只具有“小孩”、“子民”意识的个体,这种个体很难有自主意识,缺乏独立精神和敢于负责态度,这也是传统中国人都把政治的好坏归结于为政之人的好坏而非制度的原因。因此在中国的组织或企业中,最高管理者被赋予超过其职责的期望,因而也比较容易拥有权威,这是中国式管理中具有集权化倾向的内在逻辑。 这种思维结构和模式归结起来,一是封闭性特点,所以解决问题会有向内寻求解决之道的倾向,着眼于精神状态的完善;二是稳定的价值取向,尤其是善于调整人际关系,缓和矛盾,使之不至于达到冲突严重的状态;三,基于血缘关系上信任倾向,也就是信任的范围小,但信任程度高,注重小规模团体内的良好关系,形成高度信任的小团体。那么,有没有这种可能的存在,即完善这种集权化管理,使之成为中国式管理理论的组成部分? 三、集权化管理模式的优势分析 学术界在论到中国人与西方 人在管理思维方式上之不同有很多,典型的如曾仕强先生所总结的:中国人在思维上讲究集思广益,重视归纳法,西方人则重视逻辑推理,强调演绎法;中国人喜欢系统思考,喜欢坐而论道,西方人比较重视实践操作,强调运作。这种情况在企业的改革、重组中尤为明显,组织的结构变了,但思维的结构和模式没有改变,实际上其改革达不到深层次的效果。我们关于“管理”的定义有很多,但认为人是管理的核心,这在中国式管理的观点中是得到大家的认同的。中国的管理文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就是一种“治人”文化,正确地选人、用人和育人,历来是治国之本,同时也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中心工作。中国人特有的思想结构与模式的特征,以及受传统文化因素约束的管理思想,只要能够为中国企业带来持久竞争力的管理方法、模式和风格,都应该被视为对中国式管理的有益探索。 因此,我们归纳整理出了集权化管理模式的优势方面的理论。首先,经营战略决策以稳重为取向,着眼于企业组织的稳健和长治久安。“求稳”的观念要与“保守”的观念相区别,求稳并不是不变,相反,中国式管理中的变动性,即弹性理论,已经得人们的普遍认同。决策上的稳重取向,是要根据情况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措施,毕竟我们处在一个复杂多变的大环境中。从中国现阶段来看,国有企业正处于深化改革的阶段,民营企业正处于不断的发展壮大中,注重稳健、着眼将来,无疑是对正处于发展上升阶段的企业最为明智的战略选择。 其次,组织中的管理者通常拥有较高的权威,这比较有利于管理者的对组织的领导,提高管理者对组织资源的支配、以及对组织成员进行奖励和惩罚的能力。领导是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能,其定义一般包含三个要素:一是有被领导者;二是拥有影响被领导者的能力;三是领导的目的是通过影响部下来达到组织的目标。由此可以看出,领导行为更多是建立在个人影响力、专长和模范作用的基础上,非强制性的影响力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领导目标的实现。而这一点恰恰是中国管理思想中的优势所在,也就是宋儒极力弘扬的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其实质就是以道德的人格力量感化他人,达到上行下效、内圣外王的境界。 《论语·宪问》:“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 再次,“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自然顺势的方式处理问题。“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有时也叫“太极”思想,是一种管理的境界,在实践中通常要与个人的修养水平、知识能力等相联系,主要突出的是合理的管理思想,亦即中庸思想。 《中庸》:“执其二端,用其中于民。”《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左传·昭公二十年》:“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可以看出,中庸思想突出的是妥善协调各方面的矛盾,实现和谐的价值目标,不能把中国古代官场上那一套不偏不倚的折衷倾向理解为中庸之道,简单地把中庸等同于折衷主义。西方的管理发展可以最简单的方式描述,就是合理化然后制度化,合理化贯穿于管理的发展历程。但过度制度化甚至僵化之后,就要回归根本,重新思考合理与否的问题。这些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的精髓,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内在要求相适应,当然是我们今天仍要继承的。注重合理的中国管理思想,有利于企业组织的制度化建设,尤其是目前中国的企业,其内在的精神就是,培育与组织制度相协调的组织文化,提高组织的整体绩效。 最后,注重修身、用人,重人心向背、人才归离。以德为先,不仅要求作为管理者的个人,加强道德修养,提高自身素质,规范作为管理者的言行,以身作则;还要求管理者在用人的时候,要坚持“以德为先”的原则,以权衡德与才。 《管子五辅、枢言篇》:“德以合人”,“人以德使”。《孙子兵法·势篇》:“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吕氏春秋求人》:“得贤人,国无不安广…失贤人,国无不危。” 传统文化的思维结构中,中国人都会认为政治的决定因素是人,而人的根本又在于他的道德修养。“因此,为了政治系统的稳定和久长,必须培养贤人,而这一切必须从培养道德情操着手。”我国素有“求贤若渴”一说,表示对人才的重视,能否得贤能之助,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和事业的成败。在今天竞争如此激烈的时代,人才的争夺甚至是国家民族之间竞争的最重要因素,而一个企业要生存,同样离不开对人才的吸纳与培养。这种管理思想有利于组织中的成员的自我发展和自我管理,以德为立身之本的人才观,不仅适应了当前人力资源观念处于转型期的大环境下企业的运行,而且在集权化管理模式下,有利于简化管理内容。因为除了组织的刚性约束,这种建立在道德修养之上的标准也是一种软性的约束,二者为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相互信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另一方面间接地提高了授权的质量,同时也减少了监督控制的成本。 四、集权化管理模式的劣势分析 由此看来,以集权化管理为倾向的中国式管理,至少在目前我国企业的这种发展阶段中,这种管理模式是有其优势的,但是事物总是有两面性的,我们在谈到其优势之所在时,不能不分析其弊端,有的学者就指出,中国式集权化管理恰恰取了美、日二者的弱点,虽然集权但组织没有力量,不像美国集权化公司,组织力量强大;同时,横向协作沟通没有建立起来,又无法弥补因组织功能不健全而必须人为补充的协调一致,这又不像日本分权化公司,组织协调性非常好,组织间网络系统非常发达。这些弱点正如我们前述所分析的,有其内在的思维结构和模式引起的逻辑后果,但它不是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理念格格不入的,而是需要我们去认识,再组织对策,只有规避其不利于的一面,才能真正做到使之成为有借鉴意义的中国式管理的理论组成部分。 首先,集权化管理的组织,其最高管理者拥有很高的权威,特别是家族企业,甚至带有一种家长式的权威。这就可能带来最高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等级差别意识,表现在领导者有没有遵守组织的规章制度缺乏必要的监督,仅凭个人好恶评价员工的表现的好坏,甚至成为组织制度的主要破坏因素。 其次,注重道德修养,强调“修已安人”,“安人”先“修己”,先把人做好,才能谈管理。这本身是一个理想的状态,但它却包含着另一条思维逻辑,即只要“修己”了,就可以理所当然地“安人”了,但什么程度才算是“修己”成功,这本身很难界定,因此在组织中的管理总是强调“安人”多于“修己”。这样,一方面就可能造成管理者侵犯到被管理者的个人权利的问题,因为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传统不一样,西欧国家信仰基督教,只有上帝或是上帝的代表——教会或牧师才有道德教化的权力,而在中国,这种道德教化的权力就包括在“圣贤”或“君主”的道德感化力量中,这种思维结构不可避免地使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具有道德教化的权力意识,他可以以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员工,不管是工作或生活,都可能受到干涉,这就有侵犯个人权利的危险。其后果就是造成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不和谐,管理不畅。另一方面就是有可能使组织的效率受到影响,在一些中国的企业,尤其是家族式企业,员工的构成中通常带有人际关系的特点,但有一部分人并不一定是其岗位的最佳人选,这样就常常会产生一些冗员。然则基于 伦理道德、人之常情或风俗习惯等原因,管理者一般倾向于在效率与道德底线中选择了后者,因为若不如此,他将蒙上道德的阴影从而使其权威受到极大的影响。出于这种考虑,致使资源,特别是人力资源得不到最优的配置,影响了企业的效率。再次,“天地—父母”的文化原型,从另一方面也揭示了传统文化中的“子道”特征,即往往以人之为人子来定义人之为人,这在伦理层面表现为对孝道的执著强调。这不仅如前述所说的不利于培养具有独立、自主、负责的人格精神,而且使得沟通难度增加,信息成本提高,甚至滑向分裂,如果加入局部利益关系,还可能导致局部割据,不利于企业组织的长远发展。 最后,应该说中庸思想倡导的崇尚和平,讲究信义,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人与群体的和谐,是社会政治稳定与发展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对调适、化解、规范社会各方面利益的矛盾与冲突,使社会不至于在无谓的利益冲突中频繁动乱乃至消亡,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通常表现在形式上时,就是模糊矛盾者的视线,做好好先生,却没有真正解决矛盾的办法。 五、以人为本的集权式管理模式 针对以上我们对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思维结构的分析,在我们这样一个具有封闭性文化传统的国家里,集权式的管理是比较合适的。中国的企业管理,要做到像西方那样的权利分散所要跨越的困难会更大,因为我们不具有这样的有一个文化背景,同时我们所谈到的集权式管理不是简单的权力集中,是糅合了人本管理思想的集权管理。权力集中但不弱化组织和组织中的人,反倒是把激励人的主动性、创造性作为着眼点。韦尔奇说过一段非常著名的话,可以描述这种管理类型的特点:“我只不过是不喜欢那些刻意和‘管理’结合在一起的怪癖倾向——如控制、打压人们,让他们处身于幽暗之中,将他们的时间浪费在繁琐的杂务与报告中。掐着他们的脖子,你无法将自信注入他们心中。你必须松手放开他们,让他们成长,允许他们获得胜利。” 集权化管理包括以人为本和以事为本两种原则,中国式管理是真正倡导以人为本的,从组织的运作和管理的结果来看,西方管理侧重于把人组合起来,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程序化的机器,纳入组织的运转;而中国的管理倾向于把组织看成一个人,机动而灵活。随着自由时代的到来,人越来越不适应企业将自己物化成生产工具,而需要更多的自动自发,因为人在本质上不可能成为机器的。因此,这种以人为本的集权式管理才能激励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组织中的人真正成为组织的首要资源。总结起来,我们要注意三个问题: (一)以激励为主要方式 激励是指管理者针对下属需要,采取外部诱因进行刺激,并使之内化为按照管理要求自觉行动的过程。激励是一个领导行为的过程,它主要是激发人的动机,使人产生一种内在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活动过程。未满足的需要,才会引起动机,所以它是激励的起点。激励必须是领导者利用某种外部诱因,刺激人的未满足的需要,诱发人的“潜在的需要”,一旦潜在的需要变成现实的需要,就会引起动机。人的需要包括精神的和物质的,因此外部诱因也应有物质的和精神的,我们应该用不同的诱因刺激人们相应的需要。激励的目的是激发起人们按照管理目标要求行事,因此在中国这样的一个特殊的文化背景下的国家,在激励方面,不能只假设人是一个经济人,他更多的应该是一个社会人。在满足了人们的生理,安全,情感需求三个层次的要求之后,有一个受人尊重的需求,也就是中国人所说的“面子”。中国人很看中自己的社会需求,所以我们在满足了员工经济方面的需求之后,更多应该注重员工的精神需求。同时适时的时候都应当给足“面子”。 (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人们在一定的社会中生产、生活,就必然要同其他人结成一定的关系,不同的人际关系会引起不同的情感体验,也会影响到个体行为、工作效率和组织的凝聚力。实行人本管理,就是为了达到使矛盾和冲突缓和的人际和谐,达成企业成员之间的目标一致性,以形成目标期望的相容从而建立和维持和谐关系。现代企业的人际关系相当复杂,企业和企业之间,劳方和资方之间,上级与下级之间,同事之间的关系等,而这些关系又因为人们的价值观、利益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变得更加复杂。在如此条件下,如何处理好这么复杂的关系,对整个企业来讲是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尤其是在家长式的思维模式长期存在的社会文化背景下,领导应当注意对员工个人权利的尊重,千万不能用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员工,干涉员工的私生活。中国人的观念历来讲究“家和万事兴”,因为有了人和,人与人之间就能够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各种矛盾都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缓各,那么整个组织就能达到最小的内耗,最大的效益,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三)培育和发挥团队精神 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中,血缘关系长期影响着我们的社会,在一个家族或一个有血缘关系的团体内的团队精神是非常令人惊叹的,也可以说在中国,信任关系很大程度上建立在血缘关系上。信任关系是培育团队精神的基础,但是大多数中国人本着“内外有别”的原则行事,所以对别人都抱有戒心,很难有团队精神,而且很容易在企业内行成许多小团体,破坏整个企业的凝聚力。培育团队精神是提升一个企业战斗力的一个很关键的步骤。它受许多因素的影响,需要有系统配套的措施: 1.明确合理的经营目标。我们要有导向明确、科学合理的目标,把经营目标、战略、经营观念,融入每个员工头脑中,成为员工的共识。为此,我们必须把目标进行分解,使每一部门、每一个人都知道自己承担的责任和应做出的贡献,把每一部门、每一个人的工作与企业总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 2.增强领导者自身的影响力。领导是组织的核心,一个富有魅力和威望的领导者,自然会把全体员工紧紧团结在自己的周围。 3.良好的沟通和协调。沟通主要是通过信息和思想上的交流达到认识上的一致,协调是取得行动的一致。 4.强化激励,形成利益共同体,即通过有效的物质激励体系,形成一种荣辱与共、休戚相关的企业命运共同体。 5.引导全体员工参与管理。这样企业能够做到吸引每一个员工都能够直接参与各种管理活动,使全体员工不仅贡献劳动,而且还贡献智慧,直接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 六、总结 集权式管理要坚持管理科学化和制度化。科学管理思想的精髓是严格、精确、自律和试验。这些思想要贯彻到管理职能的所有方面,包括计划过程和由此而产生的制度、程序、政策、战略和目标、组织过程和组织结构以及激励和领导。尤其是自律,因为它是一种很高的自觉境界,是一种能够持久地激发人的自我意识的制度环境。我们不反对“企业人道主义”或“人本化管理”,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人本化管理”是在科学管理基础上进行的,是在员工和管理者都能自觉得贯彻科学思想之后才能有效进行的。没有科学管理做基础,“人本化管理”将是无本之木。 集权式的管理相对分权式管理来讲,管理者拥有更多的权威。由于缺少监督,使得管理者很有可能会滥用职权。而对员工来讲,在集权式的管理环境下,依赖心理会非常强烈,不利于培养独立、自主、负责的人格精神。因此,确立制度的权威性显得特别重要,而制度得以执行的重要前提是制度本身是科学合理的,也就是制度的制订过程中,就必须考虑执行的问题。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真实准确地反映某一方面的问题和需要,具体地提供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或方法,确保制度得以贯彻执行。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企业的管理制度也必然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它要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不断地加以补充、修订和加强。 总之,在中国这样的一个具有比较特殊的传统文化背景的国家中,在综合考虑中国的经济发展内外部环境及经济发 展程度下,糅合了人本管理的集权式管理模式是比较适合中国的企业的发展,从而推动中国企业的管理水平的提高。 管理学论文:浅谈基于本科教学对象的“管理学”课程案例教学法应用研究 论文关键词:本科 教学对象 管理学 案例教学 论文摘要:本科教学改革的开展使得本科管理学教学更加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案例教学法被大量采用,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本科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存在着诸如缺乏有效互动、缺乏恰当案例甚至是缺乏充分开展等一系列问题,案例教学开展者和现行教学管理制度两方面成为导致问题的原因所在,只有转变教师观念,提升教学能力,创新制度,科学开展本科管理学案例教学,才能克服当前存在的问题,实现其积极的教学效果。 管理学课程则是向学生讲授从事现代管理所必须了解和掌握的基本管理知识和管理规律的一门课程,该课程的开设对学习者管理知识的掌握、管理思维模式与习惯的养成以及管理能力的培养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作为增强管理学课程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案例教学法通过给定特定的案例,使学生在案例情境下模拟开展管理工作,从而实现知识与实践的有效连接,因而在教学实践中其更多的被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MBA教学所采用,随着本科教学改革的开展,管理学的本科教学也开始更加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案例教学法开始被大量采用,但受传统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在MBA教育中发挥积极功效的案例教学法应用于本科教学的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探究适合本科教学的案例教学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案例教学法的内涵与发展 案例教学法主要是指“教学者使用案例,以团队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与撰写案例等方式来增进成员间的交流,引发学习者思考,并给予成员真实状况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1]该方法起源于19世纪末哈佛大学法学院将真实“案件”引入法学课堂的教学实践,这种实践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开展分析研究,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其后,哈佛商学院开始将工商业管理方面的实例整理成管理案例并应用于教学实践,通过将具体案例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以企业的真实情境为背景,以企业管理者的身份来分析企业状况,解决企业问题。这既有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更有助于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对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案例教学的出色教学效果使得这种方法被大量采用并迅速推广至世界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中,20世纪80年代初,案例教学法进入中国,被广泛应用于MBA教学过程中。 二、案例教学法应用于管理学课程教学的积极意义 1、案例教学法实现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有助于学生掌握管理知识。 “学”以致“用”,而“用”又能促进“学”的巩固与深入,“学”与“用”的紧密结合,能强化知识的掌握与灵活运用。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下,教师的举例解释只能使学生对知识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对学生而言,知识只是老师讲授的内容,而不是直观的、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工具,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知识缺乏真实性,学习效果不理想。案例教学模式下,教师给定具体真实的管理情境之后即退出,学生成为主体,他既需要思考运用什么知识来解决问题,又通过最终的结果来验证所学知识,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对所学知识与教师进行交流,从而在分析、选择、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增强对管理知识的认识与理解,实现对管理知识的掌握。 2、案例教学法实现了问题与对策的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管理能力。 “管理学”课程不仅讲授知识,更要培养能力。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既是“出题人”,又是“解题者”,通过提问与解答实现知识的传授,这一过程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缺乏深入分析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机会。案例教学模式下,教师、学生的身份都发生改变,教师成为组织者,而学生成为真正的参与者,他必须开始分析思考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随着案例教学的持续开展,学生的参与性由被动变主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锻炼并增强。同时,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总结、归纳自己的观点后还需要恰当的语言组织以将其呈现表达出来,从而客观上培养了学生的沟通能力。 3、案例教学法实现了“课内”与“课外”的结合,有助于学生形成一系列良好的品质。 课程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逐步学会主动思考、主动学习、主动承担责任,其主动性得以锻炼,而依据阿吉里斯的“不成熟-成熟”理论,主动性是一个人成熟与否的重要特征,这就使得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学生向成熟的“社会人”的转变;另一方面,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各个小组在分析给定材料、提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要面对组与组之间的竞争,又需要小组内部成员间的合作,这就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竞争合作意识。同时,学生需要依据小组内的分工开展工作,有助于学生发觉自身的特长与潜能,锻炼了学生的自信与勇气。 三、本科管理学教学应用案例教学法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随着本科管理学课程改革的开展,案例教学法被引用到日常教学过程中,这种方法打破了传统的“讲-听”的师生课堂形式,提升了教学效果,受到了师生的欢迎,但受一系列因素影响,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本科管理学教学应用案例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1、管理学案例教学缺乏有效互动 管理学案例教学要求改变传统的“讲-听”的师生单向沟通模式,转变为“师生间、生生间”的多渠道互动沟通模式,但在很多案例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依然是绝对的主体,只是在传统授课模式的基础上增加了案例工具,学生的主体地位缺失,“师生间、生生间”缺乏有效互动,从而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 2、管理学案例教学缺乏恰当素材 达到理想的管理学案例教学效果,不仅要求给定具体案例,更要求学生能够进入案例情境中,以案例中的角色展开相关分析,这就表明只有符合学生实际的案例才是恰当的案例,才能导致有效的教学结果。但在当前的案例教学实践中,案例素材的来源主要包括两种:成型的国外教学案例和国内著名企业的相关案例。这两种案例尽管具体明确,但却存在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缺陷——与MBA学员的经验背景不同,作为尚未进入社会的本科学生,其缺乏相关的社会经验,很难清楚理解案例背景,游离于案例之外的学生在展开相应决策时要么凭空想象,要么敷衍了事,缺乏恰当的案例成为制约案例教学效果的重要问题。 3、管理学案例教学缺乏充分开展 实现管理学案例教学的效果,需要管理学案例教学的充分开展,而案例教学的充分开展,需要学生在了解案例情境的基础上,充分查阅相关资料与知识,然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针对案例反映的问题展开相关决策,其后在课堂上各小组陈述各自观点并展开讨论,最终由教师加以点评总结的完整过程。但在大部分本科管理学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通常都被作为某一次的课堂任务在教室中加以完成,团队成员间、团队间既缺乏充分资料的收集更缺乏有效的讨论与辩论,“搭便车”现象较为普遍,这就严重影响了管理学案例教学的效果。 (二)本科管理学教学应用案例教学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案例教学法作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却在本科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存在如上问题,究其原因,既有教学参与者的原因,更包括现行本科教学管理制度方面的原因。 (1)案例教学参与者原因 作为教学活动的参与主体,其对案例教学法的认知和开展案例教学的能力会深刻影响案例教学活动的开展,成为导致管理学案例教学存在问题的直接原因。 首先,案例教学参与者的认知方面,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在开展案例教学活动方面存在认识偏差。教师方面,部分教师将案例教学方法等同于举例讲授法,而实际上两者存在着根本的区别:举例讲授法强调运用列举实例的方法来向学生阐释知识,以便于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与理解,在这种讲授过程中,教师的主体地位显著,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而案例教学法则是强调学生主体,教师的主体地位被弱化,其更多的是案例的阐述者、相关知识的咨询者以及必要的纪律维护者。两种方式的认知混淆使得教师在开展案例教学中不能明晰自身定位,从而影响教学互动性;学生方面,作为专业基础课程,管理学的教学大多开设于学生的第一、二学年,而这一时期的学生大部分尚未从高中学习情境中转换出来,被动学习倾向明显,这就使得其很难正确认识案例教学这种更加强调学生主动性的教学方式,从而影响其课堂参与度,造成案例教学过程缺乏互动性。 其次,案例教学参与者开展案例教学的能力是导致管理学案例教学存在问题的另一重要原因。从教师方面来说,虽然随着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的开展,高校教师学历水平显著提高,但教师队伍的急剧扩展也使得教师教学经验少、实践能力弱的缺点日益凸显,教师缺乏引导学生分析案例的能力以及编写案例的能力,从而直接影响管理学案例教学的开展;而学生方面,一方面传统的填充式教学直接导致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低下,另一方面,与MBA学员相比,本科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其对案例情境的认知与理解能力以及知识运用的能力等方面明显不足,从而影响其参与案例教学的效果。 (2)案例教学实践的相关管理制度原因 本科教学过程受一系列诸如学时、班制等管理制度制约,而这些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影响案例教学法教学效果的重要原因。管理学课程的学时通常在50-70学时之间,尽管案例教学环节在教学设计上存在一定比例,但基础理论知识依然构成本科课程教学的主体,而案例教学的开展是一个过程,包括案例介绍、相关资料与知识的收集、讨论决策、观点阐述、教师点评等一系列环节,因而,案例教学的充分开展必然耗费一定数量的学时,这就使得教师在既定的学时内做出保证基础理论教学与开展案例教学的抉择,前者常常被优先选择,从而影响案例教学的开展。同时,本科教学活动的班级规模较大,学生人数较多,这就使得一方面教师很难充分调动学生,另一方面可能还会有学生没有参与表达的机会,降低了学生的参与度,影响了教学效果。另外,班级规模较大的情况下开展课堂讨论,很容易导致课堂秩序混乱,同时,传统的教室教学环境也不利于学生的充分沟通交流以及进入管理情境,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四、案例教学法在本科管理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案例教学法对培养学生的管理知识与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因而在本科管理学教学活动中恰当地开展案例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一)转变教师观念,提升教学能力 1.转变教师观念,实现正确定位。观念与认知指导行为,因而转变教师对案例教学法的认识尤为重要。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明确自身的职能主要是协调与引导,在课堂上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每个学生都参与发言,并努力引导学生拓展思维,深入讨论,对不同观点给予必要的指导与提示,而不能轻易的批评否定。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树立起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自身的咨询者、点评者和纪律维护者的地位。 2.增加实践经验,提升案例教学能力。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提出了比传统讲授方法更高的要求,既要求教师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又要求教师具备优良的课程组织与调动能力甚至是一系列相关的管理实践经验。因此,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在强化教师理论知识、提升教学能力的同时,鼓励教师参与社会组织的管理实践,增强教师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从而有助于教师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编制出恰当的管理案例。 (二)创新教学制度,科学开展案例教学 1、创新管理学案例教学制度 (1)科学合理的安排案例教学的时间。 案例教学法的有效开展需要材料的收集、研讨等一系列环节,必然要充分的学时保障。传统的教学改革往往强调调整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的学时比例,但这种改变依然没有改变教师在两者之间抉择的境况,因而应当创新管理学案例学时制度,在基础理论课程结束之后将案例教学环节单独作为独立课程开展,独立考核,这样就使得两者学时分配更清晰,还有助于培养专门的案例教学教师。 (2)科学合理的安排教学规模与场景。 教学规模上,应当打破传统的行政班模式,减小班级规模,组成4-5人团队,3-4个团队即构成班级独立开展案例教学课程,这样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参与度与积极性,避免“搭便车”或“挤不上车”的现象。教学场景既能影响团队成员的交流沟通,又会影响学生对管理情境的进入,因而应当改变传统的教室教学模式,尝试建立案例教学实验室,保证成员间充分交流的同时,增强了学生对案例中管理角色的认知。 2、科学开展管理学案例教学 (1)有序开展案例教学 所谓有序开展案例教学是指基于上述独立的案例教学课程的整个过程中,教师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由浅入深的逐步增强案例难度,随着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学习能力的增强,教师工作重点由最开始的引导启发甚至是点名提问逐渐转移到纪律维护、咨询与点评方面,从而保证教学效果。 (2)精心组织案例教学 精心组织案例教学主要是指每一次案例教学课程的开展都应当有着严密的流程与要求,案例布置阅读、材料的收集、团队成员的交流讨论、课堂讨论、教师点评、形成书面作业考核,一系列环节都应有明确的要求、记录与严格的分工,这样就能保证学生在整个过程中有着明确的任务角色,从而其参与度更高,增强其教学效果。 总之,在提高本科教学水平的背景下,管理学课程中积极应用案例教学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只有转变教师观念,提升教学能力,创新制度,科学开展本科管理学案例教学,才能克服当前存在的问题,实现其积极的教学效果。 本研究为沈阳体育学院院管课题《“管理学”课程案例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研究成果。 管理学论文:管理学学习心得体会 管理学是工商管理中基础的科目。管理是人类各种活动中最普遍和最重要的一种活动。在人类社会中,管理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任何事情成也管理,败也管理。虽然管理学是在人类社会开始工业化时才应运而生的,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但是它发展得特别迅速,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也空前巨大。管理是人类各种活动中最普通和最重要的一种活动。近百年来,人们把研究管理活动规律所形成的管理基本理论与方法,统称为管理学。自从人们开始组成群体来实现个人无法完成的目标以来,管理工作就成为协调个体努力必不可少的因素了。由于人类社会越来越依赖集体的努力以及越来越多的、有组织的群体规模的扩大,管理人员的任务也就愈发重要了。因此,管理者必须具有敬业精神和服务意识,还要有解决突发性事件的能力,最重要的是要靠得住,会办事,能共事,不出事等各方面的素质。 《管理学》这门课是本学期的选修课。作为一名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学习管理是必不可少的,当初我选这个专业也是基于对这专业的兴趣,将来有意愿成为一个管理者,虽然可能多数是管理公司,但是多多少少也会面临人才问题,面对人才管理问题,曾听说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话也从侧面说明了管理的重要,因为,要留住人才,关键就在于管理,因此,必须要努力学好这门课。 光阴似箭,时至第十二周,这门课也即将修完。 通过这学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多少有了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管理就是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便达到即定的组织目标的过程。作为当代大学生,无论学习的专业是否与管理有关,都应该好好学管理学,看看管理方面的书籍,因为管理学与我们息息相关,管理是一切组织的根本,管理工作适用于各种大小规模的组织,盈利与非盈利的企事业单位、制造业以及服务性行业,因此,学好管理学对于我们现在的学生工作以及以后步入纷繁的社会,适应不同的工作岗位都有其非常重要的意义。 谈其事,必先谈其人。先说说我自己吧,我是学管理专业的,对于我来说这是一门专业知识课,我有义务学好它,虽然我上课偶尔会发下呆,走下神,但是不管怎么说,我是一定会努力学它的。再说说另一个人,自然就是我们的老师了,她这学期给了我们六个主题,让大家自己组队根据话题,寻找资料,制作ppt,然后让大家展示自己的成果,这种教学方法让我感到非常有意思,大家在自主学习中获得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也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同时老师和同学的距离也拉进了许多。 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学习,我对管理学这们功课还是有一些自己的心得和体会的,管理就是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对组织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以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我觉得管理是无处不在的。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人际交往、自我发展等等,都会有意无意用到管理学的知识。不管将来会否从事管理事业,但可以坚信管理是生活各个方面必不可少的。管理学分为六篇,主要由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四大部分组成。每一篇都有特定的目标主旨。而计划是所有管理学职能中的首要职能,也让我有比较深的体会。 正如哈罗德孔茨所言,计划工作是一座桥梁,它把我们所处的这岸和我们要去的对岸连接起来,以克服这一天堑。计划工作给组织提供了通向未来目标的明确道路,有了计划工作这座桥,本来不会发生的事,现在就可能发生了,模糊不清的未来也变得清晰实在。在日常生活中计划是无处不在的。大到美国政府的火星探测计划,小到我们身边的一次周末旅游计划。由此可见,计划几乎无处不在。首先就一个学生而言,他在学习中为了提高学习成绩,必须通过制定一份计划(或长期或短期)。然后通过这份计划控制自己,并且有效的分配自己的时间,还要有效的选择合适的信息,从而达到自己的计划目标,取得成功。又或者一个人的一生必须经过自己的规划、组织;要不然这一辈子将碌碌无为。计划是任何一个组织成功的核心,它存在于组织各个层次的管理活动中。一个组织适应未来技术或竞争方面变化能力的大小与它的计划息息相关。并且,计划是指制定组织目标并确定达成组织目标所需的行动方案。计划工作首先就是确立目标,然后,使今后的行动集中于目标,并预测和确定哪些行动有利于达到目标,哪些行动不利于达到目标,从而指导今后的行动朝着目标的方向迈进.没有计划和目标的行动是盲目的行动。计划工作的基础是确定目标,计划工作的核心是决策,计划的关键在于实施。管理的其他职能只有在计划确定了目标之后才能进行,并且随着计划和目标的改变而改变。计划在管理职能中是处于首要地位的。现在有很多人认为计划赶不上变化,做了计划也只是在做无用功而已,所以他们都不愿意做计划。其实不然,我认为计划是为了有备无患,做了总比没做好。 然而,制定计划要具有预见性、针对性、可行性和约束性。就是在行动之前对行动的任务、目标、方法、措施所作出的预见性确认。但这种预想不是盲目的、空想的,而是以上级部门的规定和ָʾ为指导,以本单位的实际条件为基础。计划一是要根据上级部门的工作安排和指示精神而定,二是针对本单位的工作任务、主客观条件和相应能力而定。总之,从实际出发制定出来的计划,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计划。可行性是和预见性、针对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预见准确、针对性强的计划,在现实中才真正可行。如果目标定得过高、措施无力实施,这个计划就是空中楼阁,反过来说,目标定得过低,措施方法都没有创见性,实现虽然很容易,并不能因而取得有价值的成就,那也算不上有可行性。约束性,计划一经通过、批准或认定,在其所指向的范围内就具有了约束作用,在这一范围内无论是集体还是个人都必须按计划的内容开展工作和活动,不得违背和拖延。 其实在生活中,无论是单位还是个人,无论办什么事情,事先都应有个打算和安排。有了计划,工作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步骤,就可以协调大家的行动,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减少盲目性,使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同时,计划本身又是对工作进度和质量的考核标准,对大家有较强的约束和督促作用。所以计划对工作既有指导作用,又有推动作用。 大至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民族,小至一个企业、一个家庭,再者到一个人都处在管理学的范围之内并受其影响,所以说管理充溢着整个人类社会。正如在管理学形成中提到,管理活动所引出的一切问题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这个推动力并将继续推动这个社会的发展,且长期影响着人类社会。在学习管理学中,其实管理学的理论都不难,难的是要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也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虽然我们现在还难以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因为我们还没有真正走入社会,走到工作岗位上去,但是我们可以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发现管理的痕迹,或者观察领导是怎么管理别人的,常动脑,多思考,多为以后做准备。 总之,管理学是一门值得深入研究的并且对社会作出巨大贡献的学科,虽然形成学派的时间较短,但是,对社会的贡献是不可限量的。对于这门学科,短短的几段文字表达、看书都是远远不足的,只有深入的学习,在工作实践中不断的改进、创新、累积和学习中国和外国的好的管理经验,这样才能走上成功之路。不断的实践才能完整的去体会、感受这一门博大精深的管理艺术。 管理学论文:从经济学与管理学角度认识企业管理者诚信 从经济学与管理学角度认识企业管理者诚信 现代社会生活中管理者的诚信日益为全社会所关注。管理行为的示范效应及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直接影响,迫切要求管理者必须依诚信操守来行使管理职权。有效的激励维系着管理者诚信,完善的制度设计与诚信行为的内化二者之间密不可分。诚信促使管理者规范管理行为,管理行为的示范性又有助构建于社会公信力。这种正反馈作用的现实意义将是积极而深远的。 近代西方社会普遍把诚信关系视为人类社会能够存在与发展的基本因素。洛克、霍布斯等人认为诚实信用是政府与社会秩序的主要原则基础,是民主的前提。马克斯·韦伯等社会学家则相信,信任是社会组织的粘和剂,是社会和组织凝聚力的基础。考虑到任何单一的监督制约机制在行使监督管理职能时都要受到社会的、经济成本的约束。因此客观上全社会需要一个诚实信用的社会环境。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效运行在很大程度上是诚信作为一种有效的约束机制在发挥作用。在诚信的社会环境中,全社会的交易成本将极大降低,秩序、公平、民主的形成完善有了保障。 然而诚信不能仅仅作为一个社会的、历史的、道德的范畴而存在,诚信的背后应该有一系列的制度基础作为支撑。这就是以产权为核心,以激励及必要的约束机制为保障的制度设计。诚信总是与一定的制度设计相适应的诚信,抛弃诚信的产权制度基础无异于缘木求鱼。弱化了激励行为、失去了诚信操守的管理者,在制度设计存在严重缺陷的社会经济环境中,运用其职权的方向必然会发生改变,而激励机制必然“异化”制度设计的最初价值去向。管理者的诚信是管理职权得以正确实施的关键。 一、管理者诚信的非品质解释 诚实信用,当我们远离道德范畴来关注它时,就会发现这其实不仅仅是一个人品性问题。诚信作为每一个社会成员应该内在化的社会规范,首先是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的产物。“仓凛实而知礼仪”,礼仪、规范乃至于信仰都是一定社会物质条件下的产物。因此,作为特定历史环境中的接受者,其诚信资质并非与生俱来。在管理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诚信”,必然带有其环境和时代的烙印。在极其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管理者的“非诚信”行为后果如果是一个“帕雷托最优”则仍然会得到社会的认同。因此,诚信并非管理者的天然秉赋,更不能作为一种管理实践的内生变量而存在。不能苛求管理者天生就具有高尚的人格和品质,而是通过相应的制度设计来选择诚信的管理者,激励诚信的管理者,淘汰非诚信的管理者。“信”与“非信”总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这便是我们制度设计和选择时所应考虑的出发点和遵循的准则。 二、管理者诚信的效用函数 管理者无论来自社会生活的何种利益集团,作为特定利益的接受者总是存在自身的效用函数。管理者的效用函数一方面受管理职权的约束,另一方面又受其自身偏好的左右。在约束与偏好的双重作用下,管理者在实现既定组织目标的同时一定会去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现实表明,由道德塑造出来的诚信行为其统一性和连贯性是没有客观保障的,人们之间的信任关系也总会被打破。因此,管理者诚信行为的统一性和连贯性,还需要在获得客观保障的条件下才不至于流空,也就是讲,基于个人美德和道德行为而建立起来的诚信关系仅仅存在于个人与其关联的对象之间,他不能把别人对他的信任转赠给另一个人,他可以说服他的关联对象信任另一个人,这种情况往往是以他的担保为前提的。基于管理者经济理性的假设和自身效用函数的分析,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管理者的管理行为。 首先,在管理实践活动中,管理者并非总是以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为其行动目标,一方面是管理者没有能力确定何为福利最大化的管理行为,另一方面也没有必要这样做。同时,管理者不是信息的完全拥有者,管理实践活动随着繁多的管理决策变量发生变化,而管理者本人不能及时获得所有信息,或不能对复杂信息做出及时处理。管理者更有可能的是考虑在制度框架内如何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问题,管理决策行为导致的结果常常是局部的利益最大化,是一个次优解。这样做很可能以少数人的利益侵犯多数人的权利,侵犯社会公共资源,使得“大公无私、公平、公正”等管理者诚信资质的假定更有待商讨。而此时“寻租动机”将成为更加有效的激励因素。最后在“寻租”行为过程中,管制行为膨胀必然异化制度设计初衷。管制行为在“寻租动机”的激励下会迅速膨胀,管制越多,获得的利益也就越多。管理者凭借手中的职权肆意管制,这种不断膨胀的管制行为造成的后果是破坏了原本正常的社会秩序,破坏了全社会的诚信基础和社会风气。因此,传统意义上的对管理者的假设,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大公无私、管理者拥有完全的信息、管理者言信而行果等,在管理者自身效用函数的“修正”下都值得重新商讨。事实上,管理者通常都不以社会福利最大化为管理行为的出发点,管理者与普通人一样有自己的效用函数,管理者通常依据自己或利益集团的利益最大化原则行事。在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中,此类情况屡见不鲜。例如,在目前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和制度性缺陷的环境下,上市公司管理者的诸多“违规”行为就是以“内部人控制”、“大股东肆意侵犯小股东权益”、“关联交易与控制”等诸多方式实现着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三、管理者诚信的产权基础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产权的混乱或对产权的保护不利,必然会造成资源浪费,激励扭曲,经济效益低下以及经济秩序混乱,相伴而生的坑蒙拐骗行为的发生。明晰的产权界定是订立市场契约的前提,也是契约社会存在的基础。“无恒产者无信用”,在一个产权界定模糊的市场环境中不可能存在良好的秩序,尊重产权的界定,同样就是尊重产权所有者的地位,对其地位的肯定是产权人产生“合宜行为”的必要条件。而此刻自发的激励产权人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动力正是全社会对产权的承认、尊重和肯定,产权人也能依据自身的经济理性和意志来签订契约,最大限度的诚信于其他契约人——社会、组织、员工。同时,整个社会还要建立有效的产权保护机制,保护私有财产是诚信社会的重要内容。管理者拥有产权是管理者建立诚信的必然要求。在对产权的关心与保护上,没有谁会比产权人更加尽心尽责。人是理性行为支配的对象,依据经济理性及单独的效用函数来预期或决定自己的行为。正因为如此,管理者的“合宜”行为必然要求管理者对待其能够支配的资源应该等于或近似于对待自己的财产,这是诚信的制度设计内容之一。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组织的成长依然离不开“委托—”的延伸,而“却责”及“搭便车”等委托问题的解决或是依据较为严厉的监管机制的限制,或是依据市场力量的约束。但是这一问题中如果人或管理者能够获得相当的产权或与此相等价的经济激励,并在一定情况下能够行权,则这问题将会更容易解决。目前的“期权”制度就是对管理者进行激励的一种有效制度设计,尽管“期权”制度本身还需要完善。 四、管理学对管理者诚信的解释 管理者的五项基本职能是计划工作、组织工作、人员配备工作、指导与领导工作、控制工作,他们的执行的方法和手段都是依赖于人的工作。从性质上来讲,计划职能属于决策性职能,组织职能、人员配备职能、指导与领导职能属于执行性职能,而控制职能则属于保证性职能。主管人员为了确保计划工作所确定的目标能得以实现,就要根据计划进行组织、人员配备、指导与领导、控制等工作。目标管理是进行计划,工作的主要方法和手段。决策是管理的基础,是计划工作的核心,也是主管人员的首要工作。组织能否有效地运行,以实现组织目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织结构是否合理。组织工作就是要设计和维持一种职务结构,即要进行组织结构设计,并为人员配备作好准备。组织工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组织结构设计的内容包括,划分组织层次(管理层次),以解决组织的纵向领导隶属关系;划分部门,以解决组织的横向分工协作关系;划分职权,以解决职权的分配问题。其实所有这些工作的基础前提是管理人员掌握足够的、全面的、真实的企业信息和人员信息,这也就意味这来自基层的各种信息、尤其是人的信息是否真实全面,以便管理者确定合适的人员工作于合适的位置并设计合适企业运作的组织结构,保证企业的各项计划和安排能顺利进行。 人员配备工作,是为组织结构的职位配备合适的人员。现代管理中,人员配备不仅是人事部门的工作,它己成为各级主管人员不可推卸的职责。人员配备工作中,最重要的是主管人员的配备。主管人员的配备工作主要包括选人、评人和育人三个方面。其基础是诚信的沟通和客观公正的反映,才能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巨在管理过程中,即使是计划、组织、人员配备等工作都做得很好,但也不能说就足以实现组织的目标,还需要指导与领导。指导与领导工作的任务是处理好人际关系,通过沟通联络,运用各种手段和方式,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并施加影响力,以统一全体意志,为各个职能的进行提供保证,从而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只有组织内成员的诚信沟通才能保证指导和领导的正确。组织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组织的总目标确定后,通过层层分解,落实到各个部门直至组织的每个成员。主管人员应能随时了解和保证其下属部门和人员的工作有助于实现组织的目标,这离不开控制工作。为保证控制工作的顺利进行,就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技术和方法,最主要的是组织内部各层级管理者和员工的坦诚交流和沟通,这样才能保证领导者作出合适的决定和计划,并保证合适的人员配置于合适的岗位,才能保证计划的有效执行和真实、及时的反馈,最大限度的防范在决策在执行过程中的偏失,保证其方向的正确和及时的纠正,避免由于信息不畅而给企业造成的经营失误。 管理学论文:从信息管理学著作看中国信息管理学理论研究的发展 摘要自1995年国家教委确立“信息管理学”这门课程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核心课程以来,不同学科背景的国内学者发表的研究著作有30多种,该文在对这些著作进行文献调研的基础上,对国内信息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体例、研究流派进行了分析和论述。 关键词信息管理学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体例研究流派 1、引言 “信息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名称和一门课程的名称,在20年前的中国图书情报界还是个新概念和新研究课题。20年过去了,随着信息科学、管理科学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全球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信息管理学教育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自1995年国家教委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中确立信息管理学这门课程为核心课程以来,全国目前有600家大学开设了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专业,信息管理学人才队伍迅速壮大,信息管理学研究也取得了相当多的成果。由于信息管理学专业在我国主要由5个专业合并而成,各个专业都有其学科背景和学科特色,在这样的发展背景和研究氛围中,国内学者对信息管理学进行的研究不仅成果丰硕,而且由于对信息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体例和研究方法等的理解不同,已经形成了不同的体例和流派。本文拟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论述。 2、信息管理学研究着作的出版概况 根据中国国家图书馆的opac进行了粗略统计,中国上世纪80年代信息管理学著作仅有3种。最早出版的是1986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现代信息管理学》,作者为张醒初。其余两种分别是1987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的陈德维和柳思维合著的《商业信息管理学》,1988年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李崇华的《实用信息管理学》。 近20年来,国内学者编撰的信息管理学研究著作已经达到35种,其中绝大多数是1995年以后的研究成果。从出版时间来看,2000年以后出版的占绝对数量,说明中国信息管理学理论研究的成果主要是最近10年间取得的。收录了以信息管理学或者信息管理学概论、信息管理学基础等为书名的著作。收录了专门领域的信息管理学著作。 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笔者对信息管理学著作的主题词进行了调查和分析,进而探讨了中国特色的信息管理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和基本轮廓。 收录了24种通论性信息管理学著作,收录11种专门领域的信息管理学著作。可以看出,通论性信息管理学著作占信息管理学著作的67.65%,以企业信息管理学为代表的专门的信息管理学著作占信息管理学著作的32.35%。 3、关于信息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基本概念 关于信息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的探讨,在和列举的著作中可谓众说纷纭。岳剑波在《信息管理学基础》中指出:“信息管理学是以信息资源和人类的信息活动为研究对象,研究信息管理的基本原理、通用方法和运用规律的科学。”他的观点影响了很多后来的信息管理学研究者和信息管理学著作。 李兴国、左春荣等主编的《信息管理学》认为:信息管理学是研究科学地组织信息管理工作的理论与应用方法的一门学科。从这个基本概念出发,其理论体系可以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 伴随着信息管理学研究对象的探讨,学者们无法回避一个根本问题,那就是信息管理学大厦的基石之一——学科的基本概念问题。这些著作都探讨了信息、信息资源、信息科学、信息技术、信息活动、信息政策与法规、信息环境、信息系统和信息管理等这些无法回避的概念。 4、关于信息管理学的研究体例 所调查的著作都认为:信息管理学的理论基础是信息科学和管理科学,信息管理学是这两门科学相结合而产生的综合性交叉学科。不同的是,这些著作对老三论和新三论的理论和方法、管理学理论、信息技术和方法的论述有所取舍和侧重,均探讨了信息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范畴,进而构建自己的信息管理学体系。 这些著作对信息管理系统、信息管理方法、信息管理技术、信息管理的基本原理的探讨都占据了大量篇幅。对信息管理活动的外在环境,比如信息法规政策等都不同程度地有所涉及。很显然,信息管理的基本原理、普遍规律和通用方法是信息管理学的核心内容,也是信息管理学著作普遍论述的主要内容。 所列的著作,许多还从信息管理学研究的特点和基础出发,分别论述了信息管理实践的发展阶段,借鉴了古今中外特别是美国等发达国家信息管理的理论和思想,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信息管理理论研究框架。较之于信息管理学的姐妹学科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管理学虽然起源于国外,但国人著作中翻译的痕迹却不多,很少生搬硬套国外信息管理学的理论。这反映了国内学者对中国特色信息管理学研究的积极探索精神,同时也说明了信息管理学具有很强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属性。 有典型代表意义的著作还有:李兴国、左春荣等主编的《信息管理学》在编辑体例中明确地将信息管理学的研究内容分成两大板块:理论信息管理学和应用信息管理学。该书2003年出版,2007年再版。作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它主要以信息为研究对象,从管理的五项职能出发展开核心研究内容。应用信息管理学则直接面向信息管理的主要实践领域展开。该书的出版也标志着国内学者对信息管理体系研究取得的新成就。 此外,一些著作还就政府信息管理、电子政务、企业信息管理等进行了论述。这样,对上述内容的论述基本形成了中国信息管理类著作的主要研究体例。这个体例很明显,一般包括信息管理学的基础理论、信息管理的方法与过程(包括信息技术与信息管理系统)、信息环境与具体实践领域(比如企业信息化、电子政务和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等)。或者是信息管理理论篇和信息管理应用篇(包括宏观、中观、微观的信息管理)。 5、关于信息管理学的研究内容和范畴 关于信息管理学的研究内容,上述著作从不同的信息管理的研究对象出发,对信息管理学的研究内容做了不同的归纳和概述。 岳剑波在《信息管理基础》一书中指出:信息管理学以广义的信息资源和人类的信息活动为研究对象。人类的信息活动可以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方面。信息管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信息管理的基础理论、信息系统管理、信息产品管理、信息产业(人类信息活动的体现)管理。而濮小金、刘文、师全民等在《信息管理学》一书中指出:信息管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信息管理学理论研究、宏观信息管理学和微观信息管理学。微观信息管理主要是具体信息产品的生产和管理,涉及到信息的搜集、加工、处理、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多个方面。宏观信息管理主要围绕宏观信息资源的配置和管理展开。这两部著作对信息管理的研究内容和范畴的理解可以认为比较一致,对信息管理学的理论做的探讨比较深入和扎实,并且对信息管理活动的诸要素,比如信息系统、信息技术、信息产品的加工、信息 人才的培养、信息政策与法规等问题也都有比较全面的论述。 王明明的《信息管理概论》、周贺来等的《信息管理基础》,主要围绕信息管理的理论问题、信息管理活动的关键要素诸如技术问题、包括体现先进管理理念的各个类型的信息系统、信息法规、信息人才等要素进行研究。比较简洁明快直抒胸臆。类似这样的著作在列举的23种著作中占了很大比例,限于篇幅不再一一列举。 6、关于信息管理学的研究流派 从列举的信息管理学的著作来看,由于信息管理学在我国发展的特定背景和研究氛围,可以分成三大流派,列举的著作很多是信息管理学的综合性、概论性的著作,作者很多是国内知名大学的科研和教育工作者。他们的著作多以深厚而坚实的理论研究见长,对信息管理学的理论、信息活动的环境、信息管理的具体方法、过程等,包括信息法规、信息人才等都进行了全面和深刻的阐述,人文积淀深厚,显示了学院派作者的学风和学术水准,可以称为学院派。 列举的是专门信息管理学的著作,所列举的著作之间的关系或许可以比喻为信息管理学的干流和支流的关系。从对这些专门的信息管理学著作的研究主题和内容来分析,他们在信息管理的原理、方法上基本和学院派研究的结果是一致的,但是他们更专注于信息管理本身,对信息管理技术、信息管理系统等核心关键问题研究得更深入。他们以用信息管理的理论技术方法解决具体的信息管理的实践问题见长。也会涉猎到信息技术和管理学相结合的理论和技术部分。他们的特色是更偏重技术和信息系统,可以称为理论和技术相结合的学派。 事实上,国内外还有大量的以信息为研究对象的信息管理学专业的信息管理学著作,他们基本上视信息管理学为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系统对信息进行管理的一门科学,典型的如邮电通讯科学研究领域,他们研究的信息主要是指作为信息通道里传播的对象。这一类型的信息管理学流派,我们可以参照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把他们称为技术派。这一流派在国内外都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这类研究的著作也很多,限于信息科学本来就是以信息为对象的研究群,群内分支学科对信息的理解差异很大,信息的概念不下百种,因而信息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在不同的学科涵义取舍必然有大不相同,研究内容也因此相去甚远。在国外这样的学派也是客观存在的。他们就是被称之为信息管理的纯系统学派。系统学派是欧美信息管理理论的主流,主要代表人物包括霍顿、马尔香、史密斯、梅德利、博蒙特、萨瑟兰等。他们认为信息管理就是对信息系统的管理。这些著作一般都是直接以信息管理系统命名。在他们眼里,信息管理等于信息系统管理。我把他们归纳为纯粹的信息管理系统(技术)派。他们一般不研究信息管理的纯理论部分,而是注重信息管理与管理学思想结合的系统的实现。他们的研究思路,大部分起源于某一个特定的管理信息系统,在特定的系统环境中,考虑信息管理实践的发生和信息管理理论的发展;源于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管理领域所引发的新的综合。 从目前国内信息管理学的著作来看,这三大研究流派已经成为信息管理学的主流学派,能较好地反映中国目前信息管理学研究的基本轮廓。经过他们二十年来的共同努力,中国信息管理学在吸收国外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完成了从舶来到本土化的过程,形成了不同的研究流派。而这个过程也正是中国现代信息管理学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它也是今后一段时期中国的信息管理学继续形成和发展中国特色、融入国际信息管理学研究大潮的基础。 管理学论文:参与式教学在管理学教学中的设计原则探讨 摘要:参与式教学源于现代教育改革中对于学生主体性的强调,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改变目前管理学教学中存在的学生学生兴趣不足,“教与学”严重脱节的情况。本文分析了参与式教学的源流和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参与式教学在管理学教学中的设计原则。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管理学;教学设计;设计原则 管理学是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基础课,它具有一定的微观性和实用性,同时管理学的概念又具有抽象性的特点,因此,在管理学中适当地应用一定的实践教学,才能够显示出本学科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但是,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过分的强调教师的权威性和绝对性,学生的质疑权利遭到了剥夺。这样,不仅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学生会产生厌学情绪,同时培养出来的学生,有丰富的知识,但是却缺乏质疑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传统教学理念下的管理学教学存在着严重的教与学脱节的问题。上课的时候,老师不过是“照本宣科”,学生则在下面做着自己的事情,对教师的讲授熟视无睹,在下面做着自己的事情,玩手机或者看杂志,或者干脆望着窗外发呆。教学中应该出现的师生一体化被师生隔离化甚至对立化所取代。针对“管理学”教学中的诸多此类现象,笔者认为,让学生参与到老师主导的课堂教学中来,是改变教师一言堂与填鸭式传统做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取得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一、参与式教学设计 (一)源流 参与式教学设计与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的教育思潮的大变革不无关系。其时,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的主体性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但是,传统的教学理念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于是,人们纷纷开始探索新的教育离理念,在反思历史的基础上开始思考变革现实,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一批有着现代性质的教学理念和学说。这些学说的侧重点表现为对人主体性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60年代开始,西方学者对学生参与教学的特点、形式以及类型和在参与中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了广泛地探讨。比如,杜威就非常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参与,从他以后在这方面有重要研究的教育家有布鲁纳、布卢姆、罗杰斯、苏霍姆林斯基等。80年代中期,随着美国学者astin在总结己有的研究基础上,建立了有关学生参与的理论——卷入理论,学生参与理论已较为成熟。随着主体性的觉醒以及主体性教育的广泛开展,“主体参与”己逐渐成为现代课堂教学的核心,而且主体性的觉醒与张扬也深入影响到教学设计领域,要求教学设计领域作出相应的调适。 同时,随着教学设计理论探索和实践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设计方法addie(analysis,design,development,implementation,evaluation)已经逐渐显露出它的弊端。首先,addie模式采用的是线性教学模式,教学设计的过程难免机械化和单一化,而现代教学则表现出一定的动态性和丰富性,这种教学模式很显然不利于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发展。其次,这种模式不利于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和沟通。众所周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教师对知识的理解有着很大的差异。然而,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学设计往往成为教师独立完成的工作,因此,学生和教师缺少沟通,因此,课堂教学效率必然大打折扣。最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独立自主性的发挥,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地进入教师设计好的一系列活动中,学生的自主性便被剥夺了。总而言之,传统的教学设计不能适应丰富而又富于动态性的教学现状。因此,参与式教学设计便应运而生。 (二)参与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参与式教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合作学习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两个方面。合作学习是学生通过组成小组或者团队,通过有明确分工地合作来完成一定任务的学习。它主要包括以下五个要素: 1、相互支持和配合的面对面的互动行为; 2、为完成任务承担一定的个人责任; 3、通过学生之间的沟通解决合作过程中的冲突和矛盾; 4、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 5、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 合作学习充分地尊重了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在合作性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不再是对立森严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的伙伴、合作关系。这样便有利于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对话,通过交流和沟通真正地做到教学相长。 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从在的,但是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经验来解释这个世界,因此便给这个世界赋予了不同的意义。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构建这个世界的。每个人的主观经验不同,因此他们对于外部世界的理解也不同。因此,建构主义试图扭转行为主义和认知学派过分强调学习的客观性而产生的不良后果。他们更加关注如何用学习者原有的经验来构建学生对于世界和所学习知识的认识。他们认为,通过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是个体经验世界形成的源泉,是个体获得事物意义的表达方式的源泉。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就应当通过有效地外部活动来使学习的外部过程内化为学习主体的心理活动。简而言之,建构主义的观点强调建构者运用自己已有的一些知识、经验与能力将对外在所感知的事物通过一系列具体活动或者技巧内化为个体自我所有的东西,它与认知学派、行为学派的不同在于建构者能够将外在的转化为内在自我的,参与式教学就是通过一系列环节、措施、形式与手段积极引导学生作为真正的主体参与到其中来,以自己的知识、经验建构新的知识与经验体系。 二、参与式教学设计的主要原则 (一)全面性的原则 全面性原则是指参与性教学应当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在教学活动中不应当仅仅着眼于学生某一方面能力的长进或者素质的提高,而应当着眼于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参与式教学法要求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参与式教学应当着眼于学生质的提高而不是量的积累,应当通过一定的手段来促进学生自我内在自觉性和内在指挥的不断发生,使学生的学习行为,转化为转化为学习习惯。所以,学生通过参与教学过程可以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他们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也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培养社会责任感,最终达到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目的,使得各方面素质得到全面发展。课堂教学作为促进人的全面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必然关注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关注个体素质在参与式教学中得到全面锻炼与发展。 (二)互动性的原则 我们都知道,只有教育者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能真正地凸显学习的有效性。因此,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应当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教师从备课开始就应当考虑到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达到这种目的,教师的教学设计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才能真正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一定的情景和场景的设置,使学生真正地融入课堂,尽快的进入学习的状态,才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此外,这种氛围还应当有利于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三)全程性的原则 参与式教学设计的全程性是指应当使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即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及考核方式等多个方面。但是,在传统的管理学教学过程中,有学者统计指出,65%的大学生认为“传统教材过于呆板、滞后”,78%左右大学生要求“加强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介绍”,88.4%大学生要求教师采用“师生互动课堂讨论法”,90%以上大学生要求教师上课“不应采取满堂灌教学法”,65.8%学生要求教师上课减少传统“黑板+粉笔”式教学手段,74%大学生要求教师“应用多媒体教学”;79%学生要求“期终考试成绩比重应降低”。这些都反映了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因此,运用对学生进行调查的方式,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且据此来调整调整管理学教学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课程评价方法便显得尤为重要了。 三、结语 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参与式教学能够有效地环节目前管理学教学中存在的“教与学”严重脱节的现状,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以上只是笔者一些粗浅的经验,更多的还需要各位同仁在教学实践中共不断的探索和总结。 管理学论文:管理学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构建 《管理学》是高职院校经济管理各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该门课程的教学,在让学生掌握管理的基本规律、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去认识和解决管理实践活动的能力,为后续开设的经济管理各类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今后从事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管理学》理论内容、内涵丰富,与经济学、数学、心理学、社会学、统计学、哲学、法学等相关学科联系紧密,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的边缘学科或综合学科,这就要求从事管理学教学工作的教师也具有相关学科专业知识;管理理论体系的构建来自于管理实践,是对管理经验的抽象、总结、概括的过程,理论体系指导着管理实践有效的开展,因此管理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教师的教学工作不仅围绕着理论展开,同时还要通过案例、情景引导学生进行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思考。 1 当前《管理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从表面上看,学生学习和记忆管理理论方法较为容易,自学简单,然而事实上,由于管理学是一门与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学科,管理对象和管理环境又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的特点,造成学生学习过程中理论和实践的脱节,学生难以利用所学的理论和方法,去有效地理解和解决实际中存在的管理问题。同时当前《管理学》课程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教学内容以书本理论内容为主,注重新旧理论知识体系的更新,但是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教学中,主要通过国内外企业案例加以讲解,学生缺少感性认识,难以有效的理解情景和实际,同时由于许多教师本身管理实践经验的缺乏等原因,造成理论内容和实际之间的脱节;其次,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师生之间互动交流少,从教学手段上看,教师以一支粉笔块、黑板、一套ppt课件来上课,单向的授课方式。一方面难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依赖于教师的讲授,侧重于理论的学习;另一方面这种授课形式也难以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互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等管理技能,难以启发学生对管理实践进行创造性的分析和思考。因此,探寻《管理学》教学模式的变化,改革当前教学的手段具有现实意义。 2 《管理学》教学模式改进与分析 针对当前《管理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文认为可以从教师和教学方法这三个方面加以改进。 2.1 从教师方面,加强教师实践经验的培养,促进教师知识共享机制的建立 单纯的只有理论知识的教师难以准确的将书本知识和管理实践结合在一起,本科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缺乏实际管理知识,授课双方只能停留理论知识或者企业案例层面,学生管理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也只能流于空谈,因此,学校要加强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展各种产学研活动,搭建教师与企业交流合作的平台,鼓励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参与企业实际管理,比如安徽农业大学于2009年就制定了《安徽农业大学关于加强青年教师参加实践锻炼的暂行办法》,要求青年教师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锻炼,本文作者也于2011年在云南省大益集团实践锻炼半年,在此期间学习到了丰富企业实践经验和工作方法,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理论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回到学校后的教学工作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当然单个教师的实践经验毕竟是有限的,个人的理论思考也会存在很多不足,知识共享机制的建立,有助于知识体系的丰富和完善,教师团队管理水平的提升,增强了教师间的互动合作意识,从而达到了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的目标。 2.2 从教学方法方面,完善教学方法,形成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网络教学、学生实践锻炼、企业模拟仿真实习等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管理学》课程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师组织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实际案例,结合需要讲解的管理理论,把企业带入课堂,通过导入企业实际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通过所学理论知识去理解和解决实践问题,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创造性的思考和分析问题,将从实践中抽象出来的理论还原到实践中,使学生更为透彻的理解所学知识内容,变被动的学习接受为主动的参与。这种方法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授课角色,在案例分析中,充当引导者、调动者和点评者,要引导进行思考、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恰当的点评学生的解答,同时在课堂教学时还要充分的把握好时间。 (2)情景模拟法。 情景模拟法就是通过模拟一个生活、工作或者学习中的场景,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模拟场景中的互动活动,体验情景角色所面临的实际情况,利用所学的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做出合理决策的过程。情景模拟不仅能让学生真实感受管理实践活动,增强其应用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于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都有所帮助。 (3)网络教学法。 通过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建设课程网站、课程录像、教案和教学课件、试题库、案例库以及课程论坛,形成立体化、全方位的教学网络,丰富教学内容,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学生利用网络平台,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可以进行学习和交流,同时也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形式,弥补了课堂教学时间的不足。 (4)学生实践锻炼。 重视学生利用假期比如暑假进行的实践锻炼活动,安排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将课程教学内容与假期实践锻炼活动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实践中去理解教学内容和发现问题,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果能将各个假期有机的连接在一起,使学生的实践锻炼持续地进行下去,则学生在毕业之前就能获得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对于今后的就业和工作能力的提高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5)企业模拟仿真实习。 通过企业模拟仿真软件,模拟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相互关系以及企业之间的竞争态势,以真实环境为背景,让学生个体之间或者组队来进行竞争,决策成功和失败的可能性同时存在,而且决策的结果能通过计算机快速的反馈出来,学生可以通过多次模拟来提升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决策能力,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比如,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自2007年以来,使用的企业模拟仿真软件对学生进行培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此外,有些学校利用的各类沙盘管理软件,也都取得了不错的训练效果。 除此之外,在《管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各个学校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开展各种有益的教学实践,比如邀请专家、企业管理人员走进课堂;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管理游戏活动等,这些方法的有效利用,无疑会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管理学论文:管理学上的“例外原则” 管理学上的“例外原则” 美国管理学家泰罗认为:“为了提高效率和控制大局,上级只保留处理例外和非常规事件的决定权和控制权,例行和常规的权力由部下分享。”这句经典名言,在管理学上称之为“例外原则”。 当一个领导真要把“例行和常规的权力由部下分享”的时候,也许却会举棋不定,怀疑是否会削弱自己手中的权力。由于对权力过分的担忧,某些领导大权小权都不肯放,胡子眉毛一把抓,他们怕别人分享权力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稳固。 其实,权力若能主动下放,恰恰可以巩固权力。那些过度抓权不放的领导,势必给自己造成很多负担和累赘,最后还是感到力不从心,不得不下放手中的权力。但这个时候的权力下放已经不够主动,是迫不得已的,其效果也会差一些。主动下放权力就不同,它是一种管理的艺术,是智慧与胆识的体现,可以更好地赢得下属的忠心拥戴和工作积极性。 当一个人的地位够高、权力够大的时候,若事必躬亲,哪怕他一天24个小时不停地工作,也可能忙不过来。批文、开会、视察、会见、策划、指令等等,一人分身无术,难以处理那么多的事情。显然,只有抓住树型结构的权力主干,主动地把例行和常规的权力交给部下,这才是明智的。 许多官场腐败,归根结底都可以归咎于权力过度集中带来的弊端。权力的分配失衡,有权者纵有三头六臂也难以胜任,无权者徒有一身才华却英雄无用武之地。例外原则就是要求掌握了一定大权的领导大胆地把那些例行和常规的权力放心交给下属,一般不干预他们的具体操作和自主决定,不指手画脚地介入,从而提升下级的主观能动性。 上级领导过多地干预下级的管理权,可能妨碍下级的自主创造性,也可能束缚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上级领导应该善于信任下属,只要抓好原则、精神、方向、纪律等要点,尽可“大权总揽,小权分散”。下属怎么做,何时去做,如何奖罚等细节都要让下属自己去随机应变地做主。 在权力的行使过程中,下级领导难免要遇到一些“例外和非常规事件”,限于能力、经验和财力等等,总会把这些例外事件向上级领导汇报。面对下级的这些诉求,恰是考验上级领导水平的时候。此时,上级领导应该棋高一筹,有能力给予及时的解决,救下级于危急和困顿,以赢得下级的信任和拥戴,才无愧于一个真正合格的上司。 管理学论文:管理学的X Y理论在成人自主学习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基于x理论的观点认为,成人学生注重学习结果,轻视学习过程,只有采取强制措施,才能迫使他们实现组织目标。基于y理论的观点认为,成人学生有积极的工作原动力,应当把他们看成为“自动人”,只要启发内因,实行自我控制和自我指导,在条件适合的情况下就能实现组织目标与个人需要统一起来的最佳理想状态。成人学生自主学习管理应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运用x—y理论,积极实现由x理论向y理论的转变,实现辩证管理、科学管理和合理管理。 关键词:x—y理论;成人自主学习;管理方式;应用研究 一、管理学中的x—y理论和成人自主学习管理 x理论和y理论(theoryx andtheoryy)是美国心理学家道格拉斯·麦格雷戈(dou出s mcgregor)1960年在其所著《企业中人的方面》一书中提出来的,是管理学中的重要理论。作为一对完全相反假设的理论之一的x理论认为,人们有消极的工作原动力。麦格雷戈把传统的管理观点叫做“x理论”,其要点是:人生来就是懒惰的,如果情况允许,谁都不愿工作;人们需要指挥和控制,并且要用害怕惩罚和革职的心理去激发他们工作;一般人都希望受命而为,因为受命而为不负责任、比较单纯和安全。有这种管理思想的管理者,易于采取“命令系统统一”、“权威与服从”的管理方式。 而理论则认为人们有积极的工作原动力。麦格雷戈把“y理论”叫做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结合。其要点是:多数人把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看得如同游戏和休息一样,进行起来毫无困难,人们从工作中能够取得满足感;人们为自己心目中的目标工作,知道自我控制;在适当的条件下,普通人不但知道负责任,而且会争取更大的责任;一般人都有想象、发明和创造的能力。 从x—y理论的基本原理出发,我们不难发现,现在通行的对于成人学生自主学习的管理措施,大多是以x理论为指导的。基于x理论,从事成人教育的管理者们认为,成人学生注重学习结果,轻视学习过程,只要有可能就会逃避责任,甚至考试时采取作弊行为蒙混过关,所以只有采取强制措施或惩罚办法,才能迫使他们实现组织目标。根据y理论,绝大部分参加成人教育的学生的本性并不是厌恶学习的,如果给予适当机会,学生们就会喜爱学习,并渴望发挥其才能,获得良好的成绩;多数学生愿意对学习负责,寻求发挥能力的机会;能力的限制和惩罚不是使学生去为目标即成绩而努力的唯一办法;激励在需要的各个层次上都起作用;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学生所广泛具有的。因此,应当把学生看作“自动人”,其学习是为了满足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学生能够达到自我激励。只要启发内因,实行自我控制和自我指导,在条件适合的情况下就能实现组织目标与个人需要统一起来的最佳理想状态。从现代管理发展的趋势来看,y理论被大多数人接受,但这并不代表y理论在任何情况都适用;也不等于说x理论就完全错误,毫无用处。在应对成人学生自主学习管理的问题上,要将两者结合起来,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运用,积极地实现由x理论向y理论的转变。 二、成人学生自主学习与管理现状 1.成人学生自主学习现状己而学习、为了更好地了解世界而学习,可以使学生持久地专注于学习而不会产生厌倦心理;而出于消极目的而学习的学生,在心理和态度上处于非常被动的状态,学习效果常常不理想。由于成人学生一般都是在职人员,其人生观和价值观固化程度高,平时工作压力大,学习时间有限,因此,大部分成人学生的学习目的在价值取向上存在功利倾向,他们或是为了目前或将来的个人发展,更好地适应社会,提高自身竞争能力;或是为了追求短期目标,保住现有工作岗位;或是被要求提高学历等。在他们看来,只要通过课程考试,获取学分,拿到文凭,就是达到了目的,完成了学习任务。这种简单的外在需要所产生的学习动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学习,但只是表层动力,功利性较强,缺乏深层的维持力和主动积极的进取精神,不利于自主学习。 (2)自主学习意识薄弱。自主学习要求成人学生必须有高度的自主性、自觉性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6自主学习的效果同时取决于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两个因素。自主学习意识包括对学习的意愿和对学习的态度。由于成人学生的学习目的过于功利,导致自主学习意识薄弱,对自主学习的态度十分消极,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巩固。而成人学生又由于间断了系统学习、疏离了合作学习,渐渐失却了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调查表明,大多数成人学生文化基础偏差,学习主要依赖于课本,依赖于教师,不适应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学模式,不善于利用网络资源主动去学,不会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自主支配学习时间,不知道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媒体,采取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怎样评价自己的学习效率,测试自己的学习效果,不知道在学习中遇到疑难问题如何寻求帮助等。成人学生为达到学习目标而付出的努力程度,尤其是在面临困难任务时愿意付出的自主努力远远不够,其自主学习能力普遍较差。 2.成人学生自主学习管理现状 (1)教学计划死板。目前所用的成人高校制订和实施的教学计划,对修业年限进行了规定,要求学生必须在规定的年限内修完规定的课程并通过各种考核。每学期开设的课程,由教学计划中的教学进程表规定。课程教学内容一刀切,没有针对成人学生的个别需求,因人而异地进行个别化教学,影响了成人学生自主学习的独立性。课程所用的教材通常是根据课程教学大纲指定或任课教师选定,大多借用普通高校的教材,缺乏适合成人学生特点的教材。在面授过程中,教师一般是按照选用教材的内容结构体系进行讲授,忽视了成人学生的真正需要。而且,由于成人学生层次参差不齐,入学时又没有完善的考核机制,导致学生水平差异较大。而死板的教材、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和不能因人而异调整的教学计划,制约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也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或是无法理解,或是由于学习已知的知识而备感枯燥。甚至有着强烈求知欲的学生,也会因为教学计划死板而无从发挥,最终失去学习兴趣。 (2)评价方式单一。考试评价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一项重要措施,通常分为笔试和面试两种。对成人学生的学业评价,比较注重总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形同虚设。考试形式以笔试为主,试卷多采用纸笔问卷的考试量化评价方法,考查成人学生对定义、常识、原理等能够外显的、量化的目标内容的掌握。然而,这些并不能反映成人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态度、行为习惯、心理素质、道德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还会导致教师固守陈旧教学观念,采用灌输式教学,片面追求及格率,忽视对隐性目标内容的学习与培养,依 赖单一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简单地对成人学生进行阶段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限制了成人学生自主学习的创造性。单纯的笔试评价,不利于考核成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同时也容易导致成人学生平时不重视学习,出现考前的临时突击和考时的不诚信行为,违背成人教育的初衷。 三、管理学中的x—y理论应用于成人自主学习管理 1.基于x—y理论,辩证管理 基于x理论,通常认为成人学生的本性是懒惰的,相当一部分人关心的是获得文凭,对学习过程兴趣不大,希望用在学习上的时间越少越好。对这样的成人学生,要适当施以压力,通过批评、处罚等方式激发他们学习的原动力,让他们为实现组织目标而自主地去学习。基于y理论,可以认为成人学生是愿意学习的,在学习中能够自我指导和自我控制,通过努力,认真学习就跟在娱乐和休闲上的投人一样,是很自然的事,大部分人不会有抵触情绪,即使没有外界的压力和处罚的威胁,成人学生也会努力学习以期达到目的。许多成人学生具有潜在的创新能力,具有自我调节和自我监督的能力。然而,在实际案例中,多数情况是没有绝对的x或y,成人学生都是x+y的情况,需要成人教育工作者们创造条件和机会,尊重和相信他们,想方设法激励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人的潜力,在满足个人需求和目标的同时完成组织目标。做好管理者、指导者和训练者的角色,采用激励的方式,给成人学生更多的信任、更多的职责和自主权,实行学生的自我控制、自我管理,使他们主动参与学习,分享成功。帮助成人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让学生重视并及时调整自主学习的理念和指导思想,激发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学习动机,并将这方面的激励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加强学生对成就动机的自我认识和了解,明确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做自主学习的主人。 y理论较x理论而言更有利于调动成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有利于促进成人学生自主自觉地学习。从y理论出发,管理者要根据成人学生不同的个体情况,对于其学习对象与任务、学习手段、学习环境以及学习条件提供学习方法的建议。比如,根据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指导学生如何看书,如何找出要点,提炼重点;如何做读书笔记;如何进行知识系统化整理,记录难点,化解疑点等;指导学生如何运用理论方法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如何利用手中工具查寻所需资料;如何带着问题参加小组讨论,提问和参加面授辅导;如何复习迎考等。从而使学生了解并能够灵活运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2.一切从学生出发,科学管理 成人自主学习的管理应灵活采用x理论、y理论,积极地实现由x理论向y理论转变,充分发挥成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控制他们的消极面,创造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学习潜能,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教学计划的制订、教学内容及教材的选择、学业评价方式的确定,都要与成人自主学习模式的基本特征相适应,充分考虑成人学生的特点,充分了解成人学生的学习需求,充分理解成人学生的困难,加强个性和针对性教育,力求满足学生的多样性需求和发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可尝试实行弹性学制,即成人学生在学习期间,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调整学习计划和学习进程,适当缩短和延长修业年限。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年限、学习内容、上课时间和安排学习计划。制订教学计划时,要考虑根据社会需要和学生兴趣爱好,构建课程结构体系。选用适合成人学生特点的教材,教材内容要注重解决“是什么”或“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突出实用性,减少“为什么”的理论阐述,减少不必要的、烦琐的定理论证和公式推导,体现因材施教。学业评价应与自主学习模式的基本特征相适应,实行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y理论同时也揭示了引导的重要性。成人学生学习不主动不积极,并不仅仅是由于自身的懒惰,更多的是由于外界因素造成的。成人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氛围和获取相关知识的渠道,而现今丰富的多媒体和网络资源正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从而促进自主学习。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资源,比如将作业和答案放在网上,供学生练习和检测,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不足;通过e—mail、群内讨论、论坛等方式共同探讨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既能用成人学生比较熟悉的渠道促进其轻松、自主地学习,也有利于教学管理人员由此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便于指导和监督,进行立体管理。这同时也符合x理论思想,做到x理论和y理论兼顾,更好地促进成人学生的自主学习。 3.加强教与学的反馈,合理管理 根据y理论,成人教育管理者的主要任务是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使学习者在这个适宜的环境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充分发挥个人的特长和创造力,排除在自我实现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和困难。学校应经常采用各种方法跟踪成人学生的学习过程,了解教师的教学质量,发现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及时反馈信息,不断调整教学实施方案、学习支持服务手段,采用各种方法解决成人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对成人学生尽可能地给予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帮助,提供高质量的学习支持服务,满足学生个别化自主学习的需求。同时,加强对学生自我评价的指导,使学生能够自主地依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对自主学习的各个环节、各个阶段作出分析和判断,并进行反馈和自我调节。学校应及时提供有关学习调控与评价的信息,培养学生对自主学习的自我诊断、自我反馈、自我调整和自我激励的自控能力。经常了解成人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进程,加强管理和指导,把无序的个别化学习活动纳入有序的管理之中,创造一切有利的条件,推动成人学生自主学习的健康发展,促进成人学生自主学习管理。此外,实行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也是十分必要的。可以采取笔试、答辩、论文、机考、报告等综合方式对成人学生进行考核评价。这样一方面能够有效地反映出成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另一方面也能够让成人学生将自己已有的经验和能力与所学习的新知识相结合,消除其对于考试的恐惧心理,减轻心理压力。在考核内容上,命题应该以能力考核为核心,具有开放性,充分发挥成人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让每一位成人学生都有话可说。这样才能对成人学生的学习成果有所反馈,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四、结语 成人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基本教育的弥补和扩展,是提高国民文化水平的重要渠道。但是长久以来,我国的成人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始终处于比较弱势的地位,存在着许多亟须解决的问题。许多人认为,成人教育始终是非正规的教育模式,对成人教育的忽视导致成人教育教学内容缺少弹性,教中国学方法死板僵硬,考核机制不够完善等。因此,成人教育管理者必须从实际出发,通过对成人教育现状的深入分析与思考,从成人教学存在的问题人手,提出改革和创新的思路和方法。把管理学中的x—y理论应用于成人教育,能改进及完善成人自主学习的管理。提倡辩证管理、科学管理和合理管理,使成人教育成为教者和学者都乐在其中的教育过程,推动成人教育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管理学论文:浅论公司组织结构引发的中小型企业管理学思考 论文摘要:我国中小型企业正迎来发展新时期,如何在发展壮大的同时保持组织生命和活力成为了业界关注和思考的焦点。本文以a公司发展中出现的组织结构问题为例,探讨具有可行性的问题解决方案。 论文关键词:组织结构;组织结构性问题;组织非结构性问题;组织文化;管理分权 1a公司的组织结构材料背景: a公司是一家民营高科技企业,成立于1998年,由某大学计算机系的王教授及几位青年教师共同创办,产品主要是各种应用软件和网络集成系统,主要的客户为银行、税务、海关、民航等部门。公司创立初期仅有20名员工,王教授任董事长兼总经理,组织部门划分为技术开发部、客户服务部、财务管理部,各部门设经理一名,员工若干。 公司员工都是具有良好专业背景的科技人员,学习能力强,能独当一面。他们工作很努力,与客户加强沟通。王教授更是事必躬亲,不仅抓经营管理,有时还亲自动手编写应用程序。 凭借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和优质的产品与服务,a公司实现了超速发展。到2002年,销售收入已近亿元,员工增值150人。由于业务扩大,人员增多,需要进一步分工,公司于是对组织结构做了变革。公司仍设董事会、总经理职位,但在总经理下分设人事员和总经理办公室两个辅助职位,总经理负责部门由原先的三个变为市场营销部、软件部、网络部、采购部、工程部、客户服务部、研发部、行政部八个部门。a公司现在的业务流程是:市场营销部负责开发客户、签订合同、软件部和网络部负责按合同进行设计,采购部负责采购所需设备,研发部负责研制新产品和引进新技术,行政部则负责公司的内部管理。 组织结构的变革带来了许多问题:各部门之间权责不明,沟通不畅;员工士气低降,抱怨较多;常常不能按时交货,售后服务质量下降;经营业绩下滑。王教授在公司的各个场合总是反复强调公司的使命和员工团结合作的重要性,但收效不大。 2针对a公司组织问题,现探讨如下: a公司成立初期由于企业规模限制,人员较少,采用了直线制组织结构形式,在该形式下,企业责权分明,指挥统一,人员精干,信息沟通方便,反应快速灵活。 随着a企业的发展壮大,在直线制的组织结构形式上发展为直线——参谋制形式,为高层管理者配备了人事员和总经理办公室两个参谋机构,参谋机构人员可以发挥他们的专长,弥补管理者的不足,减轻他们的负担,同时参谋机构或人员对下级管理者和作业人员无指挥权。,但这种形式的缺点是高层管理者高度集权,难免决策迟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只有高层管理者对组织目标的实现负责,各参谋机构只有专业管理的目标要求;参谋机构和人员相互间的沟通协调差,各自观点具有局限性;不利于培养后备人才。 2.1非组织结构性问题解决 (1)各部门之间权责不明 解决方案:根据组织目标和计划任务的要求,规定各层次、机构、职务、岗位的职责和相应的职权,通过设置组织结构图、职务说明书以及制定各规章制度来明确他们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和信息沟通方式。同时,考虑到该企业是科技技术型企业,在职能设置上必须给予研发部一定灵活性和收缩空间。 (2)经营业绩下滑 致使销售下滑的原因有:技术落后、营销锏咯不当、售后服务恶劣等。而在众多原因中,以技术落后带给企业的打击最为致命。尤其在以技术进步为核心竞争力的产品生产领域,其竞争之惨烈非可与其他领域同日而语。因此,作为科技产业必须要将产品研发及技术推进放在首要位置,为此,企业要建立高水平的基础研究实验室;提高研究小组的工作效率,具体来说要做到:是构成研究小组的人员结构合理化,加强提高科技人员创造力的训练,给予研究小组成员充分的自由,只设定最终目标,具体符合实现则可放其决定,鼓励研究人员广泛同外界交流;高度重视企业外部科技力量的作用,具体来说,企业可以购买高校专利,与高校建立合作研究;投资风险企业。 a企业在市场方面,首先应看清楚市场需求趋势,考虑当前和长远的需求前景。对a企业发展初期而言,员工学习能力强,注重和客户的沟通,自然了解了市场需求,因此能生产出适应市场需要的畅销产品,而随着企业组织结构的改变,直接生产工作的员工失去了与客户直接交流的机会,又由于生产部与市场营销部的交流障碍,极大影响了其对市场需求的准确把握。因此,建立各部门,组织机构的有效交流渠道是极为重要的。 2.2组织结构性问题解决 通常,组织结构设计具有五条基本原则: (1)目标至上、职能领先原则。(2)管理幅度原则。(3)统一指挥原则。(4)责权对等原则。(5)因事设职原则。 在以上组织设计原则指导下,精简组织机构,提高工作效率:综观a企业壮大后组织结构设计,过于细化下设职能部门,致使机构臃肿,从微观而言,则过分细化了人员分工,致使职工易产生厌烦情绪、对工作不满。针对上述症结,从精简高效原则看,a企业应合并软件部与网络部,合并采购部与工程部,并将行政部职能划归于总经理办公室内,以此使得管理层次较少,管理人员较少,费用较低,信息沟通有效,管理层次呈扁平结构,有利于发挥下层管理者和作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企业可在相关联的工种内实现岗位轮换,丰富扩大工作的内容,即有利于消除工人厌烦情绪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2.3延伸——组织健康发展建设 (1)组织文化 企业组织文化是一种人心凝聚剂,是提升企业竞争的无形力量和资产,从企业发展的内在需、消费者的文化需求、市场竞争的需求来看,a企业需要建立自己的企业文化。 a公司企业组织文化建设步骤如下 第一、明确企业理念; 第二、充分利用媒体的力量,塑造鲜明生动的企业文化的视觉形象。 第三:与执行力结合起来,共同推动企业文化的建设。 所以,企业可以从规章制度、工作与决策、典礼、仪式、员工培训等企业日常行为中一点一滴渗透进企业文化,并在企业内部组建企业文化战略推广等相关部门,由专人负责。 (2)企业分权管理艺术 在现代企业管理过程中,分权管理制度的建立,通过权利下放实现有效管理的目的,同时也是实现科学管理的关键。 分权主要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改变组织设计中的权力分配;对主管人员在工作中授权。 对于a企业来说,其组织规模正不断扩大,组织活动趋于分散化,同时存在培养后备管理队伍的需要,因此,a企业不仅应通过第一种分权方式减轻管理层压力,促进企业绩效,同时采用对主管人员授权的方式,培养企业管理后备军。 在a企业分权管理的同时,要注意维护政策与命令的一致性并注意考察准授权的主管资格和能力。 最后,对于a企业,在实施分权管理初始,分权范围和程度可稍小,根据实际情况,可逐步扩大,并在实际执行中适时调整。 管理学论文:试论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研究与探索 【论文关键词】管理学 教学方法 悟性 【论文摘 要】《管理学》课程的授课效果与学生综合能力和后续学习能力的培养息息相关。本文通过自身实践,就课程安排、课程特点、案例教学、多媒体使用和学生悟性培养五个方面进行探讨,以其对管理学授课效果有所帮助。 管理学课程是教育部规定的公共事业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必修课程,其性质属于专业基础课。讲授良好的管理学课程对学生后续其他课程的学习和自身素质的培养有莫大帮助。笔者通过对自身教学方法和过程的反思及总结,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管理学教学进行了探索: 一、规范课程标准,合理安排课程内容 1.管理学基础概念的讲述。在这个层面上,主要要向学生介绍管理活动的形成、概念、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管理对象和环境等,并由此引出管理者的概念。此外,要向学生简单介绍管理的基本职能和管理的社会责任,此部分课程目的有三个:一是让学生认识到管理活动形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二是认识到管理不仅需要传承,更需要创新;三是认识到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管理者才是一个真正追求卓越的管理者。 2.管理思想发展的讲述。前人管理思想的形成对我们的后续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个部分的讲述是让学生认识到学科形成的源远流长和“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力量。在这个层面的教学上,应该按照管理理论从萌芽开始,发展到古典管理理论再到现代管理理论的时间发展脉络进行,让学生认识到任何理论的形成都是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分不开的,管理理论没有过时和现代之说,只有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之说。 3.管理职能的讲述。在这个阶段,重点要向学生讲授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四大职能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具体方法,同时要向学生阐述四大职能之间的关系,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因为在讲课过程中将四大职能分开造成学生各个职能是割裂开来的错觉,要始终在课程中灌输管理学各个职能是一个系统的观念,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总体和部分的哲学观。 将课程的标准规范起来,按照合理的顺序安排好管理学中涉及到的重要的几块内容,可以有效避免学科知识无法有效整合的可能,让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有水到渠成的感觉。 二、深度把握管理学课程特点,做到有的放矢 1.根据管理学通俗性的特点实行疑问——自学——老师解惑授课过程。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即使他们还没有真正学习到管理的知识,但他们管理有自己的认识(虽然有一部分是错误的)。他们通过自己班级的管理、家庭的管理等等方面已经开始对管理有了较高的兴趣,渴望通过学习掌握实用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来处理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碰到的管理问题。认识到学生的特点和对管理学的认识,就可在课程安排中,首先提出一个他们本以为是正确的但实际却是错误的观点引发他们的思考,让他们在课本中自己先寻找答案后,在课堂上进行深刻的剖析和阐述,让学生通过疑问——自学——老师解惑这样的过程完成事半功倍式的学习。 2.根据管理学抽象性特点实行提前预防授课方法。许多学生在学习管理学之前会以为管理学案例丰富,应是一门有意思的课程。而管理学由于其自身的科学性必然具有抽象性的特点,加之管理无定法,这就造成在教学过程中无法给出学生标准答案的现象。但是因为学生心理准备不足,一旦面对抽象的东西就会降低对管理学的兴趣,开始怀疑学习管理的必要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意学生心理的变化,在遇到抽象的知识前提前给学生打好预防针,让学生认识到正是因为管理学面对实践时千变万化,才使管理学充满了魅力,而找到万象中的头绪正是每个管理学者孜孜以求的事情。笔者在授课过程中发现,提前预防授课方法会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正确使用案例教学法 作为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意义的学科,引进案例教学和情景模拟是非常好的教学方法。因为案例常常来自于现实生活,可以让学生有加强的真实感,另外案例分析中总是充满着疑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在这种高度仿真的环境中,学生更容易站在一个社会人的角度来分析和考虑问题,加之在案例分析时学生从被动接受的环境中转化到主动参与的情境中来,这对其综合分析能力和学科兴趣的培养都很有益处。但是,这一切的前提都是要求能正确的使用案例,这就要求我们做到以下几点: 1.案例的选择要紧扣课堂内容。管理学的案例有很多,但是要找到紧扣课堂内容的案例却很难。授课教师不能因为案例不好寻找就选择一个贴切程度不高的案例,也不能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只寻找生动有趣的案例,因为偏离了教学目标的案例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案例的选择是一项艰苦的过程,授课教师要认真做好准备,从大量的案例中精选出最典型、最具有代表性、最能体现管理规律或原理的案例。如果寻找到的案例比较枯燥,教师可通过利用多媒体课件或视频等的形式展现案例来增加趣味性。总之,案例的选择是一项繁重但是有意义的工作,授课教师在选择案例时一定要坚持紧扣课堂内容的原则,然后辅助多种教学手段。 2.授课教师要为案例分析做好充分的组织准备工作。良好的组织准备工作是案例分析成功的重要保证。这就要求授课教师首先充分考虑在课堂案例分析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情况;然后在案例分析中调整好自己的角色,使自己永远站在幕后,但课堂讨论的氛围却一直在自己无形的控制之中。既充当教练,又是导演;既是顾问、又是联络员。当学生出现偏离案例分析目的情况时,应巧妙的把学生引导到正确的思维道路上来;在学生们观点独特、思维开阔的时候,又要无形中将这个氛围带到一个新的高潮。总之,教师时刻不能忘记案例讨论的根本目的,通过自己合理的组织安排引导学生最终找到问题的答案。 3.注重案例讨论后的总结和评价。总结和评价是一个案例讨论画龙点睛的地方,有了这个步骤,整个案例分析的目的才会更清楚,学生才会学到更多东西。案例分析总结可采用小组报告的形式,先让学生通过内部讨论形成小组意见,然后由各个小组相互比较对方的总结报告,给出学生自己的评价,这个过程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分析结果重新思考,对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也颇有益处。最后,由授课教师根据案例分析的过程观察和结果分析进行最终评价。在最终评价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肯定学生取得的成绩,同时,要对存在的不足提出整改意见,最后,要进一步强化案例所要传达的信息,使学生切实认识到案例分析对课堂学习的作用。 四、根据学生特点合理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现在的学生普遍喜欢一种“嬉皮”文化,他们热爱搞笑,但是希望这种搞笑的形式中蕴涵有某种社会现象。而笔者也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一味按照课件讲授的话,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只有10-15分钟,但是,如果能在课件中插入有意思的图片的话,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会延长;而如果能在课件中插入跟课程相关的短小的动画或视频的话,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会延长更多。所以笔者认为授课教师如搜集到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短小的动画或搞笑视频,并将其融入到课程的讲述中,使学生在哈哈大笑的同时对视频反应的内容进行思考,会使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和加深对知识的记忆。 五、注重培养学生的悟性 笔者对“悟”的理解是具有举一反三的能力。一个有悟性的学生会将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融入到课程知识中去,获得属于自己的东西,而且在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或者情况的时候,会比较容易就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关键。一位教育学家曾经说过“悟性比正确的答案更重要,人的成功与否,到最后,往往不是由知识的多少决定的,而是由悟性的多少决定的。”在管理学的学习中同样如此,一个有悟性的学生往往得到了更多有用的东西。 悟性是可以在课堂上培养的,这需要一个宽松的课堂环境来发展学生的右脑思维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不是靠在课堂上压力提问形成的,因为压力情景并不利于学生悟性的培养。笔者认为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在自由的环境中提出一些开放性而非结构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线性思维习惯向右脑及逆向思考习惯方面转化。起初这种教学方法对习惯规律性教育的学生可能会比较难,但是,一个优秀的管理学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悟性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不是遇到困难就退缩,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并时刻谨记培养学生的悟性的重要性,这样,自然就不会因为短期没有成果就放弃这方面的努力。笔者也相信,经过每个老师的努力,我们定能培养出一批有思想有见地的优秀管理人才。 管理学论文:戴明循环在民办高校管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 戴明循环被广泛应用于质量管理过程,这个过程是按照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四个阶段循环往复、不断改进的。本文将戴明循环应用于民办高校管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以期提高管理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 戴明循环 民办高校 管理 教学质量 一、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教育与经济不匹配的问题日益突显出来,迫切需要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自1987年我国恢复创办民办高校的门户以来,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教育“大众化”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也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适用性人才。但由于各种原因,教育效果、社会评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怎样使民办高校培养出高质量、有特色的学生是教学管理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戴明循环作为各行各业广泛应用并取得显著效果的质量管理模式,在教学管理中也同样适用。 二、戴明循环理论简述 戴明循环研究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提出,是一个质量持续改进模型。该理论将质量管理过程分为p、d、c、d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循环往复、不停顿的运转,因此称为“戴明环”。戴明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研究(study)比检查(check)更能体现实际的需要,于是将检查(check)改成了研究(study),因此戴明循环又称“pdca循环”、“pdsa循环”。 pdca是英文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action(处理)的首字母,其含义为:p—计划,确定方针和目标,确定活动计划;d—执行,实地去做,实现计划中的内容;c/s—检查,总结执行计划的结果,注意效果,找出问题;a—行动,对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把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适当推广,标准化,把失败的教训加以总结,以免重现,把未解决的问题放入下一次pdca循环,从而让过程不断重复,持续前进。 三、戴明循环在民办高校管理课程中的应用 无论在什么地方,基本问题都在于品质,什么叫品质?如果某项产品或服务足以帮助某些人,并且有一个良好与持续的市场,就是具有品质(戴明)。民办高校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品质对于它的发展尤为重要。戴明循环虽起源于企业质量管理过程,但这里我们可以把管理课程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大的质量管理过程活动,管理中的各门课程的教学质量都直接影响着整个管理教学的质量,因此应用戴明循环优化民办高校管理课程的教学过程,可促进教学管理质量的提高。 1、计划阶段 (1)分析民办高校管理课程教学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民办高校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师资短缺。据民办高教委“百所民办高校”的调查,被调查的103所民办高校中,只有12.6%的学校有专职教师,57.3%的学校专职教师不超过40人,70%的学校没有或很少有专职教师。二是双师型人才短缺。大多数管理课程的教师,都没有实际的管理经验,存在照本宣科的现象。三是教学和考核方式落后。原始的“填鸭式”教学在民办高校管理课程中依然广泛存在,传统的“笔试”考试仍然是多数学校的主要考核方式,广泛存在学生为考而学的现象。四是教学设施不完善。民办高校由于受到资金限制,教学设施不完善,教学所需的大量软、硬件环境无法满足正常的教学需要。五是生源质量下降。各大民办高校由于招生情况不乐观,造成学生无论是质量、数量还是学习能力都普遍下降。六是实训课程课时少。民办高校没有从根本上发挥自己的优势优化教学管理模式,而是沿袭了国立普通高校的教学管理方式,只有理论教学,没有实践操作。 (2)分析各种影响民办高校管理课程教学质量的原因。一是资金短缺。民办高校相对于普通高等院校融资困难是一个普遍问题。资金是学校发展的基础,师资扩充、设施购置等都依赖于资金。二是生源下降。根据表1中的数据,从2008年到2010年我国各省市高考报考人数基本处于下降局势,这对民办高校招生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三是教师教学态度不端正。有部分教师教学态度存在严重问题:一本教案用好多年,由于管理学理论随着经济的发展也在快速发展,几年不变的教学方式与内容已不适合当代管理理论的学习。四是缺少对教师的教学监管及奖惩制度。教学监管及奖惩制度不完善,没有相应的激励措施,不能激发教师改进教学的积极性。五是教学大纲内容缺乏创新,跟不上实际发展。 (3)找出主要影响因素。资金短缺、生源下降是各大民办高校存在的普遍问题。而资金及生源有赖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只有提高教学质量,才能吸引学生,有了生源才能取得投资者的信赖,才能拓宽资金来源,但这一问题短时间内很难解决。教师队伍的稳定、教师能力的提升、教学态度的改善、教学大纲的改进、教学监管及奖惩制度的完善是提高当前民办高校管理学课程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 (4)针对主要问题,制定措施计划。一是制定相应教师激励机制,改善教师待遇,稳定教师队伍。二是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包括素质教育和专业技术教育。三是更新教学大纲,增加实训课程内容,加强理论应用能力。四是制定严格的教学监督机制。 2、执行、实施计划 (1)学校方面需要加强的事项。教师应一是尽量完善教学设备。管理学课程是一门与实际联系紧密的学科,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相结合,实训设施是必不可少的。二是更新教学大纲。大纲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相关实训课程需要增加,要下企业锻炼,接触真实的管理实际,增加管理理论的认识。三是教学监督制度的贯彻执行包括:教师备课情况需要按月检查;每学期教师听课课时必须达到5个课时;一学期开两次教学研讨会,总结这段时间教学、管理、学生的学习状态,每位教师一个学期需要有两次公开课,以提高教师授课能力等。 (2)教师方面需加强的事项。教师应认真备课,及时更新教学内容,通过听课、研讨会等方式提高自身教学能力。 (3)学生方面需加强的事项。一是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是基本要求,也是增强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民办高校学生学习能力相对比较低,需要教师加强这方面的培养。二是通过案例讨论课,学生可提高时理论的理解能力。 3、检查计划执行结果 要了解教学质量的状况,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检查:了解教学质量的状况:一方面从学生角度检查教学质量结果,通过个人作业、上课态度、章节测验、案例分析报告等方式检查学生对理论学习及应用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从教师角度检查教学质量结果,通过代课教师自身课后小结、学校备课检查、教学督导组听课、相关课程教师听课、学生评课等方式评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方法及教学效果。 4、处理阶段 将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成功的经验,将成功经验制度化,进行推广,这些经验将对下一轮的pdca循环起到借鉴和促进作用。另外,对于遗留问题和新出现的问题,应制定新的计划,进入下一轮pdca循环。总之,问题会层出不穷,pdca循环也会不间断地运行。 四、戴明循环对于提高民办高校管理课程教学质量的作用 1、使管理学科和各管理课程整体改进 戴明循环本身就是一个层层相连、环环相扣、循环中套循环的管理过程。各门管理课程各自完善,相互推动,同时促进整个管理学科的教学质量提高。 2、使整个管理学科教学质量不断上升 在pdca循环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学生的情况都在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同时管理学各具体课程也同样在不断爬升。总之,pdca循环不是在同一水平上循环的,每完成一次循环,就解决一批问题,整体的教学质量就会有所上升。 3、使整个管理学教学过程完整化、系统化 pdca循环使教学中的各大小环节都严格按照p—d—c—a四个阶段进行,使教学过程完整化、系统化,且具有反馈环节,能帮助我们及时发现和改正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改变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五、总结 戴明循环在改善教学质量方面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它改善了教学质量,完善了教学过程,推动了教学改革。但在运用过程中必须注意戴明循环不是某个人、某个部门可以完全把握的,需要团队的力量,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同时也要根据各门具体课程来灵活运用。
小学语文教研论文:西藏小学语文教研及课改的相关分析 【摘 要】随着国家对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西藏小学语文教育也在不断顺应新课改的要求,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教学原则进行改革。文章立足西藏小学语文教研成果,探讨了相应的教学改革策略。 【关键词】西藏小学语文教研 新课改 策略 新课改下,西藏小学语文的教学理念在逐渐更新,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也更加深刻。小学语文不仅对西藏学生学习汉语知识具有很大的帮助,也能够陶冶学生的文学情操,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这就需要教师在教研过程中不断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采取相应的策略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一、小学语文教研反思 (一)加强教学理论学习,提高专业水平 教育教学工作是一项复杂的艺术工作,需要教师具备丰富扎实的理论知识。针对西藏小学语文教学现状,语文教师应认真阅读有关新课程改革理论的书籍,例如《走进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师》等,以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 此外,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有助于增强教师对教学的认识。因此,教师在教研过程中要积极开展高效的学习讨论活动,在先进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改变传统枯燥的教学模式。比如可以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语文教学中,并以ppt的形式展示出来,增强语文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丰富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模式 新课改使小学语文教学有了更广阔的空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思维、教学模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1]。新课改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并且,每位教师都要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进行因材施教,对班级的教学做出构想。 小学语文教研组的工作重点是对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进行探讨。每位教师都要积极做好教学准备,与其他教师交流自身教学经验,共同探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疑惑,对教学现状发表看法、评论,指出优点和不足。教师也可以从字、词、句、段、写作方法等方面着手,然后将质量较高的教研反思和总结发表在学校内网上,形成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的教学氛围。 二、小学语文新课改的教学分析 近年来,随着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许多教师已渐渐认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应当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西藏地区的学生多为本地农牧民子女和少部分干部职工子女,还有少数内地农民工子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西藏小学语文教学的均衡发展。针对西藏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一)正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方法来获得需要掌握的知识。自主学习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度。但在具体实施中我们发现,无论是小学语文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还是课下的自主学习,大多只停留在表面。目前,如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解决学生自主学习成效不佳的题,是西藏小学语文教学中急需处理的一个问题。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 首先,应留给学生充足的自主时间。无论在小学语文课上还是课外,教师都要尽量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课前提前预习课文,反复地阅读课文、体会课文、思考问题、探究知识,从而达到对课文的理解,千万不能让自主学习只停留在表面。根据西藏小学语文教学进展情况,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之间展开相互交流。 其次,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新课改虽然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也没有否认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学,就是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结合。要想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必须将两个方面紧密结合起来,否则将无法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不要因为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而忽视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当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指导,做到收放自如。 (二)科学指导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 合作探究是课程改革大力提倡的另外一种学习方式[2]。目前,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已经认识到合作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并能够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开展合作探究,但在理论上的认识和实践上的探究还不是很深入。目前,西藏小学教学理念、教学条件等与内地学校存在一定差异,合作学习还只停留在形式上,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合作探究的任务不清晰,学生在进行合作探究时很盲目;合作探究的任务不合理,缺乏合作学习的意义。为了更好地开展和落实合作学习,提高合作学习效率,教师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指导学生的合作学习。 首先,恰当开展合作学习。合作学习要在以下几种合适的情况下进行:学生完成了自主学习,并产生了对合作学习的兴趣时;学生自主学习遇到难题,依靠个人能力无法解决时;学生的思路没有打开,需要学生之间互相启发;学生对一个问题产生不同的看法,需要合作探究;学习任务量过大,需要通过小组配合才能完成。 其次,教师要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进行科学指导。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时,教师要以一个指导者的角色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探究小组中去,引导学生的合作学习。 (三)合理把控学生的课堂跨学科活动 新课程改革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时不能只教授本学科的知识。这一要求的初衷就是要打破传统的、保守的教学模式和封闭的、死气沉沉的课堂氛围,由封闭式的课堂转向开放式的课堂,使课堂教学洋溢着活力。不过仍有一些教师没有充分理解课程标准中的“开展开放而又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这一要求,过于强调跨学科的学习,过于强调快乐的学习、快乐的教学,从而使课堂气氛过于活跃,课堂上的非语文教学活动过于丰富。比如,一部分教师将语文课上成了演讲课、表演课等。虽然这种做法能够活跃语文课堂气氛,放松学生身心,但是这种活跃与放松并不能促进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当然也就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西藏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课堂活动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活动要以语文教学目标为中心。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对于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构建开放式的语文课堂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这些活动必须是为语文学科服务的,不能偏离目标。那种为活动而活动,只为活跃课堂气氛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其次,课堂上的跨学科活动要适量。小学语文教学中跨学科活动的开展要适可而止,过多的活动会使学生的注意力从教学内容上分离出来。因此,语文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状况合理把控跨学科活动的开展。 综上所述,目前,西藏小学语文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教师应不断地进行教研反思,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语文教师要不断地进行学习、交流、实践,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真正关心和了解学生的需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不断提升西藏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小学语文教研论文:浅谈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研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各个教学者都在开始探索教学的创新之路,新课改的目的是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作为教学的基础,教研对教学的创新和改革具有指导作用。小学语文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小学语文教研工作计划的顺利展开时刻关系到语文教学质量,因此,新课改背景下有必要探讨小学语文教研工作的改进。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教研;教学 对课程进行改革是小学语文新的开始,也是小学语文学科发展的新希望,尤其是近几年来,各小学的语文教学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为了更加适应新课改提出的要求,为了在新时期取得更大的语文教学成绩,以及为小学语文教学者提供更宽广的发挥舞台,各小学校必须结合语文教学实际,对语文教研工作计划做出创新,从而为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提供条件。在新课改背景下,本文针对小学语文教研活动之一的评课活动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小学语文教研的新方向和新思考。 一、目前小学语文教研活动中评课活动存在的不足 从许多小学语文教师的评课情况来看,很多都存在对评课内容缺乏深入分析的现象。首先是评课内容空洞,教师从空洞的大道理开讲,针对各种新理念和语文教学目标泛泛而谈,但很少结合实例对这些理念进行分析如何才能实现教学目标。这不仅没有实际意义,同时对听评课的教师也没有太大的借鉴作用,评课只流于形式。其次是评课内容追求全面,在实际行动中却是蜻蜓点水,教师从导入到拓展,最后到结尾面面俱到,然而对实际的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情况却没有过多的讲解,评课内容仍然停留在理论上,没有从实例上升到教学思想。最后是评课内容尽显完美,忽视缺陷,许多教师评课用语太多华丽的溢美之词,对存在的一些需要改进的缺陷却不了了之,忽视了评课的诊断功能。 二、新课改背景如何定位小学语文教研的新思考 1.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转变教师教学观 各小学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解读新课程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从而武装教师的头脑。学校组织教师定期开展语文教研学习,让全体语文教师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通过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让教师掌握和熟悉小学各年级段的语文教学目标,开展校本研修活动,让各语文教师明确学校的教学要求。同时,促进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教师终身学习的思想,通过加强教师自身的学习,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开展小学语文教师间的互动交流 学校在组织语文教师进行教研活动时,要明确时间、地点和内容,并开设多种形式的课程交流活动,比如常规课、示范课和学术研讨等,让每个语文教师都能够参与其中,通过听课或者评课的方式进行经验交流,在总结成果的同时,互相讨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共同探讨解决方法,从而真正实现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 另外,要通过竞争的方式,加强语文教师之间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上的专业切磋、产生思维碰撞、协调和合作,共同分享教学经验,彼此支持,共同成长。 更重要的是,学校领导要发挥带头榜样作用,以组织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参与到语文教师间的交流活动中,基于自身的教学经验指导教师改变教学行为中的不足,并将新的教学评价观融入教师的语文教学评价中。 3.加强语文教学常规检查,保证语文教学质量 衡量一所学校质量的标准之一便是观察学校的常规管理工作,为抓好小学语文教研工作,学校必须重视对教师教学常规的检查,巩固教学基础。通常情况下,学校的常规检查是由教导处负责,而语文学科则需要学校语文组提供配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领导也要参与语文教学的常规检查。常规检查的内容涉及两个方面:一是针对语文教师的备课、教学案例等教学行为进行随机检查,二是针对学生的课堂行为及语文作业完成情况进行查看,对存在的不足要及时反馈,对成功的教学案例要进行全校推广。除了常规检查外,学校还应该对常规课进行随机检查,通过随机听课和评课的形式加强教学质量的监控,从而促使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行为中能够做好本职工作。 总之,新课改背景下各小学语文的教研活动都取得了一定成绩,尤其是新教师基于新课改理念敢于创新。但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各教师也必须正视其中存在的不足,小学语文教研工作在S多环节方面过于随意性,形式缺乏新意,许多教师对教研活动的参与积极性不高。但我们相信,只要全校教师能够树立新观念,认真学习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就能够在新课改中找到语文教学的新方向。 小学语文教研论文:小学语文教研改革工作经验浅谈 摘 要:小学语文教研改革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中,纵观教改工作现状,我们发现在取得一些可喜成就的同时,当前的小学语文教研改革工作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教研改革工作者必须转变错误观念,走出误区,利用听课评课活动,提高集体教学水平;组织课外读书活动,促进学生学习品质的提高;关注教学评价方式改革,全面提升教研工作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苏教版;教研改革;工作经验;听课评课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如果能相互学习,扬长避短,我们的小学语文教研改革水平就能不断提高。一直以来,本着“为学生服务,让自己提高”的教研理念,全体语文教师都在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完成学校的语文教研工作,如何不断提升小学语文教研改革工作质量是众多语文教师在持续探讨的话题。那么,小学语文教研改革工作何去何从? 一、确保评课质量,提高集体水平 听课评课活动一直是各校教研工作的传统,积极开展听课评课活动对于提高全体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有着重要意义。回顾当前各小学开展的听课评课教研活动,我们能够发现:很多学校虽然都组织了听课评课活动,但是教学水平提升得并不明显。反思其中的缘由,我们认为听课主题的不确定、制度的不规范是导致教研质量迟迟难以提升的主要原因。 教研改革工作不应流于形式,组织教师参与听课评课并不是在挑刺、在针对谁,而是为了博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使每一位教师都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最终造福于学生。在开展听课评课教研工作的过程中,形式化倾向严重,很多学校一学期都开展不了几次听课评课活动,大多是看哪位老师有时间就安排听课,评课没有方向与主题,今天听一听这位老师讲四年级古诗,明天评一评那位老师教五年级现代文。 听课工作主题分散、评课内容不集中,将直接导致听课评课教研改革工作的失败,无益于集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在开展听课评课教研工作的过程中,各教研组组长应有方向、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安排听课内容,重点考虑本周期听课以什么主题为主,主要针对哪些对象,评课以什么标准来衡量,有哪些教师可以参加,每周开展几次听课活动等问题。只有保证听课评课方向正确,教研改革工作才能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 二、开展读书活动,提升学习质量 在教研改革工作推进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学工作者都将目标与重点放在教师身上,忽略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在提高教改工作质量中的重要地位。教W工作应当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统一的整体,教改工作的本质是为了提高教学水平,除了教师之外,学生的主体作用也需要受到关注。语文是一门信息量大的应用型学科,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教研改革工作不仅需要考虑教材、书本这些教学资源对于提高教学工作质量的重要意义,还要拓宽教研渠道,引入课外教育资源,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综合以上教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考虑,语文教师必须组织学生参与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为学生推荐经典书籍,扩大知识容量,为终身学习、终身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年级段的学生开展不同形式的读书活动、推荐不同种类的阅读书目。低年级段的学生可以阅读一些《格林童话》《伊索寓言》《西游记》等书籍,阅读结束之后,由教师组织安排“童话故事表演大赛”;高年级段的学生可以阅读一些《繁星》《春水》《三国演义》《我们爱科学》等书籍,教导处在每学期的第10周开展阅读考级活动,将学生得分计入期末总成绩,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阅读。 近几年的小学语文教改工作一直密切关注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师行为的转变等问题,容易忽略学生主体在语文学习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开展课外读书活动,不仅可以弥补当前教改工作中的不足之处,也有助于促进学生提高语文学习质量,扩大阅读量。 三、教学评价改革,全面提升效率 当前的小学语文教研改革工作对教学评价方式关注的力度不够,语文教学评价呈现静态化模式,这背离了语文教学的发展目标。语文学习的终极目的应当是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的全面发展,而这四个指标在学习活动中是不断变化的,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一直处于不断发展的变化之中,这种变化不应该也很难通过成绩评价来体现。 小学语文教研的改革需要关注教学评价方式改革,将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评价引入最终评价体系中,建立成长档案袋,以档案袋的形式记录学生语文学习情况,以动态化评价趋势取代静态化评价模式,促进教改工作效率的全面提升。 “教无止境,研无止境。”小学语文教研改革工作想取得成就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每一位语文老师都要在这浩瀚无垠的教海中乘风破浪,为语文教研改革工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只要大家共同努力,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改工作一定可以开出最美丽的浪花,让所有学生学有所成。 小学语文教研论文:浅谈小学语文教研的问题与对策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研活动也在相应的发生变化。但是,从整体上看,小学语文教研活动正在向着更好的方向迈进,形成多元化与创新性并存,促进了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统一。本文从具体内涵出发,发现了当前小学语文教研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找到了合理的对策。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研活动;教师;评估 1 教研活动的内涵 (一) 教研 关于教学活动的教研,主要是围绕着狭义上的“课堂教学”展开,要从课本和教材入手,明确教学目标,细化教学步骤,精益教学措施,是空洞的教学思想变成具有可行性的方案设计。而关于活动研究,则是要紧密的结合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特点,针对于传统课堂教学环节之外的课堂活动,集中研究和反思语文课堂活动的准备和实施,活动的效果和得失,是否达成预计的目标,对于偶然性突发性事件的控制程度如何等。除此之外,教研活动的系统性,也强调教研方法的系统性,要本着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在所在学校开展适合本教研组的听评课活动、微格教学活动、精品课堂评比等活动。 (二) 活动 活动作为教研活动的一个根本,能够体现出理论核心作用,而且作为教研活动的准备工作,具有不同的教研效果。具体来说,小学语文教研活动,大致可以包含如下几层含义:首先是参与教师年龄的广泛性。即部分年龄大小,无论教学经验丰富还是刚刚走上教师岗位,都要积极的参加到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小学青年语文教师在教研活动中,不断地提升自我,迅速的积累教学经验;中年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研活动中寻求专业发展,促进自身专业化程度的完善,也要积极地参与其中;老年教师在语文教研活动中,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鼓励引导和提携年轻教师,为其答疑解惑,自身也能够借助这一活动实现与时俱进,将自身的知识体系日臻完善。其次是各种水平的教师都要参加。无论是哪种能力层次的小学教师,且不论教学水平的高低,必须按照规定参与到学校的语文规约性教研活动中来。 (三)教研活动 教研活动是每一名教师都要做到事情,而且持续教师的一生。根据对教研活动的理解来看,具体包括了小学语文教师所进行的有过程、有目的、有方法的活动,而且具体落实在各个学校当中,实施完整的教育教学,开展相关方面的活动,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和反思性,而且能够让中小学教师达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形成更好的教育参与主体。 2 小学语文教研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小学语文教师存在的问题 小学语文教师本身作为教研活动的主体,具有一定的作用。而且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观摩课堂来进行展示。观摩型教研活动能够有效的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在教师的成长道路上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让更多的小学语文教师走向专业化的发展道路。小学语文教研活动阻碍着整个语文课程改革的脚步,根据对教育活动相关方面的分析,能够找到根源。而且这里的观摩具有一定的效果,相比之下更加的体现了教研活动现场的有效性。但是,当前的教研活动很难调动起教师兴趣,很多教师感觉到教研活动太过无聊,甚至想早点推出。 (二)小学语文教研员或教研组长存在问题 教研员或教研组长在进行教研活动的策划上并没有针对性的落实,而且相对来说不够充分,很难起到示范带头作用,而且很多小学的语文课都是一些跨学科课程,所以教研员和教研组长参与的并不多,而且任务也不够均衡。更多的教研活动缺乏管理,导致教师重视程度不够,教研组长和教研员还没有加以干预。 (三)教研活动管理与环境存在问题 教研活动中的活动管理和环境也存在一些问题,很多被称为公开教研活动并没有很强的针对性,而且在进行教研活动的形式比较的单一小学语文教师受到了更多的影响,而且能够体现出小学语文教育的基本规律。在新课程背景下,能够体现教学研究的内容和方法也可以达到最优化,起到一定的教学经验的推广和促进作用。而且相对来说配合不够紧密。根据小学语文教研管理活动的基本内容来看,教育专业发展并没有得到培养,而且选择性也不够强,所以很难从具体目标上达到实现和落实。 3 小学语文教研活动改进对策 (一) 了解教师参与需求,促进教师均等参与 小学语文教师对提高学生的基本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基本并不简单是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更是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和德育教育。所以,在进行j教研活动中,要加大教师的参与,例如在对小学语文课文《多梦的季节》一课的讲授过程中,需要教师准确快速的定位好课文当中的内容,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目标加以明确,更需要相关的教师做好定位,不断强调个别教学与规范语文课堂之间的目标实现。达到教师与学生在讲授过程中能够注重联系性和关联性,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让学生能够对“哼”、“鹰”、“默”三个字进行记忆,更能够通过不同的段落内容,形成准确的认识,做好生词的阅读,而且对容易读错的字做好的相关的定位,让新词和对话情境之间更加的贴切,也能够让学生对语文教师的接受心理更强,促进了教师最终的表达,更能够让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得到实现。在教研活动中,更能够调动起语文教师的教学热情,用教研活动来更好的促进教学改革,达到更高的水平。 (二)提供多样化的教研活动,打造新型教研队伍 对于当前的语文教学一定要采取必要的措施,以转变语文课堂教学方式,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理念,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利用教研活动的成果,促进精彩、多样、信息化的课堂教学的构建,更好的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乐趣,让学生对内容丰富多彩、气氛活跃、感情真挚的语文课堂充满无限的感知欲。通过充满实效性的教研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对语文知识透彻准确的理解,丰富学生的阅历、提高学生的成绩。 将教师队伍建设放在具体的教学发展上,促进学生的整体性发展,在提高教育质量的共同目标下,落实小学语文教育的教学研究,让教师得到培训和提高,而且还能够开展具体的时间教学,将不同形式的教研活动联系起来,更好的提高了整个教学实践的内容。同时也能够通过专业化发展,达到彼此之间的融合和发展,让教师基本水平得到提高,教师的研究活动得到与学生和自身的紧密配合。 (三)基于教研活动评价标准加强监测与评估 在我国语文教学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小学语文教学作为课程改革的一项重点,也在随之深入推进。在日常的教师教研活动中,也能够找到一些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弊端的根源,那就是很多教师还存在着很多不科学的教育教学观念,这些弊端束缚着学生的思想,限制了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严重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作为教研活动经过一定的周期性研究之后,要能够拿出一个阶段以来的教研成果,该成果可以切实有效的提高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保证语文课堂的生动有趣等基本的特征。同时,对语文教学中遇到的时间问题进行解决,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让整个活动充满色彩。根据教研活动的相关联系和探索来看,这是一种未知的教研活动,能够紧密围绕教学问题展开,而且做到了合作和交流。 4 结语 概括的说,这种教研活动,需要一定的主导者来为整个活动进行防腐的探究,同时更需要彼此之间进行对话和探究,生成新的对话,强调了主动性。同时整个教研活动还要尽可能的制定出可实施的操作要求和规范,对于教研活动的结果要建立起评价量标和相应的管理措施,最终构成一个立体化的完整的管理系统。 小学语文教研论文:小学语文教研过程分析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发现学生有一个十分头疼的问题,就是因为语文知识距离学生生活的年代比较久远,在理解和记忆相关人名、地点、时间、事件等单纯知识时觉得枯燥无味,一味地死记硬背,使很多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兴趣不足,没有达到教师预期的教学设计。 如何增强小学语文知识的直观性、可读性,提高课堂效率,使教学成为学生学习的兴趣活动,成为我在教学中思考的首要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我想,在于找到调动学生将最感兴趣的已有知识与新知相联系的桥梁。课件演示,可以作为这个桥梁之一。恰当地运用语文教学课件,通过读与识,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提高看图直观教学,注重知识结合,使之成为学习小学语文的一项技能。它不仅仅使本学科受益,事半功倍,同时其他相关学科的学习也就会产生更好的效果,让学生在学习上不孤立学习某一学科,而是清晰各学科的有机联系。 在教研的过程中,我先是在网上查找了多篇相关论文,学习全国名师是如何突破这一问题的,然后在语文教研组内研讨如何行之有效地去提高学生的读与识能力。在上课的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观察对比,但是因为太心急想教会他们,自己说的偏多,学生的看图与反思时间偏少,教学效果不理想。 针对这个问题,备课组内的同仁帮助我一起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要指导学生注意以下两点:(1)由表及里,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在分析中提出问题、提取信息;(2)由此及彼,引导学生对比图片,在比较中获取信息。 在接下来的课堂实践中,我着重在教学中注意这两点,效果的确更显著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知识学习也轻松并更有实效了,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兴趣与能力都大幅度提升,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也水到渠成,提高了教学实效。 小学语文教研论文:如何做好小学语文教研员 【摘 要】根据中小学教学需要,研究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是教研员基本职责。 【关键词】引领 教研 专业 发展 评课 《国家教委关于改进和加强教学研究室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教研室是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设置的承担中小学教学研究和学科教学业务管理的事业机构,“根据中小学教学需要,研究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是其基本职责。从以下几方面谈自己所想。 一、教研员做好示范引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授课引领。按照新的课程理论和学科课程标准,认真上好每一节课,为教师提供可资借鉴的范例,而非“作秀”。 (2)评课引领。根据课标要求,借助个人的教育智慧,反思教师的教学行为及其背后的支撑理念,提出问题的核心所在,并提供适合于当时教学场景的可供选择的行为方式。在评课活动中,力求通过与教师对课堂教学问题的探讨,使授课教师得到既知道如何直接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又学会如何反思自己教学行为的双重收获。 (3)论文引领。一个作家同时也是一个思想家,一个教研员同时也应该是一个思想者,因为思想是写作的眼睛,思想是文章的灵魂。教研员要善于在思考中总结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利弊和得失,并提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写作文章,表达思想,传播经验,提供范例。 (4)课题引领。善于将课改中的问题提炼为研究课题,进行专项改革研究,以解决校本教研中的困惑。 (5)命题引领。能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校本实际,命制出高水准的试题。一个教研员,只有当他不断地从奉献型教师向创造型教师转变,从操作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变,从单向型教师向互动型教师转变,从被动型的教师向主动型教师转变,从事务型教师向事理型教师转变,从事理型教师向智理型教师转变,那么,他在校本教研上才会具有生命力、亲和力、感召力和影响力。 二、教研员要从“五力”发展自己: (1)学习力。教研员应当成为学习的先行者。教研员加强文本学习和向同行学习,促进自我完善,获取专业发展“内源性”学习力。 (2)研究力。研究是教研员的立业之本。教研员应应结合日常工作、教育现实,发现问题并开展研究,形成基于实践的“应用性”研究力 (3)指导力。指导是教研员的基本职责。教研员应根据不同教师的水平差异、不同问题的严重程度给与不同的指导,形成专业引领“差异性“的指导力。 (4)示范力。示范是教研员对教师专业引领的有效方法,也是展示教研员专业素养的有效途径。教研员应通过“亲临课堂执教―课堂示范”、“主讲课堂教学―讲座示范”、“提炼课堂研究―成果示范”等活动,形成教研员“形象性”示范力。 (5)创新力。创新教研工作机制、提升教研实效、有效落实专业引领是时代的要求。教研员必须结合时代要求,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探索教研工作新机制和教研工作新方式,从而提升自身“研发性”的创新力。 三、教研员应该树立四种意识 关于这个方面,我想引用我自己的一个经历来说明。,我从一所小学调到市小学语文教研室工作。在一次小学语文教研活动中,一个分管小学语文教研的副校长让我参加学校举办的教研组长会议。我观察了8位小学语文教研组长的发言,发现这些教研组长在交流教研组计划时对教研组的职能认识不到位,因而也就没有在计划中很好的落实相关要求。在听取他们回报的基础上,我对小学语文教研组长提出了四个方面的要求 (1)服务意识。教研组长的首要职责是为组员服务、为处室服务、为学校服务,只有树立好服务意识,教研组老师的教学水平才能在整体上得到提升,处室的计划才能得到完满的执行,学校的相关工作任务才能得到全面的落实。 (2)领导意识。教研组长仅有服务意识是不够的,必须充分发挥领导意识。既然你是教研组长,你就有权利和义务领导全组老师开展相应的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只有树立领导意识,你和你所领导的教研组的教育教学研究等工作才能得到落实,教育教学研究水平才能得到提升。 (3)大教研意识。当时全市小学语文期末开始了,基于当时的认识,要做好全市小学语文期末测试的复习备考工作,必须在关注本学科教学研究的同时,还应当适当关注其它学科的相关情况――正如当时时下所言,“把好自己门,适当串串门”。这就要求有跨学科的教学研究意识,我当时称之为“大教研意识”。 (4)创新意识。教研工作还必须结合时代要求,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探索教研工作新机制和教研工作新方式。 四、我是如何实践教研员这一角色的 要做好教研员这项工作,特别是要有效开展这项工作,确实有许多难处。为此,我们必须面对现实。下面结合我的经历,谈谈我的做法。 (1)学习读书。在许多老师的眼里,教研员必须是全能冠军,你不仅要指导如何说课、上课和评课,你还应该懂得如何命题、如何评价,你也应该懂得实验创新等等。显然,要成为全能冠军是不可能的,唯有的弥补方法就是认真学习,多看、多思、多想。对于学习,特别要给教研员建议的,除了看一些教学论、教材教法等方面的杂志和书籍外,还应该阅读一些教育经典名著,提高自身的底蕴;此外,我们更多的关注教,较少关注学,因此还建议教研员要多多开展关于学习论著方面的学习,这很重要。 (2)教学调研。教学调研是教研员的常规工作,本人非常重视课堂教学调研,因为课堂教学调研以及伴随交流调研的一系列交流研讨活动将成为教研工作的活力之源。在调研活动中,我非常关注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对于教师的教,我关注老师们教什么、为什么教、如何教、教到什么程度等四个问题;对于学生的学,则关注伴随老师施教活动的开展,学生将有怎样的表情、怎样的困难、怎样的反映、怎样的问题。听课后,我非常关注同组老师在评课交流活动中说些什么。注意收集这些材料,将为反思研究提供很好的素材。 (3)反思研究。反思研究是基于学习和调研基础上进行的,主要针对学习和调研中遇到的问题(包括自身遇到的问题和老师遇到的问题)开展相关的反思活动。 对于学习和调研过程中产生的困惑,必须从根源上去分析研究。 (4)专业引领。对老师的专业引领,如果能根据教学调研中的问题逐一予以引导与分析,将对老师起到非常好的帮助和提升作用。从调研过程看,老师遇到的问题既有观念等认识方面的问题,又有对教材等教学资源的理解与应用问题,同时还有教学基本技能和素养的问题。对于这些不同的问题,将采用不同的途径和方法来引领。 (5)交流研讨。网络平台的交流研讨是获取信息的有一重要途径,我非常重视这一渠道。 (6)课题研究。课题研究因其具有系统性、计划性、序列型等特点,是一种深层次的教学研究。开展这样的教学研究,不仅很好地提高组织者的研究水平,而且对锻炼提高组织者的组织协调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 (7)考试评价。做好考试命题工作对指导小学教学、给小学语文教学良好导向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许多事实都可以证明:一位好的教研员可以带出已知好的学科教师队伍,教研员一定要有助师成功的奉献意识,把教师的成长看作师自己最大的成功,把教学质量的改进和提升当作师自己最好的回报。 小学语文教研论文:我地小学语文教研活动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摘 要:教研活动是贯彻教育方针,落实教育教学计划、教学常规,开展学科教研的活动。教研活动是教育教学改革顺利进行的一种关键,应该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支持因素,应该成为教师碰到问题时能获得专业支援的的一种方式。 关键词:教研活动;教学观念;改进措施 教研活动是贯彻教育方针,落实教育教学计划、教学常规,开展学科教研的活动。教研活动是教育教学改革顺利进行的一种关键,应该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支持因素,应该成为教师碰到问题时能获得专业支援的的一种方式。 作为教师,我认为首先应该弄清什么是教研,研究什么? 什么是教研?教研就是指教学研究。 研究什么?一是研究教材、研究学生。二是研究我们怎样利用教材、教学生学些什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三是研究优秀课例,人家教学生了些什么?怎么教的?为什么这么教?比我们自己的教法好,好在哪里? 通过教研,弄清楚、弄明白“教什么、怎么教”这两个关键。即学法、教法的研究才是教学研究的重点。偏离这两个重点的教研,一味地分析试卷、试题,我们成了考试研究员了,不是教学研究员了。 只有加强对学法、教法的研究,才能真正转变我们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教学理论、教育技能。教研活动才能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 近年来,我地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在市教育局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在省、市级课改专家的帮助指导、引领下,全体小学语文教师不懈探索,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现实中的教研活动还没有充分起到它应有的作用,淡化了其应有的价值,那么问题在哪里呢?这不禁引起了我的思考: 一、小学语文教研活动存在的问题 1. 有的教师自我提高的能力不强,教学观念转变难。 语文作为母语课程,学生的学习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的,教师要善于引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挥必要时的指导者作用。 我们有的老师在课堂上出现两种错误认识,一种是把学生自主学习异化为自流,放弃教师指导者作用;一种是过分夸大自己的指导者作用,剥夺了学生静下心来读书、写字的机会,剥夺了学生表达的机会。他们一旦看到别人的课上得好,学生的能力强,就会埋怨自己的学生笨,当然,学生的客观差异是有的,而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技巧无疑决定了学生智力的开发程度。 2. 部分教师对公开课缺乏正确的认识。 公开课是教研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形式。公开课的实质是带着问题去进行,提出教学过程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并围绕这个问题去设计教学,一起分析研讨,找出不足,并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实践、改进这种专题性研究形式的公开课不仅能集思广益,而且能就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逐步形成系统的教研成果,达到预期的目地。 目前许多学校的公开课仍然停留在形式上,有的甚至是为了完成学校或上级教给的任务。教研活动在安排上往往缺乏计划性和系统性,没有形成对问题统一和深刻的认识。教师关注的是教了多少知识而很少去关注学生学了多少知识。由于教师只关注教师的教,因而必然会忽略学情的反馈,到底学生学习的情况如何,教师也就不可能去关注。只有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层面来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才能真正从关注教师的教转为关注学生的学。 3. 评课中缺乏诚恳的意见。 在教学活动中,学校在每学期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公开课。其流程就是说课活动、听课过程、评课,目的在于教师教的相互学习与交流。但这些活动都是流于形式,并没有起到研讨的作用。其主要表现教师在做客之前做了充分的准备甚至是不厌其烦的进行演习,导致所谓的公开课不能反映教学的真实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也制约了教师临场的教学机智和教法的灵活运用。一位老师是这样说的:“每学期开学初,每个教研组都要求有一两位老师开公开课,要求全校的老师都来听课、研讨,当听完课后,教研组老师围坐在一起,也很热闹,七嘴八舌地评课,相互恭维,不说真话的不良习惯,但是讲来讲去是这个问题应该怎么问,那个板书应该怎么写,虽然这也很重要,但感觉这样就事论事的评课总缺少了些什么”。其实,公开课的真正目的是总结经验,肯定成绩,更重要的是发现并纠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是授课者和听课者从中受益。学校的教研活动应该是面对教师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的研究,也只有如此教研活动才是有意义的,对教师才是有帮助的,反之没有价值 4. 研究过于形式化,过程化。 公开课不指向教学实践中具体的问题,目的不明确。也就是说,教研往往只停留在浅层次的上课、听课、评课、经验总结方面,始终是“就课论课”的形式,而没有指向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每一次的教研也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所以这样的教研就犹如缺乏灵魂的躯壳,显得苍白无力。教师们只关注个人经验,运用个人经验解决问题,而忽略他人的经验,不会利用已有的研究成果,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有些教师虽然也搞了一些专题研究,但由于缺乏科学性、计划性、系统系,所以研究也往往是随意的、零碎的、肤浅的。在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情况下,要结合学校教育教学情况下进行一些课题研究,教研课不能无目的的上,每一节课都应围绕课题展开,这节课究竟研究哪一方面的问题,运用哪些策略,取得的效果怎样,都是我们关注的重点。课题确立后,一定要边实践、边总结,再实践再总结,不断丰富和完善。在此期间,全面地了解课题的进展,所以必须坚持写“阶段总结”,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共识上升为理论,再用这正确的理论去指导教改实践,不断探索教学的内在规律,使教研工作能力和教学质量同步提高。 5. 对教研的认识存在偏差。 提到教科研究,有些教师认为那是科研人员的事情,我们教师只要上好课就可以了,甚至有的教师认为所谓的教研就是写几篇论文,这就是对教研缺乏正确认识。作为教师要善于总结,善于提炼,用科研的方法去对待,处理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就能使教育教学工作有序、有效、规范。 其次教研活动也出现了一些盲目性和随意性。有些学校搞课题研究室为了装点门面,应付上级检查,全然不顾本校的教学实际。但教学质量并不理想。 二、小学语文教研活动的改进措施 1. 继续通过教研活动为教师提供优质服务。 继续通过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教材教法培训、送教下乡、典型教师展示课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教研活动为基层提供科学的、实效的、扎实的、可操作性强的教学策略。 2. 努力营造教科研氛围。 目前的语文教研活动,缺少的不是活动,而是教师个人的教科研工作,通过开展语文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构建有效教学的行为模式,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全组教学均衡、持续、稳步发展。 3. 加强老师学习,切实推进语文教研活动,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1)教师除本校岗位练兵活动活动以外,要积极参加区教研活动。做到有参加,有记录,有汇报,有收获。 (2)力求以各学校备课组为单位,积极开展练兵,有专题负责人定期进行检查。 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要求我们教师要积极投身到教研活动之中,时刻发现新问题,研究新问题,总结教学活动中的新经验,这样才能提高教师的教研水平和业务水平,才能为培养优秀的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小学语文教研论文:小学语文教研活动的反思 〔摘要〕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质的变化,教师观念显著改变,一批理念先进、敬业精业的教师队伍正在形成。但有极少数教师仍然有待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转变教学观念;有效果的校本教研应是带着困惑而来,在参与研讨的过程中形成新的思考、产生新的问题而离开。 〔关键词〕新课程 小学语文 教研活动 教学反思 为了加强课堂教学交流,落实课堂教学研究工作,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本学期县教研室开展了片区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活动得到各校领导和广大教师的支持。有效教研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平台。但是目前有效教研在我国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对小学语文有效教研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的分析,提出了一些推进区域小学语文有效教研的措施和方法。 1 当前教研中不足之处 1.1 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质的变化,教师观念显著改变,一批理念先进、敬业精业的教师队伍正在形成。但有极少数教师仍然有待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转变教学观念;课程标准在教学中的指导地位有待进一步确立。1.2教师已经把课后反思作为自己专业成长的主要途径,但反思的面“过窄”,更没有从行动反思上升到理性反思上来,甚至有部分教师把课后反思作为学校规定的“任务”,缺少自觉行动。 1.3 校本教研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途径,已经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并在校本教研活动中发展了自己,提高了自己。但校本教研组织相对薄弱,形式相对单一,不能满足教师专业成长的需求。 2 关于改进工作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思考 2.1 构建小语教研的目标管理模式。教研活动专题化、系列化、多元化,通过课题研究,确定教研活动的“双向”目标,让教研目标具体化,更加贴近教师的需求,更加贴近教学的需要,更加贴近学校发展的期望,以保证教研目标的达成。采用目标分层设定:“教师个人成长目标――基层学校发展目标――区域小语教研目标”,形成教研目标的系列化和层递性,并分解目标,逐级达成,从而实现教研的目标管理,提升教研的有效性。 2.2 创新目标教研活动的形式。教研活动专题研究和特色研究相结合,集体研究和个体研究相结合,群体发展和个案研究相结合,围绕设定的教研活动目标,形成教研活动系列化、多样性,创新教研活动的形式。逐步组建区级小语骨干教师备课组和命题组,通过对教学目标及课堂教学案例的设计与研究,对基于目标教学的背景下的试卷命题的思考与实践,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为培养一批市区级骨干教师做好铺垫。通过目标教学的案例集和创新作业设计的推广,切实为一线教师服务,让其有更多的时间进行二次备课和教学反思,并以此引导广大教师,将他们的教学行为逐渐引入区域的教学理想境界。 2.3 研制区域小语教研有效性的绩效评估办法。行之有效的绩效评估办法,有利于科学评价教研活动的成效;有利于问题的发现与反思,促进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有利于和谐区域教研氛围的形成。 2.4 高语文教师多种能力。通过培训或竞赛提高教师对教材多角度解读的能力、教学的独特创意能力、案例的深层次分析能力、问题的发现与解决能力、小专题的专项研究能力等。具体训练层次为教材研读,资料积累,教案设计,作文研究,叙事写作,测评指导,案例分析,课堂教学技能训练。 2.5 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与密度。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的素养是关键的因素。为此,一是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培训计划,确保学习时间和质量。二是鼓励语文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大胆实践,不断探索,努力超越,提高自身的业务功底和实际的教学能力。三是加强对语文学科教师新课程理论学习和语文课标(修改稿)、教材教法的培训,并经常调查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改进联校教研和校本教研的形式,召开研讨会,及时解决问题。四是尽可能给一线教师提供参加研讨、观摩的机会,而不是只让个别骨干教师参加,强化二级培训管理,扩大教师的收益面。建立骨干教师帮扶制度。发挥各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作用,定期“示范观摩”,将新思想、新方法及时传播,在深入基层进行理论与实践培训的基础上,促进每一位语文教师专业成长。 2.6 摒弃陈旧的教材使用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新课程理念下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作为教师,一定要转变旧的教材使用观,要以教材为依托,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教材作为传授知识锻炼能力的依托,变完全依赖教材为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为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2.7 设计有效性提问和讨论让课堂教学更有效。有效地提问能激发学生讨论、思考,能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保持某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学生自主的学习状态。这种状态的维持取决于教师的“提问”是否有效。因此,我们应该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提问,抓住知识的疑难点提问,抓住思维的发散点提问。问题提出后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去讨论、思考、探究,给予学生充足的讨论、思考、探究时间,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即使学生回答错误,也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更不能是教师包办,自问自答。坚决杜绝无效提问和无目的的随意提问。 我们要努力改进“教”的方法,要用好课文这个“例”,少分析,多揣摩,多感受,多体验。一定要带领学生深入文本的语言中,让学生感受语言,熟悉语言,理解语言,借鉴语言。利用课文这个“例”,得意,得言,得法,努力实现“例”的增值。指导的方法策略要体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教无定法,一节课的教学设计、过程、方法,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师得心应手的,就是更好的。 小学语文教研论文:网络教研助推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成长 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给教育发展带来了无限机遇和挑战,如何依托网络教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是当前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学校是一所普通的农村中心小学,校园网实现全覆盖,拥有计算机200多台,其中教师办公电脑120多台,基本能满足教育教学需要;同时,教师家庭电脑普及率达99%以上……可以说,网络已经融入到农村教师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教育博客,教师专业成长的家园 博客的兴起,最初让教师们感到陌生和茫然,而连云港教育博客的建立,让每位教师认识了博客,熟知了博客,它给教师成长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为了激励教师开博客,写博文,学校出台了一系列制度和奖惩条例,反复召开教师会,耐心做教师的思想工作,教科室领导、语文教研组长也都率先开通博客。最终,教师们搭建起了自己的博客,似蹒跚学步的婴儿,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撰写博文,贵在坚持。为了用好博客,让博客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家园,语文教研组长配合学校教科室,开展了比、学、赶、帮、超活动,引领教师在博园挥洒汗水,辛勤耕耘。教师们在把课堂上的感悟、发现,甚至是灵光一动,都敲击进自己的博客。在这里,智慧的火花碰撞出了崭新的教学思想;互不相让的争鸣,总结出了宝贵的教学经验;文笔酣畅的生活随笔,让教师领悟到了生活的真谛。如今,教育博客这方天地,开满了无边的鲜花,全校教师似一只只辛勤的蜜蜂,在这里尽情地采蜜,吮吸精华,酿造语文教学崭新的境界。一位教师在博客中这样写道:“博客不仅是知识的宝库,还是我们成长的乐土。在这里,我们开阔了视野,充实了生活,自身的专业水平得到了发展。” 二、校本培训,教师专业成长的港湾 传统的校本培训,多为面授式的灌输,规模大,周期长,收效慢。而基于网络的校本培训,以其独有的开放性、快捷性、互动性,克服了传统培训的弊端,提高了校本培训的实效性。 (一)网络平台,为集体备课插上了双翼 集体备课是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日益发达的网络又为集体备课插上了翱翔的翅膀。学校利用网络平台为教师实现了立体备课,使集体备课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教师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与其他教师交流教学思想和教案设计。集体备课的内容由备课组长带领大家在网上集体讨论确定,备课组长指定“主备”教师,主备教师在网络上自己的教案设计,集体备课成员以跟帖回复的形式进行讨论、提出建议。主备教师整合其他教师的意见和建议,结合自己的实际,修改教案,形成定案。备课组成员共同使用定案,上完课后,根据课堂效果和感受,再在网络中开展二次研讨,主备教师再根据这些反馈信息,撰写教后反思,完善集体备课的成果。 (二)QQ群实时交流,方便你我他 学校建立了“黑林精英”QQ群,将全校教师纳入其中,实施群组式教研管理。利用QQ群的即时在线聊天、群共享、群邮件等功能开展网络教研活动,极大地方便了教师之间的学习和讨论。在这里,每个人的发言都会一石激起千层浪,激烈的辩论、热烈的研讨,展现出一个丰富多彩的教师专业发展道路。 三、远程研修,教师远航的明灯 每逢假期,远程研修如雨露滋润教师们的心田。在这里,有伙伴的同行、专家的引领,教师们如鱼得水,如蜂采蜜,吮吸着各种营养。在远程研修中,不断创新、不断进取,全面提升了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业务综合能力。 语文教师刘艳执教的班级是全校出了名的差班。通过网络研修,她认识到应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态度和体验。为此,她改变教法,在课堂中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敢于质疑。发动学生在课堂上大胆交流、热烈讨论,这样全员参与的互动式课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学期下来,班级成绩跃居全校前列。刘老师在博客中这样写道:“每个学生都渴望上进,渴求知识,都需要教师的关注和肯定,只要你重视了他,欣赏了他,他们就会‘受宠若惊’,倾力回报。” 网络教研能促进教师日常教学研究、日常教学反思的能力,使教师成为研究性、反思型教师;网络教研可以实现资源共享,经验交流,弥补农村小学教学资源匮乏、教学经验欠缺的不足。在网络教研中交流共享,教师既可及时表达自己的思想,又可萃取和链接互联网上有价值、有意义的教育信息与教育资源;网络教研拉近了农村小学教师与城市小学教师视野广度上的差距,使教师的专业成长成为“有劲可使”的地方。(作者单位:江苏省赣榆县黑林镇中心小学) 小学语文教研论文:浅谈小学语文教研策略 摘 要:本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与信息化的时代,这就向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面对时代的新要求,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是一个很值得讨论的话题,本文浅谈了关于小学语文教研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研 问题 对策 一、小学语文教学应遵循以下原则 小学语文教学是一项长远的工程,必须在一定的原则指导下进行。所谓的原则,通常是指"观察问题、处理问题的准绳"。我认为语文教学原则应坚持以下几点: (一)坚持整体教学原则 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注意研究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形成最佳的课堂结构模式,以便向45分钟要更高的教学质量与效果。为此,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当注意以下两方面要求:第一,从整体把握全篇文章入手,进入对重点的局部做精雕细刻的揣摩,再回到文章的整体上来总结;第二,课堂上要把能力培养、知识传授、情操陶冶与思维训练等小学语文教学的各项任务熔于课堂教学之中,这条原则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已时刻伴随,而且很有成效。 (二)坚持思维创新原则 语文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思维能力的最高层次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高智能思维活动。它既具有一般的思维基本性质,又具有自身的独创性、突破性和新颖性。尤其在这个知识经济时代首先要求人们具有创新意识,要求学校教育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摆在突出位置。 (三)坚持素质教育原则 素质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针对应试教育而言的,它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全面提高学生德、智、体、美、劳等诸素质为主要内容而实施的教育。为此,广大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从思想上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 二、小学语文教研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繁多,身陷各种检查研究 在小学中,许多学校都把教研活动提到了重要日程,学期之初大都制定了周密的计划。但教师认为搞教研活动,无非是听听课,根本就没把其当成一回事,公开课讲的多了,教学方法大同小异,实在觉得心烦:倘使硬着头皮听下去简直是浪费时间。教师谁都知道这样的教研难以收到应有的效果,可是谁都没有勇气去进行教研创新。原因很简单:在一些学校,教师因为教学负担过重根本无力去从事教学研究活动。大多数教师的周课时总量都在18节以上,既要各课、上课,又要管理班务,还要应付各种评比、检查、考核,完成各种计划、记录、报表等,哪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新理念、钻研新教材?即使勉强为之,也只是抄抄学习笔记而已,因为不抄就无法完成,长期以来大量的无效劳动给教师带来了繁重的教学压力,实在是不堪重负。 (二)教研活动形同虚设 许多学校为了把教研活动搞的热热闹闹,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就开始搞起了所谓的教研。一线教师都知道,教学研究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过程,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是很难取得成绩的。仅仅是为了热闹搞教研还不如干脆放弃。搞教研必须先有深厚的专业知识积累,在此基础上再确定一个长远的研究课题,通过不断的学习与实践,然后在教学中去验证,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仅仅注重研究形式而忽视过程,终究难以取得骄人的成绩。 (三)信息渠道落后,教研资源不足 一方面学校因为教育条件落后,导致教育信息闭塞,教师长期处在封闭的教学环境中,教学思想和教育观念难以及时更新,教学很难步入创新发展的轨道。另一方面教师只注重于校内的探讨,学校为节省资金也不愿派教师外出取经,久而久之,教师的教学思想就变得极为陈旧,也就谈不上去进行教研创新了。 三、提高小学语文教研的策略 (一)课例研究 学校应重视常态课的课例研究。以小学级组为单位先进行单元备课,中心发言人对整个单元的课文进行教材分析,明确教学目标以及重点和难点,对课文进行初步的教学设计。在此基础上,选取重点课文展开进一步研讨。执教教师对所选课文进行深入地钻研,搜集有关资料,撰写教学设计。执教后,级组内进行评课,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讨论、修改和完善教学设计。 (二)专家引领 尽管教研是在“本校”展开的,是围绕“本校”的教育教学问题进行的,但它离不开专业人员的参与和引领,否则,校本教研的研究很难有大的提升,难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因此在小学语文校本教研的过程中专家的引领就显得非常重要。主要通过专题讲座、专题谈话、进行现场指导、教学示范、课题引领等形式指导小学语文教师的教研。 (三)网络互动 为了提高研讨的互动性,可以利用QQ群。老师们在群上对日常教学中出现的现象,充分发表意见和展开讨论,使问题困惑及时得到解答。更重要的是,在听完课后,可以充分展开评课。除此,教师们还可以充分发挥自己博客的作用,把研究课的教学设计以及教学反思公开发表。老师们听完课后以跟贴的形式发表评课意见。只要在网络环境下,老师们可以三言两语,可以随时提交意见,可以随时补充意见,可以随时借鉴别人的经验,这样的评课方式更加人性化,受到了广大老师的欢迎。跨越时空的网络下的教研模式促使教研活动的参与面更广,参与积极性更高,教研活动更富有效益。通过网络教研,群策群力,大家把自己的教学困惑、教学观点、教学经验与大家一起分享,凝聚更多人的智慧,达到一种更高的学术层次,促进了普通教师与国家级专家和各地优秀教师的广泛交流,从而使每一个参与教研的人员都从中获益。 小学语文教研论文: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是一门基础课程,教学非常注重如何提升教学质量、如何提高教学效益,这是教育工作者首要考虑的问题之一。随着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同课异构教研活动被提出。这是提升教师教学质量一项重要标准之一,自从被提出之后深受教师喜爱。本文分析了小学教学中,如何将同课异构教研活动融入其中,并且分析该活动作用。 【关键词】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小学语文教学;应用 一、同课异构意义 同课异构,望文生义,可以理解为不同的教师用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习惯,对同一个教学内容以及知识点进行讲解。教师本身知识结构、教师各异人格魅力以及不同的教学方法,在进行教学时取到不同教学效果。同课异构帮助教师对本教材进行分析,一般而言,对教材进行理解以及编写,正是对文本正确理解以及解读重要方式之一,而这个过程正是异构之过程。同课异构概念的提出,是对同一年级不同班级教师教学提出的,它评价教师教学设计以及实际教学。使得教师能够在课堂中实现相互旁听,相互交流学习,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促进教学工作和质量提升。而且,还可以监督教师行为,像补偿补课、有偿家教以及违规办班收费补等。 二、同课异构组织形式 (一)专家形式 同课异构可以由专家组建,该形式主要指的是由本学校或者该地区有权威的资深教师组成专家团,教学全过程有专家进行陪同,监察每个教学活动,使得同课异构活动的开展更具科学性。 (二)教研组 这个形式比较简单,是由学校内部该学科组长自发组成调研小分队,参与整个调研工作。这是一种学校内部教学设计之间的较量,执行的形式是选择相同的教材课程内容,让不同的教师进行开讲。在课堂时间,分成小组形式,相互旁听。并且在课堂上根据观察提出不同意见,对该教师教学设计提出意见和看法。等到活动结束之后,教师要总结经验,进行反思教学,给其他教师提供学习以及参考需要。 (三)日常教学 该形式比较单一,它指的是不是在一些大场合,而是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在课堂教师学中实行同课异构教学形式。该教学形式能够查看每个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师素质。该同课异构方法对刚毕业进入教学岗位的教师比较适用,能够给年轻教师提供学习借鉴。而且该方法可以分析教师教学设计、教学思路以及教学理念。在今后教学中,能够转化为己用。随着教学事业不断推进,教师教学压力越来越大,每个科任教师都希望自己带领的班级能够突破牢笼,取得良好成绩。因此,教师会进行补课,会帮助学生订购书籍,这些教学活动应该严格控制。在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时,能够保障学校教学质量。 三、同课异构作用 随着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学校重视教学效益。同课异构顺应社会发展被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它将学校作为评价介质,鼓励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善于总结教学方法,善于分析自身缺陷。实际教学中,要将同一教材,同一课堂作为媒介,使得教师进行教学时,能够总结不同教材形式,教学目的解读教学形式。可以参考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设计以及教材材料分析等等,在这些方面评价教师教学质量容和教学效益。从他人的教学设计中,学会总结教学设计优点,摒弃落后传统教学方法。在思想对碰中产生火花,取他人之长弥补自我短处。切实将同课异构评价,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出实际作用。 (一)显示教师实践能力 每个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尽相同,在这些知识体系中,主要有显性以及缄默知识体系区分。显性知识比较容易理解,它指的是在现实教学中,这些知识能够通过实际意识表现出来,而且可以在以往教学中得到体现,例如,最常用的语文语法。而缄默知识指的是,无法用知识形式展现出来,无法从意识中获取。只有自己在亲身经历后感受之后,才能够获取。这些知识不能仅仅通过语言来传达,它还通过个人在感受知识魅力之后,能够将其吸收在内。开展同课异构能够帮助教师提升教学质量,有效地优化教师知识结构。 (二)利于教师优化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主要包含对重点知识进行解析,确立难点以及重点知识,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融入教师个人教学方法。然而。每个教师知识结构不尽相同,教师讲解知识点的方法不相同。哪种教学方法适合学生需求,哪种教学方法学生更容易接受,哪些教学效果比较突出等等。这些教学目的的实验有赖于同课异构科研活动进行评价和指引。教师经过比较之后,明确自身教学缺陷。他们在日后教学时,会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会使用科学的教学方式。可以定义同课异构是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教师在该平台上自由舞动,教师教学质量、教学效益全面展现。明确该科研活动重要性之后,重视该科研活动,提升教师师资力量。 四、结语 总而言之,同课异构活动是一种比较系统的教研活动,语文教师可以将自己的教学方式同名教进行比较,进而进行理性思考该问题。教学课堂中出现的事件以及事件背景进行比较,在比较中教师能够看到自我教学落后,从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同课异构逐渐成为教师评价教学成果以及教学方式重要形式之一,通过交流对比,在斗志上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又能完善教师教学缺陷。 小学语文教研论文:教例研究在中小学语文教研活动中的应用分析 【摘 要】 教例研究法是现在中小学语文教研中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从语文教研活动的显著特点和教学理念提出教例研究法在中小学语文教研活动中的应用,基于新课标课堂教学案例在教学中的处理,浅析教例的形式、案例作用以及在教研活动中教例分析的步骤。 【关键词】 教例研究;中小学语文;教研活动;教例 一、关于教例研究 教例是教育教学中的一个真实事例,也称案例。教学案例是真实而又典型且含有问题的事件。简单地说,一个教学案例就是一个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情境的描述,是一个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故事,描述的是教学过程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1]。研究,已经成为我们文明的一种普遍现象,我们每个人都受到它的影响。[2]教例研究,就是基于一定的教学目标,选择一定的教学案例,教师进行学习、研究,为教师之间分享经验,加强沟通提供有效的方式。教例研究过程本身是反思、认同、获得意义,从而达到内心世界改变的过程,其思考的深刻性、性感的丰富性、对人的内心世界的强烈冲击性,是传统所难以达到的。[3]本文主要从中小学语文教研活动的特征,剖析中小学语文教例研究在教研活动中应用的价值和实践。 二、教例研究在教研活动中的作用 教例具有创设情境,提供信息,隐含问题,引发思考,揭示规律的作用。[4]教学案例在教研活动中的作用: (1)增进教师的教学反思 进行教学反思,教师要对教学过程进行真切的回顾,把自己的教学一览无余地再现,用新的观点进行严格的审视,客观的评价,反复的分析,这样有利于教师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看清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撰写教学案例的过程,就是重新认识教学事实的过程,就是反思的过程,研究的过程,总结的过程,提高的过程。 (2)加强教师的教学理论学习 撰写教学案例,要把教例分析透彻,需要有足够的教学理论支撑。这就促使教师带着教例的实际问题,深入地学习有关的教学理论。同时,百闻不如一见,教师通过撰写活生生的教例学到的教学理论,就不再是抽象的、空洞的、干巴巴的教条,而是非常有用的思想和方法,利于教师内化教学理论知识,提高教学理论水平,用科学的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3)帮助教师总结教改经验 教例撰写是对教学实践的反思,从实践中选择适当的实例进行描述和分析,可以更清楚地认识有些做法为什么取得了成功,有些为什么效果不够理想。通过反思,提炼并明确有效的教学行为及其理论依据,从而更有效地指导今后的实践。案例不仅叙述了教学行为,也记录了伴随行为而产生的思想、情感及灵感。它是个人的教学档案和教学史,有独特的保存和研究价值。 (4)促进教师交流研讨 教学案例集中反映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矛盾、困惑,以及由此产生的想法、思路、对策等,就这些问题和想法开展交流讨论,对教师提高分析能力和业务水平,是非常有益的。与撰写论文相比,教例研究更适合一般教师的需要,同时结合有关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使教研活动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5)形成教学研究成果 撰写教学论文、课题研究资料,固然是教学研究;撰写教例,也是进行教学研究。关于某个专题研究的教例,不仅本身是教学研究成果,而且还是撰写教学论文与课题研究材料的很好的素材。这类素材紧密联系实际,内容丰富,有血有肉,生动形象,真实可信,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6)提高教师的能力 首先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教师撰写自己的教学案例时,既是行动者,又是研究者。教师通过教学案例深入分析研究,提高教学效益;其次可以提高教师的观察能力。教师要从日常纷繁的教学事例中发现典型,撰写教例,能够促使教师注意观察教学现象,发现教学问题,持之以恒,就会养成观察的习惯,提高观察的能力;再次提高思维能力。运用教学理论的观点解决教学实际问题,养成凡事用脑筋好好想一想的良好习惯,提高教师的思维能力;最后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教师从教学案例的线索引申开去,思考教学案例反映的教学现象,就有可能产生一些深刻的认识,独到的见解,从而产生某些创新。 三、小学语文教研活动中教例研究的应用 我们按“教学实践探究问题教学反思撰写教研报告”四个步骤进行教研活动的教学案例研究,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步;教学实践。每学期每位语文教师选择一次课作为公开课,语文组所有教师进行随堂听课,并进行记录。同年级的语文老师选择同一课题,在同一周的周一到周四进行。同时同课题教师在备课时不可相互讨论,这样才能使教师的个性得到更充分的发挥,也利于教师个人教学问题的发现。 第二步:教研探究。确定周五为教研日,由教研组长组织语文组教师每周五进行教研。以每周进行的公开课作为教学案例进行探究。同一课题的教师先阐述教案的设计意图及具体实施情况,并指出在具体理论设计与实践过程中的差异。语文组的教师依次对同课题教师的公开课进行评述,指出其优缺点,教师之间通过相互评述讨论,有助于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第三步:教学反思。(1)教研会后,执教者要对本次的研讨作教学反思。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他教师的建议作一个书面总结(2)开展网络评课。将上课录像、教研组评课记录、教学反思等材料组成的教学研究案例放到教研组网页上,让全校的教师及学生家长参与评述。 第四步:撰写教研报告。由执教者综合教研会上的资料及网络上的评述资料进行汇总整理,撰写教研报告,并交由教研组长。教研组长将每份教研报告整理成册,作为宝贵的学习资料,供教师们学习交流,指导下一步的教学实践。 小学语文教研论文:基层小学语文教研之我见 我是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从事小学语文教育已十几年的时间,在以往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针对在教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自身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课程繁多,身陷各种检查研究 在小学中,许多学校都把教研活动提到了重要日程,学期之初大都制定了周密的计划。但教师认为搞教研活动,无非是听听课,根本就没把其当成一回事,公开课讲的多了,教学方法大同小异,实在觉得心烦:倘使硬着头皮听下去简直是浪费时间。教师谁都知道这样的教研难以收到应有的效果,可是谁都没有勇气去进行教研创新。原因很简单:在一些学校,教师因为教学负担过重根本无力去从事教学研究活动。大多数教师的周课时总量都在18节以上,既要各课、上课,又要管理班务,还要应付各种评比、检查、考核,完成各种计划、记录、报表等,每天基本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哪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新理念、钻研新教材?即使勉强为之,也只是抄抄学习笔记而已,因为不抄就无法完成,长期以来大量的无效劳动给教师带来了繁重的教学压力,实在是不堪重负。 为此,学校教研组应根据教学实际制定出切合实际的形式与实效统一的教研计划。具体可以从减少活动次数入手来提高教研质量;对于准备不充分的活动尽量减少,丝毫没有研究意义的公开课彻底取消,做到少而精。教育行政人员应多下乡搞搞调研,了解教育现状,而不是坐在办公室制定一些如何约束教师的无用的所谓的完善的量化指标: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少一些无意义的检查,让教师多一些时间进行教学研究;让教师从大量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走上创新、研究之路。只有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给教师创造宽松、自由的氛围,给教师以人文关怀,使教师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愿意分享他人的智慧,真正的学习型组织才可能建立起来。 二、教研活动形同虚设 许多学校为了把教研活动搞的热热闹闹,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就开始搞起了所谓的教研。“优质教案”,“获奖论文”评出了一大批,钱花了不少,但就是没有一篇够得上学术品位。一线教师都知道,教学研究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过程,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是很难取得成绩的。仅仅是为了热闹搞教研还不如干脆放弃。搞教研必须先有深厚的专业知识积累,在此基础上再确定一个长远的研究课题,通过不断的学习与实践,然后在教学中去验证,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仅仅注重研究形式而忽视过程,终究难以取得骄人的成绩。 为此,有些地方要求每位语文教师应该将研读教育教学专著作为自己的必修课,以达到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具体的教学实践的目的。让教师先确定统一的研究课题,然后鼓励教师以撰写论文的方式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再通过自己的教育实践来加以论证,还可以将撰写的论文寄给报刊、杂志,一旦被认可后发表,研究成果自然就可以得到公正的评价了,这无疑是注重实效的好做法。 三、信息渠道落后,教研资源不足 一方面基层学校因为教育条件落后,导致教育信息闭塞,教师长期处在封闭的教学环境中,教学思想和教育观念难以及时更新,教学很难步入创新发展的轨道。一方面教师只注重于校内的探讨,学校为节省资金也不愿派教师外出取经,久而久之,教师的教学思想就变得极为陈旧,也就谈不上去进行教研创新了。 拓展资源、内引外联是搞好教研的前提。其一,学校应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方针,把交流学习作为教学发展的活力之源,定期派出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外出学习,然后再在自己的教学领域内大胆尝试,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有突破、有创新。这样长期坚持下去,我们的教学研究水平自然就会提高。其二,真正利用微机、远程教育、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学校还非常少,其中一条最重要的原因是缺少专门的网络人才和必要的网络管理知识,教师上网学习的时间也极其有限,网络事实上也就成了一种摆设。所以如何真正利用好已有的资源,让其真正发挥作用是教研活动有效开展的重要保证。作为学校应该舍得资金投入,制定出相应措施,鼓励教师去尝试多媒体及网络资源进行教学,为教师普及网络知识,对他们进行专项基本技能训练,这样,才能最终达到让网络走进课堂的目的。 四、专业引领不够,教研水平低且重复 目前在不少基层小学的教研中常常有低水平重复的现象,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萝卜炒萝卜,炒出来的还是萝卜。”教研部门很少到校进行现场指导,许多地方的教研仍然是凭经验、凭权威,教研内容形式仍然没有多少改变,模式固定,内容限于教材教法介绍,统一进度、统一要求、统一作业及教案的设计,或者仅仅开展听课、评课活动,进行大同小异的经验总结等。 为此,教研的开展必须发挥教师个人、教师集体和专业研究人员的作用。其中,专业引领是关键。所谓专业引领,是指专家为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这里所说的专家,既包括专业研究人员,也包括中小学中的骨干教师。首先,学校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专业引领作用,创造良好教研的氛围,采用结对子、研讨等形式给普通教师以帮助和指导,让这些土生土长的“实践专家”现身说法,为教师树立身边的榜样,因为这些教师的经历对普通教师来说更容易理解,更容易运用于教学实践。其次,学校要积极争取专业教研人员的支持,积极利用学校外部条件为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创造良好环境。专业教研人员也应转变观念,改变书斋式研究,关注实践,深入学校,切实提供有效指导,与教师共同探讨,共同提高。第三,学校还应注意隐性的专业引领,倡议教师多读书,读好书。读一本好书,一篇好文章,实际上就是与一位大师对话。从教师角度讲,加强理论学习,并自觉接受理论的指导,努力提高教学理论素养,增强理论思维能力,这也是从“教书匠”通往“教育家”的必经之路。 总之,基层小学语文教研形势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随着国家对基层教育的大力投入,我相信这些现象会逐一完善,同时基层的教育专家们应该充分意识到这一点,提前规划。抓好语文教研,是快速提高语文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 小学语文教研论文:浅谈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语文学科,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一直都是基础教育工作者的研究热点。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作为提高教师技能素质的一项常见活动,深受广大教师的喜爱,本文提出如何将同课异构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并对其作用予以分析。 [关键词]:同课异构 教学效果 类型 教研活动应立足于教学实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是教研活动开展的最根本目的。通过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举办,可以更好的促进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本文将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探讨其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一、同课异构的含义 同课异构,从字面可以理解为不同教师,利用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风格,对同一教学内容,同一个知识点的讲解,由于本身教师对所授内容与知识点的理解深度、教学方法、人格魅力不同,所以在教学中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的效果也不尽相同,同课异构不仅是对课程标准的反思、教材编写意图的理解与对文本的正确解读,还是对教学过程的异构,对课后评课的异构。同课异构的概念归结为教师在相同的年级、不同的班级对同一教材内容进行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并且进行互相的评听课,实现彼此间的互相学习,以助于更好的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 二、“同课异构”的组织类型 “同课异构”活动的开展,根据组织的规模与参加人员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的形式。 1.专家引领的“同课异构”,这种组织形式是指由有威信的本校本专业有威望的资深教师,或校外专家全程指导而开展的同课异构活动。 2.学科教研组内的“同课异构”,这是由组内学科的教研组长牵头发起的教研活动,直接是组内本学科教师之间的较量,选定同一教材内容,由多个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然后在固定的时间上课,全组老师参与听评课过程,就课堂教学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观察,并就不同教师的不同设计提出自己的看法,最后集思广益,形成典型案例。在活动结束后,再由上课的老师整理出教案,做出教学反思,供大家学习和参考。 3.日常教学中的“同课异构”,其并不一定要在一些大场合开展,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其实天天在做,这种类型的同课异构活动更能够看出教师的优缺点,尤其是对于新教师、年轻教师是更好的学习机会,由于实践教学经验比较浅,对于不同层次学生、班级的教学设计没有清晰的概念,可以通过观摩老教师的课程,了解老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化为己用,并再教授相同内容的时候可以体现出老教师的成熟经验又可以有自己的创新,并最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这对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大有好处。 三、开展“同课异构”教学活动的作用 “同课异构”以学校课堂教学为场所、提倡教师的反思性实践、致力于学生的真实发展,集课堂观察、教学反思、教学课例等研究方法为一体。它以同一教材或同一主题为媒介,使参与者比较不同教师在课程标准解读、教学材料分析、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方法选择、课堂生成的处理以及教学风格等方面的异与同,从而加深对有效课堂教学的领悟,有利于教师在比较中分析自身的缺点、发现别人的优点,产生思维的触动与碰撞,拓宽思路,取长补短,从而实现相互学习的目的,并在此基础上,谋求改善学生的课堂学习和自身的专业发展。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发挥着诸多的作用。 1.有利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显性化,优化教师知识结构。教师知识体系的形成,包括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显性知识指能意识到并能够表述的知识,它可以在教师以前的学习中所获取,例如:语文中语法等,而缄默知识是指无法表达和无法意识到的知识,必须有过亲身的教学经历才可以获得,这种知识不能光通过言语来传授,但是它可以通过自我与他人的比较来获得,因此说开展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可以有效的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体系。 2.同课异构可以帮助教师比较教学过程的异同。教学过程主要包括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环节的设计。在一节教学课程中,教师要明确本课教学的知识点的重难点,这是教师的必做任务,但是教师之间的理解不同,使得重难点的确立也不同,可见,教师对于教材进行深入理解分析之后,确立课程教学的重难点,确立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通过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都可以展现出来,每名教师的风采与魅力都不同,对于教学知识的把握与讲解方式也不同,那种方法更加适合学生,更加容易被接受,教学效果最好,通过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可以一目了然,对于教师分析自我的优缺点,完善自我大有裨益,如:在教学方法上,有的教师选择的是讲授法,有的教师选择发现法;在教学内容的性质和内在的逻辑结构上,有的教师是按照教学内容内在的逻辑顺序,把教学划分为相互关联的阶段和步骤,有的则把教学划分为若干平行的单元;在师生活动方式上,有的采用的是教师中心策略;有的则采用学生中心策略……总之,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为教师提供了展现自我的平台,同时为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优势,提高并锻炼自校的教师队伍。 3.同课异构可以帮助教师比较教学效果的异同。教师在课堂设计时用尽多少教学手段,多少教学方法,但最终还是要看教学效果、学生的情况来判断来衡量,通过同课异构教学活动,教师对于自己的教学方法以及他人的教学方法,可以通过学生的表现来了解是否成功,可以通过如下几个方面来了解:学生的参与度、思维度、愉悦度与合作度以及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方面,这些都可以清晰的反映教师的教学效果,为自己日后提高教学效果、教学能力做铺垫。 总之,“同课异构”作为一种比较式的教研活动,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对本专业同名课的观察、进行理性的教学反思,通过对课堂中的事件和情景进行比较,以此达到改进语文教师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同课异构已经成为各教师教学研究方式与成果的表达形式之一,在知识的碰撞中,交流经验,比较教法,即激发了教师间的上进斗志,又促进了个人教学能力的提升。 小学语文教研论文:农村小学语文教研新出路 [关键词]农村小学;语文教研;思路与做法 新大纲强凋:“小学的阅读教学,还要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思路和表达方法。”这里的“引导”,是指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提问或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 系统论有条重要原理:“任何事物越是有序化,其效能就越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提问设计应循什么“序”,才能“渐进”,甚至“跃进”呢?笔者认为应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思维发展规律、心理发展规律和语文教学规律。具体地说,在课堂提问中可以遵循以下几个“序”: 一、由浅入深 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有一个符合逻辑的“序”――由已知到未知,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即由认识的低层次向认识的高层次过渡和发展,所以课堂提问也必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认知的新高度,最终才能达到“跳起来摘桃子”的理想境界。例如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民的信》中有这样一句话:“至于看桃花的名所,是龙华,也有屠场,我有好几个青年朋友就死在那里面,所以我是不去的。”这个句子所表达的意思比较隐晦,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其深刻含义,可依序设计如下提问:①鲁迅喜爱桃花吗?②龙华既是看桃花的名所,鲁迅理应去看看,为什么不去呢?③这句话主要表达了鲁迅怎样的感受?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从上文找出有关词句,明确鲁迅是喜欢桃花的。第二个问题抓住学生理解的关键,引导学生理解鲁迅不去龙华看桃花的原因。第三个问题深入追问,水到渠成,使学生理解这句话蕴涵着鲁迅对死难烈士的深切怀念,对反动派罪行的强烈愤慨,表达了鲁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试想,如果省去前两个问题的铺垫和启发,直接以“这句话主要表达了鲁迅怎样的感受”设问,那么,学生在问题面前会感到棘手,感到困惑,也就达不到理想的学习效果,甚至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由点及面 语文教材中知识点的作用并不是一致的,集中力量解决那些重点、难点、特点,能最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教师抓住教材中的这些点设问,然后从这一点扩散开去,提出一系列问题,形成提问系统,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进行深层的思索,这样,由一点而及全面,启发学生深人理解课文内容。如针对《月光曲》中“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使说说罢了”这个难点,教师可以提出如下四个问题:①盲姑娘的话是“随便说说”的吗?②既然盲姑娘的话不是“随便说说”,而是发自内心,为什么要那么说?③从盲姑娘的话中可以看出她是怎样一个人?④听了盲姑娘的话,贝多芬会怎么想?教师抓住这一难点启发诱导,使学生明白了盲姑娘是一位酷爱音乐、热爱生活、关爱亲人、具有美好心灵的姑娘;音乐家贝多芬正是被盲姑娘这种善良、纯洁、美好的心灵所打动,才毅然“……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为盲姑娘兄妹俩弹奏钢琴。 三、由具体到抽象 布鲁纳的研究揭示,少儿形成知识的顺序和方式,至少有以下三个阶梯:第一,行为把握,即依靠手足去把握对象;第二,图像把握,即以印象的方式去把握对象;第三,符号把握,即以语言的形式去把握对象。也就是说,学生的思维水平是按照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的顺序依次发展的。教师课堂提问设计应该遵循这一规律,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学生的思维水平不断向高一级水平发展。如教《骆驼和羊》的第三段时,教师可以分四步设计问题。第一步,找出词语:课文中哪些词语写出羊走进又窄又矮的门时很自在?第二步,模仿动作:谁能做一做“大模大样”走路的动作?第三步,理解词义:知道“大模大样”是什么意思了吗?第四步,明了用意:山羊为什么要“大模大样”地走进门吃草呢?教师抓住关键词语,启发学生进行动作表演,在此基础上过渡到形象思维,使学生理解“大模大样”的词义,最后一个问题归结到段落的主旨,学生的思维又完成了一次飞跃。 四、由现象到本质 教学中,如果教师只引导学生抓住课文语言文字的表层意义,而不能使之透过表层意义深入领会其本质,那么,学生的认识永远是肤浅的。语文教学的关键也就是帮助学生抓住语言文字即字。词、句、段,深入挖掘其所蕴涵的深刻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如《穷人》的第二段中有一句话:“没什么可抱怨的。”老师先问:“‘抱怨’是什么意思?”帮助学生弄清词义后,进一步设问:“桑娜为什么会感到没什么可抱怨呢?”这一问题开始触及实质,但还可以在课文中找出原句回答,体现不出学生思维的过程。于是再问:“桑娜如此辛苦;而得到的仅仅是‘孩子们都还健康’,她可以抱怨些什么?现在为什么不抱怨?这又说明了什么?”这样,问题层层拓展,步步深入,由现象到本质,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 五、由接受到创造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学生的认知领域可以分为识记、领会、应用、创造等几个层次(其中识记、领会、应用可理解为是一种接受),学生的认知也是按上述几个层次发展的,教师设计提间系统时,必须遵循识记―领会―运用―创造的规律。如在《聪明的公鸡》一文的教学中,教者可以设计三组问题,第一组:①公鸡上门的原因是什么?②狐狸见到公鸡讲了些什么话?③公鸡是怎样回答狐狸的?这是一组记忆型问题,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和熟悉课文内容,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为下一步骤教学打好基础。第二组:①公鸡凭什么战胜了狐狸?②公鸡的心情有几次变化?③你觉得狐狸怎么样?……这是一组理解型问题,旨在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认真分析其实质,注重培养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三组:①公鸡在胜利之后会怎么想呢?以后还会不会遇到狐狸呢?遇到了又会怎么办?②狐狸后来发觉没有猎人会怎么想、怎么做?这一组问题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因此是一组创造型问题。这三组问题紧密联系,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使学生的认知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总之,教师设计课堂提问时,应该做到心中有学生,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思维规律、心理发展规律以及语文课堂教学规律,要坚决反对为图课堂热闹一问到底的形式主义的所谓“启发式”。只有这样,才能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提高独立思考、自能读书的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延伸固然有必要,能够拓展文本内容,开拓学生视野,但并不是所有的延伸都是必要的。我们的延伸必须建立在对课程内容的准确理解、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准确把握之上,这样的延伸才是必要的,才是有价值的!记得一位老师在介绍自己的课堂延伸经验时,曾列举其执教的《詹天佑》一文,大体的执教步骤为:先让学生思考、讨论“‘之’字铁路设计是否科学?你有什么别的方法让火车爬上山坡?”等两个问题;然后又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解决“开凿八达岭隧道时,到底找几口直井才能既增加工作面又缩短工期”的问题。据该老师讲,学生讨论的气氛非常热烈。但我想追问的是:这是一节语文课,还是一节工程学?如果是语文课,那这样的延伸至少荒废了学生习得语言的最佳时期,文中那么准确描写建铁路全过程的词语,学生掌握了吗?詹天佑在建成举世震惊的“之”字形铁路时的民族自豪感,学生领悟到了吗?在遇到困难时不畏艰难的勇气与善于克服困难的智慧,学生体会到了吗?詹天佑那种“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辱,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的爱国情怀,学生感受到了吗?……恐怕都没有达成吧!这岂不是“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这样的延伸有必要吗?(编辑/穆杨)
建筑结构论文:探析房屋建筑结构基础设计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建筑行业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面对日益紧张的土地资源,房屋建筑施工企业变得更加注重房屋结构设计中的基础设计,这是由于基础设计是房屋建筑整体结构设计的主要内容。本文首先就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基础设计进行概述,然后提出了加强房屋建筑结构基础设计的主要措施,最后提出了关于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基础设计的几点建议,旨在与广大同仁交流。 关键词:房屋建筑;建筑结构设计;基础设计 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增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种各样的建筑一夜之间在中华大地拔地而起。房屋建筑功能的完善、造型的独特以及方方面面的因素,造成房屋建筑的设计变得日益复杂。基础设计作为房屋建筑结构设计的主要内容,加强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基础设计的探讨,不仅为有效提高房屋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房屋建筑经济适用性的挑战提出了核心的观念和思路。 一、概述 虽然近年来国家加大了房价的调控力度,与人们的房价期待值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而人们的购房意愿并没有因此而消退。为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真正安居乐业,就应加强房屋建筑结构设计力度,尤其是房屋建筑结构的基础设计。在房屋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基础结构的设计与上部结构的设计作为主要的设计内容,通常采用概率极限状态法作为房屋建筑结构设计方法。房屋建筑的上部结构主要是为了满足房屋结构自身重量,以及房屋使用者及其家居设备等荷载的竖向静力作用与地震力、风压力的水平荷载的动力作用下产生的作用力,因而在设计时主要从房屋建筑结构的刚度、强度以及稳定等方面进行,而房屋建筑的静载作用通常从上往下传递,地震作用又是经过基础传递到结构上部,为满足房屋上部结构和下部地基条件,通常把基础结构作为其结构形式。房屋建筑结构设计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作,因而作为设计人员在结构设计时应在整体设计方面抓大放小,以刚柔相济的方式进行协调,通过设置多道防线,从而打通重要环节,对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反馈和处理,注重设计人员专业设计水平的提升,尽可能确保房屋建筑在满足一般功能的同时满足客户的需要。 二、房屋建筑结构基础设计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建筑现场施工具有劳动密集的特性,投入劳动力众多,难以保证不出现问题。因而应认真分析实践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做好房屋建筑结构基础设计。通常情况下,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在设计结构平面图时通常将抗震设防烈度这一因素考虑的不够周密,尤其是砌体结构模型建造时没有直接设计,而是采用了结构软件进行设计,并对整体与具备的受压问题考虑的不够全面; 二是在设计屋顶结构图时,应尽量符合客户的要求,在结构形式、板配筋、钢筋大样示意图等方面的设计上往往是难以整体的视角、全局的观念进行,导致设计的意图不明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施工; 三是在绘制大样详图时,由于建筑详图设计不合理,导致大样详图的绘制出现误差,从而导致尺寸与建筑物不符; 四是绘制楼梯样图时,经常会出现挠度控制不当的情况,楼梯梁梁下的净高度难以满足建筑的需要,楼梯梁上下位置就难以得到统一。 五是在设计地基基础时,由于不注重混凝土的标号,混凝土耐久性不达标,基础配筋的设置与最小配筋率相关要求不符,重复使用条基交叉处的基底面积,对基础图构造的定位不精准,导致基础设计不实,给工程质量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 二、加强房屋建筑结构基础设计的主要措施 (一)注重结构平面图设计 在绘制和设计房屋建筑结构平图时,若房屋建筑所处地的抗震设防烈度是6度,则应结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并基于与相关抗震措施相符的原则下,不必使用结构软件进行建模,由此可见,就砌体结构而言,不必使用结构软件进行建模,可直接设计,但还是在设计时应该注意整体和局部受压的相关问题;若房屋建筑所处地的抗震设防烈度是7度甚至更大,那就必须使用结构软件进行建模。 (二)做好屋顶结构图设计 由于近年来各地"平改坡"的呼声较为严重,为符合客户需要,目前很多房屋建筑大都采用坡屋面的结构形式。这一结构形式主要有梁板式与折板式,若建筑板的跨度较大且 建筑平面不规则,屋脊线的转折和屋面坡度复杂,因而基于此种坡屋面大都选择梁板式。反之,则采取折板式。它们的共同点就是这两种板都是偏心受拉构件。板配筋时,为有效抵抗拉力,应拉通部分或全部板负筋。板厚度应根据构件而定,通常不低于120mm,并在梁板折角处布置钢筋大样示意图。 在设计屋坡面板时,为确保施工操作人员更好的理解图纸,应采取大样详图与剖面示意图相结合的表现方式。因而作为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必须具备空间感,就房屋建筑的整体构造做到心知肚明。以整体的视角掌握房屋建筑结构大局,以细微的设计体现其实用价值,坚持这一设计理念,所设计的图纸方能使施工技术人员一目了然的明白设计者的意图。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屋面起坡会导致阁楼层的部分墙体超过高度,因而在设计时就应与门窗顶相结合设置圈梁,从而降低墙体计算高度。 (三)加强大样详图设计 建筑详图是否准确无误是绘制大样详图的基本前提。绘制大样详图的方式一般有两种:一是在原有建筑详图的基础上进行;二是在以前做过详图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改进与绘制。并在绘制大样详图时,应在确保建筑外形不变的原则下,尽可能的设计合理的结构以便于施工,并且不管是标高或是外形,在尺寸方面必须与建筑协调一致。 (四)强化楼梯样图设计 在绘制楼梯样图时,应注意楼梯板挠度的控制,楼梯梁梁下的净高度必须满足建筑要求,确保楼梯梁位置上下层互相统一。若局部不符合则应采用折板楼梯,并注意折板楼梯钢筋,尤其是内折角处应断开并分别锚固,从而预防局部应力的集中,注意楼梯板的宽度和梁下净空要求,如果是首段梯板,应充分考虑基础带来的沉降,并在必要时设置梯梁。 (五)做实基础设计 在设计基础时,应注重混凝土标号的选择,并确保与结构耐久性要求相符。基础配筋必须确保与最小配筋率相关要求相符,条基交接处的钢筋设置必须选用标准图或详图,且条基交叉处的基底面积不能重复利用,并注意基础宽度的调整。若局部墙体的局部荷载较大也应就基础宽度进行调整,对于基础图中的构造柱,若定位不明确应进行精准定位。 三、优化设计的相关建议 (一)从结构计算和构造上进行合理优化 当房屋建筑多层结构刚度均匀时,才能应用底部剪力法;当房屋建筑结构底层框架附带混合结构且厚度较薄时,应注意考虑塑性变形带来的集中性影响。这是由于底层的框架结构只含抗震墙,因而底层的框架混合结构剪力的分配不能根据一般的框架抗震墙进行计算,而选用"双保险"的方式进行计算,抗震墙承担所有剪力,框架根据刚度比例承当一定的剪力。在进行刚度技术时,框架刚度不产生折减,抗震墙产生折减,通常折减至刚度的20%到30%,并考虑到由于地震作用而形成的倾覆力矩造成底层框架中的附加轴力。不能用简单的单向板的计算方法来代替连续板的计算方法。双向板查表计算时,不能忽略材料泊松比的影响,否则,由于跨中弯矩未进行调整,将使计算值偏小。避免在荷载计算中发生错误:漏算、少算荷载或荷载的折减不当,建筑物的实际用料与计算结果不符。 (二)从抗震要求出发,确保结构设计的合理 多层砌体住宅一般采用横墙承重结构体系和纵横墙共同承重的结构体系。纵横墙的布置应均匀对称,沿平面做到尽量对齐,沿竖向做到上下连续;房屋的尽头和转交的位置不宜设置楼梯间;不宜采用无锚固的钢筋混凝土预制挑檐。对于钢筋混凝土多、高层结构的住宅,抗侧力结构应双向布置,这样做的目的是对于来自平行于抗侧力结构平面方向的地震力,能够更好的各自承担;框剪体系的抗侧力结构要形成空间共同工作状态,除了控制抗震墙之间楼、屋盖的长宽比及保证抗震墙本身的刚度外,还需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楼、屋盖的整体性及其与抗震墙连接的可靠性。 总之,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基础设计是一项较为系统复杂的工作。作为设计人员,做好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基础设计是确保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的关键,在设计工作中做好每一个细节的设计,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尽可能的提高房屋建筑的功能,从根本确保房屋建筑结构设计质量,进而确保房屋建筑工程质量。 建筑结构论文:浅议高职院校建筑结构精品课程建设 [摘 要]建筑结构是高等职业院校工民建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本文就精品课程内涵的分析,对高职院校建筑结构精品课程的建设进行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建筑结构;精品课程;建设;高职院校 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直接关系到学校对高职学生培养的质量,高职学生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我们要淡化基础理论教学的系统性、严密性,强化理论教学的针对性、应用性。教育部根据高职教育发展的现状和需求,决定实施“质量工程”,而其中第一项内容就是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为了使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能顺利、有序地开展,教育部还专门下发了《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势在必行。建筑结构课程是高等职业院校工民建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是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重点之一。 1 精品课程与高职院校建筑结构精品课程 精品课程是21世纪初提出的概念,精品课程要体现出现代教育教学思想,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和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2003年4月,教育部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中指出,“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的示范性课程”。教育部规划用五年时间建成拥有数千门各门类、专业的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的开放体系。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筑结构课程面向工民建专业开设的主干专业课程,对培养学生的专业水平影响大。该课程在工民建专业的课程设置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它是学生毕业后从事房屋建筑及相关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另外,它又是学生学习《建筑施工技术》、《地基与基础》等后续课程的基础。 对高职学生来说,《建筑结构》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信息量大、覆盖面广,包含了砼结构、砌体结构等内容,它有着抽象的结构计算理论,烦琐的构造要求。 自20世纪90年代起,全国高职院校相继在非计算机专业的授课计划中加入了计算机应用课程。经过近20年的探索,各校都有了一套相对稳定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学生进校之前对计算机的把握程度有了很大的变化,另外,随着社会上对计算机能力的认可度的提高,高职为顺应社会需求而对学生采取的一些强制的考级措施,使得目前“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着一些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因此加强计算机应用精品课程建设,研究教学改革,是高水平计算机应用教学的标志之一,也是不断提高计算机应用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 2 以“五个一流”为核心,把握建筑结构精品课程的建设 高职院校建筑结构精品课程建设要以“五个一流”为核心:就是要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先导,以高素质教师队伍为前提,以适应相应层次的优秀教材和优化的教学内容为基础,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平台和以科学规范管理体制为保障的。这是集教育理念、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制度于一身的整体建设,是实现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举、教学活动与科研创新同步的教育目标的基本保障。 精品课程首先要有一批学术造诣高、具有丰富授课经验、成果显著的主讲教师。教育部在精品课程建设内容中首先提出要有“一流的教师队伍”,形成一支以主讲教授负责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要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工民建专业教师是建筑结构精品课程实施过程中最直接的参与者,建筑结构教师的课程观、课程研制水平、课程决策权力和课程改革的态度等是建筑结构精品课程实施成功与否的关键。 高职院校的精品课程教师队伍必须按照“双师型”师资梯队打造。形成由高级工程师和高级技师组成的兼职教师、专业主讲教师和青年教师组成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专业主讲教师必须通过国内外研修、企业挂职锻炼以及参与教科研等形式在较短时间内大幅度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和动手能力。充分利用高级工程师这一兼职教师资源,使课程内涵有序、完整、层次清楚、目标明确;来自一线的技术骨干和高级技师主要负责施工实训讲授与指导,使教师和学生能获取真实的经验。对于青年教师,要切实施行青年教师的“传、帮、带”计划;加强青年教师假期挂职锻炼和参加多媒体课件制作。 “一流的教学内容”要求教学内容要具有先进性、科学性,要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高职院校建筑结构课程,包括《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材料》《建筑力学》。理论方面应充分体现“必需为先,够用为度”从最基本的概念和知识出发,强化知识应用能力,使学生掌握新规范、新工艺、新技术。同时,要加强与企业专家座谈,参观大型工程建设,从中了解现代建筑结构专业的发展方向和新技术,将工程实例引入课堂的教学中,坚持使教学内容与国家最新规范接轨。不断更新、充实教学内容,实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 “一流的教学方法”要求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建筑结构课程涉及知识面广、信息量大、实践性强、抽象知识多,为适应课程的特点,在理论学习过程中注重实践操作,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首先,要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这里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利用多种媒体进行授课。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能真实再现;基于网络的课后教学:利用丰富的课程网站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自学与复习提供方便。电子课件(包括教学计划、教案)、网页课件(包括视频、动画、案例与施工图片、模拟练习、课程设计任务书与指导书、网上答疑系统、课堂教学录像等),学生可以实现网上自主学习和模拟练习。同时通过网络实现师生互动,通过聊天室、邮件、网上留言实现答疑;实训教学:注重体现岗位情境。在以往的实训教学中,由于多种原因,学生一般到工地上走马观花就算完成了。现在,我们可以在学校建立一个仿真的施工工地,让学生接受最真实的现场教学。 “一流的教材”要求坚持选用国家级优秀教材。主讲教师可以自行编写、制作相关教材。在自编教材工作中,应针对国家建设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与加工,确立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块,以真实的施工任务为载体组织教学内容,结合真实的施工过程对课程内容进行模块化设计。同时实现教学内容与“双证书”结合,即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书同时获得。课程内容里融合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强化职业能力训练,以适应本专业人才市场的需求。 3 结束语 高等职业教育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课程内容必须以建筑生产活动为主线,精心设计项目模块和训练任务,以学生为主体,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按照国家高职高专精品课程评价标准,构建“建筑结构”立体化教材体系建设、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设计,有力推动“建筑结构”课程的深层次改革与发展。 建筑结构论文:论述建筑结构类型与设计 摘要:结构设计是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筑安全应用的基础。因此,设计人员要从一个个基本的构件算起,做到知其所以然,深刻理解规范和规程的含义,并密切配合其他专业来进行设计。在工作中应事无巨细,善于反思和总结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建筑结构设计,促进建筑工程质量的不断提高。文章作者对建筑结构的类型及其结构设计进行了相关论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结构;结构类型;结构设计 引言 建筑结构是一个建筑物发挥其使用功能的基础,结构设计是建筑物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变化不断的大千世界里,大多数的事物都是依靠骨骼存在在这个世界上的。等级较高的事物骨骼结构相对来讲就较为复杂,对于建筑物来讲也是如此。建筑结构造型及内容等方面,皆是依靠其骨骼存在的,由建筑结构承载着整体载重。犹如不同的生命事物有着其专属的骨骼构造,建筑物也尤其独特的建筑结构。我们在注意建筑结构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其稳定性能,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同时也要注重其结构类型,可以这么讲,在建筑结构没有类型的情况下,其空间是完全缺失的。不同类型的建筑物,无论是在使用性能、空间构成、类型选择及结构形式等问题上都会具备该建筑物的独特个性,但建筑物的主要构成单元:基础、墙体或柱、楼地面、屋顶、楼梯、门窗都是由这六种因素构成的。除此之外,通常建筑物还包括阳台、雨棚、散水等其他的装饰及配件等单元。 住宅建筑结构有许多种不同的类型,比如,按照建筑施工方法将其分为现场浇制和预先浇制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两种类型和预应力结构等。通常的情况下,从建筑所选用的结构墙体原料上划分为:砌体结构比如,砖混结构、砌块结构等;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和轻钢结构等; 从建筑受力体系上划分为:剪力墙结构和框架结构等。接下来针对常常使用的载重系统类型进行相关论述。 一、砌体结构 在我国的多层住宅建筑当中砌体结构是被大范围选用的剪力墙结构形式。通常会运用钢筋混凝土预制楼板、屋面板作为楼、屋面结构层,以竖向的方式承载建筑构件采砖砌体。砌体材料通常有:普通粘土砖、多孔砖、普通混凝土小砌块、轻骨料混凝土小砌块等。 一般砌体厚度有以下几种:370 毫米、240毫米、190毫米、120毫米。通常情况下人们将 370 毫米厚度的墙体叫做“三七墙”、240 毫米厚的墙叫做“二四墙”。建筑工程当中当厚度高于或者等于240毫米的话会使用承重强,对于低于240毫米的墙会当做非承重墙。承重墙被划分为纵向承重墙和横向承重墙,它们各自承载建筑上层荷重及纵横方向来的地震力。外墙所发挥的承重应当会受到密切的关注,非承重墙只是承载了自身重量是不需要承载上层结构载重的,所以可以当做隔墙来运用。 二、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框架结构 通常框架都是由拌、柱及梁组合而成。框架的特征是其巧妙的灵活特性,具备充裕的空间,非常便于日常运用。在建筑结构框架结构的楼板中大部分使用的是现浇钢筋混凝土板,框架相互间的填充墙大多数运用的是比较轻质的砌体墙。因一些框架结构的柱截面非常大, 不适合对家具进行布置,这样将严重影响着室内空间的运用,在之前的住宅建筑中使用也是非常少的。有效结合框架结构的特征,在今后的住宅建筑当中逐渐浅显出——异形柱框架轻型住宅结构和短肢剪力墙结构体系。 跟其他传统结构对比来看, 异形柱框轻住宅具备了一下方面的特征:t形边柱、十字形中柱、l形角柱组成框架受力体系,其柱间填充墙与体壁同厚,在室内不会有柱楞的形成,使用起来比较便捷。填充墙选用轻质保温隔热材料,由于墙体变薄,远远比砌体结构面积大很多。在今后的多层及高层建筑住宅当中,异形柱框轻住宅结构体系和短肢剪力墙结构体系将有着非常大的使用空间。 三、剪力墙结构 剪力墙实际上是现浇钢筋混凝土墙的一种,承担水平地震荷载,这种水准的水平荷载对于墙柱都会形成水平剪切力,枞横方向墙体构成的剪力墙结构其抵抗外侧向力能力是非常强大的,其刚度性能高,空间综合性较好,非常方便用户的使用及对房间进行布置。剪力墙结构的抗震性能高,可是其存在的劣势是建筑结构自重较大,预应力剪力墙结构通常能够进行大空间住宅布局,在很多的高层住宅当中将大范围的运用剪力墙结构形式。这个时候,在进行室内空间分隔的时候需要使用预制的轻质隔墙。 怎样促使建筑结构达到相关的准求及标准呢?在这个问题上就要讲到建筑结构设计问题: 建筑结构设计通常被划分为整体设计和部件设计。 整体设计包含了建筑结构体系的挑选、柱网的布置、梁的布置、剪力墙的分布,基础的选型等。 整体设计通常划分为主体和基础两个单元来展开。设计工作者依据建筑的特性、高度、 重要程度、该地区的抗震设防列度、风力状况等因素来挑选最佳适合的结构体系。是选用砖混结构、框架结构、框剪结构、框支结构、筒体,还是巨型框架,都需要根据具体方面的要求来挑选。 通过对建筑主体结构内力预算以后,主体结构底截面内力就成为进行基础选型及计算的关键性材料依据。在进行内力计算的时候通常能够缩减平面体系,但是在特殊的时候一定要选用空间受力体系来计算。但是不管如何,内力计算都是对柱、梁、板、墙(剪力墙)和块体这五种部件来进行的结算。这就是说,开展建筑结构设计之后,一定要开始进行部件的设计。梁柱通常可以当做是细长的杆件,内力状况跟计算系统一定要相吻合。单向板可以简单的运用简单的单位宽度梁来计算,双向板计算理念是较为成熟的,异型板的计算就变得较为复杂化,争取可以避免。针对单片的剪力墙,通常将其当做薄壁柱取近似值,有的时候需要兼顾到翼缘的影响力;针对筒体结构的剪力墙一定要选用空间力学来进行计算。 当下我国建筑结构设计中使用的设计方法大都为“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法”其产生的作用效应s一定要比结构抗力r小,建筑结构设计一定要满足其强度及位移条件。内力计算使用的力学模型通常为弹性模型,需要兼顾塑性变形内力重分布的时候,通常将运用弹性模型计算得出的内力乘以调整系数。 手算跟计算机计算中所采用的计算方法、计算模型等存在巨大的差异性。结构计算量非常巨大,运用手动计算的时候很难做到面对巨大工作量的前提下计算出精准的数字。手算工作效率较低,受力体系通常会被简化为平面力系,但是伴随着高层建筑的不断增加,建筑结构复杂化程度提升,手算已经显然不能够满足当下的需求,为此,计算机与手算对比有着显著地优势,有效展现出计算机的独特优势,开展科学合理的建筑结构内力计算,就需要一套完整科学的结构计算程序。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建筑结构的设计要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在满足人们居住需要的同时,还需要兼顾到减少作用效应,提升建筑结构的安全性能,减少工程造价,以便于从整体上节省建筑投资。运用高质量、高性能、高环保的新型建筑材料。因建筑结构计算在建筑工程中起着极为关键性的影响力和作用,所以运用轻质、高强建筑材料,对于建筑结构设计来讲有着质变的意义。 建筑结构论文:建筑结构中抗震设计分析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的需求不断增多,城市中的建筑的高度不断加高,形态也愈加复杂,建筑的结构中的抗震设计也越来越显得重要,抗震设计也趋于多样化。下面笔者就自己的从业经验来和大家探讨建筑结构中的抗震设计理念,分析几大影响建筑物抗震能力的因素,并且简单介绍抗震设计的主要的趋势。 【关键词】:设计趋势;建筑工程;抗震性能 我国地处于多地震带的区域,东部连接太平洋地震带,而南部邻欧亚地震带,整个地震区域分布广泛,活动的频度较高、范围较大,在全球范围内是遭受到地震灾害颇为严重的一个国家。由此也可知到,处于地震带上的相关房屋建筑结构中的抗震的问题,是目前处于地震带上城市再建建筑的时候应该关注的。 一、建筑结构中的抗震的设计理念 现实生活中地震作用是一种随机性强,而且不可以准确的预测的外部力量的作用。目前,采用的计算方法大都还是采用半经验半理论的形式的计算方法,所以如果想要获取更精确的抗震的结论还需一段研究时间,在建筑的实践过程中,设计的工程师提出了这一理念“建筑抗震设计”。这种设计的理念主要依赖于工程概念,就是在原本有助于结构的抗震力提升的基础之上,采用顺应工程的客观规律跟建筑本质的措施,从而对建筑设计的对象来展开宏观的控制工作。所以结构的抗震的设计普遍结合于综合性的概念设计、结构措施以及测量计算等一整套细节工程。概念的设计重点的强调了在建筑工程设计时候,应该合理的选择施工场地,把握结构建筑体系化、能量输入点、刚度分布的合理性、房屋整体的体型美观度以及构件的递延性等各个方面,从基础细节的方面消除建筑里的各个抗震薄弱的环节,还要加上一定技艺的计算和建筑构造措施,从而使得房屋的建筑设计具有较强的抗震性能以及安全可靠性。 二、设计过程中影响建筑物的结构抗震性能的几大因素 (1)抗震设计的标准化 目前,建筑的结构中对相关的抗震的设计的标准,主要是根据国家针对各个地区发生地震的可能性以及危害程度来展开的初步预测工作,从而进一步确定各个地区最基本的设防性能的强度。设防性能的强度的确定一直都是设计抗震的标准的主要的参考凭证,也就是说只有使抗震的烈度的测量预测愈加精密、准确,这样才可以确保抗震设计愈加的科学性、标准化、正确度。另外一方面,建筑的施工单位就需要按照抗震设计的一切标准和工程项目开发商对建筑物的使用性能的主要要求,展开抗震设计的工作,强化建筑物的抗震设的计烈度目标的实现力度,从而确保设计烈度正比于建筑物的抗震的性能,并且反比于建筑的工程的成本造价。 (2)抗震设计的合理性 抗震的设计其实主要就是针对建筑工程的结构物体系实施最科学、最合理的设计的规划,并且选择最适合的工程施工的建筑物抗震措施,从而确保整个建筑物结构体系具有一定的抗震的性能,在建筑物在受到地震灾害威胁时能屹立不倒,在一定的程度上保护了人类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一般的情况下,高层的建筑物相比于普通的建筑而言,对抗震的设计标准有着更高的规定、要求,大多会选择所谓的“现浇剪力墙结构、框架”——也就是剪力墙结构作为高层的建筑物的首选的结构类型。这些类型的建筑物工程结构的强度比较高,在强烈的外力的作用条件下,就可以一定程度上维持整个建筑物结构体系的平稳度,从而获得的抗震效果异常高效、明显。总而言之,建筑物工程结构的抗震设计、规划的合 理性,基本上确保了建筑物工程优质的抗震的性能。 (3)建筑物施工质量的合格度 在通常情况下,建筑工程的整体的施工的质量对建筑物的使用周期及性能有直接的影响,被地震的强烈振幅波及影响,建筑物稳固度偏低,从而很难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性,因此,必须要严格的控制建筑物的整体的施工质量及其合格度,精致的规范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每一道工序,强化质量的管理、监督与检验的工作的力度,从而进一步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来确保建筑物的抗震的安全性能。 三、建筑抗震设计趋势分析 (1)以位移为基准的结构抗震 我国目前实行的建筑物结构抗震设计,设计者普遍是以承载力作为基础的一种设计方法。也就是用线弹性方法计算结构在小震作用下的位移、内力;用组合的内力来验算构件截面值,让建筑物的结构具有足够的承载力;建筑物位移限值主要是使用阶段的要求的标准,同样也是为了对建筑物非结构的构件加以保护;结构的延性和耗能的能力是通过构造的措施获得的。为了可以实现以位移为基础的抗震设计目标,第一步就必须要研究简单建筑结构(例如框架及悬臂墙)的各种构件变形跟配筋间的关系,实现按变形要求进行构件设计;进而研究整个结构进入弹塑性后的变形与构件变形的关系。这就要求除了小震阶段的计算外,还要按大震作用下的变形进行设计,也就是真正实现二阶段抗震设计。 (2)分析材料参数随机化的抗震模糊可靠程度 这一方法主要以结构的整体性能为出发点,摒弃以前那种对结构抗震安全可靠度的一种研究依据:仅仅考虑荷载程度的不确定性,忽视其他的各类影响因素,综合性地结合各种影响因素的建材变异性能,了解地震烈度随机性与其等级界限随机性跟模糊程度对结构抗震安全可靠度的主要影响。这一方法的研究成果不仅可以用在对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可靠度评估这一方面,还可以用在指导以可靠度理论为基础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这一方面。 (3)建筑结构中针对隔震与消震的抗震设计 想要将建筑结构整体的抗震性能上升到一定的层次,隔震与消能减震这一类的抗震工作起到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其在整个建筑结构设计中有着特殊的应用功能。耗能元件及其体系可错开地震动卓越周期,进而避免共振引起的破坏、损失,降低了地震振动感应以及风振影响。 这里提及的隔震,其实就是隔离地震,也就是说在建筑物的基础结构跟上部结构间加上一层隔震层,将房屋跟基础结构相隔离,隔离地面运动能量向建筑物的传递,从而减弱房屋结构经受的地震作用力,进而使得地震时发生理想化现象,那就是建筑物仅仅轻微发生运动和变形现象,确保整个建筑物的安全性及人生财产安全。消能减震使地震输入到建筑物的能量一部分被消能部件所消耗,一部分由结构的动能和变形能承担,以此达到减少结构地震反应的目的。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不断进步,人类对各种建筑构筑物具有的抗震减震的性能标准越来越精准,使得“延性结构体系”在建筑工程之中的应用日渐拘谨、局限,因此传统的建筑抗震的结构理论跟体系已经满足不了基本的建筑设计的要求了。因为隔震消能和各类减震的控制结构体系相比那些传统的抗震体系来讲,有着独特的且明显的优势,因此在将来的建筑工程结构里的应用将变得越来越广泛。阻尼器在消震与隔震的设计技术中应用而生,而且阻尼器的性态已通过在最大风荷载和最大地震下的足尺试验得到验证;另外,提高结构的阻尼,采用高延性的构件,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减轻地震的作用力。 【结语】综上所述,研究建筑物结构中各种抗震的设计方法,结合各国所有的大地震对社会、国家、人民造成灾害以及损失的实际经验,使得全球的地震的工程学者跟设计人员都获得了一致的见解:经济与安全是衡量建筑物结构中抗震设计合理、科学性的主要因素。 建筑结构论文:高层建筑结构爆破震动效应及安全分析 摘 要:在我国城乡改造建设中,时常会面对拆除建筑物的难题。往往这些建筑物都是结构完整、可破坏性较低,除此之外就是这些将要拆除的建筑物处于其他高层建筑结构周围,这时候我们一般选用的是定向爆破的手段。但是定向爆破会在爆破初期产生巨大的震动,这不仅会扰动地质结构,还会对高层建筑带来很大的影响。在本文中我们就爆破对周边高层建筑物的影响展开讨论。 关键词:高层建筑;爆破震动;安全距离 1 爆破震动对高层建筑的影响 爆破震动的问题一直存在于工程当中,也一直困扰着工程技术人员,其难度往往存在于对周边高层建筑的影响。它的涉及范围也是相当的广泛。包括有结构力学的研究、岩石力学的研究、空气动力学的研究、冲击动力学的研究、损伤力学的研究、爆炸力学的研究等等,所涵盖的面很大,在考虑其对建筑物的影响的同时就要顾及这些附加因素的影响。在爆破中,每次选择的埋设炮眼不同、炸药药量不同、埋设方法不同都会改变爆破震动带来的效果。这对高层建筑物也会有很多危害。 1.1 爆炸震动对高层建筑物地基的影响 炸药在埋设在岩层中,起爆的瞬间会产生大量的能量,这样的能量会使岩层朝不同的方向飞出,使得周边的岩层产生扰动,这个扰动会以波的形式向周围所有的方向辐射出去。在理论研究中,我们会将这样的形式以质点的运行轨迹表现出来。比如质点的初始速度、加速度、位移等等参数指标。在传播一段时间后会以波形图的形式呈现出来。在周边高层建筑物在受到外力波的作用下,也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扰动,这样的扰动程度以波的传播距离和大小为依据,当波的能量大,高层建筑就会波动的幅度较大,当波传播的距离较远,且传播的能量较小,高层建筑物受到的扰动就相应减小。 高层建筑物的地基一般的埋深比普通的建筑物要深,对于土的厚实度方面要求也相对比较高。在地基建设初期,会使用夯实机不断的夯实地基土层以达到密实的效果,但是在受到爆破震动的影响下就会使地基基础受到影响,使得土层出现松动的现象,情况较轻时会出现不均匀沉降,如果受到的影响很大,还会出现塌陷的现象。 1.2 爆炸震动对高层建筑物伸缩缝的影响 高层建筑物在设计之初就会充分考虑到建筑物会因为各种原因发生不均匀沉降和变形,设计人员就会在施工中有目的性的设置伸缩缝和沉降缝,以便对建筑物起到柔性保护。但是在受到了爆炸震动的影响后,由于地基出现了不稳定的现象,建筑物就无法发生正常的沉降,整个高层建筑还有可能出现整体的偏歪。这时候早前设置为保护建筑物的施工缝都起不到任何的效果。 在爆炸的时候,岩石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这些热量在短时间不会迅速的散发出去,会继而影响周围的建筑物。在高层建筑中,受到地基温度升高的影响,会产生许多的危害。导致材料受到不同温度的影响会出现变形、失效。混凝土在受到高温后,会失去很好的抗压能力。钢绞线在受到高温时会失去原有的抗拉强度。还有些预应力材料受到高温会有能量损失的现象发生。材料的变形就会引起整个结构出现变形,施工缝也就发挥不出应有的功能。 1.3 爆炸震动对高层建筑物受力的影响 在爆炸震动对高层建筑物的影响中,最不可逆的就是建筑物的受力上发生了改变。高层建筑结构在受到爆炸震动的作用下,受到弯扭应力是很常见的。这些都是由于能量在传递过程中,使周围的土质结构在受力上重新分布,由于高层建筑物在刚度上是整体性的,基本上没有柔性基础作为保障,设计中的假设阶段也没有对结构产生弯扭荷载有一定的考虑,致使结构在原先受拉压荷载的同时还要承受弯扭荷载的影响。在很多的受力结构上,本来受到轴心受压的构件,在很短的时间内会变成偏心受压。另外还有构件受到了弯扭组合的作用,使得结构极易出现不稳定的情况。 2 如何降低爆破震动对高层建筑物的影响 2.1 加大施工投入力度 在爆破时,我们可以选用较之前量少的炸药,并采取少量多次的爆破方式。虽然这样的爆破会增大成本的开支,也会带来诸多的不方便,但是这样可以很有效的对爆破外产生的影响合理的把控。在材料的选择上,尽量多选择耐久度较好的材料,在最可能发生弯扭变形的地方,选择材料上要尤为注意。也可以再高层建筑物 外围设立地下隔离墙,以阻挡外来能量对建筑物的不利影响。 2.2 设计中考虑多方面因素 现如今,很多国家的建筑施工规范中都有提及结构受到弯扭变形的偶然性,在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弯扭组合对结构物的严重影响,对以往设计为轴心受压的时候,适当的考虑偏压的作用,其中包括大偏压和小偏压两种。在加强高层结构物的设计中,增加刚性结构外还要设置一些柔性基础结构,起到抵御外界荷载的作用。 2.3 控制爆破效果 在爆破震动中产生大能量的波,会是周边的高层建筑物发生小幅度的位移。为了控制爆破震动对结构物的影响,事先要对结构物作位移测量,观测好高层周围的地质情况,来确定高层建筑物较为可靠的破坏标准。这个标准就包括建筑物附近地质的情况、建筑物与震动的破坏关系等等因素。还要考虑到地面传播震动的快慢、强度,预测地面震动强度与爆心距。最为重要的是在源头上改善这些危害。要充分考虑到爆破时炸药的用量,和设计爆破孔的选择,以及制定出爆破震动的安全距离,通过这上面的方法减少爆破产生的危害以及控制震动对高层建筑物的影响。 3 考虑高层和震动之间的关系 对于结构自身的频率也要进行测算。当高层建筑物的频率与爆破震动传递过来的频率较为相近时,结构物受到的影响就会增大,我们要人为的减少这样的情况发生,避免高层建筑物出现剧烈的震动。在利用波的相关原理来解释这一现象就是,当爆破震动产生的波传递到高层建筑物时,建筑物本有的波形会与震动的波形汇合,如果两个波形都出在波峰(波谷)的状态下,结构物就会随着震动发生共振的现象。当两列波处于波峰碰波谷的情况时,相互的能量就会抵消,产生不出任何的效应。为了保护高层建筑结构,技术人员就要尽可能的将两列波的波峰、波谷错开,一起到保护建筑物的作用。 在爆破地点与高层建筑物之间设立多个震动检测站,对传递过来的能量作出初步的估算,好让技术人员在第一时间可以采取措施降低传递过来的能量,起到保护建筑物的作用。 结语 爆破震动会对高层建筑产生很多的危害,但是这些危害的程度可以通过一些技术手段来降低。本文中对爆破中产生的震动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对于震动在传递后对高层建筑物结构的危害也具体进行了说明,重点是文中提出了改善这一现状的方式方法,目的就是最大可能的降低震动对高层建筑结构的影响。 建筑结构论文:关于建筑结构及减震技术的探讨 摘 要:建筑工程是恒久的话题,古代的土木建筑,现代的石制材料的房屋和楼房建筑等结构,在给人带来方便安全的同时,也带来了其它的麻烦和困扰,例如,地震等自然灾害和人为灾难。本文立足于基本的理论知识,结合现实的情况分析讨论了建筑结构中减震的结构和相应的技术问题。 关键词:建筑结构;减震;相关材料 1 建筑结构的含义 建筑结构是指在建筑物中,由建筑材料做成用来承受各种荷载或者作用,以起骨架作用的空间受力体系。建筑结构因所用的建筑材料不同,可分为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轻型钢结构、木结构和组合结构等。建筑结构建筑结构中常见结构受力体系类型及施工方法:(1)混合结构:砖混或砖木块材砌筑墙体、梁柱钢接而成的受力体系,预制柱、梁、板装配;现浇混凝土柱、梁,预制板;全现浇钢筋混凝土。(2)框架剪力墙结构:现浇混凝土墙,现浇混凝土柱、梁,现浇板剪力墙结构:全装配大板;内浇外挂;全现浇。 建筑结构的影响因素:机械是建筑工程施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建筑机械包括原材料、辅助材料和水泥搅拌中使用的器具;而且机械质量的好坏会最终关系整个施工质量的结果。即使原材料的质量通过了严格的监测过程,但是如果没有精确地加工机械器具,也是会浪费原材料,造成残缺的次品,阻碍了建筑工程项目。所以,高质量的材料加工机械不仅要求原材料的质量标准,而且需要加工器具的保证。因为,质量是建筑工程项目的命脉。 2 关于地震 2.1 地震的概念 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它的发生往往会伴有破坏性。通常来讲,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剧烈运动时产生并释放能量的一种方式,在能量释放过程中会造成地表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2.2 现实情况 据资料统计,全世界每年大约发生500万次地震,而且大多数地震都需灵敏的仪器才能测量到,而人能直接感知的也就大约占1%左右。我国是多地震的国家,地震区分布广大,地震的发生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损失。这就要求结构构件具有足够的承载力和塑性变形能力。而传统的结构抗震是依靠结构自身的抵抗能力,让建筑物基础固结于地面,但地震反应的特点是由底向上逐渐放大,为了保证建筑物的安全,提高结构的承载力,必须加大构件的截面,这样既造成了较多的材料消耗,也使建筑物自重增大,得不偿失。隔震和耗能减震是建筑结构减轻地震灾害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途径。所谓隔震就是立足于“隔”,利用专门的隔震元件,以集中发生在隔震层的较大位移为代价,阻隔地震能量向上部结构的传递,使建筑物有更高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增加了“隔震与消能减震”的相关内容,说明我国正日益重视隔震与耗能减震技术与理论的研究,并致力于该技术的推广应用。 2.3 隔震与消能减震设计原理 由震源产生地震动,通过传播途径传递到结构上,从而引起结构的震动反应。通过在不同阶段采取震动方法控制措施,就成为不同的积极抗震方法。大致包括: (1)震源消震消震是通过减弱震源震动强度达到减小结构震动的方法,由于地震源难以确定,且其规模宏大,目前还没有有效可行的措施将震源强度减弱到预定的水平。(2)传播途径隔震隔震是通过某种装置将地震与结构隔开,其作用是减弱和改变地震动时结构作用的强度和方式,以此达到减少结构震动的目的。隔震方法主要有基底隔震和悬挂隔震两种。(3)反应主动减震主动减震是根据结构的地震反应,通过地震系统地执行机,主动给结构施加控制力,达到减小结构震动的目的。 这种积极的结构抗震方法与传统的消极抗震方法相比,有以下优点: (1)能大大减小结构所收得的地震作用,从而可减低结构造价,提高结构抗争的可靠度。(2)能大大减小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保证非结构构件不受地震破坏,从而减少震后维修费用。(3)隔震、减震装置即使震后产生较大的永久变形或损坏,其复位、更换、维修结构构件方便、经济。 2.3.1 设计原理 隔震设计是指在房屋底部设置由橡 隔震支座和阻尼器等部件组成的隔震层,以延长整个结构体系的自振周期,增大阻力,减少输入上部结构的地震能量,达到预期的防震要求。即通过隔震层的大变形来减少上部结构的地震作用,减轻地震破坏程度,使建筑物只发生轻微运动和变形,从而保障建筑物的安全,隔震一般可使结构的水平地万方数据震加速度反应降低60%左右。典型的橡胶垫隔震减震器是一层橡胶一层钢板的多层反复重叠,并在其中心部位钻孔,安放铅芯棒所组合而成的装置。我国较成熟的隔震支座包括中硬度橡胶隔震支座、低硬度橡胶支座、滑板支座和弹性滑板支座等。 其它隔震方法:(1)铅芯橡胶支座这样就使支座具有足够的初始刚度,在风荷来和制动力等常见载荷作用下保持具有足够的刚度,以满足正常使用要求,但强地震发生时,装置柔性滑动,体系进入消能状态。(2)滚珠(或滚轴)隔震有自复位能力的;有加铜拉杆风稳定装置;横向油压千斤顶位的。另外,还有加消能装置的,消能装置有软消能杆剪,铅挤压消能器,油阻尼器,光阻尼器等。(3)滑动支座隔震上部结构与基础之间设置相互滑动的滑板。风载、制动力或小震时,静摩擦力使结构固结于基础上;大震时;结构水平滑动,减小地震作用,并以其摩擦阻尼消耗地震能源。 2.3.2 产生的作用 隔震能使结构的基本周期延长,以避开地震动的卓越周期,明显地减轻结构的地震反应,使上部结构处于正常的弹性工作状态。隔震体系抗震措施简单明了,还能降低房屋造价,而且震后修复方便,震后只需对隔震装置进行必要的检查更换,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 隔震与消能减震的设计步骤 隔震方案的确定应综合考虑建筑物高度和层数、最大高宽比、结构类型、场地等因素。隔震技术对体型基本规则的低层和多层建筑比较有效,对高层建筑的效果不大。 3.1 确定隔震层位置 隔震层宜设置在结构第一层以下的部位,橡胶隔震支座设置在受力较大的位置,其规格、数量和分布根据竖向承载力、侧向刚度和阻尼的要求通过计算确定。隔震层在罕遇地震下应保持稳定,不宜出现不可恢复的变形。 3.2 隔震支座的选型、布置 由上部结构计算出每个支座上的轴向力,确定出每个支座的直径,进行隔震支座的平面布置,隔震支座布置时应力求使质量中心和刚度中心一致。 建筑结构论文:建筑结构的检测与加固研究 摘要:对建筑结构实施科学的检测和加固,首先必须了解火灾对建筑结构造成损害的机理和破坏作用。建筑结构加固前的检测十分重要,它可以避免加固中的盲目性。修复加固设计应简单易行、安全可靠、经济合理;要注意被加固构件的节点构造和施工方法,保证加固部分与原结构共同工作并考虑加固对建筑物总体应力变化的影响。 关键词:建筑结构;检测;加固;研究 一、火灾对建筑结构的影响 了解火灾对建筑结构造成损害的机理和破坏作用。混凝土是以水泥为胶凝材料,加粗骨料(石子)、细骨料(砂)、掺和料、外加剂等用水和,硬化而成的人工石。它在火作用下的机理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表面受火处温度升高比内部快,内外温差引起混凝土开裂。火灾时,混凝土中各种水分迅速汽化,体积明显膨胀,冲破障碍迅速逃逸,导致强度下降;第二,水泥石受热分解,使胶体的粘结力破坏,出现裂缝,表面发毛、起砂、呈蜂窝状、出现龟裂、边角溃散脱落等现象;第三,骨料和水泥石间的热不相容,水泥石受拉,骨料受压,导致应力集中和微裂缝的开展。破坏的程度取决于温度升高的速率、最高温度和火作用持续的时间:当温度低于500℃时,浇水冷却的混凝土强度低于自然冷却后的强度,而高于600℃时,浇水冷却后的强度高于自然冷却后的强度。火对钢材的主要影响,表现在原子热振动加剧并扩散,产生软化,到一定程度后可抵消硬化的影响。高温时,原子间的结合力也有所降低,从而增加滑移变形,减少了抗滑能力。在1400℃时,钢筋进人液态,失去了抵抗荷载的能力。火灾时,钢筋与混凝土间的粘结强度随温度升高呈下降趋势,且对光圆钢筋的影响比螺纹钢筋更为突出。火灾对砌体的作用由砖块材质和砂浆性能决定,砂浆的弹性模量比砖的弹性模量小,热膨胀比砖大,因而在高温受压时产生比砖块更大的横向变形。 二、建筑结构的灾后检测 建筑结构加固前的检测十分重要,它可以避免加固中的盲目性。但是,通过检测所作的鉴定只能大概地确定结构的现状。为此,鉴定检测工作必须尽可能多的调查、实测,以便对结构的现状作出较客观的判断。鉴定工作包括资料收集、现状的检测、抗力的验算和加固的建议。 发生火灾后,首先应由业主会同消防、设计、质检等部门对建筑物受损情况进行调查及检测,主要内容应包括:火灾温度,结构材料性能,受损结构外观及变形情况等。 三、建筑结构的加固和修复 (一)火灾损害分类 ①轻度损害:在局部范围内的表面损害,边沿剥落和产生裂缝;②中度损害:结构部件没有塑性变形,但有严重的截面损害以及钢筋强度降低;③在单个建筑部件和结构范围中的严重损害:承重构件部分或完全失去作用,但不致倒塌;④化学损害:目前最重要的情况是聚氯乙烯燃烧气体对混凝土结构的侵蚀。 (二)受损构件的修复加固 1.基本原则 修复加固设计应简单易行、安全可靠、经济合理;要注意被加固构件的节点构造和施工方法,保证加固部分与原结构共同工作,并考虑加固对建筑物总体应力变化的影响。 2.确保施工质量 由于修复加固的构造及施工方法与正常建设时不同,故必须强调精心施工,确保质量。如某一框架梁用“加大截面法”修复加固,要求在原构件表面外包5cm左右一层混凝土,施工难度较大,需采用专门的施工设备和工艺,如用小直径振捣棒振捣或用人工插捣等。 (三)结构加固方法 1.各种结构加固方法的原则 铲除损坏的混凝土,必要时加钢筋来保证结构部件具有完全的承载力,按照需要的尺寸用相应的混凝土给截面复原,加固可采用置换、绕丝、粘钢和粘玻璃钢等方式。对于不影响结构部件的承载能力的轻度损害,只要铲除松弛的混凝土部分,再进行填补,作好混凝土表面,以保证钢筋不受锈蚀。火灾区混凝土在受热后因水泥石收缩变形而产生的内应力和由于火灾升温、降温阶段的温度分布不均匀所产生的温度应力等,使其烧伤区内微观结构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导致混凝土内部出现微细裂缝,降低混凝土强度,增大其三塑性变形。为确定混凝土被破坏的程度,采用超声脉冲法进行了烧伤深度的检测,采用拔出法辅以钻取混凝土芯样,对梁、柱混凝土强度进行检测。对于能够造成结构承载能力降低的中度损害,应小心地铲去损害的混凝土层。这种混凝土层从火烧的颜色即可看出,不必对其强度作精确的调查,而火烧颜色因混凝土组成和达到的温度不同而不同。一般来说,受损的混凝土呈储红色存留的,混凝土表面最好利用喷砂清洗干净并弄粗糙。如果钢筋强度降低,需要置放附加钢筋。最后用相应强度的新混凝土给截面复原。新、旧混凝土之间必须有良好结合,钢筋必须有良好结合,并且握裹力强,另外采用粘结钢和玻璃钢结合的方法有很大的优越性,根据结构部件的不同,大多采用喷射混凝土或者模板浇注。严重损害应该根据现场情况个别处理,常常需要局部加固或拆掉重建。 2各类建筑部件的加固 (1)柱子的加固 一般是采用安放圈套进行的,圈套尺寸的选择应保证能有足够地方放置附加钢筋,并能顺利浇灌混凝土。圈套大都做成模板,柱子较高时可分节制作,加固时小心谨慎地铲去全部受损松弛的混凝土,保证柱子中不留内部裂缝,必要时采取加支架等安全措施。柱子的加固还应按照应力要求放置附加钢筋,要采用细钢筋做箍筋,布置密度要大。 (2)梁 尤其是板梁大多总是在下侧被烧损,即火灾损害主要在受拉区。由于混凝土层剥落,常使钢筋外露,加固时应加必要的附加钢筋。在铲除松弛受损的混凝土层后,再将附加筋放置到梁上,保证附加钢筋的良好锚接。另外在梁上应优先采用喷射混凝土。在板上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混凝土覆盖层不能保持住;二是下面的钢筋可能外露,在一些地方混凝土与钢筋之间不存在任何联接。这两种情况下都应高度注意钢筋的强度,要配置足够的附加钢筋。对砌体等其它建筑构件的加固也应按类似的方法进行。 建筑结构论文:建筑结构减隔震及结构控制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传统的抗震方法 地震是由于地面的运动,使地面上原来处于静止的建筑物受到动力作用而产生强迫振动,因而在结构中产生内力、变形和位移。经过简化后模型的动力学分析,即一次次的震害分析进行修正、补充,得到一些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机理及破坏形式,提出了一些建筑物抗争的计算方法及设计的基本原则。这些在实际应用中得到了很不错的效果。 1、概念设计的一些原则 1)总体屈服机制。例如强柱弱梁。 2)刚度与延性均衡。砌体结构中为提高延性设构造柱与圈梁,形成一个较弱的框架。 3)强度均匀。结构在平面和立面上的承载力均匀。 4)多道抗震防线。 5)强节点设计。 6)避开场地卓越周期区。 2、在此基础上作结构地震反应分析,其分析方法主要有:①地震荷载法;②振型分解法;③动力时程分析法。现在还发展了push-over法、能力谱等方法。抗震设防目标也从单一的、基于生命安全的性态标准发展到基于各种性态,强调“个性”设计的设计理念。 3、传统抗震方法的缺点与不足传统抗震结构主要利用主体结构构件屈服后的塑性变形能和滞回耗能来耗散地震能量,这使得这些区域的耗能性能变得特别重要,而一旦由于某些因素导致这些区域产生问题,将严重影响到结构的抗震性能,产生严重破坏,由于破坏部位位于主要结构构件,其修复是很难进行的。 由于传统抗震结构是以防止结构倒塌为目标,其抗震性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结构(构件)的延性,以往的许多研究也注重于提高结构(构件)的延性方面,却忽略了对结构损伤程度的控制。 4、传统的抗震方法在提高结构性能方面有较多困难。 传统抗震结构的耗能能力主要依赖于主体结构的延性。既要求主体结构强度高,又要求延性好,很难实现。 1)框架结构许多研究者推荐强柱弱梁体系作为最合适的抗震框架体系。该体系可将地震输入能量分散在结构的许多部位耗散掉,甚至可以控制塑性铰出现的顺序与部位,延性对于使建筑物在罕遇地震中保存下来固然很重要,但这些预期的塑性铰区在中等程度的地震中也会产生,延性也同时应被看作是一种“破坏”。后期修复费用也很高。 2)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体系具有抗侧刚度大,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的侧移小,其总的水平地震作用也大等特点,常见的震害一般来说为墙面的斜向裂缝或是底部楼层的水平施工缝发生水平错动,当底部屈服后,剪力墙的抗侧作用就很小,且剪力墙的耗能也基本集中与底部塑性铰区域,上部墙体对抵御强震无显著作用。而且剪力墙要承担一定的竖向荷载,因此底部的破坏也十分难修复。 3)框架-剪力墙结构从抗震概念设计来说,框架-剪力墙结构具有了多道抗震防线。有框架和墙体组成的抗震结构中,框架的刚度小,承担的地震作用力小,而弹性极限变形值和延性却较小。整个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墙体很快超过自身的较小弹性极限变形,出现裂缝,水平承载力下降,此时框架尚未充分发挥自身的水平抗力;墙体开裂后,框架承担的地震力增大,同时由于结构刚度的变化,地震作用效应也发生了变化。但无论是剪力墙还是框架,都是主体结构的一部分,损伤坏后的修复工作都是比较困难的,而且花费也不小。 二、减振、隔震和振动控制的现状鉴于上述传统抗震方法的缺点与不足,并在全部了解地震引起结构震动的全过程。 由震源产生地震动,通过传播途径传递到结构上,从而引起结构的震动反应。通过在不同阶段采取震动方法控制措施,就成为不同的积极抗震方法。大致包括以下四点: ①震源消震消震是通过减弱震源震动强度达到减小结构震动的方法,由于地震源难以确定,且其规模宏大,目前还没有有效可行的措施将震源强度减弱到预定的水平。 ②传播途径隔震隔震是通过某种装置将地震与结构隔开,其作用是减弱和改变地震动时结构作用的强度和方式,以此达到减少结构震动的目的。隔震方法主要有基底隔震和悬挂隔震两种。 ③结构被动减震被动减震是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或附加子结构吸收和消耗地震传递给主结构的能量,达到减小结构震动的目的。被动减震方法有耗能减震,冲击减震和吸震减震。 ④反应主动减震主动减震是根据结构的地震反应,通过地震系统地执行机,主动给结构施加控制力,达到减小结构震动的目的。 结构隔震、减震方法的研究和应用开始于60年代,70年代以来发展速度很快。这种积极的结构抗震方法与传统的消极抗震方法相比,有以下优点: ①能大大减小结构所收得的地震作用,从而可减低结构造价,提高结构抗争的可靠度。此外,隔震方法能够较准确地控制传到结构上的最大地震力,从而克服了设计结构构件时难以准确确定载荷的困难。 ②能大大减小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保证非结构构件不受地震破坏,从而减少震后维修费用,对于典型的现代化建筑,非结构构件(如玻璃幕墙,饰面,公用设施等)的造价甚至占整个房屋总造价的80%以上。 ③隔震、减震装置即使震后产生较大的永久变形或损坏,其复位、更换、维修结构构件方便、经济。 ④用于高技术精密加工设备、核工业设备等的结构物,只能用隔震、减震的方法满足严格的抗震要求。 (一)、隔震 1、基地隔震 1)夹层橡胶垫隔震装置用于隔震装置的橡胶垫块,可用天然橡胶,也可用人工合成橡胶(氯丁胶)。为提高垫块的垂直承载力和竖向刚度,橡胶垫块一般由橡胶片与薄铜板叠合而成。 2)铅芯橡胶支座这样就使支座具有足够的初始刚度,在风荷来和制动力等常见载荷作用下保持具有足够的刚度,以满足正常使用要求,但强地震发生时,装置柔性滑动,体系进入消能状态。 3)滚珠(或滚轴)隔震有自复位能力的;有加铜拉杆风稳定装置;横向油压千斤顶位的。另外,还有加消能装置的,消能装置有软消能杆剪,铅挤压消能器,油阻尼器,光阻尼器等。 4)悬挂基础隔震 5)摇摆支座隔震同原理还有踏步式隔震制作,用于细高的结构物,如烟囟、桥墩、柜体筒体建筑物等。 6)滑动支座隔震上部结构与基础之间设置相互滑动的滑板。风载、制动力或小震时,静摩擦力使结构固结于基础上;大震时; 结构水平滑动,减小地震作用,并以其摩擦阻尼消耗地震能源。 为控制滑板间的摩擦力,使之满足隔震要求;在滑板间可以加设滑层。目前常用的滑层有:涂层滑层(聚氯乙烯)、粉粒滑层(铅粒、沙粒、滑石、石墨等)。 2、悬挂隔震悬挂隔震使将结构的全部或大部分质量悬挂起来,是地震动传递不到主体质量上,产生较小的惯性力,从而起到隔震作用。悬挂结构在桥梁、火电厂锅炉架等方面有大量应用。著名的43层香港汇丰银行新大楼采用的就是悬挂结构。 悬挂结构悬杆受力较大,须采用高强钢,而高强钢忍性差,在竖向地震作用时易拉断。为减小竖向地震作用,可在吊点设减震弹簧,并配合使用阻尼器。 3、隔震应用的注意事项: 1)隔震实际上会使原有结构的固有周期演唱,在下列情况下不宜采用隔震设计: ①基础土层不稳定; ②下部结构变性大,原有结构的固有周期比较长; ③位于软弱场地,延长周期可能引起共振; ④制作中出现负反力; 2)隔震装置必须具有足够的初始刚度,这样能满足正常使用要求。当强震发生时,装置柔性消震,体系进入消能状态。 3)隔震装置能使结构在基础面上柔性滑动,在地震来时这样必然会产生很大的位移。为减低结构的位移反应,隔震装置应提供较大的阻尼,具有较大的消能能力。 4、隔震体系的优点: 1)明显有效地减轻结构的地震反应。从振动台地震模拟试验结果及美国,日本建造的隔整结构在地震中的强震记录得知,隔振体系的结构加速度反应只相当于传统结构(基础固定)加速度反应的1/3——1/10.这种减震效果是一般传统抗震结构所望尘莫及的。从而能非常有效地保护结构物或内部设备在强地震冲击下免遭任何毁坏。 2)确保安全。在地面剧烈震动时,上部结构仍能处于正常的弹性工作状态。这既适用于一般民用建筑结构,确保居民在强地震中的绝对安全,也适用于某些重要结构物和重要设备。 3)减低房屋造价。从汕头,广州,西昌等地建造隔震房屋得知,多层隔震房屋比传统多层隔震房屋节省房屋土建造价:7度区节省3——6%,8度区节省8——14%,9度区节省15——20%.并且安全度大大提高。 4)抗震措施简单明了。抗震涉及的对象从考虑整个结构物的复杂的不明确的抗震措施转变为只考虑隔震装置,简单明了。结构物本身与一般非地震区的做法无疑,设计施工大大简化。 5)震后修复方便:地震后,只对隔震装置进行必要的检查更换。而无需考虑建筑结构物本身的修复,地震后可很快恢复正产生活或生产,这带来极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建筑结构论文:新型高层建筑结构与材料的抗震分析和设计探讨 一、前言 高层建筑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产物。随着大城市的发展,城市用地紧张,市区地价日益高涨,促使近代高层建筑的出现,电梯的发明更使高层建筑越建越高。宏伟的高层建筑是经济实力的象征,具有重要的宣传效应,在日益激烈的商业竞争中,更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自从1886年世界上第一栋近代高层建筑——美国芝加哥家庭保险公司大楼(homeiurancebuilding,10层,高55m)建成以来,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高层建筑不仅在材料和结构体系上逐渐多样化,而且在高度上也有大幅度增长。而一次又一次地震灾难及教训,警示人们:防震减灾任重道远,刻不容缓。 从上个世纪开始,各国的专家、学者对抗震设计进行了一系列研究。进入90年代,结构抗震分析和设计已提到各国建筑设计的历史日程。特别是我国处于地震多发区(地震基本烈度6度及其以上的地震区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60%),高层抗震设计设防更是工程设计面临的迫切的任务。作为工程抗震设计的依据,高层建筑抗震分析更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材料的选用和结构体系问题在地震多发区,采用何种建筑材料或结构体系较为合理应该得到人们的重视。 我国高层建筑中常采用的结构体系有:框架、框架-剪力墙、剪力墙和筒体等几种体系,这也是其他国家高层建筑采用的主要体系。但国外,特别地震区,是以刚结构为主,而在我国钢筋混凝土结构几混合结构却占了90%.如此高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及混合结构,国内外都还没有经受较大的考验。钢结构同混凝土结构相比,具有优越的强度、韧性和延性,强度重量比,总体上看抗震性能好,抗震能力强。 震害调查表明,钢结构较少出现倒塌破坏情况。在高层建筑中采用框架-核心筒体系,因其比钢结构的用钢量少,又可减少柱子断面,故常被业主所看中。混合结构的钢筋混凝土内往往要承受80%以上的震层剪力,有的高达90%以上。由于结构以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位移值为基准。但因其弯曲变形的侧移较大,靠刚度很小的钢框架协同工作减小侧移,不仅增加了钢结构的负担,而且效果不大,有时不得不加大混凝土筒的刚度或设置伸臂结构,形成加强层才能满足规范侧移限值; 此外,在结构体系或柱距变化时,需要设置结构转换层。加强层和转换层都在本层形成刚度而导致结构刚度突变,常常会使与加强层或转换层相邻的柱构件剪力突然加大,加强层伸臂构件或转换层构件与外框架柱连接处很难实现强柱弱梁。因此在需要设置加强层及转换层时,要慎重选择其结构模式,尽量减小其本身刚度,减小其不利影响。 唐山钢铁厂震害调查资料统计参数结构形式总建筑面积(万?)倒塌和严重破坏比例(%)中等破坏比例(%)钢结构3.6709.3钢筋混凝土结构4.0623.247.9砌体结构3.0941.220.9在高层建筑中,应注意结构体系及材料的优选。现在我国钢材产量已居世界前列,建筑钢材的类型及品种也在逐渐增多,钢结构的加工制造能力已有了很大提高,因此在有条件的地方,建议尽可能采用型钢混凝土结构(src)、钢管混凝土结构(cfs)或钢结构(s或),以减小柱断面尺寸,并改善结构的抗震性能。 在超过一定高度后,由于钢结构质量较轻而且较柔,为减小风振而需要采用混凝土材料,钢骨(钢管)混凝土,通常作为首选。工程经验表明:利用钢管混凝土承重柱自重可减轻65%左右,由于柱截面减小而相应增加使用面积,钢材消耗指标与钢筋混凝土结构相近,而工程造价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相比可降低15%左右,工程施工工期缩短1/2.此外钢管混凝土结构显示出良好的延性和韧性。 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震害说明,在钢骨混凝土构件中,采用格构式的型钢时,震害严重,采用实腹式的大型型钢或焊接工字钢的,则震害轻微。因此,在高层建筑结构中,若用钢骨混凝土构件,建议使用后者。 三、关于新型结构与材料的探讨和应用 3.1脊骨结构(inestructure)特别适用于具有高大门厅、空旷地下车库,顶部阶梯式的高层建筑。脊骨结构根据建筑布置条件可由支撑、外伸框架或单跨空腹梁构成,可采用全钢或钢筋混凝土组合体系。由于抗侧力构件沿高度连续,避免了薄弱楼层,有利于结构抗震,保证刚度和稳定的抗侧力构件是高层建筑的脊骨,包括竖向构件抵抗由倾覆力矩引起的轴力及由对角支撑或刚性连接的构件或抗侧力的墙组成剪离膜(shearmembrane),一个脊骨结构包括位于建筑外端少数钢、混凝土或组合巨型柱,这些柱不应影响各楼层的使用。 巨型柱由支撑、空腹桁架或刚性连接的外伸框架梁连接成为一个脊骨结构,以下是脊骨结构组成的几个要点。 1.为了有效的抗倾覆力矩及剪力,脊骨结构应当是上下贯通的。 2.为了有效的抗倾覆力矩,巨型柱相距越远越好。 3.脊骨结构主轴应与结构主轴相重合。 4.楼板结构应能直接将楼层荷载传到巨型柱以提高抗倾覆能力。 5.脊骨结构在平面上包括的面积应能提供良好的抗扭刚度,否则应附设周边框架。 6.剪力膜(空腹梁、支撑、刚性连梁及作为脊骨的竖向构件)应不影响地下空间(车库)并应与建筑设计相适应。 3.2剪力膜的三种型式: 1.带支撑框架(bracedframe),巨型柱由跨过多层的对角支撑连在一起。 2.带外伸框架的支撑筒体(bracedcorewithoutriggerframe)。 3.单跨空腹梁(freeaingvierendeels)。不论是风力控制或地震力控制的高层建筑,脊骨结构体系都是非常有效的。可用于20层至100层的高层建筑。在国外,脊骨结构已在高层建筑中得到应用。如:美国费城53层的拜耳大西洋塔楼(bellatlantictower)采用全钢脊骨结构和56层的米尼亚波里斯(mieapolis)的西北中心(northwestcenter)大楼具有多层次阶梯形屋顶是采用组合巨型柱脊骨结构。 3.3钢纤维混凝土是一种性能良好的新型复合材料,由于钢纤维阻滞带基体混凝土裂缝的开展,从而使其抗拉、抗弯、抗剪强度等较普通混凝土显著提高,其抗冲击、抗疲劳、裂后韧性和耐久性也有较大改善。钢纤维对基体混凝土的增强作用随着纤维的体积含量、长径比的增大而增大,但在工程实际中,纤维含量有一定限值,超过这一限值,用一般方法搅拌、成型就有困难。对于一般常用的钢纤维混凝土,其体积含量建议取1.0%-2.0%,长径比建议取值。应用于一些结构部位(如柱梁节点、柱子、扁梁柱节点、桩基承台、屋面板、转换梁、筏形基础等)。采用钢纤维混凝土梁柱节点的框架与普通钢筋混凝土框架相比,结构的延性提高57%,耗能能力提高130%,荷载循环次数提高了15%,在框架梁柱节点采用钢纤维混凝土可代替部分箍筋,既改善了节点区的抗震性能,又解决了钢筋过密,施工困难等问题。钢钎维几何参数参考范围表3钢纤维混凝土工程类别长度(mm)等效直径长径比一般浇注钢纤维混凝土20~600.3~0.930~80钢纤维混凝土抗震框架节点35~600.3~0.950~80 四、结语 经济和安全的关系,是结构抗震设计的重要技术政策。从长远观点看,如何从我国高层建筑抗震设计现状及国际高层抗震设计发展的趋势出发,探求一种新型的结构与材料的应用,应该成为地震区高层建筑发展的新方向。 建筑结构论文:试论混凝土在高层建筑结构中施工技术的应用 论文关键词:清水混凝土 模板体系控制 施工技术 论文摘要:本文是结合作者多年的工作经验以及具体工作实例,主要介绍了清水混凝土的质量标准、常见的质量缺陷及其监控对策.并重点阐述从模板体系的设计、制作、安装到混凝土原材料选用、配合比设计、混凝土的浇筑、养护和表面缺陷修补全过程所采取的措施等相关问题作出了相应的阐述和分析。仅供参考。 所谓清水混凝土系一次成型混凝土,通常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比较广泛,但直接应用于房屋民用建筑工程的比较少。 清水混凝土结构有着诸多优点,如:省去了装饰阶段的二次抹灰工序,避免了大面积抹灰空鼓、天棚脱落(经常有这样相关报道)等通病,材料节约、经济环保.施工质量效果好,符合提倡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理念,成为建筑节能市场上的亮点。 1 工程实例概况 某大厦为两座现代化高层办公建筑,总建筑面积42276.2m2,地下2层,地上19层,总高度79.8m,主体为框架一剪力墙结构,筏板基础。 整体质量达到优质工程标准。要求所有结构成型为清水混凝土,对模板设计和混凝土施工要求高。 2 清水混凝土质量标准 目前国内尚无统一的清水混凝土质量验收规范,在普通结构混凝土验收标准的基础上,形成如下质量标准: 轴线通直、尺寸准确;棱角方正、线条顺直;表面平整、清洁、色泽一致;表面无明显气泡,无砂带和黑斑;表面无蜂窝、麻面、裂纹和露筋现象;模板接缝、对拉螺栓和施工缝留设有规律性;模板接缝与施工缝处无挂浆、漏浆。 3 混凝土常见质量缺陷 为做好施工预控工作,必须认真分析清水混凝土面层可能出现的质量缺陷和产生的原因.从而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发生上述缺陷。 清水混凝土表面缺陷主要为表面平整度、轴线位置不满设计要求、表面蜂窝、麻面、有气泡密集区,表面缺损,非受力钢筋露筋。小孔洞、单个气泡等;混凝土内部缺陷主要指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混凝土振捣质量差,造成混凝土内部架空和孔隙率偏大的缺陷,内部缺陷应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及时发现,及时清除。 4 模板工程控制 4.1方案审查要点 (1)清水混凝土施工用的模板必须具有足够的刚度。在混凝土侧压力作用下不允许有一点变形,以保证结构物的几何尺寸均匀、断面的一致,防止浆体流失; (2)选用的模板材料要有很高要求,表面平整光洁,强度高、耐腐蚀,并具有一定的吸水性; (3)对模板的接缝和固定模板的螺栓等,则要求接缝严密,不允许漏浆; (4)模板设计要充分考虑在拼装和拆除方面的方便性.支撑的牢固性和简便性,并保持较好的强度、刚度、稳定性及整体拼装后的平整度; (5)根据构件的规格和形状,建议配制定型模板,以便周转施工所需; (6)模板制作时应保证几何尺寸精确,拼缝严密,材质一致,模板面板拼缝高差、宽度应≤1mm,模板间接缝高差、宽度≤2mm;模板接缝处理要严密,建议模板内板缝用油膏批嵌外侧用硅胶或发泡剂封闭,以防漏浆,模板脱模剂应采用吸水率适中的无色的轻机油; (7)严格控制模板周转次数,周转3次后应进行全面检修并抛光打磨。 4.2模板工程方案选择 为实现清水混凝土的目标,初步模板体系确定为钢木组合大模板。 根据本工程的特点及公司的施工经验,地下室及裙房选择竹胶板木楞骨模板体系,采用12mm厚1220mm×2440mm竹胶板作为面板,50mm×100mm方木及48mm钢管为楞骨,48mm钢管、自制蝴蝶夹、14mm对拉螺栓作为加固系统;标准层剪力墙、柱采用钢木组合大模板(12mm厚竹胶板作为面板、6号槽钢为辅龙骨、10号槽钢为主背料),剪力墙采用16的高强全丝螺杆为加固系统。 梁、板模板同地下室,以48mm钢管搭设的整体扣件式满堂脚手架作为墙柱的水平支撑及梁、板的垂直支撑系统。 4.3柱模板支设要点对±0.00以下混凝土柱模通用性、互换性较差。 采用12mm厚高强度覆膜竹胶板作面板,50mm×100mm方木作楞木兼拼口木,以48mm钢管作为柱箍,柱截面尺寸≥700mm时,增加对拉螺栓拉结加固。±0.00以上混凝土柱模通用性、互换性较好,采用定制可调截面钢大模支设。 ①截面尺寸≤650mm的柱采用双管柱箍中间加设坡口木楔紧固,柱高3m以下范围内柱箍的间距≤400mm,柱高3m以上范围内柱箍的间距≤500mm。 ②截面尺寸≥700m的柱,采用脚手管作柱箍紧固,柱高3m以下范围内柱箍的间距≤400mm,柱高3m以上范围内柱箍的间距≤500mm,在枝中加设+14mm(外套+25mmpvc管)对拉螺栓,柱外侧四角双向均加设保险扣件,对拉螺栓布置间距同柱箍。 5 混凝土施工全过程控制 5.1原材料、配合比控制要点 新拌混凝土必须具有极好的工作性和黏聚性,绝对不允许出现分层离析的现象;原材料产地必须统一,砂、石的色泽和颗粒级配均匀。 在材料和浇筑方法允许的条件下,应采用尽可能低的坍落度和水灰比,本工程采用泵送商品混凝土,控制坍落度为(150±10)mm,尽量减少泌水的可能性。 同时控制混凝土含气量不超过1.7%,初凝时间不超过6h-8h。 重点审核商品混凝土厂家制定清水混凝土原材料、配合比生产方案,生产过程中检查严格按试验确定的配合比投料,不得带任何随意性,并严格控制水灰比和搅拌时间,随气候变化随时抽验砂子、碎石的含水率,及时调整用水量。 5.2清水混凝土浇筑控制要点 检查落实施工技术保证措施、现场组织措施,严格执行有关规定;合理调度搅拌输送车送料时间。逐车测量混凝土的坍落度;严格控制每次下料的高度和厚度,保证分层厚度不30cm;振捣方法要求正确,不得漏振和过振;可采用二次振捣法,以减少表面气泡,即第一次在混凝土浇筑时振捣,第二次待混凝土静置一段时间再振捣,而顶层一般在0.5h后进行第二次振捣;严格控制振捣时间和振捣棒插入下一层混凝土的深度,保证深度在5cm-10em,振捣时间以混凝土翻浆不再下沉和表面无气泡泛起为止,一般为5min-10min左右。 5.3清水混凝土养护控制要点 为避免形成清水混凝土表面色差,减少表面因失水而出现微裂缝,影响外观质量和耐久性,抓好混凝土早期硬化期间的养护十分重要。 现场要求清水混凝土构筑物的侧模在48h后拆除,模板拆除后其表面养护的遮盖物不得直接用草垫或草包铺盖。以免造成永久性黄颜色污染,应采用塑料薄膜严密覆盖养护,养护时间不得少于14d。 6 结语 此大厦清水混凝土主体工程,经过细致周密的方案设计,全过程施工质量控制,清水混凝土结构施工一次成型,阴阳角方正、顺直,棱角挺拔,分格缝宽窄深浅一致、边线顺直,装饰图规整,墙体表面平整光滑,色泽均匀一致,主体工程被评为优质结构,为今后类似的清水混凝土结构施工积累了较成熟的经验。 综上所述,清水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在民用建筑工程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并得到了使用方的认可。 建筑结构论文:论高层建筑结构分析与设计 [摘要]本文围绕高层建筑结构,总结了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特点以及提出了高层建筑结构分析和各种体系相对应的方法,为实际高层建筑结构分析与设计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高层建筑结构 结构体系 剪力墙 一、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特点 1.水平荷载成为决定因素。一方面,因为楼房自重和楼面使用荷载在竖构件中所引起的轴力和弯矩的数值,仅与楼房高度的一次方成正比;而水平荷载对结构产生的倾覆力矩,以及由此在竖构件中引起的轴力,是与楼房高度的两次方成正比;另一方面,对某一定高度楼房来说,竖向荷载大体上是定值,而作为水平荷载的风荷载和地震作用,其数值是随结构动力特性的不同而有较大幅度的变化。 2.轴向变形不容忽视。高层建筑中,竖向荷载数值很大,能够在柱中引起较大的轴向变形,从而会对连续梁弯矩产生影响,造成连续梁中间支座处的负弯矩值减小,跨中正弯矩之和端支座负弯矩值增大;还会对预制构件的下料长度产生影响,要求根据轴向变形计算值,对下料长度进行调整;另外对构件剪力和侧移产生影响,与考虑构件竖向变形比较,会得出偏于不安全的结果。 3.侧移成为控制指标。与较低楼房不同,结构侧移已成为高楼结构设计中的关键因素。随着楼房高度的增加,水平荷载下结构的侧移变形迅速增大,因而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侧移应被控制在某一限度之内。 4.结构延性是重要设计指标。相对于较低楼房而言,高楼结构更柔一些,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更大一些。为了使结构在进入塑性变形阶段后仍具有较强的变形能力,避免倒塌,特别需要在构造上采取恰当的措施,来保证结构具有足够的延性。 二、高层建筑的结构体系 1.框架-剪力墙体系。当框架体系的强度和刚度不能满足要求时,往往需要在建筑平面的适当位置设置较大的剪力墙来代替部分框架,便形成了框架-剪力墙体系。在承受水平力时,框架和剪力墙通过有足够刚度的楼板和连梁组成协同工作的结构体系。在体系中框架体系主要承受垂直荷载,剪力墙主要承受水平剪力。框架-剪力墙体系的位移曲线呈弯剪型。剪力墙的设置,增大了结构的侧向刚度,使建筑物的水平位移减小,同时框架承受的水平剪力显著降低且内力沿竖向的分布趋于均匀,所以框架-剪力墙体系的能建高度要大于框架体系。 2.剪力墙体系。当受力主体结构全部由平面剪力墙构件组成时,即形成剪力墙体系。在剪力墙体系中,单片剪力墙承受了全部的垂直荷载和水平力。剪力墙体系属刚性结构,其位移曲线呈弯曲型。剪力墙体系的强度和刚度都比较高,有一定的延性,传力直接均匀,整体性好,抗倒塌能力强,是一种良好的结构体系,能建高度大于框架或框架-剪力墙体系。 3.筒体体系。凡采用筒体为抗侧力构件的结构体系统称为筒体体系。筒体是一种空间受力构件,分实腹筒和空腹筒两种类型。筒体体系具有很大的刚度和强度,各构件受力比较合理,抗风、抗震能力很强,往往应用于大跨度、大空间或超高层建筑。 三、高层建筑结构分析 1.高层建筑结构分析的基本假定 (1)弹性假定。目前工程上实用的高层建筑结构分析方法均采用弹性的计算方法。在垂直荷载或一般风力作用下,结构通常处于弹性工作阶段,这一假定基本符合结构的实际工作状况。但是在遭受地震或强台风作用时,往往会产生较大的位移,进入到弹塑性工作阶段。此时仍按弹性方法计算内力和位移时不能反映结构的真实工作状态的,应按弹塑性动力分析方法进行设计。 (2)小变形假定。小变形假定也是各种方法普遍采用的基本假定。但有不少人对几何非线性问题(p-δ效应)进行了一些研究。一般认为,当顶点水平位移δ与建筑物高度h的比值δ/h 1/500时, p-δ效应的影响就不能忽视了。 (3)刚性楼板假定。许多高层建筑结构的分析方法均假定楼板在自身平面内的刚度无限大,而平面外的刚度则忽略不计。一般来说,对框架体系和剪力墙体系采用这一假定是完全可以的。但是,对于竖向刚度有突变的结构,楼板刚度较小,主要抗侧力构件间距过大或是层数较少等情况,楼板变形的影响较大。特别是对结构底部和顶部各层内力和位移的影响更为明显。可将这些楼层的剪力作适当调整来考虑这种影响。 (4)计算图形的假定。高层建筑结构体系整体分析采用的计算图形有三种:①一维协同分析。②二维协同分析。③三维空间分析。三维空间分析的普通杆单元每一节点有6个自由度,按符拉索夫薄壁杆理论分析的杆端节点还应考虑截面翘曲,有7个自由度。 2.高层建筑结构静力分析方法 (1)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内力与位移计算的方法很多,由于采用的未知量和考虑因素的不同,各种方法解答的具体形式亦不相同。框架-剪力墙的机算方法,通常是将结构转化为等效壁式框架,采用杆系结构矩阵位移法求解。 (2)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的受力特性与变形状态主要取决于剪力墙的开洞情况。不同类型的剪力墙,其截面应力分布也不同,计算内力与位移时需采用相应的计算方法。剪力墙结构的机算方法是平面有限单元法。此法较为精确,而且对各类剪力墙都能适用。但因其自由度较多,机时耗费较大,目前一般只用于特殊开洞墙、框支墙的过渡层等应力分布复杂的情况。 (3)筒体结构。筒体结构的分析方法按照对计算模型处理手法的不同可分为三类:等效连续化方法、等效离散化方法和三维空间分析。 等效连续化方法是将结构中的离散杆件作等效连续化处理。一种是只作几何分布上的连续化,以便用连续函数描述其内力;另一种是作几何和物理上的连续处理,将离散杆件代换为等效的正交异性弹性薄板,以便应用分析弹性薄板的各种有效方法。具体应用有连续化微分方程解法、框筒近似解法、拟壳法、能量法、有限单元法、有限条法等。 等效离散化方法是将连续的墙体离散为等效的杆件,以便应用适合杆系结构的方法来分析。这一类方法包括核心筒的框架分析法和平面框架子结构法等。具体应用包括等代角柱法、展开平面框架法、核心筒的框架分析法、平面框架子结构法。 比等效连续化和等效离散化更为精确的计算模型是完全按三维空间结构来分析筒体结构体系,其中应用最广的是空间杆-薄壁杆系矩阵位移法。这种方法将高层结构体系视为由空间梁元、空间柱元和薄壁柱元组合而成的空间杆系结构,这是目前工程上采用最多的计算模型。 建筑结构论文:建筑结构中主要裂缝成因分析与治理探讨 【论文关键词】建筑结构裂缝 产生 治理 【论文摘要】本文结合作者多年从事建筑施工积累的经验,对由于地基沉陷引起的裂缝和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裂缝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其产生的原因,然后结合相关工程案例对裂缝的治理措施进行了探讨和阐述。 混凝土与钢筋混凝土结构是一种耐久性较好的结构体系,但是由于混凝土是由各种不同材料性质组成的混合体,其匀质性较差,抗拉强度较低,又有膨胀收缩、徐变等特性,因此在实际工程中,往往由于设计不周、施工粗糙、使用不当等原因,致使混凝土构件与结构出现不同程度的裂缝,给结构造成一定的损伤,影响建筑物的正常使用,有些裂缝则危及结构的安全,甚至造成建筑物的严重破坏和倒塌。 1.地基沉陷引起的裂缝 1.1 裂缝产生 通常我们都认为地基土层在自重的作用下压缩已稳定,因此,地基沉降的外因主要是建筑物荷载在地基中产生的附加应力。其内因是土由三相组成,具有碎散性,在附加应力的作用下土层的孔隙发生压缩变形,引起地基沉降。 1.2 治理措施探讨 (1)结构方面措施 1)采用轻质高强的墙体材料,如陶粒混凝土、空心砌块、多孔砖等,以减轻墙体自重。 选用轻形结构。如可采用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轻钢结构和各种轻型空间结构等。工业厂房屋盖的重量较大,可将过去常用的大型屋面板外加防水屋盖改成各种自防水预制轻型屋面板,重量可减轻许多。减少基础和上覆土的重量。可采用空心基础、薄壳基础、无埋式薄板基础等自重轻,回填土少的基础形式,以及用空地板代替厚填土以减轻基底压力。 2)加强建筑物的刚度和强度。控制建筑物的长高比l/h 2.5;设置封闭圈梁和构造柱。圈梁设置在基础顶面,顶层门窗上方。地震烈度8度地区应每隔一层加一道圈梁,甚至层层设置圈梁。圈梁应设置在外墙,内纵墙和主要内横墙上,并宜在平面内连成封闭系统。圈梁的宽度等于墙厚,高度不小于120mm。所采用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c15。纵向连续浇注,一次完成以形成整体结构。构造柱应设置在外墙四角和内外墙交接处,其钢筋与圈梁连接成整体。 3)减小或调整基底的附加应力,设置地下室。以挖除的地下室空间的土重抵消部分甚至全部建筑物的重量,达到减小沉降的目的;改变基底尺寸,使不同荷载的基础沉降量接近,减轻不均匀沉降值。 (2)施工方面措施 1)保持地基土的原状结构。粘性土通常具有一定的结构强度,尤其是高灵敏度土,基槽开挖时,应避免人来车往破坏地基持力层土的原状结构。必要时,基槽开挖深度保留200mm左右的原状土,待基础施工开始时再挖除。如果坑底已扰动,可先铺一层中粗砂,再铺卵石或碎石压实处理。 2)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当建筑物各部分荷载差异大时,施工顺序安排应先盖高楼、荷载重的部分,后盖低层、荷载轻的部分,这样就可以调整部分沉降差。 3)注意选择合理的施工方法。在己建成的轻型建筑物附近,不宜堆放大量的建筑材料或土方,以避免地面堆载引起建筑物产生附加沉降。在进行井点降水降低地下水位及挖深坑修建地下室时,应注意对临近建筑物可能产生不良影响。拟建的密集建筑群内如有采用桩基础的建筑物,桩的设置应首先进行。 2.施工技术引起的裂缝 2.1 裂缝产生 混凝土裂缝的种类和分布位置:现浇楼板混凝土穿透性龟裂;现浇楼板混凝土预留孔洞的放射性裂缝;墙体混凝土上部裂缝。 (1)楼板拆模过早或拆模后再次支撑未作同条件混凝土试块或不依据同条件混凝土试块达到设计强度100%就提前拆模,但拆模后又承受不了荷载就可能造成顶板混凝土开裂;此时利用支撑对此种情况的混凝土楼板进行局部受力往上顶,因为是局部支点,而且是人为掌握支顶力度无法确定支力大小,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此支撑支顶过力而使楼板混凝土出现裂缝。 (2)楼板底模和支架的整体强度、刚度不够 作者总结,存在下面的原因时均能造成楼板底模和支架的整体强度、刚度不够的结果,同事使得混凝土结构产生裂缝。未进行模板强度计算;支撑间距和龙骨间距大于经过模板计算的施工方案间距;支撑或龙骨的材料规格小于经过模板计算的施工方案的材料规格;立向支撑的接头缝、支撑与龙骨接触缝、大小龙骨接触缝、小龙骨与竹胶板接触缝因有缝隙而不实;立向支撑接头轴心不直,且无拉杆或拉杆无效。 (3)泵送混凝土布料杆安放处未设附加支撑 混凝土布料杆本身重量和布料杆系统中混凝土的重量形成的荷载均承压在布料杆4条腿的4个支点上,在送混凝土时布料杆受混凝土输送泵压力冲击的影响,使得布料秆的4条腿支点经常出现2条腿受力的状态,此时的现浇板混凝土强度均未达到设计强度,所以此开间楼板混凝土很容易产生裂缝。 2.2治理措施探讨 (1)模板的支撑、大小龙骨材料规格和间距必须通过模板强度计算确定,并在施工中严格执行。 (2)与竹胶板接触的小龙骨厚度必须加工得一致、准确,以确保与竹胶板接触紧密。 (3)在确保按施工方案设置支撑的拉杆以外,尽可能采用无接头支撑和顺百古撑,如使用有接头支撑,必须确保两半段支撑的轴心基本一致,且必须保证接头缝隙密实,并在接头部位必须设置双向拉杆,并将拉杆端头与墙顶实,确保有接头的支撑受力后轴心不弯曲。 (4)楼板混凝土开盘前必须将支撑、上下端接头缝、大小龙骨交接缝用木片等物塞实。 (5)将泵送混凝土布料杆安置在每层的固定房间,将布料杆的四个支脚位置固定,在每次顶板施工放线时,弹好固定位置的4个十字线(十字线长不小于1米),将十字线处单独增设支撑,并在每次布料杆吊放时将4个支脚处增铺不小于50mm厚、200mm宽的木垫板,并与十字线对正。此作法是预防混凝土布料杆因泵送压力冲击造成单支脚受力致使楼板开裂的有效方法。 (6)为防止楼层吊放物料的冲击集中荷载造成楼板混凝土开裂,在每楼层基本固定的吊放物料的房间楼板模板下,在原有支撑数量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临时性支撑,待上一楼层吊放的物料分散使用或使用完成后,再将此支撑拆下倒往其它部位周转使用。 结 语 建筑混凝土结构裂缝有十余种类型,其特点和形成规律也各不相同,但在实际工程中,往往裂缝形成的原因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其中有主要因素,也有次要因素,因此分清主次因素,对混凝土结构裂缝原因给出科学正确的“诊断”,是至关重要的,对症下药方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建筑结构论文:浅谈建筑结构加固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城市的发展,时代的脚步正在的不断迈进,城市中越来越多的现代化的都市建筑物拔地而起。而且城市中一些早期的建筑物,虽然还未到使用的年限,却早就已经不堪重负了。或者是已存在的建筑物,因为各种缘故,需要改变现有的受力的现状,甚至需要改变内部的空间结构,为了延续原有建筑物的价值,那就需要采取一些建筑措施,在我们这行业称之为——建筑结构加固。 【关键字】建筑结构加固 【引言】早期的建筑物有木结构的,砖混结构的,现在建筑物有混凝土结构的,因功能性的问题,例如改建、接建、增加荷载等,或者是因出现质量的问题,例如混凝土的强度不足,钢筋配筋不够,灾后的补修等,都需要进行建筑的结构加固。对于需要加固的构筑物、建筑物,应根据构筑物、建筑物的不同情况,从而制定不同的加固方案。方案的确定要遵循安全、快捷、经济、施工方便的原则,只有这样,建筑物、构筑物的加固工程才能够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份优秀的加固方案,具体体现在它的施工作业方便、经济效果好、加固质量高、施工技术先进等四方面的特点。但是对于不同的加固对象,方案中则需要有针对性的采用不同的加固方法。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加固的一些基本的方法。根据对加固对象的区分,其基本的方法如下: 1 地基基础的加固: 1.1 增加补充锚杆桩; 1.2 地基的置换; 1.3 外部的支撑等 锚杆静压桩是一种沉桩方法,就是利用原基础的底板或桩基的承台及上部的结构传递来的重量,作为压桩的反力,通过预埋的反力架、千斤顶、锚杆等压桩设备,将相应桩段从压桩孔处压入到地基土中,然后将桩与桩基承台或基础底板连接形成一个整体,使新的桩基与原来建筑物的基础共同承担荷载,从而提高加桩区域的承载力,达到减少或阻止沉降的目的。锚杆静压桩与其它的基础加固或者托换的技术相比又具有施工时无噪音、无振动、设备简单、移动灵活、操作方便、施工所需空间小等特点。施工单位利用锚杆静压桩新技术的特殊工艺,充分的利用其特点,改进桩材、桩型、压桩设备,并将其应用到高层建筑中桩基托换和加固中,从而取得更大的成功。为那些高层建筑病害的工程桩加固提出一种更方便、更经济、更有效、更合理的加固方法。 2 混凝土的结构加固的基本方法 混凝土结构的加固方法分为直接加固和间接加固两种方法,设计的时候可以根据实际的条件和使用时候的要求来选择适宜的方法和配套的技术。 2.1 直接的加固方法分为以下几种: 2.1.1 增大截面的方法 在钢筋混凝土受弯的构件受压区加混凝土现浇层,就可以增加截面的有效的高度,从而扩大截面的面积,从而提高构件的正截面抗弯、截面刚度和斜截面抗剪,最终起到加固补强的作用。 2.1.2 置换混凝土的方法 该方法的优点与加大截面的方法相近,而且加固后并不影响建筑物的净空,但是同样存在施工的作业时间长的缺点。这种方法适用于受压区混凝土的强度偏低或者有严重缺陷的梁柱等混凝土承重的构件的加固。 2.1.3 外包型钢加固的方法 外包钢加固就是把型钢或者钢板包在被加固的构件的外边,外包钢方法加固钢筋混凝土梁一般是采用湿式外包法,也就是采用环氧树脂化学灌浆等方法,把型钢与被加固构件相互粘结成一个整体,加固好后的构件,由于受拉或受压钢截面的面积大幅提高,因 正截面的承载力和截面的刚度大幅度提高。该法也称之为湿式外包钢的加固法,受力可靠,施工方便,现场工作量小,但是用钢量较大,而且不宜在无防护的情况下用于600c以上的高温场所;适用于那些使用上不允许显著的增大原构件截面尺寸,而且又要求大幅度提升原有构件的承载力的混凝土的结构的加固。 2.1.4 粘钢加固的方法 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外部粘钢加固的方法,是在构件承载力不足的区段(正截面的受拉区、正截面的受压区或者斜截面)的表面粘贴钢板,这样就可提高被加固构件的承载力,而且施工方便。该法发施工速度快、现场无湿作业或者仅有抹灰等少量的湿作业,对生产和生活影响十分小,而且加固之后对原来的结构的外观和原有的净空无显著的影响,但是加固的效果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胶粘的工艺与操作的水平。适用于那些承受静力作用而且处于正常湿度环境中的受弯或者受拉构件的加固。 2.1.5 碳纤维加固的方法 碳纤维加固修补结构的技术是一种采用新型的结构加固的技术,它是利用树脂类的粘结材料将碳纤维布粘贴于混凝土表面上,从而达到对结构及构件加固补强的目的。这方法适用于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木结构的梁、板、柱的抗剪、抗压、抗弯加固,材料自重轻所以不增加结构的荷载;强度高,能够灵活地用于种类加固的设计,柔韧性好,不受结构外形的限制,抗高温、抗腐蚀、抗震性、抗蠕变好。碳纤维是高科技的材料,最早应用于航天工业的领域。碳纤维加固技术具有适用范围广、高强高效、不增加构件的自重和体积,而且耐腐蚀性好等优势。碳纤维布加固修复混凝土结构技术主要是采用配套胶粘剂将碳纤维布粘贴于混凝土的表面,从而起到结构补强和抗震加固的作用。 2.2 间接的加固法分以下几种: 2.2.1 预应力水平拉杆的加固方法 2.2.2 预应力下撑拉杆的加固方法 与混凝土结构的加固改造配套使用的技术一般有:(1)植筋技术;(2)托换技术;(3)裂缝的修补及混凝土表面的处理技术等等。 3 砌体结构的加固的基本方法 砌体结构的加固方法也分为直接加固和间接加固两类方法 3.1 直接加固的方法 建筑结构论文: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施工技术 摘要:钢筋混凝土技术在现代建筑工程设计与建设中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可以说,在当前,钢筋混凝土技术是无法替代的,对于超高层建筑,重要市政工程等建筑工程来说,熟练运用钢筋混凝土技术才能克服困难,实现工程要求。钢筋混凝土技术的好坏是整个建筑工程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笔者将在本文探讨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施工技术的应用问题。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施工技术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提速,对于房屋建筑的需求量不断提高,在质量方面的要求也不能降低。随着房屋建筑事业的迅猛发展,钢筋混凝土技术这种成本低廉,取材方便,耐久性强,可塑性强,强度好,形变小,整体性能优异,施工速度较快的建筑方式被我国房屋建筑工程大量运用,对于房屋建筑的施工以及投入使用起到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 1模板设计与施工 钢筋混凝土建筑模板是临时性的结构,按照建筑要求进行设计,制作完成后,使混凝土构建依照规定的结构,位置,形状,尺寸成形,保证钢筋混凝土结构准确。末班要承担自重和处于其上的重量负荷。末班工程的作用是为混凝土结构的质量做保证,保障施工过程的安全,降低施工成本的同时加快施工进度。末班设计的质量关系到混凝土结构的外观,因此在进行模板设计时,要依据国家标准甚至是更加严格的企业标准进行设计与施工,保证末班的强度和刚性,模板的安装和拆解要简便易行,能够多次使用,周转使用,操作迅速,体系牢靠,使用时极其稳定。进行模板施工前,首先要对图纸进行研讨,要做到熟悉图纸以及相关技术要求,掌握建筑物结构的形状、尺寸以及环境条件,制定方案设定立模和支撑的程序,以及与钢筋扎在一起,混凝土后续浇筑等工序的前后顺序和配合,避免各个工种之间干扰对方操作。模板建设起来之后,要对模板的位置的尺寸进行校正。垂直方向使用矫正工具———垂球进行校正,水平方向使用钢尺测量方式进行校正,各方向校正两次以上,以保证结果的准确可靠[1]。 2钢筋安装 首先要保证钢筋材料优质。材料的优劣对于工程质量的影响是非常直接的。在采购钢筋材料时要保证材料达到工程标准,为工程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采购所得钢筋材料在进入施工现场前需要进行抽样检验,检测其机械性能以及成分是否符合要求。对于各种型号的钢筋的配置要科学合理,进入施工现场的钢筋材料的配置要符合要求,对建筑结构的刚性,强度以及最终工程质量起到关键作用。施工之前以及施工过程中,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都要对图纸和设计极为了解,在进行钢筋安庄大街时要注重钢筋间距和排列方式。如果在建筑过程中出现设计变更,要保证变更后的条件符合整个工程的质量要求,工程建设人员要充分论证设计变更是否符合要求,才能进行变更。在建设过程中,钢筋的级别差异会导致钢筋的玩够,使用长度和搭接长度都有所区别,需要依据钢筋不同型号的成分和性能进行完善的、合理的设计。 3钢筋制作 首先要合理安置钢筋材料以及钢筋半成品材料,对于半成品的分类和保存,要做好安置和维护工作,避免半成品出现锈蚀问题,影响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钢筋在使用之前,一般都会存在表面锈蚀情况,合格的钢筋产品锈蚀情况不严重,在使用前要进行彻底清理,保证表面清洁。为了确保钢筋半成品质量并且降低钢筋的浪费,提高钢筋利用率,要在钢筋制作时采用焊接方式进行接头。建筑现场严格控制钢筋和钢筋半成品的质量,避免出现质量问题,对于浇梁板的构造以及弯起的钢筋,要在施工过程中做好保护工作,禁止踩踏,避免造成不符合要求的形变。所有施工过程中使用的钢筋都需要附带出厂检验报告及合格证,严厉杜绝不合格钢筋进场使用。对于钢筋的指标,尺寸,位置,要沿革与设计图纸进行核对。总而言之,钢筋材料的品质,出现的位置,施工经过要严格依照设计要求进行,不可有任何偏差,如有偏差,要立即进行整改。 4混凝土浇筑 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要严格依据施工流程和施工要求进行。①在基坑混凝土浇筑时,要保证建筑材料合格。对于模板,钢筋,混凝土的标号和质量要进行抽验,并做好记录,验收结果经过技术人员认可并经过技术领导审批过后,才能够投入施工,杜绝因为材料质量带来的安全隐患。②在混凝土浇筑之前,要处理好模板情况,清理模板中的垃圾,减少模板中的杂质和积水,才能进行浇筑。基础施工面要清洁,否则会造成建筑不问。③混凝土调配的比例要符合比例要求,从而控制好混凝土的最终强度。混凝土结构的强度足够才能保证整个建筑的刚性符合质量要求。浇筑基础部位时,要特别注意钢筋所处的位置,以及连接位置的强度,防止在浇筑过程中造成钢筋移位以及偏斜,发现偏差产生时要及时进行校正。轴线标高要保持在筑基智商,经过严格检查,检车合格后可以拆模。混凝土试块要搜集,并且妥善保管,一旦出现质量问题能够根据试块进行追溯,找到问题所在,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2]。 5混凝土养护工作 混凝土浇筑工作完成后,在2h之内要保证气温高于15℃,对混凝土表面进行覆盖,并浇水,养护混凝土,保证混凝土表面湿度,从而实现水泥水化作用。进行浇水养护的时间段中,无论是何种标号的水泥都不能少于一个星期,对于添加了其他矿物质或者添加剂的混凝土,所需水化时间更长,一般为两星期以上,不同品种的水泥的养护时间不同,要根据水泥的水化状态进行合理判断。尽量采用不透气,不透水的薄膜进行混凝土养护,将混凝土表面用薄膜包裹密封,做到不失水,从而提高混凝土的养护效果。一般建筑上层的钢筋采用较细的钢筋,不需要过多负重,因此钢筋强度没有那么高,这种钢筋在施工中不好操作,容易发生形变。如果马凳筋设置不够科学合理,会让负筋得不到保护,导致人员直接踩踏到负筋上,使负筋出现各种问题。在混凝土楼板施工时采用悬挂法,防止负筋变形导致的楼板裂缝问题。 6结语 我国当前房屋建筑施工过程中,要关注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施工的技术重点,对各个环节,各种材料,各种施工过程都进行严格的管控,各个部门紧密协调配合,落实技术要点,提高施工的质量,从而保证工程整体质量,减少质量事故发生,为国计民生的稳步发展提供保障。 建筑结构论文:建筑结构优化设计与工程造价的关系 摘要: 本文分析了建筑结构优化设计中影响工程造价的主要因素,同时阐述了优化建筑结构设计降低工程造价的举措。旨在明确建筑结构优化设计与工程造价间的关系,通过因素分析提出有效的工程造价控制方案,提高施工单位的经济回报效益。 关键词: 建筑结构优化设计;工程造价;关系 1建筑结构优化设计中影响工程造价的主要因素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建筑施工水平的不断成熟,人们对于社会建筑的需求也更加的多元化,更加的重视建筑结构的安全和性能。为了更好的满足人们,也就是市场的需求变化,建筑结构优化设计的难度也随之加大,使得相应的工程造价成本支出也更高,因此需要分析和明确建筑结构优化设计和工程造价的关系,通过高效和高性能的建筑结构优化设计,有效控制其产生的工程造价成本,实现对整体工程项目经济控制的最终目的。 1.1功能性差异 建筑结构设计存在功能性简单和复杂的差异所在,建筑工程的功能性差异是造成工程造价结果变动的主要内容之一。通俗的说,正是因为人们对于建筑物功能性要求的不断提升,才使得建筑工程的结构设计也越发的复杂,因为简单的建筑结构难以满足人们越来越复杂的功能需求。但是功能的完善和扩充是在优化建筑结构设计上进行的,复杂的功能需求意味着建筑结构设计的难度也更大,相应需要完成的设计内容更多,根据设计完成的实际施工项目也更加的困难和复杂,投入的施工人员和完成的施工任务量也更多,这些多出来的施工内容无不意味着需要更多的施工成本投入,这也是建筑结构优化设计影响工程造价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施工单位为了在成本投入增加数额和建筑结构优化设计中寻找一个平衡点,通常会采用结构优化和成本控制相结合的方案来实现对建筑工程造价的控制与调节,这样既能够保证满足对建筑功能性的需求,同时还能维持较低的成本投入,对于施工单位而言能够获得更多的经济回报效益,经济性更强。 1.2抗震性能需求 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是建筑结构设计的基础性指标任务,必须要在满足当前建筑抗震设计要求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建筑内部的格局布置。结合当前地震对建筑物的危害实例来看,对称性较好、结构较为简单的建筑物抗震性能更强,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并不与建筑结构的复杂性有所关联,反而是在简单的建筑结构中抗震举措能够发挥更大的效益,因此在进行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时,一般都会采用更加简单化的建筑结构。需要注意的是,建筑立面不应当采用较大的缩进结构,或者是竖相抗侧力构建连续性不强的结构。这项抗震标准会直接影响到相应的工程造价费用的高低,根本原因是工程造价控制在简单且规则的建筑物施工中进展的更为顺利,对于结构复杂且规则性不强的建筑而言,存在实际施工花费超过工程成本预算的问题,因此说结构复杂且规则性不强的建筑的工程造价更加的难以控制。 1.3层数与高度 由于建筑建设施工本身要求的不同和地理环境的限制,建筑物的层数与高度存在多种区别,一般来说,我国根据建筑物的高度和层数的不同,将建筑物分为多层建筑、高层建筑以及超高层建筑三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建筑所要遵循的建筑设计与施工标准也有所差异,使得不同类型建筑结构设计的结果也不一致,因此造成最终的建筑工程造价也有所不同。如果碰到建筑高度设置趋于两个类型建筑物的临界点的情况,比如某建筑的实际层数、高度只是略微小于该类建筑建筑设计与施工标准的上限值,此时应当按照更高一级的建筑标准规范来进行该建筑的设计与施工,这就意味着会增加该建筑的成本造价,使得该建筑物的工程造价成本高于该类建筑内的其他建筑,因此在进行建筑层数和高度设定时,应当注意合理的控制层数与高数设计数值,避免出现这种趋于临界点的情况。 1.4平面结构形式 建筑的平面结构形式的选择会影响建筑物外墙的长度,而建筑物外墙的长度会直接影响到建筑工程造价,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不规则的平面结构在增加建筑墙体长度的基础上还会增加建筑结构施工的难度,使得建筑内部的管道、线路铺设以及材料使用等方面的成本支出费用增加,因此造成了建筑工程造价成本的增大。在不影响建筑面积的情况下,应当合理的进行建筑结构优化设计,并且进一步的简化建筑物的外形结构,实现对建筑工程成本造价的控制。 2优化建筑结构设计降低工程造价的举措 2.1科学的抗震设计 抗震设计是现代先进施工技术与理念相结合的产物,建筑的抗震设计的重点在于抗震载荷量的设定,同时抗震载荷量会直接影响到建筑结构优化设计和工程造价的结果,因此,科学的进行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是优化建筑结构设计降低工程造价的重要举措之一。具体说来,科学的抗震设计应当将抵抗侧向力结构设计作为建筑物抗震设计中的重点环节,同时建筑物抗侧力结构的造价会随着建筑高度的增大而增加,这就意味着设计人员进行抗震设计时,不仅要考虑建筑物的抗震载荷量,同时还要考虑经济指标,既保证满足基本的建筑抗震要求,同时尽可能的减少经济成本揉入,比如房屋的结构体系、构建延伸性等都要综合考量,对于建筑物内涉及到的较为薄弱的环节也要计算的清楚、明白,确定最为合适的抗震设计标准,实现和保障抗震结构的设计既合理,又能在一定程度上节约建筑施工的成本投入。 2.2合理的结构形式 实现对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的最好方式之一就是确定和选择更加合理的建筑结构形式。目前,建筑结构中应用的最为先进和合理的建筑结构形式是框剪结构,该结构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较强,能够运用不同的、多种的形式来配合结构主体的功能性,进而实现更好的抗应力作用,进一步的提高和保障建筑的施工质量和稳定性。以民用建筑设计为例,在进行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时,应当根据改建筑物所属的建筑类型,确定相应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要求和施工标准,确保建筑物的剪力墙结构的抗震等级要高于短肢剪力墙的等级。同时根据实际施工状况,在进行平面布置时,适当的降低和减少短肢剪力墙的使用量,因为减少短肢剪力墙的使用量意味着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钢筋的使用数量,意味着节约了一定程度的施工成本,实现了对建筑工程造价的控制。需要主义的是,不同类型的建筑物具有不同的结构优化设计要求和施工标准,因此在选择建筑物的结构形式时,要结合该建筑物所属的设计要求和标准进行,更好的判断和选择建筑结构形式,在保障建筑安全需求的基础上,控制和适当的降低建筑造价成本。 2.3钢材使用比例降低 钢材是建筑工程施工中必不可少的主要原材料之一,特别是在建筑框架剪力墙结构当中,较大的钢材需求意味着较高的成本投入。目前,我国钢材市场上的价格一直处于一个波动状态,在进行建筑工程造价时,由于钢材价格的变动,使得工程造价的家国存在不准确或者有误的状况,也就是说,建筑工程造价直接受到建筑钢材需求量的影响。因此可以在保障建筑稳定性和质量的基础上,适当减少钢材的使用比例,通过减少钢材的使用比例强化对建筑工程造价的控制。同时,钢材使用率的下降意味着在钢材存储、运输等方面投入的费用支出也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因此建筑结构优化设计人员应当在符合设计标准和规范的基础上,采取合理的构造措施、设计荷载以及其概念设计等,使得整个建筑结构设计方案达到最优状态,实现对建筑工程造价更好的控制。 3总结 综上所述,建筑的功能和性能要求随着人们需求的增多产生了本质性的变化,因此在实际的建筑施工过程之中,不仅要保证建筑的施工质量,同时还要讲建筑的结构优化设计和工程造价进行有机的结构,充分考虑到结构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保障建筑构件安全的基础上实现对建筑工程造价的控制。
医学图像处理论文:远程高精度医学图像处理技术浅论 摘要:远程高精度医学图像处理技术是指满足医学质量及其要求,包含医学完整信息的高质量、高清晰、高精确的医学图像处理技术。它包括医学影像的采集、图像缝合、图像压缩、图像存储、图像传输及其图像的复原再现的过程。 关键词:远程医疗;高精度;医学图像;处理技术 一、远程高精度医学图像处理技术的概念以及特点 (一)远程高精度医学图像处理技术的概念 远程高精度医学图像处理技术是指满足医学质量及其要求,包含医学完整信息的高质量、高清晰、高精确的医学图像处理技术。它包括医学影像的采集、图像缝合、图像压缩、图像存储、图像传输及其图像的复原再现的过程。 (二)远程高精度医学图像处理技术的特点 通过国家构建的交互式计算机系统实现医学图像的静动态解析及其多点交互,完成了病理图像的无缝拼接,完善了医疗卫生事业的信息化、数字化的进程,无疑是中国科学技术的一大进步! 远程高精度医学图像处理技术运用计算机、通讯、 医学设备和现代技术,通过图像、数字数据信号、符号等将病人的病历资料远距离输送和传输,实现了医学专家和医生、病人之间在不同地方直接的交流和诊治。 二、国内外远程高精度医学图像处理技术的内容及方法 远程高精度医学图像处理技术与其他图像处理技术(传统高清视频会议系统)的区别和联系视频会议系统技术和高清视频会议系统(NETMEETING),一般的卫星传输,音视频压缩技术。 远程高精度医学图像处理技术的几个重要发展历程,远程高精度医学图像处理技术的技术实现及其高端设备全自动数字病理切片扫描仪的运用。 三、全自动数字病理切片扫描仪的应用 (一)全自动数字病理切片扫描仪的技术特点 远程高精度医学图像处理技术与其他图像处理技术的区别和联系:视频会议系统技术和高清视频会议系统一般的卫星传输。远程高精度多路医学动态解析转移及多点交互系统、远程静态医学图像交互式讨论系统、远程病理无缝缝合拼接及诊断数字技术系统病理工作站、远程手术指导系统、远程查房系统及其电子医院数码技术系统、远程高精度皮肤检查系统、体征检查内镜系统、远程医学影像阅片及讨论系统、及其远程培训及其教育系统。 实际上远程高精度医学图像的获得虚拟病理切片是利用电脑控制显微设备或者CCD镜头的上下运动,一张一张的通过面扫描自动采集放大后的图像,这种信号是计算机能够识别处理的数字信号,较以前的线扫描有了很大的提高,然后通过储存自动缝合拼结成一张信息完整的数字病理图片通过光纤发到服务器上或者其他计算机中,通过图象处理软件可以对图象进行编辑处理,这种能够虚拟观察的计算机可以被认为是虚拟显微镜,一个很大的图像通过软件的处理,可以压缩以后传到世界任何一个地方。 总体来说,数字病理切片技术应用显微图像数字化目前世界上和国内的应用上还停滞在局部图象扫描的数字化的水平上,就是通过显微镜或者摄象机或者数码相机中的CCD采集很多张或者上百张用来诊断病情或者做出分析并且复原出病理图象的照片,远程诊断和进行专家讨论,为专家提供了非常有用而真切的医学图像信息,使专家能够很快地浏览图片上的医学信息,非常方便而准确,节省了大量时间和资源,方便了医生和患者,它的推广给现代医学带来了观念性的技术变革。 (二)全自动数字病理切片扫描仪的应用实例分析 数字病理切片可以进行远程会诊和远程诊断病情,医院可以制作数字病理虚拟切片和一些病理资料通过软件进行查看和浏览,分析和判断并且得出病情的判断,医院可以收集病人会诊的病历资料进行局部的切片扫描,随意进行放大和压缩的进行观察也可以上传到服务器上,提供给大家查阅,对大病技术特别是肿瘤的病变有了很好的效果,也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完全达到病理资料的电子化、数字化、技术化。 四、高精度医学图像数字处理技术的发展展望 南非项目,西部为民工程,云南县县通工程,南方医院工程,协和医院,中山医院,瑞京医院的运用情况,印度运用情况,ATA年会及其科技部国际培训班情况,人类的安康,天下的福址,解决了人民的看病难看病贵,医疗资源分布的严重不均。天正在使用的绝大多数远程医疗系统采用了两种不同技术类型。一种叫做存储和传输,用于将数字图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数字图像在原始拍摄处传输到另一个地方,这是一种非实时的典型应用。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功多年以前曾经预言:“未来医疗活动中,医生将面对计算机,根据屏幕显示的从远方传来的病人的各种信息对病人进行诊断和治疗,”这种局面己经到来。 医学图像处理论文:“专题式”教学在医学图像处理课程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专题式”教学在医学图像处理课程中的应用。方法∶ 对本教研室承担的《医学图像处理》课程进行授课方法改革,形成科学的培养方案,并对教师授课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对学生学习效果根据“形成式”考核方案,进行科学评价。结果∶ 通过对教师授课及学生考核评价改革后,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形成了科学的培养计划,学生反映良好,教师的授课满意度达到98%以上,学生学习效果较往届有明显提高,成绩优秀率在89%以上,同时学生真正接触到临床医学图像后处理环节。结论∶ “专题式”教学模式下不仅提高了授课的灵活程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好地体现了医学图像处理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 关键词 : 医学图像处理; 专题式教学; 评价 “专题式”教学模式目前已经广泛的应用于大学课堂教学中,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指的是教师选取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以学科体系和课程教学大纲指导内容,把各知识点按教学任务分解为多个教学专题, 以专题的模式取代传统教材授课顺序,并辅以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对各专题的讲解,使学生掌握每个专题内容,从而完成教学任务[1]。本文主要探讨专题式教学模式在我院医学图像处理课程中的应用。 1数字图像处理专题教学模式的目标 “专题式”教学模式以学科体系和课程的教学大纲为指导,不受时间、地点和教材章节的限制。[2-3]医学图像处理专题教学模式,既要体现专题式教学的优点,即教学重点突出、信息量大、针对性强,讲述内容深刻,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 结合本学科研究的热点和重要成果,科学合理设置课堂授课内容,通过对各个相对独立内容进行深入探讨和学习,增强医学图像处理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要求紧密结合计算机软件设计基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利用该技术进行大胆创新应用的能力,同时结合医院大影像科工作实际,了解最新图像后处理工作技术,并对各技术以专题的形式向同学们介绍。 2 “专题式”教学模式的前提要求 在“专题式”教学实施之前,首先要求教师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并且要求渗透于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贯穿于教学改革的全过程。随着临床医学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容积扫描数据基础上,可以实现多种成像方式,所以要求教师能够认识到临床医学图像后处理工作的重要性,改革教育思路及观念,同时还要学习医学知识, 学习由计算机学和医学交叉所形成新学科,同时密切联系医学影像专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掌握医学图像处理技术的新思路、新技术和新方法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 拓宽知识面,了解前沿动态[4]。 3专题式教学模式的实施内容 3.1 教学实施专题化 充分利用我院网络实验室的教学资源,完成教学分组,3-5人一小组。将医学图像处理课程内容分为若干教学研讨单元,在每个教学专题授课前,教师讲解本专题的基础知识和原理并简单介绍各种图像处理算法实现的关键环节,同时要求每个有各自的学习及研讨任务,再次上课时,各组分别将负责的专题范围及应用领域进行汇集和整理,并对其内容进行阐述, 其他组员进行补充说明,外组同学可以提问题[5],由小组负责人进行解答,教师给予完善。 3.2 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加强网络实训 教师在某些专题提供专题分组讨论后,需要在计算机上强化处理,通过选用 MATLAB软件作为实验教学软件,针对专题特点设置相应的实验,例如,教师事先准备好在临床中采集的X线(包括CR、DR)、CT、MRI等图像,让学生直接对这些图像进行处理和改善,从而达到预期的视觉效果。再有,采集256CT容积重建扫描数据,让各小组在各角度,各断层对影像进行三维及各断层重建实训,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3.3 增强“专题式”教学的评价效果 医学图像处理课教学效果要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双向进行效果评价,要看学生是否能够真正掌握理论学习效果。充分根据医学图像处理的课程特点,采用多向性、多角度评价手段,增加师生之间的双向评价,教师评价学生,学生也评价教师,教研室之间还进行互评,同时邀请院内教学督导团队进行督导打分,最后根据学生评价、教研室教师评价、院内督导评价情况,最终确定教师的教学方法的可行性,并对各专题设置进行讨论,形成围绕教学大纲的专题设置,同时激励教师不断进行教学研究,用更新、更好的方法提高教学效果[6]。 传统的学生考核评价模式,效果单一,不能体现多元化的评价效果,针对专题式教学模式,我们主要运用自主式命题,并根据“形成式”考核方案,科学设置考核方案,其中笔试成绩占50%,实验报告成绩占20%,增设实验操作考核,根据各组间的操作情况进行综合评分,同时注重平时考核,根据学生搜集资料、课堂发言和作业的完成情况综合进行评价给分。 通过对教师授课及学生考核评价改革后,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形成了科学的培养计划,学生反映良好,教师的授课满意度达到98%以上,学生学习效果较往届有明显提高,成绩优秀率在89%以上,同时学生真正接触到临床医学图像后处理环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效果。“专题式”教学模式下不仅提高了授课的灵活程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好地体现了医学图像处理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 医学图像处理论文:图像处理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及发展 摘要:介绍了图像处理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发展,阐释了图像分割、图像融合和图像重建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发展。提出了图像处理技术发展所面临的相关问题及其发展方向。 关键词:图像处理技术 图像分割 图像融合 图像重建 图像处理技术是20世纪60年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近几十年来,由于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离散数学理论的创立和完善,以及军事、医学和工业等方面需求的不断增长,图像处理的理论和方法的更加完善,已经在宇宙探测、遥感、生物医学、工农业生产、军事、公安、办公自动化、视频和多媒体系统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生物学、医学等学科研究的热点。 图像处理在医学界的应用非常广泛,无论是病理研究还是临床诊断都大量采用图像处理技术。它因直观、无创伤、方便安全等优点而受到人们青睐。图像处理首先应用于细胞分类、染色体分类和放射图像分析等,20世纪70年代图像处理在医学上的应用有了重大突破,1972年X射线断层扫描CT得到实用:1977年白血球自动分类仪问世:1980实现了CT的立体重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医学已越来越离不开医学图像的信息处理,医学图像在临床诊断、教学科研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目前的医学图像主要包括CT(计算机断层扫描)图像、MRI(核磁共振)图像、B超扫描图像、数字X光机图像、X射线透视图像、各种电子内窥镜图像、显微镜下病理切片图像等。但由于医学成像设备的成像机理、获取条件和显示设备等因素的限制,使得人眼对某些图像很难直接做出准确的判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可以改变这种状况,通过图像变换和增强技术来改善图像的清晰度,突出重点内容,抑制次要内容,来适应人眼的观察和机器的自动分析,这无疑大大提高了医生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和正确性。 一、图像处理技术及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一)图像分割 图像分割就是把图像中具有特殊涵义的不同区域分开来,这些区域使互不相交的每一个区域都满足特定区域的一致性。它是图像处理与图像分析中的一个经典问题。比如基于三维可视化系统结合fast marching算法和watershed变换的医学图像分割方法,能得到快速、准确的分割结果。图像分割同时又是进行三维重建的基础,分割的效果直接影响到三维重建后模型的精确性,分割可以帮助医生将感兴趣的物体(病变组织等)提取出来,帮助医生能够对病变组织进行定性及定量的分析,进而提高医生诊断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由于解决和分割有关的基本问题是特定领域中图像分析实用化的关键一步,因此,将各种方法融合在一起并使用知识来提高处理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是图像分割的研究热点。 (二)图像融合 图像融合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多幅图像间的冗余数据的处理来提高图像的可读性。对多幅图像问的互补信息的处理来提高图像的清晰度。利用可视化软件对多种模态的图像进行图像融合,可以准确地确定病变体的空间位置、大小、几何形状和它与周围生物组织之间的空间关系,从而及时高效地诊断疾病。目前的图像融合技术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图像像素为基础的融合方法:另一类是以图像特征为基础的融合方法。以图像特征为基础的融合方法原理上不够直观且算法复杂,但是实现效果较好。在图像融合技术研究中,不断有新的方法出现,其中小波变换、基于有限元分析的非线性配准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在图像融合中的应用将是今后图像融合研究的热点与方向。随着三维重建显示技术的发展,三维图像融合技术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三)图像重建 图像重建是从数据到图像的处理,即输入的是某种数据,而经过处理后得到的结果也是图像。CT是图像重建处理的典型应用实例。目前,图像重建与计算机图形学相结合,把多个二维图像合成为三维图像,并加以光照模型和各种渲染技术,能生成各种具有强烈真实感的图像。 二、图像处理技术在医学领域未来发展方向 当前,医学图像处理面临的主要任务是研究新的处理方法,构造新的处理系统。未来发展方向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将围绕研制高清晰度医学显示设备、更先进的医学成像设备,向着高速、高分辨率、立体化、多媒体化、智能化和标准化方向发展。 (二)图像、图形相结合,朝着三维成像或多维成像的方向发展。 (三)新理论与新算法研究。在图像处理领域近年来引入了一些新的理论并提出了一些新的算法,如小波分析(Wavelet)、分形几何(Fraclall、形态学(Morphology)、遗传算法(Genetic A190rithms,GA)、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 works)等。这些理论及建立在其上的算法,将会成为今后图像处理理论与技术的研究热点。 图像处理技术经过初创期、发展期、普及期及广泛应用几个阶段,如今已是医学人士竞相研究并在医学领域广泛应用的一门科学。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医学界需求的不断增长,图像处理科学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将会取得更大的发展。 医学图像处理论文:医学X射线图像处理算法初探 【摘 要】针对DR图像的特点,主要论述了应用灰色系统理论进行图像分割的算法。通过计算各像素点与初始聚类中心的灰色关联度,将像素点进行归类。然后,进行迭代运算,更新聚类中心,使得灰色关联度总和最小,获得最佳分割效果。 【关键词】DR图像;图像分割;灰色聚类;灰色关联度 0 引言 DR(digital radiography)图像相对其他X成像技术获得的图像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图像细节显示清楚,便于后期处理等优点。但与传统光学成像相比,图像的分辨率处于较低水平。由于采用DICOM(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s in Medicine)图像格式,因此,处理方法也与传统数字图像处理存在不同[1]。 1 DR文件的读取 DR图像采用的DICOM格式与传统PC机上常见BMP格式不同,因此,要在PC机上处理DR图像就必须进行转换。目前,由DR图像转换成BMP格式图像大多数为32位增强彩色图像,即除了颜色的三个分量(RGB)外还有第四个分量:透明度(alpha)。所以,DR图像转换后的一个像素就由四个分量组成。由于X成像技术本身的特点,一个像素的alpha分量一般为0,而RGB三个分量的值是相等的。也就是说,转换后的DR图像实质上是一幅灰度图像。因此,读取图像数据时应按照32位真彩色格式处理,在后续处理时按256级灰度图像处理。 2 DR图像的平滑处理 如上原因,DR图像的平滑处理应使用灰度图像处理方法,因此,图像处理的复杂程度较低。常用平滑处理算法包括均值滤波、中值滤波等。 均值滤波是典型的线性滤波算法,处理时以目标像素为中心,取其周围全体像素的灰度平均值来代替原来的灰度值。均值滤波运算速度快,但不能很好地保护图像细节,使图像变得模糊。 与之对应,中值滤波法是一种非线性平滑技术,以目标像素点邻域窗口内的所有像素点灰度值的排序中间值为该像素点的灰度值某。由于需进行排序运算,因此计算效率较低,但对图像细节有很好的保护效果,滤波效果也较好。 3 DR图像的分割 传统的图像分割定义:把图像分成若干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区域,是由图像处理到图像分析的关键步骤。常用的算法主要包括:基于阈值的分割方法和基于边缘的分割方法等。由于DR图像的特殊性,上述两种算法均不能很好的完成图像分割工作。图2(a)为使用经典最大方差阈值法处理后的结果,图2(b)为使用经典Sobel算子处理后的结果。最大方差阈值法处理后,图像细节丢失严重;使用经典Sobel算子处理后,图像的细节保留较好,但无法分清主次。 笔者应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灰色关联度方法对DR图像进行处理[2-4],进行了灰色聚类处理,取得了较好的分割效果。本算法属于聚类算法,具体算法为:首先,根据实际需要确定聚类数目和初始聚类中心;然后,计算DR图像中每个像素与各聚类中心中心的灰色关联度,并按照关联程度将像素点归类;最后,进行迭代运算,更新聚类中心,目的是使得灰色关联度总和最小。 医学图像处理论文:基于实时自动拼接技术的医学图像处理系统研究 摘要:目前,图像拼贴技术在医学图像处理领域的发展趋势是实现图像的实时自动拼接。本文探讨了基于实时自动拼接技术的医学图像处理系统的主要技术和实现方案。 关键词:医学图像;图像采集;拼接技术;实时;自动 1引言 近年来,医学影像技术已成为医疗技术中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图像拼接(Image Mosaic)是指将多幅具有重叠区域的序列图像通过图像预处理、图像变换、图像配准、图像融合等处理后,形成一幅包含各个图像序列内容的宽视角全景图像的技术。图像拼接技术是图像处理的重要研究领域,被广泛应用于卫星遥感、图像识别、医学图像分析及无人机监视和搜索、虚拟现实等方面。Shmuel Peleg等人在图像拼接理论和图像拼接方法上做了大量工作,为图像拼接在工程技术上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Masanobu Shimada等人将图像拼接技术应用于雷达图像处理领域,用于监控森林植被的变化情况。国外Mustafa Suphi Erden课题组研制了针式共聚焦显微腹腔镜,在微创手术中截取部分视频图像,拼接成全景图像指导医生诊断治疗。国内的严壮志课题组提出基于特征检测、特征匹配、空间坐标转换和图像融合等方法的图像拼接技术,实现了连续X光片拼接的医学全景成像。 现有的传统医学成像设备,特别是显微成像设备,基本都是对组织的某一较小视野进行成像,设备最后采集到的是不同组织部位的多帧医学图像,需要医生对这些图像进行观察分析,根据自身医学知识与医疗经验来做出诊断。图像拼接技术的应用,能将多幅具有重叠区域的医学图像,通过图像变换、图像配准、图像融合等方法,自动拼接为大视野的清晰图像。该图像包含完整的医学病理信息,有助于医生全面了解病人病情。同时,系统能够自动追踪图像中的感兴趣区域,做出标记和注释,为医生提供诊断辅助。 2主要研究内容及关键技术 2.1主要研究内容 本系统的研究是通过研发基于实时自动图像拼接技术的医学图像分析系统,为医学实践中,实现显微镜、眼科设备、内窥镜等设备的数字化图像采集、图像自动分析处理,从而对医生的诊断、治疗起到辅助作用。 本系统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基于CMOS的图像采集、实时自动图像拼接技术。 (1) 基于CMOS的图像采集 基于CMOS的高清图像采集系统的研发,包括图像和视频采集、图像的编码技术。兼顾红外光和可见光,实现图像的多波段自适应采集。具体功能还包括自动对焦、自动识别拍照功能,以及图像采集模块在各种医疗设备使用的适应性研究。 (2) 实时自动图像拼接技术 研究图像灰度处理、图像变换、图像配准、图像融合等算法,实现多帧医学图像或视频序列的实时自动图像拼接,输出具有计算机诊断辅助功能的大视野全景医学图像。能够自动跟踪图像中的感兴趣区域并做出标识和注释。 2.2关键技术 图像的拼接技术是本设计的关键,本设计提出对采集的多帧医学图像进行实时自动拼接,提供宽角度全景图像。同时,能够自动跟踪图像中的感兴趣区域并做出标识和注释。 3 系统设计思路 3.1 图像处理模块 图像传感器模块计划采用CMOS传感器为核心做成独立硬件模块,通过高速数据线与图像处理模块连接。这样设计的优点在于模块可以根据不同的应用场合,进行合理布置。 图像编解码和图像处理模块的方案计划采用TI的soc方案。该方案可以完成图像编解码、图像处理功能。 3.2实时自动图像拼接技术研究 图像拼接的核心技术是图像配准,关键在于准确找到相邻图像间重叠区域的位置及范围,进而通过图像融合的方法实现全景图像构建。图像配准通常有三类方法:基于灰度值的图像配准、基于变换域的图像配准和基于特征的图像配准。基于灰度值的图像配准方法实现方便,计算量小,但该方法对图像间的细微差别较敏感,抗干扰能力不强。基于变换域的图像配准可以缓解这个问题,且算法简洁,利于硬件的实现。不过该方法要求两幅图像的重叠区域不能少于50%,如果重叠区域过小,容易造成误配准。为了提高图像配准的精确度和速度,达到实时自动图像拼接的功能,本设计提出将基于灰度的网格配准和基于特征值配准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对输入图像进行粗网格的分块处理,利用基于灰度的配准方法确定相似重叠区域。然后在重叠区域内进行基于SIFT(Scale-invariant feature transform)特征点提取和配准,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图像配准的速度。图像拼接算法的流程如图1所示。 4 结论 本文探讨了基于实时自动拼接技术的医学图像处理系统的主要技术和设计思路,有了自动的图像拼接技术,就能将多幅具有重叠区域的医学图像,通过图像处理的方法,自动拼接为大视野的清晰图像,为医生的诊断提供参考。 医学图像处理论文: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医学图像处理”实验教学改革研究 摘 要:以“医学图像处理”实验课程中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目的,以“医学图像处理”实验课程教学改革为例展开研究,通过实验教学改革,激发了医学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加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实践证明,教学改革方案对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有显著作用。 关键词:医学图像处理;实验改革;创新能力 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有赖于医学自身认识能力的提高,更有赖富于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医学人才的成长,在大学阶段培养和造就富于创新能力的医学人才,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医学图像处理是一门系统地研究各种图像理论、技术和应用的较新的课程,实验教学在“医学图像处理”课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数字医学图像处理实验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医学成像和图像处理方面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解决该方面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通过对医学图像处理实验课程进行改革研究,通过实践动手环节,有效培养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并为医疗学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模式提供借鉴。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独立思考的积极性 通过实验教学改革,设计新的实验方案,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主动参与意识。学生对实验内容产生了好奇,就会积极主动地查找相关资料,与老师和同学讨论。实验过程尝试多种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对实验内容的浓厚兴趣。同时,采用医院实际应用案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医学图像处理课程相关的数学理论抽象,算法难度偏大,给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利用影像物理课程的“医学图像处理”实验教学中的Matlab软件使用Matlab图像处理工具箱函数将大大减轻图像数据的繁杂操作,使学生更加快捷地完成图像处理任务,可以把更多的精力倾注于各种图像处理算法的效果上。Matlab为医学影像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编程平台,使学生能够编程实现简单的图像处理算法,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使学生能更快、更好掌握图像处理和图像分析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对于医学图像处理这门课程的特点,布置大量上机操作训练,让学生体验图像处理的乐趣。例如,图像增强处理实验,图像增强技术是图像处理的重要内容,用来改善图像的质量,一幅视觉效果很差的图像,其灰度直方图都集中在很窄的一段区间内,为了增强该图像的对比度,提高图像的视觉效果,就需要采用一种图像增强方法。Matlab工具箱中有求直方图函数imhist和均衡化函数histeq函数,读取原始图像后,直接调用工具箱的相应函数就可以处理图像,可以让学生自己编写函数,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改善图像,将增强后的图像与原图像进行相比,观察处理结果,不断改进,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对直方图均衡化图像增强方法产生兴趣。 二、通过开展研究性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 开展研究性教学,培养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它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实践能力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操作、研究的能力且开发其创新思维。具体实施步骤为:首先,教师根据课程内容,提出问题,解释实验题目的内容和研究目标。其次,学生查阅文献资料,找到感兴趣的课题题目。再次,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动机,鼓励学生自己编程调试实现,学生开动脑筋,亲自动手,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并使其对该学科产生兴趣。最后,实验总结和评价。实验结束,有针对性地找出典型实验,对于最优解决方案和尚有不足的解决方案,分别对各方案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研究结论进行总结和评价。以医学图像处理的直方图知识点为例,首先教师解释该实验题目的内容和研究目标,认识直方图在图像处理中的基本概念,接下来需要学生对教材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掌握,并且要查阅相关资料,根据课本上直方图的数学公式,利用Matlab软件仿真出一幅图像的直方图分布,进而得出的仿真图与利用Matlab图像处理工具箱的imhist函数得到的直方图分布图片进行比较,根据两者图像曲线的相似度来判断自己编写的程序是否合理。学生完成上述步骤后,教师需进行实验总结和评价并对本实验进行统一演示,对共性问题统一解决,对个别问题应进行单独辅导。 三、充分利用实验室条件,通过实验室教学,解决一些图像处理问题 配合20学时的理论课程,安排了12学时的实验课。设计了5个多达20学时的实验内容供学生选择,其中验证性实验2个8学时,目的是巩固和掌握在医学图像处理理论内容中的基本的原理、算法及思想;综合性实验2个8学时,使理论课程中的重要知识点的综合运用能力得到提高;设计创新性实验1个4学时,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与本学科前沿研究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选择图像处理中最重要的算法作为实验课教学的主要内容,覆盖了医学图像处理中图像增强、图像压缩、图像分割、图像特征描述、彩色图像处理等各个重要部分,并利用实验室开放管理的模式为学生课下做实验提供了条件,以满足因材施教,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以及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四、通过实训基地教学,开展拓展性探究学习 通过医学院附属医院实训基地教学,了解社会对该课程应用方向的实际需求情况以及创新技术进行项目开发,积累实践经验和工作技能,培养地科研、生产实践一体化的创新型人才。增加课外设计实验,鼓励学生对算法改进或提出新的解决算法,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加强科研训练,培养创新实践意识,重视实际研究性问题实验,有针对性地提出研究性问题,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例如,我们提出了附属医院实际MRI图像分割问题,让学生利用图像分割的方法去解决,提高学生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这些科研训练能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创新实践意识,从而提高学生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为今后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总之,针对医学图像处理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科组多年的教学经验,在实验教学实践等环节中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个课题进行了一些具有改革性的尝试,结合实验教学案例,简要阐述了如何利用实际的案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创新动机。通过教学效果能够看出该实践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可以加深学生对实际问题的理解,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综合运用和创新研究的能力。 医学图像处理论文:计算机技术在核医学图像处理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本文以下内容将对计算机技术在核医学图像处理系统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和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核医学;图像处理系统;应用 1、前言 核医学影像系统是通过探测标记有发射性示踪同位素的药物在人体内的分布和代谢来获得人体信息的医学图像处理系统,其中,γ相机是两维的显像设备,主要由探头和计算机系统两部分组成,探头部分检测到γ光子并输出它的位置、能量及其它相关信息,与探头相连接的控制台获取这些信息,数字化后将数据读入到内存中进行处理并最终计算得到可用于临床诊断和研究的核医学图像,可见对其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下内容将对计算机技术在核医学图像处理系统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和探讨,以供参考。 2、核医学影像系统软件的总体结构 其软件系统主要由四个子系统组成,即影像信息管理子系统、图像采集子系统、图像处理与临床规程子系统和影像信息交换子系统。各子系统在形式上时互相独立的应用程序,可以分别运行在控制台、辅诊台和服务器上。其中影像信息管理子系统是整个系统的核心,负责维护和管理整个系统的图像数据及病人,报告等其它相关信息。其它三个子系统的运行要依赖于该子系统的运行,它们不具备直接修改系统数据的权限,而只能通过影像信息管理子系统来获取、查询或更新系统的图像数据及其它信息。实际上影像信息管理子系统在其内部建立了一个数据库,它封装了对这个数据库的所有操作,这种集中式的数据管理保证了系统数据的安全性和一致性,也使得整个系统各模块的划分更加清晰和明确,同时也便于系统的扩展。 图像采集子系统完成数据的采集、成像和实时显示等工作,图像处理与临床规程子系统对采集得到的核医学图像进行显示、处理及进行定量的临床规程分析,影像信息交换子系统通过监听网络上的DICOM服务请求,核实后接受该请求,并响应其检索、存储以及获取图像的请求。 3、核医学图像处理系统总体框架设计及程序实现 数据库服务器总的来说有两种状态:监听状态和数据维护状态,在监听状态下,它能够接受来自采集端和处理端得请求,并分别调用相应的模块进行处理,在数据维护状态下,它能够完成通常的数据维护工作,同时,它也能够处理来自客户端的请求。因此,系统的总体框架是启动服务器后就立即进入监听状态,只有在维护人员登录以后,才启动相应的数据维护模块。 核医学影像系统的主要功能有两个,一个是实现数据库服务器功能,它在后台充当数据库服务器,可以提供数据查询、数据添加等功能;另一个是数据库维护功能,可以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管理维护,分别介绍如下:第一,数据库服务器,其启动后,图像采集系统、图像处理系统和信息交换系统就可以连接到数据库上,完成数据查询、数据添加等工作。当数据库服务器启动后,系统就进入监听状态,可以处理客户端的请求。服务器在监听状态下,可以接受到网络上的连接请求,只有在检验用户名和密码后才接受查询和添加请求,这样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客户端和服务器的链接是基于TCP/IP协议,按照我们自己定义的一套通讯协议来工作的。所有的这些操作都是在后台进行的,不需要任何人为操作,而且系统管理员可以通过查看日志来了解历史操作。第二,数据库维护功能。作为一个完善的数据库模块,必须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数据库维护方案,ANMIS系统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其提供了许多方便安全的数据维护功能,系统可以为每个用户指定操作权限,不同权限的用户可以访问的数据和操作都是不同的,这样有利于系统安全。①数据显示模块,在该模块中,可以进行记录的逻辑删除和部分信息维护,可以选择多个病人,然后选择编辑即可编辑选中的病人记录。数据维护模块。在病人数据维护模块中,可以完成对病人数据信息的所有维护功能:编辑、添加、查找、逻辑删除、物理删除等。③数据备份和恢复模块。在图像文件的备份和恢复模块中,主要完成的功能是数据备份和数据恢复,其主要界面是两个树状控件组成,其中一个数控件显示未备份的图像文件,另一个显示即要备份的图像文件,选中文件可以通过中间的命令按钮,也可以通过菜单,甚至可以直接将图像文件从左边拖到右边。对于文件夹,则将其内的所有的图像文件全部选中,在选完文件后,按“备份”按钮即可备份。如果设置的是备份到默认目录,则系统自动向默认目录备份,如果设置的是指定备份目录,则系统提示选择备份目录,用户甚至可以为每一个文件制定备份目录。④用户管理模块。对于超级用户,他可以授权他人访问数据,设置其访问权限,也可以删除用户,同样,他也有权更改任何用户的密码,对于一些重要的系统参数,也只有超级用户才能更改。 4、结尾 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核医学图像处理显示出了科学技术的优越性,其可以为医生提供一个功能完备且强大,操作界面友好,自动化程度高,能够大大降低医生的劳动强度,相信,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其必将越来越广泛的被应用到医学的各个领域。 医学图像处理论文:医学图像处理与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摘 要 医学图像处理与分析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在简要介绍CDIO教学模式基础上,提出几点该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包括融合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整体把握知识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形成理工医结合的思维方式。教学实践证明,所提教改经验能全面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好地增强教学效果。 关键词 图像处理;图像分析;教学改革;教学模式;CDIO 医学图像处理与分析是研究图像处理的基本理论及其在生物医学工程中的应用的一门学科,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专业必修课。该课程的任务是:系统介绍图像处理与分析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侧重使学生掌握其在生物科学领域的实际应用,目的是使学生系统掌握数字图像处理的基础概念、基本原理和实现方法,学习图像分析的基本理论、典型方法和实用技术,为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从事研究与开发打下扎实基础。 医学图像处理与分析课程理论抽象,涉及医学、计算机、数学、物理、信号处理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学科之间高度交叉、渗透,学生很难理解其中的相关知识和技术,因此课程起点高,教学难度大[1-2]。笔者在教学方法上也与时俱进,摒弃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引入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实现培养高质量人才的目标。 本文提出笔者基于CDIO教学模式的医学图像处理与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方面的一些经验。总体说来,该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思路是:以全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桥梁,以学科交叉的眼光有机结合课程教学与课外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系统讲授与学生自学等多种方式,实现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前沿性、理论性与实践性,使学生掌握本门课程的理论框架与思维方法,掌握生物图像处理与分析的相关技能,能够采取合适的处理方法实现特定的医学图像处理目的。 1 CDIO教学模式 CDIO教学模式是近年来国外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其中C代表构思(Conceive),D代表设计(Design),I代表实现(Implement),O代表运作(Operate)。CDIO模式是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强调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来学习工程,并以综合培养的方式使学生在多方面达到工程师的预定目标。实践证明,CDIO教学模式比传统教学模式适应面更宽,更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尤为重要的是CDIO模式中的新评测标准,为工程教育的系统化发展奠定了基础[3]。 2 医学图像处理与分析教改措施 2.1 融合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手段 目前高校授课中普遍存在两种极端: 一种是只板书授课,形式单调,内容枯燥,课堂时间无法有效利用,知识容量小; 另一种则完全采用多媒体授课,课堂教学变成单纯地播放幻灯片,缺乏学生参与互动的空间和可能。 笔者强调打造“多媒体+板书”的高质量精品课堂: 一方面,优秀的教学课件能提升和精炼教材内容,通过利用图像、声音和动画等多媒体技术将教材中相关概念、算法、原理及应用转化成形象逼真的影像展示给学生,介绍和比较不同的图像处理方法应用于医学图像的不同效果,为学生提供生动的感性认识; 另一方面,将板书穿插于多媒体教学中,对图像处理算法的关键步骤进行推导和演算,同时展示教学进度、层次和重点,有利于学生对重要知识点的系统把握,有效避免知识讲授过程中的“碎片化”现象。 2.2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知识点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学习的总体要求,理清教学知识点、学习难点以及学习技巧,对于落实课程的知识点非常关键。每一章教学伊始,首先提出本章主线,即要解决什么问题,以什么样的方法和步骤来解决问题,所介绍方法对于解决问题的优点何在。当教学内容章节较多,分成多次讲授时,这个主线将会反复强调,从而不断加强学生对有关内容学习目的性的认识,开展针对性的学习。 2.3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认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教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4]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不同性质的学习动机对于学习效果有不同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直接制约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影响学习效果。笔者在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问题学习法(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参与教学。学生通过图书馆以及网络等资源,查阅资料,系统分析,形成读书报告,再到课堂上讨论和交流,教师则主要起到布置任务和经典总结的作用[2,5]。这种启发式、互动式、讨论式、研究性等教学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研究能力。另外,还可以通过课程网站、在线聊天等现代交流手段,将课堂教学和课后辅导有机结合,建立多渠道的教学互动模式,使学生得到及时的指导,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2.4 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本课程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课程,必须十分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开发,使学生熟悉医学图像处理课程基本理论的同时,掌握如何通过计算机实现这些算法,能够将所学知识和设计的算法应用于医学图像处理和分析,能够根据具体临床需要对算法进行设计、改进和优化,使处理后的图像符合临床要求。为此,本课程设置了相关的课程设计环节,两周时间内要求学生完成5~6个实验,检验算法效果,最终形成实验报告。 2.5 形成理工医结合的思维方式 现代生物科学已经呈现高度综合和高度分化的发展趋势,作为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本科生,需要具备丰富扎实的理工科知识和一定基础的医学专业知识,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有所发展和创新。南通大学的生物医学工程本科专业设置于电子信息学院,隶属工科范畴,而学生的医学知识背景相对较弱。因此,本课程讲授时要注重与医学成像技术、医学电子学等课程的衔接和交叉,不仅在讲授某一种图像处理方法时突出重点、分化难点,更要将医学实例的处理融合于各章节,体现出理、工、医三者结合,对从方法论和认识论的较高层次上形成新的研究思维起到指导作用[2]。 3 结论 本文结合笔者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在简要介绍CDIO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针对医学图像处理与分析理论教学方面提出一些改革措施。实践表明,医学图像处理与分析课程教学应紧密结合医学实践,注重图像处理方法与具体医学应用的有机结合和交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思维能力。笔者今后还将围绕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开展一些有益的探索。 医学图像处理论文:双语教学在医学图像处理课程中的应用 摘 要 双语教学是一种新的培养人才的教育模式,通过在医学图像处理课程教学中应用双语教学,在各个教学环节进行研究与探索,发现在教师与学生英语水平、课堂教学方法、教材的选用及考核机制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 医学图像处理;双语教学;教材 双语教学是指除汉语外,用一门外语作为课堂主要用语进行学科的教学。作为一门国际化的语言,英语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了解。在高校中开展专业课的双语教学可以增强学生了解世界科技最新成果的能力,加快高等院校高层次教育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同时双语教学课堂可以为教师提供一个提高自身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训练机会,提高教师进行科学研究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1]。 医学图像处理是高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普遍开设的专业课程之一。近年来,河南科技大学医学技术与工程学院在开展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大胆尝试双语教学在本课程中的应用,根据教师的实际教学经验,结合大多数学生的反馈,总结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提出几项改进措施。 1 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从教师角度 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医学图像处理课程使用教材的是罗述谦等著的《医学图像处理与分析》,在应用双语教学之后,教材更换为Rafael C.Gonzalez教授所著的Digital Image Processing,该教材内容阐述清晰易懂,几乎覆盖了学生所必须掌握的全部基础知识。本书已被全世界500多所大学和研究所使用,是国际知名高校的经典教材。 对于担任本门课程的教师来说,需要反复理解中文和英文原版教材,在吃透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图像处理的最新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将原来准备好的中文课件转换为英文课件,并把原来已经讲熟练的课堂内容用英语讲授给学生。其中存在的问题有:1)教师之间对双语教学的认识有偏差,一部分教师认为双语教学应该完全用英语授课,而其他大多数教师认为既然是双语,那么可以用两种语言交叉授课,以学生理解为最终目的;2)教师的英语口语水平不够高,毕竟不是英语专业出身,平时用到口语的机会也不是很多,所以教师都对自己的口语不是百分百自信。 1.2 从学生角度 双语教学对学生的基础英语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要求较高。学生在课堂上本来就需要经过思考才能完全理解教师讲的内容,现在还要在听懂英语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和继续听课,这对学生尤其是英语基础不是太好的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虽然大部分学生已经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甚至有部分学生已经通过大学英语六级考试,但他们的英语实际听说能力相对于应试能力却较为薄弱,仍然有可能听不懂教师的讲解,因此听说能力成为他们用英语进行学习和交流的主要问题。 医学图像处理课程中涉及许多医学图像,因此有关医学的英文词汇也出现不少。医学词汇较为难记,长单词较多,这也给学生的课堂听讲带来一定的困扰,影响了课堂内容的吸收,效果较差。 1.3 从考核角度 既然是双语授课,那么在考核时同样需要考虑到两种语言的问题。如果用全英文出试卷,恐怕会出现学生连题都看不懂的情况;如果用中文试卷,又无法体现双语教学的优势,难以考核教学的效果。 2 相应的改进措施 针对在双语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思考后认为:在医学图像处理课程的双语教学中,应明确课程双语教学的目的仍是传授专业知识,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英语只是一种工具,否则专业课的双语教学就变成专业英语课。为实现这样的目标,结合师生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2.1 加强教师培训,提高讲课水平 双语教学成功与否取决于从事双语教学教师的水平,因此,加强授课教师的英语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学院与外语学院联系,请专业的英语口语教师为承担双语教学任务的教师开展英语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的教学专用术语以及学科中常用的英语阐述和评论能力。除此之外,学院还派青年教师到国内著名高校或国外学习进修,参加学术研讨会议和培训班等,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英语能力。 除加强教师水平之外,还要更好地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作用。对于较难理解的专业术语、句子等,在课件中用中英文对照帮助理解,这样可以保证即使英语水平较低的学生也能够领会教学中的基本内容。由于本课程是医学图像处理,因此在课件中可以多引入一些新型图像处理技术在医学图片中的应用。这些知识与本专业的其他专业课也有相关联之处,学生对这方面的内容较为感兴趣,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良好。 2.2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增强学习兴趣 上课时教师应鼓励学生用英文发言、提问,加强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英文沟通和交流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主思维。授课结束,可由学生用英文做重点总结,然后教师补充。精选教学内容,对于一些常用的专业术语和句子,课堂上需要经常复习。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用英语结合专业知识进行思考分析,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授课内容的理解。双语教学难度大,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意识,才能取得良好效果[2]。 2.3 改进考核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双语教学仍然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因此采取一个合理有效的考核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可以考虑作业、课后练习、实验报告采用全英文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有时间在组织好英语答案的情况下进行回答。课堂上的讨论及问题回答以英文为主,必要时辅以中文解释,这样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并提高他们参与讨论的热情。最后的期末考试可以采取中英文结合的方式,对于一些相对简单的题目如填空题等可以用英文出题,要求英文回答;而一些较为复杂的问答或计算题,可允许学生用中英文作答。这些考核内容在最终成绩中所占的权重不同,如可定为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30%,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70%。这样的考核方式也可促进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兴趣,加强日常的学习积累。 3总结 通过这些改进措施,能够提高学生对双语教学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学习不仅能够学到专业知识,也提高了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双语教学作为一种较新的教学手段,仍然在实践中摸索,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只有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累经验,才能更好地发挥双语教学的效果。 医学图像处理论文:医学图形图像处理在大专类医学院校医学信息学教育体系中的研究 【摘要】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医学信息学的涵盖已经悄悄的发生了变化,医学图形图像处理已经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而被纳入了医学信息学的范畴。国内的一些本科院校纷纷设置了相关专业,开设了相关教学内容。然而与此相比,大专类的医学院校,在这一块仍然处于空白状态。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展开研究,拟提出医学图形图像处理在大专层次的教育当中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关键词】医学图形图像处理;信息学;大专;医学院校 一、引言 1999年6月9日,经纽约中华医学基金会(China Medical Board of New York,CMB)理事会批准资助,成立了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1nstitute for Interna- tional Medical Education,IIME)。该委员会的任务是为制定医学教育“基本要求”提供指导。在该机构制定的培养要求当中,生物医学工程相关知识,特别是“医学图形图像处理”被作为基础知识要求被提出。[5][8] 当前我国数字化医院建设的重点是医院内部的数字化建设。为实现无胶片化,需要建立覆盖全院医疗和办公区域的网络和pacs系统,实现ct、核磁、x线、病理、彩超、电子胃镜等图像的网上数字化采集、传输、存储、调阅等功能。而这些方面,都需要从业者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但是医学图形图像处理教学在专科层次教学当中处于盲区。经过调查国内各省的40多所相关大专院校,其中开展了医学信息教育的学校目前的有12所。[1]授课内容基本是信息检索,少数涉及到了一些医疗管理软件的应用,至于医学图形图像方面的课程,高专的医学信息学教育中没有涉及,因此在目前大专层次的医学信息学教育体系的现状是:医学信息教育停留在信息素养的培养的阶段,没有进一步的考虑医学信息的处理,也就是说没有提升到技能的层面上。 二、国内外关于医学信息学教育的现状分析 医学信息学是交叉学科,起源于美国。现今美国的医学信息涵盖面,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医学情报,信息资源建设、检索,其内涵已经扩展到了转化研究信息学、医学图像信息学。[3][4] 德国是国际医学信息学会(IMIA)的官方国家成员,其医学信息学、生物测量和流行病学协会(GMDS)提出医学信息学(Medizinische Informatik,MI)内涵:应该包括医疗信息的收集、加工与提炼过程。具体研究内容包括:生物信息学,医学图像处理,信息检索、决策支持等。[9]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医学信息学已经从信息素养教育上升到了信息技术教育的程度,并形成了专科-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完整培养体系。 20多年来,医学影像已成为医学技术中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其结果使临床医生对人体内部病变部位的观察更直接、更清晰,确诊率也更高。20世纪70年代初,X-CT的发明曾引发了医学影像领域的一场革命,与此同时,核磁共振成像象(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超声成像、数字射线照相术、发射型计算机成像和核素成像等也逐步发展。计算机和医学图像处理技术作为这些成像技术的发展基础,带动着现代医学诊断正产生着深刻的变革。各种新的医学成像方法的临床应用,使医学诊断和治疗技术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同时将各种成像技术得到的信息进行互补,也为临床诊断及生物医学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而医学图形图像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成为了一般医学本科院校临床专业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主要的学科。 三、国内政策对于医学信息教育的扶持与指导方向 卫医研教发[2007]01号文件指出: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在相关部委的支持下,决定在全国开展“医疗卫生信息技术普及教育”工作,旨在建立和完善我国“医疗卫生行业信息技术教育体系”,并使之成为指导我国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建设对各类IT人才需求的重要依据;成为我国医疗卫生信息技术人员和医学院校学生走出国门与国际接轨的桥梁和纽带;成为我国全体医务人员和医学院校在校生必须掌握的一门现代化工具,从而提高医疗卫生行业的整体服务水平,为更多的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卫医研教发[2007]02号文件指出:加速推进信息技术在医疗服务、预防保健、卫生监督、科研教育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普及医疗信息化知识,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为广大医务人员提供继续教育机会,快速培养符合我国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建设急需的专业人才,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卫医研教发[2007]03号文件指出:随着信息技术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广泛应用,对“医信”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已成为各级医疗机构在医疗信息化建设、应用和管理中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作为国内的大专院校,其教学的宗旨与目的是为基层输送大量的实用型医学人才,同时兼顾了向更高层次医学教育输送可持续培养的医学生。无论是从实用出发还是从可持续的培养出发,医学生在医学信息学上的教育都不容缺失。 四、目前医学信息教育环节当中的拓展方向 医学信息学是医学和计算机学科的结合,是医学发展的必经阶段。[2]该学科的发展需要大批掌握相关计算机技术和医学只是的高素质符合人才。 当前社会对于医学信息处理方面的人才需求量大,通过课程建设能够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懂得医学信息处理应用类人才。使学生掌握医学图像的相关概念与图像处理中的图像变换,增强,恢复,压缩,图像的分割及特征提取等基本理论;掌握医学图像处理的基本理论、技术、方法、应用和进展;了解医学信息三维可视化的技术和基本实现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医学图像处理的整体结构框架,逐渐形成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有关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图像处理算法的编程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这样的才能使学生在数字化医院建设的大背景下适应需求,提高竞争力。[7] 五、专科层次开展医学图形图像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医学图像处理是当今各医学领域应用和需求广泛的一门学科,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医学应用和医学智能信息处理方法)的专业主要课程。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1)使学生掌握数字图像的相关概念与图像处理中的图像变换,增强,恢复,压缩,图像的分割及特征提取等基本理论;(2)掌握医学图像处理的基本理论、技术、方法、应用和进展,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医学图像处理的整体结构框架;(3)掌握数字图像与医学图像处理的基本方法,逐渐形成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有关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图像处理算法的编程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7][8] 目前国内的专科院校鲜有开展这门学科的基础教育,主要原因是相关的教学条件要求较高(师资,设备)。但是做为专科院校,无论是从向基层输送基层的医疗服务人才这个方向来看,还是从为本科医疗院校输送继续教育人才方面来看,我们都有必要把这门重要的学科,在医学类专科层次进行普及性的基础教学。最为恰当的方式就是在医学信息学的教学内容中补充丰富医学图形图像内容。 专科层次的学生有他们的特点:基础和自学能力有待强化,而且在校学习时间比较短,他们需要和能够掌握的是跟专业相关的简易并实用的医学信息概念和技术,而不是高深的理论。根据专科学校的特点和学生基础情况,以及各用人单位(基层医院)对医学信息技术的需求情况,查阅国内外各医学院校医学信息专业教学资料,在现有计算机课程内容基础上,引入一定课时的医学数字图形图像处理,通过实践教学进行论证之后,完善出一套适合专科层次的教学大纲和实验大纲。 通过对大专医药各专业学生进行实用的医学信息技术与医学图形图像学教育,其目的是使学生更能适应各专业岗位的需求,从而提高专科层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提高基层医疗卫生行业的整体服务水平,为更多的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医学图像处理论文:医学图像处理课程的教学经验探讨 摘要:本文分析探讨了医学图像处理课程的特点,结合医药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课堂教学所用教案及实验教学所选软件和内容两个方面对医学图像处理课程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医学图像;多媒体;Photoshop;MatLab 《医学图像处理》是以《数字图像处理》为基础,结合医学院校的特点和教学要求,以医学图像为处理方向,开展的一门课程。作为一门医科院校的工科课程,《医学图像处理》课程的对象是医学院校的工科学生,是生物医学工程、计算机科学等专业的必修课程。该门课程教授的是指将医学图像信号转换成的数字信号用计算机技术对其进行处理的算法和过程,要求学生既掌握基础的医学常识又有教深的计算机编程的经验。由于专业与课程的特殊性,导致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些许问题和困难:如学生没有较强的基础理论知识,听课过程中遇到困难,容易失去学习兴趣,不能掌握专业知识,或者只懂理论而不知道如何在计算机上编程实现应用。经过多轮的教学和不断的探索,将已有的一些经验做一个小结,以期对提升教学效果有所帮助。 1 多媒体动画教案的优势和应用 《医学数字图像处理》课程需要重点讲解的内容包括:图像运算、图像灰度变换、直方图处理、图像的空域增强及频域增强、图像分割、图像配准、图像复原、图像压缩编码、形态学处理等内容。图像处理课程涉及面广、跨度大、内容多,且具有较强的工程性,在教学上存在一定难度。多媒体动画教案的应用能将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及复杂的变化过程,通过动态模拟和局部放大的手段,动态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将抽象的算法转换为浅显生动的形象[1]。 例如进行图像增强时常采用均值滤波和中值滤波算法,仅用数学公式教导的办法,因其较抽象导致效率低且效果不好,将算法步骤先用动画直观展现出来,再结合数学公式解释阐明,大大降低了学习难度,保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例如频域滤波法中的高通滤波算法可增强图像的高频分量而滤除图像的低频分量从而达到突出图像边缘的目的。这一算法是基于傅里叶变换及信号处理等抽象理论发展出来的,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课堂上,首先给学生展示一张脑部CT图片及其对应的频域图,对应高通滤波算法逐渐改变滤波范围使原来的图像相应发生改变,让学生对脑部CT图片在计算机上进行逐步动态锐化,锐化后脑膜轮廓清晰可辨,达到了增强图像边缘的目的。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直观地看到图像在处理前后的明显变化,便于学生接受,增强了学生对重要概念的理解,提高了教学质量和课教学效率。多媒体的动态教学需要贯穿这个课程始终,例如讲解图像灰度变换时可以开窗算法为例,辅以显影效果不甚理想的医学图片如细胞显微图等讲解利用代数运算对图像进行处理的方法,并将处理后得到的增强图片与原图像加以比对,让学生真切地看到图像处理的作用,了解其价值和意义。此类例子还有很多,通过具体的医学图像实例进行直观生动的课堂演示,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成为教学中的主体。 多媒体动画教案在教学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因此制作合适的教案是能否成功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经过多轮的摸索总结,我们发现教学案例的选择要结合实际,除了让学生掌握理论外,还要让他们知道学到的知识可以用到什么方面、怎么用。 2 实验教学工具与内容的选择 目前,医学图像处理教学选用比较多的软件有PhotoShop、Matlab和VC等。在实际教学中需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医学图像处理教学软件,比如我们学院生物工程专业学生编程基础较弱,在学习医学图像处理时选择的是PhotoShop和Matlab,通过PhotoShop软件向学生展示各种医学图像处理算法的实现效果[2],而使用Matlab编程工具实现各种图像处理算法,另外调用Matlab图像处理工具箱中的系统函数可以实现医学图像的增强、分割等基本图像处理功能,可以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医学图像处理编程方法。而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由于他们系统地学过计算机课程,因此在医学图像处理实验教学时就采用VC编程实现各种图像算法。首先提供给学生一个用VC编写好的图像处理平台代码,然后交给学生如何在该平台上增删改他们所需要的图像处理算法。尽管直接使用VC++编写医学图像程序通常代码都比较长,学生比较难掌握,但是采用VC编程相对MatLab编程而言更容易实现可视化界面,编写出的程序可以模仿PhotoShop软件的部分功能,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还可以使学生了解医学图像处理的每一个细节,彻底领悟医学图像处理各种实现算法的精髓,从而加深对抽象的医学图像处理理论的理解。 在实验内容的选择上多选用验证性算法,以期让学生通过实验巩固和加深对医学图像分析的各种常用算法的理解与掌握在我们的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对实验的重视程度和实验积极性,将实验考核成绩引入总成绩,占到总成绩的10%-20%。 3 小结 本文对医学图像处理课程的特点,课堂教学方法及实验教学工具和内容的选择进行了探讨。由于医学图像处理课程难度大,理论性和实践性均很强,教师在教学时需根据医学院校学生理工基础弱,编程能力差的特点选择合适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升教学效果。 医学图像处理论文: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 摘要:现代医学越来越离不开医学图像信息、医疗设备或系统的支持,在医学图像处理和医学设备中,超声成像、CT、磁共振、外科手术、中医舌像诊断都与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息息相关。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医学图像;图像处理技术 1医学图像的种类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医学的发展,医学图像信息在临床诊断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供医学研究和临床诊断所需要的医学图像多种多样,如:B超图像、MRI图像、CT图像、PET图像、SPECT图像、数字X光机(DR)图像、X射线图像、各种电子内窥镜图像、显微镜下病例切片和显微镜下细胞图像等。利用计算机技术处理这些图像,不仅可以提高医学临床诊断水平,还能为医学培训、医学研究与教学、计算机辅助临床外科手术等提供必要支持[1]。 2医学图像处理技术的内容 在医学图像处理中,计算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广义的图像处理技术包括:图像的获取、图像的存储、图像的传递、图像的处理和图像的输出,这些处理工作都需要用到计算机技术。狭义的图像处理主要研究计算机可以实现的算法,包括:1)几何处理:包括改变图像的大小,旋转、移动图像等。2)算数与逻辑预算:包括图像的加减乘除、与或非运算等。3)图像数字化:将模拟形式的图像转化成数字图像。4)图像变换:为了方便后续操作,改变图像的表示域和表示数据,如傅里叶变换、余弦变换、小波变换等等。5)图像增强:改善视觉效果和图像质量,如对比度增强、平滑、校正等等。6)图像复原:修复失真图像以尽量接近原始的未失真的图像,如频域中的恢复方法、最大熵恢复、运动模糊恢复等。7)图像压缩:为了有利于图像的传输和存储,将一个大的数据文件转换成较小的同性质的文件,如自适应编码压缩、基于人工神经网络和小波技术的压缩等。8)图像分割:将图像中感兴趣的部分分割出来,为后续图像分析和理解打基础,如边界检测、区域检测等等,具体可以参考文献[2]。9)图像的表示和描述:对已分割的图像进一步表示和描述,以更适合计算机进一步处理,如颜色提取、纹理提取、区域集合特性等等。10)图像分类识别:根据提取的特征来分类识别图像,如人工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模糊识别等。11)图像重建:将一组关于目标的某一剖面的一维(或二维)投影曲线,重构该剖面的二维(或三维)图像的技术,如投影重建、3D重建技术等。一般所说的图像处理指的是狭义的图像处理。 3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 3.1图像处理技术在超声医学成像中的应用 超声成像过程中图像处理的方法有很多,其中主要的有图像平滑处理、图像伪色彩处理、图像纹理分析、图像分割、图像锐化处理,以及图像增强处理等图像处理方法[3]。在B超图像中,不可避免会出现噪声,噪声的存在对某一象素或某幅图像是有影响的,因此要平滑图像,去除噪声,为图像的后续处理做准备。为了使B超医生更好的识别B超图像信息,可以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图像中的不同灰度级,达到图像增强的效果,可识别灰度差较小的像素,这种用彩色差别代替灰度差别而组成的图像,即为伪色彩图像。B超图像中存在颗粒状纹理,其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引起的,一种是B超图像本身的斑纹,是无用的信息,另一种是由被检查者的组织结构引起的,是有用的信息。正常和有病变的器官图像组织颗粒分布不同,即纹理也不同,因此,对B超图像进行纹理分析,从而判别病情。图像分割是将病变区域分割出来,以便测量其大小,体积等,为诊断提供必要数据。除此之外,还要用到图像锐化处理和图像增强等计算机技术处理B超图像。 3.2图像处理技术在CT和MRI中的应用 CT的本质是一种借助于计算机进行成像和数据处理的断层图像技术。虽然X线透视可使人们了解人体的内部结构,但只有CT通过计算机在排除散射线和重叠影像的干扰并对X线人体组织吸收系统矩阵作定量分析后,才从根本上解决了分辨率问题。计算机在CT系统中要完成图像去噪、图像的增强、图像重建等任务。没有计算机技术,CT设备的发展是不可想象的[4]。在磁共振中,图像处理技术包括图像去噪、图像增强、图像复原、图像三维重建等操作,磁共振成像也离不开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支持。 3.3图像处理技术在图像引导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手术导航(Surgical Navigation)是近二十几年迅速发展的微创外科(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MIS)技术之一。图像引导外科系统利用医学影像和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可在术前对患者多模态图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和可视化,获得三维模型,制定合理、定量的手术计划,开展术前模拟;在术中利用三维空间定位系统进行图像和病人物理空间的注册或配准,把患者的实际体位、手术器械的实时空间位置映射到患者的三维图像空间,对手术器械在空间中的位置实时采集并显示,医生通过观察三维图像中手术器械与病变部位的相对位置关系,对病人进行精确的手术治疗[5]。它把图像图形处理、空间立体定位、精密机械和外科手术等结合在一起。医学图像自动处理算法诸如图像分割、滤波、特征提取算法在图像引导外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3.4图像处理技术在中医舌像诊断系统中的应用 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在舌象综合定量化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也是舌诊现代化的发展方向之一。中医舌象诊断系统运用色度学、近代光学技术、图像处理技术和计算机硬件技术等学科技术,其中图像处理技术是关键技术之一。在该系统中,要对舌象进行预处理,包括去噪、图像分割等操作。建立颜色模型,根据模糊数学理论,确定有关舌象的定义域,进行特征提取和纹理分析等,这些都是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 4结束语 现代医学越来越离不开医学图像信息的支持,在医学图像处理中,计算机技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医学领域中,超声成像、CT、磁共振、外科手术、中医舌像诊断都与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息息相关。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医学的发展,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会在医学领域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医学领域也更离开不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 医学图像处理论文:医学图像处理教学经验分析 1结合学科专业特点精选教学内容 我们开设的《医学图像处理》课程是以《数字图像处理》为基础,结合医学院校的特点和教学要求进行课程设计J。《医学图像处理》作为一门医科院校的工科课程,有其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优势在于医科院校有大量的医学图像资源及相关科研项目,便于根据临床和科研实际要求,进行动手操作,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增加学员学习热情。劣势在于医科院校相关工科课程开设不足,学员基础理论知识存在脱节的现象,不够扎实牢固,在听课过程中遇到困难后容易失去学习兴趣,从而导致不能很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另外,由于医学图像处理技术涉及面很广、学习内容繁多,要求学员在短时间内完全掌握医学图像处理具有一定难度。对于实验技术专业的学员,我们要求学员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医学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概念、方法及原理,重点讲解图像的运算、图像灰度变换、直方图处理、图像的空域增强及频域增强等内容;对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员则适当增加课程难度,重点讲授医学图像增强、医学图像分割、医学图像配准等知识,并适当增加图像复原、图像压缩编码、形态学处理等内容。 2教学案例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优势 通过具体的医学图像实例进行直观生动的课堂演示,可以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让学员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成为教学中的主体。比如讲解图像灰度变换时以CT开窗技术为实例,讲解图像代数运算时以数字减影、精子细胞活动度检测等为实例。教学案例的选择要结合实际,除了让学员掌握理论外,还要让他们知道学到的知识可以用到什么方面、怎么用。图像处理课程涉及面广、跨度大、内容多,且具有较强的工程性,因此在教与学上都存在一定难度。由于图像处理课程的实例较多,可演示性好,因此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来进行教学。多媒体教学具有图文并茂、知识密集、动态显示等优点,能向学员传输大量的信息J。在医学图像处理课程中讲述的算法较多,但这些算法最终都要在计算机上实现,并且图像处理算法中的参数选择不同,处理的效果也不同,因此图像处理课程教学不能脱离计算机。通过引入Matlab、Photoshop等软件讲述算法流程、算法的具体实现及处理结果。 3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学员的动手能力 医学图像处理课程要特别注重实践环节,要科学合理地安排实验内容、实验时间与实验工具。实验内容的选择要与课堂上讲授的理论知识紧密相连,以加深学员对理论的理解。为了使学员在学习医学图像处理基本原理的同时尽快掌握典型算法,我们要求学员采用Matlab语言进行编程。因为Matlab只有一种数据类型,一种标准的输入输出语句,不用指针、不需编译,还具有强大而简易的绘图功能。利用Matlab图像处理工具箱在数学运算和算法验证上的优势,结合教学实际,使学员在学习和实践中充分体验医学图像处理的内涵和魅力。我们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从实验学时数(20个学时)出发,设计了一系列的实验,这些实验由易到难,同时兼顾了学员理解医学图像处理基本概念和自己动手设计算法的要求。实验包括图像的直方图均衡、图像的基本灰度变换、采用求和取平均的办法对噪声图像进行增强、空域平滑滤波器、空间锐化滤波器、图像的频率域滤波(低通、高通、同态滤波)等,基本覆盖了教学大纲的内容。总之,医学图像处理技术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紧紧抓住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在课程教学中注重教学内容的可实践性及学员的参与性,尽量体现教与学的趣味性。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学员各方面的素质,有助于生物医学工程等专业学员更好地掌握医学图像处理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医学图像处理论文:医学图像处理技术分析 1医学图像处理技术 医学图像处理技术包括很多方面,本文主要介绍分析图像分割、图像配准和融合以及伪彩色处理技术和纹理分析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图像分割就是把图像中具有特殊涵义的不同区域分开来,这些区域使互不相交的每一个区域都满足特定区域的一致性。它是图像处理与图像分析中的一个经典问题。目前针对各种具体问题已经提出了许多不同的图像分割算法,对图像分割的效果也有很好的分析结论。但是由于图像分割问题所面向领域的特殊性,至尽尚未得到圆满的、具有普适性的解决方法[2]。 图像分割技术发展至今,已在灰度阈值分割法、边缘检测分割法、区域跟踪分割法的基础上结合特定的理论工具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比如基于三维可视化系统结合FastMarching算法和Watershed变换的医学图像分割方法,能得到快速、准确的分割结果[3]。图像分割同时又是进行三维重建的基础,分割的效果直接影响到三维重建后模型的精确性,分割可以帮助医生将感兴趣的物体(病变组织等)提取出来,帮助医生能够对病变组织进行定性及定量的分析,从而提高医生诊断的准确性和科学性[4]。 如何使多次成像或多种成像设备的信息得到综合利用,弥补信息不完整、部分信息不准确或不确定引起的缺陷,使临床的诊断治疗、放疗定位、计划设计、外科手术和疗效评估更准确,已成为医学图像处理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医学图像配准是通过寻找某种空间变换,使两幅图像的对应点达到空间位置和解剖结构上的完全一致。要求配准的结构能使两幅图像上所有的解剖点,或至少是所有具有诊断意义以及手术区域的点都达到匹配[5]。目前医学图像配准方法有基于外部特征的图像配准(有框架)和基于图像内部特征的图像配准(无框架)两种方法。后者由于其无创性和可回溯性,已成为配准算法的研究中心。基于互信息的弹性形变模型也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互信息是统计两个随机变量相关性的测度,以互信息作为两幅图像相似性测度进行配准基于如下原理:当两幅基于共同的解剖结构的图像达到最佳配准时,它们对应的图像特征的互信息应为最大[6]。图像配准是图像融合的前提,是公认难度较大的图像处理技术,也是决定医学图像融合技术发展的关键技术。近年来国外在图像配准方面研究很多,如几何矩的配准、利用图像的相关系数、样条插值等多项式变换对图像进行配准。国内研究人员也提出了一些相应的算法:对于两幅图像共同来估计其正反变换的一种新的图像配准方法,称为一致图像配准方法;采用金字塔式分割,进行多栅格和多分辨率的图像配准,称为金字塔式多层次图像配准方法;为了提高CT、MRI、PET多模态医学图像的三维配准、融合的精度,还可以采用基于互信息的方法[7]。 在图像配准方面,在努力提高配准精度的同时,目前提出的多种方法都尽量避免人工介入,力求整个过程自动化,其结果导致实现算法的过程复杂而耗费时间,文献[5]已进行研究,试图实现基于人机交互的快速图像配准策略,同时根据图像的不同成像模式选择合适的配准测度也十分重要。不同的医学图像提供了相关脏器的不同信息,图像融合的潜力在于综合处理应用这些成像设备所得信息以获得新的有助于临床诊断的信息。利用可视化软件,对多种模态的图像进行图像融合,可以准确地确定病变体的空间位置、大小、几何形状及它与周围生物组织之间的空间关系,从而及时高效地诊断疾病,也可以用在手术计划的制定、病理变化的跟踪、治疗效果的评价等方面。在放疗中,利用MR图像勾勒画出肿瘤的轮廓线,也就是描述肿瘤的大小;利用CT图像计算出放射剂量的大小以及剂量的分布,以便修正治疗方案。 在制定手术方案时,对病变与周围组织关系的了解是手术成功与否的关键,所以CT与MR图像的融合为外科手术提供有利的佐证,甚至为进一步研究肿瘤的生长发育过程及早期诊断提供新的契机。在CT成像中,由于骨组织对X线有较大的吸收系数,因此对骨组织很敏感;而在MR成像中,骨组织含有较低的质子密度,所以MR对骨组织和钙化点信号较弱,融合后的图像对病变的定性、定位有很大的帮助[8]。由于不同医学成像设备的成像机理不同,其图像质量、空间与时间特性有很大差别。因此,实现医学图像的融合、图像数据转换、图像数据相关、图像数据库和数据理解都是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9]。对一幅黑白图像,人眼一般只能辨别出4到5比特的灰度级别,而人眼能辨别出上千种不同的颜色。针对这一特点,人们往往将黑白图像经过处理变为彩色图像,充分发挥人眼对彩色的视觉能力,从而使观察者能从图像中取得更多的信息,这就是伪彩色图像处理技术。 医学图像大多是黑白图像,如X、CT、MRI、B超图像等。经过伪彩色处理技术,即密度分割技术,提高了对图像特征的识别。通过临床研究对X线图片、CT图片、MRI图片、B超图片、电镜图片均进行了伪彩色技术的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部分图片经过处理后可以显现隐性病灶。例如对X线图片,在乳腺照影中伪彩色处理能鉴别囊性病、良性和恶性肿瘤,同样,钡餐照影图片和各种X线图片也得到良好的诊断效果[10]。纹理是人类视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迄今为止还难以适当地为纹理建模。为此有关专家进行了大量的探索研究,但未能获得有关纹理的分析、分类、分割及其综合的有效解释[11]。 有研究针对肝脏疾病难以根除、危害面广的问题,采用灰度梯度共生矩阵的方法,分别提取纤维化肝组织和正常肝组织的CT图像的纹理特征,提出了基于灰度梯度共生矩阵的小梯度优势、灰度均方差、灰度熵等参数作为图像的纹理特征量。通过选取的纹理参数,可以看到正常组和异常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为纤维化CT图像临床诊断提供了依据[12]。 2三维医学图像的可视化 三维医学图像的可视化通常是利用人类的视觉特性,通过计算机对二维数字断层图像序列形成的三维体数据进行处理,使其变换为具有直观立体效果的图像来展示人体组织的三维形态。三维医学图像可视化技术通常分为面绘制和体绘制两种方法。体绘制技术的中心思想是为每一个体素指定一个不透明度,并考虑每一个体素对光线的透度、发射和反射作用。医学数据的可视化,已成为数据可视化领域中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实现三维数据可视化的方法很多,空间域方法的典型算法包括:射线投射法、足迹法、剪切-曲变法(目前被认为是一种速度最快的体绘制算法)等;变换域方法的典型算法有频域体绘制法和基于小波的体绘制法,其中小波的体绘制技术显现出较好的前景[13]。 以上可以利用的三维可视化软件有AVS、Analyze、amira、3Dslicer等,其中Analyze是专为生物医学图像的研究而开发的图像可视化软件。利用二维断层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可以更为直观地显示人体器官的各个解剖结构的形态及它们之间的毗邻关系,为基础研究和手术规划及手术过程模拟提供参考。鼻部是人体内解剖结构比较复杂的部位之一,可以利用3DSlicer来尝试实现鼻部部分解剖结构的三维可视化,以此为可视化虚拟人体模型的建立探索一种精确的重建方法和显示手段,同时也可为医疗工作者提供更为细致、完全和快捷的观察方案[14]。 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跨越空间限制的远程虚拟现实技术已经逐步成为可能。基于虚拟现实技术利用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VHP(VisibleHumanProject)完整数据重建可视人体,综合VTK、VRML、OperGL等可视化平台的优势,采用三维互动、空间电磁定位、立体视觉等虚拟现实技术,实现了全数字可拆装人体骨骼的本地和远程互动学习。三维虚拟现实让“遨游”人体世界成为可能,可以呈现一个物理上并不存在但又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真实”人体,使用者可以无数次地“解剖”这个虚拟人以了解人体的结构[15]。在临床方面,提出了一种用AVS/Express开发的基于PC的LeFortI手术模型系统原型。 利用AVS/Express大量预制的可视化编程对象模块,快速构建系统的结构框架和功能模块,生成的原型能对以DICOM(DigitalImagingandCommunicationsinMedicine)格式存储的颅颌面CT序列断层图像进行预处理,并进行三维重建,在交互式操作环境中,显示颅颌面各种组织的解剖结构,进行相应的三维测量,模拟LeFortI手术的截骨头,对截骨段实行任意的平移颌旋转[16]。 在体视化方面一直致力于提高重建速度(实时显示利于交互操作),使重建效果理想,减少冗余信息及存储空间。具体需要考虑:1)不完全数据提出一个足够精确的数据提取方案2)什么算法能够快速准确地实现图像重建。人体器官是一个高精度庞大的结构,所建模型还应考虑临床实用方面的因素以及某些特殊部位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的生理组织应采用不同的分割方法[17]。3针对PACS的图像压缩PACS(PictureArchivingandCommunicationSystem,图像存档及通信系统)是近年来国内外新兴的医学影像信息技术,是专门为医学图像管理而设计的,包括图像获取、处理、存储、显示或打印的软硬件系统,是医学影像、数字化图像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显然,计算机网络是PACS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负责提供底层图像传输服务,是PACS的软硬件基础,正是通过各个层次的网络才将PACS中的图像获取、存储显示以及医疗数据的管理等单元连为一体,使之形成一个统一、高性能的系统。 PACS需要解决数据传输和图像存储的问题,如何利用有限的存储空间存储更多的图像,医学图像压缩是关键的技术之一。医学图像数据量是非常惊人的,建立PACS的许多技术困难都与之有关,如图像的存储、传输、显示等。从图像压缩还原的角度出发,图像压缩方法可分为无损压缩和有损压缩两大类,常用的无损压缩方法有差分脉冲预测编码、多级内插方法等。常用的有损压缩方法有离散余弦变换(DCT)、全帧离散余弦变换、重叠正交变换(LOT)、自适应预测编码和神经网络法等,近年来又出现了分形和小波变换编码[18]。如何对医学图像进行压缩,是近年来图像处理技术中的一个重点研究的问题[19]。 医学图像的压缩无疑是减低应用系统成本,提高网络传输效率,减少存储空间的一个重要途径。DICOM作为医学图像与通信的重要标准,加入了对图像压缩算法的支持。目前DICOM正在研究对最新的压缩标准JPEG2000支持的可能性。随着新一代静态图像压缩标准JPEG2000的发展,小波理论在这个领域成为研究的热点,在这方面文献[20]提出了面向任务的医学图像压缩的概念。医学图像是医学诊断和疾病治疗的重要根据,在临床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确保医学图像压缩后的高保真度是医学图像压缩首要考虑的因素,现在医学图像上常常采用无损压缩,因为它能够精确地还原原图像。但是无损图像压缩的压缩比很低,一般为2~4;而有损图像压缩的压缩比可以高达50,甚至更高。 所以将这两种压缩方法在保证使用要求的基础上结合起来,在获取高的压缩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压缩比。因此,医学图像被人为地划分为两个区域:1)包含重要诊断信息的区域,其错误描述的代价非常高,所以此感兴趣区域(ROIRegionofInterest)需要高重构质量的压缩方案;2)非感兴趣区域则要求达到尽可能高的压缩比,即需要在某一框架下将无损压缩与有损压缩统一起来,这也是目前医学图像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我们的工作就集中在小波理论框架下实现面向任务的医学图像压缩,由于并非所有的小波基都适合于分解图像,所以前期工作的重点在MATLAB的仿真上,考虑到部分所选医学图像的ROI区域和非ROI区域的对比度不很理想的情况,图像分割的最优算法是考虑的一个方面。 压缩比方面在满足一般性的图像条件下针对某些特殊图像也会有相应的考虑,目前的工作是在VC平台下实现面向任务的医学图像压缩。在医学图像压缩方面,许多学者结合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神经网络理论、小波变换和分形理论等探索图像编码的新途径,同时人的视觉生理心理特性的研究成果也开拓了人们的视野,给从事图像编码技术研究的学者带来了新的启迪。但随着网络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更加细致的要求也逐渐被提出来了。 4结束语 随着远程医疗技术的蓬勃发展,对医学图像处理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以“千禧年的技术挑战和全球机遇”为主题的IEEE生物医学信息学和生物医学工程学(BIBE)国际会议的一个重要议题就是“多媒体、虚拟现实、可视化、高级图像处理和机器人在医学中的应用”。医学图像处理技术发展至今,各个学科的交叉渗透已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其中还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有效地提高医学图像处理技术的水平,与多学科理论的交叉融合、医务人员和理论技术人员之间的交流就显得越来越重要。总之,医学图像作为提升现代医疗诊断水平的有力依据,使实施风险低、创伤性小的化疗、手术方案成为可能,必将在医药信息研究领域受到更多的关注[21]。 医学图像处理论文:VBAI图像处理生物医学论文 1应用于微球内外径等尺度指标的自动测定 将微球投入溶液中,使其分布较均匀,并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得到清晰的微球显微图像。根据我们先前的工作,通过测定微球的外径D以及其在溶液中所成像的黑环内径的d,可以根据有关理论方程来确定微球或其周边介质的折射率。因此,需要精确测定D与d。下面介绍我们用VBAI编写的程序如何实现对微球像D与d的智能自动测定。进入VBAI的InspectionState编辑窗口,可以编辑整个程序的主要过程。我们的设计是:先在“Inspect”过程中对图像进行预处理并找到物体,得到物体个数;然后在“GOON?”过程中判断检测到几个物体,是否已经检测完全部物体;随后在“Measure”过程中对当前序号的物体进行检测。进入每个过程进行具体步骤的编辑,只需双击右侧工具中的相应操作,就可以将该操作加入程序中,在属性窗口中对操作的各项参数进行设定。在“Inspection”过程中,我们首先打开图片,选中循环取图将依次获取目标文件夹中的每个图像文件。如要测量真实尺寸,则要对图像进行标定,VBAI中Calibrateimage有多种方式。通常实验室显微镜采用显微标尺进行标定,选择第一种模式,导入显微标尺的图像,标定完成后生成标定文件,检测时自动读取。 接着我们对图像进行预处理,这将打开visionassistant窗口,可对图像进行LUT变换、滤波、分割、形态学变换等多项操作,在本实例中将图像处理为适合寻找物体的二值化图像。然后对处理过的二值化图片进行DetectObjects操作,得到物体数列。SelectImage操作将原图像读入,代替处理过的二值化图像,为下一步检测做准备。SetVariable的操作是将DetectObjects操作中检测到的物体个数存入代表剩余物体数的X。“GOON?”过程中没有图像处理的具体操作,只在InspectionState编辑中有一个判断,在指向end的箭头定出编辑走向end的条件,为剩余物体数X<1,当X≥1时将执行默认箭头,走向“Measure”过程。“Measure”过程中,首先IndexMeasurements读取之前DetectObjects中检测得到的物体数列的的第X个物体。接着,要设置程序可以根据物体的位置、大小等自动建立相应的ROI,即检测区域,由于要进行微球图像直径的检测,因此区域类型选择圆环形。然后就可以在检测区域内进行圆的直径检测了,利用FindCircularEdge操作可以很方便地做到这一点。在直径检测中,程序在检测区域内沿径向生成一系列的检测线,曲线为沿检测线方向上灰度值变化曲线的一次导数曲线,反映了灰度值的变化速率,负数部分对应图像由亮变暗,正数部分对应图像由暗变亮,极值处即变化速率最快处,也就是边缘所在位置。曲线上方的参数设定包括判断边缘的阈值,平滑算子的大小,取样宽度,每条检测线之间的间隔等。由于是根据拟合出的曲线确定边缘位置,因此可以超越像素的限制,实现亚像素等级的超分辨率精确度。 检测程序首先得到每条检测线上的边缘点位置,再根据所有边缘点拟合出圆形边界,计算出直径数值,程序中给出精确到0.01个像素的结果。结果的稳定性还要取决于拍摄环境、光照、相机稳定性等。图像中微球边缘的黑环是由于光线折射造成的,根据我们先前工作,证明其粗细与微球与溶液的折射率比值成一定比例关系。因此,程序中通过分别测量各微球的D与d,调整FindCircularEdge操作中搜寻方向、边缘种类等参数可以搜寻到内径圆和外径圆。在精确测定D与d值后,可自动根据我们先前工作导出的方程式,给出微球的折射率或是其周边介质的折射率。Calculator是界面类似LabVIEW图像化编程工具的一项功能,可以由用户自己选择输入输出量、制定复杂的运算程序等,本实例中为利用文献的方程式计算出微球的折射率。DataLogging可以选择需要记录的数据写入指定的txt或csv文件,以便后续的数据分析统计。最后SetVariable将变量X减1。VBAI应用编写完成后可作为专用的检测软件使用,处理图片时将需要分析的图像放在同一目录下,进入VBAI文件,指定该路径,点击RunInspectioninLoop,就可以自动完成所以图片的分析,并得到记录有数据的txt或csv文件。这样生成的检测程序智能、客观、准确、快速,实现了图像中微球的识别寻位、移动ROI建立、两个直径的测量、折射率计算、数据保存等操作的完全自动化运行。而且整个操作与运算排除了人为操作中的主观性因素,精度亦达到亚像素水平,平均单个微球的测量时间仅需0.20s。为了检验其测定的准确性,在对拍摄系统和环境进行标定和控制之后,选择合适的微球作为检测对象进行多次检测。同时,用以往常用的油浸法对微球折射率作对照测定,测得的折射率与本VBAI生成系统测定结果高度吻合,说明VBAI检测程序的测量准确性可重复性较高。 2应用于细胞检测 2.1背景 细胞是生物医学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通过分析细胞的显微图像我们可以得到很多有用的信息。红细胞是人类血液中存在的主要细胞,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正常的红细胞呈双凹圆盘状,而衰老和不健康的红细胞会呈棘形、双凹消失等不规则的形态。通过观察与分析显微图像中红细胞的形态可以评价其健康程度。所以这里以红细胞为例说明如何采用VBAI编写适合于进行细胞图像分析的技术过程。 2.2方法 将红细胞悬浮于缓冲液中,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利用数码CCD摄像头拍摄下细胞的图像。检测程序上需要先寻找到各个细胞,再对每个细胞进行检测,与微球检测的过程类似,程序总体设计上依然可以利用上节中微球的检测程序的设计,但需要根据有关图像处理分析的内容更改具体的图像处理分析操作。在图像预处理操作中需要将原始图像处理为适合物体识别的二值化图像,利用VisionAssistant,先对图像转灰度图像、适当的LUT处理,在分割处理上,由于细胞边缘处明暗对比较大,边缘锐利,因此选用基于移动窗口分割的算法可以较容易地找到边缘。通过实验比较证明,选用Backgroundcorrection分割,可综合局部和全局的灰度变化信息。分割移动窗口大小设置为边长接近细胞边缘宽度2倍的正方形最为合适。分割完成后再对二值图像进行一定的形态学变换操作,将边缘尽量变得闭合并填充孔洞。最后进行DetectObjects操。接着将对细胞形态进行分析。首先根据DetectObjects操作中所检测到的物体列表,对每个细胞进行检测区域的建立,即设置ROI。然后依然使用FindCircularEdge操作,在该操作中调整参数,使得检测线能较准确的发现边缘。该操作完成后,将输出一项名为Deviation的参数,该参数代表了细胞边缘与标准圆的标准偏差。同时该操作还可以得到细胞直径等相关的信息。将Deviation除以直径后可以得到细胞边缘与标准圆的相对标准偏差,由于健康红细胞的图像是近似圆形的,因此Deviation参数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红细胞的健康程度。将实验中拍摄到的采用不同保存格式、保存不同天数的红细胞图片归类,用VBAI程序进行分析,结果保存在csv文件中。为较健康的细胞,图像中细胞外轮廓近似圆形,Deviation/R=1.2‰;为发生了一定形变的细胞,Deviation/R=3.2‰为严重变形的棘形细胞,Deviation/R=7.3‰。随着细胞变形程度加重,细胞的相对标准偏差值也随之增加。通过软件分析的优势在于:可以客观而定量地给出每个细胞的变形程度;可以快速自动地分析大量的图片,得到大量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后续的统计处理,具有统计学意义。除此之外,还可以获得细胞的大小信息,通过视野内细胞个数,得到细胞分布密度信息等。 3应用于图像的改善 3.1背景 某些生物医学样品的显微图像,由于各种原因,其清晰度与对比度都不能满意,对此,也可以运用VBAI的图像处理的方式对图像进行改善。下面介绍花粉孢子断层扫描图像中噪音及对比度不理想的断层图作改善的技术过程。 3.2方法 首先对整幅图像中的噪杂进行去除,通常改善的方法有空域滤波和频域滤波,两种方法都可通过VisionAssistant中的算法实现。其中空域滤波的算子较多,功能更加丰富。不仅提供了低通、高通等10多种算子、每种算子3×3,5×5,7×7三种尺寸,还可以由用户自定义算子以满足特殊需要。整幅图像改善完成后对左右对比度及清晰度不理想的花粉孢子断层图像进行增强,首先建立一覆盖中央花粉孢子像的区域,使用一可旋转的长方形区域,长方形的方向与左右像平移的方向垂直,宽度等于左右像平移的距离。接着利用Calculator操作计算图11(a)左右像的位置。输入中央像的中心点(X0,Y0)、角度α和平移距离L,则左像、右像中心点(X1,Y1),(X2,Y2)分别为:X1=X0+L•cosαY1=Y0-L•sinαX2=X0-L•cosαY2=Y0+L•sinα以此为中心点坐标参数,长宽与角度参数使用中央区域的长宽与角度,分别建立覆盖左右像的区域,使用VisionAssistant对左右区域内的图像进行对比度、明暗度的调整增强。得到处理后的图像,三个层面的图像的对比度基本相同。利用VBAI对图像进行处理与改善,不仅功能丰富,适用性强,且操作简单,易于掌握,程序建立完成后还可以快速的对其他同类图片进行处理,大大节省了时间。 4结语 使用VBAI创建图像分析处理程序,可对各种生物医学对象进行分析和检测,可对图像进行处理与改善,其优势在于: (1)相比起人眼观测和手动测量,本方法能够提供客观和量化的数据,可快速对大量图像进行自动分析并保存检测结果。 (2)相比起通用化的测量分析软件,本方法针对性强,针对各种特定情况和需要制定适应的程序,准确性、有效性和实用性高。 (3)相比起使用VC等编程软件编写特定测量分析软件,本方法简单,有大量强大的模块化功能自由选用,程序开发周期短,工作量小,不需要专业编程技能,一般人易于掌握,且程序易于调整改进。综上所述,使用VBAI可简单快捷的针对不同生物医学图像建立相应检测处理程序,可快速自动地对大量图像进行分析,得到客观量化的数据。VBAI是实验室快速建立生物医学图像处理与分析检测程序的有力工具。 作者:查悦明 陀韦为 王卓 张刚平 黄耀熊 单位:暨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
高三化学教学论文:高三化学复习课教学中要向学生学习 一、为什么要向学生学习 1.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必然选择 向学生学习不是新话题,古今中外,很多名人均有非常精当的描述.但长久以来教师在师生关系中占绝对的主导,时常以权威的形象出现,无疑影响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因此,拥有向学生学习的心态,放低身段,尊重学生是发展学生主体性的必然选择. 2.学生获取信息方式的多元化 不能小看学生,要相信他们的潜能和智慧.现在的学生,他们除了从教师那里学得知识,生活中获取认知的方式是多元化,其中有些是教师所没有的,有些,教师以为是新知识,但学生可能早就知道.而且,学生人多,群体中不乏有智慧的闪光,总有一些让我们眼睛为之一亮的新认识,新解法.向学生学习是点燃学生激情的方式之一. 3.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要向小孩子学习,不愿意向小孩子学习的人,不配做小孩的先生,一个人不懂孩子的心理,小孩的问题,小孩的困难,小孩的愿望,小孩的脾气,如何能教小孩?如何能知道小孩的力量?”学生是我们的一面镜子,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否真正符合学生实际,学生最有体会,他们通过自己的直接感受和心理体验,能够辨别教学方法的优劣,教师虚心的向学生学习,知晓他们内心的需要,问计于生,改进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效率,这正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 4. 获得学生尊重的重要途径 教师向学生学习,会不会在学生面前降低威信呢?许多优秀教师的实践证明, 教师威信的树立,除了学识还有人格,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虚怀若谷,勇于向学生学习,勇于在学生面前纠正自己的错误或者欣赏接受学生比自己更科学的解法,会极大鼓舞学生的学习热情,谈不上失面子影响声誉,尤其对化学教师而言,更是具有科学态度的表现,更能赢得学生的敬重. 二、为什么高三复习阶段更需要向学生学习 1.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 复习课不同于新授课,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过去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是教师开展有效复习的起点,如果不详细了解,凭借经验照本宣科,复习效果自然就大打折扣.另外,学生的知识虽然零散,但只要教师引导得法,提供充分的自主时间,让学生讨论交流展示,在尊重宽容的气氛下,很多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自己悟得重点,突破难点,并且会生成一些让教师感到意外的新观点.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尤其需要关注学困生,向他们学习,耐心地倾听他们的困惑,询问他们的最初想法,也许就在不经意间,教师能找到反复讲解学生依然不会的原因,因为很多情况下学生需要的教师没讲到,教师反复强调的却不是学生需要的. 2.学生的学习热情会有提升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复习课难上,尤其对于化学学科,课时少、内容多,教学模式、手段又相对单一,学生的兴趣、热情难以调动.如果在复习课上老师多给学生机会,向学生学习,让他们做老师,培养敢想敢说的性情,那么学生的积极性会得到极大提升,一定能在枯燥的复习课中找到一点乐趣,一定会全力启动思维机器,当轮到自己发表观点时,他肯定把自己最闪光的东西展现出来,肯定希望老师、同学能听懂并欣赏自己. 三、高三化学复习课教学中怎样落实向学生学习 向学生学习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常态行为.在高三化学复习课教学中,向学生学习需要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中全程贯彻,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要求和侧重点,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1.课前的关键是准备 课前准备时,教师需要秉承客观、耐心、谨慎的心态,与不同层次的学生倾心交流或者学情预测,了解他们头脑中有哪些知识点错误、遗忘、混淆,分析他们能力素养的欠缺之处,进而整合教学素材,设计合适的复习过程.比如在复习有机合成时,发现学生对反应条件存在很大困惑,于是准备了以下问题让学生课堂活动:①浓硫酸、加热可能是哪些有机反应的条件?②甲烷、苯、甲苯、苯酚的溴代反应条件有何异同?③列举常见的氧化反应(有机),对比它们的反应条件. 2.课中的关键在于放手 向学生学习,老师就不能搞一言堂,需要提供充分的时空让学生交流展示.在这个过程中,笔者以为不能仅仅把学生展示当成老师后续讲解的载体,展示答案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展示思想,这种深层次展示才能让学生产生思维的碰撞,教师有话语权,但不能随意下结论,多让学生自由表达.比如:学生在展示氧气的还原产物时,根据介质环境的差异,提出可能的三种还原产物,O2-、OH-、H2O,但在交流过程中,有学生指出还可能是O2-2,并举钠在空气中燃烧为例,说实话,笔者在备课时没想到此,学生确实值得我们学习. 向学生学习还表现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自主整理.在现行的高考模式下,笔者以为在高三不要布置化学的课外任务,而对于非常重要的复习整理,假如布置在课后,那仅仅是教师心理上得到一种安慰,很少有学生会做.虽然高三化学课时少,但宁可在教学内容、试题难度上做做减法,也必须保障自主整理的时间.在笔者的课堂上,经常能找到学生富有个性的网络图、打油诗,每当发现这些闪光点,笔者总是第一时间拍下照片,一方面积累宝贵资料,另一方面也是学生精彩展示的一种激励. 3.课后的关键是及时反思 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教师需要自我反思,更要带领学生进行反思,制定反思提纲,总结课堂得失.学生的反思材料是非常重要的素材,可以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进一步完善教学行为,是专业成长的助推剂.同时教师可以据此针对性点拨,尤其在高三阶段,个别辅导对临界生的提高是最好的方法. 向学生学习,以学生为本,完善教学过程,不断提高高三化学复习的效率,培养出让自己崇拜的学生,我以为,这是教师的最高境界. 高三化学教学论文:高三化学实验复习课堂教学方法及策略探究 摘 要:目前高中化学教学实际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分配比例不合理,很多老师只是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致使化学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实际的学习效率也不高。在化学课程中实验贯穿整个课堂才能保证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效率,而在化学实验复习课堂中应该注重化学实验内容的设置。结合当前高三化学实验复习课堂教学的现状,对高三化学实验复习课堂教学的开展进行有效的整合,希望有助于化学老师的教学。 关键词:高三化学;实验复习;教学方法;策略 高中学生在高一、高二在化学的学习中就已经接触到了化学相关实验,有很大一部分学生通过一些有趣的实验对学习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进行高三化学实验复习课堂的教学时,化学老师已经不能依靠高一、高二的教学方式,必须在有限的复习时间内对学过的化学实验知识进行整合,持续保持学生对化学的研究热情。以下主要阐述怎样的化学实验整合方式对学生理解知识和巩固知识有很好的效果。 一、高三化学实验复习课堂教学现状 在高三化学实验复习课堂中主要的特点就是老师一味地灌输知识,课程结构的设计较为严谨,对化学知识点中存在的难点及易错点进行了详细的归纳、总结,但是却严重忽视了与学生的互动,老师对学生实际掌握知识的情况并没有了解清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很难抓到自己需要补充的内容。 另一方面还存在的问题有,在化学实验课程中,老师一般情况下通过对知识的梳理之后就设置一定的实验让学生进行练习,对于实验内容的设计比较简单,根本没有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时间来进行探究,学生实际上并没有完全参与到实验教学中,思维能力也没有得到提升。 二、整合设计高三化学实验复习课程 对高三化学实验课程内容的设置,除了要对现有知识进行梳理整合,还要对高一、高二学习到的知识侧重点进行回顾,从这两个方面出发设计的实验课程对化学知识的整合是多维层面的。 (一)对不同阶段的化学知识进行整合 1.在具体设置高三化学实验复习课程的时候,不可能对已往的实验知识进行全部的重新教学,应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学生容易遗忘或者实验重要性较高的内容进行教学。比如说粗盐的提纯实验、有明显颜色变化K2CrO7/K2CrO4物质的酸碱平衡性能、卤素单质的置换实验等,这些实验应用在课堂上的可行性较高,只需要通过试管就可以体现出实验的效果,值得在具体的实验课程中开展。 2.学生在学习部分元素化合物的实验时,不同元素之间没有进行一定的整合,致使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水平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在开展高三化学实验课程时,可以对化学学习中所涉及的不同元素化合物进行有效的归纳整合,不仅能提高学生化学复习课程的效率,而且对学生所学的化学知识进行了一定的系统化,加深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3.考虑到不同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不一,只开展简单的化学实验显然不能满足知识层次不同学生的需求,所以在实际设计化学实验课程的过程中应该添加一些解决疑难问题的实验,通过老师的正确指导对学生进行启发,满足基础较好学生思维层次的不断提升。这些实验教学对高三学生来说是很大的突破,学生在一定的基础知识和相应原理的基础上能解决很多实际问题,不断开发了自身的认知思维。 (二)对零散的实验进行整合 在高三化学复习课中元素化合物的相关知识一直是教学的重点,在考试中学生经常由于化学元素知识的掌握过于零散,导致经常产生一些不必要的错误。在设置高三化学实验课程内容的过程中,老师应该对这部分知识进行系统化、规律化的整合,具体来说,老师可以从元素周期表出发,对其中所包含的知识进行串联和网络化,另外通过相应的实验作辅助,合理连接不同元素的知识点。 比如说,在进行实验“氯气的制备与性质”时,要注意该实验中涉及的关键环节,在学习氯气的性质课程内容时,我们了解到氯气有多种性质,氯气的燃烧和漂白作用都需要一定的条件,而在实际进行该实验的过程中我们不可能把实验中涉及的所有内容都进行实际的操作,只需要将实验内容进行一定的微型处理。在对氯气的制备原理进行对比实验时,尽量选取步骤简单的实验,考虑课堂时间的有限,通过运用较少的实验试剂以降低有害气体的排放。经过微型实验的教学不仅能达到实验的目的,而且提高了实验教学效率。 (三)对学生思维层次的整合 在高一、高二化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主要是对新知识的引入,而通过实验对新知识的引入能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在高三对化学实验的学习就不能仅仅局限在对基础知识的整合上,应该以整合知识为基础,逐渐形成学生学习化学的体系,在重组化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对学生学习化学的思维层次进行整合。 化学实验的内容多种多样,涉及的实验主要考查的知识有:实验的原理;常见物质的检验;物质的提纯、分离及制备;对一定量浓度溶液的配置;测定pH值等,近年来对一定量浓度溶液的配置实验考查的情况比较多。所以,针对学生已经了解到元素反应的基本概念理论,及元素化合物的性质,通过进行实验“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后滴加酚酞褪色的原因分析”后学生不单实现的是相关知识的巩固学习,而且在一定认知冲突中激发出了学生探索、研究知识的积极性。老师的复习效率有很大的提高,也实现了综合性的三维目标。总之,在高三之前对实验的目标进行分解,而在实际高三的实验课程中将教学目标转移到实验的基本素材上,把知识进行综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化学本身就是一门实验科学学科,通过对化学实验的学习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能加深学生对化学相关理论知识的巩固。通过一定的实验,使得化学学习不再枯燥,化学知识变成了生动有趣的实验,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也能拓展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所以,在高三化学实验复习课程的设置上学生及老师都应该重视对实验课程的学习,其次,选择恰当的实验内容,逐渐把化学实验教学变成开拓思维和探索专业知识的有效工具。 高三化学教学论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高三化学复习教学 摘要:文章以复习课“盐类水解”的教学设计为例,在翻转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成为主动研究者,教师成为学习指导者,提高了高三化学复习的有效性。 关键词:翻转课堂;化学复习;盐类水解;有效性 一、问题背景 在高三化学复习中,复习内容包括必修和选修内容,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内容多而课时少的现象,基于这种现状,我们更需要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指导高三化学复习课的教学。翻转课堂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逐渐被众多教师熟知并运用于教学实践。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通过课前观看微课视频,并结合教材自主学习,课堂上师生或生生之间交流讨论、提问质疑,达到解惑提升的教学效果。翻转课堂不是简单地将知识前移到课外,而是对传统课堂提出了挑战。与传统课堂相比,翻转课堂把知识的传递过程放在了课外,更注重知识的内化吸收,借助师生的课堂互动,有效地解决了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问题,提高了高三化学复习教学的有效性。 在经过相关的培训和学习后,笔者进行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一系列教学尝试,对翻转课堂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有效地实施翻转课堂教学,对教师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前教师需要精心制作导学案、准备微课视频、调查学习反馈单,有时还要根据内容的需要准备实验器材等,预设学生的问题,以指导学生完成知识体系的建构。教师要广泛查阅资料,以自身扎实的学科知识和跨学科储备应对学生的各种问题,并且一定要留有备用方案以应对课堂上的“意外”问题。在课堂上,教师是学生的指导者而不是知识的传递者,是学生身边的教练而不是讲台上的木偶,是学生知识的交流者而不是知识的代言人。课后,教师要适时地布置巩固任务,形式不拘一格但效果要恰到好处。下面就以高三复习课“盐类水解”为例,谈谈笔者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高三化学复习教学的理解与实施。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设计 1. 理论依据与设计思想 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一定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能,超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本节 “盐类水解”的设计思想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对所学有意义的知识主动建构。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指出,选修课程旨在引导学生运用实验探究、交流讨论、查阅资料等方式,进一步学习化学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研究方法,更加深刻地了解化学与生活、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以提高化学科学素养,为具有不同潜能和特长的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依据课标对“盐类水解”的学习要求,采用自主先学同伴互学实验助学展示共学的教学流程,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探索。 2. 教材分析与学情调查 “盐类水解”是人教版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的第三节的内容,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体现课标要求,一是探究盐溶液的酸碱性,二是盐溶液呈现不同酸碱性的原因,三是影响盐类水解的主要因素和盐类水解反应的利用。“盐类水解”既是对前一节“溶液酸碱性”的进一步探究,又为后一节“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奠定了平衡研究基础,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作为高三化学复习教学,不仅要深入研究教材,还要结合高三复习教学的实际,根据所教学生的特点,进行复习内容的有机整合。本节课着重从盐类水解的原理、主要影响因素和应用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盐类水解的重要作用。 在高二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已经知道盐溶液呈现不同酸碱性,初步学会利用平衡移动原理判断主要因素对盐类水解的影响,认识盐类水解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本校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强,具有较好的合作互动和实验探究能力。需要突破的瓶颈是:盐的水解程度存在差异性的原因,不同因素对盐类水解平衡的影响,盐类水解在实际应用中的利与弊等等,而这些正是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的最近发展区的超越。 3. 教学目标确定 (1) 认识盐类水解的本质,理解盐溶液呈酸碱性的原因,会判断不同因素对水解平衡的影响,归纳盐类水解的规律。能举例说明盐类水解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 通过盐溶液水解程度的比较学会设计实验、控制变量以改进实验等。 (3) 结合盐类水解的应用举例,感受化学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4. 主要环节与设计意图 主要环节1 微课视频 自主学习 课前学生对与盐类水解有关的三段微视频(盐类水解的原理、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盐类水解的应用)进行自主学习,并填写微课学习反馈单(表1)。教师通过微课学习反馈单的调查,了解学生已知的、未知的、想知的等,据以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复习课的特点在于学生并不缺乏知识,而是不能把已学的知识进行合理地串联起来,形成自己的思维导图,提高化学问题的解决能力。上述三段微课视频,不是简单的知识回顾。重要的是关注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对盐类水解的理解与思考,因此在制作视频时,教师要留有恰当的提问、适当的质疑时间并进行简短的总结。利用视频可以重复观看的特点,插入实验片段,帮助学生加深对盐类水解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 主要环节2 情境创设 提出问题 播放一段约为22秒的新闻视频:高速公路上一轿车发生自燃,由于车上没有配备灭火器,车主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大火将自己四十多万元的奥迪车烧成了空壳。 设计意图:有关汽车配备灭火器的安全知识,让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泡沫灭火器的兴趣的探究欲望。 主要环节3 问题讨论 设计实验 由泡沫灭火器的原理为切入口,了解盐类水解的实质是破坏了水的电离平衡。教师结合课前学生填写的微课学习反馈单,提出反馈单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两个问题:① 比较0.1mol/L CH3COONa、NaHCO3、NaClO三种溶液的水解程度,② 怎样证明Na2CO3溶液呈碱性是由CO32-水解引起的。通过这两个共性问题的探讨,进一步理解盐类水解的实质。 第一个问题学生很快想到方案,分别测定三种溶液的pH比较溶液的碱性强弱。但是有学生发现,当溶液pH比较接近时,pH试纸就不能区分了。怎么办?改用比较精确的pH计。 设计意图:测定不同盐溶液pH的过程使学生加深了对“越弱越水解”的理解,同时又获得了pH计操作的机会,巩固了实验操作技能。 第二个问题引起学生热烈的讨论,提出不同的实验方案。有的认为可以加Ca(OH)2溶液,有的认为可以加Ca(OH)2固体更好,有的认为加CaCl2固体,还有的认为加稀HCl等等,课堂气氛非常热烈。 设计意图:Na2CO3溶液呈碱性是学生所熟悉的知识,但是怎样证明该溶液的碱性是由CO32-水解引起的,并不是很多学生会思考的问题,有的学生只是记住了这个结论。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这个问题,进而学会利用平衡移动原理改变Na2CO3溶液的碱性强弱,有效突破了盐类水解理解的难点。 主要环节4 实验探究 交流再探 按照学生提出的几种主要方案,分组进行实验。为了节约时间,每组同学选择方案中一种进行实验,然后汇报实验结果。过程中教师选取有代表性的几组进行拍照,照片投放于大屏幕进行展示。 此时趁热打铁继续追问:向含有酚酞的Na2CO3溶液中加入适量的CaCl2使红色褪去,试从平衡移动角度分析运用的化学原理是什么?再问:若要使得含有酚酞的Na2CO3溶液的红色加深,有哪些方法?红色变浅,又有哪些方法?利用提供的试剂,学生可以想到很多方案,甚至超出了提供试剂的范围,大大促进了学生的思维。最后由学生归纳影响盐类水解的主要因素,并总结盐类水解的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方案的设计、讨论以及实践探究,在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盐类水解平衡的移动,掌握盐类水解的规律,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主要环节5 学以致用 回归生活 为了使学生在盐类水解的原理和生活之间架起“应用”的桥梁,请学生对照表格(表2)中盐类水解的应用,联系实际举例说明。与课的开始相呼应,复习了盐类水解,根据其原理自制简易泡沫灭火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化学与生产生活的联系。学生满心期待自制简易泡沫灭火器的成功,但与预期的结果并不相同,鼓励学生应进一步查阅资料探究。 通过复习,使学生形成“盐类水解”的思维导图(图1),建立学科知识体系,同时在实验探究中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提高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 设计意图:与惯常的成功方式不同,有意创设一个与预期结果不同的实验现象,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原理与实际应用之间还需要继续地探究,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究。通过资料查阅,向学生介绍实际泡沫灭火器中还添加了发泡剂从而增加发泡效果,也是对学生视野的拓展。 三、实践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结束后,笔者对学生作了访谈。多数学生表示对翻转课堂教学的认可,他们认为课前观看微课视频后,在课堂上对原来学习中的困惑进行重点突破,深入交流与探讨,加深了对盐类水解的认识,同时也获得了研究平衡问题的一般方法,为后续的学习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历。回顾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笔者认为有以下两点需要注意。 (1) 高三化学复习课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是建立在微课资源开发的基础上。在翻转课堂里,学生课前通过微课的帮助自主先学,把先学过程中暴露的问题放到课堂上交流探究,从而提高了复习教学的实效,所以微课的质量对于翻转课堂教学的效果起到了重要作用。教师制作微课视频不能仅靠个人力量闭门造车,而应该发挥团队的智慧,甚至还可以鼓励学生的加入,利用视频编辑软件,形成微课视频资源。 (2) 高三化学复习课采用翻转课堂教学,要根据复习内容的差异性实施教学。本节“盐类水解”属于化学原理复习,教师要及时地引导学生由现象向理论升华,运用化学原理对现象解释,控制变量使盐类的水解朝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进行。在元素化合物复习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利用微课视频中介绍的归纳提炼的方法,对不同类元素的物质形成转化关系图,实现元素化合物知识由“繁”到“简”的转变。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高三化学复习教学,有助于学生利用微课视频自己掌控学习进程,增加了课堂上的互动性。学生是主动研究者,教师变成了学习指导者和促进者,能使学生所学知识“活”起来,提高了高三化学复习教学的有效性。 高三化学教学论文:提高高三化学复习效益的教学探讨 【摘要】本文以新课标的理念为指导,结合教学实践总结了提高化学复习课效益的教学措施,为高三化学的复习效益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高三 化学 复习 一、问题的提出 高三复习课的教学不同于新授课,无论从知识技能上还是学法上,学生都有了一定的基础,如果复习时只是将原来的知识作简单的、机械的重复,学生就无法感觉到自己知识和能力的提高,久而久之,就会感到乏味, 丧失学习兴趣。如果教师一味地让学生去做题,从中寻求解题方法,而忽略了对基础知识的复习巩固,势必造成基础知识得不到网络化的整理,教材各部分知识问得不到很好的融合、渗透,使学生感到解决问题时无从入手,各方面的能力得不到相应提高。本文就如何提高高三复习课效率方面,谈谈应重点抓好几个问题,愿和同行探讨。 二、提高高三化学复习课效率的措施 1.保持复习课的新鲜感――话题式教学设计 复习课的新鲜感来自于对复习内容的重组与整合,不适宜再如新授课那样按模块分开复习,那么,如何整合?寻找一个话题,设置一系列涉及各模块的问题应当是可行的做法。 例如,以“硫酸铜的制备”为话题,设置如下问题: (1)工业上如何以铜为原料制备硫酸铜? 几种制备方法?优劣如何评价? (2)铜和稀硫酸的混合物中加入双氧水溶液,为何能得到硫酸铜?涉及哪些化学反应? (3)铜和稀硫酸的混合物中加入稀硝酸,为何能得到Cu2+?涉及哪些离子反应? (4)逸出溶液的氮氧化物如何回收利用?涉及哪些氧化还原反应? (5)如果氮氧化物都得以回收利用,硝酸在整个过程中起什么作用? 以上这些问题涉及硫酸、硝酸的化学性质,对氧化一还原反应的理解,对离子反应的认识等等。既有对课本中介绍过的典型物质的回顾,也有对并不熟悉的新物质、新材料的推想,这样的话题容易激发起学生的新鲜感和学习热情。 2.以习题带知识点的形式进行复习,提高学生有效参与 这种复习的思路是教师并非一上来就总结化学知识,而是以一道题为线索,从具体问题出发,总结比较抽象的概念。这种先以练习为情境进行总结归纳的方法从实际问题入手,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感性到理性,学生再现知识比较容易,提高了学生的有效参与,教师再帮助学生有序疏理,建立知识问联系,学生就会形成比较深刻的记忆,就会形成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重视能力的培养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基础知识掌握好了,只是学习的一个方面,如何把已有的知识应用到具体的分析、解决问题中,把已知的和未知的联系起来,使知识转化为各种能力,这些都离不开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只有先教会学生怎样去用,学生才会自己去应用,才能逐步地达到学而致用的目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分析、解决问题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出本题的知识结合点,即将学过的知识点迁移到要解决的问题上,进而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图形变换等,寻找解决方法。如对化学中一个学生认为非常简单的反应,若能从全方位去思考和提示,也会使其内涵变得十分丰富,给学生深刻启示。 如Zn+2HCl=ZnCl2+H2中,a.从置换角度分析,锌是一种活泼金属,能置换盐酸中的氢;b.从氧化-还原角度分析,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c.若将这个氧化-还原反应另置在两电极上进行,就构成了高二课程中所学的原电池;d.从离子角度分析:Zn+2H+=Zn2++H2,盐酸在溶液中起氧化作用的是H+,可以推理在非氧化性酸溶液中,及某些盐如NaHSO4中也能发生这个反应;e.从化学反应速度角度考虑,改变C(H+)可以改变反应速率;f.用所学电解知识来设计反应Cu+2HCl=CuCl2+H2。 多年的教学证明,不同的问题对学生来说,思维参与程度是有区别的,理解和掌握知识的作用也是不相同的。教师应尽量设计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积极思维的过程中深刻理解所学的知识。 4.引导学生进行试题分析,学会反思 所谓反思,就是从一个新的角度,多层次、多角度地对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和思考,从而深化对问题的理解,优化思维过程,揭示问题本质,探索一般规律,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并进而产生新的发现。可见,反思是十分必要的,是进行有效学习、获取有效知识的有效措施。因此高三化学总复习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积极反思。 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要通过严格、合理、规范的要求来帮助、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高三复习中有一部分时间是用来考试的,因通过考试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清楚自己知识的薄弱点,从而来弥补自己学习上的不足,修正自己的学习计划。试题分析是考试后必须做的工作,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分析错误的原因,是化学基本概念、原理不清,还是审题粗心大意;是化学术语书写错误还是表达能力欠缺;是解题格式不规范还是考试心理紧张,等等。教师分析试卷也应针对学生的具体实际,重视解题思路、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的指导,突出对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等的培养。教师还应站在更高的角度来审视试题,把题目的知识点向广度和深度上加以延伸、拓展,尽可能地构建知识间的广泛联系,从“点”出发,把“面”带出来呈现给学生,也可以把原题中涉及的知识点向多侧面、广角度进行合理变换,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结束语 高三备考复习,绝不是简单地拼时间、拼精力漫无目标地大量演题的过程,而是科学的、有计划的复习过程,只要复习中时刻以《课程标准》、《考试说明》为依据,明确复习要求,把握复习方向,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关键,就一定能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高三化学教学论文:提高高三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认识和做法 高三化学任课教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加强课堂管理、提高高三化学课堂效率呢?以下结合我的教学实际,谈一下我的见解,以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一、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 1、引入教学内容应多种方式:简单引入、复习引入、故事引入 这些都是我们老师的方法,我认为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高三学生更应进行问题情景引入。例如我在给学生复习到晶体类型的知识时就进行了一次问题引入:有这样一道高考题NaCl、MgCl2、AlCl3熔融状态下置于三个容器中并用导线串联,通电一段时间后,问各容器析出的晶体物质的量比是多少?学生很快就把答案给出来了,但我马上说到:“同学们,当年这道高考题是有错误的,你们先阅读今天要复习的内容‘晶体的类型和性质’然后告诉我错误在哪里?”就这样,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所有的学生都在认真阅读,积极的思考然后找出问题所在:AlCl3是分子晶体,熔融状态时它不导电。 2、应下功夫研究高考的热点问题同时又是学生困难的问题 在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这一点上,我们通常都会讲一些方法:比如教师要风趣、幽默等等,但高三的学生,理性的东西远大于感性的,课堂上时不时插入一些幽默的话语可活跃课堂气氛,但是重要的还是应下功夫研究高考的热点问题同时又是学生困难的问题。 例如,学生在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一块的推断题上,对于元素的位置,阴阳离子半径的大小一直是一个难点,对于学生的这一困难我思考后给他们总结出八字口决:对于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阴阳离子有‘阴前阳下、价小径大’这么一个规律。如F-与Mg2+,F元素在Ne元素的前面Mg元素在Ne元素下一周期。 在高考化学试题中,要求学生书写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一个常考的热点问题,而学生也是对这类要求有一定的困难。针对这个情况我组织学生进行课题型复习,集中训练,总结要点得出四句口决:‘变价物质(元素)不能消、氧还产物要清楚、三个守恒要牢记、氢氧不平巧用水’。此口决简明好记又十分有用,学生用它解决这类问题十分顺手。 这样通过解决高考的热点问题同时又是学生困难的问题,让学生在我的化学课堂上学到面对高考解决问题的知识技能这样学生才会全心投入到老师所引导的课堂中来,学生参与度才会大,教学效率才会提高。 3、针对化学学科的特点,增加学生自己参加实验并自行设计实验的教学活动。 给学生创设参与化学实验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实验探究知识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方面,可把课本中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安全可靠的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适当增加分组实验的次数。另一方面,要重视实验习题的教学。因为实验问题的解决过程从设计方案到实施,最后形成结论等几个阶段与科学家研究问题的过程有许多相似之处,并且学生对自己亲自设计方案并实施的实验操作更精确,观察更细致,参与的意识更强烈。 二、增加化学教学中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心理体验。它反映的不是客观事物的本身,而是具有一定需要或愿望、观点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凡能满足人的需要或符合人的愿望、观点的客观事物,就使人产生愉快、喜爱等肯定的情感体验,反之,就使人产生烦闷、厌恶等否定的情感体验。 1、以境育情 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往往对情感的产生起综合的作用,此即"情感的情境触发规律"。根据这一规律,在化学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或如临其境,有直观的形象可以把握,有浓烈的氛围可以感受,有愉快的活动可以参与,触"境"生情,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例如:在学习到有关环境污染的相关章节时,我们可以播放相关的电影片段以让学生"入境",领略知识与现实的联系。 2、以理育情 在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科学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爱科学的情感,是化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这一点上,化学较其它学科有相对的优势。例如:在《合成氨的条件的选择》的教学中,可以向学生讲述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化学工业获得了飞跃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以此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在讲《铁和铁的化合物》内容时,可结合我国的丰富矿产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新成就,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3、以情育情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教育最根本的途径是教师用爱心和真诚感人,教师应该善于将深厚的情感传递给每一个学生。为此,首先,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例如,在化学教学中,可以多给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讨论和辩论时,让学生据理力争,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促使他们在相互交流中达到启迪思路、发展思维,动情、晓理。教师要尽力做到对学生不指责、不呵斥、不急躁,多给予热情鼓励和引导。这样,学生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更加热爱学习。其次,在课堂上,教师要以富有情感、生动形象的语言,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组织好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活动,这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方式 1、选择好组织活动的课题或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组织活动一定要经过精心筛选,避免随意性。活动的课题或问题选择得当,能激发学生思维共鸣,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但是,如果选择的不恰当,容易使学生逐渐失去学习兴趣,难以达到教学目的。首先,活动的课题或问题要紧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如果漫无边际进行,就会抓不住课堂教学重点,即使所选的问题再精彩,也完成不了教学任务。其次,活动的课题或问题要疑而不难,引人入胜。提问的难易应该控制在学生经过听取教师讲解和自己一定的思考后能够回答出来的程度。 2、把握好组织活动的时机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组织活动要注意时机。时机得当就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时机不当就会分散学生的精力,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 总之,我们教师每天都要走进课堂,把每一次进课堂的机会,都当作自己的一次锻炼机会,我相信这样日复一日地坚持下去,教学组织管理能力就会逐步提高,教学效率也一定会提高。 高三化学教学论文:高三化学复习教学现状与后期复习建议 一、高三前期各种考试化学学科暴露出的主要问题 (1)教师层面 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实效性不够。高三教师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新手较多,虽然工作上他们有激情、有干劲,但缺乏高三教学的经验,对新课标、新教材研究不够,在学科知识的框架结构、纵横联系、重难点把握上存在不足,导致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实效性不够。部分高三学生反映处于负担重、效率低的被动学习境地。 (2)学生层面 第一、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不牢,没有形成知识网络和树形结构。对第一阶段复习的学科主干知识和重点内容没有真正掌握,实验能力、分析情景问题的能力不强,从而导致知识性失分。 第二、第一阶段复习时,部分教师忽视对课本、课标及近年新课改实验区高考题的研究,没有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平时的训练、评讲注重比较难的题而忽视基础,从而使许多学生在简单的题上失分。 第三、学生的基本解题能力达不到要求。在考试中反映出来就是学生审不来题,阅读速度慢,自我获取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不强;解题习惯差,书写混乱;数学运算能力不够,经常出现计算错误;不能用学科语言准确简明的进行答题和表达等。 第四、时间安排不恰当。有的学生由于时间安排不合理,能够做的题没有时间做,应该得的分没有得到,这反映出平时的定时训练落实不够,学生缺乏考试方法上的指导和应考经验的积累。 二、目前高三化学课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复习的目的在于:一是让学生对已学过的零散知识进行归纳、梳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二是形成学科能力,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 (1)从复习过程看:部分教师的复习教学是机械地按课本章节顺序或知识点对教材内容进行浅层次的重复,没有真正把握新课标的要求,没有对课本和复习资料进行有机的整合,过分地依靠复习资料,不注意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学生没有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容易产生厌烦情绪。 (2)从复习内容看:没有认真研究“纲、本、题”和学科知识的重点、疑点、难点、生长点,结果是重点、难点知识复习不到位,生长点知识拓展不够,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培养。 (3)从复习方法看:部分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解,课下学生苦渡“题海”,只重视知识的灌输,很少去思考如何通过改进教法和帮助学生改进学法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4)从师生活动看:课堂中教师既作导演,又作演员,部分教师总是一厢情愿,课堂上讲得头头是道,看似很辛苦,实际上课堂死气沉沉,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只是听众、观众,教师对学生的感受、兴趣没有思考、研究与反思。 (5)从课堂实施看:计划性、针对性、目标性不强。有的教师课堂教学的随意性比较大,在课堂上讲到哪里黑就到哪里歇;有的教师在课堂上随意发挥,废话多,节奏散;有的教师课前准备不充分,讲解问题不深入、不透切。 三,高三化学学科后期复习建议 (1)教学要有针对性,要对路。复习教学既要对高考的路,又要对学生的路。任课教师一定要认真研究“纲、本、题”,要研究今年高考的新情况,掌握高考试题的基本形式和特点。同时要认真研究学情,掌握学生在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的情况。复习教学,教师要在研究考纲,研究教材,研究考题,研究学科知识与社会、生活、科技的结合,研究学生、研究教法和学法上狠下苦功。要把握复习的重难点、深广度,注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反对满堂灌,使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有效性和实效性。 (2)要落实“讲、练、评”。 一是要“讲、练、评”结合。“讲”要突出基础和重点,“练”要做到精,这样才能减轻学生的负担,避免题海战术,保证学生有用于消化、看书的时间。在后期综合训练时,要让学生练速度、练规范、练方法、练心理。要让学生明白:“稀里糊涂作十道题,不如明明白白作一道题”。“评”要教会学生解题的思路和方法。教师在评讲前要认真分析学生的答题情况,充分准备评讲内容,在评讲时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去作而不那样去作,为什么这样作是对的而那样作是错的,也就是时时要让学生明白一个“理”字,处处要讲“理”。总之要评出规律、思路、技巧与方法。 二是要“精选、精讲、精练”。有的讲评课,由于教师没有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教师逢题就讲,每题必讲,教师累,学生苦,这种评讲既费时又低效,学生在课堂上昏昏欲睡。高三课堂,为了不让学生陷入“题海”中,我们教师必须首先到“题海”中去,精心选择一些有代表性和典型性题目作为例题或练习(最好选用近几年全国及其他省、市的高考题),不用成套的资料或练习题。评讲时要教会学生寻找解题的切入点、突破口,要注意方法、思路及学生答题错误的原因分析,让学生由模仿到举一反三,实现变通。 (3)心理训练要常抓不懈。高考不仅是学生智力的竞争,也是心理素质的竞争。在后期的复习教学中,一是教师应随时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从学科知识角度减轻学生的学习心理压力,要帮助学生正确分析自己的学习状况,让他们知道自己是在哪些方面存在问题。二是在后期的教学管理中,教师要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激发他们的情商。三是高三后期,学生容易产生紧张、失眠、焦虑等现象,这多是由于缺乏自信造成的。教师要留心学生遇到的这些问题,要及时疏导,帮助他们恢复信心。要告诉学生,不管现在成绩如何,只要高考没有举行,就有机会。四是要提示他们按照自己的节奏去学习,不同的学生情况不同,盲目模仿别人只会增加慌乱和更加紧张。 (作者单位:四川达州市大竹县大竹中学) 高三化学教学论文:试论高三化学教学中高效复习策略 摘 要:高三化学的总复习阶段,我们往往感到最棘手的是如何激发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回忆、概括、深入与创新,如何构建知识体系,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如何提高复习的有效性。复习观念是否先进,复习策略是否科学,复习方法是否得当对学生高三一年复习效果及高考成绩都有至关重要影响。同时,这也是对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水平、教学能力的全方位检验。因此,如何上好高三化学复习课是值得我们广大教师认真探讨的一大课题。 关键词:高三化学;复习;有效性; 近几年来高考化学试题,总的讲覆盖面大,综合性强,单一知识点的检测题较少,单一识记题目较少,基本实验内容题较少。体现了源于课本而高于课本的思想,因此高三化学复习阶段必须坚持三到位。即基础知识到位,逻辑思维到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到位。通过复习使自己将原来分课时、分单元学习的知识进一步系统化、网络化、规律化。通过复习使自己原有知识链中薄弱环节得到加强,错误理解的概念得到纠正。如何进行有效的复习,通过复习使学生自己掌握中学化学的双基的同时,提高观察、思维、想象、记忆、表达、自学等诸多能力。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实施: 一、阅读教材,形成体系 课本是高考命题的依据,复习的关键首先要过好课本关。任何复习资料都不能代替课本。因此在总复习中必须重视课本的阅读,阅读课本时,要全面看课本内容,如书上例题,有关习题课要上演示实验和有关的分组实验。在看书过程中要划出重点和难点,了解哪些知识属于记忆性内容哪些属于理解性内容,哪些属于综合运用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指出,复习不是单纯的重复,而是用旧知识的砖瓦建造新的高楼大厦。如果一味的看书,不细读精读、势必引起味同嚼蜡之感,因此在看书前必须明确章节学习目标,如化学平衡一章。要知道这一章是中学化学重要理论部分之一,它用动态的观点揭示了可逆反应的基本规律。这一章的重点在于动态和平衡,影响平衡移动的条件。在阅读中着重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勒沙特列原理及其应用,同时必须通过看书对课本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分析综合,找出知识的内在联系,使点、线、面结合形成知识网络,可通过表解形式、图解形式并加以归纳。如元素化合物知识可通过不同的单质及化合物的相互转化串联起来,又如,“分子结构”中易混淆的概念较多,可建立相关概念系统,进行概念同化。基本概念的网络有利于有效储存,在遇到问题时,才能迅速将知识分解、迁移、转换、重组,使问题得到解决。 二、重视基础,凸显重点 复习中,要在打好基础上下功夫,把注意力放在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上,不要猎奇,不要搞“偏、难、高”的内容。对于大纲不要求的内容,要坚决删掉,一些内容如磷酸式盐和碱的反应,较复杂的氧化还原反应以及涉及量的关系一类离子反应,硝酸盐的分解产物过氧化钠与某些混和气体反应后,气体体积变化方面的内容,要少化精力,不要任意拓展,要把注意力放在抓基础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及关键上。高中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占了很大的比例,涉及两大反应、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电解质深液、化学平衡等理论知识,又和实验、计算题目密切相关。要注重各章节的联系,加强理论的学习和指导。重视基础不等于面面俱到。如高一化学第四章《卤素》重点应是“氯气”关于氯气的性质制法及用途,这些都是相互联系的,对每一块都要逐个分解进行理解,单就制法而言从反应原理、特点到具体的发生装置、收集装置净化干燥、验满、尾气处理各部分都必须做到,但对后面的第四节的学习“卤族元素”时,类似的内容就不必这样很深入地讨论,只需注意本族元素的变化规律,关键是在共性中把握元素性质的特性,就“碘与淀粉变蓝”这一小知识点而言,有些学生只会死记硬背结论不会理解,可以根据如下典型题目,必要是时结合实验进行突破。另外在有机物的学习中,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是基础,也是很重要的知识,根据有机物中官能团的特点来分析有机物的性质和相互衔变关系,通过物质的性质去理解物质的制法和用途,只有全面抓住这一系列内容,近几年高考中出现的有机信息题、合成题才能迎刃而解。因此,复习时必须全面地理解基础,并要善于关于抓住重点。 三、把握热点、注重总结 做题时巩固知识是重手段,是由知识到能力的转化过程,是学习成功的关键之一。但决不能是搞题海战术,逢题便做,浪费精力和时间却达不到复习的目的。近几年,高考题型相对稳定,热点内容往往涉及到:离子共存、离子方程式正误的判断;不用试剂或有一种试利鉴别多种物质;溶液中会有离子的浓度大小排队;热化学方程式的反应热的计算;氧化还原反应;晶体结构和化学键;化学反应速率及勒沙特列原理,有机新信息题;阿伏加德罗定理及推论;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四种晶体的有关知识;弱电解质的电离及平衡理论;中和滴定原理;三池的原理;胶体的知识;常见元素及化合物的性质等主干知识。因此,在总复习过程中,要根据章节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做适量的针对性练习。在迎考前通过典型例题、类比题、拓展题针对相应的知识点进行强化训练,注重解题思想的指导和解题模型的建立。如守恒思想、极端假设法、十字交叉法等模型。另外化学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要引导学生用化学原理思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自我强化,加强反思 高考测试学生的能力品质包括:观察、实验、思维、自学等因此一个章节复习结束了,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验收、学生自己也要进行验收,进行信息反馈。特别是综合复习阶段,要进行针对性的自我强化,强化的办法是:按照高考的要求,选择适当的试题,最好是近年来的高考题材和各类模拟题。像统一考试有人监考一样,在规定时间内答卷,然后对照标准答案,辩明正误,自我评分。通过自测自评发现学习上的薄弱环节,查阅资料,及时补缺。对典型题目展开思路,寻求规律,总结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类型,制定新的措施,大大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应试能力,老师对试题错误的分析与学生自我反思、评价结合起来,尽量避免历年高考、历届学生的共同错误,如:思维的变通性差;语言表达能力差;做题的规范性差;信息的处理和把握能力低;实验能力差等。 总之,高三复习是一项系统工程,如何提高复习效率,须在夯实基础,提升能力,注重方法训练等环节上下功夫,在复习中找到有的放矢加强复习的针对性,策略性也就显得非常重要。 高三化学教学论文:高三化学复习课中合作学习教学策略的探究 【摘要】高三化学复习课所能达到的实际学习效益距离应有的学习效益差距较大,在高三总复习中要提升化学复习课的效益就必须要解决思维容量、诊断方式和结构优化等方面的问题,运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改变复习策略,从思想层面、技术层面和艺术层面着手,寻求突破。 【关键词】高三化学 复习策略 合作学习 自从新课程改革以来,高考的命题思想已经顺应了现代教育的理念,并且将考试的考点逐渐与实际生活的相关问题相结合起来,把知识立意转化成为能力立意,更强调考查学生对于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实际运用能力。因此,高三化学课的复习也应该随着这一变化的变化而针对传统的复习模式进行改变。 一、问题的提出 有关复习课教学需要关注的是复习所达到的效果和师生通过复习所收到的收益。就目前而言,高三化学复习课所达到的效果收益甚微,其主要表现在于教师因为受到教辅材料的牵制,在课堂的深入思考方面缺乏时间,对于旧有的复习模式也缺乏创新或者突破的勇气;而学生则由于沉浸题海战术而失去了自主构建知识网络结构的机会,更没有在复习中形成自我诊断和知识拓展的习惯;还有就是出于部分高考题的不合理导向,造成了高三的复习课陷入一个“一切为了考题,为了一切考题,考题就是一切”的死循环之中。 如何才能构建一个有个性又创造力的复习课课堂?如何才能让每个学生在复习课教学中充满热情?如何才能让化学老师在复习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自我构建,自我诊断,自我发展?这些都是高三化学复习课教学策略需要着重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二、合作学习的含义及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的意义 合作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人为了达到共同的目的而自觉的或者不自觉的在行为上采取相互配合的一种互动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一种以合作小组为基本单位,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来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来共同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活动。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推广小组合作学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优势: (一)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习态度主动性的培养 合作学习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在知识方面的交流和情感方面的交流,使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为融洽,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以团体成绩作为评价标准,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合作意识,逐步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学习氛围和积极学习态度。 (二)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体地位的体现 合作学习以小组活动作为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导而不演,将演的任务交给学生,教师本身只是扮演一个协助者、参与者和咨询者的角色。因此,在小组活动中,学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活动的主体和学习的中心,学生带着本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其创造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三)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在生活中自觉运用化学知识能力的提高。 在传统的化学教学中,因为重视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从而忽略了“化学源自于生活,并将服务于生活”的学科性质,也不注重从实际出发,让学生将化学与生活经验相联系,只是将已有知识结论和问题答案直接传授给学生,忽视教学知识与学生本身发展的差异,忽视当代社会生活的现实需要,进而培养出一个个所谓的“书呆”。合作学习,是在教师的引导之下,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将授课内容上的知识点引申开来,抛砖引玉,举一反三,最大限度的发掘课堂知识点在生活中的应用,最终达到融会贯通。 (四)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培养正确对待合作与竞争的关系 合作学习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着眼于全体学生,不要求人人成功,但需要人人进步,是真正地符合了现代教育的主题思想。其最大的优点在于奖励制度的改变,合作学习所追求的并不是学生个体之间的竞争,而是注重团体成绩的排队,以小组整体成绩作为奖励依据,形成了“组内成员合作,组建成员竞争”的新格局。这对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和正确对待竞争态度的养成都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三、在合作学习教学策略实践中应当注意的原则 众所周知,小组合作学习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那么,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应遵循什么原则以便提高小组合作实效呢?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普遍性原则 许多教师在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时应该要照顾到学生的整体素质,题目难度偏大,会致使一些处在中下游的学生无法参与进来,也就很难达到相互交流,共同发展的目的;题目太容易,会使学生失去讨论的欲望,同时还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师选择难度适中、大多数学生一般都能回答的问题,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合作学习的兴趣。例如,讲电解质这一章节内容时,可以设置这样一个讨论课题:在下列物质中,哪些是属于强电解质,哪些是属于弱电解质,哪些是属于非电解质却可以导电?⒈盐酸⒉硫酸⒊醋酸⒋碳酸⒌蔗糖溶液⒍酒精⒎氨水⒏铜⒐二氧化硫⒑氨气⒒硫酸钡。在讨论中学生们都能侃侃而谈,分小组合作学习,给了每个学生分析、思考的机会,自己说,也听别人说,既训练了全体学生的思维,也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践性原则 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践性强的课题让小组合作完成,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比如说,在进行化学概念教学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浓硫酸和H2SO4有何区别?让学生们相互交流,相互协作,从而推导得出答案。一些推导性较强的化学反应方程式都是非常适合小组合作完成的,让学生在亲手操作、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乐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争论性原则 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在设计课题时可以巧妙的融入一些带有争论性的问题,有争论才能开展讨论,这样才有利于迸发出集体智慧的火花。类似于“导电的一定就是电解质,不导电的就不是电解质吗?”这一类的问题,在全班交流时,各个小组各抒己见,纷纷汇报讨论的结果。学生们在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中获得了新知识,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较传统的教学方式更能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在交流合作中相互学习、探讨,是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的好方式,在具体的实践中还需对此作更深的探讨。 高三化学教学论文:“问题驱动”教学模式在高三化学复习中的实践研究 摘要:介绍了“问题驱动”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及基本程序,以“铝及其化合物”复习课为例分析了该教学模式在高三化学复习课中的实践,并且阐述了该教学模式在高三化学复习课中的实践策略和实践效果。 关键词:“问题驱动”教学模式;高三化学;铝及其化合物;复习课实践案例;教学策略 在新课程背景下,江苏实行了“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的新高考方案。化学属于学业水平测试(选修)科目,从教学内容、考查方向、教学学时等多方面作了调整,教学内容进一步体现了“基础性、应用性、时代性”的特点,考查方向进一步体现“宽基础、厚实践、重能力”的特色,教学学时减少。 目前江苏高考化学试题的设计,突出与生产、生活、科技的密切联系,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深层理解能力,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相关知识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吸收整合加工信息的能力。 上述背景下,高三化学复习遇到了内容繁多、要求颇高、时间紧迫的实际问题,良好的复习策略显得尤为重要。笔者选用“问题驱动”教学模式,较好解决了高三化学复习课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一、“问题驱动”教学模式及其在高三化学复习中的实践案例 1. “问题驱动”教学模式 “问题驱动”教学模式是架构在建构主义和现代教学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模式。现代教学理论认为,知识不能完全依靠教师传授,而要在一定的情景下,学习个体借助他人(包括老师、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无论是新知识的获得,还是旧知识的归纳、总结和提高,都必须经过真正的意义建构才能获得。 “问题驱动”教学模式的要素和基本程序通常可归纳如下: 为什么“问题驱动”教学模式适合于高三化学复习课呢?笔者以为该模式打破了以单纯讲授、归纳为主的封闭式教学,依据复习目标、围绕复习内容、在分析学生现有知识储备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景、开展探究活动、解决问题,完成复习任务,进而提升学习的能力。 运用该模式,针对高考试题“宽基础”的特点,高三化学复习在促进学生进一步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形成基本方法和基本观点;针对高考试题“厚实践”的特点,在促进学生进一步掌握课本教学实验的同时,引导学生关注与人类生产、生活、科学研究相关的化学实践活动;针对高考试题“重能力”的特点,在复习化学学科知识内容的同时,提高学生观察、实验、化学语言以及化学特征方法运用等能力。 2. “问题驱动”教学模式在高三化学复习课中的实践案例 高中化学课程设置了《化学1》、《化学2》和《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结构与性质》、《实验化学》4个选修模块,知识有“多、繁、杂、散”的特点,复习时要将原有知识进行对比、归纳、总结、提升,在熟练掌握化学主干知识,形成知识网络的同时,提高学生审题和解题的思维能力、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因此就存在“内容多、要求高、时间紧”的问题。为求解决以上问题,提高复习课的学习效率,笔者尝试使用了“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 下面以“铝及其化合物”的复习课为例,阐述“问题驱动”教学模式在高三化学复习课中的具体实践。 (1)确定合适的“教学目标” 根据考纲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本节复习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是:首先通过小组讨论探究,熟练掌握铝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其次是通过小组讨论探究,掌握简单计算及Al(OH)3的制备方案;再次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式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利用化学平衡原理,解释和理解Al(OH)3的性质和制备方法,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合作交流、反思评价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在小组讨论探究式的合作学习中享受学习的快乐,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 (2)设计合理的 “问题情景” 为了达成“熟练掌握铝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这一基本复习目标,设计了以下工业流程问题情景。 工业上用铝土矿(主要成分为Al2O3,含Fe2O3、SiO2等杂质)为原料冶炼铝的工艺流程如下: 提出问题:①流程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怎么写。②在流程图中的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实验方法并描述实验现象,写出物质Z的化学式。③如何构建铝及其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关系图。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讨论,学生掌握了Al、Al2O3、Al(OH)3的性质等基本知识,构建了铝及其化合物的知识网络,通过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提高化学语言的表达能力;通过对实验方法、步骤、现象的描述,提高化学实验能力;通过工艺流程图的阅读,提高分析、推理、假设、归纳等能力。 高三化学复习课的另一目标是把高中所学的必修和选修模块知识进行综合提高,为了达成这一目标,设计了④和⑤两个问题。 ④Al(OH)3为何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用电离方程式表示,并用平衡移动原理说明Al(OH)3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的原因。 ⑤根据Al(OH)3的酸、碱式电离,讨论制备Al(OH)3的最佳途径。 ⑥评价上述铝的冶炼工艺流程的优缺点 问题④⑤中,精心设计了铝及其化合物的综合性问题,学生在讨论、回答这类问题时,需要综合不同课程模块的知识、化学原理、科学方法才能解决问题。通过这类问题情景的讨论研究,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思维能力和科学方法的应用能力, 设计问题⑥旨在提高实验方案的设计和评价能力。流程图简洁表达了实验的主要步骤,通过对铝的冶炼工艺流程的评价,进一步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方法和技能,同时初步掌握实验设计和评价,学会科学方法的运用。 (3)适时点拨“活动探究” 在问题①②③的交流、讨论中,师生共同回顾了Al、AlCl3、Al2O3、Al(OH)3、NaAlO2等物质的性质及相互转化关系等基本知识,同时也对过滤等基础实验操作进行了梳理。此时要及时引导学生探究④⑤,并且在共同探究的过程中,点拨学生从“电离平衡”的角度分析Al(OH)3的两性,并根据对Al(OH)3的酸式电离和碱式电离的理解,探究Al(OH)3的最佳制备途径。 通过活动中适时的点拨,目标层层上升,从“铝及其化合物的基本知识的总结”到“铝及其化合物和化学平衡原理、化学反应原理等模块知识的综合运用”再到“科学方法的应用”。 (4)及时释疑“解决问题” 学生在讨论探究的过程中会提出不同层次的很多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重组,使问题得到优化,与学生共同解决。 在上述讨论中,学生有这样一些疑问:Al(OH)3之所以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是由于它有两种电离方式,但是,Al为何也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呢?与Al反应能放出H2的溶液,应该具有什么性质?其实这些问题也是在学生平时作业时经常碰到的问题,同学们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就会联想起来,这样可拓展复习的知识面。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利用“化学平衡移动”的相关知识,理解并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在解决相关问题时,进一步掌握了与铝及其化合物知识相关的“化学平衡、化学平衡移动、水解原理”的知识,同时掌握了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提升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一轮复习对知识、能力的基本要求,还能形成学生遇到问题,“不畏问题、努力寻找解决问题途径”的精神。 (5)适度提高的“总结归纳” 通过大量的小组讨论探究,很多相关问题得到解决,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在本节铝及其化合物复习课中,设计了问题情景⑥,让学生讨论探究,对所复习的知识进行适度的提高。 在讨论探究过程中,学生能够各抒己见,展示学习成果的同时,学会横向比较,纵向思考,从而完善知识体系,创新思维,知识和能力都能有较大的提高。教师可以对学生的交流进行点评,从而达成共识,师生共同进步。 二、“问题驱动”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三化学复习的教学策略 1. 精心设计有效“问题情景” “问题驱动”式化学复习课是围绕指向明确的“问题情景”这一教学环节展开,教师要注意筛选有价值的知识,提供真实的、精巧别致、新鲜的问题材料,使学生感受到问题情景中旧知识的新鲜感,创造出一种富有诱惑力的“召唤结构”,从而引发学生对问题产生疑问、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例如:以上铝及其化合物复习课中,教师呈现铝的冶炼流程图,将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和已学知识相联系,并以新课学习时未接触过的流程图进行再现,而不是直接要求学生写出某些方程式,再通过构建铝及其化合物转化关系图来提升学生对旧知识的综合能力。 2. 正确定位“师生关系” 在使用“问题驱动”式复习课模式时,无论是“活动探究”、“问题解决”还是“总结归纳”,教师始终是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才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激励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合作学习。及时和学生交流,创造融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融洽的氛围中快乐合作学习。 3. 灵活变通“问题驱动”模式 “问题驱动”作为一种高三化学复习的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相对稳定性和相似性,操作性很强,但是,教师在具体实施教学时,不可机械地按照程序进行模仿操作,而应根据具体复习内容,指向教学目标,适当与其它教学方法相结合,使教学形式新颖活泼,并始终以解决问题为主线,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为最高追求,让学生在自主的活泼多样的“活动探究”中“解决问题”,提升能力。 三、“问题驱动”教学模式运用于高三化学复习的实践效果 1. 化解了高三化学复习的难点 元素化合物的复习课的难点在于复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同时,尽量把与本节课内容相关反应原理、物质结构等知识融合进来,使知识进行横向拓展,建立知识的立体网络。 铝及其化合物的复习案例中,难点在于一方面让学生重现、掌握铝及其化合物性质,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等,另一方面是学会用化学平衡原理解释铝及其化合物性质,从而带动平衡原理的复习,还想使学生对通常的工艺流程有一定的评价能力。 程序中设计了六个问题来突破这一难点,学生通过对①②③问题的讨论,会熟练书写相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自主构建出Al、AlCl3、Al2O3、Al(OH)3、NaAlO2转化关系图; 通过对问题④和⑤的讨论,学生能正确写出Al(OH)3的酸、碱式可逆电离方程式,Al3++3OH-[?]Al(OH)3[?]AlO2-+H++H2O,并成功提出了三条由AlCl3制备Al(OH)3的途径,第一条是AlCl3溶液中加NaOH溶液,第二条是AlCl3溶液中加氨水,第三条是将AlCl3溶液分成二份,体积比为1∶3,在第一份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使产生的沉淀恰好溶解,然后把两份溶液混合。最后应用平衡移动、水解等化学原理解释,得出第三途径制Al(OH)3,既节约原料,产品又比较纯净,是实验室制取Al(OH)3的最佳途径。成功地带动原理的复习。 又通过对问题⑥的讨论,学生了解了物质Z的循环使用能降低铝冶炼的成本,从而建立了工业生产中原料的充分利用、环境保护等思想。 通过层层深入的问题设置,帮助学生将原有的知识、经验发生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让学生伴随着渐趋深入的问题讨论推动问题的解决,在不知不觉中教学的难点就化解了。 2. 提高了高三化学复习的效率 铝及其化合物的复习案例中,Al、AlCl3、Al2O3、Al(OH)3、NaAlO2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及转化关系图,Al(OH)3的酸、碱式电离,铝的冶炼三块内容可能会花费几堂课的时间。通过采用“问题驱动”模式,师生共同讨论,层层递进解决了以上问题,从课堂容量看,提高了复习效率。 另一方面,“问题驱动”复习课模式既是教师提出问题,作为任务,驱动学生思考、动手操作,师生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更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能促进学生的课堂参与行为和思维,学生感到学习轻松。整堂课在教师的精心点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中悄然度过,记忆就在问题的不断解决中被唤醒,相关的知识网络在问题解决中建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问题解决中得到提升,很大程度地提高了复习课的效率。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最好的教育就是让学生感觉不到被教育”。 3. 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高三化学复习课不仅仅是把学生已有知识进行罗列,依次装进“桶”中,更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解决综合性化学问题的能力。“问题驱动”引导学生对碰到实际问题时“想什么”、“怎么想”、“为什么这么想”等过程进行感悟,是实现“知识教学”转向“观念教学”的一种有效途径。在上述教学案例中,通过点拨学生对Al(OH)3的最佳制备途径的讨论,引导学生体会化学理论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指导作用,学会碰到类似问题时用科学的方法解决。 4. 构建了和谐的师生关系 “问题驱动”模式的高三化学复习课围绕教学目标,在一定的问题情景中师生共同进行活动探究,从而解决问题。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塑造,以“和谐共生”为核心,构建教师、学生生命可持续发展、超越主体的新型师生“生态关系”,这种“生态关系”体现的是一种健康向上的课堂文化取向,是教育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经过一个学期恰当、合理的 “问题驱动”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实践,笔者深深感悟,“问题驱动”教学模式不但解决了高三化学复习就遇到的“内容多、要求高、时间紧”的教学问题,还使学生审题的思维能力、解题能力、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等多方面得到了提高。更值得庆幸的是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开心和自信,这才是我们教学的目标所在。 高三化学教学论文:问题整合诊疗教学模式在高三化学复习课中的应用 摘要:“问题整合诊疗式”教学模式旨在课前紧抓学生预习环节,根据学生学情设立教学重、难点;课上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教学理念有效整合,创造开放宽松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课后及时反馈,了解教学实际效果,制订出下一阶段的教学安排。 关键词:有效教学;教学模式;“问题整合诊疗式” 新课程标准下,如何才能使得教师教的有效,学生在课堂上学的有效,一直成为我在高三教学过程中关注的问题。教学有没有效益,不是仅看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更重要的是看学生有没有学到知识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在高三教学中,笔者不断尝试和总结着教学方法和技能,努力进行有效教学,其中对“问题整合诊疗式”教学模式感受最深。该模式大体流程如下图所示: 课前紧抓学生预习环节,根据学生学情设立教学重、难点;课上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教学理念有效整合,创造开放宽松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课后学生及时反馈,了解教学实际效果,制作出下一阶段的教学安排。 “问题整合诊疗式”教学模式是以教学设计过程的一般模式为理论依据(见下图)。该模式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进行分析和安排。以下是本人的一些感受和反思。 一、课前“诊断”环节 1. 预习——整合问题 高三复习中课本知识学生已经全部学习完毕,但这不意味着说无内容可以预习,化学学科相比其它理科而言,知识的零散性较强,学生不易将所学内容记得扎实,有效利用学生的预习环节,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好方法。首先,让学生带着教师指定的问题去预习(课前发放教师精心准备的学案),这样可以使得预习具有方向性和高效性;然后要求学生在预习中寻找问题,发现自身的知识漏洞,及时记录下来并积极寻求解决,这样可以使得预习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预习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来源已在信息化社会的背景下变得越来越丰富,课本和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仅有来源,学习从以往单一的课本——师——生环境转变到师——生、人——机、生——生多个交互系统有机结合的学习环境,学习资源由教师、学生、图书馆、网络等共同构成,为学生的化学学习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 例如,复习化学实验模块时,首先需要对中学化学常见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进行介绍。该知识在教学安排上如果采用教师在课堂上点滴知识罗列式的复习,至少需要三节课,学生学得乏味无趣 ,感觉教师所说知识都知道,太简单!结果基础知识反而没有有效复习,课堂效率低下。估计到这些情况后,我对教学安排做了一些调整:首先,课前发放教学学案(附上部分预习练习),让学生对于下堂课课堂教学内容、教学顺序都有所了解,然后,提出具体预习问题:(1)中学化学常见实验仪器有哪些;(2)将反应器和容器按①可直接加热类、②隔石棉网可加热类、③不能加热类进行分组(上课时多媒体屏幕上打出一些常见的反应器和容器,让学生现场上机操作加以辨识和分类);(3)了解常见反应器和容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4)天平、量筒、容量瓶、滴定管的主要用途和注意事项;(5)中学课本中哪些实验使用了温度计及使用时具体的摆放位置;(6)常见漏斗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学生可以从自身的学习习惯出发,从诸多学习手段中选择适合自己的一种或多种先预习这些知识,然后结合自身情况提出希望教师课堂上重点讲解的问题。 2. 设立教学重、难点——筛选问题 教师教学重难点的设立应做到因时制宜,因生制宜。高三第一轮复习的目的应做到重视课本、重在基础,教学中要时刻以学生的实情为重,合理设立教学重难点,做到不急不躁。然而,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实情只有他们自己最了解,所以,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必须要深入学生之中,详细了解他们的具体情况,学生反馈来的信息教师一定要细心整理做到心中有数,及时反馈! 在学生预习完常见实验仪器内容之后,我开始向学生征集课堂上希望老师重点讲解的问题,很快在我的办公桌、QQ、邮箱里就放置着学生提出的很多问题。我挑出其中一些提问频率较高的问题准备在课堂上列出:(1)量筒、容量瓶、滴定管的仰视、俯视问题;(2)天平称量时“右物左码”结果如何;(3)不同特征的试剂瓶保存试剂的注意事项;(4)中学化学哪些实验需要使用温度计;(5)中学化学干燥器、干燥剂的类型和使用方法。课堂上预备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发表看法,然后再做点评。少数学生提出的个别问题利用课余时间单独解答,真正做到尊重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这种教学方式的改变,不仅使得学生重视了课本,发现了知识漏洞,而且教师在课堂上也省去了许多知识罗列的时间,把时间留在了学生感觉较困难的知识重点讲解上,教学更有针对性,课堂四十五分钟高效使用,学生也可以在讨论中学会交流、合作与互助。 二、课堂“诊疗”环节 1.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高效的多感官通道教学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记忆信息有85%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或4%依靠触觉和嗅觉等。单位时间内接收的信息量,单凭视觉是听觉的一倍,而视觉、听觉协同起来作用则是听觉的十倍多。由此可见,学习要特别重视感官并用的方法。学校教育中由于对视觉图像和触摸感觉的能力极少要求,导致学生的这些感觉也在慢慢退化。把高三化学复习与多媒体、互联网等优势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行高效的多感官通道教学可以使得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课堂容量增大的同时,教师一定要考虑尽可能的解放出学生的手,不要让他们因忙于记笔记而顾此失彼,可以根据课型情况的需要,将课件、文档、试验装置图片、随堂练习、家庭作业及答案等挂在互联网上,学生在非常轻松的环境中主动、生动地学,将时间用于有效学习的过程中,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把时间留给学生去想、去问、去探索,最终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 中学化学常见实验仪器多达四十多种,课堂上全部一一实物展示存在较多不便。利用多媒体播放技术,把仪器的使用与课本实验结合起来,将声音、动画等“放大”实验现象,不仅为仪器的使用提供了正确的示范操作,而且加深了学生对课本实验的理解。在讲解量筒、容量瓶、滴定管仰视、俯视读数造成误差问题时,我播放了一段录像,学生认真观察,学习气氛高涨,我立即让学生对录像说明的问题作出总结,由此引出画图法“定一点或定两点”解决误差的关键,学生在对比中自我启发。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景,学生在情景中进行自我启发式学习。 2. 传统教育技术与现代教学理念有效整合 “传统教学模式亦可成为有效的教育技能!”在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过程中,很多传统的技巧、策略、方法和其中所蕴含的教学思想、理论等都是值得我们去借鉴和学习的。无论按照哪种教学模式来开展教学活动,都离不开传统教学方法的使用。 例如高三教学中对总结归纳法的运用就是传统的有效教学方法之一。很多高三学生感到复习时不易将四年化学所学内容记得扎实形成系统化。为此,总结归纳法就成为我在教学过程中和指导学生学习时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中学化学干燥器除了可以填装干燥剂用于干燥之外,还有其它用途吗?我给出相关网址,学生课下浏览学习,很快总结出①用做防倒吸装置②用做块状固体与液体反应制取气体实验的反应器等等。课堂上学生带着网上下载的装置图片,有些甚至是自制的课件,交出了一份份完美的作业!利用这个环节,留时间给学生自我归纳反思,自由发言,互相补充。教师再做适当的引伸与提高,最终让学生真正的得到收获。 三、课后“复查”环节 课后的评价反馈主要包括及时性评价和阶段性评价这样两个部分。 及时性评价是在教学后为引导教学前进或使教学更为完善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结果的确定。只用一课时我完成了中学化学常见实验仪器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的教学,我通过留出测试题、问卷调查、观察、座谈等多种及时性评价形式了解到教学效果的第一手材料,学生根据个人情况提出希望我进一步或重复讲解的问题,或是对我的教学提出修改意见或建议,他们有的通过书面提交的形式,更多的学生采用了网络形式与我沟通交流,答疑解惑,方便快捷,帮助我想出了很多“金点子”,使我受益匪浅,我与学生相互帮助,加深了解,共同进步。 阶段性评价是在完成一个阶段的教学活动后,教师为了把握最终的教学成果而进行的评价。例如学校或市级阶段性模考。阶段性评价注重的是教与学的结果,借此对学生的成绩做出全面鉴定,对整个教学方案的有效性做出评定。 利用这样的评价反馈环节我了解到教学的实际效果,及时制定出下一阶段的教学安排,对于学生重复出现的问题,我可以选择课堂上重讲、精讲,或是挑出部分习题配以详细解析挂在网上,让学生加深理解,自我反思总结。对于少数学生出现的问题,我可以根据问题的情况或是立即回帖答复,或是约时间课下单独辅导。这样的课后评价反馈体系的建立具有快捷性和针对性,学生补缺补漏,基础知识得以夯实。 当然,上文所提到的“问题整合诊疗式”教学模式在有效教学方面并不完全,使用范围也受到学习内容和学习阶段等因素的限制。本文仅从一节课的教学模式谈了一点自己的实践和体会,笔者想在新课程理念下,有效教学、有效技能的探讨是必将深入下去的!每位教师都要努力去成为教学的有心人,使每一次教学都能成为力所能及下最有效的教学。 高三化学教学论文:浅谈新课标下高三化学的有效教学 摘要:新课程下高三化学教学要以考纲为基础,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凸显三维目标的培养,将探究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从而达到有效教学。 关键词:新课改;高考;化学;有效教学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认真分析近两年高考理综(全国课改卷)化学科知识分布等相关信息,对揭示新课改后高考命题特点、领会高考命题精神、指导高三化学教学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课标《高考考纲》要求 《高考考纲》指出:为了利于选拔具有学习潜能和创新精神的考生,以能力测试为主导,将在测试考生基础知识上,全面检测考生的化学科学素养。化学科命题注重测量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以促进学生在三维目标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与课改前的考核目标与要求相比,现在更注重学生能力和素养的测试。 二、高考理综化学试题(全国课改卷)给我们的启示 从去年(2011年)新课改的高考试题看,命题已基本与新课改理念接轨,即:以高中化学基本知识为载体,在测试考生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基础上,以能力测试为主导,全面检测考生的化学科学素养,尤其是学科内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作为高中化学教师,我们应在研究状态下工作,在深入细致地研究化学学科考试大纲的基础上,把主要精力放在课程标准的挖掘上,紧扣课程标准,围绕课程标准用好教材,而不要拘泥于教材展开教学,并适当、适度地扩展整合。 1.在夯实基础知识上多下工夫 高考必考必修1、必修2和选修4的内容。通过分析可发现试题不仅关注学生对单一知识点掌握的熟练程度,更关注学生对这 一知识点认识的深入程度和拓展程度,还重点考查学生对化学学 科基础知识体系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所以我认为除了重视课本有关知识之外,还必须注意和加强以下几点的教学:(1)无机元素化合物知识;(2)陌生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3)如果不教选修5则有机元素化合物知识也需拓宽,这样才有可能达到必考知识内容的 要求。 2.重视能力培养,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引发学生思考是非常关键的,一定要让学生动起来,脑动、手动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核心。所以,在创造条件的前提下,应该加强探究实验教学。 3.充分体现新课改倡导的三维教学目标 教学中重视选用与生活、材料、能源、环境、生命过程、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素材,培养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主动关注现实生活中 与化学密切相关的热点问题,这样才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关注试题研究,把握命题方向和题型特点,高效指导学生学习、备考 教学中适当选择体现知识、方法、能力综合等特点的题目,通过对一些典型问题的探究,配以练习,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促使学生在高考中取得理想成绩。 三、新课标下高三化学的有效教学 高考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有效教学的基础。新课程改革已全面铺开,现在已经是我们实施的第五年。在这五年的实践中,借鉴了别人的经验,同时我也总结了一些经验。 1.新课程教学过程的精心备课 新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教学出发点。课前要精心准备,教师准备得越细致教学时就越游刃有余,不仅要钻研教材,还要备学生,也需要备突发事件的处理等等。在我们学校,年级组始终坚持集体备课,同课教师共同讨论一周的课怎么上,集体研究方法与过程,首先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再思考怎样激发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精心备课,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新课程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在教学中,教师应发挥教学的主导性作用,让多样性的知识成为学生提高认知能力的途径;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帮助学生制订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要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要创设丰富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学案的使用有利于新课程教学。新课程教学,突出了人际交往,师生间、生生间合作意识的增强,竞争意识的增强,变过去教师硬性灌输为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觉接受。学生层次不一,教学时间紧张,如何做好这个工作自己还在不停地探索。 3.新课程教学要渗透“探究性”思想 新课程背景下的探究性教学,是以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为依据,以现行教材为基本素材,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师生和生生的互动发现问题,产生探究主题,进而通过对材料、案例的分析(分析法)、逻辑推理(分析思辨法)以及实验(实验法),最终释疑并获得结果的活动。探究性教学鼓励并引导学生对已知知识进行一次“再发现”,从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找到一种“研究”的感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实施探究性教学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1)探究与知识基础的关系。探究性教学必须以基础知识为基础。我们在实施探究性教学时,不能一概否定传统的“接受式”教学,应在两者之间寻找一个结合点,以实现二者之间的整合。 (2)过程与结果的关系。新课程理念下的探究性教学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师在教学中设置问题情境,通过师生的“交互”作用,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4.新课程教学要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文化多元化的信息时代,学习是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是新课程化学教学的拓展延伸,是提高化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课外广泛阅读可以逐渐提高独立阅读能力,并能在自主探究中学习、运用化学知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直接动力,而课外活动则是一个自主学习、自我提高的过程,没有主体强烈持久的学习兴趣作依托,阅读势必将流于应付,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求知欲,因势利导,把他们的兴趣激发出来。 5.教材的使用 我们在高一高二学习了必修一、必修二、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和选修五《有机化学基础》,到了高三就直接复习了。这样处理教材有欠妥之处,但是要继续学习其他的选修课本,时间又有限,怎么处理这个问题,希望得到各位专家、同行的指导。 (作者单位 陕西省渭南市铁路自立中学) 高三化学教学论文:高三化学复习课教学四策略 摘要:为科学合理地制定高考复习教学策略,教师要研究四个方面:考纲、课本、考题和评价。即学习考纲看要求,回归课本找标准,钻研考题看趋势,推敲评价找方向,减少学生的学习负担,以取得“投资少见效快”的复习效果。 关键词:高三化学复习课 考纲 课本 考题 评价 新课程背景下新的一轮高三化学复习已经启幕,科学合理地制定高考复习教学策略,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指导学生有效复习、提高成绩。为此,教师要研究四个方面:考纲、课本、考题和评价,即考纲是纲领,统领高考,必须研读到位;复习中随时回归课本,寻根追源;分析近几年高考试题特点,把握命题趋势;潜心研究考试评价,洞悉高考的改革方向。笔者就上述四个方面谈谈认识。 一、学习考纲看要求 《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明确指出了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哪些知识属于了解,哪些属于理解和掌握,哪些属于灵活和综合运用在考纲中均有明确现定。因此,在复习中教师要学习考纲并严格按照《考试大纲》中所规定的内容和要求去复习。同时,研究考试大纲的变化,要把新旧考试大纲作对比,明确哪些知识点是增加的,哪些知识点是删掉的,哪些知识点的考试要求有变化。例如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是高考化学的重点与热点,但这也是新大纲较原大纲变化最大的一部分内容,具体举两例:①将“了解胶体的概念及其重要性质和应用”降低为“了解胶体是一种重要的分散系”;②对“盐类水解的原理”由“理解”要求,降低至“了解”,删去了”了解盐溶液酸碱性“的要求,但提出了“影响盐类水解程度的主要因素和盐类水解应用”的要求。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考纲的变化调整复习的难易度和深浅度。有些内容只要求了解,就没必要花过多的时间去钻研,有些增加难度的就要深入挖掘。又如新教材增加的内容:①盐桥;②应用盖斯定律进行反应热的计算;③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④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计算;⑤《有机化学基础》“质谱法、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在高考复习中要重点关注,高考试题中很可能出现。教师一定要明确考纲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提出明确的复习要求,让学生明确高考的方向,不盲目地加深难度,不盲目地搞题海战,而是有的放矢,为学生的有效复习指引方向。 二、回归课本找标准 在高考复习时把课本扔到一边,每天只埋头做题,这是错误的做法。课本是知识和方法的重要载体,也是产生高考试题的主要来源。课本在高考复习中起到很好的基础作用和示范作用。其一,书本上定义、定律、公式等的叙述,符号的使用都是统一的和标准的,其二,许多高考题在课本中有原型,例如2010年新课标卷选修有机化学基础的聚碳酸酯的合成题原型来自课本选修5的116页第2小题。分析近几年的高考化学实验题,可以发现几乎所有试题均来自课本上的学生演示实验及课后学生实验。由此可见,脱离课本的复习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以课本为基础和标准,将课本中的题目加以变化引申、拓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学生打好基础。当然,回到课本不是要对课本知识死记硬背,而是以课本为复习过程中的支撑点,按照《考试大纲》要求的知识内容,建构完善的知识体系;回到课本也不是简单地将知识重新复习一遍,而是对课本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 三、钻研考题看趋势 高考命题坚持“稳中求变、变中求新、新中求活”的原则,着力体现新课程理念。因此,高考试题对高三复习教学有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无论复习哪部分内容,我们都应该认真分析、研究近几年的高考题对这部分内容的考查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提高复习效率。以下是笔者对全国(新课程卷)近三年高考试题的分析。 1.新课程卷近三年高考题考点的分布。 2.分析新课程卷近三年高考题呈现必考考点(每年必考)和轮考考点(非每年必考)。 选择题中必考两道有机题,主要考点为:烷烃或氯代物的同分异构体,有机代表物的反应类型等。轮考考点为:阿伏伽德罗常数、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电化学、离子方程式(考过2次),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反应热、物质的保存和检验、化学与生活、元素化合物、离子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化学用语(各1次)。主观题中三道必做题,一般为:实验综合题,元素化合物复合题,化学反应原理复合题(电化学,反应热,化学平衡,水溶液中离子平衡等)。其中必考考点为:无机实验及化学平衡的计算。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高考命题的五个特点:①高考试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②高考试题所考查的知识点内容,始终围绕着化学的主干知识展开;③高考试题十分重视对中学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核力度,特别是对中学化学基础理论;④强化信息摄取和加工与注重实验的定量分析及条件控制;⑤计算集中在反应原理部分和物质的量部分,如盖斯定律,反应热,化学反应速率及平衡常数,物质的量浓度等,可能与元素化合物结合。 3.新课程卷命题在延续以往“大纲卷”基本结构框架、保持试卷整体稳定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创新,在试题形式和内容上进行了新的尝试,命题视角更加贴近生产和生活实际。 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例如摒弃了传统的远离真实场景的框图推断题,代之以实际应用的工艺流程、操作流程等流程提问或情境设问的新题型,实验综合题更多地以实验探究的方式呈现。化学计算不再单独设置板块而是糅合到其他板块中去,但是高考并没有降低对化学计算的要求,还出现了将化学简答与化学计算整合的新趋势。化学学科内综合的考查力度在逐年加大。 四、推敲评价找方向 每年高考评卷结束后,教育部考试中心都会公布各高考学科的试卷评价报告,这份报告对高考试题的总体评价、试题特点和对教学的建议都有详细的说明,通过认真学习、研究、推敲该评价报告,我们可得到许多信息,其中包括高考命题的改革方向。坚持能力立意,重视持续发展。控制选考难度,保证考试公平。比如各选修模块的试题的知识容量和能力层级相当从设问角度入手,根据能力层级由低到高的次序编排,由此使各选修模块题之间的能力层级大致相同,这在近三年的新课程高考试卷中都有很好的体现。“优点将继续保持,缺点将进一步弥补”必将是高考命题的一个发展方向。 总之,作为高三化学教师,我们必须明确考纲要求、命题趋势、高考方向,不能脱离课本,不盲目增加难度,尽量减少学生的学习负担,以取得“投资少见效快”的复习效果。 高三化学教学论文:高三化学教学习题小议 【内容摘要】 高三教学中,习题教学尤为突出,如何组织好习题教学,对高三复习及学生素质的培养显的极为重要。高三习题教学要做好典型例题精选,习题精选,练后评析,解题总结几个环节,并且要适时转变习题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尝试探究性教学,尝试把传统式“授之以鱼”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授之以渔”的教学模式,将解题能力与素质培养并重。 【关 键 词】习题教学探究性教学能力培养 化学习题教学,主要是指化学教学过程中所进行的例题讲解、习题处理和作业题、试题评讲等教学活动,它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概念、性质、公式和原理教学的延续和深化,是达到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三基”,培养和提高能力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在高三教学中,习题教学现的尤为重要。而传统习题教学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更注重“题海战术”,片面强调解题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和科学探究中的应用,忽视了对学生科学素养、创新能力的培养。现代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把传统式“授之以鱼”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授之以渔”的教学模式。与新课程改革相配套,高考改革也越来越趋向于对考生能力的考查,综合型、应用型、生活型的考题所占比值越来越高。 因此,无论是从“应试”还是从“新课改”理念出发,如何在高三习题教学中充分发挥化学习题的功效,开拓思维,培养应用创新能力,都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以下是几点体会: 一、精选例题,思路点拨 高三复习在课堂上除了知识点的归结、提领及适当深入外,总要辅以相应的例题。例题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理顺解题思路,复习巩固知识和明确解题规范,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化学习题类型繁多,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对例题必须进行筛选,精选典型的、对所复习知识点具有指导意义的习题,从方法步骤着眼,从解题思路入手,注意引导学生认真分析题意,弄清要求和条件,找出例题所涉及的知识点,以及要求解答的问题与已知条件的关系,抓住解题关键,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案,并列出解题格式,阐述解题要点和注意事项,使学生从解题思路、方法、层次和规范要求等方面受到启发。通过对典型例题的剖析,不仅可以收到以题及类、举一反三的效果,更重要地是可以达到明确概念、掌握方法、启迪思路、培养能力的目的。 二、精选习题,组织训练,培养思维能力 习题练习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间的纵横关系,掌握知识的系统性,而且有助于学生掌握题型,开拓思路,熟悉解法,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能及时反馈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的缺陷,是诊断学生学习困难的重要手段,因此,必须加强习题训练,但不能将学生引入“题海战术”。这就要求学生的练习要“少而精”,必须对习题进行精选,选择具有启发性、典型性、规律性和针对性的习题,采用“多变、多析、多问、多解”的方法组织学生练习,鼓励学生一题多解,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进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三、练后评析,注重思路启迪,知识的综合与前后联系 学生练习后的评析特别重要,不仅能及时清理学生的解题思路,引导学生反思解题过程。同时对训练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特殊的功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评析要有针对性,根据学生练习中反馈的情况,在改作过程中及时分析,在课堂上对错误较集中或一些值得发散、探究的题目进行评析。评析时要避免“就题论题”,应该积极启发讨论,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分析和总结,教师根据学生练习返馈的信息,积极组织学生讨论,适时启发点拨,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转化,并引导学生对部分习题适度深化,挖掘习题内涵,进一步拓宽知识,做到融会贯通。方法可采用“一题多解”、“变题讨论”、“错例分析”等。通过评析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把知识讲活,从而达到培养思维变通性、创造性,开拓学生解题思路,提高解题效率的目的。 四、加强解题小结,注意学法指导 良好的学习方法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在练习和评析中注意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综合、归纳能力,指导学生总结习题所涉及的知识点,并使之系统化,同时对题目类型,解题步骤进行归纳小结,总结解题常用方法、解题的一般规律、应注意的事项、容易出现的问题等,并在掌握常规思路和方法的基础上,启发新思路,探索巧解、速解、一题多解的新途径、新方法,并做出小结论,让学生明确或记忆,这样可使学生解题经验集少成多,开阔视野,少走弯路,提高解题速度。 五、研究性学习的尝试 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在课堂授课以外,引导学生结合典型个案分析研究,对教学中或教学以外涉及的一些问题进行探究其本质规律的一种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的,帮助学生发现探究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知识。 高三一年主要是对高中阶段的化学知识回顾、综合,并且时间比较紧,因此常会出现“匆匆赶路”的现象,而忽视或轻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也疲于做题。而事实上,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在高三将知识综合以后,学生通过努力,对原有知识也会有新的认识,或知识之间出现混淆,或有所深入,因此,在习题中更容易发现问题,更容易出现争议。此时不能拿“标准答案”来平息,而应适时进行讨论,对个别问题进行探究,如此可能更有利于对知识的认识和实际应用,也更有利于学生能力和科学观的培养。 正确认识习题教学,在大背景下,及时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和改进教学手段,运用科学的方法组织教学,不仅能巩固知识,培养解题技巧,提高思维能力,还能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化学实践能力。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高三化学教学论文:浅析高三化学教学习题的重要性 【摘要】 高三教学中,习题教学尤为突出,如何组织好习题教学,对高三复习及学生素质的培养显的极为重要。高三习题教学要做好典型例题精选,习题精选,练后评析,解题总结几个环节,并且要适时转变习题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尝试探究性教学,尝试把传统式“授之以鱼”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授之以渔”的教学模式,将解题能力与素质培养并重。【关键词】习题教学 探究性教学 , 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4.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高三教学中,习题教学显的尤为重要。而传统习题教学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更注重“题海战术”,片面强调解题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和科学探究中的应用,忽视了对学生科学素养、创新能力的培养。现代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把传统式“授之以鱼”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授之以渔”的教学模式。化学习题教学,主要是指化学教学过程中所进行的例题讲解、习题处理和作业题、试题评讲等教学活动,它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概念、性质、公式和原理教学的延续和深化,是达到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三基”,培养和提高能力的重要环节。尤其是与新课程改革相配套,高考改革也越来越趋向于对考生能力的考查,综合型、应用型、生活型的考题所占比值越来越高。 因此,无论是从“应试”还是从“新课改”理念出发,如何在高三习题教学中充分发挥化学习题的功效,开拓思维,培养应用创新能力,都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以下是几点体会:一、精选例题,思路点拨 高三复习在课堂上除了知识点的归结、提领及适当深入外,总要辅以相应的例题。例题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理顺解题思路,复习巩固知识和明确解题规范,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化学习题类型繁多,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对例题必须进行筛选,精选典型的、对所复习知识点具有指导意义的习题,从方法步骤着眼,从解题思路入手,注意引导学生认真分析题意,弄清要求和条件,找出例题所涉及的知识点,以及要求解答的问题与已知条件的关系,抓住解题关键,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案,并列出解题格式,阐述解题要点和注意事项,使学生从解题思路、方法、层次和规范要求等方面受到启发。通过对典型例题的剖析,不仅可以收到以题及类、举一反三的效果,更重要地是可以达到明确概念、掌握方法、启迪思路、培养能力的目的。 二、精选习题,组织训练,培养思维能力 习题练习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间的纵横关系,掌握知识的系统性,而且有助于学生掌握题型,开拓思路,熟悉解法,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能及时反馈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的缺陷,是诊断学生学习困难的重要手段,因此,必须加强习题训练,但不能将学生引入“题海战术”。这就要求学生的练习要“少而精”,必须对习题进行精选,选择具有启发性、典型性、规律性和针对性的习题,采用“多变、多析、多问、多解”的方法组织学生练习,鼓励学生一题多解,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进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三、练后评析,注重思路启迪,知识的综合与前后联系 学生练习后的评析特别重要,不仅能及时清理学生的解题思路,引导学生反思解题过程。同时对训练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特殊的功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评析要有针对性,根据学生练习中反馈的情况,在改作过程中及时分析,在课堂上对错误较集中或一些值得发散、探究的题目进行评析。评析时要避免“就题论题”,应该积极启发讨论,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分析和总结,教师根据学生练习返馈的信息,积极组织学生讨论,适时启发点拨,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转化,并引导学生对部分习题适度深化,挖掘习题内涵,进一步拓宽知识,做到融会贯通。方法可采用“一题多解”、“变题讨论”、“错例分析”等。通过评析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把知识讲活,从而达到培养思维变通性、创造性,开拓学生解题思路,提高解题效率的目的。 四、加强解题小结,注意学法指导 良好的学习方法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在练习和评析中注意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综合、归纳能力,指导学生总结习题所涉及的知识点,并使之系统化,同时对题目类型,解题步骤进行归纳小结,总结解题常用方法、解题的一般规律、应注意的事项、容易出现的问题等,并在掌握常规思路和方法的基础上,启发新思路,探索巧解、速解、一题多解的新途径、新方法,并做出小结论,让学生明确或记忆,这样可使学生解题经验集少成多,开阔视野,少走弯路,提高解题速度。五、研究性学习的尝试 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在课堂授课以外,引导学生结合典型个案分析研究,对教学中或教学以外涉及的一些问题进行探究其本质规律的一种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的,帮助学生发现探究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知识。 高三一年主要是对高中阶段的化学知识回顾、综合,并且时间比较紧,因此常会出现“匆匆赶路”的现象,而忽视或轻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也疲于做题。而事实上,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在高三将知识综合以后,学生通过努力,对原有知识也会有新的认识,或知识之间出现混淆,或有所深入,因此,在习题中更容易发现问题,更容易出现争议。此时不能拿“标准答案”来平息,而应适时进行讨论,对个别问题进行探究,如此可能更有利于对知识的认识和实际应用,也更有利于学生能力和科学观的培养。 正确认识习题教学,及时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和改进教学手段,运用科学的方法组织教学,不仅能巩固知识,培养解题技巧,提高思维能力,还能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化学实践能力。 高三化学教学论文:认知心理学理论与高三化学教学的改进 当代认知心理学家加涅认为,学习是学习者神经系统中发生的各种过程的复合.人的学习固然与外界刺激分不开,但人是有认知机能的,在学习时,他总是利用这一机能,为实现一定的目标,主动地去寻找外部刺激进入内部认知过程.这些理论为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确定教学内容、教学起点和教学策略及其学习过程的阶段的划分、学习结果的描述,以及获取反馈信息的教学技术提供了更加科学的理论基础.根据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特点设定问题,引导学习者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的发现式教学法,越来越被广大教师推广运用和认可. 在高三化学复习教学中,我们应如何改进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和效果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体会. 一、学前准备——引导回忆已学知识 学前准备是使新学习成为可能的身心条件,包括与新学习内容有关联的知识与技能及学习生理机能、智力、情趣、社会性和学习策略的发展.在上课之前,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准备状态,只有弄清楚学生已经知道什么,才能使学生复活对当前学习必需的以前学到的那些知识和能力.然后以此为前提进行教学.由此,每节新的复习课开始之前,应先通过习题,定时训练等形式帮助学生回顾旧知识,并上交批阅后针对具体情况备课.新课讲解之前,留出5分钟时间由学生复述上节内容和本节要学习的相关内容,使学生养成按时复习的好习惯,使前面所学的知识形成体系,并为新内容的学习作好准备. 二、组织教学——提出适当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的回忆一旦完成,教师就应向学生直接提示要学习的内容,用适当的刺激去激化学生的学习行动.高三虽然全部为复习以前的知识内容,但由于学生学习时间较长,遗忘严重,所以复习时应立足基础,突出主干,避免细节过分冗杂.内容呈现要结构清晰、层次鲜明、在回忆旧知识的同时形成整体性的组织结构,要使学生形成积极有效的学习,教学内容应富有意义,符合学生的认知加工过程.同时,教师应采取一些教学策略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以有助于学生进行选择性知觉. 例如,在讲“二氧化碳的性质”时,教师可以将思维展开过程设计为“适当启发、步步为营.”在引导学生进入思维兴奋状态之后,向学生提供一组关于CO2的事实、实验现象和故事,随后提出一系列启发思考题,让学生自己结合事实和现象,分析、抽象、归纳、概括出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又如,在讲“碳单质的化学性质”时,教师可通过对比复习氢气的结构、性质,启发学生分析、推测、假设碳的结构和性质.然后通过故事、实验、生活常识、科技事实等验证自己所作的推论和假设,进而再予以深入分析阐述. 三、课堂反馈——学习效果的检测 为了确保学生正确、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教师还应使学生将学习的结果表现为外部行为并对这些行为进行反馈.加涅认为,学习的每个动作,如果要完成,就需要反馈.所以,反馈对于学习是必要的.一方面,针对新复习内容设置难度适宜的相关习题进行当堂训练,便于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知识内容,通过实际演练掌握知识运用的方法.同时,教师又能通过练习情况进而了解学生对于本节内容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还应布置有适当难度的课后练习题进行巩固.作业批改后,教师必须尽可能准确地把作业结果告诉他们,并进行适当的评价,打分,以达到强化知识的目的. 四、课堂总结——课堂学习的概括和升华 课堂总结既是对学生知识学习的总结评价,也是对学生情感与态度的鼓励评价,能够使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升华和提高.摆脱课堂总结流于形式的弊端,提高课堂总结实效,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全面观察.在教学过程中,面向全体,细心观察,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和结果心中有数,使总结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言之有理. 第二,时间保证.为取得课堂总结的效益,要有足够的时间保证,少则两三分钟,多则四五分钟. 第三,把握要点.教师要综合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反馈信息判断学生的认知结构是否健全、完善,根据学生的情况,提出注意事项. 第四,形式多样.课堂总结要注意多元化的信息交流,可以采取学生自评、互评、师生共评等多种方式进行.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应“精讲精练”,精选例题与习题,运用教学“变式”,使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并能做到“举三反一”.教师应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应将学习方法融入知识之中,通过知识的教学,使学生不但学到知识,而且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只有寓学法于教法之中,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接受科学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学.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摆脱依赖性,改变被动状态,从而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形成学科素养.
办公楼设计论文:浅析城市办公楼建筑设计 (国网江西省电力公司宜春供电分公司) 摘 要:办公楼作为经济繁荣、社会进步、技术发展的标志,是现代城市发展中常见的建筑类型。本文阐述了生态办公楼的可持续设计的意义,结合某办公楼建筑设计实践,分别对通常办公室内型的办公建筑设计的安全,健康,舒适,经济等一些方面探讨了现代办公建筑设计的一点看法。 关键词:设计原则;办公室;建筑 一、城市办公楼建筑设计的原则 高层建筑在施工的过程中安全隐患比较多,所以,一定要通过提高建筑设计的质量,降低其发生安全事故的概率。在城市办公楼建筑中,提高建筑的舒适性以及安全性,可以有效的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因为在较为舒适的办公室环境下,员工可以更好的办公,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在提高建筑舒适性的同时,也要保证建筑设计的经济性,通过采用节能环保的建筑材料,可以使建筑环境更加健康,对周围的环境也能起到一定的环保作用。 办公楼建筑中聚集了很多企业员工,其在办公的时候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噪音与污染,这对周围环境会有一定的影响,所以,提高城市办公楼建筑设计质量的首要任务,就是对建筑场地的选择。在选择的过程中,要使办公楼建筑符合城市规划的要求,还要与市政设施相匹配,这样才能使城市办公楼建筑的建设更加和谐,才能尽量避免打扰周围群众的正常生活。办公楼的设计需要考虑到租赁人的变动问题,要使建筑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还要增加建筑的功能,在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增加停车场、实验室、医务室、餐饮厅等功能的设施,这样可以大大增加建筑的价值,还可以为企业员工日常的办公提供极大的便利性。高层建筑中一般都设有电梯,提高电梯设计的质量,可以为员工节约一定时间,也可以有效的增加高层建筑的安全性。 二、现代城市办公楼建筑设计中应注意的要点 1.集成性 现代办公楼建筑设计的构思要充分考虑所有相关的因素。办公楼的建设目的以及维护保养方式等是十分重要的。为确保建筑大楼的竣工和建筑物的维护保养分开,由建设目的出发而做的建筑设计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因此,要建造高效能的办公楼,在办公楼建筑的整体设计必须在工程师、建筑师、委托人以及业主各方面的共同配合下进行。 2.可变性 现代高效能办公室必须适应正常的装修更新,这些装修更新通常是因为出现职员调动、商业变革、经营方重组等情况。但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办公楼的运作系统、基础配备、家具设施等都有可能进行更新重组来适应改革的需要,尤其是在现代的高节奏生活中,必须要保证现代办公楼建筑设计能够有良好的可变性,从而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 3.舒适安全的办公设计 现代的办公楼建筑环境中,首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员工的安全、健康和舒适。在新一代的高效能先进办公室中,关于安全、健康、舒适等问题已经被制定出相关标准列入了建筑设计说明的那个中。比如在如提高空气清新流通性,建筑装修材料的无毒、低污染等方面,均已经被列入建筑说明书以作为一种标准。办公楼的使用舒适度是工作效率满意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变迁,高效能办公室的设计可以允许用户进行个性化气候的调节。办公室职员能够在一个令人舒适的、充满感性的办公环境开展工作,其对工作的积极性以及工作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三、关于现代城市办公楼的设计 1.办公楼建筑系统设计 现代办公楼建筑设计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建筑系统及其主要的M成部分,它在建筑中包含了比较丰富的内容。大到办公大楼的停车场设计、景观绿化设计、办公大楼照明设计、建筑物外观设计等等各方面,具体来看也包括了地基和下层结构设计、垂直运输设备设计及控制系统设计等很多细小的节。甚至设备的维护、门窗的保洁工作、安全保卫系统及建筑物标记都属于办公楼系统设计中的一部分,因此在现代办公楼设计当中,必须要全面细致的考虑各个方面,从而提高办公楼建筑物的质量。 2.办公楼电气系统设计 在办公大楼电气系统设计中要注意建筑外壳的电气系统设计及相关槽隙处理,其间包括办公楼电力服务和能源供给、照明系统、紧急电源和保护系统等主要方面,在办公大楼建筑外壳的管道系统中应该着重对压制系统、报警系统和排烟通风系统进行合理的设计,避免在日后的使用中埋下安全隐患。其次在办公楼建筑的入口装置、水平或垂直通道及箱体结合物的设计上也应该加以重视,并构建出一套现代办公楼安全系统保护体系,做好公公公保卫、控制侵入检查、入口扫描等安全设计。 3.办公楼的节能设计 现代的办公楼设计需要考虑的一大重点问题就是办公楼的节能设计,在具体的设计当中可以通过采用设计可替代能源系统的方式来有效节能,比如使用太阳光和建筑一体的风力和光电池发电,以此来节约电力能源。总而言之,需要在办公楼建筑的节能设计上加以重视。 四、城市办公楼的外部造型设计 城市办公楼建筑与民用住宅建筑不同,应该根据使用单位的职业需要;根据不同的使用主题体现不同的形象特征,由此可见其外观设计的表现形式尤为重要,不管确定哪种建筑风格,都对其使用效果和整个城市规划有着一定的影响。建筑型体组合与造型是办公建筑设计中的重要环节。建筑的内部空间与外部体型是建筑造型艺术处理问题中的矛盾双方,是互为依存不可分割的。 1.主与从的构图方法 (一)通过轴线的关系来表达主与从的构图手法。比如以建筑人口为轴线组织平面和空间型体。 (二)使用对比的手法。对比的内容一般有体量之间、线形之间、虚实之间、质感之间以及色彩冷暖、浓淡之间的对比等。 2.采用对比的手法 对比的手法是建筑设计中比较常用的手法,通过体量、线性、质感、虚实色彩冷暖等内容进行对比,使得建筑能够更加的突出个性,形成强烈的反差效果。 3.体型组合 体量组合中的主从关系,不仅仅限制于对称的布局,在不对称的体量组合中依旧能够运用体量的大小、高低、粗细、横竖、虚实以及材料的不同质感和色彩的处理手法,来强调其体量组合中的主从关系。(1)对比的手法易产生个性突出,鲜明强烈的形象感;协调的手法易取得相互呼应,调和统一的效果。(2)对比与协调两种手法相互融合,使生动与完整统一的艺术效果完美的在体型形象上展现出来。 4.节奏与韵律 建筑构图中有规律的重复和有组织的变化被称为韵律。使重复与变化变成有节奏的韵律感,给人以美的享受。 (一)连续的韵律强调有组织排列所产生的韵律感,是通过一种或几种组成部分的连续和重复出现来实现的。 (二)交错的韵律是指运用各种造型因素,如体型的大小。空间的虚实、细部的疏密等手法,在体型处理的过程中,使用纵横交错,相互穿插的处理,以创造出丰富的韵律感。各种韵律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体型处理中,想要更好地解决建筑型体中的韵律问题,就要做到注意有规律的重复的同时,又要有意识地组织有规律的变化。建筑形式应使用简洁,充满表现力的几何形式,以突显出建筑的时代感与标志性,使用高新技术和现代材料,以增强建筑形式的表现力。使城市的轮廓线从整体上得到丰富,细部要保证质量一流,只有这二者巧妙的融合在一起,才能够使建筑语言更好的达到统一,增强建筑的标志性与独创性。 五、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的转变,给现代化办公建筑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从产品规划到具体设计,再到市场培育,目前仍在摸索过程中。设计人员应充分了解各行业办公楼的使用要求,利用它的一些特征优势,综合考虑环境、交通、景观、企业文化等多种因素,设计出更多既满足不同的企业要求又各具特色的建筑产品,供使用者选择,从而营造节能环保,有益健康的办公环境。 办公楼设计论文:办公楼电气照明节能设计方法探索 摘要:办公楼等公共建筑中电气照明是能耗较高的工程。在建筑电气照明工程设计阶段采用一系列节能设计措施,是降低办公建筑照明能耗有效方法之一。电气照明节能设计就是在工程设计阶段采用优化设计方案、选用节能设备和器材、采用一些合理和先进的照明设备控制方式来降低办公建筑照明工程运行使用中的能耗。 关键词:办公楼;电气照明;节能;设计 0引言 国家标准《公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第1.0.2、1.0.3条及其条文说明中指出,在公共建筑(特别是大型商场、高档旅馆酒店、高档办公楼等)的全年能耗中,大约有50%~60%消耗于空调制冷与采暖系统,20%~30%用于照明。从目前情况分析,这些建筑的围护结构、采暖空调系统,以及照明方面,共有节约能源50%的潜力。因此“电气照明节能”是一个众人关注的课题,并且这一课题贯穿于电气照明工程建设的设计、施工、运行、管理全过程。显然,对于电气照明系统节能控制,应在系统构成的初始阶段即工程设计阶段,就要充分考虑节能技术的应用,在设计方法上要以节能降耗作为工程设计的一个重要目标和终旨。在工程设计中做好电气照明设计方案的优化,正确选用节能设备和器材,对照明设备采用节能控制方式,从而达到电气照明工程的节能目标。 1电气照明设计优化方案 当前电气照明节能设计所遵循的原则是,在保证电气照明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节约照明用电。照明节能主要是通过采用高效节能照明产品、提高质量、优化照明设计等手段达到受益的目的,即节能但不牺牲质量。在建筑电气照明设计时,首先要根据各种建筑物的不同功能来确定相应的照明方案,一般分为光照设计和配电设计两部分,而光照设计又分为数量化设计和质量化设计,数量化设计就是根据照明场所的功能和活动要求,在充分利用自然光照的基础上,进行人工光照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应进行方案比较,从技术、经济和节能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通过不断优化设计方案来减少电能损耗。 1.1 天然光的应用据统计,我国白天照明用电占总照明用电的50%以上。利用天然光照明,不仅能节约电能,而且在自然光下工作,人们不易疲劳,可提高工作效率,也能保证工作人员的健康,是未来办公环境的一种发展趋势。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第6.2.3条指出:有条件时,宜利用各种导光和反光装置将天然光引入室内进行照明。自然光光导照明系统在多层办公楼中的应用就是很好的案例,这种系统也称光导采光系统,它主要是由采光区域,光导管和漫射区域组成。白天以天然采光为主,当天然光不够时,辅以恒定的人工照明,使窗户射入的天然光和室内的人工照明适当合理地协调,形成良好的照明环境,大大地节约能源。当然自然光照的应用要与建筑其他相关专业共同讨论决定。 1.2 人工光照设计人工光照设计就是确定照明方式和照明种类,按照现行的建筑照明设计标准所规定的功率密度值的要求进行数据化处理计算。根据视觉作业要求确定合理的照度标准,不同场所应有目的地进行照明。同一房间内可分为工作区、交通区、非重要区等,以便在选择照度时区别对待。写字楼内设众多办公室,其中许多是大进深、大开间的办公室。一般情况下,应充分利用自然光,避免片面追求形式和不适当选取照度标准以及照明方式,坚持在不降低照明质量的前提下,有效控制照明功率密度值,优先采用分区一般照明方式。要求高照度的场所可设局部照明;在工作位置经常要变动的房间,设法采用灯具位置能调整的灵活的照明方案。国标GB50034-2004采用房间或场所一般照明的照明功率密度作为照明节能的评价指标,并且规定了照明功率密度的现行值和目标值。现行值是标准实施之日起执行,目标值执行日期由主管部门决定。如第6.1.2条为强制性条文,条文规定:普通办公室照度标准值为300lx时,其照明功率密度现行值不应大于11W/m2,目标值不应大于9W/m2。在此基础上照明设计还需要质量化设计,就是以人的感受为依据,考虑人的视觉和使用的人群、用途、建筑的风格、尽可能多的收集周边环境(所处的环境、重要程度、时间段)等多种因素,在达到照明质量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做到节约用电。 1.3 照明配电系统照明配电系统中同一电压等级配电级数不宜超过两级。变电所应靠近用电负荷中心,略偏向电源侧,以缩短线路供电距离,减少线路损耗。电力设备无大功率冲击性负荷时,照明和电力宜共用变压器;照明安装功率较大时,宜采用照明专用变压器。应选择低损耗配电变压器。系统除了电能总计量外,还应设置低压分项计量装置。办公楼宜按租户或单位设置电能表。分用户计算电量,有利于节约电能。合理提高线路的功率因数。供给气体放电灯的配电线路宜在线路或灯具内设置电容补偿,功率因数不应低于0.9。照明三相配电干线的各相负荷应尽量分配平衡,三相负荷不平衡度超过一定值,不仅会使各相电压偏差过大,还会使线路电压损失加大,增加电能损耗。合理选择电力电缆、导线截面。在满足发热、电压损失、机械强度的条件下,应按经济电流密度来选择其截面,从而达到降低能耗和运行费用的目的。 2节能设备和器材选用方法 2.1 高效节能光源的应用应根据不同工程的使用要求,合理选用高效节能型光源。国标GB50034-2004第3.2.3条规定:一般情况下室内外照明不应采用普通照明白炽灯。白炽灯虽有很多优点,如显色性好,起点简单快捷,调光方便等,但其发光效率太低,不适应节能减排的要求,工程应用中限制并逐步淘汰白炽灯是必然趋势。 2.1.1 荧光灯的选用荧光灯按类型分为直管形、紧凑型和环形等。国标GB50034-2004第3.2.3条规定:高度较低房间,如办公室、教室、会议室及仪表、电子等生产车间宜采用细管径直管形荧光灯。直管形荧光灯选用管径小于或等于26mm的细管径灯管,细管径荧光灯光效更高,更节能、节材,环保。必须选用稀土三基色荧光灯,其光效更高,显色性好(显色指数Ra>80),寿命更长。选用功率较大的灯管,功能性照明场所应选用不小于约1200mm长灯管。除装饰要求特殊外,不应选用600mm长的灯管,这种小灯管耗电要增加35%~40%。对大多数办公室照明场所,宜选用中色温荧光灯。中色温的荧光灯光效比高色温灯更高,也有利节能。紧凑型荧光灯接近点光源,主要用于办公楼、写字楼内装饰要求较高的场所,如会议室、接待室等。紧凑型自镇流荧光灯具有高光效、寿命长、启动快、电耗小的优点,适合于取代白炽灯。无极型荧光灯最主要特点是使用寿命长,主要适用于难以更换光源的场所。 2.1.2 LED光源的选用LED是一种固态的半导体器件,它可以直接把电转化为光。其主要特点是:寿命长,有的可大于100000h;光效高,有的可超过150lm/W;无辐射,低功耗,颜色丰富,起点快捷,可调光,耐震动,耐气候性能好,使用安全。目前外型与一般传统灯泡一样的LED灯泡已研制成功,这种可调亮度的灯泡只需要6W的电力,就可取代60W的传统灯泡。大功率LED光源在写字楼等公共建筑中的应用,还限于建筑内楼梯间、走道标志灯、应急疏散标志灯和要求装饰性的厅堂照明等处。LED是一种发展迅速的光源,随着研发的推进,将会在室内外照明中广泛应用。 2.2 灯具及其附属装置选择在满足眩光限制和配光要求条件下,应选用高效节能灯具,并多选用直接照射型灯具。一般办公室可选用格栅式荧光灯灯具,有防水要求的房间可选用带防水保护罩荧光灯灯具,设备间等场所可选用开敞式荧光灯灯具。选择时应按国标GB50034-2004第3.3.2条规定:开敞式荧光灯灯具的效率不应低于75%,保护罩的不应低于65%,格栅式的不应低于60%。镇流器是气体放电灯不可或缺的电器附件,照明工程镇流器的类型和技术参数选择,对照明系统的节能和质量均有重大影响。国标GB50034-2004第3.3.5条规定:直管型荧光灯应配用电子镇流器或节能型电感镇流器。电子镇流器的能效高,使荧光灯起动可靠,可调光;噪声小,大大降低灯的频闪效应。但功率小于或等于25W的放电灯用电子镇流器时,在设计中应充分考虑谐波的影响。 3照明设备节能控制方式 照明设备节能控制方式可分为手动控制与自动控制两大类。 3.1 照明手动控制手动控制可利用手动控制开关对办公楼内的灯具进行分区、分组控制。在充分利用自然光的前提下,可适当增加设置照明开关点,以达到分区、分组控制灯具的目的。国标GB50034-2004第7.4.5条规定:每个照明开关所控光源数不宜太多。每个房间灯的开关数不宜少于2个(只设置1只光源的除外)。一般地,较小房间每开关可控1~2个光源,中等房间每开关可控3~4个光源,大房间每开关可控4~6个光源。办公室装设有两列或多列灯具时,宜按与侧窗平行的灯列分组控制;会议厅、报告厅、多功能厅等场所,宜按靠近或远离讲台的灯列分组控制。采用节能开关使灯具控制灵活、方便、节能;办公楼楼梯间、内走道等处,除应急照明外,宜采用节能自熄开关,如声控开关等。室外有关的照明灯具采用光控开关等进行节能控制。 3.2 照明自动控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采用照明节电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等方案。照明节电器根据照明线路电压的波动情况、照明负载的性质,对灯具实行智能稳压供电,随时给灯具提供一个既稳定、又能节电,还不会影响照明效果的供电电压。用户可根据需求,自行设置输出的节电电压,对照明负载的运行时间和供电方式进行编程,最大限度地降低照明灯具的电能消耗。采用照明稳压节电器后,仅智能稳压所实现的节电效果一般就可达20%以上。同时由于照明灯具工作在较低的电压下,其使用寿命也可大大延长。智能照明控制系统是一种智能化的装置,有的系统是独立设置,有的则被纳入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BAS)之中。通过计算机集成系统,可使照明系统在全自动状态下运行。系统预先设置若干基本工作状态,根据预先设定的时间、采集现场的光环境参数,自动地使照明灯具在各种工作状态下转换。天气晴朗或阴暗时,室内灯会自动调亮或调暗,以保持预设定的室内光照度。工作区内,系统自动调节灯光,光照度会自动调节到人眼工作时的最舒适水平。靠窗的区域,智能照明系统会利用自然光,从而大大地节约了照明系统电能。由于智能照明系统能够通过高效的管理,根据不同日期、不同时间按照各个功能区域的运行效果预先进行光照度设置,不需要的照明时,灯光会自动熄灭,并采用软启动和软关断技术,使得灯具的使用寿命延长,有效地降低了照明系统的运行费用。照明系统在采取这种智能化控制之后,就可以不受光源和灯具的限制,在计算机平台上对整座大楼的照明情况进行控制和管理。这就能在保证照明质量、提高照明效率的情况下,达到预期的节能目标,为整个大楼节约大量的电力资源。 3.3 智能照明节能控制系统案例图1为某办公楼四层智能照明节能控制系统图。该系统是一种由现场数据总线构成的分布式控制网络照明控制系统。系统中所有部件都内置微处理器,网上每个部件都赋有一个地址,通过一根五类四对双绞屏蔽数据通讯线将所有部件按菊花链方式联接组成一个控制系统。系统部件主要包含一个主控模块和若干控制类、执行类模块以及扩展功能类模块。 系统采用时间设定控制、光线明暗控制、红外线感应等控制方式,接通和断开办公楼室内照明灯具,从而达到电气照明的节能控制目的。系统可以对室内多种电光源进行调光或开关控制,对各类灯具有完善的控制能力。调光驱动器接收总线上的信号,通过控制继电器和可控硅元件来调节照明灯具的开关和亮度,同时也向总线上回此灯具的开关和亮度状态。调光控制有利于节约电能,亦可实现工作区的最佳照度控制,确保了优良的照明质量。 4结论 电气照明系统是建筑物内的能耗大户,在工程设计阶段就应采用一系列节能设计措施,采用优化设计方案、选用节能设备和器材、采用一些合理和先进的照明设备控制方式来降低办公建筑照明工程运行使用中的能耗。这些措施在诸多的工程案例中都得到验证,这充分说明电气照明系统的节能在工程设计阶段就要重视,并采取行之有效的节能设计措施是可以达到预期的节能目标的。 办公楼设计论文:超高层办公楼建筑电气节能设计 【摘要】社会在新时代的带领下飞快发展,同时也带动着科学的飞速发展,让社会迈向了一个科技的社会,城市超高层办公楼的电气节能问题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因此,供电系统灵活的设计以及高科技含量都亟待突破,高层建筑的面积相对较大,所以人口也异常多,在所需电的负荷也就大。尤其是在用电的高峰期,负电跳闸的情况屡见不鲜,给居民的生活造成极大的不便。笔者就对高层的电气设计做以分析和阐述,便于我们得到一些结论促进交流。 【关键词】超高层建筑;供电方案;供电可靠性 ; 引言: 国民经济的发展拉动高层建筑的建设。尤其是超高层的建筑,呈现大规模竞争的模式,“上海中心大厦”,总高度632m,可能成为中国最高的建筑,这里面有很多技术方面的因素,其主要原因也是土地资源的紧张。不过国际会议上对于亚洲的发展来说,高层建筑的起步还是很晚的。尚达不到西方发达国家先进水平,在研究高层建筑工作方面,开始也不过十多年,所以,还存在很多的方面需要进一步学习以及研究。 例如,某办公楼地上27层,地下三层,主要的地下使用是设备方面的用房。电气设备和汽车车库等都需要。而地上的各有分布,前几层是对外的服务,比如银行等。往上就是电子信息处理集中处的机房。各办公室的数据和档案库房中,14层作为避难层。建筑的面积大概是在7.5万m2,建筑总高度为134m。这个工程是个典型,无论从哪方面的特征考虑,供电的稳定都是设计的基础,也是核心内容。 一 电气设计在超高层建筑中所受影响及原则 1.1电气设计在超高层建筑中所受影响 电气的设计在高层建筑上存在一些影响,主要指建筑的密度方面,在某些情况下,如果高层建筑发生火灾以类的事故,需要不断完善安全方面的体系。保障供电完善的是保证电气设计的可靠性。所以,超高层的建筑会以供电的时间以及距离为依据,会让压降变得非常大,设备的启动不能得到正常的运行。 1.2 高层建筑电气节能设计应坚持的原则 (1) 满足建筑物的功能 即满足照明的照度、色温、显色指数;满足舒适性空调的温度及新风量,也就是舒适卫生;满足上下、左右的运输通道畅通无阻;满足特殊工艺要求,如娱乐场所的一些电气设施的用电,展厅的工艺照明及电力用电等。 (2) 考虑实际经济效益 节能应考虑实际经济效益,不能因为节能而过高地消耗投资,增加运行费用。而是应该让增加的部分投资,能在几年或较短的时间内用节能减少下来的运行费用进行回收。 (3)节省无谓消耗的能量 节能的着眼点,应是节省无谓消耗的能量。首先找出哪些地方的能量消耗是与发挥建筑物功能无关的,再考虑采取什么措施节能。如变压器的功率损耗,传输电能线路上的有功损耗都是无用的能量损耗,而量大面广的照明容量,宜采用先进技术使其能耗降低。因此,高层建筑节能设计应贯彻实用、经济合理、技术先进的原则。 二 确定负荷的等级 用电的负荷根据供电的损失和影响来确定,因此分为不同的负荷模式。不同的级别有着不同的负荷,主要的内容可以参照《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相关章节的说明。根据相关的建筑特点,表1给工程的负荷等级分类。 三 高低压供电方案 1)本工程高压部分采取双路10KV(不同区域开闭站)供电,单母线分段运行,两段母线之间设置母联开关。平时两段母线分列运行,当1路电源发生故障时,通过手/自动操作母联开关,另1路电源承担全部负荷。两路电源的主进开关与母联开关设置机械电气连锁,任何情况下只能闭合其中的两个开关。 2)工程蚕蛹的是单母线的分段运行。因此母线之间有一定的开关设置。需要根据开关设置自投自复/自投不自复/手动转换三种转换方式。在自投的情况下要求降低,因此开关之间有着较为密切的关联性,在不同的情况下能够实现其中两个开关的闭合。本工程之中,大量的符合需要采用放射的供电模式,比较分散的采取二级配电的模式。 四 照明设计 (1) 光源 大多数的场所都是采取节能光源的模式,所以荧光灯基本上都会补偿。 (2) 应急照明与疏散指示 在很多人群密集的办公场所,需要设立紧急照明和疏散指示,要采用一定的应急照明装置才能够满足应急疏散的要求,比如大堂等场所设置应急照明灯,用 220V电源供电,在出现意外的情况下可以点亮,能够实现开关的控制,在走廊以及安全出口的位置,应该安置相关的疏散指示信号,采取集中照明的模式,供电的时间不能够小于三十分钟,这样才能够保证完善的应急措施稳定。 五 防雷措施 大气之中的雷云距离地面高度大约100 ~300m时,地面容易出现集中的电负荷情况,大多数的高层一般都已经接近了雷电,所以有可能会受到雷电的攻击,在建筑物的侧面来看,一般的壁垒措施难以起到保护的作用,所以需要采取其他的模式,实现雷电的意外防范,本工程采取了一定防雷措施。 5.1 安全措施 研究的工程之中,我们采用了TN-S 系统;避免出现电压过高的情况,有其他的设施配备,各种配电箱的分类明确。按照雷区的设置,分为不同的保护装置模式。其中的关键保护地线(PE )能够严格进行分隔,如果出现不正常的带点情况,那么电压的设备和金属外壳的模式都能够可靠接地; 防雷接地、变压器中性点接地及电气设备这些内容的保护是有着统一的装置的,配电室以及卫生间等地方需要进行电位的合理结合;在工程之中我们采用的电位联结方式实现了干线和设备进线总管的模式,建筑物的金属构件也有了联系。 5.2 接地系统 (l)强弱电联合的接地装置共用,要接地电阻应小于l欧姆; (2) 消防控制中心、电梯机房、弱电中心等设备为弱电配备,利用大楼统一接地装置。 (3)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的接地干线。在竖井的模式下,能够拍出同本层均压网相连接,还采用40x4的镀锌扁钢分别与共用接地装置连接。 六 防火和报警系统 现代化的高层建筑,在设计方面有很多措施,其在自动消防的报警系统服务上也亟待加强,应采取自动报警的模式,以实现合理的检测。对报警与灭火系统而言,疏散相关的系统引导,有利于排火,所以需要加强报警系统的防范,实现集中控制与设备的完善。 报警的火灾控制和装置都需要不断加强,这样才能够促进完善的消防控制,要保证防火器材的正常使用,包括防火门、防火卷帘的控制装置,排烟系统也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电梯的升降完善和控制装置,都需要加强诸多的回路改善,促进相关的联动和接口的控制器模式。多地址的联动情况也有可能出现,因此需要在联动的接口上进行报警控制器的安装,在防火区需要设置手动的按钮,以便于能够实现火灾距离的控制,进一步加强公共场所的出入口明确,以便于能够实现紧急的撤离。火灾报警的装置设置高度有一定的讲究,手动火灾报警按钮的安装高度为1. 3~1.5m,且有明显的标志。 七 结语 高层建筑有复杂的功能和建筑特点。所以,电气设计的工作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伴随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电气设计的新要求也在不断被提出。因此,电气工作者要多进行经验的总结,深入研究,才能提升技术的水平。 办公楼设计论文:通风工程在HQ办公楼限额设计预算项目中的应用探讨 摘要:目前通风课程教学发生了重大的改变,结合这一改变,我们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主要知识点与拓展知识相结合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的角度深入思考,并且给予了一定的探讨,这些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也为进一步加强学生们对通风工程在HQ办公楼限额设计预算项目中的应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关键词:通风工程;HQ办公楼;限额;设计预算 一、前言 “通风工程”在HQ办公楼限额设计预算项目中占据最重要的位置,它是培养专业工程师的核心。通风工程是以创新为支柱,技术与经济分析相结合,可以对办公楼项目的功能与成本控制给予有效的监督与控制,同时也对产品的内在价值产生重大的影响。办公楼受到成本与功能的双重制约,所以提高产品的价值在于控制好成本与功能的平衡,只有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高的功能,才能体现通风工程在HQ办公楼限额设计预算项目中的价值。 二、研究背景 如今,办公楼建筑业是我国成为了我国一项支柱产业该项目具有投资大,开发周期较长的特点。建筑业的发展引起了我国市场经济结构中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的比例的变化,对于我国的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建筑业在20世纪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其技术,管理水平的发展与产业的发展亦步亦趋。在21世纪,建筑业的发展走上了一个辉煌的时期,因此建筑业的发展成为了很多地方的支柱产业。近几年来,国内建筑业的发展又出现了一个新的趋势,一方面在建筑业的投资规模逐渐扩大,开发规模也出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另一方面建筑业产业的发展也促进了部分地区生产总值的提高。办公楼建筑业的发展能否在这种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继续生存下去,很大现实上是取决与能否很好的控制好成本问题。但是由于公司的实力还存在一些欠缺,而建筑业又急于求进,导致预算普遍存在一定问题,预算的规模也与现实相违背,从而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问题,因此办公楼建筑业限额设计项目对成本的预算迫在眉睫。 三、研究意义 办公楼的成本预算作为建筑业开发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筑业开发项目中处于被高度重视的地位,甚至可以来说成本的预算问题决定了建筑业的成败。设计管理的问题一直是建筑业发展所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是针对设计成果、技术管理,以及成本管理的系统化管理。成本预算作为建筑业开发的一项首要任务,同时也贯穿了整个建筑业的全过程,其中它的主要内容有从项目的意向到对项目的规划、研究以及项目分析。从初始的设计到中间的技术设计,从施工现场的配合到营销策划的决策,以及到最后的限额设计等等。 四、建筑业寿命周期成本概念 站在投资方的立场上,建筑业往往关心的是一次性的投资成本,近而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以及资金的回转周期,然而却忽视了项目移交后的持续发展,维护等成本的因素问题,以至于造成了寿命周期成本较低的方案因为前期投入的资金比较大而造成业主的否认。例如,HQ项目原设计单位提出了采用中水系统,这样有利于收集雨水来对农田进行灌溉,和对道路的清洗,这是一个节能减排,保护环境,节约水资源的一项有效措施。另外研究分析表明,假如按五十年的寿命周期来说,它的成本也比采用自来水对道路清洗和对农田的灌溉要节约的多。但是由于企业只在乎前期资金的投入,而没有充分重视到后期的运营维护。所以建筑业在办公楼的设计预算中要改变整个参与方的固有概念,要有可持续发展的长期远光,诚信对各方面的利益进行分配,才有可能对设计预算项目等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但是就目前来说,只有建筑业加强自身的设计管理,同时挖掘有设计及成本管理的人才,选择出最优的方案,另外对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系统的处理,才能对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总而言之,设计预算项目在建筑业中所扮演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 五、设计阶段对建造成本的影响因素 (一)自然条件的影响 选择现场条件是实际方案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场地条件主要有场地的类别、地质、地貌、水文等方面。当地的地形地貌会对工程的施工产生制约,对建筑物的空间布置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周边建筑物的情况也是选择场地的一个重要参考因素。 (二)设计人员的主观因素 设计是一项能锻炼人创造性思维的劳动,建筑产品不仅是建筑行业的结晶,同时也是设计人员智慧的结晶。设计人员设计的产品以及创造性的思维收到人们的赞扬,但是一个优秀的设计人员应该在成本与成果之间做到平衡。所以在设计单位的选择上,我们应该采用竞争机制的方法来以最小的成本保证最高的质量,从而有效的降低项目建设成本。 六、建筑业项目设计阶段成本控制的方法 (一)设计招标 设计招标是指业主以在建工程招标公告,从而吸引很多家设计单位进行竞争,通过招标单位资格进行预审,符合投标资格的设计单位根据招标文件的要求,根据规定的时间来递交招标文件,从而设计单位可以择优来选择负责完成工程设计任务的单位。 (二)限额设计 所谓限额设计是按照批准的设计任务书以及投资估算来控制初步设计,按照批准的初步设计总预算控制施工图设计。限额设计涵盖了两个精神层面,一个是精神层面,一个是技术层面。限额设计可以有效的控制整个项目的工程投资问题,还可以促使设计单位慎重的对待成本问题,从而优化分配结构、提高设计水平,最终以最少的成本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七、结语 通过HQ建筑业羡慕设计预算项目的探讨,说明通风工程在一方面可以对成本进行有效控制,降低成本,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建筑业项目设计的预算成本贯穿于整个项目的全过程,是建筑业项目开发管理中的一项关乎企业投资收益的重要内容。当前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政策,成本的预算问题逐渐成为提高建筑业收益的核心来源,而设计阶段对于成本的预算控制正是建筑业开发的关键。针对办公楼的设计预算是以实现经济效益,提高建设项目的整体价值为目标,同时也是有效控制建筑业项目成本与功能协调的一种管理技术。(作者单位:武汉统建城市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办公楼设计论文:浅析办公楼建筑设计 摘要:本文结合建筑设计实例,对办公楼建筑设计进行了探讨,旨在关注办公楼的准确定位,呼唤建筑设计的理性回归。 关键词:办公楼;建筑设计;理性的躯壳 建筑设计是建筑设计师在建筑规划的基础上,运用建筑技术和现有的各种资源,结合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将业主的要求和设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完成建筑物的平面布局和空间构筑。建筑的根本目的,首先是遮风避雨、为人们生活、生产、休闲、娱乐,提供一个安全的空间。从这一点而言,实用性首先应当是理性的,不能仅仅作为一件艺术品而存在。本文从建筑设计中的理念入手,分析了建筑设计理性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建筑设计理性回归。 1 工程概况 某办公楼工程基地净面积(规划退红线后)为4612.02m2,总建筑面积约76814.45m2,地上建筑面积62377.69m2,容积率为5.48。在此基地进行首期项目建筑设计,主要功能以满足业主办公、商务金融及业务洽谈等日常工作的需求而设计。本工程地势平坦,周边自然环境颇佳,交通发达占及其有利的条件。地理位置优显突出,地块北面是城区的中轴线,东北面是城区的中央公园,北面是城区的航运水道。 2 现代企业办公楼设计的理性解读 主题化、个性化、人性化、配套化及生态化是办公楼建筑设计发展的趋势,是建筑师必须面对并能激发创作灵感的重要课题。首先应当指出,追求主题化、个性化并非意味着建筑师的作品从此有理由单一的为了标新立异、凸现自我而与周边环境格格不入。相反,建筑师的作品应当更多地关注基地地形及周边环境的特点,再充分考虑建成后与地块内及其他已建成建筑的整体协调性。同时着眼于建筑与城市、环境与人的和谐关系。从而避免建筑作品在整个区域中显得很别扭,甚至对基地周边原本良好的自然环境资源造成难以弥补的破坏。其次,强调办公环境的优劣不仅仅是指基地周边具备良好的自然环境资源,而能否给使用者创造一个宜人工作、生活、休息及交流空间是至关重要的。 建筑师针对地段的自然特质、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建筑使用者与内外空间的互动这三个特点进行了理性的分析与研究,运用简洁、克制的设计手法塑造现代办公建筑形象。 3 理性的设计 所谓理性就是接受现实客观存在并做出合理反映的态度。没有理性的开始多半会导致后继过程的失控。办公楼的设计首先应当充分结合地块实际状况和项目所在区域特点,进行怎样的定位。如何将建筑物安置在基地环境中,会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美学品质。办公楼的办公形态主观需求,已从聚集化、标准化向分散化、个性化转变。整体规划的布局能够做到相对灵活,各功能的空间处理、区内建筑物之间的栋距能够完全M足规范要求,且区景宽阔,园林绿化和景观面积大,交通流线和建筑物通风采光良好。 其次,办公楼的设计应当针对办公楼的服务对象进行个性化、人性化的设计,也即品味。在良好的基地环境中,建筑的角色并不仅仅是去配合,而是应当引入新的元素进一步完善现有的环境,使建筑与环境互相触合。 3.1理性的躯壳 建筑师的理想是,通过简洁的设计,使设计作品在内容和时间上经得起考验,并符合安全、经济、适应、美观的建筑设计方针。建筑师有义务将建筑设计得合理易解,出于对这个理念的坚信,德国GMP建筑师事务所冯・格康建筑大师的作品表现出形式上的审慎和在材料上的统一。办公楼宜采用以保证办公空间均有良好的南北朝向布置,创造实用、高雅、舒适、宜人的办公环境,十分必要。例如:利用两个办公建筑侧向之间的栋距,将2个不规则的弧形形体块围合成一个高跨的半露天中庭(如图1)。 半弧形、现代简约的建筑平面带来建筑造型的干净、理性。弧形中略呈变化的建筑立面造型、红色外墙装饰、绿色铝合金窗以及银色铝合金百叶,竖向条形装饰弱化了原弧形建筑平面的臃肿,体现着设计者驱除繁杂的初衷,以理性的躯壳诠释企业形象。正如冯・格康先生所说:"终究是要把建筑物建造成为一座尽可能耐久地、理所当然地为其内部丰富多彩的人类活动所服务的外壳。 3.2复合的空间 中庭不仅为南北两侧的办公空间带来自然通风与天然采光,营造了良好的生态小环境,而且使理性的躯壳蕴涵了复合的内容。办公楼主入口设计在东侧,以青石板铺地的首层中庭即是门厅,突破了办公建筑通常的入口模式,即过道门厅不占用好朝向。使长向的南面面积充分利用为办公用房,给进入者以豁然开朗的视觉感受。在西南侧和东北侧的两个次入口分别从4层及6层以上的建筑物整体分别缩入5m和18m。留出了空间用以栽植绿化,和休息活动空间。既丰富了立面造型,又将绿茵引入建筑,与中庭的绿化遥相呼应(如图2)。 逐层演变的露台和空中走廊是交通聚散的空间,是交流休息的场所,更是一个个的舞台,看与被看,生动有趣。复合的功能消解了办公空间的匀质和单调,给人以更多的自由选择和体验。中庭仅用无色透明玻璃幕墙进行围合,5层露台则完全开敞,此时的建筑物尤如取景器,城市的美景尽收眼底。 露台休恬处地面采用经过防腐处理的架空木板铺地,雨水经过架空层有组织排放到首层庭园浇灌绿地。而配备白色氟碳漆饰面护栏的轻盈钢梯和回廊,则昭示着企业高效创新的时尚精神。随着时光的推移,阳光雨露会给庭园中的红枫绿茵送来蓬勃生机,风霜雨雪亦将在青石、木板乃至金属材质上刻下岁月的痕迹,业主对此说:"若干年或更长的时间以后,这都是公司企业文化的积淀和见证。 新的建筑并不只是指新的风格或新的形式,更是指新的内容和新的生活方式。把多样的空间整合到简约的构成中,借助形式、材料打破环境的同质性,将风与水、日与月以及远山的风景牵引到建筑空间中来使人感受到轻微的冲击力和感观上的刺激,从而注意到空间的特色、空间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利用空间的组织激发建筑的活力,传递时间的经历,在人们心中创造归属感与平和的心态。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理性的思考并未扼杀自由的臆想,相反,两者由排斥转为互动,直至相互融合。理性的躯壳与复合的空间和谐共生,简洁、克制的设计手法亦可创造活色生香的人类活动空间。 4 结束语 建筑师应当奉献自己的道德和智慧,在为社会创造建筑实体的同时,引领人们感受与众不同的空间体验,为城市空间的延续预设更高的起点。本文旨在呼唤建筑设计的理性回归并努力将之付诸实践。 办公楼设计论文:现代多层办公楼建筑设计实例分析 【摘要】建筑设计是建筑设计师在建筑规划的基础上,运用建筑技术和现有的各种资源,结合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将业主的要求和设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完成建筑物的平面布局和空间构筑。建筑的根本目的,首先是遮风避雨、为人们生活、生产、休闲、娱乐,提供一个安全的空间。从这一点而言,实用性首先应当是理性的,不能仅仅作为一件艺术品而存在。本文从建筑设计中的理念入手,分析了建筑设计理性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建筑设计理性回归。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人们在满足基本生活的同时,对建筑的功能使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办公楼建筑更要满足这一条件。本文结合建筑设计实例,对办公楼建筑设计进行了探讨,旨在关注办公楼的准确定位,呼唤建筑设计的理性回归。 【关键词】多层办公楼;建筑设计; 一、工程概况 某办公楼工程基地净面积(规划退红线后)为20080m2,总建筑面积约17980m2,容积率为0.895。在此基地进行首期项目建筑设计,主要功能以满足业主办公、产品开发、物流调配及业务洽谈等日常工作的需求而设计。本工程地势平坦,周边自然环境颇佳,地块北面临景色优美的海滩。 二、现代企业办公楼设计的理性解读 主题化、个性化、人性化、配套化及生态化是办公楼建筑设计发展的趋势,是建筑师必须面对并能激发创作灵感的重要课题。首先应当指出,追求主题化、个性化并非意味着建筑师的作品从此有理由单一的为了标新立异、凸现自我而与周边环境格格不入。相反,建筑师的作品应当更多地关注基地周边乃至整个区域的协调发展,从而避免建筑作品在整个区域中显得很别扭,甚至对基地周边原本良好的自然环境资源造成难以弥补的破坏。其次,强调办公环境的优劣不仅仅是指基地周边具备良好的自然环境资源,而能否给使用者创造一个宜人工作、生活、休息及交流空间是至关重要的。工作、就餐、休息、娱乐及交流诸多空间各得其所。功能配套,环境优美,对于业主的高效运转以及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和归属感是不容忽视的要素。建筑师针对地段的自然特质、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建筑使用者与内外空间的互动这三个特点进行了理性的分析与研究,运用简洁、克制的设计手法塑造现代办公建筑形象。 三、理性的设计 所谓理性就是接受现实客观存在并做出合理反映的态度。没有理性的开始多半会导致后继过程的失控。办公楼的设计首先应当充分结合地块实际状况和项目所在区域特点,进行怎样的定位。如何将建筑物安置在基地环境中,会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美学品质。办公楼的办公形态主观需求,已从聚集化、标准化向分散化、个性化转变。有条件时,办公建筑的容积率宜控制在1以内,办公建筑的层数则可控制在6层以下,整体规划的布局能够做到相对灵活,各功能的空间处理、区内建筑物之间的栋距能够完全M足规范要求,且区景宽阔,园林绿化和景观面积大,交通流线和建筑物通风采光良好。 因此,建筑师将办公楼、物流中心分别设计为6层和5层,并且基地内所有建筑物高度都将控制在24m以下,最直接的目标就是希望办公中心能以"低姿态"尽可能地接近地面、接近自然,节约垂直交通联系费用,尽可能地节能环保。这也是"绿色建筑"必不可少的课题。其次,办公楼的设计应当针对办公楼的服务对象(包括工作性质、工作状态以及员工组成等)进行个性化、人性化的设计,也即品味。在良好的基地环境中,建筑的角色并不仅仅是去配合,而是应当引入新的元素进一步完善现有的环境,使建筑与环境互相触合。 1.理性的躯壳 建筑师的理想是,通过简洁的设计,使设计作品在内容和时间上经得起考验,并符合安全、经济、适应、美观的建筑设计方针。建筑师有义务将建筑设计得合理易解,出于对这个理念的坚信,德国GMP建筑师事务所冯・格康建筑大师的作品表现出形式上的审慎和在材料上的统一。办公楼宜采用以保证办公空间均有良好的南北朝向布置,创造实用、高雅、舒适、宜人的办公环境,十分必要。例如:利用两个办公建筑侧向之间的栋距,将2个矩形体块围合成一个高跨的半露天中庭。如图1: 规整、简约的建筑平面带来建筑造型的干净、理性。方正中略呈变化的立面造型、白色外墙防水涂料、屋顶浅绿色盖头、墨绿色铝合金窗以及绿色仿木铝合金百叶,体现着设计者驱除繁杂的初衷,以理性的躯壳诠释企业形象。正如冯・格康先生所说:"终究是要把建筑物建造成为一座尽可能耐久地、理所当然地为其内部丰富多彩的人类活动所服务的外壳。" 2.复合的空间 中庭不仅为南北两侧的办公空间带来自然通风与天然采光,营造了良好的生态小环境,而且使理性的躯壳蕴涵了复合的内容。办公楼主入口设计在东侧,以青石板铺地的首层中庭即是门厅,突破了办公建筑通常的入口模式,即过道门厅不占用好朝向。使长向的南面面积充分利用为办公用房,给进入者以豁然开朗的视觉感受。次入口北侧办公空间5-6层在东端做4.2m的缩入,留出了一个6.4m高的空间用以栽植绿化,既丰富了立面造型,又将绿茵引入建筑,与中庭的绿化遥相呼应。如图2: 逐层演变的露台和空中走廊是交通聚散的空间,是交流休息的场所,更是一个个的舞台,看与被看,生动有趣。复合的功能消解了办公空间的匀质和单调,给人以更多的自由选择和体验。中庭西侧自3层起仅用无色透明玻璃幕墙进行围合,5层露台则完全开敞,此时的建筑物尤如取景器,海滩美景尽收眼底。露台采用经过防腐处理的架空木板铺地,雨水经过架空层有组织排放到首层庭园浇灌绿地。天然材质的青石板、木板铺地,令人不禁抚今追昔、梦回故里;而配备白色氟碳漆饰面护栏的轻盈钢梯和回廊,则昭示着企业高效创新的时尚精神。随着时光的推移,阳光雨露会给庭园中的红枫绿茵送来蓬勃生机,风霜雨雪亦将在青石、木板乃至金属材质上刻下岁月的痕迹,业主对此说:"若干年或更长的时间以后,这都是公司企业文化的积淀和见证。" 四、结束语 建筑师应当奉献自己的道德和智慧,在为社会创造建筑实体的同时,引领人们感受与众不同的空间体验,为城市空间的延续预设更高的起点。本文旨在呼唤建筑设计的理性回归并努力将之付诸实践。 办公楼设计论文:吴江总部经济中心2#地块高层办公楼结构设计 [摘要]吴江总部经济中心2#地块高层办公楼采用了钢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介绍了工程概况和结构体系及布置,针对结构的不规则情况采取了相应的抗震加强措施并进行了楼板应力分析,以及地基基础设计。分析结果表明,工程各项计算指标均符合规范要求。 [关键词]高层框架核心筒结构;楼板应力分析;后注浆钻孔灌注桩 1 工程概况 吴江总部经济中心2#地块项目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北侧为人民路,南侧为学院路,西侧为励志路,东侧为花园路。项目总建筑面积为62057.42m2,其中地下建筑面积为13421.80m2,地上建筑面积为48635.62m2。项目地上19层,地下1层 ,突出屋面1层为设备用房,主要结构屋面高度为98.98m。地下部分平时为设备用房和停车库;战时为甲类、抗力级别为核六级的二等人员掩蔽所;1~4层功能为商业,5~19层功能为办公;出屋面设有电梯机房。项目地上呈矩形布置,尺寸为64.8mx46.8m,标准层层高为5.4m,地下室层高为4.9m,地上1层层高为5m,2~3层层高为4.49m,4层层高为4.4m。主要柱网为8.1mx9m,8.1mx8.1m,建筑效果图和剖面图见图1。 工程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0.05g),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场地类别为IV类,场地特征周期为0.65s。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计算采用基本风压值为0.45kN/m2(50年一遇),地面粗糙度为C类,风荷载体形系数为1.4。主体结构框架抗震等级为三级,核心筒抗震等级为二级。 2 结构体系与布置 工程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标准层结构布置图见图2。东、西两个钢筋混凝土核心筒为主要抗侧力结构体系,两个核心筒尺寸均为7.95mx16.9m。核心筒周边剪力墙墙厚从下到上均为40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从下到上为C55~C35。核心筒外围钢筋混凝土框架柱的主要截面尺寸从下到上分别为800x1550~800x800和1200x1200~800x900,混凝土强度等级从下到上为C55~C35。标准层框架梁的主要截面尺寸为600x600和500x600。 地下1层楼板厚度为180mm;1~19层楼板厚度为150mm,皆为双层双向配筋。为了满足建筑地下车库停车位布置的需求,建筑物最外围框架柱截面最大宽度只能为800mm;办公楼标准层层高为5.4m,在尽可能提高房间梁底楼层使用高度的要求下,框架梁的截面高度只能为600mm,所以在建筑物外围设置了少量钢筋混凝土剪力墙以增加建筑物抗侧力刚度。 3 结构规则性情况及应对措施 结构标准层东西向有效楼板宽度为(65.5-32.15)/65.5=51%,南北向有效楼板宽度为(47.5-28.1)/47.5=41%,中央洞口面积占标准层平面面积的29%,属于平面一般不规则的建筑。 针对结构平面不规则的情况,采取了以下应对措施:1)楼板厚度加厚为150mm;2)对标准层楼板采用SLABCAD软件进行楼板应力分析,控制多遇地震下板内主拉应力小于混凝土抗拉强度标准值,在基本烈度地震组合下板内钢筋不屈服。 4 结构分析计算 结构重要性系数为1.0;采用分块刚性楼板,考虑偶然偏心和双向地震作用,结构阻尼比为0.05;周期折减系数为0.85。办公楼结构计算以地下室顶板为嵌固部位,采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工程软件研究所编制的SATWE分析,指标结果如下:结构的第一平动、第二平动、第三扭转周期分别为3.4625s、2.9730s、2.9391s,扭转周期与第一平动周期比为0.85,满足规范规定其值小于0.85的要求;考虑偶然偏心时结构位移比为1.19,小于1.2;多遇地震作用下,结构X、Y向的最大的弹性层间位移角分别为1/1617、1/2007,大于1/800,均满足规范要求。 5 地基基础设计 办公楼采用钢筋混凝土后注浆钻孔灌注桩+厚板。后注浆钻孔灌注桩桩径为800mm,桩端持力层为层⑨粉土夹粉砂层,桩长49m,混凝土强度等级为水下C35,桩端后注浆。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通过静载荷试验后确定为4000kN,桩基计算最终沉降量为70mm,桩长范围内土层分别为淤泥质粉质粘土、粉质粘土、粘土、粉质粘土、粉土夹粉砂、粉砂夹粉土。桩基采用核心筒满堂布置和框架柱下独立承台布置的方式,基础底板核心筒和框架柱下厚度为2000mm,其余部位为100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40,抗渗等级为P6,添加膨胀纤维抗裂防水剂。 外围地下室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实心方桩,桩边长为400mm,桩端持力层为层⑥粉质粘土层,桩长22m,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40。单桩抗拔竖向承载力特征值通过试验后确定为480kN,底板厚度为60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40,抗渗等级为P6,添加膨胀纤维抗裂防水剂。 为了减少差异沉降的影响,在办公楼与外围地下室之间设置了沉降后浇带。 结语: 1)对于结构平面不规则,采取了加厚板的措施,并补充了楼板应力分析。 2)在地震作用下,结构周期比、偶然偏心时位移比、层间位移角等指标均符合现行规范要求。 3)工程与2014年8月顺利通过了江苏省苏州市施工图审查。 办公楼设计论文:超越建筑表现的办公楼建筑设计分析 【摘要】文章结合银川西夏区政务服务中心建筑实际案例,分析了超越建筑表现的建筑设计所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建筑功能与建筑形式协调并重、以及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这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而,就该办公楼建筑设计实例中,体现超越建筑表现思路的几点策略进行了分析探讨,望能够引起关注。 【关键词】办公楼;建筑设计;超越建筑表现 新时期的建筑除了需要满足大众的使用需求,确保其功能的正常使用外,还需要与大众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相吻合,突出建筑的美感与艺术感。办公楼建筑作为公共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设计方案中体现更高层次的艺术美感,这一项问题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超越建筑表现的建筑设计是指在满足建筑功能的基础之上,突出建筑造型的限制,体现建筑设计方案的美感与独特性,将其应用于办公楼建筑设计中,对于优化整个办公楼建筑设计质量水平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即对该问题进行详细分析与探讨。 1 办公楼建筑设计实例 银川市西夏区政务服务中心项目位于银川市西夏区,西侧临栗子园路,北侧临贺兰山路,地块东西方向长度约为154.3m,南北方向长度约为154.6m,贺兰山路作为银川市主要交通干道,人流量,车流量大,办公楼西南侧为贺兰山体育场,东侧为新建西夏古城项目,地理位置优越,因此该办公楼的建筑设计必须体现其特有价值。在平面布置和室内空间设计上力求合理、现代化、空间感强,并使其满足业主功能分区的要求。同时在满足功能要求及建筑造型的前提下,尽可能节约投资,降低造价。 2 超越建筑表现的建筑设计原则 结合本项目的实际特点来看,设计方案除了需要围绕办公楼建筑基本使用功能的实现来展开外,还需要通过优化设计的方式,使本项目成为本地区一道标志性的建筑风景。一方面需要与大众对公共建筑的审美要求相符合,另一方面需要突出特有的地域文化特色,因此无论是在本办公楼的建筑规划还是单体建筑设计中,都必须引入前瞻性的建筑设计思想,使整个办公楼建筑设计能够超越建筑表现而存在。 结合以上分析认为,为了能够使本工程的设计方案具有超越建筑表现的特点,在规划设计环节中,需要充分遵循以下两个方面的基本原则: 首先,需要以区域性历史为依托,充分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即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与发展的当前,在建筑设计以及建造过程当中突出地域文化特色也就意味着在建筑领域实现对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对本地区历史发展文化的尊重。而也只有使地域文化与建筑设计相融合,才能够使整个办公楼建筑更富文化内涵。本项目在把握城市整体建筑格局与发展方向的基础之上,在方案设计中融入西夏古建筑元素,与周边地块的建筑和环境和谐统一。在体现现代办公建筑简洁、大气特点的同时与银川市西夏区的文化内涵和规划思想相符合。 其次,需要遵循建筑功能与建筑形式协调并重的基本原则:在超越建筑表现的设计方案中,除了需要满足平面功能,对整个建筑空间进行合理的分区布局外,还应当充分强调整个办公楼建筑的形式美感,突出建筑设计在艺术层面的特点,打造与本办公楼建筑项目相适应的造型风格,通过对建筑造型的流线型设计,使办公楼建筑区域内的各个功能空间能够得到协调布置,以突出设计方案的高效性,以及安全性优势。在此基础之上,设计方案还利用景观单元来点缀各个功能分区,营造舒适的交通空间。在外立面设计中,设计师可以通过对色彩的合理搭配,适当穿插线与面等要素,通过对建筑形体的合理变化,使整个办公楼建筑能够突出庄重并且典雅的气质。而考虑到办公楼建筑的特殊性,还需要强调建筑入口位置广场景观的设计工作,突出入口位置广场景观的层次性与引导性,在设计方案中把握文化物质,空间尺寸等因素对情感的影响。 最后,在办公楼建筑超越建筑表现的设计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充分尊重生态环境,将可持续发展战略引入对办公楼建筑的设计工作当中,打造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富有鲜明个性,同时环境优雅的高层次办公楼建筑。在设计方案的比选中,不但需要尊重本地区的地域特色,还需要体现办公楼建筑的现代化特点,使地域特色与现代化办公生活融合。 3 超越建筑表现的建筑设计策略 首先,从超越建筑表现的办公楼建筑规划设计角度上来说,结合本工程实际特点来看,在空间设计过程当中为了突出本办公楼建筑磅礴恢弘的气势,营造具有稳重、大气特点的建筑形象,同时也为了能够将办公楼建筑景观与城市景观统一起来,赋以主题景观的城市广场,以办公为主要内容的主楼部分,在不同功能的连接处都设计了过渡空间,使整个建筑和谐的融为一体,整体建筑轮廓流畅统一。在本办公楼建筑对机动车入口以及流线造型的设计时,所采取的设计方案是:在本办公楼建筑区域西侧设置机动车出入口(要求出入口距离与城市道路红线交叉点距离在70.0m以上),同时整个办公楼建筑周边设置宽度为6.0m的道路,环通连接。在建筑区域北侧部分设置地下车库进出口及消防应急通道,以确保整个办公楼建筑的消防安全。而在有关人行入口以及流线造型的设计过程当中,于办公楼建筑主楼南侧设置本楼主要入口,用于外来人员以及礼仪使用。针对该使用特点,在设计方案中将景观步道与入口位置景观广场相结合。地面道路设计方面遵循轴线对称的基本原则,景观步道设置在中轴线上,使办公楼建筑与城市道路能够相互连接。 其次,从超越建筑表现的办公楼单体建筑设计角度上来说,由于本项目设计中引入了超越建筑表现的独特设计理念,因此对建筑立面的设计效果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建筑立面设计方案除了需要满足经济、实用的要求外,还需要正确处理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因此本方案中采取局部错落布置的方式提高建筑里面的立体感以及可观赏性。而在平面设计上,本办公楼建筑设计中,主楼与裙房及会议中心呈品字形布局,主入口布置在办公楼建筑南侧,同时东西侧及北侧均设置次要入口。办公建筑区域布置方案为以核心筒为中心的回字型布置,在室内空间设计中,体现空间的通透性,人文性,以及开放性。此外,为了能够使办公楼建筑的整体风格与其使用功能相吻合,在建筑立面的处理中选择中黄色作为主要色调,局部玻璃幕墙与外挂石材相结合,整体搭配形成一种沉稳凝重的建筑风格。 4 结束语 根据本文以上分析认为,在对办公楼建筑进行设计的过程当中,为了既能够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对建筑设计方案的影响,同时又与大众的审美风格与取向相吻合,就需要在建筑整体规划以及单体建筑的设计过程当中,引入前瞻性设计理念,使设计方案富有超越建筑的表现力。本文结合西夏区办公楼建筑项目设计实例展开分析,对超越建筑表现的设计思路在办公楼建筑设计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综合探讨与分析,望能够引起关注。 办公楼设计论文:高层办公楼电气设计实践分析 【摘要】笔者近年参与了众多高层建筑电气设计工程,其中包括伟业国际大厦28层办公楼、翔海国际金融贸易中心33层及莱福花园一期15-22层等,现总结设计实践,就高层办公楼电气设计方面浅谈体会。 【关键词】电气设计;高层;高压系统;低压系统;分项计量;绿色建筑 前言 高层商业建筑中的电气设计,它要求设计人员能熟练掌握各种建筑物及其各种设备、技术规格与空间尺寸等内容。现代建筑的风格趋向于多元化,楼层高、面积广且功能齐全。相应地,电气设计内容和项目也变得更为复杂。进行高层商业建筑电气设计时,还要考虑到其用电量大、使用电气设备量多、容易引发火灾隐患等特点,应把节能、防震和消防等因素融入到设计方案中。 一、 高层商业建筑电气设计的主要内容 1. 准确计算出电力负荷 电力负荷是供电设计中必不可少的组分。正确计算出负荷,挑选相应的设备,对整个设备的顺利、稳定运行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针对高层建筑而言,其电力负荷的计算,通常有两种计算方法,它们分别为负荷密度法与需要系数法。 2. 认真选择供电电源及电压 为促进供电可靠性的进一步提升,现代高层建筑中一般会安装大于两个的独立电源,具体的数量会按照建筑的负荷大小及建筑物周边的电网条件来分析。虽然两路电源有着不同的运行方式,不过它们却可以同时进行供电,成为彼此的备用电源。此外,我们还应配置柴油发电机组,以备应急使用,且应确保其能自动恢复供电。 3. 合理设计高低压配电系统 (1)高压配电系统 现代高层建筑的供电方式,一般会采用两路电源,且它们彼此是独立存在的。高压往往使用单母线分段,可实现自动切换,两路电源还可互为备用。母线分段数目实际上要与电源进线回路数相同,电源进线大多会使用电缆进线。 (2)选择高供高计的计费方式 在低压处,应加增计费电度表。通过两部电价法的方式,使照明和动力间彼此隔开和分离。有些地方供电部门还会将空调设备用电归类在建筑物的照明计价系统中,并铺设总表与动力表。动力表中的部分被扣除后,总表中的其余均算作照明电费。 (3)采用高压系统与低压干线相结合的配电方式 通常,我们在设计高层商业建筑物的高压系统和低压干线的配电方式时,通常会用到放射式系统,而设计楼层配电则会使用与低压干线相关的混合式系统。现代很多高层建筑物中,竖井通常都会用到插接式的母线槽。 4. 选择相应的设备 (1)高压开关柜 对现代高层商业建筑而言,其变配电室一般是安装在主楼地下层。按照高层建筑地下室的设计要求,我们应优先选用那些具有“五防”功能的真空开关手车式高压开关柜。 (2)电力变压器 根据国家规定的防火等级及标准,主楼内不允许安装大容量的油浸电力变压器。 (3)低压配电屏 国内低压配电屏,多以抽屉式的结构出现。 (4)应急备用发电柜 以往我们的备用电源是柴油发电机组,以备应急之需。 5. 明确变电所的位置 现代高层商业建筑需要较大的用电量,在找准了变电所的具体位置后,我们应让高压入驻到负荷中心。这种方法能更好的节省电能,同时也能有效提升供电水平。 6. 电气照明设计 电气照明设计,通常包含下列几方面内容,即光源的选择、灯具造型的设计,找准灯具的具体位置,对眩光和调光进行控制,敷设照明配电线路等。现代高层商业建筑中,应优先选用光效较高的电光源,以达到更好的节能效果。 7. 防雷与接地 对于现代高层商业建筑而言,防雷设计中通常会沿用过去的简单、经济性较高的避雷方法。如使用钢筋混凝土剪力墙,能与楼板形成可靠的连接。接地电阻应选取其最小值,一般低于4Ω。虽然基础钢筋等也符合接地电阻的基本要求,不过我们在必要时也应设立人工接地体(水平方向),把重要的建筑物基础连结成接地网,以此来提高建筑的安全系数。 8. 消防自动报警与自动灭火系统 现代高层商业建筑中,火灾自动报警灭火系统大体分为火灾探测器、自动洒水灭火系统等多项内容。各个部分间相互配合,才能最终实现报警灭火自动化。 二、高层建筑电气设计实例分析 1、项目介绍 佛山某高层办公楼,地上28层,地下3层。工程总用地面积为10804.48 m2,总高度为129.8 m,建筑类别为一类超高层公共建筑。我们就该工程地上部分的电力系统、照明系统、防雷与接地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等项目进行分析。 2 高、低压变配电系统 2.1 用电负荷统计 本工程为一类超高层建筑,所有消防用电为一级负荷(防火卷帘门,排烟风机,送风机,消防电梯,应急照明等)。商场的营业厅、门厅、公共楼梯和主要通道照明、客梯、生活水泵等用电负荷为一级负荷;商场的空调用电、手扶梯等用电负荷为二级负荷;其余均为三级负荷。 本建筑设有10KV高压进线及柴油发电机,可满足一、二级负荷的供电要求。 对水泵、风机、电梯等用电设备按其设备安装容量进行统计;对照明等设备的用电负荷按单位容量法进行统计;经负荷计算一级负荷总用电置为1934KW;二级负荷总用电量为5021kW。 2.2 供电电源及电压等级 本工程采用两路10kV电源供电。拟从不同的市政变电站各引一路10KV电缆至本工程地下一层变电所,采用电力电缆埋地入户,进户处采用镀锌钢管保护,保护管伸至室外电缆手孔井,室内引至高压开关柜。 为确保一、二级负荷供电的可靠性,设一台1000kW应急柴油发电机组一台。市电与发电机的自投切换开关加机械与电气联锁,防止倒供。市电失压后,2秒内自动启动应急发电机组,15秒内自动切换。 2.3 配电系统高压供电系统 10kV断路器采用真空断路器,额定短路分断能力为31.5kA,在10kV出线开关柜内装设氧化锌避雷器作为真空断路器的操作过电压保护。真空断路器选用弹簧储能操作机构,采用直流100V/65AH铅酸免维护电池柜作为操作、继电保护及信号的电源。变电所采用两路高压进线,高压母线为分段单母线。两段母线同设母联开关,平时分列运行。 2.4 低压配电系统 变压器低压侧采用单母线分段方式运行,平时两段母线分列运行,当其中一台变压器发生故障,进线开关分闸时,联络开关自动/手动合闸。主进开关与联络开关设电气联锁,任何情况下只能合其中的2个开关。正常工作电源和备用电源均由设于地下层的变配电所供给。380/220V系统采用TN-S制中性点固定接地系统,采用树干式与放射式相结合的配电方式。对消防设备等一类负荷配电的电力线路均采用取回路供电,在线路末端自动切换。 3 照明设计 3.1 光源 该工程设计的照明灯具全部采用高效节能灯具。 3.2 应急照明与疏散指示 变配电所、消防控制中心、弱电中心、(消防)水泵房、(消防)楼梯问、(合用)前室、大面积的办公场所、公共走道、大堂等场所设置应急照明,采用220V电源供电,应急时能迅速点亮的光源,采用现场控制开关。 在大空间用房、走廊、安全出口、楼梯间及其前室、电梯间及其前室、主要出入口等场所设置疏散指示。 3.3照明配电系统 办公照明采用母线由配电室以树干方式配电;应急照明、疏散指示照明等采用一路市电和一路发电机供电,采用NG-A(BTLY)-1kV电缆,并在末端互投。 3.4 导线选择及线路敷设 照明、插座分别由不同的支路供电。除注明外照明支路导线为WDZD-BYJ-3x2.5mm2穿SC20管敷设;插座支路导线为WDZD-BYJ-3x2.5mm2或WDZD-BYJ-3x4mm2穿SC20管敷设;所有插座支路(空调插座除外)均设剩余电流保护器;应急照明支路导线为WDZND-BYJ-4x2.5 mm2穿SC20管敷设。 4防雷措施 本工程按二类防雷建筑的要求设置避雷接地装置。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雷电防护等级为D级。 建筑作总等电位电气接地,电气设备接地采用TN-S制。电气与防雷共用基础联合接地体,要求接地电阻小于1欧。30m高以上楼层,每二层利用建筑的圈梁的主筋(二条),通长焊接,并与引下线相连焊接,作均压环防侧面雷击。且30m高以上的金属门窗、金属栏杆等金属物体, 与就近的钧压环或引下线相连接, 以防雷电侧击。 5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本工程为特级保护对象,按规范要求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并设置消防水泵联动控制,消防控制中心设于地下一层,并能直通室外。 三、 结束语 高层办公楼建筑的多功能化和技术方面的复杂性,给做好电气设计工作带了一定困难。因此,电气设计工作者只有不断总结经验、深入研究,才能不断提高电气设计的技术水平。 办公楼设计论文:综合办公楼空调设计 摘要:社会在不断发展,科技也在不断进步,暖通空调设计方面也出现了许多新的、更加科学合理的方案,怎样对这些方案进行快速遴选,是暖通空调设计人员时下所面对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实际工程为例介绍了综合办公楼空调设计、空调系统形式、自控形式及空调设计的主要参数。 关键词:空调系统设计;风系统;水系统 0.引言 在暖通空调设计中,经济性比较是考虑最复杂的一个问题。在经济性比较时首先应注意比较基准必须一致。应采用相同的设计要求、使用情况、设备档次、能源价格、舒适状况、美观情况等基准条件进行比较,这样才能保证方案比较结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空调系统是否采用自动控制,应根据实际情况和要求,经技术经济性比较来确定。对于大型空调系统和需要经常调节控制的设备较多的工程,宜采用自动控制,以减少操作管理的工作量。但自动控制系统应尽可能简化,以提高系统的经济性和可靠性。对于只有季节转换时才操作的阀门不宜采用自动控制。对于一些各部分不同时使用的建筑物或各部分出租给不同使用单位的商业建筑,系统设置应考虑分别管理控制和运行费用分别统计交纳的要求。 1.项目概况 本项目主要包括主楼、附楼及两层地下车库,总建筑面积53295m2,建筑高度96m。主楼地上24层,地下2层,其中地上部分1~15层为办公楼,16~23层为培训中心,24层为接待中心。附楼地上3层局部4层,地下2层,1层为厨房及员工餐厅,2层为营业餐厅、包间及约400人报告厅,3层为培训教室、报告厅,4层为员工活动室。 2.设计参数 2.1室外空气计算参数 夏季空调室外计算干球温度:350C;夏季空调室外计算湿球温度:25.80C;空调日平均温度:30.70C;夏季室外大气压力:95980Pa;冬季室外大气压力:97910Pa;夏季室外平均风速:1.6m/s;冬季室外平均风速:0.9m/s。 2.2室内设计参数: 方案在主副楼间设一露天花园,这不仅对于改善室内的空气质量和调节室内温度与空气湿度具有重要作用,而且使主副楼门厅有机结合起来,并通过大片落地玻璃,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对望.沟通,使室内空间光影斑驳,富有生气,满足了人们接近自然.融入自然的心理需求。 2.3维护结构热工性能及传热系数 外墙:剪力墙(200mm)及填充墙(200mm空心砖)均采用80mm岩棉板做外保温,平均传热系数Km=0.534W/m2.K。;屋面:混凝土屋面保温层采用50mm挤塑聚苯板,平均传热系数K=0.481W/m2.K;外窗:断热铝合金中空玻璃(6中等透光LOW-E+12+6透明),传热系数K=2.3W/m2.K;地下室楼板:保温层采用80mm硬质岩棉板,平均传热系数K=0.59W/m2.K。 3.空调冷热源及系统分区 (1)空调热源:由锅炉房设置的3台2吨的高效冷凝真空热水锅炉提供60/50℃低温热水供用户使用。(2)空调冷源:2台变频驱动的10KV2285Kw的离心式冷水机组(能效比5.48)+和1台740KW的螺杆式冷水机组(能效比5.48);满负荷时全开,部分负荷时(能效比10以上)部分开启,可以从15%~100%调节,并配变频循环水泵运行,可达到节能30%。夏季冷水温度(供/回℃)7/12;冷却水温度(进/出℃)32/37。(3)空调系统分为高区、低区两个系统。高区16~24层客房标间。低区1~15层办公室和附楼等。空调系统采用囊式落地膨胀水箱定压,系统定压点设在空调水回水总管上。系统补给水泵的运行由落地膨胀水箱所配带的压力控制器控制,低区定压点压力低于0.7MPa时,补给水泵启动向系统补水,当其压力升至0.75Mpa时补给水泵停止,安全阀开启压力为0.85Mpa。高区定压点压力低于1.05Mpa时,补给水泵启动向系统补水,当其压力升至1.1Mpa时补给水泵停止,安全阀开启压力为1.2Mpa。 4.空调系统形式 本工程的办公用房等小型房间均采用风机盘管+全热能量回收新风系统。(1)风机盘管中配置空气净化器,采用单端UVC(254nm波段)紫外灯和Tio2网结构,能氧化、分解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有效杀灭几乎所有空气中传播的细菌和病菌、确保安全高效除异味、有害微生物以及其他有害物质。(2)全热能量回收新风系统中配置空气净化器,采用单端UVC(254nm波段)紫外灯和Tio2网结构,能氧化、分解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有效杀灭几乎所有空气中传播的细菌和病菌、确保安全高效除异味、有害微生物以及其他有害物质。 5.空调水系统 (1)水系统采用二管制,冬、夏季采用阀门转换。(2)水处理:本工程空调循环水均采用软化水,设置一台8T/h全自动软水器。(3)水系统为闭式机械循环系统,设置五台循环水泵(三用二备,冬、夏共用)。(4)定压:在机房内设置落地式膨胀水箱(V=2.0m3)。(5)设置二台补水泵(一用一备),变频控制。(6)机房内设置一台8m3的软化水箱。(7)机房内设置一个分水器(φ800mm)及一个集水器(φ800mm)。(8)水系统的最高点和最低点,分别设自动排气阀和手动泄水装置。 6.自控 本工程的空调自动控制系统采用直接数字控制系统(DDC系统),由中央电脑等终端设备加上若干现场控制分站和传感器、执行器等组成。控制系统的软件功能应包括:最优化起停、PID控制、时间通道、设备台数控制、动态图形显示、各控制点状态显示、报警及打印、能耗统计、各分站的联络及通讯等功能。(1)各空调房间均设室内温度控制器,温度控制器调节设空调机组(或风机盘管)水路上的水路电动二通阀,达到恒定室温的目的。风机盘管并配带有三速开关调节风量。(2)根据供、回水总管的压差来比例控制旁通管上的双通调节阀,以保证供、回水压差的恒定。进而控制制冷机的运行台数及电量。(3)新风系统按需通风,房间设置二氧化碳浓度检测器来控制新风量。(4)根据回水流量和冷量及供、回水温差进行冷(热)量计算,来控制制冷机和冷却塔的运行台数及循环水泵的运行台数。(5)循环泵、补水泵,采用变频控制,并根据水泵运行时间,自动切换备用泵。 7.新技术应用 (1)空调冷源:2台变频驱动的10KV2285Kw的离心式冷水机组(能效比5.48)采用环保冷媒:HFC-134a。(2)冷凝真空热水锅炉,在负压工况下运行,锅炉炉膛与带压锅炉相比永远不会爆炸、与常压锅炉比更节能。(3)全热能量回收新风机选用吊顶式新风机,可以将室内的冷、热与室外的热、冷空气交换后使用。(4)风管和水管保温:冷、热水设备及管道,均采用O级铂耐斯(BLEX-BG)橡塑发泡保温板材和管材,带PVFM层达到国家A级防火标准。燃烧性能:BS476CIASSO 6/12标准。(5)每台风机盘管风管中采用单端UVC(254nm波段)紫外灯和Tio2网结构,能氧化、分解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有效杀灭几乎所有空气中传播的细菌和病菌、确保安全高效除异味、有害微生物以及其他有害物质。 8.结语 空调设计方案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他直接影响暖通空调的效益问题。选择合理的、科学的暖通空调设计方案,是空调发展的需要,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提高空调的功能和质量,从设计方案着手改善不足之处,综合科学技术的发展,合理的应用新技术,设计出综合效益更高的方案。 办公楼设计论文:浅析现代化办公楼建筑设计 【摘要】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现代化办公楼不仅成为城市现代化的标志,还作为城市美化的代表性建筑物。现代办公楼是综合多种复杂的办公性能为一体的智能化办公建筑。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化的发展对现代办公楼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代化办公楼的设计既要传承传统办公建筑的特点又要引入了时代的元素,尤其是办公空间的集成性和可变性,外表的艺术性,文化的内涵性,环境的舒适性等特征。文章主要阐述了现代化办公楼建筑设计特点,并指出了办公楼建筑设计要点,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现代化;办公楼建筑;设计要点;结构选型 引言 办公楼建筑是21世纪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办公建筑因使用性质、单元组合、使用对象和管理模式等不同而对建筑设计产生多元化的需求。现代化办公建筑是收集和处理信息的主要场所之一,将在信息社会之中必然会得到巨大的发展。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已作为当地经济繁荣、科学进步的重要形象。文章主要阐述了现代化办公楼建筑设计特点,并指出了办公楼建筑设计要点,以供同行参考。 一、现代办公楼的设计特点 一般来讲,现代办公楼建筑的组成通常分为建筑外壳和承租人改造两部分。承租人可以利用各式各样的空间性能来对适应办公楼的内部构造进行改造,空间类型包括办公会议室场所、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室、图书室空间、零售店、餐饮部等。另外,办公楼建筑通常还要设立地下停车场以及地面停车场。现代办公楼建筑设计要考虑的方面有很多,包括建筑外观、经济目标、用途、附属结构要求、运转时间、开放情况、防火等级、建筑安全问题,还有建筑受攻击可能性评估等级、长期需求的持续性、发展可能性、组织和群体大小、集会必备设施,以及电子技术和设备要求、特殊装卸升降和仓储条件、交通运输工具的要求和类型等。 另外,办公建筑作为大城市公共建筑中较为普遍的建筑类型,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需求量得到很大提高,考虑到办公楼本身的特殊性和设计上的多样性,其耗能远高于普通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办公楼建筑对建筑和能源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在现代办公楼设计上也应该尽可能的考虑建筑节能,众所周知,我国最近办法了建筑节能的相关法规,这对于我国建筑节能整体目标的实现具有较大的意义。 1.1 办公楼建筑系统设计 现代办公楼建筑设计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建筑系统及其主要的组成部分,它在建筑中包含了比较丰富的内容。大到办公大楼的停车场设计、景观绿化设计、办公大楼照明设计、建筑物外观设计等等各方面,具体来看也包括了地基和下层结构设计、垂直运输设备设计及控制系统设计等很多细小的环节。甚至设备的维护、门窗的保洁工作、安全保卫系统及建筑物标记都属于办公楼系统设计中的一部分,因此在现代办公楼设计当中,必须要全面细致的考虑各个方面,从而提高办公楼建筑物的质量。 1.2 办公楼电气系统设计 在办公大楼电气系统设计中要注意建筑外壳的电气系统设计及相关槽隙处理,其间包括办公楼电力服务和能源供给、照明系统、紧急电源和保护系统等主要方面,在办公大楼建筑外壳的管道系统中应该着重对压制系统、报警系统和排烟通风系统进行合理的设计,避免在日后的使用中埋下安全隐患。其次在办公楼建筑的入口装置、水平或垂直通道及箱体结合物的设计上也应该加以重视,并构建出一套现代办公楼安全系统保护体系,做好公共保卫、控制侵入检查、入口扫描等安全设计。 1.3 办公楼的节能设计 现代的办公楼设计需要考虑的一大重点问题就是办公楼的节能设计,在具体的设计当中可以通过采用设计可替代能源系统的方式来有效节能,比如使用太阳光和建筑一体的风力和光电池发电,以此来节约电力能源。我国目前也有利用废热发电和天然气燃料电池技术来自主发电,这也已经成为了我国高效节能建筑设计当中的一个重要标准。总而言之,为了有效发挥办公楼建筑的真正性能,保证办公楼建筑在日后能够长期运作并有效节约维护资金就需要在办公楼建筑的节能设计上加以重视。 二、现代办公楼建筑设计中应注意的要点 1.1 集成性 现代办公楼建筑设计的构思要充分考虑所有相关的因素。办公楼的建设目的以及维护保养方式等是十分重要的。为确保建筑大楼的竣工和建筑物的维护保养分开,由建设目的出发而做的建筑设计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因此,要建造高效能的办公楼,在办公楼建筑的整体设计必须在工程师、建筑师、委托人以及业主各方面的共同配合下进行。 1.2 可变性 现代高效能办公室必须适应正常的装修更新,这些装修更新通常是因为出现职员调动、商业变革、经营方重组等情况。但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办公楼的运作系统、基础配备、家具设施等都有可能进行更新重组来适应改革的需要,尤其是在现代的高节奏生活中,必须要保证现代办公楼建筑设计能够有良好的可变性,从而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 1.3 舒适安全的办公设计 现代的办公楼建筑环境中,首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员工的安全、健康和舒适。在新一代的高效能先进办公室中,关于安全、健康、舒适等问题已经被制定出相关标准列入了建筑设计说明的那个中。比如在如提高空气清新流通性,建筑装修材料的无毒、低污染等方面,均已经被列入建筑说明书以作为一种标准。办公楼的使用舒适度是工作效率满意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变迁,高效能办公室的设计可以允许用户进行个性化气候的调节。办公室职员能够在一个令人舒适的、充满感性的办公环境开展工作,其对工作的积极性以及工作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三、办公楼建筑结构选型及空间组合影响 3.1 结构选型 对于结构设计来讲,根据建筑使用功能的要求、建筑高度的不同以及拟建场地的抗震设防烈度以经济、合理、安全、可靠的设计原则,选择相应的结构体系。高层办公楼和超高层办公楼建筑在建筑的结构设计中除了使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外,还使用钢材与混凝土共同组成的混合结构,如型全钢结构,钢混凝土结构和钢管混凝土结构。 3.2 空间组合的影响 空间序列的组织是对建筑的各种内部空间组合处理手法的综合运用,其目的就是将空间组织成一个具有整体感的、统一中富有变化的丰富的空间集合。根据不同的设计要求,对空间在水平与垂直方向上进行灵活的分隔与联系,使空间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各种活动的需要。在进行结构设计时,就必须考虑与其他设计间的整合性。所以在设计的最初阶段,就要同其他设计之间相互协调,密切配合。 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在创造人们所需要的工作、生产,生活,娱乐和文化的空间时,是在进行着一种城市组织结构的延续工作,设计时,决定于各种不同类型活动的分离聚散,恰到好处地将活动包含其中并与活动和谐然后依据平面面积的要求和剖面所需的空间尺度,我们必须遵循设计原则,根据实际项目需求满足建筑使用功能。对现代办公楼的建筑而设计要不断的思考和探索,设计单位也应该充分了解不同行业办公楼的用途,利用现代的科技技术以及城市现有的优越条件,从安全、健康、舒适、经济等全方位和多角度的进行思考,对高效率办公楼的建设方案和高质量办公环境氛围的营造方法加以研究,从而推动我国办公楼建筑设计的发展,以满足现代办公楼建筑的设计要求,并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 办公楼设计论文:研发园区研发办公楼设计要点和发展趋势浅析 摘要:本文首先对研发园区研发办公楼的相关概念作了简单介绍,然后就具体工程案例对研发园区研发办公楼设计要点进行分类分析,并讨论了在研发园区这类研发办公楼设计的特点和优势,最后浅析了其发展趋势,意图为未来研发办公建筑的设计作借鉴。 关键词:研发园区;研发办公楼;设计要点 0引言 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出现,产业发展得到了新的指向标――“高科技产业”,而囊括这些高科技产业的区域称之为高科技园区(也称为研发园区)。著名的研发园区有日本筑波科学城、美国硅谷、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和我国第一个高科技园区“深圳科学工业区”。根据相关资料统计,研发园区逐渐称为我国GDP的顶梁柱,同时也是我国创新系统的主要构成部分。因而在知识和经济命脉相互关联的今天,加强对研发园区的规划建设显得十分重要,更为重要的是其内部的研发办公建筑的设计和建设。 1研发园区研发办公楼概述 研发园区:也称为高科技园区、研发中心等,它是一块将高科技企业、研发机构和大学研究机构等具备相似功能和性质的组织集合在一起的区域。主要目的在于通过研究和生产高科技产品来促成科研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 研发办公楼:它不同于普通的办公建筑物,也与工业生产厂房不一样。它是在科技高速发展、知识高度膨胀、经济急速增长的新时代下产生,其本身将商务、会议、餐饮、办公、生产、展示等一体化,所形成的独立且资源共享的建筑综合体。 2研发园区研发办公楼的设计要点 2.1项目概况 长沙梅溪湖国际新城研发中心位于长沙市岳麓区梅溪湖片区,基地南临梅溪湖路,西接雷锋西大道,北面梅溪湖,项目总用地约为47290平方米(其平面总图详见图1)。目前基地主要分为三大区域: (1)沿湖科研办公区:作为研发中心主力产品。科研办公楼主要由独栋科研办公与双拼科研办公构成,以三层建筑单体为主,构成主要的沿湖景观界面,与沿湖景观绿化带无缝对接。区内包括高层甲级办公楼,大型综合式商场,中密度住宅等,形成一自给自足,具备高品质生活的新城市中心。 (2)方兴总部办公大楼:主要由自用办公、出租办公、自用餐饮配套以及地下停车库共同构成一栋单体,作为园区标志性建筑。 (3)其余拟建办公楼。 2.2设计要点 首先是整体上需要达到的设计目标是一下三方面: (1)反映国际新城的文化精神:梅溪湖作为长沙未来新的城市中心,定位为 “国际服务区、科技创新城”。应当通过现代化的建筑语言及手段,反映出国际新城的时代感与独特性。 (2)体现研发中心的企业形象:通过建筑总体形态布局设计及立面处理,体现出研发中心作为新城东大门的标志性,成为后期开发的样板示范区。 (3)提倡绿色可持续发展:基地北临梅溪湖畔,南依桃花岭山脉,设计应融入自然景观之中,最大程度地展现人、自然、城市三者的和谐交融,为企业提供绿色低碳的办公环境。 其次是按照功能、空间和其他方面的内容对办公楼作局部设计要求如以下小结所示: 2.2.1功能设计 由于研发办公楼建筑的使用人员和功能的已经确定,这就力求设计全过程与甲方紧密配合,明确甲方的各项需要。那么功能设计方面需要达到复杂而全面。对于其内部的公共空间、会议室、办公室、健身房、餐饮业、车库等附属设施一般需要做到功能分区或分层布置,做到各类房间的相对独立,而对于交通核心的布局应依据功能划分和使用的便利性而灵活布置,与此同时所采用的设计方案要为甲方预先设置发展空间。 园区未来主力产品以独栋科研办公与双拼科研办公为主,采用分层分栋的方式进行销售。通过改善建筑布局,调整建筑面宽,以及不同的布局组合方式,力求做到景观效应最优化与产品数量最大化的平衡与统一,注重建筑与沿河景观的有机无缝结合。同时也力求做到功能分区合理、交通流线清晰。 2.2.2空间设计 办公楼内中数量最多的是办公室,因而主体上空间由办公室空间构成。其他建筑空间如入口大堂、中庭、电梯厅、会议空间等都是办公室的附属空间,此类建筑空间为办公需求而设立。 (1)办公空间:统一单元化,标准化的模块式设计和办公空间辅助空间的集约化设计实现办公空间的灵活运用和可持续发展。办公区采用单元化,标准化设计,以模块式布局办公空间,无论从建造,装修上还是以后的租售可行性都达到了办公空间效能的最大化。 同时办公空间在设计上需满足人们工作过程中的基本需求,并且利于工作效率的提升。空间尺度方面从传统小开间、全封闭办公空间转换为大开间、灵活开放的办公空间。此外,将休息区、会议区和办公区三者有机结合设置,形成具备流动感受的体验空间以加强员工的交流与协作来提升团队合作精神。 (2)大堂空间:办公室内部与外界的转变主要在建筑主入口的大堂以实现。进入高层办公大楼的第一步是经过主入口的大堂空间,因此大堂的形象可以说是公司档次和品位的缩影。这几大区域办公楼都采用通透的设计手法,以形成室内外空间相互融合的效果,进而给人带来舒畅的心理感受。 (3)中庭空间:该部分空间的设置可以起到大大改善进深较大的办公室的采光条件,有效组织自然大气的流动,形成建筑物中小气候。另外,中庭与绿化地带以及休息空间无缝结合设计,可以在建筑物内部塑造健康宜人的休息环境,并促进员工的相互交流,以达到缓解工作情绪和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等功效。 2.2.3其他设计 (1)造型设计 办公建筑形体应设计成现代简洁的风格,从而使得建筑的使用达到有效集约。北侧朝湖面采用通透大玻璃幕墙,将沿湖景观效应最大化,并争取较好的采光。东西两侧采用竖向条形开窗,形成内敛挺拔的建筑形象。同时略呈角度的建筑布局以及对开窗面积的控制,也有效避免了东西方向建筑之间的对视。 办公楼设计论文:浅析办公楼空调系统的节能设计与管理 摘 要:为更好实现空调节能,本文对建筑空调系统节能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节能设计和空调优化管理的方案,以期促进空调系统节能的不断优化和提升。 关键词:节能减排;空调系统;节能设计;动力能耗 一、前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空调系统的使用越来越普及,空调系统的运行能耗也越来越大,特别是在公共建筑中。一般宾馆、写字楼空调能耗约占总能耗的30%~40%,大中型商场空调能耗占总能耗的 50% 以上。2009 年夏天出现了几十年来罕见的炎热天气,空调耗电量显著地增加,许多大中城市电力供应紧张,甚至采取“拉闸限电”的方法。我国很多城市夏季用电紧张的情况主要是空调系统用电导致的。因此,如何改善和提高空调系统运行效率,减少能耗,这是我国空调业发展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在设计和应用空调系统时要提高节能意识,充分合理运用各种节能方法降低空调系统能耗,这对节能减排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空调系统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 1、照搬空调系统设计经验 许多设计人员对空调系统的原理和运行特点缺乏深入的了解,在做空调系统设计时,往往简单地照搬以往的设计经验。有些设计人员盲目追求采用新技术,在设计过程中不考虑节能效果。 2、设计过于保守 设计时出于安全考虑,设计参数偏大,从而降低了系统的节能性。例如,负荷计算取值偏离实际值较大,冷热源设备装机容量偏大,水泵选型偏大,系统配置不合理。即使选择效率再高的主机,但如果长期在部分负荷下运行,其总体效率仍然不高。另外,主机余量过大也会导致水泵等其他输送动力设备的容量过大,整个管路特性远离最佳工作点,使得总体能耗过大。因此,在空调系统设计过程中不应太保守。 3、静态设计 静态设计是指仅根据设计工况下进行系统设计,而没有从全年空调系统节能运行的角度出发;未充分考虑利用新风供冷,仅仅考虑减小冬、夏两季的新风负荷,而将新风口及空调机组的新风入口按照冬、夏两季的风量设计,使得过渡季节仍需要开启冷水机组,这也会导致空调能耗增大。 4、空调节能管理有待优化 在空调系统的运行管理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在实际操作中未采用空调的自控系统,而大多数都采用手动操作,这样就会造成控制参数的滞后,加大能源的浪费;尽管当前大部分的建筑都与空调设备公司签订了定期清洗空调设备的合同,但在空调安装实际使用后,空调设备公司并未严格按照合同执行,进而造成空调系统运行阻力的增大,使得空调系统的运行能耗不断加大。 三、空调系统节能设计和优化管理的措施 1、降低系统设计负荷 一般情况下,空调的冷热负荷是由处理新风形成的负荷、玻璃窗日照形成的负荷、室内热源散热形成的负荷、传热形成的负荷等共同组成的。目前,在空调系统设计中,大多数设计人员以负荷指标估算的方法作为系统设计的标准,为了保障空调的安全运行,经常出现指标过大的情况,最终导致其负荷大大超过了实际需求。要想解决这种问题,在实际系统设计过程中就要先计算空调系统所消耗的冷热负荷,得到正确的计算结果后取最合适的值进行设计,并要排除设定过大的情况。 空调系统形式的选择也非常关键,要与建筑物的规模、用途、使用特点进行结合,各项指标都应当在能源状况以及气象条件的范围内,这些条件一般要通过技术经济进行比较来确定。通常情况下,以负担室内负荷为基础可以将空调系统分成以下几大种类,全水系统、全空气系统、制冷系统等;按照空气处理设置的位置情况可以分为班级中系统、集中系统、分散系统等。在选择空调系统形式时应当注意,要与空调的使用要求和空调的使用原则相互符合,从而做到系统运行更加合理、空调耗能不断减少、空调投资较低等。 2、确定合理的新风量标准 在空调系统中输送的新风量越少,则处理空气所需要的冷量就越少,因而该空调系统就越经济。但是,新风量的减少不是无限制的,在满足室内卫生要求的前提下,应利用有效措施适当地控制新风量。大型公共建筑多采用集中式或半集中式空调系统,其新风量标准的确定是影响能耗的一个关键因素。 (1)冬季、夏季取用最小新风量,过渡季节增大新风量对于夏季需供冷、冬季需供热的空调房间,室外新风量越大,系统能耗越大。空调系统冬夏取用的最小新风量,是满足室内卫生要求的前提下,用于稀释有害物、补偿局部排风,保证空调房间一定正压值而确定的。在过渡季节,随着室外空气焓值的变化,通过调节新风阀和一次回风阀来改变新风和回风的混合比,可以利用室外新风的冷量来推迟和减少使用制冷设备的时间,节省制冷系统的能耗。在冬季和过渡季节,对于那些室内周边负荷影响小,而内区发热量较大的大型公共建筑,如剧场、会堂、大型商场等,室内需要供冷风。这时要充分利用室外新风的冷量,可全部引入室外新风,减少制冷设备的使用时间和运行能耗。 (2)检测 C O2浓度,控制室外空气的取入量,根据室内人员的变化,增减室内新风量。室内空气的卫生要求,一般是由室内所允许CO2浓度来确定的,因此,检测 CO2的浓度,是确定新风量的一个重要依据。而 CO2的浓度又与室内人员的数量有关,因此,应根据室内人员的变化和检测得的CO2浓度来确定不同时间段室内所需要的新风量。使用自动控制 CO2浓度的方法,一般可节约 30% 左右的空调负荷。 3、空调系统的控制管理 近些年,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空调系统的硬件和软件技术也有所提高。许多空调系统引入了先进的软件体系,通过中央监控对空调的长时间运行进行监控,从而达到了节能的目的。这种系统可以在线对空调的回风进行检测,并且控制空调的新风量,不仅能够保证室内通风卫生,而且能够达到节能的目的。除此之外,一些计算机系统还能帮助空调进行室内外气象以及湿热负荷的测定,并且根据气象条件控制空调系统,使其一直保持在最节能的状态。 4、确定合理的空调系统形式 选择空调系统形式时,应根据建筑物的用途、规模、使用特点、负荷变化情况与参数要求、所在地区气象条件与能源状况等,通过技术经济比较来确定。空调系统有以下几种分类:按空气处理设备的位置情况分为集中系统、半集中系统、分散系统;按集中系统处理的空气来源分为封闭式系统、直流式系统、混合式系统;按负担室内负荷所用的介质分为全空气系统、全水系统、空气-水系统、制冷剂系统。选择空调系统形式要在满足总原则和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尽做到一次投资省、系统运行经济、减少能耗。 5、减少输送系统的动力能耗 动力能耗主要是指空调系统运行中风机和水泵所消耗的电能。风机、水泵电耗一般占空调总电耗的 30%~50%,存在很大的节能潜力。采用科学合理方法使之降低,对整个空调系统的节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的技术措施如下: 采用大温差供回水若系统中输送冷(热)量的载冷(热)介质的供回水温差采用较大值,则当它与原温差的比值为 N 时,从流量计算式可知,采用大温差时的流量为原来流量的 1/N,而管路损耗即水泵或风机的功耗则减小为原来的 1/N2,节能效果显著。故应在满足空调精度、人体舒适度和工艺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加大温差,但供回水温差一般不宜大于8 ℃ 。 选用低流速水泵和风机的功耗与管路系统中流速的平方成正比,故采用低流速能取得较好的节能效果。且有利于提高水力工程的稳定性。 提高输配系统的效率设计时合理的选择水泵的扬程,如果扬程过高时,靠减小阀门开度来调节系统的水力平衡,使得系统的能耗过多的消耗在阀门和过滤器上。适当采用二级泵系统。在送风系统中设计时应尽量维持风机工作在高效区。 四、结束语 本文介绍了办公楼空调系统设计的几个节能措施,对如何改善与提高空调系统工作效率和减少能耗进行了探讨。如果设计人员把节能设计思想贯穿于设计中,充分合理运用各种节能方法与措施,综合分析各种影响因素,选择经济合理的节能方案,提高暖通空调系统的能源利用率,可以从根本上扭转公共建筑用能严重浪费的状况,为实现国家节能减排和保护环境的战略做出应有的贡献。 办公楼设计论文:结构加固设计在办公楼砖混建筑中的探讨 【摘要】本文通过介绍在不同的环境下,以加固设计为主要介绍目标,来说明一下有关加固补强的相关方案和加固方式的主要措施,以此来详细介绍结构加固设计在办公楼砖混建筑中的方式和作用。 【关键词】办公楼;砖混结构;加固设计 目前,砌砖建筑在我国比较多,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砌砖建筑发展迅猛,并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从一开始的单层建筑逐渐转向多层住宅、办公楼等形式。它的优势在于取材方便,而且成本不高,施工也不是很复杂。但它的缺点同样明显,包括材料抗拉性、抗剪强度都不是很高等,因此这导致了抗震性能不强,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必须要加强对砌砖建筑的加固设计。那么下面我们就以从办公楼的角度出发,来具体讨论一下如何对办公楼砌砖建筑进行结构加固设计。 一 抗震性不强的原因 1.1 墙材材料强度不够 从一些实地考察不难发现,一般的办公楼,建筑的顶层应力较比底部要小了许多,因此造成抗震性能不强,这主要是因为墙体材料的强度不是很好所造成的,所以一定要进行必要的加固设计,尤其是对于办公楼这种单跨式结构的建筑更应该得到重视。 1.2 结构体系缺陷 以前多数办公楼通常都是横墙承重,预制空心板是选用较多的建设楼屋面的材料,因此造成无法形成强有力的拉结,再加上所采取的抗震措施无法达到要求,施工质量也无法达到要求,这造成了办公楼的抗震性能不强,因此就急需对办公楼进行加固设计。 二 进行加固工作的注意的事项以及加固的位置 2.1 加固工作的注意事项 在加固以前,一定要对主楼进行检查。如果红砖的强度在MU10以上的话,则可以放心使用。禁止使用质量不过关的砂浆,否则会给工程质量带来不好的影响。而相关人员在进行现场检查期间,一定要注意承重窗间墙的尺寸必须符合设计要求,所以在检查期间一定要做到仔细认真。对于在办公位置发现的裂缝,应该及时进行修补。而板混凝土的强度则要保持在C15上下。 在对抗震横墙的设计中,间距最好控制在15M的范围,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应立刻进行加固补强的措施改,否则会对整个工程带来质量上的影响。 2.2 加固原则和范围 在进行加固补强的时候,施工人员一定要在保证满足业主对建筑风格要求的前提下进行施工。尽可能的不要对外饰墙进行破坏,这样的话就可以保证较为美观的外观效果。通常情况下,加固工作都要经过两个阶段,目前的这个阶段只要把办公部分的加固工作做好就可以了。 三 加固方案的选择 3.1 承载力和抗震验算 一般情况下,检查结果会成为加固方案出炉之前的主要参考依据,从而对墙体承载力做出计算。 (1)承载力验算:要对称重墙体进行全面的抗压验算,并且要根据结果进行具体的分析。如果关键的内纵墙一旦不符合要求,则应该马上进行改进,这样的话才能够有利于整个加固工作的顺利开展。(2)抗震验算:一般情况下,使用年限和地震取重现期都已30年为标准,并且根据超越率的10%进行有关烈度的设定,然后结合必要的抗震举措,这样办公楼在加固以后,它的抗震性能就可以达到基本的要求。一般情况下,烈度一定要达到6.7度才可以。 3.2 加固方案比选 通过对抗压承载力的分析得出结论,如果阶梯教室大梁混凝土的强度比较低的话,则应该进行加固措施;而如果强度符合标准,则可以根据抗震的构造来加固。一般情况下,会通过面层以及板墙加固的方法对抗压承载力不是很好的墙体进行加固。而如果在阶梯办公室的部分发现砂浆强度不符合强度要求,则要及时的通过板墙加固的方式进行弥补,而且最好在每个楼板下设置加强带,这样效果会变的更好一些。 如果具有刚性体系的抗震横墙一旦达不到基本的抗震要求,则应该马上增设圈梁。通常情况下,会通过布设砖砌墙体的方式来进行抗震横墙的增设。但前提条件是一定能够和原来的墙体进行锚拉。但如果此处有个地下室的话,考虑到此地会有一段横墙,这样就不能够很好的承受楼面所带来的承载压力,因此一定要对进行加固工作。不过这样做的弊端在于会对底板带来一定程度的损坏。 四 体外预应力筋抗震加固方法 此种方法较为先进,从单一的构件角度来讲,进行斜拉筋对剪力会有抵抗作用,这样就可以让自己承受很小的剪力,因此可以减少出现裂缝的情况,而且还可以提升墙体的承载能力。而通过一些专家的研究则发现: (1)墙体的裂缝在通过斜拉筋的加固以后,裂缝处明显得到改善。而且斜拉筋加固后的墙体在承载力上提升了将近百分之十。(2)在增强墙体的刚度方面,斜拉筋加固也会起到非常大的作用,从而让墙的整体性能都能够有所增强。而墙体的水平抗侧力与斜拉筋直径有着直接的关系,而通过研究表明,直径越大,抗侧性也就越大,两者是成正比关系的,这最终造成了在刚度的退化上显得比较慢。(3)通过预应力加固,会产生非常好的抗震效果,试件的滞回曲线也会通过荷载变得非常饱满,造成非常好的延伸性。此时我们就能发现,无论是刚度退化还是荷载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减慢和迟缓状态,这就充分证明了墙体已经具备了非常好的恢复能力。预应力加固效果也非常的不错。 另外,利用预应力对结构加固,如果能够把结构中的三个方向箍起来,那么就会一定程度上强化纵横墙的连接效果,这样就会很好的加强墙体的抗剪度以及变形能力等。所以说在加强办公楼的整体加固设计上,此方法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前面的一些加固介绍我们能够了解到,预应力筋抗震加固法对加强办公楼的整体抗震性具有非常大的帮助作用,具体总结起来,它是通过把防腐处理后的钢套管布设在砖混结构外,然后再利用张拉钢绞线来达到加固的目的。而这样做,能够很好的对每个纵横墙起到连接的作用,这对于加强办公楼楼面的整体性能非常的关键,而且还能够充分展现出砖墙的抗震性能。 【结束语】 本文主要从办公楼砌砖建筑的角度出发,具体介绍了如何对办公楼进行结构加固设计。而且通过一系列介绍不难发现,此项设计工作是一个非常严谨且重要的工作,它对于提高办公楼的安全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相关工作者应该认真努力,刻苦专研,不断的完善办公楼结构加固设计方案,并以此让我国的砌砖建筑工程水平迈向新的高度。
心理学类论文:中等师范类学校心理学课堂教学中的举例 摘 要:心理学是中等师范类学校中的一门教育专业理论课,对于抽象逻辑思维水平较低的初中毕业生来说,在理解和掌握心理学的相关概念和理论时,存在一定的难度。列举事例来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是行之有效的手段,但要做好课堂教学中的举例,教师需要处处留心,事事留意,日积月累,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得恰到好处。 关键词:心理学;课堂教学;举例 心理学是中等师范类学校开设的一门教育专业理论课。它对中等师范类学生了解儿童心理特点及其发展规律,将来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和提高自身的心理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作为专业理论课,它很抽象,理论性也很强,对于抽象逻辑思维水平较低的初中毕业生来说,尤其是现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文化素质相对较差,在理解和掌握心理学的相关概念和理论时,显然存在一定的难度。 列举事例来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是所有理论学科教学中普遍使用的行之有效的手段,恰当和有启发性的举例能够有助于开阔思路,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举例也能够活跃课堂气氛,给学生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心理学课堂教学中举例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性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既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行为习惯教育与和谐相处教育,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体现教学的教育性。在心理学教学中,举例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更要体现教学的教育性。如,讲人的主观能动性时,通过举例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贯穿其中;讲人的心理是对客观外界事物的反应时,通过举例告诉学生对事物认识要有辩证的观点;讲道德感时,通过举例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的教育;讲个性时,通过举例把态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习惯养成等内容寓于其中。 二、针对性 所谓针对性,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举例时,必须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才能更好地抓住学生的心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针对课堂教学目标有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好地帮助学生加深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如,在讲解感觉知觉的概念时,要让学生理解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时,针对喜欢体育的学生,可以列举学生学习广播体操的事例,学生要学会一套新的广播体操,就得逐个学会这套体操中的每一个单个动作,这是对整个体操中的一个动作的感觉,而当能连在一起完成一整套动作时,这就是对这一套体操动作的知觉;而对喜欢音乐的学生,则可以列举学习一首新歌的事例,学生要学会一首新歌,就必须先一句一句地学会,这是对整首歌每一部分的感觉,当每句都学会后,能唱出整首歌时就是形成了对整首歌的知觉。 三、典型性 列举事例应选择那些典型的,因为典型的事例具有更强的说服力。通过学生对事例的认识和理解,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印象,掌握教学内容,不断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讲解情感可以分为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三个概念及其作用,可以选择三个事例来分别说明。用加拿大医生白求恩同志之所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做出那么大的贡献,就是因为他的行为是正义的,与社会要求相一致,他在这种行为中体验到了一种道德上的满足,他的这种行为表达的是一种国际主义情感――道德感的一种;在分析和讲解理智感时,可以举出意大利著名科学家布鲁诺,因为他接触和认识了哥白尼的日心说后,认为哥白尼的日心说是对的,并从中得到满足,在日心说的激励下,始终坚持真理,最终被当作异教徒烧死了,这就是强烈的理智感及其作用的表现;而在分析美感时,可以选用一些艺术作品(如维纳斯雕像)能给人带来美的感受和体验,这就是美感。 四、真实性 所谓真实性,就是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实实在在的事情来帮助学生理解教学中的内容,让他们在生活中去感受、去学习,从而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为将来在教学中妥善处理教学中突然发生的事件打下基础。如,在讲解儿童人际关系的性别特点时,其中讲到,小学低年级的男孩往往借助于恶作剧来表达对女孩子的特有兴趣,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我就要求他们回忆自己过去的生活和学习经历,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愉快地接受和掌握知识,这样遗忘也更慢。 五、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人们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探索,并从中获得愉快的体验。在举例解释概念时,运用的事例应该是有趣的,这样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思维保持活跃并且敏捷,学生就会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利用有限的时间接受知识,掌握所学内容。如,在讲到条件反射的概念时,我运用了《三国演义》中的“望梅止渴”这个典故,通过讲解这个典故,来帮助学生理解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的,是无条件反射与无关刺激多次结合后而形成的。 六、适度性 就是说,举例要把握好“度”。虽然事例可以将教学内容由抽象转化为具体、由理论转化为实际、由难转为易、由枯燥转为有趣。但是,这并不是说事例越多越好,而应该有一定的限度。因为事例太多,就会喧宾夺主、颠倒主次,反而影响学生对重点内容的掌握。所以说,在心理学教学中,既要运用事例来帮助教学,又不能过多举例,而应该把握住一个度。 总之,课堂教学中举例看起来简单,实则不易。教师需要处处留心,事事留意,日积月累,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得恰到好处。 (作者单位 新疆塔城地区师范学校) 心理学类论文:三类铃声的心理学分析 摘要:电子铃代替人工敲铃是时代进步,电子铃准确省力,但缺少了人工敲铃的故事。音乐铃声的容易引起注意力不能及时转移到课堂上来的问题,也容易千万学生心烦,语言类铃声选择不当容易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相比之下,单击铃声作为条件反射的条件刺激有其优越性。 关键词:电子铃;条件反射;课堂教学 学校的铃声作为一种条件反射的条件刺激,给师生上课下课的信号,要求准确、简单,以不影响教学为准。以前在学校里,大都由固定的人来敲铃,一段时间里与特定的敲铃人相联系。不管是求学时还是教书期间,敲铃人的出现与铃声有着同样的条件反射功能。随着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学校越来越多地应用到现代科技,以往的人工敲铃逐渐由电子铃声代替。相比于人工敲铃,电子铃更简便,节省人力,也更准确,不存在忘记的事(除非没电、或者设备坏了),铃声的样式也更多样化。所以,学校里电子铃声代替人工敲铃是大趋势。 电子铃声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模仿传统的三、二、一单击敲铃声,分别表示预备、上课、下课;第二类是音乐类铃声,用各种音乐,特别是流行歌曲作为铃声,预备、上课、下课分别用不同的音乐;第三类是语言类铃声,诸如,“上课时间已到,请同学们准备上课”、“下课时间已到,老师、同学们辛苦了”之类的铃声。但电子铃并不是全都是优点,不同类型的铃声有它各自的特点。下面就三类常见电子铃声从心理学的角度加以分析,以期给学校在应用铃声方面提供一些心理学的参考。 一、模仿传统的单击铃声 模仿传统的单击敲铃声,从形式上来看,与原先的人工敲铃没什么两样,只是节省了人工,但更加准时。学校应用这类铃声比较少,有了高科技的玩意儿,似乎很少有学校还用这种单调的铃声。传统铃声的缺点相对来说,要专人司铃,人工成本较大,不够准时。但相关的是关于敲铃人的那一段学校生活的记忆,或早或晚敲铃的课堂上都会伴随着一些故事发生。那时候农村学校里绝大多数都是民办教师,很少人戴手表,上下课都是听铃声。大多时候,铃声还算比较准,但总会有诸如表慢、不走之类的事情;或者敲铃人回家干农活了,委托别的老师敲,但受托者只顾上课忘记了;也有时候,老师课结束了,也没带表,就估计敲一下;偶尔,上自习的调皮的学生想放学回家也会偷敲几下,但总代表着权威的下课。反正那时我们都是急切地想着下课放学。现在回想起来,在记忆中也是那样地鲜活。但铃声由清脆的金属铃声变成了合成的声音,如果音箱质量不好或者音源音质不佳的话,电子铃声的就有些刺耳了。但敲铃人的故事远比这个机器复杂得多,节约了人力,也简省了孩子们的故事。但相比之下,效率为上、注重结果的时代,过程似乎并不重要,与孩子们的童年一样,越来越“现代化”。孩子们也越来越不会玩了。电子铃声也在为孩子们的“现代化”童年做着贡献。传统的敲铃已经很少见了。 二、音乐类铃声 音乐类铃声像歌曲一样,伴随着美妙的旋律让人享受。不同的时间点设计不同的铃声,让人沉浸,甚至忘我。相比于单击类电子敲铃,铃声丰富多了,让师生在愉快的音乐铃声中上课下课。同样的节省人力,准确无误。但音乐铃声也有自己的问题,相比人工敲铃,这个铃声太丰富了,以至于会让学生沉浸于音乐之中不能及时转移到课堂上来;相比一首完整的曲子,上下课的铃声显得太短了,让人有些乐犹未尽的遗憾,铃声停止了,学生还在心中吟唱着未尽的曲子;但同样的音乐反复播放,也会使产生厌烦情绪,但换新曲子会更加吸引学生注意,对上课学生注意力的转移不利;再者同首乐曲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欢。试想如果学生整天听到自己不喜欢的音乐,又挥之不去,会是什么感觉?如果设备音质和音源不好,副作用就更明显了。在合适的铃声设备前提下,对这类铃声的选择更要慎重,选择学生喜欢、意境美好而单纯、适合各个时间点的铃声尤为重要。 三、语言类铃声 语言类的铃声大都是预先录好的语音,定时播放。在具备电子铃声优点的同时,它更明确指出预备、上课、下课,并给出温馨的提示,同学们一般还是比较接受的。但这种语言类铃声往往会加入一种教育理念在里面。倘若教育理念有偏差,便会潜移默化地对同学与老师造成长久的不良影响,甚至可能影响孩子们的一生。比如“下课时间已到,老师、同学们辛苦了!”好像上课本身是一件很辛苦的事。在老师与学生的心中无形中形成了“学习是一件辛苦的事”的观念,需要很大努力才行。它把学习异化了,与生活割裂了,学习只是单纯地上课,不上课了,学习也就结束了,不上学了就不学习了。这与终身学习与社会学习的现念无疑是冲突的。这样的语句长期重复,孩子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这样的辛苦观念便会自然涌出,放弃学习、讨厌学习成了理所当然的结果。这种影响可能是一生的。学习本身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是通过自己的智力活动解决学习与生活中问题的过程,但这类铃声把学习给异化成了很苦的事。所以在选择这类铃声的时候一定要对语言的内容斟酌再三。 铃声本来只是一个条件反射的信号,弄得太复杂了,往往会喧宾夺主,影响课堂教学。电子铃声作为一种现代化设备,有着传统的人式铃声有着难以企及的优点,那就是准确,省力,替代传统铃声是必然的时代选择。在应用电子铃声的时候,应该选择比较好的音质设备,经常检修,有备用电力,使信号正常。相比三类电子铃声,音乐铃声有着铃声之外的信息,容易使学生分心,或者对不喜欢乐曲反复播放的反感,语言铃声有着说教的味道,特别是在落后的教育理念下的语言,容易对学生造成长久的不良影响。而模仿传统的单击铃声简单明了、干脆利落,没有附带的不良信息,作为条件反射的信号更有优越性。虽说相比传统的人工敲铃少了许多故事,但在追求效率的时代,也算是一种进步的选择了。 心理学类论文:信息主管学点心理学系列威金斯的人格环形分类模型 几个世纪以来,人们一直对圆形很着迷。圆形很优美,它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象征着完整与统一。圆形作为人格的一种可能的表征,同样也吸引了人格心理学家。 20世纪倡导用圆形来表征人格的两位最著名的心理学家是利里与威金斯。他们用现代统计技术提出了环形模型(环形只是圆的一个精美的名字)。 个体差异与人际特质 威金斯从词汇学的假设出发,认为所有重要的个体差异均可以用自然语言进行编码;而他对分类学的进一步研究使他认为特质术语阐述了个体差异的不同类型。有一种个体差异涉及人们如何处理彼此间的关系,即人际特质。 其他的个体差异被划分为以下的特质类型:气质特质,如紧张不安的、抑郁的、行动迟缓的以及易激动的;性格特质,如有道德的、坚持原则的、不诚实的;物欲特质,如贪婪的和吝啬的;态度特质,如虔诚的、注重精神的;心智特质,如聪明的、有逻辑性和感觉敏锐的;生理特质,如健康的和强壮的。 由于威金斯主要关注人际特质,因此他仔细地将人际特质从其他特质类别中分离出来。然后,以早期研究者的理论为基础,他将“人际”界定为人们在交流时的互动。 界定社会交流的两个依据是爱与地位:“人际事件可以被界定为:有着相对清晰的社会(地位)与情感(爱)关系的当事人双方的互动”。因此,“地位”与“爱”构成了威金斯环形模型的两个主轴。 威金斯的环形模型分类有三个明显的优点。第一,它提出了人际行为的明确界定。因而有可能在圆形的特定扇区依据“地位”与“爱”的交叉对社会交流进行定位。这不仅仅包括给予爱或是承认地位,例如给朋友一个拥抱,还包括拒绝爱以及否认地位,例如因某人不重要而忽视他,不与之交谈。因此,威金斯的模型具有为人际交流提供清晰而精确界定的优点。 威金斯模型的第二个优点在于环形明确了模型内每一个特质与其他特质的关系。该模型区分了三种基本的关系类型。第一种是接近性,或说特质之间彼此接近的程度。模型中彼此接近或邻近的变量之间具有正相关。因此,“社交-外向”与“热情-随和”相关,“傲慢-精明”与“敌对-好吵架”相关。 第二种关系类型是两极性。两极的特质被安置在圆相对的两侧,彼此之间负相关。因此,“支配”是“顺从”的对立面,两者负相关;“冷漠”是“热情”的对立面,两者负相关。明确这种两极性关系非常有用,因为几乎每一种人际特质都有与之相对的特质。 第三种关系类型是正交性,指模型中彼此垂直的特质(以90°为分界,或彼此呈直角)相互之间完全没有关系。换言之,这些特质之间零相关。例如,“支配”与“随和”正交,因此二者不相关。这意味着支配性可以用争吵的方式来表达,例如,为了达到目的大喊大叫,也可以用更随和的方式来表达,例如,我组织了一群人帮助我的朋友。 类似地,攻击性(好争吵的)可以通过自信/支配的方式来表达(例如,我利用自己的职权惩罚敌人),也可通过不自信/顺从的方式来表达(例如,当我沮丧时,通常对他沉默)。因此,正交性可以使个体更精确地区分实际行为中表现特质的不同方式。 环形分类模型的第三个重要优点是,它能够提醒研究者关注人际行为研究中的空白。例如,尽管有许多关于支配与攻击的研究,但是人格心理学家却很少去关注“谦逊”与“精明”这样的特质。 环形模型通过提供人际交流领域的地图,引导研究者对这些容易被忽略的心理机能进行研究。 总而言之,威金斯的环形分类模型提供了了解社会性领域内主要个体差异的地图,对人格分类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除了这些积极的品质外,环形分类模型也有其局限性。 最主要的局限性在于其人际地图仅有两个维度。有人认为,这两个维度之外的其他特质也有重要的人际作用。例如,“尽责性” 也可能成为人际特质,在此特质上得分高的人对朋友、配偶以及子女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即使是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特质也会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得特别突出,例如,当主人长时间没有注意到他的存在时,他会反应过度,并坚持与同伴离开聚会。 (本文摘自《人格特质:当代人格心理学教材》一书,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 心理学类论文:西方心理学理论分类体系的反思与建构 摘要:当代心理学不仅在研究对象上存在着分歧,而且在理论和方法论取向上也是四分五裂,以至于很难用一种逻辑标准将各种理论体系进行归类。西方心理学大多数采用的是时间逻辑分类标准,将理论体系的发展变化通过时间线索呈现,这样的理论分类虽然能帮助我们理顺理论流派的发展脉络,但我们往往因无法比较而抓不住各理论流派的主要特征。近年西方理论心理学界提出以因果关系逻辑为标准的理论分类体系,将心理学理论分为机体中心论、环境中心论、社会中心论和关系中心论,这种标准容易混淆某些相近的理论,出现理论的多向归属和无归属现象。文章提出以内容特征为指向的分类体系,包括意识中心倾向、行为中心倾向、机制中心倾向和意义中心倾向。这种分类标准能部分弥补因果关系分类体系和时间逻辑分类的不足。而进一步开发出能够适应理论快速发展变化的理论分类体系将成为未来理论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之一。 关键词:心理学;理论;构建;分类;因果关系 1、引言 心理学在100多年的发展中,已经发展和形成了各具形态的理论体系,且每一理论体系都较为全面的揭示某个时代人们普遍的心理现象(Parker,2009;姜永志,2012;叶浩生,2003,p.5),然而心理学理论的庞杂使我们难以区分理论和理论之间的关系。按照传统的时间逻辑标准来区分,很多人习惯将心理学理论体系区分为构造主义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以及认知主义心理学等(当然还应包括当代心理学有影响的其它取向)。人们已经习惯了按照时间线索对心理学的理论体系进行分类,但是这样的分类通常会使我们混淆体系之间的联系,如认知心理学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产生时间也存在重合,行为主义更是横跨了几个理论学派而仍具影响力。这样看来,理论的时间线索似乎并不能完美的揭示理论之间混杂的关系,尤其是当代心理学多元化发展趋势已经出现,心理学的社会论取向、生态环境论取向、文化论取向、神经科学取向等并行发展(车文博,2010,p.50),这使我们更加应接不暇。心理学发展的历史,自古就存在自然科学倾向的心理学与人文科学倾向两种竞争的取向,它们在心理学体系中始终处在彼此竞争又难以隔离的状态。虽然实证主义曾因生态效度的问题不断受到攻击,但人文主义却同样因为解释力的问题,无法取代实证主义。在当代心理学理论体系中,以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进行简单的理论体系分类似乎是可取的,但这样又会出现方法的模糊交叉,因为实证主义现在也开始注重人文主义的现象学和解释学方法,而人文主义也在使用实证主义的调查和实验法,这种交叉又会使理论分类体系陷入痛苦的纠结之中,所以简单的二元分类方法并不完全适用于心理学的理论分类。 受实证主义因果关系论的启发,西方理论心理学界提出可以通过因果关系将心理学理论进行归类,通过确定因果关系在每种体系中的位置,史密斯(2001/2005,p.3)将其大致可分为四类范畴:(1)机体中心论体系一因果关系以机体为中心;(2)环境中心论体系一因果关系以环境为中心;(3)社会中心论体系一因果关系以社会建构为中心:(4)关系中心论体系一因果关系以关系为中心。按照这样的逻辑标准,大部分心理学理论都能以因果关系归为这四类中的一类,但我们发现这种分类仍使少数理论体系无法进行清晰的归类。如,近十几年发展的环境心理学主要关注环境对人的心理的影响,但却使用相互联系的观点定义自身,既可以将它分为环境中心论也可以分为关系中心论。虽然这样的理论分类体系可以使我们明晰不同理论体系的归属,但我们仍为那些不能归为某种类别的新出现的理论取向而感到惋惜。因此,文章将在对四种因果关系分类体系进行评述的基础上,试图以心理学研究内容为指向,提出一种新的理论分类体系,作为对因果关系分类体系不足的补充。 2、因果关系分类体系的批判性反思 2.1 心理学的机体中心论 机体中心论起源于18世纪欧洲大陆的德国、法国和苏格兰的唯理论哲学。它假设我们生存在物理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双重世界之中,内部世界经常被转化为生物基础尤其是大脑,然后产生行为,而且这种行为是自身引发的(夏基松,1998,p.248;杨鑫辉,1998,p.87)。机体中心论通常可以用伍德沃斯SOR这样的形式来表示,这一公式能够表示与机体中心论相同的因果关系线性心理结构。其中,s是引起刺激的环境,提供信息输入到0(机体的大脑),R是反应输出或是行为。而O也可以被称为经验、自我、信息加工、认知、伊底、动机、神经网络或其它介于二者之间的心理结构。这一体系可包括认知心理学、进化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和精神分析(主要是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等。就机体中心论而言,中介变量总被称为意识、心理、大脑或者信息加工而不是环境刺激。心理学机体中心论总是以诸如神经网络系统和计算机程序(认知主义)、自我实现(人文主义)以及本能(进化心理学和精神分析)的假设开始其研究的,并根据这些假设来解释研究的结果(Goertzen,2010)。认知主义心理学始终是机体中心论的主导者,它假设心理机制类似于计算机程序,而不是驱力和本能fGoldman deVignemount,2009;Wetterstein,1975;姜永志,刘额尔敦吐,2012)。人本主义心理学将因果关系归为自我,而自我是由人本身的本能引起的,如,强调人先天具有自我实现的潜能。它几乎没有给社会因素留有余地,具有典型的机体中心论倾向。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通过生物学和物理学的还原,将伊底(id)看作是人格发展的内部驱力,不注重主体之外的客体对人格的影响(Steele,1979;郭本禹,2007)。虽然在弗洛伊德之后,精神分析开始关注文化、社会和环境等客体对人格的影响,但这些理论也都受到了弗洛伊德或是驱力、或是本能、或是潜意识的影响,仍保留着机体中心论的某些特点(cabaniss Roose,2005;高峰强,2013;郭本禹,2013;王国芳,2013)。进化心理学引进了认知心理学的机制问题,认为不是行为被选择而是心理机制和本能被选择,强调每一种心理机制的生成都是生物本能对环境的适应进化而来的。这些理论流派的显著特征都是,都强调个体自身的内部驱力或本能影响个体的心理与人格。但是,这些理论似乎并不安于被归为机体中心论,如,认知心理学也具有环境中心论的取向,认知心理学的方法论奉行的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经验主义和操作主义,这就不可避免的使认知心理学与外部可观察的行为扯上关系。而进化心理学虽然强调生物的进化本能,事实上它也强调环境在生物心理机能进化中的作用。机体中心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各理论体系概括为具有某种典型特征,但它不具有随着理论发展而发展的灵活性。 基于辩证心理学与交互行为心理学的相似之处,关系中心论可以概括出以下几个共性:(1)强调双向性,传统心理学大多强调SR或者SOR的心理反应模式,但辩证心理学和交互行为心理学却试图用SR来取代传统心理反应模式;(2)反对传统心理学线性因果关系,反对简单的将心理事件归结为内部因素(心灵主义、神经元、大脑结构、驱力、思维等)和外部因素(历史文化、周围环境、客观他人),认为机体中心论和环境中心论将心理事件简单归结为内部或外部因素,这种简单推论将心理事件还原成了神经网络、无意识冲动、动机、本能、驱力、社会和文化等机体内部或外部刺激,却忽略了“个体在世界之中”这一命题;(3)强调变化是心理事件的主题。辩证心理学提出心理事件是由命题-反题-合题-命题-反题……这样一个无限循环的发展过程构成的观点,交互行为心理学强调行为场的变化决定了心理事件本身也将随之变化的观点(姜永志,2013a)。在当代心理学的发展中,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已经承认,心理与世界是处在相互作用中的,如,作为机体中心论的认知神经心理学,已经开始关注文化差异对个体神经系统及心理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文化神经心理学的出现就是心理学关系中心论的又一例证(韩世辉,2011;刘将,2011)。 我们也发现,诸如叙事心理学和现象学心理学这样关注文本和意义的研究取向,并不能准确的归为上述四种分类体系,文本和意义明显趋向于社会中心论,现象学心理学强调意义行为是由人与客体之间的关系构成,心理事件不能还原为生物和物理事件的观点又使得它与关系中心论有着关联。尽管上述四种体系基本可以概括心理学各理论流派显著特征,但心理学的发展和变化,以及各流派的内部演变,都使这一理论分类体系难以适应现实要求。如,精神分析自弗洛伊德以来,历经三次较大的修正,在经历了早期阿德勒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建立各自的理论体系(励骅,郭本禹,2012),卡伦・霍妮(1950/1988)社会文化学派对精神分析的外部指向的确认,克莱因客体关系理论将精神分析确认为一种关系取向f王国芳,2007),Schafer(1970)代替弗洛伊德元心理学的动作语言,以及Steele(1979)将精神分析与解释学融合,新精神分析似乎达成了一个默认共识:即精神分析已经从驱力与冲突的内部指向,转为强调促使个体心灵愈合的外部客体及其关系的解释。其理论和方法几乎完全祛除了传统精神分析的本质特征,远离了它的生物学和物理学假设。按照因果分类体系的划分,当代精神分析既可以认为是机体中心论、环境中心论、社会中心论。还可以看作是关系中心论。心理学理论发展与融合趋势日趋显现,而这种理论分类体系也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在下文,我们将试图以心理学研究对象发展轨迹为逻辑线索,从研究内容上对心理学的理论体系进行分类,希望这种分类体系可以弥补中上述因果关系分类体系的不足。 3、心理学理论分类体系的理论建构 通过对心理学史中心理学各大流派及理论的分析,从心理学研究内容的指向进行分类,可以将心理学理论体系区分为四个体系:意识中心取向、行为中心取向、机制中心取向和意义中心取向。这四个体系可以从内容指向上涵盖心理学发展中较大的理论流派,而且不会出现因果关系分类体系由于时间交叉而出现的模糊和混淆。虽然这种分类体系也会出现个别理论归属于两个或多个类别的情况,不过这种分类的方式却对现象学心理学、叙事心理学和社会建构心理学,以及认知心理学、认知神经心理学等进行了较为明晰的归类。这种分类体系旨在弥补因果关系分类体系的某些不足,并试图对其进行某种程度上的超越。 3.1 心理学的意识中心取向 意识中心取向是以意识为研究指向的心理学理论体系,主要包括早期的内容心理学、构造心理学、意动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心理学的理论及观点,这些心理学理论都将心理学研究指向机体内部的意识、潜意识或还原为大脑的机能,主张对心理现象的解释以机体内部作为出发点。在心理学成为独立的科学门类之前,古老的哲学就通过思辨的方式探讨意识。唯理论者笛卡尔认为灵魂(意识)是精神实体的属性,知觉、思维、意志、愿望等是意识的形式,是精神实体的表现形式。在笛卡尔的理论体系中,意识是一个只能进行自我观察的、封闭的内部世界(笛卡尔,2012,p.105)。而英国经验论者洛克眼中的意识是一切精神现象的共同特性,它表现在观念、思维、情感、需要和意志行动中(洛克,2011,p.29)。对这些内容而言,意识是一种共同的东西,是这些内容的共同特性。在心理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科学以来,各心理学派都依据自己的立场、观点提出对意识的看法。张海钟和姜永志(2011,p.28)就曾心理学各流派对意识的观点主张进行了归纳:(1)意识是一种灵魂观念的残余,是心理学还没有完全肃清的古老的灵魂观念的表现;(2)意识和心理等同,心理学是研究意识的科学;(3)心理学不应研究不可观察和经验证实的意识,而应研究可观察和经验证实的纯粹行为;(4)意识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副现象,心理学研究主要是行为的活动过程,虽然也有意识伴随,但意识不起什么作用,只不过像人在灯光下所产生的影子而已;(5)意识是潜意识压抑后的释放物的观点。意识研究作为早期科学心理学最主要的一个研究领域备受重视,早期的心理学将其定位为意识心理学也不为过。不管是冯特、铁钦纳、布伦塔诺对意识的关注,还是弗洛伊德对潜意识的关注,这些理论及其观点主张都将意识作为心理学领域最值得探究的心理现象。因此,意识是一个观念会战的特殊战场,意识与心理的关系问题就在哲学会战与心理学会战的辩论中成为学术界无法理清的问题之一。意识维度是人类向心灵探究发出的第一声号角,这将为心理学历史中其他维度的建立提供重要参考和批判的基点。我们也发现,尽管以意识为研究内容的心理学理论都可以清晰的归纳其中,但当代认知心理学虽然将大脑与计算机进行类比,以心理机制的生物学基础为主要研究指向,事实上它关注的一个方面也包含了意识的成分,不过从整体来看,认知心理学更多的还是倾向于机制中心取向而非意识中心取向。 心理学类论文:美学和心理学视角下的高校图像类课件设计研究 [摘要]教学课件是教师上课必不可少的教学辅助工具。教学课件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本文从美学和心理学角度出发,结合课堂实际应用经验,探讨了教学课件的版式设计、文本设计等问题,为教师设计和制作课件提供一种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课件;设计;教学;图像 在数字媒体时代,课件作为高校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载体,对教学效果起到举重若轻的作用。下面笔者将结合多年从事高校图像类课程教学和课件设计经验,以及在课堂中的实验效果,从美学和心理学角度讨论高校课件设计的方法及策略。 一、美学视角下的教学课件设计 美学追求的不仅是感官上的愉悦,更是情感上的和谐统一。具体到课件制作上,无论从版式到内容,都应该为学习者带来感官和学习体验上美的享受。使学习者在享受感官体验的同时侵入式理解所授知识,获得学习的最佳体验。能够烘托教学内容的界面设计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接受教学内容,反之,只流于形式的课件不仅不能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的掌握,还会干扰学习者的学习。 二、心理学视角下的教学课件设计 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理查德・耶认为“之所以要采用多媒体学习是基于这样一种观点,即教学信息应根据人类大脑的工作方式来设计”。按照人的心理工作方式设计的多媒体信息比没有按照人的心理工作方式设计的多媒体信息更可能产生有意义学习。有意义学习是一种以思维为核心的理解性学习,它可以使学生获得真正的知识,这种知识经过学习者的认知加工,已融入到学习者的知识系统。与有意义学习对应的是机械学习,机械学习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死记硬背,是一种被动学习,所获得的是虚假的表面知识。因此,我们在进行课件设计时,应根据学习者加工信息的方式进行设计,才能有助于课件教学效率的提升。 三、图像类教学课件设计方法与技巧 (一)图像类课程特点 图形图像处理类课程从课程性质上来说属于实践类课程,它以计算机为平台,使学生通过具体软件学习有关图形图像处理的相关知识,涉及美术、影视、摄影、印刷等领域。该类课程一般在机房上课,所涉及的软件主要有Photoshop、Illustrator、CorelDraw、3Dmax等。这些软件都可以称为创意软件,因使用者的创意思维不同而能产生千差万别的视觉效果。课程特点是操作性强,知识点零碎,所见即所得,且需要大量的图片素材。图像类课程的最大特点是以实例操作为主,其中需要涉及大量的图像处理前后效果的对比及处理过程中操作步骤的说明。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需要学生对需要处理的原图像及处理效果和所用到的操作工具有一个大致了解,这个过程为课程的引入阶段,非常适合通过课件表现。 (二)图像类课件设计策略 在教学中用到的课件大部分是用PowerPoint(以下简称PPt)软件制作的。PPt在操作上比较简单易学,能够很方便地集成视频、音频、图表、图片、文字等,并且该软件预置了大量设计模板,为设计者的设计制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下面将从版式设计、文字设计、配色设计和多媒体设计等几个方面探讨教学课件设计与制作技巧。 1.课件版式及文字设计 图像类的课程本身就属于美学的范畴,因此在该类课程的设计上更应该遵循美学规律。通过版式的设计能够将图片、文字等元素按照有利于学习者接受的方式进行有机组合与排列,能够确定课件的整体风格和颜色基调。由于图像类课程以图片展现为主,文字说明为辅,因此在版设设计上,应突出课堂讲授实例效果制作流程。课件中所用图片的大小、位置应符合多媒体认知原则,保证学习者既能够接受到足够的知识量,又不至于产生冗余信息。 在图像类的课件中,文本是主要起辅助说明及总结知识要点的作用,因此文本一定要言简意赅。在信息呈现方式上,应做到齐、整、简、适,标题及正文字体、字号、样式统一,字体颜色及样式要烘托重点内容,可以用粗体、颜色或大字号着重关键词。在文本的字体设计上,选用的字体应清晰易读,尽量使用系统字体,文字的颜色忌多,并且要与背景颜色有较大的反差。在字号设计上,要以观看者能够看得清楚为标准,一般选用24-40磅之间的字号。 在文本的排版上,如果文本量比较大,可以通过三种方法使文本简化,增强视觉感:1.提炼标题,分段分行,设置行距,标题的提炼与行距的设置至关重要,否则大量的文字信息容易使观众产生厌烦、疲倦感。2.利用图形视觉化、逻辑化文字,并且利用注释解释相关内容。比如把每段文字进行关键词提炼,然后利用图形表示关键词之间的关系,这样便于学习者记忆。3.利用PPt动画设置,在提炼每段小标题的基础上,分部分逐次显示课件内容。逐次显示能够舒缓观看者的视觉压力,易于记忆。 2.课件配色设计 课件的颜色设计能够对学习者的学习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如鲜艳的颜色容易使学习者兴奋、躁动,柔和的颜色容易使学习者安静等。在进行课件的配色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学习者特征和课程特点。总的来说,课件配色设计应做到以下三个方面:(1)色彩风格要与主题、授课内容、学生特征相符合,(2)色彩基调为内容服务,基调应统一,忌随意变化,(3)用好色彩属性,适当增强背景色调与信息符号色调的对比。在色彩设计上,依据色彩学理论,可采用同类色配色、对比色配色和相似色配色。 四、结语 在教学过程中,课件只是我们优化教学的一种手段,把课件做好、用对,能够使我们的教学事半功倍,反正则事倍功半。在课堂上,课件从来不是真正的主角,真正的主角是教师组织课堂的方式和教学思路,这也是课件的灵魂所在。课件是课程导入及讲解过程中的有力助手,切不可过于依赖课件而忽视学生的感受。 心理学类论文:积极心理学视野下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 [摘要]艺术生在心理问题的呈现与普通大学生有一定的区别,主要表现为:适应困难化、学习浮躁化、交往矛盾化、认知片面化等。培育艺术生积极阳光心理是培养高素质艺术人才的迫切需要,是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迫切需要,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迫切需要。构建艺术生积极心理教育体系,需要确立一个目标,以心理志愿者为抓手,扎实做好三项常规工作,努力实现四个促进。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艺术生 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关注积极心理学,很多学者开展了关于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与和谐人格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就如何推进艺术类大学生(以下简称艺术生)积极心理学方面的成果还比较少,作为培养未来精神文化事业的专业人才的艺术院校——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苏州工艺美院)一直注重培养艺术生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这也是艺术院校素质教育追求的目标,更是我们艺术院校心理健康工作的期望状态。 一、艺术生心理特点和心理趋向 与普通类大学生相比,艺术生心理发展有其自身特点,例如追求独特与个性,不崇尚时髦与流行;单纯而直率,心理设防能力差、情绪反应强烈而不稳定;创造性强,随意性大;心理矛盾冲突严重,角色反差大等。由于这些特点,艺术生在心理问题的呈现上与普通大学生有一定的区别,主要表现为: (一)适应困难化 艺术生由于缺乏充分的心理准备、在群体中角色地位的变化、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奋斗目标以及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等原因,导致他们出现很多适应困难,例如感情无以寄托的孤独感、人际关系困扰、优势地位丧失的失落感、生活适应和自理能力差的困惑感、缺乏目标和追求的空虚感等。 (二)学习浮躁化 部分艺术生由于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仅凭兴趣学习、对基础知识的重视不够、不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自学能力弱等原因,出现浮躁化倾向,例如盲目、急功近利、见异思迁、不求甚解。 (三)交往矛盾化 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为独生子女群体,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缺乏完整的沟通方式,艺术生又崇尚独立、自主,使他们个人主义地关注自我,特别是随着网络资讯的发达,很多艺术生更多地在网络中寻找寄托。 (四)认知片面化 艺术院校的大学生一般从小都有艺术特长,优越于他人的感觉伴随了他们多年,但到了大学之后,这种优势变得越来越少,一些学生容易产生自卑感,在自我认知和评价方面出现问题。 (五)情感随意化 2005年9月实施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以来,大学生对待婚恋情感问题较以前明显开放、随意,而初尝爱情滋味的大学生比较容易迷失,部分学生分不清友谊与爱情,不能很好地把握男女同学交往的尺度。 (六)个性自我化 艺术生独立意识和自我表现意识强烈,容易养成从个人才能的发挥、个人利益的获得、个人价值的实现等方面考虑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他们崇尚艺术自由的同时也强调行为自由甚至落拓不羁,不易为周围环境接受。 (七)价值多元化 艺术生的成长过程中由于社会背景、成长经历、专业特点等方面的特征决定了其与众不同的价值观倾向及发展规律。 (八)就业功利化 艺术生职业价值观感性、直接,个人本位突出。个人本位的职业观在自主择业时往往导致社会责任感相对减弱,需要引起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关注和加以引导。 二、积极心理学对艺术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 (一)培育艺术生积极阳光心理是培养高素质艺术人才的迫切需要 目前中国的经济正向创新型经济转型,创新型经济需要创新型人才支撑。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一所艺术院校,苏州工艺美院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独立评判和创造精神的、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级艺术设计人才,艺术生是未来社会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培育他们和谐、健康、阳光的积极心理显得尤为重要。 (二)培育艺术生积极阳光心理是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迫切需要 当代大学生作为具有高智力水平、较高文化水平和较强自尊心的群体,他们有着不同于一般青年更高的抱负和追求,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因而也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与冲突,艺术生是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发人群。艺术生敏感直率,自我定位比较高,成才欲望非常强,但社会阅历和情感体验较浅,心理发展并不成熟,极易出现情绪波动。 (三)培育艺术生积极阳光心理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迫切需要 大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于艺术生来说,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矛盾,产生的困扰和冲突,会形成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又往往和他们三观的形成交织在一起。因此,要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在理想信念、思想品德、行为养成、心理健康等各个层面全面展开教育,使思想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相补充、互相促进。 三、构建艺术生积极心理教育体系 积极心理学改变了过去把重点放在消极障碍、病态心理方面的探讨,转向关注人类的优秀品质、挖掘人类的潜力和优势。所以心理学不仅仅应该对损伤、缺陷和伤害进行研究,也应该对优秀品质进行研究,心理治疗不仅仅是对损伤、缺陷的修复和弥补,也是对人类自身所拥有的潜能、力量的发掘,心理学不仅仅是关于疾病或健康的科学,它也是关于工作、教育、爱、成长和娱乐的科学。2009年,江苏省教育厅胡金波同志曾经指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阳光心理”,高校应该为大学生播撒“心理阳光”。尤其是针对艺术生这一既敏感又直率、心理设防能力差、接受暗示能力强的群体,更需要心理工作者在工作中运用积极心理学的原则,提高服务艺术生心理的意识和能力,开启他们“心理阳光”之门。 (一)确立一个目标——全面塑造艺术生积极阳光的心理素质 阳光校园的基石是人人具有开放、健康、成熟的心态,实现我与自身、我与他人、我与自然、我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展示的是“人的价值实现”。艺术院校要结合艺术生的特点,在播撒“心理阳光”的过程中,贯彻“引导与咨询并重、实践与研究并举、成长与服务并进”原则,突出教育性,坚持积极心理健康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突出全体性,坚持普及阳光教育与个别咨询相结合;突出全面性,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心理健康实践活动相结合;突出针对性,坚持解决心理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突出主体性,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全面塑造艺术生积极阳光的心理素质。 (二)以心理志愿者为抓手,以两个心理健康节为契机推进艺术生积极心理的发展 目前,很多高校都建立和完善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都推进了“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系心理健康辅导站—班级心理委员”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有的还拓展到学生宿舍,形成了“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宿舍楼心理辅导站—楼层心理委员”三级工作网络体系。苏州工艺美院于2010年将班级心理委员、楼栋朋辈心理委员、心理协会三支心理骨干共同组建成苏州工艺美院心理志愿者队伍,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学生队伍立体体系,该体系以“自助、助人、互助”为宗旨服务广大同学。 苏州工艺美院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每学期都要依托心理志愿者开展“5.25”和“12.5”心理健康活动月活动。“5.25”(“我爱我”的谐音)是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12.5”(“要爱我”的谐音)为心理健康活动周。苏州工艺美院在心理健康活动月期间曾经开展了心灵导航——新生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我知我心——心理测量、心灵之约——咨询与约谈、心灵友聚——心理志愿者建设、心随师动——名师引航、心随影动——心理电影赏析、心灵之港——团体辅导、我演我心——校园心理剧、心随身动——户外拓展训练、心灵成长——知识竞赛、心的奉献——服务社会等十一项心理健康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促进艺术生心理健康、锤炼艺术生心理品质、塑造艺术生健全人格、开发艺术生心理潜能、优化艺术生心理素质、实现艺术生自我价值。 (三)扎实做好三项常规工作 1.全面、深入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宣传包括静态和动态宣传,静态宣传有电子媒体宣传、各类文字宣传、教学和讲座,动态宣传主要指开展各类新生主题团辅活动,例如新生主题班会、主题活动、户外拓展等。通过宣传增进新生心理保健意识,提高维护心理健康的能力,促进潜能开发,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一是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要求,把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苏州工艺美院心理中心结合艺术生的专业特点和求异求新的心理特点,制定了具有美院特色、操作性和实效性较强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和体系。内容包括:关注心灵,阳光心理——心理健康概述;适应生活,乐活大学——心理适应;悦纳自我,完善自我——自我意识;健全人格,塑造人格——大学生人格;志存高远,快乐学习——学习心理;管理情绪,快乐生活——情绪管理;直面挫折,笑对人生——挫折承受;悦纳他人,和谐相处——大学生人际交往;把握情感,让爱成长——大学生爱情和性心理;厚积薄发,设计未来——择业就业心理。该体系强调施教者教学方法的灵活性与浸润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主动转化状态。采用网络教学、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三种课程表现形式,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心理测试、团体训练、情境表演、角色扮演、体验活动等多种教学方法。二是开设“心理学与生活”“设计心理学”“消费心理学”等选修课或专题讲座,采用参与式和体验式并举教学方法,发展学生的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注重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悟心灵关爱,解决自身心理问题,提高心理素质,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三是通过平面文字、电子影像、以及广播电视等宣传形式将积极心理知识和理念向更多同学播撒。尤其是心理网站可以提高宣传效果,提高广大学生的兴趣。苏州工艺美院积极占领网络阵地,开展网络宣传,“美院大学生阳光心理”网站成为主渠道,包括心闻快递、心灵成长、心灵驿站、心语心愿、心灵友聚等栏目以及心闻预报、访谈预约、新生专栏、毕业班专栏等几个移动专栏组成。版面清新自然、色彩明快,除了活动的预报和总结之外更多地吸纳和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传播积极心理力量。 2.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访谈。一是坚持心理咨询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专业化,积极开展个体咨询服务和团体心理辅导。二是推进以学生心理发展和成长为目标的一系列集新颖性、操作性、灵活性、提高性于一体的户内户外心理拓展训练。三是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向纵深方向发展,探索苏州工艺美院关工委“关爱学生心灵”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例如苏州工艺美院为了发挥退休老教师的热量,从2010年开始,关工委每学期举办一系列的心理沙龙,曾经开展的“2012,你准备好了么”“把握情感,让爱成长”“如何拥有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等收效良好,成为苏州工艺美院心理教育工作的一大特色。 3.积极推进新生心理成长系列活动。活动包括发放心理宣传单、新生心理讲座、新生心理测评、班级心理团体活动等。在军训期间,苏州工艺美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给新生开设“保持身心健康,提高大学品质”专题讲座,从一个全新的健康观、两个目标、三个重要意义、谨防四类心理疾患、五个重要时期、六条重要指标等方面全面系统地介绍心理健康内容,对当代高校心理健康进行了全新的阐述,尤其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培养学生具有“阳光的心理、积极的心态和创造的个性”进行了详细而深入的介绍。将新生心理档案工作作为一项常规工作常抓不懈,充分发挥学生心理档案的信息参考价值。军训结束后组织所有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测评、筛选、跟踪、反馈新生心理健康情况,做到指导科学得力、教育有的放矢,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四)努力实现四个促进——科研促特色、交流促提高、活动带辐射、爱心托阳光 在科研方面,促进积极心理与艺术设计相结合,致力于深入研究艺术生职业价值观、自我价值感、幸福感等课题的研究;在交流方面,积极加强调研、沟通与合作,走出校门,考察学习优秀高校的工作管理经验,积极推进高校之间的合作与提高,例如苏州工艺美院推进了苏州国际教育院心理工作者联席会和案例督导制度,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合作和发展提供了一个集思广益的平台,为国际教育园举办高质量、高水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合作活动奠定了深厚基础;在活动方面,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开展以积极导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把学生负面情绪和不恰当的自我认知、价值观等在活动中不断得到宣泄、弱化,自身优势、特长、潜能在体验中不断被开发、显现、成长;鼓励心理志愿者利用自己的心理知识和艺术技能优势,成为心理阳光使者,用充沛的热心、爱心、耐心,走进社区、走入灾区、走进特定人群,奉献爱心,传播阳光心理,用爱心托起一片心灵的阳光。 心理学类论文: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高职院校三类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 【摘 要】高职教育迅猛发展,高职学生人数迅速增加,为我国建设人才强国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关注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三类学生群体的心理现状:贫困生心理、外省学生心理、及毕业生就业心理,尝试在积极心理学的指导下探讨多种方式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三类学生群体;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 我国高职教育快速发展,高职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在高职教育质量日益彰显重要性的今天,有关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从实践层面上讲,以往高职院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是关注个别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是局限在消极层面的个案心理问题的诊断和治疗。所以,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很多时候是后期性的,不能很好地被普及和宣传,具有局限性。上世纪末,由Seligma等人提倡的积极心理学倡导用积极的心态和眼光去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以人的向善性为价值取向,运用积极的内容和方法,培养个体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预防各种心理问题等。由于积极心理学关注人性中的积极潜能,也符合我国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所以积极心理学在我国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越来越受欢迎,大量的专家学者开始研究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径。积极心理学主要在在三个层面上开展相关研究:一是主观层面,研究积极的主观体验,强调人要愉悦地接纳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以及乐观地面对未来。二是个人层面,主要研究积极的人格品质,目的在于找到实现具备积极人格品质的途径。三是群体层面,主要研究积极的组织关系,目的是实现个体与周围环境相适应,从而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等。本文在积极心理学的指导下分析了高职院校三类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 1.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 相对于其他大学生,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上的弱势容易产生诸多方面的心理问题,据调查,贫困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比其他学生高出20%(陈淼2009)。2011年,笔者曾对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的贫困生进行抽样调查,发现高职贫困生常常背负着家庭的重大望,对周围事物比较敏感,所以容易出现自尊与自卑的心理矛盾,乐于人际交往与自我封闭的心理矛盾,以及自强独立与依赖现实的心理矛盾(陶霞2012)。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我们开展高职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全新的思维理念。 1.1 引导贫困生正确认识贫困,改善对贫困的消极体验 认识贫困的角度是区分真正贫困的分水岭,起决定作用的是自己对贫困的态度。真正贫困的学生认为贫困是自己成长的绊脚石,而那些自强自立,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的贫困生,本质上已经不属于贫困生(赵青2012)。可见,观察角度影响人的心态变化,所以,给高职贫困生进行心理救助时,首先就是要引导他们接受贫困的现实,不逃避,不掩饰,其次引导他们积极地对待贫困。可通过召开主题班会等活动让高职贫困生意识到贫困带给他们的另类财富,如感受父母的艰辛,感恩亲戚朋友和社会的帮助,欣赏自身简朴节约的美德等。 1.2 构建积极的帮扶贫困生的资助体系 作为学校和社会更应该提供积极的途径帮助高职贫困生摆脱贫困的消极体验。目前有两种常见的方式帮助高职贫困生解决贫困困扰,并顺利完成学业。一是鼓励贫困生直面贫困的事实,克服心理障碍,主动到相关政府部门打证明,申请国家助学金、免息助学贷款、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等。二是学校和社会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让高职贫困生积极行动,靠努力自己解决部分生活费和学杂费等问题,增强他们的责任和担当意识。 2.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外省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外省学生年龄在20岁上下,情感体验敏感丰富,出门在外,心理情绪容易往消极的方向发展。2011年,笔者曾于对我院的外省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发现受测试的外省学生中,有12%的学生对目前的状态表示不满意,22%的学生表示因学业压力产生抑郁情绪,24%表示有人际关系压力(戴志刚2012)。所以,在对外省高职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救助时,应该在积极心理学的指导下,引导他们走出消极体验。 2.1 引导外省学生积极感受异地求学 高职院校应针对外省学生特殊的心理体验开展多角度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是高职院校应开展角色转换教育,引导学生从知识性学习到技能型学习的转变,变消极应付到积极自主学习。二是帮助外省大学生积极感受和适应新环境,不要用过去的环境审视当前的环境,不要因环境的不适应而产生消极情绪。三是引导外省学生开展积极地的人际交往,培养他们的平等和尊重、理解和宽容、真诚与互利合作等积极的人际交往的品质。 2.2 建设和谐包容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由表及里分为4个层次:一是物质文化层,包括校园环境、教学场所等;二是行为文化层,包括日常教科研、课外活动等;三是制度文化层,包括校规校纪等;四是精神文化层,指学校的传统精神(徐亮2013)。美好的环境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熏陶,针对外省学生的心理体验高职院校应该建设和谐包容的校园文化。可在校园餐厅设立异地风味的窗口,感受学校对他们的尊重和重视;可带领外省学生参观城市规划馆,了解当地的经济建设,可以鼓励外省学生积极参加校外社会实践,了解当地的文化风俗;可开展“我的美丽家乡”等主题班会活动,增强学生间的交流。 3.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毕业生就业心理的健康教育 近几年,我国就经济发展需要所提供的就业岗位少于我国高校输出的毕业生人数,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笔者曾在2011年对我院毕业生进行抽样调查,发现受调查的毕业生中,48%的毕业生认为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困难,65%的毕业生认为就业压力较大,在求职过程中,有34%的毕业生认为困扰自己的问题是专业不对口和专业面狭窄。大学生在就业阶段产生的心理问题,存在客观和主观两种因素,而眼高手低、综合能力较差,以及对自身能力没有正确的评价是形成就业心理问题的最常见的主观因素(闵琰2012)。开展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高职院校就业心理辅导,从积极地角度化解就业心理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1 培养毕业生积极地就业压力认知和应对策略 积极心理学主张从问题本身去获得积极的体验,并积极地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从而开发自身的潜能,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对就业压力做出积极的解释,并从中获取积极的意义,从就业压力本身和消极的情绪转移到如何应对压力,在积极的认识、积极的情绪引导下,采取积极的行动解决问题,可以提高高职毕业生自我选择和管理,提升自信、完善人格,最终带来择业的成功(刘燕2011)。 3.2 开展多层次的积极的就业指导 高职院校应多层次开展就业指导,用积极地态度和制度培养高职毕业生积极的就业心理。一、鼓励高职学生参加专业实践,使学生在与企业互动的过程中了解岗位需求,认识自身的不足,完善自己的择业观。二是邀请成功人士来校做就业创业讲座,以积极地经验为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借鉴。三是设置就业辅导课程,强化就业辅导师资力量,并加强就业心理咨询,通过积极的干预,帮助高职毕业生保持积极乐观和进取豁达的心态,帮助他们挖掘潜能,提高和完善自我,赢得就业市场的青睐。四是不定期地邀请企业来校开展集中招聘活动,不间断地提供毕业信息 4.结束语 高职院校贫困生、外省学生、毕业生这三类学生群体的心理特征既有特性,又有相互交叉的地方,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指导高职院校上述三类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培养他们积极的力量和优秀的品质,可以激发他们的活力,消除消极的情绪体验,这对于整个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心理学类论文:俄语教学中“隐形分类教学”模式内涵及其心理学依据探析 摘要:隐形分类教学模式是在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指导下,通过对教育对象的心理学人格分类的教学体系。该模式依托布鲁姆的知识分类目标,将俄语这一学科内部知识体系进行分类。其内涵为在教育教学规律指导下,基于学科内在逻辑体系和教育对象人格多样化所采取的一种激发学生学习俄语兴趣,提升学习内驱力的新型教学模式。 关键词:俄语教学;分类;隐形;教学模式 引言: 在对外语教学的研究中,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视角提出了一系列外语教学模式,比如:美国学者乔伊斯和韦尔就把教学模式分为信息加工模式、个性化模式、合作教学模式和行为控制教学模式。在国内,有关教学模式的探讨及分类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分类颇多。如,从教学活动的强度分为:注入式、启发式、问题式、范例式等;从教学意义的生成方式看,分为替代性、指导性和生成性教学模式。这些模式不同层次不同程度地应用在各种类型外语教学中,其在具体的教学中也发挥着相应的作用。在国内,俄语课堂教学自然也不断延续着这些教学模式中的一种或多种。值得指出的是,这些教学模式的划分无疑在对相关理论的割裂,其划分的标准与依据在个别方面也有些牵强,在具体的实施运用和操作过程中也很难脱离传统的教学模式。国内各高校外语教学的语种本体纷繁,每个语种本身都具有其相对的特殊性,而时代的不断发展,也使外语教学的对象在生理和心理有不断变化。这就要求外语教学的工作者不断研究和探讨新的教学模式以适应学科内部的特殊性和教学对象的不断变化。针对于俄语教学这一特有的外语教学门类,本文从新的视角提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即隐形分类教学。它是一种基于心理学理论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创设紧张活泼的俄语学习氛围,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俄语的内驱力。本文仅就这种新型教学模式提出的心理学依据进行相关论述。 一、 隐形分类教学模式的内涵 隐形分类教学模式的提出不是简单地沿用分类概念界定的。它最初来源于俄语教学实践经验,通过观察教学对象的差异性和研究俄语语言本身的特点,再从心理学视角探究其存在的理论依据。这种教学模式很容易被广大教师在认知上进行理解。 隐形,即将俄语中存在的各种繁难语法现象和知识结构体系进行隐形,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参与知识的构建和重组,让学生在潜移默化间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求取者,让学生在习得中操练言语,进而内化为语言的掌握,再通过语言知识的内化量和知识的层次性加强俄语言语的习得,从而使交际过程由“逃避”到“大胆尝试”,由“交际失误”逐渐过渡到恰当得体。“隐形”顾名思义在这种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教学对象一般不能从理论层面解释教师的授课意图,在进行言语训练和知识获取时往往存有一定的“好奇”,而教师则是“隐形”的操纵者,是这种教学模式实施中的绝对头脑清晰者。如基础阶段俄语语法中的一个繁难项目主动形动词(действительное причастие)变化及用法的知识呈现中,教师可以预先给学生一些带有主动形动词的短语或者句子,如спящий мальчик, спящая красавица, спящий в постели мальчик, Мама смотрит спящего в постели мальчика.等。这些短语或者是句子的选取教师需要花费一些心思,既要是常见的且学生感兴趣的,而且呈现后要保证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能理解其意义和用法,接着进一步呈现相对复杂一些的短语和句子,反复这样训练以后,学生隐约觉得这是一类与动词有一样的词根且与动词支配关系一致的形容词。这就刺激去寻找这些词的来源,从而发现其与动词的真正关系。再通过类比归纳,发现并掌握形动词的词形变化及用法已不是难事。 分类,从广义上来讲是指将俄语学科内部体系进行知识分类及对教育对象的心理学人格特征分类。关于知识分类的标准有多种,本文的学科内部体系知识分类采用布鲁姆(Bloom.B.S)《教育目标分类学》中最新界定的二维框架知识分类,包括从具体到抽象的四个类别,即事实、概念、程序和元认知。事实性知识是指掌握俄语这一学科或解决具体交际过程中出现问题所必须掌握的基本要素,具体指一些术语知识,语言交际、语料发生的时间、地点,参与者等等;概念性知识是指俄语这一学科中基本要素之间的联系,知识之间是如何组织的,如何发生内在联系的。具体指语言框架形成的理论的知识,语料中表达各元素组合情节的知识,它们通常都最具有概括、抽象、总结意义,对于描述、预测、说明或确定相关的事务具有一定的指向性;程序性知识是如何做事的知识,做事可以是简单的常规联系,也可以是对某一问题新颖的解答,通常指的是如何运用已有的语言知识恰当完成交际目的方法性知识。元认知知识是指关于一般的认知知识及自我认知的知识。具体包括策略知识、认知任务知识及自我认知知识。元认知知识对外语学习者发挥主动性有重要作用,学习者可以通过复述语料内容、重新组织和精加工进行监测和调节自己的认知活动。教师可以通过学习者对这类知识的运用理解其认知活动的优势及不足。 教育对象的心理学人格特征分类。人格特征(trait)可以理解为特定的人格元素,通常意义上可以理解为人的性格特征,它可以描述一个人的感觉、思维方式和表现方式,具有相对的持久性和统合性。心理学界对于人格的分类也有不同的看法,近年来,被沿用最广的是人格的五种分类,即人格大五模型 (“Big Five” model)。此模型列出了五种普遍的人格特征,包括外向性(extraversion)、神经质性(neuroticism)、和善性(agreeableness)、严谨自律性(conscientiousness)和开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这五种人格的特征分别表现为:外向性人格热情亲切、爱交朋友;神经质性人格焦虑、感情脆弱;和善性人格温厚、易信任他人;严谨自律性人格组织性和自律性强;开放性人格想象力丰富、有创意。 基于以上阐述,不难理解隐形分类教学的内涵。它具体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规律指导下,基于学科内在逻辑体系和教育对象人格多样化前提下所采取的一种有效激发学生学习俄语兴趣,提升学习内驱力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二、 教学模式提出的心理学依据 (一)奥苏贝尔(D.P.Ausubel)的“三种内驱力说” 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通过长期对学生的认知结构研究,提出了对现代俄语教学有重要影响意义的理论——学习动机的“三种内驱力说”。根据此理论,学生学习俄语的动机可大体归为三类:“认知内驱力”是学生出于对俄语语言及俄罗斯民族的好奇心而产生的认知需求,它是俄语学习者本人的内部学习动机。一般会随着俄语学习者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加深对俄语及俄罗斯民族的认知欲望,但也有可能因为外界的压力过大而消减或消失。比如俄语知识的难度过大,学校教育及家庭教育给予的过高期望等都可能让学生产生习得性无力感,而导致认知内驱力减退或消失。而现代俄语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内驱力。其实,每一位初接触俄语的人都有一种认知好奇心,与其说是“增强”,不如说是“保持”,多年的俄语教学实践证明,增强提高俄语学习者的认知内驱力在教学操作者很难实现,俄语教学工作者要做的是如何将学生的认知内驱力保持,而非使其消失。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了解学习者的人格特征和知识属性,通过外部动机来拉动内部动机,这也就涉及奥苏贝尔提出的另外两种内驱力“附属内驱力及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是指学习者为了赢得长辈和权威的赞许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要把学习搞好的需要,它不来自学习者自身也不来自外部社会,实际上它是成就动机的一种转换体。自我提升内驱力是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取得一定成绩从而胜任工作的一种需要。通过这些能赢得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认可,是成就动机的另一种表现。通过对这两种内驱力的加强可以不断转化为学习者的内部动机。换句话说,这三种内驱力的任何一个得以持续或加强都有利于学习者成绩的提高。 俄语教师可根据授课对象的年龄、性格特征、已有知识基础实施隐形分类教学。就人格的五种普遍特征来说,具有外向性及开放性人格特征的学生,教师可多实施鼓励评价,让学习者感到一种独有的教师期待,通过增强其附属内驱力,保持或提升对俄语学习的兴趣。对于具有神经质特征的学习者,教师尤其要鼓励其多参与言语交际能力,不断尝试错误,接受挫折,每次试误后,教师给予的肯定评价尽量比前一次多,这样学习者学习自信心增强,抗挫折能力也会有所提升。对于具有严谨自律特征的学习者教师可通过给其布置相对较难的学习任务来提升自我提高内驱力,从而保持其学习俄语的积极性。 (二)克拉申“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克拉申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根本出发点及核心是“习得”与“学得”的区分,以及习得与学得机制在第二语言能力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的认识1。在学习俄语过程中“习得”强调自然的交际过程,是无意识过程,学习者通过反复模仿而达到用俄语交际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往往更注重言语传达的信息,而非语言的形式。“学得”则相反,学习者更注重语言的结构变化,而非自然的下意识过程。 在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学习者因个体的差异会有所倾向。如,外向性、开放性人格特征的学生往往采取习得途径学习俄语,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往往选择自然的无意识的学习环境,通常乐意或主动寻找自然的语言环境,这样的学生相对来说更愿意与外籍教师或者留学生交流。而严谨自律及神经质特征的学习者往往采取“学得”的途径获取语言知识,他们更多地将注意力放在语法的变化及应用上,习惯追究语言变化形式的由来,交际过程中语言的表达是有意识的,在没有充分的准备下慎于与外籍教师或留学生交流。而具有和善性人格特质的学生在俄语学习过程中往往采取折中的方式,没有明显的那种途径占主导地位,这样的学习者可能习得和学得处理的相得益彰,也可能两种途径都处理的不好,既不愿主动参与言语交际,对语言形式的了解也一知半解。为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实习隐形分类教学,鼓励开放性、外向性人格特征的学生参与言语实践的同时,还要引导其关注语言的变化形式,为深入的学习奠定基础。对于具有谨慎特质和神经质特质的学习者教师要不断鼓励其参与自然条件下的言语交流,为其创设更多的言语环境,如课堂上鼓励其与教师进行俄语交流,必要时可以采取一定的强制措施。而对于具有和善性人格特质的学习者,如两种途径都运用的不好,教师应以一种途径入手,引导其提升学习内驱力。 (三)言语理解机制 交际性原则是俄语教学的重要原则。据此,听懂别人说的话或看懂文字所表达的思想就成了其中重要的一环。也就是说言语理解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言语理解是一种重要的心理活动,它包含着复杂的心理过程。言语理解建立在所给语料和交际者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人们在参与交际活动时,总要对所给出的信息进行加工,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然而信息加工需要利用一定的策略,言语理解也是如此,常应用各种策略,如语义策略、词汇策略和句法策略等。学习者由于自身性格特质和已有知识体验往往会采取不同策略完成言语理解。教师也要根据学习者的特征及知识的不同分类预设学习者的言语理解,从而达到教学的游刃有余。 人的言语理解不仅会表现在采取不同的策略上,还表现在对已给出信息的整合。只有当前输入的信息与记忆中储存的信息进行整合后,语料才能被理解,交际才能顺利完成,相反则难以实现。如在讲解及物动词интерсовать时给出这样的句子:Молодую женщину интересует современная музыка.如果学习者已有的知识体系中有这样的概念:及物动词与不带前置词的第四格搭配。于是,在看到不带前置词的第四格时便会与以前的知识整合并迅速从大脑中提取这样的信息:现代音乐使年轻女性感兴趣。如果学习者固有信息中储存的是интересоваться这个词,对于及物动词的概念了解不清,当出现此句子时,学习者便会产生一系列疑问:интересовать与интересоваться有什么不同,支配关系和意思上有何异同等等。学习者不同,已有的知识储备便会有所差异,要想让不同的学生理解给出的相同语料,就要采取不同的方式,教师若了解这一点便可对症下药。 人在言语理解的过程中,不是被动接受语言传递的信息,而是根据已有的知识体验来主动发现或掌握言语意义,这常常要进行推理,通过推理可以了解信息与信息之间的联系,促进言语理解。如在与学生训练接续句子的练习中出现这样的句型“Ничего не подлаешь…”2在看到这个句型后不可避免地要做出推论:(你)毫无办法,(你)不得不如何做(因为事情会如何如何)。很多同学都会接续“Ничего не подлаешь,здоровье не купишь.”(毫无办法,健康买不来)但也会有一些同学接续成类似这样的句型“Ничего не подлаешь, я выполню.”(意思是:你毫无办法,我来完成)。基于此,教师要根据知识的类型及学生对言语理解产生推理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三、结语 教师需要注意的是,这样做的重点在于让学生体验发现的快乐,激发其内在学习动机,而不仅仅在于让学生认知语法现象。有的教师迫于课堂教学的种种客观因素而懒于实施这样的教学模式,俄语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人格特征及学科内在知识体系构建的前提下,实施隐形分类教学方能有的放矢驾驭课堂,实现学生的认知能力提升。 本文主要针对该模式的内涵进行定义,对隐形分类教学模式从理论构建上进行阐述,并未对该模式的具体操作进行论证。在未来的研究中,笔者将通过实验教学的方式,采取个案研究方法,论证隐形分类教学模式在俄语教学中的作用。 心理学类论文:运用现代心理学知识分类观增强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 摘要:传统教育心理学对知识的分类有其合理性,但也存在着不足,现代认知主义及建构主义知识分类观恰恰弥补了其不足。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知识分类观指导政治课教学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能力的培养,有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关键词:认知主义 建构主义 知识分类观 有效教学 一、传统教育心理学知识分类观的局限 传统教育心理学对知识的分类大约有以下几种情形:按反映的深度分,有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按其来源分,有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按学科知识分,有语文知识、数学知识、物理知识、化学知识、历史知识等;按性质分,有知识和技能等。这种知识分类观是建立在对客体化形式的知识性质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的,这自有其合理性,但对于教育和心理领域来说其意义却是有限的,其最致命的缺陷是:它无法正确解释和处理教学中的一些复杂现象。 二、认知主义及建构主义知识分类观的优势 认知主义心理学在知识观上,把人的认知过程假设为信息加工过程。基于此,他们将知识分为三大类:一类是陈述性知识,它用于回答“是什么”的问题;第二类是程序性知识,主要用于回答“怎么办”的问题;第三类是策略性知识,它用于解决如何高效地办事情的问题。认知主义心理学的知识分类观最大的贡献在于:它指出了我们传统教学从未把握的不同知识类型,并指出对不同知识应该应用不同的教学策略,为我们使用不同策略对不同知识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提供了基本的理论工具。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乔纳生等人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提出新知识类型划分标准,将知识划分三类:结构良好领域的知识、结构不良领域的知识、精细结构领域的知识。建构主义知识分类观最大的贡献在于指出了不同类型知识的获得方式不同,为我们正确地进行教学,指导学生完成从“初级学习”向“高级学习”的飞跃,为指导学生以原有知识为基础,进行思维的综合或整合加工,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现代心理学知识分类观对中学政治教学的几点启示 1.重新审视教材,合理设置教学目标,实施有效的教学方式 传统意义教学的知识目标可分为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而认知主义心理学将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新信息进入短时记忆,并与长时记忆中被激活的相关知识相联系,从而出现新的意义的建构;二是新建构的知识贮存于长时记忆中,而且会随时间延长而出现遗忘;三是意义的提取和运用。用这种观点重新审视我们的教学,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反复强调:知识是能力赖以存在的载体,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是无法形成能力的。 在传统教学中,对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是最困难的一项任务。基础知识掌握得再熟练,一旦面对新情境、新角度、新材料,学生往往会茫然失措,无所适从。这部分教学目标大体应属于程序性知识的学习目标。程序性知识的学习也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掌握规则;第二,通过应用规则的变式练习,使规则的陈述性向程序性形式转化,实现从规则到技能的转化;第三,规则完全支配人的行为,技能达到相对自动化。为了实现对知识熟练运用的目标,我们主张:教学中应重视知识背景的呈现,克服离析性倾向,即在教学中教给学生的知识过程应有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背景,在学生充分开动脑筋的情况下,才能得出相应的结论。 总之,使用认知主义心理学知识分类观,重新审视教材,可以使教师重新设置教学目标,并区别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重新审视学生,设置恰当的教学步骤,实施恰当的教学方式 传统意义的教学目标的三个层阶的划分只是提出教学达到的不同目标,而建构主义理论对这些不同目标的实现方式也做出了深入的研究,结构良好领域及其不良领域知识的分类观为我们如何进行教学提供了基本的前提及其基本的方法。在建构主义看来,学习是个体建构自己的知识和理解的过程。由于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对各种事物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教师就不能回避这些已有经验,而要善于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其新知识的生长点,善于正确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对结构良好领域知识,教学中通过练习、反馈,达到熟练化即可,这种学习叫初级学习。但是,大量知识则应属没有什么规则和确定性的知识,不能简单地套用有关公式和方法,需要针对其特殊性与复杂性,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重新分析、比较、概括、综合方能解决,这仅通过练习是无法达到应有效果的。这就需要进行高级学习。因此,在教学中区分结构良好领域或结构不良领域知识,重新审视学生,审视其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倾听他们现在的看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依据,引导学生不断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理解就成为我们教学成功最重要的前提。 基于以上原因,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参与性策略,注重引导学生参与问题解决的全过程。教学的起点不应停留在一个新知识的介绍上,而是要创设一种基本的情境,在基本情境的展示中,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知识发生和发展的全过程,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能力的培养,提高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 心理学类论文:从心理学的角度给飞行学生分类 【摘 要】目的:旨在说明心理学在飞行训练中具有实用价值。方法:调查初教及中教飞行学员中××人,按飞行时间分组(初教与中教)。通过EPQ调查问卷得出的N、E、P、L得分进行逐步判别分析。然后,采用心理干预对有问题倾向的学员进行训练。结果 通过EPQ量表分析,部分学员性格倾向可能对飞行训练安全造成影响,有必要采取心理干预。同时通过赏识教育的合理运用,可以提升飞行训练的效率和效果。 【关键词】艾森克人格问卷;心理干预 随着中国民航事业的飞速发展,各个公司对于民航飞行员的需求量日益增加。而作为目前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民航培训学校之一的中国民航飞行学院来说自然是压力倍增。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校的飞行训练小时记录也在不断刷新。面对如此大量繁重的训练任务,如何保证飞行安全,提高教学质量、效率及飞行学员素质成为了民航飞行学院当前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国内外大量飞行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已经证明心理学在飞行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飞行经历谈谈我对心理学在飞行训练中的应用。 1.了解飞行学员的性格特征 掌握心理动向 及时作出训练调整 心理学,顾名思义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亦称“心理科学”。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就是要揭示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用以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每个人的性格不同,对待飞行的态度以及飞行中容易产生的错误也不相同。每位飞行教员对于自己学员性格有充分的了解,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及效率,也有利于提高飞行的安全系数。艾森克人格测试卷可以较为准确的描述出被测试者的性格特征一种有效的人格测量工具,对分析人格的特质或结构具有重要作用(艾森克人格测试详见附录1),而《智力和学习能力倾向测试》与《多重能力倾向成套测试》则可以粗略的对飞行学员进行能力倾向评估。我们对初教和中教的56名飞行学进行了测试,年龄为21-24岁,男性,其中以21-22的人占大多数。中教23人,初教33人。依据飞行小时数进行分组,初教 表1 根据量表标准 (1)E量表:外向-内向,表示性格的内外倾向。 高分特征:人格外向,可能是渴望刺激和冒险;情感易于外露、冲动;喜欢参加人多热闹的聚会,好交际;开朗、活泼。 低分特征:人格内向,好静,离群,富于内省;除了亲密朋友之外,对一般人缄默冷淡;不喜欢刺激、冒险和冲动,喜欢有秩序的生活方式,很少进攻,情绪比较稳定。 (2)N量表: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反映的是正常行为,并非指病症。 高分特征:可能常常焦虑、紧张、担忧、郁郁不乐、忧心忡忡;情绪起伏较大,遇到刺激,易有强烈的情绪反应,甚至可能出现不够理智的行为。 低分特征:倾向于情绪反应缓慢且较轻微。即使激起了情绪也很容易恢复平静,通常表现得比较稳重,性情温和,善于自我控制。 (3)P量表:精神质,也称倔强性,并非暗指精神病,它在所有人身上都存在,只是程度不同。但如果某人表现出明显程度,则易发展成行为异常。 高分特征:可能孤独,倾向于独身,不关心他人,难以适应外部环境,缺乏同情心,感觉迟钝,对人抱有敌意,与他人不能友好相处,固执、倔强,喜欢寻衅,具有攻击性,且不顾危险。 低分特征:能与人相处,能较好地适应环境,态度温和,不粗暴,善解人意。 (4)L量表:测定被试的掩饰、假托或自身隐蔽,或者测定其社会性朴实幼稚的水平。高分者,示有掩饰,也可能较成熟老练,它本身代表一种稳定的人格功能。 根据表1我们可以看出飞行学员中典型型的人群比例不在少数,我们也可以从中总结到以下对飞行容易产生消极影响的情绪。 2.量表高分值对飞行活动的影响 P量表分值偏高对飞行不利的表现在难以适应外部环境,感觉迟钝,在教学上可反应为接受能力较差,在飞行技术的学习上常有主见且较难改变,对人保持敌意从而导致团队合作不协调,固执且常考虑不周。而E量表分值偏高表现在情感易冲动,喜欢挑战及冒险,具体可表现为法规意识欠佳、天气条件欠佳下的危险进近等。N量表则表现可能常常焦虑、紧张、担忧、郁郁不乐、忧心忡忡;情绪起伏较大,遇到刺激,易有强烈的情绪反应,甚至可能出现不够理智的行为,遇到紧急情况下此类人往往反应较晚,处置能力较差,这是作为飞行员比较危险的情绪,初教的学员有15%可能存在这种表现。 3.针对典型性人格的人群的心理干预方法 根据EPQ量表分析我们看出问题倾向的人群是需要一定的心理干预的。常用的干预方式有:① 心理教育:采用集体上课的形式,有计划地集中安排讲授心理应激预防方法,每批问题倾向学员进行心理教育1~2次,每次3小时。②群体不同心理问题,设计团体心理咨询内容,分为开始、发展、成熟和结束4个阶段。干预期间,每周1次,每次2小时。③个别心理治疗:针对性与婚恋问题、人际纠纷等涉及个人隐私较多的就诊者,事故和疾病后康复疗养者及特别要求单独接受心理治疗者实施。每周1~2次,每次1小时。④对学员进行赏识教育避免加重心理负担。 4.未雨绸缪,培养、增强飞行学员的心理素质 飞行教员可以有预见性的“对症下药”,提前预防,出现问题时迅速解决。充分了解各学员的性格特点,对于提高学员机长训练的安全系数也是很有帮助的。良好的机组配合、严谨的驾驶作风、性格上和技术上的良性互补、合理的座舱梯度等都将是安全的重要保证。而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飞行教员对于自己学员性格特征的了解以及对学员机组慎重而合理的搭配。 总的来说,将心理学全面应用到航空航天活动中早已成为航空航天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趋势,而对于我们,如果能够成功将心理科学利用到飞行的教学活动中,必将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提升飞行安全和飞行质量以达到持续安全,延长安全周期,合理分配教育资源的目标。 心理学类论文:用心理学分析广告类型\认知风格对体检客户品牌态度的影响 [摘要] 理性诉求和情感诉求是两种基本的广告诉求形式,根据诉求点的不同,广告可以分为理性广告和情感广告。本文以80名体检客户为被试,以四则广告片为实验刺激,采用实验法和问卷法相结合的方式,试图探讨体检客户对理性广告和情感广告中产品的品牌态度差异,并进一步结合消费者本身的认知风格和产品因素加以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广告类型对被试品牌态度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相比于理性广告,在情感广告中个体的品牌态度较高。2、场独立型个体和场依存个体对理性广告和情感广告的品牌态度不存在显著差异。 [关键词] 广告类型; 认知风格; 品牌态度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体检已成为现代人生活水平提升的重要标志,引领消费新时尚。而使体检客户认识健康体检产品、了解产品、最终选择购买,不仅是各健康体检中心关心的问题,也是许多学者所关心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善于理性分析的人通常喜欢有事实性信息线索的广告,例如介绍产品的性能、质量、安全特性等。而善于感性分析的人通常喜欢包含情感体验线索的广告,例如幽默、热情、恐惧等。广告形式、个体认知特征是否会影响个体的品牌态度,二者又是如何共同影响品牌态度的。基于以上的问题,本研究试图从广告类型、认知风格、二方面探讨其对品牌态度的影响。 1 研究设计与实验方法 1.1 被试 随机挑选体检客户80名参加预备实验,其中男性28名,女性52名。筛选出正式参加实验的被试46名。其中男性15名,女性31名。 1.2 测量工具与实验材料 1.2.1 测量工具 1.2.1.1 认知风格的测量 选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1998年12月修订的《镶嵌图形测验》作为测量工具。测验得分越低表示场依存性越强,分数越高表示场独立性越强。低于10分的被试为场依存者,得分高于14分的被试为场独立者。由此筛选出场独立型被试21名,场依存型被试25名。 1.2.1.2 广告类型的评定 本研究的广告将涉及“情感广告”和“理性广告”两个类型,并通过一个预备实验确定出作为实验材料的广告片是何种类型。评定方法是随机选取体检客户15名,先告诉被试理性广告和情感广告的定义,确保他们对不同的广告形式有一致的认识。预备实验中选取牙膏广告片4则。被试每观看一则广告片后,要求被试根据他们对广告片的理解进行评定,评定选项为偏理性广告、偏情感广告和不确定三个选项。最后挑选出绝大多数被试认为是偏理性和偏情感的广告片各一则。 1.2.2 仪器 多媒体计算机机房,台式电脑50台。 1.3 数据的处理 运用SPSS13.0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 2 数据分析与结果 2.1 广告类型和认知风格对品牌态度的影响 2.1.1 方差齐性检验 首先进行方差齐性检验,结果显示,F=1.259,p=0.301 0.05,差异不显著,方差齐性,可以进行下一步检验。 2.1.2 方差分析 表4-2 广告类型和认知风格对品牌态度的影响 将广告类型和认知风格作为自变量,被试的品牌态度作为因变量进行两因素完全随机设计方差分析,如表4-2方差分析显示,广告类型的主效应显著,认知风格的主效应不显著,广告类型和认知风格的交互作用也不显著。 2.1.3 广告类型主效应分析 表4-3 广告类型的主效应分析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广告类型的主效应进行分析。方差齐性,p=0.533 0.05。分析结果如表4-3显示,相比理性广告,被试对情感广告中产品的品牌态度较高,并有显著差异。 2.2 广告类型对品牌态度的影响 2.2.1 方差齐性检验 首先进行方差齐性检验,结果显示,F=1.453,p=0.425 0.05,差异不显著,方差齐性可以进行下一步检验。 2.2.2 产品类型和广告类型的交互作用 表 4-5 产品类型和广告类型的交互作用 进一步分析产品类型和广告类型的交互作用对品牌态度的影响。结果如上表4-5显示,当产品为牙膏时,被试对理性广告和情感广告中相同产品的品牌态度在0.001水平上有显著差异。即在情感广告中,被试对牙膏的品牌态度显著高于在理性广告中对牙膏的品牌态度。当产品为手机时,被试对理性广告和情感广告中同一产品的品牌态度没有显著差异。 3 讨论 3.1 广告类型对品牌态度的影响 实验的结果显示不同广告类型对品牌态度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相比于理性广告,被试在情感广告中形成的品牌态度的平均分较高。这与研究假设一相符合即理性广告和情感广告所引发的品牌态度存在显著的差异。同时也与Chan(1996)的研究结果相符合,在Chan的研究中,消费者对理性广告和情感广告的品牌态度在0.001水平上有显著差异,情感广告比理性广告更容易增加消费者对品牌的好感。 以往研究显示理性广告和情感广告对受众产生影响的作用机制是功能一致性和自我一致性。导致本实验结果的原因可能是被试较多采用自我一致性这种加工过程。被试将自我形象与广告中产品使用者的形象相匹配,更多的关注产品的形象方面的特征,从而情感广告从形象方面的说服作用好于理性广告从功能方面的说服作用。因此,情感广告导致了比理性广告更好的品牌态度。 3.2 广告类型和认知风格对品牌态度的影响 实验结果显示,广告类型和个体认知风格对被试的品牌态度不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这与研究假设二不符合。假设二认为,广告类型和个体认知风格存在交互作用,场独立型被试更偏爱理性广告。场依存型被试更偏爱情感广告。出现此实验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影响品牌态度的因素最主要的是产品和广告、信息介入度等外在的因素,而个体本身的内在特征对品牌的影响不大。本实验的被试人数较少,实验效果不明显,这可能也是出现实验结果不显著的原因。 4 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的结果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1)不同广告类型对被试品牌态度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相比于理性广告,在情感广告中个体的品牌态度较高。(2)场独立型个体和场依存个体对理性广告和情感广告的品牌态度不存在显著差异。建议:健康体检中心的广告宣传多注入情感因素,用情感影响顾客的消费选择。 心理学类论文:用心理学分析广告类型\认知风格对体检客户品牌态度的影响 [摘要] 理性诉求和情感诉求是两种基本的广告诉求形式,根据诉求点的不同,广告可以分为理性广告和情感广告。本文以80名体检客户为被试,以四则广告片为实验刺激,采用实验法和问卷法相结合的方式,试图探讨体检客户对理性广告和情感广告中产品的品牌态度差异,并进一步结合消费者本身的认知风格和产品因素加以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广告类型对被试品牌态度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相比于理性广告,在情感广告中个体的品牌态度较高。2、场独立型个体和场依存个体对理性广告和情感广告的品牌态度不存在显著差异。 [关键词] 广告类型; 认知风格; 品牌态度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体检已成为现代人生活水平提升的重要标志,引领消费新时尚。而使体检客户认识健康体检产品、了解产品、最终选择购买,不仅是各健康体检中心关心的问题,也是许多学者所关心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善于理性分析的人通常喜欢有事实性信息线索的广告,例如介绍产品的性能、质量、安全特性等。而善于感性分析的人通常喜欢包含情感体验线索的广告,例如幽默、热情、恐惧等。广告形式、个体认知特征是否会影响个体的品牌态度,二者又是如何共同影响品牌态度的。基于以上的问题,本研究试图从广告类型、认知风格、二方面探讨其对品牌态度的影响。 1 研究设计与实验方法 1.1 被试 随机挑选体检客户80名参加预备实验,其中男性28名,女性52名。筛选出正式参加实验的被试46名。其中男性15名,女性31名。 1.2 测量工具与实验材料 1.2.1 测量工具 1.2.1.1 认知风格的测量 选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1998年12月修订的《镶嵌图形测验》作为测量工具。测验得分越低表示场依存性越强,分数越高表示场独立性越强。低于10分的被试为场依存者,得分高于14分的被试为场独立者。由此筛选出场独立型被试21名,场依存型被试25名。 1.2.1.2 广告类型的评定 本研究的广告将涉及“情感广告”和“理性广告”两个类型,并通过一个预备实验确定出作为实验材料的广告片是何种类型。评定方法是随机选取体检客户15名,先告诉被试理性广告和情感广告的定义,确保他们对不同的广告形式有一致的认识。预备实验中选取牙膏广告片4则。被试每观看一则广告片后,要求被试根据他们对广告片的理解进行评定,评定选项为偏理性广告、偏情感广告和不确定三个选项。最后挑选出绝大多数被试认为是偏理性和偏情感的广告片各一则。 1.2.2 仪器 多媒体计算机机房,台式电脑50台。 1.3 数据的处理 运用SPSS13.0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 2 数据分析与结果 2.1 广告类型和认知风格对品牌态度的影响 2.1.1 方差齐性检验 首先进行方差齐性检验,结果显示,F=1.259,p=0.301 0.05,差异不显著,方差齐性,可以进行下一步检验。 2.1.2 方差分析 表4-2 广告类型和认知风格对品牌态度的影响 将广告类型和认知风格作为自变量,被试的品牌态度作为因变量进行两因素完全随机设计方差分析,如表4-2方差分析显示,广告类型的主效应显著,认知风格的主效应不显著,广告类型和认知风格的交互作用也不显著。 2.1.3 广告类型主效应分析 表4-3 广告类型的主效应分析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广告类型的主效应进行分析。方差齐性,p=0.533 0.05。分析结果如表4-3显示,相比理性广告,被试对情感广告中产品的品牌态度较高,并有显著差异。 2.2 广告类型对品牌态度的影响 2.2.1 方差齐性检验 首先进行方差齐性检验,结果显示,F=1.453,p=0.425 0.05,差异不显著,方差齐性可以进行下一步检验。 2.2.2 产品类型和广告类型的交互作用 表 4-5 产品类型和广告类型的交互作用 进一步分析产品类型和广告类型的交互作用对品牌态度的影响。结果如上表4-5显示,当产品为牙膏时,被试对理性广告和情感广告中相同产品的品牌态度在0.001水平上有显著差异。即在情感广告中,被试对牙膏的品牌态度显著高于在理性广告中对牙膏的品牌态度。当产品为手机时,被试对理性广告和情感广告中同一产品的品牌态度没有显著差异。 3 讨论 3.1 广告类型对品牌态度的影响 实验的结果显示不同广告类型对品牌态度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相比于理性广告,被试在情感广告中形成的品牌态度的平均分较高。这与研究假设一相符合即理性广告和情感广告所引发的品牌态度存在显著的差异。同时也与Chan(1996)的研究结果相符合,在Chan的研究中,消费者对理性广告和情感广告的品牌态度在0.001水平上有显著差异,情感广告比理性广告更容易增加消费者对品牌的好感。 以往研究显示理性广告和情感广告对受众产生影响的作用机制是功能一致性和自我一致性。导致本实验结果的原因可能是被试较多采用自我一致性这种加工过程。被试将自我形象与广告中产品使用者的形象相匹配,更多的关注产品的形象方面的特征,从而情感广告从形象方面的说服作用好于理性广告从功能方面的说服作用。因此,情感广告导致了比理性广告更好的品牌态度。 3.2 广告类型和认知风格对品牌态度的影响 实验结果显示,广告类型和个体认知风格对被试的品牌态度不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这与研究假设二不符合。假设二认为,广告类型和个体认知风格存在交互作用,场独立型被试更偏爱理性广告。场依存型被试更偏爱情感广告。出现此实验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影响品牌态度的因素最主要的是产品和广告、信息介入度等外在的因素,而个体本身的内在特征对品牌的影响不大。本实验的被试人数较少,实验效果不明显,这可能也是出现实验结果不显著的原因。 4 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的结果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1)不同广告类型对被试品牌态度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相比于理性广告,在情感广告中个体的品牌态度较高。(2)场独立型个体和场依存个体对理性广告和情感广告的品牌态度不存在显著差异。建议:健康体检中心的广告宣传多注入情感因素,用情感影响顾客的消费选择。 心理学类论文:对师范院校艺术类学生心理学学习状况的访谈 摘要: 为有效地进行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本文作者对师范院校艺术类学生进行了访谈调查,收集了他们在心理学学习中的信息并进行了定性分析,整理出了艺术师范生心理学学习特点。 关键词: 师范院校艺术类学生心理学学习情况访谈 1.问题提出 公共课心理学是师范院校的必修课程,直接关系到学生教育理论素养、职业素质的培养和专业教学技能的训练。但目前,对于艺术类学生而言,传统的心理学教学效果很差,教师不愿意上学生不愿意学。进行心理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那么,艺术类学生的心理学学习状况如何,有什么特殊的学习需要等问题值得调查,这将为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提供客观依据。 2.研究过程 2.1访谈对象的选定。 从邢台学院06、07美术系、音乐系师范学生中随机选取20名同学作为访谈对象,其中大二学生10名,大三学生10名;美术系学生10名,音乐系学生10名。 2.2研究方法。 访谈法。 2.3研究步骤。 2.3.1准备阶段 拟定访谈提纲,内容涉及: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结果、教师印象等。 2.3.2实施阶段 个别访谈。通过访谈,获取艺术类学生学习心理学情况的原始资料。 2.3.3整理阶段 对原始资料加以整理总结,进行定性分析。 3.结论 3.1艺术类学生对心理学课程本身不感兴趣。课堂之外很少关注心理学知识。 3.2艺术类学生重专业课,轻文化课。对心理学课程学习很不重视。 3.3艺术类学生反映教材内容枯燥乏味,所学的内容与自己的专业学习没有联系,对于该学科的学习目的也并不明确。他们平常关注的是带有趣味的心理测试、游戏等。他们希望将艺术专业学习的相关知识穿插到心理学教学过程中。 3.4艺术类学生普遍反对单调的讲授式教学,更倾向于多种形式结合的教学方式。 3.5艺术类学生追求考试简单化,期望教师注重平时学习的过程,采用过程性评价方式。 3.6大多数的艺术类学生认为心理学课的任教教师还比较认真。 4.讨论 4.1艺术类学生学习的特点。 调查发现,艺术类学生追求独特与个性,创造性强却自由散漫,无视纪律,学习的随意性强等。同时艺术类专业教学是单元制,没有固定教材。这些决定了他们普遍关注专业课,而忽视公共课程的学习。 从心理学教材、教学、教师看,在很多方面没有考虑到这个特殊群体的学习需求。教学理论性太强,和专业联系很少,方法又单一,加上自身文化底子薄,学生当然听不进去。学生与任课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又少,造成教师只管讲,学生不怎么听。 4.2对心理学课程价值的看法的个体差异。 调查发现,艺术类学生对心理学价值的看法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一些学生认为心理学的学习对自己完全没用,而另一些学生则认为通过心理学的学习可以给自己带来益处。如美术系一名大二的学生表示,心理学的学习使他作画时心态更平静。音乐系一女生也认为通过心理学的学习她增强了唱歌的勇气与自信心。但更多的学生则持消极的态度,认为心理学对于学习、生活都没有帮助。 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在于,大部分艺术类的学生对心理学知识浅尝辄止,一知半解,不重视心理学课程的学习。 5.建议 5.1对艺术类学生的心理学教学,要精选教材和教师。 一方面,心理学教材应避免选用纯理论的学术性教材。另一方面,任课教师要有一定的艺术知识,要开朗、热情、宽容,有沟通能力。 5.2转变对艺术类学生的偏见,满足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特殊需要。 教师要从心里接受艺术类学生,尊重他们,爱护他们,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一改以往“发愁给艺术类学生上课”的旧观念。同时对讲课内容要筛选、精选,尽可能与艺术专业学习相联系,尽量贴近艺术类学生的学习需要,关注实践性和示范性。 5.3灵活运用各种授课方式。 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在课件的制作上追求图、文、声、像结合;可采用课堂讨论开启艺术类学生的发散思维;可组织学生观看基础教育中艺术类课堂教学录像;可设置教学、生活案例让学生分析,寻求解决应对方案,在实际活动中传递心理学知识。 5.4课程评价应侧重过程性评价。 在课程评价方面,结合艺术类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教师可以以学生平时实际学习表现为主要的评价依据,弱化考试成绩在学生个体评价中所占的比例。 5.5学生自身的因素。 学生要端正学习态度,肯定心理学学习的价值,积极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另外,学生课后要多读一些心理学读物,丰富自己对心理学知识的理解。 心理学类论文:“心”风采:探寻心理学类专业 2010年4月14日和8月7日分别突发的玉树地震和舟曲泥石流,对于经历了灾难的人们来讲,这两次灾难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应激创伤。灾难发生后不久,心理专家纷纷奔赴灾区。开展心理援助工作。各大媒体也不断介绍心理援助知识和心理援助工作进展情况。有专家表示,灾后重建,不仅仅是大楼的重盖、街道的再修,受灾同胞的心灵同样也需要抚慰,灾区急需一批专业素质良好的心理干预专家和相关人员,这也让我们不由得把目光聚焦到心理学类专业上来。 家族 心理学类专业包括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两个专业。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是现代教育科学家族中的重要成员,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的心理需求,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这两朵在时代的召唤下孕育而生的“姐妹花”,成为了教育科学家族里的“新宠”。虽然它们是“一奶同胞”,但还是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别,有着各自的专业特色。 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两者的基础学科相差不多,理论基础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心理学专业比较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研究和掌握。以及一些基本实验和心理测验等基本能力的培养。它主要培养具备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科研部门、高等和中等学校、企事业单位等从事心理学研究、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应用心理学则包罗万象,囊括心理科学的应用方面,包括心理咨询、工业心理学、环境心理学等方向。也就是说,它侧重于基本知识和理论在研究中的应用,比较关注科研人员的实践能力和实验技能。它主要培养的是具备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教育、工程设计部门、工商企业、医疗、司法、行政管理等部门从事教学、管理、咨询与治疗、技术开发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因为都是一个家族的成员,而且是一对“孪生姐妹”,为此它们在许多方面自然大同小异。它们的共同点都是要学习相应的基础理论学科,如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等。投奔它们的同学都必须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并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等。 此外,投奔心理学专业的同学还要学习生理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认知科学,以及基本实验技能等辅助学科,以适应将来的科研和教学工作。相对于心理学,投奔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同学还要学习社会心理学、工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等。 伴随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的发展,它们又共同催生了教育科学上的两个新秀――特殊教育专业、运动心理学专业。 特殊教育专业作为后起之秀,有着很强的生命力,特别是汶川大地震中在对受伤儿童进行的心理干预和治疗的工作中显示出了它的重要性。特殊教育专业的同学主要学习心理和教育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对特殊儿童进行教育和研究的基本训练,具有进行实际教学工作并能进行理论研究的基本能力。它主要培养具备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的知识和能力,能在特殊教育机构及与特殊教育相关的机构从事特殊教育实践、理论研究、管理工作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运动心理学也是一门很有意思的专业,它是传统心理学科的一个分支,但又具有鲜明的体育特色。众所周知,国际重大赛事的比赛比的不仅是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实战经验,更大程度上是运动员心理素质的较量。很多技术水平很高的运动员往往因为心理素质不稳定,严重影响了原有水平的发挥而与冠军失之交臂。运动心理学专业的办学目标正是要培养系统掌握心理学和体育运动基本理论,具备比较扎实的应用心理学基础知识和有熟练的应用运动心理学专门技能,能在体育、教育、文化、卫生等机构和部门从事教学、咨询和技术开发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希望 心理学是一个很有发展前景的学科。心理学的应用范围非常广,心理学人才的需求量自然也不断增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的各个角落如车站、酒店、宾馆等,甚至人们使用的每一件东西,都在寻求更加人性化的设计和管理,这些都需要心理学家的介入和参与。 心理学是一门朝阳学科,它虽然比较抽象,但应用性很强,可以同很多的专业、行业相结合,带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渠道相当广阔。心理学专业毕业的学生既可以选择到高校心理学系和教育系担任老师、辅导员,或在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工作,也可以去企业,主要从事猎头(人才中介)、企业咨询、人力资源管理以及市场调研等工作。另外还可以到医院和诊所工作,同时也可以考公务员或到中小学从事心理教学工作。 心理学知识日益渗透到各行各业,如公司企业、教育系统、服务行业、医疗机构。现在很多大公司、学校、机构,都需要心理学人才。我国心理学专业的发展起点低,在理论、技术、方法和从业人员的素质上,与先进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优秀的心理专业人员比较匮乏,每百万人口中心理学家尚不足两人;而在美国,每1500人中就有一名心理学家。当前,中国的心理学界经历着变革,西方的心理学思想和东方的哲学思想在近些年发生着碰撞,给中国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这将为优秀的心理学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心理学专业前景大好,作为她的“孪生妹妹”的应用心理学专业也不逊色。据权威专家分析,今后对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的人才,尤其是偏向于理工科专业的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需求量会大幅度增加。而就目前全国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就业情况看,由于每年的毕业生少,如全国能够培养工业应用心理学本科学生的大学仅浙江大学一所,剔除升入硕士阶段学习的毕业生外,该校每年毕业本科生仅10余人,因此就业前景良好。 毕业生在择业时,不少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大学生往往认为自己的就业面比较窄。实际上,他们的就业领域很广,就业领域主要有:进入大中专院校、社区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到企业、医院、司法部门从事商业心理、市场预测、心理治疗、犯罪心理研究等方面的工作;进入各级企事业单位从事人事选拔、培训、考核和激励体系设计等工作;进入高校领域进行应用心理方面的研究;也可以入伍进部队,近些年来,基层连队、武警部队从地方大学招收具有心理学背景的大学生专门从事思想政治工作和军人心理辅导工作等,这是大学生就业的一个新途径。对于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大学生来说,进部队从事战士心理辅导或做思想政治工作,比较容易出成绩,而且待遇也较高。另外,还可以选择自主创业,创建心理咨询服务、心理培训机构、社会调查专门机构等等。 天地 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专业在本科层次的院校均有开设,但这两朵姐妹花生长的疆土主要在师范院校和一些实力强的综合院校。 在一批本科院校中,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西南师范大学的基础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的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浙江大学的应用心理学,它们的实力都是有目共睹,在全国名列前茅。 南开大学的应用心理学专业属于南开大学的一个新兴专业,其社会心理学实验室为全国第一家,拥有独立的教学实验室设备,主要以社会心理学和健康保持心理学为特色,学生实践机会丰富。 中山大学在杨中芳教授的带领下,社会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发展迅速。 当然,中科院心理所是不可遗漏的,他们在心理学的理论研究方面走在全国理论前沿。 陕西师范大学教科院心理学系是教育部在西北地区成立最早且唯一一所培养心理学专门人才的教育科研基地,在空间认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等研究领域形成了独特的研究风格。 武汉体育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主要从竞技运动心理和大众锻炼健康心理两个方面开展研究,将心理学的原理和竞技体育、大众健身锻炼相结合,充分体现了应用心理学的特色。 另外还有一些省属重点院校,他们的师资力量、科研设备和科研水平都很不错,像湖南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等。 二批本科院校中开设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也有很多。山东农业大学、河南大学的应用心理学专业都很有特色,都下设了应用心理学研究所与认知和发展心理研究所。 河北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都十分重视学生的实验操作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为此都设有心理学专业的硕士点。 四川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均有基础心理学和教育与发展心理学硕士点,以及基础心理学博士点,并拥有心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此外,山东曲阜师范大学、河南信阳师范学院、江西医科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福建漳州师范学院、江苏盐城师范学院的心理学都很有发展潜力。 三批本科院校和一批本科院校可以纵向剖析。分数偏低的同学可以把眼光定格到三本院校中心理学不错的院校,如浙江大学行知学院、温州医学院仁济学院、湖州师范学院求真学院、长春大学光华学院、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等。 其实,各院校的心理学、应用心理学专业各有特色,不论是一本还是二本,抑或是三本,同学们都能学到扎实的专业知识,得到一定的实践机会。如果有同学想向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也可以考心理学专业的研究生、博士生,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暨南大学、南开大学都是很好的硕士研究生报考方向。
咨询心理学论文:心理咨询在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中的应用 心理咨询在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中的应用 【关键词】 艾滋病;心理咨询;防治策略 aids是机体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所致的免疫系统损害和感染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征。到目前为止,艾滋病仍是一种无法治愈的疾病。由于本病的特殊性,做好心理咨询非常重要,可使患者获得aids的相关知识、有效的健康信息、心理调适手段以及帮助高活性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 haart)患者克服困难,能有效防治艾滋病,遏制艾滋病疫情的蔓延,现将体会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我院2009年3月至2010年4月收治的98例患者,hiv确认实验阳性。男66例,女32例,年龄21~73岁,平均年龄47岁。感染途径:性传播83例(其中异性多性伴76例,同性恋7例),静脉吸毒11例,传播途径不详4例。工人24例,农民23例,自由职业者20例,司机27例,干部4例。 69例符合条件的患者进行haart。经过心理咨询后,67例患者改变生活方式:4例吸毒患者戒毒,3例接受美沙酮治疗;21例性工作者不再从事性服务,39例多性伴者减少性伴数;58例haart患者有良好的依从性,病情稳定,无并发症发生。 咨询方法及内容 1.咨询方法 安排责任护士接受确诊患者的咨询,第一次咨询30分钟,以后每次复诊咨询15分钟。咨询形式:直接咨询,就是在安静、整洁、单独的房间,进行一对一、面对面的咨询。同时,配备内容实用的艾滋病健康教育资料、避孕套等,以利于患者索取利用[1]。 2.咨询内容 (1)建立和谐关系 首先向患者问好,把自己介绍给患者,然后向患者解释咨询应遵循的过程,同时强调咨询内容的保密性,以取得患者的信任,保证咨询顺利进行。 (2)评估患者的问题 询问患者的苦恼和忧虑,用心专注地倾听患者的倾诉和给予足够的发泄时间,确定患者急需解决的问题。 (3)心理护理 由于社会的歧视和昂贵的治疗费等问题常常给患者带来悲观、焦虑、绝望等情绪,所以,护士根据患者的社会环境、年龄、职业、文化背景、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经济条件、感染方式等不同,采取个性化的心理疏导[2],让患者保持良好心态接受治疗。 (4)鼓励患者学会自我观察 密切观察自身身体的变化,如出现发热、咳嗽、咳痰、气促时,可能出现细菌或真菌感染以及耶氏肺孢子菌肺炎等;出现视力下降、视物不清、眼前蚊飞感等症状时,应警惕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的发生;如出现头痛、头晕、喷射状呕吐时,应警惕脑膜炎的发生;出现念珠菌感染、疱疹、腹泻等并发症时,应及时就诊。 (5)预防疾病传播 交代患者戒除不良行为,改变生活方式,如:同性恋、静脉吸毒、性生活混乱等;在进行性生活时要100%使用安全套[3],包括双方都是艾滋病感染者,以防艾滋病不同毒株和其他致病菌交叉感染;女性患者要避孕,因为妊娠可能使无症状的感染者发展成艾滋病患者或使病情加重;避免共用牙刷、刮胡刀等;禁止献血、献精子、供组织器官等。 (6)营养支持 合理的营养是维持和促进康复的重要因素,应供给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营养丰富易消化吸收的流质或半流质,并经常变换食物种类,少吃多餐。 (7)对haart患者的宣教 反复强调良好的依从性是haart成功的关键,但不能根治,并存在耐药性和不良反应。一旦接受haart,要严格遵医嘱服药,不能随意更改服药时间、剂量或者中断治疗,呕吐时将药物吐出后即刻补服。出现恶心、眩晕等轻微的不良反应,应坚持吃药;出现严重皮疹、贫血等严重的不良反应时,应及时找督导医生处理。同时要定期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cd4 +t淋巴细胞、病毒载量,以及时了解有无肝肾功能的损害、贫血以及了解haart是否有效。 总之,艾滋病的咨询是心理咨询的技能在艾滋病防治中被成功应用而产生的一个被广泛肯定的艾滋病防治策略,它在艾滋病防治中的效果已被证实[1],本组观察结果也显示,做好艾滋病患者的咨询工作,能有效防治艾滋病,遏制艾滋病疫情的蔓延。但由于对本组病例的观察时间尚短,心理咨询的长期效果以及如何保持长效机制等诸多问题,仍需持续观察和探讨。 咨询心理学论文:心理咨询培训对女性受训者家庭功能研究 【摘要】 目的:探讨心理咨询培训对女性受训者家庭功能的影响,以及能预测这种影响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facesii-cv)、防御方式量表(dsq)、卡特尔十六种个性因素问卷(16pf)、容纳他人量表(aos),对85名接受心理咨询培训的女性受训者进行培训前后2次测试,调查数据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培训后理想适应性、适应性不满意程度、亲密度不满意程度均较培训前显著下降 (p 0.05),平衡型及中间型家庭类型增多、极端型家庭类型显著减少(p 0.05)。②理想适应性、适应性不满意程度、亲密度不满意程度的下降与dsq、16pf及aos的部分指标呈显著相关(p 0.05)。③16pf中创造能力强者的人格因素能有效地解释培训前后理想适应性的总变异,dsq中的压抑和容纳他人量表总分能有效地解释亲密度不满意程度的总变异,dsq中的压抑和回避能有效地解释适应性不满意程度的总变异。结论:①心理咨询培训有助于改善女性受训者的家庭功能。②容纳他人量表总分、dsq的压抑、回避以及16pf中创造能力强者的人格因素是预测这种改善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心理咨询;培训;女性;家庭功能;防御机制;人格特质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正在经历着急剧的改变,人们的心理压力不断增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2002 年以来,数万人参加了国家劳动部心理咨询师职业培训。邱昌健等(2005年)发现,心理咨询培训不但是一项职业培训,同时也促进受训者人格成熟、完善,帮助重建防御机制,促进自我与经验的和谐统一,更好接纳自己及他人[1]。心理咨询培训是否对受训者的家庭功能有影响是一个令人感兴趣的领域,但目前国内尚未有这方面的研究。家庭作为个体成长的重要场所,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起着提供心理和情感支持的重要作用。很多研究表明,家庭结构和家庭功能与个人的健康状况、疾病的发生及预后有密切的联系[2]。 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facesii-cv)是评价家庭功能最有效的评估工具之一,我们运用其中文版[3]针对心理咨询培训对女性受训者的家庭功能的影响进行评估,探讨培训对家庭功能的影响以及哪些因素能够预测这些变化,以期为提高心理咨询培训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提供客观的心理学理论依据。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2005年2月至2006年2月在深圳市心理咨询师培训基地参加心理咨询培训的女性受训者。纳入标准:①自愿参加研究并完成了80%以上的培训课程。②完成培训前后两次心理测试。③过去未接受过系统心理咨询培训。排除标准:测试问卷未能填写完整者。 1.2 方法 测试工具:①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人口社会学资料等。②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评估亲密度及适应性。对每个项目要回答两次,一次是对自己家庭现状的实际感受,另一次是自己所希望的理想家庭状况。亲密度不满意程度和适应性不满意程度分别指对家庭现状实际感受与理想状态的差值(绝对值)。③容纳他人量表[4]。④卡特尔十六种个性因素(16pf)[5]。⑤防御方式量表(dsq)[6]。 在培训前、后(4个月培训结束时)进行团体测试。测试前签署知情同意书。按照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的《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7]及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上下册) 》[8,9]为教学大纲进行培训,此外增加了专题讲座和案例分析。 1.3 统计学分析 将资料输入计算机,用spss 13.0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的统计方法为自身前后配对设计t检验、卡方检验、直线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共发出问卷97份,回收有效问卷85份(87.6%)。受训者年龄22~54岁(34.95±7.53)岁。医务工作者31人(36.5%),教育工作者16人(18.8%),心理学工作者2人(2.4%),其它36人(42.4%),包括经济管理、人力资源、法律界人士等。受教育程度方面,高中或中专2人(2.4%),大专31人(36.5%),大学42人(49.4%),硕士10人(11.8%)。受训者97.6%未曾接受系统心理咨询培训。 2.2 培训前后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各指标的差异性 2.2.1 比较培训前后各项指标,发现培训后理想适应性、适应性不满意程度、亲密度不满意程度均较培训前下降(p 0.05),见表1。 表1 培训前后facesii-cv各指标比较 2.2.2 家庭类型的分布及百分比情况。分析培训前后家庭类型,可以看出培训前极端型家庭中最多的类型是低亲密度及高适应性的家庭类型,占12.9%;其次是高亲密度及高适应性的缠结混乱家庭类型,占9.4%。培训后此两种家庭类型均有减少,分别为4.7%及3.5%,见表2。表2 培训前后研究组家庭类型数量变化(括号内培训后家庭类型数) 2.2.3 比较培训前后家庭类型百分比,发现培训后平衡型及中间型家庭类型增多,极端型家庭类型减少,差异具有显著性(p 0.05),见表3。表3 培训前后家庭类型变化 2.3 培训前后理想适应性、适应性不满意程度、亲密度不满意程度的变化与社会人口学因素、16pf、dsq、容纳他人及被他人接纳量表各个评价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由于培训后理想适应性、适应性不满意程度、亲密度不满意程度均降低,分别以其培训前的值减去培训后的值,得到相应的三个变量在培训前后的变化(例如,培训前后理想适应性的变化等于培训前理想适应性减去培训后的值)。 2.3.1 上述指标培训前后的变化与年龄、文化程度、婚姻、专业等社会人口学资料无统计学相关(p 0.05)。 2.3.2 上述指标培训前后的改变与16pf、dsq、aos各个评价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理想适应性的变化有与16pf中的聪慧性、独立性、怯懦与果断性、创造力强者的人格因素呈显著性正相关(p 0.05)。亲密度不满意程度的变化与dsq中的幻想、16pf中的怀疑性呈显者性正相关(p 0.05),与容纳量表总分、dsq中的压抑呈显著性负相关(p 0.05)。适应性不满意程度的变化与dsq中的回避和压抑呈显著性负相关(p 0.05)。 2.4 理想适应性、亲密度不满意程度、适应性不满意程度的前后变化对16pf、dsq、aos相关指标的多元回归分析 以培训前后理想适应性的变化为因变量,以聪慧性、独立性、怯懦与果断性、创造力强者的人格因素为自变量;以亲密度不满意程度的变化为因变量,以幻想、压抑、怀疑性及容纳量表总分为自变量;以适应性不满意程度的变化为因变量,以压抑、回避、怀疑性的容纳量表总分为自变量,分别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4。表4 培训前后家庭功能变化对dsq、16pf、容纳他人及被他人容纳量表的多元逐步回归 3 讨论 本研究采用olson的环状家庭模式理论来评定受训者培训前后家庭功能的变化。此模型有3个维度: 家庭亲密度、家庭适应性和家庭沟通。家庭亲密度指家庭成员相互间的情感关系,从低到高划分为4 个水平:松散、自由、亲密和缠结。低水平表现为家庭成员之间缺乏情感联系、彼此疏远;高水平则过于亲密、角色不清;居中为情感距离适中,既亲密又相互独立[10]。家庭适应性是指婚姻或家庭系统为了应付外在环境压力或家庭的发展需要而改变其权势结构、角色分配或联系方式的能力,从低到高分为4级水平: 混乱、灵活、有组织、刻板。混乱的家庭缺乏协调与合作;刻板家庭过分拘泥于既定规则和模式,难以根据情境进行调查;灵活和有组织的家庭应变能力很强。根据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程度,可以将家庭分为16 种类型,4种平衡型提示家庭适应良好,4种极端型家庭常常出现适应不良,还有8种是适应中等的中间型家庭。 本研究调查了男女受训者培训后家庭功能的变化,由于女性受训者占了88.5%,对男性样本的分析难以得出令人信服的结果,所以我们只分析了女性受训者的资料。本研究发现,女性受训者培训后理想适应性、亲密度不满意程度、适应性不满意程度均较培训前下降,提示培训后受训者对家庭功能的理想期待与现实体验之间的差距缩小,心态更加理性、平和;同时平衡型家庭及中间型家庭增加、极端家庭减少,提示家庭功能提高。多元回归分析进一步提示,成熟型防御方式之一的压抑以及容纳他人量表总分是预测培训后亲密度不满意程度下降幅度的主要因素,这表明,家庭成员间相互接纳宽容,合理处理自己的某些欲望、烦恼,对对方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方式等能有一定的接受和认可,对于提升成员对家庭亲密度的感受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容纳不够、压抑太少,家庭中就会时时有不满,处处有战火。多元回归分析提示,压抑、回避是预测培训后适应性不满意程度下降幅度的主要因素,这表明成员们协商合作、暂时压抑个人的感受,暂时回避一时处理不了的困难对于家庭在应对内外变化时是非常重要的。此外,本研究还发现16pf中的创造力强者的人格因素是预测培训后理想适应性的下降的主要因素,那些创造能力强的人富有创见、有敏锐的观察力,愿意进行新的尝试,有这种人格特征的受训者更容易在培训中有更多的感悟并愿意把它们带入到生活中,使得个人的提升引发家庭功能的改变。本研究提示,家庭功能是可以随着家庭成员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从一种家庭类型转化为另一种家庭类型,这印证了olson的家庭理论,即家庭类型可以随着家庭构成的演变、家庭成员的成长以及意外事件的影响会出现有规律的变化[11]。 本研究提示,心理咨询培训可以使受训者心理健康水平得以提高,家庭功能改善,而压抑、回避这两种防御方式,容纳他人量表总分以及16pf中的创造力强者的人格因素能预测女性受训者培训后家庭功能的改善程度。这提示我们,在今后的培训中可以安排一些课程有针对性地提高受训者在上述几方面能力,促进其个人的成长。由于本研究的样本量不大,没有涉及男性受训者,研究结果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咨询心理学论文:对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思考 【摘要】自四年前首次接触心理咨询,到今天作为一名专职的心理咨询教师,一路走来,有很多的感触。本文主要结合实践谈了笔者在工作中的一些体会和思考,如来访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识仍需调整、咨询教师自身成长的重要性、如何安排重点学生的转介等,记于这里,愿与同行共同探讨。 【关键词】心理咨询 咨询教师 思考 心理咨询是对存在有心理问题或困扰者来向心理学工作者求助时,后者应用心理学的观点与方法,给求助者以帮助、劝告、辅导的过程。毫无疑问,心理咨询在预防大学生心理疾病、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成为高校整个心理健康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因此,应积极洞察心理咨询过程中出现的不足与问题,不断地改善,以推进这一工作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1 加强来访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识 记得笔者2000年刚上大学时,那时根本不知道学校还有心理咨询中心,退一步想来,即使那时知道有这样的机构在为学生服务,也不会去的,因为会有很多顾虑:害怕老师同学知道自己去心理咨询被认为“有病”、害怕别人笑话等,也就是说去做这件事情自己所付出的要远远大于从中的所获。而这样的一些想法,代表了那个时候绝大多数同学对心理咨询的认识。今天当笔者正式做这项工作,在咨询中问及来访的学生怎样看待心理咨询时,他们的回答是:觉得无所谓,心里不舒服来聊一聊、咨询咨询。所以我们看到一个非常可喜的现象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心理学、心理咨询本身在社会生活领域的不断渗透,对心理咨询,大学生越来越持有接纳和认可的态度。这一点也可以从我们的咨询量上有所体现。以笔者为例,自2009年2月25日——5月20日,笔者每周安排2次咨询接待,这期间共接待来访学生42人次。但是,且不说这样的认可仍需进一步的加强,当咨询遭遇我们的学生,它仍面临着太多的尴尬。如来访学生把心理咨询神话,认为学心理学的人无所不能;把心理咨询等同于感冒片,伤风感冒吃药打针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认为咨询应该也是这样“速战速决”;把改变的责任推给咨询老师:我有问题来找你,那么我目前不合适状况能否改变也取决于你,而我自己无需做任何努力;心理咨询无非也就是聊天说话,而且只要我来了,你就有义务取悦我,让我高兴等。而实际上如我们所知,真正的咨访绝不是感冒片和头疼脑热的关系,它是一种关系,一个过程,心理咨询老师不但没有特异功能,且在太多的时候面对来访同学的问题会无奈而无力,我们的工作范围是有限度的。更为关键的是,问题的解决最终还得依靠来访者心理和行为的不断调整和自我激励去解决,而不是咨询教师。 但当来访同学对这些不了解时,就会以他们的理解去理解咨询,去带着很高的期待走进咨询室,可想而知很多时候也会带着失望走出来。所以,在咨询前,来访者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咨询效果与来访者在咨询前是否对心理咨询能否正确认识、是否做好充分的准备有很大关系。为此,应通过各种渠道,如在咨询室门前粘贴了“心理咨询中心服务内容”、“去咨询前该做的准备、” “咨询流程图”、“咨询教师简介”等内容的展板,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 咨询教师自身成长的重要性 前面提到,面对来访学生的问题,咨询教师很多时候会感到无奈而无力,这一方面有来访者本身的问题及客观条件的一些限制。但必须承认,作为咨询教师本人,我们自身能力素养的欠缺也是造成这样一种现象的很大原因。我们始终强调心理咨询的教育和发展取向,它的主要任务是为有心理压力和心理困惑的正常人提供有效的帮助,鼓励他们正确认识现实和自我,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提高对现实生活的应变能力、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而学生的问题通常也较简单,多与他们特定的年龄阶段及生活主题相关,更多也是成长和发展中的问题。 现实中的咨询也确实如此,以笔者的体会,可以说97%的来访问题属一般心理问题或严重心理问题(也少),真正发展到神经官能症、人格障碍、心理疾病、精神病的仅占3%。但凡来访的同学也都是想真正解决自己的问题,所以咨询教师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能力应在工作中不断的去提高,熟悉学生问题的种类、总结应对措施及建议、加强学习钻研。在笔者咨询的过程中,曾有一个学生因考试焦虑问题前来,当整理咨询记录时,自己清楚没有很好的给她建议,因为自己在这方面的知识也有待学习。这个咨询结束后,笔者因种种原因没有及时去全面掌握这部分内容,结果接下来又遇到相同问题的一位来访同学,那个时候特别惭愧,因为还是没能与他一起很好的去解决这个问题。为此也深感咨询教师职业素养能力的不断提高是多么重要。 谈到这儿,这又牵涉另一个问题,即大部分专职心理咨询教师都在编的是行政或思政的系列,那么在实际的工作中,他们首先会有一系列事务性的事情需要处理,这大大消耗了他们工作的精力与专研的热情,从而影响他们工作后颈的激发。笔者认为,这也是涉及咨询教师成长过程中外部保证的重要方面。 3 重点学生的转介问题 虽然多数学生的来访问题属一般心理问题,但超出心理咨询范围的、较严重的心理障碍或疾病者也存在,这就涉及到一个向相关机构的转诊、转介问题。一般当在工作中遇到需重点关注的来访者,我们首先会汇报领导,继而会和学院取得联系,通常对这样的案例,我们会建议转诊专科医院,如果必要,也会通知家长。但在这过程中因为一些人为的原因,如学院接到手与家长取得联系后,家长重视程度不够、不知道什么地方诊疗精神类的病症或因费用太高而放弃治疗。这样一来学生的问题就会被耽误下来,甚至影响其终生的发展。所以,学校心理咨询与精神病专科医院、校医院间畅通的联席制度的建立显得非常重要,如在工作中能把相关人员顺利的“请进来、走出去”,咨询教师队伍中能有既懂心理学知识、也有精神医学基础的咨询教师是非常理想的,同时也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咨询预约的重要性,同一咨询教师在固定值班时间咨询的连贯性等都是我们在工作中需要注意和加强的方面。作为一名年轻的心理咨询教师,需要学习与反思的还有很多,我定将克服自身惰性、继续努力。一点心得,记于此与大家探讨、共进。 咨询心理学论文:个体咨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与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 确立一套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并用此诊断大学生出现的相应心理问题,是探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前提。发展心理学指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认知能力正常;意志健全;情绪健康;人格完整;社会适应良好;人际关系良好;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以这一标准作为参照,可以将大学生心理障碍的突出表现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人际关系紧张,缺乏人际交往技巧和对他人的信任;神经衰弱焦虑,其中学习焦虑和就业焦虑表现得尤为突出;情绪困扰,消极情绪体验过多,自我调节情绪能力较弱;迷茫与困惑。在大学阶段一些学生会有困惑丛生、无所适从的心理状态。这些心理问题在社会转型期有加剧的趋势,依靠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法是不能够完全予以解决的,这就要求我们探索新的工作方法,个体咨询方法介入就是其中之一。 二、个体咨询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运用个体咨询介入方法,有助于更好地帮助大学生解决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从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其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局限性,促使个体咨询的介入。大学生离开家庭开始学校生活,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长久以来,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总是以教育者为中心,仅仅采取灌输的方式,督促大学生无条件地服从。例如仅仅讲授教育知识,很少与学生的具体生活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和手段相对落后,教育者单纯地讲解,大学生单纯地听受等等。这些不足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个体咨询介入法则强调社会工作者与工作对象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这些对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都有重要启示,可以积极借鉴。其二,大学生不断产生新的心理健康问题,使得个体咨询介入成为必须。有的教育模式在解决心理问题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运用个体咨询有助于克服这种局限性,更好地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运用个体咨询个别化的原则和沟通会谈的技巧,能更好地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习问题、情绪和行为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等。具体到个体咨询的治疗模式包括:一是工作者运用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有关理论和技术,把使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心理和社会因素结合起来。二是运用理性情绪治疗模式的有关理论和技术,使工作者更深入地了解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误区,使大学生自己帮助自己宣泄情绪。三是运用行为修正模式的有关理论和技术,利用放松疗法、系统脱敏等帮助大学生改正不良行为。 三、个体咨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运用的可行性分析 个体咨询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可行性,拥有很好的推广运用前景。首先,“以人为本”的理念为个体咨询以学生为主体提供了基础。以人为本就是在工作的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节,提高自己的能力。大学生心理问题仅仅依靠工作者很难得到全面的解决,这就需要大学生自己学会调节的能力,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开发自己的潜能。大学生在解决自己问题的同时使个人价值得到了体现,从而促进了大学生更好的发展。其次,个体咨询的目标和功能为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提供了基本前提。个体咨询的目标是帮助人们解决各种心理问题,协调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环境的关系,其基本功能是预防心理疾病、恢复心理健康、稳定和发展心理功能。在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不仅要满足其精神世界发展的需要,还要促进其全面的发展。再次,个体咨询的实践过程为全面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提供了指导。个体咨询致力于工作对象做出改变的过程,需要遵循一套工作程序。科学的工作程序有助于提高工作的实际效果。大学生心理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其解决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个体咨询从预估到最后的评价,其程序是非常完备的,遵循这一过程可以深入地挖掘到导致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从而寻找到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结语 总之,个体咨询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有必要性又有可行性,有利于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生活。 作者:姚型彬 胡新峰 单位:长春工业大学人文学院 哈尔滨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咨询心理学论文:心理咨询教育对企业发展的作用 摘要:心理咨询是指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企求解决问题的求询者提供心理援助的过程。企业心理咨询师通过开展各种讲课活动,培养职工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直视心理问题,通过共同的讨论分析问题的症结,寻求摆脱困境解决问题的对策,促进职工身心健康。 关键词:心理咨询;教育活动 随着当前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种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职工在就业、工作、生活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心理健康问题日渐突显,职工的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正常运转。为进一步做好公司职工的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和关爱服务工作,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工会积极作为,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新形势下的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中,扎实推进职工心理健康帮助行动。为此,集团工会首先抓好队伍建设,组织各基层单位专职工会副主席举办心理咨询师培训班,进一步增强工会干部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疏导技能。尼龙化工公司工会积极响应集团工会开展心理咨询活动的号召,深入开展员工心理咨询教育活动,缓解职工心理压力,构建和谐工作氛围,提高职工工作效率,不断推进心理咨询活动向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迈进。2016年在集团工会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尼龙化工公司工会成立EAP工作室(心理咨询室),并挂牌运行,集团为咨询室购买沙盘、音乐放松椅,公司建立微信心理咨询群,各基层单位工会主席、女工委员大力宣传心理咨询微信公众号,职工订阅关注微信公众号,定期开展课程,方便心理咨询师与职工沟通交流,引导一线职工缓解紧张情绪、疏导心理压力,以阳光的心态正确对待工作和生活。2017年,为了切实推进该项工作,公司工会将关爱一线职工心理健康列入公司工会重点工作之一,统筹规划,多措并举,取得明显效果。一是定期培训各基层单位书记、女工委员开展心理咨询课程;二是把公司已取得心理咨询师证书的同志聘请为各基层单位兼职心理咨询师,明确职责范围,要求兼职心理咨询师广泛深入开展心理咨询教育工作,每周组织不少于一场次的心理咨询讲座;三是把兼职心理咨询师考核指标与津贴补助挂钩,充分调动兼职心理咨询师的工作积极性。 一、心理压力对职工的危害 职工在日常工作中,要承担着研发、安全生产等任务,还要为公司创造更高的利润,有时职工的工作时间和生活时间有了冲突,难免会有情绪,导致了职工在工作上的心理压力更大,无法得到缓解和宣泄,加快心理问题的产生。工作太累以至于缺乏干劲和动力,甚至于可能出现紧张和挫败的心理。当职工的压力太大而且得不到适当的缓解,就会产生较大的心理健康危机,可能会发生工伤事件和家庭矛盾。这些事情的发生与同事的关系不够融洽、家庭婚姻发生变故、工作生活中遭遇到不公正待遇等等有密切关系。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的心理状态而又得不到及时纠正,非常容易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甚至有可能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企业建设心理咨询室,能够及时有效的通过心理咨询教育来解决,及时缓解心理压力使心理处于一种健康状态,有利于人企稳定。如何通过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提高职工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水平,成为提高全员素质的重要内容。心理咨询作为一种解决方法,在提高职工心理健康水平的同时,也具有企业思想教育的作用,将心理咨询特有的功能与职工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不失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二、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教育活动,提高职工的工作效率 目前,公司兼职心理咨询师已按要求积极开展此项工作,深入到各项目组织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讲活动,通过PPT展示、案例研讨等形式,运用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语言,对一线员工如何进行自我调解、有效化解压力进行了针对性辅导。心理咨询教育讲座开展以来,深受员工喜爱,在广大一线员工中引发了强烈的共鸣,增长了员工心理知识,增强了大家自我调解能力,激发了一线员工工作和生活的热情,得到了基层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广大员工好评。公司准备进一步加大心理咨询教育工作力度,切实引导各基层工会设立职工“心理辅导室”和“职工诉求服务点”。今年3月份邀请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举办3天的《人本/超个人心理辅导实操技能基础班》讲课活动,组织15名职工学习心理咨询基础课程,通过学习“手指操”活动、五大原则、四大流派,通过“带领育人”游戏让职工从游戏中体会被呵护的温暖和幸福,同时体验和分享中发现自己的思维模式,并围绕在游戏中的分享体验,讲解人与人交往中语言的种类,了解自己的情绪,感受并从中学习如何表达感受。课程结束后,学员发表感悟,共同成长,为职工提供专业的心理疏导、调理和释放服务,帮助他们排解不良情绪,处理好社会、事业、婚姻家庭等方面的问题,不断推进公司职工心理帮助行动的普及和实施。公司发展的快慢取决于职工的工作效率。工作效率的高低与职工的心理因素是密不可分的。职工之间关系融洽,公司的工作效率会有很大的提高,所以开展好心理咨询工作,可以使职工工作情绪高涨,对工作有着强烈的认同度以及满足感,从而极大的提高职工的工作效率,增强公司凝聚力。 三、公司心理咨询需要注意的细节 心理咨询在公司的作用非常重要,所以我们应该认真做好心理咨询教育的同时,需要注意的一些细节。1.要懂得倾听。倾听是心理咨询中最为基础的一个环节,学会倾听可以建立一个良好咨询关系。不随意打断来咨询职工的话题,让职工敞开心扉,充分宣泄心中郁闷和压抑。倾听时一定要认真细致的去听,不要带有个人的感情色彩,并适当地表示理解。2.要相互尊重。来访职工在诉说工作中生活中遇到的烦心事时,咨询师可以从一个朋友的角度入手,给予来访职工充分的尊重和平等,对来访职工的心理状况等方面尽量接纳和理解,做好保密工作。3.对待来访职工要态度真诚。咨询师的言行直接影响到来访职工的心情,在交流的过程当中,应该表现出真诚的态度,要投入积极的情感,同时注意要尊重来访职工的人格和尊严,做到以诚相待。这样才能真正把思想工作做到心坎上,激发来访职工的情感共鸣,得到来访职工的信任和好感度,消除来访职工心中隔阂,有利于交谈的顺利进行并且取得良好的效果。4.共情。一般来说,根据来访职工的言行,咨询者可以沿着来访职工的思路设身处地地体验他的情感。同时,咨询者也可通过一定的咨询技巧,把自己的情感传达给来访职工。这样可以更好的抓住问题的本质,从根本上解决问题。5.要以人为本。要根据不同的来访职工情况采用不同的心理咨询教育方法。职工的生长环境的不同导致性格也千差万别,这就使得在面对不同的来访职工要采用不同的心理教育方法,要懂得因材施教。以上几点是我对企业如何开展好心理咨询活动的一点点建议,经济的发展迅猛导致人与人之间存在激烈竞争,给员工带来了巨大的工作及心理压力,员工如果不能自我调节,会导致心理问题出现,这些问题不但影响了员工的正常工作,甚至会对生活造成负面的影响,严重者会危及自身健康或生命安全。把心理咨询应用到工作中,不仅能够减轻员工的精神压力,有利于员工的心理健康,同时还可以使员工保持最佳的工作状态,以充分的热情投身到工作当中去,用热情饱满的工作态度对待工作和生活,这样不仅能够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还可以为身边的人带来正能量,对整个公司发展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创建出更为和谐的社会氛围。 作者:陈莹 单位:河南神马尼龙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咨询心理学论文:团体咨询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高校开展团体心理咨询的必要性 1、高校团体心理咨询是开展素质教育的需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2年)》明确提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其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并把“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作为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团体心理咨询的一般目标包含:帮助成员自我认识、自我了解和自我接纳;在团体中学习社交技巧和发展人际交往的能力;培养成员的责任意识、归属感和被接纳感;培养成员独立自主、自己解决问题和抉择的能力,有效解决冲突矛盾.团体心理咨询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团体成员的心理健康,提高成员的心理素质,塑造成员的健康人格.由此可见,团体心理咨询的目标和我国学校教育“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目标是一致的,是一种发展性的活动,主要任务是提高成员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 2、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 团体心理咨询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一致的.维持大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是现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同时也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01年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颁布的一号文件《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重视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或咨询工作”;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也开始融入了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在高校开展团体心理咨询,是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又一个有效途径. 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本身的需要 目前,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开展心理咨询工作.但是,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理论知识讲述比较多,缺乏实际训练,学生缺乏体验,因此学生从课程中的获益较少,课程所应该发挥的积极作用大打折扣;在高校的心理咨询工作中,个体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咨询是两大支柱.个体心理咨询,每次咨询的时间大致是1小时左右,对于高校来说,即使按照教育部的要求1:4000的比例来配备心理咨询人员,要为庞大的大学生群体提供咨询也是很有困难的.而且高校的心理咨询老师专业素质良莠不齐,这样的境况势必使一些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接不暇,整天忙于应付一个个前来求助的学生,而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顾及那些需要帮助但是没勇气走进咨询室的学生,这样也无暇主动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团体心理咨询是一对多的方式,一个指导者同时指导多个团体成员,增加了咨询的效益,提高了心理咨询工作的效率,省时省力;同时,团体心理咨询新颖独特的方式,易于被学生接受,增加了学生求助的机会.因此,团体心理咨询既可以缓解高校咨询人员不足的矛盾,也为学生增加了求助的途径和方式. 二、高校开展团体心理咨询的有效性 近年来,团体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成为大学生健康教育的主要工作之一,主题丰富,覆盖范围广,而且不少研究已经表明团体心理咨询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是有效的.目前,高校团体心理咨询的主题主要有人际关系、情绪和压力管理、自我探索、学业管理、生涯规划、入学适应训练、恋爱问题、团体团队合作、领导才能训练等.高校团体心理咨询得到快速发展有着丰厚的基础:一是在大学里,学生喜欢以团体的形式学习和生活,从同伴那里获得支持和认可,有团体生活的倾向;二是在高校里大学生常常面临着共同成长课题,如学业、人际、交友、择业等等;三是大学生有着类似的困扰,更容易接受来自同伴和同龄人的建议和反馈. 1、团体心理咨询有助于大学生适应大学生活 笔者在三亚学院大学生军训期间,在新生中开展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通过“叠罗汉”“直呼其名”“我是谁”等活动,使大学新生在愉快的情境中彼此熟悉,缩短同学之间的心理距离,并通过“怪兽过河”“爱心传递”等活动培养学生的信任感和合作意识,促进班级凝聚力建设.大部分新生对这种形式的活动很喜欢,帮助他们很快适应了大学生活.叶玉清的研究也表明: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改变大学新生入学适应的自然进程;可以有效解决大学新生入学适应中的心理问题;团体心理辅导是高校解决大学新生入学适应问题可以采用的有效方法. 2、团体心理咨询有助于大学生了解自我、认识自我、悦纳自我 在笔者亲自指导的团体心理咨询中,通过“20个我”“我的左手”“我的自画像”“优点大轰炸”“我的生命线”等活动,使大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赞美别人、被人称赞的感受,从而进一步了解自我,客观而全面地认识自我,能悦纳自己的优缺点,清楚知道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和想要成为什么人,达到现实我和理想我的统一.并通过“价值大拍卖”等活动引导大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探索,促进自我成长.团体成员在咨询结束后报告:“我从来没有想到我自己还有这么多优点!”“我从来没有这么好好认识过自己,真是太高兴了.”“通过团体心理咨询,我能够很坦然地接受自己的缺点.” 3、团体心理咨询有助于大学生提高人际交往技巧,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比高中更加复杂,来自于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的学生在相处时容易出现问题.目前很多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情况不容乐观,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许燕的研究显示:人际交往问题在大学生适应问题中居于第二位.个体咨询由于缺乏相似的情境,咨询的效果不容易迁移,在停止咨询之后,复发几率很大.在高校运用团体心理咨询来帮助那些人际关系不良或想要提高人际关系的大学生在更为真实的团体人际沟通情境下,通过团体成员的互动,改变人际关系的认知、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水平、学习新的人际模式和交往技巧,帮助他们建立建设性的人际交往模式.笔者曾在三亚学院开展两期人际关系团体心理咨询,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陈菊珍、刘华山的研究也显示了团体心理咨询在改善人际关系方面的有效作用;刑秀茶,王欣对团体心理咨询的长期效果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团体心理咨询在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方面具有长期的效果. 4、团体心理咨询有利于学生在团体中宣泄情绪,保持积极情绪 在团体心理咨询中,团体为个体提供了一个安全、被接纳、被认可、被尊重和被保护的环境和气氛.很多学生遇到的问题往往没有他们想象中的严重,他们需要一个机会,需要一个进行情绪宣泄的机会,宣泄自己内心压抑的机会.在团体心理咨询中,他们可以倾吐内心的苦闷和困惑.情绪得到了宣泄,有助于保持心理健康.在上述的系列研究中,团体成员的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都有明显的好转. 5、团体心理咨询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笔者在做第二期人际关系团体心理咨询后,经过深入研究和分析,发现学生在SCL-90中的人际敏感、抑郁和焦虑、强迫、敌对、偏执乃至精神病性等各因子上的前后得分具有显著差异,这反映了团体心理咨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笔者和同事在本校针对大学生开展班级团体心理辅导,对保持学生心理健康起到了积极作用.目前有大量的实验研究证明,团体心理咨询能够有效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樊富珉对人际交往困难的大学生进行的团体心理咨询,沈士梅针对大学生进行的团体心理训练,何瑾、樊富珉针对高校贫困学生进行的团体心理咨询等研究,都显示团体心理咨询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起到了积极效果,团体心理咨询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综上所述,团体心理咨询作为一种新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其目标和当今素质教育的目标一致,是当今素质教育的需要,同时也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团体心理咨询克服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局限性,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大量的实践证明,团体心理咨询在新生入学适应、人际交往、认识自我、情绪调节、心理健康水平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心理咨询工作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团体心理咨询是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保持大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有效途径,值得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者和相关研究者继续深入研究和实践. 作者:邓彩艳 黄奎林 单位:三亚学院 咨询心理学论文:朋辈心理咨询的含义及特点 作者:陈玲玲 安健 单位: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社 前言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但快速发展的规模和相对滞后的师资配备,给高职教育带来了诸多问题。特别是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上,专职心理咨询教师严重匮乏,使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影响了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探索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保障学生心理健康,对实现教育培养目标、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朋辈心理咨询的含义及特点 朋辈心理咨询起源于欧美国家,是为缓解当时专业辅导人员匮乏而兴起的,后逐步运用于学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在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发展较早,近年来大陆一些高校也逐步引进这一辅导方式应对专业心理咨询师不足的现状[1]。目前,在我国高职院校开展朋辈心理咨询虽已经显现出了初步成效,但总体上还处于探索阶段。朋辈心理咨询(peer-counseling)是指年龄相当者对周围需要心理帮助的同学和朋友给予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提供一种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帮助,它可以理解为非专业心理工作者作为帮助者在从事一种类似于心理咨询的帮助活动。因此,有时它被称为“准心理咨询”(Para-counseling)或者“非专业心理咨询”(Para-professionalCounseling)[2]。它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咨询形式,由受过培训的非专业人员提供心理咨询及帮助,通过人际交往实现心理安慰,消除心理困扰,排除心理障碍。它具有实施方便、方法灵活多样、易推广、见效快等特点。 二、朋辈心理咨询在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优势 (一)高职学生心理特点 普遍认为:高职学生的心理问题具有明显的阶段性,高考失败、学历之痛和就业压力所导致的心理状况分别在大学三年不同阶段突现。具体表现为: 1、承受压力大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部分,高职学生承受着与其他大学生一样来自升学、就业、人际交往、经济生活等各方面的压力。但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较低,高职学生还受到家长、同学、社会的轻视,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这些都对他们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心理压力过大会给他们带来诸多身体和心理方面的疾病,而这些疾病的出现又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形成恶性循环,影响高职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2、自卑心理严重受高职院校录取分数低,师资配备相对落后,所学专业不理想、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等客观条件限制,很多学生不能正确面对现实,过度缺乏自信。有些学生因为性格内向,挫折耐受力差,以及不适当的归因方式等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3、孤独感较强按照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处于成年早期(18-25岁)的高职学生正处于亲密对孤独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渴望获得友情与爱情。但由于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受父母娇宠,缺乏与人合作和沟通的技能,与同学间的摩擦不断,难以形成真正的友谊,也得不到群体的认可。容易出现自我封闭的情况,并进而加剧孤独感。 4、焦虑、抑郁症状等心理问题多有些高职学生由于不能正确处理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压力,在学习上缺乏兴趣,人生观、价值观不够完善,精神空虚,对前途悲观失望,过度关注自己,人际关系紧张等原因,心理上长期处于压抑状态,得不到适当的释放,从而造成各种心理问题的出现。 (二)运用朋辈心理咨询对高职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优势 1、可以较好的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3]。由于朋辈心理咨询员是与来访者年龄相近、经历相似、生活环境相同的同辈群体,他们是青少年亚文化群体中适应相对较好的人。由这些人向来访者提供帮助,不仅使他们有亲切感,更易于沟通,而且由于更能得到咨询员的理解,获得同辈人的认可,从而提升了他们的自尊心。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同时得到满足,可以极大的提高来访者的自信心,使他们在咨询员的引导下更积极主动的寻求问题的解决办法,促进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 2、给来访者提供良好的榜样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学习,多数是在社会交往中,通过对榜样的示范行为的观察、模仿而进行的[4]。朋辈心理咨询员是朋辈群体中的成员,由于空间、时间和心理上的相近性,他们的建议更容易得到采纳。加之朋辈心理咨询员是经过严格挑选的,是全面发展的,身心都比较健全的学生,他们能够给来访者提供良好的榜样。因此他们的行为更容易成为来访者观察和模仿的对象,在双方持续的接触中,咨询员的言语、行为会对来访者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3、专业心理咨询的有效补充由于很多学生对心理健康还存在一些观念上的误区,认为去找心理辅导老师进行心理咨询的一定是心理有问题或有精神疾病的同学。又由于面对老师时会有隔阂感,害怕老师会嘲笑或责备自己,而对心理咨询形成心理上的压力。因而,当有心理困扰时不愿进行心理咨询。半专业性的朋辈心理咨询正好可以避免上述问题的出现,从而成为一种有效的补充。 4、是一种陪伴成长,有利于提高高职学生自我调节的能力朋辈心理咨询虽然是在咨询员的引导下展开的,但更多的是相互之间的探讨和协作。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员更多时候是扮演倾听者的角色,同时给予一定的引导。双方就共同关注的话题展开探讨,引导来访者自己分析发生心理困扰的原因,寻找解决的途径。对于学生学会关心和接纳别人,学会与他人共处,学会生存有积极的作用。 5、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关系融洽、相互信任,是心理咨询活动得以正常开展的基础。咨询员与来访者在同一个校园里学习、生活,减小了相互之间的隔阂与猜疑,容易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增加相互之间的信任感和亲切感。同龄人之间的交往更加自由和平等,采取的咨询方法也更加灵活,使得咨询活动在融洽、愉快的氛围下进行,有利于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和自信心的培养。 三、朋辈心理咨询在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一)心理咨询员的选拔 在选拔朋辈心理咨询员时,学院可在选修心理类课程的学生中优先选拔,如没开设此类课程,也可以向全校学生公开招募,选择其中品学兼优、学有余力者作为考察对象。然后利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面试进行进一步挑选。选择其中心理素质良好,热爱心理咨询,有较好的心理学基础知识,有较强的责任心和亲和力,自身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性格开朗活泼、待人真诚热情的人进行培养,希望最终能将其培养成为各班的心理委员。#p#分页标题#e# (二)心理咨询员的培训 由于选拔出来的朋辈心理咨询员还缺乏基本的心理培训理论、技能和技巧,因此在上岗前必须选修心理类课程或进行简短的培训。培训要有系统性,培训方式应该多样化,教学方案设计也要具有好的科学性、易操作性和易实施性。为提高培训效率,提高咨询员的兴趣,可以采用主题训练的方式,如心理咨询的理念、心理辅导技术、大学生心理常见问题、心理危机干预知识、撰写学习体会等。每个主题都由理论、体验、个案分析、分享等几个板块组成[5]。在培训内容中还应包括咨询员应遵守的基本规范,如:保密性原则。这是心理咨询中最重要的原则,也是朋辈心理咨询员应特别注意的原则。 (三)在朋辈心理咨询实施过程中,咨询员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适度移情朋辈心理咨询员应学会处理好自己的感情,既要注意观察来访者的态度和行为,同时又不能把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情带进心理咨询中,更不能试图以此来影响和改变来访者的思想和行为。 2、朋辈心理咨询成功的关键在于倾听给咨询者向别人倾诉、自我分析问题、在有指导的情况下解决问题的机会,提高他们处理心理问题的能力,培养独立健康的人格,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3、尊重来访者咨访双方在人际关系上是平等的,咨询员应当尊重来访者的人格和权利。对来访者的尊重,不仅表现在行为上,更要从心理上对其加以关心和尊重。 4、转介意识咨询员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还应当有寻求帮助的意识,以让来访者得到及时的帮助。但在转介前应向来访者说明情况,并征得其同意。 5、朋辈心理咨询方法的选择为达到心理辅导的目的,咨询员可灵活选择不同的咨询方法。同时,为更好的发挥朋辈心理咨询切近同学生活的优势,咨询员还可主动寻找有心理困惑的同学聊天,及早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困扰。 四、在高职院校应用朋辈心理咨询应注意的问题 (一)定期进行对咨询员的专业辅导,便于及时预防和发现问题虽然经过短暂培训,但朋辈心理咨询员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还存在欠缺,在咨询过程中还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如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不仅可能影响到心理咨询的效果,还可能给咨访双方带来新的心理问题。为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可以请专业心理辅导老师对朋辈心理咨询员的工作进行定期辅导,帮助他们及时纠正错误的做法。 (二)对咨询员的保护高职院校朋辈心理咨询员也是学校的学生,在咨询过程中受到来访者的影响,也可能积累负面心理情绪,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因此,也应当加强他们的心理保护,鼓励和帮助他们克服不良情绪的影响。 (三)对咨询员的评估评估不是给朋辈心理咨询员施加压力,而是通过评估发现问题,提供帮助以促进他们更快的成长。可以通过自评、他评、互评等方式进行,通过咨询员之间的相互经验交流和学习,将优点发扬光大,避免错误的重复出现。 (四)与其他心理咨询方式相配合朋辈心理咨询在处理和解决心理问题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在遇到难以解决和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时,必须有其他方式的介入,如向心理咨询师求助、转入心理治疗等。 五、结论 朋辈心理咨询不同于同学间的普通交往,也有别于专业的心理咨询,但它在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减少校园危机、创建和谐校园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在学生心理问题多发的高职院校,朋辈心理咨询所给予的人文关怀和精神帮助是其他心理辅导方式不可替代的,它为高职院校探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辟了新的途径,实现学生心理健康“助人-自助”的良性循环。 咨询心理学论文:幼儿教学心理咨询技术研究 本文作者:李飞飞 单位:山东省临沂市市直机关幼儿园 在幼儿园里经常会发现很多孤僻的孩子,甚至有些孩子很自闭,不愿意和其他小朋友交往,上台表演的时候有些孩子会往后缩不敢上台,早晨个别孩子在幼儿园门口大声哭喊着不肯进入幼儿园等等,这些现象说明孩子幼小的心灵需要我们去了解,需要我们去帮助,然而目前从事幼儿心理咨询的人员很少,而幼儿园又迫切需要心理咨询技术与心理教育来帮助部分幼儿疏导心理问题。作为一名幼儿园的一线教师,我喜欢将心理咨询技术运用到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这不但给孩子们带来了丰富新奇的知识和乐趣,也增加了和孩子交流的方式。 1.意象对话技术 意象对话是中国林业大学心理学教授朱建军在荣格集体无意识、催眠和中国古代文化等相结合的基础上开创的一种心理咨询技术,它可以通过呈现在大脑中的意象特征来分析、透视进而调整、修改咨询对象或求助者的潜意识心理状态。和其他技术相比,其主要特征在于它的操作简单性和意象生动性(比如通过指导幼儿想象的草坪、房子、花草等),这对于大脑尚未发育完全的幼儿来说,是一种完全可以理解和接受的新鲜事物,对于我来说它也是我的一种与幼儿交流的独特方法。初次接触意象对话就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一次绘画活动中我做了这样的安排,让孩子们按自己舒服的姿势坐好,然后语言提示“闭上眼睛、深呼吸、吐气、放松,想象一下自己正坐在家里的电视旁,打开电视正在看你最喜欢的动画片,认真注视着电视画面并且记住它,最后让孩子们把刚才看的动画片画下来送给老师”,当然中间还有一部分鼓励和激发情绪的引导。引导结束后孩子们一声声“哇!”“哇,太神奇了!”这次绘画的效果之好让我难以想象的,每一个孩子画的画都不一样,而且有各自的特点,男孩女孩的画分化得很鲜明,也充分地显示出了性别和个性特点。经过这次尝试,孩子们绘画时大脑空白的现象突然间取得了巨大的突破,慢慢地绘画活动就养成了孩子们先想象再动笔的习惯。就这样意象对话技术走进了我们的绘画活动,它既锻炼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和细节观察能力,又练习了孩子的表象记忆的能力。通过教学中一段时间的具体运用,孩子们对意象对话这种新奇独特的教法感到向往,而且特别乐于参与其中。 2.想象放松技术 有些幼儿由于属于胆汁质或多血质气质类型,兴奋性高,难以抑制,午休时往往很难入睡。然而,在我们幼儿园内只要学会一些简单的想象放松技术就可以让幼儿生活丰富多彩了。比如孩子们午休时引导孩子们(也可以是个别孩子)想象自己正躺在最舒服的地方,闭上眼睛后可以看见他(她)最喜欢的形象,等待孩子们进入状态后,引导孩子可以和这个形象做游戏。一会儿老师提示这个形象累了需要休息,最后要求孩子们和这个形象一起休息(现在眼睛累了,不想睁开,闭上眼睛真舒服,怎么也不想睁开,闭上眼睛真舒服……)。通过这种方法不一定所有的孩子都可以进入睡眠状态,随后就可以重点个别心理辅导使其入睡。班上有一个孩子小然,平时精力比较旺盛中午入睡困难。有一次孩子们都睡觉了,唯独这小家伙睁着眼睛到处“欣赏环境”,于是我走过去轻轻地将手盖在他的眼上,将一只手指头放在他的两眼中间每一次他睁开眼睛都会看见眼前的手指,这时候他会很不舒服,便会迅速地闭上眼睛。“现在眼睛累了,不想睁开,闭上眼睛真舒服,怎么也不想睁开,闭上眼睛真舒服……”两三分钟的样子小然便睡着了。另外,通过想象放松技术引导孩子做新奇独特的游戏,感知自然界的奇妙。记得一个周五的下午,我发现孩子们感到有些疲惫,于是我就想到了催眠中的经典事例———分手,以消除孩子们的疲惫感。“李老师跟大家做个游戏吧!”“好啊”,一个个高兴得不得了,情绪被一下子调动了起来,有的还拍着手。面对他们那一张张期待的小脸,我要求他们:“将双手平举在胸前,手心朝上,轻轻地闭上眼睛,深呼吸并憋住,慢慢地吐气(重复两次)。现在想象你的左手上放着一个铁球,右手上系着一个气球,现在气球越来越轻、越来越轻,铁球越来越重、越来越重(多次重复)”。等我发现效果明显的时候,告诉他们轻轻地睁开眼睛,这时让他们感到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两只原本平行的手,现在上下分开了许多,于是我问“我说让你们把双手分开了吗?(确实没有说过)”孩子们伴着一阵阵惊奇声,问我,“李老师你会魔术呀!”就这样我的目的完全达到了,整个教室充满了欢乐气氛。后来还和孩子们做过许多类似的小游戏,比如说手指正常,身体长高等等,这些不但给孩子们带去了欢乐,更是增加了我在孩子们心中的魅力。 3.优点强化技术 优点强化技术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尽可能地发现对方的优点,并及时给予表扬和强化,以使得这种优点得到巩固。这种技术主要适用于那些对自己没有信心的孩子,他们做事情的时候总是怕事情会做不好而不去做或者推迟完成,从而不必在大家面前“献丑”。类似的孩子虽然不是很多,但是每个班级里都会有,尤其是那些父母要求特别严格的孩子。我们班上的小祥以前就是这样的孩子,画画的时候面对伙伴们画的花花绿绿的各式各样的水彩画,有时候半节课过去了他还没动彩笔或是画得特别慢,不敢去画自己想象的形象。有一次我问他为什么,他说怕自己想的东西不好,画出来老师和小朋友不喜欢。于是我鼓励他把他想画的画出来就是最棒的,结果他画出来的形象很独特,没有和其他小朋友一样总是画老师教过的形象。这时候,我拿起他的画向孩子们展示,看小祥画的多奇特,想象力很丰富啊,长大后你肯定可以做一名很了不起的科学家和发明家。以后的几次我都故意把他的画当作特例给孩子们展示,慢慢的小祥的自信心就建立起来了。总之,不论是着眼于孩子们的心理健康,还是为了丰富幼儿园的活动内容和师幼交流方式,科学采用心理咨询和心理咨询技术是非常必要的。 咨询心理学论文:心理咨询在大学生德育工作中的思考 一、高校德育心理咨询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完善的心理咨询设备 目前,较多高校在大学生心理咨询方面不重视,不能为心理咨询项目引进先进的设备,无法成立相关机构,心理咨询的设备较少,部分高校由于自身经济条件有限,导致其无法更好的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咨询环境,甚至没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室,常常因为一些因素改变心理咨询室的位置,使学生在咨询心理知识的过程中,存在较多的心理障碍。 (二)心理咨询师专业素质较低 目前,部分高校在大学生心理咨询方面,都是较为忽视的,为了节省薪资的支出,高校聘用一些专业素质较低的心理咨询师,这些心理咨询师都有着专业知识学习时间短、经验少、无法更好地应用心理知识进行咨询工作的特点,一些心理咨询师甚至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心理知识教育,在为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时,不能更好地为学生改善心理问题,无法利用心理学思维一些技巧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对大学生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1]。 (三)缺乏完善的制度 目前,一些高校在大学生心理咨询方面,没有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对心理咨询师没有较好的制约与管理作用,心理咨询师缺乏良好的咨询方法,心理咨询的形式不能得到完善,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心理咨询工作制度存在不足之处,高校相关人员必须对这些问题加以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为大学生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2]。 (四)无法分清心理问题与思想政治问题 在大学生身心发展过程中,会存在较多的影响因素,使其心理出现问题,但是,目前部分心理咨询师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视为思想道德问题,然而,大学生所存在的心理问题,都是由个人心理的成熟度、人格形成等所决定,与思想道德问题无关,如果心理咨询师一味地将学生的心理问题视为思想道德问题,那么,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将失去意义,高校心理咨询将无法有效展开。 二、将心理咨询运用到大学生德育工作中的策略 (一)完善制度,打造新型德育师资队伍 高校要想做好德育工作,就要将心理咨询适当的引进工作中,此时,就需要对心理咨询制度与德育工作制度进行完善。心理咨询制度的完善,要注意两点。其一,要求心理咨询师认真执行自身工作,遵守工作要求,其二,要求心理咨询师做好保密工作,避免对大学生造成负面影响。德育工作制度的完善也需要注意两点,其一,要求德育教师学习心理咨询知识,引导大学生接受心理咨询。其二,要求德育教师与心理咨询师进行良好的沟通,共同研讨咨询事宜。另外,高校可以在心理工作室中聘用专业技术较强的咨询师,为高校培养良好的思想政治教师奠定基础。 (二)把心理咨询的技术运用到思想政治工作和教学中 在高校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中,两种教育有着很多的共同点,德育教育与心理咨询也有着很多的相似性,所以,高校要想将心理咨询融入到德育工作中,就要将心理咨询中的各种理论应用在德育工作中。首先,对精神分析理论进行应用,就是根据对大学生过去生活的了解,找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源并对其进行解决;其次,对人本主义理论进行应用,为大学生树立主体意识,心理咨询师对其进行引导,使其可以得到自我调整与恢复;最后,对行为主义理论进行应用,德育教师对大学生的行为加以规范,引导大学生改善自身行为问题,进而改善其心理问题。 (三)建立心理咨询网络平台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高校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影响力,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的同时进行思想方面的改善。例如:安排专业技术人员,根据高校的办学性质,设立属于高校的网络心理咨询平台,建立关于大学生心理咨询的聊天系统,利用网络平台为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因为网络聊天大学生可以不用与心理咨询师面对面接触,不用告知心理咨询师自己的姓名,可以更好地做保密工作。同时,大学生在网络中进行探讨,心理咨询师可以根据大学生的讨论内容,对大学生的心理进行了解,保证自身工作的效率。通过以上类似心理咨询的形式和方法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为学生们所接受。总之,高校在德育工作中引进心理咨询,对大学生心理发展产生较为有利的影响,高校应该重视心理咨询程序的规范性,使其有效性得以发挥。 作者:李小晶 单位:重庆师范大学学生处 咨询心理学论文:劳教所心理咨询工作计划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的实施,劳教场所教育矫治工作面临了新的契机与挑战。从过去单一针对劳动教养人员的心理咨询工作转向劳动教养以及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双项心理咨询工作。与劳教人员相比,帮助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完成心理戒毒和回顾社会是一个必须长期坚持的过程。因此在推进原有工作的同时,新增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心理咨询工作将是今后需要不断探索的重点问题。为适应新时期教育矫治工作的实际需要,切实贯彻首要标准,不断提高我所教育矫治质量,确保场所安全稳定。现制定心理咨询工作计划如下: 一、重视对新入所矫治人员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入所必测,对新入所的劳教及强隔人员进行心理测试,掌握基本状况 针对入所人员的复杂性,运用心理咨询方法,采取《SCL-90症状自评量表》和《艾森克人格问卷量表(成人版)》进行测试,初步掌握每名矫治人员的性格、气质特征以及有无较严重的心理问题。 (二)专人专管,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劳教及强隔人员展开心理咨询工作 选派取得三级心理咨询专业资格证书的民警作为专职或兼职心理咨询员,专门负责场所心理咨询工作。心理咨询员通过分析入所心理测试,将矫治人员问卷显示结果与平时改造实际情况相结合,对表现出有明显心理问题的矫治人员进行重点观察,做到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咨询,并根据学员的具体心理问题逐一解决,力求在新教下组前消除学员的存在主要心理问题。 (三)因材施教,创特色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模式 为提高心理矫治质量,心理咨询师应根据学员受教育情况,制定相应的心理健康宣传资料,每月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针对个别学员文化较低理解困难具体情况,心理咨询员应耐心讲解,单独辅导,突破其认知难的瓶颈,真正做到将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到矫治人员中。 (四)规范管理,建立和完善各种心理咨询表、簿、册 为进一步规范和促进心理矫治工作的完善,我所将在今年制作矫治人员心理咨询一览表、矫治人员心理咨询卡、矫治人员心理咨询申请单、矫治人员心理咨询通知单、矫治人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登记簿,矫治人员心理咨询情况登记簿和心理矫治会议记录簿。心理咨询员应根据实际情况,认真填写表簿册,对新入所的矫治人员做到及时建立和填写,确保场所心理咨询工作落到实处。 档案内容包括: (1)劳教人员基本情况,如姓名、性别、年龄、生理发展特点及曾经担任社会工作的情况等; (2)劳教人员的家庭背景,如父母的职业、文化水平、家庭结构、经济状况、居住环境等; (3)劳教人员的重要生活经历,如家人去世、父母离异、意外变故等; (4)劳教人员的智力发展水平; (5)劳教人员的个性与性格特征; (6)劳教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如是否出现过心理发展问题,程度和具体表现如何;是否接受过心理咨询,接受过多少次心理咨询,每次咨询的时间、内容和结果如何等。 档案运用的方法是: (一)根据劳教人员心理特点来制定矫治计划,发挥心理矫治的针对性,提高教育改造效果。根据劳教人员心理档案内容,可以了解每名劳教人员在各方面的特点和差异,在制定矫治计划时,要充分利用这资料和信息,按照心理健康的程度、人格特征、能力水平等因素来进行划分,从管理科学化的角度,提出有针对性的管教建议、劳动分配建议,使每名劳教人员在改造过程中都能接受到最有效的教育,积极培养自身缺乏的品格和意志,从而达到科学的分流效果。比如,在选拔劳教人员技术骨干时,可根据其个性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锻炼;在制定教学计划或教学进度时,也要结合各大队或各班组劳教人员的实际情况和智力特点来进行,也可开展多种形式的思维训练等,这样就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对气质类型是抑郁质的劳教人员进行谈话教育时,言语应多以支持、温暖为主,而对顾虑重重、小心谨慎性格的劳教人员应以肯定和真诚为主;对劳教人员中存在的一些共性或倾向性的心理问题,则可通过开展团体训练、团体咨询等活动来解决。 (二)根据劳教人员心理档案中所提出的管教等建议,积极地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矫治工作每份劳教人员心理档案,都提供了劳教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能力、人格特点等方面较为具体的特征和管教建议,分管民警可以根据这些建议对劳教人员开展个别教育。心理档案所提供的内容是心理矫治民警运用专业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各种方法归纳、总结出的专业性的建议,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指导性,可以为管教民警节约大量的了解、观察和分析劳教人员的工作,将时间更多的用在教育矫治策略上,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效率。同时,心理档案也是心理矫治民警开展矫治工作的基础,通过档案资料的整理分析,可及时调整矫治方案,不断总结经验,提高矫治水平。(三)根据劳教人员心理档案所提供的信息,开展心理矫治的调研工作,它反映了劳教人员心理发展、变化的轨迹。从劳教人员心理档案中不仅可以了解劳教人员心理发展的轨迹,而且可以考察教育矫治措施的效果。完善心理档案工作,不仅是开展心理矫治工作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加强劳教人员心理及矫治措施研究工作的需要。通过系统的总结、分析心理档案资料,发掘劳教人员心理矫治的规律,增强心理矫治的科学性,发挥出心理矫治工作的特殊作用。 此外,在心理档案的使用中还应注意几点:一是心理档案一般只供心理矫治专业人员查阅、使用,其他人员使用时须批准并由专业人员指导,对各项数据做出科学解释,防止错误理解;二是在使用心理档案资料时,要全面的考虑问题,将建议、结论与其他各方面情况联系起来考虑和运用,防止片面和孤立;三是要遵循心理测试、心理咨询基本原则,对资料不能随意透露和引用,遵守保密原则,但对重特大情况应适用适度保密原则。 二、加强对封闭式管理的劳教人员以及单独管理的强隔人员的心理咨询工作 (一)加强心理健康宣传摸排工作 封闭式管理以及单独管理是对矫治人员采取的一种惩罚手段,能够起到有效抑制矫治人员违纪行为的扩大化,避免场所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等作用。处于封闭式管理时期内的劳教学员普遍症状是情绪极端不稳定,冲动性强,极易激惹状态,且改造过程中的反复性较强。针对这些心理特征,应采取相应的咨询方法,注重实效,帮助矫治人员排除恶性思维情绪,做好理性思考的引导工作,对摸排出的心理问题较严重的学员进行重点咨询。同时借鉴过去的经验,结合新增单独管理的强隔人员其实际情况及其不同于劳教人员的新特征,如出现急性脱毒期,心瘾反复发作等,进行针对性的持续性咨询工作。 (二)采取个别咨询与团体咨询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心理咨询 个别咨询是针对不同的封闭式劳教学员开展相关的咨询或治疗。在工具和方法的选择上注意因人而异。对不同问题,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团体咨询是对有相同或相似心理问题的封闭式劳教学员以及单独管理的强隔人员开展相关的咨询或治疗。在开展团体咨询前应摸排出有相同或相似心理问题的封闭式劳教学员,找出他们相似心理问题的症结所在,对症下药。 具体形式可以是: 1、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2、邀请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到劳教所讲学。 3、全天候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工作,并做好心理咨询记录。 4、吸纳并培训警察心理咨询联络员。 5、对典型案例,实行跟踪管理,详细记录,保持联系,全程服务 6、运用沙盘,发泄等疗法。用一种利用游戏治疗心理疾病的方法。劳教人员只需要用沙具在沙盘上设计出场景,我们工作室心理咨询师就可以了解到他存在什么样的心理问题和人格缺陷,然后对症下药对其进行疏导、排解、治疗。 三、抓好特定时期心理咨询工作 根据实际情况的发生,矫治人员的情绪会在一些特定时期出现波动,心理咨询员应及时掌握情况,对可预见性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心理咨询方法对矫治人员进行正确引导,将情绪左右波动值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一是节假日期间,心理咨询员要提前做好矫治人员心理咨询摸排工作,避免发生应想念家人等产生的脱逃思想;二是针对个别矫治人员本人或家庭成员出现重病现象或可能发生经济,法律等事务纠纷时,心理咨询员在矫治过程中应引导其平和的面对,避免因胡思乱想导致出现过激行为等;三是矫治人员在本人或家庭成员过生日等特殊时间,意志表现较薄弱,渴望家人的关心,如未得到满足,易产生孤独悲伤的情绪,心理咨询员应及时消除其可能发生的自残情况等;四是出所前,矫治人员在处所前,正反情绪波动性较强,既想出所又对出所后的生活等持不同程度的疑惑思想。心理咨询员应对每个进入出所教育阶段的矫治人员进行环境适应能力的测试,看其是否作好出所前的心理准备。对测试出有一定心理问题的学员进行单个咨询,解决其心理问题,帮助其坚定重返社会的信心;五是其他一些产生波动情绪的时期;对于一些没有预见性,突然发生的情况,如矫治人员家中出现以外事故等,心理咨询员应立即进行心理辅助等工作,掌控好矫治人员的情绪。 咨询心理学论文:中学心理咨询不足及策略 本文作者:徐春丽 作者单位:新疆石河子大学 一、中学心理咨询工作存在的问题 近日,笔者走访了新疆石河子市教育局有关人员及一些教师、学生,了解到本市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情况。并通过问卷对该市的7所中学进行调查,其中重点中学4所,普通中学3所。调查表明,我市中学心理咨询工作中存在着如下问题: 1.对心理问题及心理咨询工作存在着一些错误的认识 很多心理咨询人员对心理咨询的功能和心理问题认识不足,将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混为一谈的现象非常普遍,存在着将心理问题“思想化”的倾向,没有完全弄清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部分心理咨询人员对心理咨询的目标认识和过程存在偏差,存在急切心理,一有学生来咨询便迫不及待地给学生出主意、想办法,甚至代替学生处理问题,而且自认为一旦这样做了,学生的心理问题也就解决了,过后既没时间,也没精力,更没机会询问该生是否己解决了问题。这样做造成的后果是,来访学生见没什么效果便不再回访,其他的学生见没什么作用也不去咨询了。 2.在实际操作中表现出一些错误趋向与不足 一是将使用测量工具作为心理咨询的标志。在心理咨询室中,为了迎合求助者的心理,咨询员往往会故弄玄虚地摆弄一番测量工具,以示咨询的规范、专业。或者认为有了测量工具才能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否则就不能做好心理咨询工作。诚然,有关的测量工具可以帮助咨询人员比较客观地评估和诊断求助者的有关心理问题、心理障碍,但并不是所有的心理咨询都需要利用测量工具。二是心理咨询流于形式,学生主动求询少,导致心理咨询效果不显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引起了全国自上而下的普遍关注,但仍有相当数量的教育工作者错误地认为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仅是形式而已,应试教育才是根本。因此,有些学校虽然名义上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验和研究,也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配备了心理教师,设置了心理咨询室,建立了学生心理档案,但是由于忽视了教育者自身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更新,最终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心理咨询室往往被闲置,难以达到预期目标。或者是为满足一时之需,如应付检查、评比、达标等活动而开展一些名不符实,甚至虚假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在理论知识掌握及研究上存在不足 心理咨询人员理论知识水平不高是石河子市学校心理咨询工作的缺陷之一。就目前石河子市各中学的心理咨询人员来看,很少有人接受过心理咨询的专门训练和实践,心理学理论素养和心理咨询的实践能力十分欠缺,绝大部分处在不合格或有待提高的水平上。此外,心理咨询人员的理论研究薄弱。主要表现在对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咨询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问题认识不一,也未作深入的研究。 二、对加强中学心理咨询工作的几点思考 1.构建发展性咨询与障碍性咨询相互结合的学校心理咨询模式 心理咨询通常有两种模式,即障碍性咨询和发展性咨询模式。当然,二者的区别并不是绝对的,二者存在着联系,即促进心理健康和发展是预防心理障碍的最好办法,而心理障碍问题的顺利解决也有助于促进心理发展课题的完成。比较而言,发展性咨询是基础性工作,障碍性咨询是补救性工作,两者都是心理咨询内容的组成部分,两者相辅相成,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保证。 2.通过各种渠道,培养高素质心理咨询与辅导教师 专业人员的严重匮乏是阻碍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搞好学校心理咨询工作,对学校来说最紧迫的任务便是培养高素质的心理咨询人员。 3.促使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关注学校心理咨询工作 学校是学生大部分时间所在地,家庭是孩子们成长的港湾,家庭教育对孩子早期的心理健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社会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舞台,学生的心理不可能不受其影响。因此,学校、社会、家庭应共同关注学校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 咨询心理学论文:新方法在心理咨询中的治疗过程和运用 一、引言 意象对话技术是主要由我国心理学家朱建军创立的一种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技术,它从精神分析和心理动力学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并创造性地吸取了梦的心理分析技术、催眠技术、人本主义心理学、东方文化中的心理学思想等。通过诱导来访者做想象,了解来访者的潜意识心理冲突,对其潜意识的意象进行修改,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二、意象对话的特点 (一)诊断容易,可迅速探明来访者的心理问题。治疗经验表明,用意象对话技术做心理诊断比用一般的心理量表所需时间短很多,比用一般的访谈也迅速得多,而且更容易直接切中要害。仅仅用最简单的“想象房子”这个练习,基本上就可以知道来访者的心理状态、性格特点、重要冲突等。当然这需要心理咨询师有丰富的经验。 (二)有利于建立良好医患关系,减少阻抗。由于不必分析意象的象征意义,因此有助于很快建立医患关系,并且大大减少治疗中来访者的阻抗。在来访者的意象反映了内心不可接受的冲突时,分析解释意象必然会遇到强烈的阻抗。精神分析治疗中,必须等到适当的时机才可以逐步把解释说出来。这样,就需要很多时间。而意象对话治疗法不解释,从而绕过了这种种阻抗。 (三)治疗时间更快。用意象对话治疗治疗时间更短,原因除了阻抗小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的深入。其他治疗都作用于来访者的意识层,人格的表层。人在理智上知道一个道理是很容易的很快的,但是要把这个理解变成深层人格中的领悟就需要时间了。而在意象对话中,治疗者运用意象直接作用于来访者的人格深层,治疗时间自然就缩短了,效果也更稳定。 (四)可以在不了解病史和生活史的情况下进行治疗。因为用探测性意象可以发现来访者的心理问题。例如:某来访者想象的房子,外面是一圈围墙,进去是一座城堡,城堡的门是关着的。由此治疗者可以知道他有人际交往问题,判断他很难和别人交朋友。即使来访者不愿意说出他病症的细节,不报告生活史,只要肯定基本症状是人际交往障碍,治疗者就可以通过意象对话技术对其治疗。 (五)适应症。目前用此技术治疗恐惧症、抑郁性神经症、癔症、焦虑症等多种神经症效果显著,特别适用于恐惧症和抑郁性神经症。对心身疾病有一定的疗效,对正常人的情绪问题、心理发展问题也有很大作用。 三、意象对话治疗的过程 (一)引入的过程。1.姿势意象对话对外在条件的要求不多,来访者可以保持坐的姿势,如果有躺椅,那么半躺的姿势也可以。原则是有利于来访者身心放松。2.说明在实际操作之前,首先要简要说明这个方法,从而引入意象对话。简要说明的作用,主要是为了让来访者有安全感,不会因突然做一个不熟悉的操作而担心。对成年人的说明需要稍微详细一些,目的是消除来访者的顾虑。3.放松调整姿势,调节呼吸,要求来访者闭上眼睛(也可以不闭眼,但是还是闭眼比较好),并进行放松指导。如果来访者是第一次做意象对话治疗的话,或者心情比较紧张,放松的过程就需要长一些。通常所用的放松方法和行为疗法中的放松方法一样。 (二)进入想象过程。心理治疗师可以先设定一个意象,并诱导来访者想象它。这个意象称之为起始意象。最基本的起始意象是房子,“房子”的象征意义主要是象征人的身体或者人自我的心灵。在心理治疗的情境中,房子主要是内心世界的象征。房子内外的样子象征着来访者心理状态,因此来访者想象出的房子的特点,就可以作为判断其心理状态的依据。除了用这些起始意象外,还有另外一些开始意象对话的方法,包括从来访者的梦开始、从来访者自己使用的比喻开始、从来访者的身体感觉或异常姿势开始、从来访者自发产生的意象开始,以及从来访者表现出的情绪开始。 (三)对意象的分析和体会。因为意象的象征意义有一定的规律,心理治疗师可以通过分析了解意象的象征意义。 (四)治疗性的意象互动。心理治疗师根据来访者的意象,了解和体会到了来访者的心情,知道了来访者的防御机制等,就可以根据需要,通过意象形式运用会谈技术、支持或质疑技术与来访者互动。双方都通过描述意象表达自己,以此方式进行对话,则此对话直接作用于人格的深层和原始精神机构,这就是意象对话的核心。在每次意象对话结束的时候,一般先让来访者想象他从哪个意象领域中回来,回到心理咨询中心,再让他慢慢睁开眼睛。 (五)简单总结并布置作业。完成意象对话后,心理治疗师需要布置一些意象作业,让来访者回去练习。如:“想象擦亮房子里的地板,每天做20分钟”。因为,一个新的行为模式要建立,不是做一次新的行为就可以的,而需要多次重复新的行为;一个新的意象要替代旧的意象,也需要多次想象这个新的意象,需要多次在想象中改造一个旧的意象。所以,布置意象作业,让来访者练习,这是很重要的。 四、意象对话技术在心理咨询中的实际运用 当代大学生尤其是“90后”正处于我国社会建设的过渡转型期,他们的人生也正处于即将走向社会的过渡时期。从社会层面和自身层面来看,都在平静之下暗藏激流,在面对学习和未来等问题上,经常会出现个人情绪上的大起大落,具体表现为人际关系矛盾、沉迷网络、恋爱困惑、考试焦虑、精神空虚等心理问题。心理咨询教师通过意象对话技术与来访者沟通,可以深入拜访他们的心理世界。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心理咨询中心2006年投入使用以来,老师们共同探讨使用相关技术对来访者进行治疗,有效缓解来访学生的心理困惑和症状,化解心理危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案例解析]小玲(化名),女,20岁,大二中医系学生。她的问题是心情抑郁、焦虑情绪无法控制,并伴有失眠现象,白天疲倦,认为生活没有意义。来访者表示自己的生活没有任何不如意的地方。她小时候深受父母喜爱,学习成绩好,顺利上大学。在意象对话中,她想象的房子外表是美丽的,走进去以后发现房子很旧,全是厚厚的灰尘。房子里只有一个落满灰尘的沙发,窗子也是关着的,玻璃很脏,没有光亮。这也就是她心理现状的折射:表面不错,旁人觉得很好,但内心很抑郁,看不到光亮。通过6次的意象对话治疗,让她练习“打开窗户呼吸新鲜空气”,并在想象中为自己擦亮房子的玻璃、沙发,等等,有效缓解了小玲的焦虑和抑郁,使她重新认识了大学生活,重新找到了人生目标。小玲谈到自己从小到大都是按照别人的要求生活,她有成功但是也很辛苦,没有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再最后一次治疗时,她的房子“窗明几净,还多了很多家具”。 五、结语 意象对话是一种心理学方法,可以用它来测出一些心理问题,也可以调节情绪甚至改变性格,如果说语言是逻辑思维的话,意象就是形象思维,大学生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高峰期,形象思维能力也是非常强的,所以在心理咨询工作中运用意象对话技术是可行的,能有效调节不良情绪和心理状态,这对于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和意义。 咨询心理学论文:高校辅导员心理咨询初探 1发展性心理咨询概述 开展高校心理咨询已成为目前我国高校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基于高校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以及目前我国学校心理咨询的现状和国内外学校心理咨询的发展趋势.除心理障碍等问题的心理咨询工作外,发展性心理咨询也应成为我国高校心理咨询的重要模式心理咨询通常有两种模式.即障碍性咨询模式和发展性咨询模式。前者指为各种有障碍性心理问题的咨询对象提供心理援助、支持、干预、治疗,以消除咨询对象的心理障碍。促进其心理朝着健康方向发展。发展性咨询模式指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帮助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尽可能地圆满完成各自的心理发展课题.妥善地解决心理矛盾.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社会,开发潜能.促进个性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所谓发展心理咨询的模式.即心理咨询的目的在于努力帮助咨询对象扫除正常成长过程中的障碍.而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发展性咨询模式看来.咨询对象是那些在应付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和任务方面需要帮助的正常人.咨询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使咨询对象学会应付的策略和有效的行为.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原已存在的能力,或形成更强的适应能力。为此,车文博主编的《心理咨询百科全书》提出了发展性咨询的四项功能①:一是激励咨询对象调整解决自身心理问题的能力结构,只有从信念和动力结构方面树立起咨询对象的主体意识.从总体上培养其健康的人格结构.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心理问题;二是帮助咨询对象纠正对自身内部心理状态以及对外部社会环境的不恰当认知.这是解决心理问题的一个关键因素:三是为咨询对象实现更高的人生目标设计和提供最佳行为策略:四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个体预防潜在的心理问题.等等高校发展性心理咨询的具体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讨论一是职业生涯规划,主要是根据学生职业兴趣、学习动机、个性、能力等特点,对其升学、就业、前途等进行规划与指导;二是习惯性格养成,主要是帮助学生克服各种不良行为习惯.调整的学习方法.调节心理困惑和问题:三是恋爱交往指导.主要是帮助学生处理一些在恋爱中或人际交往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四是自我成长完善.旨在促进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完善。 2辅导员开展发展性咨询的优势分析 2.1辅导员在高校工作中人数配比较大 心理健康专业人员的缺乏是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困难之一.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为例.全校三万余在校学生,而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只有十人.其中部分老师要还承担课程教学等重要工作内容。虽然按照心理健康问题的一般发生概率来看.解决和应对心理健康突发事件和一些障碍性的咨询引导.是足够的。但对于发展性咨询等大部分学生都需要的咨询工作.却是远远不够的。与专业心理咨询老师的师生配比不同.我国高校现在的辅导员与学生配比一般都达到了1:200,而且辅导员的主要工作就是从事学生管理以及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所以辅导员参与发展性咨询工作.具有生师比较低的优势。 2.2当代高校辅导员一般具有二定的心理咨询专业知识 随着高校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当代高校都鼓励和要求在校辅导员参加心理咨询方面的专业培训.并通过考试获得心理咨询师方面的认证很多高校也会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聘请相应的心理咨询专业人员,对本校辅导员展开培训工作。所以当代辅导员一般都参加过心理健康方面的培训.部分辅导员也具有心理学专业背景或已考取心理咨询师.使得他们在专业方面有一定的基础。 2.3辅导员对所带学生的职业发展、生涯规划了解比较深入 在我国高校辅导员中.相当一部分是与所带班级专业背景相同或相似的人.其自身的学涯经验和带班经验使得其一般对所在专业的职业前景、学生的成长特点有具体客观的认识.这也使得他们对学生成长问题的预测和分析及辅导有明显的优势作为学生教育管理第一线的工作者.辅导员也是学生专业和职业成长方面的专家.通过研究和总结大学生每届四年的成长轨迹.他们对在具体工作中为学生提供预防、引导和激励等方面的工作较为擅长。 2.4辅导员对所带学生的基本状况及日常表现了解较为深入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和工作内容决定。他们是高校中与学生接触最多.也是关系最密切的工作群体.很多高校要求辅导员入住学生公寓这使得辅导员与学生朝夕生活在一起,对学生的基本状况及日常的表现自然了解地比较深入.与学生之间的信任关系也较为深厚,这一点使得其实施的教育和辅导方法可以发挥更大的效果。 2.5辅导员可以使用更广泛的咨询资源 辅导员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具体执行者,他对学生不仅有一定的行政管理权.还可以支配大学生干部.为学生提供各种服务。并且大部分高校都为学生班配备了心理联络员或素质拓展委员,这使得其在进行发展性咨询时可以使用一般咨询师所无法使用的资源和方式,开阔了其进行发展性咨询的范围、影响力和接纳性。另外.虽然辅导员在发展性咨询方面有诸多优势,但障碍性咨询却不应作为辅导员心理健康工作的重点.辅导员在障碍性问题中所发挥的作用,应该限制在心理排查、引导咨询、跟踪关注上。而障碍性咨询本身.应该是校心理咨询中心及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的主要任务。辅导员虽然一般具有一定的心理咨询能力,但因为障碍性咨询的专业性和风险性.以及辅导员本身咨询经验和系统培训的缺乏,使得其在障碍性咨询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受到很大的局限,所以辅导员不应把障碍性咨询作为心理健康工作的主要内容。 3辅导员开展发展性咨询的方式方法 3.1心理调查 从辅导员的工作职责需要角度来讲,了解学生的基本心理状况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而所有的咨询也必然建立在对当事人基本特点有一定的掌握的基础上。辅导员开展心理调查一般适用于针对大一新生和每个学期开学初进行.针对大一新生的心理调查主要集中在气质、性格特点、特长等个人基本性质上.而每个学期开学初的调查则针对情绪状态、负性事件、成长障碍、挫折反应等个人经历及反应类信息。如个别同学情绪反应相对剧烈,或了解到其发生某些重大的负向事件,有必要在争得当事人同意的基础上.进行一些专业的心理状态测试,如EPQ、焦虑量表,抑郁量表等。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专业测试的时候,也可以求助与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这有助于辅导员客观的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 3.2针对性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在对学生特点调查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开展一些心理健康知识讲座,讲座可以针对四个年级的不同特点和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有选择性的开设,如大一适应养成,大二人际交往,学习心理,大三恋爱、职业选择,大四考研压力调节、就业指导、社会适应等。 3.3针对性主题教育活动 可以根据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需要,开展一些能以情绪升华、自我感悟为特点的主题教育活动.如“与家共成长”.“感恩教育”等。 3.4开放式沟通 对于一般心理困惑的咨询方法中.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方法就是倾听.辅导员如果能“敞开大门”.让学生消除对其老师身份的敬畏感.走进班部和辅导员交流内心的声音.那么这种咨询本身就能对学生的心理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3.5生涯发展建议 大学生处于人生目标的模糊期.他们因为经历的限制很难对自己的生涯做出客观实际的规划.所以在成长期常常会出现情绪的躁动和思想上的迷茫.这时辅导员可以作为有一定经验的经历者.为学生分析其所面临的现实情况.引导和帮助学生完善其生涯规划。 3.6骨干培养 学生骨干的培养也是发展性咨询的内容之一.与一般同学不同.学生骨干在管理性和事务性工作中表现出较大的积极性.他们在学校学习中的技能培养和自我成长也包含了这些内容.一般也有从事管理类工作的未来期望。然而.学生骨干必然会面临学业和班级工作的双重压力,他们的成长中学业与工作之间的冲突.以及班级工作本身的复杂性,都可能会影响骨干的心理状态和自我认知在现实中.常常会有学生骨干主动请辞的现象发生.而辅导员作为工作的负责人.也必然要承担起学生骨干的教育引导工作.所以为骨干进行发展性心理咨询也是开展辅导员工作的一种有效方法。 3.7与其他管理工作相结合 把发展性心理咨询与其他学生管理工作相结合.也是辅导员相对一般心理咨询人员所具有的一种特殊优势。辅导员可以通过科学地设置管理制度、管理方法,把发展性咨询的过程嵌入到管理内容中去,通过学生管理的方式方法,实现发展性咨询的目标。例如,针对大二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需要.可以在班级管理中设置轮换式值日班委,重点引导一些人际圈较小的同学.参与班级事务.增进和班级其他同学的沟通。 咨询心理学论文:员工帮助计划心理咨询分析论文 摘要:从员工帮助计划(EAP)的含义、起源与发展、具体实施及作用效益等方面介绍了这一新兴的心理咨询模式和基于心理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提出了EAP的四级服务体系,探讨了EAP在中国存在的必要性和服务于中国的可能性。 1EAP的含义、起源与发展 员工帮助计划(EmployeeAssistantProgram,EAP)是由组织(如企业、政府部门、军队等)为其成员和员工设置的一套系统的、长期的精神福利(相对于物质福利而言)与心理援助支持项目。通过专业人员对组织进行诊断和建议,对员工及其亲属提供专业指导、培训和咨询,帮助其解决心理和行为问题,提高企业绩效及改善组织气氛和管理[1]。 它充分发挥心理学对企业生存发展的作用,是一项由应用心理学专家队伍深入企业,根据企业具体情况,为其管理者和员工提供管理以及个人心理帮助的专家解决方案。目前这项工作主要由心理学家组织开展,此外也有社会工作者和医生等人员的参与。EAP起源于20世纪20!30年代的美国。当时美国一些企业注意到员工酗酒问题影响个人和企业绩效,而且人们已了解酒精依赖是一种疾病,而不是精神或道德问题,于是有的企业聘请专家帮助员工解决这些问题,建立了职业酒精依赖计(OccupationalAlcoholismProgram,OAP),这是EAP的雏形。后来,二战推动了OAP的发展,由于战争的压力,建立了更多的服务项目,帮助员工克服酗酒习惯、提高工作效率。 到了上世纪的60!70年代,美国社会急剧变动,酗酒、吸毒、药物滥用等问题日益严重,家庭暴力、离婚、精神抑郁越来越影响员工工作表现,于是很多OAP项目进一步扩大范围,把服务对象扩展到员工家属,同时项目增多,内容也更丰富。如今,EAP已发展成一种综合性服务,内容包括压力管理、职业心理健康、裁员心理危机、灾难性事件、职业生涯发展、健康生活方式、法律纠纷、理财问题、饮食习惯、减肥等各方面,以期全面帮助员工解决个人问题。 美国EAP的发源地,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进步、企业壮大、管理思想的革新,EAP在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发达国家都有长足发展和广泛应用。据统计,美国有四分之一的企业为员工提供常年的EAP服务,其大多数员工超过500人的企业目前已有EAP,员工人数在100!490的企业70%以上也有EAP,并且这个数字正在不断增加;在英国,全部员工中有近10%能够受到EAP服务;日本企业近年来在应用EAP时则创造了一种被称为“爱抚管理”的模式,在企业设立放松室、发泄室、茶室等,来缓解员工的紧张情绪,或制定员工健康研修计划和增进健康的方案,帮助员工克服身心方面的疾病[2]。到上世纪90年代末,世界财富500强中,90%以上的企业都建立了EAP项目。 对大多数中国企业来说,EAP是个崭新的概念。 EAP在我国的应用首先是在港澳台地区,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些地区有更多的机会与西方接触,在接触和学中,这些地方也设立了专门的EAP机构,许多企业开始应用这项服务,其中台积电(全称为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87年,位于有台湾“硅谷”之称的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区)EAP的实施曾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 在我国内,EAP的引进较晚,但在竞争最激烈的IT业也已引入EAP服务,2001年,联想公司在心理专家的帮助下,率先实施了国内首个完整的EAP项目——联想客户服务部的员工帮助计划。国内还出现了专门的EAP服务机构,2001年10月,北京易普斯企业咨询服务中心成立,此后相关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开始涌现,这表明中国的EAP发展逐渐迈向了专业化和商业化的道路。勿庸置疑,在我国会有越来越多的组织和员工受益于EAP服务。 2EAP的行业和情境需求 时间和地点!"#地点———哪些行业需要$% EAP对所有公司都有作用,而对如下特殊行业和企业特殊部门,EAP更能显现其价值: (1)服务行业或企业客服部门对这些直接面对客户的工作来说,最重要的原则是如何让客户满意。但现实中时常会有员工抱怨。这样的工作需要员工对自己的职业有一个清晰、到位的理解和认识,有豁达的心胸和控制力等,但同时也需要向他们提供一个很好的释放压力的途径和方法,来帮助他们处理各种来自工作的中的压力和困惑,并通过培训和咨询来加速其自我成长和发展。 (2)航空业、远洋业等行业由于行业的特殊性,要求飞行员、船员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同样,“空姐”、“海嫂”等相关服务人员的心理素质也一样重要,他们不仅要感受作为一个普通人在不着陆的密封空间中产生的不安全感,而且要承担作为服务人员在面对客人时可能遇到的各种怨气,更要处理危急情况下的各种突发事件。所以,这类工作对员工心理素质有着很高的要求。一方面,必须对自身的工作有清晰的认识,有方法排解不安全感;另一方面,在处理与客人关系的时候,也必须有着良好的心态,有着正确释放压力的方法。 (3)对安全有特殊要求的行业对这类行业(比如核电站、化工行业等),员工的任何动态都需要密切关注,因为其工作中的任何差错都可能导致整个公司乃至周围环境的大灾难。对其员工的心理健康的关注,包括帮助员工解决来自家庭的后顾之忧等,成了这类公司人力资源部的头等大事。!"!时间———哪些情境下需要$% 除一些行业和企业部门需要EAP服务外,当企业处于某种特殊情况时,EAP也能显现其作用和意义: (1)机构合并、裁员时企业的全球化和多元化使得机构的合并或裁员变得普遍起来。在这种挑战与机会并存的时候,作为企业变革最主要的执行者,他们对企业现状的判断,对自己情况的分析,以及与同事关系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变革的成败。如果有力量能够帮助员工更好地认识自己、调节心态,处理和周围人的关系、判断企业的真实现状,无疑能使员工更快、更积极地成长,减小影响变革的负面因素。 (2)经历危机事件时面对“9.11”和SARS这类灾难性和创伤性的事件,员工的心理状态会对公司产生巨大的影响。这些影响不仅表现在产出上,整个公司的氛围也会变得不尽如人意。这时,员工就需要有一种外在支持,能够让他们更清楚、客观的面对这种突发事件,了解自己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和行动[3]。 3EAP的作用与效益 大量事实证明,投资方的努力是成功的,EAP的实施,有助于发现员工的心理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组织气氛、企业文化和管理等方面的因素,这对企业的决策、管理、改进和员工开发都意义重大。据国内外专业机构的研究,EAP能够在以下方面帮助员工、企业和社会: (!)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节省招聘费用和培训开支;减少错误解聘和赔偿费用;降低缺勤(病假)率和工伤事故率;降低管理人员的负担;提高组织的公众形象;改善组织气氛;提高员工士气;增加留职率(尤其对关键职位员工);改进生产管理;提高生产效率。 (")提高个人生活质量,保持社会安宁降低工作压力;减少失业机会;消除不良嗜好;节省家庭开支;增进个人身心健康;促进家庭和睦;改善家庭与工作的关系;改善个人与社区的关系。(#)高投资回报率据美国健康和人文服务部1995年的资料,EAP的投资回报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在美国,对EAP每投资1美元,将有5至16美元的回报; 1994年Marsh McLennon公司对50家企业做过调查,在引进EAP后,员工缺勤率降低了21%,工作事故率降低了17%,生产率则提高了14%;1990年McDonnellDouglas对经济增长的研究报告显示,实施EAP项目4年来共节约成本510万美元;在美国一家拥有7万名员工的信托银行引入EAP后,仅一年,其在病假的花费上就节约了739870美元的成本;据报道,Motorola日本公司在2002年引入EAP后,平均降低了40%的病假率。 4EAP的服务项目与具体实施’ "#服务项目:来自国际$% 协会的资料根据国际EAP协会提供的资料,目前EAP能够提供的服务可分为以下7类:管理员工问题、改进工作环境,咨询问题涉及有关员工业绩改进、培训和帮助,给组织的领导者、员工及其家属提供有关EAP服务的教育宣传;为组织提供保密和及时的察觉和评估服务,以保证员工个人问题不会对他们的业绩表现有负面影响;运用建设性的对质、激励和短期干预,让相关员工认识到个人问题和工作表现之间的关系;转介员工到专门的内部或外部机构,以更好地进行专业咨询、治疗、帮助和跟踪服务;为组织提供咨询,帮助其与EAP提供者建立和保持有效的工作关系,例如那些提供治疗、管理和经营的EAP服务商;确保提供服务与组织和员工的需求确实相契合;确认EAP在组织和个人表现中的有效性[5]。 具体实施:完整的$% 作为员工职业和心理问题以及企业相关管理问题的整体解决方案,完整的EAP应该包括企业心理状况的调查研究、宣传教育、针对性培训、心理咨询与治疗等四级服务体系: (1)企业心理状况的调查研究是EAP有效开展的前提,旨在发现和诊断职业心理健康问题及其诱因,并提出建议,减少或消除不良的组织管理因素。 (2)宣传教育应用卡片、海报、网站、讲座等媒介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员工心理健康和自我保健意识,同时也提高对EAP项目本身的关注。 (3)针对性培训就是进行咨询式管理者的培训,让管理者学会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技巧,在工作中随时注意预防和解决员工心理问题;对员工开展压力应对、情绪调控、工作与生活协调、自我成长等专题的培训或小组咨询。 (4)心理咨询与治疗是EAP解决员工心理问题的最后步骤,需建立相应机制,如开通热线电话、建立网上沟通渠道、开辟咨询室等,使得员工能够顺利、及时地获得心理咨询及治疗的帮助和服务。除上述内容外,EAP项目还应当有良好的监控和反馈机制,保证EAP的正常、正确运行,并及时报告项目进行中发现的企业管理中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5EAP所展现的深层次意义 EAP除了可以提高员工健康度和企业绩效,其产生和发展对于心理服务事业和企事业组织的管理所展现的深层次意义还在于它给人们带来的新观念。’"($% 作为一种新兴的心理咨询模式EAP的发展历史和实践证明,EAP是解决企业员工心理和个人问题的有效途径,它成功地将以前以学校和医院为主要基地、主要面向教育和医疗事业的心理咨询活动拓展到了企业和经济领域,开辟了一条心理咨询事业职业化与商业化的光明道路,是20世纪初以来的世界性的心理健康运动的重大突破和成果之一。它对我们进一步探索心理咨询的开展模式和服务领域等问题都提出了很好的参考架构。’ 作为一种基于心理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新模式近20年的发展,EAP已从最初酗酒、滥用药物等行为矫正发展到现在对个人问题的全面帮助,现在的EAP还涉及到与员工心理问题相关的组织和工作设计、企业文化、管理风格、员工发展等方面,越来越多地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联系在一起。研究还发现,EAP的实施结果和人力资源管理目标也是一致的。 EAP给企业带来的非财务收益,除了前文所述的提高留职率、提升员工士气、改善组织气氛外,还将建立尊重员工价值、关心员工困境的文化;培养注重解决问题和个人发展的学习型文化;帮助企业更好地应对业务重组、并购、裁员等变革和危机;改善管理风格、沟通组织关系、谋划工作设计等,这些正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渴望达到的目标。因此,EAP将成为主流的组织干预、组织发展以及管理思想的一部分。或者说,EAP正形成一种基于心理学的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超级秘书网 事实也证明,由于EAP对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及形成健康积极的企业文化的良好作用,其已为世界各知名企业所广泛接受,正成为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6EAP在中国的前景与展望 目前国内企业引进心理服务的还很少。但是,随着企业管理的完善,这一状况也会得到改善。可以预计,EAP这样的咨询服务在中国将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当然,目前EAP在中国的发展会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一是企业和社会的观念尚不够先进,大多数企业还没有足够地认识到处理好员工心理问题的重要性。二是国内EAP发展时间太短,研究和实践的积累不足,人才的储备也很欠缺。 此外,EAP在中国的发展还会产生中国模式与本土化的问题,本文认为中国EAP的发展应当符合中国社会和企业的具体情况,遵循自己的应用模式和发展道路,走本土化的特色道路,而不能完全照搬其他国家的做法。当前中国EAP的发展,应该坚持面向全体员工的原则和方针,因为真正需要接受心理治疗的员工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所以,EAP在我国是属于发展性、建设性、教育性和预防性的,侧重点应是与整个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有机结合,主要关注全体员工的健康维护、潜能开发和工作绩效提高。
地球科学论文:从《地球科学概论》教学入手培养大学新生学地学的兴趣 摘要:本文从《地球科学概论》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环节出发对如何培养大学新生学地质的兴趣进行了的探讨。笔者认为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热爱地学的情怀,调动学生学习地学的热情,在兴趣的驱动下掌握地质知识。 关键词:《地球科学概论》;学习兴趣;教学方法;实践性教学环节 《地球科学概论》是地质工程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后续专业核心课程――矿物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矿床学、地球物理学、煤地质学、工程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水文地质学等的基础课程。因此,《地球科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好坏直接关系到地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劣。地学是七大基础学科之一,其研究对象具有时空广泛、地质作用异常复杂的特征,而且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因此在30多个学时的理论课程学习中,学生总反映课程内容多、学时少、知识点多、难于理解和掌握。针对这种现象,如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为教学的重要任务。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指出:“学习的最大刺激是对所学知识发生兴趣”,能够有效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和热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力争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大学新生的学习兴趣,指导他们正确认识地学,爱上地质行业。 一、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1.讲好绪论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热爱地学的情怀。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绪论是一门课的总纲。绪论对提升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信心和兴趣有极大的影响,因此上好绪论课对教学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在讲授《地球科学概论》绪论时,首先告诉学生讲授的主要目的,不是帮助他们应付考试,而是让他们学会欣赏美丽的地球以及地学研究的方法。绪论主要讲三个问题:(1)介绍本课程的性质和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地学的特点以及后续所学课程,使同学们了解大学期间主要的专业课,从而对地质工程专业有个概括的认知;了解专业特点和就业方向,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通晓专业课的学习方法。(2)介绍学习地学的目的和意义。(3)介绍学习的方法。例如,在讲授地学的研究意义时,着重介绍地学的理论和实际价值;宇宙、生命的起源以及演化等悬而未决的重大理论问题的最终解决有赖于地学的发展,地学在寻找、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中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作为七大自然学科地学的重要性。关于如何学好的问题,着重强调地学的实践性,野外调查是研究地学的基础。在学习过程中,既要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注重野外调查,学会运用“将今论古”的思维方法。 2.充分利用电子教学课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电子教学课件可以把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媒体素材融为一体用于课堂教学。《地球科学概论》是一门非常适合运用电子教学课件展示的课程,电子课件应减少文字叙述的内容,主要是标题、要点及重要内容的展示,讲课时边讲边演示,学生边听边看,充分调动听觉和视觉功能。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校的电化教学条件,讲到有关内容时,放映相关的动画、视频。例如,讲“构造运动”时让学生观看《造山运动》等视频;讲“地球动力系统”时放映《大陆漂移》、《板块运动》、《海底扩张》等动画视频。制作精良的电子课件可以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应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启发式教学是指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教师通过适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行思考,从而善于使用自己的思维器官。《地球科学概论》中的许多地质作用,可以用“将今论古”的思维方式进行启发式教学,因此为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通过提问启发学生的地学思维。例如在讲解风化作用与剥蚀作用前,先以典型的风化地貌,如风蚀蘑菇、石林、雅丹地貌等图片提出问题,由此引出风化作用的概念、类型、影响因素等,这样往往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收获较好的教学效果。其他的地质作用,如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都可以应用这种启发式教学。 4.引入地学未解之谜激发学生探索地学奥秘的动力,提高学习热情。地学中有许多未解之谜,在授课中讲到相关章节时适当介绍,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学习地学的兴趣和热爱地学的情怀。如讲到地球起源时介绍宇宙起源之谜、生命起源之谜;讲到地质年代生物进化时引入恐龙灭绝之谜;讲到海底扩张学说时引入地磁倒转之谜;讲授地震作用时引入南北两极很少发生地震之谜;等等。 5.把人文精神融入地学教育之中,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地学教育的任务在于育人,教学中要善于挖掘课本中的人文精神。如在学习地球动力系统时,把魏格纳的探索精神和他对地质学的伟大贡献贯穿在大陆漂移的讲解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对科学的执着追求精神;又如在学习侵蚀作用曲流河的形成时,告诉学生每个人的人生就像弯曲的河流,曲折是常态,教育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永不气馁。 6.根据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地球科学概论》内容多、课时少,各章节之间逻辑关系较弱,授课方式必须根据内容进行调整,采用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讲授如何记忆地质年代表时,把地质年代表用通俗联想的语言串起来,如寒冷的冬季(寒武纪)、冷的缩成圈(奥陶纪)、被志留(志留纪)人家就起、主人端出泥盆(泥盆纪)、加上石炭(石炭纪)、叠了一层(二叠纪)又叠一层(三叠纪)、烤了猪猡(侏罗纪)、又烤白面馒头(白垩纪)、吃饱喝足后如沐春风(第三纪)、重获新生(第四纪),这样的记忆方法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完成。 二、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地球科学概论》的实践环节包括两部分:一是室内实验课,二是野外教学实习。 1.上好室内实验课。结合《地球科学概论》课程的授课环节,统筹安排室内实验课,实验课内容须与讲课内容相衔接、紧扣,这样安排可以起到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使学生加深理论知识的巩固。同时,可使学生学习不枯燥,如上“矿物”实验课是在上完地壳的物质组成课后马上进行矿物、岩石的标本观察、描述。还可以安排学生参观学院的地质标本陈列室,对于陈列室里上千种丰富多彩的矿物和岩石标本,重点介绍一些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标本,比如玛瑙、水晶等的成因和产地,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 2.加强野外教学实习。《地球科学概论》有一周的野外认识实习,这次实习是学生接触的第一次地质实践活动,主要任务是通过实地考察地质和地貌特点,使学生对地质作用的产生原因、形成过程、基本特点及其一般规律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初步掌握地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引领学生入门地质学行业,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地学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能增强学生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地质实习是非常艰苦的,如果学生在第一次实习中只有艰辛的体验,往往会产生畏难情绪,打击学生学地学的热情,因此实习地的选择非常重要,尽可能选择地质现象丰富的路线,还要考虑选择景色秀美的地方作为《地球科学概论》认识实习地点,让初次接触地学的大学新生学会用专业的眼光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冲淡实习的艰辛,提高实习的兴趣。我们一般把《地球科学概论》实习地点安排在包头市昆都仑水库,在具有丰富的地质现象的风景区进行实习。在实习过程中,教师首先对实习地的风土人情、历史地理进行提前备课,把地质现象与人文、风俗、经济发展联系起来介绍。这些都会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从而也增强其对地学的兴趣。 总之,地质工作在国民经济建设中是一项艰巨而超前的任务,我们在培养地质人才过程中的第一步就是要正确引导刚刚入学的新生对地学的兴趣,因为兴趣关系到培养人才的成败。培养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但是只有把个人的兴趣同祖国的需要联系在一起,树立强烈的责任感、事业心和主人翁意识,这样的兴趣才能持久,才有巨大的生命力。 地球科学论文: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地球科学教育发展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 【摘要】本文以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为例分析和总结了该院地球科学教育发展的特点。通过深入的分析,我们了解到该院地学教育的发展体现了研究性、交叉性、互动性和系统性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尝试对我国高等地质教育改革提出建议。 【关键词】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地球科学教育发展 一、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及地球科学学院概况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以下简称ANU)于1946年由澳大利亚政府创建。该校拥有教职员工3600多人,学生13500多人,学生以研究生为主,本科生较少。ANU是一所在教学和研究方面均卓有成效的世界一流大学。在整个发展过程中,ANU始终以研究为主,同时又不忽视大学的教学工作。教学及研究水平获得了国际认可,享有很好的声誉,曾两度被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品质保证委员会评议为第一等级大学。全校有大小图书馆10个,藏书量超过100万册,为本校师生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保障。 ANU地球科学学院是前地球科学系和海洋科学学院与2008年1月合并形成,该院主要以培养研究生为主,同时培养少量的本科生。ANU地球科学被评为澳大利亚国内大学同类学科中最优秀的学科,在世界同类学科中排名前十。地学院在物理、化学、材料性能和地球环境研究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该院地球科学研究主要涉及四个研究领域:地球化学、地球环境、地球材料与工艺和地球物理学。该院在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中贯彻学校“发现”的文化,并且渗透到所从事的一切活动中,从而使该院在教学和科研中不断有新的突破。 二、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地球科学教育发展特点 致力于建立世界地球科学领域中一流顶尖大学,ANU地球科学教育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体现了以下独特的特点: 1.广泛的地学研究视角 ANU地球科学研究的根本问题是解决地球的形成、演化、目前的性质和在太阳系中的地位。强调在全球范围的视角下进行研究和教学,同时就具有全球意义的问题提供一个独特的南半球的观点。另外,地球科学学院还负责从全球的角度来研究澳大利亚大陆及其周边海洋的历史、地理和独特的环境条件。 2.独特而优越的研究条件 学校为研究提供了大量设施,包括核磁共振观察仪、高清晰度显微镜、多功能望远镜。同时,它还在堪培拉的Mt Stromlo和新南威士州的Siding Spring设置了观察中心。学校拥有大量的现代化设施,其中包括设备优良的演讲厅和实验室,全澳洲大学中最先进、容量最大的超级计算机设备。作为主要的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研究领域,ANU的天文台分布范围从喜马拉雅山到南极洲,涵盖了地壳最古老和最干旱的部分,包括三个主要的海洋,从热带到极地的气候体验。 3.系统性和交叉性的研究课题 ANU地球科学还研究商业和社会的发展对地球的影响,如自然资源的形成、景观和环境的变化和演变。该领域是国家研究中心的优先项目,主要研究我们居住的地球如何形成、澳大利亚的自然资源、居住在澳大利亚的人类的过去和现在对环境和景观的影响,关注未来全球变化的可能性。随着人口和经济持续增长,人类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不断增加,社会对地球科学人才的需求将日益增加,要求其提供知识丰富、信息灵通的毕业生。 4.各系统平衡性的研究 为了使研究更加全面、系统,2008年1月地球科学系和海洋科学学院合并形成了现在的地球科学学院。过去几年研究关注的重点是“固体地球”,目前注重“固体地球”和“海洋与环境”之间研究的平衡。研究也关注地表的变化过程,景观和气候变化。自从原地球系的地球物理流体动力学和环境地球化学以及原海洋科学学院的古海洋学的引进,通过对现有工作人员、化学海洋学、海洋碳循环等研究课题的不断整合,研究领域不断扩大,研究更加具有系统性和平衡性。 5.影响较大的地球科学研究 ANU的地球科学计划在世界综合性大学同类计划中是一致公认的前十名大学之一,它出版刊物的影响在澳大利亚全国大学出版刊物中名列前茅。该院物理、化学和地球材料特性研究以及环境条件和气候变化研究在澳大利亚首屈一指。由于澳大利亚独特的地理位置,该国环境气候变化的脆弱性和土地过度利用,国家对自然资源严重依赖,以及澳大利亚作为该地区最发达国家,ANU必须通过在地球科学教学和研究的领先项目为国家做出贡献。该院将致力于保持其在该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将资源转移到日益重要的新的地球科学领域并表现出灵活性。 三、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地学院学生培养特点 ANU地学院允许学生同时选修多个学位课程,这形成了ANU与其它学校不同的特色。因为地球科学是一个综合性领域,需要广博的学科知识。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获得技能,并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全球公民而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该院要求学生在第一学年至少选修一门选修课程。此外还要求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选修一些针对性的课程。该院把基础知识延伸到专业的职业化教育中,复合学位的选择和灵活的课程设计使学生的学习能跨越基础和专业的各领域,让学生探索出有效的学习方法。强调团队合作和跨学科研究是该院在地学研究领域能不断有所发现和创新的关键。 1.本科生教育培养特点 (1)强调学科的综合性和交叉性,培养学生科学意识。本科生除了要学好专业基础知识课程外,还要广泛涉猎其它学科知识,此外还要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选修一门针对性的课程。该院要求每位本科生在第一学期至少选修一门以上的选修课程。学院从新生入学就对其进行科学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 (2)进行鼓励教育,树立学生信心。本科学生在其接触地球科学的最初阶段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学院这时会对学生进行鼓励教育。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给他们信心,发挥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该院还同国际社会的学者合作,探索并解决澳大利亚和世界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术环境,鼓励学生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在会议上发言提问。由于一直被鼓励获取更多的知识,该院的学生培养了信心和能力,这样在以后的学术和专业生涯中,他们可以对自身所遇到的一切问题进行解答。 (3)强调基础知识学习和实践锻炼相结合。除了基础课程学习之外,教师会指导学生参加一些简单的实践活动,创造野外实习或实验的机会,促进师生之间建立起团队意识和互动关系。目前,ANU地球科学学院经常在夏季暑假期间对学生开展短途野外实习、对研究和职业生涯进行指导、外出郊游远足、进行简单的野外观察和样本采集等丰富的活动。 (4)加强教师指导,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本科生在开学之初就有固定的教员带领,指导学生学习和研究。由于获得了学校和国家更多的资助,该院还计划和其它院系合作,引进更多的其它学科的优秀教师和研究人员,一方面减轻了每位教师所承担的教学任务从而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科研中去;另一方面学生可以从来自于与地球科学相关的更多专业或研究方向的老师那里获得新信息、拓宽知识范围、启发新思路。 2.研究生教育培养特点 致力于建设世界一流地球科学研究院,ANU地球科学学院实施以培养研究生为主的教育发展战略:创建以学生培养为中心的地球科学专业、引进更多优秀的教职人员尤其是那些能够有效实践该院发展目标的优秀人才,进一步拓宽和深化研究团队的研究领域,逐步建立有着良好科研氛围的机制。 (1)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个性化培养教育模式。充分围绕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个性化的教学是该院教学活动的一个特色。该院发展战略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创造一个最大程度上以学生为中心的地球科学院系。 (2)贯彻“发现”理念,促进学生探索创新。该院秉承学校“发现”的文化和“重要的是发现事物的本质”的校训,在教学和科研中要求学生不断去发现新事物,探索事物的本质,并且渗透到一切教育和科研活动中,使“发现”的理念深入人心,培养学生对于他们感兴趣的领域进行深入的广泛的新的理解。 (3)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全面系统的学科知识。该院非常重视培养学生全面的学科知识,因为地球科学研究是一个涉及到各个方面的综合性研究领域,它要求研究者具备广博精深的系统知识。为此,该院和其它学院合作,广泛引进不同学科和专业人才,不断探索扩大研究领域,师生可以在其专业和职业范围里研究学习,也可以跨越专业和职业的范围去工作,因此能使该院在研究和教学领域不断有所发现和创新。 (4)注重学习与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该院强调本院教授、研究人员和专职学生事务管理者要从研究生资金资助、就业指导到未来学术生涯规划等给学生以全程指导,要考虑如何帮助学生将学习、工作和职业规划很好地结合起来。 四、对我国地球科学教育发展的启示 1.积极吸收优秀人才,加强对外交流。 澳大利亚由于本国人口较少,积极吸收世界各国外来人口,因此留学生比例较大。ANU地球科学学院每年也招收大量的外国留学生,在本国学生和外国学生如何培养上,该院采取了灵活的培养模式。在入学时间、学制、入学申请和课程的学习上都有不同的灵活方式。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范围越来越大、程度越来越广,高等教育的对外交流也逐步加深。外国专家、学者、海外学生来我国交流、学习也逐渐增多。因此我国高等地质教育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诸如培养模式、学制、入学方式等方面可以借鉴ANU地学院的经验。 2.以“发现”为理念,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方式。 ANU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不断向学生贯彻“发现”的理念,使这一理念深入人心,鼓励学生不断去探索新事物,发现新问题,这是该院在研究流域能不断创新的关键。该院充分考虑到每位研究生的不同特点,根据本人实际情况制定培养方案,这样能充分鼓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我国高等地质教育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应避免“一刀切”的现象,充分考虑每一位学生的特点,积极鼓励,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学科间的交流,建立系统综合的学科知识体系。 ANU地学院在发展的过程中非常注意和其它领域的专家、学科相结合,不断探索新的发展领域,用新的视角去研究课题。允许学生跨学科、跨专业、跨学校选修课程,鼓励不同领域的专家到该院交流、任教,这是其在地学研究领域一直能居于领跑者地位的关键。对我国高等地质教育来说,“各领域如地质学、地理学、大气科学等传统学科领域因囿于专业面过窄等原因无法适应当代地球科学发展的需要”,有必要借鉴ANU地学院的经验,加强不同学科、专家学者之间的交流,加强与国内外高校之间的合作,开阔视野,扩大研究领域,提高我国地学教育和科研水平。 4.积极鼓励参与各种研究活动,提高学生科学研究能力。 ANU地球科学学院要求每位研究生除了专业课学习之外,主要跟从导师从事研究工作和野外实践活动。同时,该院积极为研究生创造各种国内、国际的学术交流、研讨会议,鼓励学生在会议上发言、提问。校内外各种团体之间也定期开展交流活动。这种活跃的学术培养模式可以为我们所借鉴。我国有关地球科学教育的高校和专业研究机构间应建立更为紧密的学术和教学合作关系,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活动,使学生能不断接触到该学科领域的不同观点,掌握该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和新的理论及研究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促进我国地学研究发展。 五、结 语 ANU地球科学学院专业的发展规划是基于澳大利亚本国或者说发达国家地球科学研究近年来的发展和变化趋势而制定的。该院一直把实现在地球科学领域世界级顶尖一流学科作为其发展的方向,随着近年来不断发展,该院地球科学领域研究在世界的影响不断加强,基本上实现了该院的目标。如何对未来中国高等地质教育做出科学的定位,就要求我们将中国地球科学的未来立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世界政治、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趋势的大背景下去思考。“如何从外部的国家产业和基础科学发展的制度层面,从高等教育发展的制度层面,从地球科学自身发展的层面等多角度综合分析、协调一致”,并积极借鉴ANU地学院及西方发达国家高等地质教育的经验和教训,促进我国地质教育协调发展。 地球科学论文:浅析构造地质学的作用与地球科学的发展 摘要:地球科学研究地球的历史。通过对地球内部物质成分、岩层的结构和构造以及埋藏在地层中的生物化石等的研究,科学家推断出了地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各地质历史时期的古地理环境和构造运动,生命的起源与演化过程等。这使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的了解,同时帮助我们预测地球今后的发展变化趋势。 关键词:地球科学 地质 构造 一、概述 地球科学与能源、资源、环境、气候、地质灾害的预测与防治等学科是紧密相连,而这些学科都是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地球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科学就是要发现并有效的利用这个物质基础,更好的为人类的发展服务。地球上已探明的各种矿产资源与能源储量相当丰富,但在合理开采利用方面还做得很不够,过度开采,破坏环境等问题非常突出。为了人类长远的发展,在合理利用地球现有能源和资源的同时还应积极开发新型可再生能源,同时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1世纪以来,国内外关于自然灾害和地质灾害问题的研究越来越重视,特别是重大突发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研究成为目前的热点领域,在地质灾害预测预报、监测预警、风险评估、灾害防治和应急救灾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和演化趋势与岩石圈、生物圈、水圈、大气圈、人类甚至宇宙密不可分,构成了地质灾害系统,它是一个具有众多因素且规模巨大多层次结构、多子系统、多重时间标度、多种控制参量和多样的作用过程,这就决定其是一个动态发展的、非线性的、开放的灾害系统,同时也是具有不确定性和社会经济性等特征的复杂系统。因此,要重视对灾害发生机理及其区域性规律的认识, 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如GIS 技术等。我国地质灾害研究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使我国地质灾害研究向着法制化、科学化方向前进。 二、构造地质学在地质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分支学科之一,主要研究组成岩石圈的各种地质体的构造现象、组合型式及其形成和发育规律。一般根据其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的差异,将构造地质学区分为狭义构造地质学和广义构造地质学。前者主要是对小区域或中、小尺度地质体的各种构造变形、变位现象,如褶皱、断裂、面理、线理等构造现象进行识别、描述和成因分析。具体研究内容包括:各种构造的几何学形态、产状、规模、组合及其空间关系和发展过程;各种构造的发生条件和形成机制;并进而探讨产生这些构造的构造运动方向、方式、强度和动力学过程。而广义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大到岩石圈的结构及地壳的巨大单元,如岩石圈板块、大陆和大洋、山脉和盆地等的形成和发展;小到岩石内部组构的细微变化,乃至矿物晶格位错,几乎涉及从10-8-108cm不同空间尺度的构造现象。 构造与气候及地表过程的相互作用。关键的问题有:①构造与剥蚀-沉积的关系;②构造地貌和气候的相互作用;③如何从地貌与沉积中定量分离气候与构造信息;④气候与构造耦合的时间尺度、耦合的门限值;⑤不同时间尺度内的地貌动态定量重建。 构造地质学新理论和新技术方法在矿产资源、工程建设、自然灾害的预测预报,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应用继续取得进展,对国民经济发展和其他学科的推动作用更加明显。在“十一五期间实施的“全国媒体资源潜力评价”项目中,以板块构造和地球动力学为指导,深入开展构造控煤作用的研究。合大地构造单元和赋煤单元特征,划分了全国赋煤构造单元;建立了控煤构造样式分类系统,对找煤预测和煤炭资源开发起到重要指导作用。 三、 地球科学发展方向 今后,地球科学还将有很大的发展。关于地球科学的发展方向,温总理将其概括为六点:“第一,地球、环境与人类的关系。如果再大一点,还应该包括天体。第二,地质构造,特别是板块运动给地壳带来的变化。第三,矿产资源和能源,尤其要重视新的实践与理论。地质科学要同经济、社会、环境紧密结合,主要表现在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和节约资源,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有两件事情可能大家注意到了:一是我国地质工作者最近在内蒙古煤田勘探中发现铀矿与煤共生。煤层里经常含有铀、钍、锗、镓、铟这类稀有和放射性元素,但是煤层中的大型铀矿还很少发现。二是页岩气的发现和开发。应该说我们在这方面起步晚了一点,在开发实践上落后了一些。有人说,页岩气的开发与利用可能改变世界能源格局。美国页岩气开采已经到了实用地步。一些天然气很丰富的国家由此感到忧虑。我们国家具备页岩气的储存和开发条件,但是它的开采技术以及对环境的影响、管道输送的要求是很高的。在矿产和能源开发利用的理论和实践上,不要局限于书本,而要不断地探索新的实践和理论。第四,地质灾害与防治。这已经成为涉及人民利益的重大问题。从汶川大地震到舟曲泥石流,无一不与地质灾害有关。但是有效的预报、预防和治理,我们还差很多。在指挥汶川地震抢险的过程中,我对此深有体会。在舟曲发生泥石流以后,我又认识到,从甘肃到四川直至云南,这一带由于地质构造等原因造成岩石的崩塌,再加上多年的冲积物堆积,有许多冲沟都有突发泥石流的危险,必须提早预报、提早防治。第五,现代科学在地质学的应用。从大的方面讲,地质学的综合性主要表现在地质学与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的结合,地质勘查工作运用遥感、测试、钻探、掘进等技术手段。现在看来不够了,它要涉及天体、地球、环境、生物的变化和相互作用以及信息、航天、海洋、生命等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第六,地质科学要开发新的领域。过去讲微观,小到原子、分子,现在不够了,要研究粒子。过去讲宏观是由地壳到地球深部,现在也不够了,宏观要研究天体,大到宇宙。过去讲古生物只研究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现在还要研究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人、环境、地球、天体构成一个整体。因此,地质学专业要开一些新的学科,比如气候学,特别是古气候学。” 随着时代的进步,地球科学将逐渐趋于完善。彼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类文明在地球上开出灿烂的花朵。 地球科学论文:关于《地球科学概论》选修课教学的思考 摘要:《地球科学概论》是地质学基础教育的一门启蒙课程,其重要作用在于使学生对地球科学有一个概略、全面的了解,起着构筑专业知识结构基本框架的作用。根据《地球科学概论》的课程特色和所学专业特点,探讨多种方式开展教学,加强学生对学科的感性认识,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基本地质认知和地质思维,搭建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知识框架。 关键词:地球科学概论;选修课;教学思考 《地球科学概论》是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一门跨专业选修课。该课程以传播地球科学基础理论知识为主,是地球科学教学体系中的先导性课程,起着构筑专业知识结构基本框架的作用。地球科学是涵盖地质学、地理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大气科学、环境科学等的集成基本科学。近年来,人们已经认识到地球是一个具有复杂的、交互影响的、动态的、开放的、非线性系统。因此,在教学中应偏重于整体、综合与创新的地球系统科学概念,从地球系统科学的大思路出发,强调地球系统的综合研究。针对环境工程专业,还应注重加强大气科学、环境地质学、可持续发展理论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同时,要结合各个基础学科门类的最新研究进展,突出地球科学基本问题,涵盖地球历史、地球系统、地质资源和环境为主题的教学体系。虽然该课程开设时间较长,但因课程涉及面广,在不同高等院校、不同专业之间,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也有较大差异。教学内容的构建与组织、教学方法的选择与演进,均因学生专业层次和老师的认识不同具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如何紧跟专业与学科发展的时代步伐,与时俱进,使课程教学既能反应该门课程应有的学科内涵,又能在短时间内让学生达到应有的培养目标,是地球科学概论教学中应时刻关注的问题。 一、课程教学思想的转变 《地球科学概论》是环境工程专业学生接触到的最早的一门地质基本课程,是在原来《普通地质学》、《基础地质学》等课程基础上顺应地球系统科学发展而来的。其课程内容虽然是以传统的《普通地质学》为基础,但增添了诸如行星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和资源与环境等相关内容,是从更广阔的视野来阐明地质学问题,对非地质专业学生起到地质学科启蒙与专业知识体系搭建的作用。该门课程可以看作是地质学的一个大“绪论”,学科定位是一门地学素质教育课程。虽然教学对象并不是地质专业的学生,但并不意味着非地质专业的学生不需要学习地质专业方面的知识。对于环境工程专业来说,其培养目标涉及到与地质学相关知识的许多问题,诸如减轻自然的人为灾害、水源净化、大气演变、有毒及放射性矿物处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矿区沉陷治理、以及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等。课程内容可以为保持生态环境、控制环境污染和可持续发展等提供地球科学知识与服务。因此,该课程教学的重要目的是向学生传授地球科学的基本知识,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球观,形成人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素质,最终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和知识框架搭建打下基础。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学家对地球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形成了各门专业学科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但科学家们渐渐认识到要从整体论的观点出发,研究地球及其内部的各个子系统,即各圈层内部以及各圈层之间的运动变化的全过程、形成机制以及可能发生的变化趋势。而过去地球科学内各分支学科只注重研究各子系统的内部,及其在特定时间内的结构与作用过程。从整体论的观点出发来研究地球系统科学是一种更广阔、更全面的地球观。因此,现有教学应体现现有科学进步对地球科学的观念转变。这种转变不仅体现在对地球内部各个系统的认识,还要体现在对地球系统的整体认识、科学技术的应用与地学思维的认识、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及人与地球协调发展的认识等方面。 二、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与取舍 《地球科学概论》与《普通地质学》区别不大,后者主要阐述的是地球的各种地质作用以及各种地质作用的产物,是相对较纯的地质学内容;前者则是在后者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形成的,不仅包含了《普通地质学》的内容,还拓展到大气科学、海洋科学、水文科学和环境科学等学科的内容。学科间的跨度交叉与渗透,要求教学内容更要反应地球科学的进展,拓宽与人有关的地球科学内容,才能更及时有效地反映课程内涵,传递知识。但地球科学的范围太广了,而学时是有限的。因此,作为一门环境工程专业的跨专业选修课程,其学科定位是一门地质学的素质教育选修课程,教学的目的是向学生传授地球科学的基本知识,使学生构筑专业知识结构的基本框架,建立正确的地球观。因此,在传授地球科学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应着重传授地球圈层的相互作用、地球科学的系统性。该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地球系统的地质作用过程、不同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还可以正确论证地球科学与人类生产与生活、社会需求与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并且让学生更进一步认识到地球科学在寻找、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自然环境,预报和减轻自然灾害等方面的实用价值和实际意义,以及掌握如何运用地球科学的手段与思维解决、减轻人类面临的环境、灾害和资源等重大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根据专业课程定位、结构授课对象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本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在绪论部分,应着重介绍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意义,展示地球科学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特别是与环境科学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在课程后续章节讲授过程中,应在保留经典知识的同时,兼顾地质学科的发展前沿与动向,不断对相应内容进行更新和深化,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更新学生的知识体系。作为环境工程专业的选修课程,《地球科学概论》理论教学一般安排3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讲授绪论,主要有地球科学的发展、研究内容和方法、意义及其与环境科学的联系等内容;第二部分讲地球起源与演化和物质组成,主要有宇宙中的地球、地球与其所处环境的起源与演化、如何知道地球的过去、地球的物质组成等内容;第三部分讲地球的内外圈层,主要有地球的外部圈层、地球的内部圈层、内外圈层的相互作用、内部圈层相互作用及物质转化与机制等内容;第四部分讲地球系统科学和资源环境问题,主要有新地球观、地球系统科学、人与资源、维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等内容。为了提高使用教材的教学效果,各章开始讲解之前,均以提要的形式对本章授课内容进行兴趣引入,并将章节重难点提前告知。各章结束后,针对章节内容部署有思考题和联系题。为了引导和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各章后还提供了可以进一步阅读的书目,为学生进一步拓展、扩充知识范围与深度,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提供了基础。结合课间课余时间与学生展开讨论和互动性教学,使学生不仅能学到知识,更能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在有限的学时中,面对地球科学大量的知识内容,如果讲授内容面面俱到,学生反而会感到庞杂和难以接受,学着吃力,兴趣也会下降。因此,教学内容设置还在涵盖课程主体内容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接合近年来学科内的进展,并将环境恶化、环境灾害、资源短缺等与环境工程专业有关的环境问题结合起来讲述,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 据了解,不少学生选这门课不是因为认识到学习地球科学的作用与意义,而是为了完成学校规定的学分与选课任务。还有一些学生认为,该门课程并非自己所学专业的主体课程,存在学与不学一个样、少学与多学一个样的懈怠心理,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学习目的不清、兴趣不高、甚至逃课等现象。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将“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贯穿于教学课堂之中,让学生们尽量参与到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本门课程的重要作用,努力调动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引导式、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探讨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把授课内容做成形象、直观的教学课件,让学生更易于理解知识点,有助于其对授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达到更好的授课效果。课件制作要突出生动、明晰、条理性强的特点,并多插入形象的图版以丰富内容,呈现出高质量的教学课件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利用多媒体的同时,要注意与传统板书结合,通过适当板书、适当提问、问题引导,在课堂上达到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讲课避免照本宣科,更应结合实际,对重点、难点要做到深入浅出。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起点,鼓励学生积极发问、主动参与,以延伸性思维为主要目标,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对案例提供的客观事实现象,用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看法、见解或观点。然后,老师再进行逐一解答,并给出正确的分析研究结果,教给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巩固与理解。这种教学方式与“填鸭式”的学习相比,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大大增加。 地球科学论文:关于新时期《地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摘要:地球科学概论是高等学校地学类学生最早接触到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肩负着地质学启蒙教育的使命,在教学过程中更应体现素质教育、地学思维模式、专业兴趣和实践动手能力、团队合作和吃苦耐劳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地球科学概论;素质教育;地学思维模式;启蒙教育 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的加剧以及全球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带来人口迅速膨胀,资源、环境和生态压力不断加大,巨灾发生频率和造成的损失呈明显上升趋势。 联合国机构“国际减灾战略”2010年1月在日内瓦全球自然灾害最新统计报告指出,1990―1999年,全球平均每年发生258起自然灾害,平均每年造成4.3万人死亡。2000―2009年,全球共发生3852起自然灾害,直接导致超过78万人死亡,近20亿人受到影响,经济损失高达9600亿美元。其中,亚洲遭受自然灾害的打击最严重,死伤人数约占全球总数的85%。正因如此,地球科学知识已成为当代教育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内外一些综合性大学开始尝试对所有理工专业或与地学相关专业的大学本科生开设《地球科学概论》或《普通地质学》课程,将地球科学知识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用意在于激励每位新世纪的学子认识地球、了解地球,珍惜自然资源、爱护生存环境,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笔者在高校从事地质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深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比较重。现就《地球科学概论》课程中教学的注意事项谈点体会,供地学界同仁讨论。 一、《地球科学概论》是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 早期的老教授(万天丰,2006)就已经谈到了地球科学概论是素质教育,而不是应试教育。《地球科学概论》这门课在讲授的时候要更多的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合理开发和利用各种自然资源,科学管理和保护地球系统(包括人类自身生存的环境)。为什么现在会有高频率的厄尔尼诺现象、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呢?这些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平常的生活影响了地球的环境。因此通过这门课的教与学的过程,使刚进校大学生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合理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地球、善待地球。“90后”的大学生生活在不缺衣、不少食的时代,对于节约自然资源、环保、低碳生活意识不到,而有的是相互的攀比,奢侈浪费。如何帮助这一代学生提高综合素质,需要我们更多的在上地球科学概论中加强引导,也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贯穿的思想。 二、《地球科学概论》担负着启蒙教育,培养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 《地球科学概论》作为高校地学类学生接触到的最早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启蒙教育课程,而不是分支学科,地球科学概论仅仅是地质学的一个大“绪论”,是帮助学生从外行走向内行的第一步。其主要内容包括地球的基本知识、内、外动力作用、地质学的发展与演化等(汪新文,1999),涉及地学的方方面面,学科多、涵盖面广,是将学生引入地学专业殿堂的奠基课程。启蒙教育最大的特点是培养学生对专业方向的学习兴趣。如何有效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促进学生创新性学习的自主性,成为代课教师需要深思的问题。 第一,活跃课堂氛围,在课堂上先设悬念,学生一起讨论形成原因,然后讲解;增加互动性,挖掘学生的想象力。 第二,以故事的形式讲科学道理,将一些科普知识贯穿在里面,讲一些地质现象,如飞来峰怎么回事?玄武岩的柱状节理,魔鬼城和月牙泉等一些旅游景观石怎么形成的?为什么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探索世界的能力。 第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放映一些光盘、录像。例如,讲外动力地质作用时,让同学们观看地下溶洞、石林、浩瀚的海洋和冰川;讲内动力地质作用时,让同学们观看火山、地震;讲地质灾害时,就放映滑坡和泥石流;讲到环境地质时,就放映桂林山水,让同学们去领略桂林山水的神韵,认识桂林山水的灵山秀水。通过影像,让同学们懂得环保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四,以实践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在课程理论教学过程中,利用校外实践安排学生认识学校周边的地层剖面,在现场教学岩性识别、层理构造、断层、节理识别和岩层产状测量方法。这种实践教学无疑加深了理论知识,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为以后的地质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地球科学概论》以培养学生地学思维能力为主 地球科学概论或普通地质学既然是一门课程,总要讲授一些基础的理论知识,其主要内容是讲授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包括全面介绍地球知识;研究地球的动力类型和来源、各种动力如何驱使地球不断运动以及运动的过程和产物;研究各种动力改造地表以及物质循环规律等。这就需要培养他们观察问题的能力,怎么认识地球,怎么来思考地质现象。首先,地球科学系统思维方式认为,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必须从系统和整合的观点出发,研究地球大系统及其子系统,即地球整体及其各圈层内部以及圈层之间的运动变化的全过程、形成机制以及可能发生的变化趋势。其次,地球科学系统思维方式认为,地球是一个演化系统,它时时发生着各种类型的相互作用,从而表现出地球系统的复杂性。实际上,地质历史是一个渐变与突变的相互交替、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第三,地球科学系统思维方式认为,地球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白屯,2001)。地球系统自从诞生以来,整个系统与周围环境之间就一直发生着质量、能量与动量的交换。如地震就是很好的例子。第四,地球科学系统思维方式认为,地球的进化是以自组织的、不可逆的和进化的方式进行的(白屯,2001)。经过近年来的研究,证明了地球整体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不可逆的演化过程。 四、《地球科学概论》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地质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许多理论和概念都要通过实践来验证和深化,因此,要重视各种实践环节,以提高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在校本科生学习过程中整体上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听课多、实践机会少、学习兴趣和热情不高、动手能力差。就“地球科学概论”这门课程来说,该门课程涉及内容广,涵盖构造地质学、沉积学、岩石学、晶体光学、大地构造学等各门课程中的内容,知识点多,尽管教学中增加了图片,但地质理论依然抽象复杂难以理解;加上课时量的压缩,内容多而进度快,以及学生的知识起点低,因此教学过程中存在学生对理论的理解跟不上的状况。地球科学概论这门课本身就与实践密切相关,很多地质现象只能通过图片来观赏,加上实验课课时比较少,学生只记住了理论知识,而实践动手能力很差,因此这方面的能力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地球科学概论》安排了一定的实验课时,实验课的目的主要训练学生的动手技能、认识能力和研究方法。学习肉眼识别一些常见的矿物、岩石和古生物化石,在野外能够认识地层和构造变形等现象;初步学习一点野外工作能力,学会阅读最简单的地质图,学习罗盘、锤子以及放大镜的使用方法等。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得以在实践中应用,这是我们在《地球科学概论》教学中要贯穿的一条主线。因此在《地球科学概论》教学中,一方面,抓住实验课的教学环节,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勤于动手、敢于思考,在教学的过程中,以抽查的形式让学生描述每一块岩石的特征;另一方面,开展全年级地质技能竞赛,针对岩性的识别、产状的实地测量和地形图的识别和判读等,开展地质技能竞赛。这样的教学方法既巩固了理论知识,又锻炼了实际动手能力,增添了学习的激情和兴趣。 五、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团队合作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是学生将来工作和生活中必须具备的素质,各行各业,都强调在工作中体现这两种精神。因此,在高等教育过程中,我们将这种观念和理念时刻的贯穿于教学工作中。地球科学概论作为第一门专业基础课,除课堂教学外,还有野外地质认识实习,刚好可以借助这个环节,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吃苦耐劳精神和生存能力等方面。“90后”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个性彰显,普遍生活在富裕的生活条件下,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缺乏一定的独立生活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野外地质认识实习正是磨炼意志、锻炼生存能力的一个好机会。在野外实习环节教学中,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工作,将定位坐标、测量产状、描述岩性、采集标本、地质构造分析等任务分工到个人,各小组的成员采用讨论式都发表意见,集思广益最终完成最终图件的绘制和成果的总结。同时在完成时间、图件的美观、地质认识的准确度等多方面,开展小组之间的地质比赛,这样在培养团队合作的同时,也增加了责任心培养。野外实践教学是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的有效途径。在地质认识实习中,要顶着太阳爬大山、走长路,同时要对地质现象、地貌进行观察分析,采集样品。这就要求学生要有好的身体素质和精神毅力。野外地质认识实习是把书本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基本地质技能,也培养学生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等思想品质,激发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通过实践体验,提高吃苦奋斗行为的自觉性,提高大学生的适应能力。 总之,自20世纪以来,人类对地球的影响效应一直以空前的速率增长,人口、资源、环境、灾害问题日益突出,成为摆在人类发展面前的四大难题,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正面临着危机。因此,作为高校的一名老师,更要在《地球科学概论》这门课的教学过程中体现素质教育的优越性,把这门课的教育和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地学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学生团队合作和吃苦耐劳等多方面结合起来,培养出更优秀的、高素质的地质工作者。 地球科学论文:《地球科学概论》教学课程设计探讨与实践 摘要:根据地学类专业需要,结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学生自身条件,提出了应合理科学地设置《地球科学概论》的具体教学内容、教学难点和重点,为了充分调动学生们学习科学知识,培训专业基本技能和思考科学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关键词:《地球科学概论》;教学方式;教学质量 1 引言 地球是一个巨大和复杂的动力系统,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同时,它也是一颗正在运动和演变的星体,具有独特的圈层结构和地表环境。目前,随着全球的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在大幅度提高,但我们面临的难题和挑战也在不断增加,比如人口控制、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减灾防灾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等,这些重大问题都与地球环境有着密切联系。由此可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地球[1]。 “地球科学概论”是地学类专业的入门课,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课, 其重要作用在于使学生对地球科学有一个概略的、全面的了解,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2]。其教学目的是通过重点介绍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主要研究方法,使学生较全面了解现代地球科学的主要成就、基本知识和时空观念,训练学生掌握一些重要的基本技能,启发学生主动钻研地球科学的精神,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增进学生学习地球科学的兴趣,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同时为现在的相关专业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3]。 2 科学合理安排课程内容 “地球科学概论”课程是地学类专业(比如大气科学、遥感和大气探测等专业)的本科入门课。这门课程内容信息量大,具有空间尺度的广泛性与微观性,时间尺度的漫长性与瞬间性,地球系统的整体性与分异性,自然过程的复杂性与有序性等特点[4],教师如在有限的学时中讲授内容面面俱到,学生会感到所学内容庞杂,难以形成系统;如果教师授课内容过于深入,对于学生而言,学起来吃力,学习兴趣也会降低。针对这些问题,教学内容设置的原则主要贯彻少而精、全而新,即在涵盖“地球科学概论”课程主体内容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引入当前地球科学研究的重大新认识、新进展和新突破,并与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现实生活问题结合起来讲述。通过此课程的学习,使地球科学各专业的学生树立起科学的自然观、辩证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可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培养学生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实践动手能力,最终达到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增添人才的目的。 “地球科学概论”这门课课程内容主要分四大部分:①地球系统的相关背景知识简要介绍,重点讲述天球坐标系、天体运动规律和时间的计量;②简要介绍地球表面特征,包括地形和地貌和地球内部结构,重点描述大地构造学说; ③重点讲授三大重要圈层:大气圈、冰雪圈和水圈;④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或地图投影。 首先,让学生对这门课有初步的了解,让他们知道前人是怎么看待与我们生命息息相关的地球,他们做了哪些工作,目前还存在些什么问题,地球是怎样起源,有关宇宙的演变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然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热情和积极性,最后探讨我们关注的热点科学问题。 3 探寻高效的教学方式方法 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习是一个人成长为社会的有用之材的必需条件,研究和探索学校教育情境中学生学习的规律,对于学生个人及社会的发展都有不可估量的贡献[5]。笔者十分赞同陈蓉等关于学习和教学的观点,即学习是知识的获得,学习是知识的构建。在学生学习和教师教授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艺术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获取,甚至影响学生对课程、学科的好恶取向。因此教师必需按照教学规律从专业课程的特点入手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尽量采取通俗易懂的教学语言教好书育好人。新颖、鲜活的教学方法是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保证教学质量的捷径。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要与时俱进,积极主动改进以往的传统教学方法,并结合当前新的教学手段,将多媒体、网络、数字博物馆、虚拟野外实习等多种多样的辅助教学系统应用到“地球科学概论”的教学中。教师的课件制作力求达到重点突出、内容清晰和说理生动、条理性强,并穿插形象的图片及短片视频等丰富内容,避免单调。力图以图文音画并茂的高质量课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学习兴趣。最为关键的还是教师的讲课质量。教师们传道授业解惑,分析疑点,给学生选留思考题,对启发学生,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非常有益。教师教学的最高境界是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学习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教师讲授课程时尽可能的不采用照本宣科方式,而是注重引导启发,注重理论结合实际,通过实例深入浅出地讲解难点、重点问题。 比如在讲授到地貌时可以以桂林和黄土高原为例。由于桂林温度较高,降水量较大,地表径流相对稳定,流水侵入石灰石把裂缝扩大变成地下洞穴,降水使流水得以更新和有效补充,于是地下洞穴慢慢地变成地下河道。水是自然的雕刻师,千百年来它都在无情地雕刻着石灰石,缓慢的腐蚀作用造成了今天看到的桂林山水。而黄土高原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的边缘,沟壑纵横,气候较干旱,降水稀少,较易形成沟,较难形成河流。利用动漫演示或图片展示不过几分钟,但是可以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影响使学生充分理解了地貌的形成、地壳的上升运动、风化剥蚀作用、地下河流以及洞穴的形成过程等。又如大陆漂移,通过多媒体的大陆漂移的动漫循环演绎,让学生们形象的了解到两亿年前地球上所有陆地是连在一起的超大陆,后来慢慢分裂漂移形成了当今的格局,经过演示学生有了明确的概念。再来从古生物、古气候、地形地貌、岩石圈层等方面的证据证实大陆漂移学说,使得学生对此理论认识清晰。大量具有典型意义的地质现象图片,令人赏心悦目,一些多解的地质现象,也给学生留下了无限遐想空间,使学生既掌握了学习内容,又培养了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推理和创新精神,大大激发了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明显。 对大气科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大气圈的基本结构特征和内部系统如何演变等科学问题都是他们十分关注的。大气的运动与不同种类的作用力有着密切联系,即由于力的作用而产生大气的运动,其中有一个地转偏向力,也叫科氏力,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那么,我们将如何来讲解这个力,让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可以利用举实例来引入这个概念。首先提出“我们生活在北半球,为什么火车运行方向轨道的右侧比较光滑?”这个问题接着问南北向的双轨火车为什么要设置成右侧轨道火车运行方向为北,而左侧为南?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设计了一个有趣的试验,即在一张白纸上画直线段并定南北两个端点,选取北端点为起点,从该点按原方向匀速画直线段,同时顺时针匀速转动白纸。接着,类似方法,开始点仍取北端点,旋转方向改为逆时针匀速转动白纸。比较新画出的两条“直线段”与原直线的差异。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用地转偏向力的公式来解释,并进一步讨论地转偏向力的物理含义。通过亲身实践,学生很容易接受和理解地转偏向力的概念和各项物理含义及其应用。 4 结语 教师要积极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教学方法,配合多媒体音像教学、电化录像片观看教学、典型实物、模型、挂图例析等多种教学手段,将传统的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完美结合。我们不仅要掌握这些教学方法,而且还要能够灵活运用,提高教学质量,通过这门课程把学生引入地球科学的殿堂,使学生对本专业发生极大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实践精神和创新精神。 地球科学论文:地球科学文化视角下的人类生存方式 【摘要】地球科学文化是在人类的长期的生存实践中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不同时期的地球科学文化,代表人类不同的生存理念,体现为不同的生存方式。本文从地球科学文化的三个不同时期:古代地球科学文化、近代地球科学文化、现代地球科学文化,分别对人类的不同的生存方式进行分析和审视,归纳和总结地球科学文化对人类生存方式的影响和作用。 【关键词】地球科学文化;生存方式 “文化不仅是我们赖以生活的一切,在很大程度上,它还是我们为之生活的一切。”地球科学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生存实践中认识地球、开发地球、利用地球、保护地球,在与地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文化体系,以地球科学为基础,以谋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以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目标,与时代主题紧密联系,是一种先进文化。当今社会人类面临的各种环境问题,也是一种文化危机的体现。从地球科学文化的视角分析人类的生存方式,旨在引导人们改变生存理念,转变生存方式,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一、古代地球科学文化对人类生存方式的诠释 古代地球科学文化蕴含在人类的整体认识中,主要对自己周围的环境、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及自身与自然的关系,“泛神论”的自然观是此时地球科学文化的核心价值。 原始社会是人类的“童年时期”,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是零星的、原始的,对地球的思考是直观的、猜测的。由于智力水平的低下,人类并不能把自身与周围环境、事物区别开来,人与自然处于混沌一体中。风雨雷电、日月运行等各种自然现象激起了人类的强烈好奇心,但是人类却无法给予正确解释。加之大自然在人类面前展示了巨大的威力,人类只能通过想象,赋予它们以神性,于是人类头脑中便呈现一幅万物有灵的自然图景。图腾崇拜、巫术、祭祀等是这一时期的文化表现形式。人类在凶悍的自然面前,只能完全服从自然。正如马克思所说:“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力,因而这是对自然界的一种纯粹动物式的意识(自然宗教)。”人类通过对采集、狩猎等生存手段获取生存资料,通过祭祀祈祷、巫术占卜、不断迁徙的形式来应对大自然的各种灾害,维持生存,这是屈从自然生存理念的体现。与这种生存理念相一致的是原始的自然生存。在原始自然生存中,人类是作为自然的奴隶而存在的,自然界是人之外的至高无上的统治人类的力量,人类匍匐在自然之神的脚下,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完全被动的关系,是人类最低级水平的生存方式,严重的阻碍了人类的发展,历经了漫长的几百万年,人类才进入农业社会。 进入农业社会,受人类认识水平及科学技术手段的限制,人类对地球的认识还是初步的、零散的,没有形成系统的认识,对地球上的许多现象都不能给以科学的解释,把它们都看成是天意或上帝的安排,由此形成了敬畏、适应地球(自然)为主导价值观的地球科学文化。例如把某种资源看成是上天的恩赐,如我国的“河伯娶媳”这一民间传说就代表了此种思想。在古代地球科学文化看来,由于人类不能正确解释各种地球现象,为了维持人类的生存,人类只能通过对天意或上帝旨意的服从而顺应自然,这就是此时人类的生存理念,与之对应的人类生存方式是农业自然生存。农业自然生存方式下,人类的生产活动基本只是利用和强化自然,人类驾驭自然的能力还不高,人与自然处于初级的平衡状态,在相当程度上保持了生态平衡。但是,这种平衡是与人类对自然的开发不足和人类的主体能动性的发挥不够紧密联系的,是人对自然的一种消极态度,它不能带来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能真正的使人类获得解放。因此,这不是人类向往和追求的理想境界。 农业社会时期的古代地球科学文化把地球以及地球中一些现象看成不可违的天意,否认了地球的物质性,否认了地球系统的内在规律性,否认了人类认识地球的可能性和必要性,阻碍了地球科学文化的进步。与此同时,相对远古时期而言,农业社会时代的古代地球科学文化,表明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和利用的加深,反映人类的主体能动性和自信心不断增强,人类把自己提升到高于其它世界万物的地位,人类由自然神的奴隶变成了在天命或神的支配下的地球自然的主人,开始了人类解放的征程。 二、近代地球科学文化对人类生存方式的反思 近代这里主要指工业社会时代。此时人类对地球的形状、大小有了比较准确的认识,对于地球在宇宙中的地位有了清晰的认识,特别是哥白尼《天体运行论》一书的出版,把人类从神学、宗教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人类的主体地位开始确立。 产业革命的产生和发展,极大的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类驾驭自然的能力增强,人类在与自然的斗争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人类的主体地位得到极度彰显,由此形成了“人类中心主义”为主导价值取向的地球科学文化。它的实质是人的自我中心主义,是人类整个现代文明的思想基础。它的典型表现就人统治自然,人的利益是唯一的尺度,人以自身利益对待他人和其他事物,地球是一座巨大的宝藏,人类对其取之不尽、用之不绝,因此人类可以凭借科学技术的力量不断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一座座矿山被开发,一条条河流被截断,一处处湖海被切割(如围湖造田、围海造田等)……它所体现的人类生存理念是征服自然和统治自然,自然臣服于人类脚下。它使人类获得了巨大的物质享受,同时也造成了森林大面积消失,物种急剧减少,各种人为地质灾害不断加剧,气候极度异常等各种生态环境问题。这是由于人类活动超出了地球的承受极限,地球运行出现异常,人类社会发展陷入危机之中。这就是工业时代的技术生存方式。 以人类中心主义为主导价值取向的地球科学文化,把人俨然看成了驾驭和征服自然和地球的“神”,彰显了人类的主体性地位,使人类获得大大的解放,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极大的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水平。但是近代地球科学文化将人与自然、人与地球截然分离,割断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忽视了地球作为一个系统所具有的规律性,造成了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只顾及了自然、地球的工具价值、经济价值等外在价值,而忽视自然、地球的生态、审美等多种价值,造成了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垃圾的大量排放;只顾及了人类的利益,而忽视了其它物种的利益,引起了物种的减少和消失;只顾及对自然的开发、利用,缺少对自然的关爱和保护,带来了威胁人类和地球持续发展的危机。在人类中心主义为主导价值导向的地球科学文化及与之对应的生存理念的作用下,人类统治自然,“征服”地球的思想变成了现实,人类走上了技术生存之路。人类利用技术不断地向自然索取资源,人类获得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取得了对自然的空前胜利。但正如恩格斯所言,“我们不要过分陶醉我们对自然的胜李,对于每一次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技术生存在使人从自然的奴役下解放出来时候。但由于对物质欲望的过度追求,又使人类成了新的物质的奴隶,淹没在物质世界中,活在焦虑、疲惫之中,造成人的片面发展。 三、现代地球科学文化对人类生存方式的解读 现代地球科学文化认为人类是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的生存要受到自然的影响,人类也影响自然的发展变化,正是生物的进化才引起环境的演化,才产生了适宜生物生存的环境,由此形成了此时的促进人地和谐,谋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为主导价值取向的现代地球科学文化。它要求人类的活动要遵循自然的规律,符合生态原理,促进环境各要素的有机协调,保持地球系统的良好运行,实现人与地球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现代地球科学文化包括自然资源有限、自然环境资源有限、自然环境资源有价等观点。现代地球科学文化强调地球是人类唯一的生存家园,人类只是地球系统的一部分,人类世是地球系统发展演化的一个阶段,善待和关爱地球、与地球和谐共存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永恒主题;人类要自觉协调人与自然、自然与社会的关系,妥善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人类的发展观、生存观、世界观等必须符合自然法则和地球科学原理,建立全球道德政策框架,加强管理地球系统,促进地球系统朝着有利于人类健康发展的方向运行。与此相对应,人类形成了尊重自然的生存理念,引导人类选择生态生存的科学生存方式。生态生存要求改变传统的高消费、高污染、低产出的生产模式,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选择清洁、高效的生产模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对环境的危害,追求简洁高尚的生活方式,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环境利益,维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类与地球系统的和谐共存。生态生存是人类通过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的活动,使自然朝着有利于人类发展的方向发展,人与自然互利共存,共生共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全新阶段。 以“人地和谐”为主导价值观的现代地球科学文化,是人类在不断认识地球、利用和开发地球的基础上产生的一个新的质的飞跃。它从辩证、系统的观点出发,不仅说明了人类与地球的有机联系,同时也表明了地球系统对人类所具有的多种价值;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地球,人类必须关爱地球,保护地球,适可而止的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物种的多用性;人与各种生物及至整个自然界都处于平等的位置,人类与其他生物相比而言,只是多了看管和保护地球系统的权利。此时的人类不仅从自然的奴役下解放出来,也从物质的奴役下解放出来,实现人类的真正解放,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 地球科学论文:关于地球科学研究生教育的一些思考 [摘 要]研究生教育处于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既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的主体,具有关键性和引领性。地学工作者应正视当前地球科学研究生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弱点,不断完善研究生培养机制和体制,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提高我国地球科学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为我国地球科学事业人才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地球科学 研究生教育 质量 随着“科技兴国”战略的提出,研究生教育得到了国家和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研究生教育大国的行列,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如何应对挑战并解决问题,为地球科学事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是当前地球科学研究生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之一。 一、地球科学研究生教育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部分学生考研目的不明确,思想动力不足 研究生作为国家着力培养的高素质专业人才,需要对我国的地球科学事业有所担当,承担起相应的责任。然而,有相当一部分研究生考研目的不明确,对自己所肩负的使命和责任没有清醒的认识,仅仅是以能考上研究生为目标,对自己未来的专业和学业缺乏足够的了解。还有一部分人持有混文凭的态度。在美国,所有系科获得博士学位的平均时间达7年以上,人文社科博士甚至要超过8年,[1]而在我国,博士学位的获得一般只需要3-4年的时间,较低的时间成本,带来的实际利益却很多。拥有博士学位的人,在找工作、申请职称、职务升迁等方面会比其他人有更多的机会,因此在部分人眼里,读博很大程度上成为获取更多资源、缓解就业压力的手段。 (二)地学专业知识不够,基本功不扎实 地球科学是一门探索性很强的学科,这主要由地质体本身的复杂性和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决定的。地质体是极其复杂的研究对象,有复杂的物质成分,不同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和结构方式,并且在漫长的时间和广袤的空间内经历一系列地质作用影响,所形成的地质现象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转化,造成了不同地区的地质体存在较大的区域特殊性。因此要求地学专业人员必须有很强的综合分析能力,能从复杂的地学现象和海量的信息中找出研究主线,综合各方资料对研究内容做出合理的解释,得出正确的论断。但是目前我国的传统教育方式主要为灌输式,学生养成单向接受的习惯,对具体问题缺乏想象力和观察力,缺乏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从而导致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薄弱。 (三)研究生导师队伍质量参差不齐 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实施者,是研究生科研、学术活动的指导者,也是研究生培养质量最主要的关系人和监督者。研究生期间的学习、生活、科研活动等,都有赖于导师的循循诱导与言传身教。总的来看,大多数导师都能认真负责地在学习和生活上给学生以关怀和指导,但在目前浮躁的社会大环境下也存在一些问题:有的导师非专业职务较多,事务缠身,非业务活动繁多,无暇顾及学生;还有部分导师忙于课题,自己精力不够,便把任务分派给学生,部分学生表面上跟着导师做课题,实质是给导师打工,因此没有时间和精力投入自己所从事领域里的前沿问题的研究。 二、研究生教学质量下降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择业观的影响 地球科学是一门以观测为基础、探索性很强的学科。明末徐霞客经过30多年旅行,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作了详细记录,著成《徐霞客游记》;洪堡走遍了西欧、北亚、南北美,成为公认的近代地球物理学的创始人之一。我国地学教育的开拓者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李四光、刘东生等始终把野外调查活动作为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来对待,他们认为野外调查是全面提升学生专业素质的重要手段。[2]上述地球科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地学人才成长速度较慢,刚刚入职的工作者收入偏低的现象。而现今社会普遍浮躁,生活压力大,学生及家长对工作条件、薪酬、发展前景要求非常高,错误地认为从事地球科学领域的工作艰苦,因此对学生不具有吸引力。 (二)生源质量的影响 以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为例,每年转系转专业、出国读研的学生比例约为10%-15%,而这些学生基本是学习成绩优异,绩点排名前15%的学生。本科生拔尖人才的流失不仅对研究生的生源质量造成直接的影响,而且对其他学生专业思想的稳定性也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三)数量扩招的影响 自上世纪末期开始我国研究生招生数量就急剧增长,1997年全国录取研究生5.1万人,2013年招收60.8万人,增长了11.9倍。在地球科学专业方向,以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为例,研究生招生人数从建院之初的2001年的95人增加到2013年的196人,招生规模扩大一倍。同时我国还存在博士生数量过大的问题,国际研究生教育发达国家的博士生与硕士生的比例一般为1∶10,而我国已达到1∶6左右。[3]博士生人数比例过大势必会给指导教师带来时间和精力上的压力,影响学生培养质量。 (四)课程建设缺乏精品意识 目前研究生课程建设缺乏特色,缺乏产生精品和特色的机制和手段;有个别课程多年来讲授的内容未曾更新、太过陈旧,跟不上时展的要求;过多、过频开设新课,对新开课的教学目的、评估把关不严,从而造成培养的人才专业知识不扎实,缺乏创新能力,培养质量下降。 三、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对策 (一)加强研究生教育的过程管理,完善研究生培养制度 必须坚持思想教育和理论学习制度,坚定献身祖国地球科学事业的理想信念教育。通过实行综合考试、开题、预答辩以及学位论文匿名评审等制度,把握关键培养环节,抓好研究生教育的督促检查。通过加强科研的动态管理,做好量化考评、跟踪评估的工作。通过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和淘汰机制,调动导师和研究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环境。 (二)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高水平的研究生导师队伍是巩固和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为此,首先要提高导师的师德师风和学术造诣。一方面,良好的师风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导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影响;另一方面,高水平的科学研究能力是培养高水平的研究生的前提条件。其次加强导师队伍管理,通过引入评估、竞争和奖惩机制,提高导师的工作积极性。再次,优化导师队伍结构,选拔德才兼备的中青年人才补充到导师队伍中来,增强导师队伍的生机和活力。 (三)建立分层次、多样化的培养目标 研究生教育是一个国家提高国民素质和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美国在上个世纪初和中叶分别迎来了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两次迅速发展时期,1958年与1940年相比,美国高校授予的硕士学位数增长了1.6倍,博士学位数增长了2.8倍。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研究生招生数量每年急剧膨胀,但是随着研究生人数的剧增,地学领域研究生的培养方向和制度却没有随社会与学生的需求进行相应的调整。以2013年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为例,在统分统招的硕士生中有将近50%的学生选择与所学专业无关或关系不大的领域就业;在统分统招的博士生中有三分之一的学生从事与专业毫不相关或应用型的工作。因此应当建立分层次、多样化的研究生培养方案与制度,从大量培养学术性人才转向学术性、职业性、应用性并重的培养模式。 (四)加强对地球科学的宣传与普及 建国初期,国家百废待兴,急需地球科学领域的人才,当时涌现出了一大批著名的地学科学家,如李四光、王烈、丁文江等。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一些新学科的出现和地位的上升,地球科学的传统地位受到了挑战,发展空间受到挤压。虽然随着科技手段的不断创新,地球科学的研究手段和方法也在不断创新,但大众对此并不是十分了解,他们对地球科学的认识仍然停留在肩背背包、头戴草帽、手拿铁锤的60年代的印象,对地球科学的误解和“体面舒适”生活的追求给地球科学专业的招生带来非常负面的影响。因此加大地球科学知识的宣传与普及,提升地球科学的形象和感染力,培养学生对地球科学职业正确的认识、兴趣、职业观,是非常必要的。 四、结束语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发,是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行动指南。我们应充分把握有利时机,正视当前地球科学研究生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弱点,不断完善研究生培养机制和体制,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为我国地球科学事业人才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地球科学论文:测绘专业地球科学概论教学模式 摘要:本文从课程国际化教学模式的探索出发,通过概述《地球科学概论》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其进行课程国际化的可行性。以武汉大学测绘学院为例,应用新版布鲁姆目标分类标准,简要探讨学院授课历史悠久的《地球科学概论》课程国际化的实施与改善。 关键词:《地球科学概论》;课程国际化;新版布鲁姆目标分类理论;测绘工程 一、引言 为了顺应国家对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诉求,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课程国际化是必然的趋势,其中教师和学生的英语水平为国际化最基本的条件。近年来,武汉大学测绘学院尝试开办多门双语或全英语课程,但由于教学内容专业性较强,使得课程国际化教学效果不大理想。课程国际化强调培养具有国际眼光和热爱祖国的“全球通”人才,课程具有开放性、共享性、通用性的特征。在学科课程选择上,应选择国际通用性强,能与国际接轨的课程[1]。《地球科学概论》课程以科学普及为核心的教学思想,着重培养地学思维而非传授技能[2],旨在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思考与相互交叉的意识,这是本学院开办该课程的主要目标。该课程具有课程国际化的基本特征,以双语或全英语进行教学能有助增加课程学习的趣味。本文以本学院为例,从课程教学现状分析出发,以新版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体系为依托[3],探讨《地球科学概论》课程国际化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二、《地球科学概论》课程与国际化教学现况 《地球科学概论》为测绘工程的通识必修课,本课程从宇宙出发,介绍宇宙起源、行星与恒星的关系、地球的演化,以至地球各圈层的特性、变化及其相互作用。随着地球科学与测绘技术交叉融合内容日益增加,课程在不同的章节中加入测绘技术在地球科学的应用与发展部分,让测绘工程学生建立起对地球环境、资源及灾害等问题的基本的认识,为此课程增加了测绘专业特色。随着我国对国际化办学、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视,有必要开展国际化课程,拓展我国学生的国际视野,同时吸引国际留学生,促进多元化文化背景与国际化办学基础[4]。本学院从2004年起,先后开始《大地测量学》、《工程测量学》、《GPS原理与应用》等双语精品课程,并纳入本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方案,教学模式表现为英文教材与中文授课相结合[5],但仔细考察该双语教学模式,其优势仅体现为对教学资源充分的使用。继上述双语教学实践,2012年引进外籍教授R.Tenzer,以全英语教授《物理大地测量学》课程,课程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生中按自愿原则,形成约30人的小班听课规模,达到了课程观念、目标、内容、过程及评价国际化的要求。《地球科学概论》作为引导前瞻性课程,课程国际化具有开放性、共享性、通用性的基本特征。一般而言,国际化课程成功的因素包括:发动者的作用、教师参与、资源、专业发展支持、学习领域、语言学习及技术[6]。从本学院条件看,课程内容可选择性进行深度与广度的调整,可以以测绘技术在地学应用出发,广泛介绍并导出与地球科学相互交叉的部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思考。目前,不少教师有国外学习的经验和背景,长期活跃在地球科学和测绘技术研究领域的前沿,使得课程国际化实施的可行性大大提高。 三、课程国际化教学实施 实行课程国际化教学,必须采用国外通用的教学理论。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布鲁姆在1956年提出了认知目标分类法,其后称为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随着网络的发展,Iz和Fok首次应用该目标分类法,为大地测量学的题目分类,以网络考试形式,评估学生对课程认知的水平,发现此分类法与学生认知的水平有较大的相关性[7]。随着现今的需求,该分类体系于2001年做出修订,从一维分类扩展到二维框架[8]。新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恰好提供了理论基础,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为了使《地球科学概论》课程目标明确、内容恰当、顺序合理、层次分明、考核高效,我们将应用新版的分类法,为实现测绘课程国际化提供理论应用的参考。1.新版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新版的分类法将教育目标的分类从一维分类体系扩展成二维框架:知识维度和认知过程维度。知识维度分为四类:事实知识、概念知识、程序知识和元认知知识。认知过程维度由低至高分为六类: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和创新。此分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达到教学目标、过程与结果系统性的评估,已应用在《测绘专业英语》课程[9]。下面以《地球科学导论》[10]教材为例,说明其分类法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2.制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始端和末端,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与整个教学过程息息相关,最后亦为教学结果评估提供依据。要确立教学目标,首先要区分《地球科学概论》所包含的知识类型:(1)事实知识:明确地球科学所涉及的相关知识,如地球是圆的事实;(2)概念知识:认知各种概念,如什么是地球系统、径流和蒸发量;(3)程序知识:认识输入和输出的计算步骤,如推算地球年龄的计算;(4)元认知知识:以上述知识综合理解和评价相关事物,如建立思维导图记忆知识[11]。上述教材可以确立教学目标,分为如下四层:(1)对地球科学有基本的认识:可通过了解和记忆事实知识,把握整个课程结构,与事实知识和元认知知识对应;(2)对概念知识的认知:可通过回答课后思考题理解并区分各种概念的类同与差异;(3)对某部分有深入的认知:可通过阅读书目文献与该部分知识相结合,以及与元认知知识对应,检测现有的理解水平;(4)对某部分有创新性的认知:能与相关学术前沿相衔接,可通过创新生成新的知识和认知。上述教学目标与此分类法认知过程维度相对应:(1)对应记忆:须记忆地球系统的基本知识;(2)对应理解和运用:须理解某一部分的知识并运用知识解答课后思考题;(3)对应分析和评价:须分析阅读书目中文献与该部分知识的相同和差异,并对其异同点进行评价;(4)对应创新:须对该部分知识融会贯通,并结合该部分相关学术前沿提出自己的观点。在具体实施教学活动中,须根据实际教学活动情况对教学目标加以调整,使之达到更好的效果。3.实施教学活动。教学活动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途径,其实施须循序渐进。教师可在上课首5分钟播放地球科学课程相关的视频,让学生对后续的内容有大概的理解,随后通过教师讲解与活动便可达到记忆层次,透过教师互动提问和回答加深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课堂完结前,教师再次提出不同的思考问题,让学生有更宏观的理解,并在下次课再反复提问相关知识,达致元认知的体验。结合前沿学术文献或自选题目做1—2次口头报告,提出创新观点和看法,达致相互自主学习。目前互动率占课程四分之一,要达到课程国际化水平尚有一段距离。4.评估教学结果。教学结果评估是教学过程的直接反映,目的是检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下表是2015年的期末考试题型分类,分为简答题(8小题,32%)、论述题(4小题,36%)、分析题(2小题,32%)。通过上述的目标分类理论,对考试题型作出定量的评价(表1)。由上表统计,基础的记忆和理解层次占32%,运用和分析分别为18%和50%,分析部分比例较为臃肿,既没考核认知过程维度中的评价和创新部分,亦没涉及知识维度中的程序和元认知知识,体现了教学结果评估的缺陷,不利于评估学生评价和创新的能力,亦没顾及学生的操作(即程序)与联系和综合(即元认知)的能力。因此,采用此分类检测有助于教师更全面提高教学效率;未来可适度将比重放在评价和创新层次的知识上,在今后的考查中增加操作与联系和综合的内容。 四、结语 新布鲁姆目标分类法在国际化课程开展的技术上提供了较好的范例,将其应用于地球科学概论国际化教学实践中,有利于建立明确的教学目标,进行循序渐进的教学活动,高效地评估教学过程。以武汉大学测绘学院为例,此目标分类法结合学院政策的支持、良好师资的参与、充足经费的投入、以及全英语或双语的实施,能够有效推动课程国际化进程,而《地球科学概论》课程国际化的成功实行,也将为其他课程的国际化提供有益的借鉴。 作者:霍学深 贺清 肖翼忻 单位:武汉大学测绘学院 地球科学论文:依托地球科学实验室,开发特色校本课程 【摘 要】对于学校来讲,如何有效利用自身的资源打造出适合本校与学生的校本课程是必须要进行积极思考的问题。在文中从本校所拥有的地球科学实验室出发,就本校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进行介绍,以期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有效借鉴。 【关键词】校本课程;地球科学实验室;资源 一、以“地球科学”为核心的特色校本课程研究的背景 (一)学校特色发展的需要 教师根据高中阶段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依托地球科学重点实验室和本区优质的地质资源,结合学校育人特色,开展适合高中学生特色校本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探索以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学校特色化发展之路。 (二)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 “地球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几乎辐 射到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因此在“地球科学”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鼓励教师进行多学科的整合,从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古生物学等方面深入研究,探索跨学科协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新型培养模式。各科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地球科学,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为研究性学习、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平台。 (三)丰富的校内外资源为依托 学校拥有先进的北京市地球科学重点实验室和一座现代化的天象馆,共计400余平方米。 门头沟地质资源非常丰富,在地质界素有“天然地质博物馆”、“中国地质工作摇篮”的美誉。丰富的地质地貌资源,为开展“地球科学”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资源保障。学校教师依托丰富的地质资源和地球科学实验室,积极开发特色校本课程,引导学生开展各种研究性性活动,促进创新人才培养。 二、依托地球科学实验室,建构特色校本课程 (一)特色校本课程的组织形式 1.基础性课程――基础知识学习 基础性课程主要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地球科学基础知识的普及,开展地质科普讲座,创造科研氛围。 2.探究性课程――地学实验研究 探究性课程是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以地球科学实验室为依托,在高一高二年级通过双向选择,针对一些对地球科学充满热情、拥有创新精神与能力的拔尖学生,开设大学先修课程和微课题研究活动,并聘请大学教授、科普场馆的专家等对学生进行辅导,通过小课题研究等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科研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 (二)整合优势资源,对校内外资源进行教学化开发 1.校茸试 学校内部的课程资源非常丰富,目前已经建成一座现代化的天象馆、完善了拥有二十年观测历史的地震监测室,还有北京市“地球科学”重点开放实验室,丰富的校内资源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设备保障。地球科学实验室有先进的天文望远镜、各种各样的岩石矿物,还有内外力作用模拟台等,教师以此为依托,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层次和能力,积极开发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 2.校外资源 北京市拥有丰富的科技、文化与教育等资源,在地球科学系列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过程中,学校积极与高等院校和科普场馆建立联系,不断的进行课程资源的积累和课程特色的开发,如走进灵溪地质科普走廊、参观中国地质博物馆、探寻沿河城古火山口等,形成以“地球科学”为核心的探究类校本课程,并使之系统化、科学化。 (三)“跨学段、跨学科”协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课程模式 1.初高中跨学段阶梯式培养模式 我校是一所典型的具有初高中的完全中学,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 不断尝试初高中衔接创新人才的培养研究,包括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转变、课程内容的整合与完善,以及在此推动下的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美丽的石头会说话》在开发课程中,也在不断的尝试与实践,将课程进行分段分类有效整合,面向初高中学生开展参观中国地质博物馆、科普讲座、野外地质考察等活动,引导不同阶段的学生共同参与和交流。 2.物化生跨学科合作式培养模式 教师从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古生物学等方面深入挖掘岩石的特点,如生物教师结合化石讲解地球的古环境,化学教师结合分子式探索不同岩石的成分,物理教师结合物理知识探索变质岩的形成等,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岩石矿物的成因和特征,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为研究性学习、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平台。 三、以“地球科学”为核心的特色校本课程建设的实施效果 (一)转变了学生的思维 在学习和参加的各种地质考察过程中,面对美丽的大自然,丰富多彩的地质地貌景观等,学生的情感被激发,更加热爱周围的一切,开始尝试着用发现的眼睛看待周围的一切。在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学校还聘请高等院校和科普场馆的专家对学生进行指导,在与教授们交流的过程中,学生思维更加活跃,学会了思考与质疑,科学素养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对地球科学充满了好奇与向往。 (二)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 在校本课程开放与实施的过程中,学生在成长,教师也在不断的进步与发展。在活动设计过程中,教师依托区域地质资源和地球科学实验室,积极进行特色实践活动开发与研究,地质知识不断丰富、专业素养不断提升。在课程建设与考察过程中,学校鼓励教师外出考察,积极聘请高等院校与科普场馆的专家、教授对教师进行培训和指导。 (三)丰富了学校校本课程形式 依托地球科学实验室建构特色校本课程,丰富了学校课程形式,为创新实践类课程重要组成部分,在打造学校特色,培养创新型人才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通过“地球科学”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实现了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同成长、共进步。在此基础上,学校将对该课程的内容与形式进行不断的提升与完善,力争成为学校的品牌,师生的幸福港湾。 地球科学论文:提高地球科学学科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探讨 摘要: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是高校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一个重要的教学过程,是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中最后一个综合性的必修实践课程。本文结合近几年地球科学学科毕业设计(论文)(以下简称为毕业设计)的实践探索,提出了建立完善的毕业设计的规章制度,保证管理过程和监督到位,严把审题关、选题关,提高毕业设计指导老师和毕业生对毕业设计重要性的认识,从而提高地球科学学科毕业设计的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地球科学;毕业设计;质量 一、引言 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关键手段,是大学四年教学过程的综合性实践环节。地球科学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学科,理论课程之外,还以野外实习教学和室内实验教学为主,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等的培养。这些特点决定了地球科学学科相关专业的毕业设计在开展过程中要从专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提高毕业设计完成质量的影响因素,并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本文结合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近几年来的实践教学管理和探索,将所采取的组织管理具体办法进行论述,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加强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和实施 (一)建立完善的毕业设计制度与机构 1.在学校毕业设计工作条例的基础上,根据地球科学学科的特点,地球科学学院于2015年10月份修订了地球科学学科的毕业设计教学大纲。大纲明确指出,应使学生对所学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的知识体系得到综合应用和深化,使学生明确和掌握地质、石油工程和勘探技术方法,能够综合应用各种知识和技术按照行业相关标准进行相应的研究和设计。 2.针对学科特点,学科组制定了详细的毕业设计实施细则,明确了其工作流程及各个环节的质量要求及相应措施,使每位指导教师和毕业生都能有章可循,实现规范化管理,严格按照学校教务处毕业设计工作条例及地球科学学科毕业设计工作部署指导和完成毕业设计。 3.专门成立以教学院长为组长的毕业设计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教学院长、教学委员会主任、专业系主任、教学秘书等组成。领导小组负责对毕业设计期间的学生情况、选题、开题、中期检查等开展讨论和审核,并具体开展工作,同时落实合作指导企业导师,每年至少选派15%以上的学生到油田或相关单位进行毕业设计工作。 (二)毕业设计管理制度的实施措施 严格的规章制度是搞好毕业设计的关键因素,客观上由于毕业设计与课堂教学差别的存在,导致主观上学生存在放松意识,一定程度上导致毕业生对毕业设计的精力投入不够。因此学院狠抓管理,严格考勤制度,进行定期不定期检查,对违反规定无辜缺勤累计一周者,取消其毕业设计答辩资格,既保证了毕业设计质量,同时也提高了毕业生对毕业设计重要性的认识。这样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能够为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严把毕业设计题目审核关和学生选题关 (一)毕业设计题目申报及审核 在毕业设计的题目申报上,要求毕业设计题目既要考虑题目内容、难易程度、工作量、知识覆盖面等是否能满足本科教学基本要求,又要和生产科研相结合。我们规定毕业论文设计题目申报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毕业设计内容必须是指导老师正在进行的或者刚结束不久并有待深入分析研究的科研真题、生产真题、工程设计等类型题目,每个题目必须有充分的文献资料、分析化验资料、生产实际资料支撑,使每个学生的毕业设计经过努力能够完成。 2.毕业设计题目必须首先认定题目的来源、深度、范围等符合本科学生在校所学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实际情况,然后上报系里经主管系领导审核并对需要整改的题目提出修改意见通知相关老师进行整改,直至审核批准才能通过,各系审核修改后再同意上报学院毕业设计领导小组进行二次审核,确保题目符合理工科本科教学要求。 3.学院与油田企业、科研院所合作指导的毕业设计题目要求学生到现场完成一定的工作量,实行校内、校外双导师制,且题目必须反映当代地球科学发展水平,并坚持一生一题。 (二)重视学生选题环节 选题是毕业生完成高质量论文的关键所在。毕业设计题目申报完毕后,根据题目类型、研究方向,经地球科学学院相关系主管领导、学院毕业设计领导小组两级审核后进入学院毕业设计选题系统,学生在网上选择各自感兴趣的题目和导师,选题完成一周内,学生和导师见面交流。 为了体现毕业设计选题的公开、公正性和方便、实用性,地球科学学院开发了毕业设计管理系统。该系统实现了以下功能:①题目查询:对提供的毕业设计题目可按导师、题目等关键字进行查询、浏览参考。②学生选题:学生根据自己意向选择毕业设计题目。③选题管理:实行师生双向选择。④网上操作:该系统从征题、选题、题目查询、成绩管理等都在网上操作,师生可以通过网络充分交流。这样既避免了选题的盲目性,也有利于因材施教[1],进一步保障了题目申报、学生选题的规范管理。 四、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强化师生间的交流 (一)优化指导教师团队,合作指导学生 在毕业设计的完成过程中,指导老师的专业知R和能力水平会直接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的高低。毕业设计是综合性的实践教学过程,涉及到的知识面较宽,不仅需要具备扎实而系统的理论知识,同时也需要丰富的工程实践知识和科研背景[2]。例如,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一些老教师有着相当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甚至有的有多年的油田企业工作经历,但对一些新型软件不熟悉;而近几年新引进的年轻教师,都具有博士学位,具有丰富的科研经历,但是在与学生沟通、交流方面经验不足。因此,地球科学学院提倡让老-中-青年教师组成指导教师梯队,进行分工合作,从而可对学生进行互补式指导,有效提高地球科学学科毕业设计的质量。 (二)化毕业设计阶段师生间的交流 指导教师和所带学生之间的定期、有效互动是一篇毕业设计高质量完成的基本保证。地球科学学科的教师一般都承担着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有时会出现投入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精力和时间不足;而毕业生也同时面临找工作、考研面试等不能保证潜心做好毕业设计,这种双向的不确定性导致大多数师生间缺乏交流。地球科学学院在此问题上参考研究生的管理模式,即在毕业设计期间,学生都要参加课题组组会和毕业设计开题答辩、中期答辩,同时要保证组会要定期进行开会研讨,以使学生养成按计划开展工作的良好习惯。无论是毕业设计前期的任务书下达、查找阅读文献、中期的实践内容,还是后期的数据分析、按照格式撰写论文,都必须做到指导教师与学生的密切交流,确保毕业设计的进度和质量。[3] 五、结语 近几年,地球科学学院对如何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进行了初步改革和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提高了本科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学生取得了一系列学术成果,发表了一些有价值的学术论文,比如程文杰(学号201108007)同学于2015年7月在《地球》刊物上《孕育黑金的沃土―缺氧沉积》;孙跃东(学号201205213)同学于2016年4月在《地球科学前沿》《碳酸盐岩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等,这些都是毕业设计期间,学生结合自己的毕业设计研究方向主动探究、指导老师密切参与的结果,并且得到了学校主管部门的一致好评。 地球科学论文:测绘专业《地球科学概论》课程国际化教学模式的初探 摘要:本文从课程国际化教学模式的探索出发,通过概述《地球科学概论》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其进行课程国际化的可行性。以武汉大学测绘学院为例,应用新版布鲁姆目标分类标准,简要探讨学院授课历史悠久的《地球科学概论》课程国际化的实施与改善。 关键词:《地球科学概论》;课程国际化;新版布鲁姆目标分类理论;测绘工程 一、引言 为了顺应国家对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诉求,推进际化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课程国际化是必然的趋势,其中教师和学生的英语水平为国际化最基本的条件。近年来,武汉大学测绘学院尝试开办多门双语或全英语课程,但由于教学内容专业性较强,使得课程国际化教学效果不大理想。 课程国际化强调培养具有国际眼光和热爱祖国的“全球通”人才,课程具有开放性、共享性、通用性的特征。在学科课程选择上,应选择国际通用性强,能与国际接轨的课程[1]。《地球科学概论》课程以科学普及为核心的教学思想,着重培养地学思维而非传授技能[2],旨在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思考与相互交叉的意识,这是本学院开办该课程的主要目标。该课程具有课程国际化的基本特征,以双语或全英语进行教学能有助增加课程学习的趣味。 本文以本学院为例,从课程教学现状分析出发,以新版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体系为依托[3],探讨《地球科学概论》课程国际化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二、《地球科学概论》课程与国际化教学现况 《地球科学概论》为测绘工程的通识必修课,本课程从宇宙出发,介绍宇宙起源、行星与恒星的关系、地球的演化,以至地球各圈层的特性、变化及其相互作用。随着地球科学与测绘技术交叉融合内容日益增加,课程在不同的章节中加入测绘技术在地球科学的应用与发展部分,让测绘工程学生建立起对地球环境、资源及灾害等问题的基本的认识,为此课程增加了测绘专业特色。 随着我国对国际化办学、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视,有必要开展国际化课程,拓展我国学生的国际视野,同时吸引国际留学生,促进多元化文化背景与国际化办学基础[4]。本学院从2004年起,先后开始《大地测量学》、《工程测量学》、《GPS原理与应用》等双语精品课程,并纳入本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方案,教学模式表现为英文教材与中文授课相结合[5],但仔细考察该双语教学模式,其优势仅体现为对教学资源充分的使用。 继上述双语教学实践,2012年引进外籍教授R.Tenzer,以全英语教授《物理大地测量学》课程,课程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生中按自愿原则,形成约30人的小班听课规模,达到了课程观念、目标、内容、过程及评价国际化的要求。 《地球科学概论》作为引导前瞻性课程,课程国际化具有开放性、共享性、通用性的基本特征。一般而言,国际化课程成功的因素包括:发动者的作用、教师参与、资源、专业发展支持、学习领域、语言学习及技术[6]。从本学院条件看,课程内容可选择性进行深度与广度的调整,可以以测绘技术在地学应用出发,广泛介绍并导出与地球科学相互交叉的部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思考。目前,不少教师有国外学习的经验和背景,长期活跃在地球科学和测绘技术研究领域的前沿,使得课程国际化实施的可行性大大提高。 三、课程国际化教学实施 实行课程国际化教学,必须采用国外通用的教学理论。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布鲁姆在1956年提出了认知目标分类法,其后称为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随着网络的发展,Iz和Fok首次应用该目标分类法,为大地测量学的题目分类,以网络考试形式,评估学生对课程认知的水平,发现此分类法与学生认知的水平有较大的相关性[7]。 随着现今的需求,该分类体系于2001年做出修订,从一维分类扩展到二维框架[8]。新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恰好提供了理论基础,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为了使《地球科学概论》课程目标明确、内容恰当、顺序合理、层次分明、考核高效,我们将应用新版的分类法,为实现测绘课程国际化提供理论应用的参考。 1.新版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新版的分类法将教育目标的分类从一维分类体系扩展成二维框架:知识维度和认知过程维度。知识维度分为四类:事实知识、概念知识、程序知识和元认知知识。认知过程维度由低至高分为六类: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和创新。此分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达到教学目标、过程与结果系统性的评估,已应用在《测绘专业英语》课程[9]。下面以《地球科学导论》[10]教材为例,说明其分类法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2.制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始端和末端,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与整个教学过程息息相关,最后亦为教学结果评估提供依据。要确立教学目标,首先要区分《地球科学概论》所包含的知识类型:(1)事实知识:明确地球科学所涉及的相关知识,如地球是圆的事实;(2)概念知识:认知各种概念,如什么是地球系统、径流和蒸发量;(3)程序知识:认识输入和输出的计算步骤,如推算地球年龄的计算;(4)元认知知识:以上述知识综合理解和评价相关事物,如建立思维导图记忆知识[11]。 上述教材可以确立教学目标,分为如下四层:(1)对地球科学有基本的认识:可通过了解和记忆事实知识,把握整个课程结构,与事实知识和元认知知识对应;(2)对概念知识的认知:可通过回答课后思考题理解并区分各种概念的类同与差异;(3)对某部分有深入的认知:可通过阅读书目文献与该部分知识相结合,以及与元认知知识对应,检测现有的理解水平;(4)对某部分有创新性的认知:能与相关学术前沿相衔接,可通过创新生成新的知识和认知。 上述教学目标与此分类法认知过程维度相对应:(1)对应记忆:须记忆地球系统的基本知识;(2)对应理解和运用:须理解某一部分的知识并运用知识解答课后思考题;(3)对应分析和评价:须分析阅读书目中文献与该部分知识的相同和差异,并对其异同点进行评价;(4)对应创新:须对该部分知识融会贯通,并结合该部分相关学术前沿提出自己的观点。在具体实施教学活动中,须根据实际教学活动情况对教学目标加以调整,使之达到更好的效果。 3.施教学活动。教学活动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途径,其实施须循序渐进。教师可在上课首5分钟播放地球科学课程相关的视频,让学生对后续的内容有大概的理解,随后通过教师讲解与活动便可达到记忆层次,透过教师互动提问和回答加深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课堂完结前,教师再次提出不同的思考问题,让学生有更宏观的理解,并在下次课再反复提问相关知识,达致元认知的体验。 结合前沿学术文献或自选题目做1―2次口头报告,提出创新观点和看法,达致相互自主学习。目前互动率占课程四分之一,要达到课程国际化水平尚有一段距离。 4.评估教学结果。教学结果评估是教学过程的直接反映,目的是检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下表是2015年的期末考试题型分类,分为简答题(8小题,32%)、论述题(4小题,36%)、分析题(2小题,32%)。通过上述的目标分类理论,对考试题型作出定量的评价(表1)。 由上表统计,基础的记忆和理解层次占32%,运用和分析分别为18%和50%,分析部分比例较为臃肿,既没考核认知过程维度中的评价和创新部分,亦没涉及知识维度中的程序和元认知知识,体现了教学结果评估的缺陷,不利于评估学生评价和创新的能力,亦没顾及学生的操作(即程序)与联系和综合(即元认知)的能力。因此,采用此分类检测有助于教师更全面提高教学效率;未来可适度将比重放在评价和创新层次的知识上,在今后的考查中增加操作与联系和综合的内容。 四、结语 新布鲁姆目标分类法在国际化课程开展的技术上提供了较好的范例,将其应用于地球科学概论国际化教学实践中,有利于建立明确的教学目标,进行循序渐进的教学活动,高效地评估教学过程。以武汉大学测绘学院为例,此目标分类法结合学院政策的支持、良好师资的参与、充足经费的投入、以及全英语或双语的实施,能够有效推动课程国际化进程,而《地球科学概论》课程国际化的成功实行,也将为其他课程的国际化提供有益的借鉴。 地球科学论文:发挥地质工作者在地球科学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摘 要 本文从文化与地球科学文化入手,认为建设与发展地球科学文化,传播地学知识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的必然要求;通过分析地质工作者所具有的特质,认为地质工作者是地球科学文化传播的支柱力量,要承担起自己的历史使命。以期通过发挥地质工作者作用,建设与发展地球科学文化,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用文化的力量促进社会发展。 关键词 文化;地球科学文化;传播;地质工作者 人类演化进程中自始至终都贯穿着文化这一主线,它伴随人类的产生与发展而产生、积淀、升华,是社会实践与人类文明的必然产物。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物质文化生活愈加丰富,文化在国家发展、民族进步中的作用更加突显。可以说,文化已经变成一种战略资源和宝贵财富,在是一个民族、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成为提高全民整体素质的根本所在。用文化的力量促进社会的发展已经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 时代的发展呼唤文化的提升、文化的创新与文化的重塑。在这一过程中,地球科学文化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一方面,地球科学的发展要求地球科学文化的进步。科技与文化的相互需求、互动共进是人类文明演化的特点,也是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一种趋势。从地球科学的整个发展过程来看,地球科学的探索史也是地球科学文化的发展史。目前,在文化、经济、科技一体化趋势下,地球科学文化不仅仅具有意识形态特征,它已经逐渐成为一种生产力;另一方面,地球科学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化的子体系,地球科学文化与人类社会的发展一脉相承。从最初的山顶洞文化到人对各种自然现象的认识乃至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等,文化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进程几乎都能看到地球科学文化的影子。无怪乎有人说“中华地学文化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文化创新史”。地球科学文化的加强必将启迪人们反思自己的文化,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及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 地球科学的进展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地球科学不仅仅要作为一种专门知识被人们接受,而且要作为一种文化在全社会传播,要深入到大众的理解中。建设与发展地球科学文化,传播地学知识是人类应对日益严重的社会和自然挑战、统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然要求,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的必然要求。发展地球科学文化最基本的是要在地球科学与公众之间架起桥梁[ 1 ]。发展科学事业,推动国家高技术的发展,是科技工作者的职责。普及科学技术也是科技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这是国家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是历史的发展与变革赋予他们的使命。“在历史上,科学普及一直是科学家与公众交流勾通的重要方式,也是科学家服务于社会的重要途径。富有社会责任感的科学家始终将科学普及视为自己责无旁贷的使命,因此,科学家的双肩上同时担有两个重任,一个是探索和揭开科学的奥秘,另一个同样重要的任务是把科学告诉公众”[2]。在地学领域,地球科学文化的普及与传播,就是地质工作者将地学知识通过各种途径告诉给公众,深入到普通民众的理解中。 传播地球科学文化应以“普及地学知识,提倡地学方法,传播地学思想,宏扬地学精神”为己任,以提高公众地学文化素养为宗旨,以促进全民科学文化素质为归宿。其中首先涉及的是“人”的作用,在建设地球科学文化的过程中只有充分发挥地质工作者的作用,才能真正构筑起地球与人类协调发展的坐标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当然,地球科学文化的传播与普及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化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许多人的工作才能完成。但,其中地质工作者是地球科学文化普及与传播的支柱力量,这是由他们的特质决定的: 第一,地质工作者是地学知识的掌握者,他们工作在第一线,地质行业的第一手资料来源于他们。因此,地质工作者具有传播地球科学文化的先天优势。这是地质工作者能够承担起传播地球科学文化责任与义务的基础条件。 第二,地质工作者因其工作的性质而具有丰富的阅历。江河湖海、山川平原,处处留下的足迹为地质科学文化的普遍传播拓开道路的同时为地质工作者开展地学文化传播准备了丰富的素材。 第三,地质工作者中的很多都是多才多艺,能够将专业的知识与成果开发转化成为适合不同层面人群理解接受、能广泛传播的文化产品。使地球科学文化传播具有丰富的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更有利于地学知识向全民文化的转化。 第四,地质工作者具有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精神。从中国地质事业起步开始,地质工作者就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不懈、拼搏进取。地质行业精神是地质工作者传播地球科学文化并不断取得进步的精神保证。 另外,地质工作者普遍受到过较好的教育,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理解力强、嗅觉敏锐,能够利用充分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开展传播与普及地球科学文化的工作。 地质工作者所具有的优势与特点要求他们走在建设与发展地球科学文化的前沿,承担起发展、传播地球科学文化的责任与义务。地质工作者要率先研究、总结与发展地球科学文化,认识其内涵,积极营造良好的地学文化环境和社会氛围,让全社会认同地球科学文化。作者认为,传播地球科学文化,担负起历史使命要求地质工作者首先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第一,转变观念,否定地球科学是地质工作者的专利,这是普及地球科学知识,建设地球科学文化的前提条件。地质工作者要在建设和发展地球科学文化中有所作为就必须跳出行业的小圈子,着眼于整个社会的需要,使地球科学文化植根于地质队伍,繁茂于普通民众。 第二,加强学习,在进一步加强地质工作力度,储备地学各分支学科知识的同时,认清自己在传播地球科学文化方面的责任,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努力在地质行业内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文化人才队伍,为地球科学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强根固本。 第三,重视文化产品,按照市场规律运作,在充分利用、整合现有资源基础上、加强研究、不断创新、推出有特色、有市场的地学文化精品,不断创作出高水平、影响广泛的科普作品,推动地球科学文化事业和产业的发展。 第四,强化行业精神。地球科学文化的传播与普及、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是一个长期庞大的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这就要求地质工作者充分发挥地质行业精神,长期努力、坚持不懈。 第五,地质行业的决策者,是地质工作者群体的重要一分子,应该在地学文化的传播与普及过程中积极创造条件,改善环境,建立、健全机制,为发挥地质队伍的作用提供更好的政策支持和财力、物力保证。 地球科学文化的普及宣传工作是地质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但仅有行业内人员的参加还是不够的。“科普工作应该是一项既定国策”,应该受到全国上上下下、各行各业的普遍重视[3]。地球科学文化融入社会能够引导人们探索面临的全局性、系统性问题,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观,可以为地质工作者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为地质事业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我们要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宽广的世界眼光,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用文化的力量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论文:推进县级央行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思考 县级人民银行在经历职能转换后的一段适应过渡期后,已逐步适应央行履职要求,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然而当前县支行队伍的实际状况与履职需求还存在诸多不相适应之处,如何整合现有人力资源,积极应对岗多人少等突出矛盾,提高人员工作效率,保证县支行职能作用的充分发挥,是县支行必须重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基层央行人力资源现状及分析 (一)人员结构老化,非业务人员占比偏高,人员进出机制不畅,影响县支行履职 以富民县支行为例,该行现有员工20人,其中:行政管理、党群纪检、后勤服务、档案文秘、人事总务、科技信息管理等综合类人员10人,占比50%,业务人员10人,占比50%,其中基础业务类人员7人,综合业务类人员3人,部分业务人员还兼负党群工作;40周岁(含)以上13人,占比65%,40周岁以下7人,占比35%,员工平均年龄42周岁,最低年龄28周岁;具备全日制本科学历的人员5人,其中1人为硕士研究生学历。占比25%,其中4人为2002年后招录的应届毕业生,1人为98年从农行调入。自2002年来支行共有3人调出,调动均在人民银行系统内,其中2人为主要领导调整,1人调入昆明中心支行。人员缺少资源的更新流入,更缺乏流出的代谢渠道,队伍犹如缺乏流动的一潭死水,毫无生机可言。人才的匮乏更是使县支行只好从“矮个”中选择“人才”使用,不利于县支行提高履职能力。 (二)发展空间有限,员工进取心不强 如,富民支行股级(含)以下干部中,具备中级职称8人,占比40%,2002年以来,由股级干部提拔为科级干部仅4人,且其中2人为非领导职数,而对于多数员工而言,能提拔为1名正股长已是县支行职业生涯中较高的目标了。县级支行领导职数、职称职数受指标限制的现状使部份员工缺乏上进的动力,认为工作保平安、名次不落伍即达到目标了。 (三)职工收入水平相对递减,员工积极性难于调动 近年来,经过2006年工资改革、2008年规范津补贴和2011年工资完善和改进三次较大规模的工资制度调整后,县支行员工的平均工资水平相比2002年均有较大程度提高,但由于县支行人员经费与工资计划的不匹配,费用总额逐年减少,形成了有工资政策无经费指标的尴尬,物价水平的不断上涨,又不断推高了县支行的行政成本和职工个人的生活成本,导致了职工的相对总收入实际下降。目前县支行员工收入与当地金融机构同级别员工相比已是末位,特别是中层以上干部与各金融机构同级别员工收入相差更大,作为人民银行员工的优越感降低了,员工工作积极性难以调动。 (四)岗位苦乐不均,但薪资差异不明显,薪酬制度的不完善,以至于工资的激励功能没有发挥应有作用 随着县支行的岗位整合的不断深入,业务调整和人员结构出现较大矛盾,加上县支行人员老化问题,由此不可避免地出现岗位苦乐不均、忙闲不均的问题,工作技能要求高的工作岗位往往无人愿意承担,更多的时候需要组织做工作。按照现行的工资制度,员工工资主要与工龄、职称、职务有关,对于不同岗位工作难易程度、工作量大小、干好干坏等因素则没有给予充分体现,影响员工积极性的发挥。绩效工资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提升了工作成效,同样也存在着以职务和职称为主的考核,只要是同样的职务和职称,绩效工资就是同样的标准,而不论其所在的岗位和其所承担的风险责任以及为之所付出的工作量。这样的工资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完全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首先从职务上来说,同样的职务,员工基本倾向于工作量和风险较小的岗位。如中支机关的科长和县支行的行长同样为正科级别,但是工作性质、工作量和承担的风险存在着很大差别,但是绩效工资反而是县支行行长处于较低水平。不同级别的职务,工作量和风险责任也没有与之相对应。如县支行任非领导职务的科级干部与担任部门负责人的中层干部,其工作量和风险责任与工资水平反而成负相关。其次从职称上来说,专业技术职务的任职也没有与其工作岗位要求和工作量水平对应。如一个股室长工资甚至低于一个不任行政职务的中级专业技术人员,而两个岗位相比而言,显然是股室长工作量和担当的风险都较为很多。 (五)员工教育培训机制适应性不强 县支行限于自身师资力量的不足,自行组织的培训较少,而上级行组织的综合培训主要集中于行领导,且次数也不多,对一线人员的往往都是业务部门关于是系统业务操作上的培训,对于员工综合素质的培训基本上没有,近几年开展的岗位任职资格培训与考试与实际工作关联度不高,员工花了不少时间学习考试,但对业务工作的促进作用不大。 (六)内部管理不科学,不利于提高履职能力 一是信息调研工作过多过烂,如宏观调控政策实施效应的反馈等,办公室、货币信贷、调查统计等部门均须上报,有时造成重复劳动;二是内部管理工作占比偏重,不堪重负。县支行的人员除去行领导外,工作人员数在20人左右,部分行甚至更少。须设置纪检监察联络员、工会小组长、党小组长、文明创建联络员、科技安全员、法律事务联络员等岗位,部份业务人员还兼任党、工、团工作。以富民县支行为例,除去3位行领导外,全行在职职工17人,大都一人多岗,最少兼任1项,最多兼任5项。另外,业务部门也要开展“文明集体”、“职工小家”等创建活动,要开展内控制度自查工作、党群及廉政知识学习、廉政建设等,分散了业务部门的精力。三是部份业务工作无相关法律支持,超出县支行能力范围。如现积极推动的农户信用档案收集和农户信用等级评定工作,主要是为涉农金融机构信贷投放提供信息共享平台,但金融机构并未将信息档案作为信贷决策的参考依据。这里面有信息的正确性和真实性方面的原因,但更主要的是在体系建设方面缺乏硬性的法规和制度支撑,金融机构的配合更多的是在行政要求下的应付。又如,县支行支付结算推广工作任务也很繁重,然而,县域企业如果没有使用商业承兑汇票等支付结算工具的“需求”,人民银行结算工具的“供给”只是无效“供给”而已。 二、推进基层央行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若干建议 (一)明确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重心,提升基层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水平 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简单说就是人事管理,其实包含了人力资源工作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与福利管理以及劳动关系管理等方面内容。就人民银行基层行实际来看人力资源管理的重心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一是招募与配置。首先要改变目前县支行员工招录基本上由中心支行组织完成,县支行根本无权参与的局面,让县支行能够参与进来,才能真正实现所进为所需,真正为县支行配备其所需的人才。其次改变片面追求高学历的招录理念。高学历不代表高能力,部分高学历的工作人员不能适应基层行工作实际,县支行中不乏对高学历人员是眼高手低的评价。县支行的大部分工作岗位其实要求的是具备一定的基本操作技能,注重的是实际动手能力,不需要很高的理论素养。而将综合理论素质较高的高学历人才放到这样岗位,其结果就是岗位与人员的错位。二是薪酬管理方面。要改进现行工资制度,逐步改变以职务、职称为主的工资模式,积极推进岗位分类管理工作,科学划分岗位类别,以事设岗、以岗用人、按岗定薪,真正发挥薪酬的激励作用。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解决县支行发展动力不足问题。中层干部作为县支行工作开展的中坚力量,应给予更大的重视力度,要加大对中层干部补贴,完善激励机制,严格奖惩制度,拉开奖励档次,加大力度鼓励对县支行工作有突出贡献的员工,把奖励与晋升晋级挂钩,真正实现“奖励奖该奖之人,晋升晋该晋之士”。三是培训与开发方面。根据县支行实际情况开展各种实用技能的培训,同时要更加注重对员工的综合素质的培训,开展对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开发,促进员工知识和其他方面素质的提高,使其劳动能力得到增强和发挥。物质的激励作用是短暂的,个人价值得到体现才是一个人工作的主要动因,让工作带给员工更多的快乐和成就感,才能长久地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帮助员工制定个人发展计划,使个人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相协调,达到员工个人和央行共同成长的目的。 (二)加大对县级支行的支持力度,明确县级支行职能定位,整合现有人力资源,强化金融服务 首先应明确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人民银行县支行作为县域金融核心部门,在配合地方政府组织、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推动农村改革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此应加大对县支行的费用扶持力度,特别是在人员经费方面应当给予更多的倾斜力度。其次建议中心支行将县级支行的纪检监察和内部审计职能上收,简化对县支行工会、党支部、团支部的考评工作,不硬性要求县支行职能股室开展“文明集体”、“职工小家”等务虚性工作,既解决了“同级监督”乏力的问题,又减少了留于形式的文字报告,便于支行集中优势兵力开展“主业”工作。最后建议中心支行根据县域经济金融特点、县支行员工素质和管理水平等情况,对县支行实行业务授权制度,并根据职能任务分配相关配套人员费用和工作经费等,保证相关工作的正常开展,要坚持“有需要才分配”的原则,不普遍撒网式地下达工作任务,应根据各行实际情况区别对待是否参与,避免县支行为完成一些不合理任务而胡乱编造,应付了事。 (三)改革人事制度,优化人员配置 一是实行能进能退的用人机制,鼓励提前退休、实行竞争上岗、绩效考评等多种配套措施和多种途径使不适应或拒绝履行工作职责的人员退出现任岗位,出现人员不足问题时可以用合同工代替,腾出位子招录一批精通金融、计算机、法律等方面的优秀年轻人才充实到县支行,注入新鲜血液,焕发生机和活力。要进一步加大对后备干部的培养和使用力度,改变后备干部的长期备而不用的实际状况,给予后备干部更大的成长空间。加强对年轻干部的培养和锻炼,全面推行岗位轮换,突破干部管理体制上“能上不能下”的问题。建立中心支行与县级支行人员“下派上挂”的双向流动机制,参照国家公务员录用改革思路,上级机关的人员应基本从基层行选拔,给予县支行人才向上的流动渠道,让县支行的员工能看到自己发展的广阔前景。 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论文:建筑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创新的对策和建议 摘 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对外开放的不断加深,我国建筑企业的数量开始呈集合数倍向上攀升,本文通过对我国建筑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与开发,及对人力资源管理中可能存在的弊端进行探析,再结合现今我国人力资源中的管理论,进一步提出有关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中开发与创新的办法和对策,从而进一步加强及推进我国建筑企业的发展。 关键词 建筑企业 人力资管 开发与创新 对策与建议 现今社会,企业之间的竞争可以看成是企业间综合实力的竞争,也可以看成是人才与人才之间的竞争。目前,由于我国大多建筑企业长时间受到计划体制的制约,导致相关建筑企业在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及管理时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从而使得企业在进行其他资源管理时受到极大的制约。本文以我国建筑业中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的创新为重点分析问题,主要对开发与创新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进行探讨。 一、建筑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现状 1、许多建筑企业在对人力资源进行管理时由于其领导部门的思想陈旧,管理技术不到位,再加上领导部门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认识不够,从而使得领导部门忽视了这一工作的重要性;许多建筑企业只是看重了企业发展中的效益与利益,常常忽视了人才的重要,只把人力资源部门当成了一个普通的事务性小部门来看待,并且常常把一些日常工作交给一些工作能力不高的人员去完成,这便使得很多基本工作无法被灵活完成,而是只能被人依靠死板的条条框框去处理,这便直接导致了企业在人才管理上缺乏了人性化。 2、在对工作人员进行测评、考核等工作时,很多企业都缺乏专业性、科学性的管理模式,而且由于这些企业一般都不具备准确性较高、定量性较强的有机性工作指标,从而导致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无法起到应尽的作用;由于企业在进行业务工作时流动性比较大,使得一些工作人员在接受考核时得不到准确的发挥;一些企业在招收工作人员时,很多新人都是通过关系进入企业的,这便直接导致了企业技术人员工作能力的参差不齐。 3、通常情况下,许多建筑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都会造成人力资源总量超于预计总量,从而出现人力资源浪费或是人力资源结构互相矛盾的情况。而在我国,许多建筑企业在进行分工后,经常会出现工作量大但劳动生产量低的情况,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大多工作人员心态浮躁,经常对工作应付了事,而工作能力高的人员又得不到合理的利用,这便使得工作结构矛盾差异大,技术人员短缺的现象频频发生。 二、建筑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创新的对策 1、对人力资源管理做出明确且完善的规划。人力资源部门是建筑企业中比较重要的一个部门,它的地位和其他部门一样,需要相关的负责人拟定严格的管理规划,特别是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这便需要负责人结合现今建筑业的实际行情来对管理政策给予全新的规划,同时再将国际的建筑业人力资源管理方案与我国建筑企业所具备的传统管理模式进行有机结合与创新,创造出更加符合我国现今形式的合理的、科学的管理模式。 2、树立好良好的企业文化。一个建筑企业想要得到充分的发展只有以优秀的管理方式和优秀的技术为前提才能办得到,而所谓的企业文化则是一个企业奋飞时所需要的翅膀,它的重要性并不低于管理模式与技术手段;一个好的企业文化可以让工作人员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归属感,也能调动起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在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同时,也能让企业走向一个新的高度。所以,这便需要我国的建筑行业在发展的同时对于企业文化给予一定的重视,在符合企业规模与员工工作效率的前提下做出一定的创新与改革,通过现今网络的庞大消息库拟定出更加符合企业的文化方案。 3、建设完善的福利待遇。对于工作人员的福利待遇上进行一定的创新,因为无论是何种企业,只有最大程度地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这个企业才能更好更健康地向前发展,所以及时对员工福利做出变革与创新是一个企业在发展中必须经历的道路;而从企业发展中的管理模式以及经济能力来考虑,可以给予不同阶级不同能力的员工相应的福利待遇和薪水补助等,让员工能够充分调动起自己的工作热情;而在进行薪酬制度时还要考虑到不同岗位与不同工作阶层的特殊性和技术性等,让工作环境变成一个竞争的环境。 4、加强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积极提高相关企业内部员工的工作能力,依照实际情况给予工作人员一定的教育培训,让工作人员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办事效率。而一个建筑企业在发展的同时,对于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与工作能力的要求同样很高,因为建筑行业不同于销售行业,它对技术的专业性要求比较高。 5、提高对人才的重视。提高对人才的重视度,建立并巩固人才观,积极做到人才观的创新。一个企业想要发展只有在树立良好的人才观同时,抓住人才,懂得运用人才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而作为我国不可或缺的企业之一的建筑企业,在其进行发展的同时应该及时加强对人才的管理,对于企业内部工作能力高,业务效率强的人员给予一定的重视与运用。 6、积极带动人力资源部门的发展,努力做到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创新。当前我国建筑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依然延续着老一套的模式,这便使得其管理模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从而出现诸多的弊端。而对于人力资源部门能做到及时创新、及时改革则可以更好地带动人力资源部门的发展,从而推动管理与技术的双发展。 结束语:在我国建筑企业中,人力资源部门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资源,同时也是一个企业在发展中必须具备的工作体系。一个企业只有在合理地运用人才,懂得分辨人才时才能更好地将企业做大,并延续发展下去。而如何将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做好,这便是管理者需要不断分析的一大问题,如何做到管理中的创新更是一个企业在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工作环节。 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论文:基于GERT模型的人力资源开发的时间和费用风险管理 摘 要:企业战略人力资源培训开发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越来越受重视,开发的效率直接影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本文利用随机网络技术建立该开发过程的GERT网络模型,并对其仿真求解,获得该培训开发过程中的时间和费用概率分布和各种统计特征值,随后计算这些参数的期望和风险度等,从而提供时间和费用定量化分析,以期为企业人力资源部的开发计划和决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战略人力资源开发;GERT网络模型;模型求解 一、图示测评技术的理论介绍 (一)GERT方法概述 这种方法是在PERT(计划评审技术)的基础上,增加决策节点,不仅将活动的各个参数,如时间和费用等设为随机性分布,而且其各个活动环节以及相互之间的影响关系也具有随机性,即活动按一定概率可能发生或者不发生,相应地反应在活动开始或结束的节点或枝线也可能发生或不发生。在网络的表现形式上,增加了决策节点,并且节点之间具有回路和自环存在。 随机网络的建模要素是活动(弧)和节点,其仿真过程可以想象成一定的时间流、费用流和性能流。通过各项活动,并受到节点逻辑的控制流向相应的活动中。每次仿真运行,就相当于这些流从源节点出发,经过相应的节点和活动,执行相应的事件,最后到达网络的终节点。由于网络中可以选用具有各种逻辑功能不同的节点,可能导致三种流只经过网络中的部分节点和弧,并到达某个终止节点。网络中活动和节点都有时间、费用和性能三种参数。每个活动上既可赋给弧本身所具有的三种参数,即该项活动本身所需要的时间周期、消耗的费用及经过本活动所产生的性能参数。同时,每项活动上还具有累积的三种参数。 根据活动在网络中的位置,从源节点开始,时间流、费用流和性能流经过一定的路径,到达该活动时,所有途经活动上三项参数的累计总和。例如,在网络中某项活动完成时,在该活动上可以得到从软件项目开始到此活动完成时刻的周期、累计费用和到此时已达到的性能值。 (二)GERT网络的解析算法原理 从理论上讲,把信号图原理和矩母函数的特征结合起来就形成了GERT网络的解析算法的基础。 信号流图是以网络图形式表示所研究系统(或问题)中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一种线性系统的建模和分析工具。由于信号流图的特性的存在,可以利用解信号流图的拓扑方程的方法,得到信号图中任意两个节点的等价传递系数。在GERT网络模型中,任意两个节点的枝线实现是有概率的,且完成该枝线所需要的参数有着自己的概率密度或概率分布,分别对这些概率密度(或分布)求积分从而得到该参数相应的矩母函数。 GERT网络解析法的基本思路就是先对各项工作定义其自有函数,再求出其等价传递系数,接着结合矩母函数的基本性质,即可繁衍得到网络的所有参数。 二、运用GERT技术进行开发活动成本费用和时间的分析 (一)开发活动成本费用和时间之间的函数关系 现在对于时间和成本的研究,已经将成本和时间均视为一种资源投入,其两类资源的投入在供应链、研发、流程运作中具有替代性。例如,在研发中,若是企业投入更多的人力成本既可以节约研发时间,当人力资源供给不足时,则可用时间来代替,即延长项目的完成时间,正因为这种替代关系的存在,在一定范围内,会存在一个最佳的成本和时间值。同时随着时间的压缩,需要投入的物质资源会越来越大,这是因为边际替代率递减的原因造成的。本文在后面的研究中将假定时间对成本的边际替代率为常数k(k>0,为常数),上述情况如图1所示。 实际生活中,完成某项活动的时间t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把它视为一个随机变量,相应的成本费用也能看成一个随机变量。这样就可以根据其中一个变量的概率密度函数来得到另一个的密度函数。 首先来回顾高等数学书中的一个重要定理:设随机变量T的概率密度函数为f(t),且C=c(t),其中c(t)为单调可导函数,则随机变量的概率密度函数g(c)为: 其中,h(t)是c(t)的反函数, 现在假设人力开发培训过程完成时间T具有概率密度函数f(t),成本费用为时间的线性函数c=a+b+t,根据以上定理,成本的概率密度函数为: (a) (二)关于时间、费用因素的GRET模型的解析 1、推导互斥性GERT模型的解析算法 结合上述所得概率函数,根据矩母函数的定义,成本费用的矩母函数为 将(a)代入上式,并令t=■ ,从而计算得: 结合GERT算法的相关规律,含有时间和成本费用两个参数的矩母函数为: 2、定义GERT模型中的各个支线的传递函数如下: 3、求出互斥型GERT模型中任意两个节点之间的传递函数 通过信号流图理论中的梅森公式,还可以求出互斥型GERT模型中任意两个节点之间的传递函数Wij(s)。 4、求得项目实现概率 由始节点至终结点的传递函数为WE(s1,s2),根据矩母函数的性质,则终结点实现的概率PE为: 则始节点至终结点的等价矩母函数为: 5、根据矩母函数来求相关指标 求得人力资源培训开发过程完成时间和费用的均值、方差和风险度分别为: (三)GERT解析算法在战略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的实际意义 本文针对战略人力资源开发中的建立企业内部人才市场的开发策略,来进行分析其培训计划所需要的时间和资金的投入,从而在开发前能合理估算人力资源开发完成时间和费用,从而根据分析结果与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合适的安排。例如:某企业需要一批营销策划者,则需从已有的人员中进行筛选和培训,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在实施计划前,应该考虑企业需要此岗位的迫切程度、人员工作时间的空闲适宜度、流动资金的周转情况等等,鉴于GERT技术所含的时间和费用参数的分析,笔者认为该方法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测算人力资源开发过程完成时间和费用的估算的,以下将结合GERT解析法的原理和人力资源培训的过程特征进行数据分析。 企业进行人力资源培训开发,首先分析企业对员工能力的需求,即设置岗位(终节点),既可以在已有员工中选中合适的员工,进行岗位调离,又可以针对性的设计培养方案,经过一段时间培训再通过考核。若考核合格,则进入相对应的岗位进行工作;若为不合格,则再进行修改方案进行再培养。这些步骤的进行可以采用GERT模型进行分析,通过其解析法来求得这项培训能达到预期目标的可能性的概率,也能求出实现其目的的预期期望值和风险度,从而能帮助企业合理安排时间和预算支出。 三、建立模型,实际运用 设XX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开发过程GERT模型如图2所示,各活动参数如表1所示。假设完成培训开发活动所需要的成本费用和时间的线性函数。现在通过GERT模型的解析算法来求实现节点4时所需要的时间、费用的均值、方差以及他们各自的风险度。 解:该培训开发过程中的费用为时间的线性函数,可得其活动完成时间的剧目函数MT(s1)和费用的矩母函数MC(s2)如表1所示,由此可得其对应的传递函数W1、W2、W3、W4和W5。 该GERT模型中有两个路径可以从节点1到达节点4:1234和14,有一个一阶回路232,?驻=1-W2W3。 路径一:P1=W1W2W5,?驻1=1-0=1 路径二:P2=W4,?驻2=1-W2W3 由梅森公式 由上式可求得节点4实现的概率PE和等价矩母函数WE(s1,s2)分别为: PE=WE(0,0)=1 计算出的这些指标表示:该项人力资源培训开发计划肯定会实现,无论是直接换岗或是培训后再上岗,均能保证公司有符合资格的人匹配相应的岗位;整个筛选和培训的过程最佳估计数大约为64天,离散程度即风险天数大约为22天,风险程度为34.5675%;达到目标最佳期望值会花费114785.7元,离散程度即风险花费为6538.3484元,风险程度为5.6%。 说明该种人力资源培训开发活动的风险偏小,如果企业在时间和金钱方面能控制在风险范围内,是可以通过这种模式进行培训开发的,关键需要将这些参数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如对该岗位人员的需求迫切程度、近阶段公司的经营情况、员工是否有时间和精力来接受培训、同期可控培训花费的流动资金的具体情况等,选择合理的时间段进行该项开发活动,从而能够在不影响公司正常经营情况下进行人力资源开发。 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论文:提高商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 [摘 要] 一般来说,商业企业的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开发应始终围绕强化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来开展。一是树立人力资源管理新观念;二是实行公平竞争的聘任用人制度;三是人力资源的培训和开发是构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四是建立有效的激励监督机制;五是创建学习型企业。 [关键词] 商业企业 核心竞争力 人力资源 对大多数商业企业来说,人才缺乏制约着企业的发展,但与其说缺乏人才,不如说更缺乏的是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应建立人才机制,重视吸引人才、开发人才、激励人才。商业企业的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开发应始终围绕强化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来开展。 1.树立人力资源管理新观念,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体系,就必须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根据企业的总体目标,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开发规划,对员工的招聘、培训、考核、使用、调动、升降、薪酬、福利、退休等,实行全过程的科学管理。提高员工素质,优化人力资源结构,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规范人员流动,防止无序跳槽。 2.实行公平竞争的聘任用人制度。聘任用人要通过公平竞争,使用各类人才应竞争上岗,优胜劣汰。引进企业急需的掌握现代商业管理理论知识和具有实际经验的高层次人才。尤其注重不要机械地制定用人标准,不能单纯地用年龄、学历、经历作为招聘人才、使用人才的惟一依据,应大胆使用各种确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3.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是构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培训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培训的目标是让每个员工对企业的总体服务战略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增强为顾客服务的自觉性,提高服务技巧。因为,在制定培训方案时,应把企业经营服务理念贯穿培训的始终。这种经营服务理念需要在日常具体服务中加以体现,以形成独具特色的服务品牌。要根椐不同类型的人员在服务过程中的职责作用不同,来进行不同的培训。应特别重视一线服务人员的培训,因为他们不仅直接和顾客交流,而且直接参与服务活动,他们的素质和心理状态也直接影响到业务的进行,企业的形象和服务水平主要通过他们体现出来。对一线员工要加强素质教育,使命感和责任感的教育,业务技能训练教育,培养他们的敬业精神,干一行爱一行,提高服务水平,为满足顾客需求的愿望为己任去经营,并在长期的工作中,锻炼成为专家型服务人员。同时,由于企业内部建立了管理信息系统,因此应注意信息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建立一支专业化的管理、操作队伍。 4.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体制。一是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商业企业要发挥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励全体员工贡献聪明才智,就要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唯有如此,企业才能具备旺盛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商业企业要设计公平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将员工的收入与他们的工作业绩相挂钩,激励的方式可采用物质激励和非物质激励。要加大对一线员工的激励力度,使他们意识到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会得到相应的回报。相反的,他们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激励,他们对顾客的服务态度就会变得消极,并将这种态度传递给顾客,对企业形象造成损害。二是建立有力的约束监督机制。激励和约束如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缺乏约束的激励是无法达到激励目的的。将企业各层次、各部门、各岗位人员都严密有序地协调起来,形成一整套既分工合作又相互制衡监督机制。同时,要教育广大员工关心和监督企业的重大决策及企业的发展状况,敢于对企业的不良现象和重大决策失误进行揭发斗争。 5.创建学习型企业。营造和形成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将企业培养成为一个善于学习的“学习型组织”。通过这个“学习型组织”,员工之间进行广泛深入有效地沟通,相互学习和交流,以确保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能被清晰地理解、认同和接受,并转化为企业员工自觉的行动,不断交流与总结中形成企业的独有资产、不可模仿的隐性知识,进而将这些知识、技能运用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各个关键要素和关键环节中去。相反,如果没有一个“学习型组织”,就不能够进行持续学习,不会有知识积累,那么不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是通过内部开发还是外部获取,都是难以实现的。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先导,是企业发展的灵魂,也是一个企业不断适应环境、实现自我超越的必然过程。核心竞争力处于不断演变的状态,在一定情况下它的领先地位会丧失。因此,企业必须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创新,保持持久的核心竞争力。而实现创新必须依靠一个“学习型组织”来支持和保障。建立一个“学习型组织”,需要一个支持其不断学习和创新的组织机制,一是有一个扁平化组织结构,以使决策权的下移和平等的信息交流;二是组织具有开放性,信息与资源在企业组织内部共享;三是组织具有亲密合作的关系,团队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论文:基层央行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方法探析 摘要:本文以提高基层央行履职能力为出发点,深入探讨了基层央行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中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提高基层央行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水平的改革措施和完善方法。 关键词:基层央行;人力资源;开发管理 一、基层央行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存在的矛盾与不足 基层央行人力资源是指在基层央行从事金融公共事务管理与服务的人员所具有的体力、智力和心力的总和,是基层中央银行中最重要的资源。虽然职能调整以后,基层央行根据履职特点采取多种措施,使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历史、体制、外部环境变化等多方面的原因,基层央行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结构性矛盾。(1)人员结构欠合理。整个央行系统人员分布成“正金字塔”型,总行人员数仅占人员总量的1%,县级央行员工占央行总人数的47.2%,而业务量的分配自上而下成“倒金字塔”型。(2)职称结构欠合理。高级职称的人员量偏低,2006年末地市中支高级职称人员占比仅2.5%,县级支行仅占1%,远低于总行规定的10%的水平。而基层央行初、中级职称人员总量偏多,地市中支的中级职称人员占比高达61.1%,已超出总行规定的50%的占比水平。(3)专业结构欠合理。专业人员比较集中在经济金融专业,中级职称人员中研究、会计、工程类比例不足15%,既懂经济金融、又懂现代公共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比较匮乏。(4)知识生产力不足。虽然近几年招聘了一批大学毕业生,由于高校的专业划分过于细化,也偏向理论,使得这部分人员入行后的“培养期”越来越长。此外,专业知识基础较弱的员工,由于学习能力不强,自我开发能力较差,更新知识的动力不强。导致基层央行难以跟上新形势、应对新挑战。 二是人员配置矛盾。(1)高素质人才引进渠道还不畅通。由于机会多、信息密集的大城市具有较大的吸引力,高学历高素质的优秀人才不愿意到中小型城市,导致地市以下基层央行的高素质人才资源引入渠道有枯竭趋势。(2)人员编制矛盾突出。随着央行业务的发展,岗位越分越细,具体操作人员紧缺的现象越来越突出。以县(市)支行来说,国库2.0版本的运行将原来3个岗位细化成为了11个岗位,由于县市支行多年没有引入新鲜“血液”,使支行人员紧缺的程度进一步加剧,不少支行无法按照要求配置人员。(3)各部门间人员配置还不平衡。如某沿海发达地区中心支行下辖的6个县(市)支行中,从事行政管理、党团工作、纪检监察、货币发行、保卫等工作人员占总人数的46.2%,比重过高,对“研究型”央行的建设造成一定影响。(4)人才配置还比较粗放。由于没有科学的职位说明书,导致“错位”使用还时常发生,如:有的统计、研究方面的人才长期在操作型的岗位上,人才“浪费”现象还不能完全杜绝。 三是管理理念矛盾。(1)基层央行现有人事管理执行的是行员管理制度,既不同于公务员制度,也不同于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具有定位不准、制度不稳定的特点,与现代人力资源理念差距较大。(2)现有的人员流动管理仍然比较传统,基本遵循“要人―分配―使用―退休”的程序,没有开发人力资源的要素,人的潜力和积极性得不到有效激励。(3)基层央行员工培训不够系统,与金融行业的实际联系紧密性不够,培训效果往往是“事倍功半”,学与不学无明显差别。(4)员工职业生涯理念比较淡薄,长期抱着“多年媳妇熬成婆”的想法,直接影响工作主观能动性。(5)基层央行按部就班意识浓厚,创新能力不强,履职能力的提高还跟不上央行业务发展的步伐。(6)绩效评估不够合理、科学,职位分类不够明确,工作忙闲不均,“水煮青蛙”效应明显。 二、影响基层央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水平的原因分析 (一)历史原因 人民银行成立以来,基层央行人员变化具有一定的历史特点。一是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军队复转退人员是基层央行主要的新鲜“血液”,尤其在八十年代初期和这之前,基本没有全日制高校毕业生进入基层央行工作;二是在八十年代中期,由于人行和工行两行分设,一批有经验的业务骨干随着业务划分流向工商银行;三是2003年银监会成立后,按照“人随业务走”的原则,一部分年轻、高学历的专业人员划拨到银监会。这些都给基层央行的人力资源建设造成了一定影响和压力,客观上造成了基层央行的员工年龄偏大、学历偏低、专业技术职务偏低、传统业务人员偏多的局面。 (二)制度原因 一是基层央行体制不明确。作为国务院的组成部分,人民银行存在着“一行两制”的局面。总行属于公务员管理体制,其他分支机构既“比照”公务员又参照事业单位的管理模式,实行的是行员管理制度。由于国家对此种管理体制并无法律或政策上的规定和说明,基层央行定位具有不确定性,增加了基层央行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难度,制约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 二是基层央行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传统色彩”浓重。基层央行人事管理工作的主要依据是总行1996年7月颁布的《中国人民银行行员管理暂行办法》,在内容和形式上较多地参照了国家公务员管理模式,体现的是传统的人事管理理念。其特点是重监管、轻开发、轻引导,习惯于使用组织行政命令形式对员工进行管理调配并加以监督,而对员工自身潜能的发现与开发缺乏理性引导和教育培训。 (三)组织文化原因 组织文化决定了员工的地位,员工的职业生涯很大程度上是被其所在的组织文化左右的。由于长期而又浓重的行政管理模式,不少基层央行存在“家长制”的管理模式和“家族系”的员工组织结构。这种发展滞后的组织文化给予员工发展的机会比较有限,使员工的能动性和积极性不能充分发挥出来,人才在工作中勇于创新、积极开拓的带头示范效应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四)个人素质原因 个人的素质是个体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所形成发展起来的、完成一定活动与任务所具备的基本条件和基本特点。由于中央银行在金融领域具有天然权威性,不少基层央行的员工养成了养尊处优、居高临下的思想,缺乏逆境中求生存、求发展的志向,其自我完善、自我投资的动力明显不足。这就必然使基层央行难以承担起员工知识更新与素质提高的任务。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等多方面原因的束缚,基层央行的教育培训主要由总行统一规划、统一内容,其对象也多是中层以上领导,培训需求最强烈的普通干部职工很少有充电的机会。随着央行职能的不断深化,基层央行员工,特别是学历低、年龄大的人员素质与时代的要求矛盾会更加突出。 三、提升基层央行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水平的对策与建议 基层央行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基本目标是要满足基层央行不断发展的需要,在综合考虑组织发展目标和人员发展目标的基础上,依据现有条件,通过各种方法、途径提高员工的知识水平、业务技能,改善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使工作人员能胜任本职工作并不断有所创新。作为央行一线的基层机构,要结合自身特点,加快人民银行人事制度改革的探索步伐,通过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进行合理的组织设计,达到人和事的恰当配合,全面提升人员智力和激发组织活力,从而提高组织效能。 第一,积极引入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实施人才兴行战略。基层央行要充分认识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投身于央行人事制度改革的研究和探索,坚决杜绝“只做改革被动接受者”的思想。在研究和探索中,要树立人力资源是具有无限智慧和创造力的“活”资源的理念,以基层央行独特的视角来研究央行人事制度改革问题。 第二,合理整合内设机构及岗位,实现人员优化配置。一是要进一步合理整合内设机构。对于职责相近或交叉的内设机构进行整合,实现资源共享,避免政出多门的弊病,提高工作效率。二是合理整合岗位。通过撤、并、兼岗位,对任务不够“满”、工作量相对“少”、工作职责相对比较“轻”的岗位进行有效重组,有效解决基层央行人手紧缺的问题。三是要大力引进竞争上岗机制,拓宽选人用人渠道。要积极引入竞争上岗机制,做好规划和宣传,实现竞争上岗的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员工的职业上升通道。四是开展双向聘任,优化人员配置。按照“因事设岗、能兼则兼”的原则,建立配套的绩效考核机制,引入末位淘汰制,实行由行长聘任中层干部、中层干部聘任一般干部的制度。 第三,实施职位分类制度,探索“以岗定酬”机制。首先,进行职位分类,编制职位说明书。(1)开展职位调查,明确每个岗位的工作性质、内容、饱和度、程序、权限和重要性等。(2)按照岗位性质不同,将基层央行的岗位分为分析研究类、外汇管理类、金融服务类、综合管理类、党群机构类等五个职组,将各个职位细分为关键、重点、一般三个职级。(3)科学地编制职位说明书,明确各职位的职责和权限,规范工作流程,实现科学管理。其次,实行以岗聘人、以岗定酬、岗变酬变的制度。逐步建立符合不同岗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的分级分类薪酬管理制度,形成向关键岗位、优秀人才倾斜的分配机制,实现优效优酬、特岗特酬,充分发挥收入分配的激励约束功能。 第四,改进约束机制,完善激励机制。 首先,基层央行要将物质激励与感情激励相结 合,对工作表现突出,或者有其他突出事迹的,给予嘉奖;各级领导要身体力行,努力贴近基层员工,贴近他们的内心生活,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其次,以职位分类和岗位说明为基础,明确不同部门、不同岗位相应的主要业绩指标,避免“大一统”考核指标,对每位员工进行客观、公正的业绩评价与绩效考核。要以考评结果作为晋升、奖惩的主要依据之一,从制度上遏制寻租现象,实现人员晋升、奖惩的公开和公正。 第五,加强人员流动管理,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使用。流动机制僵化是行政机关普遍存在的缺陷,容易导致人才知识的单一化,不利于人才的全面发展。增加部门、岗位和任务之间的流动性,有利于开拓员工的视野、积累经验,有利于提高基层央行员工的岗位适任能力和工作能力。为此,基层央行可通过细化干部交流制度,努力实现交流对象、交流方式的规范化。干部交流中,要加大对优秀年轻干部的培养力度,注重对四十岁以下的优秀业务骨干和后备干部的“复合型”能力、全面主持工作能力的培养。 第六,加大培训力度,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基层央行应按照新形势下的履职要求,及时调整教育培训工作目标和任务,加强人力资源培训的需求分析,积极探索适合基层央行的教育培训工作模式。无论是长远规划,还是短期培训目标,都要以提高央行履职能力为中心,遵守“高低搭配、长短结合、整体推进”的原则,坚持骨干培养与全员培训相结合、业务培训与综合教育相结合、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远程教育与重点教育相结合,强化培训效果,提高鼓励员工自学成才,加大在职学历学位教育培训奖励制度,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学习氛围和舆论向导。 第七,培育团队精神,努力打造央行特色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文化管理。基层央行要结合地方特点,引导全体员工使之形成具有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步伐的整体,努力打造和谐的央行文化,引导员工树立风雨同舟的团队精神。 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论文:基于德国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常用手段和企业内部人才职业生涯发展路径的中国酒店业人力资源管理构想 摘 要 企业发展,人才先行。德国企业在当今竞争激烈的世界市场中保持先锋地位,其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功不可没。作者于2016年在国家留学基金资助下赴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Technical University of Dresden)访学,在此期间深入了解了德国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常用手段和企业内部人才职业生涯发展路径。本文深入探讨德国企业相关成功经验在中国酒店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移植,对如何孵化、招募和保留酒店人才,推动酒店长久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 德国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手段 德国企业内部人才职业生涯发展路径 中国酒店业人力资源管理 一、人力资源开发手段 (一)研讨并达成协定 Agreement 德企组织企业相关人员进行关于未来发展规划的研讨(企业全体人员参与的研讨每年需至少开展一次),研讨结果需以文件形式记录。该手段需投入较大的精力和时间设计讨论议题,协调参与人员时间以及组织讨论(通常持续两小时)。有鉴于此,中国酒店可于每年年底或开年之际,一方面由决策层(高层管理人员如总经理、副总经理和总经理助理等)召集酒店质检部、人力资源行政部、财务部、市场销售部、工程部、房务部、餐饮部等各个业务部门的管理层(中层管理人员)、执行层(基层管理岗位员工)和操作层(一线服务人员)代表齐聚一堂,共同就酒店新一年度重要发展方向、目标、战略和实施计划展开探讨,并于会后就探讨共识形成纲领性文件。另一方面各业务部门在酒店代表会议结束后召开部门全员会议,就酒店年度发展纲要结合本部门具体实际开展筹议,细化本部门工作目标和执行要求,制定相应年度工作计划,并于计划执行过程中定期常态性召开会议了解实施进度、实施困难和其他相关意见,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扎实高效推进。 (二)工作丰富化和授权 Job Enrichment and Job Enlargement 德企在资深员工寻求工作的一些变化时会考虑给予员工一些新的工作任务或者工作职责(权力),以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成效。汲取德企经验,中国酒店一方面可合理增加资深员工岗位工作任务,另一方面可给予优秀员工其相应上一层级职位的某些岗位权限。如酒店总机话务员的工作任务通常为负责酒店电话的接线工作,保证准确、迅速地转接所有来电至相关业务部门,而其岗位工作任务鲜少直接涉及酒店业务处理内容,长期大量重复基本的电话转接工作会令话务员对工作产生倦怠。因此针对对酒店业务运转非常熟悉的话务员可让其在基本的转接线工作任务中增加酒店客源市场拓展以及酒店客房、会议、餐饮、宴会销售等内容,并对其工作成效给予相关工作评价、职位晋升和薪资提升等激励措施。又如针对工作表现优异的餐饮部服务员在考虑将其职位晋升为上一层级的餐饮部主管前就可增加其部分工作权限,如授予编制服务员排班表,监督服务员出勤情况、仪容仪表和工作规范,以及向厨师长提出有关餐饮制作、销售建议等的工作职权。 (三)岗位轮换 Job Rotaiton 德企运用轮流转换员工在企业内部岗位的方式降低员工对工作的厌倦,使之全方位认知企业各部门运作情况,培养企业多面人才。中国酒店在培养酒店人才,特别是中高层管理人才(决策层和业务部门管理层)时可考虑借鉴吸收此方式。如酒店在计划提拔相关人员为人力资源总监前,可安排其进入各业务部门(质检部、财务部、市场销售部、工程部、房务部和餐饮部等)轮岗工作,使其更清晰了解酒店组织架构,机构设置、岗位设置、工作任务、工作规范及技能要求,以及员工的培训需求、薪资和晋升诉求,使其在晋升后能够更准确地制定人员编制、晋升考核制度、培训制度、工资福利制度、奖惩制度,更容易把握处理人事投诉、劳动争议等问题。 (四)导师及同伴指导 Coaching and Mentoring 德企业经常会采用导师及同伴指导等手段处理企业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一方面,企业邀请经验丰富、高资质、可信赖的外部专家入驻企业协助处理管理问题,另一方面也会从企业内部发掘高水平员工,委派其与其他员工一起工作,并在此过程中帮助、指导其他员工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中国酒店在餐厅管理改革过程中可积极采用导师指导方式。现阶段中国酒店餐饮存在的共同问题在于餐厅特色和餐厅品牌不突出。众多传统的中国酒店经营者过多注重酒店客房的经营和销售,而对酒店餐饮未能给予足够重视,认为酒店只需为客人提供足够种类的用餐选择和用餐分量即可,并且无需做过多相关宣传,所以导致酒店餐饮不够精细化、特色化、没有广告效应,造成酒店客人更多选择外出酒店就餐,而酒店外客人因缺乏对酒店餐饮的认知亦不会将酒店餐厅作为用餐选择。为解决此问题,酒店可考虑邀请明星厨师入驻酒店餐厅,一方面请明星厨师考察餐厅运作,并在此基础上融合酒店和酒店所在地特色,研发招牌菜品,改造餐厅外观和服务模式,另一方面请酒店公关销售部门就明星厨师入驻酒店餐厅及时做广泛媒介宣传,打造具知名度和个性化的酒店餐厅。 同伴指导则可作为提升员工英语水平的手段。目前酒店员工总体英语水平偏低,不能自信自如地与外宾交流,影响外宾对于员工服务态度和服务水平的评价,继而影响酒店声誉和形象。鉴于此,酒店可从内部发掘英语水平较高的员工,委派其与水平薄弱的员工于同岗位工作,亲身示范使用英语进行对客服务,分享英语学习经验,监督同伴英语学习。此种同伴分享激励式的学习方式可较大提高员工学习英语的热情和学习效果。 二、企业内部人才职业生涯发展路径 德企业内部人才职业生涯发展的具体路径,可划分为企业项目内晋升(Project Career Pathway ),技术专家(Expertizing)和管理培训生(Management Trainee)发展通道。管理培训生制目前已在中国酒店业广泛应用,以下着重探讨中国酒店如何借鉴采用企业项目内晋升和技术专家发展路径。 (一)企业项目内晋升(Project Career Pathway ) 企业项目内晋升是指人才参与企业制造特定产品的临时项目,通过项目助理、项目统筹、管理助理、项目经理的路径进行职业晋升,临时项目实现预期目标结束后,项目人员有可能进入企业正式岗位,此种路径深受应届高校毕业生欢迎。中国酒店业目前针对应届高校毕业生通常采用管理培训生的培养方式,此种方式通常针对某个具体管理岗位,为培养全面型管理人才,酒店可吸收毕业生参与运营项目。如酒店与各大社会团体、企业合作举办各类活动项目,可招收高校毕业生进入项目工作,进行创造性策划,协调部门内部及与其它部门合作。待其工作能力达到职业经理人标准、建立业界良好的关系网络后委任其为项目经理,主持整体策划,监督计划实施,发现潜在和现实的危机向酒店决策层及时提出预防和消除意见。通过项目操作管理的实践,毕业生能够迅速熟悉酒店各部门运作,拥有庞大的行业资源网络,具备统筹掌控能力,能够胜任酒店正式业务管理岗位工作。 (二)技术专家(Expertizing) 德国企业重视技术对企业竞争力的作用,对具有企业所需的知识、技能的人才专门设置专家岗。中国酒店行业正面临激烈的竞争,为使酒店在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急需熟悉酒店各方面经营管理的高素质人才指导企业提升经营水平和服务质量,实现利润最大化。然而目前中国酒店总体薪资水平较低,难以吸引高水平人才进驻。鉴于企业难以在短时间内全面提高薪资水平,可考虑运用德国模式特设指导酒店运营的专家岗位,并给予此岗位受聘人员丰厚薪资,以此可极大地解决酒店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短缺问题。 企业发展,人才先行。将德国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常用手段和企业内部人才职业生涯发展路径的成功经验在中国酒店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移植,能够孵化、招募和保留酒店人才,推动酒店长久可持续性发展壮大。 (注:本论文得到国家留学基金资助) 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论文: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职工教育培训管理探讨 [摘 要]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人力资源的竞争也逐渐成为企业之间最为关键的竞争环节之一。加强员工的培训和管理,也有利于提高员工自身的素质,促使他们通过不断的学习,来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本文首先分析了电力企业在人力资源开发和职工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改善策略。 [关键词]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教育培训 引言 电力企业要想提高人力资源的管理水平,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就要改变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传统落后的工作方式,增加重视程度,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实现对人才的集约化管理,从而提高最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还要建立起完善的职工教育培训机制,不断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1、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管理重要性分析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将企业需要的高端人才吸引到企业中,通过完善的管理策略调动人才工作的积极性,以此更好的服务于企业发展。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企业的用人理念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根据相关统计表明,企业的创新活动涉及众多技术领域,进而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转变用人理念,这给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提出了新的要求。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已经上升到企业战略高度,因此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有利于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的顺利实施。企业发展离不开人才,只有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才能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的有序开展,才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二是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有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通过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可以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从而为员工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平台,充分发挥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三是有利于控制人力资源成本,适应经济新常态发展的要求。现阶段,企业员工具有非常强的自主性与独立性,具有流动性的职业生涯,显然增加了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难度,为了留住更多的人才和激发其潜能,企业不仅应该和员工签订具有竞争力的劳动契约,还应该与员工建立稳定的心理契约,实现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与发展的目标。 2、创新培训理念,奠定培训的思想基础 培训是职工更新知识、获得信息、开阔思路、增长才干的有效途径。电力企业是一个智能型、知识型以及高新技术型的企业,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有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运用到电力生产过程当中。生产技能岗位的培训应与企业发展方向相一致,并以企业的实际需求为前提,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以简单易懂、科学实用为培训准则。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管理,也有利于提高员工自身的素质,促使他们通过不断的学习,来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电网企业一定高度重视这种培训活动,学习和制定各种有效的培训方法。因此,必须把满足企业发展对员工品质、能力、素质的需求作为员工培训的目标,把员工的教育培训与企业的长h发展结合起来,前者服务于后者,从而通过人才的培养,智力成本的投入加大企业综合实力的提高,促进企业的长足发展。 3、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职工教育培训策略 3.1 提高人力资源的管理水平 人力资源管理一定要制定严格完善的制度规章,给员工一个行为准则。在管理过程中,纪律与秩序是管理的最重要的。只有员工服从管理,才能安排其进行各项工作。首先,电力企业对人力资源的管理要做到精简化和高效能的原则,低企业内部岗位的职责任务以及绩效都要做好详细的说明,从而让每个职工和部门都能够明确自身的责任和应该承担的义务,避免工作开展的盲目性和低效率。其次,需要完善人力资源的管理制度。不能够照搬其它企业的管理模式,可以借鉴其管理办法,要根据企业自身的运行情况和员工水平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案,在当前的管理模式上进行适当的调整。最后,建立起合理的岗位晋升制度,这个是非常关键的环节。在后期的管理过程中,要提升企业内部的晋升快空间,建立起公平公正的晋升机制,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在合适的岗位上充分发挥自身的才能。 3.2 创新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制度 将合适的人才安排在适当的岗位,才能够实现人尽其才,充分的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为企业的发展贡献最大的力量。同时,通过创建科学的人才激励机制,能够充分的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不遗余力的为企业发展做出最大的贡献。人力资源的创新开发管理制度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是加强对电力企业薪酬福利制度的创新;第二个是对绩效考核制度的创新。在薪酬鼓励方面,首先要对电力企业内部当前的实行的分配制度进行改革,建立起与公司绩效考核紧密联系的员工激励机制,建立的薪酬制度要体现出职工在不同工作岗位上的不同薪酬。其次,要不断探索薪酬制度的激励模式,根据企业的经营状况,在企业实行按劳分配、按岗位分配的年薪制,对企业的管理者也要实行有效的激励机制。再次,也要相应的加大对企业福利制度的改革和创新。企业要根据员工的能力、资质、岗位、绩效等因素,实行不同的福利待遇,从而提升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并有效留住优秀人才。最后,电力企业要根据各个部门职工、各级岗位职工职能的不同,实行不同的性质的考核,全面创新电力企业绩效考核制度,让电力企业的职工都参与到绩效考核体系中来,得到公平合理的评价。 3.3 制定合理的职工教育培训计划,实施多样化的培训手段 培训和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重要途径,电力企业在员工技能培训时,应该围绕企业的产品结构、产品升级、技术引进以及技术革新进行,针对电力企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建立培训、考核、使用、待遇、职业发展一体化的培训工作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职工教育培训计划是做好教育培训工作前提和基础。在对职工进行教育培训之前,需要详细了解其知识结构和专业水平,然后以此制定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同时,在培训之前,电力企业还要制定起系统的培训计划,制定短期、中期以及长期的培训计划。在实际的培训过程中,要采取多样化的培训方式。首先,对于新员工,可以采取以老带新的培训模式,然后定期对其学期情况进行检验。其次,提升员工的主动学习意识,并采用激励机制提高其学习热情。最后,电力企业可以聘请外来有技术的人员对职工实施培训,增强职工的知识技能。在培训内容上要进行创新,充分向职工传达现代化的电力企业工作方法和理念,提升他们在后期工作中的创新能力。在培训的过程中,对成绩优异的员工可进行适当的鼓励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增加员工的动力,使被动变为主动,让员工愿意参加培训,愿意通过培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运用自身所学的知识,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4、结论 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企业来说具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能够有效地促进企业管理的开展,更能够推动企业的不断发展。因此,提高对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视程度,并完善各项改进策略,才能够保证在新时期下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 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论文:关于电子政务视阈下政府部门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研究 摘要:政府部门作为储存和具备大量人力资源的社会公共组织,加强政府部门的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在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本文在简要介绍政府部门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在坚持市场化、法制化、民主化原则基础上,结合蕉城区行政服务中心的具体实践和案例,就政府部门在推进电子政务进程中如何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三方面的参考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电子政务 政府部门 人力资源 开发 管理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政府服务能力与需求期望的提高,大量的应用软件技术被广泛运用于政府部门,我国政府部门服务管理工作的现代化、信息化、技术化、标准化快速提升,早已全面进入了电子政务时代。电子政务时代,人力资源作为政府部门第一资源的重要地位,不但没有动摇,反而更加明显和突出。因此,在新时代和新阶段,加强电子政务视阈下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显得更加突出和重要。 一、政府部门人力资源开发的原则 1.市场化原则 在推进政府部门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过程中坚持市场化原则,就是要充分发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在行政事业单位等政府部门人才管理与开发过程中积极引入市场价格机制和“成本-收益”原则理念,具体来讲就是在确定公务员和行政管理人才的规模以及实现内部协调的过程中,要确保管理成本符合或小于市场交易成本。为此,一方面要努力精简政府机构和公务人员的规模与数量,实现人事匹配和精简优化;另一方面,要积极改革和打破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垄断性供给机制,在政府部门供给侧引入市场竞争,从而最大可能地降低政府部门在决策和执行过程中官僚化、形式化作风。 2.法制化原则 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时期,政府的一切行为都必须按照法律依据进行。在推进政府部门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过程中坚持法制化原则,就是要努力做到:一是把政府部门公务人员的开发和管理通过法律法规形式确定下来,增强政府部门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行为的稳定性和权威性,从而确保公务员制度等政府部门人力资源制度的完整与尊严。二是要切实通过明确的法律法规来保障政府部门公务人员的权利和地位,使得政府部门公务人员合法的权益和经济、政治、工作、生活福利待遇得到有效保证。三是要通过法律法规形式理清政府部门公务人员与政府部门、管理服务对象、管理服务行为之间的关系,从而为电子政务背景下政府部门及公务人员更好地行使权力和履行义务提供法律依据。 3.民主化原则 由传统官僚体制向民主行政体制发展,从而通过广泛参与和授权来克服官僚行政异化现象,是现代公共管理的一大特点和重要趋势。因此,在推进政府部门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过程中坚持民主化原则。具体而言,就是要积极转变传统行政上存在的“人大于法”、“潜规则大于明规则”等观念和现象,积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公共部门改革中的成功经验和民主做法,一方面,要充分信任和支持政府公务人员,通过参与、授权等方式给予公务人员更多的自主发挥空间,让其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潜能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要通过法纪来明确公务人员的行为边界和底线,防止公务人员滥用权力和贪污腐败。 二、电子政务视阈下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的管理 1.高度重视技术人才 电子政务时代,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应突出对技术型人才的高度重视。在重视电子政务技术人才方面,蕉城区有成功的案例。比如:蕉城区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行政服务中心建设,不断为技术型人才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一是在工作经费保障上,按照省、市文件要求,所需的工作经费全部列入区本级财政预算,对专项开支,区委、区政府都召开专题会议给予研究解决,有效解决了建设经费、机构人员等问题。二是有效整合机构和人力资源,形成管委会统一领导,区联动中心、行政服务中心、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各尽其职、各负其责,又密切配合的良好工作格局。三是加大电子设备投入,仅2015年,新中心工程装修、设备配备、智能化系统建设等各项费用就达620万元。四是在电子化建设方面,建立完善行政审批服务三个平台(网上行政审批服务平台、福建省网上办事大厅蕉城分厅、行政服务中心微信平台)和四个系统(网上审批系统、电子监察系统、监控系统、智能化管理系统),实现了叫号预约、自助查询、服务评价、网上审批、电子监察等智能化功能,使得中心的软硬件设施都得到了全面改善。 2.努力激发技术和管理人才的积极性 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的一个重要方向和目标,就是要努力激发政府部门人才的工作潜能和积极性。电子政务方面的技术管理人才,离不开深度的智力参与和全力的精神跟进,因此必须努力建立健全技术管理人才的激励机制。一是要对政府部门技术管理人才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时间等进行综合性评价和科学绩效考核,使其工作待遇与工作成绩、表现挂钩。二是要进一步完善薪酬管理制度,将政府部门技术管理人才的薪酬收益与岗位、职责、级别等挂钩,并设置一定的津补贴和奖金激励制度。三是要积极通过自主权授予、精神鼓励、专业培训、环境改善、职务晋升等方式对政府部门技术管理人才实现有效激励。例如:蕉城区行政服务中心通过各入驻单位根据区政府要求统一制作授权书,对入驻中心办事窗口进行授权,做到人员、职能、授权、监管到位。对每一个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的办理规程进行规范,办事指南要求许可单位、许可依据、许可条件、申请材料、许可程序、法定时限、承诺时限、收费标准依据、联系电话、联系地址等“十公开”,做到详细具体、简单明了。同时,先后制定出台《进驻单位窗口及其工作人员管理与考核办法》、《中心窗口及其工作人员月绩效考评办法》等管理制度。采取“日值班巡查、周例会点评、月考核评比、季度评选流动红旗、年度绩效评估”等方式,打造中心标准管理模式。强化考评成果运用,给予中心窗口及工作人员每月平均400元的绩效津贴,季度获“流动红旗”给予1500元的奖励,年度考核心单列20%的优秀指标给中心窗口工作人员,产生了良好的激励和促进效果。 3.严把关口,为政府部门招聘多元复合人才 随着电子政务和发展和全面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推进,政府部门对多元复合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因此,政府部门在进行电子政务人才招聘过程中,要努力筛选既懂技术又善管理的现代多元复合人才。具体而言,就是要在招聘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应聘人员的信息技术基础、信息管理能力、综合行政能力、依法治理能力、创新服务意识等因素,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录用和选拔专业性的技术型人才充实政府部门力量。当然,在人员的管理上还需要落实岗位职责,强化人员岗位意识,如蕉城区切实落实“一岗双责”,进一步明确了管委会主任为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其他领导班子成员按照各自分管工作,为各项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强化了班子成员的责任意识。 三、结语 现实已经证明,在电子政务的新环境和新视阈下,政府部门应更加注重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运用。因此,一方面,要积极为政府部门中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创造良好的软硬件环境,充分激发他们的潜能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要在加强制度管理和约束的前提下,高度重视电子政务技能培训工作,持续提高现有技术人才的综合能力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在电子政务背景下进一步提升政府部门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水平,积极为建设“规范、便民、高效、廉洁”的政府服务体系提供优质高效的现代人力资源保障。 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论文:当前加强会计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对策 【摘要】会计人力资源指的是企业内部会计从业人员所应当具备的技能,具体包括职业技能、道德素养、知识框架等等,因此加强会计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具备丰富的显示意义,本文从该项工作的重要性出发,探讨在当前形势下加强会计人力资源管理开发的具体对策,希望能够为我国的企业管理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会计 人力资源 管理 开发 一、会计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重要性 首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对于会计人才都有着较高的要求,这为会计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契机,会计在经济发展中始终是不可或缺的工作,但是又会受到文化、地域、政治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从会计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角度来说,也只有全民认识到社会对于会计人才的需求和影响,才能够为会计从业人员创造更好的工作环境,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为更多的人服务,这样会计工作才能够持续开展和发展下去。 其次,会计人力资源的管理是符合知识经济的发展主题,知识经济时代,专业知识与技能成为会计人才在社会生存与成长的重要条件,因此通过扎实的专业知识为自身创造汇报,利用自己的劳动来说创造财富是社会的重要主题。 再次,随着新《会计法》的颁布,会计人力资源管理被提到了新的重要程度上,新《会计法》全面规范了我国会计从业人员的行为准则与法律约束,它是从业人员的法律保障,也为会计工作者提供了详实的参考与行为准则要求。 最后,市场对信息的需求催生会计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这来源于:市场对财务信息的需求,在知识经济的市场主旋律下,人力资源在企业发展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使得投资者与企业管理人员对人力资源的管理表现出更多的重视,也就是说会计从业人员的质量与水平也要随之形成匹配,符合市场需求;企业管理的要求,会计工作者在会计岗位上是工作的主体,其专业素质、地位和工作条件对工作质量及信息的提取供应有着直接的影响关系;国家的需求,会计人员对于企业信息的整体提取可以帮助国家政府更好地了解企业的发展状况和人力资源工作开展情况,还能够使用多种方式来加大人力资源管理开发的程度,促进社会经济的进步。所以说不仅仅是社会进步的需求,新《会计法》的出台也同样对会计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也是会计行业非常重要的改进方向。 二、会计人力资源管理开发的措施 当前我国企业内的会计从业人员状况并不稳定,这不仅仅表现在从业人员的专业背景不足,也包括没有接受过专业的会计技能培训,更不具备从业资质证书,因此普遍对于会计知识的掌握不足。此种现状最终在工作质量上表现出几点不足:会计账目数字模糊、内容混乱;费用开支、财务收发等内容手续签办严重执行不足;各类费用和开支项目混乱,不符合常规内容,认为篡改严重,管理混乱;业务素质较低,对于企业的管理人员要求执行不到位。这些问题在多数企业中都普遍存在,究其原因较多,因此有必要通过一系列措施来改善此类状况,这对于会计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是有益的。 (一)学习财经法规,熟悉财会知识 在日新月异的政策形势中,会计从业人员需要不断面临新问题、新事物,因此更应当不断学习国家最新的会计方针政策,学习业务基础知识,这样才能够始终减持会计工作的基本原则与规范,做到不在工作中迷失自己,严格按照工作的规范要求自己,这样才能避免在事业中走弯路,清楚自己的方向。 (二)根植职业道德,提升道德素养 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是从事会计工作的基本行为准则,也是处理个人、企业和国家质检利益冲突的行为规范,从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角度而言,主要需要从五个方面对会计从业人员加以约束:爱岗敬业,恪尽职守,对岗位保持忠诚,热爱工作并努力钻研以适应社会要求;守法办事,公平公正,严格按照法律规范办事,保证所有工作内容都符合规范,信息准确详实;自尊自爱,公正廉洁,会计人员要注重自身的人格修养和社会地位,在市场经济中保持正确的价值观与原则,绝不徇私舞弊;细心决算,保证服务,即坚持朴素的生活与工作作风,以勤俭持家的理念管理自己的工作,熟悉企业的生产流程与业务状况,运用科学的专业方法管理财务工作,提高管理效率;胸怀大局,创新进步,会计人员应当统筹全局,正确处理利益冲突,坚持个人服从整体,随着社会大局的不断变化随时调整自己适应社会节奏发展。 (三)坚持继续教育,改善业务素质 会计工作专业性较强,设计的内容繁杂,需要财务、理论等各类专业知识,业务技能上应具备扎实的知识和技能,在会计人力资源管理中,要想展现出高水平的决策和解决问题能力,就应当不断对其开展继续教育,具体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执行:首先开展在职培训,对会计人员定期进行短期业务训练和考核,在学习中保证工作质量;其次对会计人员开展脱产进修,使其在高校或单位中开展长期的专项培训提升业务技能;最后鼓励参加职业技能资质考试,鼓励不具备会计专业背景的从业人员再学习,以科学的专业培训考取从业资质,确保自身的专业技能与素养。 三、总结 总的来说,会计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是适应时代形势的重要工作,也是保证我国企业内部会计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与工作质量的重要举措,只有认清当前的实际现状,充分意识到该项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从读个方面着手进行强化,才能够真正实现会计工作在我国市场经济形势下的与时俱进与创新性同步。 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论文:从人力资本角度浅谈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 【摘要】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之后,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人力资源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做好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工作;本文从人力资本角度进行了分析,从多个策略进行了阐述,希望能够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人力资本;人力资源开发;管理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有专家将人力资本为核心的经济增长模型给构建了起来,推动了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对于企业来讲,需要采取科学的方法,来用人力资本来转化人力资源,且科学运营人力资本。 一、人力资本管理概述 在《管理人力资本》一书中将人力资本管理的概念给明确提了出来,传统的人事管理涉及的范围十分狭窄,结合某个特定的问题来开展人事管理活动,没有确定统一的目标,这样就无法充分发挥人事管理职能。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美国管理协会集中探讨了如何借助于人力资本管理,将人力资本的作用给充分发挥出来,促使生产水平得到提升。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也开始研究如何用人力资本来转化人力资源。 二、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的框架 人力资源要想转化为人力资本,需要进行科学的开发和管理,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分别相当于输入和输出;企业生产中,和物质资本类似,人力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创造价值。除了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会影响到人力资本作用的发挥之外,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也会起到决定性作用。 三、人力资本角度下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 (一)科学选择员工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非常基础的一个环节是选人,要结合企业战略目标来科学选择人才;不同的发展阶段内,战略规划也是不同的,那么在人才选择时,就需要匹配战略目标,科学开展人力资源规划工作。结合行业环境来科学选择,不同的行业环境,也会对企业选人造成影响,因此,就需要对行业环境综合分析,结合企业定位,选择适当层次的人才,将人才选拔策略给科学制定下来,避免滥用或者流失人才。要充分考虑人才市场供应情况,企业无法操纵人才市场的供应和需求,但是要充分依据市场供求现状来选择人才,结合具体情况,对人才招聘计划科学调整;市场状况较好时,对人才招聘数量适当增加,做好人才储备工作;而状况不良时,则对招聘人数适当减少。此外,为了促使企业能够长期稳定的运行,还需要将长期、短期的人才需求给纳入考虑范围,结合人才战略,来对人才科学选择和储备,以便促使人才需求得到满足,做好合理优化的储备和配置。 (二)精心培育人才 通过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实施,需要对员工的知识技能方面的能力水平大力提升。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每一个人都需要更新和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以便与激烈的市场竞争所适应;因此,就需要大力培训员工,促使员工的责任感得到强化,技术水平得到提高。可以从这些方面来努力: 首先,积极开展企业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企业氛围;将以人为本理念给贯彻落实下去,增强员工的集体责任感;在企业文化的熏陶下,每个员工都能够依据企业规章制度来约束自身行为,遵纪守法,共同为了企业目标而奋斗。 其次,科学分析员工能力现状;只有科学分析员工能力现状,方可以针对性的开展员工培训工作,结合员工的水平差异,来分类培训。可以将能力测验以及工作态度调查等方法给运用过来,以便调查员工的水平是否符合于企业目标要求。 然后,培训内容;企业有着多样化的岗位,这些岗位对员工有着差异化的要求,那么企业就需要结合岗位情况,按照专业化的原则来对培训内容科学制定,保证每一个员工都能够适应自己的岗位。对于企业来讲,通才、全才并不是其最需要的,而是培养出较多的专业人才,这样方可以创造出最大的岗位价值。要采取多样化的培训方式,结合具体人员和状况,来选择针对性的培训方式;一般采用自主培训的模式,这样更好的实现培训目标,还可以结合发现的问题,来对培训方案及时调整。 (三)合理使用人才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将员工的聪明才智给充分发挥出来;因此,企业就需要将用人机制给科学构建起来;因材适用是用人机制的主要理念,在最合适的岗位上安排最合适的员工。将一系列人力资源开发手段给运用过来,包括学习、培训、激励等,促使潜在的人力资源得到形成,然后借助于用人机制,将其转化为人力资本,促使企业正常稳定的生产和运营。 首先,要因事设岗;部分人才有着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学历,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岗位都可以适合。如果在不合适的岗位上安排人才,就会浪费资源。因此,在对人才素质进行关注的基础上,还需要对人才拟任职岗位和团队特点充分考虑,将团队成员的学历、年龄等因素充分纳入考虑范围。保证人才能够匹配于拟任职位,以便有效发挥人才能力。 其次,工作目标需要富有挑战性。尽量设置合理的工作要求和目标,并且给予相应的挑战,这样方可以将员工的工作热情给激发出来。如果设置了过高的目标,员工努力也无法完成,那么员工自信心就会受到打击;而过低的目标,员工可以很容易完成,也会产生懈怠心理。因此,工作目标的制定十分重要。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企业来讲,要借助于一系列开发、管理手段,将人才的作用给充分发挥出来,合理选人、用人,提高人才专业技能水平,匹配于企业发展战略,以便推动企业稳定发展。 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论文: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系统的建立和完善 摘要:中小企业作为我国企业的重要构成部分,其可持续发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国家的发展以及人民的生活水平。中小企业在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较多,基于企业的未来发展,中小企业必须要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成败的关键,长久以来都未得到相应的重视,它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发展。 关键词:中小企业 管理系统 可持续发展 人力资源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决定企业的成败,很长时间以来中小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的管理都不够重视。人力资源以及人力资本的构成核心是劳动者的价值观念、技术水平,人力资源是自然投资的结果。在现实生活中,人力资源的目的是教育与发展,中小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若是能有效处理好对于企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当前,我们从人力资源与中小企业的特点出发,针对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1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 1.1中小企业特性 中小企业是相当于资产的规模、经营的规模以及人员规模的经济单位。若是从定量标准而言,企业的资金、公司人员、公司盈利都是决定因素。而就定性标准而言,欧美国家中英国、法国、美国、德国都遵行的是此类标准,定性的标准是:独立经营权、市场份额。国际上的定量标准与定性结合,考虑了行业特点,兼顾标准的简洁性,明确划分了企业的规模与标准,有利于国家对企业的宏观指导,有利于部门间的情况掌握。 中小企业有着几方面的显著特征:其一是投资的主体与所有制的多元化,其二是高密集度的劳动化,其三是优势地区的集中化导致了不平衡的发展,由于我国地大物博,在企业规模上东部地区的生产产值高于西部地区。 1.2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二十一世纪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企业要想发展、生存、振兴就必须要参与国内国际的竞争,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地位。我国基于中小企业的自身发展,国际竞争力较弱,在企业冲击下发展更为困难。企业的发展中只有不断创新,不断超越,才能使得企业可持续化发展。人力资源改变了企业的竞争标准以及财富准则,而承载着技能的人力资源决定着企业的市场价值。人力资源战略保证着中小企业的战略实施,企业战略目标的完成与人力资源战略息息相关,人力资源的系统化管理保证了企业的合理激励政策。 1.3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的问题 中小企业发展中,人力资源机构的发展达不到人员的配备水平,一些家族化的小企业中人力资源的配置大力任用亲人,人才的合理选拔削减了企业的内部凝聚力,阻碍了人才发展,员工晋升机会小导致了人才的流失。中小企业大部分都是私营企业,人力资源的发展以及员工的培训意识不强。在人力资源体系的构建中,绩效考核以及薪酬激励影响了中小企业的经营观念。企业需要以可持续的发展目光,积极评价工作平台的高效性,推动员工的技能与自办的增值。 2如何改善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环境 2.1建立人才吸引机制 小企业在人才吸引方面有着各种困扰,与大企业比,中小企业体制灵活,发展潜力较大。人才在企业中的发展机会较大,在人才的吸引方法上应当扬长避短,建立有效的人才机制。由于历史的发展以及社会原因,中小企业认为自身的人才缺乏,导致技术方面对人才有着格外的依赖,人才的管理机制方面很难稳步发展。中小企业可以从薪资福利、企业文化、股权等方面构建人才机制。中小企业可以建立底薪加奖金的模式,能者多得,鼓励人才能够更多的为企业服务。企业应当建立社会福利改革建设,按照自身条件构建人才体系,帮助个人解决就业、子女的上学与就业,以人性化的管理增强企业的归属感。 在人才的吸引中,企业应当顺应潮流,建立有吸引力的股权政策。中小企业长久以来都缺乏重要的文化建设认知,成功的企业文化对于员工的激励会远超物质的激励效果。良好的企业文化一方面可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能够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2.2转变人才使用观念 很多中小企业本质上是家族制的企业,由于都是家族成员的加入制约了企业的发展。纵然举贤不避亲,但是所有的人才的培养若都是论亲疏会影响员工的积极性,所以说需要多方面进行人才的培养。一方面可以从企业的内部选择人才进行培养,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人才市场、当地政府、同行业等地方进行外部人才选聘。 2.3建立人才激励政策 首先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结合,鼓励员工的工作,其主要表现为工资的奖励以及罚款方面的惩罚措施。企业需要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文化体系,确定精准公平的激励制度,发挥人的潜力,提现科学性,制定相应政策。 人才的激励同样包含政策激励、情感激励以及信任激励、竞争激励等。所谓政策激励是鞭策企业的员工朝着公司的大方向稳步前进,情感激励是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旨在增强团队的凝聚力。信任激励是企业、领导对于员工给予信任,对其委以重任,最大程度的激发员工的责任感以及信任心。激励措施存在的目的是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就性别比例而言,女性更看重的是当前的薪资,更吸引男性员工的是企业的发展。企业应当考虑员工的差异性以及各方面的需求,最大化的发挥激励作用。 2.4优化与变革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团队工作中的规范,是企业员工必备的涵养以及素质,是指导员工待事接物的宗旨与准则。中小企业往往对于企业文化的重视程度不高,员工之间缺乏应有的向上力。新时代的发展中应当重视文化管理与思想管理,员工进行创造性的工作才能拥有充足的竞争力,这必须要充分优化组织结构与规章制度。企业文化指的是员工在经营活动中的信念、行为准则等,企业文化具有导向、约束、凝聚、融合的作用,根据企业的自身性质,判断企业的文化类型,同时考虑企业的构成人员、外部环境等,这些都影响了企业的发展,体现了企业的特征。 3结语 在人力资源的需求期,更多的企业发展的归根结底是人力资源的发展,自然而然对于人力资源的需求也更加严格。经分析知晓,人才机制的不健全使得企业员工素质参差不齐,未能真正丰富人力资源。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小企业必须要完善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机制,争取早日步入正轨。 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论文: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研究 摘 要:人力资源是最宝贵的企业资源,在生产力要素中居于首位。近些年来,为了与现代商业银行运行机制与业务发展要求相适应,各地区农村信用社都在加强建设人力资源。本文主要分析了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重要意义,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对策。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势必形成了人的竞争。也可以认为企业的健康发展取决于其是否具有一群高素质水平的员工队伍。随着我国目前全面开放的金融业,在金融机构中产生了激烈的竞争,并且这一情况已经蔓延至农村。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正在历经着重要的变革。其中,最关键的便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变革。 一、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重要意义 (一)提高农村信用社竞争力的需求 (1)社会环境的要求。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已经深入进行改革,传统思想理念出现了重大转变,在这个社会环境中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改革不会遭遇较大的阻力,在一定程度上是众望所归。 (2)农信社自身向商业银行的改革需要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当前农村信用社正处在改革阶段,不可避免的需要付出改革代价。但是,假如无法对人力资源问题有效解决,不仅不能确保改革成功,还会在今后的改革中付出巨大代价。 (二)完成农村信用社社会使命的需要 党和国家赋予了农村信用社新的使命就是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党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便是农业,困难集中在农村,焦点为农民。农村信用社是为三农服务支持建设新农村的主要力量,组成了中国金融体系。农村信用社缺乏高水平的学习型、复合型人才,就无法完成国家赋予其的重要使命。 二、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一)人员结构矛盾,部分员工素质较低 当前农村信用社人员总数较多,长时间能进不能出,造成由于人多而增加机构,员工队伍臃肿;并且员工年龄体现出老化特点,综合素质较低,年轻且有活力的员工比例很小。同时,拥有一定技术、善于经营的专业人才严重缺乏,造成发展业务速度缓慢,创新能力极差。随着金融发展中很多新业务、新产品的大量应用,以及对应金融服务产品的创新,使得人员结构矛盾。 (二)不够完善的绩效考评与薪酬激励制度 缺少完善的绩效考评制度,对激励的导向推动作用进行了扭曲与削弱。在绩效考评与薪酬制度方面,近些年虽然农村信用社制定了很多绩效考评制度,增加了考核力度,但是分配收入还是无法与员工个体需求差异的激励方式相适应,员工缺乏提高自我能力的热情,考评无法有效激励约束员工。 (三)人力资源开发和培训水平不高 (1)员工缺乏培训意识。组织壮大发展的主要力量便是员工,组织发展的重要方法便是加强员工培训。但是,对于目前农村信用社员工来说,并没有彻底肯定培训的真正意义,对自己来说培训是一种负担,无法联系自身状况从客观角度理解培训的价值,针对组织培训,仅重视有考试的培训,缺乏全局理念,这样就影响了培训效果。 (2)需要不断完善培训内容和评估效果。农村信用社在培训时,往往仅注重形式,过分强调统一的培训课程以及不断扩大培训规模,忽略了评估培训效果。在培训实际过程中,不同的员工也会产生各种不同的知识能力,他们所理解的培训也出现了较大的差异,农村信用社在培训内容上一味重视培训技能以及一些专业短期培训,相对很少培训员工素质以及开发潜能,不能站在员工角度考虑他们的需求,这样阻碍了扩展员工的积极性。针对培训效果,更加重视考核,评估员工培训以后能够对其自身和组织发展起到重要意义,培训内容还有哪些问题,这些都是组织发展的关键因素。可是,我国农村信用社在培训过程中,建设培训内容、评估效果和反馈制度方面缺乏较强力度,评估培训效果的唯一方法就是考试,很少对员工培训后采取必要地跟踪考察,阻碍了实施员工培训计划。 三、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对策 (一)构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要想从战略角度对农村信用社人才问题进行审视,积极培养人才,提高农村信用社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应当确定什么是人才,如何培养人才等问题。农村信用社人员应当清楚认识到金融业的最大财富并不是资产规模,也不是当前的客户资源,而是人才。现代金融企业经营的主要内容便是构建人才第一的理念,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关注人的能动作用,把培养与应用人才作为工作的重点。构建科学的人才观,管理者应当扩展人才选择范围,形成选人的新思路。转变培养人才的传统理念,打破选择人才的旧方式,吸取先进的管理经验,帮助农村信用社成为一个学习型团队。 (二)尽快改革劳动用工制度 构建一个干部可上可下、员工可进可出、充满活力的管理制度,把劳动人事传统管理转化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上,有效保证了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一是分级定岗,竞争上岗,建立效率较高的用工系统,具体按照管理干部的权限。二是按岗定资,根据工作成绩晋级,构建合理的提高工资机制。农村信用社根据岗位不同责任明确不同的岗位工资目标。三是按需定编,依效计酬,构建科学的分配收入机制。在实际操作中,按照人均存、贷款等数据对人员编制积极核定,并定期更新数据,科学、及时配置人员。 (三)增加培训力度 当前,农村信用社拥有较大规模的系统人员,整体队伍素质水平低下,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要想对这一情况有效转变,必须调整队伍以及培训系统的方法,一方面将一些素质低,与岗位不适应的工作人员进行淘汰,尽快引入一些高素质人才,利用调节人员增量进而转变整体素质较低的情况;另一方面,由于已经形成的农村信用社主体队伍,需要联系实际,借助系统性的培训逐渐提升人员素质。有针对性地对银行知识、管理学理论和金融法律法规积极培训。 (四)制造良好的用人环境 引用人才要勇于打破常规,不拘泥既定格式,广泛吸纳人才,为人才创造展示才华的舞台。管理者需要拥有广阔的胸怀,在农村信用社系统中产生尊重知识、重视人才,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优良氛围,最大程度体现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提升农村信用社管理水平。虽然新员工在工作中容易出现问题,但是思想活跃,精力充沛;老员工在思想上形成了限制,但是却拥有丰富的经验。按照新老员工的特点,合理对二者进行搭配。积极组织不同侧重点的培训,鼓励员工积极学习,把员工培训与再学习,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战略投资,把人力资源水平的提高,作为企业发展的引擎。 四、结束语 随着不断深入的农村信用社改革以及金融危机造成的冲击,越加突出了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结构矛盾,对其健康发展造成了巨大影响。本文通过研究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不断对人力资源积极完善,希望对农村金融机构管理提供一定的借鉴。 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论文:浅议招标人员队伍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 摘要: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速,对企业的招标人员队伍人力资源管理也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而企业的人力资源经营管理,说到底,是人力资源的组织及利用。在企业的众多资源中,招标人员作为一种特殊资源,其重要性越来越引起重视,任何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优秀的招标人才,如何发掘招标人才、留住人才并发展人才,从而为组织保持强劲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是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招标;人力资源;管理 招标是应用技术经济的评价方法和市场经济竞争机制的作用通过有组织地开展择优成交的一种相对成熟、高级和规范化的交易方式。它是招标人在依法进行某项适宜于竞争性活动过程中事先公布招标条件邀请投标人投标,并从中择优选定中标人以实现投资综合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的一种经济行为。 招标是由少数核心员工所控制的,他们每个人都能为公司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若无法对这些核心员工实施有效的管理和激励,不仅无法提高这些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反而会造成人心浮动人员流失的现象。当前如何通过加强和改进招标队伍的人力资源管理,对核心员工采取一些针对性的措施来提高绩效、留住人才,这是整个行业均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概念及原则 人力资源管理(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是建立在经济学以及人本思想指导之下,贯穿招聘、甄选、培训、报酬等管理形式对组织内外相关人力资源进行有效运用,满足组织当前及未来发展的需要,保证组织目标实现与成员发展的最大化。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随着时代的进步,人力逐渐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核心资源,同时人力资源的管理问题成为每个企业管理者必修的课题。 随着人力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然而人才的数量是客观有限的,因而如何吸引人才,如何保留人才,如何发挥人才的最高效用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所要研究的重点问题。人力资源的主要原则如下:第一,灵活性原则。人力资源的管理过程必须要灵活,根据企业的不同情况,合理的分配人力资源。第二,激励原则。激励理论是目前比较新的理论,激励原则主要是以精神以及物质鼓励为主,激发员工的潜在能力,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第三,科学合理原则。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与其他的物质管理不同,因而需要一个较完整的科学合理体系,需要一定的人性化,要考虑人的心理变化特点。 二、招标人员队伍的人力资源的现状和特点 招标人力资源,主要是指在企业中专业从事招标及相关专业的工作的人员,包括了企业的招标人员、招标师,造价师(员)、投资咨询师等业务队伍。招标行业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或资金密集型的行业不同。这个行业更需要掌握专业知识的人才,招标是具备一定专业知识门槛的服务型行业,而且更多的是要求工作人员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包括娴热的专业技巧、良好的沟通能力和道德品质。对于该行业来说,优秀的人才、优秀的团队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良好的人才队伍和人才结构意味着招标服务的业务质量和业务品质。所以招标这类行业的发展必须依赖于人力资源的发展,招标行业的人才资源是招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目前招标行业的人员的专业来自各种专业。但是在行业的职业资格方面有较严格的准入考试,比如招标师的考试、注册造价师考试等等。而且在工作当中需要经过长期的实践经验和职业培训,以及经验的积累和沟通能力的培井。才能逐步胜任本职工作,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招标人员。招标行业本身也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拥有稳定的专业的招标队伍,是招标企业能够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实施有效的招标队伍人力资源管理的必要性 招标企业涉及的行业广泛,包括有房建、市政、公路交通、水利、水电、电子信息等等,基本涵盖了所有的行业,招标专业类型又包括了设计、勘查、监理、施工、可行性研究、造价咨询等,涉及面非常广,要求招标人员具有较为全面的业务知识和经验积累,保证招标服务的质量。因此,招标人员应该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比较广阔的知识面才能够胜任。招标企业应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和思考,如何培养高综合素质的高端型的复合型人才,非常有必要探讨如何通过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培养出一批符合行业特点的优秀招标人员。 四、加强对招标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 1.建立公平、效率的企业薪酬激励和约束机制 以人力资源为主的招标工作,按照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应当建立起符合人力资源发展的全面薪酬战略,按多劳多得、奖勤罚懒的分配原则,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首先管理层或者领导要给予充分的重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积极推动企业薪酬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企业将改变稳定的、传统的薪酬体系,将没有激励效果、没有绩效考核的薪酬转向相对浮动的、基于绩效的薪酬战略,使薪酬福利与绩效紧密挂钩。全面的薪酬可以分为“外在”的和内在的薪酬两大类。外在薪酬主要是指可以量化的物质性激励。而内在的薪酬是指给员工提供的不能以量化的货币形式表现的各种奖励型的精神性激励。不管是什么性质的企业,都应当在内外激励上寻求符合自身公司特点的薪酬体系,民营企业可以在外部薪酬体现优势,而国有企业薪酬在内在薪酬、精神激励上可以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除了建立体现按贡献取酬的内外公平薪酬制度外,在招标工作中,还应当考虑个人绩效考核和团队绩效考核有机结合,长期激励和短期激励合理搭配。只有这样,薪酬才能真正发挥激励与约束的功能。 2.优化人才培训机制 优化人才的培训机制,是招标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点问题。由于技术的更迭速度快,企业的设备以及生产方式也不断地革新,由此所带来的重要问题即是如何提高招标员工的能力以及素质,从而适应社会的发展。招标人才培训机制便是解决该问题的重要方法。企业需要重视招标人才的入职前培训,设立专业的部门分管人才的入职前培训工作,在员工具有一定的工作能力之后,在将其安排至具体岗位,从事相应的工作。规范化的人职前招标培训,不仅仅可以提高员工对于企业的基本了解,也有利于员工快速地掌握招标职位的工作内容,从而提高其工作效率。 3.完善运行机制,促进管理的全程监督 企业要建立并完善招标采购的相关运行机制,注重建章立制,坚持制度为先,制度管人的宗旨,使招标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轨道。按照相关法律的规定和企业实际,招标工作领导小组的成员单位尤其要高度重视监督工作,要承担起对招标进行监督的相应责任,绝不能出现监督的真空。各监督部门要增强工作责任感,提高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要深入招标采购的全过程。形成相互分离同时又相互牵制的管理流程,努力形成内外结合、分工合理、职责明晰、大力推进招标工作的公开、透明运行、制约有效的招标工作。 4.规范招标文件,提高招标质量 招标质量的关键是招标文件编制。招标项目管理部门领导要重视招标招标文件的编制质量,本着公开、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制定公平合理、客观的评标标准,能最大限度地避免评标中的不公正和少数人的主观臆断,避免出现歧视性与排他性条款,给所有符合条件的潜在投标人提供平等的参与机会,使其享有同等的权利。确定合理报价范围,应通过市场调研,进行询价,拟定一个合理的参考价,设置合理价的下限和上限。最低价以货物成本价加合理利润为限,最高价以预算价为限,通过控制合理报价,在评标前去除不合理的超低价竞标和避免恶意串标行为。招标的目的是公开、公平、公正,不应违背市场形成价格的规律去强行压缩投标单位合理利润,过低设置控制价,导致投标人无利或少利可图。 5.拓展信息渠道,建立投标单位信息库 企业招标信息除主要通过企业招标网进行外,还要增加和同类型企业交流,扩大投标单位信息量。招标单位要不断拓展信息的内容和渠道,应用网络平台,对涉及招标的相关信息进行全面,增加投标单位的竞争力,以避免围标、串标,串通、陪标等现象,提高招标的竞争性。 6.加强对业务骨干、领军人才的培养 企业要及时发现业务的好苗子,选拔出一批并可以大力培养的业务骨干,造就高素质人才。选派一批政治思想强、职业道德好、业务水平高的有潜力的人才参加行业领军人才培训,主要是敏捷的思维,优良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等方面的培养,甚至对企业管理方面的学习。充分挖掘高素质人才的潜能,培养出一批业务骨干又能为企业的战略发展做出成绩的人才。 五、结束语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各类型企业的发展,招标人力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然而人才的数量是客观有限的,因而如何吸引招标人才,保留人才,如何发挥人才的最高效用成为企业招标人力资源管理所要研究的重点问题。面对新形势下的企业招标人力资源管理,管理者可以通过完善招标人才招聘体系、优化招标人才培训机制、重视薪酬设计以及招标人才合理布局等途径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充分地发挥以及利用员工的智慧,从而促进企业利润的最大化。招标人力资源配置需要与时俱进,需要不断地更新,不仅仅要考虑到企业的发展前景,同时也要兼顾企业员工的能力以及心理状态。企业的发展取决于员工的能力以及付出,因而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变成为企业的核心环节,只有真正做好了招标队伍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才能真正地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以及企业的长足发展。
工程测量测绘论文:工程测量测绘之无人机航拍技术要点探讨 摘 要:随着无人机技术的发展,工程测量测绘中的无人机航拍技术吸引了世界各国的目光。本文先是对无人机航拍技术进行简述,然后探讨了工程测量测绘中的无人机航拍的技术要点,最后分析介绍了无人机航拍技术在工程测量测绘中的实际运用。 关键词:工程测量测绘;无人机;航拍技术;要点 1 无人机航拍技术概述 无人机航拍技术,是一种集成了高空拍摄、遥控、遥测技术、视频影像微波传输和计算机影像信息处理的新型应用技术。 (一)无人机技术 无人机航拍技术发展的前提是无人机的出现。无人机,顾名思义,是一种不载人的航空器,主要包括固定翼型无人机、无人驾驶直升机两类。之所以可以实现无人驾驶,是由工程师在地面上通过无线电遥控设备操控机载计算机程控系统而进行的。无人机的出现,一开始主要是为了开展有人飞机不宜执行的任务,如危险区域的地质灾害调查、空中救援指挥和环境遥感监测。经过几代产品的更新,无人机由最开始的主要是在军事上的应用后来逐渐发展到用于作战、侦察及民用遥感飞行平台、农业生产等多个领域。在工程测量中运用无人机,能够有效解决小面积低空摄影存在的问题。无人机的实际操作使用步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野外像控点的布设和测量、取得测区资料数据、内业空三加密以及数字测图。 (二)机载遥感设备 要让无人机航拍得以实现,除了无人机这个“空中平台”外,还需要能够获取信息、处理图像信息、并能够按照一定的精度要求制作成像的机载遥感设备,这些机载遥感设备都具有体积小、精度高、储存量大的优点。当前使用的主要有高分辨率CCD数码相机、红外扫描仪、磁测仪等。根据不同类型的遥感任务,选用不同的机载遥感设备。目前,制造的数字航空测量相机已经可以达到很高的像素,能够在航拍时,同时拍摄彩色、红外、全色的高精度航片。此外,科学家们为了能够提高遥感飞行的效率,还同过使用多台哈苏相机进行组合照相。这些机载遥感设备不仅仅能够对工程的静态、物理几何结构,还可以进行一种动态地全过程监测、把握实时的微小变化、通过对观测结果的比较分析,从而对即将出现的问题进行预防、防患于未然,同时能够对物体未来的发展变化趋势进行预测。 (三)无人机影像处理流程 无人机利用机载遥感设备获取影像资料以后,根据POS相关数据,自动建立航带内与航带间的拓扑关系系统网,航带规划设计包括单次航飞时间设计、航飞架次设计和航带带宽划分。而测区范围的规划,首先要设定测量区域最大外接矩形,得出测区四角标注之后,计算航拍次数。根据控制网布设GPS控制点去构建目标区域控制网,根据典型地貌特征点的选择、对测区现场进行均匀布控。然后根据主点坐标、对称畸变参数和CCD非正方形比例参数进行影像比例的纠正。第二步骤,根据区域网平差计算、加密点物方空间坐标解算、影像的外方位元素,计算空中三角测量。最后,进行DEM数据匹配,即进行多模型、多重叠DEM匹配、采集,以测区为单位创建像对正射影像。随后生成DOM成果。 2 无人机航拍技术的要点 (一)无人机航拍的申报 对于无人机航拍,我国出台了专门性的管理政策法规,再加上无人机航拍自身的飞行特征,共同决定了无人机航拍的申报流程的独特性。按照我国的政策法规对无人机进行划定,其属于一种无人驾驶航空器,因此需要按照我国通用航空相关规定进行操作和使用,如果严格按照规定执行的话,只有具备执照的人才能操作无人机进行航拍作业,我国在这方面也不断加强管理的力度,目前主要的负责机构为中国私用航空器拥有者及操作手协会。另外,在操作和使用无人机之前,还需要提前申报空域,并在飞行前的15小时就需要向管理部门申报飞行计划,一般情况下,在发出申报3小时之内就可以得到回复。但是为了确保安全,操作人员还需要在飞行之前再次通过电话进行核实。 (二)航拍画质的稳定 与消费级无人机不同,航拍无人机对画质的要求更高,并不是随便拍出分辨率较高的画面就可以了,而是需要对目标物进行持续的、长时间的拍摄,对拍摄的要求非常高,拍摄角度和距离具有特定的要求,同时对目标凝视和画面防抖都具有较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在航拍无人机上安装稳定平台,如陀螺仪稳定的测距仪,这种设备首先在战列舰上出现。由于无人机自身的特点,对陀螺仪的灵活性和稳定性都具有更高的要求,一般在无人机上使用重量小集成度高的微机电MEMS陀螺组件。此设备具有检测平台角度和角速的作用,并将信息反馈给平台驱动电机,这样就可以减轻飞行器姿态变化的影响,保证平台上的摄像机的视轴稳定。 在风力较大的情况下,要想拍出画质较好的影像,就需要熟练应用云台。在无人机飞行过程中,由于风力较大,会执行抗风动作,这就导致机身出现倾斜或旋转的情况,从而摄像头与地平面发生倾斜,导致画面的质量下降。而使用云台,则可以防止无人机倾斜导致摄像机倾斜,从而减少了风力对拍摄造成的不利影响。在无人机上,保证拍摄质量的重要设备为减振垫和减振橡胶。减振垫和减振橡胶具有减少机体振动对飞控部件的影响的作用,防止无人机拍摄出来的画面会产生扭曲现象。 (三)特殊环境中的使用 在低温环境当中,无人机要进行操作需要提前对减振橡胶或者减振柱进行更换,以便减轻低温环境对拍摄质量的不利影响。另外,无人机的锂电池也容易受到低温的影响,温度越低,锂电池的化学活性越低。经过试验发现,当电池温度低于15℃的时候,其化学活性已开始降低,当温度更低的时候,锂电池的放电能力显着下降。因此,为了防止无人机坠毁,在操作无人机的时候,需要在低空悬停1分钟以上,了解无人机在低温环境中的表现情况,从而根据无人机的情况来调整飞行计划。 在高原地区拍摄时,较小的空气密度使无人机的旋翼需要更高的转速来产生足够的升力,此时无人机的耗电速度要比平时快。操作手要注意时刻监控电池状态,以免无人机坠落。另外,高原地区操作手要准备多块电池,随时准备替换。这是因为高原地区风力较强,无人机飞行需要耗费大量的能力。 3 工程测量测绘之无人机航拍技术的运用分析 我们在工程测绘测量中运用无人机航拍技术能够收集更加丰富、更加全面的资料。无人机摄影,可以提供一个不可替代的高位俯角,反映一个地区、一个区域的全貌。还可以对某一具体物体进行高清晰度拍摄,灵活方便。并且随着科技的进步,其拍摄的图像也有分辨率逐步增高、单次航拍时间延长、单次航拍储存信息容量逐渐扩大等趋势。例如无人机可以对矿山进行测量,在煤炭资源开发的同时,加强对矿山周围环境变化的把控,进行有效的监管。既实现了高效率的开采,又实现了环境的保护,双管齐下。无人机还可以加强对矿山整体的整治,以便于对矿山资源的保护。整治自然少不了宏观层面的指导,尤其对矿山这种面积又大,开采过程中还极容易发生环境污染的区域。利用无人机航拍提供的结果,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对自然资源进行保护。无人机航拍技术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应急救灾、突发事件处置、数字城市建设、国土资源调查、地质灾害、矿山监测、环境变化监测、工程设计等一系列国家重大需求的重要技术。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无人机航拍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技术,具有其他产品不具有的突出优势。所以,我国应该加大在无人机技术领域的研究,加强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经验交流与合作。而无人机航拍技术的运用也为现代工程测量测绘事业提供了便利,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我们应该把握这一未来的发展趋势,促进工程测量测绘之无人机航拍技术的发展,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工程测量测绘论文:基于测绘发展现状的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应用探索 摘 要: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的不断进步,我们越来越看重测绘工程测量,测绘工程测量作为工程建筑的基础,是推动我国建筑发展的一大关键。工程测量测绘技术是结合质量与效果于一体的一门技术。这门技术可以促进了建筑业更进一层楼。我们现在要分析如何利用新的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如何全面提高测量的精确度。从而实现我国工程测量测绘技术的新高度。 关键词: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发展现状;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应用 0 引言 为了深入推进我们工程建筑的发展,我们的相关工作人员要深入了解工程测量的各个方面的知识。工程测量测绘技术不是一门简单的技术,它是有关于测量学和工程测量的一门技术。测量测绘技术包括很多方面的技术,其中一门技术是大地测量学,它是研究在地域上设置控制网,从而可以实现测定地球形状、大小和重力场的内容;另一门重要的内容是地形测量学,它是研究将地球表面小区域 ,然后进行工程建设勘测设计、施工和管理。传统工程测量技术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我们现代的需求,它服务领域仅仅包括建筑、水利、交通、矿山等部门。但是,现代工程测量己经远远突破了只为工程建设服务的概念,一方面它包括对测量结果的分析,对物体发展变化的趋势预报,在另一方面,它还包括工程的静态、动态几何与物理量测定等方面的内容。现代工程测量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促进了我们国家工程测量的发展,我们要大力推广这门技术,造福于人类。 1 工程测量测绘技术的发展过程 工程测量测绘技术的探索的历史悠久,而且过程曲折。在我们古代中国,我们进行的工程测量比较简单,这是我们工程测绘测量技术的原始,它标志了工程测量测绘技术的开始。拿测量来说,在古代,在工作的时候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使得测量结果出现误差,干扰到后续活动的开展。许多许多古代的建筑都非常繁琐、形状比较的奇怪,比如故宫等古代建筑就是最好的代表,在古代,测量工作的难度非常大,除此之外,测量活动还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比如不良天气,国家政策的变更,王朝的更替等。这些因素都会导致测量时间会拉长,最终无法按时完全工作。古代的生产工具落后,技术水平落后,如果遇到恶劣的天气状况,可能就无法完成测量工作。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受到西方工业革命的影响,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得到快速发展。 此时比较先进的地面测量仪和数字化的测量以及摄影技术的发展,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巧妙的运用,所以得到快速发展。这些先进的地面测量仪器,体现了当时测量测绘技术、工具及方式上的超前性,现代性。而且这些仪器可以降低测量工作量,还可以避免人工测量计算易发生的失误。在此基础上,相关的测量y绘仪器的进一步发展促进了测量测绘的准确度,测量测绘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得到全面的提高。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出现了更为发展的测量测绘技术,测量测绘的数字化又是一大进步,与大比例尺地形图和工程图的测绘是传统工程测量相比较,数字化测量测绘克服了手工测绘存在的许多缺点,如工作量太大,程序既复杂又麻烦。到近几十年来,测量测绘技术已经发展为相关经济生产领域一个重要的技术工具。所以我们要大力运用现代测量测绘技术解决相关经济生产领域的复杂问题。 2 工程测量测绘技术的现状 在中国,工程测量测绘技术不断的得到运用。随着经济与技术的发展,工程测量测绘技术有着很显著发展。工程测量测绘技术的发展和电子与空间技术等新技术的发展使电子经纬仪、全站仪、超站仪、测量机器人等先进测量仪器广泛应用在相关的测量与测绘工作中。并且现在GPS测量技术及影像提去技术也在我国的工程测量测绘技术中得到推广和普及。和传统的工程测量测绘技术方式相比较,GPS测量不用进行点同点的相互透视。这个好处让GPS测量有很大的机动性,可调性。工程测量测量技术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实质性的效益,所以我们工程测量测绘技术的工作人员必须要不断地推广现有的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和不断发展新的工程测量测绘技术,来保证工程质量。实现我国工程测量测绘技术的大发展大繁荣。 3 如何让工程测量测绘技术与时展并进 在21世纪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发展的前景是比较广大。与工程测量测绘技术的相关产业很多,所以相应的会产生产业链,比如,摄像技术,计算机技术,GPS技术等等。摄影测量技术还可以降低外部作业的相关工作量。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具有高精度、高测量效率的特点,数字化测量测绘软件的应用而迅速发展起来的全新内容,广泛用于测绘生产、水利水电工程、土地资源管理、城市道路建筑规划、生态环境保护和军事工程等部门.数字化测量测绘作为一种机助测图技术具有显著优势和发展前景,是测绘发展的技术前言,作为反映测量测绘技术现代化水平的标志之一。因此,在建筑物的形态,工程的地籍测绘,城市的地形图等方面,都可以发挥传统测量方式所不能达到的作用。摄影技术对于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十分重要,而且应用到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我们要发挥我们的创新精神,与时俱进,不能故步自封,创造更高端的技术,更前沿的科学技术。 4 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在生活中的实例 我们当代社会很多方面都运用到了工程测量测绘技术。比如我们熟知的神舟7号飞船的发射,我们巧妙地运用这个技术,更加拓展了我们的天空范围。还有我们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也是运用到了工程测量测绘技术,使我们的奥运会场地圆满建成等。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对我们的生活和我们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十分重要,我们要把工程测量测绘技术深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让这些技术造福于我们的生活。比如我国现代建筑也充分的运用到测量测绘技术,让我们的建筑物抗震系数高,并且还可以使建筑物的外形更加美观,再也不是传统的建筑物风格,运用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可以使建筑物具有古代建筑的典雅,还不失现代建筑物的时尚,还充分吸收外国建筑物的风格,使得建筑物中西合璧,更好的服务于人类。所以,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对于我们的作用是十分显著的,我们的工作人员还要继续努力,把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做大做强,不仅仅服务于我们我家,也能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5 结语 在二十一世纪,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国掌握信息、生命、空间等高新技术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新的工程测量测绘技术要得到更高层次的提高。这需要相关研究者的思维创新、精神创新。我们都相信如果相关人员艰苦奋斗,不断探索,坚持不懈,肯定可以在这方面得到巨大的进步。我们要抢占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自主创新刻不容缓。历史发展已经证明,核心技术不可能从别人那里买来,核心竞争力不可能从外部得到,要想在国际竞争中不受制于人,必须依靠自主创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发展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由大及小,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发展也要如此,不断研究探索,掌握世界领先技术,成为工程测量测绘技术领域的领导者,我们要实现让世界掌握中国的核心技术,让我们的科技面相世界,面相未来。 工程测量测绘论文:无人机航拍技术在工程测量测绘中的应用 [摘 要]伴随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工程测绘工作成为了人类身边的一种艺术。近年我国的不同行业发展迅速,展现出良好的趋势,高科技无人机航拍技术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为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传统的工程测绘方法必将被取代,当下必须加大无人机航拍技术应用的重视度。笔者对在工程测绘中应用无人机航拍技术进行了分析,仅供参考。 [关键词]无人机技术 测绘 工程 应用 引言 科技不断的改革完善,各种先进技术不断的被应用到各行业领域中,近几十年我国的工程建设行业获得了很大的成就。无人机航拍技术可以提升工程测绘工作的准确度,帮助工作人员获取更可靠清晰的数据来源,在实际应用中已经体现出更多的优势,是未来工程测量工作中必不可少的技术。 1.无人机技术概述 现代社会不断发展进步,传统的信息技术已经不能符合需求标准,很多的地区面貌发生了改变,很多的港口、机场、车站等工程建设都需要更加详细的数据,无人机航拍技术的应用是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无人机技术包括无驾驶人员的飞行器技术、通信技术、遥感技术、以及全球定位系统技术,是多种现代化技术手段的结合运用。该技术目前被应用在地理信息测绘和测量当中,最大的特点是非常智能、自动化程度高、专业技术水准也较高。 这项技术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在工程测量当中,是我国专业技术人员研究工作的重点,是日后的遥感技术发展重要目标。 2.无人机航拍技术的优越性 无人机测绘是遥感领域用于地形测绘的新兴技术,在使用过程中资金投入量比较小,勘查过程中反馈能力好,时间消耗少,方便不同地区的转换应用。对比过去的大飞机搭载摄像机航拍作业工作方式,无人机飞行技术的优点更加突出。大飞机对起降场地需求十分高,无人机已经实现了就地起降,省掉了很多的路程。 具体的工程测绘任务中,航摄小组可以灵活变通,将地点选在测区附近的高速公路服务区或者是停用的砂石买卖场,加长了拍摄工作时间。以往的工作过程可能会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对天气要求比较高。 无人机对于外界自然环境要求相对比较低,并且离地面的高度可以自行控制,方便获取更加详细高分辨度的资料。工作人员可以灵活控制无人机的速度,将航速控制在最优化范围内,甚至可以达到每小时几十公里,对于突发状况可以进行变通,得到更加准确的信息资料。 3.无人机航拍技术的系统组成 3.1 遥感信息采集系统 3.1.1 无人机遥感平台 无人机遥感测绘系统包括两大部分,分别是遥感信息采集系统,遥感信息处理系统。航测遥感技术利用无人机装载航空数码相机 ,并采用IMU(惯性测量)/GPS(全球定位系统)技术而进行导航的航空摄影,其优势在于可以快速、精准、高效地获取地理信息数据。 3.1.2 飞行控制系统 无人机飞行控制的关键内容就是飞行控制系统,其具体的工作内容包括对定位系统导航开展科学的利用,进一步达到信号定位,实时的掌握加速度计、陀螺等飞行器平台的具体工作状态变化,通过这种工作流程实现无人机的数字化监控,基础实现定点信息采集任务。 3.1.3 地面监控系统 全向天线、监控软件、供电系统、便携式计算机几部分系统构成了地面监控系统,不同的环节解密结合相互关联,技术工作人员可以操作地面监控软件,相关的数据进行科学的设定,包括导航模式的选择、相机曝光、基本飞行参数的设置等等。 3.2 遥感信息处理系统 3.2.1 遥感像片处理 在整合数据工作完成无人机航拍技术在工程测量测绘中的应用后将勘查照片按照规定要求进行处理,主要有航带的整理、质量监测、照片的预处理、照片的并行更正等等。遥感像片处理最突出的功能是对相关数据文件的整合处理,处理的内容包括任务航摄规范表、相机检定参数等。 3.2.2 空中三角测量系统 遥感信息处理系统运行过程中,空中三角测量系统有着极其重要的位置,是系统运行的关键环节,具体工作内容包括将初步规划好的航带列表合理科学的融合,将相间的相互关系正确的认定;对影像进行内定向,经过影像间连接点的布局、像控点量测、平差计算进行自动空三加密, 构成完整全面的三维立体模型,最后实现模型定向及生成核线影像。 3.2.3 三维建模系统 三维建模系统的应用可以实现地图形的推断, 求出具体的相关信息, 实现三维虚拟地形地物的可视化,是一种图像表征数据思维,工作人员直接感受到具体的区域环境或者是设计方案,加快方案设计分析设定,实现共同交流,优化方案选择。现有的软件包括ArcGIS、Civil3D、TerrainCAD 等等。 4.无人机航拍在工程测绘中的应用 4.1 对航线进行有效的规划 具体的细化工作开展前必须合理的进行航海规划,规划研究内容必须包括相机参数、地形特点、作业范围、精度要求,对于各项数据进行整合,保证准确高效性。该环节十分重要,其对于后期遥感信息采集工作开展提供重要的技术数据支持。 普遍的航线规划包含几项检查内容,首先要保证航线走向的合理性,认真核实是否出现主点落水不利的情况,其次确保区域覆盖的完整性和划分的科学性;最后准确的选择摄像机基面,确立航高设置的准确性。 4.2 体系化的相片控制 在布置向控点时,应当充分结合区域的具体状况,并按照区域网进行有效布点,区域网的大小和像控点之间的跨度应综合考虑成图精度、 地面分辩率、产品用途、 地形特点等多种因素, 以能够满足空中三角测量精度为原则, 进行优化设计。 5.实际应用分析 5.1 新农村建设测绘 测绘的主要内容包括水系统、电力、交通、房屋等等。为了控制数据的精确,可以在开展调查工作时不断的纠正。具体可以根据《新农村建设测绘保证服务技术大纲》开展工作。 5.2 土石方测量 在无人机飞行的时候具有固定的高度,通过对于高度的计算可以得出一定的轨迹,轨迹研究可以推算出高程值,应用现代化的三维软件技术就可以得到土石方量。 5.3 地图形测绘 根据实际的要求标准控制好无人机工作中的比例尺寸, 相机拍摄的分辨率, 重叠率等等。具体的图片成像后,可以先进行矢量化的处理,在通过实际的比较控制正确性,在此基础上确定全部的坐标和测绘。 5.4 体积计算的测量应用 无人机航拍技术本身灵活性高,计算精确,安全可靠,经济节约,可以大力引用在测绘工作当中,还对应用在资源开发,农林监测估产,体积测量当中,于我国的城市建设和管理效率有很重要的作用。无人机航拍技术的应用可以大幅度减少因为认可度造成的纠纷问题。为体积计算测量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6.结束语 传统的技术已经不能跟上测绘工作进步的速度,当下无人机航拍工作形式已经被大范围的应用,工程建设中的测绘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测绘工作的高效准确性是保证质量的前提。该项技术的应用是进步发展的需要,其可以更快的提升测绘工作效率,是实现高效工作的保证。未来的工程测绘工作必将大量的使用该项技术,迎来发展的新时代。 工程测量测绘论文:电力工程测量测绘应注意的问题论述 【摘要】加强对电力工程测量测绘应注意的问题的研究,有利于提高电力工程测量测绘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笔者对电力工程测量测绘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电力工程;测量测绘;问题 前言: 电力工程施工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但是由于大部分企业对工程测量测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得一些非常简单但是又非常重要的工作没有做到位而导致有工程返工的情况出现。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在今后的电力测量测绘工作中我们应指派专业性较强的专业人才进行测绘、指导施工,从基础建设施工中来总结吸取经验,使我国的电力工程测量测绘技术有一个很好的突破。 一、分析电力工程测绘工作需求及应用 以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光电技术、信息科学和空间科学等作为基础,以RS、GPS等作为技术核心,测量地面已有的界限和特征点,利用一定的绘图技术并结合一定测量数据形成一定图形去反映地面状况,这就是测试技术。行政管理和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都会使用这种技术。由于电力工程本身具有的特殊性,在电力工程施工中往往需要非常强的专业性人才对工程施工进行指导施工,但由于在思想上对测绘工作的不重视,导致工程返工、增加工程成本还影响了工作进程。为了解决这种情况,需要认真对待工程开工前的测绘工作,结合工程特点,积极研究新的测绘技术来解决测绘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难点,降低测绘难度,提高测绘质量,使电力工程施工进行顺利。 测绘技术应用大概分为以下几类。第一,因为GPS有全球、全天和实效性等特点使得测绘技术在最近这些年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工程建设中,因为它能够提供精确的位置和时速给客户。而且对电力测量测绘的数据也可以进行收集和处理。目前,很大部分的测量人员已经对GPS测绘技术认可了,所以在电力工程建设中,GPS测绘技术很大程度的给测绘人员减轻了工作量,而且还提高了工作效率,体现处理GPS强大的应用前景。第二,连续运行的卫星定位系统CORS集成了多媒体技术、GPS技术和电子通讯技术等形成了连续的地面信息采集系统而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应用于测绘技术中。在实际施工作业中,由于COPS系统能够快速准确的对土地的三维数据和土地性质进行全面的数据测量然后绘制全面的、非静态的数据,使得它能全天不间断的给客户提供准确的信息,给客户的策划和统筹工作提供方便。再者,因为它很大程度的减少了人力物力,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准确度,降低了测绘工作难度,节省了各种成本。第三,根据电磁波理论发展成的遥感技术能够采集和处理远距离目标辐射和反射的电磁波信息,根据专业软件成像,还能勘探和识别区域范围内的地形地质。在实际工程测量中,由于RS技术有高实效性、数据综合性和大面积同步观测的优势,可以对指定区域进行高分辨率观测和测量。而且为了得到更完整更有效的地理信息,通过航空摄像中获得的地形图对测量区域进行准确分析。还有就是,为了更及时的了解施工中遇到的不同问题,随时了解监测施工现场的动态,及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有效地指导,保证施工质量和进度。第四,影像提取技术是在电力工程建设中出现送电线路测量困难、地质偏僻等问题上发展形成的,而为了有效地解决施工过程中遇到的这些问题,影像提取技术让在这些问题上的测量测绘工作变得相对简单了。而影像提取技术就是利用的测量测绘设备对施工现场进行影像提取,根据专门的分析软件对提取的影像数据进行相应处理获得电力工程图,完成测绘工作。利用影像提取技术也能有效地简化测绘工作,减轻工作量。第五,数字化测绘技术是一种新兴的测绘技术,它是伴随微机软硬件技术和全站仪的应用发展而相应发展起来的。它如今成为了主要的地形测图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测绘生产和水电工程中。数字化测绘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是为了实现一体化的地理信息分析、采集和管理,根据专业软件实现三维成果输出。数字化测绘技术相比传统测绘技术变得更加方便处理和简化,有效地解决了劳动强度大,测绘困难的测绘工作,有利于电力施工进行顺利。第六,融合了GLONASS技术和GPS技术的RTK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卫星定位测量技术。这门技术的应用,使得外业测量的劳动强度降低,摆脱了对工程测量仪器的过分依赖,相应的测量的精度和测量效率都提高了,促进电力工程测量技术的革新。RTK技术可以直接测量流动站对象控点的平面坐标和高程,缩短测量时间,方便操作。而且对地形、水域的测量只需很少的基准点就能实现测量目标。对提高测绘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很有作用。 二、对测量测绘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建议 要想测量测绘技术在电力工程中获得更好的发展,根据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对应的解决方法是很有必要的。比方说,1在电力工程的建设上提供技术上的支持就得更多的引进先进的测量测绘技术和设备。2加大我国施工人员的培训力度,使他们的技术水平得到一个更好的提升让他们把测量测绘设备的使用方法和工作原理掌握透彻,并把这种技术熟练准确的应用到电力工程建设中去。3合理管理电力工程测量测绘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比方说明确规定对资源分配问题和对人员的调度问题,提前安排合理的施工方案,大家各尽其职,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的人员的工作效率。而且为了减少对材料的破坏、损失和浪费,降低工程建设成本,可以对各种建设材料使用情况进行登本造册。4为了防止在电力工程建设中对环境造成破坏,将环境污染降低到最小,应该使用一些安全、无污染、性能高的设备,对被破坏的制备进行重新补种,保障原地的生态平衡。 三、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土地测绘中的优势 数字测绘与传统测绘方式相比,其数字化和自动化的程度有着明显的提升。测绘人员通过计算机的运用,可以对测量地的地形地貌进行更为直观和真实的反馈,多种数字化仪器的运用,使得地图数据的获取更加便捷,直观度较高,令人可以清晰明了的看到地图。除此之外,其精度较高的优势也不言而喻。仪器测绘比手动测绘的精确度有着大幅度的提升,基本可以将测量结果控制在毫米之内。现势性强也是数字测图的另一个优势。数字化的测图可以有效地综合各方面的数据和信息,形成较为全面的地理信息系统,为人们提供更为便捷的检索。可以在今后的运用过程中,查阅需要的数据资料。与此同时,数字化测绘也方便工作人员的更新和维护,使得其具有着更强的时效性。根据数字化测量的结果构建起的地图,是对多重要素的累积,与传统测绘结果相比更为细致和精确,符合我国地质测量工作的需要,为全面建立起土地管理系统提供了数据基础。在经济和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使得数字化测绘的应用日益广泛,其较好地完成了外业作业向室内的转变,减轻了外业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也使其工作环境得以优化。数字化测绘这种精度高、速度快的优势更是不可小觑的,在近些年来更为凸显。 结束语: 总体来说,电力测量测绘技术在我过经济发展中起着很大的作用,为了保证我国经济的平稳有序增长,对电力测量测绘技术也得保持提高。对于工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要及时、合理、妥善、科学地处理,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保驾护航。 工程测量测绘论文:基于测绘发展现状的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应用探析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地质工程测量得到了飞跃的发展,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等逐渐应用到测绘技术中,使测绘技术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提高了测绘技术的精确度。地质工程中,测绘新技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测绘新技术的特点,分析其在地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关键词:测绘发展;测绘技术应用;工程测量 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工程测量中引入了许许多多的测绘技术。这些测绘技术的使用,不仅提高了工程测量的准确性,还进一步促进了工程事业的发展。然而,当这些测绘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到工程测量当中去的时候,也出现了许许多多的问题,这就严重影响到了测量的结果。于是,本文将对测绘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和改进进行更为全面的分析和探究。 一、现代测绘技术的特点 随着现代测绘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工程测绘技术的不断提高,现代测绘技术表现出了巨大的优越性,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精确度高。由于我国进行市场经济改革以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许多的科学技术得到了进步与发展,并在实际生活当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工程测量方面的应用较广。比如水利、建筑、交通等等,由于这些工程的性质和特点的需要,测绘技术的精确度要求也就越来越高,现代测绘技术正好满足了他们的这个需求,使得工程测量中的数据精确度变得更高。二是自动化加入到现代测绘技术当中。由于测绘技术要进行一定的数据的处理,所以现代测绘技术加入了自动化和智能化,对于那些测量的数据能够自己进行收集和处理,然后自动绘图。这样就大大的提高了工程测量以及绘图的效率。同时,自动化的加入避免了人工操作带来的新的失误,使各项数据也变得更加科学可靠。三是人力投入减少。在工程测量的过程中,需要我们的人员进入到工程实地进行考察,并且搜集相关的数据来进行绘图,因此投入的人员较多也较大,工作人员也十分辛苦。而现代测绘技术则可以运用自动化的手段进行数据的收集和绘图,这样就减少了人员的投入。四是提高了存储能力。在现代测绘技术当中,数字化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配套领域科学技术和数字化的发展,现代测绘技术的存储性也将会得到极大的提高,测绘人员可以将利用现代测绘技术自动测绘的图形保存到软盘当中,以便于我们随时进行运用,若发现了错误或者失误我们还可以进行修改。 二、现代测绘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实际应用 1、测量信息采集点分析 在建筑工程测量中,信息采集点可以对建筑主体结构予以全面体现,确保了建模工作规范、合理、有效的展开。在具体工作中,其操作如下:在设计建筑主体结构的时候,要对工程三维坐标数据进行分析,构建平面图、轴线图、立面图。在测量建筑结构差异的时候,需要分别对三维坐标数据展开分析,进而有效划分建筑工程测量主体。针对混合结构而言,可以选择结构柱或者墙体;针对承重墙而言,可以选择内承重墙或者外墙;针对框架结构而言,可以选择外墙或者结构柱列。在测量天花板的时候,一定要认真收集吊板数据,对吊板标高予以确定。在测量楼梯的时候,一定要认真收集栏杆、阶梯长度与高度、平台等相关数据,并且明确影响附属结构的各种因素。 2、现代测绘技术在高程控制测量中的应用 建筑工程领域的工程测量工作中需要在合理间距外设置高程控制点,相邻高程控制点还需要通过设置水准路线来构成高程控制网,而高程控制测量中有效运用现代测绘技术,可以在高程控制测量过程中建立完整的高程控制网,高程控制网在设计过程中一般都是采用等外闭合水准路线控制的方法进行设置,所以在建筑工程测量中需要根据测量工作实际需求采用自动安平水准仪,利用自动安平水准仪的顺时针观测和微倾水准仪的逆时针观测来完成高程控制测量工作。工程测量中的计算工作需要对视距和高差进行计算,这便需要通过使用公式来辅助完成这两项的计算工作,如果在针对高差误差在5mm以上的计算结果必须对其进行复核,只有找出影响计算结果的原因才能保证建筑工程项目的顺利施工。水准检核过程中必须要予以闭合差足够的重视,如果在工程实际测量工作中发现闭合差超过限制,则要通过技术手段来找出导致闭合差过大的原因,这是现代测绘技术在高程控制测量中必须重视的几点。 3、现代测绘技术在平面控制测量中的应用 平面控制测量是建筑工程领域工程测量工作的核心内容,其对工程测量结果的影响最为直接,建筑工程项目具体实施阶段中很多材料的准确性都受其影响,因此,现代测绘技术在平面控制测量中的应用对提高工程测量精度有着重要作用。现阶段交会法定点、导线测量以及三角测量等测量技术已被广泛运用到平面控制测量中,为了有效实现对测定控制点的平面位置进行高度精确的控制,在平面测量工作中可以采用分级布网、逐级控制等方法对其整体或局部进行测量,这对提高平面控制测量的精度及准确性有着重要意义。 4、数字化制图工程测量测绘技术的应用 传统的绘图方法通常是通过绘图人员进行实地勘察和自己的智慧来进行,是一项繁重的工作,这种传统方法往往需要我们的绘图工作人员存储大量的室内数据为后面的绘图工作提供基础性的资料。这种绘图过程十分长并不能够将与我们快速发展的时代步伐相结合,也不能适应城市建设的需要。而数字化绘图工程则能够将数据的采集过程和绘图过程进行有机的融合,并且自动进行绘图,这种方法就有效地降低了传统绘图的难度,将现代绘图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得到了很好的融合,实现了工程测量中绘图的自动化。同时,数字化绘图工程还将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以及遥感卫星三者进行了有机的结合,进一步精确了绘图数据的准确性,可以说为工程测量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决策平台。 三、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发展前景的展望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不断进步,极大的促进了现代工程测量技术的前进与发展,因此可以从中窥见相关技术的发展趋势与方向。受到人工测量的一些误差影响,传统的测量测绘方式非常容易产生一些失误与偏差,而这些偏差会对整体工程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后果严重时会导致整个工程的重建。因此为了有效地避免这种现象发生,要不断的推广与使用新技术,以此来实现数字化、自动化工程测绘与测量,最大限度的确保工程质量,提高相关企业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然而在应用新技术时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当采用GPS测量方式时,鉴于各种垂线的偏差无法得到准确的测定,因此无法将以法线为标准的GPS成果转化为采用垂线为标准的施工测量保持一致。在对隧道进行施工测量的过程中,其横向的贯通误差基本上凭借于对方向观测的准确度。针对上述情况,鉴于各个点的垂线偏差无法准确的测定,因此不能够将以发现作为标准的GPS成果转变为以垂线为标准的施工测量成果。同时要加强测绘人员的学习新知识与新技术的能力,不断的完善职业技能,从而确保工程测量测绘新技术能够得到及时的推广与使用。 结束语 现代测绘技术在新时期的高速发展对提高工程测量工作水平有着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我国建筑工程项目日趋多样化及工程测量环境越加复杂化,建筑工程领域对工程测量技术及现代测绘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加强对现代测绘技术的研究与创新,才能使其更好的服务于我国工程测量工作的开展。 工程测量测绘论文:简论工程测量测绘技术的发展与在施工中的具体应用 【摘要】工程测量学为工程建设提供精确的测量数据和大比例尺地图,保障工程选址合理,按设计施工和进行有效管理,在工程运营阶段对工程进行形变观测和沉降监测以保证工程运行正常。 【关键词】工程测量;测绘技术 建立测绘工程系统控制是为了更好的使系统持续的质量改进,确保工程的质量,使系统获得更好的效率和效益。测绘是采集、量测、处理、分析、解释、描述、分发、利用和评价与地理和空间分布有关数据的一门科学、工艺、技术和经济实体,具有基础性、前期性和公益性和特点。测绘工程的主要任务有控制测量,碎部测绘,线路测绘,施工放样,数据处理等工作。控制测量就是在测区范围内建立统一的控制网,根据实际需要确定是否与国家控制网和城市控制网联测,以便统一各局部的地形测量工作,并根据测区地理位置和平均高程而定,使所测的地形图能相互拼接构成精度均匀的整体,控制网分为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 一.我国工程测量测绘技术现状探讨 我国工程测量技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测绘学中应用较为广泛的学科之一。在计算机、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电子技术、空间技术等新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为工程测量测绘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支持。同时测量测绘本身的进度也为工程测量测绘提供了新的方法。目前,工程测量测绘技术主要应用电子经纬仪与全站仪进行测量测绘工作。以电子测绘仪与全站仪的交互应用实现了数据的测得、处理与图形编辑等工作。随着工程测量测绘技术的不断发展,近年来我国 GPS 测量技术、影像提取技术等在我国的工程测量测绘中得到了应用与推广。新技术的应用提高测量效率与测量质量、降低了测量工作的劳动强度,同时也为解决野外测量难点、解决测量通视等问题奠定了基础。 二、工程测量与测绘新技术探讨 1 工程测量与测绘新技术应用的探讨。 自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先进的地面测量仪器、GPS测量技术、数字化测量应用以及摄影测量技术得到了推广与应用。GPS 测量技术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该技术能够实现全天候、连续、高精度的三位坐标以及相关技术参数。GPS 测量技术是利用了GPS技术中的静态接受卫星信息以及动态三维坐标点位方向两大功能。将这两大功能以及相关技术应用于工程测量工作能够实时、有效、准确的进行工程测量。同时该技术还能够改善传统测量测绘工作中通视难题,为公路、铁路工程的测量工作提供了便捷的技术。影像提取测量测绘技术是在数字摄影基础上,利用被测而为影像提取三位信息的基础。这一技术目前在我国公路工程建设中有着一定的应用。将被测区域按照多个像控点进行影像拍摄后,利用计算机影像提取技术将工程计算住工程所需测量信息,实现快速、便捷的测量测绘。受公路工程、铁路工程建设中通视效果不佳、地形复杂等因素影响,这一技术能够有效的减少上诉因素对测量精准度的影响,通视还能够大大降低测量工程的难度与工作量。 2 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发展前景展望。 在现代工程测量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可以从工程测量测绘技术的应用以及技术发展看出其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数字化采集与处理、测量工作标准化、测量工作自动化将成为新世纪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展的主要方向。受人工测量测绘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工程测量测绘数据等极易造成偏差。测量测绘数据的偏差将直接影响工程建设施工质量、严重时还将导致工程的重建。为了有效避免这类情况的发生、提高工程测量测绘以及建设施工质量,工程测量测绘技术以自动化、数字化采集与处理的方式提高了测量测绘的精准度。而且,数字化测量测绘技术还能够加大的提高测量测绘工作效率、为保障现代工程建设施工工期、提高工程建设投资经济效益奠定了基础。 三、当前阶段工程测绘技术在具体工程施工中的具体应用 1工程测绘中数字技术的应用 在工程测绘技术发展的早期阶段,对已有的测绘方法的应用显得非常单调,由于当时掌握的科技情况有限,对于地理测绘必须依靠工程勘测和实际取样来进行,并且这种方法对于施工地域的整体性勘测不完整,在很大程度方面可能造成测绘误差,对于测绘质量和测绘效率都很难得到保障。在测绘技术发展的现阶段,通过对网络信息化的普及和应用,在已有的成熟技术的基础上,对GPS、Google Eerth、bing Map等地理信息网络的应用,通过对设备测绘技术的革新,研发出数字化测绘软件,使现阶段工程地理测绘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通过对网络集成数字技术在工程测绘方面的应用,能够通过数据分析对测绘目标区域进行地理信息模拟,通过网络资源共享、软件计算和数据库信息备份等测绘步骤,能够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在测绘前期对于施工区域的数据和信息采集可以通过GPS的主体采集来进行,以此可以大幅提升信息采集的准确率和完全覆盖率。在现行地理数字信息网络的服务体系下,能够通过卫星定位技术对收集的测绘信息进行全面反馈。基于现代工程测绘网络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在地理信息测绘网络系统的构建和研发上也在不断深化,尤其是在地理信息资源网络共享的环境下,加强了与地理信息监管部门,高校研发部门的合作,开发出我国目前已经成功采用的地理信息测绘基站,并且拥有相关配套软件的辅助应用,提高了对于测绘信息管理的准确性。另外,地理信息网络集成化的应用也对工程测绘过程中使用的数据分析进行加工取样,作为研发新型工程测绘软件的实验样本。在具体的数字化网络测绘信息推广之前,测绘结果都是通过手工绘制工程图纸来进行表现的,如果施工区域面积较大,地下工程结构就需要多份图纸进行综合表述,但目前建立在地理信息网络化系统中的测绘技术,能够更加直观的从一张电子图纸上看到整个施工区域的多层地质结构分析,省去了图纸的重合分析和复杂的保存工作。 2地图数字信息技术在工程测绘中的应用 现代工程测绘技术建立在地图数字信息系统上,地理测绘信息是建立在原有的测绘数据上进行模拟处理的,数据库资源的建立和共享极大地提升了工程测绘信息的实效性,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从而减少了工程项目的测绘开支。全球定位技术广泛应用于工程地质测绘的信息收集阶段,对测绘区域的地理环境和地质情况能够实时做出信息反馈,确保信息采集的真实性。全球定位系统对于工程信息的测绘是采用时间性精确排列的,在时间精度下便于对数据的查找,根据对中心区域的数据布点控制,可以高效绘制出施工区域内的坐标图,借助坐标数据分析软件对施工区域内的地质状况进行实际比例分析。工程信息遥感技术具有高效性与实效性的完美结合,其测绘方法更为经济实用,遥感信息测绘能够实现大范围空间的同步信息观测,目前已经成为工程地理测绘技术的重要手段。遥感技术能够根据摄影采集到的地理信息进行任意比例的缩放,这些固定比例尺寸的模拟绘图可以通过3S地理信息集成技术进行关联位置的确定,从众多遥感信息中提取需要的数据本分进行应用。 四、关于工程测量与测绘技术发展过程中相关问题的探讨 工程测量测绘技术的发展提高了对工程测量测绘人员的技术要求。虽然工程测量测绘技术与仪器整向着自动化方向发展,但是设备的使用以及相关技术的了解与应用仍然需要工程测量测绘人员不断地加快技术学习与知识结构的补充。通过工程测量测绘人员知识结构的完善以及新技术的学习为确保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确保新技术应用过程中相关问题的解决、确保工程测量测绘质量奠定基础,促进我国工程测量测绘行业技术水平的整体提高。 工程测量测绘论文:基于测绘发展现状的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应用探析 【摘要】在现代工程测量中,测绘技术应用非常广泛,测绘技术的发展影响着工程建设进度以及工程的质量。因此,测绘工作者一定要不断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不断更新观念,加强学习,促进测绘技术向前发展。本文就主要对基于测绘发展现状的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应用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测绘发展;工程测量;作用 引言 随着一些新的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运用,这给我国工程测量人员自身素养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全球定位技术、地理信息技术以及遥感技术等新的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运用一方面推动了工程测量工作的效率,特别是很好地解决了一些比较恶劣环境下的测绘所碰到的难题,另一方面工程测量人员要不断提高运用这些新技术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工程施工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现代测绘技术的作用 无论是楼房、桥梁或是水利工程,都离不开工程测量。工程测量就是将设计图纸上标注建筑的尺寸、位置还原到具体的土地或者水域上,或者在建筑完工后对各项数据进行测量,以保证建筑的稳定和安全。它与设计图纸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它对建筑是否能够按照计划的位置坐落、建筑是否符合设计中的尺寸起着基础性的决定作用。工程测量一旦出现偏差,极有可能产生蝴蝶效应,影响整个建筑的质量,从而对社会经济和人身安全造成危害。而现代测绘技术能够最大程度保障工程测量的准确性,间接地提升了建筑的稳定性。 在修建新的公路、铁路、地下铁路或者水路运输时,现代测绘技术是一种有利的辅助和保障。例如,在修建地下铁路或者挖掘隧道的时候,前期一定会计算分析抗压性,那么在测量领域就绝对不能超过误差范围,不能挖多也不能挖少。此时,现代的测绘技术就会提升测量精度,使得整个工程能够顺利进行。另外,地形比较复杂的城市,修建公路的时候也需要用现代测绘技术确保规划的保障实施。 二、现代测绘技术的构成 1、数字化成图技术 数字化成图技术是现代测绘技术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它改变了传统的作图模式,极大的提高了测绘工作的精准度。以往的作图模式不仅需要处理需多繁杂的数字信息,耗时耗力,而且也难以达到现代工程测量的技术标准,无法跟上现代城市建设的步伐。而数字化成图技术的出现相当程度的扭转了这种局面,因而在大比例尺工程图和地形图的测绘工作中取得了极为普遍的应用,一跃成为现代工程测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数字化成图技术的深入发展,为了满足实际工程测量中的需求,逐步发展出了功能更为完善的器械,如全站仪、绘图仪以及电子经纬仪等。这些专业仪器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构成了一整套完备的测绘体系,不仅能够为测量人员提供所需要的图纸,还可以满足工作人员的其他需求,极大的降低了测量人员的工作量,为测量工作的专业化和自动化提供了必要的技术保障。 2、全球定位技术(GPS) 全球定位技术在工程测量领域的应用是工程测绘工作迈出的一大步,标志着传统意义上的定位技术以测距、测角和侧水准作为基础工作办法的时代的终结,取而代之的是高精度、高效率的全球定位系统。传统的测绘办法比较复杂,任务比较繁重,要求完成控制网的布局和检测等工作,往往需要通过运用经纬仪、全站仪或者测距仪完成对数据信息的测绘工作,还要布置环形或者线形的控制网。相比之下全球定位系统就显得更加高效,基本上不会受到人力和天气的影响。 3、地理信息技术(GIS) 将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到工程测量中来,能够利用其庞大的数据库信息存储,第一时间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成图处理,对于工程测量成图效率的提高以及工程设计进程的加快有极大的帮助。由于地理信息技术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操作基础,因此可以相应的减少野外测量的工作时间,在降低了测量人员的工作强度的同时也使工程测量的精度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4、遥感技术(RS) 遥感技术具有大范围的同步检测能力,时效性比较高,测绘数据的可比性以及经济性比较强,因而在工程测量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具有高分辨率以及多光谱摄影图像的遥感卫星是对地检测搜集基本地理信息的主要设备。在实际测绘工作中,遥感技术主要应用于各种中小型比例尺的工程图和地形图的绘制工作,对于各类地形图的实时更新提供了技术上的有力支持。 三、工程测量测绘技术的应用 1、数字技术的应用 测绘技术发展在很早的时候,测绘方法单一,科技水平低下,地理测绘需要依靠工程勘测来进行,这种方法不利于施工地域整体性勘测,容易形成测绘误差。当今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应用,GPS、Google、Eerth等地理信息网络系统在测绘技术中的运用使测绘技术发生革命性的变革,研发出了数字化的测绘软件,优化了地理测绘水平。另外加强网络集成数字技术在工程测绘中的使用能实现网络资源共享,能更加方便、快捷地对测绘目标区域进行地理信息模拟分析,能对数据库信息进行备份从而提高工作的安全性和效率。 以检测矿产资源为例,运用到的技术很多,检测时要做到技术和实际地质情况相结合。如今我国寻找矿产的技术理论不断发展和完善,但依然解决不到找矿难,开采过程复杂的问题,因此需要更多的科技来做支持。为了提高施工效率,首先我们要研究岩石的物理性质,然后找寻出矿产资源形成的规律以判断该地区是否有矿产资源;其次,我们需采用先进机器设备来提高找矿的准确率和精确度;最后,我们要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加强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分析,为企业做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2、现代化的测量测绘技术的应用 (1)移动测量技术 空间同步技术、移动信息传输技术、多传感器集成技术和自动提取技术共同组成了移动测量技术。野外全息技术和基于DMI的信息提取技术是移动测量技术生产的产品。移动测量技术主要是对专题热点进行数据采集,能实时地对地理信息进行控制。 (2)航天拍摄测量技术 传感器的姿态控制技术、航天拍摄二维和三维信息提取技术以及平流层平台摄影测量技术共同构成了航天拍摄测量技术,这些技术是航天拍摄测量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种技术改变了传统测量作业方式,降低了测绘成本,缩短了周期,能有效提高测绘效率。 四、工程测量领域现代测绘技术未来发展建议 首先是要提升测绘信息的反馈速度,及时地给出测量数据,这样对工程测量的效率,对整个工程的效率都有所提升其次是测绘行业并没有相关的标准,当前并没有因此出现混乱,但是随着测绘技术的广泛应用,而工程测量对建筑质量起到的作用很大,未来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必须要尽快建立相关的标准和规范,确保测绘行业健康发展。再次,现代测绘技术对于地表或者水面的测量比较精确,但是对于地下或者是水下的测量技术并不成熟,要对这方面重视起来,多方位、多层次地研究技术进步,将工程测量技术提升到整个地球的维度。最后是由于现代先进的测绘技术成本比较高,还不能普及。所以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测绘技术应当研究如何降低使用成本,普及到民用领域。 结束语 科技发展促进测绘需求的多元化,传统测绘技术无法满足新社会需要,因此测绘行业要更新科学技术,建立新颖的工作模式,积极攻克发展中遇到的难点和问题,努力完善测绘人员的思维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提高工程施工质量,保证工期顺利完成,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测量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工程测量测绘论文:基于测绘发展现状的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应用探析 摘要:测绘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将大大提高了工程测量的水平,为工程建设提供精确的数据和精准的地图,保证工程建设合理选址,促进工程建设的有序进行。本文主要对测绘技术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叙述,仅供参考。 关键词:测绘技术;发展现状;工程测量;应用 引言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相关测量测绘技术已经得到迅速的发展,本文在基于测绘发展的基础上对工程测量测绘技术的应用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究: 一、工程测量以及测绘新技术的探讨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得到快速的发展,较为先进的地面测量仪器以及GPS测量技术还有数字化的测量以及摄影测量等技术都得到了不断的推广与应用。而在实际生活中,这些技术经过实践的检验在不断的发展与完善,成为了当前工程测量测绘的重要方式。 首先先进的地面测量仪器,其主要实现了当前测量测绘技术工具以及方式上的超前性,促进工程测量逐渐朝向现代化、自动化以及数字化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先进的地面测量仪器能够帮助降低测量工作量,同时使得设备仪器等自动计算功能避免由于人工计算所产生的误差。在这种基础上,相关测量仪器的不断发展进一步的增强了测量以及测绘的精准程度,从而全面提高了工作质量。 其次选用GPS测量技术,同传统的测量方法相比较,GPS测量方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在各个观测点之间无须通视,能够有效地降低测量工作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同时可以灵活的选取点位;(2)定位的精准度较高;(3)观测所需时间较短;(4)能够提供三维坐标;(5)操作比较简单;(6)能够实现全天候的作业;(7)能够有效地避免在传统的测量方式之中为了保证测量的准确度需要大量的砍伐树木,对生态系统带来严重破坏的问题。 最后影响提取测量测绘技术,其主要是在数字摄影的基础之上,在充分的利用被测从而提供三位信息的基础之上,来促进国内公路建设的发展。其能够将被测区依据多种像控点来施行影响拍摄,之后再利用计算机进行影响的相关提取,从而达到快速和便捷的测量测绘效果。 二、当前阶段工程测绘技术简介 1、地图数字信息技术在工程测绘中的应用 现代工程测绘技术建立在地图数字信息系统上,地理测绘信息是建立在原有的测绘数据上进行模拟处理的,数据库资源的建立和共享极大地提升了工程测绘信息的实效性,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从而减少了工程项目的测绘开支。 全球定位技术广泛应用于工程地质测绘的信息收集阶段,对测绘区域的地理环境和地质情况能够实时做出信息反馈,确保信息采集的真实性。全球定位系统对于工程信息的测绘是采用时间性精确排列的,在时间精度下便于对数据的查找,根据对中心区域的数据布点控制,可以高效绘制出施工区域内的坐标图,借助坐标数据分析软件对施工区域内的地质状况进行实际比例分析。 工程信息遥感技术具有高效性与实效性的完美结合,其测绘方法更为经济实用,遥感信息测绘能够实现大范围空间的同步信息观测,目前已经成为工程地理测绘技术的重要手段。遥感技术能够根据摄影采集到的地理信息进行任意比例的缩放,这些固定比例尺寸的模拟绘图可以通过3S地理信息集成技术进行关联位置的确定,从众多遥感信息中提取需要的数据本分进行应用。 随着一些新的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运用,这给我国工程测量人员自身素养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全球定位技术、地理信息技术以及遥感技术等新的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运用一方面推动了工程测量工作的效率,特别是很好地解决了一些比较恶劣环境下的测绘所碰到的难题,另一方面工程测量人员要不断提高运用这些新技术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工程施工打下坚实的基础。 2、遥感技术(RS)和集成技术3S(GPS、GIS、RS) 遥感技术在测量中的使用主要是通过物体对波谱产生响应不同的原理来识别地面上各类地物,它探测地面物体性质通过遥感器从空中来探测,方法是遥远感知事物,当今,遥感技术的应用范围已经比较广泛,水文、气象、地质、地理、资源环境等领域都在使用,属于非常先进的一门空间探测技术。目前,地形图测绘的重要手段就是航空遥感技术,这项技术在在实践中的应用已经非常普遍,另外,卫星遥感用于测图成果也很显著。3S将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紧密结合起来,这项技术可以快速准确的收集各种空间信息和环境信息,并且还能够及时处理和更新各种空间信息和环境信息。3S的综合应用更加方便了人们收集各种空间信息和环境信息,为地形测量获得更加精确的图形和数据提供了保证。 3、.三维激光扫描测量技术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使得三维激光扫描测量技术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该技术克服了原有测量技术的局限性,三维激光扫描测量技术是利用非接触的主动测量方式来获取外界事物的三维数据,它可以对外界物体随时进行扫描,并且它还不受外界条件的限制,可实现昼夜测量,能够把信息快速的转换成可以利用的数据。三维激光扫描测量技术具有快速扫描、高精度、数字化程度高的等特点,在实际生产中他能够大大地降低作业成本,并且使用非常方便,数据信息的输出格式能够和CAD以及三维动画等工具软件直接对接。 三、测绘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主要应用 1、测图的主要内容 原图的数字化,当测量工程中对数字地形图的要求不高,且工程经费又相当有时限,可以考虑采取该方式。原图的数字化能够将现有地形图的价值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借助于计算机一级扫描输入设备,作业人员能够使用数字化软件在很短时间内即获取所需的数字化地图。该方式主要包括手扶跟踪数字化与扫描矢量化两种不同的工作方式。相对而言扫描的矢量化能够获得较高的测量精度,工作效率也有所提高。但是,与原图相比。采取扫描矢量化方式获得的数字图精度要稍低,这主要是由于处理的过程所产生的误差所致。而且该方式只能反映出自纸成图时地表各种地物的基本样貌,其适时性并不强。因而该方式常常被用于工程中的应急性测量措施。 地面数字测图,当工程测量精度要求较高,没有合乎要求的大比例尺地图,则可以考虑采用地面数字测图的方式,该方式是典型的内外业一体化数字测图方式,在工程测量项目中也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作业方式。采取该方式获取的数字地图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度,借助于一定的测量手段,能够将重要地、物与其邻近控制点的精度控制在5cm范围以内。 2、测绘在数字地球中的应用 数字地球是以计算机为载体,构筑统一的地理坐标框架体系,并将对应的社会信息存储在相应位置,用户借助于通信网络,即可实现对上述数据的访问,获取所需的信息。与传统的测绘工程不同,数字地球是一项综合性较高的系统工程,并牵涉到诸多的部门和技术,并需要各部门的协调与配合。 四、我国测绘技术创新发展 我国目前的新型测绘仪器怎样才能在实际的工程中得到更好的应用;目前人们不同的生活环境怎样开发出适应时代测绘仪器,怎样研究利用新的测绘技术和方法,来满足新的社会环境的特殊要求,这些问题的良好解决都对推动测绘技术的发展有极好的作用。现在测绘技术新的发展通常集中在几个方面: 第一,近些年来测绘相关传感器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应用和集成更好的发展传感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泛指各种能高精度、自动化、全方位地采集数据的设备。第二,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工程领域的应用,数字化测绘技术不仅得到了普遍应用,利用大比例尺测图技术使得测绘技术不断的向着数字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第三,摄影测绘技术的应用也不断的扩大,摄影测量技术在很多的城市与工程测绘领域中得到了良好的应用,摄影测绘技术因有高质、高精度、高效率、低成本的优点,并且摄影测量仪器结合了计算机技术,摄影测量技术不仅可以提供一个完全的、实时三维空间信息,而且还不需接触物体,大大的减少了测绘的外业工作量,很好地提高了测绘精度,很好地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第四,变形监测自动化技术也成为了重要的测绘手段,变形监测自动化技术是目前测绘中变形监测的一个非常重要话题。第五,大型与精密工程测量及工业测量得到了很好地发展,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众多的大型工程建设、超高精度机械设备安装、自动化生产线及大型工程建造和运营过程都需要进行安全监测,这些也就对测绘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结束语 随着一些新的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运用,这给我国工程测量人员自身素养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全球定位技术、地理信息技术以及遥感技术等新的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运用一方面推动了工程测量工作的效率,特别是很好地解决了一些比较恶劣环境下的测绘所碰到的难题,另一方面工程测量人员要不断提高运用这些新技术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工程施工打下坚实的基础。 工程测量测绘论文:电力工程测量测绘应注意的问题分析 【摘要】随着科学技学的不断发展,高科技产品逐渐的融入到千家万户中,这些在某种程度上更加剧了人们对电力的需求,并推动了我国电力工程事业的高速发展。工程测量测绘技术是在科技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和完善的,在电力工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工程测量测绘技术能够有效的提高电力工程中数据提取的精确度,为电力工程事业的建设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指导,同时也为电力工程事业的发展做好了扎实的铺垫,为我国现代化的建设提供了可靠的后台保障,因此对电力工程测量测绘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是从多方面对电力工程测量测绘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希望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在电力工程中取得更大的作用和进步。 关键字:测量测绘技术 准确 高效 科技的指导 由于我国近年来对电力工程事业需求量的不断加大,我国的电力工程事业正在向着更加优化的道路上进行着积极的调整,与此同时电力工程测量测绘作为电力工程建设的基础技术,对电力工程中工程质量的提升、材料的节省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工程测量测绘技术,是通过现代化的科学仪器,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通过对施工现场进行精确的测量和制图,对位置、形态、空间关系中的各种信息进行采集,然后再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提炼分析,从而为工程设计提供了有效的依据。电力工程施工中就是通过这种方法,有力的保障了工程信息的来源,提高了电力工程建设的工期。 1电力工程测量测绘的应用和需求分析 电力工程测量测绘技术贯穿在工程施工的始末,有力的保障了工程施工准确、高效的进行。第一,映像提取相关的测量测绘技术在电力施工中的应用,受到施工地理位置或某些突发状况的影响,有些数据的提取就变得非常的困难,这时可以通过这项技术,对工程现场按比例进行拍摄,从而提取到有用的信息,然后再通过电脑对数据进行分析,并制定合理的方案,有效的降低了工程信息提取的难度,第二,卫星定位相关的测量测绘技术在电力施工中的应用,这是通过高程的拍照控制技术,全局的对数据进行提取,实时的对工程进行监控,从而有效的降低了人力的投入、减少了数据采集过程中的困难、提高了数据采集的精确度,通过前面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出测量测绘技术在电力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性和需求性,随着我国电力工程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建设难度的不断加深,电力工程建设对测量测绘技术有更多的需求。 2 科技对电力工程测量测绘起到的推动作用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推进了电力测量测绘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使人们在现代工程建设中对数据高精确度的要求得到了满足。科学技术最大的产物就是计算机技术,测量测绘技术把这一技术合理的运用起来,有效的提高数据处理的精确度和效率;同时电力工程测量测绘技术还将遥感定位技术加入其中,有效的确定了施工的方位,并对施工现场进行了准确的监管,合理的控制着工程建设的各各关节;摄影测量技术的加入又使电力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得到了更大的突破,这一技术是把摄影、图像处理、地理定位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使工程现场更加直观的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得到的信息量也更加丰富、明朗,从而有效的对工程建设做出了指导。由此可见,电力工程测量测绘技术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并且科学技术有力的推动了我国电力工程技术的发展。 3电力工程测量测绘应注意的问题 虽然我国的电力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在科技的指导下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其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首先,在测量测绘技术的应用方面,由于测量测绘技术具有非常高的专业性,因此必须通过运用一些专业的人才,才能对一些测量设备进行使用、并对收到的数据做出准确性的判断和分析,而有关施工方对专业人才的短缺和对员工培训力度的不够,这些就导致了对高超的测量测绘技术很难做出合理的利用,再加之一些施工方片面追求工程成本,对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引入不够,这些都影响了工程测量的准确性,导致了工程质量的下降和工期的增加;其次,在人员管理、资源分配方面存在的问题,电力工程的建设是一个非常大的工程,其中涉及的人员和资源都非常多,有些施工方并没有形成一套合理的管理机制,对员工进行的分配不够科学,并且有时对员工进行随意的调度,这些都降低了员工工作的效率,同时对资源的利用也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如:在一个建设的重点工程中原料过多或过少的使用造成的安全事故,资源管理不当造成的资源浪费和损失,这些都影响到了工期质量和工程成本,为工期的建设埋下了不安全的因素;最后,电力工程测量测绘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问题,在电力工程的施工过程中,一些设备的使用会对周围的土壤、空气、植物造成很多不好的影响,如:施工需要对局部地区进行改造,从而造成地质的破坏;一些辐射器材的使用对周围生物生长造成的不良影响;施工范围、噪音对周围居民生活造成的影响等,这些都是电力工程测量测绘在现阶段所面临的问题,这些问题也在某些程度上阻碍我国电力工程向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4测量测绘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意见和建议 为使电力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使其中面临的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我们应该全方位的付出自己的努力。首先,在技术的提升上,我们应该将多样化的测量测绘设备进行引进和使用,让这些好的技术在适合它们使用的地方,充分的发挥它们应有的作用,为电力工程的顺利建设做出技术上的支持;其次,为了解决我国工程人员技术局限的局面,我们应该加大对他们的培训力度,让他们熟练的掌握测量测绘设备的使用方法和工作原理,使测量测绘技术准确的被运用到工程的建设中去;对于电力工程测量测绘中的管理问题,我们可以事先制定好合理的施工方案,对人员的调度问题、资源的分配问题做出明确的说明,让员工按照所分配的任务有计划的进行施工,有效的提高员工的办事效率,同时对各种建设材料进行登记,并进行保护,减少材料损失、破坏和一些可以避免的浪费情况,进一步减少建设的成本;对于电力工程中的环境破坏问题,我们可以使用一些安全、无污染的设备,把一些可以避免的环境污染降到最小,对一些破土造成的植物破坏的问题,把土壤进行回填,并对周围的植被进行一些补充种植,从而有效的保障周围的环境的生态平衡。 总结:综上所述,测量测绘技术在我国的电力工程建设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电力工程事业的建设也为我国能源事业的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为了让我国电力工程的建设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应加大测量测绘技术的引入力度,提高电力工程测量测绘的水平,为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电力工程测量测绘中所面临的问题,我们应该制定科学的设计方案,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力度,为我国的电力工程注入新的血液,希望这些措施可以促进我国电力工程事业的高速发展,为我国现代化的建设提供良好的能源支撑。 工程测量测绘论文: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应用研究 摘要:在当前的发展下,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得到了阶跃式的进步发展,本文介绍了工程测量的重要性,阐述了工程测量技术的应用,展望了工程测量新技术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工程应用 引言: 在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下,工程建设也实现了大幅度的开展。在工程建设中,从施工开始直至竣工结束,都离不开工程测量技术的配合与支持,工程测量技术的使用可以使整个工程项目质量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对工程项目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对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在工程中应用的研究,对工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工程测量的重要性 如果没有工程测量工作的有效执行,将会使得整个工程项目失去施工、设计依据。下面我们以工程测量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为例,简要分析测量技术存在的必要性。在一般的土建施工过程中,往往需要现场的技术人员事先做好工程勘探测量工作,否则将无法为后续的工作提供参数指导,而这项工作是决定工程质量好坏的基础。根据测量定位,确定施工机械的布置点。在桩基施工过程中,需要依据工程测量来定位。为保证整个工程的地基承载力,必须通过过程测量准确的确定桩的位置。再次,在建筑物主体施工过程中,要依据工程测量确定墙、柱的位置,与地面的垂直性等,还包括垂直方向的高度,也是工程测量的内容。最后,主体工程完工后,装饰工程中,局部部位的装修的尺寸确定,墙面装饰的垂直度的保证都离不了工程测量。通过上面分析可知:工程测量是整个工程有序施工的前提,在前期工作中一定要做好工程测量工作。 二、工程测绘技术概述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的发展,工程中所用的测绘技术也越来越先进。尤其GIS(地理信息技术)、GPS(全球定位技术)、数字化技术及RS(遥感技术)等测绘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使我国的工程测绘技术已达到数字化和高效率的目标,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越来越小,在路桥、水利、房屋建筑等领域的工程测量中应用。降低了工程测量的误差,提高了测量精度。 现代测绘技术适用与各种复杂的工程环境,具有如下的优点 1、测绘对象的主要形象特征可以在计算机屏幕上反映出来,比之二维系统符号、线条的测绘方式,在测绘效果方面更加直观。 2、在应用效率上,与传统测绘产品相比,现代数字化技术的测绘产品应用效率更高,且修正产品信息比较及时,并且在地图修正后,能将最新的地图产品及时提供。 3、通过对项目不同筹划与构想的剖析与比较,得到的要素信息更加准确,自动化的测绘作业离不开计算机技术,在计算机等现代化的操作流程中,测绘产品的应用将达到很高的技术水平。此外,在现代信息化社会中,数字化测绘技术以其无可比拟的先进技术在将来测绘的发展上,一定会取代传统测绘技术。 4、工程测量是工程施工的关键项目,若要确保测量工作中的每一个步骤都符合要求规定,需要施工技术人员在加强管理的同时,积极应用各种新的测绘技术,以将测量误差降至最低。特别是在工程测量中应用GIS、GPS、及RS等新的测绘技术,不但能促进测量工作的技术改进,还能保证了工程质量优良。 三、测绘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1、工程建设测量 工程测绘技术,主要是根据对工程建设现场的地形、地貌、工程建设的性质、地理信息等多方面的内容,进行研究和分析,并且建立其相应的施工控制网,采用不同的技术手段以及不同的放样方式,将相关的设计图纸逐一的转变成为地上的实物,在实际的工程建设当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在工程建筑的运营期间之内,为了更好的对安全进行监视、对实际的情况进行分析和鉴定,需要深入的对设计结构的合理性以及理论的正确性进行验证,这就需要针对建筑物的结构、位稳、沉陷、以及倾斜等方面进行研究,并且实时的对相关的数据信息进行反馈,绘出图标信息,帮助在实际操作当中予以重视。 2、工程测量数字测绘技术 数字化测图技术是在测量工作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形成图像的过程,也称计算机成图技术。在实际的测量工作中,在建立地理信息系统的时候,通常应用大比例尺来进行实地测量形成图形,因此需要对这些原有图形进行数字化处理。如果形成的地面数字图在满足一定精确比例的情况下就可以直接通过常规的方法、数字以及摄影方式进行数据擦剂,最后在计算机软件的帮助下,将地图中的坐标以数字化存储方式表示出来。在测绘技术发展的现阶段,通过对网络信息化的普及和应用,在已有的成熟技术的基础上,对 GPS、Google Eerth、bing Map 等地理信息网络的应用,通过对设备测绘技术的革新,研发出数字化测绘软件,使现阶段工程地理测绘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 3、建筑物的变形等检测 我国法律法规对高楼大厦建设的位移变形的数值等规定了其允许范围,并且需要使用符合要求的一些设备进行测量。建筑物的位移观测要符合照相应法律法规中的二级精度。采用精密全站仪等符合法规的设备,将处理后的结果整理成报告提交给甲方。在建筑物的变形监测过程中,尽量避免人工干预,包括记录数据、数据处理等。要尽最大可能的全部使用计算机来处理数据和绘制成图。全站仪设备和全球定位系统同样也普遍应用在建筑物的变形监测过程中,相较于一般的设备,其有明显的优势,用时少,效率高,数据准确。 4、3S集成技术的应用 在本论文前半部分的内容中已经部分介绍了3S技术的应用。所谓3S集成技术也就是:全球定位GPS技术、地理信息技术GIS和遥感技术RS。这三项技术基本上可以代表测绘技术的数字化,它们的出现给工程测量注入了新的生命。在有关工程测量的文献中已经详尽的介绍了3S技术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在此不多赘述。 5、测绘技术应用之控制测量 由于现在测绘技术的发展,控制测量已经可以快、准、好的为工程测量提供基础数据。GPS测量技术的成熟给控制测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只要保证GPS采集设备操作的准确性,加之其内部软件的计算,我们可以得到最终的结果,无需大量人力读数、计算和处理。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自动化。GPS测量技术已可以轻松完成传统测量方法:如采用经纬仪、水准仪、测距仪等设备完成的三角测量方法和几何水准测量方法等。传统测量方法不仅需要诸多的测量仪器,还要求工作人员具有很高的职业素养,这样才能保证读数的误差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控制测量已经越来越依赖于GPS测量技术、全站仪等现代先进的设备和方法,以追求更高的精度,更快的速度,更低的投资,更少的人力。 6、工程测量三维激光扫描技术 三维激光扫描仪是现代社会发展中的又一测量技术,其主要是以技术为基础、GPS手段,通过软件构成三维激光测绘技术,与传统工程测绘相比,三维激光扫描测绘提供工作效率降低测量成本,数据的可靠性和信息准确性更高;应用的范围更广操作更为方便,此外还可以获得比较完整和详细的三维图形。常情况下,我们会将这一技术应用在对地质边坡的稳定性或者地表移动情况的测量当中。 7、结束语: 传统测绘技术与数字化测绘技术比较,发现数字化测绘技术对工程测量科技进步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减少工作时间,通过动态监测,减少了人力消耗,提高效率,与传统的测绘技术相比有较大的提高。现在的工程测量技术的发展方向是:测量数据的采集和自动处理化、实时化、数字化、测量数据科学管理化、标准化、规格化,测量数据传递与应用的网络化、多样化、社会化。现代测试技术的多样性使用,使其在工程测量中起到重要作用。 工程测量测绘论文:探讨工程测量测绘技术 摘 要:经济的发展带动测绘技术的快速发展,测绘是专门研究建立土地信息档案理论与技术方法的一门学科,随着高科技测绘技术的应用,地籍测绘成果已经是各级政府对土地资源的规划、开发、使用、保护和管理等工作中所必需的基础资料之一。 关键词:土地调查;测量测绘技术;地理国情 引言 现如今土地资源是人们每天生活的地方,是一切活动的基础和承载体,土地资产作为一种资源,在地方经济和国民经济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地区经济快速稳定发展的重要依据,在我国的土地管理法中明确规定要珍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村庄土地资源作为我国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的调查工作就显得非常的重要,本文就对如何做好土地资源的调查和地理国情测绘做简单的研究。 一、土地利用的测绘调查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时对土地的利用情况进行动态的分析和调查,方便开展对于地方的宏观调控和经济措施。从96年开始,国家就开始对土地进行每年一次的调查,这样方便及时掌握土地的使用情况和发展情况,对土地的利用率,土地类型等都进行了非常全面的调查分析。直到2000年,一些经济发达的地方开始使用比例尺对土地情况进行分析调查,很好的解决了土地所有权的一些问题,对很多以前界限模糊的地方重新进行了区域的整合和划分。第一次土地调查中采用的是1954年的北京坐标系。 在我国第二次的土地调查中,使用了1980年西安的坐标系,在这次土地调查中,使用的是一些先进的科学工具,通过GPS、GIS等工具,进行数字测绘,这些类技术的发展和完善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土地点差的数字化,方便了信息的综合管理,建立了整体土地情况的资料库,为以后实现土地的综合管理奠定了可靠的基础。这些高科技工具的优点在于操作方便,并且测绘的结果精确,可以很好的节省人力和物力,在对土地进行分析调查时,严格按照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标准,把土地信息内容从数字化到数据话转移,并建立整体的数据库,实施数据整体的共享和管理。及时跟新了土地的变化情况,建立了一个完整的信息管理体系。 二、测绘技术在监测中的具体应用 1、3S技术在地理国情监测中的应用 3S技术是一种综合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传感技术以及空间技术、导航技术等的现代信息技术。在地理国情普查工作中,主要以卫星定位与导航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以及遥感技术,即GPS、GIS、RS等技术,动态获取、分析以及评估城镇化、土地利用率、地形地貌以及城市布局等地理要素信息,以完成地理国情监测。其中,GPS技术能够快速且精确地提供地理国情监测中所需的点、线、面等三维坐标信息,具有监测的效率高与精度高等特点;GIS技术对监测的各类信息进行分层分级的高效管理,并能将监测的地理信息实行组合分析、修改更新等处理。“可视化”功能是GIS技术最为显著的功能,它能够以计算机屏幕为载体,实现地图上地理信息的再现,并可实现各类地理信息的动态监测。GIS技术具有强大的数据输入、编辑、预处理以及数据管理等各种功能,在地理情报普查工作中,进行灾害监测、区域以及生态规划、土地利用评价等各方面都具有广泛的应用。 2、利用遥感影像图进行权属调查 利用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图作为权属调查的工作底图,比传统的线划图更为直观,可以直接在图上进行宗地的编号.设计,显著提高效率,并且对测制完成的数字线划图有一定的检查作用,将遥感影像图进行合适的转换与数字线划图进行套合可以对测区的粗差进行内业核查,发现的问题在外业实地解决。利用高分辨率的遥感正射影像图和已有的数字线划图,并对农村和城区建成区范围内的建筑.道路等各种地面地物进行属性调查,在现状调查中将影像图与之对应的线划图套合作为调查的基础图件。 3、GPS外业控制测量 为提高测图精度,我们采用了以四等控制点为基准把控制点引入需要的镇区。由于GPS实时动态测量的观测数据均为独立观测值,无法通过数据计算来检验其精度,因此我们采用了重复观测和全站仪导线复测的方法以确保成果的可靠性,共重复观测了50个点,已知点26个。重复观测数据表明:重复观测点中误差为±2.3 lcm,测量结果满足精度要求。 4、数字摄影测量技术 数字摄影测量是基于数字图像和摄影测量的基本原理,应用计算机技术、数字图像处理、影像匹配、模式识别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航空摄影测量很大,大比例尺地形图、地籍测量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可以提供数字,图像映射的行,线,和其他形式的产品。数码摄影工作站的出现,结合GPS技术的应用在摄影测量、摄影测量自动化、数字化方向发展。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的应用,改变了从形象到摄影测量产品4 D产品,如,为了建立各种专业的信息系统和基础地理信息平台的数据提供了可靠保证。 5、信息化测绘技术 信息化测绘技术的发展,我国传统的数字测绘技术实现转型,跨越到另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后,新技术具有高效率的特点,它代表了我国测绘技术发展进入新世纪后现代化的总体战略方向。最重要特征是信息化测绘技术可以实现地理信息服务,随时随地可以为工程测量提供很大的帮助。信息化测绘技术的前沿技术包括现代坐标基准建筑技术、新网络RTK技术等,在工程测量中应用在各个方面,使工程测量精度、信息化测绘技术在生态建设,节能减排,以及新农村建设的广泛应用,为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大大提升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国家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工程测绘测量技术的发展 工程测量技术从最初的传统的测量技术发展成了现在的数字化测量技术,经过了一段漫长的历史时期。随着现代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工程测量内外作业正逐步向一体化发展,即将处理和获取数据变得更加自动化,将测量过程的控制变得更加智能化以及将测量结果变得更加数字化。测绘技术应用于工程测量中有助于提高我们现代化建设水平,传统的测绘工程测量技术一般只应用于建筑、交通等领域,而数字化测量技术可以同时应用于地形测图和施工放样两种测量当中。 将新型数字化技术应用于测绘工程的测量,能够利用计算机技术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模拟信号,可以使测量成果的使用、维护和更新变得更加方便快捷,确保产品信息的实效性。还可以根据客户提出的不同要求,利用这项技术合理地处理和加工各种信息数据,使用功能变得越来越多,使测绘工程的测量变得更加智能化、自动化及规范化。测绘工程中曾经也使用过一些比较先进的地面测量仪器,如电子经纬仪、电子水准仪、全站仪、精密测距仪、激光扫平仪、光电测距仪以及激光准直仪等,这些仪器都在一定程度上为现代工程数字化测量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现代测量技术的发展对传统工程测量中的工程控制网布置、道路测量以及施工测量等比较落后的作业进行了改进,大大提高了测量的工作效率。可见,将新型数字化技术发展应用于测绘工程测量具有重要意义。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工程测量科技进步很大,发展很快,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发展还很不平衡,尚跟不上国民经济建设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令人可喜的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发展,以及GPS、RS、GIS、3S 集成技术等测绘新技术以及数字化测绘、地面测量等先进技术设备的应用,仅保证了土地测量信息的准确性,而且作为一种便捷的测绘工具,给地籍测绘工作带来很大的便利,也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测绘人员的工作量。 工程测量测绘论文: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应用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同时也带动了我国其他行业的进步和发展,尤其是在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工程测绘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在进行工程测量的过程中,各种新型的测量技术和测量方法也在不断的更新,其中最常见的、应用最为广泛的就是3S技术。本文就针对于这三个技术和3S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进行了简要的归纳和总结。 关键词: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应用 前言 工程测量是测绘学在国家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直接应用,也是测绘科学应用的最为广泛的一个分支。现代测绘技术在工程测量领域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工程测量的精准度,对工程测量的发展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如今在工程测量领域中,各种更为先进的测绘技术,比如全球定位技术(GPS)、地理信息技术(GIS)、数字化技术以及遥感技术(RS)等都为工程项目的测绘工作带来了质的飞跃,为工程测量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这些新的现代技术的应用,在工程测量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现代测绘技术分类 1.1、数字化成图技术 现代测绘技术是由数字化成图技术组成的,这种技术和以往的作图方式都不相同,提高了测量的准确性。传统的作图方式相对于来说较为费力,并且需要多次处理更改数据,这种方式很难以满足工程测量的技术要求,不符合当前社会城市的发展。而数字化成图技术正好解决了这些问题,因此被广泛使用在大比例尺度的地形图和工程图的测绘中,成为了工程测量中必不可少的技术。 1.2、全球定位技术(GPS) 全球定位技术在工程测量领域的应用是工程测绘工作迈出的一大步,标志着传统意义上的定位技术以测距、测角和侧水准作为基础工作办法的时代的终结,取而代之的是高精度、高效率的全球定位系统。传统的测绘办法比较复杂,任务比较繁重,要求完成控制网的布局和检测等工作,往往需要通过运用经纬仪、全站仪或者测距仪完成对数据信息的测绘工作,还要布置环形或者线形的控制网。相比之下全球定位系统就显得更加高效,基本上不会受到人力和天气的影响。 1.3、地理信息技术(GIS) 将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到工程测量中来,能够利用其庞大的数据库信息存储,第一时间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成图处理,对于工程测量成图效率的提高以及工程设计进程的加快有极大的帮助。由于地理信息技术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操作基础,因此可以相应的减少野外测量的工作时间,在降低了测量人员的工作强度的同时也使工程测量的精度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1.4、遥感技术(RS) 遥感技术具有大范围的同步检测能力,时效性比较高,测绘数据的可比性以及经济性比较强,因而在工程测量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具有高分辨率以及多光谱摄影图像的遥感卫星是对地检测搜集基本地理信息的主要设备。在实际测绘工作中,遥感技术主要应用于各种中小型比例尺的工程图和地形图的绘制工作,对于各类地形图的实时更新提供了技术上的有力支持。 2.工程测量测绘技术的应用 2.1、GPS技术的运用 GPS是现代测绘技术中的一种。在现代地籍测量的过程中,GPS主要使用在整个测绘的区域,以满足工程对精确度的需要。随着GPS技术的不断发展,GPS RTK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更加广泛。这种测量的模式可以在准确的获取地籍坐标的准确信息,能够满足地籍测量精度较高的前提之下,在作业现场提供经过检验的测量结果,摆脱在后期处理的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原因。 (1)GPS RTK接收机+测图软件。使用GPS RTK接收机在野外进行各个数据的测量,使用GPS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并且按照相关的个数对数据进行处理,并且最后生成图案。GPS RTK接收机是一种精度较高、效率高、速度快的数据采集设备。其显著的有点就是可以减少控制点,提高测量的效率。 (2)GPS RTK接收机+全站仪+掌上电脑+测图软件。克服集中数字测量模式的缺点,发挥各自的优点,可适应任何地形环境条件和任意比例尺地籍图的测绘,实现全天候、无障碍、快速、高精度、高效的内外业一体化采集地籍信息。 2.2、GIS技术的应用 之前已经介绍过地理信息可以将整个地球上发生的事情通过成图来进行分析,并且可以实现储存并处理地理数据等多方面功能。GIS更多的是使用在土地开发或城市规划中,在工程测量中可效率短时间的将存储的信息处理成图像,对工程的进度也起到加速作用。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在降低户外测量难度的同时获得更效精准度更高的效果,这也是GIS在工程测量中的巨大优势,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3、RS技术的应用 使用这项技术可以进行大面积的观测。因此,RS技术可以使用在大面积区域内部的测量工作,这项技术可以进行同步观测,因此,应用相对于较为广泛。RS技术的测量原理主要就是通过分辨率相对于较高的对滴遥感卫星配合多光谱航空摄影,来实现对大面积区域的同步测量观测,然后在根据所拍摄到的相片以及测量到的数据进行对比,以获得所需的测绘成果。 3. 工程测量中数字化技术的运用分析 在测绘技术的应用领域,大比例地形图以及工程测绘都是测绘工作的最基本内容。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科技装备已经开始使用到工程测量中,从而促进了测绘技术的不断发展。例如说全站仪等设备,以及GEOMAP以及GEOSTAR等软件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传统的测绘技术向数字化技术的不断转变,通过先进的测量设备和程序相互的结合,能够有效并且高质量的完成测绘的工作。当前情况下,数字化测绘技术已经广泛使用在我国大比例尺基本地形图和地籍图的测绘中,并且对比分析可以得出以下集中测绘技术应用效果较好: 在工程测量中,就是使用一种最常用的测绘技术,在借助RTK GIS技术和全站仪设备在野外对数据进行搜集和处理,并且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草图的绘制。在整个过程中,所有的信息数据都是以数字化的模式来进行储存的,在对数据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一些辅助设备和相关的程序,对需要的数据进行读取,并且和草图相互配合,从而完成对图形的编辑和对数据的处理工作。采用这种方法所获得的地形图还可以和GIS系统相互交换。在测绘的过程中,最常用的设备就是遥控电子平板设备,虽然可以借助棱镜来实现现场进行测绘的过程,但是在实际野外测绘的过程中,所投入的设备效果和实施测绘的速度也很不成功,因此,在这样的测绘地形的条件之下,使用使用电子手薄结合操作的施测方式更为经济实用。 结束语 工程测量工作一直都是新建工程项目的前提,工程测量工作的质量对于新建工程项目的整体质量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利用现代化的测绘技术,通过数字化成图技术、全球定位技术、地理信息技术以及遥感技术实现测绘数据信息的自动化、实时化和标准化,可以有效地提高工程测量工作的质量,满足新建工程项目建设和使用的需求。 工程测量测绘论文:基于测绘发展现状的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应用探析 摘要:目前,随着工程测量理论和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现实测量工程、仪器、技术之间的密切关系,使得工程测绘技术向着小型化、智能化、自动化与动态测量化趋势发展。近年来我国工程测量在各个国家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发展,为我国的国民经济良好发展解决了众多核心问题。本文通过对工程测量的重要性分析及我国工程测量的创新发展进行描述,说明了测绘技术发展方向及其应用分析。 关键词:测绘;现状;技术;应用;探析 一、测绘技术的重要性分析 测绘技术是工民建施工的基础,测绘技术是工程施工管理的指引。测绘工作具有专业性强、实际应用性强等特点,测绘工作在进行时必须要多人配合才可以完成,一个环节的失误就可能影响整个工程的施工进程。现在我国的施工单位已经都充分的认识到了工程测量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因为工程测量、放样等等工作致使烂尾楼情况已经见到非常少了。尽可能地杜绝工程测量工作中的失误,不单要在测量管理上加强控制和管理,还必须要应用当今先进的测量手段和技术,把误差将至最低,尽可能保障工程施工的安全正常进行。 对于施工中的那些工程测量环境艰苦、地形多变复杂、测量工作放线困难的工程中测绘新技术的优越性才可以真正的得到体现。利用影像提取技术和GPS技术等测绘新技术的应用已经得到了生产一线测量人员一致好评,不断地加快测绘新技术推广、不断地加快测绘设备投入对于目前地工程质量保障有着及其重要的影响。 二、我国测绘技术创新发展 我国目前的新型测绘仪器怎样才能在实际的工程中得到更好的应用;目前人们不同的生活环境怎样开发出适应时代测绘仪器,怎样研究利用新的测绘技术和方法,来满足新的社会环境的特殊要求,这些问题的良好解决都对推动测绘技术的发展有极好的作用。现在测绘技术新的发展通常集中在几个方面: 第一,近些年来测绘相关传感器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应用和集成更好的发展传感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泛指各种能高精度、自动化、全方位地采集数据的设备。第二,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工程领域的应用,数字化测绘技术不仅得到了普遍应用,利用大比例尺测图技术使得测绘技术不断的向着数字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第三,摄影测绘技术的应用也不断的扩大,摄影测量技术在很多的城市与工程测绘领域中得到了良好的应用,摄影测绘技术因有高质、高精度、高效率、低成本的优点,并且摄影测量仪器结合了计算机技术,摄影测量技术不仅可以提供一个完全的、实时三维空间信息,而且还不需接触物体,大大的减少了测绘的外业工作量,很好地提高了测绘精度,很好地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第四,变形监测自动化技术也成为了重要的测绘手段,变形监测自动化技术是目前测绘中变形监测的一个非常重要话题。第五,大型与精密工程测量及工业测量得到了很好地发展,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众多的大型工程建设、超高精度机械设备安装、自动化生产线及大型工程建造和运营过程都需要进行安全监测,这些也就对测绘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工程测量测绘技术的应用探析 伴随着测绘技术的不断向前发展, 当代的工程测量测绘技术正在向着内外业一体化、数据获取与处理自动化、测量过程控制与系统智能化、测量成果的数字化、测量信息管理的可视化、测量信息共享的方向发展。测绘新技术应用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测绘的工作效率、提高测绘数据的精准度来进行, 为日后的工程施工指出明确的方向、打下良好的基础。 1.GPS测绘技术的应用 GPS的诞生不仅加快了科技的进步,还为军队所运用,它是一个良好的跟踪装置。现如今GPS测绘技术的运用也变得尤为广泛, GPS测量技术的不仅能在高精度和高效率的地面测量中应用,还可以卫星测高和大地地球重力场的测量中的应用,还能够在连续运行站网及综合服务系统方面应用,而且还可以用于大气监测中等等,GPS技术的出现给测绘领域带来了彻底性的变化,这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在现代的大地测量方面,GPS定位技术用其地位的精度高、快速方便等特点被广泛的应用于大地控制的各个测量中。 2. 三维激光扫描测量技术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使得三维激光扫描测量技术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该技术克服了原有测量技术的局限性,三维激光扫描测量技术是利用非接触的主动测量方式来获取外界事物的三维数据,它可以对外界物体随时进行扫描,并且它还不受外界条件的限制,可实现昼夜测量,能够把信息快速的转换成可以利用的数据。三维激光扫描测量技术具有快速扫描、高精度、数字化程度高的等特点,在实际生产中他能够大大地降低作业成本,并且使用非常方便,数据信息的输出格式能够和CAD以及三维动画等工具软件直接对接。 3.RS测绘技术的应用 当今遥感技术已被广泛的应用于农业、海洋、水文、地质、气象、林业、军事、等诸多领域。在未来的十年中,遥感技术预计将进入一个可以快速、高效、及时提供多种对地观测数据的全新阶段。遥感图像的三大分辨率(光谱分辨率、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也会有很大的提高。其应用的领域也会随着空间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特别是在地理信息系统与全球定位系统技术的发展和相互渗透,将会越来越广泛,如下图所示就为遥感技术的实际应用。 4.GIS测绘技术的应用 GIS地理信息系统是在最近的几年里取得了惊人的发展,GIS测绘技术已经在城市规划、交通运输、环境评估、邮电通讯、灾害预测、国土管理、资源调查、水利电力、农林牧业、商业金融等的几乎所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如下图所示就为GIS技术的实际应用。 5.工程数据库与城市信息系统的建立应用 伴随着测绘采集数据与数据处理逐步走向数字化、自动化、信息化,测绘工作者怎样才能更好的使用和收集测绘信息,更好地为我国经济和国防建设服务,那么最有效的方法是利用数据库技术与GIS 技术,并还要建立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环境的治理、土地的规划、城市的建设、企业的管理、资源的开发等部门,都需要建立专业的信息系统或者是数据库,来更好的实现管理标准化、科学化以及信息化需求。另外,国产的GIS 地理信息系统基础软件与应用软件研究开发已经相当的成熟,这些都为城市信息系统与工程数据库建立和应用打下了良好基础。 结语:由于测绘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所以当代的测绘必将朝着测量内外业一体化、测量信息的管理可视化、测量成果与产品数字化、测量的过程控制与系统行为智能化、数据的获取和处理自动化、信息共享与传播的网络化的方向趋势发展。 工程测量测绘论文:关于工程测量测绘数据处理方法的探讨 不管有着怎样的观测条件,在整个的观测过程中,观测的结果都会产生误差。因此测绘数据处理是测量工作中极为重要的一步,测绘数据处理通常分为一般计算、平差计算和计算机辅助成图。 一、一般计算 一般计算通常包括在工程勘察测绘中,若干工序之间各种数据按照严格的数学关系所进行的计算和变换工作。此类计算一般分布在测绘工作中的分工序中,数据之间没有几何矛盾,不需进行几何平差。如同一坐标系下不同坐标形式的转换及不同坐标系的坐标转换。 坐标转换通常有以下两种方法: (1)整体转换法:整个转换区域计算一套转换参数。 (2)分区转换法:将整个转换区域划分成若干个分区,分别对各分区计算转换参数。 二、测量平差计算 测量平差计算是为了消除平面或高程控制网中各观测值之间的几何条件,按最小二乘法求定控制网中各几何元素的最佳估值和评定观测元素及其函数精度所进行的工作。一个平差计算单元的数据,可分为起始数据、观测数据和待求数据三类。观测数据包括已知高精度的边长、方位角、高程等,观测数据包括水平方向、边长、高差等,待求数据包括未知点的坐标、高程等。起始数据和待求数据是非随机性数据。观测数据是随机性数据,含有误差。误差可分为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两类。 系统误差的影响减弱方法可以通过采用对仪器进行调整和检定、对观测顺序进行设计、让同一个人观测全部观测值以避免换人带来的观测习惯变化带来的系统误差及进行大气折光和地球曲率改正等。 偶然误差在大小和符号上都表现出偶然性,但从大量偶然误差的总体看,它是正态分布的,最小二乘法就是针对偶然误差的处理方法。 在实际工作中,为了提高成果的质量,同时也为了检查和及时发现观测值中有无粗差存在,通常要进行多余观测。由于偶然误差的存在,通过多余观测会发现观测结果之间不一致,或不符合应有关系而产生的矛盾。因此,必须对这些带有偶然误差的观测值进行平差处理,使得消除不符值后的结果可以被认为是观测量的最可靠结果。 根据数理统计,某项观测成果是对该项观测所有可能取值(母体)所抽取的子样。子样与母体有相同的概率分布,可以利用子样对母体的统计性质作出推断。但由于用有限个数的观测值只能得出观测值的“估计值”,而不能得到它的真实值。因此测量平差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带有偶然误差的有限个观测值来确定参数的最佳估值以及评估观测成果的质量。 因多余观测而产生的方程式数,少于全部观测量的个数,所以无法由这些条件得出观测的估值,而必须给出一个准则才能使估值有唯一解。因此也需要根据一个准则来算得最符合要求的值。测量平差常采用的准则是最小二乘法,即观测值偶然误差平方总和为最小。按最小二乘准则求观测值的估值,随所选择的函数模型的不同,就有不同的平差方法,最基本的是间接观测平差法和条件观测平差法两种。 间接观测平差法要求所选未知数是互相间不存在函数关系的。但有时在一组间接观测的未知数中,还有条件存在,当处理这些结果时,就有必要从误差方程式和条件方程式的综合中求出各未知数的最佳估值。这就是附有条件方程式的间接观测平差法。间接平差值方程的矩阵形式为,间接平差的法方程,间接平差的结果为.。 按间接平差法求平差值的计算步骤: (1)根据平差问题的性质,选择t个独立量作为参数; (2)将每一个观测量的平差值分别表达成所选参数的函数,若函数非线性要将其线性化,列出误差方程; (3)由误差方程系数B和自由项 组成法方程,法方程个数等于参数的个数t ; (4)解算法方程,求出参数 ,计算参数的平差值 ; (5)由误差方程计算V,求出观测量平差值 ; (6)评定精度。 条件观测平差法所列条件个数等于多余观测个数。有时为了某种需要,另选一些非观测量作为未知数一起参加平差,此时在观测量与非观测量之间就增加了相应的条件式,这就是附有未知数的条件观测平差法。条件平差基础方程为: 法方程将改正数方程代入条件方程,可得: 解得: 按条件平差法的求解步骤: (1)根据具体问题列条件方程式; (2)组成法方程; (3)解法方程,求联系数K; (4)求改正数V; (5)求观测值的平差值; (6)检核。 为了检查平差计算的正确性,常用平差值重新列出平差值条件方程式,看其是否满足方程。 在间接观测平差模型中,如果未知数中有某些参数是随机变量,且其先验统计特性为已知,则可在观测误差平方和与随机参数平方和之总和为最小的条件下,求得观测和随机参数的估值,这称为最小二乘拟合推估。在大地测量和摄影测量中已有应用,在工程测量上亦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最小二乘拟合推估发展了最小二乘法,能使部分系统性误差得到减小。关于观测中的粗差剔除,在摄影测量上已从理论研究走向应用,主要思路是采用不同的“参数估计准则”。 三、计算机辅助成图 大比例尺地形图成图的一种手段。又称数字化成图。通常我们所看到的地图是以纸张、布或其他可见真实大小的物体为载体的,地图内容是绘制或印制在这些载体上。而数字地图是存储在计算机的硬盘、软盘或磁带等介质上的,以供不同用户应用。地图内容是通过数字来表示的,需要通过专用的计算机软件对这些数字进行显示、读取、检索、分析。数字地图上可以表示的信息量远大于普通地图。 四、结论 测量中存有误差是不可避免的,而测量平差则是通过数据处理求待定量最佳估值和评估观测成果质量的重要方法。测量平差已成为测绘学中很重要的、内容丰富的基础理论与数据处理技术之一。恰当地测绘数据处理,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测量误差的影响,给出一个尽可能精确的结果,并对这一结果的精确程度作出评价。 工程测量测绘论文: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应用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的建设和科学技术的提高,工程测量测绘技术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工程测量测绘对于工程项目的施工和规划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工程建筑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当前的发展下,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得到了阶跃式的进步发展,在测量中实现了对各种新型测量技术和测量方法的应用,加强对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在工程中应用的研究,对工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常用的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并对其应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应用分析 在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下,工程建设也实现了大幅度的开展。在工程建设中,从施工开始直至竣工结束,都离不开工程测量技术的配合与支持,工程测量技术的使用可以使整个工程项目质量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对工程项目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对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在工程中应用的研究,对工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工程测量中3S 技术的运用 1、GPS技术的运用 GPS技术的应用对我国的工程测量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传统测量技术所要用到的测量仪器比如经纬仪、测距仪等容易受到周边环境、气候的影响,造成测量精度不高的问题,而GPS技术则能够全面有效的弥补传统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不受任何外部因素所干扰,从而极大的提高了测量精准度。 该项测量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进行动态桩位放样时,能够有效提高精准度,误差偏差率能够缩减到厘米级,第二,通过该技术能够大幅提高测量效率,从而降低野外工作量,第三,这项技术在对桩位的分布进行测量时,还能同时对桩位偏心进行检查,最后,采用该项技术与传统测绘设备相结合的方法,可以完善和优化测量成果,比如在进行定点测量时,可以通过GPS进行静态测量弯曲从而提高定点布控的精确性,然后在配合传统测量设备,设置近距离位移,从而实现测量成果的目的。 2、RS技术的运用 采用这项技术能够有效实现大面积同时观测,因此,较适用在需要进行大面积区域内差异性对比的测量工作,该项技术由于是对地同步观测中十分有效的技术,因此获得了广泛的应用,RS技术的工作机理是通过分辨率较高的对滴遥感卫星配合多光谱航空摄影,来实现对大面积区域的同步测量观测,然后在根据所拍摄到的相片以及测量到的数据进行对比,以获得所需的测绘成果。说到这里,我们以技术较为成熟的美国快鸟遥感卫星为例,它为人们所提供的服务精准度能够达到亚米级,因此人们可以通过它获得较小比例尺的地形地貌数据,这样就能提高城市地形图绘制以及建筑工程测量放样的精准度了。 3、GIS技术的运用 GIS技术是数字化技术、测绘遥感以及环境管理学科的结合产物,通过 GIS技术能够对相关地理数据进行搜集工作,并进行处理以后进行三维展示,这一技术在我国的土地整理工作和城市发展规划工作中较为常用。经过实践证明,GIS技术在工程测量方面的运用具有以下优点,它有着较为完善的数据管理以及图形处理再显示功能,其工作原理是根据测绘任务需要对数据库中的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分析,再通过成图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成图,这样就能够有效提高成图效率,从而提高测量工作速度,尤其是这一技术与相关软件相结合能够极大的降低测量工作户外的劳动强度以及测量难度,还能有效提高测量的精度,而且还能使测量成果及数据更便于管理,因此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二、工程测量中数字化技术的运用 在测绘技术的应用领域,大比例地形图以及工程测绘都是测绘工作的最基本内容,但采用传统测量技术实测时,一般都会先在野外进行实地勘察完成对相关数据的搜集工作,然后在回到室内,通过相关设备以及软件完成对数据的整理及图纸绘制的工作,这样的工作模式,一般成图周期都比较长,而且对于一些在建工程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不能满足于现代工程对地理信息实时的需要。 随着全球科技的迅速进步,越来越多的科技装备投入到这一领域,从而促进了测绘技术的迅速发展,比如电子经纬仪、全站仪等设备,以及GEOMAP以及GEOSTAR等软件的运用,极大的促成了我国的传统测绘技术向数字化技术的转变,通过先进的测量设备与这些数字化程序有效结合,能够高效且高质量的完成常规的测绘任务,当前,数字化测绘技术广泛的应用在我国大比例尺基本地形图以及地籍图等的测绘工作中,经过对比分析,以下几种数字化测绘技术较为有效:首先在工程测量中较为常用的一种测绘技术是借助RTKGIS以及全站仪设备完成野外地理数据的搜集、信息数据的处理、草图的绘制,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信息数据都以数字化模式进行储存,在对内页数据进行处理时,可以通过一些辅助设备以及相关程序,对需要的数据进行读取并与草图结合,完成图形编辑以及数据处理工作,采用该方法所获得的地形图还可以和GIS系统进行交换。 此外,还有一种方法是将便携相机和全站仪进行结合,该方法所采集到的地理信息数据不用进行编码,现场通过相关电子平板设备就能完成绘图工作,通过该方法所获得的测绘成果直观性更突出,而且便于修改以及优化,而且便携机使跑尺人员运用起来更方便,转换后的观测数据还能及时显示,更加提高了绘图的质量。目前,进行数字化测绘作业一般都是实行内外业相结合的方式,这就导致了一定的局限性,具体体现在全站仪联机以及电子平板设备的有效性问题,测程太长会对电子平板设备的操作造成影响,这便对那些地形较为复杂的测绘任务提出了较难的要求。在测绘中,最为常用的遥控电子平板设备虽然可以根据棱镜来辅助现场操作人员进行操作,但在实际户外条件下,所投入的设备效果以及施测速度并不是很理想,因此,在这样的测绘地形条件下,还是使用电子手薄结合操作的施测方式更为经济实用。 三、工程测量中摄影测量技术的运用分析 在现代工程测量工作中,摄影测量技术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它主要是通过借助高精度的测量设备、摄影机以及计算机技术和GPS等,实现地形地貌三维空间信息的采集以及传输等,它在很大程度上也降低了户外工作强度,并有效提高了施测的精准度。采用这项技术能够在比例尺较大的地形或者建筑中实现有效的监测或者地籍测绘等。在我国这项技术最有代表性的方法是航空摄影测量,这种方法在我国许多规模较大的工程勘测中都得到了良好的应用,并获得了较好的效果。而采用这一方法的另一好处是能够同步生成多类型地图,比如数字图、高程图、影像地图等,而且比例尺可以精确到1比500。值得一提的是,GPS在这一技术中的辅助应用,还能缩减航测时的控制点连测,从而有效提高了施测效率。 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工程测量测绘技术的应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随着工程建设的发展,对测量技术的要求、测量数据的准确性以及测量的时效性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必须在工程建设实践中,加强对测量测绘技术的管理研究,不断改进测量测绘技术,以满足工程建设不断发展的需要,促进工程测量测绘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