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勘察论文:建筑工程地质勘察问题研究 摘要: 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地质勘察工作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它是工程规划、设计与施工的前提条件,其可靠性直接关系着工程的安全、质量与效益。但目前,建筑工程地质勘察存在诸多的问题,制约着此项工作的高效开展,因此,本文介绍了建筑工程地质勘察的概况,重点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议,旨在不断提高地质勘察工作的质量,进而推动我国建筑行业的健康、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建筑工程;地质勘察;问题 在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环境下,建筑工程涉及的范围日渐扩大,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面对着不同的地质条件,因此,为了保证工程的安全性、可靠性与稳定性,对地质勘察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先进技术、方法的支持下,地质勘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在实际工作中,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地质勘察工作仍存在不足,不仅制约着建筑工程的有序实施,还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本文探讨了建筑工程地质勘察的相关问题,旨在进一步提高我国建筑工程地质勘察的水平。 1建筑工程地质勘察的概况 建筑工程地质勘察主要是对建筑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研究与评价,具体的工作包括地质测绘、勘探、实验与测试等。通常情况下,工程地质条件主要是指建设场地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及水文地质条件等,在全面掌握各项条件的基础上,结合设计建筑物的实际情况,预测二者的作用方式、特点及规模,通过准确的、科学的评价,以此提高建筑物的稳定性、安全性与可靠性。建筑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为建筑工程设计提供了可靠的数据、分析评价和提出处理建议。此项工作对于建筑工程而言有着积极的作用,它保证了工程安全,提高投资效益,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建筑工程地质勘察的相关问题 2.1影响因素 建筑工程地质勘察受以下因素的影响:(1)建筑场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程项目逐渐增多,新的建设地区不断出现,各类工程面对不同的场地条件,越来越多的工程地质问题需要查明和解决。如:复杂岩体的稳定问题;黄土场地的湿陷性;软土地区土层的强度及变形特性;多年冻土地区岩土的物理力学和热学性质以及地震多发区的饱和砂土的液化问题等。(2)地质条件。目前,我国地质条件的研究报道相对较少,为了满足建筑工程地质勘察的需求,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展开一系列的地质条件研究与分析,进而增加了地质勘察工作负担。(3)建筑物。不同的工程其建筑类别、规模、结构型式、荷载的分布及大小千差万别,工程建设所涉及的岩土工程问题也各不相同,如深基坑边坡的稳定性;地下水对地下室抗浮稳定性的影响;高层建筑物地基的处理;上部荷载大小相差悬殊建筑结构存在地基的不均匀沉降问题等。 2.2具体问题 本文以某简单场地、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三级的建筑物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地质勘察工作中的不足,具体内容如下:(1)质量较低。在工程设计与施工前,勘察单位实施了地质勘察工作,并提交了工作报告,但其报告的质量较低,缺少完整性与准确性。在地质勘察报告中未涉及土工试验指标,未能准确评价工程,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未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同时,通过对其他勘察单位的报告分析可知,大部分报告内容过于繁琐,缺少表格、图片与数据的支持,语言表述过于生硬与抽象。地质勘察报告存在的质量问题,主要是由于勘察单位过于注重设计单位的要求,虽然为其提供了承载力指标,但其他内容不够完善,因此,建筑工程地质勘察质量需要不断提高。(2)方法欠缺。此例中勘察单位确定岩土层的地基承载力的主要方法为建筑经验及标准贯入试验。标准贯入试验作为原位测试方法之一,是属于间接半定量的测试方法,用来确定土层的某些性质指标需要借助与一些直接测试试验方法(如静载荷试验)试验结果的相关关系才能得出所需成果,在缺乏相关对比试验的地区,直接采用此方法所得成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较低。对工程安全和经济效益发挥存在不利的影响。(3)认识不足。通常情况下,地质勘察工作主要是为了明确地质构成、土体力学指标等,二者是基础选择、地基处理方案选择及工程造价确定的可靠依据,但面对复杂的地下环境,需要借助必要的勘察手段,如:钻探勘察。对于建筑场地而言,其具有唯一特性,缺少可比性,在此情况下,为了保证勘察的科学性与准确性,对勘察的操作规范、专业技能均有着较高的要求。但在实际钻探勘察过程中,由于工作人员未能明确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导致操作缺少规范性、技术缺少专业性,进而直接影响了勘察的结果,延长了工期,增加了投入,制约着建筑工程综合效益的提高。(4)技术有限。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建筑工程地质勘察在先进技术的支持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在实际勘察过程中缺少关键性的技术。地质勘察缺少先进的设备与丰富的手段,在工程中仍运用着传统的技术与方法,制约着勘察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同时,地质勘察人员的综合素质偏低,工作效率难以提高,其专业技能未能满足勘察工作的需求,其职业道德素养偏低,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偏低,在此基础上,地质勘察难以满足建筑工程发展的需求,影响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健康、长足发展[1]。 3建筑工程地质勘察的改进措施 在建筑工程规模不断增大的背景下,简单场地日渐减少,对一级与二级级建筑物的要求不断增多,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地质勘察工作急需完善,具体措施如下。 3.1明确地质勘察的重要性 建筑工程地质勘察对工程有着直接的影响,关系着其安全性与经济性,是建筑工程长足、稳定与健康发展的可靠保障。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应明确地质勘察的重要性,对不同的地质勘察单位实力进行衡量,选择最有实力的单位,以此保证勘察工作的质量;同时,地质勘察单位应认真对待每一个工程项目,通过大力的宣传与教育,使全体工作人员均认识地质勘察工作的重要性;最后,各个工作人员经过培训与学习,逐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对先进的技术、方法与手段等进行及时的掌握与有效的运用,以此为地质勘察工作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在此情况下,地质勘察效果将更加显著[2]。 3.2提高地质勘察的技术水平 建筑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对各项技术有着较高的要求,其技术水平的提高,不仅适应了建筑工程的需求,还满足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实际工作中,地质勘察单位应积极引进先进的设备,并鼓励勘察人员学习与掌握先进的技术和手段,在此基础上,勘察的效果才能够大幅度提高。根据本工程案例可知,在地质勘察过程中,虽然采用了一定的勘察手段,但先进的测试技术、监测技术等未能应用,因此,在今后的工程实践中,应对相关的技术均给予关注与运用,以此保证建筑工程各项数据的准确性与科学性。 3.3健全地质勘察的规章制度 建筑工程地质勘察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对现场勘察、野外勘察等展开全面的监督,避免勘察的随意性;对勘察报告实行严格的监管,提高报告的具体性、清晰性与规范性;同时,在监督与管理过程中,要积极发挥监督机构的作用,以此保证勘察的质量与效率[3]。 4总结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地质勘察工作的高效与有序开展,不仅关系工程的质量,还影响工程的效益,但在实际工作中,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勘察工作困难重重,其中存在的各个问题均制约着勘察的高效性、准确性与规范性,本文提出了几点改进的对策,旨在有效解决地质勘察中存在的问题,以此促进地质勘察工作质量的提高。 工程地质勘察论文: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探讨 1地质勘察工作的作用与意义 由于我国勘测水平比较低,施工技术及设备也相对比较落后,也影响着水利水电工程效用的发挥。地质勘察工作可以保证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质量及效率,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进步,地质勘察水平有着较大的提高,技术人员在传统勘测技术的基础上,也研制出了新的勘测技术,完善了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流程。由于传统的地质勘察技术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所以,研制新的技术就成为了技术人员一项重要的工作,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与发展也有着推动作用。 2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 2.1地质勘察的要求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环节多,涉及的施工人员和生产要素也多。在正式开展施工前,要做好施工的准备工作。地质勘察就是水利水电的基本工作,相当于工程的地基。地基牢固,整体的工程质量才能很好,同理,地质勘察工作完成的好,勘察结果准确,也能保证水利水电的施工安全。首先,施工人员要收集地质环境的地质信息。水利水电工程要避开地质灾害多的地区,因此,施工人员要查看施工的地区是否会发生地质灾害。采集信息的过程中要准确不能随意。在信息采集工作结束后,施工人员将信息汇总,上交给有关部门审查,有关部门要经过探讨,判断该地是否适合开展水利水电项目。其次,改造当地的地质环境。水利水电工程要避开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地方,如果开展水利水电工程的地方有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就要对当地的地质环境进行适当的改造,降低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2.2地质勘察的方式 我国人口多,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开始开发土地。随着社会的发展,土地面积逐渐减少,而可利用的土地地形又复杂,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难度,导致工程质量受损。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一定要保证工程的质量,使工程能发挥应有的价值。因此,为了提高水利水电工程的质量,在对勘察地质中工作要仔细,在发现存在的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解决。我国在勘察地质环境中还是采用传统的勘察方式,传统的勘察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发展要求。因此,要改进勘察方式,提高勘察的效率,保证施工的质量。参与勘察的工作人员要掌握一定的专业能力,能准确判断当地的地质环境和可能发生的地质问题。保证勘察效果科学有效。 2.3地质测绘与编录 在对当地进行地质勘察时,还要包含地质测绘以及地质编录工作。地质测绘与编录是地质勘察工作中的基本工作。对当地的地质环境进行测绘与编录可以使地质资料更加精确。工作人员通过记录当地的地质演变,分析地质情况,预测可能发生的地质问题。从目前来看,我国在地质测绘与编录上采用的方法主要是测绘路线以及监测地质。在对水利水电工程进行测绘和编录时,一定要明确当地的地质活动,通过记载仔细的研究当地的地质情况。 3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技术 在对当地地质条件进行勘察时要有科学的勘察技术,我国在勘察地质时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勘察技术。 3.1工程物探技术的应用 工程物探技术在地质勘察中应用广泛。目前为止,我国的工程物探技术比较成熟,工程物探技术都采用钻孔彩色电视系统和地球物理层析成像技术,钻孔彩色电视系统与传统的摄像管探头相比,具有性能稳定、集成度高、电路设计合理等优势。此外,还具有几何失真小、彩色图像重现性好、耐冲击、寿命长、体积小、功耗低等特点,是一种新型的产品。目前,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钻孔彩色电视系统又在开发图像处理系统的基础上利用工控级主机,形成录像机、监视器、控制器的三位一体,形成一体化的主机控制系统。 3.2农田水利工程的勘测 无论是在生活还是生产中都离不开水,生活中需要用水,满足生活的需要,而在工业生产中也需要水来解决生产的问题。对于农业也是一样,农业的发展更离不开水,通过水的灌溉来保证农作物的生长。对于一些特殊作物来说,不能只依赖自然降雨,还需要人工的浇灌。当农作物严重缺水时,农产量就降低,也阻碍了农业的发展。而农业也是我国的支柱产业,农业受损也影响了我国的国民经济。因此,要建立农田水利工程,保证农作物生长。在农田水利工程施工前,要对农田水利进行勘测,选择合适的水源,保证农业在发展中水源充足,避免出现干旱现象,也能防止农田在引水中出现问题。 3.3GPS的影像的应用 GPS即全球定位系统,在勘察特殊地区时可以采用GPS技术。我国在勘察地质中一般都是人工测量,但是部分地区地貌复杂,环境恶劣,人工无法准确的完成测量工作,因此就需要运用GPS技术。GPS在测量地质中有岩溶的部分可以使岩溶成像,从而分析岩溶的状态。在勘察地下水的分布时也可以运用GPS技术,能准确的判断地下水的分布。 4结束语 水利水电工程为了保证施工的质量,施工单位必须做好地质勘察工作,要利用先进技术对施工现场的地质环境进行考察,还要提高勘察的效率以及准确性,这样才能保证工程的利益。 作者:刘彦利 单位:佳木斯市水务局 工程地质勘察论文:民用建筑工程地质勘察分析 一、民用建筑工程地质勘察存在的问题分析 1、忽视地质勘察的价值 就民用建筑工程地质勘察的价值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勘察施工建设现场的地质构成情况,并对相关地质数据进行搜集;二是在建设施工现场地质样本数据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地质分析、力学分析等,以在此基础上确定施工现场地质的承重情况、土壤强度等,全面了解施工现场的地质环境情况,以选择相应的地基建设技术及方法,制定相应的工程安全操作规范。但很多建设单位在这一点上明显认识不够,只是简单的走个过场,并没有按照相关要求规范进行严密的地质勘查,导致在民用建筑工程设计和施工建设过程中对现场地质环境认识不足,严重影响着工程建设质量和施工安全性。 2、地质勘察报告质量不佳 地质勘察报告的质量直接关系着民用建筑工程的设计合理性以及施工建设的安全性。但相关建设企业对地质勘察报告质量的重要性明显认识不足,致使其在进行过现场地质勘察之后,在整理成文字报告时,总是存在一些小错误,如图表的比例尺选择不当或者是计算错误;在进行文字叙述时抓不住重点,一方面表现为专业性不够,另一方面表现为重要地质信息、数据的缺失等,这些错误都严重影响了专业人员在进行地质评估过程中的专业性和评估结果的科学合理性。 3、地质勘察方法有误 地质勘查方法直接关系了地质勘查的精确性和科学合理性。但在民用建筑工程实际地质勘察过程中,施工现场地质勘察单位往往为了在最短时间内,以最少工作量完成地质勘察工作,并不严格按照相应的勘察程序或者是标准规范行进,如某些勘察部门在确定地质承载力的过程中,通常单纯依靠原位测试方法来确定土层力学性能,这中勘探方法是明显是单一的,地区不同、土质组成不同,也就无法正确判断出施工现场地质的实际承载力。 4、地质勘察缺乏有效监督 在民用建筑工程地质勘察过程中,有效的监督是规范各项地质勘察行为和程序的重要保障。但在民用建筑工程实际地质勘察过程中,明显存在着监督不力现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建设单位在民用建筑工程地质勘察过程中,专业技术及监管知识明显不足,对地质勘察监管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只要求成果,不重视过程;二是在施工建设现场野外勘察过程中,往往是由勘察单位独立进行土木实验、作业以及相关现场地质数据资料搜集的,建设单位或者是相关监管单位并没有直接参与其中,出于成本和时间的考虑,勘探单位很有可能会存在偷工减料等现象,如减少打孔个数、降低钻井深度等,严重影响到地质勘察结果的精确性。 二、应对民用建筑工程地质勘察问题的有效策略 1、建设单位要提高对地质勘察价值的认识 在民用建筑工程地质勘察过程中,相关建设单位及人员要提高对地质勘察价值重要性的认识,在委托地质勘察单位进行施工现场地质考察之前首先要对施工场地及周围工程的地质资料、构造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并提出自己的建议和要求;其次,对于地质勘察报勘察告的编写,建设单位要要求本单位相关技术人员编写出勘察纲要,并提出报告编写的相关细节要求;最后,当勘察单位上交勘察报告时,建设单位要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及监理人员对勘察报告进行全面审核,包括文字叙述审核、图表审核等,以确保地质勘察报告质量,以为相关专业人员提供可靠的地质评估资料。 2、应用科学合理的地质勘察程序和方法 在民用建筑工程地质勘察过程中,要严格遵循以下程序进行实地勘察:一是对现场地质及周围建筑工程地质资料进行详细的调查;二是在大致了解现场及周围建筑工程地质情况的基础上,采用必要的测绘、地球物理勘探、钻探等相关技术手段进行实地地质勘察。在民用建筑工程实地勘察过程中确定地基承载力时,可以选择原位测试方法、但应结合回转取芯钻探等多种地基承载力检测方法进行实地测试;或者是根据周围建筑建筑物的质量和相关地质资料进行施工现场地质评估,并综合实际测量和评估得出较为精确的施工现场地基承载力结果。 3、建立有效的地质勘察监督机制 为保障各项地质勘察程序的顺利实施以及地质勘察结果的精确性、科学合理性,要建立其有效的地质勘察监督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建立起完善的监督制度,并由第三方参与现场地质勘察,在“有据可依”的制度前提下,实现对地质勘察单位的有效监督,规范其各项勘察行为;二是建设单位要重视对地质勘察过程和结果的双重监督,明确规定现场地质勘察过程中的各项勘察技术指标,并派遣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实地勘察监督,对地质勘察单位进行全面的监督。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地质勘察结果的精确与否直接关系着民用建筑工程建设施工质量和安全性。因此,在民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相关建设单位要充分认识到地质勘察的价值和重要性,重视施工现场地质勘察工作,并加强对勘察单位地质勘察过程和结果的监管,以保障地质勘察报告的质量,为民用建筑工程建设质量以及施工安全性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王先贺 瞿长均 杨燕 单位:四川煤田一四一建设投资有限公司 工程地质勘察论文:公路工程地质勘察及体会 1外业工作的主要内容 1.1测量放样 在此阶段,会使用到GPS、全站仪等工程测量的仪器,进而选择最为科学,最为合理的资质勘探点,对于勘探点位置的孔口高程偏差以及定位偏差,必须确保控制在规范允许的范围之内。当勘探完成之后,还需要对勘探点进行再一次的检测,并根据复测的实际情况做好相应的记录。 1.2工程地质的调绘 在进行工程地质测绘工作的时候,一定要助于做好与沿线工程的结合,然后再借助于一系列的勘探方式以及仪器设备进行调烩工作。在此环节中,其具体应查明一下的三项内容:第一,地形地貌的具体成因,分布情况,形态特征与地层的主要成因,厚度、岩性以及岩石具体的风化情况等;第二点,需要了解清楚地下水的埋深情况,补给情况、径流情况等等;第三点,需要对特殊性岩土的分布范围有所了解,包括工程地质的主要性质,地质的具体规模,分布的具体范围、形成条件以及现有工程的具体情况等等, 1.3工程地质勘探 通常情况下,工程地质勘察工作是与工程地质测绘工作紧密联系的,其有利于进行工程地质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深入的了解到地质的具体情况,地质勘测的具体方式分为以下几种。 (1)钻探 钻探是指在地表下用钻头钻入地层的勘探方法。在地层内钻成直径较小并具有相当深度的圆通形孔眼的孔称为钻孔。通常将直径大于等于800mm以上的钻孔称为大直径钻井。钻孔上部口径较大,下部口径较小,成阶梯状。钻孔的上部为孔口,底部为孔底;四周侧壁为孔壁。钻孔断面的直径为孔经;由大孔经改为小孔经称换经。从孔口到孔底的距离为孔深。 (2)挖探 挖探一般包括两种,即坑探以及槽探,需要注意的是,其具体的深度必须要保证不能大于地下水位,对于其的长度与断面尺寸应该严格的按照地质勘察的主要目标以及相关规范的要求去决定。最终需要提供的资料应该包含以下几种:文字描述、断面图、展示图以及较为重要部位的图片资料等等。在进行工程地质资料勘察的时候,槽探一般包括四种类型,即坑、槽、井、洞等。 2内业工作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公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来说,其在一定程度上不但展示出了工程地质勘察的主要结果,同时,其也是构筑物地基与公路路基设计甚至是后期施工的关键依据。总报告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前言、自然地理的相关情况、全线工程地质评估以及相关分析等等,不良地质与特殊性岩石所制作的相应表格等等。工点报告文字部分除对前言、自然地理的概况、工程地质条件进行简要叙述外,还要着重的针对,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与建议、工点工程地质条件进行说明,例如深挖路堑等的稳定性计算与分析。 3工程实例 3.1工程概况 在这段路线中,路线交叉、沿线涵洞地段均较多,且地质的条件比较复杂。其地质勘察拟先后通过初勘、详勘两个阶段来勘察,以便于查明整个工程的各类环境工程地质条件。 3.2公路工程地质勘查总结 本工程运用了地质测绘、勘探以及试验所获得的相关结果,对整个工程地质情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与总结,对于周边计划建设的构造物,高填路等根据工点进行了周密的分析与探讨,在具体的工程当中,借助多种方式对边坡的稳定性进行研究,并结合实际的情况,给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作者:梁红宏 单位:贵州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工程地质勘察论文:房屋建筑岩土工程地质勘察分析 1岩土工程和地质勘察的概念 1.1岩土工程的概念 岩土工程是土木工程中涉及到岩石、土壤和地下水的部分,主要的研究对象是岩石和土壤,是一栋建筑物中深入地下的部分。岩土工程是现代一项应用的很广泛的技术,无论人们在建筑房屋还是水利工程方面,都少不了对岩土工程的调查和研究,设计人员站在岩土工程精准的调查报告基础上才能正确合理的对施工方案进行设计,使得设计能够综合的考虑到施工所在地的自然气候和人为因素,设计变得更有科学性和针对性。岩土工程不仅仅是对岩石、土壤的收集和调查,还需要对岩石、土壤进行室内实验得出结论之后才算是对岩土工程进行了完整的调查和研究。 1.2地质勘察的概念 地质勘察是为了满足建设的要求,对一定区域的岩石土壤、地质地貌进行调查研究,利用一定的技术和设备,如测绘、钻探等方法去完成调查。主要分为水文地质勘察和工程地质勘察等。地质勘察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必须要由专业人员,通过一定的收集方法,然后保管带回去之后进行实验研究,才可以称之为地质勘察。地质勘察也是很有用的,在我国20世纪50年代,那个时候刚刚建国不久,各方面的资源都很缺少,尤其是石油,外国人甚至断言中国没有石油储备。但是在我国地质人员的努力勘察下,在全国范围内发现了大量的油田,像大庆、中华、辽宁、胜利等,有力的支援了祖国的建设。而地质勘察的作用可不仅仅是发现油田,还可以在地震检测等地质灾害方面发挥出极大的意义。 2岩土工程勘查内容 1)地形地貌等地质特征。不同的地形地貌是由于它们的岩石特性、土壤内部构造和水文条件不同而导致的,所以在进行岩土工程勘察时,要着重对地形地貌的调查和研究。先调查外面的环境,然后由表及里。对岩石和土壤要重点研究,分析研究岩石的种类和成因,岩石的厚度和大小等等一系列地质状况,土壤的间隙和肥力,土层的分布和厚度等等。 2)地下水的影响。地下水都是影响建筑施工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地下水不仅仅是在岩土工程中影响岩土性状的因素,还制约着建筑物的稳定和使用寿命。所以在岩土工程地质勘察中对地下水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首先研究地下水的类型、水的长度和厚度及其分布情况;其次必须要对地下水的水位进行持续准确的测量和记录,调查地下水的历史最高水位、近几年的最高水位和历史最低、近几年的最低水位,还有当地的降水和气候特征;再次,对地下水的发源地,流经区域和流往何处进行调查;最后,分析地下水的水质如何,是否会对岩石、土壤或者建筑材料进行腐蚀。 3)对岩石和土壤进行取样,带回去之后利用仪器对岩石和土壤进行实验研究,研究地基所能承受的最大力和重量,还有地下水和地质状况对地基的不利影响,对实验结果做出分析,对建筑施工提出具体的办法和设计方案。 3房屋建筑和构建物岩土工程中的地质勘察 3.1岩石、土壤等实验材料的收集 房屋和构建物中岩土工程的地质勘察非常复杂,而勘察时气候、水文等因素会一直发生变化,所以为了采集到同一时间内的不同情况,必须要赶着时间去收集,如若不然就会影响实验材料的准确性,进而影响到实验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最后会影响到设计方案和施工质量。所以,在收集实验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有计划、有分组的进行收集。首先,要对勘察地点进行细致划分,可以根据颜色、深度进行具体的划分,每一个部分各取其中两份的实验材料。就像土壤,可以分为地面的,地下3m,5m,10m等种类,对每个种类进行实验材料的收集和保管,这属于野外材料。还有就是室内材料,可以通过国土资源局和水利局档案的观看和抄写,对勘察地点的一些基本情况做出了解和确定。例如勘察地点的气候和水文的变化,历史最高和最低水位分别是多少,近几年的最高、最低水位又是多少,地下水的发源地和流经区域,这些情况如果你自身前去调查的话不仅仅花费大量的时间,还存在着误差,可以直接去相关部门读取自己需要的资料,也可以上网去搜集。 3.2室内实验应该注意的部分 在进行实验之前,要对实验的标准、计量和条件进行统一的规定,如果在实验之前不对这些条件进行统一的规定,那么实验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也就无从谈起。首先对于实验材料中土壤的收集和保管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例如,对实验土壤的防晒防冻工作一定要做好,避免实验材料因为天气因素而发生了不同的变化。其次,在开始实验的时候,要对实验进行定性分析,要确定其他的条件,然后对那一个没有确定的条件进行分类实验。例如温度对土壤的影响,首先确定除了温度之外的其他因素不变,包括土壤、地下水、大小、重量等都不发生变化的前提下,测量温度变化对土壤的影响。还可以通过压力对土壤的影响,确定气温、水文等因素,然后对土壤施加不同的压力,测试出它最大可以承受的压力。所以在实验中要定性分析。 3.3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并撰写岩土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实验人员在实验完毕得出实验结论时,要根据实验结论联系到具体的实际情况中去,向房屋建筑和构建物的设计人员写一份详细的岩土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实验的本身目的就是测试实际条件下不同情况对岩土工程的影响,也是地质勘察的必要手段。要对实验结果详细了解并合理利用,设计人员不能只考虑到提供的数据而忽略了实验结果,要知道实验结果就是在实验数据和实验材料的基础上得到的结论,岩土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更是地质勘探人员对于这次地质勘察的综合性总结。所以设计人员在设计时,一定要根据甲方提出的施工要求,以及岩土工程勘察报告里描述的地质特征、环境气候等因素,对房屋建筑、构建物的桩基工程、地基工程和基坑工程等施工方面进行方案的设计和画出施工设计图。 4结语 古人有句老话叫做“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说的就是一项很大的工程由于操作不善而最后导致全盘崩塌的事情,可见房屋建筑和构建物中岩土工程地质勘察对一栋建筑物的巨大影响,所以我们要重视对岩土工程地质勘察。但是又因为岩土工程的地质勘察是一项特别复杂的工作,所以我们首先要重视对岩土工程资料的搜集和实验材料的收集,其次要对实验进行定性分析,最后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让设计人员得到详实准确的信息去设计。只有顺着这一套方法去做的话,我相信一定可以让建筑物的生命周期更为长久。 作者:王晓辉 单位:山西省勘察设计研究院 工程地质勘察论文:岩土工程地质勘察控制方法 一、岩土工程地质勘察影响因素 1.人为因素 在当前新形势下的地质勘察仍面临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部分勘察单位为了节省开支雇佣大量农民工,实际勘察时勘察团队仅由几名技术人员和临时招募的农民工组建而成,团队的安全意识较差、整体素质较低,勘察质量无法保证。岩土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十分艰苦,但仅凭吃苦耐劳根本无法胜任该项工作,尤其未经专门培训的技术人员很难发挥应有作用;另外,地质勘察实施时部分勘察团队为加快施工进度,采用不符合规定的方法钻探取样,导致垂直度出现较大偏差,孔深误差随之增大;同时勘察时挪动孔位的现象时有发生,结果一些重要位置缺少勘探孔。而且钻孔时不能准确把握钻进回次进尺,有时进尺达到3m或更长才提一次钻;部分勘察团队地层划分界限不清晰,甚至出现漏掉软弱夹层、砂层透镜体等特殊地层的情况。上述这些问题往往无法给岩土工程施工提供准确数据,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岩土工程的顺利开展。 2.市场制度因素 岩土工程地质勘察行业缺乏必要的市场制度约束,是岩土工程建设面临的又一重要问题。当前市场中勘察单位数量众多竞争激烈,加上一些外挂单位加入又进一步增加了竞争激烈程度。如此,部分无技术优势的勘察单位为抢占市场份额往往降低价格,而为了获得利润勘察过程中往往偷工减料,其勘察质量可想而知。另外,当前市场中受到多种条件限制很多单位缺乏自己的钻机,因此不得不使用其他单位提供的钻机。而且实际钻探时为提高施工进度,往往使钻机超负荷工作大大增加了故障发生机率,一方面钻探施工无法满足相关规范要求,另一方面钻机一旦出现故障钻探工作不得不中断,延长钻探工程。严重时使钻探施工面临较大风险,威胁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 3.岩土工程勘察野外监理制度不完善 当前,岩土工程地质勘察中野外监理机制不够完善,给地质勘察水平和勘察效率造成较大影响。部分勘察单位在没有监理的情况下草草行事,勘察获得的数据精度与要求勘察数据之间存在较大误差,而且提供的图样有时与实际情况差距较大;部分勘察单位为维持正常运营部分,不得不走非法途径获得勘察指标等,严重影响了岩土工程地质勘察秩序。因此,为避免上述不良状况的发生,十分有必要建立和完善岩土工程地质勘察野外监理制度。 二、岩土工程地质勘察控制方法 结合当前岩土工程地质勘察存在的问题和新疆地区地质特点,为保证地质勘察质量应积极探索和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为岩土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准确的参考数据,为此应重点把握以下几项内容。 1.选择优秀地质勘察团队 地质勘察团队是勘察工作实施的主体,其质量状况往往给勘察工作的不同环节造成较大影响。为此,岩土工程施工单位应结合岩土工程实际状况选择优秀的勘察团队。首先,认真审查勘察团队各成员资质,确保其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地质勘察经验,同时具备良好的责任心和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其次,认真了解团队所用的勘察仪器质量,尤其钻机质量应结合相关规定进行检查,以确保钻进能够稳定的工作;最后,为保证地质勘察工作高效进行,应结合勘察经济开支情况选择两个以上的勘察团队。同时注重引入竞争机制,奖励地质勘察工作中表现优秀的团队,一方面提高团队地质勘察效率,另一方面刺激勘察工作开展不认真的团队。并且当勘察团队施工时岩土工程建设单位应派专门技术人员监督勘察工作,必要情况下给予指导,以保证地质勘察工作为岩土工程的施工奠定坚实的基础。 2.完善岩土工程勘察市场制度 当前,市场上众多岩土工程地质勘察单位为赢得地质勘察指标将精力放在了打价格战上,却忽略了地质勘察质量,这样不但扰乱了地质勘察市场秩序,而且往往给后期的岩土工程施工造成较大损失。为此,针对这一现状应建立和完善行之有效的市场管理监督体系。首先,国家相关部门严格审查市场上存在的地质勘察单位资质,并依法取缔无资质的地质勘察单位,以达到净化地质勘察市场的目的;其次,明确地质勘察招标流程和细则,使地质勘察各单位间公平竞争,这样做一方面能有效遏制用不正当途径获得地质勘察指标的行为发生,另一方面提高实力雄厚的地质勘察单位中标几率,为岩土工程施工创造良好的条件;最后,国家相关部门出台系统且内容详细的法律法规政策,尤其应明确岩土工程施工单位和地质勘察单位间的职责,针对地质勘察单位未达到合同规定要求的行为,应根据双方签订的合同要求地质勘察单位重新勘察。实施以上三种措施不但能有效遏制不正当竞争行为,而且对整个地质勘察行业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国家相关部门应积极落实。 3.制定岩土工程勘察野外施工监理制度 加强地质勘察野外施工监督是保证岩土工程地质勘察质量的有效方法。首先,应依据国家颁布的地质勘察规范标准相关内容,结合岩土工程实际施工要求编制地质勘察大纲,明确监理单位资格。其次,对监理单位监督行为应进行明确的阐述。例如,钻孔作业中如发现勘察单位未按照相关规定或钻孔质量不符合要求时需重新钻孔。认真审核施工当日编录,一旦发现问题及时要求其返工;最后,岩土工程施工单位应定期检查地质勘察质量,并与地质勘察单位间保持良好沟通,以及时纠正地质勘察存在的不良问题,确保地质勘察工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4.提高地质勘察作业针对性 提高地质勘察针对性对提高勘察工作效率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尤其新疆地区土质类型较多,地质勘察时针对不同的土质状况采取不同的勘察方法。下面以新疆伊宁地区黄土地质勘察为例进行探讨。新疆伊宁地区广泛分布着湿陷性黄土,这些土体如遇到水分侵润原有的力学和结构性能会发生改变,导致其抗荷载能力下降,进而影响岩土工程的稳定性。因此,地质勘察中应着重确定该地区黄土地基湿陷类型和湿陷性系数,通过计算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处理,提高岩土工程的稳定性。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性等级划分如表所示。 三、总结 地质勘察是岩土工程施工的重要环节,对保证岩土工程充分发挥社会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岩土工程施工单位应将地质勘察工作当做重点内容来抓。尤其新疆地区岩土工程施工更应将地质勘察工作放到应有高度,通过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地质勘察质量,以此保证该地区岩土工程施工顺利开展。 作者:赵龙 单位:新疆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工程地质勘察论文: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问题 摘要:水文地质问题是建设工程地质勘察的必要环节,特别的水文地质的指标参数直接关系到工程的施工质量。因此,本文旨在分析水文地质问题在工程地质勘察的重要性,探究其重要意义,并阐述具体的勘察内容。 关键词:工程地质勘察;水文地质;问题;重要性 水文地质情况对建筑工程的基础设计、持力层选择和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建筑工程中的基础内容就是水文地质的勘查,因此,提高对工程地质勘查中的水文地质问题的重视,分析水文地质勘察的主要内容,了解自然地理条件、地质环境、地下水位情况、各含水层和隔水层对工程建筑的影响,可以有效开展工程建设工作,提高规划设计的科学性、施工的合理性、勘查的准确性,使得工程安全、稳定地开工建设。 1.水文地质勘查简析 1.1水文地质勘查概述 水文地质勘查是工程地质勘察的重要环节,主要勘查水文地质对工程建设的影响。水文地质勘查就是在前期的水文地质基础数据前提下,使用适当的比例进行科学验证,运用先进的勘察技术和仪器设备对水文地质指标因素进行分析判断,探究影响水文地质勘察结果各个环境因素,分析水文地质各个参数变量对整个工程建设的影响的一种勘查。 1.2水文地质勘查内容 1.2.1自然地理勘查。自然地理条件是影响勘察的主要因素之一,主要涉及的施工环境的气候特点、水文特征、地形地貌等。具体来说,自然地理条件的勘查内容是气象特征、施工区域的气候分布、大气湿度热度、风向指标风速、周边水系数量、地下水位置特点、流向、流速等,以及工程所在位置的地形平原、高原特征,地貌被侵袭程度,地形冲刷效果,地形堆积形态。1.2.2地质环境勘查。地质环境的勘察的主要内容是对地质特征、基底构造、岩石性质、新构造运动、第四系厚度的勘查,了解岩土工程所在区域的地质环境,分析岩层的对水作用的抗压能力,并测定岩层的腐蚀程度,有效的判断岩土工程的建筑物的耐久性。1.2.3地下水位勘查。地下水位内容包括地下水位的升降特点,水位变化趋势,周边岩石环境的水补充作用,地下水在岩土的排泄情况,勘察地下水最高水位和最高水位的历史特点,并分析造成高低水位的具体历史原因;水类型和水流速的变动差异也是水文勘察的内容,动态水位分析,对岩土工程的基底调整有指导性的意义。1.2.4含水层、隔水层勘查。含水层、隔水层的勘察主要有各个含水层的埋深条件和埋深水位,厚度分布和水位情况,地下水的类型和流速流向及水位动态情况。1.2.5水文地质参数勘测。水文地质参数的测定主要方式通过抽水试验,由于岩石的受力情况与岩石的干燥程度呈现正比关系,需要用软化的办法对岩石层面的耐风性、耐水性、透水性的指标参数进行测定,保证水文地质参数测量工作数据准确性和科学性。 2.水文地质问题的重要性分析 2.1水文地质勘查影响建筑的基础埋深。建筑物在地基的埋深的程度与水文地质情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地基的打入的深浅,都是依据前期的水文地质各个参数的数据分析,进而推断地基的深浅数据,选择符合地基的合理埋深范围的指标。掌握水文地质的动态数据,结合实际的施工现场周边环境,判断建筑物在地下的埋深尺寸。在实际的岩土工程地基设计中,勘察出准确的静态地下水位。一般来说建筑物的埋深必须在地下水位的上面,但也存在着特殊的建筑工程,地下水位较高,地基的基础埋深必须符合客观的基础埋深的区间范围,那么建筑物埋深位置必须低于于地下水位,这就要求在施工前期采用先进手段进行降低水位,保障建筑物的埋深位置处在不受地下水影响的深度。此外,工程地基受到地下水流经会降低地基的硬度,容易出现软化湿陷,这些土壤一旦失去水分又会出现干裂的情况,对建筑物的地基埋深有着消极的影响,因此必要的水文地质的勘察,是保障建筑物的埋深的基础。2.2水文地质影响建筑工程的质量。地下水位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出现水位高低起伏不平稳的水文现象。高水位和低水位都是制约着建筑工程的良性发展的关键因素。具体而言,土壤都有其的酸碱平衡,才能维持土壤的稳定性和坚硬度,然而当水位升高时,这种岩石的平衡会被地下水打破,地下水丰富的可溶性的盐物质会对建筑材料有一定的腐蚀作用,这种情况下,建筑物的基础承载力受到一定程度的降低。同时水位上升造成的暗河积水,更易致使建筑材料出现裂缝缺陷。当水位降低时,地下水本身承载着对建筑物的压力就会减弱,建筑物的基础水压降低,造成地基下沉,建筑物凹陷,岩石层中的土壤固有的颗粒和粉砂分散流失,对建筑物的基础建筑材料的基础结构受到破坏,这对建筑工程的安全性造成巨大的威胁。2.3水文地质影响建筑工程的支护效果。地下水动力循环是一个良性的循环过程,在自然条件和地质条件的多种作用下,处在一种平衡的水动力循环状态,然而当受到工程建筑施工的影响,这种平衡将被打破,给建筑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带来不可估量的消极影响。例如,在受到人口激增的时代背景下,地产商对土地的开发有限,土地的使用权限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因此必须采取加高楼层的方式进行建筑物的高结构的建造。而楼层越高越需要更深的地基,则会采取抽水或者垂直开挖的降低水位的方式,这种严重破坏地下水动力的人为手段,极度造成地下水所处的地质环境发生质变,地下岩层出现空心等土壤结构,这就会影响工程后期建设的质量,减少了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3.加强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问题处理的措施 3.1规范工程地质勘察。完善的管理制度是做好地质水文工作的前提保障。第一,工程勘察单位要设立专门的水文地质勘查机构,指定人员负责水文地质管理工作,认真落实好水文地质内容有关的勘察工作。第二,在完善勘察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加强其重要性的宣传,让工程人员都明白水文地质问题对工程地质勘察的危害,从而规范操作规程、熟悉勘察内容,充分发挥管理制度的约束力,并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进一步的强化,逐渐形成对水文地质问题的重视,避免发生危害工程建设的情况发生。最后,工程地勘单位需要加强勘察人员的培训,提高勘察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思想理念,做到熟悉相关的法律和规范,了解勘察内容和流程,提升其综合素质水平,保障工程建设的稳定发展,降低水文地质问题对工程地质勘察的影响。3.2加强现场监测。加强地质情况的调查是预防水文地质问题对地质勘查造成影响、对工程建筑产生影响的有效措施,所以勘察单位必须重视地质水文状态调查。在对地质水文进行状态监测的时候,应该明确监测目的,建立相应的监测标准和地质水文在进行地下水调查的过程中,勘察人员要明确调查目的,并建立调查标准,便于制定合理的工程施工方案。3.3加强技术应用。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先进技术的支撑是提高勘察质量的必要条件。科技时代的到来,应加大对水文地质勘察的技术投入,如建立工程、天文、地理等学科共通的信息服务平台,引进先进的测量设备,建立指标数据化管理的服务系统等。不仅如此,不同类型、不同深度、不同广度的水文地质,勘察的方法不尽相同,勘察方式需要技术化,采用先进探测设备抽取勘察地质样本,避免人为的随机抽查地质样品,提高地质勘察的效率。3.4做好水文地质环境勘察。第一,勘察自然地理条件。工程勘察中一项重要内容即勘察自然地理条件,要对施工场所地质情况,气候条件和水文条件进行系统勘察与分析,以便于能够为后续作业的开展提供可靠参考。不仅如此,还需综合考虑水文特征,不但要将区域气候,湿度以及热量等内容进行综合考虑,还需将地方地形特征,水系分布情况考虑在内。并且还应将季节变化,气候特征以及降水情况等内容进行综合考虑,以确保后续作业得以高效,安全开展。第二,仔细勘察作业周围地质环境。勘察作业周围地质环境包括了勘察作业场所地层岩性,新构造运动,地质构造特点,基底构造和第四系厚度控制等。 4.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水文地质勘查的简析,进而探究了水文地质问题对工程地质勘查的重要性和重要内容,并根据相关的情况提出几点优化策略,旨在预防水文地质问题对工程建筑造成危害,影响人民的幸福安居。 作者:王泽波 单位: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国土资源局 工程地质勘察论文: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问题的重要性研究 摘要:水利工程改造中需考虑水文地质因素,对工程地质勘察进行科学规划与指导,提高工程地质勘察的有效性。结合工程案例,分析了水文地质勘察常见问题,对工程地质改造提出科学的导向,为水利项目建设给予综合性保障。 关键词:水文地质;勘察;问题;对策 水文地质是工程地质勘察中必须考虑的问题,利用水文勘察报告实现空间改造,体现了水文地质结构布局的特殊性。为了更好地开发与利用工程地质环境,要做好水文地质勘察与分析工作,为工程地质改良提供科学的指导依据。 1工程概况 依据《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堤防本工程等级为2级,水利工程建筑物与堤防相同,设计等级为2级。又根据《泵站设计规范》的等级划分标准,贵阳控制工程泵站设计流量为70.0m3/s,泵站工程为大(2)型,对应的主要建筑物设计等级为2级。水利工程等别为Ⅱ等,主要建筑物设计等级为2级,次要建筑物设计等级为3级。临时工程按4级建筑物设计。根据《贵阳市城市防洪排涝规划》,贵阳市城区防洪标准近期按100年一遇,远期按300年一遇,城市除涝标准按20年一遇设计。 2水文地质条件 2.1地表水和地下水 勘察期间水位为9.8m。场地区内⑥-2层重粉质砂壤土及其以上各土层地下水位以下含水,构成场地表层主要潜水含水层。本次勘察分别观测了G39孔(左岸)、G03孔(河边)和G32孔(右岸)地下水位,水位分别为7.2,8.4和7.1m,根据地下水的分布趋势分析,地下水水位沿河道两侧向两岸逐渐降低。G03孔⑨层中砂承压水水位为7.88m。 2.2水的腐蚀性 (1)地表水。据调查,拟建场地周围无有害污染源对场地地表水造成污染。本次勘察在中采取地表水进行了水质分析,该处地表水对对混凝土无腐蚀性,对钢筋砼中钢筋无腐蚀性,对钢结构有弱腐蚀性,分析结果如表1。(2)地下水。据调查,拟建场地周围无有害污染源对场地地下水造成污染。本次勘察在G03号钻孔和G35号钻孔中采取地下水进行了水质分析,该处地下水对对混凝土无腐蚀性,对钢筋砼中钢筋无腐蚀性。 3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评价 3.1区域稳定性评价 根据场地地震烈度为6度,相应的的加速度为0.05g,场地8km以内无现代活动断层,场地区周边无M≥5级地震活动,综合分析认为,区域构造稳定性较好。 3.2渗透性评价 贵阳控制工程各层土的渗透系数及渗透性分级见表2。 3.3液化土层判别 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相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按《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287-2008)和《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SL203-97)和其他相关规范,本工程可不考虑地震液化的影响。 3.4特殊性土 (1)填土。场地内①层填土为新近填筑的人工填土,为特殊性土。该层土均匀性差,分布不均。(2)软土。②层淤泥为新近沉积粘性土,流塑状,河道全场地分布。低强度,高压缩性,工程性质差,属软土。③层淤泥质重粉质壤土和⑤层淤泥质粉质粘土,流塑状,低强度,压缩性高,工程性质差,属软土。 3.5渗透变形评价 地基土中①层填土主要以砂壤土和粉质壤土等少粘性土,在地表广泛分布,结构松散,土质松软,防渗抗冲刷能力差,根据地区经验,该层土极易发生渗透破坏;④层砂壤土和⑥-2层砂壤土砂性较大,分布范围较广,透水性强,易发生渗透破坏。依据《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487-2008)附录G对①层填土、④层砂壤土和⑥-2层砂壤土进行渗透变形判别和临界水力比降计算,判别、计算结果见渗透变形判别成果表。 4各建筑物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评价 4.1闸、站 闸室底板底面高程为-0.8~1.2m,位于⑤层淤泥质粉质粘土,⑤层淤泥质粉质粘土强度低,不满足地基持力层的需求,可采用换填法处理,亦可采用桩基,以⑦层粉质粘土或⑧层粘土为桩端持力层。泵站底面高程为0.1~0.5m,位于⑤层淤泥质粉质粘土上,不满足地基持力层的需求,可采用换填法处理,亦可采用桩基,以⑦层粉质粘土或⑧层粘土为桩端持力层。水闸上游消力池底板底面3.2m左右,位于②层淤泥,不满足地基持力层的需求,可采用换填法处理,亦可采用桩基,以⑦层粉质粘土或⑧层粘土为桩端持力层。水闸下游消力池底板底面3.2m左右,位于②层淤泥,不满足地基持力层的需求,可采用换填法处理,亦可采用桩基,以⑦层粉质粘土或⑧层粘土为桩端持力层。水闸上、下游第一节翼墙底板底面为1.9m左右,位于④层重粉质砂壤土中,不满足地基持力层的需求,可采用换填法处理,亦可采用桩基,以⑦层粉质粘土或⑧层粘土为桩端持力层。水闸上、下游第二节翼墙底板底面为2.9m左右,位于②层淤泥上,不满足地基持力层的需求,可采用换填法处理,亦可采用桩基,以⑦层粉质粘土或⑧层粘土为桩端持力层。闸室开挖深度5.6~12.5m,开挖深度内各层土的渗透性均较强,且淤泥土的含水量较大,强度较低,边坡稳定性较差。本工程建议采用井点降水和管井降水相结合的方法降低地下水。并确保在基坑开挖和基础浇筑时,地于水位位于坑底以下,其距离不小于0.5m。本工程边坡所涉及的土层抗冲刷能力和边坡稳定性均较差,建议边坡比不大于1∶3,且边坡应采取适当的水土保持措施。 4.2交通桥 采用钻孔灌注桩,以⑧层粘土或⑨层中砂为桩基持力层。桩径、桩长可通过计算确定,施工时应严格控制成孔和浇注的时间性和连续性,尚应加强泥浆护壁。 4.3临时围堰 ②层淤泥淤泥不能满足强度和变形要求,鉴于其厚度较薄,建议将其全部清除。另外,河道两侧的生活、生产垃圾及植物根茎,亦应清除。④层重粉质砂壤土一般能满足强度和变形要求求,但是下卧⑤层淤泥质粉质粘土,⑤层淤泥质粉质粘土强度低,高压缩性,厚度较大,地基土在上部荷载作用下可能会出现较大的沉降和变形。建议对④层重粉质砂壤土进行局部处理或加大堤身宽度。 5结论 水文地质用于工程地质勘察分析,体现了地质工程改造的发展趋势,将其用于地质规划与改造具有战略性意义。为了改变传统地质勘察问题,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勘察分析,掌握地质工程作业方案,为地质勘察规划与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同时,利用水文地质结果指导水利项目改造,从地质环境、水文条件等方面展开工作。 作者:龚林晋 单位:贵州有色地质工程勘察公司 工程地质勘察论文: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问题研究 摘要:在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问题一直是一个容易被忽略的问题,在工程地质勘察中加强水文地质勘察,是确保工程地质勘察工作是否到位的关键所在,由此工程地质勘察质量才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本文针对工程地质勘察水文地质的相关问题展开分析。 关键词:工程地质勘察;水文地质 在工程地质勘察中,不仅要注重水文的物理性质,也应注重水文地质问题,特别是水文地质中岩土水理性质,地下水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若不注重这些水文地质问题,则容易应该建筑物的稳定性是寿命周期,因此,在工程地质勘察中注重水文地质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以保证工程地质勘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1工程建筑地质勘察中做好水文地质评价的重要性 做好水文地质评价内容,对提高工程地质勘察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水文地质问题的评价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评价地下水对岩土体和工程建筑的影响,对地下水而引起的水文地质问题和工程地质危害进行预测,并提出有效的防范措施。 (2)做好工程地基的选型,对于建筑物地基潜在的水文地质问题进行全面的查找,使建筑物在选择地基基础类型上有准确的数据参考。 (3)全面分析对建筑物造成影响的水文地质问题,这就要求应充分考虑以下几点:①对于埋在地下水水位以下的建筑物基础,应充分考虑地下水对建筑物中混凝土钢筋结构的腐蚀性;②针对岩土体的建筑物,如软质岩石、残积土等岩土体。对岩土体以及建筑物场地内可能带来影响的地下水文地质问题进行重点评价,分析岩土体的软化、胀缩作用给建筑物造成的地基影响,着重分析建筑物地基基础压缩层可能存在松散、粉土的现象,预测地基基础压缩层因松散、或发生粉土液化、流砂、管涌等不利因素的可能性;③在工程建筑物地基下部的基础基坑开挖工程,应采用渗透试验和富水试验对地下水文计算并重点评价地下水文对承压水冲毁基坑底板的影响,另外,人工降水也容易影响建筑地基的稳定性,如地质边坡失稳,对可能给建筑物安全性、稳定性带来隐患的人工降水进行评价。 2对于水文地质问题中,岩土水理性质的测试方法分析 一般情况下,普遍认为,测试岩土的物理性质比较重要,常常没有对岩土水理性质的测试引起足够重视。在岩土地质勘察时,加强岩土水理性质的测试,对于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测试方法主要包括地下水赋存形式对岩土水理性质的影响和岩土水理性质的测试方法。 (1)对地下水地下水赋存形式来说,通常包括:(重力水、毛细管水、以及强弱结合水共同而成的结合水)。 (2)对其岩土水理性质测试方法而言,即(胀缩性、崩解性、透水性、给水性、软化性)等。就软化性测试方法来说,即结合软化系数,对受到浸水后的岩土体的(耐水浸、耐风化)能力的进行力学强度指标的判断透水性测试方法,是指根据水重力作用而影响岩土透水的性能,对于松散岩土的测试和坚硬岩土的测是其主要的表现方面,如果松散岩土存在有不均匀的颗粒时,这会导致其透水性地理研究•GEOGRAPHY大大下降,但在坚硬岩土的透水性方面,岩溶愈发育而越强,通常采用渗透系数来表示岩土以允许水透过的性能,并采用抽水试验方式来测定岩土体的渗透系数。就给水性测试方法而言,即运用水度来表示重力作用下的饱水岩土流出的水量,一般情况下,采用实验方法来测定饱水岩土从孔隙和裂隙流程水量的水度。胀缩性测试方法,是指根据岩土吸水、失水的体积变化来测定的方法,即岩土颗粒表面结合水水膜受吸水、失水而造成岩土的胀缩性。 3水文地质问题中,分析地质勘察质量所受到的地下水影响 (1)影响地质勘察的地下水水位。地质中地下水位变化主要体现在上升和下降,地下水位上升和下降主要受自然、人为环境因素的影响,地下水位升降变化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主要体现在地下水位上升对地质勘察质量的影响、地下水位下降对地质勘察质量的影响和地质地下水上升和下降频率大地质勘察的影响。地下水位上升对地质勘察质量的影响,地质中地下水位上升的原因主要体现在降雨量、气温等水温气象因素、灌溉施工等人为因素和岩土地质因素等方面,地下水位上升对岩土造成的危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地下水过多容易造成岩土体松动、土壤性质发生变化,进而造成建筑物容易受到腐蚀;②地下水水位上升容易造成岩土体结构发生变化、尤其是岩土体岸边结构,容易发生崩塌事故;③岩土体结构发生变化,影响岩土体的强度和压缩性,尤其是膨胀性岩土,容易产生胀缩变形;④影响建筑物的稳定性,特别是地下水位以下的建筑物基础,由于地下水位上升而造成地下建筑物上浮。地下水位下降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主要是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如采矿活动或修建水库因造成地下水的大幅度下降,若不合理抽取地下水,工程建筑物容易发生裂缝、塌陷等地质灾害,甚至可能引发环境地质问题。地下水升降频繁对岩土工程的危害主要体现在膨胀性岩土方面,由于膨胀性岩土容易发生膨胀不均匀现象,若地下水位不断地出现或是上升,或是下降,这是造成膨胀岩土收缩变形的最主要原因,这种现象加剧以后,就会对工程建筑物造成非常大的危害。 (2)由于环境状态的改变,地下水的动水压力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进而影响到地质勘察,通常在自然环境状态下地下水动水压力作用是不会引起岩土工程危害的,但是,在人为工程活动中,如地下水的大量抽取,造成地下水的严重不足,这就会影响到地下水的天然动力,使之发生失衡现象,导致地下水的动水压不断发生变化,产生流砂、管涌等。 结语: 水文地质问题在工程地质勘查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必须予以加强,全面综合考虑,特别在岩土水理性质方面,更应当加强测试,全面了解影响地勘质量的地下水情况,解决好水文地质问题,采取必要的对策,有效提升工程地质勘察质量。 工程地质勘察论文:工程地质勘察研究与地质灾害防治 摘要:各种类型的工程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要想保证这些工程建设的有序进行和后期功能的有效发挥,就应当开展有效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进而对可能产生的地质灾害进行事前有效的预防,最终保证工程有序建设和运行。但是,实际上我国工程地质勘察开展的时间较短,在各个方面的经验和技术还不够成熟,所以工程建设单位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应当采取有效的地质勘察措施,进而形成对各类地质灾害的有效预防和治理。 关键词:工程建设;地质勘察;地质灾害;灾害防治 工程地质勘察是基础性工作,对于工程有序施工和工程质量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但是我国工程地质勘察工作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建设单位的认识程度不够造成的。本文将对某工程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工程建设项目的地质勘察工作,最终研究该工程防治地质灾害的措施。 1工程实例分析 以在某市建立的钢厂区项目工程为例。该项目工程所在地原是斜坡地貌,整体发生滑动,为了满足修建厂区的需求,在场地的平整处理中依据规划进行大开挖坡脚位置,形成高度为8~10m的高陡临空面。开挖完成后,由于自重力的作用,有少量裂缝出现在坡体位置,但是相关人员并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在进一步的开挖过程中出现了降雨,最终导致在2014-11-23日产生整体滑动,进而形成了圈椅地貌,有多条裂缝产生于滑坡内。这样,宽为2m、切割深度为1.4~2m的裂缝就形成了。在滑坡产生滑动后,工程人员立即停工前缘开挖,滑坡状态区域稳定。后来,随着雨季的到来,滑坡再次产生滑动。滑坡极大地影响了前缘钢渣综合利用工程。如果进一步产生失稳滑动,就容易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将对场区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滑坡北侧为边坡,为斜坡地带,从下至上的地貌分别为平台、陡坡、斜坡。后部为12°~17°的斜坡,局部陡坎高度为0.8~1.5m。由于开挖放坡,边坡前缘产生了高为10m的陡坡,坡度为30°~40°之间,坡脚处为粉砂质泥岩。下部为坡度为2°~5°的平台,是厂址区的所在地。边坡长度为85~110的,有105°~114°的坡向。后部山脊下为最高点,分布高程为1879~1980m,坡脚处为最低点,分布高程分别为1950~1951m。在该土质边坡中,边坡高度在10~15m之间。如果发生失稳破坏问题,周围建筑物安全就会受到威胁。 2工程项目的地质勘察分析 2.1区域地质构造 以上述工程为例,该工程所在地构造复杂,两条南北向大断裂分别位于南北面,受易门大断裂和普渡河大断裂共同夹持,中南部黑风洞背斜是最大的褶皱构造,经鸣矣河乡东西向轴线向昆阳延伸。上元古震旦系底层在轴部露出,古生界底层位于两翼,产生的背斜宽缓舒展。在断裂活动影响下,区域内较为发育的有滑坡、崩塌、温泉。两条大型断裂带位于工程区附近,在断裂带影响下,区域内产生较为破碎的岩体。区域内主要有两条裂隙发育。勘察区的地质结构方面,普渡河大断裂和易门大断裂之间的地质结构较为复杂,有多个小型断裂层存在。 2.2变形破坏机理 滑坡原始地形坡度按照工程地质曾辉和钻探揭露为六至十二度,该种状态较为稳定。与此同时,在坡脚初露含碎块石粉质黏土层,局部地段还有较高含量的石料,架空现象较为严重,并产生地表水下渗问题,但下伏粉砂质泥岩的隔水性较好,活跃地带更易在地基覆界面形成,这样地下水运移就更容易实现。 2.3工程地质灾害防治 在计算和分析各个滑坡的整体和局部稳定性中运用了合适的坡面,并选择勘察确定的滑动面对该滑坡的整体稳定性进行计算。根据相关数据分析,实际上造成边坡稳定性不高的主要因素是降雨逐渐增加了边坡土体含水量,进而降低了抗剪强度。这就说明了什么才是决定边坡稳定性的主要控制因素。所以,应当强化边坡区和周边环境中的地表水排水,将支挡结构设置于边坡坡脚处,并且根据计算合理确定边坡结构形式,然后进一步确定边坡的稳定性。 3工程地质灾害治理 3.1设计目标与原则 基于变形机制的角度,前缘开挖过程中由于地表水侵蚀、前缘开挖影响形成临空面,这样就会改变原有坡体内部应力,进而导致应力重分布等效应的产生,斜坡变形最终产生。在地表降水入渗的过程中,会长时间浸泡斜坡土体,尤其是降低土体抗剪强度,进而降低变形体稳定性。因此,应当充分贯彻“根治变形”的原则,将基本目标设定为防治前缘继续强烈变形。工程布局的目标是防治滑坡继续发展,避免发生灾难性地质灾害,在治理过程中应当采用设置抗滑桩,进而为变形区内设施和人员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保证。在灾害防治中,为了预防滑坡的继续发展应当采用有效的治理措施,继而有效控制其形成的诱发因素。同时,还应当尽量降低植被在治理工程中受到的破坏,并且在绿化坡面的过程中还应当合理利用各项措施,并且根据地质单元的实际情况进行不同处理措施的应用。 3.2治理工程总体设计 应当从滑坡的发展趋势、影响因素、变形情况、破坏特征出发,在治理过程中应用前缘设置支挡措施和坡面截排水处理方法:①应当将其中的一排抗滑桩设置于滑坡体前缘拟建在公路内侧。②应当将截水沟设置于滑坡后缘1m处。其规格应当为0.5m×0.6m,砌筑厚度应当为0.3m。③应当将截水沟设置与滑坡体上,截水沟截面为0.4m×0.5m,排水沟截面应当为0.5m×0.6m,砌筑厚度为0.3m。④从边坡的整体稳定性和地形特征出发,在坡面防护中应用通过在边坡前缘设置抗滑桩桩和混凝土菱形格构,并在相对应的边坡坡面防护中在坡脚应用护脚墙和钢筋混凝土菱形格构,还应当将截排水沟设置在边坡外设置,其中截水沟为0.4m×0.5m。在公路外侧的边坡治理中应当采用局部放坡、桩板墙的措施,其中桩板墙设计桩长为12m,1.0m×1.5m的界面,并且设置厚度为0.3m、高度为6.4m的挡土板。 4结束语 通过以上内容可知,工程建设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就是工程地质勘察,建设单位在应当对此给予充分的重视,并且积极研究和分析勘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进而为工程建设的有序开展提供保障。本文对工程地质勘查和灾害预防措施进行了探索,但仍存在一定局限性,希望同行们能够强化专业知识,实现对各种地质灾害的有效预防。 作者:廖洪亮 单位:重庆市华地工程勘察设计院 工程地质勘察论文:水文地质问题在工程地质勘察中的重要性 摘要:水文地质是地质勘查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做好水文地质勘查工作有利于提高工程地质勘查的质量。基于此,本文主要从水文地质问题的重要性、水文地质勘查中主要的评定内容、水文地质中岩土的水理研究、地下水的危害几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重要性 作为工程地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水文地质主要研究地下水的变化和分布情况,并依据勘查的结果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水文地质能影响建筑物的安全,应对其进行全面勘查,预防有可能对建筑物造成的各种危害。 一、水文地质问题的重要性 在建筑物施工过程中,需要对周边的岩土地质情况进行必要的勘查。在勘查时,勘查单位往往忽视了周边的水文地质情况。然而,大多数工程地质情况都是由地下水的情况决定的,地下水会对岩土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如果没有对周边的水文地质环境进行详细勘查,就可能会造成后期施工存在危险,如基坑塌陷、建筑物发生沉降等。因此,水文地质在工程地质勘查中占具有重要作用,应予以高度重视。 二、水文地质勘查中主要的评定内容 对水文地质情况进行勘查,并依据勘查的结果进行相应的评价,可以为建筑工程施工提供比较可靠的资料,减少不必要的安全事故。水文地质勘查的主要评定内容包括周边地下水的分布情况、地层结构、岩土成分及地下水的影响。对于地下水分布情况的评定,主要是针对工程地下水的含量及与地表距离,如在进行基坑开挖的过程中是否会使地下水位发生变化,而地下水是否会影响施工环境等。在地下水评定这块,要严格禁止工程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污水影响地下水的质量,否则,地下水的流动就会腐蚀整个建筑物的地基,从而造成安全事故。对于周边的岩土结构和成分,要总结出对施工不同程度影响的排序,相关人员对这些有可能产生的危害进行深入分析,并制定防范措施。在此过程中,要充分结合地下水的特性、分布情况等。对于地下水对工程的积极、消极的影响,要根据周围不同的地质条件制定相应的设计方案。第一,要明确位于地下水里的地基内的钢筋会不会腐蚀;第二,要分析工程地基是否处在软弱地层。建筑物的基础是整个建筑物质量安全的保证,相关人员要做好与基础相关的勘查设计工作;第三,还要对工程周边的水文地质的具体参数进行勘查,如有可能影响桩基稳定性的渗透系数等,确保工程建筑的安全。 三、水文地质中岩土的水理研究 岩土的水理性质要结合地下水的储存形式进行分析,地下水的储存形式主要有结合水、毛细管水及重力水,其中结合水又分为强结合水和弱结合水。对强结合水来说,在强大压力的作用下,其具有很强的粘结性,而相对于强结合水,弱结合水的吸附力则很小。总的来说,结合水这一形式并不会对岩土的水理性质造成很大的影响。毛细管水是地下水在岩土毛细管缝隙中的存在形式,毛细管水受到来自毛细管力和重力两方面的作用。毛细管力比重力大的情况下,毛细管水就会上升;毛细管力小于重力的情况下,毛细管水就会下降。随着毛细管水在毛细管缝隙中不断地上下垂直运动,便会使岩土体逐步软化毛细管水对建筑地基的腐蚀性,它主要存在于砂土,中极少存在于黏土和砂砾中。对于重力水,则主要是水文地质勘查的主要对象。 四、地下水的危害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要注意勘察工程周边地下水的升降变化,如地下水水位是受季节的影响。地下水水位受季节性变化的影响较小,但人为因素可以造成地下水水位发生较大的变化。潜水位上升会造成河岸等岩土体崩塌、岩土和地下水对建筑物地基的腐蚀性增强及岩土体结构强度降低等情况。而地下水水位降低会导致地面沉降或塌陷,严重时可导致发生地震。地下水水位的变化还能使膨胀性岩土发生变形,当地下水水位升降频繁时便会使岩土反复收缩,岩土在进行反复收缩过程中便会导致岩土的膨胀幅度增大。另外,地下水水位快速下降的情况下还会导致地面干裂。所以,在对膨胀性岩土区域进行勘察时,要重点勘察地下水水位的变化,通过研究这种变化和升降规律,设计地基的深度。 五、结语 本文先分析水文地质问题在工程地质勘查的重要性,紧接着总结水文地质勘查中需要评定的主要内容,包括地下水的分布情况、岩土结构等,并对岩土的水理性质进行简要介绍,最后提出地下水对岩土工程的危害。总而言之,水文地质勘查在工程地质勘查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地下水严重影响着工程基坑的安全,如果预防不当,甚至会造成整个建筑物的坍塌。因此,相关勘查、设计人员要树立水文地质勘查的理念,确保工程施工的安全。 作者:李朝飞 单位:云南地质工程第二勘察院 工程地质勘察论文: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问题分析 摘要: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工程建筑地质勘测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急需解决的问题。而水文地质问题更是需要处理好的重要方面,以此更好地保证工程地质勘察的质量。本文接下来简要分析了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给建筑工程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同时深入探讨了处理工程地质勘察中出现的水文地质问题的有效措施,以期给相关人士予以借鉴作用。 关键词:工程地质勘测;水文地质;措施 1水文地质对工程造成的影响 1.1地下水位下降产生的影响 随着经济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使得人们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在此过程中,人们过渡开采地下水,在流域上游大量修建水坝等等因素,使得地下水位出现下降的现象。当其下降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比较严重的地质灾害。比如地面出现塌陷或者开裂之类的问题。除此之外,也有可能导致地下水位下降的周边区域出现水资源严重缺乏的现象。若是沿海地区出现水位下降,更有可能引发海水倒灌的巨大威胁。以上这些地下水位造成的后果会给相关工程埋下巨大的隐患。 1.2潜水位上升产生的影响 潜水位上升这种现象出现通常是受到水利工程建设或者是区域地质条件的影响。比如水坝上游水位上升,亦或地下水来源的湖泊水位上升都有可能致使潜水位上升。其主要是经过使其地基软化,致使粘性土压缩性极易升高,从而使得该区域土壤的含水量得以提升,这样导致建筑物地基出现不稳定的后果。一旦地基不稳,就会提升施工的难度系数。而且潜水位一旦上升,也极有可能导致地基隆起,因为水位增高,岩层的压力就会增大。从而其承受的压力到了一定高度,就会造成岩层变形,出现地表隆起的状况,使得建筑物的地基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坏。 1.3地下水压产生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地下水位压力的作用是很弱的,对建筑的威胁太小基本可以忽视。但是若在施工过程中,使得地下水位正常压力的平衡关系遭到破坏。也就会致使地下水对地表形成巨大的压力,从而对建筑物地基产生比较严重的影响。使建筑物的稳定性与耐久性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导致建筑的使用年限大幅度缩短。所以,在水文地质勘察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地下水位问题。 2处理地质勘测中水文地质问题的有效途径 2.1重视水文地质勘测对工程质量产生的影响 地下水位下降以及潜水位上升等方面都属于地质勘测过程中比较容易出现的水文地质问题。因此,勘察过程中也就尤其需要重视地下水会对施工过程中产生的不同影响。可以根据其可能对后期工程质量产生的影响作一份比较详细的评价报告,并明确其能够对施工设施造成的影响。以此引起施工单位加强对这方面的重视力度,根据此方法的具体情况制定出与之相对应的解决措施,以及制定出多种可行性方案。争取把水文地质对工程质量的影响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使工程整体质量得以有效保障。 2.2强化关于工程地质勘察规范方面的学习 在国内,地质勘察经过一定时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健全的规范体系。也已经出现了许多对地质勘察目的、方法等相关方面明确规定的文件。这些文件已经成为地质勘测相关专业领域技术人员开展工作的重要依据与准则。以此才能保证水文地质勘察工作的有效开展,及时快速地处理好水文地质相关问题。因此,地质勘测相关领域专业人员在开展水文地质勘察工作的前期,需要先加强对这方面规范的了解与学习。认真阅读相关规范的内容,熟悉并熟练掌握相关操作要求与实施方式。从而使得技术人员在实际勘察过程中严格根据要求进行工作量布置,并认真收集到足够的土样采集数据,及时细致地划分好抗震地段。所以,相关领域的技术人员通过对这些规范性文件的研究学习,能够有效增强相关人员对工程地质勘测方面的了解,提升自身的理论知识水平与实践操作水平。 2.3加强调查地下埋藏情况 在对工程建设所在区域的地质进行勘测时,要时刻谨记勘测的主要目标,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出一套合理的勘察体系,从而对地下水埋藏的具体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首先,对地下水的类型以及流向等基本情况必须明确。在此基础上针对地下水对建筑材料产生的腐蚀性影响进行合理的评价。其次,对地下水极有可能出现的一系列威胁进行预估。在此基础上,才能针对地下水突涌、流沙等问题制定出多种预防措施,最大限度降低水文地质给工程整体质量带来的风险。 工程地质勘察论文: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危害分析 摘要:随着建筑工程的日益增多,工程地质勘察逐渐引起重视,它是工程建设的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而在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危害影响较大,主要影响建筑物的稳定性和耐久性。文章概述了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危害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具有较强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工程地质勘察;水文地质危害;分析;对策 建筑工程施工之前必须做好相应的前期准备工作,其中地质勘察尤为关键,这是建筑工程质量的基本保障。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勘察是其重中之重,这关系到建筑工程的使用寿命,重视水文地质分析可以有效避免地下水腐蚀工程。本文详细分析了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危害的主要影响因素,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给予应对策略。 1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危害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1.1地下水升降影响 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危害非常严重,如若不引起重视,将会造成不堪设想的结果。针对建筑工程而言,其主要水文地质危害来源于地下水,无论是地下水位上升,还是地下水位下降,都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建筑物。自然或人为原因都会引起地下水位变化。地下水变化如果维持在一定范围内,将不会对建筑物造成任何威胁,而一旦突破临界值,将会对建筑物造成极大的影响。如地下水上升,将可能产生如基础土壤软化、盐渍化以及沼泽化等等后果。除此之外,还可能导致如建筑物倾斜或者墙体破裂或是引起塌方,甚至造成建筑物地基不稳,基础上浮,淹没地下室等极为严重的后果。地下水下降对建筑也有一定的影响,地下水位下降会引起如诱发地裂、地面沉降等后果,这在某种程度上对建筑物土体结构是非常不利的,影响建筑物的稳定性,减少建筑物使用年限。人为因素成为地下水位下降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做好相应的防范措施。例如:假设地下水沉降经常发生,这对岩土影响极大,使其出现不均膨胀变现,致使其膨胀收缩度受到影响,逐渐变大,进而造成地裂,导致建筑物基础受损,影响其基础承载力。 1.2地下水压力影响 通常来说,地下水作用力很小,如果地下水维持正常状态,其不会对建筑物有任何影响,但是很多施工人员在作业过程中并没有对地下水引起足够的重视,促使其平衡失调,导致地下水压力危害。在地下水压力下,将会导致以下后果,如流沙、基坑突涌,进而破坏基础稳定度。如果建筑物基础受到威胁,那将对整个建筑物产生极大的影响,无法保障建筑物的质量,同时会缩短建筑物使用年限。总的来说,工程地质勘察中,施工人员必须对地下水压力影响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在施工过程中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 1.3潜水位上升影响 潜水位上升对建筑物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附近河流、水库、湖泊等,其水位升高对潜水位上升有一定的影响。此外,工业废水、排水管道以及灌溉工程渗透等因素,直接威胁到建筑物质量,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潜水位上升,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建筑物地基,使其变软,增加土壤含水量,降低土壤强度,加大其压缩性,这对建筑物而言是极其不利的因素,极易发生沉降变形;第二,影响地基,使其发生侧移,或是导致地基隆起,致使地基上浮,最终导致建筑物失稳。 2解决水文地质危害的相关策略 2.1规范地质勘察环节 针对建筑工程而言,施工之前的地质勘察尤为关键,这将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质量以及使用年限。工程地质勘察不仅是极为复杂的工作,同时也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具有极强的专业性。目前,我国对工程地质勘察逐渐引起重视,相关工作也在逐步完善,具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完善的规范体系。规章制度的建立可确保勘察工作的科学性,同时也可保障施工的合理性。工程地质勘察的规章制度涵盖了勘察的每个细节,并在每个环节进行了逐一规定,如地质勘察目的、勘察任务、勘察评价等等,这使得工程地质勘察效果显著,规范了工程地质勘察流程,为工程地质勘察工作顺利推行提供保障。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的工程地质勘察人员对相应的规章制度了解并不深,在实际工作中,他们会依据自身的经验进行实际操作,这就在某种程度上促使工程地质勘察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工程地质勘察人员必须对自身的工作引起高度重视,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开展工作,对水文地质勘察了解透彻,掌握最基本要求,依据标准进行水文勘察,进一步提工程地质勘察效率,保障勘察工作能够取得预想的效果,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建筑物的质量不会受到水文地质的影响。 2.2深入调查地下水状态 对地下水埋藏状况进行有效调查,以确保建筑施工中不受到地质水文的影响。地下水埋藏状况调查应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明确调查目的,设置调查标准;其次,了解地下水类型,进而确定地下水位,并深入了解其水位变化情况、水位变化规律、地下水腐蚀性等。这些因素都需要深入调查,才能在工程地质勘察中获得相对有效的资料。在建筑选材阶段,施工人员可以依据调查结果选择相对合适的材料,确定基坑施工方案。同时,施工人员在施工工程中要进行综合考虑,并且要预估在施工过程中有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如地下水的危害性、管涌的威胁值,针对有可能出现的状况,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如控制基坑深度;保障基底隔水层维持在固定范围之内;降低水压力、降低承压水位符合相应标准,从根本上避免突涌情况的发生。 2.3保障潜水位以及地下水维持在正常范畴 潜水位不稳定也会影响建筑物质量,因此针对潜水位上升问题,相关部门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并从地下给水管道、引水渠水管道两方面加大监管力度,一旦发现渗漏问题,必须给予及时修复。而地下水下降问题,有关部门也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是要加强抽取地下水和采矿方面的管理,一旦出现违规情况,必须进行严格处罚,加强相关教育。 3结语 综上所述,工程地质勘察是建筑施工不可或缺的环节,尤其是其中的水文地质分析非常重要,这直接关系到建筑工程的质量,因此做好工程地质勘察中的水文地质分析是一项必须要做的工程前期准备工作。 作者:张瑞刚 方李涛 单位:外生成矿与矿山环境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 工程地质勘察论文: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危害 一、工程地质勘察中的水文地质危害分析 (一)工程地质勘察中地下水位动力作用的危害。 在不同工程地质中,其自身岩土体组成成分也往往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在含有大量蒙脱石的工程岩土体中,如果该部分岩体受到一定的地下水变化的影响作用,就会使得蒙脱石中的水分含量发生骤然的变化而导致其发生明显的缩胀问题,这种缩胀不仅能够使得蒙脱石自身出现严重的变形,同时也会导致整个岩土层的稳固度与承重能力受到一定的冲击,从而使得整个工程建设项目的地质条件出现问题与缺陷。 (二)工程地质勘察中地下水位上升的危害。 能够造成地下水位上升的因素非常的多,其中最关键性的也是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因素就是降水量的变化。就目前我国的工程地质勘察情况来看,在降雨多发的季节,如果工程建设人员不能对其进行及时的排水处理,就非常容易导致工程建设地段因为地下水的迅速上升,而使得工程地质中的岩土含水量变得过大而导致其自身的强度与稳固度受到不小的影响与冲击;同时,在降雨过少的季节,如果岩土体过分干燥就会使得其出现大面积的龟裂现象,而此时如果通过水库来对其进行给水灌溉工作,则会使得岩土在极端的时间内由干燥转变到湿润状态,这就非常容易使得工程建设中的岩土体变得过于松散,从而进一步引发其出现坍塌问题,造成严重的水文地质危害。 (三)工程地质勘察中地下水位下降的危害。 社会的不断进步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使得我国的工农业也迅速的发展起来,再加上人口数量的不断上升,导致人们的生活用水和工农业建设的生产用水量也全面的提升。一般情况下,人们的生产生活用水都是有地下水来进行供应的,社会用水量的增加使得地下水的使用也不断上升,大量的抽取活动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地下水位发生沉降问题。一旦地下水位发生沉降现象,不仅会对工程建设项目的实际施工造成巨大的困难与影响,同时也非常容易导致建筑物出现下沉问题,且其还回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道路出现塌陷现象,从而对整个工程地质勘察造成不小的影响。 二、工程地质勘察中的水文地质危害的解决方法 (一)强化对工程环境地下水状态的研究。 由于地下水位的变化往往能够对整个工程地质环境造成最直接的影响作用,因此,我们要向全面的解决工程地质勘察中的水文地质危害,就必须要对工程环境的地下水状态进行深入的调查与研究,并进一步对工程所在地区的气候特征与降水量等能够引起地下水位变化的因素进行资料收集,对工程建设地区的排水建设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此外,为了能够更好的避免由地下水位变化而造成的工程地质环境破坏,就要求工程地质勘察人员必须要对工程所在地的含水层进行全面的勘察与检测工作,确保其能够对地下水位的变化发展趋势有一个合理的掌握,从而促使其能够更好的对工程地质勘察中的水文地质危害进行全面的处理与解决。 (二)对工程地质勘察工作进行全面的规范。 由于工程建设的地质环境具有明显的复杂性特征,从而导致工程地质勘察工作也具备了鲜明的系统性与专业性。就目前我国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来看,经过不断地发展完善,使得其自身已经建立起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规范制度与规章体系,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我国工程地质勘察工作的准确性与科学性得以提升。然而,受自身专业素质水平的影响作用,使得我国的部分工程地质勘察人员在实际的地质勘察工作过程中,并没有真正的对这些具体的规章制度进行全面而又深入的了解分析,其往往更多的是依靠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来进行工程地质的勘察工作,使得勘察的质量与效果受到不小的影响与冲击。因此,我们必须要对工程地质勘察工作进行全面的规范与完善,来确保勘察人员能够对地质勘察的标准与要求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与掌握,从而进一步提升其对于水文地质危害的防范与处理能力。 三、结语 水文地质勘察是工程地质勘察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往往能够对整个工程地质勘察的质量与水平产生最直接的影响作用。为了能够更好的避免由地下水位变化而造成的工程地质环境破坏,就要求工程地质勘察部门必须要强化对工程环境地下水状态的研究,并进一步对地质勘察工作进行全面的管理与规范,来从根本上提升工程地质勘察的质量,及时的解决工程地质中的水文地质危害,来进一步实现工程建设的安全性与稳定性的全面提升。 作者:付强 秦福锋 单位: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第一勘探队 工程地质勘察论文:工程地质勘察水文地质论文 1.水文地质的重要意义 从特点上来看,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彼此间相互作用,两者之间并不是独立存在。众所周知,岩土上的一种重要组成结构是地下水,地下水不仅会影响到岩土体工程的特性,更会对基础工程造成一定影响,进而对建筑工程的耐久性和稳定性造成干扰。做好水文地质勘察工作,避免水文地质危害的影响,不仅能够保证勘察结果的质量,能够促进建筑质量的提升与强化,对于建筑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通常情况下,对于那些具有较为复杂的水文地质地区而言,由于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使得我们不能够对水文地质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如果在设计阶段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那么就会出现各种问题,岩土工程也有可能受到地下水危害的影响。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我们在进行工程地质的勘察过程中,必须做好水文地质的研究工作,在条件受限的情况下应当做好意外情况的预防和应对措施,保证工程勘查的质量和工程的稳定性。与此同时,我们在进行工程地质勘查的过程中不仅要将水文地质情况清除,还要将建筑物受到地下水的影响作为探讨的重点内容,根据勘查的实际情况来提出相应的预防和整治措施,最大限度上降低地下水对工程的危害和影响,保证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强化工程的质量和稳定性。 2.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危害 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的危害对工程建设来说具有重要的不良影响,无论是地下水位的升降变化,还是动力水压都有可能对岩土工程产生危害。通常情况下,造成地下水位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两点,分别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一旦地下水位产生较大波动,超过了规定限值,将会促使岩土工程质量问题的产生。一般来说,水文地质的灾害主要分为三类:潜水位上升形成的危害。通常情况下,河流、湖泊等水位的上升,都会造成潜水位的升高,灌溉工程的渗漏问题也会影响到潜水位的变化。相关的调查统计显示,潜水位升高将会对建筑物的质量造成重要不良影响,一方面潜水位上升将会促使建筑物地基硬度的弱化,含水量增加,土壤的强度也将会得到不同程度上的下降,在这样的环境下建筑物极易产生沉降变形问题,影响到工程质量。地下水位下降造成的危害。一般来说,造成地下水位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人为因素,人们为了获取水源大多会采用开取地下水的方式来满足自身对于水源的需求,大量的地下取水造成了地下水位的下降。地下水位突然下降将会对地面造成重要的破坏,地面沉降、地裂等问题都是由于地下水位下降产生的,这些问题为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带来了重要的干扰,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自然环境,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地下水位波动所带来的危害。地下水位的波动对于岩土工程来说具有很大的影响,一般来说造成地下水位波动的因素有很多,自然因素中季节气候的变化、河流水位的变化等都会造成地下水位产生不同的变化和反应。具体来说,地下水位带来的危害主要有如下几点,地下水位的变化将会压密土地,增加土体的密度;建筑物的基础建筑材料的腐蚀程度也将会有所加剧;地下水位的波动还会促使岩土产生涨缩现象,在多次涨缩变化后,将会造成地裂问题的产生。对于地下水来说,如果其水位一直保持在较为平稳的状态,其动水压力也将极为有限,其破坏程度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很难影响到工程的质量。但如果地下水位在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的影响下出现了失衡变化,将会为岩土工程带来较大的干扰,甚至产生相应的灾害。 3.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危害的预防措施 针对水文地质的危害对岩土工程的建设具有直接的影响,为了能够保证工程的建设质量,我们就要在工程地质勘察过程中处理好水位地质的危害,最大限度上避免水文地质危害的产生。为此,我们在现实的工程地质勘察过程中应当加大对水文地质的研究力度,将与岩土工程相关的水文地质因素查找出来,对这些因素的影响进行分析和探究,并对有可能形成的危害作出提前的预防和应对,将水文地质信息交给后期工程的施工单位,在这样的环境下工程的建设质量就能够得到很大的保证,使水文地质的危害处于一种可控状态。经过对水文地质危害的分析后,我们已经了解到其对岩土工程的重要影响,因此在未来的工程建设中,相关部门应当加大对地下给水管道和引水管道的巡视力度,如果发现渗漏现象要予以及时修复。对于地下取水行为也要予以严格规范,避免出现地下水位突然降低或大幅度降低现象的发生。 4、结束语 工程地质勘察中的水文地质危害不仅会影响到工程建设的正常进行,更会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和影响,因此我们要在未来的发展中加大对水文地质的考察和研究力度,根据勘察结果来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确保建筑物的质量与安全。 作者:魏廷忠 单位:山东省鲁南地质工程勘察院 工程地质勘察论文:堤防工程地质勘察管理论文 堤防工程建设的基础是设计,而设计的依据是地质,这是工程建设的常识性问题,不会有什么质疑。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却往往并非如此。问题主要出在人们对堤防工程地质勘察工作的片面理解或被一些假象所迷惑,走了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过高地要求地质勘察能在“查明”工程地质条件的同时,“准确”地提供设计需要的地质图件和堤基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一旦在有限的勘探控制工作量之内不能完全同时达到“查明”和“准确”的要求时,就立即降低了对地质勘察工作的认可和重视程度;另一个极端是我们的祖先在数百年乃至上千年来与洪水搏斗的岁月里修建的大量堤防工程,却从来没有进行过任何地质勘察工作,许多堤防工程至今也是安全的。这两个极端,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堤防工程地质勘察工作的有序开展,在大规模的堤防工程建设中,难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为使堤防工程地质勘察工作能够科学、客观、完整、系统地为设计提供可靠的地质资料,我们有责任将近年来堤防工程地质勘察工作中出现的若干问题展示出来,供同行们讨论参考。 1堤防工程地质勘察的过去与现状 我国已建江河堤防工程总长20余万公里,98特大洪水后尚有大量堤防工程正在规划建设中。许多已建堤防工程过去基本上没有进行过真正工程意义上的工程地质勘察,更谈不上各大江河湖海堤防工程系统化规范性的地质资料的汇编与分析整理工作。正因为如此,许多堤防工程在98特大洪水期间险象环生,出险堤段堤基的地质条件没有足够的资料可供抢险分析,为确保万无一失,只能按最坏情况进行抢险,其人力物力的巨大付出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洪水期间上至中央下到地方的各级领导以及全国人民的精神紧张程度和精力耗费更是无法用实物价值去衡量。如此被动局面,一方面是大自然教训人类的生动一课,另一方面则是祖先给我们留下的世纪难题。 建国以来,随着大规模工程建设的需要,工程地质专业从无到有,日益发展壮大,成为国家工程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性专业。工程地质勘察的法规性准则也逐渐成熟与完善,与工程地质相关的规程规范相继出台,并结合工程实践的反馈信息进行修订修编。水利部1997年2月了行业标准《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以下简称《规程》,编号SL/T188,同年5月1日起实施),这是我国堤防工程地质勘察的第一部法规性行业标准。而国家标准《堤防工程设计规范》(以下简称《规范》,编号为GB50286-98,自1998年10月15日起施行)则是98特大洪水之后出台的。特大洪水前后出台的这两部法定标准或许是历史的巧合,也许是历史的必然。巧合与必然都说明这样一个事实:工程地质是工程建设的基础和侦察兵,具有超前意识和预见性,信不信由你。 《规程》颁布前的堤防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基本上没有什么标准。《规程》颁布后,地质工作有规可循,有法可依。更为98特大洪水后大规模堤防建设奠定了基础。首次颁布此《规程》,与工程实际存在一些差异再所难免。《规程》实施三年多来,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一是《规程》本身的实践性与可操作性问题;二是地质师对《规程》的理解程度与把握尺度;三是人们对堤防工程地质勘察的认识程度与理解程度。近两年来,生产第一线的广大地质师对《规程》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在工程审查过程中,也在逐渐地深化对堤防工程和《规程》的理解,力求较准确地把握审查尺度,紧密地与工程实际相结合,避免教条和呆板地执行《规程》中明显与工程实际不相符合的条款,要求客观地、创造性地应用和执行《规程》,同时也强调执行《规程》的严肃性。 近年来,堤防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基本上可以满足堤防工程设计与施工的要求。随着工程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对堤防工程深层次的认识与理解,一些具有全局性和普遍性的问题,迫切需要提出来进行讨论,以便引起足够的重视。 2堤防工程隐患与险情分类 2.1分类的意义与原则 堤防工程存在隐患出现险情,导致大洪水时十分紧张。大规模的堤防工程建设正是针对隐患和险情而提出来的“整险加固”或“除险加固”。显然,对隐患和险情实施科学分类,不仅是从实践上升到理论的成熟过程,也为堤防工程的勘测设计工作明确了任务,同时为“加固”工程指明方向,提供依据。 在分类之前,我们先给出险情和隐患的定义: 险情是指正在发生或发生过程中被抢险保住了的事故堤段,具有直观性,措施明确性等特点。针对险情,需要分析出险原因,界定险情性质,预测再次出险的可能性,落实工程措施,确保大堤安全。 隐患是指尚未发生或可能将要发生险情的事故堤段,具有隐伏性,随机性,再生性等特点,更需要技术人员的分析判断,以便对症下药,采取措施消除隐患。 险情与隐患有明显区别但又并没有严格的界线,往往在险情中存在着隐患,在隐患中孕育着险情。辩证地看,险情是隐患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质变或必然结果,隐患是潜藏着的险情。从过程时态来看,险情是现在进行时或过去完成时态;隐患是过去、现在和将来组成的全过程时态,或单个过程时态。 本文分类的原则主要体现在:水工建筑物(堤身、穿堤建筑物)与天然地质体(堤基)区别开来,出险堤段和存在隐患的堤段与非出险堤段和不存在隐患的堤段区别开来,再按险情和隐患的性质进一步细化,作为指导后续工作的纲要。 2.2堤防工程险情分类 按出险部位可分为堤基险情、崩岸险情、堤身险情和穿堤建筑物险情,这是出险时首先要明确的基本类型。前两类与地质条件直接有关,后两类与地质条件间接有关。可进一步划分如下: (1)与地质条件与河势演变均有关系的险情:崩岸险情,具有可预见性、直观性、发展性和多变性特征。 崩岸类险情多发生在河流凹岸迎流顶冲或深弘逼岸区段,地质条件往往是抗冲刷能力较差的细砂类土或粘性土。由于河水位与河势流态的变化关系,有的崩岸险情并不发生在洪水期(高水位)而是在退水期(低水位),因此可以进一步将崩岸险情分为洪水期崩岸险情和枯水期崩岸险情,前者抢险紧张,后者可以从容对待。 (2)与地质条件直接有关的险情(主要为堤基险情,包括穿堤建筑物地基险情):堤基渗透破坏险情、堤基滑动破坏险情和堤基沉降破坏险情等。 堤基渗透破坏险情具有一定的隐伏性,往往不易准确判断,洪水期发生的渗透破坏实例与理论计算有较大出入。另外,还需注意将承压水性质的渗透破坏与堤基接触冲刷或砂性土堤基渗透破坏区别开来,因为渗透破坏机制不同,工程措施当然也不一样。 存在滑动或沉降破坏险情的堤段,堤基大多分布有软弱土层,土体抗剪强度低,压缩系数大;另一类滑动或沉降破坏是随着崩岸险情而产生的,此类险情危害最大,抢险最困难。此外,堤基内或堤基外可能存在陡坎或堤坡太陡,或堤身填筑施工速度太快,都可能出现类似破坏。 以上险情实际上也就是我们通常要求界定明确的堤防工程的三大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崩岸、渗透破坏、滑动或沉降破坏。 (3)与地质条件基本无关或关系不大的险情(主要为堤身险情):堤身渗透破坏险情(与堤身质量有关,如堤身土体的密实程度、填筑土体的渗透性质和堤身单薄等)、堤身滑动破坏险情和堤身沉降破坏险情等。 2.3堤防工程隐患分类 按隐患存在的部位可分为:堤身隐患、穿堤建筑物隐患和堤基隐患。 按隐患的性质可分为:常规性隐患和特殊性隐患。 常规性隐患:堤身单薄,堤坡太陡,填筑质量差,填筑体中存在砂性土夹层,有明显的堤身裂缝等。与地质条件直接有关的主要为堤基类隐患(包括穿堤建筑物地基)。例如上覆粘性土层薄,或本身即为砂性土堤基(包括浅层砂性土透镜体),存在渗透破坏的可能性;堤基有软弱土层分布,存在滑动稳定问题。 常规性隐患具有直观性和可检测性,隐患的分析和工程处理措施都较为明确,一般情况下可以通过常规性的堤防工程维修加固予以消除。 特殊性隐患:进一步可分为随机性隐患(堤身或堤基随机分布有生物洞穴、植物腐烂物等)、再生性隐患(生物洞穴类隐患具有再生性)、人类活动留下的隐患(例如城市区与堤外江河相通的早已被废弃了的各类排泄管道,工程勘探留下的封堵不合格的钻孔等)以及地质条件不明的堤基隐患等等。 特殊性隐患规律性差,检测困难,在洪水期一旦演变成险情,其突发性质增加了抢险难度。 2.4险情和隐患与堤型之间的关系 堤防工程的主体~防洪大堤,绝大多数为就地取材填筑的土堤类型,由于筑堤的历史条件、筑堤材料、自然环境等等因素复杂,为后人留下了长期隐患,洪水期险情不断,令人心惊。鉴于土堤存在的这些问题,近年来一些城市区的堤防工程比较倾向于改土堤为混凝土防洪墙(堤)。混凝土墙可以基本排除堤身隐患和险情,但却增加了堤基的出险负担。一是堤基的受力条件发生了较大变化,原来的土堤是大面积分布荷载,混凝土墙改为集中荷载;二是堤基较长渗径变为水头集中的较短渗径。混凝土墙显然对堤基地质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地质工作需要重视的。 另一方面,险情和隐患与堤防工程的挡水性质在很大关系。例如一些丘陵山区城市堤防工程,其挡水性质为暴涨暴落,远不能与长江中下游堤防工程高水位较长时间运行情况相提并论,其险情和隐患的性质也是有差别的,需要区别对待。而《规范》中只是对堤防工程的等级标准有所规定,并没有对反映出险情和隐患与等级标准之间的关系,需要由有经验的地质师和设计师根据具体情况去理解与把握。 3堤基工程地质分段 3.1堤基工程地质分段存在的问题 自然界的地质条件千差万别。堤防工程是长距离线状工程,跨越了不同的地质单元,不进行分段分类区别对待显然是不行的。堤基工程地质分段又称堤基工程地质分类。在实际工程中,一些勘测设计单位不进行工程地质分段,或分段不合理,或即便是进行了地质分段,但其岩土体的物理力学参数又不进行分段统计分析,工程地质条件明显不同的堤段没有区别开来。还有一些堤基工程地质分段的结果不同程度地存在自相矛盾性,对工程设计和工程措施的选定缺乏针对性。当然,更多的情况是工程地质分段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不足。 例如某设计院参加过大量堤防工程地质勘察,有丰富的堤防工程地质勘察经验,他们进行堤基工程地质分段所考虑的因素有:上覆粘性土层的厚度、外滩宽度和历史险情等,将堤基分为工程地质条件好、较好、较差和差四个等级。如此分段其大原则没有什么问题,但对于一些特殊组合则不易明确。例如,某堤基段其上覆粘性土层足够厚,堤内也没有任何险情,但堤外无滩,受水流冲刷崩岸严重,是典型的险工险段。将这种堤段分成工程地质条件差或较差都不一定合适。因为出现的险情不是堤基本身的工程地质条件差,而是堤外脚受水流冲刷产生的崩塌或塌滑,且在不同水位条件下其险情不同,与江河水流及河势变化都有关系。显然,崩岸类险工险段在堤基工程地质分段时应结合河势水流特征单独进行分类,以便于有针对性考虑工程处理措施。例如对某一类崩岸问题,抛石护脚是有效的,而另一类崩岸问题或许要与“丁坝”挑流改变流态相结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或者无建“丁堤”的条件,则需考虑“桩”、“笼”等工程措施。 另一方面,对于堤基工程地质条件用“好”与“差”来评价,其针对性不强。例如,存在渗透破坏的堤基划为工程地质条件差,而实际上可能此类堤基的承载能力和抗滑稳定性都是很好的,如砂性土堤基。又如淤泥质土类堤基,其承载能力和抗滑稳定性差些,但渗透系数却很小,抗渗条件是好的。如此等等,用常规的工程地质条件好或差来评价,都存在明显的矛盾。 目前各勘测单位自行制定的堤基工程地质分段原则,基本上是以工程地质条件为基础,再考虑一些自然因素和工程因素,笔者认为这种分段法的思路源自于常规的工程地质分类法,跳不出传统思维的约束,不能较好地适应堤防工程的实际,需要探索新路。 3.2堤基工程地质分段 我们在进行传统意义上的工程地质评价时,通常从工程地质条件出发,结合工程建筑物特点,界定出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在堤基工程地质分段中,我们不妨借用逆向思维的思想,以工程地质问题为主线,以工程地质条件为基础,再结合历史险情类型,争取探讨出一个符合工程实际的堤基工程地质分段法。 本文强调的是“工程地质”分段,因此主要是对堤基而言的。我们知道,无论堤基地质条件有多复杂,其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则是明确的,归纳起来主要为三类(即三大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崩岸、渗透破坏、滑动与沉降变形。绝大多数堤基岩土体不外乎为:砂性土、粘性土和砂性土与粘性土的混合结构;城市区杂填土较为复杂,另当别论。 根据以上以工程地质问题为主线的分段原则,我们首先将堤基分为三大类:Ⅰ类(不存在问题的堤基)、Ⅱ类(可能存在问题的堤基)和Ⅲ类(存在问题的堤基)。对于Ⅱ类和Ⅲ类堤基,按其存在问题的性质可继续划分亚类。 (1)Ⅲ类(存在问题的堤基) 堤基发生过历史险情,尤其是一些每年汛期都要出险的部位,在汛期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抢险才能保证大堤安全的堤段。按出除性质又分为两个亚类:Ⅲ-1和Ⅲ-2类。 Ⅲ-1类:主要指崩岸类,这是在堤基分段时对有问题的堤基段应首先分出来的一类。 Ⅲ-2类:除崩岸之外的一切堤基存在问题的堤段。按工程地质问题继续分出两个子类: Ⅲ-2-1类:存在渗透破坏的堤基段。汛期出现过冒砂、涌混水等险情;堤基为砂性土,或表层粘性土较薄,或浅层有砂性土透境体分布,或堤身与堤基接触部位存在渗漏破坏问题。 Ⅲ-2-2类:存在滑动与沉降变形的堤基段。运行期或施工期发生过堤基土层滑动,或沉降过大导致堤身开裂;堤基有压缩性大、承载力和抗剪强度低的软弱土层分布,或堤基清基不彻底,导致堤身与堤基接触面存在滑动软弱带。 (2)Ⅱ类(可能存在问题的堤基段) 此类与前述的堤基隐患相对应。在汛期有一定渗水情况发生,但并未发展成为险情;或经地质勘察,地基中存在砂性土透镜体、软弱夹层等不利地质条件,经渗控或稳定性验算,安全系数达不到规范要求的堤基;或存在生物洞穴等其它隐患的堤基。 (3)Ⅰ类(不存在问题堤基段) 历史上无险情发生,堤基为厚度较大的粘性土或基岩,物性指标和力学指标均较好,不存在三大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4)结合工程实际进一步细分亚类的原则 以上分类法,从宏观上将堤基分为三大类别,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可以根据工程实际按不同工程地质条件和工程地质问题进一步细化。例如,对于Ⅱ类堤基段,可以按可能存在问题的性质进一步细化;对于Ⅲ类堤基段,也可以按存在问题的严重程度或岩土体的性质等进一步细化。堤基分段的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不但是地质师对堤防工程理解程度的反映,更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本文所提出的分段原则和方法,尚有待工程实践去检验。 3.3堤基工程地质分段对勘测设计工作的指导作用 在进行工程地质勘察时,Ⅲ类是重点,应根据具体情况加密勘探点;Ⅱ类次之,实施常规性勘探即可;Ⅰ类基本上可以不考虑地质勘察。设计方面,Ⅲ类堤基必须考虑工程措施;Ⅱ类堤基应视具体情况而定,也可以通过进一步勘探和检测或监测结果来确定工程措施;Ⅰ类堤基则不需要采取工程措施,仅仅通过堤防工程的常规性维护即可。 4执行《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的基本原则 从《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颁布实施三年多来的实践可以看到,除了《规程》本身存在一些尚需修订的问题之外,能够将《规程》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执行和应用《规程》,准确地把握《规程》的原则性与灵活性,是对地质师综合素质的高标准要求。业务能力和创新意识,是检验和考察我们对堤防工程的认识深度与理解能力。笔者的理解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4.1勘测阶段 已建堤防除险加固工程可以一次进场,达到初设深度;新建堤防可按可研和初设两个阶段进行。其理由是:新建堤防存在线路比选问题,不可能将比选堤线的工程地质条件都按初设要求做到相同深度;已建堤防一般不存在线路比选问题,因此也就不存在多阶段多方案的反复比选问题。另外,新建堤防工程应该在规划阶段即开展工程地质工作,以便将规划线路从地质专业的角度先期界定其可行性。 4.2勘测深度及勘探工作量 在实际工作中,对于堤防工程勘测深度与勘探工作量问题,在理解和把握上有较大差异。有人喜欢严格按《规程》要求布置勘探工作量,而少在工程地质条件的查明与工程地质问题的分析方面下功夫。笔者强烈主张,一是将安全正常运行的堤段与险工险段区别开来,二是将堤身出险情况与堤基出险情况区别开来,分别对待。这也是本文费了较多笔墨进行险情隐患分类和堤基工程地质分段的目的之一。特别是经历了98特大洪水考验过的堤防工程,未出险的堤段完全没有必要“严格”按照《规程》要求的勘探工作量去实施地质勘探,即使按照《规程》中的上限要求,也是一种毫无意义的巨大浪费。而应在分析险工险段的具体问题之基础上明确勘察目的,研究和选择勘探方法,合理布置勘探工作量,重点在工程地质问题的分析上下功夫。如果认可本文提出的堤基分段原则和方法,地质勘探工作的布置则更为方向明确目标清楚。 4.3《规程》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准确把握 《规程》的原则性和严肃性是不可置疑的,这并不等于“死”规定。明显与工程实际不相符合的具体问题,需要由地质师的创造性劳动加以“灵活”处理。规程规范是指导技术工作的法规性文件,并不等同于为犯罪分子定罪的法律条款,因此执行规程规范是可以有“灵活”性的。灵活性的把握原则是:不应因忠实严格执行规程规范而遗漏重大工程地质问题,留下工程隐患造成工程事故;也不应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例如,对于某些特殊的险工险段、Ⅲ类堤基、城市区规律性差的杂填土和人类活动留下的隐患管道等,《规程》规定的勘探工作量可能就不能满足要求;而对于安全正常运行多年的Ⅰ类堤基,按《规程》规定的勘探工作量又显得没有必要。总之,准确把握执行规程规范的原则性与灵活性,需要地质师的责任心、业务水平和创新意识,同时也体现出了工程地质专业的特殊性与复杂性。 5不同行业标准之间的关系 堤防工程地基多为土质地基,其工程地质评价的基本理论依据是土力学,因而容易与工民建基础设计相混淆。目前反映比较集中的是执行水利行业标准还是执行以工民建为主要对象的《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国家标准GB50021—94简称《岩土规范》)。两个标准既有共同之处,又有一定的差异。我们认为应该以水利行业标准为主要依据,同时参照《岩土规范》。原因是:①《岩土规范》主要是针对一般性工民建地基勘察与评价,而水工建筑物与工民建有根本性的区别,前者地基所承受的荷载以垂直向为主,建筑物对地基的要求主要反映在承载力;后者的荷载是垂向与水平向的组合,地基岩土体处于复杂应力状态,特别是水荷载对地基岩土体的复杂作用,是水工建筑物与工民建的根本区别。②《岩土规范》在总则中表示该规范适用于除水利工程、……以外的工程建设岩土工程勘察。明确了不适用于水利工程。③《岩土规范》中对勘探量的安排和勘探工作的布置主要依照岩土工程勘察等级来制定,而堤防工程则主要从工程勘测设计的阶段来确定。 关于土的分类问题,也是近年来较为混乱的问题之一。1990年以前,土的分类主要以1962年版的《土工试验操作规程》为依据,采用土的分类三角坐标,这种分类法以颗分为基础,以砾石、砂粒和细粒的含量百分比来给细粒土定名。广大设计院应用这种分类方法比较成熟。1991年国标《土的分类标准》(GBJ145-90)颁布,此标准以颗分为基础,以塑性指数和液限为控制指标对土进行分类,1999年颁布的水利行业标准《土工试验规程》对土的分类也沿用此国标。我们认为,目前两种分类都有各自的特点,原则上应使用国标和最新的行业标准为主,现阶段也可以根据各单位对标准的理解和与工程相结合的具体情况,互相参照使用,只要能够客观地反映工程实际,满足为工程设计提供有关地质参数的要求即可。另一方面,我们也提倡和鼓励对此类问题深入探讨,为进一步统一标准进行实践和理论准备。 6堤防工程地质勘察的成果资料 堤防工程地质勘察所获得的基础性资料数据,具有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特点。这些资料数据的分析整理归纳汇总,要求标准化,计算机化,最后形成能够通过计算机综合管理的数字化的基础资料数据库系统,并与堤防工程的其它资料数据库系统集成,充分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堤防工程建设、管理和抗洪抢险提供使用方便功能强大的检索查询指挥调度系统。集成后的系统可在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和Internet/Intranet上运行。系统要求具有灵活的结构定义、多种存储方式、强大方便的查询定位功能、丰富的统计报表功能以及可靠的数据安全保证体系等;能够通过图示图表提供隐患预测、险情分析、抢险提示、决策支持、模拟溃堤和决口后洪水进堤的演变趋势。目前的基础性工作是制定目标,统一规划,结构设计,系统集成。 堤防工程数据库系统需要列为专题研究,力争全国统一,至少也应该全流域统一。各类资料数据的使用权限、归档管理、存储格式和形式、存储介质等等,都应该及早研究,统一规定。 7结语 98特大洪水期间,抗洪抢险场面之惊心动魄,至今仍然令人难以忘怀。大洪水给人以大启示。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堤防工程建设在98特大洪水之后迅速拉开序幕。经历了98特大洪水洗礼过的江河堤防工程,其工程隐患基本暴露无遗,认真研究堤防工程的出险机理,总结未出险工程的成功范例,吸取前人修建堤防工程的历史经验,做好堤防工程的勘测设计工作,是肩负着堤防工程建设的各级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的神圣职责。 近几年来我们参加了大量堤防工程审查,在向生产第一线的广大工程技术干部学习的同时,也对堤防工程地质勘察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认真思考。本文对于执行《规程》的原则、勘探工作量的控制、勘测资料的整理等等问题表明了我们的观点;关于堤防工程险情和隐患分类,我们认为是实践上升到理论的必然过程;关于堤基分段分类的原则与方法,属于工程地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探讨性课题,同时又是指导工程勘测设计的基础性工作。
新闻传播学专业论文:基于实训的高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实验中心的建设与管理 知识经济时代的现代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更高的教育思想,理念,工具,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相对应的一系列的变化。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实验中心的建设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作为一个核心指标对学校的高低来衡量。就我院新闻与传播专业的学生来说,实验中心教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开发出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这是教育界的共识。现在越来越多的实验课程在人文社科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对文科实验教学的认识也正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 1我院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实验中心的现状 继“211”,“985”项目,国家教育部提出的“质量工程”,实验室建设在高等院校是教育部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专业知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学校,学院和大学实验室的规模和质量水平的基础上,可以形容为“知识创新的源头,人才培养基地”。我校新闻与传播专业实验教学中心(以下简称实验中心)是我院实验室作为发展的重点项目,它的建设,充分体现了媒体的教育理念和实验教学观念的转变。实验中心教学改革,能力建设目标,加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该中心的任务是,多媒体教学功能,突出创意媒体专业,具有辐射服务能力的跨学科实验教学中心,按照高标准的现代媒体技术。近年来,实验中心实验室硬件建设,政府的重点支持,学校课程管理,持续大规模投资和其他方面更高的要求,对我们面临的能力提高和学校的发展具有一种发展的机会。 2构建富有特色的创新实践体系 面对企业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使得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高校的不断改革,探索,努力实现教育模式和社会需求相结合,培养创造创新型人才,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该中心形成的过程中建立的“实验 - 培训 - 实习”,加强实用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中心为基础的学校,传播学,广告及全校本科生和非新闻传播类专业辅修的公开课实验教学的学生,也积极地为学生提供内部和外部培训的机会和条件。在大量的训练的基础上,学院与业界合作建立的实习基地。大量的实践和实习的机会,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社会竞争力,大学毕业生受到社会的欢迎,全面提高实验实践教学的整体质量。 2.1加强基础,专业,多层次的实验课程体系建设 学院成立时间短,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实验课程体系的建立已迫在眉睫。实验课程体系,我们必须有不同的专业学科基础课程,如摄影和摄像,“广告”的原则,应该是必修课程,如电视编导与制作“,”广告策划与创意,新闻编辑研究“实验课程体系的设计”也应该被认为是为全校开设了人文学科的课程,如“美学概论”。实验型类实验课程,实验,创新实验和研究实验和课外活动的发展。 2.2注重内部和外部的培训和创新实践基地建设 该实验中心不断提高辅助教学也积极为学生提供培训机会,以及内部和外部条件。拍摄和采访中心积极鼓励大学生学生会,共青团和其他社会成员的参与学校和学院的活动,不仅为学生准备拍摄器材,偶尔这些成员组织的培训,使他们没有在课堂内学习中没有实验室不仅对学生在填写培训技能。 2.3广泛的产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 实践基地建设,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学生实习的问题,还可以锻炼教师的实践能力,有利于培养“双师型”教师,通过产,学,研,也可以结合企业的技术支持,从而为达到互惠互利的目的。 3 实验教学基本理念重新定位 3.1辅助性实验教学向整合性实验教学转变 据媒体不断融合的趋势,所有的媒体技术手段整合成完整的多媒体教学框架。实验室课堂教学不再支持作用,必须是一个技术环境,为教师和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和思维平台。课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材料的产生,需要密切的联系与今天的媒体现实环境中,高,新媒体技术的全面应用扩展。 3.2从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实训为主的转变 充分发挥学生喜欢动手能力,训练学生熟悉各类媒体的设备和技术特点,在不同的环境中熟练使用媒体的新闻采访,媒体,创意设计和生产。按照等级考试的科学技能培训,一步一步,确定学生的实际能力,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效果和有趣的。 3.3从教师为主体向学生为主体的转变 强调学生是实验教学的真正主体。尽可能地反映的开放性实验中心。开放的媒体环境中,学生能主动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学会独立的特殊的设计,生产和研究,通过各种作品或成果的集中体现创新的有效性。的概念,自主创新实验中心在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设计的实验项目,实验结果的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学生开阔眼界,与产业相结合,与社会相结合,以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和权力,自觉地为社会服务的实验结果。实施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结合教学和专业实践,专业实践与教师的科研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全面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相结合的实验中心。 结论 新闻与传播专业实验教学的目的接近媒体的发展,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的跟踪和使用的实际需要,深化传媒类专业教学改革,始终坚持“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并重、知行合一、强化能力”的实验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只有通过解放思想,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实践教学与理论的完美结合,以培养了一批具有创新能力,满足社会和媒体的专业人士的需求。 新闻传播学专业论文: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实验中心实习模式变革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既不能脱离学生的实践平台的建立,也离不开掌握和应用在媒体上的最新信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发展所带来的新闻媒体的技术革命,新闻媒体专业发生一些非常重大的新变化和新趋势,如媒体,观众,受众细分,目标的本地化,信息网络和媒体的小型化。因此,实验中心的建设是适当的“四位一体”的有用人才发展的需要,当代大学生一定要注意捕捉到的最前沿,掌握新闻与传播最新的通信手段[1]。 一、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实验中心的概况 实践能力的获得和提高不仅仅是大学生全面发展一个重要的表现,而且也是提高创造能力的前提和基础。这是为学生的职业,就业和创业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实践能力的学生的知识,情感,意图,和走向一个新的、全面的水平,这与学生的愿望相结合,是追求积极的社会价值的发明和创业开创性的条件。 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实验中心现有的硬件资源整合,打造创新性实验项目:如杂志的生产和销售;报纸的生产和销售;电视新闻节目制作特别电视节目制作,电视脱口秀节目,电视连续剧生产(dv作品)、网页设计与制作(列设置,网络艺术,字体,上传信息,标题制作,图片制作,链接),节目策划的特别活动,宣传册设计);生产;教材编写;婚礼词的创作。写在具体的消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不仅积极参与大型活动的学校,摄像,编辑,也有利于学校相关的功能,编辑报纸,杂志和大学精品课程,特别活动拍戏。 只有获得一般新闻和传播知识,学生不称职的“泛媒体环境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必须能够使用各种媒体技术。虽然大学专注于实践的特点,还特别注意建设实验室和培训的新闻与传播实践知识的能力,实践活动不能分开。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雇主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社会需要关注和认识的升华和能力的不可或缺的手段单靠课堂教学,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很难实现的一个目标,唯一的办法就是参与实验中心的实习活动[2]。 二、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实验中心实习模式的创新 (一)建立“教学——教务——学工”三位一体的教学体制 中心经过多年的摸索,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媒体实验实践教学的健康和有效的补充,投资的师资队伍,教学设施,学术部门增加投资,非教学的学校工作人员,共青团,这些传统加入的力量,极大地拓展了实验实践教学资源。多年来,该中心已逐步建立教师开展所有媒体教学实验,参议院后续指导实践教学的全过程,学校的工作,共青团,全方位的考核管理实习学生的实践教学三位一体的系统。 (二)设计“基础——提高——研究”三组模块教学实验 中心为平台,开展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分析和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反映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科的理论,实际操作的研究和创新的交叉融合之间的关系。低年级学生的基本实验:将很快成为熟悉的现代传媒工具和操作技巧的基本性能。改善型实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媒体技术,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的的实验平台[3]。 (三)综合专业能力实训 大二上学期结束的学期教学四个星期的全面训练,沟通的能力融合媒体操作的培训,让学生熟悉媒体运作的全过程,学生掌握的技术和知识的传播后,全面锻炼。我校大部分技能培训为一体的综合专业设计培训内容: 1.实验中心报业的运行。综合能力培训项目的基层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深入编辑部出版的报纸版面,通过一个周期的前两年学习专业知识的大门,了解整个运行过程中,综合运用报纸,学习主题规划,采访,写作,编辑,审查,摄影,广告和营销,团体,排版,校对,发行工作,最终打印出一份你的学校的报纸,或内容风格不同,其他成品报。在整个练习的过程中,学生经历采矿,写作,编辑,评估,照片磨练,开始了他的媒体管理,战略决策,得到一种成就感,作为一个媒体人,作为一个记者的艰辛经历和责任。 2.学校电视台的实验操作。在老师的指导下,实验电视的操作的主要任务,学生制作的视频新闻节目的文件。学生们前期的选题策划,校园面试,编辑和制作电视新闻节目的后期视频编辑室和电子工作室。这种培训模式,如果运作良好,可以成为正常的学生实习基地。我教了相关的专业机构,每月生产的校园新闻,一些电视节目,如人的采访,校园焦点。制作的节目在网站上播出,反响良好。学生的创作热情,该方案具有一定的水准[4]。 3.现场操作。该网站的作品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产生一定量的信息的网站。网站的网站或者类似的学校,街道,居委会等基层单位的,也可以是官方网站。网站的设计必须包括一些文本信息,以及一些图片,视频和音频信息。该网站是因为到单位,企业建立趋势,网站动作是一个全面的培训内容是必要的,是实现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和手段。 结论 综上所述,作为高校实验中心的建设,需要高素质人才在实习的过程中充分利用资源,将课堂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活动中,是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实习的重要教学模式,学生可以在这个平台中不断地自主创新,自我发展,通过在教师的指导下,实现全面发展,是当前大学生面对高校扩招就业难的问题可以考虑的重要因素,实验中心的建立不但真正解决学生知识掌握学习的问题,还需要学校管理者能够真正认识到这一点,做好学生实践活动工作。通过以上实习模式创新的分析,期望能得到同仁们的指导和帮助,为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的教学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新闻传播学专业论文:浅析当前我国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发展现状 新闻传播学因其研究主体的新闻传播活动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受到了各界的关注。本文根据2012年收集到的资料选取了中国不同地域的高校对中国的新闻教育发展进行分析。 具体选取办法是:在东北地区选取了吉林大学,华北地区选取了中国人民大学,西北地区选取了兰州大学,华东地区选取了复旦大学,华中地区选取了华中科技大学,华南地区选取了中山大学,西南地区选取了四川大学。以国家985建设大学为主要选取对象,旨在研究质量高、具有一定实力的传播专业来做主要分析。 一、专业发展历史 所选取的这七所高校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新闻传播类高校的发展现状,从它们的发展历程上看,新闻传播学专业起步较早,许多是在中文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83年,许多院校纷纷调整建系,之后逐渐成立新闻学院。(见表1) 在这些院校中除了吉林大学新闻传播学专业是在人文学部下属,其余六所院校以“新闻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或“文学与新闻学院”作为院系名称,且属于独立的二级教学单位,表明其新闻传播教育已经趋于成熟。 从所选取的院校来看,均为“985”重点高校,除了吉林大学、兰州大学和中山大学没有新闻传播学博士点外,其余院校都有着悠久的新闻教育的历史积淀,均属于较早开展新闻教育的学校。 二、新闻传播学本科教育 1998年7月教育部公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目录》中将文学学科门类中的原“新闻学类”改为“新闻传播学类”,并将其所属专业调整为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和编辑出版学4 个专业。新世纪之初又增加了传播学和媒体创意两个专业。 三、新闻传播学硕士教育 高校恢复招生后,只有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几个院系开设有新闻学硕士点。在新闻传播学硕士的培养阶段中,绝大多数的高校均有新闻学和传播学硕士点,不同院校设置了部分相同的研究方向,说明新闻传播学硕士培养在研究方法、基本理论等方面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学术传统,初步形成了中国语境下新闻传播学科的模式。 在发展基础好的高校里,现有的新闻学和传播学硕士点中开设的研究方向较为细致。其余高校则对各个不同的研究方向进行了细分,比如在中国人民大学的传播学硕士点中就有新媒体研究,传播实务研究中含有公共、出版和广告;兰州大学结合当地的实际发展,开设了民族传播学,较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复旦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均凭借其所处地区经济高速发展,开设了与传播技术相关的研究方向。 从表3的现有的新闻传播学硕士专业招生中,我们可以看出现行的新闻传播学硕士生教育依旧是以学术型人才为主,对于新闻传播学专业来说,应该根据社会需求的发展,向实际应用型人才的方向发展。 四、 新闻传播学博士教育 我国大陆新闻传播学博士是从1984年开始的,至今有近三十年的历史,中国人民大学和复旦大学首先招收第一批新闻传播学博士生,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在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将新闻传播学正式设定为一级学科,下设新闻学和传播学两个二级学科。在2010年经国务院学位办评审的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培养单位有15个: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暨南大学、四川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京师范大学、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见表4) 以2012年收集到的资料从现有博士培养点的区域分布上看,我国新闻传播学博士点高校分布不平衡,具体是分布在北京5个,武汉2个,上海2个,南京2个,广州、成都、厦门、杭州各1个。并且这些院校都集中在大中城市,尤其是上海、北京和武汉,全国尚有23个省(市、自治区)没有新闻传播学博士学位授权点。仅仅以上述所列学校为例,吉林大学和兰州大学没有新闻传播学博士点,这也表明我国新闻传播博士教育的地区分布不均衡。 在我国新闻传播博士教育的研究方向中,新闻传播史、新闻理论和传播理论等传统基础研究方向仍是研究主流;媒介经营管理、新媒体和符号学等前沿性学科也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其余院校则结合优质资源和地缘优势开设了一批有特色的专业,如四川大学的符号学与传播学为独有,华中科技大学在传播学博士点下设置了网络新闻传播。从这里我们能看到当前的新闻传播学博士点下设研究方向要细化,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当前中国新闻传播学博士培养是学术性为主,但新闻传播学是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专业,博士教育应该培养一些专业素养深厚,专业技能娴熟的博士,即开展专业博士学位教育应逐步建立起来。 新闻传播学教育的发展对我国未来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完善新闻传播教育的区域分布和改变新闻传播学培养模式都是未来开展新闻传播教育的重要内容。 新闻传播学专业论文: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实验课程设计与管理 摘要:文章根据新闻传播行业的特点,依据新闻传播学类的课程结构设计了实验课程体系。实验课程体系以新闻传播学类的主题性实验为主体,设计了各分项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学习新闻传播学类工作分工而又协作的特点和团队合作精神。 关键词:新闻传播学类;主题性实验;分项实验;矩阵管理 一、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人才培养 经济学中的“供给”是指生产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一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一定数量的商品或劳务。[1]高校对人才的培养相对于社会需求来说也是一种供给。因此,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结合经济发展、社会转型的需求来构建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教育部相关文件的指导下,新闻传播类专业是培养具有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特征的新闻传播类人才队伍,使他们具有从事新闻媒体、文化管理和教育科研等工作的素质和能力。毕业后可在各类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新媒体网站、广告、出版社及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从事新闻信息和图片的采编工作,甚至经营管理、文化传播、教学科研等工作。 二、实验课程分类 从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开发、课程管理与评价等多角度看,教师都是与课程高度相关的主体。[2]研究某专业课程体系必然离不开该专业的发展历程,以及该专业师资的专业结构。该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世界银行贷款对该校“电教中心”的支持,项目投入了当时最先进的设备,出资培训了中心师资。在之后的30年中,该校师资曾是地方电视台的重要技术力量,制作了大量的高质量的电视纪录片、新闻报道。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电教中心和物理系的共同培养下,首批电化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21世纪初,电教中心(后更名为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与该校同样实力较强的中文系共同招生并培养广播电视学专业并成立新闻传播学院发展至今,目前已经有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三个。其发展过程和师资结构决定了专业的应用型特点。实验课程是建立在理论课程的基础上,但是部分课程又独立于理论课程。根据专业的培养方案,可以把专业的实验课程分为以下分类: (一)新闻与创作类 该类课程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文学与新闻素养,提升学生的写作与创作能力,锻炼学生的新闻报道与稿本创作的能力,锻炼学生项目策划与方案写作能力,加深学生对新闻伦理和法律、法规的理解。 (二)影视制作类 该类课程以影视制作技术实训为主,增强学生对影视制作手法的了解,让学生掌握各类影视制作手法和技能,掌握影视演播室和设备的操作规范,让学生适应不断更新的影视制作技术,理解掌握稿本与影片之间的关系。 (三)网络与媒体类 该类课程有别于网络技术专业的课程,它侧重在网络与新媒体的结合,培养学生将新闻内容或影视节目在网络平台的能力,让他们掌握新媒体的技术特征,新媒体的应用与规范,新媒体平台的构建与维护管理的能力。 (四)经营与管理类 该类课程是关于媒介经营与管理的课程,能够锻炼学生经营媒体与管理媒体的能力,增加他们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培养与人沟通的素质和能力。 三、实验课程体系的构建 学生实验课程的选择需要按培养方案进行,每位学生需要选择一类或者几类实验课程,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事实上也不可能要求每个学生都是全能,对每一类课程都能达到优秀。这种独立的实验不利于学生对专业课程形成整体的概念,课程之间无法做到无缝衔接。实验成果也让学生没有成就感,不完整的作品无法示人,也没有观赏性。没有观赏性就无法吸引学生再次对实验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也无法找出作品的不足。为了让学生做的每一个实验作品都能得到保存和观赏,就需要对实验课程进行系统的设计,首先整体设计,然后分项实验。每一个实验可以作为案例进行分析,实验课程的分类不是学生专业的分类,各项实验从单体上看是独立的,它为课程服务,多个实验贯穿起新闻传播学类课程的多个类别。案例:主题实验——纪录片制作 (一)实验内容与课程类之间的关系 一个主题实验项目“纪录片制作”涉及八个分项目实验,它们包括采访、稿本写作、拍摄、后期制作、包装、网络、广告赞助与营销、过程评估。纪录片内容的选择可由参加实验的学生共同协商解决,以培养他们团结、协作与组织的能力。 (二)实验过程安排 一个总的主题实验可以由教师负责,也可以指定相应的学生负责,因为总负责需要协调实验室和学生的工作,而且总的实验成果是否成功直接关系到参加实验的学生的成绩,也影响到后面的实践能否顺利开展。主题实验下的分项实验项目可以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习时间自主报名参加,每个分项实验对学生来说是选修实验课程,但是根据培养方案又必须完成其中的一项或者几项。这样的主题性实验可以滚动开设,如果学生需要选择多项,那么应该在实验的不同轮次当中选择,同一位学生不宜参加同一轮次同一个主题性实践课程两项或以上。从这个实验上可以看出,虽然是一个制作纪录片的实验,但是该实验包含了多门课程的实验,实验分项目零而不乱,有骨有肉。新闻传播学类的类似的实验还可以有杂志的编辑、电视栏目策划与制作等。在这样的理念的指导下,该院新闻传播学类的实验设计大类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平面媒体类的两份杂志一份报纸:《晓时代》《十分快报》《奔逸》。第二,影视类的四个电视节目:纪录片制作、微电影创作、网络电视台《每周要闻》、网络电视台《旅游》。第三,新媒体类的三个设计类:网站建设、人像摄影与处理、广告设计。第四,经营管理类两场策划:迎新晚会、毕业欢送会。 四、主题实验管理模式 一个案例可以贯穿整个专业类的多个实验课程,为满足更多的学生的选择,可以设计更多不同的主题实验。每个主题不一定需要包含所有的课程,主题实验以主题的完整性为主,有可能是其中的一类课程或者两类课程。每一类的课程也包括多个分项实验,即主题实验包括多个分类实验,每个分类实验也包括多项课程实验,因此对实验的管理就涉及多个方面。在主题实验和课程的管理上可以采用矩阵管理模式,实验室负责管理实验的实施,教研室负责管理实验的主题内容。这样的管理模式能够促进教研室与实验室之间的沟通,也有利于双方发现自身在教学管理的中的不足,从而更好地做到以学生为本。这些主题实验管理得当可以大规模设计成开放实验。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开放实验室将成为点燃学生智慧火花的场所,也成为高校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基地。 作者:魏彬 瞿文燕 单位:南京晓庄学院 新闻传播学专业论文:新闻传播学专业的高材生教学状况研究论文 [摘要]文章认为,对博士生教育的目标定位不够明确,博士生教育模式尚不够清晰和稳定,一定程度的浮躁之风对博士生教育造成冲击,博士生教育缺乏学术创新性和创造性等,是当前我国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作者提出了如下改进意见:第一,科学界定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的内涵;第二,控制规模,严进严出,打造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的品牌效应;第三,重视博士生导师及指导团队的综合素质要求和能力考核,确保博士生教育师资队伍的素质及其指导教育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第四,实行差异化竞争与合作,实现博士生教育的多元化;第五,确保博士生教育的经费投入,开拓多元化经费筹措渠道。 [关键词]新闻传播;博士生教育;目标定位;教育模式;高等教育 博士生教育是当代国际上公认的正规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博士生教育的质量和数量是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达程度和文化科学发展水平及其潜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不仅关涉一个国家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而且影响到一个国家科学创新能力的储备与民族文化的传承,以及与之相关的学术声誉与民族形象。 我国新闻传播学科的博士生教育始于1985年。该年,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开始招收第一批新闻学博士生。直到上个世纪末,我国先后有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武汉大学等四所高校和中国社科院拥有新闻传播学科的博士学位授予权,共设置了新闻学博士学位授予点5个、传播学博士学位授予点3个。在这15年间,我国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一直在稳步发展,培养了一批活跃在新闻传播学术界的出色人才,产生了一批优秀的学术成果,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新闻传播顶尖人才的培养经验。进入新世纪后,在全国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快速发展、且重点建设研究型新闻传播学教育体系的要求在许多高校日益高涨的形势下,经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科评议组的两次评审,又先后有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暨南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大学、厦门大学和解放军政治学院等十所高校获得了新闻传播学科的博士学位授予权,新增设新闻学博士学位授予点6个,传播学博士学位授予点7个。应该说,经过这两次评审,我国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有了一次整体规模的推进,打造了一个更宽广的高层次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平台,形成了竞争与合作的整体态势;对于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来说,这可谓是一次大的“跃进”。 然而,毋庸置疑的是,量的增长、规模的扩大并不必然带来新闻传播博士生教育质的提升。尤其是在今天全国高校新闻传播教育整体规模迅速扩张的背景下,更应该冷静地对其最高阶段博士生教育进行审慎规划、科学布局和系统建构,将其作为一个关系新闻传播学长远发展的大计,进行具有战略性和基于科学发展观的探讨。 一、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的20来年历史与其他学科相比时间并不长,因此,一直是处于摸索和尝试阶段;加之近些年来,随着教育环境的急剧变化以及教育目标及体系的不断调整,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在发展的同时,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首先,对博士生教育的目标定位不够明确。如前所述,博士生教育是正规高校教育的最高层次。这一层次的教育是将一个学科的知识体系与学科方法进行综合性地传授和深入地积淀,并培养学生站在学科前沿和尖端,通过具有创新性和开拓性的研究以产生具有学术性和实践性的成果的过程。这一具有普遍性的指导原则,应用于不同学科,就需要针对本学科发展的要求和现状,对自身的目标定位作出准确而清晰的界定。众所周知,相对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新闻传播学科有着自身的“独特性”;它深深植根于人类对新闻传播业的需要和理解之中[1];它既融合其他学科的知识和理论,又与实践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也正因为这一“独特性”,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在开创时,还曾一度被认为没有必要,也被质疑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正说明了中国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面临的定位问题。传统上认为,博士学位是精英性、研究性学位,是为从事学术工作或一些领域的应用研究工作做准备的。然而多年来,有为数不少的新闻传播学博士实际上主要从事一般的教学工作和新闻传播实务工作,而在自己的专业方面做的研究工作并不多。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众多业界人士纷纷攻读博士学位,博士学位的传统目的(为研究进行训练)和实际用途日渐分离,已是不争的事实。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究竟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的专业化究竟如何体现?新闻传播学博士生的社会美誉度怎样?如何将博士生教育与新闻传播界的整体发展相联系?对这些问题,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理应作出系统的、建制化的回答。 第二,博士生教育模式尚不够清晰和稳定。与博士生培养目标定位的不确定相应的是,新闻传播学的博士生的培养模式还缺乏科学和深入的界定。目前一些新闻传播院校的博士生培养方案基本上沿袭其他学科的模式,缺少对新闻传播学科特点,以及学科需要掌握的知识及方法的全面探讨,因此难以制定出针对自己学科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如博士生的入学门槛应该如何设定,是重在考察其学识和科研能力,还是重在考察其一般专业知识和外语水准?博士生学习期间应该掌握什么样的知识体系和方法论,应该开设哪些必需的课程?博士生的课程学习与学位论文怎样衔接?博士生教育应该采取欧洲式的教授与学生一对一式的传授方式,还是采取像美国博士生培养中的集体培养方式,或者采取其他科学有效的方式?博士生要不要实行淘汰制,如何淘汰?在明晰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模式时,对这些问题必须作出科学的回应。但遗憾的是,由于经验的不足,认识上的错位,加之我国教育制度安排上的原因,致使一些高校的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模式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随意性和不规范的现象。比如,一些很有科研素养和潜质的考生,仅仅因为“英语差分”便被拒之博士候选人门外。再如,有的院校对博士生教育规定课程的学习重视不够,课程如何设置、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都无“一定之规”,结果课程学习往往未能达到帮助学生获得从事研究工作、准备学位论文所必需的宽广深厚的学科知识基础的效果。还有,博士学位论文开题之前的资格考试或综合性考试应该如何“把好关”,有的院校也无明确的要求和规则,结果造成在培养过程中对博士生的学习效果和质量缺乏“刚性”的制约和监督机制,博士生只要进了“门”一般都能拿到博士学位。 第三,一定程度的浮躁之风对博士生教育造成不良影响。这一方面表现在近些年随着招生规模急剧扩张,师生比例失调,师少生多,导师投入到每个学生身上的时间和精力减少,学术互动和交流受到影响,博士生教育的质量呈现出下滑之趋。另一方面表现在培养目标上,不是注重鼓励博士生具有扎实深厚的理论功底、宽广的学术视野和熟练到位的研究方法,而是以数量等硬指标为指针,使得学生在学习期间将凑足文章的发表数当作主要学习内容。再一方面还表现在博士学位论文的把关上不严,由于每年毕业生数量增加,在开题、答辩等环节,对博士学位论文的要求有所下降;加之学风不正,道德失范,致使弄虚作假,剽窃等现象在博士学位论文中也时有发生。 第四,博士生教育缺乏学术创新性和创造性。博士生教育的价值在于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人才,产生具有创造性的智力成果。因此,检验博士生教育成效的主要标准,应该体现在博士学位论文的水平上。学位论文是博士生教育计划的核心要素,必须是进行创造性的研究,以对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有独特的贡献。然而,实事求是地说,目前有些高校对此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高度的重视。其具体表现是:一些博士论文的选题或过于陈旧,或过于空泛,或流于琐碎,或流于炒作,而不能把握当前学术前沿,参与学术对话;一些博士论文的前期资料积累不够扎实,因此不能针对最具价值的切入点进行广泛而深入地探讨,论述流于粗放;一些博士生对所需了解的相关领域的知识涉猎不广,基础不牢,因此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常常捉襟见肘,理论和方法运用不能做到娴熟有秩;一些博士生在批判性、创造性等方面的训练不够,造成思想的力度和对相关问题的挖掘和解决不力。这些都造成了一些论文成为资料的简单梳理,即使有的选题具有新意,但由于研究功力不足,无法创造出具有创新性和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 二、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的几点建议 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存在的上述问题,有的是由于新闻传播学科发展历史较短,对学科规律和博士生教育规律相结合的一些根本性问题缺乏系统深入地全面整合和思考所致,有的是教育制度设计上的欠缺造成的,也有的是由于社会和教育所面临的大环境的冲击所导致。因此,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要使得我国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得以可持续发展,为社会输送真正优秀的高层次人才,新闻传播学教育自身应积极借鉴国内外博士生教育的经验,针对新闻传播学的学科特点和中国新闻传播学教育的特殊规律,结合人才需求与社会实际,整合教育资源,走出一条真正合乎科学的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之路。 第一,科学界定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的内涵。大学的“教育理念是人们对大学精神、性质、功能和使命的基本认识,是对大学与外部世界诸元素之间关系的规定;它是大学内容管理及运转的理性认识基础”。[2]大学的新闻传播教育作为一项专业性的教育,理应如台湾著名新闻传播教育家郑贞铭所言,“在技术学习之外,更要探讨理论、从事研究,以期建立一套严谨的理论体系,才能在高等学术殿堂中树立起应有的地位”。[3]为此,对于新闻传播学科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既要注重对其学术视野宽广度的拓展,又要使其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既要使其具有较深厚的学养造诣,又要让其关注学科前沿和现实的新闻传播实践,注意研究解决理论与实践问题,具有很强的科学研究能力。这种人才应是其他学科培养不出来的,在学术素养和科研上有自己的特色和专长。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的目标与方向,理应琐定在培养这样的专业人才上,即着力为高校和科研机构造就优秀学者。 为了提高新闻传播学博士生的学术素养与科研能力,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必须科学规划博士生的课程学习,并加强对其在阅读、读书笔记、专题讨论、研究方法等方面的训练和提高。近些年来,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博士生教育上,十分注重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该院的博士生课程一般分为两类,即知识类课程与研究类课程。前者以专业知识的系统掌握和融会贯通为目的,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并有相关研究成果的最新信息;课上还提供详细的阅读书目,要求博士生写读书报告,培养其欣赏和批判专业学术著作的能力。后者的目的是通过边学边做(研究),以培养和训练博士生从事研究和写作的综合能力;在课上,博士生们围绕一个专题进行思考、讨论、做研究。这样,不仅训练、提高博士生的研究和写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营造了一个现实的专业研究者的工作环境,教会博士生如何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如何遵循学术规范,如何使用各种研究资源,如何设计研究题目,如何解读原始资料,如何回应他人的批评和建议。这种训练实际上是一个铸造学术文化或学术习性的过程。 此外,为了提高新闻传播学博士生的学术素养与科研能力,还应制定相应的培养模式,对思想道德教育、课程设置、综合考试内容和方式、论文开题时间和形式、博士论文的学术规范等,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符合自身特点的方案,并严格实施。 第二,控制规模,严进严出,打造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的品牌效应。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的平台随着多家高校新闻传播院系的加入而变得更加宽广了,这同时也意味着博士生的数量和规模必将比以前有较大的增加。在这种情况下,更应该注重维护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的质量,共同为提高教育成效、培养顶尖人才而努力。针对目前社会上对新闻传播学博士生还缺乏广泛的认可和美誉,新闻传播学博士生的整体效应发挥尚未达到理想的程度,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博士生的招生、培养、资格考核、学位论文答辩以及学位授予上,比较注意通过制度建设,严把质量关。一是控制招生规模。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现有博士生导师15人,每年报考博士生人数达到三四百人之多,但招生人数一直控制在30人左右,平均每位博导招收2人。二是提高博士候选人门槛。这主要是借助资格考核(综合考试)和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两个环节,实施筛选、淘汰,以保证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进入到博士候选人行列。三是严格规范学位论文的答辩和学位授予。 这主要通过学位论文双盲评审、校内外专家的集体评审以及学位公示等举措,保证每个博士学位获得者都是符合标准的优秀人才。近些年来,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每年只有不到十位博士生获得博士学位,占当年招生人数的三分之一左右。 第三,重视博士生导师及指导团队的综合素质要求和能力考核,确保博士生教育师资队伍的素质及其指导教育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博士生导师及其指导团队在招生、培养学生及博士论文答辩等方面较其他层次的教育具有更大的权限,因此要重视博士生导师人选的遴选,重视其“人格”塑造和“师德垂范”;同时要引导、促进博士生导师在博士生课程教学、科学研究、论文把关等方面加大指导力度,鼓励导师与学生经常交流、沟通。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对博士生导师所进行的遴选和考核,就包括着学术水平、道德素养、敬业态度、组织能力以及待人处事等方面的内容。与此同时,还十分注重将学生的成才与导师的责任感、信誉、综合素养联系起来,注重维护导师职责的神圣性和荣誉感。 第四,实行差异化竞争与合作,实现博士生教育的多元化。在博大精深且具备批判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整体素质要求下,各院校新闻传播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应彰显自己的特色,根据自己的学科优势和特色侧重培养博士生,使其成为该领域和方向的顶尖人才,从而促进人才与学科前沿接轨。这不仅要体现在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和创新性上,而且应系统地体现在博士生培养的各个环节上。目前与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相比,新闻传播学的整体发展水平并不高,高质量学术研究成果、学养深厚的优秀人才并不充裕,因此博士生教育更应成为促进新闻传播学科发展和高层次专业化人才辈出的舞台。 第五,确保博士生教育的经费投入,开拓多元化经费筹措渠道。要发展就要有投入,博士生教育要加大经费投入,尤其是在学术研究上以及优秀人才与成果的奖励上,更应有足够的经费支撑。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高等教育的资助渠道必将越来越多样化,对此,我们要注意积极争取,大力开拓、吸纳。近年来,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除了通过课题申报,争取政府和学校拨款外,还十分注意与相关传媒、产业合作,拓展经费来源。目前,全院博导的科研经费年均人平在8万元以上。 总之,在今天新的人文社会科学革命和大众化高等教育的时代,为了使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发展成为一种培养有创造力的优秀学者的有效途径,应着力注重完善其基本结构,扩展其必需的学科知识,力求教学质量优秀和研究设施、成果先进,从而便于其在规模增加的基础上尽快建立并完善有自身特色的多样化、高质量的学术体系。 新闻传播学专业论文:专业硕士生培养的新闻传播学论文 1新闻传播学实验室在专业硕士生培养中的作用 1.1充分发挥实验室教学、科研、服务的三大功能与学术型研究生相比,专业硕士生更重视实验课程。虽然学术型研究生也有一些类似的实验课程,但教学效果的优劣往往不会引起教师和学生的足够重视(重视程度甚至低于本科生),有些甚至流于形式。原因在于其更重视理论和学理性的探究,技能性的课程只是了解一下而已。专业硕士生则不同,学会技能是其就业的“看家本领”之一,因而学生和教师都格外重视。实验室精良的设备、完善的服务、科学规范的管理为教师课堂演示、操作和学生实际模拟、操作提供了客观条件。实事求是地说,良好的实验教学是培养新闻传播学专业型硕士的重要硬件之一。实验室也是完成科研成果的重要场所。专业型研究生可以承担或参与媒体或导师的部分课题,并在实验室完成。教师的涉及实验的课题也可以在实验室完成,甚至本科生的有关传媒的课题绝大多数也是在实验室完成的,传媒实验室是学生和教师科研成果的重要出产地和科研的基本场所,为学生和教师的科研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实验室也同样很好地发挥了服务的功能。除了服务师生的教学科研以外,至少还包括对内和对外两个服务。对内,专业型研究生可以在本校的新闻中心兼职做主持人、编辑、记者,通过策划、采访、摄像、剪辑、制作、播出等环节,展示了学校的风貌,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服务了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对外,专业型研究生可以把实习岗位的部分工作转移到实验室来做,或是承担的媒体的课题也拿到实验室来完成,这既缓解了社会媒体的资源紧张状况,又使社会媒体受益,同时也达到了服务社会的目的。 1.2专业硕士生有研究成果,增加了学生就业前自信心相对于学术型的硕士来讲,专业硕士生似乎更容易在媒体找到工作。这是因为媒体固然需要学有专长的研究人员,但更需要上手快、会操作的复合型人才,且这部分人占媒体聘用人的大部,如编辑、记者等。专业型研究生在实验室制作的作品,可以参加省里组织的“DV作品大赛”、“专题片大赛”、“图书装帧设计大赛”、“杂志封面大赛”、“广告创意大赛”、“网页制作大赛”等,获奖作品可以作为就业求职的成果,用人单位自然愿意录用有成果的应聘者。也就是说,在学校就实现了由“校园传媒人”向“社会传媒人”的转变。专业硕士生有自己的获奖成果,就为求职增加了自信心,增加了“命中”的可能,从而缓解了以往许多研究生由于手里没有“过硬的成果”,面对用人单位的种种提问,倍加忐忑的尴尬状况。 1.3倒逼了导师的实践能力专业型研究生的实验课一部分由校外实践型导师来上,但大部分实验课是由校内理论型导师和一部分非导师来上。校内导师一般理论水平较高,但媒体实践经验、操作技能相对缺乏,带学术型的研究生还能凑合过关,带专业型的研究生就明显地表现出自己的缺陷和短板。因此导师必须适应专业硕士生的培养要求,强化技能。新闻类的实验课要掌握电视片的拍摄、剪辑、配音、制作等全部技能。传播类的实验课要掌握广告的设计和制作,图书的装帧设计、排版和印刷等技能,报纸、杂志的排版,杂志的封面设计,网页的制作等相关技能,这对学术型的导师来说并非轻而易举的事情,需要虚心学习并付出艰苦的努力才能达到。专业硕士生的培养目标倒逼理论型导师强化自己的实践技能,使导师自身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双赢。 2新闻传播学实验室在专业硕士生培养中的实施方案 2.1实验室的配备要实现全媒体模拟培养职业型、复合型、应用型的人才,没有装备精良的实验室是难于奏效的,实验室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和水平。一是从规模上看,实验室要实现全媒体模拟。也就是说媒体有什么设备,实验室也要有什么设备。媒体大体有哪些工作流程、工作环节,实验室也需要具备同样的工作流程、工作环节,只是程度、精准度不同而已。二是从水平上说,实验室设备的型号、参数、配置要与现代媒体同步,至少要不低于当下媒体的水平。具备了这2个要件,学生才能把媒体的工作拿到实验室来做,才能实现媒体与实验室的“兼容”。实验室的全媒体模拟,为相关高校提出了硬性要求,相关高校要高度重视,舍得投入,要像建设工科实验室一样建设新闻传播学实验室。如果仍然沿用培养学术型研究生的方法来建实验室,专业硕士生的培养目标便无法实现。 2.2完成平时作业、结课成果和社会实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对专业硕士生考查的重点,因而教师在布置平时作业和结课成果时,一般是选一些实践性较强的题目供学生选择,既可以是媒体或导师课题的一部分,也可以自拟题目完成一项应用性的成果,而这些都是在实验室完成的。实验室又为专业硕士生进行社会实践提供了重要平台和必备条件。学术型研究生的社会实践往往流于形式,甚至个别研究生找个单位开个证明蒙混过关。专业型研究生的社会实践就不能敷衍了事,必须扎扎实实做好。依托实验室这个平台可以很好地完成社会实践的任务。实验室既是学校的一部分,也是社会的一部分,专业型研究生可以在学校的新闻中心兼职,担任主持人、编辑、记者,通过在实验室拍摄制作节目,为校报、杂志社排版,承担校报和杂志社的部分编辑任务,设计、校园公益广告等社会实践活动,使研究生亲身感受校园传媒的实际情况,增长见识,积累经验,为进入社会媒体岗位实习打下基础。 2.3完成毕业论文专业硕士生的毕业论文大致分为毕业设计和调研报告2类。其中毕业设计可以采取“作品+报告”的形式,如新闻学专业的可以是“新闻调查片+报告”,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可以是“专题片+报告”,广告专业的可以是“广告设计+报告”,编辑专业的可以是“图书装帧设计+报告”等,这些离开了实验室是难于完成的[9]。调研报告可以以媒体在工作中或管理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作为选题,重点考查研究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调研报告不仅要有调研采访,更要有相关数据资料的统计分析,这些内容也离不开实验室。实验室是毕业论文的出产地和加工厂。 2.4吸纳社会资源,建立联合培养基地为保障新闻传播学实验室在专业硕士生培养过程中的长远发展,学校要树立服务意识,切实加大投入,提供和保障开展实践的条件。如实验室与社会媒体建立联合培养基地,为学生学习、实践、创业等提供良好条件;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建立“实验室+媒体”联合培养基地,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这是实验室在专业硕士生培养过程中需持之以恒的长效机制[11]。另外,联合培养基地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文章上,应该在挂牌之后切实发挥基地的培养作用。导师在平时作业、岗位实习以及毕业论文等多个环节要加强和社会媒体培养基地的合作,多吸纳先进的社会经验,与时俱进。 3结束语 值得指出的是,强化专业硕士生在实验室的操作技能并不是轻视理论,更不是不要理论,恰恰相反,只有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才能制作出有品位、上档次的传媒作品,才能写出有分量的真正能解决传媒业界的一两个实际问题的调研报告。离开了厚实的理论支撑,任何传媒作品都会流于空泛和媚俗,或有悖于时代的主旋律,经不起实践和大众的检验,因而理论教学是前提,是基础。专业硕士生的理论课要学精、学透,并掌握学术前沿动态,以期学以致用,在实践上发挥效能。 作者:杜莹杨磊单位: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编辑部河北经贸大学人文学院 新闻传播学专业论文: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人才能力研究 摘要:二十一世纪是新媒体时代,新旧媒体趋于融合,新闻传播专业就业状况发生了变化,使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的能力培养及提升需要做出调整。在新闻传播人才的能力培养过程中,要对现行环境下的媒体发展趋势充分把握,注重能力提升的前瞻性。针对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学传播专业人才能力提升进行探究。 关键词:媒体融合;新闻传播学;专业人才;专业能力提升 1媒体融合下新闻传播类专业现状分析 中国市场经济环境下,媒体行业竞争日益激烈,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的工作环境也相应地改变。媒体业发展至今,原有的对立性竞争模式转变为合作竞争模式,实现了媒体融合。新闻传播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上也逐渐趋于复合化,对新闻传播学专业的能力提升加以探究以使新闻专业人才能够符合媒体行业人才质量需求。在针对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在媒体融合环境下的现状调研中显示,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高度重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这一政策后,65%的被调查人员对媒介融合有大概的定义认知,而且大部分被调查人员意识到了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同时有6成调查者认为从业过程中受到了媒介融合的影响;在从业过程中,掌握新旧媒体的复合型人才受到更多的青睐,同时与新媒体有关的岗位也要求员工不仅在媒体渠道,更要在传播内容上敢于创新,以好的媒体平台为依托,推出更加优质的传播内容。调查还显示在媒体融合环境下,文字等综合表达能力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甚至大于跨学科的教学改革。 2媒体融合下新闻传播类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综合以上调查状况来看,在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的培养问题有着诸多的弊端和急需改进的地方:(1)现如今大学教育对新媒体及媒体融合方面的知识传播较少。(2)跨学科拓展并没有很强的针对性,对媒体融合的把握仍停留在“拓宽媒体渠道”方面,忽视了内容的深层次要求。 3媒体融合下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能力提升对策探讨 要解决这两个问题,提升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的能力,就要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主,同时拓宽媒体渠道认知和加快媒体融合教育方式,双向提升。 3.1注重培养复合型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人才 融合时代媒体行业所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其不仅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包括充足的理论知识及良好的文学素养,而且能够从多方面把握实际媒体渠道、媒体发展趋势,从而提高传播实际效率。关于“复合型人才”的界定,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考虑:其一,复合型人才为立体性的,不仅需要文笔出众,而且需要具备良好的新闻传播素质,能够准确及时地将内容传播出去[1];其二,复合型人才具有高能性,需要采集传播信息,将所获得的信息制作成传播内容;其三,复合型人才是多方面的,既需要具备制作传播内容的素质,也需要确保内容的有效传播。例如在近年来的新闻领域中,“全能记者”非常受欢迎,还有一些“背囊记者”,在承担传播新闻信息责任的同时,还要背着移动工作站,采集到更为全面的信息。另外,“全能记者”不仅要熟练运用传播技术,还要掌握新闻信息传播特点,如形态不同的信息、理念不同的信息等等,都要囊括多重知识领域。这就需要学校在对新闻传播学专业人才进行培养的时候,不仅要重视理论的传播,还要注重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扩展知识面,让学生从自身的专业领域向其他专业领域延伸,做到不同学科专业与新闻传播学专业的融合。新闻传播学专业人才也需要在教学的指导下拓展社会科学相关领域,从而达到复合型人才的行业要求。而我们提出的将项目教学模式引入到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就是让学生以一名从业人士的身份参与到学科学习和实践训练中[2]。项目教学就是将满足就业人员需求的资源转变为教学内容,让愿意从事新闻传播业的学生自主选择项目,按照项目运行规则展开活动,将传播学专业知识渗入到项目内容中,学生参与项目活动的同时,潜移默化地进行理论知识学习。在新闻传播学人才培养中采用项目教学模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在项目空间中更好地学习,还能接触到更为广泛的课程内容,从而将专业知识与非专业知识充分整合,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 3.2采用媒体融合的专业教育模式 媒介融合背景下,在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上也要注重教育模式的转型。中国虽然已经进入到媒体融合时代,但是,媒介融合落实到具体运作中尚处于探索阶段。媒介融合环境中,媒体的运行必然会产生巨大变化。这就意味着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中,要将媒体融合专业教育模式构建起来,以在人才培养上具有前瞻性,从而有效指导新闻传播学专业人才的能力提升。建议高校采用媒介融合专业教育模式,对课程体系建设方面的问题予以探索,并根据本校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将人才培养创新平台构建起来。具体在运行中,在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在学的前三年,对学生进行跨媒体经验和技术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不同的媒体平台上获取经验。进入到第四年,就可以对学生从新闻传播媒体的角度进行专业培养。此时,学生就会从专业的角度把握传播内容,过程中与其他的媒体形式充分融合,使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具备多种媒体形式相结合重点把握内容的专业能力。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对不同形式的媒介都要充分了解,在平台上采用合适的媒体形式进行新闻传播,再加以符合传播性的内容,将新闻传播中媒体障碍打破,这样传播内容得以突出,才能做到双向媒体融合。综上所述,媒体融合时代,在进行信息传播中,就要能够根据新闻传播需求采用相应的媒体形式,重点把握传播内容;学校在对新闻专业人才进行培养的时候,要注重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并尝试着采用媒体融合的专业教育模式,在此教育方向下指导学生进行专业能力拓展,以使所培养的人才符合行业要求。 作者:方珍珍 许怡岚 孙波 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新闻传播学专业论文:究竟该不该读新闻传播学专业 在一个人人都离不开信息和媒体的世界,新闻传播人员从事的正是一个人人都需要,都离不开的职业,这正是新闻传播工作的意义所在。 近期,一则记者苦劝高考“状元”莫报新闻学专业的消息引发了热议。据《现代快报》6月27日报道,今年江苏省高考理科“状元”吴呈杰原本对北大新闻专业很感兴趣,但“这两天,所有采访我的记者都不建议我考新闻”,于是,小伙子纠结了,“我在考虑要不要读金融”。 其实,类似的消息已经不止一次地被报道过。2013年,就有媒体过北京某高三女学生欲报考新闻学专业,记者当场劝阻称压力大,工作不定时,女生入行要慎重的消息。 与记者劝考生莫报新闻传播学专业等正规媒体报道的消息相呼应的,还有很多调侃嘲弄新闻传播学专业和新闻传播职业的“段子”类“小道消息”。如网上传的一首题为《2014新闻专业招生简章》打油诗这样写道:“刚高考完毕,送给有志于新闻学专业的莘莘学子:理科毁一生,文科穷三代;你若学新闻,脑子被烧坏;值班干通宵,终生满街跑;记姐尚未嫁,记妹色早衰;学长已谢顶,学弟天然呆;神州殴记多,总有你的菜;没有金钟罩,跆拳须黑带;面对大砍刀,还得少林派。终年无假期,手机须常开;突发急先锋,现场冲前排;新闻不归路,微笑等你来。” 没有从事新闻传播教学工作的人,可能无法体验学生在新闻传播类专业和职业选择上的“脆弱”。这样的“脆弱”一半来自于即将面临的沉重的就业压力,一半则来自于学生心理上尚未完全成熟,加之对未来职业的迷惘。不仅高考考生在填报专业志愿时显得无所适从,就是已经录取到大学里的大学生,也同样会对自己已经选择的专业产生犹豫和怀疑。 我所在的省份和学校公开允许学生在大学期间自由选择转到自己喜欢的专业,虽然转到有些“热门”的专业会存在一些竞争,但是,那些执着的学生基本上都能实现自己的梦想。也正因为学校允许学生大学期间转专业,我所了解的一些新闻传播类学生从大一到大三都在纠结自己是否应该读新闻传播类专业。想转换的专业也是五花八门。有的要转到外语类专业,有的要转到经管类专业,有的要转到艺术类专业,还有的学生对机械设计感兴趣,也有的要去学习饰品设计……当然,从各种各样专业转来学新闻传播学的也大有人在。从我所在的学校来看,总体上,怀着做新闻传播工作的梦想转到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学生远大于转出的学生。 我认为,所谓专业和职业选择是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的。没有任何一个专业或职业,包括那些所谓的热门专业和职业,是适合所有人,是永远“热门”的。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专业、职业,实现自己梦想的权利,只要他的选择是慎重的,是适合自己或是自己喜欢的,我们都应鼓励他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从我个人的经历来看,我也是从一个与新闻传播毫不相干的专业慢慢通过自考、考研、考博,直至做博士后,转行到新闻传播学专业的。从职业选择来看,也是经历了企业、媒体、机关工作,再到现在学校教学工作的转换。但是,除了最初的企业工作经历与新闻传播专业无关,后来一直从事的是新闻传播类实践和教学研究工作。我并不后悔自己的专业和职业选择,而且认为新闻传播实践和教学研究工作是一项很有意义,我也很感兴趣的工作。 我所做的有关新闻人具体从业经历的研究发现,一些新闻从业人员承受过很多职业带来的压力、苦闷,甚至屈辱、伤害。特别是在一些新闻媒体市场化之后,很多新闻从业人员职业稳定感、荣誉感进一步降低,使得他们对自己职业的评价也进一步走低。于是,各种调侃新闻传播职业的“段子”开始流行,出现了一些新闻人的自我调侃“已由自嘲升级到自辱”的状况。但是,我认为,如果一个人对新闻传播类专业和职业有兴趣,新闻传播类专业和职业仍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在一个人人都离不开信息和媒体的世界,新闻传播人员从事的正是一个人人都需要,都离不开的职业,这正是新闻传播工作的意义所在。虽然新闻传播工作会和其他工作一样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痛”,但是,只要你有兴趣,肯为理想努力,一定会“痛并快乐着”。 (作者为浙江理工大学文化传播学院传播系主任) 新闻传播学专业论文: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教育的反思 我国新闻传播类专业每年向就业市场输送超过十万全日制本科毕业生,近几年就业率稳步提高。但数据背后是对口就业率不高、人才培养模式落后于市场需求和融媒体发展的现状。高校面对就业市场压力,应根据就业市场发展规律,革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机制,重新确立新闻传播学教育中学术分科的地位,在人文关怀的理念下指导学生规划人生,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就业市场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根据麦可思研究院独家撰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的《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数据,2012届就业率较高的主要本科专业前50名中,新闻学专业排第30位,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为93.8%。2012届本科毕业生社会需求量较大的职业前50位中,编辑排第27位,就业比例为0.8%。而在此前的调查中2009年新闻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为87%,在就业总体排名中是88位,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以88%的就业率,排在第75位。以上数据可见,新闻专业毕业生的实际就业率总体维持在比较高的水平。 但在新闻专业就业率提高的背后,隐现的是真正从事新闻采编工作的毕业生数量逐年下降。部分省级、地市级以上的新闻媒体招聘门槛逐年提高,从本科学历到全日制本科学历,目前已经发展到非“211”“985”本科院校全日制学生不考虑。一方面是由于新闻媒体的一般采编人员饱和,另一方面是新闻媒体招聘人才早已不局限于新闻专业毕业生。同时,近年来新闻行业内部以及与其他行业之间的人才流动加剧也日趋明显。 在上述报告中还有几个数据值得关注,如2012届本科毕业生从事的前50位高薪职业及其对应专业排名中,第36位高薪职业是公共关系专家,新闻学竟是其主要对应专业,可预见未来新闻专业人才流向情况。而在2009届本科毕业生三年内转换行业中被转入最多的行业里,媒体行业排第二,大量非新闻专业人才涌入这个行业可见一斑。虽然新闻专业毕业生就业尴尬,不排除2012年时逢中国大学毕业生“史上最难就业年”因素的影响,但教育工作者更应思考目前高校新闻学专业教育理念、教育机制如何与就业市场接轨的问题。 一、根据市场需求,确立新闻学教育体系中“学”与“术”的比重和地位 根据职友集(某职位搜索引擎)数据,截至到2013年11月22日,30天内为新闻学专业应届毕业生的提供岗位的招聘单位有1172个,其中民营企有720个,占61.4%,所提供的职位中,网络编辑最多,约占五成,其次是广告文案与公关营销,约占四成,此外还有行政管理等。事业单位只有6个,占0.5%,其中仅有两家新闻媒体,而且只提供实习生岗位。也就是说,而民营、私营网络公司、广告公司、房地产公司等已经代替了传统大众传媒成为新闻专业毕业生主要的就业方向。 反观我国高校新闻专业传统的人才培养理念和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之距离在逐步拉大。199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二章第十六条对本科学历教育学业标准描述明确:“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而我国最早开设新闻传播学专业的高校多以人文社会学科历史悠久,积淀深厚著称,重视学科知识和研究能力的培养,对术科技能的训练多针对纸质媒介的需求。当时全国新闻学专业毕业生数量少,国家分配工作,人才走向多为政府机关、传统新闻媒体,且供不应求。 上世纪末,我国新闻学专业课程设置已经形成了新闻理论、业务、历史三足鼎立的格局。理论部分一般包括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等,业务部分包括新闻采、写、编、评、摄等基本技能环节;历史部分包括中外新闻史、外国新闻事业等。后续开设新闻传播学专业的高校大多复制上述课程体系,辅以语言文学类基础课程,形成重学轻术的专业教育体系。此后,由于我国的传媒体制改革,刺激了传媒经营研究,传媒管理与经营也成为新闻专业的必修课程。新世纪,随着广播电视媒介的普及和网络的发展,社会对新闻人才的媒介技术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多数院校逐步设置了音频、视频采集和编辑课程、网络编辑课程等。一些理工科院校也陆续开设了新闻传播专业,依托技术优势,将培养学生的术科能力放在首要位置。目前,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又催生了几所高校相关专业的建立。 但总体来说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传统课程设置区分度不高,教材内容同质化明显;新兴课程理论积淀不足,某些技术课教材甚至是各种软件操作教程。人才培养重学轻术的院校,毕业生往往有“上手慢,后劲较足”的特点。但企业考虑到人才使用成本和继续培养成本,而对招聘这类新闻人才有所顾虑,尤其是非“211”“985”高校毕业生,就更难获得企业青睐。而人才培养重术轻学的院校,毕业生操作能力强,但往往“上手快,后劲不足”,企业考虑到用人成本低,一般会给予较多就业机会,但这类人才后续发展空间有限,流动性强,企业也会为人才流失而忧虑。因此,在市场导向之下,无论是重学轻术的人才培养倾向还是重术轻学的人才培养倾向,都会阻碍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因此,我国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应在市场导向之下,慎重确立“学”“术”定位,不仅要从学生个性、天赋、爱好、成长空间等角度考虑,还要从学校现有师资、“学”“术”水平、硬件条件等方面考虑,同时还应高瞻远瞩,对就业市场准确预测,才能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又适应学生职业发展规律的人才。 二、在遵循就业市场发展规律和尊重个性基础上,开展人生规划指导 目前,美国是世界上信息技术最发达的国家,部分知名学府的新闻及传媒类专业排名世界前列。其新闻传播类专业毕业生就业五大方向是营销广告类传媒、新闻类传媒、创作表演类职业、媒体类职业和公关营销类职业。从我国社会和媒介技术发展规律来看,上述五大就业方向也是我国新闻传播专业毕业生现在和将来一段时间的主要就业目标。 我国高校在学生毕业前会进行就业指导,介绍就业政策和程序,讲解基本应聘技巧。但这种就业指导课程和讲座只是对毕业生的一般就业培训,缺乏专业针对性,更多的是站在学校立场,指导学生包装自己,像推销商品一样,将学生投入就业市场中。而且在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新闻传播学专业类下设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传播学、编辑出版学五种专业,每种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都有区别。因此,毕业生的认知结构、专业技能、能力水平等存在差异。在此专业类别中进行无差异的就业培训,效果可想而知。此外,学生的个性因素也应在就业指导过程中被充分尊重,学生的性格、天赋、爱好等心理和生理因素,以及个人专业水平在择业和求职中往往起到关键作用。因此,学生就业既是一项宏观系统工程,又要从细微处着眼,针对专业、针对个人。 高校应在学生入学教育之后,就公开人才培养方案,介绍专业教学计划,同时引导学生认清就业形势,思考未来,进行自我人生规划。此外,让学生认识自我,自愿参与人格测验,可以避免盲目性,辅助学生有效展开人生规划。 高校新生在认识自我,了解专业,掌握就业形式之后,才能从职业发展的角度规划自己的专业学习和生活,也能迅速适应大学环境,开始目标明确、充满热情地投入学习中去。毕业时,学生应已经从思想政治修养、专业素养、心理生理素质等各方面完成了就业准备,而且能够以作品、证书的形式将其各种就业优势表现出来,打动目标招聘单位。高校让学生入学伊始就接触严峻的就业形势,思考人生,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未雨绸缪,抓紧在校时间和学习锻炼机会,选择最适合自己发展方向的课程、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尽可能发展自身优势,弥补不足,充分做好就业准备;另一方面,高校可以有效降低教学和管理成本,减少学校、师、生间矛盾和摩擦,将更多资源用在教学改革和管理创新上,进而实现一种良性循环,实现学生和校方双赢的局面。 三、适应新媒介和融媒体要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新媒介是指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而言的新型媒介形式,包括互联网络、手机、平板电脑、图文电视等。而融媒体是指是充分使用媒介平台,将传统媒介如广播、电视、报纸等与新媒介,在人力资源、信息内容等方面优势互补,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据CNNIC的《2013年第32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手机网民达4.64亿,超过使用台式机上网人数,新媒介的规模和发展速度令人惊叹。其实,在传播学视阈下,互联网络可以看做是多媒体交互平台。换而言之,即网络为其他媒介形式提供了传播的载体,而手机和平板电脑可以看做是基于互联网络的便携式即时通信终端。因此,互联网本身就是一种融媒体形式。仅从网络和手机使用的规模,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融媒体时代已经到来。 目前,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同时采集、传输,实时整合编辑、输出,同时向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提供报道和服务,适应融媒体时代需要的采编设备和系统已经生产并投入使用。先进的技术设备使信息采编更加方便快捷,大大缩短了新闻制作周期,并有效减少了人力、物力成本,其广泛使用必然是未来新闻传媒发展的趋势。一方面,先进技术和设备整合五种传播类型,为传统媒介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也使媒介使用者实现了“媒介即讯息”和“媒介即人的延伸”;另一方面,融媒体时代也为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除了原有的思想政治修养、专业素养、个性心理素质、驾驭更新中的采编设备的能力,还需要至少精通一种其他专业,具有迅速搜集、判断、编辑、整合尽可能多的原始信息能力。因此,快速阅读与快速记忆也应成为融媒体从业者的基本技术,而对信息的把关能力也必须提高。 当前,我国设置新闻传播类专业的高校有上千所,各所高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虽然有差异,但绝大多数不能适应融媒体时代对新闻传播类人才的新要求,也就是说还不能培养出满足未来就业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因此,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使其适应融媒体时代的社会要求成为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和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还应先处理好我国高校教育中的几对矛盾。如课时总量限制与急需增补大量新媒介和融媒体相关课程之间的矛盾,校教学管理规范和有限实验实践设备与新兴课程需要更灵活的教学手段和更丰富的实验实训环境的矛盾。还有,多数高校现有师资结构和水平也不能满足新媒介和融媒体时代的需求。 此外,我国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建设还应结合国情,学习欧美国家经验,进一步改进教育教学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比如加强学科交叉、重视教学主体人格特点、尊重师生选择权力、明确人才培养层次、强调结合社会实践、适应市场需求以及普及化媒介素养教育等。 新闻传播学专业论文:浅析当前我国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发展现状 【摘 要】本文选取了七所有代表性的开设有新闻传播学专业的院校,从建系历史、所属学院、本科教育、硕士教育和博士教育等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新闻传播学地位得到提升,基础理论内容得到了充实,相关的研究方向得到了扩充;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新闻传播学与广播电视学、公共关系学、编辑出版学和大众传播学等各自的研究对象、研究意义和研究方向等没有界定清楚;我国的新闻传播学教育对新闻传播学人才的培养和媒体对新闻传播学人才的需求存在矛盾,亟待解决。 【关键词】新闻传播学 传播学教育 985高校 新闻传播学因其研究主体的新闻传播活动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受到了各界的关注。本文根据2012年收集到的资料选取了中国不同地域的高校对中国的新闻教育发展进行分析。 具体选取办法是:在东北地区选取了吉林大学,华北地区选取了中国人民大学,西北地区选取了兰州大学,华东地区选取了复旦大学,华中地区选取了华中科技大学,华南地区选取了中山大学,西南地区选取了四川大学。以国家985建设大学为主要选取对象,旨在研究质量高、具有一定实力的传播专业来做主要分析。 一、专业发展历史 所选取的这七所高校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新闻传播类高校的发展现状,从它们的发展历程上看,新闻传播学专业起步较早,许多是在中文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83年,许多院校纷纷调整建系,之后逐渐成立新闻学院。(见表1) 在这些院校中除了吉林大学新闻传播学专业是在人文学部下属,其余六所院校以“新闻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或“文学与新闻学院”作为院系名称,且属于独立的二级教学单位,表明其新闻传播教育已经趋于成熟。 从所选取的院校来看,均为“985”重点高校,除了吉林大学、兰州大学和中山大学没有新闻传播学博士点外,其余院校都有着悠久的新闻教育的历史积淀,均属于较早开展新闻教育的学校。 二、新闻传播学本科教育 1998年7月教育部公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目录》中将文学学科门类中的原“新闻学类”改为“新闻传播学类”,并将其所属专业调整为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和编辑出版学4 个专业。新世纪之初又增加了传播学和媒体创意两个专业。(见表2) 三、新闻传播学硕士教育 高校恢复招生后,只有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几个院系开设有新闻学硕士点。在新闻传播学硕士的培养阶段中,绝大多数的高校均有新闻学和传播学硕士点,不同院校设置了部分相同的研究方向,说明新闻传播学硕士培养在研究方法、基本理论等方面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学术传统,初步形成了中国语境下新闻传播学科的模式。 在发展基础好的高校里,现有的新闻学和传播学硕士点中开设的研究方向较为细致。其余高校则对各个不同的研究方向进行了细分,比如在中国人民大学的传播学硕士点中就有新媒体研究,传播实务研究中含有公共、出版和广告;兰州大学结合当地的实际发展,开设了民族传播学,较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复旦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均凭借其所处地区经济高速发展,开设了与传播技术相关的研究方向。 从表3的现有的新闻传播学硕士专业招生中,我们可以看出现行的新闻传播学硕士生教育依旧是以学术型人才为主,对于新闻传播学专业来说,应该根据社会需求的发展,向实际应用型人才的方向发展。 四、 新闻传播学博士教育 我国大陆新闻传播学博士是从1984年开始的,至今有近三十年的历史,中国人民大学和复旦大学首先招收第一批新闻传播学博士生,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在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将新闻传播学正式设定为一级学科,下设新闻学和传播学两个二级学科。在2010年经国务院学位办评审的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培养单位有15个: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暨南大学、四川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京师范大学、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见表4) 以2012年收集到的资料从现有博士培养点的区域分布上看,我国新闻传播学博士点高校分布不平衡,具体是分布在北京5个,武汉2个,上海2个,南京2个,广州、成都、厦门、杭州各1个。并且这些院校都集中在大中城市,尤其是上海、北京和武汉,全国尚有23个省(市、自治区)没有新闻传播学博士学位授权点。仅仅以上述所列学校为例,吉林大学和兰州大学没有新闻传播学博士点,这也表明我国新闻传播博士教育的地区分布不均衡。 在我国新闻传播博士教育的研究方向中,新闻传播史、新闻理论和传播理论等传统基础研究方向仍是研究主流;媒介经营管理、新媒体和符号学等前沿性学科也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其余院校则结合优质资源和地缘优势开设了一批有特色的专业,如四川大学的符号学与传播学为独有,华中科技大学在传播学博士点下设置了网络新闻传播。从这里我们能看到当前的新闻传播学博士点下设研究方向要细化,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当前中国新闻传播学博士培养是学术性为主,但新闻传播学是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专业,博士教育应该培养一些专业素养深厚,专业技能娴熟的博士,即开展专业博士学位教育应逐步建立起来。 新闻传播学教育的发展对我国未来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完善新闻传播教育的区域分布和改变新闻传播学培养模式都是未来开展新闻传播教育的重要内容。 新闻传播学专业论文: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实验中心实习模式变革 摘 要:作为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实验中心的建设为他们创设一个学习的氛围,在实验中心可以自由发挥想象的空间,在其中可以感受到各种视觉、听觉和触觉的冲击,这种实验中心实习模式是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发展方向,在一些高校中已经建设的比较完备。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基地,更需要这种实验中心的建立。本文将结合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探讨实验中心实习模式下人才培养的创新。 关键词:人才培养;新闻传播;实验中心;模式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既不能脱离学生的实践平台的建立,也离不开掌握和应用在媒体上的最新信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发展所带来的新闻媒体的技术革命,新闻媒体专业发生一些非常重大的新变化和新趋势,如媒体,观众,受众细分,目标的本地化,信息网络和媒体的小型化。因此,实验中心的建设是适当的“四位一体”的有用人才发展的需要,当代大学生一定要注意捕捉到的最前沿,掌握新闻与传播最新的通信手段[1]。 一、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实验中心的概况 实践能力的获得和提高不仅仅是大学生全面发展一个重要的表现,而且也是提高创造能力的前提和基础。这是为学生的职业,就业和创业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实践能力的学生的知识,情感,意图,和走向一个新的、全面的水平,这与学生的愿望相结合,是追求积极的社会价值的发明和创业开创性的条件。 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实验中心现有的硬件资源整合,打造创新性实验项目:如杂志的生产和销售;报纸的生产和销售;电视新闻节目制作特别电视节目制作,电视脱口秀节目,电视连续剧生产(DV作品)、网页设计与制作(列设置,网络艺术,字体,上传信息,标题制作,图片制作,链接),节目策划的特别活动,宣传册设计);生产;教材编写;婚礼词的创作。写在具体的消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不仅积极参与大型活动的学校,摄像,编辑,也有利于学校相关的功能,编辑报纸,杂志和大学精品课程,特别活动拍戏。 只有获得一般新闻和传播知识,学生不称职的“泛媒体环境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必须能够使用各种媒体技术。虽然大学专注于实践的特点,还特别注意建设实验室和培训的新闻与传播实践知识的能力,实践活动不能分开。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雇主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社会需要关注和认识的升华和能力的不可或缺的手段单靠课堂教学,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很难实现的一个目标,唯一的办法就是参与实验中心的实习活动[2]。 二、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实验中心实习模式的创新 (一)建立“教学——教务——学工”三位一体的教学体制 中心经过多年的摸索,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媒体实验实践教学的健康和有效的补充,投资的师资队伍,教学设施,学术部门增加投资,非教学的学校工作人员,共青团,这些传统加入的力量,极大地拓展了实验实践教学资源。多年来,该中心已逐步建立教师开展所有媒体教学实验,参议院后续指导实践教学的全过程,学校的工作,共青团,全方位的考核管理实习学生的实践教学三位一体的系统。 (二)设计“基础——提高——研究”三组模块教学实验 中心为平台,开展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分析和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反映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科的理论,实际操作的研究和创新的交叉融合之间的关系。低年级学生的基本实验:将很快成为熟悉的现代传媒工具和操作技巧的基本性能。改善型实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媒体技术,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的的实验平台[3]。 (三)综合专业能力实训 大二上学期结束的学期教学四个星期的全面训练,沟通的能力融合媒体操作的培训,让学生熟悉媒体运作的全过程,学生掌握的技术和知识的传播后,全面锻炼。我校大部分技能培训为一体的综合专业设计培训内容: 1.实验中心报业的运行。综合能力培训项目的基层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深入编辑部出版的报纸版面,通过一个周期的前两年学习专业知识的大门,了解整个运行过程中,综合运用报纸,学习主题规划,采访,写作,编辑,审查,摄影,广告和营销,团体,排版,校对,发行工作,最终打印出一份你的学校的报纸,或内容风格不同,其他成品报。在整个练习的过程中,学生经历采矿,写作,编辑,评估,照片磨练,开始了他的媒体管理,战略决策,得到一种成就感,作为一个媒体人,作为一个记者的艰辛经历和责任。 2.学校电视台的实验操作。在老师的指导下,实验电视的操作的主要任务,学生制作的视频新闻节目的文件。学生们前期的选题策划,校园面试,编辑和制作电视新闻节目的后期视频编辑室和电子工作室。这种培训模式,如果运作良好,可以成为正常的学生实习基地。我教了相关的专业机构,每月生产的校园新闻,一些电视节目,如人的采访,校园焦点。制作的节目在网站上播出,反响良好。学生的创作热情,该方案具有一定的水准[4]。 3.现场操作。该网站的作品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产生一定量的信息的网站。网站的网站或者类似的学校,街道,居委会等基层单位的,也可以是官方网站。网站的设计必须包括一些文本信息,以及一些图片,视频和音频信息。该网站是因为到单位,企业建立趋势,网站动作是一个全面的培训内容是必要的,是实现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和手段。 结论 综上所述,作为高校实验中心的建设,需要高素质人才在实习的过程中充分利用资源,将课堂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活动中,是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实习的重要教学模式,学生可以在这个平台中不断地自主创新,自我发展,通过在教师的指导下,实现全面发展,是当前大学生面对高校扩招就业难的问题可以考虑的重要因素,实验中心的建立不但真正解决学生知识掌握学习的问题,还需要学校管理者能够真正认识到这一点,做好学生实践活动工作。通过以上实习模式创新的分析,期望能得到同仁们的指导和帮助,为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的教学提供一定参考价值。(作者单位:商丘师范学院) 新闻传播学专业论文: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传播学课程教学的思考 摘要 传播学理论是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理论基础课,它为进一步全面、深入学习和掌握广播电视新闻学的其它课程奠定理论基础。传播学教学要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丰富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以及培养学生质疑、思考问题的能力,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传播学理论 教学思考 优化与整合 学习激情 传播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产生和形成于上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的美国,70年代末80年代初引入我国。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的新闻传播教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5年的统计数据,与传媒行业相关的本科专业教育点从1998年的148个增长至2005年的661个,短短几年间增长了4.47倍。特别是2000年,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调整国务院部门单位)所属学校管理体制和布局结构的决定》,我国的新闻传播教育从过去的“部门办学”转变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发展模式。可以说,这一学校管理体制的调整在某种程度上有力地促进了传媒相关专业教育新格局的形成。《传播学》作为这些与传媒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相继开设,一些工程技术类专业,同样开设了传播学原理方面的课程,这是与当今传媒技术的发展,传媒业的发达分不开的。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的作用越来越大,现代社会成员应该掌握传播学的基本知识,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传播学教育在中国虽然已经有近三十年的历史,但传播学课程理论教学依然存在一些问题,许多专家、学者都作了一些研究,如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段京肃教授发表的《传播学教学的热与难》,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王君超副教授发表的《新闻学:走出传播学还是走出自己》等学术论文探讨了传播学教学存在的一些困境。传播学作为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同样无法绕过这些问题。笔者下面就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传播学课程教学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加强传播学教学理念和学生对该课程教学的思想认识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要求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新闻学、广播电视学、以及与广播电视有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受到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写作、编导、播音、节目主持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广播电视节目策划、编辑、采访、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由此可见,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教育的本质在于引导学生了解媒体传播的现象,掌握媒体传播规律从而能熟练地把握媒体传播。因此,传播学理论课程的教学需要树立具有强烈专业关切精神的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教学效果的前提和基础,是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传播学在广播电视新闻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下,传播学课程教学的专业针对性,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考虑媒体传播作为一种传播现象的一般性特征和独特性特征,处理好教学过程中传播学理论的一般性和媒体传播的专门性之间的关系。教师在传播学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关注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需要,依据专业的特点强化教学理念,进行教学改革,提升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部分,在加强教学理念的同时,学生对学习传播学的思想认识同样重要。许多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学生对于《传播学》课程的学习认识不够,不太重视,完全区分传播学与新闻学,认为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本身操作性、实践性特别强,应该加强与广播电视切合紧密的课程如《新闻学》、《节目制作》、《电视摄像》、《电视节目策划》等课程的学习,完全没有必要学习《传播学》那些既枯燥又无用的理论知识。没有充分认识到传播学的理论知识对新闻传播的指导作用。所以许多同学知道媒体传播的一些传播现象,却并没有将其进行归纳总结,上升到规律和理论的层面,从传播学的角度进行思考。宁树藩教授早在1994年就曾谈到他的一个想法:“新闻学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以新闻传播为研究对象而形成的,这可说是本来意义上的新闻学;一是以报纸等新闻媒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而形成起来的,无以名之。姑称之为广义新闻学。”而且指出:前者是核心,是基础,失去前者就不成其为新闻学了。1998年,李良荣教授与李晓林也曾撰文呼吁:“新闻学需要转向大众传播学”;“新闻学转向大众传播学是必然趋势,也是必由之路”;“新闻学转向大众传播学是对传统新闻学的一次改革”。 上述学者的观点非常明确指出了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学生们在学习传播学的过程中,首先要认清传播学与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之间的紧密关系,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们的学习态度,进而才有学习的激情和动力。 二、切合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特点优化整合教学内容 传播学教学模式既有普遍性,也有不同专业的特殊性。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传播学教学更要切合该专业特点进行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不仅要用传播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分析媒体传播现象,更要用传播学的理论进行新闻传播的实践指导。依据专业特点优化整合教学内容才能真正达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据调查了解,目前,我国广播电视新闻学的本科教学中,使用的传播学理论教材有很大的相似性,基本上涉及到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传播类型研究,主要包括传播者、传播受众、传播媒介、传播内容以及效果研究等内容,而传播效果又着重介绍四大宏观社会效果,即议程设置、培养理论、知识沟假说及沉默的螺旋理论。这种安排基本上将西方传播学主要是美国的经验学派的研究成果介绍给中国学生,它为中国新闻传播学类本科教学普遍采用。然而。教学过程中,只向学生纯粹的介绍这些源于西方的传播学理论,肯定得不到学生的欢迎,传播学的知识体系往往游离于专业之外,并没有和专业紧密地结合。传播理论教学要以一般原理介绍作为重点,再结合实践。使学生学有所用,学以致用。教学过程中,注意将抽象的传播学理论与具体的新闻传播现象结合,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感性化。比如,在讲解议程设置时,在学生们了解了它的本质是占统治地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势力对舆论进行操作和控制的过程之后,结合新闻实例进行讲解。例如,美国轰炸伊拉克之前,大肆渲染后者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其本质也是利用媒体进行议程设置,扰乱视听,推行其霸权政策。在讲解人际传播时。通过观看记者和采访对象的电视节目录像进行探讨分析,使同学们真正理解传、受双方之间的认知互动、情感互动,从而指导将来的新闻采访工作,做出有创意和深度的新闻作品。 传播学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体验中理解、掌握,以及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新闻传播现象,提高新闻传播实践能力。教学过程应该将新闻传播现象与传播理论紧密结合,从一般到特殊,从理论到实践,充分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丰富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激情 传播学本身理论性较强,多开于专业学习的较低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比较有限,所以,在教学过程 中,教学方法的采用对于教学效果的体现是很有益的。传播学教学必须要跳出理论型课程单向教学的传统模式。不仅要将传播学理论研究成果清晰的介绍给学生,还必须充分尊重传播学自身学科性质,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们参与思维,进行主动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经调查,教学内容枯燥、抽象、难于理解,是学生们对传播学学习的普遍印象,所以在教学中可运用多媒体技术。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情境,产生多样性的外部刺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是方法之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将一些抽象的过程、微观的现象进行模拟,瞬间的现象进行定格,是教学内容变得具体、直观、生动而易于理解。另外,多媒体系统的超文本功能,可以把诸多的教学信息,由不同媒体形式进行有机组合,将与某一教学内容相关的不同层面的资讯系统集成在一起,实现课堂教学信息组织表达的最优化。对于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同学来说,影像资料特别丰富,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优势,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简单化。如,在讲授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的内容时,播放对话、访谈类节目,借用影视的直接诱导,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使他们进入教学内容情境之中。通过这类节目的主持人、嘉宾的非语言符号,如面部神态特写镜头,肢体动作细节描写来反映其心理活动,并通过讨论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点,同时对著名主持人的采访技巧也有了直观的认识。例如,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播放了湖南台鲁豫主持的栏目《说出你的故事》中的《白岩松约会电视》这期节目,因为主持人和嘉宾都是明星主持人,同学们参与热情非常高,讨论非常热烈,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要想提高同学的参与热情,还可以采取情境教学的方式,让学生亲身模拟,直接感受教学内容,加深体会和理解。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将同学从枯燥的被动接受的教学中解脱出来,同时可将理论直接付诸实践,使同学们学得轻松,接受愉快。如讲解传播技巧和传播效果的内容时,笔者让同学上讲台模拟了“诉诸理性”和“诉诸感情”以及“警钟效果”,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泼,同学们对教学内容记忆深刻。大众传播的教学中,针对传播热点话题,组织学生跟踪大众传媒的报道,要求学生对所收集到的材料进行整理、分析,再利用课堂时间进行讨论。这样的互动安排,充分考虑到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学习积极性,一般都能达到预期效果。如笔者组织同学们就“3・14拉萨事件”从传播学的角度进行了讨论分析,效果很好。 由此可见,只要教师将传播学的教学进行适当的处理,使之与新闻时事紧密结合,使同学深入教学内容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播学教学过程就会变得轻松愉快,教学效果就会明显提升。 四、与时俱进的探讨新问题,培养学生思考分析能力 人类传播的发展过程,是一部人类在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不断扩展自身的传播能力、不断发展和创造新的传播媒介、不断使社会信息传播系统走向发达和完善的历史。纵观人类传播发展历程,先后经历了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大众传播时代和网络传播时代。 加拿大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这本书中,提出了著名的论断:“媒介即是讯息”,指出了媒介的决定性作用,特别是在电子化时代,媒介具有前所未有的积极的能动作用。媒介引起了人间事物的尺度变化和模式变化,媒介改变、塑造和控制人的组合方式和形态。20世纪80年代,社会形态、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使得人类社会出现全球化、信息化趋势。网络传播已经成为信息社会传播的基本形态。它突破了大众传播时代大众化、非目标性、单向、区域传播的障碍,使得传播走向个人化、目标化、双向和全球网络传播。 媒介的变化发展,使得我们必须站在时代和学科的前沿,从历史的、发展的角度,带着前瞻性的眼光关注传播环境的变化和发展,努力探求能适应新形势、新环境的传播学规律。网络传播过程的交互性、多媒体化以及媒介资源的丰富化、信息传播的全球化等网络媒体的许多打破传统媒体的新的传播特点,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不仅深刻改变了传统的传播学研究方法,同样改变着传播学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传播学教学应该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媒介环境的变化而与时俱进地树立新观念、赋予新内涵、整合新架构,不能永远停留在吸收与借鉴的层次上。譬如,“沉默的螺旋”理论在网络媒介是否依然适用?为什么?新媒介与传统媒介的关系是互补还是排斥?新媒介的普及将使媒介的使用形态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对传统媒介的运作方式产生影响吗?为什么?如何产生?网络等新媒介对人类的社会生活带来哪些变化?诸多问题需要传播学教学过程中提出或者质疑。传播学教学应该根据时代的变迁,环境的变化而提出相应问题,培养学生独立的思想。批判的意识,客观的判断,并学会系统的分析。 总之。传播学是专门探讨人类传播现象和传播规律的学科,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传播学理论课程的主要任务就在于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和把握传播学的一般规律,并用传播学的基本理论来分析思考媒介信息传播现象,指导各种媒介信息传播实践。传播学教学效果的保证,需要教师多费心思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以及与时俱进的进行教学改革创新。 新闻传播学专业论文: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就业情况及开设院校 本期所涉及专业在就业方面的共性是就业面广,多数就业领域相互有交集。它们对口的领域主要有五块: 第一,新闻媒体。包括电视台、电台、报社、网站等。主要就业岗位有记者、主持人、编辑、摄像、策划等。报纸、杂志等印刷媒体重视文笔水平,报纸尤其是都市报工作记者比较辛苦,因为信息要求时效性强,需要每天不定时段地采集更新,工作时间比较不固定。电视媒体待遇较好,但竞争激烈,如今门槛基本上提高到研究生以上,或是有足够丰富工作经验的人才。 比起电视台、报社的高门槛,众多门户网站是吸纳大量编辑、记者的好去处。各类门户网站虽然没有正式的新闻采访权,但有一些非正式性的采访,也需要派出记者亲自采访。多数编辑干的工作并非简单的“复制+粘贴”,他们要学会整合信息、制作专题,重新梳理文字内容等。例如起标题就是一项技术活,网站对标题的长度有一定标准,一般短标题不超过7个字,长标题不超过14个字(也根据网页页面设计安排),多了折行少了留白都影响美观。所以要做好网络编辑也是需要磨砺的。相比大型媒体的高收入,网络编辑、记者的收入就缩水了一大截,但是作为新人就业积累阶段的锻炼还是不错的选择。 一般情况下,导演、编剧、灯光、主持、服装等岗位多招艺术类专业人才,对口专业为播音与主持、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文学、照明设计、灯光舞美设计等专业,感兴趣的同学需要提前考虑艺术类专业的报考。 第二,广告媒体。广告的覆盖领域之广超乎大家的想象,它的渠道不仅有电视、报纸、广播,还延伸到网站、手机短信、公车和户外屏幕等,几乎你能接触到的所有物品,都能成为广告的载体,只看广告人如何应用,所以广告的发挥空间非常大。 广告媒体对广告人才的需求不仅限于设计类的专业。广告重在创意,所以目前大大小小的广告公司都对负责创意构思工作的广告文案工作者求贤若渴。广告创意可以说是一项近乎“残酷”的脑力压榨劳动。广告界有句名言:“没有好创意?那就去死吧!”有些偏激,却也是竞争激烈的广告行业的生动写照。 如果你并非是妙笔生花或是创意天马行空的人才也没关系,广告营销是出售广告的重要方式――通过推广广告媒体的影响力来刺激广告客户,以增加他们的投放欲望和投放力度。懂得营销的广告人更明白客户的需求,也更容易做出客户满意的广告,他的价值在广告媒体中也举足轻重。 第三,出版行业。包括到出版社去做图书编辑,到杂志社做刊物编辑和做专栏或版面编辑等。出版专业属于新兴学科,专业发展还不够成熟,但在业内却有很严格的细分工,所以要对自己今后的就业方向有一个明确的规划,让自己的知识更专业和有针对性。 第四,影视制作。这方面工作待遇良莠不齐,有不少影视拍摄和后期加工的公司,专门接电视台的外包栏目,电视台负责出制作费,制作公司看菜吃饭,从中赚取差价。这些工作技术性强,需要多动手锻炼,熟悉各种摄录、剪辑和后期软件,手上的功夫越出色,待遇就越好。还有一些是专业的摄影、婚庆等工作,专为新人拍摄婚庆典礼等外景项目,比较辛苦。 第五,政府机构、企业、民间组织。每个政府机关都需要担任文职宣传工作的,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学生肚子里学识丰富,能说会写,也多为这些单位所青睐。所以想要安定的、不太奔波劳累而又体面的工作的同学,就需要在大学阶段锻炼好自己的笔杆子啦。 虽说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就业领域都大致相同,但并不表示每一个人都合适所有领域。宽口径的培养模式给我们一个最好的了解各种媒体的机会,但又缺乏在某个固定领域上的精深学问。所以你需要在大学阶段仔细感受各个方向的不同,找到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多加锻炼,多参与学校实践,才能在毕业时顺利加入这些行业。
初一政治论文:借助初一思想政治课,辅以心理健康教育 时下听到许多心理工作者抱怨,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够重视,既没有开设专门的心理学课程,也没有引进专门的心理学教师,心理工作无法全面落实。其实,这些困难并非无法解决,如果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资源,问题将迎刃而解。我在初一任政治教师,发现初一的思想政治课本其实就是一本很好的心理学教材。内容浅显有趣,贴近学生的实际。如果我们能够借助初一思想政治教材,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顺利进行。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教材本身的特点决定。 1、以良好心理品质教育为主线,融心理品质教育、道德情操教育和思想方法教育为一体。 心理品质是一种强烈的自我意识。良好的心理品质,能够促成人的认识的升华,促进思想境界的提高,再通过实际生活的磨练,就可以内化为人的秉性,成为一个人的内在的素质。所以,良好心理品质的教育与高尚道德品质的教育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同时,提高思想品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又要求能够客观地、全面地认识和评价自己,要懂得事情是变化发展的,这就需要学习和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有正确认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进行正确思想方法的教育,把它渗透在心理品质和道德情操教育之中是有必要的。 2、知识、觉悟、能力相结合,分层次规定教学要求。 教材从最常见和较为熟悉的心理现象、最需要解答的心理问题、最应该解决的心理矛盾入手,抓住锻炼心理品质、陶冶道德情操的几个重要方面,讲授一些教育所必需的基本知识,最后归结到提高个人修养的自觉性和自我修养的能力上来,使整册教材的内容前后连贯,互相呼应,形成为一个教育的整体。 3、贴近学生实际,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主要体现在启发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参与上。如,通过课文的正面说理,以及名人语录、相关链接、小栏目、活动等,力求激发起学生的内在心理需求,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吸引和启发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在教师的帮助下,很有兴趣地、积极地学习,并且把所学的知识同自己联系起来,去发现问题,做出理智的选择,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 二、学生实际情况决定 初一学生刚从小学升到中学,新的环境,新的教学方法,都需要学生一个适应过程,有良好的心理健康作保障。而且,刚一入学,就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定势,防患于未然。所以,对初一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最必要的,也是效果显著的。但初一学生的抽象思维还未占主导地位,所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让学生懂得在平时的实际生活中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对心理健康产生兴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借助初一思想政治课辅以心理健康教育是事半功倍的。 三、教师实际情况决定 心理健康教育完全可以让政治教师来完成,根本就不需要再另外配置专门的心理教师。而且,直接将心理知识渗透到各学科中去,教师可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及时解决,避免学生找专业心理教师而产生的抗拒心理。同时,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还可以加强政治教师与学生的联系,使学生在喜闻乐见中愉快地接受教育,符合愉快教育的要求。 因此,如果我们能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借助于初一的思想政治教育,辅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许多困难将迎刃而解,学生也更愿意接受。当然,借助于初一思想政治教育,辅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正确地运用教材。 初一思想政治教材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中心,注重学生心理训练和品德行为能力的养成。贴近学生实际,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通过课文的正面说理,以及名人语录、相关链接、小栏目、活动等各种形式,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使用教材时,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注意“活”教,教“活”。如初一下册第五课《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主要是要培养学生不畏挫折的可贵心理品质,把这种品质转化为积极对待挫折的实际行动,做生活的强者。其中第二框题《挫折面前也从容》,要让学生在面对挫折时,能寻找到应对挫折的有效方法。所以在教学时,我是用故事续编的形式导课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一上课,我就告诉学生故事:据闻,3年前一位高考落榜的青年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前往深圳打工,在一次施工中他不慎受了重伤失去了左臂,生活度日如年。让学生给这个故事续编结尾,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 这时,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有的说这个青年受到政府的帮助,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有的说这个青年受不了生活的考验,跳楼自尽了。也有的说这个青年奋发图强,发挥专长,最后获得极大的成功。……等学生各抒己见之后,我再引导学生明白最好的方式就是自己奋发图强,发挥自己的专长,如像这个青年就是在极其痛苦中拿起手中的笔,写了一部反映特区打工生活的长篇小说,经某出版社出版发行后,受到社会广泛的好评。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就能充分发挥教材贴近学生,注重学生实际行为习惯养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达到教学目的。 (二)、正确地使用考核方法 众所周知,考核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学生对教材的接受,初一思想政治课目的是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自觉保持心理健康,所以在考核时宜用灵活的生活实际来考核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而不是用传统的闭卷方法,在试题中应多出现“在实际生活中你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这样的问题。 (三)、对初一政治教师进行心理培训 政治教师不是心理教师,要让政治教师教好这门心理课程,还应对政治教师进行不定期的培训,以增强教师实际的教学能力,学校也可以请一些专门的心理专家到校进行指导,或者举办一些心理学活动,如夏令营,小小咨询员等。 当然,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是只靠初一的思想政治课,它要靠多方面的配合来完成。但是,借助于初一的思想政治课,辅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既可以防患于未然,又可以克服许多现实的难题。我们不妨试行一下,看看效果如何! 初一政治论文:对初一思想政治课实效性的探究 摘要:新的课程改革一直是近年来人们探讨的焦点,本文就本人在初一思想政治课新课改中关于教学内容的整合、施教方法和作业的布置作了一些探究。同时也谈到自己在新课改中的困惑。 关键词:新课改 思想政治 教学评价 初一年级是学生从儿童向少年的过渡时期,由于年龄小,好动、好胜性强,但知识储备有限,抽象思维能力差而形象思维强。如果一味地向他们讲解抽象概念、原理,必然会使他们觉的索然无味,也难达到教学实效。因此,新编的陕教版思想政治教材,迎合了学生的年龄特点,淡化了理论体系,引用了大量形象、生动、具体的生活实例,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刻的道理通俗化,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借助形象生动活泼的事例,使他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一、精心整合教学内容,让政治课贴近社会生活,贴近学生实际。 社会生活的丰富内容是政治课用之不尽的教学资源,政治课教学要做到贴近生活。教师必须适时适度地将知识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与学生实际相联系,把握住“用活教材内容与活用生活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既要以教材的需要为立足点,又是要以学生的需要为落脚点,做到尊重教材而不仅是“教教材”。为了做到这一点,我在课堂案例的设置上下功夫。 首先:课堂上设置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活动情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调动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在课堂上我适时加入一些学生活动。便如小游戏、小品表演、情景模拟等。在讲“青春的萌动”时,我在班内随机抽取5名男生和5名女生上台,让他们手拉手围成一个大圈,让同学们仔细观察,在台上的同学行为有什么特点?学生观察后回答(男生和男生手拉手,女生和女生手拉手,只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男女同学才勉强手拉手)。我又问台上的几名学生,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们回答(不好意思和异性拉手,怕别人笑旅顺、害羞等)。我又问:“那么在小学和幼儿园的时候,男生和女生手拉手的时候,有没有这种想法?”同学们回答:“没有。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有这种变化呢?通过一个小小的游戏活动,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使学生从中感悟到了真知。 其次:课堂上选择接近学生思维的案例。 初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差,形象思维占主导,而对这种思维特点,课堂上我尽量做到抽象概念,形象化、具体化。如讲授“可持续发展”时,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我就给学生举例:小明家有一只母鸡,如果现在杀了就只能吃到鸡肉;如果喂养起来,让鸡生蛋,蛋生鸡,不几年,就可既吃到鸡肉,又吃到鸡蛋,还可以用鸡和蛋换来的钱补贴家用。甚至扩大生产。那么哪一种是可持续发展呢?”学生回答当然是后者。通过形象的事例,抽象的知识通俗化、浅显化。明了化,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最后:课堂上使用迎合学生心理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 多媒体具有容易大,直观、生动、参与性强的优点,为了吸引学生的视野,在运用多媒体上,从框架到细节,我力求新颖,尽量做到变平面为立体、静态为动态,黑白为多彩。使学生感到新奇。进而激发学生探讨的热情,合作的需要,求知的欲望。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主动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感,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通过教学实践与探究,我越来越感觉到政治课的课堂与生活贴得越近,与学生实际越相符,学生掌握的感性材料就越丰富,参与的积极性就越高,就越有利于学生的理性思考,就越能使学生的知识走向深该而且得到升华。这不仅符合初一学生的思维方式,同样也符合课堂教学的认知规律。 二、细心探究施教方法,使课堂成为学生交流合作展示自我的平台。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成为一个主动的探索者,学习者和思考者。贴近生活的案例,活动,情景等都是为学生的合作和思考打基础,所以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应注意做到两点: ⒈做好导演、做好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引路人,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营造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氛围,利用情景和活动将课本知识生活化,立体化,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思考交流合作探究知识展示才能的平台,课堂成为学生成长的舞台,学生精彩的言语,会心的笑声,鼓励的掌声,使知识、能力、情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得到培养和发展。 ⒉把握好“合作学习”的尺度。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既要防止某些学生不着边际的胡说八道,而影响课堂秩序,又要防止不声不响的学生思想开小差,为了杜绝这种现象,我用小组竞赛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这种做法学生相当欢迎,为了给自己这一组争光,可以说个个都积极思考,小组讨论的气氛也相当热列,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了,上课的效果也就好了。 三、用心挑选有针对性的练习、作业题,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⒈设置富有层次的课堂练习 练习和作业都是教学对所学新知识巩固评价的一环,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就感,在课堂练习题的设置上,尽量做到层次性,有普通题和智力题,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可以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所表现出来的智力强项或优点,为后面的有效教学提供了参考。 ⒉设置富有思考性和实用性的课后作业。 针对学生照抄照搬现成答案的情况,设计一些灵活多变,富有思考性和实用性的课后作业,如在学习“正确认识自我时,我让学生做了一次调查,了解父母、邻居、亲戚,兄弟、姐妹、同学、朋友对自己的看法,然后再归纳” 别人眼中的我“与”我眼中的我“有什么不同,通过调查分析,使学生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通过别人的眼睛“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知道在生活、学习中如何发挥优势弥补不足,更好的调整自己的社会角色,确定正确的奋斗目标。 作者单位: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第四中学 初一政治论文:初一年级政治课堂教学之我见 摘要:要提高初中一年级思想政治课的实效,就要切实贯彻理论联系实际(一是社会实际,一是学生实际)的原则。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我的一些具体做法: 1、我教学对象是知识尚少、抽象思维能力尚差而形象思维仍占主要地位的初一学生。单纯讲解抽象概念、原理,必然会使学生觉得索然无味、困惑不解,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借助生动形象的比喻、典故、诗词、历史的现实的国情,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等典型事例,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刻的道理通俗化。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借助形象生动活泼的事例,使他们加深理解记忆。例如,讲“自由和纪律”的关系时,可用《脱线的风筝》这个寓言:“风筝迎风自由飞翔,可它还不满足。它想要是没有线的束缚,我不是可以飞得更高、更远。于是它老想摆脱线的束缚:‘准能帮助我获得自由啊!’大风自告奋勇他说:‘我来!’于是它施起看家的本领刮起大风。蓦地,天昏地暗。‘咔嚓’一声线断了。风筝正得意忘形,可是没想到在空中翻了几个跟头便摔落在地上,落得个千疮百孔的下常”这个寓言说明风筝离不开线,受到线的约束,但线是保证风筝自由顺利飞翔必不可少的条件,它们既互相制约又互相联系。 2、自由与纪律的关系就像风筝与线的关系一样,自由受纪律制约,纪律又是获得自由的可靠保证。接着针对一些学生上课不遵守纪律的情况指出:《中小学生课堂常规》是约束学生行为的,但它又保证了每一个学生学习的自由。倘若片面强调自由而不遵守课堂常规,那么学生就没有上课的自由了。所以,我们越是严格遵守课堂常规,便越能享受学习的自由。接着让学生们考虑一下工人、农民、教师、医生……是不是可以有不受约束的自由,通过讨论得出结论:世界上任何约束都没有的自由是不可能存在的,所以我们要自觉守纪,享受自由。 3、教师的工作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应注重学习方法的训练和各种能力的培养,使“讲堂”变为“学堂”,将:“单向”变为“多向”。“读、议、讲、练、用”教学法便是锻炼学生能力的好方法。 (1)读。读是基础的一环。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指由教师按照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根据教学任务提出适量的问题,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编写自学提纲,整理知识内容,写知识结构图表等。这为学生“议”打下基矗“议”--是关键的一环,便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议就是要求学生展开讨论,积极发言。这样有利于学生克服胆小怕事、不敢和不善于发言的缺点,使学生学会说理,能言善辩,这对活跃思想,开阔思路,搞好各科学习和今后走向社会、参加工作都有很大作用。 (2)讲。讲是主导的一环。这里要改变由教师一讲到底的一言堂作法,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主动攫取知识的场所。在读书、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准确而公开地提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分析与综合能力。 (3)练。练是消化巩固的一环。指下课前五分钟有侧重地练:一练重点问题,二练容易出错问题,三练容易忽视问题。练习题设置要有梯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满足感和学习兴趣。 (4)用。用指灵活运用,这是政治课教学的落脚点。第一,针对学生死记硬背和照搬照抄现成答案的情况,设计灵活多变、富有思考性和运用性的练习题,考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和运用能力。比如学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后,要求每个学生出二十道爱国知识小题目,教师精选出五十道各类题型的抢答题,然后在班内以组为单位,抢答计分,对优胜组给予表扬奖励。这类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每位同学积极参与,踊跃发言,教学效果较好。第二、针对学生对上些基本理论不能正确理解的情况,我们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将“小课堂”与“大社会”有机结合起来。具体做法是:学习课本基本理论时,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寻找、调查,用直观的感性的知识代替抽象的理论。 根据初一思想政治课的特点,把课后围绕该课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助活动落到实处,使学生做到知行统一。要真正达到行为教育的实效,就应对学生进行行为考核。这项考核应纳入学校政教、教学、班主任工作计划,并由政教干部统一组织与安排,与贯彻《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班级常规结合起来,使班主任、团队干部、政治教师做到步调一致,保证行为考核能够按要求完成。具体做法是:政治教师平时每一课教学后都提出相应的行为要求,并进行一次主要是让学生自评和互评的考核,作为平时考核成绩。在期末考试时,进行相应的学期行为考核。先将每课提出的行为要求归纳概括印发数份,然后在学生自评互评的基础上参考家长意见,学校政教处、班主任德育、操行考核情况等开展行为考评。学期行为考核成绩可和学校期中、期末考试(知识考评)按比例记分。 初一政治论文:音乐在初一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 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恰到好处地选用与本课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音乐作品(如:乐曲、歌曲、配乐作品等),作为政治教学的辅助手段,不仅能丰富、印证和深化教学内容,还能把理论知识与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优美旋律融为一体,使学生从中得到美的享受,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积极主动地去探求更多的新知识。 我的做法有以下4种: 1.用音乐导入新课,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求知欲。例如:在讲“祖国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时,我首先让学生欣赏歌曲《我的祖国》,“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歌声打动了每一位同学,大家先是静静地听,接着便情不自禁地轻轻地唱。优美、盛情的歌声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而且学生也更渴望了解自己生长的这块土地的古老文明,了解祖国的悠久历史、壮丽河山的灿烂文化。 2.借助音乐来印证教学内容,加深对教材中基本原理、基本观点的理解。如:讲“社会主义使祖国走向光明和富强”这一内容时,在通过大量事实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这一历史结论后,我让学生听了《社会主义好》这首歌,激昂、嘹亮的歌声,使学生从中感受到我国人民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里的无比自豪和欢畅的心情,加深了对中国为什么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这一难点问题的理解。 3.通过音乐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把理论教学与德育教育及行为养成教育结合在一起。如在讲“时间就是生命”这一内容时,我把教材中的一首诗――《在时间表》录制成配乐朗诵,放给学生听。充满深情的朗诵,把夜以继日为祖国、为人民辛勤操劳、鞠躬尽瘁的崇高精神,形象地展现在同学们的面前,深深地感动了每一位同学,在此基础上,就不失时机地引发他们对时间与生命的关系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对生命价值的认识,并决心以为榜样,从现在起,更充分地利用时间,使自己有限的生命更有效、更有价值。 4.运用音乐激励学生,进行信念、品格、意志力方面的教育。如在讲《坚忍不拔》这一内容时,我结合教材中的实例,让学生欣赏了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片段),并告诉同学这首著名的乐曲,是贝多芬在生活极度贫困而且两耳失聪的逆境中写成的,激励学生发扬自强不息、奋发进取的精神,勇于克服自己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在奋斗中培养和锻炼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毅力。 综上所述,我觉得把音乐运用到政治教学中其优点有四: 1.能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感染力,有助于加深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从而完成在对认知方面由感性到理性的质的飞跃。 2.有助于把学生引到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把学生的外部条件和内在的学习动力联系起来。 3.改变人们心目中政治课教学严肃、刻板、枯燥、乏味的印象,创设生动、形象、活泼、快乐的学习气氛,使学生从中享受学习的乐趣,变“苦”学,“厌学”为“乐学”“愿为”。 4.简便易行、教学效果显著,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提出的目的就是:要使学习成为丰富的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应当不是死记硬背,而是生动活泼的智力生活”。这是苏氏教育思想的核心,也是我在这方面探索、尝试的目的所在。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王营中学 初一政治论文:初一政治课体验式教学浅探 体验教学是指在教学中教师积极创设各种情境,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创造性地对教育情境进行体验,并且在体验中学会避免、战胜和转化消极的情感和错误认识,发展、享受和利用积极的情感和正确的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蕴藏于这种教学活动中的欢乐与愉悦,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目的。下面,我就初一政治课中进行体验式教学的必要性和进行体验式教学的方法作探讨。 一、在初一政治课中实施体验式教学的必要性 1.体验教学是课程改革的要求。课程标准强调“操作”、“实践”、“调查”、“探究”等活动,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鼓励学生对教课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新课程主张从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地观察和体验真实社会。体验教学倡导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思考与体验,肯定学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认识和感悟世界的能力,强调课堂教学的动态化,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生动的教学情境中,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是一种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式。 2.体验教学是学生理解知识的需要。学生的知识不是“灌”出来的,而是通过体验“悟”出来的,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心理品质教育最忌讳说教,对于初中生来说,这种教育应吸引而不是强迫他们进行,这样才会有成效。实施体验教学,学生通过体验,人类经验和个体经验实现融合,情感和理性直接对话,知识经生命化、个人化而真正变成个体的“精神食粮”。只有这样,教育才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精神世界,在学生的心灵与人生中留下有意义的痕迹,才能实现其精神构建和个性形成。 3.体验教学是激活课堂的需要。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方式,学生缺乏兴趣,普遍感到厌烦,课堂气氛沉闷。实施体验教学,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能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极大地激发兴趣。这样学生上课就能够很“愿意”很自然地学到知识,教师也能够轻松有效地引导学生学好知识。 二、在初一政治课进行体验教学的方法 1.小品体验。初中生活泼好动,自制力较弱,很难使注意力保持长时间集中,其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较弱。而在教学中让学生扮演小品,就能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有利于学生将感性知识转化为理性知识,且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习兴趣及参与热情。能让学生在开怀大笑之后有所思考、有所感悟,从而指导他们应怎样正确面对来自心理品格、健康人格、高尚道德情操等方面的问题。 2.活动体验。实践性是政治课的灵魂,“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必须亲口尝一尝”。新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中用于活动的时间不能少于总教学时间的20%。寓知识教学于活动中,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明白事理。如讲到挫折的有关知识时,如果举例说明残疾人受到的挫折是如何大,学生可能只能停留于理论的理解和体会上,这时如果能够创设一定的情境,开展一定的活动,则能够达到较好的效果。我在教学中让学生绑住双手,并试着用脚拿东西,甚至是用脚做一些日常生活中必须用手才能完成的工作,这时学生就能在情境中体验到残疾人的痛苦和挫折,也能够更加激发内心应对挫折的能力。 3.实验体验。初一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强,如果一味地进行理论传授不仅徒劳无益,而且往往时间长了以后,学生会慢慢地对政治课失去兴趣,导致上课时无精打采。为了使学生掌握一些抽象的理论,我觉得在教学中可以做一些生动活泼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体验,明白其中的道理。如:我做了这样一个实验,把一个欢蹦乱跳的青蛙突然扔进沸腾的油锅,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这只青蛙居然奋力一跃,竟跳出了油锅,安然逃生。可把这只青蛙放到一个盛满凉水的锅中,青蛙游得逍遥自在,怡然自乐。这时,在锅下给水加热,青蛙没有察觉,但等青蛙感到水温升高足以危及生命,试图逃出苦海时,却再也没有了那奋力一跃的力量,只能葬身于锅底。我让学生细心观察,慢慢体会其中的道理,同学们在沉思中领会到了,人在顺境下,不能像青蛙那样,洋洋自得,忘乎所以,而应居安思危,不断进取,这样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而在遭受挫折,身处逆境时,应像油锅中的青蛙那样,不屈不挠,顽强拼搏,这样才能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4.辩论体验。世界上的事物错综复杂,现象纷繁。人们往往被事物的现象所迷惑,鱼目混珠,只有通过辩论,才能明辨真伪,识别异同,明确应该做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去做。在初一课本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在美国微软公司的一次招聘会上,公司总裁面试一位求职者。这位求职者在技术、管理等方面相当出色,学历也很高。交谈之余,他向总裁表示,如果微软公司录用了他,就可以把原来公司的一项发明带过来。假如你是公司总裁,你是否录用这位求职者?我让学生展开辩论,学生积极性很高,踊跃参与,通过辩论,懂得人必须具有基本的职业道德,一个人格健全的人才会有所作为。 5.故事体验。结合教育内容,运用小故事的形式可以避免思想政治课的枯燥说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故事形象、生动、感人,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感染学生的情感,打动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受到启迪。如讲到不良性格这一问题,做事马虎是同学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性格弱点,经常表现在写作业乱七八糟,说话随随便便,办事丢三落四等等。要克服马虎的性格,首先要认识马虎的害处,我给同学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一个做事马虎的人,他擅长画画,因此许多人都来向他求画。有一天,他正在给人画一只老虎,刚画好虎头,一个人又来求他画马,他提起笔就在虎头后面画了个马身子,转身交给了来人。那人一看这马不像马、虎不像虎的画,很不满意,没要画就走了。从此,人们就叫他马虎先生。马虎先生把画挂在自己家里。大儿子看见了问他是什么,他说是虎。小儿子看见了问他是什么,他说马。有一天,大儿子外出打猎,远远地看见一匹马在溜达,就拉弓放箭,将那匹马给射死了。结果马的主人找上门来,最后赔了许多钱才了事。又有一次,画师的小儿子外出游玩,看到一头老虎,他以为是马,想爬到马背上骑着玩,结果被老虎吃掉了。马虎先生悲痛极了,他一把扯下了挂在厅堂上的马不马、虎不虎的画,放在火炉上烧了,从此做事再也不马马虎虎了。学生从这个故事中体会到,马虎的性格,既害了别人,又害了自己,应吸取马虎的教训,改变马虎的习惯。 初一政治论文:初一政治课教学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学德育工作,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肩负的历史责任。中学政治教育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个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生的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现就初一政治课的教学工作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改进课堂教学,提高初一教学的实效性 在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乐于接受熏陶、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必须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采取多样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习热情,以调动学生积极性。思想政治课理论性较强,故有其严肃性、枯燥性的一面,如若照本宣科,则必然出现“听者昏昏然的局面”,学生会在这种“闷课”下失去学习兴趣。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任何教学成果的取得都离不开教师的具体教学方法。教无定法,过去的我讲你听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现代教育。因此,在课堂中要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根据初一教材每一节课的内容特点,该谈的谈、该讲的讲、该讨论的讨论。 二、初一学生刚由小学升入中学,自我克制能力差,自我表现欲强 并且现在学校都采取多媒体教学,学生的思想很活跃,在课堂上爱发表自己的看法,说点题外话,老师如果一味禁止,可能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堵不如疏”。为此,我就利用课余时间征集大家感兴趣的话题,学生的每个问题我都仔细看,认真地思考并分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生活类:怎样花零用钱?买零食吃好不好?……学习类:如何处理好学习与休息的关系?怎样提高学习的效率?……交友类:好朋友欺骗你怎么办?时政类:中国入世后你准备怎么办?心理方面:老爱发呆怎么办?情绪不好怎么办?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上课时把学生普遍关心的话题告诉大家,学生的热情相当高,课堂上充满了掌声、笑声,直到下课同学们仍意犹未尽。 三、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状况、心理特点、思想动态,在认真研究教材、分析学生的基础上,力争采取学生最乐于接受的方式来培养学生对事物保持好奇心,调动学生在怀疑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增强参与意识,培养协作精神,激发创造热情,提高创新能力。以“学生发展为本”,诱导学生在充满人性化的教学氛围里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学的意义是引导学生在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在没有机会的地方寻找机会,在没有道路的地方开拓道路。这就要求教师创造自由欢快而又富于激情的竞争氛围,利用学生“机灵而富有创见”这一优势,组织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对某些带争议的“热点”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以帮助学生消除疑虑,拥有智慧,提高觉悟。 四、组织学生进行充满活力的“课堂辩论” 初一的学生虽然年龄小,知识还不够丰富,但他们已具备了辨别是非的能力,有时他们的知识、能力超乎教师的意外。为了上好辩论课,课前一定要做好准备工作,首先确立辩论题,如周光裕的行为值不值,微软公司该不该录用带有信息来的职员等,然后再确立正方和反方的同学,让同学们课后广泛收集有说服力的资料。上课时,先让正方、反方的同学集中一起发表言论,让他们各推出四位能说会道的同学上台辩论,辩论切忌走过场,一定要像正规的辩论一样,这样同学们才会认真对待。我搞过几场辩论课,同学们不仅掌握了知识、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是非判断能力,每当下课时,我发觉同学们总是言犹未尽。 五、上好综合实践课 在以上几种方法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地采用综合实践课,此课能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的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以学生为核心,主要围绕三条线索进行――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在“做”、“探究”、“想象”、“反思”、“体验”等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总之,教师应通过多种教学方式的交互使用,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并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营造支持学生学习的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使自己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个性发展的辅导者和社会化进程的促进者”,从而引导学生在亲自实践和体验“主动获取知识、主动探究问题”的乐趣中,成为事业上有执着追求、品德上能严格自律的完整的人。 初一政治论文:浅谈初一政治联想记忆 联想记忆,即把篇幅较长的记忆内容,用几个关键的字或词语概括,通过记关键字词,再展开联想,近而记住该条内容的记忆方法。在教学中,根据记忆条目的不同,可将联想记忆分为情景型、故事型、会意型、顺口溜型、词曲型、格言型等。 一、情景型 情景型即在出现关键字词时,脑海中呈现相关内容情景,使得记忆内容形象生动,在不经意间即能记住相关内容。 如“青春期生理发育特点”的内容:进入青春期。人的身高每年可增长6―8厘米,体重每年增加5~6千克。青少年的心脏功能。呼吸机能有明显的增强。大脑的形态、结构及功能已经成熟,是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体内激素分泌增强,使得男女的体型出现明显的差别。第二性征出现,性成熟开始。可用关键字(加“”的部分为关键字或词,下同)将上述内容浓缩为“高六八,心肌(机)强,脑置(智)金,男女熟”。这是在教学时经学生讨论商定的,记忆时联想为:一个高1,68米的青年,肌肉发达,头脑灵活,善于正确与男女同学交往,比较成熟。情景联想呈现出一个青春少年的形象。 二、故事型 故事型即找出应记内容的关键字词构成一则故事。如“如何调适逆反心理”这一内容:要知道④善意的批评比美丽的谎言好。拒绝错误是①聪明的,拒绝正确是糊涂的。②理解的要接受,不理解的要冷静对待。如果父③量错怪了你,要像原谅自己一样原谅他们。与父母平等⑤沟通,让他们明白你的真实想法。这一内容通过关键字词可浓缩为:聪明的李(理)母,善于沟通。 三、会意型 如“青春期闭锁心理的危害及怎样克服闭锁心理现象”这一内容:“青春期闭锁心理现象虽属正常,但如果不当,会对我们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使自己心理上产生不同程度的孤独感。如果将自己封闭起来,任其发展下去,会造成性情孤僻,形成有缺陷的人格。要克服闭锁心理,就应多与同学、朋友、老师和父母交往,积极参加集体的文娱体育等各项活动,把自己置身于沸腾的生活中,而不要囿于个人的小圈子,这样我们才能顺利度过这段非常时期。”可用关键字将其浓缩为:独孤缺,多多激(积)活肺(沸)。关键字词就代表原意,旨在减少记}乙的篇幅,并可适当调整顺序,以便于记忆。 四、顺口溜型 这一记忆类型适合记忆法律法规等条款。为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需要法律的保护。为此,我国制定了许多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可用关键字词将其浓缩为:环保水,生(森)野矿,节约能源土地里(理)。 五、词曲型 对于篇幅长、条目多的内容可选择词曲型记忆法,即将关键字词组合为类似词曲的文字。如“青春期的心理特点:性意识觉醒,关注自己的外部形象。自认为是成人,独立意识强烈。对人的内心世界表现出极大的兴趣。重视同伴间的友谊,从众倾向明显。依赖父母与摆脱父母的心理并存。情绪表现相互矛盾。可用关键字词将其浓缩为:性醒形,成人意,内心极大的兴趣;重友从众倾,赖父摆脱母,矛盾,矛盾,矛矛盾盾……这一则是学生自己归纳的,很直观地反映了记忆内容,念起来朗朗上口。 六、格言型 格言具有警示作用,又有激励作用,语言简洁有节奏,朗朗上口易于记忆。如“应对青春期生理变化烦恼的策略”这一内容:对不能改变的现实,如长相、生理缺陷等,不必自卑,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最可取的办法就是坦然接受,难过、抱怨只能增添烦恼。不必太在意别人的议论,正像你更多的注意自己的事情一样,别人也没更多的时间注意你。无论在任何时候,面对任何困惑,都要拥有一份自信,这是最具魅力、最具吸引力、最持久的人格力量。可用关键字将其浓缩为一句鼓舞应对青春期烦恼的格言:不卑不议,自信魅力!联想为:不自卑,不在意别人的议论,只要自信,就是最有魅力的。 通过教学尝试,联想记忆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课堂教学,使每节课的教学任务都能当堂高效率完成。学生学得轻松,记得快乐,用得开心。部分学生还把联想记忆法用到其他学科中,提高了学习效率。 应用联想记忆法,应注意要先熟读需记忆内容,再提炼关键字词,展开联想并记忆。关键字词的选用,最好由学生讨论确定,选择学生最感兴趣的浓缩句,让学生结合各自的实践再找到最有趣的联想形式突破记忆难关。 初一政治论文:初一思想政治课教学德育研究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的新形势下,在中学这块重要的社会主义德育主阵地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的情况下,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学德育工作,把学生培养成“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献身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肩负的历史责任。中学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它不仅在学科德育工作中,就是在整个中学德育工作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现就初一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何开展行之有效的德育工作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一、坚持永恒性,以学生们激昂的朗诵鼓舞人 永恒性是指在教学中针对学生进行的那些永不过时永远“年轻”的德育内容。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基本德育思想的永恒性。这在初一《思想政治》教材中已得到充分体现,教材自始至终贯彻了“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等教育”内容;二是与此有关的高尚的事例和文学性强的德育内容的永恒性。它的坚持与否取决于政治教师下功夫钻研课本的程度。 在教学中,我通常注重充实与课本有关的高尚事例和文学性强的德育内容,并以学生们激昂的朗诵鼓舞人。例如:在讲授第三课“热爱人民的传统美德陶冶着中国一代又一代人们的心灵”时提到岳飞这个名字,我就想:岳飞在抗金前线写成的《满江红》一词不就是千百年来陶冶一代又一代人们心灵的好教材吗?于是,我将该词全文抄给学生们,并让他们齐声朗诵。激昂的情绪、高尚的内容、优美的诗句,加上铿锵有力的朗诵节奏,使同学们深深体会到了岳飞在为国为民作出奉献乃至牺牲时表现出来的冲天豪气,也使他们在“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劝诫下,更加珍惜光阴,更加增添努力学习的紧迫意识。在讲授第十课“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时,我将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一文,撷其片段抄给学生们。照样是学生们充满激情和豪迈的朗诵,尤其是那句“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使祖国的未来与青少年休戚相关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为祖国勤奋学习”的思想,在初一学生们纯净的心田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渗透”。 初一《思想政治》(上册)第138页讲“集体主义是高尚的思想和道德品质”时,引用了雷锋同志1958年6月7日日记的前半部分。四个“如果”,排比跟进,对于增强集体主义思想的文学感染力,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德育功能意义重大。但雷锋同志在日记的后半部分又是怎样讲的,教材没有引用,可同学们想知道。于是,我就“满足”他们这种求知欲望,将雷锋日记全文抄写在黑板上。和前两次一样,当学生们以其深含感情齐声朗诵时,对集体主义这一高尚的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可见,此教学方法能使学生们在倍受鼓舞、情绪饱满中受到一次次神圣而壮严的德育熏陶和德育洗礼。这需要两方面的积极性,即“教师”课下有益的“实”和“学生”课上激昂的“诵”的高度统一。 二、坚持趣味性,以生动活泼的教法吸引人 趣味性是指在教学中为使受教育者产生自觉接受教育的动机,教师运用的为其喜闻乐见、可知可感的基本德育手段。实践证明,它是对过去那种单纯的灌输式、训导式、说教式德育教学模式的摒弃,是一种适应时展、符合初一学生思想实际的迫切需要和战略选择。 在教学中,我的做法是:坚持趣味性,以生动活泼的教法吸引人。例如:在讲授第六课“爱护公物要落实在行动上,就要从爱护桌椅这样的小事做起”时,我举反例:“前几天,在初二(1)班教室举行1996年度国家会计资格考试。我是监考老师。考试前,一名考生告诉我:‘老师,我的桌面上有个大洞,不好在上面答题。’我一看(伸长脖子,向某张桌子张望,同时,用手围成一个圆圈状),情况属实,不得已,只好给她调换了一张桌子。当时我就想(作眉头紧锁、满脸愤慨样):那位凿洞之人,为了便于偷看而留下的‘杰作’,真是后患无穷啊!”同学们听了看了,就能心领神会:看来,爱护桌椅事情虽小,意义却重大!讲到勤劳、俭朴与幸福的关系时,我非常形象地举起左手:“勤劳是幸福的左手”;又举起右手:“俭朴是幸福的右手”。这样一来,直观感增强了,同学们在轻松的教学气氛中,懂得了幸福来自于“双手”——勤劳和俭朴的深刻内涵。 在讲授第一课最后一节“小小年纪也可以与犯罪作斗争”时,我把同学们带入这样的模拟情境中:假如,我们的教室是一辆行驶在荒山野岭中的长途客车。这时,冷不丁冲进来一名手持凶器欲行劫持的犯罪分子(我站在教室门口,装出一脸凶像,大喝一声:“交钱!”)。此情此景,刚从小学毕业的初一学生当然没有见过,我就因势利导,结合课本内容,字正腔圆、正气凛然地宣布:团结起来,勇于同犯罪分子作斗争。令人感动的是,不久发生在该年级的一次被劫持事件中,唯独这个班的学生,在没有老师在场的情况下,齐心协力,勇于斗争,硬是用桌椅将门死死抵住,把三名学生模样的犯罪分子挡在门外,从而避免了一场劫难。 可见,此教学方法的积极意义在于:使学生们在愉快中进行学习,在学习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德育引导,其结果是,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材有关德育思想的认知和实践能力。 三、坚持图解式,以真实感人的事迹教育人 图解式是指为增强一定的基本德育思想的教育效果,教育者借助于一些相关的能产生极具德育效果的图片来解释、说明的一种方式方法。图解式德育方法在社会上被广泛地运用。人们常见的报刊、杂志和企事业单位宣传专栏上的图片及其说明,就是进行基本德育思想教育的好教材。正因为此方法能理论联系实际,是一种能见度高的“活材料”,又由一定的权威部门,因而它产生的德育效果就很有说服力,也很能扣人心弦。 我尝试着将此法引入到教学中。例如:在讲授第一课“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利益”时,我出示了一张从《半月谈》(1995年第14期)上裁剪的图片。先将它在学生间互相传阅,然后我讲解:图片上,一个巴掌大的岛礁孤零零且顽强地耸立于大海之上。有两名年轻的背上挂着救生衣的解放军战士,手握钢枪,神色庄重地分别站在半米来高的中国主权碑两侧。看着学生们惊奇、似懂非懂的样子,我加以说明:“个人利益服从祖国利益,两位年轻的解放军战士做到了……”;又加以引导:“同学们,我们该怎么办?”同学们齐声响亮地回答:“向他们学习!”在讲授第七课“珍惜受教育的权利”时,我指着一张图片(《人民日报》,1995年8月30日)介绍说:图片上,四个农民正用三根长长的竹竿,支撑濒临倒塌的土房子。房子的外壁上歪歪扭扭地写着“再穷不能穷学校,再苦不能苦教育”14个大字。学生们对此理解比较肤浅,我则进一步启发他们:“别的地方教育现状‘如此’,难道我们不应该……”还没等我说完,学生们异口同声地接上:“珍惜受教育的权利。” 在讲授第三课“为人民服务,就要维护人民利益,同损害人民利益的行为作斗争”时,我选取一张带有说明文章的图片,文题为“青春化作永恒”(《半月谈》,1995年第16期),介绍了年仅25岁的邵述衡同志,为避免国家和人民财产的损失,毫不犹豫地抱走被犯罪分子扔在本厂车间里正滋滋冒烟的炸药包而壮烈牺牲的感人事迹。这回不是由我来讲解,而是请班上一位普通话讲的好的同学来念此图片上的说明文章。那位念文章的同学音调低沉、伤感,俨然是一曲悲壮的英雄赞歌,使全班同学为之动容,为之心颤。 可见,教师借助于这些富有德育效果的图片及其说明文章,经过适当的讲解,从而使《思想政治》教材中的基本德育思想与现实生活中活灵活现的人和事有机结合起来,这对于提高初一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和德育说服力,有着很大的补益。四、坚持示范性,以自身的德育经历影响人示范性是指在教学中为使一定的德育思想积极能动地影响、启发和引导受教育者,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显示出与之相关的榜样的一种德育特点。它分为无声和有声两种。前者,注重身教,以“润物细无声”的静止形态,体现在教师上课时的情态、言行及衣着等上;后者,则注重言传,将课本中的德育思想人格化。我的做法是:以自身的德育经历影响人。 例如:在讲授第六课“顽强拼搏的精神和毅力,是在生活中点点滴滴地培养和锻炼起来的”这一内容时,我就将自己去年五月份参加由学校组织的“南京一日游”活动的经历讲给学生们听。令他们佩服的是,我此行随身只带了10元钱。中午吃饭、门票等项开支花得仅剩下2元钱。但在教师自由活动期间,我还是坚持去参观了中华门和南京长江大桥。最后,余下0.3元,连乘返回的公交车费都不够。这时,我断然决定:走!从南京长江大桥桥南开始,东问问、西问问,硬是穿“城”而过,把脚都走麻了。终于提前一小时赶到了我校指定的候车地点——汉府街。学生们听得入迷,我乘机“解惑”,用了八个字:“不要依赖,磨练意志”,并将此经历命题为:意志的胜利。事后,据一名叫丁维维的同学反馈回来的信息,他的父母非常支持我的这种教育方法。 在讲第四课“集体对个人的重要性”时,我结合课本上有关“良好的集体能够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的内容,向学生们讲述了我在上大学期间于本班(1991年全国先进集体)开展的一次打雪仗活动中的“光荣史”。我们班总人数100人,为开展此项活动,分成两方。由于某种原因,我方在活动中被打得“一蹶不振”。可我不服,就径自采用了偷袭战法,将对方两名同学打个措手不及。还没等我高兴起来,对方立刻集合了三四十名同学呈半月形向我猛冲猛打过来,一如战场气势,我吓得撒腿就跑。看着学生们一个个瞪大眼睛、专心致志、唯恐漏听的样子,我故意停顿一会儿。待学生们的心思从故事情节中回到课堂上来,我才若有所思,惋惜地说:“当时,我是多么盼望着我方其他成员能给予我有力的支援啊!”然后再把马克思那句“我们知道个人是微弱的,但是我们也知道整体就是力量”的名言往黑板上一抄,集体对个人的重要性就会在学生们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可见,此教学方法对于拉近、缩小师生间在心理、知识等方面的差距,使教师已经内化了的德育思想,以心与心交流的途径,为初一学生所接受和认可有着事半功倍的德育效果。 总之,在对初一学生开展德育工作的有益探索中,我始终遵循这样一个原则——坚持《思想政治》教材基本德育思想是根,坚持无声的示范性教育教学是土壤,坚持趣味性德育教学是干,其他类“坚持”是枝。这棵德育之树开出的朵朵鲜花则是正在或已经造就成为“四有”新一代的学生们。 初一政治论文:遵循情感共鸣基础理念,构建初一政治课堂 摘 要: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一政治教育应对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以及课程内容对情感教育深化的要求,提出了遵循情感共鸣原理为基础理念构建初一政治课堂的教学方向。情感共鸣原理更多地关注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体验,并在课堂教学中逐渐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以及生活态度,根据这样的教育理念,初一政治教育可以真正实现自身的课堂价值。从情感共鸣角度出发,浅谈其必要性以及实践方法。 关键词:初一政治;情感共鸣原理;专业素养 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发现学生对政治课堂缺乏积极性,政治课堂的情感教育部分也无法真正融入学生的思想实践过程。情感共鸣理念就是基于课堂上共同的情感交流,实现教材与学生以及师生之间的默契联系,充分激发学生对政治课堂的兴趣,加强课堂互动性,构造真诚平等和谐的课堂交流氛围,实现师生之间共同的心理指向和教学追求,以情感为线索展开课堂以形成共同的价值探究与认知经验。教师应当实现教材与课堂的充分连接,利用情感因素串接知识理念以及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完善情感理念。 一、情感共鸣原理的概念与必要性 情感共鸣理念简单来说就是教师利用情感表达引导课堂。教材的表达往往只是停留在课本上,教师要通过自己的方式生动再现教材内容,并尽力与实际生活内容相连接,简单的照本宣科只会让学生失去听课的兴趣。而这种理论与实际、教师与学生之间最好的连接方式就是情感的表达,教师通过情感的表达,学生能够最大程度地受到情绪的感染,真正地投入课堂,学生听课的欲望被激发之后,课堂氛围就会由沉闷走向愉悦。针对政治教育以及学生成长阶段的特点,教师考虑到政治课堂与其他科目的不同,即不仅要进行理论教育,更重要的是通过理论教育深化思想教育。政治学科学习的最大目的在于完善学生对世界的认知,教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得他们在为人处事以及思想信念等方面有良好的提升。可以说,政治教育对于学生人格的塑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初一的学生刚刚进入青春期,反叛心理容易被激发。在青春期,学生将会发现一个新的陌生的世界,不同于小学阶段的自由与天真,初中阶段他们将逐渐真正认识这个世界,在这个转变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难以排解的事情激发郁闷的内心情绪,如果不通过思想教育抚平学生的不安与反叛情绪,对于学生的成长过程是十分不利的。针对学生的成长阶段特点,政治思想情感教育的必要性又再一次被凸显出来。如果教师一味采取强灌鸡汤、不停说教的思想教育方式,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厌烦心理,只有通过情感的疏导,教师充分发挥人格魅力,对学生表达一种平等的态度,并通过专业的疏导和教育让学生产生信赖,这样不仅能提高课堂质量,而且也真正地遵循了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出发的教育理念,充分体现了教师以及课堂的意义。 二、提升内在专业素养 政治老师作为学生思想教育以及知识的引导者和教育者,对学生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教师如果想要通过情感共鸣的教育理念进行课堂教育,其自身的标榜力量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做好学生的思想模范,学生才会对老师产生尊敬的心理,愿意与老师开展情感上的交流与沟通,并在课堂上产生情感共鸣。提升教师内在素养是开展情感共鸣课堂的前提条件,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格魅力,比如内在知识涵养、教学语言的生动简易性、待人处事的方式方法、自身的思想境界等,这些在与同学的交流中可以无形地展露出来。 因此,首先,教师应当在知识涵养方面不断充实自己。在教学阶段中,教师不应该停滞不前,要学会不断吸收新知识,通过阅读以及进修不断充实自己,为学生展现一个积极进取的学习状态,同时鼓励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教师的知识涵养不断提升的时候,学生对教师自然而然地就会产生敬佩的心理,在潜意识就会相信老师所说的内容;其次,教师要对专业知识进行更深入的钻研,在教学中不断吸收专业知识的新理念和新知识,提高专业素养,扎实教学知识,为学生深入浅出地开展课堂知识的掌握,只有在教师自身对知识深入掌握的基础上,才能更生动地教育学生;最后,教师要着力培养自己与学生的友好师生关系,注重自己对学生的尊重与关爱。教师要关心学生、信任学生,与学生构建起友好、和谐的关系。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教师产生尊敬信任的心理,更愿意与教师开展情感交流,真正地共同努力去构建一个情感课堂。 三、激发教材与学生的共鸣点 教材是理论与课堂内容的重要连接,如何更好地运用教材是贯穿教师教学过程的重点,如果想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引起情感的共鸣,教师必须尝试找到教材与学生的共鸣点,因此教师应该完全熟悉教材对学生侧重教育的是哪方面,将课堂重点梳理清楚,合理安排课时以及课堂内容的重点,并且在课堂中通过情感的交汇点引导学生抓住课堂重点内容,明确对学生情感思想内容的要求。另外,还需要老师在课前了解学生的情况,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了解学生各方面的现实状况,这样就能够在教学中将学生的现实与教材内容相联系,以便制订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在这种有侧重点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很快地找到共同激发点,这样的课堂对于学生来说是真正能够有所学有所悟的,自然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改变课堂上学生不愿意听讲的现状。 四、及时了解学生心态 沟通在教学过程中也是十分重要的一步,然而沟通在实际教学中常常被忽略。为了构建更有效的初一政治课堂,教师不仅仅需要在课堂上有好的展现,在课后也应当多做建设性工作,沟通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教师通过沟通及时了解学生情感思想困境,了解学生课程内容学习现状,有助于教师在课堂上展开针对性的引导和辅助。除此之外,及时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心态有助于构建一个平等信赖的友好师生关系,只有加强课外的互动沟通,课堂上才能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因此教学的各个过程都是环环相扣的,情感共鸣理念在课堂上的展现需要教师长久的全方面的努力。 总之,初中政治课堂应当从初中生青春期发展特点出发,引导初中生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学习与他人相处的技巧和能力,完善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对人生进行有意义的探索,培养对国家的热爱情感。这样能够真正帮助学生成为一个会学习、会生活,保护自己、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人,真正能够在政治课堂中学到有用的知识,师生共同投入课堂,创设活跃氛围。遵循情感共鸣原理构建的初一政治课堂相信对教与学都能有所促进。 初一政治论文:换一种方式上初一政治课 笔者教初一的政治已有十多个年头了,课本的版本也已改过好几回。后来的人教版1998年4月第一版(试验本)用了几年之后,又有了新版(修订本),但内容仍是一样(只不过是“调整了部分教学内容的结构”罢了)。对于同一样的教学内容,同一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师自己都感到困乏、感到厌倦。如何才能使耳目为之一新、精神为之一振呢?笔者换了一种新的方式――我自己称之为“心理辅导”的方式上课。 一、换方式的依据 初一思想政治教材大致上是下面几个内容:心理品质、情绪、意志、自尊和自信心、性格、情操和情趣、自制力。总的来说,就是心理学的内容,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过去,我们总是从“思想政治”的角度去“教”人,使学生难以接受,甚至感到刺耳,感到厌烦,收效甚微。 人都是对新的东西发生兴趣的。对于习惯了的东西,如果换了一个新的角度或者换了一种新的方式,就会使人耳目一新。这时,原来使人感到没兴趣的东西,会使人感兴趣;原来使人没眼看的东西,会引人注目。(这好比平常使人一看就大倒胃口的肥肉,如果换了一种新的制作方式炮制、煮好摆上桌来,人人都想试一试它的味道如何。)心理学这门知识对学生来说,是听说过但又非常新鲜的知识,因而是极有吸引力的知识,学生将会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用这种方式去上初一政治课,学生一定会学得较好。 二、新方式的导入和实施举偶 导语:同学们,你们都听说过“心理学”这门知识吧?你们知不知道这门知识的作用呢?(学生回答)你们想学习这门知识吗?(学生回答)既然大家都想学,我来满足大家的愿望好吗? 1.提问探讨式 (1)老师提问式――就是老师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讨的形式 [例]俗语说:见人吃饭肚皮痒。这是一种什么心理?(学生纷纷回答)教师解说:这表现为一种渴求心理。俗语还说“人有七情六欲”。这“七情”就是心理学上说的“情感”、“情绪”、“情趣”等,而“欲”就是“渴望”、就是“进取心”。除了这些,性格、意志等,也是心理学研究的范畴。大家也常听到“身心健康”的说法,“心健康”就是心理健康,这也是心理学研究的内容,而且是心理学学习的目的。就是说我们学习心理学,就是锻炼心理品质,培养健康心理。 (2)学生提问式――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讨的形式 [例]学生问:老师,您说我们学习的是心理学知识,我们都感到惊喜,都很想学习好这科,这是为什么?我们能学好吗?针对学生提出的这两个问题,老师就从“兴趣”这个心理品质,以及课文中“情绪”、“意志”、“自信”、“进取心”等心理品质的方面进行解说,又从正、反等方面举例提问学生,让学生思考,师生共同探讨。 2.心理咨询式 这种形式,是老师根据学生平时的一些心理表现,形成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在课堂上提出来,或让学生在课堂上直接说出一些“心理话”,老师帮助解决,从而学好课本内容。 [例]老师说:这几天,我老是看见X同学没精打采的样子,Y同学又动不动就发火,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于是,老师就从“情绪”方面给学生进行解说,从而学习“善于调节情绪,保持乐观心态”(上册第二课)的内容。 三、换方式的教学效果 换种方式教学后,效果比较显著,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提高,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课堂气氛活跃,课余交谈浓烈,看不到过去那些厌学情绪,学习、生活的精神面貌都焕然一新,好像有使不完的劲;课外自学课文内容的主动积极性蓬勃旺盛(体现在主动看课文、跑图书室借有关心理学的书籍上),解决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表现为分析解答一些简单的问题,不用老师指点而能自行正确解决);期末考试的平均分、合格率、优秀率都排在镇的第一位,排在市(阳春)10名前。 四、新方式实施后的评价 自我评价:用上新的方式上课后,教师的教很轻松,学生的学也很轻松,大家都没有那种负载感。这种方式似乱而实有序,似散而实集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了起来,教学效果良好。这一换,很值得。但教师在课外做的功夫要多。 同事评价:作为政治教师,在以经济为中心的今天,要上“思想政治”课,确实有点格格不入。直接灌输不行,间接去“教”,根据初一的思想政治内容,用讲心理学的方法去教授,独辟蹊径,又切合实际。 学校领导评价:从教学效果上看,初一政治课教改,改得很成功。用上心理学的方式上初一的思想政治课,符合教材内容的实际,真正吃透了教材、吃透了教法,用心颇工。这种教法,也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在真正研究了教材、研究了学生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在教学改革、教学创新上,无疑是独树一帜,值得探讨,值得推广,值得学习。 初一政治论文:初一政治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 【摘 要】初一思想政治课推行素质教育主要的着手点在于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和学会学习两个方面。学会做人要求学生有很好的为人处世之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学习观。学会做人与学会学习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是素质教育的关键选择。本文结合初一思想政治课的特点,就教师如何施行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素质教育 心理品质教育 学会做人 学会学习 研究性学习 初一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施行素质教育。初一政治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以良好心理品质教育为主线,融心理品质教育、道德情操教育和思想方法教育为一体。对中学生进行良好意志品质教育,就是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于一体的任务,而心理品质教育以个体的成长发展需要为出发点,指导和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与心理素质有关的问题,培养健全的人格。即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所以必须特别重视他们的学习主体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说,能否贯彻和运用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的原则和方法,能否积极施行素质教育,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传统的以“应试教育”为特点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填鸭式”“满堂灌”“题海战术”的教学模式更是严重地制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初一思想政治课教学不树立创新意识,不施行素质教育是没有出路的。那么初一思想政治课施行素质教育主要从哪些方面着手呢? 笔者认为,初一思想政治课施行素质教育主要的着手点在于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和学会学习两个方面。学会做人要求学生有很好的为人处世之道,有良好的道德和人际关系,积极健康的心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初一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根本。教育学生学会学习比 “满堂灌”地给学生“一杯水”要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未来的文盲将是不会学习的人,这是人尽皆知的道理。而学生学会做人后必然有良好的学习态度,“态度决定一切”。良好的学习态度是学好功课的“第一老师”,取得好成绩又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有助于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总之,学会做人与学会学习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是素质教育的关键,也是初一思想政治课教师施行素质教育的优势和必然选择。简而言之,初一思想政治课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在施行素质教育过程中必须要: 一、教育学生学会做人 (一)教育学生学会做人要求教师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教师的道德规范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规范、身心发展和全面素质的提高,是从事教育工作必须遵循的一个原则问题。为此,教师必须提高对树立高尚师德的认识,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用高尚的人格感化、引导学生。老师不应接受学生家长的吃请受礼,在教室或学生面前吸烟或为了捞钱而在社会上办一些不太负责任(不重质量)的“培训班”等。教师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做贯彻和宣传各项政治方针政策的典范,要特别注意避免自己的言行对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 (二)教育学生学会做人要遵循教育规律 素质教育,学生是主体,且“人生而平等”,教师对学生应尊重、关爱和赏识,充分尊重学生作为主体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课堂上不能把学生当成知识容器强行灌输,更不能把学生当成木偶任意操纵、控制。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受教育者,需要从教师那里受到教益,得到关心、帮助和爱护。但是,学生是有着自觉能动性的个体,有思想,有感情,有主见,对于给予自己的教育,时时都会产生接受或拒绝、认同或反对、积极或消极的反应,由此就产生了不同的教育效果。所以我们必须真正地把学生当成是接受教育的能动的主体。教师与学生应相互尊重,只有尊重学生的老师才会得到学生的尊重。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自我教育、自主发展,唤醒他们的主体意识,为学生个性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改变过去“死读书”,管束太严,压制学生个性发展的做法。特别是青少年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渴望表现自己,有主见,好动,我们只能顺应规律,加强引导而不是“封杀”个性,否则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过则越加“玩世不恭”“变本加厉”,只能适得其反。有一位女同学,小学的时候老师同学都认为她是最不听话的,经常跟“坏孩子”在一起,升入初中后是班主任最头疼的,想“不要她了”。后来,我发现这位学生好表现自己,所以在上《挫折是人生难以避免的》一课时,我先用活动课的一幅插图让她和另一位同学上讲台表演,她的表现让同学们都刮目相看。表演完后我表扬了她并顺水推舟,又让她“替”我讲课,我只做一些提示和补充。后来她学习更加认真了,并发挥她的特长积极为班集体赢得不少荣誉。段考前她的政治单元测验都没有超过70分的,而段考后的三次测验,她分别得了93、98和100分,其他科目也有了很大的进步,成了班里的“尖子生”。如果只是一味地责怪学习、纪律差的学生,不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那就是对学生的不尊重,是违反教育规律的。 (三)教育学生学会做人离不开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良好的心理品质是高尚品格和道德情操形成的基础。个人的心理品质与思想品德是有密切联系的。良好的心理品质有助于人们形成先公后私、先人后己的高尚品格和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是做人的重要准则。良好心理品质的教育与高尚道德品质的教育,有着融合的关系,它们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一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决定了教师在教育学生学会做人这方面的任重道远和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这方面发挥优势,政治教师将大有作为。 二、教育学生学会学习 (一)“学以致用”“用以促学”是教育学生学会学习的灵魂 教育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和在实践中获取知识。素质教育,我认为最根本的就是要培养学生把学知识与用知识统一起来,即“学以致用”“用以促学”,要让学生边学知识边用知识,在用知识中学知识。有一个例子,说的是有一道数学题,问:经过12小时时钟的时针与分针共重合几次。美国的学生脱下表来转几圈就写出了答案,而中国的学生则不约而同的马上列出方程再解……这个例子形象的说明了我们传统教育的不足:单一化、模式化,动手能力差,缺乏创新性与实践性。再者,初一思想政治课贴近学生实际,知和行相统一,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为此,在课堂教学中要从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特点出发,着眼于教育教学过程与各个环节,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法去回答问题,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的潜能得到优化,以教会学生“学以致用”“用以促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和勇于开拓进取,不断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学以致用”“用以促学”的学习方法是各科学习中必须遵循的教育规律。诚然,对于各科都有不同的学习规律,有不同的学习方法,我们必须教育学生“因科制宜”。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由现象到理论,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从生活实践的常识到理论、知识,再回到实践、生活当中去检验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规律在各科学习中运用是相同的需要。教育学生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学生实际,平时就要关心、了解学生生活,多与学生交谈,多听他们对学习、生活的看法和态度。总之,初一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必须结合学生自身实际,“学以致用”“用以促学”,才能收到更大的成效。 (二)教育学生学会学习要教育学生学会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学以致用”“用以促学”的学习方法是教育规律在各科学习中的共同运用。但学生的个性特点千差万别,学习方法也应不尽相同,必须“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因人而法”。教师要因材施教,不能对学生总做“一刀切”的要求,要“求同存异”,帮助学生调整学习方法,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古人有言:“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古人又言“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所以让学生在“学会做人”,端正学习态度后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非常重要。学会学习关键在于提高自学的能力,让学生善于思考,有所创新。教师营造一种生活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形成一种以创新的精神吸取运用知识的性格,并帮助学生能够创造性地应对环境的变化,在课堂教学中少详述事实,多提出问题,少给现成的答案,尽可能指出课程设置的目的和要求,让学生能够自由发挥。教师不应用“标准答案”来压制学生的创造力,只要是合乎题意,就应该予以肯定,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道:“在我看来,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对于所有学生而言,最好的学习方法莫过于研究性的学习方法。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相关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遵循了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变革,师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教学相关的教学过程,有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教与学的重心不仅仅放在获取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上,使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索性学习。初一思想政治课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使这门课程的学习变成学生自己的需要,提高学生的自觉性。教学中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引导学生加强研究性学习,把所学的心理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结合起来,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研究性学习法指导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并指导学生平时应多看报纸杂志,扩大知识面。教师要利用活动课,集中进行研究性学习指导,使学生学会如何在教师的帮助下独立从事某项课题研究,如何提出问题,确定研究课题,如何设计研究方案,收集整理分析资料,撰写研究报告等。 总之,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和教育学生学会学习是施行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和教育学生学会学习是政治课教师的“近水楼台”――得天优势,也是初一思想政治课教师“登上华山”――教学成功的必经之路,我们必须积极研究具体的实施办法,从而有利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初一政治论文:浅析初一政治教学中的问答技巧 摘 要:问答式的教学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政治成绩。所以,政治教师要重视问答技巧,并不断进行探索,创新出更多更好的问答技巧,提高政治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一政治;问答现象;问答技巧 对于刚接触政治的初一学生来说,他们普遍觉得政治课学习比较单一、枯燥、乏味,和生活没有直接关系。造成这种个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和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而问答式的教学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问答的过程中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政治成绩。 一、初一政治教学中的问答现象 初一政治教学还普遍采用传统的模式,严重缺乏问答环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政治教师从不提问 长期以来,初一政治教师都采用灌输式教学模式,喜欢进行面面俱到的讲解,不喜欢对学生进行提问,认为提问时有些学生会浪费时间,造成不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完成教学内容,影响整体教学进度。久而久之,教师就完全将提问环节完全忽视了,即使有时候想提问,也不知道该如何进行提问,提问什么类型的内容。而学生对这种教学方式也逐渐适应,在政治课堂上安静地听教师的讲解,下课后进行机械性地记忆。 2、学生不敢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在初一政治课堂教学中,面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很多学生不敢回答,也不知道该不该回答,如何回答。如对于一些难度较低的问题,有些学生是不屑于回答,还有一大部分学生觉得教师应该不会提这么简单的问题,所以不敢轻易回答。加上一些政治问题可能会涉及军事或地理,有些学生对问题答案不是十分有把握,也不敢轻易回答。 二、初一政治教学中的主要问答技巧 在初一政治教学中,合理的问答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问答环节,政治教师一定要注意问答技巧。 1、问题要联系实际,对学生的回答积极引导 如果对初一政治教材进行认真分析,就会发现其实里面有很多和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政治教师对这方面的内容并不重视,只专心教授理论知识,造成学生误以为政治和日常生活没有之际关系,认为政治学习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不是特别重要,而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上。所以,初中政治教师要认识到这一问题,积极将理论知识和实际进行有效的结合,一方面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的效率。如教材中关于友情的问题,政治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针对性问题:友情在我们生活中都有哪些作用?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进行回答,有的学生说,我们美好的生活离不开友情,友情可以让我们互相激励、取长补短,促进我们更快地进步和发展;有的学生说,友情让给我们以力量和温暖,让我们更加快乐和幸福;有的学生说,友情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由于是和学生息息相关的问题,所以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较高,政治教师可以趁机提出第二个问题: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男生与女生应该怎样进行交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友思想,认识真正的友情是建立在互相信任、互相理解的正确思想基础上的,建立真挚的友情,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早恋的发生。这样的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政治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 传统的初一政治教学模式,政治教师是课堂上的主角,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久而久之,学生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教学模式,变成了学习的工具。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即使政治教师有时进行提问,学生也不敢回答或者不愿意回答,慢慢演变成不敢在公共场合发表自己的看法或建议。但是,政治教学课堂需要学生充分参与到其中,才能活跃课堂氛围,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初中政治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要积极进行回答,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设置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问题,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如教材中有关于发挥性格优势,养成良好习惯的内容,政治教师可以让学生设置这样的问题:你对自己的性格优势了解吗?如果不了解,请同桌相互进行分析?我们平时需要怎么做,才能培养良好习惯?初中生对于这些问题往往比较感兴趣,同桌之间会将对方平时的表现进行一一分析,找出具体的优势地方,然后同桌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确定自己的优势所在,这样双方对自己的性格优势都有了具体的认识和了解,方便以后对自己的性格优势进行发扬和方法,取得更大的进步和发展。有些学生为了找到培养良好习惯的方法,甚至找出了相关典型人物或杰出人物,通过了解他们培养良好习惯的方法和过程,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树立了正确的学习态度,逐渐养成了坚强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问答技巧在初一政治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政治学习兴趣,提高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提高政治教学效果。所以,政治教师要不断进行探索,创新出更多更好的问答技巧,提高政治教学质量。 初一政治论文:开展教学改革活动 提高初一思想政治课 开展教学改革活动 提高初一思想政治课 佛山市汾江中学 胡笑玉在初一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何使学生以“知”导“行”,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进一步增强其教学实效,始终是摆在每一位政治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近几年来,我在初一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中,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活动,收到了良好效果。 在长期的过程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课堂教学固于一定模式之中,导致课堂教学少有生气,过于枯燥乏味,学生对政治课不感兴趣,致使“知”和“行”脱节。表现在教学中存在以下弊端:一是道理讲得多,联系实际少;二是教师讲得多,学生参与少;三是只局限于书面作业,行为督促少。 为改变这些不适应素质教育的状况,我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活动,以提高初一思想政治课的实效。 一、改进课堂教学,提高初一教学的实效性。 在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乐于接受熏陶、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必须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 (一)采取多样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习热情,以调动主体积极性。 思想政治课理论性较强,故有其严肃性、枯燥性的一面,如若照本宣科,则必然出现“听者昏昏然的局面”,学生会在这种“闷课”下失去学习兴趣。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任何教学成果的取得都离不开教师的具体教学方法。教无定法,过去的我讲你听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现代教育。因此,在课堂中要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根据初一教材每一节课的内容特点,该谈的谈、该讲的讲、该讨论的讨论。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如《爱国情操——高尚的道德情操》一框,可采用启发式和讲授法;内容简单易懂、条理清楚的内容,如《生活需要友谊》一框,可采用阅读法和让学生自己发言的方法;和现实生活联系密切,涉及学生已有一定认识的内容,如《积极地对待挫折》一框,可采用讨论法。读、议、讲穿插进行,通过恰当地启发,引导学生思考、提问,积极参与讨论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学生主体的参与性、积极性,从而也使教师完成了每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在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和改进教学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 针对初一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好自我表现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给他们一个畅所欲言的机会,在他们争当课堂“小主人”的同时,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我注意结合课本知识,从学生身边的事情中选材,或选择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从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例:在初一旧教材中讲到《尊敬教师、孝敬父母》一节时,我采用了学生试讲法,让学生自己当“小老师”。当我一宣布这个想法时,很多学生都踊跃报名参加,经过竞争,终于各班有几位学生突围而出。在实施过程中,我发现学生是带着任务去努力完成的。为当好“小老师”而多次、主动地钻研教材,找资料、请教老师,设计好板书和课堂提问,还发动班上同学搜集有关材料,编小品、写诗词、唱歌,最后还进行试教。就这样,在他们自编自导的一节课中学生们都密切配合,积极举手发言,毫不拘束地回答问题,而且课堂纪律良好,整节课都是在轻松自如、和谐的气氛中渡过。课后,学生还意犹未尽,向老师争取讲课机会。这节课的反馈效果,在期末统考中很明显。考题中有一题:“通过阅读一段材料,说明我们为什么要尊师?举例说明我们应该怎样尊师?学生回答得很好,尤其是当这节课的主持学生答得更全面。 在新教材的教学中,更加要注意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教学改革的必要性。要进行思想政治课的改革,初一就是试验点,就是突破口。初一学生的学习很大程度是依赖兴趣,要提高他们的能力素质,教师必须要切实地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发掘初一教材内在的吸引力,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材料事例,重视学生的想法和做法,把传授知识、提高能力,形成“知”的观念的整个过程溶于兴趣之中。 在这几年的教改中,我首先在课前让学生做好预习,做调查,课堂上,让学生有一个充分发言的机会,鼓励成绩差的学生大胆发言,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参与,使学生摆脱政治课枯燥的阴影。由此可见,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既体现了教学的实效性,又锻炼了学生阅读、理解、概括、思考、表达等能力。 (三)根据初一学生的特点,加强行为实践,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行动要求,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行为养成在初一政治课教育的目标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而素质教育是强调行为的训练和养成,做到知行统一。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必须依靠社会实践和行为训练环节。所以,在初一政治课中,对学生适当进行行为训练、检查、督促,就成了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延伸和补充,这就是说,要导之以行。因此,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增加社会实践内容,如举办演讲比赛,组织参观访问,参加社会实践劳动,谈体会、写小论文,举办辩论会等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有益活动。例如:在三水蔬菜基地劳动回来后,学生在体会中写道劳动是非常辛苦的,但很必要,是意志的体现,懂得了平时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班里还专门做了一个小纸箱,接受对破坏劳动的行为的投诉和改正建议,起到一定效果。同时,根据新教材的内容,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学完第一课《正确看待自己》和第二课《锻炼心理品质》后,让学生大胆地走上讲台对自己进行评价。学完第四课《磨砺坚强意志》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觉磨砺坚强的意志”演讲比赛。学完第七课《增强自尊自信》后,举办“自尊自信、促我成功”的激励课。学完第九课《寻求真挚友情》后举办以“男女同学交往利大还是弊大”为题的辩论会。学完第十一课《培养爱国情操》举办“江山如此多娇”手抄报比赛等等。 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在强化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塑造的基础上,对学生的行为实践提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它指导了学生由“知”到“行”的转化,大大提高了学生行为的规范性、目的性和指导性,从而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体现了教学的实效性。 二、改变传统对学生考核的方法,考核既看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又看转化学生思想的实际效果。 考试采用开卷形式, 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分析、运用能力。这不是唯一评价学生的做法,它只占总成绩的70%,另外还设计了《初一学生行为规范评价表》,先由学生自评,再由家长评、班评,最后交给班主任和科任老师来评。这部分占总成绩的30%。这种考核评价形式,能较好地反映学生的整体素质。经过几年的实践,教改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因为没有应试的压力,课堂有的是轻松、愉快的气氛,学生自然积极地参与,从而激发了学习兴趣,学生的分析、运用能力有所增强。记得一位学生对校长说:“我就是喜欢上政治课,所以我的政治成绩是及格以上,其它科都……”。同时,因为考核成绩包括了行为表现,从而提高了学生的重视程度,懂得以知识去规范自己的行为,也有利于班主任开展教育工作。所以,开展教学改革活动,既符合素质教育和减负的要求,又提高了初一思想政治课的实效。 初一政治论文:浅谈在初一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何开展行之有效的德育工作 一、坚持永恒性,以学生们激昂的朗诵鼓舞人 永恒性是指在教学中针对学生进行的那些永不过时永远“年轻”的德育内容。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基本德育思想的永恒性。这在初一《思想政治》教材中已得到充分体现,教材自始至终贯彻了“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等教育”内容;二是与此有关的高尚的事例和文学性强的德育内容的永恒性。它的坚持与否取决于政治教师下功夫钻研课本的程度。 在教学中,我通常注重充实与课本有关的高尚事例和文学性强的德育内容,并以学生们激昂的朗诵鼓舞人。例如:在讲授第三课“热爱人民的传统美德陶冶着中国一代又一代人们的心灵”时提到岳飞这个名字,我就想:岳飞在抗金前线写成的《满江红》一词不就是千百年来陶冶一代又一代人们心灵的好教材吗?于是,我将该词全文抄给学生们,并让他们齐声朗诵。 初一《思想政治》(上册)第138页讲“集体主义是高尚的思想和道德品质”时,引用了雷锋同志1958年6月7日日记的前半部分。四个“如果”,排比跟进,对于增强集体主义思想的文学感染力,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德育功能意义重大。但雷锋同志在日记的后半部分又是怎样讲的,教材没有引用,可同学们想知道。于是,我就“满足”他们这种求知欲望,将雷锋日记全文抄写在黑板上。和前两次一样,当学生们以其深含感情齐声朗诵时,对集体主义这一高尚的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可见,此教学方法能使学生们在倍受鼓舞、情绪饱满中受到一次次神圣而壮严的德育熏陶和德育洗礼。这需要两方面的积极性,即“教师”课下有益的“实”和“学生”课上激昂的“诵”的高度统一。 二、坚持趣味性,以生动活泼的教法吸引人 趣味性是指在教学中为使受教育者产生自觉接受教育的动机,教师运用的为其喜闻乐见、可知可感的基本德育手段。实践证明,它是对过去那种单纯的灌输式、训导式、说教式德育教学模式的摒弃,是一种适应时展、符合初一学生思想实际的迫切需要和战略选择。 在教学中,我的做法是:坚持趣味性,以生动活泼的教法吸引人。例如:在讲授第六课“爱护公物要落实在行动上,就要从爱护桌椅这样的小事做起”时,我举反例:“前几天,在初二(1)班教室举行1996年度国家会计资格考试。我是监考老师。考试前,一名考生告诉我:‘老师,我的桌面上有个大洞,不好在上面答题。’我一看(伸长脖子,向某张桌子张望,同时,用手围成一个圆圈状),情况属实,不得已,只好给她调换了一张桌子。当时我就想(作眉头紧锁、满脸愤慨样):那位凿洞之人,为了便于偷看而留下的‘杰作’,真是后患无穷啊!”同学们听了看了,就能心领神会:看来,爱护桌椅事情虽小,意义却重大!讲到勤劳、俭朴与幸福的关系时,我非常形象地举起左手:“勤劳是幸福的左手”;又举起右手:“俭朴是幸福的右手”。这样一来,直观感增强了,同学们在轻松的教学气氛中,懂得了幸福来自于“双手”——勤劳和俭朴的深刻内涵。 在讲授第一课最后一节“小小年纪也可以与犯罪作斗争”时,我把同学们带入这样的模拟情境中:假如,我们的教室是一辆行驶在荒山野岭中的长途客车。这时,冷不丁冲进来一名手持凶器欲行劫持的犯罪分子(我站在教室门口,装出一脸凶像,大喝一声:“交钱!”)。此情此景,刚从小学毕业的初一学生当然没有见过,我就因势利导,结合课本内容,字正腔圆、正气凛然地宣布:团结起来,勇于同犯罪分子作斗争。令人感动的是,不久发生在该年级的一次被劫持事件中,唯独这个班的学生,在没有老师在场的情况下,齐心协力,勇于斗争,硬是用桌椅将门死死抵住,把三名学生模样的犯罪分子挡在门外,从而避免了一场劫难。 可见,此教学方法的积极意义在于:使学生们在愉快中进行学习,在学习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德育引导,其结果是,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材有关德育思想的认知和实践能力。 三、坚持图解式,以真实感人的事迹教育人 图解式是指为增强一定的基本德育思想的教育效果,教育者借助于一些相关的能产生极具德育效果的图片来解释、说明的一种方式方法。图解式德育方法在社会上被广泛地运用。人们常见的报刊、杂志和企事业单位宣传专栏上的图片及其说明,就是进行基本德育思想教育的好教材。正因为此方法能理论联系实际,是一种能见度高的“活材料”,又由一定的权威部门,因而它产生的德育效果就很有说服力,也很能扣人心弦。 我尝试着将此法引入到教学中。例如:在讲授第一课“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利益”时,我出示了一张从《半月谈》(1995年第14期)上裁剪的图片。先将它在学生间互相传阅,然后我讲解:图片上,一个巴掌大的岛礁孤零零且顽强地耸立于大海之上。有两名年轻的背上挂着救生衣的解放军战士,手握钢枪,神色庄重地分别站在半米来高的中国主权碑两侧。看着学生们惊奇、似懂非懂的样子,我加以说明:“个人利益服从祖国利益,两位年轻的解放军战士做到了……”;又加以引导:“同学们,我们该怎么办?”同学们齐声响亮地回答:“向他们学习!”在讲授第七课“珍惜受教育的权利”时,我指着一张图片(《人民日报》,1995年8月30日)介绍说:图片上,四个农民正用三根长长的竹竿,支撑濒临倒塌的土房子。房子的外壁上歪歪扭扭地写着“再穷不能穷学校,再苦不能苦教育”14个大字。学生们对此理解比较肤浅,我则进一步启发他们:“别的地方教育现状‘如此’,难道我们不应该……”还没等我说完,学生们异口同声地接上:“珍惜受教育的权利 。”在讲授第三课“为人民服务,就要维护人民利益,同损害人民利益的行为作斗争”时,我选取一张带有说明文章的图片,文题为“青春化作永恒”(《半月谈》,1995年第16期),介绍了年仅25岁的邵述衡同志,为避免国家和人民财产的损失,毫不犹豫地抱走被犯罪分子扔在本厂车间里正滋滋冒烟的炸药包而壮烈牺牲的感人事迹。这回不是由我来讲解,而是请班上一位普通话讲的好的同学来念此图片上的说明文章。那位念文章的同学音调低沉、伤感,俨然是一曲悲壮的英雄赞歌,使全班同学为之动容,为之心颤。 可见,教师借助于这些富有德育效果的图片及其说明文章,经过适当的讲解,从而使《思想政治》教材中的基本德育思想与现实生活中活灵活现的人和事有机结合起来,这对于提高初一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和德育说服力,有着很大的补益。四、坚持示范性,以自身的德育经历影响人示范性是指在教学中为使一定的德育思想积极能动地影响、启发和引导受教育者,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显示出与之相关的榜样的一种德育特点。它分为无声和有声两种。前者,注重身教,以“润物细无声”的静止形态,体现在教师上课时的情态、言行及衣着等上;后者,则注重言传,将课本中的德育思想人格化。我的做法是:以自身的德育经历影响人。 例如:在讲授第六课“顽强拼搏的精神和毅力,是在生活中点点滴滴地培养和锻炼起来的”这一内容时,我就将自己去年五月份参加由学校组织的“南京一日游”活动的经历讲给学生们听。令他们佩服的是,我此行随身只带了10元钱。中午吃饭、门票等项开支花得仅剩下2元钱。但在教师自由活动期间,我还是坚持去参观了中华门和南京长江大桥。最后,余下0.3元,连乘返回的公交车费都不够。这时,我断然决定:走!从南京长江大桥桥南开始,东问问、西问问,硬是穿“城”而过,把脚都走麻了。终于提前一小时赶到了我校指定的候车地点——汉府街。学生们听得入迷,我乘机“解惑”,用了八个字:“不要依赖,磨练意志”,并将此经历命题为:意志的胜利。事后,据一名叫丁维维的同学反馈回来的信息,他的父母非常支持我的这种教育方法。 在讲第四课“集体对个人的重要性”时,我结合课本上有关“良好的集体能够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的内容,向学生们讲述了我在上大学期间于本班(1991年全国先进集体)开展的一次打雪仗活动中的“光荣史”。我们班总人数100人,为开展此项活动,分成两方。由于某种原因,我方在活动中被打得“一蹶不振”。可我不服,就径自采用了偷袭战法,将对方两名同学打个措手不及。还没等我高兴起来,对方立刻集合了三四十名同学呈半月形向我猛冲猛打过来,一如战场气势,我吓得撒腿就跑。看着学生们一个个瞪大眼睛、专心致志、唯恐漏听的样子,我故意停顿一会儿。待学生们的心思从故事情节中回到课堂上来,我才若有所思,惋惜地说:“当时,我是多么盼望着我方其他成员能给予我有力的支援啊!”然后再把马克思那句“我们知道个人是微弱的,但是我们也知道整体就是力量”的名言往黑板上一抄,集体对个人的重要性就会在学生们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可见,此教学方法对于拉近、缩小师生间在心理、知识等方面的差距,使教师已经内化了的德育思想,以心与心交流的途径,为初一学生所接受和认可有着事半功倍的德育效果。 总之,在对初一学生开展德育工作的有益探索中,我始终遵循这样一个原则——坚持《思想政治》教材基本德育思想是根,坚持无声的示范性教育教学是土壤,坚持趣味性德育教学是干,其他类“坚持”是枝。这棵德育之树开出的朵朵鲜花则是正在或已经造就成为“四有”新一代的学生们。 初一政治论文:初一政治心理活动课的情境教学 樵北中学 饶小锋 近几年来,活动课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但由于活动课刚刚起步,加之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人们对活动课程的认识仍比较模糊,因而在实践中出现了随意性等混乱现象,有的活得一团糟,而有的却形式呆板。 这些问题的产生,从客观方面看,是因为活动课程本身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使早已习惯于封闭性政治课教学的教师感到难以适应。从主观方面看,是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教学研究都是以学科课教学为实践基础的,在这种学科课教学理论的影响下,有人认为,活动课程不存在教学问题。现在,很多人一提到政治活动课,就立马想到一大堆活动,把一大堆比赛、表演堆砌起来,走马换灯,你来我往,看起来热热闹闹,实际上没多大成效。很多人对活动课的探讨主要局限于其外部特征,而对其内在的研究不够,到底这样的热闹活动课能取得多大的教学效果呢?当然,对于初一政治的心理活动课,这些热闹的活动运用得好也是非常好的,但心理活动课关键是能通过一定的手段来使学生感受情境,使心理活动达到一定的共鸣,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因此,在初一政治教学中,如何创设一定的情境来达到这个目的,实乃最重要之举。 情境是指进行某种活动所必需的,由一定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构成的外部环境,即活动所需要的氛围。学生的活动自始至终都离不开情境,都是在一定情境中进行的。情境对学生的活动具有积极的暗示作用,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和创造意识,提高学生各方面的感受性,使学生逐步达到活动的最佳状态。 首先,我们说情境对学生的活动具有积极的作用,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通过一些资料、录像的展示,使学生处于一定的情境中,往往能使学生感受高尚、感受坚强、感受美好等等良好的心理品质,我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大部分初中学生思想还是一张白纸,只要使他们经常耳濡目染一些良好的事物,只要能最大程度上地触动学生的心灵,也就能够激发、约束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例如在学《锻炼坚强意志》这一课时,我们就可通过播放英国理论物理学家霍金或中国张海迪身残志坚的录像片断来使学生感受坚强意志,从而促使自己也不断地向他们学习。 其次,情境能激发学生的的兴趣和创造意识,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方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方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学生只有对思想政治课有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和富有创造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所以,我们应该创设学生乐学的情境,把学生带入“引人入胜”的境地,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心理学认为:情境教学注意激发学生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的参与,并与有意识的心理活动相统一,能减轻和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进入学习最佳心理状态。良好的环境可以唤起学生对真理的欲望,有助于启迪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问题。乐学情境的创设,要求教师提供最佳的教学环境和活动场所,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结构,把书本知识化为血肉丰满、生动活泼的形象,在教法上改变过去单一的“满堂灌”的注入式教法,将讨论式、对话式、辩论式、演讲式等教法引入课堂教学,把学生带入探求新知的乐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关系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兴趣一方面保障能学习课本知识的效果,另一方面能加强上述“近朱者赤”的效果。 那么我们在情境教学中可以有什么手段或方法来达到这样的效果呢?我以为以下几种比较好。 第一种就是讨论、辩论法。通过对某个问题的组织讨论,制造学生间的一种集体热烈的讨论气氛,这本身就是一种好的情境,当然要特别要注意结合学生自身实际,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如果是可以比较有争论性的知识点,更可以采取一种辨论式,这比讨论的气氛可激烈多了。例如在“恰当进行男女同学交往”中有这么一个知识点:男女同学在思维、智力等方面可以相互交流和补充,讲之前可以设计这么一个小辨题:“女生不如男生”。这样一来,男女同学的思想火花可就象烟花一样迸射出来了。 第二种就是表演欣赏法。可以通过设计的一些表演如朗诵、小品等情境来激发学生兴趣。但更重要的是采用一些音乐、录像片断欣赏创设良好情境。上面所述的播放霍金或张海迪的录像就是代表性的一例。通过搜集一些相关录像在政治课中恰当运用可以说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一方面可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可以给学生创设一种情境。例如在上《爱国情操的表现》这一框题时我就采用了一段日本侵华和南京大屠杀的录像剪辑,同学们在沉重地观看录像的同时也激发出了爱国情感,认识到了祖国命运与个人前途命运的关系;再如讲《坚强的意志》的时候就可播放一下有关国庆阅兵训练的场面给学生看看,感受一下军队的坚强意志,比较一下自己。 音乐和思想政治课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其实这与录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前苏联著名现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影响青少年心灵的手段中,音乐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音乐是思维有力的源泉。没有音乐教育,就不可能有合乎要求的智力发展。” 在政治课根据知识点不同适当采用一些音乐能使学生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为新课的顺利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讲“爱国主义情感”的时候,我播放了《我的中国心》的 MTV,屏幕上打出歌词----河山只在我梦里,祖国已多年未亲近,可是不管怎样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不论何时,不论何地,心中一样亲。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就算生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学生合唱着这支永远的流行歌曲,从歌词中,从图片中,从旋律中进一步领会了“爱国主义情感”的含义,极大地增强了爱国主义情感。再如在讲“坚强意志”的时候,我播放了《敢问路在何方》的MTV。面对着熟悉的面孔,回忆着熟悉的情节,倾听着熟悉的旋律,学生深刻领会到了坚强意志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重要保障。 其三,适当采用一些电教、电脑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建立在对客观事物感知的基础上的。教学中运用富有直观性的电教媒体如动画、录像、音乐等,有助于制造良好情境, 有助于学生解决抽象概念脱离具体形象,理解脱离感知的矛盾,有助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其实,不管是什么创设情境的方法,最重要的还是教师本身的情感投入。课堂上教师的情绪、情感表达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绪、情感,教师富有感染力的情绪、情感本身就是一种最佳的情境。我们大家应该都有这样的体验:当你仅仅阅读一篇比较感人的文章时,你往往不会很感动,但是这么一篇文章交给一个富有激情和演讲才华的人演讲出来时,我们却往往会被极大地感动、震撼。所以即使教师为一堂课准备了再怎么充分的资料、设计了再怎么完美的教法或过程,如果没有教师富有感染力的情绪、情感表达,学生学习的效果也就会大打折扣,这堂课也就不能称之为一堂好课。《学记》中说:“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政治教师要把抽象的理论,课本的死知识讲活,具有吸引力,使学生兴致浓厚,就必须广采百家语言之长。要向哲学学习语言的深刻;向逻辑学学习语言的严谨;向语言学学习语言的规范;向相声学习语言的幽默;向群众学习语言的通俗。如果政治教师具备深厚的语言功底,既吃透教材精神,又掌握形象丰富的素材,那么,政治课一定会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作为政治教师,我们要下功夫研究讲功,学会表达、学会投入、学会激情。特别是在活动课中,我们要使学生“活”,首先要使我们自己“活”起来。 在中学,人们通常认为思想政治课是师生眼中的“鸡肋”——因为要考试,尽管不喜欢,但学生非学不可,教师非教不可。那么,如何变“鸡肋”为“鸡腿”?活动课就是一种非常好的形式和方法。而要活动课要上得好,情境的创设、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就好像是给“鸡肋”增加了血和肉,大可以把“鸡肋”变为大家爱吃的“鸡腿”了,使学生真正做到乐学、好学,从而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进而为国家造就适应未来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初一政治论文:浅议初一思想政治课体验式教学法 谢业玲 为了适应21世纪人才发展的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我国已实行了新课程改革,作为基础学科的政治,依据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加快了改革的步伐,从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及教学观念、教学思想上都有了崭新的变化。中学政治教育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个性有着重要的作用。中学政治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中学教师,因此中学政治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明确任务,积极投身于课程改革之中。 过去,中小学课程统一内容,统一考试,统一教材教案,统一标准,教师过分依赖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影响了创造性的发挥。如今,新课程使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增多了。随着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弹性加大,教材教参与教师留有的余地加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采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决定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教师不仅会“教”书,还要会“编”书。我通过这几年的初一政治课教学发现,儿童有与生俱来的探究的需要和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获得认可和被人欣赏的需要以及承担责任的需要,而这些需要的满足,必须具有一定的教育环境和适当的方法。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创造各种不同的教育情境,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这就需要初一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采用体验教学方法。 所谓体验式教学就是课程实施不仅是学生凭借书本,在教师的指导下,把知识对象化,以获得客观、精确的知识的过程,更是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凭借自己的情感、直觉、灵性等直接的直观的感受、体味、领悟,去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没有任何课程或教师可以规划我们每一个人的认知过程。生活是自己的,认知过程是自己的。于是,体验向自我开放,通过体验,人类经验和个体经验实现融合,情感和理性直接对话。知识经生命化,个人化而真正变成个体的“精神食粮”。只有这样,教育才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精神世界,在学生的心灵与人生中留下有意义的痕迹,才能实现其精神构建和个性形成。简单地说就是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及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基于此,课程标准提出了体验式目标,强调“活动”、“操作”、“实践”、“考察”“调查”等活动,而且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鼓励学生对教课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要想完成体验式教学,必须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来完成教学。 1、上好“聊天课”。初一学生刚由小学升入中学,自我克制能力差,自我表现欲强,并且现在学校都采取多媒体教学,学生的思想很活跃,在课堂上爱发表自己的看法,说点题外话,老师如果一味禁止,可能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堵不如疏”。为此,我就挤时间让学生尽情地聊个够。 首先,利用课余时间征集大家感兴趣的话题,学生提了很多问题,我感到学生心里的烦恼很多,学生的每个问题我都仔细看,认真地思考并分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生活类:怎样花零用钱?买零食吃好不好?…… 学习类:如何处理好学习与休息的关系?怎样提高学习的效率?…… 交友类:好朋友欺骗你怎么办? 时政类:中国入世后你准备怎么办? 心理方面:老爱发呆怎么办?情绪不好怎么办?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上课时把学生普遍关心的话题告诉大家,学生的热情相当高,大家踊跃发言。之后,针对具体问题再谈谈自己的看法。课堂上充满了掌声、笑声,直到下课同学们仍意犹未尽,很多同学告诉我,这样的课应多上几次。 2、上好“实验课”。初一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强,如果一味地进行理论传授,不仅徒劳无益,往往时间长了以后,学生会慢慢地失去了对政治课的兴趣,导致上课时没精打采。为了把抽象的理论在潜移默化中传授给学生,我觉得作为政治课教师也可以像生物课教师一样来上一些生动活泼的实验课。如:我也曾做过这样一个有关青蛙的实验,把一个欢蹦乱跳的青蛙,突然扔进沸腾的油锅,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这只青蛙居然奋力一跃,竟出人意料地跳出油锅,安然逃生。可把这只青蛙放到一个盛满凉水的锅中,青蛙游得逍遥自在,怡然自乐。这时,在锅下给水加热,青蛙仍没有察觉,待得青蛙感到水温升高时足以危及生命时,它试图逃出苦海时,它却再也没有了那奋力一跃的力量,只能葬身于锅底。我让学生细心观察,慢慢体会其中的道理,同学们在沉思中领会到了,人在顺境下,不能像凉水中的青蛙那样,洋洋自得,忘乎所以,而应居安思危,不断进取,这样方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而在遭受挫折,身处逆境之际,应像油锅中的青蛙那样,不屈不挠,顽强拼搏,这样方能战胜困难,取得成功。课虽结束了,可留给同学们的思索仍在。 3、上好“小品课”。小品是中国人最喜欢的一种喜闻乐见的文娱形式,在初一思想政治课中偶尔上上小品课,能让同学们在开怀大笑之后有所思考,有所感悟,从而指导他们应怎样正确面对来自心理品格、健康人格、高尚道德情操等方面的问题。如:在讲到能够承受挫折,勇于开拓进取这一单元时,我让学生们分组讨论,让同学们自己编写有关挫折方面的台词,并让他们推荐有表演能力的人来表演,四组展开竞赛,评出好、中、差,同学们的热情很高,个个踊跃参加,积极出谋划策,在台上能表演的同学的诙谐的表情引得同学们哈哈大笑,每组的同学不断地为本组的同学喝彩加油,这样不仅在无形之中让同学们掌握书本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 4、上好“辩论课”。初一的学生虽然年龄小,知识还不够丰富,但他们已具备了辨别是非的能力,有时他们的知识、能力超乎教师的意外。为了上好辩论课,课前一定要做好准备工作,首先确立辩论题,如:周光裕的行为值不值,微软 公司该不该录用带有信息来的职员等,然后再确立正方和反方的同学,让同学们课后广泛收集有说服力的资料。上课时,先让正方、反方的同学集中一起发表言论,让他们各推出四位能说会道的同学上台辩论,辩论时,老师可充当主持人,也可以请政治课代表做主持人。辩论切忌走过场,一定要像正规的辩论一样,这样同学们才会认真对待。我搞过几场辩论课,同学们不仅掌握知识,拓宽了知识面,还增长了见识,锻炼了能力,每当下课时,我发觉同学们总是言犹未尽。 5、上好“讨论课”。问题通过争辩,就会更加明晰。让学生前后四人组成一个小组,就某一观点,某一现象,发表见解,做出评判,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有“静听”的记忆变为热烈的“辩论”。有时,以当堂课内容为中心,让学生说课本,说自己,说生活,说电视节目,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参与意识和“主角”意识。 6、指点学生自己上课。课堂教学如果只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那么学生的素质得不到提高,所以对于一些适宜学生理解的教材,让学生自己去琢磨,去探索原因,再上讲台当小教师把它讲出来,讲前,从选题到组织材料,到讲法,精心指点,讲后认真评价,拾遗补缺,概括总结,这样的教与学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情绪高涨,既能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同时,使学生分享到自己验证成功的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7、上好综合实践课。在以上几种方法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地采用综合实践课,此课能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的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制作”、“想象”、“反思”、“体验”等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以学生为核心,主要围绕三条线索进行――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 在这样的教学教育活动中,教师的职责是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料;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并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营造支持学生学习的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当然除此之外,在初一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还可以采取其他一些教学方法。如:社会调查、参观访问、观看爱国主义录像片、故事会、角色扮演等等,每个政治课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水平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去把握。只要我们有的放矢,总会事半功倍的。
工程测量专业论文: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本文从培养校企高度融合的工程测量专业毕业生的实际出发,为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推动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建设,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和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针对毕业生的工作情况、在校期间的课程学习对工作和发展的帮助情况,以及对教育工作和教学管理工作提出的建议和要求等,对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与创新,提出了校企高度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关键词:校企高度融合;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人才培养;职业能力 一、引言 当前,工程测量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加大。虽然我国高校培养了一部分测量专业本科生,但由于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决定了其设计、科研能力强而施工能力弱的特点,不能满足施工企业对技术人员专业能力的需求。另外,大多数本科毕业生在思想上不愿意到施工一线,即使在施工一线,或由于没有足够的实践训练不能很快适应施工一线的需要,或不安心施工一线的工作;而高专高职生则比较安心于施工一线工作,且动手能力强,上手快,能够满足施工一线“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用人标准。这已在施工一线的实地调查中得到了证实。 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设置与优化情况 1.专业设置。工程测量专业为全日制三年专科,招收高中毕业生。毕业生主要面向公路、铁路、市政,辐射测绘、国土资源、城建、水利、煤炭、石油等部门从事工程测量、控制测量、地籍测量、矿山测量等测绘工作。 2.优化情况。为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推动我系工程测量专业的建设,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和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我系专业教师和学工办辅导员每年对我系毕业生进行至少一次问卷调查。针对毕业生的工作情况,在校期间的课程学习对工作和发展的帮助情况,对教育工作和教学管理工作提出的建议和要求等多种情况,进行详细而系统的跟踪调查。根据近三年学生反映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我系采取了如下措施:①根据毕业生反馈信息及用人单位信息修订教学方案,增减课程。②进一步加强学生在校期间的实习实训工作,强化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结合工程有针对性地讲授一些施工及现场管理方面的知识。③联系用人单位,让学生走到施工现场,给更多的同学提供就业前顶岗实习的机会。④对文化素质课进一步加强,如应用文写作、大学生社团活动、演讲比赛等。 三、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工程测量专业确定的培养目标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综合素质,有较强的工程测绘及测设能力,善于施工组织和管理的一线技术应用性人才。其专业特色是“精测量、懂施工、会管理”。学生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基本素质如下: 1.基本知识。①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②具有足够的高等数学、工程数学、计算机语言编程基础、工程制图基础。③具有道路、桥梁、隧道、土建等行业施工知识。④具有较扎实的工程测量专业知识。 2.基本技能。①具有较强的测量仪器操作技能,特别要突出以全站仪为代表的高新技术设备的使用。②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与应用技能。 3.基本能力。①具有较强的地形图和地籍图测绘能力。②具有较强的施工控制网外业布设能力和内业计算能力。③具有较强的对道路、桥梁、隧道、土建工程施工放样的能力。④具有从事数字地籍测量与土地管理方面的能力。⑤具有一般工程施工管理能力。 4.基本素质。①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行为规范。②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稳定的心理素质。③具有与市场经济环境相适应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竞争意识。④有创新精神、实干精神、团结协作精神。⑤热爱工程施工建设一线工作。 四、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情况 1.根据职业标准和职业岗位工作任务设置课程。根据工程施工一线岗位群对工程技术人员应具备的综合能力和专业能力的要求,结合本专业特点和一线工作岗位,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最终将本专业学生培养成“精测量、懂施工、会管理”的技术应用性人才。根据高职的教学特点,强化实践环节教学,突出核心能力培养,围绕能力培养核心,构建了如下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体系又可划分为基本素质系列课、工程背景系列课、专业理论系列课,所对应设置的课程如下:①基本素质系列课,开设课程有政治理论及法律知识、英语、高等应用数学、体育、计算机基础、VB语言、工程制图、AUTOCAD;②工程背景系列课,开设课程有岩土工程、工程力学、建筑材料、房屋建筑概论、道路工程概论、桥梁工程概论、隧道施工技术、工程招投标、施工组织与概预算;③专业理论系列课,开设课程有测量学、测量平差基础、控制测量、GPS卫星定位技术,工程测量技术,地籍测量与数字化测图;④实践教学系列课,包括以下几部分:地形测量技术实训、控制测量技术实训、数字地籍测量实训、工程测量技术实训、课程设计实训、岗前实训及答辩。 2.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工程测量教学团队注重每门课程的案例教学,将现场的案例搬到课堂,抛出问题、带着问题讲解理论知识,并在课堂上与同学之间有互动、有讨论,始终将学生置于主动地位,让他们主动学习,各位老师对自己的课程都精心设计、精心准备。对于实践环节由于学生缺少感性认识,我们有时组织学生到现场一线进行讲解和参观,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比课堂讲授效果要好得多。在第六学期我们选择了在行业企业中有一定影响力的“北方经纬测绘”、“沈阳国源科技”、“沈阳金图测绘”、“中铁十九局”等多家企业作为岗前实训基地,由他们指派技术人员作为现场指导教师进行管理。 五、实践教学改革情况 1.测绘综合实训均在仿真的实训基地完成。根据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了更好地完成综实训任务,需要有一个仿真的实训基地作保障,在完善与建设实习基地方面,我们主要采取建立固定的校内教学实习基地与校外生产实习基地相结合的方法,现已建立沈北新区帽山地形测量实训基地、虎石台控制测量实训基地。同时与省测绘院和其他路、桥、隧道施工单位合作,每年由他们提供基地来满足工程测量岗前实训的需要(如省路桥总公司、沈阳市政、沈阳高等级公路工程公司、铁道部十三局、十九局等)。 2.毕业顶岗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实训指导、考核标准等健全。工程测量专业从第五学期末开始进行顶岗实训,学生在此期间要完成实训报告,在同学们下到施工单位前,我们规定了岗前实训报告的格式及要求,每天要填写测量日志,还有施工单位的实训评价等相关资料,近几年我们一直通过这种方式完成毕业生上岗前的职业能力训练,使学生毕业后与施工单位达到无缝对接。毕业答辩前两周指导教师开始审阅实训报告,提出修改意见,答辩环节教师严格把关,提出与其实训报告有关的内容,所提问题的应用性和针对性均较强,答辩时有严格的评分标准,能够全面考核本人的理论水平和应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施工现场测量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情况 1.积极探索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我校在测绘类专业的教学中所采用的任务驱动教学法主要体现在专业课程的课间实训及综合实训中。①课间实训。每门专业课程均以该课程的核心能力作为任务设计的主线,可以将一门课程设计为一项大任务,再将大任务分成若干小任务,穿插在每个章、节中,每次课间实训任务及技能目标明确具体。②综合实训。综合实训在总体设计上要提供相应的任务书,布置综合实训任务,对于一项模拟测绘生产实训任务,在实施之前必须先进行技术设计,相关技术设计规定参照行业现行规范标准执行。 2.注重过程考核。对测量专业课程成绩的评定,我们十分注重过程考核,而不是以一张期末理论试卷考核学生。成绩的评定主要根据平时的单元小考、课间实训操作考核、学生团队意识考核等组成。教学实习作为一项重要的测量实践性教学环节,其成绩考核单独进行。这样做,提高了教学实习在测量课程成绩考核中的地位,强化了实践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全面素质的提高是十分明显的。 3.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促进教学活动开展。教学团队的教师都结合自己的实际制作了风格各异、内容丰富的多媒体课件。教学手段的改进,使大量的视频图片资料得到运用,极大地更新了教学内容,使得许多枯燥抽象的概念和理论以直观可视的形式展现出来,增加了教学内容的生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七、结束语 实践表明,高职院校与企业高度融合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从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教学方法与手段、注重过程考核等方面进行改革,做到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一致,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相一致,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一致。这三个一致是实现高职院校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基础。 工程测量专业论文:工程管理专业中强化工程测量教学探讨 摘 要:结合工程管理专业的特点, 从工程建设实践对工程管理人才的测量理论和技术要求出发, 对工程测量教学体系建设进行探讨。并总结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了改进的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工程管理;工程测量;教学 工程管理专业是教育部 1998 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设置的一个新专业。该专业将原来的房地产经营与管理、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管理、国际工程承包与管理及物业管理合并为“工程管理”,使工程管理专业成为一个跨土木工程、管理学、经济学和法律的多学科、多领域交叉的专业。《工程测量》不仅是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更是一门技术基础课。如何在工程管理专业中更好的上好这门课程, 本人提出几点教学体会。 一、工程管理专业对测量理论和技术的要求 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 要求学生学习工程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土木工程技术知识; 接受工程项目管理方面的基本训练; 具备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能力。工程管理专业工程测量教学应当围绕工程管理的特征, 紧跟工程建设和现代测绘科技发展趋势, 与时俱进。 工程管理的内涵随管理主体的不同而异, 建设单位进行建设项目管理, 设计单位进行设计项目管理, 施工单位进行施工管理, 而监理单位则进行工程建设监理, 所有这些都是围绕工程建设项目进行, 而这些工程主要是指房屋工程、道路、港口工程、桥梁工程。工程管理专业基本服务面向是建设、设计、施工和监理等单位, 而这些单位的工程项目管理主要是以质量、进度和成本为控制要素, 管理目标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 寻找进度和成本的最优方案。而所有这一切, 都离不开通过测绘科学与技术获取与时间相关的三维信息。 工程测量是测绘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也是工程建设的主要导向技术, 渗透到了建设工程项目的勘测设计、施工放样、施工监理、施工质量监督、运营管理等各个过程。因此, 在当今建设工程的大型化、网络化时代, 让学生学习并掌握工程测量课程的基本理论和技术, 培养未来所从事工程建设与管理工作实践中正确运用工程测量技术者教师在测量课程上采用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具有不可替代的责任。 二、工程管理专业工程测量教学探讨 工程测量是工程建设的主要导向技术,是土木工程技术人员从事工程建设技术工作的基本技术。学习并掌握工程测量课程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是土木工程技术人员从事现代工程建设的基本条件,测量实践教学内容也应以用图与施工测量为重点的观点。工程管理专业工程测量教学是通过工程测量讲课、作业、课程实验及总实习等各个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工程测量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以便学好其他专业课程,并在未来所从事工程建设与管理工作实践中正确运用工程测量这一基本手段奠定坚实的基础。 (1)工程管理专业工程测量教学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应以培养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为目标。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同学们的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通过讲授、答疑、实习、练习等教学环节,使同学们获得测量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正确运用测量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手段,在土木工程规划、建设和管理中,具备处理实际工程测量问题的初步能力。 (2)工程管理专业工程测量教学在深度和广度上应区别于测绘类、土建类、交通运输类、水利类、环境与安全类、地矿类等专业的工程测量教学,通过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降低深度、增加复盖面,以突出土建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达到学以致用,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 因此,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不应强调测绘仪器制作的原理与测绘学的原理,如可简略经纬仪、水准仪的仪器检验校正过程、视距测量公式推导、误差传播定律、坐标换带计算、地形图的完整分幅与编号等内容,摒弃一些相对过时的知识,如钢尺量距改正等内容,而代之以强调先进测绘技术与方法,及其在土建工程领域的基本应用与实践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如工业与民用建筑、交通(道路、桥梁、隧道)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的测绘与测设过程中所涉及的工程测量的问题。 (3)工程管理专业工程测量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工程测量工作基本程序,了解工程测量学在土木工程的勘测设计、施工建造和运营管理各阶段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测量学的基本原理,并对工程测量学的新理论、新技术、新仪器和新方法有所了解。掌握常规测量仪器的使用要领,能完成基本测量工作,对测量数据处理基本知识有一般的了解。 总之,针对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工程测量》计划学时少而教学内容不能少的情况下, 通过实施上述各项改革措施, 同学们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了较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工程测量专业论文:工程测量专业顶岗实习中企业评价体系的建立 [摘 要]工程测量专业的学生,实践部分的能力比理论能力还要重要。可以从评价主体、评价标准、评价方式、评价内容等四个方面建立工程测量技术专业顶岗实习中的企业评价体系。该体系采用“计分卡”的评价方式,建立了专业能力评价表和职业素养评价表,从而全面地评价学生的能力。 [关键词]工程测量 顶岗实习 企业评价体系 对于工程测量专业的学生,实践部分的能力比理论能力还要重要。在“2+1”人才培养模式下,随着实践部分时间的增加,顶岗实习对于学生能力的提高的重要性尤为突出。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的实际项目,接触与工作相关的方方面面,不仅可以提高专业能力,而且也丰富了社会经历,对毕业后的工作会有很大的帮助。企业对于他们的评价,一方面因为他们还是学生,往往留有情面,在评价方面会显得不真实;另一方面学校给企业的评价表中的评价项目选项单一,仅用优、良、中、合格的方式不能表现学生的实际能力。因此,本文根据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特殊性,从顶岗实习的评价主体、评价标准、评价方式、评价内容等四个方面,探索科学的、可执行的企业评价体系。 一、评价主体 顶岗实习评价体系的主体是多元化的,包括教师评价、学生的自评和他评、企业评价和家长评价,而本文研究的重点是企业评价。企业参与学生的评价是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考评的最直接和有效的方式,并为课程的开发和建设提供最直接的依据,是实现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途径。[1]学校对学生的培养,最终是要面向企业的。企业对学生的要求有共同的地方,对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企业要求学生既掌握测量的基本能力,又要具备吃苦耐劳、勤奋求真的精神。当然也有一些不同点,一些单位希望学生在体育方面有特长,一些单位要求学生在性格方面要外向,有一定的交际能力,还有一些单位看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作为评价主体的企业,除了对学生专业能力的评价外,对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评价也很重要。 二、评价标准 顶岗实习企业评价体系中,评价标准可分为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力两个方面: (一)专业能力 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在面向具体行业时有不同的专业能力要求,比如水利电力类学校在开设本专业时会注重地下工程的地面控制测量、地下控制测量和联系测量的能力。学生在顶岗实习时,也会做不同的工作,担任的主要角色有工程测量员、地籍测绘员、地图制图员、大地测量员、房产测量员等。因为学校教育是通识教育,作为一个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从事与本专业相关工作的能力,因此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的专业能力如下:(1)测量仪器、工具的选择、使用与维护能力;(2)平面和高程控制网加密测量能力;(3)地形图测绘能力;(4)工程施工测量能力;(4)测量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5)矿山及其他地下工程环境下的作业能力;(5)开采沉陷与建筑物变形监测能力;(6)GIS技术应用与维护能力;(7)地籍测绘能力;(8)GPS测量能力;(9)测量技术文件的编写能力。 (二)职业素养能力 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能力是毕业生从事测量工作必不可少的、通用的并且有时候会起到主导作用的能力,根据测绘单位对学生素质的要求,这些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敬业精神:这点最重要,一个人如果对工作不积极、不敬业,很快就会被淘汰。从事测量工作的人经常要早出晚归,要经受日晒雨淋,如果没有敬业精神恐怕不能坚持,怕苦怕累是不适合从事测量工作的。 2.适应艰苦作业环境的能力:工程测量专业的特点是野外作业比较多,作业的范围广,有时甚至在荒无人烟的大山里作业,作业的环境十分艰苦,因此学生需要有适应艰苦作业环境的能力,不能因为辛苦就退缩。 3.团队合作精神和独立工作能力:在测量工作中,团队合作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项目的完成通常是在小组配合的基础上完成的,一个小组2-4个人,仪器操作、计数、跑点不可缺少,因此团队合作精神非常重要。 4.学习新知识能力:随着仪器设备或技术的更新,只有适应新的变化、不断学习的人才能成为时代的宠儿,思想守旧、不及时更新知识的人注定被淘汰。 5.人际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人不是孤立的个体,特别是在做测量项目时,通常是几十个人一起出外业,吃住都在一起,如果不懂得处理好人际关系,就会显得很孤独,不利于个人的成长。而语言素质,是能够准确描述工作中的问题和表达自己工作成果的能力,也是企业较重视的,企业不喜欢单一的埋头苦干型的人。 6.较强的观察、判断和应变能力:测量是野外作业,地形条件随时都在变化,如何根据测区的地形地貌布置作业计划及完成作业任务,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观察和判断能力;在工地作业时,埋好的点可能会因为工地的其他工种的施工而无法使用,这就需要学生具有根据条件变化进行作业的能力。 7.作业质量的评价、控制与改进能力:测量作业跟数据有关,每天的数据需要整理,这些数据的质量如何,会不会超过限差要求,如果超过了应该如何进行后面的作业,这些都是测量人员应该具备的能力。 此外,保障人身及设备安全的能力,严格执行测绘行业法规、规范和标准的能力,计算机能力,测绘业务管理能力,总体综合素质,社会责任感,道德素养等指标都是企业考查的范围。[2] 三、评价方式 由于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特殊性,一个单位在招聘实习生时最多不会超过20个,通常是10个以内,因此学生顶岗实习为分散型顶岗。如果采用集中顶岗实习,那么学校、企业两方共同评价方式会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评价主体没有明晰,评价项目的制订没有以企业评价为重,而是将高职院校和企业评价混在一起,企业只是选取其中的某些项目进行评价,这会因为企业的理解不同而导致评价口径不一致,评价内容混乱。其次企业评价的随意性较大, 在采用等级评价的形式下,很多企业会给予文字性评价及“优”、“良”、“中”、“合格”等几个层次的成绩,但这些都是带有很大随意性的,不利于对学生实习的客观、全面评价,更不利于学生之间的成绩比较。 在本文的评价体系中,引入“计分卡”的评价方式[3],从企业的角度对学生的实习进行分期评价,即在实习前期、中期、末期分别进行评价,这样可以看出学生在专业能力和个性能力方面的进步和表现。 四、评价内容 根据评价标准,评价内容分为专业能力评价表和职业素养评价表,按照“计分卡”的评价方式,在前期由于企业对学生的不了解,可以采用学生自评和学校专业教师参评的方式,在中期和后期主要由企业指导教师进行评价,因为他们对学生的了解最直接,最能把握学生在各个时期的表现。为了保证企业指导教师在各个时间段及时给予评价,学校指导教师需要跟他们多联系和沟通。评价表除了可以由学生带给指导教师外,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或邮寄的方式给企业指导教师,在他们方便的时候给予评价。而学生的最终成绩则由学校指导教师根据实习报告和实习日志等综合考评学生。如,职业素养评价表(表1),就对学生各方面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价。 表1 职业素养评价表 五、结束语 建立企业评价体系只是毕业顶岗实习评价的其中一个方面,在实行“2+1”人才培养模式下,顶岗实习的时间占了整个学习时间的三分之一,而且这个阶段是学生即将踏入社会的磨炼期,如何引导和培养他们,使他们成为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让他们在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两个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提升,涉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建立企业评价体系并不是全部,重要的是企业、学校、指导教师各方面的合作,如此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的高职毕业生。 工程测量专业论文: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 摘要:文章从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及现代测绘技术发展入手,以西南石油大学为例,分析了当前工程测量课程教学的内容、实践环节和考核方面的不足,阐述了以成果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和持续改进为主线的工程教育思想,对符合专业特点、满足专业培养目标的工程测量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内容及课程考核方式等进行了探讨,提出应加强教学内容与测量新技术的衔接,实践技能与理论教学的结合,以进一步提高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工程测量;城市地下空间;教学改革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地下空间的开发与利用已越来越广泛,地下街道、地下商城、地下公共建筑、地下水电站、公路/铁路隧道、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储气库、地下矿山等地下工程的建设越来越多。为解决当前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建设人才匮乏的问题,山东大学、中南大学、西南石油大学等高校相继开设了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1-2],以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城市地下空间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该专业旨在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使学生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文化素养,掌握城市地下建筑规划、地下建筑结构与造型、结构分析与设计、风水电技术、工程测量、工程材料、施工组织和工程概预算、工程建立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具备从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的规划、勘察、设计、研究、开发利用、施工和管理的能力。 西南石油大学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开设的工程测量课程,源于土木工程专业开设的土木工程测量课程,但由于地下空间建设的特殊性,其对测量理论、仪器、技术等的要求均有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一是城市地下工程建设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在施工过程中对施工放样、贯通测量、变形监测等方面具有特殊的要求;二是在运营阶段,地下工程也需要长期的安全监测,其对仪器的自动化程度、远程监控等提出了新的要求[6-7]。 近年来,测绘新理论、新仪器、新技术日新月异,因此,根据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工程测量的需求和特点,对工程测量课程教学内容、实践环节、考核方式等予以改革,对促进该专业的发展和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工程测量课程教学存在问题 (一)教学内容更新跟不上测绘科学技术的发展 当前工程测量课程共32学时,其中理论讲授24学时,课堂实验8学时。课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测量基础理论和综合应用两部分,测量基础理论主要讲授角度测量、水准测量、距离测量、测量平差等基础知识,对应的仪器操作主要有水准仪、经纬仪、测距仪、钢尺、GPS等[8],基本原理和仪器操作占总学时的2/3左右。综合应用部分主要讲授地形图测绘和使用、施工放样等基本知识,而对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近景摄影测量、电子水准仪、测量机器人等工程测量新仪器,却鲜有提及。 (二)实践环节较为单一,与工程实际结合得不够密切 在课程教学结束后,安排有1周的校内实习。由于受实习场地、仪器设备等因素的限制,实习内容主要包括小区域控制测量、地形图测绘、坐标放样的基本操作,而针对具体工程的放样如道路中线、边坡开挖线、隧道等地下工程的施工放样却未有涉及。这些实习内容能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仪器操作技能,但学生对这些理论与方法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却不是很清楚,也未完全达到通过实习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螺旋式上升的学习效果,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锻炼和培养也还不够。另外,校园实习由于所有建筑均已建成,学生对测量在施工过程中的作用缺乏直接的感受;此外,由于对校园环境十分熟悉,难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 (三)考核方式需进一步完善 由于受学时及教学内容的限制,现行工程测量课程考核方式一般采用平时作业和出勤等成绩加实验报告、笔试成绩的模式。这种方式不能很好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力水平,从而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索精神,无法达到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基本技能娴熟,且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人才的目的。 二、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工程测量课程教学体系主要涉及测量基本理论、仪器操作、工程应用三个方面,主要通过理论讲授、课堂实验、课后实验来完成,课程改革内容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明确目标定位 目标定位要充分体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以成果为导向的理念。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学生学习工程测量课程,主要是为今后从事地下工程建设方案制定、施工、管理决策等提供测量相关的理论和技术支撑,为工程的顺利完成提供技术保障。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技术人员很少进行测量操作,主要负责对测绘工作和测绘技术人员的管理、领导或监督。因此,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师必须要有扎实的测量基本理论,要了解测绘科学的现状、发展方向及新技术,在工程建设和科学研究中能够正确利用测绘技术,降低工程建设成本,提高工程效率,保障工程安全。为此,工程测量课程必须以“测量工程的组织实施及成果应用能力为中心”,通过引导学生对基本理论和行业发展的学习,能了解地下空间建设所需的测量理论、方法、技术和仪器等相关知识,具备对测量工作进行组织实施、过程监控、成果审查、成果应用方面的能力。 (二)拓展教学内容,增强实践教学环节 工程测量课程在教学内容上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首先应增加工程测量课堂教学学时到48学时,内容应涵盖传统测量理论和测量新技术两个方面。在传统测量理论及传统测绘仪器操作方面,做到内容少而精,主要应包括水准仪和水准测量、角度测量和经纬仪的使用、距离测量和直线定向、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小区域控制测量、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地形图的基本知识、施工放样的基本知识。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测绘理论、方法与技能。在测量新仪器与新技术方面,主要应包括全站仪数字化测图、GPS定位技术及其工程测量中的应用、GIS的基础知识、变形监测自动化系统与数据处理、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近景摄影测量技术几个方面,重点介绍这些知识在工程测量领域的应用。其次应进行实习教学环节的改革,增加实习时间至两周,主要完成小区域控制测量、地形图测绘、施工放样、变形监测等方面的实习内容,主要使用全站仪、GPS等新仪器设备,从而达到拓展教学内容、提高教学内容的时效性与针对性这一目的。 (三)开展多元考核机制 在课堂教学的考核方面,为了充分体现工程测量实践性强、持续改进的特点,应在传统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加笔试成绩的基础上,增加仪器操作、测量精度的现场考核,工程测量方案设计等案例型试题所占比例,组成一种综合的考评方式。 实习考核方面,在传统提交实习报告、实习日志评分的基础上,采取任务驱动的方式,对完成任务的时间和成果提出考核要求,再加上现场仪器操作考核、实习结束后小组答辩环节,将考核覆盖实习全过程,增强实习考核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三、结语 本文分析了现有工程测量课程在内容设置、实习环节、考核方式等方面的不足,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三个基本理念,从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出发,提出了工程测量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一些思考,强调体现以成果为导向的工程认证教育理念,并将这些理念充分应用到学校2014级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中。作为一项改革,本文中的一些思考和做法还有待于进一步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 工程测量专业论文:AutoCAD软件在工程测量专业中的应用 摘 要:随着城市规划设计规范化,建筑物平面设计不再只局限于方形,逐渐呈现出圆弧形以及曲线形等多种形状。这些形态各异的建筑虽然看起来很美观,但同时也增加了工程测量工作的难度。本文通过对AutoCAD制图软件原理的表述,介绍了AutoCAD软件在传统的计算方法和测量仪器基础上的技术改进,总结出了CAD在工程测量专业中应用的可行性,在实际应用中得出AutoCAD软件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测量工作的效率。 关键词:AntoCAD软件;工程测量;应用技术 AutoCAD作为一款绘图软件,给很多行业带来了便利,在建筑工程测量中的作用也不可小觑。CAD界面不仅可以直观精确的输入点、线、圆弧等,还能有效地进行特定条件下点的坐标的设定和计算。根据AutoCAD软件的坐标功能,并结合计算器的使用,能快速准确进行计算结果的验证,不仅能大大降低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强度,而且能提高其工作效率。AutoCAD软件简单、明了、快速测量计算的特点,在工程测量工作中得到广泛使用。 一、AutoCAD在工程测量中应用的工作原理 在工程测量中,CAD可以自动捕捉到所需控制点的坐标,并对坐标点和线条面积进行测量标注。在放样过程中,通过AutoCAD可以建立方便调用控制点的数据库,具体内容有三点:一是直接调用控制点名称和具体坐标等资料信息;二是可以人为地输入相关数据;三是可以直接、快速地从控制点数据库中,调出已经被程序计算出来的放样点坐标和观测结果,当信息给出的偏差数据符合设计要求时,就表示顺利完成了放样点的测量工作,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计算工作量。 二、AutoCAD软件平台对工程测量外业工作的管理及应用 1.对外业资料的管理 AutoCAD在工程中不仅能快速有效地对内业资料进行测量计算,也广泛应用于外业资料的管理。相关工程技术人员也已经在测量外业资料中掌握了AutoCAD这一高效的应用软件,充分利用其进行计算资料的管理以及各种横纵断面的绘制和面积的计算。另外,CAD在数学的计算和精确度方面也被广泛应用,能精确计算出满足工程测量需要的有效位数。 2.AutoCAD软件平台上外业的应用 在现场计算及放样检测中,要结合使用CAD和编程计算器。在AutoCAD软件平台上,利用CAD数字化建模功能进行三维坐标的放样,可以非常方便地验证放样点坐标。具体工作流程是:通过在AutoCAD应用平台上建一个三维模型,在这个X、Y、Z三维坐标系中,在同一平面范围内,直接输入任意一个三维点坐标数,然后在CAD界面上就可以看到这一点的位置,用编程计算器对显示的三维点坐标进行计算,就会得出一个计算结果。如果得出的验证程序正确,就可以进行外业放样工作。 三、AutoCAD软件在工程测量实验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建筑行业技术人员在工程测量中,可以便捷的运用AutoCAD强大的绘图和编辑功能。下面在测量实验教学中,简析CAD对地形图测绘的实际应用。 1.仔细测量和计算建筑平面控制点放样之后,充分运用Auto CAD对地形图作数字化测量绘制 (1)在对地形图实施数字化测绘时,应该仔细分析所测地层实际结构,然后将等高线、控制点等设定在各自的图层中,并将性质相同的元素放置在特定图层上。这样既能方便修改有错误的图形,又能通过锁定已设定的特殊图层并获取所需的图形。 (2)地形图有着复杂的地形实体,由点、线、面以及组合而成。对于像控制点这类的点状实体,可以采用数字化来定点位置;对如道路、等高线等线状地物实体,就要对主要线条采用数字化方法,再对符号进行编辑处理;对于面状地物,只需数字化其外围边界并在旁边插入面状地物符号块。对重点或特定的符号进项数字化处理,不仅能加快测绘工作的速度,又能美化其特定编辑符号,极大地方便了在后续工作中对图形的重新反复修改。 AutoCAD软件还能进行图块的绘制。依据设计人员所给地形图的图纸设计要求,可把地形图中出现的不同图式符号绘制成一个个相对应的图块,并保存在AutoCAD已建的符号库中,以便下次进行地形图编辑是对所需图形符号的随时选用。 3.对控制点的标注 AutoCAD软件除了编辑功能外,还能对控制点进行标注,通过标注表示出线段的长度、夹角角度和点的坐标等。因此,完成地形图的数字化之后,还可以对比计算结果,验证测量数据的准确性,从而保证测量作业质量。 AutoCAD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降低了传统测量数据的工作量,极大地提高了测量工作的效率,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数据计算的失误。同时,由于对放样点是经过电脑软件进行图纸的绘制,与传统手工绘制相比,更加直观清楚,使得工程测量放线工作更加方便快速。此外,在类似圆弧等不正规平面图形的放样中,AutoCAD软件的优势更为突出。总之,在工程测量专业中,CAD发挥着重要作用,解决了很多传统工程测量方法无法处理的测量问题。 作为一种重要的工程应用软件,AutoCAD不仅易操作,而且使用功能强大,在工程中的应用是非常方便可靠、经济实用的。加大对AutoCAD软件的应用,能减少测量作业中复杂运算失误率,提高测量的准确度,同时也能快速提高作业效率,加快施工进度,大大降低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进而保证施工测量工作更顺利地进行。 工程测量专业论文:高职院校工程测量与监理专业建设思考 摘 要: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工程测量与监理专业通过校企合作研究和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围绕课程体系、课程与教学资源库、实践教学体系、教师队伍、社会服务能力和质量保障监控体系开展建设,构建校企双赢的长效合作机制,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工程测量与监理;专业建设 一、专业建设基础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化水平的日益提高、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基础建设领域也得到飞速发展。在基础设施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工程建设市场急需大批实践能力强、素质高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国家实现现代化建设服务,其中工程一线的工程测量技术人员就是十分紧缺的一类技术人才。 根据毕业生跟踪调查和行业人才需求调查,仅重庆市2011~2013年工程测量专业需求预测人数就将达到每年约2000-3000人,2014~2020年仍然会不低于这一需求。就重庆直辖市而言,开办工程测量专业的高职院校只有3所,在校学生规模不足1000人,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工程测量与监理专业既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也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教育部、财政部决定2011年启动“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项目,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工程测量与监理专业名列其中,通过三年建设,使其服务重庆市乃至西部地区测绘行业及水利建筑行业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二、专业建设内容 (一)人才培养方式改革 专业是高职院校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结合点,是人才培养和服务产业的载体 [1]。人才培养方式改革一是开展“基于工作过程、项目载体、能力核心”的项目化课程改革,校企合作开发工程测量与监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完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体系;二是开展“做中学、学中做、工学结合”的行动导向教学 [2],在推进行动导向教学改革中,重视营造职场环境和企业文化氛围;三是展形式多样的学生技能大赛,丰富人才培养方式,学院通过企业赞助、企业冠名、校企联办等多种方式为学生搭建技能大赛平台;四是探索中高职人才系统化培养方式,针对在校的高中起点与中职起点的学生采用分班、分层次教学方式,针对毕业工作几年后的学生,学校与企业合作开设职业技能拓展课程和素质提高训练项目,实现职后持续学习,以至终身学习。 (二)课程体系系统化建设 1、坚持校企合作,推进中高职衔接,强调终身教育,完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2、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创新和设计多种教学方法,针对工程测量与监理专业多数课程实践性强特点,灵活运用教学手段。 3、实施“毕业证+行业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评价、考核制度,即毕业生在取得毕业证同时考取测量员证、施工员证等行业职业资格证书,建立一套科学、合理、适用的考核制度。 (三)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 根据工程测量与监理工作过程的典型任务,以工程测量服务为核心,将职业岗位标准、技能要求融入教学改革之中,整合岗位技能项目课程内容,重点建设《CASS软件应用》、《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测量数据的平差处理》、《GPS原理与应用》共4门核心课程,最终将《控制测量》、《工程测量》2门课程建设成为院级及以上的精品课程,并编写2门特色教材。利用数字化校园网和现代化图书馆,为学生自主学习、技术查询和信息获取提供服务和帮助。选取典型课程及教学内容进行录播,作为网络资源共享共用。 (四)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在现有的地形测量实训室、地籍测量实训室、数字测量实训室、数字化成图实训室、变形监测实训室等实训室的基础上进行优化重组,加大投入,计划经过两年的建设,新建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的房屋施工放样实训场和水工建筑放样实训场;改扩建3个实训室,形成“教、学、做”为一体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校内实习实训基地;新增3个集教学、培训、职业素质培养于一体的校外实训基地,与合作企业开发4门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建设学生顶岗实习远程管理平台,进一步提高教研室与校外顶岗实习单位的融合度,强化顶岗实习教学,采取学校评价和实习单位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五)“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 引聘与培养相结合,建设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借助与多家企业的合作关系,聘请相关企业的技术人员、能工巧匠作为本专业的兼职教师,采用进修、考察学习、企业锻炼、技术服务和科研等方式 [3],培养现有的专业教师,建设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培养1名专业带头人,聘请1名专业带头人,培养3名专业骨干教师,培养5名双师素质教师,在原有兼职教师6人的基础上,再聘请4人,把本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成为实力更强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 (六)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依托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培训中心,提高测绘专业职业教育人才培训规模和面向区域内企业的培训工作,拓展教育培训服务功能。积极承担测量及工程类行业培训、高职院校教师“双师素质”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实用人才培训;结合学院现有专业加强测量及工程类行业和社会通用职业技能鉴定站建设,进一步拓宽鉴定站工种范围;为企业提供应用技术服务,提升技术服务;推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建设、基地建设方面的成果,促进区域内职业教育均衡发展。 (七)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建设 依据测绘、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制定相应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同时引入用人单位、行业企业乃至社会来评价。设计质量监控和质量管理流程,进行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和监控,建立符合专业教学实际的教学质量信息的渠道、手段,建立科学规范的信息整理、分析、处理方法和程序,以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依托“校企合作办学理事会”平台,引入行业典型企业共同参与,建立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内容设计时效评审机制。 三、结语 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是重庆市水利局直属的行业高职院校,也是重庆及西部地区较早开办工程测量与监理专业的高职院校之一。本专业瞄准行业基层单位需求,着力培养学生测绘工作一线所需要的专业技术和能力,近几年来为西南地区测绘、水利和建筑行业培养了大批一线技术人才,特别为重庆的测绘、水利、建筑行业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力争通过专业建设,使工程测量与监理专业实现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和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整体提升。(作者单位: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工程测量专业论文:高职测绘类专业《工程测量》课程校企合作教学初探 [摘 要]高职教育要培养比同类本科教育实践动手能力更强的高等技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必须在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上下功夫。按照测绘生产项目完成的方法和思路进行实践教学,能够更好地使学生适应市场、适应社会,切合生产实际,符合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素质的要求,提高学生的竞争能力和作业水平。只有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学融“教、学、做”为一体,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才能更好地实现“学习过程即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理念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并希望由此探索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学生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的新思路、新方法,对我校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素质, 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有所益处,为高职测绘类专业《工程测量》课程教学进行大胆有效的尝试。 [关键词]校企合作 职业岗位能力 学习过程 工作过程 教学做一体化 “校企合作”是发达国家高职教育办学的成功经验之一,这种办学模式经受了历史的考验,被实践证明是一种运转灵活、优势互补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最佳模式,体现了学校和企业在理论知识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上的明确分工、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以及相关资源共享的原则,其实质是通过产学、产教的合作,培养出理论与实践、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并重的企业一线高技能人才。 一、该课程校企合作教学现状与问题 1.现状 (1)纸上谈兵的多,实际落实的少。 由于我院工程测量专业师资队伍多数来自刚毕业的大学生,从校门进校门,他们一般是理论有余而实践能力不足,所以,在落实校企合作、“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过程中,难免出现照本宣科、夸夸其谈的纸上谈兵现象,而真正落实到教学中却未能实现。 (2)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未摆脱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 一方面由于长期以来教师传授为主,学生被动听课这样的角色仍未彻底改变,另一方面,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我院校企合作教学项目少之又少,流于形式,没有实质性进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室、一体化实验室及一体化实习基地这样的场所还需加快建设步伐。 (3)课程的项目教学法、工学结合教材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提高。 基于此,高职测绘类专业《工程测量》课程需要由原来的学科为主的课程结 构,转变为新的技能型课程结构――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实现课程体系的可行性、实用性、针对性和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 (4)“双师型”教师队伍还不能满足校企合作、“教学做一体化”模式要求。 2.问题 (1)如何按照“项目教学法”编写教材,贯彻落实“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理念,参照工程测量岗位职业技能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2)怎样才能遵循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实现“在做中教,在做中学”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3)怎样正确认识学生能力形成、发展过程,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对学生进行一个全面、客观的评价,同时,突出强调职业性实践动手能力培养考核体系 (4)怎样才能尽快提高广大教师的职教能力、岗位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实现“双师型”教师队伍目标,把先进的职教理念与教学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发挥教学改革成果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促进专业整体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5)如何体现“校企互动、产教对接、学做合一”的高职教育理念?如何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素质为本位、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课程校企合作教学改革设计方案 1.课程教学改革的理念与思路 主导思想:体现“在做中教、在做中学、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突出“ 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表现为: (1)理论教学改革思路 1)遵循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的原则; 2)侧重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公式的应用、技能的熟练掌握,淡化原理分析、公式推导; 3)强调测量精度指标、客观真实、实事求是的重要性,严格按照标准、规范执行,达到岗位技能标准化作业要求; 4) 强调观测、计算、绘图、放样、监测五项基本技能,注重知识综合应用; 5) 紧密结合施工现场和现代测量工作岗位及时进行知识更新。 (2)实践教学改革思路 1)加强实习、实训管理和实习基地建设,强化实践技能培训,积极开展并完成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项目。 2)实践教学采用任务引领、项目驱动教学法,为今后全面展开项目教学法打基础。 3)增强教师实作演示或情景模拟,突出示范作用,强化现场直观性。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4)积极参加自治区及国家等各级各类测量技能大赛,提高竞技水平,鼓励学生树立“大赛点亮人生,技能改变命运”的思想观念,强调“一克经验胜过十吨理论”的技能竞赛理念。 5)贯彻落实中、高级工程测量工培训考证制度,实行“双证制”。 2.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1)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测绘类专业《工程测量》课程的总学时为348学时,其中(理论108+课堂实训84+综合实训156),实践教学比例为69%。 (2)建立健全考核机制。课堂教学以作业完成质量为主要衡量标准;课堂实习以实习过程的规范性、成果质量及数据处理能力为标准;综合实习以团队协作、吃苦精神及个人品质、本人考核成绩、实结、成果质量等为主要标准。突出“测量、计算、绘图、放样、监测”五项工程测量工岗位职业能力基本功训练和掌握。 考核内容:实际操作占60%,理论考试占40%进行考核。 考核评价标准:实践考核,平时的过程考核与集中实习动手能力考核相结合,按照职业技能鉴定中级工程测量工(四级)标准要求,严格把关,采用百分制计分办法计分;理论考试,以工程测量课程标准要求的必须和够用的理论基础知识为重点,进行闭卷考试形式考试,同样采用百分制计分办法计分;总评成绩,由两项成绩所占比例求和得到总评成绩,60分以上为及格,70分以上为中等,80分以上为良好,90分以上为优秀。 (3)搭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平台。一是建立昆都仑、新校区等校内实习基地,作为课程综合实习的主要场所,进行初步的综合能力训练;二是组织学生到各测绘单位集中生产实习,完成测绘生产任务,使学生在充分体验所学知识价值的同时,对作业规范、作业标准、作业方法和流程等产生新的认识,弥补课堂教学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不足,使理论知识得以融会贯通和提炼升华。 三、校企合作教学实施 1.教学内容的选取与序化 我们将《工程测量》课程在内容设计方面突出工程测量工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紧紧围绕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需要来选择课程内容,从“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出发,设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打破传统重点传授理论知识的思维方式,变知识传授主体为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为主,以项目为载体,创设工作情景,将项目分解为一个个任务,将技能大赛各项标准和工程测量工(中级)考证的相关知识、技能融入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本课程分为13个项目,采用递进式编排组织内容,由各种工程勘测设计、施工、运营管理的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各项工作任务,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设计各项目,使各项目环环紧扣,相辅相成,形成一个工程测量岗位职业技能素质培训的有机整体,尽力实现“学习过程即工作过程”的教学思路。 工学结合、项目教学法《工程测量》课程序化后重点突出我校铁路特色,增加城市轨道、高速铁路工程测量和铁路曲线测设新方法等内容,舍去与铁路专业无关的部分内容,使教材更完善,更具有针对性、可行性、实用性。 2.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师、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水平、岗位技能和职业能力,建立、完善新型校企合作运行模式,真正实现“实习――生产一体化”校企合作教学,使企业、学校、学生等多方面实现共赢。 (1)本次校企合作教学成果 2013年,我院工程测量专业1103、1104班的57名同学和5位教师利用工程测量综合实习时间,参加了河北中色测绘有限公司、内蒙古利丰测绘科技有限公司承接的数字城市外业采集、内业成图、城镇地籍调查、农村宅基地调查、建筑物沉降观测等各个项目为期6周的工作实践,为企业完成产值达80多万元,学生及指导教师收入总计达12万多元,为学校节省实习经费开支达3万多元。老师和同学们以吃苦耐劳的创业品质、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战能力和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较好地完成了各项任务,受到各测绘单位的高度评价和热烈欢迎。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多方共赢的目的。 通过“校企合作教学”与“传统教学”效果对比,总结出值得推广的教学经验、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成果。 1)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工程测量》课程教材编写工作已经完成并于2013年4月出版,现正在进一步完善以便更好地适应我院校企合作教学实践; 2)建立了校企合作教学研究指导委员会; 3)建立、健全、完善“学校、企业、学生”多方共赢的校企合作新型运行机制,确保安全、高效完成校企合作各项生产任务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 4)把学习过程转移到测绘生产一线进行,建立“在做中教、在做中学”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师“在做中教”,教得自如,学生“在做中学”,学得轻松。同时,使教学环境进入工作环境,真正将实习任务与生产任务对接,实现“学习过程即工作过程”。 (2)应用情况: 1)工学结合模式下《工程测量》课程教材已经应用到我校教学实践中; 2)到企业进行锻炼,提高了我院青年教师和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岗位职业素养,实现了企业愿意接收学生实习、学生愿到企业实习、学校放心学生到企业实训的“三赢”。 3)与生产相结合,制定实训教学标准、开发实训项目和编写实习指导书,制定实训环节的质量控制标准;完善实训基地管理制度,以保证实训基地的优势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的充分发挥。 4)我院在制度建设上,有利于“校企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企业在分享学校测绘仪器设备资源、测绘人才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我校工程测量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工作。 四、几点建议: 1.要牢固树立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的观念,我院的校企合作机制需要尽快建立、完善; 2.课程改革应注重实用性,取材于实际工程项目,将测量规范和测量职业技能鉴定内容、测量标准融入课程教学,并突出本校铁路特色; 3.为了贯彻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实现工程测量专业顶岗实习半年以上,实践教学占课程教学50%以上,双证书率达到80%以上,我院应该积极推行“在做中教、在做中学”的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将工学结合、校企结合作为我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带动专业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4.尽快建立校内、外工程测量实习、实训基地,满足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要求,使学生学习实现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努力实现与生产单位的“零距离”对接,达到“学习过程即工作过程”的目标。 5. 国家要制定配套的法规体系保障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各级政府要出台鼓励措施,吸引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事业,形成一种法律有规定、政府有措施、学校、企业、学生有要求,既有动力又有压力,更有吸引力的办学模式,从而促进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健康有序发展。 工程测量专业论文:基于高校转型下非测绘专业工程测量教学探讨* 摘 要 基于当前高校转型的大背景下,分析目前工程测量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就出现的这些问题提出新的课程培养模式和改进措施。 关键词 高校转型;工程测量;教学模式 随着《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出台,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迎来了又一个春天,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适应时展的要求。在高校转型的大时代背景下,如何培养出适应社会要求的应用型人才是当前高校面临的最关键问题[1]。这种新的形势对土建类非测绘专业学生的测绘技能的培养提出了挑战。工程测量是土建类非测绘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和基础课,广泛应用于土建相关的各个行业,也是从事规划、勘察、设计、施工和管理等一系列业务的专业技术人员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如何让他们熟练掌握测绘基本技能和知识,这在人才培养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测绘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各个行业的侧重点又各不相同,传统的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如何使工程测量教学模式跟上时展的步伐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 目前教学模式普遍存在的问题 教学模式单一,专业重点细分不到位 目前的工科类或者开设土建类专业的高校工程测量教学模式单一。土建类专业一般有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城乡规划、建筑学、工程造价以及勘查技术与工程等[2],课程体系的内容比较单一,远远落后于现在的测量科学技术。根据对部分生产单位的调研发现,对土建类非测绘专业人员在测量技术的要求上,主要在于测量仪器的使用、地形图的应用、施工放样、变形观测与竣工测量等。目前的教学模式还是传统的基于理论课结合课内实验课程,再加上课程后的实践实习,教学模式相对比较单一。上述的这些专业虽然都学习工程测量,学习的内容也大致相同,但是各个专业方向对于测绘的应用要求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各个专业在学习的时候要有自己的侧重点。目前的工程测量教学各高校几乎是基于同一个教学模式,这种粗放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再加上专业重点细分不到位,最终导致工程测量的学科建设不能与时俱进,与社会的需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考核方式单一 在目前的工程测量课程成绩评价体系中,评价学生学习好坏的唯一标准就是考试,一般由理论和平时成绩各占百分之多少比例来构成。虽然有平时成绩,但是平时成绩包括学生的课堂表现情况、课后作业完成情况以及课程内实验课程表现情况[3]。一般来讲,考试成绩都占有60%~80%的比例,这种考核方式实质上就是以考试为主的相对比较单一的考核方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还是依靠一次理论考试来定学习的好坏,学生的创新思维、动手能力都很难体现出来。 仪器设备相对滞后,学生动手能力弱 当前测绘学科在飞速发展,测绘仪器也在飞速发展,测绘仪器逐渐实现一体化、智能化的发展形态。面对当前的测绘新技术、新仪器,课程体系内主流的水准仪和光学经纬仪显得相对落后,虽然有必要让学生掌握这些光学仪器的原理和使用方法,但是在电子水准仪和全站仪的使用上比较欠缺。大部分高校的测绘仪器只能满足测绘本专业的学生的使用,很难同时满足非测绘专业的使用需求。 2 课程培养新模式探讨 不同专业制订不同培养方案 由于专业性质不同,所从事的专业技术领域也不一样,工程测量课程体系要结合测绘技术在各专业中的具体应用和要求来建设。例如:土木工程专业学习工程测量所侧重的是水准测量、角度测量以及建筑物的定线等;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要掌握的重点则是地形图的识别,尤其是对野外地形地貌的判读。因此要针对不同的专业进行细分,不同的专业制订不同的培养方案,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要细分对待,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学有所长、学有所精。 注重过程评判标准,综合评定学生成绩 工程测量是以实践操作应用为主的学科,因此在课程考核上要注重过程的评判,提高实践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例,实践成绩要占到一半甚至更多。在成绩考核上把上课表现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实践操作情况等统筹起来,把理论考试和实践能力考试结合起来,让学生不光要重视理论学习,更要注重实践操作,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既会动脑,也会动手。 校内外实践场地建设 目前的用人单位对动手能力强的高级技能型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但是学生以课程实习为主,很难有机会进行真正的生产实习,因此动手能力较弱。一般的校内实习都是以巩固课程教学为基础,校内的实习基地和真正的生产项目有一定的差距,学生所掌握的实践技能很难跟得上真实的生产环境。因此需要建立和生产环境相似的校内实习基地,积极拓展校外实践基地。学校可以选择自己建设,也可以选择和生产单位进行合作,定期输送学生到生产项目上进行实践。 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 对于师资力量这一块,需要加强双师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既要“双师型”,也要“双师结构”,使得每一个学生既有校内的老师,也有校外的师傅。光提“双师型”其实不能够真正解决高校的教师融合产业、行业、企业能力的问题,“双师结构”就可以解决。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构建合作发展联盟,分派教师定期到企业顶岗学习、产教融合。积极拓展学校与校外单位之间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的深入合作,进一步形成协同创新、互惠多赢的良好局面[4]。 3 结束语 当前社会需要技能型的综合人才,工程测量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只有进行改革才能适应当前人才培养的需求。通过对工程测量的教学内容和手段、成绩考核、实验实践环节进行改革和调整,使培养出来的人才能适应当前测绘学科的发展。对测绘学科的发展也起到一定的积极推动作用。 工程测量专业论文:以能力为本位的建筑工程测量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 要:建筑工程测量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主要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本位,探索建筑工程测量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教学方法,制订出适合本院校、本专业切实可行的教学文件和教学内容。 关键词:建筑工程测量;能力本位;教学改革 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教学设计中落实能力本位教育,在所有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上,以保证学生走上社会后具备持续发展能力。 有关高等职业教育能力本位课程,国内及省内已有学者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但是,由于各学校对能力本位教育的理解不同,所以在实践中的具体做法也不相同,对能力本位课程的教学设计及有关教学文件的研究和实践的开展程度也不同。 一、建筑工程测量课程的改革内容 建筑工程测量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技术基础课,也是工作过程化体系中的一门突出能力的专业技术核心课程。 1.改革目标 按照高职核心能力课程教学原则,分析与建工测量课程有关的职业活动和岗位能力,确定课程教学目标,并以突出能力目标和能力训练为主线进行课程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并完成课程相关的教学文件。 2.改革关键问题 (1)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确定课程的整体目标,突出课程的能力目标 课程目标有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素质目标等等,但是最薄弱的就是“能力目标”,我们的课程必须突出“能力训练”。能力要根据项目和任务来训练,而不是用语言、文字来叙述。 (2)按照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设计理念改造课程内容 职业教育课程的内容必须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要明确课堂的教学点,也就是明确教师的操作点和学生的掌握点。它包括知识的重点、难点和运用点,也包括方法指导点、情绪协调点及个别调节点。 (3)按照真实或仿真的项目环境设计适宜的课程项目 课程项目设计有综合项目和单项项目。综合项目设计应选择设计一个或几个贯穿整个课程的大型综合项目作为训练学生职业岗位综合能力的主要载体。 (4)以实训为手段,以学生为主体改革教学方法 课程教学要改变单一的讲授法,提倡使用启发式、讨论式、辩论式、对话式等,培养其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确立学生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学生由传统教学中的被动角色变成学习的主人,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其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问题的综合解决能力。 (5)教学改革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了调查研究法、比较法、实践探究法、总结法等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①组织课题组成员深入学习高职教育理论,参加与课题有关的课程改革方面的培训,研究职业教育新观念,学习高职先进的课改经验和案例。 ②对现有的建工测量课程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教学效果及教学文件等进行分析、比较,找出课程实施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明确课程改革方向。 ③进行广泛的社会调研,找准各子课题研究的切入点,科学地进行课题论证,明确研究课题内容、性质、指导思想及研究方法。 ④结合课程教学,边研究、边实践,跟踪调查,及时总结实践效果,调整研究路线,不断完善研究成果,保证各项研究成果均达到预期目标。 二、课程教学改革特色与创新 1.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确定“任务―发现―创新”的教学模式 这不但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程度,而且可以大幅度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有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2.以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依据确定课程内容 课程的实例、实训和主要的课堂活动,都要紧紧围绕职业能力目标的实现,尽可能取材于职业岗位活动。以此改造课程的内容和顺序,从“以知识的逻辑线索为依据”转变成“以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依据”。 3.按照能力本位的高职课程原则设计课程 教师要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素质为基础,突出能力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以实训为手段,设计出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并将德育内容、外语内容及职业核心能力等渗透到所有课程中去。即进行课程的整体设计、单元设计,并制定该课程的课程教学标准等有关教学文件,使课程改革落到实处。 工程测量专业论文:创新工程测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教学改革 摘要:本文根据现阶段我国工程测量专业人才需求,指出提高工程测量专业人才的工程素养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同时对高职院校测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教学改革进行一些探究。 关键词:高职工程测量技术 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改革 近年来,随着“3S”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摄影测量与遥感RS技术)的广泛应用,工程测量技术也发生着实质性的变化。那么对工程测量技术人员也有着更高的要求。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工程测量人员已不适应当前市场对工程测量人才的需求。 因此,对原有工程测量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一次改革势在必行。 一、工程测量人才需求状况分析 工程测量技术人员须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对工程常用的测量仪器能够熟练使用。同时具备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 近年来,国家经济建设飞速发展,各行业对测量专业复合型人才需求是不断增大。同时各省市水利、土地、工程建筑等行业对工程测量技术人才需求量加大。各用人单位急需掌握新技术的应用型工程测量人才。然而在这种量的需求增加的同时对工程测量人才的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二、测量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重要性 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实践教学是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其重点在于强调实践性和应用型。根据企事业用人单位对工程测量技术人才的反馈意见,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及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能力要求较高。因此,测量人员的实践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是每一位合格的测量人员必须具备的专业素养。 三、“2+1”人才培养模式 “2+1”人才培养模式是“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一种具体体现,主要应用于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在学校的前两年进行基础知识和技能训练,最后一年到企事业单位参加顶岗实习。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在学习好专业知识的同时积累生产工作经验,实现学生毕业后知识能力与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 四、测量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一)改革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教学目标及岗位需求,应构建起“夯实基础,加强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实践教学循序渐进。早期实训课程以提升学生专业兴趣为目标,巩固学生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动手能力为基础。专业应用实践课程注重提升应用实践技能培养,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各种专业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 (二)改革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模式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职高专学生培养方案中的一个必修的教学环节,目的在于总结专业学习的成果,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论文)应推行校企联合指导毕业生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学生在最后一年进行顶岗实习,学生在单位实习期间由单位的技术人员与教师共同指导学生,确定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中心内容。这样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相辅相成,同时学生通过毕业实习、收集资料、学习方法、解决问题进而完成毕业设计(论文)。 工程测量专业论文: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探讨 摘 要 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应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力求向社会输出大量优质人才,为我国工程测量行业的持续发展添加持久动力。在本文中,笔者对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进行研究,结合社会岗位对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的要求,拟定培养优质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的有效措施,旨在提高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教学质量,优化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教学成果。 关键词 工程测量 人才培养 有效措施 工程技术测量行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建设影响深远,培养适合国民经济发展的技术实用型专业人才意义重大。作为优质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的发源地,高等职业教学致力于向社会输出高等技能应用型专业人才,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要求学生在实践工作中,能够灵活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并彰显出良好的职业精神。本文结合社会岗位对工程测量技术创业人才的要求,为培养优质的专业人才提出科学、合理、可行性强的建议。 1 工程测量技术的岗位要求 1.1 行业岗位的学历要求 笔者经过调查发现,目前该行业各岗位的入职学历要求详情为:单位技术负责人这一岗位,要求入职者学历达到本科或本科以上;作业区技术负责人这一岗位,要求入职者学历为大专及以上;而对作业组组长以及作业组组员的学历要求则为中专及以上。 1.2 岗位对能力与素质的要求 工程测量技术岗位要求入职者具备一定的职业素质、基本的专业技能、职业的核心技能以及职业发展空间。职业素质主要考察入职者的团队精神、行为习惯、沟通交流能力等,以确保在日后工作过程中,入职者能够遵守职业操守,能够与其他同事协调合作,在岗位中发挥应用的价值。基本的专业技能主要包括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能力以及各项基本测量仪器的使用情况,确保入职者在日后工作过程中,能够灵活应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熟练操作各种测量仪器与设备,完成各项日常工作。职业核心技能则要求入职者具备掌握环境数据采集与分析的能力,及时了解四周建筑工程的布局,确保技术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而职业发展空间,则主要看该入职者的学习能力与业务管理能力与未来的发展空间,考察入职者能否善于在实践工作中,通过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完善自己。 1.3 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就业岗位 根据调查结果,笔者对工程技术测量专业今后的就业岗位进行了总结,这些就业岗位主要包括:工程检测员、工程监理、地理环境检测员、GIS数据工程师等。同时,根据岗位定位,笔者将工程检测、控制测量、环境制图这三大职业技能的培养,拟定为职业教学体系中的重点内容。 2 培养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的有效措施 2.1 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虽然教师的教学水平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质量,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占据着主体地位。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学成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是现阶段教学模式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难题。笔者通过调查,发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主要方法有三种: (1)开展实践教学,提高学习趣味性。开展实践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游戏与竞赛等环节,提高学习趣味性。教师应多倾听学生建议,调整课堂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吸引学生注意力。实践教学期间,可将学生分为不同小组,每组均指定一名组长,负责监督组员认真参与实践课,不旷课不迟到不早退,在有限的时间内努力练习各项操作。以小组为单位,设定评分机制,每一位组员的表现均会影响到整个小组的成绩,旨在培养学生团队精神与集体荣誉感,提高学生工作协调性,营造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学习氛围。 (2)制定学习计划,向学生适当施压。在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学习过程中,大多数教学内容是层层递进,一环扣一环的,因此打好基础十分重要。笔者认为,可以在教学开始前,制定学习计划,设定阶段性学习目标,能够有效督促学生循序渐进学好知识。另外,透过学习计划,学生能够随时了解到自己的学习动态与学习成果,进步或退步的趋势均会给学生带来无形的压力。而适当施压,对提高学习积极性是很有益处的。教师应设定奖惩机制,表扬并奖励进步明显,表现良好的学生。对于学习成绩退步、学习效率低下的学生,教师应注意加强沟通,指出这部分学生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良建议。 (3)注重学以致用,满足岗位需求。教学活动除了要帮助学生打好理论基础,还要加强学生对各类仪器、检测技术的操作能力。一味地掌握课本知识,不懂得学以致用,显然无法满足需求。现实工作并不是纸上谈兵,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中,灵活应用所学知识才是教学的最终目标。所以,教学期间不要一味照本宣科,教师应结合社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节假日校方应积极与测量单位进行合作,分配学生去实训基地进行工作实践,使学生充分了解岗位需求,日后学习时目标更加明确。 2.2 设立双证书教学制度 对于技术专业人才来说,相较于学历证明,专业资格证书才是证明自身专业技能的有效凭证。工程测量专业教学要求学生在毕业时,需获得由指定认证机构颁发的中级工程测量工作资格证书。笔者认为,结合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技能鉴定规范》的内容,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教学应设立双证书教学制度。双证书教学制度,学生除需接受中级工程测量工作资格鉴定,还需接受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双证书教学制度的实施,不但能给学生一个专业的认定,海能为学生的职业生涯提供保障,降低失业率。 2.3 构建校内外实训基地 为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校方应加强与社会的联系,通过校企合作,进一步考察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把学生培养成能够满足社会岗位需求的高素质符合人才。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十分强调实践性,传统的教学体系理论与实践联系不紧密,学生缺乏实践锻炼的机会,导致学生对工程测量技术行业存在错误认知。因此,建立多个长期校企合作式实训基地,使学生能够站在生产一线,零距离接触这一岗位,经过充分的实践与锻炼,能够对该行业有深入的理解与足够的认知。如此一来,学生在日后就业时,能够迅速接手工作,直接为企业省去了上岗前培训的过程,极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 2.4 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就现阶段我国工程测量技术行业来看,传统的经纬仪、水准仪逐渐被全站仪、动态GPS等先进技术给取代。然而由于高职高专院校教学投入不足,依然延续传统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过于落后,直接导致学生毕业后,掌握知识与技能与时展严重脱节,在工作过程中,不能马上适应工作内容,无法满足岗位需求。因此,在培养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时,学校应与时俱进,结合该行业发展状况以及各种先进技术的应用情况,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努力拉近学生综合能力与社会要求的差距,向社会输出大量优质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为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添加新动力。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职业能力的不同认知,将会造就不同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教学模式。结合工程测量技术行业的岗位需求,对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培养方式进行研究,通过有效的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制定双证制度教学模式,为学生就业提供可靠保障;构建校内外实训基地,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注重教学内容与时俱进,使学生在就职后尽快适应,均有利于高职高专院校向社会输出大量优质人才。因此,结合社会需求,拟定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措施,是高职高专类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对人才培养的有益探索。 工程测量专业论文:工程测量专业实践课程改革方法研究 摘要:工程测量是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也是学校城市建设产业系建筑工程施工与管理专业、建筑工程造价专业和工程测量与监理专业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教学质量和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毕业后的职业能力。本文就将对工程测量专业实践课程改革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工程测量;实践;改革;措施 工程测量课程是高职建筑类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主要培养学生在各类工程建设中所需的测量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测量新仪器、新技术的相继出现和使用,以及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行业对人才知识、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旧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该课程的教学要求,只有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才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促进课程建设水平的提高,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以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1、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建筑工程测量是土建类专业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课程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工程施工中测量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使学生具有解决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有关测量技术的技能。虽然工程测量技术是一门古老而成熟的学科,但是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随着光电技术、全站型速测仪、GPS等技术的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常规的、经典的测量方法正逐渐被新的测量手段和方法所代替。同时,建筑类专业不断出现新的发展方向、新的问题,也给测量教学提出新的要求,即一方面学生在校期间需要学习的科目有所增加而迫使测量课程的学时缩减;另一方面,为了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必须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及操作技能。因此,如何使工程测量课程教学适应新的形势,在将来的工作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成为建筑类专业测量课程教学所要探讨的重要问题。 2、改革的内容与方法 2.1、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课程内容的编排应本着以能力为本位的精神,以项目教学为出发点,将工程测量的内容按照职业岗位能力划分为各个小项目,通过建筑行业的广泛调查,根据测量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来确定教学内容。如在施工前需要对施工区内测绘地形图,因此涉及小区域控制测量的外业与内业工作、地形图的测绘;在建筑物施工过程中进行建筑物和构筑物的放样、土方开挖与土方量的计算、基础工程与主体砌筑中的施工测量、构件的安装测量、对工程质量评价而进行的检查与校核测量;施工竣工后的竣工测量。 2.2、改革教学方法 工程测量课程的理论教学以讲授为主。在讲授的过程中,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投影机、多媒体、录像等,将实践性强、技能训练要求高、操作难以掌握的内容直观、形象地表现出来,避免了理论教学枯燥性与复杂性。利用课件拓展和充实教学内容,增加教学内容的直观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如在多媒体课件中增加图片、视频以及动画效果,减少文字内容,从而提高课堂的效率。实践教学以实物演示法为主,边演示边讲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达到更好的实践教学效果。 2.3、加强实训教学 合理的实训内容对于学生理解理论教学内容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因此要严格规范训练,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对于工程中很少应用的内容,如钢尺量距、视距测量、全圆法观测水平角、大平板测图等,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可以删减。探索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法。在进行测量实训的过程中,引入工程实例项目教学法,综合运用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等各种测量仪器,根据施工设计图纸,指导学生进行建筑物的实地放样等工作。积极组织学生测量技能比赛。技能竞赛可以考察学生的技能水平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均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注重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 3、工程测量课程原有实践教学体系的局限性 3.1、教学方式单一 工程测量原有的实践教学模式主要为:教师演示、学生重复,即首先在课堂上讲述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在几周后的测量实习中,再演示一遍测量仪器的使用步骤和注意事项,然后就是学生自行操作,本质上仍然是“集中讲授”的传统教学模式。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式虽然也能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教学环节仍然以教师为中心,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无法满足高质量实践教学的要求。 3.2、实习时间集中 在原有的实践教学体系中,测量实习是工程测量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目前,在我国设有土木工程相关专业的高校中,大多数高校将测量实习集中安排在理论课程之后的几周,这种做法主要是便于教学管理,尤其是对于实验室管理人员较少,以及测量仪器数量有限的高校。但是,集中实习的教学效果却不尽人意,学生在测量实习期间能够掌握测量仪器的使用,但是对测量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没有消化和思考的时间,因此,测量实习应该贯穿整个学习阶段,应该使学生在工程测量课程之后仍然有机会操作和使用测量仪器。 3.3、灵活性创新性差 测量实习环节应该包括测定和测设两个部分,测定部分步骤相对固定,而测设部分比较灵活,可以与房建设计结合起来,根据不同的设计图纸灵活展开,具有一定的创造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有的测量实多数都是围绕测定部分展开的,测设部分涉及很少,而施工建设单位测设操作应用是比较多的。因此在工程测量的实践教学体系中要增加灵活性较强的测设环节。 4、工程测量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的建立 4.1、测量实验环节 验证性实验是继承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和内容,紧密配合理论教学,教师先组织学生精讲,演示,提问,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操作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和重要性,巩固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初步的动手能力。设计性实验涉及到实验方法的选择和实验步骤的安排,这就为设计性实验的开展提供了前提。而综合性实验是在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当完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内容之后,指导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个实际工程案例,将各个验证性,设计性实验环节结合起来构成一个综合性实验。 4.2、测量实习环节 测量实习环节是工程测量课程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也是工程测量实践教学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所以在具体的工程测量理论课教学结束后,为了巩固、拓宽和加深课堂教学的成果,可以进行实践实习工作,使学生对测量工作的实施过程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和掌握,对实际工程中的测量过程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4.3、课外创新活动 在课外,可以搭建课外创新活动平台,比如测量协会的创办以及开展活动,学院的测量实验室保证定期全天开放,为协会会员提供测量仪器服务,同时实验室教师为学生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保证学生每周的课外实践活动能够顺利进行。还可以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外创新活动平台的建立,激发了学生们投入测量实践活动的热情,有效地提高了学生们的测量实践技能。举办测绘前沿技术讲座、建立校外实践基地等等。 综上所述,通过深入开展工程测量课程的教学改革,才能有效地推动其专业建设。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要在加强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外,加强学生专业技能以及思想品德等方面的锻炼、培养,强化实践教学能力,以此来较好地满足后续专业课学习以及工作的需要,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工程测量专业论文:高职工程测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摘要:为了适应市场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以“学校、企业、行业”为主体,创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以测绘新技术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建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工学结合的“三融合、四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工程测量技术 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体系 校企合作 测绘科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国民经济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毕业生可在国家基础测绘建设、城市和工程建设、矿产资源勘察与开发、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环境保护与灾害预防等国民经济各部门具有广阔的就业市场。通过深入调研,发现现有体系下培养出来的工程测量技术专业高职毕业生不能满足生产一线对测绘高端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为此,我们按照高职测绘专业培养工程施工、国家基础测绘第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依照“工学结合,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观念,根据“循序渐进、分段进阶”的能力养成规律,将“项目化”的实践教学划分为认知见习、单项训练、综合实训、创新实践、顶岗实习、创业实践等阶段进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在对测绘行业开展广泛而深入调研基础上,通过行业、学校和企业共同研讨,并根据测绘行业对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要求,和企业共同参与制定体现学校特色、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各自的资源优势开发专业课程,优化“工学结合”的测绘人才培育模式,在合作企业进行面向专业素养课程的认知见习,体验职场实境,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和认同感,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以测绘新技术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建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工学结合的“三融合、四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 1.1 以学生为主体,创新 “三融合、四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 工程测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就业为导向,内涵式发展为原则,创新工学结合的校企共建人才培养模式。行业、企业、学校深度融合,根据行业标准,确定人才培养规格,设置课程标准;人才培养全过程中贯穿“工学结合,双证融通”的培养理念,依据企业工作岗位能力对职业技能的需求,强化学生专项技能培养;强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学环节与生产过程对接;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实现素质教育与企业文化对接;顶岗实习与就业对接,使学生接受学校企业的双重培养,逐步推进教学、实践、就业一体化。在校内以理论教学与专项技能实践教学相结合;在校外实训基地以项目教学来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以企业顶岗实习促进就业,保证学生在校学习与社会就业之间零距离。 1.2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深化校企合作平台 基于开放式的办学理念开展校企合作,坚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借助行业、企业的设备、标准、人员和需求与企业共建校企合作平台,以确保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本专业与陕西测绘局技能鉴定中心建立稳定长效的校企合作平台,定期为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工程测量专业学生及教师进行职业素质培训及行业政策法规讲座,共同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拓普康商贸有限公司在该院设立订单班,为企业培养测量仪器设备销售、维护人才;陕西天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该院共建“摄影测量工作站”,使学生参与实际项目,强化学生摄影测量内业处理能力。具备一定基础和动手能力的学生提前进入企业岗位实习,与企业建立长期的用人机制,使一部分在实习过程中表现优秀的学生与校企合作企业签订正式的用工聘任合同。 1.3 以行业用人标准为要求,完善双证书制度 工程测量专业构建以技能培养为主线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注重学历教育的同时,要求学生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体现技能培养的教学目标,从而敦促学生掌握行业前沿的技术和设备操作技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专业课程体系,以岗位要求为主线调整课业内容,以充分体现符合职业专业特点的测绘人才培养特点。以行业的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确定该专业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能力,使教学内容直接准确地反映职业实际工作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用证书推动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为培养既有学历证书,又有职业资格证书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奠定基础。建立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体现学历和职业要求,突出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养成。 1.4 以实践技能为目标,以赛促教,赛证融合 在双证书制度的基础上,引入企业和行业的资格认证,以认证考核标准完善课程教学标准,促进职业技能提高;以校内的技能大赛为平台积极引导、组织学生参加行业、省级、国家级的各项工程测量技能大赛,通过竞赛项目快速提升学生技能水平和学习兴趣,以竞赛促进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内容更新。 2 课程体系建设 依托以专业带头人、行业企业专家、骨干教师为核心组建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基于测绘岗位的工作要求确定测绘人才培养方向;依据施工过程,确立典型工作任务并加以分析,明确所需职业技能内容,提取归纳行动领域综合能力,构建体现工程测量技术高技能人才所需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和专门知识要求的课程体系。 基于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标准,以测量工程生产过程的系统性为出发点,围绕工作岗位、工作过程、工作任务核心能力培养,融行业、企业技术标准、职业岗位标准和典型工作任务于一体,确立《测量学基础》、《控制测量》、《工程测量》、《数字测图》、《GPS应用技术》5门优质核心课程,系统安排课程的结构、内容、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及总课时,调整课程标准,重新编排教学大纲,秉承“工学结合”的理念编写实践教材,优化实践课程理论。加强校内实训硬件设施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从企业聘请技能经验丰富的专家来校指导实训教学,并承担部分对实践性要求较高且与实际生产紧密联系的教学内容;以“岗位核心能力培养”为目标倾力打造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将专业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作为重点内容加以实施。以核心课程建设为带动,以岗位能力培养为重点,与企业合作开发体现“工学结合”特点的优质课程和课件。 3 教学模式改革 进一步优化和调整教学组织模式,利用施工工地、实训实习基地开展实践教学,用科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旨在达到锻炼动手操作能力和技能培育的目的。 3.1 以“岗位任务”为重心,改变原有的教学与实践安排 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积极探索技师课程开发模式,重新调整教学计划,增加实践课时教学的时间。经过教学改革,目前工程测量专业实践课所占比例为48.4%。调整后,切实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3.2 积极开展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制定科学可行的教研教改计划 ①在启发式教学原则和互动式教学原则指导下,积极开展教学方法改革研究。积极倡导启发诱导式、讨论式、案例式、以问题为引导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如《地形测量》课程的教师把教学与工程实践结合起来,开展实例教学,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②加大考试改革的力度,提高教学质量。在考试内容上,注重了内容的应用性、灵活性和综合性,部分课程的考试内容融入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证项目(英语等级、计算机辅助设计绘图员高级证、工程测量高级证等)。 ③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水平。我们积极鼓励本专业教师积极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实现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如《测量学》、《GPS测量》、《控制测量》、《数字化成图》、《GPS测量原理及应用》等课程教师制作了多媒体教学课件,链接了很多典型教学图片和动画,丰富了同学们的视野,又弥补了教学过程中缺乏典型案例的问题,教学效果十分明显。 3.3 “教、赛、证”三位一体,加强专业技能培养 发挥技能大赛对学生专业专项技能的培养功能,调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热情。将技能大赛的内容、技术规范、标准引入教学过程。学生通过大赛的准备和参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并通过参赛过程的分组竞技,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并将职业资格鉴定和技能大赛有机结合,使优秀选手在取得优异竞赛成绩的同时,亦可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实现课证融通。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提高教学效果。如:工程测量技能大赛就可与考取中级测量员职业资格证书相融合,学生通过实训锻炼掌握仪器操作,经过考核获取资格证书扩大就业能力。 4 结论 依托陕西省测绘局和企业的测绘项目为载体,创新的“三融合、四对接”人才培养模式,将课堂搬到建筑工地、校外实训基地,在校内外综合性实训场所进行面向专业核心模块课程的综合项目实训,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这对满足测绘人才市场需求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工程测量专业论文:专业办企业:工程测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 1.体制创新 建立了“四合一”产学高度融合的管理体制。章程规定了组织机构产生办法、权利义务、议事规则等;主体责任明确:学校对人才培养质量起保障、考核、检查、监督等作用;企业负责市场开拓,提供项目任务、维护资质、进行资源的再分配等工作;从事生产和教学的教师(生产教学一体化)负责专业调研和市场分析,开发产学结合课程,组织生产与教学,进行质量评定与考核等。其决策层是董事会。 2.教学实践创新 构建“三维”课程体系建设方案;依据“三个转化”开发产学结合课程,形成典型课程资源;课程内容的“三个转化”和师徒制、云课堂的教学方法,不仅实现专业教学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而且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破解教师难教、学生厌学的顽疾;真实的生产项目教学打破了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代之以项目分组制管理,形成制度与范式。 3.评价与考核机制创新 基于三个标准建立产学评价体系。以测绘行业标准、职业技能标准、省优质测绘工程标准为依据,建立产学互通评价体系。考核通过的学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根据双师要求建立教师成长机制。设计专业教师成长路径,建立师徒结对、工程实践、职称评审等制度;规定教师职称评审试行工程系列优先原则,技术职务高低取决于教师参与工程项目的能力与业绩。教师团队对本成果理论贡献:论文15篇(中文核心8篇),专著1部;实践贡献:8项工程获得10个省市工程质量奖。 江苏省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工程测量教学团队于2001年创建股份制公司:南京大地测绘院,秉持“生产育人”理念,在江苏率先实施“双主体一体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内容有:1.建立“四合一”(系主任与测绘院院长合一、专业带头人与总工程师合一、专业教师与项目经理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产学高度融合的管理体制,实现了专业建设与企业发展、课程内容与岗位要求、教材组织与项目任务、教学与生产的“四同步”。2.基于教学与生产对接,构建“三维”课程体系(素质课程、产学结合课程、生产课程)。根据测绘生产项目的特点,产学结合课程的二次开发实现了“三个转化”(技术设计转化为教学方案,生产过程转化为教学过程,生产质量监控转化为教学质量监控)。3.以“三个标准”(测绘行业标准、测绘行业国家职业标准和省级优质测绘工程评选标准等)为依据,创新产学评价体系,学校和企业共同实行标准化考核和动态评价。4.建立“双师”培养与成长机制,教师职称评审试行工程系列优先原则,先有工程系列职称方可申报同级教师系列职称。本专业中级职称以上的教师除有工程和教师系列职称外,部分教师还考取了注册测绘师、注册房地产估价师和土地登记人等证书。 一、研究特色 1.按照素质、产学合作、生产三个维度构建课程体系。以“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交替式、素质教育与职业培养渗透式、技术教育与技能培养并进式”为指导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同时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和学习迁移能力等,校企合作构建了工程测量专业的“三维”课程体系。 2.依据“三个转化”开发产学结合课程。以工程测量、地籍测绘、地图编制等项目为载体,并结合每个生产项目的特点,适时修订和补充专业课程内容。产学结合课程内容的“三个转化”、师徒制、云课堂的方法以及行业专家的参与教学,不仅实现了专业教学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而且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解决了教师难教、学生厌学的顽疾。 3.基于三个标准制定产学评价体系。吸收“三个标准”中的规范操作、熟练程度、质量等级之精华评价学生,进行评价体系改革,建立产学互通的评价体系。三个评价标准的共同特征是质量标准,但又有所侧重,测绘行业标准侧重考查学生各种操作的规范性,测绘行业国家职业标准侧重考核学生操作的熟练程度,而省级优质测绘工程评选标准侧重学生成果质量差异的考核,实现了产学融通。学生经过专业学习后,可以获得毕业证书以及“工程测量员”等职业资格证书。参加过工程实践且表现优异的学生还可获得企业颁发的工程实践证书。 4.鉴于双师要求改革教师成长路径。统筹规划,系统安排,建立流程,完善制度。通过工程项目,产、教、学结合培养教师,促进教师成长。本专业教师在参与、主持或获得一项省级工程项目优秀奖后可依次申报工程系列助工、工程师和高级工程师等职称,在此基础上再申报教师系列的助教(助讲)、讲师、副教授(高级讲师)和教授(正高级高级讲师);建立了师徒结对制度。 二、研究成果 1.制订了“双主体一体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依据“双主体一体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制订工程测量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合作统筹实施与安排“校内基础知识学习―校外专业认知和体验―校内专项能力培养―校外综合能力提升”的工学多轮循环交替式学习与培养。 2.构建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三维”课程体系。素质课程、产学结合课程和生产课程各有侧重,素质课程注重国民素质教育;产学结合课程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全面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生产课程注重企业文化、制度、技术规范和标准,并通过顶岗实习实施。 3.开发了项目化教学资源。形成了由传统的以教材为基础和进入课堂为目的的课程开发转变到以工程项目为基础和进入工地为目的的课程开发机制。新课程具有“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交替式(多轮交替)、素质教育与职业要素培养渗透式(如体育课定向越野、野外生存)、技术教育与技能培养并进式(技术设计、总结、创新);成绩考核和能力评价动态化(以精度和速度为指标,打破年级界限,动态考核)、教学组织与学习形式多样化(班组合作学习、在线资源学习);人人能成才的目标”(简称“三式二化一目标”)。出版教材5部,主持工程测量专业国家级数字化资源建设。 4.促进了教学方法的变革。通过项目制、师徒制和云课堂,在生产中教会学生技术与技能,突破教学与生产结合不紧密的瓶颈;在市场项目与教学不能衔接时,以校园地形图测绘等典型项目课程模拟真实项目,进行生产、管理与教学,并实现标准化考核。 5.形成了实训基地建设的新思路。坚持“围绕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的指导方针,建成融产、教、研、培、服务于一体的实训基地(含江苏省内首个职业院校GPS-CORS站)。基地采用“讲练结合、精讲多练和助教助学”的实训教学模式。教师还利用实训基地设备承担了100多项工程项目,年创收近100万,实训基地现已具备“造血功能”,为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6.实现了校企合作的“三个转变”。以本专业为基础建立江苏地质职教集团,实现了校企合作的“三个转变”:由被动合作转变为主动合作,克服学校一头热的难题;由合作的不可控转变为可控,克服了以往何时安排、如何安排和怎么安排等完全由企业掌控的难题;由单一合作转变为全过程、全方位的校企合作。 (南亲江 丁莉东 许曙青 汪 蕾 殷 忠等) 工程测量专业论文:高职工程测量专业课程项目化综合考核方法建构 [摘 要] 本文根据工程施工单位对高职高专层次工程技术人员的要求,结合本专业的特点,积极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基地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最终将本专业学生培养成“精测量、懂施工、会管理”的技术应用性人才。 [关键词] 工程施工单位;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 一、积极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基地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并取得成效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教学主要体现在综合实训和课间实训中,下面分别就这两个实训进行具体的阐述。 1、工程测量技术课间实训 工程测量技术是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为了更好的消化和理解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安排课间实训。我校的测量专业教师一直非常关注课间实训,在设计每门专业课教学时都把课程的核心能力设计为课程的主线,对学生的实训要求也非常严格,每个实训都需考核。在这个过程中,将每门课程都设计为一项大任务,在大任务的基础上又分成多个小任务。每次课间实训都安排具体的任务,每个具体的任务都有明确的技能目标。 下面以《测量学》课程为例,讲解课间实训任务的设立。《测量学》的主要任务是“地形图测绘”,把“地形图测绘”作为一个大任务,在这个大任务下又分“测区控制测量”、“碎部测量”两个二级任务。“测区控制测量”下又设“导线测量”和“高程控制测量”两个三级任务;“碎部测量” 下又设“全站仪测绘法”和“GNSS测绘法”两个三级任务。 《测量学》课程学习后,学生应该能够独立完成地形图测绘这一技能目标,因此将该课程分解成8项课间实训任务,分别是:等外水准测量、高程控制测量、水平角测量、竖直角测量、导线测量、高程控制测量、测区控制测量、碎部测量。在8项课间实训任务中进行任务分解,详细的小任务有水准仪认识、等外水准测量、水准仪的检验与校正、四等水准测量内外业、经纬仪认识、测回法观测三角形内角、竖直角观测、经纬仪检验与校正、角度测量、距离测量、四等水准测量、三角高程测量、导线测量、高程控制测量、经纬仪测绘地形图平板仪测绘地形图。 以上所列的任务模块均需在课间实训中完成、掌握。这就要求专业教师在理论课程后,课间实训前将任务布置下去,使每个小组心中有数,知道本次实训需要完成的任务和实训注意事项,这样在任务实施时才不会出现混乱局面。 教师一定要在每项任务完成后及时进行点评,对学生的完成情况做出具体、细致的评价。这个环节很重要,是掌握知识和提高技能的重要阶段,对做得好的表扬也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实训后都要上交实训报告,有的是以小组为单位,有的是以个人为单位,教师要在下次理论教学前拿出几分钟的时间对上次实训的完成情况总结,指出每组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小组的表现给出小组的整体实训成绩,每个整个课间实训的成绩都是期末总成绩的一部分。 2、工程测量技术综合实训 为了把所学的知识与技能综合起来,我们需要进行综合实训。综合实训要体现综合性,测绘类专业的骨干课程均以一个综合实训为引导,把实训任务的完成作为目标,模拟测绘生产任务系统的完成本课程的学习。教师在设计上要把握好,将综合实训若干个知识点融入到每一个具体任务中,把握和每个技能要领。 综合实训是一个完整的实际任务,要制定具体的任务书,根据任务书来布置实训任务,对于一项模拟测绘生产实训任务,在实施之前必须先进行技术设计,相关技术设计规定参照行业现行规范标准执行。综合实训任务需要在仿真的实训基地完成,在实习基地方面,我们采取校内实习基地与校外实习基地相结合的方法见表3。 表3测绘类专业主要综合实训任务分解表 二、注重过程考核 过程考核是提高技能、增加学生综合素质的有力保障。综合实训作为一项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其成绩根据实习表现和实习后考核单独给定。测量专业课程的成绩一般是:理论成绩和课间实习成绩各占50%,课间实习成绩有每次的课间实习成果给定。为了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了实习考核和仪器考核在成绩考核中的地位。在学生完成理论课教学、课间实训和综合实训之后,进行测量技能的考核,对于提高学生的仪器操作能力是很重要的。在考核中,强化了学生的记录和计算能力,为进一步提高了对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为了搞好测量仪器操作考核这项工作,在综合实训开始后,我们就把考核标准发到每一位同学手中,使他们把测量实践技能考核当成了综合实训的学习任务。这样,学生们能够更加重视综合实训这个环节。考核在工程测量教研组教师布置的场地进行,每名老师负责其中一项,监督每名学生的考核情况,最后几名老师综合给出每名参加考核学生的考核成绩。同学们对这种男做法很认可,认为这样的考核很好,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这种考核方法促进了学生测量技能的提高。 每年举行的校企测绘技能大赛,不仅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也为学校推广了本专业,为了竞赛的公平性,我们完善了《测绘技能竞赛方案》。学生为了在比赛中力求突出,不仅认真训练而且还主动请教老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促进教学活动开展 教学团队的教师都结合自己的实际制作了风格各异、内容丰富的多媒体课件。教学手段的改进,使大量的视频图片资料得到运用,极大地更新了教学内容,使得许多枯燥抽象的概念和理论以直观可视的形式展现出来,增加了教学内容的生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建立了内容丰富的教学网站,教学录像、教学大纲、电子课件、习题库等均已上网,以便学生课外自学和课前预习。利用CAI、网络教学、课外实验和演示、仿真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形成多元化的、全面开放的网络教学环境,通过实验室的对外开放,实现资源共享,为校内外师生提供教学服务。 四、结语 经过多年项目化教学的实施,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对自己的定位准确,能吃苦耐劳,跳槽的学生比例很小。单位对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毕业生非常满意,毕业生测量基本功扎实,动手能力强,仪器操作熟练,尤其是全站仪、GPS的使用,能够达到从学校到施工单位的无缝接轨。
建筑经济专业论文: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职业能力提高 1.职业能力的概念 瑞士经过对不同专业的3000余名毕生进行调查,得到并归纳出使毕业生顺利就业并取得职业成功的5个要素。①就业动机良好的个人素质,包括坚忍不拔的毅力,严谨的工作作风,充沛的体力和精力,自我管理的自主性,灵活的应变能力等。②人际关系技巧,即交际能力,适应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等。③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即有广博的、综合性、跨学科的知识组合,及多元化的教育背景。④有效的工作方法,包括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策划运筹能力,自我管理能力。⑤敏锐的、广阔的视野,即具备创业者及企业家精神,能站在全球的角度多向思维甚至是批判性思维方式分析和处理问题上,能在世界各地寻求发展,开拓事业。结合上述内容,我们可以给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下一个定义: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就是大学生通过在校期间的知识学习和素质开发而累积的、能够使之成功就业持续就业并在岗位上取得优秀工作绩效的综合能力。在内涵上,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就一个直接反映高校评价及其毕业生择取标准的重要概念。对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个人而言,职业能力包括个人获得成功就业,维持就业以及获得晋升的能力,并且拥有可以随时获得成功就业的相对机会。 2.高校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导致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高校是大学业生职业能力开发的主体,其培养大学业生职业能力的过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对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缺乏应有的重视 目前,高校对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认识不够,缺乏应有的重袖。表现在:①没有把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培养上升到高校办学的战略高度。高校常常更多地强调学科或科研发展规划,对将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列入学校发展的长远规划不够明确,对如何将职业能力列为教学的主要任务也缺乏清醒的认识。高校对职业能力概念的理解还十分模糊有,将其误解为应聘能力,职业能力的培养仅仅停留于大学生毕业前的就业指导、心理咨询、公布就业信息等。这些做法缺乏战略眼光,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②重书本知识传授,轻学生能力培养。高校传统的教学方式只重视传授书本知识,这种“格式化”的教育模式以提高学业生的应试能力为主要目标,缺乏针对学生个性特点的引导,学校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体系侧重于考试分数,忽视对学生能力提高的引导,致使学生的绝大部分精力都花在了考试分数上,极大地制约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③重办学规模轻教学质量。近几年,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高校我办学条件的紧张状况显得较为突出。从整体上看,由于师资、教学设备相对紧缺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受到制约。 2.2尚未健全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机制 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机制不健全突出表现在:首先,没有建立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组织体系。例如,高校往往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任务推给某一个单位,学校系统内部各单位配合不力,相互推诿,这使得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无法形成合力,在师资、经费、场地方面也得不到保障。其次,未根据市场的需求变化设置科学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没有针对社会变化加重拓展知识和实习环节,这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以及与社会所需脱节,尤其是在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再次,尚未形成有利于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文化氛围。良好的文化氛围是创新赖以生存的土壤。培养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必须有一个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而这种氛围包含的内容极其广泛。目前,高校创新文化氛围在两个方面尤其令人堪忧:一方面是心态浮躁,急功近利,另一方面是弄虚作假,不讲诚信,这些都是创新的大敌,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百害而无一利。较为突出的是,我国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正面临科学献身精神的没落,学习趋于功利化、物质化。 3.高校提升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对策建议 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不足造成了劳动力市场上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供过于求与供不应求并存的双向矛盾,直接影响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顺利就业。因此,高校要以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为导向,树立以学生能力为本的新人才质量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改变传统的重知识、轻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服务社会所需要的各类人才。树立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育理念。高校要深化教学改革,转变教育理念,实现由人才供给向社会需求导向转化。建立和完善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机制。实践能力是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中最基本的能力,是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实现顺利就业的前提,高校应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上,建立和完善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机制。建立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考核机制。高校应把学生实践能力作为素质考核的指标并进行细化,加大实践能力评价在衡量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中的权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在选课体系上,改变目前专业课过重的局面,适当增加选修课比重,学生可以跨系、跨学科选课。从而拓宽大学生的知识广博度,增强了学业生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作者:石东斌 满莉 李顺秋 单位: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经济专业论文: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文章从建筑学专业发展的需要入手,在分析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课程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建筑学专业学生建立全过程建筑经济理念的必要性,提出了适合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课程教学的方法。教学实践证明,对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课程教学的改革,丰富了建筑学专业课程设计实践教学的内容,完善了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教学改革;课程设计 一、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2011年版《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本科(五年制)教育评估标准》中有关建筑经济教育质量评估标准,将2007年版的“了解与建筑有关的经济知识,包括概预算、经济评价、投资与房地产等概念”,以及“了解有关建筑工程设计的前期工作”中的“了解”均改为“熟悉”,并增加了有关投资估算的内容[4]。这说明建筑行业主管部门对建筑经济教育作用的认同和重视。但现阶段建筑经济教育仍然普遍存在学院不重视、学生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建筑经济课程知识跨度较大,专业针对性不强建筑经济学属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综合性较强,所以不少学校以相关院系的工程管理课程来替代建筑经济课程内容的教学。即便开设了建筑经济课程,也是偏重于工程管理方面的内容,有关建筑学专业的方案设计及前期建筑策划等内容的教学针对性也不强,有的甚至还没有涉及。(二)对建筑经济分析在建筑前期策划与方案设计中的作用认识不足建筑经济分析是与建筑策划[5]和方案设计同步进行的,是建筑策划和设计方案优化的组成部分,而非建筑方案完成后的经济分析结论。之所以把建筑经济分析看作是建筑策划和方案设计完成后的经济分析结论,是因为在基本建设流程中,可行性研究报告(或项目建议书)、初步设计文本的形成过程,是先完成设计然后再进行投资估算、概算的,因此产生了建筑策划和方案设计与经济分析分离的状况。(三)建筑经济课程与建筑课程设计缺乏有效的联系目前建筑经济课程教学主要沿用工程管理课程教学的常规模式,教学计划与主干设计课程的关联度相对较低,而建筑学专业本科教学的重心基本上是围绕设计课来进行的[3]。虽然部分高校在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改革中将课程内容专题模块化,以及引入专题案例分析,看似加强了建筑经济课程与建筑课程设计的联系,但由于没有直接将建筑课程设计题目作为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因此造成建筑经济分析与设计课程的实际脱离,从而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效果。(四)重视经济基础理论知识,轻实践应用传统的建筑经济课程教学以基础理论课的模式为主,即使有案例分析,也是对已定的工程案例的结果进行分析,与设计项目方案的产生和方案设计的发展过程无直接联系。建筑经济分析在设计过程中的作用难以体现,因此也难以使学生形成建筑经济的理念。(五)课堂教学模式陈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不高由于年级人数和教学资源方面的原因,建筑经济课程主要采用课堂讲课式的大班教学模式,这种仅仅依靠引入典型案例教学和专题模块化教学的被动式教学方式[1-3],由于课时有限且缺乏实战训练,不利于启发学生思维,也不利于学生积极参与设计项目的综合分析,从而影响学生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表达能力也难以得到提高。 二、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一)调整优化专业课程知识结构体系首先应从课程体系上进行调整和优化,应针对建筑学专业的人才市场需求来量身定做建筑经济课程教学内容。教学重心应放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对建筑经济分析的同步训练上,完善建筑设计学科理论的知识框架,提升建筑经济学在建筑专业教育中的地位。在教学上应注重联系以前所学的设计、构造及结构等主干课程的内容,对建筑经济原理进行全面和深入的讲解。与此同时,还可以深化和补充相关专业中涉及技术经济的内容,并结合以前和正在进行的建筑学课程设计实行同步训练(如图1),以提高建筑经济知识对建筑设计教学的支撑作用。(二)基于建筑策划与方案设计全过程的建筑经济分析应用根据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文件(2011年版)的要求,增加了与建筑经济有关的投资估算的内容,包括建筑项目可行性分析、概念设计、前期策划等基本内容,这是建筑师拓展业务,与投资方进行沟通和交流的重要手段。因此有必要将建筑项目从策划到概念设计、方案设计、初步设计等前期对设计方案有较大调整的阶段,与建筑学课程设计各阶段对应起来进行经济分析训练(如图1),由此判定在项目各阶段建筑经济分析对设计方案的影响程度,从而达到项目全过程优化设计方案的目的。(三)建立建筑学专业课程设计与建筑经济分析全过程互动模式建筑设计的经济合理性是建筑设计中应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建筑设计要达到的目标之一。因此,有必要将建筑学专业课程设计进行深化,制定经济分析评价标准并进行经济分析,以评价各阶段课程设计方案适应市场的能力,研究建筑经济评价对建筑设计的作用效应。通过对以前和正在进行的课程设计的经济分析(四)建立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新模式建筑经济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不仅知识覆盖面广,而且重视社会实践。目前,笔者所在学校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课程为32学时,课程安排在四年级下期。由于课时有限,要想帮助学生建立建筑经济理念,并培养其应用能力,教学中应主要采用案例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式+讨论式的课堂教学,将建筑经济知识和理念引入建筑课程设计中。同时,将建筑经济分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结果反馈到课堂,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或在课程中心网站的建筑经济课程互动栏目中进行交流,形成以建筑课程设计项目为对象的课堂讨论研究+课外自主研究的教学模式。将建筑经济课程教学实践向建筑课程设计延伸,使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有效地融入建筑课程设计之中,成为建筑课程设计的组成部分。这不仅解决了建筑经济课程课时不足的问题,而且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五)改革考核方式建筑经济课程的成绩评定,以往是采用综合平时考核成绩+期末考试卷面成绩的方式,课堂考勤和提问讨论占20%、案例作业和平时测试占20%、期末卷面成绩占60%,这也是目前大多数院校采用的方法。这种考核方式虽然结合案例分析讨论,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期末考试成绩比重依然偏大,平时考核内容单一,对提升教学效果所起的作用不突出。近年来,针对建筑学专业以课程设计为主干的特点,学校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课程考核采用244模式,即“平时考核(20%)+课程实践作业成绩(40%)+期末考试卷面成绩(40%)”。这种考核方式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平时考核重内容轻形式。包括平时到课情况(40%)+平时测试、提问和参与讨论(30%)+课程设计作业检查情况考核(30%)。平时到课情况结合平时测试和课程作业检查进行考核,既考查了课堂理论教学情况,同时也考查了课程设计作业的进度情况。第二,课程实践作业过程与结果两手抓。成绩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建筑经济课程实践作业过程考核成绩(40%);二是课程实践作业最终成绩(60%)。这样的考核不仅真实客观地反映了课程实践作业的质量,同时也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讨论和课外的实践训练。第三,期末考试注重知识的应用,减少死记硬背的内容。试卷试题由选择题和计算分析题两部分构成,其中开放性非标准答案题占70%左右。这样不仅可以真实反映考试成绩,减少或杜绝舞弊现象的发生,而且能有效反映课题案例教学与课外实践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效果,也能检验学生应用建筑经济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多年来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表明,在采用了上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后,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明显提高,甚至还吸引了不少建筑学专业研究生以及相关专业的学生前来旁听,使原本不被重视的建筑经济课程,在到课率和学生评教方面均位于学院课程评教前列,教学效果也得以大幅提升。 作者:何照明 单位:湖南大学 建筑学院 建筑经济专业论文:高职高专建筑经济管理专业顶岗实践 【摘要】顶岗实践是高职高专院校教育环节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顶岗实践的主要作用是让学生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环节的统一,是学生认识社会的第一步。同时,也是用人企业了解学生的重要方式。如何能将顶岗实践的作用发挥得更充分,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针对建筑经济管理专学生顶岗实践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希望得到大家更多的指导。 【关键词】高职高专;顶岗实践;建筑经济管理 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是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土建大类中工程管理类所属的一个专业方向。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中明确规定了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两个培养方向:第一,建筑会计与审计方向;第二,建筑物资管理方向。同时规定了对应的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实训安排等。笔者所在的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根据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的规定并结合我院自身优势、教学软硬件环境、师资条件等,确定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方向是建筑会计与审计。尽管如此,由于对专业的不了解在顶岗实践中依然会出现问题:用人单位对专业认知存在偏差;顶岗实践学生无法准确向用人单位介绍自己的专业,介绍自身的优势。首先,从专业名称上看,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名称涵盖范围大,与工程造价等专业相比无法给人明确的专业定位。单从专业名称看,建筑经济管理专业针对性不强,好像什么都会,又什么都不精。这就使用人单位出现理解偏差,直接导致对该专业学生试用率降低。其次,一些学生对专业的认知不清晰,使其无法准确向用人单位介绍专业,导致无法找到适合自己的单位或者岗位。在顶岗实践座谈会上,很多学生都反映了这个问题。根据上述问题,对该专业学生进行顶岗实践安排工作的过程中尝试了一些解决方案。 针对用人单位对该专业存在理解偏差的问题,利用校企合作的平台,更积极地与合作企业交流。从学生进入大二年级到顶岗实践前至少保证该专业学生有两次利用假期时间进入企业锻炼。这种锻炼与顶岗实践相比时间虽短,但是却可以增进企业与学生双方的了解,加强学生与企业间的沟通。一方面,通过假期锻炼,学生可以将本学期学习的理论知识付诸实践,强化对知识的记忆和利用。学生对企业的好奇感,对工作的热情可以激发更多的学习动力。另一方面,学生假期实习对企业来说不会有过多的用工成本,却可以分担部分日常工作,对于工作努力,悟性高的学生企业可以及早培养,为日后奠定基础。另外,为了使用人企业对该专业有更全面的认识,我们引入了“让企业走进校园,走近专业”的方法。主要有:定期请企业专家进入校园组织建筑经济管理专业讲座;不定期组织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竞赛,请企业相关人员参与评审;利用节假日组织企业专家与该专业学生的小型座谈会,交流会等。通过这些活动增进了企业对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了解,对该专业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为学生后续的顶岗实践活动奠定基础。 针对学生自身对专业认知不全面,无法向用人单位推荐自己的问题,同样也采取了有效措施。主要是三阶段专业教育。第一阶段的期初教育。入学初,学生刚刚步入校园,接触专业,难免对所学专业出现迷茫,这时组织对学生的专业教育,可以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兴趣,使学生对专业有初步了解。第二阶段的专业深化教育。学生进入大二年级后,随着对专业课程的学习,一方面对专业有了一定的认知,但同时由于没有深入研究,对专业的理解处于一知半解的阶段。这时,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有很高的热情,但同时又会出现“为什么要学习这些课程?这些课程对专业有什么作用?我的专业以后能胜任什么岗位?”等问题产生困惑。在此阶段对学生就专业方面进行二次介绍,能够在学生最迷茫的时候为学生答疑解惑。通过对专业的深层次剖析和介绍,学生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对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可以有相对全面的认知,解决学生的困惑。第三阶段的专业总结教育。进入到大三后,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也进入到收尾阶段。学生已经将专业课程以及相关的校内实训全部进行了学习和训练。学生完成了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积累,已经初步具备了岗位职业能力,基本能够在工作岗位上适当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但是他们欠缺的就是将专业系统化,有时还无法理解所有知识在专业方面的架构和关系。这时对毕业学生进行专业总结教育,将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专业知识进行系统的疏理,将课程之间的关联性,课程在专业中的作用,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职业岗位方向等问题给学生进行分析。通过总结,学生对专业认知更清晰,透彻,对自己的专业发展也更有信心,也能更有自信的向用人单位推荐自己。 在对最近一届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毕业学生的顶岗实践,我们就尝试了以上方式。通过企业实地走访和学生反馈,企业对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更愿意接受该专业学生进入企业实践。而学生也因为能够更全面,透彻的介绍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找到了自己心仪的企业,获得了更适合专业的岗位。教学中我们不会就此止步,我们还将继续探索更有益于学生顶岗实践的方式方法。 作者:赵亭亭 单位: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经济专业论文:高职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教学问题研究 摘要:面对高职院校毕业生人数增加,经济下滑等因素对就业的影响,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新的形势下改变教学模式来提升在校生的职业能力就变得尤为重要。本文就如何创新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模式进行简要探讨。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能力;教学模式 建筑经济管理属于社会科学,高职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旨在培养拥有现代建筑经济管理的理论与技能、具备综合及部门经济管理能力的管理人才。然而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仍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偏重理论,课堂教学以教师教授为主,学生回答问题、互动为辅,不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活跃学生思维,不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影响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学模式需要创新。 一、采用信息技术的建筑经济管理教学模式 在当今的社会,不仅全球的经济快速增长,而且新型的信息技术也迅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普遍的在教学领域中使用,在国外很多国家的信息技术教学办法已经应用到很多的教学领域中。而在我国信息技术的教学水平相对于发达国家就显得较弱,所以我国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更需要优化和创新。如今手机和网络的应用更容易被年轻人接受,能利用这些终端传授知识会达到我们意想不到的效果。信息技术辅助建筑经济管理教学模式有很重要的作用,且能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质量,为人才培养提供更加有力的手段。其创新之处具有几个方面。第一、具有创新性,教师能够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办法创新课程,比如现在比较流行的微课,学生可以利用手中的手机实现按照自己需要去有针对的学习,可以重复实现知识的记忆。第二、主体性,实现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的教学结构的重要突破,实现信息技术与建筑经济管理教学的有机结合,突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的整合手段。如果想要让信息技术辅助建筑经济管理实验教学,就需要进一步的计划实施,让这一想法运用到实际当中。首先要实现备课教学网络化,运用信息网络技术联合学校网络完成网络备课,在公共校园网上共享建筑经济管理教学的教材,利于学生的预习,经验交流。其次要建立健全校园资源共享网络库,在资源库提供共享有用的知识,如:教学视频,教学课件,教学材料等,为学生的更好学习建筑经济管理知识提供方便的知识库。进一步引进先进的多媒体来辅助实验教学,实现课堂教学信息网络化,让教师能够更好地结合实际社会经济发展讲解建筑经济管理理论知识,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与具有发现问题并采用理论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寻找最优的解决方案。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建筑经济管理学科的整合。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做到有好的技术和设备要有优秀的教师来使用,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在这些工作中,除了实施实验教学发展的方案,还要加大宣传、鼓励更多的工作者参与信息技术辅助建筑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的工作中。 二、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高职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 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高职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新模式,是提高高职院校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创立学科品牌、提高院校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是让学生做自己的主人,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推进学生主动学习理论知识,积极积累实践经验,也是现阶段为社会提供符合现实需求的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必要措施。 (一)提升教学形式的互动性 高职院校应加强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形式的改革,彻底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形式,教师要注意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促进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提升教学形式的互动性,鼓励学生主动学习与思考,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如演讲、团队讨论、现场问答等教学形式,使学生能够加强与教师、同学之间的交流,并主动做好课前准备和课后复习工作。积极搜集资料,全面提升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和自学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建立自信,形成乐观进取的性格特点。 (二)联合多方力量,让学生充分参与实践教学 高职院校应加强与社会各界力量的联系,积极拓展合作项目,争取通过优势互补等方式搭建更多的建筑经济管理实践教学平台。重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在理论课的讲授上,教师应注重结合实际案例,并推进案例教学的实时性、本土化,使案例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高职院校应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抱着服务学生的工作态度,不断改善客观条件,保护每个学生参与实践课程的权利,保证更多的学生能够真正的参与到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相关的实践中去,运用经济管理理论知识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使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能够培养出真正符合市场需求的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 作者:张博 单位: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经济专业论文:高职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探讨 一、采用信息技术的建筑经济管理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辅助建筑经济管理教学模式有很重要的作用,且能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质量,为人才培养提供更加有力的手段。其创新之处具有几个方面。第一、具有创新性,教师能够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办法创新课程,比如现在比较流行的微课,学生可以利用手中的手机实现按照自己需要去有针对的学习,可以重复实现知识的记忆。第二、主体性,实现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的教学结构的重要突破,实现信息技术与建筑经济管理教学的有机结合,突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的整合手段。如果想要让信息技术辅助建筑经济管理实验教学,就需要进一步的计划实施,让这一想法运用到实际当中。首先要实现备课教学网络化,运用信息网络技术联合学校网络完成网络备课,在公共校园网上共享建筑经济管理教学的教材,利于学生的预习,经验交流。其次要建立健全校园资源共享网络库,在资源库提供共享有用的知识,如:教学视频,教学课件,教学材料等,为学生的更好学习建筑经济管理知识提供方便的知识库。进一步引进先进的多媒体来辅助实验教学,实现课堂教学信息网络化,让教师能够更好地结合实际社会经济发展讲解建筑经济管理理论知识,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与具有发现问题并采用理论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寻找最优的解决方案。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建筑经济管理学科的整合。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做到有好的技术和设备要有优秀的教师来使用,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在这些工作中,除了实施实验教学发展的方案,还要加大宣传、鼓励更多的工作者参与信息技术辅助建筑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的工作中。 二、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高职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 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高职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新模式,是提高高职院校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创立学科品牌、提高院校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是让学生做自己的主人,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推进学生主动学习理论知识,积极积累实践经验,也是现阶段为社会提供符合现实需求的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必要措施。 (一)提升教学形式的互动性 高职院校应加强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形式的改革,彻底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形式,教师要注意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促进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提升教学形式的互动性,鼓励学生主动学习与思考,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如演讲、团队讨论、现场问答等教学形式,使学生能够加强与教师、同学之间的交流,并主动做好课前准备和课后复习工作。积极搜集资料,全面提升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和自学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建立自信,形成乐观进取的性格特点。 (二)联合多方力量,让学生充分参与实践教学 重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在理论课的讲授上,教师应注重结合实际案例,并推进案例教学的实时性、本土化,使案例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高职院校应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抱着服务学生的工作态度,不断改善客观条件,保护每个学生参与实践课程的权利,保证更多的学生能够真正的参与到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相关的实践中去,运用经济管理理论知识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使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能够培养出真正符合市场需求的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 作者:张博 单位: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经济专业论文:论怀化区域经济发展与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的关系 摘要: 在对怀化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怀化建筑业所产生的总产值占怀化全年GDP的10%,建筑行业的发展是怀化区域经济发展中重要的产业支柱之一,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建设在极大程度上为当地建筑行业的发展培育了技术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区域建筑行业经济发展。本文就怀化区域经济发展与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的关系做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怀化;区域经济;高职教育;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 一、怀化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怀化市位于鄂、湘、黔、渝、桂五省边界交汇处,在地理位置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近几年来,沪昆高铁、吉怀、怀通、娄怀等高速公路的建设,极大程度的促进了怀化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2014年,怀化全年GDP1000亿元的突破,同比增长了12.0%。在怀化区域经济发展当中,建筑产值增长迅猛。相关统计数据表明,2014年全年怀化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的独立核算企业所完成的建筑业总产值高达95亿元,同比增长20%,实现利税总额32.25亿元。 与此同时,怀化全年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的独立核算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94.78亿元,增长19.6 %;实现房屋竣工面积348.77万平方米。 二、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对怀化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推动区域建筑行业经济发展 在对怀化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怀化建筑业所产生的总产值占怀化全年GDP的10%,建筑行业的发展是怀化区域经济发展中重要的产业支柱之一,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建设在极大程度上为当地建筑行业的发展培育了技术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区域建筑行业经济发展。 (二) 促进区域建筑技术进步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对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优化、提高的力度,有利于建筑技术人才的培养以及建筑新技术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建筑新技术在建筑业中的应用,加快了先进的建筑技术转变为生产力的进出。与此同时,保证了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所教授的技能是建筑行业领先的。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新技术引进、新技术的开发、新技术的利用等等均会促进怀化区域建筑技术的快速发展,有利于怀化建筑行业"产学研合作"的形成,有利于推动企业参与到建筑新技术、新产品的创新中来,从而进一步推动怀化区域建筑技术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 三、 怀化区域经济的发展促进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与发展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对对怀化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促进作用的同时,怀化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样促进了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一) 怀化区域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力度与发展规模 在一般情况下,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区域内相关产业的企业规模大小、企业数量、发展水平,而这些因素的变化直接对区域内高职人才市场的需求量产生影响。在此背景下怀化区域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带动怀化区域内建筑业的发展,刺激建筑业对于高职建筑技术人才的需求量,从而出境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二)怀化区域经济发展影响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设置与专业培养方案 高职教育是面向一定的职业和职业群的专业技能教育。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以及专业培养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高职建筑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以及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怀化区域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了怀化区域内建筑行业的发展状态,影响着建筑行业技术人才的供需市场。市场需求是高职教育最为重要的风向标。一直以来,高职教育要保证培养的学生和市场需求的零距离对接,必须在专业课程设置上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专业培养方案也要紧紧围绕企业对特定职业的技能要求。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是面向一定的职业和职业群的,而职业是服务于行业发展的,行业又是产业的组成部分,区域的产业和产业结构是专业设置的宏观依据,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符合区域的产业发展方向。怀化区域经济结构的变化,区域建筑产业结构的升级,区域建筑业市场需求的变化都会影响到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改变,这就要求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要不断地调整专业,优化课程设置,改革专业培养方案。 四、 小结 发展高职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而高职教育的发展又受到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和约,这就决定了发展高职教育必须紧密联系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坚持区域化原则。 高职教育强调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培养的是毕业后即能胜任企业特定岗位需求的专业技能型人才。这就决定了发展高职教育必须坚持市场化原则,做好市场需求调研和分析,明确区域经济发展和企业发展需要的职业和岗位,掌握企业对这些职业和岗位的技能要求,在此基础上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模式和方案,做到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供给和市场人才需求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均衡。 建筑经济专业论文: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摘要:文章从建筑学专业发展的需要入手, 在分析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课程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建筑学专业学生建立全过程建筑经济理念的必要性, 提出了适合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课程教学的方法。教学实践证明,对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课程教学的改革, 丰富了建筑学专业课程设计实践教学的内容,完善了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教学改革;课程设计 目前,在建筑项目前期策划日益受到重视,急需高层次复合型建筑设计人才的大背景下,建筑教育面临复杂而多元的形势。为了应对建筑与环境、建筑与经济、建筑与文化、建筑与技术以及建筑与城市诸多方面的问题,帮助学生树立建筑是受社会、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影响的基本观念,建筑院校普遍以设计专题为核心,同时也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不断整合完善建筑教学体系。建筑经济类课程作为研究建筑经济价值的选修课,部分建筑院校对其理论教学进行改革,如实行建筑经济专题模块化教学和典型案例教学等[1-3]。教学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最终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笔者认为,本科建筑教育中建筑设计专业学生建筑经济分析的训练必须与建筑课程设计有机结合起来,应帮助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牢固树立建筑经济分析的理念,养成经济分析与建筑设计同步的思维习惯。这也是提高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效果的关键。 一、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2011年版《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本科(五年制)教育评估标准》中有关建筑经济教育质量评估标准,将2007年版的“了解与建筑有关的经济知识,包括概预算、经济评价、投资与房地产等概念”,以及“了解有关建筑工程设计的前期工作”中的“了解”均改为“熟悉”,并增加了有关投资估算的内容[4]。这说明建筑行业主管部门对建筑经济教育作用的认同和重视。但现阶段建筑经济教育仍然普遍存在学院不重视、学生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筑经济课程知识跨度较大,专业针对性不强 建筑经济学属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综合性较强,所以不少学校以相关院系的工程管理课程来替代建筑经济课程内容的教学。即便开设了建筑经济课程,也是偏重于工程管理方面的内容,有关建筑学专业的方案设计及前期建筑策划等内容的教学针对性也不强,有的甚至还没有涉及。 (二)对建筑经济分析在建筑前期策划与方案设计中的作用认识不足 建筑经济分析是与建筑策划[5]和方案设计同步进行的,是建筑策划和设计方案优化的组成部分,而非建筑方案完成后的经济分析结论。之所以把建筑经济分析看作是建筑策划和方案设计完成后的经济分析结论,是因为在基本建设流程中,可行性研究报告(或项目建议书)、初步设计文本的形成过程,是先完成设计然后再进行投资估算、概算的,因此产生了建筑策划和方案设计与经济分析分离的状况。 (三)建筑经济课程与建筑课程设计缺乏有效的联系 目前建筑经济课程教学主要沿用工程管理n程教学的常规模式,教学计划与主干设计课程的关联度相对较低,而建筑学专业本科教学的重心基本上是围绕设计课来进行的[3]。虽然部分高校在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改革中将课程内容专题模块化,以及引入专题案例分析,看似加强了建筑经济课程与建筑课程设计的联系,但由于没有直接将建筑课程设计题目作为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因此造成建筑经济分析与设计课程的实际脱离,从而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效果。 (四)重视经济基础理论知识,轻实践应用 传统的建筑经济课程教学以基础理论课的模式为主,即使有案例分析,也是对已定的工程案例的结果进行分析,与设计项目方案的产生和方案设计的发展过程无直接联系。建筑经济分析在设计过程中的作用难以体现,因此也难以使学生形成建筑经济的理念。 (五)课堂教学模式陈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不高 由于年级人数和教学资源方面的原因,建筑经济课程主要采用课堂讲课式的大班教学模式,这种仅仅依靠引入典型案例教学和专题模块化教学的被动式教学方式[1-3],由于课时有限且缺乏实战训练,不利于启发学生思维,也不利于学生积极参与设计项目的综合分析,从而影响学生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表达能力也难以得到提高。 二、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一)调整优化专业课程知识结构体系 首先应从课程体系上进行调整和优化,应针对建筑学专业的人才市场需求来量身定做建筑经济课程教学内容。教学重心应放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对建筑经济分析的同步训练上,完善建筑设计学科理论的知识框架,提升建筑经济学在建筑专业教育中的地位。在教学上应注重联系以前所学的设计、构造及结构等主干课程的内容,对建筑经济原理进行全面和深入的讲解。与此同时,还可以深化和补充相关专业中涉及技术经济的内容,并结合以前和正在进行的建筑学课程设计实行同步训练(如图1),以提高建筑经济知识对建筑设计教学的支撑作用。 (二)基于建筑策划与方案设计全过程的建筑经济分析应用 根据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文件(2011年版)的要求,增加了与建筑经济有关的投资估算的内容,包括建筑项目可行性分析、概念设计、前期策划等基本内容,这是建筑师拓展业务,与投资方进行沟通和交流的重要手段。因此有必要将建筑项目从策划到概念设计、方案设计、初步设计等前期对设计方案有较大调整的阶段,与建筑学课程设计各阶段对应起来进行经济分析训练(如图1),由此判定在项目各阶段建筑经济分析对设计方案的影响程度,从而达到项目全过程优化设计方案的目的。 (三)建立建筑学专业课程设计与建筑经济分析全过程互动模式 建筑设计的经济合理性是建筑设计中应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建筑设计要达到的目标之一。因此,有必要将建筑学专业课程设计进行深化,制定经济分析评价标准并进行经济分析,以评价各阶段课程设计方案适应市场的能力,研究建筑经济评价对建筑设计的作用效应。通过对以前和正在进行的课程设计的经济分析,对课程设计进行二次评价(如图1)。 (四)建立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新模式 建筑经济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不仅知识覆盖面广,而且重视社会实践。目前,笔者所在学校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课程为32学时,课程安排在四年级下期。由于课时有限,要想帮助学生建立建筑经济理念,并培养其应用能力,教学中应主要采用案例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式+讨论式的课堂教学,将建筑经济知识和理念引入建筑课程设计中。 同时,将建筑经济分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结果反馈到课堂,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或在课程中心网站的建筑经济课程互动栏目中进行交流,形成以建筑课程设计项目为对象的课堂讨论研究+课外自主研究的教学模式。将建筑经济课程教学实践向建筑课程设计延伸,使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有效地融入建筑课程设计之中,成为建筑课程设计的组成部分。这不仅解决了建筑经济课程课时不足的问题,而且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改革考核方式 建筑经济课程的成绩评定,以往是采用综合平时考核成绩+期末考试卷面成绩的方式,课堂考勤和提问讨论占20%、案例作业和平时测试占20%、期末卷面成绩占60%,这也是目前大多数院校采用的方法。这种考核方式虽然结合案例分析讨论,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期末考试成绩比重依然偏大,平时考核内容单一,对提升教学效果所起的作用不突出。 近年来,针对建筑学专业以课程设计为主干的特点,学校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课程考核采用244 模式, 即“ 平时考核(20%)+课程实践作业成绩(40%)+期末考试卷面成绩(40%)”。这种考核方式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平时考核重内容轻形式。包括平时到课情况(40%)+平时测试、提问和参与讨论(30%)+课程设计作业检查情况考核(30%)。平时到课情况结合平时测试和课程作业检查进行考核,既考查了课堂理论教学情况,同时也考查了课程设计作业的进度情况。 第二,课程实践作业过程与结果两手抓。成绩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建筑经济课程实践作业过程考核成绩(40%);二是课程实践作业最终成绩(60%)。这样的考核不仅真实客观地反映了课程实践作业的质量,同时也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讨论和课外的实践训练。 第三,期末考试注重知识的应用,减少死记硬背的内容。试卷试题 由选择题和计算分析题两部分构成,其中开放性非标准答案题占70%左右。这样不仅可以真实反映考试成绩,减少或杜绝舞弊现象的发生,而且能有效反映课题案例教学与课外实践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效果,也能检验学生应用建筑经济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多年斫ㄖ经济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表明, 在采用了上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后, 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明显提高,甚至还吸引了不少建筑学专业研究生以及相关专业的学生前来旁听,使原本不被重视的建筑经济课程,在到课率和学生评教方面均位于学院课程评教前列,教学效果也得以大幅提升。 建筑经济专业论文:浅谈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基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圈的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教学改革 摘要:城乡建设和房地产行业的飞速发展,增加了市场对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员的需求。提升工程项目的管理效率需要大量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现有工程管理培养体系与行业现状仍存在一定距离。如何对专业进行改革,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和市场对口率,满足需求是该专业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广西北部湾 建筑工程管理 技术 管理 经济 造价 一、 专业背景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促进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圈城市形态的形成,从而带动城乡建设和房地产行业的飞速发展,增加了市场对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员的需求。 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是顺应了建筑市场的需求而衍生的一个专业。提升工程项目的管理质量需要大量工程管理专业人才,但现有的工程管理培养模式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以及行业现状仍存在一定距离。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算是较为年轻的专业,目前在我国还处于研究、探索和发展阶段,但基本上以工程技术为依托,兼顾管理、造价、经济,不同的院校虽然侧重不同,但都是培养土木工程技术、造价、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工程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算是一个建筑“全能”专业。 可是,这样的“全能”专业真的能让建筑工程管理的毕业生们全能的胜任建筑行业中各岗位的工作吗? 二、专业改革现状分析 现下建筑市场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大致体现在以下几种类型的用人单位: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房地产开发公司、工程咨询单位等。这些公司对建筑管理人才的专业性要求越来越高已经是市场的迫切需求了。从目前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从业人员水平来看,多数的学历水平较低,但是基层相关的施工技术工作经验丰富,良好的专业技术是保证其能够胜任岗位工作的关键因素。因此,我们可以总结出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标准就是要培养具有工程、建筑、施工、生产等相关专业技能,而且具备了相关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管理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然而通过以下行业现状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分析看出,行业当下的现实需求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方向不尽契合,导致了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尴尬。 而高职院校的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因其专业领域过泛,什么都想抓,什么工作岗位都想能胜任,虽然愿望是好的,但由于知识技能多而不精,反而有“小刀很多把,把把都不利”的无力感。相比本科院校的土木工程专业的学术型毕业生来说,感觉更显弱势。如何把高职工程管理专业建设成为建筑类教育中的极强专业,并具有竞争力,已成了呼之跃出必须的改革。 三、已有教学改革基础和环境 但由于是新兴的专业,存在着专业实践基础薄弱、师资队伍结构不完善、理论研究还欠缺、实验室及设备不完善的缺陷等,在专业实质发展到一定规模的基础上,如何进行专业定位、形成特色职业发展模式,既需要把握工程管理专业发展的规律,又要从地方经济社会和学院发展实际出发,明确工程管理专业的定位,系统研究职业化、特色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问题。 四、改革目标和内容 如何能提升我们高职院校工程管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是本次主要的研究目标和内容。具体包括: 1、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定位。 从技术、造价、管理、经济、这四个核心大方向出发,四手都抓,但可以根据专业的历年市场调研和需求分析以及毕业生就业情况,做出偏重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在摸索和跟随市场的脚步中前进,分出不同侧重点的培养方向。从现下行业需求情况和我院综合办学能力来看,主抓土木施工技术和造价两个方面,兼顾经济和管理,既可满足市场对建筑行业大批量施工技术和造价人员这两块的需求,使我们的毕业生在施工和造价两个方向做到知识结构和技能虽少而精,又能兼顾胜任管理类和经济类的工作领域,为就业拓宽方向,提高竞争力。 2、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因工程管理行业的实践性要求较高,除了内部教师需继续进修及提高的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外,加强企业工程师来担任课程教学的模式是我们进行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这一方面我们学院可以说较有优势,利用学院自有建筑产业中的资源,聘请项目中现场施工和预结算经验丰富的工程人员进行实践教学,将项目带进课堂,课堂融入项目,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打破枯燥的理论知识“填鸭式”灌输模式。 3、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教材改革研究。 建筑行业的法律法规及技术要求等领域的知识根据政策要求和市场情况不断在改进和调整,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教材因内容陈旧和更新不及时等原因与实践工作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现象,同时对于最新的相关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理论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针对拓宽专业,应把合理应用教育技术,开阔学生知识领域作为首要问题考虑,而不应再死守教材理论。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吸收传统知识外,更多地还要吸收先进的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因此,仅用加法和减法修改教学计划无法体现教学内容的改革。 4、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研究。根据专业侧重方向,完善核心课程,修改不符合市场需求的课程,增加贴近当下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知识需求的课程,形成完整的专业课程体系。 5、建筑工程管理的教学模式建设研究。把课堂移步至实验室、企业、工地现场,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课时等。 五、改革的创新之处 1、不盲从部分高校较极端的课程教学体系,偏“土木”,或偏“管理”。根据各类建筑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调整教学方向,建议按主抓技术、造价,兼顾经济、管理开办专业。 2、利用本学院自有产业项目的优势,加重和加大学生实践课程,让学生把课堂搬到工地更为便捷,提前角色带入,为市场培养技能型人才奠定基础。 3、重视和加强实践技能的培养,让我们的毕业生能进入就业岗位直接就业,大大提高就业竞争力。 七、结语 总之,广西北部湾经济商圈和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地坐落广西南宁为房地产行业带来的无限商机,使得建筑等相关行业还在蓬勃发展,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所面对的市场需求还有较大的人才空间,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招生与教学就还将继续下去。我们高职院校的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的课程设置、教学研究、教学方式探索,都有待于专业教师的进一步完善与丰富,以越来越娴熟的步伐顺应市场和时代的发展,以越来越饱满的姿态填补市场的空缺,为该专业的人才输出和提高就业竞争力补充更完善的力量。 建筑经济专业论文: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引言:随着高职教育的大众化,经济发展的纵深化,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面临着重大机遇,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挖掘高职人才培养中的问题,探索出适合地区经济特点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了当务之急。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发现存在的不足,为将来教学模式的更新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高职院校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典型模式 高职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层次阶段,高等职业教育能否发展壮大,而高职院校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能否成为高等教育中―支具有特色的教育模式,关键在于:其是否具有良好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否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实用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而现阶段,高职院校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纯理论教学模式。高职院校在教学模式上主要是课堂授课为主,注重理论上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具体表现就是学生动手能力、思维能力比较差。具体到教学中往往就是老师在课堂上理论讲述多,学生实习实践少。理论与实践存在着严重的脱节。 (二)工学结合模式。高职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是指高职院校和建筑企业在共同育人方面遵循平等互利的原则进行优势互补的合作。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建筑企业经济管理实际工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三)松散型合作模式。很多高职院校由于自身的不完善,以及外界冗杂的市场环境的影响,再有就是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以及建筑行业的特殊性,使其与企业不能够建立一种稳定的合作模式。在这种松散的模式下,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未来的就业前景将无从保障。 二、高职院校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高职院校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载体,面对市场对建筑经济管理技术人才的需求,如何培养一大批能综合应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懂经济、会管理,兼备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高素质技术人才是高职院校急需研究解决的现实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及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建筑行业尤其是建筑经济管理方面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不仅使得传统的高职院校人才定位发生巨大转变,同时给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带来严峻挑战。众所周知,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有赖于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改进与创新,因而,人才培养模式是制约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而现在高职院校的专业培养模式大部分都具备如下特性: (一)多关注谋生,少关注人生 教育与个人生计的关系始终是人们接受高职教育所关注的重点。因此,把高职教育看作是一种谋生教育,教会学生将来能在社会上谋得一席之地,取得谋生的手段,这是高职教育的社会功能之体现。同时我们也不否认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欠发达,谋生才是第一性的。但高职教育如果仅仅满足于对学生的谋生关怀,只注重培养他们适应某一岗位的一技之长,而置精神关怀、心理关怀于不顾,那么当他们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变幻莫测的人生时,就或者会四顾茫然、退避三舍,或者会一蹶不振、自艾自怨,“一技之长”也就难有用武之地。因此,高职教育在注重谋生关怀的同时更要多一些人生关怀。 (二)短期效益性 众多高职教育机构、受教育者对于各自的定位都具有短期性。高职教育机构短期的目标是把校内的学生学有一定特长之后推向社会,使自己有较高的就业率,从而为接下来的招生奠定良好的基础;而受教育者的目标就更简单,他们大多是想着自己在校内学有一技之长之后,能够在社会上找到一个稳定的工作即可。他们并未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明确的规划,只是考虑到自己短期的利益,自己的未来却是一个未知数。 三、高职院校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 高职院校的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是一个传统学科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中,有很多成功经验,但缺乏规范化的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育途径。学校自行筹划设计课程与实践,缺乏实践验证,在课程设置、教材选取、师资配备、培养方向等方面难免会有偏颇。目前高职院校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一)建筑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就目前来看高等职业教育还处于名不符实阶段,现行的一些内容不能足实际需要。高等职业教育应该是培养建筑经济管理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关键力量,但实际情况是,实践性教学投入不够,没有真正突出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特色。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简单 主要是课堂授课,注重理论上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具体表现就是学生动手能力、思维能力比较差。具体到教学中往往就是老师在课堂上理论讲述多,学生实习实践少。理论与实践存在着严重的脱节。其主要问题是一方面是强于书本而弱于实务,缺乏必要的案例教学和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是将现有的有关技术和管理方面的课程简单堆砌在一起,缺乏有机结合的系统特性。 (三)经费投入不足 经费投入不足仍然是制约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现在有很多人错误地认为:建筑经济管理专业门槛低,不必过多投入教学设施,在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方面存在一定的实际困难,这就会影响实践性教学环节,以至于培养出来的学生与建筑市场吻合性较差。 高职院校开设的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旨在培养适应现代建筑企业管理与发展的需要,具备一定的基本知识,系统掌握现代建筑管理理念、专业知识与相关技能,能够把握建筑及相关行业的发展方向,运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从事建筑企业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必须改进高职院校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建筑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质量,增加有效的人才输出能力,促进我国建筑业的发展,以适应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对建筑行业的需求。在这一形势的感召下制定出能够反映特色、发挥优势的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建筑经济管理职业教育体系,为建筑行业的发展服务。 建筑经济专业论文:高职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探究 【摘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学科专业发展的定位指针,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提。建筑行业的发展对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全面、准确地把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显得极其重要。本文从国家对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宏观定位,建筑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市场人才需求分析和对应岗位群及能力分析四个方面探讨了这一问题。 【关键词】高职 建筑经济管理 培养目标定位 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专业发展的首要问题,也是一个至关重要和值得研究的问题。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否准确,对专业教育的方向有直接的影响,必须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情况,确立准确的培养目标,制定科学可行的培养方案,才能培养出适合市场发展和经济发展要求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因此,本文从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的考虑因素入手,剖析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的定位,为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符合国家对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宏观定位 高职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符合国家对高职培养的宏观定位,应为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思想素质上应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思想道德修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文化素质上要求学生能应用语言文字等手段进行信息,思想,情感的交流与沟通,具备正确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掌握建筑工程施工、建筑工程造价和建筑业财务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与技术,具有建筑工程施工组织、工程造价管理、合同管理、建设项目可行性及投资效益评估、项目投资预算、工程成本控制和工程财务管理等能力的职业素养。 二、认清建筑行业发展现状,顺应建筑行业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建筑业经历了一个高速发展的过程,建筑业全行业始终处于持续扩张状态。行业销售额持续扩张,从业人数不断增加,行业内资质以上公司数量持续增长。资金和劳动力保持持续流入,这些都标志着建筑业经济发展势头的茁壮、旺盛,以及经济界对这种势头的认同。与此同时,也对建筑业的管理现状提出了质疑,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应用,促使建筑企业从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也由过去的注重施工过程管理转向对整个项目的整体管理,工程造价控制和项目资金管理(即财务管理)运作成为工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建筑管理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较低,且大多是只懂工程项目技术,不懂财务技术的人才居多,企业财务管理的问题不断涌现,甚至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高职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为建筑行业培养专门的技术人才,因此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应认清建筑行业发展现状,顺应建筑行业发展趋势。鉴于目前建筑行业的高速发展且未来发展空间大,工程造价控制和项目资金管理(即财务管理)运作成为工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应以培养出兼顾工程造价和财务管理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为目标。 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应当以社会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技能型、岗位型、应用型、职业型人才。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就必须以市场经济为导向,根据市场的发展规律,发展状况和人才的供求状况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在专业建设上应采取务实的办学态度, 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合理定位,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合理的教学计划并加以实施。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工作的大力推进,建筑业的发展也也被推向了高潮,对建筑工程的管理技术也越来越高,对具备建筑工程成本核算、成本控制及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等综合素质的经济管理人员需求量加大,然而,从全国范围内看,目前仅有少数院校开设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且培养目标定位单一,即:要么是造价员方向、要么是建筑会计方向,同时兼顾造价和财务的几乎没有,同时,我国高等院校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教育与企业实际发展相脱离,培养的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往往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缺乏明确、规范的实践能力培养目标和要求。因此,高职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应把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四、以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对应岗位群及能力分析为基础 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以对应岗位群及能力分析为基础。通过实际调查和走访,与行业企业人员共同分析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人员的具体工作岗位以及岗位工作的具体内容和完成这些工作应具备的核心能力素质要求,在此基础上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定位。 整理研究建筑行业招聘岗位要求的资料,并针对性地走访了造价咨询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事务所、房地产开发企业、建筑施工企业,咨询业内人士,归纳出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对应岗位群及能力分析表,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所需要的职业能力总体上来说可以归结为两个部分,财务管理能力和工程造价能力。财务管理和工程造价管理能力紧密联系,互相补充。而工程项目资金管理能力即财务管理能力的有效发挥需依赖工程造价专业技能的支持。因此将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财务管理和工程造价方向兼顾,既考虑了学生就业所需的能力,又兼顾了学生的职业发展,建筑企业的实际需要。 五、总结 通过对建筑行业发展现状、建筑市场人才需求和相关岗位群职业核心能力分析,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适应建筑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熟悉相关法律法规,系统掌握财务管理和工程造价基本知识,工程造价控制和项目财务管理能力兼顾,能在造价咨询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事务所、房地产开发企业、建筑施工企业等各类企、事业单位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建筑经济专业论文: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教学改革探讨 【文章摘要】 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实现其任务的途径是结合专业设置的课程教学尤为重要。课程是连接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桥梁,教学实现了课程的具体连接,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着这座“桥梁”的质量,本文结合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探讨其专业必修课程工程经济学的教学改革。 【关键词】 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工程经济学;教学改革 工程经济学是工程科学与经济科学相交叉的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是从经济的角度对工程项目进行分析,包括工程项目的建设期和运营期,通过分析为项目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该课程在本高职院校的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中属于核心专业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为以后的职业生涯中从事项目可行性研究、项目投资评估、项目财务及环境评估、工程项目管理、工程经济论证、企业经营决策等打下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课程教学是将使学生获得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提高学生职业素质集于一体的过程。课程若要取得理想的效果,教学起到关键的作用。鉴于,当前本高职院校的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中该课程的教学受到长期以来的传统教学的影响,本文在分析工程经济学教学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探讨如何改善现状、如何解决问题,以适应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1 专业设置下的工程经济学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作为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工程经济学立足工程项目,运用技术经济的方法,研究如何有效利用资源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中的工程经济学,其教学目的是通过这门课使学生学会运用经济原理分析并解决工程建设中的实际问题。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教学,侧重于理论灌输、实验与实训,而疏忽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1 教学“形式化” 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教学,拘泥于传统教学,注重授课教师的课堂讲授。传统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布置”题目、学生“做题”、教师再“批改”,教师“出卷”、学生“考试”、教师再“阅卷“。虽然目前的教学逐步由课堂讲授辅以板书的形式向应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的形式转变,其实质依旧是注重授课教师的课堂讲授,现代化教学设施的应用并没有改变学生被动听讲,一问一答模式的传统的课堂上的抽象互动,学生对这门应用型课程的相关知识依旧缺乏内涵性的理解,从而使教学成为流于教学设施改善而教学实质未变的教学形式,导致现代化教学设施应用下的教学依旧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 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作为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其重要性体现于从业资格证考试之中。随着国家对各行业从业人员管理制度的逐渐规范化,从业或是执业资格证成为从业或上岗的必备条件。从建筑行业的从业角度而言,工程经济学是取得相关从业或执业资格证书的必考科目或是相关知识科目,更加凸显这门课程在各种从业证或执业证考试中的重要性。比如,造价员、监理员、造价工程师、监理工程师、建造师等考试中成为相关知识科目或是直接成为一门考试科目。工程经济学在这些考试中的重要性,导致其在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设置中,成为一门应试型课程,从而使其教学侧重于应试,而使工程经济学教学流于结合从业证或执业证的应试型教学形式,忽略了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经济技术方法解决工程建设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1.2 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在教学中使用的教材不尽合理 教学依托于教材,是在教材的基础上开展具体的教学过程,因而教材的选择对于教学而言尤为重要,所选教材合理与否,将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目前,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及相关专业在教学中使用的工程经济学的教材,有一部分是本科使用的版本,侧重于经济技术方法的理论研究方面;有一部分是混拼版本,这类教材将本科版本的工程经济学中的主要几章经济技术方法的内容摘选,再配以相关的案例分析、实训任务,或者是把本科使用的版本进行逻辑重组后辅以相关的案例、实训任务。这些教材没有根据社会对高职院校毕业的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没有根据建筑企业对管理类的复合型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的要求,没有根据课程内容应与职业标准相对接的要求,组织课程的逻辑结构级内容。因而,这些教材本身就脱离了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更加脱离了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工程经济学的教学目的,缺少可读性、针对性、实践性。选择这些教材必然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而,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选择合适的教材是十分重要而又必要的问题。 1.3 传统的考核方式达不到真正的教学效果评价 传统的课程考核侧重于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检验,主要是考学生。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传统考核一般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平时成绩部分,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出勤情况、学生完成的课堂内与课堂外作业情况、老师提问学生回答情况,综合起来进行考核的部分,主要是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二是期末考试部分,通常采用卷面考试形式,主要是测试学生对基本理论与相关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及应试反应情况。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只看到教学中的“学”,这一个面或是把其作为这个主要面;而忽视了教学中的“教”,这一个面或是把其作为次要的、辅助面。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传统考核方式是传统教学下的产物,遵循了传统教学的教师教授相关理论知识,学生学习,并通过平常的学习表现和期末的考试,这样的方式来来实现这门课程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即考核。因而,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没有起到以下作用:一是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以考核作为一种压力,并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将这种压力变为动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通过考核使学生意识到学习该课程知识的重要性,使学生意识到学以致用的重要性;三是通过考核使教师意识到在未来的教学中需要改进的方面。 1.4 教学师资力量薄弱 高职院校担任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授课教师通常来自于两类教师群体:一是经济类专业的教师群体;二是工程技术类专业的教师群体。这两类教师的知识结构,从专业的角度而言,只注重了某个方面,如工程技术方面或经济管理方面,而缺乏其他方面的相关知识,知识结构不合理、不全面。 同时,高职院校担任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授课教师有极少数是来自于工程管理类专业的人才。这类教师的知识结构合理,知识全面,但是为数极少。因为,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蓬勃发展的现状及强劲的发展趋势,加大了建筑企业对工程管理类人才的需求,使得这类人才炙手可热,从而出现了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师队伍急需这类人才却留不住或者聘请不起的状况。所以,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老师只能由相关专业的主要是上述两类教师担任。 另外,目前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授课教师中来自于工程管理类专业人才的教师,也有着自身的缺陷。因为,这些教师基本是没有工程管理的实践经验,而是从高校毕业后就进入高职院校担任教师,这些缺乏工程管理实践经验的教师必然不可能很好的实现通过工程经济学这门课程的教学,达到让学生学以致用,将来在工作中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工程建设中的实际问题这样的目的。 教师作为教学这个系统过程的“中枢”,如果教师本身的知识结构不合理、不全面,如果教师本身缺乏相关的实践经验,必然会造成教学这个系统过程无法很好地运行或者无法有效地运行,其表现出的结果必然是教学效果不佳。 2 针对专业设置下的工程经济学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相应的教学改革 2.1 针对专业培养目的、课程教学目的选择教材 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是要培养技能型人才,同时,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这门课使学生学会运用经济原理、经济技术方法分析并解决工程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因而,工程经济学的教材应满足实现这两个目的的相关要求。 目前,高职高专教材市场没有完全满足上述两个目的工的程经济学教材,这种状况要求教师在选择教材时要体现出“综合性”。第一,选择某一版本教材作为主导教材,辅以一至两个版本的教材作为辅助教材。主导教材的逻辑结构必须符合高职高专规划系列教材的要求,而且理论知识部分和理论实际应用部分应逻辑明晰。辅导教材,主要是提供相应理论知识应用的案例分析、实训内容及课程设计等,以利于学生加深理解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选定主导教材和辅助教材的同时,应配备合适的体现相关理论知识应用的习题、案例、实训,供学生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第二,教师在应用主、辅教材进行授课的过程中,要及时将工程建设领域出现的新问题带到课堂上,以弥补教材不可能快速更新的缺陷,尽量做到所选教材不滞后或者少滞后于工程建设实践。 只有在选择了合适教材的前提下,再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才能达到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的及该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教学目的这样的双重目的。 2.2 改善传统教学模式,改进考核方式 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化教育设备实施的应用,综合运用案例教学和模拟实训教学,以期提高工程经济学的教学质量。 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案例教学,是将工程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带到课堂上作为研究对象,供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关的经济理论知识及经济技术方法在其中的应用,以强化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工程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大量的、系统的、专业相关的、典型的案例分析,可以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系统化,并把枯燥的经济技术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行为,可以达到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同时可以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例如,建筑工程项目建设过程的案例的选用,项目建设前期可行性研究方面的案例、项目建设实施过程中的案例分析、项目建成后的后评价的相关案例分析,这些案例应用工程经济学的理论知识将建筑工程项目建设的整个过程展现出来。 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模拟实训教学,是将工程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带到课堂上,供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即学生运用所学的相关的经济理论知识及经济技术方法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解决的过程,是模拟未来学生从事建筑行业的相关工作,在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解决的过程。模拟实训立足于案例教学,是对案例教学的进一步提升,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案例分析跃升到自己动手、动脑进行相关案例的分析。因而,模拟实训的质量依赖于案例教学的质量。模拟实训的内容依托于其之前的案例教学所选取的案例,选择类似的实际问题作为实训对象,然后,根据学生解决类似问题的具体情况,确定是否需要再次进行类似问题实训,如果不需要再次进行,可以考虑进行拓展训练即加大实训难度、扩大实训范围,以进一步巩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改进考核方式需要立足于教学模式,特别是教学过程中的模拟实训的开展情况,应将其作为考核对象之一。因而,考核方式中应加入实践考核部分,主要是针对学生运用工程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考核的部分。改进后的考核方式应包括三个部分,即平时考核部分、实践考核部分和期末考核部分。 2.3 强化师资队伍 强化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师资队伍,需要针对上述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首先,其中极少数的属于工程管理类专业人才的教师,鼓励他们或者给他们创造机会参加专业进修,实现专业知识的不断补充、更新;给他们创造机会参加专业相关的职业证、执业证的培训及考试,使他们成为“双师型”的教师。例如,创造机会让他们参加监理员、建造师、监理工程师、咨询工程师等职业资格及执业资格的考试,取得资格证书后,给机会让他们到建筑企业以挂职的形式参与工程建设实践活动,将这类教师培养为既具有坚实的理论知识又具有较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的、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 其次,顺应建筑市场对工程管理类专业人才的需求趋势,提高此类专业的授课教师的待遇。或者,加大师资培养投入,将知识结构不合理、不全面的经济类专业和工程技术类专业的教师培养成为知识结构合理、全面的教师,并不断给他们参加工程管理类各种培训的机会,将这个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师资队伍的主体部分培养成为工程管理类专业人才。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有赖于教学中各个环节的改进、完善,有赖于教学软件和硬件的不断完善。 建筑经济专业论文: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建筑学专业教学改革初探 【摘 要】本文从市场经济环境下建筑教学管理改革的角度出发,将市场需求应用到建筑学教学方法中去,探索出新的教学模式,并提供出新的教学思路与手段。论文将市场经济与建筑教学相结合,总结出适合建筑学专业的教学管理模式,对我校建筑教学管理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市场经济;建筑学;改革 当今,整个社会经济活动都以市场为中心的。从教育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学校也是一个生产单位,它生产的产品是人才,消费者是用人单位,所谓学校也应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最突出的表现是学校也与产品生产厂家一样。市场经济主要包括以下特征:首先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性很强的经济,二是优胜劣汰。任何一个市场个体都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市场经济特征的核心是利益最大化。任何满足符合市场需要的产品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 一、建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就业需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学校的学生也是作为产品在市场中出现的,也要符合这一市场经济规律,不然将会被市场经济淘汰。学校的人才培养也存在一个目标市场。决定一所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市场的主要因素有三:其一,培养人才的类型。不同类型的大学培养出不同类型的人才,以满足不同用人单位的需求,因而具有不同的目标市场。其二,培养人才的质量。如果两所大学培养人才的类型相同,层次一样,但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不一样,那么其目标市场也会不一样。建筑教学改革培养出来的人才类型是建筑人才,其目标市场即为建筑市场,因此它需要根据建筑市场的需求来培养合格的人才,才能将自身的人才推向用人市场。 二、市场经济对建筑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 1.建筑学专业需要分析市场需求才能更具竞争力。在计划经济时代,学校是按照政府的指令而不是根据市场的需要培养人才,在当代,市场对建筑学毕业生的要求日新月异,出现新的可能性人才需求市场时,我校建筑学专业的教学管理应及时做出反应,调整自己的人才培养方案,抢占新的用人市场份额。 2.市场经济对建筑教学的具体需求。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量大幅度上升,强烈的社会需求和激变的市场对建筑设计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呼唤着建筑专业教学的改革。(1)人才具有较宽的专业口径。我们培养出的建筑学专业人才也就必须符合这一市场需求才能与这一社会发展形势相适应。而业的宽口径又必须以坚实的专业基础为前提。例如,在学习建筑学专业的同时,辅助学习土木工程、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建筑施工、以及工程管理、造价预算等专业。(2)建筑师注册考试加入教学大纲。目前实行的建筑学教育评估标准与建筑师注册考试标准存在一定的差距,进一步说明我们必须加强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教学大纲应基本包括建筑师资格考试大纲的内容,要增设课程和调整课程的学时比例,尤其要加强规划与建筑法规的教育。(3)社会学、心理学、规划学、市场学以及法制法规等的教学需加强。使学生能用综合的眼光来审视一个建筑设计,而不再象原来一样将建筑设计局限于一己之见。但同时我们还必须强调:建筑所涉及的社会诸方面并非是僵化不变的,相反它是一个动态的机制。建筑设计的立足点要能随社会的发展进行随时调整。建筑的社会化实为一种市场需求,它要求建筑教学按照市场发展的特征来进行教学调整和改革。 三、对我校建筑学教学模式改革建议 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改革,毕业生分配制度的转变和高等学校的扩招推进了大学教育的学以致用,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市场教育的转变,市场对高校就业的影响巨大,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压力节节上升。就业水平是高校发展的生命线,它关系到高校的正常运转与发展。而我国在建筑专业技术上的知名大学大都已经对建筑专业学生的教学模式作了很大的调整。 1.创新能力培养。教学管理实际上只是教育教学的一种方式、手段,不是目的,培养创新型优秀人才是真正的目的。教学管理是为教学服务的,教学管理必须紧紧围绕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而进行。创新教学管理的思想和理念即是创新高等教育的价值观和人才观,高校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必须认识到,高等教育要重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而不是片面的强调知识的传授,要重视培养学生不断优化自身素质结构的能力。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和科技的竞争,不仅是人才数量和结构的竞争,而且表现为人才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竞争,高校要改变由知识型,技术型的专才教育为智能型、创造型的通才教育,要注重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创新能力。由传统封闭的教学和科研相互促进,相互发展转变为开放式的产、学、研相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根本,教学管理必须着眼于这个根本,以学生为本,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2.广泛学校相关专业知识。新的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人才应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深入研究建筑类专业项目的建设方案,总结出其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自己有效的方法,也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就业过程不输在专业本质上。 3.良好的道德观念。很多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的教学改革几乎存在着同一个问题,那就是他们都轻视了学生良好的道德观念和爱国热情,学校在追求高的就业率和毕业生质量的过程中不能忽略学生良好的道德观。 4.较高的专业外语水平。市场经济全球化告诉我国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必须重视英语的学习,现有的技术信息和技术资料都来自于国外,而国内的信息同样可以翻译成英语供给专业同行参考,学生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必须依赖于英语。大学生应加强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以适应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对语言方面的要求,这样可以尽快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使他们真正把外语当作语言交流的工具,了解外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和专业发展趋势和方向。 5.团队精神的培养。建筑学专业学生的协作能力培养相比其他工程类专业更为重要,各个高等学校在对教学与培养模式的改革过程中必须重视对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和国际协作能力与竞争力的培养,建筑学专业基于市场经济环境的改革也是如此。开展校外科技活动、参加大学生科技竞赛等系列措施,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结语 建筑学是应用型学科,其人才的培养应该立足于实践,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宽广的视野、较高的综合素质和一定的创新意识的工程技术人才。而建筑学专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理论承担着专业知识系统化与科学化的积累,实践肩负着实用性与操作性的传承。在多年教学工作当中我们体会到,在当前城市快速发展和大量建设的时期,培养创新型的建筑人才不但要加强实践教学,同时也要在提高学生基于专业实践的创新思维和他们对于实际设计的体验等方面的内容。 基金项目:陕西理工学院教改项目:我校建筑学专业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sjg1209。 建筑经济专业论文:基于工作过程的建筑经济专业识图课程教改探究 摘要:《房屋构造与识图》是高等职业院校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通用基础课程。根据高职高专的教育特征,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改革主要是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岗位要求,改变目前存在的不足之处,切实加强课程与工作岗位的联系。结合教学实践,阐述了如何基于工作过程来进行教学改革,以期增强课程的实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工作过程;识图课程;能力培养 《房屋构造与识图》是高等职业院校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通用基础课程,而传统的课程教学明显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强调对工作过程性知识和经验性知识的学习,符合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其中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改革的主要特点有依据工作过程建立课程体系、以工作过程知识为主要课程内容、以工作过程为主线序化课程内容,这一教改方法的研究将有助于今后课程学时的合理分配和教学方法的优化。几年来,学院一直把课程建设作为教学工作的重要项目来抓,本文结合自身教学实践,阐述了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方法在识图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和体会,为今后更加深入地探索作好铺垫。 一、课程教改背景 高职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以下简称“建经专业”)是应建筑业及房地产业对人才的旺盛需求而出现的新兴专业。按照国家发展战略,建筑生产一线的技术和管理岗位需要大批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懂技术、会施工、能管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建经专业学生应具备建筑物资管理、建筑会计、建筑统计、建筑工程概预算能力。而准确识读图纸是学生必备的一门基本功,为此而开设的《房屋构造与识图》课程成为建经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对后续课程如《工程造价控制》、《建筑工程计价》的知识储备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建经专业识图课程存在如下“学科化”现象:由于学生无建筑结构设计知识的基础,并且在教学初无法以工作过程作为参考系,而是只能以理论讲授为中心进行课程内容的选择设置和课程学时排序。故导致在教学内容方面,陈述性知识过多,过程性知识过少,使得学生所获取的岗位技能知识有限,且从工作过程的角度看,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是分散且无序的,教学中存在“边学边忘”或者“成绩好但是能力差”的教学低效率现象,只有“学做合一”才能改善这种状况。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建经专业识图课程教改的基本流程是:依据已有的充分的市场调研,确定职业岗位群所要求的相关识图能力要素;以学生为主体,以相关能力要素培养为目标,确定课程教学内容,遵循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规律和接受能力确定教学内容。 针对以上情况,基于工作任务导向的建经专业识图课程教改对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在高校教学注重“厚基础、宽口径”的今天,开好识图基础课程更有其独特的意义,如何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识图想象能力成为改革的重中之重。 由于课时相对有限,识图课中对成图的一般性常识或成图的一般规律虽有讲述但欠缺分量,对专业图纸的介绍虽有面上的覆盖,但没有与后续预算课程相联系,课程改革的目的是改变目前教学现状,改变这种“讲不透”又“学不够”的做法。 由于建经专业识图课程课时总量不如建筑工程类专业充足,又没有结构设计知识的铺垫,并且缺乏相应的辅助课程,改革的重点应该突出建经专业的特点,紧紧围绕今后的岗位群进行。按照职业领域要求,工程造价管理人才应能熟练准确地编制工程的概算、预算、结算、决算,熟悉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从事工程造价的确定与控制,能对各种工程造价进行技术和经济方面的有关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在课堂上如何把理论和图纸直接、生动地展示出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互动,掌握岗位要求的识图技能,养成严谨的职业态度,提高他们的工程应用意识,就成了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教改的探索与实践 综上,由于建经专业学生人数较多,为了使他们提高学习的积极性,需要分门别类地调查问题,寻找到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态度不端的深层次原因,最后按不同情况提出学生识图学习问题的解决方案。并通过教学案例和教学反思,按照这一目标制定出教学的具体内容、教学的操作程序和方法、总评成绩的考核方法等。 1.由于建经专业与建筑工程类专业性质的差异,课题研究过程中紧紧围绕识图课与预算课相结合的体系,通过一个学年的实践对比,重点培养学生将学习与工作过程相结合的思维,关注学生知识接受的习惯。比如:在识图时看到平面图形,能够训练他们迅速反应出相应构件的形体,并进而引申到简单介绍相应构件与相似构件在预算时的差别和联系。在授课时注意减少对职业岗位帮助不大的章节课时,改为学生课下自学,比如制图知识这一章节。并且通过联系已有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拓宽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兴趣,保证注重学习情境与真实职业场景的类似。 2.对传统教学方法――仅仅依靠多媒体课件这一教学手段进行改革,除了制作简单明晰的教学模型外,制作含有模型动画的课件进行辅助训练。避免在教学上花费较多的课时对学生作不同角度的反复讲解,并且不断地让学生观察建筑的环节,让学生先看模型图再识读,了解建筑的布局、构件的先后顺序以及施工图中各个线型、图例等所表达的含义。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情况配备相关的图纸,增加学习的信息量,而不是仅仅依靠教材和理论讲义。 3.为了更深入开展课题研究,课题组成员老师经常阅读课堂教学理论著作,接受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初步探索出让学生在课堂发挥主动性的教育方法。通过知网、图书室查阅最新的教学理论动态,并且根据课堂实践将其应用其中。 4.将平日授课知识点与职业资格考试特别是造价员考试挂钩,紧扣造价员考试中涉及的知识点和识图要点来进行,利用学生比较重视“考证”这一心理状态特征来提升授课效率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终通过识图资料的汇总建立识图教学资源库,包括精心挑选的课设任务、相关图纸及与预算课程相联系的知识点等等,从而为今后的教学和实训打下基础。 5.在进行考核方法的改革时,为了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重视教学项目的完成,不敷衍了事,提高学生完成任务的积极性,我们采用互改作业的方法,将施工图识读部分的项目完成情况作为主要采分点,在理论教学过程中使用的图纸作为日常采分点。在课程设计实施办法中,班级按学号组成实训小组,任课教师分阶段下达设计任务,各组同学自主安排时间进行相互评分,并在组内传阅,最终一致给出该同学分数,并记录评分过程。教师按学号随机抽取任一小组的资料进行核实,并在期末考试试卷中通过一定比例的案例分析题,来促使学生注重平时的学习,从而提高课程完成的效果。 图1是建经专业识图课程教改流程图。其中i=i+1表示重复循环过程。在第i节课堂中,通过教师抽问和学生个别提问的方式,将本节课程的授课主题和重点掌握。通过不同学生案例的情况建立问题集,将其积累添加到教学资源库中。结合识图大赛、造价员考试等一系列技能考证的要求,将知识点穿插进教学课堂进行强化训练。这一做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动力,学生对证书的重视大于对课程考试的重视,通过这一现象可以增强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并且能将职业岗位要求融入到识图课这一基础课教学中,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地质勘测论文:安全生产中煤矿地质勘测技术的应用 摘要:煤炭资源是当前中国的主体资源,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煤炭资源的不断开采,开采难度不断增加,煤矿安全生产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地质探测技术的发展与完善,保障了煤矿安全生产。对常见的地质勘测技术进行概述,就瞬变电磁法与无线电波技术等典型地质勘测技术原理与应用进行探讨,并阐述了煤矿安全生产中地质勘测技术应用的意义,为安全生产中地质勘测技术的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煤矿;勘测技术;安全生产 煤炭是当前中国发展的主体能源,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对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经过不断的开采,煤炭资源的开采不断的从浅向深,由于开采深度的增加,无疑极大的增加了煤炭的开采难度,煤炭开采的工艺越来越复杂,这其中受到地质因素的影响不断增强。对于煤矿企业而言,煤炭开采过程中由于受到上部采空区积水、中粗砂岩含水区、断层、下部承压水、陷落柱、褶曲等地质因素的影响,极大的增加了煤炭开采的安全预防、生产工艺以及安全设施投入等方面的成本。另外,煤炭企业生产过程中,还会受到矿压、地温、瓦斯、底板突水等因素对矿井安全生产的影响。基于此,煤矿地质勘测技术中安全生产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常见的地质勘测技术概述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国内地质勘测技术逐渐发展与完善。当前,我国大部分煤矿使用的典型地质勘测技术主要包括几种:(1)三维地震勘探技术:该技术在地面勘探中应用比较多,能够对煤层中超过5m的断层以及直径超过15m的采空区、陷落柱以及包裹体进行勘察。(2)矿井直流电法与瞬变电磁法:该技术在煤矿井下巷道掘进时应用比较多,主要应用于对煤层顶底板前方的含水性构造以及水体进行勘察。(3)槽波地震勘探法:该技术通常被应用在勘探煤矿井下的工作面的构造,能够对工作面内落差超过煤层厚度一半的断层进行勘察。(4)煤矿无线电波透视技术:该技术主要应用在工作面,对工作面内的地质异常体进行勘测。(5)化学勘测技术:煤矿地质勘测过程中,通常利用化学试验的方法对煤矿含水体的性质进行分析。(6)矿井地质雷达技术:通过地质雷达技术能够对工作面内的地质存在的异常体进行勘测,其不足之处在于探测距离比较小。(7)室内测试技术:煤矿地质勘测中的室内测试主要包括了抗压、抗拉等物理力学实验、成分化验、岩石性质检定等,利用煤样、岩样对构造破碎度进行测定。(8)钻探技术:煤矿进行地质勘探以及勘测煤矿井下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钻探技术,钻探技术手段勘探范围的影响,通过多点的勘探,能够对煤层整体的趋势进行反映,同时,能够对煤层的构造、赋存产状等进行反映。 2典型地质勘测技术原理与应用 2.1瞬变电磁法原理与应用 地质勘测中瞬变电磁法的基础是地层中岩石不同导电性和导磁性。基于电磁感应,通过不接地回线或者是接地电源向地下进行一次脉冲磁场的发送,就一次脉冲磁场间隙期间,通过线圈或者是接地的电极对二次涡流场进行观测,同时对涡流场空间以及时间的分布进行分析,从而对地质问题进行研究。瞬变电磁法主要应用在空间狭小的条件,特别是在条件复杂的煤矿井下环境中,瞬变电磁法的应用比较普遍。瞬变电磁法的主要特征是:(1)测量的设备非常的轻便,其测量的精度以及工作效率比较高。(2)由于瞬变电磁法采用小线圈测量,因此其点距非常密集,通常是2-10m,降低了体积效应,从而提高了横向的分辨率。(3)在目标体附近安装设备,从而异常体能够感应到的信号比较强,无疑使得其勘测的灵敏度提高。(4)由于小线框发射电磁波,使得电磁波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因此,其探测区域的目标性更强。 2.2无线电波原理与应用 无线电波法进行地质勘测的原理是基于电磁波在地下岩层进行传递过程中,不同岩矿石不同电性吸收不同电磁波能量,低阻值岩层对电磁波的吸收作用比较强,从而造成了在岩性变化界面,电磁波出现反射与折射,使得电磁波能量发生损耗。基于此,煤矿地质条件下,当发射源发射的电磁波穿越煤层时遇到断层、含水裂隙、煤层变薄区、陷落柱等地质构造,就会损耗电磁波能量,从而在接收到的信号微弱,出现无线电波勘测的异常区,从而实现了对地质异常体位置以及范围的确定。当前,瞬变电磁法在井下回采工作面的开采前地质体的勘测中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 3煤矿安全生产中地质勘测技术的意义 在煤矿生产过程中,地质勘测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地质勘测技术设计原理与应用的领域,煤矿生产中地质勘测技术应用的意义主要表现为:第一,利用三维地震法能够对地表深部地质结构的形态、积水区空间的状况进行比较精确的确定,从而对合理设计矿井布局提供参考依据。第二,利用直流电法与瞬变电磁法能够对于煤矿掘进巷道周围区域中异常地质体,特别是含水体进行比较精确的确定,从而对矿井巷道掘进过程中,安全隐患的预防与治理提供保障。第三,基于无线电波透视技术能够对于已经圈定的煤矿工作面中的地质异常体进行比较明确的确定,从而保障了矿井构造方案的实施。第四,基于钻探探测技术对煤矿断层的产状进行科学的判定,从而对于煤矿巷道掘进方式的调整提供依据。第五,利用化学探测与室内测试技术,能够基于测试的实验结果对煤矿管路的抗酸碱性、采煤机、掘进设备等的选型提供依据。 4结束语 煤矿井下地质勘测以综合地质分析为前提,通过先进的地质探测技术,对煤矿地质进行勘测,从而确保煤矿安全生产。煤矿开采是复杂的动态的过程,因此,获取精确的地质信息,对煤矿井下的地质状况进行揭露,使得地质信息与煤矿地面钻探、地面物探、矿井地质、井下钻探等信息有机融合,准确预测煤层顶板或者煤层地板标高、煤层厚度、地质异常体等,使得煤矿生产可以高效、安全。 作者:陈北平 单位:陕西陕煤铜川矿业公司 地质勘测论文:风电厂场址的地质勘测透析 摘要:风电厂场址的工程地质勘测不但要对地质情况进行考察,而且应考察风能资源的情况以及风能、水力对于工程建设和风电厂运行的影响。对于工程地质条件不同的复杂场地需要采用不同的勘探方法。勘测报告应当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执行,应做到信息清晰、结果正确、建议合理。 关键词:风电厂;地质勘查;工程地质 当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不可再生能源的过度开采利用迫使人类不得不寻求更为清洁和可持续利用的能源形式。风能作为太阳能的一种转化形式,具有可再生、零排放等诸多优点,是21世纪最有应用前景的能源。而将风能转化为电能,即风力发电,是风能利用的最主要方式。我国的风能资源极为丰富,陆地离地面50m高度的风能资源可开发面积约540000km2,技术可开发量约为2680GW;离海岸20km的海域范围可开发面积约为37000km2,技术可开发量约为180GW,具有极大的商业化资源条件。[1,2] 随着风力发电项目的大力推广,关于风力发电方面的诸多问题也突现出来,如风电场建设、风电并网、风电的电能质量等。现结合笔者自身工作实际,探讨风电厂规划建设中的工程地质勘探问题。 一、风电厂场址地质勘探的主要任务 风电厂场址的工程地质勘探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在风电厂场址规划选点的基础上,为已选定的场址以及风电机组、电厂建筑等建筑物的方案布置提供有关的地形和工程地质资料。主要包括五方面工作,即:对场区的风能资源进行评估;绘制选址所需的区域地形图;评价场区的区域构造稳定性;查明场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并对地质问题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估;根据需要对可采用的天然建筑材料、施工和生活资料情况进行调查。 地质工作的重点是场区的区域结构稳定性评价和地质问题可能产生影响的评估及建议,其中对于场区的地质条件主要有:地形地貌特征、形状、类型和特征;地层的成因类型、地质年代、岩性岩层、风化程度;土的性质、物质组成及含量、层次结构和分布状况;断层破碎带的产状、规模、性质以及延伸、拓展和胶结情况;不良地质作用的情况及可能的影响;地下水的类型和埋藏情况以及是否可能对地基造成不良影响。 二、风电厂场址的地质条件分类及勘测 依据风电厂场址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可将场地划分为三类,即简单场地、中等复杂场地和复杂场地。简单场地是指地层结构单一、无特殊岩土层、地质结构简单、地层稳定、地下水埋藏深且对地基无不良影响、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不高于0.05g的场地。中等复杂场地是指地层层次较多、有特殊岩土层、岩土性质变化较大、岩体风化较强、可能发生地震液化的场地;或地质结构比较复杂、局部有不良地质作用存在的场地;或者地下水埋藏较深,对地基可能产生不良影响的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g~0.3g的场地。复杂场地的判定标准为:地层层次较多,岩性不均且岩相变化大,地基以强风化岩体或不均匀的特殊性土层为主;地质结构复杂,断层和节理裂隙发育,不良地质作用发育;地下水埋藏浅且对地质基础的稳定性产生不良影响;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4g,满足上述条件之一即为复杂场地。 对于不同复杂程度的场地,采用的地质勘探方法也不相同,以勘探点的深度为例来说明。勘探点的深度一般以控制建筑物应力影响的范围和抗倒覆要求为原则。对于不同复杂程度的场地采取的物探深度不同。此外,对于复杂程度高的场地采用的勘探点间距也应缩小,以能控制场区的地层分层、性状、断层破碎带的分布和不良地质作用的范围为标准。因此各种地貌特征的部分、各种地层、主要的地质结构、各个不良地质作用点均应布置勘探点,且应依据勘探结果考虑是否加深或增加勘探点。 三、勘测报告 勘测报告对勘测工作进行总结,并对工程的施工建设提出建议和要求,应予以特别重视。《风电场场址工程地质勘查技术规定》的要求是:“在预可行性研究阶段,风电场场址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应包括正文、附图和附件。正文应包括绪言、区域构造稳定性、场地基本地质条件、场地工程地质评价、结论与建议。附图包括工程地质平面图、工程地质纵、横剖面图。” 勘测报告的编制应包含对项目规划审定的结论以及预可行性研究成果。与地质勘测有关的项目主要有:体现长期测站气象资料、灾害情况,其中包含长期测站自身的基本情况,近30年历年各月平均风速、历年最大风速和极大风速以及与整年逐时风速、风向资料;场址处收集到的至少连续一年的现场实测数据和已有的风能资源评估资料,有效数据完整率大于90%;风电厂边界及其外延10km范围内1∶50000地形图、风电场边界及其外延1~2km范围内1∶10000或1∶5000地形图,如有可能还应包含风电场范围内1∶2000地形图;场址区工程地质勘察成果及资料;风电场所在地的地区社会经济现状及发展规划、电力概况及发展规划、电网地理接线图和土地利用规划等。[5] 风能资源的勘察结果应在勘测报告中细致体现出来,首先应说明风电厂所在地区内的区域风能资源概况,其次应说明所收集的长期测站和风电场同期完成年逐时风速、风向等风能资料。对于风能资料,应按照文献[6][7]的要求,将验证后的风电场各测量站各个高度所测数据修订为一套反映风电场长期水平的代表性数据,计算后表征为各测站不同高度平均风速、平均风功率密度值。将数据处理成评估风电场风能资源所需要的各种参数,参数应包括不同时段的平均风速、风功率密度,以及风速、风能、风向、风能密度方向分布等,并将处理好的各种参数绘制成便于查看的图形材料。 对场址的工程地质评价是报告的重要部分,又是地质工作者应予以重点关注的部分。对于工程地质的评价应包含:对场址区域的承载能力、不均匀沉降、湿陷性、抗滑稳定、地震液化以及场地边坡稳定、地下水对基础的影响等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进行评价;对建设工程场地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工程建设期间以及建成后风电场运行期间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进行评价,并在必要时提出相应的预防治理措施。 四、总结 对于风电厂场址的工程地质勘测,不应仅限于对地质情况的考察,还应充分考虑到风能资源的情况以及风能、水力对于工程建设和风电厂运行阶段的影响。对于工程地质条件不同复杂的场地需要采用不同的勘探方法。对于勘测报告,应当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执行,保证材料的真实、细致,保证结果和建议的准确性,为工程的顺利实施做好准备工作。 地质勘测论文:水利水电地质勘测措施论文 摘要: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是一项长远的任务,是水利水电工程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工程地质工作的质量,对工程方案的决策和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由于地质问题引起的工程事故时有发生,轻则修改设计延误工期,严重时造成工程失事,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重大损失。由此可见,总结分析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地质问题;环境问题;勘测问题 一、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与环境问题 1.1水利水电工程与地震问题水库等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物蓄水后,由于地应力的调整或水体下渗等原因,触发了地质断层的复活而诱发地震。研究表明,要触发一个比较大的地震需具备以下三个条件:①水库岩石比较破碎,且处理效果不十分理想;②存在有利于应力集中的地质环境条件;③水库水荷载所产生的超孔隙水压力足够大。关于水库诱发地震的事件国内外均有报道,一般而言,水库的坝址没有较大的断裂带存在,仅仅是水荷载引起的地应力,诱发地震的可能性是很小的。但如果诱发大的地震,那将是灾难性的。从1987年的资料至今,我国已建设的坝高在15米以上的水库共18000多座,已发现水库诱发地震的有13座。 1.2水利水电工程与水文问题水利水电工程建成后改变了下游河道的流量过程或周围环境水域的分布,从而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例如:①大坝水库不仅存蓄了汛期洪水,而且还截流了非汛期的基流,往往会使下游河道水位大幅度下降甚至断流,并引起周围地下水位下降,从而带来一系列的环境生态问题;②下游天然湖泊或池塘因断绝水的来源而干涸;③下游地区的地下水位下降;④入海口因河水流量减少引起河口淤积,造成海水倒灌;⑤因河流流量减少,使得河流自净能力降低;⑥以发电为主的水库,多在电力系统中担任峰荷,下泄流量的日变化幅度较大,致使下游河道水位变化较大,对航运、灌溉引水和养鱼等均有较大影响;⑦当水库下游河道水位大幅度下降以至断流时,势必造成水质的恶化。由此可见,水利水电工程对水文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1.3水利水电工程与气候问题一般情况下,区域性气候状况受大气环流和水体分布所控制。如果修建大、中型水库及灌溉工程后,当地水体的分布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如原先的陆地变成了水体或湿地。局部地表空气变得较以前更加湿润,形成新的小气候,对当地气候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降雨、气温、风和雾等气象因子的影响方面。 1.4水利水电工程与鱼类、生物物种问题①对鱼类的影响:切断了洄游性鱼类的洄游通道;水库深孔下泄的水温较低,影响下游鱼类的生长和繁殖;下泄清水,影响了下游鱼类的饵料,从而影响鱼类的产量;高坝溢流泄洪时,高速水流造成水中氮氧含量过于饱和,致使鱼类产生气泡病。②对植物和动物的影响:库区淹没和永久性的工程建筑物对植物和动物都会造成直接破坏;同时局部气候变化、土壤沼泽化、盐碱化等都会对动植物的种类、结构及生活环境等造成影响。 二、工程地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工程地质勘察的质量问题在工程地质勘察过程中,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种:①工程概念不清,勘探侧重点不明确,针对性不强,方法不当,手段落后;②工程地质分析工作中所选择的理论、方法、计算公式等与实际情况有较大出入,其适应条件的物理意义混淆不清;③地质报告中基本地质条件不清楚。我们遇到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有:①界定不准确或论证不充分,有问题遗漏甚至结论性错误;②有些地质报告没有地质结论,也有些工程没有做多少地质工作就先下结论,极不严肃。此类问题产生往往造成阶段性工程审查不能一次性通过,可能延误开发时机;或者尽管通过了审查,但却给工程留下了隐患,这种情况的危险性极大。 2.2勘测周期不合理的问题从工程地质勘察到地质报告的提交需要一定的工作周期,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然而有些工程却没有进行基础性的前期投入。主要存在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一旦需要申报项目,立即就要求提交地质报告;②今天刚刚提交可研报告,明天就要求提交初设报告。此类情况多为地方性工程,一般国家投资的大型工程出现这种局面的不多。没有足够的勘测周期所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由于地质条件不清楚,直接导致投资控制不住,施工后修改设计等情况。更可怕的是留下了工程隐患,可能造成重大的工程事故。公务员之家: 三、结语 工程地质学是20世纪才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地球科学。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是所有行业中涉及面最广、问题最复杂、任务最艰巨、声望最高、最具权威性的龙头行业,它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与复杂性。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是一项长远的任务,是水利水电工程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之一。保护和改善工程环境是保证人们身体健康的需要,是现代化大生产和保证工程质量的客观要求,是保证工程永久利益的必须条件。工程地质工作的质量,对工程方案的决策和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由于地质问题引起的工程事故时有发生,轻则修改设计延误工期,严重时造成工程失事,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重大损失。近年来。工程地质勘察质量有下滑趋势,工程地质分析不够深入,有时甚至出现工程地质评价结论性错误这样严重的问题。笔者认为,总结分析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地质勘测论文: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测论文 一、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应用 GPS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测量及定位控制,它在高程控制方面能较好地解决跨河、跨沟水准难以传递的问题,以及在勘察区控制点较少,或在山区、林区等通视条件较差、观测条件受限的区域进行工程地质勘察时,运用GPS可大大减少作业时间,提高测量精度。 二、遥感技术的应用 遥感技术按照遥感平台的高度不同,一般分为航天遥感、航空遥感和地面遥感共3大类。遥感技术由于视域广阔、信息丰富、具立体感、卫星影像成周期性重现以及获取资料快速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水利水电工程中有关重大工程地质问题及相关的环境等问题的调查与研究。 (一)区域构造稳定性研究。由于遥感图像能提供大量宏观的线性构造信息,较好地反映区域地质特征、水系分布特征和地貌形态,所以对研究区域构造格架,确定断裂体系及活动性以及评价工程及其周缘地区的构造稳定性有重大作用。因此遥感技术的应用也成为研究此问题必用的手段。 (二)水库区塌、滑坡、泥石流调查。在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库区岸坡的滑坡、崩塌、泥石流以及某些松散堆积体的调查中,有一些工程应用遥感技术利用航卫片或彩红外片进行地质解译,结合野外现场观察、复查和检查查明了许多久拖不决的影响库岸稳定性评价的大型或较大型、塌滑体的数量,分布及其稳定状态。 (三)岩溶调查。利遥感影像,特别是彩红外影像进行岩溶及岩溶水文地质调查有其特殊的优势,像片解译不仅能很好地判读各种岩溶地貌现象,而且还可以充分利用和其它介质红外光谱的差异,判断地下水的分布和泉水分布等。清江招来河、高坝洲,黄河万家寨等工程曾利用彩红外航片解译来研究岩溶及岩溶渗漏问题,都取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中小比例尺地质测绘填图。推广遥感技术,在保持必须的野外工作量和成图现场校核工作的前提下,中小比例尺地质图以遥感成图取代常规地质测绘;建筑物及其它重要地区大比例尺工程地质图优先考虑遥感成图。这是十年前在全国水利水电勘测工作会议上由水利水电规划总院提出的“勘测技术发展目标”文件所确定的。 (五)岩土工程开挖面地质编录。为适应大型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进行反馈设计、安全预报和存档备查的需在人工开挖高边坡、大型地下建筑物和大坝基坑的开挖中采用地面遥感技术,进行地质编录,并为有关的稳定分析和现场预报提供翔实的地质资料和数据是很必要的。为此长江勘测技术研究所在“七五”、“八五”和“九五”科技攻关中开发和完善了“高边坡快速地质编录系统”,并成功地应用于长江三峡永久船闸、澜沧江小湾、清江水布垭等工程的岩质高边坡开挖中的地质编录。该项技术采用的是数码像机摄影,微机现场采集及预处理,自主开发的软件处理可随时提供岩质高边坡的连续彩色影像图和地质所需的将边坡开挖面置于任意方位的线划图。 (六)水土保持、防洪与移民安置容量研究。如1994年,长江勘测技术研究所承担的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滑坡、泥石流发育程度与稳态区域研究项目,该项目在研究中利用TM卫片对陇南、金沙江下游、三峡库区3大片进行解译与发育程度的划分(滑坡分四级,泥石流分五级)作出了区划图,提出了防治意见和预警系统建立的基本设想。1990年地矿部航空物探中心与长江委规划处、综勘局一道,开展长江中游干流防洪工程现状遥感调查,用TM卫片和1∶3万~1∶5万彩红外航片进行解译和编写报告,提交的成果获得了较好的成效。移民安置容量研究,航卫片,尤其是彩红外航片,以其对土地利用类型的可判读性和现实性,为移民安置容量分析确定提供了新手段。 三、地理信息系统(GIS) GIS技术可自动制作平面图、柱状图、剖面图和等值线图等工程地质图件,还能处理图形、图像、空间数据及相应的属性数据的数据库管理、空间分析等问题,将GIS技术应用于工程地质信息管理和制图输出是近几年工程地质勘察行业的热点和发展趋势。目前,国内应用较多且比较成熟的专业软件是由中国地质大学开发研制的MAPGIS,是一种专业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 四、工程物探技术 在我国工程物探虽然起步较晚,但在水利水电工程勘测设计单位从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逐渐引进和装备了一些必要的仪器,如信号增强式地震仪、综合测井仪、电法仪、透视仪、声波仪、管线仪、地质雷达和钻孔彩色电视系统等,使物探仪器得到了全面的更新,其中有些是当时或至今都是世界水平的新仪器,大大地提高了数据采集精度和野外工作效率,促进了物探的发展。 (一)地球物理层析成像技术(CT)。CT技术是利用已有的平洞或钻孔,通过对采用一定发射和一定接收方式产生的透射波的采集与处理,反演孔洞间岩体的波速值,并对区间岩体进行判断、评价的一种技术方法。当前在勘探孔洞间了解岩体情况尚没有一个经济的、有效的技术措施做进一步工作的情况下,CT技术不失为是一个查明孔洞间岩体总体完整性程度的好方法。做得好,不仅能节约一定的勘探工作量而且还会对岩体物理力学性的整评价质量的提高有所促进。所以“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以来,包括“八五”和“九五”攻关几个涉及水电建设的项目,涉及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探的课题和专题中大多数都涉及CT技术攻关的内容,并获得许多很有成效的成果。 (二)钻孔彩色电视系统。a53mm的钻孔彩电是为适应水利水电工程勘察的大多数钻孔都是a56mm的金刚石钻孔而设计制造的;50mm的钻孔彩色电视是在电子技术发展的基础上为适应水平风钻孔观察而设计制造的,并首次将CCD光电偶合器件应用于钻孔电视。该产品的特点是电路设计合理,集成度高,性能稳定,与传统的摄像管探头相比,具有彩色图像重现性好、几何失真小、寿命长、耐冲击、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等特点,是一个更新换代产品。当前,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钻孔彩电又在开发的图像处理系统基础上研制出多功能钻孔彩色电视系统,系统采用工控级主机,形成控制器、监视器、录相机三合为一的一体化主机。主机可配接多种不同口径的钻孔电视探头,实现图像数字化实时采集压缩存储,成果可刻录成VCD光盘,还可进行后期图像处理及制作。 地质勘测论文: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测技术分析 摘要:重新认识和审视目前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的各种勘测手段及其应用水平,大力推进各种勘测方法的发展及其综合应用,从而使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工作由“定性分析”向“定量计算”方向发展。文章对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测中渠道测量技术进行了阐述分析,为渠道设计提供充分的测量资料。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测;渠道测量;定量计算 为新建、改建输泄水渠道、人工航道而进行的测量工作。渠道测量的目的,是在地面上沿选定中心线及其两侧测出纵、横断面,并绘制成图,以便在图上绘出设计线;然后,计算工程量,编制概算或预算,作为方案比较或施工的依据。渠道工程的勘察放线,是与工程设计密切相关的。只有在现场放线位置合适、测量数据准确的基础上才能因地制宜的做出经济合理的工程设计来。 一、踏勘前期准备 踏勘选线的目的是在地面上确定中心线位置。在选定渠道路线时,必须遵循“经济合理,安全可靠和灌溉面积大”的原则,因此在踏勘选线时要考虑如下几个问题: 1.渠道要尽量短而直,力求避开障碍物,以减小工程量和水流损失。 2.把渠道选择在地势较高的地带,以利达到扩大灌溉面积和自流灌溉的目的。 3.渠道经过的地带土质要好,坡度要适宜,以防渠道运行出现严重的渗漏、冲刷和坍塌现象。 4.填挖土石方量和渠道建筑物要少,以达到省工、省料和少占用耕地。 在踏勘选线时,拟建渠道地区如果有大比例尺地形图时,可以先在图上选定出几个路线方案,进行比较后,根据初步拟定的渠线位置,再到实地沿线做调查研究和收集有关资料,(地质、水文、材料来源、施工条件等),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最后确定渠道的起点、转折点和终点,并用大木桩在地面上标志这些点的位置。 二、渠道勘测技术分析 1.纵断面高程测量。为了绘制渠道设计导线图,应当精确地把其位置都在渠道设计导线图中标出来。这项工作主要是使用GPS来完成的,主要测出渠道拐角和渠道始点、终点及其配套建筑物中心位置点的坐标,并在图纸上用适当的比例和图例明确表示出来。渠道纵断面高程测量是利用间视法测量路线中心线上里程桩和曲线控制桩的地面高程,以便进行渠道纵向坡度、闸、桥、涵等的纵向位置的设计。为便于计算渠道长度、绘制纵断面图,沿渠道中心线从渠首或分水建筑物的中心,或筑堤的起点,不论直线或曲线,均应用小木桩标定里程,这些木桩称为里程桩。木桩的间距一股为100m或50m,自上游向下游累积编号。这种按相等间隔设置的木桩称为整桩。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特殊情况应设加桩。整桩和加桩均属于里程桩。 下列情况应设置加桩:中心线上地形有显著起伏的地点;转弯圆曲线的起点、终点和必要的曲线桩;拟建或已建建筑物的位置;与其它河道、沟渠、闸、坝、桥、涵的交点;穿过铁路、公路、乡村干道的交点;中心线上及其两侧的居民地、工矿企业建筑物处;由平地进入山地或峡谷处;设计断面变化的过渡段两端。为了注记地表性质和中心线经过的主要建筑物,必要时要绘制路线草图。 2.渠道横断面高程测量。对垂直于路线中线方向的地面高低所进行的测量工作称为横断面测量。横断面图是确定渠道横向施工范围、计算土石方数量的必须资料。横断面测量的精度要求:横断面地形点的精度,包括地形点对中心线桩的平面位置中误差。平地、丘陵地应±1.5m,山地、高地应≤±2.0m,地形点对邻近基本高程控制点的高程中误差应≤±0.3m。横断面测量的测设要求: 中心线与河道、沟渠、道路等交叉时,应测出中心线与其交角。当交角大于85°、小于95°时,可只沿中心线施测一条所交渠、路的横断面;当交角小于85°或大于95°时,应垂直于所交渠、路和沿中心线方问各测一条断面。 横断面通过居民地时,一侧测至居民地边缘,并注记村名,另一侧应适当延长。横断面遇到山坡时,一侧可测至山坡上l~2点,另一侧适当延长。 横断面上地形点密度,在平坦地区最大点距不得大于30m。地形变化处应增加测点,提高横断面的精度。 渠道沿线察看。渠道放线测量的同时应注意观察沿线的地形地貌、植被情况,并以桩号为准做好记录。新建渠道应察看是否穿越农出或林带、居民点等;老渠道应查看已建建筑物的使用状况,并应做好记录。注意查看渠道沿线是否有可供渠道施工用的道路、水源和料场。较重要的交叉建筑物还要测大比例尺地形图。 3.中线测量与土方计算。 (1)中线测量。当渠道的中心线在地面上确定以后,还要测出渠道的长度和转折角的大小。渠道的长度可以用钢尺沿渠道中心线丈量。为了方便计算渠道长度和测量渠道纵横断面图,一般每隔100m(或50m)的地面上钉立一个小木桩(里程桩),如果里程桩之间地面坡度变化较大或有重要建筑物时(涵洞、跌水等),应增设木桩,称为加桩。 里程桩必须进行编号,渠道起点桩号可写成0+000,依次为0+100,…0+900,距起点1KM处可写成1+000,依次为1+100,…1+900,依此类推。加桩编号亦同,例如距起点桩5433M处的桩号可写成5+433,里程桩桩号一律朝向渠首。在沿中线量距的同时,要在现场绘出路线草图,作为设计渠道的参考,不必那么细致,可以用一条直线表示,遇到渠道转弯处,用箭头指出转角方向,并写出转角度数。在转折处,还要测设圆曲线,里程桩和加桩就应该设置在曲线上,并且按照曲线长度计算里程。 (2)土方计算。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电脑应用非常广泛,绘图采用电脑绘制。将设计标准断面图放置在渠道横断面各里程桩的渠底高程线上,然后用面积查询可得出开挖面积和填方面积。 将相邻的两个里程桩的开挖面积或填方面积,用算术平均值乘以相邻的两个里程桩间的长度,即可得到该段土方开挖及回填方量。 在计算土方时,如果相邻两横断面中,一为挖方,而另一为填方,则中间必有一点既不挖也不填的零点。即地面线与渠底设计线的交点就是零点。如:在1+500是挖方,开挖深度是0.22m,1+527是填方,填方高度是0.83m。设:零点距1+500为x,则:距1+527为27-x根据相似比的原理:x:(27-x)=0.22:0.83,求得;x=5.66m,27-5.66=21.34m。 计算出零点到1+500的距离后,还应该到实地上确定零点的位置,并补测零点处的横断面,绘出横断面图以后,同样加绘设计断面,计算挖方和填方的面积,以便把1+500~1+527两桩间的土方分成1+500~1+505.66和1+505.66~1+527两部分计算。 三、勘测结果分析 测量外业工作结束后,经过资料整理、数据计算、计算机绘图等内业工作后,最终应向设计人员提供测量成果。设计所需要的测量成果包括渠道导线图、渠道纵、横断面图及其软档文件,其技术要求均应以满足设计需要为准。 对渠道导线图的要求:应包括上下级渠道中心线(及辅助中心线)、渠道拐角、拐点及渠道配套建筑物的中心点位置和坐标,渠道与河沟、排渠、道路和上下级渠道的交角等实测数据;渠道及其配套建筑物名称;制图比例和指北针等。 对渠道纵断面图的要求:渠道纵断面图要比例适当;标明拐点桩号及拐角;标明已建或拟建渠道配套建筑物的主要特征高程、其中心点的桩号;标明渠道沿线的BM点的位置坐标和高程;其它关键数据也部要标出。 对渠道横断面图的要求:渠道横断面图要比例适当;横 断面图上应标出渠道中心线桩的桩号、高程和在横断面上 的位置。 对软档文件的要求:资料要全,包括渠道导线图、纵、横断面图;要有适当的使用说明,便于设计人员直接在软档文件上进行渠道和其配套建筑物的设计工作。 四、结语 在具体工作中,每次测量会受到建设单位对灌溉、投资成本控制的影响,同时也会受到地形、地质条件及自然环境等的影响。测绘人员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测量的方法,以满足建设单位和工程特性要求。 地质勘测论文:水利工程地质勘测技术与方法分析 [摘 要]众所周知,我国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就是水利工程。因为水利工程和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水利工程的施工建设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因为水利工程中的施工关键就是地质勘察技术,因此地质勘测又被称为水利工程的重要环节,基于此,本文就水利工程地质勘测技术与方法进行分析,希望可以给相关的工作人员提供一些有效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水利工程;地质勘测;技术;方法 引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水利工程的发展越来越来越快。因为水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因此人们越来越重视水利工程的发展。水利工程的建成离不开坝地质的勘测,所以,人们对地质的勘测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加大勘测的深度、提高其精准度等。所以,寻找更先进的勘测技术,已经成为我国地质勘测人员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基于此,本文对水利工程地质勘测技术与方法进行深入的探析,希望可以提高水利工程地质勘测的效率。 1、水利工程地质的编绘和编录方法 在地质勘查中,工程地质测绘的工作强度极大,主要包括对地质点的测绘、路线测绘、实测剖面图等。在勘察工程区时,一定要先了解其地壳的结构和地震活动等相关情况,再利用现有的测绘手段对其实施工程地质测绘,当遇到其他难题时,还需设立专项的地质研究小组。 2、水利工程地质勘测方法 2.1 山地勘测 山地勘测是运用机械或人力对地皮实施削土,或者通过挖坑、挖探井、探槽等手段,探测地表浅层的地质状况的一种勘探方法。山地勘测主要用于试验、观察地质状况、取样等地质勘探中,应用性极强[1]。山地勘测由竖井勘测和平硐勘测两大类组成,由于山地勘测具备使用工具简单、技术要求低、勘测深度较浅 等特点,所以经常被用于地表浅层的地质勘探。 2.2 钻探 钻探是目前工程勘察中的主要手段之一,并在部分大型的水利勘探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在水利工程地质勘察中,常用的钻探技术有: ①金刚石钻进技术:利用金刚石钻进技术,可提高我国钻探的效率,将岩心采取率提升到90%。金刚石钻进技术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与之有关的设备和仪器的发展,为我国的水利工程地质勘探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砂卵石层钻进技术:在水利工程的钻探工作中,砂卵石钻进技术是一项技术较高、掌握难度大的技术。我国水利地质勘测的专家采取技术攻关策略,深入研究砂卵石钻进及其取样技术,最终取得显著成就。将研制出的SM植物胶和MY-1A植物胶应用于砂卵石层钻进中,可使砂卵石层钻进技术升级,取得较大的社会效益。 ③金刚石绳索取芯钻进技术:目前先进的钻探技术之一,其技术原理为勘测时实现不提钻也能采取岩芯,被广泛用于深孔和浅孔钻探中。 ④软弱夹层钻进技术:软弱夹层处理一直是钻探中的y题,可在金刚石钻进技术的基础上增加悬挂装置、扶正装置和岩芯堵塞报警装置等新技术,形成软弱夹层钻进技术。 2.3 工程物探 地球物理勘探是目前较为常用的勘探手段之一,具体操作为:运用地质观测仪对被勘探地区的的物理磁场进行勘测,对物理磁场测量数据进行处理,并对地质状况进行解析后,可推断地下局部的地质体的属性、地理位置、具体结构、埋藏深度和含有量等。另外,工程物探主要包括两大类,即基于位场理论的重力场勘探、磁场勘探、直流电场等勘测方法和基于波动理论的地震波勘测、电滋波勘测等方法。 ①重、磁位场勘探:重、磁位场勘探是目前最古老的物探方法,其缺陷是精度不足、可靠度较差。目前出现的精度较高的磁力仪和重力仪,能提高重力、磁力位场的勘测准确度。而微伽级重力仪是把微重力测量方法,直接用于洞库和边坡地质体变动状态的勘测中,可对其稳定性进行监测。 ②地震勘测:地震CT常用于山体探测、钻孔、开挖隧道等工程中,地震勘测中的地震CT可用在二维和三维的地质成像中,使地质勘测从定向勘测向广泛化发展。 ③电磁勘探:主要包括两种,人工场源连续的电磁波勘探和天然场源电磁测探。可将电磁勘探用来推测深埋长的隧洞围岩的结构特征、隐伏断层和异常区等,可为水利工程的安全施工提供保障。 ④电法勘探:主要包括自然电场法、电阻率法和充电法等。新发展的高密度电法勘探主要借鉴了地震勘探中的数据采集法,实现对数据的自动采集,对其测量结果能实时处理,同时显示出剖面图[2]。现阶段,电法勘探已经由单源和单点测量逐渐发展为多源和多点测量。 3、地质勘测新方法及其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水利 3.1 GPS在水利工程地质勘测中的应用 把全球定位系统(GPS)应用于水利工程的地质勘测中,是为了对观测点电位的三维坐标的精准性进行衡量。与传统的测量方式比较,GPS测量作业不要求各观测站的站点间有通视功能,其可控性和操作性较强。同时GPS勘测技术还能对观测作业实行高精确和持续性观测,观测的数据可直接输入计算机中,并被自动分析和处理。将全球定位系统技术用于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中,可解决跨沟和跨河后水准无法传递的难题。而将其直接用于高原、林区、偏远山区等控制点较少、通视条件差的地质勘测中,可提升测量的精度,还可合理控制测量的时间,提高水利工程地质勘测工作的效率。 3.2 水利工程地质勘测中应用RS技术 在地质勘测中采用RS技术,可扩宽地质测绘的覆盖范围,提高选址和选线的准确度,有效减少外业的工作负担,提高水利工程地质勘测工作的效率。遥感技术可分为三大类,即地面遥感、航空遥感和航天遥感,由遥感技术提供的图片,可按照相应的比例制成立体的影像图,真实地反映出勘测区域的地形地貌、渠道和隧洞等岩石的性质、滑坡、泥石流等信息[3]。将所得信息交给专业部门处理,就能得到精确性较高的资料。目前遥感技术在地质勘测中的应用较广,成为地质勘测的主要手段之一。遥感技术不但能拓展勘测面,还能为其提供大量的资料信息,同时它生成的卫星影像立体感很强,可提高资料的利用效率,提升地质勘测工作的水平。遥感技术应用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3.2.1对区域构造稳定性分析 由于遥感图像能提供大量宏观的线性构造信息,较好地反映区域地质特征、水系分布特征和地貌形态,所以对研究区域构造格架,确定断裂体系及活动性以及评价工程及其周缘地区的构造稳定性有重大作用。因此遥感技术的应用也成为研究此问题必用的手段。 3.2.2对水库的坍塌、滑坡等自然灾害的调查 对较大型的水库边坡有可能出现坍塌、滑坡或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调查中,应用遥感技术利用航卫片或彩红外片进行地质解译,结合野外现场观察、复查和检查查明了许多久拖不决的影响库岸稳定性评价的大型或较大型、塌滑体的数量,分布及其稳定状态。 结语: 根据上文叙述可知,水利工程的勘测工作需要取得真实的数据,并且对这些数据加以分析判断,一旦发现水利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改正的措施,以此提高地质勘测的工作效率。因为水利工程的建设是水资源合理利用的关键,因此,相关的工作人员应该以勘测工作的质量作为基础,有效的缩短水利工程的建设时间,以促进我国水利工程事业的蓬勃发展。 地质勘测论文:工程地质勘测中水文地质的影响与应对 【摘 要】地下水文地质环境不仅是岩土体的组成部分,还是基础工程的环境,对岩土工程具有非常密切的影响。因此,水文地质问题也是工程地质勘测中需考虑的重要方面。但长期以来,在工程地质勘测中,水文地质却是经常被忽略的内容,由于对水文地质情况不明,工程设计和施工时考虑不足,地下水升降变化也经常给地下岩土和基础工程等带来了较大的危害,甚至引发各种事故。为提高工程地质勘测质量,保证地下岩土和基础工程正常施工,必须要加强对水文地质环境的调查和对相关问题的研究,摸清地下水类型和水位变化规律,并对水位变化给岩土体和建筑物带来不良地质作用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评价,从而采取有效的水患防治应对措施,消除和减少地下水对岩土和基础工程的危害。 【关键词】工程地质勘测;水文地质;危害影响 1.水文地质勘察设计 所谓水文地质勘察工作就是指通过多种勘察途径了解地下水的形成原因以及分布情况。在勘察工作的基础上,对地下水运动进行科学评价。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地下水总量和地下水性质。在勘察过程中,需要站在施工角度预先处理各类问题,以保证工程能够顺利完工。埋藏在地下水位之下的建筑物基础中,水可能会对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以及钢结构整体造成影响,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腐蚀。若地基基础压缩层所在范围内有松散或者是饱和的粉细砂、粉土等,就需分析产生液化、流沙的可能性。若基础下部位置存在承压含水层,则需要对基坑开挖结束后承压水是否对基坑地板造成破坏进行研究。若工程建设中需要在地下水位之下开展基坑开挖工作,则需要对工程所在区域的土壤渗透性以及富水性进行试验分析。另外,还需要对人工降水造成的土体位置下降和边坡稳定性变化等进行评估,还需要对可能会对周边事物造成的影响类型以及影响程度进行判断。 2.水文地质对工程勘测的不良影响 2.1潜水位上升危害 对某工程进行工程地质勘查发现,施工所在区域的地下水主要是孔隙潜水,年水位变化幅度较小,主要分布于砂砾层,通过大气降水与地下径流补给。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对当地河流、湖泊及天气环境因素等没有充分考虑,在建筑工程施工影响下导致潜水位出现起伏,最终导致潜水位上升,建筑工程难以顺利展开施工工作,对工程的影响较大。如当潜水位上升时,会使沙质土或粉质土的含水量增大,含水量出现饱和状态时,造成流砂、管涌、砂土液化等现象,增加了建筑工程施工风险;当潜水位上升时,易造成工程地基隆起或发生侧移,地基侧移会导致工程主体倾斜,出现墙体破裂;而地基隆起则会导致工程稳固性下降,出现地基上浮。当潜水位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时,地下室会发生漏水、渗水等现象,对地下室的使用功能造成影响。潜水位上升后,建筑工程地基中的粘性土质含水量增加,地基软化,从而导致地基稳固性下降,出现工程的主体结构发生沉降变形;当潜水位上升时,土壤化学结构会随之发生变化,出现沼泽化倾向,从而对建筑工程的地下结构发生腐蚀现象,严重影响了建筑工程地基稳固。 2.2地下水波动危害 地下水发生波动主要是由于降水量、大气气压及水库水位发生变化而导致的,根据工程地质勘查结果发现,水文地质波动会导致岩土产生收缩及膨胀现象,水位变化频繁,当岩土收缩膨胀的幅度较大时,或远远超出正常范围时,会导致地基出现裂缝,从而造成建筑物主体结构破坏。不仅如此,地下水位发生波动会导致含盐地层溶解,建筑工程的主体结构发生位移,从而影响了建筑结构的稳固性。最后,当地下水位发生适当波动时会增加土体的压力,提高土体密实度。但当外界的压力远远超出正常范围时,会出现管涌及基坑突涌的现象。 3.应对措施 3.1勘察施工基本要求 水文地质岩土工程勘察内容繁杂,要求高,需要注重细节处理以及对各环节的严格管控。在勘察之前,需进行环境调查和地质勘测,在调查勘测结果的基础上就工程地质问题以及地质条件的变化规律M行研究,制定科学的钻孔方案。在钻孔时,结合现场可能存在的地质问题进行钻孔的布置工作,保证布孔的合理性,相邻钻孔之间需保持适宜的距离,钻孔深度需达到勘察的基本要求。钻探工艺、钻探记录以及钻探取样都必须严格遵守相关规范进行。按照当前行业规定和技术要求开展地质勘察、测绘、遥感、物探、钻探、原位测试以及土工试验等工作内容,并整合相关勘测资料,相互补充和验证,编制最为完整和准确的地质报告文件,在总结报告中客观和完整反馈地质信息和测试结果。为了保证勘测结果的准确,应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和考核,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在实际工作中,需总结实践经验,提高工程地质勘察水平。在地下水位和上、地下水位变动带和地下水以下,其变化规律一般如下: 土体从上至下,天然含水量、孔隙比先由小变大,再由大变小,压缩模量和承载力会先由大变小,再由小变大。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地下水位以上经过长时间的雨水侵蚀,铁铝元素不断富集使土颗粒不断粘结,形成“硬壳层”,所以含水量和孔隙小,但是压缩模量和承载力不断增加。位于地下水位变动带的土层因为地下水的反复运用,土壤中的铁铝元素不断流失,土质松软,含水量和孔隙比较大,而压缩模量和承载力降低。位于地下水位以下的土层,因为地下水运动较为缓慢,对土层的影响较小,但是因为覆土层的负荷,土壤密实度较高。 3.2重点测试水理性质 岩土的性质如硬度、强度和易变形度等都严重受到岩土的水理性质的干扰,进而影响到工程勘测的安全性,在进行岩土勘测的过程时,应该主要勘测这些因素:柔软性、吸水性、可塑性和胀缩性等等。地下水根据其具体的物理属性分为毛细管水、结合水以及重力水。三者的内在含义与具体区别在此就不做过多的介绍。通常在自然和人为作用的基础下,重力水可以随意活动在岩土层中,是岩土层水理性质的主要影响因素。重力水是狭义上的地下水,也是我们工程勘测中水文地质分析的主要对象,要充分对重力水的地质参数进行测试,从而分析水文地质可能带来的危害。 4.水文地质危害的对策研究 工程地质勘测的最终结果是以研究报告的形式展现给大家,报告的基本依据包括地基设计、施工条件等。研究报告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施工的安全可靠。根据以往的经验表明,研究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地下水的种类、地下水的分布情况、岩土种类、岩土高度、地下水位的变化状况、水文地质的相关具体参数(渗透系数、给水度以及膨胀率、软化系数等)以及水流量等等。除此之外,工程勘测过程必须在查明工程地质的条件之后,要根据工程建设的具体需求和地质特点,分析地质环境会给工程实施带来的影响,找出可能存在的危害,提前做好预防措施。运用高密度电法勘探和激发极化法电法相结合的手法,将调查的重点放在平时普通勘测难以进行的地域上,确保勘查的深度与准确度。 5.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文地质情况对工程地质勘查工作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所以需要做好水文地质勘查前的设计工作,重点加强对潜水位上升、地下水波动等情况的分析,在工程地质勘查中,遵循基本规范要求,做好水文地质危害的预防工作。希望本文能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地质勘测论文:地质勘测中的综合物探技术应用分析 摘 要:在地质勘探的过程中,综合物探技术的使用范围不断的扩大,其中的便捷性和准确性逐步显示出来,为地质勘探提供更加全面详实的信息。但是现阶段进行综合物探技术还具备相应的调整空间,技术和人员素质方面提升空间较大,因此在进行地质勘测中需要进一步提升综合物探技术的技术性,完善各项设备,为地质勘测的进步提供必要的支持。本文主要从综合物探技术在地质勘探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对综合物探技术的提升进行探讨。 关键词:地质勘测;综合物探技术;应用 综合物探技术在进行地质勘探的过程中使用的范围还是非常广泛的,对探测的准确性进行改善,提升了整个地质勘探的质量。但是在进行综合物探技术研究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其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技术性和专业性方面可以进一步进行提升,并且在进行勘探的过程中更加充分的发挥技术优势,将新型的科学技术成果应用其中,增加勘探的精确度,促进物探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1 综合物探技术概述 1.1 综合物探技术概述 综合物探技术主要是在进行地质勘探的过程中将地质结构中的电场、磁场等内部的变化情况通过相应的设备和仪器进行勘察,从而对影响地质条件的因素全面的分析,提升地质勘查的准确性,为地质勘查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增加地质勘查的效果。通常来讲综合物探技术主要包括:电法、地震法、磁法等,对于不同的地质条件需要使用不同的勘察方法,从而保证勘察效果的准确性。 1.2 综合物探发的技术特点 综合物探法在使用之后可以将浅层的地质情况进行全面的探查,浅层探查的范围可以从几米延伸到上百米,对于地表浅层可以进行更加广泛和准确的观察,将陆地和水域全部纳入到勘查的范围中,并且在勘查的过程方面扩大实施范围,施工的周期和耗费的资金也是较低的;使用综合物探技术因为是对地质环境的综合探查,因此探查的广度较好,准确性和精确度较高,可以适应那些具备高精度要求的地质勘查单位,提升技术应用的广泛性,在特殊要求方面可以满足不同不同客户的需要,效果较好;最后在进行勘查的过程中通过综合探测技术可以快速的完成整体的勘察任务,并且在施工中并不需要较大的操作空间,更加的简洁方便,可以为后续施工的整体施工进度节省相应的时间。 2 地质勘探中综合物探技术的应用 综合物探技术在地质勘探中的作用还是较多的,其中较为常见的是电法、微波法等技术,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将不同的方法综合使用,从而进一步提升整体的勘探效果,具体的方法包括: 2.1 电测探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电阻率的变化观察地表下的地质变化,是一种相对简单的方法,在进行工作的过程中工作人员通过相应的设备将电子的探头深入到地下,然后对不同深度的电阻值进行分析,掌握不同深度的电阻值变化,从而进一步了解了解地下岩层变化情况。电测探法技术随着科技的进步得到发展,现阶段使用较多的是高密度电阻率法的使用,提升了勘查的技术性,如果工作中地质勘测的任务主要是探测不同岩层分布差异以及岩层与周围物质之间物理性质的不同点,可以使用电测深法。 2.2 电剖面法 这种方法和电探测法作用原理相同,都是利用的电阻不同的变化对岩层的分布规律进行研究,从而确定地质情况,但是在进行实际的工作中点剖面发一般是针对沉积岩进行探测,针对性较强。同时在实际工作中需要进一步关注施工的质量,关注不同时期岩层电性的差异,了解电性差异的变化情况,并分析不同的电阻率法下对于岩层的影响,这样可以更加全面的对岩层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同时在分析的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关注岩石的含水情况,因为含水情况对于电阻率的影响明显,为了保证勘测的完整性需要对这方面进行细致的探查。 2.3 地震波探测技术 地震波探测技术主要是通过对地下情况的CT扫描成像技术将地下各项地质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然后发现地质内部的一些变化,对地质情况进行分析,以此来确定地层的各项边界情况,获得相应的内部波长与波速的变化。地震波兴起与上世纪五十年代,随着CT技术的兴起逐步的扩展到地质勘测领域,将地下各项地质结构进行清晰的成像,从而更加细致的观察地质情况的具体分布情况,从而获得地下地质结构的准确结构。 2.4 瑞雷波技术 这种技术兴起的时间较晚,但是在实际使用中获得的认可度较高,其自身具备较大的使用优势,在稳定性和动态监控方面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但是因为设备本身需要占据较大的空间,需要花费的成本较高,因此在实用性方面受到影响。但是该技术的应用前景较为广阔,通过瞬态瑞雷波可测试的信号主要来源于与地面垂直的角度,因此可以通过相关的技术对信号进行反复的推演和重算,更好的实现勘测的智能化,使得勘测的拐点和钻孔位置一致,更加明确的掌握钻孔的结构和岩层走向,亩实现技术能力的提升。瑞雷波技术的兴起,是地址探测技术的重大进步,也是综合物探技术与科学发展相结合的产物。 3 结束语 地质勘探技术的不断进步,综合物探技术逐步的发展起来,为勘探的准确性提供必要的条件,但是地质勘探的野外、露天、粗放等多种原因,虽然使用了综合物探技术,但是如果在细节方面的把握还不够准确,仍然会影响勘探结果的精确度。因此需要对技术进行更加全面的处理,提升工作的技术性,在物探技术应用过程中对勘察方法的选择就需要因地制宜,注重细节上从差异变化,尽量避免因工作不细致而导致的测量误差问题的存在,进一步提升勘查的精确程度,为地质勘测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地质勘测论文:刍议水工环地质勘测工作的技术应用 前言 水工环地质,是指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以及环境地质的统称。主要应用在矿业勘测与矿业普查中。在当前国内的矿业开采现状下,对于水工环地质进行勘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即对水工环地质勘测过程中,各种不同的勘测环境下,所使用的勘测技术进行探讨,确保水工环地质勘测的精准度,降低勘测成本,提高勘测效率。 一、水工环地质勘测的应用范围 ㈠环境保护与能源保护。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能源的依赖也随之增加。而无限制的使用有限能源,则对人类生存环境以及未来的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对能源的保护已经成为当前摆在人们面前的重要问题。通过水工环地质勘测,能够对能源分布以及能源量进行分析,促进人们节约使用能源。同时,人们对自然肆无忌惮的破坏以及对有限能源无节制的使用,导致环境恶化的程度不断加深,对人们的正常生活带来严重的困扰,也使人们充分的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故而,通过水工环地质检测,能够对环境保护,以及经济的合理发展,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起到促进作用。 ㈡能源供给与资源供给。在城镇化发展日益迅速的情况下,大城市所聚集的人口密度极多,从而使得能源供给量也随之增加。并且由于大城市发展的多元化,导致城市能源与资源需要的种类也较多。所以有关于城市未来规划的方向以及发展的规模等,都需要从水工环地址方面进行考虑。从而适应城市的发展,并且加快经济发展速度。 ㈢交叉学科研究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专业领域之间的研究内容不断深入。使得各个相关领域学科之间的交叉、交流不断深化。而同时,因为科学所面对的问题越趋复杂,导致各个学科领域之间协同合作的程度也不断加深,使相关领域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从而交叉产生各种新型学科。水工环地质勘测,则能够通过与其他学科之间进行协同,从而解决诸如地质生态问题,环境健康问题以及环境经济问题等。 二、水工环地质勘测的定位技术应用 ㈠卫星定位技术。卫星全球定位技术,能够通过利用卫星,进行全球范围内的定位。其定位具有高精度、全天候、全覆盖的特点。其工作原理是利用卫星在高速运动的瞬间,记录下对目标点位的距离,并将其作为起算数据,通过“空间距离后方交会法”,对目标点位的位置进行测算。将卫星定位技术,应用到水工环地质勘测中,能够使勘测过程,精确认定目标点位。通常水工环地质勘测时,在勘测基准站与观测站两处位置,都会各设置一台接收机,使得勘测过程中,对可见卫星实现连续观测。同时将卫星定位数据,通过无线传输装置传输到观测站。经过数据处理与参数转换后,对站点所在位置基站向量进行解算获得实际勘测点精准位置与三维坐标。 ㈡IRTK技术。IRTK技术,在水工环地质勘测中主要通过GPS的相位差分来实现,其中包括GPS位置差分,以及相位差分、伪距差分三种。其工作原理是通过修改观测数据与测量数据,从而对卫星定位结果的精准度进行确定,使得数据接收与数据发送准确度提升。通常将IRTK技术应用在地震预测与地震分析过程中。 三、水工环地质勘测工作各阶段的技术应用 ㈠勘测准备阶段。由于初测阶段的勘测精度要求不高,并且相关的勘测工作还没有开展,所以该阶段所用的勘测技术较为简单。在地质填土中,选择水下地段与覆盖地段作为勘测位置。对其中致密型岩层,应使用高电阻技术,对疏松型岩层,使用低电阻技术。如果岩石为中性或者酸性的话,则使用磁法。如果地质为碳质,或者具有较多的黄铁矿含量的恶化,则可以使用自然电位勘测技术。根据勘测位置的具体情况,综合应用上述方式,完成初期勘测,并绘制地质图。在基岩顶板深度的测量中需要制作高程图,在制作高程图时,可以使用电测探法。对于基层入土深度较深的情况,使用地震勘测进行测量,能够获得更为精准的测量数据。如果当地地质条件导致其电性较弱,而测量结果的精度要求在15%以下,可以考虑使用电测剖面法。在地下水位进行勘测时,如果水位以及含水层电阻均较低的情况下,可以通常选择的测量方法为电测深法以及电测剖面法两种。如果所测目标地点的水位较深,达到矿水深度时,因为矿水具有电阻高的特性,因此通常对高电阻范围使用电剖面法进行划分,并考虑其具体的地质情况,使用钻探法勘测水位。 ㈡简单设计阶段。水工环地质勘测中的水文地质勘测,可以勘测地下水的流向以及流速,其测量技术主要使用充电法。即在水流附缓处,通过钻孔进行勘测。如果遇到滑坡情况,对滑坡处的地质断面,需要使用电测法进行勘测。当勘测位置的基岩处出现裂缝时,则需要在某一位置设置定位基准,并沿着此一基准向其他方向使用电勘测。从而对基岩裂缝的范围、方向、大小进行判定。地质中存在破碎带时,需要通过电测探法进行测量,这种方法能够对破碎带的范围与厚度进行勘测。当破碎带具有磁性或者夹杂有岩石的话,则需要改用磁法,或者地震法勘测。在设计阶段对建筑材料进行勘测,由于所测对象均为普通的建筑用土壤与砂石等,故而对勘测精度不需要严格要求,主要使用电阻法进行。使用电阻法测量,不仅能对各种建筑用材料的分布范围进行勘测,还可以测量材料分布处的地下水水位。 ㈢复杂设计阶段。此一阶段中,主要需要对地质岩性进行分层勘测以及对比勘测。首先需要使用电阻测井的方式,对岩层的倾斜角度与倾向进行勘测。其次需要制定钻孔地质柱状图,并对柱状图进行校准。制定柱状图时,应该使用发射性测井以及电阻测井法来进行勘测,并且由于柱状图的精度要求较高,因此可以应用自然电位法勘测。从而不用钻探,也同样可以进行勘测。对于地下管道普通线路的勘测,可以使用自然电位法,对线路中自然电位带以及低电阻带进行测量。而对于腐蚀段,则需要先使用自然电位法的异常反馈,对腐蚀情况进行分析,然后做好腐蚀防护工作。对于钻孔勘测方法,则需要对所做孔洞的倾角与洞口直径等参数进行测量,其测量技术可以使用电测井法。对于漏水口处,与溶洞位置,通常可以使用温度测井法、电位测井法以及电阻测井法三种技术。钻孔处位置的含水层,具有低电阻的特质,所以需要使用温度测井法进行测量。 总结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水工环地质测量技术的应用也会更为深入与广泛。因此,对勘测技术的应用进行分析,能够促进资源与能源使用结构的优化,并提高环保的效率。 (作者单位:江西省地矿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 地质勘测论文:大采深矿井地质勘测技术的应用与探索 【摘要】:在采矿技术和机械化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技术要领和采矿设备也在不断的进步,国家各个部门已经把采矿工作引向了电动化,强功率发展的道路上。但是采矿是一种较为危险的对于地质的探索。越是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和困难性,才需要更多的矿井工人去探索和试验。从而提高国家矿产资源的经济效益,在采矿技术中最重要的应该属于技术的应用,技术越高深,对于地表的影响越大。本文将对大采深矿井地质勘探技术的应用与探索进行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大采深矿井;地质;勘探技术;应用;探索; 矿产资源作为我国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的方面也非常的广泛。我国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并不是很多。如今矿产资源已被开采的所剩无几,达到了贫乏的程度。这样也会影响很多行业的有序进行,所以,不断采用新兴的采矿技术要领,能够带动更多行业的发展和进步。使得中国能源能够顺利的进行,从而走向世界的前列。 1.大采深矿井地质勘探技术的概括 1.1大采深矿井地质勘探的重要性 对于矿井地质勘探的重要性是在施工的过程中,投入工期长,资金的投入较高,资源的消耗也很多。所以,地质勘探技术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整个采矿项目的效益。对于采矿的地点不同,观念和方法不同的前提下,在进行地质勘探的时候,矿场领导要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要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对于采矿工作过程中经济及效率也有着一定的积极影响。 1.大采矿井地质勘探的内涵 采矿前矿场领导的有效管理可以提高经济效益,提高矿场的管理水平,同时也可以节约采矿的成本。所以,该矿场领导要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经济措施,组织措施,合同措施等。例如:在技术方面,矿场的技术人员既可以在采矿前制定一个计划,或者只制定一张图表,根据计划或是图表上的内容,进行有序的采矿,有计划有安排的完成整个采矿的项目,节约了采矿过程中的经济成本。整个采矿团队要有组织的进行工作,可以提高效率,同时也是提高整个矿场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经济措施就是一个在采矿的过程中,管理者要尽量的避免浪费,要按照采矿前作出的计划,一步步来完成。 2大采深矿井地质勘探的技术分析 2.1深矿井的开采技术 在50年以前,我国的开采技术并不是特别的发达。开采矿井并不需要更深的技术,而如今不同,大多数的区域都采取深度开采矿井。这对于技术含量的要求会更高。深度矿井的内部构造和结构也更加的复杂,开采矿井的工作人员要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提高开采效率,提高开采数量。在开采的过程中,矿井下可能会出现井爆等一系列的问题。这需要在采矿前期对于勘探技术掌握更加的清晰,例如:深度开采中,矿井内的通风量要适当,温度的调整也要均衡。根据各个地质的结构和温度的不同,勘探技术也是不同的。另外,对于深矿井中的巷道的布置对于采矿的效率和采矿量是有一定影响的。优良的巷道对矿井的环境以及矿井工作人员的自身安全有着保障。在深矿井中存在一部分矸石,减少矸石的排放量是采矿的重点之一,从而有利于高效集中的开采。 2.2高效的开采技术 高效率的开采方法可以提高开采的效率,高效的开采方法是我国采矿业的一项全新的,高效的开采方法。对于开采的方法要选用最优质的,适当的扬长避短。例如:缓倾斜的薄煤层是一种小体积,大功率方便而具有安全性的采矿机,在用它进行工作的过程中,既要注意其稳定性,又要防止对其他设备造成干扰。通过与其他的采矿技术设备结合,不断的创造高效,省时的方法,将采矿技术做到最好。 3.深矿井下的采矿技术方法 3.1回采式 回采式是深矿井中采矿的重要方法之一,工作的流程是:将凿岩先运入采矿场之中,然后在矿体中形成的凿岩通道与回风巷相吻合,从而形成回风风流,最后就是将利用凿岩车将矿石运出。采矿场的低压过低,可以维护通道的稳定性,最终还是会提高采矿的效率。 3.2填充式 采矿的科学技术方法起源于英国,英国人用高水固结重填技术,做矿井下的试验。试验成功后,将此方法传到各个国家。我国是个善于学习的国家,应该学习国外优良的技术和经验,将自己国家的矿井开采技术发展起来。从目前的形势来看,我国的采矿技术仍然受到一定的局限性,采矿材料相对来说不是十分稳定,部分材料价格高昂,所得到的经济效益并不高。目前的填充技术有了新的突破,填充物变为高尾砂,这种砂的浓度较高,可以节约一些材料,在资金上有一部分节省,同时也会提高工作效率。填充技术也是目前采矿中常用的一项技术,它有着诸多的优点:例如:避免地表塌陷,起到稳固的作用。也可降低矿石的贫化率,矿石的样式多种多样,可以利用高分段的填充方法降低采矿的时间,从而也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提高了经济效益,也能保证采矿工人的安全性。 4.怎样施行开采矿井勘探的方法 4.1开采矿井的勘探质量 对采矿的勘探技术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也是与采矿过程中的质量密切相关的。而这种采矿前的勘察指的是质量要合格,采矿设备要完好而工期要按时。所以在制定目标的时候一定要合理,有效。提高采矿工程的管理要建立在一个高效的,科学的管理方法上,例如:在预算前期的审核工作,采矿的过程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采矿过后对整个项目进行决算。 4.2加强采矿过程中的地质勘探和跟踪,管理 在采矿的过程中,管理人员要对地质进行勘探和对采矿设备进行管理。采矿过程中跟踪是为了避免某些采矿工人工作不认真,偷懒等现象,从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危险。而管理是为了在采矿工人工作的过程中出现了状况和问题,管理者可以找矿场领导或是他人及时的寻求帮助。所以,在进行管理的时候,要按照一定的方法。所以管理人员就相当于矿场中的一个小部门,应该以大局为重,遇到薄弱的环节,实事求是的做好采矿全过程的合理安排。采矿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国家和人民对于能源的需求。所以管理是建立在领导的设计和材料运用的基础上的。一个好的管理是一个矿场如何有秩序工作的基本,微不足道的细节会决定着矿场的矿业资源是否能满足国家和人民的需要。这样,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矿场的管理理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国家对于矿业能源的要求不断更新,及时的对采矿的技术和方法作出处理,另外要不断提高采矿工人的能力,水平。这样才会在采矿的控制方法和管理层面上取得长足的发展。 【结语】:矿产能源对于国民的生活,国家的人生产有着一定的建设性作用,采矿业也是国家能源发展的重要保证,所以,采矿对于国家能源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而在采矿前对于地质的勘探技术从始至终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矿场采矿的安全性及技术性要依靠矿场和国家监督部门来共同完成。在每个采矿工作人员的心中,要以国家的经济利益和能源的需要作为根本,去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国家造福,为社会的经济利益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 地质勘测论文:浅析地质勘测设计中如何科学合理地开展统计工作 [摘 要]统计分析是根据研究的目的,运用统计综合指标和各种分析方法,将已整理的数字资料结合具体情况,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进行分析研究、概括,以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统计工作包括了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资料整理、统计分析全过程。本文主要探讨地质勘测设计中科学合理统计工作。 [关键词]地质勘测;统计工作;科学性 统计一词包含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3种含议。基于上述3种含义,统计可以定义为统计工作实践的科学总结,是研究总体现象的数量表现、变化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是管理生产经营活动的一种重要工具。 1 地质勘测设计统计工作的主要内容 第一,收集、整理统计原始资料,并建立各种台帐和微机电算数据库。原始记录包括勘测设计日志、设计工作卡片、项目技术履历表、质量评定卡片与地质钻(电)探班报表等内容;统计台帐包括勘测设计四大部类完成情况统计台帐,建设项目完成情况统计台帐,分月、季项目完成情况统计台帐等。随着统计计算和数据传输技术的现代化,劳动工资和各类人员的统计台帐,已被电算微机处理所替代。 第二,完成规定的各项定期或一次性调查统计报表的编制工作。定期报表内容主要有勘测设计单位产值及项目统计,勘测设计实物量统计,勘测设计质量统计,勘测设计人员、工资、劳动生产率及事故统计,勘测设计财务状况与经济效益统计,勘测设计直接生产人员工作利用情况和勘测设计工率定额统计,勘测设计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统计等。 第三,检查、监督本单位计划执行情况。这项工作内容,反映在统计工作的过程中,表现为收集原始资料数据的落实、统计分析评价与计划目标的对比,统计报表最终反映计划执行的结果和技术经济责任制的执行情况等各个方面。 第四,编制综合和专题统计分析报告。综合统计分析报告,一般是以定期统计报表为主要依据,并辅以其他必要的调查统计资料,在报送定期统计报表的同时,必须有综合统计分析报告。专题统计分析报告,一般是以专业统计报表或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题统计调查取得的资料,在报送专业统计报表、或不报送报表只提出专题统计分析报告时,应该完成的工作内容。 2 地质勘测设计中科学合理开展统计工作 2.1 统计分析的任务、原则和方法 地质勘测设计统计分析,是根据地质勘测设计统计任务的要求,通过大量统计资料反映出来的勘测设计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种数量关系,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以便认识其性质、特点、规律、揭露其矛盾,提出解决矛盾的措施和办法。为了做好地质勘测设计统计分析工作,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明确统计分析的任务。①对勘测设计计划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借以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克服缺点,促进生产经营计划任务的更好完成;②对指令性计划任务和指导性计划任务,勘测和设计,勘测设计各阶段建设项目和“三大部类”的结构和比例关系进行分析.为编制满足综合平衡和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计划布局提供依据;③对勘测设计过程中的队伍和人员动态分布情况进行分析,以判断其调配人力的合理性和精心组织人力的可能性,起到统计优质服务的作用;④对勘测设计生产经营活动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改善外部环境和提高内部因素适应能力的积极建议,为促进勘测设计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开展出谋划策。 第二,要掌握好统计分析的原则。①反映勘测设计状况的指标和指标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统计总体,指标之间具有彼此联系、互相制约的关系,必须从总体出发,抓住事物总体相互联系进行分析的原则;②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所决定的,统计分析就要研究事物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区分主流和支流、现象和本质,即要抓住事物本质进行分析的原则。 第三,要运用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结合勘测设计统计的实际进行分析。常用的方法有:①利用本期实际完成的指标数字与计划对比、与前期对比、与同行业对比,通过对比分析、找出差距、发现问题、总结提高的对比分析法;②利用指标体系中假定其他因素不变,其中一个因素可变情况下的逐一分析,以确定各个因素的影响程度,找出主要因素的因素分析法;③利用结构百分比法来分析每一部分占总体的比重,以便找出矛盾的性质和划分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比重分析法。 2.2 统计分析报告 将统计分析研究的结果用文字写成书面报告,称之为统计分析报告。它是统计工作的最终产品,也是统计分析的主要表现形式。统计分析报告最忌讳数字罗列,要求做到数字与文字的有机结合。其特点是反映情况、分析原因、说明问题、提出建议。因此,写好统计分析报告,要求作者具备观察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具备专业知识和熟悉业务。统计分析报告,一般采用“基本情况―成绩或问题的原因―措施或建议”这样一种“三段式”的表述形式。要突破这一传统模式,尚须广大统计工作者加倍努力,开拓创新,以更加生动活泼的形式来编写统计分析报告。 地质勘测论文:遥感技术在煤田地质勘测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随着我科技的发展,煤田地质勘测也得到了很大的进步,煤田地质勘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测绘勘测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遥感技术在煤田地质勘测中的应用,提高了煤田地质勘测的精细程度,同时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本文介绍了遥感技术,重点分析研究遥感技术在煤田地质勘测中的具体应用。本文仅供煤田勘测相关专业人士参考。 【关键词】遥感,地质勘测,煤田地质 1引言 随着遥感技术的快速兴起,遥感地质勘测已经得到全面推广,也得到了实际工作单位的认可。很多人开始研究遥感技术在煤田地质勘测中的深入推广及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地质的测绘与勘探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也是非常有效的技术手段。由于遥感技术具有很多的优点,且在配合相关的高新技术,使得遥感技术能够贯穿于煤田地质勘测工作的全过程中,将遥感技术应用在煤田地质勘测中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能成倍提高了煤田地质勘测工作的社会和经济的效益。 2遥感技术 遥感技术是指从高空以及卫星星座的各种平台上,通过非接触的方式,利用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微波等探测手段,获得遥感影像数据资料。通过对被探测物体的光谱特性、影像特点、图形图像特点,利用目视判读、计算机图像分析、计算机辅助波普分析等方法进行数据信息处理。从而识别探测对象的性质和运动状态,数量质量特征等信息。该手段获得数据通常利用GIS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已获得直观的或直接的数据信息。 可获取大量的信息数据。利用遥感技术能够成功的获取大范围的地理数据资料,通常遥感数据获取往往使用的飞机甚至卫星,其飞行高度比较高。同时也可以飞行较低的高度,以获取更高分表率的遥感数据。因此,遥感技术能够覆盖很大的范围,也可以获得高分辨率的高清数据,进而能够获取大量数据信息。 获取信息速度快。遥感技术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其获取数据信息的速度非常快、更新周期非常短。遥感卫星可以快速的获取其所经过地区的各种信息和资料,并对原有的资料和信息进行及时的更新;利用无人机进行航拍技术获得实时的动态数据,可以实现地质灾害动态监测等实时获取信息任务。 限制条件少。遥感技术在进行地质测绘时,受到的限制条件比较少,只要太空云量较少,大气透射性好就可以进行遥感数据采集。在煤田地质勘测中能够广泛应用的一个主要的特点。由于遥感技术脱离了地面的限制,无需控制点、无需通视、无需接触。因此,在进行地质测绘时,完全不受地面条件的影响,获取遥感影像资料更加的方便快捷。 获取信息方法多。遥感技术不但能够获取大量的煤田地质勘测信息,而且具有非常丰富的获取数据信息的方法。在利用遥感技术进行煤田地质勘测时,可以根据具体的地质条件和相关要求,选用不同遥感仪器以及不同的波段。已获得不同地质条件的数据信息。同时利用获取数据可以应用到地质的灾害调查、区域地质的调查及矿产资源勘查等方面。 3煤田地质勘测中的遥感技术 遥感影像定位。遥感影像定位技术在煤田地质勘测中的应用,卫星遥感技术所传输的图像信息能够清晰的分析出含水层构造的边界,对于了解当地的水文分布具有重要的作用。如在地下水的勘察过程中,地质人员首先应对该地的地貌特征等进行分析,以准确获得水文分布规律做好前提工作。利用卫星遥感图像、航空相片以及其他的信息影像数据,分析地下水的形成、储存以及流量变化和流动趋势等信息,并进行详细的勘察。因此,通过对卫星遥感定位技术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研究,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准确性较高的水文地质规律。 此外,遥感影像定位技术在地震灾害中的也有广泛应用。遥感影像定位技术在地震中的应用还体现在获取地震后的灾害后的具体情况,对赈灾抢险等决策提供一手准确的数据资料。利用遥感影像定位技术可以有效的侦测到地形和地质的内部构造,就可以掌握地震的地质构造类型。因此,可以对地震进行有效的环境分析研究。可以有效的预测地震发生的地质内部的变化情况,得到一定的信息反馈,这样就可以根据地震发生之前内部地质的变化情况,及时对地质构造、内部构造进行分析研究,也可提高地震预警预报的高效性。 优化勘测方案以及勘测路线。在进行野外地质观测方案的选择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利用遥感影像的微观和宏观分析,对地质勘测路线进行合理的选择和布置。能很好的控制煤田地质勘测范围,在分析地质体和地质构造的空间分布过程中,对地质勘测测区附近不同地质体和地质构造的遥感影像特征,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仔细的研究和分析,可以清晰的确定地质体的划分地质特征;根据地质勘测测区事先建立好的遥感地质解译标志进行三维遥感影像分析。地质观测的路线一般布置在通行条件最好,且能够穿越最多的遥感影像岩石地区;地质测量的路线一般以垂直于测量区线路方向的穿越路线为主,适当加以追索路线。当岩性岩相变化比较大时,地质体的延伸走向关系不清楚,为了解某些岩石的接触关系、矿化带和岩石构造现象的空间延伸情况等,只依靠穿越路线达到目的有一定难度时,此时,可以利用遥感影像进行追索路线布设,非常方便和快捷。 遥感影像测绘地质图。地质图的绘制可以利用影像技术来实现。利用卫星遥感图像传送信号,这样不仅可以得到精确的信息地面信息,而且对于掌握各阶段的地质情况也十分有利,这也更加精确的绘制地质图。地质勘测是一项比较综合性的工作,数据的得来主要是依靠影像数据信息进行实时监测。将遥感影像数据息进行深入分析研究,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准确度的地质数据,利用这些数据绘制地质图将非常方便有效。 煤田勘探的三维地质模型重构。利用煤田勘探所涉及到的遥感资料、地面采样资料、钻孔资料、地震剖面(或三维地震)以及电法、重磁等物探等资料,建立煤田勘探的三维地质构造模型,可以直观的反应煤田勘探效果。同时可以直接量测相应数据,对煤田开采等决策性工作提供形象直观数据。此外,煤田地质勘探具有原始资料数据来源种类繁杂、数据类型异构、采样数据的三维空间位置重要等特点,特别适合于用具有三维地质建模功能的三维GIS(地理信息系统)来进行管理。 煤田勘测三维可视化及动态监测。与传统的煤田地质勘测方法相比,遥感技术在煤田地质勘测主要是利用遥感图像三维可视化及遥感影像动态分析技术。在布置专门的追索路线,利用遥感图像三维可视化和遥感影像动态分析方法则就很容易实施。 4结语 随着遥感技术在测绘行业的不断扩展,与测绘相关的行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遥感技术在煤田地质勘测中已经得到了应用,但是应用的不够深入,相信随着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遥感技术在煤田行业的应用会更加深入更加广泛。 地质勘测论文:水工环地质勘测工作中的技术应用分析探讨 摘 要: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的科学技术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伴随着我国科技的快速发展,我国地质勘测工作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现阶段,水工环勘测技术的应用,极大的改善了我国地质勘察工作的水平。以下文章结合自身经验,对现阶段我国的水工环地质勘测工作的概况进行概述,并谈谈水工环地质勘测工作中GPS技术以及RTK技术的应用状况。 关键词:地质勘测;水工环;应用;GPS技术;RTK技术 引 言:近几年来,伴随着我国地质灾害发生频率的不断升高,也由于我国地质勘测工作要求越来越高,我国的水工环地质勘测工作水平取得了一定的提高。水工环地质勘测工作的进行,有助于提高地质勘测的水平,有助于提高对环境保护与防震减灾的效果,因此,水工环地质勘测工作越来越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但是,就现阶段我国的水工环地质勘测工作来说,依旧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以下文章就水工环地质勘测工作的概况进行探讨,并进一步概述水工环地质勘测工作中GPS技术以及RTK技术的应用。 1 水工环地质勘测工作的概况 要对水工环地质勘测工作有一个了解,就要先对水工环地质有一个了解。所谓的水工环地质,就是水文、工程、环境地质的总称,现阶段,在我国矿产行业比较发达的地区,水工环地质勘测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水工环地质勘测工作的质量将会对矿产开采工作造成严重的影响,并且该工作还关系到矿产地区以后的规划与发展,因此,水工环地质勘测技术在矿业产区受到了广泛重视。 水工环地质的研究工作与现代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伴随着全球气候不断恶化,我国的环境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因此,对水工环地质勘测工作提出了更具时代特色的要求。另外,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工环地质勘测工作应用的领域越来越广,并且应用的深度也越来越高。随着我国地质灾害问题越来越严重,严重阻碍了我国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因此,现阶段对水工环地质勘测工作提出了更高的功能要求。 现阶段,我国的水工环地质勘测技术应用中存在着较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到水工环地质勘测工作的发展,也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以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水工环地质勘测工作中的缺点。由于以前我国并没有对该工作引起足够高的重视,但是伴随着我国环境的恶化与地质灾害发生频率的升高,有关部门对水工环地质勘测工作引起了重视。再加上我国现阶段提倡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以及城市污染的处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同时也给水工环地质勘测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现阶段的水工环地质勘测工作急需创新与改革,以服务于我国的发展。 以前,水工环地质勘测技术的应用主要是为了寻找矿产资源,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水工环地质勘测工作广泛应用于经济发展的许多工作中,尤其是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工作。随着时代对于水工环地质勘测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水工环地质勘测工作整合了水文、工程、环境整体的勘测,并且综合性越来越强。现阶段,水工环地质勘测工作广泛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水工环地质勘测工作应用于城市规划与建设工作中。由于现阶段我国城市或多或少受到了工业以及生活垃圾的污染,因此在现阶段城市规划建设中应用水工环地质勘测技术进行环境污染的监测工作以及土地的利用工作。第二,水工环地质勘测工作广泛应用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工作中。现阶段,我国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在各个地区生态环境的研究工作中,广泛应用到了水工环地质勘测技术。第三,在进行地质学方面的研究工作时,广泛应用到水工环地质勘测技术。现阶段,我国的地质学研究工作取得了较快发展,伴随着经济以及科技的发展,现阶段对地质学的研究工作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通过水工环地质勘测技术的应用,可以加快地质学研究工作的发展。 2 水工环地质勘测中GPS技术以及RTK技术的应用 现阶段,我国水工环地质勘测工作中存在着较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水工环地质勘测工作的发展。近几年来,GPS技术以及RTK技术的应用,极大的改善了水工环地质勘测工作的质量。以下文章对现阶段我国水工环地质勘测工作中应用较广的GPS技术以及RTK技术进行探讨,并对这两种技术的工作原理以及相应的工作方法进行讨论。 2.1 水工环地质勘测工作中GPS技术的应用 所谓的GPS技术,就是卫星定位技术,该技术的应用极大的改善了我国水工环地质勘测工作的水平。相比于以往的卫星定位技术来说,现阶段我国的GPS卫星定位技术已经趋于成熟。以往无线信号的发射台一般建立在地面上,而现阶段GPS技术将无线信号发射台从地面搬到了卫星上,这样可以利用卫星系统进行相应的定位功能,这也是卫星定位系统的工作原理。利用GPS卫星定位系统进行定位时,一方面可以利用太空中三颗以上的移动的卫星进行地面位置的确定。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地面三个以上的控制台进行移动卫星的定位。因此,定位功能是相互的。在进行地面位置的确定时,工作人员通过应用相应的接收装置在某一地点向太空中三颗以上的移动的卫星发射无线信号,再通过测量卫星到接收装置的距离,通过复杂的信息交汇与计算,最后确定出地面接收装置的具体位置。另外,应用GPS技术还可以实现动态的测量,概括地说该测量方法为以下几个步骤。首先,要在地面上选择一个基准站,并在基准站安放一台GPS接收装置。并且要利用接收装置对太空中移动的卫星所发出的无线信号进行实时的观测。其次,将接收装置观测到的数据通过相关的设备传送到中央观测站,需要注意的是数据的传输要实时进行。最后,通过观测站中相关信息以及数据的转换与计算,可以得出准确的基准站的坐标。虽然测量方法较为简单,但是数据的计算较为麻烦。 2.2 RTK技术在水工环地质勘测工作中的应用 该技术是建立在差分GPS技术的基础上的。差分分为三类,分别是位置、相位以及伪距差分,这三种差分都可以对测量结果进行修正,进而提高数据的精度。RTK技术的工作原理也较为简单。首先,在选择的基准站上安放一台接收装置,使接收装置与流动监测站同时对一台卫星装置发出的信号进行接收。其次,对两个接收数据进行对比,进而得出相位差分的改正数。最后,将改正数传送到流动监测站,流动监测站通过利用改正数进行测量位置的精确定位。 3 结语 近几年来,伴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以及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环境受到了或多或少的污染。并且伴随着地质灾害与矿产开发的需要,我国的水工环地质勘测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现阶段我国水工环地质勘测工作中的不足,并通过GPS技术以及RTK技术的应用改善工作中的问题。 地质勘测论文:地质勘测中综合物探技术的运用 [摘 要]文章概述了面波及折射波的探测技术,以及其在探测过程中的优缺点,并根据资料调差及数据分析,将探测的原理及探测方法进行总结。在工程实践中表明,综合性的物探方法与资料中所记录的方式具有统一性,是一种具有高效性的物探手段。同时,在公路工程的探测过程中,需要精确的探测手段探明第四系的覆盖率以及土石截面的情况。我国近些年,在交通事业上关注很大,成本投资加大,使工程建设具有高效性,不仅大块建设步伐,还为建筑企业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但是,其对于工程的探测作业很难顺利实施,一般的探测方式不能满足工程的需要,因此,地质勘测部门将综合物探技术进行应用,减少了物探难度,增加作业效率,降低资金浪费情况。 [关键词]地质;综合物探;应用;发展 前言:本文首先探讨了地质勘测中综合物探运用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地层表面的振动集宁信号的传播从而进行探测的方法。其次探讨了对于探测信号的采集,其中对测线布置及采集设计进行分析,采用综合物探的方法能够保证现场的信号强度。然后对采集的信号进行分析,对采集数据进行测试,并以资料文献为根据确定采集数据的准确性,经过对土石分界进行调整,确定了土石分界的最终结果,最后,根据时间分析,利用某高速公路的实际操作进行研究,分析出经过综合物探方法在地质勘测中的运用,不仅使探测结果具有准确性、过程高效性,还使综合物探技术得到了良好的推广,有利于我国地质勘测事业的发展,为我国带来高效的经济效益,促进地质勘测技术的发展。 1 综合物探基本原理 地层表面激发产生的振动信号在地层中传播会产生面波和体波信号,面波信号分为Rayleigh波和Love波,体波信号分为横波(S波)和纵波(P波)。面波信号在分层介质中传播会发生频散现象,而体波信号在特定的地层条件下会发生明显的反射或折射现象。研究表明,面波在均匀介质中传播不会发生频散,而在非均匀介质中传播会发生频散。面波在多层介质条件下的频散特性具有如下规律:(1)(VR-f)曲线变化规律和层速度的关系:当频率发生变化时,面波速度VR会随勘探深度的变化而逐渐趋近该深度地层的层速度。(2)(VR-f)曲线变化规律与层厚度的关系:当厚度发生变化时,由频散曲线可知,相应拐点位置明显向低频方向移动 2 信号数据采集 2.1 测线布置 采用综合物探技术主要是为了能够准确地探测出表层土层的厚度,现场测线布置必须保证面波测点和折射波测点对应一致,便于信号数据的综合利用。 2.2 参数设计测试 现场测试参数的设计原则如下:(1)采集道数选择要求测震仪具有多通道接受端口,一般为12通道和24通道。(2)检波器选择根据现场踏勘及地质调查,预估土层的厚度,确定探测深度,选用检波器的频率可利用下述公式进行估算:f=VR/H(1)式中f―――检波器的频率;VR―――地层面波速度;H―――探测深度。(3)激震方式选择激震方式也即激发震源,采集工作中使用锤击、落重或炸药的激发作为震源。(4)偏移距选择在探测土石分界时,为了避免产生近域效应,偏移距为排列长度L的1/8至1/2,其中排列长度L为整个排列检波器布置的长度,即L=(n-1)×dx,n为采集道数,dx为道间距。 2.3 测试步骤现场 在测试过程中,测点的布置的密集与否,需要测点继续拧样本的抽取,经过检测去检测,进行普遍的检测后,确定测试点。经过确定的面波及折射波的擦数进行测试,通过测试的情况进行探测,其探测步骤为:(1)根据探测任务确定探测目的。(2)拟定测试区域,进行现场踏勘及地质调查。(3)规划测线位置及测线方向。(4)初步设置测试参数。(5)安置好检波器,连接测震电缆保证检波器的尾锥能与地表牢固安装。(6)试验采集,检查仪器的一致性。(7)进行震源激发并采集数据。(8)分析时域信号,减小噪声干扰。(9)分析采集到的信号数据质量。 3 信号分析与资料解释 3.1 信号数据的分析 信号数据的分析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面波信号数据的分析;②折射波信号数据的分析。面波信号数据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过程:(1)面波有效信号的提取,设置合理的时间窗在时域信号窗口提取有效面波信号数据;(2)面波频散曲线的求取,根据有效面波时域信号求取面波基阶模态的频散曲线,进行深度转换,得到深度-波速曲线;(3)利用空间相似性原理进行测点间数据插值,得到测线面波波速云图;(4)面波频散曲线的遗传反演分析,得到面波频散曲线的反演分层结果。 3.2 成果资料处理与解释 通过现场信号数据的分析处理得到面波频散曲线及折射波法的纵波速度与深度的关系曲线,为了综合利用两者的处理结果,需要进行综合解释。资料综合解释流程。(1)折射波的结果处理。折射波法得到的结果为排列长度方向上的纵波速度与地层深度的二维结果图,即Vp与深度的关系图。它反映了地层深度方向上的纵波速度变化情况,得到土层和岩石层的纵波速度,也得到了土层的埋深。(2)面波频散数据插值处理。面波频散数据插值处理包括:单测点频散数据插值(连续化)和多测点频散数据插值(网格化)。面波数据分析结果为实测频散曲线反演结果,主要利用实测频散曲线的结果数据(面波相速度VR-深度),其数据为一系列离散的数据点,为了得到一条光滑的频散曲线,对其采取了连续化处理。 4 工程应用实例 某高速公路段为山区丘陵地带,地形条件较为复杂,桥梁隧道构筑物较多,如仅采用常规勘察手段很难满足工期要求。将面波和折射波技术运用于桥隧区的工程地质勘察中,一共进行了13座桥梁和8个隧道的工程物探工作。作为地质钻探工作的一种重要辅助手段,综合物探技术大大提高了勘察工作效率。 4.1 挖断某大桥桥基综合物探 挖断某大桥位于该高速公路的起点附近,桥位区表层为山坡耕地,局部地方有基岩出露。通过现场踏勘初步获得测区地层分布由浅入深依次为耕植土、粉土与砂岩,从上到下存在明显的下伏层速度大于上覆层速度,满足综合物探技术应用的地球物理条件。由于受地形条件的限制,局部地方较为陡峭,难以进行测线布置,一共布置了6个测点。采用前面提到的数据采集和分析处理方法,两者结果较为吻合,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4.2 某梁隧道隧址综合物探 该梁隧道隧址区表层为山坡旱地,局部有基岩出露。根据测区地层分布条件分析,耕植土或者残破积层物、粘土与基岩三者之间存在明显的(或悬殊的)波阻抗差,从上到下存在明显的下伏层速度大于上覆层速度。测区内共布置了15个测点,布置测点时,考虑了测点与钻孔资料能够进行对比分析,同时折射波和多道瞬态面波的测点需重合。 5 结论 综上所述,面波信号与体波信号各有优缺点,面波信号传播方法在介质的传播中具有频散的现象,体波信号中存在折射的传播现象,所以在工程使用中,需选择二者方法中的优点进行综合物探测试作业。文章通过时间案例分析出,综合物探技术在工程中应用极为广泛,并且其作用率高,其探测的结果表明能够与钻探技术产生一致性。同时利用综合物探技术将现场进行信号测试,其将面波和体波两种技术的优点的发挥。通过对综合物探技术的分析,其具有面波及体波信号两种技术的优点,在地质勘测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其高效性,保证工程探测的准确性和高效性,为地质勘测工程提供了基础的技术保障、及高效性的探测技术,同时使综合物探技术得到良好的推广。 地质勘测论文:三维地震技术对地质勘测的参数处理 [摘 要]地震勘探是指利用地下介质的弹性差异,通过观测和分析大地对人工激发地震波的响应,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本文详细叙述了三位地震技术对煤田地质勘测的参数处理。 [关键词]三维地震 煤田 勘测 1.引言 三维地震数据处理,即是根据地质任务的要求及采集资料质量特点,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技术方法,以达到压制干扰、提高资料信噪比及分辨率的目的。 2.参数处理 2.1 处理流程及参数 结合测区资料,经过充分的试验处理及处理成果的分析对比,结合地质任务中的主要勘探对象是煤层的现实. 2.2 处理结果 通过资料处理,最终得到一个大小为1475m×1275m×1.5s的三维偏移数据体,一个叠前偏移数据体及CDP覆盖次数图。 2.3 资料解释 基于前期工作,本次三维地震解释工作在SUN―Blade2000图型工作站上完成,利用美国一款三维地震解释系统软件,以及地质绘图软件等进行地质解释工作。 原始资料经过处理后得到大小为1475m×1275m×1.5s的三维偏移数据体,三维数据体中包含着丰富的地质信息,资料解释工作就是利用相应的技术方法对数据体内的地质信息进行提炼,将数据信息转换成地质信息。 2.3.1反射波的地质意义及对比 本区几个标准波的层位关系、动力学特征十分清楚,非常有利于反射波的识别和对比。具体对比解释时,首先对主要标准波T3或T15逐一对强相位进行追踪对比,对比过程中充分注意波组和层位关系,对主要标准波按上述方法由粗(大网度)到细(小网度)逐一进行对比解释,解释过程中基本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充分利用已有的地质信息资料,掌握区内地质条件的变化规律。2、遵循由粗到细、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三维地震解释先进行40米×40米粗网格控制解释,建立起大的构造轮廓,然后加密到20米×20米,形成全区构造骨架,确定较大断层。最后对层位和构造加密到5米×5米的细网格,解释小断层,确定最终解释方案。3、在三维解释过程中,纵向、横向和任意时间剖面相结合,时间剖面和水平切片、顺层切片相结合,全方位的反复对比、反复检查、反复修改确认,确保解释结果的正确可靠。4、将三维可视化技术贯穿于解释全过程中。5、多个数据体综合解释。利用解释软件的叠后处理功能和地震属性提取功能,生成多种数据体参与解释,综合判定断层。多种数据体参与解释,综合判定断层。 2.3.2解释过程 1、采空区解释 由于覆岩失去支撑,煤层在回采完毕后,引起采空区顶板岩层的冒落,依次形成冒落带-断裂带-裂隙带-弯曲下沉移动带,地面也随之下沉,出现盆地状凹陷(如图:2-1所示)。在采空区中心附近,上覆岩层产生了大量破坏,整个层状介质的地震条件不复存在,地震波在此产生大量散射,致使在这一区域不能形成反射波,而在采空周围地震波同相轴也发生明显变化,如图2-2,从剖面上可以看出,在采空区中心附近不但3#煤层反射波不存在,由于15-3#煤层的反射波能量被大量吸收、散射,不能形成良好的反射,故反射波也不存在,特别是对15-3#煤层的影响范围比3#煤层大很多。 2、陷落柱解释 煤层陷落柱是煤系地层基底厚层灰岩中古岩溶的塌陷历形成的柱体,陷落柱体是由块度大小不均、排列杂乱无章的上部地层塌陷物胶结而成的。这些差异是形成异常地震波的基础,也是解释陷落柱的物理前提。陷落柱在时间剖面上主要表现有:(1)反射波组终断或者能量变弱。其终断点或能量变化位置反映边界的变化。(2)反射波同相轴扭曲产状突变。一系列反射波同相轴向陷落柱体内侧扭曲,其扭曲起始点之连线即为陷落柱的边界反映。(3)反射波同相轴产生分叉合并和圈闭现象。其分叉、合并点即为陷落柱的边界反映。(4)陷落柱在方差体、水平切片和顺层切片上的反映为同相轴缺失。 3.总结 三维地震勘探是当今地震勘探的新领域和新技术,从设计、采集、处理到解释,都需要认真地分析研究各个阶段的主要矛盾,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务实的工作方法、保质保量地完成勘探地质任务才会取得好的地质效果。
关于市场营销论文:关于应用型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探索 [摘 要]文章主要就应用型市场营销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重要性和主要模式加以分析,然后针对建设实训基地的现状和优化策略实施详细探究,希望能通过此次研究,有助于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市场营销;校企合作;实训基地 校企合作是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路线,也是未来职业教育当中比较重要的发展思想。市场化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对应用型市场营销人员的需求量也在不断上升,这就使得高职院校对这一类型人才的培养也加大了力度。在校企合作下的实训基地的完善建设,是对应用型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通过从理论层面加强应用型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研究分析,能为实际建设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1 应用型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重要性和主要模式 1.1 应用型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重要性分析 应用型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在教学体制改革下有着其必要性和重要性。随着我国的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也不断地提高,对各种类型的人才需求量也不断增加,应用型市场营销人才是稀缺人才,加强对这一类型人才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社会上对新一代的应用型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比较迫切的情况下,加快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的步伐,通过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就成为培养应用型市场营销人才的重要基础条件。[1] 企业的发展对应用型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也比较大,其更注重人才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营销方法能力。这些都需要进行全面的培养,单纯地依靠学校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是不够的。需要通过在校企合作模式的应用层面进行加强,构建实训基地为专业化的应用型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目标实现打下良好基础,也为市场营销人才各方面能力培养提供良好条件。 校企合作模式下共建实训基地比较有利于各自优势的发挥,在资源方面能充分化利用。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对高技能市场营销人才的培养比较有利,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有所突破,也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打下了基础。实训基地共建下的应用型市场营销人才培养,对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促进作用。 1.2 应用型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模式 应用型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合作实训基地有着多种模式,其中绿色实训基地是比较重要的,也是应用比较广泛的模式。主要是构建自身能产生效益的实训基地实体,在这一模式下能更好保障实训基地的正常运转。[2]这一绿色实训基地的模式应用,对应用型市场营销人才的培养有着积极促进作用。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学校能获得第一手行业资料,这就为学生的实训实习以及培训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而对于市场营销企业来说,也能在人才培养的成本上有效降低。 校企合作实训基地模式中企业学院模式,也是当前比较流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企业学院也就是将企业当作校企合作主角,主要是为满足企业人才需求而和高职院校进行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企业学院可是非独立法人合作类型,也可是独立法人合作类型,在对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中有着比较高的要求。在经济实力方面要能满足实际应用需求,同时在无形资源方面要能够具备相关的资格要求,对行业业务和运行的规律要比较熟悉,在这一模式应用下,学生能对市场营销的行业知识快速地学习,可以对学生及时就业提供保障。 2 应用型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建设实训基地的现状和优化策略 2.1 应用型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建设实训基地的现状 应用型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建设实训基地过程中,由于受到诸多层面因素的影响,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有待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实训基地建设过于形式化,应用型市场营销类型的学生在实习能力层面比较薄弱。校企合作中企业对实习生具体干什么没有明确化,这就造成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得不到明显提高。一些企业认为实习生没有企业员工做事迅速,在对实习生的需求了解方面没有充分重视,这就使得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应用型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建设实训基地过程中,主要是以高校为主导的模式,学校在人才培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这对企业主动合作积极性的激发也比较乏力,不利于校企的良好合作。[3]而在校企合作内部机制层面来说,学校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中,对人才培养的动力也比较缺乏,由于在双方管理体制方面没有健全化,以及在利益分配机制方面没有完善化,这就必然会造成合作中出现种种问题。 2.2 应用型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建设实训基地的优化策略 (1)加强应用型市场营销人才的培养,在实施校企合作模式建设实训基地时,要注重依托骨干专业,开办特色企业。学校都有着自身的特色专业,在应用型市场营销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有条件的可围绕这一专业和企业进行结合,为学生的实训实践能力的提高提供有利条件,从而不断提高教学的整体质量。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活动,也为促进校企合作提供了条件。另外,对专业理论教学完成后,市场营销指导教师可到企业单位联系实习,从而形成固定的实习基地。学校也可接受企业的委托,辅助企业培训外销员以及推销员等,这些举措都能为应用型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打下基础。 (2)强化校企合作的理念以及意识,促进应用型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校企合作过程中对教育改革创新方面要进行加强,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将校企合作作为教学的重要依托,认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在合作体制中,通过机制创新,构建合作长效机制,从实际出发建设实训基地。[4]在深入地推进校企合作机制的同时,要积极探索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共建实训基地的新模式,充分发挥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积极作用,构建人才共育的科学模式,只有在这些基础层面得到了加强,才能有助于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3)加强应用型市场营销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管理力度。当地政府在引导方面要注重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实施,对校企业双方互有制约,形成合作规范。进一步促进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基础能力建设,支持以及资助多种合作模式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实训指导教师培养工作得到有效落实。充分重视合作组织管理以及实践教学教师的培养,通过专题形式将典型经验进行推广。[5]可通过创新创业系列讲座构建创新创业实训班,这些方法的实施,也比较有助于市场营销人才的培养。 应用型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建设发展,也可通过构建模拟营销公司的方式发挥其基地实训的作用。公司总经理可通过指导老师进行担任,副总经理以及部门经理可通过学生进行担任,在企业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将分工明确化,责任落实,这样才能有效将企业专业业务让学生及时性掌握。 3 结 论 综上所述,处在当前的发展改革环境下,加强应用型市场营销人才的培养,需通过校企合作模式,促进高职院校教学工作上一个新的台阶。也能有助于促进学生的专业技能掌握,为学生在未淼木鸵捣⒄狗矫嫣峁岣痪验。希望能通过此次对应用型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研究分析,为实际教学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促进高职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 关于市场营销论文:浅谈关于医药企业市场营销管理及策略分析 摘 要 为了应对我国医药企业销售市场日益激烈的局面和医药监管部门对医药产业的监督管理力度不断增强,我国医药产业面临着转型,进入新的营销时代。我国医药企业市场的销售管理方法和销售方式应当逐步改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并且医药企业应当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品牌特点、消费人群特征,及时采取合理的销售手段,扩宽医药产品的销售市场,壮大企业规模。 关键词 医药企业 市场营销 管理方法 营销策略 一、前言 我国的医药销售产业是一个不断发展与壮大的行业,只要是人类生存的地方就存在医药需求的市场。根据前人的调查研究发现,在即将到来的2020年,我国医药销售市场产值将突破1.2万亿,成为世界上药品销售产值第一的发展中国家。随着我国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医药产业的供需关系出现不平衡现象,对医药的需求量逐年增多,这样的局面有利于我国医药产业迅速壮大。但是,我国医药行业在将来的发展中必然会面对两个现实的问题:第一,国家医药监管单位对医药企业的监督管理力度加大。随着医药行业各种各样的资格证书和限制法规的出台,不仅规范了医药企业,而且限制了我国医药企业的不断发展。第二,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加深,国外的医药企业不断涌入,导致我国医药企业营销市场竞争激烈。现今,我国医药企业应当着重考虑的是不断提升企业产品质量和完善营销方式。 二、我国医药企业市场营销的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医药企业均可以经由医药批发商等中间方销售药物至正规医院,经过医院这一渠道将药品卖至患者。此外,还可以将医药产品投放到当地的各个医院,通过压低价格和提高利润的形式争夺医院的药物销售市场。因此,整个医药产业的营销渠道变得十分复杂。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医药公司生产的药物产品需要经国家相关部门认证的中间单位等渠道销售至各大医院和药店。此外,随着我国医药产业竞争形势的加剧,少数利润率很高的医药产品逐渐成为医药企业的宠儿,同种药物供大于求,药物种类繁多,加剧了医药市场的销售难度。而随着同种医药品的过量生产,加剧了医药产品的不正规营销和药品滥用情况的发生,威胁了低收入患者的疾病救治。 三、我国医药企业的营销管理 现今,我国的医药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存活,就得适应我国医药市场新的市场销售规律,不断完善企业自身的营销方式,不断完善医药行业的营销体系。 首先,医药企业需要组建自己的营销队伍,吸引专业的医药营销人员加入自己的队伍,企业可以通过单位内部选拔和社会招聘两种方式进行人才选拔。另外,建议医药企业进行必要的岗前培训,使得新员工充分认识企业文化,认可企业的管理理念,熟知企业产品和市场竞争产品的特色和自家企业产品的长处,充分地掌握市场销售情况,培养销售团队新成员的销售自信心和对企业产品的信任,从而不断扩大企业产品的营销市场。[1] 其次,医药企业需要打通产品销售渠道,即维护现有的销售途径并拓展新的营销途径。不同的医药产品其营销方式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医药企业独有的产品,建议与销货量较大的知名单位合作,依据销售单位对医药营销市场的影响能力划分为一级渠道、二级渠道等。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医药产品在该地域的销售口碑,而且可以保证企业资金的周转使用率。性价比好的常见药物,建议与当地销售渠道多、销售能力强的连锁经销商合作,增加医药产品的销售覆盖面积。无论是新型药品还是旧式药品,医药企业均需对不同的合作销售企业采取不同的营销手段,实现互惠互利和共同壮大的目标。随着医药企业的不断深入改革,医药连锁加盟单位呈现一种全新的营销模式,市面上很多大规模的医药企业旗下还有很多医药连锁加盟店,这种营销方式降低了医药销售的中间环节,保障了医药产品的经济利益,提高了销售人员工作的积极性。[2] 最后,医药企业需要不断增强营销成本的管控,降低药品价格的限制。我国药品监督管理单位对药品监管的力度逐渐加强,药品招、投标和基础药物的价格控制等措施减少了药品价格过高的现象。此外,医药企业面临着制药成本的不断上涨,人工费的不断提升和医药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的缩短等问题,导致医药企业的经营成本也是水涨船高。因此,为保证医药产品的质优价廉和维持医药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不仅需要控制药品生产环节的成本,还需要科学合理地管理营销团队,只有医药企业合理控制产品的营销成本,才可以摆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单位的约束,促进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四、传统医药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 受到经济条件及营销技术方面的影响,传统的市场营销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果企业不探索新的营销方式势必会严重阻碍企业的发展。其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药品营销组织构建不合理 营销组织职能式,部门间的关系缺乏沟通、协调难,协调方式是靠规章制度和权力等级结构,形式特征是金字塔式,组织活动特征是稳定、重复、单一,主要结构单元是职能部门,分工是高度分工和专业化,权利的集中程度是高度集中,注重权威,管理层次多,中间管理层比较庞大臃肿,管理范围比较小,信息流向以纵向为主。 (二)营销策略的盲目性 医药企业的宣传、广告和营销策略是针对目标顾客的,其成本高,而且具有^大的盲目性。商业流通循环是由生产者、中间商和消费者三部分组成的,生产者不能直接了解市场需求,消费者也不能直接向生产者表达对产品的需求,因此造成了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的盲目性。 (三)营销方式滞后 传统的营销方式是以产品为中心的营销方式,造成医药企业营销的局域性、信息不对称、边界明确、经济活动简单、垄断现象严重、反应缓慢。尤其是在传统的经济模式下,由于认识不足,或企业自身条件的局限,企业在管理客户资源方面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缺陷。 (四)医药企业面临的环境压力 环境的变化包含竞争对手实力加强、相似产品的威胁、顾客对产品的选择性等。而传统的药品营销组织过于正规化、集权化、机械化,使得企业营销及方法在新的环境下不能作及时的调整,影响了产品的销售额。另外,传统的营销技术已经落伍,各种技术特别是信息化技术,使得人们认识到现代化市场营销发展的新趋势。 五、医药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 (一)全员营销理念 全员营销理念指的是围绕销售市场,科学合理地管理企业现有资源和销售形式的营销方法。医药企业通过组合不同的营销方法(如医药产品、销售途径、医药价格、医药供需和医药销售服务态度等)实现企业盈利的销售方式,最终不断完善医药营销过程。医药企业的全体成员应当以营销市场为核心,以消费人群的服务为导向,其要求所有员工的目标一致,齐心协力。 (二)触发医药企业的整体潜能 在全员销售理念的背景下,我国的医药企业需要各司其职,发挥自身优势,不断激发医药企业的潜能。医药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应当不断充实单位的顶层设计,提出有利于企业良性发展的长期规划。 六、结语 我国医药企业要想获得丰厚的市场利益,不仅需要质量上乘的医药产品,还得不断完善市场营销手段,加强营销管理,完善营销策略,使企业内部实现有机统一。在保证药品质量的前提下充分了解市场需求,拓宽销售渠道,提高营销量。 (作者单位为河南医药技师学院) 关于市场营销论文:关于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策略的思考 摘 要: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树立科学的市场营销策略,制定有效的营销方案,对于当前商业银行的发展十分关键。本文首先针对国内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概念和现状进行了分析,然后研究了商业银行采取市场营销策略的具体方法,指出要转变传统观念,利用组合战略,打造营销氛围,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商业银行 市场营销 策略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市场营销活动不应是单一的,而应是多层次、多元化的,例如存贷款营销、服务营销、中间业务营销等。当前商业银行所要面临的市场竞争也愈来愈激烈,这就要求我国商业银行尽快转变传统的营销理念,根据眼下的经济新形势制定出正确、合理的对策,从而适应市场千变万化的需求,为客户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 一、国内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概念和现状分析 商业银行市场营销,指的就是银行将客户的实际需求作为基础,将盈利作为重要目标,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经由各式各样的销售手段与销售途径,将银行产品及服务成功销售给客户的相关经管行为。虽然我国商业银行参与市场营销活动的时间较晚,大约是从上世纪80年代末才开始的,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充分借鉴了工商企业以及国外一些商业银行的宝贵经验,探索出了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市场营销道路。发展到如今,国内商业银行已经在市场营销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比如营销活动从萎靡而变为活跃,营销内容由简单而变为丰富,营销手段由初级而变为高级,营销形式从粗放而变为细化等。 但是,从目前情况看,国内商业银行实行市场营销策略仍然会遇到一系列问题。这是因为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经验欠缺,并且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各种陈旧的条条框框影响,还会遭受不完善体制的约束。因此,和国外许多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比起来,其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二、商业银行采取市场营销策略的具体方法 (一)转变传统观念,调整营销策略 要采取正确的市场营销策略,我国商业银行必须要转变以往的陈旧观念,运用新型的营销策略。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实现“三个转变”,即从被动营销到主动营销的转变、从局部营销到全面营销的转变、从坐门等客到外出营销的转变。首先,从被动营销到主动营销,就是要树立起主人翁的责任感,将银行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联系起来,认识到只有银行取得发展,自己才能进一步发展。进而解决工作被动的问题,培养营销积极性。其次,从局部营销到全面营销,就是要在商业银行内部打造出良好的全民大营销氛围,强化单位之间和人员之间的沟通联系,大范围搜索信息源,并制定出对应的策略。最后,从坐门等客到外出营销,即要建立起有效的监管机制,对员工进行营销方面的培训,并树立长期发展的理念,鼓励员工走出大门进行营销,而不仅仅是等客上门。 (二)利用组合战略,做好市场营销 要进一步做好市场营销,商业银行可以采取组合战略,实行“三个加强”。首先,要加强市场调研工作。要将市场细分出来,动态化地对市场进行考察,处理好市场定位的关键性问题。并且在把握好国家相关政策与区域经济政策的前提下,对产业结构、产品情况等展开深入分析,从而制定出科学对策。其次,要加强基础客户群体的培养。完成了市场调研工作,并不等于已经占据了市场。因此,要将调研成果充分利用起来,采取实际行动,明确营销目标,加以公关辅助,逐个突破难点。要结合客户的需求推销适合的产品,并为客户提供全面、优质的服务。业务人员也可以向客户赠送礼品,并在名片、服装、信封包装上都印上银行的标志,以使商业银行形象深入客户心中。最后,要加强营销团队的培训工作。市场营销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特点,销售人员也必须要具有很强的分析能力、业务能力与公关能力。所以,要进一步强化对营销团队的教育和培训,树立起“能力强、业务精”的理念,确保营销人员能够和客户建立起长期合作关系。 (三)打造营销氛围,结合多项要素 打造浓郁的营销氛围,也是商业银行开展营销活动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此基础上,需要做到“三个结合”,把各项要素充分整合在一起。首先是外部营销同内部营销结合。市场营销应当属于全员的营销任务,而不应只是落到个别人身上。要联系银行内部的业务部门、管理部门等,让基层和机关都能明确自身的职责。其次是短期营销和L期营销结合。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工作必须要具有目标性与计划性,不仅要实施短期内的营销计划,还需要建立起长期的营销策略。要将二者充分融合起来,使其相互促进,相互完善。最后是传统营销与中间营销结合。针对商业银行当前的盈利结构来看,其中间业务的收入所占比例大幅度提升,并且已经成为了国内商业银行的三大业务之一。就此看来,商业银行更应当紧紧抓住发展机会,在传统营销的基础上大力推广市场前景优良的中间业务。 三、结束语 从我国商业银行实行市场营销策略的发展现状看,其虽存在一系列问题,但也具备很大的上升空间。商业银行应当革新自己的营销观念,抓住机会,推陈出新,科学调整营销策略,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方法,以确保市场营销策略收获到理想的成果。 关于市场营销论文:关于现代物流与市场营销的建议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物流企业的增长数量也不断上升,如果仅仅依靠市场战略对市场营销活动的话是已经无法适应的了,我们现代的社会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需要的是通过现代物流与市场营销这一概念,为满足广大消费者需求而建立与客户之间的联系,提出现代物流与市场营销的说法,推动发展,任何一个物流企业如果想在行业内持续稳定的发展都必须要对服务品质进行改善,确保以科学的营销战略经营企业,方能在未来成为翘楚,甚至是国际知名的企业,除此之外,客户的满意才是真的满意,客户的满意度是企业工作的真正出发点,换句话说,就是物流企业增强行业竞争力,不仅仅需要确定科学的营销策略,更需要做到的是处理好与客户的关系。本文从现代物流与市场营销的关系出发,对现代物流与市场营销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关键词:现代物流;市场营销;建议 目前我国的社会经济在不断的发展,经济与市场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市场营销方面的发展也有了很大的改变,传统的根据市场战略制定的营销手段已经不能满足目前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脚步,在我国社会经济的大环境下,要对现代物流重新进行全方位的认识,为了满足广大消费者日益增强的消费需求,和消费者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而提出了“现代物流”和”市场营销“这种营销理念,对推动现代物流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特别在日本,关于现代物流的改革,物流复兴已经开始逐渐的盛行起来,物流中的高效性和合理性是未来物流发展的一个主要前进方向,也是人们目前最关注的两点。 一、现代物流与市场营销的关系 (一)物流成本影响着企业的经营利润 在现代企业的发展中,物流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系统完善物流系统,能够使企业的产品很快地进入市场中,为消费者服务,可以有效的减少企业的库存率,从而提升企业经营生产的积极活力。企业的市场营销工作有两个重要目标,一方面是为了扩大企业在市场中的占有率,另一方面是为了缩减企业在生产方面的成本。物流作为企业投入的最主要环节,在市场营销环节中,必须注重加强优化物流成本,努力缩减物流的成本,从而有效地减少企业的生产投入。当然,如果企业的物流成本达到较高水平,那么,企业的经营利润将会降低。 (二)物流速度关系到企业的服务水平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对于物流服务的要求逐渐上升,这就说明企业需要相应的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才能使得顾客更加满意,如果企业能够采用信誉良好、综合性高的物流方式,将产品在最短的时间内为顾客服务,体现出企业的一流服务水平,从而掳获顾客的信任,维护公司的经营资本,而目前的情况,如果企业的产品物流速度足够快,质量足够好,就能够得到广大消费者的支持和拥护,相反,就会使得客户群体大量流失,因此,不得不说企业的物流速度企业的服务水平具有足够的影响力,对企业市场经营销售活动的开展具有影响。 (三)现代物流与市场营销相互依赖、互为补充 就依照目前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来说,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前提就是保证产品的物流速度,使得消费者的感到真诚的服务,那么我们得到的满意度就会更高,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和支持是现代物流的最大动力,因此,在经营管理中,需要把物流方式的选择作为市场营销中重要的内容,一是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二可以降低物流成本,这就说明现代物流与市场营销相互依赖、互为补充。 二、现代物流与市场营销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一)物流成本高,增加了企业的成本费用 我国物价水平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得到快速的提高,那么,物流的成本顺其自然就会越来越高,意味着企业运输的成本会大量上升,企业的利润就会大打折扣,造成企业的经济效率大幅度降低,对企业的声誉具有间接影响的作用。如果企业继续在物流管理上不进行创新,只是盲目的对物流进行管理,就会增加物流的成本最终导致企业的利润出现严重下降的局面,难以挽回。 (二)企业选择运输方式不合理,导致货物运输速度较慢 我们知道的现代物流方式不仅仅有空运、陆运,还有水运,空运的效率最是高,相应的费用也就会很高,而水运的成本是最低的,但是它的速度也是最慢的,影响着整体的速度,在消费者消费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其实消费更愿意选择那些产品质量好而且价格适宜服务又好的产品。根据产品情况,选择合适的物流运营方式,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同时又不会影响企业的信誉是很难实现的,需要对市场营销进行深刻的分析。 (三)物流运用技术低,影响企业的满意度 目前,消费者买好产品之后最关注的就是发货的时间和活物的物流速度,希望产品能够很快出现在本地,消费者最开心最兴奋的时刻莫过于取快递的路上和拆快递时的时刻,如果能够抓住消费者这样的心理进行市场营销策略分析,就会使得企业获得广大消费者的信誉。很明显的,当前的产品竞争体现的不仅仅是在于产品质量的本身,而且在于物流的速度,必须要选择合适的物流技术,比如购买乘意险保险等等,选择好的物流企业,但是目前这一块存在很大的盲区,缺乏合理的物流体系,没有重视物流技术的运用,最终影响到企业的满意度和利润。 三、现代物流在市场营销中的运用对策 (一)规范企业物流管理,提高现代物流服务水平 满足消费者就是最大的动力,因此,对于现代物流自身的营销状况来说,其物流速度的快慢就是得到支持的的资本,同时还需要必须符合企业市场营销的战略和理念,表明企业内部规范物流秩序,有效加强物流效率和服务水平。 (二)建立明确的现代物流目标 可以说现代物流是新世纪下的一类新型服务行业,他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企业的营运能力,现代的物流企业需要认真仔细地做好市场调研工作,深刻了解目前企业对于物流服务的要求和水平,以此作为提升企业自身不断发展的源泉。物流服务水平的高低好坏决定着企业的营运和管理,所以现代物流公司建立明确的物流服务目标,在制定物流管理目标的时候要立足于客户的实际需求,一方面兼顾自身、企业战略发展的方向,处理好长期和短期的利润效益关系,为企业的市场营销发展提供了一个重大机遇。 (三)注重客户在现代物流与市场营销中的作用 客户是企业生存发展最基础的人物,只有是为客户提供满意的服务,便会给企业带来相应的利润,物流服务的特点便会稳定,服务的类别众多和服务数量巨大的特点,只有满足了客户的需求才能将企业的经济效率以提高,因此物流企业为了能够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发掘新的客户,培训员工的服务意识,与时俱进,将管理和科技进行完美的柔和,将客户的资料、需求进行数字化的转换和录入,使得消费者的需求管理起来更加规范和简单,此外,企业在进行市场营销的过程中对其进行有目的的分类,这样就可以采取针对性、个性化、定制化的服务。现代物流与市场营销刻不容缓。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必须加重现代物流的发展,重新认识并发展市场营销,提出现代物流与市场营销这一新的概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代物流始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现代物流的发展必须根据企业的市场营销目标、实际情况,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提升现代物流对市场营销的促进。这一说法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跨时代的创新性的意义,未来的路很长,这一观点还需要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加以论证,需要不断发展。 关于市场营销论文:关于市场营销中SWOT营销策略的运用 摘 要:以SWOT分析的概念原理为切入点,就其分析方法对企业市场营销优势、劣势、机遇、威胁四方面的具体分析运用,及相应的企业市场营销发展策略,进行细致的探讨研究,以期为推动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的转变优化,促进其市场竞争力的提高与优势地位的巩固,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市场营销;SWOT;营销策略;优劣势 SWOT分析法是企业检验评析自身市场营销策略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其优势、劣势、机遇、威胁四方面的分析评价,将帮助企业明确自身在市场竞争中的竞争力与缺陷所在,进而调动相关资源进行相应营销战略的转变发展。 一、市场营销中SWOT分析法的概念原理 SWOT分析法指的是对企业强势、弱势、机会与危{四方面进行综合性分析研究的手段,也是各企业对其市场营销情况进行了解认知的主要途径。SWOT作为企业市场营销分析法中的重要内容,经过对企业在市场营销中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在市场中的营销机遇(Opportunities)、企业所面临的威胁(Threats)四方面的分析评价,来对企业当前的市场营销策略的优劣予以梳理掌握;进而确定企业今后在市场竞争中的具体营销策略与发展思路,推动企业在市场中竞争力与经济效益的提高。 SWOT分析法作为企业对其市场营销策略进行内部研究分析的手段,其依照对企业当前的市场营销策略来分析,指出其目前在市场竞争中存在的优势与劣势及其原因所在,进而便于企业进行未来市场营销策略的决策。基于对企业现有市场营销策略缺陷问题的分析,整理结合公司的现有资源进行市场战略发展。SWOT四要素中S(优势)与W(弱势)是企业市场营销发展的内部影响因素,而O(机会)与T(威胁)则是外部影响因素。一个企业基于SWOT分析法建立的市场营销策略,就是依照企业本身在市场营销中“自身所能做的事”(即企业自身的优势与劣势所在);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所可能做的事”(即企业在市场营销中所遇的发展机会和所受的威胁)二者结合构成的。因此,企业SWOT市场营销策略的建立运用,就需要基于对SWOT四方面的分析评价的基础上,进行相应市场营销策略的转变与发展。 二、市场营销中SWOT的分析运用与营销发展策略 (一)企业市场营销策略中的SWOT分析方法 SWOT分析法作为企业进行市场营销研究、评价的重要工具手段,将对企业在市场竞争营销中具备的优势、劣势与面临的机会、威胁四个方面进行评析,以此总结、整理出企业在具体市场营销中的情况与竞争力;进而实施优势扩大、劣势避免和机遇把握等市场营销策略的改变,将自身的资源和强项集中在最为有利、且最具发展契机的领域中。 在具体的企业市场营销SWOT分析进程中,市场营销管理人员将通过杠杆效应、企业抑制性、脆弱性与问题性四个方面,对企业现有的市场营销的优势、劣势、机遇、危胁予以全面的研究总结。 1.杠杆效应(对优势与机会的掌握)。杠杆效应会在企业自身内部优势能力与外部机遇条件结合时产生,企业市场营销就可利用自身的现有强势特长进行外部市场机会的开发,进而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发展提供助力。 2.抑制性(对机会与劣势的研究)。企业抑制性代表着市场营销策略对企业经营发展产生的阻碍与不利影响,当现有的市场外部环境条件及所提供的机遇,与企业自身的市场营销策略不相符时,难以发挥出其优势所在,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将会逐步显现出问题与隐患。这类情况下,企业就需对自身营销策略进行转变并改变现有的资源投入力度,促进企业内部的资源技术从劣势领域向优势领域过渡,以此适应外部市场环境变化,寻求更多的发展机会。 3.脆弱性(对优势与威胁的分析)。企业营销策略的脆弱性代表着企业原本优势产业的领先程度逐渐降低,在外部市场环境对企业的优势领域产生威胁、影响时,令企业原本的优势领域无法有效发挥作用,出现优势不优的脆弱局面。面对这种情况,企业必须克服威胁,以发挥优势。 4.问题性(对劣势与威胁的评价)。当企业自身的市场营销劣势与外部市场威胁相结合时,企业的市场营销乃至生存就会受到严重影响。企业必须对此及时转变营销策略,从而在事关企业生死的市场挑战与威胁中安稳度过并生存下来。 (二)SWOT分析法在企业市场营销策略各方面的具体运用评析 1.企业在市场营销中的优势分析。第一,资本规模优势。部分企业伴随自身常年的经营发展,往往具备较大的资产规模。相应的资金实力能帮助企业进行更为深入与广泛的市场竞争,同时为其提供充足的资源支持,保持企业在市场营销竞争中的优势地位。第二,成本优势。部分企业因身处区域环境与其他企业的区别,造成该企业的产品生产成本与劳动力成本更低,相对的制造产品与服务价格也能控制在较低的水平。进而在市场营销中取得更大的销售额,并且也能投入更多的资金到产品研发与开发工作中,使得企业占据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2.企业在市场营销中的劣势分析。第一,人才管理劣势。这类问题在国有制企业中较为突出,企业在发展进程中并未进行及时的管理机制的改进,部分企业还在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招聘与晋升机制上存在缺陷,令员工难以对企业产生责任感与归属感。进而加剧企业的人才流失状况,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第二,企业品牌建设与技术开发劣势。部分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过度追逐利润,忽视对企业产品品牌的开发与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投入力度,使得企业品牌影响力并未随着销售额的增加而扩大,并且造成企业长期销售单一产品,新产品却迟迟无法上线。当其他企业研制出新产品参与市场营销竞争时,企业就会因自身产品品牌影响力与技术质量的缺失,丧失有力的市场竞争力。 3.企业在市场营销中的机会分析。第一,我国宏观经济发展趋势带来的机会。伴随多年改革开放发展与市场经济的建设,我国当前的市场供求布局、经济体制条件与对外关系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在国内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模扩大、国内外贸易关系的建立推动下,我国今后各行业的发展仍将保持较好的增长势头,并带动各地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由此为各行业企业带来了更为巨大的发展契机,令其在市场中寻得商机。第二,政策的扶持。部分行业在我国尚属新兴领域,此类行业的发展离不开相关政策的扶持帮助,政策扶持为整个行业与各企业发展带来有效的资源、资金支持与政策倾斜;同时也帮助部分企业解决了在发展初期遇到的困难,并为其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面对此种情况,企业应紧抓行业政策扶持的契机,积极把握市场发展机遇,参与相关市场营销建设,通过优惠政策、财政支持的帮助引导,取得企业的有效发展进步。 4.企业在市场营销中的威胁分析。第一,外资企业带来的竞争威胁。伴随我国与世界经济体系的接轨,各类外资企业在中国的投资力度逐年增加,相应也带来了更大的市场竞争压力。而此类跨国企业通常具备更深的行业营销经验,相应的资金实力与技术水平也比国内企业更高,各类市场营销手段与模式也更为丰富完善。继而使得我国企业在与外资企业竞争中面临着巨大的劣势与威胁,诸多销售客户与利润增长点均被其抢先一步,使得企业自身的市场份额减少,进而威胁其发展与生存状况。第二,市场开发不足。部分企业虽然生产经营水平较高,相应的产品服务也较为先进丰富。但往往因行业整体的市场开发进度不足,没有挖掘出潜在的消费群体,使得整个市场始终处于供大于求的局面,造成企业年销售额度增长缓慢,令企业始终难以获得高速发展,影响其生存与壮大。 (三)企业基于SWOT分析法采取的市场营销发展策略 1.实施品牌营销策略。品牌是企业在市场营销竞争中的重要手段,品牌影响力与信誉的大小,将极大影响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与产品信赖度。优秀的品牌可以椭企业建立健康、良好的企业产品与服务印象,进而提升其产品服务在市场中的销售份额,提高其市场竞争力与优势地位。对此各企业就应积极实施品牌营销策略,一方面,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进行社会公共福利与环保建设,提升其品牌在群众中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另一方面,借鉴国内外行业先进企业的品牌发展经验,进行品牌价值与影响力的发掘、管理工作,以推动企业当前品牌价值的优化扩展。比如对企业原有的产品与服务进行改组创新,依据现有的市场行情与消费者需求,推出针对性的产品品牌,以迎合市场需要增加其品牌影响力。同时,进行潜在市场与客户的开发工作,通过深入的市场调查挖掘出潜在客户的消费心理与需要,进而进行新产品、服务的开发研制,为其提供适宜的品牌产品服务,以推动企业销售市场与品牌价值扩大到目标。 2.改善企业内部人才管理机制,进行内部营销建设。部分企业在内部人才管理上往往存在诸多缺陷,对此企业就应建立一套内部营销战略,将企业内部员工视为“客户”来进行管理与服务,以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效。对此企业需要一方面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与管理机制,时刻注意员工的实际需求,为其提供各类生活与工作上的帮助,以此提升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与认同感。另一方面建立公正合理的薪酬分配、福利待遇与岗位提拔机制,令员工能公平地参与各类人事职务竞争,避免因薪酬、晋升等工作造成员工对企业不满的问题。以此构建起和谐轻松的企业交流环境,促进其人力资源管理成效的优化。 三、结语 SWOT分析法为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的优化改进提供了有力的帮助,各企业应基于自身的分析评价结果,进行市场营销战略的调整,以此满足市场竞争对企业的要求,推动企业的发展壮大。 关于市场营销论文:关于市场营销中微信的作用研究 摘要:当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及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各种大中小型企业均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市场竞争力越来越强。而如何在激励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寻求健康、茁壮而稳定的成长成为了当前很多企业面临的难题。微信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交软件,为腾讯公司2011年研发推行,该种软件主要以多媒体的信息通信为主要核心。用户数量的增加看,微信从研发到投入使用,在仅仅几年的时间内,就数以亿计。面对如此庞大的用户量,微信营销显然已经成为了当前企业发展的一种新型营销模式。 关键词:市场营销;微信;作用 前言 中国是微信的研发国,同时也是使用用户最多的国家。由于微信属于免费性软件,使用成本低廉,且较为方便,市场应用前景广阔。因此也逐渐成为当前企业市场营销的一种很重要手段。在微信市场营销中,通过微信公众平台的推广,以树立企业的品牌形象,建立产品的销售通道,来实现一对对营销。这种营销模式,与传统的短信营销、报纸营销等模式相比较,互动性、开放性更强,为企业的市场营销带来了较大的发展空间。近几年来,微信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并俨然已经成为了一种销售平台与营销工具。而在这种h境下,就需要企业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充分运用微信的优势进行市场营销,在激励的竞争环境中站稳脚跟。 一、微信营销的基本特征分析 当前微信的推广可谓迅速,且受众量庞大,自软件研发并投入使用后,便受到了大众的关注。与此同时,微信使用者不分年龄层级,无论是何种年龄层的人,均有使用微信。再者,微信公众号、服务号等具有明显的针对性,这种针对性的传播能够充分运用到市场营销中,以便产品进行推广与销售。而这种营销模式,比分发传单、短信营销的成功率更高,并能够实现点对点、一对一的营销,总体效果明显要高出市场上的其他自媒体营销形式[1]。另外,微信的成本较为低廉,仅收取流量费而无其他的收费,相比较传统的媒体广告商的成本要低很多,因此应用优势较为显著。值得一提的是,微信的金额通道功能也同样强大,无论是通过红包形式,还是转账形式都能够完成交易。 加之微信具有定位功能,在面对庞大的客户群,企业可以将产品的信息通过公众号等形式发送至客户,实现精准化的营销,让用户能够随时随时接收到产品的相关信息,给企业的市场营销带来较大的便捷。当然,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微信营销不再仅仅依靠于PC客户端,而是通过二维码扫描便可以让受众者了解到自身的产品信息,实现精准营销。微信属于新型的社交软件,在互动性、开放性上有着明显的优势,尤其是微信公众号的开通,可以让企业与用户进行相关沟通,这种高互动性更能够让企业明确自身的市场定位,也让用户更加清楚的了解到企业的相关产品,让营销变得更加的个性化、高效化、便捷化。 二、市场营销中微信的作用探究 1.符合大众需求 当前,微信营销在市场营销中占据着异常重要的位置。相对来讲,微信营销推广更加地迎合了公众的兴趣,并满足了大众的需求。很多用户对广告传播具有抵触性,而微信营销主要是通过建立特定的信息传播形式,并确定传播对象之后实施推广,在产品的推广过程中,由于受众者多是对此类产品感兴趣才对公众号予以关注,因此,信息接收者一般为品牌的拥护者,这种关系在产品的推广中就显得更加的高效、实用[2]。当然,利用微信公众号推广传播,其中所包含的商业广告信息,也为部分人所需要,所以,能够更加迎合公众的需求,并在最短时间内将相关信息传递给受众者。 2.与营销活动相互配合 除了市场营销,微信还可以充分发挥信息通知与推广的作用,将营销活动通过微信传达给受众者。这种信息传递形式与短信、报纸、电视广播极为相似,但不同是的,微信信息的传播更具有便捷性与时效性,让微信推广与市场营销活动更加密切地配合起来。相对来讲,现在智能手机已经实现了普及,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对电子产品产生了依赖[3]。而人们使用手机的频率也相比较以往要频繁的多。若是商家在市场营销活动中,利用微信来进行信息的传播,对营销活动予以配合,就能够更加成功的推广产品。如:商家可以通过转发微信兑换积分等活动,将产品销售信息更为广泛的宣传,以便更多消费者获取购物信息,吸引其眼球,将商品推销出去。 3.对品牌价值进行传播 微信信息的传播,能够在微信受众者中得到更加有效的传播与互动,而这种传播效果不可小觑。一般来讲,一条具有较大商业价值的信息,能够在较短时间内传播到不同层次的受众者手中。这种极速传播的效果,完全契合市场营销理念。只有将产品信息更加广泛的推广出去,才能够达到理想效果,驱动微信用户购买产品。与此同时,在市场营销中,品牌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而通过微信手段的推广,及各种广告形式,能够在极大提升产品知名度的同时,提升产品的美誉度,进而让产品实现增值[4]。微信这种社交通讯工具,以迅速的信息传播形式,让产品的品牌更加响亮。而一些小众品牌,同样也可以通过微商加盟形式,及品牌信息宣传形式,让更多的受众者了解,以达到市场营销的目的。 三、结束语 微信这种新型的社交媒介平台,具有强大的使用功能,其在市场营销上的运用优势不断的彰显。在未来的市场营销中,企业还需要充分认识到微信的重要作用,通过发挥微信自身特质,并创新营销手段,来将产品信息更好的出去,让更多的受众者了解到产品的相关信息。虽然当前我国在微信市场营销中,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但相信通过将微信作为营销主体,进行市场的推广,便能够将微信的市场价值充分地展现出来。而商家通过微信平台的搭建,让微信用户能够在第一时间内接收到产品信息,在市场营销中刺激微信用户的心理活动,通过引导的力量,激发消费者完成消费,以突出微信营销的作用,提高营销效果。 关于市场营销论文:关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市场营销变化研究 摘要: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推动下,国内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越来越快,正是在此种时代背景下,使得我国各企业市场营销环境发生较大改变,此种变化也慢慢深入至市场营销当中,因此,大多数企业在市场上的营销方式与理念均有所变化,这也就使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愈发激烈。鉴于此,本文主要就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市场营销于发展过程中发生何种变化作深入分析,以进一步了解营销对策的具体变化途径,以期为今后市场营销发展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市场营销;变化 一、前言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较好地推动了网络经济的发展,而在这一发展背景下,也会面临相应的问题,因此,相关人员需深入了解网络经济,探究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如何根据市场营销变化实施营销对策,并较好地利用网络技术,以使整个营销活动变化简便、高效,从而促进企业市场营销发展。 二、基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市场营销具体变化方向分析 1.市场营销环境发生改变 近年来,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大环境下,企业的市场营销环境也渐渐朝着全球化时展,这就使得整个市场营销环境也发生较大改变,具体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第一,因互联网的开放性、覆盖面广等特点,可将大多数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大大缩短,从而促进经济活动区域渐渐扩大,最终朝着全球化市场发展。正是在这种发展契机下,为企业今后的发展带来很多发展机遇,而且这也是全球化社会市场发展对于市场营销方法的一种需求,即网络营销。 第二,在互联网背背景下,市场营销方式变得更加方便、快捷,这是因在网络技术推动之下,电子商务的到较好地发展,即企业经消费者直接和网络经销商完成各项产品交易,但在产评价交易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问题,如消费者如何向供应商支付款项,在这种情况下,电子商务在营销中的优势充分显现出来。使消费者与企业直接经电子货币形式完成各项产品交易,例如,当前很多人都喜欢网购,这就与淘宝、支付宝等网站有直接联系,消费者购物后,可将款项直接支付给支付宝,之后企业为消费者进行发货,待消费者收到货后完成签收,最后支付宝把款项转给企业,这就大大减少消费者购物付款程序,同时还能节省大量的采购成本[1]。 第三,缩减产品销售环节。以往市场进行商品营销的时候,主要是企业经逐层批发产品给厂家,之后厂家再与消费者完成各项交易,经逐层批转,使各个销售环节均使购买成本增加,并不利于市场营销发展。但是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电子商务可为消费者提供二十四小时的在线服务,使企业直接和消费者取得联系,从而减少各个环节对产品的转售,最终降低产品价值,使得消费者花费最少的钱可购买质量最佳的产品,大大降低产品的价格,最终受益的是消费者。 第四,促进消费者与供应商一对一销售,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企业通过全天在线服务,实现了企业与消费者一对一的互动, 使企业能及时了解到消费者的需求,通过这个平台,企业可以消费者建立长久的客户关系。 2.市场营销策略发生变化 一个企业进行市场营销的主要目的是,销售更多的铲平且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但是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市场营销逐渐和传统4P理论发展相悖,这主要因传统4P理论是以市场营销组合作为核心,重点偏向于消费者。但是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市场营销理论主要以劳特朗先生所突出的4c营销理论为主,特点是将消费者作为市场营销中心,强调企业需将追求消费者满意放于首要位置[2]。所提供的产品应尽可能地与消费者的需求相符,同时减少消费者的采购成本,在研发产品与服务的过程中,应对消费者的购买能力有一个相应的了解,之后充分考虑消费者于购买中的实惠性、便利性等,使消费者和产品供应商之间有效沟通,从而促进市场营销稳定发展。 3.市场营销手段发生改变 在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环境下,消费者可较好地使用互联网平台来查询和消费者需求有关的各种服务以及产品,以便做好原材料采购,最终形成产品生产、销售一体化。此种营销模式针对以往的消费模式来说,是一种非常大的颠覆,消费者经在线交易,这样能缩减好多中间环节,提升产品流通、销售效率的同时,还能节省购物时间。随着此种在线销售市场不断发展,对于以往的市场营销模式对产生很大的冲击,因此,企业应针对传统的销售手段、销售渠道等做相应的改进,以便与互联网时展相适应。 三、基于互联网时代下市场营销方法转变 1.创建互联网营销平台,创新网络营销对策 在互联网时展的推动下,信息化取得较快发展,这也为市场营销活动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会,尤其是产品营销方式不断变化,对于网络平台的推广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同时也使整个网络营销活动变得更加积极、活跃[3]。如果消费者对于某种产品较为关注,营销商可将与之相关的信息内容经互联网平台展现出来,且对相应的产品信息进行实时查询,进而深入了解所需购买的产品。 2.开拓市场营销领域,推动市场营销发展 因互联网无空间、时间局限,这就使得网络平台中的电子商务完全以往市场区地域的限制,企业经充分了解各个地区的消费者在网购期间对于何种产品需求较大,以选用发展空间相对大的地区作为企业核心产品营销区域,且树立一个良好的品牌观,构建相应的企业文化,以丰富整个营销产品的内涵,最终影响消费者在网上的消费行为。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经深入分析基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市场营销具体变化方向,主要包括:市场营销环境发生改变、市场营销策略发生变化、市场营销手段发生改变等,进一步探究基于互联网时代下市场营销方法转变,如开拓市场营销领域,推动市场营销发展、创建互联网营销平台,创新网络营销对策等。经对本文进行阐述,重点凸显互联网背景下的市场营销变化在目前国内市场营销发展中所表现的优势,这对之后进一步推动市场营销发展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关于市场营销论文:关于高校市场营销教学中参与式教学法的应用探讨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正在不断的加剧,因此市场营销随之越发的复杂化。以往传统的市场营销教学模式已无法顺应社会发展的步伐,因此新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在不断的衍生,并逐步的运用于教学实践。参与式教学法运用于高校的市场营销教学,转变了原有的教学模式,提升了教学质量,同时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法;高校市场营销教学;应用策略 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因而对人才的需求也有了更高的标准。因此高校在市场营销教学课程中,也应考虑到具体的需求采取合理的教学策略。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课堂教学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中心,教师对知识进行讲解和分析,学生则被动的听,被动的记,机械的接受着教师传授的知识。而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新时期的需求。参与式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其强调的是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提升,满足了市场营销课程的要求,顺应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一、市场营销课程应用参与式教学法的必要性 首先,参与式教学可以开发学生的潜能。在市场营销的课堂教学中应用参与式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通过实际的演练、实践等活动参与到市场营销中心来,教师通过精心的设计,为学生创设各种情景,使其充分的融入亲身尝试,使得每一名学生都能在参与中的过程中得到成功的机会,从而促进自身的发展。第二,可以充分满足学会僧的心理需求。传统的教学法满足的是学生的求知需求,而参与教学法可以满足学生的多种心理需求,除求知的需求外,在参与的过程中还可以满足沟通交流的需求,此外在参与中得到成功后还可以很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自尊需求。同时在参与的过程中,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协作。第三,参与式教学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充分的发挥其创造性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进而提升其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 二、参与式教学法在高校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应用 1、课堂教学过程中多提问 知识的作用在于帮助我们去认识世界,当面临一些问题的时候,可以利用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距离实践还有段距离,但教师必须在学生时间之前要培养其应对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先学会思考。课堂教学要使学生所学习的知识有学以致用的机会。教师要多提出问题,“学问”的起源不就是“学习,问难”吗?提倡“问”是需要做准备的,是需要师生双方都做准备。教师的准备可以事先制作一本本学科的习题集,并提前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指定问题的思考,最好在课前布置完成,这样教师便可以在课堂针对学生们思考的问题展开提问,这样有准备的提问收效会更好。提问是双向的,教师对学生的提问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问教师。在一堂课开始时,教师不急于开课,而是抛出几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也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启发学生进行思考,进而自己找到答案。美国的一位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通过“问”的形式是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从而活跃课堂氛围,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问”,使学生积极的到课外去搜索文献、寻找与课堂有关的内容,从而培养其创新的能力。 2、布置没有标准答案的练习题 布置没有标准答案的练习题,可以促进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寻找更好的解题方法。古人云“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一个人如果他没有主观的学习思想及欲望,那任凭再好的在高水平的教师也无法教会他。如能让学生自己寻求问题的答案,尝试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只要肯尝试便是好的开始。例如,笔者曾布置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为本校某学院本年度的招生工作写一份广告文案,字数不限;再如要求学生就学科相关内容寻找课外读物,并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上交阅读笔记,要求学生上交笔记后在课堂上进行分享。还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当一回老师,因为如果要学生所学的知识更加的扎实,就让他将知识传授给其他人,因此让学生在课堂上当一回老师,在固定的时间内主导课堂,将其收获的知识,展现给其他同学。老师进行全局控制,然后进行归纳总结。这样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学习以及参阅课外书籍的积极性,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其成果被肯定,享受成功的喜悦,对学习产生激励作用,另一方面可以使其他的同学获得更多的知识。 3、教师应深入钻研参与式教学模式 要想合理恰当的将参与式教学模式运用于市场营销教学中,并取得显著效果,首先教师应针对学生的特征,深入的研究教材,充分了解每一节课的重点及难点,针对教材内容适当的开拓知识。努力使学生主动并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之中来,提升学生独立的创造性的学习。教师还应注重自身业务水平的提升,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合理的创设问题,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整个教学活动与学会僧的思维有效的融合,从而实现参与式教学最终的教学目的。 结语: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市场营销教学要想跟上时展的步伐,培养顺应现代市场营销所需的人才,就应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参与式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可以有效提升教师改革创新的能力。 关于市场营销论文:关于市场营销组合及影响因素的探析 摘要:市场营销是经济市场发展中,企业为了满足消费者的各种不同的需求而产生的一种整体性的营销活动。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单一产品或是服务的市场影响竞争力不够,因此促进了市场营销组合的产生。在优化物质资源组合的同事,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产品,并以此提高企业的经济收入。 关键词:市场营销组合;因素;影响 企业为了提高经济效益,销售出自己的产品,提高自身的影响力,都需要对市场营销做详细的调查。为了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市场营销组合应运而生。根据市场环境的影响,以及自身产品的特点,组合具有企业特色市场营销产品,从而提高企业产品的销售率。本文针对市场营销组合的影响因素和组合原因进行简单的探讨,为同行提供一些参考意见和建议。 一、出现市场营销组合的原因 市场营销组合是一种产品营销的手段,主要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要求,提高企业产片的销售量,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从最开始利用4P,6P,7P,11P以及后来的4Cs等手段,不断的改变市场营销组合的目标和方法,提高市场营销组合的竞争力,同时市场营销组合最终目的是为了服务于消费者,售卖出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加强企业在经济市场的竞争力。因此,市场营销组合的出现是经济市场发展,企业谋求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影响市场营销组合的因素 (一)目标市场的选择以及机会对市场营销组合的影响 企业生产以及主打的产品种类都是不同的,因此想要提高市场营销组合的经济效益,首先要确定目标市场,以及市场机会是否适合当前营销产品进入。如果属于该市场的消费者对市场营销的需求量不大,甚至不感兴趣,就会导致市场营销组合上市计划的破产,并且让企业受到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选择目标市场的眼光必须要精准,这是企业未来发展的战略性目标,并且根据选择的市场,科学合理的调整企业的市场营销组合,以期能够在最低的成本下,获取最高的经济利益。所以,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市场的特点以及存在的良性竞争情况进行分析,为企业的市场营销组合的调整和设计提供数据支持。因此,目标市场的选择,以及进入目标市场的机会对于企业的市场营销组合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市场营销的大环境变化对市场营销组合的影响 经济市场以及目标市场是在不断地变化的,单一的产品或是单一不变的市场营销组合,不能一直受到欢迎和喜爱,因此在销售量降低的之前,需要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改变已有的市场营销组合,甚至在进入目标市场之前,就需要对市场环境的变化进行预测,并且制定多个市场营销组合的备案,以确保在市场环境变化的情况下,能够及时应对,降低企业的经济损失。我国宏观营销环境的影响和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有关系,因此,企业需要随时关注出台的法律和政策,对未来的市场宏观环境的变化做出预测,虽然企业会受到大环境的影响和控制,但是在充足准备之下,也能在变化中博得企业的生存。而且宏观环境的变化,还和消费者的收入,文化水平,当地的自然环境,经济环境以及产业结构等各方面都有关系,所以,企业在受到市场复杂的大环境影响下,及时的调整市场营销组合产品。同时还要重视市场微观影响,比如是市场竞争环境是否公平,竞争对手的实力强弱,都对市场营销组合的产生和变化有影响。因此,企业需要考虑到市场大环境对市场营销组合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三)市场营销活动举办质量对市场营销组合的影响 企业想要在市场打开自己的销售渠道,就需要做好企业产品的宣传。而企业在宣传市场营销组合产品的时候,需要统一管理宣传活动和工作。高质量、高效率,以消费者为中心,不欺诈消费者,产品价格实惠等,产品质量高低等,都是市场营销组合的销售卖点,也是消费者的关注点。因此,市场营销活动,需要有同意的管理,每一个活动环节都需要落实到位,并且根据目标市场的情况,以及企业的市场营销组合的特点,确定营销活动的主题和目标,并且营销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要和市场营销组合挂钩,制定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具有战略性计划。而且实施市场营销的组织和有关人员,必须提高工作效能,在系统的帮助下,管理营销活动,控制企业的年度计划,季度计划以及月度计划等。所以,市场营销活动对市场营销组合的营销十分巨大。 (四)市场营销选择的组合策略对市场营销组合的影响 市场营销组合是有选择策略的,如果选择的策略不符合目标市场,以及产品销售的要求等,就会影响市场营销组合的销售和推广,因此,需要认真考虑和选择合理的市场营销策略。首先,要确定进入的目标市场与选择的机会是否和企业的市场营销组合特点符合,而确定要进入市场之后,就要决定如何进入市场,是从市场营销组合的价格,产品特点,还是销售渠道以及促销方式进入市场,这些都会影响到企业的市场营销组合,以及是否需要改变市场营销组合等因素。所以,市场营销选择组合选择的策略对企业来说十分的重要,当市场每过一个时间段,影响市场营销组合的因素都会发生改变,因此,需要积极关注市场变化,并且及时调整市场营销组合,选择最恰当的组合策略,有助于市场营销组合在市场中的发展。 结束语 市场营销产品的多样化和特色化,是加强企业在市场中竞争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而且影响市场营销组合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因此需要针对市场环境中的影响因素,科学合理的制定出市场营销组合,来适应市场的变化,以期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关于市场营销论文:关于在中职学校市场营销教学中实施翻转课堂的思考 摘 要:翻转课堂作为全新的教学模式,对传统课堂教学是很大的冲击。如何上好市场营销课,体现中职教育特点, 提高学生实践操作技能、提高个人就业能力是教学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值得深刻反思和探讨。本文就如何在中职学校市场营销教学中实施翻转课堂教学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市场营销 翻转课堂 思考 市场营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课程,主要研究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企业市场营销活动及其规律性。当前是网络时代,许多新的营销理念及新的营销方式不断涌现,以电子商务为核心的网络经济带给社会极大的变化,传统的营销必须适应这种变革才能得到发展。而在市场营销教学中有效地实施翻转课堂,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的培养。 一、正确认识翻转课堂的涵义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是当今风靡于全球的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它主要是先由教师创建教学视频,学生在家或课外观看视频讲解,然后回到课堂中进行师生、生生间面对面的分享、交流学习成果与心得,以实现教学目标为目的的一种教学形态。翻转课堂以建构主义和掌握学习理论为指导,依托现代教育技术,从教学设计到视频录制、网络自学、协作学习、个性化指导、教学评价等方面都不同于传统教学,更加注重个性化学习,更符合人类学习的基本规律,大大提升了教学质量。 二、市场营销教学中实施翻转课堂的思考 1.当前市场营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市场营销作为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要目的,离不开大量的实践训练。但目前的教学中,组织这门课程开展实践能力培养的困难较多、难度较大,导致安排的一些实践性教学课时成为了参观或者撰写一些文字材料,达不到预期效果。这种传授法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陈旧, 缺乏创新, 经常变成教师的照本宣科,学生的人云亦云,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推广的今天,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也应该不断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改变教学的形态,丰富教学的内容,提高学习对象的兴趣,增强教学效果。 2.有效实施翻转课堂的思考 (1)教师要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作为翻转课堂的实施者,教师必须深入了解这种新的教学模式的特点以及在市场营销课程中实施的要求。比如说,这种模式不同于传统教学的整齐划一,实现了因材施教,更突出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这是传统教学难以比拟的。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特点,在课前视频学习中,使每位学生都能够根据个人能力和兴趣来获取相应的知识,实现真正的分层次教学。同时,课堂翻转后,师生、生生、人机之间的交互更加突出,课下课上相互促进交流更加频繁。这大大不同于传统课堂上提问、讨论的互动方式,对教师的掌控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新的形式和内容都需要教师事先学习消化,把全新的教学理念应用到课堂中。 (2)教师要提高实施翻转课堂的能力。翻转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是思想观念上的变化,也更需要能力上的提高。一是要提高课程设计能力。教师要能够把市场营销的内容制作成微课程,要能够整体把握,分析整合传授的知识,通盘设计成精短的教学内容,要把每段视频的重点、难点以及要点都能够精彩地呈现出来。二要有高超的运用技术能力。很多教师对于现代信息技术尚处于学习阶段,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有限。这大大限制了实施翻转课堂的进度。教师要增强学习多媒体、网络等前沿信息技术的使命感、紧迫感,通过培训进修,不断提升个人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方面的能力,早日掌握并能够选择合适的制作工具与网络技术运用到市场营销课程教学中。三要有出色的教学组织能力。翻转课堂的课堂不再是教师的讲解,而是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要素组织、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既要能够总结提炼有价值的问题放到课堂上讨论,也要有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探究的能力。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针对性的辅导和引导,都需要老师具备高超的能力来实现。四要注重教学过程的控制与评价。教师要把日常的过程性评价作为考核评定的依据,要把教学考评和学生岗位技能、专业素质的培养结合起来,始终把就业作为教育的方向。 (3)要重视学生技能的培养。翻转课堂是全新的教学模式,对学生来说也是全新的学习方式。学生个人学习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学习效果。培养提高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知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非常关键。同时个性化学习也对学生独立完成任务提出更高要求。生生对话也是翻转课堂不可或缺的形式,无论探讨争论还是协同作战,都要学生之间能够互相支持、互相包容、互相促进。这对学生的个性成长也是非常有利的。 (作者单位:曲靖工商职业技术学校) 关于市场营销论文:关于国际工程市场营销策略及管理的研究 摘 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随着市场营销理论发展的逐渐成熟,营销体系的日臻完善,国际工程市场营销诞生并在当前营销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国际工程企业数量逐渐增多,竞争日益激烈,在这样的形势下,为了加强国际工程市场营销管理,本文在介绍了几种国际工程市场营销策略之后,提出了一些加强国际工程市场营销管理的有效措施,希望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国际工程市场营销 策略 管理措施 一、前言 作为市场营销中的一种,国际工程市场营销与其他市场营销一样,都需要依附于营销策略的合理选择和营销管理方法的创新,否则将难以维持长远发展,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因此,选择科学的、实用的国际工程市场营销策略,优化营销策略,加强营销管理,对促进国际工程市场营销健康长远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二、国际工程市场营销策略 (一)国际工程市场营销的价格策略 缺少技术核心,人力资源价格低廉,是我国国际工程市场营销中长期以来所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这一问题的存在使得价格策略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手段,甚至引发恶性竞争,导致我国国际工程承包行业呈现出恶性价格大战的局面,国际工程市场营销未能以健康的状态向前发展。换言之,国际工程承包企业竞争的过度与核心技术的缺乏,是造成国内国际工程市场营销出现恶性价格战争现象的直接诱导因素,而国际工程市场营销恶性价格竞争的制度性成因则源于不健全的市场机制和缺少有效产权约束的国际工程承包企业。 (二)国际工程市场营销的产品策略 产品是市场营销活动的核心与主体,是企业满足客户需求的重要物质。国际工程承包企业采取产品策略,依据目标客户群实际需求,选择适合自身的市场营销方式,营销策略,对产品进行营销,是其国际工程市场营销取得成功的一个有效策略。[1]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产品面向的是最终用户,而不同用户对产品有着不同的要求,所以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应以客户为中心,从客户实际需求出发,加强对自身产品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对市场进行细分,为客户提供差异化产品,以满足不同客户的不同产品需求。 (三)国际工程市场营销的文化策略 在任何一种营销活动中,在任何竞争环节中,文化策略都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可以为竞争优势的培育发展,为市场营销成功地获得提供精神食粮。所以我们应该重视起对文化策略的采取和运用。[2]在国际工程市场营销中采取文化策略,有利于提高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市场美誉度,有利于培养市场购买力,提高国际工程市场营销份额。 三、加强国际工程市场营销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准确定位国际工程市场营销 国际工程市场营销定位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其结果的成败,对国际工程市场营销进行准确定位,是国际工程市场营销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与必要条件之一。众所周知,战略对于一个企业的生产经营、生存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好的战略往往是一个企业通向成功的灯塔,且对于国际化企业来说战略的这种重要性更加突出。所以,要想对国际工程市场营销进行准确的定位,国际化企业应在客观看待自身条件下,加强对国际市场的调研,扩大调研范围,完善调研内容,实施综合调研策略。对自身所研究项目进行跟踪,对该项目在国际市场上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解,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利用国际市场调研所得结果找准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突破口,大范围挖掘潜在客户。与此同时,结合自身产业规模制定科学、符合实际的营销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形成群体影响,发挥自身优势,不断提高对国际工程市场营销定位的准确性。 (二)增进企业横向联系,强化协同作用 在各种国际工程承包企业中,相较之下外包企业是发展最早、与国际市场接触最早、对国际市场行情与运行规则了解更多的国际工程之一,即在国际工程市场营销中,外包企业更具行业优势。在今天开放的大环境下,我们应该对外包工程企业的这一优势加以充分的利用,加强与企业横向之间的联系,学习其国际工程市场营销成功经验、有效策略与管理方法,从而提高自身对国际市场及其运行规则的了解,对市场行情的了解。构建协同协作机制,通过企业横向联系的加强和增进,促进各国际工程承包企业间相互交流,加强合作,发展良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发挥各自优势,形成良性竞争、健康竞争,为国内国际工程市场营销的国际化发展和国际工程市场营销竞争的国内化创造良好条件。 (三)重视项目策划,整合社会资源 就我国各类资源当前储备情况而言,如何在各种资源都有限的情况下实现在较短时间内提高国际工程市场营销能力,是国内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当前所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一个国际工程对资源的使用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项目策划,若项目策划科学优秀,经济性高,那么对于各种资源的消耗就相对较少,反之则会增加对资源的消耗。所以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应高度重视起对项目的策划,遵循经济性、可行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原则,提高项目策划水平。可以采取举办大型国际工程市场营销活动策略,通过活动的举办为项目策划提供一个开放的平台,提供一个有效的载体,在载体之上研究国际市场,对项目进行精心策划。整合社会资源,凝聚社会力量,变被动为主动,以主动方式向目标市场进军,巩固和维持大客户关系网、公关网,维护客户关系,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品牌形象,做好产品宣传工作,把握与挖掘资源头和信息头,扩大资源、信息来源,充分发挥ERP作用优势,加强资源整合利用。 (四)加强管理,拓展营销渠道 管理对于市场营销来说至关重要,对于国际工程市场营销来说至关重要,只有不断加强管理,市场营销才能实现持续稳定发展目标,才能取得成功。从企业实际出发,依据市场实际需求和整体发展趋势,加强对市场营销的管理,对国际工程市场营销的管理,首先需要拓展信息获取渠道。因为一切管理活动的实施均离不开所需信息的支持,为了给国际工程市场营销管理提供足够的信息支持,我们需要从多渠道获取尽可能多的相关信息,如各国政府工作报告,官方网站,相关咨询机构、发展规划等等。在掌握较为全面信息的情况下,积极拓展国际工程市场营销渠道,为国际工程项目开发提供充足资金支持、技术支持,推动国际工程进一步发展。 四、结语 当前,各国国际工程承包企业越来越多,国际竞争愈演愈烈,在这样的形势下,我国国际工程承包企业要想在国际工程市场营销中取得成功,就必须重点从营销策略与营销管理两方面来不断优化和加强。尽管现阶段还存在较多问题,但随着企业发展的逐渐成熟,对国际工程市场营销认识的逐渐加深,相信我国国际工程市场营销会向前迈进一步。 (作者单位为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 关于市场营销论文:关于品牌婴幼儿奶粉市场营销策略研究 摘 要:我国是全球婴幼儿奶粉消费最多的国家之一,因此,很多国外乳业向中国市场进军,由于品牌婴幼儿奶粉众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市场份额,就需要有完善的市场营销策略做基础。通过研究品牌婴幼儿奶粉营销发现,我国品牌婴幼儿奶粉在价格策略、营销渠道策略、促销策略等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本文通过调查研究法,阐述了品牌婴幼儿奶粉市场营销策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要做好品牌婴幼儿奶粉营销,就要稳定奶粉价格,拓宽营销渠道,采用新型促销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品牌婴幼儿奶粉市场销量。 关键词:品牌婴幼儿奶粉;市场营销;对策 国外对于婴幼儿奶粉配方的研究长达百年之久,而中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仅有30余年,国外学者认为营销活动应从产品、价格、促销以及渠道等方面入手,我国很多学者认为婴幼儿奶粉营销应以网络营销为主,并联系消费者自身需求营销。本文认为,要做好婴幼儿奶粉市场营销,应以价格控制、拓宽营销渠道以及采取合适的促销方式为主,只有这样才能做好营销工作。 一、品牌婴幼儿奶粉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1.价格问题 品牌婴幼儿奶粉由于价格过高经常让购买者望而却步,现阶段,婴幼儿奶粉种类较多,然而,不同品牌的婴幼儿奶粉又有不同价格,有些品牌的婴幼儿奶粉较高,有些品牌婴幼儿奶粉却相对较低,如美赞臣的婴幼儿奶粉均价在120元-180元/500g,而惠氏婴幼儿奶粉均价则为80元-186元/500g,总的来说,这些国际品牌的婴幼儿奶粉价格均在200元/500g以下,而有些品牌婴幼儿奶粉却超出了该范围,均价在360元/500g,这样一来就会让很多人失去购买信心,企业也失去了市场。由此可见,奶粉价格对市场营销的影响很大。 2.渠道问题 渠道是品牌婴幼儿奶粉营销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再好的产品如果没有与之相适应的营销渠道也于事无补。要促进品牌婴幼儿奶粉销售,不仅要在各个地区设立实体销售店,还要在电视、广播、网络上投放广告,扩大产品知名度,让更多人了解该产品。但有些品牌婴幼儿奶粉仅在大中城市设立营销网点,同样也仅在这些地区的媒体上投放广告,而忽视了人口较多但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如国内某品牌婴幼儿奶粉仅在华东地区与华北地区设立营销渠道,而西南地区却没有,西南地区尽管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差,但人口较多,不乏有经济实力的购买者,这样一来就失去了西南地区的市场。同时,有些品牌婴幼儿奶粉在不同营销渠道上所体现出来的价格也会不同,既可以实体店销售,也可以网上营销,每个网站都说自己的婴幼儿奶粉是正品,一些网站的品牌婴幼儿奶粉经过官方验证确实为正品,但价格却千差万别,如企业的自营平台上奶粉的价格为360元/500g,而在其他网站上的价格仅为260元/500g,相同的产品仅因网站的不同出现不同的价格,通过研究发现,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认为消费者会更加青睐于官网上的产品,认为官网产品更可靠,而商家则是为获得更多利益。 2.促销问题 一些品牌婴幼儿奶粉主要通过电视投放广告营销,所以,将更多资金用于电视促销中,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收看电视节目的人群正在逐渐减少,同时一些奶粉的广告也缺乏新意或存在严重的浮夸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产品促销,这些都是品牌婴幼儿奶粉市场营销中存在的问题。此外,在奶粉促销上多以赠品为主,而有些赠品的实际利用价值又不是很大,对消费者缺乏吸引力。 二、品牌婴幼儿奶粉市场营销策略 1.稳定价格 尽管现代人都有一种“越贵的产品,品质越好”的心理,但真正会抱着这种心理购买奶粉的人毕竟是少数,再加上人们更倾向于在国际上有较高知名度且价格合理的奶粉,所以,品牌婴幼儿奶粉应控制好奶粉市场价格,保证奶粉价格与人们实际生活水平相符,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增加市场购量,还能获得更多人对该品牌婴幼儿奶粉的认可,提高奶粉在市场上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2.拓宽渠道 首先,不可忽视实体店建设。尽管电商已经成为很多企业主要进军方向,但依然不能否认实体店存在的必要性。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很多拥有实体店的品牌婴幼儿奶粉销售额依然很好,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一些消费者认为在实体店买到的婴幼儿奶粉更让自己放心,同时购买也方便;其次有些消费者经常会发现奶粉不够的情况,如果在网上购买也不一定来得及,所以消费者也希望厂家可以在自己生活的城市增设更多的实体店。再者,实体店也方便与顾客联系,在顾客购买的产品达到一定金额以后成为本厂家会员,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定期做电话回访,了解其购买需求,并将最新的优惠信息传达给消费者,且传播育儿知识,这些都对年轻妈妈有很大的吸引力,这些都可以为奶粉营销获得更多市场,增加奶粉市场销量。 第二,强化渠道管理。由于购买渠道的不同导致奶粉价格与产品质量受到质疑,使得消费者不敢轻易购买,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企业强化奶粉渠道管理,确保所有销售渠道奶粉价格、规格统一,做好价格把控,官网上公布奶粉销售渠道与价格,为合格的电商颁布企业独有的经销权证书,提供24小时验证服务,增强消费者购买信心。 最后,注重电商购物。在京东、唯品会等平台上开设网店,让消费者在网上下单购买奶粉,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愿意在网络上购买奶粉,但他们也更倾向于有较高知名度的电商平台,所以在知名电商网站上开设店铺,可以增强消费者购买力。同时加强电商服务意识,如在规定的下单时间前下单,就可在当天送到,这样也可以增加消费者的购买信心。很多年轻妈妈都是自己在家带孩子,在发现奶粉不够以后,由于孩子太小,天气也不好也不能带孩子出去根本无法离家购买奶粉,电商既满足了消费者购买需求,又获得了消费者认可,消费者也会主动帮助企业推销产品,进而增加消费群体。 3.注重促销 首先,在促销中要加大对产品从奶源到生产整个过程的介绍,并做好网络宣传;其次,注意在公交站、大型商场、繁荣地段LED屏幕上投放广告,久而久之人们就会认可该品牌奶粉;最后,设计优质的广告内容,做到实事求是,为消费者播放最真实的产品信息内容,并制作高雅的内容,避免过于夸大奶粉的作用。如有些奶粉广告表现自己的奶粉有开发儿童智力的作用,然而这并不现实,很容易降低人们对这种奶粉的认可度,最好的广告就是贴近婴幼儿现实生活,为消费者展示奶粉最真实的一面,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消费者购买信心。再者,要做好奶粉促销,还要做好企业销售人员的培训工作,如果奶粉品质得到了消费者认可,那么影响消费者是否会购买奶粉的还与销售人员的服务态度有关,如果销售人员服务态度差也会影响消费者购买信心。最后将一些有实际利用价值的产品作为促销赠品,如赠送育儿书刊等。 三、结束语 品牌婴幼儿奶粉种类有很多,人们的选择空间也很大,要留住消费者就要有良好的市场营销策略。通过研究发现,消费者最关注的莫过于奶粉品质、奶粉价格、营销渠道以及促销,所以,品牌婴幼儿奶粉厂家要做好市场营销也要从这几方面入手,但受多种因素影响,一些品牌婴幼儿奶粉厂家在这些方面都出现了不足,因此,本文联系实际情况提出了有效改进措施,希望能为相关企业带来参考,增加奶粉销量。 关于市场营销论文:关于市场营销角度下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研究 摘 要:本文主要以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作为出发点,并针对问题从加强人力资源培训机制管理和完善经济管理制度等四个方面探讨了市场营销角度下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革新,以期为提升企业市场综合竞争力和经济管理能力提供一些参考和意见。 关键词:企业;市场营销;经济管理;革新 经济管理是企业加快价格管理和提升市场综合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也是企业有序展开日常生产与项目活动管理工作的前提条件。在实际发展中,企业应当在注重自身经济效益的同时加强内部经济管理,根据市场需求完善自身价格机制,进而提升综合竞争实力。 一、企业经济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的缺乏 站在企业人力资源人员分布和结构的设置角度来讲,人力资源人员分布散乱、机构设置不合理。人力部门是企业的基础部门之一,也是确保企业内部工作机制有序运行的重要部门。但是大部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整体素质较低、专业管理能力不足,尤其是内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员缺乏管理意识和责任意识。有些企业在展开人才培养中,并没有积极引入激励机制,缺乏有效的沟通和管理方式,进一步降低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综合竞争力。激励机制是一种科学有效的企业内部人才管理模式,主要用于提升企业员工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全面提升员工个人素质和综合能力的目标。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存在,大部分企业的人事变动较大、职工流动性大、经济管理人员频换、人事交接工作衔接不上等一系列问题的存在,进一步导致企业内部经济管理效率低下、管理方式不具灵活性和多样性。 2.管理制度缺乏针对性和实质性 当前,大部分企业将重心放在项目资金投资和扩大市场占有率等方面,从而严重忽视了内部的经济管理。企业制定的经济管理制度并没有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缺乏管理制度的针对性。甚至有些企业将制定的经济管理制度作为一种应付相关部门检查的形式,这种流于形式的经济管理制度缺乏实质性。除此之外,由于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人员自身素质低下,缺乏责任意识和管理意识,导致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不能得到全面实现,也就无法发挥企业经济管理制度和管理工作应有的作用与效果。经济管理制度的缺陷和管理人员责任意识的淡薄,最终导致企业实际经济管理效率低下。 3.组织机构较为单一 当前,大部分企业由于经济管理制度缺乏实质性和针对性,导致管理组织方式和模式较为单一化。这种缺乏多样性和灵活性的企业组织机构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对问题进行灵活性处理。但是在当前市场经济中,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和组织机构的设定需要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大部分企业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设定的目标是较快经济发展步伐,从而严重忽视了企业内部管理工作。这样做的后果就是不仅严重导致企业的管理组织机构跟不上社会发展需求的脚步,还会造成企业经济效益的日益低下。 二、基于市场营销角度,企业革新经济管理模式的具体措施 1.提升经济管理模式的针对性和实质性 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企业提升市场综合竞争力的前提条件,也是提升企业经济管理效率的重要途径。在市场营销中,企业要抢占市场、获取最新资料,都需要借助科学技术,并合理利用科学技术,实现促进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目的。另外,良好的企业内部发展环境、市场外部环境、企业管理模式的有效性是促进企业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企业内部经济管理模式不具针对性和实质性这一问题,企业需要根据市场营销环境和自身实际情况及时对内部经济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进行调整,并积极引进先进科学技术,进而达到市场发展需求的目标、实现经济管理模式的革新与完善。站在市场营销角度,企业不断调整和改正经济管理方式是一种管理模式的创新。 2.完善经济管理制度 先进的管理理念是企业制定经济管理机制的前提、科学管理技术是企业提升综合市场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根据自身经营发展水平和市场实际需求制定战略发展目标和计划是基础性条件,合理有效推行战略管理与计划是实质性条件。针对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存在诸多缺陷这一问题,企业需要站在市场营销角度和创新管理理念角度,加强制定和完善科学内部管理制度的步伐,从而发挥内部管理制定的效力和作用,并以此作为员工提升自身能力和约束力的重要依据。 比如在施工建设管理中,企业需要着重加强对精细化管理方式的有效和合理运用。针对当前内部经济管理制度的不完善这一问题,应该对工程建设工程中涉及到的成本问题进行精细化管理。成本控制是工程建设中的重中之重,无论是施工材料的购买还是施工管理,都需要做好成本控制工作,实现项目建设的科学控制。因此如何利用科学的精细化管理方式实现成本的节约,是施工建设管理的核心工作。但是精细化管理和科学的战略目标需要借助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科学的管理机制,并以此作为评判指标展开一系列的成本控制工作和施工管理工作。尤其是材料管理和技术的引入。在项目管理中,加强材料管理是保证施工进度的重要举措,提升管理技术和施工技术是提升建设项目质量的两个重要方面。因此在项目施工中,应当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加强工程建设的环保型,并积极引进新技术和新的管理方法。 3.建设科学的监督机制 企业无论是展开人力资源的科学管理还是精细化的管理工作,都需要针对自身管理机制中存在的缺陷问题及时进行调整与改进,从而进一步完善内部监督机制和管理制度。另外,企业在跟随市场需求和自身发展目标调整和改正管理制度的同时,强化相关监督制度,进而充分发挥监督机制的作用与功能,即经济管理职能。在市场营销管理中,企业的经济成本价与预算问题一旦处理不当,不仅会影响后期企业在审核和质量监管阶段的工作,还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合理控制成本和强化成本预算机制是提升审核结果准确性的重要途径。在强化与完善管理和监督机制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市场竞争中的风险管理。企业无论是在筹资、投资还是经营管理阶段,都会存在各种潜在的风险,因此企业需要创新管理模式、制定战略计划目标和完善管理机制之前,需要考虑各种市场风险,并建立具有针对性和实质性的风险管理机制,一次展开控制市场风险的相关工作。 4.强化人力资源培训机制 在市场营销管理中,企业创新管理模式和完善管理机制需要与人力资源培训机制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帮助企业满足市场发展所需提供坚实的后盾。人力资源在企业内部经济管理中不仅起到激发员工能力的作用,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还可以提升企业内部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重要一员,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企业职工,应当具备良好的个人素质,并在实际工作中树立责任意识和管理意识,提升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市场竞争中,科学的管理制度与员工的综合能力同等重要。企业在展开人力资源管理和配置中,需要根据员工的个性特征和自身想法,将其分配到适合的岗位上,进而保证员工在充分发挥自身能力的同时提升自我责任意识,同时避免优秀人才的浪费。 企业无论是制定战略发展目标还是建设经济管理制度都需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并以此作为人才管理与培训的依据之一。站在科学视角分析员工的实际需求和综合能力,在保证信息交流有效性的同时加强员工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进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合理的岗位安排和关注员工的自身需求能够帮助员工在工作岗位上获得满足感和幸福感,这是一种对企业员工管理模式的创新。企业应该在实际管理中为员工创设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并建立完善的建奖励制度,积极引进激励机制。除此之外,在具体的人才培训过程中,企业应当加强员工的专业能力培训和岗前培训,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进而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发挥自身专业技能的水平,提升实际工作效率和管理服务质量。 三、结束语 企业在实际经营管理中还存在诸多问题,这就需要企业在关注自身经济需求的同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和改正当前经济管理制度和风险管理机制,进而提升内部经济管理制度的针对性、科学性、完整性和实质性,提升企业经营效益。 关于市场营销论文:关于电力市场营销的几点思考 摘要:随着最近几年我国电力行业的改革及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电力市场进入了以市场需求,及以满足用户的需要为导向的一个崭新阶段。对于我国的电力企业来说,不论是从市场竞争的要求还是改革的方向的方向来看,都要求电力企业的营销管理者们以新的观念来研究电力市场营销,从而提供更加有效的服务和建立合理的规则来满足电力市场的需求。 关键词:电力市场 市场营销 4P营销 1 电力市场营销的涵义 电力市场营销是指电力企业在市场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以安全供电为前提,以满足市场电力需求为目的,通过一系列的市场营销活动,向消费者提供所需电力产品以及相关服务,以便达到在竞争激烈的电力市场中获得一定的市场份额、获得经济利润的目标。通常,电力市场营销的主要工作有以下几点:实现电能的安全有效输送,完成电能的使用和获得经济利润。电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否获得生存和一定的发展,电力营销的目标能否实现,均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消费者使用电力与否和是否增大电力的使用量。 综上所述,以增供扩销为中心展开的市场营销工作成为电力企业的营销重点。增供扩销的核心一定是面向市场和消费者的,通过准确适时观察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从而及时地调整和做出正确积极的市场营销策略。增供扩销要能够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合格的电能和产品相关满意的服务,要能够快捷、方便、安全、环保地将电能输送到消费者手中,重要的是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实现企业的各项目标任务。总之,企业电力市场营销应当囊括电力企业的全部业务活动,包括电力市场的分析、电力产品的开发、客户市场选定、电力业务的定价、电力的输送、客户业务的受理、业务的增供扩销以及产品客服服务等。 2 我国电力市场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2.1 营销服务方面的问题 2.1.1 存在个别职工服务观念薄弱,服务意识欠强的问题 现阶段电力公司存在个别职工,没有意识到当代经济的发展趋势,尤其是那些企业老职工,他们往往不愿意从电力垄断者的地位中清醒过来,仍然对电力消费者持僵硬的态度,办事效率较低,在工作上表现出很高的惰性,不为消费者的利益着想,甚至给公司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2.1.2 电力企业营销技术较落后,策略较单一 国内大多数电力企业将大笔资金投入到先进的供电设备上,在营销上的花费却少之又少,针对营销策略的相关研究更是匮乏,这种状况根本无法使企业在电力营销环节发挥作用。此外,现有的电力服务手段比较单一。多数企业鲜于结合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在服务内容以及服务方式上做文章而是仅仅停留在“微笑服务”的层面上,这种服务方式根本达不到广大用电客户对供电企业的要求。 2.2 销售渠道方面的问题 2.2.1 销售渠道出现狭窄的问题 销售渠道狭窄指的是由电力企业将电力资源直接销售给最终用户,如家庭用户、党政机关、各企事业单位等等。电力销售公司通常是通过变配电设备和公共电网向居民用户输送提供电能;通过客户专用输变配电设备和公共输配电设备向组织机构型的用户输送提供电能(党政机关、各企事业单位等)。此种销售模式往往导致,最终消费者只能购买所在地附件的供电分公司等电力机构的电力。纵观整个销售渠道,期间不存在外来电力销售商,销售渠道极为狭窄。 2.2.2 销售渠道分布不均匀的问题 配电网在我国的输配电网络中是比较薄弱的环节。在某些农村的配电设备和小城市的配电网络中,配电变压器存在容量较低,老化较严重,稳定性较差,耗能较高,输电半径偏大,输电线路陈旧的问题。这使得在电力营销中,配电网问题成为电力供应的瓶颈。一些城市的电力用户得不到配电的有效输送、公司有电不能送出的现象经常发生。 3 对策建议 3.1 电力企业的服务策略 3.1.1 切实做好服务工作 电力企业要做到向消费者提供优质的服务,就要真正的做到全心全力的为客户着想,为客户排忧解难,让客户感到用电的可靠、快捷、清洁、方便及安全。电力企业营销部门的员工要走到广大客户中去实际了解客户的用电情况,以便及时做好用电咨询服务以及用电安全知识的推广普及工作。完善消费者电力需求的管理同样是衡量电力企业服务质量的重要标准。当面对客户提出的用电申请后,电力营销人员应该做到主动上门服务,根据客户的不同需要竭诚为客户提供经济、合理的用电方案,并协助客户算好经济帐,也就是说要提供从设计到施工的一条龙服务。 3.1.2 制定统一的变电站检修责任人制度 通过指派某变电站或线路的相关责任人,由其负责组织并完成这一线路或变电站的相关检修工作。这样做的目的是能够将停电时间尽量的缩短,从而将成本降低。责任人必须要全面掌握变电站、该条线路相关用户的用电情况以及设备线路的运行情况,工作上能够科学合理的施工,周密地安排各项工作,以达到提高供电的可靠性和促进电力销售的目的,进而使企业既能够实现经济效益,又使得社会的经济效益得到开发。 3.2 销售渠道策略 3.2.1 限制性趸售竞争模式 这一模式要求将电力公司划分为一家电网公司与多家供电公司。不同区域有不同的供电公司,并且每家供电公司对本区域内的供电实行垄断式经营,区域内电网公司则主要负责该区域内电力供给的调度运行,其首先从发电公司购买电力,然后向区域内的供电公司趸售,他们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均以电力买卖合同的形式来确定。这种限制性趸售模式使得该电网公司成为对应电网覆盖区域内各个供电公司唯一的垄断电力供应商,同样是发电公司唯一的垄断购电商。 3.2.2 零售竞争销售渠道模式 伴随着用电服务机构的增多,这种模式下,需要撤销在特定区域垄断经营的供电公司,其所辖电网全部移交给该区域内的电网公司。用电服务机构经营电力趸售或零售,他们服务对象和服务区域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他们彼此之间有非常激烈的竞争,以争夺更多的客户,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其中,由经营趸售的服务机构向较大的电力用户提供供电需求,有时发电公司也会直接供电。 关于市场营销论文:关于民办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模式改革的几点探讨 【摘 要】近年来,在人才市场上对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呈现供不应求状态。这种状态导致了企业要求学校加大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培养和输送量,同时更迫切地唤呼着营销专业毕业生在专业素质上与工商企业实际工作需要的接轨。企业对营销专业人才的需求向既懂得营销技能和知识、又懂得知识的人才方向转变,这使得民办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改革的任务变得更加艰巨和紧迫。本文对民办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以其提高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素质。 【关键词】民办高职 市场营销教学模式 探讨 1 目前民办高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民办高职高校的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是以社会对市场营销人才需求的共性或无差异性为基础进行定位的,也就是说这一专业的毕业生适合于社会一切经济部门的营销及经营管理工作,这种典型的无差异定位,使教学层次和个性特色不够明显,虽然培养出的毕业生能有较广泛的适应性,但是这类专业的毕业生出校后还需要有较长的适应期,甚至需要重新学习才能胜任工作;而对于一些对市场营销人才有特殊要求的用人企业则无法直接得到满意的毕业生。 另外,在民办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中,都提出了“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这种趋同性表现在片面理解“通才教育”和“专业面不可过窄”的要求,因此在制定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目标时,无形中扩大了目标范围。这种教学模式使民办高职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难以办出特色,为此有必要对目前民办高职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使其更符合人才市场的需要。 2 民办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基本思路 (1)民办高职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在教学上要建立一个以市场营销职业能力素质培养为中心,实现教育活动的全面、系统、和谐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的教育教学要素、系统的教育教学活动、和谐的教育教学活动),形成一个教学要素目标统一、分工明确,责任清楚,步调一致,相互配合的教学体系。(2)建立与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专业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思想心理素质培养体系,构建一个体现专业特色、实现教育教学体系优化的人才培养方案。(3)探索创建一套适用于市场营销教学的专业的理论教学模式、实践教学与教学管理模式、思想心理素质培养模式、专业技能训练模,构建一套能形成市场营销职业能力的强化训练方法,培养学生自我培养、自我管理、自我发展意识,探索一条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4)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教学水平强、实践教学能力强以及胜任企业营销管理素质要求的专业教师队伍。(5)建立一批能够满足实践教学需要的、稳定地、具有实效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逐步建立与形成依托企业办学、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办学模式,探索“定单培养”的办学途径。组建一支由专业教师、校外兼职教师组成的师资队伍。 3 民办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 民办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采取集中性人才培养目标策略。即在对社会市场营销专业人才需求分析的基础上选择一类或少数几类营销专业人才作为培养对象。其具体内容可表述为:为各类企业培养从事营销实际业务工作即战型、应用型、具有发展潜力的专业人才。主要定位在企业营销的基层管理岗位群,重点放在各类企业执行层,如业务员、销售部主管,也可以自办公司成为独立经营的老板。 集中性人才培养策略并非是某一民办高职院校的决择,而要想办出具有自己特色和名牌专业,还必须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其他各类学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特征,为自己学校确定一个具有有利竞争位置的市场营销人才的规格。即对现有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再定位。从现有的民办高职院校培养的市场营销人才来看,许多毕业生不能马上进入角色,一般都有一个较长的适应期;大部分毕业生的事业心、责任感不高,目标功力化,道德虚无化,而且存在着某些方面的不良公德心理等,根据这种情况,为在人才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必须将市场营销的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定位为:为社会培养具有较强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一般营销业务技能、并在毕业后,经过较短时间的适应期或马上就能开展某方面营销工作,并为企业带来效益,具有发展前途的营销人才,即经过几年的实践就能成为企业营销人才。 4 建立与民办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 体系 4.1 专业理论教学体系 人才的知识结构是一个多序列、多层次的动态综合体。它取决于社会的经济结构、具体的工作岗位。因此,在构建民办高校市场营销专业理论体系时要贯彻了实用、精练和动态原则。 (1)实用性原则:围绕高校培养从事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这一培养目标,整个知识结构是以市场营销岗位群职业技能素质培养开发设计,并且将就业岗位必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落实到各门课程中,确定课程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形成职业针对性明显,实用性强的理论体系,同时又考虑到知识结构的先进性和知识面以及给予学生发展潜力的理论基础。 (2)精练原则:建立一个适应市场营销职业能力的理论体系,必须正确处理好知识总量与有用知识量的比例关系,避免知识庞杂无序,互相重复;弱化学科系统性,专业理论够用为度,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系统地掌握本专业所需要的知识,提高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效率。 (3)动态原则: 客观世界是在不断变化的,企业市场营销也是如此。市场营销教学要适应这种变化,从而使得整个知识体系能够在经得起实践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参加企业的实践,了解市场营销新动态,向学生传授新知识,同时补充教材在时间上的滞后所造成的不足,做到学以致用。 4.2 实践教学体系 对民办高职院校来说,突出实践教学能力培养是专业教学的重点,以此作为突破口,打破原来的教学模式,建立以职业素质培养为基础,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新实践教学模式。 (1)过程管理规范化。以往的实践教学环节设置后,缺乏系统规范管理,有的起不到实效性。如毕业实习松散管理,没有考核,学生只要写篇实习报告就可以,出现放羊现象。因此,要制定实践教学管理方法,加强实践过程管理,实施全程控制,使实践教学环节教学质量得到一定提高。 (2)成绩考核学分化。为了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的完整性,各项实践教学环节都有考核标准,考核方式方法,均采取实学分制管理。专业科课程实践教学一般都占期末占总成绩50%左右。 (3)实践教学实战化:许多实践教学环节离不开企业支持,借助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条件,提供实战训练的条件,校企结合在这个环节能够较好地运作和体现。 4.3 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培养教学体系 在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中把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培养需要开展的课程,课外活动内容、训练项目都纳入教学计划,实施系统化全程设计,并且注重过程规范化管理。通过各项活动制定的考核标准,考核方式方法,采取达标考试方式,确定优秀、达标、不达标作为成绩考核。例如,根据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应具备的心理素质,具体训练内容可以进行一年的全程系统设计。第一学期:毅力品质心理素质训练;竞争意识训练;第二学期:适应社会能力训练。 通过上述教学改革,能够有效的提高民办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各类民办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改进,但是以提高学生专业素质、适应社会需要是进行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平面构成论文:室内设计专业平面构成课程教学 [摘要]平面构成作为室内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其作用不应仅仅是这种抽象原理的传授,而应将室内设计所需的能力训练融入“构成形式”的实践训练中。以平面构成原理来指导,寻找这“抽象”背后的真实和多样,以此来培养和锻炼学生实践室内设计的能力。 [关键词]平面构成;能力培养;教学解析 三大构成作为设计基础课程,从20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高等设计教育体系。在设计教育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对设计教学的补充。平面构成作为三大构成的组成部分,重点阐述了形态与组构的形式美的法则,在室内设计专业基础教学中具有基础性、理论性的特点。在当今经济模式下,物质形态与意识形态不断刷新,室内设计领域也不断快速向前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室内设计专业的高等教育教学体系能够跟上时代步伐。在室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直接关系后继专业课程的衔接,是学生专业知识构建的根基。平面构成内容在当前室内设计基础教学中仍处不可替代的位置。对平面构成课程的教学研究与探索,对推动专业教学改革、培养符合专业发展需求的设计人才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平面构成内容的构架维度解析 平面构成的知识原型来源于包豪斯的基础课程体系。这套课程体系是第一次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设计基础理论。其核心是对点、线和形态都赋予心理内容与象征意义。同时强调形态与形态之间,形态与诸因素之间的依存方式与人的关联,即注重以科学的视觉研究为前提,更加强调人的精神因素。在理论上更多强调感觉与创造性之间的关系,追求与实践相结合。我们将平面构的知识内容置于这套体系之中不难发现,平面构成的内容构架具有立体的维度关系。在平面构成中以“构成形式”的概念着重了描述了两个内容,一是对事物形态规律的剥离与抽象过程中,以点线面的类型化来归纳“构成元素”。二是“构成元素”在平面之中的组合形式,其规律性的变化被提炼为“构成形式”。然而“构成元素”和“构成形式”各自具有的类型化和规律性的内容在平面构成中应处于同一层面,即“视觉因素”。而与二者相垂直对照的应当是心理感受和精神内涵,即“心理因素”。“视觉因素”与“心理因素”的共同作用构成了“美的形式法则”,审美是由感官到心理的体验过程。因此,平面构成的内容是构建在立体的维度之中,是“视觉因素”与“心理因素”相互作用的规律。在教学中单纯地强调“视觉因素”的变化,而忽略了与之对应的“心理因素”的建立,是教学内容认识的不完善,是对平面构成知识片段性地掌握。面对处在专业学习初级阶段的学习者来说,要求理解和掌握的这种“形式法则”必然是枯燥的、毫无兴趣的体验。机械地模仿和照搬的学习过程自然不可避免,进而希望通过课程来启发学生的创造力,丰富学生的视觉经验,建立专业设计基础的教学目的是难以实现的。 二、室内设计专业中平面构成的教学解析 结合当代室内设计专业特点来看,室内设计要解决的问题是根据室内空间的状况与功用,运用各种材料、技术手段来进行艺术处理,创造出功能合理、美观舒适,符合使用者心理生理要求的室内空间设计。这种设计实践是设计师有效地组织诸多因素运用艺术手法使特定的空间满足生理与心理需求的创作过程。在这实践过程中要求设计师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由感觉到知觉的理性分析能力、艺术思维能力以及视觉化的表现和表达能力。因此,仅以技能和技法训练为主、实现视觉形式和效果表现为目的的教学方式很难满足当前专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室内设计的创作过程训练和能力培养应当融入现代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学体系当中,尤其是为专业学习奠定根基的基础课程教学。平面构成在理论上“抽象”事物的共性与本质。构成原理在现代设计中也是视觉形式的基础,其视觉实现的过程也具有非常强的操作性和实验性。从感觉到知觉、从视觉到心理的理性角度所构建的维度关系,对我们在教学中强调创作过程训练和能力培养具有启发意义和指导作用。所以,室内设计专业从何种角度来定位平面构成课程,如何审视平面构成课程在专业教学体系中的作用和意义,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可以深入探讨的问题。综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平面构成课程从室内设计专业基础的角度应设定为认知能力训练而非技能技法训练的课程。在这样的课程定位下,首先要梳理教学内容与层次。把握“形态”、“形式”和“知觉”的层次关系,以阶段性训练实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教学过程。其次,设定阶段教学目标和训练方法,尝试训练方法的多样化与有效性。让学生通过基础训练来培养敏锐的感知能力和思维与表达能力,掌握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认识并理解设计创作过程。教学设计以形式构成的理论为指导,引导学生将目光转向身边现实事物的观察与发现,培养学生具备敏锐而准确地感知能力,感知“形态”、“形式”等概念下的现实存在的多样性和多元化。如在“点线面”元素认知环节,可以要求学生通过相机或手机来寻找和捕捉身边的这类事物的存在状态,发现和体会其在形态、肌理、质感等方面的美感,并用绘画的方式分析和表现这种美感;通过构成形式创作实践来培养感觉到知觉的分析能力,丰富视觉经验。如在构成形式训练中,可以运用可塑性物质来实现聚散、均衡、发射等形式的组构。在充分挖掘物质特性的基础上尝试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感受构成元素与构成形式相互作用后产生的美感与个性。将这种感受进行分析总结并与构成原理进行对照;运用命题的方式尝试构成设计来领会设计创作的过程。让学生树立问题意识,并用艺术思维积极调用可支配因素来解决问题。如从场所与精神的角度进行命题,要求学生运用“元素”与“形式”来分析、设计和表达。平面构成虽然具备形式美基础知识,但在以三维和立体为主要研究内容的室内设计专业,就其知识的重要性与课程的必然性之间的矛盾,始终使之处于“食之无味,弃而可惜”的基础课程体系中。在教学观念上对本课程从“基础知识”到“基础能力”的转变,是探索更科学、更合理的教育教学方法的尝试。在“以能力培养”的大教育背景下,要打破现有的设计基础教育体系,告别单一的设计基础教学模式,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作者:王欣远 张娟 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平面构成论文:园林设计的平面构成分析 摘要: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进步发展,城市园林设计越来越多样化和丰富化,要求其在满足城市绿化功能的基础上,体现出一定的艺术性和美观性,符合人民群众的身心需求。将平面构成理念运用到园林设计当中,可以发挥出非常显著的效果。本文首先就平面构成的基本内涵作出了简单的分析,然后就其在园林设计当中的具体运用作出了论述,希望可以对业界人士起到一定参考帮助。 关键词:园林设计;平面构成;内涵;运用 平面构成是一种基本的艺术设计理念,近些年在园林设计当中运用较为广泛和丰富,大大提升了园林设计的整体效果。随着城市化建设的纵深发展,园林设计应该更进一步加大对平面构成理念的灵活运用与创造性运用,从而设计更加富有艺术气息和美学价值的园林作品。 一、平面构成 平面构成是在二次元平面上利用视觉元素,将力学原理、视觉效果等以逻辑性或是非逻辑性的方式进行组合与排列,使其表达出某些特点或是深层次的含义,是一种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体。在平面构成上,其基础要素包括了点、线、面三个,通过对点、线、面的排列组合,就可以形成丰富的内涵意义。而在具体的排列组合方式上,又有重复、渐变、变异、密集、分割、空间、平衡、对比等多种不同的构成形式。例如,重复构成就是将某一元素在平面内进行重复组合,进而达到一定的视觉效果。而在重复的形式上,又可以分为大小重复、形状重复、颜色重复等等不同的类别。渐变构成就是某一元素在平面上实现趋向性的变化或是过渡,从一种状态渐变到另一种状态,然后如此循环往复。在渐变上,也可以划分为大小渐变、颜色渐变等不同构成形式。另外在分割构成、密集构成等构成形式上,也可以从构成元素的不同角度划分成不同的构成形式。在平面设计中,如此众多的构成形式可以有效的表现出设计者想要表达的设计思想,或是满足人民群众所提出的审美需求,最大化实现园林设计的有效性。 二、平面构成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在园林设计当中,要将平面构成的相关设计理念运用其中,其实是比较难以把握具体方式方法的。这是因为具体的构成形式多种多样,每一种形式表现出的视觉效果都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下面就从平面构成的三大基本元素着手讲解其在园林设计当中的具体应用。 1、点的构成 点是平面构成的最基本元素,也是园林设计中需要着重关注的地方。在园林设计中,点的构成方式多种多样,不论是重复还是渐变,抑或是密集构成,都可以表达出一定的视觉效果或是现实的功能作用。因此,针对不同的点,就需要从功能作用和视觉效果等方面进行考量。例如,路灯在园林中就属于点元素,其在园林中以区域孤立的形式存在,但是整个园林中的所有路灯又是处在同一平面中,所以既可以从整体上考量路灯的构成,也可以分区域考量路灯的构成。在大道边的路灯,其就应该依照重复构成的形式,在大小、形状、颜色和距离上保持一致,形成整齐美观的视觉效果,以及良好的照明效果。在草地区域的路灯,则需配合草地形状,采用特异构成的方法,使路灯能够在草地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在乔灌木区域,则需避开树木对光线的遮挡,使其照明功能最大发挥,这时就需要采用分散构成,使各个路灯分散开来。如此,针对不同区域和功能的点,采取对应的构成形式,必然可以取得良好的表现效果。 2、线的构成 线可以看做是点的移动轨迹,在园林设计中,线是具有长度和宽度的,例如道路和水流都是属于线元素。运用平面构成理念对线进行设计,其所需要遵循的设计原则与点的构成基本相似,即构成形式要能够满足视觉表现和功能发挥。道路的主要作用是连接不同区域,水流的主要作用是观赏以及提供水资源。在道路设计上,不同区域也有不同的标准。例如在草地区域,就可以采取分割构成理念,使道路穿过草地,这样可以让游客深入草地中感受自然,而且能够避免出现踩踏草地的现象。在乔灌木区域,道路设计则需考虑平衡构成,即尽量保证道路两旁的园区大小一致,这样可以方便游客的游览。再比如在水流设计上,可以迁移对比构成的理念,使水流两边的景观呈现出对比,如此就更能凸显出水流本身的视觉效果了。 3、面的构成 面在园林设计中主要是大块区域,如湖泊、草地、林区等,都属于面。在面的设计上,不同区域肯定会种植不同的植物,而且依据植物不同在大小、形状、颜色等方面都会出现差异,因此重复、渐变等构成方式不适宜采用。空间构成、分割构成以及对比构成在面的设计上较为适用。空间构成就是通过各区域的巧妙组合,营造出一种整体的空间效果。如将草地放在中心,乔灌木放在周围,如此就可以营造类似于盆地的一种空间效果。例如还可以将各个面通过线和点这些元素进行分割,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域,实现分割构成。如此其既保持了分割独立,同时又依靠线实现了连接,可谓貌离神合,内涵深厚。 三、结束语 平面构成在园林设计中具有重大作用,在实际设计中,可以从点、线、面这三个基本元素着手,结合实际采取对应的构成形式,确保整体设计效果能够满足各方需求。 作者:叶泽成 单位:邵阳学院 平面构成论文:传统建筑组群总平面构成思考 摘要:主要通过对建筑组群概念的阐述,对其特点与指导思想进行总结归纳,并针对其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并提出一些应对的办法。 关键词:传统建筑;建筑组群;总平面构成 随着我国的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建筑行业也到风声水起的时代,建筑规划作为建筑工程施工的指导思想,一直以来就受到施工单位和施工人员的高度重视。建筑组群的总平面构成就是对各种风格迥异的建筑物、建筑物周边的环境以及建筑基础设施按照其功能进行综合分析与研究,从而以这些要素和环节一体进行工作的综合性发展流程,目前,建筑组群的总平面构成问题已越来越引起工程师们的密切关注与重视。自人类诞生之日起,建筑其实就已经渗入到了人类的生产生活当中,不论是作为遮风避雨的场所,还是代表“家”的港湾,它都是人类生存与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城市化的发展进程是人类发展进步的最佳体现形式,而建筑物作为城市最具标志性的基础环节,一直深受人们的关注。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一个国家建筑业的发展在整个国家的发展壮大事业中处于突出地位。为了实现建筑与环境协调统一进步的发展目标,在当今社会下的建筑领域中,建筑规划与建筑设计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成为为人们所重视的热点。 1建筑组群概述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进步日新月异,各种高科技产生不断充斥于人们的视野实践生活当中。随着人类生活环境的改善及视野的开阔,使得人们对建筑建设的认识也逐渐加深,并发展出了一套科学性与综合性俱佳的规划模式施工模式。当今社会的人们已经慢慢认识到了建筑业的发展与进步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对建筑施工规划与设计提出新时期的新要求,并逐步形成了一个为科学发展、全面发展为指导目标的城市整体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当今建筑业正尝试着维持一种科学合理的建筑施工模式,形成一套高效平衡的工作理念,为城市发展注入巨大生机与活力。 1.1传统建筑的概念。 虽然建筑具有与人类一样长的历史文化基础,但它同时也是作为一个新颖的概念被提出的。以传统的观念,可以把建筑看作是人类为了保障自身安全与正常作息,而人为创造的人类居住与躲避敌害的空间,同时也是一个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安全性与舒适性兼具的稳定空间。我国幅员辽阔,地产资源丰富,这片土地上的建筑艺术历史悠久,在长期的时间沉淀中,各种建筑结构体系与建构工程模式都相继出现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由于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各民族、各地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自然地貌与风土人情,人们的生存方式与生活习惯都有着很大的差别,直接导致了我国在建筑领域中存在的风格迥异、千姿百态的显著特点,各种建筑体系和模式层都同时为我国的建筑事业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1.2传统建筑的特点。 要研究我国传统建筑,当然不得不提我国古代各朝的皇室建筑。由于皇室建筑遵守着以北极紫微星为尊的搭建原则,因此,在各房屋建筑中主房都是坐北朝南的设计,并且处处讲究对称,这样的建筑模式在当今社会仍然有它的发展潜力与优势。皇室建筑是我国古代建筑结构领域中的代表,也是我国古代建筑体系中的最为明显,也是最关键的特色所在。 2常见的建筑思想问题 如果有细心留意,就会发展,由于建筑材料与建筑施工设备的影响,我国传统建筑大多数都是以木结构为主的。虽然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在施工过程中具备着适应性强的优点,但是在建筑思想理念方面也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与缺陷,其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2.1体制缺陷。 我国的传统建筑理念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封建思想的产物,是在封建社会制度下产生和确立的,这就造就了传统建筑中处处可寻的儒家文化根源。由于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我国的传统建筑多表现出一种重视规范化、标准化的建筑施工理念,致使其在设计中通常都是把住房摆在主要位置,从而来明确其制度化和标准化的建筑模式。 2.2表现出“虚实相间,主从有序”的空间关系和组织原则。 间是单座建筑的基本要素,院落则是建筑组群的基本组团。座建筑是标准化单的,“基本”不做多元合一的考虑。院落空间的变化是无限的,所以说院落空间的组织是传统建筑的重要部分,与单体建筑的设计是对等的。主从关系反映:专制政体下的封建等级制、儒家思想为基础的思想礼以仪,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家族观念。虚实关系反映:室内空间和院落空间。院落空间不仅是空间的过渡,也是一种日常生活行为的需要。 3常见的平面组织方法 3.1单座建筑。 单座建筑在总体布局的位置确认,讲究“次序”体现,“主次”。 1)轴线关系的普遍存在,对“主轴线———纵向轴线,次轴线”灵活应用。 2)落布局规律:主庭院———方正对院称封闭,面积大,位于主要建筑外,次庭院———位置较偏,面积小,可不完全封闭,天井———南方民居多用。3.2乡土建筑因地制宜的布局特征在平面和竖向方向上对地形的适应,多姿多彩的乡土建筑。平面上对地形的在呼应,使建筑总平面呈现出一种不规则的形状和轴线偏转现象在竖向上对地形的呼应,形成了丰富的院落空间连接变化,以及屋顶变化。 4影响总平面布局的几个要素 4.1尺度。 建筑群、单座建筑与院落,三者之间存在一种呼应关系。随着建筑规模的扩大,单座建筑的尺度也随之变大,院落空间关系更加复杂。单座建筑尺度大小的变化也而影响着相应的院落空间,在建筑组群内部形成富于变化的空间组合关系,达到丰富建筑空间的效果。 4.2对地形变化的适应。 对建筑基底标高在三维空间上的竖向组织和屋顶搭接产生影响其具体手法有“台,吊,靠,梭,跨,错叠,拖,挑,坡,架,分,连”等。 4.3气候的影响。 具有不同地域气候条件的建筑群,在建筑的局部构造和尺度上有所不同,并反映到建筑的总体布局关系。 4.4安全问题。 对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同,则表现出不同的空间特征和空间组成。安全的对重视,必然导致封闭的空间形态,同时出现一些富有特色的建筑组成部分,如塔和围廊等建筑组成部分。 4.5山水问题。 我国传统建筑的第四个特点,更加体现了“天人合一”思想,这一思想恰恰与现代人“回归大自然”的欲望相吻合。可见,重山林风水的传统思想必将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得以发扬、发展,以创造优美的建筑环发境,实现大自然的回归。中国自古地大物博,建筑艺术源远流长。同地域和民族其建筑艺术风格等各不有差异,但传统建筑的组群布局、间、空结构、筑材料及装饰艺术等方面却有着建共同的特点,区别于西方,享誉全球。调强天人合一,以人为本。 作者:赵慧 单位:哈尔滨方舟工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平面构成论文:高职平面构成教学改革 平面构成是作为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担负着提高高职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启迪设计灵感的任务。它不仅能培养高职学生善于发现美,正确审视美,灵活创造美的能力,还能让高职学生初步了解艺术创作中一般的艺术思维规律、方式表现规律和艺术的基本表现语言。 1平面构成的简介 所谓平面构成,就是以数种以上的单元重新组合成为一个新的单元。它是创造形态的方法,研究如何创造形象,形与形之间的联系,以及形象排列的方法。构成的意义在于创造新的形态,并把这些新的形态依据一定条件重新整合或纳入限定的空间之中。作为设计教育的一门基础学科,构成的目标在于对造型技巧、方法等方面的认知体验使自己的感觉获得提升,使新的构想能够源源不绝。平面构成设计渗透到生活环境的各个领域,离开了符合审美需求和实用功能的构成设计,任何一种专业设计都将陷入失败的境地。平面构成是高职所有设计课中最基本的训练,是让学生尝试视觉方面的创造,是让学生了解造型观念,培养学生的审美观,以及锻炼设计构成能力。平面构成的创作,能激发大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观察力、高效的记忆力和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2高职院校平面构成教学中存在问题分析 (1)学生对平面构成学习缺乏兴趣。首先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基础弱,大部分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入学前没有美术功底,因此,在学习平面构成的过程中,许多学生则力不从心,从而造成高职学生学习没有兴趣,甚至产生厌烦的心理。其次高职学生学习过程中,不知道学了平面构成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用,缺乏兴趣,缺少创意的动力和灵感,只能照抄、模仿,基本上创作不出优秀作品。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调动高职学生的兴趣,首先要让学生加强美术功底训练,提高学生自信心,不能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其次要让高职学生领略平面构成的美感,联系现实生活,来启发学生,是最直观的。只有感受到其中的美,才能产生兴趣,激发出创作的欲望。 (2)教材存在的局限性。现在能体现高职特色的教材较少,大多实践性和实用性不强。教材重点都放在探索方式法则的‘方式’推敲上,而且内容单一,所采用的图例也简单、老化,缺乏新意,未能紧跟时展的步伐,创造意味不强,忽略对高职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并产生误解,认为学习平面构成没有什么用处,忽视该课程的学习。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用过几本平面构成的教材,但这些教材内容都有一定的不足,不能满足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学习的要求。因此,教材的选择也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3)教学模式与方法单一。教是照本宣科,学是依样画葫芦。高职平面构成教学,长期以来一直采用传统的构成教学模式,由教师课堂授课,学生接受教学内容,通过手工实践,最终以书面作业形式表现出来,由教师课程品评。在这样的教学情形下,学生也只能把精力放在了画面的精工细做上,而忽略对平面构成的研究与探讨,削弱了观察、思考和创新等思维方面的训练,对相关设计应用专业则不会加以联系,只能一味的机械仿照教材中的图例,依样画葫芦,缺乏创新与变革,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适应本课程的学习,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激发他们的创造思维,也是目前我们所要面临的问题。 3高职院校平面构成教学改革的一点思考和建议 为突破以上所存在的教学误区和不足,笔者认为在高职平面构成的教学中,教师除了在备课和教学方法上多花心思外,还要进行以下改革,这也是我这几年对平面构成教学的心得,颇受高职学生的好评。 (1)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高职院校平面构成的教学,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思想,从“以老师为主”改为“以学生为主”。在教学中教师在讲述基本理论后应该调动高职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去发现和发挥自己的能力。根据高职学生年龄特征,直观的图形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在<平面构成基本要素>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掌握什么是基本形,我充分利用了直观、有趣的图形来强化学生的理解,从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2)重视教材的选择,补充教材。高职平面构成的教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本好的教材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也可以提高学生对平面构成课程学习的兴趣,顺利达到教学目标,因此教材选择应根据教学对象为高职学生的特点进行选择。并且,我们上课时应针对教材的不足对其进行补充。如,当教材图例方面较少时,可以在网络中搜集丰富的、最新的资料、素材,通过多媒体教学方式,对这方面的不足进行补充。 (3)创新的观念。如今是数字化社会,在平面构成的教学思想观念上,必须要创新,在教学方式上,必须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接受新的科技手段服务于教学实践。在传授平面构成理论时,可以先让学生手绘制构成作业,然后结合电脑,进行Photoshop等绘图软件代替其中的手绘技术训练,充分调动高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习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去发现和发挥他们的能力,打破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 (4)理论联系实际。要让高职学生领略平面构成的美感,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联系现实生活,用现实生活中的范例,如讲授渐变构成、重复构成时则可通过其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如封面设计和包装设计中同一造型元素的重复出现,是深化主题的表现)加深学生对渐变构成和重复构成的应用设计的理解,拓展了学生的设计思维。授课内容联系实际,既能活跃课堂气氛,使授课生动、形象、丰富,又能拓展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的平面构成教育也应该顺应时代潮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我们担任色彩构成课程的老师应与时俱进,不断探索,以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推陈出新的教学思路,培养高职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努力构建有高职院校特色的艺术设计课程。 作者:崔杰 单位: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装饰工程系 平面构成论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平面构成元素应用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以空间艺术设计为领域的专业,包括城市规划、室内设计、展示设计等多项空间设计。平面设计的图案艺术以及点、线、面等设计元素,通过和色彩以及空间的线条结合,设计出多功能、美化的空间。因此,在实际的设计案例中,平面构成元素的形式在环境艺术设计的各项领域中都充分体现出来,起到了统筹全局的作用。 一、平面构成的概念 平面构成元素为点、线、面,并且点、线、面具有不同特征以及表现形式。平面构成元素指一切平面空间和平面形态,在平面空间完成的造型艺术设计。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到处都含有平面构成元素。在平面构成中,点是最基本的构成元素,也是最小单位。在一个平面中,只要有足够小的单位都可以看作是点。在平面构成中,点可以通过画面组合进行排列,给人不同的联想和视觉感受。而线可以明确其具体位置和方向,具有一定的宽度和形态。在平面构成中,面具有位置、面积和形状,可以在二维空间里通过构成的组织方式产生立体效果。总之,点、线、面三者在平面设计中可以相互转化的。 二、平面构成元素在环艺设计中的表现 1、点在环艺设计中的表现 环境艺术设计中都可以体现出“点”的形态。根据点的构成原理可以运用不同大小、疏密的点进行排列,给人的视觉留下一种由点移动而产生线的感觉。比如:在上海地铁吊顶设计中,在格栅形式的吊顶之间放行的发光正方体不规则的分布,可以将每个小格子看成“点”形态。在景观设计中,将植物大小、数量进行组合的,构成了“点”的形态。再如在室内设计中,可以将沙发上的靠垫、茶几上的茶杯都可以看作点的集合体。另外,还可以将大小一致的点以相对的方向,逐渐重合,产生微妙的动态视觉。充分将平面构成的点构成元素应用到环境艺术设计当中。 2、线在环艺设计中的表现 线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最为广泛,线可以起到引导视线的作用。一般常见的有实线,是实体形态形成的,比如家具、门窗、主梁等。虚线是实体中的空间县,就是实体之间的缝隙,比如墙角线、窗户线等。比如上海公园的地面铺装的设计采用了乱世镶嵌的方式,构成向心的环形线,具有一种韵律感。在室内设计中,线的应用就更加广发了。有相对长度和方向的道路、长廊、围墙、溪流等视为线。地板铺设的线型都是采用线条来组合和表现的,与空间中的点、面形式作对比。而几何曲线具有对称和秩序的,规整的美,经常会被使用在以娱乐的悠闲景观之中。 3、面在环艺设计中的应用 面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有两个作用,一是作为体的表面表现体的形态,二是作为片状形态独立出现。屋面、墙面、地面都是限定空间的主要因素,但是其依附在建筑体的表面存在。室内环境中的湖面都是以片状独立存在的。面的形状、大小、封闭方式直接影响到其限定空间的特性。在景观园林设计、空间设计中都运用了平面,充分表达出其功能要求、材料使用、艺术风格以及装饰造价等各种因素中的应用。在进行空间平面布局的时候起着关键性指导作用,从平面构成的角度分析空间的序列设计,因此发现其空间组织合理有序的内在规律性,同时也可以从宏观角度上将平面进行合理规划,充分体现出优美的空间与丰富的空间功能。 三、平面构成元素的应用 平面构成元素的点线面法则在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起着关键性指导作用。对于初步涉及环境艺术设计展业的学生来说,应该加强其对平面构成元素的重视。平面构成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其海报的设计、书籍装帧、版式设计等等应用的非常广泛。在平面设计过程中,都是综合引用平面构成的几大形式法则,巧妙的对版式进行设计,理性而又巧妙的控制平衡、节奏以及对比等方面的结合与应用,从而形成更加完美、多样化的作品。为了不断适应环境艺术设计的变化与发展,充分发挥平面构成元素的应用,使平面构成在环境艺术当中体现的淋漓尽致。点线面是设计中最基本的因素,每种因素都具有其特征。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其应该穿插上使用各种构成元素,相互结合,相辅相成。只有巧妙的排列与运用,才能谱写出优美的文章。在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要遵守设计形式美的基本法则,将平面构成的基本原理巧妙的运用在室内的空间设计你中,使平面构成元素的点线面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得到和谐、统一的效果,从而才能使各个经过精心设计的平面能够更好的融合在一个统一的室内空间中,使人从每个角度看上去都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 四、结语 经上所述,平面构成元素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同时也是学习色彩构成以及立体构成的基础。平面构成元素可以广泛应用到各行各业中,因此我们必须要熟练掌握并应用平面构成要素,在设计中提倡多种元素并存的设计,从而才能设计出更多样化的作品,不断满足人们的需求。 作者:庞闪闪 单位:攀枝花学院艺术学院 平面构成论文:平面构成园林设计论文 1平面构成在园林设计中的实施要点 在现代设计理念的影响下,现代园林设计不再拘泥于传统的风格和形式,呈现出了鲜明的特点,在整体构图上摒弃了轴线的对称式,追求非对称的动态平衡;而在局部设计中,也不再刻意追求繁琐的装饰,更加强调抽象元素如点、线、面的独立审美价值,以及这些元素在空间组合结构上的丰富性。不仅如此,平面构成理论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具备良好的可行性,一是园林设计可以归类为一种视觉艺术,二是艺术从本质上看,属于一种情感符号,可以通过形态语言来表达,三是视觉心理趋向的研究为平面构成理论提供了相应的心理学前提。平面构成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1基本元素的应用 (1)点的应用在园林设计中,点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涉及园林设计的建筑、水体、植被等的设计构成,点元素的合理应用,不仅能够对景观元素的具体位置进行有效表示,还可以体现出景观的形状和大小。在实际应用中,点可以构成单独的园林景观形象,也可以通过聚散、量比以及不同点之间的视线转换,构成相应的视觉形象。点在园林设计中的位置、面积和数量等的变化,对于园林整体布局的重心和构图等有着很大的影响。 (2)线的应用与点一样,线同样具备丰富的形式和情感,在园林设计中,比较常用的线形包括水平横线、竖直垂线、斜线以及曲线、涡线等。不同的线形可以赋予线元素不同的特性。 (3)面的应用从本质来看,面实际上是点或线围合形成的一个区域,根据形状可以分为几何直线形、几何曲线形以及自由曲线形等。与点和线相比,面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虽然较少,但是也是普遍存在的,例如,在对园林绿地进行设计构造时,可以利用不同的植物,形成不同的形面,也可以利用植物色彩的差异,形成不同的色面等。在园林设计中,对面进行合理应用,可以有效突出主题,增强景观的视觉冲击力。 1.2形式法则的应用 (1)对比与统一对于与统一也可以称为对比与调和,其中,对比是指突出事物相互独立的因素,使得事物的个性更加鲜明;调和是指在不同的事物中,寻求存在的共同因素,以达到协调的效果。在实际设计工作中,需要做好景区与景区之间、景观与景观之间对比与统一关系的有效处理,避免出现对比过于突出或者调和国度的情况。例如,在不同的景区之间,可以利用相应的植物,通过树形、叶色等方面的对比,区分景区的差异,吸引人们的目光。 (2)对称与均衡对称与均衡原则,是指以一个点为重心,或者以一条线为轴线,将等同或者相似的形式和空间进行均衡分布。在园林设计中,对称与均衡包括了绝对对称均衡和不绝对对称均衡。在西方园林设计中,一般都强调人对于自然的改造,强调人工美,不仅要求园林布局的对称性、规则性和严谨性,对于植被花草等的修剪也要求四四方方,注重绝对的对称均衡;而在我国的园林设计中,多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强调自然美,要求园林的设计尽可能贴近自然,突出景观的自然特征,注重不绝对对称均衡。 (3)节奏与韵律无论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离不开节奏与韵律的充分应用。节奏从概念上也可以说是一种节拍,属于一种波浪式的律动,在园林设计中,通常是由形、色、线、块等的整齐条理和重复出现,通过富于变化的排列和组合,体现出相应的节奏感。而韵律则可以看做一种和谐,当景观形象在时间与空间中展开时,形式因素的条理与反复会体现出一种和谐的变化秩序,如色彩的渐变、形态的起伏转折等。园林植物的绿化装置中,也可以充分体现出相应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使得园林景观更加富有活力,避免出现布局呆板的现象。 (4)轴线关系的处理所谓轴线关系,是指对空间中两个点的连接而得到的直线,然后将园林沿轴线进行排列和布局。轴线在我国传统园林设计中应用非常广泛,可以对园林设计中繁杂的要素进行有效排列和协调,保证园林设计的效率和质量。 2结语 总而言之,在现代园林设计中,应用平面构成艺术,可以从思想和实践上为园林的设计提供丰富的源泉和借鉴,需要园林设计人员的充分重视,保证园林设计的质量。 作者:朱金华 单位:江苏绿洲建筑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海南分公司 平面构成论文:三大构成与平面设计关系教学 一、三大构成与平面设计的关系 所谓三大构成分别指的是色彩构成、平面构成以及立体构成其中“色彩构成”的出发点是人类的色彩知觉以及心理,需要运用较为严谨的科学分析方式,对各种复杂的色彩现象进行还原,使其恢复到最容易被人理解的基本要素中。此外,色彩构成利用的是色彩的质、量以及空间的可变幻性,需要根据一定的色彩规律对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重新组合,从而塑造出更为理想、全新的色彩效果。色彩构成同平面设计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比如我们现在在大街上看到的各种海报、包装以及广告等利用的都是色彩构成与平面设计之间的关系。很多观赏者在观看或者赏析某一平面设计时,首先看到的就是色彩,色彩搭配得好才会让观赏者有继续看下去的决心,甚至会忍不住有想要触摸或者拍摄下来的冲动所以很多设计者在进行平面设计的时候都会将颜色作为依托向观赏者传递出设计的情感与主题。 “平面构成”则是在二维平面中对点、线、面等视觉元素进行利用,并根据美的视觉效果,通过逻辑性与理想的手法对其展开编排与组合。也就是说平面构成具有一定的创造力特点与实用特点。所以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平面设计之前,应该要对点、线、面的运用进行了解与掌握,因为只有了解与掌握了这种表现手法与构成技巧,才能打下较为牢固的基础,更为深入地对平面设计进行学习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在三大构成中平面构成对平面设计的作用是最大的,在平面设计中无论是包装、招贴还是书籍出版等全都离不开平面出版。所以在进行设计的时候,任何元素都可以看成是最为简单的点、线、面的关系,在组合的时候要根据它们的相关规律,使得设计出来的效果更为自然。 “立体构成”又被称之为空间构成,其构成的基础需要一定的材料以及人类的视觉,其构成的依据就是力学。立体构成是将各造型要素,根据一定的构成原则,对美好形体的三维艺术进行编排组合进行立体构成的学习,学生的技术表现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对造型的感觉能力都能得到有效地培养与提高,而且立体构成同平面设计也有着非常大的关系。就立体构成本身而言,其主要是对空间与造型进行探索,因此,如果能在平面设计中添加适当的空间概念,那么二维平面作品就会产生出强大的视觉冲击力以及无限的空间感。此外,在展示设计、包装设计以及POP设计中添加适当的空间概念可以取得非常好的视觉效果,因为这些都需要对二维和三维进行有效结合之后才能设计出好的作品。 二、三大构成与平面设计关系的教学探讨 教师在三大构成教学中的教学方针任何教学都必须要有科学的教学方针。在进行三大构成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判断力进行培养,对学生的创造性进行启发,并对学生的表现技术进行发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感觉、构思与技巧。 对学生的判断力进行培养,就是要让学生在众多元素中通过判断,提炼出自己真正需要的元素通常,这都需要设计者通过直观的感觉去进行判断,虽然很多作品形象都是很鲜明的,但还是有一部分形象是混乱的,需要我们用比较科学、准确的判断力对其进行分辨。对学生的创造性进行启发就是要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启发出来,使得学生可以在生活以及大自然中寻找并发现可以构成各种设计的灵感。这样就需要对学生的想象力以及观察力进行锻炼,让学生在看到某一东西的时候会有产生一定的感受情绪,并对其进行相关的分析与整理,最后将有效的元素从中提炼出来。比如在火车站或者铁路边看到和谐号的快速运行便可以联想到线的构成等。当这种感觉产生出来的时候,就要及时将其在草图本或者脑海中记录下来,然后再做后期的删减与整理工作。 对学生的表现技术进行发展就是要在构成练习的过程中对表现技巧与表现手法进行运用,并对其给予足够的关注度。无论多么复杂的东西,都要教学生化为最简单的东西表现出来,而且在设计与制作的过程中也要对其中的方法与规律进行了解与掌握,可以通过电脑或者手绘的方式将其表现出来。学生在三大构成中的学习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三大构成的时候首先要理清三大构成与平面设计之间的关系,并对三大构成的学习目的与作用进行了解;其次,学生在学习三大构成的时候应该运用各种可以寻找素材的途径,对三大构的素材进行大量收集。 三、总结 学习三大构成之后,平面设计专业学生的造型感受能力以及构成思维能力都能得到培养与提高,而且学生设计制作的动手能力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训练。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艺术修养就可以达到一定的深度,并打下坚实的基础来学习日后的各种设计专业课程。也就是说,在平面设计中虽然三大构成是基础课程,但是三大构成在平面设计中的地位与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对三大构成与平面设计关系进行教学探讨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作者:刘牧原 单位:黄淮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平面构成论文:平面艺术设计构成要素的时代特征 在设计师们的精心设计下,一般都是表现平面设计艺术的审美感知、想象、情感和需要等,如提醒大众不要酒后驾车的公益广告,用三个红灯代替酒字偏旁表示警告禁止之意,达到良好的信息传达效果。又如,苹果电脑关注情感的设计,它具有人性化的设计充满审美情感,生动而富有感染力,更加符合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审美意识源自于我们长期的生产、生活而形成了民族、时代和个体的审美意识,如古代具有代表性的是陶器,尤其是彩陶纹样上设计,透露着极其丰富的想象和美的意趣。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每个民族在不同的时代都会根据自己的审美意识,通过对自身的理解和把握,进行时代创新、发展文化并形成新的审美意识。当今时代审美意识是在历史文化、社会发展所开成的各种审美因素的作用下的产物,通过丰富的审美体验在情感交流中产生出新兴的审美风尚,并使审美主体的精神得到升华。 时代性代表的是时代精神,并与其时代文化紧密相连。曾传唐代以胖为美,而现代人则认为身材苗条、曲线曼妙是美,又如,在中世纪,人们如果穿条纹服装则被看成是异端,今天条纹在服装设计却被设计师普遍使用。这说明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审美标准,也充分证明了审美观念起源于深刻的文化,它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意识,人们的审美意识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不断变化。例如,人们特别喜欢用壁纸做装饰,现在的壁纸设计不再是一种简单的花纹图案,设计们利用电脑技术、各种体裁体现了叛逆和创新,现代科技使得壁纸制作更灵活多样,产生一种延伸的效果,更能充分表达出其独特的思想,相应的满足人们审美需求。一个时代的平面艺术设计风格蕴含当时社会的理想,表现出这个时代平面设计师个人的思想情感,也就是说艺术设计风格必须依赖社会而存在,它表现出这个时代的整个文化内涵。艺术设计风格是当时社会宗教与哲学观念表现,现代主义风格体现的是人民大众的利益,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渴望情感,而科技的飞速发展对艺术设计风格演变影响很大,能够满足当代人求新、求变、热衷个性化心理。如使用电脑能设计出奇特的效果,在视觉上使人产生飞腾的效果,来表达特定内涵和品质。平面设计的发展变化与时代的各行各业发展紧密相关,如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月份牌宣传画大都使用摩登女郎为表现题材,这源于当时报刊、电影的兴起,在当时看来,画面构成优美的视觉图像,让受众在感觉上产生新鲜和刺激。又如,50年代的宣传画设计带有明显的政治意图,在设计上大多以色调活泼喜悦、对比强烈为主,其主要意义在于表现社会主义国家的新气象,可见,审美意识的变迁受社会综合因素的影响。 平面艺术设计构成要素的时代特征 点、线、面作为平面设计的构成要素,如中国的阴阳太极图就是通过这些构成要素的聚集巧妙的在圆内绘物,又将点的内涵扩充为面,形象自由随意,给人以稳定、融合又静中有动之感。线作为纯粹形态而言,作用在于能牵引人的视线运动,如各种海报、招贴画都利用几何曲线则具有理智而柔和的美感,最具代表的“GUCCI”广告,使画面庄重、匀称,在这些基本构成要素的作用下,平面设计师们设计出了具有时代特征的各种表现形式的平面艺术作品。具体的说,在现代设计中,审美对象表现的自身节奏感成为情感运动的代表,并利用对称与均衡的表现形式令设计产生奇妙而有趣的现象,在平面设计中,通过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均衡体现了一种安定美。如中国建设银行的标志设计,在充分利用构成要素的基础上,通过古铜钱表现的内方外圆的图形,给人以整齐、坚固、稳定、大方的美感,左右上下分量相近以求得平衡效果,并且对称与均衡互相结合,象征企业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经营理念交融,在秩序化的平面设计中象征理性、包容、祥和和稳重。 1平面艺术设计中文字的时代特征 汉字处于图形文字时期的商周是青铜时代,商周图形文字是当时生活的真实反映,有深沉历史内涵和雄浑瑰异造型纹饰,充满了原始古朴精神,设计师们将具有传统精粹的纹饰图案在文字中表现出来,并在书法基础上经过装饰成为艺术性文字,以表现中国古朴的原始精神。中国的现代字体设计,现代美术字,通过形象、夸张等处理手法,使其容易引起看者的兴趣,突出其装饰效果。如当时的书籍、广告、商标、包装大量运用美术字,呈现出趣味性、图形化和装饰化,风格丰富多彩,生动,极具鼓动性。而20世纪50年代的美术字设计的用途是为强烈的政治意味服务的,如烟草中的“大前门”就是极其典型的代表。到了20世纪80年代,平面设计者能够在自我和轻松的形态下开始文字创作,而真正具有代表意义的是现代汉字审美意识的时代特征———“电脑特效字”。现代字体设计利用汉字形态之美来构成画面,运用书法特有的深厚文化内涵和独特形式,使得汉字的装饰意味十分显著。如谷歌标志设计的图形化,将汉字经过变形、抽象、装饰化,使汉字更具视觉冲击力,强化汉字自身的形式意味,表现出了生动的意境,延伸出很多丰富的设计,带给观者丰富的遐想,是图形化构成文字的很好体现;将解构主义用在汉字中,简单地说是打破原有汉字结构或抽取其中一部分,是利用文字中每个笔画独立审美价值,以产生新的审美形态,更多体现的是审美的诉求;而涂鸦文字的兴起是对现代设计中感性的升华,它与现代艺术的结合与平面艺术紧密相连。涂鸦艺术设计是在文字变形的基础上形成的,极大地丰富了平面设计的表现形式,让人们感觉自由、轻松并且特立独行。如很多网站标志采用涂鸦的形式来表现,体现了人们渴望自由、崇尚个性,显得活泼自由。因此,文字的字体形式和艺术风格以及运用电脑产生的新文字设计样式,能让观者更了解设计传达的真正内涵,通过平面设计师们奇思妙想的创意设计,成为具有更高艺术追求的艺术形式,给人以形式的美感,以突出现代人的时代审美情感诉求。 2平面艺术设计中图形的时代特征 图形作为视觉语言,其来源可以是符号、图案,摄影或绘画等多种,具有超越语言交流障碍的优越性,如可以用它们构成的图形设计海报,显得直观、具体,形象鲜明,能较为准确地为人们所接受,充满趣味、智慧和感染力。在今天,图形的引导作用越来越重要,现代图形构成设计思想把直观形象的动态、立体等纳入图形的感知过程,它直接影响作品的整体效果,从而来认识和把握平面设计结构与组合。透过图形化符号的设计表现,体现着时代特定文化倾向和审美情趣,传达出的信息和情感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精神和观念。如中国传统的青花图形就可以有在茶具、酒具中,让人联想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茶道和酒文化,令受众产生悠远、清雅的情感。现代图形设计的观念及表达利用摄影艺术、抽象艺术能给图形信息带来全新的改变,一些包装、海报或书籍封面,运用摄影技艺、抽象艺术极大地增强了平面设计的视觉传达能力。绘画抽象艺术能更深地表现创作者的感情,摄影使得信息的投射更加准确有力,它们的形式美感能够给人强烈地精神感染,使平面设计获得更加自由和广阔的表现方式。电脑的使用引发了新的设计探索,它深刻影响了现代图形设计表达,其图形设计所表现出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平面设计艺术更能满足现代人新奇个性的审美偏好。因此,平面设计中的图形带有很明显的时代风格,有着特定的文化倾向和审美情趣,也就是说图形设计的发展与平面设计的发展始终同步,呈现出不同的时代面貌来。 现代平面艺术设计中审美意识的时代特征 信息时代人们开始关注环境,于是现在的设计开始越来越注重环保,这源于人们意识到生态对人类的重要,例如,很多的食品包装开始使用纸而不是塑料。现代平面设计中审美意识体现了人性化设计,即“以人为本”,它源于西方哲学思想,即使平面设计体现出对人的尊重和人文关怀,如网站标识中简洁而富有视觉感染力的设计,使其艺术性更加体现出人性化的内涵,让平面设计具有动感和美感,充满新鲜的活力。全球化大氛围使人们越来越喜欢个性化的设计,它使平面设计拥有更多更自由的创造空间,如我们所熟知的可口可乐标志,为了突出其饮料的清凉效果,在红色背景中加入了暗红色弧形线,充分强调了红色的运动感和立体感,符合人们的视觉感受和审美情感需求,满足现代人们的个性审美。新时期的审美意识与技术已经密切相关,随着计算机的运用,如三维、二维的综合运用在标志设计上表现比较突出,这使得平面设计具有多维化设计的趋势。同时,数码被广泛运用于平面设计,创造一种视觉上动态的效果。如运用多维设计的垃圾箱设计,使平面设计变得“多维”而富有表情,使标志设计有了丰富的视觉感受,增强了视觉感染力。在平面艺术设计中,在技术对审美意识的介入下充分利用传统元素,表达受众的生活态度和文化品味,符合信息时代人们的审美心理需求。这是因为有了传统,才能表达个性。因此,平面设计师要保持对传统文化的怀念和珍惜,并把握这个时代的审美取向,才能满足人们对个性化设计的需求,才能设计出更多更好的平面艺术设计作品。 结语 在平面设计各领域中,必须能够突出审美意识时代特征,用以象征深层的信息所代表的意义。历史文化和社会环境对平面设计的审美意识具有促进作用,意味着时代精神使平面设计艺术风格和表现的多样化,通过它能够体现当今人们的审美趣味和审美偏好。因此,平面设计师应注意人类风俗习惯和人们的心理感觉,使自己设计的平面设计作品具有个性和视觉冲击力,掌握丰富的文化知识,合理利用平面设计中的基本构成元素,才能满足现代人新奇个性的审美意识。(本文作者:刘敬华、李素芳 单位: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 平面构成论文:平面设计构成艺术规律研究 摘要:构成是关于平面设计的思维方式及方法论,掌握平面设计中的构成规律,对平面设计有极大的指导意义。主要从平面设计中构成艺术规律的相关功能、价值及应用等多个角度共同分析构成艺术规律对平面设计造成的影响。 关键词:平面设计;构成;艺术规律 1平面设计中构成艺术规律的相关表现 1.1构成艺术 构成艺术主要是人们对相关视觉因素进行系统、全方位地组合,希望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进而达到培养人们创造力的作用。在这一阶段中,有计划有目的地对构成元素进行组合可以极大提升人们对事物的审美价值,我们将这一过程称为构成。构成是构成主义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构成主义最早是对材料、形态等的整体感受,而构成理论在包豪斯思维的影响下不断趋于完善,人们也开始运用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创新了构成理论,如今也有了不同于以往的造型原则,人们也根据这一造型原则设计了很多新的艺术规律,并将这些艺术规律应用于实践中。 1.2构成规律在平面设计中的分类 目前,人们将构成分为了色彩、时间和空间三大构成部分,空间构成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系统的划分,分为平面构成部分和立体构成部分,一般情况下,在平面设计中用到的都是平面构成部分,而立体构成部分在平面设计中应用的范围比较广泛。平面构成对整个平面设计而言,具有非常大的指导意义,它会在人们审美观的基础上,集中平面的整体结构、形态以及布局变化因素,根据这些信息进行创造性的设计和思考,人们对色彩的感觉由最初的个人自觉直接上升到更加科学完善的色彩审美层面上,这样就可以产生一种灵活的、符合人们审美观的色彩设计。 1.3构成艺术对各国设计的影响分析 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展出了包豪斯设计的作品,这些作品的展出意味着美国对构成艺术也有了一个全新的理解,而此时日本也受其影响,开始注重线的渐变问题,用疏密来表现渐变,让线的渐变构成更加丰富。20世纪30年代的时候,我国学者也开始倡导包豪斯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但是由于受当时经济、科技、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一艺术设计教育体系的关注程度并不高。我国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科学技术及高新技术手段的不断出现,平面设计领域也引入了很多新的技术手段,极大提升了平面设计的发展。包豪斯设计思想也开始逐渐被大众所了解,这些因素都有效推动了我国现代设计的综合发展。由此看来,构成艺术这种思维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构成艺术的研究是与当前社会大环境发展同步的,其注重多学科的研究成果,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整合,促进了构成艺术的发展。 2构成艺术对平面设计的影响分析 2.1价值表现 任何事物都是有其存在价值的,而平面构成的构成形式也为平面设计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方法在形态组合上体现出了内在联系。平面构成的思维方式是从理论层面逐渐向抽象层面延伸发展的过程,主要运用抽象化的形态对构成艺术进行思维上的调整,这一形态可以是几何形态的,也可以是其他形态的。这样做可以从结构和构成关系上研究视觉方式,将简练抽象的形态作为最基本的造型元素。此外,色彩构成还可以为各种学科专业提供色彩设计的理论依据。色彩可以引起人们在视觉上的共鸣,人们在面对色彩的时候,心理活动是最活跃的,色彩的视觉冲击力也是最强的,再加上色彩构成的价值与指导意义非常明显,使得色彩构成逐渐成为艺术设计中非常重要的设计基础。在构成艺术规律中,色彩调和占有非常大的比重,色彩调和在色彩构成规律上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采集重构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采集重构可以将原本物象中的色彩元素注入到新的组织中,进而产生一个全新、独特的色彩形象。人们对色彩需要有一个系统、全面的了解,只有这样重构后的色彩才会更有感染力,人们对色彩的了解也会随着重构的出现而更加深刻。在整个构成艺术规律中,立体构成规律是当前社会工业造型设计中非常重要的手段之一。由于立体构成更加符合现代化工业生产的需求,在平面设计中我们也会看到立体构成的影子。 2.2功能表现 平面构成是二维空间设计和方法的重要理论,单从视觉审美这一角度对平面构成进行分析,平面构成的可行性还是非常大的。平面构成比较注重培养人们的设计思维方式和创造能力。在色彩构成中,色彩对比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色彩对比主要是指各个色彩之间本身存在一定的差别,如果按照其自身属性进行划分,色彩对比可以分为色彩变化对比、明度变化对比和纯度变化对比三种对比形态。 2.3应用表现 这一阶段也是付诸实践的关键阶段,在对平面设计进行展示前一定要重点考虑展示的空间布局,平面的材质、灯光等。在应用上会涉及多个领域,它不单单属于空间设计,很多时候与平面设计的联系也是非常大的。平面设计人员要充分利用平面构成的基本规律,引入全新的技术手段对其进行系统地分析和研究,并将所有平面设计项目根据设计者和客户的需求进行设计,提升客户的满意程度。在平面设计中,还会涉及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广告设计。在广告设计中,对平面设计的要求是非常高的,而且现代化的广告设计对色彩的要求也是非常明显的,因为色彩是视觉冲击力的重要组成因素,设计广告的目的就是为了起到宣传作用,因此良好的视觉传达是非常重要的。在文字、色彩等要素中,色彩给人的感觉是最直接的,科学合理的色彩配置可以有效调节人们的感知,能够将人们的情感充分调动起来,人是情绪化的动物,而色彩则很好地起到了激发人们情绪的作用。色彩在广告设计中的价值主要体现在色彩的鲜明性上,如果产品包装设计不好的话,会直接影响产品在整个市场的销售。一个科学合理的产品包装可以有效传达视觉效果和商品性质,还能传达产品生产企业的形象,可以说产品包装的优劣和产品质量都是非常重要的,都是衡量一个企业综合能力的标准。 3结语 构成是设计作品的基础,构成可以将各个元素、各个节点进行整合,进而起到控制、统一的作用,而创造性的设计作品与构成艺术之间的关系也是非常紧密的。一般来说,构成艺术规律是平面设计的方法论,而平面构成这类构成艺术规律在平面设计中的功能性也是非常明显的。 作者:于楠 单位: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平面构成论文:平面构成在平面设计的重要性 摘要:平面构成是指运用点、线、面等元素,在二维平面上进行形态表现的过程。通过平面构成的过程将点、线、面等具象的形态在二维平面内,按照美的形式法则和一定的秩序进行分解、组合、从而创造出新的组合方式和排列秩序,使之产生理性的、有节奏的、新颖的视觉感受。 关键词:平面构成;平面设计;点;线;面 平面构成作为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在我国起步比较晚,自20世纪80年代经由香港开始被引入,逐渐在为国内各大艺术院校设计教育专业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所沿用的平面构成课程起源于1919年德国包豪斯学院的设计课程改革。是包豪斯设计学院设计教学的课程体系之一。他们强调“自然的分析与研究”“色彩与几何形态的关系”等概念,并不是单纯的为完成作业而设计,而是通过一套科学的原理完成设计,从而更好的用设计语言表现出来。将包豪斯设计学院的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的研究的严格的理论体系贯彻在我国各大高校的专业设计课程的日常教学中,使学生的艺术视觉感知度达到了理性的水平。沿用平面构成教学至今,平面构成也逐步发展完善,奠定了其在设计专业课程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平面构成是思维创意、抽象图形的基础训练,它是一种专业的思维方法。按照美的视觉效果,以理性和逻辑性的手法进行编排和组合的一种方法,具有多方面的的实用特点和创造力特点。简而言之就是“平面+构成”。平面设计是指在平面空间中的设计活动,其涉及的内容主要是二维空间中各个元素的设计和这些元素组合的布局设计,其中包括字体设计、版面编辑、插图、摄影的采用,平面设计的核心在于传达信息、指导、劝说等。 平面构成设计专业的基础理论,是培养学生设计素质的重要理论依据,平面构成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其思维方式和构成形式在设计的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更是广泛,标志设计、书籍设计、海报设计等平面设计中都会运用到平面构成的形式已达到有效的传递信息的目的。平面设计专业的任何一个分支都离不开平面构成。将平面设计中所有的元素看成是点、线、面的关系,按照平面构成的方法和规律对各元素、元素与元素进行组合,从而产生节奏、运动等不同的视觉感受。例如书籍排版设计中就要用到骨骼的多种形式、骨骼的框架—规律的和非规律的、可见的和隐形的。有时候平面设计也需要表现立体的空间感,这就需要运用平面构成的形式在二度空间中利用图形对人的视觉引导作用形成立体的幻觉空间。享有国际声誉的平面设计师田中一光设计的作品是极具特色和代表性的。可以说在他设计的作品中将平面构成的形式发挥到了极致。他的作品常以方格作为平面设计的基,再加之以鲜艳的色彩形成极富特色的图像系统,把几何风格与传统日本元素结合的恰到好处,形成了起作品独有的风格。如田中一光的海报作品《日本歌舞》的设计就是平面构成形式在设计中的运用,同时也是设计师设计理念的最好的实证。作品采用简单的方、圆和三角形作为设计元素,在结构上则运用了几何形的分割方式,使作品具有理性秩序的特点。与此同时,整个作品按照严格的数理结构进行了12等分。从整体上来看,作品既有几何形态的庄重静止的静态感,也具有几何形态的松弛平易的运动感,是静态与动态的统一使这幅海报作品在视觉上充满了张力。又如日本当代视觉大师福田繁雄的作品精于图底关系、矛盾空间等错视原理的运用,使其作品富有极强的视觉张力。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我的作品,无论是平面的、还是立体作品的创作核心,都是围绕着以视觉感官的问题为前提来进行思考。”他在图底关系的运用方面不断推陈出新。例如,福田繁雄设计的《UCC咖啡馆》海报,众多拿着咖啡杯的手以漩涡正负纹理交错,螺旋状重复并置,在突出主题的同时也增添了更多的幽默。又如,福田繁雄为为日本京王百货设计的宣传海报,福田就利用“图”、“底”间的互生互存的关系来探究错视原理。在设计元素方面运用男女腿的正负形,采用黑色“底”上白色的女性的腿与白色“底”上黑色男性的腿的正负形,进行上下重复并置,简洁而有趣的构图使海报更具趣味性。平面构成的思维方式和构成形式无所不在。不论是海报设计、书籍编排设计、包装设计等的平面设计领域都发挥了它的重要作用。可以说平面构成是平面设计的载体和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平面设计不可缺少的元素。平面设计离不开平面构成,没有了平面构成,平面设计将谈不上设计,更加没有美感可言。由此可见构成对于设计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在的当今信息时代,我们过多的强调了所谓的时尚、旋律和动感,却忽略了在平面设计中起重要作用的平面构成,忽视了平面构成在设计作品中的重要性。我们以彰显个性为由凭感觉去创作、去设计作品,却不知这个包容性很强的平面设计专业也需要充分的利用平面构成的知识,让设计的作品具有强烈的视觉吸引力,突出设计者的思想,让受众有更加深刻的视觉感受。在设计向科技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在新的设计媒介技术不断产生的今天,平面构成仍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是设计专业密切相关的重要课程,同时也被设计师们广泛应用于设计当中,用构成的思维和形式去传递、表达信息和情感。 作者:王黎芳 单位:山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平面构成论文:平面构成元素在景观设计的应用 摘要:作为设计基础的平面构成元素点、线、面依据构成法则,在景观设计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成为广泛影响园林景观设计风格的一种艺术形式。本文从平面构成的三大元素方面探讨了平面构成艺术在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校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景观设计;平面构成;点线 面通过运用点、线、面的巧妙组合和搭配对景观设计的空间氛围进行营造,可创造出理想的园林景观视觉效果[1,2]。同时,从平面构图的视角对现有优秀园林景观设计进行分析,可更有效地指导与我们设计相关的学习和工作。 1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校园景观总体布局及设计特点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简称牧校)坐落于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的故乡泰州,占地286.67hm2,总建筑面积约46万m2。校园内红墙绿树、碧水蓝天,被扬子晚报推介为江苏省最美校园。校园景观设计采用混合式布局形式,其校园出入口、主园路和主要建筑周围绿地景观主要采取规则式布置,体现了整洁清新、色彩明快的整体效果;而游憩类绿地又以自然形式为主,突出了丰富多彩、变化无穷的自然景色,体现出自然美与人工美的有机结合。 2平面构成中点、线、面元素的视觉功能及一般形态 2.1平面构成中点的视觉功能及一般形态平面构成中的点是三大元素中最简洁的造型元素,其表现形式非常丰富。点可以通过方向、位置、形状、大小、多少的变化,构成变化丰富的视觉效果。点可通过连续排列形成虚的线,而点向四面的连续排列可形成虚的面[2]。2.2平面构成中线的视觉功能及一般形态线是点的移动轨迹。从几何角度来说,线是面的边缘,是面与面的交界。线通常划分为直线和曲线两大类。水平直线的整齐排列就像平静的湖面一样,给人流畅、清新、平静之感,而流动潇洒的曲线展示出跳跃的自然美。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往往曲线更具有吸引力,其形态更显自然、丰富,具有生活气息。2.3平面构成中面的视觉功能及一般形态在面的样式中,以几何学要领构成的图形最为简洁明快,具有理性与机械的冷感性格,体现一种规范。 3校园景观设计中点元素的运用 景观设计中点要素的分布称为点状要素。如图1是牧校校园中名为“雲山叠翠”的石质假山,主峰高耸与左右两侧配峰相呼应,点缀于园路右侧草地上,以高大的绿色为背景,以点的构图形式构成了画面的焦点,使整个画面显得更加匀称、生动。 4校园景观设计中线元素的运用 4.1校园景观设计中直线的应用在牧校校园景观中主园路和部分游步道、汀步均采用了直线形设计表现,如汀步镶嵌于绿色草坪中,与周围教学楼的线条融为一体,体现出内外统一的整体感和明确方向感,并起到了引导游览路线的作用。4.2校园景观设计中斜线的应用在牧校校园景观设计中,如部分花坛花池的设计、景墙设计、铺装设计、道路汀步设计等均应用了斜线造景元素。教学楼周边设计了一条沿对角线布置的斜线型铺装,使原本因教学楼轮廓线的生硬和绿地边缘线的横平竖直而趋于平淡的构图,变得活泼生动,更具动势,并使景观结构更显精致。4.3校园景观设计中折线的应用牧校校园金鸡湖岸边的白色大理石栏杆采用了折线的构图手法。白色大理石栏杆曲曲折折沿金鸡湖岸边延伸,使湖岸线充满韵律的灵动感,并可多方位的欣赏湖面美景。 5校园景观设计中面元素的运用 5.1校园景观设计中方形面的应用牧校校园入口主园路,长方形的铺砖有规律地布置在广场中,给人以严谨、规范的心理感觉。校园中的喷泉池、升旗台、植物花坛都采用方形设计,给人平稳、大气、震撼之感。5.2校园景观设计中有机形面的应用有机形面是采用自然界的树叶、花朵、果实等的外形而创作出的面,体现了旺盛的生命力。牧校校园的室内体育馆即大学生活动中心的屋顶造型采用大小两片作为泰州市树———银杏叶片的造型,另外动物解剖馆作为大型的动植物标本展示中心,其外形采用了蝴蝶造型来凸显生命之美。 6结论 景观设计与平面构成是相辅相成的。园林景观设计方案应从整体出发,体现生态性、艺术性、人文性原则。遵循自然规律,尊重生态系统,更好地运用景观设计的艺术语言创造出更健康、更有生命力、更有创意的景观设计作品。 作者:夏群 单位: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 平面构成论文:平面构成与现代设计探讨 摘要:平面构成是在二维空间的平面上一种视觉设计。平面构成在现代设计中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从现代设计的起源和发展来看,平面构成从早期的包豪斯学院起就是作为现代设计的“基础课”来出现的。而在现代设计当中,平面构成不仅揭示了形式美的奥秘,也为现代设计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 关键词:平面构成;现代设计;包豪斯学院;形式美 平面构成是在二维空间的平面上一种视觉设计。平面构成在现代设计中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平面构成的训练,可以使我们了解形态的构成方法、组合方式、以及平面构成中蕴含的形式美法则。平面构成对于现代设计来说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其规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代设计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具备了与时俱进的时代感的特征。因此平面构成与现代设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学习好平面构成有助于更好的适应现代设计的市场需要,提高现代设计的水平。 一、现代设计的来源与发展 说起现代设计的起源,要从19世纪的包豪斯学院成立说起。1919年4月,在德国的魏玛市由最初的创始人格罗佩斯成立了包豪斯学院。包豪斯学院的成立,标志着现代设计教育的诞生。他是世界上第一所为了现代设计教育而建立的专门教育机构。对世界的现代设计的进步和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包豪斯学院在成立之初,就明确了建设学院的宗旨——艺术与技术要统一;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设计要遵循客观与自然的法则来进行。在建立学院的初期,包豪斯聘请了一批科技与技术的人才作为学院的教师,形成了独特的教育体系。其中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有伊顿、克利、康定斯基、莫霍里•纳吉等等新时代先锋派的艺术家。而包豪斯学院则成为了反传统、推行现代艺术设计理念的阵地,虽然最终由于当时德国纳粹的破坏而最终导致了包豪斯学院分崩离析,但是其设计理念和精神已经随着一批批学员的毕业而分散到世界各地,并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在这些优秀的艺术家当中,伊顿设计了包豪斯学院的“基础课”——以训练平面视觉敏感为中心的课程。首次把平面构成引入到艺术学院的设计课程当中。同时也在课程当中引入了现代色彩体系。使包豪斯的课程更加系统化。而克利提出了“自然应该在绘画当中重新诞生”,其重要的教学成果就是把基础课、理论和创作结合起来,从中起到启发学生创作思维的作用。而康定斯基的贡献则在于运用理论来分析绘画的色彩和形体。莫霍里•纳吉则把社会性的设计观念带入到当时包豪斯的教育体系当中,在包豪斯的学院发展方向上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包豪斯通过一系统的实践活动,逐步的建立起了教育体系,完善了教育思想。并且提出了艺术与科学可以一样的进行分析和研究,分解成基本元素来进行研究和处理。例如,绘画艺术就可以分解为点、线、面等形态和空间色彩等元素来加以分析和研究。这些艺术家的努力,使当时在包豪斯学院形成了在设计教育当中对美学、材料学、人体工程学、建筑学、心理学的理论研究。而这些教育理论对后续的现代设计的发展已经艺术设计教育都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由此可以看出,包豪斯学院的成立,创建了现代设计的教育理念,取得了艺术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十分卓越的的成就。完成了艺术和技术的和谐统一。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平面构成作为“基础课”对于现代设计的重要作用。 二、平面构成的概念和含义 平面构成是视觉元素在二次元的平面上,按照美的视觉效果,力学原理,进行编排和组合,是以理性和逻辑推理来创造形象、研究形象与形象之间的排列方法。因此上说,平面构成是研究平面的图像、创意、思维而形成的一门科学。从平面构成的训练方法来看,他比较偏重于逻辑理性的形象思维,是视觉传达活动的最基本的训练手段,是一种思维和表达方式的训练。通过对主题的深度发掘,培养特定的设计与创意能力。在现代设计当中,平面构成逐渐成为初学设计者的一门基础性训练课程。平面构成作为三大构成的第一门基础性课程,是另外两种构成即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的基础。它包含了对点、线、面及其发展形态图形、文字、质地、颜色和光等各种不同要素组合的探讨与研究。综合运用形式美构成法则,进行多种排列方式从而造就出重复、变异、空间、律动等一系列的视觉错觉,进而达到愉悦视觉,增加视觉冲击力的目的。因此,可以说平面构成是从实际存在的具体事物中提炼出抽象的、概括性强的设计元素来形成特定的形式感美,从而表达艺术情感和抒发艺术创作者的想象力的。从平面构成的概念和含义中,我们不难看出平面构成之于现代设计的意义。现代设计必须通过平面构成的方法去进行理解和分析。平面构成则成为了现代设计的基础。 三、平面构成与现代设计 设计发展到现代已经成为一种集科学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技术和艺术等多种领域为一体的多元化的学科。它不仅需要有高超的科技手段,同时也注重艺术个性和艺术情感的表达。这就要求设计者同时具备一定的技术水平和艺术品位。这也正符合了前面所谈到的包豪斯学院所提出的口号“艺术与技术必须要做到统一”。为了满足现代设计的需求,就必须逻辑的、理性的对现代设计进行深度的挖掘与研究。这就需要平面构成理论的帮助。因为平面构成的理论正是建立在对现代设计逻辑的、理性的分析和研究基础之上的。 (一)平面构成在现代设计中的作用 平面构成在现代设计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代设计按照门类划分大致分为环境设计、工业造型设计、产品包装设计、广告设计、动画设计等多个门类。如果说这些种类繁多的设计是一棵大树的枝和叶的话,那么平面构成就是大树的根。它作为设计中的基础理论研究,任何门类的设计都能从中找到平面构成设计的元素,也都能运用平面构成的基础元素去分析和理解它。平面构成的把具象物体划分为点、线、面、体等基础元素。在视觉艺术的基本理论中,点、线、面是一切造型的根本,它们综合起来构成了物质的形态。点的集合形成了线,线的集合形成了面,面的集合形成了体。所以研究点、线、面是平面构成训练的第一步,一切的现代设计都是从这开始的。研究平面构成的现实意义都体现在设计作品之中。我们通过对平面构成与现代设计的对比可以发现二者之间的关系。平面构成是抽象的,现代设计是具体的;平面构成是概念化的,现代设计是具有实践性的;平面构成是符号性的,而现代设计是具有明确的指向性的;平面构成是作为一种训练手段出现的,而现代设计则是训练的目的;平面构成是对设计形式感的一种研究和探讨,而现代设计则是表达完整真实的设计思想。从中我们知道了,平面构成是方法和手段,完成现代设计作品是目的,要想实现目的,必须掌握平面构成的方法和手段。因此,平面构成成为了现代设计的基础,也是现代设计的最基本的表达方式。它为现代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因此研究平面构成对于现代设计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平面构成揭示了形式美的奥秘 所谓形式美,就是美产生的形式。其主要指的是艺术媒介在特定的审美空间的表现或呈现,可以理解为某种形式出现了以后能够使受众产生出美好的体验。它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的而达成一种普遍共识。例如,我们所说的黄金分割比例等。在现代设计中,必须运用到形式美的法则,才能使设计为广大群众所欣赏和接受。平面构成正是总结了这些人们普遍认同的形式美,使其形成规律,进而带给人们不同的审美体验。我们可以列举一些形式美的法则,从中来看其在现代设计中所起到的作用。说到形式美,首先就是对比与统一。对比就是设计元素之间大小、长短、疏密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把这些现象运用到设计作品中可以突出形态之间的不同之处,进而起到突出表现主题的作用。统一就是和谐,它指存在于几种不同要素之间的共同性和融合性。有了对比和统一,就能使设计作品即突出主题,又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次就是对称与均衡,在对称和均衡的情况下,视觉心理重量相等,形态相同,可以带给人一种自然的美感。第三,就是节奏与韵律。所谓的节奏与韵律原来是对音乐旋律的描述,而在视觉阅读的情况下也会出现音乐美的通感。例如,形态的错落,线条的波折,色彩的柔和,都会如同音乐流动一样带给人感官的愉悦。平面中的节奏和韵律可以理顺画面的层次,确定版面的视觉流程,表达出张弛有度的视觉需求。由此可见平面构成揭示了形式美的奥秘,这对于现代设计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设计发展到了现代,更需要这种对于形式美的了解和驾驭。只有学会和掌握了形式美法则,才能更好地进行和完成现代的艺术设计。 (三)平面构成可以更好为现代设计提供帮助和支持 在现代设计的作品中,设计内容多数会根据主题的需要来完成,有时候会超越平面的可视范畴,突破二维空间,表现出三维立体的空间感以获得视觉上的冲击力。而这就需要平面构成的理论来进行帮助和支持。在平面构成的理论中点的大小变化、线的密集都可以产生出丰富空间的视觉效果,从而突破二维版面的固有模式,产生出视觉错觉,从而获得与设计主题相符合的更具视觉冲击力的最佳视觉效果,更好的完成现代设计。平面构成不仅为现代设计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而且为现代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持。现代设计尤其是视觉传达设计大致可以分为标志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设计,平面构成在其中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首先,在标志设计中,经常会用到平面构成的构成形式与方法。一些构成形式例如透叠等的应用可以让标志的形式感更加强烈。因为构成方式的秩序感和特异性使标志变得实用且简洁,更加直观明了。在标志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其中蕴含的构成手法对标志所承载的含义和符号性都起到了推进的作用。平面构成形式和手法的运用使标志变得更加主题突出,使人印象深刻。其次,在现代的广告招贴设计中,平面构成的形式和原理随处可见。例如,重复构成的形式,可以加深顾客对产品的印象,增强说服力;而特异构成形式,则可以使人轻易的发现宣传的主题与重点,渐变的构成形式可以增加产品宣传的趣味性等。现代广告设计的表现手法有多种,而设计师则一直热衷于将平面构成的手法应用在广告设计当中,由此可见平面构成对于现代广告设计是多么的重要。再次,在包装设计中,平面构成的原理基本上随处可见。与其他的现代设计作品一样,包装设计也反复的利用平面构成的手法来处理商品的外在包装。通过商品的外包装那种强烈的形式美感来吸引眼球,博得大家对于产品的关注,从而更好的销售商品,赢得更多的消费群体。总之,平面构成是现代设计发展的基础,尽管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艺术设计的创作手段在不断的丰富,科技元素的运用也在不断的丰富,但平面构成仍然是现代设计的根本。掌握好平面构成对于现代设计有着非凡的意义。因此,让我们都来重视和学习好平面构成这门“基础课”,从而更好的来发展现代设计。 作者:刘傲 单位:辽宁理工学院 平面构成论文:平面设计构成艺术分析 摘要在构成艺术中,一个重要的基础理论即为平面构成。构成实质上为创作者进行平面设计一种思维方式以及方法论。掌握平面设计构成规律对平面设计效果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对平面设计中的构成艺术进行深入分析,促进构成艺术能够在平面设计中得到更好的应用。 关键词平面设计;构成艺术;规律 平面设计是选择“视觉”来作为表现方式和沟通方式的一种艺术创作,同时灵活应用诸多种方式,结合文字、符号图片,进而坐出能够传达某种信息、想法的视觉表现。①在进行平面设计过程中,设计是合理应用构成艺术可促进设计效果得到有效提升,进而提高设计作品的内涵及价值。 1构成艺术的具体规律 从理论层面上分析,构成艺术经过了几个发展过程,对其发展产生较大影响的过程主要为包豪斯的实践、俄国抽象及构成主义影响、达达主义影响、荷兰风格派影响等等。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之后,构成理论才逐渐形成其具体特点的理论以及规律。 1.1构成艺术的起源及其发展 “构成”一词源于德语GES-TAL-TUNG的译语,该词被定义为对诸多视觉因素进行重新组织和结构,促进其审美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进而使得视觉因素能够达到启发人们思维,培养人们创造能力的作用。同时,构成也是指对相关构成元素进行重新组合,且该种组合是有目的性的,通过重组之后,各构成元素所具有的审美价值均会得到明显提升。从实质意义角度上看,构成属于构成主义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该词的真正形成时间段为1913年-1917年期间。构成主义的奠基人物为俄国的塔特林。塔特林是提出构成主义实质意义的第一个,其认识在实质上,艺术是一个不断进行创造的过程,是整体感受材料、形态等的过程。在理论体系上,构成学是对包豪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其凭借美学观念、新思维方式加强进行造型原则构建,最终建立起了崭新的造型原则,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将这些原则应用于艺术设计实践中。总体而言,构成为一个构成主义概念,其指的是视觉因素进行重组和结构,进而促进其审美能力和艺术脚趾得到提高,进而使其能够表现出更加丰富的启发思维,更具创造力培养价值,给予某种目的将各种元素进行有机组合,使其通过组合后能够表现出更高的审美价值。 1.2构成艺术对平面设计产生的影响 在艺术设计形式上,美国创造者直接承袭了包豪斯的正统,其进行平面设计的支点主要有三个要素,分别为点、线、面。凭借线条的黑白对比,创造出欣赏者视觉山上的胀缩感,使欣赏者能够感受到丰富而生动的艺术动感。上世纪20年代,美国展出平面设计作品表现出巨大的影响力。在艺术设计上,日本创作者也是受到包豪斯思想、理念及方法的影响。在上世纪40年代,日本的大智浩便开始投身于伊顿理论的研究中,其认为,在平面设计过程中必须突出线条的渐变,凭借疏密程度变化展现渐变效果,通过对直线、斜线等进行各种方式的组合表现构成的生动和形象。中国对包豪斯设计进行研究的时间始于上世纪30年代,通过诸多研究及实践之后建立起了包豪斯艺术设计教育体系,并将该体系应用于教学世纪中。但是由于当时中国的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速度和程度均还相对滞后,因此,这种研究者的观点未能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包豪斯设计思想理论在改革开放后得到了快速发展,并逐渐被设计界采用,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得到不断发展,进而推动中国现代设计的发展步伐。在构成上,平面设计主要有三种构成,其具体为空间、色彩以及时间构成。其中应用最为普遍的是色彩及平面构成,而应用相对较少的是立体构成。平面构成的应用对平面设计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在设计过程中,将形态的不同组合、布局的不断变化等因素作为设计的基点。也正是这些因素充分体现了设计的思考性和抽象性。构成艺术所具有的独特思维理论及思维方式使其相关研究均能够紧跟社会、时代的发展步伐实现不断发展,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相关学科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并积极理论联系实际操作,将艺术与技术二者的发展统一起来,重视逻辑和形象思维的同时应用,所以构成艺术经过悠久的发展过程之后能够得到不断深入。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构成艺术均对相关艺术创作均产生巨大影响。 1.3构成规律在平面设计中的具体分类 就内容而言,构成具体可分为三大内容,其分别为时间构成、色彩构成以及空间构成。在空间构成又包含有两个部分内容,其分别为立体构成和平面构成。在实施平面设计的过程中,应用最为普遍的是色彩和平面构成,而在实施平面设计的过程中较少应用到平面构成。平面构成的合理应用对平面设计效果的提高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平面构成为一切构成的构成,是进行艺术设计必须要学习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平面构成适应范围极为广泛,其不仅适用于平面设计,同时还适用于工业造型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建筑设计等。在平面设计的应用上,在表现出来的审美效果上,平面不同的结构、形态、布局均会通过不断的变化来实现各种重新组合,通过这些形式要素便可促进平面设计的审美效果得到有效提升。在合理应用平面构成的基础上再加入设计者的创造性思维,进行抽象性设计,可大大拓展平面设计作品蕴含的内容,进而提升平面设计作品的艺术价值。在构成艺术中,色彩构成是一个最具价值的组成部分。按照色彩构成的相关理论以及法则,色彩构成实现理性与感性色彩二者之间的相互融合,通过这种融合使色彩的感觉得到不断提升。②通过融合之后,色彩的感觉得到不断升华,其审美境界得到有效升华,表现出更加宽广且科学的审美效果,使色彩表现出更加丰富和富有深意的审美境界。最后,在更加实际设计需求,合理使用相关方法及理论进行色彩设计。对于构成艺术而言,立体构成是凭借相关法则和方法,重新组合各种不同形态要素,使其最终成为各种各样的立体形象。 2构成艺术对平面设计产生的影响 通过对诸多因素均实施抽象性的思考,然后实施理性设计。通过这些环节来为平面设计的具体实施做好充分的准备,使平面设计的技法得到不断增强,进而不断提升平面设计作品的视觉审美。构成艺术规律对平面设计产生的影响较为广泛和深远,具体主要表现在功能影响、价值影响、应用影响三大方面。 2.1构成艺术在平面设计中的功能 在研究内容上,平面构成体现为二维空间设计、设计方法相应的理论。在构成艺术创作过程中,创作者从欣赏者的视觉、心理角度寻求艺术表现的可能及可行性。实质上,平面构成表现为理性设计基础,注重对抽象构思及创造、设计思维方式进行培养。因此,平面构成的基本特点表现为抽象性、单纯性、高度概括性。平面构成是将最单纯、简单的形态作为原型实施相应创作。在实际创作过程中通过原形存在的重组、变化等各种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对设计者的个人情感、实施设计活动的意图的具体表达方式进行研究,最后将设计规律、设计方法进行归纳。在内容上,色彩构成主要包含几大部分其分别为对比、调和、调性、采集构成。丰富多彩的颜色之间所表现出来的相互矛盾、对立、差别便构成了色彩对比。按照属性进行分类,又可将色彩对比分为三种,其分别为以明度变化、色相变化、纯度变化作为基础的色彩对比。而在立体构成中,其研究内容主要首先为一些构成要素,例如点、线、面等,然后对形态要素、相关构成原则的造型活动进行研究,最后再对造型材料进行研究。 2.2构成艺术在平面设计中的价值 在平面构成中,构成形式、基础理论均与实施平面设计所需应用到的思维方式、方法存在密切的联系,二者是一个有机整体。③创作者在实施平面构成过程中,需要使用的思维方式具体表现为从理论思维到抽象,再到实践的一个具有形象性的思维过程。将具有抽象性的几何形态作为对象展开丰富的思维活动可更好地实现对结构与构成二者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深入研究,进而实现视觉及方式的探寻。在各种造型的设计过程中,选择简单、高度抽象的“形”作为基本元素,对创作产生的影响得到有效降低。在色彩设计过程中,色彩构成是重要的理论依据,同时对设计地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色彩的合理应用可促进艺术的欣赏者产生不同的视觉心理反应。由此可见,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色彩构成发挥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应用价值极为突出,其是实施平面设计的基础。而色彩调和则主要是体现设计过程中色彩构成所具有的规律。有序、协调地将超过两种的色彩进行组合,各种不同色彩的调和通常会应用到共性、面积、秩序三种调和方式。色彩构成规律还体现在采集重构,具体指的是把存在于原物象中的色彩元素注入新的组织结构,展现新的色彩形象。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通过色彩重构来促进艺术作品的感染力、艺术价值得到有效提升。 2.3构成艺术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在平面设计的实际过程中,设计者需要进行考虑的因素较为复杂,其不仅包含整体、展示空间的平面,同时还需充分考虑整体灯光、材质、人流量等因素。由此可见,展示设计既是空间设计又是平面设计。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充分运用平面构成相关规律,按照各种面形态实施具体设计,在进行图形转换。通过这样的设计环节,充分体现理念到抽象再到具象的整个设计过程,这便是构成艺术在平面设计中的实际应用。通过对现代广告进行研究可知,色彩为使欣赏者能够产生强烈视觉冲击力的主要因素,同时也是广告自身产生艺术感染力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因此,在实施平面设计的过程中必须保证合理使用色彩,科学进行色彩搭配可促进作品的视觉传达效果得到有效提升。在构成艺术中,与图形、文字相比,色彩的应用更具价值。通过色彩了实现信息的快速传达,能够吸引欣赏者的目光。对色彩元素进行合理配置可实现对欣赏者的记忆、感知、情感、联想等进行调节。色彩是构成艺术应用于平面设计的最重要体现,对平面设计艺术效果、艺术价值的提升均具有重要意义。 3结束语 在艺术作品的设计过程中,构成是核心,通过构成可有效地将各个元素、节点进行有机组合,进而起到相互统一、相应控制的效果。对作品或形式进行创造性的设计均离不开构成艺术。构成艺术所具有的规律为进行平面设计的思维方式及方法论。因此必须加强对平面设计中的构成艺术进行深入研究,进而深刻认识并把握二者间的相互关系。 作者:刘洪哲 单位: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平面构成论文:平面构成对室内设计教学的应用 摘要:平面构成作为室内设计的基础教学,在于着重培养学生的设计创造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平面设计中的点、线、面的造型手法、色彩搭配原则和材质综合运用的教学方法对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学有着指导性的意义,其核心是室内设计的专业教学。通过对平面构成与室内空间设计界面中的相互关系的论述,更加强调室内设计所对应的构成手法,以及在室内界面设计中室内设计教学的应用型策略对于平面构成元素的影响。以此来详细的阐述平面构成在室内设计的教学应用研究与实践。 关键词:平面构成;室内界面;课程教学;教学策略 一、平面构成在室内界面中的依附关系 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高,伴随着对“居”的要求也更加关注了。高校室内设计教学中往往对室内设计的技能教育和专题空间教学过于重视,而忽视了基础教学对于室内设计教学的创意铺垫和审美素质的提高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室内设计教学中最基本的创作基础和设计元素是通过平面构成关系体现的。按照平面构成的原理,通过点、线、面三大基本元素在空间界面中的形式美法则的应用,营造出具有较高艺术素质与设计水平的视觉空间环境。在室内实践设计教学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诠释平面构成在室内界面中的相互依附关系。 二、平面构成理论的相关概述 (一)平面构成的基本元素 1.构成中的点。点作为构成中的基本要素之一,点的大小、面积、形状、色彩、肌理以及位置等元素通过排列、连续、重复、放射等基本形态和骨骼的构成法则的运用,体现出强烈的视觉空间,并具有明显特征的空间形态[1]。2.构成中的线。线是通过点的移动轨迹形成,具有宽度、长度、粗细、方向等特性,直线、斜线、曲线等基本元素通过重复、渐变等特点表达出不安定性、稳定性、动态感等不同的形态特征。3.构成中的面。面在室内设计中表现为界面,是点与面经过密集方式转换的形态,有大小、宽度、厚度、色彩与肌理等特性。平与糙、亮与暗、软与硬等表象特征,都可以影响空间的质感与人在环境中的心理感受。 (二)平面构成的基本手法 平面构成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构成方式有:重复构成、对比构成、特异构成、发射构成、分割构成等形式[2]。在教学中,让学生将平面构成的基本方法熟练运用到室内设计中。在设计过程中,并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是教学实践的主要目标。 三、室内空间界面中平面构成元素的设计形式 (一)点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点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功能性和装饰性,还表现位置的特征[3]。点的重复、排列、发射等形式的运用,都可以决定空间界面的造型形态,可以在空间中形成丰富的视觉变化。(图1)该餐饮室内空间的设计中,整个空间的墙面空间分割处理运用大小镂空圆形的隔断,通过隔断上的大小圆形的对比,使隔断界面上的平面构成关系具有强烈的向心力和张力,空间中形成丰富的视觉变化。 (二)线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线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表现形式具有多元化、序列化等丰富变化。在空间中,线存在于空间界面的轮廓线、分隔线、转折线等不同类型,通过粗细、数量、位置等排列的组合,使人感受到空间序列感、灵动感、层次感,丰富空间的功能性与界面层次感。(图2)该办公空间的界面设计中,大量运用线条的元素,整个墙面设计中采用垂直的线条,疏密宽窄结合,通过平面线的构成关系使整个墙面具有节奏感和律动感。在室内空间的设计中,继续遵循墙面线的设计元素,这个空间的造型运用穿插错落的线段,空间中错落的线段与墙面中规整的线段形成对比关系,通过线的组合形式以此来增加空间的层次感。 (三)面在室内设计中的作用 面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是通过片状的形式存在,以限定、划分空间为主要功能,来表现它的限定性[4]。面的材质和肌理的运用在室内设计中也起到重要的装饰效果,通过面与面的相互衬托、突出重点、分明层次,使整体空间的内容更加丰富,增加空间的渲染手段和造型技巧。(图3)该室内餐饮空间的墙面通过面的构成关系,限定了餐饮空间的布局形式,使空间的布局形式更加具有层次感,空间界面的组合形式多样化,为此营造出流动的、安静的、活跃的等不同性质的空间环境。在面的材质选择上用自然木质拼接装饰墙面,增加整个空间的精致度,突出餐饮空间的质朴、自然、宁静的氛围。 四、平面构成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形式 (一)室内设计教学中的形式构成 平面构成在室内设计教学中,是通过对设计界面的组织与应用得以体现的,强调平面构成的形式美,将室内空间的内涵和情感,准确地传达给受众人群。让学生在了解和掌握各种形式的特征和规律的同时,运用有效的设计方法,创造出丰富、完整,具有形式美的室内空间视觉环境。1.秩序与变化。秩序与变化是通过统一的形式美规律体现的,是平面构成着重强调的形式法则之一[5]。包含造型的统一、色彩的统一、风格的统一。这种有共同特性的构成元素,在空间中又形成内在的联系,强调了各空间的相互协调关系。2.矛盾与和谐。矛盾的形式美是通过对比来体现的,而空间的整体性设计原则在室内设计教学中是重点,所以空间矛盾与和谐的设计关系,是学生在设计过程中首要解决的问题。对比是通过有差异、不同的构成元素在空间中组织,在差异中体现矛盾性,在矛盾中又表现出和谐的视觉空间效果,使空间环境的气氛更加丰富、活跃,增加趣味性。3.真实与幻象。对称在室内空间中是一种常用的设计手法,但这一设计形式过多会出现空间较为规整、单调、缺乏韵律感。要想拥有立体化的空间,可以通过镜像的语言来表达对称这一特殊的视觉感受。例如:用镜像的手法,反射出对称的图形,打破了稳定的空间形式,但又使人在视觉感受上出现一种奇幻的感觉。强调了空间的视觉化语言的同时,又营造出严谨、对称的空间形态。4.平衡与跃动。平衡是靠形式语言来表达的一种构成法则[6]。在室内空间中,可以通过重复、对称、渐变等分量平衡手法,形成均衡构成的具有形式美的视觉环境;或者利用不对称与视觉偏移的构成形态,进行平衡的视觉调整,从而形成有规律活动轨迹的律动空间。所以,在室内空间中空间平衡的把握尤为重要。跃动的空间视觉形态在室内设计中也是较为特殊的手法,通过对空间界面韵律与节奏感的塑造,给受众以跃动、愉悦的心理感受。营造出丰富的视觉空间,形成出有律动感的特殊空间环境。 (二)平面构成室内设计教学中的技术表达 室内设计教学,不仅要强调构成形式法则的应用,还要结合特殊材料与媒介,将现代技术的体验运用到空间设计中,来达到多维空间视觉环境的塑造。1.新技术视觉语言。在现代设计中,新技术的引用越来越体现出技术进步的变化,技术多样性也贯穿于室内设计的应用需求中。数字化媒体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带来特殊的空间视觉效果,还可以促进平面构成元素在室内空间设计中新视觉环境的体现,无形中推进了室内设计教学的深度与广度。2.视觉媒介整合。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平面构成在三维空间的基础上向多维空间的延伸应用,受到了多种视觉媒介的影响。在同一空间,运用不同的视觉媒介手段,可以满足其独特的审美需求。可以通过人造光或者自然光,采用投射、折射、反射等设计手段,增加空间丰富、梦幻、奇特的视觉环境,渲染出更具有风格的感官体验;可以借用独特的装饰材料,将室外环境引入室内空间,利用植物的肌理、色彩赋予空间特殊的功能,以及趣味性的体验。 (三)室内设计教学中的维度演绎 1.平面构成的强化与空间维度的突破。平面构成元素在室内空间中不是以个体存在的,它是一个延续的整体。可以通过设计路线的研究,将空间维度体现在动态路径的运动形态中。通过人视线、角度、位置的变化,对构成特色的强化,并通过审视空间视觉形式的变化,传达丰富变幻的视觉体验,增加空间维度的变化,强调人与空间的互动。营造一个具有整体性、时间性的多维空间形态。2.空间构成“表皮”的语言。在室内设计中,将内部空间向外部空间延伸的过渡介质,称为表皮化空间。它可以为空间环境起到一个隐私的作用,但对建筑实体起不到支撑作用,却可以通过新型材料与理念将建筑包装起来。而在室内设计教学中运用镂空、透明、半透明等设计手法,将光的通透性表现出来,同时表皮化空间也可以将信息、图形通过数字媒介的手法给人们提供一个具有表现性、信息化的视觉文化空间效果。表皮化空间的运用体现了新时代生活、文化审美不断提高的反映。 五、结语 平面设计作为高校室内设计专业教学中学生创意能力和思维审美能力的铺垫性开发,在教学环节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平面设计中的点线面的造型手法、色彩搭配原则和材质综合运用的教学方法对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学有着指导性的原则,是室内设计专业教学的基础核心。教师在室内设计专业教学中,不断地研究平面设计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规律,指导学生把平面设计的相关理论知识应用到室内空间界面设计中,以此提高室内设计专业学生的设计理论知识和创意创新能力。 作者:张倩倩 商墩江 单位: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平面构成论文:产品设计中平面构成课程的教学思考 [摘要]《平面构成》作为《三大构成》课程教学中的第一个阶段,是产品设计专业大一学生由绘画意识向设计意识转变的一个“桥梁”。在我国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三大构成》课程已经得到普遍开设,而本课程在产品设计专业教学、实践乃至后期核心课程教学开展均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就产品设计专业中《平面构成》课程当前的教学现状以及存在的教学问题进行一定的探讨和思考。 [关键词]三大构成;平面构成;产品设计;教学思考 一、三大构成与平面构成 现代西方艺术流派之一的构成主义主要是指“三大构成”,而平面、色彩和立体的构成教学内容构成了整个三大构成的教学体系。构成主义一直坚信设计的出发点在于“结构”。而技术与艺术也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非具象的简单造型是构成主义设计的主要特点。构成主义设计当中的“构成”实际上是一种造型概念,也是一种常见的现代造型设计用语。一开始的时候“构成”的艺术形式是追求几何的抽象造型艺术,多个几何单元经过一定的思考设计后组合成为一个新的单元,赋予新的单元视觉化的力学概念是其蕴含的意义。后来构成演变为艺术设计创作的一种重要方法,它研究的是形态设计的方法和规律。“构成”是产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程。中国最早的关于现代构成的研究专著,也是惟一被译成外文的构成著作是有王无邪先生编写的《平面设计原理》和《立体设计原理》。这两本书以中、英及西班牙文在香港、台湾和美国出版。平面构成就是将点、线、面等视觉基本元素按照一定的规则在二次元的平面上进行编排和组合,它以理性和逻辑推理来研究形象和创作形象,它是将理性和感性进行巧妙的结合的产物。平面构成的产生背景是现代科技美学的日益发展,它产生于现代光学、物理学、数学、美学及心理学等诸多领域共同构筑的基础之上。作为一种具有现代感的视觉语言形式,平面构成广泛应用与产品设计、建筑设计、平面设计、时装设计以及舞台美术等众多艺术设计领域。 二、平面构成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对于通过美术高考进入高校的大一新生来说,平面构成课程是其由绘画意识向设计意识转变的“桥梁”,其自身在学生专业学习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目前高校教学活动中平面构成课程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对于学生后期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没有起到应有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教学内容流于表面 平面构成就是将点、线、面等视觉基本元素按照一定的规则在二次元的平面上进行编排和组合,它以理性和逻辑推理来研究形象和创作形象,它是将理性和感性进行巧妙的结合的产物。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本课程的教学局限在基本法则的教授、讲解,对于平面构成基本法则的产生原因及过程缺乏必要的延伸描述,将应该有的“物体表象观察—内部构成分析—视觉规律总结—规律利用创造”教学过程简化为“学习视觉规律—规律利用创造”。这种教学环节上不适当的简化,使得学生流于表面的学习理论,对基本设计原理、法则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由于学生们对于“平面构成”知识、理论认识的表面化,使得他们处理不好课后练习中的模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也极少思考其本质,仅仅是流于表面的去临摹已经存在的相关设计图例,导致各年级大一时的学生作业具有强烈的一致性,设计作品不再具有视觉冲击力,而学生们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燃尽对于本课程的热情。 (二)教学课程没有体现延展及适用性 “平面构成“作为过渡性课程,它作为桥梁与纽带衔接着基础课和专业课,在所以专业课程开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为本专业后续开展的专业课程服务,为学生就职工作、创业时打下一定基础。所以,“平面构成”教学迫切要解决的课题是与后续专业课程保持一定的联系。现在的构成的教学方式大都比较局限,多是停留在构成本身并且较为刻板。未能对构成进行深入的细化以及延展而且在教学环节中出现了与后续的专业课程脱节的现象。不能使整个专业方向的课程有机结合,松散、独立的教学内容使得“平面构成”也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另一方面,教学环节与市场的有机结合也被忽略了。仅仅只是从构成到构成,而非构成到运用。教学与市场良好互动关系也就此缺失,学生面对平面构成具的运用无从下手。学生解决市场实际问题的能力被无形削弱甚至于丧失,学无以致用,那么学生步入社会便难以立足。 (三)教学培养模式单一 目前在我国已经确立了艺术设计专业包豪斯“三大构成“的重要地位。但是对于设计专业”教学真谛“的把握依旧是扑朔迷离。艺术与技术相统一的这个主张早在包豪斯创立之初就已经得到了明确。工作室作为包豪斯的教学基础结构,每一间工作室的教学任务都会只派两名教员来承担。其中一名是精通手工技艺、材料技术以及制造工艺的手工艺人,另一名教员则是艺术家。艺术家的主要作用就是用来激发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目前我国主要采取的教学模式是以课堂为依托的,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在于一方面对急速更新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获取总是落后,甚至并没有涉及这些“新鲜出炉”的技术,造成了技术和艺术的分离。并没有汲取包豪斯在工艺上成功的本质。另一方面单一的课堂教学太过于局限,对于与自然、市场都有千丝万缕关系的“平面构成”来说,没有走出去,而是关在“课堂里”无异于闭门造车。学生的见识面狭窄,也仅仅能纸上谈兵,没有实际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平面构成课程在产品设计专业教学中的思考 (一)点的教学思考 平面构成要素中的点以及点的的大小、明暗、色彩、肌理等,是所要表现的物体概括提炼后呈现的抽象形态。其具有明确的面积、大小、和形状,是所有形态的基础,点按照一定方向密集顺序的排列可以形成线,而点的扩大就可以形成面。它又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例如:高楼上的窗户,远距离观察是,窗户是作为点而存在的,但是近距离再去观察的时间,其就作为面而存在了。在视觉特征上点是可以吸引观察者的视线的,具有视觉上的聚集性以及观者心理上的扩张感。就构成形式而言,其包括无序构成和规律构成。在讲授“点”要素时,要融入到产品设计专业当中,将点的形态构成与组合关系代入到产品中去。产品设计中的“点”比几何学以及平面设计中的点更具有重要意义,是产品设计要素之一,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小至手机、遥控器等电子产品的操作按钮、指示灯,大至各类产品区域功能键划分都可视为“点”的构成设计。汽车造型设计中的照明区域构成、键盘功能区域构成;家具设计中的把手、储物格、钥匙孔、色彩点缀构成等等,其组合方式都离不开点的组合与构成,通过这种的教学方式,让产品设计专业的学生接触到“点”元素构成时,就课程一开始就寻找平面构成与本专业之间的最佳契合点,而不再是一味地追求点的组合在形式上的审美法则。 (二)线的教学思考 在产品造型设计中,线具有长短、宽度、形状、色彩、肌理等给人以直观感受的因素。而直线、曲线表现其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与点的视觉特征不同,线具有强烈的方向感,方向的不同会给观者截然不同的印象,比如:水平线的广阔、舒缓的视觉感受以及垂直线所产生的自有落体式的视觉感受等。我们日常生活产品的形态美的构成,无不体现出线的巨大魅力。线在产品设计中具有无限的创造、表现潜力。产品设计中的线可以表现为造型轮廓线、按键轮廓线、装饰纹样线、结构线等,整齐、明快、阳刚、力量的直线多运用于办公家具造型设计中;变化、自由、温柔的曲线多运用于家居家具造型设计中。产品设计设计专业线构成教学中,以线的性格、视觉特征,构成形式系统的讲授为基础,同时要增加产品设计线的运用原理和实例解析。将线构成运用的实际产品设计案例分析引入教学中,使得学生加深对产品设计专业的理解和兴趣,做到学以致用。如在讲线的性格特征原理时,让学生在观察办公用品、家具与家居用品、家居的过程中,了解直线、曲线的线体所体现出的各自不用的特征及丰富的变现力;从汽车前脸进气格栏设计发现线的运用方向不同产生的视觉特征变化,奔驰汽车的"数横一坚"式、劳斯莱斯汽车的"宫殿立柱"式、吉普的“七竖孔”式、道奇的“田字”式等,让学生在生活的不经意间,融入线的构成设计,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面的教学思考 在造型艺术里点、线、面都是相对而言的概念,点面积扩大会形成面、点的密集排列也会形成面,而线加宽以后就是面。三者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在面构成的教学过程中,同样需要紧密联系实际产品造型关于面的错视、图底反转等视觉特征以及空间构成的设计进行讲解,通过实例产品设计引导学生自觉的思考面构成设计的运用及其重要性。例如:图底反转的构成运用于手机面板设计中时,手机主控制面处于视觉中心,我们称之为“图”,而除此之外的那些面,称之为“底”。让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到“图”是具有明确、醒目、清晰的形,“底”是用来衬托“图”的,具有后退的效果。通过前期结合产品设计实例对于点、线、面的构成以及点线面综合构成的教学,注重激发学生对于平面构成学习的热情。而更加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提升自己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带学生到户外去,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去感受,进而观察、分析,将自然景象中的美抽象成点线面的组合,并从中发现平面构成重复、近似、渐变、对比、特异、发射和密集的基本形式,以及统一与变化、对比与调和、节奏与韵律、对称与均衡等形式美法则。结合课程内容通过户外感受、观察、分析,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概括和总结能力。当学生对平面构成的基本要素、形式以及形式美法则都有了一定了解后,我们再结合优秀的产品设计来分析讲解。例如,对国际知名品牌汽车造型以及家族设计特色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能够确切的认识到平面构成知识的运用所体现出来的风格迥异的效果;贴近学生的生活,对手机的外观设计进行分析,通过老牌诺基亚的强盛到没落,苹果、三星等品牌的后来居上以及本土小米、华为的不懈努力。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平面构成和产品设计密切的关系,以及其在产品设计过程中的巨大作用。要求学生运用点、线、面的组合表现风格迥异的汽车前脸设计、手机外观及面板设计,使课本知识与实际产品设计既有连贯性又有交融性。提高学生的专业意识,增强他们对本专业的了解和兴趣。 四、结论 我们所追求的目标就是让产品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平面构成能与产品设计的专业方向紧密结合。这一点也是制定产品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教学大纲的重中之重。因为在教学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如果我们的产品设计专业也采用其他设计专业相同的教育教学模式以及教材,就无法突出产品专业的专业特色。除此之外,也会让产品专业的学生感觉不到他们学生专业与其他设计专业有何差别。无法进行有效率有实用价值的教学活动,更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为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学生以后能够将学习的专业知识学以致用,必须要给学生一个明确的专业方向定位,让他们了解平面构成课程在所学专业当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对于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材教案的制定需要突出产品专业的特色,通过对于这几方面的优化改革来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科学有序的完成。 作者:汪惟宝 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皖江学院
管理毕业论文:如何做好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工作 【摘要】文章指出了目前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 21世纪是一个更加开放的社会,知识经济的发展,人才资源的比较优势将越来越明显,人才流动的数量与质量会逐步增强。如何做好新形势下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就成为人事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下面,本人就目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及对策,提出自己的拙见。 一、目前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毕业生人事档案是人才信息的重要载体,准确、齐全、完整的毕业生人事档案,历史全面地记载着毕业生的经历、政治思想、品德作风、学习成绩、实践能力及个人特长等信息,是反映毕业生综合素质的最重要依据。但是就目前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来看,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毕业生对人事档案的重视程度不够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工作中心的转移,组织人事政审工作相对减少,一些毕业生就认为人事档案“没什么用了”、“作用低了”,另一些就业于私营企业、民营企业等没有人事主管权的非公有制单位的毕业生,更是“遗忘”了自己的档案,怀着一种要不要档案无所谓的态度,其不知将来政审、调资、出据证明、职称晋升中均要以档案材料为依据。这种对人事档案重要性的欠缺认识,势必会影响人事档案在人才资源开发中所起的作用。 (二)档案管理不规范 档案管理部门只照搬中组部下发的《干部人事档案材料收集归档规定》,没有形成自己的实施细则和制度,在执行过程中也存在不严格现象,收集、归档工作被动不及时;另外管档人员在管理上流于形式,仅充当档案“保管员”的角色,对接收到的毕业生档案,只是按学校或接收时间不同在原档案袋上直接编号,这些不规范的操作导致了档案内容不全、管理混乱等问题,影响了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严肃性,降低了人事档案工作效率,更谈不上为毕业生提供优质服务了。 (三)档案管理手段落后 目前档案管理部门的管理手段还是手工操作,即使利用计算机管理,也仅限于将名字与档案号输入、输出与检索的管理,计算机现代化管理的潜力完全不能发挥出来,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手工操作运转慢、效率低的问题。 二、做好新时期毕业生档案管理工作的思路及对策 从上述问题来看,目前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已远跟不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为使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在新形势下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广大毕业生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部门应增强创新意识,更新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提高对毕业生人事档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一是加强宣传力度,提高毕业生对其人事档案重要性的认识。做好咨询服务工作,利用多种渠道向毕业生宣传有关人事档案的管理知识,要让广大毕业生充分认识到,毕业生人事档案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它对毕业生今后的就业、生活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人事档案是反映毕业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企业或用人单位选贤举能的重要依据,是对毕业生本人进行定位的重要参考,即使不设人事档案的企业、公司也是十分重视人事档案所提供的人才信息的。 二是加强自身学习,提高管档人员素质。新时期人事工作面临许多新问题,同时也给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档人员要充分认识到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在人才资源开发中的重要性,不断改进工作方式、工作方法,创新工作模式,提高工作效率,开发、管理和利用好毕业生人事档案这一信息资源。 (二)加强对毕业生人事档案的科学规范化管理 一是要全面普查案卷,去糟取精。对接收到的毕业生档案应重新整理,剔除无用的案卷资料,对所保留的案卷资料重新组卷。重新组卷的原则是尽可能将那些相互关联的资料组合在一起,并编写页码、目录、标题,一一对应,装订成册。 二是要加强收集工作,完善档案内容。按照《干部人事档案材料收集归档规定》文件精神,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相应的制度,全面收集材料,特别是对人才信息需要完善的档案内容,注意收集那些能体现毕业生实践能力、思想品德、政治素质等方面的材料,了解其近期经历,将其培训进修登记、科研成果、等新记录补充进档案内容,准确、客观地反映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与现实表现,提高档案的利用价值。 三是要实行专门统一管理。将所有毕业生的人事档案统一整理,分门别类,按照人员年龄、学历、专业、姓名等统一编号,并建立多种检索方式,便于查找与利用。建立专门的毕业生人事档案库,实行科学、规范的管理。 (三)创新档案管理模式,实现现代化管理。 增强创新意识,要在立卷制度上更新,在工作手段上改进。如从组卷的形式到装订的手段上考虑,怎样做到既不影响日后调档利用,又能尽快完成归档程序,档案工作者也要善于思考,多动脑筋,针对工作中发现的问题,搞一些小创造、小革新,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加强现代化技术在 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目前计算机已应用于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当中,但多数仅限于各类档案目录的输入与检索。我们可以借助计算机来完成本来较烦琐的手工操作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数码技术、影像技术、条形码技术等。加强计算机技术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帮助解决具体问题,将大大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 综上所述,在新形势下做好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我们人事人才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管理毕业论文:试论在线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论文摘 要:本文结合笔者开发完成的山东凯文科技职业学院毕业生档案管理系统,在详细论述了本系统的分析与设计的基础上,最终实现了基于B/S模式以技术、C#技术为支撑以后台数据库为基础的在线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系统。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高校毕业人数不断增加,毕业生档案不断膨胀,传统的毕业生档案管理方式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直接影响了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部门的办事效率。学院对于毕业生离校时档案信息的汇总、处理、加工还没有一套统一的管理系统,学生的各种档案信息管理处于纯手工操作,费力、费时、效率低,工作繁琐,所以建立此系统能为本院提供一个高质量、高效率的毕业生档案管理系统,实现毕业生档案信息的汇总、处理、加工及信息资源管理的自动化,并且适应学院发展需要,开创通过校园局域网实现毕业生档案信息管理无纸办公协同工作的时代。 1系统架构与技术分析 1.1 系统架构 系统是基于Web的应用系统,涉及到业务逻辑、数据处理等内容,采用流行的三层B/S(Browser/Server)结构进行设计和开发,使不同的系统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访问网站进行档案管理相关工作,能很好地实现数据共享。 1.2 技术分析 本课题开发的在线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系统采用B/S体系结构。在客户端运行浏览器,提供用户接口,负责产生用户的请求,并接受WEB服务器传递的WEB页面数据;WEB服务器接收请求,将其转换为数据库服务器能识别的SQL语句,传递给数据库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执行后将结果返回给WEB服务器,WEB服务器将结果生成浏览器识别的格式返回到客户端的浏览器上。由于采用互联网的相关技术,B/S结构的系统开放性好,易维护、易扩展。客户端浏览器只跟WEB服务器交换数据,数据安全性比较高。 2系统需求分析 针对于日常的毕业生档案管理流程,该系统需满足以下需求:(1)毕业生可以通过网络很方便地查询自己的毕业档案去向等情况,不受地域和软件的限制。(2)学校毕业生档案管理人员能对毕业生档案的有关信息进行有效管理,包括档案存放、传递、接收等,能够对遗留学生的档案进行有效管理。(3)学校毕业生档案管理人员能够凭自己的权限在网上对该系统内毕业生档案进行添加、删除、修改,检索,打印以及管理者权限等操作。(4)系统稳定,实用,可靠,能够按要求备份数据库。 3系统功能设计 由于本系统是面向特定的对象,所以用户进入系统先应该进行身份验证。根据不同的用户,进入到不同的管理界面,完成相应的功能。 系统的功能模块划分如下:系统主要由用户登录、系统管理、档案管理三大模块构成。其中系统管理和档案管理是本系统的中心模块。系统管理包括:用户管理、权限管理、数据维护管理、日志管理、系统辅助管理等主要功能。档案管理包括:基本信息管理、毕业信息管理、档案转递管理、遗留学生信息管理、打印功能、检索功能等。 普通用户实现的功能包括两部分:毕业信息提交及档案去向查询功能。而系统用户实现的功能则包括以下几点。 (1)系统管理功能:①添加删除用户以及密码的设置与修改;②用户管理:系统支持多级权限管理。系统管理人员可对系统信息进行维护、编辑、检索、打印并对系统进行数据库管理;普通用户仅限于档案去向查询;③信息维护:毕业生生源数据库的维护—— 按年度,每年一个毕业生生源数据库,进行毕业生生源数据库的汇总与修改;打印方式的维护—— 根据机要档案交接的需要,按毕业生档案机要转递去向的不同,能够分别打印发往外省、市的,本市、区的,本地人才服务中心的等档案机要交接单;④日志管理:系统日常使用记录,包括:用户名、IP地址、使用时间及使用的相关记录;⑤系统备份功能:系统数据按要求进行备份。 (2)毕业生档案管理功能:信息管理功能:提供毕业生档案管理基本信息的录入、修改,进行相应的数据编辑,以及毕业信息的审核,编辑;检索功能:对于系统用户,能以多种方式对毕业生档案的各种信息情况进行数据检索;对于普通,能在客户端计算机浏览器上通过网络数据检索,对毕业生档案信息进行查询,检索出满足条件的记录。客户查询前提条件是知道姓名及学号;打印功能:将档案转递情况WORD文档表格的形式打印并予以留存。 4数据库设计及系统实现 4.1 数据库设计 根据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的工作流程,依托网络,毕业生档案管理系统要处理的信息主要包括:(1)毕业生个人情况信息:学号、姓名、性别、专业名称、民族、身份证号、生源所在地、入学时间、学制、培养方式等;毕业生就业信息;(2)就业单位、单位所在地址、派遣时间、毕业去向、派遣报到证号、就业状况;(3)档案转递信息:档案处理情况—— 含档案邮寄地址、档案接收单位及部门、档案投递时间—— 毕业生档案转出所在高校的时间、档案邮寄号码—— 高校学生档案管理部门转递毕业生档案时的编号、档案机要编号—— 档案转递机要部门的邮寄编号、档案回执—— 由高校学生档案管理部门随档案转出,用人单位或人事部门收到毕业生档案后寄还的档案接收单据,这是毕业生档案归属的凭据;(4)遗留学生档案信息:学号、姓名、遗留材料内容、遗留原因、其他相关说明。 由于涉及到的数据量不大,所以采用了access数据库,设计完成了用户表、档案转递信息表、学生信息表、遗留学生档案信息表、就业信息表。 4.2 系统实现 本系统基于平台开发,用2005作为开发环境, 界面设计采用了Dreamweave,IIS作为Web服务器,数据存储采用Access,通过编程实现了系统的功能,系统中涉及的关键技术有:数据库连接、条件查询、备份数据库等,由于代码较为冗长,在此不一一赘述。 5结语 本系统提高了我校毕业生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方便了毕业生对档案情况的及时了解及其传递,加强了毕业生与我校毕业生档案管理部门的交流。通过以上对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系统创建的探索,理清了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思路,为高校学生档案管理的规范化,信息化、高效化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管理毕业论文:试论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 【论文关键词】 信息管理专业 大学生 就业现状 对策 【论文摘 要】 文章分析了在当前大学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而信息管理专业大学生的社会需求量却较大,原因就在于其具有实践与开发经验。据此特点,在培养信管专业人才时,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构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面向企业建立第二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信息系统分析设计与开发能力,为其顺利就业打好基础。 一、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教育部1998年进行专业调整时,由原来的经济信息管理、信息学、科技信息、管理信息系统、林业信息管理五个专业合并而成,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学科是由管理学基础理论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具有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的双重属性,由于数学定量方法和信息技术的融合,它又体现了应用学科的某些特征。 本专业具有综合性、边缘性以及实践性三个特点,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信息管理专业几种典型的就业岗位 1、ERP实施顾问 ERP实施顾问是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和资源状况,分析企业建立ERP系统的可行性,科学制定ERP项目的战略目标,分析企业管理现状与所实施的ERP系统的差距,拟定企业流程重组和管理改进方案。实施顾问要求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熟悉一些类似Oracle、SQL Server等的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 2、软件开发、测试工程师 软件开发工程师主要帮助企业和组织开发管理应用软件,需具备使用一种以上的编程工具进行编程的能力;软件测试工程师简单的说是软件开发过程中的质量检测者和保障者,负责软件质量的把关工作,要求熟悉测试理论、流程,至少熟练使用一种自动化测试工具或一种测试管理工具。 3、系统维护工程师 系统维护工程师主要从事服务器、操作系统、数据存储系统、系统监控平台等的规划、建设、维护与优化;负责IT应用和服务管理,如邮件系统、办公平台、桌面系统等的规划、管理和优化。 三、信息管理专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1、人才需求量大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逐步发展,信息技术革命与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推动现代经济发展的源动力,这就促进了社会对计算机技术、信息管理等信息类人才的大量需求。信管专业的学生以其独特的优势受到越来越多的企业的青睐和认可。尽管当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但是能进行信息化管理或者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信息化人才目前相当缺乏,社会对信管方面的人才的需求仍然供不应求。 2、工资待遇低 作为信息人才,信管专业的学生除了要精通网站设计语言、数据库、电子商务工具等专业技术之外,还必须掌握基本的管理理论,在毕业之后主要从事以上这些具有高技术含量的职业。虽然社会已经认识到了信息化的重要性并积极为信管专业人才提供岗位让其为社会服务,但是社会为其提供的待遇与学生的期望值相差甚远,远远达不到该专业人才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大量的信管专业学生就业初期从事着技术含量高的职业却拿不到与之相符的工资。 3、强调开发经验 与其他专业要求的工作经验相比,信管专业学生的经验可以用“量”来进行衡量,如果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做过相关的系统研发、网站开发,在找工作时就会有明显的优势,为其就业提供相当大的筹码。值得一提的是,信管专业学生的经验除了可以在相关企业实习获得以外,也可以在学校实验室完成,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锻炼自己的实践开发能力。 四、就业对策探讨 1、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构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在培养信管专业人才时,应该充分考虑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在充分调查基础上重新设置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的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于信管专业人才要求的改变。 根据相关调研结果,按学科知识可以将各校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基础知识、经济管理知识、信息管理知识和信息技术知识4个模块。同时就信息技术特征将信息技术课程细分为信息理论、信息系统与软件知识、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信息服务多个知识群。尽管侧重点各有不同,各院校应该结合自身的教学资源和条件,伴随就业市场对信管专业要求的变化,每学年进行一次信管课程体系的编排与修改,一些过时的课程或者教材要及时更新。“信息管理专业既不同于计算机专业,也有别于管理专业,更不是计算机专业与管理专业的大拼盘,而是基于现代管理理论,借助先进的计算机工具进行信息管理和信息处理的学科”,所以一定要重视知识的更新,向企业输送他们所期望的信管人才,满足其大量的需求。 2、以实践为主结合理论提高学生的信息系统分析设计与开发能力 信管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大但待遇低,导致这一现象的最主要的原因应该归于学生的实际开发能力并没有在校园里得到锻炼。与其他专业相比,这对于信管专业来说是个致命的弱点,没有研发系统、编程的实践经验,在进入企业之后,企业必须付出一定的成本培训他们,更为重要的是它并不能通过时间使学生开发能力得到提升,学生的理论基础很好不代表该学生能很好将其应用到实际中去。系统开发与设计、编程等能力必须要在学习期间结合理论点灵活运用,才能真正培养出应用型的高级信管人才。要对信管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创新,除了培养一定的软件开发和编程方面的创新能力外,更主要的是加强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信息技术的运用以及系统分析、设计与开发等方面的创新能力。以西安理工大学为例,学校会定期请西安用友等相关软件公司为信管学生做报告,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再通过一套包括信息分析与系统设计等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在内的实践培养方案贯穿整个本科教学阶段的教学,从而实现信管专业的能力培养目标。摆脱信管学生从事高职位低工资的局面。 3、面向企业建立第二课堂教学模式 西安理工大学针对信管专业特点,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就业率为目标,确定了信管专业第二课堂组织与管理体系,构建各种活动平台,使得学生在接受专业教学之外在课余时间更多的参与其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 (1)“创业计划及ERP沙盘竞赛”平台。以“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及ERP沙盘模拟大赛”为契机,组织学生参加培训和比赛,并提出了 “创意+创业+经营”的管理学院院级比赛新模式。从2005年开始,ERP沙盘模拟就是信管专业的一项重要第二课堂活动。学生给予高度评价。学校2006年建立“ERP沙盘模拟”实验室,2006年秋季开设“ERP沙盘模拟”院级选修课。 (2)科研活动平台。以开放实验室为基础,建立学生创新研究与信息交流中心,教师具体负责,学生担任主任。通过组织、帮助学生申请各类大学生科技项目、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以及自选课题研究小组等方式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证书”、“认证”培训平台。以获得就业中认可的各类“证书”,例如国家举办的“计算机等级考试”、著名企业举办的各类“信息化工程师认证”等为目标,及时组织、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培训、报名、考试。特别是对于企业的认证考试,同用友等软件公司考试企业建立了密切联系,并在学校创建了培训学习环境,以多种方式为学生学习提供条件。 除了搭建各种平台,学校还应采取相关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以理工大信管专业为例,每位信管专业学生在刚进入大学时就应该为其指定一名指导老师,平均一位老师带五至六名学生,定期开会讨论相关问题,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学习计算机语言、数据库等操作性较强的课程时,这些老师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样也会影响学生对信管专业的看法。当他们真正掌握信管专业技能时,在就业时就会信心大增,也就不会出现“转业”的尴尬局面。 管理毕业论文:加强毕业论文管理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保证 论文关键词:毕业论文管理 健全制度 监督检查 保证质量 论文摘要:本科毕业论文是对学生四年学习成果、创新能力和自身素质的综合检验,也是对学校及教师教学质量的全面、综合的检查。因此,本科毕业论文是高校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和阶段。加强对毕业论文的管理,使毕业论文的完成过程制度化、科学化是非常必要的。加强对毕业论文的管理就要提高对毕业论文管理的认识,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强监督检查,保证毕业论文的撰写质量;科学规范答辩的程序,保证毕业论文答辩的质量。 本科毕业论文是本科生完成四年教学计划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对四年教学成果的综合检验。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运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科学研究的实践过程。这一过程既是对学生四年学习成果、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检验,也是对教师四年教学质量所进行的全面、综合的检查。由此可见,本科毕业论文是学校整个教学工作中的极其重要的环节和阶段。但是近年来,本科毕业论文工作没有和平时课堂教学环节一样受到重视,在教师和学生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忽视现象,而且也没有制度的保证,致使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和对毕业论文的管理流于形式,这势必影响整体的教学管理,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瓶颈。因此,加强对毕业论文的科学管理,把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制度化、科学化,已经成为全面搞好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在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管理中,我们意识到了上述的问题,特别是在近两年的教学管理实践中,我们加强了毕业论文的管理工作,制定了科学、严密的管理规则,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以往毕业论文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由于对毕业论文管理工作不重视,致使在毕业论文工作中存在不少问题,通过对我院的毕业论文工作的总结和调查,我们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学生对毕业论文不重视,态度不认真。不少学生认为毕业论文就是走形式,随便对付一篇就可以毕业,因而将毕业论文工作当做一次较大型的平时作业来完成;对学校布置的要求,进度不以为然,临到答辩匆忙应付一篇;选题比较随意,什么资料好找,并有现成的文章,就选什么题,做论文时东拼西凑、甚至抄袭等等。 2·教师在指导毕业论文的过程中责任心不强,存在放任自流的现象。在教师中普遍存在重视课堂教学,轻视毕业论文指导的倾向,表现为等待学生来找,学生不找也就不管不问;在做论文期间对学生是否按照要求去做不予理会,学生的论文拿来一遍就成,没有中间的反复修改;答辩时对自己指导的学生给人情分等。 3·院、系在毕业论文工作的管理上没有具体的操作规程与管理措施。院系在布置上要求严格,但没有认真检查,也没有具体的管理措施,缺乏督促教师认真指导、师生定期交流、论文审阅的机制,致使毕业论文的撰写工作流于形式,管理工作形同虚设。 4·毕业论文撰写过程时间短,难以保证质量。以往毕业论文的撰写时间只有6周,并且与本科生的毕业分配基本同步,学生整天忙于寻找工作,无心认真撰写论文,只能应付了事,难以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多年来,质量较高的毕业论文很少。 5·论文答辩流于形式。由于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十分匆忙,质量难以保证,因此答辩过程难免走过场,给人情分现象普遍存在。 以上种种现象说明毕业论文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既有客观因素,又有主观因素;既有个人问题又有管理的问题,但从根本上讲是由于管理不严,规则不细,没有制约和监控机制,导致了教师松懈和学生不认真。对此,我们在实践中采取了各种措施,制定了规章制度,建立了制约和监控机制,加强了管理,堵塞了上述的漏洞,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二、提高对毕业论文管理的认识,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一)提高对毕业论文管理的认识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院系从提高对毕业论文管理的认识入手,把毕业论文工作提高到与组织课堂教学并重的地位,认识到毕业论文管理是整个教学管理中的重要环节,是对四年的教学成果的检验,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对知识运用能力的检验。毕业论文质量的高低是评估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检测标准,也是对我们整体教学质量的综合检测。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建立了毕业论文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以加强领导;在此基础上,又建立了毕业论文指导委员会以加强对教师的考核和监督;同时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其认识到毕业论文是对其四年所学及素质、能力的一次综合测评,并对其作毕业论文期间的表现进行考核,以作为其毕业论文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建立健全毕业论文管理的规章制度 1·建立《毕业论文选题指南》及毕业论文选题制度。毕业论文选题是毕业论文撰写的首要环节,选题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毕业论文的质量。因此,我们首先抓住这个环节,采取措施,规范选题。论文选题应符合本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导向,在综合本专业主干课和专业课的知识和技能的前提下,尽量从科研、教学和现实问题中选定,而且理论联系实际的论文选题应在20%以上。基于这种认识,我们组织教师就目前理论界研究的前沿问题、难点问题、热点问题撰写《毕业论文选题指南》,毕业论文的选题由教师申报,经教研室集体审定,最终形成哲学专业、社会学专业、行政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指南》,以此来规范学生的选题。在制定《毕业论文选题指南》的同时,我们还在《本科生毕业论文管理细则》中对毕业论文的选题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以制度来保证毕业论文选题的实施和操作。 2·建立《本科毕业论文管理细则》。根据毕业论文撰写的实践过程,我们建立了毕业论文管理的规章制度,制定了《本科毕业论文管理细则》。《细则》分为七个部分,分别对毕业论文的组织领导,指导教师的职责,毕业论文的选题、撰写要求及书面格式,毕业论文撰写过程的管理及检查监督、答辩及成绩评定等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从而使毕业论文的管理有章可寻,有法可依,使教师明确了职责,使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管理具有了可操作性。实践证明,这一《细则》在毕业论文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3·制定了《本科毕业论文任务书》。制定任务书的目的是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并明确教师和学生的各自职责。任务书由教师在与学生沟通后填写,要求教师对毕业论文的主要任务与基本要求、论文的主要结构与内容、进度计划、主要参考文献进行认真填写,并向学生提出具体要求,任务书的内容将作为中期检查的依据。 4·制定了《本科毕业论文成绩评定标准》。为了规范本科毕业论文成绩的评定,为避免在毕业论文成绩评定中给人情分,我们详细制定了毕业论文成绩评定标准。我们见毕业论文成绩分为五个等级: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并对五个等级制定了详细的标准,这样在评定成绩的时候就避免了乱给成绩和人情分的现象。 三、加强监督检查,保证毕业论文撰写进程的实施 (一)学院、教研室两级定期对毕业论文工作的进度及质量进行检查 为了加强对毕业论文工作的过程管理,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我们定期组织学院、教研室对毕业论文工作的进度和质量进行检查和抽查。这项工作主要分三个阶段进行: 1·初期检查。在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论文选题后,学院、教研室要对学生的论文选题、论文内容、工作量、可行性等进行检查。 2·中期检查。在学生毕业论文写作中期,采取教研室普查,学院抽查的形式,对学生毕业论文工作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3·后期检查。在学生毕业论文完成后,对学生毕业论文的答辩情况、评分情况进行检查,以保证论文答辩的质量。 (二)延长毕业论文撰写的时间。以往毕业论文的撰写时间在第八学期,由于这学期毕业生要找工作,实际的毕业论文撰写时间只有6周,这样难以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为此,我们把毕业论文的撰写时间提前到从第七学期开始进行,使毕业论文的实际撰写时间由过去的6周延长到6~7个月,这样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了查找资料及调研的时间和方便条件,以保证毕业论文的撰写质量。 四、科学规范答辩程序,确保毕业论文答辩的质量 (一)科学规范答辩程序 为了保证论文答辩的质量,我们把过去的答辩过程一分为三,即指导教师指导、评阅教师审评、论文答辩三个环节。首先,指导教师根据论文及学生完成论文表现,写出论文评语及评分,交答辩委员会审查,决定能否答辩,指导教师的评分占总分的30%。其次,答辩前一周,答辩委员会指定与学生毕业论文撰写无关的专业教师为评阅教师,由评阅教师审阅论文,并写出评语及评分,评阅教师的评分占总分的30%。最后,进行论文答辩。在答辩时,学生自述毕业论文的内容、特点及撰写过程。答辩委员会向答辩人提问,根据学生答辩情况,答辩委员会成员分别给出得分,最后取平均值为答辩成绩。论文答辩的成绩占总分的40%。答辩过程的分解保证了答辩成绩的客观性,杜绝了人情分,保证了答辩的质量。在实践中这种做法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好评。 (二)科学设置答辩评分要素,制定科学的评分标准 我们在制定本科毕业论文成绩评定标准的基础上,为确保毕业论文答辩的可操作性,进一步细化了指导教师评分要素、评阅教师评分要素、答辩成绩评分要素。 指导教师的评分要素为:选题意义、材料选择及组织能力、论文结构框架、基础理论的运用及分析能力、论文的学术水平、论文的工作量、论文中期检查、论文完成情况等8个方面。评阅教师的评分要素为:选题意义、论文难度、结构框架、资料使用、论述的正确性、基础理论知识、文字表达、综合运用能力等8个方面。 论文答辩的评分要素为:论文选题、论文难度及工作量、答辩语言表述、回答问题的圆满程度、论文的思路、基础知识的运用、相关知识面、对论文所涉及问题的理解程度等8个方面。 五、实践结果及反响 经过三年两届本科学生的毕业论文管理实践证明,由于加强了对毕业论文管理,使毕业论文工作有了明显改观。首先,提高了教师和学生完成这项工作的自觉性,提高了毕业论文撰写和答辩的质量,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其次,使存在问题得到了解决,杜绝了人情分,防止了走形式,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得到了综合运用,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再次,使学生们感觉到自己付出辛勤工作得到真实的回报,把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当作是一次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在学生中形成了竞争的势态,从而保证了毕业论文的质量。最后,提高了教师们对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的重视程度,增强了教师指导毕业论文的工作热情,并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环节来抓,提高了毕业论文指导的质量。 我院关于毕业论文管理工作及建立的一系列管理规则和措施,在2000年国家教育部的毕业论文工作检查中,得到评估检查小组的好评,在校内获得良好的反映,并为校内部分文科兄弟院、系所借鉴。 管理毕业论文:工商管理本科毕业论文辅导 毕业论文是高等教育完成学业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是学员毕业的标志性作业,目的在于总结专业理论的学习成果,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衡量电大工商管理本科毕业生是否达到全日制普通高校相同专业相同层次的学力水平的重要依据之一。但是,许多学员由于缺乏平时训练,往往对毕业论文的独立写作感到压力很大,心中无数,难以下笔,因此,对经济学本科学员就如何撰写毕业论文进行必要的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一、 毕业论文及其写作要求 (一)什么是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从文体而言,它是对教学领域的现实问题或理论问题进行科学研究探索的具有一定价值的论说文.从侧重点不同,分为学术论文和理论论文。工商管理本科的毕业论文一般为理论论文.理论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来探讨、论述理论问题,表述理论研究的成果,或应用理论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说明、提出对策办法,并提升到理论高度的一种著述文体.由于毕业论文的写作,具有总结理论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性质,就不能简单地重复已有的结论,而是从已知求未知,必须具有一点新的思想深度和自己的观点、主张。 (二)撰写毕业论文的目的 大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的知识相能力进行一次全面的考核。二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基本功的训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撰写专业学术论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撰写毕业论文是在校大学生最后一次知识的全面检验,是对学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与提高程度的一次总测试,这是撰写毕业论文的第一个目的。大学生在学习期间,已经按照教学计划的规定,学完了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以及选修课等,每门课程也都经过了考试或考查。学习期间的这种考核是单科进行,主要是考查学生对本门学科所学知识的记忆程度和理解程度。但毕业论文则不同,它不是单一地对学生进行某一学科已学知识的考核,而是着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一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的能力。写好一篇毕业论文,既要系统地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还要有较宽的知识面并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写作功底。这就要求学生既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又要有深厚的基础课和公共课知识。由于目前学校的考试方法大都偏重于记忆,限于书本知识的一般理解,致使对学生掌握理论的深度和实际运用的能力,难以全面了解。有的学生平时学习马马虎虎,满足于应付考试,很少作课堂笔记和读书札记,对写作知识了解不多,很少进行写作练习,结果到写毕业论文时才临阵磨枪,回头补习各种知识,其写出来的论文连最基本的格式要求都不懂,逻辑上颠三倒四。还有一类学生平时学习死记硬背,缺乏能力的培养,缺少动手动笔和实际操作的能力。对于这些问题,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时,都会暴露出来。通过毕业论文的写作,使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有针对性地克服缺点,也便于学校和毕业生录用单位全面地了解和考察每个学生的业务水平和工作态度,便于发现人才。同时还可以使学校全面考察了解教学质量,总结经验改进工作。 撰写毕业论文的第二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使他们初步掌握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大学生毕业后,不论从事何种工作,都必须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写作能力(特别是本科生)。在党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工作,就要学会搞调查研究,学会起草工作计划、总结、报告等,为此就要学会收集和整理材料,能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将其结果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至于将来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人,他们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科学研究。大学是高层次的教育,其培养的人才应该具有开拓精神,既有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又能发挥无限的创造力,不断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既能运用已有的知识熟练地从事一般性的专业工作,又能对人类未知的领域大胆探索,不断向科学的高峰攀登。 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是训练学生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通过撰写毕业论文,可以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掌握如何收集、整理和利用材料;如何观察、如何调查、作样本分析;如何利用图书馆,检索文献资料等方法。撰写毕业论文是学习如何进行科学研究的一个极好的机会,因为它不仅有教师的指导与传授,可以减少摸索中的一些失误,少走弯路,而且直接参与和亲身体验了科学研究工作的全过程及其各环节,是一次系统的、全面的实践机会。 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同时也是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而且是更生动、更切实、更深入的专业知识的学习。首先,撰写论文是结合科研课题,把学过的专业知识运用于实际,在理论和实际结合过程中进一步消化、加深和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并把所学的专业知识转化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在搜集材料、调查研究、接触实际的过程中,既可以印证学过的书本知识,又可以学到许多课堂和书本里学不到的活生生的新知识。此外,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对所学专业的某一侧面和专题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会培养学习的志趣,这对于他们今后确定具体的专业方向,增强攀登某一领域科学高峰的信心大有裨益。 (三)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 1、首先毕业论文应符合社会学科类论文的基本要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性 :社会科学各学科是思想性很强的学科,它反映了作者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所以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看待我们周围的客观事物,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学术性 :学术性是学术论文的基本特征。毕业论文的论点和论证不能只停留在描述事物的外部现象,而应在立论和论证过程中尽可能触及事物内部较深的层次,深入剖析事物的内在本质揭示出事物的规律性。 nbsp; (3)科学性 :毕业论文的撰写应以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以科学理论和科研实践为基础,采取严谨的态度去探求未知,得出结论。论文的科学性还体现在论文的立论要客观、正确;论据要可靠、充分;论证要符合逻辑,严密、有力;表述要严谨、准确。 (4)创造性 :创造性的核心是创新。在毕业论文撰写时要注意对所研究问题采取新的分析方法,得出新的观点,不能只重复前人的研究或人云亦云,不要大段复述已有的知识。当然,创造性并不排斥继承性,事实上,创造性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作为学生毕业论文,只要有一点创新也就够了。因为它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术论文,要求相对要低一些。当然不排除也有较高水平的毕业论文。 2、除了以上四点外,毕业论文还应达到一些特定的要求 : (1)学生应在深入实际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一人一题,独立写出具有一定质量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应观点明确、材料翔实、结构合理严谨、语言通畅。 (2)毕业论文选题应在工商管理专业范围以内,文体为学术论文、研究报告或分析报告。 (3)毕业论文要求卷面整洁、字迹工整(基本上要求打印文稿),论文结构、纸型、版式与用字等执行重庆电大论文格式要求(附件1),毕业论文要制成电子文档。 (4)毕业论文正文字数要求5000~8000字。 (5)已发表的论文不能再用。 二、毕业论文的选题 (一)毕业论文选题的重要意义 选题是论文撰写成败的关键。因为,选题是毕业论文撰写的第一步,它实际上就是确定“写什么”的问题,亦即确定研究的方向。如果“写什么”都不明确,“怎么写”就无从谈起。 题目的好坏,不能离开一定时代的社会需要和作者自身的主客观条件,做到量力而行、量体裁衣。 (二)毕业论文选题的方法 我们要坚持选择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切实可行的课题。 第一、要坚持选择有现实意义的课题。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以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因此,毕业论文的选题,必须紧密结合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以促进科学事业发展和解决现实存在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选题要符合科学研究的正确方向,要具有新颖性,有创新、有理论价值和现实的指导意义或推动作用。一项毫无意义的研究,即使花了很大的精力,表达得再完善,也是没有丝毫价值。具体地说,学生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选题。 1.从“热点”问题选题。在社会进步、国民经济发展和学科研究中,尤其是在我国深化改革的大潮中,经常出现集中关注的“热点”问题,各界人士、专家学者等各方面人士关注度非常高,各种形式的讨论相当的热烈。这些“热点”问题一般在某个时期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如曾经出现过的 “国有企业承包制”、“国有企业产权问题”、“资产重组问题”和当前的“经济是否过热问题”等等,“热点”问题有大有小,选择那些自己综合能力可以驾驭的论文选题。 2.从现实的弊端中选题。 学习了专业知识,不能仅停留在书本上,而要在理论联系实际上下一番功夫。理论联系实际就是用已掌握的专业知识,去寻找和解决工作实践中急待解决的问题。如“国有资产流失问题” 、“居民收入差距问题” 、“行业垄断”等。相对来讲,“热点”问题引人注意,一定时期集中讨论“热点”问题的文献资料也比较丰富,弊端问题则主要是要能发现问题,找准弊端,自己能够收集相关材料,研究出解决弊端的办法措施。 3.从具有一定倾向性的问题选题。在倾向性问题的苗头出现时,用理论观点分析,预见它的生命力或后果,这样具有前瞻性的选题往往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如“居民富了要增加智力投资”、“居民收入增加了要外出旅游”、“乱划开发区破坏挤占耕地”等等。 第二、要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切实可行的题目。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不但要有个人的见解和主张,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由于个人的主观、客观条件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选题时,还应结合自己的特长、兴趣,并根据所具备的客观条件来选。具体地说,学生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综合考虑。 首先,要有充足的资料来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缺少资料的情况下,是很难写出高质量的论文的。选择一个具有丰富资料来源的课题,对课题深入研究与开展很有帮助; 其次要有浓厚的研究兴趣,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可以激发自己研究的热情,调动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以专心、细心、和耐心的积极心态去完成; 最后,要能结合发挥自己的业务专长。每个学生无论能力水平高低,但能发挥业务专长的课题对顺利完成课题的研究, 展示出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才能大有益处。 第三、要选大小适宜题目。现实性强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问题,当然是好题目,但由于自己主客观条件的限制,题目如果太大往往不容易写好.因此,一般来说,题目还是小一点具体一点好.如果学员在工作中对某一方面的问题熟悉,材料丰富,对问题的理解有深度,小题目也能发挥理论水平,写出好文章。选题可以大题小做,如论述工资制度改革,可以限定为论机关工资制度的改革;也可以小题大做,如从某企业看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等等。总之,题目的选择应是与自己的能力相适应,大小适宜为好。 第四、要拟一个好的标题。标题是给文章标的题目,即取个名字。毕业论文的标题是论文的眉目,应仔细推敲,尽可能从各个角度充分考虑,选择最合适的。一个好的标题应是确切适宜、简洁明白、醒目引人。标题不可过长,尽量在20个字以内。常用的拟标题的方法有:一是直接揭示或概括主题,如“应正确看待当前物价的上涨”;二是引人注意的标题,如“房改的出路在哪里?”;三是形象化暗示主题,如“大地超载----论我国的人口形势”;四是直接指明主题的所属范围,如“某某地区第三产业水平评价及发展战略”等等. (三)获取最佳论文选题的途径? 1、选择你有浓厚兴趣,而且在某方面较有专长的课题。 2、要善于独辟蹊径,选择富有新意的课题。 3、选择能够找得到足够参考资料的课题。 4、征询指导老师的意见,在导师指导下选题。 5、利用图书馆、电子网络中的资料选题。 6、由教师提出系列参考题目,供大家根据自身情况予以选择。 三、 毕业论文的结构 毕业论文结构布局的基本格式由标题、中文摘要和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等四个方面内容构成。 标题要求直接、具体、醒目、简明扼要。 中文摘要,不多于200字,要摘出论文中的主要观点,便于读者一看就能掌握论文内容的要点。目前比较通用结构式摘要,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内容摘要放在论文的正文之前以方便读者阅读,所以要简洁概括。 正文是论文的的核心内容,包括导论、正论、结论三大部分。导论部分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导论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通常几百字即可。正论部分是论文的主体,作者要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分析、论证、阐明自己的观点和依据。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这部分要以充分有力的材料阐述观点,要准确把握文章内容的层次、大小段落间的内在联系。结论部分是论文的归结收缩部分,要写论证的结果,做到首尾一贯,同时要写对课题研究的展望,提及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或可能解决的途径等。 在一篇论文中,导论、正论和结论都要有,但却不一定是三部分三块。有的论文三部分齐全,导论提出提出问题,正论分几层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有的论文把结论提前融进导论,以解决问题导入,正论再一层一层地分析论证,最后没有结论,或只有一个结尾;还有的论文导论提出问题,正论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后,然后提出对策,再写个结尾。 管理毕业论文:试论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 【论文关键词】 信息管理专业 大学生 就业现状 对策 【论文摘 要】 文章分析了在当前大学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而信息管理专业大学生的社会需求量却较大,原因就在于其具有实践与开发经验。据此特点,在培养信管专业人才时,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构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面向企业建立第二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信息系统分析设计与开发能力,为其顺利就业打好基础。 一、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教育部1998年进行专业调整时,由原来的经济信息管理、信息学、科技信息、管理信息系统、林业信息管理五个专业合并而成,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学科是由管理学基础理论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具有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的双重属性,由于数学定量方法和信息技术的融合,它又体现了应用学科的某些特征。 本专业具有综合性、边缘性以及实践性三个特点,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信息管理专业几种典型的就业岗位 1、ERP实施顾问 ERP实施顾问是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和资源状况,分析企业建立ERP系统的可行性,科学制定ERP项目的战略目标,分析企业管理现状与所实施的ERP系统的差距,拟定企业流程重组和管理改进方案。实施顾问要求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熟悉一些类似Oracle、SQL Server等的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 2、软件开发、测试工程师 软件开发工程师主要帮助企业和组织开发管理应用软件,需具备使用一种以上的编程工具进行编程的能力;软件测试工程师简单的说是软件开发过程中的质量检测者和保障者,负责软件质量的把关工作,要求熟悉测试理论、流程,至少熟练使用一种自动化测试工具或一种测试管理工具。 3、系统维护工程师 系统维护工程师主要从事服务器、操作系统、数据存储系统、系统监控平台等的规划、建设、维护与优化;负责IT应用和服务管理,如邮件系统、办公平台、桌面系统等的规划、管理和优化。 三、信息管理专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1、人才需求量大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逐步发展,信息技术革命与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推动现代经济发展的源动力,这就促进了社会对计算机技术、信息管理等信息类人才的大量需求。信管专业的学生以其独特的优势受到越来越多的企业的青睐和认可。尽管当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但是能进行信息化管理或者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信息化人才目前相当缺乏,社会对信管方面的人才的需求仍然供不应求。 2、工资待遇低 作为信息人才,信管专业的学生除了要精通网站设计语言、数据库、电子商务工具等专业技术之外,还必须掌握基本的管理理论,在毕业之后主要从事以上这些具有高技术含量的职业。虽然社会已经认识到了信息化的重要性并积极为信管专业人才提供岗位让其为社会服务,但是社会为其提供的待遇与学生的期望值相差甚远,远远达不到该专业人才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大量的信管专业学生就业初期从事着技术含量高的职业却拿不到与之相符的工资。 3、强调开发经验 与其他专业要求的工作经验相比,信管专业学生的经验可以用“量”来进行衡量,如果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做过相关的系统研发、网站开发,在找工作时就会有明显的优势,为其就业提供相当大的筹码。值得一提的是,信管专业学生的经验除了可以在相关企业实习获得以外,也可以在学校实验室完成,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锻炼自己的实践开发能力。 四、就业对策探讨 1、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构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在培养信管专业人才时,应该充分考虑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在充分调查基础上重新设置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的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于信管专业人才要求的改变。 根据相关调研结果,按学科知识可以将各校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基础知识、经济管理知识、信息管理知识和信息技术知识4个模块。同时就信息技术特征将信息技术课程细分为信息理论、信息系统与软件知识、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信息服务多个知识群。尽管侧重点各有不同,各院校应该结合自身的教学资源和条件,伴随就业市场对信管专业要求的变化,每学年进行一次信管课程体系的编排与修改,一些过时的课程或者教材要及时更新。“信息管理专业既不同于计算机专业,也有别于管理专业,更不是计算机专业与管理专业的大拼盘,而是基于现代管理理论,借助先进的计算机工具进行信息管理和信息处理的学科”,所以一定要重视知识的更新,向企业输送他们所期望的信管人才,满足其大量的需求。 2、以实践为主结合理论提高学生的信息系统分析设计与开发能力 信管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大但待遇低,导致这一现象的最主要的原因应该归于学生的实际开发能力并没有在校园里得到锻炼。与其他专业相比,这对于信管专业来说是个致命的弱点,没有研发系统、编程的实践经验,在进入企业之后,企业必须付出一定的成本培训他们,更为重要的是它并不能通过时间使学生开发能力得到提升,学生的理论基础很好不代表该学生能很好将其应用到实际中去。系统开发与设计、编程等能力必须要在学习期间结合理论点灵活运用,才能真正培养出应用型的高级信管人才。要对信管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创新,除了培养一定的软件开发和编程方面的创新能力外,更主要的是加强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信息技术的运用以及系统分析、设计与开发等方面的创新能力。以西安理工大学为例,学校会定期请西安用友等相关软件公司为信管学生做报告,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再通过一套包括信息分析与系统设计等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在内的实践培养方案贯穿整个本科教学阶段的教学,从而实现信管专业的能力培养目标。摆脱信管学生从事高职位低工资的局面。 3、面向企业建立第二课堂教学模式 西安理工大学针对信管专业特点,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就业率为目标,确定了信管专业第二课堂组织与管理体系,构建各种活动平台,使得学生在接受专业教学之外在课余时间更多的参与其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 (1)“创业计划及ERP沙盘竞赛”平台。以“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及ERP沙盘模拟大赛”为契机,组织学生参加培训和比赛,并提出了 “创意+创业+经营”的管理学院院级比赛新模式。从2005年开始,ERP沙盘模拟就是信管专业的一项重要第二课堂活动。学生给予高度评价。学校2006年建立“ERP沙盘模拟”实验室,2006年秋季开设“ERP沙盘模拟”院级选修课。 (2)科研活动平台。以开放实验室为基础,建立学生创新研究与信息交流中心,教师具体负责,学生担任主任。通过组织、帮助学生申请各类大学生科技项目、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以及自选课题研究小组等方式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证书”、“认证”培训平台。以获得就业中认可的各类“证书”,例如国家举办的“计算机等级考试”、著名企业举办的各类“信息化工程师认证”等为目标,及时组织、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培训、报名、考试。特别是对于企业的认证考试,同用友等软件公司考试企业建立了密切联系,并在学校创建了培训学习环境,以多种方式为学生学习提供条件。 除了搭建各种平台,学校还应采取相关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以理工大信管专业为例,每位信管专业学生在刚进入大学时就应该为其指定一名指导老师,平均一位老师带五至六名学生,定期开会讨论相关问题,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学习计算机语言、数据库等操作性较强的课程时,这些老师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样也会影响学生对信管专业的看法。当他们真正掌握信管专业技能时,在就业时就会信心大增,也就不会出现“转业”的尴尬局面。 管理毕业论文:物流专业管理毕业论文 分析企业物流运作现状及发展战略 摘要:我国加入了wto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提高物流水平,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是企业永恒的主题。本文对照世界发达国家或地区企业物流的运作模式和中国企业物流的现状,提出了中国企业物流的发展战略。 关键词:企业物流;运作模式;供应链管理;发展战略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纷纷在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服务水平上下功夫。为了以较低的交付成本、更好的物流服务在国内、国际市场中赢得竞争优势,物流战略越来越成为企业总体战略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1、中国企业物流的运作现状 1、1物流研究缺乏综合性 我国物流理论研究的两大领域———物资流通和交通系统,不论是物流战略规划还是物流经营管理理论的研究,都从研究者固有的立场和视角出发,片面地强调某个局部的功能要素,缺乏综合性,导致了人们对物流认识的偏差。直到20xx年4月,我国物流的第一个基础性国家标准《物流术语》才正式。 对于适合我国国情的物流理论尚缺乏深入研究,同时部分理论研究与实践严重脱节,理论成果的可操作性不强。 1、2企业物流的管理手段落后 在企业物流管理上,很多企业还停留在纸笔时代,有些企业虽然配备了电脑,但还没有形成系统,更没有形成网络,同时在物流运作中也缺乏对edi、个人电脑、人工智能/专家系统、通信、条形码和扫描等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 1、3企业缺乏“第三利润源”的理念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达国家的企业大都把竞争焦点放在生产领域,千方百计地降低物质资源消耗,获取企业的“第一利润源泉”,千方百计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取企业的“第二利润源泉”。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生产企业把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的焦点从生产领域开始转向非生产领域,包括采购、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流通加工、分销、售后服务等物资流通活动以及有关的信息活动。 但中国企业缺乏现代物流是“第三利润源”的理念,没有将物流看成为优化生产过程、强化市场经营的关键,而将物流活动置于附属地位,大多数企业将仓储、运输、装卸搬运、采购、包装、配送等物流活动分散在不同部门,没有纳入一个部门对物流活动进行系统规划和统一运作与管理。 1、4企业缺乏协同竞争的理念 在“经济全球化”、“物流无国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顾客需求不断变化的环境下,美国的企业在与日本企业竞争时,尚感觉到了压力,他们纷纷实施归核战略——企业集中资源,培育其核心能力,大力发展核心主业,把主业做大、做强、做精,并在全球范围谋求物流外包或与全球的外部企业缔结战略联盟,以整个供应链的整体优势参与国内、国际竞争。 我国在快速多变的市场竞争中,单个企业依靠自己的资源进行自我调整的速度很难赶上市场变化的速度,因而企业必须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核心业务上、强化自身的核心能力,而将自身不具备核心能力的业务以合同的形式外包。 2、中国企业物流的发展战略 2.1加强物流学科建设,加快人才培养 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统计,20xx年物流本科教育方面,我国以专业的形式出现或者是以专业方向的形式出现的大学至少有40所;有50多所高校开设了交通运输和交通工程、电子商务专业等与物流相关的专业。一些高校已经意识到了物流人才紧缺的现状并开始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物流教育经验,物流研究机构也相应出现,这一切已经成为物流专业人才和学科体系的支撑,但进一步加强物流学科建设,解决理论和实际结合问题,加快人才培养,仍是我国高等教育物流专业建设的当务之急。 2.2加快物流标准的制定 建立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对物流标准化问题进行统一协调、规划、管理。物流标准化是以物流为一个大系统,制定系统内部物流设施、机械装备、专用工具等的技术标准,包装、仓储、装卸、运输等各类作业标准以及作为现代物流突出特征的物流信息标准,形成全国以及和国际接轨的标准化体系。 2.3创造现代物流发展的良好环境 中国企业要按市场规律构筑适合自己的一体化物流战略,离不开完善的宏观环境和外部环境。中国政府要加强和完善物流法律、法规建设;应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等;要为物流企业、物流服务企业在跨地区经营的工商登记、办理证照、统一纳税、交通管制、进出口货物查验通关等方面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要扶持、引导物流企业、物流服务企业引进先进装备,改善物流设施,进而提高物流绩效和物流服务水平;要积极鼓励和扶持有一定基础的大型货运企业或储运企业完善服务功能,实现向物流服务企业的转变,推动 第三方物流服务市场的形成;要健全社会保障和就业机制,促进生产性和流通性等企业更多地使用社会化物流,既提高经济效益又提高社会效益。 2.4加快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 加快综合物流中心的建设,是提高物流综合效益的核心。大型综合物流中心,是指多功能、高层次、集散功能强、辐射范围广的社会化物流中心。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综合物流中心在地区经济发展中极具重要作用。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关键在于资金的筹集,企业除调集自有资金外,重点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以多种方法吸纳资金。 2.5积极使用高科技物流设备,改善物流管理技术 在积极发展物流的同时,应大力推广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专用车辆、先进的装卸、仓储技术等。引进国外物流管理技术,有助于我们破除只盯着眼前的既得利益、把精力放在低水平的扩张及对本部门的垄断保护等方面落后的观念,从而缩小我国物流业与现代物流的差距。 2.6提高服务质量,树立良好信誉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经营信誉是企业宝贵的无形资产。物流企业要向管理要效益,在员工中牢固树立用户至上的经营观念,建立一套严格的业务规则和制度,在抓好内部机制管理,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物流企业要特别注意树立经营信誉,扩大在社会中的影响。 2.7企业要构筑一体化物流战略 任何一个企业只有与别的企业结成供应链才有可能取得竞争的主动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必须将物流活动纳入系统化的统一管理,一体化物流既提高顾客服务水平又降低物流总成本,进而提高市场竞争力。企业内部实现不了一体化,就谈不上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合作形成一体化供应链。 但是并不是每个企业都成立物流服务部或物流子公司,只有那些物流活动具有相当规模的企业,才有必要成立物流服务部或物流子公司。但对于新成立的企业,就应该将精力集中在自己的核心业务上,将物流给第三方经营。而对于一些大规模的制造企业来说,要拿出几个亿来自己做物流,依据国际的经验,仍值得认真思考。所以在不需多大投资的情况下,整合内部物流,把外部物流交由第三方去做,会获得更好的效果。 2.8缔结战略联盟,以供应链的整体优势参与竞争 中国的大型制造企业、商业企业要迅速从“大而全”的经营误区中解脱出来,不失时机地与合适的供应商、储运商等结成战略联盟,通过合作以供应链的整体优势参与竞争,同时又实现互惠互利。要积极寻求与核心企业的战略合作,成为核心企业长期的、稳定的战略伙伴。结成战略联盟,实行供应链管理,以供应链参与国内、国际竞争,提高中国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和市场份额已是大势所趋。 2.9开拓全球性物流,寻求全球性市场空间 中国的企业要增强竞争忧患意识,在抓住国内市场的同时,要放眼世界,构筑全球化战略,以一体化的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在全球寻求资源采购、生产装配和产成品分销,参与国际化竞争。在全球范围内,通过实现对顾客的快速反映、提高顾客服务水平、降低物流总成本或供应链成本,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并在全球性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管理毕业论文:试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的个体差异与相关分析 [摘 要]通过问卷调查研究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工作流动、求职过程和对大学生涯的评价,并对各个方面进行了个体差异分析,发现不同的本科毕业生存在显著差异。通过相关分析发现,工作评价与工作流动原因、对大学生涯的评价与工作评价均显著相关。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就业;个体差异 1 就业现状 (1)岗位与薪酬。岗位方面,目前绝大多数毕业生为普通员工,处于中高级管理层面的毕业生为少数。主要是因为毕业 时间在1~5年之内,而hrm岗位属于行政岗位,一般需要晋级的年限至少为2~3年。毕业生的平均薪酬为4.9万/年,而处于这个水平之上和处于这个水平之下的百分比接近经典的2∶8,运用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薪酬水平上,就是20%毕业生处于“富人”级别工资,80%的毕业生处于“大众”级别工资。职位等级与年级存在显著差异,正如上文所述,职位很大程度上与工作年限相挂钩,因而,越早毕业的年级职位总体水平越高;薪酬水平在性别、年级上均有显著差异。男生在薪酬水平上处于优势,一方面男生本来在这个行业属于少数,物以稀为贵,另一方面,虽然行政类工作女性较多,但是高级行政类主管以男性居多,因而男性的薪酬水平相对较高。薪酬水平之所以在年级上有很大差异,与职位差异相类似,随工作年限增加,尤其是最初3年,会随转正、定岗、调薪等环节,使得薪酬水平上升。 (2)工作满意度与工作压力。从表1中描述统计的详细数据中发现,2008、2009届毕业生工作喜欢度和薪酬满意度相对较高,工作满意度应该也较高,事实上是2008、2009届的工作满意度均值小于5届总均值,究其原因,可能为对于早毕业的同学而言,薪酬等有所提高,纵向看比较满意,但是横向相比有差距,又由于自己工作了几年,进展不大,从而对现有工作处于不太满意和一般满意之间。这满足了rachel a rosenfeld“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员工也可能越来越觉得报酬与他或她的资源不匹配”的论断。 2 工作流动 毕业生中将近一半同学没有转换过工作,1/4的同学只转换过一次工作,平均流动次数为1.9,流动率较低。访谈中,大部分毕业生表示,一旦有相对稳定和匹配工作,一般情况下至少会工作2~3年以积累经验,而且人力资源管理作为行政类工作本身稳定性较高。 (1)工作流动原因的个体差异。毕业生工作流动最主要原因为职位前景不满意、待遇不够高和寻求更好机会。此外想积累其他方面的工作经验、工作性质不符、家庭因素、公司前景不满、想尝试自主创业和工作厌倦是影响毕业生流动的次主要因素,由此可以看出,毕业生工作转换过程中考虑的不仅仅是个人职业发展,也考虑了企业的发展前景以及家庭因素。 在所有的工作流动原因中,家庭因素在性别上有显著差异,分析具体数据可得在工作流动中男生比女生更容易受家庭因素影响,很可能是因为男生在家庭中是支柱角色,因而具有更大的金钱、地位等压力,如果在职的岗位不能很好地释放他所面临的压力,那么很可能通过转换工作获得他所期望的薪酬和社会地位的工作。另外寻求更好机会、工作压力太大、工作厌倦和对公司前景不满意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 (2)工作流动原因与工作状况评价的相关性分析。 自主创业与员工工作喜欢度、工作满意度、工作投入三个方面的评价显著正相关,与“对hrm前途的认识”异常显著正相关。可能的原因是,自主创业会承担一定的风险,精力投入较大,对于一般人而言,具有较满意的工作不太会选择自主创业。 工作待遇与工作满意度、工作压力、工作投入度存在显著相关看,与工作喜欢度、薪酬满意度和“对hrm的发展前途认识”存在异常显著正相关。薪酬水平对薪酬满意度具有最直接的影响,一旦薪酬水平低,薪酬满意度必然会随之降低,此外,薪酬水平的高低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他工作状况评价。 职位前景与工作满意和工作投入存在显著正相关,与薪酬满意度、工作压力及hrm发展前途存在异常显著正相关。这说明薪酬满意度、工作压力以及“对hrm发展前途的认识”很大程度上与对职位前景的认识相关。毕业生在工作满意度高,工作投入大,薪酬满意度高,工作压力大的工作状态下,已拥有一定的权利和地位,从而对于该职位的前景比较满意,更加不会因为此原因离职。 3 求职过程 调查数据显示,毕业生普遍表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比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就业要容易一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也充分拓宽信息渠道,挖掘就业途径,促成自己的就业。在求职过程中,最大的困扰因素首先是实践能力不足、综合素质不高和缺乏社会关系,其次为缺乏需求信息、对社会缺少了解和企业了解不足,并且这些困扰因素在不同的毕业生身上的影响有显著差异。 社会了解方面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年级越低,对社会了解不足,在求职过程中略显稚嫩,从而影响其求职。职业素养方面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男生明显比女生所受影响大,对于在校生,普遍认为女生总体综合素质高于男生,其中也包括职业素养,女生总体情商高于男生,在职业道德,职业素养上均高于男生,因而对于男生而言这方面欠缺,成为求职困扰因素。性别歧视方面,女生在求职过程中比男生更加容易遭受性别歧视,但总体数据看,歧视程度不高。专业不对口方面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但各年级均值参差不齐,没有明显的递增递减趋势。学校就业服务方面在性别、年级和政治面貌上均存在显著差异。缺乏社会关系方面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分析具体数据,各个年级没有呈现一定的规律,这有可能是因为各年级踏入社会的不同,也就是进入职场的时间造成的交际圈效应存在一定的浮动性,先增加,后减小。 4 大学生涯评价 对于大学生涯的评价中,兴趣得到很好发展和强化了综合素质两个方面,在性别、年级和政治面貌上均没有存在显著的差异,而在结交有影响的朋友、学到有用新知识、认识有影响的老师、获得锻炼提升能力和找到适合自己专业五个方面在性别、年级和政治面貌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大学生涯评价与工作喜欢存在异常显著正相关,大学生涯的收获对工作喜欢度产生较大的影响,较大的可能的因为毕业生在大学期间收获颇多,大学的较大收获培养了良好的综合素质,在此优势下,发生连锁反应,较高的综合素质,寻求较好工作,较好工作具有相当满意的薪酬,同时具有较高的工作职级。本着在其位,谋其职的思想,愈加积极地投入工作中,具有一定的工作压力,从而整个大学生涯评价对工作状况评价产生显著的相关性。 5 调查研究总结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作为一个正在蓬勃发展的专业,目前社会需求量较大,浙江理工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在劳动力市场上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状况良好。但无论是就业现状、工作流动、求职过程,还是对大学生涯的评价方面均存在个体差异。而且学生对大学生涯的评价直接影响其毕业后对工作的评价,而对工作的评价又与工作流动密切相关。因此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对本科生的培养中,应该通过教师的引导、实践能力的强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方面着手进行教学模式和培养方式的改革,进一步提升毕业生就业的竞争力和工作胜任力。 管理毕业论文:高校毕业班党员教育管理机制初探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推进,高校党建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由于毕业班党员的特殊情况,致使毕业班党员管理教育出现盲点,不利于为高校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本文在分析高校毕业班党员现状的基础上,重点探讨加强高校毕业班党员的教育与管理机制,完善高校党建工作。 关键词:毕业班 党员 管理 近年来,随着高校党建工作的不断加强与完善,高校学生的党员的培养与发展工作力度的逐渐加大,学生党员的队伍日趋壮大起来,毕业班党员数量逐渐增多,致使毕业班党员的教育与管理问题逐步凸显出来。因此,剖析毕业班党员管理现状,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加强毕业班党员的教育、管理,提高毕业班党员的先进性,已成为高校党建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1. 高校毕业班党员现状 1.1 毕业班党员数量多、质量低 部分高校个别院系在发展党员工作中过分关注党员发展数量及党员比例,忽略了对学生党员的教育,没有严格的把好质量关,致使部分党员缺乏理论知识,不能在学习、工作中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有些学生党员在顺利召开支部大会后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反而出现学习成绩的滑坡和工作表现的落差。总之,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毕业班学生党员数量不断上升的同时,质量却在下降。 1.2 自我意识强、组织观念淡薄 毕业班学生的学习任务主要是在实习单位中完成的,地域上的限制使毕业班党员逐渐远离了党支部的管理与教育,在感情上疏远了与党组织的沟通与交流。加之面对繁重的实习任务,毕业论文的撰写预答辩,应对各种面试、考试,使毕业班党员出现了各种疲于奔命的现象。身心的疲惫使他们已无暇顾及与各级党组织的联系,不能定期向党组织汇报思想、学习、工作等情况。不能主动参加支部的组织生活及各类学习交流活动,组织观念逐渐淡薄。 1.3 功利色彩浓厚、模范意识淡薄 有些学生党员经团组织推优成为入党积极分子后,入党愿望迫切、热情很高、表现积极,但从内心深处并没有树立共产主义信仰,没有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信心与决心。更多考虑的是个人目的、打个人的小算盘。有的为了面子好看、名声好听;有的为了找个好工作、图个好发展等等。而当学生党员进入毕业半年级后,繁重的实习负担早已磨灭了入党时的激情与热情,加之面对毕业、考研、就业、恋爱等诸多问题,使之再也无暇顾及慷慨激昂的入党誓词。 2.毕业班党员教育管理机制初探 2.1 坚持发展标准,严格发展程序,严把党员质量 入党申请人必须由本人向党组织提出书面申请,并对入党申请人进行系统教育,经过团组织推优,以团支部为单位、通过个人自述、民主选举的形式推选优秀学生为入党积极分子,报团总支审议,团总支审核后向党支部推荐,参加学校党课的学习。申请入党人被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后,党支部应及时指定政治素质好、威信高,对入党积极分子比较熟悉的正式党员作为培养人,负责培养、教育、考察入党积极分子的工作。积极分子在经过一年以上的培养考察后,经党支部讨论通过后,确定为发展对象,列入党员发展计划。在对发展对象进行外调并广泛征求党内外却种意见后,经支部大会讨论发展为预备党员,并报上级党委审批。通过严格把握发展程序,把好党员“入口”关,真正做到吸纳优秀的学生入党,提高党员质量。 2.2 加强教育引导,提高党性修养 2.2.1 注重早期教育引导 抓住新生入学教育的时机,大力开展新生入党启蒙教育,介绍“入党程序”,普及党的基本知识,请支部书记为新生讲党课,并邀请优秀党员为新生作报告,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教育引导。通过党课学习、主题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对广大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理想和党的基础知识等方面的教育,帮助她们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吸引他们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2.2.2 强化党员意识,提高党性修养 加强党员的政治学习活动,系统地组织不同年级的学生党员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时事政治等内容,并组织小组针对一些热点问题进行讨论,通过观看录像、听先进事迹报告会、参观各种形式的展览等方式对学生党员进行教育,使学生党员进一步树立和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和奋斗目标,更全面地掌握党的基本知识,提搞党性修养。 2.3 加强管理,强化党员意识 2.3.1 建立独立党支部 为毕业班党员设立独立的党支部,不仅有利于对毕业班党员进行集中、统一的管理教育,而且有利于充分发挥低年级学生党员的主观能动性。由于毕业班党员都分散在各实习单位,很难聚集到一起进行政治理论的学习,所以应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对毕业班学生党员进行远程的教育管理。并把握住毕业班返校的时机,组织党员进行交流讨论和理论学习,及时更新毕业班党员的政治思想理论知识,使毕业班党员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2.3.2 强化责任意识,突出先锋模范作用 加强对毕业生党员的引导、管理,充分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给毕业班党员压担子,派任务,不断增强党员的模范意识。为党员建立党员先锋岗,根据不同责任安排相应岗位,对于在、实习、生活、就业等方面遇到困难的同学,结成“一帮一”帮扶小组,积极帮助广大同学解决好毕业实习期间的各种实际问题,让广大同学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提升党员形象。定期针对责任岗进行群众评议,督促学生党员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总之,针对新时期毕业班党员的新特点,高校党务工作者应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创新学生党建工作,提高学生党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同年级党员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管理,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 管理毕业论文:浅探高校知识管理与毕业设计实施策略 摘要:本文简要阐述了知识与知识管理的相关概念,提出了高校引入知识管理的必要性,知识管理的引入能丰富教学管理理论、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推动教学改革。将知识管理运用在毕业设计中,在毕业设计的选题、团体组建、创新和环境建设方面给出了具体的实施办法。 关键词:知识管理 毕业设计 策略研究 所谓的知识(knowledge),就是通过学习、实践或者探索所获得的认识、判断或技能。知识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可以是组织的,也可以是个人的。显性知识是以文字、符号、图形等方式表达的知识,隐性知识则是未以文字、符号、图形等方式表达的知识,一般存在于人的脑海中。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km)就是对知识、知识创造过程和知识的应用进行规划和管理的活动。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km)就是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知识管理是利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的应变和创新能力。知识管理包括几个方面工作:建立知识库;促进员工的知识交流;建立尊重知识的内部环境;把知识作为资产来管理。 知识管理能组织对其拥有的知识进行管理,包括知识的获取、授予、传递、共享、创新等,其中共享和创新是其核心活动。高校是一个知识型的组织,所有教学、管理活动都围绕着知识在运行着,知识管理作为一个新型的管理模式,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它的研究价值。研究如何通过知识管理实现知识的共享与创新,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高校教学管理水平、应变创新能力,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实现高校自身价值。在高校引入知识管理是必要的: 一、引入知识管理能丰富教学管理理论 高校是知识的殿堂,积淀了许多传统知识,大量新的知识也不断创新涌现。如何管理和利用这些海量资源,促成了知识管理理论的诞生,也成为各高校相互竞争的一个重要内容,知识量的多少、知识的利用率更引起高校管理者们对知识管理的重视。 二、引入知识管理有助于提升教学管理水平 “知识”是一个不可数名词,我们无法计算它的数量,如何能更好的进行管理值得我们研究探讨。知识管理在高校教学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培养高校教职人员和辅助人员的基础性工作,因为知识管理有着无法计量、共享性,如何在教学管理上合理的运用知识管理更是值得我们探究。 三、知识管理对高校教学管理有着深远的影响 高校最主要的活动就是教与学,换言之就是知识的共享,实现教师与学生的知识共享并引导学生自主创新是我们教学的主要目的。共享与创新是知识管理的核心活动,当然这些活动的范围不仅仅限于教师和学生之间,也可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每个人的知识都是有限的,只有通过知识不断的交流共享,才能创造出更有价值的新的知识。管理者与管理者之间通过交流互动,可以取长补短,找出管理的成功之处,并加以推广,进入到良性循环阶段,使教学管理水平能持续有效的得到提高,对教学改革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继土地、劳动力、资产之后的第四生产要素,知识的管理者致力于研究新的生产要素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利益。知识区别于其他几大生产要素在于知识是越积累越多,越使用越增长的,在不断的使用和共享过程中,不被耗费,还能推陈出新。我们在使用的过程中,将知识管理与毕业设计联系到一起,继而探讨了知识管理在毕业设计中的一些实际应用策略,以提高毕业设计的管理效率与质量。 一、选题方式的改革 传统的选题方式为教师出毕业设计题目及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的专业特长与兴趣进行选择,在知识管理下的选题方式在传统的基础上大胆的改进,以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为前提,根据自身的专业特长,根据同学们的兴趣方向,根据当前社会的需求,大胆的提出自己对毕业设计的一些想法,由指导教师确定题目的可研究性后确定选题。 二、组建知识团队,参与创新活动 每一个毕业设计分组,都是一个知识的团队,这个知识团队,没有学科专业的限制,大家因为对同一个问题有研究意向而走到一起,通过团队的知识共享、传递,将隐性知识逐步转化为显性知识,进而发挥每一个个体的特长优势,对研究的项目提出新的想法,再通过对这些想法的可行性进行分析,优胜劣汰,通过集体的智慧提出创新点,进行深入研究。 三、培养创新型的人才 毕业设计课题组是一个知识的小团体,没有专业的限制,更确切的说,我们需要的就是不同的专业学生发挥各自的特长 ,大家只为了同一个目标而聚到一起。这个小团体自己通过相互交流来实现知识的共享,通过阅读与实践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继而在这个基础上,大家相互讨论,提出课题研究的改革性方案,在不断的实践中来验证创新的成果。这种方式组成的小团体在知识共享的过程中,能各自发挥特点和优势,取长补短,更好的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知识共享的环境建设 构建一个可跨专业的毕业设计选题系统,区别于一般的选题系统,基于知识管理的毕业设计选题系统要求系统具有更好的知识共享能力。从学生一开始进入到选题系统,不需要急于列出选题的题目,而是给学生们一个自由组合的机会,由部分优秀的学生代表带头组队,让学生以团队的形式提交自己团队的课题题目,并给出对课题中各学科专业成员的需求和课题中各学科专业具体分工方式,以及课题研究需要达到的目标,提交由老师给予相应的评价修改信息,并最后确定课题题目。在毕业设计课题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需要用到更多交流的方式,如:开设毕业设计bbs讨论组,方便学生、教师相互交流;建设毕业设计资料库,方便学生查阅学习知识等等。 我国高校大部分都有自己的教务管理系统,为信息化建设推进了一大步。但是在具体的毕业设计环节中,真正运用到信息技术的学校却为数不多,甚至包括一些211重点高校。毕业设计是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的知识积累、动能能力体现的重要环节,但是它的重要性没有得到更好的凸显,运用知识管理来对毕业设计环节进行科学管理的学校更是少之又少,如果教学各个环节中知识管理能得到更广泛的应用,相信对教学水平提高会有很大的提高。 管理毕业论文:浅析信息技术能力培养对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促进作用 [论文关键词]信息技术能力 培养 管理类毕业生 就业 [论文摘要]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时代,科学已成为了第一生产力。对于在校的管理类毕业生,如何使自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能“获胜”,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否具备信息技术能力是一项重要的指标。因而提高自身掌握信息技术的能力,无 疑对毕业生的就业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现代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可以说是巨大的,当代社会已经逐步向信息社会迈进,信息已经成了发展经济、社会进步的内在驱动力。现代信息技术更是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悄悄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与社会的发展相对应的是就业市场竞争的白热化,作为管理类毕业生,要想从学校迈向社会的过程中获得“说话权”,还是得由自身的技能来说话,而信息技术的应用涉及各行各业和各个领域,范围较广,已经成为了一项重要的衡量指标。虽然技能的培养是靠实践来获得,但没有了理论支撑,也将是无头之躯。学校作为他们最好的“练兵场”,大学生们可以在此通过理论的学习来促进技能的提高,凭借技能的提高来获得就业的保障,这就对学校信息技术的培养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高校加强信息技术培养的现实意义。 现代教育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学生实践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决定了学生将来的发展水平,高校加强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对高校的办学效益和毕业学生就业的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一)满足社会需求 从近几年就业情况来看,信息类的毕业生较受欢迎,而从一定角度上来说不是那么乐观。究其原因,是技术不够硬的问题。许多大公司和单位需要的是技术型的人才,而对管理专业的学生则较冷淡,这是不是意味着管理类的毕业生将在这场“战役”中失败。其实我们可以另辟蹊径,技术上占优势,而管理上的能力就存在不足,这也就为管理类的毕业生提供了空间。作为管理类的毕业生,提高信息技术的能力,便为自己取得了优先权。 无论是政府工作还是企业管理,都在向着业务“流程化”、办公“无纸化”的方向发展,这个过程中就需要管理的科学化,这也正切合了管理类毕业生的就业方向,若能在信息技术技能方面加以完善,那么,获得理想的就业岗位将是水到渠成的。 (二)拓展学生就业渠道 我国并不是一个大学生“过剩”的国家,而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一个重点原因就是就业渠道过于狭窄,这也和大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有关。无论是农业、工业、商业还是服务行业,需要的还是技能型加上管理型的复合人才,因为先进的技术和有效的管理将直接决定着效率。大学生的就业是一个众所周知的难题,而对于学习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就业更为困难,现在的企业事业单位、政府部门,招聘的绝大部分都是有一定能力的技术人才,很少招聘管理的人员,就算要招聘,也大都加上从业经验这样一个限制条件,实际上就阻断了大部分管理类学生的就业道路。如果一个管理专业的学生,同时又能具备比较高的信息技术能力,能够胜任管理和技术的双重要求,那么,在与其他人的竞争中,就能取得一定的竞争优势,不再局限于管理相关岗位,为就业开辟了新的渠道,增加了就业或择业的机会。 (三)提升毕业生个人价值 大学生就业后,无论在公务员队伍,还是毕业后进入到企事业单位,文凭仅仅只是一个最低的要求,是一个进入的门槛,是一个基本标准,这并不表示就能够在新的岗位上就能有优秀的成绩。在一个团体里,具有相同的学历水平的员工是比比皆是,其中还不乏名牌大学、重点大学的毕业生,学历文凭,只能说明在校期间的学习情况。一个人取得成就,有众多复杂的因素。拥有相同学历的人并不是都能有一样的发展,在境况差不多的情况下,具备多样化技能的复合人才,在一个团体中崭露头角的几率是比较高的。现在的政或是企业,都在朝信息化,自动化管理发展,就需要大量既能够懂得管理,又具有较高实践技能的员工。拥有较高信息技术处理能力的人才,比单纯掌握管理知识的人有更多施展才华的地方,也更能够得到重用,在自己的专业和相关专业整合中做出成绩,获得更多的个人发展机会。 (四)提升高校办学的效益 现代的高校教育,不再是单单教给学生多高深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及综合实践的能力。信息技术能力,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增强毕业生的竞争能力,同时就提升了毕业生在就业单位的竞争力,扩大了高校的知名度,为以后的学校招生及其他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高校的办学效益,既体现在办学的排名,也表现在毕业生的去向,即学生的就业率和学生在工作单位的表现上。学生的就业形势好,就会带来过多的学生报考,学生在单位的发展好,也会带来下一批学生好的就业,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就会很大的提升学校的办学效益。 二,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的探究 管理专业的学生除了学习专业的管理知识外,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就是要在学校锻炼出应用知识的能力,为将来的就业和个人职业生涯奠定好基础。高校就应该顺应社会的需求,积极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设置信息技术课程,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培养,结合学生的专业进行课程的整合,有意识模拟实际的信息技术实践活动。 (一)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 高校在管理专业开设专门的信息技术课程,对管理专业学生进行系统的教育,以适应社会对现代管理人才的新要求。信息技术的课程设置,要以管理专业为出发点,培养学生认识信息技术,了解信息技术和掌握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弱化信息技术的专业化知识,以体现信息技术作为管理能力重要支撑的特点。让管理专业的学生,也能够系统学习信息技术专业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多种技能,为毕业后的就业工作奠定基础。 (二)加强对学生信息技术课程的考核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重点不是要学生修得学分,而在于学生能切实掌握一门应用的基础能力。现在很多大学生在大学里不是努力的学习、实践,而是把大把的时间用在游戏和其他活动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应该侧重于信息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加强对学生实际能力的考查,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学生真正掌握了信息技术的技能,再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更容易在就业上占得先机,进入到工作部门后,也能够更快地融入工作环境。这样学生将来的发展有了保障,同时也会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评价,进一步扩大学生的就业率。 (三)积极开展信息技术研究活动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切实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就要让学生从书本知识走到实践中来,要加强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开展校际间的交流活动、进行信息技术平台的模拟研究开发、进行信息技术设计比赛、与企事业单位或政府部门合作,一系列相关的活动都能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毕业生正式进入的工作岗位积累经验,让用人单位认识到管理专业的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并非一无所长,为用人单位拓展考查范围提供了现实的依据。 总之,管理专业的专业定位决定了信息技术的地位。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具有极其现实的意义,在现在高校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时代下,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青睐,具有高素质的学生也能给学校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从一定角度来看,高校加强信息技术能力培养是在竞争中取胜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管理毕业论文:试析独立学院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影响因素与管理模式 [论文摘要]文章基于对广东17所独立学院毕业论文质量保障问题的调查,分析了独立学院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影响因素,并结合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毕业论文教学及教学管理的实践,提出独立学院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管理模式应当坚持分类管理、加强规范管理、强化过程管理、实施问责管理,以提高毕业论文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促进课程教学目标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论文关键词]独立学院 毕业论文 质量管理 一、引言 独立学院是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毕业论文是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以及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实践课程,也是体现办学理念和办学水平以及办学特色的重要指标,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以下简称珠江学院)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注重应用、彰显特色的办学理念,按照保证基础、强化实践、培养能力、提升素质的人才培养规格,强化实践教学,把毕业论文作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以及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实践环节,努力保障毕业论文的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本文基于广东17所独立学院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调查数据,以珠江学院为例,对独立学院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影响因素与管理模式进行初步研究。 二、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影响因素 1 指导教师因素。指导教师是影响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主导因素。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总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师资队伍数量不断上升,质量不断提高,基本满足了独立学院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但是,据调查,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年龄结构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状态,即主要由从公办高校退休的年龄偏大的教师和刚从大学毕业参加教学工作的年轻教师组成,而中年骨干教师所占比例较少;教师职称结构总体呈现“高职称教师少、低职称教师多”的现状,教师的职称层次有待提高。独立学院是教学型学院,教师需承担大量教学工作,而承担的科研项目和教学研究项目却很少,使得其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难以提高。另外,由于诸多原因,致使独立学院师资队伍相对不稳定,教师流动性大,阻碍了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从总体上看,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基本能够满足毕业论文教学的需要,但不少指导教师指导毕业论文的经验不足,指导方法有待改进,指导质量有待提高,指导责任心也有待增强,这些问题成为制约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重要因素。 2 学生因素。学生是影响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主体因素。毕业论文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学习方式的独立性和自由度,使得学生必须更加主动学习,切实强化主体意识,方可保证学习质量。从调查结果来看,独立学院学生除高考成绩与母体高校学生存在差距外,其能力、素质与母体高校学生相比却各有特点和优势,甚至有不少学生在个性和特长等方面还比母体高校学生表现突出,优于母体高校学生。独立学院的绝大多数本科学生对毕业论文的态度是端正的,认为这是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学习环节,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毕业论文课程教学与学生就业、考研、考公务员等在时间上存在冲突,也有极个别学生受急功近利、虚假浮躁风气影响,对毕业论文课程学习认识不足,疲于应付,甚至直接从网上抄袭或请“”代劳,违反学术道德,对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产生了负面影响,并影响了毕业论文教学质量及育人效果。 3 教学条件因素。教学条件是影响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基础因素。毕业论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以配套的实践教学条件为基础。然而,大多数独立学院办学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尤其是实验室、实验仪器设备、实践教学基地、图书资料、网络文献信息资源等还不能完全满足毕业论文教学的实际需要。同时,许多独立学院对毕业论文经费投入不足,成为制约提高毕业论文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当前,许多独立学院正处于发展战略转型期,在不断增加教学投入,逐步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应更加注重改善实习、实验条件,更加注重实践教学,更加注重内涵发展,这必将推动独立学院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也为毕业论文教学质量保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 教学管理因素。教学管理是影响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核心因素。毕业论文课程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只有强化其教学过程各环节的教学管理,教学质量方可得到有效保障。从调查结果来看,独立学院充分发挥毕业论文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中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并把规范毕业论文教学管理作为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作为打造办学特色和创建品牌的重要内容,同时制定了毕业论文教学管理制度,促进了毕业论文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但是,由于独立学院办学时间短,大多数独立学院没有形成规范的毕业论文管理制度,毕业论文选题、开题、指导、评阅、成绩评定、答辩、质量监控、诚信质量管理、优秀毕业论文评选标准等教学管理制度尚未建立健全,加之毕业论文教学管理经验还不足。这些问题成为了制约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核心因素。 三、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管理模式 1 坚持分类管理。坚持分类管理,是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前提。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管理应当严格标准,统筹管理模式,以维护教学秩序和教学管理秩序,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同时,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管理应当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坚持分类管理,以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珠江学院实行以分类管理为前提的毕业论文教学管理模式改革,积极探索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分类管理模式。一是同绕系、专业、指导教师、教学条件等因素,在学院统筹管理模式下。规范职能部门、系、指导教师的职责,充分发挥各系、指导教师在毕业论文教学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各方面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实施专业差别化管理模式。珠江学院鼓励各系根据专业特点,引导和鼓励各专业师生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自行制定毕业论文教学质量的标准,自行实施个性化的教学管理,自行规范质量评价的约束机制,以充分发挥师生的创造力和探索精神,保障毕业论文教学质量。三是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和引导各专业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兴趣以及就业方向开展毕业论文实践,以增强毕业论文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毕业论文教学效果,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 加强规范管理。加强规范管理,是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抓手。珠江学院按照毕业论文教学管理工作的特点,逐步构建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长效机制。一是建章立制。制定了《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细则(试行)》《本科学生优秀毕业论文(设计)评选与奖励工作细则》和毕业论文教学工作计划以及中期检查等教学管理制度,明确了各学科专业毕业论文格式规范和质量标准,为系、指导教师和学生开展毕业论文教学工作提供制度平台。二是将毕业论文写作课程列入人才培养方案,以加强对学生毕业论文写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切实提高学生毕业论文写作技能和水平。三是加强指导教师管理。珠江学院明确了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资格标准与工作职责,并坚持选拔有一定学术水平、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同时,建立指导教师指导毕业论文培训制度。在毕业论文教学工作开始之前,由各系分别对指导教师进行统一培训,以提高指导教师的指导水平和质量。四是加强学生教育与管理。各系针对各年级学生毕业论文教学及教学管理实际,围绕学风和安全等主题,以专题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强化学生毕业论文教学期间的学生管理工作,确保毕业论文教学的正常秩序。 3 强化过程管理。强化过程管理,是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关键。珠江学院针对毕业论文教学时间长的特点,将毕业论文教学管理工作分为前期、中期、后期,并围绕各个阶段的教学工作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管理措施,强化全过程管理。在前期阶段,主要是做好毕业论文教学工作计划、指导教师选拔与培训、选题与开题等工作。在中期阶段,主要是做好中期检查工作.重点检查指导教师指导情况、毕业论文教学进度完成情况、学生完成毕业论文工作的数量与质量情况以及毕业论文教学及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等。在后期阶段,主要是做好评阅、答辩、成绩评定、优秀论文评选、诚信评估、总结、归档等工作。珠江学院通过强化毕业论文教学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使毕业论文教学计划得到有效执行,教学各环节工作均得到有效落实,确保了按时按质完成毕业论文教学工作,保证了毕业论文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 4 实施问责管理。实施问责管理,是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手段。珠江学院毕业论文教学工作坚持“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实施问责管理制度。第一,实行责任人制度。珠江学院毕业论文教学工作分别由主管教学院长、教务处处长、系主任负责其职责范围内的教学管理任务,指导教师负责毕业论文教学质量的直接责任。同时,认真落实责任人制度,强调责任人必须切实承担起落实毕业论文教学的责任,保证毕业论文的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对不认真履行责任人责任,甚至违反职业道德和学术道德,对毕业论文教学造成不良影响或后果的,均按学院规定给予处理。第二,实行诚信承诺制度。指导教师和学生均应当签具毕业论文诚信承诺书,指导教师应当对学生毕业论文诚信质量负责。学生必须恪守学术道德,维护科学诚信。凡学生毕业论文被发现为抄袭或剽窃并经学院学术委员会确认属实的,均按照《学生考试作弊及违纪处分实施细则》给予学生适当处分。第三,实行督管制度。学院教学督导员按照“严督、善导”的工作方针,以问责的形式积极参与毕业论文全过程质量管理,并通过及时发现和参与解决毕业论文教学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对职能部门、系、指导教师以及学生起到引导和约束作用。 四、结束语 独立学院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管理模式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珠江学院按照坚持分类管理、加强规范管理、强化过程管理、实施问责管理的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管理模式,规范了毕业论文教学秩序,提高了毕业论文教学质量,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毕业论文质量保障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独立学院应当坚持“优”“独”“民”原则,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进一步强化毕业论文的质量保障管理,努力提高毕业论文教学质量,以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自身可持续健康发展。 管理毕业论文:浅析高校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管理方式方法探析 论文关键词: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管理;探析 论文摘要:本文从高校毕业生党员日常管理中发现的问题出发,探讨了加强高校毕业生党员管理的方式方法,以期为高校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管理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笔者在高校毕业生组织关系接转过程中发现,部分毕业生党员出现了党员组织关系介绍信丢失或未在有效期内接转组织关系等问题,导致一些毕业生党员回学校重开介绍信,甚至有些毕业生党员的组织关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待转出。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和一些高校的党务工作者进行分析与探讨,提出了高校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管理的一些方式方法。 一、高校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介绍信丢失 毕业生党员离校前会拿到党员组织关系介绍信,一些毕业生党员长期没有转接落实组织关系或者随便放置导致组织关系介绍信丢失,无法落实党员组织关系,导致必须回学校重新开具。 (二)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介绍信过期 部分毕业生党员因为工作单位不确定、不了解组织程序等原因,未在有效期内接转党员组织关系;有的想近期变更工作单位,擅自将介绍信留在手中,导致介绍信过期。 (三)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不能真正落实 因党员组织关系转接过程较为复杂,必须层层转接,一些毕业生党员认为麻烦,直接将介绍信拿至最终落实单位,逾越组织管理权限,组织关系不能真正落实;一些毕业生党员交给单位的组织部门后就不管不问,也不要求对方将组织关系介绍信的回执联传真或寄送给学校,学校无法掌握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是否真正落实;一些毕业生党员在接转组织关系过程中发生接转部门将介绍信遗失等情况。 (四)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介绍信抬头不正确 毕业生党员咨询最多的就是对组织关系介绍信的抬头有疑问,毕业生党员自己不清楚,具体负责同志再不了解,完全按照组织关系归属地来开具,往往会造成一些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介绍信抬头书写不正确,将给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转接工作带来麻烦。 (五)部分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长期留在学校 一些毕业生党员毕业后就远走他乡,把组织关系保留在学校,没有把联系方式和去向等信息留下,学校不能随时和他们联系,很难全面地、准确地掌握他们的真实情况。这些毕业生流动党员不主动和学校联系,不主动汇报在外情况,不自觉参加党员组织生活,甚至都不能主动交纳党费,对党员身份放任自流。 二、高校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高校毕业生党员党性观念不强 大学生党员一般在大三、大四阶段加人党组织,因为党龄短,有些党员的党性意识较为薄弱,有些党员还有一定程度的“实用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倾向,因此,对党员组织关系的转接没有党性观念意识。 (二)一些毕业生党员对组织关系重要性认识不够 一些毕业生党员离校时因一时没有找到工作等原因会将党员组织关系暂时保留在学校,一些毕业生党员受就业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党员意识淡化,对党的知识:1握程度不够,不知道党员组织关系的接转程序,不知通组织关系对党员的重要性,因此,离校前不能及时、正确地转接自己的组织关系,找到工作后也没有意识去学校转出党员组织关系。 (三)部分基层党组织及毕业生辅导员对组织关系转接工作不重视 学生毕业离校前,高校各基层党组织及毕业生辅导员工作繁杂而忙碌,往往只重视一些重要手续,重视就业率和考研率,而对党员组织关系转接工作不加以重视,登记毕业生党员信息时,不能认真、及时地完成,有时会造成漏登、错登等情况的发生,这就给组织部门办理组织关系时造成很大的麻烦。 (四)部分党务工作者业务不熟练 党员组织关系转接手续十分复杂,必须一级一级的层层转接,这就要求党务工作者对组织隶属关系十分明确,开具的组织关系介绍信正确无误。这样毕业生党员在接转过程中才会顺畅,不会因党务工作者的工作疏忽给毕业生党员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三、解决高校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管理中存在问题的方式方法 面对目前高校毕业生党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具体分析其成因,我们应该发挥党组织优势,利用有力资源,加强教育和管理,促进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转接。 (一)做好高校毕业生党员的教育工作 对毕业生党员的教育必不可少,毕业前的教育要以增强党员意识、树立党员形象、明确组织关系接转程序、清楚延误接转所致后果、主动与学校保持联系等为主要内容,以专题学习讨论为途径,强化党组织观念。 (二)高度重视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转接工作 高校毕业生组织关系转接工作是毕业生离校前的一项重要工作,高校各级党组织要充分认识组织关系转接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把这项工作当做学生党员工作的一个大事来抓,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有预见性和应对措施,并努力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高校党务工作者和辅导员要重视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的转接工作,全面、正确地登记毕业生党员的个人信息及组织关系转递去向,为开具组织关系介绍信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机制 《中国共产党章程》第八条规定:每个党员,不论职务高低,都必须编人党的一个支部、小组或其他特定组织,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接受党内外群众的监督。 根据此规定,高校要成立毕业生流动党员党支部。毕业生流动党员人数较多时,可在各二级学院直属党组织下成立毕业生流动党员党支部;毕业生流动党员人数较少时,可将其编入在校生党支部,也可以成立专门的党小组。 建立联系人制度,联系人由毕业生流动党员党支部书记或党小组组长担任,至少每1-2个月同毕业生流动党员联系一次,通知毕业生流动党员参加组织生活,对于有条件回学校的,应要求他们定期回校参加党内生活;对于返校困难的,可通过短信、qq、电子邮件等方式组织他们进行学习,确保教育管理落到实处。每学期由学校党委组织部或各二级学院党组织召开一次联系人会议,听取工作汇报,及时掌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状况,对已经找到工作单位的毕业生流动党员进行督促,促使他们尽快转出党员组织关系。 高校党组织还要认真落实并执行《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离校前要给毕业生流动党员开具《流动党员活动证》,使其持《流动党员活动证》参加所在地方和单位组织的党的活动,确保每个党员无论流动到哪里,都能够认真履行党员义务,积极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正确行使党员权利。 (四)提高党务工作者的业务素质和能力 作为高校党务工作者,应当及时学习业务知识,认真做好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转递工作,准确无误地开具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介绍信,组织部门要加强对具体办事人员的业务培训,将党的精神和办事规则贯彻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去。 (五)以人为本地对待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的转接工作 在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转接工作中,高校要以以人为本的观念,提高服务意识与服务水平。对于部分未就业学生,不强制转出组织关系;各基层党组织对毕业生党员要耐心解答、说明组织关系的重要性,以免接转失误,只有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转接工作才会顺利进行。 总之,党员组织关系转接工作任务繁重且手续复杂,但十分重要。高校毕业生党员的管理工作任务重、难度大。作为高校的党务工作者,我们应该提高认识、措施得力,积极探索毕业生党员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举措,保证每名毕业生党员都能够妥善处理好党员组织关系。
建筑施工工艺论文:浅谈建筑施工中建筑外墙保温技术及施工工艺的运用 【摘要】外墙保温技术在建筑节能中发挥的影响越来越大,既能给用户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又能够实现节能,值得推广。本文针对建筑外墙保温技术及施工工艺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建筑施工;外墙保温技术;施工工艺 外墙保温层的任务是把建筑物的内部温度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而尽量减少能量损失,即散热。它把建筑物外表“包裹“保护起来,在满足了建筑物的保温性能的同时,大大延长了建筑物的寿命。外保温体系是新建筑最好的外墙防护体系,也是老建筑物最好的维修体系。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房屋建筑业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外墙外保温技术在我国房屋建筑施工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与此同时,在对建筑物实施外墙外保温施工时常常由于各种因素而出现许多问题,本文就外墙保温施工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出现的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 1外墙保温技术阐述 1.1外墙外保温技术 1.1.1保温效果好 外墙保温必定要用到各种保温材料,其保温效能有利于减弱冷桥或热桥造成的影响,从而维持建筑质量。选择同一种保温材料时,与外墙内保温相比,外保温需尽量保持材料较小的厚度。 1.1.2应用范围广 外墙外保温技术应用范围较广,在冬季可用于北方建筑,起采暖作用;夏季可用与南方建筑,起隔热作用。对以往建筑进行节能改造时可用,在新节能建筑中也可使用。外墙不管是剪力墙结构,还是砖混结构,外保温技术都同样可用。 1.1.3保护主体结构 由于自然界的温湿度以及紫外线等都会对建筑产生一定的影响,当保温层位于建筑物的外侧时,能够削弱其作用,从而对建筑的主体结构起到保护的作用。尤其是外界温度,如果温度差较大,受热胀冷缩作用,极有可能引起建筑物的开裂。采用外保温技术可大大减弱温度对建筑内部的应力。 1.1.4 改善室内环境 在阻隔了外部温度影响的同时,保温技术还有助于墙体隔热性能的提升,从而使屋内热量流失量减少,以保证室内温度的稳定。同时,雨雪天气易引起墙体潮湿,时间一久,室内可能会出现透寒、霉斑等情况,采用保温技术,以上状况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避免,提高室内环境的舒适性。此外,保温材料贴附于墙体外侧,纵然有危害物质分散,也不会对屋内造成污染。由于保温层的保温层很薄,受外部因素影响较大,其各种性能都应有所改进。 1.2外墙内保温技术 相对来说,外墙内保温技术比较简单,施工方便,且工期较短,通常是利用保温砂浆或苯板等材料提升其保温性。传统的保温技术难以达到现代建筑的标准,随着技术的不断深化,内保温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并取得显著效果。受季节性温差影响,室内外温差的变化对墙体结构影响很大,很容易引起其变形。内保温技术的应用,可减弱季节温差造成的影响,使建筑内墙和楼板空间得到有效应用。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占用室内空间,施工质量的控制有一定的难度,干扰日常生活,饰面容易发生开裂现象,建筑结构出现热桥或冷桥现象引起局部温差过大等。 1.3夹心保温技术 还有一种保温技术,即内外混合保温技术,也叫外墙夹心保温技术。该技术同样应用很广,主要是将保温材料放置于外墙的内外侧墙片之间,内外侧的墙片通常会选用混凝土空心砌块。该技术没有过高的要求,施工工艺、时间、材料等方面都无需过于严格,如保温材料,玻璃棉、聚苯乙烯等皆可使用。其缺点在于多用于严寒地区,在非严寒地区使用,比传统墙体要厚;因为需要许多构件进行连接,与传统墙体相比,其结构较复杂;而且受室外气候影响较大,温差大,易引起墙体开裂。 2.建筑外墙保温技术施工工艺 2.1主要工艺流程 在对建筑进行外墙保温的工作中,其施工工艺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应当先对基层墙面进行初步的清理,以便为后续的施工做好准备。当清理完成之后,就应当进行最基础的垂直吊线以及对灰饼进行制作。当制作完毕之后,则应当再次对墙面的平整度进行检验,如果发生问题则应当及时的对其表面进行处理。之后,再将砖墙进行充足的湿润,并将之前制作的保温浆料将其抹平,再对保温层进行验收工作。然后则应当进行弹分格线以及开分格槽的工作,当以上工作完成之后再使用水泥抗裂砂浆将其压入网格布之中,并再次对抗裂层进行验收,合格之后再进行下一工序,即对其涂刷低层土料以及刮抗裂柔性耐水腻子面层装饰涂料。 2.2保温浆料的施工 在对建筑外墙进行保温施工时,特别需要注意的一个环节就是保温浆料的施工。首先,应当在搅拌机中加入24至26kg的水以及经过比例计算的保温胶粉料,在将其进行搅拌30min直至成为材质均匀的胶浆之后,再向其中加入200L的聚苯颗粒轻骨料并继续进行搅拌5min。当发现浆体已经比较均匀时则可以正式进行施工。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浆料各成分的比重进行精确的计算,从而保证材料比例的合理性,同时还应对搅拌的质量进行保证,而在搅拌质量检查的一个主要方式就是对其状态、抗滑坠性以及可操作性进行逐一的检验,从而对拌制质量进行综合的评价。 在浆料拌制之后,则可以将拌制好的浆料通过抹子将其均匀的涂到建筑外墙之上。在初次涂抹的过程中,应当保证其厚度为25mm左右为宜,并在上层初凝的时候进行下一次抹灰,并使中间涂抹层的厚度保持在15至18mm为宜。而当进行最后一层的涂抹,也就是建筑外墙面层的涂抹时,则应当注意这层不应当太厚,一般都控制在8至10mm之间。 2.3滴水线以及分格线槽的施工 对建筑外墙滴水线以及分格线进行施工时,可以通过对成品塑料线槽进行嵌贴的方式对其进行。而对于滴水线以及分格线的施工工序来说大体上则是相同的。首先,应当在已经抹好的保温层中依据之前的设计对滴水槽以及分格线的控制线进行弹出,并通过壁纸刀沿着线路将设定好的凹槽划开,其深度通常为15mm左右。之后,再使用抗裂砂浆对其进行填满,并使用塑料线槽将其嵌入到其中,并使其能够同抗裂砂浆之间粘结牢固。 2.4抗裂砂浆施工 在外墙保温工程中的抗裂砂浆施工环节时,首先应当将中砂、31.4MPa硅酸盐水泥以及抗裂剂按照3:1:1的比例投入到搅拌机之中,再将其拌制均匀为止。此处需要注意的就是在进行配制的过程中不能够进行加水,从而保证材料比例的精确性。当拌制均匀之后,再是同抹子将抗裂砂浆涂抹到外墙之上。通常来说,涂抹的厚度应当保持在3至5mm之间为宜。当涂抹一部分之后,则应当使用抹子将耐碱网格布压入抗裂砂浆中,并保证网布间的宽度应当大于50mm,在压入的过程中应当先将一侧压入,当对其抹入一定的抗裂砂浆之后再将另一侧压入到其中,而在其阴阳两角位置还应当将其进行搭接,搭接的宽度应当在阳角位置180mm、阴角位置的50mm为宜。而对于部分在进行施工过程中由于没有得到细致处理而出现的孔洞,则应当在其周围预留出25mm长度的位置,并在此处不进行对砂浆的涂抹,之后再以对角线的形式将网格裁开,使其形成四个不同的三角片,而当孔洞已经修补完毕之后,当对其进行砂浆的涂抹时,再将之前预留的网格布压入到其中,并将其进行抹平。 3.结束语 在建筑行业中,一项施工合格的工程都同一套合理有效的施工工艺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在外墙保温施工中也是这样,在对外墙进行保温的过程中,其所使用的施工工艺将对最终的保温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也会直接影响到外墙保温的质量,这就需要我们应当对施工工艺进行细致的掌握。 建筑施工工艺论文:建筑施工中桩基施工工艺探析 摘要:桩基施工是建筑工程施工的重要构成部分,桩基施工工艺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桩基施工质量,并进而影响到整体建筑工程质量。因此,对于桩基施工工艺技术必须受到建筑施工单位的重视,认识到桩基施工质量的重要性,做好施工准备工作,编制出合理的建筑工程桩基施工方案,选择合适的桩基施工工艺,保障桩基施工的质量,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周期及提高使用性能。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建筑施工中桩基施工工艺。 关键词:建筑施工;桩基施工;施工要点 1、建筑施工中桩基及其施工工艺概述 1.1、桩基 桩基是建筑施工的基础,其施工质量高低直接关系着整体建筑工程的稳定性、安全性以及使用寿命,主要由基柱和桩顶两部分构成。建筑工程施工中常有的桩基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高承台桩基,其桩身的上部在地面上,桩身的下部埋在地下;二是地承台桩基,其桩身的上下部分均埋在地下。 1.2、桩基施工工艺 (1)桩基施工工艺的种类。桩基施工工艺有很多种,在不同的地质条件下施工时,要选择不同的桩基施工工艺。在建筑工程桩基施工的过程中,常用的施工工艺主要有两种:一是预制桩桩基施工工艺,其主要是采用打击或者是振动的形式将桩基打入土中;二是灌注桩桩基施工工艺,其相对于预制桩桩基施工工艺较为复杂,首先要在施工现场的地基处钻孔,然后将事先准备好的钢筋笼放置孔中,之后再将混凝土浇筑在孔中,并对其进行必要的维护、保养,以确保桩基的形成效果。 (2)桩基施工工艺的作用。桩基施工工艺对于保障建筑工程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如下:一是桩基施工工艺可以将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竖向荷载转移到桩基附近的土层中,增强发生自然灾害时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以及抵御能力;二是桩基施工工艺可以降低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的沉降速度,避免地基不均匀沉降、建筑物变形、墙体开裂等现象的发生,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性及稳定性,保障建筑物的使用质量,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2、现代建筑工程桩基工程施工技术控制要点 2.1、建筑施工中桩基施工工艺准备工作 桩基施工工艺的准备工作极为关键,具体来说,在建筑施工中桩基施工工艺开始前我们需要做好的准备工作主要有以下三点:勘察施工现场;编制施工方案;准备相关机械设备。 2.1.1、勘察施工现场 在建筑工程施工之前我们一般需要对于施工线进行必要的勘察,这种施工现场勘查对于桩基施工工艺来说也是极为关键的,现场调查的结果能够帮助我们避免在桩基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具体来说,进行现场勘查主要需要我们调查的就是施工现场的地质水文状况,对于地质进行必要的勘察能够帮助我们了解桩基施工时需要针对什么样的土层进行施工,有助于我们进行具体桩基施工工艺的选择,尤其是对于预制桩还是灌注桩的选择提供参考;对于施工现场的水文状况进行勘察则能够帮助我们了解施工现场地下水位状况,帮助我们在桩基施工过程中构建有效地排水作业结构,进而避免因为地下水对整个建筑工程桩基施工造成质量影响,确保桩基施工质量。 2.1.2、编制施工方案 施工方案的选择和确定也需要我们在具体的施工工作开始前完成,对于桩基施工工艺而言,编制恰当的施工方案也是极为重要的,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准备过程中进行。对于现场进行充分的勘查之后,经过分析,我们就可以对于具体可以采用的桩基施工工艺和一些机械设备的使用进行确定,进而对于整个桩基施工工艺的过程进行规划,最终使具体的桩基施工操作有据可循。 2.1.3、选择机械设备 在工程施工中的桩基施工工艺执行中,我们必然会用到一些相关的机械设备,对于这些机械设备的选择至关重要,施工前准备好会用到的机械设备能够有效帮助我们减少工程施工中会遇到的麻烦,尤其是会避免对于施工工期的影响,确保桩基施工的顺利进行。 2.2、正确的施工顺序 在施工过程中坚持科学正确的施工顺序不仅能够降低工作难度,还会大大减少事故的发生。在制定施工方案时要综合考虑实际情况,条件允许时尽量选择先浅后深的施工顺序。因为,大多数情况下,桩孔越深,施工难度会随之增加,选择先完成浅层的桩孔施工不仅能够加固上部土层的稳定性,还能降低深孔施工时候的压力。如果在有动水压力或者在含水层进行施工,则先考虑迎水部位的桩孔施工。这部分桩孔混凝土护壁完成后,可保留少量桩孔先不浇筑桩身混凝土,而作为排水井,以方便其它孔位的施工,从而保证了桩孔的施工速度和成孔质量。 2.3、建筑工程桩基工程施工阶段的技术要点控制 2.3.1、预制桩施工技术 在预制桩桩基施工工艺中,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工艺过程要点有两个:一是对于沉桩高方式的选择至关重要,直接关系着预制桩的质量,对于预制桩沉桩工艺过程有多种方法,比如水射法、击打法、静压法和振动法等,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且适合的施工环境地质条件各不相同。因此,我们在选择沉桩工艺方法时,要结合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做出恰当的选择,以达到施工质量控制的最佳效果;二是对于预制桩施工过程需要用到浇筑工艺,浇筑工艺过程质量对于预制桩桩基质量也有着直接的影响。在浇筑工艺施工过程中,我们要时刻关注着浇筑过程的持续性,并且要恰当合理的设计保护层,确保保护层参数设置在25米左右,以满足施工质量要求。 2.3.2、灌注桩施工技术 灌注桩桩基施工工艺是比较复杂的,具体来看,灌注桩桩基施工工艺主要和混凝土施工存在密切关系。所以我们要严格混凝土施工操作程序,确保混凝土施工质量,进而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确保灌注桩桩基施工质量。除此之外,对于灌注桩桩基施工工艺中的成孔操作也需要我们重点关注,在当前我国具体施工过程中主要使用的成孔操作方式有四种,即干作业成孔;泥浆护壁成孔;沉管成孔和冲击成孔。其中干作业成孔又可以细分为机械钻孔和人工挖孔两种方式。对于这四种成孔方式来说,特点各异,具体的施工程序和施工优缺点也各不相同,在具体的成孔操作中需要我们根据现场成孔的具体要求进行恰当选择,比如对于一些施工现场多为粘性土或者淤泥土的情况就应该选择泥浆护壁成孔方式进行成孔操作。 3、加强建筑工程桩基管理 桩基础施工的前期最重要的技术资料就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的质量需要建设单位的协助。当建筑施工企业在桩基施工过程当中,如有发现工程地质情况与工程勘察地质报告不相符时,应立即与建设、勘察、设计、监理等单位取得联系,共同探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针对桩基工程施工人员综合素质较差这一问题,一方面,施工企业必须选择专业的,有资质的施工队伍,这是保证桩基工程质量的最基本条件;另一方面,施工企业要定期对施工队伍进行培训和考核,淘汰不符合要求的施工人。同时,不定期的抽查和对员工进行思想政治的理论培训,提升员工的自我素质,从而提高施工队伍的整体素质。此外,施工企业要建立完善的质量技术控制体系,严格按照标准化进行操作,这是桩基施工质量提高的保障。在施工过程中要及时的检修桩基施工设备,确保在施工过程中施工设备处于良好的运作状态。 总之,在现代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桩基施工占据着更加重要的地位,高质量的桩基施工是确保建筑工程质量的重要基础,因此需要我们不断加强对其的研究,要提前做好地质勘查工作,以便于采取合理的桩基施工工艺,从而确保工程质量。 建筑施工工艺论文:浅谈高层钢结构建筑施工工艺 摘 要:由于钢结构强度高、自重轻以及施工快等优点,因此钢结构在建筑业备受欢迎。随着建筑造型和功能的多样化,对钢结构施工提出更高的要求。在钢结构建筑施工中,确保各个步骤都能准确到位,同时也要对相关技术进行不断的研究与探索,保证施工技术不断地得到提升。 关键词:钢结构;高层建筑;施工工艺 高层建筑物要求的质量要相当高,所以在建筑中基本都是用钢构结构,钢构结构能保证高层建筑的质量,可以说高层建筑物就是高层钢构结构。高层建筑的施工质量以及施工的技术是非常关键的,施工中的每一个步骤都需要经过精确的计算,用的材料都是经过科学的计算而精心设计的,本人将对高层建筑物钢结构施工工艺进行探讨。 一、钢结构施工前期准备 (一)施工前要对施工的环境以及施工的周围环境进行了解,只有了解了环境问题,才能选择施工环境的机械设备,要考虑现场施工的条件制定出一个施工的规划,然后按照规划进行快速、有效的施工。 (二)选择安装技术路线前要对钢结构的特点进行分析,要了解钢结构的组成以及荷载的途径。只有了解了钢结构的组成才能更好的分配出吊装单元,要想合理的进行施工顺序的按安排,就得清楚知道钢结构的荷载传递途径。了解了钢结构的特点,才能更准确的达到设计的标准。 (三)在进行安装施工前,要对设计的要求以及设计的理念进行了解,选择一个合适的施工队伍,保证施工队伍的技术能力与设计中的安装标准有效的统一起来。只有施工者技术能力的特长方面是设计中需要的,才能使安装技术达到最高境界。 二、建筑钢结构的施工工艺 (一)施工前的准备 在施工前,监理人员首先要对工程的图纸及相关工艺进行熟悉了解,其中包括技术条件与规范,充分领会图纸的意图,加强重难点的理解。其次,要及时组织相关的技术人员进行图纸的会审,以防止图纸中出现缺漏与错误,一旦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争取在施工之前保证万无一失,保证施工的正常进行。 (二)具体施工工艺 1、螺栓预埋。要想使建筑工程中的钢结构施工得到质量保证,一定要首先从螺栓的标准化预埋开始,应当保证预埋位置的精准定位,包括在施工时的标高基准点、基础轴线的划定要达到规范要求,并且应当保证两次测量位置的一致性。初次测量需要在埋设定位之后,再次测量应当在基础混凝土浇筑初凝完成时。如果两次测量产生的结果超过标高偏差的 5 毫米,或者是超过定位轴线的偏差 2 毫米,则一定要重新进行埋设。 2、钢梁安装。在进行钢梁吊装时,需要首先检查钢柱标准问距及其相应标高,然后才能进行钢粱吊装。在进行主钢梁的吊装以前,要在梁上安装合适的扶手杆以及扶手绳,主梁吊装完毕后,要将扶手绳和钢柱连接在一起并且紧密绑扎,这样能够给施工者带来安全保障。一般情况下会将开孔当成吊点,它的位置会处在钢梁上翼缘,吊点准确位置会受到钢梁的跨度所限。而次梁与小梁的重量很小,便可以应用多头吊索的形式,一次吊起多根钢梁,这样安装的速度会明显上升。 3、钢柱安装。柱体是钢结构建筑的的核心部件,在制作加工钢柱时应当首先使其满足规范要求,在钢柱的制作过程中还应当系统考虑到纵向负荷作用同焊缝收缩变形所造成的钢柱压缩问题,所以应当先行照顾到不把钢柱实际长度当作建筑设计长度这一问题。另外,即便是截面完全一致的两根钢柱,同样不允许上下两节颠倒使用,每节钢柱均应当以编号的方法加以区别,以确保安装位置的正确,不出现压缩问题。 4、焊接结构。在焊接之前同样需要保障焊条合于规范,并且遵照说明书的要求焊接,不能让焊接表面出现焊瘤与裂纹等一系列质量问题,同样也不能出现气孔、裂纹、夹渣之类的质量问题。焊接完毕后要对相应位置进行无损检测,对易于出现质量问题的位置需要再次进行人工重点检查。 5、放线。施工放线对于钢结构的整体质量影响很大,若是放线工作达不到标准要求,那么肯定会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致使最终的工程质量不过关。要在图纸上把放线坐标点标示清楚,并且将标示清楚的图纸当作施工基础,进行连线与找点等项工作。此外,要注意加强针对建筑物本身的地脚螺栓、定位轴线、基础标高等内容的检查与复查。在定位钢架位置时,要尽最大可能避免螺栓同钢架的柱脚发生碰撞,这样考虑周全,还可以防止钢架柱底出现挤压变形,并且能同时让螺栓的弯曲变形问题减小至最低。 除了放线施工以外,还要注意屋面板的安装,应当保证第一板需同屋脊保持九十度角。安装工作人员要让自己处在施工安全位置,等到屋面板安装完毕后,避免无故踩踏,严禁负荷重物在上面行走作业。在安装钢结构门窗洞口时,两侧通长龙骨同门窗框的连接要以外包彩板与扣件相连的办法实现连接,并以铆钉固定。 6、钢构表面油漆。当所有安装工序全部完成后,要把钢结构表面处理干净,去掉表面残留的锈斑、毛刺、焊渣、灰浆、油污、浮土一类的杂物,然后再于表面涂上防锈漆,油漆完全风干后,再把构件表面细致刮平。为了让油漆更具干硬效果,还可以在其中加入一定量的红丹粉。涂抹油漆分成两步,第一步是先选择磷化底漆进行涂抹,接下来在此基础上再涂抹面漆,以达到预防腐蚀、增加使用寿命的效果。一般对钢结构进行油漆涂抹均应当遵循从难到易、从上至下的过程,整个过程应当多次涂抹,防止漏抹,而漆的涂刷次数以二至三次为宜。 (三)施工的安全流程 在具体的施工中,安全措施也是一个重要环节。施工整个过程都要有严格的管理体系,要有专门人员进行防火监管,确保各种操作都按照规范进行,同时要做好安全教育及监察工作,保证施工的每一个步骤都安全有序地进行。 三、结语 随着建筑造型和功能的多样化,对钢结构施工工艺提出更高的要求,施工过程中只有严格按施工图纸及现行规范施工,才能保证施工质量,达到预期控制目标。 建筑施工工艺论文:建筑施工中钢筋工程的施工工艺探析 摘 要:近几年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使得钢筋工程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我国的大部分工程建筑中应用的都是钢筋结构,所以要想控制好建筑工程的安全,必须要做好地钢筋工程的控制,以保证其施工的质量问题。笔者通过对钢筋工程的施工工艺进行分析,提出加强其施工工艺的几点措施,仅供参考。 关键词:钢筋工程;制作工艺;施工要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建筑工程的需求越来越多,促进其发展的同时,对其质量问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建筑工程中的钢筋工程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施工的过程中必须要好对其质量的控制分析,特别是对一些施工工艺的控制上,因为其工艺的好坏对工程的质量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施工的过程中要加强建筑工程中钢筋工程的施工工艺分析。 1 钢筋进场检验 要想确保钢筋工程的施工安全,首先要保证在采购的过程中,钢筋质量要符合国家的规定标准,所以施工单位的采购管理员要把握好材料的质量问题,首先要看其手否有质检合格的证书,这是度其最基本的质量保证,另一方面钢筋是最容易发生腐蚀现象的,所以在购买材料的过程中要看其是否存在腐蚀的现象,以免影响工程施工的使用功能,然后在运送到场地之后还要对其进行检验,看其与购买时的样品是否一致,以免厂家发生偷换材料的现象。 在对钢筋的性能进行检测的过程中,首先要注意其在力学性能方面的检测,这是对钢筋质量问题的最基本保障,由于施工所需要的钢筋量非常大,所以必须要进行抽样检测,在抽样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正规的抽样标准进行检测,对不同批次、不同规格、不同厂家的钢筋要进行分批检测,要在一定的数量中选取抽样的标准,而且要保证选取的数量也要达到一定的标准,这样才能保证抽样检测结果的可用性,也使其检测结果更具参考价值。 2 钢筋制作工艺 在保证钢筋材料符合标准后,就要对其施工的工艺进行控制,在进行施工之前,首先要进行图纸的绘制,在设计的过程中要以实际的施工需要为标准,然后要对材料再次进行检查,看其与实际的施工需要是否相符,然后根据设计的要求对钢筋材料进行试验检测,试验成功后,要按照设计的图纸对钢筋进行加工处理,加工成型后要选择特定的位置进行堆放,以免环境潮湿对钢筋产生腐蚀的现象,如果在施工的过程中,发现钢筋与实际的施工设计图纸不相符,要及时与设计人员进行沟通,查明钢筋存在的原因,以免出现钢筋与实际施工的强度要求不相符,如果需要对钢筋进行调整,施工单位必须要做出书面说明,并经过相关部门允许才能进行替换,以免出现质量问题时差生责任纠纷。 在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好对钢筋的维护工作,因为钢筋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产生锈蚀的现象,所以必须保证钢筋的表面干净,如果发现有存在锈蚀的现象,要对其进行处理,如果是锈蚀现象严重的钢筋就要对其进行替换,因为钢筋工程对整体建筑的工程来说起着重要的作用,必须要根据实际的施工需要,截取钢筋的长度,以免出现钢筋的浪费现象,建筑工程应用到的钢筋数量很大,如果浪费现象严重,就会使得工程施工的成本增加,近而使得企业的经济利益降低。 正常情况下钢筋的弯钩有三种形式,半圆弯钩、直弯钩和斜弯钩三种。钢筋在受到弯曲后,其内部会形成收缩的现象,外部会形成延伸的现象,这样是为了更好地确保弯曲的程度符合圆弧的标准,要根据实际的施工需要,对其弯曲的弧度进行适当的调整,以便在长度上也更好地符合施工的需要,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工程施工的质量。 3 钢筋绑扎安装 在进行钢筋绑扎的时候要对图纸进行熟悉,同时对配料表和图纸以及设计情况进行检查,再对钢筋制作成品的质量进行检查,这样能够保证钢筋绑扎安装的效果。在对所有检查的项目都检查以后,可以进行钢筋的绑扎。在进行绑扎的时候,如果出现双层钢筋网的情况,要在两层钢筋网中设置固定的钢筋间距,这样能够更好的对绑扎的垂直度进行控制,同时也能对其主筋间距情况进行控制。为了保证钢筋位置的正确,竖向受力筋外绑一道水平筋或箍筋,并将其与竖筋点焊,以固定墙、柱筋的位置,在点焊固定时要用线锤校正。外墙浇筑后严禁开洞,所有洞口预埋件及埋管均应预留,洞边加筋详见施工图。墙、柱内预留钢筋做防雷接地引线,应焊成通路。其位置、数量及做法详见安装施工图,焊接工作应选派合格的焊工进行,不得损伤结构钢筋,水电安装的预埋,土建必须配合,不能错埋和漏埋。 与梁与板绑扎时,当纵向受力钢筋出现双层或多层排列时,两排钢筋之间应垫以直径15mm的短钢筋,如纵向钢筋直径大于25mm时,短钢筋直径规格与纵向钢筋相同规格。箍筋的接头应交错设置,并与两根架立筋绑扎,悬臂挑梁则箍筋接头在下,其余做法与柱相同。梁主筋外角处与箍筋应满扎,其余可梅花点绑扎。若板的钢筋网绑扎与基础相同,双向板钢筋交叉点应满绑。应注意板上部的负钢筋要防止被踩下;在板、次梁与主梁交叉处,板的钢筋在上,次梁的钢筋在中层,主梁的钢筋在下,当有圈梁或垫梁时,主梁钢筋在上。楼板钢筋的弯起点,若在加工没有起弯时,设计图纸又无特殊注明的,可按以下规定弯起钢筋,板的边跨支座按跨度1/10L为弯起点。板的中跨及连续多跨可按支座中线1/6L为弯起点。当框架梁节点处钢筋穿插十分稠密时,应注意梁顶面主筋间的净间距要有留有30mm,以利灌筑混凝土之需要。 4 施工操作要求 操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挤压操作时采用的挤压力,压模亮度,压痕直径或挤压后套筒长度向波动范围以及挤压道数均应符合经型式检验确定的技术参数的要求。挤压前应做下列准备工作:钢筋端头的铁皮、泥砂、油漆等杂物应清理干净。应对套筒作外观尺寸检查。应对钢筋与套筒进行试套,如钢筋有马蹄、弯折或纵肋尺寸过大者,应预先矫正或用砂轮打磨,对不同直径钢筋的套筒不得相互串用。钢筋连接端应划出明显定位标记,确保在挤压和挤压后按定位标记检查钢筋伸入套筒内的长度。检查挤压设备情况,并进行试压,符合要求后方可作业。挤压操作应符合下列要求,应按标记检查钢筋插入套筒内的深度,钢筋端头离套筒长度中点不宜超过10mm。挤压时挤压机与钢筋轴线应保持垂直。挤压宜从套筒中央开始,并依次向两端挤压。宜先挤压一端套筒,在施工作业区插入待接钢筋后再挤压另一端套筒。筋连接工程开始前及施工过程中,应对每批进场钢筋进行挤压连接工艺检验。 5 结束语 对于建筑工程施工来说,整体的施工质量是非常重要的,要对整体的施工质量进行控制就要对各个施工部分的质量进行控制,其中钢筋工程的质量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对整个工程的承载能力进行影响,因此,要保证钢筋工程的施工质量,要对钢筋制作和安装质量进行控制,同时对施工人员的施工也要进行控制,这样才能保证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 建筑施工工艺论文:建筑施工工艺课程一体化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摘 要: 建筑施工工艺是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核心工作,为让学生适应当前职业教育需要,培养学生在建筑施工方面的实践技能。通过对建筑施工工艺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并掌握建筑施工过程中的问题,并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施工工艺课程需要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实现一体化教学,需要以课堂教学为主体,通过课堂外加以辅助教学,并积极参与建筑施工的现场教学,使专业施工知识和实践技能有机结合,达到一体化教学的目的。本文根据建筑施工工艺课程的特点,对如何实行一体化教学做出分析与思考。 关键词: 建筑施工 工艺课程 一体化教学 建筑施工工艺课程是建筑课程教育中的专业必修课程,主要目的就是研究建筑工程中一些主要施工工艺及相应施工方法和一般规律。一体化教学方法的运用应当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帮助下,学生自行制定科学的学习目标,完成学习任务。施工工艺课程需要大量实训辅助教学,能够较好地解决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脱节问题,增强教学实效性,充分发挥学生参与作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那么,教师应当采取怎样的措施教会学生转变呢?笔者认为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一、课程构思,科学开端 “万事开头难”,要让一体化教学成功,首先要有一个科学的开端,也就是最重要的课程构思,建筑施工工艺课程涉及选材、设计、施工及造价等方面内容,这门课程要求学生在掌握最基本概念原理的基础上,多加熟悉其中的材料选择及相应工艺流程,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注重各种项目的设计。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材料也日新月异,从单一的材料到复合型材料都有极大变化。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单一的教材和理论性极强的课堂已经无法满足教学需要,学生毕业后将面临尴尬局面。要想让建筑施工工艺课程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需要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对材料市场及简单理论加以理解,而且应当对市场上的材料价格及工程造价有十足把握,在现场施工过程中需要充分了解各个项目的流程工艺,对各种施工工具都能有深刻透彻的认识并熟练使用。所以,本课课程的教学思路需要对实践内容进行构思,从传统理论转向实训,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施工工艺课程教学体系,建立一体化的教学机制。 二、课程设计,关键举措 随着市场对建筑施工人才的需求增加,建筑施工工艺课程中的设计理念可以归结为:“以理论为基础,以实践为核心,以市场为背景,以创新为目标。”这一设计理念的提出是为了让学生拥有发散性的设计思维,提高学生施工组织和设计管理能力,最终培养出能够从事相关设计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对于施工工艺课程的设计,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组织,也就是任务的提出、任务的准备、任务的实施及任务的考核。任务的提出是课程设计的基础,包括项目理论及课外项目两大板块,课内项目需要学生掌握熟悉一些最基本的材料种类和基本性质,课外项目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寻找建筑施工市场进行采样和调查;任务的准备需要学生完成相应的市场报告分析并发表相关报告;任务的实施阶段,也是至关重要的阶段,需要学生将理论与实践加以很好地整合,按照教师所教,在掌握各项建筑材料及基本的工艺流程之后进行实践;最后一个任务的考核,教师就需要提高自身评价能力,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实现一体化教学设计。 三、课程发展,根本保障 纵观整个建筑施工行业的发展,课程如何发展是施工工艺课程一体化教学的根本保障,现在的课程教学仍然有很大不足,如很多教师自身素质有待提高,对外交流平台还不够完善,现在的教学资源仍有很大局限性,为改变这一局面,就需要让课程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据此,笔者对未来课程教学提出以下思考。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应当改变传统教学观念,通过多种途径积极投入到实践中,迅速提升教师的实战经验和能力,如果教师做出了好的项目,则学生能更好地接受,教师手上有项目,才是教学的最好载体,通过活的例子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让学生敢于接受社会的挑战。 2.加强校企合作交流。无论是口头教会学生实践,还是在学校建设实训基地,都没有让学生亲自体验效果来得更明显。建筑施工工艺的学习,最关键的还是实训,所以,学校应当经常邀请那些经验丰富的设计师到学校现场开展讲座,与学生洽谈,这样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市场竞争力,邀请施工专门人员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和学生进行直接的互相感悟,通过这样一些形式,横向加深学生对施工工艺的理解,增强对材料的使用能力和应用创造力。 3.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让他们及时了解当前建筑施工的最新动态,可以根据课程内容衍生出一些“工艺技术交流会”等类似的交流创新性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各样的施工工艺设计大赛,以此启发学生思维,拓宽眼界,加强与建筑市场的交流,实现一体化教学。 四、结语 建筑施工工艺课程的一体化教学,最根本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认识和了解施工工艺,培养出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通过课程体系的不断改革及实训基地的建立,不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达到“教学做”的有机统一,真正实现一体化教学。笔者希望广大建筑施工工艺课程的教学者能够通过不断探究,共同推动一体化教学可持续发展。 建筑施工工艺论文:建筑施工中桩基施工工艺刍议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及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与此同时,对建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众所周知,建筑是人类生存及社会发展所不可或缺的一项要素,所以建筑的质量必须要得到切实保障。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桩基施工是一项基础施工环节,其对建筑工程的整体施工质量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只有先保障了桩基施工质量,才能够确保建筑安全。本文主要针对建筑施工中桩基施工工艺进行探究,希望能够促进我国建筑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对于建筑工程来说,桩基施工是其关键施工内容之一,桩基施工的质量将直接影响着建筑工程的整体施工质量及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当中建筑工程项目的数量亦日益增多,同时其工程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在此情形下,若想切实保障建筑的质量安全,就必须要打好建筑桩基。以下笔者就结合实际情况来简单谈一谈建筑施工中的桩基施工工艺。 建筑施工中桩基施工工艺简介 在建筑施工中,桩基的作用是给建筑打下基础形式。桩基是由基桩和桩顶这两部分相连而构成的,桩基的形式有很多,比较常见的形式有高承台桩基和地承台桩基。其中,高承台桩基的特点是桩身上部分露于地面而下部分理在地下,地承台桩基的特点则是桩身上下部分都埋在地下。桩基的施工工艺同样也有很多种,其中最为常见的两种桩基施工工艺是预制桩桩基施工工艺与灌注桩桩基施工工艺。对于预制桩桩基施工工艺来说,其需要先在工厂或施工现场预先制作各种桩,如混凝土桩、木桩、钢桩等,然后再采用沉桩设备等将其以打入、压入或振入等形式埋至土中,目前在我国的建筑施工中采用最多的预制桩主要是混凝土预制桩和钢预制桩;而对于灌注桩桩基施工工艺来说,其施工过程比较复杂,一般需要先进行人工钻孔,钻孔的截面为圆形,然后再将钢筋笼置于孔中,最后再以混凝土浇筑钻孔并进行必要的维护,从而形成稳定的桩基。良好的桩基施工工艺可以转移建筑物的竖向荷载至周围土层之中,从而提高建筑物抵御外力的能力,以免当发生地震等自然灾害时建筑物受到较大的损坏。再者,桩基还能够避免建筑物变形,从而有效保障其安全性及稳定性。 桩基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为了更好地保证桩基施工质量,必须要在施工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具体来说,在桩基施工前,应当要做好以下几项准备工作:①施工人员应当要在施工前先对施工现场进行仔细的勘察,从而详细了解施工环境,为施工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对施工现场进行勘察之时,应当重点对地质和水文情况进行查探,并要保证勘察结果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从而给相关施工技术指标的制定提供科学的依据。②在勘察完施工现场之后,就要根据勘察结果来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施工方案中应明确规定桩基施工工艺类型、施工机械设备及施工进度等,同时还要针对施工场地附近的其他建筑物及管线等制定一定的保护方案。③在桩基施工前,还需要预先选择好施工所需的各项机械设备,因为只有符合施工实际情况的机械设备才能够确保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在选择施工机械设备之时,不能仅只看一台设备本身的功能和效率,还要结合其他设备来共同进行选择,这样才能够确保各项设备之间的协作效率达到最大化。 建筑施工中桩基施工技术 1.静力压桩施工技术 民用建筑是最常见的一种建筑类型,其主要功能是供人们居住生活,所以大部分的民用建筑都是在城市中的居民住宅区进行建设的。为了避免桩基施工造成过大的噪音而影响到居民住宅区居民的正常生活和休息,采用静力压桩施工技术是非常有必要的。普通的打桩机在打桩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很大的噪音,而利用静力压桩施工技术则能够有效改善这一问题,减小噪音。静力压桩施工技术的主要原理是以静压力将预制桩打压进土中,所以其不会产生过大的噪音,并且静力压桩施工技术还能够大大节约钢筋及混凝土的使用量,从而降低施工成本、提高施工效益。目前,静力压桩施工技术已经在我国建筑施工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 2.振动沉桩施工技术 建筑施工中常见的桩基施工技术还有振动沉桩施工技术。振动沉桩施工技术是一种打桩效率较高的桩基施工技术,其原理是先在桩顶部安装一个固定振动器,固定振动器会进行振动,而其振动会使得土层也受迫振动,这样土层就会产生一定的收缩和位移,从而起到打桩效果;同时,在土层振动过程中,土层与桩表面之间的摩擦力也会减小,这样桩就能够在振动力与自重的共同作用下而自动沉入进土中。在采用振动沉桩施工技术进行桩基施工之时,需要先采用小距离的轻度锤击将桩沉入至土中约1-2m的深度,然后再逐渐增加落距至要求高度,最后再连续锤击至要求深度。一般情况下,振动沉桩施工技术比较适用于一些施工现场的土质是粘土、软土、黄土及松散砂的建筑工程,利用该施工技术进行桩基施工,不但操作方便简单,而且还能够大大提高施工效率、降低工程造价成本,所以非常值得推广。 结语 综上所述,桩基施工是建筑施工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确保建筑施工中桩基施工的质量,施工人员必须要积极学习更加先进和科学的桩基础施工工艺技术。 (作者单位: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施工工艺论文:浅述建筑施工中桩基施工工艺 【摘要】文章根据影响桩基施工质量的因素进行了分析,重点的阐述了建筑施工中桩基的选型原则及质量控制要点,根据实际情况对建筑施工中桩基施工工艺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建筑施工,桩基施工,工艺 一、前言 桩基工程施工是现代大型建筑工程施工中较为常用的基础处理形式,即将整个建筑上部的荷载经过桩承台和桩基传递给持力层,来确保建筑物的结构安全;这也对承建工程的施工企业在整个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提出新的要求,对施工企业施工技能的提高起到了重要推动的作用。 二、影响桩基施工质量的因素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建筑业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各种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越来越多,建筑也逐渐向高层化和沿海发展、同时也逐步通过吹沙造地以节约土地和提高港口的通航能力,这给建筑基础施工和结构安全及稳定性带来了更加严峻的挑战。为了满足上述要求,依靠桩身及桩基承台将上部荷载传到地基持力层上的桩基作为一种新型基础结构逐步发展起来,桩基具有承载能力高、沉降量小且变形较均匀、应用范围广的优点,已成为地质不良地区建筑物施工中广泛采用的基础形式。桩基工程作为建筑工程中的基础工程,其施工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因此,在桩基施工的过程中,须严格控制施工工艺,以保证施工质量。经过总结分析发现下列因素是影响桩基质量的关键因素。 1、桩倾斜 桩端遇到了地下孤石或坚硬物、桩间距过小,打桩时顺序不当产生的挤压效应均可造成桩倾斜;同时桩机安装不正,桩夹与地面不垂直、成桩过程桩顶受力不均也是导致桩身倾斜诱因;由于桩顶面有倾斜度,并且位置偏移,也会导致的预制桩质量不达标。这些直接改变桩的受力效果。 2、断桩 导致断桩的最为常见的原因为(1)桩倾斜;(2)预制桩多采用锤击的方式进行沉桩,为了保证桩身长度就必须得进行多次锤击次数,如果桩锤击力度过大(一般因桩锤重量和锤距选择不当造成),施工作业时易引起桩断裂;(3)起吊与运输时,位置不当的支点和吊点;(4)沉桩时,过力扭曲桩身,遇到较硬的土层锤击而弯曲;(5)灌注桩施工时工艺和成孔设备选择不当造成塌方引起断桩;(6)桩身混凝土浇筑工艺不当及浇筑不连续都是造成断桩重要因素。 3、设计原因造成桩的单桩承载力不满足要求:(1)桩的有效长度不够,桩端未进入持力层、贯入度过于大,承载力大大下降;(2)前期勘察的报告与实际地质情况不符,如地形的剖面,地基承载力(是否是岩石或粘性土)与实际不符等均可影响到桩基施工质量。 三、建筑施工桩基的选型原则及质量控制要点 1、桩基的选型原则 各种不同的桩基都有着与其特定的适用条件,施工时如果对桩基的适用范围不给予足够的重视,势必会给工程的质量留下钟爱的安全隐患。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将选择桩基的原则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外部载荷,合理的计算评估外部荷载是很有必要的;第二,地质条件,因每个工程其地下环境的差异,在施工中会遇到各种突发情况(如地下水变化、流沙等),充分地掌握其地质条件是进行桩身选型和承载力计算的前提;第三,施工环境条件,如预制桩在施工过程中,应注重噪音、油污、振动对周边环境的实际影响,而钻孔灌注桩则应做好对泥土、泥浆和地下水的处理;第四,成本、机具设备和施工场地的因素,如果地区比较偏远、施工条件差,必须得考虑机具设备的运输和组装成本;第五,工期要求,如果计划工期时间比较紧张,应该优先考虑预制桩。 2、桩基施工中的质量控制要点 (一)、检测原材料 在施工过程中应该对原材料进行严格检查,如水泥的细度、安定性、初凝终凝时间以及抗折抗压强度;对钢筋进行拉伸、弯曲实验;检查砂石的级配、含水率等。对于商品混凝土,则应当检测坍落度、水灰比及其抗压强度,以此来保证施工原材料的合格。 (二)、灌注桩成孔过程的复核与检测 应严格按照设计文件上的要求进行桩顶部标高,桩长进行严格控制。在双控开挖的过程中,时刻观察地基土的状况,如果出现软弱地层,结合勘探的地质报告,为保证桩基的承载力和其正常受力,应当将桩端进入持力层的长度延伸0.8-1.0m,以便符合规范要求。 (三)、钢筋笼的质量控制 在施工过程中,应对钢筋笼的钢筋焊接质量、直径、搭接长度进行严格检查,其长度也应该与桩基的深度相适应,桩身过长可以采取搭接的形式。焊接接头应该错开使其不在一个平面之上。为了避免施工过程中钢筋笼上浮以及灌注时导管挂笼的状况发生,可将笼底钢筋制作成喇叭状。对终端的配筋桩,笼顶的标高如果低于地面时可通过吊筋焊接来保证其牢固。 (四)灌注桩的混凝土浇筑 成孔后及时清除桩孔内的杂物,并将混凝土浇筑导管插入桩端,待导管内混凝土达到预计高度后开始拔管。拔管要均匀,不宜拔管过高。拔管时应保持连续密锤低击不停。控制拔出速度,对一般土层,以不大于1m/min为宜;在软弱土层及软硬土层交界处,应控制在0.8m/min以内。 四、建筑施工中的桩基及其施工工艺 桩基作为建筑工程基础形式之一,它是由基桩和桩承台构成的。桩基在施工的时候施工的工艺也是有很多种的,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预制桩桩基施工工艺和灌注桩桩基施工工艺。预制桩桩基施工工艺在进行施工的时候主要要采用击打或者是振动的形式将桩基打入土中。灌注桩施工工艺在施工的时候相对是比较复杂的,在进行施工的时候要在施工现场进行成孔,然后将钢筋笼放置在孔中,接下来再在桩孔中浇筑混凝土,混凝土浇筑以后还要进行必要的养护,以保证桩基的形成效果,下面简述两种桩的施工工艺。 1、预制桩的施工工艺 (一)预制桩的制作 制作预制桩是钢筋混凝土预制桩最核心的工序,质量是否合格,直接影响到后续的施工和应用。不合格的桩基会影响其受力性能,甚至会给整个建筑物埋下重大的安全隐患。制作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保证预制场地平整、有必要的强度且不能积水,具有完善的排水系统,以此来达到一个良好的施工和养护环境;第二,浇筑混凝土时,应保证连续施工,中途不能随意停止浇筑,否则会造成断层现象的发生,对桩身的质量产生重大影响;第三,应保证桩身表面的平整密实,局部蜂窝麻面和掉角的面积应控制在桩总面积的5‰以内,并且不应过于集中在同一个部位,另外,因为桩顶、桩尖位置特殊,不得出现蜂窝和麻面、掉角现象,一旦发生,即为不合格产品;第四,应将桩的主筋和钢筋网连为一体,在打桩的过程中,桩基收到巨大的冲击力,连为一体才能使之更好的承受在打桩时巨大的锤击力。 (二)、预制桩的沉桩技术 常见的混凝土预制桩打桩机械是打桩机、桩锤、桩架,打桩前应充分做好以下几个准备工作:第一,确定好桩基轴线的轴线;第二,在桩点临近地区设置好标准水准点,对装位进一步复核并报监理等单位进行验线,确保无误后开始进行试桩。 在打桩的过程应注意以下规定:第一,开始打桩时,宜轻击不宜重打,尽量将桩锤落距控制在0.5~0.8m之间;第二,当桩身已进入土体一定深度并校核轴线位置后,再逐步加大撞锤落距,并进行重击;第三,打桩时,应对其严格进行实时观测并做好记录,留用备查;第四,打桩过程中出现突发情况,一旦发生,切勿慌乱,应冷静处理。例如施工过程中桩基发生偏离或者扭转,轻微时可以人工进行逐步修正,便宜过大时应该将桩拔起重新打入,锤击过大造成桩身混凝土破裂时,首先应采用钢箍夹将其夹紧,然后对其进行补强焊固、必要时增加桩垫。 (三)、钢筋混凝土预制桩的起吊、运输和堆放 当混凝土预制桩的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0%以上才能进行吊装作业。吊点的个数和吊点的位置都有严格的规定,应该按照相关要求进行计算,严格按照计算结果进行起吊。通常来说,桩长小于15m的桩起吊时采用单点起吊,吊点应设置在距离桩顶为桩长的0.293倍的位置;15m以上25m以下的采用双点吊装,吊点应设置在距离桩尖和桩端的为0.207倍桩长的位置;超过25m的桩体应设置三个或四个吊点,吊点的位置设置应该依照相关规定进行计算确定。桩在运输环节也是很容易出现问题的,在运输之前务必检查桩的混凝土强度、质量、尺寸等指标是否符合要求。短距离运输时,可在桩身下垫上滚筒进行运输;长距离运输时则必须借用平板拖车来进行运输。桩基的堆放也应按照相应要求进行:堆放场地应干净平整,且应坚硬牢固,桩身下部应垫有垫木以防止桩身滚动,堆放的层数不宜过多,以不超过四层为佳,桩身表面应在醒目的位置贴上标有规格型号等的铭牌、进入施工现场后也应逐个进行桩身质量检查、发现桩身断裂或其它质量缺陷的必须弃之不用。 2、灌注桩的施工工艺 (一)、钢筋混凝土灌注桩施工技术 灌注桩按其成孔方法不同,可分为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干作业成孔灌注桩、套管成孔灌注桩、沉管灌注桩、人工挖孔灌注桩、爆扩灌注桩等。 (二)、浆护壁成孔灌注桩施工技术 下面以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桩为例,介绍灌注桩施工方法:首先是采用钻孔机具进行钻孔、在钻孔过程中应进行桩长的实时监测同时做好桩孔的护壁,在钻孔达到设计要求深度后,应对孔深、孔位、孔形、孔径等进行检查,验收合格后应立即进行孔底清理,避免隔时过长以致泥浆沉淀,引起钻孔坍塌。清理完桩孔之后,就可将预制的钢筋笼垂直吊放到孔内,进行定位和固定,然后用导管灌注混凝土,灌注时混凝土不要中断,否则易出现断桩现象。为防止钻孔坍塌,应当在钻孔的同时注入有一定相对密度泥浆进行护壁,泥浆的相对密度比水大,使孔壁内水压增大,从而防止塌孔(对于粘土和粉质粘土的成孔,只需注入清水,用原土造浆护壁),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桩施工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常见问题,当护筒冒水时,应立即采取措施,用粘土在护筒周围进行填实加固,当排出的泥浆冒气泡或者护筒内水位突然下降时,则为孔壁坍塌状况,此时应当加大泥浆相对密度,或者回填粘土进行抢救。 五、桩的检测 当桩基施工完毕后,应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桩身完整性和承载力的检测。桩身检测分为高应变检测和低应变检测两种。高应变检测(或静载试验)主要检测桩基的承载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而低应变则是通过脉冲检测桩身的完整性。 六、结束语 无论是在预制桩的桩基施工中,还是在灌注桩的桩基施工中都必须严格依照设计和施工措施以及有关技能标准进行施工操作,强化桩基工程施工质量、完善桩基施工技能、科学管理,对桩基工程施工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对建筑业发展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建筑施工工艺论文:建筑施工中桩基施工工艺探讨 摘要:本文以建筑施工中桩基及其施工工艺为出发点,分析了建筑施工中桩基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并探讨了预制桩桩基与灌注桩桩基的施工工艺,以及桩基施工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以期为提高建筑工程中桩基施工质量和和施工效率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建筑施工 桩基施工 施工工艺 在建筑工程的施工中,桩基施工工艺不仅可以适应复杂地质,保障建筑施工顺利完成,而且可以提高施工质量和施工效率,消除施工中的安全隐患。因此,探讨建筑施工中桩基施工工艺及应用措施,对提高施工单位经济效益,推动建筑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1 建筑施工中桩基及其施工工艺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桩基作为建筑结构的基础形式,主要由基桩与桩顶两部分相互连接构成。依据形式不同,桩基主要分为地承台桩基与高承台桩基,前者在施工中桩身上下两部分都需要埋入地下,后者在施工中桩身的上部分需要留在地上,而下部分需要埋入地下。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桩基施工工艺主要分为灌注桩桩基和预制桩桩基两种施工工艺。灌注桩桩基施工工艺比较复杂繁琐,在施工的过程中,施工单位需要先进行钻孔施工,然后在钻孔中防止钢筋笼,并以混凝土对钻孔进行浇筑施工,最后需要对浇筑后的钻孔开展维护工作,从而确保桩基施工质量满足工程施工要求。预制桩桩基施工工艺相对简单,施工单位只需要利用振动棒通过夯实与打击的方法,将桩基打入地下即可。 桩基施工工艺可以将建筑重量在垂直方向形成的荷载分散到桩基周围土层,从而减轻建筑本身对土层的直接压力。在遇到地震等形式的自然灾害时,建筑的抗震能力可以因桩基作用而大大增加,从而避免建筑结构因外力而变形,影响建筑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因此,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桩基施工工艺的应用非常广泛,尤其是在软体地基的处理方面,通过桩基施工可以使地基质量显著提高,从而在保障建筑施工质量的基础上,延长建筑使用年限。 2 建筑工程实施桩基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桩基施工前的准备工作是保障建筑施工质量的重要环节,其内容主要包括:全面掌握施工条件、体制条件、水文状况与原材料的管理情况;科学规划施工工艺,详细制定施工方案;合理配置施工机械设备,保障施工过程按照施工方案顺利实施等。 2.1 仔细勘察水文条件。在进入施工现场后,施工单位需要仔细勘察水文条件与地质条件,为桩基施工工艺提供详细的技术资料,以确保桩基施工的质量与效率。在施工现场勘察时,施工单位需要选择合适的勘测仪器设备,确保勘测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与科学性,并全面掌握施工现场地质状况,结合土层特点与施工要求,确定合适的桩基施工工艺,保障施工过程不会受到地质与水文状况的不利影响。同时,施工单位需要掌握施工现场地下水情况,为施工过程中采取正确的排水措施,保障地下水排水系统正常运行提供依据。如果建筑工程的施工条件与施工环境非常复杂,施工单位需要严格按照技术要求与施工流程开展施工作业,以提高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和施工效率。 2.2 认真编制施工方案。在施工现场的勘查工作完成后,施工单位需要将勘察的数据与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并依据勘察的结果认真编制施工方案,合理安排施工规划,确定合适的桩基施工工艺,确保建筑施工的顺利进行。同时,施工方案需要明确施工材料的准入制度与管理措施,以及施工现场管线的管理规章制度,从而实现对建筑施工过程的全面控制,在确保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基础上,使工程可以如期完工。 2.3 选择先进机械设备。由于建筑工程涉及到很多施工环节,桩基施工工艺的技术要求也相对较高,因此施工单位需要选择先进的机械设备,并做好机械设备的维护工作,充分发挥机械设备集群化与高效化特点,保证建筑工程施工质量与施工效率。 3 预制桩桩基与灌注桩桩基的施工工艺分析 3.1 预制桩桩基的施工工艺。施工单位在建筑工程中采用预制桩桩基施工工艺时,需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在制作预制桩的时候,施工单位需要按照打桩的顺序确定其朝向,浇筑时沿着桩顶持续浇筑到桩尖,确保保护层的厚度为25m左右。另一方面,在沉桩方式的选择上,施工单位可以采用静压、振动、击打与水射等不同方式将桩基打入土中,其中水射方式只适用砂土层,而采取静压、振动与击打等沉桩方式,施工过程中会出现挤土情况,所以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需要结合桩基数量、基础范围及桩基间距,制定合理的施工规划,并采取有效措施以避免挤土情况的发生。 3.2 灌注桩桩基的施工工艺。依据灌注桩桩基的施工工艺,其成孔方式主要分为沉管成孔、冲击成孔、干作业成孔与泥浆护壁成孔等四种,每一种成孔方式对地质条件的要求不同,适用的范围也不同,所以在桩基施工中,施工单位需要依据施工要求,选择合适的成孔方式:①如果施工区域为为砂性土、普通粘性土、与你图纸和粉土土质的时候,施工单位需要选用泥浆护壁成孔的方式,并做好护壁防护工作,避免其出现倒塌情况。②如果施工区域为粉土、沙土土质、淤泥土、碎石土与粘性土时,施工单位需要选用冲击成孔的方式,通过振动或振动冲击等途径进行成孔。由于其在施工中会产生挤土问题以及噪音污染,施工单位需要做好环境保护措施。③干作业成孔方式分为人工挖孔和机械钻孔两种途径。如果施工区域为砂土、粉土与粘性土,施工单位可以选用机械钻孔的方式;如果施工区域土质松散,施工单位可以选用人工挖孔的方式,以注意控制桩体强度,以保证灌注桩桩基施工的质量。 4 建筑工程桩基施工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4.1 在桩成孔后,施工单位需要认真检查桩孔垂直度、嵌入持力层的深度、沉渣厚度和岩石强度等相关数据,确保其符合建筑施工的设计要求。如果检查数据与设计不符,施工单位需要及时分析其原因,并在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后才能移动钻机,以免造成人力资源与物力资源的浪费。 4.2 在基桩开挖前,施工单位需要认真检查成桩的记录及其测试资料,如果存在质量问题,需要经过分析研究后才能挖土,切不可在基桩已经开挖后再进行处理,为桩基工程的顺利施工埋下隐患。 4.3 在灌注桩桩基施工中,施工单位需要保证混凝土强度等级 C15,骨料粒径≤40mm,坍落度在50mm~70mm之间;以水下导管进行混凝土的灌注时,其强度等级需要≥C20,骨料粒径需要小于管内径1/4,最大粒径≤50mm,坍落度在160mm~200mm之间。 4.4 如果钢筋笼的长度 4m,施工单位需要在每隔2m处焊接箍筋;如果钢筋笼埋在钢套管内,箍筋需要放在主盘中,而且钢筋笼的外径需要比套管内径小50mm;如果采取导管进行水下混凝土浇灌作业,箍筋需要在钢筋笼之外,钢筋笼的内径需要比导管接连处外径至少大100mm,其外径至少比钻孔直径小100mm。 5 结束语 总之,在建筑施工中桩基施工工艺在保障建筑施工质量和施工效率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施工单位只有做好桩基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并结合施工现场的地质条件和水文条件,选择合适的桩基施工工艺,注意桩基施工中的问题,才能确保桩基施工顺利完工。 建筑施工工艺论文:浅谈建筑施工中桩基施工工艺 摘 要: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建筑物也越来越多,建筑物施工质量的提升成为建筑行业一直关心的课题。建筑物桩基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整个建筑物质量。作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就建筑施工中桩基施工工艺进行简要介绍,并对桩基施工工艺的准备工作和施工工艺要点进行简要的阐述,希望与同行业学者共同交流。 关键词:建筑施工;桩基施工工艺;施工要点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建筑工程发展飞速,城市中各项建筑工程项目也很多,这些项目的建立与施工,有些是增加了居民楼房,有些是增加了商场企业。这些建筑工程的增加,一方面方便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认识到建筑工程质量的重要性,关注工程质量。近些年来,一些由于建筑工程质量问题产生的事故屡见不鲜,在这些负面新闻的影响下,很多人都开始担心建筑物质量,对于新建筑物质量不信任,给建筑行业也带来了很坏的影响。作为建筑施工技术人员和施工单位,要严格执行建筑施工要求,确保施工质量以满足生产生活要求。其实,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因素有很多,我认为最重要的,也是最基础的就是建筑桩基质量。提高建筑物桩基质量最关键的就是提高桩基施工工艺,加强质量控制,为整个建筑物的工程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1 建筑施工中的桩基施工工艺 对于一项建筑物施工过程来说,打桩基是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如果桩基质量不能达到设计要求,那整个建筑物工程质量就不可能满足施工要求和使用要求。把好桩基质量关,有利于提高整个工程的质量,确保整个建筑工程的顺利施工。桩基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即基桩和桩顶。根据不同的桩基的施工过程不同,桩基的类型又分别高承台桩基和地承台桩基。这两种桩基的施工工艺并不是完全相同的,其中最大的差异就是高承台桩基有一部分是在地面以上的,而地承台桩基全部都是在地面以下完成施工,包括基桩和桩顶全部都在地下施工。 根据建筑施工工程中桩基施工工艺的不同,又可以对桩基进行不同的分类。在我国最常用的有两种,分别是预制桩桩基和灌注桩桩基。预制桩桩基的工艺比较简单,主要是利用打击或振动将桩基打入地下,而灌注桩桩基相对比较复杂,含有多个复杂的施工操作步骤,比如打孔、放置钢筋笼、浇筑混凝土、混凝土养护等等,每一步操作过程都要注意施工要点,以保证施工质量。 为什么说建筑物的桩基质量对于整个建筑物质量的提升有重要意义呢?这是因为建筑物桩基能够将地表上建筑物的震动压力有效的传递到桩基周围的土壤中,这样能够降低建筑物的摇晃,提高建筑物的稳定性,避免在建筑物使用过程中遇到大的震动造成建筑物倒塌。所以说,作为建筑行业技术人员必须重视建筑物桩基质量的提高。如果建筑物桩基质量出现问题,或者是建筑物施工过程中缺少桩基的建设,将致使整个建筑物出现严重质量问题,影响后期的使用,最可怕的是造成整个建筑物的倒塌,即造成经济损失,也威胁人身安全。 2 建筑施工中桩基施工工艺准备工作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要保证桩基施工质量,需要从各方面着手做好准备工作,首先就是对桩基施工工艺过程的准备工作,这个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勘察施工现场,二是编制施工方案,三是准备相关的机械设备。做好桩基施工准备工作,有利于桩基施工的顺利进行,并有利于桩基施工质量的控制把关,下面,作者简单介绍下各种准备工作的内容。 2.1 勘察施工现场 做为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人员来说,都知道在建筑物施工开始前或说设计前就要对施工现场进行勘察,主要是查看地质条件,并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合理的施工方案,以避免各种不必要的返工情况发生,或是产生不必要的损失,施工现场勘察有利于我们及时发现问题,从而制定解决方案。在进行桩基施工时,现场勘察更是影响施工工艺稳定性与施工质量的重要因素。在我们勘察地质水文状况后,可以根据施工地区的土层性质选择适宜的施工技术,尤其是对于预制桩还是灌注桩的选择提供参考。对于土层性质的勘察还有利于我们了解地下水文状况,有利于排水沟的设计,以防止排水不畅对施工质量造成影响。 2.2 编制施工方案 勘察施工现场后,我们就要编制施工方案。施工方案的编制需要在施工开始前完成,施工方案的选择很大一部分也要考虑施工现场的地质条件,充分勘察施工地区地质水文状况,进行研讨与分析,从而确定出适宜的施工工艺。例如预制桩施工工艺还是灌注桩施工工艺。施工工艺确定后,就要根据工艺完成的要求确定施工所用的机械设备,同时对整个施工操作过程进行具体规划,制定出详细的施工方案与细则,从而使整个施工过程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3 选择机械设备 完成以上两项准备工作后,要进行施工机械设备的选型与准备工作。提前做好机械设备的准备工作,有利于保证桩基施工过程的顺利进行,提高施工工作效率,减少不必要的麻烦,避免由于机械设备不符合施工要求,或是机械设备不能及时到位而影响施工工期。机械设备的提前选择与准备,对于保证桩基施工过程的顺利进行有着重要意义。 3 预制桩和灌注桩施工工艺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是多样的,但是在我国,就我国建筑行业的施工现状来看,最常用的桩基施工工艺技术有两种,即预制桩施工和灌注桩施工。 3.1 预制桩桩基施工工艺 在预制桩桩基施工工艺中,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工艺过程要点有两个:一是对于沉桩高方式的选择至关重要,直接关系着预制桩的质量,对于预制桩沉桩工艺过程有多种方法,比如水射法、击打法、静压法和振动法等,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且适合的施工环境地质条件各不相同。因此,我们在选择沉桩工艺方法时,要结合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做出恰当的选择,以达到施工质量控制的最佳效果;二是对于预制桩施工过程需要用到浇筑工艺,浇筑工艺过程质量对于预制桩桩基质量也有着直接的影响。在浇筑工艺施工过程中,我们要时刻关注着浇筑过程的持续性,并且要恰当合理的设计保护层,确保保护层参数设置在25米左右,以满足施工质量要求。 3.2 灌注桩桩基施工工艺 灌注桩桩基施工工艺是比较复杂的,具体来看,灌注桩桩基施工工艺主要和混凝土施工存在密切关系。所以我们要严格混凝土施工操作程序,确保混凝土施工质量,进而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确保灌注桩桩基施工质量。除此之外,对于灌注桩桩基施工工艺中的成孔操作也需要我们重点关注,在当前我国具体施工过程中主要使用的成孔操作方式有四种,即干作业成孔;泥浆护壁成孔;沉管成孔和冲击成孔。其中干作业成孔又可以细分为机械钻孔和人工挖孔两种方式。对于这四种成孔方式来说,特点各异,具体的施工程序和施工优缺点也各不相同,在具体的成孔操作中需要我们根据现场成孔的具体要求进行恰当选择,比如对于一些施工现场多为粘性土或者淤泥土的情况就应该选择泥浆护壁成孔方式进行成孔操作。 4 结束语 对于建筑物施工质量来说,桩基施工工艺质量是十分重要的,直接影响着建筑物施工质量。因此,对于桩基施工工艺技术必须受到建筑施工单位的重视。我们要认识到桩基施工质量的重要性,做好施工准备工作,尤其要重视施工前的现场勘察工作、施工方案的选择评审确认工作,及施工前机械的准备工作,同时注意施工工艺过程的控制要点,为提高建筑物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建筑施工工艺论文:浅析建筑施工几种地基处理方法与施工工艺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各行各业都取得了比较优秀的科技成果,房屋建筑施工技术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尤其是在房屋建筑中,对地基处理施工技术获得了一些先进的科技成果。本文就地基处理之前的准备工作,对地基处理的几种方法及施工工艺进行阐述。 关键词:建筑施工; 地基处理;方法;施工工艺 一、导言 目前,随着城市化与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建筑行业获得了较好的发展空间,作为建筑建设的基础与前提的地基处理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对于不同的建筑物类型、建筑物设计构造以及不同的施工环境,其应采取的地基处理方法和施工工艺都不尽相同,本文即重点探讨了地基处理的四种方法及其施工工艺,以澄清房屋建筑的地基处理技术中存在的疑问和模糊之处。 二、我国建筑地基处理的现状 随着我国地基基础研究的进步,其建筑的荷载和建筑规模也日益加大,这就对地基基础要求也跟着越来越高。地基的处理方案是否适用,关系着建筑的安全,并且对工程造价和建设速度等都有极大的影响,也越来越成为工程建设的重要位置。天然地基根本就无法满足高层建筑或有特殊要求的建筑物的承载力要求,在施工之前就得需要对地基进行一个处理。所以说,地基处理的重要性已经逐渐的地被人们所重视起来,发展以及推广各种地基处理的技术,从而提高地基处理水平,加快基本建设的速度。 三、房屋建筑地基处理施工特点 1、地基基础工程的复杂性 由于我国幅员广阔,南北方的地质差异较大,工程地质条件很是复杂,例如淤泥质土、杂填土、湿陷性黄土、冻土、季节性冻土等,不同类型的土壤在进行房屋建造时要进行预先的勘探,对于一些土质难以处理的地点,可以换取其他施工用地进行房屋建造。同时,地震也是造成我国地基基础工程复杂的一方面原因之一,地震对地基基础影响是非常大的,这种复杂地质条件对地基基础工程的勘察设计处理和工程施工增加了不小的难度,提出了大量的而且复杂的技术难题。 2、地基施工不当的严重性 由于地基基础设计或者施工方案不当而导致房裂屋倒,导致非常严重损失的实例时常有发生,所造成工程建设中恶性的巨额浪费确实惊人。在进行房屋建造时,一旦建筑工程施工完成之后,地基产生质量等问题一般无法弥补,这样的损失与建造工程相比其产生的损失要大得多。由于地基所承受的是来自房屋的全部承载力,所以有局部的损坏就会使全部的建筑变成危楼,同时由于身处地下,地基的损坏只有达到影响建筑的程度才会被人发现,那时造成的损失无疑是十分严重的。 四、建筑地基处理方法及其施工工艺 1、高压喷射注浆法 高压喷射注浆法是指用高压水泥浆通过钻杆由水平方向的喷嘴喷出, 形成喷射流, 以此切割土体并与土拌和形成水泥土加固体的地基处理方法。高压喷射注浆法适用于处理淤泥、 淤泥质土、 流塑、 软塑可塑粘性土、 粉土、 砂土、 黄土、 索填土和碎石土等地基。当土中含有较多的大粒径块石、 大量植物根茎或有较高的有机质时, 以及地下水流速过大和已涌水的工程, 应根据现场试验结果确定其适用性。对地下水流速度过大、 喷射浆液无法在注浆套管周围凝固等情况不宜采用。高压喷射注浆法分旋喷、 定喷和摆喷三种类别, 可用于既有建筑和新建建筑地基加固, 深基坑、 地铁等工程的土层加固或防水。根据工程需要和土质条件, 可分别采用单管法、 双管法和三管法。加固形状可分为柱状、 壁状、 条状和块状。对既有建筑物在制定高压喷射注浆方案时, 应搜集有关的历史和现状资料、 邻近建筑物和地下埋设物等资料。高压喷射注浆方案确定后, 应结合工程情况进行现场试验、 试验性施工或根据工程经验确定施工参数及工艺。 2、换填垫层法 换填垫层法是挖去地表浅层软弱土层或不均匀土层, 回填坚硬、 较粗粒径的材料, 并夯压密实, 形成垫层的地基处理方法。此方法适用于浅层软弱地基及不均匀地基的处理。其中垫层材料可选用砂石、 粉质粘土、 灰土、 粉煤灰、 矿渣、 其他工业废渣、 土工合成材料等。应根据建筑体型、 结构特点、 荷载性质、 岩土工程条件、 施工机械设备及填料性质和来源等进行综合分析, 进行换填垫层的设计和选择施工方法。 3、机械压实法 土是岩石风化的产物,其形成过程决定了土是一种碎散的颗粒堆积物,土颗粒在堆积的过程中势必会形成大量的孔隙,并且在实际工程中经常会遇到需要将土按一定要求进行堆填的情况,如路堤、土坝、桥台、挡土墙等,机械压实法根据施工机械、施工方法的不同可分为重锤夯实法、机械碾压法和振动压实法。 重锤夯实法是利用起重机械将重锤提升到一定高度,然后自由下落,以重锤自由下落的冲击能来夯实浅层地基的处理方法。将重锤若干次重复提前、下落的过程可使地基表面形成一层较密实的硬壳,从而提高地基强度,这种方法还可降低黄土的湿陷性并减小杂填土的不均匀性,适用于处理距地下水位0.8m以上的稍湿杂填土、黏性土、砂性土、湿陷性黄土和分层填土等地基。夯实的效果和土的含水率密切相关,只有土达到了最优含水率,才能够获得最好的夯实效果。 4、强夯法、强夯置换法 强夯法是指为提高软弱地基的承载力,用重锤自一定高度下落夯击土层使地基迅速固结的方法。在夯击过程中,如往夯坑内不断地回填的砂石、钢渣等硬性粒料并将其夯实.使其形成密实的墩体的地基处理方法,又称强夯置换法。强夯法适用于处理碎石土、砂土、低饱和度的粉土与粘性土、湿陷性黄土、素填土和杂填土等地基。强夯置换法适用于高饱和度的粉土与软塑一流塑的粘性土等地基上对变形控制要求不严的工程。 5、振冲挤密法。振冲挤密法,主要是指凭借特定的振冲设备或器械,利用其反复的横向振动和侧向挤压力,损坏土体的原有结构,使得土体内部的孔隙水压快速提升,密度逐步由低变高。一般情况下,振冲挤密法的具体施工流程主要包含:清洁整理施工场地,使其变得平整后设置各个桩位;将振冲设备或器械安置妥当,对准各桩位后即可开启振冲器;振冲器打击并进入土层至高于原设定的加固深度30cm以上,反复进行这一动作,直至振冲器的孔内泥浆稀释到一定程度,记录下每一次振冲器到达不同深度的电流及所用时间;向已经稀释的孔内填充材料,利用振冲器进行振实的同时拓展其桩径,反复进行此动作,直到此深度下的所用电流达到预想的密实电流,记录下此刻的材料填充量;振冲器持续运作,直到实现一个桩体的完全振动施工,将其拔出、移至另一桩位后重复上诉动作。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在施工之前,应先设置排泥水沟;具体制桩时,各段桩体都必须符合密实电流、填料量和留振时间等方面的要求,且此要求应根据现场试验而定。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地基处理方法与施工工程的质量密切相关。因此,施工企业和相关技术人员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紧密结合具体施工环境,针对性的选取合适的处置方法和技术,进而最大程度的保证地基工程的施工质量,并将整个建筑的风险降到最低。 建筑施工工艺论文:浅析建筑施工中桩基施工工艺 【摘要】现代建筑物为了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生活质量要求,在建筑形态、结构等方面发生了较大的改变,随着高层建筑的兴起和发展,建筑结构也越来越复杂,而桩基施工工艺作为建筑施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整体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性,也随之有了更高的施工质量要求。在实际施工当中,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和施工需要,应该选择不同的桩基类别,本文在此介绍了一些建筑施工中桩基的施工工艺,以期对建筑施工中的桩基工艺施工有所帮助。 【关键词】建筑施工;桩基施工工艺 1、前言 桩基施工作为建筑施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却极容易被忽视,实际上桩基施工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整体建筑的施工质量和使用安全[1]。一般来说,很多施工现场所处的地理环境、地质条件等因素多不符合施工要求,若直接进行建筑物建设则很可能使建筑地基的稳固性和安全性达不到标准要求,给建筑用户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带来危险。因此,就必须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地质条件选择相符的桩基进行施工,以增强建筑物的稳定性以及坚固性,良好的桩基施工质量能够提升建筑物的抗震水平,减少当地质灾害来临时建筑的沉降率。通常根据施工的需要和实际地理环境可以选择不同的桩基工艺,因此,为了保证桩基施工的质量,本文在此对桩基的施工工艺进行浅析,以期能够对桩基施工的选择上有所帮助,提高整体建筑施工质量。 2、影响建筑施工中桩基工艺质量的因素 桩基的施工过程有一定的操作规范和要求,而且并不是所有的建筑物都适合进行桩基施工的,比如在地基过于沉降或是结构不均匀的建筑中最好不要进行桩基施工。若选择使用桩基工艺,则应该注意规范桩基施工操作,以免出现桩倾斜或者断桩的情况,给建筑带来安全隐患。桩倾斜是指在桩基施工中遇到一些硬石或其他不明硬物,造成打桩过程不顺利,出现挤压效应导致的桩倾斜;另一种情况是由于打桩机安装的不正确,导致桩机没有与地面相垂直导致的桩倾斜。出现桩倾斜时若不进行及时的调整,则可能会由于桩面斜度的原因导致整个建筑出现倾斜状态,给建筑物带来严重隐患[2-3]。而断桩的情况通常来说出现次数不多,但若出现断桩情况则表明施工过程中存在严重的问题,一般来说导致断桩的原因除了桩倾斜外还有四种:第一,若打桩的过程中锤击力过大或者锤击次数太多,但却没有达到正常的贯入深度,就和造成断桩的出现;第二,桩钉在运输过程或是起吊过程中置放位子不对,使支点或吊点出现问题,也容易导致断桩的出现;第三,在桩基施工的过程中由于桩钉自身过于屈曲,在进行锤击时容易导致弯曲或断桩;第四,在进行桩基设计时没有考虑到桩钉自身的受力程度,使得在施工过程中不砍受力而出现断桩,或者是导致沉桩的深度没有达到作业指标。 3、建筑施工中进行桩基施工工艺准备工作 桩基施工工艺的准备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充分的准备工作能够更好地保证桩基施工的质量,其主要工作有以下几点:首先,要对施工现场进行地质水土条件的实地调查。这样做是为了更好的为桩基设计提供信息资料,以选择合适的桩基工艺,也是对合格的桩基施工质量的前提保障。在进行实地勘测时,应该对土壤条件、水文情况、地质结构等都要有一定的了解,重视地下水情况,进行合理排水工作,才能保证勘测信息的准确性。很多时候建筑施工的地理环境都会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因此有必要在施工前掌握相应的技术指标和机械参数,才能更好地保证施工质量。其次,要认真编制施工方案。在进行过实地勘测后,才能根据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施工方案的设计。且在设计的同时就要确定桩基的工艺类型,在满足保护施工现场其它管道路线和电路线的条件下设计出合理的施工方案。此外要注意控制施工进度,在满足工期的同时也要保证施工的质量。最后,要选择合适的机械设备[4-5]。选择合适的机械设备是保证桩基施工质量的前提,所以在进行机械选择时应结合桩基工艺、功率大小等情况,以保证各个机械间的协同工作效率,充分利用现代设备的机械化以及集群化的特点,最大限度的提升机械工作效率,以保证施工进度。 4、浅析建筑施工中桩基施工工艺 4.1预制桩施工工艺 预制桩一般可以分为混凝土桩和钢桩。混凝土桩具有结实耐用、受力性强且制作简便的优点,在预制桩中是最为常见的一种。但是要注意,若选择混凝土桩作为桩基材料,就要严格控制混凝土的质量,而且要掌控桩钉的制作工艺,一边预先定制,一边进行桩基施工,保证施工的进度。此外,虽然混凝土桩的承受力强度会根据制作工艺的不同而略有区别,但最低要达到可以进行起吊和运输的标准。且混凝土桩钉的实际长度和直径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制作,并控制好堆砌层数,以免发生受压变形或断裂的情况。有必要时可以对混凝土桩进行加长操作,操作方法多种,不过一般是在打桩的过程中进行的;而选用钢桩则多数是在对施工材料有特殊需要的情况下,比如强度、结构精密度等指标的要求,钢桩较混凝土桩所需的成本更大,但受力强度等方面更具优势,但要注意对钢桩进行防腐处理,且要避免存放在一些湿度较大的地方,且在施工前要去除钢桩的表面锈体后,在进行涂层操作。另外,对钢桩进行焊接时也要注意保证对接口与角度的精准,尽可能减少误差,保证钢桩的质量。 4.2灌注桩施工工艺 灌注桩根据灌注方法的不同分为:第一,沉管灌注桩。沉管灌注桩进行施工时就要采取开孔操作,开孔时要注意开孔方法的选择,通常为锤击开孔模式。一般来说,桩尖的直径应保证在300至500毫米左右,且长度要小于20米,这样的桩钉能够较为简单的贯入较硬的粘土层或是中粗砂层中。这种锤击开孔模式的操作相对简便,有利于提高施工速度,减轻施工人员的劳动量,且成本相对较低,但容易产生问题,无法有效保证施工质量。第二,挖孔灌注桩。挖孔灌注桩即是要进行挖孔工作,与前一种沉管灌注桩的施工流程大致相同,只是采用的挖孔方法有所不同,在施工中既能够进行人工挖孔,也可以采用机械挖孔。若采用人工挖孔,则要注意施工人员的安全问题。且挖孔桩一般直径都要求大于一米,其深一般为十五米左右,若桩钉直径略大,在1.2至1.4米左右时,其长度则应该控制在三十米之内。第三,钻孔灌注桩。钻孔灌注桩与另外两种灌注桩的施工流程也大致相同,但开孔选用的器械有所区别,它一般采用回转机来进行钻孔作业,桩钉的直径以及长度也有相应的要求范围。需要注意的是在钻孔操作前应做好防止渗漏的工作,以保证灌注桩的施工质量。 5、结论 在建筑施工中,桩基施工虽然所占比例很小,但却非常重要,其施工质量直接影响着整体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因此,在进行桩基施工前做好相应的设计与准备工作,保证桩基施工工艺的质量,对保证整体建筑的施工质量和安全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建筑施工工艺论文:关于钢结构建筑施工工艺探析 摘要:钢结构建筑是一种新型的节能环保的建筑体系,是一种节能环保型、能循环使用的建筑结构,符合发展省地节能建筑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要求。文章分析其施工工艺,探讨其施工及管理。 关键词:钢结构建筑;施工工艺;控制措施 引言 钢结构建筑具有施工工艺较为简单,工程投入成本低,施工工期短等特点,不管是在工业建筑或者是民用建筑中钢结构都得以广泛应用。用焊接工艺,将钢板与钢梁之间进行加固,保证施工的质量。 一、钢结构材料及构件的优点 与传统钢筋混凝土结构相比,钢结构具备以下优点: (1)强度高,重量轻。在建筑工程中,钢材能得到普遍应用的原因之一就是其本身的综合性能较好,这是其他建筑材料所难以企及的。尤其是在一些大跨结构,重型工业厂房,高层房屋建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于钢材的强度较大,所以在建筑设计中可以较小的截面满足较大的承载力,特别是和混凝土结合使用的情况下可以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取得良好的经济效果。 (2)质地均匀,各向同性。随着钢材的生产工艺越来越先进,钢材的各种性能都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尽管目前在钢结构设计中钢材的这个性质通常采取假定的形式,但是试验表明,在钢结构建筑中,钢材的实际性能和理论性能是非常接近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的计算的准确性,同时使得钢结构建筑的可靠度得到了极大保障。施工简易,工期较短。现代社会机械化发展的程度较高,钢构件一般都可以在专业厂家生产制造。通常在生产工厂加工成型后运至施工工地再进行现场安装。由于生产制造的一体化,极大程度上节约了资源,保护了环境,同时工业化的生产使得钢结构施工质量容易监控,也使工程质量得到了保证。造型灵活,连接方便。由于钢材良好的可塑性,所以许多造型复杂的构件可以直接在加工场通过不同模具加工生产出来,同时由于钢材本身的强度,可以保证构件的可靠性。在施工过程中可通过焊接,螺栓连接等技术使构件有效的连接起来。 二、建筑钢结构安装技术 (一)钢柱在加工过程中技术的应用 建筑钢结构安装过程中经常要对钢柱进行加工,在钢柱的加工过程中常常会产生一些问题。其中最常见的问题就是钢柱加工过程中导致焊缝收缩变形,而焊缝收缩变形将严重影响建筑钢结构的质量。在建筑钢结构安装过程中想要解决这一份题首先要从钢柱的翻样下料入手,对钢柱的长度要严格控制符合建筑钢结构安装的需要,其次在安装过程中要注意钢柱的组装合理,按照正确顺序科学,合理的组装。 (二)钢桩在吊装过程中技术的应用 建筑钢结构安装技术中,钢柱在吊装过程中的技术应用主要包括二个方面:(1)操作挂篮和爬梯是钢柱吊装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在建筑钢结构安装中,在进行钢柱吊装时要预先将操作挂篮和爬梯固定好,以保证钢柱吊装的顺利开始。(2)建筑钢结构安装技术中,地脚影响着钢柱的稳定性,因此为了保证钢柱安全到位,增加钢柱稳定性,在钢柱吊装过程中对钢柱的地脚应加以保护,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 (三)螺丝在安装过程中技术的应用 螺丝的安装在建筑钢结构安装中至关重要,因此其安装技术也相对更复杂一些,针对螺丝的安装技术主要有几个方面,包括:螺丝的预埋,螺丝的安装等。其中螺丝的预埋是一个比较细致复杂的过程,尤其是在预埋螺丝位置的选取上要综合研究,反复测量,根据规定和相应的标准选定螺丝的预埋位置。螺丝的安装技术相对来说要简单一点,只要掌握一个原则即可,即合理安装,不要强行对螺丝进行安装,不同作业情况采取不同安装方式,保证安装的科学性,合理性。 (四)钢板在安装过程中技术的应用 在建筑钢结构安装过程中,钢板的安装对图纸的要求比较高,一定要严格安照图纸的规定进行安装,调整好钢板的安装位置,保证钢板的顺利安装。钢板的规格一定要符合标准,尽量减少钢板自身的误差。同时钢板的安装过程中还要注意钢板的加固问题,以免因为钢板安装不稳造成施工事故。钢板的加固一般是采用焊接工艺,将钢板与钢梁之间进行加固,保证施工的质量。 三、加强钢结构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施工成本管理 加强钢结构建筑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管理是提升项目工程经济效益的关键,是提升建筑工程单位有效积累资本,提升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在钢结构建筑工程施工成本管理控制时,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施工单位应根据市场价格制定施工定额。施工定额要合理科学,尽可能地使施工成本投入满足工程要求的基础上尽可能低。但基于市场价格是具有浮动性,施工定额也应随着市场价格的变化而进行相应的调整。坚持全企业、全体人员及施工全过程的控制原则,基于人员控制比较系统,涉及的部门、人员较多,一旦某个部门或者某个人员出现经济核算失误,将会影响工程经济效益,造成资金浪费问题。应对部门人员实施成本控制落实制度,责任到人,切实让每一位有关成本控制管理人员都能履行职责。基于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是个系统的管理工作,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贯穿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设计阶段、施工阶段以及竣工验收阶段,应实施动态成本管理。做到施工前明确成本控制管理目标,施工中严格按照成本控制相关规范要求执行成本控制; 竣工后应认真总结整个工程的成本控制情况,查找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二)加强施工质量管理 (1)人员管理 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中,人是决定建筑工程项目成败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同时人员的管理也是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最难管理的。这是因为参与建筑工程施工的人员素质存在差异性,有些建筑施工管理人员道德素质较低,不能严于律己,按照相关的建筑工程施工管理规范要求履行责任,工作积极性不高,对施工中存在的质量问题不能够及时发现并采取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给建筑工程埋下质量安全隐患。所以,作为建筑工程施工单位应加强对施工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及业务素质,切实发挥他们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建筑工程施工中能够发现施工质量问题,提前做出工程质量防范措施。 (2)材料管理 材料在整个建筑工程成本投入方面占有的资金比重较大,一旦施工材料出现质量问题,不仅会影响建筑工程质量,还可能会因材料质量问题影响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影响建筑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所以,建筑工程施工单位应严格把好材料质量关,从材料的采购、运输以及进场使用都应对材料的规格、型号、强度等进行检验,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三)加强施工进度管理 对工程量大小以及施工工序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人员应做大心中有数,严格按照工程项目制定的进度计划进行施工管理,对于那些影响施工进度的因素应及时发现,查处。对于那些实际施工同既定施工计划进度不相符的,应及时对施工计划进行合理调整,需要指出的是: 施工计划调整要根据工程施工实际情况,尽可能不耽误预定工期制定施工计划。不能因为施工计划有变化而加班加点地赶工期,这样会造成施工人员疲劳作业发生安全事故。此外,施工管理人员的另外一项重要工作是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施工标准规范控制每一道施工工序质量,在材料方面要保证质量,不能出现偷工减料现象,要求施工人员做大自检、施工质量监管人员做大专检,待工序验收合格后才能进入下一工序施工。 (四)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 安全是建筑工程施工单位必须要遵循的法则,施工单位应对施工人员以及技术人员进行安全施工教育工作,让参与工程项目施工人员明白安全施工重要性。定期地对项目管理人员进行施工安全知识培训,尤其是对于建筑工程施工的重点、难点部位,要进行施工前的安全技术交底工作。 结语 综上所述,筑施工单位应积极提高建筑钢结构安装技术,保证建筑钢结构安装的顺利进行,努力提高房屋建筑的整体质量。随着建筑工作者对建筑钢结构的不断研究发展,建筑钢结构在未来将日趋完善。 建筑施工工艺论文:论建筑施工中建筑外墙保温技术及施工工艺的运用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相继制定实施了相关的建筑节能规范,按照节能规范的相关要求,对建筑外墙保温提出新的要求。在实现建筑节能方面,发展外墙保温技术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一方面能够节约大量能源,另一方面为住户提供舒适的环境。因此对其施工技术有效性的分析探讨是很有意义的。 关键词:建筑;外墙保温;技术;措施 1、建筑外墙保温技术的特点 1.1、适用范围广 建筑物外墙保温技术可以在不同领域应用,并且能获得良好的效益。外墙保温技术不仅可以在冬季较寒冷的北方建筑物施工过程中使用,还能在夏季较炎热的南方地区建筑物施工中使用;该技术既可以用于砖混结构建筑物外墙,还能用于剪力墙结构外墙;既适用于新建的建筑物,又适用于既有的建筑物。 1.2、保温效果好 建筑物外墙保温技术具有极强的保温效果。该技术中使用的保温材料均设置在建筑物外侧,既能满足建筑物过冷时的需求,又能满足建筑物过热时的要求。另外,该技术还能发挥新型保温材料的保温性能,保温材料厚度较小,其性能与同种类型的保温材料相比明显偏高。 1.3、保护主体结构 建筑物外墙保温技术中使用的保温材料均设置在建筑物外侧,该保温层减少了自然界温度、湿度以及紫外线等对建筑物的破坏。外墙保温技术还能有效降低建筑物内墙所受的应力,为提高建筑物使用寿命打下坚实的基础。 1.4、改善室内环境 改善室内环境是建筑物外墙保温技术的特点之一。建筑物外侧的保温层能降低建筑物的传导热损失,在增加室外稳定性的同时,还一定程度上减小了风雪天气对建筑物外墙的损害,提高了建筑物的防潮性能,从而营造良好的室内环境。 2、建筑外墙保温材料的选择 2.1、原材料的选取 保温材料是决定保温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现在的建筑工程当中经常用到挤密苯板、聚苯板、聚苯颗粒作为保温材料。其中挤密苯板具有密度大、导热系数小的优点,而聚苯板的抗裂能力则较强。胶粉料和胶粉聚苯颗粒是聚苯颗粒保温材料的原材料,其中胶粉料的导热系数要高于挤密苯板。 2.2、合理选择增强网 外墙外保温技术的快速发展得益于玻纤网格布的使用,它作为抗裂保护层增强材料,不仅能够有效地增加保护层的拉伸强度,同时可有效分散应力,将原本可以产生的裂缝分散为许多较细裂缝,大大的降低了对建筑物的危害。 2.3、保护层材料的选择 如果直接将水泥砂浆作用在保温层外面,则会由于其收缩性大、柔韧性不够、耐候性差而造成开裂。所以,必须采用专用的抗裂砂浆并合理添加增强网以及适量的纤维,来增加水泥砂浆的韧性,防止开裂问题的发生。同时也可加入适量的钢丝网片,但必须保证网片之间的孔距,不能太小也不宜过大。 3、建筑外墙保温技术及施工工艺 3.1、外墙内保温施工技术 选择适合的保温材料和采用恰当的施工技术是外墙内保温技术的重点所在,关系到内保温施工效果。一般来说,苯板和保温砂浆作为外墙内保温的首选材料。外墙内保温施工,施工技术目前在我国大部分建筑中依然使用,原因在于这种技术方便迅速且不过分要求外墙垂直度。但是这种技术也存在明显的缺陷,表现之一在于:由于外墙内冷桥和热桥存在较大温差,结果造成外墙局部结露。如果在太阳的光热作用和昼夜气温波动的状况下,外墙和屋面的温度也会相应存在大波动,这种较大的温差波动会损害外墙以及保温体系。 3.2、外墙外保温技术 外墙外保温技术具有良好有效地保温效果,外墙外保温,顾名思义,是指把保温材料安装在外墙外侧,在外侧形成保温层。正是安装在外侧,它可以将整个外墙面包起来,在保护整个建筑物上具有更加广阔的范围。这样,外墙的保温材料具备的保温隔热性得以发挥,消除了建筑物的热桥,从而起到了保温和节能的双重功效;外墙外保温技术可以有效地保护主体结构。在现代化推进下,可以利用的土地资源越来越少,建筑物不断增加层数已成为现实。目前研究结果表明,温度的变化会影响建筑结构的变化,即:温度升高,建筑物会发生膨胀现象;温度下降,建筑物会出现收缩现象。这种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出现建筑物时而膨胀时而收缩的变化最终会导致内部非结构构件的龟裂现象。而建筑外墙外保温技术正是把建筑材料安装在外侧,这样减弱了温度、湿度等自然条件对建筑物主体结构的不良影响,从而有效地保护了主体结构;外墙外技术有利于提升住房质量,改善居住环境。首先这种技术是对外墙进行装修,使建筑物更加美观,增强了视觉享受。另外,在外墙外安装保温系统节约了室内空间,提高了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在雨雪天气下,尤其是雨雪充足的地区,外墙外保温材料的安装避免雨水内渗,从而保护墙体,避免室内出现霉斑、结露的现象,增强了室内的热稳定性。 3.3、内外混合保温技术 内外混合保温技术,又称作夹心保温技术。这种技术结合使用外墙内保温技术和外墙外保温技术。这种技术的显著优势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弥补了外墙外技术不能有效保护内墙、热(冷)桥的缺陷,从而保证了整个建筑的保温水平;一方面综合使用两种技术,加快了施工的速度,从而起到缩短工期的效果。但是内外混合保温技术也存在严重的缺陷。由于内外混合保温技术在有利于外保温的地方进行外保温处理,不易操作的地方进行内保温处理,这种部分外保温和部分内保温的混合造成建筑物不同的尺寸变化和各异的形变速度,最终大大降低了建筑物的稳定程度。这种技术方式从短期上看似乎是卓有成效的,但是当我们放眼未来会发现,不断出现的形变和尺寸变化会导致建筑物的龟裂,使用年限的缩短,其弊远大于利。 总言之,由于外保温技术相对于内保温以及混合保温技术在设计上较为合理,所以在建筑工程中较多的使用外墙外保温技术,合理的选择材料及施工方法,按照逐层渐变、柔性释放应力的原则可以使其达到很好的保温、抗裂性能。然而,外强保温体系是一个相容性和协同性都较强的有机整体,不仅需要材料供应商经过质量体系的认证,还要系统性能检验合格之后进行成套供应,以此来保证材料的匹配性,确保外墙保温体系质量的合格。与此同时,由于近年来外墙保温的核心技术也开始呈现出技术方面和材料方面的标准化和多元化,要对外保温系统的节能技术进行攻关,提升材料的节能效率和防火、防风等性能,提高外保温系统的适应性,并进一步细化设计施工标准与验收方法,以此为我国的建筑节能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建筑施工工艺论文:建筑施工中的桩基施工工艺 摘要:由于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现代科技不断冲击着传统的施工工艺,在当前的工程施工中其技术逐渐复杂化,不断朝向现代化发展。桩基施工是建筑工程的基础环节,它的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建筑的稳定,是施工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最重要的部分。本文根据笔者工作实践,对建筑桩基的分类与选择、建筑施工中应用桩基施工工艺之前的准备工作、桩基基础技术及地基基础与桩基础土建施工处理方案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建筑 桩基 施工 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建筑施工技术也随着得到了发展,尤其是桩基施工。桩基施工是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一项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它是通过现代化科技手段来对地基进行分析与管理的过程。为了能够满足在施工中的施工要求,以及适用于任何机械设备的施工,采取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管理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施工管理中,应该通过各种现代化专业应用,从而提高施工的质量,保证整个建筑物的质量。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传统的施工手段并不能满足于人们对于建筑物日益增高的需求,这就需要施工单位根据社会的发展不断对技术进行改进,从而将先进的技术工艺以及机械设备运用在其中,保证工程顺利的完成。 1 建筑桩基的分类与选择 桩基是建筑地基施工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地基施工的质量,也关系到建筑物的质量及稳定。所以在选择桩基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其对基础施工的影响,根据总结,我们可以将影响因素分为以下几点: 1.1 在选择桩基的过程中尽量避免建筑物地基沉降变形等。在建设大型建筑过程中,为了防止建筑物出现沉降或变形等故障问题,以及保证各种大高层建筑的负载,所以在选择桩基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其质量体积进行选择,然后根据对建筑物的影响程度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进行施工。在桩基的施工过程中,如果采取大型的机械设备,则需要适量减小机械振动,从而减小对桩基的影响,另外,需要根据桩基对建筑物和地基的影响来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其工作效率。如果是处于软土地基当中,则需要根据其分类,有效的控制其施工质量,是桩基具有抗震性,保证建筑物的稳定。 1.2 在选择桩基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地基的因素。首先,设计师与工程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以及建筑特点来对地基的土体结构进行重点分析,如果地基的下部土层比较软弱而深层是比较坚固的岩层,那么就可以采用桩基进行施工;如果是软土质结构,此时桩基端部不能够深入到良好的土层当中,此时就应该将桩基的沉降问题考虑到其中,如果在施工中采用较好土层,将荷载沉入到比较深层的软土质结构当中,这样反倒会使建筑物发生沉降等问题。从而言之,建筑师在进行桩基的设计过程中,应该将地基的承载力以及变形情况考虑在其中。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为了避免地基发生各种质量或者施工问题,就必须要考虑到施工技术以及采取的措施。如果在施工中质量没有得到保证,选择的桩基出现了质量的问题,这样就极容易使建筑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变形、沉降等缺陷问题。所以在进行施工之前,一定要对地基进行详细观察、深入分析,制定多个方案再行选择,从而保证桩基在施工过程中的质量。 2 建筑施工中应用桩基施工工艺之前的准备工作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为了更好的保证施工质量,在桩基施工工艺前一定要做好准备工作,在进行准备工作的时候要对施工现场的情况进行了解,同时要对施工现场的地质水文情况进行了解。在了解施工现场的情况以后要制定施工的方案,在施工方案制定完成以后要将施工中使用的机械设备进行准备,这样在施工过程中才能更好的避免出现影响施工顺利进行的情况。桩基施工工艺可以将建筑物的竖向荷载转移至桩基附近的土层之中,这样在发生地震或者是其他自然灾害的时候,可以利用桩基的这个特点能够更好的提高建筑物抵御外力的能力,同时也能避免建筑物出现变形的情况,这样在发生自然灾害的时候能够更好的保证建筑物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现在,桩基施工工艺在很多的建筑施工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软土地基中,这样能够更好的保证地基的质量,保证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 2.1 深入施工现场实地勘察地质水文条件 对施工现场的情况进行勘察能够更好的为桩基施工提供技术资料,这样在施工的时候才能更好的保证施工质量。在对现场进行勘察的时候要对地质和水文情况都要了解,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勘察结果的及时性和严谨性。对现场情况进行勘察以后施工单位才能更好的对施工中面临的土层情况进行了解,同时在施工的时候能够更好的对地下水位情况进行重视。了解施工现场附近建筑的相关技术指标也能为施工提供必要的依据,能够更好的保证施工质量。 2.2 认真编制施工方案 在对现场进行勘察以后,要制定施工方案,在确定施工方案的时候要结合勘察的相关数据对桩基的施工工艺类型和施工机械设备进行确定,同时也要对施工现场附近的建筑物和其他管线进行保护。在施工方案制定的过程中也要对施工的进度进行控制,这样能够更好的保证施工的工期,同时也能更好的保证施工的质量安全。 3.桩基基础技术 3.1 CFG 桩复合地基 CFG桩基基础技术程序简单、应用广泛,备受施工队伍重视。桩基技术的沉降时间周期较长、使用寿命长,有利于地基的稳定性需要,具有极大的现实技术要求的意义。 3.2静力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使用外力压降桩柱使其沉降,从而增大地基的载荷力度、增强地基的坚硬度的一种方式。这种方法虽然耗时大、效率低,但它却有非常好的稳固性与效果性,而且成本低。所以在一般的不限时建筑建设中,这种方法应用极为广泛。这种方法由于采用的是静力沉降的方式,所以一般用在土质较软、易于沉降的软土区域。而且由于其一般很少用外力对其敲打,仅仅是重力的一种压迫沉降,所以产生的噪音较少,因此在居民区也具有实施的基础。这就决定了它具有广泛的实施地域条件,无论是城市还是郊区都可以实施。而且在不限制建设时间的话,它的污染少、噪音少、成本低都决定了它是一个首选的地基基础建设方式。 3.3沉管法 所谓沉管,也即通过重力击打,一般是重锤之类的。使得管柱下沉压入土层之中,然后再往管柱内灌入砂浆使得其形成一个沉管浆柱,从而加固地基的一种技术方法。这种技术方法一般应用于粘性土质之中,具有施工成本低、技术简单、适应强等多种优势,但它却也有许多明显的缺陷。沉管法采用的是外力重击敲打方式,这过程难免会产生许多噪音,而且重力敲击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极大的加剧了施工难度。而且沉管由于主要靠人力的击打,所以需要大量的时间,加大了施工的时间周期。一般来说,这种方法不能应用在人多、住宅区的城市区域,一般是在郊区偏僻的地方进行施工。 4.地基基础与桩基础土建施工处理方案 地基基础与桩基础土建施工处理方案需要考虑多种因素。不同的土层结构,其厚度不同,土质类型也有差异,层顶的埋深度和高程也不同。因而,在地基基础与桩基础的建设中,必须根据不同的土层结构选择不同的地基基础处理方案。所选择的处理方案必须适应当前的土质类型,与不同土质的各种特性协调好,从而达到其建设的最优效果。 5.结语 在建筑施工中,桩基施工时一项非常复杂的施工工作,同时也是一项非常系统的施工工作,建筑施工企业在进行桩基施工的时候一定要对地基进行很好的处理,同时要对施工现场的情况进行勘察,在施工前要制定好施工的方案,准备好施工中要使用的机械设备,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施工质量,保证施工企业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中医与西医论文:简论中医与西医药学 中药是指依据中医学的理论和临床经验应用于医疗保健的药物。中药包含中药材、片剂和中成药;西药即为有机化学药品、无机化学药品和生物制药,看其说明书则有化学名和结构式,剂量上比中药精确,通常以毫克计。 一、中药和西药概念内涵的误区 中药和西药是于西方近代医药学传入我国后而出现的概念,西方近代医药学所使用的药物称为西药,我国原来已有的药物称为中药。而今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已非如此简单,存在种种误区。 (一)按产地划分 中药主要起源于中国,除了植物药以外,动物药如蛇胆,熊胆,五步蛇等,介壳类如珍珠,海蛤壳,矿物类如龙骨,磁石等。都是用来治病的中药,少数中药源于外国如西洋参。中国亦研制了很多首创的药物,如天花粉素,棉酚等天然产物药物以及一大批人工合成的药物也是西药,故此种划分不正确。 (二)按人工合成和天然产物划分 即人工合成的药物为西药,天然产物药物为中药,这种划分也不正确。现在所的西药如黄连素、地高羊、大量的抗生素类药物均是天然产物,亦有一些中药却为人工合成的,如中药冰片,现已有人工合成的龙脑供应。 (三)按组成成为为单体化合物和成分不清的混合物来划分 有的将单体化合物的药物称为西药,而将树皮、草根、全蝎等不纯的天然混合物药物称为中药,这种标准也不确切。如西洋参、洋地黄叶、大黄苏打片等西药,即为成分不完全清楚的混合物,而氯化铵、冰片砒石等中药却为成分清楚或单体化合物的药物。 (四)按剂型不同来划分 有的将现代制剂如针剂、片剂等称为西药,而将中国的传统料剂如丸、散、膏、丹、汤剂等称为中药。这显然也不合理。如桑菊感冒片、羚翘解毒片等是中药,却是现代剂型的片剂。而西药的一些合剂即与中药汤剂无本质区别,更有丸散膏丹等剂型。 (五)按使用人员划分 即中医使用的药物为中药;西医使用的药物为西药。笼统讲,似乎有一定道理,但细分析起来,亦不确切。如西医也使用甘草、大黄等,但并不能因此而简单地将它们称作西药;既使中医自服维生素丙,亦不能就此而称其为中药。 二、中药和西药概念内涵的确定。 中药和西药划分的基本原则,是不能离开相应的医药学理论体系、即概念的内涵―基本内容应适应医药学理论体系的要求,并据此而使用。故先明确相应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才能确定药物概念的内涵。 (一)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和概念内涵 1、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应这样表述: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用脏腑、经络、卫气营血、三焦等表示机体的功能部位;以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来表示机体的功能状态;四诊的望、闻、问、切作为了解机体状况的手段;按辨证论治的原则,确定机体状况而采取相应的治疗和预防措施;在诊治的全过程中,始终强调机体内因为主而不忽视外因作用的防病治病观。总之,具备如上基本内容的医药学理论体系即为中医药学理论体系。 2、中药概念内涵:中药应具备与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基本内容相适应的特征,其具体内涵包括三方面:第一,药物性能的表达有性味,即四气(寒热温凉)五味(酸苦甘辛咸);归经,包括脏腑、经络、三焦、卫气营血等归经;升降浮沉。这些,有时又称中药特性,即狭义的中药药性。第二,药物功效以中医药学术语,表述,如解表、凉血、平肝、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活血化瘀等。第三,药物配合使用时,按君臣佐使关系配伍,使各味药共同构成一个功效整体与机体证相对应而发挥作用。简言之,以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术语表述药物的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的药物,称作中药。 (二)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和概念内涵 1、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应这样表述:以 现代科学的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为基础;用直观或解剖后所见(包括用各种放大倍数的显微镜)的实体来表示机体的部位。 2、西药概念内涵:西药应具备与西医药学理论体系基本内容相适应的特征,其具体内涵包括三方面:第一,药物本身性能以其物理和化学性质来表示,如是液体还是固体,是酸性还是碱性等,第二,药物功效以相应的病理、生理、生化等的指标和术语来表示,如抑制细菌、降低血压、升高血糖等。第三,药物配合使用时,考虑药物间的物理、化学、物理化、变化,如沉淀、分解等,而不是把各种配合使用的药物作为一个功效整体。简言之,以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术语表述药物的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的药物,称作西药。此为西药概念内涵的第一方面,第二方面,具备如上内容的药物,并且只有按西医药学理论使用时,才称作西药。若按其它医药学理论使用时,还可不称作西药 三、中西药配伍合用 中药和西药如同兄弟俩,在治病这一目标上相配合,取长补短,往往会收到很好的甚至意想不到的资料效果。同时,在中西药配伍应用的实践过程中,对于不宜配伍的中西药也有所发现和认识,包括相互消弱药物性能乃至损害人体健康的不良后果等等。所以,中西药也不能盲目合用。 (一)因在胃肠道相互作用不宜同服 含朱砂(含Hg++)的中成药,如朱砂安神丸、人丹、冠心苏合丸等不宜与具有还原性西药,如碘化钠、硫酸亚铁等同服。因为它们在胃肠道中可生成具有毒性的溴化汞或碘化汞沉淀粉,引起赤痢样大便,导致药源性肠炎。 (二)因药物代谢方面的作用不宜同服 含有乙醇的中药风湿液、国公酒等药酒,不宜与西药苯巴比妥、苯妥瑛钠、D860、降糖灵、胰岛素、华法令等同用、因为乙醇是一种药酶诱导剂,能使肝脏药酶活性增强,使上述西药代谢加速,半衰期缩短,药性下降。 (三)因药效学上相互作用不宜同服 含激素成份的中药主要有甘草、鹿茸、人参以及鹿茸片等均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可使血糖升高(人参作用较弱),减弱降血糖药疗效,不宜与降血糖药,如胰岛素、降糖灵等合用。 (作者单位:哈药集团制药六厂) 中医与西医论文:中医学与西医学的异同点 [关键词] 中医学;西医学;异同点 随着西方医学的迅速发展,并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令世人瞩目的成果,因此,在社会上、甚至在我们的同仁中不断产生着“中医学科学吗”这样的疑虑,更有甚者用西医学的方法论来解释、验证中医理论。然而,我们不禁要问:不科学的东西能经得起几千年的实践检验吗?因此,笔者以为对中医学与西方医学进行比较、探讨其异同点,对于我们学习中医学或者西医学理论,使二者互相取长补短,端正对中医学或西医学的看法、发展中医事业都有着重要意义。 1 中、西医学的含义及由来 1.1中、西医学的含义 中医学即中国的传统医学,这是因为它是中国的一种历史文化遗产,是与现代医学相对而言的。所谓传统医学是指:“在现代医学传播和发展以前就已经存在几百年的有生命力的医疗实践,而且至今在应用(《WHO第八次工作纲要》)”。中医学是世界传统医学中理论最完整、经验最丰富的传统医学,包括汉医、蒙医、维吾尔族医、藏医,以及其他少数民族医等。西医学即西方医学,它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一门科学。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它运用现代的科学理论技术,研究人体的结构和功能,各种病因的致病作用、病理变化,以及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从而达到增强人体健康和延缓衰老为目的一门科学。 严格说来,医学只有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之分。现代医学是传统医学发展的产物,现代医学是以西方医学为代表的、是整个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西方医学又是以古希腊、罗马医学为基础,随着自然科学的进步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2中、西医学之说的由来 几百年前,在我国是没有中医学与西医学之说的。其说是随着西方医学的传入而逐渐形成的。西医学传入中国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南北朝时代,但是在鸦片战争以前,对中国医学影响并不大。直到19世纪,伴随着传教士的来华以及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文化的入侵,西方医学开始在我国日益广泛的传播:由沿海向内地、由开办诊所到建立医院、由办学校到吸引留学生、由翻译医书到成立学术团体,100多年,在我国形成了中医、西医并存的局面。19世纪中叶开始出现中医、西医之称。清初学者戴震曾主张将中西知识结合起来,他曾说“存古法以溯其源,秉新制以究其变”使“中西两面法权衡归一”。至清末唐容川等人提出系统的中西医学汇通之论,民国初年以降通派大兴于世。20世纪50年代,由于各级政府大力提倡将中、西医结合起来,于是又出现了“中西医结合”的说法。在中国,人民习惯将医学划分为中医、西医。并理解为中国医学和西方医学。这种划分在人们的思想中产生了一些混乱,也导致了中医与西医之间的某些对立情绪。因此,一些人用西医学的方法论研究、验证中医学理论的正确与否也就不足为奇了。 2 中医、西医学的相同点 总的来讲,无论中医学还是西医学都是医学的范畴,作为医学两者都是研究人体生命活动、防治疾病、增进健康、延长寿命和提高劳动者知识的实践活动。其共同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研究的对象相同 中、西医学都面对的是生活在自然界和社会环境中的人,是研究如何维护与促进健康;如何预防与治疗疾病使人康复。从这一角度来讲,中、西医学都是探索人类生命活动的客观规律。因此都能对人体的生命做出科学的分析和解释。 2.2认识疾病的角度相同 两者都是从疾病的现象去认识疾病的本质的。如对咳嗽的认识,中医多认为由于外邪侵肺,导致肺气不畅而上逆而引起,而西医多认为是多种外源性致病因子作用于人体,使人的机体所产生的一种保护性反应。由此可见,两者都是从“咳嗽”这一现象而探求疾病本质,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治疗方法而治愈疾病。 2.3产生的基础相同 事实表明,无论中医学还是西医学,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中医学是在通过实践――理论――实践这一无穷循环的过程而不断发展的,西医学则是通过实验―理论―实验的无穷循环的过程。换而言之,两者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理论,又用理论指导医疗实践活动,再进一步地总结经验,形成新的、正确的理论。 2.4治疗疾病的目的相同 中、西医学不仅在研究对象、认识角度和产生的基础是相同的,更重要的是,二者在治疗疾病的目的上也都是为了起到控制人体如对患者“细菌性痢疾”(下痢脓血、红多白少、腹痛、里急后重等)的治疗,西医可用黄连素、四环素、痢特灵等药物进行治疗;中医可用针灸治疗,即用针刺人体的某些穴位,使人体抵抗能力(吞细胞的活性)增强,并配以“白头翁汤”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从而达到痢止的目的。 综上所述,无论中医学还是西医学,都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都把行医防病作为神圣的事业,在诊治疗程上都是先诊断、后治疗,在治疗上多以药物为核心而治疗疾病。经过几百年、上千年的实践检验,两者都是科学。 3 中、西医学的主要区别 3.1产生的时代不同 中、西医学两种医学理论是人类历史上两个不同时期的历史产物。中医学起源于原始的生产劳动,产生于先秦时代,一般认为形成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至三国时期。西医学以古希腊、罗马医学为基础,产生于西方国家的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和机器生产的基础上,并随着自然科学的进步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其大致经历了希腊的经验医学、近代的实验医学和现代医学发展的阶段。 3.2 文化背景不同 中医与西医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不同背景下产生的,是以不同的文化形式来反映医学对象的。西方文化的基石是原子论。它认为世界的事物是可以分解、分离后,单独进研究的。而中医药在两千多年前就基本建立起它的理论体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再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特征是认为世界事物是不可分割的,而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的。导源于古希腊、罗马的西方医学是为科学文化形式表达和反映医学对象的:诸如 细胞、细菌、病毒、器官、组织、免疫、神经传导、能量代谢等等,都是纯粹反映自然及其规律的科学文化形式,很少有民族区域人文色彩。这样的文化形式超越了民族区域的限限制,是任何人都无法不承认和无法不相信的。而中医理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于特定的人文背景,注重自然、环境、人体、心理诸要素的综合作用,注重调动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和整体效应,充分体现自然与人文的高度统一。其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如反映脏腑关系的十二官;反映药物类别的上、中、三品和寒热温凉四性;反映治疗原则的提壶揭盖、逆流挽舟、培土生金、水火相济等等无不是中国文化特殊的概念和范畴。这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中、西医之间在理论上还不能沟通,其差别无法弥补的原因所在。因此,在讨论中医理论的科学性时,往往有许多论述从现代科学的角度难以理解,而从人文的角度思考则又容易理解。诚然,人文科学本身具有的间接性和模糊性不是现化实验可以直接验证的,但无庸置疑的是,中、西医有着异曲同工的效应。现在,很少有人用中医理论来解释、验证西医,那么为什么又要用西医的方法来解释和验证中医呢?我以为面对共同的医学难题应互相取长补短,把精力用在发挥各自的特长上。 3.3 对人体研究的方法不同 由于中、西医产生的时代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其对人体的研究方法有异。从总体上说,中医主要是采取以表知里的推导方法,以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元气论,以及人体脏腑、经络、气血、津液是一个整体,人与自然界是整体系统论为基础的;西医学则是以元素分析的方法,利用精巧的解剖技术、高倍显微镜观察和精密的化学分析,以人体解剖生理学为基础的。如:西医把人体的神经系看成是人体中最主要的控制系统,虽然后来有所变化,把神经系统分为躯体神经系统和植物(自主)神经系统。近来又提出神经体液调节系统;而中医则根据天人合一的原理,观察到“天气下降,地气上升”的现象,对人体提出“肾水蒸腾,心火下降”,人体的运动是“水火相济,心肾相交”,是一个自成的完整系统,并没有一个优先的控制系统来调节人体的运动。笔者认为,作为现代医学的西医学只要向前走一步,也会形成中医的这种对人体认识,因为其提出了人体分为9大系统,而这些系统又是相互联系的。按照现代系统科学的协同论,在众多的相互影响的系统由必然存在一运行同期最慢的基本运动系统。这就是支配原理,它支配着其他系统的运动。而中医则抓住了这升降浮沉(阴阳的、气血精液的、脏腑的、经络的)基本运动系统来进行理论论述的。 3.4 临床诊治疾病的角度不同 由于中、西医学在研究方法上的差异(中医学采用的是综合、归纳的方法和运动辩证逻辑;西医学则是采用分析、演绎的方法和运动形式逻辑)。因此,中医学重视人体正气(如:“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个体特异性和因时因地之差,多从病理反推生理,其诊治疾病的单元是一定时限内疾病功能状态的“证”,即“审证求因”,从病证出发寻找病因,从结果追溯原因。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顾及致病因素的物质实体本身如何,而是着眼于病因对人体整体的作用和影响,以及人体对致病因素的整体反映上认识病因。因此,如果人体无偏盛偏衰,无太过不及则为健康之“平人”;西医则从群体研究资料入手,诊治单元是从疾病的共同规律和以生理学为标准、以病理学为依据,按时间流程认识“病”,主要借助于近代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的方法,着眼于寻找致病的物质实体―细菌、病毒、结核杆菌等病原微生物、水盐代谢、细胞变异、神经体液等。研究各种有损机体的物质因素,直接研究它们的属性、生活史及其对人体的危害作用,然后找出消除它们的措施。再者,西医在诊断疾病时,并不是医者直接从患者身上得出诊断,而是在医者与患者之间有一个中介系统,如X线、CT、磁共振。又比如各种系统检查,以及更为先进的生物基因实验检查等,中介一旦建立后,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可复制。同时,中介也是技术外化过程中形成的客体系统,它是诊断系统由技术内化的过程形成,就是说这个诊断依靠的是主体(医者)的把握力,是心的感悟和顿悟的作用。因此,在治疗疾病时,中医特别强调“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而西医则重视病因治疗,致力于寻找针对病因的特效药,如抗菌、抗肿瘤之类的药物。 3.5 对药物的认识和使用不同 由于中医学与西医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医疗体系,因此,对药物的认识和在使用上亦迥然有异。例如,对出现感冒症状(咳嗽、咯痰、发热)的患者在给予解热剂、止咳药,以及必要时投以抗生素进行治疗时,不太考虑此时患者全身如胖瘦、强壮虚弱等体质的情况。实际上,是针对感冒这一病状进行治疗的。与此相反,中医治疗同样的感冒症状,对身体强壮(阳证)和身体瘦弱(虚证)的治疗用药选取的方剂和药物是不一样的,前者多用葛根汤,后者多用真武汤,这叫随证疗法。总之,西医学主要用单体化学药物与生物制剂,中医主用复方。西医学也有复方,其复方主要用于药物的协同作用或用以消减治疗药物的副作用,而中医的复方却有着多方面的用意(减轻某药的毒性或增强某味药的作用,或加强全方的作用等)。 4 中、西医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中医学和西医学是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前者偏于整体看问题,后者则偏于局部的分析方法看问题。因此,二者都存在着某些局限性。 4.1中医学方面 (1)直观性:中医学由于历史的、社会的原因,尤其是受孕育中医学的我国古代科学的这一母体的影响,也存在着学科分化的不足,在深入、精细、量化等方面存在问题,难以找到明确的二级学科的边缘、界线及学科前沿。另外,从方法论上讲,哲学层次、亚哲学层次的方法代替不了医学与其他各门学科的特殊方法,它只能通过自然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如抽象、假设、模型等起作用。还应该看到,中医学在目前的自身学科的学术标准的基础性内涵建设方面还处于滞后状态。 (2)相素性:由于中医重视人的无形的关系本体,而相对轻视了实体本体的研究,故而不可能再建立另一套分析、实验的研究方法。也正是由于中医一开始就视人为天人合一的复合系统,很难将人体作为简单、线性系统进行分析和研究,故而没有走西方对抗医学之路,去着力发展外科手术,合成药物疗法。在近代西医学的竞争中,中医长期处于受排挤、歧视和被改造的地位,中西医学理论上的差异便是20世纪以来中国医学百年衰落的根本原因。 (3)猜测性:中医将哲学引入其中,丰富了中医说理的表达,如阴阳、五行、天人合一、心主神明等,但也把哲学的概念引入了中医的内容,使中医学的某些内容的理解出现了不同说法,产生了歧义性和由于中医学对人体的细节方面了解不是很充分,因此,在许多方面带有一定的猜测性。 4.2西医学方面 (1)不能完整反映活的人体:由于西医对人体各部分、各个过程进行分别研究的传统方法不能完整地描述活的整体现象,如:西医将人体分为9大系统,然后对人体的各个系统分别进行研究。这种按系统分别研究的方法近来也遇到巨大的困难。如内分泌系统,原来认为内分泌素是由内分泌腺体如垂体、性腺、肾上腺、甲状腺等分泌,现是发现心、肝、脾、肺、肾皆可分泌内分泌素,甚至连血管也分泌内分泌素。因此,用这种方法研究人体西医学自身受到很大冲击。中医则不然,在心、肾的升降运动上还必须有肝主疏泄、肺主肃降的协同作用,才能完成升降浮沉的基本运动,这种协同运动还必须有“脾主运化水谷精微”的能量供给才能形成稳定的运行系统。 (2)解剖破坏了人体内在的特殊联系:人体毕竟不仅仅是一部要拆卸、可安装、可还原的机器,人是一个活生生的活动着的生物体。人至少具备以下5种不同的属性:自然属性的人、社会属性的人、精神心理属性的人、信息属性的人和组织结构(包括器官、细胞、分子)属性的人。因此,单纯针对人的组织和结构属性进行研究,破坏了人体与局部的、内在的特殊的(目前发现或没有被发现的)联系,妨碍了对人体生命运动规律的探讨;在实施防病治病时,不能足以使生命最大限度地保持健康状态,这一见解已逐渐为现代人类所共识。 (3)用药的专一性,使用药后的副作用越来越不可回避:由于西医是以分析的方法为基础,它的用药专一性特强,往往在消除一种病因时,同时损失了机体的正常部位或机能,从而使人体产生新的疾病。如:细菌性痢疾在治疗时应用抗菌素杀灭细菌的同时,又抑制和杀灭了大肠杆菌,影响了人体的消化功能,使人体产生新的疾病。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伴随人类社会物质、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人类疾病谱发生了结构性变异,现代综合征、癌症、心身疾病、医源性疾病等,使人类痛感现代医学的局限性,强烈呼吁“回归自然”。2500多年以来发展起来的中国生命医学的整体医学思想恰恰可以从理论到技术上补充现代生物医学缺陷和不足,拯救现代医学危机。笔者认为,应认识人类科学体系发展的多元性,承认医学有中、西方两个源、两个流,摒弃以西方现代分析科学的认识论、方法论作为评估科学发展取向的唯一标准。只有这样,东西方科学文化才能在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前提下成功地构筑起互相结合的“融通走廊”,建立公平、兼容的科学评估体系,才可能熔东西方医学为一炉,在新的千年中创建人类统一的新的医学! 中医与西医论文:对于在小儿脑瘫治疗中中医疗法与西医疗法的探讨 【摘要】 通过查阅文献,整理目前国内临床应用对小儿脑瘫的主要治疗方法,对各种治疗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并结合临床应用,进行探讨。认为治疗脑瘫使用单一疗法,疗效有限,应使用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治疗,且要尽早治疗,而针灸疗法用于治疗该病前景广阔,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康复训练; 针灸疗法; 药浴 小儿脑瘫是指出生前到出生后1年内,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西医学认为本病的直接原因是脑损伤和脑发育缺陷;中医学认为小儿脑瘫为先天不足、肝肾亏损,脑髓不充,以及后天脾胃亏虚,气血生化乏源,最终出现“五迟”“五软”“五硬”。本病多四肢不利,常伴智力低下、癫痫、语言、视听和其他障碍。由于脑神经细胞再生困难,因而本病具有致残性,一旦发病,不易恢复,往往给患者造成终身痛苦,随着研究的深入,治疗的方法日益增多,也越来越规范。中医包括针灸、按摩、中药、中医穴位注射等。西医有康复训练、心理疗法及药物、手术等。 1 中医疗法 1.1 按摩 按摩可通过刺激部位反射性的引起大脑皮质兴奋,加快血流,促进脑细胞的发育,提高其代偿能力。如邵银进等[13]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应用脑瘫舒筋活络按摩油进行推拿治疗,且配合程度越好,治疗效果越显著,能有效地缓解痉挛,降低肌张力,改善关节活动度。 1.2 针灸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疗效独特,且具有“简、便、廉”的特点。在小儿脑瘫的治疗中应用广泛,前景也十分广阔。但患儿的配合成为针灸推广的难点。取穴多以头部为主,配合督脉及肢体穴位。如李玉芹等[9]应用天灸配合体针推拿治疗小儿脑瘫。魏文著[10]应用芒针透刺治疗小儿脑性瘫痪,取穴以督脉经穴为主,辨证施治及随证加刺,取得满意疗效。谢洁珊[11]等对34 例体质及营养状况欠佳的脑瘫患儿采用温和灸,雀啄灸和回旋灸。结果身体免疫力增强7 例,汗出减少 4 例,食欲好转3 例,遗尿减少1 例,总有效率达45%。 1.3 中药中药治疗脑瘫,目前还只是治疗小儿脑瘫的配合疗法。主要是由于治疗脑瘫需要长期服药,药效的累积对患儿的长期影响有待探讨。刘振寰教授根据脑瘫患儿肌力、肌张力的不同,创制了小儿康复药浴方、硬瘫洗浴方及软瘫洗浴方,减轻了药效的累积对患儿的长期影响,且与按摩相结合,有一定的研究价值[12]。 2 西医疗法 2.1 康复训练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康复治疗技术和相关理论的不断完善,使康复训练受到青睐,是目前治疗小儿脑瘫的主流方法。西医学者形成各自许多学派,如Bobath法、Vojta法、Rood法等。康复训练主要是针对患儿的运动障碍、语言障碍和听力障碍等进行治疗。通过训练有利于启动脑瘫患儿的大脑代偿功能,改善患儿症状。如姚军等[5]通过头部控制、坐姿、爬行、上肢、下肢、立行走、智力以及Vojta及Bobath法中的诱导疗法,结合针灸、推拿来抑制异常姿势反射和肌张力,引出和促进正常的肌张力,姿势反射和平衡反应。 2.2 药物目前药物治疗一类为促进脑组织发育和脑代谢类药物如神经生长因子、脑蛋白水解物等。此类药物的作用多体现在促进原有神经细胞的发育及增强脑组织的代偿能力,疗效有限。另一类为对症治疗,肉毒杆菌毒素、巴氯芬可有效改善肌张力,但维持时间有限,长期反复应用有一定副反应,还有较大研究空间。如曲凤媛等[1]应用A型肉毒毒素神经阻滞配合功能锻炼治疗小儿脑瘫,患儿肌张力明显降低,内收肌松弛,交叉腿、马蹄足畸形消失,足跟可以放平行走。 2.3 手术本法为通过调整神经通路,从而缓解症状,有一定创伤性。年龄大、有继发障碍、有适应证的患儿可考虑。1991年徐林等[2]首先报道国内应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治疗脑瘫患儿。近些年手术治疗的方法日益完善,新的方法也不断涌现。如袁海斌等[3]治疗手足徐动型脑瘫患儿,对患儿行颈动脉交感神经网剥离,术后配合高压氧及药物治疗。结果显示,可以有效改善手足徐动型脑瘫患儿的症状,尤以改善流涎症状最佳,手足徐动、语言障碍也有一定改善。王文英等[4]应用激活传导术治疗儿童痉挛性脑瘫,并与SPR法进行比较,认为激活传导术治疗儿童痉挛性脑瘫创伤小,疗效显著,副反应小。 2.4 心理疗法心理疗法如今方兴未艾,应用于小儿脑瘫领域意义重大。如俞珍等[6]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强心理治疗:对患儿提供针对性、有步骤的心理咨询,对患儿的家长,特别是母亲进行咨询,使其建立对疾病的认识,消除心理障碍,社会适应性行为提高显著。 2.5 其他疗法除了上述方法外,还有许多治疗手段应用在脑瘫领域,如针对患儿足畸形,陈秀恩等[7]在脑瘫松解术后患儿进行康复训练的同时佩戴踝足矫形器,患儿痉挛和挛缩得到明显改善;桂华等[8]应用高压氧治疗小儿脑瘫,治疗后患儿脑电图异常率明显降低,认为在高压氧的状态下脑组织氧代谢旺盛,对可逆转的脑细胞有促进转化作用,并可促进侧枝循环的建立;此外,音乐疗法作为一门新兴的集音乐、医学和心理学为一体的边缘交叉学科,能改善脑组织微循环,调整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还有不同程度的镇静、镇痛作用;而神经干细脑移植作为干细脑移植领域的主要一员,用于治疗脑瘫前景广阔,但尚不完善,有待深入研究。目前有报道北京海军总医院完成世界首例缺血缺氧性脑瘫患儿脑神经干细脑移植。 3 讨论 脑瘫是引起儿童肢体残疾的重要因素,严重影响着儿童的身心发育。脑瘫病理基础的复杂性催生了治疗手段的综合性。系统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治疗方案是目前最好的方法。在治疗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婴幼儿脑组织处于迅速生长发育阶段,有一定的恢复和代偿能力。而脑损伤也处于初期,异常姿势和运动还未固定化。所以,对脑瘫患儿要早期诊断,早期治疗。②脑损伤具有“不可逆性”,单一疗法往往效果有限,而本病治疗越早越好,故多种疗法的结合是必要的。但要结合患儿的性格、类型、年龄等特点,防止疗效降低或加重患儿父母的经济压力。③中医疗法尤其是针灸疗法治疗脑瘫应用前景广阔,也是我国的特色医学,发展潜力巨大。④脑瘫患儿的康复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家长要持之以恒地予以配合。患儿的康复训练需要家长在经济上和精神上予以支持,而且患儿的部分训练也需要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完成。⑤脑瘫患儿的心理治疗也要重视,使患儿在生理上、心理上都作好准备,以便在配合治疗的基础上,将来更好地投入社会。 中医与西医论文:谈税收原则的“中医”与“西医” 从西方经济学的普及到会计审计准则等与国际接轨,似乎凡是涉及经济圈的便总与“舶来”有关。祖宗法规看来已不入潮流,鲜有人问津了。以至于许多人都觉得中国的税收制度完全是引进的,与古代税制毫无血缘关系。毕竟一个是农业时代,一个是市场主宰的时代。但现实是中国古代的税收原则不仅与近代西方税收原则相通,而且它们指导思想的不同像极了“中医”与“西医”。中医着眼全局讲究调节全身,打通脉络,和谐统一,西医则注重局部的实际操作性和个体的独立性。这种不同则源自于文化的差异。 一、古代税收原则和潜在的指导思想 中国古代文化强调天下万物的和谐统一,只有万物处于生态平衡中,各自才能处于自己的最佳状态。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下,古代税收原则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与民休息。有民才有君,有君才有国,富国裕民才是天下大同。从黄老之治、光武中兴到贞观之治、康乾盛世,圣贤之君无不重视“轻税安民”。北宋王禹称“君以百姓为天,对百姓不能不征税但要适度。”南宋叶之称“减赋养民,民富才能富国强兵”,朱元璋称“阜民之财,息民之利”。 (二)注重理财。1、理财的指导思应是理天下之财。王安石认为:为天下理财,不为争利。聚天下之人不可以无财,理天下之财不可以无义,夫以理天下之财,则专输之劳逸不可以不均。政事所以理财,理财乃为义也。“因天下之利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供天下之用,只有聚财才能用财。”2、重视生财、聚财、取财、用财的良性循环。“财”指财政收入,古代主要指税收。先秦时期的《周礼》和《礼记》中记载:培养财源,用财有道。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财恒足也。3、管仲主张外因天下,即税于天下而非税于本国。4、理财的方式为“调剂”、“挖掘”、“节制”、“控制”、“疏通”,即南宋叶之指出的“夫聚天下之人,则不可以无衣食之聚,衣食之聚或此有彼亡,或彼多此寡;或不求则伏而不见;或无节则而其收;或消削而浸微;或少竭而不继;或其源虽在而浚导无法,则其流壑遏而不行”。 (三)税负平等。《禹贡》强调“均平负担”。管仲在《管子》中称要贫富有度,贫能予之,富能夺之,但予要见予之形,夺不见夺之理。 (四)确定原则。《禹贡》中记载赋税有偿。即税收法定,而不能依君王的意愿随意征税,加重百姓的负担。 (五)注重纳税能力。《禹贡》中有“任土所贡”、“任土所产”的记载。 二、西方税收原则和潜在的指导思想 西方文化强调实践中的可操作性和个体利益的独立性。在税收上则认为征纳双方的利益是对立的,二者在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中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近代的税收原则主要体现在配第、尤斯蒂、亚当・斯密和瓦格纳提出的税收原则上。配第的税收原则为“公平、便利、节省”。尤斯蒂的税收原则为:1、促进自发纳税的课税方法。2、不得侵犯臣民的合理自由。3、平等。4、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征收迅速,其间没有不当之处。5、挑选征收费用最低货征。6、纳税手续最简,时间安排得当。斯密的税收四原则则为“平等、确实、便利、最小征收费”。瓦格那的税收原则包括财政原则、国民经济原则、社会公正原则和税务行政原则。西晋时期的傅玄曾经提出税收应当做到“赋税至平、积俭、有常、壹制”,其中“至平”就是现在所讲的公平,“积俭”指最小征收费,“有常和壹制”指税收确定性,这与斯密的四原则是一致的。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税收并不缺少税收原则,而且它的提出是早于西方的,或许它是税收原则的萌芽。 三、从中国古代与西方税收原则比较看中国现行税收制度 中国现在正处在新一轮税制优化过程中,税制优化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这便是诚信纳税制度的建立。这种制度既是有形的,即成文法规,又是无形的,即征税主体、纳税主体、税收客体间的和谐发展关系。征纳双方的利益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征税人不应只是冰冷的国家行政机关,而应是一个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服务机构,应当维护纳税人的权益。这样,才有利于纳税人养成自觉纳税的意识,纳税义务不再只是经营成本、心理痛苦的代名词,只有诚实纳税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更多阳光财富的创造。中国古代提出的“与民休息”的原则,正是强调税收生态和谐发展的重要性,税务机关和纳税人是处于同一个生态圈中的,二者是可以形成双赢的正合博弈的。 中国古代重视“天下”的理念,把为国家财政出谋划策的人称为理财家,并指出理财乃为天下理财。从这个角度看,税务机关似乎不应仅仅是一个行政机关,它取得纳税人的钱是天下财富,既然天下财富,就更应懂得理财之道。中国古代税收原则体现了一些系统论的思想,但缺乏西方税收原则的可操作性,这也正是我们先行的税收制度所缺乏的。中国古代的税收原则和西方近代的税收原则并无谁优谁劣之分,它们的不同在于文化的差异,而相通也正在于人类文化的共识。 中医与西医论文:膝关节半月板修复术后的西医康复治 疗与中医骨伤练功比较 【摘要】 目的:比较膝关节半月板修复术后的西医康复治疗与中医骨伤练功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013年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骨伤科三病区所行的膝关节半月板修复术后采用西医康复治疗方法的21例和采用中医骨伤练功方法的28例。结果:两组病人后期恢复均良好。结论:西医康复治疗与中医骨伤练功的恢复效果相同。 【关键词】 半月板修复术后;西医康复治疗;中医骨伤练功 半月板损伤是膝部最常见的损伤之一,多发生在膝关节屈伸时同时受到较大的扭转和撞挫[1]。较轻的半月板损伤可行保守治疗,较重的因近年来关节镜的发展,大部分可在关节镜下行半月板修复术。想恢复受伤前状态,术后恢复治疗尤为重要。以我院2012年12月~2013年10月收治半月板损伤修复术后病人中21例行西医康复治疗,28例行中医骨伤练功治疗为例,本文就西医康复治疗与中医骨伤练功在半月板修复术后的恢复治疗进行比较,评价两种术后恢复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所有49例入院时只有半月板损伤,无其他疾病,均行半月板修复术。21例术后行西医康复治疗中,男性15例(71.48%),女性6例(28.52%)。年龄21~51岁,平均(30.4±8.9)岁。28例术后行中医骨伤练功中,男性19例(67.86%),女性9例(32.14%)。年龄19~59岁,平均(30.96±10.0)岁。 1.2 操作方法:①西医康复:术后第一阶段(0~6周):行股四头肌收缩练习,在康复医师帮助下进行关节活动度(ROM)练习(屈膝 1.3 术后随访:术后当天、6w、14w、24w全部49例均检查下肢肌力及膝关节主动活动度,有无膝关节疼痛及何时达到无痛跑步。 1.4 统计学处理:组间采用χ2检验及t检验。统计软件选用SPSS10.0。P 2 结果 2.1 恢复效果:西医康复治疗的病人达到无痛跑步需(20.6±1.3)w。中医骨伤练功的病人达到无痛跑步需(21.4±0.8)w。两组术后恢复良好,无不满意情况出现。 2.2 住院日:西医康复治疗组病人住院日10~30d,平均住院时间为(22.6±3.6)d,中医骨伤练功组病人住院日12~28d,平均住院时间为(18.8±3.2)d。 2.3 术后随访:全部49例术后当天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膝关节伤口疼痛及发热。术后行西医康复治疗的病人于6w时膝关节ROM平均(81.6°±3.8°),14w时膝关节ROM和下肢力量均恢复正常,24w均达到无痛跑步,平均恢复时间(20.6±1.3)w。术后行中医骨伤练功的病人于6w时膝关节ROM平均(68.6°±2.4°),14W时有1例膝关节ROM未达到正常活动度,ROM为0°~120°,24w时均达无痛跑步,平均恢复时间(21.4±0.8)w。 3 讨论 在资料中病人的年龄、性别及所行手术的构成比无统计学差异。两组病人术后恢复均能达到无痛跑步,表明两者术后恢复效果相似。西医康复治疗组6w时膝关节ROM平均(81.6°±3.8°),而中医骨伤练功组为(68.6°±2.4°),两者有统计学差异。西医康复治疗组运用现代医学康复知识及治疗工具,在康复医师的指导下行术后恢复,主要是病人患肢的被动活动。而中医骨伤练功组依靠骨伤科医生告知的传统骨伤练功方法,进行自我主动练习,因此在6w时膝关节ROM两组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西医康复治疗组14w时膝关节ROM和下肢力量均恢复正常,而中医骨伤练功组有1例未达正常的膝关节ROM,两者无统计学差异。西医康复治疗组继续系统训练,这个阶段主要为自身主动运动。中医骨伤练功组渐进性的增加功法的难度、持续时间及次数,仅有1例未达到正常的ROM,但其与正常也相差无几。西医康复组与中医骨伤练功组均能达到无痛跑步,前者平均恢复时间(20.6±1.3)w,后者平均恢复时间(21.4±0.8)w(P 中医骨伤练功术是中医骨伤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通过人体主动运动锻炼的方法以健身强体、增强机体关节的运动、增强人体肌肉力量以及内脏功能,并以此来防治疾病,促使肢体功能得到锻炼,从而加快损伤疾病康复的一门学科[3]。它与西医的康复医学有着相同的疗效,但其强身健体、防治疾病、治疗费用低等优点,却是西医康复医学所欠缺的,中医骨伤练功术在术后的恢复治疗中值得临床推广。 中医与西医论文:中医与西医放射结合治疗肿瘤的优势与疗效 摘要:目的:研究讨论关于中医和西医放射结核治疗肿瘤的临床疗效和优势。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放射治疗肿瘤 恶性肿瘤是目前世界面临的重要问题,已成为目前我国影响居民身体健康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医具有千百年的历史,而西医是近现代出现的治疗方法,对于治疗肿瘤的临床效果也具有明显优势。在治疗方面,中医与西医有各自不同的优势。现今临床治疗肿瘤常用的方法就是中西医结合放射治疗肿瘤,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可以互相补足,保证更好的达到治疗效果。以下为具体治疗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所有45名患者随机分为3组,所有患者的年龄为35~8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2.4岁,其中男性17例,女性28例。女性患者中患乳腺癌9例,患子宫颈癌11例,患其他癌症8例;男性患者中患肝癌5例、肺癌4例、鼻咽癌3例,其他癌症5例。 1.2方法。对三组患者分别采用单纯中医抗肿瘤法、西医抗肿瘤治疗和中西医放射结合治疗肿瘤方法,所有患者经过常规治疗3个月,治疗过程除主要治疗方案不同外,所有辅助治疗方法完全相同。治疗后对患者进行常规的肿瘤标志物检查,以判定患者的肿瘤标志物水平下降的程度,当数据符合标准之后,嘱患者出院后注意事项并定期到医院复查。待患者出院后,对患者进行随访3年,随访三年后,统计患者中存活的例数、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1]。 1.3统计学分析。根据SPSSl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通过均数±标准差(i±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主要分局X.2检验。所有数据相比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长久以来,中药治疗肿瘤的主要作用就是预防和减轻手术、化疗、放疗等治疗肿瘤方法的并发症,减轻化疗等药物对身体各脏器功能的损害。中医在治疗时主要讲究的是对患者的病因进行根治,治疗的主要方式是通过重要抑制肿瘤的生长或复发,同时固本培元等达到以毒攻毒、消灭肿瘤的作用[2]。对于晚期的肿瘤患者,中医治疗方法不仅可以控制瘤体的生长,还能有效的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起到预防、调养、增加免疫力的作用。 西医治疗肿瘤主要的治疗方法是进行手术放射治疗、化疗等方法。西医治疗肿瘤不仅能够治愈,还可以良好的保护周围临近组织、器官等,这是中医治疗不能达到的效果,虽然西医治疗肿瘤的方法是目前治疗肿瘤方法最为广泛的方式,但西医治疗肿瘤的合并症与副作用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在近些年随着中医的发展,中医治疗在临床治疗肿瘤方面逐渐占据了重要的地位,通过中西医放射结合治疗肿瘤成为目前医学界常用的治疗方法,中医的治疗方法不仅补足西医的不足,更起到了促进作用,增加了临床治疗肿瘤的显著效果。中医和西医结合放射治疗肿瘤的治愈率明显高于单独治疗的作用。患者经治疗后,生活质量与存活时间明显增加。西医放射治疗肿瘤同时应用中药治疗,不仅可以有效的保护周围正常组织器官不受侵袭,还能控制放射治疗的局部作用,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和后遗症,提高生存率。 应用中西医放射结合治疗法在治疗乳腺癌时,不仅可以保留乳房的基本形态,再配合根治放疗方法更能够很好的控制肿瘤,保持患者的乳房形态近似正常,消除患者的心理压力[3]。中医和西医结合放射治疗肿瘤同样可以有效的治疗直肠癌,其临床效果也很好,在治疗直肠癌术后复发或者是由于癌症达到晚期不宜手术的患者,通过中医和西医结合治疗方法都能够明显的降低患者的痛苦,减轻甚至治愈直肠癌引起的出血,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这种治疗方法已经成为临床治疗直肠癌最常用的方法。 综合来讲,中医和西医放射结合治疗方法对于肿瘤的患者具有良好的作用,可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控制癌症的进展,能很好的控制肿瘤的扩散,有效的减轻患者的痛苦与不适症状。因此,目前中医和西医结合放射治疗肿瘤在临床上逐渐占据重要地位,也体现了现代医学的人性化发展。 中医与西医论文:课堂教学录像研究法对《中医内科》与《西医内科》的研究 【摘 要】教师上课时注意力都集中在学生以及学科知识的传授上,很少关注自己的教学环节是否合理,课堂教学录像研究法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本文对《中医内科》和《西医内科》两门课程采用课堂教学录像研究法进行研究,得出了两门课由于性质不同决定了各自具有不同的教学行为比例。 【关键词】课堂教学录像研究法 分析编码体系 行为统计 一、研究背景 教师从事课堂教学观察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课堂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是学校教育真正发生的地方,也可以说是研究教与学最适当的场所,它蕴藏着丰富的、有价值的研究要素。但是平时,教师在课堂上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学生以及学科知识的传授上,这使教师很少对自己的行为有自觉意识,也就无法认定自己的一些教育教学行为是否有效。 课堂观察就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直接或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根据是否借助辅助工具来划分,课堂观察可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传统的听评课观察法属于直接观察法。该方法实施比较简单,能得到具体、生动的印象。但是,人的感官接受和保存信息的能力有限,难以形成对被观察现象完整、精确认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利用摄录仪器对授课过程进行间接观察的课堂教学录像研究法,不仅可以有效地弥补以上弊端,而且能够使得研究更加地细致、深入和科学化,更能有效地改进课堂教学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用这种方法研究课堂有着独特的优势:(1)使得一次性的、单向的课堂教学过程真实再现,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观察者的主观回忆和主观判断,更重要的是为课堂的精细研究提供了必要条件;(2)有助于授课教师真实地了解自己的课堂行为,从而有利于教师自觉地进行教学反思,使其问题的解决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3)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课堂教学成了可以反复观察、研究的资料;(4)可对一系列课例进行综合和比较,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的一节课的孤立研究方法,从而使得研究结果更加可靠。 我们选择讲授《中医内科》与《西医内科》的两位教师及所在班级进行研究,将他们分别记为A教师和B教师,所在班级则为A班、B班。这两门课程皆为2012年山东省省级精品课程,通过多年教学实践与教学改革,已形成各具特色的固定的教学模式。两位教师均为在教育一线工作多年的教师,其中A教师比B教师工作年限更长一些。本研究所选取的两节课,均可体现本课程的课程特色,遵循了本课程的教学模式,具有代表性。 二、研究方法 对于课堂教学录像的研究,可采用定性观察与定量观察两种角度。定性观察是以质化的方式收集资料,并且资料以非数字化的形式(如文字等)呈现的课堂观察;定量观察是以结构化的方式收集资料,并以数字化的方式呈现资料的课堂观察。在此我们重点研究定量观察法。 定量观察法中经常使用分类测评工具,分类测评工具将那些准确反映观察目的的目标行为进行分类,从而建立比较具体的观察框架供观察记录时使用。编码体系是观察调查法中常用的一种观察工具。 首先,编码体系要求确定要观察的具体行为,然后对准备观察的具体行为进行编码。观察者在指定的一段时间内,记录下观察对象特定行为的编码。弗兰德斯师生言语互动分类体系(FIAC)是国外较有影响,被广泛使用的编码体系。近几年来,我国在课堂观察量表开发方面,比较著名的是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教授领导开发的 LICC 模式。本研究结合国内外编码体系的要点,结合这两门课的教学模式及教学环节,有针对性的编制了一套编码体系,如表1。 在整节课录像观察过程中,利用专门的播放软件使教学录像在播放时每隔3秒暂停,观察者就依照上述分类记下最能描述教师和学生行为的相应编码,记录在数据表中,录像方能继续播放。根据弗兰德斯建议,如果同一个3秒钟内发生了两个事情,应记录更为突出的那一个,如果同样突出则都应记录下来。全部记录完毕,将号码整理成矩阵图,作为分析的依据。通过统计软件统计可以得到表2。 三、研究结论 (一)教师行为比较 两堂课皆为实训课,通过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两位教师的教学操作演示所占的比例大,分别为25.85%、21.58%,但两位教师在知识陈述方面所占比例差距明显,分别为14.22%、31.71%,说明B教师在授课时更注重知识的陈述。再一个差距较大的为提出任务或预设场景行为,分别为6.95%、1.31%,说明了A教师更加擅长使用案例导入教学法。 (二)学生行为比较 A班的实训总结或汇报操作数据为4.20%高于B班的1.69%,可以看出A教师要求学生在实训中多理解,实训结束后要进行实训总结或汇报操作。B班的学生实训数据为34.15%,高于A班的13.09%,说明B教师更偏重于学生个人的动手操作或场景演练。 (三)交互行为比较 此分类中的数据,除了沉默与等待一项A教师的数据低于B教师外,其余项均高于B教师,我们可以看出A教师调动课堂气氛的能力较好,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实训中出现的问题并加以指导或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及时向教师咨询。 (四)整体教学结构比较 从课堂教学录像的教学行为统计可以看到两位教师的行为分别占到49.92%、56.29%,在整堂课的比例皆为一半左右的时间,给学生留出了大量的练习与交互的时间。 B教师的主体行为略高于A教师,且B班级的学生行为比例高于A班级,但是在交互行为中A教师及所在班级的比例远高于B组,这除了能说明A教师教育经验比B教师丰富外,还可以看出两门课的授课结构不大一样。中医课程的学了记忆外,还需要大量的经验,而教师在实训时就可以通过实训指导将自己积累的宝贵经验传授给学生,故实训指导占到总行为的20.52%。西医课程的学习可以借助于丰富逼真的实训环境,需要学生更多的去适应环境,熟悉各种器材,故学生自主操作的比例为34.15%,要高于中医课程的13.09%。 四、研究价值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不同专业的课程,在课程评价时不能用同样的授课行为比例去评价,因为专业的不同就决定着它的性质不同,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接受知识的方法手段也会有所不同。 现在我校所有教室皆安装了教学监控系统,使得教师从事课堂教学录像研究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通过对自己和同事的课堂录像观察,统计出每堂课各个环节的行为比例,可以审视自己的一些教育教学行为所占比例是否合理,增进对自己行为的意识以及对自己行为的责任心,提高自己自主性的专业判断力,并通过课堂教学录像研究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学校得到发展的同时,也促进自己的专业化发展。 中医与西医论文:膝骨关节炎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与西医检查指标相关性研究进展 【摘 要】 膝骨关节炎是中老年常见病,属于中医学“骨痹”的范畴。中医学对其病因病机有深刻的认识,但对其辨证分型有着不同的观点,因此在治疗上也有不同的观点。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发现,目前关于该病证型分型尚无统一的国际、国内标准,不利于中医对该病的治疗。因此,笔者通过回顾古籍及文献将关于该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作此综述。 【关键词】 骨关节炎,膝;中医证型;影像学;病理学;基因蛋白组学;综述 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又称退行性膝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以关节软骨变性、破坏及骨质增生为特征的膝关节疾病,以膝关节活动受限、疼痛、弹响及畸形或关节内游离体形成为主要的临床表现,在病理上可有软骨的退变、磨损以及丧失,进而软骨下骨硬化、囊性变,关节边缘出现唇样增生及滑膜不同程度的炎症病变。据统计,KOA多见于中老年人,男、女患病率分别为24.70%和54.60%,并且该病致残率较高[1-2]。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和体重普遍增加现象的出现,KOA的发病率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并在临床上越来越受到重视[3]。 1 中医对KOA病因病机的认识 KOA属于中医学“骨痹”的范畴。中医学无膝骨关节炎这一病名,但记载了对该病类似症状的描述、病因病机的认识及诊疗经验。《素问》曰:“骨痹,病在肾,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灵枢》曰:“骨痹,关节疼痛不用,关节拘挛,步履艰难,骨节沉重,活动不利。”阅读古代文献,《内经》对KOA病因病机已有非常精辟的记载,并且通过历代医家临床实践总结中不断得到提高。石印玉教授总结KOA病因病机时,指出本病是“本痿标痹、痹痿并存”,此观点正体现了此病“本虚标实”这一本质的病机特点[4]。近年来,在古代医家对该病病因病机研究的基础上,一批学者在继承祖国传统医学学术思想以及借鉴现代医学理论的基础上对KOA的病因病机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提出了“瘀血说”“肾虚说”“风寒湿痹说”等多种的病因病机学说[5-10]。 2 KOA的中医辨证分型概况 中医药管理局发行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将该病证型分为肾虚髓亏、瘀血阻滞、阳虚寒凝3类。这种分类方法相对比较简单,临床上被广泛采用,但是在辨证分型中将瘀血阻滞作为独立证型,不能体现该病“本虚标实”这一特点。200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发行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将KOA分为3大证型:肝肾不足、筋脉瘀滞型,脾肾两虚、湿注骨节型,肝肾亏虚、痰瘀交阻型。关于本病的中医证候分型还没有一致的见解,主要是根据该病“本虚标实”这一特点进行辨证分型。 2.1 KOA的病性辨证分型 病性是指该病病理改变的性质,也是该病病理变化的本质。因为病性是引起疾病的某种证候的本质性原因,所以也有人称病性为“病因”,含有审症求因之意。它决定着疾病性质及其各阶段的证型特点,是中医辨证中重要的内容,是对某种疾病一定阶段的整体反应的概括,也是对疾病过程中邪正盛衰关系的综合认识[11]。 因此,以刘向前[12]为代表按不同病因将该病证型分为寒湿阻络、肾虚髓亏、气滞血瘀、湿热痹阻4种。通过对该病期刊文献研究,提出瘀、外湿、风、寒、肾虚是常见病因;而气滞血瘀证、肾虚髓亏证以及肝肾亏虚证是常见证型[13]。何峰等[14]通过对200例KOA患者的辨证治疗,认为该病大致分为气滞血瘀证、寒湿痹阻证以及肝肾亏虚证3种证型。娄玉钤[15]则主张该病应按伤筋症、节粘症、伤节症辨证分型。杨锦华等[16]报道了624 例病例原发性膝骨关节炎中医证型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肾虚、血瘀是该病的基本辨证要素,并提出了主要的中医证型,有肝脾肾虚、血瘀证,肝阴肾阳虚、血瘀证,肝肾阴虚、血瘀证,肾阳虚、血瘀寒湿证4种证型。姚共和等[17]从另一个侧面指出寒湿阻络证、瘀阻脉络证、肝肾阴虚证、肾阳虚证为其常见的证型。刘志豪等[18]根据KOA中医病名、病因、病机、证候特点,提出肝肾亏虚、筋骨不强是KOA发病的病理基础,而“寒”“湿”“热”“虚”“瘀”所致筋骨瘀滞为基本病因,从症状得出寒湿、血瘀、湿热、肾阳虚、肾阴虚、肝阴虚、痰浊、脾虚、风等9种辨证要素,提出肝肾阴虚、气滞血瘀、阳虚寒凝、湿热郁结等主要中医证型。 2.2 KOA的分期辨证分型 近年来,部分学者根据该病的病程等发病规律,按照中医“同病异治”这一治疗原则进行分期辨证。如朱金华等[19]根据该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X线表现等将其分为早期、中期、晚期3期辨证,认为早期病机主要是因肾气渐虚,精气血不足,髓海失充填,筋骨失于濡养,故膝关节隐隐作痛;中期乃因肝肾、气血进一步亏虚,并受风、寒、湿邪侵袭,导致筋络关节痹阻不通,故膝关节疼痛重着、屈伸障碍、且遇寒痛增、得热稍减,该期多属于肝肾亏虚、寒湿痹阻型;后期主要因肝肾亏损日久,气血不和,痰瘀凝滞经络, 正虚邪恋进而伤筋骨,致使筋伤骨损,表现膝关节持续性刺痛、痛点固定、并伴关节畸形、屈伸活动不利。陈成亮等[20]也主张该病分期辨证治疗。谈莹莹等[21]指出,早期多属寒湿痹阻型,中期多是痰瘀痹阻型,后期则两者兼顾,补肝肾、壮筋骨、祛风湿、通经活络为大法。 2.3 KOA的八纲辨证分型 八纲是从各种具体的证候的个体中总结、抽象出来的带有普遍规律的共性,它反映了祖国医学辨证思维的特点。八纲辨证即从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纲来对疾病的病位、病势、虚实等进行分析辨别的辨证方法,是中医各种辨证的总纲。戴七一等[22]研究了KOA患者有关症状与临床辨证分型的关系,把该病分为虚证、实证及虚实夹杂。实证主要有湿热阻络型、寒湿阻络型、瘀血阻络型,虚证主要是肝肾两虚型以及虚实夹杂的混合型。李康[23]认为KOA属于中医学“痹证”范畴,致病之本为肝肾亏虚,精血不足,致使筋骨失养;其标为风寒湿痹阻,致使脉络不通。进而将该病分为2证5型,即实证:寒湿痹阻型、湿热阻络型、血瘀阻络型。虚证:精血亏虚型、肝肾亏虚型。邓运明[24]将本病分为风寒湿痹型、气滞血瘀型的实证以及肝肾亏虚型的虚证,并提出分别以蠲痹通络汤、活血舒筋汤、养筋壮骨汤加减治疗,在临床上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2.4 其 他 中医的辨证方法还有六经筋辨证、六经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多种辨证方法,但都以八纲辨证为基础。尤其是六经辨证法,它将外感疾病的演变情况根据疾病的证候属性,以阴阳为总纲分为2大类证。近年来,以黄旭东、李峰等[25-26]为代表将本病按六筋经辨证分为足太阳经筋型、足阳明经筋型、足三阴经筋型和足少阳经筋型。 3 KOA中医证型与现代医学认识相关性的研究现状 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医家对本病的病因病机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一部分医家对KOA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其分型与现代医学的检查指标(如影像检查、病理、血清物等)之间的某些联系进行了一些研究。 3.1 中医证型与影像学的相关性 随着影像学的迅速发展,其在疾病诊断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在KOA的诊断中更是不可缺少。并且该病的中医证型分布与影像学有一定的相关性。金立昆等[27] 通过对骨科门诊78 例(108 膝)KOA患者的分析认为,该病中医辨证分型为肝肾不足、筋脉瘀滞型,脾肾两虚、湿注骨节型,肝肾亏虚、痰瘀交阻型 3种证型。并探索了KOA中医证型与X线表现之间的关系,认为该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与放射学表现有一定相关性,提出在胫骨髁间骨赘、外侧髌骨骨赘方面,表现为脾肾两虚、湿注骨节证最为严重,肝肾不足、筋脉瘀滞证其次,肝肾亏虚、痰瘀交阻证最轻,并进一步指出骨赘形成可以明显作为脾肾两虚型与湿注骨节型的辨证依据之一。戴七一等[28]研究KOA的中医证型与X线特征的关系,结果显示,混合型膝关节间隙变窄最多,肝肾两虚型、瘀血阻络型次之,湿热阻络型、寒湿阻络型则最为少见,此型多见于内侧区间隙变窄。孙钢[29]通过对该病中医分型与X线的研究,提出KOA分为风湿型、寒湿型与肝肾亏虚型3型,并提出“骨痹”辨证分型与影像学表现有相似之处。谢国平[30]提出该病中医证型分布中肝肾不足、筋脉瘀滞型较为多见,体重指数、身体肥胖情况、职业特点、关节液的颜色与KOA中医证型无明显相关性,并指出在X线分级方面,脾肾两虚、湿注骨节型和肝肾不足、筋脉瘀滞型多见于Ⅰ级和Ⅱ级,肝肾亏虚型、痰瘀交阻型则多见于Ⅲ级、Ⅳ级,肝肾不足、筋脉瘀滞型及脾肾两虚、湿注骨节型X线分级较肝肾亏虚、痰瘀交阻型症状较轻。 3.2 中医证型与病理分型的相关性 目前一部分学者认为KOA中医证型与病理之间有一定相关性。郑素明等[31]通过对该病患者进行关节镜技术治疗,并通过观察其关节镜下的病理表现,提出瘀血阻滞型的骨赘、关节积液情况比较严重,而肾虚髓亏型则以软骨退变为主要表现,此结果与该病“本虚标实”的发病机制相符合。陈文通[32]提出该病瘀血阻滞型患者可见游离体形成,并有较少的骨赘形成,而关节软骨的退变绝大多数为Ⅳ度,滑膜增生以 I度为主。 3.3 中医证型与基因蛋白组学相关性的研究 随着医学的发展,近年来部分学者探讨基因蛋白等现代检查指标与该病证型的相关性,试图为其辨证提供依据。谢国平[30]发现关节液中MMP-1/TIMP-1、 MMP-3/TIMP-l与膝骨关节炎中医辨证分型有一定相关性,可作为KOA肝肾亏虚、痰瘀交阻型的参考指标,为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刘渊等[33] 提出在证型研究中,风寒湿痹型患者体内的CTX-Ⅱ低于气滞血瘀型和肝肾亏虚型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然而COMP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从而显示CTX-Ⅱ和COMP有可能为中医微观辨证提供客观依据。 4 讨 论 由于KOA患者临床表现复杂,且早期表现不典型,给中医辨证分型带来了不小的困难,造成了目前 KOA 的中医辨证不规范,以至于缺乏诊断标准、纳入标准,且临床分型标准不统一。目前关于KOA的中医证型分类只是流于一般的释病、立法及用药说理等,且频频涉及脏腑、气血、经络等,并没有体现病理实质。同时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分析其原因可能与医者根据个人的临床经验提出了自己的中医证型分类法导致中医辨证分型比较混乱有关。其次,中医辨证分型受观察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可导致究结果的不一致。因此,使用规范、统一、充分反映疾病本质的中医证型分类法是研究中医“证”的关键点,所得的结果才有可比性。最后,探讨KOA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以及与现代医学检查相关性方面研究的文章不多,目前还没有详细的论述。在探索两者结合的道路上,我们的目标是寻求一些定性、定量的客观性指标,把合理的中医辨证体系更加丰富化,进而制订统一的辨证分型。而不是把其转化为别的体系,甚至纳入到西医体系。 中医与西医论文:93例中西医结合治疗与中医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分析 【摘要】目的谈论并比较中西医结合治疗与中医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在2005年1月至2008年1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93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按随机原则,将全部患者分为中医治疗组39例与中西医结合治疗组54例,分别对两组患者采用中医中药治疗法与中西医结合治疗法,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疗效比较结果表明,中医治疗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69.21%,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达88.92%,两组疗效差异显著。 【关键词】中医;中西医结合;2型糖尿病;疗效 糖尿病(sugar diabetes)是一组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和胰岛素作用障碍所致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临床表现为三多一少症状,即多尿、多饮、多食和消瘦[1]。持续高血糖与长期代谢紊乱等可导致全身组织器官,特别是眼、肾、心血管及神经系统的损害及其功能障碍和衰竭。严重者可引起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等急性并发症(酮症酸中毒和高渗昏迷)。糖尿病在中医理论中被称为“消渴”证,病理上燥热为标,阴虚为本,并发症多见高血压、心肌梗死、白内障、痈疽等。本文对在2005年1月至2008年1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93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对比中医与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探讨并筛选出更优的治疗糖尿病的方法。 1资料 选择在2005年1月至2008年1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93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包括50例男性患者,43例女性患者,按随机原则,将全部患者分为中医治疗组39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52.4±9.4)岁,平均病程为(4.6±2.8)年。与中西医结合治疗组54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21例,年龄(52.6±9.6)岁,平均病程为(4.4±2.3)年。全部患者均存在以下不同程度的临床症状及并发症:多尿、多饮、多食、乏力;眼底动脉硬化、视网膜病变、高血压、末梢神经病变等。餐后血糖浓度检测情况:按照各组患者血糖浓度检测结果将两组又分别分为低血糖组、中血糖组、高血糖组,血糖浓度范围分别为7.7-12.9mmol/L、13.1-19.0mmol/L、19.1mmol/L以上。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上差异无显著性,故临床疗效具有可比性。 2方法 2.1治疗方法[2]对于中医治疗组的患者,主要采用中医中药治疗方法,中药主要采用黄芪、丹参、茯苓、生地、山药等。中医方法主要为针灸治疗法,针灸的穴位包括:肝俞、胃俞、胰俞、肾俞等。对于并发轻微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配风池、内关、百会、太冲穴,对于并发轻微周围神经炎的患者,上肢加八邪,下肢加阳陵泉、三阴交、足三里。15天为一个疗程,两个疗程为一个治疗周期。中医治疗组中有31例患者同时采用中药配合针灸治疗。对于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患者,除采用以上中医治疗方法以外,还结合西医疗法,即采用口服降糖西药格列齐特片80-240mg/天。 2.2疗效评价方法全部患者的疗效评价方法参照中国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糖尿病中医分期辨证与疗效评定参考标准》[3]。疗效分为四个等级,分别为痊愈、显效、有效和无效。痊愈的标准是空腹或饭后尿糖检测显示阴性,空腹血糖浓度低于6.6mmol/L,无糖尿病的相关临床症状,体重在正常值范围;显效的标准是:24h尿糖定量低于10g或24h尿糖定量较治疗前降低超过30%,空腹血糖浓度低于7.2mmol/L,餐后2h的血糖浓度低于8.3mmol/L,糖尿病的相关症状基本消失。有效的标准是:24h尿糖定量在10至25g之间或24h尿糖定量较治疗前降低在10%-29%之间,糖尿病的相关症状明显改善,空腹血糖浓度低于8.4mmol/L,餐后2h血糖浓度低于10mmol/L。无效的标准是:治疗后血糖、尿糖浓度均未改善。 4讨论 目前,糖尿病已称为仅次于心血管疾病、癌症的常见病,并且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所占比例远远高于1型糖尿病患者,约占全部糖尿病患者数的95%[4-5]。在糖尿病的治疗方面,中、西医有着不同的观念,但最终目标是一致的,若将两种治疗观念结合起来共同治疗糖尿病,会得到更加乐观的疗效,由本文分析结果可以看出,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采用中医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中医与西医论文:中医院校西医学教学难点与对策探讨 【摘要】由于中医院校与西医院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不同,西医学教学受到内容过多和学时有限以及学生学习目标、兴趣乃至学科背景等诸多因素的困扰,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介绍两种学科的差别和各自的优势特点,改变学生认知方法,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率和内驱力;重点突出西医学迅猛的发展与创新,提纲挈领地介绍西医诊断治疗技术,加强形象思维训练,注重功能模拟、直观教学以及教学的艺术性,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并在实践中理解西医学,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西医教学;教学方法 在我国,中医学的高等教育已经有了50多年的发展历程,并且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规模。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其所寄予中医学的希望也逐渐提高,尤其是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中医学已经逐渐显现出一些局限性。与此同时西医学经历了百年的磨合及发展后,逐渐与现代科技有了完美的结合,所以中医学发展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中医、西医院校中,其在教学目标方面便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所以教授的内容、形式便有所不同,对于中医院校来说,如何对西医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教学质量,逐渐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内容,本文便针对这一问题做出如下探讨。 1 西医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难点分析 在对西医学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多存在着以下一些较为常见的问题,比如在学生学习方面,对于西医学的理论体系在理解与认识方面便存在着一些难点,因为目前教学多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学生在学习目的方面便存在误区,所以学习热情较低;而在教师方面,则存折教学的内容及课时相对较少,教学方式、手段相对较为落后的缺点。具体表现为: 1.1 教材落后 在教学教材方面,其编写较为落后,尤其是在西医的进展、疾病的治疗进展及产生机制等方面相对落后,同时因为中医院校中的教学教材多是根据西医教材进行编写的,所以教学内容便无创新点、无突出特点,过于陈旧,难以和临床治疗的发展现状相结合,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直至学业结束,仍无法完全了解所学专业的发展及特点等。 1.2 课时少 在中医院校中的西医教学,课时相对较少。一般情况下若对西医内科进行系统的讲解教学,那么两个学期加起来至少需要550课时,但是在中医院校中此学科却只排了90课时,这便导致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只能挑选一下较为重要的疾病进行重点讲解。但是由于西医的实践性较强,课时较少的化便难以将实践与理论知识相结合,便导致学生在实践方面与临床现状严重脱节,使其在实际操作中,能力较低。同时由于单纯讲解理论知识,无实践课程配合,课程则较为难以,在学生难以理解的情况下,更加缺乏趣味性,使得课堂效率较差,使得学生学习缺乏积极性。 1.3 思维方式存在差异性 两者的产生有所差异,促进现代医学产生的是近代资本主义,促进中医学产生的是古代文学、哲学及天文学等,所以两者在根本上便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理论体系方面便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存在。对于中医院校的学生来说,在西医课程开设前,其所学习的课程便是以中医为主的,所以开始学习西医学后,难免会使用一些中医观点来学习,但是由于两者之间难以完全对应,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必定会出现脱节现象[1]。 2 改进中医院校中西医学教学的措施 2.1 加强西医教材的规范性 在中医院校中,对西医学教学进行改进,那么必定要对其教材内容进行规范,因为其属于进行有效的教学的首要条件,对于教学质量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目前多数中医院校西医教学所使用的教材都较为陈旧,且具有不同的版本,导致教师在教学、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以适从。所以一定要对教学教材进行整合规范,使其在保留中医院校特色的前提下,和西医临床现状、西医院校教材靠近结合,在内容上更加新颖与贴合实际,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可有效运用到临床实践中。 2.2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任何学科来说,若要进行有效教学那么必须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兴趣可谓是最好的老师,其可带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课堂效率;同时在学生学习兴趣高的前提下,还可对其潜能进行开发,使其能够在后期的临床工作中,均有踏实的实践基础与理论知识。 2.3 中西适中汇参 中医院校中,在开设西医课程前,学生必定已受到了一些中医课程的影响,存在的一些中医理念与固有的思想模式,所以在进行西医教学的过程中,可讲中、西医知识汇总参半进行教学。即对中医学的治疗效果有所认同,又可明确西医学治疗方面的有点,两者综合使用,如对脑出血、急性胰腺炎患者进行治疗时,便可中西医辩证治疗,两者结合发挥各自优势,达到相辅相成。 2.4 加强实践教学与示教,促进感性认识 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尽量增加见习性示教,重视实践教学,所以教学内容中应对以上因素进行考虑,教学时尽量将重复内容整合、归纳及适当删除,以便增加单个课时有效率,同时在示教时可将一些较为直观的内容加入,比如针对视、触、叩、听、嗅等部分内容的教学,便可将纸上谈兵变为临床实践教学或病例示教,然后教师在对知识进行归纳与总结,引导学生将其与理论知识有效结合,将所学到的知识更加形象化、深刻的记住。但是在示教教学时,定要做好充分的课程准备,在典型病例的选择方面,尽量贴合实际,并可与先进的信息技术教学结合,提高教学质量。 3 展 望 近年来,随着知识的增长和更新,各个学科知识交叉融合的趋势也在日益突出。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健康观念的转变,对中医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上述教学模式改革措施,不仅有效节省了教学时间,减轻了学生负担,而且增加了学生学习西医的兴趣,充分提高了教学质量。总之,西医内科学教学在中医院校教学中占一定比例,怎样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好地掌握西医内科学理论知识,是每一个西医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也是每一个教师应尽的责任。 中医与西医论文:中医辩证与西医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气肿的疗效对比分析 [摘 要] 目的:对比分析中医辩证方法与西医方法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气肿的疗效。方法:将95例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气肿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包括患者43例,我们给予中医辩证方法治疗;对照组包括患者42例,我们给予西医方法治疗。现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辩证方法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气肿的有效方法之一。 [关键词] 中医辩证方法;西医方法;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 慢性支气管炎是由于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引起气管、支气管粘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1]。慢性支气管炎如不及时控制,易合并为肺气肿,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心身健康。目前,中医辩证方法、西医方法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气肿的常用方法,本研究即对比分析上述两种方法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气肿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95例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气肿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支气管炎以及肺气肿的诊断标准[2],包括男性54例,女性41例;年龄46~75岁,平均(59.2±5.8)岁;病程3~15年,平均(8.3±2.5)年。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包括患者43例,对照组包括患者42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观察组接受中医辩证治疗,基础治疗方为厚朴麻黄汤:小麦15g,麻黄12g,厚朴10g,五味子10g,杏仁10g,半夏10g,石膏10g,细辛6g,甘草6g。此外,我们再根据患者的临床症候加减,①痰多汗出,舌苔黄腻,脉濡数:加佩兰10g,砂仁10g;②寒痰较重:减石膏,加干姜10g;③咳甚:加枇杷叶10g,金银花10g,浙贝母10g;④外寒内热,口渴心烦:加黄芩10g,桑白皮10g;⑤夹瘀:加地龙10g,川芎10g;⑥胸满气急:加白芥子10g,莱菔子10g,苏子10g;⑦久病脾虚:加炙甘草15g,党参10g,白术10g。按上述药方以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连续服用10d为一疗程。对照组接受西医方法治疗,治疗原则包括控制感染、镇咳祛痰、平喘解痉等[3];控制感染主要以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抗生素治疗,病情较轻时口服,病情较严重时静脉滴注;镇咳祛痰主要以复方氯化铵合剂、急支糖浆治疗;平喘解痉主要以氨茶碱口服或沙丁胺醇雾化吸入。 1.3疗效评价标准[4] 治愈:症状消失,1年以上无复发。有效:症状明显减轻或发作频率减少。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或症状稍改善但在停药后即复发。 1.4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治疗效果的比较采用结果变量为有序变量的单向有序R×C列联表资料的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见表1。 3 讨论 慢性支气管炎易并发肺气肿,其主要机制如下[5~6]:①慢性支气管炎导致呼吸道管腔出现不同程度的狭窄,此时吸气气体易于进入肺泡,但是在呼气时由于胸膜腔内压增加使气管完全闭塞,残留在肺泡的气体过多。②支气管慢性炎症可以破坏小气道的管壁软骨,使其失去正常的支架作用,吸气时气体尚能进入肺泡,但在呼气时支气管过度缩小甚至闭塞,阻碍气体排出,肺泡内集聚了大量气体。③慢性支气管炎使患者的白细胞、巨噬细胞释放的蛋白分解酶增加,损失肺泡壁和肺组织,导致多个肺泡融合形成肺大泡。④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肺泡壁毛细血管受压,血供减少,肺组织营养不良,导致肺泡壁弹性减退。⑤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多为吸烟者,烟草中的某些成分可使中性粒细胞释放弹性蛋白酶,后者可以分解弹力纤维,造成肺气肿病变。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气肿后,病情还可以继续进展,导致肺源性心脏病的发生。针对上述机制,西医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气肿患者的原则主要为控制感染、镇咳祛痰、平喘解痉等。而中医学认为,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气肿与肝、肾、肺、脾等重要脏器功能失调有关,风寒等外邪是导致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或加重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中医治疗该病的原则主要为扶正固本、健脾补肾、调节机体虚实失衡。 在本研究中,我们给予观察组患者中医辩证个体化治疗,给予对照组患者西医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主要与中医辩证的个体化治疗密切相关。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气肿多属邪实正需,因此在中医辩证治疗方法上应侧重于扶正补虚,去邪止咳[7]。首先,本研究采用的厚朴麻黄汤中的麻黄、杏仁、厚朴具有燥湿消痰、宣肺理气降逆之功效;细辛具有祛风散寒、温肺化饮、通窍止痛之功效;五味子具有敛肺滋肾、生津收汗、涩精之功效;半夏、甘草具有补脾益气、祛痰止咳、清热解毒、调和诸药之功效。其次,我们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再给予其加减治疗,如痰多汗出,舌苔黄腻,脉濡数的患者加用佩兰、砂仁;久病脾虚的患者加用炙甘草、党参、白术;外寒内热,口渴心烦的患者加用黄芩、桑白皮等。基本方与加减药物在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气肿时相辅相佐,以达到治疗该病的目的。最后,在中医辩证治疗期间,我们嘱患者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过咸的食物,以辅助上述药物达到最大治疗效果。综上所述,中医辩证方法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气肿的有效方法之一。 中医与西医论文:新形势下中医药院校中西医临床专业学生的就业瓶颈与对策 【摘要】 我国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演变成一个不争的事实,且有可能存在越来越难的发展趋势,中西医临床专业也难逃这种命运。这种局面的出现既和国外金融危机、国内外经济形势、扩大招生、就业市场疲软、就业政策等诸多因素有关,也和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身有关,更和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滞后有关。针对这一就业现象,我们就某高等中医药院校中西医临床专业近三届的毕业生校进行了专题调研,此次调查,我们通过网络追踪回访和现场分发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2006届毕业生采取网上追踪回访(发网上调查问卷30份,实际收回20份),即将毕业的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2009届采取现场分发调查问卷形式(共发放调查问卷110份,实际收回100份)。本次调查旨在通过对大学生就业期望值与实际就业的相关问题进行实证研究,为教学改革、专业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及就业工作提供现实依据与对策研究依据。 【关键词】 中医药院校;中西医临床;就业瓶颈 1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近三届(06届、07届、08届)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从上表可以明显的看出,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近三年的平均就业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1.1 学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不愿意到基层医院就业。 1.2 中西医结合性的就业岗位较少,而学生毕业人数却逐年增多。 1.3 国家和地方经济状况的影响。 1.4 其他社会因素也会影响学生的就业率。 2 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近三届毕业生的相关情况 2.1 对目前自己所从事工作的满意度。从上表可以明显的看出,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2006届毕业生对自己工作比较满意的占52.9%,不满意的占41.2%,极不满意占5.9%,但满意的却没有。根据当时毕业率和现在对工作的满意度测评,可以推测得知,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2006届毕业生现在基本找到了工作,但满意度却不尽人意。 2.2 对目前影响就业的因素的看法。从上表可以明显的看出,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2006届毕业生认为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为国家的相关政策和目前的社会现实,其次是学生的个人能力和学校的知名度,最后才是专业需求和英语等证书。由此可见,要促进学生就业,国家和地区必须采取相关政策,同时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全面发展,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锤炼自己的各种能力。 2.3 对就业能力因素的调查。从上表可以明显的看出,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2006届毕业生认为反映就业能力的主要因素首先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其次为专业理论成绩和面试技巧等。这就告诉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进行教学改革,增加实践课时以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也要要求学生在学习的同时逐步锻炼面试的技巧,相关部门要相应的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2.4 目前就业存在哪些问题时,学生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好多单位重视学历,轻视学生的能力;②社会就业风气不太好,好多单位接收毕业生都靠关系,走后门;③医学专业的专业性太强,就业面狭窄;④目前就业岗位少,而毕业的学生人数又多,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⑤多数学生反映目前就业机会不平等;⑥多数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较差。 2.5 调查目前促进就业的途径和措施时,学生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①适度控制招生规模,积极探索本硕连读,实施精英教育;②学校根据社会需求相应调整招生专业的方向;③在校期间加强对学生的基本能力和综合素质(人际交往能力、职业素养等)的培养;④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既可以了解社会,也能增长见识和才能;⑤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⑥鼓励学生降低择业标准,到基层就业;⑦希望学生主动适应市场经济,转变观念,自主创业。 2.6 在求职中最困扰学生的问题。从上表得知,困扰学生就业的问题中,首先是学生缺乏工作经验,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不符合,其次是学校的就业指导不够,再次是个人能力不足、求职方法技巧欠缺和用人单位用人选拔不公平。这就要求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加强学生实习的力度和质量,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完善就业体制机制。 2.7 求职中遇到的与自身能力相关的主要问题。从下表得知,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深感人际交往能力的不足,专业能力不够稳固是主要问题,外语能力、自我表达能力及环境适应能力是次要问题,这就提醒我们在以后的学生管理中,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让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逐渐加强。也要求学生在校期间一定要打好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在此前提下也要加强外语、计算机的学习以及口头表达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培养。 2.8 认为就业市场对自己在学院所学专业的需求如何。由表可见,大多数学生认为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市场需求很少,这与当前的就业实际相符,主要原因可能是社会的认同感较低,对该专业的宣传力度也不够,再次就是与甘肃省当前的医学就业状况有关。 2.9 在学院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与就业市场的需求是否相符。由表可见,大多数学生认为在学院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与就业市场的需求较不相符,完全相符的比例最低,这就提示我们以后要根据社会需求相应的调整专业结构。 3 调查结果呈现出的几个现象 3.1 多数学生对就业有了新的认识,就业期望值趋向现实。先就业后择业成为第一选择,大学生在职业取向方面优先考虑的前三项是“先就业后择业”、“先择业后就业”、“继续深造”,它们分别为41.76%、28.57%、27.84%。就业态度的变化,能从一个方面反映出了市场上人才供给的情况。当前,在大学生就业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先就业再择业”的态度成了多数毕业生的首选,这一方面说明毕业生的就业心态有了很大程度的转变,趋于现实。调查显示,在面对就业压力时,多数学生表现出特有的自信与成熟。在此问题的选择中,特别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继续深造”,这一选项占27.84%,有超过四分之一的学生希望继续深造学习,而且此风近年经久不衰,且愈演愈烈。究其原因:一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影响和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二是就业竞争的日趋激烈,优越的岗位和职业需要更优秀的高层次人才;三是心理因素,大部分学生认为就业是人生的一次历练而且通过求职使得自己更为成熟、使得自自己的生活态度更为积极,这是非常好的心理素质。 也有的大学生是为了减轻对自己的就业压力,回避及时就业。这一现象值得我们认真分析和研究,其优劣何在?其优在于能够缓解一定的就业压力,促进人才素质的提高,改善我国人才结构,增强我国高级人才的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其劣是反映出我们的大学生在心理素质等方面存在的缺陷,就业承受力不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选择了回避的方式,职业期望趋于“非风险化”。由此可见,高校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心理辅导工作是必要的。 3.2 影响学生择业就业的因素突出。 3.2.1 多数学生对职业价值标准上,把 “解决户口问题”、“工作稳定”作为重点考虑对象。两项占的比例分别为45%、40%,考虑工资福利待遇等因素次之 , 这与当前社会现状和学生就业实际基本一致,即考虑找到一份工作,并希望能够长期稳定。调查显示,学生的就业除了对稳定因素首选考虑外,在人生价值观中突出个人因素。考虑个人因素较多,考虑社会需要较少,在实现自我价值时,主要强调的是“自我”而非“社会”,只求稳定不求开拓创新的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3.2.2 在就业过程中,大多数学生认为“经验及实践能力”为最重要的因素。而“学历”、“毕业院校或专业”则各占10.48%、10.34%。选择因素均与大学生自身有关,这说明毕业生对自己在高校所学知识和技能缺乏自信,对自己职业素质能否符合单位要求缺乏信心,同时也说明毕业生对高校的教育内容缺乏自信。这可能与用人单位在招聘时的要求有关。 3.2.3 多数学生对就业素质的评价都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比较清楚自身的优势与劣势。有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处于劣势状态,在学生认为自己最缺乏的素质方面的调查中, “实践操作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被纳入了前两项的的选择。其总的原因可能是,一方面知识更新迅速,学习越来越深,越来越广,这样所要求的职业素质也越来越综合;另-方面学校的教育引导比较滞后,教育的知识结构不太合理,使大学毕业生在临近就业时就普遍感到有压力和存在诸多不适应,对自己所学习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缺乏自信。第三方面就是学生勇于挑战的心理素质还不够成熟。 4 建议及措施 4.1单独成立就业指导机构,专门组织一套班子和人马进行学院的就业指导工作。 4.2 从低年级开始,在形势与政策课中加大就业指导课的比例,或单独开设就业指导课,以加强就业指导工作。 4.3 树立全员参与就业指导工作的理念。就业不仅是管理工作者的事,也是广大教师的事。建议学院出台相关措施和办法,明确要求授课教师不仅要教书育人,也要授技与人,指导就业。在授课计划中要有适当的就业指导的内容。 4.4 尽快建立健全完善我院大学生就业服务导航体系,并将导航体系覆盖到大学教育的全过程。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仍然主要面对毕业班,但此时他们大多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遗憾。就业指导工作亟待从毕业班向低年级学生辐射,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具体来说,就业成才导航体系应该涵盖到专业知识和技能导航,如学习方法指导、新思想新观念介绍、个人完善知识结构、健康成才等帮助;通过实施结对服务、心理指南、交流讨论,对大学生在就业求知和个人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困惑等进行必要的干预,帮助他们解疑释惑,排忧解难。 4.5 继续完善就业制度,采取更为灵活多变的方式促进就业建立健全和完善就业工作制度、高职教师,处级干部联系班级指导就业制度、《就业工作手册》制度和就业信息制度等,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短信平台、就业指导网站、择业意向登记、电话登记、班级QQ群、未就业毕业生求职意向登记、班级校友录等种种措施推进就业工作。同时尽可能邀请相关医院领导来我院开展座谈会或举办大型人才洽谈会,了解用人单位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有的放矢,针对性地开展工作。院系两级领导也尽可能走出校园,深入医院进行调研,了解就业空间和用人单位的需求。 4.6 引导和鼓励学生转变就业观念,降低就业期望值到基层就业。为促进毕业生就业,我们要积极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工作,积极组织毕业生参加各种就业项目,如“乡镇医生”,“村官”,“西部计划”,“特岗教师”以及“三支一扶”、“进村进社”等就业项目,促进他们早日就业。 中医与西医论文:新形势下中医药院校中西医临床专业学生的就业瓶颈与对策 【摘要】 我国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演变成一个不争的事实,且有可能存在越来越难的发展趋势,中西医临床专业也难逃这种命运。这种局面的出现既和国外金融危机、国内外经济形势、扩大招生、就业市场疲软、就业政策等诸多因素有关,也和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身有关,更和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滞后有关。针对这一就业现象,我们就某高等中医药院校中西医临床专业近三届的毕业生校进行了专题调研,此次调查,我们通过网络追踪回访和现场分发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2006届毕业生采取网上追踪回访(发网上调查问卷30份,实际收回20份),即将毕业的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2009届采取现场分发调查问卷形式(共发放调查问卷110份,实际收回100份)。本次调查旨在通过对大学生就业期望值与实际就业的相关问题进行实证研究,为教学改革、专业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及就业工作提供现实依据与对策研究依据。 【关键词】 中医药院校;中西医临床;就业瓶颈 1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近三届(06届、07届、08届)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从上表可以明显的看出,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近三年的平均就业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1.1 学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不愿意到基层医院就业。 1.2 中西医结合性的就业岗位较少,而学生毕业人数却逐年增多。 1.3 国家和地方经济状况的影响。 1.4 其他社会因素也会影响学生的就业率。 2 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近三届毕业生的相关情况 2.1 对目前自己所从事工作的满意度。从上表可以明显的看出,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2006届毕业生对自己工作比较满意的占52.9%,不满意的占41.2%,极不满意占5.9%,但满意的却没有。根据当时毕业率和现在对工作的满意度测评,可以推测得知,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2006届毕业生现在基本找到了工作,但满意度却不尽人意。 2.2 对目前影响就业的因素的看法。从上表可以明显的看出,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2006届毕业生认为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为国家的相关政策和目前的社会现实,其次是学生的个人能力和学校的知名度,最后才是专业需求和英语等证书。由此可见,要促进学生就业,国家和地区必须采取相关政策,同时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全面发展,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锤炼自己的各种能力。 2.3 对就业能力因素的调查。从上表可以明显的看出,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2006届毕业生认为反映就业能力的主要因素首先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其次为专业理论成绩和面试技巧等。这就告诉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进行教学改革,增加实践课时以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也要要求学生在学习的同时逐步锻炼面试的技巧,相关部门要相应的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2.4 目前就业存在哪些问题时,学生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好多单位重视学历,轻视学生的能力;②社会就业风气不太好,好多单位接收毕业生都靠关系,走后门;③医学专业的专业性太强,就业面狭窄;④目前就业岗位少,而毕业的学生人数又多,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⑤多数学生反映目前就业机会不平等;⑥多数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较差。 2.5 调查目前促进就业的途径和措施时,学生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①适度控制招生规模,积极探索本硕连读,实施精英教育;②学校根据社会需求相应调整招生专业的方向;③在校期间加强对学生的基本能力和综合素质(人际交往能力、职业素养等)的培养;④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既可以了解社会,也能增长见识和才能;⑤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⑥鼓励学生降低择业标准,到基层就业;⑦希望学生主动适应市场经济,转变观念,自主创业。 2.6 在求职中最困扰学生的问题。从上表得知,困扰学生就业的问题中,首先是学生缺乏工作经验,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不符合,其次是学校的就业指导不够,再次是个人能力不足、求职方法技巧欠缺和用人单位用人选拔不公平。这就要求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加强学生实习的力度和质量,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完善就业体制机制。 2.7 求职中遇到的与自身能力相关的主要问题。从下表得知,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深感人际交往能力的不足,专业能力不够稳固是主要问题,外语能力、自我表达能力及环境适应能力是次要问题,这就提醒我们在以后的学生管理中,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让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逐渐加强。也要求学生在校期间一定要打好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在此前提下也要加强外语、计算机的学习以及口头表达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培养。 2.8 认为就业市场对自己在学院所学专业的需求如何。由表可见,大多数学生认为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市场需求很少,这与当前的就业实际相符,主要原因可能是社会的认同感较低,对该专业的宣传力度也不够,再次就是与甘肃省当前的医学就业状况有关。 2.9 在学院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与就业市场的需求是否相符。由表可见,大多数学生认为在学院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与就业市场的需求较不相符,完全相符的比例最低,这就提示我们以后要根据社会需求相应的调整专业结构。 3 调查结果呈现出的几个现象 3.1 多数学生对就业有了新的认识,就业期望值趋向现实。先就业后择业成为第一选择,大学生在职业取向方面优先考虑的前三项是“先就业后择业”、“先择业后就业”、“继续深造”,它们分别为41.76%、28.57%、27.84%。就业态度的变化,能从一个方面反映出了市场上人才供给的情况。当前,在大学生就业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先就业再择业”的态度成了多数毕业生的首选,这一方面说明毕业生的就业心态有了很大程度的转变,趋于现实。调查显示,在面对就业压力时,多数学生表现出特有的自信与成熟。在此问题的选择中,特别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继续深造”,这一选项占27.84%,有超过四分之一的学生希望继续深造学习,而且此风近年经久不衰,且愈演愈烈。究其原因:一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影响和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二是就业竞争的日趋激烈,优越的岗位和职业需要更优秀的高层次人才;三是心理因素,大部分学生认为就业是人生的一次历练而且通过求职使得自己更为成熟、使得自自己的生活态度更为积极,这是非常好的心理素质。 也有的大学生是为了减轻对自己的就业压力,回避及时就业。这一现象值得我们认真分析和研究,其优劣何在?其优在于能够缓解一定的就业压力,促进人才素质的提高,改善我国人才结构,增强我国高级人才的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其劣是反映出我们的大学生在心理素质等方面存在的缺陷,就业承受力不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选择了回避的方式,职业期望趋于“非风险化”。由此可见,高校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心理辅导工作是必要的。 3.2 影响学生择业就业的因素突出。 3.2.1 多数学生对职业价值标准上,把 “解决户口问题”、“工作稳定”作为重点考虑对象。两项占的比例分别为45%、40%,考虑工资福利待遇等因素次之 , 这与当前社会现状和学生就业实际基本一致,即考虑找到一份工作,并希望能够长期稳定。调查显示,学生的就业除了对稳定因素首选考虑外,在人生价值观中突出个人因素。考虑个人因素较多,考虑社会需要较少,在实现自我价值时,主要强调的是“自我”而非“社会”,只求稳定不求开拓创新的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3.2.2 在就业过程中,大多数学生认为“经验及实践能力”为最重要的因素。而“学历”、“毕业院校或专业”则各占10.48%、10.34%。选择因素均与大学生自身有关,这说明毕业生对自己在高校所学知识和技能缺乏自信,对自己职业素质能否符合单位要求缺乏信心,同时也说明毕业生对高校的教育内容缺乏自信。这可能与用人单位在招聘时的要求有关。 3.2.3 多数学生对就业素质的评价都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比较清楚自身的优势与劣势。有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处于劣势状态,在学生认为自己最缺乏的素质方面的调查中, “实践操作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被纳入了前两项的的选择。其总的原因可能是,一方面知识更新迅速,学习越来越深,越来越广,这样所要求的职业素质也越来越综合;另-方面学校的教育引导比较滞后,教育的知识结构不太合理,使大学毕业生在临近就业时就普遍感到有压力和存在诸多不适应,对自己所学习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缺乏自信。第三方面就是学生勇于挑战的心理素质还不够成熟。 4 建议及措施 4.1单独成立就业指导机构,专门组织一套班子和人马进行学院的就业指导工作。 4.2 从低年级开始,在形势与政策课中加大就业指导课的比例,或单独开设就业指导课,以加强就业指导工作。 4.3 树立全员参与就业指导工作的理念。就业不仅是管理工作者的事,也是广大教师的事。建议学院出台相关措施和办法,明确要求授课教师不仅要教书育人,也要授技与人,指导就业。在授课计划中要有适当的就业指导的内容。 4.4 尽快建立健全完善我院大学生就业服务导航体系,并将导航体系覆盖到大学教育的全过程。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仍然主要面对毕业班,但此时他们大多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遗憾。就业指导工作亟待从毕业班向低年级学生辐射,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具体来说,就业成才导航体系应该涵盖到专业知识和技能导航,如学习方法指导、新思想新观念介绍、个人完善知识结构、健康成才等帮助;通过实施结对服务、心理指南、交流讨论,对大学生在就业求知和个人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困惑等进行必要的干预,帮助他们解疑释惑,排忧解难。 4.5 继续完善就业制度,采取更为灵活多变的方式促进就业建立健全和完善就业工作制度、高职教师,处级干部联系班级指导就业制度、《就业工作手册》制度和就业信息制度等,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短信平台、就业指导网站、择业意向登记、电话登记、班级QQ群、未就业毕业生求职意向登记、班级校友录等种种措施推进就业工作。同时尽可能邀请相关医院领导来我院开展座谈会或举办大型人才洽谈会,了解用人单位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有的放矢,针对性地开展工作。院系两级领导也尽可能走出校园,深入医院进行调研,了解就业空间和用人单位的需求。 4.6 引导和鼓励学生转变就业观念,降低就业期望值到基层就业。为促进毕业生就业,我们要积极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工作,积极组织毕业生参加各种就业项目,如“乡镇医生”,“村官”,“西部计划”,“特岗教师”以及“三支一扶”、“进村进社”等就业项目,促进他们早日就业。
中医论文范文:谈中医护理在医院管控中的效益 在各科室按照中医辨证施护病种和中医护理操作技术项目达到护理部要求的前提下,科室将每月中医特色护理开展情况上报护理部,经核实统计后上报院部,院部根据科室住院病人床位使用情况,按特色操作的收入予以一定比例奖励科室护理人员,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促进中医特色护理的开展。制定系统的培训计划护理部制定了护理部临床护士全员培训计划、科内培训计划、院内护士针推科轮转计划、外出进修学习计划等,以确保各项培训制度的落实。制定护理人员培训目标要求护理人员接受系统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非中医护理专业护士三年内接受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岗位培训时间≥100学时,中医护理培训人数达到医院护理人员总数的70%以上。各临床科室开展中医单病种≥2项,开展中医护理特色操作项目≥3项。要求中医护理操作开展项目尽量和单病种相关联。全院护士中医基本理论考核通过率达100%,中医护理操作技能考核成绩≥90分。院内培训(1)护理部理论培训。护理部基本理论和技能培训做到一线护理人员全员参与,采取“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的方法。集中学习后,护理部上网下载专题学习资料下发到科室,课后出思考题,由护士长督促学习、提问,使护理人员巩固所学知识。2010年上半年,院部订购本科教科书《中医护理学》[2],人手一册,开设中医护理基础理论学习班,邀请院内主任中医师、针推科主任等给护理人员进行系统的中医基础理论授课。全院临床护理人员怀着极大的热情,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听课,4~6月两个月的时间共完成了38次、72学时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并进行了四次阶段性的理论知识考试、一次综合性的中医理论考试。素日里,护理部每月组织1次中医护理知识专题讲座,护理部每半年对全院护理人员进行中医知识考试,对不合格人员进行补考,直至考核合格。(2)护理部技能培训。根据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检查评估细则,并结合本院实际工作情况选定了穴位注射、穴位按摩、耳穴压豆、艾条灸等共4项中医传统技术操作作为培训内容。护理部组织护士长、护理骨干外出短期培训、参观学习、观摩,护理部要求外出学习、进修回院的人员写学习体会,在护理人员中进行针对性的护理业务讲座,并制定在科室开展工作的计划。护理部定时督查,以点带面,带动其它科室中医护理操作新项目的开展。 评价指标理论水平 以本科教材《中医护理学》[2]等考试成绩为指标,技术水平以《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范》[3]技能考核成绩为指标,护理质量检查成绩以每季中医护理质量检查得分作为指标。提高了护士学习中医知识的兴趣系统的中医护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全院护理人员对中医知识的学习产生了兴趣,促进了护理人员中医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2009年10月呼吸内科护理单元被评为全国中医特色护理优秀科室;2010年10妇产科护理单元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届全国护理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至2010年10月全院有66人取得丽水市中医药学会和丽水市中医院联合举办的中医基础理论和技能培训合格证书,有125人3年内接受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岗位培训时间≥100学时。2011年10月在浙江省中医医院“三级乙等”等级评审中我院的中医特色护理得到好评。护士的中医理论、技术操作成绩有大幅度提高,中医基础理论成绩、考核技能成绩,活动前后成绩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着意义(P 讨论 根据科室的实际情况带动各护理单元中医特色护理工作的开展。经过3年的系统培训,中医特色操作开展项目从4项增加到12项,开展次数从186人次到10385人次,取得如此大的进步,得益于系统的中医护理培训。促进中医护理操作技能的临床应用对护理人员进行基础理论、技能应用的系统培训,护士的中医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明显提高,为临床护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大大提高了护士工作能力,增强了自信心,提高了工作积极性。加上医院给予合适的奖励机制相结合,进一步促进了中医护理技术的开展。中医护理技能如拔罐、熏洗、敷贴、耳穴压豆等方面,具有操作方便、使用器具简单、适用范围广和见效快的特点[4]。在本院住院的老年病、常见病,及需长期治疗患者的治疗中有着积极作用,病人乐于接受。由于效果明显,提高了住院病人的满意度,同时促进了中医护理技术的临床应用。 中医论文范文:中医学中的对身体素质 1体质与病因 中医病因学对体质决定某种致病因素和某些疾病的易感性和耐受性这一现象早有认识,所谓"同气相求" 之说,指的就是不同体质对某些病因和疾病有着特殊易感性,如偏阳质者易感受风、暑、热之邪而耐寒;偏阴质者易感受寒湿之邪而耐热;肥人多痰湿,善病中风;瘦人多火,易得痨嗽;年老肾衰,多病痰饮咳喘;小儿气血未充,稚阴稚阳之体,常易感受外邪或因饮食所伤而发病。脏气偏聚盈虚的改变,形成体内情感好发的潜在环境,使人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性增强,使情志症状的产生有一定的选择性和倾向性。如《素问·宣明五气篇》指出:"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凡此种种,均说明了体质的偏颇是造成机体易于感受某病的根本原因。 2体质与发病 中医学认为,正气虚是形成疾病的内在根据,而邪气只是疾病形成的外在条件。疾病发生与否,主要取决于正气的盛衰,而体质正是正气盛衰偏颇的反映。邪之所客必因正气之虚。正气虚,则邪乘虚而人;正气实,则邪无自人之理。正气决定于体质,体质的强弱决定着正气的虚实。因此,发生疾病的内在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是指人的体质因素。 3体质与病机 体质因素决定病机的从化。在中医学中,病情随从体质而变化,称之为从化。人体遭受致病因素的作用时,由于体质的特殊性,病理性质往往发生不同的变化, 不同的体质类型具有不同的病变特点。六气之邪,有阴阳的不同,其伤人也不同,又随人身阴阳强弱变化而为病。如同为感受风寒之邪,阳热体质者得之往往从阳化热,而阴寒体质者则易从阴化寒。又如同为湿邪,阳热之体得之,则湿易从阳化热,而为湿热之候,阴寒之体得之,则湿易从阴化寒,而为寒湿之证。因禀性有阴阳,脏腑有强弱,故机体对致病因子有化寒、化热、化湿、化燥等区别。从化的一般规律是:素体阴虚阳亢者,机能活动相对亢奋,受邪后多从热化;素体阳虚阴盛者,机能活动相对不足,受邪后多从寒化;素体津亏血耗者,易致邪从燥化;气虚湿盛者,受邪后多从湿化。 体质因素决定疾病的传变。患者体质不同,其病变过程也迥然有别。传变并非一成不变,一切都因人而异。体质主要从两个方面对疾病的传变发生作用:①正气的强弱,决定发病和影响传变, 如体质强壮者则正能敌邪而病自愈, 而体质虚弱者易病情多变甚至发生重证或危证;②病邪的"从化"而影响传变。如素体阳盛阴虚者,感邪多从阳化热,疾病多向实热或虚热方面演变;素体阴盛阳虚者,则邪多从阴化寒,疾病多向实寒或虚寒方面转化。总之,疾病传变与否,虽与邪之盛衰、治疗得当与否有关,但主要还是取决于体质因素。 4体质与辨证 体质是中医辨证的基础,体质决定临床证候类型。所谓"异病同证"和"同病异证",在一定程度上以体质学说为依据。同病异证是指同一致病因素或同一种疾病,由于患者体质各异,其临床证候类型则有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之别。如同样感受寒邪,因患者体质的不同和所感风寒之邪的偏重,有人表现为太阳中风证,有人表现为太阳伤寒证。同病异证的决定因素,不在于病因而在于体质。又如伤寒的传变途径一般是由太阳而阳明而少阳,然后传人三阴。为何有人从厥阴而热化,有人却从少阴而寒化。其原因就在于,从热化者素体阴虚,从寒化者素体阳虚。异病同证亦与体质有关。 5体质与治疗 体质是中医治疗的重要依据。在疾病的防治过程中,按体质论治既是"因人制宜"的重要内容,又是中医治疗学的特色。临床所见同一种病,同一治法对此人有效,对他人则不但无效,反而有害,其原因就在于病同而人不同,体质不同,故疗效不一。体质与治疗有着密切的关系,体质决定着治疗效果。由于体质受先天禀赋、年龄、性别、生活条件及情志所伤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故"因人制宜"其核心应是区别体质而治疗,把"审机论治"、"辨证论治"、"辨病论治"有机的结合起来,同时还要考虑到"因时、因地制宜"的体质治疗的基本原则,从而获得最好的疗效。 6体质与养生 中医学的养生方法很多, 如顺时摄养、调摄精神、起居有常、劳逸适度、饮食调养及运动锻炼等贯穿于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然而善养生者,无论选择何种调摄方法,都应兼顾个体的体质特点。如在饮食调养方面,体质偏阳者,饮食宜凉而忌热;体质偏寒者,饮食宜温而味厚忌寒;形体肥胖者,食宜清淡而忌肥甘;阴虚火旺者,食宜甘凉滋润而忌辛热,阳虚之体宜多食温补之品。在精神调摄方面,也是根据个体体质特征,采用各种心理调节方法,如抑郁质之人,应注意情志的调节,消除其不良情绪。在体育锻炼方面,要因人而异,不同体质的人,应根据自身的体力和爱好,选择适宜的锻炼方法和强度。在音乐娱心养性时,须因个体心理特征的不同,而选择适宜的乐曲。 总之,中医体质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源于临床,最终也要服务于临床,并从临床实践中获得自身的发展。中医体质学的贡献,不仅在于生命科学,更在于临床医学,它将更全面、本质地揭示人类健康与疾病的关系,从而更有力地用以指导医学实践。 中医论文范文:心理暗示法在中医教学中的运用探析 中医教学目前西医院校的中医教学面临很多困惑,从调查来看学生对中医学习的兴趣不高,主动性差,课堂出勤率低,教学效果差强人意。究其原因,学生对中医的认同度不高,中医知识晦涩难懂,教师教学方法传统单一等。怎样才能营造一个互动、和谐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笔者在多年的中医教学过程中总结出运用心理暗示法教学,效果较好。 1. 心理暗示的涵义《心理学大词典》是这样描述心理暗示的: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心理暗示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影响方式,它是在无对抗的条件下,以无抵制的接受为基础,通过语言、行动、表情等符号,含蓄而间接地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使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 2. 运用策略洛扎诺夫曾经说过暗示教学法是创造高度动机,建立激发个人潜力的心理倾向。在教学中,学生是意识学习的主体,与此同时他们的潜意识也在积极参与知识的学习,当意识和潜意识形成积极作用时,学习效率就会成倍增长;反之,当意识和潜意识不和谐时,潜意识就会消极抵抗意识活动,学习效率就会降低。因此,在教授中医课程时尽可能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心理暗示,激发起潜意识才能提高其记忆思维能力和学习效率。 2.1营造良好的专业环境暗示。任何环境都是以具体、直观、生动的形象呈现在人们面前,易于激起人们情感的共鸣,不同环境对人的心理会产生不同的暗示效应。营造具有良好学习氛围的教学环境,对学生专注、投入地学习可起潜移默化的暗示效果。教学环境的暗示主要指授课教室的布置,教师的专业气质和教学态度所形成的氛围,以及学生的学习态度所形成的氛围对学生产生的暗示。前者指的是教学的硬环境,对于中医课教室来说,要有中医的舌苔模型、脉象仪、针灸图谱、针灸模型、银针、古典医籍等;另外,中医大师的肖像画、各种充满中医氛围的小装饰等也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授课教室所营造的这种氛围,让学生一迈入就有种想学的冲动。 2.2运用激励性和启发性语言暗示。教学语言是实施教学的最重要的手段。利用教学语言的暗示功能指导教学的情况在教学实践中非常普遍。运用语言进行暗示教学,要把握好分寸,讲究语言的艺术,要使教学语言的暗示对学生的学习有激励性和启发性。心理学研究表明,赞赏与信任的言语能对人的心理产生积极的暗示效应。不被重视和激励,人往往会受到负面信息的左右,对自己做出比较低的评价;而在充满信任和赞赏的环境中,人则容易受到启发和鼓励,往更好的方向努力。不难看出,赞赏所产生的暗示效应属于激励效应,这种心理作用能使学生产生被器重的自我意识,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减少自卑感,进而积极乐观奋发向上,充分挖掘内在潜力。所以当教师看到学生的进步时,不管进步是大是小,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这既能表明教师在密切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同时也能表达教师对学生学习前景充满乐观的信心的潜在信息,从而有助于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勇于克服学习中医方面的困难。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学生的学习由于受到某些因素的干扰和影响陷入困境。为了打破实训的僵持局面,帮助学生调整心态,有经验的教师常常会通过学生不易觉察的启发性教学语言暗示对教学训练加以引导,将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2.3综合运用多种心理暗示手段。暗示教学理论认为,语言的内容是思想交流的第一层面,讲话的语调、表情、手势、目光、仪态等是思想交流的第二层面。因此,教师上课时的喜、怒、哀、乐的形象性和传神性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例如,面对难懂不易理解的中医辩证时,教师谦和的表情、赞赏的语言、亲切的微笑、肯定的眼神、微微的点头、竖起的拇指等会减轻学生的紧张心理,从而减少学习的情绪阻力和畏难情绪,对知识点树立起信心。再有目光的交流与恰当的目光暗示也是教师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教师一个赞许的眼神常常让学生觉得课后的刻苦练习所付出的汗水是值得的;教师一个关爱的眼神也常常使学生感受到师生情谊的温暖,从而为不辜负老师的期望发奋学习。 另外,教师与学生间的体位、距离同样也很重要,距离教师近的学生接受的暗示较强,距离教师远的学生接受的暗示较弱。所以,在目前教学都是大班教学的情况下,教师就更应该随时改变自己的位置,以便通过距离的效果来达到关注关爱暗示,引起学生课堂积极反应。 2.4多用积极的心理暗示,避免消极的心理暗示。当前,中医学术空气沉闷,学术氛围不佳,中医市场空间变小这些都是长期以来困扰中医发展的现实问题,教师在上课时就要有效避免这些消极的暗示,而应坚持多举例积极、正面的事例来引导学生,避免负面暗示对学生心理和行为产生不良影响。再如,中医知识发展及知识背景与现代相差甚远,认知通感就显得很难,所以给教学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困难,这时教师尤其在课堂上发挥积极暗示就尤为重要,例如这时就多阐述中西医学领域中存在的认知通感的可能性和可行性角度、多从中西医结合的有效性等方面去激励学生,以形成积极的心理暗示。 中医论文范文:乡镇基层中医人员培训的作用研究 问卷调查结果 接受培训前问卷68人,培训后问卷61人,经过实践后接受问卷57人。培训前调查有82.35%表示接触过名中医处方,17.65%反映从未接触过。其它困难包括:中医基础差,欠缺临床带教,基层中药房药品不齐,年纪大难记忆及掌握,实践机会少,不在中医科坐诊,认识理解有欠缺,患者信任度不高,掌握中医处方量少等。在实践后培训中对名中医处方在基层中医药人员培养中的作用调查,认为作用明显的为49.12%,有一定作用的为50.88%,作用不明显为0,愿意接受(或继续接受)名中医处方培训的占98.25%。对于名中医处方培训方式的选择,另外,许多学员还提出了多种形式的培训方式,如:师承带徒和临床实践相结合,名医现场指导,整理名中医经验集,制作名医视频课件,网上交流学习,增加名中医处方培训次数,名医单、验方交流,病案分析,开展处方点评等。 讨论与分析 培训前接受问卷的学员中有82.35%曾经接触过名中医处方,并且有94.12%认为名中医处方对中医诊疗工作非常有必要,这说明名中医处方在基层中医人员中有应用需求和主观能动基础,这是名中医处方在基层中医人员培养中能起到独特作用的基本条件。通过名中医处方的培训教育,对基层中医人员名中医处方认知程度的提高起到了应有的效果,其中一些内容的认知,如临床应用、心得体会、同行交流等,培训后认知提高的程度显着。培训前,79.40%的学员感到应用名中医处方有困难。通过培训有近58%的学员表示应用名中医处方仍有困难,主要表现为:在技术上加减应用,专科疾病的认识,辨证论治水平,中医处方掌握程度,中医基础等有欠缺;其它方面如患者信认度不高、病员少、药房品种不齐、欠缺临床带教,不在中医科坐诊等,说明这方面的困难是多元性的。培训和实践后参加问卷的学员中有98.25%表示愿意接受名中医处方的培训,100%认为名中医处方在基层中医药人员培养中的作用明显或有一定作用,这说明名中医处方培训在基层中医药人员的培养中是有作用的,并且绝大多数基层中医药人员愿意参加此类培训。基层中医人员对名中医处方的培训教育方式选择,主要集中在“名医讲课”、“名医亲临指点”和“名医带徒”。 对策与建议 建议卫生行政部门积极支持“名中医处方对城乡基层中医人员培养”这项工作,在进一步完善的基础上加以推广。采取多重措施,解决名中医处方学习应用中的实际困难针对基层中医人员在名中医处方培训中所反映的实际困难,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加以解决:其一,各级领导要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基层中医药工作,要加大对中医药工作的投入和宣传,出台相关政策,提升基层中医药人员的培养力度,在中医药人员分配及中医人才引进中予以政策倾斜及给予基层医疗单位以扶持。其二,进一步加强县级中医院的建设,使其充分发挥区域内中医医疗、教学、科研、康复保健的龙头作用。建立和完善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培训基地,更好地进行中医药适宜技术(包括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常规诊疗和名中医处方应用等)的培训及推广。其三,结合县、乡一体化建设,加强上下联系(包括网络及通讯等),采取中医药人员短期进修学习、中医继承带教、名中医及中医骨干定期指导、中医药学术交流、病案分析会诊或请教答疑,以及县、乡镇中医药技术对口支援、新分配中医药人员规范化中医培训、定期举行各种中医药技术培训班等多种措施培养中医人才。同时,加强县级综合性医院中医科及乡镇卫生院中医科、中药房的规范化建设及配套政策的落实,完善基层中医药人员的考核机制,促进中医药业绩考核。要建立投入、培养、考核、提高的完善机制,促进中医药人员基础理论水平和临床诊疗水平的全面提高。其四,将名中医处方的培训常态化、制度化。建议在基层中医人员知识技能培训和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中,专设名中医处方培训,从而使名中医处方培训常态化、制度化,使名中医处方对基层中医人员培养的“桐庐模式”更为完善和易于推广。加强以名中医处方为主要内容的中医处方教学研究与实践中医处方是中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但中医教科书中没有专设处方教学内容,长期以来成为中医教学中的一项空白。建议加强以名中医处方为主要内容的中医处方教学研究与实践。一是充分认识到以实例论证处方的重要性,强调实践的重要性,鼓励中医人员积极大胆的临证运用名中医处方,并开展交流、撰写心得体会与论文等活动。二是将处方教学穿插在中药、方剂教学中,使中医人员进一步明确中医处方,特别是名中医处方的特殊之处,除了了解、熟悉处方的开方规则和格式外,必须做到辩证精当、选药正确、剂量准确、给药途径无误。充分挖掘名中医处方的文化内涵,培育中医人员的人文精神中医处方,特别是名中医处方和一切文学艺术作品一样,也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它记载了我国历代医学的昌明进步和中国医学史的渊源和发展,反映了医学流派和中医名家不同的个性和学术特征。要引导中医人员注意探索名中医处方的风格,了解名家临证认识疾病、处理疾病的思想方法和逻辑规律,增进中医人员的综合分析能力,有助于中医人员深刻认识丰富多彩的中医学术流派和中医学的科学特色,从而提高医学理论修养和实际工作的能力。学习和应用名中医处方,还要注意从名中医处方中学习优良的处方行为,包括历来中医名家所提倡的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系统学习等精神;正确处理症状、证候、疾病、治则、方剂、药物之间的逻辑关系。还要重视药物配伍以外的处方内容,如选择适当的药物炮制方法、剂型及煎服方法,辅助措施及服药禁忌等。此外,提倡正确、灵活地运用名医处方,要懂得名家随证以立方,旨在示人以法,并非立方以套病的道理,因为疾病是千变万化的,人的体质, 气候、环境也不尽相同,因此学习名中医处方不可机械搬用。这些都是在学习名中医处方时同时要学习的处方行为。发扬名中医处方的优点,纠正中医处方应用中的误区目前,随着传统中医药的不断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人群接受并喜爱应用中医药防病治病。但据文献报道,当前在中医处方中出现了一些误区,主要表现一是中医处方反映重复用药日益加剧的趋势,二是中医处方反映“量偏重”的趋势,三是中医处方出现“大处方”的趋势,四是中医处方中出现不恰当的中西药联合应用的趋势。由于中药价格便宜,副作用少,安全度高,对慢性病作用显着等优点而前景广阔。但目前中医处方中的问题如果不加以正视和解决,那么传统中医就难以发扬光大。有专家提出中医处方应有科学的原则,即最好的效果,最少的副作用,最好的配伍,最少的开支,四条有机结合,有机协调,才是优秀的中医处方。而绝大多数名中医处方由于经过名家长期的“精雕细琢”,是最具备以上要求的中医处方。因此,在中医处方教学中,以名中医处方为楷模授以学员中医处方原则规范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 中医论文范文:中医中药在重症胰腺炎治疗中的作用 临床上,重症胰腺炎(SAP)是一种致死性高危急腹症,死亡率近乎100%。在SAP的早期,由于机体受到各种致病因素的侵袭,胰酶活性对腺胞细胞的损害,大量细胞因子及炎性介质的释放,大量炎性介质入血,引起超强的炎性反应,异常的免疫反应,导致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以致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和多器官功能衰竭(MSOF),这是SAP的主要死亡原因,所以要防治SIRS,阻断其向MODS发展的这一关键环节,是治疗SAP的重要措施。临床上,除常规治疗外,着重注重中医中药的治疗作用。对48例SAP患者运用中医中药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2年5月~2005年1月收治SAP患者48例,男36例,女12例;年龄18~72岁,平均45岁。其性病原因:胆源性22例,饮酒性10例,暴饮暴食8例,特发性7例,外伤性1例。本组8例中转手术,均采用中医中药治疗。所有病倒均符合国内SAP的诊断标准。 治疗措施:在内环境稳态治疗、代谢支持治疗、抗生素治疗、手术治疗、生长抑素应用的基础上,加强中医中药的治疗。中医中药对SAP的治疗,在不同发展阶段,进行不同的治法与用药,中医药的介入治疗,越早越好、越理想。中医辨证治疗SAP可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腑实期:表现为腹膜炎、肠麻痹、SIRS,中医辨证属少阳阳明证或阳明腑实证,中医治则,通里攻下为主。辅以疏肝理气及活血化瘀,代表方剂为清胰陷胸汤。第2阶段,热毒期:表现为败血症,MODS、MSOF,中医辨证属热毒炽盛,气营同病,中医治则,清热解毒,清营凉血及活血化瘀为主,辅以通里攻下,代表方剂为清胰承气汤。第3阶段,脾胃不和,气阴和胃,代表方剂为香砂六君子汤。在SAP整个治疗过程中,应做到“攻”、“补”、“清”一步到位,中医药的应用应早期、足量、反复、多途径。早期胃管注入,肛管保留灌肠,做到“上推”-肠管平滑肌的推动作用,“下吸”-中药的虹吸作用,做到“六腑以通为用,通则不痛,釜底抽薪,急下存阴”这样一种观点和治疗特点,以达到中医整体化治疗的目的。 结 果 本组病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均采用中医中药治疗。在SAP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采用辨证施治,整体化治疗。达到:“攻”、“清”、“补”一步到位。其中8例中转手术治疗,并发胰性脑病2例,治疗无效死亡。并发MSOF、AROS’经临床抢救治疗无效死亡。并发胰腺假性囊肿5例,后期经内引流术治愈,1例并发胰周脓肿,经手术引流治愈。治愈率91.7%(44/48),住院时间7~92天。 讨 论 “通里攻下,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健脾和胃、益气养阴”是临床中西医结合治疗SAP应用的主要治则,体现的是:“釜底抽薪,急下存阴”、“六腑以通为用,通则不痛”的治疗特点。SAP一经诊断就要介入中药治疗,是中西医结合治疗成功的关键。因此,临床上强调中医药SAP治疗的原则是:早期、足量、反复、多途径。早期是指一经明确或高度可疑病倒。开始就投用中药治疗;足量是指病人用药是常规剂量的2~4倍;反复是指24小时内多次给药,至少4次/24小时,而不是传统的一剂两煎给药;多途径是指中药到经胃管、肛门灌肠、空肠造瘘给药。 在对SAP的治疗中,应逐步形成和完善针对SAP并不是生理改变的中医药治疗体系。中医“通里攻下、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健脾和胃、益气养阴”治则,就是这一体系的集中体现。其作用机理包括:缓解肠麻痹和促进肠内容大量排空;改善胰腺及胰周的微循环;促使胰液和胆汁内引流;增加生命器官、胰腺血液灌流和组织氧利用;阻断全身再灌注损害和内皮损害;拮抗细胞因子自损伤;保护肠黏膜屏障和维持肠内微生态系统;清降内毒和内毒素血症;抑制进入血液循环胰酶的活性。 中医药治疗SAP是最显着优势在于阻断急性胰腺炎的重症化过程。有学者认为,胃肠道损害是MSOF是发动机,中医药能有效地控制胰性SIRS、MODS和阻止或减轻坏死感染性SIRS、MODS。中药治疗SAP介的时机越早越好、越理想。中药的应用,有利阻断SIRS,平衡抗炎症反应和促炎反应。使促炎因子明显下降,抗炎因子升高,有利发送重要脏器功能,防止MODS、MSOF的发生。 总之,中医药治疗SAP的特点在于“整体调节、动态平衡”的作用,能有效地、全面地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维持内环境稳态,既防止了SIRS又避免矫枉过正,MODS的发生率下降。有利提高疗效缩短病程,减少治疗费用。在对SAP的治疗上有明显优势,中医中药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和令人鼓舞的临床疗效。 中医论文范文:中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推拿治疗的认识 腰椎间盘突出症(LIDP)是推拿临床中的常见病,大多数患者可以通过保守治疗达到临床治愈,中医推拿疗法是有效的保守疗法之一。但目前的推拿临床医生多从现代解剖学及病理生理学相关理论知识出发来指导推拿临床治疗方法,采用或复位或松解的手法来针对腰、臀及大腿与小腿等病变部位及连及部位进行治疗。中医学对本病有着不同于现代医学的认识,主要体现在治疗学上尤其重视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为进一步提高推拿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现就中医学对LIDP及其推拿疗法的认识以及它对临床的指导意义等问题进行探讨。 1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LIDP属“腰腿痛”、“痹证”范畴。其病因主要有气滞血瘀、风寒湿邪侵袭及肝肾亏虚三个方面,且三者常常相互夹杂、互为因果,只是在某一个病人或同一个病人不同病期以其中一个方面作为首发或主要病因而已。 1.1 气滞血瘀 多于腰部劳累后因体位不正或扛抬重物,不慎致腰部用力不当,或跌仆外伤,腰脊闪挫受伤,致局部经络损伤,导致局部及至全身气血阻滞不通,均可使瘀血留着腰部等部位,经络气血闭阻而“不通则痛”。正如《索问》中所说“中路之脉令人腰痛,不能俯仰,仰则恐仆,得之举重伤腰”。此外,《景岳全书·腰痛》也有论述:“跌仆伤而腰痛者,此伤在筋骨而血脉凝滞。” 1.2 风寒湿邪侵袭 风寒湿邪侵袭也是LIDP发病的重要原因。LIDP在中医学中属“痹证”范畴,《素问·痹论》中有“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的记载。由于风、寒、湿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导致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 1.3 肝肾亏虚 多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或年老体衰所致。后天失养包括房事不节、劳累太过及久病体虚等。上述因素均可导致肾精亏损、体弱身衰,筋骨失养而致腰腿疼痛、活动不利及麻木。《黄帝内经》中指出:“肝主筋,藏血”,“肾主骨,生髓”,因此当进入中年以后,肝肾渐衰,骨髓生化无源,不能濡养筋骨,故出现腰及下肢痿弱乏力。肝。肾虚损,气血不足,风寒湿邪容易乘虚而入,流注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而出现腰及下肢疼痛、酸重及麻木症状。 总之,LIDP的发病是以肝肾虚损为本,跌仆闪挫及感受风寒湿等外邪为标,本病日久常常虚实夹杂。肝肾亏损属内因,外感风寒湿邪等外因与内因常常相互影响,互为因果。正如《杂病源流犀烛·腰脐病源流》所论述:“腰痛,精气虚而邪客病也。……肾虚其本也,风寒湿热痰饮,气滞血瘀闪挫其标也,或从标,或从本,贵无失其宜而已。” 2 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学原理 总的来说,中医认为推拿是通过手法对人体经络腧穴的刺激性来达到调和气血、调整脏腑功能的目的,从而平衡人体失衡的阴阳关系,使人体重新回到“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对于推拿治疗LIDP这一具体病症来说,推拿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疏通经络与行气活血及理筋整复三个方面。人体经络系统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具有“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的功能。人体的气与血周行全身,皮肉筋骨与五脏六腑无所不达。推拿治疗LIDP所体现的疏通经络与行气活血作用实质上是一致的。推拿手法通过对腰局部及其与之经脉相关的远部进行操作与刺激,可以达到温热的目的,从而推动气血运行。《黄帝内经》中有两段文字,其一是《素问·血气形志》中所说:“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还有一段是《素问·举痛论》中所记载:“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血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这两段文字明确地告诉我们推拿按摩可以治疗因经络不通之“不仁”及寒邪致血行不畅、局部血虚之“相引而痛”。此外,推拿还可能通过经络系统来调和气血以滑利关节与理筋整复。正如《灵枢·本藏》中所说:“是故血和则经脉流利,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也。”《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也指出:“因跌仆闪失,以致骨缝开错,气血郁滞,为肿为痛,宜用按摩法。按其经络,以通郁闭之气,摩其壅聚,以散瘀结之肿,其患可愈。”说明推拿具有滑利关节和理筋整复的作用。 3 对推拿临床的指导意义 综述可见,推拿治疗疾病是通过经络与腧穴来发挥治疗作用,且肝肾亏虚、外邪侵袭及气滞血瘀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病因病机。既然如此,那么从中医学角度来讲,推拿治疗本病时就必须重视具有补益肝肾、祛风散寒除湿及行气活血作用的经络与腧穴在临床中的应用。如病人以肝肾亏损为主者,操作的重点部位宜在肝经与肾经,以求补益肝肾;以外邪为主者,操作的重点部位宜在足太阳膀胱经及五脏背俞穴之肾俞、脾俞等,以求疏风散寒、温肾健脾除湿;以气滞血瘀为主者,操作的重点部位宜在腰的病变局部及手、足阳明经,以求解散局部之瘀结,并通过补益气血的方法以达活血化瘀的目的。 上述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的推拿治疗思路与现代解剖学与病理生理学指导下的LIDP推拿治疗思路虽然有较大不同,但它强调了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思想,强调了中医脏腑理论与经络腧穴理论,符合中医治疗学原则与中医思维。至于其临床疗效及现代医学依据则有待于临床验证及进一步探讨。 中医论文范文:中医药现代化的思路探讨 摘要】 分析了中医药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中医中药密不可分,临床疗效是中医实践应坚持的标准。认为中医药现代化的思路应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发展整体优势,从宏观角度研究中医;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中医中药一体化发展;立足临床实践,提高中医药疗效。指出中医药的现代化应建立自己的标准,以提高临床诊疗的可操作性和操作的准确性为依归。 【关键词】 中医现代化 辨证论治 整体观 循证医学 蛋白质组学 中医药现代化是中医药创新和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中医药现代化的探索工作有以下几个方向:(1)基因组学研究。国家人类基因组陈竺院士提出,我国将用已经掌握的人类基因组知识技术为平台,推动中医药的发展[1];(2)蛋白质组学研究。虽然蛋白质组学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刚刚起步,且目前多集中在对病理学、给药前后的生化指标变化等方面的研究,但已经展现了蓬勃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2];(3)将现代医学中的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和解剖学等基础知识运用到中医的诊疗手段中;(4)采用实验室技术分析中药化学结构和提取分离有效成分。上述工作或许可以称之为中医药现代化的大胆探索。但实践证明,由于理论体系和医疗实践的截然不同,所得结论并未使中医药理论体系昭然天下,反而让研究人员自己都感到更加困惑,甚而使研究进程逐步偏离了中医药的本身。因此,仍然不能称之为中医药的现代化。由此看来,在促进中医药创新和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某个"原则",而这个"原则"就是中医药自身独有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也是其优势所在。 1 中医药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1.1 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中医药学的两大特色,它们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和临床治疗指南。 整体观念的思维模式一方面注重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正如《中医基础理论》总结的"人体是一个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人体的五脏六腑是这个整体中的一部分,通过全身经络而互相联系起来,既反映整个生命活动的信息,又受其他各部分活动的影响,所以《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另一方面中医注重人体与周围环境的统一性。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生命活动与自然运动规律相统一,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乃至疾病的诊断、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发展中医药学所必须继承的。在与现代生命科学的竞争发展中,只有坚持自己的特色,才能逐步吸收对方的优势而为己用,并最终超越对方。 1.2 中医中药不可分 目前有关中医药现代化的探索研究中,有一种明显的倾向,就是把中药独立于中医学进行单独研究,也就是上述的实验室采用分析中药化学结构和提取分离有效成分的探索方向。综观目前中医药领域,从教育的学科设置到院校的设立,都将中药设为中医学大专业下的一个分支学科,说明中药不应脱离于中医学独立存在。而将中药学更名为"生药学"的做法显然试图是把中药学从中医学中分离出来。 中医经典着作中确实有诸如《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本草专着,但只要浏览一下,就可以发现,这些经典着作中都有相当大的篇幅论述中医理论,甚至中医临床。所谓的"中药学"的理论基础和"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其实是同源的,也是一致的。脱离了中医学,就不是中药;脱离了中药的中医,也不再是真正的中医了。将中药独立于中医学将使学中医专业的人不认识中药,不知道中药理论和应用;学中药的人根本不懂中医,只能成为了药物化学、药物动力学的专家。 中医中药是密不可分的整体,任何试图将中药独立于中医进行研究的探索都不可能反映中医的本来面目,反而给中医药的发展设置更多的障碍。 1.3 临床疗效是中医实践应坚持的标准 任何国家、任何民族的医学均来源于临床实践,中医也不例外。要检验一种治疗技术、治疗方法、治疗思想是否可取,必须以临床疗效作为标准。 中医在其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了很多经验,也产生了很多学说。经过反复的临床验证,有的得到了肯定,成为指导原则被记录到经典着作中;有的则被否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目前临床上普遍使用的 "验方"、"验案"都是历史积淀的成果,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 目前西医为主流医学,当然是因为其确切的疗效。回顾其发展历程,也是经过了这个临床实践的筛选过程,才逐步确立了一个又一个的标准治疗方案。由于中西医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体系,两者能否最终达至结合甚至融合,仍然有待实践验证。如果因为中医的理论、治疗方案、治疗措施不符合西医的体系就以"不科学"为由对中医进行批驳甚至否定,就好比是医学上的"种族歧视"。 "科学"只是验证真理的途径,并不是鉴定真理的标准。如果以现有的或已知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对中医进行"去粗取精",被"去"掉的"粗"也许就是中医的"精华"。 2 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实现中医药的创新和发展 2.1 发展整体优势,从宏观角度研究中医 中医药学是以整体、辨证的观点去把握生命、健康、疾病与药物的关系,其特色是"天人相应"和整体调节。由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中医学的整体观在很长时间内不会被当代科学所认识,甚至被认为是神秘的。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尤其需要重视的是宏观整体优势与特色的发掘,重视解释证候、方剂乃至于中药等概念中有关的整体、系统、协调、整合等复杂性问题;应充分吸收、借鉴现代生命科学的新成果,弥补自身不足。 可以说,中医药学是典型的复杂性科学。复杂性科学的研究成果能够为中医药学方法论的创新提供全新的视角。例如:复杂适应系统关于涌现的认识,可以考虑用来揭示方剂疗效机理、证候形成机理所包含的"多因微效"基础上系统的"涌现"。因为方剂疗效和复杂性疾病及其证候的形成,很可能是在微小的变动基础上系统"涌现"的结果[3]。 蛋白质组学研究是对机体、组织或细胞的全部蛋白质的表达和功能模式进行研究。将传统的中医治疗过程与蛋白质组学研究相结合,从整体、宏观的角度揭示机体内蛋白质的表达情况,从而阐释以宏观辨证、整体观念为核心的中医理论体系。通过对机体功能的体现者--蛋白质进行研究,可以直接发现由于药物作用而差异表达或特异表达的靶蛋白质,验证中医"四诊法"的科学之处[2]。 2.2 中医药现代化不能走"医药分离"的道路 从中医药现代化的多年实践来看,其基本思路是按西医科研模式,主要采取量化、直观化方法,通过动物实验与数据统计,研究中药的化学成分,提取其有效物质,制成针对某一疾病的"新型中药"。但是,中药的重要理论是四气五味,将中药的有效成分提纯后,它就不再具备四气五味等性能,不能参与中药处方的配伍,而应归于西药的化学成分范畴。因此,中药的现代化不能违背中医辨证立法、依法处方用药的原则。如果中药现代化走向简单模仿西药研究的道路,将使中药研究逐步失去自身理论基础、脱离特有临床经验体系的特点。其结果,不仅永远赶不上西药,而且将重蹈 "废医存药"覆辙,阻碍中医药学发展,难以实现中医药现代化。 中医中药不分家,必须清楚认识到研究中药的药性理论与中医理论的关系,以及临床应用的规律。利用功能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经这些单味药或 复方药处理过的组织、细胞或体液表达的蛋白质组,并比较治疗前后蛋白质组的表达差异、鉴定其中发生相应变化的蛋白质,从蛋白质组水平上对中药的多环节、多靶点调整作用进行研究,可揭示中药单方、复方的作用机制,阐明药物作用的物质基础及内在的配伍规律,这无疑是中医药走向世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近年来,我国学者在这方面已作出了一定的研究 [2]。 2.3 立足临床实践,提高中医药疗效 医学的起源和发展都是以临床为立足点。回顾中医的发展历程,这一特点更为突出。可以说,中医的生命力就是体现在临床实践中。在以阐明中医药治病机理为目的的探索过程中,必须清醒认识到,中医药疗效如果得不到提高,即使机理再清楚也是徒劳。因此,切不可一味沉迷于基础研究,忽视临床实践。"纸上谈兵"不应为中医者所为。 长期以来,我国中医药学的临床研究主要停留在临床观察和个案报道上。而且,中医对疾病证据的采集和分析多是从宏观入手,主观因素较多,对疾病的命名一般以主要症状为依据,缺乏系统性,难以建立统一的评价标准。而循证医学模式恰恰在这些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能弥补中医之不足。循证医学采取完全随机、对照、双盲的科研设计和大规模、多中心、前瞻性的研究,以降低研究结果的片面性,提高可重复性。 中医辨证论治与循证医学是一致的,都是来源于实践又应用到实践。遵循此模式所得结论经得起临床实践的检验。因此,应大力提倡采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开展中医的辨证论治研究工作,以期使可靠的治疗方法规范化、普及化,提高中医药疗效。 综上所述,中医药现代化应遵循中医自身发展的规律,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信息手段,继承和发扬中医学的优势与特色,使中医药学从理论体系到临床实践都产生新的变革与升华,满足时展的需求,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健康的需求,成为既具有中国医学特色,又具备当代科技水平的中国医学理论体系[4]。 目前,标准化、规范化、定量化已成为中医药学术创新和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中医对病的诊断有自身的特点,对证的诊断则为中医学所特有。虽然西医的发展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并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但是这些模式对中医的效果甚微,简单的"拿来主义"已经严重制约中医药前进的步伐。因此,立足于建立自己的标准,提高临床诊疗的可操作性和操作的准确性,开展大规模的临床观察对照研究,才是中医药现代化的出路。 中医论文范文:论营销管理在中医院护理服务中的应用 摘 要:目的:为中医医院适应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及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将有效灵活的营销管理应用于中医护理服务中。方法:护理人员培训、将营销管理应用于工作流程。结论:护理人员整体水平的提高,有效地提高了病人满意度,营销策略应用于中医护理工作中,做好市场调研,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项目,树立品牌意识,不仅可以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也赢得了人们的认可、提高了中医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营销管理;中医护理服务。 现代营销观念认为,医院营销的出发点是病人,不是医院自身,目的是通过病人的满意获得利润,而不是通过病人数量来获得利润,采用的方法是整合营销,而不是营销部门及其人员进行的营销活动。 1 营销管理的概念。 是为了实现企业目标,创造、建立和保持与目标市场之间的互利交换关系,而对设计方案的分析、计划、执行和控制。本质是需求管理。 2 营销管理的应用。 2.1中医服务是中医护理营销的根本。 2.1.1护理人员培训。 2.1.1.1每月进行相关理论知识、操作的培训:包括营销管理学、中医学、护理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制等各方面的学习和特色中医技术操作培训,从而提高护士的业务能力及中医专业技术水品。 2.1.1.2必要的礼仪训练:请礼仪专家讲课,从外表到语言谈吐、到行为规范、待人接物等多方面训练,树立大方得体的外在形象、优雅的谈吐、文明的举止习惯、良好的气质。 2.1.2 中医理论结合临床实际,提高病人对中医的认识2.1.2.1 科室开展了如耳穴埋豆、拔火罐、艾条灸、穴位按摩等中医护理技术操作,中医辨证施护、中医护理处方、中医食膳指导,使病人体会到了中医整体护理的内涵及精髓。 2.1.2.2 每月第二周、第四周周五下午召开工休座谈会,参加人员包括全体护士、值班医生、所有在床的病人。进行疾病的中医治疗及护理、中医养生保健知识讲座、患者交流、医(护)患交流、进行满意度调查,收集患者的意见、建议,对临床中医护理工作进行持续改进。 2.2.2 形成成本意识,减轻患者负担:提倡节约,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从每张纸、每度电做起,降低医疗成本。使用经济有效的中医护理措施解决护理问题等,减轻了患者负担。 2.2.3 提倡以人为本:设身处地地为病人考虑问题,关心体谅病人,言语和蔼、态度亲切。从每件小事做起,如免费为病人提供微波炉加热饭菜、提供便民箱一次性纸杯,夏天蚊虫多的时候提供蚊香、冬天提供热水袋、免费送餐等。 2.3 做好售后服务:于病人出院后一周内进行电话回访及定期上门服务,进行必要的中医健康指导、康复锻炼。 2.4 扩大对外影响:医护人员每季度下社区为群众进行义诊、体检及中医相关知识的宣传,免费发放中药饮片等。 3体会。 3.1护理人员整体水平的提高:通过中医理论操作、人文知识、营销理念的学习,使我科护理人员中医业务水平不断提高,年终理论和操作的考试合格率分别是96%和98%。 过硬的中医操作技巧、热情的态度、扎实的中医理论知识不仅赢得了病人的认可,也体现了中医护理服务的价值。 3.2 病人的认可:由于转变了观念,中医护理服务从病人,即顾客需要出发,提供了最好的中医服务和最优惠的价格,不仅可以满足病人需要,同时赢得了病人认可。制定的营销策略加强了护患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降低了护患纠纷的发生率,为医疗护理工作创造了温馨和谐的平台。2009~2010 年病人满意度为 94.3%,2010~2011 年病人满意度提高至 99.5%。科室的病床使用率从56%提高到现在的 90~95%。 3.3 结论:通过营销管理理论的学习转变了服务模式,变被动为主动,注重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努力寻找新市场,并扩大市场占有率,运用营销策略及手段,树立中医护理品牌,提高了中医医院核心竞争力。 中医论文范文:道教哲学与中医学的发展 道教和中医学的关系, 一般而言, 就其内在的文化本体的一致性上, 是在哲学层次上的统一。因此, 道教对中医学的重大影响, 就必然表现为以道的本体论对中医学发展所作的哲学贡献。关于道的哲学研究, 以及对中医学的发展的相关性研究,学界的研究文献可谓汗牛充栋, 但是, 由于西方文化和哲学对中国文化发展在近代以来的滥殇,致使对道教和中医学的关系的研究也受到西方哲学的形式化的影响,这种对中医学的形式化的研究道路使中医学的发展迟缓甚或倒退。显而易见, 中医学的形式化研究的方式悖离了道的哲学。限于本文的篇幅, 本文就道的本体论对中医学的影响进行哲学反思, 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医学向道教医学模式发展的理论问题。 一、道教哲学的道本体论和中医学 道教哲学与中医学的发展密切相关, 以中医学为主体性而言, 在哲学上表现出以《周易》、 道教、中医学三位一体的道本体论的系统关系。 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在中国文化中可谓一以贯之。表现为道统文化特性的中国文化以“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为最高目标, 因此, 尽管中国文化的内容博大精深, 但都没有离此鸿的。就中医学自身的发展而言, 以道的哲学思维方式所受的影响就更是显而易见。就中国文化的历史而论, 由于社会实践中的问题所引发, 对道的抽象和身体力行成为思想家所研究的具体内容。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以道规范自己的理论体系, 并直接的影响了《易传》的形成和歧黄之术的理论体系。表现在哲学思维上形成了所谓的“医易相通”和“医道相通”的哲学观。道教为彻底贯彻和实现道家的终极关怀问题,以人生的终生修道为实践, 在练功的实践中由于对中医学的需要, 实际中的道教与中医学的关系就必然表现为道教学者以道的哲学观对中医学的具体运用, 以及在修道的实践中以自身的练功实践对医道的理解而发展为道教医学。因此, 道教学者是在修道中身体力行的发展了中医学,并结合练功的机制, 对中医学的阴阳、 气? ⒕纭⑷埂⒕瘛⒁约氨缰な魏屠矸ǚ揭┑壤砺奂笆导鞒隽颂厥獾墓毕住F渲?不但以医道对身体的作用加深了对道的理解, 而且也以道的本体理论推动了中医学的发展, 为中医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的大家世人皆知, 为人称道, 例如葛洪、陶宏景、孙思邈等人。 显然, 中医学是主体存在价值关系的主体自为的学问, 而道教则是超越主体存在的自为的价值从而达到自在的学问。具体而言, 中医学在道教哲学的影响下, 以其老子“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的哲学观制定了中医学的医学模式,而道教则具体的应用了中医学对人体理论的认识, 尤其是唐宋以后道教的内丹理论的成熟, 更是大量的借鉴中医学有关精气神的理论的结果。这些, 都表明了中国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 我们在当代讨论道教哲学与中医学的关系问题, 最重要的当属道教哲学的道本体论的问题, 非但如此, 就人类哲学自身进步的需要, 也极需从道教哲学中汲取营养, 以走出当代哲学的困境, 所以, 对道教哲学的研究应当是当代哲学研究中的相当重要的一部分。 然而, 道的本体论哲学研究一直不被世人所重, 或者被斥之为形而上学。所以,对道教哲学及道教医学的研究是相当薄弱的, 因此, 应当引起重视, 这不但为中医学的继续存在和发展之必需, 以推动中国传统医学模式的进步, 为人类作出新的贡献之必然; 就走出当代的哲学困境而言, 对道教哲学的研究也必然在发现其对本体论的贡献中认识到其重大的理性意义和社会实践意义。 因此,道教哲学的道本体论意义的研究是相当重要的,以道本体论对人的存在及医学模式的定位, 将决定中医学的今后的发展方向。表现为当代气功热形式的文化现象, 已透视出道教本体论哲学的潜在性影响。但进一步对气功理论的深入研究受到当代思维方式的限定而出现重重困难, 因此, 对道教本体论哲学的正本清源──对道教哲学在哲学发展中重新定位, 即在其自在的道本体上对人的存在的终极意义的关切和可能实现的方法论中实现当代哲学的革命, 是道教哲学研究的最重要的方向。 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 在对道教哲学的终极关怀所能实现的道路中, 反观中医学的理论和实现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合理定位, 以发现西方医学模式中的问题, 并在人类存在的问题中发现其本质性的问题, 以此映现出道教本体论哲学的重要性, 在这一共识的基础上使人类的存在方式和所实现的价值与自然之道真正的统一起来 ,使人类社会的发展从自为转向自在。显然, 这已超出了医学模式所研究的问题, 也正是这样, 才显现出中医学的整体和全面性, 因为中医学历来主张人的生存环境的自为不但是医学应注重的, 同时也是政府和社会应与其统一的, 因此, 古代的“儒必通医”的主张在当代不失其重要的社会和历史的意义。 二、道的形上学及其对人的形而下存在的统一 道的形上学问题及其在哲学史上的地位, 以道教哲学的形式来定位, 其中需解决一系列的问题, 其中主要的问题是道教哲学何以能够成立, 及其道教哲学的优越性何在以及对当代哲学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意义。 道教哲学何以能够成立, 这一问题自在于道教的思想体系之中,如果以“智慧”定义哲学, 毫无疑问, 道教的思想体系中处处充满智慧, 如果从黑格尔的哲学标准定义哲学, 则道教哲学并不属于西方哲学的形式化的哲学体系。道教哲学表明, 道教哲学以“道”的本体论规范主体的修为与“道”合一, 这种哲学在中国哲学中的本体论地位始终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源于道家的“道”的哲学, 并以“道”规范主体的修为而成道教的形式其本质上是“道”哲学的统一性。今天看来, 这种哲学在人类哲学中尽管有相当多的内容需要完善, 但其表现的重要性是相当明显的, 因为主体的存在本质及其实现在本体中的地位是人类哲学的终极关怀之所在。显然,其中的形而上学与《周易》的形而上学同出一辙, 人的形而下存在的中医学体系的形上部分与《周易》及道教的形而上学统一, 这在一个方面说明了中国文化的整体性, 也在另一方面反映了中医学不仅是医学, 而是关于人的完善自身存在的学问。中医学所包含的道德和伦理的思想, 以及人文关系, 天人合一及运气学说的规则 ,都表明实际上的中医学被中国哲学所包容。 但是, 应强调指出的是, 中医学的哲学因其对主体的关怀所必需, 导致其重要的理论支柱就只有向道家及道教的终极关怀中汲取。如果说中医学的发展是在的索取了道教对主体的终极关怀的理论形式而成功的解决了其中的重大的理论和医疗实践中的问题, 那么, 这一历史事实所反映的道教哲学中的关于解决终极关怀问题的成就本身就成为当代重要的哲学问题。 老子在《道德经》中规范了道的本体论意义并在相当多的方面由此指示出主体的方法论。《周易》在基本的意义上指出了道的形而上学问题。关于人的存在的本质性问题, 这始终是哲学的重大问题, 但西方哲学对此已无能为力。由于《道德经》和《周易》以道的方式对这一问题的限定, 使之对人的本质性存在的形式问题没有在基本的哲学意义上给出, 所以, 人类的存在的所有问题表明, 人的存在的本质性问题是当代哲学应重点解决的问题。中医学在映射这一问题中, 表露出人的存在的本质性问题, 尤其《内经》中的有关论述, 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和研究。 《周易》和《道德经》及《内经》的哲学思维对当代的哲学发展及对中医学的继续进步将有极重要的意义。这已在近年的中国文化热中显 见端倪。笔者在对人的存在的本质性问题的研究中, 结合西方哲学中的问题, 受《周易》的道器之论之启发, 形成了形而中论的哲学。 形而中论的哲学认为, 人对存在的认识,是以形作为主体认识、并分为形上之道和形下之器的始点, 人的存在形式和主体地位实际上是世界存在形式中的形上和形下的“中间者也”, 因次, 人是存在中的形而中者。人是以时空的方式建立起对形的认识, 因此, 形而中论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是建立在时空的本体论基础上,并且与中医学的时空观统一。 形而中论的哲学体系将能很好的解决一系列的重大的中医学的哲学问题。(限于本文的篇幅, 有关的具体论述请参看笔者的其它文章)。 三、中医学的医疗模式及其在当代的发展道路 自晚清开始的西方哲学的思维方式在中国近代和当代文化中的主体性地位以来,对中医学的思维模式及其哲学的研究, 其中的重要的反映思维模式及其哲学的中医学范畴几乎都以西方哲学的模式进行了解释。对于这些解释, 已成为中医学的哲学研究的主流, 但是, 由于哲学本体论在西方哲学中的失缺, 以西方哲学作为主体形式的研究就不能正确的和全面的反映出本在的中医学的思维模式及其哲学。 因此,从本质上重新把握中医学的思维模式及其哲学───道家和道教哲学对中医学的重要性及其在当代的发展方向, 是相当重要的。 如果思维方式和其产生的对思维的形式的统一性是哲学的自在, 那么, 一定的知识形式将是其自在的哲学思维所产生的结果, 哲学只是从形式中所发现的基本规则。因此, 就中医学的形式而言, 如果承认其是不同于西方医学的独立的形式 ,那么,自在的哲学就是与西方哲学的形式所不相容的。所以, 与西方医学是西方哲学所生成的医学形式一样,中医学也只能是其自身的哲学思维所产生的形式。所以,从中医学的形式中分析其哲学思维, 体认其自在的哲学, 也许是比以西方哲学为主体的研究方式对发现中医学的哲学模式更为有利。 长期以来, 有关中医学的哲学的研究, 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其哲学思维属于辨证法的思维方式或朴素的辨证法, 由于中国哲学的自在方式产生的中医学, 使以西方哲学中的辨证法的方法认识和研究中医学形成相当大的曲解, 由此导致不但不能从本质上认识中医哲学, 而且对中医学的研究和发展形成了相当大的障碍。因此,从哲学上的正本清源就是当代中医学研究的重要任务。 辨证施治与辨病施治是中医学的主要理论之一, 两者的理论关系在哲学中的统一, 构成了独具理论特色的中医的治法和治则的诸要素, 辨证施治与辨病施治的关系反映出中医学中的认识论的哲学体系, 是与中国哲学的本体论一脉相承的。探讨辨证施治与辨病施治的关系, 分析辨证施治与辨病施治所反映出的中国哲学内涵 ,是哲学的重要任务, 而道教学者在修练和医疗实践中总结出的功理功法, 无疑是对问题的解决, 而这些应在当代加以研究的。 辨证施治与辨病施治是对疾病认识并采取相关的医治方案的中医学的重要的理论,两者反应出的对疾病的认识, 就人是自然界的整体存在物于其中而言,是相当深刻的。八纲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 病因辨证等, 辨证虽有相当多的方式, 但以阴阳为体。 《周易》有“一阴一阳之谓道”之论, 是辨证的总纲。施治与辨病施治虽表现为“同病异证 ”、“异病同证”、“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等较为复杂的关系, 但只要在阴阳上辩病识证, 就可事半而功倍。总之,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一种高级的综合性的学术修养, 与形而下的西方医学绝不相同。 由于以上的中医医疗特点的存在, 中医学人才的培养的教育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 这关系到中医学的生死存亡的问题, 就目前我国的中医学人才的培养教育体制而言, 由于与中医学自在的规律相悖, 已严重的阻碍了中医学的发展, 降低了中医的医疗水平, 不但少有近古以前的大家, 而且使目前的中医学人才也青黄不接。 我认为, 中医学的发展道路应在以下的改革中进行: 1, 改革中医学的教材。应编写中医哲学教材, 增加开设以“道”为基本内容的“中医哲学”课, 锻练加强学生的哲学思维能力, 使学生建立起一定结构的中国哲学的思维方式, 以利于中医学的学习和中医的医疗实践。不但如此, 还应在普通小学教育中, 增加以中医学为基本的世界观和养生学教育, 真正的使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对生产高素质的中华民族而言, 这一点也是相当重要的。 2, 中医人才的培养道路, 应走“师徒制”, 这是中医学内在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模式之传承所必需的, 这不但为中医学技术的口授心传特点所决定, 更多的则是中医学的道德伦理的特色所限定的问题。实践表明, 这一不成制度的制度, 为中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医圣手。但现代的中医教育体制下少有这样的人才出现, 其中的教育体制不可不彻底的反思。 3, 中医学问中, 向有“学医三年, 天下无不治之病; 行医三年, 天下无可用之方; ”之论。因此, 中医学不同于其它学问, 其所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是中医学者终生所追求的学术问题。所以, 政府在医学的管理模式上, 应尊重中医学的学术特点, 保护和礼遇中医学人才, 使其学术研究不被政治所左右, 并为其创造优越的学术研究和生活环境, 使优秀的青年能够走进学习中医学的大们并为此而贡献。这是保护和发展中医学的当务之急。 4, 改革中医学的医疗模式, 采用以中医诊断为主、西医医疗仪器诊断为辅;中药和道教内丹疗法为主、西药为辅的治疗方法。 5, 抱朴子葛洪有“食补不如药补,药补不如气补 ”的重要的医疗思想, 因此,中医疗法应采用以重在内养精气神、以合大药为内药的治法治则为主, 辅以中药调整和治疗的道教医学体系。道教医学体系的实行, 不但可彻底根治疾病, 提高人们的生存境地, 并可在相当的程度上补中医和中草药资源的紧缺。因此: 6, 中医院的办院方针应以道教内功为主, 药物为辅; 疗养与治疗并重的医疗模式。 对患者授以道教内丹功法、四时养生、动静相宜为辅的医疗思想,在练功中辅之于中药。这一医疗模式的实行, 使之患者能在今后的生活实践中持之以衡并长期受益。 以上应为中医学在当展的长期国策。 总之, 中医学是人类文化中独特的不可多得的宝贵的财富, 在其发生和发展的历程中与中国道家哲学息息相关、与道教学者的身体力行的医疗实践中所做的贡献密不可分。但是, 中医学尽管理论成熟, 门派众多, 在历史中所形成的医疗模式表明(以中医七大门派的理论为主), 其治法治则上的主体部分都是采用投以中草药物、以经方为主、时方验方为辅的医疗方法。在人类理性不断进步的当代, 人类对自身的认识不断深入, 随着当代哲学革命的完成, 中医学必将最后完成以道教医学为主体医疗模式的转向, 而这一转向是在近代就应完成的, 只是由于西方文化的冲击, 致使这一工作无法进行。历史将表明, 厚西薄中是浅薄的。在当代中国文化热的国际大环境中尽快的完成这一工作, 使中医学在世界医学中重放异采, 中国的哲学和医学学者责无旁顾、任重道远。我们当以此共勉。 中医论文范文:乳腺癌围手术期中医药参与治疗的若干问题探讨 [摘要] 乳腺癌围手术期中医药参与治疗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随着乳腺癌的生物学特性不断明了,其治疗观念发生了转变,如手术范围有缩小的趋势、术中可能采用一次性大剂量放射治疗以及术后早期的辅助化疗等,使得围手术期干预因素有所变化。本文就中医药参与乳腺癌围手术期治疗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以便使其日臻规范并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关键词] 乳腺癌; 围手术期; 中西医结合疗法 中医药在参与围手术期处理方面已有许多研究报道,其结果显示中医药有助于提高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性,缓解手术创伤和麻醉干扰等带来的副作用,促进术后恢复。随着人们对乳腺癌认识不断深入,乳腺癌围手术期干预也将发生变化,如手术范围有缩小的趋势、术中可能采用一次性大剂量放射治疗以及术后早期的辅助化疗等。中医药参与乳腺癌围手术期治疗的研究至今仍少见报告,目前这一领域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且某些问题仍值得商榷。本文就中医药参与乳腺癌围手术期治疗的若干问题进行讨论,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使中医药参与乳腺癌围手术期的治疗日臻规范并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1 乳腺癌“围手术期”的界定 “围手术期”是指以手术治疗为中心,包括术前、术中和术后的一段时间。Dorland医学词典对围手术期解释为:从患者住院准备手术到术后出院的这段时间[1]。国内有学者认为:围手术期是指从确定手术治疗时起,到与这次手术有关的治疗基本结束为止的一段时间。基于上述观点并结合临床实际,我们将乳腺癌围手术期的概念界定为:从确定手术治疗起,至手术后第1周期辅助化疗完成止的一段时间。在乳腺癌的当代治疗概念中,包括在术中和术后早期(1~2周)进行化疗以及新近开展的术中一次性大剂量放疗,用以减少因手术操作引起的癌细胞入血和原发肿瘤切除后残留癌细胞生长活跃所造成的复发转移。而乳腺癌的新辅助化疗因持续的周期较长,不便计入围手术期中。 2 中医药参与乳腺癌围手术期治疗的目的 在我国目前新发现的乳腺癌病例中,ⅡⅢ期患者仍占大多数,各种根治术仍然是当前的主要术式,术后仍有一些并发症的发生;且多数属于中、老年患者,常常伴有并存疾病。围手术期处理的目的在于提高手术的安全性以及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性,减少手术对机体的创伤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因此,中医药参与乳腺癌围手术期治疗主要针对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性。因乳腺癌患者本虚标实,特别是中晚期患者,正气已亏。手术虽有祛邪之功,却有耗气伤血之虞,通过扶正培本的方法可提高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性。(2)并存疾病的治疗。心、肝、肺、肾等重要器官的合并症,需要在手术前进行纠正。(3)处理手术、麻醉带来的副作用。术后机体功能紊乱、疲劳综合征、术后早期的血液高凝状态等,可引起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如皮瓣缺血、皮下积液、下肢血栓形成等,影响患者的康复。中医药通过益气健脾、养血生津等法可改善疲劳、增加食欲;通过活血瘀法改善皮瓣血运、减少血栓形成以及淋巴渗液的产生,促进术后恢复。(4)术中、术后放、化疗的减毒增效作用。通过益气养血、滋补肝肾等法治疗骨髓功能抑制,升高周围血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益气健脾、和胃降逆等法改善化疗所致的恶心、呕吐等消化道反应。 3 中医药参与乳腺癌围手术期治疗的指导原则 3.1 整体与局部相结合 乳腺癌治疗的“整体观念”是基于以下3个方面的认识:首先,目前已公认乳腺癌是一种全身疾病,根据Fisher的生物学理论,在疾病的早期就可能有癌细胞转移入血,并潜伏在骨髓中,当原发肿瘤被切除或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即可迅速繁殖,成为临床所见的转移灶[2]。其次,乳腺癌的局部手术处理依赖于机体全身良好的状态。如患者伴有其他严重疾病,如心、肝、肺、肾、脑血管等重要器官合并症以及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需要控制好上述病情后才能施行手术。第三,乳腺癌局部处理也影响机体的整体状态,如手术创伤和麻醉过程所引起的机体功能性、甚或器质性改变等。因此,手术作为乳腺癌局部治疗的重要方法,也必须服从整体内治法,坚持以“整体观”进行实施,这对中医药参与围手术期的治疗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3.2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辨证论治是中医药治疗疾病的根本大法,也是中医药参与乳腺癌围手术期治疗的根本大法。乳腺癌患者常有不安、恐慌、抑郁、焦躁、孤独感和失败感,再加上对癌症和手术的担忧,往往形成肝气郁滞证;而且手术创伤和麻醉干扰,术后常见脾胃虚弱证、气阴两虚证、气血两虚证。这是辨证论治的基础。然而患者并存疾病的处理以及术后并发症如皮瓣坏死、淋巴渗液、气管插管所致的咽喉部炎症等,又需要我们施行辨病治疗以弥补辨证论治的不足[3]。 3.3 扶正与邪相结合 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是因虚致实,又因实致虚,形成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复杂病理过程。在乳腺癌围手术期,正邪变化规律是,术前邪盛正亦盛,术后邪去正亦虚。因此术前以祛邪为主,扶正为辅;术后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扶正祛邪是中医药参与围手术期治疗的大法。乳腺癌围手术期邪之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术前以癌毒之邪为主;术后癌毒之邪已去,六淫之邪易乘虚而入形成外感之邪;手术也易损伤局部脉络,血溢脉外而形成内伤瘀血之邪。乳腺癌围手术期祛癌毒之邪的方法主要有手术及化疗,手术邪直接而迅速,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祛外感六淫与内伤瘀血之邪的方法主要有解表法与活血法;而扶正的主要方法为健脾益气法、益气养血法等。 由此可见,中医药针对癌毒之邪较常用的“以毒攻毒”法,对可手术的乳腺癌且综合治疗明显进步的今天已不常使用,乳腺癌的围手术期也不宜使用。因此中医药参与乳腺癌围手术期的治疗应在扶正固本大法的前提下,根据具体情况结合不同疗法的特点,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注重扶正与祛邪相结合。 3.4 按期分治 围手术期又分为术前、术中及术后3期。术前处理目的是治疗并存疾病,改善机体功能,增强应激能力,使患者能以最佳的状态进入手术,为手术成功提供保障。术中处理主要集中在全麻过程中生命体征的改善方面,中医药参与的成份相对较少。术后处理目的在于预防和减少手术与麻醉产生的并发症和后遗症,尽快地恢复机体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使患者尽早地康复。各期处理目的不同,其处理方法亦不尽相同,应根据各期不同的特点制订相应的治疗措施。 4 乳腺癌围手术期的中医辨证论治 根据我们多年的临床经验,由于手术与麻醉药物的干预,乳腺癌围手术期的证候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术前患者因对肿瘤、手术的恐惧与焦虑,常表现出精神抑郁、失眠、纳差、烦躁等肝气郁滞证与肝郁脾虚证的征象;术中的证候变化多因麻醉药物的干预,使患者出现肢冷、肤白、脉缓等阳气亏虚的表现;术后因手术、化疗药物的干预,患者多出现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色无华、纳差、脉细等脾胃虚弱、气阴(血)两虚等表现。因此,相应的治疗方法应为:术前以疏肝解郁、疏肝健脾法为主,方药以逍遥散加减;术中静脉给药扶阳固脱,方药以参附注射液为主;术后脾胃虚弱者,治以健脾益胃,方以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气阴两虚者,治以益气固表、养阴生津,方以生脉散加减;气血两虚者,治以益气健脾养血,方以归脾汤加减。 5 中医药参与乳腺癌围手术期治疗存在的问题 由于乳腺癌围手术期治疗是中医药研究的一个新领域,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如缺乏规范的诊疗措施,在乳腺癌围手术期的证候诊断方面目前尚无公认的、规范的辨证标准,也就没有相对固定的治疗方药。在辨证证型和治疗方药上各自为政,不利于疗效的系统评价及推广应用。目前的疗效评价标准不统一[4],需要确立临床疗效评价体系。现代医学的近期疗效指标有疲劳综合征、术后并发症、平均住院日、经济学指标、血液生化、各种量表等,我们理当可以借鉴。在评价临床疗效的研究中,对照组的安慰剂是目前实施的困难之处,汤药的色和味难以与治疗组类似,丸药和胶囊剂可能是解决此问题的方法之一。目前还没有中医药围手术期干预的大样本随机临床试验,因而缺乏可循之经验。 6 展 望 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不断涌现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必将渗透到中医药参与的围手术期治疗研究之中。然而,完善乳腺癌围手术期中医药干预治疗的诊疗体系与疗效评价体系仍然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此外,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皮瓣坏死以及顽固性淋巴渗出等的适宜中医药治疗的技术亦是研究的重点。解决以上问题的措施首先应该成立乳腺癌中医药治疗的多中心协作网络,开展围手术期多中心协作的前瞻性随机临床试验,完善乳腺癌围手术期中医辨证标准和相对固定的基础方药,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将现代医学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整合到中医药参与乳腺癌围手术期的研究之中。如将中药药理学以及现代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成果引入到乳腺癌围手术期中医药研究中可能推动研究的进度及深度;而将循证医学理念引入到本领域的研究中,从卫生经济学着手,进行成本效果效益的可行性分析,将有益于客观地评价中医药在乳腺癌围手术期治疗中的特色与优势,以便推广运用。 中医论文范文:对高等中医院校西医内科学教学实践探索 《西医内科学》为一门临床专业课,是各临床专业医学生应掌握的最基本的课程之一。复习各高等医学院校内科学教学大纲不难发现,内科学的教学重点为各系统常见病与多发病。目前中医院校临床专业教育均开设西医内科学,并为后期重要的考试课程之一。本文通过对教学规律及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实践活动的总结,对高等中医院校西医内科学教学作了一定的探讨。 1 明确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要想正确、有效地进行中医专业西医内科学教学工作,就必须对教学目的有深刻的认识。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中医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医专业人才不但要有过硬的专业素质,而且对西医的思维模式和诊治手段也要有深入的了解。高等中医药院校临床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够顺利从事临床工作,适应当前医疗服务特点,学习与掌握西医内科学等各西医临床专业课,尤为重要。因此,中医专业学生绝不能忽视对西医的认识和了解。对中医专业进行西医内科学教学的目的是使拥有扎实中医专业知识基础的中医专业学生对西医内科学也有深刻的理解。内科学是临床医学各科的基础,是学习临床医学的关键,学生务必扎实地掌握内科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能在毕业时承担适当的临床职责,而课堂教学则是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长期以来高等中医院校始终重视西医临床专业课的设置与教学,其中西医内科学为最重要的临床专业课之一,其课程教学时数在众多高等中医药院校,近年来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同时多数中医院校已将其作为毕业理论考试与技能考核的内容与重点。明确了目的,就应该适当加大西医内科学教学力度,增加西医内科学课时比重,更为重要的是要使教师、学生以及教学管理部门和领导认识到中医专业西医内科学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 高等中医院校西医内科学教学的特点 2.1 前期西医基础课课时较少,为临床教学增加一定的难度 相对于西医院校,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理学等主干西医基础课课时较少。前期西医基础课课时较少,部分学生西医基础知识较薄弱,应掌握的相关知识在临床课的教学中显示出不足,为临床课的教学增加一定的难度。 2.2 学生思维不够活跃,有模式化倾向 西医基础课程开设的同时,开设中医基础课程,由于中医基础课程多数需要学生熟记,以达到熟能生巧,使学生养成按条例记忆的学习习惯,而西医基础课程的学习,很多内容不需强行记忆,应用思维与推理的学习方法,掌握的知识才能灵活运用。教学中发现基础知识掌握较好的学生,存在不能灵活应用的特点。 2.3 西医内科学课时相对较少 尽管西医内科学的教学课时在很多院校有所增加,但相对于教学要求与教学目的,仍显紧张。众多院校西医内科学均在一学期内完成教学任务,课时多为90~126学时,使很多疾病的讲授受到一定的限制,不能充分进行理论联系临床实践,穿插疾病诊治的进展内容。 2.4 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在未接触临床,不了解临床的情况下,对西医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很多学生抱着应付考试过关的心理学习。因为中医与西医的学科特点明显不同,如果没有任课教师的引导,对为什么要开设西医课程,很多学生存在疑惑。 3 教师的素质及行为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 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是对内科学教师的基本要求。内科学理论来源于实践,只有临床经验的教师才能充分理解理论的深度与广度,把握重点及难点,这是分析教材的基本要求。把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传授于学生!则是课堂教学的目的,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又起到了主导作用,只有具备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的教师才能使这一传授过程变得生动活泼,具有实践性,也才能使学生容易接受和建立起理论概念。由于相关基础医学、生物医学工程等学科的迅猛发展以及医学模式的改变,使得内科学理论不断丰富,如果教师的理论基础不扎实,则很难适应内科学的发展,更谈不上站在教材的理论高度之上得心应手地传授知识。与西医专业学生相比,中医专业学生西医基础相对薄弱。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基础较差的中医专业学生获得较好的西医内科学学习效果成为我们思考的问题。要避免以下 3 种情况发生:①有些教师认为中医专业学生学习西医内科学以后用不上,了解一下就行了,于是对授课内容大删大减,敷衍了事,使知识缺乏必要的连贯性,学生听起来似是而非,难以理解,从而丧失了学习西医内科学的兴趣。②有的教师过分低估了学生的基础水平,害怕学生听不懂,所以讲课总是点到为止,对知识点既不深究也不展开,更不介绍学科的新技术和新进展,使得学生掌握的知识不够深入,知识面也过于局限。③还有一部分教师虽然重视西医内科学教学,但是他们往往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这样使教学效果事与愿违。 4 理论教学模式的改革 内科学是一门涉及面较广的临床学科,传统的教学手段已远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随着理论教学改革的深入,多媒体教学给内科教学工作注入了生机,但是,单一的多媒体教学并不能完全满足完整的教学需求。多媒体教学可使教学内容形象、直观、生动,便于理解、记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但从学生和教师的反馈信息可以发现,它同时存在着许多不足。一是教学速度快,学生难于记笔记,也难于跟上授课节奏;二是多媒体教学过分强调直观,忽视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三是教学按部就班,忽视即兴发挥,教学互动性差,抑制了教师的一些突发灵感和创造;四是喧宾夺主,课堂实效性差。传统教学虽然不及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但其最大的优点是教师能根据学生课堂听课的信息反馈,及时判断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了解程度,可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另外教师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得他们能跟上授课节奏,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教师除可用语言来吸引学生 的注意力外,还可用板书及肢体语言增加互动性,可即兴发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等。由此可见,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也正是传统教学的不足之处,而多媒体教学的弊端,又可以用传统教学的长处来弥补。 5 多元教学方法的运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新的教学模式中主要强调的是人的主动性。社会需要、学生的自身特点要求改革传统教学手段,应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提高教育质量。教无定法,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是单一的。不同的教师上课有不同的方法,但优秀的教师在上课时无不灵活运用了现有的教学资源,采用提问、设疑、举例、导入等方法由浅入深,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内科学又是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基于此,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是教师教学能力的具体体现。能在启发式、讨论式等基本教学方法之上充分利用数字化、可视化教学平台实现直观教学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则大有帮助,这个平台包括多媒体课件、图片数据库、医学标本库等,它可变抽象为具体,使需要冗长文字描述的特定内容以图片、视频等形式清晰表达,易于理解。尤其具备较丰富完整的反映疾病的病理、临床表现及诊治过程的科教短片在课堂上的灵活运用,将会使课堂教学发展到新的历史阶段。 总之,在高等中医院校中,西医内科学的教学工作面临诸多困难,只有创新改革,提高应变性,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基础理论扎实、技能操作规范、动手能力较强的适应临床工作需要的应用型综合人才。 中医论文范文:婴幼儿外感发热的中医护理 【关键词】外感发热;中医护理;婴幼儿 外感发热是指人体感受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以发热为常见症状的一种病证。婴幼儿外感发热在临床上很常见,起病急,病情变化快,需要及时处理。笔者自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对100例高热患儿在抗生素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施以中医护理方法,效果较为显着,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本组100例病例均为儿科外感发热住院观察病儿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其中男64例,女36例;年龄6个月至6岁,平均年龄3岁。患儿均为急性发病,病程最短5小时,最长7天,均表现为发热,兼有恶寒、头痛、无汗、流涕,或有咽喉疼痛、口干、脉浮等症,符合中医外感发热的诊断。经过治疗、护理总有效率达95%. 2护理措施在应用抗生素的基础上合用中药灌肠、穴位敷贴、中药擦浴,同时施以中医护理。 2.1生活护理卧床休息,注意保暖防寒,避免直接吹风,中药汤剂宜热服,药后盖被安卧发微汗,注意观察服药后出汗情况。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温度18~20℃,湿度以50%~60%为宜。勤换内衣,保持口腔、皮肤清洁,衣着适度,因衣服过多影响皮肤散热,过少则受凉。 2.2饮食调护以食辛味发散食物和热食为宜,多饮开水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以利驱邪外出,忌生冷。给予清淡、易消化的营养丰富、富含维生素的流质饮食,如猪肉瘦肉汤、新鲜蔬菜、果汁等,忌食牛肉、狗肉、羊肉、鸡肉等。也可给予桑叶6g,菊花6g,薄荷3g,白糖适量,以沸水浸泡代茶饮。 2.3预防并发症小儿体温突然、显着升高时,易发生抽搐惊厥,因此应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如患儿精神状态、面色、呼吸,是否出现频繁呕吐、头晕、头 :请记住我站域名/ 2.4心理护理给予正确治疗与护理,及时解除患儿的痛苦,赢得患儿的初步信任。在护理操作过程中,衣帽整洁,态度和蔼,模仿小朋友的语言,增加亲和力。对家长耐心做好解释、指导工作。 3讨论小儿外感发热多因外感风寒、风热所致,小儿多为“纯阳之体”,最易化热。故伤风虽有风寒、风热之分,但风寒失治、误治迅即化热而为风热。因此治疗小儿伤风发热,多以辛凉解表为主。 我科采用穴位敷贴治疗外感发热,因石膏是苦寒之品,可宣通内蕴之热,有明显的退热作用,透表解肌之力强,为透胃腑实热之圣药,尤其内伤外感,用之皆效。涌泉穴又名地冲,属于足少阴肾经,为历代医家常用的穴位。涌泉穴是人体位置最低的穴位,可引气血下行,功擅主降,是升降要穴,既可针刺、按摩,也可外敷、艾灸,现代还可穴位注射,既可治疗急症,也可治疗慢性病。穴位贴敷法是中医内病外治的一种独特疗法,采用穴位贴敷法具有双重作用,既可刺激穴位,激发经络之气,又可使药物经皮肤由表入里,循经络传至脏腑,发挥药物的作用,以调节脏腑的气,扶正祛邪,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直肠黏膜有很强的吸收能力,直肠给药后,药液混合于直肠分泌液中,通过黏膜吸收后进入血液循环,从而对疾病产生治疗作用。中药灌肠既能保留中医辨证论治特色,又能避免因味苦引起呕吐难以口服之弊。此法具有给药方便,无大汗淋漓,完全退热时间短,体温反跳现象少,无明显不良反应的特点。经保留灌肠后吸收,以通腑泄热之功效而达到降温。中药灌肠降温后维持时间长,且对于高热惊厥、昏迷、肿瘤、年老体弱等发热患者尤为适宜。中药擦浴不仅降温快,还能消除高热带来的头痛、全身肌肉关节痛等。 综上所述,在治疗小儿外感发热时,在重清热解表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发散外邪。同时通过生活饮食调理,并取得患儿与家属的配合,积极地配合治疗和护理,可使患儿很快康复。 中医论文范文:论中医药对子宫内膜容受性改善作用 1中医药对ER改善作用的实验动物研究 大量的动物实验表明,中医药对实验动物ER有较好的改善作用。经过中医药的应用,可以改善实验动物子宫内膜胞饮突的发育,增加子宫内膜的厚度,改善子宫内膜的血流,并通过调节多种细胞因子、活性蛋白的功能以提高ER,提高受孕率。闫文杰等[15]研究中药助孕方对促排卵和胚泡着床障碍小鼠ER的影响,结果表明,中药助孕方可以提高小鼠LIF蛋白OD值、整合素β3蛋白OD值和妊娠率,认为中药助孕方可以通过上调LIF和整合素β3的表达来改善ER,提高妊娠率。宋殿荣等[16]观察补肾活血方中药对妊娠大鼠ER的影响,结果表明,补肾活血方能明显改善胚泡着床障碍大鼠子宫内膜表面胞饮突的发育,并显着提高子宫内膜整合素β3mRNA的表达,有助于ER的建立,最终提高胚泡的着床率。周惠芳等[17]观察补肾助孕方对大鼠胚胎着床期子宫内膜细胞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及整合素α5、β3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补肾助孕方可下调胚胎着床期子宫内膜细胞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的水平,提高整合素α5、β3蛋白水平的表达,改善黄体功能不全状态子宫内膜的容受性,从而创造了良好的受孕环境。陈倩等[18]研究发现紫丹饮(主要由紫河车、丹参、熟地黄等药物构成)含药血清在子宫内膜免疫微环境中可显着促进子宫内膜细胞LI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表明中药紫丹饮在子宫自然杀伤细胞(uNK)的旁分泌作用下通过增强ER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改善ER。曹蕾等[19]探讨补肾健脾中药复方对肾虚模型大鼠模型ER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发现补肾健脾中药复方能够有效改善肾虚模型大鼠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功能,调节子宫内膜NK细胞亚群含量,提高内膜LIF表达,从而改善其ER。王振迎等[20]观察寿胎丸加减方(其方药组成:菟丝子100g、杜仲100g、黄芪100g、当归100g等)对超排卵小鼠种植窗期子宫内膜整合素β3蛋白表达的影响,研究表明寿胎丸加减方可提高超排卵小鼠种植窗期子宫内膜整合素β3蛋白的表达水平,改善小鼠子宫内膜的容受性。张雏怡等[21]观察针刺对克罗米芬促排卵治疗的多囊卵巢综合征大鼠ER的影响,结果发现,针刺有上调大鼠子宫内膜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A10(HOXA10)、LIF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的作用,能显着改善克罗米芬促排卵治疗导致的ER不良状态,促进胚泡着床。 2中医药对ER改善作用的临床研究 关于中医药对ER改善作用的临床研究,已有许多报道。研究显示中医药对ER的改善作用是明显的。 2.1单味中药对ER改善作用的临床研究 苏念军等[22]选用单味中药阿胶30g自月经周期第7天开始给予口服至下次行经或证实临床妊娠为止,期间观察子宫内膜、子宫动脉血流阻力指数(RI)和搏动指数(PI)。结果显示,通过口服阿胶,子宫内膜厚度显着增加,增加值为(3.88±1.54)mm,子宫动脉血流RI和PI明显下降,表明阿胶能增加诱导排卵助孕周期子宫内膜的厚度,加速子宫内膜的增长并改善子宫动脉血供。 2.2中成药对ER改善作用的临床研究 韦艳萍等[23]探讨左归丸对黄体功能不健所致不孕症的治疗作用,设治疗组和对照组,结果显示,治疗组妊娠率(40%)高于对照组(17%)。治疗组中医证候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血清孕酮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认为左归丸可能通过舒肝补肾来升高孕酮水平,健全黄体功能,提高子宫内膜表达,从而影响ER,治疗不孕症。孙振高等[24]通过超声检查评价补肾中药改善超排卵过程ER的临床价值,将进入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周期的不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选用控制性超排卵方案。分别用二至天癸颗粒(由女贞子、旱莲草、枸杞子、菟丝子、当归等药物组成)联合促性腺激素(治疗组)和单用促性腺激素(对照组)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在改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注射日子宫内膜分型、内膜及内膜下血流、子宫动脉PI和RI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临床妊娠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在IVF-ET过程中联合应用补肾中药,可改善诱导排卵周期子宫内膜厚度及分型,显着降低HCG日PI和RI,改善ER,提高临床妊娠率。 2.3中药验方对ER改善作用的临床研究 刘雁峰等[25]观察二补助育汤(着名老中医肖承悰教授调治ER低的经验方,由骨碎补、补骨脂、巴戟天、桑寄生、续断等药物组成)对ER的作用,对因ER低造成IVF-ET失败的肾虚型患者,给予二补助育汤服用3个月,结果显示半年随访受孕率为57.1%;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较治疗前有显着改善;治疗后HCG注射日子宫内膜厚度明显大于治疗前,且雌激素水平较治疗前显着升高。表明二补助育汤在改善ER低患者的症状、增加子宫内膜厚度、提高雌激素水平等方面都有较显着的疗效。 2.4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改善ER作用的临床研究 李秀然等[26]将促排卵周期不孕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中药组加服助孕增膜方(菟丝子、淫羊藿、熟地、当归、川芎、首乌等),西药组加服戊酸雌二醇。排卵日B超监测显示,两组内膜厚度改善情况无明显差异,中药组对内膜类型的改善情况与西药组相仿,对PI及RI的降低及临床妊娠率优于西药组。提示助孕增膜方能促进子宫内膜生长并改善子宫动脉血供,改善ER,有助于胚胎着床。冉雪梦等[27]将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促排卵、联合中药(含当归、白芍、熟地、山萸肉、续断、菟丝子、紫石英等)促排卵,与正常排卵周期妇女的着床期子宫内膜整合素β3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后两者整合素β3表达强且无差异,提示补肾调经中药增强了促排卵后着床期子宫内膜整合素β3表达,改善了ER,有利于孕卵着床。徐淑萍[28]将黄体功能不全性不孕症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黄体酮治疗,试验组加用补肾汤(由紫河车、熟地、巴戟天、菟丝子、丹参、当归等组成)治疗。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肾虚证候积分低于治疗前,黄体中期血清雌二醇及孕酮水平均高于治疗前;治疗后试验组肾虚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血清孕酮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表明补肾汤联合黄体酮治疗黄体功能不全性不孕症有较好的疗效,其机制可能与提高黄体功能、改善ER有关。连方等[29]探索中药参芪寿胎丸方(由党参15g、黄芪15g、菟丝子15g、桑寄生15g、杜仲15g、川续断15g等组成)治疗黄体功能不全性不孕症的疗效,将黄体功能不全性不孕症患者随机分为参芪寿胎丸联合西药组(试验组)和西药组(对照组),结果显示,试验组临床肾虚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排卵期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及黄体中期孕酮血清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试验组服药后黄体中期子宫动脉血流及子宫内膜血流的RI、PI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服药后黄体中期血清雌二醇水平均较服药前升高。试验组妊娠率高于对照组。表明参芪寿胎丸方治疗黄体功能不全性不孕症有较好的疗效,其机制可能与调节子宫内膜血供,提高黄体功能,改善ER有关。张敏等[30]探讨温肾活血汤联合克罗米芬(CC)促排卵治疗后对ER的影响。结果发现治疗组在内膜厚度、周期排卵率及周期妊娠率高于对照组,未破裂卵泡黄素化综合征(LUFS)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表明温肾活血汤能提高CC促排卵治疗后的妊娠率,其机制可能与促进排卵、降低LUFS发生及改善ER有关,其改善ER的效果优于阿司匹林联合CC。 2.5针刺疗法对ER改善作用的临床研究 陈雪梅[31]探索针刺疗法对提高ER的效果,将不孕症患者随机分三组:针刺测试组取穴关元、中极、子宫(双)、三阴交(双)、归来(双)、血海(双),针刺对照组取穴风市(双)、阳陵泉(双)、外关(双)、四渎(双),空白对照组不行针刺治疗。结果显示,妊娠率分别为58.69%、38.29%、33.33%,针刺测试组高于后两组。妊娠组螺旋动脉的血流指数PI、RI均显着低于未妊娠组。结果表明,螺旋动脉的血流指数和ER呈相关性,针刺疗法可以提高ER,进而提高妊娠率。潘碧琦等[32]观察腹丛刺辅助促排卵治疗的效果,该针法施针部位是子宫、附件的体表投影,针之所及,直达病所,具有活血化瘀之功效,发现经施针后的患者RI、PI较未施 针患者明显降低。因此认为腹丛刺可以改善患者盆腔血循环,使血流更为充沛和流畅,排卵率提高,ER和营养条件得以改善,因此妊娠成功率提高,同时流产率降低。 3结语 ER引起胚胎着床障碍的机制,尚未找到特异性的环节或因子。目前西医改善ER的措施有激素、抗凝剂以及手术,临床有一定疗效。中医药在IVF-ET的应用已做出有益的尝试,研究表明中医药对调节ER的作用是肯定的。中医学以其整体观念为指导,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中药复方调经促孕的作用是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的。在临床与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许多不足,临床上经验性治疗较多合理但疗效不确切,作用机理尚未十分清楚,而且,对某些研究结果也存在一些不同的看法。在评价ER方面,至今未有统一并公认的指标,也不利于研究的进一步开展,这些问题有待今后不断地解决。 中医论文范文:中医药类风湿关节炎教学创新 笔者从事风湿科临床工作多年,本方应用得当,收效颇着,此方若无黄柏、苍术、川芎三药,疗效会明显降低,使用时应加注意。在临床实习课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中心,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由于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和经验不同,导致学习具有个性化的特征,因此中医药特色的风湿科临床教学创新探究不仅要考虑到班级的专业特点,比如:中医专业、中西医结合专业、运动康复专业、针灸推拿专业等,而且更要考虑到每个学生的特点,要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和个体的差异来确定合适的教学目标。老师应该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教师在学生学习中充当指导者和帮助者的角色,教师的一项很重要的任务是创设真是情境,提出高质量的问题。目前的临床实习课教学中,较以往传统老师的讲授与学生的接受而言,形式和内容上已有很大改观,但如何使学生更有兴趣的接受知识,理解、掌握并灵活运用知识,是临床实习课教学老师更为关注的问题。 在教科书中关于川乌这味中药的描述如下:药性:辛、苦,热。归心、肝、肾、脾经。功效:祛风湿,温经止痛。应用:1.风寒湿痹;2.心腹冷痛,寒疝疼痛;3.跌打损伤,麻醉止痛。这些中药书上的知识点对于考试来说,甚是重要,但在临床实习课教学中,这些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川乌是一味中医风湿科常用药,笔者在临床实习课教学中,通常给实习医生讲医案的同时,喻方于理,讲授清楚用药的宜忌,让同学们生动地理解并掌握风湿科药物的应用,共同探究中医药特色风湿科临床带教的方法。为了检试乌头的毒性,近代名医张山雷曾以身试之。张氏云:“予曾以天生之乌头附子等分为末,试服二厘,至一小时,力轻浮微茫,如分剂再加,即至眩晕,因知此药先至脑部。”张氏此举,颇有献身精神,深受医界赞誉。古称乌头为“大辛、大热、大毒”之品,乌头的块根中含有乌头碱,有很强的镇痛、镇静作用,但具有强烈的毒性,2~4mL的乌头碱结晶体或2~4mL的乌头酊就可以使人中毒而亡。 乌头碱中毒,病人很快会感到头昏眼花,口舌及四肢发麻发胀,由于乌头碱对迷走神经的强烈兴奋作用,出现口角流涎,恶心呕吐,腹泻,出冷汗,心跳减慢。又由于乌头碱对心脏的直接毒害作用,而表现出各种心律紊乱,甚至出现心室肌肉颤动或心脏停搏。乌头碱对神经系统,特别是呼吸中枢有麻痹作用,出现呼吸困难,手足抽搐,神志不清,二便失禁,血压下降,以致呼吸心跳停止而死亡。乌头的有毒成分为乌头碱,而有效成分也是乌头碱。据日本矢数道明博士研究,发现乌头含有六种生物碱,其中四种是有毒成分,另两种是无毒乌头碱,前四种在高温下,可以被破坏,后两种则不能被破坏。日本研究乌头,是有血的教训的。《头注本草纲目》的作者白井光太郎博士,就是因为乌头碱中毒而献身的。这种用生命换取的教训,在日本国研究中药史上,还是很少的。现在,日本加工无毒乌头的方法很简单,用高压锅加温120度,经过2h就可把有毒成分全部破坏掉[4]。 从上面的两个医案我们不难看出,临床用药是很灵活的。我本人从事临床教学工作多年的经验之一是:学生很喜欢这种灵活的教学方式方法,记忆深刻,学生更愿意主动学习知识,使学生正真意义上成为教学双边关系、临床实践的主动方。中医是一门实践医学,中医风湿科的临床病症更是注重实践。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在中医风湿科的临床病症实践中更显现出尤为重要的作用。注重实践论是从辨证论治,还是遣方用药都能深刻的反映出之一道理。 所以,单单是川乌这一味风湿科最常用的中药来说,都有这么多的知识要理解、掌握、灵活运用,我们临床带教老师的责任还是很重的。医学研究的对象是生命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不同医学始终存在着各自的局限性,如何取长补短、结合创新变成了又一重要途径。随着中医药特色风湿科临床教学创新的深化,中西医有机结合与互补的临床教学已成为医学生重要的教学环节,它将越来越受到师生的重视。只要我们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并结合其自身特点,勤于思考,努力探索,就能更好更多的解决学生重书本轻能力、依赖性强,缺乏创造性、灵活性与主动性的问题,能够切实地解决学生在临床学习、实践过程中存在的误区,提高风湿科中西医结合实践教学质量。
成人高等教育研究论文:西部地区成人高等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研究 【摘 要】本文分析西部地区成人高等教育的现状,针对西部地区成人高等教育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西部地区 成人高等教育 创新创业人才 培养 “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使人们越来越注意到成人高等教育在教育体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西部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原因,使得成人高等教育对于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促进我国西部地区成人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是西部地区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创新创业和人才培养 科学技术发展的本质要求是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对高校学生来说,创新创业教育应以培养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创新创业能力为重点,把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培养结合在一起,培养高水平的人才。高校学生能力的培养应该围绕创新创业教育来开展,成人高校应该鼓励学生去创业,这样不仅可以更快地实现他们有价值的人生追求,同时能够增加就业机会回报社会。面对日益严峻的国际经济、能源、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竞争压力,社会迫切需要高校培养更具竞争力的创新创业人才,进而为“人的全面发展”赋予新的内涵。 创新创业教育,从狭义上讲是为大学生创办企业提供理论和实践技能的培养,从广义上讲是培养具有开拓进取心的人才,是通过相关的教育内容和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专项能力和综合素质。创业更要创新,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提高创新创业能力的前提条件是要有丰富的专业知R技能和应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建立在具有专业知识技能的基础之上,缺乏相关专业知识技能和凭空想象是谈不上创新创业人才的,所以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相关专业知识技能、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是成为创新创业人才的基本前提。实践表明,没有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人就不可能成为有着持久信念、丰富知识、过硬本领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更不可能成为具有国际化顶尖水平的创新创业人才。因此,创新创业教育是人才培养的根本路径,更是实现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因素。 二、西部地区成人高等教育现状 成人高等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非常重要的分支,是伴随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实际需要而逐渐发展起来的。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来说,成人高等教育具有一定的依托性,这种依托性表现在成人高等教育必须依赖普通高等教育存在,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存在形式却是独立的。 西部地区地域辽阔、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由于长期受经济发展的限制及人文环境和地理位置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成人高等教育相对落后,并呈现恶性循环发展的态势,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人们希望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以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这使得成人高等教育需求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教育资源的供给面临着很大的挑战性。西部成人高等教育与西部经济发展水平、自然环境、地理环境有很大的关联性。推进西部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必须考虑教育在西部地区发展中的功能作用以及与相关因素在功能上的匹配作用。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从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利用西部地区现有的资源和机遇优势克服空间制约因素,促进成人高等教育在西部地区的发展。 西部地区人才资源比较匮乏,成人高等教育实行市场化运作,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快速性和稳定性,对于促进西部地区人才培养并大幅度提高人口素质具有重要的影响。西部地区的主要区域是农村,同时我国很多少数民族也聚居于此,这里的经济相对来说比较落后,公共基础设施陈旧,灵活的成人高等教育培养方式能够充分满足西部地区对教育的需要。因此,完善成人教育机制、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重视培养计划以及学科设置、建立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等是发展西部地区成人教育、促进西部大开发逐渐深入、促进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西部地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基于西部地区成人高等教育的现状,可知我国西部地区成人高等教育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先天缺陷,尽管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渐改变这种局面,但问题仍然存在且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没有形成完善的教育机制。我国西部地区成人高等教育现行的管理机制,无论是在教育经费投入、人才聘用还是基础设施管理使用等方面都管得太紧,管得太严,使得成人高等教育机构缺少灵活的自主办学能力,发展中缺乏生机和活力,不能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市场的需求及时调整和优化办学方向和办学结构。我国西部地区成人高等教育现行的教育机制滞后于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的要求,一些西部地区成人高校虽然在形式上引进了校、院、系三级或校、系二级教育管理机制,但其内部管理并没有形成清晰的条理关系,没有形成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使西部地区成人高等教育没有形成完善的教育机制。 (二)传统理念相对落后。教育理念不仅是创新创业的源泉,而且贯穿于创新创业的整个过程。不少大学生对创业存在着不正确的认识:有的大学生认为创业是一种无奈之举,只适合农民工或下岗工人,不适合接受过成人高等教育以及普通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有的学生考虑到创业要经历很多风险和磨难,内心犹豫,转而选择就业,寻求一份舒适、安逸的工作环境。由于受到落后的传统理念的影响,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特点始终是知识守成型的传承教育,而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搞好创新创业教育。 (三)学科设置不利于学生的培养。长期以来,西部地区成人高等教育的课程教学主要集中于专业基础和专业理论知识等专业课程,很少设置注重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分析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课程。由于成人高校与企业没有形成有效的沟通,成人高校不能及时认识到企业对在校学生的需求动向,往往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导。学科设置不合理会导致学生没有创新创业精神,如果学生只是对学科书本上知识进行死记硬背,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成人学生创新能力的缺失。成人高等教育在某些学科设置里面,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相关的学科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很多成人高校没有开设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相关的学科,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接触不到这些课程。不少“新”学科课程的设置缺少实践应用,学生还是停留在读死书、死读书的阶段,最终不利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四)教师队伍建设难度大。西部地区成人高等教育有许多成熟的理论研究因为人才引进困难而不能转化为生产力,所以应改变传统的人才引进模式,采用不拘一格的人才引进模式。由于各类学生数量的快速增长但师资队伍得不到快速补充,因此西部地区优秀教师稀缺,教育质量得不到改善。学生由于没有优秀专业老师的指导,创新创业能力相对比较薄弱。在西部地区成人高校,一些有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学生由于缺乏有经验的教师指导,导致科研创新成功率低或创新科研成果科技含量低。如何培养或者引进一支高水平的专业化教师队伍,为成人高等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是摆在西部地区成人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一个现实问题。 (五)学生实践能力相对弱。西部地区部分成人高校为了追求一定的学生规模和经济效益,过度扩招,致使招收的生源质量下降,生源素质参差不齐,有相当多的学生缺乏社会实践能力,尤其在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方面比较薄弱。长期以来,西部地区一些地方不重视成人高等教育,没有引导成人教育学生走出校园去完成实践活动,学生思维方式刻板,使他们在解决问题时,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固定条条框框中,使思维处于停滞状态,往往不能把本学科相关学科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践中去,由此限制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进一步发展。部分成人教育学生缺乏意志力,在实际科研学习中往往是见异思迁,最终放弃。遇到问题时处理的方法过于单调,没有太多的创新思维,不利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四、促进西部地区成人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建议 (一)完善成人教育机制。完善西部地区成人高等教育机制,不是细枝末节的修补,更不只是简单地在名字或形式上进行变换,应是从适应成人高等教育形势大众化出发,对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格局进行重新调整。各类成人教育机构必须设立由主要学校领导、部门负责人、相关专家学者组成的学校成人高等教育领导机构,负责制定学校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成人高校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建立人才需求反机制,对已经从本校毕业的毕业生进行创新创业信息反馈,就毕业生创业率、创业方向等相关指标进行考核,建立起能综合反映本学校成人教育毕业生创新创业状况的一系列指数模型,协调解决在西部地区成人高等教育院校与企业之间沟通、协同工作出现的问题,确保成人教育在西部地区能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 (二)提升创新创业理念。西部地区成人教育高校应选择一些人物典范,引导学生去学习这些典范,鼓励那些具备创新创业意愿和能力的学生创新创业。学校鼓励学生进行创业创新,关键在于促进学生拥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让终身学习的理念深入人心。不论是学生阶段还是工作阶段都要进行学习,不仅包括在课堂上对书本知识的学习,还包括在社会实践中加强自身创新创业能力的养成等。当下的教育应该对创新和创业教育高度重视,引导社会把成人教育作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途径,培养大批成人高等教育创新、创业品质的人才。鼓励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强化创业教育理念,形成一个完整的创新创业体系。 (三)重视培养计划以及学科设置。借助学科教学,积极渗透创新创业思维,让学生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课程设置中体会具体存在的创新创业技能,推进西部地区成人高等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在课程教学中的具体落实。寻找新的学习方式和课程教学模式已成为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索的主题,以自主性、创新性、开放性学习重构整个课程体系已成为成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特征。在成人教育高校课程设置与培养计划上,抓住学生的心理和实际需要,加强教材改编,改善教学内容与实践联系脱节的现状,遵循按需教学、学以致用和注重实践的原则,充分听取行业部门、学生个人和企业机构宝贵的意见。 (四)建立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对西部地区成人高校学生进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关键在于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教师已经成为引导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力量。成人高校的教师是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主导,要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必须加强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的建设。在职称评定、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政府应给予成教高校的教师与其他普通高等学校教师相同的待遇。成人高等教育学校应制定长远的教师引进与培养规划,为吸引优秀的人才从教创造良好的生活、工作条件。要实践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必须加强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引进模式的改革,多途径、全方位地引进人才,培养一支具有创新创业素质、思想观念上具有超前性的教师队伍,不断推动优秀教师去实施创新创业教育。 (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固定模式的培养不利于成教学生健康的成长,成教高校要采取与相关企业合作办学的模式,共同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断完善西部地区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把优秀的成教学生积极的输送到企业及其他实践领域中去,促使他们把理论知识应用到科学实践中。为了避免思维定势的负面影响,鼓励成人教育学生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思考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成人高等教育研究论文: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学分互认研究视域探寻 摘 要:成人高等教育学分互认研究可为推进我国学分银行建设提供研究基础。文章阐述和分析了我国学分银行研究的现状与问题、剖析了国际视野中学分互认与转移的研究特点,并就成人高等教育学分互认的研究内容进行聚焦、对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学分互认的研究推进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学分互认;学分银行;成人高等教育 随着我国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推进,如何构建学分银行以形成终身学习“立交桥”,从而突破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隔阂,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整合,已成为近年来学界关注的“热点”,部分省市也在积极探索学分银行的建设思路和方案。成人高等教育在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构建中发挥着积极示范性作用,研究成人高等教育学分互认,有助于推进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等之间的学分转换,为我国新形势下高等教育改革创新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也为推进我国学分银行建设提供研究基础。尽管成人高等教育是我国本土化高等教育发展的结果,但学分银行国际化发展趋势已为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学分互认研究提供了可借鉴思考的背景,从我国已有研究现状与问题出发,站在国际“学分银行”相关研究视野上,可以相对清晰地梳理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学分互认研究的内容、路径与方法。 一、我国学分银行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一)主要研究成果表现 基于中国知网平台,以“学分银行”为关键词精搜近15年有关我国学分银行研究的中文文献并统计分析,发现自2001年以来与学分银行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论文方面,其中核心期刊文献430篇,相关硕博士学位论文63篇,关于学分银行的国内国际会议共7次,研究呈现逐年增长趋势(见图1)。 1.对学分银行基本理论问题研究。集中于对学分银行制度发展背景、概念、特点及其功能研究。较为一致的观点有:学分银行是世界终身教育理论、教育资源配置理论、信息技术等发展的产物[1]。学分银行本质是具有模拟或借鉴银行功能的特点,使学生能自由选择学习方式的教育管理制度或者教育管理模式,或者是管理学分的机构。多数学者认为学分银行具有开放性、灵活性、终身性、服务性、激励性等特点。其功能主要表现为:以标准学分对各类学习成果进行认证并进行存储、积累、兑换,同时以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提供服务保障,从而促进各类教育的融通[2]。 2.对国外学分银行制度运行及启示研究。国外较早开始探索学分银行,如韩国、欧洲、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现已基本形成相对完整的学分银行运作体系,其中,韩国学分银行体系[3]、欧洲学分转换与累积系统[4]、澳大利亚资格框架中的先前学习认可制度[5],以及美国学分互认机制[6]等,丰富了国际学分银行建设研究成果。虽然各国研究重心不同,实施方式各有特色,但就学分银行制度中对学分认证、转化与兑换的原则标准基本一致,而制度方面大多以法律、规范或指南等权威性形式予以颁布,如韩国的《终身教育法》[7]、英国的《学分和高等教育资格:英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的学分指南》[8]、欧盟的《欧洲地区高等教育资格承认公约》[9]等,从而保障学分银行推行。对我国相关研究启示主要表现为强化政府层面致力于政策、制度、组织、资格标准及框架建设等;推进教育机构方面的积极沟通与衔接,制定课程互认标准,探索多种学分转移模式等。 3.对我国区域性学分银行建设研究。近年来,以江苏省、上海市等为代表的发达省市,在政府推进、学界关注下,对区域性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建设、全民终身学习学分银行建设、普通高等教育学分互认研究与实践等,也呈现可喜态势。如江苏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已经试行,对省域学分银行建设的实施原则、目标定位、实践基础、标准制定和平台开发等策略与路径进行了探讨[10];上海市确立了终身教育学分银行运行方式的推进策略,包括建立学分银行的组织框架、标准体系,学分认定积累与转换制度,以及信息化服务平台[11];广东省已经出台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建设工作方案,从建设意义、目标定位、建设原则、管理体制、建设内容、建设模式、建设步骤、保障措施等八个方面进行部署,开始准备有序推进学分银行建设;普通高等教育学分互认的典型案例研究有北京学院路地区高校教学共同体、上海市东北片、西南片普通高校合作办学、浙江四个高教园区学生跨校选课、沈阳市北片高校跨校选课等,探索了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学分互认可能的实施模式,包括跨校选课、开设辅修专业合作培养学生、学生交流以及课程免修等[12]。 以上研究无论从理论到实践,还是从国际经验到本土特色,都表明我国学分银行研究正在以不同视角展开探索,研究成果逐渐从分散走向集成。然而,就研究现状而言,在研究内容与方法上仍然存在着相对不足。 (二)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2010年以前关于学分银行的相关研究处于起步与探讨阶段,偏于国外经验的译介。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建立学习成果认证体系,建立学分银行制度”后,我国学界对学分银行理论研究的重心慢慢向本土研究转移,对学分银行的本质功能、系统要素、运行机制、管理模式、建设策略等基本理论问题有了深入探,并开始结合各类教育领域,分析构建学分积累、互认与转移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等,区域性研究有所表现。但总体在研究内容与方法上存在着主要问题,即宏观研究居多,区域研究有限;理论重于实践,本土反思不足;思辩多于实证,应用转化欠缺。在理论与实践研究上都出现了瓶颈,包括如何建立不同学习成果的认证框架与标准、如何构建政府推动下的学分银行制度、如何强化学界致力于实证与行动研究等等均有待加强。学分银行是兼具理论和实践属性的研究领域,国际经验与本土探索、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都需要同步推进。 二、国际视野中学分互认与转移研究特点 不可否认,以国际比较方法聚焦我国学分银行制度建设,对于各阶段研究都具有方法论意义。相关国外经验的译介与借鉴研究成果,为我国学分银行的研究起步奠定了基础,而进一步的比较分析还有待挖掘。就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学分互认研究而言,或许可从国际视野中获得研究启发,如美国学分衔接和转移政策、欧洲学分转换与累积系统、澳大利亚资格框架、韩国学分银行体系等,其研究取向表现以下特点[13]。 (一)扎根本土,成果特点鲜明 因美国分权制管理特点,学分衔接与转移主要在各州范围内实行,而大学的办学自主权又决定了学院和大学之间学分互认标准的差异性。正基于此,美国政府当局推动了学分评估标准研究,如以地区认证和国家认证确定转出院校的认证类型;制定州层面的学分衔接协议、全州统一课程目录;由专业人员评估学分转移学校间课程的相似度等。最具特色的社区学院学分转换制度,使职业教育转向普通学术教育、远程教育、成人教育或非学历教育成为可能,真正实现高等教育“立交桥”[6]。欧州学分转换与累积系统(ECTS)则以学分标准和学习量为基础,提供了一个以学生为中心、能在欧洲高等教育不同机构、不同学习模式与形式之间,进行测量、比较和转让学习成绩的工具,有效推动了《博洛尼亚宣言》(Bologna Declaration1999)目标实现:“有必要建立一个结构清晰、包容性强、竞争力大的欧洲高等教育区,该区域应该具有高水准的国际地位;它需要对相似学位的接纳和对欧洲学分体系的建立,而这种学分体系则是在包括终身学习在内的非传统教育环境下获得的。”[14]澳大利亚资格框架(AQF)建立了国家资格框架管理制度,将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资格证书连接在一个国家体系中[15]。韩国学分银行系统(CBS)是一个认可学习者在学校内外各种学习经历的开放教育系统,国家自上而下,以信息化管理为手段,构建了高等教育学分互认体系和弹性学习制度[16]。此外,国外“先前学习认可”制度研究中,美国“赞助式-非赞助式先前学习认可”模式;英国“基于工作学习的先前学习认可”模式;荷兰“EVC先前学习认可”模式;新西兰“迭代先前学习认可”模式,都表现出适合本国国情的不同实施方式[17]。可见,从研究重点、构建思路与方法上都体现出各自的特色。 (二)注重系统,研究操作性强 国外注重学分互认系统运行研究,纯理论研究不多,操作性较强。如韩国学分累积制度的运行,就具体规定了注册和学分认证、学位颁发、学生服务、课程标准与大纲、教育项目鉴定等运行方式,特别是对学位学分标准、学分认证方式的规定非常详细,方便学习者参照执行。在系统建设方面,学分银行已形成以众多学习机构为节点的学习网络,被学分银行认可的学习机构,从公办到私营,从民间到军事领域,从高校附属到普通培训机构,学习网覆盖极广,并持续接受学分银行体制的评估监督,这种网络学习系统帮助学习者实现了“想学就能学”的愿望[18]。欧洲学分转换与累积研究中,很重视学分转换载体――关键性文件的建设,如信息包、学习协议、学习成绩单,为每位学习者“身份”必备。此外,学分计算、成绩评定、系统咨询顾问和服务网络及文凭补充文件等构成欧洲学分转换系统的基本框架[19]。 总之,国外学分互认和转移研究提供了很多技术层面的参考,同时,其科学合理的设计、有效的措施以及严密的组织执行等都为学分银行建设提供了系统性保障。尽管目前我国对国外学分银行相关研究借鉴,还较多停留在思想、体制、机制等问题的理论性思考层面,但从国际研究视野来看,借鉴其本土化、系统化研究特色,有助于开阔研究思路。 三、成人高等教育学分互认研究内容聚焦 在建设我国终身教育学分银行中,成人高等教育是重要的参与主体。而当前成人高等教育中各类教育类型、教育教学手段、教育成果之间的沟通、衔接、互认、转换都存在着相当的困难和很多问题,成果共享、认证、转化方面的制度尚未建立。那么,在这种建设过程中,思考“做什么”、“如何做”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研究“做什么”:学分互认体系建设 1.学分制建设。学分制建设18世纪起源于德国的选课制。选课制在19世纪传入美国,其采用了“学分”的概念并把它作为学生学习量的统一计量单位,学分制因此沿袭。实施学分制既有利于量化学生的学习成果,也有利于学生在不同教育系统之间流动。学分制本质是在于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学习自由,有学者通过对学分制发展演变过程的分析考察,认为是否实行以及如何实行学分制,都要根据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高校类型因地制宜做出决定,应该从学生的学习时间弹性和学习内容弹性两个方面探究学分制的本质属性以及实施模式[20]。成人高等教育学生来源多样,相比其他类型学生更加渴望学习自由与弹性化管理,学分制是学分互认制度推行的基本前提。 2.学分累积制度建设。在统一标准下,对学习者不同途径、不同阶段获得的学习成绩进行记录和累加,是学分累积制度最简明的表达。国际上推行的学分银行是模拟或运用银行运行的基本机理,对教育教学安排做出相应的系列变革或改进的一种制度或模式。学分银行的存分、贷分、兑分实施则有效遵循了系统运行机制,有推广的普适性特点。但对于中国国情下高等教育形式多样性特点,可以先从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形式内部探讨学分累积制度建设,为学分银行打下基础。成人高等教育包括成人高等学历教育、自学考试、网络教育等不同形式,在其范畴内打通壁垒,建立学分累积与互换的标准,甚至拓展建立集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与非正式学习为一体的高校继续教育立交桥,通过互联互通机制,以学习成果认定方式,打造学习成果一体化的高校继续教育,这种创造性的研究探索,将为我国广大的终身学习者提供强劲有力的学习制度保障。 3.课程标准建设。课程标准是各级各类教育学分衔接、转换的前提,因此,这一标准要能够使各级各类教育的教W目标、选修课程、主修课程、学科专业、毕业要求、评估和质量控制等诸多教育环节在一定可控范围内标准化,按照选修课、必修课的课程结构构建符合学分制要求的课程体系。成人高等教育学分互认目前仍以课程学习这种正式学习成果为主要认定内容,而对于课程标准建设,建议通过制定课程目标,描述学习者完成该学习后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表现,判断课程的级别,再根据课时完成学分转换。当多种形式的高校继续教育执行共同的课程标准时,让学习者在相同标准下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是推进我国成人高等继续教育内部改革的当务之急。 4.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随着国际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发展,越来越多人开始选择在线学习。建设信息服务平台,为学习者、国内外教育机构、政府和用人单位等提供相关学习成果信息服务,可促进学习者各类学习成果的认证、累积和转换,同时也可以促进学习者跨机构、跨区域和跨国学习,从而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信息服务平台有利于在技术架构、管理功能、资源建设标准方面相互统一,共享资源。当网络教育“闯入”成人高等教育领域,已成为传统成人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催生剂,因由网络教育平台带来的教育教学管理系统的改变,使成人高等继续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更为高效,将为学分互认研究提供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保障。 (二)研究“如何做”:学分互认运行及保障机制 1.政府推进,统筹协调。学分互认牵涉到诸多方面,由研究成果转化到实施,首先是需要政府加强宏观调控,统筹协调各方关系,通过政府制定学分互认运行制度,才能有效推动和促成各高校之间,高校与机构之间,以及机构与机构之间实现学分的互认。我国学分银行建设已经获得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层面的关注和重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了“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各省级地方政府也纷纷地方发展规划纲要或促进地方学分建设的政策法规。有了政策环境,还需成立专门的部门来促进和推动计划的实行,以及保证经费的专项专用。目前,江苏省、上海市政府以及广东省教育行政部门所做的尝试,已彰显成效。 2.机构参与,资源共享。允许和鼓励不同机构之间学习成果转移,不仅可以使学生流动性更大,同时也有助于机构在课程设计和教学质量上更有保证。就第三方力量而言,社会机构参与学分互认运行,有利于整合各办学机构资源,甚至需要专门的社会监管机构推进高校继续教育立交桥建设。尽管目前我国不可能建立全国性管理机构,但我们可以在省级区域内联合有关社会机构进行统筹、协调和管理。社会机构可以主动参与学分认证、累积和转换,避免重复提供资源活动,同时还可以激励更多的学习者参与学习。 3.学校联盟,改革创新。目前我国已运行的校际学分互认大多发生在同一区域或相邻区域的高校,也有少量同级别高校跨区域合作,或基于网络开展学历教育的学分互认合作等。鼓励高校间进行集群合作或者有限互选合作,可以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并推进学校内部改革。据调查,高校无论在教学硬件建设、教学资源建设、课程建设、专业建设或者其他教学投入上,都没有发挥出最大效益。高校继续教育更应该对资源进行开放,加快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同时考虑到成人学习特点实施弹性管理,如开展弹性学制建设(包括学分制);革新课程体系,建立以成人学习者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等,都是高校继续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四、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学分互认研究推进思考 (一)推进宏观战略研究 确定学分互认大教育观发展理念,可以架起沟通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机构之间,机构与机构之间教育的“立交桥”,连接与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并能实现围绕人的一生组织教育活拥睦硐耄使终身学习的理念得到广泛的传播和推进。而在实践战略推进上,学分互认已经得到政府和教育部门的关注和重视,但对于执行方案中的成员组织、运作框架、管理模式以及评价体系等都还尚须进一步细化和完善,以提高其切实可行性。政府如何发挥统筹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宏观理念与战略实践的推进研究,是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学分互认研究的重要导向。 (二)强化区域分层研究 开展区域分层研究,可以使学分银行建设逐步实现。这包括:一是研究相同类型、层次学校间学分互认:同一教育形式、同一教育层次的学校之间也存在隔阂,如何对普通高校的学生全面实行跨校选课,以及如何对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如自考、网络在线教育、开放大学等等实现多向沟通,最终实现同类高等教育之间的开放兼容;二是研究不同类型、层次学校间的学分互认:这种合作以高职院校和普通高校间的学分互认最为常见,一般是先从单向认可开始,然后经过学分转换系统实现学分的等量值转换,实现中等学历教育和高等学历教育之间的衔接沟通;三是研究不同形式的学分互认,包括成人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与非正式学习成果之间的转化互认。 (三)实证与行动研究方法并举 主要强调调查研究和行动研究方法。成人高等学分互认研究涉及面广,办学主体走向一体化的融合发展绝非易事,对于各类标准制定,包括学分标准、课程标准,积累和转换规则以及先前学习成果认证标准等,必须有专门机构或人员对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以及学习质量进行调查研究,审核各项标准,实证调查必须成为主要的研究方法,才能凸显我国特色或地方特色的学分互认建设。而行动研究,则是根据调研判断得出比较突出的问题,将设计方案在较好推行的区域进行实践,根据反馈结果进行调整改正,最后大规模推进的实践改革过程。通过行动研究,可以使我国学分互认研究更接“地气”,保证研究实施中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梳理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学分互认研究的内容、路径与方法,为我国学分银行建设提供研究基础,有效推进我国学分银行制度建设。同时学分互认也是推进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基础,它能够为建立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立交桥”打好夯实的地基,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同时提高民众终身学习的积极性。 成人高等教育研究论文:“分层教学”在成人高等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 分层教学”是一种对传统班级教学的改造。它通过改变教学策略来提高教学的内在品质, 使教学既能适合学生个别差异又能促进学生共同提高的教学组织方式。本文根据“分层教学”的基本理论,结合湖南农业大学的具体做法,针对成人高等教育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进行了一些必要的探讨, 使不同认知水平和特征的成人高等教育学生能够更有效地学习和发展。 关键词: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成人高等教育 一、分层教学概述 (一)分层教学的概念 所谓分层教学,就是教师充分考虑学生中存在的差异程度,有针对性地将知识分解为不同的知识层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并积极参与到其中。在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水平,实行分层要求、分层达标,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自己学习的起点和努力的目标,以便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更好的发展,且充分体现面向全体、分层优化、因材施教、主体参与的教学特点,对于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大面积提高学习成绩很有效。 (二)分层教学的理论基础 多元智力理论。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9种智力(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关系智力、音节/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者智力和存在智力),只是这9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程度组合存在,使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分层教学以多元智力理论为基础,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性和不均衡性,重视评价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 合作学习理论。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形式,指几位异质性的学生组合在一起,相互合作相互支持,共同进行学习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合作学习实质上是在分层教学活动中,把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异质同组组合,加强相互沟通,以弥补分层教学在学生“学”方面表现的不足。 成功教育理论。“成功”二字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标准。一个对于A组学生来说也许是不屑一顾的问题,对于C组学生,只要他们解答出来就是成功;一个上次仅考45分的学生这次考了50分就是成功。教师应善于给学生成功的机会,并对其每一个小小的成功给予表扬,让从一个个小的成功慢慢走向大的成功。 (三)分层教学的原则 分层教学的实质是通过学生学习个性化和教师教学非同步的方式真正造出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学,其意义在于:创造出适合所有学生的教学;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让学生主动发展。包括如下内容: 全体性原则。在教学中,着眼点始终面向全体学生,通过不同层次的教学活动,促进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促使每一个人获得成功。应试教育存在面向少数人和面向少数学科的问题,不以素质培养为目的而以考试为目的,考试结果是源源不断分流出“差生”,最后向社会输送大批“失败者”。分层教学正是针对每个学生的差异,为其发展提供平等机会,把目光从少数人转向全体,把发展作为最终目的,真正做到人尽其才。 动态性原则。心理学表明,人们成长过程既有相对的阶段性和稳定性,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对学生的分层也是一个相对运动的动态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区别不同对象、不同时期及时灵活地调控学生的分层标准、各层人数的多少、课堂教学的结构、辅导与评价方法,使学生潜在水平转化成新的现有水平,使每个学生随时处于一个充满活力的积极进取的发展变化过程,做到“有进有出”“有上有下”,最终达到最优化发展。 主体性原则。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因此,分层教学从对学生的要求、课堂教学模式、分层评价等都要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确定好相应目标,且尽量趋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师生情感相互沟通,让学生学得轻松,主动性、积极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隐蔽性原则。学生分层的具体情况教师应清楚地掌握,做到心中有数,但又不能向学生公布,不将其作为评价学生的依据。分层不是一种针对学生学习成绩的终结性评价,其目的也不是一种对学生能力的测验,而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具体操作时应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尽量减少由于分层对学生造成的心理负担。 二、分层教学的实施 (一)教学对象分层 成教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自我学习能力差距明显,学习动机千差万别,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接受能力、学习动机等因素进行分层如下:第一层,基础知识扎实,学习态度好,学习目标明确,接受能力强;第二层,基础知识不扎实,学习态度欠佳,学习目标模糊,接受能力一般;第三层,知识基础底子非常薄,接受能力很差且没有明确学习目标。 (二)教学目标分层 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及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重要部署,学校为学生多次选择、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制定了“就业”“升学”“创业”不同的发展路径。三条路径相互衔接,互为主辅。根据“立体式”培养目标,学生在校完成一年学习后,或选择强化训练、顶岗实习就业,或选择强化文化课模块的学习以备升学,或选择见习锻炼,自主创业。就业方面,以职业能力为培养核心,培养具备关键职业技能竞争力的就业者。升学方面,学生可参加“弘毅致远”实验班完成学业提升,实现继续深造。创业方面,实现“一张文凭,多种证书,一专多能,品学兼优”的综合素质培养,为学生创业提供基本素养。在具体教学教学目标设计时,根据教学对象的具体情况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设计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并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配合,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教学过程。 (三)教学过程分层 教学过程分层是教与学在上课环节及其延伸阶段开展适应各层学生的差异性教学活动。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下的个别化教学,实现了集体教学与个别化教学的优势互补,为层次不同的学生提供了一个适应其发展的学习环境。分层教学结构通常是“五分四合”的形式。“五分”即分别依标自学、分层质疑提问、分层作业练习、分层指导矫正、分层检测评价。“四合”即集体讲授、集体观察、集体问答、集体归纳。当然,在具体实践中并无固定程式,在同一节课内既有面向全体学生“合”的环节,又有照顾各层次学生“分”的环节,它是“分”与“合”的有机结合,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选择和组合。 成人高等教育教学对象的差异化、教学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教学过程中生产性、应用性是基础,学术性是延伸,“学历+技能”的“双轮趋动”教学模式能很好地适应了这一要求,学历部分包括毕业证书考试课程及为后续发展开设的基础性课程,技能培训部分包括综合技能和职业技能部分,做到了知识与技能、职业与学业的良好结合,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搭建更广阔的平台。 (四)教学评价分层 分层教学的效果评估也要实行分层评估,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制定不同的评估标准,教师充分认识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自平台上的进步,使学生能够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在成功的喜悦中由低层级逐渐发展到高层级。同时,成教学生的教学质量评价也要注意内容的全面性与方法的差异性,实行“能力+素质”的双重考核标准,把职业技能证书与毕业证书的考核统一起来,实现文化素质和能力素质的双重考核,在评价过程中,既注重结果的考核,也注重教学过程的考核。不仅为学生多样化成才提供可能,也为学生就业增加了筹码,缩短了学生从学校到社会的距离。 三、结语 总而言之,分层教学在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是不容忽视的,它不仅解决了学生基础参差不齐,难以综合教学的现状,而且在实践过程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由于方法的局限性和班级教学中的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矛盾的复杂性,如何革新班级授课制以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本文虽作了一些探索,但对分层教学的实质和内涵挖掘仍显不足,实践中还未彻底摆脱应试教育的惯性,实施程序比较繁琐,某些隐性操作更难付诸实践,各层次学生的递进发展评估仍很模糊,因此,我们的研究任重而道远。 成人高等教育研究论文:探讨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方法创新模式研究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加大了对人民群众文化工程的建设,并对教育体系进行了完善,形成了科学有效的成人高等教育体系。它是现阶段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学生以外的所有渴求知识的民众。成人高等教育的完善,不仅进一步彰显了人们的终身学习观念,而且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素质人才。本文主要探讨了成人高等教育的基础教学体系,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教学模式的创新,以更好地推动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方法;创新 一直以来,成人高等教育都没有受到社会的太大关注,很多人仅仅认同义务教育和高校教育,而对于成人高等教育,则缺乏一定的认识。因而,在大部分人的眼里,更习惯于将其视为教育的延伸,给了想要继续学习的人一个学习的契机。即使脱离了青年的身份,依然可以以成人的身份接受高等教育。在教育领域的全面改革中,成人教育的变动并不是太大,整体上依旧保持了传统的教育体系和模式,相应地,教育效率并不是太高。现如今,由于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大学生已然成为了大众化的趋势,为此,社会上的统一文化标准,开始出现往上提的状况,越来越多的群众走向了成人高等教育,渴望继续进行学习,完善自身的认识,并为自己的工作形成一定的优势。但是,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当前的发展状况却是不容乐观的,整体的教育模式一直过于单一乏味,教学方法上也未曾进行过全面地优化和创新。而且,成人的学习意识并不强,高等教育对于他们的规范作用更是几乎为0,因而,成人高等教育在很多人的观念里,已然成为了逃避社会的另一种方式,而没有实际的教育价值。在这样的状况下,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应当对教学模式进行积极有效地创新,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进而使得整体的教学效率获得全面地提升,成人高等教育也能够重新受到社会和人民的认可。 一、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分析 成人高等教育之所以会重新进入当代人的视线当中,与我国人民文化素质普遍提高有着最为直接的联系。现阶段,我国的教育体系逐步地进行完善和发展,教育领域更是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整体的教学质量也有了很大地提升。在这样的状况下,大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高校教育已然不能较好地满足当代人深层次的教育需求,进而导致成人高等教育成为了社会教育的主导发展内容。但是,成人高等教育当前的发展状况并不乐观,无论是教学模式上,还是教学方法上,都存在相当多的问题。而且其的教育对象是成人,他们大部分已经有了一定的工作和社会地位,因而在对知识的讨论上会产生不同的见解,想要以自己的思想去看待学习上的问题。如果对他们进行统一的传授式教学,这个知识的传授过程不仅很难被他们接受和认可,而且很容易受到他们内心上的抵制,导致实际的教学效益严重降低。但是传授式教学却依旧是成人高等教育的主导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新时代的人群变得更加活跃,也更加重视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对于别人讲述给自己的认知,只有在确定具有一定可行性的基础上才会接受,否则会以自己的思想进行反驳。这样的学习状态从义务教育延伸到了成人教育,在成人高等教育中,人们的思想已经趋于成熟,对于外界的事物,有着多种不同的看法,相比小的时候,他们更加渴望学习,而且十分强调真理的重要性,对于过于浅薄的教学内容,他们并不会认真地进行学习。因此,现如今的成人高等教育,不仅本身存在着较多的问题,难以获得有效地发展,而且整个教育体系,已然很难适应当前时代的发展需求,实质的教学效用并不高。 二、成人高等教育中的教学方法创新 (一)实事求是,发挥学员的主体性作用 成人教育之所以在时代的发展中,愈发受到社会和人们的重视,主要原因在于学习人群的主体性需求。在他们的认知里,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和发展,越来越多全新的知识技能呈现在人们的面前,而且也冲击着当前社会的各个应用型岗位,面对这样的形势,自己的学识依旧存在着很多内容上的不足,渴望进一步提升和完善自己,成为适应新时展的人才,因而加入了接受成人高等教育的行列。但是,当他们进入之后,却发现很多时候的教学内容偏离了自己的认知,对于自己想要拓展的知识面并没有太大的帮助,而且所采用的教学模式也是十分枯燥乏味的,导致学习的兴趣严重下跌,呈现出相当不好的发展状况。为了合理地改变这种状况,成人高等教育应当在重视教师引导作用的基础上,尊重学员的主体性。与义务教育不同,成人教育的教育对象主要是社会上的成人,他们的自主性相当高,如果在教育的过程中,未能够将教育内容与学员的学习追求紧密地联系起来,那么它能产生的教育效益就是微乎其微的。在成人高等教育中,发挥学员的主体性作用是十分有必要的,它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可以对教学的过程和模式进行优化,使得成人教育教学更加完善合理,能够被学员所接受。其次,能够促使学生产生较高的学习积极性,使得成人教育具有更高的适用性。最后,可以拉进教师与学员之间的距离,使他们形成一定的互动交流关系,进而促使成人教学质量得到切实地提高。 在成人高等教育当中,要想发挥学员的主体性作用,必须优先对教学理念进行创新性转变,将教与学完全地结合在一起,使成人高等教育真正成为学员学习的载体,为他们的学习提供最为切实的服务,并把学员放在教学的中心地位,开展科学的教学模式。同时,为了保障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应当加强与学员的沟通交流,了解每个学员的不同学习诉求。而且成人这一群体本身有别于学生,因而在对他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他们的成长状况,不能用对待中小学生的想法去对待他们,否则会产生一定的矛盾和问题,不利于教学的合理开展。此外,成人高等教育的主体对象是成人,他们一般都已经有了切实的工作岗位,并且拥有了相当高的社会阅历和经验,因而他们渴望学习到的知识,会与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有着最为密切的联系,最好能够服务于他们的工作。为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切实地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将整个课堂的教学重心放置在学员这边。对于传统的枯燥教学模式,教师应当给予实时地发展和创新,不再拘泥于单纯理论知识的教学,实事求是,根据成人的学习特点,将诱导式教学、分层教学、模拟教学等适合成人的教学方法运用到教学当中来,进而合理培育学员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一般而言,为了强化课程的教学效果,教师通常都会进行本堂课教学内容的备课,并将知识的重要程度进行划分,筛选其中最为实际有效的知识,进行集中讲学。在课堂时间结束以后,教师应当与学员进行适当地沟通和联系,对于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所具有的不同思想见解,进行针对性地回答,椭他们获得合理有效的认知。 (二)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流程的创新设计 在进行成人高等教育的授课过程中,所需要的教师往往具有较高程度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但是对于教学流程的设计,却一直未曾进行合理地改善,使得整个教学过程过于乏味,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在这种状况下,受到了相当强烈的抵制。为此,教师应当对教学流程的设计进行优化和改善。在教学流程的主体内容中,教学内容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它所指的,并不仅仅是教材上的知识点,更多地是教师对它讲解的全部内容,囊括了教师对这部分知识点的认知和思想,同时还有教师采用的方法。通过教学内容的完善,整个教学课堂会充满生机,整个教学过程也会更加合理有效。在对教学内容的完善中,教师也需要考虑到学员的学习主体性,帮助学员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和社会涵养,使他们能够更加适应自己的工作岗位。因而,在设计教学流程的时候,教师应当在完成基本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实时地拓展,加入一些全新的内容,进而使得教学流程更加科学完整,能够直接吸引学员产生较高的学习兴趣,整个教学课堂也会变得生动。同时,为了使教学流程切实地服务于学员的学习,教师可以对教学体系进行适当地改革,删减一部分实效性十分低的教学内容,同时也可以适时加入一定的时代性成人教育内容,以为学员的成长提供更加合理的方案和技能基础,具体的时代性教育内容可以以信息技术教学自主。此外,当前的成人教育应当考虑到学员的学习特点,所设置的教学内容必须具有一定的明确性。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要抓住成人教育课程的重点进行讲解,把其中较难的地方进行集中地教学,确保学员能够切实地掌握。很多时候,由于学员的年龄不一,所具有的认知能力也大不相同,在进行授课的时候,教师要适当地运用由简到难的教学方式,给予认知能力较弱的学生一个缓冲的学习时间。为了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教师往往还需要设计一定的习题和实践方案,而对这部分内容的设计,教师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出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题目,而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促使学员感受到这些习题对他们的作用,积极有效地完成。在对这些习题进行批阅的流程中,教师不可以以统一的答案标准去进行批阅,成人的学习观念和思想往往会受到所在岗位的影响,因而对于同一个社会性的问题,他们会回答出多个不同的答案。教师需要正确认识和尊重他们的答案,给予一定的认可,并将自己对于这一习题的想法阐述给学员,以公平交流的态度与他们进行讨论。 (三)成人高等教育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 在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中,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包括启发教学和注入教学,很明显地发现,这两种教学模式同样存在于我国的普通高等教育当中,虽然不能说两者的教学内容开展完全地一致,但是其本质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在新时代的冲击下,我国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变得更加全面,而且十分注重知识技能的实用性。在这样的形势下,成人高等教育应当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采取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科学有效地提高学员的素质和能力,促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具体的教学模式创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1、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提高学员的实践能力。现如今,我国的成人教育模式没有丝毫的独立性,所呈现的教学状态和普通教育并没太大的区别,而且在教学计划和目标上,也有很多的内容与大学教育相重合,具有的专业课程十分地局限,过于注重对理论知识内容的讲解,对于实践技能的训练,没有丝毫的促进作用。因而学员对于这种“乏味”的教育模式,并没有太大的学习兴趣。因此,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应当实时地对成人的课程结构设置进行创新和完善,推出一些以实践技能为主的课程,同时,在对课程的筛选上,也要加以充分地重视,选取最为适合成人的专业课程。此外,成人高等教育中必然还会有相当多的理论知识专业课程,在对这些课程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尝试着引入一些全新的实践方案,促使学员的学习能够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产生更好的实效性。 2、高效结合新时代的数字网络教学技术。在时代的迅速发展中,我国的教育领域,获得了相当多的科技教学设备,使得教学手段更加地科学有效。现如今,数字网络教学技术已然成为了教育领域的基础教学手段之一,成人高等教育领域也应当加大对其的重视,积极地拓展数字化教学方法。将数字网络教学技术合理地应用于高等教育当中,不仅能够为学员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课程,给予他们一定的自主学习和选择空间,还不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学员随时随地地进行学习,同时能够与学员进行一定的互动,使他们的学习更加明确。在现如今的国内教育中,渴望受到成人高等教育的人群越来越多,因而数字网络教学技术的出现,无疑为人们的学习提供了全新的途径和方法。相比于普通的成人高等教育而言,数字网络教学技术包含了更加完善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十分有利于远程教学的开展。而网络教学的不受限制,更加为成人的学习提供了方便,很多的成人,由于工作的时间过于紧凑,白天没有太多空余的时间可以进行学习,因而让他们参与到普通的高等教育中进行学习,十分地不切实际,而网络教学的开展,使得他们可以在网上进行学习。此外,学员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不免会产生一定的疑惑和问题,而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切实地解决,会对以后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通过网络教学互动,学员可以把自己的问题罗列出来,反映给教师,并由教师做统一地解答,使得网络教学更为科学完善。 三、成人高等教育中教学评价的创新 现如今,我国国内的大多数成人高等教育,在进行教学评价时,依然采用着十分传统的闭卷考试模式。但是,这样的评价方式仅仅能够凸显出学员都某部分知识理论的掌握程度,对于实践技能并没有进行丝毫地考察,因而得出来的评价结果是不完善的。同时,成人高等教育本身不同于其他阶段的教育,其更加注重学员的主体性作用,而频繁采用闭卷考试的方法进行教学评价,学员的学习热情会迅速地降低。因此,教师需要对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进行创新和改革,采用全新的评价审核方式对学员进行考察。具体的考核可以包括以下追矫娴哪谌荩 (一)设置一定的作业评价体系。在成人高等教育当中,学员要想合理地完成教师的作业,就必须深刻地掌握教师教学内容,并对书本内容有着一定的探索和思考。由于很多学员采用的学习方式是网络学习,教师的作业布置涉及不到他们。因此,对于他们的作业评价体系构建,可以从设置作业题库开始,随机地为学员安排作业内容,同时需要控制在一定的作业量之中。在学生上完课以后,教师可以鼓励学员在课下完成,对于学员作业的批判,教师要做到尽量认真,并对作业进行一定的批阅打分。通过这样的教学评价方式,学员会产生一定的学习积极性,渴望切实地进行学习,而且能够形成一定的知识理论基础,便于应对教师的考试。 (二)设置开卷考试。在很多教师的观念里,只有闭卷考试能够做到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考核,事实上,在一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专业课程中,设置开卷考试更加有利于对学员的考核。开卷考试需要学员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地分析,发现试卷题目的解析思路,并找到最终的答案。而且,开卷考试中的试卷题目,很多都不是教材上能蛑苯诱业降模需要学员结合教材上的内容,根据自己的思想和认识,进行正确的答题。这种考试方式能够最为直接地考察学员的综合能力,所产生的评价结果具有相当高的合理性。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时代的飞速发展中,成人高等教育也会逐步地走向大众化,成为提高社会群众认知和文化的主导教育体系之一。现如今,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依旧存在着很多方面的不足,无论是教学模式,还是教学流程,都与学员的成长要求相不符,对于学员成长的实效性并没有太大的帮助。因此,教师应当创新教学模式,采用科学的教学手段,结合信息技术,进而使得成人高等教育更加切实有效,能够为成人的综合素质提升产生最为科学的促进作用。 成人高等教育研究论文:我国成人高等教育转型过程中的动力研究 摘要: 我国成人高等教育转型过程中的动力主要来自于:社会变革的推力、成人学习需求的拉力、教育竞争的压力和成人高等教育自身利益的驱力,这四方面的力共同构成了成人高等教育转型的基本推动力量。 关键词: 成人 高等教育 动力 0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转型加速,在此过程中,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经过近30年的发展,现在正处于一个由传统教育体制向现代多元化转型的关键期。新近由教育部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的教育活动,特别是成人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加强成人教育体制的改革”。鉴此,本文试对成人高等教育转型的动力问题加以探讨。 1社会变革的推力 目前,我国正处在急剧社会转型的过程中,这种转型是包括了经济转轨、科技创新、政治变革等在内的社会整体性变革。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与整个社会大系统及其他子系统之间存在着十分复杂的关系,教育要为社会发展服务,而教育本身又受制于一定社会的发展变化。社会的变革势必会给成人高等教育带来巨大的冲击,并且加快成人高等教育的转型,促进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以经济转轨的角度来看,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以及计划经济体制分别向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和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势必促进成人高等教育机构和管理体制等的变化。例如,非公有制经济能够快速发展,是因为我国对紧急体制进行了改革,一方面增多了成人高等教育的投资途径,加大了其办学主体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为促进社会力量办学的发展提供了经济保障。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在深层次上逐步转变教育管理职能:由微观管理与直接管理分别转变为宏观管理和间接管理。这样一来,不仅确保了成人高等教育依法办学的同时,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才供求市场,而且促进政府下放管理权限。例如,要想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及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就需要成人高等教育在市场需求的指导下对教育结构进行全面的调整。在对学科专业结构进行调整的时候,一方面应抓住一些诸如微电子产业等新工艺的产生的机遇,及时地添设同其有关的新学科专业,从而培养出能适应这些新兴产业的优秀人才,加强他们的职业技能以及工作能力;另一方面,还应依据产业结构的调整,若有一些学科专业在社会上的需求并不是很多,就要日趋地去减少这类专业的学生直到停止招收此类专业的学生。在保持层次结构低重点的同时,合理发展成人本科以及在职研究生的教育,加大发展大学继续教育的力度也是我国成人高等教育需要努力的方向。在对布局结构进行调整的时候,成人高等教育要转移战略重点,即逐步向农村、中西部地区和社区转移,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西部大开发战略及城镇化和社区发展的需要。这一点在十七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从科技进步的角度来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不但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以及生产力的发展,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教育改革的力度。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在知识质量以及总量方面均产生了重要的变化,人们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知识,进行终身教育,才能紧随时代的步伐,完善自己,加强自身的综合素质。当今,现代信息技术正朝着网络化、信息化以及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使人们的学习方式以及生活状况得到改变,从而使得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也发生了改变;另一方面,其同成人高等教育的有机结合,能够不受传统教育的时空以及资源、地域的约束,营造一个适宜学习的良好环境,拓展教育对象,使教育效益得到提高,从而带动成人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促进成人高等教育转型。 从我国的政治发展来看,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健全法制、高度民主、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行这一目标,不仅能保障我国经济的发展,也强有力的支持了成人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成人高等教育要加快依法治教和自主办学的步伐,这是法制化和民主化的政治在客观方面的要求。以法制化建设为例,社会的转型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由传统的伦理社会转型成法理社会,这就要求成人高等教育的立法、司法、执法及法律监督等法制的建设要不断加强。毋庸置疑,我国教育的立法建设在近年来己有丰硕成果,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等一系列法律,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成人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尽管如此,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立法建设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 2成人学习需求的拉力 作为特殊学习群体成人学习者,具有学习的不同需求、学习的工学矛盾、学习的经验性与自主性等与未成年人不同的学习特点。根据传统观念,人们通常认为,成人参加学习的主要动机是追求学历。但成人学习人群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增加,成人的学习需求也日益多样化。对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学员进行调查,得出的研究报告显示,职业发展、求知兴趣、服务社会、外界期望及其它是成人参加学习的主要动机取向。而求知兴趣又包括使学习带来的充实感得到满足、对所学课程的内容感兴趣、想学习新知识、参与学习让自己获得成就感、增进知识、补足过去所学不足、满足求知欲等;职业发展包括求得工作或职业升迁、提高学历获得文凭、提高社会地位、增进工作就业能力、基于社会竞争等。调查研究显示,求知兴趣是成人参与高等教育的主要选择,占65.1%;职业发展排在第二位,占16.8%,另外还包括服务社会、外界期望等等。[1]由此可知,成人参与高等教育有多样的动机取向。科学技术在快速发展,我们要适应工作与生活的需要,就必须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同时,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改善,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人们越来越强烈的想要学习各种知识,在成人参与学习的需求中,学历文凭不再是唯一的,甚至也不是主要的。成人高等教育因成人学习需求多样化需要有所改变,学历导向的成人高等教育是传统教育模式,它已经无法满足成人多样化的学习需要,要使现今社会不同层次、年龄的成人学习需求得到真正满足,需要将单一封闭的学历型成人教育转变成灵活多样型的。目前,社会上各种火爆非学历教育培训的市场,也是在侧面对这点的一个印证。 3高等教育竞争的压力 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不断加快,普通高等教育的规模超常规发展,招生人数急剧增加。扩招前的1998 年,全国普通高等教育的招生数为108万人;到2008年,招生人数猛增到640 万,十年内增加6倍多。[2]这样的增幅是史无前例的,也大大地占据了先前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一些生源市场,给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生源带来了危机,并且,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由于高等教育日趋的大众化,各种新的高等教育形式诸如民办高校、独立学院等正在逐步的发展。我们以湖南中山进修大学(原中山业余大学)为例,它成立于1978 年,是我国第一所民办高校。这标志着经过二十多年后,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终于打破沉寂再次登上了历史舞台。从八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初,对于民办高校来说,这近十年的时间是其重新崛起的发育期。由于《社会力量办学条例》、《民办教育促进法》的陆续颁布,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全新时期,有越来越多的办学机构,而且远销学生的数量也在不断地增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截至2006年,全国民办高等教育机构994 所,注册学生约94 万人,当中,具备颁发国家认可本、专科毕业证书的民办高校达到278 所,在校学生约134 万人,这个数字还没有包括独立学院的统计。[3] 新的高等教育形式的产生一方面加大了成人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改革力度,达到了人们对高等教育的不断需求以及与推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彻底地打破了原有的成人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二分天下的高等教育格局。由于办学时间相对较长,普通高等教育院校在各个方面都有着优越的条件,同时也具备相对强的竞争实力。然而,成人高等教育出于在经费、声誉以及条件等方面的原因,要想同普通高等教育竞争进而胜出的话,就必须及时对自身的发展战略进行调整,发挥自身优势,否则就有被淘汰的危险。 4自身利益的驱力 对于自然界的生命物种来说,趋利避害是一种本能,这种本能保证了其生命的存续。人是生命物种进化最高的产物,其选择能力比其他生命物种更强,因为人的这种能力是以大脑及其抽象思维功能为基础的,不是靠纯粹的自然本能,而是有理性选择成分在其中。人是这样,以人为基础建立起的系统、组织亦是如此。由于这种以自身利益追求为根源的驱力是内生的,所以与前几种动力相比,更具效力。根据有关部门的专门研究,成人高等教育转型的内驱力主要来自于转型之后的利益回报,来自持续稳定的发展需要。从目前来看,一方面是传统学历成人高等教育处境越来越艰难,路子越走越窄;另一方面却是非学历培训行业的快速发展,各种民办的非学历培训市场异常火爆。2009年中国教育研究所的调查统计显示:近十年中国培训业正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截至2008年中国培训业收入已接近5000 亿元,约占整个国民生产总值的大约2.3%。目前,主要的培训领域包括有:管理培训、IT 培训、外语培训以及其它各类培训(如各种工程技术培训)等。以外语培训为例,外语培训一直是培训市场的主力军,据保守估算,中国外语培训市场每年约有150 亿元的市场空间。仅上海一地,外语培训市场每年的份额就高达10 亿元人民币。而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申办,以及出国留学热的不断升温,进一步促进了外语培训市场的发展。目前,外语培训主要集中在留学英语、英语口语、英语证书培训等领域。其中,留学英语培训以出国留学或有出国发展意向的人士为对象,以帮助学员通过各类出国留学考试为目的,包括托福培训、雅思培训、GRE 培训、GMAT 培训等。统计数据显示,2003 年,中国大陆地区雅思考生人数达到5 万人。近年来,托福考试虽有降温的趋势,但每年的考生人数仍在2-3 万人左右。[4] 成人高等教育作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一支重要力量,应该促进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的衔接,加强高等教育与职业培训的融通,有效整合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开展高端继续教育与职业培训,发挥连接高校国民教育体系和社会化终身教育体系的桥梁纽带作用,不断开发和提升成人职业能力,完全可以也应该在上述的培训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在培养高层次职业化人才中有所作为。 成人高等教育研究论文:成人高等教育学前教育学生专业认同度现状与对策研究 摘 要: 学生在专业学习中的专业认同度越来越占重要地位。本研究运用问卷法、访谈法,以浙江省广播电视大学萧山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为例,了解专业认同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学训结合”的教学模式、纳入情感教育教学内容、增加专业见习、实习机会,提供有效指导三点相关对策。 关键词: 成人高等教育 学期教育 专业认同 现状与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知识信息化的演变及课程改革的推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了实质性的变化――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形成,学生在专业学习中的专业认同度越来越占重要地位。专业认同程度,指个体对于社会现实中的专业在主观上的一种感受,具有与之相关的结构和发展进程,是个体与该专业内心保持一致和平衡的程度[1]。学者王顶明认为对专业认同的解释应该从其结构维度整体分析,即包含个体的认知、情感、行为这三个方面[2]。本次研究采用这一观点就这三个维度展开调查。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在充分尊重成人高等教育背景的基础上,运用问卷法、访谈法了解浙江省广播电视大学萧山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主要专业认同问题,层层分析现状,在此基础上为成人高等教育中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有效建议。 1.调查对象。以浙江省萧山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的所有学生为调查对象,皆为成人大专全日制在读。共发放问卷344份,收回有效问卷313份,具体情况见下表。 表 样本学生和年级分布情况 2.调查工具。采用《学前教育专业认同感调查问卷》(以下简称《学生问卷》),《学生问卷》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学生个人基本信息、专业认知信息、学习情感信息和学习行为情况。 3.资料收集与数据分析。本次调查选择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填写问卷,并在填写问卷前统一说明注意事项,研究人员在场专门负责问卷答疑、现场回收,保证问卷质量。 数据采集结束后,采用SPSS22.0对量化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访谈和观察资料录入、整理和相应分析,并与数据性结果进行验证和补充分析。 三、调查结果 1.专业认知信息:学生对专业信息的了解与认同。第一,在就读学前教育专业前,对专业认识了解较少。73.2%的学生表示,报考本专业前对专业不太了解(66.5%),甚至一无所知(6.7%)。相应的,学生对该专业研究的最新进展不太了解,占总人数的61.1%,其中15.8%的学生表示非常不了解。 第二,在就读该专业后,学生普遍认同专业学习的价值。调查显示,72.3%的学生认同专业理论课程的价值,77.5%的学生认同专业技能课程的价值。大多数学生能够认同专业学习的价值。 第三,对专业理论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的认同程度有明显不同。经过具体分析发现,虽然大多数学生认同专业技能课程与专业理论课程的价值,但73.6%的学生认为专业技能课程相较于专业理论课程更有价值,并且59.8%的学生愿意花更多时间在专业技能课程学习上。 2.学习情感信息: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态度与意愿。首先,大部分学生喜爱本专业。调查显示,82.4%的学生入学后仍喜欢该专业,70.6%的学生表示喜欢目前专业的学习,不过72.9%的学生表示更有兴趣学习专业技能课程。还有不少学生表示,在课余他们仍对专业实践问题感兴趣,占49.5%。60.2%的学生表示和别人谈及专业时感到自豪,63.2%的学生认为专业学习使对生活的态度更加积极。以上数据表明,大部分学生喜爱该专业,并在专业学习中尤其专业技能课学习中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 其次,更倾向于选择对口职业。调查显示,85.5%的学生对将来成为幼儿教师有兴趣,其中15.4%的学生非常感兴趣,70.1%的学生表示比较感兴趣。54.4%的学生表述对口职业的发展前景符合自己的人生长期规划目标。相对的,学生对对口职业的就业信心较为不足,44.8%的学生表示比较有信心,大多数则表示不能确定,占39.8%。由此可见,虽对职业有较高的意愿,但对就业的信心显得相对薄弱。 再次,专业学习氛围较为融洽。专业学习氛围是影响学生专业学习态度的不可忽视的情感因素。调查分析显示,半数以上学生认为能和很多志同道合的人走到一起,变得更加快乐,占69.5%。74.5%的学生表示与周围同学相处融洽。 3.学习行为信息: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动机及行为。问卷调查与访谈的结果显示:在择业方面,58.5%的学生表示毕业后打算去幼儿园做一名教师,其中77.1%的学生希望毕业后能够成为公立幼儿园的教师,22.9%的学生希望毕业后去私立幼儿园做教师,还有24.3%的学生没有确定自己毕业后的打算,4.8%的学生打算自己办幼儿园,3.8%的学生选择继续升学,8.6%的学生选择改行。 学习过程中,57.2%的学生表示对自己的专业学习有一定的未来规划。49.8%的学生表示大多数时间都能专心投入专业学习。大部分学生热衷于学习之外的学生集体活动,占61.5%。业余时间,38.6%的学生能够阅读专业书籍,48.8%的学生会经常关注专业相关的新闻,50.8%的学生积极参与和专业有关的社会工作。 四、结论分析 1.影响专业认知因素。除了个体学习经验与学习水平之外,学习动机是影响专业认知因素的关键原因。成人教育研究的集大成者诺尔斯认为:成人对学习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是结合自身的职业需要[3]。也就是说,相对于将学习看做一种个体成长路径这种动机类型,成人教育的学习则更倾向于满足职业需求。更功利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并不在乎自身对专业的认知水平,而更关注专业能否为自身带去何种“立竿见影”的用处。 上述这些在学生对于专业理论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的认同程度中得到体现,不愿局限于专业理论知识,对专业技能的学习更感兴趣,更愿意花费时间,更想掌握那些能够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知识。因此,实际教学中要建构理论和实践的桥梁,适当增加实践类课程教学时间,借此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成人高等教育研究论文:西部高校成人高等教育改进措施的研究 【摘 要】相对于发达地区,西部地区高校的教学资源相对缺乏。为了提高成人的教学质量,以西部高校成人教育信息专业为例,探讨了如何借助于现代化信息技术,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建立现代化的成人教育教务管理以及教学质量的评价机制,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教学策略;教务管理;质量评价机制 0 前言 湖南西部地区地处云贵高原边缘,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民族地区,“西部大开发”政策为其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因此需要大量的人才。由于湘西经济落后,本地大学毕业生一般不愿意留在湘西工作,同时外地高校的大学生毕业生也不愿意来湘西工作。因此,成人高等教育成为解决人才需求的一个重要途径。 传统的成人教育模式,其教学形态可以说是以“教室为中心, 教师为中心,课本为中心”,整个教学活动可以看成一个纯粹的单向流动过程,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感到枯燥乏味,上课效率低。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如何利用现代技术来提高成人教育的质量已经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如文献[1]利用强大的网络资源,提供情景环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文献[2]针对成人高等教育的现代化管理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管理现代化的方法。文献[3]研究了如何管理利用计算机及互联网进行成教教务管理。文献[4]提出了成人教育质量评价似乎更容易接受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的观点。以上研究均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本文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吉首大学的实际情况,从成人教育的教学策略、教育管理、以及质量评价等方面展开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方法。 1 研究内容 吉首大学的成人教育有本科45个,专科37个,涵盖了理工科、文科等众多学科。办好成人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以下几方面来研究提高其质量的方法: 1.1 教学策略的研究 教学策略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制定出合理的整体方案,包括对所选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等。文献[5]提出了,在教学中所采取的教学策略应该首先考虑教学过程的效率。由于成人教育基本上是利用上班空余时间参加学习,所以学习效率是至关重要的,即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吉首大学地处湖南湘西,经济不发达,教学资源显得不足,因此针对成人高等教育,采取什么样的有效教学策略,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内容。 1.2 成人教育教务管理现代化的研究 相对于全日制学生的管理来说,成人教育的教务管理显得松散,好的管理能够提高教学质量。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能够为成人教育的管理带来便利,降低管理成本。因此针对吉首大学的成人教育现状,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进行现代化管理,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1.3 成人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机制的研究 成人教育的教学效果最终需要通过一定的标准来衡量,制定适合本校成人教育的标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成人教育的教学质量。因此研究适合本校的成人教育的教学质量,具有一定的意义。 2 具体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根据实际的教学现状,提出了以下解决方法: 2.1 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针对成人高等教育的特点根据各门课程的特点探索其有效的教学策略。本文选取DSP原理及应用、网络安全编程两门课程为例,分析所采取的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的目的。 DSP原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DSP芯片结构复杂、资源多、功能强大,牵涉到很多的硬件知识,在短时间内要学生掌握这门课的难度非常大。因此采取的教学策略如下:首先提炼出每一堂课的核心问题,并将该问题提前下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如,在讲授DSP存储结构时,首先将课堂内容提炼为“什么是哈佛结构及其与冯洛伊曼结构的不同”,并要求学生课前预习。为了提高预习效果,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将3至4位学生分为一组,并明确要求上课时必须每个小组选取一名代表回答老师所提出的问题。每次课堂之后,老师根据课堂所讲授的内容,提出几个问题学生讨论。这样通过给出问题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学习效率。另外为了加深学生对DSP内容的理解,授课时将与之相关课程如微机原理、单片机原理的知识结合起来讲解,通过与相关课程的对比,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DSP课程的内容。 网络安全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积极性。采取了授课均在实验室的形式,以及分组实践的方式。不同于以往的理论课,该门课程的理论课也在实验室授课,老师讲完相关的理论知识之后,学生紧跟着实践,实践完之后,再继续理论课的讲授。不同于以往的授课,即理论课和实践课完全分开,容易让学生产生枯燥无味的感觉。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和兴趣,采取任务式的教学方式,即提出相应的任务让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同时采取分组的形式,2人一组,并根据每组所完成的质量给出相应的评价。这样通过既合作又竞争的方式提高学习效率和积极性。 2.2 成人教育教务管理现代化的研究。成人教育教务管理的现代化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能够更好地达到成人教育的培养目的。本文主要针对成人教育管理的教育效益来讨论成人的教务学习管理。1)首先建立成人教育的信息管理系统,即通过软件管理学生的信息,如学习成绩、学籍、选课等。2)开发一套教务考试管理系统。该系统针对不同课程的特点,建立相应的试题库。针对不同的课程,设置不同的考试要求。如一些实践性强的课程,采用上机考试的形式,而另一些理论性强的课程,则采用试卷的形式等。对于每次考试,则按照设定的难度通过系统抽取相应的试题。3)开发一套教学信息平台。教师和学生能够通过该平台进行互动。即老师能够通过该平台和解答作业、问题,学生能够通过该平台向老师提问。通过该平台,教师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4)建立网上学习资源库,学生能够通过该资源库下载与教学有关的一些学习视频,从而有助于学生的自学和课后复习。 2.3 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机制能够对具体的教学工作给予必要的监督、检查,并评价教学成果。一个好的评价机制能够促进成人教育质量的提升,因此如何建立一个好的质量评价机制时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文献[4]引入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理论,即将“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保障、以客户满意为标准、以过程管理与持续管理为重点”的观点引入质量评价机制中。本文通过引入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理论并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质量评价机制。 首先质量标准的建立是在全员均参与的情况下进行的,即在授课的教师,学校管理者、以及成人学生的共同参与下完成的。其次成人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需要自身去面对市场,适应市场的发展需要。因此质量评价机制的建立主要是根据学生的满意度和社会满意度。成人教育使学生满意的方式主要表现在课程上,即课程设置是否反映当前最新科学技术的发展,课程授课的质量,学生实际从课程上受益的大小。因此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使学生满意的关键。此外,要使得社会满意的主要表现为,通过成人教育,学生的实践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具有从事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力。因此需要建立一个科学的成人教育实践培训体系,培养成人的实践工作能力是使得社会满意的关键。 3 结语 本文针对成人高等教育的问题,从以下几方面分析讨论了提高成人教育质量的方法: (1)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成人教育教学策略的制定、选择与运用。即根据相关课程的内容特点,结合现代信息技术,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策略。 (2)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务学习管理现代化。由于成人学生社会事情多,考虑到成人教育的时间有限集中性,本文主要针对成人教育管理的教育效益来讨论成人的教务学习管理。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出相应的平台,能够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达到成人教育的培养目的。 (3)引入成人教育教学模式的评价机制,通过该质量评价机制能够促进成人教育质量的提升。 成人高等教育研究论文:成人高等教育若干心理问题的研究 摘 要 成人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给社会带来非常深刻的影响的同时,也引发了关于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若干心理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正确的疏导和教育管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成人高等教育的成败。 关键词 成人高等教育 心理疏导 教育管理 近些年来,成人高等教育蓬勃发展。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成人教育学生不仅有着相同的理想和追求,而且,他们特殊的身份和经历,也使得成人教育学生表现出了不同的心态和特点。因而,成人高等教育对传统的高等教育理念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本文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对成人教育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了讨论和分析,为提高成人高等教育水平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 一、成人高等教育的社会意义 由于普通高校受招生数量限制,普通高等教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然而,成人高等教育给那些因高考失败或其他原因而未能进入大学深造的学生,提供了重新学习的机会,为广大社会青年提供了继续学习和深造的机会,从而产生了良好社会效益。成人教育学生毕业后自谋职业,自主择业,加速了人才自由流动,提高了社会智力投资的效益。 二、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心理特点 由于成人教育学生特殊的社会地位、学习环境、以及个人成长经历,使他们在人生理想、价值观念、谋求职业等方面,都具有别于普通高校学生。成人教育学生的心理特点主要有: (一)较普通高等教育学生更大的心理压力 成人教育中,不少学生仅仅因为几分之差而在高考中落榜。因此他们有一种不服输的劲头,他们渴求新知、积极进取,希望自己的价值能够得到社会的承认。这些学生虽然在大学校园里学习,却没有身处大学的优越感,只有刻苦学习的紧迫感。由此产生的潜意识心理动力,一方面最大限度地调动了他们自强向上的竞争意识,同时也给了这些学生更大的心理压力。 (二)较普通高等教育学生更多的自卑感 由于高考失败,多数成人教育学生具有自卑感。许多学生心理上失衡,不愿让别人称他们为成人教育学生,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与普校生之间产生了一条明显的界限。而且,在择业时,社会往往也不把他们与普通高等教育学生同等看待。这种来自社会和心理上的压力,使不少人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因此悲观、失望,甚至白暴自弃。 (三)较普通高等教育学生更多的功利心 成人教育学生中,有部分学生是为了寻找出路,才不得不选择成人教育这条出路。这部分学生学习不十分努力,热衷于交际,参加成人教育学习,只是为了“混文凭”。因此,这部分学生根本意识不到学习对于自身素质提高的重要性,有的更多是急功近利的心态。 三、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心理疏导 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心理疏导应遵循如下几个原则。 (一)了解学生的个性 个性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西方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一般侧重于个体的心理差异方面。把个别的心理特征理解为个性。个性是客观存在的,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看到个体之间的共性,还要对个性差异给予足够的重视,与学生通畅的交流,了解他们的问题和压力。 (二)重视学生的个性形成 在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就是发展学生的个性。我们在认识个性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既要看到个性与个体生理的联系,更主要的是分析一定的社会条件对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作用。结合学生特殊的个性问题,对每一个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疏导。 (三)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尊重学生的个性并不是迁就、无视他们的消极个性,而是在平等、博爱的基础上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 四、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教育管理 成人教育学生和普通高等教育学生一样,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他们能否成才,也是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兴盛的问题。因此,不仅仅要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和思想规律,对其进行正确的心理疏导,对其进行正确的教育管理也是当务之急的。主要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坚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要经常对学生进行目标教育、道德教育、纪律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端正学习动机,掌握真才实学,以便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适应未来。 (二)严格教学管理 教学工作是成人教育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是成人教育的生命线。为了保证教学质量,首先要严格教学秩序管理,建立严格的考勤制度和处罚措施。其次,要努力改善成人教育学生的学习环境。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地为学生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使他们掌握更多的知识,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严格学生管理 管理好学生,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首先,对学生的管理要严格。但严格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根据党的教育方针而制定的培养目标。其次,严格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成人教育学生的来源、成份比较复杂,思想修养、文化程度、年龄等参差不齐,对严格要求的接受程度也不同。只有从各种年龄、各种类型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以恰当的分寸向他们提出“既可望又可及”的要求,才能使他们易于接受。 五、小结 纵观本文,成人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存在很大的差异,尤其在学生心理问题方面。因此,成人高等教育必须通过心理疏导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调动其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顽强的竞争意识,消除其自卑感。同时,依靠科学严格的教育管理手段,培养学生的自尊、自立、自强的精神,使他们以自己的优异成绩,树立自强不息的社会形象,赢得社会承认。 成人高等教育研究论文:基于幕课(MOOC)教学模式下的成人高等教育研究 摘要:幕课(MOOC)是当今教育领域新兴在线教学模式,相对言传身教的传统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优势。本文对幕课教学模式进行了简要的介绍,结合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了幕课教学模式面临的挑战,提出了推进幕课教学模式的策略。 关键词:幕课;教学模式;成人教育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新时代开放的教育观念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可,传统的教学模式发生了一定的转变。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为幕课教学模式带来了发展契机,现阶段将幕课教学模式应用于成人高等教育的构想也许还面临着多种困难,但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学习意识的提高,推进幕课教学模式在成人高等教育中应用的可行性逐渐提高,幕课教学模式推进策略的研究也成为成人高等教育研究中的热点和重点。 1幕课教学模式介绍 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是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简称,从字面上理解,该种教学模式与互联网技术结合之后,注册的人员众多,知识的获取并不设门槛,专门为成人提供教育服务,只要是想学习的人,都可以选择这种互联网教学方式,在线平台为人们提供灵活的学习空间,实现了跨时空学习,利用网络进行学习互动,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进程、师生互动过程被完整系统地再现。 幕课教学模式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和信息交流平台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交互论坛、学习社区,在网络环境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个体学习上升到社会化的高度,加快了终身学习的推进,对学生的生活、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幕课由优秀的教师团队提供在线讲解,不以盈利为目的,为那些虚心学习的人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优质的教育服务,体现了教育领域的公平价值,幕课的出现,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国家教育水平的提高,尤其在成人教育领域。 幕课以学生的需求为重点,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与传统的课堂授课不同,不仅改变了教育技术手段,更改变了教育观念。 2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现状与趋势探究 随着终身教育理念的普及,成人高等教育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了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横向沟通和纵向衔接。新时代中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构成、学习目的等都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2.1成人高等教育生源结构发生变化 我国人口出生率降低的同时,普通高等教育逐渐走向大众化,因此成人高等教育的生源逐年减少,生源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经济建设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市场经济的产业结构逐渐发生变化,各行业对工作者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要求逐渐提高,以往那些未能考入大学和脱离了正常教育期的学生不再是重要的生源,反而中职院校的学生和企业员工与高管成为成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2成人高等教育模式的转变 为了适应时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要,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利用网络和信息手段不断开发网络教学资源,为师生搭建数字化的教学平台,成人高等教育也不例外。教育信息化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加快了成人高等教育体系的改革,在线教育逐渐成为全球化趋势,函授、夜大、成人自考等也逐渐过渡到在线网络教育中,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成人教育必须跟上时代步伐,做出相应的改变和调整。 2.3学习目的发生变化 成人教育的学生多为20-40岁之间的在职人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半衰期的周期变短,传统的技术和知识可能不再适应新时代的需求,数字信息、材料、能源、医药等方面对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职业技能的更新也更加迫切,工作者的学习目的不再是学历证书,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有所得。 3幕课教学模式面临的挑战 3.1师生面临的挑战 虽然幕课教学模式获得了大范围的推广,但是传统教学模式在学生的心目中早已根深蒂固,学生对新时代幕课教学方式的接受还需要一段时间的过渡,成人学生自己的学习方式可能不适应这种在线教育。 幕课时代的教师,必须要对教学内容有明确的掌握,必须想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在传统课堂中,通过课堂纪律对学生的行为形成约束,学生不敢离开课堂,然而幕课的重点是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保证学生不愿意离开课堂,这种“不敢”向“不愿”的过渡是教师面临的难点。 3.2师生之间的沟通缺乏及时性 诺丁汉大学的一名教授指出:“当今网络课程面临的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实现师生之间的即时沟通,由于时差方面的原因,全球网络课程在互动的过程中,大洋彼岸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要经过几个小时甚至第二天才能得到导师的回复。”统计资料表明,参与幕课87%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提问并没有得到及时解决,对成人学生来讲,由于时间的限制,进一步加大了获取知识的难度。有部分教师认为,如果师生面对面教学,教师可以及时解惑答疑,也可以根据临场反应适当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延伸,而在网络课程中很难做到这一点。 针对师生不能及时沟通的问题,全球的众多高校应联合起来进一步推进网络在线课程的发展,共建网络知识平台,在这一方面,牛津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日本京都大学等国际顶尖高校身先士卒,创立了全球性的在线教育平台,打破了地域和国界的限制,实现了24小时在线教育,幕课教学模式在共享性和交互性方面的优点逐渐凸显。 4新时代幕课教学模式在成人高等教育中的推进策略 主席曾指出: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在成人高等教育应用幕课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必须明确新时代的教育方针,主动参与到幕课教学的行列中来。笔者认为,在新时代网络环境的强烈冲击下,应以幕课教学模式的发展为契机,对成人高等教育发展模式进行新的规划和探索,将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相结合,形成“混合式课堂”,将面授与学生的自学结合起来,学生积极参与到幕课行列中,有效利用幕课的同时,明确学习目的,建立富有特色的网络课程。以下是针对幕课教学模式在成人高等教育中推进而提出的几点措施。 4.1建立全球化的网络分享平台 2013年12月,宁波诺丁汉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和美国华盛顿大学联合开发了三校在线课程,将课程名称定义为《文献检索》(Effective Literature Searching),这是针对众多在校学生和成人学生开设的网络课程,该课程设有不同的板块,有研究生版块、成人高等教育版块,无疑为幕课教学模式在成人教育中的推进提供了发展机会。学生在课后需要完成模块对应的学习任务,完成学习任务后通过网络平台实现跨大洋、跨国度的经验分享。 三校网络课程的开设,为全球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中国成人教育领域借助这一良好契机,为学生提供了24小时的在线学习服务,无论在哪个时区,学生都能联系到导师,这一平台构建实现了师生之间的及时沟通,为幕课教学模式全天候辅导应用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推进了幕课教学模式的发展。 4.2进一步优化课程资源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相关网络技术的掌握已不再是难点,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课程资源的建设问题。课程资源的建设是网络课程的核心,以视频技术为主要载体,师生围绕某个知识点进行展开探讨,幕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的视频部分,视频部分中包含素材课件、课程习题、教学反思等,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将教学资源以结构化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在网络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必须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借助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将众多复杂的知识碎片组合起来。传统的“一节课视频”已不再适应新时代的网络学习,必须从模型应用的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形成混合课程的教学方式。 4.3重视幕课教学过程中的管理问题 对于成人高等教育来讲,幕课是为了提高学生技能和素质的教学方式,是为提升教学质量而产生的一种主流的教学模式,与普通高等教学不同,学生结构和教学内容都发生了相应的转变,其中的个性化是幕课教学的重要特征,学习者可以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目标。由于学生具有较大的差异,学习积极性较高的学生会更加主动地学习,对那些学习动力不足的学生,则可能出现懈怠思想。成人高等教育中,教学秩序的管理是一项挑战,必须杜绝管理形式的松散,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主要目的,通过科学的方法鼓励学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也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关注。 5结束语 成人教育领域的学生一般都是在职群体,年龄、工作种类、生活负担、专业技能、综合素质等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工作时间和学习时间存在较大的冲突。幕课的出现,使很多成人可以充分利用碎片时间进行素质培养和技能提升,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成人的知识水平。总之,幕课时代的到来,为成人高等教育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铁路客运服务论文:论如何提高铁路客运站服务质量 摘 要:现今交通运输方式呈多元化高速发展态势,对传统运输巨头铁路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提高服务质量是铁路寻求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以成都铁路局管内特等客运站成都站为例,就客运服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寻求提升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铁路客运站;服务质量;成都站 近年来,多样化的交通运输模式使铁路不再是出行的唯一选择,旅客在选择出行方式时,安全、速度、价格、舒适度、服务质量等均是其考虑的重要因素。因此,铁路客运的“卖点”已经不能仅限于低廉的票价,特别是对于客运站而言,在无力提高列车运行速度、或是根据需求增长运能以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情况下,提高服务质量就是不容忽视的关键。 一、铁路客运以及成都站的基本情况概述 1.铁路客运基本问题 铁路客运是铁路承担旅客运输的职能,是一个系统工程,需始发站、列车、中途站、目的站以及全体工作人员的密切配合,其中客运站是整个铁路运输的起点以及终点,承担着售票、安检、组织、服务等职能。因此,客运站的服务在整个运输过程中占据中心地位。 2.成都站基本情况 成都站是西南最大的铁路枢纽,也是西南最大的特等站,直属成都铁路局,1952年7月1日正式投入运营。成都站位设在成都市金牛区,设到发线18条,总建筑面积超过160000,接轨铁路成渝铁路、宝成铁路、成灌快铁,有可直达全国各大城市的列车,与成都东站、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共筑成都综合交通枢纽的运输立体化体系。 二、成都站客运工作现状 1.硬件设施相对落后 成都站是投用超过六十年的老站,虽在经历了多次高规格的现场会筹备后进行了翻修整治,但与成都东、成灌线等起点高,投入大,设备先进,设施完善的新站相比,自助化程度还存在差距,比如没有检票匣机、卫生间还是老式冲水设备、没有直饮水而是老式开水器等。 2.管理观念相对落后 成都东客运站投用后,无论是媒体导向还是车站管理人员都将视线重心转移到了成都东站,成都站的管理水平处于止步不前甚至稳中有降的不良局面,思想观念上重经验,轻创新,满足于“不出事”。职工缺乏责任主体意识,习惯于被管理,中层干部求稳怕乱,墨守陈规,缺乏创新改革的精力和勇气。显然,传统的管理制度已经不能适合社会的发展和旅客的需求。 3.客运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客运工作在铁路系统内部处于不受重视的状态,甚至存在将其他工种的“老弱病残”调剂为客运人员的情况。加之客运工作要求高,收入低,管得严,还要同时面临来自旅客和安全的压力,大多数人不愿意从事客运工作,更不会热爱本职工作,直接造成人员素质提高困难,服务水平低的结果。另外,大部分客运人员的工作心态还满足于“过得去就行”的低水平上,工作成效“不拔尖、不扫尾,力争当中游”,对服务缺乏认知和理解,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不习惯以旅客为中心,习惯于管理旅客,不习惯服务旅客,习惯于自我纵向比,不习惯与先进路局、与旅客需求横向比,习惯于凭经验办事,不习惯创新思路和方法。 三、提升客运服务质量的措施 1.改善硬件设备设施 硬件设施是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成都站可以从改善车站照明、厕所、冷暖、卫生条件着手,尽力减少旅客在基础设施方面的不满和投诉。同时加强设备养护,学习成都东站实行编号管理,并相应建立巡检、报修机制,提高设备管理水平。 2.提升客运职工素质 客运队伍往专业化方向建设是大势所趋,其中人才储备更是关键。车站可以优先选择新入路大学生,利用两至三年的时间跟班学习客运内外勤业务,打下扎实的业务功底;各班组选拔优秀员工培养为预备值班员,充分发挥班组长“兵头将尾”的作用,提升班组自我管理能力;对内勤部分重点岗位,比如收入结账、票据管理、退改签窗口,有意识有针对性地选拔业务能力强、有责任心的同志担任,保证重点岗位不出差错。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内外勤轮岗培训,以此储备一岗多能复合型人才,从而让客运职工整体素质有一定程度提升。 3.转变管理理念 管理理念滞后是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强化机制管理,就要实施预警机制,把过去的问题当成现在的问题,把别人的问题当成自己的问题,把小问题当成大问题,超前进行案例教育,开展反思讨论。同时还可以实施评价机制,邀请新闻媒体监督,或地方统计局参与,发放调查问卷,广泛征求旅客、社会意见,找准存在的问题,据此改进工作。 总之,只有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挖掘旅客多方面的需求,不断增强服务特色,确立“一切为了满意旅客需求”的服务意识,以“真诚、优质、创新”的服务质量来感动旅客,企业才能发展,从而立于不败之地。 铁路客运服务论文:浅谈如何提高铁路客运服务质量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特征,指出了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中因基础设施设备、服务质量评价、服务管理等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解决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的主要措施,创新服务理念、确保设备质量和加强服务管理。 【关键词】铁路客运;服务质量;服务体系 随着铁路旅客运输市场的日益完善,特别是高速铁路的蓬勃发展,铁路旅客运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运输能力有了很大的扩展,服务质量也越来越高,对旅客有很强的吸引力。同时也应当看到,目前铁路旅客运输还存在与市场不相适应的地方,总体竞争实力不强,特别是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还不够高、广大旅客还不够满意。铁路旅客运输要实现自我发展和完善,必须尽快适应市场,走向市场,满足市场需求。因此,必须正视客运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全力提升客运服务质量。做好旅客运输服务设计、旅客运输服务实施和管理、旅客运输服务质量的监督检查和改进等几个方面的具体工作。 1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存在的问题 铁路旅客运输服务一直以满足旅客出行需求为宗旨,近年来,一些贴近民生的服务形式得到创新和升华,如在全国铁路客运服务部门争先开展“以人为本”的“创先争优”活动,增强服务意识。但是,铁路旅客运输服务体系仍然滞后于旅客日益增长的需求。 1.1客运基础设施投入不足 由于安全是铁路运输企业永恒的主题,所以铁路在资金投入上,优先用于安全基础建设,影响了客运基础设施的发展。尤其是普通旅客列车的服务设施存在不同程度陈旧老化,直接影响铁路外部形象和服务质量。 1.2客运服务缺乏整体运作 部分干部职工把客运服务质量单纯看成客运部门的事,忽视机务、线路、检修、治安、多元经营、后勤保障等单位对客运综合质量的影响和协调运作关系。 1.3客运服务组织方式滞后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客对铁路客运服务的要求相应提高,而铁路运输企业没能针对不同车次、车型制定相应的服务承诺、服务标准,满足旅客的服务需要。对于因施工或调图变点,以及受自然灾害影响,造成列车运行晚点没有确切的预告,以致引起旅客不满和投诉。在客流高峰时,还存在一票难求和乘车难的局面。 1.4客运服务方式落后 目前许多列车服务方式还是停留在送水、扫地、擦桌了等基本服务方面;列车餐车品种单一;列车广播缺乏个性化、特色化、多样化服务。 1.5客运人员素质偏低 少数员工素质偏低,服务态度“生、冷、硬、顶”的现象小同程度地存在于铁路运输企业中,影响了铁路的形象和声誉。铁路客运系统职工素质普遍较低,主要原因一是文化素质低。二是铁路教育内容陈旧所学知识基本为管理旅客而非服务旅客,造就的亦为管理型,而非服务型职工,不适应时代要求。 1.6领导行为的影响 领导行为中的不良因素,对客运服务质量下降负有一定责任。主要原因:一是存在重安全轻客运的倾向。在安全上投入大,不惜血本,在客运服务设施上投入少,特别是支线、小站和绿皮车。一是对服务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客运只要不出路风问题即可,对提高服务质量不丰动,态度消极,项目简单,缺少特色。对服务中出现的问题更是研究少、分析浅、未提前预测和防范。 2提高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的对策建议 2.1提高客运服务基础设施水平 提高铁路运输企业服务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铁路运输企业各单位必须遵循服务价值理念。铁路运输客运作为窗口单位,服务质量的好坏,对企业在运输市场上的竞争力影响重大。因此,必须加大服务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特别是对普通旅客列车从技术、装备、资金、人员上给予重点投入。对运行时间长、出现老化的设施及时进行整修和整治,对旅客反映强烈的待客、供水、供暖、供冷等热点问题进行重点整治,使铁路运输客运的服务基础、服务软什适应新的要求,让旅客从进站上车就能感受到新环境、新面貌、新服务、新体验。 2.2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针对一些陈旧落后的服务观念,铁路运输企业要确立“以全新的服务文化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新理念,扩大宣传市场竞争面临的严峻形势,引导员工澄清模糊认识,提高服务意识。向全体干部职工深入宣传“服务就是发展”、“服务就是效益”、“服务就是市场竞争力”等观点,不断增强从业人员的整体服务意识。 2.3建立联劳协作机制 提高铁路运输企业整体服务质量,不能只靠窗口单位的单方行为,还需要车务、机务、工务、电务、车辆、公安等系统的协调运作。但这些系统分属于不同的单位,因此,有必要建立各系统经常性的服务联劳协作机制,由各系统领导和组织机构以驻点办公、现场办公、视频办公的形式,定期、不定期研究协调和解决站车关系、三乘关系,以及结合部的管理问题。 2.4制定灵活的服务标准 铁路运输企业要学习酒店行业的服务标准,向国际化、规范化标准发展。要根据不同列车种类、车型、坐席和车站等级,制定与旅客消费水准相对应的服务质量标准、服务流程和服务承诺,并在站车明显位置向旅客公布,公开接受社会各界和旅客货丰监督。在春运、暑运和节假、黄金周等客流旺季,铁路运输企业更要通过电视、电台、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以及在车站设置电子显示屏提前向广大旅客通报铁路运能动态,有条件的要开通短信平台、铁路交通电台,及时向旅客消息,防止旅客集中涌向铁路车站,出现运输安全、服务质量等方面的问题。 2.4.1服务方式要多元化 要针对不同旅客群体的不同需求,推出因人而异、因线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的服务流程,根据服务对象,提供贴心周到的服务项日,如温馨提示法、无干扰服务法、立即应对法、道歉先导法、心理沟通法、补救服务法等,在软卧硬卧车厢配备温馨提示卡、列车服务指南、介绍列车的各项服务设施、沿途的名胜古迹、风土人情、风味美食、气候特点等,为旅客在旅行中提供多元化服务。 2.4.2服务内容要温馨化 打造“平安祥和”之旅为主线,为旅客营造温馨氛围。在车厢配置医药箱、流动娱乐用具、便民服务袋、针线包、擦鞋用具、免费借阅图书、配置超员凳,开办广播点歌、短信回音,代办生日餐、赠送天气预报卡、重点旅客爱心牌等服务。餐车可根据不同旅客的餐饮习惯和口味偏好,推出各式色、香、味俱全的食品供旅客挑选,并做好餐前茶、餐后巾系列服务,如清真餐、功夫茶具等,逐渐形成“一车一特色、一线一品牌、一站一风景”的特色服务内涵。 2.4.3服务过程亲情化 要不断规范乘务员的服务程序,在服务过程中做到旅客上车有欢迎声、服务中有问候声、下车有欢送声,并坚持乘务员始发作业的自我介绍和送茶、送水作业程序。同时,要做好重点旅客的重点服务,为他们提供无微不至的亲情化服务。 2.4.4应急服务人性化 要把解决旅客乘车中的一系列实际困难作为企业的服务导向“急旅客之所急,想旅客之所想”。如针对一部分年轻母亲在列车车厢中为婴儿哺乳的尴尬,可设置母婴哺乳房服务项目:针对少数旅客突发急病,建立“小护士”服务项目,为患病旅客解决一时之需等。 2.4.5建立、健全旅客投诉制度 铁路旅客运输部门应着力做好旅客投诉受理、督办工作,设立并公布投诉电话,及时处理旅客的投诉,并把旅客的有效投诉纳入考核管理。 3结论 铁路旅客运输服务作为面对社会、服务人众的重要窗口,分析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确立“一切为了满意旅客的需求”的服务意识。提出解决提高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的对策建议,提升整体综合服务能力,是铁路运输企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铁路客运服务论文:关于铁路客运服务体系的创新的思考 摘 要:提供高效、优质、令乘客满意的服务,是铁路客运服务的经营目标和价值所在。但是由于我国铁路运输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造成了“店大欺客”的市场竞争意识不强、服务理念欠缺、服务方式单一,服务水平不高的局面等情况,很难与国民经济水平和整体素质的提高相匹配。所以如何对铁路客运服务体系进行创新性改革,从而强化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方式、突出服务特色、提高服务质量,使铁路客运体系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占据更加有力的地位,为铁路客运体系实施市场竞争战略、发挥竞争优势提供参考性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铁路客运;管理创新;服务质量 铁路运输作为一种影响国计民生的现代运输方式,多年来铁路部门一直坚持“人民铁路为人民“的服务宗旨和“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经过全路干部职工的努力,一些贴近民生的服务形式得到创新和升华。但是,铁路运输企业客运服务体系仍然滞后于旅客日益增长的需求。 一、铁路客运服务体系现状 近年来,随着高速铁路的飞速发展,我国的铁路客运业也进入了一个黄金转折期。经济的发展、人民整体综合素质的提高、航空、公路及海运的竞争为铁路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机会与风险并存的平台。然而我国铁路客运服务体系的现状却远远赶不上实际所需的水平,如管理水平落后、工作人员素质较低、相关法制规章不健全、设备不匹配造成服务方式单一等。为此,只有不断转变客运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及水平,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增强铁路服务体系职工的职业认同感,强化并改善客服系统的配套设备对促进铁路客运服务体系,实现构建和谐铁路客运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造成铁路客运体系不适应新形势的原因分析 造成铁路客运体系不适应新形势的因素很多,既有体制方面的制约因素,同时也有其他的主客观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铁路服务体系工作人员及旅客的主观因素是主要制约方面。 这些矛盾主要体现在旅客对服务水平要求的提高及维权意识的增强与铁路服务体系工作人员陈旧的服务观念间;客服体系管理者落后管理理念及狭隘的管理意识,而忽略了对整体工作人员水平的提升。此外,由于客运系统方面投资不足造成服务设施老化,先进设备及管理理念匮乏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三、对策和建议 铁路客运服务系统是铁路部门直接面对广大人民群众的一种重要方式,她既是铁路的形象部门,也是铁路的重要职能部门,为了能够更好的服务于大众并提高铁路在运输市场上的竞争力,对铁路客运服务体系进行创新思考是每一个铁路职工的职责,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1、提高管理者管理水平 受自身体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铁路客运体系主要采用量化的发牌处罚的管理模式,即各级管理者通过对自身所管辖部门的检查,发现问题并现场记录,事后汇总分析并根据相关考核依据对相关责任人予以一定的处罚,并以此作为评价干部职工工作水平的重要依据。这种管理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客运职工转变服务理念,提升服务质量,但弊端也非常明显。 容易出现考核不科学、考核流于形式,走过场完成任务,为了考核而考核等问题,进而导致部分领导者考核不严肃,随意考核,一定程度上挫伤广大客运一线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转变管理者的管理理念,提高管理水平,使领导与职工能够站在一条线上,“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引领职工、凝聚职工,赢得职工的信赖,树立自己的形象,从而形成带头人的作用。同时要健全和完善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与干部的绩效挂钩,以此为杠杆,形成与企业共荣辱、同命运的市场意识、风险意识、忧患意识。引导各层工作人员识大体、顾大局,使之具有“推功揽过”的胸怀,时时处处为企业着想,达到“众心齐,泰山移”的效果,打造一支业务过硬、素质一流的团队。 2、强化铁路客服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 铁路客运服务体系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应该明白自身的职责和角色,从而在不同的时刻、岗位中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他们既可以是尊重旅客、爱护旅客的铁路服务员;也可以是为旅客出谋划策、排忧解难的参谋者;还可以是传递铁路信息动态、展现良好风貌的代言人。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他们必须经过更严格的培训和考核, 为了提高客运服务职工素质。第一,改善职工素质结构。注重引进和培养高层次的市场营销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心理、礼仪等各类专业人才,完善人才结构,为客运服务工作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需要根据职工的兴趣爱好和工作需要,精心制订客运职工培训方案,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邀请工程技术人员、部队教官、专业礼仪讲师、业务技术能手、实践经验丰富的工人师傅授课,重点对提高高速铁路客运服务质量基础理论、作业程序、作业标准、作业流程、质量要求、注意事项等进行现场讲解;组织客运职工到先进企业、兄弟单位观摩取经,拓宽视野,开阔思路,取长补短,使客运职工了解掌握高速铁路客运原理和服务技巧,不断提高客运职工的整体服务质量水平。第二,提升职工业务能力。注重对职工特别是客运服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敬业精神的树立,端正工作态度,提高工作责任心。同时,随着铁路客运产品的创新,要加大客运服务人员服务知识和服务规范的培训。第三,完善服务质量考核。要在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的基础上,改变过去对客运服务工作的考核偏重于内部管理、忽视旅客外部监督的状况,建立以旅客为考核主体,以旅客满意与否作为主要的考核标准和尺度。第四,加大激励手段。要改过去重考核轻激励、重惩罚轻奖励、重精神激励轻物质激励的做法,以职工的需求出发,完善各种激励手段,提高激励效果,调动工作积极性。 3、强化并改善客服系统的配套设备 现阶段,我国铁路基础设施对客运服务有着很大的制约性,如部分新建高铁车站远离城区,旅客乘车不方便;部分车站没有与其他交通运输设施建立良好的衔接,不利于旅客与其他运输工具的换乘;客站设计不合理、功能不健全,如低站台不利于旅客上车,天桥地道和进出站通道狭窄不利于旅客快速疏散,候车室座位少且缺乏功能分类等等基础设施设备存在的缺陷是影响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重要因素。此外,客运工作人员相匹配的各种工作设备的缺少或功能不稳定也为铁路客服体系的正常工作造成了障碍。同时先进而正确的舆论宣传作为客服系统的软件配套设施的工作能力也有待进一步的强化。为此,从根本上提高基础设施的投入,为铁路客服工作人员提供后勤保障是提高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奠基石。 结束语 铁路客运服务体系是一个庞大而繁杂的系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其要求将会越来越严格,为此,我们铁路工作者要不断地反思总结,以期建设成为一个让诸多旅客放心满意的新型客运服务系统。 铁路客运服务论文:铁路客运服务文化建设探析 【摘 要】铁路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基础交通工具,是最基础的服务企业。服务是铁路运输企业之根本、之宗旨,而文化则为铁路客运服务之血脉、之灵魂。服务文化是以“人民铁路为人民”宗旨为核心内容的服务理念、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关键词】铁路;客运;文化 铁路客运服务文化的建设,将为铁路客运提供崭新的文化氛围,最终从根本上改变铁路客运行业的形象。就铁路运输行业内部而言,服务文化将设将提高全体员工的素质,特别是思想觉悟、价值观及服务意识,优化物质环境。通过对铁路客运服务文化建设的研究,能够发现铁路客运服务文化建设中的薄弱环节,进而从整体上提高铁路客运服务的水平。 1.铁路客运服务文化的涵义 铁路客运服务文化主要由服务理念文化、服务制度文化、服务行为文化和服务物质文化构成。 铁路客运服务理念文化,是指铁路行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客运服务文化观念和精神成果,是一种深层次的服务文化现象,在整个铁路客运服务文化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它包括服务意识形态、服务思维方式、服务哲学、服务经验和理论等。 铁路客运服务制度文化,是指得到铁路广大员工认同并自觉遵从的由铁路的领导体制、组织形态和经营管理形态构成的外显文化,是一种约束铁路企业和员工行为的规范性文化。它是铁路服务文化的中坚和桥梁,把铁路客运服务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和理念文化有机的结合成一个整体。它包括铁路的领导体制、组织机构、经营制度、管理制度和一些其他特殊制度。 铁路客运服务行为文化,是指铁路员工在生产经营、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活动文化,是铁路客运服务文化的目标形态。它包括铁路企业的经营、宣传教育、人际关系活动、文娱体育等活动中产生的服务文化现象。服务行为文化就是分析不同人的行为特点和倾向的关系,在管理使用中做到扬长避短。 铁路客运服务物质文化,是铁路客运服务文化的外在表现和载体,是服务行为文化、服务制度文化和服务理念文化的物质基础,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铁路客运服务文化的发展程度,直观而外在地反映了铁路客运服务文化的发展水平。 2.铁路客运服务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和运输能力的制约,铁路运输一直处于卖方市场,职工缺乏服务意识。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铁路运输加快了进入市场的步伐,客运服务质量总体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对铁路的要求相比,服务质量仍有待于提高。同时,铁路企业提出服务文化建设这个概念的时间不长,客运服务文化建设正处在起步的初始摸索阶段,具体工作中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服务文化概念理解模糊。什么是服务文化,专家学者研究机构的探讨文章和媒体报道,观点不一,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由于对文化的概念、内涵的理解认知的程度不同,导致客运服务文化建设的层次千差万别,五花八门。对服务文化的概念、内涵,没有一个清晰、系统、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二是服务文化建设浮在表面。相对一些单位服务文化建设还处在思维模糊状态,有些单位虽然进步一些,已形成了内部制度和措施,或是由于没有科学合理、统筹安排文化建设的推进与安全生产、经营管理及一些阶段重点工作的关系,顾此失彼;或是由于领导者、职能部门负责人变更等因素,缺乏必要的后续支持和推动,最终导致服务文化建设停留在下发文件、制定措施上,而没有具体的实践行动。 三是没有自身文化精髓。随着文化建设热的兴起,文化建设被有形化了,名人名言、警句格言、标语口号被制作成精美的标牌揭挂在醒目位置,墙壁粉刷一新,物品更换一新,看上去的确让人耳目一新。但是,这些名人名言、警句格言,并没有体现铁路客运服务的精神,并不能代表铁路客运员工的核心价值观,也就谈不上真正的铁路客运服务文化了。 四是实践中机械模仿。在文化建设初期,借鉴和学习其他企业的先进经验和成果无可非议,但必须结合铁路的实际,建设具有自己行业特色的服务文化。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个性,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要根据铁路客运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要用辩证法和科学发展的观念,指导和实践铁路客运服务文化建设。 3.培育铁路客运服务文化,提高客运服务品质 3.1打破传统束缚,树立全新的服务理念,建设客运服务理念文化 针对不同层次旅客的心理需求,当前,要在四种服务理念上彻底转变。一是变管理旅客为服务旅客。充分体现“以服务为宗旨,待旅客如亲人”的要求。二是变工作让领导认可为让旅客满意。把尊重旅客人格、研究旅客需求、赢得旅客满意作为衡量工作的标尺。三是变让大多数旅客满意为让每名旅客满意。就是对每一名旅客都要做到用心去服务,根据他们的需求心理,提出个性化、特殊性服务标准,达到旅客人人满意。四是变传统服务方式为勇于创新。要使员工树立起“以人为本、旅客至上”、“一切为了旅客、一切方便旅客”的服务理念,让全心全意为旅客服务成为全体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追求的目标。 3.2强化基础管理,营造和谐的作业秩序,建设客运服务制度文化 要积极推进作业标准的贯彻落实,确保列车环境卫生、厕所使用、列车供水、卧具更换、车内温度、接待旅客基本服务全面达标。要改善设备设施,从硬件环境的投入与改造入手,加大列车卧具、清扫工具等设备、备品投入力度,兑现梯次更新计划,确保工具齐全、作用良好,为旅客提供整洁、实用的服务设施。坚持内部挖潜,优化劳动组织,完善考核标准,提高劳动效率,建立与客运服务质量相适应的全新保洁整备作业方式和奖罚机制,实现客车内部保洁专业化管理,促进整备质量全面升级。进一步完善列车卧具备品购置、使用、洗涤、维修、管理等配套制度,明确责任主体,实现有序控制,努力为旅客提供舒适的旅行环境。 3.3面向旅客需求,推行人性化的特色服务,建设客运服务行为文化 要研究不同档次列车、不同成分旅客的需求,结合实际推出个性化和特色化服务,不断提高各次列车服务水平和档次。实施特色服务,就是要从市场特点和旅客需求出发,在继承传统的服务方式、满足旅客一般要求的基础上,自觉从高定位抓起,让旅客乘车时有新鲜感、旅途中有舒适感、下车后有回味感。要在个性化服务上实现新突破,针对不同旅客身份、层次、年龄、旅行目的等方面存在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服务方式,满足旅客对个性服务的要求。要重新规范服务用语,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灵活应对,哪种交流方式能使旅客感到亲切、舒适、习惯,就采取哪种交流方式。同时,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服务技能大赛、服务技能技巧练兵比武、服务技能培训,不断提高职工服务知识和技能技巧,增强和促进服务素质的提高。 3.4突出永恒主题,打造安全的列车环境,建设客运服务物质文化 把确保安全有序可控这一永恒主题作为打造和谐旅客列车的第一需求,通过对安全理念、安全意识、安全行为的影响,增强干部职工保安全的责任意识。要注重安全理念的树立,大力开展安全思想教育,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要注重安全行为的养成,坚持不懈地搞好形势任务教育、目标激励教育、事故案例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遵章守纪教育,不断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遵章守纪的自觉性。要注重安全责任的落实,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和作风,把安全工作做得更扎实、更深入、更可靠。只有这样,铁路才能当好国民经济发展的先行官,才能当好精神文明建设的火车头,才能在构建和谐铁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牵引动力的作用,以彰显铁路客运服务文化的深刻内涵和魅力。 铁路客运服务论文:浅议提高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重要性 摘要:长期以来,铁路交通是我国人民重要的中长距离出行工具,其社会功能和地位是一般交通工具无法代替的。我国幅员辽阔,社会环境复杂,不同的方言、习俗、文化环境中的人群均依赖铁路交通促进相互之间的交流。由于涉及的人群多、区域广、情况复杂,铁路客运服务质量一直存在诟病;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民收入日益增加,人们的出行需求变得更加迫切,铁路运输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将详细分析当前铁路客运服务面临的现状以及提高服务质量的重要意义,包括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铁路客运;客运服务;重要性;对策 一、提铁路高客运服务质量的必然性探究 人类社会最基础的需求来源于身体感知,即生存需求,其次才是精神满足。在我国经济欠发达的年代,交通运输行业只有少数群体才会接触到,因此供需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平衡;随后,我国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由于经济体制和垄断经营的原因,铁路交通建设的速度较为缓慢,无法满足后期井喷势的出行交通需求。根据经济学原理可知,当供小于求的市场格局和垄断行为同时出现并长期存在,不可避免的导致行业退化和服务质量的下降。 铁路运输被冠名为“铁老大”之意,除了代表其不可小觑的社会功能和无法撼动的地位之外,更多的是含有一种愤然和无奈,而这种情绪最直接的来源是铁路客运服务系统,铁路客运服务人员是与旅客直接接触并传递这种情绪的媒介。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世纪末,中国铁路客运服务质量评价全线下滑,完全背离了服务行业的基本原则。究其原因,依然是“官本位主义”思想严重。就铁路企业体制而言,职工属于国有在编系统一员,端的是“铁饭碗”,无法放下身段为旅客服务。 从市场竞争角度分析,然而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均取得了让全世界瞩目的成就,国内经济体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有企业改革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各项基础设施得到了快速发展。尤其以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最为迅速,航空运输、高速干道的相继完善,足以满足大批原本依靠铁路交通出行的需求,人们的选择出现了多元化;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交通运输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除了必要的客运服务外,为了吸引更多的旅客资源,客运服务质量也相继提高,这让原本一家独大的铁路客运丧失了绝度优势。对于出行旅客而言,他们的期望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到达目的地,更希望在舒适温馨的环境中完成旅程。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原本经历过铁路客运服务诟病伤害的旅客,会尽量避免遭遇同样的对待,放弃铁路客运也在情理之中。这样一来,铁路客运的份额逐渐减少,运营收益也进一步缩水。 从文明和谐角度分析,铁路客运提高服务质量迫在眉睫。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马洛斯所阐述的“寻求层次理论”可以直接解释出这一必然性的原因。通过旅客个体、途径选择和客运服务三个要素建立的递进关系模型,“途径选择”是这一体系中相当于不同阶段需求的结论,而“客运服务”则代表了关系模型中的负面力量,即阻止更改主体意愿的条件因素,这一因素对旅客的影响越大,则对整体铁路客运越有利。要做到这一点,只有通过提高客运服务质量挽留旅客份额,别无他径。目前,我国铁路客运仍占据较大份额,对构建和谐社会和精神文明建设有巨大责任,而不能单纯的看做是一种购买服务和提供服务的商业关系。 从商业盈利角度分析,封闭、高速行进中的铁路运输是极理想的商品消费场所。铁路运输作为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同样面临巨大的经济效益压力。通过提高铁路客运服务质量,优化客运服务环境,培养旅客的旅行消费习惯,可以极大的增加铁路客运收入;同时,也开拓了“主辅结合”的新型铁路客运商业模式。 二、提高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重要意义 作为一个公共服务型产业,提高铁路客运服务质量所关系的不仅仅是旅客满意程度,更加深刻体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崇高理想和目标。由于铁路客运涉及到全体国民甚至更广阔的的范围,通过其服务质量可以感觉到对实践国家荣誉感、荣辱观理解深度;同时,作为一种管理模式,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好坏可以直接反应铁路客运建设的战略理念。 首先,提高铁路客运服务质量是对特殊群体的关怀。一个社会的文明和进步程度,最直接的可以从服务行业观察出来,而铁路客运涵盖了不同地域文化、风土人情、民族方言等多种因素,在封闭的环境中形成一个“微型社会”,优质的客运服务可以温馨旅客身心,缓和因各种误解造成的矛盾,尤其是一线的铁路客运服务人员更应该主动、热情为旅客解决实际困难,让优质服务的效果落实到位。 其次,铁路客运在我国是过往历史悠久、未来长期存在占主导地位的产业。提高铁路客运服务质量有助于全新铁路客运管理模式的探索。并通过网络与12306电话建立反馈跟踪途径。客运服务是直接作用于旅客群体的,有较多机会从中获取消费群体的意见和建议;将这些意见和建议进行提取分析,并反馈到系统的相关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创新优化当前的铁路客运管理模式。如:列车技术改进增加舒适度、如何合理制定供餐时间等。 再次,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提高可以提升旅客运输行业的附加值,引领中国客旅服务行业向国际水准靠拢。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增加,到国内考察、旅游的外国团体、客人逐渐增加。相对而言,国外一些先进国家的铁路客运服务质量水平较高,也对中国客旅服务自身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如何提高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相关对策 强化自身理念,注重管理机制 任何工作都离不开坚定的理念信心,否则无法将所有热情投入其中,尤其针对铁路服务行业而言,应该牢固树立“旅客至上”的理念;对于一线工作的铁路客运服务工作人员而言,更应该全心全意从旅客的换位角度思考,将普通的工作转变为伟大的事业。同时,加大对我国铁路客运服务系统在体制建设方面的投入,将人性化服务和“以人文本”的工作态度贯穿到每一个细节。在日常具体工作中,可以通过服务评价方式、乘客留言方式、舆论报道方式进行监督,施行服务岗位问责制。 2、树立服务典型,弘扬榜样力量 铁路客运服务工作人员除了定期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之外,也需要通过职业道德培训来增加自身的职业修养,书本教材所传达的知识十分理性,在一定程度上并不适合服务行业,这点对铁路客运服务人员也不例外。优秀的工作和高质量的服务需要一点一滴、踏踏实实做起,通过树立服务典型人物、事件,更加感性的对铁路客运服务人员产生影响;呼和浩特铁路站售票员孙奇的动人事迹,不仅感动了每一位她帮助过的旅客,更感动了每一个曾经接受过优质铁路客运服务的人。通过榜样的力量来激励一线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健全规章制度,完善激励机制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业务开展和职工管理分别采取不同的模式,一紧一松、双管齐下。在业务开展方面,一切按照制定的标准和规章制度进行,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障服务体系的正常运营,规避因散漫、大意造成的不必要损失。 铁路客运服务论文:关于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探讨 摘要:本文通过对铁路客运服务概念的查阅以及对现今铁路客运服务状况的分析,总结出铁路客运服务当下存在的问题,即客运基础设施设备存在缺陷、客运服务管理理念未完全落实等,同时提出提高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措施,如提高客运站硬件设施条件、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等。 关键词:铁路客运 服务质量 提高 一、铁路客运服务的概念 铁路客运服务,即铁路旅客运输服务,是指为满足旅客和行李包裹托运人、收货人的需要,凡从事铁路旅客运输业务及与铁路企业签订合同,在站车内从事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与旅客、货主接触的活动和其内部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结果。铁路客运质量就是铁路旅客运输服务满足旅客、货主明确或隐含需要能力特性的总和。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中国铁路客运的快速发展,对于铁路客运服务质量提升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通过对铁路客运服务几十年的探索,我们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旅客的需求也在以迅猛的速度增长着,面对这样的场景,如何提高旅客运输服务质量也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铁路客运服务的内容 旅客服务工作包括车站服务工作和列车服务工作。车站服务工作主要有候车室服务、问讯处服务、 旅客乘降服务、广播宣传服务、 小件寄存及卫生服务等。列车服务工作内容有车厢服务、列车广播服务和餐车供应服务等。旅客服务不仅应最大限度的满足旅客旅行过程中的物质文化需要,还应坚持“全面服务、重点照顾” 的原则,提供让旅客满意的优质服务。 三、提高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意义 由于人类科技的发展进步,交通工具越来越多样化,使人们的出行方式有了更多选择,不过,这也带了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铁路作为一种绿色、环保的出行方式,已经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作为一种大众化的交通工具,铁路在整个运输体系中拥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的运量大、能源消耗低、占地面积小、运行效率高、运输成本低、节能环保、安全性高等优势,使其被公认为绿色的大众化交通工具。 随着人民消费能力的显著提高,人们的出行结构也将有着显著的变化,铁路客运服务质量只有朝着更加方便、快捷、舒适、安全方面发展才能在未来的交通运输方式中占有一席之地。 经研究表明,要想提高铁路客运的服务质量,应从服务设计,一线员工, 运营模式这三个对服务起重要影响因素的方面着手进行改进。 虽然铁路在我国一直有着“铁老大”的称号,但是随着最近几十年公路、 航空等交通方式的高速发展和旅客运输市场的成熟完善,客运方式之间的竞争越演越烈。如果铁路客运不能及时跟上时代的步伐,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水平,以更高的服务质量满足旅客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可能就会被其他交通方式所取代。因此提高客运服务质量已经刻不容缓。 四、现今铁路客运服务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铁路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铁路客运在服务质量上还存在许多有待改进的问题。 1.在客运服务的整体运作方面,没有将机务、线路、治安、后勤保障等单位与客运部门协调配合起来,忽略了其对铁路客运质量的影响。 2.客运服务组织方式没有跟上旅客的要求。由于人们生活水平及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铁路客运服务的要求也提高了,然而铁路运输企业服务标准却没能及时满足旅客乘车的要求。还存在着对于列车晚点没有准确预告、高峰时期一票难求等引起旅客投诉和不满的现象存在。 3.铁路运输企业对于旅客运输的基础设施资金投入不足。由于大量的资金用于了安全基础建设,致使旅客基础设施的发展受到了影响。 4.没有正确认识到客运服务质量的重要性。领导层面对其认识也不够深刻,从而导致了客运服务的项目简单,缺少特色,同时铁路工作人员对铁路客运服务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浅和提预测和防范的也很少。 5.列车服务方式还停留在基本服务等方面,如扫地、擦桌子;客运列车上的食物品种单一、质量较差等。 五、提升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几点建议 1、提高客运站硬件设施条件 增强客运站的输送能力,不仅能够减少旅客的候车时间,提高旅客周转率,还能很好的解决购票难的问题。同时合理设计和布置客运站的设施,如站台宽度、高度等,使其更加的人性化,让旅客享受到放心、安心、舒心地服务,真正的做到做利民和便民。 2、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使其形成为服务人民的理念 提高客运工作人员的工作业务技能,同时更要培养其精神上的理念,增强他们在个人礼仪、服务态度等基本服务知识上的认知。要让工作人员了解到客运部门不仅是一个生产部门,更是一个服务部门。 同时,要制定一套完善的奖惩制度和举报投诉制度,并认真落实到位。定期开展一些与实际生活工作有关的技能学习活动,形成一种学习的风气,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3、建立起一个服务品牌,形成整套的服务体系,向着国际化服务标准进军 (1)制服应精神时尚,满足大众的审美 现在铁路实行政企分离的管理体制,作为一个大型企业,制服是一项体现企业文化的重要方面。它让旅客能直观的感受到企业员工的工作状态,从而形成一种品牌效应。 (2)主动服务,而不是被动服务 作为一个铁路客运工作者,要多将自己放在乘客的角度进行思考,想想他们需要什么,而不是被动的等待旅客的求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满足旅客对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要求。 (3)行为、语言礼貌得体 在员工正式工作前,应先对客运员工进行服务礼仪有关的培训,通过现场实习,避免照着规章学习导致的“张不开口”的现象。 铁路客运服务论文:基于SERVQUAL服务质量模型对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评价 摘要:本文是以旅客为评价主体,基于SERVQUAL服务质量模型对铁路客运服务质量进行评价,从而了解旅客对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期望和实际感知。通过计算期望值和感知值之间的差值,可以找出铁路客运服务中某个环节的不足之处,对其进行改进,提高铁路客运的服务质量。 关键字:铁路客运,SERVQUAL模型,服务质量 引言 铁路旅客运输主要是实现旅客的位移,保证旅客安全、准确地从始发地到达目的地。在旅客旅行过程中,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铁路客运部门的形象。因此,铁路客运部门一定要做好客运服务质量的评价工作,保证向旅客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我国铁路部门在客运服务质量的评价方面研究是比较具体的。铁道部先后颁布许多关于铁路客运服务质量方面规章和标准,如《铁路旅客运输规程》、《铁路客运运价规则》、《铁路旅客运输办理细则》、《铁路旅客运输管理规则》《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监督监察办法》和《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标准》等文件[1]。同时,在各个铁路局内开展车站、列车的评比等评比活动。但是,这些规章和评比活动也存在很多缺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评比和考核活动是铁路内部上级部门对下级部门进行考核评价,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旅客的参与; 2.评比和考核活动过于主观,评价指标难以量化,主要是依靠管理者的经验和主观印象来评判,缺乏科学性。 3.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管理理论不健全,一些规定过分强调细节,考核的结果缺乏指导意义。 本文以旅客为评价主体,采用SERVQUAL服务质量模型对铁路客运服务质量进行评价。 2. 基于SERVQUAL服务质量模型评价铁路服务质量 2.1 SERVQUAL服务质量模型的介绍 1988年,在帕拉休拉曼(A.Parasuraman)、莱特汉毛尔(Valarie A.Zeithaml)和百瑞(Leonard L.Berry)[2]三人合写的一篇论文中,首次提到了SERVQUAL这个词。SERVQUAL是英文Service Quality的缩写。SERVQUAL服务质量模型是建立在1982年Gronroos提出的可感知服务质量模型和服务质量差异模型基础上。SERVQUAL服务质量模型通过SERVQUAL量表来了解顾客对服务质量的评价,SERVQUAL量表是从五个方面进行描述的,这五个方面分别是有形性、可靠性、响应性、保证性和移情性[3]。有形性包括服务的设备、设施及服务人员的素质等;可靠性是指履行服务是否可靠、准确;响应性是指为顾客提供服务的反应时间;保证性是指员工讲文明、懂礼貌并且对于顾客来讲员工是可信赖的;移情性是指向顾客提供个性化服务。SERVQUAL量表的具体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共22个问题,是为了了解顾客对服务质量的期望。第二部分也有22个问题是为了了解顾客对服务质量的感知。在了解了顾客对服务质量的期望和感知后,计算出服务期望和服务感知两者的差值,这个差值可作为判断服务质量水平的依据。 2.2 SERVQUAL服务质量模型的计算过程 利用SERVQUAL方法进行计算时,首先明确问题,根据实际情况来设计SERVQUAL量表,通过发放调查问卷,来获得顾客对服务质量的打分。计算公式如下: (2-1) 式中 SQi——感知服务质量 Pi——顾客对第i个因素的感受分数 Ei——顾客对第i个因素的期望分数 但是,上述公式仅适用于五个方面各个因素在同等重要情况。在实际情况下,因为顾客对服务质量看法五个方面的重要度不同,所以,应确定各个要素的权重然后加权平均得出的分数较为合理。公式为: (2-2) 式中 ——第j属性的权重 将分数除以因素个数n,就得到单个顾客平均的分数。 (2-3) 最后,将所有调查的顾客的分数加在一起,再除以顾客人数m,就得到该服务质量的平均分数,即 (2-4) 式中 SQ——感知服务质量 m——被调查的顾客人数 2.3 实例 本文以成都铁路局开行的T8列车的服务质量为实例,采用SERVQUAL模型方法进行评价,评价过程如下: 1.设计铁路客运服务质量SERVQUAL量表 根据SERVQUAL服务质量模型和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特征,可以对SERVQUAL量表的五个要素进行微调。将SERVQUAL量表的五个要素改为安全性、可靠性、便捷性、经济型和舒适性。在每个要素下面设置若干问题,共20个问题。SERVQUAL量表如下: 列车服务质量SERVQUAL量表 2.发放调查问卷 针对于乘坐同一列列车的乘客随机发放200份调查问卷,每个问卷上有两个相同的列车服务质量SERVQUAL量表,一个用来填写乘客对列车服务质量的期望值,另一个用来填写乘客对服务质量的感知值。请同一位乘客发别在发车前和乘客下车前填写调查问卷。在发车前,填写乘客对列车服务质量的期望值。在下车前,填写乘客对服务质量的感知值。本次共回收有效问卷172份。 3.计算SERVQUAL分数 在计算SERVQUAL分数前,通过对不同旅客的广泛调查,综合得出SERVQUAL量表五个要素的权重值,即安全性(0.39)、可靠性(0.12)、经济性(0.23)、便捷性(0.12)和舒适性(0.14)。根据公式(2-1)计算每一个旅客对列车服务质量的总评分数,再除以问题数20,就可以获得每个旅客的平均SERVQUAL分数,最后,将所有顾客的SERVQUAL分数相加,再除以有效问卷的旅客人数,就得该列车的平均服务质量分数。计算结果如下: SERVQUAL计算结果 根据公式(2-3)和(2-4)计算,得 SQ=-(30.81+4.56+59.11+6.72+58.1)/(200*170)=-0.05 最终,列车服务质量平均SERVQUAL分数为-0.05。 4.结果分析 (1)列车服务质量平均SERVQUAL分数为-0.05,可以看出列车服务质量没有达到顾客的期望; (2)从SERVQUAL计算结果表中可以看出,在经济性和舒适性方面,旅客对列车服务质量的期望和实际的感知相差较大。从经济性可以看出,旅客对车票价格和车上的食物、商品的价格承受能力有限;从舒适性可以看出,在车内卫生、乘务员服务态度、车内环境三个方面还有待改进。 (3)从安全性可以看出,安全是旅客运输的第一要素。旅客对安全的期望值要求是极高的,其中,在旅客人身安全、行李无丢失和车内治安情况三个方面的期望值都是满分。 (4)在可靠性和便捷性两个要素可以看出,旅客的期望值和感知值的差值相对较低,其中,在列车运行速度和下车方便快捷方面,旅客的实际感知值高于期望值。 3.结束语 旅客是铁路客运服务的购买者,同时也是整个铁路客运服务过程的体验者。旅客对铁路客运部门提供的服务的感知,直接影响着服务质量的评价。传统的铁路评价方法因为缺少旅客的参与,致使铁路客运部门对旅客的服务期望了解的不多。而SERVQUAL服务质量模型评价方法是以旅客为评价主体,通过SERVQUAL服务质量模型评价方法对铁路客运服务质量进行评价,铁路客运部门很容易了解旅客对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期望和实际感知,从而可以了解到客运服务中哪一个环节不足,对其进行改进,提高铁路客运的服务质量。 铁路客运服务论文:铁路客运服务体系构建之策略的探讨 摘要:铁路客运服务是强调旅客在消费客运服务时的一种实际体验和体验的满足程度。文章通过三方面探讨了铁路客运服务体系的构建策略。 关键词:铁路客运;服务体系;策略探讨 引言 近年来,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铁路运输服务的基本特性应包括安全、及时、经济、便捷、舒适等。铁路客运服务的实质是铁路企业最大限度的满足旅客的需求并为其创造价值。客运服务是站在消费者角度强调旅客在消费客运服务时的一种实际体验和体验的满足程度。为了提高铁路客运服务质量,更好地为乘客提供便利,急需构建合理的铁路客运服务体系,做到以人为本,人人满意。 1. 加强铁路客运基础设备投入与管理 近几年铁路在列车上的基础设备上投入不小,但是仍然满足不了乘客的需要。铁路客运服务站要做到:一、根据客运规章要求和旅客旅行生活需要,对车站及客车的服务设施配齐并及时修补、完善。如暖气、空调、座位、开水、厕所等,及时了解旅客需要及对水暖等条件的要求并作调整。二、增设服务项目,如书籍、扑克、药品、担架、轮椅、盲道、无线网络等,并在列车上增设老、弱、病、残、孕专用座椅。三、根据运输行业及社会发展情况,安装先进服务设备。如自动售票机、自动检票机、电视询问台、总服务台等[1]。铁路客运的基础设备也需要高效管理。设备的保养,是保证设备质量处于良好状态的重要手段。若要保证设备的良好使用,就必须实行“两定”、“三包”,要求设备的使用人员严格遵守设备操作规程。在工作中,严格执行“三好”、“四会”、“润滑五定”制度。增强操作者的责任心,加强岗位监督作用。通过以上管理手段使设备的使用和保养达到执行标准化作业目的[2]。铁路客运职工应按时维护基础设备,及时发现设备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使所有设备都正常工作,物尽其用,为旅客出行提供方便。同时应改进一部分基础设备,提高铁路客运服务设备的现代化水平。 2.提高铁路客运职工素质 客运职工是提升服务质量的主体。铁路运输是传统的服务行业。多年来,受计划经济的影响,铁路运输一直处于卖方市场,职工缺乏服务意识。服务质量是社会和旅客衡量车站客运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火车站目前的服务水平与社会的要求和旅客的期望还有很大差距。目前存在个别客运服务人员衣着不整,服务态度不热情、缺乏礼貌礼节等问题,“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时有发生。还有一些客运服务人员工作不认真,服务不规范、不到位。一些客运人员业务素质较低,不能高效向旅客解读铁路规章,不能高效处理旅客投诉,少数客运人员不及时做清洁,不按时检票,广播员不及时通告列车开到情况,给旅客造成极大不便。铁路客运工作对于职工素质有较高的要求,职工应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地理学、医学、法律等现代科学知识,才能更好地为广大旅客提供满意的服务,铁路客运职工还应当具有较强的综合业务能力,能够处理多种旅客遇到的问题。还应当增强对职工的学习培训工作。车站的领导应加强职工业务能力的教育培养,切实提高职工的岗位工作能力。培训是提高职工素质的主要手段,培训质量的考核和评价机制的科学性非常重要。所有客运人员必须参加岗位培训,经培训合格并达到标准要求的方可正式上岗。要在继承传统的服务方式满足旅客一般需求的基础上,主动从高起点、高定位抓起,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精”。另外,还需加强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努力提高客运服务质量,通过使全体职工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旅客至上”的服务理念,全面落实《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标准》,切实关心旅客、尊重旅客,真正把人性化服务落到实处。 3.提高铁路客运服务管理水平 铁路作为服务行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各种服务质量问题,不仅反映了铁路员工的素质和服务水平,也客观真实地反映了管理者的素质和管理水平。虽然铁路客运部门采取了减员增效、岗位合并等措施,但是缺乏有效的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难以充分调动铁路客运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所以应当提高铁路客运服务管理水平。一要理顺管理机制。首先把好进人关。实行用工招聘制,坚决调整有问题和不适应客运工作的,把住入口、敞开出口,保证客运队伍质量,还要加大服务质量的考核,让优秀职工政治上光荣,物质上优厚,增强职工优质服务的积极性。更要健全各项管理制度,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管理机制,对那些严重违法乱纪、屡次犯错的人,要坚决处理,以树正气,教育广大干部和职工。旅客运输涉及车站、机务、水电、车辆、公安等部门,服务质量的提高与多个部门有联系,需要综合治理。四是对旅客运输相关部门和人员统一管理。 二要坚持严格的管理制度,树立“旅客至上”的服务理念,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创新激励制度,引入现代企业的激励方法,实现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的协调统一,激励广大职工在客运服务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现有的收入分配格局下,采取灵活的方式提高职工收入,保证适度的收入差别,实现客运职工的工作表现、旅客的评价与职工的收入联动[3]。 结语 铁路客运服务体系的构建是提高客运服务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为提高铁路客运服务工作质量,应提高铁路客运企业内部的管理水平和就业岗位竞争力,增强铁路职工的整体素质,这是提高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根本保证,也是对铁路客运服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检验。上述的若干策略对于构建铁路客运服务体系来说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是在相关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的科学方法,对于该领域工作者具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意义,但这也不能完全适应每一个地方的铁路客运服务体系构建,所以在此项工作上,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来研究解决,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不过笔者相信,只要社会和国家坚持构建铁路客运服务体系,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实现令人民群众满意的铁路服务,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策略。 铁路客运服务论文:铁路客运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综述 摘要:随着各种运输方式的逐渐成熟,铁路运输在方便性、舒适性、快捷性等方面逐渐暴露其劣势,为了更多的吸引旅客对铁路的选择,改善铁路运输服务质量成为运输工作中的重要部分。本文对国内外关于铁路运输服务质量评价理论进行梳理,希望给铁路运输部门日后的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字:铁路运输 服务质量 服务评价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分布比较广,铁路就成为旅客出行的首要选择。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他们所要求的客运服务比以前提高了很多,现有的铁路运输服务并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全面改善铁路运输服务质量成为铁路运输部门的工作重心。 国外研究 Kanayama、MasafumiotahitoshiIdea、Yoichi(2001)等人检测了影响铁路服务质量的先决条件以及政策条款,提出进一步研究客运服务质量改进的必要性;通过东京铁路为案例,论证了进一步有效投资就必须改革铁路组织形式的规则和模拟私营铁路服务提升的新方法论。MiehielJ.C.M.Vromans、RonunertDekker、LeoGKroon(2006)提出可靠性是交通运输服务业的关键因素之一。提高可靠性可以通过减少由于列车之间的相互依存性产生的延迟传递。通过减少不同区间的运行时间差异,从而产生更多同类部分构成的时刻表,而达到减少依存性的目的。Janic.Milan研究了影响铁路运输服务质量的两个方面:物理因素和时间因素。物理因素是指连接出发地到目的地的铁路线路长短,而时间因素指的是在特定区段的旅行速度和列车晚点情况。 国内研究 2.1服务内容研究 金涛、杜文(2005)从旅客需求为切入点,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一个较全面、有针对性和易操作的铁路客运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对评价体系的指标构建路线、指标权重的确定、满意度的调查分析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严琦(2006) 运用质量管理和系统分析的理论方法,结合铁路运输行业总体情况和有关车站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建立了车站客运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并根据有关数据和信息,对某车站2000 ― 2002年客运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和实证分析。刘启钢(2006)通过对国内外服务质量管理先进经验和评价方法进行合理借鉴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服务流程的铁路客运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旅客需求为中心,把旅客的意见作为铁路客运服务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建立了服务质量指数模型,该模型通过旅客调查获得基础数据,实现对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科学量化评价;通过对某车站的服务质量进行评价,验证了该模型的科学性、实用性。张玉召、李海军(2006)针对铁路旅客运输中车站客运服务质量评判所存在的问题,结合模糊数学及决策论理论相关知识,提出了车站客运服务质量综合评判的指标体系、数学模型及计算方法,为客观评判铁路车站客运服务质量提供了依据。 2.2评价体系研究 熊天文、赵继阳、王彦(1998)综合考虑评价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各个指标,建立适用于我国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提出了针对我国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一种多层次多目标模糊综合评价方法。马强、刘莹(2001)在分析总结铁路运输企业的服务质量特性的基础上,选择铁路运输企业的服务质量评价指标,结合模糊数学有关理论,建立了一种基于模糊数学理论的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模糊综合评判方法。薛德利、伊洪冰、邓宇锋(2003)结合铁路客运的性质和特点,阐述铁路客运质量的实质,设计了客运管理的内部管理闭环系统和外部管理闭环系统,并用模糊评价的方法对客运运营质量进行了定量分析。肖华斌(2004)通过对传统评价模型与灰色关联评价模型的论述,引入灰色关联评价模型,客观评价铁路客运服务质量建模的思路,使客运服务质量评价标准化。王燕、王慈光(2005)分析了铁路客运站营销工作的影响因素,在定性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等,对客运站的营销工作质量进行了评价。张秀敏、姚建明(2005)在分析铁路旅客心理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旅客心理需求的铁路客运服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突出旅客心理的情感性反应指标、兴趣与意向指标,以及主观综合评价指标在铁路客运服务综合评价中的重要性,结合案例分析,运用随机与模糊数学中的评价分析方法,对铁路客运服务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王海湘(2006)以铁路旅客列车服务质量为例,结合SERVQUAL评价模型提出列车服务质量决定因素的选取原则,确定列车服务质量的评价准则和子准则,以及这些准则和子准则的权重,通过计算得到列车服务质量的最终得分。张玉召、李海军(2006)以铁路旅客运输中车站客运服务质量的问题为前提,运用模糊数学及决策论理论,提出了车站客运服务质量综合评判的指标体系、数学模型及计算方法,为客观评判铁路车站客运服务质量提供了依据。 姚建明、刘丽文(2007)提出一种综合评价铁路客运服务方法,将评价对象定位于一定时期客运服务质量的改善程度。在承认不同评价主体服务基础相同或不同的条件下,突出了解客运服务的改善程度和改善速度,为合理、适时的调整铁路客运管理方案,提升客运服务水平的同时提升管理水平提供依据。胡翔(2008)系统地介绍了高速铁路理论及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理论,通过找出影响高速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主要因素,建立了高速铁路客运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张建平(2008)从评价在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管理闭环中的重要性入手,对以旅客为主体的铁路客运服务质量评价的必要性进行深入分析。王莉莉(2008)分析铁路客运的实际情况结合SERVQUAL评价模型,提出了衡量铁路客运产品服务质量优劣的5大属性24个因素(指标)的定量评价模型,设计了问卷调查表,通过对某车次服务质量的期望与感知的调查,以及对问卷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验证了该模型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田志强、韩君、潘金山(2008)结合铁路客运站有关服务,建立了铁路客运站旅客服务质量评价体系,以层次分析法、专家评审法和旅客调查法相结合建立了合理有效的数学模型,通过实例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为铁路客运站提高旅客服务质量提供有效方法。刘韵光(2010)按旅客接受客运服务的全过程分阶段构造出三级指标的层次结构图,建立了客运专线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评价模型进行比较分析,提出针对多个同级别的运输组织客运服务质量进行横向比较的基于模糊多指标和TOPSIS方法的组合评价模型以及针对多个运输组织在一段时间内客运服务质量改善程度进行比较排序的评价模型。 3、研究启示及展望 目前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评价总体上,缺乏统一的理论研究指导。对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评价还停留在个人经验阶段,对影响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因素包括哪些,采用什么方法理论来进行评价都没有一个统一的理论来指导。高速铁路正在快速发展并逐渐普及到全国,然而对铁路的客运服务评价仍然在传统的铁路上,不符合目前我国的发展形势。应该在高速铁路快速发展的这个背景下,结合相关的理论知识总结一套完善的服务评价体系。 铁路客运服务论文:铁路客运服务质量调查应用研究 摘要:客观、公正、准确地评价铁路客运服务质量是铁路旅客运输质量提高的前提,文章在对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特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基于SERVQUAL模型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铁路旅客运输质量调查问卷,通过实际抽样调查,证实了该方案的可行性,并利用旅客满意度量化了铁路客运服务质量,为改善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管理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铁路客运;服务质量;SERVQUAL模型;满意度 随着运输市场的开放和立体交通的迅猛发展,铁路、民航和公路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为提升本身的竞争能力,我国铁路运输部门引用了国外众多先进的顾客满意改善工具和方法,其根本目标是通过这些方法的实施,提升铁路运输企业运作效率和提高顾客的满意度。SERVQUAL是一种以服务质量差距模型为基础的调查顾客满意程度的有效工具,在电信、保险、酒店和银行等服务性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通过调查顾客满意度在提高服务质量水平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正越来越多地为制造型企业或服务性行业提升产品或服务质量所应用。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应用SERVQUAL模式对铁路客运产品的服务质量要素进行调研和分析,获取旅客的满意度,以便评价其服务质量,为铁路客运管理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一、SERVQUAL服务质量评价模型 (一)SERVQUAL模型 随着西方发达国家进入“服务经济”社会,服务管理研究也开始成为研究热点。格罗鲁斯第一次对感知服务质量概念做出科学的界定。在此基础上,莱蒂宁模型、服务质量差距模型、格罗鲁斯模型等相继诞生。服务质量差距模型是由美国学者Parasuraman、Zeithamal和Berry在1985年提出的,它说明了服务质量问题产生的根源,分析了服务传递过程中的五种差距。 Servqual分数=实际感受分数-期望分数 该模型中顾客的感受主要是从服务的有形性、可靠性、反映性、保证性、移情性5个方面的属性得到,并由其确立相关的22个具体因素来说明它。然后通过问卷调查、顾客打分和综合计算得出服务质量的分数,其计算公式: 式中:SQ为感知服务质量;Pi为第i个因素在顾客感受方面的分数;Ei为第i个因素在顾客期望方面的分数(i=1,2,3,…n,n=22);wj为第j个属性的权重。 将此SQ分数除以因素数n(n=22),得到单个顾客的平均Servqual分数。最后,将调查中所有顾客的Servqual分数相加,除以顾客数目m,得到某企业该项服务产品平均的Servqual分数,即 (二)SERVQUAL模型的数据采集与处理 在用SERVQUAL模型分析进行数据采集时,往往需要确定质量属性的权重,并且需要询问被访者对某一质量属性指标需求的期望和感受绩效。 SERVQUAL模型从五个质量维度来来度量顾客期望和顾客感受,问卷通常采用7分制,1-7分分别表示非常不满意、很不满意、不满意、一般满意、满意、很满意和非常满意。顾客以根据接受服务前的预期和接受服务后的感受来给期望值和感受值打分。通过比较上表中期望值和感受值得到的结果就可获得某一服务属性的“差距分值”,再根据顾客调查利用模糊评价方法确定5个质量属性的各自权重。“差距分值”*所属质量属性权重=质量差距。质量差距越大,消费者的感受离期望的距离越大,服务质量的评价越低。相反,质量差距越小,消费者的感受离期望的距离越小,服务质量的评价就越高。 二、铁路客运服务产品质量分析的SERVQUAL问卷设计 结合铁路客运服务产品的具体情况,对SERVQUAL模型进行相应的改造,形成切合铁路客运服务产品质量的评价指标。铁路客运服务产品的质量属性或标准可以概括为安全性、及时性、便捷性、经济性、舒适性5个方面。将每一种质量属性具体化到几个因素(指标),即将客运服务产品质量5大属性概括为22项因素(指标)的评价体系,如图1所示。 (一)问卷设计 问卷调查的内容包括铁路客运服务产品质量的5个属性及与之相关的22个因素,每个因素项目按期望值和体验值分两次请旅客回答打分,如表1所示(仅以安全性为例来说明调查问卷的设计模板)。在购买同一客运产品的旅客中,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乘车旅客,请他们对所购客运服务产品质量的各项因素i,按自己的希期望和体验值进行打分,即得到各个因素的Ei和Pi值。在问卷调查中,对同一因素的期望值和体验值打分时,提问的语意表达上侧重点不同,并且应尽量消除询问语气对顾客评分的映射作用。 (二)计算Servqual分数 本文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购买广铁长沙总公司K577/578次客运产品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150份,收回124份。最后对124份问卷旅客填写的内容进行统计。首先,通过旅客调查,利用模糊评价方法综合确定上述客运服务产品质量5个属性的各自权重,安全性权重为w1=0.35,及时性权重为w2=0.25,便捷性权重为w3=0.15,经济性权重为w4=0.1,舒适性权重为w5=0.15。根据“差别理论”,Pi与Ei在分值上一般是不同的。依前述公式将每张问卷上考虑属性权重后,各个因素项目的Pi与Ei的差值乘以所属属性权重之后再相加,便得到单个顾客对该客运服务产品质量的总评分值,再除以因素数n(n=22),就得到单个顾客的平均Servqual分数。最后,将调查中所有乘客的Servqual分数相加,除以乘客数目m,得到铁路客运服务产品平均的Servqual分数。本文依据124份问卷调查的数据,对K577/578次铁路客运产品的服务质量的开展评价。运用SERVQUAL服务模型中的计算公式,求得:旅客平均的Servqual分数为-16.1;广铁长沙总公司K577/578次客运整体产品平均的Servqual分数为-0.13。 三、SERVQUAL分析的结果 (一)被调查的旅客基本情况分析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购买K577/578次客运产品的乘客中本文共随机抽取了124个样本,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内容是根据现代营销管理学的理论,对铁路客运整体产品进行设计的,将其质量特征具体化为5大属性24个因素(指标)。据对124份问卷旅客填写的内容进行统计,可将被调查的旅客基本情况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的信息。年龄:50岁占1.7%。性别:男性占77.3%;女性占22.7%。出差事由:公差占44.0%;私事占56.0%。文化程度:小学占0.9%;初中占11.7%;高中占41.4%;大学及以上占46%。月收入: (二)K577/578次铁路客运产品服务质量分析 由于服务产品是为顾客提供满足感,因此,可以把服务产品平均的Servqual分数转化为用顾客满意度来表示,即用顾客实际感受的服务水平与预期质量的百分比来表示,可做如下几点分析: 1、根据广铁长沙总公司K577/578次客运整体产品平均的Servqual分数为-0.13,由服务模型概念,可以得知,该客运整体产品的旅客满意度为87%,说明旅客对该客运产品的服务质量基本满意,但仍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 2、根据SERVQUAL模型可以计算每一个质量属性的Servqual分数,就可得到该属性或该指标的旅客满意度,旅客对于该产品的安全性和及时性较为满意,经济性和舒适性的服务质量水平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但旅客对于客运产品的便捷性是不满意的,在以后的铁路客运产品的服务质量管理中应着重这一属性的改善。 3、在客运整体产品质量特征5大属性22个因素(指标)中,据旅客对这22项质量因素(指标)打分,可计算出每个因素的旅客平均Servqual分数;旅客对客运产品的准时发车、车站安全情况、及时报站、旅行中乘客人身安全、行包安全等因素的服务质量感到满意,但对到发时间点合理性、列车餐饮质量价格、行包托运、候车环境、购票途径与等待时间的服务质量尚不满意。 四、结论 铁路客运产品是无形的服务产品,其产品质量取决于旅客对客运产品的期望质量和体验质量的对比,根据这一特点,本文将评估服务质量的SERVQUAL模型应用到铁路客运产品的服务质量调查当中,在对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特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基于SERVQUAL模型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铁路旅客运输质量调查问卷方式。找出了目前影响铁路客运服务产品质量的各质量属性因素,并利用顾客满意度量化了铁路客运服务质量。通过将该方式运用于购买K577/578次客运产品的乘客,采集了铁路客运的相关数据,分析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实际抽样调查,证实了该方案的可行性,为改善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管理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有利于提高旅客满意度,提升铁路客运的综合竞争能力。 铁路客运服务论文:铁路客运服务人员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从整体上看,现有铁路客运服务人员绝大多数思想健康、作风扎实,在历史的各个时期,都是一个特别能战斗的群体。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现有铁路服务人员的服务理念、思想观念、职业技能和人员结构不适应铁路改革发展的速度,迫切需要进行总体提高。只有做好招聘、培训、考核激励,才能提高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达到对人力资源的最佳管理利用的目的。 关键词:客运服务;素质;培训;考核激励 一、铁路客运服务人员素质现状分析 从整体上看,现有铁路客运服务人员绝大多数思想健康、作风扎实,在历史的各个时期,都是一个特别能战斗的群体。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铁路服务人员的服务理念、思想观念、职业技能和人员结构不适应铁路改革发展的速度,与铁路改革发展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迫切需要进行总体提高。现有铁路客运服务人员的素质偏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服务理念滞后 长期以来铁路运能与运量矛盾的突出,导致部分管理者和职工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铁老大”思想。近年来铁路的整体客运服务水平较过去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旅客至上的服务意识并没有牢固树立,服务态度生、冷、硬的现象尚未杜绝。部分服务人员素质偏低、思想观念陈旧、文化修养不高、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还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不主动服务,服务不到位问题,在日常服务中仍然存在。有的服务人员很难接受新的服务理念和掌握现代服务技能,有的服务人员心理素质差、容易冲动、自制力差,在处置服务差错或者纠纷时,极易与旅客发生冲突。可见树立“旅客至上”的服务理念有着现实的紧迫性。 (二)思想观念滞后 1、忧患意识差和竞争意识淡薄。大部分服务人员还存在“铁饭碗”思想,对铁路客运面临的挑战与冲击的严峻形势缺乏应有的认识,没有危机感。随着铁路的改革和发展,铁路作为运输现代企业,企业制度仍在不断健全,竞聘将成为企业用人的主要方式。而现有服务人员缺乏竞争意识,对服务工作敷衍了事,对岗位的撤并及人员调整,束手无策。 2、学习观念落后。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与终身教育理念的提出,需要不断学习与现代企业相适应的新知识、新文化,需要全面加强综合素质培训。铁路服务人员临时突击、应付考试与检查的学习态度远远落后于现代企业终身学习的观念。 (三)职业技能偏弱 客运服务工作看似没有技术可言,部分人员自我提高的意识不强,对服务工作的钻研不够积极,不会主动去学习一些业务书籍或与岗位工作相关的知识,缺乏对知识的积累。还有一些“80后”的服务人员,一般来说他们的工作经验较少,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处理事情不够冷静,致使旅客对其服务不满意。 (四)铁路客运服务人员结构不合理分析 长期以来由于铁路用人体制的不完善,造成客运服务人员结构不太合理,并影响着客运服务质量和服务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就沈阳局沈阳客运段某一车队来分析:该车队共有服务人员795人,其中女工514人约占2/3;党员71名,不到1/10。其年龄结构、文化程度如表1所示。 从表1数据可以看出,该车队服务人员的年龄结构不合理且文化素质偏低。 1、年龄结构不合理。服务工作需要年轻的面孔,年轻人富有朝气,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符合铁路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而该队服务员中30岁以下者只占40%,这个比例有待于提高。 2、文化素质偏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在铁路旅客运输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客运专线即将开行的动车组列车更是高科技的集成,需要高素质的服务人员。而该队初中学历的服务员竟占了一半,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服务人员才占4.4%,显然不能满足客运服务发展的需求。 二、影响客运服务人员素质的因素分析 (一)用工机制的制约 铁路用工机制的不合理性极大地制约了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铁路体制的总体制约。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铁路劳动生产率低下,职工队伍非常庞大,由于政策的因素还要接受大批转业人员。基层单位作为真正意义上的用人单位,没有权限根据人员的变化、结构来决定需要补充的人数及层次。 2、用工形式单一。当前用工机制比较僵化,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优胜劣汰。服务人员进入铁路企业,不管这个职工各方面的素质能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岗位的需求,只要不犯大的错误,就可以一直干下去,这样很容易造成职工滋生懒惰思想,进而影响工作质量。 (二)培训方式滞后的制约 对服务人员的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一环,培训效果直接影响到以后列车的服务水平。当前,客运服务人员培训存在的主要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训缺乏系统性。铁路培训没有从一个称职的客运服务人员应具备的条件、应掌握的知识等方面去进行系统设计,而是想到什么就培训什么,随意性较大。 2、培训缺乏针对性。现在铁路的培训大部分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进行教育。管理者没有真正进行培训需求分析,不知道服务人员到底什么方面欠缺,盲目进行培训,效果很不理想。 3、培训内容单一。对客运服务人员的培训往往以业务规章为主,忽略了其岗位所需的服务知识、服务礼仪等方面的培训。服务人员的培训本来就缺乏,再加上培训方式和内容不正确,导致了服务人员的素质不能提高,长期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 (三)考核激励方式不合理的制约 铁路客运部门的考核和激励不合理极大地影响了服务人员工作积极性,淡化了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形成了现在所谓的“铁老大”,思想考核和激励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对岗位工资的确定标准明显不尽合理。客运服务人员的作业看似很轻松,但也非常辛苦。长时间在列车上工作,正常作息时间被打乱,对心理和生理都有不良影响,而且工作过程中存在着被投诉、被无理谩骂的风险,尤其是相对较低的收入更不能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影响了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 2、奖金分配的不合理。基层的服务人员拿的奖金最低而且在服务人员内部也没有明确的激励方式。长此以往会导致表现优秀服务人员工作热情降低,进而影响整个职工队伍的服务水平。 三、提高客运服务人员的方法对策 (一)服务人员的招聘 人力资源作为三大资源之一,应当在进口招聘处把好第一关,这样才能保证之后的服务质量。由于不可能通过简单的面试程序完全了解一个人的素质,而学历在一定程度上最能反映一个人的素质,因此要首先把好学历关。根据服务工作的特点,招收大中专毕业生是一个相对合适的办法。当然,光招收高校毕业生是不够的,最主要还是招收合适的人到合适的位置,这样才能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二)服务人员的培训 1、岗前培训。岗前培训主要针对没有工作经验或经验较少的人进行培训,培训时要根据人员特点,制订详细的教学计划,确保培训时间到位、培训内容到位。培训采取理论培训与上车实习相结合的方式。 2、再教育培训。再教育培训是根据工作需要对在职职工的工作培训,一般具有针对性且时间较短的特点。服务人员需要再培训一般分为两种:第一,部分服务人员在上岗一段时间后可能会对列车上突发事件的反应和处理作的不够熟练而需要再培训。第二,由于列车等级的提升和列车需要调整服务内容时要进行短期的培训。由于客流具有季节性和方向性,不同季节,不同区段,客流比例不尽相同。为提高服务质量,客运部门必须进行应急性培训及时调整服务项目和服务标准。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服务,赢得旅客的认同和赞许。 (三)服务人员考核和激励 造成乘务员队伍素质不高的另一主要原因是管理部门重视不够,尤其是对服务人员的考核和激励方法不合理。因此,要提高乘务人员综合素质,首先必须对此问题重视起来,尤其是客运企业领导和相关管理部门,要把对服务人员的考核和激励当作企业乃至行业的重大发展战略,认真抓紧抓实。关于如何对乘务人员的进行管理,主要认为应从以下两点做起: 1、服务人员的考核。任何一项劳动人事的管理活动都离不开人事考核,它既是人事管理活动的手段,又是进行人事管理的依据,人员考核的对象、目的和范围复杂多样,因此考核内容也颇为复杂。就服务人员的基本工作内容而言,考核的方法总结起来说分以下两种:第一,民意调查测验法,该方法把考核的内容分成若干项,制成考核表。让旅客评出服务人员的优、良、中、差。第二,共同确定法,即由列车长或车队队长组成考核小组(一般7至9人)依据的报酬,不是真正的劳动报酬,按照考核内容,对服务人员进行逐人逐项打分,用以确定服务人员的素质情况。 2、服务人员的激励。激励是管理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激励是一种精神动力和状态,其对人的行为起加强、激发和推动作用,并且指导和引导行为导向目标。激励是一种动力手段,也是一种管理方法。广义而言,激励的实质就是激发鼓励,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极力特制组织创造满足员工各种需要的条件,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使其产生实现组织目标的特定行为的过程。 激励的方式多种多样,在针对客运服务工作来说,主要可归纳为三类:第一,薪酬激励。要激励客运服务人员,必须通过合理的薪酬来激发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尽管薪酬不是激励员工的唯一手段,也不是最好的方法,但却是一个非常重要、最易被运用的方法,因为追求生活的需要是人的本能。第二,目标激励。对于客运服务人员来讲,由于工作地点的特殊性,在其工作过程中进行监督管理的难度很大,组织上可以以零投诉或者创建红旗列车为目标,达到目标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以达到激励的目的。第三,精神激励。客运服务人员常年在列车上工作,压力很大,通过精神激励,可以使压力得到释放,有利于取得更好的业绩。例如关注他们的感情需要,关心他们的家庭,关心他们的感受,把对服务人员的情感直接与他们的生理和心理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其情绪始终保持在稳定的愉悦中,促进服务的高水准。 综上所述,现在客运服务人员素质偏低表现的方面比较突出,造成的原由也很多。本文经过对客运服务人员素质偏低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招聘、培训、考核激励这三个提高客运服务人员素质的可行措施。其中招聘是门槛,要提高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一定要把好进门关;培训是对服务人员工作内容的安排;考核和激励是为了让服务人员高标准完成服务工作。三者层层相扣,只有把招聘、培训、考核激励这一过程做好,才能提高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达到对人力资源的最佳管理利用。 (作者单位:神华准能大准铁路公司车务段) 铁路客运服务论文:提升铁路客运服务质量,促进铁路科学发展 摘 要:铁路作为国民经济大动脉,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服务是铁路的本质属性,人民群众满意是衡量铁路运输服务质量、检验铁路科学发展的根本标准。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提升服务质量,使铁路客运这一公共资源更好的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本文就服务的重要意义、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升的主要措施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创新服务理念和服务手段是提升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有效途径。 关键字:铁路 服务;质量 科学;发展 一、深刻认识全面提升铁路服务质量的重要意义 铁路服务质量一直受到社会关注,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时代广大人民群众对铁路服务质量必然会寄予更高期待。党的十八大报告中145次提到“人民”再次充分强调“以人为本”的重要意义,全面持续提升铁路服务质量正是充分体现了铁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工作思路。 (一)有利于构建和谐铁路,促进“以人为本”的发展方向。2014年春运是组建中国铁路总公司之后的第一个春运,总公司提出以“安全出行、方便出行、温馨出行”为内容的“三个出行”的目标,这是铁路对社会做出的真心承诺,也是对自身提出明年铁路春运服务质量跨上新台阶的更高要求。 (二)有利于拓展市场,提高铁路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客运服务水平是一个国家铁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当前,包括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运输方式在内的运输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谁能够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客运服务,谁就能赢得旅客,并在激烈的客运市场竞争中把握主动权,占据主动地位。在解决铁路买票难问题上,铁路总公司今年将积极推广电话订票、互联网售票、电子客票、银行卡购票、自动售检票,最大限度方便旅客。这是铁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拓展市场,实现运输经营目标的重要保证。 (三)有利于打造铁路服务品牌,增强铁路企业核心竞争力。当今市场已进入服务经济时代,服务品牌已成为客运服务的无形资产,成为其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只有深化服务品牌的创建,加快服务品牌发展,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主导地位。多年来,在铁路发展进程中,围绕提高客运服务质量,已经创新出一些体现铁路特点,深受旅客喜爱,具有企业竞争力的服务品牌。一批时速250公里和350公里的客运专线相继通车运营,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如石太客运专线、太原―西安新线即将开通运营的客运高铁专线备受路内外群众期待瞩目,必将成为晋陕铁路建设的又一个客运服务品牌,这对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 二、提升客运服务质量,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服务不到位。目前,由于部分职工“旅客至上”以服务为宗旨,待旅客如亲人”的服务理念没有根植于心中,有“差不多”过得去”的想法,所以存在对旅客生、冷、硬等服务不到位的问题。服务标准不高,满足于让旅客“走得了”忽视了让旅客“走得好”的现象。更谈不上让旅客方便出行和温馨出行。 (二)服务标准和评价体系不健全。完善的服务标准和评价体系是做好铁路客运服务工作的基础。现阶段上级主管部门检查定性为旅客意见定性,服务的好坏要看领导检查是否认可,缺乏以旅客为主体的社会评价定性体系。如何变被动接受检查为自觉主动服务是客运服务工作函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服务方法和手段缺乏创新。铁路客运服务经过多年积累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固化的服务模式――如何迎接旅客进站、上车、旅途如何服务和如何到站、出站等服务内容程序化。相对单一的服务、被动服务经常存在我们的工作中,如何改变相对单一的服务模式,使服务模式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由单一服务向多元化服务转变,由封闭式服务向开放式服务转变,如何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创新服务方法和手段,最大限度地满足旅客需要方面,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三、以铁路的进一步深化改革为契机,全面提升客运服务质量 (一)转变思想观念,强化“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意识。以旅客是否能安全、方便、温馨出行作为客运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的主体,广泛宣传铁路作为窗口服务行业提高服务质量的重要意义,紧扣“服务旅客创先争优”活动和,引导干部职工分层开展服务理念教育。引导广大职工深刻反思,积极换位思考,查找差距,审视自身不足,清醒认识到我们的服务工作离人民群众满意的目标存在的差距,现开通的“中国铁路客户服务中心网”客服还设置了投诉信箱。有什么意见,可以向铁道管理部门投诉。这种网上投诉渠道的建立,使电话投诉、走访投诉、信件投诉的投诉格局得到改善,旅客的话语权有了更大的释放平台。旅客满意度就是铁路客运服务的根本标准。 (二)完善软硬件设施,创新服务手段,优化提升客运服务质量。目前,铁路客运服务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服务阶段,客票服务实现了网络化,客车速度实现了高速化,站车服务正向航空化服务迈进。客运核心业务方面提升了服务水平。积极创新服务手段,根据旅客需求探索基本服务、重点服务和特色服务的方式方法,不断提升售票、候车、信息等方面的服务质量;窗口单位要做到规范服务、诚恳服务、礼貌服务;修订完善服务标准,规范岗位作业行为;搞好列车商品供应,保证商品质量和安全;确保旅客列车和旅客绝对安全,提高客车正点率,认真做好晚点客车旅客服务工作。 (三)创新服务活动载体,深化客运服务窗口创先争优活动。服务人民群众是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检验活动成效的基本标志。客运服务窗口要进一步优化活动载体,进一步深化“服务旅客创先争优”活动和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服务形式。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服务人民群众的首要前提;要组织窗口单位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开展党内品牌工程创建活动,打造一批在本单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铁路客运服务知名品牌,如太原站推出的“改梅服务室”李静服务台”等,树立党员服务标兵,带动职工自觉执行岗位服务标准,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我们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选择权交到了旅客自己的手上。人民满意衍变成铁路发展的标尺,人民幸福是铁路发展的目标,一切源于人民,一切为了人民。铁路的客运服务质量就一定能够得到大力的提升,从而,达到铁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标。 铁路客运服务论文:提高铁路客运服务质量浅析 摘要:铁路运输部门,在市场经济进一步深化和交通运输事业多元发展的新形势下,其发展出路在哪里?本文就如何提升服务质量,提高核心竞争力,促进铁路企业长远发展等问题,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字:铁路运输;服务;质量;客运 新形势下,铁路客运作为面向社会,服务大众的重要窗口,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提高社会竞争力,加速现代化建设势在必行。只有不断博得旅客的认同和满意度,铁路企业才能获得长远的发展。 一、铁路旅客运输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铁路部门由于管理方式、运营机制等原因而导致的现存问题较多,竞争力不足的根源在于其仅停留在铁路客运产品上,而忽视了消费者不同层次的不同需求。 (一)思想观念上的问题 思想观念问题是目前铁路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安全是铁路旅客运输最基本的条件,也是重要保证。确保旅客生命、财产安全是客运工作的基本要求。重安全、轻服务,片面的理解“安全第一”是目前铁路工作的重要现状之一。长期以来,铁路部门花大力气巩固安全基础,从来就没有放松过。但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旅客素质不断提升,对铁路需求也不断的发生着变化,仅仅给旅客一个安全的运输环境已经远远不够了,铁路客运服务观念也就越来越突显其重要性。因此,不能只顾安全,轻视服务。其实,安全和服务并不矛盾。旅客运输服务质量的特性之一就是安全、正点,没有安全就谈不上服务,但仅仅满足了旅客的最基本需求,与其日益增长的要求却相距甚远。铁路管理者应该不断强化学习,转变观念,充分认识服务质量的作用和意义,正确理解服务与安全之间的关系。 (二)培训管理上的问题 目前铁路客运服务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反映了对职工的培训管理尚未到位,虽然客运职教部门在培训方面也有具体的推进计划,但是这种培训缺少一个模式化、多功能的系统,缺少一套完整而科学的培训手段,缺少一支力量雄厚的师资队伍,缺少系统性和全面性。只是每年例行公事、简单的进行业务性培训,其内容涉及服务技能方面的甚少,职工的综合素质没有真正的提高,没有到达预期的培训效果。用语不规范、卫生质量较差、供水不及时、服务设施和备品缺陷、餐车供餐质次价高等是旅客不满意的主要内容,因此必须加大对客运职工的培训力度。 (三)管理体制上的问题 乘务管理体制对服务质量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旅客列车的乘务工作有公安、车辆、客运三家单位共同承担,实行的是列车长管理下的分工负责制。由于隶属三家单位,乘务组的管理工作也有了特殊性,对“三乘”人员服务质量的量化考核也就存在较多的不便。但对旅客而言,不管是客运、公安、车辆人员,在他们眼中都代表铁路,无论哪家服务上出了问题,就是铁路客运服务出了问题。因此,管理体制上的问题有待解决。 二、提高客运服务质量探析――服务创新 服务创新是在铁路市场竞争环境下,围绕着旅客的需要和满意度,在服务管理、理念、方式、培训等各个方面进行创新,实现对旅客服务范围的最大化,服务质量的最优化。铁路不单纯是提供简单的位移,还要付出额外的努力,得到旅客的认可和信赖,同时赢得市场。铁路客运部门应该深入开展各项服务活动,学习航空服务、星级酒店服务的先进经验,根据市场和旅客的需求,不断改进服务内容和方式,提高旅客满意度。 (一)服务管理创新 在制定服务标准和实施服务管理上,要随着旅客的需求不断改进,不能一成不变。一方面,在考核中增加服务类的考核项目,加强对服务的管理,用机制引导职工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要建立内考外评的服务质量评定机制,进一步调动职工主动服务、真情服务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兑现职工的承诺、制定让职工满意的管理规章制度,激励职工,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为旅客提供优质满意的服务。根据《银川客运段岗位积分激励办法》规定,对旅客满意度高的服务明星,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以便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 (二)服务理念创新 铁路客运走向市场,并在市场竞争中吸引旅客、赢得旅客认同,必须摆脱计划经济传统观念的束缚,树立全新的服务理念。从不同层次旅客心里需求的调查分析看,要从理念上进行彻底转变。变管理旅客为服务旅客,把过去那种管理旅客的职能和一系列“不准”的硬性要求,换成亲情、和善的提示,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要求。在乘务工作中,能够结合“服务旅客创先争优”活动,牢固树立“以服务为宗旨、视旅客如亲人”的理念,建立“从您的希望做起,与您的需求同步”的思想,通过“严而有序的管理、使用统一的标准、温馨亲和的服务”,达到让旅客“上车时有亲切感、乘车中有舒适感、下车后有回味感”的目标。对列车供水、车内卫生、卧具备品、厕所使用、实名制等重点作业环节,能够认真落实,不断提升服务质量。 同时,针对一些不能很好地反映铁路服务内涵和精神实质的规定,应以旅客至上的服务理念进行修订,将新观念,新规则融入其中,促进铁路客运工作健康发展。把尊重旅客人格、研究旅客需求、赢得旅客满意作为衡量客运工作的重要标尺。 (三)服务方式创新 针对不同旅客的身份、层次、年龄、旅行目的等方面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服务方式,满足旅客对个性服务的要求。重新规范服务用语,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灵活对应。推行特色服务,从市场特点和旅客需求出发,在继承传统的服务方式、满足旅客一般要求的基础上,吸引更多的旅客,让旅客乘车时有新鲜感、旅行中有舒适感、下车后有回味感。在列车提速中不断修订、完善各次列车的作业程序。同时细化服务过程,增强服务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笔者所在单位对服务创新方面做了很多的努力,具体细节有:通过认真学习作业程序来确保标准化作业的落实,采取出退乘留题,学习会提问并进行演练,途中检查落实,边学习边抓整改,让乘务员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从而确保服务质量。在落实好标准化作业的基础上,各班组认真做好特色服务,悬挂“爱心牌”,对老、幼、病、残、孕等重点旅客做到优先安排铺位、座席。在重点旅客铺位、座席处悬挂红色“爱心牌”,让旅客一进车厢就心生暖意,做到“旅客哪里有困难,我们就出现在那里”。还有班组推出了自己的特色服务:西宁车队宁三组在乘务员中开展佩戴“笑脸”标志,让旅客第一面见到我们的工作人员就有一种轻松、亲切的感觉;北京车队京三组为提高服务水平,确保服务质量,从提高服务语言入手,在班组开展了“好好说话”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四)服务培训创新 服务技能培训,已经成为当今一门专业的学科,服务人员从形象设计、仪表修养到基本操作和业务规范的掌握,都无一例外的必须经过科学、严格和规范的培训才能达到。铁路客运部门应该着手按照全新的服务理念和标准,进行服务人员的系统培训,除了岗位应知应会、服务技能、礼仪、旅客心里等方面的培训外,还要加大思想道德、职业道德的培训力度,提高职工的整治素质、努力培养一支素质强、业务精的客运职工队伍。在客运市场上,品牌就是效益,改变管理模式,提升服务质量,创建特色项目,才能真正把旅客列车开成“高标准、高品质、高水平”的精品列车。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和安全发展的理念,争当精神文明的传播者,以优质的服务传递各层次旅客之间的美好情感。以创一流服务为目标,不断提升管理水平。让列车成为连接全国各地与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纽带。 铁路客运服务论文: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管理理论研究 摘 要:随着服务社会的到来,人们的物质文明生活与精神文明生活不断提高,这对我国铁路客运既是机遇,又存在挑战,铁路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就必须做到加强客运服务质量管理。然而与其他运输方式相比我国的铁路客运服务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帮助铁路客运企业建立服务质量管理体系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研究课题。本文将“以旅客为导向”,以服务质量形成的“过程性”为主线。具体1.总结了铁路客运服务、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概念和特性,以及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形成过程2.以铁路客运服务取得的成绩来展示旅客运输服务的地位和作用3.针对铁路客运服务质量、旅客满意度的关系;从这三方面来加以论述。 关键词: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管理;旅客满意度 无论是《辞海》、经济学。管理营销学对服务的定义,都突出了两个重要的方面,一是与有形的产品相比,服务更多的是一种行为和过程,二是服务一定要提供一种利益的满足感。服务的定义将服务和服务质量紧密的结合在了一起。 1 铁路客运服务概念 客运服务是指为了实现旅客位移而由一系列或多或少具有无形性的活动所构成的一种过程,该过程是在旅客和服务人员、硬件和软件的互动过程中进行的。铁路客运服务的实质是铁路企业最大限度的满足旅客的需求并为其创造价值。 客运产品是客运企业提供满足旅客位移需求的某种价值或利益的组合,包括核心产品、形式产品和附加产品三个层次,企业通常按一个整体提供给旅客。 可见,“客运服务”与“客运产品”之间是有差异的。主要体现在:一是认识角度的不同,“客运服务”是站在旅客消费的角度强调旅客消费的一中过程体验,然而“客运产品”是站在运输企业生产经营的角度。二是认识特性不同,“客运服务”主要表现在旅客消费时的功能性。“客运产品”主要体现在经营者能给消费者带来什么满足,突出了其技术特征。 2 铁路客运服务特性与地位 2.1 特性 服务与产品最本质的区别是服务具有过程性。铁路客运服务就十分具有过程性,与过程性相伴而生的还有客运服务的无形性、服务的不可储存性,以及服务的不可转移性等特征。 2.2 旅客运输服务的地位 铁路客运有很多优势,比如消耗小、成本低、占地少、全天候、安全好、环境效益大,并有广泛的适应性等。大力发展铁路旅客运输完全符合我国基本国情,也完全符合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在我国目前情况看来,铁路运输的地位是不可取代的。 3 旅客运输服务的作用 铁路企业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有这样一句流传甚广的话;看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就去那里的车站看看。提高服务质量,跟上旅客满意的步伐,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贯彻“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具体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4 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管理 铁路旅客运输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争得主动,必须认识到提高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重要意义。靠价格竞争是有限的,靠服务竞争才是无限的,高质量的服务是提高铁路竞争力并持久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4.1 铁路客运服务质量、旅客满意度的关系 只有当顾客认为企业所提供的服务质量较高,超越了他们内心的期望时,他们才会产生满意的心理。这是Gronroos、帕拉苏拉曼等人,特别是克罗宁和泰勒的研究结论。1992年,克罗宁和泰勒研究发现;顾客感知服务质量对顾客满意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他们认为:“顾客感知服务质量对顾客满意有显著地影响”。 4.2 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优劣势分析 由于铁路客运旅客感知服务质量与旅客满意之间存在很强的关系。铁路部门自然应该大力提高服务质量,让旅客满意,从而留住旅客。因为,研究表明:吸引一个新顾客成本,是维护一个老顾客的五倍。但是,提高服务质量,并不是要求企业做到十全十美。企业不能盲目追求服务质量就忽略了成本和利润,而是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找出一些影响服务质量的关键要素,集中有限的资料并充分利用改进这些缺陷,以提高铁路客运的管理效率和旅客满意程度。 5 结束语 铁路作为面向社会、服务大众的重要“窗口”,必须要不断提升服务质量,这是“人民铁路为人民”服务宗旨的综合反映,是铁路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和谐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铁路跨越式发展中,更要重点提高客运服务质量,把让旅客满意作为客运服务的最高追求。按照建立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理念,及时调整服务内容,满足旅客不同心理的需求。加强人性化管理,以跟上时代的步伐,扩大铁路客运市场份额。 铁路客运服务论文: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综合提升的探讨 【摘 要】铁路客运管理中服务质量的提升对于提升整个铁路客运形象有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在旅客对服务质量要求不断增强的大背景下,提高铁路客运服务综合质量显得更加重要。论文将围绕当前铁路运输过程中客运服务质量存在的相关问题,从多方面探讨提升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综合管理模式,从而更好的提高铁路客运服务的整体水平。 【关键词】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管理手段 铁路旅客运输中客运服务是一个重要的管理环节,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要结合铁路运输中客运服务的各项要求,以旅客对客运服务的需求为出发点,从售票、乘降组织的便捷性,站车客运设备设施的完善,站车人性化服务,列车运行平稳、安全、正点等方面提出提高服务质量的措施和办法,本文将以人性化服务为重点进行分析探讨。 1 简述制约铁路客运服务质量提升的相关因素 1.1 服务意识的淡薄 铁路运输在注重人性化的服务过程中,一直以来受到传统服务思想的影响,有些客运服务人员心理依旧存在固有的“铁老大”思想,在服务意识的转变上还不能适应铁路跨越式发展的需要,更加不能主动改变现有的服务方式,在满足旅客需求、改善服务、创新服务上下功夫,尤其是客运服务的意识相对淡薄,思想观念滞后,对于铁路运输客运服务的相关知识以及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等方面,都不能与时展相适应,有些客运服务工作人员还存在安于现状的思想,用消极的心态在参与工作。 1.2 培训管理的漏洞 在当前铁路客运服务管理中,仍存在忽视客运服务人员服务水平培训的现象,还停留在原有的客运规章制度、消防安全、电气化安全管理等方面的教育,对于客运工作人员个人素质包括修养、文化气质、服务意识、工作能力等方面还存在重视程度不足,培训管理不到位的情况。客运服务人员的形象管理,服务人员在工作中的语言、行为、态度都不能适应客运服务质量提升的需要,有些客运工作人员将个人的情绪带到工作之中,凭借个人爱好与一时心情办事,不利于整个客运服务质量的整体跟进。 2 探讨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综合提升的方式 2.1 创新综合管理方式 在铁路运输客运服务质量的综合管理中,要突出使用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在提升服务质量、缩短旅程等方面下大力气,尤其是将面向旅客服务作为一种重要的服务手段,将优质服务贯穿在整个铁路运输客运管理之中。一是,充分采用现代化的传播媒介,通过微博、微信、qq群等网络化管理手段,使服务商融入信息化的主流方式中,采用贴近公众生活的传播方式,形成铁路运输客运服务的企业文化形象。二是,形成“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以人为本”的服务是一种突出旅客为主的服务模式,在具体的服务过程中,要细化每一个服务环节,形成服务型的客运模式。在整个客运服务过程中与旅客形成相互理解、尊重、平等的服务氛围,凸显出工作人员的热情、热心和爱心,引导式、自助式、无干扰、无障碍、VIP等服务方式全面推行,满足旅客多样化多层次的服务需求,全面提高服务质量。 2.2 加大培训管理力度 采用培训管理师对客运职工进行培训是提升铁路客运服务水平的有效方法。通过与相应的培训机构合作,聘请有经验的培训管理师,传授给客运服务职工灵活多变的服务技能。同时,安排相关职教工作人员到培训机构进行进修,掌握相关的培训方法、技巧和艺术形式。日常培训中,要结合旅客的心理需求、服务要求等,在整个培训工作中,融入客运服务的每一个细节,对工作人员在提升服务技能、围绕服务过程中的声音训练、站姿培养、手势训练、迎宾礼仪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培训,让工作人员形成主人翁的服务意识与“以人为本”的服务态度,使服务意识深入到脑海之中,更好的提升整体形象。同时构建常态化的培训机制:一是,可采用实地培训与异地参观相结合的方式,走出去请进来;二是,在整个培训过程中融入服务考核与监督机制;三是,加大培训管理的经费支持,使培训能有序推进。 2.3 优化服务管理机制 优化企业管理机制,通过对客运工作人员采用多种方式的管理,从爱护、教育、帮助等多角度采用灵活的方式,采用激励奖惩机制,对于在铁路客运服务过程中表现优秀、收到旅客欢迎的形象代言人,要进行一定的宣传,对其优秀事迹与表现进行褒扬;对于有些表现平凡、对旅客态度冷漠的工作人员,进行相应的批评教育。让旅客参与到整个服务管理之中,并在客运服务管理中推行新闻媒体监督机制,对于在服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广泛征求意见,找准问题与对策,更好的培养业务精湛、素质过硬的服务队伍。 2.4 注重微笑服务的整体运用 微笑服务是铁路客运服务过程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在具体的服务过程中,要追求微笑服务的效果,构建和谐、自然、热情的客运服务模式。一是,要注重与旅客的及时沟通。在微笑服务的实现过程中,通过使用甜美的声音,从提高形象的角度出发,保证与旅客之间良好的沟通,更好的确保微笑服务的质量,同时工作人员要及时加强与旅客的沟通,用积极的心态倾听旅客的牢骚,让旅客感受到微笑、热情带来的力量。二是,注重微笑服务声音的音色控制。在整个微笑服务过程中,铁路客运人员要形成一个温和、专业的形象,让旅客更加容易接受,采用上扬的声调,让旅客感觉到一种尊重,重视,拉近与旅客之间的距离。三是,注重微笑服务的具体实施方式。在铁路客运服务过程中,对于微笑一面的展示,要根据具体服务场景、服务情况,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同时精准的控制好语音的节奏感,既让旅客感受到温暖,展示出微笑有力量的一面,又不失大方专业。 3 结语 在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综合管理中,采用高标准、严要求、抓细节的管理方式,坚持科学、细致、热情、周到的服务,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在具体的服务过程中,形成“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更好的达到优质高效的服务效果,尤其要围绕旅客的心理需求与服务要求进行整体的服务管理,使服务水平的提高在促进铁路客运效益的提高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铁路物流论文:铁路货运向第三方物流转化研究 摘 要:随着公路、航空运输的快速发展,铁路运输在我国货运市场中所占的份额不断缩小,市场竞争力在不断下降。在分析了我国铁路运输行业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基础上,接着分析了铁路货运向第三方物流转化的原因,如提高市场份额、货运利润、铁路物流增加值及市场竞争力等,并指出物流业是继劳动力、自然资源后成为企业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率的“第三利润源泉”。由此得出以下结论,铁路货运业只有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向第三方物流发展,通过为客户提供全程的物流服务才能在激励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并获得自身生存和发展所需的商业利润和市场空间。 关键词:铁路货运;第三方物流;市场竞争力 1 我国铁路货运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1.1 铁路发展近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铁路货运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各项事业的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虽然2008年我们经历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及罕见的灾难性地震,我国铁路货运量及周转量仍实现了较大幅度增长。 铁路作为我国骨干运输方式,长期以来,一直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虽然受到公路货运的威胁,铁路货运量及周转量仍有一定程度增长。 如表1所示,2007全国铁路完成货运总发送量(含行包运量)31.4亿吨,比2006年增加2.6亿吨,增长9.0%;完成货运总周转量(含行包周转量)23797.00亿吨公里,比2006年增加1842.59亿吨公里,增长8.4%。日均装车完成139362车,比2006年增加10232车,增长7.9%。总体来说,铁路运量在增长,使全国煤电油运“瓶颈”状况有所缓解,为保证国民经济平稳运行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且在铁路运输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的情况下,铁路部门把主要运力用于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物资运输,2007年煤炭、石油、化肥农药、粮食同比分别增长12.0%、0.3%、10.7%、4.3%。从图1可以看出铁路货运量自1999年以来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 1.2 铁路货运面临的问题 (1)铁路货运竞争力日趋下降。 一直以来,铁路运输是我国陆地运输的主力军,被成为“铁老大”,在陆地运输中处于垄断地位,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公路、航空运输、多式联运等新型运输方式的地位不断提升,运输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公路因其灵活性强、方便快捷的优势及政府的大力扶持成为铁路货运强有力的竞争对手,而且当今社会是比速度的时代,速度就是生命,有速度才能赢得机会,所以越来越多的企业喜欢使用公路货运,尤其是中短途运输。铁路设备落后,速度慢,越来越不适应客户的要求,使其在运输行业的地位受到了严重威胁。 (2)铁路货物增长量虽然在增加,但增长率在下降。 据国家统计局有关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铁路完成货物运输总量31.4亿吨,比上年增长9.0%,完成货物运输周转量23797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1.8%;2008年铁路完成货物运输总量33.1亿吨,比上年增长4.7%,完成货物运输周转量25111.8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3.7%。这些数据说明,虽然铁路货运量和周转量的绝对数都增加了,但增长速度却大大的降低了,铁路货运量由2007的9.0%下降到2008年的4.7%,周转量由2007的11.8%下降到2008年的3.7%,这表示铁路的运输能力在下降,竞争力的发展速度赶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 (3)经营模式僵化,缺乏第三方物流经营理念。 长期以来,铁路运输一直是国有企业,在运输行业处于垄断地位,同时受计划经济的影响,“铁老大”思想很难在短时间内消除,因此,铁路行业及其工作人员的思想仍停留在传统的经营模式里,没有认清市场经济下竞争的激烈性,改革的力度也不大。虽然现在大家都在提第三方物流,但似乎铁路业并不真的知道什么是第三方物流,对其经营理念也不是很清楚,也为开展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物流服务,在中国许多提供物流服务的铁路货场仍局限在传统的经营业务内。 (4)组织结构分散,难以提供全方位服务。 铁路货运业的组织管理机制与现代物流很不相适应,铁路货运、行包、装卸、组装等传统部门还处于分散经营状态,突出表现在:组织机构多,管理层次多,路局、分局(现刚撤销)、站段各部门实体之间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分散的多元的格局不适合物流业的开展集约化经营优势难以发挥。 2 铁路货运向第三方物流转化的原因 2.1 提高市场份额之所需 如表2所示,2008年铁路完成货物运输量33.1亿吨,比上年增长4.7%,2005年铁路完成货物运输量27.0亿吨,比上年增长8.2%。由2005至2008年铁路货运量及增长速度的比较可知,虽然货物运输量绝对数在增长但增长速度已由4.7%下降到8.2%,这说明铁路运输能力在下降,市场份额在降低。 2.2 进一步提高铁路货运利润的需要 自建国以来,党中央就一直重视铁路的建设,不断增加投资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加入wto以后,铁路投资持续上升,全国铁路路网规模在不断扩大,截至2007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75438公里,遍布全国各省市。然而,铁路利润额增长幅度赶不上铁路投资的增长幅度。如图2所示,2005年铁路投资1364.3亿元,利润为85.8亿元,利润占投资的比重为6.29%;2006年铁路投资2088.4亿元,利润为69亿元,利润占投资的比重为3.3%,远远小于2005年的6.29%;2007年铁路投资2520.7亿元,利润为122.2亿元,利润占投资的比重为4.85%,虽然比2006年提高了一点但与2005年相比仍下降了。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虽然我国铁路网规模在不断扩大,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铁路密度差距较大,路网建设欠发达,从分布看,中西部地区明显偏少。更主要的是,发达国家在现有先进的铁路基础设施上已与现代物流相结合,形成生产企业、铁路运输与消费者之间的一体化服务,能及时的了解客户的需求,客户满意度明显改善,运输能力大力提升,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这正是我国铁路货运所缺少的。更为重要的是,今年二月份正式确定物流为十大发展振兴产业之一,是唯一的一个服务业领域的行业,这本身就体现了国家和政府多物流行业的重视,同时,也使企业重新审视物流业的重要性,这一举措将会带来物流行业的又一个春天。因此,铁路货运业向第三方物流转化时提高利润、降低成本大好机会。 2.3 提高铁路物流增加值的必然要求 经过三十年的探索,我国物流业飞速发展,物流业增加值持续上升,如表3所示,2005年我国物流业增加值12000亿元,同比增长12.5%。2006年,全国物流业增加值为14120亿元,同比增长12.5%。占全国服务业增加值的17.1%,比2005年提高0.5个百分点。2007年,全国物流业增加值为16981亿元,同比增长20.3%,增幅比2006年提高5.2个百分点,占全国服务业增加值的17.6 %,比2006年上升0.5个百分点,占gdp的6.9%,比2006年上升0.2个百分点,反映出物流业发展对服务业与国民经济的贡献进一步增大。2008年全国物流业增加值为19965亿元,同比增长15.4%,增幅比2007年回落4.5个百分点。占服务业增加值的16.5%,比2007年下降0.1个百分点。与2007年相比,虽然增幅有所下降,物流业仍然实现了较快稳定增长,为2008年我国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做出了突出贡献。 对企业而言,物流是继劳动力、自然资源之后的“第三利润源泉”。完善的物流将进一步减少人力、财力、物力,节约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企业的竞争力。2008年中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为54542亿元,国内生产总值为300670亿元,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为18.1%。而运输费用是社会物流总费用的主要费用,一般情况下要占总费用的一半以上,2008年运输费用是28669亿元,社会物流总费用是54542亿元,运输费用占社会物流总费用的52.6%,社会物流总费用构成如图3所示。据专家预测:如果全社会物流费用降低1%,可节约资金187亿元。由此可见,铁路运输发展现代物流可大大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2.4 提高市场竞争力的迫切要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公路、航空运输、多式联运等现代运输方式的发展,铁路运输行业的老大哥地位一再受到威胁,市场份额不断减少。面对严峻的挑战和激烈的市场形势,为了求的自身的发展和生存,我国铁路行业必须大力开展现代物流服务,增强市场竞争力。同时,铁路货运业的顾客需求也发生了重大转变,消费市场顾客需求已从“少品种、大批量、少批次、长周期”转变为“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短周期”。为适应顾客需求的这一变化,铁路行业要扩大经营范围,从传统的单一的铁路货运服务扩展到综合的现代物流服务,才能不断满足多样化的顾客需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3 铁路货运向第三方物流转化的几点建议 3.1 加强物流基础实施建设 (1)进行货运专线的建设。 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铁路的建设,每年都投入巨资进行铁路干线的修建,预计《中长期铁路网规划》项目全部实施后,到2020年铁路建设投资总规模将突破5万亿元,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2万公里以上。今年预计完成投资3500亿元,其中第四季度将完成1500亿元以上,是前三季度完成的总和。这样的铁路建设里程和投资规模在我国铁路建设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2)合理规划物流基础设施专门化、综合化功能。 在相关规划中,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一般是规划的主体部分,但在规划内容中,基础设施往往只包括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忽略了在物流组织的不同环节中发挥运输、仓储等功能的货运场站,仓储设施的发展问题,或根本未能将这些设施的发展纳入规划。一定区域特别是经济中心城市需要综合性大型物流基础设施,这已在经济发达国家的物流发展实践中证明,也是社会物流向专业化和高效化发展的基本经验。进一步建立灵活的经营活动平台,从功能集合型向信息一体化组织发展,关注整个物流过程,利用信息技术将运输、库存、流通加工、配送、策划和开发、客户服务等整合起来,这种以一体化为目标的经营管理方式便是现代物流模式。 3.2 积极培育物流专业人才 传统铁路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的转型,要建立铁路企业物流发展战略的核心力量,关键要从物流决策、物流实施和物流市场开拓三个层面上建立人才队伍。通过对铁路传统企业的领导层、作业层和开发层人员的专业能力和实践经验的培养,逐步引领企业向现代物流发展。加大对现代流的宣传力度,使广大干部职工尤其是管理人员认识到融入现代物流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自觉地学习现代物流理论,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3.3 注重专业化发展 铁路货运企业基本上都是小型企业,专业化程度较低,服务可替代性较强,资金、设施、网络、人才相对缺乏,市场竞争力不强,向现代物流转型的基础条件薄弱。因此,竞争力差。企业要在自主经营、平等竞争、规范秩序、搞活市场的原则下,走专业化和特色经营的道路。铁路货运企业只有立足特色,细分市场、客户、产品(服务),发挥自身特长,创造更多的市场需求的“个性化”物流服务产品,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 3.4 实现铁路与公路的双赢 众所周知,铁路运输受到很大限制,如必须依附于铁轨才能完成货运,无法提供“门到门”的服务,使得铁路货物运到码头后必须有专门的汽车配送,有效地配送体系可大大提高铁路运输的效率。因此,铁路货运可以与公路运输结合,取长补短,互相配合,发挥各自的优势,做好分拣、配货等理货工作,充分利用铁路和公路各自的优势,可降低成本,实现铁路与公路的双赢。 3.5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以提高铁路货运竞争力 电子商务是交易的双方利用信息技术和计算机通信技术进行的电子交易。电子商务用电子过程代替物理活动过程,并且在企业与客户之间建立新型的合作关系。电子商务的优势之一是简化业务流程,降低企业运作成本。电子商务是现代物流发展的趋势,它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可以在更大范围上创制商机,可提高企业的服务质量,增强竞争力。同时,在电子商务的环境下,可提高铁路货运企业与客户之间传递信息的准确性和速度,节约时间和成本。 4 结论 铁路运输企业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以及政府的大力支持,在服务功能的扩展上有了喜人的发展,正从传统的运货向现在的综合现代物流服务方向发展。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公路、航空运输、多式联运快速成长起来,运输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铁路货运量的绝对数虽然在增加,但增长速度已明显下降,铁路利润虽然也在增加但已不能弥补铁路投资的增加。我国铁路运输企业怎样巩固并提升自己的竞争优势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目前,我国物流业迅速发展,物流业增加值急剧增加,对整个国民经济而言,是有待开垦的“处女地”,是新的紧急增长点。为此,本文提出,铁路运输应与第三方物流相融合,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并对铁路运输向第三方物流转化提出了几点建议。 铁路物流论文:构建西北铁路物流网络的设想 摘要:根据西北铁路的目前状况,分析研究了铁路向物流业发展应选择渐进式的发展战略,以产权为纽带,实现多种形式的铁路企业资产重组,推进铁路信息网络的建设及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的铁路物流发展方式。以上分析为西北铁路物流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西北铁路;铁路物流;信息网络 1西北铁路物流应确定渐进式的发展战略 2009年2月23日,铁道部在兰组织召开的宝兰客运专线、兰州至合作铁路、兰州至惠农增建二线、天平铁路北延线预可研审查会上传出喜讯,随着这些大项目的实施,以兰州为中心的2小时铁路交通圈逐步形成,全省14个市州全部通铁路目标有望实现;今年兰铁局将开建兰新铁路第二双线、西兰客运专线、兰成铁路、包兰复线等西北铁路主干线,加快兰州至重庆、天水至平凉铁路建设进度等,并通过3到5年时间新建铁路里程约2 400公里,这个规模相当于再建一个兰州铁路局。这标志着今年甘肃省铁路建设将迎来“黄金机遇期”,也将进入前所未有的铁路建设“密集时期”。兰渝和成兰等铁路建成以后,则又可贯通大西北与西南区枢纽,宝兰专线、兰新复线等铁路建成后,可提升西北地区铁路客货综合运输能力。这些重大项目的实施,可缓解甘肃铁路运力的紧张局面。然而西北铁路物流仍处于开发初期,铁路物流产业的发展应该充分利用西北铁路大发展的机会,加快铁路物流的发展。西北铁路物流业发展应选择“渐进式”发展战略,要在现有市场化融资比重尚不足的情况下,抛弃现有的设备、设施,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全新的物流基础设施是不现实的;目前,对物流理论的研究还不够成熟、大多是生搬别人研究成果,具体实施还需要在实践中逐渐探索,而且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奇缺,即使发展物流的硬件已具备,也未必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传统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模式,造成各企业在物流市场上形成自给自足的物流过于庞大,对专业化物流服务的需求并不是很迫切。 2西北铁路物流应以产权为纽带,实现多种形式的铁路企业资产重组 西北铁路企业应该以产权为纽带,实现多形式的资产重组来应对国外一些跨国物流企业的挑战,西北铁路物流企业的重组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1)由于单纯的铁路运输企业和物资企业在“物”与“流”上都存在缺陷。可以将物资企业与铁路内部运输企业的重组,这样能够利用铁路正在进行的“网运分离”的改革时机,明确铁路向现代物流迈进的发展方向,自觉进行企业规模重组和经营方式的调整,实现由传统的铁路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变,构筑物流运作的制度基础;(2)加速铁路与路外商品物流中心,大型货物物流配送中心、大型的超市及超级批发市场的联系。加大对新型高科技产品的承运,以大中型货运站为主,以小型货运站和代办点为辅,全方位、多辐射地开拓综合物流市场,构筑与海陆空相联接的立体式“大交通”格局;(3)充分发挥站点,储运基地仓库、设备、专用线等铁路硬件设施作为网络经营的资源优势,提高资源配置的组织化程度;(4)通过引进外资,建立中外合资物流企业。这样在解决资金问题的同时,可以更快地掌握国际现代物流企业的经营思想、管理技术和运作方式。 3推进西北铁路物流信息网络的建设 西北铁路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西北物流网络的构建还处于构建初期,在构建西北铁路物流网络时,应充分利用网络载体,加强信息沟通,规范基础业务数据和服务流程。采用传递简捷、运作灵活的网络结构源要素的及时有效互换,提高网点间储运、购销业务的组织化程度。在软件方面,以现有通信设施为基础,建立西北联网的物流服务信息网络,构筑西北铁路物流网络运作的信息平台。在路局内部应加强铁路仓储物流信息化系统的建设,虽然已经有部分的路局建立了物流仓储系统,然而这些仓储系统的信息化程度不高,铁路物流仓储系统与外界的联网能力比较差,在以后的发展中应考虑路局内部信息的联网。在铁路物流信息化建设方面还应考虑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科研力量的有机结合,逐步建立起物流技术开发中心,强化对信息技术和物资包装、储存、运输、检验、流通加工等方面的研究,加快物流技术进步,加快高校、企业、科研机构的物流产学研一体化进程。此外还应该进一步发挥甘肃省物流及运输装备信息化工程研究中心在西北铁路物流系统建设中的作用,不断拓展铁路管理的信息功能。此外还应该大力发展货物运输中转环节中的短驳装卸、整理包装、装载加固、仓储管理、信息咨询、配送服务等衍生业务。 4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 “第三方物流”一词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盛行,当时它是对物流环节的要素进行外包的一个主要考虑方面。在1988年美国物流管理委员会的一项顾客服务调查中,首次提到“第三方服务提供者”,这种新思维被纳入到顾客服务职能中。它也被用来描述“与服务提供者的战略联盟”,尤其指“物流服务提供者”。合同制物流(contract logistics)也是指物流职能的外包。从更大范围看,不仅仅包括仓储、运输和edi信息交换,也包括订货履行、自动补货、选择运输工具、包装与贴标签、产品组配、进出口等。对上述提及的服务和其他许多服务,企业正愈加转向由合同制供应商提供。铁路企业应在整合各种物流资源的基础上,尽快建立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主导的社会化、专业化的物流服务体系,培育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和企业集团,使之成为铁路物流产业发展的示范者和中小物流企业资源的整合者。另一方面,积极引导铁路企业在强化自身物流管理的基础上,明确物流职能、剥离低效的物流部门及设施,逐步实现铁路企业物流活动的社会化,为铁路现代物流发展培育广泛而又坚实的市场需求基础。 5小结 本文分析了西北铁路目前的建设情况,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研究了铁路向物流业发展应选择渐进式的发展战略,以产权为纽带,实现多种形式的铁路企业资产重组,推进铁路信息网络的建设及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的铁路物流发展方式。为西北铁路物流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发展思路。 铁路物流论文:基于降低铁路运输成本的铁路物流优化管理 【摘 要】降低铁路运输成本,是提高铁路运输效益、促进铁路运输发展的重要途径。降低铁路运输成本,必须加强铁路物流管理,切实提高铁路企业物流管理水平。针对铁路物流管理部门遇到的这一难题,本文重点探讨了降低铁路物流成本的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铁路运输; 物流成本; 物流管理。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地位的确立,铁路运输行业改革迫在眉睫。 信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现代物流管理理念的运用,使铁路企业物资供应管理工作的内涵和外延也发生了极大改变。制度化的管理模式、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科学的安全管理理念为铁路安全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铁路运输企业追求经济效益,必然对铁路企业物流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传统的“采购 - 仓储 - 供应”模式已不能适应运输生产的要求,只有真正树立现代物流理念,全面提升铁路物流管理水平,切实降低铁路物流成本,才能进一步提高铁路运输企业的经营效益。 一、高物流成本影响运输经营效益的提高。 铁路运输生产物资供应传统的做法主要依赖库存供应,通过提前计划上报需求和准备较富裕的安全库存,长此以来形成较大的物资积压浪费和价值损耗,造成铁路物流成本居高不下,铁路运输企业生产经营效益提高困难增大。主要表现为: 铁路物资采购管理权限不明确,分散采购、多头采购现象严重,节约采购成本效果不明显; 物流信息化水平比较低,覆盖面小,不仅与财务系统没有实现有效对接,而且在物流系统内不能实现快速沟通和信息共享; 获取市场信息手段单一,掌握供应商信息资源较少,导致采购供应渠道单一; 计划大于实际需求,导致库存逐年积压,库存结构不合理,占用资金额度大,库存积压造成的物资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大; 缺乏供应链管理理念,在供应商管理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物流保障在应对防洪抢险等突发事件方面,预案要求不高,响应速度不快,组织供应能力不强。 二、物资集采统供管理模式下物流管理的创新。 为控制物流成本,铁路物资应采用集采统供管理模式,并应该逐步尝试实施一些新的物流管理方法。 1、明确采供职责。 大力推行铁路局直管站,对物流部门进行整合,成立集中的路局直属物资供应站。物资供应站负责全局运输生产所需物资设备的仓储、配送和受路局委托物资的采购供应; 各生产站段由材料科负责提报生产用料计划、领取材料、仓储保管和发料配送及应急用料的采购供应; 物资管理处受路局委托,负责大宗物资和重要设备及关键配件的招议标采购,并对全局物资系统进行专业业务管理。 按规定程序推行物资设备批量采购和集招分供。生产单位按月将物资需求计划在物资信息系统上报后,物资供应段按照管理权限,将需物资处审批的计划进行转报。 物资处对需求物资进行汇总统计,单品种采购资金达到一定金额以上的,集中统一纳入招标采购,选择供应厂商,由其进行分头配送供应。 2、打造现代物流环境下的电子采购体系。 分别以铁路局局域网、互联网为载体,建立和完善物资管理信息系统平台,构建供应商管理、信息、询价采购、招标采购和设备管理 6 大平台组成的电子采购体系,并融入路局整体运输生产,形成市场监督、采购供应和物资使用全过程闭环管理的现代物流管理模式。通过建立和不断提升物资管理信息系统,构建物资管理网络化、信息化工作环境,实现了物资与财务在局域网上的同级信息对接,将各系统的仓库资源和物资消耗在网上进行链接,把物流管理信息从路局物资处向物资供应段业务部门———站段材料科———材料使用车间班组 ( 最终用户) 延伸,扩大了信息共享范围。对物流管理的全过程实时跟踪控制,进一步保证各生产单位制定采购计划和物流部门实施采购决策的科学性,减少过量的安全库存,提高物资使用效能。利用互联网优势,通过网络手段提升招标质量。 3、优化物资库存结构。 路局加强物资成本的预算管理,对站段生产用料计划按月提报审批,需求预测按周调整,从而大大缩短了需求提前期。能有效消除了部分生产需要的“牛鞭效应”,物资安全库存得到合理控制。 对重点物资设备供应采取提前介入机制,通过提高物资计划的准确性、及时性,做到合理快速组织物资保障供应,有效压缩物资在库时间,加速全局库存物资周转。 利用社会资源,拓宽可实行零库存物资供应品种范围,推行引厂入段储备模式,选择质量信誉优良的大型企业和区域定点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扩大生产厂商代保管物资品类和数量,对全局物资消耗量相对稳定的产品实行厂家物资代储备保管,压缩自存物资品种和数量。 4、加强合格供应商管理。 培育铁路物流供应链体系利用路局品牌优势,完善外网电子商务功能,建立供应商档案,形成供应商资源库,定期对供应商进行“星级”诚信监测和综合评价等一系列动态管理。 与专业供应厂家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实现直达供应的采供双赢模式。减少中间供应环节,节约成本费用,剔除不具备法人资格、产品生产资质的企业及商,对线路配件、牵引供电设备、接触网配件、通信信号设备等专业技术要求高的重要件,取消供应商,直接与经过评审的生产企业签订协议。 5、建立有效应急机制。 提升应急保障能力。针对铁路突发事件和防洪灾及冰雪等自然灾害,为应对可能对铁路运输生产造成的损害,确保及时抢险恢复,应逐级建立抢险应急预案,以抢险文件命令形式下达防洪物资设备明细。防洪备料除保持必要库存外,当地资源充足或厂商供应保障度高的品类物资,采购单位要与之签订代储协议,建立抢险应急物资供应绿色通道信息库。代储物资协议单位和所有抢险工作人员信息要做到公开,当值人员不得脱离岗位,相关人员手机24 小时处于开机状态,人员随时待命,机械设备预热检查,要求全部处于良好运行状态。 铁路物流论文:开滦铁路货运向现代物流业拓展的思考 摘 要:探讨开滦铁路货物运输向现代物流业拓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转变过程中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传统企业铁路货物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拓展的思路及对策。 关键词:铁路货运;现代物流;拓展 1. 开滦铁路货运向现代物流业拓展的必要性 1.1 满足顾客需求的需要。当前,铁路客户需求已从“少品种、大批量、少批次、长周期”转变为“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短周期”,要向物流公司业务拓展,就必要随着顾客需求的变化进行调整,进一步扩展外部市场。 1.2自身发展的需要。开滦铁路货运向现代物流业的拓展,将给铁路货运业带来全新的经营思想和管理理念,极大地促进公司运输服务质量与管理水平的提升。 1.3 提高竞争力的需要 。开滦铁路要在纷杂变幻的物流运输市场中,占有一定市场份额,立足于长远发展,开展现代物流服务是其增效的方式方法之一。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在竞争中吸引和借鉴国内外同类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和推动物流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因此,应抓住这一契机,拓展物流化服务,无疑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开滦铁路货运开展物流的优势和存在不足 2.1优势分析 (1)具有组织物流系统运行的基础物质条件。拥有近244km铁路营业线路,连接古冶铁路交接场、唐山铁路南站,并通过专用线深入电企、钢厂、煤场、碱石矿,现有唐山、荆各庄、赵各庄、林西、钱家营、林南仓六个装卸车站点,形成了点多、线长、面广、基本覆盖古冶区的铁路运输网络。 (2)具有日渐完善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及网络。开滦铁路目前已形成了以局域网络为载体,覆盖各装卸站(运输部)的有线传输网。开滦物流信息化管理系统、bi经过实施推进,已上线运行,在优化公司业务流程、综合管理、查询分析、战略决策上发挥重要作用。 (3)具有管理资源优势和品牌信誉优势。开滦铁路作为中国第一条准轨,运行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作为专业化的铁路运输企业,对货物装卸、承办托运、销售渠道等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经营管理制度,建立了一批专业人才队伍。2009年9月,开滦国际物流公司被评选为“中国物流领军企业”,并入选“中国绿色物流发展促进联盟成员单位”,这些都将为铁路运输创造了品牌优势,提高了影响力。 (4)竞争优势明显。开滦物流的典型特征就是立足于供应链管理,依托煤路港航一体化设施,集成商流、物流、信息流,低成本,高效率,服务于煤钢、煤焦、煤电产业链,具有鲜明竞争优势。 2.2 存在不足 2.2.1服务意识还需进一步提高。由于铁路运输集""高度集中、大联动、半军事化""特点于一身,计划经济色彩浓重,尤其作为国有大型企业,开滦铁路运输以服务内部为主,缺乏积极主动抢占市场、搞合作运输的服务意识。另外还存在体制上的僵化,对物流服务重视不够,传统的服务水平难于满足顾客需要,难于及时对物流服务进行评估,对市场形式、竞争对手状况等信息掌握较少,在整个物流系统与外界的互动中调整缓慢。 2.2.2 开滦铁路运输基础相对脆弱。主要表现在运输网规模总量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目前,开滦现有的运输网络密度低,跨区域运输通道不足,个别车站与车站之还需通过国铁线路,运输灵活性不适应市场需求。 同时运输设施、运输装备的发展以及运输经营管理都尚未形成有机整体,影响了速度的提高和效率的发挥。 3.铁路货运向物流业拓展的思路及对策 3.1 建立与物流业相适应的运输组织体系 以安全、准时、方便、经济为原则,对现有运输组织体系进行优化,建立合理快速的赔偿机制,对客户发生的以外损失,能够即使予以赔偿,打造铁路良好的信誉。在准时上,以时效为目标,建立车、机、工、电、辆各个部门的考核机制,以保证运输期限。在方便上,要改革目前的承运和交付手续,设置对外窗口、简化办理程序、统一服务标识,并融合其他运输企业和其他运输方式,采用公路、铁路联运,做到全程和门到门服务。如下图所示: “门到门”式运输网络 3.2建立网络化的物流组织 开滦铁路货运应按照物流原理和货主需求扩展其业务范围,延伸其运输产品、丰富完善其服务功能,使开滦铁路货运业务向更高层次的物流网络转化。 (1)建立物流中心。以大企业、公司、煤场、钢厂为服务对象,以货源集散地为中心,利用专用线的连接优势,从该企业原材料的购买、运输、储存、供应到产品的储存、运输、销售进行全方位服务。 (2)各物流中心要以资本或业务为纽带,把依附的延伸服务企业和短途运输企业进行整合和重组,形成合力,即所谓的极强资源整合能力,这是也开滦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3加强物流业的现代化建设 (1)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建立网络信息系统、货运统计、跟踪系统,通过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将货运装车点和铁路装车点及经营网点连接起来,既可以优化企业内部资源配置,实现管理的科学化、系统化、数字化和对货物运送进行全程的跟踪监控;又可以通过网络与用户及相关单位联结,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用,对物流各环节进行实时跟踪、有效控制与全程管理。 (2)加快先进适应技术的推广应用。借鉴目前比较成熟的物流技术和服务标准,加快对铁路货运物流服务相应技术标准的研究制定工作。 3.4 立足现有资源,拓展服务业务,积极改进货物运输流程。拓展服务业务包括在发货点负责托运受理、上门服务、上门接货、代办托运手续、计算费用等,随着规模的扩大和物流形式的发展,条件允许后,可以拓展为客户办理包装、流通加工、保管、进行分拣和配送等业务。进一步发展后,向上可延伸到市场调查与预测,向下可延伸到物流咨询、物流方案规划,也制作铁路物流系统设计等。 3.5整合现有资源,开展综合性服务 。发挥运输部作为物流结点的功能。改革传统单一的装车、卸车管理,将铁路货运中途运输作业、装卸、保管、仓储、配送等业务整合成全程优化的、各环节之间无缝衔接的完整的供应链系统。对于运量小、衔接方向单一的运输部可以将物流服务定位于技术层次较低的简单物流服务;对于运量较大、衔接方向多的运输部可以将物流服务定位于需用电子化、信息化、机械化装备的现代物流服务。进一步可与公路运输货站、港口码头集约成为有综合职能和高效率的综合物流中心,并与古冶物流中心(配送中心)进行衔接、沟通、协调,分工协作,以实现更大范围的拓展。 结 论 总之,密切关注现有市场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抓住开滦国际物流公司现代物流发展的有利机遇,掌握物流贸易规则,准确定位、扬长避短是开滦铁路货运向现代物流业拓展,融入国际物流公司的有效途径,也将努力成为助推开滦物流业蓬勃发展的新亮点。 铁路物流论文:论新形势下铁路运输与现代物流的融合与发展 摘 要:新形势下,随着 经济 和 科学 技术的迅猛 发展 , 现代 物流正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成长。现代物流日益成为 企业 利润的重要依靠手段和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也成为国民经济高效运行的重要支撑体系。然而现代物流的迅猛发展对铁路运输业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从新形势下我国铁路运输与现代物流的关系入手,详细探讨铁路运输与现代物流的融合与发展。 关键词:铁路运输;现代物流;融合;发展 一、铁路运输与现代物流的关系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代物流与 交通 运输都是实现人和物资空间位移的服务活动,但现代物流的服务范围更广,而交通运输提供的服务更狭窄点。新形势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服务呈现出 网络 化的发展趋势,各种运输方式之间协调发展并根据市场需求提供具有指导性的部分供应链服务,运输和物流在这个节点上形成了交融。 二、铁路运输与现代物流的融合 首先,积极发挥铁路的干线运输优势,走专业化道路。铁路运输本身属于功能性物流,走专业化道路就是不断加强铁路的专业化特点,突出铁路的强大优势,提高铁路在运输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这就要求铁路运输应充分发挥在干线上的运输优势,充分体现其运量大并安全,还有不受气候和 自然 条件影响的天然优势,以承揽长距离和大运量的运输业务,只有这样充分利用优势,抛开劣势,才能将铁路运输业做成强大的功能型物流企业。 其次,构建铁路运输发展物流的运行网络体系。建立和完善铁路物流运行网络体系是铁路运输发展现代物流的基础和必备条件。一方面,铁路具有天然的网络优势,已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最大交通网络,另一方面,要不断在现有铁路运输体制条件下形成区域性物流业务网络,还要尽快实现对铁路货运的实时跟踪,努力通过信息平台将企业连接起来,实现 电子 化现代物流。 再次,对铁路闲置的货场设施、装卸机械及仓库等进行整合,组建地区性的以仓储、配送和运输为服务特色的铁路物流公司。新形势下可以有选择地对部分地处大、中城市和区域性物资流通中心的铁路货场进行改造整合,以仓储为基础,完善配送、流通加工和协助销售功能,从而实现铁路运输向现代物流质的转变。 最后,组建专业化的铁路物流公司。可以整合现有的行包运输、行包经营资源,将铁路局的行包车辆、行李房设施及相应的装卸力量与中铁快运进行重组,成立全路性的行包快运公司,另外重新布局全国铁路集装箱营运系统,组建全路性的集装箱运输公司。 三、铁路运输与现代物流的适应与发展 首先,加快完善物流服务功能,尽快实施物流企业战略合作。新形势下要进一步发挥铁路大中型货运营业站的仓储优势,鼓励和引导企业创造条件发展仓储及配送等物流服务,利用铁路货运营销系统的便利性,可以为客户提供市场分析预测等信息服务。另外,铁路应加强与海运、内河航运及公路、民航等其他交通行业的合作,充分发挥各自运输优势,全面推动现代物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其次,通过改革铁路货运管理推动发展现代物流。新形势下,随着现代物流的发展,铁路货运管理部门必须围绕物流企业关心的运输价格、服务质量等问题进行改革。 最后,改变运输组织方式实行分类运输,将货运站布置成物流中心,以满足不同货物的不同需求。新形势下我国的现代物流需求要求铁路部门必须大量启用专用车辆,并组成各种按货物品类划分的专管特定货物运输的货运中心,大力发展专门运输,同时兼顾普通运输。另外,很长时间以来,铁路货场都只是注重其内部作业功能,而严重忽视了外部社会所需功能,特别是社会所需的物流服务一体化功能。其实铁路货运站场大多分布在大中城市郊区,且有强大的铁路运输支持。新形势下为适应社会化生产以及物流业的发展,铁路货场必须走出固有的内部作业功能服务范畴,而应充分利用其各项资源为社会提供所需各种物流服务,把货运站布置成现代物流中心,使铁路货运站日益发挥集约化物流据点的作用,以发挥铁路在社会物流体系中的应有作用。 铁路物流论文:铁路货运向现代物流转型的策略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电子商务的广泛使用,现代物流业已经快速成长为全球最有潜力和发展空间的新型服务行业。文章以铁路货运与现代物流的对比为出发点,通过两者之间的转型论证,研究并提出了发展现代物流的策略。 【关键词】铁路货运 现代物流 转型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被誉为“第三方利润源”的现代物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面对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迫切要求和国家加大铁路建设投入的良好契机,如何依托铁路货运现有资源,加快其向现代物流的转型是我国综合运输与物流体系建设和铁路货运改革发展客观需要,也是提升物流行业竞争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战略选择,更是构建和谐铁路的重要战略举措。 1 铁路货运与现物流的概述 1.1 概念 铁路货物运输是指利用铁路线路、运输设备进行运输生产活动,使货物发生空间位移[1]。铁路运输从技术性能看,有运输速度快、运输能力大、运输过程受自然条件限制影响少、连续性强、相对安全平稳的优点。从经济指标上看,具有运输成本低、能耗较小,对环境污染较少的优点。 现代物流指的是将信息、运输、仓储、库存、装卸搬运以及包装等物流活动综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的集成式管理,其任务是尽可能降低物流的总成本,为顾客提供最好的服务。现代物流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目标,把制造、运输、销售等市场情况统一起来考虑的一种战略措施。 1.2 特征分析 铁路货运特征:(1)简单的物的流动,是一种无规律的简单流动过程;(2)仅是物的位置移动,货物流动的内涵没有变化;(3)只能满足企业对货物位移的需求;(4)仅限于单项服务功能所建立的简单关系 现代物流特征:由集中到分散、分散到集中的规律性运动,且是一个多环节、多形式的复杂流动过程。内涵包含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是一个伴随新价值产生的经济运动过程。服务要求是满足企业从生产到消费的各环节、各层次的需求。与服务对象建立的是一种长期稳定的关系,且与企业进行广泛深入的合作,成为企业生产销售活动在流通领域的继续。 2 铁路货运向现代物流转型的论证 2.1 发展现代物流的必要性 (1)有利于物流行业行业长远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各个层面对货物运输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繁杂细致。铁路货运转型为现代物流后,将给铁路货运业带来全新的经营理念,促进铁路运输行业提升服务质量与管理水平,也有利于我国物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2)是现代物流竞争的内在要求。物流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对运输提出了新的要求,促进了运输经营方式的转变。 2.2 发展现代物流的可行性 (1)国家政策和铁路建设划层面上的支持。2009年2月,国务院公布了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物流业位列为其中。而根据《中长期铁路网规划》调整方案,2009年铁路将安排基本建设投资6000亿元,2010年基本建设投资7000亿元,两年铁路建设共计投入1.3万亿元,铁路建设项目遍及31个省市自治区,到2020年我国铁路营运里程将达到12万千米。这些基础建设政策的出台为铁路物流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契机,从而必将推动整个物流产业的升级。 (2)现代物流与铁路货运在业务上有继承性。现代物流服务的主体功能是仓储、运输、装卸、搬运、包装、配送和加工等,但其中两个最重要的功能环节是运输和仓储。而传统的运输业主要以运输为主,并且具备初步的存储、装卸、搬运及一定的配送能力。铁路可以说是中国规模最大的、传统的专业运输企业,这种业务功能上的继承性,使得铁路货运向现代物流转化的进入“门槛”较低,风险也相对较小。 3 铁路货运向现代物流转型的策略 3.1 发展第三方物流 第三方物流是处于客户和实际物流承担者之间的,为生产商提供物流设计、控制和供应链管理,处于物流服务体系中的最高层。这种服务完全不同于货代和承运人提供的劳务和基础设施的服务,而是采取虚拟经营的方式,销售专业的物流决策和管理技能,主要职能是总体成本控制和对供应链实施动态监控,代表了物流需求最本质的思想[2]。 (1)整合货运资源,减少内部无序竞争。针对目前国内铁路运输公司过多、货场过密,存在内部恶性竞争的情况,撤消部分车站(货场)、停办部分车站的货运业务、调整了部分货场的业务种类,扩大中心货站的规模,进行电子信息化改造,和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使铁路货运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 (2)成立铁路物流营销公司。增设立铁路物流客服中心,提供咨询、取件、代办托运等手续;同时利用原有铁路场地优势,开展为客户办理包装、保管、进行分拣和配送和仓储等业务。依托铁路货运优势,积极拓展货运营销业务,与地方企业建立紧密的货运业务。 (3)开展公路短途货运业务。利用铁路长期经营长途货运的优势,发展短途运输公司,为货主提供承运前和交付后的延伸服务的方式实现门到门的货物运输。在客户装车前,将客户的物资通过汽车运送到指定地点,在客户的物资抵达车站后,及时加强联系,为客户提供物资送货上门服务,发展汽铁(汽车一火车,轮船—汽车—火车)联运。 3.2 发展现代物流的增值服务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客户单一的运输需求逐步向现代物流的增值服务转变,传统的运输服已经难以满足当今市场需求,客户在托运货物的时往往还希望能够获得诸如上门取货、货物包装理、货物状态追踪查询等更多的附加服务[3]。 (1)承运人型增值服务。铁路物流为了实现增值服务,就需要深入了解客户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以合理的价格积极满足这些需求。例如从收货到递送的货物全程追踪服务;电话预约当天收货;对时间敏感的产品提供快速可靠的服务(含相关记录报告);对温度敏感的产品提供快速可靠的服务如冷藏、冷冻运输(含相关记录报告);配合产品制造或装配的零部件、在制品及时交付;被客户退回的商品回收运输服务;运输设备的清洁或消毒等卫生服务等。 (2)加工储运送一体化。拥有大型仓储设施的仓储企业配送中心可采取储运送一体化的模式。针对有些生产企业不具有货物仓库,可将企业的生产原材料到达物流中心以后,存放在物流中心的仓库中,物流中心按照企业的生产计划要求,准时的把原材料送到企业的生产线上[4]。对于己经被订购的产品,物流中心按照企业的要求和运输距离的远近,采用最为合理的运输方式,把产品运到目的地,并送到需求者手中,完成货物产品从企业到买主的空间位移过程。 (3)物流系统设计咨询。专业化的物流中心可以充当客户企业的物流专家。根据客户要求,从整体上深入了解顾客的生产或商业全过程,并对其中的每一个环节进行认真分析和设计,为客户提供物流系统设计,选择和评价运输商、仓储商,还可以对顾客物流供应链上的不同商家比如商、供应商、批发商或物流服务提供商等进行分析和比较,为顾客选择更为适合的合作伙伴。提供物流解决方案等业务咨询和决策支持服务,有利于提升现代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铁路物流论文:关于建立铁路运输客户服务中心发展铁路现代物流产业的建议 当前 计算 机技术、通信技术、信息技术的 发展 非常迅猛,若将传统物流和 现代 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利用铁路的优势,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实现物品的配送专业化、系统化、信息化、规模化并将各种手段组合成一体化,使铁路的物流体系销售锦上添花,从而实现厂家、客户与物流服务商?三方共赢?。 目前 世界500强都是拥有世界一流物流能力的厂商,通过向顾客提供优质服务获得竞争优势。海尔物流中心于1999年9月15日正式启用,海尔通过物流中心,在全球范围内采购质优价廉的零部件,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也保持了产品质量的一致性。 "第三方物流”在欧美比较普遍,是由第三方全面负责物流的设计和维护、调货、库存管理、装卸、配送等全部物流业务。专业物流 企业 发展现代配送,既可以依托下游的零售(连锁)商业企业,成为众多零售店铺的配送中心,也可依托上游的 工业 生产企业,成为众多生产企业的物流总。在发达国家中,这两种类型的企业互相配合,共同发展。我国铁路一作为专业的物流企业发展成为生产企业总的潜力非常大。 一、铁路运输企业发展现代物流产业有非常显著的优势 1.铁路运输作为我国五大运输工具(公路、铁路、空运、航运、管道)之一,以其运量大、运输安全可靠、费用低等在货运领域具有很大的竞争优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为加快我国货物的流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其他运输工具的不断完善(如多条贯穿全国的高速公路的建设、快捷的空中货运的逐渐兴起等)。铁路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面对激烈竞争的市场,铁道部各级领导相继采取了多种措施,如制定了提高运输质量的百条措施、组建了独立走向市场的物流企业中铁快运公司、中铁集装箱运输中心、中铁特种货物运输中心等企业。这些企业的建立作为现有铁路运输业窗口的外延,开展了各种各样的门到门的服务方便客户随时随地地进行货运,进一步改善了铁路运输业的形象,方便了用户、提高了效率、为铁路运输业带来了更多的 经济 效益和 社会 效益。 铁路本身就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传统物流企业,拥有大量的物流设施,在仓储、包装、运输、管理等方面拥有一整套严格的制度和丰富的经验。 2.“中铁寻呼”已经建立了一个遍及全国(包括海口、三亚、拉萨)的庞大的寻呼网、现有用户140万(截止到99年12月底)、覆盖城镇1100多、拥有全国统一的服务号码95828、95829,现已开通使用95828、95829的城市已达48个(齐齐哈尔、佳木斯、牡舟江、大庆、伊春、加格达奇、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呼和浩特、集宁、唐山、沧州、石家庄、榆次、保定、邯郸、济南、青岛、徐州、连云港、郑州、武汉、西安、合肥、上海、福州、南昌、长沙、广州、南宁、玉林、海口、三亚、儋州、昆明、贵阳、凯里、都匀、六盘水、遵义、重庆、成都、银川、兰州、西宁、乌鲁木齐)、在全国范围内还拥有2600多个营业店面及商,经过培训,覆盖全国的?中铁寻呼?小姐完全可以成为铁路运输客户服务中心的服务小姐,众多的店面商可更靠近用户更好地服务,为配送、包装、管理、装卸等工作还可解决一大批就业 问题 。 3.铁道部资金结算中心也是一个自成体系的资金流系统,若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巧妙地结合起来,将会建成一个完整的 电子 商务系统。 二、中铁运输客户服务中心 网络 结构 总的来讲,中铁运输客户服务中心是一个分布式的,网络化的客户服务中心系统。通过该系统,可以快速、准确地收集到整个铁路运输网络上物流路径等信息,为整个铁路运输宏观的管理及调控提供决策 分析 支持功能。其结构如图一所示。 北京铁路运输客户服务中心除了作为最高等级的客户服务总中心,用于监督管理各区各地市的客户服务分中心外,还作为一个统一的信息管理中心、业务管理中心、业务中转路由中心、统计结算中心、质量监督裁决中心、决策分析中心负责对全网的业务进行整体的管理及控制。 二级分中心除了负责收集、管理本地的各种信息外,还负责收集、下传下属三级分中心的各种业务需求及处理信息,负责将每月、每日的业务信息、用户数据发送到总服务中心。 三级支中心负责收集、管理本地的各种信息(如货运站,送货人等),并负责将这些信息交由受辖的二级分中心。 在全国中心和分中心之间建立信息通道(数字)以及语音通道,从而加快铁路全网信息的流通,同时紧密结合中铁快运、中铁大货特货、集装箱等公司的物流通道,可以建立全国范围内的综合信息货物服务中心。如图二所示。 从图二可以看出,建立中铁客户服务中心系统,可以充分利用铁路现有的线路资源进行快速方便的信息流通,并且依托铁路快运、大货特货、集装箱等公司的物流支撑网络,开展服务质量高、效率高等的综合的信息货运服务网络。 三、铁路运输客户服务中心的功能 1咨询业务 提供有关货运知识、托运资费、承运商信息等咨询信息以及发货时间、车皮情况、到货时间等信息、全国铁路电话(以后还可以查各地铁道大厦客房、土特产等信息)的查询功能。其中诸如货运知识、托运资费等都是静态的信息,可以由客户服务中心制作好后统一下发到各个地市的服务中心子系统;对于其他发货情况、车皮资源等都是实时变化的信息,需要与铁路数据库系统紧密结合并利用中铁寻呼全国联网的优势才可以提供优质的服务。 2托运办理业务 对于大宗的货物托运,可以通过?中铁运输客户琬务中心?系统进行上门揽收申请。当用户申请上门揽收时,需要提供自己详细的地址、电话、货物种类、大致数量,以便中铁运输客户服务中心系统可以将详细信息发给快运公司,让他们派出合适的货运工具及人手。同样当货物发送后,中铁运输客户服务中心系统可以将该发货信息及时发送到收方所在地市的中铁运输客户服务中心系统,由该系统主动联系收方,除了一方面通知货物发出消息外,还询问是否需要送货上门服务。如果需要,则将送货上门的信息及时通知到收方所在地的快运公司,以便货到后及时送货到用户的手中。 对于电话、传真方式要求办理托运业务的托运资料的填写,则由受理中心代为填写,并可以由快运公司上门揽收时做进一步的确认。由快运公司负责后期的验货、包装、检斤、制单等托运手续的办理。 3实时跟踪 货物的实时跟踪主要包括三大方面:发送通知、中途实时跟踪以及到货通知功能。 当用户办理了托运手续后,后续的分检入库、送站、交接等实物处理还需要一段时间,当货物上车后,铁路数据库系统就可以将货物发出的信息通知到中铁运输客户服务中心系统,然后由该系统根据用户登记的信息将发货的时间、车次等详细情况通知到受/发货人的指定电话、寻呼机、手机上。当火车沿途经过各个大站时,可以将 目前 所在站的信息通过客户服务中心系统实时通知到受/发货用户。到货后,根据收货人的选择(自己去取还是送货上门)将相应的到货信息发送给收货人或当地的快运公司,以便货物尽快到达用户的手中。 4投诉建议受理 主要包括了对客户服务中心系统的服务质量、快运公司的服务质量、托运时间延误、货物损坏、用户欠钱不还等各方面的投诉信息以及有关增进客户服务中心建设、铁路快运建设、路风建设的良好建议的受理。特别是对于欠钱用户的催缴等功能。 5后台处理 包括了日终、月终统计报表的处理及 分析 ,统计可以按照当日或当月货运的总次数、受理的总次数、用户行业、货物种类、上门揽收的次数、欠费用户信息条目等进行统计,在统计的基础上,列出相应的红黑用户名单、当月的货运繁忙情况等,对下一个月的运营(如是否需要调借车皮资源、是否对大用户提供优惠措施等)提供非常价值的 参考 依据。同时将相关信息定期上传到全国客户服务中心系统,建立客户数据库,以便为全国铁路运输的宏观统筹提供实际的参考依据。 综上所述,我建议铁道部充分利用?中贪呼?目前的基础优势,筹划建立铁路运输客户服务中心, 发展 铁路 现代 物流产业,为铁路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铁路物流论文:关于我国铁路货运发展现代物流的思考 论文 关键词:铁路货运; 现代 物流;措施 论文摘要:与公路、民航及水运等行业相比,铁路长期以来形成的政企合一的管理模式和服务功能单一的经营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市场变化的要求,逐渐将物流理念融入我国铁路货运已经刻不容缓。论文正是从铁路货运的实际问题出发,分析了铁路货运所面临的形势、剖析铁路货物运输 发展 现代物流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确定铁路货运发展现代物流的思路与目标,提出铁路枢纽发展现代物流的措施。 在长期的计划 经济 体制下,由于国情的限制,铁路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国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过程中,运输市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 交通 运输的发展,交通运输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差距有所缩小,长期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开始得到了缓解,需要一个强大的物流系统的支持,这是经济发展对铁路运输提出的直接挑战。 1我国铁路货物运输的现状 1.1铁路货运市场的变化和传统格局的矛盾 经过20多年的体制改革,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体制。在这一变革过程中,运输市场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宗货物不断减少、高附加值、小批量运输不断增加,对货物运输在快捷性、机动性、准确性、安全性方面提出更高要求,而目前的铁路运输还难以满足这些新的货物运输要求。同时,公路运输发展迅速,特别是经济发达、公路密度大的地区,公路以其速度、灵活的优势,分流了铁路相当多的短途运量和部分长途运量,铁路货源不断流失,货运市场占有率不断下降,铁路所占的市场份额还不足15%,从货物周转量来看,铁路所占的市场份额也在呈下降趋势。铁路货物运输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地位受到冲击。 铁路在货运市场中份额大幅下降不仅有来自国民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速度变化和其他运输方式的竞争等外在因素的影响,与铁路运输自身发展的经济特征和服务水平也有密切关系。铁路货运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缺乏市场竞争能力,长期受到国家政策的保护,缺乏深入改革的内在动力。铁路所运送多是低附加值、批量大的货物,很难提升在货运市场的地位,而且铁路的送达速度慢、便利程度低、货损货差严重、灵活性差、无法满足货主的要求,导致部分货源流向其他可选择的运输方式。 1.2运输对象的变化 目前,由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的兴建,以加工组装 工业 、 电子 工业和第三产业为主的工业的运输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呈现出“轻、薄、短、小”的特点,消费市场顾客需求的多样性和个性化使运输从“少批次、大批量、长周期”转变为“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短周期、及时性”。在物流领域出现了为顾客提供物流、配送服务的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传统的储存、运输、包装等服务在物流渠道的重组中逐步为继承化、系列化、增值化的现代物流、配送服务所取代,新兴的非国有(包括外资)物流 企业 逐渐出现并正在逐步占领物流市场。如在珠江三角洲,铁路货运服务的对象90%以上为商。为此铁路运输业有必要随着顾客需求的变化进行调整。 1.3入世对铁路货运的冲击 按照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铁路运输服务的开放包括铁路货运以及作为运输辅助的仓储和货物运输服务。 3.2.3多渠道筹措资金,扩大投入 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全面规划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鼓励路内 企业 以合资的方式加强联合,扩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同时注重吸引路外不同所有制企业、个人和外商投资参与物流基地(物流中心)的建设。 3.2.4建立快捷货运体系 未来几年,铁路应强化路网主骨架,提高干线运输,完善区际通道,尽快打通限制区段,提高综合运输能力;铁路应尽早实行客运分离,减少相互间的干扰与影响,进一步扩大列车提速范围,加快完善铁路提速 网络 ,不断加快物流、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流动,促进运输业与 现代 物流也持续、快速、健康 发展 。 3.2.5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现代物流业务管理是集现代运输、信息网络、仓储管理、营销策划等诸多业务技术门类于一体的综合管理 科学 。因此,开展现代综合物流业务必须拥有一大批精通各种运输、仓储业务,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手段,深谙物流运作 规律 的管理人才队伍。要通过建立人才培养激励机制和加大引进相关技术人才,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3.2.6推广运用信息技术,实现货物实时追踪 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的最大区别之一,就是有了 计算 机网络和信息技术的支撑,将原本分散的商流、物流、信息流和采购、运输、仓储、配送等环节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完善的供应链。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是构成现代物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铁路要紧密结合实际,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逐步构建起覆盖全路的现代物流平台,加快现代物流和 电子 商务的融合,实现对物流各环节的实时跟踪。一是尽快建成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将各货运站、编组站和分界站联网运行,随时掌握货物的实时状态和运行位置,实现铁路货运的实时追踪。二是积极利用电子数据和互联网等技术,连接企业服务网点,为顾客提供实施的信息服务,实现物流的有效控制与管理。 随着我国市场 经济 的发展以及经济结构的调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铁路的货物运输市场份额日趋减少,铁路货运向运输物流市场拓展、以获取新的业务增长点和发展空间已成为必然趋势。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发展现代物流,是传统铁路货运业面临的崭新课题。铁路运输企业要实施现有传统的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最重要的是引进现代物流理念,使企业领导及员工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高度深刻认识铁路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拓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正确确定铁路运输企业发展现代物流的市场定位。在此基础上,铁路运输企业才能根据所在地区的市场环境及企业自身的客观条件,科学的制定其发展现代物流的长远战略规划与实施对策。在这方面,迄今为止尚缺乏比较系统、有力度的分析研究,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对促进铁路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领域拓展起到一定的 参考 作用。 铁路物流论文:铁路物资公司物流成本核算与管理 摘要: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都离不开交通行业的推动,对公路、铁路以及地铁工程的建设仍是我国目前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十三五规划当中已经明确我国要在铁路建设中投资高达4万亿元,其覆盖率要达到80%以上的县级行政区,对于铁路物资公司来说,其所面临的一个最重要的任务便是对物资成本的核算和管控,这有这样才能确保企业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进一步不断促进铁路企业的长久发展。 关键词:铁路;物资公司;物流成本;核算;管理;研究 正文: 1、物流成本概念 物流成本其实就是在具体的物流过程中将消耗掉的物化资源通过货币的形式来进行一定的体现,其中包括了对商品的包装、装卸、运输、搬运、加工、流通、配送以及信息处理等各个环节当中所消耗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在现实的表现为物流企业向外界所支出和内部所消耗的物流总费用。物流成本可以分为狭义的物流成本和广义的物流成本两种类型,狭义的物流成本主要是指物流企业在具体的物流活动中所支出的总流通费用,而广义的物流成本主要是指物流企业在对实物进行流动的过程当中所产生的一切资源消耗的综合。 2、物流成本的影响因素 2.1、竞争性因素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化的不断提升,企业之间的竞争不仅仅局限于产品的质量上,很多企业逐渐盯上了产品的服务质量,这些竞争性的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物流成本产生影响。 2.2、订货周期 企业可以通过对订货周期进行有效的缩短来不断降低原材料由于库存而产生的物流成本,进一步为企业缩减物流成本。 2.3、产品的储存水平 企业在对货物进行生产的时候,必须严格按照当下市场的具体需求来进行,另外还应该不断减小货物的库存量,提升货物的周转效率,从而有效避免了货物积压现象的发生,也就为企业赢得了更多的周转资金,所以企业产品的储存水平也是影响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2.4、运输 企业货物周转量和运输效率的高低主要是由运输工具所决定的,如果运输工具的承载量比较大则货物的周转速度就会比较快,反之则会严重影响企业货物的周转效率,进一步还会影响企业所获得的经济效益。货物的运输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货物体积重量大小的影响,如果货物重量大,体积大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运输的难度和成本,而如果货物比较轻便的话便会适当减少运输的成本。运输工具的选择还会受到市场具体需求的影响。 2.5、产品因素 产品本身的特性也会对物流成本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需要冷链的农产品、价值昂贵的产品或者是一些容易破碎的产品都会增加物流运输成本。 3、降低铁路运输成本的铁路物流优化管理对策 3.1、转变传统经营管理理念,改进采供管理制度 我国以往的铁路运输管理都是都铁道部来进行统一的协调管理,各个地方地铁局的物资运输通常情况下都是自行负责对其接受,当然也有可能会出现让别的铁路局来负责交货,而这种运营模式很容易发生职责混乱的现象,所以必须对相应的采供职责进行明确的规定。在具体的操作过程当中,铁路局在进行收货的时候主要是对货物进行有效的确定,中途其他单位的职责主要是对货物的护送以及提出一定的道路信息意见,同时还应该在检修过程中进行详细的查验,并将货物送至收货方铁路局。在整个运营过程中,铁道部起着多所有环节调控的作用,这样便可以确保各个部门各司其职,并能够进行有效的配合。 3.2、优化物资库存结构 在对物资进行管理的时候,铁路企业应该首先对成本进行预算,同时还应该根据企业的具体需求来对生产所需材料按月进行上报审批,并按实际情况每周进行一定的调整,从而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库存量,提升资金的周转效率。对于那些非常重要的物资应该采取提前介入机制,不断提升物资计划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同时还缩短了物资库存的时间,有效提升了物资的库存周转率。 3.3、建立健全应急处置机制 为了更好地确保整个物流企业的正常运转,相关的管理人员不能只是着眼于当下,而应该将眼光放长远一些,不断建立健全相关突发时间的应急处理机制。比如,对洪水灾害或者是冰雪灾害等自然灾害的预防,而且还应该确保即使灾害发生了也可以进行及时地抢险处理和事后修复。可以建立一定的抢险应急预案,对突发时间的应急处理和上报程序进行明确的规定,同时还应该提前预备好相关的抢险物资。除了预备一定的物资库存之外,还应该和相关的供应商进行提前协商并签订协议,建立起一个抢险物资供应绿色通道,另外还要求有一定的当值人员随时待命,一旦发生灾害便可以迅速投入抢救工作当中。 3.4、顺应新时期物流发展需求,加强电子商务平台建设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创新,物流行业也迎来了新的契机,尤其是电子商务平台在现代物流行业当中的应用更是加快了物流信息的传输速度,很好地实现了企业对整个物流全程的有效监控,这样不但提升了物流运输的效率,同时也有效提升了物流服务质量。在该平台的支持之下,企业可以对整个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整体性的把控,不仅减少了物资的库存量,同时还有效提升了企业的经济收益。所以铁路物流企业在这种市场形势下应该对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不断建立健全相关的物资管理平台,努力提升物资管理信息化水平,提升信息化工作环境并构建物资管理网络化模式,从而实现对物资运输全过程的跟踪管理,有效降低了物流成本。总而言之,铁路物流企业只有充分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以往的物流管理模式,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充分应用到其中,逐渐将普通的资源转化成优质资源,有效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促使企业获得更加长久的发展。 铁路物流论文:铁路物流客户关系管理分析 摘要: 针对目前铁路物流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现状和存在不足进行分析,在现有铁路运输生产系统信息充分共享的基础上,提出构建基于铁路物流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设计思路,对系统的目标和主要功能进行阐述,并对系统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关键技术进行研究。 关键词: 铁路物流;客户关系;管理信息系统 1铁路物流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现状分析 在深化货运组织改革,推动铁路由传统运输企业向现代化物流企业转型的形势下,信息化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已成为促进业务质量和客户服务质量提升的重要手段。铁路物流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是铁路物流中心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客户关系管理(CRM)的产生,是市场竞争对客户资源重视、行业管理运营模式更新的结果。推行客户关系管理,有助于企业深入挖掘客户资源,及时响应市场需求,优化业务流程,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铁路作为一个面向社会提供服务的综合服务性行业,在由传统运输企业向现代化物流企业转型的形式下,迫切需要将客户关系管理的理念纳入到铁路运输经营的实践活动中来。2004年起,铁道部开始实施大客户战略,组织实施了货运大客户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180多家铁路大客户企业货运业务的网上受理。2009年,铁道部在全路实施了集中受理、优化装车系统,对铁道部大客户以外的局重点客户提供网上订单提报、请车提报等业务的接入服务。2011年,全路成立客户服务中心,推广客服语音平台,实现货运业务电话咨询和客户建议、投诉受理功能。2012年以来,全路陆续推行了货运电子商务系统、集装箱综合管理系统、零散货物快运系统和95306门户网站,为客户提供大宗货物、集装箱运输、零散货物快运等多种需求受理渠道,覆盖客户范围更广,客户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铁路客户关系管理体系初见雏形。目前,铁路物流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应用水平与实现全面客户关系管理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 1.1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不高,信息孤岛现象严重 来自货运营销、客户服务、运输生产的信息分散在相关各个系统中,这些零散的信息使铁路部门无法对客户进行全面的了解。尚未建立企业级的客户关系管理平台,没有实现客户、运输生产、社会服务信息资源的整合和数据充分共享。 1.2系统设计多以生产为中心,缺乏对市场的细分和客户关怀管理 营销渠道单一、客户服务方式落后,尚未建立起铁路物流客户多渠道、全方位的客户服务体系,服务内容往往立足于某个运输环节,没有贯穿铁路物流运输全流程。 1.3缺乏对客户信息的综合分析和数据挖掘 铁路经过多年信息化建设,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客户信息和运输生产信息。由于缺乏专业的数据分析手段,这些宝贵的信息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难以为运输生产活动提供决策支持。 2建立铁路物流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目标 铁路物流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要结合铁路物流运输的特点和当前货运组织改革的方向,立足于将企业的管理模式从“以生产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进行转变。通过采用企业门户、呼叫中心、移动互联等多种交互方式,建设统一的客户服务管理平台,对外拓展信息交互渠道,对内提供统一集中入口,提升铁路客户服务水平;通过规范基础数据、整合业务数据,实现既有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增强信息服务能力,构建铁路物流运输全流程客户服务信息链;通过分析市场信息、客户信息,对客户进行细分,挖掘赢利客户和潜在客户,实现铁路物流客户定制化、个性化服务,更好为铁路物流运输企业提供决策支持。 3系统功能架构 铁路物流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主要由客户服务管理平台、铁路物流运输生产平台、客户服务决策分析平台和基础数据服务平台构成。 3.1客户服务管理平台 通过门户网站、呼叫中心、移动互联等多种交互方式,对外提供客户服务,对内进行客户信息采集,提升企业和客户的交互能力和协作水平。 3.1.1门户网站。依托95306门户网站,将物流园区内部和外部相对独立的信息系统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对外为客户提供统一渠道访问新闻资讯、物流服务、增值服务信息,自助货运业务办理;对内为铁路企业获取客户、订单,为客户关系管理奠定了基础。 3.1.2呼叫中心。客服中心主要利用语音、网页等方式接入,以人工、自动语音、在线客服等方式为客户提供建议投诉、业务咨询、货运营销、业务办理和增值服务等功能。 3.1.3移动互联。通过短信平台、移动应用、微信、微博等移动社交媒体,为客户提供多渠道的客户服务手段。 3.2铁路物流运输生产服务平台 通过采用完善既有铁路货运生产应用,新建紧缺应用和应用集成整合的方式,建设铁路物流运输生产服务平台,实现铁路物流运输、调度、跟踪、商务一体化管理。各应用系统进行集成整合,开放数据接口,为客户提供物流运输生产各环节、全流程信息服务支撑。 3.3客户服务决策分析平台 通过对客户信息和运输生产中各种生产信息进行综合数据分析,提炼有价值的信息,对铁路运输市场营销和客户服务进行辅助决策支持。 3.3.1客户特征分析。通过对客户基本信息、物流需求信息和运输收入等信息对客户进行特征分析,按不同主题对客户进行细分,有利于铁路物流运输精准营销,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客户服务和物流产品。例如,按照客户主要发送品类、客户所在地理位置、运量、运输收入情况等对客户进行分类,具体分析不同类别的客户特征。 3.3.2满意度分析。通过客户意见分析、咨询分析、满意度评价等方式了解目前铁路客户服务、物流运输各环节存在的问题。如根据客户咨询的问题了解客户更关注哪方面的服务信息,根据客户意见的类型、产品、日期等了解一定时期内客户的意见,分析问题原因等。 3.3.3忠诚度分析。基于客户对铁路物流运输企业的运量、信任度、来往频率、服务效果等信息对客户忠诚度进行分析,对忠诚度高的重点客户进行数据挖掘。 3.3.4市场营销分析。汇总铁路物流运输企业经营项目、价格体系、客户营销等信息,通过对公路、水运等其他运输方式进行运价、市场占有率、营销信息进行对比,为铁路物流运输“一口价”、丰富铁路物流运输产品,精准营销提供决策支持。 3.4基础数据服务平台 建立统一的数据基础标准格式,形成结构化的事务处理或报文数据格式,为信息交换、资源共享提供基础性条件。通过统一通信协议和数据格式,提供标准化服务接口,构建铁路物流基础数据服务平台,为铁路物流运输各业务系统、客户服务信息提供信息服务;为政府、企业、其他合作单位提供数据交换奠定基础。 4系统主要研究内容和关键技术 4.1系统应用集成 4.1.1功能集成。在门户网站中,通常需要通过点击不同的菜单进入到不同的子系统中,可以基于轻量目录访问协议(LDAP)实现构建统一认证平台实现单点登录(SSO)完成门户网站和不同应用系统之间的无缝对接。 4.1.2数据集成。对客户信息、市场信息、行业信息、铁路物流运输生产信息和其他相关信息进行信息采集。依托统一的数据基础标准,对这些信息进行批量过滤、抽取、清洗、转换,形成统一、规范的基础数据信息。基础数据信息应当具有建立和划分面向业务的主题数据库的功能,实现统一数据安全控制、统一备份与恢复和历史数据回溯。 4.1.3服务集成。通过统一通信协议和报文格式,提供标准化服务协议和数据服务接口,对内为铁路内部各应用系统提供基础数据资源,利于系统之间的数据整合。对外为政府机构、客户企业、其他合作单位提供数据服务,利于数据交换。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OA)是一种组件模型,可以将应用程序的不同功能单元通过服务间定义的标准接口连接起来,独立于操作系统、编程语言、硬件环境,为实现服务集成提供了依据。 4.2物联网 建设现代化的铁路物流运输生产服务平台必须依托市场上成熟、先进的物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是在互联网技术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一种网络技术,用于进行物品环节各物品之间的信息交换和通讯。目前主流的物联网技术主要包括条形码技术、射频识别(RFID)技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等。 4.3移动互联 移动互联网是一种通过智能移动终端,采用无线通信方式获取业务和服务的新兴技术,包含终端、软件和应用3个层面。随着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和移动终端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互联技术已经应用到诸如移动门户、上门营销、服务推送、移动支付等大量应用场景中。在铁路物流客户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中充分应用移动互联技术是提高客户体验、扩展客户服务渠道的必然。 4.4大数据分析 在客户关系管理中,不仅仅需要铁路部门掌握的历史生产数据,还要整合市场信息、行业信息等其他领域涉及的客户相关信息。通过不同途径积累的海量客户数据中隐藏着的用户习惯、市场变化、运输趋势等有价值的信息,这些信息是进行客户关系管理和精准营销的关键。如何用大数据分析挖掘客户潜在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营销方案和个性化客户服务项目,是大数据分析技术在铁路物流客户关系管理的重要方向。 5结束语 铁路物流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是铁路物流中心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整合铁路物流信息资源,扩展营销渠道和服务手段,对于提高铁路物流客户服务水平、促使铁路物流企业从“以生产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型,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王洋 单位:济南铁路局信息技术所 铁路物流论文:铁路物流企业合同管理应用 摘要: 铁路是国家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大动脉和大众化交通工具,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铁路物流合同不仅明确了合作双方的主体责任和权益,而且也是实现物流经营过程科学有序和防范经营风险的有效途径。把好铁路物流经营合同关,增强合同风险防范意识,是影响企业经营发展和提升服务质量的重要因素。从铁路物流合同管理概述入手,对铁路加强物流合同管理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 铁路物流;合同管理 1铁路物流合同管理概述 中国铁路是国家重要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大动脉和大众化交通工具,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随着中国铁路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中国铁路总公司挂牌成立,标志着中国铁路正式步入市场化运营,明确了铁路局是市场经营的主体,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经营性的铁路运输企业。也就是说,实施铁路改革、推进政企分开,就必须打破计划经济的封闭堡垒,尊重市场规律、转换经营方式、规范管理,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合同是社会经济实体用以交换商品的法律表现形态。现代社会,企业通过开展日益频繁的经济往来活动获取相应的经济效能,需借助合同这一联接双方的纽带,由此可见合同的重要性。同时,合同又是一把双刃剑,稍有闪失就易导致经济纠纷的发生,甚至给企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合同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其中合同风险管理工作是否到位,是最终决定经营结果是否理想的关键性因素,是实现现代化企业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保证。为了降低和防范经营风险,企业必须首先从加强合同风险管理入手。 2加强铁路物流企业合同管理的措施 2.1完善合同会签制度 应根据铁路物流经营项目合同的金额、风险性、规模及重要程度等确定合同的重要等级,按等级确定合同会签审核流程。合同审核人员除了参与起草的经营管理人员外,还应包括总经理、副总经理、物流部经理、财务部经理、综合部经理和聘用法律顾问等人员。合同管理部门对签约方的合法性、资信状况、合同标的真实性、履约能力、履行合同的商业风险及其防范措施负责;物流业务部门对合同的可操作性、各环节成本、与合同有关的业务问题和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法等负责;财务部门对合同的收、付条款负责,对票据、应收款、应付款额、资金准备、资金利用率及财务风险负责;法律顾问对合同的合法性、双方权利义务是否对等、合同结构是否完整负责。通过从物流业务开发、现场作业环节、财务结算办理以及合法合规审查等多层面的审核,将一些主要问题暴露在合同正式签订之前,再通过双方平等协商、互惠互利的谈判,使合同条款在精确性和灵活性之间取得平衡,有效降低铁路企业自身风险。 2.2健全合同风险管理机制 要防范合同的风险,就需对合同管理流程采取梳理性工作,重点就是强化合同的业务流程管理。在对风险管理进行梳理时,不能忽视每一个潜在风险,及时进行风险控制。构建完善的合同风险管理机制,就需要在合同有限的法律保护期内,严格控制铁路局的风险管理,在合同履行的整个环节上做好预防风险的管理和应对风险的举措。 2.2.1建立健全制度体系。要想对合同实施科学系统的管理,建立和健全科学的规章制度是其重要的保障。委托及签约责任人、合同管理机构与职责、合同订立与履行、合同专用章管理使用、考核与奖惩等内容,都必须通过各种详尽的规章制度规定下来并不断地加以完善,从而达到制约的目的。 2.2.2合同签订前的内部管理控制。铁路局实行合同立项审批制度,出发点是对合同的立项进行管理。营销部门应及时提出购买和销售草拟合同,然后合同管理部门对购销合同进行集体会审,做出审批并为合同的执行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接下来进入实行预审资金及方案制定;对标的物进行合同的招、投标和竞争性谈判;审核合同会签机制。 2.2.3合同履行过程中的内部控制。在对铁路局各项业务的常规性核查中,应该仔细查找业务中的问题并立即做出改正,以此形成标准、规范的业务管理。有效地监督和控制合同的全过程,如加强资金流的控制、加强财务预算和核算管理,不断完善财务审批制度。各部门应该共同签字确认验收,如生产部门、物资采购部门等;从上而下制定的财务审批流程。纪检审计部门参与监督物资供应部门、物资需求部门,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监控,对物资需求部门、物资供应部门、合同管理部门进行全程管理。严格执行会计、财务负责人、总会计师、主管领导、主要领导的审批流程,实行审计在前,发挥好纪委监察部门的监察作用,使过程控制能够得到履行。 2.3加强人员培训 物流合同管理人员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物流合同管理的质量。一方面,应建立健全铁路物流合同管理组织体系,选用好物流合同审查和管理人员,明确其在物流合同管理中所承担的责任,让物流合同有人管理,好管理,管理得好;另一方面,应加强铁路物流合同管理人员法律法规、现代物流管理等知识的培训,提升其思想水平、法制观念和业务能力,从而保证物流合同的签订质量,以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3结束语 总的来说,加强铁路物流企业合同的签订和履约管理,不仅可以防范和控制合同风险,有效维护企业权益,也体现出企业良好的市场信誉和社会形象。因此,在铁路加快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的过程中,应学习和借鉴同行经验,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制定出更为合理、科学、规范的铁路物流合同管理方法,有效规避经营风险,减少物流合同纠纷,确保铁路企业合法权益,促进企业经济效益不断增长。 作者:王帅 单位:中铁电气化局集团物资贸易有限公司 铁路物流论文:铁路物流企业风险管理论文 1物流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物流是一种极具风险的行业,我国每年在物流运输、物流包装、物流储存等方面的损失高达700亿元。目前,国内外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物流风险问题进行了探讨,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傅冬兰、任蓉等从物流风险与保险的角度探讨了第三方物流企业如何规避风险的问题;Fearne、欧阳明慧、岳文彤等分别探讨了食品供应链、冷链物流、农业物流中的风险,提出风险识别、风险评价的方法;刘永胜、王燕等探讨了物流风险预警的机制,建立了物流风险预警的指标和模型;Giaglis等认为高效率的路线规划系统能够有效地实施物流风险管理;云虹等围绕物流风险成本识别与计量展开研究,提出物流风险成本概念框架,建立物流风险成本计量模型。以上成果对物流风险的进一步研究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本文从供应链整体安全的角度出发,依据ISO28000供应链安全管理体系框架,探讨铁路企业物流风险的识别、评价和控制等问题。 2ISO28000与铁路物流风险问题 ISO28000系列国际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应运输和物流行业对共同安全管理标准的需求而制定的管理规范。其目的是为了保护人身、货物、信息、基础设施和设备的安全,最终目标是改进供应链的全面安全,适用于任何参与本地、国内和国际供应链业务的组织。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来说,物流贯穿于整个供应链,连接着供应链中的各个企业,是企业间相互合作的纽带。供应链环境下,铁路物流企业也不再是一个孤立的点,而是供应链上的一个连接点。铁路物流企业为客户提供一体化物流服务的同时,其面临的各种风险也对供应链中企业的有效运作产生直接的影响,其风险管理关系着整个供应链的安全。因此,对铁路物流的风险管理应立足于供应链的整体安全需求,不仅对铁路企业自身的安全风险因素进行管理和控制,同样也要将可能对供应链伙伴及供应链整体运作产生影响的风险因素纳入铁路物流风险管理当中。对于铁路物流企业而言,ISO28000管理体系规范首次为操作或依赖供应链中某一环节的组织提供了安全管理的框架,能够帮助铁路物流企业系统地识别和审核安全风险,并实施控制和减轻安全风险,从而管理供应链潜在的安全威胁,减少对其下游供应链作业者的安全影响,提升铁路物流企业参与供应链运作的能力。 3铁路物流风险识别 3.1风险识别的范围 根据ISO28000系列标准的要求,铁路物流企业对安全风险的识别应考虑八个方面:①客观失效的威胁和风险,如功能失效、伴随发生的损害、恶意的破坏行为、恐怖主义行为或犯罪行为;②作业的威胁和风险,包括安全控制,人为因素以及其他影响组织绩效、状况或安全性的活动;③自然环境事件可能导致安全设施和设备失效的风险,如暴雨、洪水等;④组织控制范围以外的风险,如外部提供的设备和服务失效;⑤利益相关方的威胁和风险,如未能满足法规要求、对名誉或品牌的影响;⑥安全设备的设计和安装风险,包括更换,维修保养等;⑦信息、数据管理及沟通风险,包括对信息及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的威胁以及数据篡改和丢失等;⑧对运行持续性的某种威胁。 3.2风险发生可能性较大的位置 ISO28000标准对于潜在安全漏洞所处的位置进行了归纳和建议,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①货物在被装于一个运输单元、托盘或以其他方式以备运输之前,所在的制造、加工或处理的场所;②备运货物在运输前,所在的储存或包装场所;③货物被运输过程中所处的场所;④货物从运输工具装上或卸下的场所;⑤货物保管权交接的场所;⑥与正在运输的货物有关的文档或信息被处理、生成或访问的场所;⑦用于多式联运的内陆运输线路和运输方式等。 3.3铁路物流企业风险识别 根据铁路物流企业在供应链中所承担的主要功能,以及ISO28000系列标准的指导,建立铁路物流企业风险识别模型。模型表示,针对ISO28000提出的每一种与供应链安全有关的风险类型,企业应根据其发生的具体位置,逐一分析和识别可能发生的具体的安全威胁情景。例如,当“信息、数据管理和沟通的风险”发生在“铁路货物到发交接车间”时,其具体的安全威胁情景可能有:数据丢失导致的无法交付、单据误审导致的错误交付等;当“客观失效的威胁与风险”发生在“铁路仓库和堆场”时,其具体的安全威胁情景可能有:仓库漏雨导致货物不能完整交付、仓库大门防盗系统失灵导致货物失窃等。该风险识别模型为铁路物流企业提供了一个依据ISO28000标准系统地识别风险的方法。其中的安全风险类型涵盖了来自于供应链内、外的可能的安全威胁。铁路企业对其所有的物流活动若都能按照标准要求分析安全威胁情景,则可以将企业运作过程中涉及的风险系统地识别出来。 4铁路物流企业风险评估 根据ISO28000标准的要求,铁路物流企业的风险评估,就是要求对之前识别出的安全威胁情景逐一评估其后果及可能性。安全威胁情景的后果被划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高等级后果包括:一定规模的生命损失;资产或基础设施的重大损失;大面积生态系统在多方面的彻底毁灭等重大环境影响。中等级后果包括:失去生命;需要修理的资产或基础设施的损害;生态系统某部分的长期破坏。低等级后果包括:人员受伤,但没有生命损失;资产或基础设施的最小损害;一些环境破坏等。安全威胁情景的后果出现的可能性也被划分为高、中、低3个等级。当安全措施能够对后果的发生提供实质性阻力的时候,则可能性级别为低。当安全措施对后果的发生提供中等阻力的时候,则可能性级别为中。当安全措施对后果的发生只能提供较小阻力的时候,则可能性级别为高。根据安全威胁情景的后果级别和发生可能性,对安全威胁情景进行逐一评价并讨论采取相应措施。当后果和可能性的级别都比较高时,意味着目前的安全措施不足以防范风险,因此应制定额外的对策;当后果和可能性其中之一较高,另一个较低时,应将其作为潜在安全事故考虑;当后果和可能性级别都比较低时,意味着当前的安全措施可以防范风险,只需对运作情况进行正常记录。在风险评估过程中,ISO28000还提出了一种绩效审查表,以便于企业自身、供应链伙伴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对企业当前的安全措施进行评价和审查。安全绩效审查表根据企业的风险评估需求量身定做。例如,对与信息安全相关的安全措施,设计其安全绩效审查项目。安全绩效审查表“项目”栏中列出了能够有效规避相应安全风险或减轻安全风险后果的措施。这些措施可以引导铁路物流企业逐步改善其安全管理水平。企业还可以根据这些措施对降低安全风险及其后果的重要性大小,对这些措施的重要性赋权值,并对措施的实施情况量化评分,进而可以运用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人工神经网络等评价方法对其安全管理水平进行量化评价。 5结论 近年来,随着国内市场不断开放,国外物流企业纷纷涌入。铁路物流企业不仅要面对国内公路、水路等运输企业的竞争,还要面对国外大型物流企业的挑战。物流风险问题给铁路物流企业的运营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为了在竞争中取得优势,铁路物流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安全信用水平以及供应链安全保障能力都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铁路物流企业正在采取一系列积极的措施,推进铁路货运改革。但不容忽视的是,铁路物流的作业过程和管理工作中存在很多人为因素的影响。装卸、搬运等作业基本靠人力完成,管理工作中存在大量人治的行为。这些行为在给企业自身造成安全隐患的同时,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供应链的整体安全。通过引入ISO28000系列标准,为铁路物流企业提供一整套安全管理规范,有助于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促进作业流程的标准化控制,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同时ISO28000也适用于第二方或第三方单位对铁路物流企业实施评估和审核,提高供应链伙伴对铁路物流企业的信任度,提升铁路物流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作者:嵇莉莉 单位: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铁路物流论文:铁路运输整车物流发展模式 【摘要】文中将对国内外基于铁路运输的整车物流发展模式现状进行分析,对目前国内发展模式中存在的缺陷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解决措施的探析将结合市场现状以及铁路运输发展的现状和前景。 【关键词】铁路运输;整车物流;发展模式 经济建设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人居汽车拥有比率也随之上升。我国的汽车生产数量庞大,已经超过了日本,成为汽车大国之一。所以,要想利用好良好的市场动力,就需要及时解决整车物流发展中的问题,优化其发展模式。 1国内外基于铁路运输的整车物流发展模式的现状分析 1.1国内的整车物流发展模式现状分析 由于国内的汽车行业起步晚,在时间上就已经落后一些国家。因此,我国相比一些工业经济较发达的国家,我国整个汽车物流发展的水平较低,并且很少以铁路运输为基础,而是采用公路物流为主,导致花费的成本较高,除此之外,运输的效率也不高。最终导致了整个整车物流的整合度不高,反复进行再建设。而且,通过空中运输、公路运输以及铁路运输的运输数量调查结果表明,我国现在的整车物流发展模式仍旧是以公路运输为重心,然后才是铁路运输。 1.2国外的整车物流发展模式现状分析 国外的汽车行业主要以垄断的形式展现出来,有几家汽车巨头公司控制了整个汽车物流行业。他们所提供的物流服务质量高,展现出的特点则是高效率、服务多样化以及专业化。除此之外,不少企业为了减少和控制成本,采用了服务外包的形式。降低空中和公路物流比例的主要方法之一是提高铁路运输的利用率。例如,在美国的物流市场中,有名的通用公司以及福特公司,他们都是以铁路运输为基础,和铁路运输公司合作,不仅降低了成本和提高了运输效率,还促进了双层火车铁路的建设,发挥以铁路运输为基础的整车物流的优势。 2我国汽车物流发展中的问题 许多经营汽车运输的公司,往往将“物流”局限于货物的移动和运输上。较为传统和落后的经营观念,加上不少第三方物流企业是由汽车生产企业出资创立的,他们仅仅负责的是自身公司或者企业的品牌,在运营的整合力上较差,难以对网络资源进行整理和整合,难以发挥规模效应,物流运输成本也是居高不下。这也就是我国汽车物流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而在欧美一些较为发达的国家,他们的物流成本基本都是控制在整个销售额的百分之八左右,而我国则是在百分之十五左右,基本上是他们的一倍。除此之外,我国汽车物流发展中还面临着其他问题,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①国内基础设施的建设没有统一的标准;②企业没有充足的市场信息资源。这就导致了企业的分支公司和制造厂进行盲目的投资,在没有充足市场信息的条件下,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不断进行再建设;③信息化程度低。在软件和通讯技术方面,我国在汽车物流中的应用率很低,整车物流更多的是靠人工操作,机械化水平低,精准度也不高,经常会产生错误。软件和通讯技术的特点就是传输信息的速度快,信息化程度低产生的结果就是物流信息传递慢,管理起来也较为复杂;④对于整车物流的管理模式的理念认知有偏差。整车物流的提供商大都来自企业的分支公司,很难够直接和其他的整车物流公司进行合作,难以对于成本的控制、信息透明度的把控、运输过程中产生的货损和货缺这些问题进行准确的判断。 3对整车物流模式发展的分析 通过调查,得出我国的整车物流数据:到2017年年底,我国铁路的总营业路程达到了亚洲第一。尤其是东北经济区、中部五省经济区、长三角、长江沿岸经济区以及东南沿海经济区,对于汽车都有着日益增长的需求量。中部五省经济区中主要分布了整车的生产城市,整车城市圈有长三角、珠三角、东北以及川渝。但是在我国的西南地区和华南地区,由于经济水平发展程度不如一些沿海地区,或者在一些西北以及中部地区,偏僻地理位置的限制,整个铁路运输的基础建设发展和技术发展也较为落后,导致了汽车需求量和汽车的生产量不能够对等起来,缺乏技术的支持。通过上文对于我国物流发展模式的具体地区分析,本文将提出相应的基于铁路运输的整车物流发展模式:①建立铁路配送枢纽。在大型和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建立主要的铁路配送枢纽,在其他中小型或者地理位置较为偏远的城市建立次要铁路配送枢纽。将主要和次要铁路配送枢纽合作联系起来,再加上公路运输的配合,建立起整车物流发展网络;②降低物流的空载率。铁路运输的特点和优点是适应性强,能够运输多种货物,并且能够有效返程。通过这样的整车物流模式,就能够有效降低空车率,同时能够根据城市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以及需求量,进行灵活的调整。由此,还需要完善物流装置和设备,才能够进一步有效控制住最终的物流成本。 4基于此发展模式上还需解决的问题 为了能够有效发展基于铁路运输的整车物流模式,还需要解决一些问题,主要总结为以下几点:①统一和标准化的运输容器;②组织培训,培养和强化工作人员的现代物流意识;③国家应该强化法律法规,加强对于整车物流业发展的保护;④引入软件和信息技术,构建信息系统和进行信息共享,拓宽信息资源的渠道;⑤加强整车物流行业和政府的合作交流。 5优化基于铁路运输的整车物流发展模式措施 根据上文对于现今整车物流发展模式的现状、国内外市场对比以及前景探索,接下来将提出相应的、优化该种发展模式的措施: 5.1提供“一条龙”式物流服务 传统的铁路运输物流采取的模式是站与站,但是面对多样的商品以及多样的服务需求,就不能够满足一些汽车主机厂需要全程“一条龙”的服务要求。而基于铁路运输的整车物流,主要就是面临汽车企业这一行业,由此要优化该种模式,首先需要采取的措施就是提供“一条龙”式物流服务,全程一体化的进行物流服务。具体的措施则是,签订合同之后,整个服务过程中包括了公路运输物流管理和铁路运输物流管理,并且针对运输期间的物流管理建立起信息交换平台,及时对物流信息进行更新,出现问题及时解决。 5.2打造企业形象,提高服务质量 铁路运输基础上的整车物流模式发展中遇到的主要困难就是不同端的配送。铁路运输在程序上,相对于公路运输更加复杂,需要进行两次的货物装卸,在装卸的过程中很容易造成货物的损坏,所以,要对货物的装卸环节进行严格把关,建立起严格的监测体制,提高服务质量。除此之外,还可以建立单独的配送部门,分工更加明确和清晰,提高运输速度,这也是提高整个服务质量的措施。并且还应该打造企业形象,树立良好的企业口碑,加快国际ISO9000行业标准的认证。 5.3重视市场营销,掌握和更新市场信息 由于我国基于铁路运输的整车物流模式起步晚,发展时间较短,要想融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就需要重视市场的营销,提高整个行业在市场中的占有率,采用最新的市场物流概念,跟上市场的脚步。同时,建立信息平台,及时更新和掌握市场信息,了解客户的需求走向。还要加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国外此发展模式相比我国发展更完善,还可以借鉴国外整车物流的管理和发展模式和机制,再根据自身所处的市场情况进行调整。 6结语 本文对于基于铁路运输的整车物流发展模式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现状、问题以及发展趋势,由此可见优化该发展模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对于社会资源的节约,社会服务质量的提高,优化市场结构的作用。 作者:汪洲 单位: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铁路物流论文:现代物流理念下铁路货运组织改革探析 摘要:我国社会经济的改革转型迫切需要现代物流理念的支撑,尤其是对于铁路货运来说,其深受传统物流模式的影响,不能满足市场经济以及经济全球一体化形势下的物流货运需求,进行基于现代物流理念的铁路货运组织改革势在必行。本文具体分析了现代物流理念下的铁路货运组织改革,旨在为提高铁路货运效率与质量,增强铁路货运的竞争力提供一些思路与建议。 关键词:现代物流理念;铁路货运组织;改革 0引言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生产分工更加精细化,多元化与个性化的物流需求迫使企业转变物流理念,采用现代化的物流方式与技术,提高产品的周转效率,实现最大化的企业效益。铁路货运作为物流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多样化的运输方式中有着突出的优势。为了铁路货运的市场化运营,必须进行铁路货运组织改革,利用现代化物流理念,构建多维度、综合化、规范化的铁路货运组织模式,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 1现代物流的简单介绍 现代物流中引进了准时化与精细化管理等理念,结合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充分发挥能动性有机整合了分散的物流环节,形成了一体化的物流模式,该模式物流成本较低,同时客户可以享受到个性化与增值服务,一体化的物流模式将供应链中上游原材料与下游消费者有机连接成一个整体,形成以全球化服务为目标,形成整体网络。市场经济及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资源的流动和配置扩展到了全球范围内,使得现代物流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现代物流的发展促进了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实现了企业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增强了各国的核心竞争力。现代物流正在朝着信息化、标准化、系统化、多功能化和全球化的方向发展。 2基于现代物流理念的铁路货运组织改革 将现代物流理念融入铁路货运组织改革中,实现各个物流环节的全局掌握,并合理化配置与利用设备资源,引进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管理理念,实现系统化、标准化的货运组织。另外,将更大市场范围内的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与客户共赢的最终目标。 2.1构建货运组织一体化的新型信息系统 根据当下我国货运的发展需求,结合铁路货运能力强、经济性好的优势,构建组织一体化的新型信息系统,集成客户需求、物流服务及费用结算等诸多技术问题的处理与决策,实现信息共享和数据交换的时效性,进而为客户提供一体化的货运服务。货运组织一体化的新型信息系统的架构。①门户信息网站与客户服务系统。该子系统是的主要功能是将物流各环节的运作情况实时、有效地传递给客户和上下游企业。其涵盖了各项编码、货物量与状态、销售需求量等内容,其中编码包括原材料编码、半产成品编码、产成品编码等。客户利用该系统实现自动订货,对货物状态、库存量、货物运输状态进行实时查询与跟踪。该系统还设置了服务评价模块,客户可以反馈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优化货运组织。②增值服务系统。该子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货物的分拣、包装、加工、理货等有效衔接,处理分析数据采用的是全程代码化,能够将连续作业口令实时传达,并更新供客户实时查询追踪的物流信息。③运输系统。运输系统以准时化供货为目标,充分利用信息系统,实现合理化的货物调度及组织货物输送作业;采用GPS定位技术实时监控货物运行、整理、换装等作业,防止出现丢失和遗漏货物的问题;以合理化的公铁联运来进一步实现无缝衔接式运输。④资金结算系统。资金结算是物流的关键环节,关系着铁路事业的经济效益。资金结算系统分为2个模块:一是客户费用结算模块,是一种综合结算模式,集合了货物重量、附加费用、仓储时间、运输距离及车次等参数,主要负责及配送,同时也可兼顾替客户结算货款;二是企业内部财务模块,服务于企业资金的运转,包括决策、计划及控制。 2.2现代物流中心结合倒拉式组织管理模式 经济的发展及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铁路集装箱物流中心、铁路行包快运专列逐步建设运营,这些项目的建设将推动铁路大型货运基地发展成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现代物流中心,将货物的运输、仓储、加工及配送融为一体,奠定了倒拉式管理模式可操作性的基础。倒拉式管理模式结合了现代物流准时化理念,倒置生产工序,以销售商为开始,原料商为最终环节。所以铁路货运部门应依托现代物流中心,利用信息系统,构建倒拉式货运组织体系,实施包含了客户服务、运输服务、增值服务的管理流程。①客户服务:解决客户有关物流问题的全部作业。铁路货运可为客户提供自动订货、货物实时追踪、原料物流设计等多样化的服务,同时,还将服务延伸到市场调查与预测、物流咨询、物流系统设计等层面上。②运输服务:服务范围涵盖了货物装车至送达到指定地点的全部作业。铁路货运运输服务开始朝着一体化方向发展,其作为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运输服务扩展到了联系客户生产经营活动的上下游企业,极大地降低了内耗与资源浪费,实现了最优化的供应链整体效益。③增值服务:货物进出现代物流中心的全部作业,其由仓储、装卸、搬运、配送、包装、流通加工等多个单元构成,其中任何单元或几个单元相结合便可构建增值服务系统。 2.3铁路货运现代化配套技术 基于现代物流理念的铁路货运组织,除了强化信息系统、作业流程、服务理念外,还要在加强硬软件环境,将现代化设备及技术的优势切实发挥出来,从根本上保障货运组织的效率和质量。其中,硬件环境主要包括设施技术、机械技术、设备技术以及材料技术,其中设施技术是构建一体化的现代物流中心,包含配送、包装加工、自动立方仓库。同时还应加强与其他运输体系的合作,建立综合运输枢纽,比如吞吐能力强大、功能先进、物流作业效率较高的公路货运站、港口、码头、机场;机械技术主要是使用高度自动化的装卸机械、加工机械以及包装机械等,同时还包括类型多样化、高运速、大运量的铁路货运列车;设备技术包括GPS、卫星通信、RF、智能机器人等;材料技术主要是现代化集装材料、包装材料的使用。另外,结合社会发展新形势,构建新型机械设备保障体系,实施专业化、规模化、状态修设备维修体制,确保设备的运行效率、维修水平满足铁路货运组织的要求,保障铁路货运组织的效益。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现代物流理念的铁路货运组织改革应构建货运组织一体化的新型信息系统以及现代物流中心结合倒拉式组织管理模式,并利用配套的现代化技术,保障铁路货运组织的高效运行,增强铁路货运的核心竞争力。 作者:郭志超 单位:大秦铁路股份有限公司太原北站
优化财经类高等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学科建设措施研究 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在面向社会及市场需求时,不仅存在理工类土建专业的技术型人才方面的竞争,而且面临着同类型院校即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复合型人才的竞争。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发展除了取决于对这一新专业的认识之外,更重要的是解决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通过教育教学和教育体制的改革,解决目前在工程管理专业办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健康地发展。现从以下方面提出建设措施: 一、培养目标方面 从国内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方面来分析,由于我国工程管理专业开设时间不长,目前从事该行业的人员中,毕业于工程管理专业的只占了很小比例,而绝大多数来自土木建筑相关专业。目前人才市场非常缺乏既熟悉建筑管理,又熟悉工程技术、经济、法律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这使得我国当前建筑市场普遍存在工程质量不高,投资失控严重,建设工期拖延,信息管理滞后等问题。另外在国际国内很多建设项目中,我国建筑企业所不足的并不是建筑施工技术和机械设备,而往往是合同意识、现场管理、人员素质、经营机制等工程管理水平。而国家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理论、方法和手段,具有项目经理能力,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从培养目标来看,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的是管理人才,而非工程技术人才,所以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基本知识。对于培养管理类人才,财经类院校比土木类院校应该更具优势,关键是要构建合理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二、科学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由于财经类高校的特点,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偏向经、管、法,而工程管理学科的研究方法是工程技术与管理理论的结合,必须具备一定的建筑行业背景知识。对于工程管理专业教育来说,在保留经济、管理以及法律平台现有课程的基础上,加强工程技术类课程的设置力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当然,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应随着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进行调整,进行课程体系整体优化。 (一)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 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的核心是市场需求和企业需求,专业的建设应以此为导向,围绕这一核心展开,否则,所培养的人才就会与工程管理行业脱节,不为企业所欢迎。因此,在办学过程中,高等院校要关心市场、关心企业需求,与企业保持密切的合作联系,根据企业的要求,不断地调整和完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尤其要强化技能培养和继续教育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既能满足企业现实的人才要求,又具备自我发展的能力,从而促进工程管理行业的健康发展。 (二)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近几年,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法律法规的逐渐完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需要一定的建设法规知识。那么,在专业培养计划中,针对市场就业需求,根据国家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结合财经院校特点,专业课程的设置应涉及土木技术、经济学、管理学、建设法规4个方面的知识。将课程体系设置为模块体系,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由4大子模块支撑:基本知识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业务模块、选修提高模块。具体是:模块一—基本知识模块:包括政治修养、计算机应用知识、应用数学知识、英语应用知识、身体素质等。模块二—专业基础模块:包括制图识图基础知识、管理学基础知识、经济学基本知识、建设法规等基本知识。模块三—专业业务模块:包括建筑技术知识、建筑经济知识和工程项目管理知识等。模块四—拓展模块:包括理论选修和实训课程,涵盖土建、管理、财务、经济、法律、信息等多方面知识。 1.基本知识模块: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含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法律基础、大学英语、体育、高等数学、计算机文化基础和形势与政策等课程(见表1)。 2.专业基础模块:包括制图识图基础知识、管理学基础知识、经济学基本知识、建设法规等基本知识(见表1)。 3.专业业务模块:包括建筑技术知识、项目管理知识、建筑经济知识等内容(见表1)。 4.拓展模块:包括理论选修和实训课程。理论选修课涵盖土建、管理、财务、经济、法律、信息、艺术等多方面课程,实训课程如表2所示: 三、突出专业特色 从目前国内各高校的专业设置来看,工程管理专业的设置有两种情况。一是由原有类似专业转化而来,主要有原建筑管理、建筑经济、投资经济、房地产经营管理等。二是新成立的专业,直接按照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设置。前一种情况设立的专业基本体现各校原有专业特色,具有明显的专业倾向。后一种则专业综合性更强一些,这一点从各校的教学方案中可以明显地体现出来。从我校在国内建筑行业的地位和影响以及大多数毕业生可能的就业去向出发,我们的人才培养特色首先要突出扎实的技术功底,以适应从事工程施工管理的需要。其次,知识面要宽,既能适应国内工程建设领域的工作,又能在房地产行业、涉外建设项目中有所作为。在此基础上,培养对建设项目全过程进行综合控制与管理的能力,学习管理学、经济学、技术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管理、经济法与建设法规、工程合同管理等课程。同时,学生还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毕业后的就业去向选择学习房地产开发经营与管理、房地产估价、物业管理、国际工程管理等专业方向的课程,以拓宽学生知识面和专业技能,提高工作适应能力,扩大就业面。 四、实践性教学建设与改革建议 工程管理实践教学必须面向工程实际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工业发达国家高等工程管理教育和工业发展的经验。近年来,国内涉及工程管理领域的公司增加迅速,新的知识需求也随之增长,如项目管理公司、项目投资公司等的出现。工程项目的寿命周期也已扩展到全寿命周期的范围,包括了工程项目运营阶段和残值回收阶段。这些不同性质的公司管理以及扩展的项目管理范围都需要有新的知识和实践去支撑这要求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思路有所更新与发展,更应面向工程实际,使学生在实践能力上,更适应工程市场的变化。而这恰恰是我国工程管理实践教育所欠缺的。导致学生缺乏对工程管理在工程及工程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缺乏对现代工程所必须具备的有关经济、社会、交往等方面知识的了解;缺乏参与管理现代工程的初步能力和管理素质。应加强对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建立完善课程考核办法。 (一)加强对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 一是建立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比如实地检查、定期听课、召开学生座谈会、对学生进行抽查考试等形式。二是设置实践教学管理委员会,对实践性教学进行管理和规范,指导教师严格按照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实践性教学,验收实习的成果。 (二)对于每一门实践课程必须建立科学的课程质量标准和考核指标体系,以确保实践课程的实施,使学生学有动力,做有目标 考核标准应明确、具体,考核方法应量化、可行。考核方法按不同实验的性质而定,不宜强求统一,但必须侧重于综合能力与应用能力的检测和评价。严格的实践教学考核制度对保证实践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课堂实践、教学实习课程设计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都要有指导大纲,有计划、有目标要求,并进行单独考核。 五、搞好师资队伍建设 要进行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拓宽专业教育、扩大教育规模,师资力量是关键。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工程管理专业师资队伍,而要建设好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要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一)师资队伍建设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 由于我国工程管理专业教育起步较晚,大多数高校专业教师都是从土木工程、建筑施工、土地资源、经济管理等专业转行而来,也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是从非教师队伍转过来的,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要鼓励和支持教师进修。原来从其它专业或非教学队伍转来的教师,需要进行相关专业课程的进修,扩大其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要支持教师进行实践锻炼。工程管理专业有着较强的实际操作性,专业教师应安排时间深入实际,了解行业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工程管理专业应拥有一支具有专业综合优势、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良好,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是搞好专业教学改革的关键。 (二)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应突出专业特点,优化学历和年龄结构 应有计划地引进一批年富力强的知名学者、教授,重点引进学历高、应用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热爱教师职业的人才,特别是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或者重点培养学科带头人和一批学术骨干。在学科梯队建设上要逐步形成老、中、青相衔接的年龄层次结构和职称结构。要重视专业教师的学源结构优化,引进教师时务必要强调交叉的专业背景,避免学术上和专业上的近亲繁殖。 工程管理论文范文:浅议工程管理理论与现场施工管理的关系 在现场施工管理中,由于主观或客观的因素,总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在管理人员的努力下有的会迎刃而解,有的却在磕磕碰碰中造成工期损失、质量损失、经济损失。在今天工程管理理论较以往已相对成熟,大多数现场管理人员都经过严格的项目经理培训,对工程管理有一定的认识,如果能把这些理论应用在现场的生产活动中,一定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下举三个例子与各位同行相互探讨。 1 因果分析与泵送砼施工裂缝控制 某综合大楼的混凝土浇筑量达15000立方米,全部采用泵送商品混凝土,泵送商品砼比常规作业砼出现的裂缝多,量值也比较大,需在施工中查原因,定措施,力争取得较好的质量效益。 1.1 原因分析。 泵送商品砼由于浇灌速度快、一次入模量大而受到好评,但由于泵送工艺的不利因素,如混凝土塌落度大、水泥用量多、加水量大等,使混凝土产生各种裂缝的机会大大增加。一种是温差裂缝:浇灌大体积混凝土时,由于水泥用量的增加,水泥水化热引起的温升很高,当混凝土表面与内部、混凝土与外界温差过大时,会因混凝土表面急剧冷却收缩,变形受到约束而产生拉应力,当拉应力大于混凝土的极限抗拉强度时就会产生裂缝。另一种是收缩裂缝,它产生于混凝土凝结的初期及凝结硬化过程中,水分的急剧蒸发和胶凝体失水后紧缩,使混凝土的体积变小,当受到约束时也会产生裂缝,虽然常规作业混凝土也会出现这种情况,但泵送商品砼出现的量值比较大,产生的机会也比较多. 1.2 防治措施 1.2.1 防止和消除混凝土的收缩裂缝。 防止和消除混凝土的收缩裂缝,首先要设法控制夏季施工混凝土的入模温度,常用的措施有:①运输过程中对混凝土罐车保温,淋水;②砂、石场地用彩条布遮盖,石子场地在浇灌前3天浇水降温.,设法降低混凝土搅拌用水的水温;③喷水淋湿钢筋、模板一泵送管用喷水淋湿的麻袋片包住降温;④混凝土浇灌后应及时覆盖草袋等;⑤防止混凝土的表面裂缝一般采用二次抹压工艺,“多遍抹压,分遍成活”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1.2.2 防止出现大体积混凝土温差裂缝。 为防止出现大体积混凝土温差裂缝,施工前应按二维温度应力公式进行计算,按一维温度应力公式进行验算,计算时应考虑外加剂的影响及混凝土保温情况下的降温系数等,验算后并拟定预防措施.如:①采用中、低热水泥,降低混凝土中水泥和水的用量。②采用合理的砂、石级配,严格控制含泥量,在混凝土中加入减水剂、微膨胀剂或粉煤灰等。③在施工中应做好保温养护,做好结构内外温差控制,用科学数据指导施工,当内外温差 25℃(规范规定为温差 30℃)时表面保温层可撤除。 由于作好充分的准备,施工中降温速率及内外温差控制均在规范允许范围内,经过细致观察,混凝土表面未发现裂缝,取得较好的效果。 2 施工管理与砼强度离散性控制 许多从事现场施工多年的施工员都常常忽略了这样一个现象,为使两批强度一样的砼试件所代表的砼强度的保证率一样,强度分布较分散的一批必须提高砼平均强度,也就相应地增加了水泥用量,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而通过加强管理来控制砼强度离散性可解决这一问题。 离散性是表示砼强度的分散情况,它通常用两种指标表示,一种是绝对指标(标准差),另一种是变异系数.标准差越大,砼强度分布越分散,则说明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越低,那么控制砼强度离散性应从哪些方面着手呢?大家都知道,砼强度离散性的波动大小反映在砼强度的波动上,所以控制离散性须从影响砼强度波动的原因下手。 2.1 材料质量。 对砼组成材料质量的控制特别要注意水泥品种和标号的选择、水泥强度的波动和施工前强度的复试、骨料品种的选择,颗粒级配、含水量和含泥量的波动、外加剂品种的选择及性能的变化。 2.2 控制试验误差。试验误差是在试验过程中产生的强度波动.例如试模尺寸偏差、成型操作不规范、振捣不实、拆模碰破边角及养护不标准等,都可能引起试验误差,由于试验数据是检验和控制砼质量的依据,因此,也控制试验误差。 3 规范施工操作与外墙饰面砖脱落的预防 用饰面砖作外墙饰面,是一种传统装饰工艺,它装饰效果好,不仅能美化建筑物,而且能保护墙体,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年限。但近年来,由于施工操作不规范,不少外墙饰面在使用后不久即开始脱落,主要因素是施工操作的不规范,根据调查分析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①一种是饰面砖空鼓 镶贴面砖底灰用素浆;操作前面砖浸水时间太短,浸泡后阴干不足就直接使用;面砖基层底灰太干,粘贴砂浆不饱满,这些因素都会造成饰面砖空鼓甚至脱落。 ②一种是墙面基层与面砖间的粘结强度不够 由于面砖浸水不足,基层过于平滑或过于干燥,砂浆配合比不准,搅拌不匀,强度不够,和易性差,面砖贴压不实等,都能导致基层与面砖间粘结强度不够。 工程管理论文范文:探讨工程管理理论与实务之间的关联 在现场施工管理中,由于主观或客观的因素,总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在管理人员的努力下有的会迎刃而解,有的却在磕磕碰碰中造成工期损失、质量损 失、经济损失。在今天工程管理理论较以往已相对成熟,大多数现场管理人员都经过严格的项目经理培训,对工程管理有一定的认识,如果能把这些理论应用在现场 的生产活动中,一定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下举三个例子与各位同行相互探讨。 一、因果分析与泵送砼施工裂缝控制 某综合大楼的混凝土浇筑量达15000立方米,全部采用泵送商品混凝土,泵送商品砼比常规作业砼出现的裂缝多,量值也比较大,需在施工中查原因,定措施,力争取得较好的质量效益。 (二)具体的原因分析 泵送商品砼由于浇灌速度快、一次入模量大而受到好评,但由于泵送工艺的不利因素,如混凝土塌落度大、水泥用量多、加水量大等,使混凝土产生各种裂缝的机 会大大增加。一种是温差裂缝:浇灌大体积混凝土时,由于水泥用量的增加,水泥水化热引起的温升很高,当混凝土表面与内部、混凝土与外界温差过大时,会因混 凝土表面急剧冷却收缩,变形受到约束而产生拉应力,当拉应力大于混凝土的极限抗拉强度时就会产生裂缝。另一种是收缩裂缝,它产生于混凝土凝结的初期及凝结 硬化过程中,水分的急剧蒸发和胶凝体失水后紧缩,使混凝土的体积变小,当受到约束时也会产生裂缝,虽然常规作业混凝土也会出现这种情况,但泵送商品砼出现 的量值比较大,产生的机会也比较多. (二)采取的防治措施 防止和消除混凝土的收缩裂缝。首先要设法控制夏季施工混凝土的入模温度,常用的措施有:①运输过程中对混凝土罐车保温,淋水;②砂、石场地用彩条布遮盖,石子场地在浇灌前3天 浇水降温.,设法降低混凝土搅拌用水的水温;③喷水淋湿钢筋、模板一泵送管用喷水淋湿的麻袋片包住降温;④混凝土浇灌后应及时覆盖草袋等;⑤防止混凝土的 表面裂缝一般采用二次抹压工艺,“多遍抹压,分遍成活”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为防止出现大体积混凝土温差裂缝,施工前应按二维温度应力公式进行计算, 按一维温度应力公式进行验算,计算时应考虑外加剂的影响及混凝土保温情况下的降温系数等,验算后并拟定预防措施.如:①采用中、低热水泥,降低混凝土中水 泥和水的用量。②采用合理的砂、石级配,严格控制含泥量,在混凝土中加入减水剂、微膨胀剂或粉煤灰等。③在施工中应做好保温养护,做好结构内外温差控制, 用科学数据指导施工,当内外温差 25℃(规范规定为温差 30℃)时表面保温层可撤除。 由于作好充分的准备,施工中降温速率及内外温差控制均在规范允许范围内,经过细致观察,混凝土表面未发现裂缝,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施工管理与砼强度离散性控制 许多从事现场施工多年的施工员都常常忽略了这样一个现象,为使两批强度一样的砼试件所代表的砼强度的保证率一样,强度分布较分散的一批必须提高砼平均强度,也就相应地增加了水泥用量,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而通过加强管理来控制砼强度离散性可解决这一问题。 离散性是表示砼强度的分散情况,它通常用两种指标表示,一种是绝对指标(标准差),另一种是变异系数.标准差越大,砼强度分布越分散,则说明管理水平和 技术水平越低,那么控制砼强度离散性应从哪些方面着手呢?大家都知道,砼强度离散性的波动大小反映在砼强度的波动上,所以控制离散性须从影响砼强度波动的 原因下手。 (一)材料质量 对砼组成材料质量的控制特别要注意水泥品种和标号的选择、水泥强度的波动和施工前强度的复试、骨料品种的选择,颗粒级配、含水量和含泥量的波动、外加剂品种的选择及性能的变化。 (二)控制试验误差 试验误差是在试验过程中产生的强度波动.例如试模尺寸偏差、成型操作不规范、振捣不实、拆模碰破边角及养护不标准等,都可能引起试验误差,由于试验数据是检验和控制砼质量的依据,因此,也控制试验误差。 (三)提高管理水平、控制施工质量 严格控制砼的配合比,下料要准确,计量要准确,一定要控制配合比计量的精度,特别是用水量的控制,不可随意增加或减少,搅拌要均匀,运输中防止离析,必要时要进行二次搅拌,振捣要密实,洒水养护要及时充分,注意拆模的时间,防止结构变形和产生裂缝。 施工是造成砼强度波动的最主要因素,它包括了施工的全过程,即从开始至施工完毕,由于施工情况变动复杂,情况各异。因此,这种施工情况变化大而又不固定 的影响因素,是造成砼强度离散性大的主要原因,是以控制施工情况变化来控制砼离散性的关键,施工中的质量控制应坚持在施工的全过程之中,可通过相应的管理 制度和技术措施来解决,是属于施工条件的差异而造成砼强度波动的主要因素,也是体现施工管理水平高低的主要方面。 三、规范施工操作与外墙饰面砖脱落的预防 用饰面砖作外墙饰面,是一种传统装饰工艺,它装饰效果好,不仅能美化建筑物,而且能保护墙体,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年限。但近年来,由于施工操作不规范,不少外墙饰面在使用后不久即开始脱落,主要因素是施工操作的不规范,根据调查分析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一种是饰面砖空鼓。镶贴面砖底灰用素浆;操作前面砖浸水时间太短,浸泡后阴干不足就直接使用;面砖基层底灰太干,粘贴砂浆不饱满,这些因素都会造成饰面砖空鼓甚至脱落。一种是墙面基层与面砖间的粘结强度不够。由于面砖浸水不足,基层过于平滑或过于干燥,砂浆配合比不准,搅拌不匀,强度不够,和易性差,面砖贴压不实等,都能导致基层与面砖间粘结强度不够。 以上两点分析,在很多的操作规程、工艺标准里都很详细地提到,施工管理人员也一定要很详细地按照操作规程、工艺标准向操作人员进行交底,但在实际操作中 并没有以交底内容来规范作业,因此面砖脱落的质量隐患出现概率很大,必须以规范施工操作来预防质量问题的发生,主要措施有: (一)保证粘结和勾缝砂浆强度 要求砂浆配合比准确,砂浆搅拌均匀,粘结砂浆一般可选用1:2水泥砂浆,砂浆稠度要适当,不能时稀时稠,以防砂浆硬化时收缩不一致。面砖勾缝砂浆的配合比为水泥1:砂子2,砂子要过细筛。 (二)基层的质量要保证 饰面砖应镶贴在湿润、干净及粗糙的基层上,基层表面的杂质、油污要清理干净。基层在粘贴前2h要浇1遍水,基层如果过于光滑,要凿毛处理。 (三)严格控制外墙饰面砖的空鼓 《建筑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中,对饰面砖提出了严禁空鼓的要求,并将这一要求列入保证项目中.防止外饰面产生空鼓,应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饰面砖在使用前,必须清理干净,并隔夜用水浸泡、晾干后才能使用。第二,粘贴砂浆要饱满,使用砂浆如果过多,面砖不易贴平,如果多敲,会造成砂浆集中到面砖底部或溢出,收水后形成空鼓,特别在垛子、阳角不平直处导致面砖脱落。 因此,在现场施工中要提高分项产品质量,就必须提高其工序质量,而要提高工序质量,就必须规范施工操作。 工程管理论文范文:浅谈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近些年,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建设欣欣向荣。在房屋建筑、水利水电、公路与桥梁、铁路与隧道等工程领域中,长期保持着强有力的发展趋势,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如今,政府相关部门与客户都对工程及其项目管理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作为开发商,则需要不断提高工程项目管理水平,研究和采用卓有成效的工程项目管理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并逐步将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应用于实践,寻求对项目实施具有行之有效的组织与管理模式以提高投资效益。 1 简述现代项目管理理论 工程项目历史悠久,传统的项目管理也源远流长。80年代后,随着学术的研究与进步,项目管理理论和方式逐步趋向成熟,渐渐进入了现代项目管理阶段,随之产生了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其应用范围在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各个领域及行业迅速扩张,特别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现代项目管理理论是要求管理人员及各个系统相结合,将知识、技能、工具和技术应用于项目的各项活动中,在规定的时间,预算和目标范围内完成,以实现项目干系人(利益相关者)对项目的要求与期望。 单纯的理论思想只能够作为一篇供我们学习的知识内容,如果要充分发挥其功能,就必须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因此,为了加强工程项目管理,我们需要将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在管理方式中得以应用。 2 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2.1 原因 首先,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所带来的工程项目日渐增多。一方面是政府投资体制改革,逐渐变成以我们开发商直接投资建设为主;另一方面,国家投资比例逐渐缩小,加火了企业投资和社会投资的比重,这就要求企业加强现代项目管理,增强自主意识,提高自主决策能力。其次,国家对投资体制的改革不仅对私人投资或社会投资管理进一步放宽,而且要对各项投资项目加强监管。因此,项目管理实施方法、项目投资、质量和工期都必须加以保证,现代专业化的项目管理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再次,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存在大量风险,例如:自然风险、社会风险、政治风险等。由于工程涉及而广,参加和协作单位多,工程实施时间长,市场竞争激烈等多方面影响,工程项目在可行性研究、设计或施工时随时有可能遭受风险,所以要求用现代的管理方式加以应对,保证项目质量,保障经济效益。 2.2 实践 理论源于实践,现代项目管理理论不仅仅是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更重要的是能够对项目管理给予规范性、合理性、系统性的引导。工程项目管理是约束性非常强的一利t管理模式。目前,国际工程项目管理日趋出现规范化、集成化管理的特点,而我国技术落后、组织不健全等问题需要不断改进,加强项目管理以适应国际发展趋势。 (1)规划 根据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制定科学合理的工程项目管理规划,通过该规划的实施以保证工程项目的高效管理,在工程实施的各阶段、各环节都必须严格以规划为基础,以此协调工程项目的多方面关系,有条不紊的开展各项施工。 (2)团队 优秀的项目管理者是至关重要的,也是项目管理得以实施的保证。由于现代项目管理具有较大的风险,涉及资金、设计、施工、设备等众多因素和复杂关系,所以需要配备德才兼备的专业性人才,其不但能够将管理理论应用于实践,而且需熟悉国家有关的法律、政策,具备项目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以及强有力的组织协调能力,能够调动起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充分发挥管理者的能动性。 (3)监督 为保证工程项目能够按照预期目标顺利完成,在管理过程中要实施分阶段管理,即动态管理。对于不符合项目实施的目标,一旦出现问题应立即采取措施,及时作出调整,提高项目的可行性和竞争性,保证项目顺利进行。在项目管理中,要做好交底工作。增强项目文件的透明度,便于项目管理人员充分细致的了解工程项目各个环节的基本情况,避免不必要的返工,节省人力物力,节约时间,降低成本,保证工期。由此可见,强有力的监督是高效实现工程项目目标的重要手段。 (4)控制 目标控制是现代项目管理的核心内容。对工程项目来说,加强项目管理的风险意识尤为重要。对项目实施制定具体风险计划,在实施项目的全过程需要有风险管理做保障。加强对风险意识方面的管理,对于风险具有预见性,能够迅速识别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风险以及导致这种风险的因素,预测风险发生对项目造成的影响等。 3 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在工程管理中应用的意义 如今,工程项目不仅仅只追求经济效益,它是要将社会效益、公共利益等共同结合起来的,这必然要求一套现代的管理模式与之相适应。现代项目管理理论是一套既科学又严密的管理方式,将其合理的运用到工程项目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项目实施中,减少由于建筑工地引起的环境污染,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减少使用自然资源,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尽量使用当地供应的材料和可循环领用的材料,充分利用材料;认知社会各方需求,提高社会效益;对员工给予充分尊重,提供健康安全的工作环境。实践证明,现代项目管理要求工程各方主体与投资、质量、进度相协调,理论应用于实践对提高工程质量、节约成本、保证工期、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也能够多为我们保证经济效益。因此,认真学习现代管理理论以及抓好项目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 结语 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在工程项目的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受到许多国家政府、企业界的高度重视。现代项同管理是将项目管理理论用系统的观点应用于工程管理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具体实践中的侧重点,进一步揭示了现代管理在我国工程建筑行业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围绕现代项目管理这一新模式对实施效果进行综合评价,还应了解更多的有助于项目管理者对现代项目管理理论的应用水平及效果加以把握,使其在工程管理中继续发展,推动工程不断进步。 工程管理论文范文:关于工程管理理论与现场施工管理的探讨 引言 在现场施工管理中,由于主观或客观的因素,总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在管理人员的努力下有的会迎刃而解,有的却在磕磕碰碰中造成工期损失、质量损失、经济损失。在今天工程管理理论较以往已相对成熟,大多数现场管理人员都经过严格的项目经理培训,对工程管理有一定的认识,如果能把这些理论应用在现场的生产活动中,一定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下举三个例子与各位同行相互探讨。 1、因果分析与泵送砼施工裂缝控制 某综合大楼的混凝土浇筑量达15000立方米,全部采用泵送商品混凝土,泵送商品砼比常规作业砼出现的裂缝多,量值也比较大,需在施工中查原因,定措施,力争取得较好的质量效益。 1.1、原因分析 泵送商品砼由于浇灌速度快、一次入模量大而受到好评,但由于泵送工艺的不利因素,如混凝土塌落度大、水泥用量多、加水量大等,使混凝土产生各种裂缝的机会大大增加。一种是温差裂缝:浇灌大体积混凝土时,由于水泥用量的增加,水泥水化热引起的温升很高,当混凝土表面与内部、混凝土与外界温差过大时,会因混凝土表面急剧冷却收缩,变形受到约束而产生拉应力,当拉应力大于混凝土的极限抗拉强度时就会产生裂缝。另一种是收缩裂缝,它产生于混凝土凝结的初期及凝结硬化过程中,水分的急剧蒸发和胶凝体失水后紧缩,使混凝土的体积变小,当受到约束时也会产生裂缝,虽然常规作业混凝土也会出现这种情况,但泵送商品砼出现的量值比较大,产生的机会也比较多. 1.2 防治措施 1.2.1 防止和消除混凝土的收缩裂缝 防止和消除混凝土的收缩裂缝,首先要设法控制夏季施工混凝土的入模温度,常用的措施有:①运输过程中对混凝土罐车保温,淋水;②砂、石场地用彩条布遮盖,石子场地在浇灌前3天浇水降温.,设法降低混凝土搅拌用水的水温;③喷水淋湿钢筋、模板一泵送管用喷水淋湿的麻袋片包住降温;④混凝土浇灌后应及时覆盖草袋等;⑤防止混凝土的表面裂缝一般采用二次抹压工艺,“多遍抹压,分遍成活”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1.2.2 防止出现大体积混凝土温差裂缝 为防止出现大体积混凝土温差裂缝,施工前应按二维温度应力公式进行计算,按一维温度应力公式进行验算,计算时应考虑外加剂的影响及混凝土保温情况下的降温系数等,验算后并拟定预防措施.如:①采用中、低热水泥,降低混凝土中水泥和水的用量。②采用合理的砂、石级配,严格控制含泥量,在混凝土中加入减水剂、微膨胀剂或粉煤灰等。③在施工中应做好保温养护,做好结构内外温差控制,用科学数据指导施工,当内外温差 25℃(规范规定为温差 30℃)时表面保温层可撤除。 由于作好充分的准备,施工中降温速率及内外温差控制均在规范允许范围内,经过细致观察,混凝土表面未发现裂缝,取得较好的效果。 2、施工管理与砼强度离散性控制 许多从事现场施工多年的施工员都常常忽略了这样一个现象,为使两批强度一样的砼试件所代表的砼强度的保证率一样,强度分布较分散的一批必须提高砼平均强度,也就相应地增加了水泥用量,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而通过加强管理来控制砼强度离散性可解决这一问题。 离散性是表示砼强度的分散情况,它通常用两种指标表示,一种是绝对指标(标准差),另一种是变异系数.标准差越大,砼强度分布越分散,则说明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越低,那么控制砼强度离散性应从哪些方面着手呢?大家都知道,砼强度离散性的波动大小反映在砼强度的波动上,所以控制离散性须从影响砼强度波动的原因下手2.1 材料质量 对砼组成材料质量的控制特别要注意水泥品种和标号的选择、水泥强度的波动和施工前强度的复试、骨料品种的选择,颗粒级配、含水量和含泥量的波动、外加剂品种的选择及性能的变化。 2.2、控制试验误差 试验误差是在试验过程中产生的强度波动.例如试模尺寸偏差、成型操作不规范、振捣不实、拆模碰破边角及养护不标准等,都可能引起试验误差,由于试验数据是检验和控制砼质量的依据,因此,也控制试验误差。 2.3、提高管理水平、控制施工质量 严格控制砼的配合比,下料要准确,计量要准确,一定要控制配合比计量的精度,特别是用水量的控制,不可随意增加或减少,搅拌要均匀,运输中防止离析,必要时要进行二次搅拌,振捣要密实,洒水养护要及时充分,注意拆模的时间,防止结构变形和产生裂缝。 施工是造成砼强度波动的最主要因素,它包括了施工的全过程,即从开始至施工完毕,由于施工情况变动复杂,情况各异。因此,这种施工情况变化大而又不固定的影响因素,是造成砼强度离散性大的主要原因,是以控制施工情况变化来控制砼离散性的关键,施工中的质量控制应坚持在施工的全过程之中,可通过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技术措施来解决,是属于施工条件的差异而造成砼强度波动的主要因素,也是体现施工管理水平高低的主要方面。 3、规范施工操作与外墙饰面砖脱落的预防 用饰面砖作外墙饰面,是一种传统装饰工艺,它装饰效果好,不仅能美化建筑物,而且能保护墙体,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年限。但近年来,由于施工操作不规范,不少外墙饰面在使用后不久即开始脱落,主要因素是施工操作的不规范,根据调查分析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①一种是饰面砖空鼓 镶贴面砖底灰用素浆;操作前面砖浸水时间太短,浸泡后阴干不足就直接使用;面砖基层底灰太干,粘贴砂浆不饱满,这些因素都会造成饰面砖空鼓甚至脱落。 ②一种是墙面基层与面砖间的粘结强度不够 由于面砖浸水不足,基层过于平滑或过于干燥,砂浆配合比不准,搅拌不匀,强度不够,和易性差,面砖贴压不实等,都能导致基层与面砖间粘结强度不够。 以上两点分析,在很多的操作规程、工艺标准里都很详细地提到,施工管理人员也一定要很详细地按照操作规程、工艺标准向操作人员进行交底,但在实际操作中并没有以交底内容来规范作业,因此面砖脱落的质量隐患出现概率很大,必须以规范施工操作来预防质量问题的发生,主要措施有: 3.1、保证粘结和勾缝砂浆强度 要求砂浆配合比准确,砂浆搅拌均匀,粘结砂浆一般可选用1:2水泥砂浆,砂浆稠度要适当,不能时稀时稠,以防砂浆硬化时收缩不一致。面砖勾缝砂浆的配合比为水泥1:砂子2,砂子要过细筛。 3.2、基层的质量要保证 饰面砖应镶贴在湿润、干净及粗糙的基层上,基层表面的杂质、油污要清理干净。基层在粘贴前2h要浇1遍水,基层如果过于光滑,要凿毛处理。 3.3、严格控制外墙饰面砖的空鼓 《建筑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中,对饰面砖提出了严禁空鼓的要求,并将这一要求列入保证项目中.防止外饰面产生空鼓,应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饰面砖在使用前,必须清理干净,并隔夜用水浸泡、晾干后才能使用。第二,粘贴砂浆要饱满,使用砂浆如果过多,面砖不易贴平,如果多敲,会造成砂浆集中到面砖底部或溢出,收水后形成空鼓,特别在垛子、阳角不平直处导致面砖脱落。 因此,在现场施工中要提高分项产品质量,就必须提高其工序质量,而要提高工序质量,就必须规范施工操作。 工程管理论文范文:工程管理理论解析与体系构建 一、工程及工程管理概述 从工程科学的角度来看,工程指的是人类为了实现生存与发展,运用科学与技术,有组织性地利用资源,以实现特定的目的而进行的造物或者改变事物本身的性状的集成性活动。而工程管理则指的是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通过有效地使用资源,对工程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包括计划、组织、决策、指挥、协调与控制等。工程管理具有综合性、系统性以及复杂性等特点,其在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此外,工程管理学则是围绕工程而产生与发展起来的产品管理科学、技术管理科学与产业管理科学的综合性学科体系。 二、工程管理理论的解析 (一)工程管理学科的特点解析 1、研究对象规律性 从某种层面上来看,工程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其实就是工程技术活动的管理问题,其主要解决的便是工程技术活动及与之有关的管理规律。换句话说,工程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其实就是基于工程技术的一系列管理规律。工程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有其自身固有的行业特征,因此,不同的研究对象所依赖的研究方式与技术都有其自身的特性。从当前来看,工程管理学科较为典型的特征是:工程管理自身的共性知识同所在的行业技术特征之间形成了有机结合。 2、发展具有互动性 工程管理学的发展需要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之间的相互协调合作,也就是说它的发展是互动性的。为了保证工程质量,降低相应的工程成本,同时优化工程的进度,相关技术与工作人员一直坚持不懈地探索着如何更好的运用经济学、项目管理以及管理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与方法。在大量的工程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与不足,形成自身的工程管理理论与方法,成为了当前工程管理技术人员必须要去履行的职责,只有这样才会更好地推动工程管理的发展与进步。而理论知识在实践中也得到了很好的验证与完善,从而反作用于工程管理的实践水平。因此,两者之间相互作用,具有不可分割的互动性。 3、应用领域广泛性 工程管理在很多方面都有应用,可见其应用领域十分广泛。总的来说,工程管理的应用领域主要有: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中的管理(工程规划与论证、工程勘察与设计等)、重要或复杂的新型产品管理(研发管理、制造管理、生产管理等)、企业的技术改造创新管理等。 (二)工程管理与其相关学科的联系解析 1、工程管理与工程学 工程管理在某种程度上属于一门技术工程,其具有工程技术背景特点,它在研究领域上也会因为工程技术的不同而产生变化,这便决定了在研究工程管理的时候需要对其所处的行业技术特点与相应的管理理论进行综合研究。同时,工程学的创新也需要工程管理的发展加以促进。由此可见,两者之间是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 2、工程管理与管理学 如前文所述,工程管理学主要研究工程管理的相关规律,而管理学则是系统地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与一般方法的科学,由此可见工程管理学隶属于管理学的范畴,属于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它俩是子系统与母系统、小系统与大系统之间的关系。管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涵盖了工程管理学的相关规律,管理学的理论不断发展会推动工程管理学相关理论的发展,而工程管理通过不断的实践促进理论的发展也会丰富管理学的内涵。 3、工程管理与经济学 工程建筑中,除了要保障其工程质量外,还应该注意的就是经济性问题,这是工程师必须首要考虑的问题。工程建设中,整个工程都与经济问题挂钩,工程的设计、施工、竣工等方方面面,都牵扯了经济管理。工程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从产生开始便渗透到了工程管理之中。随着经济学理论不断发展,其在人类活动规律的认识上越加深刻,其对工程管理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当前,新兴发展起来的经济学理论诸如委托—理论、交易成本理论等已经广泛应用在了工程管理中。 4、工程管理与系统论 系统论指的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规律及结构的学问,并研究了各个系统的共同特性,它是一门带有一定数学性质与逻辑思维的新兴科学。新时期的工程管理,需要系统的思想与理论作为指导,因此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系统论就显得格外重要。管理者应该从整体系统出发,利用系统论的相关思想与理论知识研究其内部要素之间及其内部同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实现工程项目的最终目标。 此外,工程管理还有一定的哲学基础,它所蕴含的哲学基础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并且在具体的实践中能够指导与影响其正常开展工作;工程管理还与信息科学息息相关,毕竟当前科学技术发展,电子计算机已经成为了普及化的工具,因此工程管理也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进入信息科学化领域,实现工程管理质的飞跃。 三、工程管理理论体系的构建 (一)工程管理理论体系的研究意义 工程管理的经验要想得到有效提升,就得将已有的经验与理论进行必要的梳理,利用工程实践与相关科学技术的推动,构建工程管理新的理论体系,改变我国传统的依赖于国外理论知识体系的工程管理,从而开拓出新的局面。总的来说,工程管理理论体系的研究意义有以下两个方面:1)通过研究,能够更加科学地界定工程的各种概念及概念间的关系,进而更加深入的研究,从而揭示工程本质特征;2)通过研究,使得工程管理的理论内容更加丰富与完善,从而为工程管理理论体系提供一定的支撑,同时也为其操作运行提供有效的、科学化的指导。 (二)工程管理理论体系的框架 简而言之,工程管理理论体系构建之后,其涵盖的内容包括了其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层次关系与逻辑结构,而将这些内部关系梳理清楚,指导和推动工程管理的发展,则是理论体系构建的主要目的。 1、工程管理集中了工程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的一般理论与实践方法,其将这些学科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经验进行了整合,从而得出了适合于自身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由此可见,工程学、管理学、经济学等为工程管理理论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基础的理论知识,同时也为其提供了大量的实践经验。这些基础理论的发展推动了工程管理的进步,而工程管理理论的成熟则体现了基础理论的价值。 2、工程管理活动属于其管理体系的逻辑起点,换句话说若没有工程管理实践活动,则不会产生相关的管理理论,自然就谈不上管理理论体系。从当前来看,工程管理活动包括了很多方面,比如规划与决策、生产与施工管理、新产品开发管理、设计管理等等。这些工作的基本价值得以体现,则相应的为管理理论的创新提供了条件,也就为体系的构建做好了铺垫。 3、工程管理实践活动的结果实质上属于特定的工程技术理论和一般基础理论间的交叉,实践活动产生的结果往往会引发工程管理新方法与新思想的萌生,而这些新方法与新思想往往就会形成新的理论。新的理论形成后,一部分或为特定的技术理论,一部分或为一般基础理论,但不管如何,它们都是应用理论,对于质量管理、风险管理、成本管理等方面有着莫大的作用。这些应用理论源于工程管理活动,又反作用于工程管理活动,并能进一步指导新的工程实践活动。 工程管理论文范文:建筑工程管理中的成本控制研究 【摘 要】随着实行企业自主报价,竞争更加日趋激烈,企业的竞争优势和综合实力应体现在质优、快速、安全、低耗前提下的价廉。无论是项目管理还是更高层次的管理,必须对所有建筑工程施工活动的成本非常敏感。 【关键词】工程管理 成本控制 质量管理 建筑工程成本是指生产建筑产品过程中发生或实际发生的工、料、费投入,它反映企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材料的节约程度、机械设备的利用情况,以及施工组织劳动组织、管理水平等施工经营管理活动的全部情况。所以,工程成本指标能反映施工企业的经营活动成果,是评定企业工作质量的一个综合指标。能够及早发现施工现场活动的成本超支或有可能超支,以便有机会采取补救措施,尽量消除超支带来的影响或将影响降至最低,对工程项目管理是至关重要的。 一、确定成本控制目标,建立健全成本责任制,完善企业立法 成本通常可分为可变成本和固定成本两大类。可变成本是与生产过程直接相关的成本,在建筑行业中,它是劳动力、机械、材料的直接成本以及现场间接成本之和,这些成本可变是因为他们是所进行的工程量的函数。固定成本是指一般管理成本,它的发生与所进行的工程量无关,而保持一个较稳定的比例。根据每个工程项目招投标的具体情况,确立成本控制目标。把目标建立在项目上,使成本控制目标更具现实性和可操作性。落实目标成本的责任并使目标成本有效控制的关键是明确承包人的责、权、利,企业在与项目经理签订经济承包合同时,必须确立目标成本和责任,落实承包人的责任和权利。要建立完整的目标成本控制体系“完善企业经营、施工技术、质量、安全、材料、定额、核算、财务等各项管理制度和有关实施考核细则。 二、抓住各个环节控制,疏而不漏,全面实现目标控制 首先,把握工程特点,优化施工组织设计。企业经营要从投标报价、中标成交条件、合同成交约定等承接工程和承建工程的源头抓起,根据工程的性质、规模和工艺特点,结合企业现有的施工能力、技术水平、工艺装备、可能规范内最大程度更新提高动能等实际情况,修改并完善投标前的施工组织设计,选用经济、合理、较为科学的施工方案,合理安排施工全过程,强化施工现场管理,组织流水作业,尽可能缩短施工工期,减少成本支出“把握成本控制目标。 其次,积极采用先进工艺和技术,降低成本。在施工前务必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技术节约措施,对将在施工中采用的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以及各种代用品均做好事前周密策划,反复实践验证,一经确定的施工工艺和技术方案必须坚决贯彻执行,不仅要认真地进行技术交底,更要严格把关检查“保证安全可靠地顺利实施,促使工程成本降低。 再次,坚持计划指导生产,强化定额控制。按照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和计划,组织施工和合理安排,根据具体施工安排和定额量,编制出劳动力、材料、设备、机具等使用计划和资金使用计划,使人、财、物的投入在定额范围内按计划满足施工需要,避免工程成本出现人为失控。 最后,加强人工费、材料费管理,做好人工成本和材料成本的有效控制。施工操作人员要择优筛选技术好、素质高、工作稳定、作风顽强的成建制的劳务队伍,实行动态管理。合理安排好施工作业面,提高定额水平和全员劳动生产力,严格按定额任务考核计量和结算,实行多劳多得。在施工中,要做好工种之间、工序之间的衔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工资费用。建筑企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意味着单位工程的用工减少,单位时间内完成工程数量增加,这样不仅能够减少成本中的人工费,而且还相应地降低其他费用。材料在工程建设成本中占最大的比重,节约材料费用,对降低成本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材料管理要从原材料的采购、供应等源头抓起,严格把好质量、定价、选购、验收入库、出库使用、限额领用、余料回收、材料消耗、盘点核算等关键环节。凡工程中发生的一切经济行为和业务都要纳入成本控制的轨道,在工程项目成本形成的过程中,对所要耗用的工、料、费按成本目标进行支出和有效监控,预防和纠正随时产生的偏差,避免材料超期储存积压,切实把实际发生的成本控制在目标规定的范围内。取得建筑工程合同之后,承包商应立即开始准备工程有关部分的分包和材料订购单。承包商和分包商之间签订的分包协议是其针对工程某一部分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协议内容要尽可能严谨,减少索赔的发生。订购单是承包商和分包商之间的订购合同,其描述了要供应的材料名称、种类、数量和订购单的总金额。 此外,加强机械费、临时费、管理费等费用的管理,做好各项费用成本的有效控制。要严格控制非生产性开支,杜绝浪费,按用款计划认真核算,控制范围,严格审批。机械费用应按合理测算指标分比例承包,实行机械设备租赁制,严格设备租赁管理和奖赔制度,加大设备使用率,提高设备完好率。提高机械设备利用率,降低设备使用费。首先要建立健全机械设备维修保养制度,做好机械设备的维修和保养,严格执行合理的操作规程,按时检查机械设备的使用、保养记录,使其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防止带病运行。其次,要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不断改进机械设备,充分发挥机械设备的作用。三是加强机械设备的计划性,做好机械设备平衡调度工作,选择与施工对象相适应的机械设备,充分有效地利用各种机械设备及大型施工机械。四是要加强操作人员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机械操作人员的技术职能,坚持持证上岗制度,提高机械设备台班产量。 三、建立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系统 建立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系统,有如下几步:第一,成本账目图表的作用是用于估计项目支出的基本原则,根据这一原则确定与公司的一般账目和会计职能的联系及与其他财务账目的协调一致。第二,项目成本计划是运用成本账目来比较项目的成本计划和现场发生的实际计划的。第三,成本数据采集是将采集到的成本数据集成到成本报表系统之中。第四,项目成本报表就是确定在项目的成本管理中项目成本报表的类型。第五,成本工程是使成本目标最小化应采取的成本过程类型。 总之,加强施工项目成本控制,将是建筑企业进入成本竞争时代的竞争利器,也是企业推进成本发展战略的基础。 工程管理论文范文:房地产开发项目工程管理难点剖析 【摘要】通过对在房地产开发企业从事项目管理工作的总结, 结合项目管理实际感受,参考国内项目管理研究成果,从房地产开发项目工程管理角度、运作流程方面,来分析影响工程建设项目进展的主要因素,探讨解决开发项目管理的关键难点。 【关键词】项目决策;项目设计;施工合同;供方资源;甲方供料 近几年来,本人在经历约60万平方米三个房地产项目的管理实践,经历工程建设准备、建设实施、工程验收、项目交付等过程,也通过对其他开发项目建设管理的考察和调研,发现有一定开发规模、多个项目同时实施的开发企业,其项目建设经常是慌慌张张开工、忙忙碌碌施工、紧紧张张交工,项目管理目标总不能如期实现。结合当前房地产开发流程及组织管理状况, 针对开发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难点问题,提出改进开发商工程建设项目管理质量的思路,降低项目管理难度,充分用好工程合同,规划好项目开发组织,促使项目进行得稳健有序。 1 项目决策阶段要重视加强市场调研工作和提高决策效率。 项目决策阶段开发商担心政策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负面影响,以及公司人力资源的缺乏和管理机制不健全,项目市场定位及决策机制不完善,项目前期市场可行性研究工作不深入,是影响项目管理有效实施的根本。 1.1 项目前期对市场研究和决策 由于没有详细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使得项目规划设计不能如期进行,即使进行了多方案的概念规划设计,也会因为市场研究工作不充分细致、评判标准不明确、犹豫不决致使项目决策慢、效率低。开发商有些领导以“市场是变化的,项目定位不能太死”为借口不重视前期的项目详细可行性研究,决策迟缓浪费了项目时机。决策高层犹豫一段时间后匆忙决策,这样决策确定的项目产品导致不科学、不系统、不全面,也不完全可行。 1.2 决策机制的完善 决策阶段的犹豫和匆忙,引起的问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会造成管理诸多困难,一定会在项目建设、销售、交付及使用过程中反映出来。当工程匆忙上马、待定内容久拖不决时,因产品研究方面资源匮乏,所谓决策就成个别领导临时仓促“拍脑袋”,领导成为具体工作的操作者和矛盾的焦点,也成工程建设等待的关注点,前期的市场调研和产品研究问题此时就演变成工程技术问题。例如某项目在建设过程中经常出现原则性、功能性的“伤筋动骨”大变动,在销售阶段才意识到户型单一、户型偏大等市场定位偏差问题,重新进行产品定位,重新设计而修改户型,在建商住楼改成公寓楼等功能的修改,详规设计经常调整建筑面积、建筑楼层、楼体布局、景观布置、道路系统等。 1.3 提高决策水平和效率 决策阶段工作效率低导致项目实施丧失机遇,效率就是效益,只有纵观全局综合性地算大帐,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前期可行性研究是项目的灵魂,据此进行的项目设计是龙头,龙头有魂才能使工程建设管理有章可循。重视项目的前期调研工作,就要重视前期研究决策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科学投入;要建立完善的决策支持机构,收集、整合决策支持性资源,必要时要“借脑”、“借力”;完善决策程序,提高决策水平和效率,使得项目市场定位和产品定位科学化、市场化、系统化。 2 项目实施阶段要重视加强设计管理和计划工作。 市场研究阶段进行得不细致不规范,项目决策阶段的问题拖到实施阶段来解决。本属设计师的工作,却受到开发商的过多干预和限制,做出的规划和建筑效果的确是完全体现了开发商意图,但项目整体设计不系统、产品功能不配套、效果上不协调等方面设计失误的责任也由开发商承担。 2.1 设计阶段的盲从 开发商认识到一定要在设计阶段严格把关,某几个领导的“感觉”就成为了规划、建筑设计的评判依据。项目规划和建筑方案是开发商“包办”的,设计师成了开发商的工具,使得设计师无法创意。建设内容经常变化,施工图提供慢,工程变更多,造成工程质量、进度、投资控制等项目管理目标无法如期实现。如某小区的变配电房、水泵房、停车位是临时加上,分期建设的小区供电问题经常临时性解决,经常调整建筑立面材料、颜色及窗型,景观设计不系统、无主题等。设计师成了“改图师”,工程人员成了“改图员”,无论是工程管理部门,还是项目的设计、监理、施工单位,各方面都不满意。 2.2 设计资源的简单拼凑 细微创造差异,细节决定成败,项目设计资源整合不足,影响项目设计质量、供应时间、工程内容对接等工作,从而影响项目管理。当今住区开发建设,景观园林工程已成为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景观设计资源整合不足,设计工作滞后造成整个小区景观不协调,景观设计意图粗略,无层次地繁杂添加,设计图纸内容做法不具体,景观工程实施滞后,失去了景观促销的作用。住宅公共部分精装,装修设计在施工图中得不到体现,建筑装修设计滞后,往往后期装修仓促上阵。 2.3 有效整合设计资源 招标或委托有相应资质、有类似业绩、与项目匹配的专业设计资源进行整合,要求设计单位按照已批准的项目可研报告进行方案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景观设计,并以可研报告的预设要求评价、审核各阶段设计文件;此阶段要依据项目可研和设计文件编制详细的项目管理计划,对关键性的设计文件要进行相关部门的预审和讨论。严格控制工程变更,凡涉及建筑功能性等的原则性工程变更,一定要慎重,并经过必要的程序才能进行。 3 工程施工承包合同力求严密,重视项目收尾阶段的管理工作。 工程施工承包合同不严密,从建设方手中直接分包的单位过多。项目收尾阶段交叉施工作业时,发包工程内容及交接口界定不清,没有采取措施重视工程收尾阶段的工作,造成项目管理难度大大增加。 3.1 工程总分包管理难协调 工程建设前期主要是总承包单位进行的土建施工,管理工作比较单一,容易进行;对于施工合同有约定的纳入施工单位管理的专业分包,管理工作也正常。到建设后期,专业配套分包单位与总承包单位,以及分包单位之间的配合和交接问题上,矛盾越来越突出,成为项目管理的难点。因大型小区的参建施工单位众多、交叉作业多,进场、退场的时间也各不相同。甲方签订工程施工合同中无工程配合、交接内容等要求或约定不详细、不严密,总承包单位对甲方分包的项目不承担“总承包”责任,对甲方分包工程配合问题“斤斤计较”,使工程管理困难重重,总是在交接环节的工序细节、脚手架、垂直运输、临时水电、垃圾清运、成品保护、使用费和配合费、安全管理、交接验收、工程资料衔接等方面纠缠不清,造成工期拖延。甲方分包单位有了需协调的问题也往往直接找甲方,甲方成了真正的“总承包”,出现工程质量和拖延工期问题后相互扯皮、推诿,责任不好界定。在项目收尾阶段甲方很多精力花费在“协调”工作上,即将竣工交付客户入住之前,售房签订的交付日期日益临近,出现乙方不急甲方着急的尴尬局面,甲方现场代表总要“求”完这个乙方,再“请”另一个乙方,还要准备组织进行项目整体验收和交付等工作,现场管理的工作压力、工作难度可想而知。收尾阶段现场大打乱仗,焦头烂额,使得项目建设虎头蛇尾,留下诸多问题。 3.2 甲方的分包项目要尽量少,施工承包合同要严密。 对于甲方分包各工程合同内容要系统化,细化各自之间配合条件,全面系统地进行建设合同管理。尽量让总承包单位完成组织施工,需要分包的由开发商主持分包工程招标工作和确认分包单位,分包单位与总承包单位签订工程分包合同。这样有利于甲方及监理的协调管理,规避质量、工期、安全、保修责任等风险。对于必须由开发商组织发包的工程,要细化发包工程的内容,事先研究各分包工程的建设时段、交接、场地、协作、安全、验收、保修、资料、费用等配合条件,以及各工程之间可能产生的管理难点。事先制订对策和要求,在工程建设承包合同中明确,减少甲方协调工作量,使得工程合同更具操作性,充分体现业主的主导性。 3.3从整体运作上真正重视项目收尾阶段的项目管理工作。 在项目收尾阶段可建立一个由开发商主管工程的领导牵头、整合工程管理、销售、技术、开发、材供、物业管理等内部人员组成的工程项目收尾巡查复查的临时机构,与工程项目管理现场人员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工程收尾阶段的项目管理及项目交付、移交工作。 4 开发商应重视对供方资源的整合和管理。 对于房地产项目工程管理者来说,工程勘察设计工作是由勘察设计单位完成,工程实物由施工单位承建,现场“四管控”工作委托监理单位实施,工程所用材料设备由材料设备供应商提供,开发商是社会资源的组织者、整合者和调动者。在项目实施阶段,开发商与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及材料设备供应商之间是需方和供方的合同关系,供方资源的整合和组织就成为甲方项目管理的关键所在,是房地产项目管理预控主要内容。开发商工程计划不完善,工程招投标工作组织流于形式,平时资源积累不足,参与的单位与工程建设不匹配,使得工程管理难度加大。 开发商是工程项目建设的主导者,是工程建设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在建设中应发挥主导性作用。有时开发商自身工作没做好,影响工程项目规范化管理。其实,平时注意收集整合各种与项目建设相关的社会资源,建立严密的工程及主材、设备招投标制度,通过考察、鉴别、比较、评估、洽商等方法,建立适合自身需要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承包商和材料设备供应商资源库,然后再通过规范的招投标工作,选择中意的供方,与供方建立责、权、利分明的合同关系。 有时开发商片面认为是买方就要高人一等,与供方合作诚信意识差,过度使用“主动权”,对供方提出超出其承受能力的不合理要求,过度挤压承包方的赢利空间,拖延支付工程款,向承包商转嫁现金流压力,“主动”违约,忽略了供方的价值和伙伴作用,影响项目正常进展。开发商应当把承包方看成是通过项目实施,实现双赢的、平等的、诚信的合作伙伴。 5甲方供料的范围、交接方式要事先周密确定,不影响项目管理。 开发商为了集中整合利用社会资源,集中采购节约成本,保证设备质量和进场时间,经常在工程施工合同中约定有甲方供料的内容。甲方供料主要是电缆、电梯、水泵、变配电、空调等主要机电设备,而有的开发商甲供料越来越细,还存在供料交接、验收、保存、结帐等方面的环节,加大开发商工作量,造成承包方的依赖性,而且承包方很容易将工程质量、工期问题责任归结于甲方,产生承包商索赔,加大工程项目成本。甲方供料的范围、方式选择和实施效果不当,也会加大开发商工程项目管理的难度。 甲方供料的范围、交接方式要计入工程招投标合同条件,并严格按合同履约。工程主要设备可由甲方组织招投标,由甲方与材料设备供应商签订供货合同,也可增加部分采保费交由施工方与材料设备供应商签订供货合同。 总之,归纳影响工程建设进展的主要因素来看,开发商项目管理的主要难点有:首先,开发商决策阶段的市场可行性研究不到位,导致施工图设计文件供应慢且变更多;其次,事先整合的项目建设供方资源少,甲方发包工程内容及接口界定不清,不重视工程收尾阶段,导致工程收尾阶段项目管理困难;最后,甲方供料不当。开发商只要制定成熟的房地产开发工作流程,编制其实可行的项目开发组织设计,建立与之配套严密的组织和制度,进行规范运作,并围绕项目管理工作任务,加强各流程阶段工作的计划性,注重预控,就一定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减少项目管理的难度,提高项目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工程管理论文范文: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摘 要]本文在工程管理专业概况基础上,对该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课程体系改革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工程管理;课程体系;改革 1 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现状 我国工程管理专业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一批20世纪50年代前留学苏联的工程经济专家与20世纪50年代前留学英美的工程经济专家在我国开设技术经济学科,该阶段主要研究的是项目和技术活动的经济分析,如项目评价与可行性分析。1979年国内包括西安交通大学在内的11所院校开办了管理工程专业,1980年华中工学院开始招收物资管理工程本科生,1981年哈尔滨建筑大学招收了建筑管理工程专业学生,此后相继开设房地产经营管理、国际工程管理等专业。我国高校本科专业先后经过1963年、1989年、1993年及1998年4次修订,对原有相关专业包括建筑管理工程、基本建设管理工程、管理工程(建筑管理工程方向)、房地产经营管理、涉外建筑工程营造与管理、国际工程管理等专业整合成工程管理,于1998年正式成为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设专业。工程管理专业是新兴的工程技术与管理交叉复合型学科。 本专业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 2 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新的挑战要求参与国际竞争的人才需要具备一些特殊的素质:一是语言能力。fidic合同一般都在特别条款中确定“以英语为工作语言”。二是经营素质。必须具备一定的经济、金融、财务等方面的知识。三是要熟悉相关国的法律、规范及国际惯例。 工程管理专业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要接受工程师和经济师的基本素质训练,打好工程技术、管理、经济、法律、外语及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坚实基础。管理学院在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积极提供相应条件,使学生根据自身能力,能够攻读相关学科专业的双学位和双专业。 3 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几点建议 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宏观上讲,这个系统工程涉及教育思想、教育价值、教育目的等高等教育的根本问题。从教学这一特定范畴来讲,包括3个层面:一是专业设置、专业培养目标、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等有机部分,相对于教学改革的其他方面而言,它是基础性的,具有先决和导向作用;二是专业课程体系、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体现和落实第一层面的要求,同时检验和校正第一层面的要求是否合适,是教学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三是教学组织和管理、教学评价、师资构成等环节,对前2个层面起保障和制约作用。3个层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一个有序的系统。 课程体系改革的总目标是构建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与协调发展的课程体系。在此体系之下,既能使学生掌握工程技术、经济、管理、法律基本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既要有理论深度,使学生具备发展后劲,又要能提高实践能力;既要保证基本业务技能,又要有利于人格品质的塑造,还要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围绕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在课程体系设置时,形成以下5个课程模块。 3.1 公共基础课 此类课程主要是文化素养和人文素质类课程,是学生学习知识、进行思维和基本技能训练、培养能力的基础。它为学生提高基本素质以及学好专业基础课程奠定基础。公共基础课的设置,应淡化专业界限,拓宽基础学科范围,尤其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诚信观念的培养以及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高,突出强化了21世纪人才培养的特色。 3.2 专业基础课 此类课程由与本专业有关的知识组成,虽有应用背景但并不涉及具体的管理对象。它的覆盖面较广,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知识广度,往往是专业课的理论基础,因而它对学习专业课和培养工程管理专门人才的理论基础十分有用。这类课程的设置决定了专业面的宽窄和学生将来自我发展的能力。务必本着扎实而宽厚的原则,亦即“厚基础、宽口径”的要求来设置,尽量使其内容综合化。 3.3 专业课 专业课的设置要坚持总体优化原则,去掉重复的内容,合并相近的课程,取消不成熟、内容贫乏、口径过窄的课程。专业课的设置应体现我国加入wto后国际国内法律环境和国际惯例,体现工程管理新的发展趋势。乌拉圭回合缔结的服务贸易总协定将“建筑及相关工程”列入12项服务之一,建筑业使服务项目的性质派生出一些新的行业,如投资咨询、市场法律服务、项目营造服务、房地产评估等,都对工程管理专业提出新要求,应在专业课设置上得到体现。 3.4 选修课 此类课程包括限定选修和任意(自由)选修两大块。限定性选修课的设置主要应体现本专业及其发展方向的特点,加深理论基础,训练科学方法和技能,体现本学科与相邻学科的关系,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自由选修课的设置主要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满足学生个人兴趣和爱好,以发展和完善学生个性为目的。 3.5 实践类教学环节 缩小学校与现实生活的差距是建构主义所关心的核心问题之一,因此应尽量多地采用情景教学和加强实践教学课时量,必须注重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向培养知识迁移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转变,向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教学模式转变。采用电化教学,提高教学趣味性,实施现场教学。人才培养是我国工程管理走向国际市场的关键所在,适应新的市场环境,改革课程设计,调整授课内容,改善教学方法是我国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计改革的必由之路。工程管理专业相关的资格考证: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国际工程管理认证(emci)等。 工程管理论文范文:关于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考试改革研究与实践 论文摘要:系统剖析了传统的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存在的种种弊端,根据专业课程特点,构建了“全程式、多样化、复合型”的新型考试模式,并在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考试中进行了实践,取得了充分发挥考试的导向作用,调动学生和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促进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的良好效果,对于高等院校同类课程考试改革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论文关键词:专业课程 考试改革 教学质量 工程管理专业是一个集技术、经济、管理、法规四大方面知识于一体的复合型、应用型专业。该专业课程普遍具有基本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知识密切结合的特点,其教学目的不仅仅是向学生教授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工程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对现有专业操作技能性知识更新创造能力。传统的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成绩既难以全面、真实地评价学生对专业课程知识体系的掌握程度与对专业知识的运用和创造能力的提高程度,同时也难以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的实际教学质量。如何进行专业课程考试改革是当前高等院校十分关注的热点话题。作者结合多年从事专业课程教学的经验和体会,对传统考试模式的种种弊端进行了深入剖析,重新构建了适应专业课程特点的考试模式,并通过初步实践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专业课程传统考试模式存在的种种弊端 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是长期以来高等教育课程考试的主要模式。授课教师、学生对此都是比较适应的。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对这种考试模式的试卷命题、标准答案和评分方法制定有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在一定意义上来说,这种传统的考试模式对学生是公平、公正的,但却存在如下一些弊端: (一)很难全面地考核专业课程的完整知识体系 传统的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模式大都是:考试时间为两小时,试题常见类型包括:名词解释、选择、判断、填空、简答、计算等,答题方式为笔答。由于受考试时间、命题形式限制,传统考试内容不能涵盖专业课程的绝大部分主要知识点,特别是专业课程中大量的操作性知识很难体现在试卷上。 (二)无法客观地检验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专业课程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运用基本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和对现有专业知识、技能进行更新、改进的创造能力。传统的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考核学生对课程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由于受考试形式的限制,很难考核学生对这些知识的运用能力,而考核学生的创造能力就更难以实现。 (三)不能有效发挥考试结果的反馈作用 传统的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是课程的一次性终结考试,其考试结果仅作为对学生课程学习成绩评定和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忽视了考试结果的反馈作用。如果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实行多阶段考试,根据考试结果学生能够及时发现自己对知识掌握的薄弱环节,教师能够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进行重点教授、解惑,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四)阻碍了教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积极性 由于学校主管部门对传统的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的试卷命题、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的严格规定,加之有些课程实施“教考分离”等原因,任课教师只能按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期末考试形式来“规范化”的授课,甚至对一些非常重要的专业技能性知识,因其无法体现在期末闭卷考试的试卷上,而放弃讲授。有些在本专业领域有很深学术造诣的优秀教师也因受传统的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的限制而不能将自己掌握的学科前沿知识传授给学生。 (五)不利于学生端正学习目的和树立良好学风 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严重影响,许多学生不是以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而是以通过期末考试或以追求高分数为目的来学习专业课程。因为考试是否通过和分数的高低对学生来讲至关重要,它不仅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完成学业和获得学位,而且是获得奖学金、评优甚至找工作的主要依据。由于传统的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的局限性,学生只是关注那些期末要考试的内容,按照期末考试的答题方法去学习,甚至有的学生根本不注重平时学习,经常缺课、抄袭作业,只是在期末按照任课教师划定的考试范围去重点突击,而考完试很快就把临考突击记忆的东西忘了。可见传统的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不利于学生端正学习目的和树立良好的学习风气。 二、专业课程考试改革总体思路与实施方案 (一)专业课程考试改革的总体思路 改变传统的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构建“全程式、多样化、复合型”的新型专业课程考试模式是作者经过研讨确立的专业课程考试改革的总体思路。 所谓“全程式”,是指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实施多阶段性的考试,将考试作为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的一种手段,分阶段地检验学生对每个教学单元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教师的教学效果,以此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避免期末临考前的重点突击。通过阶段性考试检验学生对各阶段课程知识掌握的薄弱环节和教师的教学效果,使教师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进行重点教授、解惑。 所谓“多样化”,是指根据不同教学单元的大纲要求和所讲授的专业知识特点,采取多样化的考试形式。通过多样化的考试形式从不同的侧面全方位地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既可以检验学生对基本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的扎实程度,又可以检验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运用和创造能力。 所谓“复合型”,是指采用复合形式最后评定每一位学生的专业课程的学习成绩。要将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样化考试得到的体现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技能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解、运用能力的各种考试、考核成绩与课堂提问、专题研讨、平时考核结合起来,综合评定专业课程的最终成绩。 (二)新型专业课程考试改革实施方案的构建 按照上述课程考试改革的总体思路,笔者构建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考试改革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1.对专业课程考试改革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专业课程考试内容必须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涉及到课程讲授的所有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工程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对现有专业知识、技能进行更新、改进的创造能力。专业课程考试形式必须实现多样化,以不同的形式检验学生对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2.专业课程考试形式与环节 根据考试改革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笔者设计的专业课程考试形式和环节,除了期末闭卷考试之外,还包括:开卷考试、上机操作、撰写课程论文和课程综述与学习体会等。 3.专业课程成绩构成与评定方法 对于在校学生而言,无论采取何种考试模式,评价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效果的最终指标都只能是课程成绩。为使课程成绩能够最大限度地全面、客观、公正的体现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及创造能力,笔者设计了复合式的成绩评定方法。采用百分制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其中:期末闭卷考试占60%70%;阶段性开卷考试占10%一20%;上机操作占5%;撰写课程论文占5%一10%;作业占5%;课程综述和体会占5%;平时考核占5%~10%。 三、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考试改革实践及其效果分析 为了探讨适应专业课程特点的新的考试模式,笔者选择了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项目管理”、“工程估价”、“房地产估价”三门专业课程进行考试改革研究与实践。例如,2005级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实际采用的考试形式和环节包括:期末闭卷考试(2小时)、上机操作(3次)、阶段性考试(3次)、撰写课程论文(3000字以上)、课程综述和学习体会(2000字以上)。该课程学习成绩构成及其比例为:期末闭卷考试60%;上机操作5%;撰写论文5%;作业(本课程留有40多道较为综合性的课后作业)1%0;课程综述5%;平时考核l5%。 从专业课程考试改革实践的效果来看,“全程式、多样化、复合型”的专业课程考试模式有效地避免了传统的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的种种弊端,改变了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的认识,使学生不仅注重对课程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注重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对专业课程平时学习的积极性,最终成绩更好的全面、客观、公正的反映出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同时,也充分发挥了授课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也包括考试形式、命题方法、成绩评定方法等)最大限度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拓展了专业课程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加强了师生互动与沟通,将考试不仅仅作为一种检验教学效果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对于促进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积极的重要作用。 四、推进专业课程考试改革应注意的问题 (一)注重调动教师在考试改革中的主观能动性 改变传统的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为多阶段、多样式考试,仅仅是一种考试模式的改革。而实际考试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任课教师对考试改革的态度。只有任课教师在主观上愿意通过考试改革促进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才能发挥出多阶段、多样式考试模式应有的功能和作用。高等院校要充分认识到任课教师在考试改革中的主导作用,对因实施考试改革给教师增加的额外工作量给予一定报酬,对实施考试改革效果显著的教师给予适当的表彰。通过政策导向调动广大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推进考试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二)提倡考试模式的多样化 各类课程要根据课程本身的特点采取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考试形式,提倡考试模式多样化。笔者认为.上述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考试的新模式对于工科专业课程考试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但对于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文理科类专业课程可能借鉴意义不大。考试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要提倡课程考试模式的多样化,要“因课施考”,不能搞一刀切。 (三)不能以学生成绩的高低评价考试改革的效果 近年来,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高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大致使学苗质量下降,学生期末考试不及格的数量 居高不下。因此,有人认为通过考试改革提高学生的平时成绩,降低期末考试占总分的比例,可以降低不及格率。其实,这种认识是欠妥的。实施多阶段、多样化考试改革的目的是充分发挥考试的“指挥棒”作用,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使高校师生从单纯注重对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转变为既注重对基本理论知识学习,更注重对知识的运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是教师的命题难易程度和评分宽严标准问题。实施考试改革同样存在控制适当的不及格率的问题,不能以学生成绩的高低评价考试改革的效果。 (四)改进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方法 目前,各高等院校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主要包括:学校教务部门和教学督导组的评教、教师同行评教和学生网上评教三个方面。因评教范围和目的原因,前两种评教的结果对大多数教师并没有多大影响;而第三种评教因参与评教的学生多,其评教结果要形成学科范围内的排序,对教师影响很大。如果按现行的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方法,对于实行考试改革的教师来说,很可能因平时对学生要求严厉,考试前不给划重点,个别学生认为平时成绩评定不公平等原因,而获得不公正评价。因此,要使教师真正投身于考试改革之中,还应改革现行评教方法。如:降低每学期学生网上评教的影响,适当组织每届毕业生离校前对教师的评教等。 五、结束语 实施课程考试改革是当前高等院校坚持教育的科学发展,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构建全新的课程考试模式是时代赋予广大教师的神圣使命。当然.课程考试改革是一项十分严肃的系统工程,必须通过科学、认真的探讨和扎扎实实的工作,笔者决心和广大同行一道,不断完善和深化课程考试模式,通过考试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更多符合当代和未来祖国建设事业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工程管理论文范文:财经院校工程管理专业核心竞争力研究 内容摘要:本文从财经院校的学科背景出发,运用swot分析工具分析了其专业发展的内外环境因素,认为财经院校只有从自身学科优势出发,加快工程项目管理专业发展,创出特色,才能赢得社会对其专业的认可。 关键词:工程管理 核心竞争力 财经院校学科 核心竞争力一般属于企业战略管理范畴。对于高校专业发展来说,目前很少有人将其上升至战略高度,原因在于目前的高校管理还有很强的计划管理成分,专业发展的竞争意识不强。然而,人才需求的市场化,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高校未来招生的市场化是必然的趋势。谁能在未来人才市场的选择当中拥有专业核心竞争力,谁就会得到社会的认可。财经院校开设工程管理专业,一方面会受到来自理工院校尤其是建筑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的竞争,另一方面财经院校之间工程管理专业也会存在竞争,因此,有必要研究并且提升财经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竞争力。 工程管理专业的历史可追溯到1956年同济大学创立的“建筑工程经济与组织”专业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创立的“建筑工程经济组织与计划”专业,其后国家分别于1981年、1993年和1998年对本科专业目录调整时对其进行了修正, 1998年,教育部第四次调整本科专业目录时,将先前的“房地产经营管理、管理工程(建筑管理工程方向、基本建设管理工程方向)、涉外建筑工程营造与管理”专业名称进行了合并,确立了工程管理的专业名称,指出工程管理专业是要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工程技术等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 财经院校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状况 1998年以前,开设类似工程管理专业的主要集中在一些理工类综合高校。随着我国财经类高校的不断增加,1998年以后,很多财经院校也开办了工程管理专业(如表1所示)。目前,全国已有200多所高校开设了工程管理专业。 表1中资料显示,目前,很多财经类院校都开办了工程管理本科专业,有些甚至有硕士点。 财经院校工程管理专业核心竞争力swot分析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对建筑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是不断增大的。据2005《北京就业形势分析报告》显示:自2003年,计算机、建筑、机械、汽车、临床医学、护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8个专业连续3年登上了紧缺专业排行榜。这8个专业在北京呈现用人单位多,需求旺盛之势。对于工程管理这个专业,用人单位比较倾向于招聘理工院校背景的毕业生,而财经院校的毕业生相对受到了冷落。据用人单位讲,他们倾向于这些院校的原因是:理工院校背景的学生工程技术知识相对扎实,而财经院校的学生在这方面表现不如他们。那么,是财经院校的毕业生不具备专业竞争优势,还是其他原因造成了这种局面呢?下文将分析财经院校工程管理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一)财经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学科优势(strength) 财经院校从其院系设置来看,一般都会有经、管、法、文、史等学科,也有部分学校有理、工、农、医学科,其学科优势自然是经管学科,而对于理工院校的学科设置,则偏向于理、工学科,经、管、文等学科多是其增强人文精神的补充而已。工程管理专业虽以技术学科为基础,但还应突出其管理、经济学科。我国工程建设领域偏技术、轻管理的现状导致了对理工科尤其是建筑类院校工程管理人才大量需求。纵观国外工程领域的情况,国外实行注册咨询工程师进行工程管理,如:fidic(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该协会实行的是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模式。从这一点上来看,我国建设领域的管理水平还处在一个低水平层次上。 (二)财经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学科劣势(weakness) 财经院校的学科重点在于经济、管理学科,理工类学科多是这些院校的弱项学科。对于工程管理中的土建类技术课,财经院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环境当然不如理工类院校。因而,财经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知识结构劣势自然是工程技术方面的专业知识了。这种劣势很难改变,首先,财经院校的办学思路和理工类院校的办学思路不一致;其次,财经学科办学需要的硬件投入少于理工学科,导致财经院校的工程管理技术类课程涉及到的硬件投入不足;再次,在财经院校背景下对相应硬件使用效率不高,比如:建材实验室,测量实验室等除了本专业学生使用以外,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是用不着的。 (三)财经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发展机会(opportunity) 随着我国建筑市场的对外开放,一批国外的工程管理公司开始进入我国的建设市场,带来一种全新的工程管理方式,如英国的克瓦纳(kvaerner)、新西兰的贝卡 (beca)、澳大利亚的胡克一克莱蒙(hook-crame)和澳中(ausino)、美国的mec,及新加坡的胜科(semcorp)等。国外的工程管理公司对业主提供的是一种全方位、全过程的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服务。他们的工程管理人员并不强求专业资历,但管理专业知识都很过硬,同时运用计算机辅助项目管理的水平都很高,他们都有很强的敬业精神。国外先进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对于财经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发展是一个启发,也就是财经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应向工程项目管理靠拢。这样,在我国对外工程服务中,我们的工程管理专业人员的工程管理模式才能与国外接轨,这是财经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发展的一个机会。 (四)财经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学科威胁(threaten) 对于财经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发展威胁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办学思路,如果财经院校按照理工类院校的思路发展该专业,则永远无法去和理工院校抗衡;二是社会轻视项目管理,进行低水平管理的观念盛行。当前,我国工程建设领域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必然形成不同的投资目标侧重,如商业项目重工期,公共项目重质量,内部项目重投资的单目标倾向,都威胁着工程项目管理三目标协调发展的管理模式。 通过对财经院校的专业swot分析,我们可对其专业发展核心竞争战略作出矩阵,如表2所示。 从表2来看:财经院校应优选so战略,加强sw战略,推行to战略,以克服tw战略。 通过以上对财经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的比较优势分析,本文认为财经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在于其财经院校的学科背景下的工程项目管理。在此条件下,各学校根据自身的学科、师资优势,突出工程造价管理、物业管理、房地产开发管理和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等某一方向,走差异化专业发展之路,同时,借助于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来降低硬件投入成本,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工程管理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和理工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相竞争,占有工程管理人才市场的一席之地。 工程管理论文范文:关于完善建筑工程管理的探讨 摘 要:随着建设事业的发展,中国建设行业技术进步取得了很大成绩,某些科技成果水平和一批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应用技术水平已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但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偏低。然而,中国的建筑业在工程管理的某些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从建筑工程的成本管理、质量管理和安全生产管理三个方面论述了完善建筑工程管理的一些对策或建议,以期对提高我国建筑企业的水平,促进建筑生产的健康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建筑工程;成本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生产管理 1 建筑工程的成本管理 建筑工程项目的成本形式分为预算成本、计划成本、实际成本。预算成本, 是反映各地区建筑业的平均水平,根据施工图和工程量计算规则计算出来的工程量,以及有关取费标准得出。计划成本,指项目部按计划期的有关资料,在实际成本发生前计算的成本。实际成本,是施工项目在施工期内实际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的总和。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比较可揭示成本的节约或超支, 说明经营效果。实际成本和预算成本比较,可反映项目的盈亏情况。 随着工程项目管理在建筑业中逐步推广和普及,项目的成本管理也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并且已经得到应用,可以说,项目成本管理正式为施工项目管理向深层次发展的主要标志和不可缺少的内容。因为它能够体现施工项目管理本质特征,能够反映施工项目管理的核心内容,能够提供衡量施工项目管理效绩的客观尺码。 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企业内部要制定劳动定额,根据工程量套用公司内部劳动定额, 计算出人工总量。控制好人工总量,就能控制好人工费用, 从而达到控制工程成本。二是加强材料管理,严格用料制度,对施工现场耗用较大的辅材实行包干。三是提高机械设备和周转材料的利用率,项目部用完以后立即归还租赁公司,既加快施工工期,又减少租赁费用。四是为达到缩短工期、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的目的,正确选择施工方案是关键,在施工过程中努力寻找各种降低成本、提高工效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五是在施工中严格做到:按图施工,按合同施工,按规范施工,严把质量关,确保工程质量,减少返工造成人工和材料的浪费。六是精简管理机构,减少管理层次,节约施工管理费。 2 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 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可用以下几句概括:确定目标,明确责任;分解落实,详细交底;针对难点,组织攻关;样板示范,摸索经验;跟踪控制,严格把关。 (1)建立质量保证体系。 为全面系统地把质量工作落到实处,当务之急是建立切实可行的质量保证体系。质量体系是为实现质量保证所需的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企业按照iso9000标准建立的质量体系(包括文件化的体系程序)要覆盖工程质量形成的全过程并有效运行,关键也在企业(含区域分公司)和项目两个层次。企业要注重提高各级一把手的质量意识,发挥总工程师和技术负责人的重要作用,建立以经理为第一责任总工程师全面负责、各级质量、技术管理部门和质量监督部门实施的监管体系,培养一批内审和管理、监督专家队伍。作为项目层次的管理层项目经理部对公司又是执行层,要在对公司质量方针目标提供保证的同时还要依据合同对建设业主提供保证。必须建立以项目经理为核心、技术负责人为主、专职质量检查员、工长、施工队检查员、班组长及其兼职质量检查员组成的质量管理、控制网络,对施工现场的质量职能进行合理分配,健全和落实各项管理制度,形成分工明确、责任清楚的执行机制。 (2)控制施工环境与施工工序。 在建筑施工中,影响工程质量的环境因素很多,有工程技术环境,如工程地质、水文气象等;工程管理环境,如质量保证体系、质量管理制度;劳动环境,如劳动组合、作业场所、工作面等。因此,根据工程项目的特点和具体条件,应对影响质量的环境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严加控制。 施工工序是形成施工质量的必要因素,为了把工程质量从事后检查转向事前控制,达到“ 以预防为主”的目的,必须加强对施工工序的质量控制。工序质量的控制应采用数理统计方法,通过对工序部分检验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来判断整个工序的质量是否稳定、正常,其步骤为:实测—分析—判断。 3 建筑工程的安全生产管理 建筑工程的安全生产管理,就是施工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组织安全生产的全部活动,通过对生产因素的具体控制,使生产因素不安全的行为和状态减少或消除,不引发事故,从而保证施工项目的正常运行。 (1)坚持安全管理原则。 安全与生产同步,管生产必须抓安全,安全寓于生产之中,并对生产发挥促进与保证作用。坚持“ 四全”动态管理,安全工作不是少数人和安全机构的事, 而是一切与生产有关的人的共同事情,缺乏全员的参与,安全管理不会有生机, 效果也不会明显。生产组织者在安全管理中的作用固然重要,全员性参与安全管理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生产活动中对安全工作必须是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动态管理。 (2)坚持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与物的不安全状态。 分析事故的成因,人、物和环境因素的作用是事故的根本原因,从对人和物的管理方面,去分析事故,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都是酿成事故的直接原因。 (3)制定安全管理措施。 加强施工工程的安全管理, 制定确实可行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十分重要。它是管理的方法和手段, 对生产各因素状态的约束和控制, 根据施工生产特点, 安全管理也具有明显的行业特色。要落实安全责任,实施责任管理,加强安全教育,例行安全检查。 4 结束语 由上述的分析可知,建筑工程的管理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同工程建设的各方面紧密相关,建筑工程管理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项目实施的各个阶段的措施,这就要求在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运用合理的工程管理手段,建立工程控制程序,各专业密切配合。 工程管理论文范文:建设项目工程管理存在问题 【摘要】目前建设单位工程项目管理人员较少,有些单位没有配备工程管理人员,对工程应从哪些方面着手管理不是很清楚,从本人工作十几年的经验来看,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对工程进行管理。 【关键词】建设项目;工程管理;招标;现场管理 1 建设工程项目前期的工作 1.1 项目立项: 包括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申请政府立项报告。 1.2 建筑方案确定: 建设工程项目获得单位正式立项后,应立即进行规划设计单位的选择工作。规划设计单位的选择根据建设项目的具体情况,按照质优价廉,高效实用的原则,可分别采取招标选择和直接委托两种方式。为使规划设计工作顺利进行,应及时收集、整理并提供有关项目的设计基础资料,包括地形地貌、地质勘查报告、周边环境状况、整体规划要求、功能及使用要求、投资规模及其他技术要求。 1.3 施工图设计: 初步设计及审查,施工图设计及审查,提交正式成果。 1.4 报建手续办理: 在政府机关办理施工图审查、消防审批、规划审批、招标、质检、节能审批、办证及缴费等相关手续。 2 建设工程招标 2.1 招标方式 招标方式分公开招标和邀请招标两种。招标方式的选择应遵守国家招标法规定同时适应当地政府规定的基础上,主管部门本着有利于保证竞争的广泛性,又有利于节约、省时并能保证招标质量的原则选择招标方式。公开招标参与投标的单位不少于7家,邀请招标时,应向3个以上符合资质条件的单位发出投票邀请书。 2.2 招标公告及招标文件编制 根据招标项目的特点和需要编制招标公告或招标邀请书以及招标文件。在招标公告或招标邀请书中,应要求投标单位提供有关资质证明文件和业绩情况。招标文件包括项目的技术要求,对投标单位资格审查的标准,投标报价要求和评标标准等所有实质性要求和条件以及拟签订合同的主要条款。 2.3 投标单位资质审查 投标单位资质审查包括: 2.3.1 投标单位投标合法性审查:是否为正式注册的法人或其他组织,是否具有独立签约的能力,是否处于正常经营状态。 2.3.2 投标单位投标能力审查:了解投标单位的概况,审查投标单位与本工程类似的施工经验,实地考察投标单位信誉、业绩情况、设备情况及技术能力情况。 确定符合条件的投标单位,向审查合格的投标单位发招标文件,并制作标底。标底委托有资质的专业机构根据有关规定编制,标底必须严格保密。 2.4 开标、评标及定标 2.4.1 开标会议基本程序:介绍招、投标单位的与会人员。 说明开标会的主要程序、评标办法及其他应当说明的事项。 由监察人员检查投标单位的营业执照、资质证、法定代表人身份证等有关证件,参加开标会的投标单位代表不是法定代表人时,须有法定代表人亲笔签名的委托书及受委托人身份证原件,检查结果应向与会人员宣布。 开标。当众拆封并宣读投标文件中投票报价、投标工期、质量等级及承诺情况等主要内容以及标底。开标时应有1人唱标,1人记标,1人作记录,2人监督唱标和记标。 评标。评标小组应由主管部门代表及有关专业技术人员5人以上单数组成。 宣布中标单位。 2.4.2 起草中标公告,接受监督。 2.4.3 实行量化评标法,得分最高的投标单位为中标单位。提倡合理低价中标。当所有投标单位的投标脱标时,主管部门应另行委托有资质的工程造价咨询机构审定标底。若审定标底有误,可重新编制标底,重新招标。若标底无误,经学校招标领导小组批准,可转为议标。 2.4.4 评标报告应在评标结束时完成,评标小组成员应签字确认。 2.4.5 中标单位确定后,主管部门应及时与中标单位签订施工合同,合同价应与中标价相一致,合同的其他主要条款应与招标文件相一致。 3 建设项目现场管理 3.1 建设项目现场管理实行项目负责人制度。负责人参与建设项目全过程管理,了解建设项目的总体情况,协助设计院和勘察院做好设计和勘察工作,保证施工图设计的需要,控制设计变更,控制项目投资。 3.2 项目负责人协调各部门提前做好地下管网会签、改造、保护及施工临时用水、用电的预留工作。 3.3 项目负责人参与对施工单位项目经理部及分包单位的资质审查,完成监理公司及监理人员资质的审查,协助施工单位项目管理人员、监理人员做好开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3.4 项目负责人审查项目施工组织设计、各种施工方案、监理大纲及监理规划,了解工程的各项施工计划。 3.5 项目负责人组织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召开第一次工地会议,组织设计交底,做好开工前的最后技术准备工作。 3.6 根据国家规范,将工程主要环节、关键部位、主要措施及与使用功能密切相关的水电设备作为重点管理内容,监督检查建设工程施工质量。 3.7 做好建筑材料、设备的选型认价工作。监督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做好现场材料及设备的到场验收工作,严格控制工程材料、设备的质量。 3.8 做好工程变更、签证的管理工作,务必明确变更的原因、类别。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组织设计、监理、施工等单位召开工程专题会议及其他相关会议。按时参加监理例会。 3.9 监督监理单位、施工单位针对建设项目的各项管理制度及强制性质量标准的执行情况,及时抽查用于工程中的各种原材料、成品、半成品及水电元器件、设备等质量情况。 3.10 督促、检查施工单位重视安全生产、文明施工,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 4 工程竣工验收及移交 4.1 工程竣工验收前,由项目负责人组织完成消防、人防、防雷电、电气、电梯等其他专项验收。 4.2 工程达到验收条件后,施工单位应先自行组织验收,提交工程竣工报验单,并将全部资料报送监理机构,申请工程竣工验收。 4.3 项目监理机构对竣工资料及实物全面检查、验收合格后,由总监理工程师签署工程竣工报验单,建设单位提出工程质量评估报告和工程竣工移交申请报告。 4.4 建设单位收到竣工报验单后,由项目负责人组织设计、勘察、施工、监理及使用单位等对工程进行竣工预验收,首先检查主要材料和设备及各种装修材料、设备的合格证、复试报告,施工中各工序、分部工程验收资料是否齐全有效,技术文件合格后,对工程装修、设备运行等现场实际情况进行检查验收,看其是否符合设计及施工规范要求,使用功能是否满足用户需要,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意见,限期整改,复验合格后,签验收意见。 4.5 项目负责人组织设计、施工监理、勘察单位进行验收,并形成工程验收文件。 4.6 项目负责人督促施工单位及时提交竣工图及相关技术资料,签订工程资料移交书。项目负责人组织工程保修工作,及时回访维修信息,监督落实维修情况。 以上四个方面是对工程从立项到竣工全过程的管理,抓住这四个方面的管理,整个建设项目管理工作就会有条不紊的进行。 5 结束语 本文根据笔者多年的工程实际,探讨了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方法和措施,分别阐述了建设工程项目前期、招投标阶段、施工现场、竣工验收及移交等方面的管理重点和注意事项,以期指导建设单位提高项目管理水平。
中级财务会计论文:地方高校中级财务会计课程自学指导法探析 摘要:地方本科高校是我国会计人才培养的主要力量,然而该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中普遍缺乏自学能力。文章以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为实践对象,探讨如何开展自学指导法。通过适当的教学安排,制定合理的评价制度,达到充分利用课上和课下时间,以及调动学生自学积极性的目的。实践表明,该方法不但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同时明显改善了学生的自学氛围。 关键词:地方本科高校 中级财务会计 自学指导法 一、引言 财政部于2016年10月8日印发的《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完善会计人员结构,到2020年具备初、中、高级资格会计人员分别达到500万人、200万人、18万人左右。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地方本科高校是会计人才培养的主要力量。以湖南省为例,会计专业作为全省规模最大的本科专业之一,目前在校生近四万人,其中二本院校占比超过80%。与985和211等高水平大学比较,地方一般本科高校的学生在学习上普遍缺乏主动性和自制力。如何使会计专业学生适应不断深化的会计改革需要,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得心应手,已成为地方本科高校会计教育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作为一门核心基础课,同时又是会计职称的核心考试科目,针对该课程学生自学能力培养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所述自学指导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学教材、参考资料等,经思考和研究而获得知识、掌握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学习具体问题,提高自学能力,并且有助于培养自信心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本文以邵阳学院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为例,探讨自学指导教学方法在地方本科高校专业课中的实施过程和应用效果。 二、地方本科高校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知识零散,理论性强 一方面,中级财务会计的先修课程是基础会计,学生进入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学习后,感觉内容明显增加,除了对六大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报告等进行讲述外,该课程还包括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企业合并、所得税会计、或有事项、会计调整等一些特殊业务的内容,因此,难度也相应扩大;另一方面,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以制造业企业为背景,讲述上市公司的相关会计实务知识,在课时量受限的情况下,课内实践机会少,即有“学”无“习”,影响趣味性。上述两个特点,容易造成学生出现畏难和烦躁的学习情绪,滋生放弃心理。 (二)先验知识和实践认知机会缺乏 一方面,地方本科高校的生源大都来自本地区附近的农村,其家庭和个人经历难以提供会计先验知识,如会计具体业务、待遇等;另一方面,中西部地方经济相对落后,所能提供的会计实践匮缺,而中级财务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这就导致了大部分学生大学期间仍无法形成对会计的正确认知。先验知识和实践认知机会的缺乏,也是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热情与兴趣的原因之一。 (三)地区就业机会相对较少,影响学习积极性 目前,大部分学生学习的出发点较为世俗,甚至急功近利。而国内较好的会计师事务所或者有影响的企业,大都分布在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城市。在中西部一些偏远的地区,如邵阳市,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机会。这样,学生无法将所学专业知识和就业岗位相衔接,进一步恶化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校园非主流文化影响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一般而言,高考后,家长、教师不再对学生进行严控教育。由于大学生活相对自由,闲散时间富足,除去正常的课程学习外,学生大部分时间被“拇指”文化、网络文化、恋爱文化、棋牌文化、社团文化和“商业”文化等占据,导致主流教育文化的没落。 (五)师资受限 地方二本学校,教师数量有限,课程教学量大,经历有限。根据一项调查,大部分高校会计教师没有从事过实际会计工作,对会计知识的理解只限于书本,这就限制了学生对会计专业知识的应用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自学指导法目标 (一)解决教学内容多与教学课时量少的矛盾 中级财务会计教材内容多、难度大,不可能每一个知识点都由教师充分讲解,对于个别相对简单的内容,让学生自学,教师答疑,这样就很好地解决了教学内容多与教学课时少之间的矛盾。 (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充实学生空闲时间 “自主学习是培养学生会计知识应用和创新的基础”这一理念已得到了社会普遍认同。受限于学生的层次,一方面地方本科高校会计专业学生本身的自制力普遍较差,另一方面这些大学生一般空闲时间相对较多,两者助推了他们将时间投入网络游戏等其他活动之中,且容易形成恶性循环。这时,教师如果忽略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将无法培养出合格的会计人才。这种情况下,只有合理应用制度性奖励和惩罚措施,通过教师每周的自学任务安排和指导活动,才能充实学生的学习生活,逐渐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生活方式。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地方二本高校的会计专业学生普遍好奇心不足、挑战欲望不强,“六十分万岁”的心理严重影响了创新素质的培养。为此,在自学指导法中,鼓励学生对自学材料进行思维加工,逐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在课内场合进行汇报、辩论;鼓励学生收集时事资料,并对其内容和书本知识进行关联,形成书面报告。在此过程中,对一些创新度较好的想法,学校鼓励和资助其通过科技论文的形式进行公开发表。 (四)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问题教学、课堂讨论是自学指导法的两个重要组成环节。一方面,针对自学内容,教师拟定问题,印发至每个学生,从而达到检验自学内容的目的;另一方面,在教师的指导和参与下,分小组讨论,学生围绕中心问题相互交流个人看法,相互启发、相互学习,通过汇报和辩论的方式达到培养学生的专业语言组织能力,增强执行力。 四、自学指导法教学的内容和实施 围绕着中级财务会计教材,对一周内的教学任务做如下安排(见图1)。以每周三次课、每次课两学时计,第一阶段为“周中”,是指一周内后两次课;第二阶段是周末空闲时间;第三阶段为周初,是指一周内的第一堂课。 (一)第一阶段:周中传统教学+任务安排 大学课堂是师生直接交流的主要场合,而直接交流可以增加相互理解和信任,甚至在思维、思想和方法论上影响学生,因而这是解决中级财务会计知识中基础性问题的理想平台,如各类财务报告具体要素的概念、分类和作用。另外,由于中级财务会计每一章的具体对象在内容组织形式上具有相似性,因而,本实践中选取四分之三的具体对象作为课堂讲解重点。这样,学生在经历了课堂学习的洗礼后,可大体掌握余下四分之一的学习方法,而这些对象,学生可通过网络公开课的形式深入学习。 在周中课堂教学的最后课时,教师须完成两大任务:一是根据所制定的教学计划安排自学的具体对象,同时归纳和总结课堂上已学对象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使学生建立学习余下对象的思维逻辑。二是安排调研任务,所调研内容围绕本周所学知识展开,既包括国内外研究现状调研,又包括应用实例调研,结果以调研报告的形式上交,并作为平时作业记分。 (二)第二阶段:周末网络公开课学习+课外专题调研 网络公开课的学习是国内目前自学方法最有效的形式之一。尤其针对于地方本科高校,一方面,学生通过网络公开课,可以大大缓解师资力量的不足;另一方面,公开课的讲授者一般为本领域的权威人物,其深厚的知识积淀和广阔的专业视角可以带给学生一种新体验。 课外专题调研主要包括国内外现状调研和案列调研两大类。国内外研究现状调研又分为“国内著名学者及其相关研究”“国内财务核算方式的历史演变”“美国与中国财务会计核算方式的异同”三小类。其中第一小类有助于学生了解国内现状,增长学术知识;第二小类有助于理解国内政策演变,增强学生应用知识的深度;第三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拓展学生应用知识的广度;第二类综合案例的调研,其实质上是中级财务会计的应用,帮助地方本科高校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熟记典型案例,了解会计实践工作,增强对本专业未来工作的相关知识。 此阶段的最大特点是无教师参与,最大的弱点也是无教师参与。对于原本自制力差的地方本科高校学生,这个缺陷被进一步放大。为了弥补,须采取必要的制度性奖罚措施。这种措施采取类似于传统考勤的方法,借助于“爱课程网”的域名登录机制和学习计时机制,学生在完成学习后,须将网页结束状态以截图的方式分发给指导教师,由此记考勤分,并规定缺课半数者直接认定总成绩不及格。 (三)第三阶段:周初自学知识检验+专题发言 每周课程以小测试的形式开始,教师将预备的五至八道测试题以PPT的形式展现给学生,测试时间为10至15分,并将学生分成4个小组,每组选出一名代表作为小组长。测试时间结束,小组长收齐测试答案。在课间休息时,小组长批改小组成员的试卷,将成绩登记好交给教师,之后教师对错题进行讲解,并调查错误发生的原因,以检查并改进学生自学效果。 针对“国内著名学者及其相关研究”“国内财务核算方式的历史演变”“美国与中国财务会计核算方式的异同”以及“应用案例”四类调研报告,由学生分小组进行组内专题讨论,并选择组员进行汇报,每组不少于五分钟且不超过八分钟,汇报人员每周轮换。教师观察每个学生的发言情况给予平时成绩分,这种方式有助于充分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领导能力等。 由于部分章节需要两周或者两周以上才能够完成,造成部分周初任务不能以课程章节顺序进行安排。对于未与章节同步的周初任务,教师应根据经验设置为开放式课题,并提出讨论的题目,如:财务会计知识体系的归纳、财务会计工作的优劣状况等。组织形式采用小组讨论和课堂辩论相结合,要求每个学生在空闲时间收集材料并组织发言稿,教师通过启发诱导,使每个学生在小组内均发言,形成统一观点,并选择代表进行论点和论据的阐述。 目前,这种方法达到了每个学生都参与的目的,但仍存在众多困难。其中最大难点在于学生的发言情况。若采取强制性措施,势必造成学生逆反心理;而若采取温和方式,将助长吝于发言学生的沉默心态。教师应采取一定的鼓励措施,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活动,譬如可以将参加讨论的情况计入平时成绩或对主动发言的学生给予加分奖励。 五、自学指导教学法的评价 自学指导法在中级财务会计中的应用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能够真正检测评价教学效果的评定方法。实践中,采用如表1所示的学生考评标准,为了突出学生自学过程,公开课考勤、课堂表现以及周初小测试三部分占据百分之五十的份额,提高了评价的灵活性。 当然,作为一次小范围的教学改革实践,在本课程教学中,还应多角度考评,即在“教师考评学生”的同时,还应具有“学生评价教师”“自己评价自己”“督导评价教师”。其中学生评价教师采用问卷和私聊相结合,以获取相应建议;而“自己评价自己”主要采用问卷的形式,从而使教师更加了解学生自学状态,便于提高教学效果。这种方法的关键在于教师,因而增加“督导评价教师”,有助于提高教师本身的施教动力。 这种教育模式的出发点是增加学生的主动性,体现了大学教育的本质。目前本课程开展两年,通过调查问卷可知,学生整体满意度达到98%,而尤为重要的是,学生进出图书馆、自习室等场所的频率明显提高,可见,其自制力有明显的好转。 六、结束语 综上,从提高地方本科高校会计类学生的专业知识归纳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出发,将自学指导法贯穿于中级财务会计教学当中。通过合理布置周中、周末和周初三个阶段的教学任务,并以教材内容为基点、以学生个体为中心、以评价机制为保障、以问题调研为补充,形成四位一体的教学方法。为地方本科高校学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符合我国当前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学习氛围,以此提高这些学生的基础知识、自学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中级财务会计论文:比较法在《中级财务会计》教学中应用的探索 摘要:比较法是教学工作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在《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中,本人对该课程中的一些核算方法、内容尝试采用比较法进行讲授,即在课堂教学中,将同一核算内容采用不同核算方法的账务处理通过列表进行对比,反映出其账务处理的异同,然后再分析讲解,使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有了较直观和感性的认识,浅而易见地理解领会复杂的内容,较容易地掌握了会计处理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比较法;财务会计;教学应用 《中级财务会计》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主要介绍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技能,其理论性和操作性都很强,对学生学好本专业至关重要,而且该课程的学习效果直接影响学生今后从事会计工作的理论水平和实务操作技能。然而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该课程理论性强, 内容复杂, 且核算方法及要求较多,加上在校学生们缺乏实际工作经历,对课程中许多会计术语、经济业务和交易事项等难以理解,容易混淆,对繁锁的会计处理方法感到枯燥乏味,使教学工作有一定的难度。 怎样才能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中级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使学生具备从事财务会计工作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呢?在教学中,本人根据《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特点,对该课程中的一些核算方法、内容尝试采用比较法进行讲授,即在课堂教学中,将同一核算内容采用不同核算方法的账务处理通过列表进行对比,列示出其账务处理的异同。然后再分析讲解,并让学生们在课堂上练习采用不同核算方法对同一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使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有了较直观和感性的认识,浅而易见地理解领会复杂的内容,较容易掌握会计处理的实际操作方法,提高了学生们对学习该课程的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以下是本人在《中级财务会计》教学过程中采用“比较法”进行授课的一些探索: 一、原材料实际成本计价核算与计划成本计价核算方法的对比 根据制造业企业规模大小和材料收发业务多少的不同,原材料的日常核算可分别采用实际成本计价核算和计划成本计价核算。这两种核算方法的特点、账户设置及相关的账务处理等,通过以下表格所列举的对比给学生们分析讲解,并结合课堂练习,使学生较容易了解这两种核算方法的异同点,从而掌握其不同的账务处理方法: 二、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与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股票)会计处理的对比 今年4月,财政部修订了《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新修订的准则规定,将金融资产分类为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和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三类,提高了分类的客观性和会计处理的一致性。 由于金融资产分类与金融资产计量密切相关,不同类别的金融资产,其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采用的基础也不完全相同。如果只按教材安排的顺序内容讲授,使学生容易混淆,普遍都感到教学较困难。因此,本人通过列表对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和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这两类金融资产,在会计处理上的异同进行比较,然后再进行分析讲解。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与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股票)会计处理的对比 三、长期股权投资后续计量成本法与权益法的对比 长期股权投资包括:①企业持有的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权益性投资,即对子公司投资;②企业持有的能够与其它合I方一同对被投资单位实施共同控制的权益性投资,即对合营企业投资;③企业持有的能够对被投资单位施加重大影响的权益性投资,即对联营企业投资。长期股权投资在持有期间,根据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的影响程度不同,应当分别采用成本法或权益法进行核算。 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这两种核算方法?通过以下表格中成本法和权益法会计处理的比较就可以一目了然: 以上是本人对部分中级财务会计教学内容采取比较法进行授课的一些案例,通过表格的方式进行对比,简单明了,通俗易懂,让学生有了更直观的概念。 可见,在《中级财务会计》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比较这一教学方法,将同一核算内容采用不同核算方法的账务处理进行比较,不但丰富了教学手段,而且能引起学生对这门课更感兴趣。因为有比较才会有鉴别,有鉴别认识才深刻,才能使学生加深对所学会计理论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记忆,对提高《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效果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中级财务会计论文:基于行动学习法的中级财务会计教学模式创新研究文献综述 摘 要 行动学习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中使用行动学习法是可行的。文章根据行动学习法的内涵,行动学习法在我国的实践,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的研究,得出现状评价。 关键词 行动学习法 中级财务会计 教学模式 当今,行动学习法这种“做中学习,做中教学”的教学模式在高校教育、培训机构广泛应用,是一种新的教与学的理念,先师生共同确定任务,以学生活动和能力培养为重点,引导、组织和完成课堂教学。这样使得学生主动全面地学习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在学习中提升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是地方高校会计和财务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怎么样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专业素质是教改的核心和重点,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应以会计准则为主要内容,一章学习一个准则,以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报告为主,每章每节可划分成为一个中心问题,所有的中心问题集合起来就构成较完整较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供学生学习和实践。我国高校很多学者对行动学习法的定义、应用的规则体系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和实验设计,形成较多的科学研究成果;同时行动学习法的应用在地方高校会计核心课程教学中也进行探讨,结果并没有形成现行的系统的流程和模式,因此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创新。本论文结合中级财务会计学专业教学,把行动学习法的“做中学习,做中教学”教学模式融入其中,实现行动学习法在中级财务会计学教学课程的创新与优化。 1 行动学习法的定义 在英国,瑞文斯教授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行动学习法,他的中心理念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员成为核心,教师在幕后观察和总结,通过不间断地反思、质询等方式来达到高效学习,最终在系统化结构性知识体系基础上自主地探索和学习未知和深领域(庄晖,2012);行动学习法是一种在课堂教学与在实践学习的理念,主要的任务是成功克服和解决“独学式”“静听式”等一系列忽视行动功能的低效率的学习方法和方式(程宜康,2009);瑞文斯在1971年出版的《发展高效管理者》一书中,给出了行动学习法的理论体系和一系列可行的方法,并通过相应的公式来表达和应用。 2 行动学习法在我国的实践 在行动学习法科学理论的引导下,以学生或学生团队的活动为中心,培养提升自我能力,老师和学生共同把任务确定下来,然后由老师组织和完成教学,提高学生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是协调人和纽带,遵循“咨询与计划、决策与实施、检查与评估”这一系列的学习行动过程,在教学中达到与学生的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王玉霞,2009);行动学习法坚持以行动为基础,以问题为中心,以小组成员为依托,以创造性思考为条件,以应用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胡元佳,2013);当今,行动学习法这种“做中学习,做中教学”的教学模式在高校教育、培训机构广泛应用,体现了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思想。采用教学实验、问卷调查和访谈等研究方法,选定同一教师任教的两个年级的会计专业的两个班进行行动学习法的教学实验,对实验前后和学生的教学情况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得出行动学习法在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实验结论(毕茜,2014);中级财务会计会计课程在《企业会计准则》指导下,构成会计学专业和财务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若干不足,基于项目的团队学习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团队解决问题获取新知识,在实践中被证明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模式(杨惠平,2014);陈伟兰认为,行动学习法是制定预定的工作目标,在同组同事的支持和配合下不间断地进行一系列学习与反思相结合的过程。它通过找出项目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进行自我发展的有用工具,该方法自上世纪90年代介绍到我国后在一些省中高级公务员的培训实践中得了一定的成就。我国的公务员培训机构开展行动学习培训项目时,增强单位领Ф栽惫さ闹厥印⒀裎侍夂妥橹有效性等几个方面,保证学习效果(陈伟兰,2009);在国内,行动学习法以组织面临的核心问题作为载体,通过社会实践的学习和锻炼,以团队相互合作的方式,反复提问,对教学和工作中的任务、问题、项目等进行处理和反思,总结经验,糅合知识和情感、态度和行为的改变,最终提升发展组织和人力资源(2012,赵颖);周鲜华认为地方高校会计核心课程教学中探讨应用行动学习法,没形成系统组织形式和科学流程。他对国内学者的研究进行了一定总结,以地方高校会计学核心专业的实践教学为例,以行动学习法为引导,促进与优化实践教学环节(周鲜华,2011);郑琦雯认为,行动学习法结合银行业来做实证研究的很少,在国内实践胜少,国内的银行普遍意思到, 提升企业竞争力,要想储备和培养人才,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具备素质高的管理服务型管理者服务与创新,创建学习型银行机构,针对银行组织学习进行较深入的研究非常重要。近几年,大部分国内企业在尝试行动学习法来进行组织学习型建设,对人才的培养,以提升组织绩效取得一定程度的成绩。本研究广州市农信社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统计分析等实证研究方法,凭国内外相关科学研究为参考基础上,总结经验,通过组织学习的建设,最终提升组织绩效,从而证明行动学习法对银行组织绩效有正向促进作用(郑琦雯,2011)。 3 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的研究 通过对“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现状的分析,从课堂教学的设计模块、以理论为大纲,在实践教学中贯穿理论,探索独立三本院校“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改革创新,“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知识点多而且复杂的情况下,提升学生学习会计的兴趣和主动积极性(李惠蓉,2012);在经济信息化时代,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国际政策经济竞争环境中生存,就必须有国际化视野,有走出去的管理型会计人才。文章提出参考会计准则,对比国际节点,以财务报表为重点和核心,创新“中级财务会计”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理论体系,以多种科学的综合教学方法为辅作为实现策略,并提出从课程建设层面着手,突出管理理念、优化课程实践环节和实施分类过程评价考核,将培养国际化管理型创新会计人才目标落到实处(王素玲,2011);在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大大小小经历了四次规模较大的会计制度和法规改革,改革的结果对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按照新会计准则的颁布,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从教学手段、教材体系、教学内容、教师素质等方面均应随之变化。调查发现,从学生层次看,掌握一定的新会计准则的内容应该是十分必要的,但是,现行地方高校中级财务会计教学的陈旧模式越来越不适应于社会的需求,因此,中级财务会计教学亟需构筑新的教学模式,创新势在必行。基于问卷调查的研究过程,诸多高职院校已意识到教育改革的必要性,有些院校也已开始探索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刘洁,2012);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智能和技能方面,具有其他教学环节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践性教学与理论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对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会计教师的专业水平、实践能力和教育意识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欧建明,2013);地方高校在会计核心课程实践的教学过程中,为培养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把需求列为原因,让书本为依据,将以教室为基地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以服务社会为宗旨,围绕学生为核心,工作岗位为基础”的新型教学模式。对于应用型地方高校,定位于会计本科专业培养的目标,对教学目目的和管理,在内容和评价及实践等方面,设计或创新一套行之有效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最终培养出满足市场需要具有实践技能的复合型应用型技术人才(田凤萍,2012);经济的全球化进程在不断加快,我国市场经济的体系也在不断的完善。在财务会计方面,原有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没有办法适应环境的变化,因此,要将管理的模式进行完善,使管理的模式能够满足发展需要,同时适应环境的变化。本篇文章对管理模式的发展过程进行简单分析,分析了管理模式的现状以及原因,同时提出对策将管理的模式进行完善以及创新,希望可以提供一定的参考(王涵,2014)等等。 4 小结 首先需要肯定,行动学习法的研究与中级财务会计教学模式创新实践成果相当丰富,但是,它仍然有进一步发展的余地,也有进一步落实的必要。其不足主要体现在,在理论上的研究比较宏观和笼统,甚至很多都是一种理念或理想,缺少对不同层次和不同对象的结合,比较成熟的成果大多针对研究型大学而言。本课题针对地方本科院校中的会计类专业,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落实,把行动学习法和中级财务会计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紧密结合起来,不仅优化教学模式,而且注重对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而真正体现会计的价值。 中级财务会计论文:“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中级财务会计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主张将教学时间一分为二:一半由教师讲授,另一半由学生讨论。作者以“中级财务会计学”课程为例,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到这门课程的教学中,试图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 关键词: 对分课堂 中级财务会计学 教学模式 一、“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中级财务会计学课程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 作为会计专业的主干课程,中级财务会计学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都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课,学生听,课下再做作业,学生的学习现状总体不太乐观。刚刚学过《基础会计学》,也就是一些会计学原理方面的知识,马上学习具体的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学生普遍感觉听不懂。这样就造成了老师是声嘶力竭地讲解知识,但学生真正听懂的不多,真正听懂且能举一反三的更是凤毛麟角。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观点,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更别提把老师的讲解转换成自己的知识,课下的作业也是各做各的,渐渐流于形式。老师与学生没有有效的沟通,学生与学生也没有相应的互动,长此以往,老师与学生渐行渐远,双方都事倍功半,这样下去,学生学习兴趣不断降低,我们培养的学生整体素质就会下降。 身为一线教师,我一直迫切寻找改变这个诟病的方式。“对分课堂”的出现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对分课堂”是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提出的一种课堂改革新模式。“对分课堂”针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提出了在教师讲授的前提下,强调学习的自主性和教学的互动性,把教师的“讲”与学生的“学”和“思”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把课堂的时间一半分配给教师讲授,一半分配给学生讨论,强调先教后学,一定是教师讲授在先,而学生学习在后,注意隔堂讨论,学生与学生互动、老师与学生互动,鼓励学生自主性学习。 中级财务会计学课程内容很多,是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基本涵盖了学生将来在工作岗位上可能遇到的所有经济业务,各个学校安排课时比较多,有的学校安排两个学期,每周4节,我们学校安排了一个学期,每周6节。本课程是按照企业基本会计准则和具体会计准则编排的,账务处理程序繁多,法规条文比较艰涩难懂。这门课程的实践性也很强,学生只掌握单纯的会计准则对于今后的就业帮助不大,这就需要学生接触大量的案例分析,而传统教学模式显然没有时间实现此目标。运用“对分课堂”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只需要花费少量的时间精讲知识系统的主干及学习内容的重难点,帮助学生了解知识整体框架,同时推荐课后案例分析的材料。这样课下学生必须要发挥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去消化吸收课堂上的知识并且融会贯通到案例分析中,在下次上课时学生才能很好地完成课堂讨论,从而增强自己的实践能力。 总而言之,“对分课堂”通过对分的形式克服了传统讲授式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现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通过上课听课、下课自学、写作业、下次课再讨论作业等方式对知识进行主动性学习,增加教学中的师生与生生间的互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由此看出,“对分课堂”很适合中级财务会计学课程的教学模式。 二、“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中级财务会计学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选取适合的案例分析教辅资料 中级财务会计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仅仅学完而不知怎么实践到企业,显然是不行的。要运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应该在教材外选取一至两本教辅资料,以具体的案例分析教辅为主,以备学生课下讨论学习。教师也可以深入企业基层,找寻第一手的实际案例资料,自行编写一套适合“对分课堂”的案例分析教辅资料。 2.上课方式的改革 中级财务会计学课程的通篇都是企业基本会计准则和具体会计准则,学生不易理解。“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主张将教学时间一分为二:一半教师讲授,另一半学生讨论,强调先教后学。一半的教师讲授中,教师必须要精简、高效地完成教材知识的框架结构、重点难点的讲授,然后下课前布置下次课的案例分析作业,是一次课的总体安排。因为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课下学习,所以学生至少要有一周的时间复习巩固前一次课程的内容,也就是教师要提前告知学生下次课堂讨论的案例实行生生讨论。另一半学生讨论,就是隔堂讨论。隔堂讨论的效果要比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课堂讨论好得多,因为课堂讨论时,学生还没有消化掉知识,这样的课堂讨论往往流于形式,但是隔堂讨论显然可以规避这一弊端,经过至少一周的课下学习讨论,学生课下消化、吸收了老师讲的知R,将知识很好地应用到案例分析中,同时收集案例分析需要的其他相关知识,进行独立思考后,形成自己独立的观点,学生隔堂讨论时必然可以思路清晰,言之凿凿,同事先划分的小组成员讨论形成小组统一的意见,可能存在多种意见。小组讨论要注意记录过程,以便为平时成绩做准备。也要注意时间的把握,小组意见由选举的代表在班级上表达,全班同学集体讨论,此时老师也要适当参与进来,帮助学生进行仔细讲解直至最后解决问题。从而很好地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在课堂中的传统主导地位转化为辅助地位,真正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完美地达到了教学效果。 3.作业要求 中级财务会计学课程的教材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大要素。对分作业可以选取存货、金融资产、固定资产、应付债券、借款费用、收入、所得税、财务报告八个典型类型的案例分析提交一次作业,共计八次作业。每次作业评分包括个人作业分和小组作业分两部分,最后都计入期末考核的平时成绩。个人作业分是为了督促学生课下能够认真消化课堂上教师教授知识,积极准备案例分析资料。小组作业分是为了让学生经过一周的课下准备,在小组内实行讨论,更好地体现隔堂讨论的效果。 4.在教学中聘请企业会计人员 中级财务会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所以离开企业就变成了太理论性的课程。由于时间和经验的关系,任课老师远远不如企业第一线的会计人员更熟悉会计业务的具体操作,在上这门课中间如果聘请企业会计人员到课堂上讲解实际的账务处理,那么必然极受学生的欢迎。这样能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会计的实操性,更能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热情。 5.全新的考核方式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把课堂时间一半分配给教师进行,一半分配给学生讨论,所以决定了中级财务会计学的考核方式不应只是单纯的考试,而应该是平时成绩加闭卷考试相结合比较全面的考核,而且平时成绩所占比重不应过低。其中平时成绩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即平时出勤、个人作业、小组作业、上台做小组汇报等。我认为本课程应平时成绩占60%,期末考试成绩占40%。平时成绩中上课出勤占10%、个人作业或准备占40%、小组作业占10%,个人作业分的分值应当明显高于小组作业分,才能真正体现学生自身的课下努力程度;闭卷考试主要考核作业中的8个案例分析,这样才能与平时的作业挂钩,起到巩固的作业。通过这样的考核方式,可以真正体现“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效果和重大意义,以此督促和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整体素质。 三、结语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糅合了传统讲授式课堂与讨论式课堂各自的优势,创新性地把课堂时间一半分配给教师进行,另一半分配给学生进行讨论。在运用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一定要在时间上错开,也就是“隔堂讨论”,让学生在课下可以有一周左右的时间来消化吸收,之后进行有准备的讨论。只有这样这种教学模式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否则就和传统教学模式那种课堂讨论一样了。另外还需注意考核方式,平时成绩的比重一定要高些,才能促成学生平时的隔堂讨论。中级财务会计学课程应用传统教学模式已经进入了瓶颈阶段,“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状况,势必会强化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知识水平。 中级财务会计论文: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模式与考核方式研究 摘 要: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会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作为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其改革更是刻不容缓,因此,在分析《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职业导向的《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的设想,旨在通过模块案例教学法、岗位实训和课外拓展的教学模式,注重过程考核,改变期末考核题型设置等具体的措施,提高《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效果,实现该课程与相关会计岗位的对接。 关键词:会计课程;教学;考核 1 引言 《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是会计及相关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课,在会计的知识体系中处于核心的地位,它承《初级会计学》,启《高级会计学》,而目前,中级财务会计在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中存在一些不足,这都直接影响《中级财务会计》的教学效果和与岗位的对接,因此研究基于职业导向的《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模式与考核方式对于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2 《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点。 2.1 重核算,轻管理,不注重知识与岗位的联系 目前《中级财务会计》的授课主要介绍以制造企业为例各项相关经济业务的核算,缺少与业务活动相关的职责、制度等内容的介绍,这样的教学内容安排会导致学生只懂做账,而缺少与账务处理相关的管理、岗位制度等知识,最终会影响高校会计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质量。此外,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忽略了岗位技能和岗位知识与所教内容的联系,使学生无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岗位具体联系,到实际工作中无法将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操作能力。 2.2 重理论,轻实务的考试模式 目前一般高校《中级财务会计》考试模式一般由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构成,平时考核所占比例30%左右,期末考核所占比例在70%左右。平时考核主要根据学生出勤、上课提问回答情况、预习作业、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情况给出平时成绩。由于很多高校采取大班上课,人数较多限制了点名和上课回答问题的次数,此外平时作业形式以客观题和业务题等传统作业形式进行,形式单一,导致教师根据这些给予的平时成绩无法反映学生实际情况,同样的期末考试考核形式也存在一些限制性,大都设置考题为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和业务题,考题设置很难考核出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 2.3 忽视职业素养的教育 经过对多家公司的调查,我们发现目前用人单位对于会计人才除了核心技能比如会计核算、成本核算之外,在能力结构上,更加重视人际沟通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在素质结构上用人单位比较看重学生的团队协作、社会交往、吃苦耐劳、敬业精神和创新意识等职业中应该具备的职业理念和职业能力,而这些可能是我们平时教学组织和教学过程中欠缺的。 3 基于职业导向的《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模式设想 3.1 模块案例教学法的设想 为了更好的发挥《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核心作用,将该课程与会计相关岗位对接,在《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中我们认为应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以人为本”为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师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分析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取代“满堂灌”、“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式,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努力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思维的能力。 《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可以采取模块案例教学法,以课堂讲授和实训练习为主,同时将课程根据企业会计实际工作岗位划分为相应的会计工作岗位模块:资金核算会计岗位、出纳员岗位、存货会计岗位、资产会计岗位、往来结算会计岗位、职工薪酬会计岗位、财务成果会计岗位、纳税会计岗位、总账报表会计岗位。在此基础上对这些模块进一步细分,模块教学过程中采取案例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实训练习为辅的教学形式进行。采用此法是由于本课程的特点是:内容多,系统性强,理论性与技术性高度融合,造成学生接受的难度和教师的授课难度相对都比较大。 教师在不同模块和内容中要注意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同时通过布置实训和作业题、课外拓展案例分析和项目研讨、安排撰写读书报告等手段,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及动手能力。 3.2 实训和课外拓展相结合的课程实践的设计思路 《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根据每个模块特点设置相应的实训和课外拓展环节,完成课程目标和相关岗位的训练,同时训练过程中培养职业素养。《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故作业形式应体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作业形式可以包括的内容如表1。 通过课堂练习、课后作业传统形式巩固知识点的理解,通过岗位实训练习和课外自学案例分析可以强化岗位技能,通过课程拓展项目研讨报告和文献综述的训练可以开拓思路。 4 基于职业导向的中级财务会计课程考核方式设想 为了实现《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理论和实践能力的考核,我们要打破以往“一张试卷定乾坤”的禁锢,重视过程考核,加大过程考核的比重,调整结果考核即期末考试的题型设置,以全面考核学生的知识水平、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 (1)平时考核以作业、实训、课外拓展为主进行,平时考核占总成绩的比重可以增加到50%,具体考核内容设想如下: ①根据课程内容设置各岗位知识和技能实训练习并进行考核,可以根据需要设置相应实训内容,可表2示例。 ②学生选取教师于本学期初布置的任一与本课程相关的研讨项目选题,参加科研项目小组进行讨论,并完成研究报告,每组成员通过互评和自评方式进行考核。另外设置案例分析,如果《中级财务会计》课时有限,我们可以采取此种方式完成自学部分内容的考核。 ③《中级财务会计》设置阶段性考核,阶段性考核为期中考试,期中考试形式可以灵活设置,比如随堂测试,比如某些岗位的综合实训能力检验等,通过期中考试可以使学生对前半学期的学习进行归纳和整理,当然,我们认为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在学期内进行1-3次的阶段性小测或者阶段性的岗位实训能力考核。 (2)期末考核我们要减少其占总成绩的比重,同时改变以往单选、多选、判断等传统题型设置,而转变为以实务账务处理操作技能,以技能考核为主,比如,我们可以整个试卷按照某些重要岗位模拟企业业务,要求学生完成相应岗位的业务处理。 通过考核方式的变革与我们教学模式的改革相互匹配,才能实现《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改革的目标。 5 结语 《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改革是新形势下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客观需要,是一个全面和动态的过程,既需要我们在教学内容设置上进行改革,也需要我们在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上不断探索,因此,我们要不断思考基于职业导向的《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改革的思路,并应用到实践中,最终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达到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的目标。 中级财务会计论文:行动学习法在中级财务会计教学创新设计探析 摘要: 在国际上大学教育的新发展地方高等会计类核心课程教育中,行动学习法是新型的“教与学”的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文章对行动学习法在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进行可行性分析;在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引入行动学习法,不仅可以优化教学实践模块设计,而且对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和提升老师自我的综合素质具有双重的重要作用,同时促进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文章提出行动学习在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创新设计,并对行动学习法在中级财务会计教学创新设计评价。 关键词: 中级财务会计;行动学习;创新 0 引言 行动学习法是现代一种科学化的新型的“教与学”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掌握职业技能和学专业知识,“知识传递到知识内化”,优化学生活动和能力培养的中心,由师生共同确定任务来引导和组织教学,从而学生构建属于可行的经验和科学的知识体系。“中级财务会计”是在基础会计之后开的会计核心专业课程,以会计准则为主要内容,一章学习一个准则,以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报告为主,每一章可划分为归属于会计要素为主线的问题,所有问题在师生共同讨论和学习中构成较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兼有理论性和实践性,因此行动学习法在中级财务会计教学创新设计是可行的。该研究作用表现在:第一,可促进高等教育及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在高等教育中,行动学习法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行动反思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对我国地方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提高毕业生的能力和素质具有是很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将行动学习法引入中级财务会计的课堂教学中,促进地方高校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第二,行动学习获得成功的前提基础就是以问题为中心合理地设计学习模块。在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学习实践的过程中,结合知识及实际业务,合理系统地选择和设计学习模块问题要能覆盖模块的大部分知识点,是学生们感兴趣的,与教学目标相一致。第三,提升老师自我的综合素质,促进高校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角色转变。无论是教材的选择还是教学手段的改革都离不开爱岗就业和科研水平高和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因此任课老师应该了解中级财务会计这门课程的最新发展的前沿动态,参加各种研讨会和学习类似于学习行动法等各种方法来提升会计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最终引发学生的科学创新思维。以下是基于行动学习法的中级财务会计教学模式创新研究,仅供同行参考。 1 行动学习法在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可行性分析 理论性研究表明,以行动学习法作为指导中级财务会计教学课程具有可行性。大量的国内外参考文献证明,行动学习法与中级财务实践教学和创新性人才培养之间存在关联机理。会计学本科教学中运用行动学习法,要满足一定基本条件:确定学生能够获得解决方案的问题;课程可以分解为许多个需要独立解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汇总就构成一个可持续完整的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体系。建立基于行动学习法的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实践教学创新设计,应对其是否适用行动学习法进行一定的可行性分析。如图1。 以上是中级财务会计的课程目标,知识,能力和素质三大模块可通^学习行动法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在人文知识及财务会计基本理论知识以及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与分析及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与分析中,设计成若干的学习模块,让学生参与其中,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注重将会计实践能力、计算机级互联网应用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组织协调和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新知识学习能力等等的培养嵌入到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利用学习行动法,从而使得学生从被动的接受信息演变为主动的解决问题者,提高学生终身的学习能力。 中级财务会计论文:“翻转课堂”在民办高校中级财务会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中级财务会计作为民办高校会计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其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民办高校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先教后学”模式,它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本文以民办高校“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为例,创新性的将翻转课堂应用到该课程的授课过程中,以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实务处理能力,从而提高该门课程的授课效率。 关键词:民办高校;中级财务会计;翻转课堂 一、翻转课堂概述 (一)翻转课堂的内涵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是指学生在课前利用教师制作的教学材料进行自主学习,然后在课上通过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学习掌握知识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与传统的“先教后学”模式相比,更强调知识的内化。Beygmann认为:翻转课堂强调既要转变课堂形式又要优化学习效果。 (二)翻转课堂的特点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翻转课堂具有以下优势; 一是改变教学程序。翻转课堂打破了传统教学以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的“先教后学”模式,鼓励学生自学,并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二是教师提前准备好学生自学所需要的电子材料,例如电子教案、课件和教学视频,便于学生自学。三是监督、反馈学生自主学习的全过程,并通过讲解解决学生自学过程中不会的问题。四是改变评价方式。考试作为传统教学模式学业水平的评价标准,不能够准确、全面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而翻转课堂可通过自学评判、互动总结等方式综合性的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由以上四点可以看出,翻转课堂模式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内化和自主学习水平的提高。 二、“翻转课堂”下民办高校中级财务会计的教学改革 民办高校会计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为《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是《基础会计》的延伸,是具体内容的讲解;为《高级财务会计》的相关理论知识学习奠定基础。中级财务会计的相关知识包含了理论成分和实践成分,因此,如何使学生理解、掌握理论知识,并能够运用理论知识进行实务处理成为该课程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民办高校的中级财务会计教学,将教师作为传授知识的主体,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并通过练习运用知识。这种模式既不利于学生记忆知识,又不利于学生形成学习思路,难于自主性的解决现实公司经济业务的会计实务问题。 本文以固定资产减值为例研究翻转课堂在民办高校中级财务会计中的应用,从而寻求更适当的教学方法,并借此培养学生自觉性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独立性的完成实务操作。 (一)开发课前教学资源,做好翻转课程准备 我国民办高校起步晚,时间短,培养目标与公办院校有别,且缺乏适合民办高校学生学习特点的教材。因此,民办高校所用教材与公办院校基本相同,而这类教材通常难度较大,使学生在预习环节容易碰到难于理解的知识,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就使得学生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的预习环节存在亏难。 翻转课堂模式,要求教师依据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水平开发教学资源,并据此提前准备好电子教学材料。教师在准备材料时,应考虑到该材料要应用到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分组讨论与总结及教师评价教学效果的整个教学过程。因此,在设计教学材料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要考虑如何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外,还应该考虑如何引导学生分析真实案例,从而便于课堂教学的展开。 微视频是翻转课堂模式常用的电子教学材料。微视频具有两个特点:一是视频时间短,微视频是教师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录制的短于15分钟的小视频;二是视频容量小,微视频一般为十几兆或者几十兆,便于学生从资源网站下载。目前,我国民办高校尚未普及使用翻转课堂模式,网络资源较少,且针对性较差,这就要求教师根据自己教学的特点自行录制。 以“固定资产减值”为例,其基本知识点如表 1所示。 知识点1 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的内容及核算原则 知识点2 固定资产发生减值的迹象 知识点3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 知识点4 已经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以后期间不得转回 讲解基本知识点的材料应当简洁明了,便于学生快速有效地掌握固定资产减值的知识点。以知R点1中固定资产减值为例,教师可通过图示的方式让学生直观感受该核算原则,如图所示: 在基本知识讲解完成之后,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学生通过思考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及联系已学过的知识点来回答问题,拓展思维。 以“固定资产减值”为例,其问题延伸如表2所示。 问题 提问的目的 1.是不是只要出现减值迹象固定资产就要进行减值测试呢? 考虑多种情况,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 2.固定资产减值的计提是否会影响折旧年限、折旧方法,为什么? 使学生能够将本节知识点与相关知识点紧密联系,加深相关理论的理解 (二)设计课堂教学活动 民办高校的中级财务会计教学存在任务重、课时少的现状,教师为了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各项日常业务的讲解,一般会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这就使得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大多数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处于简单的死记硬背阶段,很难能够理解知识并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侧重于把学生的互动式学习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核心,教师的职责在于帮助和引导学生自学,课堂教学活动应把“内化知识”和“拓展能力”作为根本任务。因此,笔者认为民办高校中级财务教学应该通过以下步骤实现翻转课堂: (1)分组讨论课前问题。在翻转课堂模式下,学生于课前自学环节已经了解了相关理论知识,课堂教学环节应该加深学生对相应知识的理解,进一步实现知识内化。因此,教师应于课前搜集学生在自学环节遇到的问题,在教学活动中列示,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些问题,使学生通过讨论与互助主动的解决问题。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思路提出自己的意见,从而引导并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2)分组展示讨论结果。在讨论环节结束后,首先,由各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小组成员可以补充。其次,教师总结各小组的汇报结果,对各小组的成果给予评价,并指出其不足之处和相关要点补充。最后,教师根据已得出的结论和学生未思考到的层面,总括性的阐述相关理论内容,促使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知识。 (3)布置课后作业。学生已通过课前自学,课堂讨论与总结学习了相关知识,为了加强学生的概括和应用能力,还应该布置课下作业。作业可以是总结本节知识点,从而使学生在总结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思路,加深理解;作业也可以是布置业务题,通过做题使学生综合性的应用本节知识。 (三)评价教学效果,提升教学内容 在传统模式下,民办高校分别通过学生评教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通过期中、期末考试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而在翻转课堂模式下,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要综合性的考虑课前自学环节的学习成效、课堂讨论的小组成绩以及各组成员的表现记录、课后作业的完成程度和期中、期末考试成绩。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在学期开始的第一节课,详细阐述该课程学期成绩的构成及各环节所占百分比,让学期充分了解课前自学、课上讨论、课后作业在教学活动的重要性,从而能够认真对待并配合老师的教学工作;二是在应用翻转课堂模式时,关注每位学生的表现,并针对各自的特点给予一定的评价和鼓励;三是教师应于课下,总结翻转课堂模式下的教学效果,并探讨和改进教学中的薄弱环节。由此可见,翻转课堂能够全面和系统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成果。 总之,翻转课堂在民办高校中级财务会计教学中的应用较少,不少教师在转变教学理念和掌握技术应用上还存在一定的挑战,而各专业、课程的差异和各学校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别,也要求各学校各专业形成自身特色的翻转课堂模式。因此,教师应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学习并掌握全新教W理念的翻转课堂模式,并运用该模式指导学生学习,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外教师还应该不断总结自身在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寻求更加完善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 中级财务会计论文:基于行动学习法的中级财务会计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摘要:文章根据中级财务会计教学模式创新调查研究反馈情况,对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行动学习教学进行可行性分析,在行动学习下创新设计中级财务会计课程,评价基于行动学习法的中级财务会计核心会计课程教学创新模式。 关键词:中级;财务会计教学 行动学习法是一种教与学的理念,围绕学生的能力培养,教师和学生一起制定任务来引导组织和完成课程的教学。学生通过全面、自觉和主动学习,掌握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形成自己的经验知识体系,提高自身竞争力。企业的实践中作用于中级财务会计理论体系形成和完善,以会计准则为主要内容,一章学习一个准则,以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报告为主,每一章的每一节可划分为一个小小的问题,把章节所有问题都集中起来,就组成中级财务会计完整的理论知识框架,因此在中级财务会计核心课程中教学中应用行动学习法是可行的。该研究意义表现在;(1) 行动学习获得成功的前提基础是抓住问题的所在科学地设计学习小模块。问题要能覆盖模块的大部分知识点,是学生们感兴趣的,与教学目标相一致。在中级财务会计教学创新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合理地选择对学生有兴趣学习模块。(2)促进高校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角色转变。要想推动地方高校教师的教育创新理念,以促进会计核心课程教学模式创新,让行动学习法在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堂上广泛推广,提升实践教学质量整合地方学校人才的培养。(3)促进高等教育及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在高等教育中,国际上,以激发学生的行动为出发点,学习行动法通过行动反思将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为地方高校教育提供教改新模式。将行动学习法引入中级财务会计的课堂教学中,不仅对高素质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具有重大的作用,而且还优化中级财务会计实践教学的模块,同国际人才培养的模式相接轨来促进地方高校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一、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创新模式调查研究与反馈情况。根据发放调查中级财务会计教学创新模式问卷,从课程的重要性,知识目标,学习效果等方面调查,学生大量地反馈信息,这样了解到学生思想普遍以为的内容多,信息量大中级财务会计是会计类专业的一门重要核心专业课程,这实际上是核心课程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高要求,最终提高学生会计知识的综合理解和运用能力;从理论上研究方面看,行动学习法为指导教W方法创新,借鉴国内大量外参考文献,总结分析行动学习法与实践教学及创新人才培养的内在联系,创建基于行动学习法的中级财务会计核心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新格局。 二、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行动学习教学过程进行可行性分析。地方本科高校教学中,要用行动学习法就满足一些本条件:问题如何确定,通过分组讨论,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案;其中,课程可以分成若干个独立可解决的问题,实际问题集合在一起就构成一个完整的核心课程理论体系。因此,在中级财务会计核心课程教学模式创新之前,就应对行动学习法进行一定可行性的分析。 三、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行动学习法教学创新模式的设计。在地方高校会计本科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课堂上运用行动学习法,本身是结合会计专业的特点,把呆板的公式化的教学模式转变成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教学模式,结合教材中十分枯燥的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点,综合融合到企业的实践流程中来。为了改变传统会计 专业课程学习的内容顽固化和缺乏全面性等特点,解决通过扮演不同角色,体现行动学习法 “做中学”的理念。这期间要求老师反复总结经验,引导学生探索知识,反思自我教学的行为,将自己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分析解决问题的同构者。这样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地发挥,从某种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内在动力,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应用能力得到很大地提高。行动学习法是科学的,富有很强的创新教育气息和新鲜生命力,实现教师在教学与指导设计中的角色转换,创建基于行动学习法的课程教学的整体设计,提供自主的学习环境,多开展开放的、互动式教学模式。以行动学习法为指导,建立基于行动学习法的中级财务会计课堂教学新模式。 四、基于行动学习法的中级财务会计教学创新模式评价。通过在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中实践行动学习法教学模式,发现行动学习法教学模式存在多方面烦人优势:学生全程参与学习,为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中级财务会计的积极性和主观性,有情景可模拟,有问题就查阅,有汇报就成果等等,让课堂真正的成为学生学习的课堂,在行动学习法下的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提升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体系是由评价制度和评价指标、评价标准以及评价组织和评价方法等一系列相关的要素有机整体,是对教学效果的考核确认的关键。而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是要实现中级财务会计教学模式创新客观性、公正性,就必须把教学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结合起来。因此,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科学地评价体系的建立是非常复杂的工程,需要广大学者去研究探讨,在这体系中需教师和学生参与紧密结合。教师除了讲授大部分内容之外,注重能力的培养贯穿整个教学的过程中,转变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基础和导向问题,在课程教学中以发现式和探索性的学习,促进学生从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问题能动字者;利用团队教学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和学生的动手能力,实现张弛有度的理论与实践的教学结合;同时以网上期刊、权威报纸、杂志等帮助课堂教学最终提高学生课外终身学习和阅读能力。 (作者单位:湖南文理学院) 中级财务会计论文:《中级财务会计》双语课程建设的探索 摘要: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培养同时具有较强会计专业知识和英语能力,具备开放创新的心态以及国际视野的综合型人才是爱恩国际学院的基本目标。本院在专业课程的开设以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设计方面都紧紧围绕这一基本目标进行。其中双语课程的实践充分体现了我院教学的国际化特征。 关键词:高等教育;经济一体化;国际视野;综合型人才;双语课程建设 本文作者将对2014-2015教学年度以及2015-2016教学年度担任的中级财务会计(Intermediate Accounting)双语教学经验进行总结,根据发现教学中发现的问题,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材建设,以及师资队伍培养等方面进行探讨,为提升高校双语教学的质量提供积极的建议。 一、中级财务会计双语课程的重要性 对我校会计专业而言,中级财务会计(Intermediate Accounting)是会计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是会计学专业知识结构的主体部分。本课程是以财务会计的目标为导向,以对外报告的会计信息生成为主线,以四项会计假设为前提,以六大会计要素为依托,在阐述财务会计目标、特征的基础上,对六大会计要素的核算方法进行详细说明,最后以财务报告的编制为总结。 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本人分别在2014-2015教学年度以及2015-2016教学年度担任了会计专业的中级财务会计(Intermediate Accounting)双语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为如下一些问题所困扰: (一)由于双语教学使用美国高校原版教材,而美国的经济环境、会计准则及规范与中国的不同,因此如何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掌握基本会计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又能对不同会计标准,特别是国际会计标准和中国会计准则有所了解,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议题; (二)如何使用合适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成为一项挑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将分别从以下各个方面加以探讨。 三、改进建议 (一)组成课程组 由于本课程内容多、难度大,授课范围广,不同的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容易出现授课内容不一致的现象。为避免此现象,建议设立中级财务会计(Intermediate Accounting)课程组,由课程组老师对各章的授课内容进行讨论,对各章切入点的选择、重点与难点内容的阐释、案例的引用、课中及课后应讨论的问题、学生在课后应阅读的文献等进行完善统一,并对每一章节中所涉及到的国际会计准则与美国会计标准与国内最新动态加以比较说明,统一教学内容,保证课程的整体性、系统性以及学生知识体系的先进性和全面性。 (二)编制合适的双语教材 我们的教学对象未来的就业或深造大部分以国内为主。为使这部分学生在将来就业或深造过程中较好适应工作或学习环境,在教学过程中提供并吸收中国会计理论和实务成为重要内容。目前作为任课老师可以在准备教案的时候加入国内的案例或对应的会计处理方法加以补充解释,并编制中英双语课件来达成教学目标。但从长远考虑,或许可以在原版教材基础上,根据课程组选定的授课内容,在相应章节加入中国会计准则的内容,改编成适合我院使用的双语教材,建立起一个兼顾东西方会计理论与实践的教材体系。 (三)采用先进教学方法 将分组讨论、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结合起来,使学生将被动倾听转为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与积极性。在案例的选择方面,选择国内外上市公司的实例,供学生分析讨论,这样,一方面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和拓宽学生的思路;另一方面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提高了学生处理实务的能力。 (四)加强实践性教学 会计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实务性课程。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课堂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还必须开设校内全真模拟实验课程和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培训。我院的实验室已安装有用友及网中网两套财务会计软件,并投入使用。今后需考虑如何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课时数来进行这两项实践技能的学习。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中级财务会计(Intermediate Accounting)课程双语教学经验的总结,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立专门的课程组,编制适合我院使用的双语教材,并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改进措施,争取将中级财务会计(Intermediate Accounting)双语课程建设成为我院乃至全省的精品课程。 (作者单位:福州外语外贸学院) 中级财务会计论文: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思路与方法探析 摘 要: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应注重会计思维、会计职业判断能力、会计课程学习方法的培养。为此,需要采取“教与学相结合”,“课堂内与课堂外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等教学组织方式,并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用”四步曲,来讲解与学习每类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规则,以提高会计课程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教学思路与方法 1 引言 中级财务会计是财务管理专业和会计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一般来讲,按照知识从浅到深的学习规律,学生应在开设初级财务会计课程以后才开设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但是,一些财务管理专业,由于专业培养计划中理论课时的压缩,往往在开设基础会计或会计学原理课程以后,直接开设中级财务会计课程,这样的课程设置无疑给授课者与学生都带来很大的压力。老师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教学目标?确定什么样的教学内容?以及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思路与方法?这些问题都值得每位教师认真思考。本文根据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特点总结了该课程的基本教学思路与几点教学方法,仅供大家参考。 2 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与课程内容特色 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真实企业发生的各种常见的和比较复杂的经济业务的内涵,理解各类业务会计核算规则以及规则背后的理论、假设和现实依据,并能灵活运用相关规则进行会计核算。而基础会计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熟悉会计的基础理论与基础知识、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方法与培养会核算的基本技能。 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基础会计的教学内容相比,其涉及的经济业务更具有真实性、多样性、系统性与综合性;涉及的经济学和会计学的理论与假设种类较多;会计核算规则也较复杂,有的会计规则中存在较大的模糊性与弹性空间,有些会计规则之间无法根据相同的理论与假设进行类比;甚至有些规则背后的理论与假设都不成熟。 这样的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特色对教学思路与方法提出了挑战。笔者认为,该课程的教学目标除了以上提及的目标以外,还要注重会计思维、会计职业判断能力、会计课程学习方法的培养。为此,应该采取“教与学相结合”,“课堂内与课堂外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等教学组织方式,并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用”四步曲,由表及里、从浅到深、由一般到具体再到一般的认知过程,来对每类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规则进行教学,以提高学习的效果。下文将对教学思路与方法进行详细阐述。 3 具体的教学思路与方法 3.1 课程教学应该遵守“教与学相结合” 在课堂上,对于有关理论知识和各类业务内涵的学习,应该先由老师在课件或黑板上列出需要掌握的重要与难点,以及需要回答的问题;再由学生自行去阅读、讨论、质疑,并回答预设的问题;最后,由老师对基本内容作简要的连贯性阐述。 在会计业务核算规则的教学,老师应该要求学生按照以下几个步骤来思考各具体业务的核算规则:“应设置的相关科目,各科目的性质业务核算的具体环节(核算对象)及其确认时点各核算环节中,涉及的相关科目名称与记账方向计量的属性选择与计量大小的确定会计分录借贷平衡与否的判断”。通过对课文内容进行结构性解读,借以培养学生对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核算的思维。然后,由老师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用”四步曲,对规则进行解读与举例。 为了帮助学生熟悉规则的运用,应由老师在课堂上与课后列出相关练习题,由学生完成。老师应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抽查与当面沟通,以掌握情况。对于学生掌握不太好的地方要进行补充讲解。 3.2 课程教学应该遵守“课堂内与课堂外相结合” 由于中级会计内容的复杂性,单独依靠课堂时间,往往只能对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学生对重点与难点可能有了一定的印象,但并没有完全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另外,由于学生个体差异,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有时候无法使每位学生都弄懂。所以,要充分消化与理解有关内容,还需要课后的复习。包括对课堂上不懂的地方通过教材再阅读、查阅资料、同学间讨论以及请教老师等办法,及时消化;对教材内容中的各知识点进行系统整理,形成较系统的知识;通过多做题来巩固与灵活运用有关业务的核算规则。另外,由于中级会计前后章节在内容上的关联性,也需要学生通过复习及时掌握各章节知识,才能顺利学好以后章节的内容。与复习相比较,课前预习常被学生所忽视。其实,对教材内容进行课前预习对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课堂听课的目的性与听课效率非常重要。 3.3 课程教学应该遵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 教材只是学生学习知识一个渠道,或者说一种信息载体。由于教材的修正周期与编者的水平限制,教材内容存在过时与错误在所难免。而教材的篇幅及体例限制又使得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很多知识无法在书中陈述。所以,如果单独根据一本教材来学习,往往无法深入系统地理解规则背后的理论、假设和现实依据,也无法及时掌握会计核算规则与相关法规的最新变化,如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经济法、税法方面的变化。老师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带来的便利性,实行开放性教学。包括:引导学生搜寻与利用与会计核算业务有关的会计培训类网站、财经类网站以及与会计政策法规有关的政府部门网站,如中华会计网、中国财政部网站、中国税务总局网站、上证所或深证所网站、金融界等;引导学生利用有关数据库和文献查询工具,查阅与会计核算的理论及实务有关的文献,如中国期刊网、百度学术、百度文库等;以及引导学生建立或参与现有的学习讨论平台,如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学习讨论QQ群,提供学生与其他人交流的平台。总之,丰富多彩的互联网知识资源,是教材的必要补充;实行“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可以弥补教材的不足;是学生与外界同行建立联系,参与同行的知识传递、转移与创造所必需的;最重要的是,利于培养学生从社会网络中获取资源进行学习的能力。 3.4 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用”四步曲对会计核算规则进行教学 (1)“是什么”是指对各业务的会计核算规则进行正确解读,并采用有效办法进行信息加工,以帮助学生理解与记忆。具体来讲,可以采用“类比法”将相似会计业务的核算规则用表格形式进行综合比较,以促进记忆。如: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法进行后续核算,与采用历史成本法进行后续核算的要点进行比较;可以采用“流程图法”对业务的各核算环节(不同核算对象)进行串联,使人明白相关环节的确认先后顺序与确认条件。例如,销售业务中,销售收入的确认、销售成本的确认、销售税费的确认,可以用流程图串起来;可以采用“时间序列法”将一笔业务和与其相关的后续业务联系起来思考。例如: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计量与后续计量可以采用“时间序列法”联系起来。可以采用要点归纳法,帮助学生记忆某业务的核算规则;还可采用动态图法,展示事物随时间等条件的发展变化,将会导致的会计核算分录的变化。例如: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价格随着时间推移,所产生的不同方向和程度的变化,将会导致的会计核算分录差异。 (2)“为什么”是指向学生解释有关会计业务核算规则制定背后的理论、假设与现实目的。对“为什么”进行解释,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规则制定背后的原因,促进其记忆的牢固性,也利于学生灵活利用规则中存在的弹性空间,培养出职业判断能力。例如:为什么“交易性金融资产”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两者在持有期间的公允价值变动所做的会计分录不同?为什“投资性房地产”的核算优先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为什么“固定资产”等长期资产在减值后又发生的升值不能确认?而“流动资产”在减值后发生的升值可以在不超过其历史成本大小的限制下确认?为什么我国新旧会计准则对“固定资产”减值的计提与转回核算规则不一样? 老师需要引导学生多问问题,才能扩展其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培养其研究性思维与研究性学习能力。 (3)“怎么样”是指,老师需要与学生一起分析各会计业务核算规则的合理性、优缺点、由此可能带来的后果。 例如:会计中对资产的核算优先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这一规定,其原因是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那么,这样做有可能牺牲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使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其同一时点的经济价值不一致。这样,资产的账面价值信息有用性是否受到影响?例如,对不同资产采用不同的计量属性,那么资产负债表中的各类资产汇总项目的数据就是混合属性数据,它会给数据的分析带来不便,在数据利用中,有时需要进行数据属性转换或进行汇总项目数据的内部结构性分析。再如,公允价值计量技术的层次性,是否带来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操纵? 通过这样思考,能更加深入理解会计核算合理,会计数据的有用性,以及会计规则的经济后果性。 (4)“怎么用”是指如何站在独立公允的立场上,合理合规地运用与各类会计业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核算规则。 可以通过多举例,多做练习来使学生牢固掌握有关规则。所举的例子不但要具有共性,还要具有个性。只有通过多做多练,加深理解,并提高知识运用的熟悉性与灵活性。 中级财务会计论文:基于职业导向的中级财务会计创新教学研究 摘要:“中级财务会计”是会计专业的必修课,是财务会计专业知识结构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伴随着以职业发展为导向的学科教学工作的开展,高等院校的中级财务会计教学也应紧随时展步伐,以教改要求为基点,进行相应的教学创新改革。基于此,文章就基于职业导向的中级财务会计教学思路出发,并以此为基础,就基于职业导向的中级财务会计创新教学这一课题展开研究,以资参考。 关键词:职业导向;中级财务会计;创新教学 中级财务会计是一门专业性要求很高的学科课程,其以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为依据,实现了基本理论知识和会计专业知识的融合,相比于财务会计专业中的其他学科课程,中级财务会计具有计算复杂、实操性强等特征。它自身所特有的属性和特征决定了在开展教学活动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相关理论知识与方法,更要培养学生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可见,高校应转变教学思路,对基于职业导向下的中级财务会计教学进行探索,并围绕职业特色开展教学,从而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和今后实务工作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满足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要求。 一、基于职业导向的中级财务会计教学思路 由于受到传统的教育经验以及教学理念的影响,高校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也相对简单,基本定位于“中级财务会计”的发展方向。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深入发展的今天,高校不仅仅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中级财务会计能力,更需要进一步发展学生现代化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财会运用能力。显而易见,现有的高校中级财务会计教学目标的定位和教学思路已与时代逐步脱轨,如不及时进行完善和调整,将严重影响到该课程在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中的作用和地位。为此,针对当前的教育发展新形势,从事中级财务会计教学工作的一线教师们,应从时展视角出发,立足当前学生的职业发展需要,从教学方法、教学对象等方面进行探讨,以加大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力度,让学生能够在学习活动中深入掌握知识。 二、基于职业导向的中级财务会计教学创新策略 (一)构建平衡的教学体系,满足学生职业发展需求 21世纪的今天是一个全新的信息化经济时代,时代的变更促使社会各行各业更为注重人才的应用能力。应用型人才有别于学术型、研究型及技能型人才,其重点在于“应用”,要求学生能够把理论知识综合应用到具体的项目实践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直接面向用人单位的岗位人才需求而定位的,它与相关行业的发展紧密相连,同时也服务于当地的经济发展。因此,学校应针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发展,构建一个理论与实践平衡的教学体系。首先,提高实践教学在中级财务会计中的比重。假如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占据了4个课时,那么就可以把实践课程增设到1到2课时。其次,加大实验硬件投入。校内实训室作为学生进行仿真实践教学的场所,其是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基本保障,它为财会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为凸显高校特色,把学生培养成受用人单位青睐,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学校应根据相关行业的发展态势,增设相应的设施、设备,提高校内实训室的功能,以此来提高中级财务会计实践教学质量。 (二)与时代俱进,教学工作者育人不落窠臼 教育工作者作为教学活动的实施者,必须要正视自身能力的不足,接受被权威挑战的现实,并积极主动学习前沿的新知识、新理念,才能做到与时俱进、知己知彼,才能适应中级财务会计教学工作新需要,不落窠臼。当然,作为一名新时代教师,他们不仅要根据财会工作的需要,不断更新自身知识储备、拓展教育视野,对自身的教学模式、教育方法进行完善。同时也要积极参与到企业指导学生实习的工作中去,引导和帮助学生对问题进行判断、分析和解决,以切切实实提高中级财务会计的教学成效。此外,学校也可以聘请企业的一些中层领导主管或者爱岗敬业的财会人员,到学校兼职上中级财务会计课。这样的双向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深入企业的岗位实践中,还能把中级财务会计与实习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达到基于职业导向的教学要求。 (三)执行多元的评价模式,综合考查学生职业能力 中级财务会计并不是一门简单的实践性学科课程,其更是关乎到学生专业素质的养成,因此教学评价目标要向培养与发展学生全面的财会能力靠拢。这就要求学校要实现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向评价学生的发展过程转型;评价单纯的理论知识与简单技能向评价学生综合能力转型;由学生被动接受考核向学生主动参与评价过程转型。为此,高校要打破传统单一的期中、期末考试评价模式,构建一个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的动态评价模式,形成三级联动评价机制,促进评价模式向多元化、时代化、系统化方向发展。如此一来,不仅可以对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进行及时评价,还可以考查学生的中级财务会计理论素养,考查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实现中级财务会计创新教学,以提升中级财务会计教育质量,不仅是高校教育改革的发展需要,是素质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更是顺应知识经济时展潮流的必然行为。为此,相关教学工作者,应在实施教学活动的实践过程中,以学生综合能力发展需求为基点,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构筑新的教学体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聚力发展和培养具有职业素养的新型财会人才。 中级财务会计论文:关于独立学院《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方法的思考 摘要:《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是具有较强实践性和基础性的财务会计类课程之一,是我国培养会计专业人才,满足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重要教育。本文结合笔者实际的教学经验,对《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分析,以供相关的教育工作者参考。 关键词:中级财务会计;教学方法;改进 《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是独立学院财会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是学生进行更深入的专业知识学习,构建学生会计知识体系的重要过程。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中级财务会计》这门课程,教师应注重教学方法的选择。 一、《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特点 1.课程内容繁杂且枯燥。目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企业面临的环境逐渐复杂,各种经济业务也日趋多样化,尤其是伴随着金融手段的革新,促使企业面临着大量的与金融负债、金融资产有关的会计处理,为了顺应市场的需求和变化,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需要不断更新变化,这导致财务会计内容更加繁杂。而《中级财务会计》内容主要以《企业会计准则》为依据,课程设计了大量的经济业务,教学内容比较繁杂和单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产生枯燥感,再加上知识点比较零散,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加了难度,对很多的会计操作和知识缺乏系统的理解,难以形成有效的会计知识体系。 2.课程内容具有专业性和边缘性。《中级财务会计》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具有一定的技术性,从会计的确认、计量、报告到日常会计工作的组织都需遵循相应的准则及规范。然而,随着市场的环境变化,业务往来逐渐复杂,财务会计的有关工作内容也产生了不小的变化。如衍生了一些与金融工具有关的事项,不但丰富了财务会计的工作内容,对从事会计的工作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务会计人员不仅要掌握相关的会计知识和技能,还要对相关领域的知识进行学习,这大大提升了财务会计与投资学、金融学等相关学科的融合度。 二、《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方法的现状 1.讲授法运用普遍且贯穿教学始终。讲授法是目前我国独立学院《中级财务会计》教学过程中使用最普遍的方法,它能使教师与学生进行当面交流,教师可以对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随时了解,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对知识的接受能力,有效地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但讲授法只是单向的信息传输,有时候碰到复杂的会计实务问题,学生只能凭靠自身的想象能力来理解,这样的教学模式贯穿于整个课堂,使得课堂教学氛围更加枯燥,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激发出来。另外,会计的专业名词非常多,对于没有参加过会计实践而仅有会计基础知识的学生来说,很多业务是很难联想出来的。所以,这种教学方法运用于《中级财务会计》这门实用性非常强的课程教学,会显得枯燥、抽象,从而压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对比分析法教学效果一般。在《中级财务会计》的教学中融入对比分析法,抓住共性和特点,进行比较分析,可以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不同会计名词的用法和作用,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目前,独立学院教师在《中级财务会计》教学中也会用到对比分析法,例如企业中产生一笔经济业务,交易双方需要财务处理,教师可以站在交易双方的立场,让学生更加系统地认识这项经济业务,有利于学生及时掌握相关知识点。但《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材内容主要按会计要素的顺序来安排具体相关经济业务。例如,长期股权投资属于资产类,在讲解通过支付现金方式取得长期股权投资时,如果运用对比分析法,可以先站在投资方的角度,此项经常业务会涉及长期股权投资增加的会计处理,再对比站在被投资方的角度,此项经济业务会涉及实收资本增加的会计处理。从资产类业务到所有者权益类业务知识跨度大,学生一时难以接受,如果将二者同时讲解,容易使学生知识点混淆,从而难以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 3.案例教学法受课时限制无法达到理想效果。独立学院教师在《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也会运用到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的突出特点即理论联系实践,通过引入具体案例给学生真实的感觉,从而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独立、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内容繁杂,教师需要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然后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引入案例进行分析总结,这样容易导致课时的紧张。如果加快讲课速度,又会使学生难以消化和理解相关知识点,从而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4.实践教学法缺少相应配套设施的支持。实践教学法是基于会计专业的实践性而产生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不但能够巩固教学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中级财务会计》教学内容中涉及具体核算业务较多,仅仅围绕教材中提供的例题展开教学,那会计实务中的很多环节容易被分割,学生很难将全面的会计工作串联起来。实践教学法往往适用于模拟会计实务的环境中实施,模拟会计实务的场所可以提供原始凭证、企业账簿等资源为学生使用。但是从当前情况来看,不少独立院校还没有相应配套设施的条件,如果在《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中采用实践教学法,也只能在普通的教师中开展,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三、《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 1.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互动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由于《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内容繁杂,在以后较长的时间内,教师仍然要以讲授法为主,为了活跃课堂氛围,降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枯燥感,教师要增加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来促进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学生演讲、案例讨论等。教师采用什么样的互动方式,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个性要求,对每堂课的教学效果要及时反省和总结,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教学质量。另外,教师还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积极投入关于调动学生能动性和积极性的研究,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深化相关问题的讲解。 2.适时选择运用对比分析法。教师在运用对比分析法进行《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过程中,需了解学生的会计基础知识是否扎实,不然会影响教学效果。建议教师在《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上半部分的教学过程中不使用该方法,首先要全面系统地讲解课程中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对有关的知识点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在《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下半部分的教学中,对比分析与其对应的上半部分相关的内容,这样既帮助学生巩固了旧的知识,还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学生对经济业务的了解。同时,教师还可以多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比较,总结相关的会计知识规律。 3.适时引入案例教学的同时适当调整课程教学内容。根据《中级财务会计》的教学内容比较繁杂,课时有限,建议教师适当调整所教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在节省出的时间内合理安排案例教学。在选择案例时,要注意宜精不宜多,既要包含了新的知识点还要符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在一个案例中尽可能多地融合相关知识,实现新旧知识之间的连接。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建议运用更真实生动且贴近现实生活的案例,将热点财务案例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所学知识更加贴近日常生活,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用增值税专用发票、领料单、出库单等真实的凭证代替书本上的专业名词,运用记账凭证、账簿、报表等实物教学,让学生对会计工作有实践认知,从而提高理论学习与实务结合的能力。 4.运用多媒体及网络技术营造会计实务的氛围。目前,独立学院教师基本都在教学课堂上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起学校的这些有效资源,通过学习相关的网络技术,以模拟实务环境的方式,让学生有会计处理的真实感觉,提前了解会计工作的真实环境。如果已具备会计模拟实验室,建议根据经济环境的变化不断完善内部设施,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财务会计教学的作用,还可以建立网络学习和交流平台,有效提供师生之间的反馈信息和互动,鼓励学生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还可以通过高校与企业联合的方式建立校外的实践教学基地,组织教师与学生共赴企业参观实习,让学生更加近距离地接触会计实务工作。 总之,教师应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技能,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培养出更多高素质高效率高水平的企业会计专业人才。 中级财务会计论文:微课在中级财务会计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摘 要:中级财务会计是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专业课程的学习。为此,从传统的财务会计课堂教学出发,分析了现有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引入了微课的概念,明确它在现代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用途,针对中级财务会计的课程特征,探讨了如何将微课这种新型教学模式运用到课程教学中。 关键词:中级财务会计;微课;课堂教学;教学资源 1 引言 中级财务会计是会计专业的主干课程,它是会计学原理的进一步阐述,又是高级财务会计的基础,它在基础理论课程中起到一个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对这门课程的掌握程度直接关系到后期税务会计、审计和高级财务会计的学习,也影响着学生对财务工作中的实际业务能否有效熟练得进行处理。因为中级财务会计在会计专业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所以历来受到学生的高度重视,如何教好这门课程,让学生真正掌握相关基本概念并能在具体业务中灵活应用是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 目前中级财务会计的课程特点:教学量大,基本概念多,教学内容基本按照会计准则进行编排讲解,可以说是会计准则的翻版,缺乏整体连贯性;课程内容不断更新,难度较大,相关的具体业务处理手段与现时的最新会计准则的修改密切相关,使理论教学跟不上实践教学内容,从历届学生反馈的信息可以了解到学生普遍反映该门课程很难掌握,特别是前期会计学原理没学好的同学更是望而却步;实践操作性强,以理论为依据,重点培养学生特定会计主体经济业务进行核算监督的能力,为以后的财务会计工作打基础。 现阶段中级财务会计教学的实际效果不很理想,其问题的出现可以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会计专业教师大多没有经过专业系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训练,难免在教学过程中生搬硬套、照本宣科,使整个教学内容缺乏系统连贯性,更谈不上吸引学生的生动趣味性;学生前期专业基础不扎实,学到的知识不完整、不系统,学习方法也不科学,概念不理解主要靠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课程实践环节也是应付差事,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笔者认为最主要的问题还是出在课堂教学上,因为学生所接受的知识都是从课堂上获取的,如果课堂教学质量差就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分析总结目前的中级财务会计的课堂教学仍然采用传统的课堂幻灯片和板书形式,这种方式相对传统的纯板书形式是有所进步的,它结束了以前手工板书的繁重工作和效率低下模式,在计算机媒体技术的辅助下,出现了文字、图像和音频内容,大大充实了课堂教学内容,教学信息量也成倍上升,使教师从繁重的板书工作中解脱出来,更多地关注如何在课堂上教授更多的内容。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幻灯片模式图文并茂、信息量大,教师制作方便播放快捷并且可以反复使用、随意修改,这是它的突出优点,但是并非所有课程都适用这种方式,比如在中级财务会计教学过程中如果单纯采用 T方式虽然能保证课程内容能顺利讲授完,但学生普遍反应速度太快跟不上老师节奏。如在存货、负债、费用、收入和利润和财务报告等章节,有些实例老师必须在黑板上进行演示或单独进行详细剖析,这样学生更易消化理解。如果采用幻灯片形式会一带而过忽略其中的细节,学生似懂非懂抓不住课程重点从而影响后面的学习。其实在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中贯穿着很多这样小知识点,采用 T形式很难在课堂上讲解透彻,若采用板书形式又会影响教学进度,所以需要探索一种新的教学资源来解决这个问题,微课的出现正好弥补了这个缺陷。 2 微课教学应用 微课的概念自从2011年首次提出来后迅速在教育领域传播开来,它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在相关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国家教育部高度重视微课建设并在全国各地的教育领域开展了各类微课大赛,以此来提升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和课堂教学能力,并最终带动相关专业和学科的发展。微课主要特征表现为:选题突出和内容短小实用,并且支持网络流媒体的多种播放形式,适合学生灵活的在移动终端自由学习,也非常适合教师对自己上课内容的研究与反思。教师可以将教学时使用的多媒体课件做成微课,建造微教学资源平台,使微课具有教学案例的特征,并尝试对教学模式进行多元化形式探索,以此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师的专业水平,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把微课引入到中级财务会计教学中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探索,中级财务会计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课程,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掌握程度关系到后续课程的学习。微课教学模式可以改变以往单纯幻灯片讲解的教学方式,并可以适当增加中级财务会计实训部分的内容,将一部分基本理论概念的学习安排在课下,鼓励学生通过预习和复习的自主学习来提高效率,最大化的延长老师教学时间和学生学习时间,具体方式可以按如下步骤进行:(1)教师在课前要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进度表和教学实施方案,并依据教学实施方案进行讲授,将每节课的知识点划分为有关联的片状结构,这样经过细化后的知识点有助于教师决定制作微课的具体内容。(2)教师在制作微课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具体内容加入图片、视频和动画等多种形式,对于重难点内容可以进行特殊标注,微课制作完成后在学生资源平台上共享,可要求学生在课前通过学习微课视频完成相关的课前预习工作。(3)教师可以建立微课论坛,在论坛里可以要求学生充分讨论教学内容和课后作业,并以组为单位把问题比较集中的内容公布到论坛里为制作微课提供素材,教师可以根据情况把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制作成微课。(4)学生应及时进行课堂反馈,学生在完成所布置任务的任务后,要及时向老师反馈意见,教师要根据学生所反馈的意见对微课内容进行调整。 3 结束语 当然,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微课模式探索不仅跟教师和学生的互动相关,也跟学校的整个信息化媒体教学资源平台以及对微课教学的重视程度有关,学校要积极搭建数字化教学平台,如教学资源共享网络、教师网上答疑平台和微课制作资源共享平台等。重视培养教师和学生的信息化能力,包括运用信息工具、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等的能力,信息能力贯穿整个中级财务会计教与学的过程中,对学生学好这门课程,教师教好这门课程起到重要的作用。实践也证明,信息能力高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比较容易得解决遇到的问题,信息能力高的老师其课堂教学效果也比较好,整个课堂生动活泼,师生互动融洽,课下辅导答疑及时,学生学习兴趣较高。微课模式在中级财务会计教学中的应用是一个探索过程,它需要教师经验的不断积累和学生学习效果的不断反馈,其形式和内容会随着教学的发展得到不断完善。 中级财务会计论文:中级财务会计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摘要:我国全面实施新会计准则的修订内容,这一举措给我国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带来巨大影响。在本文中,笔者从新会计准则修订后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的有关问题入手,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改良建议,为提升我国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水平提供了参考资料。 关键词:中级财务会计;教学方法改革;新会计准则 长期以来,中级财务会计课程都是我国会计学专业学生所最为重视的一门学科。2014年7月,我国全面实施新会计准则的相关修订内容,这给财务会计教学课程带来了很大影响。从教学内容来看,各项会计要素在核算的过程中将更为规范与具体。怎么让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会计知识、掌握各项操作,成为很多教学工作者研究的重点。 一、新会计准则修订后中级财务会计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一)教师需要完成更多的备课量,无法及时更新新知识 2007年,我国开始在上市公司中实施新会计准则,不久后,新会计准则开始全面实施。该准则的实施给我国中级财务会计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影响,很多教学内容都有所调整。2014年实施的各项修订内容,尽管能够完善原准则中的有关内容,但是相关教师在极短的时间内难以全面更新知识,教学工作一度出现停滞不前的局面。 (二)知识点增多,教学学时不够 在修订内容实施之后,教学内容中增加了很多知识点。几乎各个章节里都新增了许多专业知识点,而且具体的核算规定也非常繁琐。相比以往的教学来说,课时不变的情况下,教学压力非常大。如此多的知识点,要求教师在短时间内传授给学生,学生还要充分理解,这一点非常困难。 (三)多侧重于理论方面,实践教学不到位 在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中,实践教学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有助于学生提升实际操作能力,更好地掌握会计这门课程。然而在现实中,实践教学往往被忽视,难以有效开展,学生无法深入掌握各种会计核算要领。除此之外,因为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中涉及到的知识量非常大,原本的课时就不够,又怎么能安排实践教学呢。在很多情况下,理论知识能够完全教授完就已经很不错了,学生根本没有机会动手实践。如果在当前的授课过程中增加实践教学内容,那么理论专业知识的教学时间将会进一步被压缩,难以完成教学任务。 (四)教学方式过于单一,相关教材不够全面 当前中级财务会计教学中所选用的教材为财经类院校出版的教材,很多教学带有习题及案例指导,该方面的不足之处在于:相关习题的答案不够准确,很多答案没有及时更新,还是准则修订之前的内容;相关的PPT过于简单,和教材雷同,缺乏实用性。在教学方式上主要为课堂授课式的模式,因为学生的数量非常多,在学时紧张的情况下,仅仅使用案例分析和短时间分组讨论的方式并不能够解决很多实际问题。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忽视操作方面。时间一长,学生的学习热情必然下降,学习成绩必然受到影响。 二、改良中级财务会计教学的有关建议 (一)组织培训,及时更新教师的知识 针对会计准则修订后的内容,相关部门应加强培训,使得教师能够快速更新知识,从而投入到教学活动中。相关院校应重视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及时举办各种培训课程与交流活动,使得教师能够获得最前沿的学科知识,并用于教学中。相关教师可以就新会计准则中存在的问题展开思考,积极投入到该方面的研究课题中,有利地推动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 (二)科学地设置学时,重视实践教学 中级财务会计教学涉及到大量的知识点,针对此,各大院校应重新根据学科的特点,合理地设置教学学时。这样一来,教师能够拥有充足的时间来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使得学生更加深入地掌握这门学科。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兴趣能够被充分调动,便于学生自主投入到这门学科的学习中来。借助校企合作,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使得学生能够真正进行实务操作。 (三)结合最新修订内容,编写新教材 相关院校可以根据最新修订的有关内容,组织学科力量,编写新的教材。新教材应符合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涵盖新会计准则修订后的最新内容。在编写的过程中,教师能够更深刻地领悟新会计准则中的相关调整内容,从而更好地展开教学获得活动。教材的及时更新也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门课程。在案例与习题方面,学校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在校外内部实现资源共享,为教师与学生提供便利。 (四)优化教学方法,增加案例部分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运用分组学习与文献讨论等方式,避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针对这一专业知识点繁杂的特点,教师可以针对每章节构建起知识点图表,从而向学生展现各个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便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相关理论。针对那些关系密切的章节,教师可以安排学生集中讨论,增加理解的深度。 三、结语 中级财务会计教学承担着向社会输送优秀财务会计人才的职责,对国民经济建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应从自身出发,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不断提高自我的教学水平,从而更深刻地向学生传授财务会计知识。在教学过程中,除了理论知识外,教师还应该重视实践教学,通过案例教学与实习等多种路径,使得学生的实务操作水平得以提升。 中级财务会计论文:职业院校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一体化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摘 要: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是目前职业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的专业核心课程。由于其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因此对于职校生的就业有着特殊的意义。本文对中级财务会计一体化教学进行了分析研究,意在提升职业院校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中级 会计 一体化教学 会计是随着人类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发展并不断完善起来的。到了20世纪初,近代会计进入现代会计阶段,公认会计原则和执业会计师制度是现代会计最基本的特征,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渗透到会计领域,使传统会计分化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其中财务会计是以会计标准为依据,通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程序,对企业的资金及其运动进行反映和控制,旨在为企业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会计信息的对外报告会计。其实质是一套信息系统,也是一种管理活动,管理是信息提供的目的。财务会计同旨在为企业内部管理当局提供经营决策所需的管理会计相配合,共同服务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企业。正是由于财务会计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就使得职业院校的会计专业也相应地将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一体化教学作为课改、教研的重要课题,力求通过理论与实训教学的有机结合,实现教学大纲规定的课程人才培养目标。 一、职业院校中级财务会计一体化教学的意义 1.适应新规则的需要 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等38个具体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并于2007年1月1日起首先在上市公司开始实施,随后其他企业跟进实施。确立了以基本准则为主导、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为具体规范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创造了一个既坚持中国特色又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会计准则制定实施模式,这一切都对会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 2.激发学习兴趣 职校由于受到高中、大学扩招的影响,其生源素质逐年降低。不少来自偏远农村、山区的学生并未接受完整、系统的素质教育。他们选择会计专业,往往只是看到社会上会计人才的高薪与高待遇。但随着理论教学的深入,很多学生越来越难以理解课堂教学内容,进而从丧失学习兴趣发展到厌学、逃课。 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自觉地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成为提高会计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 3.专业发展的需要 职业院校的会计专业一度曾是学校招生的“金牌”专业,每年的招生人数都位居各专业招生人数之首。但近几年会计专业建设却进入了发展的瓶颈期。 一方面由于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导致职业院校师资流失严重;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待遇偏低,难以招聘到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来任教。这就要求专业建设要转变传统理念,加大课程建设力度,以适应当前的形势与环境。 二、职业院校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一体化教学的实践 1.明确培养目标 职业院校办学层次的特殊性,决定了人才培养目标的特殊性。以往我们的专业课程培养目标许多都与市场、企业脱节,导致我们培养的毕业生学无所用。因此我们把《中级财务会计》一体化教学的培养目标定位于以市场为导向,以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为准绳,培养高级应用型会计人才。 2.明确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选择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过去笔者学校选择的教材大多已是20世纪90年代的老课本,许多内容远远滞后于当前会计专业发展。为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坚持引进最新观点、最新成果,以最新的会计法律法规、相关法律法规和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为指导,汲取、借鉴近年来我国财会研究的最新成果和中外著作的精华,并结合企业一线财会人员从事会计实务的经验,力争教学内容具有新颖性、前瞻性、实用性。 3.明确教学重点 职业院校学制较短,学生真正在校学习时间只有2年左右,在此期间还要接受大量的基础素质教育及相关专业课程教育。因此在讲授中级财务会计课程过程中,如果片面追求面面俱到,往往会适得其反,学生囫囵吞枣,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针对这种状况应以市场为导向,紧密结合社会对会计人才的要求,突出会计专业素质和操作技能的培养,将理论与实务紧密结合在一起,将专业素质、操作技能的培养融合在各章节的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进行能力的培养,从而创建起立体会计知识实训体系。 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力争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条理化,简单问题通俗化、直观化,让每位学生都尽可能地理解、吃透讲课内容。 总之,职业院校在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职校生的实际学情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为学生专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江西省冶金技师学院(江西冶金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护理论文:关于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教学法对护理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影响的研究进展 论文关键词:PBL教学;终身学习能力;护理学生 论文摘要:介绍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教学法概况及应用,综述PBL教学对护理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影响的研究进展,包括PBL教学对护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评判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自我监控能力及终身学习意识的影响。 随着终身学习在世界各国的广泛盛行,培养护理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已是当代护理教育工作者必有的教育意识和教学任务,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学生长期依赖教师满堂灌的知识讲授,极大束缚了学生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因此,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应用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教学法,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1 终身学习能力概况 终身学习能力是指一个人终身学习的一些基本特征,学生终身学习则认为是学生具有独立自主的思维能力,在学习上能自主探索,在心理上能自行调节,在思想上能自我教育,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能正确处理与社会、自然的关系。20世纪70年代,国外的护理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应用了研究性的学习方法,如PBL教学、个案学习法、任务驱动式和启发式等研究性的学习方法。国际护士联盟发表了题为“转变护理教育”的号召,要求护理教育将是基于研究性教学,强调学生的特长和能力的发展,以促进终身学习能力。由此可见,国外护理教学不但广泛应用了PBL教学法,并强调了研究性学习方法与终身学习能力的关系。 2 PBL教学法概况 PBL教学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实施研究性学习中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以病人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讨论式教学,通常6名~8名学生1个导师,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思维、推理分析,导师只起导向作用l。1969年,PBL教学在加拿大被首先引入医学领域,其关键是把对卫生保健的分析作为获取和应用知识的主要方法,以独立发展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美国的护理教育中将PBL教学法广泛应用于不同层次的教学;东京女子医科大学开展PBL教学,且成为学校的特色教学法而被确立。 20世纪末,PBL教学法引入我国的医学院校,随后将PBL应用于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上,并将PBL教学模式引入到课程教学改革中,将护理研究、护理管理、护理伦理重新组合,设置了《问题解决的基本技能和策略》的综合课程,节省了教学时数,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国护理教育将PBL法应用于护理查房和护理记录的书写中,且在不同层次的护理基础学、临床护理学、护理伦理学等中应用了PBL教学,使得PBL教学模式在护理教育领域中日趋完善。 3 PBL教学对护理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影响 3.1对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自主学习也是自我导向学习,就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学习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大胆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构建新的知识。PBL教学是通过提高学习策略水平进行高效的自主学习。PBL教学多问题、多资源、讨论式的民主学习方式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帮助形成了持久的学习动机,增强对学习的自我责任感。同时,小组学习减轻了学习者的焦虑感,培养了学习者的合作精神,使其充分认识知识、能力、创新素质是在师生互动中得到的,让学习者逐渐掌握了学习策略,并能运用恰当的学习技巧和策略从事有效的独立学习。PBL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使用学习策略,不仅有利于他们把握学习方向,采用科学的途径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有助于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3.2对评判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影响评判性思维也称批判性思维,是指个体在复杂的情境中,能灵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选择,在反思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推理,从而作出合理的判断和正确取舍的高级思维方法及形式。PBL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包括对同学、对老师和对课本的质疑,从而提高学生的评判思维,增加选择知识和信息的能力,教师对提出问题的同学给予肯定,小组讨论中对病例问题的相互争论,团体的合作,使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显著提高。PBL提供了一种良好的轻松的学习环境。学习中的资源环境、问题情景、小组讨论、自由争论带来了一种宽松、自由的学习气氛,民主的师生关系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学生在PBL支持性学习环境中,开拓了思路,启迪了各种横向思维,不断挖掘潜力,开拓和丰富了创新思维,提高了学习的自主性。 3.3对自我监控能力的影响PBL教学活动中学生根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问题的难易度来安排学习时间、内容和计划,这是一种对学习的控制。对自己学习负责的学生总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运用这种自我控制力指导学习。PBL教学活动中学生在学习中常有自我评估知识的需要,要进行评估自己和他人,并进行信息管理的反思及评判性思维,从而去指导和控制其学习行为,锻炼意志的控制力引。 3.4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自主学习是终身学习的前提,终身学习意识又为自主学习提供了动力。PBL教学中一个又一个问题的出现,查找资料中的疑惑,对于其他小组掌握的新知识点以及书本知识与临床新知识的差距等,都使学生意识到知识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过程,教育是一个终身学习过程,从而培养起终身学习的意识。 4 问题与展望 PBL教学法是一种培养和提高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目前,PBL教学法在护理教学中已得到广泛应用,但尚待进一步改善,如PBL病例问题的设置要求、PBL教学环境的改善、后进学生积极性的调动以及如何提高小组汇报的效果等。因此,不能照搬国外经典的PBL模式,应将传统教学与PBL教学相结合,尽快发展和完善适合我国护理学生的PBL教学模式,提高护理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使其在今后的护理工作中不断汲取新知识、新技术,从而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我国护理事业的发展。 基础护理论文:临床护理路径教学法在护生实习前基础护理技能培训中的应用 摘 要:本文通过实验探讨临床护理路径情景模拟教学法在护生实习前基础护理技能培训中的应用效果。实验将80名护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cnp)情景模拟教学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lbl),随后评价两组教学效果。经过考核测评,实验组护生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在护生实习前基础护理技能培训中,采用临床护理路径(cnp)情景模拟教学法,不仅能提高护生实习前基础护理技能培训的效果,还能提高护生评判性思维、临床护患沟通等方面的职业核心能力。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教学法?实习前基础护理培训 临床实习是护生整个学习过程中关键的环节,是护生整合知识,理论联系实际,最终走向工作岗位重要的阶段。护生从学校走进医院,面临环境陌生及角色的转变,操作技能不娴熟,一时难以适应。为使护生进入医院后尽快地适应医院护理工作,笔者所在学校对护生进行实习前基础护理技能的培训,以减少护生临床“休克”期,增强护生的信心,顺利实现角色转变。在培训过程中如何让护生既能融会贯通分散的基础护理技能,又能熟悉临床护理工作流程,还能在整体护理思想下运用护理程序去思考解决患者的问题,真正减少护生临床“休克”期,这是在培训中所必须思考的问题。传统的培训模式更强调的是对培训项目进行正确无误的练习与考核,在操作过程中不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更好地相结合,不能更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跨学科的、综合的、深化整体护理的整体医疗护理工作模式,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标准化护理方法,于20世纪80年代首次应用于健康保健领域,是一种科学高效的护理新模式。将该理念引入临床教学过程中,以临床路径为平台对临床医学学生组织教学的方法,称之为路径式教学法。本研究尝试将cnp模式引入到护生实习前基础护理技能培训中,利用该教学法系统性、多维性、动态性的优势,有效提高了培训效果,现报告如下。 一、实施方法 2012年6月1日至15日,80名2009护理“3+2”高职实习前护生被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人。实验组实施cnp教学方法,落实cnp教学要求: 第一,明确培训项目,根据培训目标结合临床,筛选临床典型案例设定临床护理路径图。 第二,学生科学分组,各选一名组长。 第三,培训前一周教师布置任务,并提供相关学习资料,各组学生自主学习相关理论知识。 第四,根据设定的临床护理路径图自主进行模拟演练,教师指导。 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教师示教、指导,学生练习。 培训结束后,进行考核。满分100分,其中临床技能操作70分,理论30分,对比两组成绩。 从两种教学法对学生成绩的影响可以看出,实验组各项成绩均优于对照组,经t检验,p 0.05,有显著性差异。详见下表。 1.临床护理路径(cnp)教学法培养了护生评判性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名高素质的护理人员必须要自己动脑思考遇到的问题,将自己的想法付诸行动,许多学者认为,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要靠“刻意的训练”。因此,在岗前培训中应用cnp教学法,以典型病例为导向,按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等设定临床护理路径图,其中融入了护理基础理论、护理程序、专科护理知识、操作技能等多方面的内容,在模拟演练中鼓励学生向自己提出挑战性问题,引导护生去分析和评判,从而获得最佳的护理方案。同时护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所学的临床知识进行整合与运用,从而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临床护理路径(cnp)教学法培养护生主动学习能力 cnp教学法以图表形式细化了培训内容和目标,护生清楚地知道每种案例每个阶段的护理重点和时间要求,这样就会促使他们有计划、有针对性、有步骤地进行自主学习,改变了护生在传统培训模式中的被动地位。并且临床护理路径图让护生明白什么时间做什么以及该怎么做,具有预见性。加之临床知识及操作技能在临床护理路径图中融会贯通,也大大增加了护生的自信心,从而真正提高了其自主学习性。 3.临床护理路径(cnp)教学法有助于实现护生在校学习与临床实际无缝对接 在岗前培训中应用cnp教学法,不仅强化了临床护理技能,更让护生在临床护理路径图中体验到医院实际护理的运行规律和制度,从而对临床护理工作有一个 面的了解。这样不仅缩短学校与实际临床之间的距离,也为学生步入临床护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减少护生临床“休克”期,增强护生的信心,顺利实现角色转变。另外,这也是培养和提高护生临床护理素质与道德观的一个重要环节。 4.临床护理路径(cnp)教学法有助于护生充分体验在护理程序工作方法下,完成整体护理的过程 在实习前培训这个阶段,护生已学完所有的临床课程,但他们在知识整合与融会贯通方面欠缺,致使学到的很多知识处于闲置状态。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跨学科的、综合的、深化整体护理的整体医疗护理工作模式。利用护理路径可满足患者在疾病发生、发展、转归过程中的各种健康需求,包括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开展临床护理路径教学,在模拟解决患者实际生理、心理、社会等诸多方面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充分体验在评判性思维下,以护理程序为工作方法,将分散的知识与技能融会贯通,完成整体护理,以达到有效培养学生核心胜任力,从而为更好地走进临床打下良好的基础。 基础护理论文:本科护生参与 基础护理学 实验准备的效果评价 【摘要】 目的 探讨护生参与《基础护理学》实验准备过程的应用效果。方法 从2008级本科护理专业班级中抽出1个班为实验组,在老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完成实验用物的准备;另外1个班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由实验技术人员提前统一准备用物。结果 课程结束后,两组在统一时间进行护理技能评价和考核,考核项目和考核标准均相同。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平均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护生参与《基础护理学》实验准备工作,有利于增强学生主动思考学习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关键词】 实验准备 基础护理学 护理教育 《基础护理学》是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课程之一,掌握基础护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是学习护理专业其他课程的基础。为保证护生更熟练的掌握各项操作技能,我校护理系在《基础护理学》实验教学中,指导护生参与部分实验项目的实验准备过程,探讨实验教学的改革方式,以提高实验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0年2月~6月,从本校2008级四年制本科护理专业班级中随机抽出1个班为实验组(42人),由老师指导护生亲自参与实验准备工作;另外1个班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44人)。两组学生入学前基本情况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且均通过前期护理学基础理论的学习,相同课程安排及相同老师讲授。 1.2 方法 实验组按照床号(3-4人/床)每次由1名同学提前半天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本次课的试验用物准备,并按照实验项目安排依次轮流,同时要求确保实验准备的质量。对照组按照传统实验教学方法,由实验技术人员在每次实验课前统一准备好本次实验所需用物,带教老师完成讲解和操作演示后,护生进行操作练习。两组实验带教教师采用统一的教学理念,且两组实验教学计划、考核项目及考核标准均相同。 1.3 评价 以护理技能考核成绩为主要依据,结合实验组问卷调查。 实验课程结束后,选取无菌操作技术、导尿法、注射法作为学期末统一考核项目,按实验用物准备、仪容仪表、技能操作、沟通交流、理论知识提问5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评,总分以100分计算。 2 结果 实验组护生对教学方法评价良好的占85.71%,评价一般的占14.29%;对照组对教学方法评价良好的占63.64%,评价一般的占36.36%。实验组操作考核成绩91.26±3.16分;对照组86.94±3.87,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 3 讨论 实验用物准备是《基础护理学》实验操作中的重要内容,传统实验教学方法中实验用物均由实验技术人员课前统一准备,护生用不着查资料、思考及创新,影响了护生对实验课的兴趣,抑制了护生主动参与实验的积极性[1],导致护生常课后机械记忆用物名称及用途,或忽视其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而通过护生参与实验准备工作,在相对轻松的氛围和老师的讲解中提前认识实验用物,可变被动记忆为主动求索,大大提高学生的操作熟练程度。通过观察发现,实验组护生在实验课操作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自信和大胆,操作思路更为清晰,操作过程更为流畅。 通过课前组织学生参与实验用物的准备,可有效促使学生提前预习实验课内容,巩固强化理论知识。笔者在实验课教学过程中发现,护生参与实验准备工作后,在试验课带教老师提问时回答更踊跃,对课本内容更为熟悉;在实验考核中理论知识提问部分也表现出明显的优势。由此说明护生并不是机械的将实验用物分类整理,而是通过提前对理论课的复习和实验课程的预习后,将护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实验操作流程有更整体更系统的认识,深刻理解每件实验用物的用途及必要性,学生主动参与和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基础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培养护生具备扎实的实践技能是护理专业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2]。指导护生参与《基础护理学》实验课程的用物准备,一方面有助于加强护生实验操作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另一方面通过护生自己主动思考提高评判性思维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缩小理论与实践的差距。可作为改革护理实践教学的方式之一,改善传统教学的弊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护生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护理人才。 基础护理论文:实践优质护理服务 从落实基础护理开始 【关键词】 优质护理;落实;基础护理 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21世纪的医疗护理优质服务,不仅仅是提高医疗护理人员素质管理,护理技术管理、护理环境管理、护理文化管理和护理制度管理等,更重要的是提升“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提高以整体护理为根本的护理服务质量,满足患者的需要。这是新时展的要求,也是现代护理服务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卫生部在今年初提出了“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主题是“夯实基础护理,提供满意服务”。我科为积极响应卫生部提出的号召,开展让“患者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的活动,制定了优质护理服务措施,认真落实基础护理,进一步提高了护理服务水平。 1 基础护理的理念 19世纪中叶,南丁格尔首创了科学的护理专业,掀开了现代护理学的历史,现代护理随着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的发展,护理工作的重心由“疾病护理”转变为“以服务对象为中心”甚至“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护理活动更注重人的整体性、自主性、生命内在质量的提高。在护理模式日新月异的今天,提高人性化的护理服务水平,以科学的护理程序为工作方法,以独立地为服务对象解决健康问题为目标,将“以人为本”的护理新理念渗透到护理实践的各个领域,从而推动护理事业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2 推行基础护理服务的意义 加强落实基础护理,可以协调、融洽护患关系,密切观察病情,了解患者需求,进行健康教育,提出预见性护理措施,提高整体护理水平。总之,做好基础护理,既要有现代护理学的新观念,又要有丰富扎实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知识,真正解决患者的需求,从而不断丰富和拓展护理服务内涵,促进护理工作更加贴近患者,提高全程护理质量,得到患者的认可,使护理工作更完善,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3 落实基础护理的措施 3.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我科收治高血压、糖尿病、骨关节疾病等老年患者较多,患者大多病程长、并发症多,需多次住院以控制病情发展。患者首次入院时,护理人员均要做到面带微笑起立迎接患者入院的15min内备好床单元,妥善安置,完成病史采集,做好入院宣教。鼓励患者和家属表达自己的需要和顾虑,建立信赖关系。 3.2 实施亲情护理 我科倡导“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以细节体现品质,在护理服务过程中,把“亲情”融入护理的全过程中,通过对患者关怀、尊重的服务理念,在亲情护理行为中,给患者一种依赖感、亲切感和安全感,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1)密切护患关系,加强沟通,让患者产生亲切感。根据患者的年龄及职务给予相应尊称,避免直呼床号与姓名,让患者感受到护理人员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体现了人文关怀。(2)加强科室间协调工作,对年龄大及行动不便的患者外出做检查及治疗时,由医护人员或陪护先进行预约,然后用轮椅陪同推送检查,避免了患者到处找地方及排队,等候时间长引发的其他危险因素发生。(3)建立军人住院登记本,在节日或生日期间主动送上一张贺卡、一束鲜花,出院后不定期进行电话随访,延伸护理关怀。(4)提高护理操作技术,建立绩效考核制度,提高患者满意度。组织护士进行“练兵”活动,定期进行业务考核,让每个护士都具备扎实的基本功。为减轻患者的痛苦,对血管条件不好的患者可采取点名护士为其进行操作,让患者得到满意服务。 3.3 创建“温馨”病房 保持病室及走廊安静整洁,病室物品放置有序,让患者住院期间有家一样的温暖,得到高质量的服务。护理人员淡妆上岗,微笑服务,每天坚持两次扫床,及时更换脏被服,保持床单元整洁;床头设有呼叫铃,患者如需帮助,按铃,护士会立即赶到帮忙;病室走廊悬挂我国古代名医的画像及简介,体现中医的专科特色;卫生间标有醒目的安全温馨提示,防跌防滑,减少了意外发生,让患者在住院期间住得舒适,能放心接受治疗。 3.4 加强基础护理 做好晨晚间护理,每周一进行一次生活护理,保持患者“三短六洁”,协助卧床患者洗头、理发、擦澡等;为行动不便的病人订餐并协助开饭;指导并帮助卧床患者进行有效咳嗽、翻身叩背及床上关节运动,解决患者的自理缺陷问题,鼓励自主活动,增强其自理能力。在对患者的亲切接触中,可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为医生提供及时的病情动态信息,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处理,融洽了医、护、患之间的关系。 3.5 提高健康教育质量 为使患者能够在疾病的各个阶段获得相关的健康知识,我科制定了专科疾病的健康教育计划,由责任护士定时进行健康教育。责任组长每月组织一次健康教育,讲解专科疾病的健康教育知识,使患者得到及时的指导,建立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控制了疾病的发生发展。 4 总结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是医院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我科通过临床实践,认为要更好地实践优质护理服务,必须从落实基础护理开始,只有认真落实基础护理,才能更好地把优质服务理念深深扎根于每个护理人员心中。在提供基础护理服务和专业技术服务的同时,我科通过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实施亲情护理,提高护理操作技术,创建温馨病房,加强基础护理等措施。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在为患者创造安静、舒适休养环境的同时,还带给患者全新的健康理念和被尊重、被关注的良好感受,提高了优质护理服务质量,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让患者切实感受到优质的护理。 基础护理论文:开展优质服务做好基础护理的临床意义 【摘要】 目的:通过对护理服务的研究,优质服务及基础护理的开展,来塑造护理人员的新形象,从而提高各科室的护理质量。方法:对某乡镇医院的医护人员进行调查,由此来研究分析基础护理的准确性。优质的基础护理服务要求护理人员有强烈的服务理念,在营造温馨的服务氛围的同时,能提供人文关怀服务,做好每一个细节,并注意加强护患之间的沟通,从而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结果:提升护理人员的素质,是向患者提供优质满意的服务,形成融洽的护患关系的前提。护理人员在提高患者满意度的同时,也为医院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结论:拓展护理服务的新内涵,塑造护理人员的新形象,提升护理队伍的综合素质,提高专科护理的质量,从而满足患者的身心需求。 【关键词】 优质服务;基础护理;临床意义 基础护理主要包括生活护理、压疮护理、晚间护理、晨间护理、口腔护理等,这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医生对患者进行诊疗过程中的的主要内容。医生对基础护理的认知是影响基础护理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护理人员一定要提高基础护理的质量。本文将就五种基础护理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做简单的分析,现报告如下。 1 基础护理的研究对象 2011年1月,某乡镇医院按照比例选取了96名医护人员进行调查。调查的主要内容是医护人员的基础护理水平以及医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待患者的态度等。其中,共有医生35名,护理人员61名。调查中发现,医护人员对基础护理都保持着科学的态度,这表明医生与护理人员的职责分工极为明确。调查结果证明,加强医护人员对新技术、新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能力,是理清基础护理与生活护理的关系,提高医护人员掌握基础护理知识的准确性,以及提高基础护理质量和服务的重要因素。 2 五个护理在基础护理中的含义 2.1 压疮护理是基础护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指标,护理人员应时刻防止压疮的紧急发生,这也是急诊科科室护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2.2 晚间护理是为患者提供良好睡眠的主要因素,医护人员需要按照相关规定和程序在护理的过程中进行操作。而要想使晚间护理的服务效果达到目标及需求,要想满足患者的要求,就要在护理过程中找到问题所在,并据此制订出一套可行的方案,再认真地加以实施。 2.3 生活护理是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的一项最基本的护理工作,其内容包含了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整个过程。在整个诊疗期间,患者都是需要被关怀和照顾的。护理人员应该在患者从患病到痊愈的整个过程中,对患者的饮食、环境、卫生、睡眠、活动等生活内容进行精心合理的安排。 2.4 晨间护理是为了防止患者并发症的再次发生,使患者在护理中体会到清洁感和舒适感。医护人员应该在对患者的病情加以了解和观察的情况下,为患者提供治疗和诊断。晨间护理的主要内容便是保持患者病床和病室的清洁卫生。 2.5 口腔护理对于患者来说,是有利于其进行住院治疗及恢复健康的,应积极应对。口腔护理一般采用含漱与刷牙的方式,来预防口腔内微生物的增长或抵触细菌在口腔内的繁殖生长,从而达到清除口腔异味,使口腔内部清新与舒适的目的。 3 分析与讨论 3.1树立新理念,拓展新内涵 护理服务不仅体现护理学科的价值,更是乡镇医院赢得患者信赖的基础。护理部要积极宣传护理服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引导全院护理人员更新观念 ,大力推行人性化服务。 3.2 塑造新形象,提升综合素质 医院应积极开展素质教育,组织全院护理人员利用工余时间进行职业道德、礼仪、心理、护理理论、技术操作等方面的学习,使医护人员自身的仪态、语言、沟通技巧、专业知识、操作技能等有明显的进步,从而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整体形象,促进专科护理的发展。 3.3 人性化的护理服务措施 3.3.1 营造温馨的氛围 注重乡镇医院的文化建设,将现代人文文化融入环境中,营造高层次的服务理念和人文关怀。营造舒适的环境,使患者身心愉悦。 3.3.2 提供优质的服务 把患者的需求作为首要任务,以优质的服务流程来完成患者的需求,以患者对服务的满意度为目标,用以检验服务的实际效果,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 3.3.3 注重细节服务 在细节上做文章,让细节成就精品。坚持推广人性化的服务,让每一份真情填满服务的每一个细节中。例如,在各科的看诊室放置饮水机和一次性水杯,提供给患者使用;在每个看诊位提供患者放置私人物品的空间。 3.3.4 加强沟通和理解 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要积极沟通,护理人员要多理解患者的痛苦,给予患者除治疗之外更多的服务,在心灵上多加关爱及慰藉患者。 4 结论 4.1 创新护理模式,提高专科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4.1.1 我们现有的护理模式与世界先进的护理模式尚存在一定的距离,这并不符合我们对于护理质量的追求理念。思想观念对护理实践起着决定性作用。我们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在乡镇医院制定出严格的规章制度,建立奖惩制度,把基础护理放入护理工作的概念里,这也是对基础护理质量确切有效的保证。 4.1.2 加大对生活护理的管理力度,将基础护理列入各级护理管理者的质量监控之中,强化基础护理的质前控制、环节控制和终末控制。 4.1.3 实行人性化服务护理模式,拓展护理服务新内涵,对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督促并激励护理人员通过多种途径熟练掌握专科知识和技术,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丰富相关学科和边缘学科知识,尤其是心理学、伦理学、交际学、人文科学和管理知识等,进一步提高个人修养、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操作能力、沟通技巧等综合素质,从而提升专科护理的质量。 4.1.4 低投入高产出,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介于当今社会医疗事业的发展及医疗机构的日益增加,医疗系统的竞争极为激烈,在这样的情形下,只有取得患者的信任,乡镇医院才有深度发展的希望。为了在激励的竞争中取得胜利,乡镇医院必须扎实稳打,保持和谐发展,让人性化服务为乡镇医院注入无限的生机和活力,成为乡镇医院异军突起的核心竞争力。 基础护理论文:运用Excel表格管理护理人员基础档案初探 随着数字技术平台的日趋流行,医院档案管理发展的趋势将由传统的人工管理进入计算机管理的状态,通过运用excel表格对护理人员信息资料进行管理,不仅具有易学、易用、效率高、资料永久性保存、改写启用方便的优点,而且减少了存储空间,达到了快速运算、快速查询的目的,使护理资料的管理更加规范,提高了工作效率。未购买护理管理软件的中小型医院均可使用。我院护理人员信息库的建立,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现将应用方法介绍如下: 1 基本资料 随着医院规模的不断扩大,我院护理人员由2005年的257人增加到现在的730人,护理部除了监督检查护理质量管理工作的落实情况外,由于大批新护士的进入,组织落实护理人员的业务学习与技术训练成为护理部工作的重点。为了更好地掌握全院护理人员的整体情况,科学合理的利用护理人力资源,我院选派专人对全院护理人员的各类资料进行了完整的收集,运用excel表格对人员进行宏观控制,达到了合理分配、动态调整的目的。收集资料如下:人员基本信息、职称变动时间、各年度考核内容及成绩、继续教育、论文及科研成果、奖惩登记、外出进修、担任授课、开展新业务、差错事故、出勤情况等。 2 信息分区 2.1基本信息区 包括科室、姓名、出生年月、族别、学历、毕业学校、注册情况、注册号、政治面貌、参加工作时间、来院时间、任职情况(在职或聘用)、聘用时间。 2.2职称变动区 职称变动年限及所任职称(例如:2001护理师、2006主管护理师)。 2.3技术考核区 理论考核、技能操作考核的考核时间、内容、成绩及名次(例如:{2006.9吸氧95、36}),即第三季度考核吸氧技术,成绩95分,排名36名。 2.4附加项目区 继续教育、论文及科研成果、奖惩登记、外出进修、担任授课、开展新业务、差错事故、出勤情况、新来院人员的轮转等。 3 功能及运用 3.1准确掌握人员变动 近年我院面向社会招聘大量护理人员,护理队伍的不稳定成为护理管理的难点,由于各种原因护理人员流失频率高,手工书写的护理人员花名册经常进行修改,管理人员利用计算机,运用excel 表格具有“填充柄”的功能,将内置序列号批量填充,快速输入序列号,准确掌握人员变动情况。 3.2项目分区清晰,人员对位准确 在excel 表格窗口菜单选项中进行任意拆分或冻结窗格的操作,使工作表清晰明了,方便查询。 3.3灵活运用自定义筛选 在excel 表格数据菜单选项中选择自动筛选功能,对上述各信息区所包含内容可进行任意点击,有利于管理人员查询各区间人员情况;利用自定义选项可以方便查询任意年度区间人员情况。 3.4简化护理人员考核分析程序 利用excel 表格自动求和(∑)按钮,在技术考核区可进行数据分析,通过自动筛选对分数区间值进行设定,求出各分数段所占比例,对各项考核成绩进行分析及评价,也可通过执行“格式条件格式”,在弹出的“条件格式”对话框中,让数据显示不同颜色,对成绩进行分析,加强了对护理人员三基三严的管理。 3.5快速切换工作表,方便查询 利用excel中三表“嵌套”成一表的工作模块,可快速切换工作表,查找信息方便快捷。 4 运用体会 4.1具有科学性 护理人员技术档案由护理部统一管理,有助于护理管理者一目了然地了解每一位护理人员的业务理论、操作技能水平,同时为护士今后的晋升、考核、评优、解聘提供客观公正的参考依据。 4.2具有动态性 档案记录着每一名护理人员从到医院那天起的工作、学习、技术考核、职称晋升、进修学习的历程。所有资料由护理部设专人负责对具体内容及时进行补充完善,定期进行系统维护,以确保各项数据的连续性。 4.3具有系统性 信息库为每位护士建立了基本信息、技术操作考核及各项附加项目区,包含了护理人员的全部工作学习情况。 4.4具有及时性 一是能随时查阅、打印、补充各种信息并获取资料,及时作各种登记、统计工作;二是管理者能通过信息表及时掌握全院护理人员情况,作为奖励、任用、晋级、晋职的参考。 4.5具有准确性 操作方便快捷,获取资料及时,如在护理人员晋升职称时,都要填写护士的基本情况和业务技术状况,以往是发各种表先让护士填写,再进行汇总,既麻烦,又影响护士的工作。应用excel表格使上报的数据及时又准确,而且避免发生遗漏。 护理人员档案信息库的建立,在护理管理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往的文档式管理,资料占空间较大,经常因管理不善造成资料丢失,查阅费时费力,存档资料书写因管理人员不同,格式及字体各异,不统一,不规范。运用excel表格对护理人员档案信息进行管理,具有操作方便、快捷、内容更新、更准确及时等优点,不仅为专业技术人员提供有效的服务,而且有力地提高了护理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基础护理论文:基础护理对策探讨论文 【摘要】加强医药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要不断缩小医药收入的比例,转变传统的“重医疗轻护理、重专业轻基础、重技术轻服务”观念,卫生部强调加强医院临床护理工作及相关服务规范性要求,为临床护理工作今后发展的走向指明了方向,我院从加强基础护理服务管理入手,把临床护理和常规服务进行有机结合;通过倡导科学的医院文化,引导医院全员护士角色转变;建立基础护理服务的情景管理模式,改进和完善护理质量管理体系;建立适宜医院管理的监督、考核办法,引入正负激励机制。从而为患者提供了更加优质的服务。 【关键词】基础护理医院文化角色转变激励对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医药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医药收入比例的缩小,传统的“重医疗轻护理、重专业轻基础、重技术轻服务”等观念受到较大冲击,特别是自卫生部下发《关于加强医院临床护理工作的通知》及卫生部基础护理服务项目及相关服务规范以政策性文件出台后,我院从基础护理管理上下大功夫,运行以来,患者对医院的医护满意度由原来的92.1%上升到97.3%,医疗护患纠纷明显下降。结合工作实践,浅谈一下就加强临床基础护理服务,提高护理管理质量的策略。 1、要从加强基础护理服务管理入手,把临床护理和常规服务有机结合起来。护理是医疗卫生服务的基础性工作,基础护理服务的科学实施是目前护理管理的重中之重。因为基础护理服务往往是患者直观感受、且是医院良好形象的体现,同时也是护理人员容易忽略、甚至是不屑去认真做的事情。因此要从强化管理入手,明确分级护理管理责任制,护理部要组织各级护理人员学习相关文件精神,分析医院基础护理服务管理和服务上存在的问题,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成立基础护理服务质量管理委员会和基础护理试点检查工作领导小组,明确护理部-总护士长-护士长分级管理责任制;护理管理者要起到组织、协调、引导、贯彻、督导的作用,要努力改变医院“护理配置不足,护理文书繁杂,工作任务繁重,基础护理服务难以满足患者需求”的不良现状,减少护患矛盾,使患者对医疗水平整体满意度明显提高。 2、要倡导有科学理念的医院文化,建立有特色的护理工作新模式。医院文化是医院发展的灵魂和精髓。优秀的医院文化不仅具有导向性、激励性和约束性,更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一旦确立,便会呈现潜在、稳定、持久和广泛的作用[1]。重视基础护理工作、加强开展临床护理管理,就是要建立独特的医院文化,要有国际化的先进护理理念,这将对未来护理工作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要有一定的政策支持,来保障促进护理人力资源合理配置;要从加强基础护理服务宣传入手,既取得公众理解、又争取政策支持。 医院医务科、护理部要根据护理人员的不同层次需求,积极配合医院协调各个科室对护理人力资源进行再集中、再调整,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把辅助科室的护理人员充实到临床一线,重归护理岗位,改进护理排班制和工作流程;要实施护理人员绩效工资并实施考核,绩效要倾斜到临床一线,从而提高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 3、要培养适应新形势需要的护理工作者,引导医院全员护士角色转变。面对角色新改变,组织护理人员认真学习我国首次将护理教科书中有关的基础护理内容上升到政策性高度的《住院患者基础护理项目》《基础护理工作规范》和《常规临床护理技术服务规范》(试行)明确了护理工作方向、更新了护理服务理念,让护理人员了解当代护理人员需为患者做些什么?要注意什么?要达到什么标准?目前医院招录的非在编护理人员较多,知识结构参差不齐,需要系统的培训,才能达到基础护理工作规范要求,针对这个问题,护理部举办多期加强工作责任感、医德感、和患者的亲密感及良好沟通的技巧和适宜方式的培训,取得较好的效果。在日常工作中,做好对患者的沟通解释工作,将有助于患者做出正确的判断,并可提高患者的满意度[2]。 4、要建立基础护理服务的情景管理模式,改进和完善护理质量管理体系。“情境管理模式”理论认为我们在管理团队时,不能用一成不变的方法,而要随着情况和环境的改变及员工的不同,而改变我们管理的方式。要建立情景管理模式,进行因势利导,比如我院开展的“优质基础护理服务示范病区”,选择了开展基础护理服务项目较多的神经内科、骨科、烧伤科作为第一批示范病区,为患者提供无陪护服务,实施护士分层级管理,实行护理组组长负责制,床位护士、辅助护士和护理员协助配合,护理员工作为护理人力不足的补充,不同层级的护士明确相应的岗位职责,完成相应的护理任务,达到全程化、无缝隙的护理服务。取消一般患者护理记录,采用表格化护理记录,使护士有更多时间深入病房,为患者提供直接的护理服务。根据护士执行愿意程度,采取参与、支持、授权、命令四种领导方式,提高工作效率。超级秘书网 5、要建立适宜医院管理的规范、监督、考核的新办法,建立长效激励机制。制定标准、执行标准是质量管理模式的基础,不论推行任何形式的质量管理模式,都是以制定标准、执行标准为基础展开的,都要重视标准化工作[3]。护士长每日负责常规工作及各项基础护理措施落实和执行标准情况,基础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每周按本院制定标准检查一次和不定期检查,基础护理试点检查工作领导小组适时进行督查、考核、研讨、评价,鼓励一线医务人员注意发现医院设施、流程安排、制度实施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隐患,挖掘工作中的良好建议[4],以促进基础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扩大基础护理示范病房工作,达到全院推进。同时根据《住院患者基础护理项目(试行)》的要求的标准,制定“入院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并收集、整理、和归纳“调查表”新反馈的患者的建议,修订医院的基础护理细则,改进护理工作。 基础护理论文:提高基础护理教导刍议 首先你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爱自己的学生,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放学后,和学生以朋友身份相处,这样学生才能尊重你,才能接授你传授的知识。解除师生间陌生和惧怕的心理,针对那些对学习毫无兴趣的学生尽量避免严厉的指责和排斥,而是走进学生们的心里,尽量找出不学习的根本原因,解除影响学生学习的压力因素。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自己的专业有了兴趣,才能上好基础护理课程。 做好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贯彻科学性和思想性通过教学,使学生对护理专业有一定的认识,明确学习目的,使学生能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并认识护理学是研究人体疾病护理规律性的一门科学,是医疗卫生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疗和护理,既有分工,又有紧密配合。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基础护理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的认识,在讲胃肠活动的观察及异常变化时的护理时,特别要讲清楚护士为病人进行二便的护理的意义,在于观察病人排泄物的性状、量、颜色、气味等。 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护士工作有很强的科学性,不但体现对病人的关怀,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大小便的观察能够发现排泄物中的异常变化及时为病人的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善于提出问题,重视激励因素为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尽量让课堂的学习气氛轻松而活跃。在授课时,营造学习的氛围。要善于提出问题,即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又锻炼了学生善于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给学生们展现自己的机会。即使答错了也要对学生积极学习的态度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样学生都会积极参与每一个问题的思考与解答,激励学生更加努力的学习。因为只有激励因素,才能使学生获得自尊和自我实现的愿望,提高学习效率。运用启发式教学和精讲多练的原则精讲护理技术操作理论,使学生练有基础。教材中的基本理论、原理、原则、重点、难点,要讲深讲透。要用具体事例加以阐明论证,并充分联系已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对操作要领力求简单明了。 这样使学生在正确理论指导下进行操作练习,而达到正规、系统、熟练与全面掌握的目的。授课时,要注意激发学生能够积极思维和自觉掌握知识。教给他们思考问题和推理问题的方法。如讲完脉搏测量后,就提出短绌脉如何测量的问题,使学生理解脉搏短绌是由于心肌收缩强弱不等,当心肌收缩弱与心输出量少时虽可以产生心音,但不能引起周围血管搏动所致。因此,启发学生要同时听心音以判断病情。断进行质量改进的效果,进而使护理质量不断提高,从该次实验结果也可以看出,通过绩效考核,护士的基础护理、心理护理等指标均高于对照阶段(P<0.05)。 护理管理者根据护士的考试结果,对护士进行培训与管理,并不断监督,定期检查和反馈,可以更好地改进和规范护士的行为,使护理人员产生了提高自身业绩的动力,并相互学习与督促。同时,绩效考核以多劳多得、优劳优得为原则,将护士的工作效果与工资合理分配,可以更好地激励护士学习和主动服务的热情。从实验结果我们也可以看出,实验阶段,护士考核成绩明显优于对照阶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绩效考核还将临床护理管理进行了标准化,且更加科学,其不再以以往的任务完成为标准,而是以护理效果、护理质量为标准,进而完善护理管理。但是,通过2011年的绩效考核制度我们也发现了几点影响因素:首先,护士要提供给患者多种护理服务,每种护理均有各自的测量方法,且有较多的潜在活动,因此缺少反应护士整体服务的指标。其次,护士提供给患者的护理服务,为个性化的且复杂的,护理绩效单纯从结果,或者过程进行评价,均不够客观,需要综合考量。 由于患者的病情复杂,护理服务质量与取得的结果并不存在绝对一致。因此,在绩效考核制度中需要一个长期有效的过程,需要不断努力和完善;其次,要完善各项评价体系,加强监督力度,并增加考核对护理人员的激励作用。同时还要重视绩效反馈,护理管理者要建立更科学的绩效考核标准,针对不同护理层次进行不同指标的制定,使绩效考核与护士岗位、技术、责任大小、质量、强度、值得道德等彼此符合。 作者:苏洪莲单位:吉林省桦甸市卫生职工中等专业学校附属医院 基础护理论文:新生儿的身体基础护理介绍论文 1.头发的护理 为防止头皮上皮脂淤积,你应该每天用软毛刷和少量婴儿洗发剂给新生儿洗头发.为防止鳞屑的生成,即使他的头发很少,你也应该将婴儿的头发梳开.如果头皮上已有皮脂淤积,在他的头皮上抹一点婴儿油,第二天早晨再洗掉.这样可以软化淤积的皮脂,使其变得,松动而且容易洗掉.不要试图用手指将其抠下来. 大约12到16个星期后,每天用水给婴儿洗头,每星期用一二次婴儿洗发剂.你可以像托球一样托着婴儿(如果婴儿很轻的话)或者你也可以坐在浴盆边缘,把孩子放在腿上,面对着你,但是小心不要把洗发剂弄到婴儿的眼部.不用担心新生儿的囟门,囟门的上面是一层结实的膜,如果你轻轻地,就绝不会碰伤它的.你不必揉搓他的头发,现在的去垢剂几秒钟就能把灰尘和油渍从头发上清除掉,所以你只要使洗发剂形成泡沫,数到20,然后再将其冲掉即可.洗一次就行了,洗过后,婴儿的头发就是干干净净的了.只要将毛巾浸到温水里,然后取出用它擦婴儿的头发就可以把婴儿的头发洗干净.尽量将泡沫冲净,用毛巾的一角擦干他的头发,注意不要盖住婴儿的脸,否则会使他呼吸困难,并且感到恐惧. 2.皮肤的护理 新生儿不需要肥皂.肥皂是一种脱脂剂,而婴儿的皮肤很娇嫩.他需要保留所有的天然油脂,所以6个星期前只能用水洗.6个星期后,可以用你选择的任何一种肥皂.你也许想要试试一种特别的液体肥皂,这种肥皂只需加到洗澡水里就行,无须冲洗.一定要用沾有肥皂的手指好好地擦洗过所有的褶皱,然后再冲洗干净.将皮肤彻底揩干,潮湿的褶皱部分非常容易导致发炎;绝不要使用爽身粉. 3.眼睛的护理 给婴儿清洗眼部的时候,先把几个棉球在湿水里沾湿,再挤干水分,擦每一只闭上的眼睛的时候都要换一个新的棉球,从内眼角向外眼角擦. 4.鼻子和耳朵的护理 鼻子和耳朵是具有自净功能的器官,所以你不要试图往里面塞什么东西或者以任何方式干扰它们.往鼻孔里或者耳朵里塞棉球大小的东西只会把原来就在那儿的东西推到更往里的位置去.让里面的东西自然掉出来的办法要好得多.除非有医生的指导,否则绝不要往婴儿的耳朵或者鼻子里点药.即使你看到了,也不要试图从婴儿的耳朵里往外掏耳垢.耳垢是外耳道里的皮肤的天然分泌物.这种东西是抗菌的,它还能防止灰尘和细小的砂石靠近耳鼓.有的婴儿的耳垢比别的婴儿多,但是掏出来只能使耳朵分泌出更多的耳垢来.掏耳垢会使耳朵发炎,所以不要管它,如果你对此感到有些担心,那么可以向医生咨询一下.用湿棉花给婴我清洗耳朵和鼻子. 5.指甲的护理 大约三四个星期以内不用给婴儿剪指甲,除非他抓挠自己的皮肤.指甲软的时候最容易剪,所以把婴儿抱出澡盆的时候,准备好一把钝的小剪刀.如果马上就剪,可以在不到半分钟的时间里把手指甲和脚趾甲都剪好.但是,如果你害怕给婴儿剪指甲,那就等他睡了再剪.或者你也可以自己将他的指甲咬掉,因为你的嘴巴会对他的每一个动作都很敏感的,绝不会伤到他. 如果你想要用剪刀,就让婴儿躺在一个平坦的地方,温柔地对他说着话,然后按照指尖的形状轻轻地剪掉指甲.超级秘书网 6.肚剂的护理 婴儿一出生脐带就会被夹住并立刻剪断,只留下5-8厘米的根部.过几天,脐带就干枯了,然后它会脱落. 医生或许会建议你每天用消毒酒精和消毒棉球轻擦脐带部位,然后用消毒纱布盖好.尽量多让这一部位通风,因为这样有助于加速收缩和痊愈.如果你发现有发红,液体流出或者其它感染的症状,请向健康顾问或者医生咨询.不必等到脐带痊愈之后才给婴儿洗澡,只要洗澡后把它彻底揩干即可. 有的婴儿患有脐疝,但一般一二年内就会痊愈.如果你的孩子患了脐疝,而且还不断扩大或者总不见痊愈,那么请看医生. 7.生殖器官的护理 绝不要试图扒开女婴的阴唇去清洗其内部,只要清洗外面包尿布的部位即可.然而,清洗包尿布的部位的时候,你应该注意要从前面向肛门方向洗.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肛门排出的细菌扩散到膀胱,导致感染的危险. 在为没做包皮环切术的男婴清洗时,绝不要将包皮拉上去.只要正常清洗外面包尿布的部位即可;包皮会在三四岁时自然缩回. 如果婴儿被割除了包皮,家长务必要留心观察阴茎是否流血.做过这种手术后,有的把阴茎包起来,有的则不包,但是不论是包还是不包,医生都会给你特别的指点,告诉你该怎样给孩子洗澡和特别护理.割除包皮后几天之内,阴茎一般都会肿胀并且稍微有点发炎,偶尔还会流一点血,这些情况是正常的,很快就会过去.然而,如果持续流血或者有感染的症状,请咨询医生. 基础护理论文:基础护理课堂教学探析论文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基础护理;课堂教学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教学硬件设施的逐步完善,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计算机特别是多媒体技术以其优越的性能成为提高教学质量、改革教学方式的重要手段。近几年来,我们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基础护理课堂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直观,显著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1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 1.1创造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激发学兵的学习兴趣培养和激发学兵的学习兴趣,对提高教学质量至关重要。教员在基础护理授课过程中既要把操作理论知识讲解清楚,又必须完成各项操作示教,而有些教学内容又比较抽象、生涩难懂,加上教员不停地板书和枯燥的讲解容易使学兵学习兴趣不足,甚至感到乏味。而借助多媒体技术,可以通过声、光、色及动画等多维度刺激学兵感官,吸引其注意力。如以视频、录像演示常用插管术操作方法,创造出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加深了学兵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使原本抽象、枯燥的学习内容变得直观有趣。 1.2解决重点与难点内容多媒体可帮助学兵建立全面的、多感知的、形象化和多维的知识体系,把平时教员说不清、道不明,学兵不易掌握和理解的知识一目了然地展现出来。如在基础护理各种给药方法教学中,静脉输液法、注射部位的选择、进针手法是重点内容,传统手段教学中,尽管教员讲授时娓娓动听,学兵也只能是凭空设想,而终难知其究竟。我们将注射部位的血管、神经与肌肉的解剖图扫描入计算机,制成动画,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清晰地展示出来,阐明了注射部位选择的重要性,诠释了进针角度选择的方法,通过计算机实现了分解动作的讲解,尤其能够突出演示局部进针的动作,使教学重点真实、直观地再现出来,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1.3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基础护理日新月异的科研成果不断应用于临床,课堂上如不纳入新的知识,学兵上岗工作后就要落伍。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大大节约了教员课堂写板书、画图、列表、擦黑板的时间,避免了课堂时间的无效占用,缩短了等量教学内容的传授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同时又能使新知识更多更快地走入课堂。 1.4便于教学资料的使用与保存多媒体教学课件可打包储存于移动硬盘、优盘或制成光盘,省去教员携带投影、幻灯、挂图、模型等多种教具;可根据需要随时增加或修改课件内容;可将老旧、色彩失真的幻灯片、教学录像片等用扫描仪、图像处理软件、视频编辑软件等重新编辑与保存,既可有效利用教学资料,又能长期保存有价值的教学资料。 1.5促进教员提高计算机与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力多媒体辅助教学对每位教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员除努力掌握现代教育理论、钻研教学业务外,还要熟练掌握计算机与多媒体制作技术,只有这样才能灵活运用教学设计原理,制作出高质量的、深受学兵喜爱的多媒体课件。我部自将多媒体引入课堂教学,教员的素质和计算机应用水平都有了显著提高,教员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得以充分调动。 2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1多媒体教学不利于学兵记课堂笔记多媒体教学具有集成性与快捷性,课件包含的信息量大,课堂教学速度成倍提高,学兵容易出现“跟上教员讲解,就记不上课堂笔记”的情况,从而无法集中注意力听教员的讲解分析。因此,教员必须注意合理安排课件的信息量和课堂教学进度,及时观察学兵的听课反应,掌握多媒体播放节奏,简繁得当,每个画面尽量重点突出,层次分明,便于学兵记录,给学兵留有足够的思维活动时间。课后多与学兵交流并听取意见,使多媒体课件始终服务于课堂教学,而不是被动地“跟着课件走”。2.2长时间注视屏幕容易产生视疲劳课后调查显示,40.5%的学兵反映使用多媒体教学时,单位时间内传播的信息量大,长时间注视屏幕容易疲劳。提示教员要注意多媒体课件使用的量与度,课件制作要突出教学主体、设计简单明了、色彩搭配合理。 2.3教学中与学兵的交流相对减少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员常常受限于电脑前,忙于操作鼠标、演示课件,无暇顾及学兵听课反应,导致与学兵的情感交流减少,缺乏课堂互动,无法调动学兵的主动性与参与性。因此,教员应适当结合传统教学手段,始终坚持把学兵这个教学主体放在首位,充分发挥教员的能动性主导作用。应重视教员与学兵之间的交流,避免把现代教学媒体当成教学机器,教员则成了只会操作键盘的“机械手”。超级秘书网: 基础护理论文:实训室开放在基础护理教学中的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有序实训室开放对基础护理实践教学效果的研究。方法:选取2014级高职护理1~10班449名学生和2015级高职护理1~10班491名学生分别作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自主联系实训室开放的形式练习操作,实验组采用有序实训室开放的形式练习操作,比较两组学生的操作技能成绩和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护生的基础护理操作成绩84.06±8.40,对照组的基础护理成绩为79.25±9.59,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1),实验组护生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1)。结论:有序实训室开放为学生提供了有利的实训条件,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改变了传统的实践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解决高职护理技能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出实践型、技术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有序实训室开放;基础护理;实践教学;效果 1引言 当今社会对高等护理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着眼于职业岗位群的需求,特别是要重点培养实践型、技术应用型人才[1]。随着着学院的发展和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而学校实训场地及资源不能适应快速增加,护理技能实训课时少,仅仅依靠课堂开放的时间,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动手机会,必然影响到护生操作技能的提高,从而影响到毕业生质量和就业能力,满足不了临床岗位需求[2]。因此需要有序实训室开放,为护生提供了自主训练、反复强化训练的机会,充分挖掘潜能的空间,来提升护理操作技能,为临床培养出培养出实践型、技术应用型人才。 2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选取2014级高职护理1~10班449名学生和2015级高职护理1-10班491名学生分别作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学生均是参加高考入学的专科学生,平均年龄、入学成绩、基础课考试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2.2方法 2.2.1开放方法 对照组班级根据自己的自习时间,自愿原则到实训室联系练习基础护理操作,学生自主练习和管理。实验组由实训室统一在周一、周四晚上、周五下午、周六、周日对护生有计划有序对各个班级开放,借鉴医院“三级责任制管理模式(“实训室教师—志愿者—护生”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主要由护理中心实训室志愿者团队进行开放前、中、后管理,老师协助督导。制定实训室开放方案和实训室开放管理规章制度保证实训室开放有序进行,保证实践教学效果。 2.2.2研究评价 比较对照组2014级高职护理的449名护生和2015级高职护理的491名护生的护基操作技能,由医院和学校共同制定的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操作评分标准,由相同的监考老师对相同的常规10项操作进行考核。再通过问卷调查护生对有序实训室开放前后满意度进行对比。 2.2.3统计方法 将数据录入Excel表,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构成比描述,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推断,计量资料采用均差±标准差(x-±s)描述,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推断。 3结果 3.1实施有序实训室开放前后护理技能成绩比较 2015级护生的总平均操作成绩明显高于2014级护生,两者比较具有显著的差异性(P 0.05). 3.2实施有序实训室开放前后学生满意度情况 实施后学生的满意度(除卫生管理外)均高于实施前,两者比较有差异性(P 0.05). 4讨论 4.1有序实训室开放改变了传统的实践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 根据学生基础护理课程教学进度,针对教学内容,制定合理的实训室开放方案和管理制度,有计划在周一至周四晚上、周五下午、周末双休日向学生定时开放相应的操作项目,弥补了护理技能实训课时少的问题。通过实训室课外开放模式的改革,为护生提供了自主训练、充分挖掘潜能的空间,反复强化训练,这样不仅巩固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也提高了护理操作技能,也训练了护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高实训教学质量,达到了护理人才培养的目标。 4.2有序实训室开放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有序实训室开放安排的操作项目和时间,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后练习紧密配合,学生自主练习,护理中心实训室志愿者辅助指导,有利于强化操作技能,为临床培养技能、技术型人才。从表1来看,有序实训室开放后,实验组2015级护生基础护理技能成绩为84.06±8.40,对照组2014级护生基础护理技能成绩为79.25±9.59,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较实施前的技能成绩有明显提升。 4.3有序实训室开放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 有序实训室开放,主要由从护生择优选拔的护理中心实训室志愿者进行自主管理,老师监督辅助管理。志愿者根据训练项目,从准备物品开始到物品交接、实训室开放训练中操作技能指导、安全管理、训练课堂纪律、训练结束后的物品整理归位,必须全程参与,这样充分训练了护生的方法、社会综合能力的培养[3]。 4.4有序实训室开放改变了传统的实训室管理模式 护理实训室对护生的周一、周四晚上、周五下午和周末开放,改变了原有实训室的管理模式,借鉴医院“三级责任制管理模式(“实训室教师—志愿者—护生”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既减轻了老师的工作量,也锻炼了学生管理能力、沟通交流、随机应变能力、团队协助能力[4],有利于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培养。从表2也可看出,有序实训室开放后,学生对实训室开放管理的满意度除了卫生管理,其余满意率均有提高,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证明护生对有序实训室开放的管理模式是非常认可的。总之,通过有序实训室开放为学生提供了有利的实训条件,在提升学生操作实践技能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自主管理能力、交流沟通等综合职业素养,改变了传统的实践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实训室管理模式,基本解决高职护理技能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为临床培养出实践型、技术应用型护理人才,值得推广和应用,但是满意度都还不算很高,还需探讨更好的管理方案和开放方案。 作者:黄永先 单位: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附属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 基础护理论文:同伴教育在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同伴教育在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方法:选取自2015年2月至2015年12月选取护理专业本科两个班,分别以班为单位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学生选用传统教学法,观察组学生选用同伴教育教学法。结果:观察组学生操作技能平均分为(96.43±3.56)分,对照组操作技能平均分为(84.28±5.72)分,两组结果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学生对教学的满意率分别为95.83%和66.6%,结果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应用同伴教育能够提升护理学生的综合能力,使护理教学质量得到持续改进,有进一步推广的价值。 关键词: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传统教学;同伴教育教学法;应用效果 0引言 同伴教学是用于检验学习者及其同伴对于内容的掌握与分析的一种教学策略,简单却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参与[1]。同班教学作为一种较为先进的教学管理方法,在教学中广泛应用,以小组为单位,同伴教学者为核心进行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来提升护理教学质量。为进一步提升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的护理教学质量,研究中选取自2015年2月至2015年12月选取护理专业本科两个班,分别采用同伴教学和常规教学方法,比较两组的护理教学质量,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自2015年2月至2015年12月选取护理专业本科两个班,按班级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4人,其中,观察组男性学生13人,女性学生11人,年龄为22~24岁,平均年龄为(22.9±0.9)岁;对照组中,男性学生为12人,女性学生为12人,学生年龄均为21~2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2.3±1.1)岁。将两组护理学生的年龄、性别等进行相应的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护理学生给予常规护理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操作技能的相关培训;观察组学生采用同伴教学法进行护理教学,具体方法:首先,遵从学生意愿进行分组,8-10人一组,选择责任心强、自学及语言表达能力较强、有较好的人际沟通能力的学生作为同伴教育者;其次,同伴教育者在上课前进行自学和教学,加强练习,提升其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再次,对同伴教育者进行考核,在开课前,对同伴教育者进行理论知识以及操作技能的考核,实行责任制;最后,每个小班选取由2名同伴教育者分角色进行集中示教,指导教师针对细节进行完善,以小组进行学习,下课前授课教师进行评价总结,布置本次实训内容作业 1.3观察及评价指标 分析比较两组实习学生的护理教学质量以及学生满意度。在护理教学结束后,以操作技能考核评分进行评价,通过调查问卷统计学生对教学满意度。满意度=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对上述两组病患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选择(±s)代表计量资料。计数资料通过χ2检验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2结果 研究中显示,观察组学生操作技能考核平均分为(96.43±3.56)分,对照组学生操作技能考核平均分为(84.28±5.72)分,两组结果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两组学生对教学的满意率分别为95.83%和66.6%,结果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94,P<0.05), 3讨论 过往诸多研究中表明[3-4],护理能力水平作为护理人员在医疗护理中重要的能力之一,体现了护理人员在护理基础知识、实践操作能力、临床能力以及工作态度等各方面的水平,是考评护理人员工作能力的总要组成部分。在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中,有效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操能力,对学生日后护理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护理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快速掌握护理基础知识,提升操作技能,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学质量。同伴教育教学法作为一种近年来较为先进的教学管理方法,在护理教学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它的特点是在于能够充分调动实习学生的积极性,提升护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来提升护理教学质量。在操作时,教师首先对同伴教育者进行培训,再由同伴教育者对小组内成员进行教学和讲解,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进而提升教学质量。因此,在对同伴教育在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的效果的研究中,我们选取了同伴教育教学法作为护理的主要教学方法,在此过程中,同班教学者作为该方法中重要的环节,能够激发其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同时加强了学生之间团结协作;在整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小组学生进行指导,能够在有效地实践内尽可能解决教学问题,提升了学生对教学质量的满意度。在同伴教育教学中,学生对教学质量的满意度的提升有利于师生间关系融洽,能够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在本次对同伴教育在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探讨的研究中,观察组学生操作技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结果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中对学生是传统教学,无法调动学生的参与性,效果不佳;同伴教育教学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通过学生自发寻找答案和正确知识,锻炼了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实际操作的信心。结果这充分证实了对同伴教育教学法能够有效提升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的护理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护理能力,提升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综上所述,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应用同伴教育能够提升护理学生的综合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能够使整体教学环节更加完善,使护理教学质量得到持续改进,提升学生满意度,可在护理教学中进一步推广。 作者:王金莲 任华蓉 左春芳 单位: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护理部 川北医学院护理学院 基础护理论文: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改革思路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国高职护理专业迎来了巨大的历史机遇期与挑战。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改革显得尤为迫切。就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的学时设置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使用的教材、授课教师、实验教学现状进行探讨,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认为只有建立适用于我国高职护理专业的基础课程设课模式,才能充分满足社会对高层次护理人才的需要。 【关键词】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改革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护理服务对象、范围和内容也在不断地扩大,对于高层次护理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提出在“十二五”期间:“优化护士队伍结构。进一步增加大专层次护士比例,缩减中专层次护士比例。到2015年,全国护士队伍中,大专以上学历护士应当不低于60%;三级医院中,大专以上学历护士应当不低于80%,二级医院中,大专以上学历护士应当不低于50%”[1]。高职护理专业迎来了巨大历史机遇期,同时也面临重大挑战。只有进一步加快高职护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建立新型高职护理教育模式,突出护理专业特点,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大力培养临床实用型护理人才,才能够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医学基础课对高职护理教育而言,是职业技术课的必修基础课程,怎样建立职业基础与护理职业技术课之间的桥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摆在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问题。基础医学教育作为高职护理教育的基础,其成败直接决定了护士专业素质的高低,因此,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改革显得尤为迫切。本文就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的现状进行探讨,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1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现状 护理职业教育因其自身特点课程改革相对滞后,一些院校在不断进行基础医学课程改革,但仅限于满足学制要求而削减教学内容,总体上仍未摆脱“以学科为中心”的护理设课及教育模式,这种现状越来越不适应高职护理教育的人才培养,直接影响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和专业办学特色。目前,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存在的具体问题如下: 1.1学时设置及教学内容 不同院校高职护理专业的基础医学课在学时设置及教学内容方面差异很大,对于同样的培养目标,使用不同的课程设置,导致最终的教育效果大相径庭。目前部分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仍然存在基础课程与专业课学时分配不合理,基础课负担过重,课时数占总课时比例过大,学生专业课课时数相对不足,导致后续专业课程的开设受限。基础课各课程多强调单科的系统完整性,知识过细、过繁,过于强化学科,课程体系仍采用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课程设置为本科或临床专业的压缩,内容局限于固定教材、大纲,与专业课程衔接不紧密,与护理学无关的内容较多,严重脱离临床,更忽视了与其它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联系,造成授课内容交叉重复,缺乏临床实用性,专业针对性差。 1.2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以教学目的为前提、教学原则为指导,师生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共同进行的一种具有某种特定秩序的教学活动,是开展教学的纽带和方式。为了赶进度,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我国高职护理专业仍多采用以课堂、教师、课本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教师习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这种传统的“满堂灌”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教学方法,手段单一,没有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差,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职业素养及良好医德的形成,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满足社会对高层次护理人员的需要。 1.3使用的教材 教材编写总体上不能适应护理专业快速发展的需要,课程内容针对性差,与护理实践联系不密切。护理专业以往多选用的是“供医学、护理、口腔等专业使用”的通用教材。近年来,已经意识到这点,尝试改编已有的基础课教材,力求适用于护理专业,个别出版的教材增加了基础与护理临床的结合内容,但多数教材内容安排上缺乏层次;可读性差,不利于学生的系统性自学和阅读;生搬硬套的模式化内容太多,具有自己独特核心价值的内容较少,缺乏系统性;对职业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2]。教材与职业标准对接差,滞后于临床,难以满足临床护理的要求。课程间缺乏横向联系,交叉重复,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1.4授课教师 多数教师缺乏护理的临床经验,而临床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在基础医学领域往往缺乏深厚的知识底蕴。高职护理院校逐年扩招,护生人数多,专业基础教师的队伍并没有扩大;基础课教师每天忙于教学而到临床医院进修学习和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的时间不足,造成理论与护理临床实践严重脱节,不能按照整体护理思维的框架教学,不能将临床护理学的新进展、新方法、新技能充实于课堂教学上,跟不上临床快速发展的需要,使教学滞后于临床实际。 1.5实验教学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的基础医学实验室功能、结构单一,实验教学依附于相应的理论课程,教学主要目的是解决认知问题,实验课由各教研室负责,内容多局限于一些简单的验证、演示性实验,课程间缺乏横向联系,“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普遍存在。多数教师实验教学理念陈旧,仍采用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人体系统知识被人为分成的诸多学科所分割;实验内容安排欠合理,多年来重复做固定的实验;实验课时安排偏少,只强调实验课的开出率,学生动手参与实践操作机会少,忽略了实验课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这些均与高职护理教育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不相适应。 2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改革的尝试 2.1学时设置及教学内容专业性强 我校以“必须,够用”为原则对基础医学课课时进行调整,加强基础学科之间、基础与临床护理学科之间的衔接与有机融合。以“基础医学知识专业化、课程教学内容系统化”为原则,寻求改革切入点,形成能力本位、淡化学科设置课程的基本思路。保证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护理专业知识的同时,保留医学基础知识的系统性,为后续护理专业课程的学习做好理论铺垫。 2.2教学方法多样化 目前国外普遍提倡“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注重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的有机融合”的教育理念,国内本科教育中进行了部分尝试[3-5],国内高职院校也应根据班级人数、不同教学内容,适度引入多种形式教学方法来实施课堂教学,如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教学法、实践反思法、角色扮演、调查汇报、目标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发现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自学辅导法等做法。我校尝试将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乐于思考、积极实践,培养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并总结、归纳、运用所学知识,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3恰当选用、整合教材,编写校本教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应根据高职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选用针对性强与适应性好的教材,并在此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再创作,充分体现护理专业特点,以利于学生形成整体护理的思维和学习方法及临床综合能力的培养进行知识构架。在整合教材的过程中,应淡化学科或课程意识,删除重复的、不必要的理论内容,增加与护理工作密切相关的医学基础知识;通过相互渗透,使学生及早将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融会贯通[6]。为达到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和为专业服务相结合,最大限度地体现护理专业特点,我校将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有机融合,将传统的人体生理学、组织胚胎学与人体解剖学整合为正常人体结构与功能,将传统病理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整合为病因病理学基础,自编教材,在护理专业使用,效果良好。 2.4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提升教师素质 师资队伍对于高职基础医学教育来说至关重要。为了使教学内容更贴近临床,使学生了解最前沿技术、新知识、新技能,我校基础课教师实行新任教师先实践、后上岗、和教师定期实践制度;老教师每年不少于一个月下临床进修实践;并安排基础课教师定期听护理专业课;定期组织联合教研,教学相长。同时,不断加强产学研结合,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实践技能,并有计划地组织落实教师培训制度,让教师不断“充电”。采用自身培养和外出培训相结合方式,不断创造对外交流机会,鼓励教师走出去,到国内外专业特色鲜明的院校进修交流学习。力争培养一支任心强、教育能力强、业务水过硬的教师队伍。 2.5实验教学改革 2.5.1整合、优化实验。打破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断建立跨学科间相互融合、渗透,我校基础医学教学部将原有教研室的独立实验室进行重新合并重组,成立了综合性的形态实验室和机能实验室。在现有实训条件的基础上,不断整合和优化实验项目,替换陈旧性实验,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实验及设计性实验,并积极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开虚拟实验。考虑生理学、药理学、病理生理学的学科实验教学有极大相通性,将原有的课内实验取消,进行实验整合、优化,单独为护理专业开设基础医学实验技术课程,统一排课,提高设备、资源的综合利用率的同时,最大限度的体现护理专业特点。 2.5.2加强实践操作考核。为改变护生“重理论,轻实验”的思想,我校将以往单纯过程评价改为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由原来的实验报告、出勤、提问、作业等评价成绩,增加了期末实验操作考核,部门统一组织,教师协作完成,考核项目如:基本常用手术器械识别、血压测量、心音听诊、标本辨识等项目,有效提高了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总之,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改革是一项重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结合护理专业的自身特点,顺应时代的发展,遵循全面发展、学以致用的原则,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护理人才为目标,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从学时设置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选用、教师培养、实验教学等方面全面进行基础医学课程改革,建立适用于我国高职护理专业的基础课程设课模式,才能充分满足社会对高层次护理人才的需要。 作者:蔡凤英 沈华杰 李树香 单位: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基础医学教学部 基础护理论文:高职基础医学临床护理课程改革研究 摘要:目的:基于“岗位胜任能力”高职护理专业实施系统课程体系整合的教学改革,教改班学生在适应医院的工作环境所需时间、适应医院的同事之间的人际关系所需时间、能较好地进行护患沟通、熟悉某科室的专科护理操作、根据疾病知识为患者做健康宣教5个方面较普通教学班有较大的提高。系统整合课程体系作为新生事物,虽然存在不足,但改革的思路和方向仍然受到肯定,能提高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岗位胜任能力,值得推广。 关键词:高职护理;基础医学;临床护理;课程融合;课程改革 一、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现状 我国高等护理教育30年的空白,给社会形成了一个错误的概念,认为护理学不是一个学科,而是一种技能教育。这种观念严重地影响了护理学的发展。不少护理教育工作者通过外出考查、国内调查均已提出我国的护理教育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也有国外护理专家评价中国护理教育落后于美国50年。而学科要发展,教育需先行。因此,要促进护理学的发展,必须进行护理教育改革。这是所有护理界同仁所公认的。随着新的健康观的形成,人口老龄化、疾病谱的改变,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新知识、新技术的应用和卫生保健体系的不断完善,护理人才已成为我国的紧缺型人才。但是目前我国高等护理专科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与人们日益增长的卫生保健、健康维护的需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首先,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方面的定位比较模糊,没能充分体现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培养模式。其次,课程内容体系为医学本科的压缩版,仍然沿用传统的老三段结构。第三,教学方法、手段单一,不能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第四,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偏重理论教学。第五,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不能得到很好地体现和落实。第六,教材内容陈旧与21世纪高等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不相适应。因此,需要通过深化教学改革得以实现。近几年,我国的护理教育正处于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时期,我国的高职护理院校正在积极地进行着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的改革。在目前的高职护理院校的课程设置中,基础医学课程都作为护生学习护理专业的先期课程。基础医学课程其设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护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践。现代护理改革一致认为基础医学课程应该突出护理专业的特点,王娟等人调查发现,在基础医学课程设置的意义和原则上绝大多数教师认为基础医学课程应该为护理专业服务,强调基础医学课程与护理专业学习、临床应用相联系。目前普遍存在基础医学课程与临床护理课程两步走,在基础医学课程学习结束后,再开始临床护理课程的学习,存在内容重复、分散,学生易遗忘及思维片面等问题,临床护理课程教师往往要在授课过程中,花大量时间复习相关的基础医学课程知识,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和教师的教学负担,降低了人才培养的效率。 二、我院针对现状对高职护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尝试 为了改善医学基础课程与临床护理课程相脱节这一现象,我院借鉴国际护理教育理念,打破学科界限,根据人的整体理念,试点探索按“人体系统”来设置体系,将“基础医学课程与临床护理课程一体化融合”,即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紧密围绕现代护理岗位人才培养目标,根据整体性、综合性原则及护理专业特点将原有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护理课程相整合的教学模式。在临床护理方向班级中选择1个班进行试点,将课程体系的组织结构从传统的“基础—专业—医院”三段式的教学模式,探索实施“基础医学课程与临床护理课程一体化融合”,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按项目、任务、人体系统来设计课程体系。即将人体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和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科护理、五官科护理、传染病护理等课程有关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同时进行工学交替,课程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实现同步,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减少了传统护理教学中存在的重复教学,缺乏内容整合的弊端,有利于学生系统的掌握护理知识,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按系统进行教学实训,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了课堂教学和临床需求的零距离对接。我院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完善、课程体系的制订和完善、教材编写、工学交替的实施等各方面做全面的探索和实践,将对高职护理人才的培养提供系统性、建设性和可行性的经验,对于改变我国目前高职护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国际护理教育差距较大、毕业生不能满足社会对护理人才需求的现状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我院建立了全方位的课程改革的教学评价体系 “基础医学与临床护理一体化融合课程体系”的教学评价体系主要由校内教学评价和工学交替教学评价两部分组成。教学评价的对象主要为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实践操作能力、学习态度和基本职业素质等。校内教学评价由过程性评价(操作技能、学习态度、阶段测验)和总结性评价(期末考核)组成。工学交替教学评价由过程性评价(操作技能、学习和工作态度、护理病历书写及汇报、日记、实习手册等)和总结性评价(出科考核)组成。在学评教方面,除了学校常规的学评教之外,在工学交替环节的带教工作方面,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评价临床带教老师的带教情况及工学交替基地的教学人文环境。并召开组长会议及学生会议,访谈了解工学交替情况。 作者:梁冰锋 秦秀红 李贺芝 李志 王顺新 苏倩倩 单位:河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护理论文:护理学基础微课教学设计 【提要】 护理学基础是护理学专业的一门基础学科,技能操作是培养护生护理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将课程“微课程”化也是护理教学信息化教育资源改革的重要措施。微课以其直观的视频、图像,富有感染力的音效、动画,弥补了传统教材设计的缺陷,也改变了教师单一的教学模式。因此,在信息化改革的浪潮之下,对护理学基础的“微课”设计和开发研究显得很有意义。该文就如何围绕重点难点、护理技能操作、案例分析等重新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对微课开发中的教学设计进行简单的经验介绍和总结。 【关键词】教学方法;教育,护理;微课;教学设计 随着2010年胡铁生老师关于微课概念的提出,微课以其“短小精致,使用便捷;主题鲜明,目标明确;半结构化,便于扩充;资源丰富,情境真实”[1]的特点,在很多学科领域的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开发和使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在微课的开发中,84.44%的教师认为“微视频”是其主要的教学呈现方式[3],且在护理学基础课程的传统授课中,护理技能操作视频一直是学生在护理技能训练和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在护理学基础课程的理论和实践中开发微课,围绕重点难点、护理技能操作、案例分析等重新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将会更加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那么,设计和开发护理学基础“微课程”时应注意哪些原则,又如何通过微课提高学生护理技能的实践效果,作者在微课的开发和教学中总结了以下几点。 1学生的主体性原则 微课的特点在于其“目标明确、短小精悍”[4],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应避免将微课设计成为变相的灌输式授课。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就是要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点,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提供持续便捷的可循环学习资料,让学生在课外根据自己的学习层、学习能力及学习特点来支配自己的时间,调整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这将是微课设计的最终目的。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除了视频还可以在设计中加入练习、课外设计、解决问题的思路等,避免微课也成为单纯的灌输式授课。 1.1视频的时间长度严格控制在10min以内 据报道,人的注意力集中在10min之内,其对认知信息的接纳和加工将更为高效[5]。因此,微课设计前必须对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进行解析,有效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和考点。选题是不宜太大,应在有效的时间内解决1~2个重点问题,不要过分追求大而全,一方面知识可以讲透,另一方面学生也不至于走马观花地看热闹,做到单位时间的真正有效。 1.2一个重点,一段微课,做好知识的“分点化”教学 应做到“因材施教”,每一段微课视频针对解决一个教学重点或难点,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主地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做到真正的片段式学习、个性化学习。微课设计也是翻转式课堂研发的基础,在设计时一定要有别于传统的授课录像。微课的“分点化”不是将传统的课程零散化、孤立化、盲目地切割不成体系,其在设计时要保持知识的融合创新和知识的连通性,可以根据一个主题、一个问题、一门课程等多系列微课的开发和整合,在“分点化”的同时又做到关联化和体系化[6]。 1.3多种形式展现案例的导引 护理学基础是护理学生非常重要的一门基础学科,其不但涵盖了护理的发展和理念也融汇了很多临床知识、护理心理、人际沟通、护理管理、卫生法规等多学科内容,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可以多手段、多角度地去表达,包括病例图片、音频、视频、电影片段、动画设计等。如在指导学生学习护理学发展史时,可以播放一段南丁格尔的电影片段、“5.12护士节”护生授帽的视频、“非典”时《护士长日记》的故事、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的感言等;在感动的氛围中,抓住学生的心灵,唤起他们对护理职业的崇尚感,在教学的同时提高了学生对护理职业的热爱。 1.4多技术手段展现多种类内容 微课的开发并没有固定的技术软件,作者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内容来选择技术软件,如青霉素皮试液配置的计量计算,可以使用数位板;导尿术操作流程展示可以利用视频录像剪辑;PPT讲解的部分可以使用CamtasiaStudio等录屏软件;会声会影制作的视频测提示、标注也可以用来展现学习的记录过程等,只要使微课简明、清晰,技术手段可以不拘一格。 2实践性原则 微课的使用不仅可以用于学生课后的学习,在课堂学习中也可以巧妙地展示和引导。在传统的护理技能操作授课中,由于学生人数、物品和场地的限制,通常是教师先讲一次理论课,然后再安排一次实验课,教学中学生容易出现理论课看不见、摸不着,实践课理论注意事项记忆不清,操作过度模仿教师等情况。因此,在理论课堂中使用恰当的“微课”与临床案例结合突出护理技能操作的实践性原则,启发引导学生对于学习技能操作的兴趣,真正感受到良好的技能操作手法为患者减轻痛苦、配合医生临床治疗中所起到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乐于实践、主动探究,达到在思考中实践的目的;在实践课程中也可以加入“微课”,将原有的标准操作教学视频实践教学中学生容易出错的操作动作进行视频剪辑、切割,再配合动画和相关知识点的讲解,共享在校园网络中;同时也可以设置手机摄像拍摄的近景场地,这样学生在练习中就可以进行操作的自我比对和矫正,提高学生练习的操作质量。 3课题细微原则 对于只有5~10min的微课教学,因其时间较短,所以就要求在内容上要有所创新,“精”而“妙”是教师在“微课”教学设计时所要思考的关键。微课的“精”在于内容的选择上,其可以是教材中的某一重点、难点,也可以是教学中的某一精彩环节。设计时要做到内容上专一、设计上丰富、操作上简便,充分展现出教学的精华部分,既把问题讲清楚,又让学生喜欢,容易接受。微课的“妙”在于让教师观看,能清楚设计意图,领悟其设计之精妙;让学生观看,能通过其精巧的设计、形象生动的讲解达到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7]。比如,在平时的护理技能操作考核中,作者发现,学生较容易出现“无菌观念不强、容易跨越无菌区”的情况,于是作者针对这一问题专门制作了一段微课,这段微课将学生平时练习和考核中所出现的问题拍成录像和图片逐一列举和讲解,使学生快速而有效地掌握了无菌操作原则和操作技巧,所以本段微课上传到精品课程网站后受到了学生一致的好评。 4资源的完整性原则 微课的设计不是只有微视频,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注意配套资源的完整性。只有教学没有效果的检测,只有视频、案例没有反思和点评教师则无法交流和资源的再利用[8]。因此,在教学设计时要根据微课使用场合(课前、课中、课后);不同类别观众(学生、教师),配备不同的教学资源。微课用于课前,其设计要点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内容可以回顾先知,唤醒已有经验;微课用于课中的,设计要点在于强化学习兴趣,完成知识的内化,重点解析授课中的重难点、疑点、知识易混淆点;微课用于课后的,设计要点在于知识的巩固、扩展和迁移,内容上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并配有相应的练习,考核;微课用于学生的,教学资源配备上需要有微视频、微学案和微练习;微课用于教师交流的,资源配备上还需增加微课件、微教案、微反思、微点评等。总之,在目前现代化、信息化改革的浪潮和背景下,微课这一全新的学习方式将创立一种新的学习情境,将其应用到《护理学基础》理论和实践教学中,是提升护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便捷而高效的教学方式[9],其虚实结合、知识的动态化、趣味化,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思考和体会的感受,从而养成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因此,教师在微课的设计和开发中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技巧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学习,不但要分析教材、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学情、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和有目的地进行资料收集,还要重新进行资源的整合[10]。如何根据本学科的教学特点设计出自主、即时、实用的微课,如何更好地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将是每一位教师所应思考的。未来一个颠覆性的课堂,将带来一次教学上新的变革。 作者:尹雅娟 单位:广西科技大学医学院护理综合教研室 基础护理论文: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改革 摘要:改革我院高职护理专业与护士执业考试对接的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模式,以提高护士执业考试通过率和护士就业能力,通过实验班和普通对照班班级学生护士执业考试通过率和用人单位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反馈调查对比,论证与护士执业考试对接的基础医学课程改革的优势。 关键词:执业考试 护理专业 基础医学课程 护士资格考试制度和护士注册制度是世界各国护士管理的成功经验。随着社会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世界护理进入了一个加速专业化发展的阶段。我国护理教育的开展由于多种原因,发展的速度缓慢,管理质量落后世界发展的步伐。2010年7月1日执行新的护考大纲以来,我国加强了对护士综合能力的考核,增加了护考的难度。护士执业考试资格制度的不断完善对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新的目标。纵观国内外护理教育及执业考试现状,我们发现,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模式各不相同,但无论哪种教学模式都不能很好的适应我国卫生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依据高职高专护理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国家护考综合能力测试要求,通过不断变化的护考大纲和历年护考情况,深入开展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和建立科学、合理、客观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规范的教学模式,以提高毕业生护考通过率、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是护理教育改革急需解决的一个课题。通过此项研究,我们希望能探索出一条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育与执业考试接轨并为临床提供优质合格的护理人才的教学模式,在全分院乃至全校范围内推广使用,从而大面积地提高卫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卫生事业服务。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教学对象为本院12级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在12级高职护理专业新生中随机挑选2个班作为普通对照班,另外2个班作为实验班。我院同级所有学生均经招生统一考试入学,随机分班。其年龄、性别分布和入学成绩经统计学分析并无显著差异。 1.2教学方法 普通对照班将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实验班将采用新的理论教学模式,尤其在理论教学中密切结合护考大纲所规定的内容,结合历年考点进行串讲,教学中每一章节每个内容都密切结合护考大纲所规定的内容和历年考点串讲,实验教学和考核中密切结合临床实际。 1.3评价指标 实验结束后通过实验班和普通对照班班级学生护士执业考试通过率和用人单位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反馈调查对比等作为课题研究的主要评价指标。 2讨论 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发现,我国目前研究针对高职院校与护士执业考试对接的基础医学课程改革的方向极少。本课题重点解决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与护士执业考试及临床实际脱轨的问题。鉴于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卫生职业院校没有统一的与护士执业考试对接的、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及考核模式,通过对现有的与护士执业考试对接的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模式现状的调查分析,我们认为在护士执业考试和新世纪对护理人才培养的要求下,传统的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而实行与护士执业考试对接的新型教学模式是可行的。此课题的创新之处在于将护考大纲及历年护考情况、相关病案融入常规教学及考核中,同时紧密结合临床实际改革教学模式及考核内容,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护考通过率和就业能力,满足学生个人发展需要和就业岗位对高职护理人才标准的需求。本课题研究主要是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之与学生“取证”的内容和要求相对接,推广采用教学做一体化、项目教学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全面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通过实验班和普通对照班班级学生护士执业考试通过率和用人单位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反馈调查,在护士执考通过率上两班虽没有明显差异,但用人用人单位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反馈调查对比显示,用人单位对实验班学生的满意度明显高于普通对照班。本课题是针对当前全国各类卫生职业院校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与执业考试、临床实际结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可实施性,若能广泛推广,对于提高本校应届毕业生护考通过率和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价值。 作者:许燕
建筑电气专业论文:建筑电气专业资源库综述 一、建筑电气教学资源库的内容和用途 1、教学资源库内容 (1)民用建筑电气工程投标书样本。各种类型民用建筑电气工程的投标书本。 (2)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包括现行的民用建筑电气系统设计规范、民用建筑电气系统施工规范、民用建筑电气系统验收规范、民用建筑防火规范等。 2、教学资源库的用途 上述资源中的图样分别制作成pdf格式文件和cad格式文件,投标书和规范制作成pdf格式和word格式。这些文件都存储在《教学资源库》网页上,形成教学资源库的主要内容。其用途主要有: (1)作为教学参考资源向专业教师提供; (2)作为学习参考资料向电气专业学生提供; (3)作为学院文化、校风学风的具体体现向社会、向学生家长开放。其中pdf文件比较粗糙,其清晰度可以达到屏幕显示要求,但达不到打印的要求。可以下载,不能编辑、修改,阅读时所需要的阅读软件一般计算机都具备,这部分内容可以向校内外全面开放。Word文件可以拷贝、修改,所需阅读、编辑软件各种计算机都具备,如果校内师生需要,可向网站索取。 二、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必要性 现有的教学资源主要有教材、教学参考书、图书馆藏书、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的实验实训设备。教材的特点是讲求完备性和系统性,生产实践中的知识必须经过归纳综合,扬弃次要属性,提取出关键线索,形成规律,才能进入教材。这种高度抽象化了的知识非常适合有条理的灌输,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先验性的理论知识,而与生产实践的结合,只能依靠列举简单例子来实现。而生产实践中高度依赖的设计图样、规范、充分表达施工意图的投标书通常包含大量的非系统甚至非专业的内容,而且通常篇幅浩瀚,故无法进入教材,但学会设计、施工、投标却是我们教学的终极目标。因此,将一定数量经过精选的、被工程实践证明是优秀的设计图样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资料,给学生一个在机会,看看实际上设计意图是如何清晰正确全面表达的,施工是如何进行的,竞标是如何实现的,并且可以在真正的图纸上尝试进行自己的设计,对学生是很有好处的,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图书馆的藏书数量很大,但都是图书,像设计图样这类资料通常并不收储,类似电气专业的设计图样这类专业化程度很高的,其他专业不可能感兴趣的资料,图书馆更不会收储和整理了。 三、结束语 教学资源库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能给高校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资源库,随着教学资源库的整合和规范,构建一个“好用”、“够用”、“能用”的信息平台,使高校信息平台更上一层楼。 作者:杨爱新 单位: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电气专业论文:建筑电气专业综合布线课程改革方法研究 依托建筑电气工程技术行业岗位能力需求,通过对相关企业人才需求调研,对已有就业的学院毕业生所从事的技术岗位技术要求调研,整合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进行课程改革。 1.课程改革培养目标与依托 《综合布线工程技术应用》课程的设置,联合黑龙江省安防协会、楼宇智能化行业指导委员会以及省内知名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企业,整合优势资源,联合进行课程开发,“行、企、校”联合制定课程标准。并对课程标准进行评估与论证,力争做到课程学习情境的典型性、完整性和通用性。在学习情境的设立上,以由易到难、由单一到综合情境思路,并参照工程实际设计学习情境。课程内容与企业施工工程项目相对应,将职业岗位要求的知识与技能融入本课程的教学内容。 2.课程改革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1)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六步法”进行学习情境的设计。 (2)参照综合布线实际施工进行课程设计,使学习情境最大限度地贴近工程实际。 (3)在教学工程过以工作角色进行考核,以真正楼控公司员工标准要求学生,体现职业性。 (4)学习情境既要有典型性又要具有扩展性,每个情境都有基本部分、扩展部分和学生自由发挥的创新部分。 3.课程改革的内容与任务 (1)课程定位与改革目标设定本课程是建筑电气工程技术或楼宇智能化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其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综合布线的基本概念、综合布线的结构、综合布线的工程设计技术、网络连接器的制作、配线架的安装等相关内容及技能。 (2)综合布线工程技术应用课程改革设计内容《综合布线工程技术应用》课程的改革原则:模拟真实工作场景,以任务驱动为载体,根据行业相关岗位工作需求,满足职业上岗证和职业资格证书,整合教学内容和多媒体教学资源,形成媒体资源库,合理设计工作情境和任务。《综合布线工程技术应用》课程的标准开发:依据行业标准设置教学内容,合理制定课程标准,科学设计课程目标、课程任务、课程内容、学习情境、教学模式、评价方法、教学建议等内容。《综合布线工程技术应用》课程的内容框架体系:本课程采用项目式教学,课程模式选择情境设计教学法,内容设计从简单到复杂,根据工程实际应用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要求,课程环节分为如下内容:①认识综合布线系统;②办公室布线施工技术;③办公楼布线施工技术;④小区布线施工技术;⑤网络综合布线工程设计;⑥网络测试与验收。 (3)课程资源建设设计设计并建立教学资源计划,开发课程任务改革教材,多媒体教学资源和相应的虚拟资源,建立习题库以及辅助网络平台。 (4)课程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改革①以实训基地为课堂,在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上,摒弃了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方式,而是遵循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实际操作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来对课程进行安排。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上网查找相关技术和应用资料的能力。引导学生将所学理论和技术应用到实际企业的案例分析中,从而使学生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所学内容。②尝试“校企合作”共育模式,参考企业培养模式。参考企业中培养工程师的过程,分出能力等级。引入企业考核标准,校企共同制定课程大纲,以学习情境为单位安排讲授内容和实训环节。 4.课程改革的特色 本课程坚持以学习情境为载体,以培养学生技能为中心,教学内容与岗位要求相适应,不断创新教学手段,解决本课程教学中实践操作性较多的问题,使学生易于理解和学习,能学以致用,全方位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在建设立体化的教学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化学习,以及在探索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考核等方面寻求突破,形成了较为鲜明的高职教育特色。 (1)课程内容与岗位技能需要全面接轨课程结合高职教育特点,把先进、实用的内容融入到课程体系中。以综合布线设计、网络综合布线工程管理、网络综合布线工程验收综合技能为主线,培养学生五大关键能力,即思维创新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网络综合布线设计能力、网络综合布线工程管理能力和网络综合布线工程验收能力。 (2)始终贯彻“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教学模式课程安排以项目任务过程为导向,贯穿整个课程,任务设计以真实工作需求角度出发,符合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教学设计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主管能动性,提高教学质量。课程设置符合行业资格要求。 作者:谢吉龙 单位: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电气专业论文:编制建筑电气专业论文 一、课程主要内容 1.建筑电气工程识图 根据建筑电气专业授课计划和课程标准,在二年级或三年级已进行了《建筑电气工程识图》的学习,但授课内容主要针对初学者,课程内容包括识图的基础知识和相对简单的电气工程图的识读。而在《建筑电气综合课程》的教学中,是对前一阶段工程图识读的拓展和延伸,所选案例首先具备一定的深度、广度及综合性,即难度大于以前课程,涉及的内容广泛,包括照明工程、动力工程、供配电、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综合布线系统、安防系统等。因此案例必须是同时具备上述系统的综合性高层建筑电气工程图。 2.编制建筑电气工程造价 本项目是电气工程识图项目的后续内容,学生完成工程识图项目后,将编制所给工程的工程造价,这个环节包括:计算工程量、编制工程量清单、工程量清单计价、使用造价软件计算工程总造价。学生不仅要完成工程造价的计算,还要根据招标文件要求,编制投标报价,并模拟建设工程招投标,把学生分为建设单位、评委、招标机构、投标单位等角色,模拟招投标的各个步骤,按照招标文件拟定的评标方法确定中标候选人。学生如身临其境参与了较完整和系统的招投标活动,熟悉了招投标的每个环节,为将来胜任建筑电气工程管理的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3.编制电气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在本项目中,学生的任务是完成上述电气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一方面全面系统地巩固了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学生将根据工程的特点,分析各个施工阶段和施工工序,根据《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编制电气工程各个工序尤其是关键工序的施工方案和施工方法,并能将绿色施工的理念融入到具体的施工方案中。所以通过在这个项目的学习,学生更重要的是进一步熟悉和巩固了建筑电气施工和验收规范。 4.编制电气施工及验收 资料本学习环节,学生将完成同一个电气工程施工的各个阶段,如材料报验、工程验收、调试等,具体如建筑电气分部工程质量验收记录、电气照明安装子分部工程质量验收记录、电线导管、电缆导管和线槽敷设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记录、电缆头制作、接线和线路绝缘测试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记录、开关插座、风扇安装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记录、建筑物照明通电试运行记录以及各个工序质量报验单等。学生通过学习,结合工程图纸编制完成所给工程资料。通过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工程资料的组成、正确填写方法,并且通过有关工程资料的编制(如普通灯具安装分项工程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开关、插座、风扇安装分项工程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等)巩固了有关电气施工和验收规范,和上一环节的学习起到了相辅相成的作用。 5.电气工程设计 本项目以六层办公楼为例,学生能运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火灾自动报警及灭火系统设计规范》以及《综合布线系统设计规范》,完成所给多层建筑的火灾自动报警工程、照明工程、综合布线工程的电气设计,成果包括系统图、平面图、设计说明、图例、计算书。学生通过本项目的学习,比较系统和有针对性地学习了设计规范,为顶岗实习或毕业后能够从事简单电气工程的设计打下基础。 二、课程资源 1.校本教材的编写 校本教材内容既要体现教学体系和结构,又要具备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还应体现先进性、实用性。主要内容应涵盖各个项目的知识信息、图纸案例、任务书、指导书、作业和练习题。 2.硬件条件需有安装造价 软件的网络多媒体教室,配备计算机、投影仪、网络设备,作为学生训练使用工程造价软件的场所;电气专业绘图实训室和CAD多媒体教室;各类规范,包括《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和安装工程计价表、《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建筑电气设计规范》、《火灾自动报警及灭火系统设计规范》《、综合布线系统设计规范》。 三、结束语 《建筑电气综合课程》的学习,整合了学生在前三年所学的专业知识,但要求有所提高,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在课程学习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更贴近于生产一线的实际需求,提高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学生通过自主、高效地学习,促进了其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因此,学生在本课程的学习中获取的不仅是综合性的电气专业知识,还提高了学生在电气设计、造价、识图、工程资料和电气施工方面的综合技能,培养学生优秀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锻炼了学生吃苦耐劳、奉献拼搏和团结协作的品格,缩短学生就业的适应期,以实现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轨。因此,从长远看,《建筑电气综合课》的教学是打开学生就业的大门钥匙,因为它缩短了学生就业的适应期,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轨。 作者:吕艳玲单位:江苏省常州建设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建筑电气专业论文:高职建筑电气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针对当前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不完善,无法满足行业企业的发展对专业人才需求的问题,提出了一种以就业为导向的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包括构建以就业为基础的柔性课程体系、建立适合建筑电气专业人才需求的自主学习机制、建立导师直接负责培养机制、建立专业前沿技术发展定期研讨机制等,为职业院校建筑电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提供参考。 【关键词】就业导向;培养模式;自主学习;研讨机制 以就业为导向,切实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是满足中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环节。从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形势来看,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不但符合广大高职毕业生的强烈愿望,而且是职业院校专业内涵建设的必要途径,更是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现代化建筑飞速发展,智能建筑更是层出不穷,经济社会对建筑电气工程技术的人才需求也不断加大。通过对往届毕业生就业和相关工业企业职能设置的调研发现,行业可为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提供的主要岗位有:建筑电气工程师(技术员)、水电施工工程师(技术员)、电气系统管理技术员、电气系统设计助理、楼宇自控工程技术员、安防工程技术员、自动化设备运行维护员、建筑电气设备工程技术人员、电梯安装与维护技术员、工程技术文控员及建筑电气产品销售技术员、质检员等。为培养出符合职业岗位需求的专业高级能型人才,促进就业,提高就业质量,本文以就业为导向探索高职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构建以就业为基础的柔性课程体系 建筑电气工程技术是建筑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作为一个多学科交叉的专业,其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就业面广,就业方向多,到底什么样的课程体系,只有一个参考标准———相关行业企业的需求。要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改变传统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式”课程体系。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按照有利于培养相关行业企业需求的岗位职业能力为目的组织课程体系和内容。必修课由公共课体系和专业课体系组成,部分主干专业课实行课程综合化,并把计算机应用渗透到职业技能课教学中,强化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选修课由限选课和任选课组成,限选课保证了对行业知识、职业知识、职业技能的加强,任选课是供学生选学,使培养计划刚柔结合,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二、建立适合建筑电气专业人才需求的自主学习机制 自主学习是指通过为学生提供灵活多样和人性化的学习环境、条件和机会,并由学生自主决定在哪里学、何时学和如何学,来促进学生的学习。一般高职高专院图书馆都开放有自修室,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室在非上课时间可以为学生开放,有条件的高职高专院校可以为各个班级开设专用教室,此外,非常重要的一项是,职业院校的实训课或实践课教室可以有选择的在非上课时间向本专业的学生开放。让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主确定学习方向和学习进度、按照学习需要选择实训课或实践课教室特有的各种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有效运用各种学习方法和操作工具,这必将对提高学生专业技术创新应用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是一般的本科院校做不到的。 三、建立导师直接负责培养机制 导师直接负责培养这种看似在研究生阶段普遍采用的人才培养方式其实也可以应用到职业院校,以帮助学生更充分的掌握与职业岗位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促进就业。当前职业院校一般是在第三学年一开始将专业学生分配给专业教师,由这个专业教师负责他们最后一年的毕业论文(设计)和毕业顶岗实习事宜,并指导其就业。实际上可以从学生入学开始就将为其分配给由专业课教师担任的导师,导师在正常教学工作之余除了能够更早的指导学生的论文(设计)、顶岗实习和就业之外,更容易发现所指导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所在,帮助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大学生涯规划,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合理的利用课余时间,使教师的主动性和指导性得以充分的发挥。导师也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自己的科研或实践项目中,提前让学生接触实际应用项目,参与面向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和技术创新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导师还可以积极鼓励和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挑战杯、大学生技能比武大赛、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等诸多专业竞赛,为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提供保障。 四、建立专业前沿技术发展定期研讨机制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快速发展,一些高新技术逐渐应用到建筑工程当中。在此背景下,人们对建筑的电气自动化的要求也逐渐转向了智能化,因为智能化建筑能够为人们创造更加安全、舒适、方便、节能的居住环境。但是它融入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办公自动化技术、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智能化管理技术等高新技术,而且这些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技术应用与相关新产品研发的速度也非常之快。建立与专业相关的知识、技术发展定期研讨机制,不仅能够促进教师主动学习、自我进取、与时俱进,还能够帮助学生学习了解专业相关的知识、技术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对以后的就业去向和从事的工作有一个前瞻性的认识,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的学习兴趣,从而可以更加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相关学习,跟上行业企业发展的步伐,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作为一个多领域、多学科相互交叉的专业,其人才培养模式并不完善,无法满足行业企业的发展对专业人才需求。为了能够更好地培养适合建筑电气工程技术发展的人才,适应社会的需求,笔者探索出了一种以就业为导向的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为职业院校建筑电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其他类似专业的设置提供参考。 作者:韩冬瑞 熊新国 单位:河南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电气专业论文:酒店建筑电气专业研究论文 一般而言,一、二星级酒店是规模比较小的建筑,在电气设计方面,与其它公共建筑相似而没有特殊的地方,三星级及以上的酒店,除平房式建筑和度假村外,多为高层建筑,除具有高层民用建筑共同特点外,还有其特殊性。对电气专业而言,大致有如下的一些要求。 I、基本要求: 一、供电电源和负荷估算: 1.酒店的电源进线宜有两路高压,且来自不同的高压配电站。 2.为了保证重要负荷供电,酒店必须设柴油发电机组作为应急备用电源,且当市电失电后,发电机必须立即启动并在15s内能投入正常带负荷运行,机组应与电力系统联锁,不得与其并列运行,当市电恢复时,机组应自动退出工作并延时停机。柴油发电机组的容量应满足以下重要负荷的用电要求:消防负荷及保安负荷、生活水泵、全部或部分客梯、厨房动力、餐厅1/4-1/3照明、锅炉房、客房照明(至少应有一个灯)、电话交换机、有线电视机房、计算机房、冷库(总仓)等。 3.酒店负荷估算见表: 二、照明系统: 1.以下场所的照明亮度必须是可调光的和可变化的(具体方案可由灯光设计师拟定):所有的餐厅、酒吧、会议室、宴会厅、大堂、多功能厅、包房。 2.煤气房、日用油箱间及危险品仓库的灯具开关,应采用防爆型的产品。 3.酒店的公共大厅、门厅、休息厅、大楼梯厅、公共走道、客房层走道、户外庭院、消防楼梯及前室、疏散通道、地下层走道等非封闭场所的照明控制开关,可设在服务台(总服务台或相应层服务台)等处集中控制或采用BA控制。 三、广播音响系统: 1.走道、电梯内、大堂、餐厅、咖啡厅、公共卫生间、酒吧、包房、员工餐厅、更衣室、服务间、各后台区域以及其他公共场所都必须设背景音乐广播,且应能分区域控制音量。 2.多功能大厅等场所宜设独立式扩声系统。 3.客房内应设有可收听不少于4套节目的广播接收设备:2套音乐、2套当地的广播节目(FM)。广播节目可设在电视频道上,通过酒店内部的电视线路传送,或者采用专用的广播传输线路。 4.有线广播系统宜兼作火灾应急广播,此时应按火灾应急广播的要求确定系统。火灾应急广播必须能自动强切至各个区域并进行播放。 四、电话系统: 1.程控交换机出入局话务量大,不需要直接拨人功能,话务台功能较强。为满足旅馆客房管理和旅客的需要,应提供房间控制、留言中心、客房状态、请勿打搅、自动叫醒、综合话音和数据系统功能,并能与酒店管理系统的平台友好连接。 2.程控交换机容量应为客房数的2倍。 3.每间客房至少应有两路电话线且号码不同。一路供并联的房间电话与浴室电话,另一路供客人上网或传真,每路采用4芯电话线,其中2芯作为备用。 五、有线电视系统: 1.酒店电视节目必须有当地台、中央台、境外的卫星电视节目,包括:新闻、电影、娱乐、财经、体育等节目。 2.所有的多功能厅、会议室、餐厅、酒吧、员工餐厅、健身房、包房、娱乐场所等,都应有有线电视终端1至3个。 3.每间客房至少应设一个有线电视终端。 4.因卫星电视系统接收天线安装在酒店建筑的最高处,增加了直击雷的危险,故应作好防雷措施。 六、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除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98)进行设计外,还应有下列要求: 1.消防应急广播必须在火灾时能切换至每个客房,扬声器可安装在进门处的天花上。 2.锅炉房、高低压配电房、变压器室、发电机房应安装自动气体灭火装置。 3.电话交换机房、计算机房应安装吊挂式自动气体灭火器或自动气体灭火装置。 4.所有楼层内消防楼梯通向酒店外的防火门必须具有就地报警和控制室报警功能。 5.客房内的烟感探测器应带地址码。 七、计算机网络系统: 1.酒店计算机管理系统应包含以下业务范围: 前台业务管理;餐厅业务指导与管理;仓库管理;旅客资料管理;电话服务管理;设备运行监控及管理。 2.计算机房供电可靠性要求较高,应设置静态交流不间断电源装置。 3.计算机房应保证在使用时能避开非计算机管理人员进入的可能性;其次还不应与客房、餐厅、厨房、电梯及贮水池等相邻或连通。 4.每间客房应设至少一个数据端口(宽带高速网RJ45)。 5.采用综合布线将计算机系统、电话系统、楼宇自动化系统等布线进行统一规划。 八、安全防范系统: 。在总服务台、外币兑换处、主要出入口、主要通道、主要公共场所、重要机房。贵重物品存放处设置闭路电视监控设备。 。闭路电视监视系统应能与报警系统和出入口管理系统联动: 在各重要通道的门楣上安装磁力开关或其他监察装置,监视通道状态。若监察装置被触动,中央监控系统根据程序设定的时间决定是否报警。报警后,中央监控系统发出联动讯号,利用闭路电视监视系统的有关镜头拍摄并记录下异常情况。 Ⅱ、客房要求: 一、电源: 1.每个客房应有两路电源:一路为正常电源,一路为应急电源。 2.每个标房至少有一个灯具接人应急电源回路,通常是进门小走廊的一盏灯。 3.每个客房应有一个独立的配电箱,通常隐藏在进门口的大衣柜里;高级客房内用电设备的配电回路,应装设有过、欠电压保护功能地漏电保护器。 二、灯具及插座: 1.卫生间天花上的灯具都应具有防水罩。 2.浴缸及冲淋房上方要求安装一个天花灯。 3.挂衣橱内应设带保护罩的照明灯具,且应受橱门开关控制。如壁橱内有夹层,灯具应设在夹层的下方。 4.床头灯应具有调光功能。 5.床头上方如有阅读灯,光照范围应小于12度,并可调整角度。 6.落地灯开关应安置在上方,如拉线开关,不宜采用脚踩开关。 7.写字台上方两个电脑电源插座为多用途的,其中要有一个英制方脚插座。 8.所有的电源插座宜选用两孔和三孔安全型双联面板,要求带有开关;除额定电压为220V以外的各种插座,应在面板上标刻电压等级或采用不同的插孔型式。 三、钥匙牌开关: 1.具有延时功能。 2.当钥匙牌取走电源切断后,风机盘管应自动切换到低速运行状态。 3.以下电器不应受钥匙开关的控制: 卫生间剃须刀电源插座;保险箱电源插座(用交流电的);小冰箱电源插座;床头边手机充电电源插座;床头边收音电子钟充电电源插座;门铃和“DND请勿打搅”指示;由应急电源回路供电的照明灯 四、照明灯控制方式: 照明灯为分散—总开关控制方式: 。小走廊进门处照明灯由门边和床边的二个双控开关控制,不受钥匙牌控制; 。对总开关的要求如下: 。控制:睡房内的照明灯、落地灯、写字台和小酒吧灯 。不控制:门廊灯,夜灯、卫生间和壁橱灯。 五、开关插座布置: 以下所列为一般情况,具体情况可根据精装修设计而定: 1.外墙边设一个“DND请勿打搅”显示面板和门铃按钮。 2.进门处内墙: 。钥匙牌开关,面板要带指示灯; 。走廊灯双控开关; 。控制睡房内照明灯的双控(门口)开关,面板要带指示灯; 。“DND请勿打搅”开关设在钥匙牌开关旁边,应选用专用面板,要与普通开关面板有明显区别,需带指示灯及图形标记或中英文字体(或者设于床头控制板上)。 3.卫生间: 。门外墙边设照明灯和排气扇开关; 。卫生间里面设吹风机,剃须插座; 。壁挂电话; 。电视音响开关。 4.床头边墙(若未设床头控制板时): 。高于床头柜以上的位置(一般高于台面10公分): 1)走廊灯双控开关—“Foyer廊灯”; 2)控制睡房内照明的双控(床边)开关,面板要带指示灯; 3)床头上方阅读调光灯开关,左右各一; 4)夜灯开关; 5)手机充电电源插座。 。低于床头柜以下的位置 1)床头边的电话端口设在床头柜下方的墙上,不能暴露在外面; 2)床头灯的插座; 3)收音电子钟电源插座220V. 5.写字台处插座、面板的设置安排: 。写字台上方的设置(一般高于台面10公分): 1)设一个数据端口(宽带高速网RJ45); 2)一个电话端口(拨号上网或传真机RJll),面板需带图形标记或中英文字体; 3)写字台上方设两个多用途的电脑电源插座,其中要有一个英制方脚插座(不受钥匙开关控制)。 。写字台下方的设置: 1)台式电话端口RJll; 2)台灯电源板(不采用插座,直接接入)。 6.电视机后面插座、面板设置: 。电视机电源插座; 。电视机RF/FM射频信号输入插座; 。电视机音频信号输出插座(连到卫生间喇叭); 。数据端口RJ45(备用线,视频点播或电视上网用)(五类线)。 7.其他必要的电源插座: 。落地灯的电源板(不采用插座,直接接人); 。清洁时吸尘器用的电源插座; 。电水壶的电源插座(要求带开关); 。备用等。 8.套房以及特殊房型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六、床头控制板: 客房若设有床头控制板时,应有下列控制功能: 。电视机电源开关; 。音响选频及音量调节开关; 。风机盘管风速高低控制开关; 。客房灯; 。通道灯开关(可两地控制); 。床头照明灯调光开关; 。夜间照明灯开关(有条件时选用可调光式开关)。 有条件时,尚可有下列控制功能: 。写字台台灯; 。沙发落地灯。 七、弱电: 1.床头柜可不设控制,音乐及广播(FM)通过射频线传送,由电视机播放。 2.电视的音频信号应送到卫生间。在卫生间内设一个扬声器及音量开关,以接收电视机音频信号。扬声器一般放置在台盘下面。 3.应急广播喇叭(3W)应设在小走廊天花板上。套房应在每一间房设一个喇叭。 4.每间客房至少应设三条五类线(或二条五类线和一条三类线)(数据、备用和语音): 。一条五类(或三类)线作为语音传输的电话线(两个不同分机号):一对线为客房两部电话座机(端口插座在书桌下和床头柜下)与浴室电话挂机并联,另一对线为客人拨号上网电话或是传真机使用的端口插座RJll(写字台上方) 。一条五类线作为数据传输用,以提供宽带高速上网(写字台上方)端口插座RJll 。一条五类线作为备用线端口(RJ45插座),用于扩展或视频点播等用途,安装于电视机后方 八、消防安全: 1.客房内的感烟探测器宜带声响报警功能,即探测器底座带蜂鸣器。 2.公共场所、残疾人房要安装消防声光报警器。残疾人房报警器位置在靠近睡房小走廊的天花下面。 Ⅲ、楼宇自动化系统要求: 楼宇自动化系统(BAS)一般以空调通风系统为主要监测对象,其他系统可根据情况选择。楼宇自动化系统控制中心应设置于消防控制中心或保安监控中心。 一、空调采暖通风系统监测: 1.中央冷冻系统: 。冷冻机组及水泵的启停状态及故障报警; 。冷却塔水泵、风机启停状态、故障报警及进出水温度; 。冷冻水及冷却水的供/回水温度; 。冷冻水回水流量及冷负荷; 。冷冻机组各相位电压、电流及功率读数; 。冷冻机运行状态及故障报警。 2.冷却塔系统: 。进出水温度; 。冷却塔水泵、风机运行状态及故障报警; 。温度超限、水位低限报警。 3.供热采暖系统: 。一次水(蒸汽)温度; 。二次供、回水温度; 。循环泵启停状态及故障报警; 。锅炉运行状态。 4.空调处理机组系统: 。新风、送风、回风温度表冷器温度; 。CO2浓度; 。室内湿度; 。风机的启停状态及故障报警; 。空气过滤器的压差超限、故障状态及报警。 5.新风处理机系统: 。室外新风温度; 。送风温度; 。过滤网状态; 。空气过滤器的压差超限、故障状态及报警; 。新风机的启停状态及故障报警; 。加湿系统启停。 6.排风机系统: 。室内有害气体浓度; 。送、排风机启停状态及故障报警; 。累计运行时间; 。部分重要区域的环境温度监控,如:室外、大堂、咖啡厅、中餐厅、游泳池、宴会厅等。 二、液位控制系统: 中央监控系统应对生活水、冷水、热水、水箱及水泵进行监测: 。液位状态及报警; 。排水泵、补水泵的启停状态及故障报警; 。过滤及杀菌设备的监控; 。累计运行时间。 三、电梯、扶梯系统: 中央监控系统可监测、纪录以下状态和报警: 。扶梯向上、向下运行状态; 。电梯、扶梯的正常、停止运行状态; 。电梯、扶梯的紧急停车、运行异常报警; 。扶梯运行时间累计; 。在消防控制中心设置各台电梯运行状态的模拟盘及电梯自身故障或出现异常状态时的操纵盘 四、供、配电系统 中央监控系统对变、配电设备运行状况和电能质量应有下列监测功能: 。重要出线回路各断路器通、断状态及故障,线路温升及故障; 。变压器的温升和温升超限; 。主母线运行状态; 。市电电能质量(电压、电流、频率、功率、功率因数); 。用电量及电费计算; 。发电机组运行状态(转速、油温、油压、油量、水温、水压)、累计运行时间; 。发电机组供电质量(电压、电流、频率、输出功率)和异常运行、故障; 。蓄电池组电能质量(输出电压、电流)和故障。 五、照明系统: 。按程序设定的时间启、停室内外照明回路:花园照明、立面照明、航空障碍信号灯、公共区域走道照明等各处照明; 。室内、室外各照明回路启、停状态和累计启动次数; 。航空障碍信号灯故障。 建筑电气专业论文:建筑电气专业核心课程考核方式多样化探讨 摘要:高职院校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传统的单一课程考核方式不利于其人才培养目标的检验。本文从建筑电气核心课程考核采用多样化方式的必要性出发,对多种考核方式及其综合应用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关键词:高职 核心课程 考核方式多样化 课程考核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学生学籍管理及教育评估都有重要作用。就目前而言,许多高职高专院校在教学改革方面已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果,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课程建设理论和教学模式,与之相适应,其课程考核也正逐步由传统的规范化、单一化的笔试考核方式向多样化转变。在此情况下,对各种考核方式的产生、特征及其应用进行深入的剖析有助于我们理清思路,推动课程考核方式多样化改革的步伐。 一、高职课程考核方式多样化改革的必然性 1.高职课程考核方式多样化改革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教育部于2010年9月颁布了《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高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坚持政府主导,全面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意见同时指出“改革学生学业考核与评价办法,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集成传统考试、职业技能鉴定、职业技能大赛、学习过程跟踪反馈等多种考核评价方式的优点,建立符合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特点,以学习能力、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导向的科学化、社会化的评价体系。”可见,高职教育课程考核改革不仅受到宏观经济和政策的推动,同时也是高职教育本身发展的要求。 2.高职课程考核方式多样化改革是全面、客观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需要 对于教师来说,由于考核相关的命题与评价等工作能正确反映老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对学生课程考核方式进行多样化改革,有利于教师更深刻地理解大纲内容,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还能鞭策教师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激发老师进行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的积极性,有效地促进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 3.高职课程考核方式多样化改革是促进学生学习、促进学生个性与能力发展的需要 课程考核具有导向性,高质量的考核能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使之真正符合“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优生高分,差生低分”这一自然分配规律;有利于树立正确的考核导向,引导学生将精力投入到有助于提高知识、技能的地方;有利于鼓舞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督促学生认真复习功课,巩固和加深所学知识、技能和技巧;消除平时用功与考前加油均得高分或只得低分的这一打消积极性做法等。高职教育更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也是促进学生学习、促进学生个性与能力发展的需要。 二、目前我院建筑电气专业核心课程考核方式的利弊分析 1、闭卷笔试 闭卷笔试是一种传统的考核方式,在高职课程考核中仍占有一席之地。闭卷笔试的优势在于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大纲针对一门课程的知识点命题,在阅卷方面难度较低,可以对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进行比较客观、公正的评判,能够给出一个具体的分数。对于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的课程,采用闭卷笔试可以让学生把应知的知识更好地掌握。闭卷笔试的不利之处在于容易引导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也会使学生形成一种依赖心理,不重视知识的平时积累,把通过考试寄希望于考前的强化记忆。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固守教学大纲,重视对重点、难点的讲解,更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而忽略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2、一页纸开卷笔试 传统的开卷笔试中学生可以将书本、笔记等资料带入考场。高职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不是很高,如果采用传统的开卷笔试方式,学生可能在考前不去系统地复习,考试当场翻书、抄笔记,不能达到考试的目的。目前有些高职院校推出了一种一页纸开卷笔试的考核方式,我院也借鉴该种方式应用与部分考试中。在考前某一时间,发给学生一张考试专用纸,学生可把课程所有内容进行总结与梳理,将他认为重要的同时也是他难以记忆的内容摘抄在这张考试专用纸上,考试时只允许学生将这张考试专用纸带入考场。通过这种考核方式,一方面可以训练学生总结、归纳知识点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督促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但这种方式仍然侧重于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测试,无法检测学生技能的掌握情况,会使学生形成平时不学习,考前突击抄书的学习习惯。 3、实践性考核 高职教育正在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大多数高职院校中都设有相对独立的实践性课程,同时也在不同的课程中设有实践性训练环节,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技能。我院的建筑电气专业的核心课程基本都属于动手操作型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和技能的掌握进行评价,单纯依靠纸制的试卷无法进行,只有通过实践性的考核才能进行评价。比如,建筑电气设计这类课程,如果规定学生在一定的时间里完成一个分部工程的电气设计,并以最终设计成果作为考核的载体,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对这类课程的掌握。实践性考核还可以小论文、作品的方式作为考核的载体,也可以以完成某项任务作为实践性考核的内容,以完成任务的效果作为评判的依据,等等,实践性考核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进行评价,更加注重学习的过程性。实践性考核方式促进了学生对职业能力和技能的学习与掌握,引导教师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培养。 4、口试 现代社会沟通与表达能力非常重要,通过口试可以促进学生沟通与表达能力的提高。除了一些口试性的课程,比如英语口语、普通话等课程本身只有通过口试来衡量学生的水平,更多的课程都可以尝试进行口试。口试是一种师生互动的考核方式,我院第四学期的课程都是综合设计类课程,课程结束后学生除了要提交设计成果,还要对个人成果进行口试。在口试中,学生与教师直接面对面地交流,学生可以扬长避短,随机应变,在自己理解透彻的地方尽量发挥,从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胆识和自信;教师通过口试倾听学生陈述与阅读学生试卷的感觉和效果有所不同,写在纸上的答案如果是错的,教师不能及时纠正,而学生口头陈述却可以及时纠正,口试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随时调整问题的角度和难度,从而更好地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口试的灵活性使师生双方都有了一定的自由选择的空间,通过口试给师生提供了一个沟通的机会,学生可表达他的观点,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探讨,培养了学生沟通与表达能力。 三、实践中综合运用各种考核方式的思考 1、采用何种方式进行课程考核,要根据课程的性质、类型、具体内容和教学目标来决定。对于理论性较强、注重应知性质的课程,或者同一门课程中属于理论知识部分的内容,可以采用闭卷笔试或开卷笔试的方式;对于要求学生理解、会运用的理论知识,可以采用开卷笔试的方式;强调技能的操作、动手能力的培养的课程采用操作性、实践性的考核方式会有较好的效果;要评价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口试是一种不错的考核方式;一些实务性、操作性的课程,采用实践性考核方式更符合课程的要求。 2、同一门课程,根据不同的内容也可以穿插不同的考核方式。例如,建筑电气施工课程强调学生对规范、标准以及动手能力的培养,对于规范和标准的理解能力可以通过笔试进行评价,通过实践性考核可以测试学生的对知识应用能力,间接地也可以测试学生的动手能力。这样,在一门课程中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可以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全面衡量。 3、高职教育强调对学生职业能力和技能的培养,因此要积极提倡口试、一页纸开卷考试,技能实践考试、总结报告、技术型课程设计、大作业等考核形式;同时,由于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学生掌握职业技能的基础,因此,在实践中仍需要充分发挥传统闭卷笔试的作用。 4.采用多样化的课程考核方式要改革课程成绩的评定标准,改变过去一考定结果的方式,注重形成性、过程性成绩的评定与记载,并在综合成绩中占有一定的比例,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注重学习过程,引导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水平。 结语:总之,课程考核是指挥棒,不管采用何种方式都应该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为根本出发点,取长补短,灵活运用,逐步形成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多元化的考核模式,从而对课程教学改革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建筑电气专业论文:论建筑电气专业网上资源库建立的内容和必要性 摘要:随着网络教育的逐步拓展,网络教学资源越来越丰富,教学资源的有效管理成为开展网络教育的关键,结合建筑电气专业,分析建筑电气专业教学资源的构建内容和必要性。 关键词:网络资源库;信息化;内容;建筑电气 教育信息化作为一种革命性和颠覆性的作用力,对促进传统教育有重要意义,网络信息化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关键。随着网络教育的逐步拓展,网络教学资源越来越丰富,教学资源的有效管理成为开展网络教育的关键,为使用者提供方便快捷的存取功能,为教学管理者提供资源访问效果评价分析,从而提高教学资源对象的利用率,促进教学资源更好的教学系统服务。把教学资源库定位为教育教学服务的产品,每个专业,每位教师可以根据需求量身定做。建筑电气专业作为许多高职院校的重点专业,建设教学资源库非常的必要。 1建筑电气教学资源库的内容和用途 1.1教学资源库内容 (1)民用建筑电气设计标准图样。民用建筑电气设计标准图样是建筑设计院提供的设计图样。建筑物规模包括大型建筑、中小型建筑和住宅。建筑物类型包括住宅、办公楼写字楼、商场、剧院、医院、监狱。强电部分包括民用建筑低压供配电系统、照明系统、动力系统、防雷接地系统,弱点部分包括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语音(电话)系统、综合布线系统、计算机网络、消防报警系统、安全防卫系统、电缆电视系统、远程会议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门禁系统。 (2)民用建筑电气深化设计标准图样。民用建筑电气深化设计标准图样是智能建筑集成公司提供的弱电系统深化设计图样。建筑物规模包括大型建筑、中小型建筑和住宅。建筑物类型包括住宅、办公楼写字楼、商场、剧院、医院、监狱。设计所选用的弱电设备包括典型的国产设备和典型的进口设备。 (3)民用建筑电气工程投标书样本。各种类型民用建筑电气工程的投标书本。 (4)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包括现行的民用建筑电气系统设计规范、民用建筑电气系统施工规范、民用建筑电气系统验收规范、民用建筑防火规范等。 1.2教学资源库的用途 上述资源中的图样分别制作成pdf格式文件和cad格式文件,投标书和规范制作成pdf格式和word格式。这些文件都存储在《教学资源库》网页上,形成教学资源库的主要内容。其用途主要有: (1)作为教学参考资源向专业教师提供; (2)作为学习参考资料向电气专业学生提供; (3)作为学院文化、校风学风的具体体现向社会、向学生家长开放。 其中pdf文件比较粗糙,其清晰度可以达到屏幕显示要求,但达不到打印的要求。可以下载,不能编辑、修改,阅读时所需要的阅读软件一般计算机都具备,这部分内容可以向校内外全面开放。Word文件可以拷贝、修改,所需阅读、编辑软件各种计算机都具备,如果校内师生需要,可向网站索取。 2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必要性 现有的教学资源主要有教材、教学参考书、图书馆藏书、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的实验实训设备。教材的特点是讲求完备性和系统性,生产实践中的知识必须经过归纳综合,扬弃次要属性,提取出关键线索,形成规律,才能进入教材。这种高度抽象化了的知识非常适合有条理的灌输,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先验性的理论知识,而与生产实践的结合,只能依靠列举简单例子来实现。 而生产实践中高度依赖的设计图样、规范、充分表达施工意图的投标书通常包含大量的非系统甚至非专业的内容,而且通常篇幅浩瀚,故无法进入教材,但学会设计、施工、投标却是我们教学的终极目标。因此,将一定数量经过精选的、被工程实践证明是优秀的设计图样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资料,给学生一个在机会,看看实际上设计意图是如何清晰正确全面表达的,施工是如何进行的,竞标是如何实现的,并且可以在真正的图纸上尝试进行自己的设计,对学生是很有好处的,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 图书馆的藏书数量很大,但都是图书,像设计图样这类资料通常并不收储,类似电气专业的设计图样这类专业化程度很高的,其他专业不可能感兴趣的资料,图书馆更不会收储和整理了。 3结束语 教学资源库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能给高校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资源库,随着教学资源库的整合和规范,构建一个“好用”、“够用”、“能用”的信息平台,使高校信息平台更上一层楼。 建筑电气专业论文:论建筑电气专业消防设计问题分析 摘要:建筑电气专业消防设计应在消防电源及其配电、消防应急照明、火灾自动报警等方面严格执行规范,以确保火灾状态下消防设施运行的可靠性。就建筑电气专业消防设计中的常见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建筑电气;消防设计 引 言:建筑电气专业消防设计包含几个方面:消防电源及其配电、消防应急照明和火灾自动报警等方面。建筑电气专业消防设计是一项与现行消防法规联系紧密、政策性很强、技术性复杂的电气设计工作。本文对建筑电气专业消防设计中的常见问题进行分析。 1 建筑电气专业消防设计规范 目前,建筑电气专业消防设计规范主要有防火规范GB 50016--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简称《建规》)、GB 50045--1995(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05年版,简称《高规》)、GB50067--1997(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 50098--1998((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 50368--2005(住宅建筑规范》;行业规范JGJ/T 16―1992《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简称《民规》);专业规范GB 50116―1998《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简称《报警规范》)等。以上几部规范仅《民规》是国家建设部的行业标准,其余为国家标准(其中《住宅建筑规范》全部为强制性条文)。几部规范由于主编单位不同、时间不同,对相同内容要求也不一致。对设计者来说,强制性规范必须严格遵守,部标或行业标准应服从国标,后规范应服从新规范。 2 消防电源及其配电问题 (1)消防用电设备负荷级别应为建筑物最高级别。任一层建筑面积 3000m2的多层建筑,其消防设备负荷级别为二级(《建规》第11.1.1条),而其门厅、营业厅照明负荷级别却为一级(《民规》第3.1.2条)。消防负荷级别低于一般负荷级别,这有悖常理。 (2)当一类高层建筑两个电源引自室外变电所两段低压母线,应明确该变电所上一级两路电源来自两个不同发电厂或来自两个区域变电站。 (3)消防用电设备(以消防泵房、消防控制室较为常见)负荷级别应根据此设备保护建筑物最高级别确定。例如,有一消防泵房设在三层会所的地下层,但该消防泵房负责小区8幢一类高层及9幢二类高层的消防给水。该消防泵房内消防设备负荷级别应为一级,而不应根据其所在建筑级别确定。 (4)地下I类汽车库连通几幢二类高层时,其消防设备负荷级别应为一级。《高规》第9.1.1条规定,二类高层建筑应按二级负荷要求供电。《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第9.0.1条规定,I类汽车库应按一级负荷要求供电。由于这种建筑各部分之间互相连通,火灾危险性大,灭火难度高,因此消防应按整体设计,不应各部分独立考虑,并应按建筑最高消防负荷级别为一级设计。 (5)对于屋顶层集中多台小容量一级负荷消防用电设备,有些设计者采用图1所示配电系统。虽然第一级配电装置、中间级配电装置中用电负荷全部为消防设备,该配电系统满足“独立形成防灾供电体系”和“消防用电设备专用供电回路”要求。但设计者未能深入理解GB 50052--1995《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第2.0.2条规定“一级负荷应由两个电源供电;当一个电源发生故障时,另一个电源不应同时受到损坏”。由于存在多台用电设备,彼此间相互影响,增加一级配电就增加更多故障机率,消防用电设备供电可靠性得不到保证。 图1配电系统图 3 消防应急照明问题 3.1 备用电源的连续供电时间 关于消防应急照明灯具和灯光疏散指示标志的备用电源连续供电时间,《高规》和《建规》中规定: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标志可采用蓄电池作为备用电源,且连续供电时间不应少于20 min,高度超过100 m的高层建筑连续供电时间不应少于30 min。《民规》附录C.3.12条规定,疏散指示标志灯的持续工作时间:高层建筑 30 min,超高层建筑≥60 min,备用照明的持续工作时间 120 min。GB 17945--2000《消防应急灯具》第5.1.2条规定:消防应急灯具的应急工作时间应不小T--90 min,且不小于灯具本身标称的工作时间。可见,4个标准或规范所规定的持续供电时间有3种不同的说法,从应用的角度来看,建筑工程中应按照持续供电时间不低于90 min (即《消防应急灯具》产品标准的要求)进行设计、生产、安装和使用。 3.2消防应急灯具的控制 3.2.1 应急灯具控制相关规定 做好消防应急灯具的控制,应熟悉以下相关规范内容。 (1)火灾应急照明设备应采用专用的供电回路,每个防火分区应有独立的应急照明回路。 (2)采用分散供电时,在各层(或最多不超过3―4层)应设置专用火灾应急照明配电箱或专用消防配电箱,并应在配电箱处实现2个独立电源(或双回线路)的自动切换。 (3)疏散照明采用带蓄电池的应急照明灯时,正常供电电源可接自本层(或本区)的分配电箱的专用回路,或接自本层(或本区)的专用消防配电箱。 (4)火灾应急照明应能在火灾确认、且切断有关部位的非消防电源的同时自动投入。根据工程不同要求,可采用消防值班室控制的应急照明模式,也可采用分散就地控制的模式。 (5)平时不使用的疏散照明应在消防值班室或配电室集中控制。 (6)备用照明为正常电源的一部分,同时使用时应分别设置配电线路和控制开关;备用照明仅在事故状态时使用,在正常电源故障时应自动投入工作。 (7)疏散照明和备用照明回路宜分开。 3.2.2应急灯具的控制 设计人员应深入理解应急照明种类:疏散照明(应急照明灯、疏散指示灯、安全出口标志灯)、备用照明、安全照明。建筑面积 400 m2的展览厅、营业厅、多功能厅、餐厅,建筑面积 200 m2的演播室及建筑面积 300 m2的地下室、半地下室建筑应设置疏散照明和备用照明。这些场所包含两种应急照明,应急照明控制时应特别注意。应急照明控制分为设有消防控制室、无消防控制室两种情况。 (1)对于没有消防控制室的工程,消防应急照明控制如图2所示。在配电箱集中操作方案一般适合于日常有人管理而且管理比较到位的公共建筑,而对于一般的无专人管理的场所,如出租的办公楼、店面、住宅等,也可考虑设就地开关,此时配电系统可采用二线一开关的接线,但电源开关必须常闭(设计应注明)且回路中的自带蓄电池灯具的充电线应引自就地开关前,防止充电线被就地开关关断,但不能将集中控制的灯具纳入该回路。为了让火灾中逃生的人员或消防人员在火场中能迅速识别、方便操作开关面板,应急照明的就地开关应选择带电源指示灯型号。此开关是消防设备,应有明显标志。图2(a)适合正常电源下不亮,断电后自动应急方式;图2(b)适合正常电源下常亮,断电后自动应急方式;图2(c)适合正常电源下由K(配电箱内断路器)集中控制亮灭,但不影响应急灯充电控制,断电后,无论K处于何位,均不影响应急正常启动或工作;图2(d)适合正常电源下由QK(墙壁开关)分散控制亮灭,但不影响应急灯充电控制,断电后,无论QK处于何位,均不影响应急正常起动或工作。 图2无消防控制的消防应急照明控制 (2)对于设有消防控制室的工程,消防应急照明控制如图3所示。强制接通应急照明是火灾自动报警的一项功能,应急照明箱配电系统及其灯具接线方案应与其相配合。基本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在配电箱与消控中心两地集中控制,另一种是由就地面板开关与消防中心强制接通。两种不同控制方式的灯具不应混接在同一回路。平时必须常暗,只有火灾时才接通的灯具不应与平时常亮的共回路,一般应各自独立回路。图3在消防一般状态时(非直接燃烧及邻近区域),使接触器J吸合,应急灯自动点亮,不再受QK、K控制;火灾进入危险期时,直接关断正常照明相线,使应急灯投入应急状态。 图3有消防控制室的消防应急照明控制 4 智能建筑中合用消防控制室时应注意的问题 火灾监控系统与智能建筑中其它系统的关系我国智能建筑的建设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随后便在各地迅速发展起来。2000年,国家了推荐性国家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0)。建筑智能化是在建筑这个平台上,由三大系统组成: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BAS)、办公自动化系统(OAS)和通信网络系统(CAS)。而 BAS包含了三个子系统: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火灾监控系统和安全防范系统,即通常所说的 BA、FA、SA。火灾监控系统在建筑物中可以独立运行,除了完成火灾信息的采集、处理、判断并实施联动控制外,还应该具有与其他系统进行通讯的接口或进行远程信息传输。火灾监控系统可充分利用智能建筑的智能化硬件和软件资源实现联网通讯,为城市消防调度指挥中心、城市综合管理网络提供并与城市其他管理中心共享消防系统的信息。 结束语: 本文经建筑电气专业消防设计中关于消防电源及配电设计消防应急照明设计、火灾自动报警设计中常见问题进行了分析,分析了规范中与规定不一致的地方应采取怎样的方法解决。 建筑电气专业论文:工程案例在建筑电气专业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摘要: 笔者结合多年工程实践和课堂教学经验,分析了工程案例教学法在建筑电气专业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探讨了其实施过程,提出了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进一步完善的措施。 关键词: 工程案例 教学法 课堂教学 实践能力 引言 案例教学法首创于哈佛大学,最早被运用于19世纪后半叶的法律教学中,以后,被运用于医学、管理学、军事学等学科的教学之中,实践证明这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引入管理案例教学法。目前案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已在教育界形成共识,并被逐步引入到工科类课程的教学当中。工程案例是将发生于工程实践中的客观事实,经过文字、数据、图表、动画等方式进行概括、整理,形成可用于课堂交流或探讨的案例材料。笔者结合多年的工程设计实践和专业教学经验,就案例教学在建筑电气专业课的课堂教学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工程案例教学法在建筑电气专业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1. 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系统理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建筑电气专业是工程性非常强的应用型本科专业,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未来建筑电气工程设计、施工、系统运行管理及建筑相关的智能化产品研发的电气工程师。专业课程具有综合性强、知识跨度大、工程实践性强等特点。 传统的课堂教学在内容上缺乏针对性,以讲授各学科的知识为中心,学生以学习理论为主,对工业、民用建筑工程中的实际问题缺乏应有的关注,属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孤立式片段教育行为,学生难以建立“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服务实践”的指导思想,毕业生中存在高分低能的情况。工程案例呈现的是工程现场所遇见的实际问题,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他们会关心在现场是如何处理的?这样处理的合理性和不足是什么?处理后的效果如何?如果是他本人会采取何种措施来处理,有什么理论依据,会不会比现场实际处理措施要好?这一系列疑问的探讨和解决,针对性强,学生在课堂上就能体验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突破了“空中楼阁”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2. 让学生知道学有所用,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进入专业课学习阶段,学生即将面临就业的压力,经常感到困惑的是“我学习这些课程有用吗?”如果不及时解决这些思想问题会导致学风下降。教师可以抓住学生对身边熟悉的建筑电气工程关注的心理,开展工程案例教学,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思想。在课堂上采取讲授和讨论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讨论甚至辩论的过程中,会极力回忆所学知识和理论来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及时得到教师的点评,并与现场实际比较,这样,使学生提高对专业工作的认知度,从而较早思考自身职业定位。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正确的思维方式。 在大学的几年中,学生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同时应该注重思维方式的培养,包括解决技术难题时思维方式的培养,这要靠在教学过程中一点一点的积累。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有机会去试着想问题、找问题、提“假设”、找证据检验假设,于是逐渐学会了如何找问题、如何提出问题、如何与教师同学交流、如何解决问题、如何比较解决办法等等。久而久之,他们就逐渐形成一种自觉的思维习惯。因此通过教学中对实际工程案例的讨论分析,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正确的思维方式。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工程案例教学方法正是一种“授人以渔”的教学方法。 二、工程案例教学法在建筑电气专业课堂教学中的实施 在讲授建筑电气专业多门专业课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均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在课堂教学中。下面以《电气照明技术》课程为例,简要介绍进行工程案例教学三个环节的有关实施情况。 1. 选题与准备 所选的工程案例应当真实、有针对性、有系统性、有时效性、难易程度恰当,能揭示和应用所学知识,并能引入、消化和吸收新知识,能切实提升学生的能力。 笔者在讲到“照明器的平面布置”问题时,以我院新建的教学综合楼的平面为例,要求根据提供的建筑平面布置图,选择光源及照明器的类型和数量,设计该层的平面布置图。在上课前一周布置预习任务,将学生分成三组,每组设计一层平面,要求学生去现场查看,总结所涉及的相关知识点,收集光源、照明器的设备资料,收集相关最新的工程规范的资料,并写出设计提纲,为课堂上有效地开展案例教学作好充分的准备。 2. 案例实施 工程案例中应构建理论知识体系,课堂上概要讲解该案例涉及的知识点,同时引入工程图片加以说明。案例讨论过程要提倡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多角度的思考。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抓住学生争论的关键,及时予以引导,步步深化。采用提问、主动发言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在上述案例中,课堂上首先听取各组的简短方案发言,接着教师开始分析设计过程,理清设计思路,引导学生在国家工程规范、标准下,有步骤地进行照度计算、设备选型。工程设计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但必须严格执行国家规范中关于“照明节能”的强制性条文。启发学生对比照度计算方法,对光源、照明器的选型展开讨论。由于讨论内容超越了课本,将复杂的工程数据与我们的生活、学习紧密相联,并看到了所学知识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价值,学生兴趣十足,发言踊跃,甚至能提出工程实际中某个方面的不足之处,课堂气氛、教学效果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3. 概括总结 工程案例课堂教学的概括总结,是整个案例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因为只有经过教师的进一步点评、总结和深化,才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境界,也才能实施由点带面,起到抛砖引玉、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学生知道如何将这些平常分散学习的东西综合起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及应用效果。同时逐步接触到现行的工程规范,了解当前照明节能的新技术。最后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用AutoCAD设计的工程图纸及施工完成后的图片。这样的工程案例教学,使学生体会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对专业学习充满兴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了使工程案例教学成果得到进一步的巩固,要适当布置学生完成作业,可选择典型案例,如注册电气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中的案例分析,加深工程的设计过程、参数选取,从而避免过去照搬公式、不明白参数的含义、会做练习不会设计的局面。 三、工程案例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逐步完善的措施 工程案例应用于建筑电气专业课程的教学,有助于教师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束缚,突破课堂教学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课堂教学具有实践性和探索性;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处理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对于促进未来工程人员的素质教育是很有必要的。但将工程案例教学法引入建筑电气专业课程的教学仍面临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工程案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 工程案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授课教师必须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和丰富的工程经验,能对工程问题信手拈来,引用恰到好处。一个没有较多工程经历的教师,本身就是与实际脱节的,很难培养出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生,在工程案例教学中也很难有底气地引入好的工程实例。一个没有扎实专业功底的教师,就不能很好地驾驭诸多的专业理论,不能将理论系统化,不能举重若轻地从多个角度来剖析案例。因此要求专业课教师为“双师型”,即教师同时具备高等学校教师职务的任职资格和工程技术人员职务的任职资格。这对于青年教师来说,是一个必须明确的方向。一方面,可以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法,提供青年教师实践的机会,积累工程实践;另一方面,教师要加强自身理论水平的提高,了解本专业理论水平的最新动态,将其应用于案例的操作过程中。这一切对于教师本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及教学和业务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2. 工程案例教学要求学生有较高的综合素质 建筑电气专业是交叉学科专业,涉及土木工程技术、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现代控制技术等,专业课程覆盖了现代建筑内所有的强电、弱电系统。因此在工程案例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如上述案例中,要求学生有建筑、结构、电气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并能够灵活应用。其次是对学生素养方面的要求。案例教学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语言表达、沟通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工程案例教学时,充分了解学生的综合素质,掌握学生学习其它相关专业课程的情况,选题要难度适中,并在课堂上采用启发、互动的方式,教师起组织和引导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案例的讨论和交流,获得学习、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能力。 四、结束语 工程案例教学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从而为全面提高建筑电气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开创了一个好的教学形式,经过两届的教学和研究,受到了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当然,这一方法还有一些不足之处有待我们日后不断地完善。中国的教学体制正面临着理论联系实际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的挑战,研究和推动工程案例教学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培养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这在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方向的今天很有必要。 建筑电气专业论文:试论建筑电气专业消防设计问题 【摘要】建筑电气的消防设计关系到人们的生民财产安全,做好这一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建筑电气的消防设计规范,详细阐述了消防设计中配电、照明、自动报警等的设计方法,希望对建筑电气的消防设计提供借鉴。 【关键词】建筑电气;消防设计;问题 1 建筑电气消防设计规范 建筑电气专业消防设计的规范主要有:1)防火规范:《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住宅建筑规范》;2)行业规范:《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3)专业规范:《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以上几部消防设计规范中,只有《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是由国家建设部颁布的,其他规范均属国家标准。对于设计者来说,强制性的规范必须遵守,部标或者行业标准须服从国家标准。 2 消防配电的设计问题 消防过程中,外电源如果突然断电,则应急柴油发电机组将带动所有正在工作的消防设备自动启动。但是,发电机的功率最多只允许带50%的负荷,若不采取相应的措施,则发电机组很有可能熄火,不再发电。解决办法是可对消防设备进行分批起动。 兼供防火卷帘的应急照明电源容量的计算, 应取这一回路中全部应急照明的负荷,加上电动机功率中最大的一组防火卷帘的负荷。因为所有防火卷帘不会同时下降,而且其动作所用的时间很短。 由共同的裙楼、地下层以及若干塔楼所组成的民用建筑,此种建筑最大的消防负荷的计算应是:各个共用的消防泵应作为必然负荷,必须计入;而消防风机、消防电梯以及应急照明设备,则适合以每个塔楼连同以该塔楼为核心的、划归为该塔楼的裙楼和地下室的部分,作为一个单元进行计算。分别算出各自所消耗的消防负荷,挑选其中位置相邻的两个进行相加,然后选择负荷最大的与消防泵等的必然负荷进行相加,从而,计算出整座建筑中最大的消防负荷。 在工程中,对于非消防电源的切除, 最好选用低压断路器的附件来进行。但是,低压断路器的型号往往与框架电流不同,它的分励线圈在进行分励脱扣时,所用的电流也不相同。为了联动的便捷以及有选择性的进行切除,通常情况下,可以在配电所的低压出线开关,或者在各层的主配电箱上进行非消防电源的切除,然而,这些地方所用的低压断路器的框架电流相对较大,分励脱扣器所需的电流也比较大。直接运用联动回路的直流24V电源来驱动分励脱扣器,是非常危险的,特别是当一个配电箱同时有多个需要分励的低压断路器时,由于分励的电流太大,联动回路的24V电源不可能满足其要求。综上所述,还是应把分励线圈接在220V或者380V的电路中较为可行。 3 消防应急的照明设计 3.1备用电源的连续供电时间:关于消防应急照明灯具及灯光疏散指示标志的备用电源的连续供电时间,《建规》和《高规》中规定:应急照明灯具、疏散指示标志均可采用蓄电池作为备用电源,其连续的供电时间不得少于20min,100m以上的高层建筑,连续供电的时间不得少于30min。《消防应急灯具》的第5.1.2条规定:消防应急灯具的应急工作时间不得小于90min,并且不可小于灯具自身所标称的工作时间。可见,不同的规范或者标准,所规定的持续供电时间各有不同,我们仅从应急的角度来说,建筑工程中,应按连续供电时间不小于90min来进行设计、安装、使用。 3.21)消防应急灯具控制的相关规定:做好应急灯具的控制工作,须清楚的规范内容有:A:火灾的应急照明设备,须采用专用的供回电路,每一个防火区均应该有自己的应急照明回路;B:采取分散供电的时候,各层须设置专用的应急照明配电箱或是消防配电箱,并且,配电箱处须设置两个独立的电源,以便自动进行切换;C:疏散照明在采用含蓄电池的应急照明灯时,正常供电的电源可以接在本区分配电箱的专用回路中,或接在本区专用的消防配电箱上;D:火灾的应急照明灯,应当能够在火灾确认、切断非消防电源时自动启动,根据工程要求的不同,可以采用值班室进行应急灯控制的模式或者分散就地的控制模式;E:一般情况下很少使用的疏散照明,最好由消防值班室或者配电室进行控制;F:备用照明属于电源的一部分,一起使用的时候,须分别设置控制开关和电线路,备用照明只是在事故发生或正常电源出现故障之时,自行启动。 2)应急灯具的控制:A:配电箱集中操作的方案,通常适合于平时有人管理的公共建筑。对于无人管理的场所,比如办公楼、店面等,可以设置就地开关,这时,配电系统可以采取二线一开关的接线方式,注意开关必须保持常闭,并且其自带蓄电池的灯具的充电线须引自就地开关前,以防止电线被开关切断,但不可将控制的灯具接入该回路。为了使逃生人员或者消防人员在火场中能够快速识别、操作开关控制面板,就地开关应该选用含电源的指示灯型号,因为此开关属于消防设备,务必有明显的标志。B:强制接通应急照明属于火灾的自动报警功能之一,应急照明箱的配电系统和它的灯具接线方案,应当与其相互配合,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在消控中心与配电箱两地进行集中控制,二是由消控中心和就地开关进行强制接通。两种控制方式所用的灯具不得接在同一个回路中。 4 火灾自动报警问题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设计工作中,最复杂的是各类探测器的设置问题。应当根据场所的不同来选定相应的探测器,手动式的报警按钮,应注意安装间距不得大于30m,安装部位应在明显且便于操作地方。自动报警设备应安装在自动式喷水设备的附近。雨淋报警阀的开启方式有两种: 4.1 由灭火保护区内就近的感烟、感温探测器所组成的雨门,当它们均已启动后, 可通过控制电路来开启雨淋报警阀,返回动作信号。 4.2 由喷水灭火系统所保护的火灾探测器进行报警。在确认火灾后, 由火灾的自动报警器发出信号至输人、输出模块,然后开启报警阀,并返回动作信号。根据报警的可行性,应采取第二种方式。湿式报警阀开关的接点与消防控制室的手动按钮,应当延时起泵。在没有消防控制室的建筑中,须把湿式报警阀的开关的接点直接引至喷淋泵的控制箱内,实现延时起泵及显示信号的功能。在有消防控制室的建筑中,其控制室内须设置手动式的联动控制台,将接点线路引至控制台,通过转换后,实现自动与手动控制的喷淋泵,并且显示信号。 无管网型的自动灭火装置,规范中未对其与自动报警的联动控制进行规定,如果想对此灭火装置进行联动控制,应由灭火柜的报警控器引出报警信号或联动信号,传至控制室的联动控制台。 5总结 建筑电气消防设计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火灾自动报警、消防联动控制以及消防设备配电。建筑电气的消防设计属于科技含量很高且十分复杂的电气设计工作,因此,这一工作必须与现行的消防法规、政府政策进行紧密的联系,才能保证建筑电气的消防设计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航空医学论文:打造航空医学人才高地 如史诗般波澜壮阔,似交响乐荡气回肠,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1949年成立以来,从初创时期马拉飞机转场,到新中国成立不久便扬威抗美援朝战场;从主战装备全部依靠进口,到国产新型三代战机翱翔蓝天……如今已初步发展成为一支多兵种组成的战略军种。 不论何时,看到那浓烈厚重的“空军蓝”,听到训练机起飞的轰鸣声,望到鹰击长空的雄姿,我们总会在内心深处生发莫名的自豪,感到无比的踏实。 在人民空军的威武行列中,还有一支特殊的队伍――和平时期,他们不每天穿军装,却同样肩负着军人的使命;战争年代,他们无需攻克堡垒,但也要奔赴前线,经受炮火洗礼;身为空军,他们不用驾驶战机搏击长空,却要为所有空军官兵的健康保驾护航。 他们是空军医疗卫生队伍。走在这支特殊队伍最前列的,当属空军总医院人。空军总医院是新中国航空医学的发源地,从1956年建院以来,在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洗礼中,一直站在我国航空医学的最前沿,伴随着人民空军的发展壮大而一路走来。这颗红色火种在革命烽火中催生萌芽,在强军号角中蓬勃壮大。 身为勇于开拓的军人,一代又一代空军总医院人为飞行人员诊疗救治,为祖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不懈的努力。他们为祖国选拔了第一批飞行员、航天员;他们开创“新医正骨医疗法”、力主攻关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病症,竭尽全力提高飞行员的飞行寿命。战火硝烟留下他们不屈的身影;飞翔矩阵凝聚他们智慧的守望;祖国建设承载他们奉献的真诚;危急时刻谱写军民共克时艰的凯歌。 作为心怀大爱的医生,他们同样为减少疾病,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而孜孜不倦地奋斗着。多年来,他们紧追世界医学最前沿,努力自主创新,中西医结合治疗皮肤病、国内首例半匹配骨髓移植获得成功、现代放疗技术治疗肿瘤新理念得以推广……一项又一项新技术,在空军总医院人的努力下获得成功,他们用实践诠释了“关爱生命、善待患者”的博爱精神,以赤子之心担负着守护民众健康的重任。 近年以来,医患矛盾尖锐已成为社会问题,针对医生的暴力冲突恶性事件频频发生,尤其近来哈医大“王浩事件”、北京人民医院医生邢志敏被刺事件,都让人备感忧虑。与之相似,空军总医院人同样长期超负荷工作,同样面临医患关系紧张的大环境。不同的是,军人责任、医者仁心,双重的使命和军队的传统,让他们对自己必须有更加严格的纪律、严谨的作风――加倍珍惜军人荣誉,一心一意为患者服务,坚决拒绝形形色色的各种诱惑,打造军队医疗卫生机构的一方净土。不断增长的患者量、民众口耳相传的信任感、持续扩大大社会影响力,是对他们最好的赞誉。 那么,到底是什么铸就了这样一个人才辈出的集体?肩负着蓝天所赋予的使命,空军总医院如何获得累累硕果? 本期专题,让我们走近这12位空军医学专家和空军总医院的青年人才队伍,通过他们,感受空军总医院的时代特征和精神风貌。 航空医学论文:新形势下航空医学鉴定训练模式探讨 【关键词】 航空医学; 鉴定训练; 模式 航空医学鉴定训练工作一直是航卫保障的重要内容之一,特别是高性能战斗机的广泛使用并在局部战争中的突出地位和作用,对飞行员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我军一直沿用的航空医学鉴定训练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和满足目前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的需求,因此,探索与构建新的航空医学鉴定训练模式已成为空军战略转型建设的新趋势和新任务。 1 高性能战斗机“三高”特点对航空医学训练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1.1 高性能战斗机对飞行员身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性能战斗机飞行中高载荷,且持续时间长,反复出现,载荷增长快,对飞行员的心血管贮备能力和反射与适应状态提出了严峻挑战[1]。高角加速度,特别是与持续高过载联合作用,对飞行员前庭功能、空间定向能力和植物神经功能状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统计,4%~10%的军事飞行作业失误是由空间定向障碍所致。高度复杂的座舱仪表信息、夜间及复杂气象条件下的飞行对飞行员的特殊视觉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三全”(全天候、全天时、全方位)和“两长”(续航时间长、作战半径长)的飞行特点对飞行员的飞行耐力和体能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1.2 高性能战斗机对飞行员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性能战机所具有的高认知负荷对飞行员心理、智能和人格特征提出了较高要求;高强度和高耐力的飞行任务对飞行员的情绪管理、放松训练和表象训练提出了新的要求;而飞行中的应激状态更是对飞行员的心身状况和调节提出了更高要求。 2 飞行员医学训练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军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引进和装备高性能战机以来,经过10余年的不懈努力,积累了较好的航空医学训练经验和方法,形成了以离心机训练为主体的航空医学训练体系,建立了场站、联勤医院空勤科和疗养院、航空医学研究所的三级训练模式[2],初步制定了航空医学训练的方法和标准,但是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飞行员及各级医训人员在思想上不够重视 与空勤医疗和疗养相比,飞行员及各级医训人员对航空医学训练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思想上仍停留在只要身体健康无病患就可以飞行的基础上,重“医”轻“训”和重“养”轻“训”的状况仍存在,没有充分认识到航空医学训练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2.2 缺乏统一的航空医学训练教程及标准 目前的航空医学训练仍是依托各地的现有条件,自行组织航空医学训练,缺乏统一的训练方法,这就使得各地训练效果参差不齐。且目前仍没有制定出规范的训练教程,也没有确定量化的训练标准,以致对训练结果无法做出精确判断,使得航空医学训练工作不能完全适应高性能战机对飞行员的要求。 2.3 航空医学训练设备相对陈旧落后 目前的航空医学训练设备仍比较落后,缺乏大量仿真设备,特别是缺乏针对高性能战机的专项航空医学训练设备,医训人员难以采集真实情况下的各项数据。同时,难以进行场景再现和回顾,从而使得医训工作处于相对落后的阶段,不能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分析论证。 2.4 医学训练人员水平参差不齐 航空医学训练工作与普通的空勤医疗工作不同,是一个在健康飞行员中“优中选优、优中创优”的工作,是一个跨学科跨专业的工作,需要有较强的航空医学知识背景,因此,对从事航空医学训练工作的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而目前无论从场站还是到鉴定训练中心,这样的专业医训人员尚比较缺乏。 3 对策及建议 3.1 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到航空医学训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面对新时期高科技战争的需要以及高性能战机不断的列装和其发挥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与地位,一定要高度重视航空医学训练,要把航空医学训练工作提高到和空勤医疗及疗养相同等的地位,纳入飞行员的日常工作中,成为一项经常性工作。各级航卫保障部门和飞行部队要进行科学组织和管理,定期评估和审核,充分认识航空医学鉴定训练工作在提高航卫综合保障能力中的重要地位和积极作用。 3.2 注重实际,积极制定有效实用的航空医学训练教程和标准 要立足现有,特别是针对高性能战机的特点,科学合理运用医学知识,根据不同的机种和不同飞行任务做出不同的医学训练要求,除目前开展的体能训练和离心机训练外,要特别注重加强飞行员的其他专项航空医学训练。尤其是在空中黑视、错觉、晕厥、特技飞行呼吸不适、加速度性肺不张、抗缺氧、抗负荷、前庭功能稳定性、应激状况下保持良好的心身状态等方面,要形成系统化、科学化的航空医学训练教程和标准,为医学训练工作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科学支撑。 3.3 转变模式,着力构建新型的航空医学鉴定训练体系 2009年空军收回5家疗养院并改制为航空医学鉴定训练中心,形成了场站、航空医学鉴定训练中心、航空医学研究所三级鉴定训练体系,这是航卫保障体系模式的新突破,对完善航卫保障体系,深化联勤制度改革,提高航卫保障质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后,可以将体能训练和一般仪器训练安排在场站完成,鉴定训练中心定期完成较复杂仪器训练、相关心理训练等基层保障力量无法完成的航空医学训练科目,航空医学研究所完成离心机医学训练工作并对基层工作进行指导和帮带,形成系统化、科学化、多层次、多水平的航空医学鉴定训练模式,充分发挥这一新型航卫保障模式在改善飞行安全、提高部队战斗力等方面具有的重大作用。 3.4 加强投入,大力抓好专业人才培养及专项设备研发 航空医学鉴定训练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研用结合的工作,可以依托航空医学研究所和第四军医大学等单位,加强解决航空医学训练中实际问题的攻关科研能力[3],不断培养高素质的专业航空医学鉴定训练人员,为科学开展鉴定训练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和人才储备。此外,一方面需要在航校、场站、鉴定训练中心等单位普及一般医学训练设备,同时要根据高性能战机的特点,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引进和研发先进的专项航空医学鉴定训练设备,为做好新形势下鉴定训练工作提供坚实的基础设施。 航空医学论文:浅论抗荷抗缺氧训练在航空医学鉴定训练期间的作用 【摘要】 飞行员抗荷抗缺氧能力关系着飞行部队战斗力的发展。作为航空生理训练的核心部分,抗荷抗缺氧训练是飞行员航空医学鉴定训练期间的一项重要工作。扎实开展好两抗能力训练,充分挖掘飞行员飞行潜能,可以达到航空卫勤保障的目的。本文旨在研究目前航空兵部队抗荷抗缺氧训练现状,探讨航空医学鉴定训练期间进行抗荷抗缺氧训练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为开展好两抗训练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抗荷抗缺氧;航空医学;鉴定训练;作用 随着新军事变革的不断深入,空军已成长为举足轻重的战略力量。飞行员作为高性能战机的驾驭者和空中打击的实施者,其身体素质的强弱是空军战斗力的直接体现。提高空勤人员身体素质、充分发挥卫勤保障的作用是我们卫勤工作者的中心任务。航空生理训练就是培养和提高飞行人员为适应军事飞行应具备的生理、心理代偿能力的特殊训练,抗荷抗缺氧(以下简称两抗)训练则是其中重要的环节。下面就两抗涉及到的高空及持续性加速度生理训练在航空医学鉴定训练中的作用作一简单阐述。 1提高两抗能力是新时期新任务的需要 随着空天一体化的不断发展,高空长航程、灵活高机动的特点成为军事航空业发展趋势,目前装备我军的第三代高性能战机的最大载荷可达到+9 Gz,+Gz增长率大于6.0 G/s,空战时的高载荷机动可持续数百秒。美国空军1 903名飞行员的调查表明,有12%经历过G-LOC(因受持续性正加速度引起的意识丧失),其中50%属于重度意识丧失型;1980―1990年,美国空军三代战机共发生了18起非致命的G-LOC,导致14人死亡,3人重伤[1]。在座舱减压方面,近年来在我军歼强机中屡见报道[2],甚至连民航机也有发生实例[3]。 据资料显示,国内因高空缺氧引起的事故症候约占医学原因事故症候的6%~17%,美军1973年报道飞行员空中突然失能的89例中,因缺氧引起者19例,占21.3%[4],没有经过低氧体验的飞行人员往往需要等待15 s才有可能对高空缺氧这一危险情况作出正确的反应。事实上,发生高空缺氧时,几乎没有明显的特异性的痛苦感觉,并且缺氧症状和体征个体差异较大,致使飞行员容易低估其危险性,甚至忽略其存在,导致严重后果。 高空低氧这些特点给人类高空飞行带来严重威胁,而高载荷持续飞行和高载荷增长率飞行给人体生理极限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美、英、澳大利亚、韩国和印度等国空军已经将对飞行员进行高空和抗荷生理训练列入训练制度,成为职业训练的一部分。美国联邦航空规则规定任何操纵具有加压座舱飞机的飞行人员必须接受高空生理训练。因此,在三代战机已经成为我军主要装备的大背景下,空勤人员两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空军飞行战斗力的体现。因此,在航空医学鉴定训练过程中加强对空勤人员进行两抗知识宣教和训练刻不容缓。 2提高两抗能力是部队飞行训练的需要 2.1飞行部队客观条件限制了两抗能力的提高在飞行部队实际工作中,航空理论学习和战法研究是飞行员飞行准备重点,航医忙于“一问三查”和日常事务性工作,除特殊飞行科目外,一般很少开展高空和抗荷生理知识宣讲,示范性体验也因训练器材缺乏无从谈起。由于宣传教育弱化,造成空勤人员两抗知识长期缺乏,两抗能力低下。 2.2部分飞行员不重视限制了两抗能力的提高我们在飞行部队调研时发现部分飞行员嫌穿戴麻烦,飞行时不穿抗荷服,在高空飞行前不按规定进行吸氧排氮,飞行过程中时有不戴吸氧面罩等现象,这些原因直接导致在飞行实施阶段有些飞行员飞不出战机的最大性能,在做特技动作过程中发生灰视、黑视甚至意识丧失等现象,座舱发生失密封或爆破等情况后不能正确处置,导致飞行问题或事故症候屡屡发生。 2.3空勤成分变化增强了两抗训练的必要性随着以预警机、加油机和电子战飞机为代表的高精尖机种大量装备部队,空勤人员中战勤人员比例增加,他们的身体素质及空中特情处置能力和飞行员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高空缺氧体验和训练很少进行,因此,利用航空医学鉴定训练期间对其进行高空生理教育及训练也是非常必要的。 2.4航空医学鉴定训练期间提高两抗能力的优势在空勤人员每年的航空医学鉴定训练期间,没有飞行安全压力,工作和学习任务相对较轻,在完成必要的体检后,有充裕的时间来进行航空生理知识宣讲和生理训练,各航空医学鉴定训练中心的训练仪器设备和训练人员也比较齐全。因此,利用航空医学鉴定训练期间促使空勤人员认识和提高两抗能力,具有天时地利人和条件,应精心组织利用。 3国内外飞行员身体素质现状探讨 3.1国内外飞行员身体素质比较进入21世纪以来,三代战机已经成为我军标准制式装备,但由于人种及锻炼因素,我军歼强机飞行员和国外发达国家飞行员相比,普遍存在两抗能力相对较低的问题。在我军引进苏-30初期曾发生因飞行员抗荷能力不足导致某些特技动作受限,飞不出战机最大性能,致使装备形成战斗力时间延长。我们在日常的抗荷训练中发现有相当部分来我中心训练的歼强机飞行员连双下肢蹬力维持120 kg 30 s标准都达不到,身体素质亟待提高。 从国内外两抗能力的军用标准对比来看,我军制定的抗荷标准也偏低,现行我军高性能战机飞行员+Gz耐力选拔标准为+4.25 Gz持续10 s合格[5];相比之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制定的标准是穿抗荷服做抗荷动作+7 Gz持续15 s,俄罗斯选拔标准是穿抗荷服+8 Gz持续15 s。我军标准和外军相比,在抗荷能力上有着明显的差距。 3.2国内外飞行员身体素质差距原因探讨和外军相比,我军飞行员抗荷能力欠缺主要表现在心血管系统代偿能力、快速调节能力和胸腹部和下肢有关肌群的肌力和持续性高强度的等长收缩能力方面。这和我军的人种差异有关,但也不能排除与我军体能训练观念落后、训练手段不科学有关。北约各国和俄罗斯飞行员的日常体能训练集中于提高腹部和腿部肌肉力量和持续时间上,基本以阻力为主,以举重、短距离速跑及速游为主要训练科目,而我军则是长期坚持以长跑为代表的有氧锻炼为主。然而,目前航空生理研究表明,高强度的有氧锻炼会导致歼强机飞行员+Gz耐力降低。主要机制是高强度有氧锻炼导致迷走神经紧张度过高和交感神经紧张度过低,心脏在人体承受大负荷作用时,心率增快、心肌收缩力增强等代偿反应功能降低,容易发生中心视力丧失和意识丧失,并且产生传导阻滞和心律失常以及运动病发生率的升高。所以利用航空医学鉴定训练期间规范空勤人员抗荷训练动作,正确指导其体能锻炼方式来提高抗荷能力。 4理念的转变要求加强两抗训练 随着特勤疗养学的不断发展深入,空勤疗养学也在与时俱进。目前空勤疗养理念不断发展更新,空勤疗养任务由单纯的体检向航空医学鉴定训练方向转变,航空生理训练在疗养过程中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两抗能力训练作为航训的核心内容,其重要性也相对增加。针对高空生理和持续性加速度生理宣教在飞行部队相对薄弱的特点,现实要求我们在航空医学鉴定训练期间要强化两抗宣传和训练力度,走上宣传-鉴定-训练-提高-评估的良性循环轨道,从而达到切实提高飞行员身心体质的目的。 5现行两抗训练的实施方法和注意事项 目前,我们空军杭州航空医学鉴定训练中心在两抗方面开展3个项目的训练及检测:7 500 m高空急性低氧耐力检测,抗G训练,加压供氧训练。训练设备统一使用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研制的飞行员抗荷抗缺氧能力检测仪。训练时间选择在飞行员完成体检后1周内正课时间进行,全部项目分3 d完成。 5.17 500 m高空急性低氧耐力检测 5.1.1目的、意义此项训练是模拟7 500 m高空低氧环境下,使飞行员体验急性低氧状态下的感觉,同时测定有效意识时间。其主要目的是测定、提高飞行人员的低氧耐受储备能力。 5.1.2实施方法目前我们选用飞行员抗荷抗缺氧能力检测仪缺氧能力检测模块进行。飞行员戴好头盔和面罩后,由医护人员连接好床边监护仪以便实时监测心率、心电图和血氧饱和度。训练开始后在地面吸入氧含量为7.1%的氮氧混合气体,同时进行书写试验,从1 000开始书写,依次递减1,每隔1 min重新开始书写。训练军医根据血氧饱和度和心率及心电图变化等客观数据及书写流利度、飞行员主观感受等情况,综合评定其有效意识时间。当达到有效意识时间后立刻停止吸入混合气体,必要时吸入纯氧,确保低氧训练安全。 5.1.3注意事项高空低氧环境下,缺氧主要导致空勤人员大脑皮层高级智力活动首先受到缺氧影响,失去正常理解、分析、判断能力。飞行人员往往会丧失对环境、自身状态的正确判断能力,甚至对缺氧产生症状和损害的严重水平呈无意识状态。我们在低氧试验中发现有的飞行员在已经出现血氧饱和度降至60%左右、书写停滞、四肢颤抖、指甲和口唇出现紫绀时仍然认为自己“正常”的现象。当血液氧分压过低,不足以维持脑细胞正常功能就会产生意识丧失。因此,在低氧训练中,准确判断有效意识时间是关键,防止飞行员在试验过程中发生意识丧失的情况。万一发生飞行员意识丧失情况则立刻松懈其面罩,展开就地急救和后送,确保训练安全。 5.2抗荷正压呼吸和抗荷动作训练 5.2.1目的、意义抗荷正压呼吸和抗荷动作训练主要是规范飞行员具体抗荷动作的准确性和协调能力,提高抗载荷能力。 5.2.2实施方法目前我们利用飞行员抗荷抗缺氧能力检测仪抗荷模块进行训练。该模块主要规范飞行员具体抗荷动作的准确性和协调能力,提高抗荷能力。我们要求飞行员在穿囊式抗荷服后双下肢蹬力达120 kg维持30 s的同时,根据仪器界面上呼吸引导曲线提示做抗荷正压呼吸动作(节律快吸慢呼,吸气0.5 s,呼气2 s,主要目的是提高胸腔内压力,维持脑部供血)。抗G动作的防护效果决定于动作实施的准确程度,以及腹部和下肢肌肉强有力的协调收缩。其中抗荷正压呼吸和抗荷动作需要协调一致。训练军医根据动作实施的准确协调程度以及双下肢蹬力情况进行综合评定。 5.2.3注意事项在抗荷正压呼吸和抗荷动作训练中,飞行员全身处于应激状态,腹部和下肢肌肉强有力的收缩,注意力高度集中于呼吸节律时间分配和肌力维持上,经常会导致呼吸困难或过度通气。当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或恶心、视觉模糊不能耐受时,训练军医应及时中止训练。 5.3加压供氧训练 5.3.1目的、意义加压供氧是指飞机自升限达到12 000 m高度发生座舱减压,即使呼吸纯氧人体也会发生严重缺氧反应,此时必须提高吸入氧气压力,称之为加压供氧。通过加压供氧训练,使飞行员体验并适应加压呼吸方式,减小其负面效应。 5.3.2实施方法目前我们使用飞行员抗荷抗缺氧能力检测仪加压呼吸模块对飞行员进行加压呼吸训练。训练时飞行员穿高空代偿服或代偿背心,感受并掌握加压呼吸要领(鼻吸气、嘴呼气,呼气用力,节律深而慢),在训练过程中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面罩压力逐渐提高[400 mmH2O(1 mmH2O=0.0098 kPa)、600 mmH2O、800 mmH2O]。训练前后测量血压、脉搏和心电图。训练过程中若遇明显过度通气或感到呼吸阻力过大、心电图异常、头晕乏力,及时停止训练。 5.3.3注意事项加压供氧在保障飞行员安全的同时,也给人体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带来额外的负担:加压呼吸固有的吸气主动、呼气被动常引起代偿性呼吸频率加快和幅度增大,导致过度通气和呼吸疲劳的可能。另外,肺内压的增高使右心房和胸腔静脉压增高,导致静脉血流回流受阻,外周血液淤积,血液液体部分渗入组织间隙,致使循环血量减少,通过血管迷走反应引起晕厥。因此,训练过程前后需要严密监测血压、脉搏,过程中飞行员若有不适症状,及时停止训练。 由上所述可见,两抗训练在飞行人员航空医学鉴定训练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普及和开展好两抗训练不仅能够促进航空医学专业的发展,更是能切实增强飞行人员的身心体质,充分挖掘飞行潜能,真正达到了航空卫勤保障的最终目的。 航空医学论文:更改航空医学要求,建立健康教育体系 为了更加关注飞行员的心理健康,航空医疗当局正在考虑更改他们对常规航空健康体检的要求。国际民航组织(ICAO)正在考虑采取措施将现有的建议升级为一项要求,即要求国家民航当局建立针对飞行执照持有者的健康教育体系。 在德国之翼坠机事件后,国际民航组织的航空医学科科长安东尼・埃文斯(Anthony Evans)曾公开表示,一旦国际民航组织航行委员会通过了这项要求,至2016年末,将有望出台一个专门针对飞行员精神健康方面的规定。埃文斯表示:“我们需要完善的教育体系,用以帮助那些有心理健康问题的飞行员,这将涵盖到全行业(监管机构、航空公司、飞行员协会)范围内。” ICAO所提出的要求将指导国际民航组织所有成员国中的飞行执照颁发当局“对那些需要进行医学评估的飞行执照持者进行适当的航空健康教育,从而降低威胁飞行安全的医学风险。” 在德国之翼空难中,机上的150人全部遇难。尽管法国航空事故调查处尚未完成调查,但初步报告显示,该飞机的副驾驶将机长锁在驾驶舱外,擅自更改A320飞机的飞行路径,使之撞向地面。新闻报道援引德国航空当局的消息,称该副驾驶在获得飞行执照前曾长期治疗抑郁症,此外还有自杀倾向。在商业运输内的航空事故和事件中,很少有直接界定为飞行员心理健康而导致的事故。在某些情况下,事故调查人员一直无法就飞行员的精神状态与事故的发生有何联系而达成一致。然而,近年来,航空医学相关机构修订了指导方针,希望能提高辨别飞行员心理问题方面的能力。 对心理健康的筛查仍待改进 在德国之翼空难发生之前,国际民航组织的上述提议就已经提交并开始接受审定。早在2012年,国际民航组织的“民用航空医学手册”就提出了要特别注意飞行员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提议。 “尤其是持有飞行执照的年轻人”,该“指南”写道,“飞行员存在的可能影响飞行安全的特定疾病(主要是精神问题和行为问题)与用来检查飞行员的手段(传统的身体检查)明显不匹配。” 航空航天医学会有关心理健康的提议是在2012年3月27日的空难发生后提出的。在那次空难中,美国捷蓝航空的机长关闭了正在驾驶的空客A320客机的无线电装置,并告知副驾驶他已更改原定的目的地,然后开始咒骂耶稣和恐怖分子。 航空航天医学会(AsMA)表达了同样的担忧。德国之翼空难后该协会网站上了一些评论,在评论中,航空航天医学会主席小菲利普・J.斯卡帕(Philip J. Scarpa Jr.)表示,“招聘过程中进行初步筛选后,大多数航空公司不再对飞行员进行任何定期心理健康评估。航空业在飞行员心理健康筛查方面仍有改进空间。” 斯卡帕指出,要预测出突然出现的问题虽然很难,但也“不要为常规测试进行辩护”,抑郁、焦虑、躁狂和其他问题的诊断相对比较容易,而且对这些问题的筛查势在必行。航空航天医学会支持在例行航空医学检查中对飞行员进行“尽量不作更改的、易于操作的有效的心理测试”。除了筛选以外,航空公司也应该教育飞行员和他们的家庭如何辨认和上报精神病的迹象。 斯卡帕表示,此外,航空公司还应为飞行员提供可以报告一切问题的“安全地带”,这对于鼓励飞行员主动上报自身存在的问题十分重要。比如飞行员工会等机构,能够增加飞行员报告心理健康问题和机构向飞行员提供心理援助的概率。 斯卡帕称,这些提议号召对飞行员进行测试。对航空体格检查人员而言,在飞行员已有的定期航空体格检查中操作这些测试非常简单。 航空航天医学会称“不建议将全面的精神病评估纳入飞行员的常规航空医学评估中”,而是“在总体上让航空医学检查人员和航空界更加关注飞行员的心理健康问题,尤其是关注那些可检查出来的、更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及生活中会影响飞行员和飞行性能的压力源。我们鼓励这么做,方法是提高教育力度,并在全球范围内提高对航空业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的认识。” 这些指南也建议这些测试可以以向飞行员提问的方式进行,提问的方式有助于营造一种不具威胁性的环境,并有助于医生与飞行员建立融洽关系,从而可以了解飞行员的工作、家庭情况。 飞行员更倾向于“扬长避短” 罗恩・弗雷(Ron Frey)称,航空航天医学会提出了使用“快速有效”的方法来发现飞行员的心理健康问题,然而该提议并没有继续深入。弗雷是一名组织心理学家,还是加拿大渥太华人为因素和事故调查所的资深合伙人。他称国际民航组织和国家监管机构需要“一个更加现代化和完整的方法来评估飞行员的心理健康。” “航空业存在的问题错综复杂,”弗雷称。他在包括航空业在内的几个行业进行工作心理评估工作。多年来,全面的心理测试在许多行业内的实践效果都很好,且应该将心理健康测试纳入到常规的航空医学检查内,传统上常规检查主要用于检查身体。他表示,如果操作和审查恰当,这些测试就能够辨别出飞行员的心理健康问题,即便受测者试图隐藏自身的问题。 弗雷称,飞行员选择不上报自己的工作压力、劳累、抑郁和焦虑的症状这种情况在航空业内非常普遍。飞行员不上报抑郁和焦虑的症状以及潜在相关的问题,使得评估这些精神健康问题变得很难。据相关研究统计,在普通人群中,10%~15%的人有过精神抑郁的经历,这些抑郁症患者的自杀风险比一般人高出20倍。 弗雷表示,现在还无法获得能够判断出飞行员中抑郁症严重程度的数据,因为当飞行员被问到心理健康问题时,他们更倾向于“扬长避短。” “航空公司实施了很多应对措施,但不幸的是,诸多漏洞依然很多。在航空业内,解决工程漏洞、结构漏洞比较简单,但要解决人的问题就难多了。” 欧洲心理学家协会联盟(EFPA)和欧洲航空心理学协会(EAAP)发表联合声明,不仅支持在飞行训练和在航空公司工作之前进行心理评估,还支持“在飞行员的定期身体检查和获得广泛接受的航空公司政策和程序中,对飞行员的心理健康进行多次评估,确保飞行员安全飞行。” 不过,这些机构补充道,现有的心理评估和人为因素训练是“航空成为世界上最安全的交通方式的原因之一”;再加上技术进步和操作要求,像德国之翼空难这样的事件“极为少见”。 航空医学论文:军事航空医学培训教育的思考 【摘 要】 本文针对军事航空医学任职培训教育中的不足之处,改进对策主要是树立科学的任职培训理念,完善教学内容,加强日常管理,建好任职培训基地,以提高任职培训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 军事航空医学;任职培训教育;不足;改进对策 随着现代化战争形式的不断变化,新军事变革对战场伤病救治和卫勤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建立系统完善的军事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显得尤为重要。任职培训教育是第四军医大学培养具有良好军事素质、政治素质、心理素质并具备熟练军事医学专业技能的复合型军事医学人才、推动军事医学科技不断进步的重要方式,是军队院校教育、部队训练实践、军事职业教育三位一体的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之一。航空兵部队每年均会安排在部队一线从事航空医学卫生保障工作数年的卫生人员参加第四军医大学承担的航空卫生勤务等方向的任职培训,如航空兵部队卫勤管理干部培训班和全军直升机应急医疗救援培训班等。通过任职培训,进修人员可了解更多的新概念、新知识和新技术,拓宽眼界,增强技能,提高完成部队医学保障任务的信心。但是,作者在学校学习过程中,也发现现行任职教育中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故结合自己的工作体会和学习体验,对军事医学培训授课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抛砖引玉,为更有效地开展军事医学教育,提高教学水平提供参考。 一、树立任职培训理念 任职培训是不同于学历教育的一种新教育模式。学历教育注重基础性、知识性、长效性的教学内容,是着重培养坚实基础知识的教学模式。而作为部队工作人员,返校参加任职培训,所期望的是强化岗位工作能力的职业再教育,具有明确的岗位指向性。任职培训就是面对部队、岗位、职能的强化教育,具有针对性强、实践性强和综合性强的特点,注重实效性、前沿性、专项性的教学内容,应满足能打仗、打胜仗的强军要求,按照部队平战时保障需要什么、院校就教什么的原则,制定贴合实际、行之有效的授课方案。虽然学校教学组做了精心准备,内容也尽量贴近部队需求,但培训的方式还是更多地沿用了学历教育的灌输式模式,课程形式相对单一,以理论课和实习课为主,缺乏讨论课和室外实践课等重要方式。学习方式也以教师授课,学生听讲为主,缺乏以部队训练中存在的问题为中心,开展针对性强的讨论式教学和实践式教学等主动学习方式。最终,由于缺乏实践,短期内又被动地接触了大量基础理论,进修人员难于消化,培训的效果就大打折扣。因此,任职教育应按照任职培训的理念,以任职能力的提高为本位,重视培养参训人员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岗位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训用结合、教战一致,重视综合素质培养”的新教育观念,发挥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更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1] 二、完善任职培训内容 任职教育要求这类教育必须贴近岗位任职需求,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有先进、配套的教学内容和条件作保障。俄罗斯的军事医学教育教学内容涉及大量卫国战争、阿富汗战争和车臣战争等实战伤员救治的经验和教训,授课教师多数参加过阿富汗战争或车臣战争,具有丰富的经验,熟知部队的情况,教学中针对性较强,能很好地利用实例讲授战时处理的原则和方法。[2]而我军部队军医大学的教师们对部队不够熟悉,对基层卫生管理缺乏亲身体会,授课中的内容结构和思维方式与部队实践存在脱节。在短则10天、长则数月的学习中,基础理论学习的内容更多的是学历教育的内容,难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因此,教师们要尽量参与部队的训练,增加部队代职和调研经历,提高自身的部队实践经验,了解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把部队最新的技术用于教学,学校也应尽量在培训授课中选派有部队实践经验的工作人员或聘请部队中经验丰富且文化水平较高的军官和专业技术干部授课,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说服力。 三、加强任职培训管理 任职培训是以补充、更新、拓展新知识,提高新技能为目的,是军队各级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选派参加培训授课的人员都是各级单位着重培养的专业人才。参训人员虽然来自不同单位,但是从事的工作和培训内容均具有一定相关性,通过学习,对提高基层部队的卫生保障能力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军医大学对培训任务和培训管理是非常重视的,但个别参训人员却对学习机会重视不足,一方面是由于自我要求低,一方面是授课环节出了问题。现有的培训任务基本上都是宽进宽出,由于有时出现课程设置单一、授课内容吸引力不足、考核标准较低等情况,参训人员容易出现脱课现象。因此,任职教育应加大任务和比重,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并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重点采用案例讨论式、现场观摩式和技能实践式教学来激发参训人员的学习兴趣,也可适当开展一些新型的教学模式如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s)、微课程等来提高参训人员的学习积极性,[3、4]同时也要严格考核标准,加强教学管理,提高参训人员的学习效率和素质水平。 四、建好任职培训基地 院校一般均拥有教育资源的优势,在教师素质、教学场所和教学设备上能满足学历教育的需求。但任职培训由于着力于部队实际问题,在教师、场所和设备上有不同于学历教育的特殊需求,更多强调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正如上所述,理论教学是军医大学的优势,但是涉及到如野外救生、空运后送、设备操控等场所和装备的教学,往往由于资源的缺乏而只能纸上谈兵了。现有的教学装备与部队列装装备也有所脱节,出现部队的装备没有培训,培训的装备却没有列装的现象,甚至在先进性上出现“倒挂”,致使任职培训的岗位针对性和实践性难以在教学中得以充分体现。这样的教学即不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参训人员的工作能力,也不利于院校任职教育培训基地的长远建设。因此,院校要更新现有的教学装备,及时请领部队列装装备,使任职教育真正紧贴部队、紧贴岗位、紧贴装备,提高培训人员的岗位任职能力。同时也可采用联训联教机制,开展联合教育训练,充分发挥学校专业技能和部队实践环境的优势,增强参训人员的任职能力,拓展院校任职培训基地的教学资源。 航空医学论文:案例教学法在航空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随着民航事业的快速发展,民航飞行员的身体心理健康已经成为了影响飞行安全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教育飞行学员提高身体素质加强安全自我保护意识,是本文研究重点内容。探讨在航空医学的教学过程中如何以实际案例来加强民航飞行员的安全意识。发掘案例教学方法在航空医学的课堂中应用的意义。 【关键词】航空医学;案例教学;民用航空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民航在近几年发展十分迅猛,已经逐步成为人们出行首选的交通方式之一。民航客机的安全飞行,离不开飞行员的安全驾驶。飞行员的安全驾驶需要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为基础。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效果,让飞行员在课堂上学习到保护自身安全,提升身体、心理素质的方法,是航空医学的教学重点内容。 一、现有航空医学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在国内外种类繁多,总结起来可以有:讲授法、案例法、研讨、角色扮演、游戏法、视听技术法、自学和训练等[1]方法。经过调查,目前国内教学方法还是以讲授教学方法为主[2],尽管有很多弊病,在国内特殊的应试教育的大的国情下,讲授法一直处于主导地位。 目前的航空医学教学方法也主要是以讲授教学方法为主。在教学中发现了有以下问题:一、讲授的课程并不能够被学生快速接受,课堂效果不好;二、学生不能理解所讲授的知识如何联系自身生活乃至健康保健方式;三、无法将课堂讲授的知识真正应用到生活工作中去;四、对课堂讲授的知识掌握不牢固,记忆周期时间短,遗忘速度快。针对以上四方面弊端,需要采取适当的方式加以解决。笔者认为,可以通过改变航空医学的教学方法来实现。对飞行员的航空医学知识的普遍是通过课堂教学这种手段来进行的。而课堂教学通常也是理论教学环节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更好的能让未来的飞行人员掌握航空医学中基本的一些理论知识,需要进一步的提升航空医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 二、案例教学法的优势 在教学中提供各种案例来诠释原理古而有之,国内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成Z都是案例教学的体现。古时候就有类似“田忌赛马”、“凿壁偷光”,这些不仅仅是对一件事情的描述,更是对道理的阐释[3]。在知识的传递过程中,历史上案例教学方法一直被很多教育家所采用,经过时间的考验,案例教学法是有很大的优越性的。 案例教学法的提出最早是由1870年担任美国哈佛大学的法学院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姆布斯・朗道尔教授创立。[4]他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发现了案例教学的优点和精髓。在法学和其他学科,案例教学都存在广泛的合理性。 案例教学就是指利用以真实事件为基础所撰写的案例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适用于法学发展的案例教学也同样适用于航空医学的教学过程。在教授过程中,与其枯燥的讲解航空医学中的原理,不如从形成原理的案例入手。以案例为背景,启发学生对所涉及到的案例进行探讨,研究,老师在这一过程中以共同探讨者的身份参与到讨论中,并在讨论中引导学生的讨论方向,最终帮助学生在案例中得到所要阐述的医学原理。案例教学方法的教学模式是:案例-理论-案例,案例既是出发点也是落脚点[4]。 三、案例教学法航空医学中的应用 航空医学是近些年来发展起来的学科,关注的是在航空飞行时,特殊的高空环境对人体造成的影响;一些常见的高空病症;工作压力对人的身体和心理造成的影响以及如何保养来保证充沛的体力、能力以适应航空条件下的苛刻要求等。 以对飞行员的日常保养为例,可以举出案例。例如,以飞行员合理饮食为例。举出不合理饮食引发的病症【5】,病症的临床表现,首先指导学生独立思考,然后通过这些病症让学生参与到关于该病症对飞行安全造成的影响的讨论中,并让学生罗列出造成该病症的饮食作息习惯,如何改善饮食及作息习惯。教师在学生相互讨论的过程中启发学生、引导学生,真正让学生在对案例的分析中动脑筋思考问题。还可以通过此案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对此类案例的好奇心。在此例之后,通过案例来引出所要讲授的理论。可以引入对飞行人员来说合理的饮食健康的作息规律,特别是针对飞行行业的高空工作特性的规律,并结合所举案例分析原因。最后再落脚到案例中,结合典型的案例,让学生自己分析,并提出对该案例合理的改善方法。通过这种案例――理论――案例的方法让学生真正掌握如何合理调控饮食,管理生活起居,保持日常生活中健康的生活习惯。这样不仅让学生更好的掌握了知识要点,也可以促使学生将课堂上所掌握的内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同样航空医学中其他部分的内容也都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来讲解。其具体过程就是:针对所讲授的内容举出典型病例,让学生真正的思考,分析病例,并讨论出如何预防、治愈及控制。经过学生的思考,讨论以后教师再对病例进行讲解,补充学生独自思考的不足,总结出有效的预防、治愈及控制方法。最后再举出其他病例,让学生利用自己之前分析得到的结论和教师讲授的全面专业的理论知识得到病例的合理预防、治愈及控制方法。从根本上掌握航空医学的授课内容。 四、结论 民航飞行人员的身体心理健康,对于民用航空的安全运营有着重要影响。如何保证飞行人员在飞行时,身体心理上的良好状态,需要航空医学知识作为基础。只有让飞行人员懂得如何保护自己,如何调整亚健康甚至是不健康的状态才能更好的为民航服务。本文从教学方法上提出利用案例教学法来加强航空医学的教学质量,提高飞行人员对于航空医学的重视和认识,使航空医学知识不仅仅停留在书本上,更可以应用到生活生产中去。 航空医学论文:大学医学航空航天论文 1努力提高“转变思路”能力,确保提高教学质量 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专业课教学任务不同于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常常面临讲授过于简单、学员兴趣较低,讲授过于深入、学员难以吸收的问题[2]。这就要求教学组全体教员科学备课、精准指导,努力提高教学“效益”,实现教学水平的提高。 1.1集中优势,补弱固强 在教学过程中,每学年开学前,教研室主任和教学组长,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集中优势教学资源、汇聚精干力量,选定任课教员。并安排年轻教员试讲,全体教学组对年轻教员的试讲提意见、挑“毛病”,确保教学水平。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找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点,理论课上以案例分析为主线讲解内容;实习课上以理论回顾为主线体验实践,并适时调整实习课的教学内容及其与理论课的衔接过程,确保教学工作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1.2全面学习,强化自身 自身素质的提高应引起全体教员的高度重视。要求年轻教员,尤其是以前未接触过航空航天医学知识的非现役教员、带教实习课的研究生,进教研室当年不参加大课和小课教学,只作为辅讲教员随堂跟听每一位教员的授课。同时要求不仅学习本专业相关的专业知识,还要系统学习航空航天医学专业的各门课程。对于有教学经验的教员,在平时的授课中要充分准备,并在教案中体现教员本人对本次教学内容最新进展的掌握情况,在提高教员专业水平的同时,确保提高教学质量。 2努力提高“师资储备”能力,确保丰富教学形式 基于专业课教学“练为战、学为用”的特点,教学方向问题尤为突出。教员必须始终把好转变部队战斗力生成模式,提高学员任职能力的方向。然而由于编制体制调整,教研室教员数量太少,同时部分同志出国留学、不在岗,造成主讲教员人数偏少,且有职称断层现象。只有提高师资力量的储备能力,才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2.1处理好“内”与“外”的关系 各教研室每学年开学前,会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外请本学科专家前来做专题讲座。如教学对象为本科学员,对航卫保障工作一片空白,则外请专家多为常年工作于航空兵部队的航空军医、卫生队长和场战医院院长等。如教学对象为进修生,他们大多来自一线航卫保障岗位,则外请专家多为专业研究人员或空军医学研究所的同行专家。这一举措弥补了“内”部人员不足的矛盾。 2.2处理好“专”与“兼”的关系 军事航空医学需要研究高性能战斗机飞行人员的卫勤保障问题。近年来,教研室从实际出发,与对口航空兵部队在自愿的基础上建立院校教育和部队训练相结合的协作关系。选取工作正规、制度健全、业务建设较好、卫生工作基础好、卫生人员素质较高的航空兵部队具有相应的航卫保障专业知识和组织指挥能力的卫勤领导和能够担负教学任务的航空卫生保障工作的相关人员担任教研室的兼职教员,按照教学计划,完成一定学时的教学任务。由于他们有较丰富的航卫工作经验和一定的组织能力,并具有相应的学历和资历,对他们的课堂教学效果,学员们反映良好。通过“专”业教员与“兼”职教员相结合,使课堂教学异彩纷呈。 2.3处理好“教”与“研”的关系 在教学布局上,教研室着眼于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精心设计教学板块和专题,在教学中注重将创新理论、本专业研究进展与教学工作有机结合,增强学员分析解决问题的本领。在完成教学计划的前提下,按照研究生工作安排和科研进展,有目的地选择对本课程感兴趣又学有余力的学员组成课外科研小组,由教研室内学校评定的本科生早期接触科研导师指导,进行文献查阅、撰写综述和课外科研实验等活动;参加研究生开题报告、中期汇报和论文答辩,扩大教学内容。由于“教”学与科“研”工作的有机结合,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可利用学员的新颖思路和创新思维推动本学科学术研究工作的开展。 3努力创造“良好氛围”能力,确保促进教学工作 3.1发挥工作动员优势 航空航天医学系在每学年的教学正式开始前都会组织开课动员,提高教员的教学热情和学员的学习热情。教研室也会因时因地进行教学动员,组织集体备课、集体讨论。并通过先进教学个人、优秀教案等评比,激励教员人人争先进,个个当标兵。 3.2运用先进教研室成功经验 学习先进典型,是激励教员的强大动力。教研室通过定期组织教员跟听其他先进教研室优秀教员的课堂听课,学习他们的授课方式和特点,并在教研室内部建立必要的会议制度,进行学习体会交流,进一步制定符合本门课程教学的工作计划和方案,使教研室自身的课程教学有所突破,保证课程质量稳步上升。 4努力提高“教学保障”能力,确保教学任务的需求 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要求各级教学相关部门树立“以学员为本”理念,建设高效的保障机制,全面保障任务需求。对于教研室和教学组而言应该从以下做起。 4.1确立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思想 多年来,我教研室积累了大量航空兵场站航卫保障工作的录像片,为学员理论知识联系工作实际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视频教材。使学员掌握航空航天医学各相关学科的知识结构,并能应用于实际工作。通过理论学习与视频教学相结合,提高学员的知识运用能力,并可满足航空兵部队第一任职的需要。 4.2探索从工作实际出发的途径 航空航天医学专业课是在学员即将进行实习,来年步入工作岗位的时机开展的,其学习目的是为了将来在航卫保障中能够发挥作用。因此,教学工作应该从适应航卫保障工作的角度去完善。实习课为学员提供动手操作、贴近实际工作的机会,教研室教员渊博的专业知识、熟练的操作技术,会使学员们受到极大鼓舞。外请专家、兼职教员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对航卫工作的敬业精神,使学员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从而提高了学员对基层航空卫生保障工作的热情。 4.3注意提高统筹协调的能力 在教学准备中,尽量协调争取学校和系里的投资和申请专项经费支持,同时,教研室拿出部分经费,不断补充新近出版的专业书刊,丰富专业资料。增添新设备、改善实验室的硬件条件,为航空航天营养与食品卫生课程建设提供专业实验室;不断补充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所需的硬件设备,为学员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请领部分装备部队的最新航卫保障装备,为学员提供尽早接触、提前适应部队航卫保障工作的机会。从而提高学员的学习效率。总之,经过各级领导和全体教员的共同努力,航空航天医学专业课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通过专业课学习使其对飞行员、航天员卫勤保障有了深刻的体会,为做好未来的航空卫生保障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进一步扩大协作,提高教学质量,丰富教学内容,努力为培养合格的航空航天医学人才做一些具体的、实际的工作。 作者:王文岚1常耀明1李金声1袁鹏2工作单位:1第四军医大学航空航天医学系航空航天卫生与卫勤教研室2第四军医大学研究生院 航空医学论文:本科临床医学航空航天论文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目前全军只有一所军医大学有航空航天医学这个专业,培养本科生,每届培养100多人,其中有30人到北京空军总院实习,其他的人留在其附属医院实习。航空航天学员大五开始实习,一共实习45周,其中外科16周,内科13周,专科16周。实习的环境有病案讨论、专题讲座、临床技能培训等等。 1.2研究方法 一、二级指标参照《军队院校教学评价方法》(2010版)及总参、总政《军队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模型》的具体指标体系,从教学设计、教学条件、过程管理和质量效果四方面形成空医专业本科临床教学质量监控指标体系的一、二级指标。通过资料收集、专家座谈、个案分析(第四军医大学)等方法,总结空医专业本科临床教学体系的构成特征;对照《军队院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军队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模型》的具体指标,构成空医专业特色的评价指标,形成28个三级指标。因此,为了评价该军医大学航空航天医学临床教学质量监控水平,设计具体的评价方法为:评价结论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种,其评价结果由28个三级评价点组成,每个评价点可以被评为A、B、C、D四个等级(其标准见细则,只列出A和C等,B等介于A和C等之间水平,D等低于C等水平),最终评价结果标准分为:优秀:A≥23,且D=0;良好:A+B≥23,且D≤1;合格:A+B≥18,且D≤3;不合格:A+B≤15,或D≥4。最后使用指标模型,应用于某军医大学的航空航天医学临床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中。 1.3数据收集 1.3.1根据指标体系初稿,设计“航空航天医学本科临床教学质量监控指标体系三级指标确定及细则判定表”,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按医学教学:教学管理:卫勤管理=3:1:1,比例,选取了15位专家,通过两轮问卷调查,汇总意见,统计数据,最终形成指标体系。 1.3.2通过查阅相关文件、座谈访谈、问卷调查、听查课、实地考察等方式,检阅某军医大学每个三级指标,其结果得分25个A标准,得3个B标准,达到优秀标准。 2研究结果 2.1建立评价指标的层次结构 首先建立决策问题的递阶层次结构模型,将评价指标按它们的性质分成若干层,构成一个以目标层、中间层及备选层所组成的递阶层次结构,如图1所示。目标层为:航空航天医学专业本科临床教学质量监控评价指标体系。中间层为ABCD四个等级。备选层为:教学设计、教学条件、过程管理和质量效果。 2.2指标体系模型及其结果 2.2.1采用德尔菲法发放15份咨询表,收回有效咨询表15份,统计结果为否定三级指标数7个,否定细则标准数9个,修正7个三级指标,修正9个评分细则。综合意见,形成第二轮专家咨询表。 2.2.2发放第二轮咨询表15份,收回有效咨询表15份,统计结果为,大家一致同意所有指标及评分细则。并最终形成"航空航天医学专业本科临床教学质量监控评价指标体系"经过专家咨询,最终确定一级指标为A1教育设计、A2教学条件、A3质量管理、A4质量评价,二级指标为B1专项规划、B2人才培养方案、B3课程标准、B4教员队伍、B5管理队伍、B6教材建设、B7教学装备设备、B8信息资源、B9质量保障、B10制度落实、B11档案管理、B12学员学习情况、B13教员授课情况、B14服务部队、B15内部反映,三级指标为C1改革项目、C2五年制航空航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C3五年制航空航天医学专业课程标准、C4高职授课、C5教学管理干部工作经历、C6学员队干部、C7临床教学教材、C8空勤科、C9其他空医专业特色临床教学科室(心理评测、心理学选拔、心理健康维护、高压氧疗法)、C10专业学科网络课程资源、C11航空航天医学专业图书数量、C12质量保障体系、C13日常见习、实习制度、C14空军特色科室课程实习制度、C15空军常见病、多发病专题学习制度、C16档案室建设、C17档案管理制度、C18空医特色课程见习、实习考核成绩、C19校首长听查课成绩、C20教研室主任听查课成绩、C21督导组专家听查课成绩、C22学员履行空医历史使命的价值观、C23学员履行空医岗位责任或重大活动表现、C24教员对院校领导重视教学的满意度、C25教员对以教学为中心的机关各部满意度、C26教员对学员学习风气的满意度、C27学员对临床教学保障的满意度、C28学员对教员授课质量的满意度。 2.3航空航天医学专业本科临床教学质量监控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结果 经过查阅相关文件、座谈访谈、问卷调查、听查课、实地考察等方式,评价某军医大学航空航天医学专业本科临床教学质量监控质量,最后得分为24个A标准,得3个B标准,达到优秀标准(见表1)。 3讨论 “指标体系”,设计合理,评价客观,应用性强,能够满足航空航天医学专业本科临床教学质量监控需求。 (1)设计指标体系时综合考虑了航空航天医学专业教育设计、教学条件、过程管理、质量评价的影响和作用,按目标一中间一备选模式,兼顾指标的科学性、层次性、可操作性、可比性、动态性及指导性原则,使航天航空医学专业本科临床教学质量与教育设计、教学条件、过程管理、质量评价相互协调发展; (2)表征航空航天医学专业本科临床教学质量的指标可为教育设计、教学条件、过程管理、质量评价四大系统,其又由共计28个单项指标组成。单项指标选取能与其他学校、教学医院或专业轨道相互比较的指标.。 (3)构建上述指标体系时,应当做二轮以上问卷咨询,对问卷内容进行调整,并且集中专家意见,使其最终获得满意的协调一致性。 (4)对单项指标进行标准化时,应当注意指标上、下限的选取。下限要以基本满足航空航天医学专业本科临床教学质量监控基本指标为界;而上限可分远期航空航天医学专业本科临床教学质量发展方案进行界定。 (5)对航空航天医学专业本科临床教学质量可持续发展的过去、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综合评价,并与其他学校、教学医院、专业或者轨道进行比较,确定航空航天医学专业本科临床教学质量监控评价指标体系。中间层为ABCD四个等级。系统层为:办学定位、教学环境、质量监控环境可持续发展近期及中长期方案。综上所述,通过建立指标体系评价某军医大学航空航天医学专业临床教学的监控质量是否达标,分别从教育设计、教学条件、过程管理、质量评价四方面进行分析,以促进临床教学的管理规范性、提高教员的授课质量、增强学员的学习积极性、改善临床教学的授课环境[6]。 4讨论 通过建立指标体系评价军医大学某学年航空航天医学专业临床教学的监控质量是否达标,分别从教育设计、教学条件、过程管理、质量评价四方面进行分析,以促进临床教学的管理规范性、提高教员的授课质量、增强学员的学习积极性、改善临床教学的授课环境[14-16]。教育设计[17]。分析出来的具体指标包括:改革项目,航空航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航空航天医学专业课程标等。教学条件[18]。分析出来的具体指标包括:高职授课课时比例、师资结构、教学管理干部工作经历、学员队干部工作经历、专业教材、空勤科、专业科室、专业学科网络课程资源、专业学科网络课程资源等。过程管理[19]。分析出来的具体指标包括:质量标准、质量保障、质量评价、质量监控、质量评估奖励、日常见习、实习制度、专业课程实习制度、空军常见病、多发病专题学习制度、档案室建设、档案管理制度等。质量评价[20]。分析出来的具体指标包括:专业课程见习、实习考核成绩、校首长听查课成绩、教研室主任听查课成绩、督导组专家听查课成绩、学员履行空医历史使命的价值观、学员履行空医岗位责任或重大活动表现、教员对院校领导重视教学的满意度、教员对以教学为中心的机关各部满意度、教员对学员学习风气的满意度、学员对临床教学保障的满意度、学员对教员授课质量的满意度等。综上所述,通过建立指标体系评价某军医大学航空航天医学专业临床教学的监控质量是否达标,分别从教育设计、教学条件、过程管理、质量评价四方面进行分析,以促进临床教学的管理规范性、提高教员的授课质量、增强学员的学习积极性、改善临床教学的授课环境。 作者:袁玮卿董晓建鲍臻朱靓殷进功工作单位:第四军医大学 航空医学论文:航空医学练习革新模式探新 整合资源优化布局全面推进范式建设 中心组建以来,原有的航空医学训练相关科室普遍存在科室建制不全、专业人才匮乏、研究基础薄弱、配套设施落后等问题,制约航空医学工作的健康发展。医学训练部依据“评训结合,优势互补”的方针,大力整合“以设备设施为基础的硬件资源,以学科人才为基础的科研资源”,统筹优化训练、评估布局,全面推进医学训练部的范式建设。 1整合人才设备资源采取“结对互助、岗位轮班”的方式使得所有医护人员迅速熟练掌握各训练评估项目的技术细节和规范流程,并通过专家指导、骨干授课、内部学习、外出进修以及定期抽考等方法把每一名航训人培养成“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着眼提高核心竞争力和整体训练内涵,从训练、医疗、科研三个层面对包括眼动追踪系统、三视场速示器、事件相关脑电位、抗荷抗缺氧训练仪、弹射救生装置等在内的30余套现有专业设备进行有机整合,加快实现由数量规模向质量效能转型。 2优化训练评估布局中心原先展开生理心理训练评估的场所比较分散,飞行员要完成训练评估任务往往要在多个楼栋间来回数趟,无形中降低施训人的工作效率和参训人的配合程度。组建后的训练部拥有独立的3层大楼,具体布局为:一层为强健促进平台,集中展开各类航空医学训练评估科目;二层为技术研发平台,重点强化特色医疗技术的创新研究;三层为身心康复平台,特别开设针对航空病康复、心理疾患诊治的开放式病房52间。飞行员所有训练评估科目均在一层楼内完成,初步实现“身心结合、评训一体”的布局构想。 3全面推进范式建设医学训练部具体职能任务分为训练、科研、医疗,本着“姓军为兵、训练建科、科研立科、医疗兴科”的指导方针来架构和推进整个训练部的范式建设,科学整合现有资源,合理优化布局调整。在训练方面,一条龙式展开飞行人员高空低氧、抗荷加压、空间定向、认知决策、注意分配等9大类20余训练科目,提高训练的效能,体现训练的科学性;在科研方面,坚持“科研促进训练、训练带动科研”的良性循环,聚焦实战飞行,积极探索适合我军飞行员的“生理-心理融合式一体化”训练模式和规范操作流程,不断创新完善训练评估技术;在医疗方面,作为心理卫生服务和航空病康复两个全军专科中心,华南师范大学和浙江中医药大学两个临床实习基地,充分利用学科交叉优势和军地优质资源,主动适应军民医疗服务需求,全面推进范式建设,力争实现军事效益、科研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全方位增长。 科学实践创新发展不断催生优势技术 为提高我军飞行员战斗力服务是医学训练部的生存之本、发展之源。随着高性能战斗机大量装备部队,飞行员面临日益突出的航空医学问题,如高过载、高认知负荷、高心理应激、高发飞行错觉,以及严重飞行疲劳等。应主动跟进解决随之产生的飞行卫生保障问题,进行科学的心理生理体能训练与评估;在实践探索中,医学训练部大力推进“三化(训练模块化、评估标准化、流程规范化)”建设,积极创新发展模式,不断催生优势关键技术。 1实践中推进“三化”建设推进飞行员训练模式的整体转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关键是要进行科学统筹和精细管理,规划好整体训练模式的“路线图”,在实践中推进“三化”建设。训练模块化,针对不同机种驾龄、不同身心状态以及不同训练需求,采取不同的训练模块,做到按需施训。评估标准化,针对不同的评估科目,严格做到四个标准化,即评估内容标准化、实施条件标准化、计分规则标准化,以及参考常模标准化。流程规范化,整个流程分为训练准备、训练实施、训练评估和总结讲评四个阶段,形成制度,责任到人。实践证明,“三化”建设使得整个训练评估工作有序展开,良性循环,从而大幅提升整体训练效能。 2探索中创新发展模式医学训练部坚持以科技创新为牵引,深化训练、科研、医疗的有机融合,持续提高强健促进能力和水平,坚决走出一条“整体跨越、重点突出”的创新发展之路。针对空军转型建设赋予航卫保障工作的新要求、新使命,瞄准“打造一流的飞行人员能力评估促进基地”的奋斗目标,在训练上重点探索飞行人员整体训练模式的构建,在科研上深入探索与飞行品质能力有关的大脑认知功能和前庭功能等,在医疗上集中探索飞行人员心身疾患的康复治疗以及重大事件的危机干预技术。同时,加快研发数据库共享的智能化工作平台,借此对训练部所有业务工作进行深度有机融合,并积极向远程菜单式主动跟踪服务延伸。从飞行员入院开始,相关数据信息将被及时采集、分析反馈、建档入库、随机抽检、定期回访,有力保证了训练的规范、科研的严谨和医疗的质量。 3累积中催生优势技术训练部一直把优势关键技术建设作为转型发展的核心任务,努力加快拓展研发航空医学训练新技术。现已成为空军航空医学生理训练中心、空军心理疾病诊疗中心、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科研协作基地,第四军医大学等三所重点大学的硕士生培养点。取得了军队科技进步奖三项,其中二等奖一项。完善“模拟3500米急性低氧训练”技术规范,独创了“多媒体认知领悟疗法”,研发全军首台野战心理治疗车。借助训练业务融合变革所带来强大的技术创新推动力,下一步训练部将一方面坚决“走出去”,组织精干团队赴国内外相关军事机构观摩学习,同时争取配发高端设备作为研发优势技术硬件平台;另一方面主动“请进来”,邀请航空兵部队和更多知名高校结成科研协作单位和教学培训基地,充分利用航空兵部队配备的先进模拟机和高校重点实验室的高尖技术力量,形成合力,在飞行员特殊品质能力训练的关键技术上早日取得新的突破。 作者:许涛朱超李交杰娄振山徐建华单位:空军杭州航空医学鉴定训练中心 航空医学论文:航空医学计量工作构思综述 1医学计量意识不强 由于航空医学鉴定训练中心一直没有成立计量室,总后及军区组织的计量培训班也很少参加,对计量检定员的培训工作重视不够,成立计量室的人员准备严重不足。而且平时对计量知识的宣传也不够,医疗设备使用科室对计量的概念模糊,对计量检定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只将其当作上级计量机构的一次检查,平时工作中的计量意识淡化。设备管理科室对计量工作不够重视,计量法规宣传不到位,缺少定期的计量知识培训。 2加强航空医学鉴定训练中心计量工作的思路 2.1提高对计量工作的重视程度加强医学计量知识的普及,认真贯彻落实《中国人民解放军计量条例》和《军队医学计量规定》。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医学计量工作的重要性,给予足够的支持。职能部门要加大计量知识的宣传力度,普及医学计量法规,使航空医学鉴定训练中心的人员认识到计量工作的必要性。医学计量工作不仅是设备管理部门的工作,而且关系到每一个科室、每一名设备使用人员。要对医学计量工作有一个重新定位,切实加强医学计量工作,为航空医学鉴定训练中心计量工作的开展创建一个有利的氛围。 2.2加强与上级和同级机构的协同航空医学鉴定训练中心正处于转型期。从原来单一的疗养任务向鉴定、训练职能转变,这一时期任务较多,短期内成立计量室比较困难。应加强与军区联勤部二级计量站的沟通,由后勤部卫生机关与军区联勤部二级站协商,或与大连疗养院三级计量室协商,暂时负责保障航空医学鉴定训练中心计量工作的开展,完成对其强检设备的计量检定工作。同时航空医学鉴定训练中心也要做好长远规划,大力做好计量人员的准备,使其参加总后或军区联勤部组织的计量培训班,定期对医训处助理员、设备管理科室人员、非现役文职人员进行计量培训,以解决因现役军人减编、医学工程人才短缺而形成的医学计量管理队伍不稳定的问题,为以后成立计量室做好准备。 2.3筹建航空医学鉴定训练中心计量室从长远来看,航空医学鉴定训练中心有必要成立自己的计量室。空军几所航空医学鉴定训练中心都没有成立计量室,计量工作的开展有一定的困难。航空医学鉴定训练中心都是区域性中心,地域跨度较大,具备成立计量室的条件。(1)航空医学鉴定训练中心的设备日益增多,除了常用医疗设备外,还新增加了大量心理、生理训练设备,这些新增训练设备军区联勤部二级站目前还没有检定标准,有待进一步完善,填补这一项空白。(2)几所航空医学鉴定训练中心呈发散性分布,区域内有不少场站医院、场站卫生队。目前,场站医院、场站卫生队同样存在计量工作环节薄弱的问题。航空医学鉴定训练中心成立自己的计量室后,可根据具体情况负责区域内航空兵的场站医院、卫生队的医学计量工作,这样在体制关系上更加顺畅,同时还可缓解军区联勤部二级计量站工作任务重的压力。(3)航空医学鉴定训练中心成立计量室后,医学计量工作的开展会更加完善。目前,航空医学鉴定训练中心只能依托军区联勤部二级站完成国家强检设备的周期性检定工作,对设备的使用前检定和维修后检定都不能有效开展。成立计量室后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将计量检定与维修工作结合起来。对于一些数量较多而又常用的设备,如血压计、氧气吸入器等,应及时维修、检定、使用。维修过的设备,须计量检定合格后方可使用,以确保航空医学鉴定训练中心鉴定、训练用设备准确可靠。 3结语 医学计量工作对于航空医学鉴定训练中心的鉴定、训练水平有很大的影响,对其转型期提高保障能力关系重大。提高医学计量意识,加强计量管理,是航空医学鉴定训练中心当前质量控制管理工作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作者:刘吉延王欣单位:大连航空医学鉴定训练中心 航空医学论文:探微航空医学训练医疗保障现状与对策 1我军飞行员航空医学训练的现状与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军逐步积累了丰富的飞行员航空医学训练经验和方法,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医疗保障模式[3-4],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1.1航空医学训练前的身体评估尚待完善 高性能战机飞行员参加航空医学训练前,均接受了较全面的体检,但一方面,部分身体检查项目对训练的针对性尚待加强;另一方面,训练前的体检和航空医学训练在不同单位完成。因此,在实际开展训练前,对飞行员身体状况的评估仅依赖于体检记录,并不能完全满足实际训练的需要,特别是在颈腰椎功能及心肺功能等方面缺乏及时、有效和准确的评估。 1.2航空医学训练中的医疗保障难度较大 航空医学训练项目大部分风险较大,如离心机训练、迅速减压体验训练等,有可能发生多种不同的意外情况;部分训练项目地点分散,需要医护人员远离医疗机构,外出实施医疗保障,加大了医疗保障的难度。 1.3缺乏训练后的医疗回访 参加航空医学训练的飞行员驻地分散,训练时间也较短,在训练中出现的身体不适一般可得到及时处理。但因缺乏跟踪随访,对飞行员训练结束返回部队后的身体状况和临床结果跟踪了解不足。 1.4医疗保障人员水平参差不齐 航空医学训练医疗保障工作需要应对可能出现的多种突发状况,是一项跨学科、跨专业的工作,并需要有较强的航空医学知识背景。因此,航空医学训练医疗保障的从业人员专业素质要求较高,而目前高水平的专业医疗保障人员相对缺乏。 2对策与建议 2.1完善航空医学训练前的体检制度和内容 高性能战机飞行员航空医学训练,对参训飞行员的身体素质要求较高,需在训练前对身体状况做出全面、准确的评估,而体检是最重要的评估手段。应根据实际训练需要,补充和完善体检项目,特别是加强颈腰部功能、心肺功能等方面的检查,确保训练安全。 2.2制定实用有效的航空医学训练教程和标准 应针对高性能战机特点,根据不同的机种和飞行任务需要,提出相应的医学训练要求,制定、完善医学保障制度及规范。对高性能战机,应在抗缺氧、抗载荷、维持前庭功能稳定性、保持良好的自主神经功能状态,以及在应激状况下保持良好的心身状态等方面,形成系统的航空医学训练保障教程和标准,为航空医学训练的医疗保障提供科学依据。 2.3建设多层次航空医学训练医疗保障模式 各基层单位、鉴定训练中心和研究机构,应根据各自承担的训练任务和项目特点,制定相应的医疗保障内容和方式,形成系统化、科学化的多层次、多水平、多中心的航空医学训练医疗保障模式。 2.4注重航空医学训练医疗保障专业人员的培养 航空医学训练专业性强,是医学科研和实际应用相结合的工作。应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加强科研攻关和高素质航空医学专业人员的培养[5],为航空医学训练医疗保障提供技术和人员支持。 2.5加强航空医学训练专项医疗设备的研发 根据需要加大在航校、场站、鉴定训练中心等单位增配通用医疗保障设备,同时应根据高性能战机的特点,不断引进和研发新型专项医疗设备,不断提高航空医学训练医疗保障水平。 作者:徐珀 许也齐 汪东军 王林 王丽萍 单位: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附属医院空勤科
浅谈预算管理的困难及对策:铁路基层站段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困难与对策 摘要:本文以机务段为例,从铁路基层站段全面预算管理面临的困难入手,探讨对策。 关键词:铁路基层站段;全面预算管理;困难与对策 铁路企业把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管理手段,在全路推广实施,在部、局层面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在基层站段的层面上,全面预算管理仍面临诸多困难。 一、铁路基层站段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难点 1、主要业务指标预算受市场环境及管理体制制约,基层站段没有主动权,预算责任难以落实 对机务段来讲,业务预算主要包括:成本支出预算、运输生产预算、检修生产预算、能源消耗预算、劳动工资预算、设备维修预算及机车整备工作量预算、其他业务预算等。基层站段预算的编制基础是以上级下达的预算目标为依据,基层站段只是预算目标的执行部门,只有责任,没有权力。 (1)经营目标的确定、调整没有主动权 现行计划管理体制下,基层站段的主要经营指标由路局确定,站段执行的是指令性计划。 (2)有些预算指标的控制站段无能为力,没有主动权 如运输生产预算的主要指标,是站段自身难以控制的。运输生产预算指标执行情况,受市场营销、运输调度组织、上级政策倾向等多种站段不可控因素影响。客观因素不但直接影响生产预算指标的完成,而且间接影响成本支出、劳动工资等重要预算项目指标的完成。由于客观因素,预算责任无法落实,导致预算管理作用无法发挥,消弱了预算管理的权威性和约束性。 2、管用分离,优化资源配置和资金使用上没有决策权 受铁路管理体制和行业性质影响,管用分离的现象比较突出。弱化了全面预算优化资源配置作用。 (1)机车配属机务段,由机务段管理,相关消耗由机务段负担,而机车由路局调度指挥,不论机车上线后的效率如何,机务段必须保证机车运用台数,机车运用效率高低,机务段无法控制。 (2)基层站段负责设备用、管、修,虽然站段对设备大修及更新改造油建议权,但决策权在路局,而且资金统的过紧,站段更新改造及大修资金短缺,不能保证需要,只能拼设备老本。 3、预算缺口使预算管理失去了刚性约束力和严肃性 科学的预算目标,应该责权匹配,通过预算编制、控制、考评等环节,激发全员的参与热情参与全面预算管理。而预算与实际偏差太大,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实现的目标,会使执行部门失去努力方向。这样的预算没有约束力,执行没有控制力、考核只能无能为力,硬性考核,只能造成简化修、失修更加严重,影响设备质量和安全。不利于管理水平的提高,预算管理无从谈起。 二、铁路基层站段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对策 1、为站段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创造条件 基层站段发挥全面预算管理作用,首先要依赖部、局解决权责匹配和放权的问题。 (1)铁道部、路局在编制预算目标时,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使预算目标科学、合理,使下达的预算目标可控,既体现出刚性约束力,又起到激励与指导作用。 (2)解决权力过于集中问题。对于不影响铁路运输组织及安全的权力下放基层,给基层更多的经营自主权。如:增加大修、设改资金的自行安排部分比例;扩大物资的自主采购权,一些非关键的材料配件,通过站段直接向厂家采购,减少中间环节,降低采购成本等。 (3)基层站段相关预算指标与路局业务处室挂钩考核,使基层站段难以控制的预算指标通过上下级共同配合实现可控。 2、站段要做好全面预算管理的组织和基础工作 (1)健全组织机构,明确职责权限。使全员参与预算管理。 (2)完善全面预算指标考核体系。做好业务预算与成本预算指标衔接。使预算指标与考核指标保持一致性。 (3)做好实物定额及资金定额的修订等基础工作,使定额先进、合理,具有可控性。 (4)加强信息平台建设,便于数据、信息的采集、分析,以利于对预算指标的动态管理。 3、站段编制预算时,要调动各业务部门参与编制过程 (1)站段编制预算建议时,职能部门及生产车间提报本部门预算建议,站段采取自下而上的方法汇总编制预算建议上报。 (2)上级下达预算指标后,站段要先确定预算目标与需求的差异,提出可行性意见及措施,根据业务部门需求,拟定预算草案,报站段预算管理委员会批准,然后分劈下达到业务部门。业务部门根据段下达的预算指标,调整本部门预算目标,逐级分劈,落实责任。站段向车间下达预算指标也要考虑车间的能力,力求使下达的指标执行部门可控,通过努力能够完成。 4、抓好制度措施的落实、创新、完善、提高 预算执行是预算管理的重要环节。预算下达到车间以后,要监督车间继续将指标分解,落实到班组、落实到人。要针对指标制定保证预算指标完成的措施,同时,抓好生产过程中措施的落实。 5、加强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和考核 通过分析,检查预算偏差,究其原因,找出预算执行过程中的差距,制订相应措施加以改进,形成预算管理的良性循环。对客观原因造成的预算差异,要及时进行调整,保证财务预算与生产预算的紧密衔接,确保预算的约束力。对主管原因造成的预算差异,要及时进行考核,督促预算执行部门,加强生产过程控制,确保预算指标的完成。 作者简介:姓名:崔志林,职称:会计师,学历:大学本科。 浅谈预算管理的困难及对策:供水企业推行全面预算管理的困难和应对措施 摘 要 本文主要分析了供水企业推行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性,提出了供水企业实施预算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简单探讨了推行全面预算管理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 全面预算管理 推行 困难 应对措施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的发展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要想在这个激烈的竞争中得到生存和发展,企业就需要提高其管理水平,尤其是对于供水企业,在当前这个新的形势下,必须要通过全面预算管理,降低企业成本,提高其市场竞争力,才能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1]。全面预算管理是供水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以预算来指导生产,控制成本,往往能有效地把握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达到良好的经营效果。 一、供水企业推行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性 (一)全面预算管理为企业的战略性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 对于供水企业来讲,要实现其长远发展战略目标,就需要制定全面性的、高层次的行动计划,与此同时,还要保证其一定的周期性。在实践过程中,企业管理者不仅是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者,同时,也指挥着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因此,通常情况下,企业管理者会将全面预算管理与企业的发展战略进行有结合,促进企业的发展。通过全面预算管理,结合企业管理者所提出的发展目标,制定出企业发展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并且在此基础上,通过交流和沟通,构成全面预算,促进总体计划和战略的推行和落实。所以,推行全面预算管理,认真编制和贯彻资本预算,避免由于偏差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减少企业发展的风险,促进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二)全面预算管理为供水企业的发展提供了目标指导 对于供水企业来讲,其要在指定的时间内,结合企业的发展需要,分析企业的业务情况,制定和确立企业的经营活动,实现企业的利润,因此,需要推行全面预算管理,明确企业的整体经营目标,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做出完整的规划,使其更好地为企业的经营目标服务。从某种角度上讲,供水企业如果不推行全面预算管理,那么企业发展也就缺失了目标指导,所以,推行全面预算管理,更新管理理念,创新企业管理制度,以目标为导向,指导预算、同时,通过预算支持目标,促进企业更好更快发展。 (三)全面预算管理实现了供水企业管理的系统化 供水企业管理系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其运行的过程中,需要若干要素的共同作用,并以一定的结构形式实现某种功能,有效地突出其整体性的核心思想。从内容上来讲,企业预算与系统理论的结合运用的产物就是全面预算管理,按照企业管理中各项经济内容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企业预算的有序排列,具备了良好的整体功能。从预算的流程上来讲,全面预算管理的推行,以销售预算为起点,有效地连接企业各部分预算,其涉及到资本预算、营业预算以及财务预算,实现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辩证统一。 二、 供水企业实施预算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 全面预算管理, 简单来讲, 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规定和要求,明确企业的产权和权责,促进政企分开,合理分配企业资源,加强对企业战略目标的监控和实施, 科学管理企业资金,控制费用支出和生产成本。但是,供水企业推行全面预算管理,仍旧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实践当中,受到各种客观环境的变化以及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肯定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所以,也就会影响到管理者预算的准确性。尤其是对于供水企业来讲,在城市供水系统中,存在着较多的不确定因素,自然也就加大了推行预算管理的难度。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自来水作为必需品,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企业生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再加上自来水的供应价格的政策刚性,造成了居民生活用水与城市供水成本的巨大反差,与此同时,还有管网管理方面的问题,比如:滴漏、爆管、盗接等,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自来水公司的利益,造成了其较大的亏损,目前,这种情况仍旧居高不下,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困难。 第二,在城市里,自来水管网已经遍布城市的各个角落,范围广,涉及量大,如果要想对用水数据做出一个精确的统计,那么这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在现行的统计条件下,供水企业要想把握居民的用水情况和企业的用水状况,其只能通过抄表记录的数据来分析,但是这种方法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比如:突发性事件、爆管、管网泄漏等引起的用水量变化,这些数据并不能真实有效地反映出来。 第三,城市自来水消耗量与诸多因素有关,一方面,其与人们的消费理念以及人们的用水习惯有着密切联系,另一方面,还与当地的企业数量以及经济状况有关,此外,与城市住人口的数量以及流动人口的数量也有着分割的关系,所以,要想对城市的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量有一个精确把握,通过现有的数学预测模型是无法进行精确的表达的[3]。 三、供水企业推行全面预算管理的应对措施 (一)利用现代化的管理理念,优化全面预算管理的信息化 供水企业必须要改变原有的管理观念和管理流程,实现现代化的管理,对供水企业的各项工作进行重组,优化企业各个业务环节,实现管理功能的整合和重组,规范规章制度,整顿生产基础数据,加强对各个部门的统一规范,同时,还要优化企业的信息流,使信息管理渗透到供水过程的各个环节,加对居民人口的流动和数据信息动态变化的信息处理,提炼有用信息,实现信息整合和资源共享,有效地解决全面预算管理数据量、涉及面广的问题,提高管理的专业性,进而达到预期的管理目标[2]。 (二)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实施过程的动态实时监控 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实施过程的动态实时监控,加强事前控制,确保管理事后监督,及时发现问题的弱点,及时进行成本控制,再加上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支持, 全面监控预算过程,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馈系统,及时将企业一切活动过程所产生的与预算管理相关信息反馈给主系统, 便于管理者进行及时调整。比如:通过城市供水调度系统的建立,采集自来水公司所有活动的数据,监控各个供水环节,使得供控制中心便于进行数据分析,而且还有利于决策的决定。另外,还有水处理控制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城市供水管网规划系统以及需水量预测系统,这些系统的建立和应用,都可以提供真实的数据信息,便于工作中及时进行修正,提高供水企业的服务质量,促进供水企业各个部门 的协调运行,充分发挥全面预算管理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实现企业的价值。 (三)加强预算管理和考核,完善预算体系 首先,企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经济活动,做出系统性的分析,并制定全面预算管理样表,制定企业的总体目标和各个部门的目标,按照样表制定出业务工作计划,要经过公司管理层的审核方可执行。其次,还要以企业的总体预算为依据,结合各个部门的分项预算,将计划制订地更为具体和详细,保证其可行性,明确责任人,确保计划的落到料处。然后,建立考核评价体系,根据企业的预算指标,加强对企业各个部门的考核,完善预算体系,注重对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分析,要多次反复的进行,进而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总结:总而言之,当前,我国供水企业要想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其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实践当中,要正视全面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投入到满足企业总体利益的工作当中,降低企业发展的风险,提高企业的服务质量,促进管理的信息化和科学化,实现企业的总体预算目标。 浅谈预算管理的困难及对策:预算管理的困难及解决办法 在实际工作中,相应的预测环节的缺失,很多企业对预算数据的确定一般运用增量预算或减量预算的方法或者是主观采用比较简单的方法来进行估计,这样的预算编制出来必然缺乏客观性和科学性。这种缺乏整体观念的预算管理,往往难以发挥财务预算的控制作用,致使财务预算管理缺乏有效的操作性和前瞻性。因此,企业在编制财务预算时就可能经常出现两种情况:一是财务预算指标能够被各部门轻松地完成,财务预算过于宽松,这也使得财务预算应有的约束和激励作用不能发挥;二是在当前的市场情况下企业无法完成既定指标,财务预算指标偏高,造成较低的可行性财务预算 预算的编制脱离市场行情,编制方法不够科学合理。大部分企业已经认识到全面预算应该以市场为基础,但是仍有不少企业,尤其是老工业基地企业,在编制预算时仍然一味的侧重内部生产而忽视销售。这样做出的生产与销售决策偏离了实际,使得预算管理不能适应市场行情的变化。同时,编制方法也不科学。我国企业在编制全面预算时,大多使用传统的基数编制方法,并且局限于采取固定年度预算的方式。国外一些先进有效的预算编制方法,诸如滚动预算、零基预算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导致预算偏离了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需要,使其事前控制和指导作用大打折扣。 加强财务预算管理科学化进程,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一)强化财务预算意识。首先,领导重视树立科学的全员参与管理。我们将企业所有的经济活动都纳入到财务预算管理的环节中通过目标细致分解、层层落实确定各部门管理人员的职责范围、管理权限以及相应的奖惩制度使各个部门的方向明确、责权利清晰。其次,提高企业对财务预算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企业实行财务预算管理的意义重大,应当重视财务预算管理工作,提高对财务预算管理的认识,由财务部门牵头,各职能部门之间要做好内部协作和管理工作,推进财务预算的顺利进行。企业应当重视财务预算管理工作,提高企业对财务预算管理的认识,将财务预算作为制定、落实内部经济责任制的依据。 (二)预算管理要科学。首先,我们要树立“用数字说话,用流程办事,靠制度管人”的预算管理理念。财务管理是一种价值管理、定量管理。过多的定性管理和经验感觉,本身就是一种缺少科学依据的粗放管理的表现。以“用数字说话,用流程办事,靠制度管人”作为预算管理理念,通过目标细致分解、层层落实,确定各部门管理人员的职责范围、管理权限以及相应的奖惩制度,使各个部门的方向明确、责权利清晰。其次,企业要做好财务预算的事前预测工作,采用以历史数据为基础的弹性预算方法,对不同的方面采用不同的预测方法。以谨慎原则为指导,应对于成本支出,通过与当前的市场状况进行合理预测相结合,建立成本数学模型进行分析历史资料。对于销售预测,根据历史年度数据和市场需求等因素来预测企业最佳的销售收入的预期值,并采用概率分析法得出。第三,企业应不断完善财务预算考核体系。建立一套完整考核与奖惩制度,将预算指标值与实际执行结果进行比较,肯定成绩,找出问题,分析原因,进一步完善对预算工作的管理,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最终实现。业绩考核指标不仅包括结果性预算数据,更要注重过程性业务指标;既要考核预算最终目标的实现情况,又要评价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关键成功因素。要根据每一责任单位的特点建立日常监控制度,通过及时的信息反馈和相应的考评,将预算过程深入到每一个具体环节,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 (三)强化预算控制力度,及时反馈预算执行信息。企业相关的各项活动均应围绕实现预算开展,每一个部门、每一项业务的发生都要受到预算的严格约束。在预算调整时,要对调整范围、调整程序、调整权限进行严格规范,从制度上约束个人行为,确保预算在不失控制作用的前提下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同时财务部门应及时向执行部门反馈预算执行信息,以便各部门及时了解本部门的财务开支状况,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确保其经济活动不偏离本部门的财务预算目标。同时,积极建立财务预算的动态监控机制。建立严格的授权批准制度,明确企业各级主管领导授权审批的权限和范围,分工负责,在预算指标内进行审批,并承担控制预算的经济责任。预算执行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预算项目管理和控制水平,预算管理工作最大的难度就是日常控制,各部门要在月底前后根据本企业生产经营计划编制次月的月度财务预算报至财务部门,每月重点放在日常跟踪和调控上,当月预算未完成的部分,力争在下月的滚动预算中补上,可以改善预算控制不力,执行进度不均衡、年底结算资金超支额较大等问题。 结束语 总之,作为企业,特别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更是如此。“企业以盈利为目标,经营以财务预算为核心,财务预算是驾驭企业最主要的缰绳”,这是企业管理者们在实践中早已取得的共识。因此,面对市场环境、经济环境瞬息万变的今天,我们要想获得企业的竞争优势保持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开拓外部市场和维护外部市场而且在企业内部更需加强财务预算管理实现全方位的精细管理。 作者:董艳梅 单位:黑龙江省嫩江县建边农场机关
汽车工业机电一体化研究:汽车工业机电一体化内涵特点研究 摘要:机电一体化有机地融合了现代计算机技术、机械工程技术、电力工程技术等相关技术和设施设备,对于现代工业生产管理控制的自动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和作用。本文分析了机电一体化的内涵特点,并以汽车工业为例探讨了汽车产品中机电一体化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内涵;汽车工业;应用 一、机电一体化的内涵 机电一体化综合集成了电子工程和机械工程技术,实现了面向任务的机电一体化功能,它可以有效地协助技术设计人员对某项生产管理项目进行特定的技术开发和设计。机电一体化的方法论包括信息控制理论和工程系统理论,而一体化是机电一体化的核心思想。 二、机电一体化的特点 1.安全性高 机电一体化系统可以提供包括警报、监控、诊断、保护在内的一体化自动服务,在工作过程中当发生相关故障时可以自动采取保护办法,诸如当工作电压过高或过低时,会自动停止工作或发出警报提醒操作人员采取措施,最大程度上保障相关设备和操作人员的安全,保障财产设备等不受损害。 2.生产能力强 机电一体化产品系统的信息处理与控制一般都是自动化的,具有较高灵敏的检测控制能力,在计算机控制系统的作用下可以更为精确地确保机械设备装置完成所设计的动作,从而更好地保证产品的质量。更为重要的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系统自动化的控制和操作,极大地提高了产品的生产效率,降低了单位产品的成本。 3.适用范围广 机电一体化产品系统强大的技术综合能力使之已经超越了单一产品功能的范畴,再加上其自身较高的自动化水平,可以满足客户更为复杂的需求,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机电一体化产品较高的智能化、自我保护性、自动监控性、可扩展性使之可以应用于不同的环境和场合。 三、汽车工业领域机电一体化的应用 1.自动变速器系统 汽车自动变速器的主要作用是降低汽车行驶过程中的功率损耗,提升汽车动力系统的有效功率,通过增加变速档数实现汽车的舒适安全行驶。汽车行驶过程中,发动机的实时运行状态需要借助传感系统进行测量,测量的数据信息通过电子监控设备进行处理,并且具有换挡信息程序、开关程序以及开关关闭程序,根据汽车最优行驶的条件要求来选择相应的电子监控装置。如汽车发动机启动后,相关的警示灯关闭,说明系统功能正常;如果警示灯未关闭,那么这时的自动变速器就处于非电控状态,但其仍然可以正常工作,只是相关的优化性能不再生效。 2.制动系统 起初的汽车一般在后轮安装制动设备,随着汽车行驶速度的不断提升,单纯在后轮安装制动设备已经无法有效提供充足的制动动力,促使了汽车前轮也需要安装相应的制动设备。当汽车制动设备工作时,汽车的动态轴负荷就会转移、前轮的载重量就会增加、后轮载重量降低,但后轮发生抱死时更容易使汽车失去方向控制能力,于是汽车防抱死制动设备就产生了。汽车防抱死制动设备的主要功能就是可以感知制动发生时每个车轮的瞬间运动方向,并且根据相关情况调节制动设备的动力钜大小,防止抱死现象的发生。ABS防抱死系统就是比较著名的电子监控技术,提升了汽车行驶的安全性。 3.计算机控制发电机系统 计算机微处理器或者集成电路用以控制发电机单元,利用传感器负责接收电压信号,并获得发动机的脉冲数据,传送到发动机电控单元中。信号模拟器通过数字模型输出数字信号,以这些信息为基础发电机控制单元对点火时间、燃料空气比例、循环排气效率进行优化计算,并将计算结果作为控制点火设备和燃料阀开关大小的参数,从而控制燃料与空气的适当比例。在燃料空气比增加时,会使得点火困难;当燃料空气比降低时由于氧气缺乏,造成燃料燃烧不充分,排放的气体中一氧化碳的含量会增加。 4.激光测距雷达系统 在汽车前面部位安装测距激光雷达,当激光光束遇到障碍物后就会散射,当散射信号被捕捉到,测出车辆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使用计算机系统对障碍物方位信息进行持续的动态测量和跟踪,就能够准确判断障碍物是否在运动,并计算出其运动速度和车间距离,根据运行轨迹判断其是否能够与车辆发生碰撞,从而提醒车辆驾驶员调整车辆运行速度、方向。当出现危险情况时,系统会发出警报信息。 四、总结 机电一体化融合了众多技术、跨越了多个领域,它是一种集成产品,特别是现代计算机系统为机电一体化的实现带来了真正的飞跃和突破,成为工业生成自动化控制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它有效地提升了汽车产品的质量和驾乘舒适度,随着机电一体化解决方案智能化和汽车工业的发展,两者的融合深度将会进一步增强。 作者:严俊杰 单位:鄂州职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汽车工业机电一体化研究:机电一体化在汽车工业中的应用 摘 要:本文探讨了机电一体化新技术、新产品在现代汽车和汽车制造厂中的应用,并特别介绍了传感器及微特电机在现代汽车中的应用。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汽车;电机;传感器 1 机电一体化在现代汽车中的运用 由于大型汽车,先进豪华型的轿车均已开始装备各类机电一体化产品,由于车载机电一体化装备和电子控制装置的增加,现代汽车在性能、安全、质量及豪华舒适等方面将日趋完善。 1.温度监控 车身内冷热水温度自动空调,通风量自动控制,热密封控制,发动机冷却水,油量控制,传动系统润滑油温度控制,结冰警告系统,进气管预加热,自动控制管。 2.汽车电动机及其控制 中央锁上机构自动动作,风窗刮水器遇雨自动开启,可伸缩的前照灯自动开启与关闭,驾驶座椅用电动按钮无级调整位置等。 3.加热监控 汽车燃料自动加热,控制开关并有液晶数字显示。 4.液位检测 车轴位、发动机油、制动液、燃料、水的液位数字自动显示。 5.设备保护 与电源或信号线路相连的各种装置的保护。 6.汽车点火装置方面的应用 传统的有触点点火装置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早已淘汰。国外研制生产的机电一体化汽车无触点火装置现在已经普及,传统的有触点点火装置在国内已经受到严重冲击,现已基本淘汰。更高档的轿车上还开始装备有电子控制自动变速器,电子控制化油器,自动催化转换器等机电一体化新产品。 2 C电一体化在汽车制造厂的应用新意义 当今汽车产品市场的激烈竞争,实质上就是汽车制造厂家自动化生产发展的直接动因,因此面向市场的生产自动化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节省大量的劳动力和改善人们的劳动条件,更主要的目的是在于提高汽车制造业的竞争能力,即提高对市场变化的响应速度,包括提高生产效率优化控制过程,提高产品质量和保持产品质量的一致性和降低产品的成本,缩短制造周期,加速产品的更新换供,从而使现代化的高质量、优性能、多品种、低成本的汽车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并牢牢地占领市场。 而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现代汽车工业中对实现全自动化控制、大规模、高质量生产等方面均起着关键的作用,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现代汽车制造技术水平必将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长期以来,汽车生产基本上停留在靠通风机床和工人技术的工艺水平上,其结果是生产周期长成本高,质量不易稳定,而到八十年代中期充分运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制造的各类数控机床得到了迅猛发展,数控机床的出现圆满地解决了高生产效率和高度灵活性的矛盾,所以它迅速成了工厂生产自动化的热点,数控机床比普通机床有着不可比拟的优点。用数控机床TNT,可以获得更高的精度和稳定的质量,因为它是根据规定程序自动加工的,没有人为的干扰因素,而可以利用软件进行精度校正,所以可以获得比机床精度更高的加工精度和重复精度;数控机床具有高生产率与普通机床相比,可以提高2~3倍,某种条件下甚至可以提高十几至几十倍;数控机床可以适用不同品种及尺寸规格零件的自动加工,一般借助普通夹具,只要更换一条程序纸带即可改变工件的品种,因此,可以大大缩短生产周期,几乎不需要专用工装;一机多用,数控机床,特别是可自动换刀的数控机床,在一次装卡条件下,几乎可完成工件全部需要加工部件的,因此一台这样的数控机床可替代5~7台普通机床;数控机床可实现普通机床难以实现的复杂形面加工优势。因此,目前世界上各工业发达国家均把发展数控机床作为实现机械工业技术革新的战略重点。 3 传感器在汽车中的应用 传感器是一种检测装置,能感受到被测量的信息,并能将感受到的信息,按一定规律变换成为电信号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输出,以满足信息的传输、处理、存储、显示、记录和控制等要求。传感器的特点包括:微型化、数字化、智能化、多功能化、系统化、网络化。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传感器处系统之首,其作用相当于系统感受器官,能快速、精确地获取信息,并能经受严酷环境考验,是机电一体化系统达到高水平的保证,如缺少这些传感器对系统状态和对信息精确而可靠的自动检测,系统的信息处理,控制决策功能就无法谈及和实现。现代汽车技术发展特征之一就是越来越多的部件采用电子控制。根据传感器的作用,可以分类为测量温度、压力、流量、位置,气体浓度、速度、光亮度、干温度、距离等功能的传感器,它们各司其职,一旦某个传感器失灵,对应的装置工作就会不正常,甚至不工作,因此,传感器在汽车上的作用是很重要的。 4 微特电机在汽车中的应用 除了汽车发电机、起动机外,随着汽车向着舒适化、人性化的要求发展,应用了大量不同规格的永磁直流电动机。如散热风扇、洗涤器、雨刮器、玻璃升降器、汽车空调器、燃油泵、后视镜、电动天窗、电动座椅、门窗、音响产品等配套产品,在发动机底盘的阀门,节气门和速度表中也应用了永磁步进电机,在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PS)中还应用了旋转变压器和无刷力矩电动机,随着汽车部件的电动化,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和对汽车微特电机的噪音、电磁兼容、效率的高要求,将采用永磁无刷直流电动机替代有刷的永磁直流电动机。 随着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汽车电子系统的广泛应用,电动化驱动系统逐步替代传统的机械系统,在各种档次的汽车中大量采用各种不同类型和规格的微特电机。微特电机全称微型特种电机,简称微电机,是指直径小于160mm或额定功率小于750W或具有特殊性能、特殊用途的电机。微特电机常用于控制系统中,实现机电信号或能量的检测、解算、放大、执行或转换等功能,或用于传动机械负载,也可作为设备的交、直流电源。汽车微特电机以年递增高10%的需求量增长,高级型轿车需40~50台,豪华轿车多达70~80台,汽车尤其是轿车已成为微特电机的一大应用领域。 为了适用汽车有限的空间和移动的环境,要求汽车用微特电机具有一系列的特点:1.低电压大电流 汽车上的电源由发动机驱动交流发电机后向蓄电池充电获得,电压一般为直流14V,所以汽车微特电机大部分是低电压的直流电动机,其工作电流都较大。 2.工作电压波动大 汽车上使用了种类繁多的电器和电子系统,都由蓄电池供电,而在不同时间内蓄电池供电的电压变化范围大,所以要求电机在电源电压8~16V范围内也能正常地工作。 3.环境条件苛刻 汽车微特电机与工业用,家用电器用和微特电机相比较,环境条件更为苛刻,应满足耐、耐冲击振动、防水、防腐蚀等要求,能在环境-40℃~+80℃下正常工作,例如在四轮操纵系统中使用的混合式步进电动机,由于安装在汽车底盘上,所以要求耐振动6g,耐冲击150g,并在结构上采取防水和通风的措施。 4.“三防”及防尘性能好 汽车作为一种交通工具,要求电机具有良好的防潮,防霜,防盐雾及防尘的性能,有消除无线电干扰的措施。直流电动机因换向器和电刷摩擦产生的火花会造成元线电干扰,所以采取消除干扰的措施,如接入滤波电容器。 5.效率高、功率重量比大 随着耗电量的增加,发动机的负载也增加了,从而使耗电量上升,当耗电量增加10W时,汽车的耗油成本增加0.3%~0.6%,为了节约耗油量,就要求汽车微特电机效率高,功率重量比大。 汽车微特电机的这些应用特点,要求在设计、工艺、材料、生产技术和装备等方面更为先进。 综上所述,机电一体化新技术、新产品在现代汽车和汽车制造厂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对汽车工业的发展十分重要。 汽车工业机电一体化研究:汽车工业领域机电一体化的应用 一、汽车工业领域机电一体化的应用 1.自动变速器系统 汽车自动变速器的主要作用是降低汽车行驶过程中的功率损耗,提升汽车动力系统的有效功率,通过增加变速档数实现汽车的舒适安全行驶。汽车行驶过程中,发动机的实时运行状态需要借助传感系统进行测量,测量的数据信息通过电子监控设备进行处理,并且具有换挡信息程序、开关程序以及开关关闭程序,根据汽车最优行驶的条件要求来选择相应的电子监控装置。如汽车发动机启动后,相关的警示灯关闭,说明系统功能正常;如果警示灯未关闭,那么这时的自动变速器就处于非电控状态,但其仍然可以正常工作,只是相关的优化性能不再生效。 2.制动系统 起初的汽车一般在后轮安装制动设备,随着汽车行驶速度的不断提升,单纯在后轮安装制动设备已经无法有效提供充足的制动动力,促使了汽车前轮也需要安装相应的制动设备。当汽车制动设备工作时,汽车的动态轴负荷就会转移、前轮的载重量就会增加、后轮载重量降低,但后轮发生抱死时更容易使汽车失去方向控制能力,于是汽车防抱死制动设备就产生了。汽车防抱死制动设备的主要功能就是可以感知制动发生时每个车轮的瞬间运动方向,并且根据相关情况调节制动设备的动力钜大小,防止抱死现象的发生。ABS防抱死系统就是比较著名的电子监控技术,提升了汽车行驶的安全性。 3.计算机控制发电机系统 计算机微处理器或者集成电路用以控制发电机单元,利用传感器负责接收电压信号,并获得发动机的脉冲数据,传送到发动机电控单元中。信号模拟器通过数字模型输出数字信号,以这些信息为基础发电机控制单元对点火时间、燃料空气比例、循环排气效率进行优化计算,并将计算结果作为控制点火设备和燃料阀开关大小的参数,从而控制燃料与空气的适当比例。在燃料空气比增加时,会使得点火困难;当燃料空气比降低时由于氧气缺乏,造成燃料燃烧不充分,排放的气体中一氧化碳的含量会增加。 4.激光测距雷达系统 在汽车前面部位安装测距激光雷达,当激光光束遇到障碍物后就会散射,当散射信号被捕捉到,测出车辆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使用计算机系统对障碍物方位信息进行持续的动态测量和跟踪,就能够准确判断障碍物是否在运动,并计算出其运动速度和车间距离,根据运行轨迹判断其是否能够与车辆发生碰撞,从而提醒车辆驾驶员调整车辆运行速度、方向。当出现危险情况时,系统会发出警报信息。 二、总结 机电一体化融合了众多技术、跨越了多个领域,它是一种集成产品,特别是现代计算机系统为机电一体化的实现带来了真正的飞跃和突破,成为工业生成自动化控制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它有效地提升了汽车产品的质量和驾乘舒适度,随着机电一体化解决方案智能化和汽车工业的发展,两者的融合深度将会进一步增强。 作者:严俊杰 单位:鄂州职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视觉传达设计中的人性化设计:浅论视觉传达设计中的人性化体现 1.新时期的视觉传达设计要重视“人性化” 人性是一种自然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是一种最实质的特性,包含人的了心里、情感、纲常伦理以及文化底蕴。而视觉传达设计则是一种艺术的再造与体现,主要是通过设计的图像来传达设计者所要表达的信息。“人性化”设计的理念就是在设计师在设计之初所需要注入的一种情感,切实的将一些“人性化”元素融入在自己的作品之中,赋予作品以灵魂,给以观赏者以更多更好更美的视觉享受。这种设计理念发展成熟之后也会自然而然的流露出一种哲学观念,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美国设计家普罗斯认为:“人们总以为设计有三维,分别是技术、美学和经济,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现如今第四维是最重要的,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人性。”人性化视觉传达设计,具有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这种理念下所诞生的作品更能体现出人的心里需求和社会的发展需求,浓厚的艺术气息给予了人们更多的视觉享受。从另一个层面来说,这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明显标志。因此,新时期的视觉传达设计中,注入“人性化”元素之举势在必行。 2.视觉传达设计中坚持人性化的几点原则 目前,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坚持“人性化”设计是有价值的作品诞生的先决条件,出于对“人性化”的接受和深刻理解,设计师们在进行视觉传达设计时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这样才能创作出更完美的作品。 2.1以人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原则,不言而喻就是以人为中心,围绕着人的身心发展为主导的一种原则,这不仅仅是时展的必然需求、还是历史得以进步的最好的体现。视觉传达设计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换言之就是将以人为中心的思想放在设计理念中,从理解和尊重的角度去分析人性特点,分析人的发展需求,目的在于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的同时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此外,还可以满足不同人的物质欲望,使得他们对生活的质量有更高的追求。 2.1文化背景原则 针对文化的含义,广义上来讲可以理解为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生活方式、传统习俗、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人生观、价值观念等等。文化是人们劳动与生活的产物,客观的存在于人们现实生活中。设计虽然不分国界,但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审美观念却区别很大。当人处于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过久时,有些观念与生活方式必然会受到当地传统文化的影响,有些思想或习惯甚至会根深蒂固。然而这些独有的文化底蕴就成为了设计师们解读视觉传达设计的背景知识。 因此,在进行视觉传达设计时,应当把文化背景放在首要的位置,这样才能使得作品的内在文化更好的被人发掘与接收。 3.视觉传达设计中人性化表达的具体策略 视觉传达设计在注入“人性化”的元素时需要充分考虑到设计出的作品能否满足受众的精神需求,赋予作品以灵魂和思想的同时感动受众,使其达到共鸣,让受众感受到更多的艺术气息。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可以尝试采取以下策略: 3.1充分考虑到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由于人们先天的生理特征,使其具有一定的艺术选择倾向。譬如人所能听到的声音频率的范围是20Hz~20000Hz,并且喜好有规律震动所产生的声音;人类肉眼可视光光谱范围在380nm~780nm之间;还有一些特殊的颜色能够刺激到人们,使其心理发生细微的变化,红色极具诱惑,使人产生兴奋的感觉,相关研究证明,人处于红色环境之中,心脏会加速跳动,血液循环加快等等。在进行视觉传达设计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人实质的心理和生理特性,尽量使用可以让人感到心灵平静的和谐元素。例如,上海市浦东新区旅游宣传标识设计,清颖洒脱的蓝、紫色主色系,开始愈发新潮,流线型的海浪上托起富有代表性的标志景观, 下方是随意洒脱的英文字母。 这一设计可谓是两全其美,既考虑到了旅游者的心理需求,又塑造了上海浦东新区既端庄大又轻松愉悦的旅游形象。 3.2充分考虑文化审美因素 文化审美因素是视觉设计作品审美者分析、理解和接受设计作品的重要因素。视觉传达艺术是将设计所需要注入的多种元素进行有机融合,并借以传达信息的艺术创作,需要注意的是在设计之初一定要充分的考虑到受众的文化审美特性。譬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例子,该会徽的主体表现特色是其印章,结合了中国传统的印章和书法等艺术形式,还融合了运动的特点,然后再通过巧妙的手法,艺术的再造功能将图案幻化成一个向前奔跑、舞动着迎接胜利的、形似现代“京”字的运动人形,极富中国独特的艺术气息,极具有表现力和代表性。这一融合在激发起中国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的同时也深深折服了国外的欣赏者,使得他们对中国的文化有更深的了解与认识。 3.3调动视觉之外的其他感官 视觉传达设计出的作品是给予观众以视觉冲击和视觉相享受,但因为人的视觉、触觉、听觉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如果在进行艺术设计时,创造出的作品可以引起人们其他感官的感触,可能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设计时采用特殊的印刷手法、不同的材质可以给欣赏者以不同的感受,可以让他们从多个角度去体验作品的内在艺术气息,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4.结语 总而言之,在精神生活的层面上,视觉传达设计凭借其独特设计理念使得设计出的作品不断的影响着人们的情感生活和审美观念,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当今社会,“人性化”的设计已经成为视觉传达设计的一门重要课程,坚持以人为本,从人性出发使得作品更具生命力,艺术感染力和潜在的价值观念。使人与设计达到和谐统一的局面。 视觉传达设计中的人性化设计:探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人性化设计 【摘要】在设计领域飞速的今天,人类社会已经开始进入一个以“识图”为标志的“图像化生存”时代,作为现代艺术设计领域重要组成部分的视觉传达设计,成了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的主要表现形式。视觉传达设计是基于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的需要层次上进行的。是通过适当的物质形式,借用一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某种符号系统,创造出具有某种同构性的艺术形式,在唤起受众身心结构上的类似反映,从而形成和传递现实的设计信息。视觉设计的传播是直接的,是建立在心灵深处的体验层次上的,传达种种情感的、审美的、象征的或者是深层结构的心理意义,不断地丰富了人们的感知经验和心理震撼。 【关键词】人性化设计 视觉传达 色彩 一、什么是人性化设计 从20世纪80、90年代开始,“人性化设计”一词开始为人们所熟知,并逐渐成引起设计界的关注,从而形成设计界的新潮流。这一潮流到现在已经成为了设计的一种必然的趋势。在设计相对发达的今天,受众对某个产品的要求已经不仅是停留在其功能的层面上了,而是更多的要求其满足感官上的享受,如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在这种情形下诞生的人性化设计不仅满足了产品的功能性,也满足了受众的心理需求。 二、人性化产品的特点及设计 人性化的产品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以人文本,为人而设计,人是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人性化产品是人与物完美结合的设计。也就是说人性化设计是更高一个层次的设计,不仅仅是使用功能和审美功能,还反映了人文关怀,民族传统,宗教文化等层面。人性化设计表现为:追求产品的趣味性、娱乐性,满足人们深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追求更适合人体结构的造型形式,同时强化对残疾人用品的关怀。 荷兰设计师约翰・巴克曼思设计的“可调节的花瓶”。(其锥形瓶身是用橡胶注塑而成的,瓶口柔软,可卷成各种形状,以适合不同环境下人们对花瓶的不同需要。那么,设计师是如何想到要设计这样的花瓶呢,巴克曼思这样自述道:“即使人们有101个花瓶,但当他们带一束花回家时还是找不到合适的花瓶。这就是为什么我要做这个设计的原因。设计一个可以根据花束进行调节的花瓶,以寻求解决的方法。我喜欢将东西倒着看,以不同的方法来得到一种产品,这就是创造新功能、新产品的办法。”巴克曼思对生活细节的敏锐感受和不懈的尝试使他最终顺利的完成了这件设计作品。对于其他设计者来说,巴克曼思的经验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日常生活中的片段和花絮常常就会给人们带来许多新鲜的感受,也会给设计师们带来丰富的灵感和创作的激情。哪怕是一朵花,一张照片,一种味道,一段记忆……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有创意的原始素材。设计师通过提炼将生活中的点滴作为设计创意的起始点,从而设计出有新意的设计。 三、色彩的人性化设计 在视觉传达设计中,色彩的人性化设计显得尤为重要。艺术理论家约翰内斯・伊顿说:“在眼睛和头脑里开始的光学、电磁学和化学作用,常常是同心理学领域的作用平行并进的。色彩经验的这种反响可传达到最深处的神经中枢,因而影响到精神和感情体验的主要领域。”由此可见,色彩的设计直接与受众的审美心理相联系,色彩作为事物的表象在人脑中由于人的心理作用和文化因素产生出某种深层次上的审美意义。要使色彩设计人性化,就要增加视觉传达作品在感官上的刺激。简单地说,在视觉传达设计中,色彩就是用来赏心悦目的,色彩的设计与搭配就是为了制造强大的视觉的冲击力,吸引受众的眼球,从而销售产品,实现产品的经济价值。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讲,在购买商品时,视觉因素是最主要的,消费者往往会因为一个产品的色彩而产生购买欲望。 四、编排的人性化设计 编排的人性化设计主要就是指进行艺术创作过程中,各个视觉要素的安排要符合人的视觉流程,从而引导受众更好地去接受产品,以建立对品牌的认知。著名心理学家阿因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曾指出:人在看一款艺术作品的时候往往有一定视觉流程,这个流程一般是从左至右的从上至下的,最后视觉中心会停留在画面中上的三分之一处。所以要想做到人性化的编排设计就要在设计中遵从这一视觉流程的规律,将各个视觉符号编排到符合人的视觉心理的位置上,这样既能够更有效地传达视觉信息,又符合设计心理学的规律。文化内涵的人性化设计在视觉传达设计中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和内涵是不同的。所以在进行视觉传达设计时,一定要注意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差异,避免文化冲突。 例如有些国家或民族有他们忌讳的颜色或动植物,所以在做标志设计,招贴设计,吉祥物的设计及包装设计的时候,要尽量避免运用这些视觉要素,从而能使信息的传达更加畅通。此外,为了更好的对某个国家或某民族的人传达信息,可以针对不同的国家或民族设计具有相应文化元素的设计,以提高视觉传达作品的亲和力,使宣传的主题更为受众所接受,从而促进文化传播和文化交流。 在视觉传达设计中,设计者更要从为人设计的角度出发,把人的感觉,心理,情感需求放在首位,满足人类高级的精神需要、协调和平衡情感,既满足人们的心理感受,从而使设计作品更快更好更有效地传达信息,使设计在功能完备的前提下实现其艺术价值,商业价值。 视觉传达设计中的人性化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中的人性化设计研究 摘要:在设计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人性化设计”已经成为当前的设计潮流为人们熟知。本文主要就人性化设计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体现,即色彩的人性化设计,编排设计的人性化设计,以及文化内涵的人性化设计进行探讨,从而提出在视觉传达设计中,设计者要从为人设计的角度出发,把人的感觉,心理,情感放在首位,用爱心去关注人和人性,从而使视觉传达设计更加完善的结论。 关键词:人性化设计;视觉传达;色彩;编排;文化内涵 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 “人性化设计”一词就开始为人们所熟悉,并逐渐成为设计界引人注目的亮点, 从而形成一股设计的新潮流。这一潮流到现在已经成为了设计的一种必然的趋势。在设计相对发达的今天,受众对某个产品的设计要求已经不仅仅是停留在其功能的层面上了,而是更多的要求其满足感官上的享受,如视觉,听觉,触觉等。在这种情形下诞生的人性化设计不仅满足了产品的功能性,也满足了受众的心理需求。人性化的产品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以人文本,为人而设计,人是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人性化产品是人与物完美结合的设计。也就是说人性化设计是更高一个层次的设计,不仅仅是使用功能和审美功能,还反映了人文关怀,民族传统,宗教文化等层面。人性化设计表现为:追求产品的趣味性、娱乐性, 满足人们深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追求更适合人体结构的造型形式, 同时强化对残疾人用品的关怀。 在设视觉传达设计中,人性化设计也可谓是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下主要谈色彩的人性化设计,编排的人性化设计,文化内涵的人性化设计。 在视觉传达设计中,色彩的人性化设计显得尤为重要。艺术理论家约翰内斯・伊顿说:“在眼睛和头脑里开始的光学、电磁学和化学作用,常常是同心理学领域的作用平行并进的。色彩经验的这种反响可传达到最深处的神经中枢,因而影响到精神和感情体验的主要领域。”由此可见,色彩的设计直接与受众的审美心理相联系,色彩作为事物的表象在人脑中由于人的心理作用和文化因素产生出某种深层次上的审美意义。基于人们对色彩的情感体验、色彩联想和象征的色彩设计,即为色彩的人性化设计。色彩设计的人性化是基于设计心理学理论,以品牌认知为目标,通过对消费者色彩心理及情感体验的研究来制定相关产品的色彩策略。要使色彩设计人性化,就要增加视觉传达作品在感官上的刺激。简单地说,在视觉传达设计中,色彩就是用来赏心悦目的,色彩的设计与搭配就是为了制造强大的视觉的冲击力,吸引受众的眼球,从而销售产品,实现产品的经济价值。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讲,在购买商品时,视觉因素是最主要的,消费者往往会因为一个产品的色彩而产生购买欲望。 编排的人性化设计主要就是指着进行视觉传达过程中,各个视觉要素的安排要符合人的视觉流程,从而引导受众更有效地去接受产品,以建立品牌认知。著名心理学家阿因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曾指出:人在看一款艺术作品的时候往往有一定视觉流程,这个流程一般是从左至右的从上至下的,最后视觉中心会停留在画面中上的三分之一处。所以要想做到人性化的编排设计就要在设计中遵从这一视觉流程的规律,将各个视觉符号编排到符合人的视觉心理的位置上,这样既能够更有效地传达视觉信息,又符合设计心理学的规律。 文化内涵的人性化设计在视觉传达设计中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和内涵是不同的。所以在进行视觉传达设计时,一定要注意文化和文化之间的差异,避免文化冲突。例如有些国家或民族有他们忌讳的颜色或动植物,所以在做标志设计,招贴设计,吉祥物的设计及包装设计的时候,要尽量避免运用这些视觉要素,从而能使信息的传达更加畅通。此外,为了更好的对某个国家或某民族的人传达信息,可以针对不同的国家或民族设计具有相应文化元素的设计,以提高视觉传达作品的亲和力,使宣传的主题更为受众所接受,从而促进文化传播和文化交流。 设计人性化即在保持设计的科学结构和合理功能的同时,在设计中注入包括情感的、心理的、伦理道德的、历史文化等方面因素的人性化。它给人以想像的余地和韵味,引发人的心灵感动、震撼和回味,从而使设计在满足人的基本需要的同时,能给人带来或轻松愉快或亲切温馨或幽默有趣或其他意想不到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使冷冰冰设计富于生命感和人情味。设计的人性化内涵,即是在现实的物质和技术水平条件下,最优化设计的物质功能,使设计符合和充分适应人的生理结构和行为方式的习惯,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界面;适应人们的生活方式,满足人们的外在需求;同时关注人们的自然情怀和人文需求,在设计中表现人们的人文趋向,使人们的内在需求得到最大、最有效的尊重。在视觉传达设计中,设计者更要从为人设计的角度出发,把人的感觉,心理,情感放在首位,满足人类高级的精神需要、协调和平衡情感,既满足人们的心理感受,从而使设计作品更快更好更有效地传达信息,使设计在功能完备的前提下实现其艺术价值,商业价值,经济价值。在这样的要求下,设计师必须用爱心去关注人和人性, 只有这样才能以蕴涵人道主义精神的设计去打动人真正做到周到、细腻,使更多的使用者感动。
通信网络拓扑结构分析研究:通信网络拓扑可靠性层次与测度研究 摘 要:梳理讨论了目前通信网络可靠性研究之间的层次关系,讨论了拓扑可靠性所处的地位、任务、指标等。其次,分析了拓扑可靠性的非概率测度,指出了连通度的核心作用。再次,研究了基于边连通度与节点连通度进行可靠性评价的思想与算法。最后,通过一个算例展示了通信网络拓扑可靠性评价的具体过程。 关键词:通信网路 可靠性 层次 测度 随着通信、信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与广泛应用,人们对通信网络的依赖愈加明显,随之而来的可靠性问题日益成为用户关注的焦点领域。现代通信网络是一个复杂系统,融合了多学科领域,因此对其可靠性的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 从目前的公开文献来看,通信网络可靠性研究分布于网络应用的各个层次与领域,一般可对应于OIS(Open System Interconnect)系统模型的划分。同时,通信网络的复杂性、动态性、多态性等属性为可靠性评估与优化提出了新的挑战,导致了研究的视角与侧重点也不尽相同。拓扑结构是通信网络的核心特征,其依据拓扑来组织网络形态,进而体现通信网络系统的整体性。因此,对通信网络拓扑可靠性的研究处于整个通信网络可靠性研究的中心地位。 1 通信网络可靠性研究的层次体系 1.1 拓扑可靠性处于核心地位 如引言中所述,拓扑可靠性并不能完全表征整个通信网络的可靠性,其研究对象只关注于网络的拓扑结构,忽略了网络通信设备、路由策略、承载业务、管理效率等因素所带来的可靠性变化。拓扑层高于设备层,同时是路由层、业务层等高层可靠性的基础,在整个通信网络可靠性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其影响可见一斑。 通信网络可靠性可分层讨论,每层均应设计相应的指标与测度方法,以完成对通信网络可靠性的定量描述。因此,通信网络可靠性应具备一个同向、协调、完备的指标体系。在对目前文献梳理的基础之上,可得可靠性指标体系。同时,各文献对可靠性的理解与划分具有相互重叠性,而且关于同一类指标的描述也不尽相同,新的指标也不断被提出。 1.2 拓扑可靠性指标分析 在网络拓扑可靠性的指标描述上是想通的,即在抗毁性与生存性上具有广泛共识。同时可见,连通度是两者的指标与测度设计的基础因素。 (1)网络拓扑抗毁性。主要用于刻画在确定的网络组织结构(即网络拓扑)、预定的破坏(攻击)方案下,通信网络依然能够保持全网或部分连通(物理可达)的能力。在对实际网络进行拓扑抽象之后,抗毁性指要破坏(中断)部分网络节点连接需要移除(破坏)的最少网络节点或链路(边)的数目,从而表征出破坏整个或部分通信网络的困难程度。可见,抗毁性完全由网络拓扑结构所决定,是可靠性的一个确定型指标。 (2)网络拓扑生存性。生存性最显著的变化是引入了网络部件的失效(故障)概率,用于刻画在随机故障或蓄意破坏之下,保持通信网络整体或部分连通的概率。其建立在图论与概率论基础之上的可靠性分析,不仅受网络拓扑结构的影响,同时还依附于网络部件(设备)的故障概率与模式、网络维修与管理等因素,因此网络拓扑生存性是广义的拓扑层可靠性。 2 基于连通的通信网络拓扑可靠性测度 通信网络拓扑可靠性问题可抽象为图的可靠性问题,用图G(V,E)来描述拓扑结构。其中,V表示网络中节点的集合,例如用户终端、服务端、路由服务器等;E表示连接网络中节点的边(链路)集合。同时,本节主要讨论拓扑可靠性的非概率(静态)测度,即不考虑上层业务或下层设备影响,将问题视角完全限定在拓扑层面。 目前,关于拓扑可靠性的静态测度研究很多,可谓仁者见仁,测度设计的侧重点各不相同。例如:连通度(vertex connectivity)、坚韧度(toughness)、完整度(integrity)、粘连度(tenacity)、离散数(scattering number)、膨胀系数(expansion coefficient)等。其中,连通度是拓扑的基础指标,后续的测度均建立在对连通性的充分考虑的基础之上。因此,本节以连通度为重点展开讨论。 2.1 边连通度与节点连通度的定义 (1)边连通度。 记为,其大小等于使网络成为不连通图所需去掉链路(边)的最少条数。它反映网络节点间的内聚程度,是网络可靠性的一个基本度量指标。例如:通过分析可知,所示的网络分割至少需要移除3条边,即边连通度。 (2)节点连通度。 也成为点连通度,记为,其大小等于使网络成为不连通图所需去掉的节点的最少个数。同理,网络的连通度。从某种意义上讲,点连通度是比边连通度更重要的网络可靠性度量指标,这是因为在网络中去掉某个节点就意味着与之关联的所有链路将失去意义。 2.2 边连通度与节点连通度的算法 (1)算法的基本思想。 通常,要求给定网络的边连通度,需要首先确定任意不同两点的链路割集。设和是的两个不同节点,所谓的一个链路割集是指这样的链路集合:若去掉其中所有链路,网络将被分割成两个分支,一个包含节点;另一个包含节点。假设是中所有链路割集中链路的最小数,则就是切断和之间所有路由所需从中删去的最小链路数,故网络的边连通度可按(1)式计算: 2)网络边连通度计算步骤。 由前所述,计算网络边连通度的算法思路是:先按标号算法求分离任两点的最小链路数,然后,再求所有这些数的最小数即可。但是,上述求的算法是针对有向图给出的,而网络边连通度是针对无向图的,因此,算法需首先将原无向网络转换成等效的有向网络。具体计算步骤如下: 第1步:对给定网络,任选一对节点和,按下面的步骤求分离和的最小链路数: ①首先将转换成有向图。方法是:将链路集中以为端点的链路转换成中以为起点的到相应节点的有向链路,将中以为端点的链路转换成中从相应节点到节点的有向链路,又将中其他链路转换成中2条有向链路和。 ②用标号算法,求中分离与的最小链路数。 第2步:对所有节点对,,重复上述步骤计算,最后计算:,即网络的边连通度。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对于含有个节点的图,第2步中需要计算的共有个。 3)网络节点连通度计算步骤。 算法的思路是:将割点问题转换成割边问题,从而使求网络节点连通度的问题转换成求网络的边连通度问题。转换的方法是:在网络中任选一对节点和,首先,类似于边连通度算法一样,将转换成有向网络,然后,再将构造另一个有向图,构图规则是:将中除和外的每个节点拆成2个新的中的节点和,并用中的有向链路将它们连接起来。将中每一链路换成中的链路,并把标为,标为。 由构图规则可知,在新的网络中,从发点到收点的包含节点的一条路由,必定包含一个顶点拆成的两部分之间的那条弧。并且原图的一对相邻点及其间的边被转换成等效的由4个节点组成的“8”字形有向回路。因此,一个链路割集在切断中到的所有有向路由方面,与在原始无向图中去掉节点割集有相同作用,即中等于中。综上,可得网络节点连通度算法计算步骤如下。 第1步:对原网络的任一节点对和,按上述规则构造新的有向网络,并用标号法求中分离和的最小链路数,即中分离和的最小割点集点数。 第2步:对所有节点,计算,即得的边连通度。 3 结论 本文讨论了通信网络可靠性的层次划分与影响因素,针对性的分析了拓扑层可靠性的指标与测度,指出了“连通度”作为拓扑层可靠性基础测度,以及其对其它测度设计的重要性。同时,详细分析了节点连通度与边连通度的计算思想与算法步骤。最后,通过一个相对简单的算例演示了通过边与节点连通度计算来评价某一通信网络拓扑可靠性的主要流程。 通信网络拓扑结构分析研究:关于无线移动通信网络拓扑有效性的研究初探 无线移动通信网络的拓扑结构会影响到网络的性能,关系到网络是否能高效、稳定运行。发现网络拓扑结构是对其进行高效管理的重要方面,它能揭示出网络中的节点地理位置、与临接点的关系、剩余电源、数据链路等信息。本文在较为理想的层次上通过仿真分析研究无线移动通信网络拓扑结构的有效性。 【关键词】无线移动通信网 拓扑结构 节点 有效性 链路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网络需求的增大,无线移动通信网络也将不断扩大规模,功能变得更加强大,而网络结构也变得更加复杂,这个时候,网络管理水平就关系到无线网安全稳定运行水平。拓扑发现作为一项先进技术,在网络管理中起重要作用。网络的拓扑简单来说是就是网络节点的一种地图,标记出所有节点的地理位置以及连通情况,分析网络拓扑结构可以迅速发现网络的数据传输路径、网络的承载能力等,网络拓扑是监视网络运行的重要措施。 1 节点移动模型和链路有效性 1.1 节点移动模型 分析网络节点的移动方式与性能分析有关,目前的节点移动模型多是从速度和时间角度来进行的,通过节点移动的速度和时间来判断节点移动对网络性能的影响。由于实际上的无线移动通信网络中的节点移动是非常复杂的,为简化流程,我们假定其处于较为理想的传输环境,采用简单的二维随机移动模型来进行节点的移动分析。 在一个无边界限制的二维平面上,节点处于无序移动状态,在一个基本单位时间里,节点的移动速度是相同的,在进入另一个基本时间单元时方改变速度。所以,节点在X轴和Y轴方向的方向移动中的速度和位移量都呈现出零均值正态分布,所以,节点在时间n的坐标为: 1.2 链路有效性 对于某覆盖半径为R的节点来说,其他节点与该节点存在链路都必须满足r≤R的条件,否则的话就不存在链路关系。在一个无边界限制的二维平面上,其节点的密度为ξ/,那么半径为ρ的圆周中的节点密度为:fρ(ρ)=2πξρ。在进行节点的链路有效性测试时,就可以将该节点所覆盖的范围内所有节点在某时刻链路中仍存在的平均节点数与总节点数的比值作为该节点的有效性测试结果。 2 仿真分析 无线移动通信网络拓扑中的节点移动速度是有一定的限值的,我们最大的位移定义dm为:P{│Δx│ dm}=P{│Δy│ dm}≤ε,任何一个节点密度都存在σ=Kdm,本文将节点的密度定义为0.00135/,得出的K值为1/3。 2.1 链路有效性测试 为了确保仿真结果的准确性,进行多次仿真绘制仿真曲线,对覆盖范围的所有节点移动状况进行10000次仿真,然后绘制出仿真曲线图。 分析节点初始位置对链路有效性的影响,图1中的三条仿真曲线分别是节点初始位置为4、8、10m时的仿真结果。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节点的链路有效性逐渐降低,当n=200时,三条仿真曲线的链路有效性相差不大,接下来的递减速度也放缓。n在0-50范围内时,不同初始位置的节点链路有效性随着时间的递增而迅速降低。到n=100以后,不同初始位置的节点链路有效性随着时间的推移递减的速度放缓。这说明初始位置对链路有效性的影响在节点移动的刚开始一段时间,节点移动的时间长了之后,初始位置对链路有效性的影响逐渐变小。 2.2 拓扑结构有效性 假定场景的节点密度为1/,dm为4,改变覆盖半径R的大小进行仿真分析。如图3所示为覆盖半径为4、8、16、32、64m时的仿真曲线图,随着节点移动时间的推移,拓扑结构的有效性也在降低。覆盖半径越大,拓扑结构的有效性越高,递减的幅度也越小。覆盖半径为4、8m时,拓扑结构有效性在节点刚开始移动是呈现急剧降低现象,到n=50后,拓扑结构的有效性降低速度放缓。 3 结束语 无线移动通信网络作为当前以及未来的主要网络形式,其拓扑的有效性关系到网络运行的稳定和安全。拓扑图中节点的无序移动会影响到网络的有效性,本文以理想状态下的网络运行环境为背景建立了二维平面节点移动模型,经过仿真分析,研究节点初始位置、节点覆盖半径大小、节点密度等对拓扑的有效性的影响,而现实环境中的网络拓扑受到的外界干扰更多,其拓扑有效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通信网络拓扑结构分析研究:基于遗传算法的通信网络拓扑优化研究 摘要:该文通过分析通信网络中的拓扑优化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并利用遗传算法对该模型进行求解。最后通过实例验证用遗传算法求解该问题明显优于一些传统的算法,文中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和算法能够正确地解决通信网络拓扑优化问题。 关键词:遗传算法;通信网络;拓扑;优化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通信网络不断扩充新功能,发展新业务。这必然导致网络规模日益庞大,节点众多,并且网络拓扑的结构也越来越复杂。从而造成了数据信息的转接次数增多,迟延增加,维护难度增大,这就给现代通信网络的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对通信网络进行优化能够使其更加快速有效可靠地传递信息,避免和最大限度减少因网络中断或延迟带来的损失。遗传算法(GA)模拟自然进化过程,是一种具有并行特征的搜索算法,它能对解空间进行搜索,加快对解的搜索速度,便于推广到多结点的网络优化设计中,是解决大规模网络优化问题的有效工具。 1 遗传算法求解过程 遗传算法(GA)的主要特点是直接对结构对象进行操作,具有内在的隐含并行性和更好的全局寻优能力,自动获取和指导优化的搜索空间,自适应调整搜索方向,不需要确定的规则。 使用遗传算法求解通信网络的拓扑优化一般采用如图1的过程。 2 算法设计 2.1 编码和初始化种群 对于一个n结点的网络,其G图最多有n(n-1)/2条边,所以染色体的长度可定长为n(n-1)/2的二进制串。由于邻接矩阵具有对称性,因此只需使用该矩阵的上三角表示,这样可以使个体的长度为n(n-1)/2,压缩比为2。 所求问题可用图2的下(上)三角矩阵表示,称其为G的邻接矩阵T。如图2。 图2 G的邻接矩阵T 在上述编码方式中,则基因型可设为A[1,…,n(n-1)/2],由此可以生成W个基因个体,每个基因个体都是此通信网络的一种拓扑。 2.2 根据个体适应度进行选择 求解网络优化的数学模型属于求解目标函数最小值问题,适应度函数可设为 随着进化代数的增加,个体适应度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小,可以对适应度函数增加一个比例系数a将其放大,f’(x)=af(x),a 1。 2.3 算法终止条件 当种群满足以下三个条件之一时算法终止并输出最优解。 1) 个体的最大适应度超过预先设定参数。 2) 个体的平均适应度超过预先设定参数。 3) 种群代数超过预先设定参数。 3 实验及结果分析 某通信主干网络节点数为9,经过多次实验后,选取POP=60,Pc=0.65,Pm=0.01, 并以最大代数max gen=3000做为程序的终止条件。其各节点间线路代价如表1所示。 经过该算法可得到计算结果如图3。 若采用枚举法,则时间复杂度为O(2N),此算法时间复杂度为O(N2),所以在对通信网络优化的同时,大大降低了时间复杂度。 4 结论与总结 通信网络的优化是一个复杂且涉及范围广泛的课题,是通信网络技术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与遗传算法相比,传统算法比较复杂,局限性很大且计算时间较长。本文使用遗传算法较好地解决了通信网络优化问题。本文提出的算法对小规模通信网络的拓扑优化问题能够较好的求解,对大规模网络拓扑进行优化还存在不足。改进方法可以在遗传算法中融合其它优化算法,构成一种混合遗传算法。本文中对遗传算法在网络优化中的研究只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要将这种方法完善还需要做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地球科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研究领域宽广、分支学科较多、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并有着广泛应用前景的学科体系[1-2]。当今,地球科学已经进入到“上天、入地、下海、登极、资源、环境、未来”的新时代,地球科学越来越与人类的命运密不可分,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3]。公众越重视科学,就越必须了解地球系统问题[4],地球科学教育已经成为可持续教育的关键组成部分[5-6]。地球科学作为人类科学技术认知世界的六大基础学科之一[7],以地球为主要研究对象,包括环绕地球的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及地表形态,着重研究固体地球的组成、构造和形成演化历史,为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当代地球科学应是面向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的,全球变化和地球宜居性已经成为人类所关心的核心问题。地球科学概论作为地球科学教学体系中的先导性课程,在吉林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是面向地学部地质类低年级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主要任务是讲授地球科学的基本知识,进行地质思维的教育,使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地球观,培养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科学素养,逐步建立和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8]。其重要作用在于使学生对地球系统科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9]。这门课具有知识要点多、实践性强、要具有较强的空间和形象思维能力、课程内容涉及大量地质动态过程、教学效果往往取决于教师的讲课技巧和学生的想象力、知识更新速度快等重要特点[2]。在该课程的教学中,围绕上述特点对地球科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开展了大量讨论与研究[10-11]。国内很多地学高校已开始从地球系统科学的全新观念入手,积极推进地球科学概论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教材问题等方面的改革与研究[1,9,12-13]。但对于刚步入大学校园的学生来讲,一时还没有完全认识到专业基础课的重要性。因此,本文对该课程教学中突显的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提出了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思政之盐融入教学,会使课堂有滋有味 专业课思政教育是高校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体现[8],是每一位专业教师的重要职责。在教学中,最关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对地质类课程的专业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近年来的课堂教学中,有学生选这门课并不是由于认识到学习地球科学的重要性,也有学生认为这门课与他的专业关系不大,所以课堂教学中出现了学习目的不纯,缺少学习动机的现象。导致出现上述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可能是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专业课育人的迫切要求日益凸显。只有将思政之盐融入教学,才会使课堂有滋有味。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合理适时地把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思政教育之盐融入教学大餐,除了知识传授与能力提升之外,更应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以此为基础的教学思想转变或将更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时代使命感与责任感。教学过程就是引领学生进入科学的文化殿堂,地球科学又是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这就要求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枯燥的理论知识讲活,既要使学生充分掌握基本知识,又要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可将人文素质、科学精神及国家安全等融入其中,要让学生不仅掌握知识,更懂得如何做人[14],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见识、培养奋斗精神,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其实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地球科学工作者,他们的工作事迹可以让学生燃起浓烈的专业兴趣和家国情怀。如我校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他把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作为毕生追求,是“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典型代表,为我国科教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地球科学概论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顺其自然地融入社会责任、感恩地球等,充分发挥教师思想及价值观引领的重要作用。在解释专业问题的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然而然地融入教与学的全过程之中,势必会使学生的大局意识、团队意识及责任担当意识发生明显改变,使学生更加具有家国情怀。 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注重教学资源 建设地球科学概论的教学内容应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专业情况、课堂的实际情况等多重因素而设定,并不能仅仅选一本教材或一套PPT课件就是全部的教学内容。地球科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要适应社会需求,要以学生为中心,要更应该注重适应学生的专业发展。就目前大多数高校而言,在地球系统观的教育方面也都在进行课程设计调整,使教学内容少而精,进一步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在课程教学中遵循注重拓宽知识面、反映学科前沿和保持地球系统科学完整性等原则,全面加强知识性与趣味性,同时使本课程兼具科学普及的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教学内容的取舍方面,建议适当选择突出科学前沿与重点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全面型和创新型人才越来越被社会所需要。在教材选用方面,教师应当多参考选用国内地质学领域新颖而有价值的优秀教材,借鉴国外优秀地质学教材,将其应用于课堂教学,及时了解学科前沿,积极调整并更新教材。在日常科研工作中,应更多关注地球科学发展的国内外最新前沿动态,实时更新扩充自己的知识体系。与此同时,还要充分地将涉及地质学前沿领域的新闻报道应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般而言,教材的更新相对于目前学科发展来说明显滞后,但是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却总是紧跟学科前沿在不断发展变化。在课程材料准备时,既要立足于经典的教材,又要更多关注最新科学前沿动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介绍一些最新的重大地质事件和热点新闻,不仅能满足课程教学与时俱进的要求,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对地质学的学习热情。当介绍重大的地质事件及地质灾害时,学生不再认为地球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是枯燥乏味的,他们普遍意识到这些最新的地球科学及相关科技进展与应用就在自己的身边,而且与我们的生活是如此息息相关。把这种突出科学前沿与重点的教学内容适当地应用在课堂教学中,势必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还可以从学生的成长经历与不同阶段的生活进行研究,挖掘地球科学与学生生活素材的关系,巧妙地把地球科学的知识嫁接在生活中,让学生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与创新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注重课程的教学资源建设,形成包括科研论文、科技新闻、图像、音视频及网络信息库等庞大教学资源库。多媒体PPT课件制作也要力求达到重点突出、内容清晰和说理生动、条理性强,并充分利用形象的图片及短视频、科普公众号及学生自制科普视频等丰富内容,避免单调。力图以图、文、音和画并茂的高质量课件和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学习兴趣。受新冠感染疫情的影响,线上教学又成为特殊时期开展教学工作的主要手段。虽然在知识传授、考核评价尤其是实践能力培养等诸多方面不如线下教学,但是线上教学的资源性、可回顾性及开放性为教学组织形式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也为高校教学打开了新思路[15]。 三创新教学组织形式,探寻高效教学模式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是推进学生基本素质的形成与健全人格发展的主渠道[16],和谐的课堂教学组织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高效的自学能力是目前该课程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之一。要让课堂成为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殿堂。在课堂教学中应大量采用互动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要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到好奇,使学生能在教学过程中获得主动权,才能真正提高学生观察地质现象与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对于一些地域性比较强的知识点,如喀斯特地质作用,可以请来自四川、贵州等地区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地去收集素材,了解科学前沿动态,在课堂上为大家展示,让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占据主动地位。教学课程中适当地开展学习论坛或知识竞赛同样也会达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我校古生物教研室2019年、2020年、2021年连续成功举办的“PA-LEO-TALK”古生物学习论坛,模拟学术会议,作为本科教学活动的全新尝试,让我院学生接触到了当前国际前沿学术交流的形式,亲自制作和讲解,每一位参与的同学都兴趣满满、大有收获。2021年,我校还组织地球科学概论课程的同学们成功举办了“首届大学生科普大赛”。这次科普作品的制作主要是同学们利用寒假期间完成的,同学们通过学习地球科学概论这门课的专业知识,能够学以致用。通过撰写科普文章、制作海报和录制视频等形式普及地学知识。如同学们设计的作品:《地球,你知多少?》《生命之源》《冰川》《浊流》《河漫滩》《潮汐》《鹦鹉螺》《鱼类的演化》《早古生代的奇妙生物》《走进青藏高原》等,这都是本课程所讲述的重要内容。通过同学们的精彩展示,让更多人去了解地学知识、认识地球的奥秘。科普竞赛是本课程延续性教学模式的一次重要尝试,除了课堂的理论学习,同学们可以在课后及课程结束之后继续通过各种形式去学习,去应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更好地普及了地球系统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同学们对地球科学的认识,提高了同学们的专业兴趣和团队协作能力。这些学习论坛和科普竞赛在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方面充满创新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非常值得专业基础课课程教学借鉴与推广。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培养学生自主观察学习、创造性地去实践的能力。地球科学是一门源自野外观察与实践的科学,只有经过长期的野外实践才能牢固掌握相关知识[17]。除了课堂教学,实践课程是高校地球科学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逐步深化教学改革的主要环节,对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供地学人才综合素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践教学的授课原则:第一是系统性,通过实习课的精心设计,将各学科、各章节的知识有机组合,强调系统与逻辑性;第二是强调实践性,安排一些与时代脉搏共通的内容,如可再生能源、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等,让学生感受到地学并非只是晦涩难懂的理论,而与自己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启迪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第三是前沿性,将基础知识与当前国内外学术热点与前沿紧密联系,并融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以激励学生的热情和科学探索精神,如火星地质特征与“天问一号”登月任务等相结合;第四是可操作性,由于学生还缺乏深厚的地球科学背景和实验技能,所以在安排实践教学时,让学生结合所学,重基础,提兴趣,培养勤于动手、积极思考、严谨求实的作风,如我校学生可以依托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让学生留心观察和寻找地学代码,现场教学,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临场担任讲解员角色,促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更加深入地理解地学知识,提升专业兴趣。积极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翻转课堂和案例式等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配合多媒体音像教学、电化录像片观看教学、典型实物、模型和挂图等多种教学手段,将传统的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完美结合。逐步增加课堂讨论的比重,鼓励学生发挥创造性,用多种思路探讨问题。通过学生课前预习及资料收集、课堂辩论及演讲等方式全方位地让学生参与教学体验。在授课时,教师引入知识点,提出问题,让学生分别讲述自己的观点,教师不做点评,而是让学生充分讨论,并在课后带着问题继续研讨学习,制作科普作品,通过发布公众号等,提高学生学习的成就感,采用知识点+问题+研讨+科普制作的模式,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以深入+学以致用。采取主讲教师全面授课,并与校外专家、校友及学长专题讲座相结合的课堂组织形式。可以考虑聘请学院及校内外有关专家学者、知名校友及在校的优秀学长就有关地球科学问题或科学素养举办专题讲座。专家的研究成果、自身实践和良好学风定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其在良好的外界环境中得以熏陶,并通过主观努力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扎实的地球科学理论知识。综上,通过合理调整教学内容,依托网络教育资源共享学习平台和移动端,综合利用或开发各类教学资源,开展线上教学+线下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的全新教学模式。结合当前的教学手段,将多媒体、网络平台、数字博物馆、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和虚拟野外实习等多种多样的辅助教学系统逐渐开发并尝试应用到地球科学概论课程的教学中,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优化课程考核评价,降压除燥提升能力 在教学中应该真正站在学生角度,优化课程考核评价,降压除燥提升学习能力。可以拓展多种评价方法,努力实现教学考核评价的多样化。目前本课程对学生的评价普遍还是依据学生在期末考试中的成绩,学生上课的表现及实验课实验报告完成情况作出的“以分数论英雄”的评价体系。这种评价体系的弊端在于基于测试型的考核并不能真正全面地反映出学生对于课程知识的理解程度及教师的教学效率,还是一种单向的考核评价。然而在倡导综合性素质教育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中,用分数来衡量学生学习情况的权重越来越低,对学生自主思考、思维能力等综合性能力的培养要求越来越高。更为重要的是,一考定乾坤的考评方式,也会加大学生学习的思想负担,从而大大挫伤学生专业兴趣的提升。疫情期间,线上教学过程中,课程考核问题也凸显出来。所以,根据学生线上获取知识和在新教学模式下的适应情况,高校教学应全面进一步优化考核评价方式。就本校本课程而言,建议以各个自然教学班为单位,逐步建立以理论课堂研讨、科普活动、实验技能提升、实践过程及期末考评的全教学过程、全方位的考评方式,降低期末考试在考评中的比例,提高课堂、科普和实践的考评指标,如可以利用系统的课堂教学考评表,对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学习的态度及学习过程进行评价,也可以对学生参与科普竞赛的完成讲解情况进行评价等。旨在减轻学生期末考评压力,全面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成就感和专业兴趣,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五结束语 在地球科学概论教学过程中,既要生动地阐述基本知识与理论,还要注意应用多种模式的教学方法,将知识维度和认知过程维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达到教学目标、过程与结果系统性的评估。通过对课程材料与教学内容进行系统梳理,精简教学内容,创新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增加实践教学环节,优化考评方式。打破目前教学中,教师主动、学生被动的教学方式,要变学生为主动;拓展课程的深度与广度,让学生接触科学前沿,主动思考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与实践教学质量。通过这门课把学生引入地球科学的殿堂,使学生对本专业产生极大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基础课教学,实现价值引领,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立体化育人,培养学生实践精神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周新民.中国地质教学之我见[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51-52. [2]许延浪,杨友运,袁炳强,等.“地球科学概论”课教学规律探析[J].中国地质教育,2006(4):98-101. [3]杨桥,王子煌.关于《地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的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2002(3):39-43. [4]董云鹏.建设前瞻性的教学体系,培养新型地球科学人才———“地质学概论”创建名牌课程项目阶段性成果[J].高等理科教育,2006,67(3):113-108. [5]张国伟,董云鹏,张进江,等.当代地球科学和大地构造学研究发展的几点思考[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51(6):911-921. [6]赵志根.《地球科学概论》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13):13-15. [7]万天丰.关于《地球科学概论》的教学指导思想[J].中国地质教育,2006(2):47-52. [8]徐士进,陆现彩,赵连泽.《地球科学》多媒体电子教材和课程创新建设[J].中国地质教育,2001(4):12-16. [9]刘桂珍.关于新时期《地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中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4(53):208-209. [10]杜银.《地球科学概论》教学课程设计探讨与实践[J].绿色科技,2016(11):205-206. [11]徐小慧,徐宏杰.基于超星学习通平台的线上课程建设及教学实践———以《地球科学概论》课程为例[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20(7):1-3. [12]王金发,王宏斌.寓教于研做学问,教学相长站讲台[J].中国高等教育,2014(7):34-36. [13]李玉凤,徐敏,刘红玉.高校地理实践课程线上设计与教学有效性分析[J].高教学刊,2021(10):107-110. [14]石振保.创建高校和谐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9(11):88-89. [15]王家生,谢树成,龚一鸣.“普通地质学”野外和室内实践教学改革与体会[J].中国地质教育,2009(2):79-82. 作者:解超明 单位: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篇1 一、当前小学音乐教学有效性不足的问题探讨 有效性是衡量教学活动是否高效的一个重要指标,有效性越高,说明教学活动效果越好,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也就越深入。相反,有效性越低,说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存在不足,可能存在很多疑难点。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主要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对相关歌曲形成一定的了解,同时掌握一些乐理知识。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小学音乐教学还存在一些不足,有效性不高。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生课堂上的参与有效性不足,不少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在小学音乐教学当中,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的专注程度并不高,没有紧跟教师的教学流程进行学习,从而在课堂上并没有对相关知识熟练掌握。还有一些学生在课堂上存在开小差或是讲小话的行为,这些都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有效性不足,从而导致整体教学有效性偏低。其次,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掌握有效性较低。掌握知识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所在,通过一节课的教学需要学生对相关知识形成一定的掌握。但是从小学音乐教学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知识的掌握并不是很好。比如在歌唱教学中,经过一节课的教学,不少学生还是无法正确把握这首歌的唱法,这就导致教学有效性很低。最后,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不足。在教学中,需要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样才能及时发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但是目前在小学音乐教学当中,对于学生学习的检验还存在有效性不足的问题,往往只是考查学生对于一首歌的唱法是否掌握,而对于其他方面的音乐知识则涉及甚少。 二、小学音乐教学提高有效性的策略 (一)采用趣味化方法教学吸引学生参与课堂 对于学生课堂参与有效性较低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采用趣味化的方法展开教学,以此吸引学生参与进来。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来看,可以采取的趣味化方法很多,比如歌曲接龙、边唱边演、我唱你猜等,这些趣味活动对于小学生而言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运用,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从而有效参与到课堂之中。比如可以采取歌唱接龙这种趣味方法进行教学,在教学一首歌曲的时候,教师先对学生进行接龙顺序的划分,比如按照座位顺序,或者是教师重新设计一个顺序。在排列好学生的接龙顺序之后,就让学生一人一句接龙歌唱。为了增加趣味性,还可以采用随机接龙的方式,即教师随机指定接龙歌唱的学生,增加教学的趣味性。除了这种方法之外,也可以通过边唱边演来教学,即让学生一边歌唱,一边根据歌曲内容进行表演。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从而让学生有效参与到课堂之中,为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打下基础。 (二)多维立体教学增强学生知识掌握有效性 对于学生知识掌握有效性不足的问题,在教学中可以采取多维立体教学,从不同方向不同层面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增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了解。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借助不同的教学载体进行音乐知识的多维度教学。比如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音频和视频给学生展示音乐知识,如钢琴、长笛等乐器的正确演奏方法,就可以通过演示动画的形式给学生展示。除了多媒体教学之外,还可以进行实践体验教学,即让学生对相关的音乐知识进行实践体验。比如可以让学生进行长笛的吹奏,或者让学生利用音乐教室中的钢琴进行实践体验。通过亲身体验乐器和音乐,学生便可以对其中所包含的知识形成有效的掌握。 (三)加强对学生知识掌握有效性的检验 要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需要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有效性进行检验。比如最简单的歌曲演唱,如何检验学生是否正确掌握歌唱方法就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来说,对学生逐一检验,显然时间不允许,通过集体合唱检验,效果又不好。因此,就可以通过小组的方式进行检验,将学生分成6~8人的小组,这样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检验评价,就可以比较清楚地评价学生对歌曲演唱的掌握程度。而在其他音乐知识方面,则可以通过一些不同的方法进行检验,比如音乐游戏。根据教学内容设计趣味化的音乐游戏,引导学生参与,然后根据学生在游戏中对相关音乐知识的运用,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做出评价,检验教学效果。总之,教学有效性是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关注的问题,只有有效性较高,才代表教学活动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对于当前存在的相关问题,教师需要形成清楚的认知,通过趣味教学、多维立体教学以及加强教学检验等,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不断提高。 作者:陶俊霞 单位:枣阳市第四实验小学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篇2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推进,小学音乐教学越来越受到师生的重视。音乐是对小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课程,同时也是提高小学生审美能力和音乐素养的关键,因此,在新时期小学音乐教育任重而道远。新课程改革给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一方面现代化教育手段的运用提高了小学音乐教学质量,给小学生带来更加全面的音乐体验,促进小学生形成创新精神和探索能力。另一方面,小学音乐教师需要不断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手段,摒弃单一枯燥的教学方式,以适应现代化音乐教学的需要。笔者根据自己的音乐教学经验,通过分析小学音乐教学现状,着重探讨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现状 (一)师资力量薄弱,音乐教学需要的硬件缺失 许多小学对音乐课的设计不合理,过于关注数学、语文等课程的建设,音乐课缺乏专业的音乐教师,有的小学一个音乐教师教三、四个班级,从而造成小学音乐教学质量下降,学生学到的音乐知识少之又少。甚至还有的小学没有正规师范院校或者音乐专业的教师,由其他教师临时代替,这些教师没有音乐教学经验,不懂音乐的乐理和技巧,在音乐课堂上只教学生唱固定的几首歌或者上自习。同时,由于一些小学受到办学条件的限制,音乐教学设施设备不齐全,缺乏专业的音响设备及音乐教室,音乐课只能在班级教室里上,学校没有钢琴或者用于教学的乐器,音乐教学达不到预期效果。 (二)对音乐教材的利用率低,删减内容不科学 在目前的小学音乐教学中,许多学校对音乐教材的重视程度不够,而且音乐教材都是循环使用的,即上一年级的学生使用后的教材留给下一年级的学生,甚至还有的小学是几个小学生共用一本音乐教材,给音乐教师讲课带来影响。还存在一些小学音乐教师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意删减音乐教材中的内容,自己认为有用的知识就着重讲,自己认为没用的知识就避开不讲,这样给小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带来阻碍。 (三)教学内容枯燥单一,无法激发学习兴趣 音乐教师教学内容没有依据小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学手段简单无趣,通常都是教师教一句,学生唱一句,严重限制了音乐教学的趣味性和系统性。音乐教师认为如果课堂教学内容设计得较难则不利于小学生理解,所以教学往往缺乏创新,一直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使小学生有创新的见解,也不会得到教师的支持与帮助,长此以往使得小学生对音乐学习失去兴趣。 二、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逐步增加音乐设施,提高对音乐教育的师资投入 小学音乐教学是音乐教师对小学进行唱歌、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的训练以及欣赏等的教育。因此,学校和教师都要提高对音乐课的重视程度,把音乐教育放在与其他学科相同的位置上。在日常工作中逐步加大音乐设施的投入力度,提高对现有音乐设施的利用率,营造适合小学生学习的教学环境,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造全新的小学音乐课堂。同时,学校在音乐教师的配备上必须严格把关,要求音乐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丰富的教学经验,避免其他教师代课现象的发生。提高音乐教学效率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音乐教师认识到自身的水平,不断学习专业知识,改善教学方法。 (二)灵活应用小学音乐教材,注重音乐教育的生活化 音乐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需要以教材为依据,因地制宜地设计教学环节,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音乐教材是对音乐教学内容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教材中蕴涵了丰富的乐理知识和音乐常识等,对于小学生的学习和进步具有促进作用。音乐教师必须做到灵活运用音乐教材,不能孤立教材内容,挖掘音乐教材中的有用因素,要针对小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加一些本地音乐和特色音乐等,进一步弘扬民族文化。同时,音乐是一门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要加强生活化教学,找到与小学生的生活经历相符合的教学内容,精心营造生活化的生活情境,在特定的情境中教学更有利于小学生发挥特长,积极上好每一节音乐课。 (三)精心设计音乐课堂教学,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 小学音乐教师不仅要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善,还要在教学观念上做出及时的调整,摒弃传统枯燥单一的教学方式,引入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流行元素,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一个合格的音乐教师不仅能够教会小学生唱歌,还能够让小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更和谐。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要尽量给小学生提供参与音乐实践和展示的机会,让小学生可以在音乐课上尽情地发挥,运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综上所述,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是优化音乐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改变音乐教学现状的重要手段。要想使有效教学走进小学音乐课堂,就需要学校不断加大师资力量投入力度,完善教学软硬件设施,需要音乐教师负起责任,提高教学水平,发挥引导作用,把传统的小学音乐课堂转变为多元化的课堂形式。同时还要增强对音乐的宣传,提高小学生对音乐的重视程度,让小学音乐教学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保障。 作者:张蕾 单位:甘肃省高台县国庆小学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篇3 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所推崇的教育目标之一,在九年义务教育期间,音乐课程的开展对于学生素质的提升是十分必要的,对于小学生的创造发散思维和审美能力的培养都是十分有益的,能促进其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1]。但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音乐课程一直是小学的辅修课程,且由于长期得不到重视,教学效果一直不太理想。 一、小学音乐教学现状 随着新课改在全国范围内的推进,音乐课逐步走入小学生的课堂,但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音乐长期处于副科位置,成为其他课程的“调剂品”,音乐课长期缺乏重视,导致音乐课程的改革与发展进程极度缓慢,课堂效率和学科专业性和系统性相对较差[2]。当下小学音乐课程的发展面临着很多问题。 (一)配套设施不完善 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应试教育,学校为提升在社会上的声誉,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主科教育上。而音乐课程作为小学的辅修课程,很少受到校领导的关注,加上小学校方的资金力量本就不充足,导致小学的音乐配套设施不够完善。部分小学没有固定的音乐教室,大多数小学乐器的种类不足,难以满足小学音乐教学需求。 (二)师资力量不足 在我国,想培养自己的音乐能力,在学生期需要付出极大的成本。另外,长期受音乐熏陶的人们不愿受现实束缚,导致很多音乐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出于薪资或今后发展考虑,不愿留在小学校园内工作。导致我国小学校园内的音乐教师平均水平较低,难以满足对学生进行多样化教学的需求。 (三)教学手段及评价方式单一 音乐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美的感受力和陶冶学生情操为教学目的的学科,更注重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鉴赏音乐能力的提升。但在现实教育中,小学音乐教师在课上更多是对学生进行枯燥的乐理知识的灌输,教学评价方法也采用期末考核的方式进行,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都过于单一,既不能在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也没能做到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二、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效率的途径 音乐不仅是缓解心情的工具,还能通过对人们音乐素养的培养,帮助人们保持乐观、向上、积极的生活态度。所以小学应对学生的音乐课程给予重视,努力提升课堂效率,为培养学生音乐素养创造机会。 (一)融合现代手段教学 小学生思维简单,经验不足,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所以音乐教师要注重增强小学生的学习欲望,可以利用图片、视频、实物等直观清晰地开展辅助型教学[3]。借助多媒体等教学设备,为抽象的音乐旋律搭配上适当的视频,通过视频内容增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在《五月五赛龙会》的音乐教学中,就可以结合赛龙舟的视频播放该段音乐,使学生在视频中赛龙舟的热烈氛围中感受这段音乐的魅力,以了解音乐所表达的具体内容。 (二)丰富音乐课基础设备 学校应该尽可能地引进音乐教学设备,为学生音乐学习创造条件。在《祝你快乐,赤足走在田埂上,春之歌》的教学过程中,如果学校的教学设备充足,教师就可以在实际课堂中向学生演奏西洋乐器,使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具备通过声音识别基本乐器的能力。利用实物演奏,也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高度集中的精神状态下学习,利于提高音乐课课堂效率。 (三)激发学生积极性 由于小学生心理发展还尚不成熟,所以在音乐的授课过程中,不能只单纯地向学生讲授枯燥的乐理知识,而需要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每节音乐课可以通过相关故事将学生引入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爱的罗曼史》旋律优雅,且曲中充满着浪漫的气息,旋律仿佛为听者描绘着一场恋人相爱的场景。再加上,由该曲调改编的吉他独奏单曲曾被用于电影配音,所以授课教师在对这首歌曲进行教授前,就可以利用电影的大致内容,为学生编造出一个生动的爱情故事,使学生产生对该曲调学习的兴趣。通过课前故事的铺垫,也有利于学生了解歌曲所要演奏的大致内容,有助于学生感受音乐魅力。 (四)调整教学评价方式 音乐教学评价是依据一定的音乐教学目标,运用一定手段和方法,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教学的信息,对各种音乐教学活动的过程与效果,完成和满足个体音乐能力发展需要的程度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4]。在音乐的教学评价中,应该丰富评价对象,将学生课堂活跃程度和平时的音乐表现纳入教学评价中。对学生的进步及时给予称赞,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积极性。虽然目前小学音乐仍处于辅助性地位,但在学生音乐素养培养、审美能力锻炼上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各小学应该对音乐课程给予更多的重视,落实对小学音乐以培养学生音乐素养为教学目标的课程改革,提升小学音乐的课堂效率和教学水平,从小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1]贺莉娜.浅谈构建小学音乐高效课堂方法的多样性[J].音乐时空,2014(3):174. [2]朱雨晴.提升小学音乐课堂有效性的教学策略[J].黄河之声,2016(14):23.[3]赵丹萍.提高小学音乐教学有效性的五大策略[J].学周刊,2016(10):191-192. [4]佟贺.小学音乐创造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 作者:张萍 单位: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美琪学校
浅谈农村地质灾害防范:对农村突发地质灾害的应急防范 摘要:农村地广人稀,路况复杂,通讯受限,发生自然灾害概率高于城区,农村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突然,可预见性差,其成灾后果严重,经常造成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所以,加强农村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防范工作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主要工作。 关键词:农村;地质灾害;应急防范 地质灾害是指各种地质作用对人民生命财产和国家建设事业造成的危害。按地质灾害发生发展过程可分为缓发性和突发性两大类。四平市地处平原和低山丘陵区,属地质灾害低易发区,但也常有地质灾害发生。常见的有:斜坡岩土体运动灾害,如,崩塌,滑坡;地面变形灾害,如:地面塌陷,地裂;矿山与地下工程灾害,如:洞井塌方、冒顶、瓦斯爆炸;河、湖、水库灾害,如:塌岸、坝体跨塌等。那么,如何加强突发性地质灾害的防范应急工作,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根据近几年来的工作实际,在预防和处置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方面,涉事地地方政府应该采取如下措施。 1 编制实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计划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涉及很多方面。为了避免工作重复、交叉和相互脱节,需要统一规划,分级,分部门实施。所以编制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是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和防灾避险的重要内容之一。编制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主要任务是明确地质灾害防治的目标,工作重点和各地、各部门的职责、应该采取的措施和方法以及一定时期内需重点发展的防灾技术手段等。各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组织开展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调查,掌握地质灾害发育和分布规律,圈定地质灾害多发区,查明危害严重的地质灾害点及其灾害体的发育度、潜势度、危险度、危害度等,并结合上一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按各地质灾害点的危害程度、可能的危害大小,区分轻重缓急,编制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计划。 2 划定、管理地质灾害危险区 将可能受到地质灾害严重威胁的地区划定为地质灾害危险区。 (1)在造成灾害威胁的地质灾害体未能得到有效治理,灾害威胁尚未解除前,危险区内禁止开展任何建设活动。确需开展建设活动的,其建设方案中必须有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内容,包括切实有效的防灾避险措施,方可开展建设。 (2)地质灾害危险区内禁止任何可能加剧诱发地质灾害的活动。如在崩塌、滑坡危险区进行采矿、削坡、填土、开挖水渠等活动都要禁止。 (3)责成危险区所在乡(镇)级人民政府编制地质灾害防治计划和防灾避险预案,预案要明确灾害体的动态监测机构和人员、防灾预警的判据、预警机构及负责人以及预警信号、撤离路线等。 3 组织开展群众性地质灾害的监测、预报工作 我市地域辽阔,地质条件和地理条件比较复杂,加之人为活动频繁,如,采矿、挖砂、筑路等,未知地质灾害隐患依然存在,通过一次性或汛期前调查不可能全面掌握和了解地质灾害隐患点、灾害体,这样就给灾害体监测和预报、预防带来困难,防灾避险工作只是纸上谈兵。因此,我们要采取措施,开展对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报、预防工作。 3.1 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 主管部门要根据地质构造、所处地理环境,有针对性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科学知识的宣传普及,使人民群众对地质灾害发生的前兆特征、防灾避险知识的及预报途径等有初步了解和掌握。人民群众生活在本地,对环境十分了解,如有灾害前兆都能够及时发现并上报情况,是防灾避险的有效途径。 3.2 开展联防 要充分发挥基层政府的作用,开展地质灾害防灾避险、监测和预报联防工作,使之便于发现地质灾害的隐患和征兆,一旦发现就能够快速上报,尽早采取有效的防灾避险措施,从而提升我们抗御灾害、防灾避险的效果和能力。 3.3 明确职责具体方法 一是逐级签订《年度地质灾害防灾避险责任书》,明确防范责任区和地质灾害隐患点以及主要工作任务。二是建立年度地质灾害防灾、灾情速报联系网络体系,将责任落实到人,如发现灾害前兆或险情能够及时快速上报。三是填报防灾避险“告知书”,对受地质灾害威胁的群众,发放防灾避险“告知书”,明确防灾措施和避险撤离路线。如,居住在采矿塌陷区及其附近的居民,居住在距河道较近的居民,居住在距陡峭山体附近的居民等。 4 加强农村突发地质灾害的应急防范 督导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特别是在汛期,要组织专门的巡查和检查,监督指导工作。要开展汛前、汛期、汛后的巡查工作,及时发现灾害体,及时采取有效防范措施。对已知灾害体进行现场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处理措施。突发性地质灾害防范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涉及面广泛的工作,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因此,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农村突发性地质灾害防灾避险工作的管理,科学有效地防范和应对各种地质灾害,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应有的贡献。 浅谈农村地质灾害防范:地质灾害与农村经济发展 摘 要:本文主要对地质灾害与农村经济发展作初步调查并对造成农村经济发展的原因的分析,阐述了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原因以及地质灾害防治。 关键词:地质灾害 农村经济 防治 安全 地质灾害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致命的打击,同样也会给农村经济发展带来可怕的后果。直接或间接危害人类安全,并给社会和经济建设造成损失。因此农村的发展与地质灾害的防治息息相关。近来,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让农村建设带了阻碍,是社会发展路上的绊脚石。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最新数字统计显示,今年的地质灾害25073起,同比减少121%,去年(2010年)1到10月,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30466起,造成人员伤害379起,共造成2909人死亡失踪,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损失最多的一年。据统计,这些冰冷的数字,意味着一幕幕泪水与呼号。近两个月来,更是大灾大难不断,不忍卒睹。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造成702人遇难,1042人失踪,再成国殇;州省大面积山体滑坡,整个村庄覆没,99人被埋;四川绵竹暴雨引发地质灾害7人遇难;汶川强降雨造成多处地质灾害,映秀镇32人失踪;云南省巧家县特大山洪,近50人遇难,广西玉林市、梧州市降雨引发群发性地质灾害,造成43人死亡和失踪;浙江衢州高速公路出现直径8米、深度10米的大坑;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县因滑坡导致列车脱轨,造成19人死亡……一连串的灾害事件令人触目惊心。 上述灾难都发生在地质灾害多发区,对当地人而言,地质灾害就象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头顶,随时可能落下。人们为何非得死守危险的家乡? 一、走不动,成为“留守部队” (一)其实能出去的都出去了 研究数据显示,中西部大部分地区青壮年劳动力输出在60%以上,如今的农村已鲜见年轻人的身影,只剩下年迈的老人、体弱的妇女,还有倚在家门口眼里写满了思念和孤独的孩子。有人形象地将这些留守在农村的妇女、儿童和老人称之为“386199部队”。 另一方面,城市里的情况也不容乐观。由于资源和机会都集中到了几个大城市里,挤出效应下,二三线城市里的机会少得可怜,以至于高喊“逃离北上广”的人们,最终不得不再回去。 (二)出不去的苦心经营“根据地” 根据一项调查显示,目前全国有8700万农村留守人口,其中包括2000万留守儿童、2000万留守老人和4700万留守妇女。留守妇女占留守人口的54.2%。她们要照顾家中老人、小孩,要家务、农活一肩挑,长年累月地独自撑起一片天。 中小城市的情况也很类似,不过由于工作机会的缺乏,留守妇女主要着重于下一代教育。 二、丢不开,最基本的保障与户籍息息相关 (一)对于农民来说,土地既是权利也是镣铐 一般认为,土地是农民最重要的保障,即使农民什么都没有,只要还有土地,就有最后的退守,从而维系社会稳定。 同时,土地不能买卖,农民只有使用权,所有权归村集体,一旦户口迁移,不属于村集体,将自动失去对土地的使用权,所以,土地又是对农民的束缚,使农民不能轻易脱离家乡。 这就造成,不管农民在哪里工作和生活,他们的“根”都必须扎在家乡,只有当土地能够自由流转时,才能摆脱这种制约。 (二)对于城市居民来说,离开户籍所有地就没法办低保 根据《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第七条,要申请低保的话,须由户主向户籍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或者镇人民政府提出书面申请,由其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或者镇人民政府初审,并将有关材料和初审意见报送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审批,期间还需要向邻里、有关单位、组织或者个人进行调查。 从申请人的角度来看,要办理城市低保,除了提供身份证明外,还得提供失业证、单位证明(解除劳动合同书)、房屋协议、水电气发票等等,需要与原单位以及社区居委会紧密联系,一旦离开户籍所在地,就没法办理。 三、容不下,他乡难成故乡 (一)融入别的城市好难 对于“流动人口”,各地历来严加防范。如果城市中充斥着大量的流动人口,在政策层面会引起社会不稳定的担忧,社会治安更多的隐患。 这在制度上并没有障碍。现行的宪法,并没有明确承认迁徙自由的权利,虽然人们心底里认同迁徙自由的合理性。 在实践上,不仅跟当地人有隔阂,“流动人口”之间也没有强烈的认同感――通常这需要依靠生活的贫民窟共同体、弱势共同体来完成,然而我们是忌讳这类东西的。 (二)在别人的城市里,下一代的教育没有保障 在义务教育方面,各地的政策已经有所松动,允许外来人员子女就读公办学校,为了表示“公平”,还取缔了那些专为流动人员子女开设的学校。 事实上,有形的墙消除了,无形的墙却根深蒂固。无论是师资、管理还是升学机会,流动人员子女都无法与本地学生相比。在高考前夕,他们还不得不返回原籍备考。 现在还有了新的鸿沟,那就是幼儿园教育。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坚决取缔了“黑幼儿园”,另一方面,公立幼儿园和其他资质较好的幼儿园,在资费和入园门槛上水涨船高,没钱读不起书,让人望洋兴叹。 四、想不得,又有哪里绝对安全? (一)我国地质灾害分布广泛,北上广深也不能幸免 我国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点有60万处,各类塌陷面积1500多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超过180万平方公里。 全国有400多个县市,1万多个村庄受到威胁,23个省(区、市)存在较为严重的地面塌陷,12个省(区、市)存在较为严重的地裂缝,16个省(区、市)的46个大中城市出现严重的地面沉降。 广州、深圳位于岩溶地质条件下,近年地裂、塌陷灾害严重;上海位于长三角沉降区,还有海水倒侵的威胁;至于北京,也是泥石流灾害多发区,隐患覆盖地区达5600平方公里,涉及7个山区县、30多个乡镇。 (二)极端气候加上人为破坏,桃花源也能变成人间炼狱 就拿这次受灾的舟曲县来说,向有“藏乡江南”、“不二扬州”之称,被誉为“陇上桃花源”,不仅有林海浩瀚的国家级森林公园――沙滩森林公园,还有陇上名山――翠峰山、国家4A级旅游景区――拉尕山…… 然而,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经过几十年的砍伐,当地森林遭到掠夺式破坏,据不完全的统计,森林面积减少超过70万亩。查看现在舟曲县城的照片,四周的山峰光秃秃的,已经看不到明显的植被,水土流失严重。再加上近年大修水电站,脆弱的地质条件更加不堪一击。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与其逐水草而居,不如改变脚下的土地。 结语:在灾难面前,生如蝼蚁。既然无法逃离,通过有效的地质工程手段,改变这些地质灾害产生的过程,以达到减轻或防止灾害发生的目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方针,按照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进行。预防预警到位,健全群测群防体系,要深入查,全面防,重点治。全国共有30个省区市,260个地级气象局联合当地国土资源部门开展业务,各地国土资源和气象部门通过电视、广播、手机短信等多种渠道地质灾害预报预警信息。 (作者单位:广西有色金属集团公司 广西南宁) 浅谈农村地质灾害防范:农村地质灾害分析及防治对策 摘要:泥石流、滑坡、崩塌、洪水等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强、分布范围广和隐蔽性等特点,给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农村小城镇由于地质环境空间狭小,地质灾害的危害往往对全镇具有毁灭性的影响。这些地质灾害,已经成为严重制约小城镇建设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因此,对地质灾害进行系统研究是非常必要和具有重要意义的。 关键词:农村 地质灾害 防治对策 生态地质环境建设以及地质灾害防治是小城镇建设中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中之重,是保证农村小城镇经济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措施之一。小城镇建设中的地质灾害主要有: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农村小城镇的空间狭窄,灾害一旦发生,损失严重,给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极大威胁,严重制约了小城镇的经济发展,阻碍了我国城镇化进程。因此,对其进行研究并提出解决对策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主要地质灾害发生机理概述 1、崩塌 崩塌主要发生在地形起伏大,高差大、地形切割剧烈的山地、丘陵等山区中。崩塌是指岩体、土体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离开母体发生急剧的倾落运动。崩塌现象在我国西部山区极为普遍,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建筑物以及道路交通造成严重损坏,其形成机理是:应力在卸荷作用下重新分布后,在边坡卸荷区内高陡边坡形成张拉张裂缝,和其它裂隙和结构面进行组合,逐步贯通进而形成危岩体;危岩体在外力触发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翻滚、坠滑,散堆于坡脚。 2、滑坡 滑坡是指滑坡是斜坡岩土体沿着惯通的剪切破坏面所发生的滑移现象,是危害最大的地质灾害之一。滑坡对我国村镇的人民生命财产、牲畜、建筑物、农田、森林、道路、水利水电设施等均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一般来讲,滑坡发生的基本条件是产是斜坡体前有滑动空间,两侧有切割面。具有松散土层、碎石土、风化壳和半成岩土层的斜坡抗剪强度低,容易产生变形面下滑,发生滑坡。同时降雨对滑坡的诱发作用很大。滑坡种类繁多,对于不同的滑坡,其初始条件、滑坡成因及滑动表象是多种多样的。 3、泥石流 泥石流是指松散碎屑物质被暴雨或积雪、冰川消融水所饱和,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或沟谷流动的一种特殊洪流。泥石流往往发生突然,来势凶猛,对村镇人民造成的损失很大。泥石流的发生于地形地貌及气候条件有很大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固体物质被暴雨、积雪冰川融水所浸透饱和,稳定性降低,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演斜坡或沟谷流动。由此可见,泥石流形成的基本条件主要有三方面:有陡峭便于集水集物的适当地形;上游堆积有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短期内有突然性的大量流水来源。 4、洪水 洪水的发生大多是由于暴雨形成,一段时间的较大的降雨量和降雨强度造成大量雨水聚入河中,径流量过大超过河槽的泄洪能力因而造成洪水。对村镇而言,洪水来临时,大部分农田受淹、阻断交通、村镇基础设施、水利工程设施遭到破坏,人员伤亡、村民自建房屋倒塌,病菌滋生、引发传染病的流行与传播。村镇居民的自建房屋在整体性、地基及基础、选址方面存在很大的缺陷。有的房屋建靠近江、河、湖(水库)、沟切割附近,这些区域容易汇集降雨形成地表水流。当在洪水的冲刷、浸泡及波浪打击的多种作用下时,村民自建房屋不能抵御、导致抗洪能力差。 二、地质灾害防治对策 1、高度重视地质环境保护与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各种人类工程活动呈现明显增强的趋势,人类工程活动已成为区内地质灾害的直接诱因和巨大驱动力,加强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己经是毋容置疑的要事。如何进行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首先要有一个科学、全面、细致的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分期、分区、分类地指导本区地质环境保护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 2、整顿和清理危窑 乡村的窑洞现在大部分居住着老弱病残和智障人员,这些人无经济能力,应对自然灾害能力差,所以,应对所有危险地段的窑洞进行清理,属外来人员租住的劝其重新选择安全地段另租他房;或给以采取有效措施,坚决制止危窑的外租,乡村应结合新农村建设,给予一定的补贴,逐步使居住在危窑险地的居民渐渐退出。以减少地质灾害的损失。 3、应急搬迁避让新址 应急搬迁避让是减少农村地质灾害损失最为有效的措施之一。但是,由于以往基础工作不够扎实,常常出现从一个隐患点搬迁到另一个隐患点上的现象,仍没有避开地质灾害的威胁,亦造成不应有的经济损失。地质灾害应急搬迁避让新址的选择目的就是为了杜绝这一现象的重演。地质灾害应急搬迁避让新址可以从区域上和点上两个方面来研究:区域上主要是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搬迁避让新址工程地质区划,编制搬迁场址建议分布图,划分出适宜、基本适宜区作为建设新址的区域,为搬迁避让和应急搬迁避让提供宏观依据;点上主要是根据调查结果,遴选出地质灾害危险程度大的点,针对灾害点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宜应急搬迁避让的新址,为该点搬迁避让和应急搬迁避让提供点上依一据。 4、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教育 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教育,提高群众减灾防灾意识,依靠群众建立群测群防网络体系是我国农村减灾防灾中最为有效的方法。应继续重视开展电视、广播、黑板报、张贴画、集中授课、下乡指导、文艺节目等多种形式的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教育,提高群众减灾防灾意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建立群测群防网络系统。对已经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安排专人监测,对监测人员进行必要的监测和防灾知识培训,制定紧急避险和财产转移防灾预案,加强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最大限度的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结语 对农村地质灾害问题的研究不仅关系的农村村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同时还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长治久安。在目前的地质灾害研究领域对农村的研究还是比较少的,因此笔者对农村的地质灾害和防灾减灾措施的探讨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浅谈农村地质灾害防范:山区农村房屋建设风水与地质灾害防治 [摘要]山区地质灾害对于我国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危害是及其巨大的,进行山区农村房屋建设地质灾害防治,直接关系到我国山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因此,在在山区农村房屋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在考虑到风水的同时,也要高度重视其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本文对山区农村房屋建设风水盛行的形成和现状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地质灾害防治进行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山区 农村 房屋建设 风水 地质灾害 防治 风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微观物质(空气、水和土)和宏观环境(天地)的一种学说,其核心思想是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自古以来,我国不少农村房屋选址和建设都有看风水的习惯,“依山傍水”,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群众对平安的祈盼。虽然传统风水含有一些朴素的自然科学知识,但是山区农村建房过分迷信风水,一味地“靠山建房”、“沿沟发展”,而这在地质学的角度看来,却可能存在地质灾害隐患。农民建房引发或受地质灾害威胁的案例逐年增多。接下来,本文将结合山区农村房屋建设风水相关的理论,从不同的角度来提出山区农村房屋建设地质灾害防治的有效途径。 1山区农村房屋建设风水盛行的原因及现状 从古至今,好的住宅风水讲究朝向要坐北朝南,目的是为了通风和采光;房屋背面有连绵不绝的群山作为坚实的依靠,目的是解决通视,寓意视野开阔,前途无量;南面有众多低矮的山丘山岭,左右两边则有小山庇护,中间部分开阔宽敞,宅前有河流水四周环绕,解决的是周边环境景观,青山绿水,宁神怡情。中国山区农村房屋建设为什么那么相信风水呢?它的形成一是受中国相当漫长的历史原因影响;二是农民普遍缺乏科学知识,无法正确分清自然科学与封建迷信;三是农村“风水先生”不断的鼓吹和传播,误导他们的思想;四是广大农民对旧的风水习俗依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寻求对精神的安慰和平安的祈盼。 在山区农村,农民建造房子都有请风水先生看风水的传统风俗习惯,由于缺乏资金和技术,房屋选址前未做危险性评估。“风水先生”因自身文化程度的限制,并未真正地领会房屋建设风水的思想内涵。农民请来“风水先生”看房子高低,上房、出路在哪里,财运是否亨通,人丁怎样兴旺等等,常常因为风水先生一句“靠山实力雄厚”,“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称此处为“风水宝地”的说辞,部分农村房屋建设在河水之边、危岩之下、不稳定斜坡和滑坡体之上,房屋选址呈现靠山建房和沿沟发展态势。 2防治措施探讨 2.1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农民的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并且提前采取预防措施 各级政府加强山区农村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广大群众的防灾意识和能力。要利用广播电视、走基层等手段和形式宣传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正确引导群众区分自然科学与封建迷信,相信科学,展示正能量,创造良好的地质灾害防治氛围。 加强汛期地质灾害隐患的监测和巡查工作,随时做好地质灾害隐患区段人员的撤离准备。在野外综合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突发性地质灾害预警规划,建立农村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消除地质灾害威胁。 2.2发挥政府引导作用,规范农村房屋建设, 避免人为诱发地质灾害 山区农村居住得很分散,要让农民做一个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话目前看,是很不现实的。各级政府必须因地制宜制定山区农民建房管理工作管理办法,规范农村房屋建设。对山区农村居民新建和扩建住宅,在严格按规划和用地审批程序的同时,一定要科学选址、现场勘查,避开切坡及其他有地质灾害隐患处建房。 与此同时,避免人为诱发地质灾害。尽量保持原有的地形地貌,使房屋错落有致,未经专业人员现场踏勘,不要大兴工程,不得随意开挖乱填,防止斜坡失去稳定。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尤其要重视排水设施的建设,对人工切坡进行合理加固,避免破坏坡体的稳定性,诱发滑坡灾害。 2.3在山区农村房屋建设的过程中避免在地质灾害危险区选址建房 在山区农村房屋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对于地形地貌、岩土体、地质构造、降水、水文、植被条件和人为工程活动等各种各样的因素予以全方位的考虑,选取安全的场地,切实有效地搞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与此同时,切实有效地规避沟谷低洼处;规避松软的土层;规避陡崖、陡坡;规避沟谷出口处;尽量不要在活动断裂、地裂缝、地面沉降等缓变性地质灾害危险地段进行山区农村房屋建设工作,与此同时,做好山区农村房屋结构的加固工作,搞好山区农村房屋的地基处理。在山区农村房屋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充分注意到之前出现过地质灾害的位置。尤其是必须提前做好老滑坡体的稳定性的评估工作,只有保证其稳定的情况下,才能够进行施工。 2.3.1在山区农村房屋建设的过程中崩塌危险位置地质灾害防治的选址方法 所谓崩塌危险位置,也就是说,崩塌体后缘破裂壁一带起到崩塌堆积体前缘一带止,主要包括下面的三种情况。 情况一:已经稳定的老崩塌区。通过山区农村房屋建设的实践经验已经稳定的老崩塌区,不会对于山区农村房屋建设选址工作产生太大的影响,只需要确保房屋基础和崩塌体后壁、前缘之间存在着适当的安全距离就可以了。另外,通常情况下,崩塌堆积体都是顺序混乱不堪的倒石堆,非常不适合用来建设房屋。与此同时,地质灾害危险地段的崩塌存在着多发性的特征,一定要避开之前出现过崩塌的位置。 情况二:如今尚存在崩塌问题的新崩塌区。在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应该标记出崩塌块石运动的最远距离以及崩塌后壁以上岩体的变形区域,该区域就是崩塌会危及到的最大的区域。在山区农村房屋建设的过程中,必须确保其位置和崩塌会危及到的最大的区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安全距离。 情况三:潜在崩塌危险位置。在进行地面调查的基础上,应该按照坡度、坡形、坡高、岩体节理裂隙、风化程度等等方面的因素,标记出潜在崩塌区。与此同时,进行现场调查以及简单地计算之后,进一步明确崩塌块体的最大危害区域,在保证适当的安全距离的基础上,就能够标记出潜在崩塌的危险位置,必须在潜在崩塌危险位置的外侧来进行山区农村房屋建设。 2.3.2在山区农村房屋建设的过程中泥石流危险位置地质灾害防治的选址方法 泥石流沟的主要构成部分包括泥石流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三部分。通常情况下,形成区、流通区的位置在沟口以上的陡坡,对于山区农村房屋建设是非常不适合的,而只有泥石流堆积区是可以进行山区农村房屋建设的。与此同时,大型泥石流沟堆积扇的面积是非常大的,是发生多次泥石流之后而产生的。在宽大的泥石流堆积扇之中,必须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进行山区农村房屋建设。具体来说,必须深入地研究泥石流现象的形成因素,科学有效地预估泥石流的规模,科学合理地预测将来出现泥石流这种地质灾害的概率以及规模。另外,应该标记出可能的一次最大泥石流堆积区域,在其位置之内,绝对不可以进行山区农村房屋建设。 2.3.3在山区农村房屋建设的过程中滑坡危险位置地质灾害防治的选址方法 首先,对于老滑坡,通常情况下,它们的面积都是非常大的,在几平方千米以上,其地形也是非常平缓的,非常适合山区农民进行生活工作耕种,完全避让的概率很小,可以分下面的两种情况来进行应对。 情况一:对于非常稳定的大型老滑坡,在不能够避让的情况下,能够将其用于进行山区农村房屋建设,然而,必须高度重视其环境保护工作,从而确保老滑坡能够长期保持稳定;而对于非常稳定的小型老滑坡,尽量地不要用于进行山区农村房屋建设,防止小型老滑坡突然出现问题而造成不堪设想的损失。 情况二:对于最近突然出现缓慢活动的老滑坡,不管其规模大小都不应该用于进行山区农村房屋建设。 其次,对于最近几年出现的新滑坡,存在着非常差的稳定性,这种新滑坡如果受到一些因素的诱发,就会出现再次滑动,因此,不应该在滑体上进行山区农村房屋建设。倘若能够确定这种新滑坡和山区农村房屋建设地基之间存在足够远的距离,其发生再次滑动并不能够导致山区农村房屋建设发生安全问题,那么,可以在滑坡前缘准备充分的安全距离的基础上,将其用于进行山区农村房屋建设。 最后,对于已判定为潜在滑坡的危险斜坡,必须不能用于山区农村房屋建设。 综上所述,本文对于山区农村房屋建设风水与地质灾害防治进行了深入地探索。在山区农村房屋建设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科学有效地排除各种各样的地质灾害隐患,保护好广大的农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浅谈农村地质灾害防范:农村切坡建房过程中的地质灾害防范研究 摘要:农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改善,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选择切坡建房,根据自己的意愿,增大户型,改善生活的环境。但是我国农村大多处于偏远的山区地区,切坡建房的过程中,会严重损害周边地区的水文和地质,长期可能会引发大型的地质灾害。因此,需要相关部门主动分析农村切坡建房可能会引发的地质灾害类型,分析灾害的分布、危害程度、规律以及特点,并提出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本文主要分析农村切坡建房过程中,容易发生的地质灾害,并提出具体的防范措施。 关键词:农村 切坡间房 地质灾害 防范 措施 大多数的农村都位于偏远的山区地区,自然条件相对恶劣,再加上最近几年,农村切坡建房的密度不断增加,由此引发的地质灾害更加频繁。因此,为了能够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相关人员以及农户本身增加灾难的防范意识,针对灾害频发区域中灾害的类型、分布情况、危害指数以及规律特点等,积极讨论,在建设美好乡村的同时,有效的防范灾害,保证农民群众长期的住房安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努力奋斗。 一、农村切坡建房引发地质灾害的主要成因 (一)农村切坡建房缺乏安全意识 农民的文化程度有限,安全意识淡薄,在一些房屋抢建、滥建的过程中,缺乏对房屋安全性能以及周边环境安全性的考虑,建设的过程中大多采取后削坡、前填方的办法,有的选择建在河溪边、池塘水库边或是灾害易发生的地段。农民在资金条件有限的情况之下,后坡的建设一般没有排水系统,房屋建设的安全值得考量。 (二)因政策因素选址受限 因为一些政策的限制,切坡建房的地段大多选在耕地,甚至是占用了基本的农田。为了防止耕地面积的持续减少,不少房屋的选址选在了地质条件差的地段建房,成为导致灾害的巨大隐患。 (三)地质灾害具体的成因分析 1.边坡开挖引发的地质灾害 过度的边坡开挖可能会导致坍塌和滑坡,这种类型的宅基地主要选择则建在山区、丘陵的坡脚,需要开挖坡脚才能够保证足够的建设面积。过度进行边坡的开挖,容易造成坡脚的卸荷而形成陡坡,使整个山体的表土层失去稳定,造成局部或是全部的坍塌。 2.建筑垃圾堆放引发的地质灾害 建筑垃圾的堆放主要可能引发泥石流或是滑坡。宅基地主要选择建在山区沟谷的两侧,切坡开挖形成的建筑垃圾没有经过任何的处理直接顺坡而下,在破面形成大量的堆积体,一旦发生降雨,容易引发堆积体的滑动,在冲击下形成巨大的泥石流,威胁沟谷两侧住房的安全。 3.宅基地回填引发的地质灾害 宅基地回填引发的地质灾害主要是滑坡和不均匀沉降。主要分为两种类型,首先是回填宅基地,这种类型的宅基地主要选择建在山区的沟谷两侧,地理位置较低,一般就近采土直接回填,原有的植被和土层未经处理直接被掩埋,房屋建成之后,长期降水和生活用水的渗透,以及植被腐烂等问题会引起房屋基础的不均匀沉降,使房屋的墙体开裂直接倒塌。其次是半挖半填宅基地,这种宅基地主要选择建在坡面较为平缓的部位,平整土地时,通常采用后缘开挖至基岩,承载力较大,而前缘未经过回填,基岩的部分基本不会沉降,回填土部分由于植被的腐烂,发生侵蚀的作用,会导致房屋的破裂或是倒塌。 二、农村切坡建房过程中地质灾害防范措施 在防治灾害之前,应该了解切坡建房地质灾害的危害,如下: (一)科学规划 根据农村房屋建设选址的实际情况,制定与农村建设相互配套的地质防灾规范,分析各地区之间的差异、经济发展情况以及成灾的背景,制定长远的防灾计划,相关的技术人员应该积极主动分析灾难的类型,建设合理的功能区划分以及配套的基础设施,以此来指导新农村房屋规划的建设。在规划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放建房选址的优惠政策,为灾害评估提供适当的补贴,减少不合理切坡建房现象的发生。例如我国农村切坡建房具体分为原拆原建、原地拆迁和异地新建三种,每年平均10208户/年,经过初步确定,需要进行地质灾害调查的为4554户,占总数的50%,其中需要经过专业人士提供建议的农户为2800户,总数大概需要80万元。因此当地政府应该在建房之前,调查好这些数据,确保前期预算充足,保证当地居民的基本生活。 (二)统筹安排 相关技术人员首先应该坚持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的思想,分析山区与平原之间的差距,根据建设用地的规划,分析财力资金的状况,尊重当地群众的基本意愿,贯彻节约的原则,将新建和旧改进行有机的结合。其次是要发挥农村建房的集中优势和规模效应,解决一家一户建房难的公共问题,避免简单的拆旧和翻新,并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最后要实施造福工程,对建在水塘边、江河边以及灾害频发区域的危房进行集中的处理,尽快动员搬迁,避免一旦发生问题,造成更大的损失。 (三)综合治理 相关部门需要认识到新农村的建设要集中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因此,在地质灾害频发的区域,要严格控制垦殖事件的发生。通过封山、挖掘排水沟渠、削减负荷等措施,实现综合治理,主动规避风险,消除安全隐患。 (四)合理选址 在选址之前,首先应该进行地灾评估。选址要符合科学性,贯彻落实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对工程可能造成的地质灾害进行评估,做到科学预警,提出防范措施。在选址批地阶段,必须要经过国土资源局相关人员的评估确认,得到批地的认可之后,才能开始动工,一切要按照正规的程序进行。具体的选址要求包括地势平坦,不切坡、填方,不能位于灾害隐患的影响区域,不能是岩溶的发育区域,不能建在山凹前缘、两沟的交汇处或是河道的冲击滩等等。 (五)科学设计 首先在建房的面积上,严格按照相关的用地标准,既满足群众的面积需求,同时考虑房屋建设的安全性。其次在Y金的问题上,对群众进行安全教育,实施防灾演习,引导群众将有限的资金使用在房屋的安全建设中去,例如使用高品质的建筑材料来加大房屋建设的安全系数。最后在工程设计的环节中,依据相关灾害的评估参数,考虑房屋对地质灾害发生的抗灾能力,后坡的建设必须留有一定的安全距离,必须建设配套的安全坡度、安全台阶以及挡土的排水系统。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农村切坡建房过程中的地质灾害防范,需要充分的利用经济和行政的手段,引导农民群众树立安全防范意识,科学合理规划,做到以人为本,积极研究灾害发生的类型,统筹安排,综合治理,避免在灾害易发生的地段选址,科学设计建房计划,维持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健康之间的平衡,不断总结以往经验,从而促进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
浅谈医院管理会计体系:医院管理会计方法 摘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浪潮的推动下,全国医疗体制、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正在深入开展,医院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增强生存与竞争意识,满足广大群众不断增长的医疗需求,是摆在医院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课题,而试行医院管理会计能在这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医院管理;管理会计;构想 一、试行医院管理会计 在我国70年代末,国内企业开始了对管理会计的理论探讨,之后企业中有较高素质的经营者开始了管理会计运用的新尝试。随着国内经济体制、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企业大力试行管理会计有了新的外部条件。目前,在医院管理中,管理会计应用极少,综观医院面临的竞争环境,推行医院管理会计,及时给经营管理者提供各种会计信息,定能促进医院的各项重大决策更趋合理化和科学化。 二、医院管理会计的工作范围和方法 医院管理会计的工作范围主要包括以下两部分: 1.预测与决策预测与决策主要是为单位管理者预测前景、经营决策和规划未来等经济活动服务,其主要任务是确保医院的各项资源(含人、财、物)得到最经济、最合理、最有效的配制和应用,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例如医院大批量使用的制(合)剂产品来源问题,是自行配制还是购买成品,哪种方式最经济实惠,运用管理会计中的相关方法通过分析可获取节约成本、获利最多的优化方案。另外,药品的库存数量应为多少时既能保证医院运转的正常需要,又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库存药品占用资金数额等方面的问题,都能通过管理会计的相关方法分析得出。 2.规划和控制规划与控制主要是为医院管理者反映和分析过去以及规划控制现在的经济活动服务的。主要目的是有效控制医院日常经济活动,明确各职能科室的经济责任,并对各科室的经营业绩进行正确评价、考核及奖惩,及时正确地调整和完善科室和医院的未来发展规划。例如医院基本建设项目投入是总体规划,分期实施还是重复建设,连年征战,运用业绩评价会计,对医院多年基本建设过程和财务收益、银行借贷进行综合评价,可以给经营决策者提供极具科学而有力的依据。又如医院临时工聘用数量的多少,医护人员合理的配比,行政后勤管理部门的设置均可通过评价进行分析,进行合理的有效控制。 医院管理会计中常用的方法是财务分析法以及本量利分析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方法等。它是通过对财务信息的深加工和再利用,实现对经济过程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责任考核评价等职能的一个综合体。 三、试行医院管理会计的主要影响因素 1.管理会计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单位领导的重视程度由于财务会计工作具有及时性、连续性、系统性的特点,因而其采用的程序与方法具有在实践中应用的客观必然性,即如果没有财务会计工作,单位就无法掌握其全部经济活动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因此,不管单位领导重视与否,财务会计都是各行业必须要进行的一项日常性工作。管理会计根据单位内部经营管理的特定需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与程序向单位内部各级管理人员提供有选择的、部分的和不定期的管理信息,以便单位管理部门能够根据这些管理信息对有关经济活动进行规划、决策、控制与业绩评价。但是与财务会计不同的是,管理会计并不具有法律上的强制性,一个单位是否在日常工作中应用管理会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单位领导和各级管理人员对管理会计的了解与重视程度,如果企业领导缺乏对应用管理会计重要性的认识或对管理会计的基本概念与方法知之甚少而不应用管理会计,而是凭过去的经验或主观判断对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规划、决策、控制与业绩评价,可能并不影响其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尽管由此可能会导致单位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下降,但这种不利影响需要通过应用管理会计之后产生的效果对比才能体现出来。因而,单位在实践中是否能够主动地应用管理会计,则取决于单位领导和各级管理人员的观念更新,即是否能够将管理会计视为一项有助于加强单位内部经营管理和提高单位经济效益的经常性工作。只有得到单位领导和各级管理人员的重视,并且单位拥有掌握管理会计基本知识的专业人才,才能够使管理会计得到有效的推广和普及应用。2.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管理会计专业人员会计人员对管理会计运用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会计人员素质高低来体现的。素质系指会计人员知识层次、知识结构、价值观和职业水准。它不仅要求会计人员掌握现代科学管理、数学、预测学和经济学方面的知识而且还应了解心理学、行为学等社会科学知识。同时建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加强会计人员培训,提高会计人员应用微机的能力,尽快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管理会计专业人员,是推行医院管理会计的重要条件之一。 3.力争实现单位内部的管理会计工作制度化为确保管理会计工作的规范化,必须在单位内部建立起与财务会计部门平行的管理会计部门,由专业人员负责管理会计工作,并建立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以便考核评价单位管理会计师的工作业绩。 四、医院管理会计推行设想 1.增强医院主要领导的管理意识能否成功推行管理会计,医院主要领导的管理会计知识和素质培养显得十分重要,没有他们的支持和参与,推行是一句空话。通过参加管理会计培训班或自学有关基本知识和相关知识,使主要领导增强管理会计意识,不断完善自己对会计工作和会计人员的认识,可为顺利推行医院管理会计打下最重要的基础条件。 2.培养医院管理会计人员从现有财务人员中培训专业管理会计人员,通过培训,系统地掌握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 3.组建医院管理会计科为防止机构繁多,便于协调工作,组建的医院管理会计科可与财务科合署办公,但管理会计科必须配备初具管理会计知识的干部和会计人员,并由院领导明确工作职责、任务,如定期提交分析报表、专题报告、项目预测分析、评价、建议,适时列席部分院级工作讨论会等等。 4.开展医院经营财务专题分析(1)固定资产投资合理性分析。针对近几年连续不断的基本建设项目进行回顾和再评价,尤其是银行信贷投资效益分析,为今后医院基本建设立项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2)医院经营管理中的成本控制。大力加强对各部门人力、物力消耗使用的控制是提高经营管理效果的有效途径。通过对各科室实际人员费用及材料消耗的统计分析制订出合理的消耗指标,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3)物资采购预测和决策分析。医院每年的医疗设备和药品采购资金额巨大,任何盲目的设备采购和药品库存积压都将给医院带来资金上的浪费和周转困难。因此,事前做好预测分析工作,制订资金使用计划,可以有效地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 总之,管理会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最主要的特点是具有参与决策的作用,为经营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尽管目前普遍推行尚存在不少问题,但管理会计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是不容置疑的。各单位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合理应用,不断探索,总结提高,使管理会计在医院的经营管理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浅谈医院管理会计体系:医院管理会计策略 【摘要】管理会计是现代会计的分支之一,近年来一些大中型医院、学校等事业单位为强化管理、拓展经营也开始设立管理会计,但同是管理会计。医院管理会计在工作原则和策略上与企业是在所不同的,其工作重点应放在收集、分析、鉴别信息的准确性和价值性上,以更好地服务于决策、这就需要领导重视,完善机构,健全制度,明确工作性质,提高人员素质。 【关键词】管理会计;高校附属医院;原则;措施 管理会计是通过对财务信息的深加工和再利用,实现对经济过程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责任考核评价等职能的一个综合体[1]。随着全国医疗体制和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一些大中型医院也开始相继设立了管理会计,那么作为事业单位的医院,其管理会计的主要职能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呢?笔者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以抛砖引玉,求教于同行。 一、医院管理会计的工作原则 管理会计的本质是一种全局性的经济管理活动。其总目标是促进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3]。从医院业务工作实际出发,医院管理会计的工作原则重点在以高质量、的准确信息服务于经营与管理决策上。 (一)服务性原则 与其它管理会计的职能一样,医院管理会计并直接实施管理,而是为医院领导加强管理、作出决策提供相关信息,这就要求在收集、加工和处理信息时,首先要力求全面系统,要从临床经营、科研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多方面最大限度地满足医院领导和责任单位决策及协调的需要,要具有宏观战略特点;其次要注意可理解性,管理会计人员提供的会计信息不同于机械性、专业化、程式化的财务会计报表,既要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表述,易于被决策者理解,既要以带有分析性、探讨研究性特点,还要立足实际,增强实用价值。 (二)准确性原则 管理会计信息虽不同于以数字为主构成的财务会计报表,要以表述性语言为主,但必须以真实性为生命,首先要准确,不说“过头话”,不作无根据的主观推测,其次要可靠、可核,与其它会计信息并无矛盾,只存在不同的分析判断角度,不存在不同的结果。再次是客观,就事论事,不掺杂着管理会计人员的个人兴趣和偏见[3],更不以迎合领导和其它信息需要者的愿望去作片面分析和断章取义。 (三)实用性原则 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参考消息和“参谋意见”,而是正确决策必不可少、必须采纳,有重大实用价值客观事实。这就要求:一是及时性: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应能够及时满足医院经营管理决策的需要,包括及时产生、及时处理和及时报送;二是全面。信息来源是多渠道的,既有来源于本院内部的财务会计资料及其他内部信息,也有来源于医院外部的诸如政策、环境、其它医院、本校其它部门的信息;三是稳健。管理会计人员在处理及提供信息时应保持必要的谨慎,除所提供的信息本身要求真实、客观外,还要充分估计可能发生的诸多因素,包括时间、政策、环境等因素可能发生的变化趋势。 二、管理会计产生效能的保障措施 (一)争取医院主要领导的重视 管理会计并不具有法律上的强制性,医院是否设立管理会计,取决于医院领导对管理会计的了解与认识,管理会计对医院经营管理能产生多大的促进促进作用也要看医院领导对管理会计信息的重视程度,否则,再好的信息也难以体现出真正的价值,要争取医院领导重视,管理会计必须通过比较,将其有优越性充分体现出来。因而,是否设立管理会计,则取决于单位领导和各级管理人员的观念更新,而管理会计信息是否有助于加强单位内部经营管理和提高单位经济效益要靠管理会计以各种方式充分展示其应有的价值,只有得到单位领导和各级管理人员的重视,才能够使管理会计得到有效的推广和普及应用。 (二)完善机构,加强制度化管理 为确保管理会计工作的规范化,必须在单位内部建立起与财务会计部门平行的管理会计部门。为防止机构繁多,便于协调工作,组建的医院管理会计科可与财务科合署办公,但管理会计科必须配备初具管理会计知识的干部和会计人员,并由院领导明确工作职责、任务,并建立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以便考核评价单位管理会计师的工作业绩。 (三)明确工作重点 管理会计部门人员要经常列席部分院级工作讨论会,做好医院经营财务专题分析定期,按时提交分析报表、专题报告、项目预测分析、评价、建议等等。主要包括:(1)固定资产投资合理性分析。针对近几年基本建设项目进行回顾和再评价,对银行信贷投资效益进行分析,对今后医院基本建设立项进行评估论证。(2)医院经营管理中的成本控制。通过对各科室实际人员费用及材料消耗的统计分析并制订出合理的消耗指标。(3)物资采购预测和决策分析。医院每年的医疗设备和药品采购资金额巨大。(4)管理会计要事前做好预测分析工作,制订资金使用计划,有效地避免任何盲目的设备采购和药品库存积压等问题的发生。 (四)提高管理会计人员素质 会计人员对管理会计运用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会计人员素质高低来体现的。素质系指会计人员知识层次、知识结构、价值观和职业水准。它不仅要求会计人员掌握现代科学管理、数学、预测学和经济学方面的知识而且还应了解心理(下转第39页)(上接第26页)学、行为学等社会科学知识。提高管理会计人员素质,一是可以从医院现有财务人员中培训专业管理会计人员,通过参加相关培训,系统地掌握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二是建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制度,逐步形成一支高素质的管理会计专业队伍,为推行医院管理会计打下坚实基础。 浅谈医院管理会计体系:基层医院管理会计制度化 【摘要】本文结合当前基层医院财务会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管理会计的角度出发探讨基层医院管理会计制度化应采取的基本措施。 目前,以信息系统化为手段的管理会计,在一些大中型知名企业和医院管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且收效甚好,而在基层医院尚未受到足够的重视,甚至是流于形式。因此,如何使管理会计能够在基层医院规范化、制度化,是全面贯彻落实经营目标、提高基层医院经营效率和效益的重要举措之一。本文结合基层医院财务管理的现状,就基层医院管理会计制度化问题作初步的探讨,不当之处,请同行斧正。 一、基层医院加强管理会计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医院经营者科学管理和决策 作为基层医院,同样面临市场经济的竞争,因此,为避免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医院管理者迫切需要其会计系统不仅能在事后提供财务核算信息,更需要为医院未来经营管理提供科学决策的信息。而管理会计就是为了适应经济组织的经营管理需要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的主要职能就是提高经营效率和经济效益,它的方法和手段视不同需要而设计,其模式视不同的经济性质、规模大小、经营管理方式而异,它最重要的职能是为最优经营决策和最高经营效率提供各种有益的方案和资料。例如,管理会计根据财务会计提供的历史成本和实际业务量数据,经过特定分析计量,根据成本总额是否随同业务量的变化而变化这一成本形态,将全部成本划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用以揭示成本同业务量的内在联系,并建立特定数据模型,为开展成本预测、制定短期经营决策、编制经营预算提供重要而科学的决策依据,从而提高医院对医疗市场发展变化的信息反馈速度和竞争能力。管理会计还可借助货币时间价值理论、净现值、内含报酬率等专门方法,对医疗仪器设备的购置与更新、外资利用、技术引进等方面的可行性方案进行经济评价,医院可据此确定有关投资方案、项目的最佳现金流量,以使各项目未来投资报酬达到最高或收益最大。 (二)有利于管理者准确考核下属人员业绩 基层医院,尽管规模较小,但是为了实现医院的规范化管理,改善经营壮况,实现医院发展目标,必须对医院整个经营环节进行跟踪监控,将反映计划执行过程与决策实施过程的实际数据,同体现医院经营目标的预算、标准、定额等进行比较、分析、评价与考核。这就要求借助管理会计中的成本会计理论与方法,建立起完备的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控制系统,推行科主任领导下的目标责任管理,进行全面的业绩考评。管理会计可在医院内部管理中有效行使其控制职能,充分发挥其对医院经营全过程和资金、收入、支出、成本、结余及分配各方面进行检查、分析、考核、评价的作用。例如,利用对目标、计划的实际执行过程进行计量、比较和考核等反馈手段及时发现偏差,查明原因,并制定改进措施,以便将目标、计划的完成过程引向正确轨道。通过全面预算管理,标准成本控制,医疗、教学、科研等投资决策方案选择,可考评各责任中心业绩,激励其搞好本职工作。 (三)有利于完善医院会计系统 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都可以改善医院的经营管理,对任何医院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其侧重点不同,管理会计的功能不是由定期对外公布信息、为外部投资者和审计提供依据的财务会计系统所能代替的,因此,是否建立管理会计是评价医院内部管理是否完善的重要依据。医院应用管理会计,能在完成财务会计各项功能的基础上,核算出衡量经济效益最大化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经济指标,如固定资产收益率、平均床位周转率、医疗服务收益率等,为准确判断医院效益提供数据。医院还可借助本、量、利分析,及变动成本计算、盈亏平衡分析、边际贡献法开展定量分析,做好成本核算管理,实现对医院经营活动的科学规划和严格控制,充分合理利用各种技术设备,引进行为科学的激励理论来调动员工降低成本消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疾病诊断治愈率,不断增加效益。 二、当前基层医院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固定资产管理混乱 一是部分资产产权不明,造成账物不符,账账不符;二是较大型仪器设备的购置人为因素较大,缺乏科学的论证和审批手续,没有按照规定执行,先购后批、购了也不批的现象依然存在,无法实行固定资产的有效管理;三是固定资产的报废手续不完善和转让手续不健全,缺乏法定部门的监督和审核,领导者个人说了算,造成固定资产的流失。 (二)流动资产管理纰漏较多 基层医院普遍存在药品采购、入账、入库等环节不规范的现象,甚至把财务人员仅仅当成一个账房先生,直到付款时才通知财务人员,造成赤字经营和负债经营等,领导的意志就是部门的规章,必须照章办理,因而造成作假账、坏账等现象。(三)缺乏预算的编制和执行管理 在基层医院,预算的编制是非常随意的,是应付上级领导检查的,医院领导可以随意更改和调整。执行情况更不理想,哪里需要就往那里贴,这是基层医院最形象的比喻,资金管理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四)会计凭证和账簿管理不规范 基层医院会计凭证的填写和传递,会计账簿的格式、登记、结账核对不规范,与会计制度的要求存在很大的差距。会计凭证依然存在非计算机填写现象,凭证摘要书写简单不够规范,签章不完备,主要表现在:人员调整时交接手续简单,缺乏必要的监督。 三、加强基层医院管理会计的途径 (一)强化基层医院领导的重视 在基层医院,领导的个人作用较大,任何一项工作的推行都受到领导个人的影响,因此,基层医院管理会计制度的建立,关键在于强化医院领导的意识,使医院领导对管理会计的功能和作用有足够的认识,使其充分认识到,管理会计是为了适应经济组织的经营管理需要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最重要的职能是为最优经营决策和最高经营效率提供各种有益的方案和资料,目的是提高医院的经营效率与效益。只有这样,才能为在基层医院建立管理会计制度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加强基层医院管理会计制度化建设的监督检查,对违反贯彻落实和推广管理会计制度的责任人要追求其领导的责任,以保证这一制度的落实。建立了完善的管理会计制度,医院各主管领导就能通过管理会计进行科学的考核和决策;可以通过管理会计完成计量记录和分类编报经济信息以及各项经济核算信息,从事未来前景预测和决策,科学调整医院经营管理的目标。所以,基层医院领导必须高度重视医院内部管理会计制度化的建设。 (二)规范财务制度,完善内部管理会计流程 基层医院作为独立的财务核算单位,必须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完善医院内部的管理会计流程。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1.完善科室责任制 建立以医院科室为独立单元核算的科室责任制度,以有利于提高科室工作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控制医疗成本,改善经营管理,合理增收节支,用最少的劳动、物资消耗,取得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必须建立科室独立核算责任制,对科室进行独立的量、本、利分析,从而实现优质、高效、低耗的管理模式,同时,把各项奖励和处罚措施同科室核算结果挂钩,同医院的全面目标管理责任制结合起来,以形成有效的管理网络系统,实现整个医院经济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 2.实行全面预算 建立全面预算制度,靠预算来规划医院今后的奋斗目标,实现支出、收入有序,控制日常经济活动,准确评定医院实际工作成绩,调动各科室责任人的积极性,以最少的耗费获取最佳的经营成果。 全面预算的内容包括:①财务预算。即医院根据发展计划和任务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包括:业务收支预算、专项收支预算、现金流量预算。业务收支预算中的收入预算分为:医疗收入预算和药品收入预算。药品收入要按财政部门和分管部门核定的数额安排,超出核定部分的收入按规定上缴。现金流量预算是医院在计划期内实有的、可以支配的货币资金的形成、运用及结存情况的预算,以实现资金的合理使用、调度和投资,方便医院加强债权、债务管理,保证医院的医疗需求;同时也有利于医院充分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②业务预算。医院业务预算是全院医疗活动的数量说明,包括:门诊就诊人次及各科室住院病人的构成分布;入院病人数及各科室构成分布;病人平均住院天数;病床使用率等。通过业务预算,掌握医院现有资源配置的合理程度,便于组织医疗活动和人力、物力资源的合理配置。③责任预算。即将医院的收支预算落实到各科室的一种责任制预算,以明确各责任中心在计划期内的目标任务,便于考核各责任中心的业绩,调动各责任中心责任人的积极性,这是为保证医院收支预算的实施和完成而编制的。④决策预算。即医院在进行专项投资时所编制的,供决策参考的预算,也称可行性活动方案。其目的是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能取得最大经济效益和最需要的地方。 3.实行成本核算制 医院成本核算的对象是医疗服务成本和药品经营成本。基层医院应配备专门的成本核算人员,负责全院成本、医疗成本、各科室成本和医疗项目成本的核算与分析工作。成本核算的方法很多,按核算的内容可分为完全成本核算和变动成本核算;按核算的计量标准不同,可分为实际成本核算和标准成本核算。变动成本核算通常是为了满足医院内部管理和经营决策的需要,按照医院会计准则及要求建立在完全核算基础之上的。同时,管理者应树立经营意识,把提高经济效益的重点放到降低消耗、控制支出、挖掘潜力上来,把成本节约与个人收入挂起钩来,以调动全员增收节支的积极性,推动医院经济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 4.实行责任追究制 财务制度是建立在完备的规章和法规基础上的一项操作性很强的具体行为,依法办事、依法操作是每一个财务人员的基本职业道德,违反这个规章制度必将给单位造成巨大损失。因此,必须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违反财务管理制度的人和事必须追查当事人的责任,构成违法的要追究法律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财务人员警钟长鸣,各项规章制度才能较好的贯彻落实。 (三)加强对基层医院财务人员的培训和监督 基层医院财务不规范,除了领导的责任外,与基层医院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有关。很多基层财务人员没有受过严格的管理会计知识的训练,不清楚规范的要求。特别是那些新进人员多是靠一种师徒关系进行所谓的业务训练,对业务工作只是想当然地按前任或原有做法延续下去。因此,必须有针对性地对基层财务人员开展业务培训,对新进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同时加强对基层医院财务管理的监督,上级财务部门和审计部门要经常定期检查与监督,随时提出整改措施和办法,从根本上杜绝违反财务管理制度现象的发生。 浅谈医院管理会计体系:医院管理会计 摘要:现代医院管理会计是结合管理会计学和医疗卫生改革的实践经验建立起来的一门新的边缘性学科,是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产物。本文就建立医院管理会计学科体系提出一些见解,以促进医院管理会计学科的建设发展。 关键词:医院管理;管理会计;经济 前言 管理会计(ManagerialAccounting)也称为内部报告会计,主要是根据企业内部管理部门的特定要求,提供决策所需要的经济信息。管理会计具有强烈的“内向性”,其主要目标是向企业内部相关的信息使用者提供满足决策需要的会计信息。 管理会计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企业内部强化经济管理而产生的,是生产力和科学管理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我国,管理会计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目前已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管理会计学科体系。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进一步显示出了管理会计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在经济全球一体化下,管理会计学科的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一、管理会计与其他会计学科之间的关系 (一)与财务会计的关系 作为现代会计的两大分支,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同属于会计系统。医院管理会计也不例外。财务会计是衡量医院的总体业绩,主要是定期向医院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反映医院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等信息资料,其主要服务对象是医院外部与医院有利害关系的各个方面。财务会计应用信息的方式主要是客观反映和监督已完成的事项,以医院整体为服务对象。财务会计必须严格遵循国家统一会计准则和行业会计制度,否则其会计信息将失信于医院外部的利害关系人。医院管理会计重要的一个职能是衡量医院各科室(部门)的业绩,主要是根据医院内部各级管理部门的需要,提供满足医院管理者经营决策所需要的经济信息,以提高医院内部经营管理为目的,其服务对象是本医院内部。并对财务会计信息资料进行加工整理,为医院经营决策提供预测方案,控制经营活动全过程。管理会计着眼于医院的未来发展,它扩大了财务会计的职能,前瞻性地为医院未来发展进行预测,以尚未发生的事项为处理对象,筹划医院经营活动,预测未来经济效益,或对某一经营项目的多个实施方案进行预测、评估,目的是产生最佳决策方案。医院管理会计无须遵循财务会计的法规和制度,不受公认会计准则的制约,可以从医院实际出发,制定内部管理会计制度和方法。从时间上讲,管理会计可以根据内部管理者的需要确定会计期间;从范围上讲,可以灵活安排医院、科室、部门、班组及至个人的经营目标和经济责任;从方法上讲,可以灵活多样地采集各种数据,应用多种计量单位,综合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和方法,为医院管理者提供各种性信息资料,为经营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二)与成本会计的关系 成本会计与医院管理会计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成本会计是医院管理会计的前身,是医院管理会计的资料来源,它服从于医院管理会计所体现的战略决策。成本会计的首要任务是进行成本确认、分类、归结、计算、分摊等。医院管理会计是围绕着医院经营决策和内部成本控制,进行科学预测和评估。 二、现代管理会计在医院经营管理中的应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院逐步实行了医院与科室、部门之间的两级核算,并建立了相关的岗位责任制和一系列的核算制度,增强了医院管理者和医务人员的经营意识和成本意识。以经营管理为手段,促进医院努力开源节流、增收节支、降低医疗成本消耗、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解决“看病贵”问题,促进医院健康发展,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由此可见,管理会计已在医院经营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已被广大医院管理者运用,是财务会计、成本会计所不能替代的。现代医院管理会计的主要职能:一是为医院各级各类管理者提供客观、科学、实用的内部会计信息及分析意见;二是以现代管理会计的核算方式,技术方法及其实施过程,积极参与医院经营管理。管理会计是以“管理”的形式,促进“会计”控制制度的执行,是推动医院实现科学化经营,合理化管理的重要手段。管理会计以特定的组识形式,运用预测、决策、分析、评估等现代管理技术方法,为医院的经营活动提供各种科学、优选的决策方案,并在实际工作中监督控制、及时反馈、科学修正,以不断提高医院的经营管理水平。因此,现代医院管理会计,使会计职能上升到综合管理的高度,是从科学理论体系和技术方法上参与医院经营管理的全过程。经济越发展,管理会计越重要。 三、有效发挥医院管理会计职能的几点建议 (一)设置总会计师制度,加强管理会计工作 医院管理会计无论作为一门新兴管理学科,还是在医院管理实践中有待开发应用的一门新的技术方法,都必须以总会计师及其相应的工作制度加以保障。我国医院经济正面临着入世后市场经济一体化的机遇和挑战。在这时期医院管理会计是医院改革开放、实行全成本核算、单病种限价、有效降低医疗成本、解决“看病贵”问题与国际卫生质量标准接轨的有力保证。医院的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三者必须由总会计师加以协调,实行总会计师负责制,建立总会计师——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科室核算员为一体的会计管理核算体系。服务监督医院经营管理全过程,为医院有序经营,健康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二)加强管理会计在电算化中的应用 会计电算化在我国医院的应用率普遍较低,削弱了管理会计的作用。管理会计的软件开发严重滞后,使得一些复杂的计算公式和方法无法运用,这是造成管理会计在医院管理中应用缓慢的原因之一。目前,多数开展会计电算化的医院,仅仅停留在事后算账的水平上,不具备进行事中控制和事前预测的能力。因而,计算机网络化建设是实现医院科学化管理的必然趋势,是有效发挥现代医院管理会计职能的物质基础。 综上所述,现代医院管理会计学是会计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医院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建立我国医院管理会计师协会,推动管理会计的全面发展 建立医院管理会计师协会不仅能推动医院管理会计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和发展,而且能强化医院管理会计的社会地位,增强管理会计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是广大管理工作者和管理会计学习交流工作经验的场所,也是培养管理会计的基地。
网络营销教学改革探索:双创背景下的网络营销教学改革 摘要:在当今互联网时代,国家的“双创”战略和“互联网+”计划对当下的网络营销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及新的改革要求。本文剖析了当下的网络营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网络营销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了深化网络营销课程改革认识、提升网络营销专业教师综合素质、重视和加强网络营销实践实战教学、改革现有网络营销教学考评机制等建议,望对高校的网络营销教学改革有所启示。 关键词:教学改革;网络营销;双创;互联网+ “双创”即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简称,是总理于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首次倡导提出的概念。在当前新常态下,“双创”是解决我国经济放缓带来的就业压力,激发大众创业热情,推进产业升级调整,促进我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2015年3月,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开幕会上,总理又提出了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并倡导将“互联网+”作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加以鼓励实施。同年,国务院办公厅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要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解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及实践教学脱节等问题,从而将高等学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纳入国家战略层面[1]。毫无疑问,大学作为社会建设人才的培养基地,承载着为“双创”和“互联网+”输送各型各类人才的使命。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作为市场营销专业或电子商务专业领域的《网络营销》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网络营销课程本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且与时俱进的课程,但当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形式尚有诸多方面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要求,故而必须立足于当前时代需要,对传统的网络营销教学进行改革。 1、双创背景下传统网络营销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对网络营销教学认识不深,重视不够 当前形势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我国新常态下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路径和必然选择。而当今的全球化经济和互联网时代,国务院制定“互联网+”计划不仅是我国产业升级发展的战略需要,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手段及突破口。“互联网+”的实施必须要有大量具备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技术及互联网经营技能的人才作为保障,而大量具备上述条件的互联网人才供给只有大学才能堪当重任[2]。此外,在当今供过于求的买方市场时代,企业的主要经营矛盾主要体现为产销矛盾,有真才实学的网络营销人员成为企业最为紧缺的人才资源之一。因此,“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的双创背景下的网络营销教学改革思考文/张贵祥实施计划赋予了大学内网络营销课程教学前所未有的重要性。如果不能从时展所需以及企业现实需要的角度深刻地认识和理解网络营销教学的重要性,便难以积极主动地思考网络营销教学的改进和变革。遗憾的是,在国内大多数大学里,网络营销在市场营销或电子商务专业领域的重要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网络营销教学也没有受到师生们应有的充分重视,具体表现为受重视程度低、课程的学分分值低、课时少、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手段单一、教学资源分配少等方面。由于教师和学生对网络营销课程认识不深,重视不够,故而教与学的认真程度、教学改革的动力等都远远不够,其教学效率与效果自然难以取得满意的结果。 1.2网络营销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 网络营销本质上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的学科,而且跟其它学科不同的是,网络营销的课程教学存在着只有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才能更加深刻理解有关网络营销原理和知识的特点。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网络营销被当作一般的公共课程予以施教,即教师通常只注重理论的讲解,而忽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这就既导致大量学生学习了网络营销课程后对网络营销知识和原理缺乏深入理解和认识,也缺乏网络营销的动手实战能力,不能胜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需要,更不能切切实实为企业创造价值,因此加剧了网络营销人才供给矛盾,并形成了人才供给悖论:一方面企业招不到可用的网络营销人才,而另一方面大量学过网络营销课程的学生找不到相应的工作。由此可见,网络营销课程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学好网络营销以及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具有显著局限性。 1.3教师自身的局限性 网络营销既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必然要求教师除了具备相关理论水平外,还必须具有较为丰富的实战经验。然而现在的高校网络营销教师大多是硕士或博士一毕业就进入高校教书,绝大多数没有在企业从事过网络营销相关的工作经历,更谈不上实践经验的运用。在这种状况下,老师在课堂上就只能“纸上谈兵”地教给学生一些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学生学到的也就只能是一些书面知识和原理。即使有些老师重视网络营销课程教学的案例模拟分析,但缺乏真实的实践操作环境,仅凭案例分析教学也不能使学生具备实实在在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因此,教师自身实践经历和经验的局限性,也是束缚学生学好网络营销课程以及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重要方面。 1.4现有的考评机制不合理 现有的网络营销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考核往往是平时课堂表现、考勤加上期末考试或考查,而对教师的考评依据则主要是所教班级学生的期末总成绩。这种考评机制在当今的“双创”背景下,对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教师的教学情况具有极大不合理性。因为这种考核方式于学生而言只能考核到学生所掌握到的网络营销相关原理和知识程度,而对教师而言只能考查到所教理论知识的教学效果,对学生的网络营销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则无从考核。而对网络营销这一门课程的特点而言,仅具有相关理论原理知识是远远达不到当今时代“双创”要求的。故而以上考核方式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考评也必然具有偏差。对于网络营销这一门实践运用课程而言,这种考评方式注重了形式而缺乏内涵,不仅容易导致教师只关心课堂的理论教学,也容易打击到部分教师开展实践教学和课外辅导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2、双创背景下网络营销教学改革的建议 2.1深化认识、加强重视 广大教师和科研工作者必须首先认识到当今互联网时代,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背景及“互联网+”的新形势下,网络营销教学于企业的实际需要以及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所未有的重大意义,才能自觉强化网络营销教学的使命感,加强对网络营销教学的重视,并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和理解到学习网络营销的重要性,使学生强化学习动力。其次,广大教师和学生应该通过调研,从社会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出发,深化对网络营销课程的认识,以便重新矫正网络营销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改进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拟定培养网络营销人才的标准等,着力培养既具有理论知识又具有实践动手能力的网络营销实用性人才。总而言之,只有认识到网络营销教学于当今时代背景下的重要性,重视网络营销在学科发展中的地位,才能谈得上改革其教学目标、方法和手段等方面。 2.2提高教师自身综合素质 对于网络营销这一门以实践性和实用性为其显著特征的课程而言,如果教师自身缺乏网络营销实践和实战方面的经验,可以肯定的是其本身也会缺乏对网络营销相关知识和原理的深切感悟和理解,当然更不可能很好地培育学生将相关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故而也不可能满足当下的“双创”要求和“互联网+”人才培养的需要。因而,有关网络营销课程的教改,笔者认为首先应该从网络营销教师自身寻找问题和解决问题开始,从立足于丰富网络营销教师的实践经验以及提升网络营销教师自身的网络营销实战能力开始。为此,学校应该出面对接企业资源,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要求和安排网络营销教师定期不定期到企业学习或兼职,直接参与企业的网络营销实战活动,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提供一定的项目经费让教师带领着学生直接去开展网络营销的创新创业实战活动。这些措施的目的旨在提升网络营销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网络营销的教学效率和效果。 2.3施行“学中干”和“干中学”的教学模式 网络营销既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则在教学中实践就是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故而创新理论中的“学中干”和“干中学”的螺旋式创新能力培育原理也非常适用于网络营销的课程教学[3]。即要求学生一边学习网络营销相关理论知识,一边开展网络营销的实践或实战活动。例如,可以倡导和鼓励学生自己开设网店进行运营,也可以由学校出面与社会企业进行对接,由老师带领学生与企业的网络营销活动进行无缝对接,直接参与企业的网络营销实战活动,甚而承接或外包企业的网络营销项目,等等;与此同时,学校也应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学生的创新创业。通过施行“学中干”和“干中学”的教学模式,不仅让学生在学习中将所学知识原理运用于网络营销实践实战中,使学生在实践实战的过程中加强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在实践实战的基础上获得新的感悟和启示,深化网络营销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切实改进网络营销教学效果。 2.4改革现有的教学考评机制 要改进网络营销的教学目标、方法和手段,必先改革网络营销现存的考评机制[4]。如上所述,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企业的网络营销实践经验,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开展网络营销创新创业或承接企业的网络营销项目等措施是丰富教师教学经验、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的重要方法;而开展学生“学中干”和“干中学”的实践教学模式更是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必要措施。要施行这样的教学手段,达到这样的教学目的,必然以建立新的考评机制作为保障。例如,对学生考核而言,大幅降低期末考试或考查的分值权重,并相应增加学生平时实践实战能力考核项目,并使得实践实战分值的权重与期末考试或考查的权重相当甚至更高,同时对学生自行开展网络营销方面的创新创业,或在企业实习期间对企业的网络营销做出一定贡献,或参与承接企业网络营销任务并有出色表现的给予特殊考核奖励,等等;而对教师的考核而言,在大幅降低传统那种以学生的期末考试或考查成绩作为教学效果考核指标的权重的基础上,将教师利用寒暑假到企业网络营销部门兼职或平时带领学生参与企业的网络营销实践,指导学生从事网络营销方面的创新创业等方面增列为教学考核内容,并大幅提升这些考核内容的分值权重。 3、结语 在当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与“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必须加快对传统网络营销教学模式的改革,改革的方向和原则是符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与“互联网+”所需人才培育的需要。具体来说,可以通过深化“双创”背景下的网络营销课程教学认识,提升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施行“学中干”和“干中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改革现有的教学效果考评机制等措施来改进和提升网络营销教学效率和效果,以便培养出适应于当今时代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满足社会需求和广大企业的现实需要。 作者:张贵祥 单位:贵州民族大学商学院 网络营销教学改革探索:网络营销课程教学方法 摘要: 网络营销是一门集理论性与实践性为一体的学科,也是电子商务的核心课程之一。如何培养能够被企业、被社会接纳的网络营销方面的人才是从事电子商务教学的教育工作者不得不思考的问题。现行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实践等方面都存在一些弊端,笔者通过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今后的网络营销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网络营销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1、引言 在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的今天,作为电子商务重要环节之一的网络营销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网络营销课程是电子商务的专业基础课,对于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来说,掌握网络营销的相关知识以及专业技能非常重要;对于学校,尤其是对从事电子商务教学工作的老师而言,研究如何培养合格的、能够被企业、被社会接纳的网络营销人才也是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个课题。网络营销是电子商务专业的必修课,其任务是研究网络营销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应用技巧,从实践的角度分析和把握网络营销在现代企业中的应用规律和操作机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不仅能掌握网络营销的理论知识,还要在企业的网络营销实务中具备一定的实际应用能力。本文分析了网络营销课程的特点,探讨了网络营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改进的对策和建议。 2、网络营销的课程特点 (1)网络营销交叉性强。网络营销是企业整体营销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为实现企业整体经营目标进行的,以国际互联网为媒体,利用数字化的信息和网络媒体的交互性来辅助营销目标实现的一种新型的市场营销方式。网络营销涉及到市场营销学、管理学、经济学、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学科知识,是一门交叉学科。其培养目标是希望学生既懂得网络营销的基本理论又具有实际操作的能力。目前的学生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实践能力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引起重视。 (2)网络营销实践性强。实践性强是网络营销的基本特征之一,对网络营销基本原理、方法以及技巧的学习归根结底是为了在实践中应用。网络营销的一些工具及使用方法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有深刻的体会,否则单靠课堂的“纸上谈兵”难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网络营销对教师的业务水平要求高。作为电子商务的核心课程之一,网络营销的手段方法是伴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这就要求网络营销的任课老师能及时更新知识,不断捕捉电子商务领域以及网络营销行业的新动态,跟上电子商务的发展步伐,不断把最前沿最新鲜的资讯传递给学生,以适应网络营销学科的发展变化。 3、网络营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对实验教学重视不够。对于网络营销这样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言,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很重要。因此,实验教学环节必须引起重视。通过相应模拟软件的实验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网络营销的实施方法和步骤,然而,很多高校网络营销的课程设置中,实验课的课时比重都偏少;有的高校虽然有实验室,但是实验室的设施并不健全,设备设施陈旧,模拟教学软件缺乏,达不到实验的要求。 (2)实践环节薄弱。通过网络营销模拟软件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亲身体验网络营销的操作方法,但是这些模拟的软件系统因为没有真实的商业环境和企业参与,结果是将所有的商业行为都固化,不适应网络营销动态的商业环境。因此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利用淘宝的免费平台开设网上店铺,通过实际的经营管理,从实践中摸索经验,或者真正到企业中去锻炼实习,把平时实验课上学到的技巧真正用到实处。 (3)考核方式单一。现行的对学生考核的方法是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而平时成绩主要是依据出勤率、课上回答问题情况、作业完成情况等来评定;期末考试采取的是闭卷作答的形式,主要偏重理论知识的考核。这种考核体系无形中强化了理论知识的地位,弱化了实验实践所占比重,不利于激起学生们对实验、实践环节的重视,不利于网络营销良好教学效果的达成。 4、网络营销教学改进的对策建议 (1)重视实验及实践环节的教学。首先要改进教学设备,优化实验室的设施,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营销实验教学环境。其次,增加实验课的课时。目前的网络营销教学普遍是重理论轻实验,实验课时少不能达到使学生充分利用模拟教学软件进行学习的目的。建议增加实验课时,最好能一次理论课,一次实验课,这样更利于学生在练中学,学中练,领悟能更加深刻。实践方面,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给学生搭建一个实习实践的平台,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到真实的网络营销环境中去。鼓励并指导学生在淘宝开设自己的店铺,在店铺推广、供应商的选择、商品交易过程等一系列的实战当中掌握网络营销的技巧。 (2)改革考核方式。现行的网络营销考核方式主要以理论考试为主,学生的识记背诵能力得到了提高,而动手实践能力没有得到重视,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笔者建议加大实验及实践考核所占的比重,把学生平时完成实验的情况、实验报告的书写情况以及网店经营情况、课外参赛情况等考虑进去,与期末考试一起共同作为对学生的考核标准。 (3)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对学生知识的获取有最直接的影响,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一方面,教师自身要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补充和更新,关注该领域发展的最前沿信息,跟上学科的发展变化步伐,不断提升业务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可以积极参加一些专业的教学培训及国内较高层次的教学经验交流会议,或者去企业挂职锻炼,充分与外界接触和交流,而不是“关起门来造车”。 5、结束语 网络营销课程的学习,对于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专业方向的形成以及今后就业方向的选择都有重要作用。由于网络营销处在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中,因而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继续探讨,这将激励我们不停地思考和探索,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为培养更多符合社会要求的网络营销人才而努力。 作者:纪曼 王红 卓翔之 网络营销教学改革探索:项目教学法在网络营销教学的应用 [摘要]中职网络营销教学需要不断引进新的教学方法,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更好地符合社会的需求,将来走入社会也能更好地适应岗位需求。主要研究项目教学法在中职网络营销教学中的应用,希望借助这一教学方法提升中职网络营销教学质量,进而提升整体的教育教学水平。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中职;网络营销教学 所谓的项目教学法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去相对独立地完成整个项目,在自己处理的时候学习其中包含的知识内容,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行为都是独立自主去组织安排的,对项目完成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也需要积极解决,这样学生能够表现出更大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一、中职网络营销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学手段落后,学生缺乏兴趣 在中职网络营销相关课程的教学中存在教学手段落后的问题,大部分教学都应用了多媒体设备,但通常也只是局限于将板书内容以课件的形式呈现出来,没有很好地体现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及价值,没能实现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陈旧的教学方式对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是没有帮助的。另外,中职院校教学模式大多比较传统,通常是教师主讲,学生被动地去接受知识,学生容易感到枯燥,不能很好地集中注意力,甚至会存在课堂上打瞌睡、玩手机的现象,长此以往,课堂就会变得更加混乱,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积极地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陈旧,知识结构无序 网络营销课程主要是在网络这一平台进行教学授课的,当今社会网络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如果不能及时跟上发展的脚步,就很容易被淘汰。在教学中存在教学内容陈旧的情况,教材中的内容与现实中网络营销的理念是不一致的,教学方式落后,在网络教学中的一些操作也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潮流,这样学生学习到的知识技能的实用性就会越来越低。另外,在中职网络营销教学中,从专业性的角度出发,会包含计算机、市场营销等方面的课程,但是在这些课程的设置上存在无序混乱的问题,不同的课程之间不能很好地进行等级层次的划分,没有形成一个系统化的教学模式。 (三)培养的人才与社会发展相脱节 中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主要目标就是使其成为生产、服务、管理等工作岗位中的实用、技术型人才,但是在原有教学方式之下,培养的学生却存在与社会需求脱节的情况。在参与实际社会工作时,学生往往不能独立解决遇到的难题,对一些实际存在的问题缺乏认知,从而就不能很好地符合企业单位对人才的要求,如果不能继续完善自己就很容易被社会所淘汰。 二、项目教学法在中职网络营销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项目的设计及学生分组 在项目教学法的实际应用中应该先进行总项目的设置,对项目进行模拟或者也可以根据企业的真实需要去设置,通过学生的参与去完成项目模拟。需要注意的就是根据企业要求的不同,网站建设的类型与要求也是存在差别的,可以对总项目进行分类细化,安排不同小组的学生去完成。比如,以“中职生的消费习惯为任务主题”,去进行市场调研,最后通过调研完成一份网上的调研报告,教师可以先选择相关的案例让学生进行参考对照,引起学生的参与兴趣,将以前学习过的网络市场调研的一些方法及步骤进行呈现,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在项目完成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人员相同,各个组员之间的能力尽量做到互补均衡,组长由组员选出,教师指导学生项目完成中需要用到的以往的知识,然后小组成员通过合作去进行网络市场调研报告的制定。 (二)实施调研计划,汇报任务完成情况 小组成员根据布置给自己的具体任务去独立完成,对相关的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对学生消费习惯进行调研,需要先明确具体的消费心理以及消费水平、能力等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去对网络调研格式进行掌握,小组成员沟通交流,达到互相学习的效果,制定出自己的学习及调研计划,教师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资源,像一些比较典型的案例或者有关的课件等,让学生可以有的放矢地去完成自己的任务。在市场调研的过程中需要结合传统与网络两种途径,确保问卷的科学性,对消费者的类型进行划分,对其消费行为进行具体分析,确定网站的类型与规模,对网络平台的各种有用资源进行整合,最终完成策划方案。让学生能够对教学中实际的知识与技能要求有一个明确的理解,进而掌握其中的知识,在实践中去体会网路营销教学的乐趣,提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对项目进行评价 项目完成之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成果展示,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评定,选出优秀的部分与需要改进的部分,实现项目的完善。选出小组中认为最好的,教师对每一个小组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具体评价,指出哪些地方是比较优秀的,哪些地方还需要继续改进和完善,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教师根据学生的项目完成情况能够掌握学生具体的学习效果,对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有很好的指导作用,而且对项目进行评价也能检验一下项目的合格度,积累教学经验,在今后的教学中设计出更多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好项目。在中职网络营销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改变了传统教学的传授方式,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及中心地位,教师成为一个指导者的角色,而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输者,对学生进行探索、解决困难的过程进行指导,让学生在提升学习成绩的同时,真正产生对网络营销的兴趣,从而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作者:王菊连 单位:茂名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 网络营销教学改革探索:谈网络营销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摘要:本文针对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专业网络营销课程的教学所存在的问题,结合网络营销课程本身的特点来进行分析,找出网络营销课程中存在的较多问题,并进行分析。以此来探讨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电商专业的网络营销课程改革方向,意在找出合适的教学方法,培养出优秀的电商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网络营销课程;教学问题;课程改革 一、课程背景 如今已经到了网络时代,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已经使得我们国家搭上了互联网这班高峰车,大到国家政策,小到个人生活环境,已经成了互联网的天下。在这样的一个大时代下,企业传统的营销模式已经完全赶不上时代的潮流,互联网营销的角色在企业的整体营销战略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从这两年企业对互联网营销人才的需求可以直接看出,互联网营销在企业战略中的重要性,并随着互联网份额的增长,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在这样的背景下,《网络营销》这门课对电商专业学生来说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我们必须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来实施课程的教学,这样才能使得我们学校电商专业的学生在步入社会后更加有竞争力。 二、我院在课程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 1.传统的教学方法不适合进行技能型课程的教学。网络营销课程是一门技能型很强的课程,他和管理学院其它课程相比,有着很明显的差别。因此在选择教学方法的时候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一定在课堂上能尽可能多的教授学生网络营销实践技能。通过调研发现,网络营销的教学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偏营销理论的教学方式,一种是偏营销技能的实践技能方式,而且不同学校的教学因为在本土环境,学生特点等方面的差别也不适合使用别的学校的教学方法,因此我们需要自己设计一套网络营销课程教学体系,保证我们学院电商网络营销课程教学的实施。2.大多数高职院校网络营销课程体系设置有问题。网络营销是随着网络发展而兴起的营销方式,而网络营销这门课所学的知识不仅包含了市场营销知识、网络营销知识,还包含了计算机知识、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知识,在没有学习这门课程之前,大部分的学生并不是很了解这些知识,有的可能对这些知识一无所知,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把这门学科所包含的基础知识给他们进行全面的普及,让他们对这些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在现阶段,我国的各大高校并没有专门开展对这门学科基础知识的专业学习,他们往往都是利用专业的前序课程来进行基础知识的学习。3.大多数高职院校考试方式有问题。网络营销是一门以实践能力为主,基础知识为辅的课程,它不仅仅重视学生们课堂上的表现及试卷的笔试成绩,更注重学生是否能掌握网络营销实践技能,而传统的试卷考核方式只能了解到学生对这门课程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不能了解到学生对网络营销实践能力的掌握情况。现阶段很多院校所选择的考试方法大多都是采用传统的试卷考核法,这种考核方式不但无法反映出学生们真实的学习情况,还容易打击到学生们的积极性。因此传统的试卷考核法并不适用于这门课程。4.大多数高职院校教学内容选取问题。网络营销这门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网络营销的技能以及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网络营销人才,而不是教学生如何扩展市场营销。现在很多学校在选择教学内容上都存在问题,大多人人认为网络营销就是教学生如何在网络上营销,却忘了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和学生应该拥有什么样的技能。 三、网络营销课程改革思路 1.课程教学模式的建设。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来进行网络营销的课程教学,而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并不能让学生学到应去学的内容。因此我们要重建网络营销课程教学体系,打破传统模式,让行业专家、企业老总、一线的员工等内界人士参与到我们的教学中去,让学生了解到企业需要什么,为学生做出正确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改革。2.课程教学内容选择。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我们将会以本地企业网络营销岗位任务为基础来制定新的教学内容替代以前的以网络营销理论为主的教学内容,这样讲更能让同学们学到实践技能。将企业对网络营销岗位的要求为标准来制定授课内容,将授课的内容制定交给企业与学校共同参与制定,用项目化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设计。我们会把网络营销的课程项目化分解分为多个模块:包括对网络营销的认知、网络营销的环境分析、网络营销的策划、网络营销的推广、网络营销的效果分析等。3.课程教学情境的设计。网络营销即是互联网的一种快速消费模式。现已成为电子商务专业与市场营销专业的重要课程,随着网络营销在现在商业发展中的重要性,我们将原来一周两次的网络营销课调整为一周三次的网络营销课。以此来体现出我们对网络营销,对未来商业发展的重视。在此同时我们对整个的课程标准。课程大纲,课程授课计划都按照项目化课程设计作了调整。课程的教学目的也从之前的基本掌握网络营销为知识的目的改变为对网络营销实践能力的掌握为目的。同时也使我们的教育改革有了全新的发展。4.课程实践教材的编写。网络营销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它的实践课程的设计要比理论课程的设计更加重要,在总课时中占比也更多。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到实践技能,一定要设计一本合适本院学生的网络营销实践教材,这样才能更有效的进行实践教学。在设计实践教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与网络营销工作岗位的关键技能、工作流程一致。 四、结语 网络营销这门课的教学改革一定要建立在本地电商企业岗位所需能力的基础上,制作课程大纲之前一定要进行详细的专业调查,再按照岗位工作内容来进行教学情境及教学任务的设计。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一定要以项目教学为主。在教学情境的设置上,一定要注意学生的特点,高职学生和本科学生在学生特点上是差别很大的。 作者:杜锐 单位: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网络营销教学改革探索:高职服装网络营销课程教学探讨 摘要:网络营销已经成为服装行业的重要营销战略,然而在《服装网络营销》课程的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轻实战、教学内容滞后、高职教材缺乏、师资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对该课程进行以下教学改革:创新改革教学内容,开发高职项目课程教材、加强课程师资的培养。 关键词:服装;网络营销;高职;教学改革;创新 一、服装网络营销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据商务部测算,2016年纺织服装电子商务交易总额为4.45万亿元,同比增长20.27%,占全国电子商务交易总额的20.23%,服装电商发展已经进入相对成熟期,并且在未来几年,服装电商整体规模仍将稳步扩大。网络营销已经成为服装行业重要的重要营销战略。在服装行业已经掀起了一场新的革命,传统品牌服装企业逐步网络营销化。仅淘宝上就有超过5000家传统服装企业通过不同形式开展网上直销,而且服装企业还在尝试不同的网络营销模式来实现网上多平台的经营。服装服饰类产品已成为网购的第一大品类,是国内服装消费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服装行业产生了大量对网络营销人才的需求,出现了许多新岗位,例如:销售客服、网店店长、营运人员等。随着移动电商的发展,网络营销将和传统的服装销售处于同等重要地位。 二、高职《服装网络营销》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2007年以来网购市场的迅速发展,服装行业对高职网络营销人才需求逐年快速增加,高职院校陆续开设了《服装网络营销》这门课程,为该行业培养了大批网络营销人才,然而这并不能够满足服装行业的需求,纠其原因,主要是这门课程的教学仍然存在问题。 (一)教学重理论缺实战 服装网络营销的教学内容包括服装网络营销环境、消费者行为、市场细分、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等,这些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沿用了传统的服装市场营销课程内容,并且在授课的过程中往往以理论为主,案例为辅,缺乏学生实战这个重要环节,与学生毕业后要从事的实际工作脱节。高职院校既然作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那么培养的学生能力的重点就应该是学生的实战能力,而不是单纯上理论的研究。 (二)教学内容滞后 网络营销是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区别与传统服装营销的一种新型的服装营销战略。总所周知,网络营销的技术更新快、更新频率高;服装行业商业环境瞬息万变,网络营销运营模式也在不断的创新,例如:目前服装网络营销的运营模式已经由B2C、C2C、B2B等常见的运营模式向O2O、C2M等运营模式发展;再加上教材的编写是对网络营销现状的总结,因此,《服装网络营销》的教学内容往往滞后于服装行业的发展现状。 (三)高职教材缺乏 目前能够用于高职教学的教材缺乏。市面上现在的《服装网络营销》教材主要有三本,分别是2004李晓慧教授等编写的《服装网络营销》,2013年吴春胜和戴宏钦等编写的《服装网络营销教程》,2014年陈学军编写的《服装网络营销》。这三本书均有本科院校的教师编写,且属于通论性教材,不适合高职院校的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 (四)师资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高职院校教授《服装网络营销》课程的教师包括校内专职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校内专职教师绝大多数是由高校毕业后直接到学校工作,理论水平较高,但网络营销实战水平有限,因此很难在学生进行实战时提供较好的引导。校外兼职教师具有一定的网络营销实战经验,但是往往缺乏理论知识,再加上学校对兼职教师的考核也较少与教学质量挂钩,因此教学效果也难以保证。 三、《服装网络营销》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针对高职《服装网络营销》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教学改革建议用于提高教学水平: (一)创新改革教学内容 由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因此,在《服装网络营销》授课内容的安排上就不能够以理论知识为主实践操作为辅,而应该进行创新性教学改革,采取以实践操作为主理论知识为辅的授课安排,把理论知识贯穿到实践操作的过程中进行授课。既然是以实践操作为主,那么就涉及到实践操作平台的选取。目前实践操作平台有两种:一种是虚拟的网络商城平台,学生可以通过虚拟网络商城平台进行开店、上货、装修、网络运营和销售等操作,不涉及实际金钱交易,易操作,但是属于虚拟运营;另外一种是实际运行的网络商城平台,比如淘宝、易趣等,学生可以在这些实际的平台上进行免费开店、上货、装修、网络运营和销售等操作,但涉及实际金钱交易,不易操作,但是属于实际运营。具体选择哪一种,可以根据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进行选取。 (二)开发高职项目课程教材 为了满足高职教学内容的创新,《服装网络营销》要开发项目课程教材,并且项目课程教材要满足以下要求。首先,项目的内容安排要真正的体现服装网络营销的工作过程,要以工作过程中的排列顺序为顺序来组织教材内容,以工作实践所需的理论知识为原则选择理论知识,以高职教育目标对理论知识适度、够用的原则来安排理论知识。其次,教材的设计,除了能够对基本职业技能的训练外,还要把握对于职业能力的要求。最后,教材在项目的实施与相关专业知识的安排与衔接上,还应为读者提供真实的职业场景模拟和职业工作过程的经验性知识,并且能作为学生进行完成项目活动的导引,使学生了解到完成项目所需的基本过程与程序,并找到完成项目所需的更多的知识与技能的获取路径。 (三)加强课程师资的培养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引导者,服装网络营销实战水平和理论水平的高低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于高职《服装网络营销》课程的专任教师,可以提供财力、物力、时间等鼓励专任教师开网店、去企业兼职锻炼、邀请企业工作人员或行业专家来校办讲座与交流等提高实战水平。针对于高职《服装网络营销》课程的兼职教师,各高职院校应加强对兼职教师的培养,可以送兼职教师去进行短期培训、或者把上课报酬和授课质量进行一定挂钩,倒逼其提高理论知识水平。 作者:宋东霞 韩雪 刘润华 单位:辽宁轻工职业学院
浅谈医疗纠纷解决机制:我国医疗纠纷的仲裁解决机制浅探 [摘 要]我国医疗纠纷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医患矛盾不断激化,现有的医疗纠纷解决方式日益凸显不足,医学界及法学界不断探索和寻求高效、低成本医疗纠纷解决机制。仲裁制度作为一种民间纠纷的解决机制,其公正、快捷、专业、保密性强等优势,更能满足社会对医疗纠纷处理的期望,成为重塑和维系良好医患关系的迫切要求。 [关键词]医疗纠纷可仲裁性;优越性;仲裁制度应用 1 医疗纠纷具有可仲裁性 仲裁是当事人基于纠纷发生前或纠纷发生后的合意,将纠纷中的权利、义务、责任等法律关系内容交予仲裁庭处理,表示愿意服从仲裁庭裁决的一种非诉讼纠纷方式。仲裁制度作为一种民间纠纷的解决机制,是处理民商事纠纷的重要方式。近年来,随着医疗纠纷的不断增多,仲裁与传统的医疗纠纷解决方式如调解、诉讼等相比,其公平、公正、经济、专业等优势,更能满足社会对医疗纠纷处理的期望,因此我国不少学者呼吁建立医疗纠纷仲裁制度,以仲裁手段来解决医疗纠纷。 要在我国以仲裁制度解决医疗纠纷,首先要确立医疗纠纷的可仲裁性。医疗纠纷是否具有可仲裁性,是指医疗纠纷能否作为仲裁解决的对象,当事人是否能将医疗纠纷事项自由约定,交由指定仲裁机构去审理裁决。影响某一事项是否具有可仲裁性的因素很多,但决定性因素主要包括:案件性质、主体身份、主体能力三个方面。就案件性质来说,可以仲裁的纠纷一般限于合同纠纷或涉及财产权益的纠纷,医疗纠纷产生于医疗护理过程中,由于医患双方对医疗后果及其原因认识不一致而发生了争议,本其质主要体现为民事法律纠纷的一种,承担责任的方式主要是民事赔偿责任,完全可以纳入仲裁制度的裁决范围之内。 从主体身份来看,适用仲裁制度解决的纠纷,发生纠纷的双方主体当事人法律地位应当平等。尽管医学科学专业性强,医患双方对医学知识和信息掌握不对称等,但这并不代表医患双方的法律地位不对等。无论是医疗侵权纠纷还是医疗服务合同纠纷,医患双方当事人法律地位都是平等的,医疗纠纷仍然属于私法范畴,医患双方信息量的不对等只是由医疗机构本身的职能所决定,对医患双方法律地位是否平等并无影响。 从主体能力来看,适用仲裁制度时,争议事项的当事人应当对所争议的民事实体权利具有处分权。医疗纠纷属于民事法律纠纷,在医疗纠纷中医患双方当事人法律地位平等,医患双方当事人在不涉及公共利益和第三人利益的前提下,可以自由地处分自己的民事实体权利,实现意思自治,这与适用仲裁制度的要求并不相悖。 2 医疗仲裁解决方式的优越性 (1)更具有专业性。与传统的医疗纠纷解决方式相比,仲裁具有专家裁断的优点,更具有专业性。医疗纠纷常涉及医学专业知识、医疗技术问题以及医疗法律法规适用问题,法官以相关行政部门工作人员在审理医疗纠纷案件时自然难以深入探究,其公正性多少会受到影响。在医疗纠纷中适用仲裁制度,由具有专业知识的医学专家、法学专家、医院管理专家等组成的仲裁庭来裁决医疗纠纷案件,能有效克服法院在审理医疗纠纷案件时专业知识的局限性,同时更能体现法规的权威性,避免双方当事人在听审技能上的技术缺陷,保证医疗纠纷能够得到更科学、更合理地裁决。 (2)更具自愿性。仲裁以双方当事人的自愿为前提。当事人可以在全国范围内选择自己信赖的仲裁机构,也可以选择仲裁员,甚至是可以选择仲裁程序及所适用的法律,当事人有更大的自由处理权,能够避免不公正因素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 (3)更具独立性。仲裁机构是民间机构组织,独立于行政机关,仲裁员大多是兼职的,不隶属于仲裁机构,这样可以避免行政干预,同时仲裁机构之间也不具有隶属关系,因此仲裁没有级别和地域管辖。 (4)快捷性、经济性。医疗纠纷仲裁实行一裁终局制,即仲裁裁决一经作出就发生了法律效力,医患双方不能就同一纠纷再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也不能就同一纠纷向人民法院起诉或上诉。这就有效克服了医疗纠纷久拖不决、搅闹医院正常秩序等现象。从经济角度来比较,时间上的快捷性,费用也就相应的节省,仲裁收费一般比诉讼费用低,能够减少当事人的开支,减轻诉累。 (5)具有更好的保密性。仲裁制度重视对当事人秘密的保护。由于医疗纠纷案件常常涉及患者的隐私、医疗机构的社会影响,保密性对医患双方都尤为重要。仲裁一般以不公开审理为原则,仲裁的整个程序和裁决都不公开,仲裁机构成员和仲裁员以及当事人负有保密义务,整个仲裁过程处于“绝缘”状态,更能促使医患矛盾顺利解决。 3 仲裁制度在国内外医疗纠纷解决中的应用 (1)我国医疗纠纷仲裁解决机制的现状。由于医疗行为的特殊性和高风险性,世界各国对医疗纠纷的处理,都经历了漫长的探索过程。目前,我国某些部分地区开始尝试医疗纠纷仲裁解决。例如,2002年洛阳仲裁委员会联合洛阳市卫生局下发文件,规范医疗格式合同文本。近年来,洛阳仲裁委员会处理医疗纠纷共10余起。合肥仲裁委员会与合肥市卫生局合作,仲裁了15起医患纠纷。虽然很有成效,但这是在行政部门的指导下进行的医事仲裁,带有很强的行政色彩,仲裁委员会缺乏自主性。2006年年底,天津市仲裁委员会医疗纠纷调解中心正式挂牌成立。它是与天津金必达医疗事务信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合作,办公室设在金必达公司所在地,调解中心副主任由金必达公司领导担任,调解员、仲裁员由金必达公司向仲裁委员会推荐,这样就使医事仲裁带有严重的公司操作性质,造成了其仲裁行为在社会方面信任度不高,受理的案件稀少,同时遭到有关部门的强烈反对。由此可见,现阶段我国的医疗纠纷仲裁解决机制主要还是仲裁委员会与其他部门合作,没有独立性,不能自主进行医疗纠纷的仲裁解决。 (2)医疗纠纷仲裁解决机制的国际经验。在其他国家,医疗纠纷的仲裁解决机制已经得到了应用,这同时对于我们国家有很多启示。例如,1960年日本东京医师会设立的医疗纠纷处理委员会就是专门处理医疗事故的医事仲裁组织。1975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医疗损害赔偿改革法承认仲裁解决医疗纠纷的效力,也特别强调了仲裁在处理医疗纠纷过程中的重要性。1997年,美国的仲裁协会、律师协会以及医学会联合成立国家医疗纠纷解决委员会,据调查显示,美国85%的医疗纠纷都是通过仲裁和调解的方式解决的。我国台湾地区将“调解”和“仲裁”作为医疗纠纷处理的重要机制,地区“中央”还成立了专门的医事仲裁委员会。由于医患双方的特殊关系,医疗技术的专业性和发展性,患者病情体质的特殊性,医方是否存在过错、医方过错与患者的损害后果之间是否存在特殊关系,举证责任的承担都十分复杂,所以解决医疗纠纷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需要在发展中解决,需要在探索中前进。现在各国普遍采用非诉讼方式解决医疗纠纷,逐步建立多元化解决纠纷的方式,仲裁解决机制在处理医疗纠纷的过程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 在我国设立医疗纠纷仲裁解决机制的几点构想 (1)常设机构――医疗仲裁委员会。由于医疗纠纷仲裁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和仲裁的特点,可先在设区的市级以上行政区设立常设性的仲裁机构――医疗纠纷仲裁委员会。医疗纠纷仲裁委员会应当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能够对其行为独立承担法律责任,主要负责处理本委员会管辖范围内的医疗纠纷案件,聘任以及管理仲裁员,领导和监督仲裁庭开展工作,向有关部门提供处理医疗纠纷的建议。 (2)临时机构――医疗纠纷仲裁庭。医疗纠纷仲裁庭是临时机构,对医疗纠纷作出裁决。仲裁庭可以根据医疗纠纷的复杂程度分别由3、5、7人组成:3人仲裁庭由医学专家、法医、法律工作人员组成;5人仲裁庭由医学专家3人,法医、法律工作者各一名组成;7人仲裁庭由医疗专家3人、法医、医学伦理学专家、法律工作者、公证人员各一名组成。 (3)仲裁程序的启动。医疗纠纷仲裁可按照下列程序进行:①当事人申请,提出仲裁要求的医患一方应当在受理时效内向医疗纠纷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②案件受理,由医疗纠纷仲裁委员会在自收到申请书之日起规定的时间内,作出受理或不予受理的决定;③案件审理,仲裁庭应当先行调解,在自愿合法的原则下促使医患双方达成和解协议,若调解不成,仲裁庭应当及时作出裁决;④仲裁执行,仲裁裁决书自作出之日起发生法律效力,当事人必须履行,败诉方在不自动履行仲裁裁决的情况下,胜诉方可请求法院强制执行仲裁裁决。 (4)仲裁员的聘任。医疗纠纷仲裁委员会所选任的仲裁员除了具有公道正派的品质之外,还必须具备医疗纠纷处理实践经验以及相应的专业资质,由不同专科临床医学专家、法律专家、卫生行政管理专家、医学伦理学专家、法医、公证员、律师等专业人士担任。由这些素质高、专业强的仲裁员组成仲裁委员会,在保证仲裁的专业性、权威性和公正性,增加医患双方对仲裁的信任度的同时,也有利于纠纷公正合理的解决,医患矛盾的缓和。 (5)加强医疗仲裁监督。良好的制度设计并不意味着良好的执行,为了保证仲裁制度的良好适用,维护医患双方当事人合法权益,必须同时加强医疗仲裁监督。首先要重视内部监督,加强仲裁委员会的管理和监督职能,严格选拔仲裁员,监督仲裁庭对医疗纠纷作出公正合法的裁决;其次要接受司法监督,医事仲裁机制作为非诉讼解纷机制,是独立于国家司法体系之外的法律救助方式,为了保持社会秩序和国家司法权威性,同时也为了保证医事仲裁的公平、公正,医事仲裁必须接受法院的司法审查。 [作者简介]陆琳(1982―),女,河南,河北联合大学文法学院。 浅谈医疗纠纷解决机制:关于医疗纠纷及解决对策的探讨 [摘 要]受现代科学技术、执业人员的业务素质、职业行为、道德行为以及医疗设备、病人自身机体差异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医疗活动具有很高的风险性。无论哪一环节出了问题,均对医患双方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引起医疗纠纷,给医院的正常工作秩序带来不利影响。医患双方参加医疗风险投保承担各自的风险,由医院、患者、保险公司共同建立风险保险,开辟了一条保障人民健康的新路子。 [关键词]医疗纠纷 医疗保险 医护质量 近几年来,社会对医疗方面的投诉呈几何级数上升。每年3月15日,医疗纠纷尤其是医疗事故已经成为必谈的话题,随之而来的是社会各方对卫生系统尤其是医院的强烈指责。医疗纠纷呈上升趋势,赔偿的数额也越来越大,医疗单位难以承担。处理医疗纠纷已成为医院十分棘手的一大难事。然而医院在抢救、治疗、护理等过程中又难以避免出现失误,因此,如何提高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正确认识、防范、处理医疗纠纷,维护医院和病人的合法权益已成为当前医疗单位急需解决的一项任务。寻求医患双方都能接受的、公平的解决办法是极其有意义的。如果医患双方都能参加医疗投保,建立“医疗风险保险制度”,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医患双方参加“医疗风险保险”,有待于探讨并在试行中完善。 一、产生医疗纠纷的原因 医疗纠纷是指医患双方对诊疗护理后果及其原因的认定上有分歧,患方当事人提出追究责任或赔偿损失,必须经过行政的法律的调解或裁决才可了结的医患纠纷。引起医患纠纷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主观因素和客观不可避免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一是医疗事故引起的纠纷。这类纠纷多是由于对医疗事故不作实事求是的处理而引起的。有些医院管理者往往过多地考虑本院的利益,害怕影响医院声誉,即使对于较明显的医疗事故亦采取遮掩的态度,回避矛盾,甚至采取推卸责任、蒙骗病人家属的作法,致使病人及家属感到医院无诚意解决问题就只好去上访,甚至采取过激行为把事态扩大。二是医疗差错引起的纠纷。这类纠纷通常是由于医务人员粗心大意,解释问题不耐心,处理问题不及时而引起的。在某些诊疗护理中,医务人员有工作缺陷,但不良后果并非过失直接造成,病人及家属却认为是医疗事故,医务人员却又未能向病人及家属解释清楚,从而引起医疗纠纷。三是少数医务人员过分依赖医技科室检查意见,忽视临床检查与临床观察造成误诊误治。这样既增加了病人的支出,又延误了病人的治疗时间。四是少数医务人员服务态度引起的纠纷。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工作不负责任,对病人缺少耐心、细心和同情心,以致当病人询问病情时表现出不耐烦、态度粗暴而引起纠纷。在医疗纠纷中不少是病人和家属对医务人员的态度不满意所致。五是医务人员对病情估计不足,事先又未能及时向病人及家属交待和说明病情。有的医务人员对新的检查手段可能发生的意外交待不够,或对病人及家属反映的病情不予重视,甚至无理训斥,恶语伤人,一旦病人出现不良后果,尽管并无医疗护理过失,但病人及家属将其联系起来而引发纠纷。六是语言不当引起纠纷。在医疗过程中,由于每个医院的条件、设备和个人的技术水平不同,对于某一疾病的认识能力和诊治效果也可能有差异,有的病人开始症状不典型,以后逐渐明显了,这时前后诊治意见可能不一致,如果接诊医生不慎讲些不负责任的话,如“这个病,怎么会诊断错了?”,“你怎么不早来看”等等,几句话可能引起严重的后果。七是医风不正引起的纠纷。如开人请假、出假诊断证明书,或向病人索取钱物等,这些给医院造成难以解脱的医疗纠纷是经常可见的。八是医务人员无过错,单纯是病人方面的原因引发的医疗纠纷,包括病人缺乏医学知识、对医院规章制度不理解和病人及家属不良动机造成的纠纷。有的病人和家属对于医疗意外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疾病本身可能产生的合并症及后遗症等不能理解,一旦由于病情变化或不可抗拒、不可预见的原因而造成不良后果,如医疗意外、医疗并发症等,病人及家属一时难以接受,引发医疗纠纷。此外还有极少数病人及家属企图通过吵闹来达到某种不可言说的目的而制造的纠纷。 二、解决医疗纠纷的对策 由于产生医疗纠纷的原因各异,解决医疗纠纷的方式也有所不同。总的说来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1.做好事先防范工作,加强医院的各项制度的落实,以法治院,不断提高医护质量,增强病人的安全感,提高医院的信誉。对不可预见、不可避免的无过错方的纠纷应纳入到医疗风险保险的范围内解决。医疗纠纷的防范工作应重点抓好以下三方面。 (1)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提高医务人员道德素质是预防医疗纠纷的思想基础。要引导医务人员重视医学模式的转变,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中解脱出来,重视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及治疗转归中的作用。这不仅要求医务人员懂得病人心理、经济条件、家庭关系、民族风情、文化程度、人格个性及社会环境因素等对疾病的影响,还要在医务人员中广泛开展以职业道德、职业责任、职业纪律为中心的医德教育,树立起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理想,以病人满意为目标,恪守职业道德,用自己的爱心去温暖病人,从而换取病人家属的理解,树立病人积极配合医生赢得诊疗时间的信心。良好的医患关系不仅有利于疾病的康复,更对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起到积极的作用。 (2)要在医务人员中加强法治宣传和教育,使他们懂得在诊疗过程中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如果做错了就会触犯刑律,要承担法律责任。医务人员只有在医疗护理过程中严格按照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办事,严格把关,很抓医疗质量,才是预防医疗事故发生的最好办法,也是减少医疗纠纷,实行自我保护最有力的措施。 (3)大力开展技术培训,努力提高技术水平是防范医疗技术差错事故的重要保证。医院要加强对医务人员三基训练的考核,要大力开展技术训练和岗位培训,要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人才培养工程,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对容易发生医疗缺陷的技术部门要进行重点管理,要全面建立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强化考核,把提高医疗质量落实到每一个环节上。 对不可预见不可避免的无过错方的医疗纠纷的解决是一项复杂的过程,原因在于病人及家属对医学知识、对病情的复杂性不认识或认识不够,其次是目前还没有一套完整的解决这类纠纷的法律法规。在这种情况下,引进医疗风险保险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尽管如此,笔者认为还是要对无过错方的医疗纠纷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医院为使病人达到尽快康复和延长寿命的目的而进行诊治疾病,这种活动是通过医务人员的特定行为来实现的,这在医学道德学中通常被称为医疗行为。医疗卫生行为具有以下三个特征:①医疗卫生行为具有救助性。医疗行为不是以盈利为目的,医务人员以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履行防病治病保护人民健康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当患者的身体生理机能发生异常出现了缺陷,生命健康权益处于危险状态时,需要某种医学行为来阻止这种危险状态发展,修补缺陷。医疗行为的对象是受伤病折磨的人,而医疗行为的目的就是通过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帮助患者康复或减轻疾病带来的不良症状以延长生命。②医疗行为具有致害性。限于当代医学技术发展水平,医疗行为在实施救助作用过程中,医疗结果在不同程度上对患者的身体带来负面影响。如使用药物特别是化疗药物可能会使患者出现与原来疾病无关的、属于治疗目的之外的医源性疾病。如在实施癌肿手术摘出过程中,为防止癌细胞的扩散,常要剥离、切除部分正常组织。常规的药物注射、抽血和输血,也均不可避免的对皮肤、血管造成损害。③医疗行为主观具有风险性。医疗行为主观受制于医务人员的学术水平、临床经验等,客观上制约于诊断对象的个体差异、病因的复杂性、医疗设备等。每种疾病因人的个体差异在治疗上不尽相同,会产生难以预料和防范的不良后果,谁都不能要求医务人员的治疗结果首先确定只能向好的、患者期望的效果方向发展,同时高新技术的开展也增加了诊疗技术操作的高要求、高风险。 2001年9月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报道,北京市一名双目几近失明、且重病缠身的高龄患者盼望重见光明,可因为手术风险太大,多家医院都建议采取保守治疗,效果显然不甚理想,于是患者自愿签订了北京市首例医疗手术风险协议书。通过手术治疗,她的视力己由仅存光感上升为0.3度。分析这一事例,协议书的具体内容暂且不谈,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患者承诺并愿意承担手术后的一切结果。举这个例子并不是说医疗卫生行为的一切风险都要让患者承担。医疗行为是否超越“容许的危害性”有时是难以预测的,这种风险的存在是客观事实,为了保障医务人员的正常执业活动,同时也为保护患者合法权益和促进社会稳定,必须建立医疗卫生行为保险制度,以减少医务人员执业风险。 综上所述,从医疗行为的特征可以看出,医疗行为带有不同程度的危害性。如果因其带有危害性而予以禁止,后果则不堪设想。因此医疗行为带有“容许的危害性”的性质。医疗卫生行为的风险性使其手段与结果没有必然的联系性。这种治疗结果的不确定性使得医疗行为相对于行为结果具有“无期待可能性”的性质,也就是说医生并不能对治疗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所有病人负责。 2.对不可预见、不可避免的无过错方的纠纷应纳入到医疗风险保险的范围内解决,建立医疗行为保险制度。 由于医疗单位抗风险能力差,对不可避免的医源性损害,医疗卫生单位会被迫采取防御性治疗,以免承担无法承受的经济负担。这种局面不仅造成卫生资源的浪费,影响卫生事业的发展,而且使全体社会成员成为这种局面的严重受害者,他们面临着不充分的医疗和不必要的困苦境界。实施医疗行为保险制将有利于改变这种状况。 医疗行为保险是医患双方的共同利益所在,是解决医疗行为的有力措施。从执业医师的角度讲,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法》的实施,医师的执业行为与患者的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必须健立通过国家立法,强制性执行的、充分考虑医疗风险性、行业特殊性的专门法律法规,才能准确判断医疗纠纷事故的是非定性,对事故分清等级确定补偿数额。在我国尚无这一医疗大法的情况下,医疗行业的高风险决定了医院或医生必须进行“医疗风险投保”,医生的投保既增强了医师执业职责意识,也增强了医生在执业活动中认真执行医疗法规和提高自身医疗技术,医院也可以变以前医患双方协商解决医疗纠纷为医院、保险公司、患者三方面共同按照《医疗风险保险合约》的法律条文处理纠纷,以提高医疗纠纷处理的公平、公开、公正性,避免医患矛盾的激化,保护医患双方利益。从患者的角度讲,由于患者身体状况差异较大,病情的复杂性、疾病的转归及疾病的外延都难以预料,有些并发症难以避免,有些疾病限于医学科学的发展至今未能认识和有效控制,所以患者要有一定的风险意识,不能认为生病进了医院就是进了保险箱,因此患者应积极参与医疗风险保险,交纳一定数额的医疗风险金。在目前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采用医院、医生、患者“三位一体”的形式向保险公司投保,有助于防范医疗风险。据悉,目前我国保险业已开设了麻醉意外保险、妊娠分娩意外保险、单病种手术保险等险种。一些地区还开始尝试建立“医疗风险基金”。这些均属于医疗行为保险的性质,但不足之处是范围较局限,其可取之处在于使医疗单位承担的医疗行为损害赔偿责任运用保险机制分散到患者、医疗单位、社会、国家,从而充分保障医疗单位和病人的合法权益。实施“医疗行为保险”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对医疗行为损害的正确自理原则应以分清其性质,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维护医患双方的正当合法权益为基础。保险金的使用办法应包括在什么情况下支付赔偿费,支付赔偿费的项目、数额和依据等。笔者认为,医疗行为保险金的支付除适用于承担过错责任外也适用于承担公平责任,即如果医疗方在医疗行为过程中有过错,那么在医疗行为过程中所造成的损害就应该承担赔偿责任(过错责任),如果医疗方在医疗行为过程中没有过错,但在医疗行为过程中造成的损害未能预料或超过病人的支付能力影响患者的生活,则也应该承担赔偿责任(公平责任),承担公平责任的赔偿额应该远低于承担过错责任的赔偿额。因此适用于医疗行为损害的情况必须符合以下要求:一是必须有损害事实发生;二是损害事实的发生必须是由于医疗行为引起,只有这种因果关系存在,医疗行为保险才能支付;三是病人在损害结果的发生上没有过错;四是医务人员无主观意愿的过错即无故意行为。上述四条缺一不可。 医疗行为的风险是客观存在于疾病诊治的全过程而且不易预测。所以用保险的方法,对风险造成的意外损失,提供经济补偿是可行的。在现阶段我国医疗法规滞后的情况下,引入航空、铁路、公路等保险赔偿机制的成功经验,在政府立法部门的牵头下,由医患双方共同建立医疗纠纷风险保险制度,对解决复杂的医疗纠纷应该是较为合适的。 3.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2002年4月1日起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明确规定,因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将由医疗机构就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及不存在医疗过错承担举证责任。现行民事诉讼法只有“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规定,缺少操作性强的具体制度,高法此次出台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规定,是根据医疗纠纷中,医患双方当事人接触并提供证据的难易程度而确定的,在这一点上,由医院提供患者病历、手术记录、检查结果和诊断过程,更为简单直接,也较为容易。最高人民法院有关人士对新华社记者强调,在医疗诉论中“举证责任倒置”后,患者并不是什么证据都不需要提供。当事人之一的患者并不能高枕无忧,也要有强烈的证据意识和风险意识。也就是说,举证责任倒置后,医院要向法院提供两个要件的证据,而患者也要向法院提供一定的证据,证明自己确实在那家医院就诊或手术过,而医院对自己的权益造成了损害。 应加大立法力度制定《医疗纠纷处理办法》,设立独立于医院之外的医疗纠纷仲裁委员会,使医院管理者从医疗纠纷的处理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于医院的发展建设。 总之,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改变医疗纠纷要靠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解决。通过努力,其目的在于提高广大医务人员的素质,提高卫生行业各个窗口的服务质量,提高医院医疗水平和技术水平,提高卫生行业的整体形象和社会信誉,把医疗卫生行业队伍建设成一支业务精、医德高、医风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良队伍。 (作者单位:湖北襄樊职业技术学院) 浅谈医疗纠纷解决机制:浅析我国医疗纠纷三大解决方式 摘 要 本文浅析了目前我国解决医疗纠纷的三大方式,即协商解决、行政调解、民事诉讼的利弊。 关键词 医疗纠纷 协商解决 行政调解 民事诉讼 医疗纠纷又称医疗事故争议,是指患者对医疗机构的医疗行为的合法性提出争议,并认为不合法的医疗行为导致了医疗事故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2条明确规定,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②。根据相关法律的规定,目前我国处理医疗纠纷基本上有三种途径,即自行协商、行政处理和民事诉讼。实践证明,这三种解决方式在解决医疗纠纷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自身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有待完善。 一、协商解决 医疗纠纷协商解决,是指医患双方以互解互谅精神,通过平等协商自主解决医疗事故争议③。协商解决是经常采用的解决医疗纠纷的方式之一。中华医院管理学会维权与自律工作委员会、中华医院管理学会维权工作部调查资料统计,《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施后在全部医疗纠纷解决中,自行和解的约占83.31%④。 协商解决是医患双方互解互谅达成合意,那么,和解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消除纠纷双方的“怒意”,这也是中华民族“和为贵”思想的具体体现,而且协商解决成本低、效率高,有效的节约了司法资源。 但是,协商解决也其自身的缺陷。其一,效力低下,纠纷双方容易反悔;其二,协商解决的赔偿标准不统一,易失公平;其三,没有第三方的介入,主观性较强,而且由于医患双方在医疗知识上的不对等性,容易使协商解决成为医疗机构逃避责任的手段。 二、行政调解 行政调解是指由国家行政机关出面主持,以国家法律和政策为依据,以自愿为原则,通过说服教育等方法,促使双方当事人平等协商、互让互谅、达成协议、消除纠纷的诉讼外活动⑤。 发生医疗纠纷可以由卫生行政部门调解,从理论上来说具有积极意义,在卫生行政部门对纠纷进行调解过程中,还可以通过接触大量的事实,掌握医疗机构中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⑥。 但是,在实践中,行政处理医疗纠纷有着一些无法克服的缺陷,由于计划经济体制长期形成的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的“裙带关系”,使得处理纠纷的权力机构大多仍然从医院本位出发,考虑如何保护自己的医护人员和如何维护医疗单位的经济利益,而不能从中立的第三人的角度出发,这难以避免发生“同行相亲”、“隶属偏袒”等问题,容易造成处理结论的失真。 三、民事诉讼 采用民事诉讼的方式解决医疗纠纷有其优势。一方面,诉讼具有国家公权力的保障;另一方面,裁判后的执行力强。但是,医疗纠纷采用诉讼的方式解决也有其缺陷。 首先,诉讼程序复杂,案件审理周期长,诉讼成本高,法院处理医疗纠纷效率低下⑦,而且医疗行业是一种特殊的、高风险的行业,中国目前少有经医学专业培训的法官,所以一般的法官难以对医学专业问题得出客观科学的评价。法官由于不懂医,处理医疗纠纷不能得心应手,处理医疗纠纷几乎完全依靠“鉴定结论”,而且,鉴定方面问题甚多,使医患双方的权利无法得到充分保证。 其次,对于医疗纠纷诉讼案件,判决的公正性也越来越受到医患双方的质疑。如前所述,法院的判决往往是根据医疗事故鉴定的结论,或者是采用公平原则,让双方各承担一部分的损失,从而避免在判决中对医疗行为的过错和因果关系做出判断。然而这样的判决往往使医患双方都不满意,从而降低了对诉讼方式的信任感⑧。 再次,目前法院审理医疗纠纷案件主要依据的法律文件有:最高人民法院2003年1月的《关于参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审理医疗纠纷案件的通知》、2004年5月的《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人身损害的司法解释》。上述规定与《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规定有区别甚至冲突,以致法院审理医疗纠纷案件时,从立案到适用法律,各个法院,甚至同一法院不同审判员掌握的标准都不一致,出现法律适用的“双轨制”,对同一纠纷,不同的法律适用导致赔偿金额上产生较大的差异,难以保障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从而使司法裁判缺乏统一性,使医患双方对法院审判失去信任,患者更多的选择是到医疗机构甚至卫生行政部门吵闹,而不愿通过诉讼解决纠纷。 综上所述,我国现有医疗纠纷的解决方式在化解医患矛盾之中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它们也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缺陷,主要存在着时间长、效率低、成本高、专业性不够、公正性受怀疑等问题。因此,应当探讨如何解决医疗纠纷三大解决方式的自身缺陷,使之满足医患双方在纠纷解决过程中的需求,缓解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使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浅谈医疗纠纷解决机制:浅谈如何解决医院医疗纠纷 【摘要】 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患者的维权意识不断提高,医患关系也随之变得微妙复杂。尤其当前人民群众反映“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引发医患关系不和谐的因素也逐年呈上升趋势。因此研究分析新时期社会形势下的医患关系,探讨如何加强医患沟通的机制,有效解决医疗纠纷,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医疗纠纷 如何解决 1 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健康意识和权力也在不断增强,由于部分患者对医疗工作缺乏了解和个别新闻媒体的误导,再加上个别医务人员不善于与病人及其家属沟通,服务上又未满足病人的要求,使得医疗纠纷事件不断发生,并使其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医患纠纷是我国现代社会长期存在而又难以化解的社会矛盾之一。多年来,各级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曾采取若干措施加以防范与处理,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人们维权意识的提高,医患纠纷的数量、规模、频率居高不下,而纠纷的理性解决机制并未在全社会形成,不时酿成恶性事件,影响社会和谐。 2 发生纠纷的主要因素 首先,医疗质量核心制度落实不到位。在医疗行业中,医疗质量核心制度和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是医务工作者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在贯彻落实国家颁布的各项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及核心制度的同时,有部分医务人员不认真学习法律法规及核心制度,在工作中不严格按照医疗操作常规从事医疗活动,对建立健全的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留下隐患。把法律、法规及核心制度停留在纸面上,在临床工作中不能按章办事,导致患者及家属对医务人员工作不满意而发生医疗纠纷。 其次,个别医务人员医疗专业技术水平有限,不能满足患者需求。在医疗服务过程中,由于个别医疗、护理专业人员的技术水平有限,不能较好地满足病人对病情的需求,或者有的医务人员轻视病情,轻易承诺治疗结果,达不到病人所期望的效果,甚至出现一些技术上的失误、误诊、漏诊、护理差错等都是导致医疗纠纷常见的因素。另外少数医务人员虽然尽职尽责,但由于医疗技术水平低而出现误诊、误治及操作失误都是产生医疗纠纷的主要原因。 再次,职业道德缺失,服务意识淡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利益驱动有少数医务人员职业道德缺失,个别医务人员收受贿赂等,扭曲了医患关系,服务意识淡漠,导致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服务态度差、简单、对病人缺乏理解和同情心,解释问题语言生硬,还有的医务人员态度蛮横,出言不逊,用命令或训斥的语言对待病人或家属。有的医务人员说话不严谨,对病情解释过于轻率,不留余地,责任心不强,使病人或家属产生不信任感,医疗服务质量的下降,也是导致医患纠纷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最后,法律法规意识淡薄,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在从事医疗活动中有的医务人员法律意识比较淡漠,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对医疗文件的法律作用认知不足、重视不够,故而对原始医疗、护理文件记录不详细或随意涂改。例如在诊治过程中有的疾病并发症是难以避免的,或有的疾病虽经积极救治也是不可逆转的,但医生对医疗文件书写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病程记录不够完整、不够准确,记载的内容与实际不相符,以及护理文件记录的不及时等等,一旦发生问题,很容易引起病人不满,甚至怀疑医务人员是否在医疗文件上弄虚作假。还有的医务人员出现医疗问题时为了息事宁人,宁愿花钱买太平,迁就患者的不合理要求,助长了不良风气,致使医务人员陷于被动状态而引发医疗纠纷。 3 解决医疗纠纷的具体办法 第一,要完善规章制度,狠抓制度落实。据调查74.1%的医疗纠纷原因与执行制度不力有关,这表明,严格执行规章制度,遵守医疗技术操作规程是防范医疗差错,减少医疗纠纷的主要途径。医院本身要有一套强有力、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每个医护人员在进行医疗活动时必须严格遵守规章制度。落实规章制度的关键还在于医务人员首先要认识到医院的各项制度、规程是必须遵循的医疗工作基本守则。 第二,要加强技术培训,注重人才培养。强化“三基”训练,加强技术培训,是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保障医疗安全、防范医疗差错、减少医疗纠纷的基本保证,更是提高医疗质量和医务人员业务素质的基本途径。尤其对中、青年医务人员和未经正规医学院校培训的医务人员,要重点进行强化培训和继续教育。 第三,要强化医德医风教育,改善服务态度。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培养,强化医务人员的责任感,是作为医院安全管理的首要工作。医院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强化医务人员的服务理念,使医务人员认识到患者是医务人员的服务对象。目前,许多医疗纠纷都是由于医务人员服务态度不当引发的,相对于医疗技术而言,病人及社会更容易对服务态度进行评价。故对全体医护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是预防医疗纠纷、减少医疗差错至关重要的一环。 第四,加强重点科室管理,确保医疗安全。要强化基础医疗工作质量,注重基础质量管理,加强对重点部门和重点病人的监控,积极寻找医疗质量上的薄弱环节,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要重视医疗文书的书写质量。医疗文书是医疗纠纷中技术鉴定、司法鉴定、判明是非、分清责任的依据,要保证病案的真实性、可靠性,为妥善处理医疗纠纷提供法律依据。 第五,要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医院应注意形象工程的建设,加强医患沟通不但要从观念上认识到医患之间的平等关系,更要确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思想,注重对患者的心理疏导,利用多种渠道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 第六,增强法律意识,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医患合法权益。针对当前卫生行业法律意识淡薄的状况,医院应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法制教育,认真学习有关法律法规,使医务人员学法、知法、懂法、用法,严格依法执业,运用法律调整思维观念,即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同时依法为患者提供合法服务,通过不断增强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用法律武器保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4 结语 随着我国公民法律意识、权利意识、维权意识的提高,医疗纠纷正呈增加趋势,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医院的正常工作秩序,也增加了医疗单位的经济负担,损害了医院合法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挫伤了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更是影响了医院和医务人员在社会上的声誉。因此,调解和处理棘手的医疗纠纷成了医院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因此,在加强医疗纠纷调解和处理的前提下,必须重视医疗纠纷的防范工作。只有有效地防范了医疗纠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医疗纠纷造成的不良影响。 浅谈医疗纠纷解决机制:浅谈医疗纠纷诉讼解决途径的完善 摘 要:在现代法治理念下,为了更好地化解医患纷争,有效地解决医疗纠纷,应当在对现有制度规定进行系统分析并借鉴国外及相关地区先进经验基础上,从根源入手,对症下药,对现有制度设计进行相应的完善。 关键词:医疗纠纷;诉讼 一、在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中统一赔偿标准 目前我国医疗纠纷赔偿实行二元化的赔偿标准:因为在诉讼中适用的法律法规不同,造成因医疗事故获得的赔偿的标准低于因医疗事故以外的其他医疗损害获得的赔偿。赔偿标准的二元化现象引起了司法实践中案件处理人员在处理医疗纠纷案件过程中对于过错赔偿额度把握上的逻辑混乱,对轻过失不构成医疗事故严重程度的案件进行高额度的赔偿而重过错构成事故案件进行低额度的赔偿,对审判实践造成了很大的不公;司法公信力遭到严重质疑。因此要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必须在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中统一赔偿标准。 二、科学不适用举证责任倒置 任何一部法律的制定或者一个法律制度的确立都需要经过多方考证,在确立有关医事法律制度时,医学科学的特殊性也必须是首要的一个考证因素。医学科学的特殊性要求,分配举证责任时不应过度加重医疗机构的责任,而应由就诊者与医疗机构合理分担。虽然现代医学已获得迅速发展,但是由于疾病的复杂性、人类认识能力的有限性以及医学科学自身的局限性,医学仍然面临很多未知的领域。很多临床症状与特定疾病之间的因果关系、特定治疗方法与特定疾病之间的因果关系都尚无定论,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疾病不断增加,传统性疾病的菌群和病毒也逐渐产生耐药性或变异,很多疾病的临床症状也越来越多样化、非典型化,加之各种医学检查设备的误差、患者配合的程度等等,这些都使得医学活动的风险性增加。 三、统一鉴定标准 就我国目前的医疗纠纷医学鉴定来说,相关医疗法律、法规中并未给予统一的规定,存在着医学会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和社会司法鉴定机构进行的司法鉴定的二元化现象。因此,必须从实体法上统一医疗纠纷的医学鉴定。同时,法律上也没有规定不同级别、不同部门的鉴定机构出具的鉴定结论的效力高低问题,这样使得医疗纠纷重复鉴定、多头鉴定等现象时有发生,加大了医疗纠纷案件审理的困难局面。 由于体制原因,医学会在资金、人员等方面与卫生行政部门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难免造成其对医疗机构存在着一定的行业保护现象,这样使得医学会在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中的独立性、中立性是难以保证的。应当改变现有不合理体制,促使医学会从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中独立出来。《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仅仅规定了医学会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中鉴定人的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并没有提及医学会的责任。需要将医学会纳入司法行政机关统一管理,使其依照《司法鉴定机构登记管理办法》取得司法鉴定机构资格,对于医学会作为司法鉴定机构的法律责任明确予以规定。 目前实行的医疗事故鉴定集体负责制存在很多弊端,为保证医疗纠纷鉴定的权威性和公正性,应当抛弃集体鉴定制,实行鉴定人负责制。参加鉴定的专家应当就鉴定的医学专门性问题进行积极充分的讨论,限于医学的复杂性和个人实践经验不同不能取得一致意见时,鉴定人的不同意见应当在鉴定书中注明。持不同意见的鉴定人应当在鉴定结论书上签名。 由于《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没有规定鉴定专家的出庭作证义务和鉴定实行集体负责制,所以以往我国的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几乎都不出庭作证。为确保鉴定结论的客观、公正和正确性,笔者认为在医疗纠纷案件中,司法鉴定人原则上应当出庭作证。但鉴于目前我国尚未建立一套证人出庭的保障制度,所以要求鉴定专家一律出庭作证有时恐怕会对其人身安全造成威胁。最高人民法院《证据规定》第59条的规定,在鉴定专家出庭作证确有可能对其人身安全造成威胁的情况下,法官可将当事人对鉴定结论的异议和法官需要了解的问题形成书面意见送交医学会,由医学会组织通知鉴定专家对问题作出书面解释和答复。 四、推行专家辅助人制度 在医疗纠纷诉讼中,医方和患方往往对损害事实和医疗过错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各执一词,法官往往由于缺乏医学知识储备,对事实不能加以判断,这时就需要借助相关医学专家从医学专业技术角度来判断医疗纠纷中存在的损害事实情况及医疗行为和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发表明确的专家意见以便帮助案件的事实认定和审理,有助于最大限度地使案件事实认定接近客观事实,寻求司法公正。为了弥补我国现行医疗纠纷鉴定体制的缺陷,规范专家意见活动,实务界和学界不断呼吁引进专家辅助人制度。 医疗纠纷处理机构设立的目的在于根据专家进行的审查结果,对当事人在诉讼中提出的相关事实情况及诉讼判决结果进行预测,专家们对医疗纠纷的基本事实向当事人进行说明、分析医疗纠纷诉讼的价值从而防止当事人滥用诉权造成不应有的资源浪费,减轻社会因处理医疗事故所需要的一些不必要的费用付出。法院对专家们收集的材料若认为有价值就可以直接加以适用,从而节省诉讼时间与诉讼费用。
口腔医学教学模式探究:口腔医学的创新教学模式研究 1实验设计 1.1教学内容的整合 对“牙齿深龋治疗”所涉及的基础学科及临床学科相关内容进行整合,合并为一个新的教学模块,实现基础与临床、诊断与治疗、理论与技能的多重结合。教学团队中相关学科教师共同参与教案设计。教案以临床病例的形式进行整合,循序渐进地将下颌第一磨牙深龋病例所涉及的不同学科知识逐一展开。教学内容涵盖了口腔基础医学部分和口腔临床医学部分,基础部分着重复习口腔解剖生理学、口腔组织病理学和口腔材料学中的相关内容;临床部分则包括口腔内科学中窝洞充填及口腔修复学中嵌体修复的理论讲授与技能训练。 1.2教学时序的安排 该教学模块共15学时,依据临床疾病的诊疗程序与教学便利整合为3个单元,每个单元5学时(为整个半天),间隔约周,以便学生课前预习与课后消化。第一教学单元的教学内容以口腔内科学为主,涉及下颌第一磨牙的牙体解剖特点,深龋的临床表现、鉴别诊断及病理机制,深龋的充填治疗原则与方法,充填所用材料。教师讲授及操作示教约2学时,学生进行龋病的充填治疗实验操作3学时。第二教学单元的教学内容以口腔修复学为主,涉及嵌体的适应证、修复原则和制备方法,嵌体材料的选择。教师讲授及操作示教约2学时,其余3学时为学生嵌体洞型预备与蜡型制作的实验操作。第三教学单元的教学内容为深龋治疗方法的比较与选择,充填治疗及嵌体修复的临床并发证等。采用小组辩论模式,教师做引导,学生分为两个小组,分别对充填治疗和嵌体修复的优缺点进行比较,讨论不预设答案,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与评价。目的是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科学分析和小组讨论,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临床思维方法。 1.3教学方法的组合 教学设计中涉及多种教学方法,如课前自学,理论授课,实验操作,小组讨论,网络教学等,可在不同阶段单独或组合应用。自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但需要教师提供指导。课前一周将该教学模块的大纲提要发给学生,明确教学重点及目标,并提供参考书目、教学幻灯片、相关文献等辅助资料,要求学生就相关内容进行自学,使其建立“深龋治疗”的初步知识框架。自学过程依托了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的口腔修复学和口腔内科学精品课程教学网站这一教学平台,提高了自学效率。传统的教师课堂讲授可系统而快捷地传授理论知识,学生实验操作能掌握基本技能,二者仍是本教学模块中主要的教学方法,不可或缺。在前两个教学单元中,教师先用患龋的离体牙进行理论讲解,再利用仿真头模的情景化教学,进行充填治疗和嵌体修复的实验操作,既节约了教学时数,又强化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团队协作学习是第三教学单元最主要的教学方法。小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5名学生一组,合作分工,检索文献,分析综合,最后形成小组结论;辩论则是对立双方通过搜集的论据,以辩证的思维来论证己方的合理性与他方的缺陷,以此不断加深理解,并最终形成科学的临床思维习惯。 1.4考核手段 教学考核是评价教学成效的重要手段,主要考查学生对各项技能及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考核在整个教学模块教学结束后进行,包括理论考核、实践技能考核和问卷调查。理论考核主要通过试卷考查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临床技能考核则是针对实验操作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问卷调查则就该课程模式与传统课程模式的优劣对比进行调查。 2结果 实验组理论考核平均成绩为97分,临床技能考核(充填治疗和嵌体修复)平均成绩为87分;对照组理论考核平均成绩为88分,临床技能考核平均成绩为86分。经统计学分析,两组理论考核成绩差异有显著性,而临床技能考核成绩差异无显著性。问卷调查显示,85%的实验组学生喜欢模块化课程模式,认为该模式更能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学习目的性比较明确,教学形式比较活泼,理论与实践联系较为紧密。而大多数学生认为该教学模式的缺点是花费时间太多,干扰了技能操作训练的专注性,由于缺乏临床经历,所以无法进行深入的专业讨论。 3讨论 模块化口腔医学教学模式在遵循口腔医学基本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基于问题的课程模式的优势———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3],收到良好的教学成效,具有以下特点。 3.1符合口腔医学教学规律 该教学模式以具体问题为切入点,通过一个问题的解决步骤———探求原因、发现机制、确定解决方案及临床操作等,使知识点逐步展开,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其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探索知识。通过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将原先独立而割裂的不同学科知识点组合到一起,强化了学科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对该专题建立了系统而直观的认识,既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也符合临床诊疗思维的养成规律。但该教学模式局限于临床问题,缺乏学科的整体框架。 3.2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学生的综合素养不仅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包括创新能力,如知识更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而后者正是现代医学人才培养的重点。该教学模式通过引导、激励和鞭策等手段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在课程开始前,提供相应的教学提纲和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独立完成文献的收集整理、资料的综合归纳,以此培养学生自我更新能力;通过具体问题的提出、小组内合作与小组间辩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团队意识;通过考核施加一定的学习压力,强化学生学习的责任感。但是,该模式耗时较多,学生在对该学科尚无基本认识的前提下,对于专题的重点以及文献结论的可靠性等不易把握,因此教师在前期的教学设计及准备工作中应进一步细化自学提纲和进行专业指导。 3.3创新教学模块设计 课程模块的设计是整个教学改革的核心,对于有代表性的临床问题的选择,不同学科知识点的整合,教学模块实施的细则等,均需要学院在学期开始前进行详细而周密的规划。一般而言,对于临床常见病、重点个论,特别是合并有实验操作的具体章节,只要有显著的学科交叉特点,就符合模块化教学设计的要求。例如本研究选取了深龋充填治疗和嵌体修复,既有相对独立的知识要点和技能要求,又有较强关联性的内容。创新之处就在于充分融合了基础与临床,涵盖了理论与技能。 3.4促进教学团队的建设 该模式涉及基础与临床多个学科的教学,因此需要组建由不同学科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以核心课程教师为主,进行定期的教学会议和集体备课,针对不同教学模块进行不同的教案设计,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调整反馈。参与教学的教师必须是复合型人才,不仅要通晓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学、教育学和管理学知识,能够及时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教学后的评估发现,教师的前期工作量远远大于传统教学法,包括案例选择、课程内容设计、相关学科知识的储备,在教学实施中也需要花费更多精力用于对学生的过程性考核、讨论的及时引导、结果的针对性评价。对于教师来说,既要有过硬的教学能力,也要有强烈的责任心。所以,如何通过合理的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建设一支过硬的教学团队是后期教学改革需要考虑的问题。 该课程模式的优点在于符合人类认知规律,以问题为起点,引导学生自主寻找答案,促进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升。我们希望通过循序渐进的改革,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节约教学资源,培养高素质口腔医学人才的目的。 作者:胡建 章非敏 李谨 孙亚洲 顾卫平 马骏驰 单位: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 口腔医学教学模式探究:口腔医学教育中网络教学的意义 1网络教学资源建设 1.1口腔医学网络课程建设 口腔医学网络课程建设主要是将各种教学资源放在网络上供学生学习,教学资源主要有教师授课录像、课程标准、电子课件、电子教案、实习指导书、电子案历、各教学单元的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等。学生通过网络联入到课程中心,选择课程进行学习,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网上交流讨论。可以进行网上考试,自动出卷,自动评分。教师利用BBS论坛、QQ等进行作业布置与批改,回答学生问题,使教学的实施、教学效果的测试与评价都通过网络进行。 1.2口腔I薹学网络实验室建设 口腔医学网络实验室主要配备口腔仿真模拟系统、多媒体演示交流系统、局域网络监控系统。口腔仿真模拟系统是一套能够模拟真实临床,辅助进入临床前操作教学的口腔专业教学工具,其仿真设计缩小了实验室和临床之间的差距。口腔仿真模拟系统中综合治疗机完全根据临床实际配置,其中快慢手机、光源、喷水冷却、吸唾系统、面板控制、椅位调节等也完全模拟临床,模型牙齿的材质与天然牙齿具有近似的硬度和密度,能给予学员操作时最大程度的逼真感;面罩装置模拟了人体口腔周围软组织环境,有助于学生掌握支点选择、口镜的使用要点。 多媒体演示交流系统主要由教学电脑、控制面板、口腔内窥镜等组成,教师通过教学电脑播放多媒体课件,通过口腔内窥镜抓拍口腔制备的牙体、洞型等近距离的图像,学生仿真头模旁配备的计算机,可接受教师教学电脑传送来的图像、信息,教师还能够直接监控学生的电脑屏幕。控制面板主要控制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如图像发送、呼叫等,通过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呼叫按钮,实现教师与学生间的教学交流。局域网络监控系统,通过教室上方安置的摄像头,教师可观察实验室每个学生的操作情况,学生的整个操作过程都能作为视频资料保存下来以供回顾,最后可以进行实践操作评价。 2网络教学在口腔医学教育中的应用 2.1网络教学使口腔l薹学理论锞教学生动化 网络教学利用多媒体及网络技术,使口腔理论课教学成为集声音、图像、文字为一体的教学In,将学生难以想象和理解的抽象内容及复杂的变化过程,通过局部放大、动态模拟等方式,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将抽象变为具体,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形象,有利于学生的理解记忆。口腔医学是重实践操作和形象化的学科,以往教师单纯以传统的教学手段即板书、挂图、幻灯片等授课,学生由于理解力的限制,大部分感觉抽象难懂。网络教学环境中学生通过口腔多媒体课件,能够观察大量的临床病例照片、录像、动画,弥补了目前临床见习课时少、罕见病例难以见到的不足,帮助学生将临床与所学的理论知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理论教学与临床实际紧密结合,为以后进入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2网络教学使口腔医学实验课教学真实化 学生通过进入临床前课程的学习,熟练掌握了口腔医疗中的基础理论知识后,需要进一步强化训练类似临床实际的治疗工作。传统的实验课一般采用教师示范操作、学生观看的示教模式,但由于口腔操作范围小,学生视线受到手及头的阻挡,观看视野有限,难以全面掌握实验操作的要点和难点。在网络教学条件下,口腔医学专业实训可借助仿真模拟系统配备的口腔内窥镜与局域网络监控系统,将教师操作过程进行直播,使每位学生都能清楚地看见教师在仿头模上的操作。如在牙体牙髓课程教学中通过内置摄像头将牙体根管预备的正确操作步骤传给学生观看。在口腔修复学课程教学中利用肩台制备评估系统掌握肩台预备操作要点。网络教学环境下还可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CAD软件,将牙体洞型制备等口腔操作过程通过三维重建、动画播放给学生观看。 2.3网络教学使教学资源利用充分化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医学院校普遍扩招,但投入的教育经费又严重不足,有限的教学资源如何发挥最大的作用是每一位口腔医学教育工作者应思考的问题。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实现资源共享,为口腔医学专业教学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例如:下颌阻生牙的拔除手术是口腔医学生实训的一个重点,但30多名学生围在一个狭小的门诊病房中,既不符合口腔外科无菌的原则,也不能让学生看清楚,而网络教学可以通过录像在互联网上反复播放手术的现况,给同学们展现最直接的手术场景,不仅可以清楚地看到操作的每一个步骤,而且解决了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提高了教学效率。另外,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教学资源无校界和国界,从网上可以部分获取其他高等院校的教学资源,使教学资源利用充分化闭。网络教学没有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使教学更开放。只要有网络,学生就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对任何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学习,使有限的教学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 2.4网络教学使教学方式互动化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很少,学生对一些没有搞懂的疑难点,很少有机会向教师请教,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很少,而网络教学可以实现真正不见面的互动教学,学生在学完一个教学内容后,对一些没有搞懂的知识,可以通过BBS论坛、QQ即时和教师联系,增加了师生的教学交流,从而更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口腔医学实践教学中,通过实验室教学网络,在口腔仿真模拟系统的装置旁配备一台接人了因特网的电脑,教师的示范操作可以传送到所有学生的工作台上去;学生随时都可以通过呼叫按钮提出问题,教师通过与学生之间的呼叫按钮,实现教师与学生间一对一和一对多的交流,当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需要帮助时,可以通过按“帮助”键和教师联系;教师通过摄像头对学生操作情况进行监控,及时纠正学生不当的操作,这样的网络教学模式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13]。 3网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网络信息技术为现代医学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师生可以进行更广泛的交流,教育变得更加民主开放。网络教学是现代医学教育的必然发展趋势,它必将在未来的医学教育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然,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在医学教育中只是一种教学手段,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但不能取代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i41。相反,网络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扮演教学组织者和指导者角色,其重要作用无法替代。在使用网络教学中主要存在下面问题及不足。 3.1教师教学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高质量高标准的网络实验室教学需要教师对实验室网络设备的熟练操作,现代化的设备和软件需要对教师进行整体培训。因此,网络教学要求教师主动积极地接受新观念,学习现代化的信息教育技术,依据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的特点,研究、开发新技术,探讨新的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进行适合学生的教学设计,应用合理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3.2人文素养教育有待进一步强化 网络教学虽然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也很好,但它的一些特点与优势也注定了它的不足,特别是在人文教育和性情陶冶方面有着先天的缺陷i51,学生和教师没有面对面的交流,教师的人格魅力无法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学生更多的是知识的获得者,而得不到人格的全面发展,因此在进行网络教学时必须结合传统的教学方式,如面授答疑、临床见习、案例讨论、标准化病人的引入、心理辅导等进行教学。 3.3教育经费投入有待进一步增加 稳定的网络运行是整个网络实验室教学顺利进行的坚实保证,网络硬件建设应作为口腔网络实验室重点投资对象。建设一个高标准的口腔网络实验室需要很大一笔投入;目前国内使用的口腔仿真模拟系统配套耗材、模型等依赖进口,而且许多模型属于一次性使用,教学成本较高,在发达国家口腔医学教育被普遍认同为精英教育,模拟实验教学多数需要学生额外付费,国内口腔医学教育显然不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在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如何搞好网络化的教学是每个口腔医学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口腔医学教学模式探究:任务驱动教学在口腔医学技术的应用 [摘要]口腔医学技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学科。在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动手能力与适应能力的培养,使其成为高素质、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任务驱动教学法作为构建“教、学、做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可明确课程目标,充实教学内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分析任务驱动教学法基本理论及优势的基础上,阐述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现状,进而探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口腔医学技术;任务驱动教学;应用 在现代口腔医学不断进步的形势下,人们对牙齿美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口腔医学技术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义齿加工企业越来越多,致使口腔技师人才紧缺。在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传统教学中,理论知识讲解较多,动手操作较少,导致学生毕业上岗后无法满足实际要求。所以,必须对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进行改革,有效调整教学方法,使其满足社会发展需求。而任务驱动教学法不仅符合国家教育要求,也可为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提供突破口,提高教学质量与成效。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理论及优势 (一)基本理论 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以任务组织教学,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以参与、互动、体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认知能力,利用现有知识在实践中不断感知与认识,让学生主动思考与解决问题,给学生留有足够的发挥与创造空间,以此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与此同时,以任务为中心,通过分解与实践教学任务,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与动手操作能力,是一种值得全面借鉴与推广的教学方法。 (二)优势 在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中,强调以扎实的理论为基础,培养学生较强的操作能力,以此为义齿加工企业提供优秀的口腔修复技师。在实际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优势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更加侧重实际操作,如果在实际教学中让教师进行讲解,学生被动听讲,必然导致学生无法跟上教师思路,或因想象不出实际操作情况而产生厌烦心理。而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可有效解决这一不足,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比如,在全口义齿工艺技术排牙方法的讲解中,教师可设定本节课任务,这样在学生学完有关理论知识与查阅有关资料后就不再单纯地被动学习,而会产生完成任务的紧迫感,进而在教师的指导与激励下完成本节课任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主动性。2.有助于完成教学目标在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时候,教师应在每节课前设计教学任务,明确教学目标,一切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均围绕此目标展开,这样,教师教学思路会非常清晰,学生学习目的也比较明确。比如,在可摘局部义齿修复工艺技术卡环弯制的讲解中,教师设计教学目标为掌握常用卡环的弯制、铸造工艺技术,那么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均围绕这一目标展开,突出了教学重点与难点,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3.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中任务的设定,可加强知识整合,以此完成设定的任务。同时,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遵循“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原则,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增强学生学习能力,从而让学生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 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现状 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是一门操作性与实践性强的学科,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目标。现阶段,在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专业课程设置和实际需求不相符的情况 。所以,一定要改进原有的教学方法,重视实践教学,增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从教学内容角度来看,应突出针对性与实用性,以“够用、必需”为度。而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根据工作任务开展的教学活动,非常适合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中的具体应用 (一)确定教学任务 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其核心主旨就是师生共同完成一项具有现实意义的任务。在设计任务的时候,教师应对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充分考虑,并以教学大纲为指导,在各项任务中融入大纲知识点。同时,必须保证任务具有一定的灵活性、综合性及可操作性。通过任务达成,让学生初步了解专业主要内容及基本技能。此外,还要保证任务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与实用性,为学生提供创造、创新的机会,以实际工作岗位需求为准,实现教学和工作岗位的零距离衔接。 (二)教学实施过程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过程就是探究式学习过程,学生一直处在积极学习状态,每位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理解任务,进而利用现有知识与经验进行解决。与此同时,在自主学习基础上,以小组形式完成教学任务,以此增强学生的成就感与满足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与探索欲望,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进取、独立精神。在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任务驱动教学中,应先在技师协助下明确教学任务模块,并将其和教学任务、生产实习相结合。在执行任务时,学生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同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分组完成任务,明确自身角色,并站在角色立场考虑问题,体验工作艰辛,以此挖掘个人潜能与创造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担任指导者、监督者的角色,即将与此项任务有关的理论知识依次展现在学生眼前,加深学生对这些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除此之外,在课后,教师可收集临床病例模型,让学生进行实训操作,制作修复体,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实现教学和工作岗位的零距离衔接。 (三)教学成果考核 在传统教学中,考核方式主要为一次性期末考试,未重视对学生平时课堂学习情况及实践技能学习的考核,导致多数学生只是考前突击复习,根本没有掌握相应的知识与技能。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此种考核方式较为片面,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学改革的需求。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考核主要是以学生完成教学任务情况及成果为依据,以此对学生自主学习与团队合作能力进行评价。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互评,发现自身不足,吸取他人优势,进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在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中,考核成绩主要由学生平时成绩、理论考核成绩、技能考核成绩组成,从而全面评价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掌握程度。 四、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保证及注意事项 (一)实施保证 要想保证任务驱动教学法有序实施,就要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增强教师“双师”素质。因为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起步较晚,大部分教师均毕业于口腔医学专业,而不是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其具有相应的理论知识与教学能力,但操作经验与技能不足,而临床技师尽管具有操作经验与技能,但教学能力有限。所以,应加大教师培训力度,达成校企人员双向互动,进而实现教师具有“双师”素质。 (二)注意事项 在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时候,应对以下几点内容予以注意:(1)注意课前教学设计。在实际教学之前,教师应对课堂教学任务框架予以设计,对每个环节的实施效果了然于胸,进而确保教学活动得以顺利、有序进行。(2)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尽管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培养的是口腔修复技师,更侧重实践操作,但理论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不可盲目进行实践操作,必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而将学生培养成理论知识扎实、实践技能过硬的口腔修复技师。(3)合理设置教学任务。在设置教学任务的时候,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现有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充分了解,以此设置符合学生学习水平的教学任务,而不要将教学任务设置得太过容易或者难度过大,应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4)灵活运用。在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中,尽管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效果良好,但依然存在一些不足,如,可能对部分理论知识理解不透彻、掌握不全,为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其他教学方法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综上所述,在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时,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与启发作用,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实现教学与工作岗位的零距离衔接。同时,在实际教学中,必须重视教师培训,使其达到教学要求,进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与成效。 作者:胡洁 唐岳鹏 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 口腔医学教学模式探究:口腔医学专业口腔修复学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口腔修复学是口腔医学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要求口腔医学专科生重点掌握;作为口腔医学中一门具有高度实践性的学科,其临床实践技能也是口腔医学人才培养的重点。因此,口腔修复学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口腔医学专业毕业生的质量。结合长沙卫生职业学院口腔医学专业的资源设施和学生学情,从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对《口腔修复学》进行课程改革,以期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培养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口腔医学;口腔修复学;教学改革;改革初探 一、课程的定位 《口腔修复学》是高职院校口腔医学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口腔医学专业学生学习各专科口腔课程和从事临床口腔修复工作的基础,并且还是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口腔修复学》是以培养学生运用口腔修复理论知识和基本修复操作技能来诊断和治疗口腔颌面部各种缺损和畸形为目的的一门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该课程是以基础医学、口腔基础医学、循证医学、口腔临床医学、材料学、工艺学、工程技术学以及美学等为基础的专门学科,要求学生牢固地掌握有关基础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并具有一定的临床和修复体制作技能,才能对各类畸形和缺损做出诊断,合理的设计并精确的制作各种修复体,为患者提供良好的修复治疗。是口腔医学生将来进入临床行医的必要知识结构和技能。本课程在培养目标上主要体现为:一是素质目标方面主要培养学生培养学生具备认真、科学、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具有高尚职业道德,尊重患者、关爱生命,同时具有较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及人际沟通能力。学会建立良好的医患沟通和互相合作关系,取得患者的理解和信任;二是知识目标方面主要要求学生掌握固定义齿、可摘局部义齿、种植义齿和全口活动义齿修复的适应证、临床注意事项以及具体修复方法,熟悉各类修复体制作的技术工艺流程,了解颌面部缺损、牙周疾病、咬合病与颞下颌关节疾病的相关修复治疗选择;三是能力目标方面主要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学会分析病因,进行正确的诊断与治疗;同时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存在的问题 调查显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不牢;实验动手操作能力不强:一是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不牢。口腔修复学主要学习牙体缺损的修复、牙列缺损的固定修复和可摘修复,要求掌握各种修复体的适应证、临床注意事项、牙体预备方法和修复体制作方法等,学生在刚开始学习时基本能形成清晰思路,但是随着所学的修复体种类越来越多,虽然采用了对比学习法,但学生普遍存在思维混乱、方案选择不当的现象,折射了学生基本理论掌握不牢的现状;[2]二是,动手操作能力不强。目前的口腔修复学实训主要是临床操作性实训,学生没有认真思考,只是单纯地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操作,没有形成整体的思路,在有差异的项目中不能积极地动脑,对各种修复体制备方法缺乏主动对比差异,导致学生在临床上不能有效地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应用。[3]因此,为加大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实际掌握程度,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口腔修复学这门课程真正发挥实用,现就口腔修复学课程改革作一探讨。[4] 三、改革的措施 综合考虑长沙卫生职业学院的学生学情、师资力量、实训条件及《口腔修复学》课程的特点:一是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相结合。口腔修复学是与临床结合紧密且实践性很强的临床学科。要求学生既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具备分析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人们将案例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相结合应用于口腔修复学的理论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有研究发现,案例教学法结合传统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进行对照试验的结果显示为:案例教学法结合传统教学法通过提高课堂教学吸引力,达到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效果。更提高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能够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与灵活应用能力,也有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提高等,取得了很好的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成效,学生普遍表示更喜欢这种教学方法。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提供的临床病例很关键,是否具有典型性、针对性、科学性,是否包含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通过多种途径搜集病例。针对病例提出问题,教师要反复推敲,仔细斟酌,问题的设置着重于问题的综合分析、知识的融会贯通、理论联系实际问题的方法和具体实施步骤。设计问题的排列要有一定的次序,合乎逻辑,形成一个有序递进的导向过程。例如牙体缺损的修复治疗方案的选择这一知识点,可以通过各种原因造成的缺损、不同缺损牙位、不同缺损范围和患者对修复体要求和修复后效果的多样性等的病例和相关问题的呈现,可以使学生依次学习到嵌体、部分冠、贴面、全冠以及桩核冠等各种修复方法;二是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强化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全盘否定,而是调整多种教学方法的平衡点、侧重点。由知识“灌输”式教学向师生共同探究式教学转变。在教学中实现师生进行交流、对话、沟通来提高教学效果。由教师授业解惑教学向合作式教学转变。与学生合作学习、共同进步。由单一的课堂讲授向多样化教学方式转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由传统的闭卷考试向多种考核方式转变,既要考查知识,又要考核能力;三是通过实训课程加强对学生的临床基本操作手法的训练。开展以仿真头模操作为主的实训,通过在仿真头模上反复练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尽快对各种医疗器械的性能认识熟悉,掌握各器械设备的正确的使用方法,在教师规范化示教及指导下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在实践中加强动手能力的训练,克服学生畏难怕错不敢动手操作的心理;四是实行过程考评与期末考评结合的考评方法,实现临床应用能力的提升。过程考评主要包括考核学生在平时实训操作中体现的的职业素养、职业规范、实训课完成预备体的质量以及实验报告的书写完成情况,综合各项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期末考评主要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的情况。采用闭卷考试,考察学生对重要概念、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检验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实施效果 通过对口腔修复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探索改革,学生由以前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为今后在临床进行口腔修复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人们还将为培养社会需要的高规格口腔医生进一步深化口腔修复学教学改革。 作者:黄珊 口腔医学教学模式探究:口腔医学早接触临床教学模式与实践 摘要:通过早接触临床让口腔医学专业学生尽早体会口腔医生角色,了解今后要从事职业的具体内容,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本文重点探讨口腔医学专业学生早接触临床的目的、意义及具体措施,期望通过改革临床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识与认可度,增强临床教学效果。 关键词:口腔医学专业;学生;早接触临床 口腔医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很高。目前,口腔医学专业专科生大多在社区、乡镇卫生院、口腔诊所就业,不但要求学生临床操作能力强,而且要具备良好的医患沟通技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口腔疾病患者。口腔医学专业专科学制短,一般采取“2+1”人才培养模式,即两年在校学习、一年医院临床实习。在校学习期间学生主要学习口腔医学专业基础理论,接触临床的机会非常少,学生普遍反映对将来要从事的口腔医生这个职业认识模糊,学习兴趣不大。另外,部分教师重视基础理论教学,对临床案例介绍很少,很多学生感觉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枯燥,缺乏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理解课程内容存在困难。为解决当前教学模式与学生客观需求之间的矛盾,近年来,国内外教育界提出了早接触临床的教学方式[1,2]。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多个国家在医学生大一、大二学习期间就采用不同形式的早接触临床教学模式。早接触临床是国际上高等医学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研究课题,大多数学者认为其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可度和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学习效率明显提高,更加有效地将医学基础理论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3,4]。近年来,我院针对口腔医学专业学生实施早接触临床教学模式,获得了一些经验和体会,现总结如下。 1早接触临床教学模式的目的和意义 1.1加强专业认识,激发学习兴趣 在目前“2+1”人才培养模式下,口腔医学专业学生第一年主要接受通识教育,学习英语、计算机、“两课”、少量临床医学基础课程(如人体结构学、人体形态学),基本不接触口腔专业知识,很多学生对将要从事的职业没有概念,对当初报考口腔医学专业感到茫然,甚至产生悔意,具体表现为学习目的不明确、专业认可度不高、缺乏学习主动性等。对于一个没有真实接触过的临床病例,学生很难通过枯燥而深奥的书本知识进行正确理解,口腔疾病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案非常抽象,教师的反复灌输有时会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早期接触临床可以使他们在真实的口腔医疗环境中体会到角色的转变,进而产生职业神圣感、荣誉感,通过接触临床病例,学生体会到所学书本知识与临床实际之间的相关性,从而产生学习兴趣,认识到只有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适应课堂,才能有效掌握专业知识。如让学生早接触临床拔牙过程,体会患者对拔牙的恐惧、医生的熟练操作,会迅速让学生对将来要学习的牙槽外科产生兴趣;还可以生活中常见的急性牙疼为例,适时介绍急性牙髓炎的基本特点,如夜间疼、自发疼;通过早接触牙齿根管治疗,让学生对以后的牙体牙髓课程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2强化医患沟通技能,树立医者仁心理念 在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形势下,早接触临床有助于培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职业爱心以及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带教教师应借助早接触临床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和患者交朋友,培养其医患沟通能力,如让学生询问患者的患病经过,学会采集病史,患者对疾病的咨询反过来又会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课本知识,从而作出正确的解答。早接触临床会促进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职业道德、综合素质培养。早接触临床是学生进入临床实习的过渡阶段,以前实习中,我们发现学生初次面对患者时非常紧张,不知所措,患者也会对其产生不信任感,拒绝实习生的治疗,学生失去了动手操作的机会,下一次接诊患者时就会更加不自信,从而导致恶性循坏。早接触临床有助于学生消除胆怯、恐惧心理,尽快适应角色转变,从容自信地面对患者。 2早接触临床教学模式的具体措施 2.1“项目导向式”早接触临床 在安排早接触临床时,由于学生仅学过基础课程,对口腔疾病的了解很多来自电视、网络及周围朋友或自己的患病经历,如龋齿、牙疼、牙龈出血等。因此,我们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项目,如拔牙、根管治疗、牙外伤处理,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学生组成不同的兴趣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由一名专业教师带领,不同时间点安排不同的口腔治疗项目让学生接触临床,要求学生带着任务去见习。如见习拔牙项目时,教师要求学生必须查阅相关资料,思考以下问题:接诊时如何和患者沟通?为什么要拔除患牙?能不能不拔?是牙疼患者要求拔除还是其他原因?拔牙要准备哪些器械?术后要注意哪些事项?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接触临床,就会避免盲目见习,效果也会好很多。早接触临床过程中,始终以“项目导向式”安排学生见习,既可以集中安排,也鼓励学生在周末或寒暑假以社会实践的方式接触临床。 2.2“学生传帮式”早接触临床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选拔部分优秀的高年级实习生作为教员,学生之间开展传帮带教学。学生之间共同语言较多,沟通较容易,高年级学生的实习经验和体会对低年级学生有很好的帮助,能够避免或减少后者犯同样的错误。如上颌第一前磨牙在拔牙过程中非常容易断根,初学者不易掌握要点和技巧。高年级学生会把他们拔牙过程中的体会讲给低年级学生听,低年级学生在以后实习时就会更加注意;同时高年级学生自信而熟练地接诊患者会对低年级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也会激发其学习兴趣。另外,学生教员带教更能活跃教学气氛,学生少了在教师面前的紧张感。“学生传帮式”早接触临床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实现在快乐中学习。 2.3“教师示范式”早接触临床 早接触临床质量的好坏将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职业生涯规划起到很大的影响。带教教师的作用非常重要,因为带教教师与患者的交流、沟通方式、手术操作习惯等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学生会不自觉地模仿。早接触临床的带教教师既是教师又是医师,某种程度上还是导师,因此,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带教教师必须为人师表,才能给学生树立良好的示范作用。相反,一个不称职的带教教师将会给学生留下非常不好的印象,直接影响后者专业认可度以及职业热情,对其今后的从医之路也会起到负面作用。在安排学生早接触临床时,我们一般选择技术过硬、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作为带教教师,通过言传身教积极引导学生,对学生进行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职业道德教育。早接触临床中,教师要学会引导而不是替代,帮助学生将前期所学基础课程融入具体临床医疗实践中,适时提问,而不急于解答,让学生学会思考,激发学习兴趣。如见习拔牙过程时,教师提问:拔牙后患者经常问什么时间修复患牙,如果你是医生该怎么回答?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主动学习拔牙创口的愈合过程等相关知识。 2.4“医患沟通式”早接触临床 在当今社会各种原因综合作用下,部分患者拒绝示范治疗,甚至会拒绝实习生治疗,新形势下的医疗环境和医患关系,使学生临床学习的机会大大减少。国家卫计委为规范医学教育临床实践活动管理,保护医学生的合法实习权和患者的知情权,保证医学教育教学质量,制定了《医学教育临床实践管理暂行规定》,规定实习医师必须先声明自己的实习医师身份,取得患者同意,才能对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5]。医患沟通是一门重要的技能,医学生必须重视并掌握,当前大多数医学生对医患沟通技能、医患关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患者的病情,忽视了患者心理与情感的需求[6]。在早接触临床过程中,如果学生不尊重患者、医患关系处理不当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应在教学安排方面自学生入学时就开设医患沟通艺术等课程,加强教育;带教教师尽量选择能配合的患者作为学习对象,事前向患者说明,取得患者同意,避免产生医患矛盾。如果患者不希望太多学生围观,带教教师可减少参与的学生数量,尽量避免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等负面影响。此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主动和患者交流沟通,初步培养其医疗实践中的人际沟通与交流能力。 3结论 在口腔医学专业学生中开展早接触临床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更早接触真实的口腔医疗环境,对今后要从事的职业有明确认识,提高专业认可度,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早接触临床教学安排中,可以采取上述4种措施。另外,要特别重视医患沟通技能培养,加强学生对医患矛盾现状的认识,让学生获得更多与患者交流的机会,提高自信心,为后期专业课程学习及临床实习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何伟 单位: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
造林整地与植树造林技术探析:关于植树造林整地与播种的技术探讨 【摘 要】造林地的整理是在造林前改善环境条件的一道主要工序。通过整地可以改善造林的立地条件、清除灌木、杂草和采伐剩余物。在造林前后的一段时间里,增加直接投射到地面的透光度;还可以改变小地形,使透光度增加或减少。整地清除了地表植被,增加透光度,因而在白天地表层的温度要比有植被覆盖时上升得快,整地后改变了土壤物理性,使土壤温度状况发生变化。因而,能提高造林成活率及使幼林的生长情况显著改善。整地还能保持水土、减免土壤侵蚀,同时也有利于造林施工,提高造林质量。 【关键词】植树造林;整地;播种;技术 0.引言 我国森林资源总的变化趋势是:森林面积逐年增加,每年以200万hm2速度递增,林木生长量开始大于消耗量,森林资源的发展在数量上开始走出“低谷”,扭转了长期以来森林资源下降的局面,实现了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的“双增长”。森林资源是决定林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加入WTO后冲击的重点虽然是林产工业,但竞争的焦点却在于林业产品,而林产品的关键原料在于森林资源。 1.造林方法 1.1播种造林法 又称直播造林,是将林木种子直接播种在造林地进行造林的方法。这种方法省去了育苗工序,而且.施工容易,便于在大面积造林地上进行造林。但是这种方法造林对造林立地条件要求较严格,造林后的幼林抚育管理措施要求也较高。播种造林的适用条件:适合于种粒大、发芽容易、种源充足的树种,如橡栎类、核桃、油茶、油桐和山杏等大粒种子。其要求造林地土壤水分充足,各种灾害性因素较轻,对于边远且人烟稀少地区的造林更为适宜。 播种造林的方法有:块状播种、穴播、条播和撒播等。播种前的种子处理包括消毒、浸种和催芽等措施,对保证春播,早出芽,增强幼苗抗旱能力,减少鸟兽等危害极为重要。 1.2植苗造林法 又称栽植造林、植树造林,是用根系完整的苗木作为造林材料进行造林的方法。其特点是对不良环境条件的抵抗力较强,生长稳定,因此,对造林地立地条件的要求相对地说不那么严格。但是,在造林时苗木根系有可能受损伤或挤压变形和失水,栽植技术要求高,必须先育苗,却也节省种子。总之,植苗造林法受树种和造林地立地条件的限制较少,是应用最广泛的造林方法。 植苗造林应用的苗木,主要是播种苗(又称原生苗)、营养繁殖苗和移植苗。有时在采伐迹地上进行人工更新时,可以利用野生苗。近年来,有些地区发展营养器苗造林,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植苗造林后,苗木能否成活,关键是苗木本身能否维持水分平衡,所以在造林过程中,从苗圃起苗、选苗、分级、包装到运输、假植、造林前修剪,直至定植全过程都要保护苗木不致失水过多。最好是随起苗随栽植,尽量缩短时间,各环节要保持苗根湿润。 1.3分殖造林法 是利用树木的营养器官(干、枝、根等)及地下茎作为造林材料直接进行造林的方法。其特点是能够节省育苗时间和费用,造林技术简单,操作容易,成活率较高,幼树初期生长较快,而且在遗传性能上保持母本的优良性状。但要求有立地条件较高的造林地,同时分殖造林材料来源,受母树的数量与分布状况的限制,这种方法主要用于适用营养繁殖的树种,如松树、杨树、柳树、泡桐和竹类等。 1.4其他方法 插条造林:插条造林在春季和秋季都可以进行,春季应在发芽前,土壤解冻后这一段时间内。而秋季则应在落叶后到土壤冻结前。选择1.5-2.0cm粗,1-2年生的枝条,剪去侧枝,剪成长30-40cm的插穗,按照一定的株行距,在事先整好的地里扦插,然后踏实。插深为使插条的上部露2-3cm。如果土壤较旱,应该用细土覆盖;此外也可以使用塑料薄膜,采用垄作,可在较为干旱的地区应用此法。具体工序为,先整好地,作垄,提前灌透水,然后用塑料薄膜将整个垄面覆盖然后按一定的株距将插条插入垄中,用细土将薄膜上的插孔盖住,当长出叶子后,即可撤掉薄膜。 1.5插根造林 这种造林方法和插条造林方法差不多,在春秋季均可进行,所不同的是插穗用的是粗1cm以上的根,剪成15-20cm长的段。按照一定的株行距,在提前整好的地上挖直径20cm,深30cm的坑,将根按45度角倾斜埋入,上部不但不外露,反而要埋入土下2-3cm。 2.植树造林的程序 2.1造林地的清理 造林地的清理,是造林整地翻垦土壤前的一道工序,把造林地上的灌木、杂草、竹类以及采伐迹地上的枝丫、梢头、站秆、倒木、伐根等清除掉。分为全面清理、带状清理和块状清理3种方式。 清理的方法可分为割除清理、火烧清理和用化学药剂清理。割除清理可以用人工,也可以用机具,如推土机、割灌机、切碎机等机具。清理后归堆和平铺,并用火烧方法清除。也可以采用喷洒化学除草剂,杀死灌木和草类植物。 2.2整地方式和方法 整地方式分为全面整地和局部整地。局部整地又分为带状整地和块状整地。全面整地是翻垦造林地全部土壤,主要用于平坦地区。局部整地是翻垦造林地部分土壤的整地方式。包括带状整地和块状整地。 带状整地是呈长条状翻垦造林地的土壤。在山地带状整地方法有:水平带状、水平阶、水平沟、反坡梯田、撩壕等;平坦地的整地方法有:犁沟、带状、高垄等。 块状整地是呈块状的翻垦造林地的整地方法。山地应用的块状整地方法有:穴状、块状、鱼鳞坑;平原应用的方法有:坑状、块状、高台等。 2.3人工播种方法 2.3.1播前的种子处理 目的:完成种子发芽准备,加速种子发芽,缩短留土时间,保证出苗整齐,预防动物及病虫害的危害。措施:消毒、拌种、浸种、催芽。春播时深休眠种子要催芽。春播时逼迫休眠种子应浸种,但是如果造林地比较干旱、晚霜与低温危害严重不宜浸种。雨季一般播种干种子,如果能准确掌握雨情时也可浸种。秋季播种时一般都不浸种、催芽。病虫害危害严重的地方应进行消毒液浸种、闷种或拌种。 2.3.2播种方法 撒播:均匀地撒播种子到造林地的方法。一般不整地、播种后不覆土,种子在裸露条件下发芽。工效高,成本低。作业粗放,种子易被植物截留、风吹或水流冲走、鸟兽吃掉,发芽的幼苗根系很难穿透地被层。适用条件:劳力缺乏、交通不便的地区,皆伐迹地、火烧迹地,急需绿化的地方,中小粒树种。条播:按一定的行距播种,可播种成单行或双行,连续或间断。播后要覆土镇压。可进行机械化作业。种子消耗量比较大。适用条件:迹地更新,次生林改造;主要为灌木树种和个别乔木树种。穴播:按一定的行、穴距播种的方法。根据树种的种粒大小,每穴均匀地播入数粒到数十粒种子。播后覆土镇压。操作简单、灵活、用工量少。适用条件:适用各种立地条件。大、中、小粒径的种子都适用。块播:在大块状整地上,密集或分散地播种大量种子的方法。块状面积一般在1m2以上。可形成植生组。施工比较复杂。适用条件:已有阔叶树种的天然更新迹地引入针叶树种,沙地造林。 造林地的整理是在造林前改善环境条件的一道主要工序。通过整地可以改善造林的立地条件、清除灌木、杂草和采伐剩余物。在造林前后的一段时间里,增加直接投射到地面的透光度;还可以改变小地形,使透光度增加或减少。整地清除了地表植被,增加透光度,因而在白天地表层的温度要比有植被覆盖时上升得快,整地后改变了土壤物理性,使土壤温度状况发生变化。因而,能提高造林成活率及使幼林的生长情况显着改善。整地还能保持水土、减免土壤侵蚀,同时也有利于造林施工,提高造林质量。 造林整地与植树造林技术探析:浅谈山区造林地清理与整地及植树造林技术 摘要:森林资源是我国重要的资源,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保障。森林资源可以为我们净化空气,保护生态平衡。在山区,森林的重要性就更为突出了,由于山区的生态维持起来较为困难,在山区对造林地进行有效的清理和开展整地活动对山区的生态以及周围居住的人有着重要的影响。文章通过对福建省清流县山区的造林现状进行分析,意在探索山区造林地清理与整地及植树造林技术。 关键词:山区;造林地清理;整地;植树造林 人们的生活和发展离不开大自然,如果人类无法与大自然和平共处,共同发展,人类就无法生存下去。森林资源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更是人类发展的基础,因此,我们应该大力发展植树造林。 1 植树造林保护林地资源的重要性 森林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如果没有了森林,对地球的生态将会是致命的打击。对于我国来说,我国是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并且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加上经济的发展,使得生态环境有很大的恶化,这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身体健康以及生活水平都带来了很大的威胁。也正因为如此,国家高度重视植树造林和保护森林。 近年来,我国的林业事业取得了非常喜人的成绩,在人工造林面积方面,我国已经跃居世界第一,森林覆盖率稳步提高,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但是,我们绝对不能被眼前的一点胜利冲昏头脑。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的林业事业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比如存在植树造林过程中造林成活率不高,重复造林不见林等情况时有出现,这些问题严重阻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是一个很大的阻碍。 对于位于福建闽西山区的清流县来说,林业资源十分丰富,全县拥有林业用地23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4%,是全国重点林业县,也是福建省最大的桂花、紫薇生产基地和全国最大的罗汉松生产基地。可以说,清流县的林业资源是经济发展和保证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如今林业产业更是成为了清流县的支柱产业。 清流县高度重视林业的发展,立足生态资源,积极发展经济林产业,把苗木花卉、油茶种植及深加工作为主导产业,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目前,全县绿化苗木和经济林种植面积达35.2万亩,其中桂花2.2万亩、罗汉松1.8万亩、油茶11.96万亩。2007年,全县已培育出林业经济龙头企业23家,带动种植农户4000多户,从业人员近2万人,种植户户均收入达1.6万元,人均增收3200元。由此可见,探讨和普及推广有关造林技术是很有必要的。 2 造林地清理探索 2.1 林地清理的重要性 林地清理对造林地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林地进行清理可以改善林地上的卫生状况,能够为造林工作提供更好的土壤支持,为植树造林工作创造更加便利的条件,从而为开展植树造林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于林地上存留的剩余物应该进行及时清理。剩余物可视为碳水化合物能源和无机营养的储存库,可以将其作为养料腐烂。但是,这要分情况对待。从另一方面讲,很多残留物会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采伐剩余物,实际上就是大量的可燃物,所以,它本身就有发生火灾的潜在危险。福建省清流县气候较为湿润,且温度较高,这使得山区植被生长非常茂盛,随之而来的就是林地剩余物的增多,这就增加了发生火灾的几率。像树枝和树叶都是非常易燃的,能够在短时期内进行燃烧,使林区火灾发生的几率大增。因此,要加大对林地清理的力度。不仅如此,在林地剩余物上还会附着很多的有害病菌,如果无法及时清理会对林地的发展带来很大的阻碍。此外,剩余物过多还会阻碍新苗的生长。因此,林地清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2.2 林地清理 林地清理方法有很多,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2.2.1 割除清理 把林地上的杂草、灌木等割除砍倒,是一种最常用的清理方法,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幼龄杂木林、灌木、杂草繁茂的荒山荒地及植被已经恢复的老采伐迹地等。由于清流县是闽西北典型的山区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县域地貌以低山、丘陵山地为特点,使得林内的植物生长非常密实,割除清理方法只适用于小块林地的清理。 2.2.2 堆积清理 当地上的残留物为砍树剩下的树枝时,会对造林工作带来很大的不便。因此,应该对其进行及时的清理。清理的方式以堆积清理为主,不但可以将其除掉,还可以任其腐烂,化为养料。这种方法适合范围较大的林区,可以很好地处理林区剩余物。 2.2.3 火烧清理 很多的造林地中会存在大量的灌木、杂草或采伐剩余物,这些剩余物量较大,无法采用以上两种方法清理,而可以用火烧方法进行清理。清理时,一定要对火势进行严格的控制,以免出现灾害。清流县的林地资源丰富,采用这种方式时,一定要开好防火路并作好各项防火措施准备,以防止跑火而引起的森林火灾。 2.2.4 化学药剂清理 化学药剂清理方法是一种更快速、更有效的清理方法。采用化学药剂清理法,对造林地清理的效果相对较好,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却相对较大,所以一般情况不采取本方法。 3 造林地整地探索 3.1 造林地整地的作用 造林整地的目的是为了改善土壤结构,改善林地的环境,进而为造林工作打下基础。一般而言,造林地整地有以下作用: 3.1.1 改善立地的条件 造林地整地可以改善林地土壤环境,清除地面的杂草等植被,使太阳光可以直接照射到地面,进而提高林内温度。不仅如此,造林地整地还可以使土壤变得疏松,空隙增大,进而提高土壤的湿度,为树木提供良好的生存条件。 3.1.2 能够提高造林的质量 对造林地进行整地,可以提高林地的质量,使树木更容易成活,进而使整个造林工作能够保质保量甚至提前完成。清流县多山地和丘陵,土壤质量并不是很好,因此整地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 3.1.3 可以使幼苗更易成活 造林工作最重要的是提高幼苗的成活率,只有幼苗的成活率高,林区的更新速度才会加快。而经过整地后,造林地的立体条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山区地区的植被非常茂盛,很多幼苗无法获得充足的水分和阳光。而经过整地后,幼苗可以获得更多的营养,可以将树根扎入更深的土壤中,使幼苗可以更好地生长。 3.2 造林地整地的内容 总的说来,造林地整地工作主要分为全面整地和局部整地。全面整地是将所有造林地的土壤进行整理,使林地提高立地条件。对山区来说,全面整地可以提高整个林区的土壤质量,但是却需要花费很多的资金,而且对地形造成破坏,易产生水土流失。因此应该慎重考虑这种方式。 另一种整地的方式是局部整地方式,这种方式是对造林地的土壤进行块状挖穴。通过这种方法对造林地进行整地,可以使土壤减少受侵蚀的几率,进而保证土壤质量,提高林区植被的成活率。 4 造林地植树造林技术探索 植树造林是造林工作的最重要环节,对山区造林地的整地和清理工作都是为植树造林工作打基础的。想要把植树造林工作做好,就一定要全面把握,因地制宜,一定要结合山区的气候特点来开展工作。具体说来,应做到以下两点: 4.1 要选择正确的造林植苗的方法 在植树造林过程中,造林人员应该充分结合山区的气候以及地形特点,因地制宜,选择正确科学的造林方法。一般而言,植树造林的方法主要有插种造林法、播种造林法、植苗造林法以及分植造林法等。对于山区来说,不能提供给播种法以充足的林区条件;而插种造林法只能适用于小片范围内的植树造林工作;植苗造林法对造林地的立地要求不高,是非常适合的造林方法;而分植造林法是利用树木的营养器官干、枝、根等竹子的地下茎作为造林材料直接进行造林的方法,适合用在种植营养繁殖的树种上,也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4.2 要适地适树 清流县气候适宜,季节性分明。因此,植树造林时一定要选择适合清流县气候的树种。比如,第三代的优质杉木树种、优质的马尾松等、适合福建气候的油茶树以及较为常见的毛竹等。 5 结论 森林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如果没有了森林,对地球的生态将会是致命的打击。因此,我们应该对植树造林以及保护生态引起高度的重视。而想要提高植被覆盖率特别是山区地区的植物覆盖率,就需要全面地对植物保护和发展进行控制。一方面要及时对山区造林地进行清理与整地,另一方面也要为山区的植树造林工作寻找更好的方式,从而使山区的林地资源更为丰富。 作者简介:林钟洪(1965-),男,就职于清流林业有限责任公司,从事林业生产经营工作。 造林整地与植树造林技术探析:浅谈山区造林地清理与整地及植树造林技术 摘要 我国是一个林业大国,林业资源对我国环境保护和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加强对林业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是我国社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保护我国生态环境多样性的重要措施和途径。然而在山区造林过程中,由于地理环境和气候因素的影响,使得我国的山区森林保护工作存在很大的难度。本文主要对山区造林过程中林区的清理和整地工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论述,并对相应的造林技术进行一定的探讨,希望本次研究对更好开展人工造林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 山区造林;林地清理;整地技术;植树造林 森林资源作为我国重要自然资源,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森林资源也是组成全球生态系统的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的森林资源开发合理,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国家要想真正的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对我国的森林资源进行全面重视和保护。而开展人工造林活动是目前解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必由之路。随着我国对人工造林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人工造林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森林资源的覆盖率逐年增加,森林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是,在林业发展过程中,林业保护依然还存在着比较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及时的采取措施将其解决掉。 一、造林清地 在开展人工造林过程中造林清地工作是森林保护的一项重要工作,对造林地进行清理的根本目的在于改善林地的地面情况,建立一个良好的土壤环境,促进造林工作的全面开展,为下一步的造林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对林地进行管理过程中,要对林地内的杂草和剩余物进行全面的清理。通常情况下,剩余物自身也是一定的营养储存物,并且这种物质有利于植物的生长,是养料的一种,但是剩余物自身也具有一定的安全隐患,是森林中可燃物的一种,在一定的气候环境下很容易引发自然现象。此外,林地地区大多数情况下都处于湿度较高的环境温度之下,并且常年保持这样的高温环境,整体的植被生长的比较旺盛,这时林地所产生的剩余物就比较多,在这种情况之下林地火灾很容易产生。此外,树枝、树叶以及其他的杂草也具有一定的可燃性,是引发火灾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在进行管理过程则汇总,需要对林地及时的进行清理,避免火灾的发生。此外,本分剩余物还会阻碍林地中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不利于合理的林分结构形成。 林地清理的主要方式有割除清理、堆积清理以及火烧清理和化学药剂清理等几种方式。首先,割除清理主要适合于对林地的灌木杂草进行割除清理,这种清理方式比较适合灌木幼龄杂木林、杂草以及荒地等林地的清理工作,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清理方式;其次,堆积清理,这种林地的清理方式主要适合于对残留物进行全面的清理,主要针对的是对林地的落叶以及杂等堆积物。这种清理方式主要适合于那些林地面积比较大,进行大面积清理的林地。这种方法是清理多余物的一种有效的措施;再次,火烧清理。这种清理方式主要适合于那种林地杂草过多以及剩余物量比较大的方式。在进行林地 清理过程中,如果上述两种清理方式达不到很好的清除效果,就可以采用这种清理方式。在采用火烧清理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火势的大小,避免引起森林大火。最后,化学药剂清理。这种清理方式主要是利用化学药剂对林地中的剩余物进行全面的清理。采用这种清理方式能够收到良好的清理效果,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森林的生态结构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在使用化学药剂过程应该注意使用量的大小。 二、造林整地 造林整地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首先,在整地过程中应该始终注意提高阳光的投射,提高林区内部的温度;其次,对林地的土壤进行全面的疏松,提高土壤的湿度,从而更好的促进林木的生长。最后,对林区树木的质量进行全面的提高,提高树木的成活率,确保造林工作的效果和质量。 在进行整地过程中主要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全面整地,另一种是局部整地。全面罩整地是对整个林区的土壤进行全面的翻耕,但是这种整地方式成本比较高,并且在整地过程中对林地的地形容易造成破坏。局部整地对林地的局部部位进行全面的整理,进而提高对土壤的针对性,保证了林地的土壤不被破坏。 三、造林地植树造林技术分析 在进行造林地管理过程中,最后在林地上种植上树苗是最后的工作。开展对林地的清理和整地工作内容主要是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因此,要想走好植树造林的管理工作就必须对植树造林的技术进行全面的提升。在造林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林地特征开展植树造林工作,然后选择科学、合理的造林方式开展植树造林。一般说来,人工造林主要有播种造林发、植苗造林法和分殖造林法等几种方法。对于山区来说,林地地区的条件不合适采用播种造林法,同时在进行造林过程中还需要根据不同的种植 区域选择不同的造林方法。此外对于林区的气候条件,造林的工作人员也需要对其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并结合实际的气候环境,选择比较适合的植物种类。 四、结语 森林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需要大力的植树造林,保证人与环境和谐相处,这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进行林地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必须高度重视森林资源的保护,并通过积极的植树造林提高我们森林的覆盖率。而我国林地管理同国外的管理相比较还存在较大的不足,因此,在开展林业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对造林整地的方式和方法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不断提高林业管理的水平,为植树造林营造一个良好的基础环境。 造林整地与植树造林技术探析:造林整地与植树造林技术 1 造林整地的意义作用 随着近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不断开展,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为了片面地追求GDP而大量砍伐森林树木,不仅消耗了大量的木材与土地资源,还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灾难。因此,随着近年来相关的机构与公益组织对造林整地与植树造林技术的不断重视,退耕还林等活动被大面积地开展,森林生态系统得到了有效的恢复。同时,从另一个角度讲,开展造林整地与植树造林运动是间接支持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 从林业的角度来讲,造林整地运动可以在小范围内改变地形结构、土壤温度、湿度,以便其更好地保持水分,涵养水源,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在此土地上木材的质量,提高生态环境的稳定程度。 2 造林整地的具体技术 首先,造林整地的第一个步骤是对目标土地进行清理,清理的目的是对土地表层以及地表下不算深的泥土进行一次全方位大规模的清理。由于土壤成分的复杂性,具体的清理方法也不尽相同,对一般肉眼可见的杂物等可以使用机器清除或者人工清除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在清除完毕后需要对整块土地进行铺平等工作,如果土地里的杂物实在太多难以清理或者在机器或者人工清除后,可以用原始的火烧法进行彻底的清理,有条件的地区可以使用化学试剂清理的办法来消除土壤中的害虫,确保苗木在土地上健康成长。 其次,对于整地的具体办法一般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具体分析,如果林地是在平地上,一般使用犁沟等方法,如果林地是在山地上,一般使用水平阶等方法。还有,目前所广泛使用的整地方法是块状整地法,是将一块土地进行集中翻整来造林整地的方法。这种方法能够大量节省时间与劳力。 3 植树造林的具体技术 3.1 直播造林法 这是一种原始、简单而又被广泛运用的造林方法,这种方法的优势在易于操作,没有技术难度,如果播种的面积越大,直播造林法的优势越能够显现出来。但是,直播造林法也有其一定的缺陷,缺陷之一就是对土地的质量的要求略高,而且播种后对幼苗的管理、灌溉等管理措施的要求也是相当之高的。因此,为了应对这几点难题,使用播种造林法的种子一般都是颗粒饱满、生命力顽强、对环境是盈利极高、经过多代杂交之后品种优良的树种。 3.2 栽植造林法 栽植造林法所利用的原料就是一株根系发达、完整的树木,以其来作为材料进行造林,这种方法有着其他方法无可比拟的优点:即使生长环境差,也能够对环境有着较强的适应能力,并且生长情况相当的稳定。而且与直播造林法不用,栽植造林法对土地的要求不是很高,但是这种方法对树苗的根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还要在栽植的过程中避免因为操作失误而产生对根系损伤情况,因此,为了克服以上弱点,现代的栽植造林法首先要培育好苗木。 3.3 分殖造林法 从技术层面来说,分殖造林法一般使用树木的枝干部分以及相关的营养器官来作为造林的原料,这种方法目前正在大面积的推广,其主要优点有:节省了大量的树种以及幼苗,不仅如此,利用分殖造林法所长出树木的生长速度都远远快于正常生长好的树苗,而且分殖造林法的技术已经相当成熟,成活率极高,能够很好地保持母树的优良性状。 4 人工播种 4.1 撒播 撒播是一种工作效率比较高的播种方式,就像其名字一样,工作人员只要将其种子撒到地表即可,而且在撒播之后基本不需要做任何处理,也不需要用土将种子覆盖起来,在撒播之前如果实际条件不允许也可以不进行整地工作。撒播这种播种方法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也节省了相应的生产成本。但是由于其粗犷的播种方法,常常会有野生动物等破坏撒在地表的树种。因此,不是所有地方都适用于撒播,一般来说,撒播应该利用在急需绿化、大型机械难以到达的地方。 4.2 条播 条播,即在树种之间保持一定的行距,这种播种方法比较随意,一般来说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来排成单双行,但是在条播之后要用一定质量的泥土对种子或者树苗进行覆盖。一般来说,条播不适用于大型机械化造林,因为这样会造成巨大的树种消耗,因此,在林地改造等运动中运用条播的方法较多,对于使用条播方法的树种也有要求,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一般来说是灌木类的树种使用较多。 4.3 块播 块播,顾名思义,在一块土地上大面积地种植树苗,利用这种方法可以大面积地培育树林,但是这种方法的缺陷是步骤多、繁杂。如果不是有经验的研究人员很容易出错,因此块播的方法在实际应用中使用地较少。 4.4 穴播 首先,要在土地上挖上定植穴,同时注意每个定植穴与相邻的定植穴之间的行距、间距。在定植穴挖好后,在每个定植穴内投入一定数量的树种,播种完成之后对定植穴进行覆土处理。这种方法有其一定的优点:实施起来简单,难度较小,而且对土地质量要求不高,对树种的要求也不苛刻。 5 总结 随着经济建设如火如荼的开展,越来越多的森林遭到砍伐甚至绝迹,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生态资源建设。因此,对造林整地与植树造林运动的推广也是十分重要的,从技术层面上来说,相关的林业工作者要努力研发造林整地与植树造林技术;从宣传推广的层面上来说,相关部门要切实宣传造林整地与植树造林对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因此,对生态植被较差的地区要切实开展土地的造林整地活动,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其土地资源。实施大规模的造林整地活动,还要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结合树种的成活率、土地的酸碱度、土壤肥力等多种情况进行综合选择,在保证生态效益以及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努力提高整地的面积以及造林的数量,才能不断地提高造林整地与植树造林工程的质量。 造林整地与植树造林技术探析:造林整地与植树造林技术的相关分析 摘要:为了能够更好地解决人们的需求和生态平衡之间的关系,控制森林资源恢复、土地开发力度,造林整地、植树造林技术的研究受到了较大的重视。本文分析和探讨了2种技术的实际运用,为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更多的理论和现实指导。 关键词:造林整地;植树造林技术;运用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提升,在工业化进程逐渐深入的影响下,环境破坏越来越严重,酸雨、沙尘天气、雾霾等极端气候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各种不正确的行为,环境问题也成为社会进步、国家发展过程中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在进行森林建设过程中,林地资源是营林建设的基础所在,但是,林地资源的保护管理工作却存在较多的问题,选择的技术方法错误等因素都让林业工作难以顺利进行。所以,有关部门要能够选择正确积极的造林整地和植树造林技术,从而促进林业资源保护和开发工作的顺利进行。 1造林整地技术 植树造林作业中的主要工作就是造林整地,整地时,所用的标准、时间、方法都会对造林的质量产生较为直接的影响。造林过程中所开展的整地工作目的就是为了提升土壤的质量,保证实现保墒、蓄水的作用。这样能够促进林木实现健康发育和生长。在进行造林生产时,需要结合造林现状选择树种,并结合气候环境、造林状况、劳动力资源等不同的因素制定整地方案,保证整地工作达到适宜、适度以及实事求是的要求。 1.1选择正确的整地时间 一般选择秋季开展整地工作,这一季节开展整地工作能够从根本上消除其田间存在的杂草,并且提升区域土壤的实际蓄水能力以及墒情。对于山地、荒地造林,整地时间大都为造林工作之前的秋季;对于农田防护林等造林,整地时间的选择需要结合农作物茬口时期,并保证整地工作的顺利实施不会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沙化现象较为严重的林地,则选择当年开展整地工作,这样就能够在保护当地植被的同时,降低造林地出现沙化的趋势。 1.2选择正确的整地方法 造林整地过程中,整地方法分为局部整地、全面整地2种,其中全面整地表示全面翻耕造林区域的土壤,这一整地方法能够从根本上改善当地土壤的具体营养结构,满足地势平坦、造林面积较大的区域要求,但是,这种造林方式提出了较高的人力资源要求,投资相对较大,在半干旱、干旱区域可能诱发土壤侵蚀的现象。局部整地则是对造林地区加以翻耕,这种整地方法和前者相比较,其投资相对较小、用工相对较少,满足各种立地条件的整地要求。 2植树造林技术分析 2.1直播造林 直播造林也称之为播种造林,也属于最为原始的造林方法,其运用较为广泛、简单,其较为显著的优势就是操作简单、技术难度相对较低。造林面积越大,这种造林技术的优势就越明显,但是,该项技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也存在较为显著的缺陷,即对于林地要求相对较高,要求含水量高、土壤肥沃,在播种出苗之后对幼苗的灌溉和抚育管理提出较高要求。直播造林法要求的种植颗粒较大,并且要求种子的生命力、萌芽能力以及环境适应能力较强。 2.2植苗造林技术 植苗造林技术是通过对根系较为完整的苗木实施造林的方法,这种造林技术的适应性较为广泛,能够满足各种生长环境、不良生长条件。所以,使用这种造林技术进行种植的树木有着良好的稳定性,对于造林地的立地条件要求并不严格,该种技术的应用范围较广。但是,这种技术有着一定的缺陷,由于植苗造林技术需要的苗木要能够直接从苗圃移栽过来,在移栽或者运输时,苗木的根系会受到损伤、暴晒或者积压,导致根系变形、失水等。所以,苗木移栽时,要选择较高的苗木资源,这也是成功移栽的保证。使用该项造林技术要提前育苗,从而节省较多的种子,但是,育苗所用的时间较长,投入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较大。植苗造林所用的苗木包括无性繁殖树苗、播种苗以及移栽苗等。在进行移栽种植时,为了能够保证苗木的成活率,造林过程中要能够选择相应的措施来保护苗木的根系,减少其水分出现的损失。在起苗、选苗、分级、包装、运输的所有环节都要谨慎小心,减少运输所用的时间,从而保证苗木根系的湿润程度达到标准要求。 3结语 在营林工作中,要能够做好造林整地建设工作,针对为开垦的林地实施相应的保护措施,从而保证将荒地变成宝地,提升我国总体森林覆盖面积。有关部门要重视造林整地的性质和功能,给予相关工作更大的支持,选择正确、科学的方法来提升造林整地工作效率,从而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木材资源,并为保护环境作出卓越的贡献。
浅谈金融危机下的中国财政政策:金融危机下解决就业问题的财政政策探讨 摘 要:金融危机呼啸而来,无情地冲击着本就困难的就业市场,2010年就业状况更为严峻。就业难的原因在哪里,如何从容应对?文章在对目前的就业形势进行总体判断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金融危机影响就业的传导机制,并针对我国就业形势严峻的现实,研究和探讨了运用财政政策缓解就业压力,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金融危机 就业 财政政策 一、金融危机原因分析 金融危机的爆发有着复杂的背景,其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美联储连续降息的失误决策。事件的导因是美国“9.11”事件及纳斯达克股市泡沫破灭之后,美联储为了减少这些事件对美国经济冲击,防止美国经济衰退而采取完全宽松的货币政策。在短期内把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从6.5%一路降到1%,贷款买房又无需担保、无需首付,且房价一路盘升,房地产市场日益活跃,这也成就了格林斯潘时代晚期的经济繁荣。提供次级抵押贷款本是一件好事,使得低收入者有了自己的住房。对一般个人家庭来说,低利率和房产价格一路飙升,编织出一幅美好的前景,投资住房成为巨大的诱惑,于是大量居民进入房贷市场。 2.放松住房贷款政策。货币政策的宽松,使得住房贷款公司及商业银行制造各种各样的住房按揭利率产品,让一些还款能力不高的次级信用的贷款人进入房地产市场,然后将这些次级贷款证券化及衍生化。美国次贷的消费者以房产作抵押,房产的价格决定了抵押品的价值。如果房价一直攀升,抵押品价格保持增值,不会影响到消费者的信誉和还贷能力。但是如果房价下跌,抵押品贬值,同一套房子能从银行贷出的钱就减少。如果贷款利率被提高,次贷使浮动利率也随着上升,需要偿还的钱大大增加。次贷贷款人本来就是低收入者,还不上贷款,只好放弃房产权。贷款机构收不回贷款,只能收回贷款人的房产,可收回的房产不仅卖不掉,还不断贬值缩水,于是出现亏损,甚至资金都流转不起来了。金融创新工具的风险及危机就会越来越大。 3.金融机构资产证券化比例过大。美国绝大多数住房抵押贷款的发放者是地区性的储蓄银行和储蓄贷款协会,地方性的商业银行也涉足按揭贷款。这些机构的资金实力并不十分雄厚,大量的资金被投放在住房抵押贷款上对其资金周转构成严重的压力。一些具有“金融创新”工具的金融机构,便将这些信贷资产打包并以此为担保,用于发行可流通的债券。给出相当诱人的固定收益,再卖出去。许多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对冲基金、保险公司、养老基金等金融机构投资于这些债券。这样,抵押贷款企业有了源源不断的融资渠道,制造出快速增长的新的次贷;投资机构获得较高的收益。投资机构的现金流得到更合理的利用,利益得到了分解和共享,风险也得到了分摊。但事物都有两方面,金融创新制度带来利益共享好处的同时,也会产生风险放大效应。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外界力量一推,只要第一张骨牌倒掉,其它骨牌就会全部倒掉。 4.“寅吃卯粮”的消费理念。中国人以勤俭为荣,中国人喜欢存钱。中国人处理经济的原则是“量入为出”或“收支平衡”。美国消费观念是超前消费。要什么东西,反正信用卡先付,用到限额为止。但是一旦遇到意外开支,就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中国人可以以储蓄应对意外的支出。美国人由于很少储蓄,则又会继续借贷,债台越筑越高;若自己的信用不足、还债能力不强,就会增加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一旦金融机构大开绿灯,就等于自己也将风险背在了肩上;长此以往,总有一天被压弯。金融机构倒下了,必然会引发经济危机。 5.金融机构过多痴迷于证券市场。由于美国证券市场非常发达,许多美国人和美国的金融机构都将相当多的资产投入证券市场力图投机或融资,将自己的命运与股市等证券市场的涨落牢牢捆绑在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当实力不强的金融机构放松警惕在证券市场游弋时,市场的跌落就会给它们带来致命的灾难。特别是,证券市场波动的影响因素很多,对很多因素都很敏感。一旦某一因素突然爆发引起人们的恐慌,就会大量抛售证券,造成证券市场的跌宕,从而使金融机构的资产大大缩水,甚至资不抵债,就会重创整个社会的经济。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影响 金融危机透过外贸和外商直接投资等渠道,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对就业的影响。 1.金融危机凸显我国就业中长期存在的问题。 (1)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从就业总量来看,我国劳动力供需缺口异常庞大,巨大的人口基数和劳动力数量构成了庞大的就业规模,新增劳动力仍在持续增加。中央提出2009年经济增长的目标是8%左右,按目前我国的就业弹性计算,只能提供900万~1200万个就业岗位,那么由此来看,大量新增就业人口将无法就业。 (2)就业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我国就面临着经济转型过程中必然经历的阵痛:由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所导致的结构性失业。这种失业总体上表现为劳动者的技能素质与劳动力市场用工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即供给比需求低一个档次。因此呈现出“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的现象,而在大量失业人员中,主要是低技能和无技能者。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这种情况更多地表现为在东部沿海制造业、出口企业和外商企业就业的大批农民工返乡以及高校毕业生“毕业即失业”。 2.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就业的传导机制。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一些跨国企业由于资金限制和投资预期的减少无法或减少对中国进行投资。同时,在出口减少和人民币升值影响下,很多出口导向的外商企业和国内企业面临着亏损和倒闭的威胁。另外,在人民币升值、金融危机等多重因素的冲击下,东部沿海地区的制造业、出口企业和外商企业受到的影响比较严重,因为东部地区的经济总量很大,而且出口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以上这些农民工的就业比例非常高的领域。所以,在企业被迫裁员时,受教育程度和技能比较低的农民工就不可避免地遭受冲击。 三、解决当前我国就业问题的财政政策探讨 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改变财政支出、调整税收等手段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在反经济衰退中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性。按政策实施效果的差异,财政政策主要可以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根据当前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就业的传导机制以及我国就业的现状来确定财政政策的功能和取向,进而对采取具体财政政策手段加以实施,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主要途径。面对依旧严峻的就业形势,财政政策要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加大实施消费型财政政策的力度。我国以往的积极财政政策基本上是投资型的,这使得消费需求不足问题无法从根本上得以解决,并且造成消费增长与投资增长不协调。因此,政府应该通过各种手段来引导居民消费。一是在财政支出上,政府通过增加转移支付或者对粮食等实施保护价格收购来加强对低收入者的帮扶,降低收入分配的两极化趋势,提高总体消费倾向;二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减少人们对未来收入预期的不确定性,刺激消费;三是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增加对教育、医疗、住房支出等个人所得税扣除,适当提高现行增值税和营业税的起征点,应适当降低居民生活消费品的增值税税率,增加人们税后收入,从而提高居民消费能力。 2.增加职业技能培训的财政投入。我国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剩余劳动力文化水平低、技能缺乏是制约他们就业再就业的主要因素。为提高劳动力就业能力,应把就业培训计划与各地的产业发展规划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健全科技教育培训体系,积极开展技能培训服务。 3.实施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和支持创业的财政政策。近年来,中小企业和小群体创业在解决自我就业的同时,为社会创造出了巨大的劳动力需求空间。所以政府部门应该在资金、信贷、税收等政策上对他们进行积极扶持,逐步形成以城镇集体、乡镇集体和私营企业为主体的中小企业群,从而广泛吸收社会各个不同层次、不同素质的劳动力。 4.加大对社区就业的资金支持力度。社区就业的兴起与发展对于缓解我国当前的就业压力、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乃至维持整个经济与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目前资金短缺已成为制约社区就业发展的主要瓶颈,我们应当努力开拓政策与资金扶持的空间:政府应划出专项资金作为社区就业扶持金,并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多方筹集资金,用于增加对社区就业的投人,如公益性岗位就业补贴,以及对从业者提供小额贷款和贴息贷款或银行贷款担保。更为重要的是,要把相关的政策与资金扶持措施落实到位,并朝着正规化和制度化的方向发展,以建立和完善针对社区就业的政策与资金扶持的支撑体系。 目前我国政府已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比如“4万亿投资方案”、对农村居民购买家电进行财政补贴的“家电下乡”活动,还有一些由地方政府进行的直接消费补贴以及针对特殊群体就业的税收优惠,这些措施在刺激内需、扩大就业上都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仍需后续较为具体的适合地方特色的就业政策和配套措施,从长远的角度考虑才能抓住解决问题的根本。 浅谈金融危机下的中国财政政策:金融危机下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研究 摘 要: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就业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凸显出来,在对目前的就业形势进行总体判断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金融危机影响就业的传导机制,并针对我国就业形势严峻的现实,研究和探讨了运用财政政策缓解就业压力,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就业;金融危机;财政政策 1 引言 由美国次贷危机演变成的金融危机,通过全球化的资本流动以蝴蝶效应方式向其他国家蔓延,发展成为波及全世界的金融风暴,使各国经济面临着不同程度的衰退。日益融入全球化的中国也难以幸免。金融危机透过外贸和外商直接投资等渠道,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对就业的影响。就业压力大是我国长期存在的基本国情,这场危机使原本艰难的就业形势变得更为严峻。因此,如何通过经济复苏化解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压力的冲击已成为当务之急。财政政策是应对当下就业问题的重要的政策手段,如何针对金融危机作用于就业的特殊途径以及就业现状来选择有效的财政政策手段加以实施,是目前需要深入研究的议题。 2 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影响 2.1 金融危机凸显我国就业中长期存在的问题 (1)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从就业总量来看,我国劳动力供需缺口异常庞大,巨大的人口基数和劳动力数量构成了庞大的就业规模,新增劳动力仍在持续增加。中央提出2009年经济增长的目标是8%左右,按目前我国的就业弹性计算,只能提供900-1200万个就业岗位,那么由此来看,大量新增就业人口将无法就业。 (2)就业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我国就面临着经济转型过程中必然经历的阵痛:由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所导致的结构性失业。这种失业总体上表现为劳动者的技能素质与劳动力市场用工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即供给比需求低一个档次。因此呈现出“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的现象,而在大量失业人员中,主要是低技能和无技能者。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这种情况更多的表现为在东部沿海制造业、出口企业和外商企业就业的大批农民工返乡以及高校毕业生“毕业即失业”。 2.2 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就业的传导机制 随着金融危机全球化,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相继出现了经济衰退迹象,这导致发达国家进一步减少对发展中国家的进口需求,造成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外贸出口大幅度回落。而且,金融危机导致人民币对欧元和英镑等汇率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升值,这种升值必将影响中国出口产品的价格优势,从而使对欧盟和英国等国的出口下降。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一些跨国企业由于资金限制和投资预期的减少无法或减少对中国进行投资。另外,在出口减少和人民币升值影响下,很多出口导向的外商企业和国内企业面临着亏损和倒闭的威胁。 在人民币升值、金融危机等多重因素的冲击下,东部沿海地区的制造业、出口企业和外商企业受到的影响比较严重,因为东部地区的经济总量很大,而且出口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以上这些农民工的就业比例非常高的领域。所以,在企业被迫裁员时,受教育程度和技能比较低的农民工就不可避免地遭受冲击。 3 应对我国当前就业问题的财政政策建议 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改变财政支出、调整税收等手段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在反经济衰退中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性。按政策实施效果的差异,财政政策主要可以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根据当下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就业的传导机制以及我国就业的现状来确定财政政策的功能和取向,进而对采取具体财政政策手段加以实施,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主要途径。 应该说,在外需疲软,无法拉动经济增长而引起就业问题的背景下,用积极的财政政策来扩大内需以化解当前的就业困境是一个正确的选择。目前我国政府已出台一系列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比如“4万亿投资方案”、对农村居民购买家电进行财政补贴的“家电下乡”活动,还有一些由地方政府进行的直接消费补贴以及针对特殊群体就业的税收优惠,这些措施在刺激内需、扩大就业上都起了一定的作用。笔者认为,面对依旧严峻的就业形势,财政政策要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加大实施消费型财政政策的力度。我国以往的积极财政政策基本上是投资型的,这使得消费需求不足问题无法从根本上得以解决,并且造成消费增长与投资增长不协调。因此,政府应该通过各种手段来引导居民消费。一是在财政支出上,政府通过增加转移支付或者对粮食等实施保护价格收购来加强对低收入者的帮扶,降低收入分配的两极化趋势,提高总体消费倾向;二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减少人们对未来收入预期的不确定性,刺激消费;三是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增加对教育、医疗、住房支出等个人所得税扣除,适当提高现行增值税和营业税的起征点,应适当降低居民生活消费品的增值税税率,增加人们税后收入,从而提高居民消费能力。 (2)增加职业技能培训的财政投入。我国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剩余劳动力文化水平低、技能缺乏是制约他们就业再就业的主要因素,为提高劳动力就业能力,应把就业培训计划与各地的产业发展规划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健全科技教育培训体系,积极开展技能培训服务。 (3)实施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和支持创业的财政政策。近年来,中小企业和小群体创业在解决自我就业的同时,为社会创造出了巨大的劳动力需求空间。所以政府部门应该在资金、信贷、税收等政策上对他们进行积极扶持,逐步形成以城镇集体、乡镇集体和私营企业为主体的中小企业群,从而广泛吸收社会各个不同层次、不同素质的劳动力。 (4)加大对社区就业的资金支持力度。社区就业的兴起与发展对于缓解我国当前的就业压力、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乃至维持整个经济与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目前资金短缺已成为制约社区就业发展的主要瓶颈,我们应当努力开拓政策与资金扶持的空间:政府应划出专项资金作为社区就业扶持金,并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多方筹集资金,用于增加对社区就业的投人,如公益性岗位就业补贴、以及对从业者提供小额贷款和贴息贷款或银行贷款担保。更为重要的是,要把相关的政策与资金扶持措施落实到位,并朝着正规化和制度化的方向发展,以建立和完善针对社区就业的政策与资金扶持的支撑体系。 浅谈金融危机下的中国财政政策:应对金融危机中国财政政策的评析 【摘要】 在分析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经济基本走势的基础上,就我国政府应对经济下滑实施的一系列财政政策进行政策回顾及实践效应分析。 【关键词】 财政政策;政府投资;税收政策 美国金融危机影响下,国际市场疲软、外需不振,中国的经济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之一的出口承受巨大压力,加上投资萎缩,企业盈利能力下降,中国经济在经过7年加速上涨后,增长势头在2008年发生逆转。为此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目前这些政策措施效果已开始显现,部分地区和行业经济出现企稳回升迹象。 一、宏观经济走势 1.消费增长速度趋弱化 以2008年1至10月为例,虽然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2%,但是CPI涨幅就达到6.7%,扣除价格因素,消费实际增长并不快。以重庆市为例,1至10月居民食品类消费价格上涨46.1%,需求弹性小的粮油类和肉禽蛋类上涨高达57.3%、60.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4.5%,表面上看消费形式喜人,扣除价格因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16%。物价上涨较高直接影响了居民尤其是低收入群体即期消费和生活质量。作为居民生活首选必需品,食品支出日益增加,多数家庭无奈之下只能缩压其他消费品开支。即便如此,部分地区居民的实际消费能力仍趋弱化。 2.投资增长存在不确定因素 2008年期间,总体而言既有刺激投资增长的因素,这与地方新一届政府开始工作以及灾后重建等相联系,也有抑制投资增长的因素,主要与房市股市变化和城市建设规模、速度等相联系。此外,资源环境工作以及对新开工项目的管理,对投资也会形成一定的约束。 3.出口增量明显回落 2008年前三个季度,我国出口10741亿美元,增长22.3%,比07年同期回落4.8%。对美国的出口比07年同期回落4.6%。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速大幅回落,其中服装和玩具前三季度出口分别比07年同期回落21.2%和6.3%。08年前8个月,我国家电业累计出口250亿美元,增幅比07年同期回落10.7%,其他行业的情形也不容乐观。 二、应对危机的财政政策 面对经济下滑,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更为有效,它可以起到直接拉动经济的作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增加支出,扩大消费;二是通过减税刺激消费,扩大生产。 (一)财政支出与投资政策 1.“三农”支出 中央财政加大对农民的补贴,支持农业生产,加快推进农村公共事业建设,推动农村改革与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农村人民的生活。用于“三农”支出和民生支出安排分别达到7161.4亿元和7284.63亿元。 2.保障性住房和灾后恢复重建投资 在国务院扩大内需的十项措施中,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位列之首。在2008年末增加安排保障性住房、灾后恢复重建等中央政府公共投资1040亿元的基础上,2009年中央政府公共投资安排9080亿元,增加4875亿元。2008年和2009年两年,中央财政共投入375亿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相当于过去10年总投资的5倍。理论上,以定金式或基金式启动的、由中央财政投资带动的项目,能够撬动6至10倍的资金,那么未来三年,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和社会资本在该领域的投资总额将可能达到9000亿元。如果再考虑其对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带动,平均每年3000亿元的投资额还可能会翻一番,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 3.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国务院扩大内需十项措施中提出了“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运输部和铁道部表示将在未来三到五年内实现投资总额8.5万亿。比照“十五”期间,交通基建平均每年对GDP的贡献达到了2%。这一轮的交通基建投资的贡献率也应该会与上一轮相当。铁道部估计,仅2009年计划的6000亿元铁路投资,可创造600万个就业岗位,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将达1.5%。 4.地方和民间投资 在中央投资项目的带动下,1到2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出现上升势头。但地方和民间投资还没出现大规模复苏迹象。1到2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长26.5%,相对去年末上升0.4个百分点。考虑投资品价格的大幅下降,实际增速大幅上升至30.3%。 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投资4486亿元,增长35.6%,增速较去年全年加快12.8%,是自2004年5月份以来的最快增长速度;除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投资之外的内资企业,在1到2月份的投资总额为4577亿元,累计同比增长26.2%,增速较去年全年增速放慢6个百分点,该类投资增速已经连续五个月放缓,创出历史新低。民间投资尚未被积极拉动,依然处于低迷状态。但在中央项目投资的带动下,后期地方项目的投资会逐渐跟上,使得后期总的投资增长形势比较可观。 (二)税收和减费政策 1.增值税转型 推进税费改革,实行结构性减税,减轻企业和居民税收负担,扩大企业投资,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我国从2009年1月1日起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据测算这项措施将减少当年增值税收入约1200亿元,减轻企业税负约1233亿元,共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约5000亿元。增值税转型有利于释放生产力,促进鼓励投资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经济效率,但其实施效果往往有滞后性。作为制度性改革,其实施效果的显现将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2.出口退税政策 调整完善出口退税政策,能鼓励外贸发展,促进外贸出口保持稳定增长。在2008年下半年两次调高出口退税率的基础上,我国自2008年12月1日起,进一步提高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机电产品和其他受影响较大产品的出口退税率。此次出口退税率调整有利于缓解外贸企业资金链紧张,并有望进一步减轻劳动力密集型出口企业的压力。此次部分产品出口关税税率的调低有利于降低原材料企业的出口成本,提高相关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减轻库存积压。 3.自主创新和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政策 下一步将实施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优惠政策,落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完善担保体系建设,帮助中小企业融资,促进中小企业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同时支持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支持服务业发展。中国还将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推动经济结构性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大科技投入,促进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 4.减费政策 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决定自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统一取消和停止征收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此举将为企业和社会减轻负担约190亿元,连同自2008年9月1日起停征的集贸市场管理费和个体工商户管理费约170亿元,合计2008年以来国家采取的减费措施可直接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约360亿元。此次强有力的减费措施,可进一步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发挥与减税政策相同的扩张效应,促进企业增加投资和居民消费。 三、财政政策的实践效应 虽然财政政策的运用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由于其更多的是瞄准经济结构中深层次的问题,偏重于结构的调整,因此在宏观经济的调控中其对经济结构的影响是深远的。 1.有效拉动消费 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所占的比重是比较低的,不仅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而且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我国国民收入不均造成的,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整体消费更是呈现不足。财政通过转移支付可以使国民收入向普通劳动者倾斜,同时配合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社会保障的覆盖,从而启动农村消费市场,有效促进消费水平的提高。 2.有助于中小企业走出困境 08年上半年,全国有近7万家中小企业倒闭。倒闭的中小企业大多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以外向型经济为主。随着出口退税率的降低及信贷控制的放宽,中小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可以得到有效缓解。 3.带动地方经济积极响应 中央财政投入基础建设和民生工程带动了地方经济的积极响应,如北京市政府今后两年将投资1200亿至1500亿,用于加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城市路网、保障性住房等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预计可带动社会投资1万亿元;广东省政府以重大项目带动社会投资,5年内计划投资2.3万亿元;江苏省政府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企业的支持力度,实施总额2200亿元的政府主导性项目。 4.有利于社会公平 政府财政支出对分配可以起到很大的调节作用,一方面通过对政府支出的公共保障功能的强化;另一方面通过完善补助政策,关注低收入者群体。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经济的均衡发展和国民经济快速增长。 5.有助于产业结构调整 在深度调节产业结构方面,财政政策有着其他政策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其能对产业结构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的调节,如利用税收政策来鼓励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拿出相当一部分资金扶持“三农”调整农业种植业结构,支持新农村建设等。 6.降低对外依存度 受国际经济环境制约,我国政府通过降低关税和降低出口退税税率,并且进一步完善企业税负负担,通过税收政策来引导企业把更多的资源配置到符合国内消费需求的产行业中,从而减轻了国际收支对国内经济增长、流动性膨胀等的压力。 四、结束语 全球金融背景下,我国政府对未来进行了积极的预期,重拳出击实施了一系列积极的财政政策,虽然这些政策的实施效应还未完全显现。但是,无疑这些举措对我国经济颓势的扭转,远期增长方式的转变都具有积极的意义。此外,我国的财政处于转轨阶段,由原来的投资性财政向公共财政、服务财政转移。所以,财政刺激方案取向也是财政改革的实践取向。相信这种积极的财政政策不仅可以有效地减少世界经济下滑带给我国的冲击,保证经济的持续发展,而且也是我国政府运用政策应对危机能力的一次有益体验。 浅谈金融危机下的中国财政政策:浅议当前金融危机下缓解就业问题的财政政策 摘要: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蔓延全球,世界各国经济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金融危机在影响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急速冲击着就业市场,此次金融危机造成我国的失业人数,超过世界经济史上任何一次全球经济危机对任何国家的影响。就业问题已成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挑战,就业问题解决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也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本文对此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最后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金融危机;成因,就业影响;对策 一、金融危机产生的成因分析 1.美联储连续降息的失误决策。事件的导因是美国“9・11”事件及纳斯达克股市泡沫破灭之后,美联储为了减少这些事件对美国经济冲击,防止美国经济衰退而采取完全宽松的货币政策。在短期内把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从6.5%一路降到1%,贷款买房又无需担保、无需首付,且房价一路盘升,房地产市场日益活跃,这也成就了格林斯潘时代晚期的经济繁荣。提供次级抵押贷款本是一件好事,使得低收入者有了自己的住房。对一般个人家庭来说,低利率和房产价格一路飙升,编织出一幅美好的前景,投资住房成为巨大的诱惑,于是大量居民进入房贷市场。 2.住房贷款过度宽松的政策。货币政策的宽松,使得住房贷款公司及商业银行制造各种各样的住房按揭利率产品,让一些还款能力不高的次级信用的贷款人进入房地产市场,然后将这些次级贷款证券化及衍生化。美国次贷的消费者以房产作抵押,房产的价格决定了抵押品的价值。如果房价一直攀升,抵押品价格保持增值,不会影响到消费者的信誉和还贷能力。但是如果房价下跌,抵押品贬值,同一套房子能从银行贷出的钱就减少。如果贷款利率被提高,次贷使浮动利率也随着上升,需要偿还的钱大大增加。次贷贷款人本来就是低收入者,还不上贷款,只好放弃房产权。贷款机构收不回贷款,只能收回贷款人的房产,可收回的房产不仅卖不掉,还不断贬值缩水,于是出现亏损,甚至资金都流转不起来了。金融创新工具的风险及危机就会越来越大。 3.金融机构资产证券化比例过大。美国绝大多数住房抵押贷款的发放者是地区性的储蓄银行和储蓄贷款协会,地方性的商业银行也涉足按揭贷款。这些机构的资金实力并不十分雄厚,大量的资金被投放在住房抵押贷款上对其资金周转构成严重的压力。一些具有“金融创新”工具的金融机构,便将这些信贷资产打包并以此为担保,用于发行可流通的债券。给出相当诱人的固定收益,再卖出去。许多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对冲基金、保险公司、养老基金等金融机构投资于这些债券。这样,抵押贷款企业有了源源不断的融资渠道,制造出快速增长的新的次贷;投资机构获得较高的收益。投资机构的现金流得到更合理的利用,利益得到了分解和共享,风险也得到了分摊。但事物都有两方面,金融创新制度带来利益共享好处的同时,也会产生风险放大效应。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外界力量一推,只要第一张骨牌倒掉,其它骨牌就会全部倒掉。 4.金融机构过多痴迷于证券市场。由于美国证券市场非常发达,许多美国人和美国的金融机构都将相当多的资产投入证券市场力图投机或融资,将自己的命运与股市等证券市场的涨落牢牢捆绑在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当实力不强的金融机构放松警惕在证券市场游弋时,市场的跌落就会给它们带来致命的灾难。特别是,证券市场波动的影响因素很多,对很多因素都很敏感。一旦某一因素突然爆发引起人们的恐慌,就会大量抛售证券,造成证券市场的跌宕,从而使金融机构的资产大大缩水,甚至资不抵债,就会重创整个社会的经济。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影响 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就业压力大是一个长期存在的实况。据测算,我国目前在城镇要求就业的,包括当年新增城镇劳动力和上一年结转下来未能就业的有2400万人,而每年提供城镇就业岗位只有1200多万个,再加上每年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大约800万人,劳动就业的供需缺口依然十分庞大。受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和外商投资的影响,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不可避免受到冲击。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等青年劳动者是受影响最严重的就业群体。据统计,大约有15.3%的农民工现在失去了工作或者没有找到工作,数以百万计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也随之而更加严峻。中国社会科学院的2008年《社会蓝皮书》显示,2007年全国近500万高校毕业生中,仍然有100万人没有找到工作。 1.供需严重失衡的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从就业总量来看,我国劳动力供需缺口异常庞大,巨大的人口基数和劳动力数量构成了庞大的就业规模,新增劳动力仍在持续增加。中央提出2010年经济增长的目标是8%左右,按目前我国的就业弹性计算,只能提供900~1200万个就业岗位,那么由此来看,大量新增就业人口将无法就业。 2.就业结构性矛盾表现的越来越明显。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我国就面临着经济转型过程中必然经历的阵痛:由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所导致的结构性失业。这种失业总体上表现为劳动者的技能素质与劳动力市场用工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即供给比需求低一个档次。因此呈现出“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的现象,而在大量失业人员中,主要是低技能和无技能者。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这种情况更多的表现为在东部沿海制造业、出口企业和外商企业就业的大批农民工返乡以及高校毕业生“毕业即失业”。 三、应对我国当前就业问题的财政政策建议 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改变财政支出、调整税收等手段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在反经济衰退中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性。按政策实施效果的差异,财政政策主要可以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根据当下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就业的传导机制以及我国就业的现状来确定财政政策的功能和取向,进而对采取具体财政政策手段加以实施,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主要途径。 1.实施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和支持创业的财政政策。近年来,中小企业和小群体创业在解决自我就业的同时,为社会创造出了巨大的劳动力需求空间。所以政府部门应该在资金、信贷、税收等政策上对他们进行积极扶持,逐步形成以城镇集体、乡镇集体和私营企业为主体的中小企业群,从而广泛吸收社会各个不同层次、不同素质的劳动力。 2.加大实施消费型财政政策的力度。我国以往的积极财政政策基本上是投资型的,这使得消费需求不足问题无法从根本上得以解决,并且造成消费增长与投资增长不协调。因此,政府应该通过各种手段来引导居民消费。一是在财政支出上,政府通过增加转移支付或者对粮食等实施保护价格收购来加强对低收入者的帮扶,降低收入分配的两极化趋势,提高总体消费倾向;二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减少人们对未来收入预期的不确定性,刺激消费;三是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增加对教育、医疗、住房支出等个人所得税扣除,适当提高现行增值税和营业税的起征点,应适当降低居民生活消费品的增值税税率,增加人们税后收入,从而提高居民消费能力。 3.加大对社区就业的资金支持力度。社区就业的兴起与发展对于缓解我国当前的就业压力、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乃至维持整个经济与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目前资金短缺已成为制约社区就业发展的主要瓶颈,我们应当努力开拓政策与资金扶持的空间:政府应划出专项资金作为社区就业扶持金,并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多方筹集资金,用于增加对社区就业的投入,如公益性岗位就业补贴、以及对从业者提供小额贷款和贴息贷款或银行贷款担保。更为重要的是,要把相关的政策与资金扶持措施落实到位,并朝着正规化和制度化的方向发展,以建立和完善针对社区就业的政策与资金扶持的支撑体系。 4.增加职业技能培训的财政投入。我国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剩余劳动力文化水平低、技能缺乏是制约他们就业再就业的主要因素,为提高劳动力就业能力,应把就业培训计划与各地的产业发展规划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健全科技教育培训体系,积极开展技能培训服务。 浅谈金融危机下的中国财政政策:全球性金融危机与中国财政政策 提要由于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全球经济明显减速,影响我国出口,进而影响实体经济,未来通胀形势也会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要实现“一保一控”的宏观调控目标,避免受到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财税政策应更多地发挥作用。 关键词:金融危机;财税政策;经济增长 一、背景资料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依然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并已开始对全球实体经济造成严重影响。虽然中国受到的直接冲击相对较小,但它对中国经济增长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已经开始显现,经济增速连续几个季度减缓。2008年GDP增速从一季度的10.6%,下滑到二季度的10.1%,三季度的9%,四季度的6.8%,进入2009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长6.1%。2008年GDP的增速为9.0%,中止了连续五年的两位数增长率。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这些经济指标中可以看出,国际金融危机仍然在中国外部萦绕,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仍在继续。 二、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消极影响 全球金融危机对国内市场必然会造成消极影响,但是对于中国金融体系的直接影响有限。因为中国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程度不高,外资大规模撤退的威胁不大,所以中国金融业的直接损失并不大。但是,因为目前中资银行持有大量的国外证券化产品,雷曼、美林、AIG等机构又持有部分H股和A股,损失肯定是有的,外汇缩水也不可避免。 金融危机对中国影响较大的是在实体经济方面。首先是出口,由于外需减少导致出口增速减缓和出口企业资金回收困难,所以导致大量的企业倒闭。统计显示,目前影响最大的是纺织行业,而家居、卫浴、五金钢材、汽车、电子信息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影响;其次是消费。近两年我国消费增长率提高较快,但是城镇居民实际收入增长的减速,房地产市场和汽车市场的不景气,还有股票市场的暴跌,导致了国内财富效应在缩减,因此今后消费难以保持高增长率;再次是信用收缩。银行出于防范风险的心理,普遍惜贷,这样对实体经济来说就会有一个紧缩的作用;最后是民间投资。在整个经济前景不好的情况下,民间投资者投资信心不足,制约了民间投资的增长空间。 三、中国财政应对金融危机的举措 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落实这些措施的投资额到2010年底约需4万亿元人民币。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标志着中国宏观调控政策的彻底转型。中国政府同时宣布,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重大调整,由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转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增长已成为当前及今后几年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中国政府在1998年为了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通胀紧缩局面曾经使用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基本上是要求加大财政投入的力度,加大国家债券发行力度,实行一系列鼓励企业扩大生产、出口,促进商品流通和周转,鼓励百姓再就业和创业,激励百姓消费的轻税薄赋政策。 (一)税收方面已采取和将要采取的措施。推进税费改革,实行结构性减税。结合改革和优化税制,实行结构性减税,减轻企业和居民税收负担,扩大企业投资,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全面实施消费型增值税;实施成品油税费改革;取消和停征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继续执行2008年已实施的一系列税费减免政策,预计2009年将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约5,000亿元。 1、增值税转型。谈到增值税的转型,就必须了解增值税有几种类型。从增值税的发展来看,按照各国增值税对外购固定资产的处理方式不同,增值税可以分为:(1)生产型增值税:是指计算纳税人的应纳税额时,不允许扣除任何外购固定资产的已纳税金。此类型的增值税由于不允许扣除外购固定资产的已纳税金,因而存在对固定资产价值重复征税问题,而且对于资本有机构成高的行业的发展、对于加快技术进步等还存在不利影响;(2)收入型增值税:是指在计算纳税人的应纳税额时,对外购固定资产的已纳税金只允许当期计入产品价值的折旧费所应分摊的那部分税金扣除;(3)消费型增值税:是指计算纳税人的应纳税额时,允许将当期购入固定资产的已纳税金一次性全部扣除。它可以彻底解决重复征税问题,有利于技术进步,因此消费型增值税对于扩大固定资产投资具有较强的激励效应。 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全国范围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审议并原则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修订草案)》。会议指出,为扩大国内需求,降低企业设备投资的税收负担,促进企业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会议决定,自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推行增值税转型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允许企业抵扣新购入设备所含的增值税;同时,取消进口设备免征增值税和外商投资企业采购国产设备增值税退税政策,将小规模纳税人的增值税征收率统一调低至3%,将矿产品增值税税率恢复到17%。经测算,2009年实施该项改革将减少当年增值税收入约1,200亿元、城市维护建设税收入约60亿元、教育费附加收入约36亿元,增加企业所得税约63亿元,增减相抵后将减轻企业税负共约1,233亿元。成功地实现增值税由生产型转向消费型,势必将在客观上刺激投资需求,产生激励固定资产投资的作用,从而对经济产生积极的刺激作用。 2、提高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率。2008年以来,受国际市场需求减弱、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和劳动力成本上涨等因素影响,我国出口增速放缓,出口增速明显低于预期,出口企业利润大幅减少。特别是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中小型企业,吸纳劳动力多、就业面广,但抗风险能力较弱,经营面临较大压力。而且我国的一些主要出口国家的居民消费信心指数大幅下滑,进口需求下降,必然对我国出口产生不利影响。若不采取措施,预计今后出口还将下滑,出口企业困难会进一步增加,这会对中国整体经济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有必要通过财政政策的适当调整,帮助企业树立信心、渡过难关,防止出现因出口大幅下滑而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被动局面。 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出《关于提高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明确从2008年11月1日起,适当调高部分劳动密集型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具体为:将部分纺织品、服装、玩具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4%;将日用及艺术陶瓷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1%;将部分塑料制品出口退税率提高到9%;将部分家具出口退税率分别提高到11%、13%;将艾滋病药物、基因重组人胰岛素冻干粉、黄胶原、钢化安全玻璃、电容器用钽丝、船用锚链、缝纫机、风扇、数控机床、硬质合金刀等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分别提高到9%、11%、13%。此次出口退税调整一共涉及3,486项商品,约占海关税则中全部商品总数的25.8%。 3、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费用扣除标准。众所周知,投资、出口、内需是拉动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但是,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8年前三季度的国民经济运行数据显示,出口和投资的实际增速下滑,使得经济增速出现加速下滑势头,这是自2007年第二季度以来GDP增长率连续第六个季度下降。尽管名义消费仍在高位继续加速,但是仍未能有效缓冲净出口和投资增速相对上年同期下降对经济的负面影响。而且鉴于房地产市场低迷、未来收入预期悲观等消极因素的影响,未来消费将难以继续保持当前水平。 国务院2008年11月10日上午在北京召开省区市人民政府和国务院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会议,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着力扩大消费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要把扩大消费与完善收入分配政策结合起来,与扩大就业结合起来,与发展服务业结合起来。最重要的是,要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加大力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中低收入居民收入比重。努力消除制约消费的制度和政策障碍,改善居民消费预期,引导和促进居民扩大消费需求。 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费用扣除标准最直接的受益群体就是工薪阶层,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一旦提高,将会直接增加这一受益群体的可支配收入,提高其购买能力。工薪阶层的购买能力提升后将直接带动这一群体的消费,从而对拉动内需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财政支出要重点支持民生工程、重大基础设施。2008年11月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扩大投资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要突出重点,认真选择,加强管理,提高质量和效益。要优先考虑已有规划的项目,加大支持力度,加快工程进度,同时抓紧启动一批新的建设项目,办成一些群众期盼、对国民经济长远发展关系重大的大事。坚持既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又有利于推动结构调整;既有利于拉动当前经济增长,又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既有效扩大投资,又积极拉动消费。要把促进增长和深化改革更好地结合起来,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加大投资力度和优化投资结构。中央出台的十条措施,主要有四类:加快实施重大民生工程;加快在建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尽快启动一批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型工程项目;加大力度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关键项目建设。落实这些措施,要加强对重大投资的管理,认真做好可行性研究论证,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要加强对市场自主投资的鼓励和引导,支持引导民间资本投向政府鼓励项目和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领域,广泛参与各种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把政府投资引导作用与发挥民间投资积极性有机结合起来。 (三)加大中央政府的举债规模。2008年上半年财政有万亿盈余,从下半年开始,财政收入同比增幅持续下降,数据显示,2008年6月财政收入增幅为30.7%,7月增速回落近半,至16.5%,8月进一步下降至10.1%,9月份又进一步下降到了3.1%。全年的财政收入仍有望增长20%左右,实现超收3,000亿元左右,2008年中央财政赤字没有增加,维持在2008年年初预算确定的1,800亿元的水平。但进入2009年以来,政府财政收入的压力是相当大的,政府发债的规模肯定会很大。从2000年开始,国债发行总量不断呈现出逐级上升势头,2005年超过7,000亿元,2006年为8,883亿元,2007年由于有1.5万亿元的特别国债发行,全年国债发行量达创纪录的23,483.28亿元,同比增长164%。分析人士预测,2008年的国债发行肯定会高于2007年(不包括1.5万亿元的特别国债),将不会低于8,000亿元,而2009年国债发行可能会在2008年基础上继续增加。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财税学院)
工程机械故障诊断系统研究:浅析工程机械故障诊断技术及维护 摘 要:近年来,随着施工规模的逐步增大,现代机械设备也日趋大型化、连续化、机电一体化,其性能与复杂程度不断提高,对设备故障的诊断也更为复杂。远程故障诊断技术就是通过设备故障诊断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相结合,在施工机械设备上建立状态监测点,采集设备状态数据;而在技术力量较强的科研单位建立诊断中心,对设备运行进行分析诊断的一项新技术。它的诊断与维护的实现可使机械设备的故障诊断更加灵活方便,也能实现资源共享。 关键词:工程机械故障诊断技术 维护技术 近年来,随着施工规模的逐步增大,现代机械设备也日趋大型化、连续化、机电一体化,其性能与复杂程度不断提高,对设备故障的诊断也更为复杂。靠传统的填写值班日志、靠参数越限报警等人工或半自动化的方法来维护机械设备既落后,又不客观,虽然可以有类似黑匣子之类的自动数据记录器,但也只能做事后分析。而且这种陈旧的设备维护模式,无论是数据的可靠性或实时性,还是设备的维护质量均无法满足要求,导致施工机械在施工过程中停机多,检修时间长,严重影响到工程的进度和质量。建立远程故障诊断及维护系统是解决问题的很好的方法。 1 工程机械故障诊断及维护技术的行业特点 1.1 目的明确 诊断的目的就是要确定机械运行状况、检查故障部位、分析故障产生的原因和制定经济有效的维修方案。 1.2 交叉性强 诊断及维修涉及摩擦学、材料学、力学、化学等多种学科;需采用焊接、铸造、车、钳、锻、镀等多种工艺手段;要掌握维修理论,机构学及经营管理等多方面知识。 1.3 工作环境恶劣,实践性强一切诊断方法和维修技术都必须以机械的实际状况为基础,处理结果很快得到实践验证。 2 故障诊断技术 设备故障诊断技术包括故障检测与故障诊 断,通常合在一体统称为故障检测和诊断(FDD)。 2.1 故障机理 通常我们说设备工作正常是指它具备应有的功能,没有任何缺陷,或虽有缺陷但仍在容限范围内。异常是缺陷有了进一步发展,使设备状态发生变化,性能恶化,但仍能维持工作。故障则是缺陷发展到使设备性能和功能都有所丧失的程度。设备的异常或故障是在设备运行中通过其状态信号(即二次效应)变化反映出的。由于监测与故障是在设备不停机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必然以状态信号为依据。二次效应就是设备在运行中出现的各种物理的、化学的现象,如振动、噪声、温升、油耗、变形、功耗、磨损、气味等,这些都是一种设备运行所固有的。监测与诊断就是要快速、准确地提取设备运行时二次效应所反映的特征。 2.2 故障诊断过程 2.2.1 状态监测主要是测取与设备运行有关的状态信号。状态信号的获取主要是依靠传感器或其它监测手段进行故障信号的检测。检测中主要有以下几个过程: 2.2.1.1 信号测取主要是通过电量的或传感器组成的探测头直接感知被测对象参数的变化; 2.2.1.2 中间变换主要完成由探测头取得的信号的变换和传输 2.2.1.3 数据采集就是把中间变换的连续信号进行离散化过程。数据是诊断的基础,能否采集到足够长的客观反映设备运行状态的信息,是诊断成败的关键。 2.2.2 特征提取就是从状态信号中提取与设备故障有关的特征信息。 2.2.3 故障诊断故障诊断就是根据所提取的特征判别状态有无异常,并根据此信息和其它补充测试的辅助信息寻找故障源。 2.2.4 决策根据设备故障特征状态,预测故障发展趋势,并根据故障性质和趋势,做出决策,干预其工作过程(包括控制、调整、维修等)。 2.3 诊断原理设备诊断是利用被诊断的对象(设备)提供的一切有用信息,经过分析处理以获得最能识别设备状态的特征参数,以便做出正确的诊断结论。机械设备运行时产生多种信息,当其功能逐渐劣化时,就出现相应的异常信息,如机器的状态变化而产生的异常振动、噪声、温度等机械信号;机械劣化过程产生的磨损微粒、油液及气体成分变化的化学信号等。利用检测仪器对最敏感的故障特征信号进行状态监测,做出正确的分析和诊断,及时预测机器设备可能发生的故障。传感器安装在诊断对象(设备)上,以传递温度、压力、振动、变形等信号,这些信号进一步转化为电信号,输入到信号处理装置,在信号处理装置中将输入的诊断信号与预先储存在系统内的标准信号进行比较,标准信号是根据事先积累的大量数据资料和实际经验分析归纳而制定出来的判定标准,是设备各种参数的允许值。通过比较做出判断,确定故障的部位和原因,预测可能发生的故障。 3 工程机械故障诊断及维护系统 由于工程机械故障的多样性、突发性、成因复杂性和进行故障诊断所需要的知识对领域专家实践经验和诊断策略的依赖性;人工神经网络能通过自身的学习机能建立故障征兆和故障模式之间的复杂映射关系,可以进行多因素预测。 3.1 系统简介 系统通过一个基于神经计算算法的“看门狗”智能单元对机械运行状态进行在线分析和推理,对机器的工况及相关信息做出相应评价;还可以通过电话线与远程单元相连,以便在异地获取机器工况及其性能信息,并以此做出评价。知识密集型智能工具“看门狗”可以随时对机器工况进行跟踪,获取和组织机器及其周围环境的数据。“看门狗”芯片作为机器的“黑匣子”,可以储存主要部件的状态“轨迹”。一旦发生失效,操作者可以读取“黑匣子”,获得最近几分钟的工况信息,迅速确定故障,并给予及时修复。当机械设备出现新的故障时,通过自学不断调整权值、阀值,以提高故障的正确检查率,减低漏报率和误报率。这些基于知识的信息同样可以为其他站点的用户所共享。 3.2 系统优点 远程故障诊断及维护系统的一个突出优点在于进行协作诊断和维护,及时排除故障。 3.2.1 故障工况数据收集通过远程诊断系统,可以积累更多的机器/过程的故障工况,由此,从各远程站点获取的故障工况中可以开发更好的诊断算法。 3.2.2 故障诊断不同地点的专家可以访问服务器中存放的有效信息,因此,分散在各站点的知识可以集成起来完成更复杂的协作诊断。 3.2.3 远程服务系统提供了多种类型的信息例如在线的过程/机器传感数据,故障/性能下降的历史数据等。进行性能评价时,必须对这些信息加以整体考虑。 4 结语 远程故障诊断技术目前还处于发展初期,还有很多问题尚待解决,这包括故障诊断技术本身要解决的问题及网络技术的问题。但是,无论是从经济观点出发,还是从整个施工来考虑,借助Internet,准确、及时、有效地实现工程机械远程故障诊断的方法都值得关注和研究。 工程机械故障诊断系统研究:探讨工程机械故障诊断和应急处理方法 摘要:随着现代大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机械设备的结构越来越复杂,故障诊断技术的显得尤为重要,其意义在于能有效地遏制故障损失和降低设备维修费用。掌握有效的故障诊断方法和处理技巧,缩短维修时间,利于提高机械设备的完好率和使用率。本文介绍工程机械故障的概念、产生原因和分类方法等,分析了故障诊断的基本工作方法和技巧,可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工程机械;故障诊断;方法 1. 前言 工程机械在我国的公路桥梁、铁路、城镇设施、江河治理及军事工程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机械设备在施工现场使用的频率极高。由于现代工程施工具有工期紧、任务重的特点,因而许多工程机械进人工地后,存在长时间连续作业的情况。繁重的作业任务和超负荷运转,导致机械设备容易出现故障,因故障而停工的现象也就屡见不鲜,其结果必将严重影响工程进度,给企业造成工期和经济损失。 现代工程建设中,大量的人力劳动已为各类机械所取代,工程机械已成为工程建设的重要力量。然而,多数工程机械必须在野外恶劣的环境中工作,有的更要经常受到冲击载荷的作用,因而出现各种故障也是在所难免。液压与液力传动、电液控制和电子控制等先进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工程机械的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但也同时带来了相应的故障,而且这些故障比传统的机械性故障具有更强的隐蔽性。因此,如何合理、快速、准确地诊断和排除各类故障已成为施工企业设备管理和维修人员必须认真研究的课题。本文旨在向同行读者提供一套通用的思路和工作方法。 2. 故障概述 2.1 故障及其产生的原因 工程机械故障是指工程机械或其某些部份丧失或降低了其规定功能,或者运行参数超出规定的许可范围的事件或现象。具体可表现为动作、温度、声音、外观和气味以及其它理化指标的异常。 引发故障的根本原因可分为内因和外因两个大类:内因主要有机件的磨损、腐蚀、气蚀、氧化、老化、变形、松弛、疲劳和设计制造缺陷等方面的因素;而外因主要包括恶劣的工作环境、不正确的操作、不按规定进行维护保养、不按规定提供合格燃料和各种工作介质,以及事故性损坏等方面的因素。 2.2 故障分类 熟悉故障分类有利于掌握故障特征,明晰故障分析思路,减少诊断时的盲目性。与故障诊断关系密切的分类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 (1)根据是否可以直接观察到故障部位可分为直观性故障和隐蔽性故障; (2)根据发展进程不同可分为渐进性故障和突发性故障; (3)根据影响范围不同可分为局部性故障和整体性故障; (4)根据影响程度不同可分为功能性故障和参数性故障。 3. 故障诊断方法 3.1 故障诊断的概念和思想方法 故障诊断是从故障现象出发,分析和查找故障原因的过程。在实际工作中,故障诊断有常规诊断和深层诊断两种明显不同的形式。常规诊断以实体为目标,以找出故障部位,通过修理、更换有故障的零部件消除故障为目的,其诊断结果易于验证。深层诊断以影响因素为目标,以找出引起系统发生故障或零部件损坏的根本原因,从而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为目的,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其诊断结论的确定性较差,验证也比较困难。一般性故障只须进行常规诊断,而重大故障或反复出现的故障应进行深层次诊断。 一定的故障现象必然与一定的故障原因相联系,分析现象与原因之间的内在联系是故障诊断的中心工作。在复杂的故障中,现象和原因之间往往显得错综复杂,这就要求诊断人员必须具备良好分析推理能力。因此,逆向分析、逻辑推理、逐步迫近是故障诊断最基本和最实用的思想武器。 当然,同样的故障现象可能产生于不同的故障原因,相同的故障原因也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例如,空气滤清器堵塞,可导致发动机动力下降、温度升高和油耗增加等故障现象,而上述故障现象也可能出自供油系统、冷却系统、润滑系统工作不良或配气机构零部件磨损过大等原因。因此,诊断人员还须学会用辩证的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善于在复杂的系统中抓住主要矛盾,识别出主要因素。 3.2 故障诊断的分析工具 借助故障分析工具利于诊断人员把握全局,有条不紊。仅靠“跟着感觉走”,则容易误入歧途。常用的分析工具有因果图、故障树和流程图等。对同时有多种现象和多种可能因素的复杂故障,有经验的诊断人员可根据每个故障现象和每个故障因素之间的亲密程度进行赋值,建立数学模型进行概率分析。 3.3 诊断方法 3.3.1 准备阶段 在准备阶段,最重要的工作是掌握原理,弄清现象。熟练掌握诊断对象的构造特征和工作原理是进行具体诊断和分析的前提,否则只能是瞎摸。进行深层诊断时,诊断人员还必须掌握相关知识,具备综合分析能力。而弄清现象是进行诊断的依据。对机手或其它人员反映的情况要进行仔细的核实,而最好的方法就是诊断人员亲自操作试机。 在熟悉原理,抓准现象后应进行必要的推理分析,抓住重点,缩小查找范围。同时,要善于利用因果分析图等分析工具进行辅助推理分析,做到掌握全局,避免遗漏。 3.3.2 查找阶段 (1)坚持“由表及里、先简后繁”原则,少走弯路 在查找故障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从简到繁的基本原则。具体要求就是要做到由表及里,先易后难,先低压后高压,先控制后主流。即把容易查找或能够准确判断的因素先期进行排查,避免出现“小题大做”的情况。在使用测量和试验手段上也要优先选择简单易行的方法。如液压故障诊断时,优先进行压力测量,最后才考虑使用流量试验。对发动机负荷变化引起的明显的转速变化和排气颜色变化也完全能够通过操作人员的耳目直接感知。 (2)注意抓住重点,集中突破 要注意识别系统的串、并联关系,善于分区域、分段落进行检查。对能够准确判断或排除故障范围的检查项目,可安排重点检查,这样有利于尽快缩小查找范围,做到集中力量,有的放矢。诊断过程中要不断把已确定或排除的因素和最新的故障现象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判断,以便更好地选择下一步行动。 (3)重视测量和比较所规定的条件,避免出现误判 在查找故障的过程,进行必要的测量和试验往往很有必要。但在实际工作中,测量和试验的条件(如发动机水温、油温、转速、液压油粘度、温度、操作状态和环境温度等)往往容易被忽视,这样就有可能对测试结果产生重大影响,有时甚至会导致相反的结论。另外,测量和试验过程中除要观察和记录特定操作状态下的参数和状况外,还特别要注意观察不同操作动作及其转换过程中被监测参数的变化趋势。 3.3.3 “听诊器”原理的应用 在现场施工出现故障,因为客观情况,往往不具备利用设备诊断的条件,需要维修人员凭借丰富的经验或借助于简单工具、仪器,应用“听诊器”原理来进行检测。“听诊器”是凭人的感官及其长期积累起来的感性经验对设备状态进行定性判断。即对任何一台设备进行诊断,诊断人员到现场,通过问、看、嗅、听、摸等方法了解设备的情况,通过感官获取有关的信息,作出初步的评估。但感官判断的最大缺陷是缺少“量”的评估,纯粹凭感性经验分析问题,主观因素左右评判结果,可靠性差。 3.3.4几种简易的判断方法 (1)部份停止法:即人为使设备的某一部份停止参与工作,观察变化,来进行对比试验的方法。如多缸发动机用“断缸法”来判断某缸工作的好坏,或异响来自那一缸。 (2)交叉对比法:对调相同性质的管路,或调换某两个相同或同类零部件,或用正常的零部件替换有怀疑的零部件进行对比,从而判断被试零部件是否存在问题。 (3)短接隔离法:即把有怀疑的元件的输入端和输出端直接连通起来进行对比试验。这种方法适用于流程性系统,如怀疑滤芯堵塞时可以取掉滤芯进行试验。 (4)截止隔离法:即用截止装置在不同的流动节点处进行分段隔离,或代替执行元件进行制动,来进行对比试验。这种方法适用于流程性系统,如怀疑液压马达内漏造成工作压力不足时,可以用截止板堵塞马达来油管模拟“零内漏”来进行对比试验。 (5)强制状态法:对某些自动调节元件,用人为的方法取消其自动功能,强制其处于某种特定的状态,以减少可变因素来进行对比试验的方法。 (6)试探调整法:在怀疑某个零部件调整不当时,可以进行试探性调整,但调整无效时应恢复原来状态。 (7)同类机型对比法:当无法确定特性数值或状况是否属于正常时,用正常的同类机型相应的数值或状况进行对比。 3.3.5智能电子监测系统 这种诊断方法主要是通过安装在工程机械各部位的传感器,自动监测机械运行的工作状况,循环测量设定的参数,当机械工况出现异常情况时,监测系统根据预先设定的数据(报警值)分三级发出光或声光报警。它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安装在各部位的传感器把机械各部位(油路、气路等部位)的工作参数――锰度、压力等物理量,转换成电量、电压或电流,经过前置放大器转换成电压量,输到主机相应的输入口,主机采用单片计算机作微处理器,应用计算机技术对输入信号进行实时数据处理,并输出相应的信号,实施显示和报警,提醒操作人员有可能会发生机械故障,需及时处理,防止事故的发生。 4. 几种应急维修技巧 4.1 设备修理时,经常会遇到螺栓经过多次拆装,六角头出现磨损,扳手挂不住螺栓头的现象,此时,如果操作空间允许,可以拿一把锤子,用力在螺栓头上敲击几下,使螺栓六角头呈现被墩粗现象,再使用梅花扳手套在六角头上,慢慢拧下。这种方法如果仍不能奏效,可考虑找一把小管钳,慢慢拧下螺丝。在安装时,该螺栓必须考虑更换。 4.2 在设备修理工作中,常会遇到原本属于过盈配合的部位,比如轴承内圈和轴之间或轴承外圈与孔之间,由于出现磨损而松旷,又不能对轴或孔进行加工,此时可以采取的办法是,在配合部位的轴(或孔)上,用尖头錾子凿出一些凹坑,整个接触面布满,然后进行装配,能够取得不错的效果。 4.3 使用滚珠轴承的连杆轴承常易损坏,损坏后轴承外圈仍镶在连杆孔内很难取下,而硬打硬敲又易使连杆损坏。这时,可将连杆夹于台钳上,选用重型套筒扳手中的套头,一侧使用比轴承外圈稍小的套头顶住轴承外圈,另一侧用比连杆轴承孔尺寸稍大的套头顶住连杆孔侧面,然后逐渐加力夹紧台钳,这样轴承外圈就会慢慢被压出来。没有台钳时,也可采用这两种套头顶好后,放在坚实的地面上用锤子轻轻敲击取下外圈。 4.4 装载机、挖掘机等设备各销轴处销套因长时间使用或缺乏润滑而损坏,更换时如不注重方法,常使销套安装不到位,造成端部损坏而无法使用,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和时间浪费。对此,可将销套套在对应的销轴上,将销座孔中涂抹适量润滑脂,再将销轴穿人销套座孔对中定位,而后用手锤锤打销轴端头,使销轴头部将销套压入销套座孔内。此法不损坏销套、不产生歪斜,简单可靠。 4.5 变速箱、差速器、各种泵等箱体的接合表面常用密封垫片密封,并在垫片上涂一层耐油密封胶以增加密封效果,但如果一时没有密封胶,也可使用油漆代替;油漆的粘性较大并干后变硬,使密封可靠,效果较好。如轮式装载机后桥差速器故障,修理后安装时由于没有密封胶而在后桥盖密封垫上涂上一层油漆,经使用证实效果很好。 4.6 清洗发动机油底壳、机体内表面或者变速箱时,假如铁屑和杂质太多难以洗净,可以用适量的面团粘吸,可以较为彻底的清洗。家庭用的洗洁精,可以用来清洗机械零部件,尤其适合清洗橡胶零件,洗后不会发生溶胀和变形现象。用洗衣粉加锯末清洗沾有润滑油的零件,可以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5. 几种能够在工程机械修理中应急代用的日常生活用品 5.1 当汽油机化油器的浮子破损时,可以用热水瓶的软木塞改制临时代替。 5.2 假如机动车的制动液泄漏流失,而身边没有备品,可以用白酒或一定浓度的肥皂水临时代替。 5.3 假如发现蓄电池电解液液面过低,为防止极板硫化,可以购买市场的纯净水、蒸馏倒入蓄电池内,注意在购买后一定要看一下包装上的说明,如添加有其他辅料则不可使用,切记千万不可使用矿泉水。 5.4 假如拆卸磁电机时不慎丢失高压触点炭棒,造成磁电机不能产生高压电,可以用干电池的炭芯磨短一段代用。汽车分电器盖中心电极碳棒损坏或丢失,可以用5号干电池中的碳棒稍磨后代用。 5.5 可以用洗净的丝瓜络或海绵代替空气压缩机或小功率柴油机空气滤清器的铁丝滤芯。 5.6 如果橡胶油封的自紧弹簧过松,可以用加添橡皮筋的方法予以弥补。 6. 结束语 科学合理的故障诊断方法和处理措施,能快捷、准确地判断机械设备故障部位和处理故障,有效地缩短待修时间和维修周期,提高利用率,为加快工程施工进度、降低工程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起着重要的作用。 工程机械故障诊断系统研究:关于工程机械故障诊断与处理的实例探讨 摘要:机械设备现场出现故障分析、判断,逐一检查找出故障点,及时排除故障。 关键词:故障、现象、诊断、排除故障 现代施工建设都是工期紧张,要求施工现场挖掘机、装载机等机械设备使用循环连续性很强,但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故障,如果不及时处理就会影响现场正常使用,甚至出现停工现象。现就现场出现的几例故障诊断与处理探讨如下: 一、 日立zx230挖掘机: 1、故障现象:经常产生高温,甚至发动机开锅,继而出现全车动作缓慢现象。 2、分析:经过检查仪表显示数据看出:先导油压冷车时是2.2MPa,热车时是1.2MPa,而标准压力为3.5MPa。显然先导油压损失较大,控制压力达不到要求,导致全车动作缓慢。 首先判断是信息阀(铝制)阀体内泄,压力降低无法工作。水温过高判断把水箱换掉,把风扇护圈装好。 处理过程:把液压系统的信息阀更换为新阀,测试先导压力可以达到3.5MPa左右,挖掘、回转动作速度快,不缓慢了,但行走又出现没有的现象,还是产生高温。 检测行走操作手柄下的先导阀压力,发现不行走时就没有压力,或者压力上来很慢,感觉是压力油没有过来?然后把行走先导阀拆下来检查,发现行走先导阀阀杆磨损,肉眼观察阀体孔磨损好像有点椭圆。清洗后安装又试机,还是出现行走没有,40多分钟开锅。 检查液压系统主压力是41MPa,有点高。把液压主溢流阀拆下检查,发现阀体里面有好多铁沫油泥,很脏,清洗,把系统压力调整为35MPa。 继续检查,让修理工把液压泵排量又调下来一些。把液压油温度调出来继续试机。发现液压油温度也是一直上升1小时左右就到90度以上,把机子停2-3分钟,液压油温度就下来,水温也同时降下来,这样试了几次后,下午一直干了2个多小时。 没有行走时,把液压锁杆来回动几下,行走就又可以行走,且速度也可以。又怀疑是否是液压锁杆阀有问题。 拆下液压锁检查,没有什么问题,它的的作用是把液压操作先导油路断开和打开,使液压操作锁主无法操作和打开油路液压动作,没有问题。那还是行走先导阀块出现问题,磨损后或者阀杆发卡,不能打开油路,动几下液压锁杆,使先导压力油冲几下把行走操作阀打开,行走就又正常,判断还是行走先导阀有问题。行走先导阀阀体是铝制的,遇到铁沫就磨损很快,和信息阀一样出现问题。 把液压油温度控制下来,就没有再发生开锅现象,看来是液压油温度太高引起的水温过高。只有想办法解决液压系统的温度才能彻底解决高温问题,清洗水箱,加大散热面积,把引擎盖打开等。 让司机继续再试挖掘机,主要把液压油温度观察好,高了就停下动作2分钟左右,再把行走试一下。 经过2天的试验,挖掘机可以工作,要把液压油温度降下来,就要彻底把液压系统检查一遍,检查每个部件,很可能是液压系统里局部产生了溢流或者内泄,摩擦产生高温。 二、 柳工225挖掘机 1、 故障现象:在工作三四十分钟后突然熄火,启动后再工作一会后还是突然熄火。 2、故障分析:发动机突然熄火可能的原因有:柴油油路不畅;空滤芯堵塞;高压油泵突然断油。 3、故障检查:首先检查燃油箱是否有油,检查有油;检查燃油滤芯,换新滤芯。经过试车还出现此故障。第二:仔细观察发动机在熄火瞬间高压油泵的动作。经现场查看,发动机转速、功率正常,突然熄火时,发动机转速不下降,就直接熄火,应该不是负荷太大引起的,大负荷时不憋车,但是发动机突然熄火,判断是油路突然断油造成。 检查熄火继电器,线路没有断掉、破损情况,经过拔掉、重新插后,再试机子,在发动机温度达到80度多以上时,历时40-60分钟左右,没有出现突然熄火故障。问题基本排除,要在工作中继续试机。 原因就是高压油泵上的熄火开关电磁阀线路接触不好,造成断开后就把油路断掉,发动机自动熄火。 三、WA320装载机故障 1、故障现象:突然出现档位失灵,只有前进挡,无论挂前进挡还是后退档都是只能前进。 2、现象分析:首先检查先导电路,然后检查先导电磁阀是否正常,最后检查档位换向阀。 3、故障排查:首先电工排查电路继电器都是好的,把其它正常动作的继电器换到前进挡上还是那个问题;再检查到换向阀的电磁阀互换后同样问题,没有变化,判断电路、电磁阀等应该没有问题,应该是档位杆卡死在前进挡上。判断是换向阀出现故障,要求维修人员把换向阀拆卸下来清洗,发现阀芯内部不干净,清洗干净后安装试机,前进、后天档位都有了,故障排除。 结束语:从以上机械设备故障处理过程来看,现场工程机械出现故障都不是单一的,也不是书本中罗列的故障,往往是机械设备各个部件、各个系统相关的连锁反应,首先要仔细观察故障现象,才能准确分析故障现象发生在哪些相关的系统、部件、部位上,再根据分析以及工作原理从简单到复杂逐一检查,最后找出故障点,排除故障。 作者简介:吉小库,男,1969年10月出生,1995年毕业于西安公路交通大学筑机系工程机械与起重运输专业,工作单位是中铁一局五公司,一直从事铁路、公路施工机械现场管理。 工程机械故障诊断系统研究:工程机械故障诊断研究 摘要: 主要分析了工程机械曲柄连杆机构的故障以及产生故障的原因,诊断曲柄连杆机构的故障,最后着重探讨了应对曲柄连杆机构故障的一些排除方法。为解决发动机故障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 曲柄连杆机构;工程机械;故障诊断;排除方法 1工程机械曲柄连杆机构故障现象及原因 1.1活塞敲缸现象及原因分析 (1)现象。当发动机在工作时,气缸壁与活塞碰撞,从而发生出声响,则称之为活塞敲缸,主要现象表现为:当发动机在运转时,发出“当、当、当”节奏声音;随着发动机温度升高,异常的响声会逐渐减少或者消失;发动机排出蓝白色的烟色。 (2)分析原因。首先第一点,是因为气缸壁与活塞之间的间隙原因。当发动机在工作时,活塞顶部会有气体压力存在,在作功和压缩过程当中,排气和进气两个行程要小于气体对活塞的作用力,在作功过程当中,转过共线位置时候的连杆会呈现出倾斜状态,从而活塞会出现侧压力,这时候活塞一侧就会被压在气缸壁的左边。压缩过程中,活塞顶部有压缩气体压力存在,转过共线位置一直到越过止点时,压缩气体会将活塞压在气缸的另一侧。因此,引起气缸壁与活塞之间的间隙原因主要在于气体压力作用导致的,将活塞压在气缸壁上,当活塞运动时就会发生响声,会导致气缸壁与活塞的磨损。连杆扭转的原因,连杆承受着惯性力、气体压力、旋转离心力等,主要是做摆动较高速的长杆,由于连杆受力原因多变,容易导致连杆出现扭曲现象,如果发动机在不正常的燃烧情况之下,会造成连杆弯曲,之后连杆两端的轴线就会出现不平衡状态,连杆回转也不会在同一平面内,连杆活塞与活塞销摆动时候,会与气缸壁发生碰撞而发出异响。 1.2活塞销响 (1)现象。活塞销响的现象主要发出“咯儿”响声,而且声音比较尖锐,当怠速较高时候,这种声响较为清晰。 (2)原因分析。活塞销主要承受着冲击负荷,压紧活塞销,从而在运转时产生磨损。久而久之,由于修理不当导致增大配合间隙,当间隙增大到一定程度,活塞运动时,其方向、加速度大小也由于活塞位置而发生相应的改变,活塞销与活塞的压紧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发出撞击的响声,如果没有润滑油的时候,活塞销的异响就会更加的清晰明显。 1.3连杆轴承 (1)现象,连杆轴承会因为轴径与连杆轴承之间的碰撞,而发出声响,当发动机工作时,会发出“当”节奏金属敲击声音,单缸断火之后会消失或者减少响声,随着负荷量逐渐的增大而响声也会逐渐的增大,转速提升会伴随着机油压力下降现象。 (2)原因分析。发动机工作时,由于连杆轴承与轴径配合间隙过大,导致连杆轴承发出异响,主要原因是因为磨损、连杆螺栓松动、修理发动机时,配合间隙不当导致间隙过大,致使连杆轴承发出响声。 1.4整体式曲轴主轴承响 (1)现象,发动机加速较为突然,敲击声会发出“刚”声响,严重时还会发生机体振动现象,随着负荷增大响声也随之而增强,较近的两个缸位断火时,声响会消失或者是减弱,并会伴随着机油压力下降现象。 (2)原因分析。在正常工作当中,曲轴主轴颈与轴承发生磨损,导致过大配合间隙,磨损缓慢且平稳,大部分都发生在损耗期间。由于发动机润滑系统故障、发动机温度升高、润滑油质量较差等原因,致使润滑油不良,便会在磨损进程中导致增大配合间隙。此外,曲轴主轴承盖螺栓松动也会导致增大间隙。 1.5曲轴轴向窜动声响 (1)现象,比较于曲轴主轴承声响,曲轴轴向窜动声响与曲轴主轴承声响有些类似。 (2)原因分析。轴承轴向间隙必须要有,但是有了间隙之后,由于受到轴向的影响,会导致曲轴前后窜动。为了限制窜动,一般会采用止推垫安装在曲轴上,当发动机工作时,曲轴止推垫必然会产生磨损,如果止推垫磨损必将会增大轴向间隙,会因为前后窜动而发出声响。 2工程机械曲柄连杆机构故障诊断与排除 2.1活塞敲缸故障诊断与排除 诊断活塞敲缸故障,要根据现象对活塞敲缸情况就进行确定,拆下喷油器,向气缸注入机油,撬动飞轮,估计机油流入活塞周围间隙后启动发动机。如果活塞敲缸响声消失,则说明是活塞敲缸故障。如果在早期就发生活塞敲缸故障时,主要原因是因为活塞销、活塞销衬套、连杆轴承过紧,从而导致活塞产生拉伤,这时应当进行单缸断火实验,如果断火之后异响消失,则表明有活塞敲缸,应当深入检查,采用针对性的措施来排除故障。如果在使用阶段发生故障,大部分的主要原因在于连杆变形原因,进行单缸断火实验,断火之后如果异响没有消失,说明是由于连杆变形引起的活塞敲缸,应当进一步深入检查和校正。如果在损耗期间发生活塞敲缸,随着温度变化而不断变化响声,排气管有蓝白色的烟,大部分是因为气缸壁与活塞磨损造成过大配合间隙,应当立即检修发动机。 2.2活塞销响故障诊断与排除 活塞销响故障发生,一般都是在损耗阶段,如果具有较高怠速,或者是油门抖动时,产生的异响是非常明显的。发动机温度逐渐升高,活塞销响的异响也随之而不断增大,单缸断火时的异响有变化。如果出现以上现象,则可以诊断为活塞销响。拆卸之后应当对其进行检查,对其进行更换,使得活塞销配合间隙符合要求。 2.3连杆轴承故障诊断与排除 如果在正常使用阶段、早期故障期间发生连杆轴承响声。大部分是因为连杆螺栓松动原因,堵塞了润滑油路、连杆轴承装配不恰当等原因。单缸断火实验之后,对缸位进行确定,如果单缸断火之后响声消失或者逐渐减小,则表明这个缸位有故障,否则表明故障在其他缸位当中,应当继续检查。如果在损耗期间发生连杆轴承异响,并且伴随着机油压力下降现象,表明每个缸位连杆轴承有过大的间隙,应当及时修理发动机。 2.4整体式曲轴主轴承响诊断与排除 如果发生在正常使用阶段,或者是早期阶段,曲轴主轴承响大部分是因为个别轴承盖松动,或者是润滑油路被堵塞,使得轴承磨损从而导致出现过大的间隙。这时候采用相邻的两个缸位进行断火实验,对缸位进行确定,如果断火实验时候响声消失或是逐渐减小,则表明这两个缸位轴承有响声,如果在损耗期间发生整体式曲轴主轴承响,伴随着机油压力下降现象,则说明轴承之间的间隙过大,应当对发动机进行全方位维修。 2.5曲轴轴向窜动声响诊断与排除 一般在使用很久之后,才会发出曲轴轴向窜动声响,怠速时候就能听到很清晰的“刚”金属响声。如果踩下离合器踏板就会减少异响,或者异响消失。这表示曲轴轴向窜动响。如果发动机在停转状态时,可以撬动飞轮,安装百分表测量,如果曲轴轴向窜动测量超过一定范围或者是数值,则说明曲轴轴向窜动出现异响,应当立即更换曲轴止推垫。 3总结 综上,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介绍了发动机异响故障诊断方法以及排除方法。以实际情况,主要从工作原理、结构以及检测故障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针对以上异响诊断,必须充分掌握异响的规律以及诊断方法,只有对这两方面进行熟悉了解,异响故障以及排除就容易得多。 作者:刘华平 单位:山西路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阳泉分公司
浅谈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研究与思考 [摘要]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对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文章分析了当前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和实践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并从实践教学课程、校企合作、师资队伍、软硬件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研究与思考。 [关键词]土木工程;实践教学;实践基地 生产实践作为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渠道,一直是土木工程专业高等教育培养中的关键性教学环节。实践基地作为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实习的主要场所,其建设程度的优质与否直接关系着本科实践教学质量。因此,笔者通过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和实践基地建设展开一些探讨,以期为进一步提高本科实践教学质量提供参考建议。 1实践教学环节及实践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1.1实践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 目前,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主要集中在生产实习(为期1个月)和毕业设计(为期3个月),实践教学较理论教学的时间很有限。同时,工程建设和设计实际通常存在时间长、时间紧的特点,因此,企业往往忽略了对学生实践教学内容的总体规划,现有什么内容就指导什么,哪里缺乏人手就往哪里安排,不能完全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另外,学生实践的时间短,加上需要熟悉适应的过程,尤其是在施工工地上实习存在大量不安定的因素,企业综合考虑后通常让学生待在办公室进行理论学习,进一步压缩了生产实践的时间。 1.2校企合作有待进一步实现双赢 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学校往往要求专业学院需要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校外实践基地,导致校方在选择合作对象建立实践基地时过于追求形式,而对后续建设规划则处于次要的地位,在此情况下,企业通常也将合作建设实践基地作为一项短线投资,并未把人才培养作为最终的目标。因此,通常会造成学校单方面推动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而企业处于半推半就的局面,学校没有利用好智力和技术资源优势为合作企业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企业则在没有收到持续的收益下缺乏继续推动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的动力。 1.3实践基地有待进一步稳定 从目前土木工程教学实践基地的实际运作来看,真正有效运行的不多,主要在于校企双方的目标不一致、权责不明确、管理不到位、沟通不及时等。一旦双方合作中出现一系列的困难,在不及时或难以解决的情况下,导致双方的合作热情逐渐降低,最终导致合作名存实亡。另外,现有生产实习环节原则上要求学生自主寻找实习单位,学生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并不一定会选择签署协议的实践基地实习,进一步影响了教学实践基地的稳定性。 2实践教学和实践基地建设的途径探讨 2.1完善课程体系,融入企业需求 (1)实践课时设置。 目前,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虽已形成大学四年完整的实践课程体系,但在课时安排上较理论课尚有一定的差距。可在充分调研学生意愿和具体可操作性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管理措施,利用寒暑假等适当延长相应实践课程的实习时间。提前规划和启动毕业设计,让学生在最后一个学期开始前有充裕的时间进行前期资料准备,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在实践基地实习。 (2)企业参与教学。 在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制定、教材编写和选用等方面多考虑企业的需求和建议,甚至在理论课堂教学中也可适当地加大企业的参与度。另外,开设由企业专家讲授的课程,邀请企业专家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土木工程实践方面的讲座,让企业真正全过程地参与本科教学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加大实践基地建设力度,更好地反哺实践教学。 2.2深化校企合作,共创双赢局面 (1)建立实践基地建设的新机制。 实践教学的质量关键在于教学效果。学校要勇于打破实践基地建设片面追求数量和质量的机制,将人才培养摆在更加根本的位置,突出实践教学效果,发挥学校智力和技术优势,并根据专业特点选择有较高社会责任感、有意愿也有能力培养人才的企业共同建设实践基地。 (2)增强企业建设实践基地的双赢意识。 企业要合理、清晰地规划未来发展目标,破除过度聚焦于在实践基地建设人、财、物等方面的付出。扩大视野,科学配置,将接受学生实习作为缓解用人紧张的重要措施,将实践基地建设作为宣传企业文化、树立企业形象的重要途径,将学校的智力和技术资源优势作为解决企业生产中实际问题的重要手段。 (3)加大校企双方师资交流力度。 土木工程专业教师,尤其一些青年教师通常是毕业后直接走向教师岗位,科研经验丰富,但缺乏一定的实际工程经验,而企业技术人员常年在工程一线,科研工作则相对滞后。校企双方可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借助实践基地安排青年教师入企业进行挂职锻炼,积累工程经验,学校则通过设置相应的课程、科研项目等对企业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再培训。通过校企双方的人才交流,为实践基地建设建立坚实的师资保障。 2.3强化校企交流,稳定实践基地 (1)加强校企双方交流,完善实践基地管理。 学校要设立专门分管实践基地建设的人员,定期联系实践基地,加强校企双方关于实习计划、要求、岗位等信息的互动沟通,企业也要进行积极、合理地反馈。健全规范高效的运行管理体制,尤其是发挥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在实践基地建设、管理中的作用,及时解决合作中出现的问题。严格保证实践基地建设资金,定期表彰实践基地建设和管理的先进集体和个人。 (2)创新实践内容和文化,稳定实践基地建设。 企业要充分考虑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注重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鼓励学生进行新概念、新想法的尝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积极推动形成浓厚的创新实践文化氛围,举办各种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创新实践活动,宣传创新实践成果,扩大实践基地的影响力,用实践项目和企业文化吸引更多学生进入实践基地实习,从而稳步推进实践基地建设。 3总结与展望 土木工程作为传统的工学类专业之一,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一直是专业教育的核心,尤其是随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更是将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升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因此,实践基地作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场所,要从实践教学课程、校企合作交流、师资队伍等方面全方位保证实践教学质量。同时,随着土木工程行业内部竞争越来越全球化的趋势,如何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开拓国际化的实践基地,进一步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将是今后培养高素质创新性土木工程人才的关键和方向。 作者:缪海锋 姜秀英 单位:浙江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 浅谈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问题与对策分析 摘要: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高校教学模式难以在短时间内发生转变,土木工程专业也不例外。我国高等教育处于发展阶段,对素质教育有了更为先进的认识,这对理工类专业的教学改革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土木工程专业属于理工类专业,在实践教学环节存在一些问题,若不及时予以解决,将造成严重的后果。本文首先阐述了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其次分析了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针对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问题 与其他专业相比,土木工程专业更具实践性。实践教学,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极为重要。近年来,土木工程专业在实践教学环节存在各种问题,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值得关注的一点就是,必须采取措施对这些问题予以有针对性的解决,才能确保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一、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 土木工程专业集实践性、社会性及群体性为一体,其培养目标的要求更高,需要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前提下,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标准。为此,除了需要掌握土木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还需要通过工程师的基本训练,这样的人才才是社会需要的专业人士[1]。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具有以下作用:首先,通过实际操作检验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是否扎实,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其次,是学生接受专业新知识和掌握新技术的有效途径。学生通过实践,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且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方面,能力也会有所增长,以实践带动理论的学习。最后,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方式。实践教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在实践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乐趣,自然就会深入学习,不断进行创新应用。因此,在土木工程专业中,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实践教学工作,是培养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 二、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比例失衡 由于实践性教学是基于理论课内容进行的,所以,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不会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于实践教学上,只会重视理论教学。而且,在研究型高校中,教师大多不是单纯地承担着教学任务,还需要开展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活动,使得教师很难有精力集中投入实践教学环节中[2],后果就是教师在完成理论教学任务后,对学生的各类实验和实习缺少及时专业的指导。除此之外,教学时间和教学条件等因素,也是导致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比例失衡的重要原因。实践教学需要充足的实验课学时和实验教学内容,才能确保由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实验顺利进行。而高校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对这一方面缺少重视。各类实习时间不充足,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实习是实践的重要环节,是否按照实习指导计划和考核方案进行非常关键,这对实践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影响作用。 (二)缺少充足的实践教学环节经费 当前,一些院校存在实践教学环节经费不充足的现象。这些院校由于种种客观原因缺少软硬件设施,更缺少实践教学环节经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实验经费短缺;其二,实习经费短缺。由于实习和实验都是实践教学的基础环节,若不能有效保证其顺利进行,学生对实验设备和仪器的操作不能完全掌握,将影响课程目标的实现。一般而言,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对本科基本教学实验项目有明确的规定,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尤为重要。但若缺少资金投入,将难以实现这一要求。经费少还会造成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实习内容不全面的状况。对土木工程专业而言,在施工现场的实习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阶段。学生在实习阶段不仅要对部分施工工序、招标投标、组织管理和工程监理有所了解,而且在工程预决算和事故处理等方面也应该兼顾[3]。但缺少资金,就不能同时兼顾到这些。 (三)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缺乏自主创新性 根据土木工程的专业性要求,土木工程实习环节是在与课程配套的实验内容的基础上,增加地质、测量、认识、生产和毕业设计等方面的实习内容。这些实习环节多且不集中,没有考虑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性特征,内容也过于片面,不够规整。此外,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内容,不够充实和多元化。例如,一些毕业设计题目是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但由于结构型式不够多样,造成房屋建筑设计对象主要以宾馆、教学楼、图书馆等为依据进行。房屋建筑设计对象的层次划分并不清晰,致使基础结构设计不能全面考虑复杂的基础型式的内容。针对桥梁工程课程设计,其并未对其他桥型的设计内容有所涉及,只是单纯地进行简支梁桥设计内容的学习。这样一来,对学生的设计计算能力会产生非常大的不利影响。针对各类实验与设计,一般会编制内容翔实的指导书,学生在进行相关实践时,不多加考虑,缺少创新性。另外,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相互抄袭也是阻碍学生提升创新能力和意识的因素之一。 (四)缺少有效的监督和考核管理 目前,在土木工程的实习组织形式下,教师的指导作用不能被凸显,实习质量的高低与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有密切的相关性。若学生的主动性相对较弱,影响的不只是实习质量,更会威胁到学生自身的人身安全。针对非集中实习的学生,学校在考虑经费后,难以确保对每个学生的实习进行全面的检查。这样一来,学校只能以学生返校后的实习成果为依据进行评价,忽视了监督最重要的过程管理环节[4]。另外,各高校在进行实习教学总结和管理时,对实习中出现的经验和问题总结不到位,特别是审查实习场地和执行管理制度方面。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高校未做好实习前的管理工作。 三、针对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树立新观念,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 针对实验教学中出现理论与实践比例不均衡的问题,发现有一部分原因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要想解决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让教师和学生的观念发生变化,主要目标有:第一,以创新性实验指导思想为基础,开展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第二,通过一切有效手段开展实验教学活动,以确保土木工程专业理论和实践同等重要。为此,不可忽略:首先,在教师待遇方面,专职实验教师和理论课教师待遇不能有较大的差距。其次,安排课程计划时,实验课时和理论课时需要分别安排,且在计算实验成绩学分时,不可混为一类。最后,支持学生开展创新实验和科研活动。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和教师树立新观念,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 (二)增加实践教学经费,改善实践教学条件 为了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必须投入大量的实践教学经费。土木工程专业在实验教学中,实验设备和材料的使用量较大,若有充足的经费,将可以确保校内实验室场地建设和配置实验设备符合标准需求。此外,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也是实践教学最有效的途径。例如,吉林大学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建立了兴城实习基地。除了要确保校内实验室场地建设和配置实验设备符合标准需求及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外,学校也不能不重视与相关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5]。企业和生产单位能够为本专业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这对高校学生而言,是非常好的实践机会。通过切身参与,能有效避免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出现。 (三)创新实验教学内容 在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内容须进一步进行创新和拓展。由于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涉及实验、实习、课程设计、科学研究、竞赛、毕业设计等环节,项目多,内容繁杂,所以必须在构建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体系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规划安排,以免不能从整体上确保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在普通教育课程上,对化学、物理和数学都有相应的实验安排。另外,在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理论内容的基础上,增加实验,以免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的比例较低。在课程设计、实习和生产实习内容方面,要避免各环节内容出现不统一和不连贯的现象。同时,实践教学内容尽量不要脱离实际工程,学生才能以实践环节中认识的知识尽快地掌握新工艺和新方法。 (四)做好考核和生产实习教学总结工作 由于考核与教学质量有关联,所以须重视对待。在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考核不仅要重视考核方式的选择,而且也不能忽略监督管理过程。针对考核重点,依据学生实践中的表现进行评判,评判标准以主动性和创新性为基准。若只主观地评价每个学生的实习成绩,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针对非集中实习的学生,要以标准的实践教学评估体系为衡量基准进行评估,否则,将难以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实习态度和动手动脑能力。完成实习后,实习组全体教师要做好生产实习教学总结工作,针对实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以免再犯。 四、结束语 在重视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还须进一步完善,才能提升教学水平。针对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如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比例失衡、缺少充足的实践教学环节经费、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缺乏自主创新性及缺少有效的监督和考核管理等问题,必须通过树立新观念,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增加实践教学经费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创新实验教学内容及做好考核和生产实习教学总结工作予以解决,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陈渊召 李振霞 单位: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土木与交通学院 浅谈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工程案例教学在土木工程专业的应用 摘要:土木专业旨在培养道路、桥梁建筑、房屋建筑、地下建筑等各方面工程建筑领域从事设计、规划、研究、管理以及施工工作的技术型人才。在教学中除了注重培养和扩宽学生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外,还注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工程案例教学是土木工程专业应用非常广泛的教学方式,对培养本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很好的作用。本文从工程案例教学的概念和优点,在土木工程专业中的应用展开讨论分析。 关键词:工程案例教学;土木工程专业;应用 前言 土木工程专业在建筑领域中属于重点的基础性学科,是为国家输送优秀的高级工程技术型人才的基地[1]。在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中,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相结合,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的人才,因此老师在教学中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极为重要。工程案例教学是土木工程专业中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仍需要老师结合实际合理地应用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以下是对工程案例教学的概念和优点以及应用在土木工程专业中的一些分析。 1.工程案例教学的概念和优点 工程案例教学方式指的是授课老师以教学目标和内容为依据,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准备好有关的案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对案例进行独立或小组合作等形式展开讨论分析,从中获取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同时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工程案例教学是将实际工作中的例子结合到课程的理论教学中,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很大的帮助[2]。通过工程案例教学与纯理论教学相结合,可以改变枯燥乏味的课堂形式,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案例的选取来自实际的生活中,切近学生的生活,在便于就地取材的同时还可以方便学生的理解。在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工程的实际施工情况,更加的了解本专业的相关技能要求,从而提高本专业学生的行业竞争能力。 2.工程案例教学在土木专业中的应用分析 2.1工程案例的选择要以小见大,由易到难 在本专业应用工程案例教学时应合理地选择案例,比如对于大一的新生而言,对本专业了解的程度不高,甚至非常的陌生,刚开始接触本专业需要一个缓冲适应的过程。因此授课老师在教学时要注意选取较为简单的案例,结合教材进行教学。比如在《土木工程和土木工程专业》这一课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土木工程的概念,了解本专业的具体内容、现状以及发展等各方面的概论知识。这时老师可以就学生身边熟悉的建筑工程作为案例,比如地铁的修建、城市已建成或者在建的一栋栋高楼、隧道建设、桥梁建造等均是土木工程所要学习的,学生对这些建筑也都比较熟悉,通过回忆和联想就会对本专业有了更深的认识。而随着课程进入到技术知识的教学时,老师可以取身边的例子或者国内外的经典案例与学生一起进行更加深刻的分析,比如城市高楼建设的结构、反震系统设计等等技术层面的知识。总之在土木工程中应用工程案例教学要合理、循序渐进,以小见大,由易入难。 2.2工程案例分析要结合教学大纲和进度 在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中应用工程案例教学还应该以教学大纲作为参照依据,结合课程的进度选取和分析案例[3]。这和前面案例的选择应注意的由易入难有些类似,但又有所不同,结合课程内容和课程进度需要老师把握好案例教学的度,不需要每个知识点都选取一个案例,这样会造成学生对案例认识的偏差,过分的关注案例本身而忽略了理论知识的学习。毕竟采取工程案例教学是为了使更好的的理解理论知识,并获得相关的实践知识,而不是用来替代专业理论的教学。同时进行工程案例分析时避免盲目的扩宽知识范围,比如在《材料的力学性质》的教学中,在分析工程案例时应着重从本节的知识点去分析探讨,而对于相关的建筑的构造要素、施工等方面的知识可以稍微提到但是不作为重点分析项目,等到学习该知识点的具体课程再进行深入的分析,这样就不会使学生抓不住重点、造成思维上的混乱等现象。总之老师在应用工程案例分析时要明确课程内容和教学的目的,把握好工程案例教学的度,通过案例学习而不是为了学习案例而进行教学。 2.3工程案例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 选择本专业的学生不一定是因为兴趣才报的志愿,可能是调剂或者其它原因,也有的学生原来带着浓烈的兴趣报考本专业,但是接触后觉得与想象中的有出入而失望,渐渐地失去兴趣等等。当学生对本专业兴趣不高甚至毫无兴趣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会很差,学习的效率不高,最终就达不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授课老师在工程案例教学中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4]。可以通过选取典型的案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如在讲到桥梁的内容时,可以选取武汉长江大桥经历过70多次甚至有一次是大桥的7号桥墩受到一艘载重万吨的游轮撞击,只留下擦痕并无其他的问题,其中的关键是该大桥采用了“裁牙齿”的世界领先工艺。学生在听到案例时会被大桥的坚固所震撼,被整个案例吸引,渐渐地就会对相关得知识产生好奇心和兴趣。另外还可以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采取小组合作、主题辩论等样化的形式进行,不仅活跃课堂的氛围,还可以多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兴趣。 3.结语 土木工程专业涵盖工程结构、土工、工程测量、土木工程材料等实验室,强调培养理论知识扎实、动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均具备的复合型技术性人才。本着为国家输送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的理念和目标,在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中应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工程案例教学具有十分明显的优点,有利于人才培养的目标,而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工程案例教学时应注意案例的选取要以小见大、由易入难,工程案例的分析要结合教学大纲和进度,并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 作者:罗少云 赵会艳 单位: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 浅谈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质量思考 摘要:实践教学和实习能够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对知识理解的深度,特别是对于理工科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土木工程专业作为理工科最重要的专业之一,实践教学和实习是提高学生能力最好的方式。本文从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实习环节的制约因素入手,提出以下几点教学、实习模式改革的意见:实践教学改革方向为实践类型、指导方式;实习环节改革方向为实行教师讲解、集体参观、观看录像、教学模型展示等多种方法结合,最终的目的是掌握理论实践知识,做好毕业设计。 关键词:师范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 人才是为社会服务的,高等教育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同样要考虑到这一点。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知识和财富流动的加快,培养人才的目标和方向也有所转变。教育部下达的培养土木工程专业的目标是:“重基础、多方向”,即学校教育应该注重理论基础知识的传授,同时知识所涉及的范围要广,尽量能够让学生看到行业的全貌,对行业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这样的教学模式和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有较大差距,企业希望学生不仅有理念,而且要很快上手,迅速地完成工作任务,获得企业效益。因此这就要求学校在注重理论的同时,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1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1.1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实践教学经费紧张所导致的实践教学设备的不足;②课程之间相互独立没有形成紧密的联系,传统的实践教学过多,跨学科的多角度实践研究,综合性强的课题少;③实践课程多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开放性探讨为辅,过分强调理论,动手操作性大大减弱;④教师以完成教学目的为主要任务,学生以完成教师要求为主要任务,实践的积极性不高。 1.2实践教学的问题思考 教育部下达最新关于土木工程专业的要求:即“夯实基础、工程设计和施工组织设计结合、全面提高实践能力”,这给学校的实践教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挥空间。因此各个土木工程的实践教学纷纷兴起,形成“以实践和工厂操作为基础,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为主线,教学和各类学习为依托”的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部分: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CAD软件应用以及毕业设计等。学生经历一系列的认识、实践、深化理解、解决问题的思想探索过程之后,就逐步掌握这一学科的主要矛盾,解决问题也会得心应手。实践教学的内容也有所改变,首先是实践类型的改变,实践类型有以下两个方面:课内教学内容实践和课外与专业相关的综合性、研究性、开发性、设计性的实践课题。教师给出学生课题的范围,让学生自主地估量自己的能力方向和职业规划,选择适合自己的课题;学生将所研究的课题列出一张清单,教师拿到清单以后会实时监督学生的完成状况,督促学生相关实践的完成。实践教学将多媒体教学和教师指导合为一体,教师根据课本的内容自主地开发实践课题,并把学生分为几组,分别进行不同内容的训练(包括实践构想、材料设计、调研、讨论等),共同完成一系列动手操作、数据整理,最后得出结论。 2实习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思考 2.1实习存在的主要问题 土木工程专业实习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实习场地不足,学校和工地之间协调困难,实习效果差。学生的实地实习地点应该是工程项目的工地、办公场所和其他相关地点,工地负责人也应当为学生们讲解工地的实际运营情况、用到的相关专业知识和房地产公司的用人标准等。但由于各个建设工地以效益作为公司发展的第一理念,紧抓工程进度、成本、安全等,因此大多拒绝学生参加工地实习;同意学生参加工地实习的公司,也不会耐心为学生讲解生产要求和相关的专业实践,更不会让学生动手操作相关的技术。这样实习达到的效果就很差,学生从中学不到与专业有关的企业生产知识,也不熟悉相关的操作技能和流程,所以很多实习仅仅是表面的形式而已。②由于学校的培养模式“重基础、多方向”,所以教师讲授的与实习操作有关的内容就很少,学生参与实习的目标感就比较模糊,往往抓不住重点。③实习学生人数近几年在不断增多,大多的实习又集中在寒暑假期间,学生的管理也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因此学校采取分批次、小规模的实习方法。这样以来学生的流动性和自由性又变大,教师和专业的人员很难对他们进行统一的指导和教学。④学校高学历、高学位的青年教师实践教学经验不足。没有指定一套有实际效果的、操作性较强的、成熟的实践教学模式和业务考核方式等。 2.2实习环节的思考 土木工程专业的认识实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对土木工程专业的知识体系和课程要求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其次,要对道路、房屋、桥梁等土木工程所从事的行业有形象的感知和把握,主要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建立起理论和具体实践方面的联系,培养专业意识和操作能力,以及对自我的未来有一个清晰的定位、打算和就业方面的考虑。学校的生产实习也根据具体情况变为两部分:校内、实训基地实习,企业工地实习。认识实习在教师介绍、学生集体参观、观看录像、操作教学模型等形式下,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很多学生自己向施工企业、设计院等单位提出申请,之后进入其中了解他们的工作流程和需要的专业知识。 3结语 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问题,除了在具体实践教学中改变观念增加投入以外,还需要集合社会的各项资源,对高学历、高学位的青年教师进行实践教学能力的培训,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高效教学体系。我们要以全新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制定完备的监督体系,对实践教学的各方面进行监管,促进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 作者:胡国辉 单位:江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浅谈土木工程专业教学: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外语教学探究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工程、信息、产业等领域面临极大的机遇与挑战,由此,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随之提高和发展。各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也必须适应这一国际化趋势。外语教育既是顺应国际化趋势的重要方面,也是满足我国科技、经济和文化发展中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的需要。专业外语课程的开设旨在培养学生能够利用外语这个工具,通过阅读去获取国外的与本专业有关的科技信息。土木工程专业外语即是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英语课。该门课程通过介绍结构、基础、桥梁、水利、环境几部分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状况,从中解释专业词汇、特殊语法和翻译技巧。课程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常见的专业词汇及其用法,锻炼其阅读及翻译外文文献及专业资料的能力。同时结合专业知识理解英文大意,把握目前国内外先进专业知识。然而,由于工科专业背景等多因素影响,导致专业外语教学效果平平。本文将结合专业外语的教学实践,分析当前土木工程专业外语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二、土木工程专业外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式陈旧,课堂变阅读课或翻译课 由于专业外语课程的特殊性,其具有外语课的阅读翻译方面的要求,同时包含大量专业知识。往往这门课程由土木工程专业教师授课,通常的授课方式是依据专业英语教材,详细地或节选一些文章,逐字逐句进行中文翻译及讲解,或者先用汉语将相关知识讲解一遍再对着课文进行翻译。尽管讲解过程中会有提问或让学生自己翻译,再由教师总结点评,但是这种教学方式只能授学生以“鱼”而不能授之以“渔”。学生始终不是课堂的主人,一节课结束后仅仅在书本上记下汉语解释,翻译水平没有提高,阅读及理解科技文献的能力更未得到锻炼。与“培养21世纪新型人才”这一高校培养人才目标想去甚远。 (二)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由于受社会等各方面因素的引导,学生将学习外语的主要精力放在大学四、六级英语考试上,甚至由于英语应试考级过多,对英语学习产生了厌倦情绪。同时,很多学生学习专业外语目的不明确,不能切实体会该门课程在日后文献阅读过程中的重要性,再加之往往工科专业外语教学模式陈旧,势必导致学生对专业外语学习缺乏主动性,在课堂上表现异常低调,不愿出声,埋头苦读,怕被教师看到,“怕发音、怕提问、怕翻译”的现象突出,教师只有用点名等方式强迫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这种师生互动方式效果不好,气氛非常沉闷,缺乏积极性。 (三)教材内容陈旧 与土木工程专业其他课程教材相比,专业外语教材建设较为落后。适用于高等教育的教材种类偏少且内容与现代先进土木领域水平相差较大,专业性与通用性不强,不能满足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需要。就土木工程专业而言,随着社会需求和学科建设的发展,目前许多高校土木工程系下设有结构工程、桥梁工程、公路工程、岩土工程等多个专业,这些课程设置差异较大,而专业外语教材只有一本《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材单一,不能重点针对某一专业,只能一本教材内涉及多个土木领域,导致信息量过大,往往一学期下来所学内容只能涵盖教材的1/3~1/4章节。并且,专业外语教材大多选取外文报刊或文献,每篇阅读材料中包含专业词汇繁多,句子结构冗长、复杂且过于集中。长句、难句、重点、难点知识点分布不合理,因此,大部分学生对专业外语感到力不从心,望而生畏,甚至失去学习的兴趣与信心。 三、工况专业外语教学的几点建议 针对上述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依据21世纪大学生的培养要求,结合近几年的授课想法与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改进教授方法,突出课堂教学特色 改革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并全面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学方法的重点应是学生实际能力的提高。专业外语教学强调培养学生阅读及翻译科技文献的能力,因此可以要求学生对文章预习并进行段落划分,归纳总结段意,表述中心思想,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大意及相关专业内容。同时,教师可针对整篇文章进行综述性讲解,并就文章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请学生来回答,这样能较好地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另外,针对文章中较难、较长的段落,可利用某一长句进行翻译技巧的讲解,要讲清、讲透,其余段落可让学生进行翻译。同时,在教学形式上,可合理运用多媒体,增加学习趣味性,多媒体课件视听结合、声像并茂、动静皆宜的特点可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比如,上课十分钟可让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观看美国《discovery》纪录片中关于建筑结构的讲述部分,在了解专业词汇的同时,可提高其听力能力,最终提高学生专业英语的学习气氛。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可将学生进行分组,在回答问题及文章翻译过程中可设置分组讨论环节,小组派出代表进行回答,再由其他小组进行点评或补充,最终将各小组课堂表现成果计入平时成绩作为期末考核参考。这样能最大限度的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与课堂参与性,较好的达到专业外语的学习目的。 (二)注重专业词汇,强调学习重点,丰富教学内容 掌握专业词汇是进行专业外语学习的基础,所以专业词汇的讲授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专业词汇的词义较为专业,且词语构成存在规律及特点,在课堂中要注重这些特色,讲授相关词语的构成法,同时根据文章主体将相应词汇归纳总结,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同时,由于专业外语教材文章涵盖领域广泛,内容较多,若每篇文章由教师逐句、逐段详细讲解,会导致学生思路模糊,“芝麻西瓜一把抓”,最终收获甚微。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强调应掌握的重点内容,对重点内容进行详细讲解,比如长句的翻译技巧、与现代土木领域最先进的且应用广泛的土木知识相关的文章等进行重点讲解,其余部分将作为学生阅读材料由学生自行阅读、翻译及学习,教师概括性地讲解即可。最后,对于教师详细讲解的内容,尽量做到“信、达、雅”。“信”即忠实于教材,把原文意思准确地进行翻译并讲解出来;“达”,即在讲解过程中通顺流畅,组织好语言进行讲授,不能按照英语习惯表达,避免使得学生理解困难;“雅”,即课堂讲授避免照本宣科,讲授内容应高于教材,尤其针对专业内容,教师应联系实际讲解,以丰富教学内容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被动学习的现状。 四、结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以及国际化新型人才的需求增加,工科院校必须加快专业外语教学体制的改革,充分调动和发挥专业外语教师的热情和激情,积极探索并改进高效的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专业外语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专业外语教学质量,最终将培养学生阅读及翻译科技外文文献能力,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作者:刘潇 单位: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论房地产市场管理与管理创新:我国房地产市场管理与调控的金融安全分析 摘 要: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国民经济迅速增长的同时,人民对住房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房地产行业也取得了快速发展,同样也致使我国城市房价越来越高。房地产市场越来越成为市场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房价的过快上涨则为金融系统安全带来诸多潜在威胁,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是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对象,它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到宏观经济的运行。 关键词:房地产市场;管理与调控;金融安全 现阶段,我国房地产开发商大多是通过银行贷款来筹集房地产开发的资金,这就使得银行变相承受了这种房地产市场的各种危险影响,加之现阶段房价迅速增长,形成房地产泡沫的因素有很多,因而采用何种对策来最大程度的减少房地产泡沫破灭给我国金融安全带来的影响,已经高度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笔者以维护金融安全为出发点,通过总结房地产市场上的虚假按揭假象对此进行详细分析并探讨房地产市场调控对策,现总结如下。 一、房地产市场存在的问题 2003年以来,房地产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部分地区房地产投资过热,从而致使房价过快上涨的现象,而上海等一线城市地区,房价涨幅过快,因而成为宏观经济偏热的一大象征。 1.供给结构不完善,房价迅猛增涨 房地产市场的核心问题则是房地产的价格,尤其近些年来中国房地产产业繁荣发展,据统计平均每年房地产价格都要都要上涨百分之十五以上,这和居民消费仅百分之四左右的涨幅是严重不符合的,而北京上海等一些发达城市的房价更是疯狂飙升。 据住建部建设小康社会标准来看,人均住房面积须达到35m2,也就是说普通的三口之家住房面积需达到100m2以上,根据全国住宅平均售价的两千五左右的价格来计算,这对普通家庭来说会成为异常沉重负担,为城市居民的生活打来很大压力。 而造成房价过高的原因则是和房屋供给结构的不完善之间存在很大联系,健康的住房供给结构应当是“金字塔”型的,对此,建房中地步应当是符合广大人民需求的经济适用房,而中部则是为中产阶级提供中档次品房,最尖端则是为一小部分人提供的高档豪华房,而我国目前的住房供给结构则是直驱倒金字塔形状。针对这一问题,虽然住建部有明文规定,房地产的开发建设中须设置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普通商品房以及经济适用房,然而相关利益的驱使以及政府片面政绩观的支持,使得一些房地产开发商仍旧将重点放在豪华商厦、豪华别墅等方面。 2.房地产开发中的风险被转移给银行 在房地产的开发中,其集资大多依赖银行贷款,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将其开发风险转嫁给了相关银行,在住房销售中,房地产市场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将其危险转嫁给银行。第一,虚假购房,房地产开发商中,会有部分商人通过廉价收集虚假购房人的身份证,有的甚至制造虚假身份证,其目的则是在于最大限度的从银行获取个人按揭贷款,待房地产开发商找到真正的客户之后,则注销在房管局的相关登记以及抵押,然后将房子转让给客户,在房价大幅上涨的过程中,这种按揭假象难以被发现,但若房价大幅下滑,则房地产开发商可以讲这种按揭假象带来的金融风险巧妙转嫁给银行。 第二,虚报价格,这一类虚报价格类型的虚假按揭和上一个虚假购房没有太多差别,是指开发商通过虚报价格的方式来尽可能多的得到银行相应贷款。 第三,倒买倒卖型虚假按揭,同上两种相比较,这种倒买倒卖的虚假安家产生的后果则更加严重一些,他是指炒房人在购房过程中形成相应的联盟,从而在互相买卖的过程中将房价不断提高,以获得银行最大限额的贷款,然后再利用银行贷款来提高相应房价,这种情况下,若房地产市场能够良好运转,则房子可以按照更高的价格卖出,同样的,若房地产市场难以维持良好情况,那么相应带来的风险将会转嫁给银行一并承担。 二、管理和调控的金融安全对策 1.打击投机购房行为 面对房价不断上涨的形式,国家制定且执行了住房限购制度,各直辖市也要严格拟定并且展开住房限购对策,针对住房购买中的投机行为,国家同样也制定了相应措施进行严格打击,由此可见国家打击房地产价格上涨同时以维护金融安全的决心。住房作为人类生存的基本要求,若在投入市场成为商品经营时,利益的驱使下,会给社会的稳定带来很多负面影响。针对购房中的投机行为,相关机构可以建立并健全个人住房信息联网系统,且最大效用和限度的将这些政策投放到二三线的城市中去。 2.建立健全的惩罚措施 因为各方面因素的多重影响,虚假按揭现象在房地产开发中屡见不鲜且始终得不到合理控制,同时在房地产市场的持续良好状态中,这种虚假按揭的现象也始终难以消失,从而为了维护房地产市场的正常运转效率,金融部门应当加大相应的审查力度,同时能够进行相应违规信息的收集,最终交予相关部门进行严格惩罚。另一方面,政府提高信贷管理力度,加大对相关违规者的打击力度,并及时对相关制度漏洞进行补救等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住这种虚假按揭现场的产生。 3.完善保障性建房制度 国家贯彻房地产的限购令之后,房地产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严格的调控,从而使得房地产市场中的房屋交易量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并呈现减少趋势。但是另一方面来说,这种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国民经济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因而限购制度的执行受到相当一部分人的反对,对此国家应当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力度,增加宣传保障性住房的优势宣传,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不仅能够正确的为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带来一定的正确引导作用,还可以对相关一些炒房行为进行严格控制,且中低阶层的住房状况也能因此得到相应改善,以使得社会经济取得稳定发展,而采取何种制度才能确保资金的合理利用以及相关分配,以此来激发地方政府的管理活力,还需要相关部门科学系统的进行进一步探讨分析。 三、总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住房不断往‘商品化’方向发展,到如今商品化住房已经非常显著,越来越多的人跻身到商品房的投资和开发中,急速增长的房价为我国金融安全带来一定负面影响。在房地产泡沫经济越发严重的今天,为了降低银行所需承担的相应风险,维护金融安全,政府及银行都制定和贯彻相关措施,及时理清思路,提高对房地产市场管理与调控的系统性认知,在不阻碍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增强房地产市场的有效调控,才能够使得我国房地产业走上一条健康、有序的发展道路。 论房地产市场管理与管理创新:我国县级房地产市场管理的策略选择 摘要:县级房地产业是现阶段我国城镇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市场既有一般房地产市场的特征,同时也融入了当地的文化特色,它的发展路径依赖于所在区域的发展规划。结合区域发展,抓住市场机遇,规范市场行为,建立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县级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分析县级房地产市场发展中的有关情况,探索一种适宜县级房地产市场发展的管理方法。 关键词:县级房地产市场;管理;策略 近些年来,房地产业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县级房地产业特别是房地产开发随之快速发展,其市场规模虽小,但对地方城市建设和经济拉动作用却很大,因此,创建一个规范、公平有序的房地产市场环境极为重要,以下简要论述当前我国县级房地产市场发展中的有关情况、存在的问题及适宜县级房地产市场发展的管理策略。 一、县级房地产市场现状 县级房地产市场主要以新建商品房开发销售为主,其既有一般房地产市场的特征,也融入了当地的地方文化特色,它的发展路径依赖于所在区域的发展规划,区别于大中城市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模式,以下分别进行论述。 (一)房产开发成为县级城市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和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 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小城市人口不断增加,给县级房地产业带来了较大的市场机遇,新建商品房的开发建设不断推动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变了城市面貌,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居住条件,成为城市扩张扩容的重要推动力量。同时,由房地产开发带来的土地出让收入和商品房建设销售各环节所产生的税费收入在县级财政收入中占比越来越大,形成不同程度的“土地财政”,房地产税收成为地方税收的主要来源,大力推动房地产业的发展特别是新建商品房的开发建设已成为大多数县级政府的工作重心。 (二)县级城市商品房价格不断攀升,房地产市场发展过快 商品房价格过高、市场发展过于迅速是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的主要特点之一。因受建设用地供应紧张、原材料价格上涨和工资水平提高等诸多因素影响,县级城市商品房价格也一路上涨。随着城市的扩张扩容,房地产开发投资快速增长,同时也出现了大量空置商品房,前一段时间被报道的“鬼城”现象并不是个案,在多数县级城市新区是普遍存在的。 (三)变相福利房和自建住宅依然存在 目前,虽然公开的单位自建福利房的情况已不存在,但由单位利用自有土地或组织职工低价买地集资合作建房、委托开发商代建、团购的情况依然大量存在,在此过程中,体现着单位强大的议价能力和较多的福利成分;此外,在县域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一直存在个人购买土地自建房屋和城郊农民利用宅基地自建住房的情况,上述自建房除满足自身居住需要外,还存在一户建盖多套住房甚至几十套住房转售的情况。 (四)房地产开发企业品牌意识差,房地产产品档次较低 在县级城市经营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多数为中小企业或因单个项目而临时组建的“项目公司”,无运作高档次、大规模项目的经验和资金能力,开发经营理念多年来停留在 “盖房子”、单纯追求资金收益和短期利益、卖完房子就走人的层面,因无品牌意识进而忽略房地产开发产品质量,很多商品房存在技术含量低、产品档次低的问题,多数开发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产品品质仍有待提高。 (五)缺乏先进的市场管理理念,市场监管不力 县级房地产市场虽然已经过10多年的发展,但受限于小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从政府职能管理部门到房地产开发企业,都尚未形成较为成熟的市场管理理念和经营理念。从行政管理的角度看,由于政府中心工作均要服务于当地经济发展,存在着企业过度依赖政府、政府过度介入开发项目运作、以及城市规划的制定和执行存在不同程度的随意性等情况,相关职能部门对项目开发销售过程的监管往往成为走过场的形式,在房地产市场的管理上,整体未形成公开、公平、规范的管理理念。 二、我国县级房地产市场管理的方法和策略 (一)抓住产业结构调整、平衡地区发展的机遇,努力发展地方特色的房地产业 县级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应当紧紧把握国家、省、市(州)的产业布局和调整机遇,积极参与区域发展合作,探索和建立适宜地区发展的路径和模式。县级城镇房地产开发应注重突出自然环境优势和地方历史文化特点,努力发展特色的、绿色宜居的城镇房地产业,在区域发展中发挥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合理布局,加强规划指引 城市规划对城市建设发展的规划布局、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以及地区发展定位等可以为房地产业提供清晰的市场导向和产品定位,城乡统筹规划可以为房地产市场拓展更大的地域空间。在县级城镇房地产开发中应加强规划指引和规划的严格执行,避免开发建设的随意性;规划指引应突出区域定位和地方文化特色,避免建筑风格雷同和简单模仿。 (三)科学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广大的县级城市具有独特的人文历史文化和优良的生态自然环境,因而可以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度假休闲和居住品类的房地产项目,作为对邻近大中城市发展的补充和辅助,其中,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适度合理开发才可保持特色房地产业的持续发展。 (四)区别地区发展差异,合理制定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 我国的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往往 “一刀切”,未区别地区发展差异,如住建部对套型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的新建住房面积应占年度住房开发总面积70%以上的结构比例要求,在多数的县级城市实际不符合市场需求,大多数的县级城市因人口相对较少,房价普遍偏低,多数购房者更愿意购买户型较大的住房。省、市(州)政府应从扶持和促进县级房地产业发展的角度,积极争取和制定适宜县级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政策。 (五)改革管理方式,强化市场监管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政府要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加强市场活动监管,加强各类公共服务提供……,加强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职责。”上述关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阐述为今后的房地产市场管理改革确定了基本原则,指明了方向,而县级地方政府更多的职责在于加强房地产业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加强市场监管、加强公共服务等方面,其中对开发过程中的规划控制和质量控制及销售中的交易监管最为关键,规范政府管理行为才能创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 结束语 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新一轮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在“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的指导下,随着农村、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等政策的具体落实,我国的房地产业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县级房地产市场将迎来新的起点和发展机遇,地方政府应切合当地实际认真做好房地产市场的管理工作,才能在新形势下把握机遇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持续发展。 论房地产市场管理与管理创新:我国房地产市场管理与调控的金融安全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快速增长,房地产行业也出现了快速发展,从而导致我国城市房价越来越高,给金融系统安全埋下危险因素。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对我国地产市场上产生的虚假按揭现象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以维护金融安全为出发点,探讨了住房调控对策。 【关键词】金融安全 虚假按揭 房地产调控对策 自从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后,我国的城市住房市场“商品化”改革非常显著,房价也呈现急速攀升的趋势,越来越多人投身到商品房投资中,对我国金融安全影响很大。现阶段,我国房地产开发资金主要通过银行贷款通道来筹集,能够直接将房地产市场存在的危险转移给银行,加上房价快速提高的趋势,房地产泡沫造成的危险因素很多,所以采取有效的对策在最大限度上减少房地产泡沫破灭对我国金融安全带来的影响,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1] 一、关于房地产向银行转嫁风险方式的研究 (一)销售过程中风险转嫁方式的研究 住房销售时,房地产市场危险转嫁给银行的方式有三种,主要为: 1.“虚假购房人”型虚假按揭。部分开发商会廉价地收集虚假购房人身份证,还有一些开放商甚至在签订购房合同伪造身份证,旨在能在最大限度上获取银行的个人按揭贷款,找到真正的客户后,其再前往房管局进行注销抵押登记后将房子转让给客户。在房价不断提高的状态,此虚假按揭通常不容易被察觉,但是如果房价产生大滑坡现象,其在浮出水面的过程中还可以将所有金融风险转嫁给银行。 2.“虚报价格”型虚假按揭。这种风险转嫁方式和“虚假购房人”型虚假按揭差别不是很大,其主要指开发商通过虚报价格的方式来获取大量的银行贷款,然后将所有风险转嫁给银行。 3.“左手倒右手”型虚假按揭。与上述两种虚假按揭造危害想对比,“左手倒右手”型虚假按揭对银行造成的危害更严峻。该种虚假按揭在内容上主要指炒房人组织炒房联盟并且通过将住房屡次在炒房联盟中倒手的方式来增加房价,进而套取大于房价的银行贷款,紧接着使用银行贷款提高房价。如果房地产市场发展良好,将住房以更高的价格转让下家;若市场跌落谷底,便将房产和银行欠款一并抛出,令银行来承担坏账风险。 (二)开发建设过程中风险转嫁方式的研究 在我国政府对房地产进行改革后的几年时间内,因为国家对房地产的扶持以及有关政策存在缺陷,大部分开发商仅仅使用少量资金或者不用资金也可以维持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正常运转。此后的几年中,国家根据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情况不断制定且颁布了相关的规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因为决策层对开发商的妥协,最终直接导致国家颁布的政策无疾而终。根据这些现象,面对不断提高的房价,国家所制定的文件难以抵挡银行系统被房地产市场存在危险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房产开发建设过程中,开发商主要以向银行贷款来筹集资金并且将危险转嫁给银行。 二、金融安全维护对策 (一)对投机性购房行为进行精准地打击 前两年我国制定且执行了住房限购,明确提出面对房价不断上涨的形势,各直辖市要严格拟定且开展住房限购对策。今年国家又制定新措施严格打击投机性购房行为,体现了国家维护金融安全的智慧以及决心。住房属于人们的基本生活资料之一,如果将其当作商品开展经营,非常容易对社会稳定造成影响。另外,国家还可以建立健全个人住房信息联网系统,从而充分发挥住房限购政策的影响,并且尽最大的努力将该政策拓展到我国二三线城市中,避免二三线城市当中的住房也被炒房人拿来开展投机性资金炒作。 (二)建立且执行惩罚对策 因为受到来自多个方面因素的影响,虚假按揭现象在我国房地产市场中长期得不到合理的控制,尽管在后市持续良好的状态中,虚假按揭现象依旧难以消失。因此,为了维护房地产市场的正常经济秩序,金融部门应该承担社会责任,提高资质审查力度,并且对违规信息进行收集,然后交给国家有关部门开展严格惩罚对策。[2]现阶段由于政府提高信贷管理力度,同时对制度漏洞进行了有效的处理,使得“虚报价格”型虚假按揭现象得到合理的控制。 (三)增加保障性住房构建力度 自从国家贯彻执行限购令后,房产市场受到了严格的调控,我国大多数城市房屋交易量也受到影响,呈现有所减少的趋势。但是该政策另一方面又对国民经济造成不利的影响,使其呈现降低的趋势,因此致使限购令也受到不少人的反对。对此,国家需要保持正确的态度,房地产市场持续发展到当前,政府应该对其进行合理的调控,另外,我国目前的房地产市场非常混乱,如果不对其进行严厉的改革难以使其得到恢复。由此,国家根据挤压房地产泡沫的意识来提高保障性住房构建力度优势较多。我国政府加大构建保障性住房不仅能够正确地对房地产市场炒房行为进行控制,同时还可以处理好中低收入者住房情况,从而维持社会的稳定发展。另外,政府构建保障性住房还能够确保经济得以增长,带动与房地产行业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给社会经济拥有更多新鲜活力提供保证。可是采取何种措施确保资金得到合理的使用和分配,激发地方政府的活力,还需要有关专家们的进一步深入探讨。 (四)对房贷首付比例进行合理的调整 银行可以制定有关的措施来禁止“一户多房”按揭现象的出现,比如说首套住房首付款应该大于房款的三成,或者以此为基础的前提下,各地银行按照实际情况调整首付款比例。我国相关法律规定,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时,贷款首付款比例需要在房款一半以上,并且贷款利率也应该大于基准利率;贷款购买第三套或者更多时,均需要对高首付款比例以及利率水平进行最大限度上的调整。但是这些规定的产生以及颁布实施对拥有大量资金的炒房联盟影响并不大。[3]由此,国家需要以行政规定作为出发点来禁止“一户多房”按揭情况,并且在税收手段的帮助下,对房资源开展合理的调整。 综上所述,在房地产市场泡沫经济越来越严重的今天,为了降低其转嫁给银行的风险,维护金融安全,银行与政府均需要制定并贯彻执行相关措施,在不阻碍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进而给社会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作者简介:郭建军(1964-),男,汉族,河南省南阳市人,毕业于河南财经学院,就职于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南阳分行,经济师,研究方向: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动向。 论房地产市场管理与管理创新:浅谈我市关于加强房地产市场管理的做法 【摘要】为了论述房地产市场监管的发展努力方向,促进房地产市场有效监管,通过衡水市住建局在房地产市场监管中的具体方法和措施作简要叙述,汇总今后房地产市场监管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方向。 【关键词】房地产;市场;监管原则;具体措施;努力方向 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今天,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对于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的房地产业来说,如何维护好这个大市场的秩序就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如何保证房地产市场的规范有序发展,也便成了讨论最多的问题。我们认为,加大执法力度,强化监管措施,做好跟踪管理,是保证市场秩序的灵丹妙药,所以应该在这方面加大力量,加大投入,勇于创新,推动房地产市场向更加公平、公开、有序的方向发展。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不断繁荣、发展和成熟,各类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促使房地产市场走上了公平、公正、公开竞争的渠道,在做好有法可依的同时,如何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是整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不少涉房企业在商品房预销售、中介服务、物业服务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够规范的情况,所以应加大执法力度,对房地产市场进行长期有效的监督检查。现就将我局在房地产市场监管中的具体方法和措施作简要叙述。 一、房地产市场监管原则 作为房地产市场监督管理机关,我局在房地产市场稽查监管工作中始终坚持做到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一切执法活动必须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在职权范围内进行,坚决杜绝越权执法、以罚代管等违法现象;以事实为依据,严格依照法律规定的标准查处违法行为,做到责罚相当;认真履行执法职能,对管辖范围内的一切违法行为都要予以追究,并严格依法给予处罚。 二、新经济形势下,房地产市场跟踪管理的监管方向、监管重点 1、进一步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力度,强化房地产主管部门管理职能,通过我局的房地产市场管理领导小组,进一步研究做好有效管理房地产市场工作的具体思路和措施,在日常巡查和专项检查的基础上,局联合执法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例会,局相关科室和局属各单位协调联动,综合监管,共同治理,严厉处罚,确保效果。在联合执法时,他们把企业诚信体系与完善问责程序结合起来,与企业市场行为和市场准入、资质管理、评优评先结合起来,形成“市场”与“现场”联动的工作机制,有效约束和规范了企业的市场行为,切实加强了房地产市场的日常监管,推动我市房地产业再上新台阶。 2、进一步推进违法行为记录制度。完善和落实建设行政相对人违法行为记录工作管理制度;严格违法行为信息的记录,强化违法行为信息在行政许可、市场准入、工程招标投标、执业资格注册管理、竣工验收等市场监管环节中的使用;结合省厅建筑业企业信用综合评价体系建设,建立信用信息公开共享机制,推进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并积极拓展房地产信用档案功能和覆盖面,发挥信用档案作用,将销售行为、住房质量、交付使用、信息公开等方面内容纳入房地产信用体系,信用档案要作为考核企业资质的依据。对违法违规销售、存在较为严重的质量问题、将不符合交付条件的住房交付使用等违法违规问题,应当记入房地产开发企业信用档案,公开予以曝光。 3、针对近年来我市房地产市场开发、销售等出现的新动向、新问题,房地产稽查监管工作主要对以下几个方面的违法违规现象进行重点查处。 (1)加强商品住房预售行为监管。未取得预售许可的商品住房项目,房地产开发企业不得进行预售,不得以认购、预订、排号、发放VIP卡等方式向买受人收取或变相收取定金、预定款等性质的费用,不得参加任何展销活动;(2)查处开发企业以变相“团购”的名义销售未办理《商品房预售许可证》的商品房的行为;(3)查处开发企业以“购房奖励”或“售后返还”等形式销售未办理《商品房预售许可证》的商品房的行为;(4)查处开发企业对达到预售条件的商品房,捂盘惜售、囤积房源,不按规定销售的行为;(5)查处未经批准而擅自进行集资建房的行为;(6)查处中介机构、物业服务企业经营中的违法违规行为;(7)查处房地产开发企业无资质开发、超资质开发等违规行为。 4、规范的市场秩序要靠健全完善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市住建局紧紧围绕全市房地产市场存在的突出问题,认真搞好调查研究,找准问题症结,对症下药,制定出台切实可行的制度和办法。在学习石家庄、邢台等市市场监管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重点建立和完善了《房地产企业动态考核制度》、《房地产开发企业信用管理办法》和《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等8项制度,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实施,达到了对企业实行一月一统计、一季度一考核、半年一总结、年终算总账的日常考核。在考核中我们对违法违规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记录一起,并将稽查日志台账实现了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管理。 三、强化行政执法监督,提升稽查执法效能 1、完善和落实省建设厅要求的稽查执法监督制度、稽查执法情况定期通报制度、稽查执法考核制度、稽查执法约谈制度、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典型违法案件曝光制度、事后追踪制度,以制度促管理,以管理促成效。 2、加强房地产市场和建筑市场监管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市住建局始终把规范权力运行,健全市场机制和加强监管惩处结合起来,整合执法力量,创造性地提出了“以素质促工作、以监管保质量,以服务树形象”的总体工作思路,充分运用经济、行政、技术、法律等手段,加强源头治理,加强过程控制。 3、在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督上,实行企业自查、日常检查、专项检查、综合检查、定时抽查,五种检查方式综合监管的方式,时刻动态跟踪管理。 四、加强房地产稽查执法队伍建设,提高稽查执法工作水平 1、加强房地产稽查执法队伍建设。指导我市下属各县市区健全机构,落实制度,完善机制,规范管理,转发《关于加强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稽查执法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召开全市房地产稽查执法工作座谈会,推进全市各级稽查执法工作和队伍管理的标准化水平。 2、规范房地产稽查执法行为。落实省政府《关于建立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的指导意见》和《河北省建设系统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行为办法》,制定完善《衡水市建设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基准》制度,严格规范裁量权行使。推广使用全省统一的行政处罚执法工作流程及文书格式。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开展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工作,推进稽查执法标准化建设,不断提升工作质量、工作效率和执法水平。 3、加强宣传,加大对违法违规企业的曝光力度。为了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多更好的了解房地产市场方面的法律法规,局执法人员深入各施工现场,发放宣传法律法规材料和“明白纸”,开通投诉热线。通过开通投诉举报热线,及时解答群众投诉问题,维护购房人合法权益。一方面,他们在电视、报纸、局域网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购房须知等市场知识,在售楼部咨询现场张贴《购房提示》,及时客观报道房地产市场动态,正确评价房地产市场形势,引导房地产企业理性投资、合理定价,消费者梯度消费、理性置业。另一方面,建立违法企业通报制度,对扰乱两个市场秩序的违法违规行为加大曝光力度,及时通报典型违法案件,并记入信誉等级评分,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加大对房地产市场违法违规行为的震慑作用,督促各方主体守法经营,为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随着房地产市场体质的日益完善,只要是有助于维护房地产市场秩序的工作,都应纳入监督管理范围,既要对房地产市场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提前预防检查,也要对处理处罚过的行为进行跟踪管理,杜绝违法违规行为的再次发生。房地产市场稽查监管工作要在探索中求发展,使房地产市场逐步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最后,我想用16个字来概括今后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加强跟踪管理,维护市场秩序。保证监管到位,实现有序发展。” 论房地产市场管理与管理创新:对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管理的策略探析 摘要:我国房地产的市场化历史并不久,但是其发展势头和规模都是有目共睹的。就目前来看,我国的房地产实行货币化政策后,虽然总体投资规模日趋扩大,但是在实际运行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最突出的有土地紧张、材料涨价、供需矛盾等,因此适当合理的房地产市场管理就显得非常重要。 关键词:房地产;管理;策略 随着我国的市场经济的开放,我国的房地产也在九十年代末进入了市场化的发展阶段,这种市场化的发展给房地产增添了活力的同时,也使房地产市场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由于中国人的传统“家”观念,使得房地产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要需求,因此也奠定了房地产市场的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项改革制度的实施,我国的房地产市场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未来的市场中,如何能够化挑战为机遇,将是房地产管理的重要问题。 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现状 就目前全球的经济环境来看,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持续,房地产经济作为实体经济中的支柱产业,也不可避免的收到了影响。因此,各种房地产经济的消极论调纷纷出现,“房产热”、“泡沫说”此起彼伏。下面笔者将根据自己的资料调查和统计,对目前我国的房地产经济现状进行解读: 1.国民经济增长快,房地产遇到热涨期 就近几年的我国经济统计结果来看,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势头虽然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是仍然保持较为快速的增长,尤其是政府在大力推行了近城乡一体化建设之后,使我国的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得到了充分的转移和利用。这种情况下,房地产经济也同其他经济形式一样保持着快速的增长。但是,相对的由于供需矛盾的日益突出,消费者的需求结构的变化,使得我国的房地产遇到了热涨期。 2相关市场调节机制不够完善,市场监督不力 一直以来,我国的房地产经济同其他的经济形式一样,受固定的市场体制的制约和监管,并没有一个专门的有针对性的市场机制进行有效的调控。因此,会导致一些监督不力的现象产生,由此引发了一些房地产经济的不健康发展。 3.房产市场速度过快,房市价格过高 房地产市场的发展速度是有目共睹的,由此导致的最直接的问题就是我国的房产价格过高,目前来看,已经超过了普通消费者的承受范围。据有关部门的资料统计,我国房地产的投资规模的逐年扩大的速度在百分之二十五左右,已经排在世界前列。这种情况必然会导致供需矛盾,导致大量的高档房产严重滞销。 4.房产产品质量存在问题,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除了高房价外,我国房地产市场面临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低质量,也就是说大多数的房产存在着使用质量普遍不高的情况,这与高房价共同构成了我国当前房产发展的两大难题。开发商这种忽视质量,只注重经济利益的做法,导致的必然结果就是房地产的滞销,供需矛盾的日益突出。 5.消费观念更新快,相关政策更新慢 我国的房产行业兴起于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转变,目前越来越多的群体采用的是按揭、银行贷款等方式买房,这也就使得我国的房产业面临着更加复杂的资金策略的调整。而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并没能提供支持和保障,使得一些房产公司的资金运作陷入了困难。 二、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房地产市场管理的策略 基于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特点和我国的房地产市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在当下和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有关部门和机构应该加强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市场管理: 1.吸取教训,关注房地产市场未来趋势 金融危机对于各个行业的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警示作用,也就是说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行业管理应该吸取金融危机中的经验和教训,探索一条更加稳固和长效的发展路径。对于房地产业来说亦是如此,由于产品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发展过程中会受到政策、技术、市场、环境以及竞争等等因素的干扰和制约,所以只有实时的关注行业动态,才能保证行业的健康发展。 2.坚持以人为本,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是时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国房价上涨速度远远超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脱离寻常百姓实际需求的房地产市场发展是不可持续的,也是不长久的。此外,房价上涨过快,既不利于房地产市场的自身发展,也不利于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更是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宏伟目标相背离。因此,我们必须坚持走科学发展之路,坚持以人为本,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出发点,把解决房地产供需矛盾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既促进市场的平稳发展,又使房价回归至合理,最大限度地满足寻常百姓的需求,坚决打击房地产市场中的投机行为,促进我国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 3.强化宏观调控,促进房产市场与经济协调发展 要立足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通过适当的改革与调整,积极健全完善税收、信贷、消费等有关政策措施,切实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实现房地产市场的和谐发展。近年来,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其中“新八条”被称为房地产新政的标志。当前,房地产市场的逐渐攀升,房价增长过快,无疑反映出来对我国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失败。对此,我们必须进一步统筹协调,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全面落实宏观调控方针政策,坚持宏观调控的决心不变、力度不减、方向不改,必须全面把握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正确掌握我国当前的房地产市场走向,保持我国房地产市场良性发展,进而促进房产市场与经济统筹协调发展。 4.调整土地政策,积极鼓励房地产企业合作开发 土地是人类必需依赖的生存条件和再生产条件,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之一。由于土地的特殊性,决定了土地不仅可以进行土地内部的自我调控,如耕地资源保护、土地利用合理规划等,还可以作为参与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调控,与其他相关要素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共同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但是,政府的土地政策却不能过分地干预房地产市场的自由运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发展及经济社会的安定繁荣。 5.加强宣传,合理引导房地产市场良性发展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影响比较持久和深远。那么,如何加大对房地产市场的宣传力度,更好更快地把房屋销售出去,就更显得尤其重要。要建立健全房产预警和信息机制,要适时对我国房地产市场进行预测、分析和信息披露,合理引导房地产市场良性发展。要正确分析和把握房地产的市场走向,通过舆论引导消费者正确认识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趋势,从而进一步增强对房地产市场发展的信心,做到理性投资和消费。同时,积极引导房地产开发商努力盘活市场,合理界定发展定位,科学规划发展目标,做到利润取向明确,防止房地产开发商采取不正当竞争措施、扰乱房地产市场秩序,切实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刺激房地产市场投资和消费,确保房地产市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房地产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对于我国的国民经济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管理好房地产市场对于稳定社会经济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上文中笔者从几个方面分析了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建议,希望能够为我国房地产市场的未来发展起到良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