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篇1 我国的整体经济能力在进一步地提升,市场经济步入蓬勃发展的时期,企业想要跟上我国市场经济的步伐,需要对企业的运作和治理进行一定的变革创新。企业的良性成长和内部管理的高效经营分不开,所以企业必须在新形势下提升综合实力,才能从全球市场经济的浪潮中脱颖而出。一成不变的企业模式早已满足不了新形势下社会对企业成长的需求,所以企业的经营管理与创新至关重要,企业必须以实际运营情况为依据创新经营模式,才能顺应整个社会的市场经济模式,从而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不被淘汰并且脱颖而出。 一、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意义 按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形势来分析,企业开展经济管理创新措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但可以帮助企业提高经济效益,还可以有效地推动企业不断向前发展。因此,经济管理是企业进行各种经济决定工作的基本,而且对企业经营中的经济活动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对企业的创新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意义。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可以让企业在新形势下获得更好的经济收益的同时,还能够在新形势社会经济的不断改变的背景下,帮助企业防御未知的风险并且使之降到最低,让企业能够稳定持续地实现经济管理创新。经济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下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新形势下,经济活动大部分都转为线上,这就对企业的经济管理产生了更高的要求。做好企业经济管理,可以有效地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以最低的投入创造出最高的企业经济收益。在新的形势下,企业不断地谋求发展,意图在经济的发展中取得更大的进步。经济创新是让企业能够采取新的经济管理模式,更好地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经济的创新可以帮助企业实现经济最优化的发展,同时可以大幅度降低支出成本,促进企业全面发展。就目前市场经济的发展来看,企业的经济创新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借助经济管理创新可以不断地提高企业资金分配的合理化和科学性,确保企业资金可以做到有效的良性循环,将企业生产及经营的支出成本保持在可控的范围内,从而达到节省成本创造高收益的成果。经济创新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企业的经营及生产效率,大大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企业经济可持续的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 二、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期间,企业经济管理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企业性质也出现了一定的改善。这一过程中,很多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竞争的要求,自身发展也受到了明显的制约。在目前发展过程中,我国企业虽然大部分都在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期逐渐认识到了经济管理的重要意义,但是在实际进行落实期间,经济管理的转变还没能彻底落实。与此同时,经济管理不科学等问题对于企业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在现代经济管理理论中,企业在自身不断发展期间,其市场范围、管理幅度、管理复杂系数也处于不断提升的过程中。企业经济管理不经过创新,会逐渐无法满足企业发展需求,甚至对企业未来的发展产生制约。在目前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大部分企业对于内部控制的重视度和目标设定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很多目标过于简化,形式化问题也比较常见。这些都是企业经济管理能力不足的一种体现,为了消除这些问题,对于经济管理策略以及措施进行创新是非常必要的。值得一提的是,在如今的市场经济发展中,企业想要维持良好的发展状态,不能让经济管理活动停留在“空想”或者“空谈”阶段,同时也不能单纯地依靠企业内部财务审计来实现企业的成本控制。虽然财务审计工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财产、资金的适用情况进行把控,避免企业资金无故流失,但是单纯依靠财务审计管理工作,无法对企业的经济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同时经济管理的开展也会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三、当下企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经济管理观念落后 针对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剖,其中不可忽视的就是企业经济管理观念的老旧。企业的经济管理观念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长远的影响,如果企业的经济管理观念过于陈旧,会使企业管理处于落后的状态,无法适应新的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从而导致企业的经济发展停滞不前甚至逐渐落后。企业中部分管理人员管理意识淡薄,在实际管理中忽略企业的发展前景,影响企业员工的凝聚力,从而影响整个企业的向前发展。虽然当前很多企业的管理者已经觉察到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但是对于新的经济管理观念进行实践和推广的工作中,大部分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与挫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管理观念,没有提供专业的管理依据,在创新管理过程中没有实质性的进展。部分企业由于对企业经济管理缺少正确的管理观念,导致企业经济管理比较随意和懒散,严重影响企业的创新发展,所以企业建立一个正确的经济管理观念,对于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来说就变得尤为重要。 (二)企业经济管理结构不完善 企业的向前发展离不开完善的经济管理结构体系,如果没有一个完整的经济管理组织结构体系,就会大大地降低管理者在工作中的管理质量,继而会阻碍企业的发展。根据目前来说,大部分企业的经济管理组织体系不够完善,从而影响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使其难以进行有效的改革和创新。相关部门缺乏执行力,没有相对应的管理制度,导致企业资源流失,降低了已有资源的浪费,对企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完善企业管理结构至关重要。 (三)企业管理者控制力量不足 虽然企业经济管理创新引起了企业管理者的关注,但是企业管理者对于经济管理创新意识不足,没有将经济管理和内部控制相结合,不能制定系统化、专业化的内控体系,导致企业内部管理者控制力度不足。标准化的内控制度,使企业的管理层掌控能力欠缺,导致管理人员对企业内部管理能力欠缺。许多管理手段过度精细化,没有建立系统化的内部管理框架,进而影响企业治理的协调工作。于企业的管理层而言,以实际行动探索切实可行的企业领导方式已迫在眉睫。企业管理上只有“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才能达到企业管理人员的权威化,从而促进公司的加速成长。 (四)企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程度有待提升 在社会新形势的前提下,企业的经济管理也要做到与时俱进,加强管理的信息化完善,从实际情况出发创新经济管理。在经济管理制度中,如果缺少信息的采集、汇总等操作,信息化管理及应用就无法落到实处,各部门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平台,企业内部资源无法实现共享,难以符合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要求。 (五)企业经济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就目前情况来说,大部分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已经严重地影响经济管理的实施,更谈不上企业经济的向前发展。企业的管理制度与企业的发展不对应,会使企业经营慢慢下滑。由此可见,企业只有抓紧完善经济管理制度,才会实现更快更稳的发展,经济活动才能有章可依。企业建立一个完善的经济管理制度,会让企业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 四、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策略 (一)创新企业管理理念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如果企业缺乏创新意识,企业的经济效益将会逐步衰退,因此企业的管理者要时时保持危机感与竞争意识,同时对企业员工加以严格监督管理,使企业员工在工作中具有更加严肃认真的工作心态,以达到更高的生产效率并促进企业发展壮大。企业在对管理理念加以革新之时,要充分考虑到企业本身的实际状况,并实施全面的管理创新措施,以新形势下的社会经济发展及其变化趋势为指导方针,通过一边观察一边严格监管创新理念,从而使企业拥有一个合理的改革方向。 (二)完善企业的人才储备 企业的良好发展与企业中的人才储备密不可分。加强人力资源部门的建设,让每个员工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优岗位,发挥出员工自身能力的最大化,创造出更高的工作效率,是企业良好发展的必备工作之一。与此同时,企业还需对特殊岗位的员工采取针对性的培训,培训内容要与企业自身的发展前景相结合,相互融合成为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经济管理模式,使员工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得到提高,为企业的后续发展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础。从根本上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就是人才之间的竞争,企业只有采用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才能留住和吸引更多的人才,为企业提供充足的新鲜血液,获取最佳的经济管理成效。在企业经济管理创新中,应当尤为重视人力资源管理,良好规章制度的人力资源管理可以为企业的经济管理创新工作提供人才保障。 (三)新形势下对于网络技术的应用 新形势下网络技术已经很成熟,企业应当提高相关人员的网络技术应用水平,使相关人员具有专业化的网络技术能力,使其不会因为技术上的差距出现网络化的工作漏洞。专业人员要不断地加深对网络应用的技术程度,建设良好的网络化监控和网络化管理,得以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达到推动企业快速发展的目的。同时,应不断完善经济管理系统,促进管理会计和经济会计的有效沟通,从而实现信息化在经济管理工作中的扩展,为企业的蓬勃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 (四)加大经济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 经济管理的主要目的是防范经济风险,确保企业良好的经济效益。所以,完善经济管理制度至关重要,但是完善的经济管理制度还需要强有力的执行力度,不然只会沦为表面文章,无法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督促和监管。所以,在执行力度上要不断地加强,落实到工作实处,企业的管理者要重视经济管理制度,并且积极参与经济管理制度建设的指导,积极发挥领导者的影响力。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基础,而有力的执行也是非常关键,制度有效地发挥作用更取决于有效的执行,加大经济管理的执行力度非常关键。 (五)创新企业经济管理形式 企业的经济管理形式不是一成不变的,特别是在新形势的推动下,企业不断优化经营环境、技术水平、生产效率、产品质量等。同时,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也要不断地创新,不断地为改革探索实践。在新形势下,企业的发展面临各种各样的机遇和挑战,企业在不断扩大的同时,经济管理的压力也在不断地提升。这就需要管理者从内部入手,通过建立有效的经济管理制度,创建企业风险管理体系,从而加强企业经济风险的辨别能力和防控能力。对企业经营过程中各个部分,比如投资、贷款、销量、交易额等进行实时的风险监督预防,建立企业经济风险防范预备方案,做到无论何时都能有效应对。 (六)加强经济管理成本的审核 在新形势下,国内的经济市场随时都可能产生新的变化,企业遇到的机遇与危机并存,没有良好的经济制度体系作为支撑,企业很难把握住机遇,更不能很好地应对危机。这就要求企业必须重视经济管理,加强经济管理成本的审核,加强内部管理机制建设。企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撑,企业的扩大与创新都需要一定的成本预算,但是如果企业的成本支出不经过严格的审核,很容易给不法人员留有空隙,造成企业成本的流失。因此,企业应当设有专业的成本审核部门,并且制定严格的审核制度,在企业开辟新的项目时,对新的项目有全方位的考量,预算支出项目实施的资金预算。审核人员在审核过程中应认真核实相关票据,做好审核记录,确保每一笔资金都用到实处。因此,企业应当制定详细的资金报销条例和核销手续,确保每一位员工的资金凭证都符合企业相关条例。 (七)明确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目标 企业的经济管理目标是与企业的发展创新相呼应的,在制定企业的发展目标时,要把经济管理创新考虑进来,以提高企业的最终效益为出发点,纵观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趋势,及时准确地抓住市场机遇,促进企业做大做强。企业经济管理目标的制定,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考量。首先,企业经济管理目标的制定,要与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和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相结合,不能盲目地吸取和借鉴,要从企业本身的发展步调上出发,吸取好的经验与自身的经营方式相融合。其次,企业经济管理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所以在制定经济管理创新目标时,要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与时俱进地制定经济发展策略,不可脱离市场大环境单方面制定发展目标。经济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企业经济管理和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因此,经济管理目标要与企业的发展前景相结合。 (八)企业应当完善经济管理结构 在传统的企业经济管理方式中,大部分企业经济管理结构混乱,没有一个良好的经济管理体系。在当下这个快速发展的市场环境下,假如企业没有一个完善的经济管理结构,那么企业的经济管理创新的实现也是难上加难。因此,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着手,促进企业经济管理结构的完善。首先,打破传统的经济管理框架,将企业的重要部门做到专业化,从而使企业经营管理信息传达得更加快速与便捷,为企业管理者的决策提供更便捷的下达途径。可以让企业的决策信息传递得更为迅速和方便,为管理人员的投资决策创造更为方便的下达渠道。其次,改变传统的经营管理架构的固化方式,减少原有的传统经营管理架构对现代企业管理方式的影响,提高现代企业管理的灵活性与多变性,以便企业能更有效地适应对外部环境日新月异的变革,有效而迅速地针对外部环境和形势的不同而进行企业管理的改变。最后,完善企业的经营管理现代化工程,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与组织架构的改革创新水平,从完善现代企业管理的高度出发改善企业内的分工协作,从而有效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 四、结语 总之,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是一个全面、持久的工作过程,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企业的管理者应学习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前景及实际发展状况,找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加以改正并融合新的观念,从企业的多层次、多角度出发做好企业经济管理创新。企业的经济管理理念、经济管理结构、人才的储备、经济管理的执行力度、经济管理成本的审核、经济管理创新的目标等方面,都必须进行全方位的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企业资源最大化的利用,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和经济收益。 作者:安宏宇 单位:吉林大学 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篇2 新经济形势下,我国企业间实际竞争愈发激烈,企业只有不断创新,方可实现长期发展。我国企业管理模式和经济管理不断优化和创新,其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从当下企业经济管理现状分析,仍存在部分问题亟待解决,致使企业管理模式难以符合新形势下的发展要求。企业若想占据有利的市场地位,不但需适应国家政策完成转型升级工作,而且应做好创新工作,进而助力于企业高速发展。 1新形势下企业经营管理创新的重要价值 处于市场经济指导下,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多变趋势,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为满足市场高速发展,企业应与时俱进对自身发展策略、制度不断完善和优化,促使其与市场发展相适应,如此才可实现相辅相成,形成市场良性循环。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核心价值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作为新时期发展产物,为满足社会发展趋势,企业应正确认识自身经济管理创新和发展的重要性,也是新时期经济管理的基本要求。针对企业而言,经济管理作为企业正常运营的基础和关键,其管理水平直接关乎企业未来发展,对企业管理者而言,经济管理进行创新是满足时代发展的重要举措,更是满足世界经济发展新形势做出的创新[1]。(2)确保企业各项经济活动有序开展。企业经济管理范围较大,内容较为复杂,不但包含各类经济运营工作,而且需关注企业投资状况、资金流向和收入来源等,只有充分做好经济管理创新工作,方可确保经济活动有序实施。(3)助力企业在世界知识经济下发展。知识的发展为企业提供助力,我国逐步进入经济知识化时代,企业为谋求发展,基于整个市场经济,需做好经济管理创新工作。实际方法为企业对经济管理进行升级改革,强化处于经济时代的地位,从而促进企业高速发展。 2新形势下企业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作为一项综合性工作,开展该项工作需充分结合实际状况,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确保经济管理工作有序开展。受多方面因素的干扰,企业经济管理仍存在部分问题,需精准掌握其问题形成的成因,有的放矢提出创新管理策略,存在的问题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 2.1经济管理创新理念滞后 思想决定人们的行为,针对企业而言是否具有先进经济管理理念,直接与最终管理成效密切相关,只有不断创新为其注入活力,方可为企业提供发展驱动力。从当下企业内部运营发展情况分析,实际管理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忽视经济管理,抑或管理理念滞后,将工作重点放置于经济效益层面,管理人员并未高度重视企业发展中经济创新发挥的重要作用,难以及时创新经济管理理念。由于经济管理理念缺乏创新,多数企业管理者对自身实际能力认识不足,并未高度重视自身实际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导致企业内部管理活动产生问题,从而影响企业正常运作。 2.2经济管理制度创新不足 为进一步提升企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完善和优化经济管理制度是重点,经济管理制度作为企业经济发展的核心支撑,对工作分配、人员职责配置等具有关键作用。加强企业经济管理制度创新,有利于提升员工自身工作积极性,对其发挥约束作用。企业原有管理模式难以符合当下经济管理,实际管理中存在多种漏洞,管理工作难以获取较高的成效,致使企业经济效益损失。 2.3内控管理不到位 内控管理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更是经济管理落实的基础保障,基于现阶段企业管理现状分析,即便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类问题,主要体现在:经济管理人员配备不足,将相关工作交付于并不具备专业能力的人员处理,导致其处理问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增加了经济管理风险,审计监督未全面落到实处。此外,部分企业缺乏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或设置相应的内控制度,落实状况不佳,无法展示权责间相互制衡、监督作用[2]。 2.4经济管理信息化程度有待提升 新时期背景下,企业经济管理应与时俱进,加强管理信息化建设,结合实际状况创新经济管理。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经济管理制度中缺少信息收集、汇总等规定,企业难以落实该项工作。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信息化管理及应用仍处于单机操作阶段,内部各部门并未形成一体化管理平台,并未与记账信息形成联动,内部数据无法实现共享,难以符合企业财务管理新要求,突破现有经济管理困境。 2.5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有待提升 人力资源在企业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从本质层面而言人员直接决定企业发展,员工是其运营的必要条件,高素养的员工可助力企业快速发展经济。企业为吸引及挽留更多优秀人才,应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为员工制定未来长期发展的职业规划,挖掘其自身潜力,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从当下现状分析,多数企业实际经营管理分析,人力资源管理被忽视现象屡见不鲜,人力资源自身优势并未充分发挥,也是由于企业管理者对人力资源管理重视程度较低,导致其现有水平有限,难以为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提供支撑[3]。 3新形势下企业经营管理创新策略和方法 在企业实际发展过程中,经济管理作为关键项目,对经济管理进行创新和改革十分关键,主要基于企业当下实际状况,为企业发展提供导向,促进企业稳健发展。企业运营发展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任务目标是创新经济管理模式,有助于适应现代化社会市场环境,持续性引入先进的经济管理模式,提出行之有效的策略,助力企业良性发展。 3.1创新经济管理理念 高质量的经济管理需要先进的理念做导向,经济管理理念应始终基于观念创新和转变为着力点,进行全方位的创新和改革,以此确保其管理理念符合当下企业发展的基本需求,为经济管理工作落实和贯彻奠定良好的基础。当下经济管理实际落实最为关键的影响因素是理念,部分企业管理人员缺少先进的管理理念,自身危机和竞争意识较弱,影响企业经济管理成效。针对当下企业而言,最为基本的经济管理创新是内部观念的创新,从新视角做好考量,正确引导企业经济管理改革及方法创新,持续提升自我,达成企业深层次改造和加强管控,以先进的经济管理理念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助力。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初期阶段便是理念创新,只有拥有先进的理念,不断以思想理念驱动行为,方可高质量开展各类经济管理活动,企业管理者应处于企业内部营造较佳的环境,并力争选取更完善的措施和手段,促使企业内部员工具备创新意识和能力。新形势下,企业运营发展竞争愈发激烈,现代企业进一步增强自身危机意识和战略管理机制,制定战略管理机制的同时,应从宏观层面做好把控,方可避免产生脱节现象。企业可从两方面增强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意识目标:一方面,增强企业管理人员创新意识,其思想决定企业未来发展方向,需采取一系列措施,增强其自身认识理念,方可为经济管理创新提供支撑;另一方面,人员理念创新。应始终保持警惕,遇见问题应进行深挖思考,保证自身创新意识的提升,为经济管理创新提供助力[4]。 3.2创新经济管理制度 制度始终为企业内部各项活动的开展提供助力,应结合企业内部经济管理现状,制定完善的经济管理制度,方可促使经济管理成效更佳,为各项工作有效落实和执行提供导向,保证各环节工作落实更具规范化、可靠性。首先,应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实现内部制度实现规范化、统一化,处于企业发展经济、创新发展过程中,管理制度要发挥自身导向作用。企业梳理内部经济管理制度时,应及时去除不适用的管理制度,及时做好优化,保证其可操作性较强,为企业经济管理工作落实和贯彻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其次,建立完善的监督制度。针对当下企业发展状况,管理人员应增设专业的机构开展监督管理工作,方可保证经济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实现责任至人制度,每个员工明晰自身承担的职责,方可确保产生问题时实现责任人的可追溯性。监督制度的构建在现代化企业发展中十分关键,可实现事前预防、事中提醒和事后完善,是从本质层面确保企业高效化运行的基础。最后,经济管理监督过程中,应依法开展经济活动监督工作,并及时对其遇见风险进行分析,以此为基础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保证制度为经济管理工作提供支撑[5]。 3.3推进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 信息时代背景下,企业需跟随时代发展脚步,不断推进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引进多个先进技术,结合当下经济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依托先进信息技术创设新时期经济管理应用平台,实现企业经济管理一体化,为各项工作有序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提升企业经济管理水平[6]。结合当下经济管理基本要求和特征,搭设完善的集中应用管理平台,将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办公处理、信息发布等均纳入平台内,工作平台为企业内部人员工作流程管理、文件等工作提供便捷性,构建完善的审批工作流程系统,促使各环节工作流程处于信息平台中有组织、有计划实施。其中预警平台主要针对经济管理内部信息业务资料做好整合和汇总,并充分做好预警布设,对超预算部分做好动态化提示,以此保证各环节业务发生处于可控范围内;同时可充分依托信息化平台,对整个预算做好动态化监控,实际发生数处于预算数量一定占比时,该系统报警应及时给予提示,针对超出预算支出的部分,应依照相关流程进行追加审批。不断加大经济管理创新工作,积极引入新型技术,从经济管理中有效融入新技术,促进经济内控管理信息化及现代化[7]。 3.4应用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从本质层面分析,企业间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企业只有充分利用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才可挽留和吸引更多人才,为企业持续性提供血液,获取较佳的经济管理成效。企业经济管理创新中,应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只有制度化、规范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可为企业经济管理提供人才保障。首先,企业内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应保持现代化水平,深层次挖掘人员自身潜能,实现人员价值利用最大化,提高员工工作效率。其次,企业应建立激励和考核制度,以此调动人员工作积极性,定期将考核结果进行公布,将其作为奖惩的参考依据。应始终遵循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当下现代企业发展的中不可或缺的选择,为员工提供更多关怀,尊重员工,是经济管理工作高效化实施的前提。最后,应健全企业内人才培养制度,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企业应与各高校建立合作,实现人才精准性输送和培养,实现取长补短、互惠互利的同时,提高员工自身综合素养。同时,应积极做好员工培养工作,及时分析员工自身存在的薄弱点,以此制定完善的培训计划和方案,及时为其提供充分的“养分”,扩展员工自身视野,提高其自身专业素养,挖掘员工潜在动力和积极性,为企业经济管理提供保障[8]。 4结语 经济管理作为一项综合性、长期性工作,对整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十分关键,应对其予以重视,采取相应的创新策略,助力经济管理成效提升。充分创新经济管理理念和方法,掌握当下经济管理创新重要性,明晰正式创新改革存在的不足,以此为基础制定相应的创新策略,不断从多视角、多层次做好创新,实现企业经济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提高自身生产经营成本,从而在竞争中获取更多优势。 作者:林锦 单位:福建拓普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篇3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使得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在中小企业不断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十分多的问题亟待解决,尤其在经济管理方面,需要实现持续改进与创新。在当前新形势之下,如何才能够促进我国企业经济管理的持续改进与创新,正是本文探讨的内容。 一、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重要性分析 现阶段,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机制的不断成熟,企业所面临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因此在这种新形势之下,企业想要更好地应对激烈的竞争,促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就需要不断进行创新与改革。然而在众多创新以及改革举措中,最为关键的便是经济管理方面的创新与改革,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在当前时代背景之下,企业管理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而经济管理则是企业管理当中最为关键的内容之一,所以经济管理的改进与创新对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借助于经济管理创新与改革,能够使企业的运行管理效率与质量得到明显的提高,所以经济管理创新与改革是十分有必要的。第二,现阶段,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企业想要做到与时俱进,就需要将企业的经济管理做到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保持一致。并且,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的集约化程度以及开放式程度越来越高,除了需要应对国内企业的竞争以外,还受到国外企业竞争的影响。因此想要适应当前这种新局面,企业就必须在经济管理方面进行创新与改革,从而能够进一步促进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第三,当今社会处于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创新无论是对于国家之间的竞争还是企业之间的竞争都越来越重要,更是企业得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与源泉。可以说,当前现代社会之所以能够得到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都与创新有着非常大的关系。因此,企业想要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就必须开展经济管理方面的创新与改革,并且需要将具体的创新与改革举措落到实处,而不是将经济管理创新与改革仅仅局限在形式上。因为只有保证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以及相关的经营管理制度都能够得到创新与发展,才能够确保企业跟上当前时代发展的趋势,进而更好地迎接市场机遇与挑战。 二、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创新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为了能够做好利用市场机遇实现发展,提升市场竞争力,以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为了能够有效应对行业中新进入竞争者以及已有的竞争者所带来的市场挑战,从而保持市场竞争优势以及稳定市份额。企业需要首先梳理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常情况下,大多数企业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即经济管理体系较为落后、经济管理理念较为落后、经济管理方式较为落后、经济管理制度尚未规范。 (一)经济管理体系较为落后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国家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使得中小企业的数量正在逐年增加。但是这些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最为普遍的就是经济管理体系较为落后。即便一些企业已经开始认识到了经济管理对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并且已经着手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经济管理体系,但是由于经济管理相关的制度措施得不到切实有效的实施,所以大多数企业所建立的经济管理体制很大程度上都只是停留在形式上,没有能够充分发挥实际的作用。 (二)经济管理理念较为落后 现阶段我国的市场发展环境出现了新变化,日益多元化。这不仅给许多的企业提供了发展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尤其在当前市场竞争逐渐加剧的背景之下,如果企业的经济管理方面还是将传统的管理理念作为指导思想,那么就会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受到非常大的影响,难以在行业竞争中占据优势或者保持优势,因此也难以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所以,对于企业的决策者与经营管理者来说,应当具备一定的危机意识,并且能够对当前行业内的市场变化情况作出一定的预测,从而对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进行实时的更新与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企业能够适应当前新形势的变化,确保企业的经济效益不会受到影响。但是,根据相关调查研究数据,如今很多企业的决策者与经营管理者都并不具备上述素质,并且大部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往往还会忽略科技含量,对于专业团队的内部科技改革并不重视,从而使得在激烈的市场竞争过程中不具备明显的市场竞争优势,进而使得这部分企业往往难以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常常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三)经济管理方式较为落后 在当前时代背景之下,企业的经济管理方式对于企业经营管理的质量与效率会造成非常大的影响,所以必须得到不断地更新与改进。然而想要得到改进,就需要从其它优秀企业成功的例子中学习其先进的管理方式,并积极借鉴国外一些先进的经济管理理念,然后基于自身企业的发展特点,构建适合于自身的经济管理方式。但是从实际情况上来看,当前我国许多企业不仅没有经济管理方式的创新意识,而且很大一部分企业在经营管理实践中仍然采用过去传统的经济管理方式,从而导致人员管理、经济管理等方面的管理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不够高,使得企业的经济效益最终受到非常大的影响。所以正是由于当前我国部分企业存在着管理方式落后的问题,有必要积极推进经济管理创新的实施进度,从而从整体上提升企业经济管理水平。 (四)经济管理制度尚未规范 对于我国大部分企业来说,其经济管理制度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比如说要求不严格、制度不科学等缺陷,从而使得企业员工难以能够在日常工作过程中更好的约束自己的行为,呈现出散漫与消极的工作态度。而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企业在对有关经济管理制度进行制定的具体过程中,缺乏科学的指导,并且管理模式往往也浮于表面,从而使得各部门之间难以得到有效的沟通与协调,出现企业内部资源浪费的现象,加之员工积极性不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最终也会因此而受到很大的影响。而这种不规范的经济管理制度,还会使企业出现盈利回报过低、抗风险能力以及市场竞争力下降的问题。长此以往,就会使企业面临竞争优势淡化、市场份额规模缩小等挑战,严重的还会面临被市场所淘汰的风险。 三、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策略研究 (一)构建以企业员工为本的经济管理理念 如今随着我国现代企业的不断发展,企业文化在推进企业稳定、有效的经营运作等方面所能够起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所以在对经济管理理念实行创新的过程中,需要企业相关部门始终以企业文化为出发点,确保其经济管理与企业文化相契合。企业文化的构建能够使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得到更为有效的发挥,所以在企业现代经济管理创新的过程中,需要将构建企业文化作为基础,并始终坚持以企业员工为本的经济管理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增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对此,在企业文化创新过程中,需要通过物质以及精神等方面的奖励,来激发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发展,并且还需要为企业内部员工提供更多提升自我、展现自我的机会,使其专业能力与综合素养能够得到全面的提高。在经济管理创新过程中,其技术创新更多地取决于企业员工,所以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经济管理理念,构建出更为民主、更为和谐的工作环境与工作氛围,才能够使企业员工对企业产生归属感,从而有助于其潜能的挖掘,以此来为企业的经济管理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制定符合企业发展的经济管理目标 由于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使得企业就必须在经济管理方面具备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并确立一个行之有效的目标,这样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对此,在创新过程中不能够片面地求新,也不能够对其它企业的管理模式与理念进行完全抄袭与复制,应当基于自身企业的发展现状,树立大局观念、统筹兼顾,在对企业自身优势与缺陷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再根据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制定属于企业自身发展路径、具有自身特色的经济管理模式。其次,相关部门还需要对市场发展的规律以及变向因素进行专项分析,对未来的行情动向进行分析与预测,从而找到行业内的发展规律,对市场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预估与预防,只有这样,才能抓住当前市场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机遇,积极应对其所带来的挑战,从而制定出符合企业发展、符合市场规律的目标与策略。最后,还需要对行业内的供求分配采取详细的调查研究,从而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制定出不同的目标,并确保目标制定的合理性,借助于科学的数据分析来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从而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三)转变老旧的管理观念 虽然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是一些过去老旧的管理理念以及管理模式依然存在,这些都会给企业的发展与进步造成阻碍。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企业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十分落后,没有及时更新自身的思想观念。所以企业想要更好地实现经济管理创新,其管理者就必须转变自身老旧的模式与思维,多从其他企业成功的经验中吸取经验,并对自身企业发展的特点进行分析,从而创建新型的管理模式,借助于创新来推动企业的不断发展。除了企业管理者自身的思想观念需要进行转变以外,还需要不断促进员工工作积极性的不断提高,并不断增强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管理,通过拉近管理层与员工之间的距离,借助于团建活动来促进员工企业集体意识的不断增强,这样就能使员工感受到被尊重,从而更为努力地在各自岗位上进行工作。并且,还需要积极发挥企业文化的作用,通过创建积极向上、充满朝气的企业文化氛围,来对员工的思想观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不断开展员工培训活动,从而为员工创造自我提升机会。同时,还需要建立科学的奖惩制度,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员工,以此来不断提升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激发其工作热情,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 (四)引进创新型人才,构建更为合理的人才培养制度 进入21世纪以来,企业之间人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尤其在当前新形势之下,创新型人才十分缺乏,所以企业想要得到创新发展,就需要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引进与培养,通过企业每一名员工的努力来实现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近些年来,很多优秀的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越来越重视,并且已经成为企业创新型经济管理模式中非常关键的一部分。所以如果企业想要对现有的经济管理制度实行创新,那么就必须在人才引进过程中,对其专业能力以及基本素养进行更为严格的考核,确保企业能够引入具备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人才,从而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同时,在对人才进行招聘的过程中,还需要实现全过程公开化,确保对每一名员工做到公平公正。在对员工岗位以及职能进行分配的过程中,需要做到对每一名员工的优势与缺点做到全面了解,使其能够为企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此外,还需要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人才培养制度,通过加强对内部员工的培训,来促进其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并以更为人性化的方式来保障员工的工作与生活,通过为其构建更加美好、和谐的工作氛围与工作环境,来起到激励员工,为企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效果。只有这样,才能使员工的创新意识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并在工作过程中形成对企业的高度认同感,从而使员工不仅在自己的专业能力方面为企业做贡献,而且还借助于自己的精神与意志来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因此,加强对创新型人才的引进,并构建更为合理的人才管理制度,对于新形势下企业的经济管理创新以及发展能够奠定人才基础,从而在人才竞争当中占据优势,促进企业整体竞争力的不断提高。 (五)时刻了解市场动向 市场环境的发展是多变的,并且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许多新鲜血液也融入到了当前的市场环境中,因此企业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一变化,更好地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首先,企业的领导阶层需要不断更新自身的观念与技能,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对行业内的市场发展动向更多地去关注,并利用多种不同的渠道,对市场内的信息资料进行及时的获取,这样一来,就能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拥有前瞻性,从而使企业的各项决策变得更为合理与科学,能够积极面对市场所带来的挑战的同时,还能从中挖掘出行业内可能即将产生的新变化与新机遇。同时,对于市场风险还需要具备一定的防范意识,做好能够承担相应风险的准备,并对其可能发生的问题提前进行预防。所以,只有企业领导阶层的意识观念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才能确保企业各项决策的科学可行,从而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步。因此,企业领导阶层需要注重前瞻性思维的培养,对企业的经济管理不断进行优化改革,并时刻了解与掌握市场发展的动向,促进企业抗危机能力、抗风险能力的加强,只有这样,才能通过经济管理的不断创新,促进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新形势之下,想要实现企业的经济管理创新应当以企业文化为基础,构建以人为本的经济管理理念;制定符合企业发展的经济管理目标,并转变过去老旧的管理观念;以及需要具备前瞻性,做到时刻了解市场发展的动向。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实现提升,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更为主动的地位。 参考文献: [1]郭再云.新形势下我国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策略研究[J].中国中小企业,2021(07):156-157. [2]宫萍.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21(18):32-33. [3]徐文科.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必要性及策略[J].财经界,2021(08):31-32. [4]张世建,姜山.关于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与实践的研究[J].质量与市场,2020(24):93-94. [5]胡桂林.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策略[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1,24(04):122-123. 作者:罗亚青 单位:新乡学院
社会经济学论文:当代社会经济生活变化的经济学分析 20世纪即将过去,新的世纪即将来到,在世纪之交放眼世界,社会经济生活有些什么重大的变化呢?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家莱姆特·瑟罗出版的新书《创造财富》中说:“人类生活在前所未有的科技大发展的年代。放眼过去,到处都是令人惊奇的新生事物:‘虚拟现实’和‘网络空间’已成为大众的语言;‘因特网’和笔记本电脑已使电脑购物成为现实;新科技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甚至改变了人们居住空间的地缘分界……一个接一个的奇迹令人眼花缭乱,无疑,一块充满了新的发展机遇的领域已经展现在人们眼前。”瑟罗称这是“第三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在18世纪末,其标志是人类生产从以农业为主转向以制造业为主;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在19世纪末,其标志是电气化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如机械动力代替了人的体力劳动,电灯、电话带来了新的照明和通讯等);第三次工业革命发生在20世纪下半叶,其标志是人类的经济活动从以制造业为主,转向以服务业为主。在这样的时代,放眼世界,社会经济生活呈出如下变化: (一)富者相对越来越富,穷者相对越来越穷。 在这里,“富与穷”是要表明社会财富的分配和占有在国家之间、企业之间、个人之间不平等的现象加剧。其主要原因是新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对社会财富的创造,比任何时候都快,而开发和利用新技术的企业家成为社会财富的最多拥有者。有人说“在过去15年中美国出现的亿万富翁比有史以来的总和还多”。1982年,美国只有13位亿万富翁,而到1998年秋天美国有189位富翁。这些富翁的资产价值都是在亿美元以上,其中第一名是美国的比尔·盖茨。这个公司1986年上市,当年每股获利0.19美元,现年每股赢利有1.54美元,也就是说这10多年来每股赢利上升了8倍。但是它的股价升了500倍,今年7月16日每股价格为99.4375美元,每股价格与每股盈利相比(P/E)即市盈率是60倍,而且最近5年都稳定在这个水平。这样使微软股票的市值超过了5000亿美元。如果未来五年能够持续过去五年的增幅,则这一股票的市值可能超过5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GDP的1/10,而比尔·盖茨的个人财产将达1万亿美元以上。如果把比尔·盖茨的公司当成一个国家,并以GDP来衡量,则当前,它在世界上占第11位,(仅次于美国78000亿美元,日本42000亿美元,德国21000亿美元,法国14000亿美元,英国13000亿美元,意大利11500亿美元,中国9000亿美元,巴西8200亿美元,加拿大6000亿美元,西班牙5300亿美元)。有人说“比尔·盖茨富有能够敌国”,可以说毫不夸张。 从什么是财富和比尔·盖茨对财富的占有,我们能够得出:(1)当代,财富的创造不主要是劳动力作用于劳动对象,而主要是大脑对新技术的开发和利用;(2)财富的价值不完全取决于对财产现值的评价,更重要的取决于人们对财产的未来预期;(3)财富不仅以实在的物质产品的形式存在,而且以虚拟的有价值证券的形式存在。 富人越来越富,表明财富越来越集中,有什么力量可以使财富分散呢?答案只能是科学、技术平等的开发和利用。有人说“经济全球化的强大动力将确保财富分散”。但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经济环境,历史学家戴维·兰德斯在他的《富国与穷国》一书中说:“经济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不同的文化造就了各国经济状况的不同”。所以,穷者越来越穷除了因为不能平等地获得开发和利用科技的机会外,关键在于社会制度、思想观念和政策选择存在着差距。 (二)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人们价值观、消费习惯的改变带来新兴产业的出现和经济理论的调整。 由于历史的和社会的原因,发展不均衡是始终存在的。这种不均衡不仅表现在区域经济上,而且表现在人们的收入上。由于区域经济和人们收入上的差距,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这种改变产生的经济效应不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而是社会财富的转移。有资料表明:人们进入老年以后,闲置的货币收入比年轻人多,基于这种“不均衡”,聪明的企业家便建立和发展休闲产业。一些企业家利用这种不均衡成了亿万富翁。我国一些地区依靠旅游业的发展富起来了,证明了除了新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外,还能够利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不均衡走上致富的道路。这种变化还表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们收入的增加,人类用以获得生存资料付出的劳动时间减少,休闲时间增加。休闲时间增加为休闲产业兴起创造条件,休闲产业兴起不仅成为人类经济生活的转折点,如上述人类的经济活动从以制造业为主转向以服务业为主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标志,而且改变着传统的经济理论和对一国经济发展的评价。如传统的经济理论通常都认为“所得”与“成本”是货币形式的收入与支出,而当代,一些经济学家把休闲时间的取得也认定是人类生活的所得,相反,休闲时间的丧失是人类生活的成本。再如,有的经济学家认为,一个国家的国民所得达到一定限度后,对人类带来的福祉、效益会逐渐递减。因此他们反对以GDP作为国家最终追求目标,主张人类素质的提高,经济可持续发展。这是“人本主义”观点,其含义是,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人类获得自身的发展。从这一观点出发,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0年提出了人力发展指标。 (三)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取决于创新变革精神。 当代各种社会主体(包括企业和个人)只有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生存和发展的背后意味着优胜劣汰。是自己优胜劣汰,还是让别人优胜劣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选择。让别人优胜劣汰会形成抗争,会遇到既得利益者的反抗,结果也许付出的成本代价大,所以,聪明的企业家通常选择“自己优胜劣汰”,成功的企业家必须自我毁灭,才能保存自己。为此,需要走的途径是:扩大规模;在企业内部引进和开发技术。企业扩大规模包含着破坏旧的,创造新的;引进和开发技术也是“吐故纳新”。当代企业的规模扩大到一省、一国,乃至全世界,企业内部引进和开发技术的费用占了企业支出的相当比例,但必须指出引进和开发技术是一回事,利用引进、开发的技术成果使之产生效益又是另一回事 。一般说来,引进、开发技术,企业耗费的成本大,收益小,而利用已开发的技术成果对社会产生的效益大,成本小。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要发挥政府的作用,让政府与企业合作,即开发技术由政府投资,而利用已开发的技术成果由企业投资。在这一方面,北美与欧洲相比各有特点,欧洲人与美国人一样都注重技术开发,但欧洲人不如美国人注重已开发的技术成果的利用。 (四)政府的控制力下降,企业的扩张力上升。 政府作为社会的权威部门具有强大的控制力。虽然这种控制力主要在国内,而不主要在国外,但国外的某种因素干扰也能削弱政府的控制力。由于高科技的发展和资本追逐利润的趋动,各国政府难以控制信息的传递和资本流动,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力度加大的情况下,更是如此。政府控制力的下降会产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有序与无序”的选择,即是选择强化政府干预,只让人们有必要的自由,还是弱化政府干预,让人们有更多的自由。实践证明:“有序”是必要的,但不能过度;“无序”也是不可少的,但不能越界。有序过度会抑制人们的革新精神和创造力;无序越界会抵销人们的团队精神和共合力。企业扩张力的上升,除了已开发的科技成果的推动和市场的推动外,20世纪末的企业并购起着“火上加油”和“互为因果”的作用。有人说1998年是“喜结良缘”的大好年,这一年创下了企业并购的最高记录,全球主要工业国家企业并购事件12500多起,价值总额超过16000亿美元。企业并购除了增强自己实力,增大自己无形资产,有利于竞争、提高运营效率外,重要的是控制、取代、左右一方,即控制一个行业、一个区域乃至一个国家,取代地方企业、某国企业、相关企业,左右科学技术、社会发展的趋向。要看到企业扩张力的上升,不仅影响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而且影响到人类的政治经济生活、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 (五)通货紧缩是下一世纪的难题。 有人说20世纪是通货膨胀的世纪,而21世纪是通货紧缩的世纪,理由是20世纪存在着规模巨大的、连续不断的战争,战争使参战国不得不实行通货膨胀政策,进而影响全世界,而21世界战争将受到各种因素的抑制,人类能够“和平共处”,通货膨胀政策将退出历史舞台。这样的评论似乎有点简单、武断。但不可否认,怎样消除通货紧缩将是21世纪的难题。 通货紧缩,简单地说,就是流通中作为交易媒介的货币减少,物价持续下跌。引起这种状况的因素,主要有:(1)生活必需品过剩。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财富的增长在较短的时期中超过过去的若干倍,反映在人们的劳动与收入中,是劳动时间可以大大减少,休闲时间可以相应增加。经济学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芝加哥大学着名经济学家罗伯特·W·弗格尔说“在美国,一个正常的人一年可以劳动2700小时,而维持一家人的物质生活水平只要520小时,约占20%”,这表明:如果仅仅为了维持一家人的吃穿用住,则只要付出20%的劳动所挣的收入就足够了,而80%的劳动所挣的收入处于闲置状态。对此,他撰文说:“经济的快速发展、消费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美国在1875年,食品、服装和住房等生活必需品占消费的75%,而教育和保健仅占2%,消遣为18%。到1995年,生活必需品占消费的15%,教育和保健几乎与食品、服装和住房的消费份额相当。但消费中增长最大的是消遣,1995年,仅消遣一项就占到支出总额的67%”。这表明在物质产品消费基本或完全满足以后,经济的发展就不再以生活必需品为主了,而必须为人们提供消遣的条件,发展休闲产业。所以,当代无论是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或在部分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与人们消费结构的改变都存在着不适应,为人们生活必需的物质产品生产过剩。这种生产过剩,必然导致物价持续下跌。(2)生产能力过剩。不少产品的生产能力过剩,家用电器、汽车生产过剩已经是公认的事实。有资料说“世界的生产潜力至少比可预计的消费多出1/3”。在生产能力如此过剩的情况下,企业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生产能力,存在着降价压力,所以产品价格下跌是必然的趋势。(3)新技术的开发和利用促使价格下降。在这一方面最明显的是能源、矿产品和农产品,这些年来由于新技术在这些领域的广泛运用,使得石油、黄金和农产品的价格大幅度下降。(4)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成本降低。当代,随着人口的增加,需要就业的劳动力扩大。存在着降低工资的压力。有的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实行“弹性上班制”,这样可以降低成本。(5)生产从高成本地区向低成本地区转移,为价格下跌创造条件。(6)经济危机增大降价压力,因为只有降价,才能增加出口。 在通货紧缩的条件下,实际利率上升(名义利率加物价下跌率),不利于债务人还债,降低投资者借钱投资的积极性,因此,要克服通货紧缩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危害,要在政策上调动投资者的积极性,同时着力改善供给,特别是消除生产过剩。 社会经济学论文:当代社会经济生活变化的经济学分析 20世纪即将过去,新的世纪即将来到,在世纪之交放眼世界,社会经济生活有些什么重大的变化呢?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家莱姆特·瑟罗出版的新书《创造财富》中说:“人类生活在前所未有的科技大发展的年代。放眼过去,到处都是令人惊奇的新生事物:‘虚拟现实’和‘网络空间’已成为大众的语言;‘因特网’和笔记本电脑已使电脑购物成为现实;新科技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甚至改变了人们居住空间的地缘分界……一个接一个的奇迹令人眼花缭乱,无疑,一块充满了新的发展机遇的领域已经展现在人们眼前。”瑟罗称这是“第三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在18世纪末,其标志是人类生产从以农业为主转向以制造业为主;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在19世纪末,其标志是电气化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如机械动力代替了人的体力劳动,电灯、电话带来了新的照明和通讯等);第三次工业革命发生在20世纪下半叶,其标志是人类的经济活动从以制造业为主,转向以服务业为主。在这样的时代,放眼世界,社会经济生活呈出如下变化: (一)富者相对越来越富,穷者相对越来越穷。 在这里,“富与穷”是要表明社会财富的分配和占有在国家之间、企业之间、个人之间不平等的现象加剧。其主要原因是新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对社会财富的创造,比任何时候都快,而开发和利用新技术的企业家成为社会财富的最多拥有者。有人说“在过去15年中美国出现的亿万富翁比有史以来的总和还多”。1982年,美国只有13位亿万富翁,而到1998年秋天美国有189位富翁。这些富翁的资产价值都是在亿美元以上,其中第一名是美国的比尔·盖茨。这个公司1986年上市,当年每股获利0.19美元,现年每股赢利有1.54美元,也就是说这10多年来每股赢利上升了8倍。但是它的股价升了500倍,今年7月16日每股价格为99.4375美元,每股价格与每股盈利相比(p/e)即市盈率是60倍,而且最近5年都稳定在这个水平。这样使微软股票的市值超过了5000亿美元。如果未来五年能够持续过去五年的增幅,则这一股票的市值可能超过5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gdp的1/10,而比尔·盖茨的个人财产将达1万亿美元以上。如果把比尔·盖茨的公司当成一个国家,并以gdp来衡量,则当前,它在世界上占第11位,(仅次于美国78000亿美元,日本42000亿美元,德国21000亿美元,法国14000亿美元,英国13000亿美元,意大利11500亿美元,中国9000亿美元,巴西8200亿美元,加拿大6000亿美元,西班牙5300亿美元)。有人说“比尔·盖茨富有能够敌国”,可以说毫不夸张。 从什么是财富和比尔·盖茨对财富的占有,我们能够得出:(1)当代,财富的创造不主要是劳动力作用于劳动对象,而主要是大脑对新技术的开发和利用;(2)财富的价值不完全取决于对财产现值的评价,更重要的取决于人们对财产的未来预期;(3)财富不仅以实在的物质产品的形式存在,而且以虚拟的有价值证券的形式存在。 富人越来越富,表明财富越来越集中,有什么力量可以使财富分散呢?答案只能是科学、技术平等的开发和利用。有人说“经济全球化的强大动力将确保财富分散”。但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经济环境,历史学家戴维·兰德斯在他的《富国与穷国》一书中说:“经济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不同的文化造就了各国经济状况的不同”。所以,穷者越来越穷除了因为不能平等地获得开发和利用科技的机会外,关键在于社会制度、思想观念和政策选择存在着差距。 (二)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人们价值观、消费习惯的改变带来新兴产业的出现和经济理论的调整。 由于历史的和社会的原因,发展不均衡是始终存在的。这种不均衡不仅表现在区域经济上,而且表现在人们的收入上。由于区域经济和人们收入上的差距,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这种改变产生的经济效应不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而是社会财富的转移。有资料表明:人们进入老年以后,闲置的货币收入比年轻人多,基于这种“不均衡”,聪明的企业家便建立和发展休闲产业。一些企业家利用这种不均衡成了亿万富翁。我国一些地区依靠旅游业的发展富起来了,证明了除了新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外,还能够利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不均衡走上致富的道路。这种变化还表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们收入的增加,人类用以获得生存资料付出的劳动时间减少,休闲时间增加。休闲时间增加为休闲产业兴起创造条件,休闲产业兴起不仅成为人类经济生活的转折点,如上述人类的经济活动从以制造业为主转向以服务业为主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标志,而且改变着传统的经济理论和对一国经济发展的评价。如传统的经济理论通常都认为“所得”与“成本”是货币形式的收入与支出,而当代,一些经济学家把休闲时间的取得也认定是人类生活的所得,相反,休闲时间的丧失是人类生活的成本。再如,有的经济学家认为,一个国家的国民所得达到一定限度后,对人类带来的福祉、效益会逐渐递减。因此他们反对以gdp作为国家最终追求目标,主张人类素质的提高,经济可持续发展。这是“人本主义”观点,其含义是,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人类获得自身的发展。从这一观点出发,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0年提出了人力发展指标。 (三)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取决于创新变革精神。 当代各种社会主体(包括企业和个人)只有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生存和发展的背后意味着优胜劣汰。是自己优胜劣汰,还是让别人优胜劣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选择。让别人优胜劣汰会形成抗争,会遇到既得利益者的反抗,结果也许付出的成本代价大,所以,聪明的企业家通常选择“自己优胜劣汰”,成功的企业家必须自我毁灭,才能保存自己。为此,需要走的途径是:扩大规模;在企业内部引进和开发技术。企业扩大规模包含着破坏旧的,创造新的;引进和开发技术也是“吐故纳新”。当代企业的规模扩大到一省、一国,乃至全世界,企业内部引进和开发技术的费用占了企业支出的相当比例,但必须指出引进和开发技术是一回事,利用引进、开发的技术成果使之产生效益又是另一回事。一般说来,引进、开发技术,企业耗费的成本大,收益小,而利用已开发的技术成果对社会产生的效益大,成本小。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要发挥政府的作用,让政府与企业合作,即开发技术由政府投资,而利用已开发的技术成果由企业投资。在这一方面,北美与欧洲相比各有特点,欧洲人与美国人一样都注重技术开发,但欧洲人不如美国人注重已开发的技术成果的利用。 (四)政府的控制力下降,企业的扩张力上升。 政府作为社会的权威部门具有强大的控制力。虽然这种控制力主要在国内,而不主要在国外,但国外的某种因素干扰也能削弱政府的控制力。由于高科技的发展和资本追逐利润的趋动,各国政府难以控制信息的传递和资本流动,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力度加大的情况下,更是如此。政府控制力的下降会产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有序与无序”的选择,即是选择强化政府干预,只让人们有必要的自由,还是弱化政府干预,让人们有更多的自由。实践证明:“有序”是必要的,但不能过度;“无序”也是不可少的,但不能越界。有序过度会抑制人们的革新精神和创造力;无序越界会抵销人们的团队精神和共合力。企业扩张力的上升,除了已开发的科技成果的推动和市场的推动外,20世纪末的企业并购起着“火上加油”和“互为因果”的作用。有人说1998年是“喜结良缘”的大好年,这一年创下了企业并购的最高记录,全球主要工业国家企业并购事件12500多起,价值总额超过16000亿美元。企业并购除了增强自己实力,增大自己无形资产,有利于竞争、提高运营效率外,重要的是控制、取代、左右一方,即控制一个行业、一个区域乃至一个国家,取代地方企业、某国企业、相关企业,左右科学技术、社会发展的趋向。要看到企业扩张力的上升,不仅影响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而且影响到人类的政治经济生活、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 (五)通货紧缩是下一世纪的难题。 有人说20世纪是通货膨胀的世纪,而21世纪是通货紧缩的世纪,理由是20世纪存在着规模巨大的、连续不断的战争,战争使参战国不得不实行通货膨胀政策,进而影响全世界,而21世界战争将受到各种因素的抑制,人类能够“和平共处”,通货膨胀政策将退出历史舞台。这样的评论似乎有点简单、武断。但不可否认,怎样消除通货紧缩将是21世纪的难题。 通货紧缩,简单地说,就是流通中作为交易媒介的货币减少,物价持续下跌。引起这种状况的因素,主要有:(1)生活必需品过剩。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财富的增长在较短的时期中超过过去的若干倍,反映在人们的劳动与收入中,是劳动时间可以大大减少,休闲时间可以相应增加。经济学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芝加哥大学著名经济学家罗伯特·w·弗格尔说“在美国,一个正常的人一年可以劳动2700小时,而维持一家人的物质生活水平只要520小时,约占20%”,这表明:如果仅仅为了维持一家人的吃穿用住,则只要付出20%的劳动所挣的收入就足够了,而80%的劳动所挣的收入处于闲置状态。对此,他撰文说:“经济的快速发展、消费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美国在1875年,食品、服装和住房等生活必需品占消费的75%,而教育和保健仅占2%,消遣为18%。到1995年,生活必需品占消费的15%,教育和保健几乎与食品、服装和住房的消费份额相当。但消费中增长最大的是消遣,1995年,仅消遣一项就占到支出总额的67%”。这表明在物质产品消费基本或完全满足以后,经济的发展就不再以生活必需品为主了,而必须为人们提供消遣的条件,发展休闲产业。所以,当代无论是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或在部分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与人们消费结构的改变都存在着不适应,为人们生活必需的物质产品生产过剩。这种生产过剩,必然导致物价持续下跌。(2)生产能力过剩。不少产品的生产能力过剩,家用电器、汽车生产过剩已经是公认的事实。有资料说“世界的生产潜力至少比可预计的消费多出1/3”。在生产能力如此过剩的情况下,企业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生产能力,存在着降价压力,所以产品价格下跌是必然的趋势。(3)新技术的开发和利用促使价格下降。在这一方面最明显的是能源、矿产品和农产品,这些年来由于新技术在这些领域的广泛运用,使得石油、黄金和农产品的价格大幅度下降。(4)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成本降低。当代,随着人口的增加,需要就业的劳动力扩大。存在着降低工资的压力。有的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实行“弹性上班制”,这样可以降低成本。(5)生产从高成本地区向低成本地区转移,为价格下跌创造条件。(6)经济危机增大降价压力,因为只有降价,才能增加出口。 在通货紧缩的条件下,实际利率上升(名义利率加物价下跌率),不利于债务人还债,降低投资者借钱投资的积极性,因此,要克服通货紧缩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危害,要在政策上调动投资者的积极性,同时着力改善供给,特别是消除生产过剩。 社会经济学论文:苏联社会经济学意识研究 本文作者:希罗科拉德 为了能够活下去,人们要么完全脱离学术工作[沙波什尼科(Н.Н.Шапошнико)],要么完全更改学术专业,停止研究经济理论问题[斯卢茨基(Е.Е.Слуцкий)],要么投入执政党领导发起的同“人民敌人”斗争的运动[皮里亚文(Пилявин)]。在后一种情况中,科学被意识形态所顶替,而学者则变成了党的宣传员。后一种社会学的“学者”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人数众多,正是其中的一些人构成了那时苏联政治经济学的基本队伍。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就是在我国经济学所处的这种艰难时刻开始形成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过程是按照上级命令进行的,并非经济科学内部的发展逻辑使然。 1936年年初,联共(布)中央通过关于政治经济学大纲和教科书的决定。其中谈到教授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必要性。20世纪30年代中期之前,人们在“苏维埃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这门课在1933年取代了“苏维埃经济理论”,然而在理论和方法方面两者并无太大差别)的框架内研究了苏维埃经济。这纯粹是描述性的教程。它们给学生提供未经加工的说明国民经济某些部门发展的实际材料,经济政策的主要措施。实际上其中并没有理论,如果除去诸如“计划(苏维埃经济理论)或者无产阶级专政(经济政策)乃是苏维埃经济运动的规律”之类的议论。经过对上述联共(布)中央决定的讨论达成共识:经济政策教程“乃是经济措施史教程,而不是政治经济学教程。那种经常建立在部门观之上的经济政策教程,不能深入说明整个苏维埃经济制度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规律性”③。 然而,承认对苏联经济做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必要性本身,远不足以赋予这种研究以真正的理论性质。对苏联经济发展动力的唯意志论的观念仍然是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基石,也是执政党积极灌输的观念,是解决这一问题难以克服的障碍。这种观念也从苏维埃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的教程原封不动地转移到“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上去。身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初创阶段的波里林(Б.Борилин)强调:“社会主义经济学的规律性是社会主义工农国家自己创造的。”④在这种方法论基础上当然根本无法建立真正的科学。不是偶然的,常常有人抱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缺乏理论,这种怨言一直延续到伟大的卫国战争时期,由于可以理解的原因,此时经济理论的方法论问题被推到次要的地位。1937年4月《布尔什维克》杂志的社论指出:“……我们的经济学杂志,例如《经济问题》,很少或者几乎不提理论问题。这些杂志不研究也不反映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问题。”⑤这种状况当然不是偶然的。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在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名义下创造了阶级斗争随着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增长而尖锐化的理论。 斯大林这样做依据的是列宁以及斯大林本人的各种发明,尤其是上述理论。在建成社会主义基础之后正式承认阶级斗争必然尖锐化,是为了扩大大规模镇压,在这以后已经几乎没有人来创立和发展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了——到30年代末有学识的经济学理论家已被消灭殆尽;至于青年学者,他们无法获得必要的理论修养,被党教育坏了,不能把理论同意识形态区分开来。由执政党的政策造成的战前苏联经济科学的尖锐危机明显表现在以下事实上,1937年经济研究所没有发表一项学术成果,甚至一本小册子,虽然其计划中有137项,1937年3月,苏联科学院主席团认为研究所的工作不及格;1938年经济研究所总共出版了两本小册子;1940年年底《经济问题》杂志指出,“最近几年”经济学家的著作“几乎没有提出一个国民经济的大问题”①。 直到1943年斯大林才明白,露骨的唯意志论是同真正的科学不相容的,并且这正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注定失败的原因之一。1943年第7~8期《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杂志的社论反映了斯大林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的新理解,其中写道:“没有规律,没有合乎规律发展的地方,也就没有科学的地位”,“一个社会,不论其形式如何,都是按照立足于客观必然性的基础之上的一定的规律发展的”。由此得出结论,存在客观的社会主义经济规律。不过立即做了重要的补充:这些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意识和意志”表现出来的,因此这是“被认识到的规律,被苏维埃国家自觉地运用和利用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的规律”。列举的这种规律的例子就是“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上述补充意味着承认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质是表面上的,新观念的真正使命是赋予当时经济政策的重要方向以客观经济规律的地位,从而保持对这一政策的绝对正确的信念。竭力赋予政治口号以科学的外衣的努力在斯大林的著作《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也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原罪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始终没有能够消除。在它存在的整个时期都一直在意识形态上帮助执政党,为其服务,这是它的主要职能。赫鲁晓夫时期苏联的主导经济学家们指出,“我国研究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方面的基本内容”是由“苏联进入开展共产主义社会的建设决定的”②。稍后承认,提出开展共产主义建设这样的目标纯属乌托邦。20世纪70年代苏共宣布在苏联建设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后来承认,这过急了。苏共中央在苏共第27次代表大会所做的政治报告中说:“……关于发达社会主义的提法在我们这里广泛流传的看法是针对解决共产主义建设任务的道路和时间的简单化的观念的。但以后对发达社会主义解释的着重点逐渐混乱了。 往往把事情仅仅归结为确认成就。与此同时,把经济转入集约化轨道、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改善居民供应、克服消极现象等许多迫切问题却没有给予应有的注意。这是自觉不自觉地以特殊的方式为延缓解决业已成熟的任务做辩解。今天,在党宣布和实施加速社会经济发展的方针的时候,这种态度是不能容许的。”③在所有这些场合党宣布了某种政治目标,这些目标后来又被认为是错误的,被遗忘了。而经济学家每一次都要论证其伟大、其现实性,并研究达到目标的道路。稍后相关的著作也同样被遗忘了。从以上所述可以得出结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首先是共产党为解决其意识形态任务而建立的(虽然不仅限于此)。而由于党的方针不断变化,即使被认为苏联大经济学家的著作也很快就过时了。#p#分页标题#e# 现在只有其中的少数著作还可以用来解决迫切的经济问题,主要是一些研究同部门经济相关的问题或者探讨经济研究的专门方法的著作,其作者因此尽苏联时期最大之可能摆脱了政治和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肤浅性还与下面的情况有关,即它总是把自己看作是取代当代世界经济思想的唯一选择,而当代世界经济思想被它看作是“资产阶级的”,因而只能予以谴责和批判。对十月革命前的多数俄国经济学家的遗产也采取贬低或者公然敌视的态度。需要从苏联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可悲的经验中吸取教训,以扭转当代俄国经济科学的落后状态。 社会经济学论文:和谐社会经济学 一、和谐的理论 1.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MaynardKeynes,1883—1946)是英国经济学家,1936年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认为,就业量决定于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决定于消费倾向和投资引诱。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所存在的资本相对过剩和严重的失业问题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单单依靠私营经济的市场自动调节,不可能保证社会资源的使用达到充分就业的水平,而必须依靠国家干预经济来提高社会的消费倾向和加强投资引诱,以扩大社会有效需求,注重财政政策的作用,采取“普遍福利”政策,增加国家投资和国家消费,甚至通过赤字财政政策,达到抑制经济危机和充分就业的目的。 2.庇古——收入均等化 1920年,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阿瑟·赛西尔·庇古(ArthurCecilPigou,1877—1959)在其边际效用价值学说基础上,出版了最著名代表作《福利经济学》,第一次建立起福利经济学理论体系。根据边际效用递减的作用,如果一个人的欲望不变,他所持有的某种商品越多,那么他对增加单位所获得的效用就越少,因而他对增加的单位愿意支付的货币量(单位价格)也就越少。给穷人增加一单位货币收入和给富人增加一单位货币收入相比,前者的满足程度一般大于后者。国家可以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的调节,给低收入阶层进行各种补助和救济,向穷人提供免费教育、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公共交通、降低房价及房租等社会服务,让社会上一切人的收入的边际效用都趋于相当,实现社会成员“收入均等化”,使社会满足总量增加,社会福利随之增大。 3.艾哈德——《大众的福利》 路德维希·艾哈德(LudwigErhard,1897—1977)在德国实施经济改革时,提出了适应“社会市场经济理论”的社会保障观。在其所著《大众的福利》一书中,比较完整的阐述了其社会保障思想:社会保障必须以经济效率、经济激励为前提;社会保障必须依靠劳动者自己的力量,只有当个人负责还嫌不足或者必须停止时,国家和社会的义务才能发挥作用;现代社会保障不能涵盖所有的群众,必须要有限度,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公民由于地位和职业的因素完全可以自立;福利国家的路走不通,主张全体公民的自主选择及自担责任和风险。 4.奥肯——把“馅饼做大些” 亚瑟·奥肯(ArthurOkum,1928—1980)在分析了美国社会存在的贫富悬殊现象后,认为以机会均等促进经济,在有效率的经济中增进平等,当经济“平等”与“效率”双方发生冲突的情况下,无论哪一方牺牲都必须以公平为前提。主张依靠国家对大企业的支持,提高效率,加速经济增长,扩大收入;通过累进所得税、转移支付等措施,由国家对收入再分配过程加以调节,以缓和贫富之间的对立。在这整个经济战略中,提高效率以促进经济增长,乃是全局关键。否则,即使把经济馅饼切得再均等,社会各阶层到时也会为分割这一块小“馅饼”而激化矛盾。 5.贝弗里奇——《社会保险与相关服务报告》 1942年12月,英国社会保险和联合事业部际委员会主席、著名经济学家W·H·贝弗里奇(WilliamBeveridge,1879—1963)勋爵,从英国获得长久的安全考虑,经过周密的调查研究,向英国政府提交了一份名为《社会保险与相关服务报告》(又称《贝弗里奇报告》)。报告提出了社会保障有三种主要途径,1945年8月,英国工党执政,贝弗里奇的设计报告得以实施,不仅为英国福利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也对世界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和谐的功能 一个和谐的社会,应当是人的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公民权利不断得到保障,综合素质不断得到提升,社会公平不断得到改善的社会。 1.调节收入分配 社会保障作为一种收入分配机制,既是国家提供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又是对初次分配留下来的贫富差距进行修正。社会保障对收入再分配的效应主要表现在:一是调节代际收入再分配和代内收入再分配。二是调节同代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再分配。三是调节国民收入再分配。社会保障作为社会自我调节的手段,其作用在于干预社会再生产过程,在一定限度内减弱社会产品分配不均等的现象,给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予以保障。 2.促进社会公平 社会保障作为实现社会公平的一种必须手段和重要方面,是通过下列方式达到其目标的:一是为社会成员提供参与机会公平的保障。二是维持社会成员发展起点公平与过程公平。三努力缩小社会成员发展结果的不公平。当前,看病难,就业难、缴费难、维权难的问题还很突出,要下决心从根本上解决制度性建设问题。3.调整社会心理 人从需要到满足的过程,是一个心理变化十分复杂的过程,极易引起心理与环境的失调,这时就需要对这种失调进行调适。社会保障制度正是能够满足人们生存需要而应运而生的社会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扮演了调适人们心理与环境的角色:给人以满足感,保证了每一个公民有基本的生活条件,力图从根本上消除人与人不平等的现象。给人以安全感、尊重感和价值感。4.保护生存延续 社会保障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主要功能之一是保护种的繁衍和社会劳动力再生产的正常进行。人对经济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主要是通过人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统一而实现的。数千年的人类发展文明史,都是现役劳动者必然要供养后备的劳动者和退伍的劳动者的循环反复。为了使劳动力和物质资料再生产有计划地协调发展,必须使劳动者在退出劳动年龄的基本生活需要方面得到社会保障,实现生存延续。 5.稳定社会秩序 按照美国著名的功能主义社会学家塔尔科特·帕森斯社会系统划分的观点,社会保障是社会稳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社会范围内筹集社会保险基金,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的再分配方式,使社会成员在横向上彼此互助互济,在纵向上实现不同年龄劳动者的代际赡养、抚育,力求实现收入的“均等化”。这样可以有效地缓和社会矛盾,消除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促进社会秩序的稳定,有利于新型道德观念的建立和延续。 三、和谐的举措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公共服务体系能力不强。因此,必须解决好人们在年老、患病、失业、工伤、生育以及生活遇到暂时困难时能够获得物质帮助等问题。 1.扩大就业 各级政府应当积极实施发展经济与促进就业并举的战略,不断提升经济增长的就业容量,缓解劳动力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矛盾。加大对就业困难群体的帮助扶持力度,特别是高度重视“零就业家庭”的就业问题。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加快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和素质,培养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多技能、高技能的劳动者。 2.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 社会保险覆盖面是反映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程度的重要指标。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就是扩大了社会公平。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齐心协力,使社会保险覆盖面迅速扩大。当前,要下大力气把养老、医疗、工伤这三个险种全面覆盖到各种所有制企业和全体职工,不仅做到政策制度全覆盖,而且做到实际参保全覆盖,真正实现全员参保、应保尽保。要针对全社会普遍存在的看病贵、就医难的问题,加快医疗保险的制度改革与完善,使城乡有别的医疗保险的覆盖面更加合理。并应特别注意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各项社会保险权益的落实。 3.发展和谐劳动关系 劳动关系是现代社会经济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劳动关系的稳定和谐直接关乎和谐社会的建设。近年来我国劳资冲突不断上升,集体争议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劳动者的权益受到侵犯。为此,要通过加强制度机制建设,保证劳动关系协调和谐。首先,加强劳动关系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积极推动《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其次,政府有关部门要探讨建立整套应对劳资冲突的化解系统,加快劳动关系协调制度机制建设。再次,加强劳动争议调解体系和劳动争议仲裁制度建设,使和谐劳资关系的建设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第四,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建立健全权责法定、制度配套、监察高效、保障有力、行为规范、廉洁为民的劳动保障监察体制。 4.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保障居民基本生活的最后的安全网。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按照当地维持城市居民基本生活所必需的衣、食、住费用,并适当考虑水、电、燃煤(燃气)费用以及未成年人的义务教育费用,并适时进行调整确定。政府民政、劳动保障部门应创造条件,不断探索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国家救济、社会帮扶、劳动自救相结合的低保制度与社会保险制度相互补充的有效途径。 5.提高财政社会保障能力 社会保障属于最基本的公共产品。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要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步伐,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作用,科学安排和使用社会保障资金,完善就业和再就业的财政支撑体系和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使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的保障有重要的物质基础和财力保证。尤其要把全民低保作为社会保障的第一支柱,保证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以解决市场经济下初次分配造成的社会不公,使全体社会成员能够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摘要:经济学为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实践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营养,对解决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安排中的某些政策与技术选择难题、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本文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出发,从经济学的视角阐述了社会保障和谐论的基本理论及功能作用,提出了为使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经济发展成果而应重视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及推进实施。 关键词:经济学;社会保障;和谐社会 利益和谐是保证社会和谐的基础,社会保障体系又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制度支撑。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编织一张给软弱者以救助、国民以安全感的社会保障网,对促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十分重要。 社会经济学论文:和谐社会经济学 摘要:无论是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还是在市场经济不发达国家,完全依靠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都不可能实现一般均衡的帕累托最优状态。这种情况的存在被称为市场失灵。造成市场失灵的原因是微观经济缺乏效率、宏观经济缺乏稳定性、社会分配缺乏与效率相适应的公平性。要解决这些问题,建设和谐社会,就必须发挥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调节作用,建立统筹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 关键词:和谐;社会;经济学 一、构建和谐社会的经济学依据——市场失灵 无论是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还是在市场经济不发达国家,完全依靠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都不可能实现一般均衡的帕累托最优状态。这种情况的存在被称为市场失灵。 1.微观经济缺乏效率 市场经济中的调节机制并不一定促使微观经济提高效率。 (1)市场不能满足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另外,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投资金额大、回收周期长、经济效益低,同时对国计民生具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如果只是通过市场来供给,同样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2)外部效应问题的存在。由于价格体系受到的影响是外来的,存在没有经济报偿的经济交易。这种外部性对消费者和生产者都会产生影响。似乎外部性能够通过双方的讨价还价来解决,但是当交易成本存在时外部性则被视为市场失灵的根源。 (3)自然垄断市场的存在。当提供某种商品的固定成本超过可变成本时,生产者为了长期保证获得稳定的生产资料,就会与上游产业联合或干脆将其兼并入自己的企业中,也就是说在市场的运作下生产必然导致联合,从而导致自然垄断。 2.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性 在经济周期的作用下,国民经济仅靠市场来调节,尤似“孤帆航海”。在市场经济的大海中,一旦面临狂风暴雨般的经济危机、股市崩溃、投机泡沫、金融危机,给予国民经济的打击就可能是致命的。这种不稳定性有时也表现为重复出现的通货膨胀和失业,或消费和投资不平衡。在把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的条件下,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稳定性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一旦国内外市场上有些风吹草动,市场调节机制可能失灵的情况下,如果政府又缺乏有力的宏观调控手段,就有可能引起国民经济发展的较大波动。 3.社会分配缺乏与效率相适应的公平性 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效率与公平的问题。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不仅会引起效率低下问题。也可能引起分配不公问题。具体观察我国经济领域的实际情况,一方面存地在比较严重的下岗失业问题、城市居民贫困、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甚至绝对降低的问题;而另一方面又存在腐败、不法收入、税收体制不完善导致高收入阶层没有及时足量纳税,社会分配不公等问题。城乡差别、区域差别、行业差别仍然广泛存在。近年来,在经济和国民收入快速增长,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正在不断地下降的同时,同期基尼系数却在不断攀升。这表明我国收入分配的差距已经拉大。 二、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政府 现代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与公共经济的混合经济。公共经济就是政府经济,它研究的是政府部门为弥补市场缺陷的职能活动。也就是说,政府是弥补市场失灵的主体,而市场失灵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依据,因此,政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 1.政府经济是弥补市场失灵的主体 (1)政府是提供公共物品的经济主体。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以保证整个国民经济有良好的“硬件条件”。同时,政府可以承担那些投资规模大、资金回收期长而又是对经济发展起重大影响作用的项目,如国防建设、教育、医疗卫生等。这样,既解决了市场不能提供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问题,保证了国民经济正常运行。同时,政府投资在过程中还可以解决相当一部分下岗工人的再就业问题,也可以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投资和生产,从而推动经济的繁荣。 (2)政府可以通过建立良好的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和具体的运行体制,制定各级各类中长期的发展规划,降低交易成本,为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软条件”。制度或体制是一个国家经济正常运行的基本保障,如缺乏良好的激励制度,个人或企业的勤奋劳作未能获得应有的报酬,就会降低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小而言之是企业的损失,若社会的大气候如此,损失的就是国家了。 (3)政府可以利用利率、国债、汇率、税收、预算等经济调控手段来“熨平”经济周期,使经济导入持续稳定的发展。凯恩斯的国家干预使西方世界走出了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1998年以来我国政府的积极财政政策的稳健的货币政策支撑,我国顺利走过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岁月,而且7年来一直保持7%以上的GDP的增长率,成为世界经济的“一枝独秀”。(4)政府可以通过收入政策、税收政策和其他相关政策,努力缩小地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通过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指导,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有效发挥中部地区综合优势,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快改革发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鼓励东部有条件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在收入分配方面,政府要进行效率与公平兼顾的导向,通过政策的倾斜,对不同地区的社会成员之间进行公平与否评价和调整。 2.政府经济是不和谐因素的主体。目前,我国存在众多的不和谐因素,主要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1)就业问题严重。据有关部门估算,在宏观经济运行三大指标中,就业指标最不理想,城镇真实的人口失业率从2003年的10.99%上升到了2005年的11.45%. (2)国内的不平等程度加剧。2004年虽然农民收入增速达近几年的最高点,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势头却没有得到有效遏制,贫富差距严重。 (3)“三农”问题依然是最大的发展难题。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部分处于城市边缘地带的郊区镇、村逐步被划入城市市区管理,农民变身市民。如果城市不能为他们创造就业岗位,他们就会变成城市贫民,这种情况应引起警惕。 (4)社会安全网问题。中国的问题不仅仅在于失业率高和社会差距不断拉大,而在于缺乏一个覆盖全社会的安全网。第五教育不平等将影响我国长期发展与和谐。在当前形势下,教育问题必须从社会发展中单独分离出来研究和解决。现在看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产业化、卫生产业化甚至社会事业产业化的目标和政策实际上是很模糊的,其模糊性主要表现在缺乏对于目的和手段的准确界定。 以上不和谐因素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导因素是政府,因为这些问题都是微观经济主体所无能为力的社会问题,其解决当然也就应当具有社会经济管理职能的政府担当此任。 三、构建和谐社会的关健——政府改革 政府既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而在现实社会中又存在众多的不和谐因素。那么,如何加快政府改革就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关健。 1.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制度建设 从现阶段的实际出发,逐步制定和形成不同层次的、系统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通过建章立制。为政府自身行为、社会活动和公共事业的发展提供科学的规则,为公共管理的社会化和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提供制度安排。在制度的保证之下,应重点提高政府自身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政府引导管理其他组织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 (1)要强化公共服务能力,健全公共服务体系。 (2)不断提高社会管理水平的能力,完善人口和就业管理,加强社区管理,改进社会管理方式。 (3)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能力,搞好市场监督和管理。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强化政府对社会秩序特别是市场秩序的监管功能。四是加强政府部门的专业化建设,依法行政。科学行政,提高行政效率。 2.推动建立统筹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 按照统筹方略,结合实际,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问题。构建现代化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在保障基础教育的同时,要不断提高高层人才的培养能力,加快培育高水平专业技术教育体系。要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进一步改革公共卫生管理体制,提高地区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尽快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注重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逐步理顺收入分配关系,最大程度地降低社会风险。 3.推动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体制机制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政府的长远目标,也是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必然选择。在发展中优化经济布局,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主要手段。要切实改变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现象,形成各具特色、整体协调的产业布局。要大力发展节材、节能、节水、节地、环境友好的高新技术,大力发展绿色制造业、服务业和环保产业,逐步形成环境友好的产业结构,推动发展模式从资源依赖和投资驱动为主向资源集约和创新驱动的模式转变。要创建环境资源市场,有效降低治理成本。要积极拓展利用全球资源的空间,有效缓解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 社会经济学论文:节水型社会经济学 摘要:本文从资源的稀缺性出发,提出了“丰水”地区优化水资源配置的必要性,进而指出“丰水”地区建设节水型社会的重要意义;然后,通过对生产函数的描述,直观反映了“丰水”地区建设节水型社会的过程与效果;最后,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丰水”地区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建议。供都江堰灌区等“丰水”地区参考。 关键词:丰水节水型社会建设经济学 目前,全社会对于水资源形势和节约用水的认识正在不断提高,然而在“丰水”地区是否应建设节水型社会的问题上,人们却仍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对于“丰水”地区建设节水型社会,有的人不关心,有的人不支持,甚至还有的人只把它作为要项目、要资金的“口号”……“丰水”地区为什么要建设节水型社会,如何建设节水型社会?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本文试图运用经济学方法分析“丰水”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必要性和动力等问题,推进人们对“丰水”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认识。 一、资源稀缺性与“丰水”地区优化水资源配置 水作为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其总量与可利用量是十分有限的。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人类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可用水资源(下称水资源)已经变得越来越稀缺。对水资源稀缺性的认识决定了我们必须要对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水资源的稀缺是长期的、全局的、绝对的,水资源的丰沛是短期的、局部的、相对的。个别地区虽然习惯上被称为“丰水地区”,但并不意味着其可以利用的水资源是无限的。第一,“丰水”是相对的,它只是相对于其它地区“不缺水”,也就是说该地区可能是“相对缺水”。(“丰水”是一个大家广泛使用却没有严格界定的术语,水文学在多年平均径流量的基础上提出了丰水年(期)、平水年(期)和枯水年(期)的概念,现实中,人们约定俗成地把长江流域以南称为“丰水”地区,这是相对而言的。笔者认为是否“丰水”应视水资源的供需两方面而定,同时这是一个具有动态性质的概念);第二,该地区水资源在时空分布上极可能是不平衡的,例如四川省水资源就具有时空分布不均的特性;第三,水资源形势正在由“丰水”向“缺水”转化,这不仅包括自然条件的变化,用水需求量的提高,还包括人为污染造成可用水资源量的减少;第四,如果水成为商品,那么该地区对水商品的供给将是有限的。 因此,就“丰水”地区而言,虽然在某些情况下无用水之忧,但并不等于水资源不稀缺。既然水资源稀缺,那么就有必要优化配置。这里的优化既包括局部的优化,也包括全局的优化。局部的优化指在“丰水”地区内的不同地方和时期之间优化水资源配置。全局的优化则是指在“丰水”和缺水地区之间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 二、优化水资源配置与“丰水”地区建设节水型社会 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提出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在此之前,人们首先提出的是“节约用水”。作为“缺水”的应对之策,其目的主要是节约水资源用量。随着对水资源形势和经济社会发展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建设节水型社会”作为一项重大战略,提上了议事日程。 “节水型社会”充分地体现了优化水资源配置的思想。节约水资源用量只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浅层特征,而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用水效益的最大化,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最终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根本目标。 “节水型社会”是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战略措施。传统的主要依靠行政措施推动节水的做法,手段单一,管理体系不健全,公众参与程度不够,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节水型社会”通过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能够提高全社会的自觉节水意识,把节水工作贯穿于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的全过程,从根本上改变节水乏力的状况。 “丰水”地区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其优化水资源配置的必由之路。 首先,就局部优化而言,“丰水”地区建设节水型社会势在必行。由于“相对缺水”的存在、水资源在季节分配上的不平衡、“丰水”向“缺水”转化的动态性,“丰水”地区同样面临着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促进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任务。那种认为“我们这里不会缺水,没必要建设节水型社会”的观点是一种短视的行为。 其次,就全局优化而言,节水型社会建设是“丰水”地区优化水资源配置的动力和保障。全局的优化并不必然带来局部的优化。局部的边际成本和收益不等于全局的边际成本和收益,“丰水”地区就没有自觉、自愿节约用水的动力。初始水权的确立和水市场的建立,使节约出来的水转化为商品,转化为经济效益,从而使“丰水”地区的边际成本和收益与全局的边际成本和收益趋于一致,为“丰水”地区节水提供了动力,同时也保护了“丰水”地区节水的积极性。 三、“丰水”地区建设节水型社会的经济学描述 为了对“丰水”地区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情况进行直观的反映,笔者将“丰水”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经济效果描绘如下。 (一)静态的初始生产曲线 设静态下全社会初始生产函数为F(X),其中F(X)代表产量,X代表水资源用量。 一般情况下,图中横轴代表水资源用量,纵轴代表产量。生产函数曲线BAC代表了在一定的生产水平下,水资源用量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BA段边际产量递增,随着水资源用量的增加,产量逐渐增加;水资源用量达到A,产量达到最大;AC段边际产量递减,随着水资源用量的继续增加,产量逐渐减少。由于AC段中,水资源用量是可控的(用多少水,由人决定,用多了,可以把用水量减下去,洪涝灾害除外),故用虚线表示。 (二)缺水地区建设节水型社会描述 假设缺水地区生产函数与全社会相同,水资源用量受到水资源量的限制,最大水资源量为d,那么其产量只能达到D点,无法达到A点。该地区通过建设节水型社会,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改变了初始的生产函数,则形成了新的曲线B‘A’C‘。 该社会通过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生产函数变为F‘(X),生产函数曲线改变为B’A‘C’,从而在可用水资源量为d时,实现了比过去D点高得多的产量D‘。我们把BAC向B’A‘C’的转变视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过程。 可从我国的现实中找到例证。1991年以来,我国耕地平均每年因干旱受灾减产粮食280亿公斤,城市、工业缺水60亿立方米,影响工业产值2300亿元。由于缺水,我国的生产函数曲线达不到最优点A.与此同时,我国万元GDP用水量2002年为537立方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这说明我们完全有可能改善生产函数,在缺水的情况下,通过建设节水型社会,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实现高得多的GDP. (三)“丰水”地区建设节水型社会描述 以都江堰市为“丰水”地区代表,在现有的用水水平或者说生产函数下,可用水资源量有时为d(不妨设为最小值),小于最佳需求量a,有时为e(不妨设为最大值),大于最佳需求量a.在后一种情况下,为了达到经济效益的最大值,都江堰市放弃了多余水量,故其产量在D和A之间变动。 都江堰市建立节水型社会也可能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效果。 建立了如缺水地区的生产函数,通过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益和效率,实现在较少的可用水资源量X下的较高产量F‘(X),如:在d下的产量D’。这时,一方面,实现了较高的产量F‘(X),(F’(X)属于[D‘,A’]);另一方面,节省了水资源e-X((e-X)属于[0,e-d]),进入水市场,带来了直接经济效益(未考虑初始水权界定限制)。 另建立了新的生产函数,通过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实现在较多的可用水资源量X下的较高的产量F‘(X)。这时,一方面,实现了较高的产量F’(X)(F‘(X)属于[D’,E])‘;另一方面,节省了水资源e-X((e-X)属于[0,e-d]),进入水市场,带来了直接经济效益(未考虑初始水权界定限制)。 总之,促使生产函数优化的过程就是“丰水”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过程。虽然这个过程漫长而复杂,需要应对各种影响因素的变化以及带来的各种风险,但是描述,我们可以看到,“丰水”地区建设节水型社会的经济效益是显而易见的。 四、推进“丰水”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对策思考 上面的分析对生产函数进行了简化,以直接地描述节水型社会的过程。实际上产量不仅是用水量的函数,更是其它多个自变量的函数F(X1,X2,X3,X4,X5…),我们可以把X1、X2、X3、X4、X5分别定义为水资源用量、劳动力素质(包括用水意识)、生产技术(包括用水技术)、生产结构(包括用水结构)、经济体制(包括管水体制)等。生产函数之所以能够变化,是众多自变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优化生产函数,建设节水型社会也必须从以上众多因素入手。 当前,推进“丰水”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首先要提高“丰水”地区政府、企业、公众对水资源形势的认识,充分认识水资源的稀缺性,克服“我们不缺水,不需要节水”的片面观念,增强人们对“丰水”地区建设节水型社会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其次,进一步完善已有的工作手段,改进节约用水工作,提升用水技术和生产结构。制定好流域水资源规划、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加大节约用水投入,加强水资源项目建设,实施总量控制定额管理,推行计划用水超计划累进加价制度、推广应用节水技术和器具、实施节水三同时四到位等,充分利用现有的法律、经济、行政手段优化水资源配置。 第三,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解决“丰水”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成本收益不对称的问题,从根本上建立“丰水”地区优化水资源配置的长效机制。在水权、水市场制度建立之前,建议国家考虑对“丰水”地区节水、调水区调水给予适当的转移支付。 第四,建立健全专职节水工作机构和投入机制,加大节水行业的科研和培训力度,培养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加快节水型社会的建设步伐,提高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管理水平和质量。 社会经济学论文:社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重建依据 我们把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及其转化机制确定为社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包含着前后相关的两个问题,一是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范畴是怎么来的;二是这样思考的依据是什么。 1、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范畴来源 中国市场化取向改革的20多年里,对于“三农”问题,中共中央发了7个“一号文件”;失业问题,社会除了逐步建立和完善保障制度之外,央行等4家宏观决策机构于2002年12月,颁布了《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管理办法》;中小企业问题,政府更是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直至2002年6月29日“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这样,对它们进行科学抽象和综合研究,就存在一个客观的现实基础;把这些群体共同面临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共同的生产和交换活动,共同的要求和愿望,抽象出来进行综合研究,是理论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使命。这就是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范畴对象及来源。 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与社会保障意义上的弱势群体不同。第一,前者具体是指农民、失业工人、个体工商户和中小企业主,偏重于对象的机会缺失,后者具体是指老、弱、病、残以及妇女和儿童,偏重于对象的生理特点;第二,前者一般都有劳动能力,一部分人还有科技能力和管理能力,其中不乏创造性人才,需要的是公平、合理的机会,后者一般都缺乏生存和发展的能力,需要的是社会的救济和关爱;所以第三,研究前者的目的为了发现、发明或创建新的社会运行机制,研究后者的目的是为了完善社会分配救助办法。 我们之所以把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与社会保障意义上弱势群体区别开来,目的之一就是要把社会经济学与福利经济学区别开来。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2、社会经济学重建的确定依据 社会经济学重建的确定依据来自历史的思想材料和现实的社会实践两个方面。 第一,历史的思想材料。任何新的学说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重建社会经济学也不例外。我们通过学术检索和学术追踪,确认西斯蒙第是社会经济学的创始人。社会经济学的开山之作虽然叫《政治经济学新原理》,但内容却是反映小生产者的利益并为之服务的知识体系,《共产党宣言》称之为“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理也在这里。 第二,现实的社会实践。除了宗教,实证哲学和唯物辩证法都承认,理论来源于实践。即便科学史上没有社会经济学或“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我们也要创造这样一种知识体系出来。因为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是客观存在,社会为转化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出台了那么多的政策和法规,作为理论工作者特别是从事基础研究的理论工作者,不能熟视无睹,必须面对,必须对这种社会现象给予科学解释和系统说明。 到目前为止,社会经济学内部已经形成了两个流派,一个是古典传统“福利导向”的社会经济学,简称“福利学派”;一个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贝克尔等人在“经济帝国”思想支配下创建的社会经济学,简称“帝国学派”。我们研究方向的定位是“边缘学派”。“边缘学派”与“福利学派”的区别在于,作力点不是社会财富分配不公,而是发现或设计新的社会运行机制,使我们所关注的社会群体有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的公平机会;“边缘学派”与“帝国学派”的区别在于,作力点不是分析解剖妨碍人们“清休”、影响人们安全的各种社会现象,而是要对形成物欲横流、以强凌弱社会的运行机制进行全面反思。 社会经济学论文:网络时代社交的社会经济学 计算Facebook的路数的“棋谱”有两门,分别是社会学和经济学。社交网络这盘棋,棋路与其它的棋非常不同。一方面,要有经济学家的算路,否则就会象推特那样,叫好不叫座;另一方面,要有社会学家的算路,否则就会象Myspace那样“速灭杀丁”。 鉴于国内还看不到一家SNS(社会网络化服务)可以很好平衡这门算路,后来者目前就有一个很好的居上机会,通过掌握深入的算路,提前发现未来商机,实现咸鱼翻身。 沿着Facebook的方向,再往前走几步,我们将期待怎样的未来? 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借助理论。如果把人生比成一盘棋,理论家好比支招的人,他可以比下棋的人多算几步、甚至十几步、几十步。 计算Facebook的路数的“棋谱”有两门,分别是社会学和经济学。社交网络这盘棋,棋路与其它的棋非常不同。一方面,要有经济学家的算路,否则就会象推特那样,叫好不叫座;另一方面,要有社会学家的算路,否则就会象Myspace那样“速灭杀丁”。 鉴于国内还看不到一家SNS(社会网络化服务)可以很好平衡这门算路,后来者目前就有一个很好的居上机会,通过掌握深入的算路,提前发现未来商机,实现咸鱼翻身。 网络社交的理论界桩 网络时代的社交有其特殊的社会和经济学意义,从社会学和经济学角度我们都可以了解到网络社交的重要性,而社会学和经济学也必须面对自己在网络社交时代的新发展。 具体聚焦到网络社交这个主题上来,我们发现“棋谱”或“菜谱”相当多,首先需要梳理一下。社会学与经济学的交叉,依重心的不同,形成两类差异很大的学科,一类叫社会经济学,以经济人为重心;一类叫经济社会学,以社会人为重心。 社会经济学,又称社会问题经济学(如夏普等《社会问题经济学》第18版),内部已经形成了两个流派:一个是古典传统“福利导向”的社会经济学,简称“福利学派”。国内这一分支的(如白雪秋 、宋国兴主编《社会经济学》)与夏普一样,主要研究弱势群体利益相关的贫困、失业、环境污染、走私等社会问题,与社交网络无关;一个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贝克尔等人在“经济帝国”思想支配下创建的社会经济学,简称“帝国学派”,从经济人角度研究成瘾等社会行为背后的理性选择。 经济社会学,又称新经济社会学,以别于早期的经济社会学。主要分为两个流派,一个是低度社会化理论,主要从交易费用角度在经济学中引入社会因素,如威廉姆森的制度经济分析,国内是汪和建的《迈向中国的新经济社会学》。一个是过度社会化的观点。 如果以棋谱比喻,社会经济学注重“实地”,经济社会学注重“外势”;如果以菜谱比喻,社会经济学偏重“炒菜”,强调物化的因素,经济社会学偏重 “汤菜”,强调人化(或文化)的因素。 在所有这些理论中,最有助于我们分析象Facebook这样的SNS的理论,无疑是新经济社会学这一支,包括格兰诺维特的理论(代表作《镶嵌:社会网与经济行动》),国内有张其仔的《新经济社会学》。因为它们与网络社交的关系最相关。 旧经济社会学与新经济社会学的最大区别,就在网络理论的有无。“新”主要新在网络上。这个网络虽然本意不是指互联网,但与SNS关系更为密切,因为它是指人际互动网络。 格兰诺维特的社会网理论,有别于低度社会化理论之处在于,他不认同交易费用的决定作用,因为认为那太经济化、物化,而强调信任在网络中的作用,也就是强调人心的作用。但格兰诺维特又不同于一般社会学家以一般道德的观点解释诚实行为,认为那过于社会化,“人”化,而强调在人与人互动中产生的信任起决定作用,有点象经济学中强调的有限重复博弈对合作的影响。 打下上述这些算路上的关键界桩,我们就可以深入实质性的分析,看理论为网络社会提供了什么指引,而网络社交又给理论出了哪些难题。 网络社交中的深度判断 1、仅有关系不行,还要有信任 中国是个非常讲关系的国家,格兰诺维特在建立社会网理论时,特别看好中国。他说“研究社会网的社会学”“应该在中国社会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一席”。据说他爱吃中国菜,而且还能在一家一家中餐厅中比较出正宗与否。于是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中国学生,轮流请吃,关系大为密切。以致美国学生大为吃醋,说他爱中国学生甚于美国学生。 关系并不是社会学的专利,经济学中也有关系。当关系作为社会概念最初引入经济学时,还不能同经济人行为区别开来。经济学中讲的关系是契约关系,是基于原子论的一个个孤立个人之间的物化关系。 在网络社交实践中,我们看到一种竞争,就是以Facebook为代表的熟人网络与Myspace为代表的生人网络之间的竞争。按照契约关系理论以社会化为优先的标准,熟人网络是低级的,因为是私人关系;生人网络才是高级的,因为是公共关系。后者比前者的社会化程度高。因此应该是Myspace赢,而Facebook输。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我在Myspace死亡前半年提前给他总结的第一位死因就在这里:“Facebook的理念是分享,发展的是熟人之间的关系,做的是礼品经济;Myspace的理念则是发现,发展的是生人之间的关系,做的社会化。Myspace把SNS误解为社会化,是主要死因。SNS的本质是社会资本,即关系加信任,相比较而言,二者都有关系,但Myspace缺信任,因此天然有残缺。” 我个人一直认为,把SNS当作社会化,是一个SNS从业者至今仍存在的极大思维误区。它与扎克伯克关于SNS的原创思路正好相反。坚持认为SNS是社会化模式,会由于理论基本面上的失误,导致商业实际操作上的两方面误区。一是社会化必然导向认为公共关系高于私人关系,把这一点绝对化,会把社会网操作成经济网,而失去社会网的内在活力。二是社会化会必然导向以交易成本最低为取向,而失于发挥信任对网络的增值作用。契约本质上是非信任关系,是在信任度为零条件下进行交易的原则。信任一直被排除在经济学之外。按此逻辑操作,难以把建立信任这种基于“社会”的长处和优势真正引入经济。 我们从理论上总结出的SNS以生命换来的教训,格兰诺维特在互联网出现之前,就提前预言了。问题在于搞互联网的不爱看书,也不爱通过杂志学习知识,而偏爱拿自己的小命耍着玩。我们现在来看格兰诺维特在四十年前指出的导致Myspace死亡的问题的理论根源所在。他在批评经济与社会结合中的“低度社会化”倾向时,指出其中基本面上的问题在于过度迷信“经济”,而忽视“社会”。 以经济方式,外在地处理信任问题是否可行?威廉姆森用交易费用理论对待网络关系中的诚信,有一个严重问题:它直接在理论基本面上,就会产生与网络模式冲突的悖论。格兰诺维特揪住威廉姆森《市场及科层》中基本观点上的一个致命问题不放。这就是,威廉姆森交易费用理论将直接导致以科层制,而不是扁平化网络来处理信任和网络欺诈。格兰诺维特讥之为缺乏文化的“利维坦”。我们不可想象SNS为解决诚信问题,而诉诸科层制的办法。现在小结一下,社会学和经济学在交叉融合中,对网络社交提出的第一个指导性的意见在于,把异质关系网络和信任,作为社会人特有的长处加以吸收。按照社会网理论推论,网络社交中的关系应该不是指契约关系。可以认为,网络社交所建立的关系,是有别于“你是你,我是我”的契约关系,而属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非契约关系。不是物化的关系,而是人化的关系。这里与经济相对的社会,不应被理解为社会化,而应理解为与物相对的心,即与物化理性相对的人本。 社会经济学论文:和谐社会经济学的构建方式分析 【摘要】无论是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还是在市场经济不发达国家,完全依靠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都不可能实现一般均衡的帕累托最优状态。这种情况的存在被称为市场失灵。造成市场失灵的原因是微观经济缺乏效率、宏观经济缺乏稳定性、社会分配缺乏与效率相适应的公平性。要解决这些问题,建设和谐社会,就必须发挥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调节作用,建立统筹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 【关键词】和谐,社会,经济学 一、构建和谐社会的经济学依据 1.微观经济缺乏效率。市场经济中的调节机制并不一定促使微观经济提高效率。市场不能满足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另外,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投资金额大、回收周期长、经济效益低,同时对国计民生具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如果只是通过市场来供给,同样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外部效应问题的存在。由于价格体系受到的影响是外来的,存在没有经济报偿的经济交易。这种外部性对消费者和生产者都会产生影响。似乎外部性能够通过双方的讨价还价来解决,但是当交易成本存在时外部性则被视为市场失灵的根源。 2.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性。在经济周期的作用下,国民经济仅靠市场来调节,尤似“孤帆航海”。在市场经济的大海中,一旦面临狂风暴雨般的经济危机、股市崩溃、投机泡沫、金融危机,给予国民经济的打击就可能是致命的。这种不稳定性有时也表现为重复出现的通货膨胀和失业,或消费和投资不平衡。在把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的条件下,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稳定性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一旦国内外市场上有些风吹草动,市场调节机制可能失灵的情况下,如果政府又缺乏有力的宏观调控手段,就有可能引起国民经济发展的较大波动。 3.社会分配缺乏与效率相适应的公平性。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效率与公平的问题。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不仅会引起效率低下问题。也可能引起分配不公问题。具体观察我国经济领域的实际情况,一方面存地在比较严重的下岗失业问题、城市居民贫困、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甚至绝对降低的问题;而另一方面又存在腐败、不法收入、税收体制不完善导致高收入阶层没有及时足量纳税,社会分配不公等问题。城乡差别、区域差别、行业差别仍然广泛存在。近年来,在经济和国民收入快速增长,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正在不断地下降的同时,同期基尼系数却在不断攀升。这表明我国收入分配的差距已经拉大。 二、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 1.政府经济是弥补市场失灵的主体 一是政府是提供公共物品的经济主体。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以保证整个国民经济有良好的“硬件条件”。同时,政府可以承担那些投资规模大、资金回收期长而又是对经济发展起重大影响作用的项目,如国防建设、教育、医疗卫生等。这样,既解决了市场不能提供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问题,保证了国民经济正常运行。同时,政府投资在过程中还可以解决相当一部分下岗工人的再就业问题,也可以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投资和生产,从而推动经济的繁荣。 二是政府可以通过建立良好的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和具体的运行体制,制定各级各类中长期的发展规划,降低交易成本,为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软条件”。制度或体制是一个国家经济正常运行的基本保障,如缺乏良好的激励制度,个人或企业的勤奋劳作未能获得应有的报酬,就会降低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小而言之是企业的损失,若社会的大气候如此,损失的就是国家了。 三是政府可以利用利率、国债、汇率、税收、预算等经济调控手段来“熨平”经济周期,使经济导入持续稳定的发展。凯恩斯的国家干预使西方世界走出了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1998年以来我国政府的积极财政政策的稳健的货币政策支撑,我国顺利走过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岁月,而且7年来一直保持7%以上的GDP的增长率,成为世界经济的“一枝独秀”。 2.政府经济是不和谐因素的主体。目前,我国存在众多的不和谐因素,主要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国内的不平等程度加剧。2004年虽然农民收入增速达近几年的最高点,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势头却没有得到有效遏制,贫富差距严重。 二是“三农”问题依然是最大的发展难题。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部分处于城市边缘地带的郊区镇、村逐步被划入城市市区管理,农民变身市民。如果城市不能为他们创造就业岗位,他们就会变成城市贫民,这种情况应引起警惕。 三是社会安全网问题。中国的问题不仅仅在于失业率高和社会差距不断拉大,而在于缺乏一个覆盖全社会的安全网。教育不平等将影响我国长期发展与和谐。在当前形势下,教育问题必须从社会发展中单独分离出来研究和解决。现在看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产业化、卫生产业化甚至社会事业产业化的目标和政策实际上是很模糊的,其模糊性主要表现在缺乏对于目的和手段的准确界定。 以上不和谐因素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导因素是政府,因为这些问题都是微观经济主体所无能为力的社会问题,其解决当然也就应当具有社会经济管理职能的政府担当此任。 三、构建和谐社会的关健――政府改革 1.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制度建设。从现阶段的实际出发,逐步制定和形成不同层次的、系统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通过建章立制。为政府自身行为、社会活动和公共事业的发展提供科学的规则,为公共管理的社会化和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提供制度安排。在制度的保证之下,应重点提高政府自身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政府引导管理其他组织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要强化公共服务能力,健全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提高社会管理水平的能力,完善人口和就业管理,加强社区管理,改进社会管理方式。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能力,搞好市场监督和管理。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强化政府对社会秩序特别是市场秩序的监管功能。四是加强政府部门的专业化建设,依法行政。科学行政,提高行政效率。 2.推动建立统筹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按照统筹方略,结合实际,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问题。构建现代化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在保障基础教育的同时,要不断提高高层人才的培养能力,加快培育高水平专业技术教育体系。要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进一步改革公共卫生管理体制,提高地区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尽快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注重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逐步理顺收入分配关系,最大程度地降低社会风险。 3.推动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政府的长远目标,也是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必然选择。在发展中优化经济布局,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主要手段。要切实改变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现象,形成各具特色、整体协调的产业布局。要大力发展节材、节能、节水、节地、环境友好的高新技术,大力发展绿色制造业、服务业和环保产业,逐步形成环境友好的产业结构,推动发展模式从资源依赖和投资驱动为主向资源集约和创新驱动的模式转变。要创建环境资源市场,有效降低治理成本。要积极拓展利用全球资源的空间,有效缓解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 社会经济学论文:和谐社会经济学分析 【摘要】无论是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还是在市场经济不发达国家,完全依靠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都不可能实现一般均衡的帕累托最优状态。这种情况的存在被称为市场失灵。造成市场失灵的原因是微观经济缺乏效率、宏观经济缺乏稳定性、社会分配缺乏与效率相适应的公平性。要解决这些问题,建设和谐社会,就必须发挥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调节作用,建立统筹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 【关键词】和谐,社会,经济学 一、构建和谐社会的经济学依据 无论是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还是在市场经济不发达国家,完全依靠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都不可能实现一般均衡的帕累托最优状态。这种情况的存在被称为市场失灵。 1.微观经济缺乏效率。市场经济中的调节机制并不一定促使微观经济提高效率。市场不能满足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另外,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投资金额大、回收周期长、经济效益低,同时对国计民生具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如果只是通过市场来供给,同样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外部效应问题的存在。由于价格体系受到的影响是外来的,存在没有经济报偿的经济交易。这种外部性对消费者和生产者都会产生影响。似乎外部性能够通过双方的讨价还价来解决,但是当交易成本存在时外部性则被视为市场失灵的根源。 2.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性。在经济周期的作用下,国民经济仅靠市场来调节,尤似“孤帆航海”。在市场经济的大海中,一旦面临狂风暴雨般的经济危机、股市崩溃、投机泡沫、金融危机,给予国民经济的打击就可能是致命的。这种不稳定性有时也表现为重复出现的通货膨胀和失业,或消费和投资不平衡。在把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的条件下,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稳定性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一旦国内外市场上有些风吹草动,市场调节机制可能失灵的情况下,如果政府又缺乏有力的宏观调控手段,就有可能引起国民经济发展的较大波动。 3.社会分配缺乏与效率相适应的公平性。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效率与公平的问题。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不仅会引起效率低下问题。也可能引起分配不公问题。具体观察我国经济领域的实际情况,一方面存地在比较严重的下岗失业问题、城市居民贫困、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甚至绝对降低的问题;而另一方面又存在腐败、不法收入、税收体制不完善导致高收入阶层没有及时足量纳税,社会分配不公等问题。城乡差别、区域差别、行业差别仍然广泛存在。近年来,在经济和国民收入快速增长,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正在不断地下降的同时,同期基尼系数却在不断攀升。这表明我国收入分配的差距已经拉大。 二、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 现代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与公共经济的混合经济。公共经济就是政府经济,它研究的是政府部门为弥补市场缺陷的职能活动。也就是说,政府是弥补市场失灵的主体,而市场失灵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依据,因此,政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 1.政府经济是弥补市场失灵的主体 一是政府是提供公共物品的经济主体。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以保证整个国民经济有良好的“硬件条件”。同时,政府可以承担那些投资规模大、资金回收期长而又是对经济发展起重大影响作用的项目,如国防建设、教育、医疗卫生等。这样,既解决了市场不能提供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问题,保证了国民经济正常运行。同时,政府投资在过程中还可以解决相当一部分下岗工人的再就业问题,也可以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投资和生产,从而推动经济的繁荣。 二是政府可以通过建立良好的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和具体的运行体制,制定各级各类中长期的发展规划,降低交易成本,为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软条件”。制度或体制是一个国家经济正常运行的基本保障,如缺乏良好的激励制度,个人或企业的勤奋劳作未能获得应有的报酬,就会降低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小而言之是企业的损失,若社会的大气候如此,损失的就是国家了。 三是政府可以利用利率、国债、汇率、税收、预算等经济调控手段来“熨平”经济周期,使经济导入持续稳定的发展。凯恩斯的国家干预使西方世界走出了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1998年以来我国政府的积极财政政策的稳健的货币政策支撑,我国顺利走过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岁月,而且7年来一直保持7%以上的GDP的增长率,成为世界经济的“一枝独秀”。 2.政府经济是不和谐因素的主体。目前,我国存在众多的不和谐因素,主要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国内的不平等程度加剧。2004年虽然农民收入增速达近几年的最高点,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势头却没有得到有效遏制,贫富差距严重。 二是“三农”问题依然是最大的发展难题。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部分处于城市边缘地带的郊区镇、村逐步被划入城市市区管理,农民变身市民。如果城市不能为他们创造就业岗位,他们就会变成城市贫民,这种情况应引起警惕。 三是社会安全网问题。中国的问题不仅仅在于失业率高和社会差距不断拉大,而在于缺乏一个覆盖全社会的安全网。教育不平等将影响我国长期发展与和谐。在当前形势下,教育问题必须从社会发展中单独分离出来研究和解决。现在看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产业化、卫生产业化甚至社会事业产业化的目标和政策实际上是很模糊的,其模糊性主要表现在缺乏对于目的和手段的准确界定。 以上不和谐因素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导因素是政府,因为这些问题都是微观经济主体所无能为力的社会问题,其解决当然也就应当具有社会经济管理职能的政府担当此任。 三、构建和谐社会的关健――政府改革 政府既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而在现实社会中又存在众多的不和谐因素。那么,如何加快政府改革就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关健。 1.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制度建设。从现阶段的实际出发,逐步制定和形成不同层次的、系统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通过建章立制。为政府自身行为、社会活动和公共事业的发展提供科学的规则,为公共管理的社会化和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提供制度安排。在制度的保证之下,应重点提高政府自身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政府引导管理其他组织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要强化公共服务能力,健全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提高社会管理水平的能力,完善人口和就业管理,加强社区管理,改进社会管理方式。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能力,搞好市场监督和管理。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强化政府对社会秩序特别是市场秩序的监管功能。四是加强政府部门的专业化建设,依法行政。科学行政,提高行政效率。 2.推动建立统筹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按照统筹方略,结合实际,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问题。构建现代化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在保障基础教育的同时,要不断提高高层人才的培养能力,加快培育高水平专业技术教育体系。要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进一步改革公共卫生管理体制,提高地区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尽快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注重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逐步理顺收入分配关系,最大程度地降低社会风险。 3.推动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政府的长远目标,也是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必然选择。在发展中优化经济布局,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主要手段。要切实改变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现象,形成各具特色、整体协调的产业布局。要大力发展节材、节能、节水、节地、环境友好的高新技术,大力发展绿色制造业、服务业和环保产业,逐步形成环境友好的产业结构,推动发展模式从资源依赖和投资驱动为主向资源集约和创新驱动的模式转变。要创建环境资源市场,有效降低治理成本。要积极拓展利用全球资源的空间,有效缓解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 社会经济学论文:一个社会经济学角度的观察和思考 [关键词]权力;女性;性别差异 [摘要]女性获得解放来自政府政策的支持与自身对其生育行为的控制,接受更多教育是女性获得权力的有效途径。传统的权力部门是企业和政府部门,通过研究女性高管和女性政府官员,本文对男女在权力部门中的性别差异进行了梳理。研究发现:在企业中,女性能进入企业高管的比例远低于男性,但现存企业女性高管比例和企业价值正相关;女性高管在企业决策方面也和男性存在着显著的不同;而女性政府官员则对于腐败的容忍度更低。 [中图分类号]D4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13)05-0080-10 一、导言 大量社会学、心理学和经济学的研究表明,女性和男性之间的性别差异显著存在,除了表现在消费、投资,而且还表现在劳动力市场上的性别工资差距以及雇佣差异等等。事实上,全世界范围内女性的收入都低于男性。在欧盟,这个差距大概是15%,而在英国,这个差距为17%,美国的性别收入差距为23%。更有甚者,根据联合国的报告,这个差距在发展中国家会更大:在亚洲,这个差异大约为35%,而在非洲大约为46%,在拉丁美洲,该差异会达到51%。而且这种差距无所不在,其差异由多个内在因素导致。比如,行业差异、职业差异以及职位差异都会导致性别收入差异。一项研究发现,当女性走上企业高层后,其性别收入差距会变得更大,男女高管的性别收入差异甚至能达到30%。 这一系列数据说明,性别歧视不容忽视,而如何对其进行经验检验,从贝克尔(Becker,1957)和阿罗(Arrow,1973)的研究开始,主要集中在两个群体的收入不平等上,但很少有研究考虑到雇佣过程中的歧视行为。然而,事实上,很多领域和职业都被揭示存在基于性别差异的工作雇佣过程差异。比如说,戈尔丁和罗斯(Goldin and Rouse,2000)通过研究交响乐团的招聘发现,当在主考人和应聘者之间拉一道帘子,从而采取“盲听”的方法,可以有效减少对于女性音乐家的性别歧视。当然,这从另一面也说明了雇佣过程的确存在着性别歧视。 更进一步地,性别差异还表现在包括风险、竞争以及社会偏好等各个方面,从而影响到人们的决策,进而影响到人们的效用函数,并最终影响其福利状态。研究发现,女性难以和男性以相同的路径抵达其帕累托最优。戈尔丁(Codlin,2004)的研究也表明,女性有工作但是没有职业,女性选择去职场工作更多地是为了生存而非进一步发展。 然而,即便如此,我们也能看到,众多成功女性走上历史舞台,进入包括政治、学术以及企业经营等传统的男性领域,而且取得了不菲的成就。那么,对这些女性而言,性别差异是否依然存在?通过研究这些有权力的女性其成功路径和福利后果,可以进一步探究阻碍女性发展的障碍及瓶颈。而且,上述研究并没有深入探讨这些差异的表现是否是女性和男性自主选择的结果。或者说,如果女性愿意追求和男性在面对选择时相同的结果,现行制度环境是否提供给女性拥有和男性同样的抵达其目的的路径。继而,我们想知道,究竟是什么赋予女性权力,而当拥有了更多发展自身的权力时,女性是否和男性有着同样的表现?怀着这样的疑问,本文梳理了社会经济学方面的相关文献,期冀能够得到更为稳健的研究结论。 本文其余部分的安排如下:第二节从避孕药的发明和政府政策两个层面梳理了女性获取权力的来源;第三节基于企业中的女性,综述了当女性拥有权力时,和男性在企业中存在哪些显著差异;第四节则从腐败这个社会问题出发,厘清了女性和男性在面临腐败时的性别差异;第五节则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给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及以后的研究方向。 二、什么赋予女性权力:一个历史视角 要想知道究竟是什么赋予女性权力,我们必须从历史的视角来看待女性是如何获取发展自身的权力的,进而得到一个思路更为清晰的研究脉络。 首先,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来度量女性的发展。通常意义上,度量女性发展的指标包括以下几项:接受大学教育的比例、职业等级、劳动参与率、初婚年龄等等。如果用这些指标来衡量,研究发现,即便女性和男性的不平等依然存在,但是女性也以比男性更快的增长速度在发展。戈尔丁等人(Goldin et al,2006)的研究也发现,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到70年代早期,女性与男性相比,包括收人及受教育程度在内的各项指标,其比率以起初很慢后来则很快的速度增长。比如说,1960年,完成本科教育的男女比例为1.60:1,在读的男女比例为1.55:1,然而,到了2003年,这个比例变成了1:1.35和1:1.30。不仅如此,女性不单单选择接受更多教育,其接受教育的方式也发生了显著变化。第一,女性在中学开始接受更多的包括数学等自然科学的教育。第二,在大学,众多女性开始选择和男同学同样的专业。第三,受教育程度和职业的联系更加紧密,女性开始不仅仅只有工作,而且开始拥有属于自己的职业。袁晓燕(2012)用中国的数据也得出了这一结论。 这一现象背后的逻辑非常清楚,一个人谋求发展,最重要的路径之一是进入高收入行业,而更高收入的职业总是与其专业技能紧密相连,所以当年轻女性期待拥有更高的社会参与率及社会认同度,她们就会去提高自己的受教育程度,进而改变她们大学的课程和专业。而且,职业的期许会激励女性选择更晚的初次婚育年龄。研究发现,女性选择更晚初婚年龄对其职业发展更为有利。当然,这一结论的一个潜在前提就是女性可以自主选择自己的婚育年龄。是什么给予女性这样的自主选择权呢?戈尔丁和卡茨(Goldin and Katz,2002;2008)发现,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到70年代早期,女性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山谷到山峰的转变(the valley t0 the summit)。而这些转变集中在那些20世纪40年代出生的女性身上。为什么变化会出现在这个年龄段的女性身上呢?因为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食物和医药管理委员会的许可下,口服避孕药在已婚妇女中开始广泛使用,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未婚女性也有权利使用口服避孕药。而这恰逢40年代出生女性的生育阶段。口服避孕药的出现,使得女性可以自由控制自己的生育行为,进而降低其在婚姻方面的成本,而且将避孕的主动权更多控制在自己手里,最终使得女性可以合理规划自己的人生。相关数据表明,20世纪70年代的女性,其受教育程度及劳动参与率都显著提高,最终表现出性别工资差异的逐渐减小。 社会经济学论文:从信息社会经济学的角度谈效率与公平 【摘要】西方经济学对于效率与公平的看法以及西方经济学错误的本质在于没有区分物质社会和信息社会。信息社会经济学对其的批判以及分别从物质社会以及信息社会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对效率和公平的看法。 【关键词】效率 公平 信息 效率最开始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在《政治经济学教程》中提出的,因此效率也指的是帕累托效率或帕累托最优状态。在现代的西方经济学中,对帕累托最优状态主要存在着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指的就是已经没有其他的方法来重新组织生产和分配以便增进人人的满足状态;另外一种解释指的就是任何改变都不能让一个人的境况变好而不让别人的境况变坏的情况。 现代西方经济学则认为,就算是最有效率的市场制度依然会产生巨大的不平等,也就是所谓的“市场失灵”。然而另外一些经济学家,如福利经济学家奥肯认为政府应持着公平和平等的原则对收入和财富进行分配。对于效率和公平的这个问题,西方经济学界便产生了两种相互对立的意见,于是就形成了两派,也就是效率优先派和公平优先派。 效率优先派的观点主要包括:⑴市场天生就是平等的,平等也可以通过市场自发形成的,所谓的干预也只是把一些人的收入转移给另一些人,把一些人的偏好强加给另一些人,然而这其实就是最大的不公平。⑵通过“公平”来取得收入也是会损害效率的。如果每个人都能够通过“公平”来取得收入,就一定会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没有什么体制来刺激人们去生产或者是生产得更多更好,并且实际上,大多数福利国家都存在这个问题;二是把一些人的收入转移到另一些人手里,就会阻碍前者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而使社会效率受到损失。 持公平优先派的观点包括:⑴不公平就会损害人们工作的热情,以至于降低效率。并且收入分配的不公平还会导致权力和机会的不平等,这是因为在西方经济中,权利和金钱相交换,并且权力还能够成为财富和收入的源泉,但是财富和收入就不一定会与他们的努力程度成正比了。⑵平均分配是一种最好的分配。因为每个人需要的满足程度是不可以用来比较的,效用的程度也是不可以量化的,因此勒纳认为,既然效用不能用来测量每个人或每群人的边际效用曲线的高低也就无法预知什么样的分配方式可以获得最大福利。 但是信息社会经济学认为,西方经济学最本质的错误就在于没有看清楚物质社会和信息社会的区别。现代西方经济学是以工业革命以前的经济运行模式为基础的,其研究主题基本属于既定资源的最优配置问题,与现代社会如何创造新资源的经济发展问题本质上是两个不相干甚至是互不相容的问题。因此,西方经济学可以归结为资源配置经济学。但是在工业革命以后,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社会经济运行模式的改变不只是体现在简单的收入水平方面,不只是收入增加了多少倍,而是更具有意义的社会经济活动的内容、性质与规律的根本性变化。此时,如何创造更多新资源,可以以怎样的方式创造怎样的新资源,新资源的创造会产生怎样的后果等经济发展问题。因此,经济学在描述现实经济状况时,必须立足于恰当的经济运行模式之上,以保证其描述的合理性。即,在描述工业革命以前的经济状况时,应该以工业革命以前的经济运行模式为基础,而在描述工业革命以后的经济状况时,则应该以工业革命以后的经济运行模式的特点为基础。信息社会经济学认为在研究效率和公平的这个问题上,首先应做的就是讲社会历史区分为物质社会和信息社会两个阶段,作为经济分析的基础。因为,一方面社会经济活动是随着历史条件变化而变化的,不同时期,社会经济活动会有不同的内容、特点与规律;另一方面,经济学应该是实现现实经济状况的反映,它所揭示的经济活动特征与规律,必须与一定的历史条件相联系,只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特征与规律 在物质社会,由于生产的条件以及生产的方式一直不变,社会能够追求的目标也只是维持既定资源效率最大化。由于难以有新知识出现,社会生产利用的是不变的知识体系。在生产知识基本固定的情况下,包括人的能力、国际经济联系以及社会制度、社会经济活动能够利用的种种资源、能够采用的种种生产技术或方式和能够生产的种种产品也都是固定不变的,并且各种经济事物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也都大部分是稳定的。在这种背景下,社会上的每一个人(指工作的人)都从自己的父辈学习、以及生活磨练都大致拥有了差不多的技能。因此,社会不需要专门的去强调效率,因为在物质社会的背景下所有的一切都是重复再重复的。正是大家都拥有着相同的技能,因此,这时公平就显得尤其重要。大家付出了等效的劳动力,就应该获得同样的报酬。政府就应该进行干预,本着公平和平等的原则,对收入和财富进行分配。 在信息社会,由于迅速涌现的新知识的冲击,新知识的涌现已经是一种常态,社会经济活动所利用的生产知识体系是不断变化的,社会能够利用的资源、能够采用的生产方式以及能够生产的产品等也会不断的变化,各种经济事物及其之间的联系也是处于持续的变化过程中的。因此,这个时候效率就更加重要了。人的作用对社会的影响取决于他的知识状况。而且,在信息社会条件下,社会必需的生产知识不仅规模庞大而且基本上已脱离日常生活的范围,使得想及时获取必要的生产知识的人必须依靠非自动传播渠道。人们就需要不停的通过教育等途径不断提高自己,以达到不断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明显,拥有的知识越多,能力就越强,效率也就越高,相应的也就应该得到更多的报酬。 社会经济学论文:曲阜市肺结核病人社会经济学调查分析 摘 要 目的:了解曲阜市肺结核病人的社会经济学现状,分析肺结核病病人的社会和经济因素以及卫生服务利用特征,为改善结核病控制服务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以问卷形式对调查对象进行逐项调查和记录。调查对象是曲阜市乡镇所有2008年1月1日~2009年12月31日登记的肺结核病人。结果:肺结核病人家庭经济水平较低,门诊费用与性别、年龄、报销费用有关。结论:农村因经济条件和医疗条件的相对落后,依然是肺结核多发地区。患者的患病因素来源于个人、家庭和不同生活环境以及卫生服务利用的差异,对肺结核病人要实行免费检查与治疗和新农合报销政策。 关键词 肺结核 社会 经济学 卫生服务利用 肺结核是严重危害人类的传染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每年大约有800万新发活动性结核病例,并造成将近300万人口的死亡,75%的病例正处在创造经济价值的旺盛时(15~54岁),一个成年人患结核病将平均损失3~4个月的工作日,这将使一个家庭损失20%~30%的收入,如果患者死亡将平均损失15年的收入,结核病对社会经济造成间接影响[1,2]。据调查,曲阜市平均每年发现活动性肺结核病人400余例,由于肺结核病人治疗时间较长,如果不能正规治疗,极易出现耐药,并且这部分病人是传染源,能够传染给周围人群,另外在治疗期间不能从事正常的生产生活,同时,病人如果出现耐药,将花费2万~3万元用于治疗,在某种程度上对病人、家庭和社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为了解我市肺结核病人的社会经济学现状,近期,我单位结核病防治科对2008年1月1日~2009年12月31日登记管理的肺结核病人进行社会经济学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调查对象:2008年1月1日~2009年12月31日登记管理的601例肺结核患者。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由结核病防治科工作人员采取面对面询问方式收集原始数据,并有专人负责调查质量的控制和调查表的审核工作。 调查内容:本次调查内容主要包括:病人的一般信息,病人的家庭经济状况,包括年家庭收入、支出情况、患病前后收入对比情况等。 统计分析:对原始数据资料进行编码整理后,全部输入计算机,用ACCESS建立数据库。在计算机录入程序中设定了相应的逻辑控制及核查程序,及时指出调查填表和录入时产生的错误,有效地控制录入数据的质量。录入完成后,进行简单的逻辑统计分析,将异常值进行统计处理,最后将数据资料运用SPSS13.0软件进行单因素的统计分析。 社会经济学论文:以信息社会经济学的视角研究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 自西方人力资本理论提出以来,教育问题得到了各国重视。但是,西方人力资本理论从投入产出的关系出发,把教育看成是人力资本投资,只要投入大,产出高,对社会的贡献就大。在此基础上,强调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因为高等教育投资对GDP的贡献大。我国在人力资本理论的影响下,只对教育投资的规模及形式加以重视,却忽视了教育的质量、内容等,扭曲了教育传播知识的作用,使学生的能力得不到真正提高。信息社会经济学因此对人力资本理论的不足进行了批判和重建。 一、高等教育的功能 信息社会经济学认为,教育是知识传播的途径,是人的能力提高的决定因素之一。在知识迅速涌现的今天,人们需要掌握和吸收的知识的难度在不断增大。随着经济的发展,知识不断增长,教育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教育分为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其中,基础教育提供的主要是大量的基础性知识,高等教育(大专、本科、硕士、博士)提供的主要是专业知识,它对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社会技能的提高有显著的影响。不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应该把知识的获得作为教育的目的。一般来讲,基础教育都实现了学生们获得知识的目的,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的基础知识还是比较扎实的,而高等教育却并没有真正体现出对社会的贡献。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高等教育并没有达到增加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的目的,或者说并没有培育出适合社会发展进步的人才,也就是高等教育的提供现代知识体系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二、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不能起到有效传播知识的作用,是由我国的教育体制、社会观念等决定的,并不是高等教育资本投入决定的。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教育质量低下。从我国高等教育提供的知识内容和结构看,我国的高等教育没有很好地提供现代知识体系,主要表现在:首先,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等教育提供的知识水平普遍较低,受教育者从事经济活动的能力较低,很多毕业生都只能纸上谈兵,基本没有实际操作的经验和能力。其次,我国高等教育专业和课程设置比较盲目,专业趋同现象严重,提供的知识结构不合理,传授的知识比较陈旧,高校的教育内容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也就是毕业生的能力与用人单位的需求之间存在差异。 2.教育体制不合理。我国高等教育是文凭教育机制,这会使受教育者只是为了获得文凭或者分数,而不是为了获得知识,也就扭曲了高等教育传播知识的作用。另外,我国大量的人才外流使得受教育者的知识不能在我国得到有效利用,使我国比较缺乏的发展资源更加稀缺,这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很大。我国教育体制存在问题,对受教育者的学习动机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如今,我国一些大学生把追求文凭作为学习的主要动机,在学习期间缺乏追求知识的动力和压力。再加上通信网络的发展,特别是网络游戏的发展,一些高校学生不能自控,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中,学习敷衍了事,甚至投机取巧,这也使得教育传播知识的功能被弱化。 3.教师素质比较低。教师担负着对广大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完善素质的责任,其自身的素质状况对于教育的效果有直接的影响。目前,我国高校中有很多教师并没有掌握现代知识体系,或者虽然专业理论知识比较扎实,学术研究水平较高,但教学能力不强,教学的效果也不好。 三、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措施 高等教育要实现知识的传播,促进知识的增长,从而缩小或者消除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知识差距。因此,高等教育发展的措施就是尽可能地把知识充分有效地传播给新一代。 1.转变观念。教育是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它的目的是实现知识的有效传播。信息社会经济学认为应该首先转变观念,转变西方经济学对我们根深蒂固的影响,深刻认识到教育是提高知识文化素质最重要的手段,是消除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知识差距的措施,而不是人力资本理论认为的人力资本投资问题,不能用成本收益比较机制来衡量。要清楚地认识到资本投入不是教育发展的决定因素,虽然投资越多对教育越有利,但并不代表投资越多教育效果越有效。教育所产生的效果主要应该取决于教育的体制、内容和结果等,资本投资只是起到辅助的作用。 2.教育体制改革。从知识传播的角度看,高等教育要实现知识有效传播,从而达到提高人的能力的作用,必须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机制进行改进。我国高等教育机制属于文凭教育机制,使教育不能充分有效地发挥其功能。因此,应设法建立素质教育机制,使高等教育更好地起到知识传播的作用,培养受教育者的知识文化素质,提高动手操作能力,提高质量。同时,还应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做到人才培养适应市场的需要。当然,还必须设法激励受教育者追求知识的动力,让他们有学习的压力。 3.提高教师素质。教师的素质对于高等教育受教育者的影响比较直接,他们掌握发达的现代知识体系,对受教育者知识的传播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于我国高等教育来说,高校必须拥有厚基础、强素质的高校师资队伍,他们可以通过引进外国学者或者本国留学生,也可以通过我们国家自己培养。教师素质高,可以充分掌握发达的现代知识体系的教学水平。当然,这些也需要我国合理的教育体制、经济运行机制的形成才能实现。 除此之外,合理的社会规范作为促进知识增长的激励机制,对于高等教育的知识传播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高等教育要顺利实现其作用,教育的基础设施和手段有助于其功能的充分发挥。因此,在强调教育体制、观念、教师素质的同时不能忽视像社会规范、教育基础设施等次要而必不可少的因素。 总之,对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来说,要实现经济发展与知识增长,实现缩小或消除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教育是必不可少、不可替代的途径。
质量管理学论文:质量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刍议 一、教师和学生的配合影响着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师作为教学方法的直接实施者,若是认识不到教学方法创新的重要性,积极性不高,则再好的教学方法也很难实施下去;而同样,作为接受者,若是学生对新的教学方法不适应,或是已经习惯了原来的接受方式,不想再去接受新的方式,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也很难进行下去。所以,教师和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比较重要,只有二者相互配合,并积极去接受新的教学方法,才能够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 二、创新质量管理学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1、质量管理学学科特点 在认识质量管理学课程的重要性的基础上,找出质量管理学学科特点,以提出适应其学科特点的教学方法。第一,质量管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涉及到管理学、经济学、工程技术和统计学等多个学科的内容。所以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具有扎实的多学科知识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根据其他学科的知识讲解质量管理学中的相关内容。第二,质量管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而变化的。一方面,要求授课教师要了解现实中企业质量管理的新理念、新方法和质量管理新工具;另一方面,要求授课教师关注质量管理前沿知识,不断充实学生的知识深度和宽度。第三,质量管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课程里会涉及许多实践性的方法和知识,而仅靠书面的讲授不能让学生充分掌握相关知识,这就要求在课堂中和课下安排适当的案例教学及实践教学模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既让学生掌握了相关知识,又提高了他们的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培养了创新精神。 2、转变教学理念,接受新的理念 对于质量管理课程来说,首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这就要求不能只把目光盯在质量管理这门课上,要在完成本门学科教学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选取正确的价值取向,使其学会基本的科研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到质量管理这一学科,我们应树立以下几点教学理念:首先,针对实践性较强的特点,教师更要本着“学以致用”的思想,把精力重点放在与社会关系密切的知识点上,如质量相关理念,西格玛等相关知识,既能使学生掌握本学科的知识,又能使他们在生活和未来工作中应用;其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去学习。毕竟课堂时间有限,教师不能把所有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特别是那些质量管理软件和工具,最终要靠自己去主动学习才能掌握的;最后,要逐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中工厂和企业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3、教师和学生协同配合 由于质量管理学课程针对的是大学三年级开设的课程,对于一些想尽快实习找工作的同学和准备考研的同学来说,已经不能静下心来认真听课和学习了,特别是对于一些自己不熟悉的新教学方法,就会产生抵触的心理,这就要求任课教师考虑学生的现状,针对学生的情况开展合适的教学方法,师生间达成共识,既能按照教学要求完成教学任务,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又能使学生们有一定的时间去做自己的事情。 4、创新性教学方法 在具体考虑质量管理学的学科特点和在转变后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积极参考其他学者的观点和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提出了适合质量管理学课程的创新性教学方法。(1)主讲教师和助教配合的教学方法。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学生各方面变得比较成熟,同时也变得更加独立自主,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像小学和中学那样亲密,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也比较少,很多情况下,老师和学生们只在课堂上才能见面,课下接触的机会很少,有时甚至老师不认识学生,学生也不了解老师,老师和学生之间在沟通上存在较大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教学的有效性就会大大降低。所以,有必要设置助教职位,作为主讲教师和学生的桥梁,发挥作用。对于质量管理课程来说,主讲教师主要负责课程的设计和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引导,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助教可以由对质量管理课程比较熟悉的在校研究生担任,主要协助主讲教师负责课堂的讨论,批改学生作业,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并及时将学生的情况反馈给主讲教师,主讲教师就能够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做进一步的改进和创新。这样既减轻了主讲老师的教学压力,又能够加深同学生的联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2)基于TRIZ的教学方法。TRIZ全称是TheoryofInventiveProblemSolving(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是前苏联学者根里奇阿奇舒勒于1946年率先提出的。他和他的同事先后剖析了来自世界各地的250万项高水平的发明专利,从中抽象概括出各类技术进化的规律与模式,总结出解决各种技术矛盾和物理矛盾的创新原理和法则,概括出了解决发明问题的基本方法,从而建立了TRIZ体系。TRIZ思想方法有助于从长远的需求来思考和解决问题,将其应用于教学方法中能够更好地实现教育上的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培养质量管理方面的创新型人才。例如,由于不同质量管理学教材的知识点和章节安排都有所不同,同时由于课时的限制,不可能所有的知识点都一一讲解,这就要根据TRIZ分割原理,按知识点重要性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将教材重新分割组合为不同部分,再以重点讲授、案例学习或自学等不同方式进行教学。40条发明原理不仅可以指导工程及产品设计过程,也可以有效地指导质量管理的决策过程,对于非常规出现的创新性问题提供一套解决思路。同时,可以将物质-场模型运用于质量管理活动中,以有效地辅助管理者快速决策,实现质量管理创新。[3]将TRIZ理论和方法引入到质量管理教学中既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的知识,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3)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被证明的一种有效的能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积极性和更好理解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对于那种没有特定的解决方法和实践性比较强而讲解起来比较枯燥的知识点非常有效。这种方法最重要的是案例的适用性,即对学科的适用性、教学知识点的适用性和学生的适用性,不同的学科要采用不同的案例教学法。就以质量管理学来说,质量管理学是一门技术和管理相结合的学科,案例教学法这就要求以较好的方式把二者结合起来,充实教学内容。在质量管理课程中,ISO9000体系章节比较适合案例教学法,如果单纯的去讲解教材中的ISO9000相关内容,学生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特别是对于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里面只是单纯的规定条款,不结合相关案例,学生们很难真正的对其理解和运用;对于案例的选取和展开过程来说要适合学生的特点,选取的案例应该同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比较接近,这样学生对案例比较熟悉,易于接受,同时案例跟自己有关就会充分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同时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分组讨论,不仅使同学们很好的掌握了相关知识,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和思考、表达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同学们的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4)依托精品课程,实行开放式教学。作为“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核心内容,我国的精品课程建设已经成为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资源开放政策,是教学资源基于网络平台的共享项目。自2003年4月项目正式启动实施至今,精品课程的建设已初具规模,包含本科、高职高专和网络教育三个教育层次和学校、省和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4]随着我国精品课程数量不断增加、涵盖的学科门类的不断扩展及手段的不断完善和创新,对提高我国高校教育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开放式教学是一种主动的教学方式,教学时间不限于课堂,教学内容不限于课本,作业也不限于传统的课程作业,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而精品课程是开放式教学的一个很好的载体。以质量管理课程的精品课程来说,它能够及时做到课程与学术前沿和管理实践的结合,满足时代要求,培养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同时,精品课程中的电子教案和习题自测和相关案例等网络资源是对学生课堂学习的很好补充。 三、结语 创新教学方法,首先要转变落后的教学理念,积极接受新的理念,再结合课程的具体特点和学生的具体状况,应用新手段和新方法,以提出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同时,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与学生相互交流的过程,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倾听学生的声音,更好的交流才能更好的理解学生,才能够有更好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方法是一个不断改进的过程,不管如何创新方法,都要以学生为导向,以学生为本,才能培养出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作者:曹馨升 赵春艳 张惠琴 张薷予 单位:陕西科技资源统筹中心 成都理工大学管理科学学院 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 质量管理学论文:学院质量管理学发展性评估 摘要: 教学评价是对课堂教学活动效果做出的价值判断,传统终结性评价由于过度关注结果而忽视了学生的发展过程。而发展性评价则立足于过程方法,在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同时,着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多元化评价主体的视角通过具体可行的评价方法诊断教学过程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改进,逐步达到质量管理学将知识传递与学生发展、能力培养和提高,以及课程特点和专业背景紧密结合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 独立学院;教学质量;发展性评价;质量管理 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生存、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教学评价是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质量所做的价值判断。以结果为导向的终结性评价即使决策无误,依然无法挽回已然形成的资源浪费。课堂是大学教学最基本的组成细胞,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学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然而,大学的特点又决定了师生之间关系的独立和松散,重教轻学的思想使教师更多注重的是教学任务的完成,从而忽视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的整合,以及学生个体的发展。教学是一个连续的、动态发展的过程,无论是对教学计划、教学活动、学生学习有效性的诊断,还是对大学生涯个人发展的评判。如果站在发展性评价的角度,运用过程方法将学生的发展和教育放在贯穿四年大学生涯的每一个教学过程,及时反馈优势和不足,提出有效的改进建议和意见,就能有效降低过程的无效性和资源的浪费。 一、质量管理学课程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原则 当代学生,无论所学专业背景是什么,未来的工作和生活都与质量息息相关。质量管理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质量管理学的内容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质量意识,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帮助使用者运用质量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质量管理学的学习不仅注重知识的传递,更注重教学过程的管理,将知识传递与学生发展、能力培养和提高,以及课程特点和专业背景紧密结合,以实现教学目标。 (一)着力于学生的发展学生在未来生活中,无论从事何种职业,获得何种身份,都是质量的创造者和享受者,都需要拥有面对和解决质量问题的能力。作为工商管理类专业基础课程,质量管理学的教学与学生的专业发展方向紧密结合,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终身发展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培养,开发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授人以渔的目的。 (二)强调评价的诊断功能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都是一个假设检验过程。教学的动态发展完全受制于教学情境、教学主体、学生现状等可变因素的影响,没有一种完美方法可以畅通无阻。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环节评价的目的都不是将学生划分等级,而是希望通过评价了解学习任务被掌握的程度、未掌握的部分,以及通过评价得到的信息反馈[1]。依据相关问题诊断结果得到改进意见和建议,以利于课程后续活动的开展和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2]。 (三)突出评价的过程方法传统教学方法侧重于对教材内容的考核,学生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突击复习达到考核目标。而质量管理学的学习效果是由日常教学活动串接而成,它将相关的资源和活动作为过程进行管理,并运用过程方法识别、测量、改进,确保每一个教学过程的质量,从而实现教学过程的有效性。通过过程资料的收集和分析,了解学生学习过程的发展变化,并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给予相应的激励和帮助。 (四)关注个体差异每个学生由于生理、心理、成长环境、生活习惯的不同都会显示出不同的个性特点。独立学院的学生由于入学条件所限,在学习过程中呈现出的个体差异则更为明显。独立学院的学生拥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和应用实践能力,但由于未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普遍较差。部分班级学生学习两级分化现象比较严重,有的学生由于前期基础文化课挂科较多,直接影响后期专业课的学习积极性。有的学生因高考失利产生的心理阴影,呈现出自卑感重,受挫能力差的状态。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观察、了解学生的特点,在开展教学活动中因材施教。尤其是对于学困生,需重点关注,通过挖掘其发展潜力给予其积极的鼓励和支持,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五)凸显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传统的教学评价主要以教师为主,学生只是教学活动的接受者和参与者。而在质量管理学教学过程的发展性评价中,评价者是教师和全体参与活动的学生。评价采取的是自评、互评和教师点评的方式,评价更多的是关注学生求知、探索和努力的过程。 二、质量管理学教学过程发展性评价的实施 课堂永远是教学理念实施的主阵地[3]。要想站稳教室的三尺阵地,在备课、备学生的基础上,更要设计好教学的过程环节,吸引学生的学习和参与热情,在案例分析、主题辩论环节有效发挥教师的引导职责,控制时间资源,记录学生发展变化,以实现发展性教学评价的信息反馈、诊断和改进功能。 (一)授课对象的信息收集及时向教学干事、班主任和其他代课老师了解上课班级的生源情况、学科背景、学习态度、班级学风等信息。经过调查发现,文科和理科学生之间的差异客观存在,文科学生擅长于发散思维,理科学生更擅长逻辑思维。大二学生学习态度比较积极,学习热情较高,但是,前期先行课程没有开设,问题讨论中缺乏理论支撑,思考较为片面。大三学生理论基础宽泛,知识迁移较快,对问题的认识具有一定深度,但是学习纪律性较差。因此,在授课之初,教师需要针对班级状况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从而有效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二)评价目标和指标的确立质量管理学课堂引入发展性评价的目标基于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无论是建构主义理论还是后现代主义关于教育的研究,其核心思想都是创造机制,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前提下,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教学过程不仅仅是师生互动,而且更应该通过项目小组团队的合作,通过问题讨论、辩论,在同学之间形成多边互动,从而激发思想的火花和对知识的探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质量管理教学中发展性评价体现其过程特点,评价的重点在于各教学活动的实现。质量管理学具体的评价指标如表1所示。 (三)教学过程评价的诊断发展性教学评价的日常化,可以清晰全面地记录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在教学前期的评价中由于不涉及考试的问题,可以按照实际评分再化为百分制进行。既可以通过对评价结果的分析,了解学生在活动中的优势与不足,又可以为教师制定后续课程的教学计划,改进教学方法及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等方面提供素材。在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相对稳定的条件下,为了及时了解学生的状况,实现发展性评价的诊断功能,将学生的综合评价结果运用质量专业软件Minitab做过程控制图进行分析,从而发现教学过程中的异常因素,及时预警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消除。根据过程综合评价结果利用Minitab软件做单值—移动极差控制,如图1所示。由控制图发现,3号学生成绩异常,与相邻学生的成绩相差较大。究其原因在于该名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中,经常旷课、不参与小组活动所致,与班主任及其本人沟通,对其提出忠恳的意见帮助该学生回归课堂。根据发展性教学评价结果建立教学过程档案袋,将各项活动得失、学生的提高与发展记录在案,为后续活动提供有效的参考资料。 (四)教学过程的改进质量管理学的教学过程改进遵循PDCA原则。尤其是课程授课之初,不同班级的学生对授课教师、授课风格、授课方法的接受和熟悉过程不同。教学计划的制定是一个静态的过程,而教学计划的实施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独立学院学生原有的学习惯性成为探索性学习的障碍,网络的便捷既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有力工具,也可以成为扼杀学生独立思考的帮凶。一个开放性的与社会实际相关的问题,结果答案的雷同率高达48%。以启发为主的案例教学方法尽管受到欢迎,但是灌输式的教育让学生变成沉默的倾听者,双向的互动往往会遭遇冷场,这种现象在高年级尤其严重。小组活动中发言者不是滔滔不绝占用时间,就是语言单调匆匆结束。因此在教学改进中,首先,需要改变的是学生的学习惯性,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通过运用各种资源,贯彻过程评价准则,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其次,强调规则,提高活动和过程的效果与效率。如提前发放课程资料,布置小组活动内容和规则,激励学生主动阅读、深入思考;课堂讨论环节,请学生发表观点,互相提问答疑,合作解决问题[4]。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育追寻的终极目标。质量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课程教学中引入发展性评价的目的在于改变传统终结性评价的弊端。改变学生读死书形成的高分低能,以及突破及格红线的“突击手”现象。在整个质量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将更多的视线关注于学生在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态度、情感、知识、方法以及价值观的变化,有助于形成对学生发展变化的正确认识,并针对学生的优势与不足,给予学生激励或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作者:郭志清 单位:山西大学商务学院 质量管理学论文:抓好教学质量管理学年总结 如果说企业管理出效益,那么教育管理就是教育“生产力”。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在学校管理评价中,提出了“以改革为动力,以质量求生存,以管理评价促发展”的工作思路。我们的管理策略是:常规教学经常抓,创新性教学重点抓,学科整体推进全面抓。划学年,分兵把守,责任层层分解,目标层层落实。班主任包全班,科任教师包学科,学年初确定教学质量目标,明确各年级的平均分、及格率和优秀率。质量检测既看单科合格率,又看全科合格率。既横比看自己所在同学年同学科位置,又纵比看自己的提高幅度。 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是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抓好课堂教学的形成性过程管理与评价,是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学校要求各年级、各学科根据学生的基础和不同特点,制定教学目标,使“向40分钟要质量”的口号真正落实到每一堂课。制定了课堂教学考核细则,组织开展了课堂教学展示月活动,组织教师讲三课和研讨课,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第一,抓备课。教师上一堂课并不难,上一堂有质量的课就不容易,经常上高质量的课就更不易,其功夫应该下在课前。我们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合作开发课程资源。备课组要集体讨论,备教学目标、备教学情景的创设、备问题的提出时机、备可能出现的教学中的意外情况、备学法指导、备板书设计。 第二,抓课堂教学。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如力和场的关系。教师可比作磁场源,学生是磁场中的物体,要被场源磁化,就要调整场源和物体之间的位置,即调整教师、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位置,使主导和主体两者有机地结合,进而产生强力作用。这股力量可以推动学生主动学、爱学、会学。我们要求教师每堂课尽可能做到优质高效。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要根据学科特点、课的内容、教师个人教学风格、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经验,怎么有效就怎么上。比如,在教学语文《过零丁洋》,让学生想象意境时,一位教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口头描述诗的意境;另一位教师未使用课件,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对全词的理解,以画配诗。第三位教师既未让学生描述,也没让学生配画,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词的理解,将其改写成白话文。这三种教法可以说各有特色,但我们更青睐于后者,因为这给学生以更广阔的想象时空。但有几点原则是必须遵守的:(1)必须明确本堂课教学目标;(2)必须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3)必须当堂检查、反馈和巩固。我们对课堂教学质量的管理办法是:(1)随堂听课,不打招呼,听后个别交换意见,提出要求和建议。(2)每周安排公开课,全校教师都可以听,然后进行评课,共同研讨课堂教学改革的经验和做法。(3)凡检查性听课,均要进行课堂教学效果检测,纳入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考核中。 我们的评价方法是:我们把课堂教学的评价分为准备、实施、收获三个阶段来进行设计,在每一阶段中都从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四个方面加以检测,构成“三阶段、四个板块”的评价模式。 (一)、准备阶段(15分,前1、2项3分,3—6项各3分。) 准备阶段就是评价教师的教学准备工作,可以说是教- 师隐性的一些工作。 教学准备阶段的评价,我们主要是由教学领导和教学同行来评价,通过听、看、查三种方式来进行评价,在这一阶段四个板块所呈现的主要评价内容是: 1、教师能否正确把握学生特点、学习方式和已有知识。 2、预设的教学内容是否符合课程要求和学生实际。 3、教学器材和电化教学手段是否符合教学需要。 4、学生是不是做好相关知识的复习准备。 5、学生是不是准备好相关学习辅导材料。 6、教师教学设计和预期目标是否合理。 (二)、实施阶段(共70分,每项4分) 实施阶段评价的是教师实际教学过程的水平和质量。这一阶段的评价是教学相关领导及同学科教师共同评价,评价的主要内容是: 1、教师与学生能否产生积极的情感交流。 2、学生能否聆听和尊重他人意见。 3、学生能否争先回答问题。 4、学生是否与教师能进行丰富对话。 5、学生能否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 6、教师能否运用有效的提问技能。 7、教师能否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信息。 8、教师能否发现学生的学习困难。 9、能否把学生引向学习深处。 0、教学器材能否满足教学需要。 11,学生能否对所学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 12、学生能否提出有意义的问题。 13、教师在课堂营造的氛围是否有利于学生学习。 14、教师能否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并对合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 15、师生是否互相尊重、互相支持。 (三)、效果阶段(15分,每项3分。) 效果阶段评价主要是检测教学是否达到了应有的效果,评价的主要内容: 1、学生是否掌握思考的角度和方法。 2、教师能否通过反思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并制定改进的措施。 3、教师的专业素养水平如何,在哪些方面得到提高。 4、学生是否理解了所学内容。 5、学生是否掌握所学知识有价值。 准备阶段的评价。我们主要是通过访谈、阅读(包括教案)材料来进行。在这一阶段我们是由教学领导进行检测评价,对学生的准备结果可以采用口头或书面反馈形式进行。 实施阶段的评价。我们是所有的评价者(包括领导和教师)到课堂上进行实地听课、观课,按实施阶段的评价内容分到评价表,进行量化评价。 效果阶段的评价,我们不占用课堂教学时间去进行,有的是课后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口试或笔试,有的是通过对学生进行询问,也有的是通过同行们的评课进行评价。 三个阶段的评价,既有一定的独立性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也就是说在每个阶段评价时,都要对前或后一阶段相互照应。前一个阶段是后一个阶段的铺垫,后一个阶段是前一个阶段的印证。同时也要看前一个阶段的实施是不是有利于后一阶段的展开,后一阶段是不是按前一阶段继续实行。为体现三个阶段评价的全面性、科学性,我们采用了多种方式,多样方法,并充分做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工具多样化,在课堂教学管理评价上收到了相互制约和相互补充的效果。 第三,抓指导。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全体学生完全掌握所学的知识是不现实的,总会有那么几个学生在学习上有困难跟不上其他同学。我们要求教师决不放弃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个农民家庭,关心每个农民子女。不仅要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疑难问题,而且更要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我们的具体措施是: (1)建立学困生成长档案; (2)任课教师必须对任课班中的学困生做到心中有底,教学时要分层次教学、分层作业、分层评价; (3)教师须利用课余时间对学困生进行个别辅导; (4)每周与学困生谈心一次,鼓励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只要他们有所进步,就给予肯定和鼓励。采取了“六优先”包教保学措施:一是座位优先,让他们远离被爱遗忘的角落,坐在便于教师指导的前排;二是提问优先,便于教师及时反馈,给他们体验成功的机会;三是作业批改优先,以便于教师有针对性的补课;四是有了成绩鼓励优先,以保护其微弱的自信心;五是帮助解决困难优先,以解决后顾之忧;六是家访优先,与家长配合,共同帮助他们进步。提高学困生学习质量,是创办优质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落实全面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实践“为学生发展奠基”办学理念所必须的。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学困生队伍的比例在逐渐降低。实践证明,只要学困生不掉队,普九控流也会减少很大的压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就有了保证。 第四,加强过程管理。重视教学过程管理,以发展为主旨,以痕迹为依据,做到有目标、有检查、有反思、有整改措施。对教师的教学工作除了平时的检查,随堂听课外,每学期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都要进行认真调查。包括:一听(听课堂教学);二看(看备课教案、作业批改);三座谈(与学生座谈,了解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情况);四总结(在上述调查基础上,总结教师成功的教学经验,以发扬光大;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和意见)。这一调查活动,有利于全面了解“教”和“学”的实际情况,有利于学校教学活动有秩序、高质量地正常开展,有利于培养教师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教学作风,同时也有利于加强课堂教学管理。 第五,精选课堂教学例题、习题、作业题。我们要求教师对课堂教学的例题、习题和学生作业题做到精选精改,不允许将未经筛选的现成习题布置给学生,造成学生重复劳动,加重负担。在作业的质的方面,我们提出巩固与求新结合、单一与综合结合、知识与能力结合的原则。由于我们对学生的作业严格控制使得教师必须精选作业题,从而切实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益。 第六,做好质量分析。对于学校组织的测试,我们决不把它仅仅视为对教和学的结果的简单小结,而是通过检测,及时反馈,抓好教与学质量的实在有用的分析。每次期中、期末考试结束后,我们依据有关数据,召开任课教师参加的学生的质量分析会;质量分析会不只是单看分数,看“三率”,而是从知识、能力、智力、非智力因素,从课内、课外,从教法和学法诸方面进行纵横交织的多层次、多方位地分析,找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更找知识上的缺漏和教法学法上的薄弱环节,进而研究和落实分层指导和补救的措施。 正是通过以上教学过程的精细化管理与评价,使得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健康、持续的向前发展,可以说是一年一个台阶。 质量管理学论文: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摘要 食品质量管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也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必修课程。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本文从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教学方法及考核形式4个方面入手,对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 食品质量管理学;教学改革;内容;实践;方法;考核 食品质量管理学是高等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课程。该门课程主要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食品安全与质量意识,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程教学不仅要讲授食品行业的法律法规、相关标准、保证体系和质量管理的方法工具,更要结合食品安全案例开展教学,同时组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以全面提高教学水平。 河西学院自升为本科院校以来,致力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而应用型人才培养不是一句空话,与之相适应的应用性、实践性强的人才培养方式是关键。因此,为更好地明确应用型本科定位,使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的教学适应食品行业发展对实践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必须加强对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1 优化教学内容 目前,教学中使用的最新版本的《食品|量管理学》为2013年出版的"十二五"规划教材,就目前的教学需求而言部分重要内容已经稍显滞后。其中涉及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为2011年颁布施行的食品法律法规,而2015年4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上修订并通过了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并自2015年10月1日起施行,导致所有的食品质量管理学教材中的该部分内容均显滞后。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除细化了原有的部分内容,还重新定位了食品安全的监管视域。食品监管模式、食品生产许可制度等相关内容的完善,使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必须重视食品法律发展的历程,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并将新的内容通过多种方式传递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定期浏览食品、食品质量、质量管理相关网站和论坛,查阅最新相关期刊文献,适时掌握本课程相关内容的最新发展动态,从而实现对相关知识的更新和深化,优化教学质量。 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内容理论性强,且课程内容较多。因此,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使教学内容尽可能精炼,重点难点突出,力求知识结构合理。将教学重点放在食品质量管理的基本知识、法规标准、食品质量管理与控制的工具、食品质量检验及GMP、SSOP、HACCP、ISO22000系列标准的应用以及食品生产许可制度上。教学内容便于因材施教,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 2 加强实践教学 2.1 参观实习 在系统地完成食品质量管理学理论课程的学习后,组织学生参观食品工厂。通过工厂的参观学习培养学生的食品安全与质量意识,让学生熟悉食品生产加工全过程,了解食品安全隐患的来源,进行风险评估,并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同时,也可在系统学习食品加工工艺学、食品安全学、食品机械设备和食品质量管理学等专业知识后进行参观实习,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针对企业某一具体生产工艺流程和技术要点进行系统的质量安全分析,总结先进的质量管理经验,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使学生能学以致用。 2.2 调查调研 可以利用假期或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项目根据地区特点开展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调查,在设计调查问卷及调研过程中,使学生发现自身知识积累的不足,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充分了解我国食品安全现状,从而增强学生对食品安全质量控制的责任感和食品人的使命感,使学生自觉认识到专业学习的重要意义。 2.3 课程设计 目前,部分高校将食品质量管理课程设计作为课程理论教学后一项重要的实践教学活动。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可以针对具体加工产品进行全面质量管理设计,选题越具体则设计越具有针对性,设计报告也更具有实际指导意义[1]。河西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目前还未设置该课程的课程设计,但有部分学生将该课程设计作为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内容。课程设计应安排在理论课程结束后,最好是在参观实习或专业实习结束之后。在课程设计中,避免选题大而空、选题雷同,同时避免脱离实际生产的需要[2]。 3 改革教学方法 3.1 网络教学 随着网络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制作精美、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可以使食品质量管理学教材上抽象的理论以直观、形象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从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3]。在课程内容不断增加、课时一再压缩的情况下,通过多媒体课件可以达到信息量大、速度快、效率高的效果。同时也便于不断更新食品质量管理最新发展动态、学科前沿以及网络信息,进一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随着微信、微博、网络平台等新媒体的迅速崛起,教师可以通过新媒体开展新型课堂。将学生的手机变成学习工具,例如利用网络平台制作在线调查问卷,实现在一定范围内的快速调查,其数据统计直接使用网络系统进行统计分析,不仅节省了时间、人力,也为调研工作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条件。将信息技术植入课堂是未来发展的趋势,随着高校教学APP的不断开发,手机教学APP逐渐被用于课堂教学,下载一个云班课APP,教师就可以通过其管理班内每一个学生。通过手机可以进行课堂签到、提问、提交作业并记录每个学生的课堂表现,还可以通过云班课的互动功能在课堂内外随时随地进行投票、问卷、头脑风暴、讨论、答疑等。这种新颖的线上线下互动新模式比较适合现在的大学生,既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又可以使整个教学过程轻松有趣。 3.2 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目前食品质量管理学授课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种方法,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既扩展了理论知识,又丰富了践经验。选择案例时,应密切结合教学内容,选择具有时效性和代表性的案例[4-5]。 例如,在第八章食品质量控制的讲授中,在讲解如何利用食品质量管理工具因果图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识别和发现问题的原因时,以某糕点生产企业的裱花蛋糕微生物超标的质量问题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讨论,根据学生所学知识分析企业生产过程中可能导致裱花蛋糕微生物超标的原因,再结合实际生产分析导致裱花蛋糕微生物超标的主要原因和关键原因,通过案例分析,加深了学生对质量管理工具――因果图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例如,在讲到食品质量标准与法规时引入“立顿速溶茶氟中毒事件”和“啤酒甲醛事件”,通过该案例分析对比不同国家在同类产品上的不同质量标准与规范,进而深入分析产生这一差距的原因,并从食品质量标准与规范的角度,探讨我国目前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发言,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引导、启发并评价。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维持专业课堂的活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4 丰富考核形式 随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革新,考核方式的革新势在必行。课程考核除了基本的作业、出勤、期末考试以外,平时的表现也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如课堂提问情况,以及对教师布置的话题、案例、讨论的参与程度等均被视为平时表现,并直接影响最终评分。另外,适当提高学生的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保持学习动力,提高教学质量。 5 结语 食品质量管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随着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不断应用,这门课程需要进行更多的教学改革和建设。在教学过程中,应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理论教学结合实践教学,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适应社会对高素质食品专业人才的需要,促进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 质量管理学论文:《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对保健食品的监督管理及保健食品标志不规范现象的探讨 摘要:本文从新版食品安全法出发,阐述了新食品安全法对保健食品的要求,通过采用课后调查的方式,分析保健食品标签以及保健食品特有标志“蓝帽子”使用规范性存在的问题,对《食品质量管理》课程教学过程的探索以及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保健食品标签;“蓝帽子”;《食品安全法》 《食品质量管理学》是普通高等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卫生与营养学相关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之一,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对提高食品与营养相关专业学生的业务素养和管理水平十分重要,该课程以理论课程为主,与生产实践联系紧密,且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因此,本课程安排学生针对保健食品监督管理规范以及市场流通过程中保健食品标签使用不规范的现象展开调查,以培养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分析能力。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已经不满足于维持温饱的生活状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养生保健,许多保健食品应运而生。市场上出现了具有很多效用的保健食品,然而即使是具有相同效用的保健食品也有不同的品牌供消费者挑选,令人眼花缭乱。因此,针对保健食品的监管,一直是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重点。在《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参与保健食品标签及保健食品标志使用规范性调查,使学生深入理解保健食品的含义以及保健食品的申报流程。同时,针对保健食品标签不规范以及保健食品标志缺失的现象,引起学生对保健食品审批流程及市场监管制度的重视。 对于保健食品的定义有明确的规定,保健食品是指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即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的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的食品。针对其定义,保健食品具有增强免疫力、改善睡眠、缓解体力疲劳、缓解视疲劳、改善皮肤水分、减肥、辅助降血糖、改善生长发育、抗氧化、改善营养性贫血、辅助改善记忆、促进消化、清咽、通便、辅助降血压、辅助降血脂等27类功能。除了以上提到的27种功能以外,保健食品将营养素类也纳入了其管理范围,统称为营养素补充剂(以矿物质、维生素为主要原料的产品),以补充人体所需的营养素为目的(2003年5月1日《保健食品检验与评审技术规范》)。 一、新版食品安全法关于保健食品的要求 在《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中,详细解读了新版食品安全法关于保健食品的要求。2015年4月24日修订,并于2015年10月1日起施行的新食品安全法将保健食品划归为特殊食品,实行严格监督管理,从注册管理、生产管理、市场监督、广告管理以及违法处罚等多方面进行了规范。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在保健食品管理上有不少突破性的举措。例如,设立保健食品原料目录和允许保健食品声称的保健功能目录,由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国家中医药管理部门制定、调整并公布。针对保健食品生产、经营、宣传中存在的问题,新版食品安全法明确要求:保健食品声称保健功能,应当具有科学依据,不得对人体产生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保健食品的标签、说明书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内容应当真实,与注册或者备案的内容相一致,载明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功效成分或者标志性成分及其含量等,并声明“本品不能代替药物”。 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称为史上最严食品安全法,其中针对于保健食品管理作出了较大调整。新食品安全法明确了保健食品的申报采用注册和备案“双轨制”管理,这种双轨体制彻底改变了过去执行的单一产品注册制度。正规保健食品的外包装盒上标出天蓝色形如“蓝帽子”的保健食品专用标志,下方标注批准文号,如“国食健字【年号】××××号”,或“卫食健字【年号】××××号”。国产保健食品的批准文号是“卫(国)食健字”,进口保健食品是“卫(进)食健字”。面对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市面上常见的大多数保健食品一般都符合相关条例依法进行注册并备案,同时在其商品上都贴附了“蓝帽子”标志,并标注了详细的信息,可见市场上大部分的产品都较为规范。 然而,2015年5月6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要求,清理并逐步取消各部门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据了解,保健食品行政审批是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原则上应予以取消。因此,保健食品要取消注册审批的传闻在业内流传开来,并且每隔一段时间就被称为业内热门话题。一直以来,保健食品市场的乱象在很大程度上被归咎于监管制度不合理,其中审批制首当其冲。但是,当面对“保健食品注册审批或取消”的消息时,业界却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态度。有人认为取消保健食品审批利大于弊,而有些人则担心此举会使得市场更加混乱,而截至目前为止,相关部门是否取消审批,还没有明确的说法。 二、保健食品标志“蓝帽子”使用规范性调查 既然我国并没有取消保健食品审批制,因此,在《食品质量管理学》教W过程中,为了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我国保健食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对保健食品标志“蓝帽子”的使用规范性展开了调查。针对新食品安全法明确保健食品采用注册和备案“双轨制”管理这一举措,我们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上查询“国产保健食品”,搜索到15866条注册审批记录,然而在调查中发现,这些记录中的产品并非都标有“蓝帽子”标志。例如,味全活性乳酸菌饮品(国食健字G20150042)、大寨牌核桃露(国食健字G20040923)、碧悠牌达能酸牛奶(国食健字G20060258)、静心口服液(卫食健字(2002)第0489号)、力度伸维生素C泡腾片(国药准字H20056946)、露露杏仁露(卫食健字(1997)第258号)、益力多牌乳酸菌乳饮料(国食健字G20041493)等,这些产品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作为保健食品均有注册备案,不仅标注了产品成分、功效、针对人群以及使用方法和用量等内容,还标注了相应的批准文号。以上这些只是我们在调查中能够查找到的极少一部分保健食品标志不规范的产品,可见这种标志使用不规范的现象存在已久,并且存在管理困难的问题。对于营养专业的学生,这类问题查找起来尚较为困难,公众对其更是知之甚少。可见,普及保健食品专业知识对监督、规范管理保健食品等具有重要意义。 一直以来,我国对保健食品、保健食品说明书以及保健食品的生产实行审批制度,对市售的保健食品实行标志管理,即大家熟悉的“蓝帽子”。保健食品从申报到取得“蓝帽子”,要经历准备申报材料、样品生产、试制现场核查、样品送检和专家评审五个阶段。既然申请审批保健食品如此烦琐复杂,为何已经获得批准文号的产品却选择隐藏保健食品标志“蓝帽子”呢?就是因为保健食品作为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其标签上应注明适用人群及使用方法和用量,因此有些品牌选择将保健食品的标志隐藏,同时不标明其适用人群、使用方法及用量,掺杂在普通食品中销售。 保健食品进入法制化管理以来,我国政府的相关管理部门一直在进行管理探索,相应的规范性文件也正在研究制定过程中,相信会对我国保健食品的规范化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然而,在保健食品监督管理上,还是有很大的不足之处需要改进,比如如何进行监督管理以确保保健食品使用其专用标志“蓝帽子”,就值得我们深入探索。 三、使用分组调查法进行教学的效果分析 学生通过调查检索等方式对保健食品标签和保健食品专用标识“蓝帽子”进行调查分析,使得学生更深入地学习了保健食品的定义。通过调动所有学生积极性的方式,使其直观了解保健食品标签内容,同时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从专业的角度分析保健食品标签各项内容的含义以及市场保健食品标签标志不规范的原因。引起学生对市场保健食品监管混乱现象的重视,从而促进保健食品未来向着监督有序、管理有力、政策规范的方向发展。 质量管理学论文:基于工程管理学加强土木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措施探究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工程建设取得了很多骄人的成绩。建筑项目当中的土木工程质量对于建筑业发展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土木工程的质量管理和控制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本文主要论述了土木工程管理施工过程质量控制的必要性并提出土木工程管理施工实践中质量的控制措施,对于土木工程管理施工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工程管理;土木工程;建设项目监管;质量管理;问题分析 随着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显著发展,城市化规模的不断扩大,对于城市规模扩建以及老城区改造等方面加大了建设力度,土木工程建设成为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这类情况的出现一方面为我国城市现代化发展注人了活力,同时还对建筑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充分的实践经验。但从大量土木工程建设的质量管理方面来看,很多建筑企业在对土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由于管理方法不科学,管理意识不到位等,使得土木工程质量出现严重的缺陷,社会建筑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诸多质量问题,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直接隐患。这就要求土木工程监管部门以及工程施工企业认清自己的职责所在,从强化自身项目施工质量管理方面来提升土木工程建设的水平,为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一、土木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现实必要性 土木工程不同于工厂生产,工厂生产有固定的厂房和车间,土木工程施工具有一次性和复杂性特点。建筑土木工程在施工中不可能拥有工业产品的生产中应用的成套的生产设备和比较稳定的生产环境,很多的偶然性因素都影响着土木工程的施工质量。 土木工程施工现场是露天工地,受地质、气候条件影响非常大,施工周期也会由于其他原因被拉长,各工种间交叉及穿插作业的情况比较普遍,各种工序的交接及中间产品等非常繁杂。若不对隐蔽工程及时进行检查,只依靠事后的观察和调整,无法进行有效判断,从而难以保证土木工程施工质量。以上种种因素对工程质量都会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二、土木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管理问题 土木工程施工中的质量体现就是整个工程项目的核心部位,土木工程施工质量对于工程建筑整体发挥其基本效能具有直接的制约性影响,并且对工程建筑内的居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当前阶段,我国城市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土木工程建设已经屡见不鲜,市政建设中对于土木工程施工队伍的资质要求和素质要求方面存在较大的偏差,导致土木工程在施工建设过程中会出现各种技术缺陷,甚至一些不具备土木工程施工资质的企业在施工过程中违规施工,使建筑质量远远达不到基本质量要求还有一些施工企业为了控制施工成本,在施工材料的选择方面使用劣质低价的材料,使得建筑物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参与施工的工程师、项目监理、技术员等必须具备专业化的施工资质,然而我国在进行全方位大规模土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表现出施工监理人员的缺失,具有专业化的施工监理人员“供不应求”,一些小监理公司通过挂靠大型施工企业,在不具备独立工程监理资质的条件下参与工程现场的施工监理,一些监理人员工程施工技能不足,法律意识淡薄,无法在工程项目施工中对工程质量做到全方位监管,使得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出现问题却无法及时得到解决,监理市场秩序混乱,无法对土木工程质量进行严格的监管。 三、土木工程施工过程质量管理的科学建议 (一)建立健全土木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体系 土木工程建设需要从工程效能的提升方面来提升工程质量的基本管理要求,理论上对于土木工程施工建设的基本要求是降低工程成本投人,采用多元化工程管理方法,完善工期衔接等方面。因此,土木工程施工的过程必须在项目施工之前充分做好工程质量监管体系的建设,从制度方面约束土木工程施工的各个环节。应基于质量管理体系明确方针政策,实施可行性分析,充分满足客户需求,将质量体系作为施工全过程的内部行为准则,并予以坚决贯彻落实。 (二)加强土木工程施工环境的具体建设 土木工程施工过程应当重视施工场地周边环境的基本情况,以合理有效的措施来应对土木工程施工对于施工区域附近居民正常生产生活方面的影响。工程项目施工企业应当培养科学合理的施工理念,对环境因素的两个方面进行重点防治一是外部环境对于工程质量影响着其中包括天气因素、季节因素、交通因素等情况对于土木工程施工条件造成的影响,切实做好“因地制宜”的特殊环境防范措施,加强工程建设中的特殊情况应急预案的实施。 四、结论 总之,土木工程的管理同施工中质量的控制是非常复杂而有实际效用的工作,关系着整个工程项目的可靠性与安全性。而且,土木工程施工的质量管理是建筑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长久发展的有力手段。加强土木工程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需要多项完善的措施综合运用,产生合力。思想上的重视、管理与控制技术的不断创新对于土木工程管理施工过程质量的控制也是至关重要的。 质量管理学论文:基于教研结合的质量管理学启发式教学 摘 要: 本文针对质量管理学的特点,分析质量管理学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基于教研结合的质量管理学启发式教学模式。通过培养学生的质量观,提高对质量管理学的学习兴趣,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启发诱导传授理论知识,同时通过教研结合的方式推动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知识综合应用能力。 关键词: 质量管理 教研结合 启发式教学 质量管理大师朱兰说:“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质量管理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完善的管理体系,并且质量管理理论一直受到学术界和企业界的高度重视。在高校里,一般管理类、工业工程、质量管理工程类的专业开设了质量管理学课程,对质量管理学课程的教学进行一定的探索,并且取得了一些成绩。质量管理学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质量管理理论,并具有解决企业实际质量问题的能力[1]。但目前大多高校仍偏重质量管理学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质量管理的实践环境,学生解决质量问题的综合能力较弱,与企业对质量管理人才的要求相差甚远。随着质量理论的发展和企业对质量管理人才培养的要求,质量管理课程势必面临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的更新和挑战。因此,本文提出基于教研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研究,以启发式教学的思路指导质量管理学的教学,将科研项目渗入质量管理学实践,让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研究,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应用能力的人才。 1.质量管理学的特点和教学现状 1.1质量管理学的特点。 在认识质量管理学课程重要性的基础上,我们要清晰地了解质量管理学的学科特点,从而提出适应其学科特点的教学方法。 1.1.1质量管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 质量管理学涉及管理学、统计学、经济学、工程技术等多个学科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多学科知识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根据其他学科的知识讲解质量管理学中的相关内容[2]。 1.1.2质量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质量管理学是在理论与实践之间起着重要承上启下作用的一门课程,涉及很多实践性的方法和知识,仅靠书面的理论讲授不能让学生充分掌握相关知识,这就要求在课堂中安排适当的案例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课后通过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提高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1.1.3质量管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进步的。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和顾客需求的复杂多变,现代质量管理面临的环境日益复杂,质量管理理论不断更新,例如ISO9001:2015就较ISO9001:2008有重大改变。这就要求授课教师既要了解现实中企业质量管理的新理念、新方法和质量管理新工具,又要关注质量管理前沿知识,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深度和宽度。 1.2质量管理学的教学现状。 现在某些高校越来越重视质量管理学,并将质量管理学作为重要的专业主干课程,企业对质量管理人才的渴求也极大地推动了质量管理学课程建设,但是高校质量管理学的教学与企业、社会的需求仍有不小的距离。 1.2.1课程内容设置较零散,知识综合应用能力较弱。 质量管理学内容涉及面广,各学校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定位选择教学内容,并不能很好地反映企业的实际需求。而且目前的教学方法大多是将各部分内容独立地介绍,学生只是掌握了某些知识点,但实际的质量问题往往要使用综合性的手段才能解决,因此学生不懂得如何将各知识点串接起来运用,应用能力、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不强。 1.2.2教学方式仍以传统的教学办法为主,实践环节较少。 教材难懂且枯燥,教育模式上注重知识的讲解,案例教学、模拟教学较少,课上师生互动较少,学生积极性不高。课后缺乏质量管理的实践环境,轻视实践环节,忽略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得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质量管理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教学内容相对抽象,教学过程实践性强,这增加了课程的教学难度,所以教学方法的创新对质量管理学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2.基于教研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模式 启发式教学既是一种教学方法,又是一种教学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我国儒家文化创始人、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对启发式教育原则的精辟概括。简言之,就是运用各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活动,使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变被动吸收为主动摄取[3]。 2.1培养学生的质量观,提高对质量管理学的学习兴趣。 学习质量管理学课程的学生,必须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在第一节课有必要给大家介绍学科、课程背景,让学生了解近几年以为中心的党中央对质量的关注尤为重要。例如2014年提出了“三个转变”的重要指示:“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总理在2014年中国质量(北京)大会上指出,中国经济要保持中高速增长、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必须推动各方把促进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升经济质量效益上,把注意力放在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上,牢固确立质量即是生命、质量决定发展效益和价值的理念,把经济社会发展推向质量时代。2011年―2020年的质量发展纲要更是提出质量是立国之基、兴国之道、强国之策。在了解这样的时代背景后,列举美国宝洁、通用电气、可口可乐、宝马汽车等百年企业,指出支撑品牌的内在基础管理手段其实就是内在产品质量的卓越加上全球化战略。加深对质量时代背景的理解后,接着学习前人的质量管理理论,有必要重点介绍日本是如何由一个制造劣质低档产品的国家转变为能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生产高质量产品的国家,这当然与他们质量观及质量理论的应用密不可分。通过对质量管理的背景和前人质量理论的了解,不仅让学生看到质量管理的广阔的发展前景,而且让他们树立质量强国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他们对质量管理的学习兴趣,为后期的质量管理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2.2课中应用案例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重在启迪、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质量管理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案例教学法可以以较好的方式把二者结合起来,充实教学内容。随着近几年食品质量问题层出不穷,引起社会的很大反响,这给质量管理学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在备课期间,我们需要准备大量案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时引入案例,并提出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既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又让学生思考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例如在质量管理课程中,IS09000体系章节,如果单纯地讲解教材中的IS09000相关内容,里面大多是单纯的规定条款,学生只能从字面上理解,不结合相关案例,学生很难真正地对其理解和运用。对于案例的选取和展开过程来说要适合学生的特点,选取的案例应该与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比较接近或是社会热点问题,这样学生对案例比较熟悉,易于接受。同时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分组讨论,不仅使学生很好地掌握了相关知识,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和思考、表达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 2.3基于教研结合的启发式实践教学。 要真正掌握质量管理知识,只学习质量管理学的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质量管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实践教学内容选择上,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和鉴定验收的科研成果为我们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一方面,我们以科研项目为载体,从教师的科研项目和成果中提炼整理出一批创新性实验,提供给学生,使学生接触实际。将科研项目用于学生的实践教学和科研训练环节,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另一方面,教研结合模式主要选择自愿、优秀的本科生进入课题组,和研究生一起进行质量安全等方面的课题研究,课题组给学生提供实验室条件和设备,定期进行课题交流,给本科生解决课题研究与实现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拓展本科生的创造性研究思路,给他们有实现创新想法的实际落脚点,真正实现“教研结合”模式的开发与运用。南京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从2013年开始实施教研结合的模式,以质量管理工程专业为试点,同时辐射其他专业,要求本科生进科研团队,旨在充分发挥学院的科研优势,以科研带学风,以科研促创新。科研团队共分成分析化学组、模式识别组、质量管理组、信息系统组、管理模型组等小组,分别由优秀青年教师担任小组负责人。学生通过听取系列讲座、考核和双向选择的方式进入科研团队,积极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每个月各小组分别安排一名本科生汇报科研进展,便于教师指导学生科研与专业知识的结合能力,提高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同时教师通过科研团队了解了学生的知识体系和学习兴趣,便于有针对性地开展科研教学。经过一年的科研锻炼,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生对科研有了全面认识,不仅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显著提高,而且对专业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一年的培养,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教师不仅获得了生动的教学题材和案例,将科研内容渗透到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中,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实践与创新能力,实现了专业素养与综合能力的并进。 3.结语 对于老师来说,基于教研结合的启发式教学可大幅提升教师队伍的教育教学水平及综合素质。一方面,通过科研与教研活动中的亲身实践,积累自身创新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学生的实践成果会给教师带来创新的火花,给教师的研究以启迪和帮助,更好地把握学科的前沿动态,提升自身素质。 质量管理学论文:案例教学法在食品质量管理学中的应用 摘要:文章基于对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案例讨论式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总结, 提出案例讨论式教学的方法实施步骤, 总结了讨论式教学方法在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中的应用, 并指出案例讨论式教学运用时需注意的问题,提高了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案例讨论式 教学法 食品质量管理学 实践 质量管理的理论起源于上个世纪60 年代,是由朱兰博士、克劳斯比及美国通用电气总裁费根堡姆由等人在实践中发展出来的[1]。食品质量管理学这门课程质量管理在食品科学专业的应用,该课程知识含量大,涉及面非常广,在有限的课时教学中,教师往往会选择传统讲授的教学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因理论内容较多,学生对于纯理论课程的精神集中程度较短,容易倦怠和抵触,因此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因为传统教授课程中学生在课堂中参与较少,积极性下降,且机械记忆也不利于深度理解,致使学生对食品质量管理的学习只知其原则而不知如何运用。笔者在过去两届的食品质量管理学课堂中尝试引入案例讨论式教学方法,通过相关热点案例的讨论引导学生对食品质量管理学的理论知识的深度认识,这样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针对学生的反馈不断调整案例讨论形式,也促进了师生互动。 1.案例讨论式教学法的内涵 案例讨论式教学是一种基于讨论式学习的教学模式[2],是指教师根据大纲内容的重点和难点预先设计和组织一个相对应的案例,在上课过程中,老师和学生一起对案例进行剖析和讨论,通过对学的行启发和指导,学生可以进行独立且积极的思考,思考的结果以讨论的形式在各个小组之间展开,各小组绕某个中心问题或者理论观点叙述小组的认知过程,在小组同学之间的讨论和交流中学生对相应理论的认识有了质的改变,这种针对案例讨论的教学方法不但可以让学生主动分析理论成因,更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获取能力,使课堂的学习效率显著增高。案例讨论式教学法重点强调的是合适的案例和学生的讨论,学生是案例讨论的主体,而教师资料提供者及辅助引导者。讨论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巧妙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理论的学习,因此需要教师能够恰当的营造讨论环境,让学生学会在意见不同情况下学会分析,激发学生建构知识。 2.案例讨论式教学法的实践过程 2.1案例的设置 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大纲的内容及课程重点难点创设合适的讨论题材,或者在互联网上摘取有关食品质量管理的热点案例。可以先根据官方评论或专家评论分析案例的侧重,再根据实际教学内容, 提出讨论题目,引发学生主动积极思考、讨论的兴趣,从而达到教学效果。也可以事先布置一些课外作业让学生去找一些相关的案例视频或者新闻报道等,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学生也会主动思考这些材料的深层内容。案例的提出是讨论教学法的核心,这个案例紧密要结合教学内容,同时也要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方式。好的案例可以起到以点带面的学习效果。 2.2积极主动的讨论 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案例讨论中来是课程讨论环节的重点,这要求老师要提前安排相关知识的预习,让学生多查找相关参考资料,对讨论的案例和知识点充分理解,这样才能在讨论环节中畅所欲言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讨论案例的设置不能过于狭窄,同时也要考虑班级学生的性格特点,如有的班级班风比较活跃,大家在这样的环境中很快就被带动起来,参与到讨论中。但是有的班级班风比较肃静,没有活跃的学生,这就需要老师的鼓励和引导,也可以邀请其他班级的学生来课堂中参与讨论。最终的目的是尽量使学生都能参与到讨论过程中。 2.3激发讨论热情 案例讨论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应该鼓励学生有自己不同的观点,对于新观点和新思路可以让学生及时记录下来,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找到支持证据。同时教师要变换多种形式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允许质疑和反对,如果能找到质疑和反对的理论支持则更加能启发学生思考并讨论。 2.4讨论要及时总结 激烈的讨论能带来思想火花的不断碰撞,但毕竟课堂时间有限不能无限制的讨论下去,因此每一个小案例讨论到恰当的时候都要及时总结。同时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针对讨论案例给予必要的点拨,并作适当的拓展与延伸,从而使学生把讨论得出的结论和在此过程中所学的知识进行深化,并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 3.案例讨论式教学法在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教学中的教学效果 为了让学生意识到自主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为了让纯理论课程不再枯燥乏味,笔者在食品质量管理学课堂中运用案例讨论式教学法,在讲授课堂中穿插案例讨论,不但创造了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大大得到提升。在实际案例处理中, 学生以食品质量管理某一方的角度, 参与案例的讨论和探究,例如有这样一个小案例:客人在面馆点了一碗牛肉面,面做好上桌后,客人发现根本没有牛肉。就问服务员“喂,牛肉面里面怎么没有牛肉啊?”服务回答:“老婆饼里面有老婆么?”。这个案例主要讨论就是生产和服务提供控制及与顾客沟通等。对这个案例很小,但内涵却很丰富。恰当的讨论可以让学生思考这个案例的正确性以及包含的食品质量管理学知识。同时,讨论的过程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通过刚才的案例还可以延伸讨论:食品供应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内部沟通体系等等。 案例讨论式教学强调有针对性的讨论及探究, 强调短时间内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目的是使学生在讨论中学习,在讨论中增智,在讨论中质疑,在讨论中创新。大学校园是个充满活力,思想火花不断闪耀的地方,但让学生释放活跃思维的课堂却很欠缺,因此鲜有学生能在课堂这样的环境中和不同观点的人一起讨论理论知识,以至于很多学生走入社会时都发现自己的表达能力很欠缺。而通过课堂中案例讨论式教学法的实施,不仅能培养了学生的自信更能增强自我表达的能力。这些能力的锻炼为学生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奠定了坚实基础。 食品质量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有限的课堂时间和空间不能提供实践。书本知识不是实践能力,纸上谈兵终究不堪一击。学生所获得的理论知识,需要通过实践才能转化为实际问题的能力。现有情况下在课堂中只有通过主动思考和讨论才能达到这一目的。通过案例讨论环节,不但实现了知识到能力的转换,更能提升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案例讨论式教学法使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不再枯燥,实现了理论与实践、学习与运用之间的对接,对提高学生的管理实战能力,培养食品质量管理学综合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4.案例讨论式教学法的实践 4.1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案例 食品质量管理学部分的教学中, 笔者结合食品质量管理学的实际, 设计或者摘录了一些模拟管理的案例,这些案例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食品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程序和相关的法律规定。 4.2引导学生思考 认真的思考和积极的讨论是案例讨论式教学成功的关键点,但如何引导学生针对实际案例认真思考和积极讨论是教师实施教学过程的难点也是重点。这需要设计案例时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甚至可以设计一些一眼就能看出问题的案例让学生立刻和相关理论联系在一起,而后进一步加深案例难度,让学生循序渐进的发现问题、思考并解决问题。每个案例对应一个或者几个知识点, 这些知识点分开看都是零散的,只有教师恰当引导学生将这些知识点及时归纳总结,并且找到知识点间的联系,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5.需注意的问题 5.1教师方面 首先,恰当选择讨论的案例。合适的案例能为课堂增色不少,不仅要求案例生动,更需要这个案例贴近本节课所需学习的知识,这样才能使讨论式教学模式被学生尽快接受,发挥最大的功效。同时,还要考虑例讨论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比如可能出现不同观点等,提前做好准备才能在实际教学中做好引导。对于可能出现争议的案例也可以安排学生做好相关理论知识的预习, 有些较大的资料可以提前发给学生阅读和思考,在做好这些充分准备工作之后,学生在课堂中才能充分讨论,以达到对知识的理解、探索和思考。其次,恰当处理课程环节。案例讨论是课程教学的一部分,所需要的时间和讨论的节点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分配好,何时引入案例,如何开启讨论,教师要控制好节奏才能进一步完成交流和总结环节,不至于耽误教学进度。最后,角色分配好。在讨论环节中教师是配角, 学生是主角,如果准备的充分甚至可以让学生来主持讨论。总之,在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中引入案例讨论式教学方法后,明显感受到教学中主角的转化,学生也很享受这种讨论过程。学生在讨论环节成为课堂上的主人,大大提高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更深知识层次的教学效果。 5.2学生方面 在学生的思维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人,手握点名大权,无论是否喜欢听这门课程都得按时来课堂,这使得课堂的学风不正,很多人睡觉玩手机看小说。而我上课则一直主张如果不喜欢这门课程可以直接和我讨论不喜欢的原因。和学生聊天过程中得到一个结论就是纯理论的课程学生听不进,其实问题的实质还是学生没有主动探究理论,如何让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呢?把课堂交给学生是一个最简洁也最有效的方法,而讨论环节的创设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利用课堂,做课堂在主宰者,亦能参与到知识的学习中,主动思考并讨论,在讨论中学习,在讨论中增智,在讨论中质疑,在讨论中创新,还要善于在讨论中总结、讨论后总结,才能达到完美的学习效果。只有学生以主人翁的精神参与到讨论课程中,才会彻底转变观念,亦会激发了学习兴趣, 提高了学习效率。 质量管理学论文:基于能力导向的《食品质量管理学》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 摘要:《食品质量管理学》是一门实现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能力教育的重要课程,是为培养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成为食品质量管理人才而开设的课程。本文以新疆农业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为例,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五个方面入手,展示了基于能力培养的教学实例,使这门课程的相关教学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关键词:能力导向;食品质量管理;教学改革 食品科学是一门以化学、生物学、化学工程学为基础,研究现代食品加工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的交叉学科,自建立以来为各级食品生产企业培养了大批食品检验人才[1]。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随着食品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食品质量的认识也发生了根本地改变,充分认识到食品的质量不是检验出来的,而是生产出来的。各大食品生产企业也将食品质量控制的重点从事后检验转移到生产中的管控上来[2]。因此,各大高校的食品学院陆续开设了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专业和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以应对企业不断增长对高级食品质量管理人才的需求。《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还是一门新兴的课程,需要进行更多的教学改革与建设,与直观的企业和市场建立更紧密的联系[3]。这些年来,虽然对《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教学进行了各种探索和改革,但教学模式仍然没有大的变化。仅仅依靠多媒体教学,是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和教学的要求的。大量的图片和视频展示并不能使学生记住质量管理的方法和内容,难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生动深刻的印象[4,5]。但基于能力导向教学法却具有非常独特的优势,它以能力的培养为课程教学的总目标,通过食品质量管理学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的改变,使学生真正理解明白食品质量管理的方法和意义,并着重培养学生分析质量问题和解决质量问题的能力,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为达到这个目的,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师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态度和观念,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有效教学的教学理念对教学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6]。《食品质量管理学》不是一门单独的课程,而是贯穿于食品生产、经营全过程的质量意识、质量管理、质量控制、质量检验的工作总和。这门课程与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包装学、食品物性学等多门课程有着紧密的联系。在这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教师应当在学生前期所学的各门课程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应用,将所学检验方法体现至食品企业生产活动中,以能力为本位设计相关的教学案例,不再追求检验分析过程的枝节,重在整个检验流程的设计管控,才能培养出能独立进行质量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二、教学内容 为了注重对学生食品质量管控整体能力的培养,我们对本门学科的教学内容也做了相应的调整。目前,我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程前已学习了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毒理学、食品工艺学、食品营养与卫生、食品贮藏原理、食品分析与检测等基础课程。在有限的授课时间中,我们主要把教学重点放在了质量管理体系、质量设计、质量管理工具、抽样检验、HACCP、GMP、SSOP上,突出了教学重点,使课程的知识结构趋于合理。同时,为了使课程的内容更加丰富,我们从当地企业如阿布拉馕、巴口香、新疆八大怪等食品企业中引入了切合当地实际的教学案例,使学生对食品质量管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由此在实际应用部分方面安排较多的课时,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供具体的指导教学,制定出符合新疆地域特色的《食品质量管理学》教学方案。 三、教学方法 把以教为主,改变为以学为主;把以内容为主,改变为以问题为主。学生只有学到了知识,才能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在食品质量管理学的教学课堂上,教师更要引导和激发学生的解决企业生产中实际问题的欲望,以培养工科学生的能力为主。讲授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中主要采用项目管理法授课,把能力培养贯穿于具体的教学内容之中。项目教学法,就是以项目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采用目标推进式进行完善。如在抽样检验教学过程中,提出如何对生产中的巴口香牛肉干进行抽检?如何取样?取多少样?如何进行判断?通过对项目流程的分析,达到最终教学目标。这一过程使学生在项目的解决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同时还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这些细节上若能结合区域本土特色实际的企业食品管理问题,就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学生间互动,教师的引导作用才能达到,师生共鸣,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课下的备课准备中应多参观考察企业的生产实际,并多与企业交流,才能达到以项目教学法培养学生食品质量管理能力的目的。 四、教学手段 因为食品质量管理学是一门学时少的课程,因此在整个授课时间中我们可以尝试不同的教学手段。如在HACCP章节的讲解之中,主要采用了视频资料与黑板板书相结合的方式。在HACCP的引入过程中,让学生先观看美国牛肉企业HACCP内容的宣传片,让学生对HACCP的概念有个清楚和感性的认识。这样的宣传片学生较感兴趣,但若只通过视频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不深,看完视频后学生很快就会遗忘。因此,在接下来的课堂讲授过程中还需要进行补充,结合学生的兴趣对HACCP的原理进行分别详细的讲述,将重点以板书的形式长时间停留在黑板上,符合学生的认知行为,能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各种多媒体教学方法与传统板书相结合,教学效益能达到最大化。而在作业环节中,针对食品质量管理学作业,改变了以往的上一次课,交一次作业的方式,而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先把学生分成3~4人一组的学习小组,让他们互相学习、互相督促,然后采取学完一章或相关的几章之后交一次作业的方式,以顺应学生的认知需求,从不懂到逐渐理解再到完全理解,项目作业从刚开始的设计到一次又一次的完善都由学生自己负责。而对于作业的监督,采取PPT汇报的形式,对不做作业的学生扣除相应的平时分,在检查中询问难题、难点,给予集体讲解和答疑,效果非常好。 五、考核方式 考察课程学习效果的阶段,我们采用了设计论文的方式,不但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重点在于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程结束后,我们引入项目化的设计论文方式,让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食品质量管理方面的知识,来具体解决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反映出学生真实的学习水平。让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课程论文更有实际意义。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选择课题、制定计划、合作研究、产生结果、相互交流、撰写论文的程序,自主自觉地开展课程论文的写作。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收集、分析信息资料,形成各个小组感兴趣的课题,然后再经过充分时间的小组内安排和讨论论证,根据图书资料、网上查阅和实际调查获得对某企业食品质量管理的研究结论,完成研究报告。这样的课程论文比考试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提高其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为一门与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课程,《食品质量管理学》的教学方式必然要以能力为基础,用富有当地特色的企业案例资源作为教学资料,遵循质量管理的原则、特点,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来实现全部课程内容的讲授。基于能力导向的《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教学方式的探讨,在企业注重大学生能力应用的今天,具有积极的意义。 质量管理学论文:《质量管理学》课程教学浅谈 【摘 要】质量管理学是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本文从质量管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入手,阐述了质量管理学的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并对如何提升质量管理学的教学质量进行探讨。 【关键词】质量管理学;教学;问题;方法 质量管理是企业最重要的管理活动之一。 一个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关系到其产品质量的高低。随着全球市场竞争愈加激烈,市场的竞争焦点已经从价格竞争转向质量竞争。产品质量的高低决定了一个企业是否在市场竞争中是否能处于不败之地。因此,质量管理对于企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经过长期的发展,质量管理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完善的管理理论体系,一直受到学术界和企业界的高度重视。质量管理学的适用范围非常广,凡与质量有关的问题,包括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工作质量、过程质量等,均可以适用。为了使学生树立现代质量观,掌握质量管理的技术和方法,很多大学为管理工程以及相关专业的学生开设了《质量管理学》这门课程。 一、《质量管理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质量管理学》课程概述 专业的质量管理人才是做好质量管理的前提。要培养专业的质量管理人才就要重视质量管理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从长远角度来看,推广现代质量工程教育对于国家经济的长远发展也具有深远意义。近几年,质量管理学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特别是工科院校的重视。 《质量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对生产流程进行质量控制和过程优化管理的工作原理,树立质量管理理念,掌握质量控制的综合技术。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质量管理学是在理论与实践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和理解质量管理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更重要的是提高他们自身的实际运用能力。 (二)《质量管理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一些高校质量管理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四个问题 : 1、教学内容设计不合理。质量管理学内容涉及面广,教学时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一部分高校教学时只是笼统地对每个知识点做了简单介绍,学生对知识的了解不深刻不牢固。2、教育方式上以单向的知识传授为主,师生互动较少和实践机会较少。3、教师的教学方法单调,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4、教学条件较差,一方面我国有关质量管理的研究不完善,教材显得难懂,另一方面一些高校缺乏硬件教学设施,无法满足学生上课的需要。 二、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探讨 受到上述原因的影响,我国高校的《质量管理学》教学效果普遍不突出。要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质量管理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对基本理论的理解,提高对理论的实际运用能力,就需要在本校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调查的基础上对质量管理学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方法及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进一步探究和改革。通过科学选择教学内容,不断推动《质量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实现教学质量整体提高的目的。 (一)合理选择课程教学内容 首先,各高校要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本校的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定位。高校的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定位一定要反映市场企业的实际需求,使得课程教学与市场需求相适应,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才,避免造成人力物力等资源浪费。学校要及时更新市场需求信息,并及时作出调整。 其次,要根据本校情况、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定位选择教学内容,做到有的放矢。本校的实际情况包括本校的硬件设施、师资情况和学生情况。课程内容选择时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定位有效地实现教学内容的优选,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非重点,实现课程的科学设计。 最后,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材。国内质量管理学理论的不完善,导致国内有关的教材内容设计也不是非常科学合理。国内的质量管理学教材编写大多侧重于理论研究,实践内容陈旧、方法简单,缺乏实践指导。使用这类教材会导致课程的实践教学只是作为理论的验证性环节而存在,不符合应用型本科生的教学需求。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就要根据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特点和办学特色,选择合适的教材。 (二)不断推动课程教学改革 1、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第一,要改革理论教学方式。首先,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讲听读记练”机械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参考国外的教学案例和课程设计,引入互动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学内容方面,教师可以运用案例教学手段,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对理论的理解。课堂上单纯的理论讲解往往比较枯燥,学生的理解有限,最终导致理论教学的效果不突出。引入案例教学,一方面更有利于学生对于理论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理论的掌握力度。另一方面来说,通过让学生思考案例中的问题解决方法,可以不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的思维。 第二,要改善课程实践教学。首先,要增加实践课程的课时,保证学生可以掌握课程设计要求掌握的质量管理技术。其次,实践课程可以社会实践形式开展,尽量做到社会接轨。比如可以与当地企业合作,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和学习;在不影响课程安排,不占用课内学时的情况下,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等。最后,为了确保质量管理课程的学生实践教学的长远、有序进行,院校应加大投入力度,建成工商管理仿真实习实践系统。仿真系统内要配备投影仪、摄像机、计算机、照相机、电动屏幕等设备,满足学生进行质量管理模拟实验和质量管理调研实验课程的需要。在仿真系统建立后,根据教学需要开设校内仿真实习课程,安排学生进行校内仿真实习,从根本上确保学习的有序进行,营造良好的实习氛围。 2、加大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力度 现代化教学手段为提高质量管理课程学习效率提供了物质保证。现代化教学手段主要包括PPT课件、多媒体教学以及计算机网络等。在课堂上采取多媒体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比如采用大量的教学图、表格、图像、视频对课程内容进行讲解和补充,使讲解更加生动有趣,有利于调动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后,使用网络论坛等计算机网络技术还可以实现课堂的有效延伸。如布置论坛作业,让学生在论坛讨论中对内容有更深的理解;通过QQ、E-mail答疑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帮助等。 (三)做好信息反馈工作 及时反馈教学效果,才能了解在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加以纠正。信息反馈工作要定期进行,保障所反馈的信息的实时性。信息反馈工作包括两个环节:一是收集信息,二是分析原因。收集的信息包括教学方式评价和教学效果评价两个方面。首先,学校要建立教师评价制度。评价内容包括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课堂效果等。其次,要采用多种途径,比如小测试、对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等方式收集相关的信息,尽量确保信息的全面。最后,要确保所收集信息的真实性,及时性。分析原因就是要对所收集信息进行分析评价,分析学生现阶段的学习情况,分析目前的教学措施是否有效、是否符合当前的市场需求。经过分析,发现教学确实存在问题的,要及时进行教学纠正,制定恰当的矫正措施。信息反馈工作的目标就是对教学问题做到及时发现、及时解决,不断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随着我国高校质量管理学教学实践的不断升入,质量管理学的教学方式和内容设计也必然会逐渐走向完善,不断培养出社会需要的质量管理人才。 质量管理学论文:CAI课件在食品质量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食品质量管理学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结合食品质量管理教学的实践,对CAI在食品质量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食品质量管理学CAI课件开发的思路、食品质量管理学CAI课件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阐述,以期使CAI课件与食品质量管理学教学能有机的结合,提高食品质量管理学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关键词:CAI;食品质量管理学;教学 食品质量管理学这门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食品安全和质量意识,使学生掌握食品安全和质量控制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备良好职业素养,是一门技术性、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工学结合课程。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可以逐步获得实施食品质量法规与标准、食品质量安全控制、卫生管理、产品认证等工作能力,养成自觉执行食品相关法律法规的意识及职业道德,同时提高学生获得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团结协作、社会交往等综合职业素质。在教学中,怎样使学生较快地理解抽象的质量管理理论、怎样将理论与实际结合等,往往是授课中的重点和难点[1]。 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aided Instruction,简称CAI),可以把抽象的食品质量管理的理论和企业生产工艺、生产管理、企业文化、质量认证等以直观、形象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教师也可以利用这种现代的教学手段,将概念的、图形的、生产设备影像的、微观的和抽象的知识表述变得直观、形象、生动、易懂、声画并茂,也形成了声、光、形、色、动等直接对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器官共同作用的情景,同时也帮助学生由理论认识向实践认识的过渡,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大大提高教学效果[2]。因此,将高校食品质量管理学的教学与CAI相结合完成教学任务,促进CAI课件在这方面的开发与研究有重要的作用。 一、CAI在食品质量管理学教学中的作用 1.增大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 食品质量管理是食品企业管理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且随着科技发展,食品质量管理的内容在不断更新和完善,如《食品安全法》替代了《食品卫生法》,HACCP体系逐渐完善为食品安全管理体系(ISO22000),在质量管理教学原有的质量、质量管理概念、质量形成规律、PDCA理论、数理统计方法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质量决策、SSOP、GMP、HACCP、ISO9000等内容基础上,我们还增加了5S、质量成本管理、质量管理新七种工具等内容,使得原本40学时的课程完不成相应的内容,通过CAI的制作,可以达到信息量大、速度快、效率高的优点,可以为教师节省大量用于板书的时间,利用更多的时间进行讲解,同时还可以不断更新质量管理的学科前沿以及网络信息的内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图文并茂,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按照食品质量管理学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授课教师多年授课内容、授课经验、企业实践、企业管理资料等的积累,制作了具有食品质量管理学特色的CAI课件,采用了大量flash动画,见图1,视频(如讲到服务质量特性的文明性时,引用金正昆的商务礼仪内容)及其他多媒体技术进行讲解,做到了简捷、生动、重点突出,并通过flash动画、录像、图片、声音使授课内容更符合学生的思维,集中学生注意力;同时也用不同颜色、不同字体突出重点内容,区分内容主次,这样通过多种方式展现知识内容,使得许多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3]。比如酒醅中酸度与酒度的散布图的绘制,用传统教学法讲授时,教师在黑板上边画边讲或使用静止的图片讲解,学生觉得乏味、复杂、抽象,而且绘出效果不理想,而使用多媒体教学,通过flash动画形式演示出来,学生一看就懂,直观形象容易记忆,也提高教学质量。再比如讲到5S管理内容:整理、整顿、清扫、清洁、修养时,看似简单的5个词,10个字,但真正应用到食品企业怎么能够做到5S,应用CAI教学可以连接大量应用图片,如企业的行迹定位,就是在存放工具位置上画上它的形状,工具取走,行迹仍留在原处。 3.资源共享 CAI课件不仅可以丰富课堂内容,提高教学效果,还可以通过校内的精品课网络资源共享实现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呈现课堂教学内容和过程,给学生提供个别化学习的可能,可以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和进度。可以促进学生课下交流,转化学生传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知识的可能性。 二、食品质量管理学CAI课件的设计与开发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多媒体CAI课件所要达到的功能,我们选择Windows为操作平台,采用Authorware7.0作为开发软件,使用Adobe photoshop进行图像的制作和处理,利用Macromedia Flash制作动画。 AuthorWare是一个功能强大的多媒体制作软件,它是以图标为基础、流程图为结构的编辑平台。能够将图形、声音、图像和动画有机地组合起来,形成一套完善的多媒体系统。 该课件采用了“目录树” 框架结构,层层深入,还可层层返回,也可以实现不同内容间的跳转。 课件包括电子课件、案例分析、录像、试题库、教学队伍、课间音乐等6个模块。 电子课件为最主要模块,包括第一章绪论、第二章质量与质量管理、第三章质量管理的数学方法与工具、第四章质量成本管理、第五章现场质量管理、第六章GMP与SSOP、第七章HACCP体系、第八章ISO9000管理、第九章企业文化等九大章节内容。各章节的知识图片、文字、声音、录像、flash动画等多种方式实现,学生可以进入自己想学习的任意章节。美观友好的界面及丰富的内容,使学生能在欣赏的同时,更容易理解质量管理的内容。 案例分析模块包括国内外食品安全的重大事件案例、企业安全管理案例、企业文化案例、法规标准案例等,通过按钮可以查看案例内容及案例分析。 录像模块包括乳品、大米、油脂等企业工艺及关键控制点录像、商务礼仪录像、先进管理理念录像等,进入录像演示模块,选择想要了解的录像,点击后打开播放,显示作品所需的播放时间, 也可中途停止, 进入另一播放内容。 试题库包括含5 种题型:填空、概念、选择、简答、论述,有些题是用于检测、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有些则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拓宽思路。点击题型还可进入练习状态, 对于填空、概念、选择等客观题用“√”代表答对,“×”代表答错,在提交后可自动统计答对数及百分率。简答、论述等主观题则只给出参考答案或设立讨论, 让学生进行参考对照或进行讨论。 三、食品质量管理学CAI课件的实际应用 食品质量管理学CAI课件已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上应用,取得了较好效果。 课件以陈宗道主编的《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为蓝本,配合几百幅的彩图、flash动画,信息量大, 结合教师生动的讲解扩充,形态直观, 便于学习理解。同时也减少了教师画图、板书的工作量,但在扩大信息量和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使会学生的思维经常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学生既要抄写大量笔记,又要跟上老师的思路去理解教学内容,这有可能造成学生跟不上老师进度,甚至产生厌学心理。图片、图像、声音等多种信息的简单堆积,使学生只顾欣赏新颖的图片、动画,而缺乏思考,一节课下来所获甚少,可能没有多少值得回味的东西。 因此,要重视教学目的,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明确多媒体是为教学服务的,在制作课件过程中时,要避免“喧宾夺主”,不要过多运用声音、动画、色彩等手段,否则会造成学生注意力分散和学习兴趣的转移,不能达到真正的教学目的。 虽然CAI课件有自身的优点,教师用于增大单位授课容量、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一个辅助教学工具,但也不能离开传统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媒介主要是书本和黑板,学生通过记笔记可以加深记忆,传统教学方式和现代教学方式没有谁优谁劣之分。理想的教学模式应该是把老师与计算机二者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达到课堂效率最大化的目的。 四、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CAI课件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CAI这种新型的现代化教学方式,必将为广大教师所掌握,他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补充和发展,运用CAI也是课堂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传统教学的优势中老师的示范作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组织起来探讨问题的活跃氛围等应当保留。理想的教学应该把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完美结合做到优势互补,和谐统一。CAI课件在教学实践中也将会得到不断的完善,从而充分发挥它的优势,促进教学乃至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质量管理学论文:现代质量管理学的发展与展望 摘 要:本文概述了质量管理发展的历史进程、不同时期的内容特点,分析了质量管理思路所发生的转变,对质量管理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给出了全面提高我国整体质量水平的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质量管理;历史进程;发展趋势 美国著名质量管理学家朱兰博士指出:二十世纪是生产率的世纪,二十一世纪将是质量的世纪。了解质量管理学科的发展与趋势对于做好质量工作,进一步提高对质量的认识,增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质量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Ⅰ.发展进程 质量管理学是以标准化、计量及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社会学科中与质量相关内容在内的学科体系[1]。人类社会从开始有生产活动后,就有质量管理问题,但质量管理发展为一门学科则始于二十世纪初期。从实践的角度,按照解决质量问题所依据的方法和手段,一般认为质量管理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质量检验阶段(二十世纪初―30年代),它来源于泰勒(Tailor)的管理思想,强调把生产和检验分开,采用全数检验的方法保证出厂的都是合格品,不足之处表现为该阶段的特点是事后把关,无法在生产过程中进行预防和控制;第二个阶段为统计质量控制阶段(二十世纪40―50年代),其代表人物休哈特(Shewhart)、道奇―罗米格(Dodge―Roming),强调运用数理统计方法(控制图)对生产过程进行控制,通过控制过程来控制结果,实现“预防为主”,但该阶段过分强调质量控制的统计方法,使之变为少数人进行的“专家管理”,忽视了质量管理的各种组织工作;第三个阶段为全面质量管理阶段TQC(Total Quality Control)(二十世纪60―70年代),其代表人物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朱兰(Juran)、费根堡姆(Feigbaum),朱兰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的观点,费根堡姆基于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写出《全面质量管理》一书,该阶段强调质量的涵义是全面的,不仅包括产品服务质量,而且包括工作质量,用工作质量保证产品或服务质量,实行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不仅要管理生产制造过程,而且包括采购、设计直到储存、销售、售后服务的全过程,要求全员参与,解决质量问题的方法、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不仅限于检验和数理统计方法,对待质量问题一切按照PDCA循环办事,PDCA循环也称戴明循环,它是一种科学的工作程序,P(plan)―计划,D(do)―实施,C(check)―检查,A(action)―处理,通过PDCA循环提高产品、服务或工作质量。有学者把质量管理的第四个阶段称为TQM(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二十世纪80―90年代),强调以质量为中心、建立在全员参与基础上的一种管理方法,其目的在于长期获得顾客满意、组织成员和社会的利益,重视质量文化。 二十世纪随着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的发展,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日益推动着质量管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不断向前发展。概括地说,从二十世纪初到90年代末,质量管理学科经历了一个产生、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这一过程具有重要意义的成果在于:第一、将现代管理思想和数理统计等数学方法成功地用于质量控制,提出了“预防为主”的思想,并在实践中取得丰硕成果。第二、将系统论原理成功地用于质量管理,促成了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与实践的产生与发展。第三、思想观念的转变,强调以顾客为中心,把顾客的不满意作为改进目标,坚持持续改进,由符合性质量向顾客满意质量转变。二十世纪初到80年代初的质量管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应用范围:质量管理主要用于工业特别是制造业,例如标准化主要以工业产品的技术标准为主,质量管理主要以工业企业为重点,以质量控制为中心内容。(2)对象:这一时期的质量管理单纯以产品质量作为主要的追求目标,而较少涉及质量成本、交货期、生产率等。(3)层次:这一时期着重研究质量管理的概念、方法及其应用,对于与质量管理相关的经济、文化等深层次的因素研究不多。从二十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更加注重新的供应链环境下的质量管理方法研究,建立新的伙伴关系与供应商的关系,持续改进是组织永恒的追求,采用提高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和效率的方法来实现质量方针目标使组织在同行中更具竞争力[2]。 Ⅱ.质量管理思路的转变 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出现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产生,质量管理学科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质量管理理论与实践也相应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1、从应用范围上看,由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企业向全社会的各种组织,包括医疗卫生、交通运输、政府机关、饭店服务、旅游服务、银行及其他金融单位发展,由生产制造过程的质量管理向服务过程、设计过程、供应和销售等过程的质量管理扩展。相应地,社会各界也更多地关注和参与质量问题,由此,推动了产品质量责任理论的产生,推动了质量立法。国家通过立法来实施质量监督,以减少质量事故的产生,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对于推动企业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是行之有效的。 2、从内容上看,质量管理已由注重质量控制向更为重视质量改进和质量保证转变。传统质量管理的核心是对生产过程的控制来防止不合格产品的产生,以保证产品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激烈的市场竞争促使企业在控制制造质量的同时,更多地控制设计质量。例如,由日本质量管理专家田口玄一博士提出的质量损失概念和三次设计理论及由美国首创而在美、日等国得到广泛应用的质量功能展开(QFD,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方法均是这一情况的反映。与此同时,质量管理由以产品质量、过程质量为主向更为重视工作质量、管理质量转变。ISO 9000族这套管理标准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热烈反响就是例证之一。 3、从研究对象看,正由企业的质量优化这一单一目标向同时注重成本、交货期、生产率等综合优化的目标转变。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e System)展示了这一方面。CIMS把一个企业从市场调研、设计、制造、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全部用计算机进行控制和优化。在工业发达国家,很多企业已经把质量与生产率的同步改进作为质量改进的主要目标。实现企业的多目标的综合优化及自动控制,是质量管理的发展需要。 4、从层次上看,正由单纯地研究质量而向更多地研究与质量相关的更高层次的经济、文化因素转变。这方面的理论主要有质量经济学和质量文化理论。质量经济学研究质量形成的经济规律,分析价格、税收等经济杠杆对促进产品质量提高的作用。质量文化是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形成的,以质量价值观为核心的质量意识、质量道德、质量行为、质量规范,以及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质量的总和。企业质量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质量工作和其他工作的基础之一。 5、强调顾客满意,强调顾客满意是近年来质量管理领域中的研究热点,而顾客满意度指数也成为一种新型的评价指标。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顾客对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之间的竞争就是市场空间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把顾客作为争夺的对象。顾客对产品和服务的满意程度如何是组织生存的关键所在。顾客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必须持续改进以增强顾客满意。 6、追求超越的质量水平,在质量管理领域兴起的六西格玛管理要求产品和服务的单位缺陷数仅为3.4ppm,西格玛是对质量好坏的量度,是指某一过程能产生完美无缺的工作能力,在高西格玛水平上运行可以缩短运转周期并达到顾客完全满意。六西格玛质量管理追求卓越质量,采用“六步法”达到顾客满意,六西格玛管理是一种新的质量理念、质量文化、质量价值观的综合。 Ⅲ.质量管理学的发展趋势 二十一世纪的质量科学将更注重信息科学的发展对质量管理的影响,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商务的出现,质量管理将注重客户关系管理,以顾客为中心,满足顾客要求并超出顾客的要求和期望。质量管理在以下方面继续发展: 1、注重设计质量的改进,好的产品和服务质量是设计和制造出来的,首先要有好的设计质量,才能按照设计的质量要求去生产。与设计质量相关的质量功能展开、试验设计、线外质量控制、质量并行工程的理论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并在实践中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2、社会质量监督系统的质量法规将更加完善和严密,加强质量立法,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商品,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完善社会的质量监控体系,构建全社会的质量监督网络,开展世界性的质量监督管理工作。 3、各种管理体系标准会进一步增加和加强,如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OHSAS18000职业安全卫生标准等标准的应用将进一步加强,并且融合为组织的整个管理过程之中,会有更高水平和更高层次的国际标准出现。 4、质量管理与计算机的应用将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计算机在质量管理中将不单纯用于生产过程的在线控制,在质量决策、质量诊断、质量监控网络、并行质量工程中得到应用,为新的质量理论的出现创造条件。 5、更加注重过程管理和系统管理。运用过程控制的方式和系统管理的思想,把相关的资源和活动都作为过程来管理。采用过程控制的方式把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又推到一个新的高度,它们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满足顾客的要求和期望,系统管理的思想是针对制定的目标,去识别、理解并管理一个由相互联系的过程所组成的体系,有助于提高组织的有效性和效率。 6、质量将随着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而同步发展,高新技术的质量得到重视,注重研究质量与经济增长、科技进步、生产率同步改进等之间的关系,质量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 Ⅳ.结论 质量管理学科的发展为我们提高产品质量、发展我国经济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面临新世纪的挑战,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提高我国整体质量水平: 1、注重跟踪国际质量管理理论的新动向,全面、深入、系统地研究各国质量管理的经验。深入学习和研究国际质量管理的一些新理论、新方法,及时系统地向我国质量管理界翻译或评价有重大影响的理论、方法和著作,注意兼容并蓄发达国家质量管理的先进理论。 2、在制定战略规划时,要充分考虑质量战略规划应随着质量理论的发展而发展。基于质量的战略以满足顾客为中心,将质量管理贯穿于企业的各个阶段。围绕设计、生产、售后服务整个过程中制定质量战略,随着质量理论的不断出现不断调整质量战略。 3、加速高素质质量管理人才的培养。目前,质量管理在高等教育专业目录中还没有正式出现,仅有极少数高校将质量管理作为专业方向在发展,束缚了专门质量人才的培养,而在美国高校中质量管理作为一个专业,人才培养从本科生到硕士、博士研究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质量人才培养体系。此外,现有质量管理专业人员的素质需进一步提高,从2001年开始的质量工程师注册考试情况来看,及格率较低,仅为20%左右,还有大量质量管理专业人员没有报考,国家必须加强质量人才的培养,以提高质量管理人员的素质,增强质量竞争能力。
网络营销论文:房地产企业的网络营销之路 一、房地产顾客购买行为的特殊性 房地产作为商品具有其特殊性,如位置固定、生产周期长、非标准化、对环境和区位的要求程度高、价值高额等,并且房地产商品的价格比较高,一般来说,消费者在购买时都会进行较多的理性思考,因此房地产作为商品是一种理性商品。消费者在购买这种商品时会采取一些比较特殊的行为。一般来说购房者在购买房地产这种商品时要经历如下几个阶段: 1、确认需求水平,制定购房预算。购房者一般都有自己的目标商品,根据自己的收入情况和负担水平,在考虑可获得的各类贷款和借款等因素的基础上,来估算自己的实际购买能力,确定可能购买的房屋类型。 2、收集房地产商品信息。购房者一般在确定了购房意向以后,就将着手开始收集房地产商品信息。一般是通过以下几个渠道来获得:一是媒体广告,如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广告等;二是亲友介绍;三是开发商或商邮寄发送的宣传资料;四是现场售楼处的资料及现场周边的广告;五是房地产交易会;六是通过互联网检索;七是通过其他渠道。 3、进行实地调查。购房者在选定了几个目标后,进行实地调查,以比较各个项目之间的优劣,以及房地产的各种资料,如产权情况、环境情况、物业情况、价格情况、配套设施、交通情况、户型、面积、工期、建筑质量、装修情况、朝向、通风、采光等因素。 4、签订认购书、房屋购买或租赁合同。购房者在确定了最终的购买目标后,将进入购房的实质操作过程。在此阶段,购房者要交付定金,提供自己的资信和收入证明,交付首期款,并办理金融贷款。 5、入住并体验。签订合同以后,开发商应严格地按照合同规定,按期提供房地产商品,购房者也会按期入住,在入住期间,购房者会对自己以前的决定进行验证,他会拿自己的居住感受跟供应商的说法相对照,这是整个购买过程的延续。 在这些过程中房地产提供商就可以在一定的环节和阶段采用网络技术手段进行,例如在市场调查、广告传播、营销组织管理、营销效果评价等过程,从而可以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改进传统营销的不足之处,并且将那些适合在网络上进行的一些管理过程和交易过程通过网络来进行,可以缩短交易过程、减少交易手续,节省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 二、房地产企业进行网络营销的基本过程 房地产企业为了更好的应对其所面对的顾客的特殊性,就应该引入网络营销的理念,利用先进的技术为其顾客提供商品。具体来说房地产企业进行网络营销时应经历如下过程: (一)做好基础工作 为了很好的将网络优势与房地产营销过程结合起来,企业必须做好以下基础工作: 1、建立企业局域网络应用系统,实现公司内部信息交流网络化。具体来讲,是建立公司自己的网站、主页及项目信息库,开发企业的MIS系统,实现公司内部的信息共享。 2、积极应用现有网络技术平台的现有服务,如各个ICP服商和ISP服务商所提供的服务,如各个房地产网站和综合型网站。由于他们具有各种专业的网络技术服务能力,能够发挥聚集效应,使得房地产企业能够以更低的价格享受到同等的服务。同时消费者也可以在一个网站上就可以查到更多的房地产信息,这大大提高了信息检索的全面性,降低搜索的时间。 (二)制定网络营销总体战略 房地产企业在制定网络营销战略时应考虑:网络营销目标;网络营销的管理部门和财务预算;网络营销方案的设计及执行;反馈信息的管理;保持企业网上形象的一致性等。一般而言,房地产企业应该结合自己的产品特点来确定合适的网络营销目标,网络营销目标制定要建立在充分的市场调查的基础上。根据所定的目标来确定网络营销预算,在营销部门建立专门的管理部门或协调人员来进行营销信息的控制和客户管理。在此基础上,制定网络营销计划。网络营销计划要回答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进行网络营销对本企业意味着什么;二是企业为什么要进行网络营销;三是企业如何进行网络营销。一个企业在回答了以上的问题后,就可以着手进行网络营销战略计划的制定,以及组织和实施等工作了。 首先,要制定好市场营销总体战略,企业必须进行市场调研。利用网络进行市场调研具有一般媒体调查无法比拟的优势,这是因为网络在市场调研方面具有信息的及时性和共享性,便捷和成本低,样本容量大等特点。利用网络进行市场调研,其基本过程与原来的市场调研并无多大的差别,同样也具有调查目的与调查对象的确定,调查问卷设计,调查数据结果整理分析,形成调查结果等过程。与传统的调查方法不同的是,利用网络进行市场调查,可以将调查问卷设计成电子表格的形式,由网页的浏览者或访问客户填写后提交,自动地存储在计算机的数据库里,调查结果直接存入电脑,免除了传统的调查问卷的人工输入数据的处理过程。而通过编写好一定的程序或利用现有的统计分析软件即可以自动的进行有效问卷的筛选,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到调查结果。由于调查过程采取在线的方式,甚至可以超越时间和地域的限制,省却了大量的人工 劳动,调查成本大大降低。 其次,要制定好市场营销总体战略,企业还必须确定目标客户。在目标客户的定位问题上,运用网络提供的针对性强、筛选速度快、能够判断被调查者的来源地等技术手段可以迅速地应对市场的变化,甚至可以将市场细分到更小。针对某个特定年龄、某个特定社会阶层、某个特定职业、某个特定区域甚至某个特定家庭提供个性化极强的房地产产品。例如,专门针对22-27岁量身定做的单身公寓、针对广告人、自由职业者等设计的办公居住和二为一的单套居室住宅。 (三)确定网络营销基本策略 在具体的营销策略上,房地产企业也可以从网络技术上发现巨大的能量。 1.网页宣传策略 房地产企业或房地产项目的网页,可以涵盖项目书的全部内容,利用先进的互联网多媒体技术,可以多角度、多层次、全面地介绍项目的情况。一个完整的网页应该包括文字介绍、图片、声像等内容,具有信息检索、信息拷贝下载、信息在线打印、提问、转发、下载有关法律合同文书、在线预订等功能。例如:在介绍项目的网页中可以通过色彩的变化来表现某个房间一天24小时的光线变化情况,利用三维动画技术可以360度地展示项目周边的实际情况。可以说,网页技术可以弥补纸媒介的不足,能够更加逼真的显示项目的真实情况,并且所提供的内容更加丰富和全面。 2.网络公关策略 在制定市场营销策略阶段,我们可以采用如下方式来开展网络公共关系:一是建立企业自己的平台或应用现有的网络平台企业消息;二是设立专门的制度,由专人负责网络公关,或拓展现有的公关人员的业务内容;三是利用网络无地域限制的特点,与各个门户综合型知名站点、房地产网站、新闻媒体、网络社区开展信息互换、共享服务;四是建立反馈意见处理制度,在了解顾客评价的基础上,改进与顾客之间的关系;五是不定期的举行网络活动,激发访问者参与的积极性。 3.网络广告策略 房地产企业的网络广告策略首先要明确企业网络广告的标。不同的目标对应的广告策略、广告设计和广告预算都不一样。其次,要确定广告的互动程度,即广告设计成是单向还是双向交流,一般而言,网络广告大部分为双向交流。最后要确定广告的形式和整体方式,企业常用的网络广告形式有网页、专业销售网、旗帜广告(Banner)、视觉广告(View)、三维动态广告、文字链接和电子邮件等。 对房地产企业而言,网络广告具有极强的互动性,可实现多种交流功能,例如查找、咨询、提出意见等,其针对性大大高于一般的传统媒体。同时,网络广告还具有声音、图像、文字、动画等多种表达方式,可以传递丰富的信息。网络广告的成本低,效率高,消除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几乎可以影响到每一个有购买欲望的消费者。 三、房地产企业进行网络营销的好处 网络营销改变了传统营销中信息的“推送”(Push)方式,而提供了一种“牵引”(Pull)方式,网络上的消费者既可以是信息接受者,也可以是信息发送者,营销信息针对的消费者可以有很大的主动权,可以自主决定在什么时候浏览、到哪个网页去浏览、浏览什么内容的信息。另外,消费者如果对互联网上的房地产广告感兴趣,可以点击相关的内容,得到更加详细的资料,这样营销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房地产企业利用这种新型的营销方式可以获得如下的好处: 1.节省营销活动的费用 房地产企业在进行网络营销时如果采取建立互联网上的WEB站点方式,其成本主要包括设立站点的成本、网络服务器软硬件费用、网络使用费和日常维护费用(包括网页的设计和维护费用),这些与开设专门房地产销售店面的昂贵的租金、装饰费用等相比显得很不起眼。如果直接应用已有的房地产网络信息服务商(ICP),或利用网络服务提供商(ISP)租赁网页空间,则成本更为低廉,同时房地产企业在互联网上从事有关房地产营销活动,参与服务商提供的各种营销工具,也将大幅度降低房地产广告信息制作和成本。 2.提供24小时不间断营销服务 以网络为媒体的专事营销服务的计算机系统能实现24小时服务,3W(WORLD WIDE WEB)站点能够全天24小时,全年365天不知疲倦地持续工作,随时响应来自全国各地甚至全球的消费者的要求,这给平时白日工作繁忙的消费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他们可以下班以后在家里连接互联网络,浏览房地产网站内容,了解房地产信息,选择自己需要的房地产。 3.消费者可以互动地参与营销活动 在精心设计的网络站点上,消费者可以方便地把自己的意见及时反馈给营销者,可以在网页上留言,可以填写网页上的市场调查表格,进行购买要求登记。每一个消费者都可以在网页上得到他所需要的详细资料,同时,营销者也可以收到各个消费者的反馈信息,并相应地调整网上的营销行为,使网上的营销活动更有效。这种沟通是双向交互式的,在给予消费者有关房地产商品信息的同时,也回收了消费者的反馈信息。 4.利用多媒体的功能全面介绍房地产项目 与昙花一现的电视广告片段、小篇幅的报刊广告相比,房地产的网上营销可以做到立体式的全景信息展示,能更加充分生动地表现房地产的特质,作到有声有色,图文并茂。现在互联网的软件技术能集现有各种媒体的功能于一体,利用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等多种表达形式来传递信息,甚至利用计算机虚拟技术让消费者能“身临其境”地体验自己所选房屋的大小、光线明暗、周围环境等。因此,精心构思和设计的3W站点会给每一位访问者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记忆,激发每一个潜在的购房者的购买欲。 5.网络营销突破房地产营销的地域界限 由于房地产为不动产,具有地域的固定性,因此传统的房地产营销活动一般在房屋所在地进行,而今后商品房的出售,特别是高档别墅的出售,往往打破了地区的界限。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房销售对象不再局限于某些地区和某些部门,因此,房地产企业要想把自己建造的各类商品房让全国各地的,甚至境外的购房者都知道,完全可以借助互联网这种远程信息传递形式。通过详细地介绍商品房设计方案、装饰材料、设施功能、交通环境、价格、付款、购买方式等内容,到营销房地产的目的,及时连通国际市场,让原本地区性极强的房地产营销活动的空间拓展到全球范围,突破房地产营销活动的地域界限。这一点尤其有利于开发档次高、目光远大、营销定位目标高的房地产企业 四、房地产企业实施网络营销可能遇到的障碍 前面已经分析了网络营销的基本过程以及优点,下面将对目前房地产网络营销和网络交易中存在的一些障碍加以分析。 1、安全障碍 网络交易安全是制约着网络营销和网络交易发展的最大障碍。网络营销的安全障碍主要来源于网络的安全漏洞。网络技术最初设计时采用的是开放性的设计标准,所采用的TCP/IP协议最初是建立在可信环境之中,在局部范围内应用的,而后来的全球化推广却忽略了这一点,造成对网络安全方面的考虑不足,形成了安全隐患。虽然后来人们采用了一系列的防范措施,但是效果甚微。 网络营销要在解决安全性问题的同时,还要解决交易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数据完整性,交易的不可抵赖性以及身份的可确认性等问题,这样才能保证网络交易活动的顺利完成。 2、交易制度和交易政策上的障碍 目前关于电子商务交易的法律法规,在理论上还落后于实践。一些网络交易的税费收取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需要尽快制订出一个符合网络营销发展规律的管理办法。同时各个国家和地区在网络营销的管理、安全、保密、认证等方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延缓了网络营销的发展。 3、法律障碍 世界各国至今还没有制订出 有关互联网方面的完备的法律。传统上的贸易合同都采用书面合同的方式签订,或通过手写签名和印章来辨别。但在网络营销活动中,电子货币、电子签名会使与有形合同相关的法律很难再适用于网络交易,因此,网络合同的权利、义务和法律效力尚待进一步明确。 4、基础设施障碍 网络营销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企业网络化、商业网络化、金融电子化、以及政府电子化等。在大规模的商业网络、金融网络和政府网络形成之前,网络营销的发展空间是有限的。整体基础设施建设速度的快慢,影响着网络营销发展的步伐。 5、网络支付障碍 目前,国内的银行业务虽然在技术上已经实现了互联互通,但是在用户的利润分享和资源的使用调配等问题上,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方法。通常是一个消费者同时拥有各大银行的信用卡,却无法统一使用,本来应该是很方便的信用卡,反而不是很方便;而且国内的各个银行的网络应用平台与世界其他国家银行的不统一,更加不利于银行之间业务的互联。 6、消费习惯障碍 网络交易不直观,气味、光、风景等无法亲身体验。尤其是目前我国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仍然是实地消费,这种多年来的消费习惯和购物心理已经根深蒂固,一时还无法逆转。培养和建立新的消费方式还要花费一定的时间。 7、信用障碍 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个人信用体系,与此有关的法律法规也未制订。个人信用难于评估,而且由于网络本身的虚拟性,使网上交易的成功充满了疑问。此外,企业之间的信用体系也不完善,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用机制也不健全。 五、房地产企业网络营销的理想模式 在上述问题解决后,房地产企业就可以采用B2C的网络营销模式来开展网上营销业务,办理网络交易。房地产企业实施B2C网络营销的完全模式如图1所示: 附图 图1 房地产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网络营销模式 图中各个步骤的具体内容是: 1、消费者在房地产网站(企业自建或房地产网络服务提供商提供)查询房地产品信息。比较后,发出购买请求,并通过网络银行在线支付首付款。 2、网站把消费者支付信息发送到电子货币网关上加以验证。 3、网站在验证后向消费者发送支付首付款确认信息。 4、由支付网关将支付信息发送到房地产企业开户行。 5、企业开户行接到信息后向发卡行发出确认请求。 6、发卡行转帐到企业开户行。 7、消费者将必要的资料及贷款请求发送到提供房地产按揭贷款的银行。 8、提供按揭贷款的银行对资料进行审核,确认无误后,做出答复。 9、消费者将该答复信息反馈到网站,由网站将信息传递给房地产企业。 10、直接将该信息传递给房地产企业。 11、房地产企业与消费者共同到房屋土地管理部门办理房屋交易手续。 12、房屋土地管理部门提供产权登记证书。 13、房地产企业将产权证书信息传递给提供按揭的银行。 14、按揭银行根据收到的证书及有关资料,向企业开户行转帐。 以上是理想的房地产网络营销的流程,消费者可以完全的通过网络,以在线的方式完成交易。在目前实际的经济生活中,由于存在有网络安全性、部门之间的协调性、消费习惯、网络信用以及法律制度等方面的原因,距离这样的理想状态还很遥远。特别是我国消费者比较喜欢亲身体验,拥有“眼见为实”的消费习惯,使得房地产在线销售困难重重。但是,我们可以积极的探索传统的房地产业务中哪些部分是可以利用网络来进行的,从而充分利用网络工具,促进房地产品的生产和交易。 总之,网络营销在我国任重而道远,房地产商品网络化经营的发展道路尤其复杂而艰辛。但是我们相信这个过程不会很久。现在,企业就应积极的调整经营思路,探索那些可以适合在网络上开展的业务;同时,政府要积极地加快相应的立法工作,建立统一的标准,促进网络营销和电子商务的发展。 网络营销论文:浅议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战略 摘要:笔者结合传统市场营销理念及互联网技术,论述了网络营销的方式,并就其目前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字:电子商务;网络营销;战略 1.网络营销的内涵与特征 1.1覆盖区域非常广泛 传统的市场营销往往受到地域限制,很多好的产品由于种种原因局限在生产地周围的市场,无法被更多的人了解并购买。国际互联网无国界与区域的限制,因此,网络营销轻而易举就打破了地域限制,是一种极其开放的、覆盖范围极其广泛的营销活动。企业的产品推广可以通过网络到达世界上任何一个网络用户终端,吸引其注意,从而扩大企业及其产品的知名度,挖掘出更多的潜在顾客。这样,企业的市场就成为真正的全球化市场。 1.2传达信息非常迅捷 在传统的市场营销活动中,企业要将新的产品信息或企业新的动向等传达给消费者往往要经过比较繁琐的程序,会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因而时效性会差一些。而网络营销在传达信息方面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轻松地将需要传达给顾客的信息及时地让顾客了解到。比如,在2007年购买基金的热潮中,基金公司就是有效地利用了互联网,将各种信息及时给受众,使受众在第一时问内对相关情况有所掌握,从而指导自己的下一步行动。 1.3能够与顾客有效互动 在传统的市场营销活动中,顾客往往处于被动接受企业产品的地位。企业得到的顾客反馈不足,与顾客互动性较差。网络传播不同于纸质媒介或是音频视频传播,网络传播的一大特性就是信息沟通的双向性。网络营销中,既有企业而向顾客的信息传播,又有顾客对企业的信息反馈。这样的双向沟通无疑会使顾客加深对企业产品的了解程度,同时也使企业更有效地掌握顾客的需求,从而更好地实现营销“以顾客需求为中心,”的目标。 1.4大大降低交易费用 在传统的营销方式中,产品从生产到宣传包装再到市场流通,其中环节较多,附加的成本也就较大。 相比较,网络营销大大降低了交易费用,通过网络营销,商品交易得以直接进行,交易环节大为减少,交易成本随之降低。例如某些网上卖书的网站,不用在全国各地租场地,不用大量的人力实地卖书,其图书就卖到了全国各地。这其中场地费、人力费以及相关损耗费大为降低。而且,读者不用出门,采取货到付款的方式,在家就可购得所需书籍。这对于读者来说,既省去了出门选书的时间和路费,还可享受到低于市场价的优惠,无外乎越来越多的人青睐于网上购书。 1.5提出个性化生产需求 在传统的市场营销中,企业的营销产品往往是大规模生产的同类产品,用以满足一个相对顾客群体的需要,对顾客的个性化需求难以满足。 网络营销使企业满足顾客个性化需求成为可能。通过网络,顾客可以把对产品的要求及时告知企业,然后再通过网络向企业下订单,企业再根据订单的要求进行生产。比如戴尔电脑公司就是由顾客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在网上自主选择所需要的电脑配置,然后公司根据顾客所需,安装电脑并送货上门。 2.网络营销的几种方式 2.1利用网站营销 这是网络营销最基本的方式。企业可以建立自己的网站,在网上宣传自己的优势产品,形成网上品牌。企业的网页在制作上要能够吸引人,内容应时时更新,在宣传自己的同时可为顾客提供与产品相关的小知识等,丰富网上内容。同时,开设专门的与顾客互动的版面,更好地倾听来自顾客的声音,还可以与其他网站做友情链接,扩大企业的知名度。 2.2利用搜索引擎营销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上信息浩如烟海,访问者要想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通常要依靠搜索引擎。搜索引擎是一种网络站点推广工具。企业可以通过付费的方式,在搜索引擎上注册排名靠前的关键字。这样,访问者在使用搜索引擎时,就会比较容易看到该企业的相关信息。企业的网站建设得再好,若没有好的引擎把访问者引进去,该企业网站的点击率必然会受到影响。 2.3利用电子邮件营销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电子邮件成为很多单位和个人与外界交流的一个重要方式。电子邮件具有方便、快捷等优点,因而,很多企业已经把电子邮件作为营销的一个手段。企业在出售产品时,可以在客户资料栏中留下客户的电子邮件,这样,企业就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把新产品的介绍发给顾客,可以利用电子邮件对顾客作回访,从而有效地与顾客沟通。比如,有一家生产家电的企业,定期向顾客发送有关产品的信息,在节日的时候还会通过邮件给顾客发送问候。时间久了,顾客不由自主地就会对这家企业产生情感依赖,从而更愿意购买该企业的产品。 2.4利用博客营销 博客是一种新的网络传递工具,企业可以试着用博客来进行营销,博客具有自主性、共享性等特点。企业的博客内容应以知识性、引导性为主,同时将顾客的反馈在博客上。另外,企业可以利用他人的博客为本企业宣传。比如,可以在本行业专家的博客上附加自己企业和产品的信息等。 3.网络营销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网站维护跟不上顾客需要 目前,很多企业虽然开设了自己的网站,但由于观念及人才等原因,网站后续建设及维护跟不上。打开网站,仅仅有企业的介绍,内容过于单调,没有新闻版块,没有与顾客互动的版块,没有相关链接,顾客能得到的有效信息少之又少。这样的网站对于营销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对策:有实力的企业可以在企业内部建立专门的电子商务部门,由专业的人才负责网络维护,时时更新内容,并配合其他部门做好接收顾客网上订单和网上购买的工作。 3.2受众群体层次不够广泛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技术,还无法在全体人群中得到普及。最明显的表现是中青年上网者居多,老年人上网者居少;城市人群上网者居多,农村人群上网者居少。也就是说,上网比例较大的人群集中在城市里的中青年中。因此,企业在行网络营销时一定要考虑受众群体的特征。 对策:企业在布署网络营销战略时,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如果企业的生产产品是老年人的保健品或农用产品,就不适合在网络营销上大下功夫。在这种情况下,网络营销只是一种很不重要的附属营销手段,企业仍应以适合本企业的传统营销为主,待互联网进一步普及之后,再逐步加大网络营销力度。 3.3网上购物顾客支付比较难 目前,网上购物的支付手段有:邮局汇款、开设网上银行、货到付款等。由于种种原因,邮局汇款仍然是主要支付手段。对于顾客来说,这在无形中又加大了顾客的购买成本,容易让顾客产生抵触心理,对于企业的营销会有不利影响。 对策: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努力创建让顾客感觉更为方便的支付方式。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银行的电子化发展。企业可与银行加强合作,在技术的不断发展中找出便捷而有效的支付方式。 3.4顾客疑虑心理较重 俗话说眼见为实,消费者在进行网上购物时,通常会有疑虑心理,这个产品真的像介绍的一样好吗?把钱汇出后能不能按时收到货呢?种种顾虑使得消费者还是愿意亲临商场购买,图个心里踏实。 对策:企业首先要通过传统营销方式建立企业的品牌形象,通常名牌企业更容易让人相信,从而可以 减轻顾客的疑虑心理。 其次,企业在网上宣传介绍产品时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大其辞,让顾客产生不符合事实的过高期望值,期望值越高越容易失望。一次失望就会影响到下一次的购买。再次,及时做好网上订单的处理工作,企业内应该有专人来负责处理网上交易这方面的工作,接到订单后不能耽搁,货发出后要及时与顾客联系。 综上所述,网络营销是一种新的营销方式,企业一方面要创新营销理念,积极发展网络营销;另一方面,在网络营销的过程中要结合本企业实际进行,以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网络营销论文:基于顾客价值的网上商店网络营销策略研究 摘 要:随着网络购物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网上商店的竞争也日趋激烈。网络营销的关键在于网上商店是否能满足顾客的需求,创造更大的顾客价值。为此本文拟从顾客价值的角度,构建了网上商店网络营销的理论框架,并提出具体的网络营销策略。 关键词:顾客价值;网络营销;理论框架;策略 据艾瑞咨询统计显示,2008年以来,我国网络购物市场发展迅速。2010年网络购物市场的交易规模达到4610亿元,较2009年增长了75.3%,占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2%。2010年,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1.48亿人,占互联网民规模的32.9%。网络购物的蓬勃发展蕴含着巨大商机,网上商店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如何构建完善的网络营销体系,怎样采用有针对性的网络营销策略使网店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也成为了业界关注的话题。由于网络营销弱化了地域、时间的局限性,更加注重于顾客需求个性的回归。因此本文拟以顾客价值为重心来研究网上商店网络营销的策略。 一、顾客价值 根据伍德罗夫的顾客价值理论,顾客价值是顾客感知到的对产品属性、属性偏好以及使用后可能对顾客目标的实现起阻碍或促进作用的结果的评价。基于此理论,伍德罗夫提出了目前延用比较多的顾客价值层次模型。如下图所示: 图1 伍德罗夫顾客价值层次模型 根据顾客价值层次模型,可将网上商店的顾客价值分为3个层次,分别为商品属性价值、商品结果价值和商品目标价值。其中商品属性层次包括商品的具体形式、质量等;结果层次是顾客使用商品的效果,包括正负两种效果;目标层次是顾客价值的最顶层,包括使用者的核心价值、目的和目标,是顾客使用的最终结果。 二、基于顾客价值的网上商店网络营销理论框架 基于顾客价值的网上商店网络营销策略理论框架,包括网络营销的内容、功能和目标。营销要素不仅包括4P,同时根据网络营销的特点增加了过程营销、商品展示等。营销策略框架的核心是顾客价值,外层是各要素的营销策略,多层模型中各子功能模块界定了网上商店网络营销策略的实施过程。网上商店网络营销的投资配置应重视开发新顾客和维系老顾客,以顾客价值最大化为宗旨。同时,建立起畅通的营销实施反馈、评估机制,以形成一个完整的网络营销系统,切实提升网上商店的综合竞争力。具体结构如下图所示: 图2 网上商店网络营销理论框架图 三、基于顾客价值的网上商店网络营销策略 (一)网上商店产品营销策略。基于顾客价值网上商店产品营销首先应根据顾客需求,对于商品质量进行保证。据2011年艾瑞咨询《中国网络购物用户行为研究报告》,70.6%的潜在用户不在网上下单的原因是担心商品的品质。顾客在网购商品后就会把注意力放在商品质量上,观察使用效果是否预期一致,能否满足他最终的购买意图,并以此来判断以后是否会重复购买。因此,商品品质是网上商店产品营销的关键。同时由于网上商店众多,网上搜索功能极为简便,使得同质产品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要让顾客体验到更高的使用价值,就要有独特的网上商店品牌风格,塑造个性的网上商店形象,以传递商品的价值和理念。此外,由于网购商品都必须通过物流才能到达顾客手中,物流环节的服务给予顾客的体验也十分重要。目前仅有一部分实力雄厚的网上商店能够建立自己的物流体系,大部分的网上商店都依赖于第三方物流。此时,商品的外包装就显得格外重要,商品的保护性外包装必须强化,以确保商品能完好的到达顾客手中。 (二)网上商店价格营销策略。基于顾客价值的网上商店价格策略就是要求网上商店运用各种调研手段及销售经验,尽可能的搜集同类商品的顾客认知价值,从而为制定顾客认可的商品价格提供客观依据。据2011年艾瑞咨询《中国网络购物用户行为研究报告》,51.8%的顾客选择网络购物的原因是比实体店便宜。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网店售价与实体店的售价进行比较,会给顾客超值的购买感受。通过随机抽样商品进行网络搜索调查发现,同一商品中,销售量最大的往往不是标价最低的,销售量大的商品其售价往往比最低标价略高一点。由此,我们可以推断,虽然低价促销策略仍然有非常良好的市场效果,但并不是唯一有效的竞争手段,网上商店无需片面的追求最低销售价格。 (三)网上商店过程营销策略。网络通讯的发展为网上商店与顾客的沟通提供了极大的便捷性。网上购物过程中,顾客由于不能亲自看到商品实物,会对产品的细节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因此网上商店销售人员与顾客的互动就显得尤为重要。销售人员正确的引导能够帮助顾客建立合理的购买预期,并协助顾客购买到最符合自身购买意图的商品,从而产生较高的顾客价值。同时网上商店提供的“商品评价”、“分享”等功能,也为顾客之间的互动提供了便利。前期顾客购买商品后的评价往往是新顾客进行购买的重要判断标准,因此,网上商店也要注重对于顾客互动环节的引导,鼓励顾客进行较详细的商品评价,及时处理一些负面评价,维护顾客之间积极正面的互动。 (四)网上商店人员营销策略。网络购物虽然是顾客对着电脑进行购物,但网上商店与顾客之间的互动必不可少。网上商店需要科学合理地配备在线销售人员。网上交易虽然突破了时间限制,但根据艾瑞咨询的监测数据表明,顾客网购时间基本集中在9∶00至22∶00之间,10∶00与20∶30左右是一天中的两个购物高峰时段。网上商店可以根据自身的销售规模在以上时间段内合理配备在线销售人员,以满足顾客的咨询需要,并协助顾客顺利完成购买过程。同时,由于销售人员直接与顾客产生互动,销售人员的素质与精神面貌也非常重要,网上商店要重视对于销售人员的“人本管理”,调动销售人员的积极性与服务意识,让他们带着愉悦的心情与顾客进行沟通,展现店铺的销售文化。 (五)网上商店关系营销策略。基于顾客价值的网上商店网络营销旨在从顾客角度出发,为顾客创造更高的价值,以吸引顾客进行重复购买。因此,网上商店维系与顾客的良好关系非常关键。除了通过销售人员的服务有效满足顾客的购买需求外,还要配备相应的售后人员,来处理顾客购买后期问题,解决顾客抱怨,进行售后补救。顾客抱怨往往产生于商品缺陷或商品与购买期望不符。网上商店可以通过善待顾客抱怨,分析原因,进行及时补救。这样,不仅留住了顾客,还能让顾客对网上商店产生更高的信任感。反之,如果对顾客抱怨置之不理,或者推卸责任,就可能会永久的失去顾客。网上商店还可以利用相应软件工具建立客户关系数据库,对重要顾客进行必要的信息完善,在能力范围内,给重要或全部顾客以一对一的销售服务。客户关系的维护能有效提高顾客的忠诚度。大量的回头客不仅能为店铺带来更多的效益,同时顾客的信任也是一笔无形的商业财富,有利于店铺的可持续发展。 (六)网上商店商品展示。由于网络购物过程中,顾客无法亲身体验商品,因此商品的页面展示就是顾客了解商品细节的主要途径。在商品展示的页面,网上商店需要提供图文并茂的商品介绍,同时提供该商品细节的关键数据和合理的购买建议,以供顾客参考。在进行商品介绍时,不宜进行过度的商品美化,以免顾客产生过高的购买预期,以至进入商品使用情境时,无法达成顾客满意。除了商品展示页面,为了配合品牌建设,满足 顾客购买的个性化需求,网上商店同样有必要对店铺页面进行个性化的装饰,以突显店铺个性,与顾客潜在的审美需求产生共鸣,使其对店铺产生认同感,以达成愉悦的购物体验。同时,如果网上商店销售的商品种类繁多,就有必要对商品进行科学的分类陈列。合理的商品分类能够便于顾客快捷地找到自己想要的商品。如果寻找过程困难,顾客往往会选择离开店铺,重新回到网络平台进行搜索。 由此可见,适宜的商品展示不仅方便顾客深入地了解商品,同时还能传递网上商店的特色和文化,为顾客创造更高的价值。 作者单位:南通职业大学 网络营销论文:谈博客营销在企业网络营销中的作用管窥 论文关键词: 博客营销 网络舆论 搜索引擎 论文摘要: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给博客(BLOG)提供了一个迅速成长的成熟环境。而企业在网络营销业务中的博客营销则是一种基于包括思想、体验等表现形式的个人知识资源及它的网络信息传递形式。这种网络营销工具已在企业网络营销业务中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 0引言 博客营销是通过博客网站或博客论坛接触博客作者和浏览者,利用作者个人的兴趣和生活体验等传播商品信息的营销活动。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充分认识到博客这种虚拟社区的特性,对特定博客的受众进行“人际传播”,并运用博客开展事件营销和公关活动,以引起受众高参与度。 1博客营销的主要特点 由于博客营销的目标相对精确,而且营销成本低廉,所以博客营销的主要特点主要体现在: 1.1 细分程度高,广告定向准确博客是个人网上出版物,因而每一博客都有其不同的受众群,其读者往往也是一群特定的人,细分程度远超其他形式的媒体。细分程度越高,广告的定向性就越准。 1.2 互动传播性强,信任程度高,口碑效应好博客在广告营销环节中同时扮演了两个角色,既是媒体又是人,既是广播式的传播渠道又是受众群体,能够很好地把媒体传播和人际传播结合起来,放大传播效应。 1.3 影响力大,引导网络舆论潮流实践证明,博客作为高端人群所形成的评论意见影响面和影响力度越来越大,博客渐渐成为了网民们的“意见领袖”,引导着网民舆论潮流,对企业品牌造成巨大影响。 2博客营销对企业网络营销的价值和作用 2.1 博客可为企业直接带来潜在用户博客内容在托管网站上,如新浪网属下的博客频道(//.cn/)等,这些网站往往拥有大量的用户群体,吸引大量潜在用户浏览,达到向潜在用户传递营销信息的目的,这是博客营销最直接的价值表现。 2.2 博客营销可大大降低网站推广费用通过博客的方式,在博客内容中适当加入企业网站的信息,达到网站推广的目的,这样的“博客推广”成本极低,降低了一般付费推广的费用,同时在不增加网站推广费用的情况下,公司网站访问量大大提升。 2.3 博客文章内容使用户可通过搜索引擎获取信息多渠道信息传递是网络营销取得成效的保证,通过博客文章,可以增加用户通过搜索引擎发现企业信息的机会,这里所谓搜索引擎的可见性,也就是让尽可能多的网页被主流搜索引擎收录,并且当用户利用相关关键词检索时,这些网页出现的位置和摘要信息更容易引起用户的注意,从而达到利用搜索引擎推广网站目的。 2.4 博客文章可方便地增加企业网站的链接数量获得其他相关网站的链接是一种常用的网站推广方式,但是当一个企业网站知名度不高且访问量较低时,往往很难找到有价值的网站给自己链接,通过在自己的博客文章为本公司的网站做链接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拥有博客的资格增加了网站链接主动性和灵活性,这不仅可为网站带来新的访问量,也提高了其在搜索引擎的排名,因为一些主要搜索引擎把一个网站被其他网站链接的数量和质量也作为计算其排名的因素之一。 2.5 博客是建立权威网站品牌效应的理想途径之一作为个人博客,如果想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建立自己的BLOG。如果他坚持不懈的博客下去,他所营造的信息资源将为其带来可观的访问量,在这些信息资源中,也包括收集的各种有价值的文章、网站链接、实用工具等,这些资源为自己持续不断地写作更多的文章提高很好的帮助,即可形成良性循环,这种资源的积累实际上并不需要多少投入,但回报却非常可观。对企业博客也是同样的道理,只要坚持对某一领域的深度研究,并加强和用户多层面的交流,对于获得用户的认可和品牌忠诚创造了捷径。 3如何提高企业博客营销平台的访问量 3.1 访问量的关键是高质量的内容企业博客只有向目标受众提供充分有价值的信息,才能引起受众的深度参与,进而收藏公司博客。 3.2 站点的定位定位不清很难吸引固定的用户群,甚至因此妨碍已经到来的用户。为了营销的最终效果,有时放弃部分不合适的用户是必要的,例如,某博客定位于向高端消费群体产品信息,即使引起了低端用户的充分关注,也不能为此改变初衷。 3.3 保持适当的更新频率更新频率不可太频繁,也不应该很久都不更新。更新频率和博客性质相关,如果是评论,1天或者2天1篇是不错的频率,很多朋友都喜欢每天看到新内容。 3.4 吸引读者回复和交互质疑和分享是引发讨论最好的方式,朋友们都很真诚,愿意贡献出自己所学。此外,还可设计隐含话题,或是用一下故意发表有争议的意见,但在没有很大把握的情况下,保持真诚至关重要。 3.5 搜索引擎优化在博客服务提供商限定之下,还是可以进行搜索引擎优化的。首先,可以在文章中使用较热的关键字,还可以增加站点内在的链接。如果企业使用的是独立的博客服务器,那么能做的就更多了,静态化页面,优化博客内部的结构,都是有效的方法。 3.6 广加链接广泛的使用友情链接和交换链接,交换链接越多,企业博客就越容易被访问。而且,企业博客与客户与受众的链接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在互联网中的重要性,链接越多,站点就越重要。所以,作为正在进行网络营销业务的企业,认识到博客营销的价值和作用,并利用好博客营销,对企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网络营销论文:电子商务背景下的网络营销 [摘要] 随着信息化和网络化的电子商务应用步伐的加快,社会跨入了网络经济时代。市场竞争规则、经济增长模式,以及社会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如何利用网络营销系统整合企业营销资源,提高营销效率,提供灵活、主动的网络营销系统是现在研究的课题。本文通过对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企业网络营销系统研究,针对我国企业实施网络营销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出我国企业网络营销系统的构建。 [关键词] 电子商务 网络 网络营销系统 一、网络营销的定义 网络营销的产生是随着Internet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的新营销方式。网络营销是新的营销形式,简单地讲:网络销是指利用Internet等电子手段进行的营销活动。网络营销是指企业借助机网络、计算机通信和数字交互式媒体来实现营销目标的一种营销方式。即用计算机通信系统和在线网络,进行产品设计、制定价格、促销和分销的一列活动,它是有效地识别和满足客户的具体需求,以达到营销目标的一种营方式。 二、我国企业实施网络营销系统存在的问题 1.支付安全问题 目前我国支付的技术手段尚不成熟,安全通用的电子货币尚处于研究认证阶段,网络交易成了“网上订货,网下付款”的四不像交易方式,极大影响了网络营销系统的发展,这对于提高网络营销系统的效益和水平是不利的。从技术上讲,网络营销系统发展的核心和关键就是交易的安全性,如资金安全、信息安全、货物安全、商业保密等:而由于Internet本身的开放性、虚拟性和流动性,使网上交易面临着种种危险,如网络泄密、网络欺诈等。企业害怕出现商业泄密,以及虚假购物,而消费者则担心虚假交货、货不符实等情况的发生。网上支付安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网上交易的信任度,制约了网络营销系统的发展。 2.网络营销系统与企业内部应用系统的集成问题 大多数企业极为看重网络营销系统与订单处理、库存与供应链管理及结算等原有业务系统的集成。但现行网络营销系统解决方案,大多采取了独立的应用系统模式,无法实现与企业内部应用系统的有机集成,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网络营销系统的发展。企业之所以忽视了网络营销系统与企业内部应用系统的集成,依然是由于缺乏对网络营销系统全面的认识,仅仅将其看作是一种营销工具,独立于企业其他系统,没有注意到网络营销涉及的范围很广,系统集成和信息集成是网络营销系统有效运作的基础。 3.营销沟通问题 从传统的大众媒体广告为主要方式的大众营销沟通发展到今,沟通的方式和渠道已经更加复杂化和多元化。在向用户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过程,由于沟通不顺畅是导致用户不满意的主要原因,这是典型的沟通问题,主要表现在服务承诺的沟通失败、用户期望的沟通失败和用户教育的沟通失败。企业在多次尝试多种网络营销手段时,经常发现不完全奏效。 三、我国企业网络营销系统的构建 1.网络营销系统框架 网络营销系统由五个子系统组成:品牌管理子系统、营销沟通子系统、网上销售子系统、客户关系管理子系统、营销绩效评价子系统。从总体上说,整个网络营销系统可分为三个层次:接口信息处理层、事务逻辑层、支持层。 接口信息处理层是网络营销系统获取或输出信息的接口,可划分为数据接口和用户接口。事务逻辑层是执行网络营销系统基本功能的各个子系统构成,各子系统包含若干业务,这些业务可构成业务层,业务层之间是有顺序的。支持层是指网络营销系统所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系统及应用支撑软件平台、网络与硬件基础设施平台等,是保证整个网络营销系统正常运作的基础。 2.企业网络营销系统的功能结构设置 (1)品牌管理子系统。品牌管理子系统完成宣传介绍品牌的功能,通过企业介绍、产品介绍,以及服务规范、品牌宣传,使顾客充分了解企业产品及服务、企业现有政策和活动,使得顾客获得大量的信息与知识,培养顾客的信任感、认知感。企业利用此系统达到宣传企业形象、树立名牌产品的意图,并通过详细的企业品牌目录、产品目录和品牌策划达到吸引顾客的目的。 (2)营销沟通子系统。互联网最大特点是可以进行双向沟通,设置营销沟通子系统,主要是企业通过选择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把广泛的、迅速和连续的信息传达给顾客,促使用户从认知阶段逐步过度到感知阶段,最后推向准备购买的行为阶段。建立顾客自由参与讨论的虚拟社区,顾客发表对主题的看法,系统通过引导、发起顾客对企业的讨论,了解消费者对企业及产品的看法,更好地深入消费者心理,研究市场和消费者行为,也吸引顾客对系统的参与性,留住顾客。 (3)网上销售子系统。网上销售子系统满足用户网上交易(物品为标准产成品)的需求,系统设置订单处理、支付处理、物流处理和售后服务等功能模块。 (4)客户关系管理子系统。通过客户关系管理子系统实现对客户销售、市场、支持和服务的全面管理。该模块能够实现对客户基本数据的记录和跟踪、对客户订单的流程追踪、对客户市场的划分和趋势研究、对客户服务数据的分析,进行数据挖掘和在线联机分析以提供决策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业务流程的自动化脚]。并将客户信息进行 统计分析、分类,提供不同的顾客以相应的服务。在此系统中还对顾客的意见进行反馈,给顾客以即时的信息,形成良好的互动。 (5)营销绩效评价子系统。营销绩效评价子系统通过一套定量化和定性化的指标体系,对开展网络营销的企业从各个方面(包括营销理念、网站访问量、顾客服务等)进行客观、科学的综合评价。通过对企业网络营销绩效进行评价,掌握企业网络营销的运行状况,了解企业网络营销的运行效果,为企业的网络营销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网站效果绩效评价:网站效果指标主要包括网站设计、网站性能、网站推广、网站流量。网络营销效率绩效评价:反映企业网络营销系统中人、财、物、信息的利用效率。其主要指标有销售效率、分销效率和广告效果三类指标。网络营销效益绩效评价:网络营销效益评价反映了企业网络营销运营过程中所产生的竞争力、服务水平、公众影响力和经济效益。营销效益类指标包括竞争效果指标、服务效果指标、公众效果指标和财务绩效指标。 (6)数据库及支撑平台。网络营销系统的数据库及支撑平台主要是为各子系统提供一个性能良好、使用可靠、开放的和易于扩充的支撑环境。随着Internet技术、计算机硬件技术、软件技术迅猛发展,以及新一代企业级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建立,企业对数据库软件的新要求使得数据库分布式应用技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四、结论 网络营销作为一种新的营销方式,正以其成本低、信息量大、传播范围广、速度快、无时间地域限制、形象生动、可双向交流、反馈迅速等特点显示出传统营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网络营销将成为全球企业竞争的锐利武器。网络营销的特点决定它在营销战略、营销策略、经营方式,以及营销手段等方面对传统营销方式产生了冲击。但这并不是说,网络营销完全取代传统营销,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是一个整合的过程。本文分析了网络营销系统的应该具备功能,设计了该系统的五大功能模块和系统框架。 网络营销论文:分析服装电子商务中网络营销策略 一“网络原创品牌”网络营销的产品策略 一.一“网络原创品牌”的什物产品策略 跟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糊口水素日益提高,对于于物资以及精神方面的个性化需求也在晋升,消费者的购物需求出现多元化。跟着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心理的进1步加深,产品将被更深层次的细分。“网络原创品牌”的商家不但要出产出适销对于路的产品,同时还要建立优良的品牌形象,塑造企业文化,这样才能培育出虔诚度较高的目标消费群,以保证企业不乱、延续的销售量。传统营销模式将产品的生命周期归纳为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减退期4个阶段。“网络原创品牌”商家若要维持延续的生命力,必需源源不断地更新产品或者服务,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任何1种新产品的开发对于“网络原创品牌”都拥有其显明的周期性,企业依据不同产品、不同阶段适时地做出策略调剂,以匡助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 一.二“网络原创品牌”的服务产品策略 服装网络市场的日益饱以及,传统品牌线上销售的竞争加重,“网络原创品牌”市场占有率难度加大,这驱动“网络原创品牌”努力调剂其服务产品策略,建立优良的品牌形象、树立富有吸引力的企业文化,以培育企业的潜伏消费群体,提高顾客的虔诚度,保证其销量延续、不乱的增长[二]。优良的网络服务产品策略主要从售前服务、售中服务和售后服务3方面着手。“网络原创品牌”售前服务是指企业把新开发的,详细,能够代表优良的企业文化的产品信息通过互联网推行给网络目标消费者。如服装产品的作风、号型、购物指南等等。售中服务则主要包含消费者发生购买念头后,协助消费者完成订购、付款等相干流程的服务。售后服务是指商家针对于消费者收到货品后的1系列行动,如对于所购买产品不满意,可协助消费者在规定时间内退、换货。针对于消费者在施行购买行动进程中存在的疑难,商家客服人员通过专用的实时聊天工具与消费者进行沟通,就消费者提出的疑难解答,以匡助消费者消除疑虑完成订购。当订购完成后,消费者可以应用发生的订购单了解货品即时状况。“网络原创品牌”企业在网络营销流动中不但应注重产品策略以及服务策略,还应当注重对于网站信息的保护,建设优良的购物环境。网络营销流动中,优质的产品质量以及服务理念是企业胜利施行网络营销流动的症结因素。只有保证了以上两条基本前提,才能让顾客的虔诚度成为“网络原创品牌”可延续发展的首要保障。网络营销的虚拟销售环境与传统的营销流动相比存在更多的不肯定性。如干扰信息对于顾客判别力的影响等因素,只有靠企业加强施行信息产品策略,才能较好的保护顾客的虔诚度。展开网络营销流动时,应遵循顾客对于产品、服务、信息、形象和环境的满意度原则。只有以此为网络营销流动的基础,才能取得消费者的信任,提高企业的顾客虔诚度,从而建立优良的品牌形象,保证企业的销售量。 二“网络原创品牌”网络营销的网站销售策略 品牌网站是其展开营销流动的平台,是提供产品服务的载体。胜利的“网络原创品牌”网站触及市场、采购、销售和客户服务等内容,不单是宣扬的平台,更是综合性的门户,利便商家、顾客、合作火伴接洽,实现网络营销流动的各项基本职能。 二.一网站购物指点 购物指点对于每一款出售的产品都会附上详细介绍,顾客可以看见产品的平面效果图、模特试衣图、产品搭配效果图,及产品示用意等。顾客可依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购买。 二.二实时对于谈服务 顾客通过购物指点的阅读,对于产品还存有疑虑,可以通过阿里旺旺等在线对于话软件与客服进行实时沟通,讯问产品的详细信息。 二.三完美的售后服务 顾客可通过“网络原创品牌”网站提供的售后链接,表达对于本次购物的真实感受。即货品评价包含什物与描写的相符度、服务质量评价、物流评价等。如果消费者对于所购买的产品不满意,也可通过售后链接申请退换货[四]。 三“网络原创品牌”网络营销的渠道管理策略 三.一“网络原创品牌”网络营销渠道的功能“网络原创品牌”的网络营销渠道以互联网作为支持,其完美的线上销售渠道主要有依照货品交易的前后顺序顺次为定货、结算和物流配送3大功能。定货系统通过店铺网站给消费者提供货 品信息;同时,也能借此及时了解到顾客的需求,以到达供求平衡。商家公道地整合网络营销渠道,加强供应链管理完美定货系统,从而有效地降低企业库存,节制运营本钱以到达利益最大化。顾客对于所选商品进行付款时,可采取的主要结算方式有“支付宝”、网银、信誉卡以及快捷支付等。通过店铺网页胜利订购并且完成结算后,店家主要是以快递的情势将商品配送给购买者。 三.二“网络原创品牌”网络营销渠道的特色 “网络原创品牌”网络营销渠道的主要特色为:1、减少产品从出产商到顾客的中间环节,缩减了销售本钱;2、单1化的销售渠道,供应链管理更加完美;3、配送简单化,产品由仓库直接发至顾客手中;4、依据顾客订购量进行出产,减少库存积存。 三.三“网络原创品牌”网络营销渠道的建设 “网络原创品牌”在建设该企业的销售渠道时,首先,从消费者的角度去设计销售渠道,充沛斟酌网络消费环境中“虚”的特色,营建出让消费者易于接受的网络销售环境;其次,简化网络定货系统,减少消费者定货进程中的繁琐环节,保证店铺定货系统的易操纵性以及产品信息转达的准确性;再次,“网络原创品牌”商家应当设置多种结算方式供消费者自行选择。同时,还应保证结算系统的安全性及保密性,防止结算进程中的风险;最后,与安全可靠的物流公司合作是建设便捷、有效地配送系统最直接的保障。 四“网络原创品牌”网络营销的促销策略 公道地施行促销策略是企业拓展市场的首要手腕之1,企业可以通过选择适合的促销策略实现其利润最大化。“网络原创品牌”商家应当加强与出产者、经营者以及消费者之间的沟通,制订出适合的网络营销的促销策略[五]。 四.一“网络原创品牌”网络促销的主要情势 “网络原创品牌”商家在进行网络促销流动时,必需保证其促销策略是切实可行的。“网络原创品牌”施行的BtoC营销模式事实上是商家对于个人的1种个性化销售,所以选择出适合的、行之有效的促销策略是网络营销流动获得胜利的症结。网络促销的情势1般可以分为拉销、推销以及链销等3大类。 四.二“网络原创品牌”网络促销的主要策略 在传统的促销流动中,促销分直接促销以及间接促销。直接促销包含了推销员、售货员及销售服务;间接促销包含广告、销售增进以及公共瓜葛。促销策略主要包含了网络广告、站点推行、瓜葛营销和销售增进4个大类。 四.三公道地施行网络促销策略 商家在做出促销决策以前首先应分析其促销流动的目标消费群,才能保证促销流动能够行之有效。商家所选择的促销对于象应当是成心愿在网络市场购买产品或者服务的目标消费群体和潜伏消费群体。设计公道的促销组合对于商家极其首要,1般以网络广告促销以及网络站点促销为主。企业根据广告促销以及站点促销两种方式的特色结合本身产品的优势以及特征,依据该企业产品的实际市场情况、促销对于象的情况,公道组合,取长补短,到达最好的促销效果。商家在展开促销流动前,首先应制订出适合的预算方案,相对于于传统的促销流动来说,网络促销属于1种新型的促销模式,促销产品的价格等因素都需要企业不断的试探,在实践中比较、学习、总结经验。促销流动到达了必定阶段以后,商家应该针对于已经执行的促销流动进行评价,衡量此次促销流动是不是已经到达预期成效。及时对于促销进程中的数据进行统计,这些数据包含企业站点走访人次、点击次数及千人广告本钱等。“网络原创品牌”商家适时地对于正在展开的促销流动进行有效地衡量,能够确保企业促销流动的顺利进行,当其偏离预期效果时,应依据实际情况对于其进行适量地调剂,确保整个促销流动的连续性与成效性。 五结语 “网络原创品牌”务必继续维持其线上的销售市场,保留原本的顾客资源,发展潜伏的消费群体,不断完美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旨在为顾客提供更优质的产品质量以及服务,晋升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建立起丰厚的品牌文化以及企业内涵,为线下营销渠道的扩张打下坚实的基础。期待“网络原创品牌”在新型营销渠道中取得有效的出路,丰厚我国服装产业的营销模式,推动我国服装行业的进1步发展。 网络营销论文:电子商务形势下网络营销方式改革 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和普及,电子商务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网络经济较之于传统经济的优越性越发显着,其应用规律与模式也逐渐被我们熟悉和运用。网络营销的出现和发展对传统营销模式造成颠覆性的冲击,营销模式和管理模式也发生了重大改变。随着电子商务环境的逐渐成熟,网络营销模式的改革创新也势在必行,二者相得益彰。 1电子商务及其特点 电子商务是指交易当事人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所进行的各类商务活动,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知识产权贸易等[1]。电子商务是一种采用最先进信息技术的商务方式,电子商务的本质是商务。它所强调的是网络环境下实现的贸易过程的电子化,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与现代商业有机结合的产物,而非纯粹技术问题。电子只是手段,商务才是根本。网络经济有着不同于传统经济的规律与模式,电子商务也体现出了自身强大的优势: 1.1 经营成本低 电子商务是提供给买卖双方进行交易的一个平台,它的高效率低成本体现在很多方面。例如,网上商店不需要传统商务中那么多的营业员,不需要实体的店铺,并可以提供全天候的服务,提高销售量和企业的知名度。企业所有商品信息都可以在网上,有了快捷的信息反馈可以实现零库存,没有店面租金成本和商品库存就可以最大化满足市场的需求,为企业节省了大量的开支。 1.2为客户提供便利 在电子商务环境中,客户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各种消费和服务,传统商务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框框被打破。电子商务为企业提供了虚拟的全球化贸易环境,大大提高了商务活动的水平和质量。企业可以实现跨区域、跨国界经营。客户不再像以往那样因为受到地域的限制只能在一个区域内购物或者选择交易伙伴,甚至只能在有限的几家商场内购物。当把这些实务转移到互联网之后,过去需要大费周折才能获得的服务现在很方便地就能得到。例如网上转账和支付、寻找购买不常用的稀有商品、查询货物的收发情况、利用搜索引擎货比三家等,都可以足不出户就能够迅速地完成。电子商务提供的客户服务使消费者和企业都能从中受益。 1.3支付手段安全性 电子商务的安全性主要通过技术手段和安全电子交易协议标准来保证的。对于客户而言,这是他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随着安全套接层SSL协议和安全电子交易SET标准的推出,以及安全技术包括加密机制、签名机制、分布式安全管理、防火墙等技术的应用使网上支付手段在高度电子化的同时,具有很好的安全性、可靠性。 1.4高度集成性 电子商务中采用了大量的计算机、网络通信等新技术。电子商务系统可以实现对事务处理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它能规范处理事务的工作流程,将人工操作和电子信息处理为一个整体,提高对客户服务的效率。例如在收到客户订单后,服务器可自动汇集客户信息到数据库中,并对订单和意见进行分析整理,寻找突破点,引导新商品的生产、销售和消费,即提供交互式的销售渠道,商家能及时得到市场反馈,改进自身工作,减少流通环节,增加了客户和供货方的联系,使得双方均可获得最新数据,加强彼此间合作,提高服务质量。 2网络营销的发展现状 网络营销是电子商务活动中的关键环节,是网络技术发展的新方向。它不仅改变了企业本身的生产、经营、管理,而且对传统贸易方式带来巨大的冲击。信息社会的网络市场蕴藏着无限商机,网络营销便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工具和手段,它的发展带来了营销观念的变革。 2.1网上销售迅猛发展 企业将商品和服务用多媒体的方式通过互联网给全球消费者浏览和选购,这是我们最常见的在线经营的方式。顾客虽然无法实现亲临现场的购买体验,但是通过商品的图像、文字、技术指标等参数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决定购买与否,大大节省时间和精力。这种消费模式很快赢得了消费者的喜爱。我国网络市场规模以2008年的1218.8万国家注册域名量傲视全球。 2.2网络营销应用提速 网络购物是互联网作为网民实用性工具的重要体现,随着我国整体网购环境的改善,网络购物市场的增长趋势明显。目前网络购物用户数量已经超过6339万人,经济发达城市的网购普及率更高。根据CNNIC的统计报告,截至2010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2亿,突破了4亿关口,较2009年底增加360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1.8%,较2009年底提高2.9个百分点。另外,我国网民的互联网应用表现出商务化程度迅速提高、娱乐化倾向继续保持、沟通和信息工具价值加深的特点。2010年上半年,大部分网络应用在网民中更加普及,各类网络应用的用户规模持续扩大。其中,商务类应用表现尤其突出,网上支付、网络购物和网上银行半年用户增长率均在30%左右,远远超过其他类网络应用[2]。 2.3网络安全技术更加成熟 目前,信息认证技术、信息加密技术、网络防火墙技术、密钥管理技术等正趋于成熟,这将有助于提高网络系统在产品销售方面的安全与效率。随着电子现金、电子钱包、智能卡、借记卡、电子支票等支付工具的安全推行,网络消费者以前所担心的网络支付的安全问题迎刃而解。CA认证体系的引入,使支付手段在高度电子化的同时,具有很好的安全性、可靠性,使得信用度大大提高,也增强了国家对市场的调控能力。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产生了多方面的深刻变化,也使得网上购物拥有无限前景。 2.4消费者决策理性化 在网络购物的过程中,消费者不再满足被动地接受产品,而是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应用参与到产品的形成和使用的过程中,对产品的个性化服务要求不断提高。个性化服务在改善顾客关系、培养顾客忠诚度以及促进网上销售方面具有明显的效果,个性化服务是实现网站商业利润的关键,是电子商务成功的秘诀。但在过于分散的个性化服务也会增了服务成本和管理的复杂程度。个性化服务受个人信息保护的制约,不可能要求顾客提供非常全面的个人资料,否则会引起抵触情绪,用户对个性化服务的需求是有限的,因此,并不是所有的个性化服务都有价值,个性化服务不应强调形式,服务的内容才是最重要的。 3网络营销模式的创新 从上述网络营销模式和理论的发展来看,网络营销强化了企业与用户的互动性。网络营销不再是单一的企业制定和执行的业务活动,而是有消费者参与的营销活动,从而使网络营销更容易实现个性化和定制化的 特征。专业化趋势。网络营销最主要的趋势是更加注重客户的需求和体验,真正的逐步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迈进,企业网络营销的竞争将以吸引、维持顾客群和经营顾客关系为主要目标[3]。 3.1精准营销 精准营销就是在精准定位的基础上,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个性化的顾客沟通服务体系,实现企业可度量的低成本扩张之路。公司需要更精准、可衡量和高投资回报的营销沟通,需要更注重结果和行动的营销传播计划,还有越来越注重对直接销售沟通的投资。精准营销是以Web2.0为技术背景而产生和运作的。Web2.0是2003年之后互联网热门概念之一,是相对Web1.0的新一类互联网应用的统称。Web1.0的主要特点是用户通过浏览器获取信息,Web2.0则更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精准营销通过新的网络技术深入洞察消费者的兴趣和需求,把营销信息制作成消费者“想要的信息”并传达给目标消费者。2005年菲力普?科特勒最早提出了精准营销的概念。其本质特征在于强调要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以恰当的价格,通过恰当的渠道,向恰当的客户提供恰当的广告信息。 3.2搜索引擎营销 搜索引擎营销是根据用户使用搜索引擎的习惯,采用付费形式或者技术手段,是网页在关键词搜索结果中排名靠前,引导用户点击,从而达到品牌展示和促进销售的目的。搜索引擎营销模式通常采用免费登录分类目录、搜索引擎优化、收费登录分类目录、关键词广告、关键词竞价排名等方式来争取消费者的忠诚。随着我国搜索引擎运营商逐步开放API数据,第三方公司将开发大量搜索引擎营销技术工具,广告主可以在本地系统中完成统计、分析、修改等管理功能。随着搜索引擎用户的不断增长,搜索引擎将逐渐成为细分覆盖最高的媒体。虽然还是有企业把网络营销、搜索引擎营销和传统营销在经营思想上分开处理,但是无论中小型企业还是大型企业,都在关注网络营销和搜索引擎营销,他们积极与技术先进的第三方公司合作,完善他们的搜索引擎营销服务体系,共同驱动未来中国的搜索引擎市场。 3.3博客营销 博客营销就是利用博客展开网络营销,是一种基于个人知识资源的网络信息传递方式,开展博客营销的基础问题是对某个领域知识的掌握、学习和有效利用,并通过对知识的传播达到营销信息传递的目的。博客营销可以直接带来潜在客户、降低网站推广费用,为用户通过搜索引擎获取信息提供了机会,方便地增加企业网站的连接数量,可以实现更低的成本对读者行为进行研究。博客在我们的广告营销环节中同时扮演了两个角色,既是媒体又是人,既是广播式的传播渠道,又是受众群体,能够很好地把媒体传播和人际传播结合起来,通过博客与博客之间的网状联系扩散开去,放大传播效应。 3.4许可E-mail营销 许可E-mail营销是在用户事先许可的前提下,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向目标用户传递有价值信息的一种网络营销手段。许可E-mail营销在发达国家已经发展成熟。但是在我国各个企业在利用E-mail营销开展市场营销活动时存在很大的误区。E-mail营销的主要功能体现在品牌形象、产品推广、网站推广、顾客关系等多方面。E-mail营销在应用的过程中要减少垃圾邮件的影响,提升企业E-mail营销营销的专业化程度。 4结语 网络营销要获得预期的效果必须进行精心策划,而网络营销模式的选择是企业获利能力的关键。企业要根据外部环境和自身情况进行充分地调研,用科学的方法高效、系统、有目的地进行市场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研究,从而能够有效地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法,选择适合企业的营销模式。 网络营销论文:电子商务网络营销模式的研究 1、垂直型B二C电子商务网络营销模式 垂直型B二C电子商务网络营销平台表现在两个方面:①专业、专1。就是指集中全体的资源以及气力重点打造专业性的网络商品销售信息平台,主要是以本身行业为发展特点,对于某1类商品行业重点做全面的钻研,例如鞋子、衣服、电器等。②深刻、深层次。这1主要发展方向也是其主要的特色之1,拥有至关独特的专业性质。它是在专业销售的基础之上再更为深层次的钻研。由于专业、专1是垂直型网站做好发展的条件前提,而深层次的进1步发展是为了能够晋升产品的服务品质以及提高商业盈利。在垂直型B二C电子商务网络营销模式的影响下,不少的企业以及网站都开始与1些知名品牌的出产商进行沟通与合作,不但可以化解渠道商的利益冲突,更可以不断的扩展产品线与产品系列,以便更好的完美交易平台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并提供更为多样化的商品交易支付方式。图(一)为垂直型B二C电子商务网络营销模式示用意。 2、垂直型B二C电子商务的发展以及利用现状 从二0一一年的时候,我国的电子商务逐步开始了高速发展的历程,尤其是垂直型B二C电子商务模式。许多垂直型B二C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的相干企业借此机遇患上到了很大的发展,创造了很好的企业经济效益。像国内1些比较知名的网购企业:京东商城,凡客诚品,梦芭莎,唯品会等网上商城,都吸收了大量的资本融资,发展速度极快,几近带动整个垂直B二C商务行业的集体升温。然而,因为垂直型B二C网络营销模式平台在面对于泛博消费群体的时候,拥有相对于的服务狭隘性,所以就致使垂直型B二C电子商务网站平台对于技术的开发程度请求不是很高,这也使患上不少商家以及企业在技术本钱上的投入远远比那些综合类、平台型的B二C网站少良多。①垂直型的B二C电子商务网络营销市场拥有狭隘性、不乱性这类狭隘性是相对于而言的,由于垂直型B二C网络营销平台自身面对于的就是1个相对于单1的产品市场。就以凡客为例,其主营衣饰服装类的产品服务,所以它的消费者群体也拥有相对于的单1性,通俗点说,消费者就是为了这1类产品才来你的网站进行购物。所以说垂直型B二C是1个相对于狭隘的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网站平台。 正由于如斯,现在愈来愈遭到综合型B二C商务模式的冲击以及要挟,但因为自身就有好的1面,所以泛博的消费群体及其消费念头在选择上面仍是很明智的,这类好的方面就是提到的不乱性。不乱性表现在消费者群体的不乱性,市场的不乱性,垂直型B二C商务企业在保护消费者瓜葛以及管理方面拥有不乱性,同时垂直型B二C网络营销进程中的商品价格相比较综合型拥有必定的价格优势。②垂直型B二C商务网络营销具有庞大的客户群体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更专业的产品服务,必然会累积庞大的消费群体,尽管在网络营销进程中会大量的流失部份客户,然而,靠着垂直型B二C平台本身的优势以及特色,提高销售及服务质量,不断的去知足消费者的需求,将会争夺到更多的市场份额。可是,当前许多垂直型企业在这方面做的不是很好,需要改良以及立异。③物流管理体系不够成熟这也是因为我国当前的物流现状抉择的,尽管我国物流业的发展速度无比快,范围也在不断的扩展,然而,因为起步时间比较晚,所以许多物流产业市场机制还不健全。尤其是在互联网电子商业模式高速发展的大环境违景下,缺少高效的现代化物流管理技术以及物流体系,这也就直接的影响到了垂直型B二C的物流进程。 由于以及传统的电子商务模式1样,他们都有1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物流配送。物流配送更是垂直B二C电子商务网络营销进程中的1个极为首要的环节,因为我国的物流体制不够健全,物流速度常常很慢,就会有可能致使顾客的物品在运输进程中造成破坏。简单的举个例子:101黄金周的时候,网上购物交易量显明增添,造成许多电商企业的物流公司呈现爆仓现象,就会造成货物配送速度无比迟缓,严重的影响着消费者的情绪以及购物心境,最后成为制约垂直型B二C电子商务网络营销模式发展的首要不利因素。④垂直型B二C网络营销模式中的本钱优势不管是传统的电子商务模式仍是现代的电子商务模式,其网络营销的最大特色以及优势就是低本钱。也就是说,垂直型B二C商家以及企业可以不受空间时间以及地点的限制,只要自己有足够的货物以及商品,均可以放在B二C网络营销平台上供顾客进行选择。像咱们最熟识的全世界最大的商品零售商沃尔玛,它就至关拥有本钱优势,然而在垂直型B二C网络营销平台上,其本钱价格远远的低于现实糊口中的沃尔玛。跟着互联网客户对于垂直型B二C商务企业的走访量激增,那末企业的边际本钱将会出现不断降落的趋势,从而让企业的利润空间到达最大化。⑤发展进程中缺少立异我国目前的垂直型B二C电子商务网络营销模式缺少相应的技术以及管理体系的立异,基本上还停留在对于国外1些先进的电子商务经营管理模式的模仿水平上,就国内许多的电子商务模式而言,多数都是对于国外先进的商务模式的移植。比如国内的1个典型代表,“易趣网”。易趣网站的经营模式基本上是模仿国外的eBay,像铛铛网也是对于国外的先进商务管理模式进行的移植。 3、发展以及立异垂直型B二C电子商务网络营销模式 ①口碑营销跟着电子商务市场的竞争不断剧烈化,同时互联网与消费群体的糊口各方面之间的瓜葛更为深刻、更为亲密,所以,在这类情况下,垂直型B二C商务企业应当更为重视互联网与现实世界之间的互相瓜葛。与实际糊口中1样,在垂直型B二C电子商务网络营销进程中,每一1个商家、企业的形象、信用、口碑是无比首要的。也就是进行口碑营销。口碑营销体现在:商家的信用、商品的质量、服务态度的优劣等多方面。所以,垂直型B二C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的商家以及企业应当在“专”以及“深”的基础之上,更为的重视产品的服务质量,以便在竞争剧烈的市场环境下为自己营建1个优良的口碑。②加强商品供应链的管理1般情况下,垂直型B二C电子商务企业商家更为重视商品的本钱价格,通常都是以低价的方式来到达迅速占领市场的目的。尽管应用低价格的营销方式可以在短期内占领1部份市场份额,然而要想到达终究的网络营销目标是不现实的。由于低本钱、低价格的网络营销战略其实不安全,1旦遇到“资本寒冬”,这类低价格网络营销策略完整没有“抗寒”的能力。 所以,为了不这1问题,就必需正确的处理好商品本钱与供应链管理的问题。所以,在垂直型B二C商务营销模式中结合传统的供应链管理不但不是退步,更是1种进步,通过加强供应链管理可以很好的增进品牌建设。③树立专业的仓储以及物流体系在垂直型B二C电子商务网络营销进程中,物流配送是1个首要的中间环节,可以说物流服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群体对于垂直B二C商家的印象。树立健全仓储以及物流管理体系最症结的就是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物流基础设施就是指在商品供应链的管理以及总体服务功能方面,知足物流组织以及物流管理所需要的1些功能以及作用。在垂直B二C商务平台中,像1些大型的、有必定范围的产品出产企业应当树立并健全企业本身的仓储以及物流体系。这样不但可以 大幅度的降低商品的本钱和运作本钱,而且在产品以及服务上构成有竞争优势的范围效应。④立异运营以及营销模式前面也提到了,我国的许多电子商务模式几近都是从国外的先进管理模式中移植过来的,缺少立异意识。由于我国在电子商务网站领域的立异能力比较弱,正由于如斯,更应当加强立异建设。应当结合我国市场经济的具体情况,让电子商务模式与消费市场紧密联络在1起,只有实现电子商务模式的技术立异,才能够充沛施展其优胜性。当前,垂直型B二C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的运营模式包含两个方面:平台型B二C;独立性B二C。 4、总结 全文主要针对于垂直型B二C电子商务网络营销模式进行的钻研以及论述,共分为了3大部份进行探讨以及分析:①对于垂直型B二C电子商务网络营销模式进行了简单的介绍。②垂直型B二C电子商务网络营销模式的发展以及利用现状。③关于如何更好的实现以及施展垂直B二C营销模式的价值,提出了1些建议。 网络营销论文:新媒体背景下网络营销的模式和优势 网络技术的发展令传播迈进了一个全新的层次。互联网驱动的新媒体逐渐取代传统媒体,在媒介传播中占据了半壁江山。而多种媒体之间通过互动和互融,逐渐形成了开放式的连锁链条,这样的媒介生态对于营销来说也是颠覆性的,在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营销呈现出新的活力。 1 新媒体时代网络营销的特征 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营销有其区别于传统媒体营销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1 多点对多点的模式 网络传播颠覆了传统媒体中一点对多点的单向度传播,实现了多点对多点的传播。这种模式下的营销更加注重受众接受,注重受众的接受体验。正因如此,营销也由广播变为“窄播”,针对受众的需求,通过双重互动,为其量身打造适合其个性的服务。 1.2 点播模式 点播模式的发展是适应受众对内容需求而诞生的。这种模式有效地为客户呈现更多的传播内容,提升用户的黏度。 1.3 时空超越性 网络媒体超越了传统媒体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在时空上更具灵活性,而且内容承载量更多,传播途径更广更便捷,传播范围更大。这保证网络营销能够超越时空的限制,更好地深入到人们需求之中。 1.4 双向互动模式 互动形式网络媒体的重要特征之一。在网络营销中,可以通过诸多社交手段实现双向互动,促进信息的收集,保障信息的及时精准反馈。另外,网络上信息传播的方式更加多样,不仅可以传播文字和图片,而且还能传播视频和声音,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具有交互性和趣味性,增加了营销看点。 2 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营销模式 2.1 社交媒体营销 近年来社交媒体的传播作用越来越凸显,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进行营销的趋势十分明显。在微博和微信上已经聚集了一大批商业号和营销账号,他们就是利用社交媒体的互动属性,在此基础上进行营销。在这个平台上,受众也通过转发点赞等行为积极地参与到营销中来,相对应的则可能在营销中获得一定收益,这样受众又成了生产者,既能够有所收益,又促进了品牌的营销。 2.2 搜索营销 搜索引擎在互联网上举足轻重,虽然现在很多业内人士认为搜索引擎的春天已经过去了,但是搜索引擎在营销上仍然占据很大份额。通过搜索可以快速搜索到需要的信息,而在搜索引擎中的排位和关键词,则是营销的重点。企业通过搜索引擎进行精细化管理,根据大数据信息有针对性地投放广告,增加产品浏览量,或者寻找合作对象,使得自己的产品迅速成为耳熟能详的品牌。同时还能够进行持续的营销方案优化,不断根据市场情况的改变来调整营销策略,这已经成为网络营销的常备手段。 2.3 视觉化营销 截至2014年底,中国网络视频用户突破3个亿,越来越多的用户选择在网络上观看视频,特别是年轻人,有部分已经不再开电视,电视不仅收视率下降,开机率都在下降。因此通过网络视频进行营销是很好的营销策略,既能自由发挥,又成本低廉。而且最重要的是网络视频具有社交互动的功能,能够实现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双向沟通,很多消费者会通过分享行为来进行无意识的营销,有些甚至干脆就把广告拍成很有创意的小短片,其广告形式更加灵活多变。 3 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营销的优势 3.1 减少企业的营销成本 营销方式的多样化并不是新媒体时代网络营销的最大特点,它更重要的是降低了营销的整体花费。以往企业进行传统营销需要实物作为载体,需要花费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但是网络营销则减少了这一花费,新媒体营销则把这项花费降到最低。新媒体时代企业甚至不需要自己再搭建官方网站,只需要在已有的成熟的社交媒体上注册一个账号,通过免费开放平台不断地进行信息推送和资源共享,通过有质量的内容聚拢人气,吸引消费者。例如,在微博上建立加V账号,在豆瓣建立专属小站,在QQ上建立自己的品牌粉丝群,在微信上建立自己的公共号,而这些营销都是免费的。 这些成熟的新媒体传播平台虽然成本低廉,但是需要内容的支撑,可谓是真正的内容为王。只要传播的内容有创意或者对受众来说有价值,就有受众帮你进行继续传播。最重要的是,这些成本消耗只是在信息的一瞬间就完成了,剩下的传播成本都是由受众自己来承担的,这样就把受众变成了新一级别的传播者,这种传播效应呈指数级增长。从理论上来说,这条传播链能够无限延伸,呈现出爆炸式和病毒式的传播效果。 多点对多点的模式所造成的指数级传播是传统媒体所不能相比的,其传播效果也令人惊讶。这正是互联网营销的媒体,随着社交网络时代的来临,信息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就像六度空间理论一样,一个人认识六个人就能认识全世界,这样的传播速度是以往所有媒体都无法做到的。在当今金融危机的余威下,使用这种经济便捷的营销手段是企业的必然选择。 3.2 提升广告创意含量 在新媒体传播中,数据库营销、病毒营销、互动体验、口碑传播、精准营销、事件营销等新型营销手段和广告模式变换花样出现。这其中的要点就在于创意,一个好的创意能够让新媒体营销发挥出一个广告公司的力量。一但有了好的创意,那么再通过有理有据的营销,积极促进受众参与和反馈,营销效果将大大增加。 创意是营销内容的关键,但创意的应用需要好的平台和人才。互联网上的信息爆炸一方面令信息冗杂,另一方面大量的信息也为新媒体营销注入了更多的元素,只要能够创造性地整合这些元素和信息,就能够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这也是创意经济的真意,因此创意成为当今企业发展和产品竞争中最关键的环节。 3.3 自主选择和有效互动 在新媒体产生如此巨大影响之前,营销主要是一对多的硬性单向度营销。网络营销使得消费者与企业的沟通更加流畅,互动效果明显,对企业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具有显着成效。在网络营销中,更需要确定目标用户,根据目标用户的需求,引导其进行自主选择,并在互动和口碑中获得品牌价值,使其品牌价值融合于口碑之中,变成传播源头进行扩散,使得营销效果倍增,这就是病毒式的营销。 但是,互联网的信息爆炸导致信息泛滥,人们无法辨别冗杂信息,决策成本不断提高,因此,简单的传播内容已经不适合网络营销的需求,应该让受众积极参与到营销规划之中来,变成营销病毒的宿主,与其一起完成整个营销过程。通过受众的参与,企业收集更多用户信息,实现与用户的良性互动,让占据主导地位的消费者感受到自己私人化、精细化的需求已经被满足。这样的自主选择和有效互动能够有效提升营销效果。 3.4 链接用户,企业和用户共享利益 新媒体平台能够引导其中的用户参与营销过程,成为产品和品牌的传播者和营造者。因此,一旦企业与用户链接到一起,使得企业和用户实现利益共享,则营销效果会翻倍。 例如,APPLE公司的线上商城就是这样的例子。苹果公司的APP软件语言是开源的,苹果公司允许用户上传自己写的APP,但是APP需要由线上商城统一进行管理,其销售和下载都能够为作者分得一定的利益,而苹果公司的线上商店既丰富了品种,也获得了比例分成。这就是企业和用户之间的双赢。根据2014年苹果线上商城的数据,目前苹果线上商城中经过官方认证允许下载的APP已经超过30多万,下载次数超过15.9亿次。就这样,苹果 靠开源软件的开发赚得不少利润。 企业为用户提供营销平台和营销推广,而用户则创造产品和内容,二者通力合作,实现利益共享。这种模式在最大限度地保证产品多样性的前提下,还提升了用户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这也是为什么苹果用户如此忠诚如此具有用户黏度的原因。最终,在用户的病毒式传播中,为其提供平台的企业成为了最大受惠者。只要能管理好一个平台,让平台良性运转,就能够聚集人气。新媒体的用户也乐于接受这种模式,这种模式给用户带来的参与感和荣誉感令传播呈指数级传递,甚至成为展现个性、实现自我的平台。可以说,企业在进行传播营销的过程中,应该更加大方地对用户的参与和贡献进行付费,这种物质激励将能够更好地提升营销效果。 4 结语 各种新媒体的应用令人目不暇接,昨天还火热的一个新媒体产品可能今天就已经被新的产品所代替。新媒体对个人和社会的渗透是方方面面的,每个人都逃不过互联网这张大网,新媒体在给平民提供展示自己舞台的同时,也赋予大众更多的自由权利,这深刻地改变了用户的思维习惯。相信随着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成长,信息传播和网络营销将会更上一层楼。 网络营销论文:对房地产网络营销的冷思考 大多数房地产企业触网的主要目的是试图以互联网作为交易平台,扭转传统的售房方式,应用互联网信息传递量大,传递速度快的特色,促使房地产商品能够快速、有效地知足消费者的需求。实际上就是以网络营销接替传统的销售方式。但“中城房网”,“搜房网”等大型房地产网站展开的网上房拍、网上房展等流动的收效却微不足道,因而咱们不能不对于此作1番沉着思考。 1、我国现实国情难以支撑网上交易 中国的网络经济的发展模式很难说不是鉴戒美国的经验。但是事实上,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在至关程度上与美国是不可比的。我国的人均CDP只有A百美元,而美国则高达3万美元;中国并未完整脱离工业时期,而美国已经到达后工业时期的顶峰……种种差异使中国网络经济的发展模式与美国的现时状态其实不类似,因此咱们不可能使网络经济在中国的定位与美国相同。 此外,不管是从互联网的普及状态以及发展电子商务所必需的信息系统、支付系统等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来看,目前网络经济在中国其实不具备发生显明效果的基础。据二000年七月二七日 CNNIC(中国国际互联网信息中心的讲演显示:截止到二000年六月 三0日,我国上网用户总数达 一六九0万,其中专线上网的用户约为 二五八万,拨号上网用户人数约为 一一七六万, 同时使用专线与拨号的用户人数约为二五六万,尽管上网用户总人数每一年以近乎一00%的速度高增长,但就 一六九0万的上网用户而言,只占全国人口总数的 一.三%,如斯低的比例如何能够支撑电子商务的发展? 而且据CNNIC的统计讲演,上网用户中 一八-二四岁的网民占四六.七七%,而一八-二四岁的这个阶层在消费上是1个无比不成熟的群体,特别对于于房地产商品,这1用户群根本不具备消费能力。 因而,不管是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大环境仍是从现时网络普及率及用户层次的小环境来看,房地产网络管销在现阶段都难以施展作用。 2、网上支付难题,安全隐患难以解除 房地产商品销售环节的网络化带来的直接问题就是价款的支付问题。目前我国加入互联网,设立网上银行的金融机构还很少,还不能知足网上交易支付的需要,而且就现有的网上银行而言,因为社会信誉体系还不够完美,使用者的数量还很少。至关1部份的消费者即便有心网上购买,也因无力解决支付问题而作罢。另外一方面,各商业银行的金融电子化采用了各自为政的方针,造成目前技术不统1的凌乱局面。最先推出网上支付业务的招商银行采取的是SSL标准,而中国银行采取的则是更加高档的SET标准。这类缺少长远计划的行动使网上金融的总体服务效力比较低下,并终究侵害到消费者的利益。这无疑在至关程度上阻碍了房地产网络营销的展开。 另外,网上交易的安全性问题是房地产商品网络销售推动的又1障碍。因为房地产商品价值量大的特色,网上交易1旦成立,就会发生大额资金的流转,但因为我国现阶段网上银行的支付体系其实不完美,尚无树立网上支付工具的自动化监控以及管理体系,不能进行严格的监督以及调和。因而用于网上支付的信誉卡。电子支票、智能卡等工具的信息很容易受到黑客的攻击,不能保证支付的安全性。安全的网上交易系统必需拥有1个安全可靠的通讯网络,以保证交易信息安全。迅速地传递,同时必需保证交易数据库服务器的绝对于安全,避免网络黑客闯入窃取信息人我国目前的技术水平状态来看,解决这1系列问题还需要至关1段时间。 3、网上交易的合法权益不能患上到保障 因为房地产商品固定性的特色,房地产商品交易实际上就是有关权属瓜葛的活动转移。因此做为普通消费者对于于所购的房产的权力归属问题是至关看重的,特别在我国的住房按揭市场构成以后,这1表现尤为凸起。但网上交易自身的不可见性以及因为交易双方相隔较远而发生的交易双方身份的不肯定性使患上大多数消费者对于网上交易发生的有关权力的合法性提出质疑。而且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无正式出台有关网上交易规则的法律、法规。尽管合同法中规定电子合同与书面合同拥有平等的法律效率,但其中的许多枝节问题还有待进1步明确。此外,网上交易所带来的税费的收取问题也没有肯定的标准。这样看来,网上购房其实不能真正到达消费者购买“放心房”的请求。 4、房地产商品的独特性难以发展网络营销 因为产品自身的特性,房地产销售的网络化将带有自己显明的营运特征。首先,它必需具有相对于于其它产品较高的技术支撑,比如高宽带的连接普及,语言通讯以及视频传输的流畅自若。由于房地产不似书本或者电脑,有标准的模式以及统1的评判尺度,它是1件扑朔迷离的产品,对于它的表达将更为难题。而房地产网络销售的展开又必需树立在详实描写的基础上,使消费者能够充沛了解所购房产的位置、环境等系列状态。即便是同1环境,同1栋大楼的两个单元,房屋的地点1样,建材1样,房型面积也1样,但它们的朝向、楼层可能不同,视线景观也可能不平等等。这些抉择着消费者终究购买与否的“细微”差异,常常是繁杂的,即便用常规的手腕也难以表达,更不用说通过网络加以形象描写了。同时,现在的网络,不用说即时的在线交谈与什物图像的传输,即使简单的王维影像的制作以及输送也不很便捷。 另外,房地产是1件高价值的商品,它常常是1个人,1个家庭积蓄几年,10几年,乃至几10年的劳动所患上才能购买的。因而,几近所有的购买者在抉择购房以前,总有1个漫长的比较选择的进程,他们不可能仅仅依托网络,将大笔的款项托咐给小小的鼠标。这在很大程度上与人的感性理念有关,尽管网络的大信息量以及快捷的特色能够将购买者的选择进程简洁化,效力化,然而购买者对于房地产的现场感受以及感性决定则是网络自身没法取代的。要在短时代内扭转消费者的传统消费观念决非易事。 网络营销论文:对旅游企业网络营销之探究 摘 要:新形势下,因为旅游企业自身所具有的特点,旅游企业实施网络营销具有一定的优势,网络营销已成为当前旅游企业营销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尽管我国旅游企业的网络营销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同时也存在着大量亟待解决的问题。鉴于此,本文论述了旅游企业实施网络营销的竞争优势,分析了当前我国旅游企业网络营销中存在的 问题,并提出了加强旅游企业网络营销工作的对策。 关键词:旅游企业 网络营销 企业战略联盟 所谓旅游企业网络营销,主要是指旅游企业将网络技术作为基础的一种现代化的市场营销方式。引入各类高科技营销手段,其目的在于传播良好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推介本企业的各类旅游产品,促进旅游产品的交易,进而助推当地旅游事业的发展。实施旅游企业网络营销,能够在最大限度上满足网络用户了解旅游信息之需求,切实增加旅游目的地所具有的吸引力,进而扩大旅游企业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投资或者合作伙伴。在此基础上,还可运用网络的可记忆性功能,从网络用户中获得客户的相关信息与需求,以便于合理地调整本企业的旅游产品或者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同时还可依据网络用户之要求,为其量身定制旅游类产品,以求实现旅游产品的个性化,同时还可减少各类中间环节,节约一定的人力资源,实现降低成本之目的。 1.旅游企业实施网络营销的竞争优势 一是成本经济。旅游企业实施网络营销,能够从多个方面切实降低交易的成本。不仅能够极大地降低信息成本,让信息通过网络迅速、便捷和大范围传输,以切实降低时空成本,而且还能减少费支出。买、卖双方以网络为载体开展商务交流,不需要中介参与其中,从而减少了旅游交易的各个环节,减少了交易所需的费用。同时,旅游企业通过网络开展产品的介绍与宣传,从而节约了运用传统方式制作广告与分发印刷品等所产生的大量费用,同时还不需要雇用专职销售人员,能够极大地降低销售方面的费用支出。二是信息高效。实施旅游企业网络营销之后,能够超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开展信息的交换,并且跨越时空进行交易,让任何一家旅游企业均能全天候、全方位地展示营销方面的信息,从而提升旅游信息的传播成效。网络所具有的多媒体功能还能让旅游企业网络营销集中图像、文字、声音等多媒体传播形式,创设出虚拟化的环境,更加立体化地传播各类旅游信息。借助于网络,旅游企业还能储存与分析各种市场信息,向客户所传送信息精确度也大大超过了其他类型的媒体。同时,网络信息的传输速度非常快,即便双方进行的是跨国交易,也能够在同一时间开展交流,直至成交。三是双向沟通。旅游客户可以通过网络积极主动地和旅游企业销售人员进行交流,了解自身最为感兴趣的产品以及服务,并且提出相应的反馈意见。旅游企业应当在和自身关系最为密切的消费者群体进行对话与沟通的过程中,依据客户的细微差别,将其进行细分,以求正确地得出客户相应的需求,传送更为准确的广告信息,推出让消费者群体更加满意的旅游产品。这种营销沟通形式,能够让沟通的过程更富有效率,也使沟通的结果更让人满意,其结果肯定是旅游客户与旅游企业实现双赢。 2.当前我国旅游企业网络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国旅游企业的网络营销发展水平总体上依然比较低,和西方发达国家比较起来依然处在起步阶段。通过分析,笔者觉得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部分旅游企业的网络竞争意识不够强。体现在一些旅游企业对于旅游网络营销的重要意义没有清醒的认识。当前,依然有大量旅游企业并不关注网络营销工作,还是死守着传统意义上的销售方式停滞不前。二是网络营销旅游产品过于单一,存在着网络资源的浪费现象。如今,大量旅游企业网站只是将网络看作是介绍本企业以及常规旅游路线的一种工具,只是把一些传统的旅游产品放到了网络中,并没有依据网络营销的特性质来开发与设计新的旅游产品。如此一来,非但导致旅游营销的效果相当有限,而且还浪费了一种非常好的获取客户信息,进而获取市场竞争优势的方式。三旅游企业网络信息技术人才匮乏。企业中拥有不仅懂得旅游知识和营销知识,而且又懂得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这是旅游类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条件之一。然而,在现实中,符合以上要求的高素质网络信息技术人才极为匮乏。 3.加强旅游企业网络营销工作的对策 3.1致力于提高旅游企业的网络营销意识 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旅游市场发展的空间已经渗透到网络之中。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网络营销也顺应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出现了。网络营销是一种新型企业营销方式,目前已经逐渐发挥出其所具有的良好商 业价值。网络已经为旅游企业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向旅游客户介绍自身产品以及服务的良好载体。在现实的经营环境之中,企业所具有的社会关系资源毕竟是有限的,而且运用传统的营销方式来传递信息,不仅速度较慢,而且时效性也差。旅游企业在开展了网络营销之后,不但能够有效地降低营销的成本,而且效果还要好于传统意义上的营销手段。这是因 为网络营销的对象面向的是全世界客户,而且还不存在时间之限制。同时,旅游企业网络营销还能在效果上进行检测,从而能够做到精确化。例如,可以检测出当天共有多少人浏览了本企业网站,这些人分别是在哪里上网的,他们在网站上浏览最多的是哪些页面。这样一来,企业工作人员还可对其中具有意向的客户实施长期跟踪式回访等。运用以上精确化检测方式,企业还能非常清楚地了解到旅游产品推广费用的价值和回报等。而传统意义上的营销方式就难以达到这种精确程度。所以,旅游企业应当切实树立起良好的营销意识,更加积极、主动地实施网络营销,更好地运用网络方式来推广本企业的产品与服务。 3.2全面应用现代网络营销手段 在提高对网络营销认识程度的同时,旅游企业还应当使用先进的网络营销手段,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全面整合企业的内部与外部信息资源,持续提升本企业在旅游市场中的占有份额,进而在日益激烈的现代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为此,企业应当精心建设本公司网站,在技术的层面上应当着力解决网站内容、技术手段、宣传等方面的问题:一是在网站内容安排上,应当全面考虑网站的访问者或者潜在客户所具有的需求。立足于提供更加全面的旅游信息,从而切实树立起较好的企业形象,不断增加企业对于潜在客户的亲和力。同时,要积极运用网络所具有的交互式特点,更加积极地和客户进行交流,认真回答客户所提出的问题以及个性化要求,从而实现争取客源之目的。二是在企业网站的设计与开发上应当运用好视频技术与色彩技术等手段,把自 然风光、人文景观和旅游接待设施等比较直观和动态地展现在广大客户或潜在客户眼前,从而切实增加旅游企业所具有的吸引力。在设计与制作企业网页之时,应当更加巧妙和恰如其分地应用好各类色彩,不断增加企业网站的美感,让浏览者能够更加地感觉到赏心悦目,从而提升本企业网站所具有的吸引力。三是要很好地运用搜索引擎和旅游行业网站实施宣传与推广,从而让更多的客户能够了解到本企业,从而优先选择本企业推出的产品与服务。 3.3培养更多更好的复合型网络营销人才 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其科技含量更加高,专业要求上更加严格,从事本工作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旅游行业要依据本行业之特点,结合企业自身需求,更好地承担起此项工作,这就需要拥有不仅懂得营销知识和网络知识,而且又要精通旅游业相关知识的人才。这类人才不仅要具有收集、整理与分析各类信息之能力,而且还应当具有十分强烈的服务、沟通、协调能力。从当前来说,这一类人才的数量并不多,所以,旅游企业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实施人才招聘、在职培训以及远程教育等丰富多彩的形式,不断提高网络营销人才的业务能力以及服务成效。 3.4运用网络健全完善企业战略联盟 鉴于网络具有良好的跨时空性,因此,旅游企业可以能够地实现跨地区经营,而不必只考虑到某一个具体的客源地市场。同时,这一特性也能很好地节约企业进行市场扩张的各项成本,这是由于企业不需要在每个客源地市场中建立起相应的分支机构,也不需要再开展大量的宣传。同时,因为网络具有链接功能,所以,浏览者在每个网站中选购产品与服务之时还可通过点击网站中的超链接以登陆其他网站或者选择与其配套的产品或者服务,进而实现各家旅游企业利益的共享,这就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提高了在不同旅游企业之间设立企业联盟的可行性。 3.5健全完善现有的网络营销法律体系 要通过健全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以保护旅游企业在网络营销过程中的安全性。为此,一是要抓紧制定落实电子商务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切实保护交易双方的合法权益,防范网络欺诈以及不讲求商业道德的相应行为,保障旅游企业网络营销能够实现良性发展。二是要制定涉及网络交易安全的规范,运用加密技术、ID认证技术和防火墙技术等,以确保交易过程的信息传递能够确保安全与合法,并且防止信息为第三方所非法利用,切实保护企业与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技术为不断发展的旅游产业提供了更大的机遇与更好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为旅游企业的发展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怎样应对好这一重要挑战,抓住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这是每一家旅游企业管理者都一定要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而发展网络营销是每一家旅游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为了能够将旅游网络营销切实做大做强,就一定要将旅游网站建立完善起来,并且从专业化角度来整合传统意义上的旅游资源,为广大客户提供更多层次的全方位服务,唯有如此,旅游企业才能在愈来愈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处于不败之地。 钟小东(1973-),男,籍贯:海南万宁人,职称:讲师, 学位:学士;研究方向:旅游经济与酒店管理。 网络营销论文:企业网络营销危机避免的对策 一、网络营销的发展现状 对企业来说,每一次的技术革命都将改变企业的经营方式。以营销为例,在200多年前,企业要想把产品卖给更多人,必须飘洋过海长途跋涉;100多年前在电气化技术的支持下,企业只需用一个电话就可以将自己的产品信息到各个地方。网络营销是以互联网络为媒体,以新的方式、方法和理念,通过一系列网络营销策划,制定和实施营销活动,更有效的促成个人和组织交易活动实现的新型营销模式。①它是企业整体营销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为实现企业总体或者部分经营目标所进行的,以互联网为基本手段营造网上经营环境的各种活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认识到国际互联网对企业经营发展的作用,纷纷挤占这一科技制高点,并将之视为未来竞争手段的主要武器。在我国,网络营销起步较晚,但是现在我国企业信息化意识明显提高,信息化进程正在加快,企业信息化工作在提高生产率和企业竞争力方面正在形成巨大的潜力。尽管如此,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网络营销发展的总体水平较低,仍停留在起步阶段, 二、网络营销的风险分析 1.安全风险。对于这种以计算机为平台的虚拟交易市场,最大的风险就是交易的安全性。安全将成为制约网络营销发展的主要因素。造成安全风险的因素很多,既有人为的也有系统自身缺陷造成的,其中主要包括:信息传输风险、数据交换风险、信息确认风险、交易者身份不确定风险。 2.技术风险。技术风险是企业在网络技术不成熟和与之相关的技术手段不稳定,而给交易双方带来的风险。在我国,网络发展水平不高、网络基础设施差、线路少、安全性不高,这些都导致一切技术上的不稳定,从而造成上述混乱情况,技术原因形成的风险对网络营销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3.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网络营销发展中的主要障碍,这是因为网络营销是以信用为发展基础的,即交易双方相互信任,信守诺言。买方假设卖方的商品合格没有缺陷,卖方假设买方有足够的支付能力,双方都会履行交易时达成的承诺。但在目前“假冒伪劣盛行,欠债不还有理”这样一种缺乏信任的经营环境中,如果没有任何信用保证,网络营销是难以开展的。信用风险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网络营销的发展。 4.法律风险。互联网是跨地域、国界的全球性信息网络,在这个网络上无法向现实空间那样规定国家和地区的界限,传统的地域管辖方法难以施展于网络空间 5.物权转移风险。物权转移中的风险是买卖双方都应十分注意防范的一种风险。尤其是在网络营销中,物权转移过程中的风险更大,更加应该提防和警惕。如款到无货或货到无款、无保障的定金交易等,都将加大买卖双方的风险。 6.产品识别风险。网络提供了快捷、便利的信息传递手段。当双方捕捉自己所需要的目标产品信息时,都会很高兴,但往往忽略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就是由于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失真,而造成了潜在着的产品识别风险。 三、网络营销风险的规避策略 (一)强化企业制度建设以规避网络营销中的风险 1.人员管理制度。明确权责范围,规范员工行为,通过培训教育提高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 2.风险控制制度。为企业在风险决策、交易管理、危机应急等状况下提供规范的处理方法和操作机制。 3.监督制度。通过严格的监督监管,保证各项制度措施能够顺利实施并充分发挥效用。 4.建立有效的预防机制。预防机制的建立,虽然需要企业先期投入一定资本,但是完善的预防体系能够有效地帮助企业规避风险,避免网络营销风险给企业带来现实的损失。 5.企业建立专门的网络营销部门。企业应建立专业的网络营销部门而不是将网络营销与普通的营销合并在一起因为网络营销不同于普通的营销,它自己具备一系列的独立机制和方法。 (二)政府在网络营销风险规避中的作为 1.政府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要防范网络营销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必须加强网络技术研究,改善网络基础设施,全面提高网络的运行速度,保证信息传递的准确、及时与安全。同时,要尽量降低网络的使用费用,普及电脑及网络知识,吸引更多的企业和个人加入网络营销,以扩大网络营销的覆盖范围。 2.加强对网络营销的信用认证。加强在网络商场的市场准入制度,网络交易的合同认证、执行和赔偿,反欺骗,知识产权保护,税收征管,广告管制,交易监督,以及网络有害信息过滤等方面制定规则,为网络营销健康、有序、快速发展提供一个公平规范的法律环境,最大程度的降低网络营销风险。 3.完善网络交易的法律法规。无论网络安全、网上结算还是货物配送,都涉及法律法规问题。只有健全法制,严惩违法者,才能保证网络营销的正常运行。因此,国家必须在立法和执法上加大力度。 4.加强信息安全技术研究。网络营销要适应市场全球化的新形势,信息安全至关重要。加强信息安全研究是我国发展网络营销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5.国家应设立网络监管部门。国家设立专门的权威认证中心,对企业的信用进行评估,合格者颁发证书并在网上公布。同时,为企业提供信用保障,或由保险公司设立专门的信用保险,尽可能把信用风险降低,促进网络营销的健康发展。 网络营销论文:浅析我国企业网络营销的发展 21世纪,人类已经步入了以因特网为基础的网络经济时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对当代社会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也给企业的营销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变革。网络营销是适应网络技术发展与信息网络时代变革的新型营销方式,它改变了传统的营销理念、营销策略、营销手段和方式,将成为21世纪企业营销的主流。与传统营销相比,网络营销显现出更为广泛性、实时性、经济性、交互性等特点。 目前我国上网计算机数量、上网用户人数总量比较大但普及程度并不高,信息技术在我国企业中应用现状也不太令人乐观。通过比较中国企业与外国企业的网络营销规模、企业拥有网站数量等一系列问题,发现我国网络营销总体水平还较低,制约我国企业网络营销发展的障碍和主要问题如下: 一、制约我国企业网络营销发展的障碍 网络营销属于企业自身的管理活动。企业网络营销的开展,必须积极适应市场环境和消费者的变化,我国企业网络营销发展障碍主要来自企业内部,包括企业在认识、管理和人才等方面存在的障碍。 1.认识方面的障碍 这是我国企业开展网络营销最大的障碍。目前企业对网络营销的认识,呈现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一种是对网络营销的过分神化,一种是对网络营销的认识不足。可以说,这两种对网络营销的认识都是片面的,对企业的网络营销实践有着巨大的危害。 2.管理方面的障碍 当前我国企业开展网络营销,在内部管理的三个层次:基层管理、中层管理和高层管理上都还存在着一定的制约因素。目前,国内一些企业的管理体制尚不健全,没有一套规范系统的管理制度。大多数企业属于被动反应型,随着新问题的出现,由管理者制定新的措施,却很少考虑新制度是否适应本企业的实际情况等问题。导致管理制度呆板僵化,制度之间的系统性不强。 3.人才方面的障碍 人力资源始终是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企业开展网络营销,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尤其是具备全新信息观念和新型知识结构的复合型人才,他们是企业实施网络营销的中坚力量。目前,国内企业在技术人才、管理人才,以及复合型人才等方面,与国际企业相比,都极其匮乏。 二、我国企业网络营销存在的具体问题 1.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我国的通信业虽经连续十余年的大发展,尤其是通信网的建设,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信息化奠定了网络基础,但这与流通网络化的未来发展要求相比,还远远不够。不同的地区,在网络营销发展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2.企业网络营销人才缺乏 人力资源始终是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企业开展网络营销,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尤其是具备全新信息观念和新型知识结构的复合型人才,他们是企业实施网络营销的中坚力量,而我国企业恰恰缺少既懂技术又熟悉营销业务流程的综合性人才。一来大多数企业只会用人,而没有培养人的观念,二来企业内部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导致人才流失情况严重。 3.安全、方便的网络支付机制欠缺 在网络上直接进行支付就离不开银行信用卡方式。目前,我国网络支付的技术尚不成熟,虽然银行卡在线支付已在中国银行、招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实现,但我国银行的电子化水平普遍不高,安全性又差,银行网络之间相对封闭,尚不能承担起支付网络电子交易费用的任务,无法在网上实现交易的全过程。因此,目前在网络安全支付方面存在的技术和观念问题是网络营销发展的核心与关键障碍。 网络营销是新世纪市场营销的必由之路,它给广大企业带来了历史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鉴于我国网络营销存在的诸多制约因素,应采取如下对策: (1)树立正确的网络营销观念。坚决摒弃原有的几种不正确认识,结合企业自身行业及产品特点,结合企业文化,结合企业营销管理模式,树立符合企业需求的网络营销观念。 (2)加强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网络营销活动的对象是网络用户,所以网络用户的数量也是网络营销发展的必要条件,目前我国Internet的基础设施还相当落后,需要加强和改进的地方很多。上网人数的多少受到网络运行速度和上网资费高低的制约,而网络运行速度和上网费用受到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完备程度的影响。因此需要政府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加大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鼓励国内企业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计算机网络软硬件产品,改善目前的网络环境。 (3)加强网络营销立法与监督。无论网络安全、网上结算还是商品配送,都涉及法律法规问题,只有建立、健全和完善相关法规,严惩违法者,才能保证网络营销的正常进行。因此,国家必须在立法和执法上加大力度,在网络市场准入制度、网络交易的合同认证、执行和赔偿、反欺骗、知识产权保护、税收征管、广告管制、交易监督,以及网络有害信息过滤等方面制定规则,为网络营销的健康、有序、快速发展提供一个公平规范的法律环境。 (4)培养网络营销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信息技术和网络引发的一系列商业革命已经如火如荼,网络营销需要具备全新信息观念和新型知识结构的复合型人才,他们是实施网络营销的中坚力量。网络营销对人才的要求很高,一个合格的人才不仅需要懂得电脑、互联网,还要精通金融贸易、物资经营管理,并且要将这几方面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必须要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和手段,培养、引进并合理使用好一批素质较高、层次合理、专业对口的网络、计算机及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为企业网络营销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网络营销是企业营销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营销不断发展和提高的产物,网络营销正是在与传统营销的结合和相互促进中使其日益成熟。我国政府和企业要各司其职,认真研究对策,从不同方面促进我国网络营销的发展。在营销策略的制定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的互动性、实时性等特点开发出适合我国国情和企业实际情况的网络营销新方式、新策略,使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网络营销论文:基于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网络营销的探索 摘要:网络信息时期的到来,给企业营销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彻底扭转了咱们对于传统企业营销所持有的某些旧观念以及旧模式,不管是在出产、营销、管理等各方面都遭到严峻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机遇,现阶段,电子商务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的首要组成部份,咱们颇有必要对于电子商务网络营销模式做进1步的钻研。 症结词:网络营销;电子商务 网络营销发生于二0世纪九0年代,发展于二0世纪末至今。网络营销发生以及发展的违景主要有3个方面,即网络信息技术发展、消费者价值观扭转、剧烈的商业竞争。 网络营销是以互联网络为媒体,以新的方式、法子以及理念,通过1系列魅力网络营销策动,制订以及施行营销流动,更有效的促成个人以及组织交易流动实现的新型营销模式。它是企业总体营销战略的1个组成部份,是为实现企业整体或者者部份经营目标所进行的,以互联网为基本手腕营建网上经营环境的各种流动。 网络营销概念的同义词包含:网上营销、互联网营销、在线营销、网路行销、口碑营销、网络事件营销、社会化媒体营销、微博营销等。这些辞汇说的都是同1个意思,笼统地说,网络营销就是以互联网为主要手腕展开的营销流动。 一、展开网络营销违景 “王婆卖瓜”的观点在现在日益剧烈的商业竞争中愈来愈患上以承认。对于于众多的商家来讲,更多的顾客了解公司的产品就象征着企业将取得更多的利润。而互联网所带来的但愿就是,网络具备了1种能够将个人电脑变为每一位居民的广告亭的潜力。 在我国,互联网营销的费用呈逐年增长趋势。据统计二00七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范围达一0六.一亿元人民币,并预测到二0一一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范围将到达三七0亿元人民币(《二 00七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份额讲演》,iresearch)。尽管,并无比传统广告主要媒体(电视、报纸、杂志、播送)的费用高,但从其高速增长的情况可以看出愈来愈多的企业正在使用网络营销。促使企业在互联网展开网络营销的缘由有良多。(一)许多电视观众迁移到互联网。大多年青以及收入较高的群体休闲时间更愿意上网而非看电视,这类发展趋势还将继续,尤其是跟着网络手机的普及利用。(二)企业没法对于电视以及印刷广告的效果进行评价,节目收视率等1些数据对于于了解广告效果而言只是1种猜测。而互联网可以通过1系列的软件利用,反馈更多的信息给商家。(三)网络营销本钱较传统方式廉价,而且情势更丰厚以及个性化。如:可将文字、声音、图片、动画集为1体,面向特定群体或者个体进行互动式交换等。由此说明现代企业应将网络营销视为企业总体营销战略的1个首要的组成部份。 二、网络营销方式——企业门户网站 企业网站是企业架构在互联网上的1个门户,是企业网络营销流动的首要组成部份。在企业网页上输入企业需要向消费者宣扬的信息,这是进行网络营销的基础。因为企业网站容量不受限制,产品资讯、图片……企业任何想要给客户的资料均可以放在企业网站内。同时,作为企业文化延伸的方式,企业也能够通过企业网站,向员工以及客户灌输企业的经营理念,打造企业形象。企业还可以通过门户网站为客户、采购商、供应商等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服务,并可以以及他们获得沟通,及时患上知客户的需求,展开有特点的网络促销流动为客户提供更切合的服务。 三、电子商务企业网络营销模式 最近几年来,我国传统企业对于电子商务愈来愈注重,而企业网络营销更是为众多企业所运用,企业网络营销主要有几种法子:网站建设、供求信息、E-mail营销、搜寻引擎营销、博客营销、网络广告、通用网址、企业黄页、域名注册与虚拟主机、短信平台等。 据钻研,网站建设、供求信息、E-mail营销等法子都是企业普遍采取的企业营销法子,将近七0%的企业建设过企业网站,六0.九%的企业过供求信息,也有五一.三%的企业采取过E-mail营销法子;网络广告、企业黄页、搜寻引擎营销法子也逐步普遍成为企业的营销法子。对于于有必定范围的传统企业来讲,搜寻引擎营销以及登陆电子商务平台是收益较高的电子商务法子,1些大的电子商务平台如:阿里巴巴等都执行搜寻引擎优化与搜寻引擎营销。我国电子商务网站或者多或者少地针对于Google、Baidu、Yahoo搜寻引擎执行优化,试图通过企业网络营销,潜移默化终究消费者,可以说SEM是无比有效的直销情势,因此搜寻引擎成为商家必争之地。其缘由有2个,1是Google、Baidu以及Yahoo3个搜寻引擎占搜寻市场的九二%以上,其中百度盘踞六二.一%,Google占二五.三%,yahoo占四.八%;2是搜寻引擎已经经成为第2大网络任务,据调查,七九%的用户上网时使用搜寻引擎,这1数据仅次于电子邮件使用,九三%的网民采取电子邮件功能。SEM中还有1首要行动,就是竞价排名Baidu以及Yahoo都展开这1业务。从企业长远发展来看,企业新的专利产品的推出,借助搜寻引擎来营销还是企业上佳的选择。 四、电子商务环境下网络营销可操作性解析 有价值的信息于企业来讲无异于财富,电子商务时期,企业可以在阿里巴巴或者其它网站上利便快捷地发掘到各种有价值的信息,包含专利、新产品、竞争企业国内外资讯、政策划向、管理前沿等,这些信息大大降低了企业经营风险;但是,如果企业内部信息保密工作做的不好,就颇有可能泄漏商业秘要,给企业经营带来巨大风险,有时这类风险对于于企业来讲是致命的。电子商务竞争惨烈,众多企业登陆阿里巴巴,同行的企业就成为了“冤家”,网络生存者永久会选择物美价廉的产品以及物流快、售后服务好的企业,于是,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竞争白热化,对于企业文化、理念、管理、产品等提出更高的需要,企业从此告别暴利时期。由于电子商务平台以及物流,全世界市场已经经客观上融为1体,商业竞争也从区域转到全世界,在剧烈的经济竞争环境下,优越劣汰已经经成为必然。 企业在经营进程中,承当着巨大的技术风险,电子商务环境前提下,这类风险更为凸起。阿里巴巴上的所有会员可以执行网上支付,尽管利便了企业与消费者,但企业不能不增添安全方面的投入,他们要购买防火墙、杀毒软件、通过CA安全认证、防备钓渔网站,以防范可能的技术风险。事实上,阿里巴巴在网站上就安全问题专门开拓了专栏、并与杀毒厂家合作,预会员同享安全技术,同时推行安全证书来保证企业与个人在交易进程中规避网络上的风险。 阿里巴巴将所有会员纳入诚信管理,企业视诚信度以及好评为自己的生命,事实上也不为过。给人好评或者差评不只是负责任的问题,你必需客观地评价你的合作者,否则你的合作者可能带着证据来投诉你。诚信度以及好评率较高对于于企业不利于1笔无形资产。而诚信度以及好评率较低对于于企业就是负债,有时可能致企业于死地,显然,消费者不愿与信用差的企业合作。 五、结论 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的展开,为企业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做好 在互联网环境下进行的网络营销流动已经经是企业展开营销业务的发展趋势。但其实不等于网络营销能够完整取代传统营销。因为互联网笼盖的群体、消费者的购物方式、消费观念等各种缘由,使患上网络营销不能够完整取代传统营销,应与传统营销相辅相成,互相增进,构成相符企业特点的整体营销策略。 网络营销论文:网络营销策略和方法在淘宝店铺经营中的运用 淘宝网是一个电子商务的运营平台,是企业可利用的一种重要的现代信息网络资源。现在,在淘宝平台开设店铺已成为企业网络营销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环节。开店过程中,除了掌握必备的技术、熟悉淘宝规则之外,更应懂得相应的经济和商务原理。若想店铺开设成功,还应熟悉市场运作的方法与技巧。 淘宝店铺经营目的就是能在淘宝这个大平台上销售产品,而在此之前则要经历产品开发与选取,市场与目标客户分析,组合产品与定价,网络平台选择,产品宣传与推广等这样一个过程。各个环境联系紧密,缺一不可。本文所举例是青川海伶山珍商贸有限责任公司,在淘宝网取得成功的过程,海伶山珍官方淘宝店将其家乡的土特产销往了全国各地,其个人也是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获得了多项荣誉。接下来是对海伶山珍官方淘宝店的运营及其产品销售过程中采取的网络营销策略进行的分析。希望能够引起读者的反思,并认真体会,举一反三。 一、产品开发与选取(项目选择/产品策略) 产品开发与选取是淘宝创业者首先要考虑的问题。而对产品成功设计来源于精准的市场分析。产品设计前应认真系统地对消费者进行分析:网购者都是什么人?他们需要什么?我销售的产品或服务怎样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并让他们产生购买的欲望?此外还需要了解消费者的以下情况:(1)消费者特点;(2)消费者的购买习惯;(3)消费者的购买类型。在此基础上用心设计自己的产品。以农产品为例:要突出特色,以质量取胜,宁可少卖,不可贱卖。 海伶山珍市场策略设计:市场细分:食品中的土特产,土特产中的青川野生土特产。目标市场:对生活品质和食品质量有着比较高要求的人。市场定位: “野生”和“只卖山里人的货”。 产品和项目的选取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目标和方向选定了,其他环节工作才能事半功倍,顺理成章的进行下去。 二、产品定价 常见的网络营销定价策略有低价定价策略,个性化定制生产定价策略,使用定价策略,折扣定价策略,拍卖定价策略等。针对不同情况和产品,可采取不同的定价策略,如新品为打开市场,刚开始可采用付邮试用的方式;而对于一些稀有珍贵的农产品,则可采用高价甚至拍卖定价的方法。 短裙竹荪这一产品采取的是高价定价策略。能采取这一策略的原因主要有三点:(1)由短裙竹荪其中一个天然属性决定:物以稀为贵;(2)海伶山珍给店铺注册,走品牌化道路,拉高了竞争门槛,避免店铺陷入同质化、价格战的混战中。(3)赵海伶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如开通博客,把每次进山取货的照片一一拍下来,把进山取货的经历和图片放到博客中,同时也放在店铺的首页和宝贝详情页。获取了大量的关注,也得到了顾客的认可和信任。网络营销过程中,对产品的定价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环节,要紧紧围绕产品的定位,结合目标市场的特点,对比竞争对手的同类产品特征及价格,对自己的产品进行合理定价。 三、渠道设计 渠道的两个重要指标里面,一个是宽度:同一层次中间商的数量,通常指终端零售商的数量;另一个是长度:产品流通经过的中间环节的数量,通常分为直接渠道(直销)和间接渠道两类。 淘宝渠道设计可长可短,短的比如像工厂店,长的有批发或者零售等;在宽度上也可设计为密集、独家或介于二者之间。 再比如农产品,在渠道设计时就可以考虑是独家销售还是可以找其他店铺?是否应结合其他平台?如微信平台等。青川海伶山珍商贸有限责任公司的网络营销渠道包括:(1)青川海伶山珍商贸有限责任公司官方网站;(2)青川海伶山珍-淘宝网;(3)青川海伶山珍的官方微博;(4)青川海伶山珍的微博_腾讯微博;(5)青川海伶山珍的空间;(6)海伶山珍微信公众平台。 网络营销渠道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消费者是否能够方便的找到商家,是否能够方便的浏览、询问与购买,谁能最大的给消费者带来方便和良好的体验,谁才能最终抓住消费者。 四、产品促销、推广 到这里,我们采取一个倒推的方式: 先看四种活动:(1)包邮;(2)赠送礼品;(3)捆绑销售;(4)付邮试用。这是常见的四种淘宝店铺活动方式,属于销售促进,又叫营业推广,用于提高转化率,提高成交量。 这种活动的前提是得有人进到店铺,人不来,成交无从谈起。问题是,人如何来?这就是网络营销中解决潜在顾客看得见,找得到的问题。靠的就是推广,引流。 海伶山珍开始推广只能靠亲朋好友的推荐和在外青川人的搜索购买,一点点地积累客户。在还不是特别熟悉淘宝运营和推广的时候,海伶山珍靠主要还是老顾客的口碑传播。“买过我们店铺产品的顾客,基本都会再来买。”据赵海伶介绍,店铺的回头率相当高。 网络营销推广常用的方法或工具有:供求平台,分类广告,邮件列表,社区营销,搜索引擎,病毒营销,网络广告等。而引流常用到站内(淘宝)搜索,微博(已被淘宝收购),微信朋友圈等。 各类工具和方法侧重点不同,效果各异,且难易程度有较大差异,在具体使用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辨别和使用,争取能发挥其最大的功能,为商家带来更多的效益。
财务管理论文范文:基于电信企业精细化财务管理研究 1、财务精细化管理内涵 财务管理的精细化就要借助优质手段令管控内容持续深化、管理领域不断延伸,进而令财务管理渗透至电信企业运营生产的各个层面,全面提升企业总体发展水平。财务管理的精细化需要针对各个工作岗位、各项具体业务创建适应性工作流程与实践规范,令财务工作渗透至各个经营发展领域,通过财务监管职能的科学 履行,形成零死角管理,挖掘财务实践活动内涵的核心价值。精细化财务管理具体涵盖手段及内容的全面细化。其中内容体现为财务管控合理转变成全面分析形式,体现管理控制的深入细致及科学针对性,通过基础信息数据的全面剖析,明确企业复杂经营管理活动的核心本质。管理手段精细化则为财务管控应基于信息技术手段确保管理的科学推进。其主体目标为令企业管理经营成本有效下降,令其经济收益全面提升。财务管理的精细化体现了战略化思想,由微观层面注重长远利益目标的实现,从内向型管理信息体系逐步向外向型发展转变,注重电信企业发展提升同环境变更的同步一致性,进而实现优化效益目标。同时财务管理精细化需要基于企业价值管控核心思想,在履行必要职能的基础上,涵盖运营阶段中各项层级环节的统筹管控,其基于价值核心创建联盟体系,并将提升顾客价值视为管控导向,实现共享利益科学目标。 2、电信企业实施精细化财务管理的科学必要性 电信企业财务管理对其资金运作决策、管控规划极为重要,是企业科学发展的核心关键。精细化财务管理可辅助运营单位创建优质内部经济系统环境,促进各单位协同工作。因此我们应树立细化、细致的工作态度,为企业发展经营供给必要的完整详实财务数据,令其成为企业发展管理的价值参考。同时精细化电信企业财务管理还可通过制定明确的财务管理目标,降低财务风险可能,强化电信企业风险管控水平,令其投入成本合理有效,资源配置全面优化,并拓展服务管控范畴,实现持续、优质、健康的全面发展。另外,电信企业精细化财务管理,可令财务工作人员明确生产管理工艺流程,令企业经营管控体系更加清晰梳理,并确保电信企业整体发展目标的良好实现。 3、电信企业开展精细化财务管理有效途径 3、1促进观念更新,科学开展集中财务管理 电信企业为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应秉承大财务理念,将财务工作渗透至各个实践环节之中,参照实际状况令财务管理工作内容更加细化,通过有效分解而后实施良好整合,基于科学管控体制做好协调配合。同时应赋予电信企业财务单位规划、资金管控、财务管理、法律规范等各项职能,由管理范畴、工作内容及实践手段入手,实施精细化管控。应确保令财务管理工作深入至电信单位各个经营生产发展领域,为其提供准确详实的财务数据信息,促进财务管理同业务管理经营的一致协同发展。另外,精细化财务管理需要财务工作人员投入更多精力至数据研究分析之中,进而为预算及成本管理做足充分的准备。为实现这一目标,电信企业应强化财务工作信息化硬件设备物资的投入,完善财务系统软件平台的实践工作培训,基于模块实现企业整体信息化工作模式,创建流程管控与决策支持财务工作体系,保障资讯信息的科学、完善、真实、独立,促进财务工作流程同实践业务的有效对接。另外,为巩固电信企业精细化财务管理,我们应树立集中管控思想,基于企业战略转型目标,加快财务工作体制发展更新、全面改革,在进行财务一本帐实践阶段中,强化集中财务管控力度。应科学履行与完善省级对市级部门的两条线收支管控,令电信企业资金分成收入经费、成本以及建设项目工程费用等管理形式。另外电信企业成本经费与建设项目资金应实现预算拨付,做好总量统筹管控,实现一体化的电信企业财务工作进程。电信企业应借鉴他类行业优质现代化管控体制,实施集团财务控制管理制度的全面优化,做好各级地市的有效职能分配。在基于电信企业自身发展状况的同时,应做好稳扎稳打、实事求是开展集中财务管控,可令市级单位总体核算职能科学上划,会计核算工作应一致由核算中心实施,并依据费用种类做好核算优质分工,各类同种类费用应做到统一入账,并实现合理的政策制定、科学的执行以及培训管理的有效集中。可借助影像体系、邮政寄递等良好方式做好凭证上传及高效审核管理,进而进一步优化电信企业财务信息整体质量水平。 3、2开展实时财务管控,强化资金管理 电信企业要想获取长足进步,应准确及时获取财务信息研究分析结论。基于电信行业快速转变发展环境,令各类丰富多变的拆分、重组、上市愈演愈烈,令长期在垄断发展环境下建设的电信行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发展竞争与投资方对盈利发展的广泛期许下 形成的巨大发展压力。电信单位一般面向具备海量级的客户群提供服务,其产品种类丰富多样、收费形式变化万千,采集数据工作较为复杂且相对滞后。同时还应全面考量其资费套餐捆绑等因素影响。基于市场激烈竞争发展,电信单位持续推出新型服务业务以及名目繁多各类优惠促销活动、丰富资费套餐扩充市? ⑽突В钇湔寮品压芾矸瘛⒂? 收款项管控与收益评价管理变得更为复杂。不仅需要电信单位全面引入现代化信息管控体系开展高效财务管理,同时应树立实时管控理念,开展精细化资金管理。即完善货币资金、存货经费以及应收各类预付款项资金的管控。应基于现金龙头完善资金管理,科学利用现代银行体系平台,利用网络银行、电话银行及短信平台,保证电信企业科学管控各项资金,不仅应协调各类资金应用的科学有序,还应促进资金沉淀相关成本的良好节约。另外应科学选择电信企业理财工具,令闲置资金体现最大化应用效益目标。对于短期现金应用投放,应选择风险管理收益由低到高的有效理财手段工具,涵盖活期与协议存款以及国债、投资股票及基金收益等。再者应合理利用贸易结算手段与融资工具,科学选择衍生金融产品,提升外汇增值相关收益。电信企业还应有效开展运营资金优质管控,降低风险影响,通过优质筹资促进融资成本的有效下降。 3、3财务人员应以身作则,开展精细化管理 为优化精细化财务管理,电信企业财务工作人员应强 化现代化管控技能与方式的学习,电信单位应更新传统用人、管理制度层面的弊端,促进财务单位实施深层次优化改造。另外应促进财务组织系统优化完善,基于财务、出纳以及会计管理岗位之上,设置电算化、财务分析、编制预算等工作岗位。对于电信企业财务管理,应优化调控岗位管理方式,令纵横交错矩阵管理系统深入至业务单元之中,采用精细化管控、核算、分析,保证财务管理各项精细化要求的全面落实。再者,应促进电信企业理清财务工作体系,优化管控界面的梳理,明确实践流程,细化各业务层面的管控方法制定与管理细则编制,并将精细化财务管理落实到位。再者,电信单位应全面宣传财务精细化管理必要性,由思想层面强化员工提升精细化意识、优化综合素质,营造精细化管控环境,进而通过绩效管控、奖惩考核管理,提升财务精细化管控水平。 4、结语 总之,电信企业开展精细化财务管理极为重要,我们只有树立精细化管控理念、明晰工作内涵及科学必要性,更新观念、推进集中财务管控、开展实时财务工作、强化资金管理,才能真正提升财务工作水平,实现综合效益目标并朝着健康、优质方向持续发展。 财务管理论文范文:关于加强财政财务管理的思考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当前,我县财政面临着收入规模小、可用财力不足、收支矛盾突出、监管体制薄弱等诸多问题,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促进__财政健康运行,我结合个人的工作岗位和日常工作中的所学、所思提出一些意见供参考。 一、我县财政的基本现状 一是我县财政收支规模偏小,综合实力不强,财政收入三年连续呈现负增长,支出虽然逐年增长,但增幅较小,无论是支出增速,还是支出规模,与市内的其他县、市、区都存在一定差距。2012年全县财政全口径收入29,590万元,财政支出98,519万元;2013年全县财政全口径收入26,809万元,财政支出103,432万元;2014年全县财政全口径收入26,520万元,财政支出113,355万元。二是新的税收政策将极大影响我县财政收入。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大型水电企业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4〕10号)文的规定,装机容量超过100万千瓦的水力发电站销售自产电力产品超过8%税率的增值税部分要执行即征即退,按照这一政策,我县从2013年1月1日至2015年5月31日通过即征即退方式退库的__电站发电环节的增值税约2.3亿元,影响我县的地方财力近4000万元。三是我县新的支柱税源尚未形成,财税增收的根基不牢,财政收入缺乏有力的财源支撑,纳税大户少,地方工业对财政的支撑作用和贡献率不明显,发展后劲不足,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压力大;四是国家许多税收优惠政策的出台以及取消和停征多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将对财政收入增长产生一定影响。五是预算仍存在较大风险。根据我县税源和上级财力补助政策情况分析测算,全县每年的可用财力缺口都还比较大。 一是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厉行节约条例的必然要求。中央八项规定提出:“要厉行勤俭节约,严格遵守廉洁从政有关规定,严格执行住房、车辆配备等有关工作和生活待遇的规定”。二是贯彻落实《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必然要求。《条例》规定:“坚持总量控制,科学设定相关标准,严格控制经费支出总额,加强厉行节约绩效考评”;“财政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国内差旅、因公临时出国(境)、公务接待、会议、培训等工作特点,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水平、有关货物和服务的市场价格水平,制定分地区的公务活动经费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加强相关开支标准之间的衔接,建立开支标准调整机制,定期根据有关货物和服务的市场价格变动情况调整相关开支标准,增强开支标准的协调性、规范性、科学性”;三是贯彻落实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__政发(2015)18号】的必然要求。《意见》提出:“要按照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创新预算管理方式,提高预算管理绩效…….进一步规范政府行为,防范财政风险,实现有效监督,提高资金效益”;“各级财政部门要进一步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按规定将以前年度一般预算、部门预算、专项转移支付结转资金,收回统筹使用” 1.强化财源聚集、提升保障能力。税源始终是财税工作的基础,加大财源聚集的力度、做大财源的总量是当务之急、首要任务。一要加大征管力度。要切实强化收入征管,应收尽收。要认真开展税源结构、纳税对象、征管范围变化的分析和研究,确定征管重点,拓展纳税空间。要不断健全完善社会综合治税机制,加强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和工作协调,严厉打击偷税、欠税、骗税行为,维护正常的税收秩序,做到以查促管、以查促收。要加强非税收入征管,科学规范非税收入管理行为,充分挖掘非税收入潜力。二要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在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上,各乡镇、各部门要抢抓政策机遇,千方百计动脑筋、想办法,主动出击,积极主动到对应的上级部门汇报和反映情况,全力争取上级项目和资金扶持。三要强化对单位资产和收费的管理。各级各部门要按照相关规定,进一步规范单位经营性资产的经营行为并及时将耽误的资产经营收入和各种规费收入及时全额入库。 2.强化支出进度、提升支出效益。要健全资金管理制度,规范拨付办法,严格按照“先有项目、后有预算、再有支出”的程序,加强专项资金管理。各乡镇、各部门要精心做好计划安排,加强衔接沟通,加快项目进度,管好用好预算指标,尽快把财政资金支付到位。要将所有财政资金纳入集中支付范围,对有条件的项目实行“直通车”拨付,减少中间环节,保证资金及时到位。 3.强化资金监管、提升廉洁意识。要严格资金的使用管理,要在建制度、抓规范、强监管上狠下功夫,要把监督检查贯穿于财政资金运行各个环节,加强预算执行监督和专项资金使用监督,变事后监督为事前监督,变结果监督为过程监督。要加大对涉农惠农资金、财政专项资金、民生资金的检查力度,坚决查处挤占、挪用、浪费等行为。 4.强化预算约束、提升预算绩效。要进一步完善部门预算管理制度,公开预算执行信息,增强预算管理的透明度。各级各部门要严格按照我县人代会通过的预算安排支出,加强预算编制和管理,严格按政策规定编制完全的部门预算。要坚持厉行节约,从严控制“三公”经费,贯彻落实公务接待和公务出差管理规定。各乡镇、各部门要坚持预算的刚性约束,做到有预算不超支、无预算不开支,切实维护预算的严肃性和约束性。 5.强化队伍建设、提升管理水平。当前我县各级各部门的财 政财务管理人员总体的管理水平还有待加强,部份管理人员的理论基础、操作技能和责任心都有欠缺,因此要进一步加强我县财政财务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教育他们牢固树立为国理财、为民服务的意识,努力提高思想素质、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为加强财政财务管理提供人才支撑。一是每一位财政财务管理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认真踏实做事;二是各单位领导要支持单位财务人员大胆依法依规开展工作,要为他们提供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氛围,要求他们严格按照财政法规和财务制度开展工作,工作中坚持按“快、细、实、严”的要求,把工作标准调整到最高,精神状态调整到最佳,尽心尽责,不折不扣地履行好职责;三要进一步加大人员的培训力度,要根据财政财务工作不断改革、发展的形势及时加以培训,让他们及时掌握新的知识。要强化财政财务管理人员廉洁从政的教育,建立一支为民、奉献、务实、高效、廉洁的队伍。 财务管理论文范文:分析管理会计在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运用 论文关键词:管理会计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 论文摘 要:管理会计作为新兴的会计分支,在我国起步较晚。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完善,管理会计作为企业提高效率、增加收益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受到大中型企业的青睐和采用。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经济主体,特别是当前,在确保国民经济适度增长、缓解就业压力、优化经济结构等方面,均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在管理会计的运用方面还较为落后。本文结合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中小企业中运用管理会计的具体建议。 中小企业现在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国内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中小企业在自身管理特别是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日益显现,因此探寻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妥善的解决办法, 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1中小企业加强财务管理的必要性 1.1 通过有效的财务管理,可以及时发现经营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及时加以纠正,进而完善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 1.2 有效的财务管理有利于降低企业筹资成本 筹资对企业顺利地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起着重要作用,企业筹资的渠道很多,如何选择合理的筹资渠道,有效降低筹资成本,都与财务管理工作的好坏密切相关。 1.3 有效的财务管理有利于提高企业投资收益率 财务管理在投资决策和执行阶段作用很大,决策阶段财务管理可帮助找到好的投资项目;执行阶段搞好财务管理可以实施有效的监督,保证投资的预期收益得以实现。 2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 2.1 财务管理意识淡薄 中小企业的经营者大多不精通财务管理,投资决策经常出于个人主观判断,缺乏财务理念。很多中小企业的技术部和销售部建设往往高于财务部,忽视了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 2.2 财务制度不健全 中小企业大多属于家族式经营,没有设置健全的财务管理组织机构,没有内部控制制度,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缺乏财务管理和必要的会计监督,制度的不健全定然要造成财务管理的混乱,这必然为以后企业的发展和壮大留下隐患。 2.3 财务管理人员素质普遍不高 我国中小企业中,在任用财务人员时任人唯亲的现象普遍存在,财务人员不是领导的近亲就是好友,他们很多没有接受过正规的财务知识培训,只能进行简单的财务记录和资金收取。财务人员素质的偏低,必然导致财务管理的混乱。 2.4 会计信息失真,企业融资困难 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不外乎三种:一是亲朋借贷,适用于初始创业阶段;二是向银行借贷;三是到资本市场融资。中小企在财务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使其提供给社会的财务信息很难取信于人,这就使中小企业从银行渠道融资受到很大限制,到资本市场融资更是无从谈起,资本的短缺是中小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普遍面临的重要难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3管理会计在中小企业中运用的方法和观点 管理会计是新兴的会计分支,目前在我国中小企业广泛应用的方法和观点如下。 3.1 作业成本法 该方法是从成本发生的经济原因(表现为特定的经济活动或作业)来认识成本。通过作业来确认生产费用,再依据产品确认其耗用的作业,从而实现了以作业为中心的成本计量目标。 3.2 目标成本法 该方法是以同行业或竞争性的产品价格作为新产品售价的上限;根据期望的产品销售数量,决定利润目标;以预计的具有竞争性的售价减去目标利润,确定产品生产的目标成本;运用“成本筑入”的思想,在成品产出的同时,将成本一并“筑入”。新产品的目标成本一旦确定,就应当为以后的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等环节建立各自相关的目标成本,各部门都要为其目标成本承担相应的责任。 3.3 培植永久性的企业文化 众所周知,现代企业的目标是价值最大化。按现代企业管理观点,企业价值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人力资产的价值,包括职员安全与发展需要满足而作出最佳工作;二是生产价值,表现为质量、服务和生产率的高水平;三是财务价值,通过销售、支出、市场份额、股东权益、股票价格等表现。企业在增加人的价值和生产价值方面表现出色,自然会得到财务价值的回报。企业追求价值,必须借助于一个有效的价值测量系统,这个系统就是管理会计。由此可见,企业实现价值离不开管理会计的价值计量。而实现价值最大化,则有赖于塑造相应的企业文化,使价值观念深入全体职员之心。为此,中小企业必须注重培植企业文化。 4管理会计在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运用 4.1 管理会计的方法和理念要求中小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中小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提升企业财务管理的层次,把财务管理人员置于管理者地位。在财务人员的任用上,要培养、引进、选拔高素质的人才,敢于让家族外人才担任财务管理岗位,不能任人唯亲。 4.2 管理会计所倡导的作业成本法和目标成本法各有特点和优势,中小企业应根据自身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如果强调产品生产前各阶段(特别是产品设计阶段)对目标制定及实施的影响,就应采用目标成 本法;如果从成本发生的经济原因角度认识成本,宜采用目标成本法,通过提高作业效率和减少不必要、无效率的作业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4.3 中小企业要以财务会计为基础,拓宽管理会计所需资料、信息的来源渠道 中小企业在应用管理会计时,应该以财务会计为基础,努力拓宽管理会计所需资料、信息的来源渠道,规范财务会计信息的提供,保证财务会计信息真实、有效,使财务会计提供的信息能够直接应用到管理会计中,为中小企业投、融资活动创造良好的氛围。 4.4 实现会计电算化 计算机在管理会计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中发挥重要作用,是管理会计发展必不可少的技术基础。逐步建立存货管理、财务分析、资源配置以及本量利预测等计算机软件系统,是中小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由于我国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和实践都有待完善,中小企业自身的弱点也使管理会计很难尽快得到应用,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应帮助中小企业应用管理会计,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整体水平,促进中小企业经济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财务管理论文范文: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发展思路 【摘 要】 传统财务管理要适应新形势,必须有新的发展思路。其发展思路可概括为:改变原有的财务管理观念;强化知识资产管理;使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更加科学化;建立网络财务管理模式;实施财务再造策略等。 【关键词】 现代企业; 财务管理; 财务再造 一、财务管理观念的更新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企业的生存环境。国际互联网的发展,信息、卫星通讯等新技术的创新,改变了传统的时间和空间概念,企业的财务管理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企业的财务管理不能再局限于本企业、本地区,而要加强对世界经济形势变动的分析,及时掌握和了解相关的各类信息。企业财务管理必须进行相应变革,最关键的是企业财务管理观念要全面更新。企业要以全新的理财观念和现代化的财务管理观念进行理财。要有以人为本的观念(要做到责权利相结合并强化对人的激励和约束,积极发挥和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信息观念(要利用最先进的信息技术,及时、全面、准确、迅速地获取信息以进行有效的财务管理)、无形资产观念(加强对企业商誉、专利等无形资产的管理)、风险理财观念(增强风险意识)、知识化理财观念(加强对新技术、新知识的应用)、知识资本观念(要重视对知识资本的管理)、竞争与合作相统一的观念(企业要顺应知识和技术的共享性和开放性,为了共同的利益,加强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合作,形成企业之间竞争的“双赢”)。 二、财务管理效率的最优化 在具体的生产领域,企业财务管理效果的最优化具体表现在注重“三效”的提高上,即注重经济效益的提高、注重经济效果的好坏、注重经济效益的高低。企业同时要具备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意识。在管理意识上,要具有整体化,即有效益意识、战略意识、市场意识、改革意识、竞争意识、开发意识、时间意识、人才意识、科技意识、质量意识、名牌意识。 三、财务管理对象要素的转变 企业财务管理对象要以有形生产要素为主转向以无形生产要素为主。传统的管理主要是对劳动力和物化劳动(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等有形生产要素的管理,随着社会财富生产过程和结果的科技含量的增大,科技知识等无形生产要素对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越来越举足轻重,从而知识资源的开发与有效利用,成为重要的管理课题。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人价值和作用超过资本的价值和作用,知识生产力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任何企业都必须重视知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迅速将知识转化为直接生产力。 四、财务管理风险的规避 在新世纪里,规避风险和获取收益是企业财务管理必须同时考虑的两大方面。企业对知识的重视和利用、一项新技术的获得、一个新产品的开发,无疑能给企业带来高收益。但高收益是和高风险相伴而生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全高收益低风险的项目是不存在的。因此,企业财务管理要在追求高收益的同时,加强对风险的防范和规避。企业规避财务风险的关键在于: (一)提高企业财务实力 拥有雄厚的财务实力是防范风险的根本,提高企业的财务实力可以提高企业抗风险的能力。而企业财务实力的改善主要应依靠生产经营、投资、筹资等多方面的综合战略安排来实现。 (二)培养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 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对财务风险有敏感的职业判断能力,能及时、准确发现和估计潜在的风险,能熟练运用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知识进行财务风险分析,在运用这些理论方法进行财务风险分析时,能对具体环境、方法的切合性及某些条件进行合理假设和估计。 (三)建立科学有用的财务预测和风险监控机制 企业财务预测是对未来融资需求的估计。准确的财务预测对于防范财务风险有重要作用。企业可以通过财务预测了解自己的财务需求,可以提前安排融资计划,并根据融资计划,安排企业生产经营和投资,从而可以把投资和筹资相联系,避免由于两者脱节而造成现金周转困难。同时,建立风险监控机制,使企业具备风险自动预警机制,能对事件的发展状态、发展过程进行有效监测,并及时进行信息反馈,以及时对可能发生的或已发生的与预期不符的变化进行反映和修正,把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五、财务管理中心体系的建立 企业财务管理要服从和服务于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一切以有利于改善和提高工作效率及经济效益为目的。要建立健全会计信息和统计信息相结合的电算化管理,将企业生产情况与财务情况及时、客观地反映出来,并深入分析,寻找经营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措施,堵塞漏洞,提高效益,加强成本管理,以更低的成本获取更高的收益。总之,要使企业财务管理贯穿企业经营全过程,覆盖企业经营的全方位,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新要求,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企业财务管理变革的要求。 六、财务报告模式的创新 传统的财务报表,是以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为主的报告模式。财务人员通过这三张报表,对企业的资产状况、已获收益、资金营运等财务信息进行确认、表述和披露,只能定时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予以反映与监督。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各方面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发生了质的变化,信息的使用者不但要了解企业过去的财务信息,更需了解企业未来的以及非财务方面的信息,尤其是对知识和技术给企业创造的未来收益更为关注。为适应知识经济条件下,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新需求,传统财务报告模式应进行相应调整。 (一)增设无形资产等重要项目的报表 无形资产是今后财务报告披露的重点,它包括各类无形资产的数量与成本、科技含量、预期收益及使用年限等内容。另外,还需增加非财务信息,包括企业经营业绩及其前瞻性与背景方面的信息。这些项目所提供的信息,均是信息使用者判断企业未来收益多少与承担风险大小的重要依据。 (二)增设 人力资源信息表 通过编制人力资源信息表,披露企业人力资源的结构、年龄层次、文化程度、技术创新能力、对人力资源的投资、人力资源收益、成本、费用等方面的信息。 (三)披露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方面的信息 企业要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在消耗资源创造财富的同时,保护好环境,把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披露企业有关资源消耗、土地利用及环境污染等方面的信息,了解该企业应为其行为负多大的社会责任,让信息使用者更正确地认识企业。 七、实施财务再造策略 管理专家迈克尔·哈默倡导的再造思想,流行于欧美各国的企业界,正成为一种最新的管理趋势。哈默把再造工程定义为:“对企业过程的根本性的再思考和重新设计,从而使成本、质量、服务和反应速度等具有时代特征的关键指标获得巨大的改善。”在企业管理不断创新的今天,“企业财务再造策略”应成为企业努力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财务管理策略。企业财务再造策略要求从零开始,用集体智慧,将企业财务系统所能达到的理想功能一一列出,再经过综合评价,从中筛选出最关键、最基本的系统功能,并将其优化组合成企业财务运行的新系统。这样,既可更明确财务部门各环节的权责利,又可降低人力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使每个员工都处于自主管理状态,让顾客导向的观念在整个财务流程中得到体现,以发挥群体优势。财务再造策略包括:财务流程的再造、财务人员的再造、融资机制再造、投资机制再造、收益分配机制再造等内容。这一策略的实施,使企业财务资源重新优化配置,更好地使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适应其所处的内外部环境,从而改善企业的财务职能,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企业得以持续发展。 财务管理论文范文: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建设浅析等 第一,一套制度总管。镇农经站与财经所合并后建立起农村财务核算中心,实行村账镇管,委托财政部门记账。在制度建设上主要制定有《农村财务管理实施办法》、《记账核算程序和制度》、《收入程序和制度》、《支出程序和制度》、《“一事一议”筹集资金管理使用制度》等,并制定了农村财务核算中心工作流程图,确定了代[!]理记账人员岗位职责,理顺了镇记账与村财务报账的财务关系,为规范农村财务管理提供了制度保证。 第二,一个流程运行。凡村级实现的各项收入、财政部门核拨的转移支付资金,以及上级下拨的各类专项资金,一律缴纳或拨付到农村财务核算中心在信用社开设的专户上,实行专户管理,从根本上解决村级财政资金体外循环、坐收坐支及其它违纪违规问题。对村级正常运行的资金,如村组干部工资发放、订阅报刊等开支,一律通过“一本通”或收款方提供的银行账户直达单位或个人账户;对用于公益性建设或其他项目的必要支出,先由村委会提出用款申请,然后报经财经所审批,通过县国库集中收付局或镇信用社直达收款单位与个人账户,确保专款专用,进而遏制截留挪用、乱支乱补或举债办事的行为发生。 第三,一份预算管全年。为帮助村级组织理好财,用好财,增强财务收支计划与增收节支意识,每年年初,分村编制财务收支计划,计划包括五保供养经费统筹、村组干部工资与干部补助、订阅报刊费用及公益建设开支等。执行计划时,按收入进度拨付,按村级可用财力办理业务,年终进行总决算,实现村村预算平衡目标并保证工资兑现得到保障。 第四,一种信誉理财。镇财经所建立农村财务核算中心之后,仍然坚持村级组织核算主题不变、集体资产所有权不变、村级债权债务清偿权不变的原则,尊重村级组织享有集体资产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决策权,做到代管而不越权,而不包揽,处理好与村级组织委托和的业务关系,保障村级资金能够随时缴进来与拨付出去,以诚信赢得基层干群的支持与信任。 第五,一副监管重担系在肩。财政干部在行使记账的同时,积极履行财政监督与财务审计职责,确保村级财政资金在保证五保供养、村组干部工资发放、正常办公支出与应急支出、公益事业发展的前提下运行,为防止村级组织出现新增债务、招待费开支、截留挪用及不合理开支。财政干部在履行财政监管职责的同时,积极配合上级纪检、监察及检查机关查处村组干部违反财经纪律案件,将财政监督与财务审计融于服务之中,促使村级组织依法理财,节约财力,提高效益。 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关系到农民切身利益的维护和农村社会的稳定。2005年1月1日起,新《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以下简称《制度》)已在全国范围内施行。新《制度》针对目前村级财务混乱的现状,制定了相应的措施和规定,对完善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会计工作,推进村集体财务管理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许多财务人员在理解收入和支出的核算原则上采用权责发生制时存在误区。笔者结合实际情况,对权责发生制在现实中的应用进行思考。 一、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 在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中,经济业务的发生和货币的收支是不完全一致的,即存在着现金流动与经济活动的分离,由此而产生两个确定和记录会计要素的标准,一个标准是权责发生制;另一个标准则是收付实现制。因此,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相互关联。 (一)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亦称应计基础,是指以实质取得收到现金的权利或支付现金的权责的发生为标志来确认本期收入和费用及债权和债务。凡本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其款项是否收付,都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凡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经在当期收付,都不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因此,权责发生制属于会计要素确认计量方面的要求,解决收入和费用何时予以确认及确认多少的问题。在权责发生制下,应归属本期的收入和费用,不仅包括本期实际收到的收入和实际支出的费用,也包括下期收到的收入和支付的费用,或包括在上期已经取得的收入和付出的费用。所以,在会计期末要确定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必须根据账簿记录按照归属原则进行调整。(二)收付实现制收付实现制是与权责发生制相对应的一种确认基础。收付实现制又称现金制或实收实付制,是以现金收到或付出为标准来记录收入的实现和费用的发生。在现金收付基础上,凡在本期实际以现款付出的费用,不论其应否在本期收入中获得补偿均应作为本期费用处理;凡在本期实际收到的现款收入,不论其是否属于本期均应作为本期的收入处理。反之,凡本期还没有以现款收到的收入和没有以现款支付的费用,即使它归属于本期,也不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因此,在处理经济业务时不考虑预收收人、预付费用、以及应计收入和应计费用的问题,会计期末也不需要进行账项调整。 (三)两种核算基础的评价及应用范围一是权责发生制的评价及应用范围。该方法认为,只要交易发生即使没有收到款也可确认为收入;凡当期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支付或开票,都视为当期费用,任何预期费用包括各种税收都确认为当期费用。所以,它是从本质上对收入或费用加以确定,具有真正的经济含义。其优点在于:收入和费用在同一时期是匹配的,很容易做出准确的损益表,能更加真实地反映特定会计期间实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同时,权责发生制使管理层了解所有的财务变化,并在需要的时候进行更正。权责发生制在反映其财务状况时也存在其局限性:在损益表上看来经营很好、效率很高的村集体,在资产负债表上却可能没有相应的变现资金而陷入财务困境。一般情况下,只有经营性收支业务的核算才采用权责发生制。二是收付实现制的评价及应用范围。该方法是以款项的实际收付为标准来处理经济业务,即现金收支行为在其发生的期间全部记作收入和费用,而不考虑与现金收支行为相连的经济业务实质上是否发生。该核算方法比较简单,收付实现制提供的信息有其优越性:用收付实现制确定村集体经济 组织的收入、费用及利润具有客观性和可比性;收付实现制反映村集体经济组织实际拥有的现金,而村集体能否按期偿还债务、支付利息、年终分红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村集体所实际拥有的现金。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现金流量是长期投资的决策目标。投资者注重现金的实际流入或流出,只有投资期限内现金总流入量超过现金流出量,投资方案才是能够被接受的。其局限性在于:收付实现制所描述的只是收入的收取行为或费用的支出行为已发生,它只是表面形式上的确认,并没有收入或费用的真正经济含义,难以全面反映单位的资产负债状况,影响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按照这种方法计算的盈亏不准确,对各 期收益和费用水平的反映不合理。因此,收付实现制不适合核算经营性收支业务,但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其他收支业务的核算则可采用收付实现制。 村集体经济组织除了是一个经济实体,具有经营性功能外,还具有行政、事业的职能,这一特点使得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在农村会计核算中共同存在、相互补充。财务人员在根据具体的会计事项和特定的环境、条件选择较为合理的核算基础时,需要把握的一个原则是:对村集体经济组织各种收入和支出的核算,经营性收支业务的核算遵循权责发生制,其他收支业务的核算采用收付实现制。 二、权责发生制的实际应用 (一)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核算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收入是属于可以抵偿当年支出,纳入当年收益分配的收入,包括经营收入、发包与上交收入、农业税附加返还收入、补助收入及其他收入。一般情况下,经营性收入包括:经营收入、发包及上交收入等,以及部分其他收入(如利息收入)应当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其他收入采用收付实现制核算。但更多的情况是,由于种种原因(如承包人无故拖欠或破产或其他原因)导致村集体无法按期收到款,许多村财务人员在这种情况下不挂账。这样不仅违背了权责发生制,还可能使村集体蒙受损失。权责发生制要求:凡是本期已经实现的收入,不论其款项是否已经收到,都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处理。在确认收入的同时,按债务人(即欠款人)设明细在“应收款”账户中反映。这样做既合理确认了收入,又可提醒村集体尚有钱未收回,促使村集体积极追款,避免受损,确实收不回来,再按要求转作坏账。因此,对于村集体经济组织应收而未收的各种经营性往来款项应遵循权责发生制来核算。 (二)村集体经济组织支出核算村集体经济组织一旦运作,必定会有支出。从会计的角度讲,支出可分为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前者如经营支出、管理费用,后者如购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支出。也有人认为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支出包括:经营支出,管理费和其他支出;集体资产支出则是指应由该集体经济组织负担的各种资产性支出。一般来说,经营性支出以及部分其他支出(如利息支出、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的摊销)应当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其它支出(如招待费、办公费、会议费、补助五保户支出、修缮费、报刊费等)采用收付实现制核算。村集体经济组织在购置固定资产时,多数的情况是:当年一次性付出了购买固定资产的全部金额,而固定资产要在以后发挥作用,如果将购买的固定资产发生的支出一次性计人当期成本是不合理的,会虚减当期利润,同时随着固定资产的使用,由于没有计提折旧,账面上也虚增了固定资产的价值。因此,应按其预计使用年限将其价值分期摊入成本费用。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分期摊入的成本就可理解为是分期计提的折旧额。累计的折旧额不仅反映固定资产的损耗程度,还可以提示村集体有计划地安排资金进行固定资产更新。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不仅体现了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和配比原则,更是以权责发生制核算为基础。同样,对于村集体经济组织当期应付而未付的各种经营性往来款项;即使当期未支付,也应在当期挂账,遵循权责发生制来核算,合理计算当期损益。 在实际工作中,农村财务支出是多项的、复杂的,财务人员可灵活把握,只要合情理合法规,能够正确计算村集体的收益,不存在虚增或虚减当期利润,这样的会计处理就是恰当的。 财务管理论文范文:谈财务管理对提高经济效益的作用 财务管理的对象是现金的循环和周转,它管理的主要内容是投资、筹资和股利的决策,企业的经济活动是以资金活动贯穿始终的,企业的经济效益主要是通过投入、产出、消费和所得等四个方面比较全面反映出来的,管好用好资金,保证企业健康发展尤其重要。 一、积极盘活存量资产,提高现金流量周转效率 企业存货资金闲置现象较为普遍,如何能够把这部分呆滞资金灵活运用起来是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财务部门针对物资设备各部门的储备资金占用过大,积压物资较为严重的问题,每年必须集中一个月份进行调查摸底,提出积压清单,明确处理物资和处理积压的审批手续,办理报废或变卖成为货币资金,对库存物资,财务部门对每个仓库都下达库存资金定额,超过或降低部分按银行同期利率奖罚。 二、加强往来账目清理工作,减少费用支出 对应收账款及其他应付款的管理,首先应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清欠工作,对一般欠款户通过电话、信函等方式催还,对重点户列出账目清单,集中清欠,如清欠工作遇到困难应立即上报上级领导,经讨论研究采取相应整治措施,严禁资金流失。其次,对清欠遇到的困难要积极动脑去积极寻找债务链,采用实物抵债法或多家抹账方式找到解脱债务链途径,避免或减少坏账的发生,必要时,可通过诉讼程序来挽回损失。对于货款回收问题,要确定一套清欠工作奖惩机制,提高销售业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其应收账款恢复其流动性,减少贷款极其利息。 企业的资金使用大部分用于购进材料与设备上,因此,原材料的价格直接影响到企业成本的高低,因此合理采用采购资金,降低采购费用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所在。首先,要在采购部门设立比价采购小组,采购组长由采购业务部门主管担任,明确采购小组的职责、权限及采购程序。比价小组要对采购的物资向供应商询价、压价,列表比较,筛选后选择供应商,并把确定的供应商及其报价填在申请表上,证明询价工作已经完毕,等待企业价格管理办公室的审批,企业的价格管理办公室(价管办)直接受公司董事会的直接领导,全面负责企业的价格管理工作,由比价小组呈报“物资采购价格审批单”,价管办人员进行继续询价、压价,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网上调查和信息收集等,确实做到货比三家,核实无误后下批价格审批单,将比价工作落到实处。如果是大宗货物、批量货物要采用竞价招标方式进行,这种采购方式往往能大大降低了企业采购成本。在购进货物的运输上,在合同签订时要求采购员原则上采用铁路运输方式,如有特殊要求,需报批价管办审批。 三、加强生产管理、产成品资金管理 企业财务部门必须熟悉生产工艺和生产过程,与生产部门一起制订合理的制品计划,并作为对分厂考核的一项内容,并与生产、技术部门一起研究生产物流的合理性,要合理布局,尽可能缩短工艺流程,使在制品降低到最低程度,生产部门要按单件小批生产,用以销代产的原则严格控制资金的占用,避免在产品资金占用过长而增加资金的投入量。同时,要加强质量成本管理,减少废品损失,减少或避免资金的积压和浪费。对产成品资金要加强管理,对产成品库存量应制定统一标准,一旦超过标准,及时分析原因,对产品质量问题及时采取措施。 四、调整资本结构,加强企业借款合同管理 虽然国家为支持大中型企业的发展,推行了系列债转股措施减轻了企业的负担,也改善了企业生产条件及资金结构,但企业仍然有较高的长期借款与短期借款的存在,其数目仍然很大,资产负债率约占70%,根据标准财务比率和国际上用来测算工业化国家企业债务与资本金合理比率的经验,以自有资本占50%—60%,负债占40%—50%是比较合理的,因此,要积极采取措施,达到资产负债率60%以内,在现有负债总量前提下,向社会发行募集股份,以求增加资本金及企业持续经营、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减少负债是比较困难的,但在长期贷款与短期贷款的利息支出上每年利息费用支出很多,财务人员应积极采取相应政策下的倒贷措施,尽早还旧贷,贷新贷。这几年来,国家一降再降贷款利率,使还旧贷,贷新贷后减少一定的贷款利息,减少财务费用支出,使资金真正的“活”起来,相对提高经济效益。 五、积极利用国家现有政策、优惠政策,加快资金周转 国家鼓励企业出口时,也给予出口企业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出口退税是企业一项存利,财务人员要积极主动地与税务部门联系,汇报出口情况,当年出关的货物尽快办理核销单,争取 当年出关当年退税,既增加经济收入又提高资金的流动性。 六、严格控制管理费用,节约资金 财务人员应吸取同行业其他公司的先进经验,提出改进措施,其中,最重要一点是使费用与个人利益挂钩。这样,各单位、部门就能够转变观念,制定出合理的出差方式及路线。将工资、资金与办公费用是否超标挂钩,也可以节约大量资金。 七、财务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适应新形势 财务管理处于企业管理核心地位,必然要求财务人员不断学习新知识及新政策,不断充实自己,提高素质,市场经济逐步完善与发展,财务人员水平也在逐步提高,财务人员应在管好、用好资金上多下功夫。一方面,企业为了扩大再生长面临着资金紧张,另一方面,社会上还存在着大量游资,这就要求财务人员能够利用自身的优势,在资本市场上尽可能以最低的成本和最小的风险为企业筹集最多的资金。 另外,编制资金使用计划,加强资金预算管理工作,及时反映资金的流向和存量情况,充分发挥资金调度作用。 总之,企业要牢固树立财务管理的观念,重视资金的管理,讲求资金的使用效果,让每位职工都认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企业领导者应重视财务管理,懂得财物管理,抓财务管理,把有限的资金合理地用到生产中去,实现企业资金运动的良性循环,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使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健康发展。 财务管理论文范文:高校财务管理中管理会计应用的探讨 一、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纵观当前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不难看出,其仍旧包含较多缺陷问题,首先制度层面存在不足,即所有者缺位。高校经费所有者始终是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之下,国有资产由高校实施调控管理。其次,由于高校经费的应用以及投入欠缺更为严格细致的管理规划,导致资产管理以及管控监督呈现出一定的缺失问题,由于高校不以盈利为发展目标,也不核算有关成本,因此体现了明显的财务弹性,无法激发其真正的财务管理工作职能。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无论从资源、规模、师资上均持续壮大,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持续完善,使高校更加快速的融入到市场之中。由于高校从事的经济活动不断丰富多样,因此面临了更高的财务风险,这样一来使得财务工作体制需要应对更大的挑战与考验。为此,高校对管理会计以及财务分析更加重视,制定了统一标准,然而该类指标却没能囊括具体的高校发展规模、取得效益以及更新速度等内容。另外,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机制存在一定的不健全性,校长负责制体制之下,财政分配权利由少数人掌握,没能构成对应性的经济责任,无法发挥其核心作用,令审批支出权的过程中无法对具体的后果以及收入全面考量,与具体经济活动相违背。 二、高校财务管理中管理会计应用对策 1.高校投资决策中管理会计应用 投资决策涵盖两个层面因素,即货币时间价值以及投资风险价值。高校应将上述两个价值合理应用至管理会计之中,便于更好的完成决策研究,衡量风险以及报酬之间的关系。可通过净现金流量、回收期以及报酬率等标准进行评估分析,并借助多元化策略,有效进行资金分配,形成最优质的投资组合,实现分散风险,提升效益的综合目标。 高校预设投资项目首先应树立长远规划,依照具体的投资环境,把握最合理的时机。而评价则应联合有关部门以及财务部门共同开展,制定决策需要经过校领导与有关单位的共同审批,当讨论通过后,财务部门要积极进行资金的筹措,并对具体的进度、成本与质量做好监督管控,确保投资依照预算合理执行。 2.高校预算管理中管理会计应用 高校财务预算包含收入以及支出预算两类,前者涵盖从事教学、科研与他类活动获取的非偿还资金,例如财政补贴、教育事业经费与经营收入等。而支出预算则包含经营性支出、基建支出、事业性以及附属性支出。为此,高校应进一步强化预算管控,进行科学筹集、有效分配应用资金,提升总体应用效率。管理会计应做好全面预算的合理编制,以年度工作计划以及整体规划为核心,遵循相关原则,通过零基预算以及绩效预算等方式,细化研究,从具体的数据资料之中提炼重要内容,总结经验、找到真正的差距所在,进而为后续的财务预算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预算过程中应全面将收入以及支出等事项囊括到预算内,针对学校具体发展状况、各个部门、院系资金资源做好配置,明确规定重点项目、成本经费的使用标准。应通过科学方式进行追加论证,确保公平合理的使用资金,预防不良浪费现象。另外,管理会计执行预算阶段中,应对遇到的各类变化因素进行重点考量,预留一定的使用经费,预防出现资金周转不良的问题。 3.高校战略管理会计应用 顾名思义,战略管理会计即是使管理会计以及战略管理工作有效融合,这样一来使得管理会计核算应用范畴持续拓宽,更加重视市场竞争,需要以战略眼光审视市场、判定产品信息以及行业状况,并为企业战略发展进行服务。高校经营发展中应用战略管理会计将为财务管理注入更多的新鲜血液,突破单一会计工作的限定,并高度重视外部发展环境以及竞争对象。战略管理会计需要以全面的视角分析高校外界环境,并为其提供突破自身财会工作内容的重要信息。该类信息更加广泛,因此对于高校明确财务管理方针、做好资金配置体现了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前,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使得更多的非财务信息针对高校的持久发展发挥了关键影响,比如就业率、人才聘用单位满意率、用人要求等对高校生源形成重要影响,关系到高校未来的发展。为此战略管理会计应积极为高校提供有用的非财务信息,令管理会计有效的由以往财务会计工作中脱离出来。同时,应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真正的留住人才,激发管理会计核心潜能价值,推动高校财务工作更上一层楼。 三、结语 总之,新时期教育行业竞争更加激烈,高校为赢取主动,在财务管理工作中,针对存在的不足问题只有制定科学有效的应对策略,合理激发管理会计潜能价值,明确有效的应用方案,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工作效果,提升整体工作水平,扩大高校影响力,提升认可度,进而真正实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财务管理论文范文:信息时代高校电算化财务管理人员 [摘要]信息经济改变了整个社会经济的结构,打破了传统的高校管理模式和会计模式。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教育规模的逐步扩大,教育管理工作对会计的要求日益提高,相应的会计信息量随之增加,传统的高校会计技术已远远不能满足21世纪高校财会人员所担负着的核算、反映、监督高校管理的职能作用。因此,在现代高校财务中,计算机操作代替传统的会计操作,对会计信息系统实行电算化管理,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高校财会人员作为高校管理中间环节的重要角色,除了应具备良好的专业基础知识外,还必须及时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开拓专业视野,努力提高个人综合素质,从而更好地迎接信息时代的诸多挑战。 [关键词]:信息时代 高校电算化 财会管理人员 近年来,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已开始逐步进入我国的高校财务管理部门,并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由于计算机处理财务数据的能力强、速度快,对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我们跨入21世纪之际,由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引发的全球信息化浪潮冲击着传统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网络化、数据化、知识化已成为高校财务的主旋律。网络时代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也打破了传统高校的管理模式和会计模式,因此,信息时代的高校会计人员想要更好的迎接信息时代的高校财会工作任重而道远。 一、信息系统与会计的联系 会计电算化是以电子计算机替代人工记帐、算帐、报帐的过程,它的出现是会计技术手段上的一次“革命”。会计电算化的到来,把广大会计管理人员从那种日夜埋头于抄写、计算、整理、汇总、核对等繁重的手工作业中解放出来,使财务人员得以腾出精力,逐渐由“核算型”转向“管理型”,从而提高了财务工作的效率,促进了财务工作的正规化和规范化,使其健康有序的蓬勃发展,为整个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手工会计系统的纸张、笔墨、算盘已被电子计算机所替代,但会计规则,并没有因使用计算机而改变。因此,有人将此时的电算化会计系统称之为“手工会计系统的仿真”。近期来,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在财务领域的应用和发展,预示着会计技术手段由会计电算化进一步跨越到会计信息化阶段。会计信息化的目标是通过将会计与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是网络技术)的有机结合,对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会计实务工作、会计教育等多方面均进行全面发展,进而据以建立满足现代高校管理要求的会计信息系统。 二、高校财会人员如何适应现代高校的电算化会计要求 会计人员只有在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职业实践经验,将整个核算过程了然于胸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使用计算机对日常会计事项的处理和财务报告的编制应采取的原则、方法和程序等,进行具体判断和正确选择,从而更客观、更真实地反映高校实际情况。电算化时期的财务人员除了必须懂得一些常规的计算机知识,如输入、拷贝、打印之外,还必须结合财务岗位的工作特点,熟练掌握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和简单维护。综观目前的高校财务管理,既懂会计又懂计算机,并有一定英文基础的复合型人才实在太少,这是推行会计电算化的一大障碍。会计人员如果只懂会计没有电脑知识,就不可能提出很好的财务管理构想去实现会计电算化;只有既熟悉财务,又具备一定电脑知识的会计专长人员,才能设计出优秀的财务管理方案,让程序设计者开发适用软件,使电算化发挥最大效能。再者,财务人员如具备一定电脑常识就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操作错误,降低差错风险,从而保证会计数据安全。为此,高校财务管理要做好复合型人才的培训工作,让现职会计人员掌握电脑知识,为实现电算化提供有利条件。据有关权威机构统计,互联网信息量中有93%是以英文形式,常见的网而设计及程序也都以英文为基础。英语作为语言体系中的支撑语言在一日千里的网络时代,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曾经在我身边发生这样一件事情:一名资深会计在使用计算机进行业务处理时,不小心触动某一键位,导致出现蓝色屏幕。尽管显示屏上有英文提示:Repeat enter to recovery(敲击回车键即恢复原状)。由于不懂英文,这名老会计大呼有病毒而束手无策,引起一场不必要的慌乱。在会计信息实行电算化管理的今天,一名合格的财务人员如果在英语方面有所欠缺,就不能娴熟掌握计算机操作知识,也不能对财务软件进行常规的使用和简单维护,计算机在财务工作中就难以起到中枢作用。除此之外,高校财务管理人员还要有先进的管理水平和优良的服务意识,做到快速、高效、周到全面,以赢得使用单位和广大师生的满意。在实际工作中,财务管理人员要做到科学计划,加强管理,以满足高校财务管理的要求。 三、信息时代的高校电算化财务人员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会计电算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技术性、创造性很强,与其他系统比较,有很大的特殊性,它处理的信息量大,数据要求准确可靠、保存期长,需要严格监控;同时,会计数据要求严格、保密性强,属管理部门的敏感资料。因而,会计电算化对财务管理及财务人员均有特别的要求。 (一)会计处理方法制度化 会计电算化系统繁复而涉及面广,不宜经常修改,这就要求会计核算的方法、程序实行制度化。如果会计处理方法更改频繁,一则不符合会计制度要求,二则影响电脑系统正常动作,容易发生差错。 如果不慎修改出错,就会导致系统损坏,影响正常会计工作,因此,无制度的变更,一般不要随意更改会计核算方法,以保持会计业务环境相对稳定,保证电算化系统正常运作。 (二)加强监督和管理,保证信息安全 实现会计电算化,必须解决信息安全问题。由于计算机数据高度集中,高度依赖电脑,且受电脑病毒入侵、人为操作失误、机器故障、非法毁损等因素影响,数据很容易被破坏,因此,会计电算化必须加强信息安全管理,一方面制定各种严格的管理制度,加强风险控制,加强管理;另一方面加强对员工的信息安全教育,严禁未经受权人员上机操作;不能连接与业务无关的终端,禁止与互连网连接;采用先进的加密技术,安装“防火墙”,严防电脑病毒入侵,防止人为非法破坏数据。实践证明,严格、有效的管理制度是信息安全的最好保障。 (三)实行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 随着计算机在财务工作中的普遍应用,就要求对计算机产生的各种内容数据、报表等会计信息的依赖越来越大,同时也为了数据在传输的过程中不发生错误、丢失、泄密等事故,所以就要求有严格的内部控制,而这些会计信息也只有在严格的内部控制下才能保证其内容的准确可靠和安全无误,才能预防和减小计算机犯罪的可能性,可见建立一套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内容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综上所述,高校财务管理的电算化改革是高校体制改革的正态发展,是高校管理思想、管理模式的一次重大转变,有利于高校财务管理的健康发展,更能系统地反映高校经济活动的正确性和可靠性,是可行且必要的。电算化时期的高校财务人员任重道远,应时时反省自身,提高自身,不断更新和拓宽专业知识,从而适应现代高校管理的改革之路。 财务管理论文范文:高校财务管理的新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 摘要:分析了新形势下高校财务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提出了六项应对对策。 关键词:高校财务管理新问题解决对策 市场经济已把高校与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充满激烈竞争和挑战的市场经济环境中,高校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想在竞争中胜出,就必须提高教育质量、加强硬件建设、改善办学条件。这必然要求大量的资金及高效的资源配置,这也正是高校财务管理的基本目标。如果一个学校资金紧缺,甚至正常的教学秩序都不能维持,要想在竞争中胜出,只能说是水中捞月、缘木求鱼。因此高校管理必须确立以财务管理为中心,高校改革必须以财务管理改革为重点。 一、高校财务管理面临的新问题 (一)高校资金来源的多样化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冲击 当前,财政投入仍是高校办学经费的主要来源。此外,学费收入、科研收入、校办产业获得的收益,以及社会各方捐资助学收入等多方面筹集的事业资金也是高校经费的重要来源。虽然财政投入仍然是我国高校资金的主要来源途径,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资金来源客观上要求多元化,而我国高校目前主要依靠财政投入资金。因此,必须改革现行高校财务管理制度,以适应高校资金来源多元化趋势的要求。 (二)完全学分制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冲击 完全学分制强调学生毕业时所需的最低学分数,允许学生提前或延期毕业。这使得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具有不确定性,从而使教育主管部门不能准确把握高校在校生的规模。完全学分制下,学生是按所选的学分的数量进行交费。这种付费方式在增加学校安排年度预算难度的同时,也可能造成学校生均成本的上升。实施完全学分制给学校的学费收入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并且有部分学费收入要推迟入账,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只能靠银行贷款来解决学校所需的资金,这样就增加了学校的资金成本。此外,完全学分制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自主选课,选择上课教师,安排学习进程,而学生大多希望选择校内的名师授课,普通的教师面临着下课的尴尬境地,这样可能造成人力资源的闲置,增加学校人员支出。 (三)后勤社会化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冲击 1999年12月国务院转发的教育部等6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等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见》要求,从2000年起,用3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实现高校后勤社会化,建立有中国特色、符合高等教育特点与需要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至此,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入实质性运作阶段,这对传统的高校管理体制特别是财务管理体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后勤社会化过程中如何理顺各种财务关系,规范会计核算,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是当前高校财务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探索建立既适应高校未来发展需要,又符合后勤社会化改革要求的财务管理模式,是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一项紧迫的任务。因为只有改革当前财务管理制度,才能真正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后勤集团模式。只有这种模式才能提高竞争力,实现高校后勤集团的高效运行。 (四)银行贷款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冲击 银行贷款是高校筹集资金的一个重要渠道,它与财政拨款和事业收入一样形成了高校的资金来源。但是,银行贷款与财政拨款和事业收入的性质存在着本质的区别。银行贷款是学校的借入款项,其实质是一种负债,到期必须还本付息。因此,高校在利用银行贷款筹资时,必须考虑贷款的资金成本和偿债风险。 (五)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制度性缺陷 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尤其是国家知名大学)的显着特点是“所有者缺位”。它的出资人———国家(有的为捐款人)是高校净资产名义上的所有者,但国家不要求偿还其所提供的资产,也不要求获取经济上的利益。这样,高校会计不实行成本核算,不计算损益及盈余分配,财务管理弹性相当大,高校校长和中层干部手中都有签字权,极易发生以权谋私。由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可知,如何协调企业财务活动所涉及的不同利益主体是实现财务管理目标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而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尤为突出。企业价值的最大化直接反映企业所有者的利益。对所有者来讲,经营者所得的利益,正是其所放弃的利益。对于高校来讲,国家对其投资,但并不对其财务进行管理,造成所有者缺位,资源缺乏有效的配置与管理。 二、解决高校财务管理新问题的对策 (一)转变办学模式,实现高校所有制的多种形式 实践表明,在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投资中,政府发挥着重要作用。政府在高等教育投资体制中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政府既不越位,也不缺位,即有所为,有所不为。政府不应替代本应由民间资金力量行使的高等教育 投资权利与义务,应当允许公立与私立并举、非营利法人和营利法人共存的办学格局的存在。在明确产权、权利、责任、义务的条件下,高校的所有制可以有多种实现形式。总之,高校要由以往“政府主导办学”模式中的零责任或负很少责任向高校对自己的行为负完全责任或领导者负大部分责任的模式转化。高校领导模式的这种转变,将导致高校的办学思想和观念、高校领导人的产生方式和标准、高校领导体制的结构和组织形式、高校领导人的权力及责任范围、高校领导人的权力行使及负责任的方式等一系列内容的变化,从而使高校的活动能够更加贴近高教活动的本质和宗旨。 (二)制定激励政策,积极支持筹资形式多元化 随着各高校内部办学形式多样化和筹资形式多元化活动的展开,高校各部门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这是高校办学体制的方向,财务部门要配合制定一些激励政策给予积极支持。既要认真宣传国家财经法律和有关经济政策,使各种形式的办学创收活动在正确轨道上运行,又要帮助创收部门树立理财思想,同时也要做好一切服务工作,提供一切方便。在分配制度上要打破过去平均主义思想,要拉开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分配距离,创收与不创收不能一个样,效益好与效益差不能一个样。从而调动全校广大教职工参与各项办学创收活动的积极性,筹集办学经费以增强学校办学整体财力。 (三)制定合理的收费依据和收费方式 完全学分制增加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时间弹性,任何教学时限的延长都意味着教学成本的增加。从配比原则的角度讲,学生应对那些不可避免成本进行相应的分担。学生就读于不同院校、不同专业,毕业后的收益会有所不同,就读于名牌大学和热门专业的学生的预期收益较高,其在校期间的培养成本也相应增高,学生对成本的分摊额也应较大,因此,完全学分制下学生学费应由专业基础费用和学生选课费用两部分构成。专业基础费用是学生必须缴纳的基本费用,选课费用是根据学生所选课程的学分数和学分单价计算的费用。同一门课程的学分单价在不同的学校、不同的专业之间应不存在差异。高校在学生收费方面可以采取按年预收,学生毕业前,按学生所学学分总数清算,多退少补。 (四)运用市场经济规律,搞好后勤服务业 高校可借鉴国外高校的经验,放开手让后勤集团闯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如法国高校的后勤服务业社会化程度很高,不仅学生食堂、宿舍,就连图书馆和一些体育中心、文体中心,甚至就业指导中心都不是学校的,只有这样才能引入竞争体制,促进服务质量和效益的提高。这样高校可以专心致志搞教学和科研,后勤服务业运用市场经济规律搞服务,两者互相协作,各尽所职,促进高校的长远发展。 (五)控制贷款规模,确保高校财务安全 财政拨款是高校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多数高校习惯于无偿使用资金,对银行贷款资金的有偿性认识不足,缺乏资金成本概念和财务风险意识。高校在利用银行贷款时必须树立风险意识,合理确定贷款规模和贷款期限。高校收入减去支出为本年度现金结余量,考虑到资金周转因素,年度用于还贷的资金数量为年现金结余量的50%,这是高校本年度的最大信贷额度;贷款的期限=高校根据发展的需要确定的贷款规模÷最近几年年度平均最大信贷额度。按照谨慎性原则的要求,高校应该尽可能少地测算收入,尽可能多地测算支出,以确保高校财务安全。 (六)适应时展,适时运用高科技的财务应用软件 随着计算机科技和财务信息管理水平的提高,高校财务管理软件越来越成为高校财务核算、管理的重要工具。优秀的财务软件可以大大提高财务人员的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优化管理资源、从而实现规范的、科学的管理。 财务管理论文范文:财务管理系统国际化研究 国内目前已有部分企业全面发展实现了信息化,内部建立了局域网,外部与互联网相连,硬件环境相当完善。软件方面,国内各大财务软件公司已开发了多套财务管理系统,ERP也已是各公司主推的产品,企业也已实施。但它们基本上是基于国内的财务制度,功能上还不够完整,还未得到国际认可,没有达到国际化的要求。例如世界银行对中国电力系统的多项贷款项目中均附加相应的软贷款项目,要求开发符合国际化会计的财务管理系统。在中国加入WTO后,企业财务管理系统如何适应国际化发展要求,更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根据作者在会计电算化和企业信息化方面的研究体会,从财务管理的各个方面来分析企业符合国际惯例的财务管理系统应具备功能的设计方法。 二、财务管理系统国际化的功能分析 控制和集成整个企业的财务信息对于企业战略决策是非常基本的要求。现有财务管理系统中已包括财务会计功能,但国际化后应予加强,使之可以集中跟踪财务会计数据,这些数据可以来自于跨国公司的多家子公司,并以多种语言和多种货币以及多套会计科目体系所表示。国际化财务管理系统应符合国际会计惯例。特别在总帐、应收/应付帐款、资产会计、资金管理等方面予以加强。 管理会计提供内部成本所要求的种种功能。现有财务管理系统中也含本功能。但在管理成本控制、作业成本核算、产品成本控制、成本对象控制、实际成本核算、获得能力分析应进一步完善,以满足国际化需要。 国际化财务管理系统不仅要加强以上功能,还应引入目前国内财务管理系统尚不具备或不完备的功能概念。 (一)投资管理方面 投资是当前企业的重要经济活动,如何进行投资管理是财务管理的重要方面,国际化财务管理系统的投资管理应支持对整个企业集团的投资计划和预算,包括从策划到结算的整个投资过程。它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功能模块: 1.企业预算管理。投资管理模块可以应用任何条件定义投资计划结构,可以分配特定的投资工具到投资计划结构的若干结点。可以了解最新的投资信息,如可利用的预算,计划成本以及由于内部和外部活动已经发生的实际成本。投资计划可以帮助分配预算,监控投资计划,避免预算超支。 2.拨款申请管理。投资管理提供各种有效工具,可以从最初阶段计划和管理资本开销项目。在资本开销过程的初始阶段,可以以拨款申请方式输入资本开销项目申请。可以定义评估和批准程序,在此过程中可以帮助维护拨款申请状态的详细历史记录。当拨款申请被批准实施时,所有相关数据均可传递到投资工具,为进行投资可行性分析目的,可以按不同形式拨款申请输入成本和收入详细计划数值。 ①本文为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1JJY2123) 3.投资工具管理。根据其复杂程度,需要具体监控的投资工具,既可以用费用订单来表示,也可以以项目来表示,这些费用订单或项目提供了实际执行资本投资的手段。即它们起收集各种主要和次要成本对象的作用,用以计算费用和利息,管理预付款和承诺资金。如将投资工具用于在建工程,投资工具就可以充分利用必要的资产会计功能。投资结算应既非常灵活又几乎是完全自动的,这种结算方法可以确保内部会计和外部会计的完全集成性,并一直提供最新的数值。 4.自动结算固定资本管理。投资管理认同投资工具在资产会计方面的重要性,可以自动区分需要资产化而未资产化的所有成本,从而将正确部分记入在建工程的借方。根据不同会计需要,可以应用不同的资产化规则来分解这种投资成本。对投资计划成本,在投资计划完成阶段,投资工具可以逐项结算并转入模块对所有有关采购和生产成本系统交易都能提供准确的来龙去脉。 5.折旧预测管理。投资管理总是根据现行价值来预测资产负债表和进行成本规划。拨款申请和投资工具的计划折旧值可转入现行费用成本计划。无论何时这些计划数据被更新,应会重新计算出折旧值。 (二)企业监控方面 企业监控可以在不断实现内部增长和投资目标的同时来优化股东价值。目前财务管理系统的企业监控是不完备的,国际化系统应包括决策信息系统,经营策划,合并和利润中心会计等功能模块。 1.决策信息系统。决策信息系统可以帮助实时综合了解企业管理所必需的关键信息,除了定量处理之外,还应支持对自动出现在所有报表中定性信息的管理。根据关键业绩指数和平衡记分卡也可以生成集团报表。数据采集功能可以很容易地从其他应用模块,其他商务应用系统和外部数据源来传递数据。 2.经营规划模块。经营规划是制订高水平企业规划的工具。它可以灵活表示客户特定部分计划和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尤其是损益关系,资产负债表和资产周转计划。经营规划还支持基于用户自定义计划模型进行经营规划模拟。 3.合并模块。合并提供法定和管理合并所要求的报表。它对外部会计和内部会计提供不同的合并视图,以既符合中国会计准则,又符合国际会计标准的并行报表功能。不管有多少数量的合并单位和不管公司架构多么复杂,使用方便的状态监示器可确保始终可以观察同一公司级别上所采取和计划的合并步骤,整个合并是完全自动化的。按一下相关按钮就可以进行数据传递,单位间数据删除和投资合并等,并借助 于大量报表工具对有关信息进行评估。 4.利润中心功能模块。利润中心功能用来分析内部责任中心的获利能力。公司的组织架构是以利润中心结构来表示的,其中利润中心是最小的责任单位。同利润有关的所有财务会计模块、管理会计模块、物料管理模块、资产管理模块以及销售分销模块中的业务事项都能在利润中心中反映出来。为评估内部事项自理的获利能力,可以自动地应用内部转让价来确定一个利润中心自另一个利润中心提供货品和服务的价格。从利润中心角度看,这些内部事项处理影响到利润,所以它们也会被包含在获利分析中。其结果是,不管物品是内部销售还是外部销售,每个利润中心都可以比较准确地告诉它在物品利润贡献中占有的份额。 还有一种可能是通过利润中心来有选择分析资产负债项目,并利用它们来计算各种比率,例如投资回报率。 利润中心计划是整个企业计划的一部分,它尤其强调企业计划的集成方面。其中应用模块中的计划可以在利润中心会计中被合并,扩展和修改。除了允许评估实际价格之外,转让价使不同利润中心之间内部货品移动的收入计划成为可能。通过它,信息系统可以分析与利润中心有关的过帐,可以运行一些标准报表和生成为特殊分析目的客户化报表。利润中心功能可以为适合的管理和控制部门提供获利信息。 (三)企业理财方面 企业理财是目前财务管理系统不具备的概念,但是它可使企业获得重大竞争优势,且可通过有效管理短、中、长期付款流来减少经营风险。实际运营中,会大量涉及各种资金作业,如短期为银行帐户余额的监控和集中,中期为应收和应付款计划与预测,以及长期为对采购和销售业务的观察等,所有这些都强调不同分部信息的集成性。在企业理财活动中将这些运营部门同已实现的和已计划的投资联系起来,且浏览系统业务处理情况,对企业的成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它应主要包括以下功能需求: 1.现金管理功能。现金管理可以分析指定期间的财务事项。为财务预算目的,现金管理也可以识别和记录将来的发展情况。现金管理中,付款事项处理按照现金持有、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进行归类。现金管理模块提供资金来源和占用信息,从而确保按时进行付款清算。现金管理还能够监视和控制输入和输出资金周转,且可以为管理短期资金市场投资和借贷提供必要的数据,评估时间期间,可以区分现金状况,清算预测以及中期和长期财务预算。在银行帐户管理中,电子银行和控制功能为管理和评估银行帐户提供支持。 此外,清算预测功能可以同财务会计和采购及销售业务中的预期付款流集成起来,以形成中长期清算概貌。现金状况和清算预测一般也适用于外汇持有和期望的外汇项目管理。 2.企业理财管理功能。利用当前清算和风险分析中获取的信息,在企业理财活动中的财务工具形式实施具体决策之前,可以将资金和资本市场上流行的条件考虑在内。企业理财管理应具备管理财务交易和状况功能,从贸易直到将数据传递到财务会计。企业理财管理还应支持灵活报表和评估结构以分析财务交易、状况和有价证券。 为短期清算和风险管理目的,可利用资金市场或外汇交易来平衡清算中存在的汇率问题或避免货币风险。此外,在中长期方面,还可以应用证券和贷款工具。金融衍生工具可以帮助有效管理利率和货币风险。有许多功能可以用在金融贸易方面,如记录财务交易,行使股东权力,进行评估和计算价格(如可选项价格计算器)。在后台办公处理中,可输入处理各种交易(比如帐户分配和付款细节)所必需的额外数据且产生自动确认。状况管理功能(比如证券户头转帐或有关证券方面公司行动)在后台办公领域也得到支持。总帐可以在会计领域得到更新。除了计价和应价/延期方法之外,它还具备灵活的付款处理功能。 3.贷款管理。贷款管理可以有效地输入和管理贷款,根据设计,它通过将典型的业务流程自动化来方便货款管理。从对有兴趣借款方贷款出价的生成,到作出决定时合同的起草,以及整个附属担保管理到传递信息至财务会计,所有阶段支持简化处理活动。由于可以灵活地决定贷款条件,它甚至能够处理最复杂的利息和偿还条件。当进入到起草标准合同时,可以借用大多数预设条件模板和贷款参照模式。 状况管理功能可以编辑现有的合同。合同数据更新很方便以考虑合同的变化情况和非计划交易情况,且能够自动生成新的合同价格以及必要的信函。 可以具备许多工具支持贷款会计核算,如手工和自动借款人数,轻帐过帐,结算工作和状况评估。除了明细帐管理之外,贷款管理还可方便客户欠款科目管理,从而提供同财务会计的接口以确保传递相关的过帐信息。还有,因为贷款管理同企业理财是集成在一起的,可以即时知道贷款对清算或利率风险的影响。 4.市场风险管理。在企业理财管理中,市场风险管理在确保公司的竞争力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流程涉及到一个复杂的反馈环路,包括数据收集,风险测度,分析和模拟,以及动态金融工具计划,此流程同其他企业理财和公司职能机构是紧密关联的。其管理过程的复杂性及其相关作用关系需要强有力的工具来支持。 市场风险管理起一种带监控和管理功能的集成化中央控制台作用。访问现行和未来资金周转情况,以及己经处理的财务交易信息是绝对必要的,结果是公司诸如采购或销售等各部门资金周转情况的现金管理部件形成了市场管理的基础。为风险管理目的,公司所有运营部门的资金周转情况都能了解到。进而所有在企业理财方面管理的财务事项处理都能够同运营部门产生的资金周转情况一起进行评估。 它还具备各种手段来分析和评估利率和货币风险。市场到市场,有效比率和有效收益计算多是基于最新市场数据来进行的。这些数据是通过数据馈入、上载、以及通过财务事项处理或状况来获取的。通过模拟市场数据来确定风险结构。利用模拟的事项处理,可以测度和比较替代性交易策略的影响。根据统计概率,风险价值分析可以确定财务状况的潜在风险。 三、结束语 以上功能分析,是本人通过对国内外财务管理系统的多年研究产生的认识,并归纳出中国加入WTO后,财务管理系统满足国际化需要所应具备的功能需求和应具备的基本功能。目前国内软件公司开发的财务管理系统仅具备部分功能,国际上也仅有部分大公司开发的财务管理系统基本具备各项功能。希望本文能给财务管理系统的开发提出发展方向,以满足财务管理系统国际化网络时代财务管理的需要。 财务管理论文范文:论有中国特色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五大特征——兼评以利润、企业价值或效益、股东财富最大化为财务管理目标诸观点 近些年来,有关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论著发表了不少,但众说不一,未能形成共识。这种对目标理论认识上的不统一,很难对实际财务管理工作予以正确指导,甚至还有可能误导企业走入歧途。为了防止这种不良后果产生,有必要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理论和现实目标的选择作深入探讨。 一、有中国特色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应具备的基本特征 通过对近些年来所发表的有关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论著的学习,感到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似乎进入了一个误区,以致至今未能提出一个科学的可供大家共同使用的关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客观评价标准。而要在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理论上达成共识,就必须寻求一个能够客观评价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优劣的科学评价标准。这个科学而又客观的评价标准的确定,笔者认为,应该从目标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方面入手进行研究。依据目标管理基本理论和我国推行目标管理的经验,所谓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就是企业在一定时期从事财务管理活动所期望达到的目的。对企业财务活动实行目标管理是一种先进而科学的财务管理方法和现代激励机制。它的核心是企业财务主管以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作为管理企业整个财务活动的基本出发点,使企业的一切财务管理行为和活动都以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作为行动指南,企业财务管理活动开始于确定财务管理目标,实施以目标作为指针,工作完成以目标来评价考核。对企业财务活动实施目标管理的目的主要有三个:一是在企业中建立一个目标激励机制,以此来调动组成企业的各经济利益主体参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其树立起完成目标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激励其为自觉完成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而共同奋斗;二是建立一个目标约束机制,以此来完善企业的经济责任制,对企业内部各经济利益主体的经济行为予以约束,使之符合社会主义国家的要求和企业的整体利益;三是在企业的内部实行民主理财,用以确认广大职工群众在企业中的主人翁地位,完善企业的监督机制,提高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既然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是伴随财务目标管理而产生,而且为企业的财务目标管理而服务的,那么所提出(或确定)的财务管理目标能否适应财务目标管理的基本要求,能否达到财务目标管理的三个目的,就是评价该目标是否正确的科学评价标准。依据目标管理确定目标的基本理论和我国国有企业推行目标管理的基本经验,笔者认为,既能够适应财务目标管理的基本要求,又能够达到财务目标管理的三个目的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应具备如下五个特征。 1.符合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性 所谓符合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性是指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必须符合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要求。所谓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论著中有这样的表述:“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对于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也有高度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看来,社会主义经济规律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本质上是相同的。我们之所以强调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必须符合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是因为在经济社会中,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主要是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但这种规律在不同性质的社会中的具体表现却有很大的差异。资本主义社会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它就必然维护资本家的利益,社会主义社会以公有制为基础,它就必须维护全体人民的利益。在这二者存在很大差异的情况下,作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我国企业,当然应使它的财务目标符合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只有这样,财务管理目标才能有现实意义,才能得以顺利实现,也才具有中国特色。 2.具有统一性 所谓统一性是指作为社会主义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应该能使制约企业发展、与目标有关的主要矛盾达到高度的统一。该特征要求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必须框定在企业范围内。在企业范围内制约企业发展而又与目标密切关联的主要矛盾有如下三个:构成企业的各经济利益主体的各自经济目标之间的矛盾、收益和风险的矛盾以及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矛盾。我们知道,企业是由所有者(股东)、经营者和广大职工群众三个经济利益主体组合而成的经济联合体,他们各自带着不同的经济利益目标来创办企业:企业的所有者追求红利和资本增值、企业经营者和职工则追求自身的经济收入。既然如此,在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中,这三个不同利益主体的经济目标必须予以体现,并且应使这三个相互矛盾的目标达到统一。而能够使之三者达成统一的惟一途径,就是在明确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时,要明确各自的目标是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组成部分,在制定和实现企业财务管理具体目标时,要由这三个经济利益主体的代表进行充分协商。通过协商能够使之达成统一的基础就是企业发展和互相让利,并使各自目标达到满意。在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中,明确体现组成企业的这三个经济利益主体的目标是目标管理建立激励机制的需要,它是形成企业向心力、凝聚力,使企业具有活力的基本条件。在企业经营中经常存在着收益和风险的矛盾、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矛盾,科学的目标管理应该使这个矛盾达到高度的统一。统一的办法是企业在赚取收益时要不忘风险,同时要正确处理风险;在目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发生矛盾时,目前利益应服从长远利益。这两个矛盾都与财务管理相关,在命名和确定企业财务目标时,要使目标能够体现这两个矛盾已达到统一,这也是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具有科学性的主要标志。 3.货币性 所谓货币性是指所命名或确定的反映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指标,必须能够以货币度量。大家知道,企业财务管理是运用经济价值形式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管理,它的研究对象是企业财产物资的价值形态——资金,反映经济价值必须能以货币度量。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具有货币性是它区别于企业内其他不同性质管理目标的显著特征。 4.明晰性 所谓明晰性是指所命名或确定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必须概念清楚、措词准确、内容明确。在财务管理目标中,企业所确定的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理财工作的奋斗方向,是落实企业经济责任的条件和手段,是检查考核企业经济责任执行情况的标准。只有目标具有明晰性,才可使目标管理方向明确,便于分解落实,有利于目标完成和执行情况的检查、考核。总之,目标具有明晰性是目标具有可操作性的前提。 5.可控性 目标具有可控性是目标管理对目标确定的基本要求。本质地讲,目标管理是企业推行经济责任制的一种最为有效的管理形式。企业经济责任制是一种以经济责任为核心,实行责、权、利相结合的科学的现代管理制度。从经济责任制角度来看,明确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实质上是在明确规定企业财务管理的责任。如果所明确的财务管理责任与企业理财人员的工作无关或关系不紧密,企业的理财人员经过努力对其无法控制,那么,这种经济责任将无法落实,也不可能完成。不可能完成的目标就形同虚设,严重者还会挫伤企业理财人员的积极性。目标不具有可控性是目标管理的大忌。可控性的另一个内容就是将所确定的量化指标可以按照工作的性质和业务的职责在所属范围内 进行分解落实,以形成所属部分的可控指标。 除此而外,企业在实际工作中所确定的具体定量性的财务指标还应具有先进性特征。具体财务管理目标具有先进性,能起到对广大职工群众和相关经济利益主体的鼓动性作用,有利于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充分挖掘企业的内在潜力。 上述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应具备的五大基本特征,是分别从五个不同的角度来审视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它们的互相补充,可成为一个完整的比较科学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评价标准。一般来说,所命名或确定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只有同时具备这五大特征,才能说它是科学的,如果它缺少某一、两个特征,其科学性将会大打折扣。 二、对几个有代表性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观点的评价 下面我们运用所概括的中国特色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应具备的五个基本特征,对当前几个有代表性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观点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试进行评价。 1.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主张把利润最大化作为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人数不少,该观点主要产生于粉碎“”以后。该观点的提出,在当时对于批驳“”否定利润挂帅和奖金挂帅的错误行为,在微观经济领域的拨乱反正中起到了积极作用。它对把企业从抓阶级斗争为纲引导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具有促进作用。从目标管理角度看,它也符合货币性、可控性特征。但是,它没有明确企业赚取利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干什么,这就与目标应具有的体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性、统一性和明晰性三个特征不太相符。作为财务管理目标体现不出这三个特征,就不利于建立企业的内部利益的制衡机制,目标的激励鼓动作用也不会明显,这是该目标的重大缺陷。后来我国实行利润承包制的国有企业所出现的大面积亏损也证实了这一点。由于该目标缺少统一特征,所以它未能正确处理收益和风险的矛盾、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矛盾,结果企业出现了严重的短期行为。现在看来,把利润作为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是不太恰当的。 2.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 主张把经济效益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也不乏其人。所谓经济效益就是企业的产出和投入的比例关系,反映企业经济效益的典型指标是企业的总资产利润率。将经济效益最大化目标与利润最大化目标相比较,它的最大优点是剔除了企业规模因素,能够直接了解企业的获利水平。但是它同样具有与科学目标应具备的前三个特征不太相符的缺点,所以它并不能克服利润最大化目标所存在的致命弱点。 3.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目标 在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和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的观点受到严重挑战时,有的就借用西方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即股东财富最大化来作为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在股份制或公司制企业,用股东最大化目标替代利润最大化或经济效益最大化目标,确实有利于克服企业的严重短期行为,有利于正确处理企业的收益和风险的关系、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因为,要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就必须要求企业持续发展,企业收益持续上升,股价稳中有升,唯有如此,股东财富才能达到最大;而要实现这一点,企业就必须正确处理收益和风险的关系、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由于该目标可用每股收益、股利支付率等定量性指标来表示,所以它具有货币性、明晰性、可控性特征。但是该目标也存在重大缺陷。首先它的适用范围很窄,非公司制、股份制企业不能使用。最主要的还是它有违符合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性和统一性两个主要特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要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而该目标只追求股东一方的财富最大化,这就不利于充分调动企业经营者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不利于建立企业内部的利益制衡机制。可以预料,如果把它作为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很难使企业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很难激发企业广大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由此看来,将该目标作为资本主义企业的目标很合适,但作为社会主义企业的目标还是有问题的。 4.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 近几年来,有些学者为了克服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忽略经营者、企业职工利益目标的片面性,提出了以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取而代之。该目标乍一听起来很有道理,似乎实现了企业价值最大,就能满足企业各方面相关经济利益主体的目标需要,但仔细分析起来,它的缺点更多。首先,它有违明晰性特征,企业价值这个概念很不准确,可以作多种解释:从性质上看,企业价值有企业经济价值、企业社会价值、企业人文价值之分;从时间上看,企业价值有过去价值、现在价值和未来价值之别。这里所讲的企业价值究竟指的是哪种企业价值并不十分清楚。其次,它没有明确企业财务管理最终的目标究竟是干什么,这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也不太相符。第三,它未能把组成企业的各经济利益主体的目标明确表示出来,这也有违统一性特征。第四,该目标很难实行分解,不能把它落实到各经济责任单位、个人。第五,影响企业价值的因素很多,好多外部因素是企业财务部门无法控制的,这也有违可控性特征。由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存在上述五大缺陷,所以它不适合作为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笔者认为,把它作为企业的一种经营理念还可以。 5.企业财务管理终极目标 为了克服以上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存在的各种缺点,结合中国国情,笔者在1995年《理论与现代化》第一期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论企业目标及其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文章。在该文中,笔者将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中国特色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定义为“以国家的方针政策为依据、市场竞争为导向,力求在企业生产经营和经济效益稳步增长的基础上,实现企业所有者(股东)财富和职工人均收入最大化。”笔者认为,该目标完全符合有中国特色财务管理目标应具备的五大特征,因此,将它作为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是比较科学的。首先,它符合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性。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要求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的经常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而社会由企业来组成,企业由所有者、经营者和广大职工来组成,各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若都能最大限度地满足这三个经济利益主体的需要,社会主义的基本生产目的就实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企业财务管理的终极目标就是使组成企业的各个经济利益主体都富起来。可见,该目标是符合社会主义本质所要求的。其次,它符合统一性特征。它直接明确企业的目标由企业所有者(股东)目标、经营者目标和职工的目标来组成,主张三个利益主体通过协商使各自的目标统一于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之下。第三,它符合货币性特征,均可用货币量化,便于分解。第四,它符合明晰性特征,概念清楚,表达准确,不容易产生疑义。第五,它符合可控性特征,如果将所有者(股东)财富量化,可用每股收益、股利支付来表示,所有者财富和人均收入指标都是财务管理可控的指标。由于企业财务管理终极目标完全符合中国特色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五大特征,所以将它作为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比较恰当的。不仅如此,如果把它作为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还可以有效地建立企业内部的利益制衡机制,解决企业目标与国家目标的统一问题。对于解决我国企业存在的隐性收入问题也会有所帮助。 财务管理论文范文:高校财务管理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问题初探 【摘要】 高校财务管理电算化系统的运用和普及,使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由此也出现了新问题。本文分析了财务管理电算化的发展给内部控制带来的新问题,针对性地提出加强财务管理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的对策,以确保财务管理电算化系统的安全、有效运行。 【关键词】 高校财务管理;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 随着高校的跨越式发展以及计算机、Internet技术广泛应用于高校财务工作使学校财务工作进入以账务处理、收费管理以及预算控制等为核心的综合管理阶段,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建立一套符合高校会计电算化的内部控制体系,重点由过去对人的控制为主转变为对人、机的双重控制,使一切数据的处理都处于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之中,以保证高校财务管理工作良好、平稳运行,已成为必然要求。 一、加强高校财务管理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一)加强高校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是高校财务管理特性的内在要求 会计电算化是一种会计与计算机处理相结合的新型技术。因其处理的性能高并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所以单靠外界的监督,不能保证数据的安全和处理的准确,它自身必须有强大的排除错误和抗干扰的能力,即由内部控制来实现自我保护。高校会计电算化最大的特点:一是改变了传统的会计数据处理手段,达到数据及信息及时、完整、准确;二是使会计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三是便于日常管理查询。 高校财务管理具有不同于一般财务管理的特质,表现在:一是涉及面广。高校在教学科研、生产开发、服务等业务活动中,都与财务部门有联系,都要执行财务管理制度。二是综合性强。高校通过财务管理,运用价值形式把各项经济来源如预算内、外资金及其支出、使用效益,加以综合反映。三是敏感性高。在高校一切业务活动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培养不同层次学生平均耗费的多少;科研成果的等次和项目的多少;社会服务收益的大小等都将不同程度地反映在高校财务上。高校财务管理的特性,要求加强高校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很有必要。 (二)高校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校财务信息化的日益深入,传统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的方法和制度受到了挑战。从近几年高校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运行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来看,迫切需要加强内部控制,而内部控制又应具有以下特点: 1. 内部控制的范围更加广泛 随着高校会计电算化深层次的发展,会计部门的人员组成转变为由财务、会计专业人员和计算机数据处理人员。财务数据和信息以网页存储和会计信息的网上实时处理成为可能,原来的许多核算过程在计算机及网络中自动完成,诸如:学生网上缴费,网上银行对账,网上财务信息查询及各种电子单据等。因此,必须扩大内部控制的范围,即在加强对人员控制的同时,建立系统的人与机器相结合的严密的内部控制机制。保证会计系统对高校经济活动反映的正确和可靠。 2. 会计内部控制的方式更加多元 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会计和财务的业务处理方法、各类会计凭证和报表的生成方式、会计信息的储存方式和储存媒介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先使用的每项交易必备的各种凭证、单据被部分地取消了,原来在核算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必要的核对、审核等工作转变为以文件、记录形式储存在磁性介质上,因此,内部控制的重点由对人的控制为主,转变为对人、机控制相结合,使控制过程贯穿于计算机处理过程之中。 3. 数据的安全性和准确度要求更高 计算机信息转化为数字存储在磁、光介质上的存储方式及电子数据本身具有可复制性决定了对电子数据的窃取、非法修改可做到不留痕迹;计算机系统下的记账、分析及编制会计报表等工作均在计算机程序控制之下自动进行, 一旦由人工进行审核并输入到计算机中的原始数据发生错误,计算机无法识别。因此造成会计电算化数据的准确与否,依赖于原始数据输入的准确性。 4. 内部控制重点的转移 据“不相容职责必须分离”的原则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及一些关键控制点因电算化而发生一定的改变,从而使得控制的重点变为电算化系统本身和电算化后仍不相容职责上。会计电算化后控制的手段由人工控制转变为人机控制。控制的形式由分散控制转变为相对集中控制。会计电算化后控制的基本目标仍是保护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可靠。 5. 缺乏有效的内部牵制制度 实行会计工作的电算化之后,传统的会计分工模式将被打破,产生许多新的岗位,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手工记账方式下的各种互相牵制手续都被合并到一起由计算机统一执行,会计人员可以既输入数据,又输出报送数据,也有条件对数据进行修改,加大了出现错误和舞弊的可能,某些问题在较长时间不能及时发现、处理。 6. 授权与批准制度控制不完善 授权批准控制是指高校涉及会计相关工作的各级人员必须在规定的范围、权限内完成有关的经济业务事项。它规定了各级管理人员的职责范围和业务处理权限。实行会计电算化后,新增的信息化岗位,如系统维护人员、数据管理员等,都工作于财务信息数据的底层, 未经授权的人员都完全有条件绕过授权与批准浏览全部高度集中的数据文件,复制、伪造、销毁重要的数据等操作,这对授权与批准的执行产生新的威胁。 7. 内部控制的方法更加复杂 随着院校合并后高校规模的扩大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校区间完整会计信息系统的建立,使数据处理速度大大提高,不同人员、部门之间数据处理的相互合作、信息共享不再受到空间范围的限制,同时也给财务系统的安全带来严重的挑战。一是大量的会计信息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中进行传输,使一些非善意的访问者有了可乘之机。计算机病毒也给会计电算化系统带来巨大的风险。有效地防止非法入侵会计信息系统和防治计算机病毒对高校财务正常、安全、高效的运行是至关重要的。这些使内部控制的程序和方法较之以前更加复杂。 二、加强高校财务管理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的对策 要保证会计电算化系统正确反映高校经济活动,必须在加强对人员管理的同时,重点加强对计算机和网络的控制,建立科学、系统的人与机器相结合的内部控制机制。具体内部控制可分为总体控制、管理控制和应用控制等三个方面。 (一)总体控制 总体控制是对整个电算化会计系统进行的控制。总体控制的强弱直接影响到每项计算机应用的成 败。加强总体控制包括组织控制、开发与操作控制、硬件控制、文件与维护控制等。 1. 组织控制 内部控制的关键点在于不相容职务的分离,即业务处理和业务记录的分离。包括计算机部门与用户部门的职责分离,即业务授权、执行、记录和资料保管予以分离;在电算化系统中的不相容职务主要是系统管理员、系统维护人员、电算化操作人员和电子档案管理人员。要使这些有关人员在数据处理中的越权活动难以进行 ,以防止犯罪行为的发生和差错的出现 ,保证系统的可靠运行。 2. 系统开发与操作控制 系统开发控制主要是对软件程序的编制工作进行控制,以保证系统能满足用户的需要,同时具有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的功能。操作控制的目的在于通过标准的计算机操作来避免和减少错误,主要方法:一是密码控制。即对程序代码进行加密;二是识别控制。对用户、终端、程序等做出标识;三是建立日记文件 ,系统自动生成操作者使用会计计算机系统的时间和所作的工作,保留下使用者的踪迹。 3. 系统文件控制和工作环境控制 系统文件包括:可行性研究报告及批准、系统设计资料、程序的流程图、数据结构形式文件、系统说明书和操作手册等。必须设专人保管这些财务管理电算化系统资料。对于磁性文件不仅要防止被任意调用和篡改 ,而且要注意防止高温、潮湿、灰尘、强磁和折叠等。工作环境控制主要包括制定计算机房使用制度,建立健全硬件检查与维修制度,供电系统要采用不间断电源,保证系统正常运行。 (二)管理控制 管理控制是指高校建立起一整套内部控制制度,以加强和完善对电算化系统涉及的各个部门和人员的管理和控制。 1. 财会人员素质的提高 财务管理电算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改进了核算工具和核算方法,提高了会计工作效率和质量,也需要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全面提高会计人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尤其要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要大力加强培训力度,而且要分对象进行不同的培训。通过培训,培养出复合型人才,为高校尽快建立高效的会计电算化系统创造条件。 2. 安全可靠软件的选用 目前,专门针对高校的财务软件很多,财务软件公司在完善财务功能上投入较多,而对数据的保密问题却没有过多研究。即使是所谓的加密,也只是考虑防盗版,加强了软件系统自身的保护,而对用户数据的保密性、安全性涉及不多。因此在财务软件的选用或开发过程中,必须提高数据的安全性,增加财务软件的限制能力。在财务软件的使用过程中也要及时进行升级。 3. 上机管理及病毒的防治 要建立健全系统的上机管理措施,应包括轮流值班制度、上机记录制度、完善的操作手册等。同时应建立对病毒、电脑黑客的安全防范措施。一是采用正版的、基于服务器的网络杀毒软件进行实时监控;二是外来软件和传输的数据必须进行病毒检查;三是建立防火墙;四是要尽力专机专用,专人专用, 不得在装有电算化系统的计算机进行与工作无关的操作如网上聊天、玩游戏等,更不能允许无关人员使用计算机。 4. 数据备份和档案管理。 高校应建立起完善的档案制度。一个合理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一般有合格的档案管理人员、完善的资料借用和归还手续、完善的标签和索引方法、安全可靠的档案保管设备等。做好数据每日备份,最好还要有周备份、月备份。而且为了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纸质档案和其他介质档案双重保管。为防止档案被破坏,高校应制订出一旦档案被破坏的事件发生时的应急措施和恢复手段。高校使用的会计软件也应具有一旦系统崩溃等及时恢复到最近状态的功能。 5. 强化对系统的审计 在财务管理电算化系统中,内部审计除进行常规的审计外,还要对系统进行各环节的审查,防止存在漏洞。一是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确认输入资料是否正确完整,计算机处理过程是否符合要求;二是审查电算化系统内的数据与业务发生时的原始形式、系统数据与书面资料是否一致;三是检查数据的存贮和保存方式是否安全;四是对于复杂的电算化系统的审计,必要时还需聘请专业的计算机人员参与。 (三)应用控制 应用控制是对会计计算机系统中具体的数据处理功能的控制。是为适应各种会计行业的特殊要求,而建立的能预防、检测和更正错误的控制措施。 1. 数据输入控制 在手工方式下,日记账、明细账、总账之间的相互稽核关系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凭证数据的错误,会计电算化系统下,这种稽核关系已不存在,对凭证正确性的控制就成为关键。在假设原始凭证正确的条件下,在会计计算机程序设计时应设置凭证编号控制、辅助信息控制、金额控制、科目使用控制、内部转账控制、凭证复核控制等控制点对会计凭证的正确性做出严密的控制,符合内部控制完整性、正确性的要求。 2. 数据处理控制 财务管理电算化系统中的数据处理,就是将凭证数据转化为账表数据的过程。这部分由计算机自动完成的工作,必须对其程序设计和计算公式进行控制。数据处理控制分为有效性控制和文件控制。有效性控制包括数字的核对、对字段、记录的长度检查、代码和数值有效范围的检查、记录总数的检查等。文件检查包括检查文件长度、检查文件的标识、检查文件是否被病毒感染。 3. 输出控制 数据输出数据控制,一般应检查输出数据是否与输入数据相一致、输出数据是否完整,数据的发送对象、份数应有明确的规定,要建立标准化的报告编号、收发、保管工作等。一是数据处理结果输出的控制。这类控制主要是对会计账簿、报表和其它各种报表的控制。可采取人工检验输出报表的准确性及输出报表的分发与保管的控制。二是控制信息输入的控制。处理控制中计算机完成的各种控制程序的反馈信息。 通过多年的实践,高校财务管理电算化系统比手工核算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但只有建立起适应高校财务管理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体系,才能解决财务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促进高校财务管理电算化系统的运用向更深层次发展,使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 财务管理论文范文:浅析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 摘要: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理论体系都是在吸收相关学科的有关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完善起来的。二者既有一些相同点,也有很不同点。本文就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的相同点、不同点作一简要的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之上,说明二者相互吸收有助于促进各自的发展,进而对财务管理的学科属性作一探讨。 关键词: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理论体系 一、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相同点 财政部在全国注册会计指定参考书中提出,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部分,是有关资金的获得和有效使用的管理工作”。这一定义突出财务管理是有关资金如何获取、如何有效使用的管理工作。 国内的专家学者在引进西方管理会计之后,积极探讨结合我国的国情,给管理会计作了比较明确的定义。有的认为,管理会计是“一门新兴学科,它是适应企业内部管理预测、决策、控制、考核的需要而产生,把会计与管理结合起来,为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它既是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的手段,又是企业现代化管理的一项主要内容”。有的则认为管理会计是“西方学者把管理和会计这两个主题巧妙地融汇在一起,以强化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为根本目的的一门实用性很强的新兴学科”。两种定义都认为管理会计是管理和会计的精巧结合,目的都是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从以上定义的比较中不难看出,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二者具有相同的管理属性,其基本作用都是为企业管理服务,满足企业营运发展的需要除这一根本共性外,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还有如下共同点:从管理理论、方法体系以及管理过程看,二者都是按照计划、决策、执行与控制这一顺序进行的;二者都以企业的财务会计资料为信息分析来源,在此基础上进行计划、决策与控制;二者在管理中产生的报告文本、数据资料等文字载体均不具法律效力,对外一般不承担法律责任;二者都主要是根据企业运作的现实情况,采取一定的措施积极规划未来,着眼于企业的未来发展。 二、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不同点 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发展至今,二者的不同点也很明显。最根本的区别是,财务管理主要管理资金,考虑的重点是如何以较低的成本获取资金,如何更有效地运用资金。财务管理是连接企业与外部环境的重要纽带,它与金融市场的运行密切相关。可以说,成功的财务管理是高度关注金融市场现状及其动态趋势这一前提下,考虑企业本身的实际情况,从而为自身寻求宽松的资金运作空间,并达到企业价值或者股东价值最大化目标的管理活动。管理会计则是有关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系统,考虑的对象不仅是资金如何高效地物化,还考虑物化后的资源在经营管理中如何以最佳效率进行配置。而且,管理的对象还包括人,它通过责任会计、业绩评价与控制会计实现对人的成功管理;通过有效的激励安排,达到人、岗位、财物的高效搭配,从而达到提高经营管理效率的目的。 三 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不同点可对比如下 不同点 财务管理 管理会计 面临的环境 以环境变化为背景,密切注意外部环境的变化,尤其是金融市场的变化 以大的社会经济环境稳定为前提,主要着眼于企业生产的直接经营环境 主要理念 时间价值,风险理论 成本—效益分析,经济模型,数理分析 研究侧重点 资金的获取和有效作用 企业内部生产经营计划、预算、决策、业绩评价与控制 研究对象 物,主要是资金/,!/运动 物,也通过责任会计、业绩评价会计激励人 调整的关系 处理所有者、经营者、债权人之间的财务关系 企业内部的各种管理关系:人和物的关系,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 核算主体 整个企业 可以是整个企业,也可以是部门、小组甚至是个人,可以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也可以针对某一种环节 研 究范围 内外部管理并重 主要是内部管理,或者是某些具体事项 时间要求 一般要求定期编制资金计划和定额 没有固定的时间需求,根据需要确定三、二者各自优势的相互吸收 财务管理中的时间价值观念是一种以较低程度体现机会成本的分析方法,它引入了经济学中关于成本利润的思考,对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有重大意义。财务管理中的风险观念考虑了外部环境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对管理会计中的定量分析提出了灵活性的要求,对预算的编制、决策的选定有指导意义,在业绩评价会计、责任会计中也可以加以有效运用。机会成本概念、风险观念在管理会计中的运用,符合企业由粗放型经营管理向集约型经营管理转变的需要。 管理会计在其不断发展过程中,吸收了管理学、数学、运筹学、系统学、信息论、控制论的众多理论和方法。这些理论与方法同样可以为财务管理所消化吸收。其中,有关的数学分析方法、经济计量模型有助于财务管理的进一步量化。此外,管理会计所吸收的委托理论、激励理论可以指导财务管理活动,对经济实践中的财务管理行为与绩效评价有启发作用,值得借鉴和吸收。 四、对财务管理学科属性的探讨 从学科角度讲,财务管理跟管理会计不同,它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也不是从属会计学科的子学科。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职能不同于财务会计,应无异议。目前,会计理论界已经在会计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两大分支上取得了共识,但财务管理的学科属性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财务管理的内容和基本职能看,笔者认为财务管理的相关理论应属企业理财的范畴,企业理财学是财务管理的学科归宿。企业理财的主要职责是合理、高效地聚财、用财、生财、财务管理活动的基本内容也大致是这样。企业理财学是有关企业聚财、用财、生财等管理活动的理论与方法的学科,因此,财务管理的相关理论及方法是企业理财学的组成内容,其学科归宿是企业理财学。 那么,在产品市场、要素市场尤其是金融市场日益紧密结合的经济发展趋势下,企业理财学具有什么特点,其未来学科地位怎样呢?应该说,理财学的研究内容基本决定了它的科学特色。理财学的研究内容基本决定了它的学科特色。理财的对象是资金的获取、资金的物化以及企业财物的货币化,它跟金融市场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而且,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前提下,企业必须注重理财,在金融市场上以最低的成本筹集资金,或者用本身的闲置资金进行投资,或者通过金融市场抵补所面临的各种风险,从而更好地培植企业的竞争力。企业理财人员需要有扎实的金融理论功底,需要根据国家的金融政策对企业的筹资、投资等作出迅速的调整。这些都要求企业对面临的各种外部或内部金融风险有比较准确的预测,对金融市场上的具体操作也有很高的要求。这在生产管理向资产管理、资本营运转化日益明显、资产证券化要求不断提高的趋势下显得愈益重要。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提高,经济国际化尤其是金融国际化程度的加深,企业理财与金融的关系会更加密切。顺应这一必然趋势,企业理财学将不断得到发展,有可能成为管理与金融紧密有机结合的重要科学。 财务管理论文范文:浅论建筑工程项目财务管理风险及规避 一、建筑工程项目的财务管理风险 1.投标阶段 目前,我国建筑市场的竞争较为激烈,存在较多不规范操作的陋习,部分企业为了在项目投标上占有优势,其标价往往压得较低,不断缩小利润空间。还有就是部分企业自身投标预测存在错误,在方案决策上存在较大的漏洞问题或资金预算错误,这些都会影响到项目工程的施工利润,给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巨大的风险问题。另外,建筑业主出于资金与施工质量保障等层面的考量,一般要求施工企业先期垫付一定的施工资金,同时还要求交付一定的履约、工程质量等保证金。在这些财务压力下,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稍有不慎都会导致亏损问题的出现,甚至部分项目在中标承接后,其亏损已经属于必然问题,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巨大的风险问题。 2.施工过程 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施工企业往往需要把相关项目进行分包或选择相关协作单位。这时,如果相关分包单位与协作单位无法按照施工方案进行施工,导致工程延期、机械设备消耗过大以及施工质量无法满足要求等问题出现时,往往会导致实际效益和预期收益出现较大的差距。另外,部分企业的成本控制上存在较大的问题,对于施工过程中的人工费、材料费、机械损耗与维修费以及管理费等无法全面预算控制,导致施工成本超出预算范围,使施工企业的亏损问题较为严重。而企业在财务核算工作上,对于合法票据归集不全、账务操作处理失误等问题也造成流转环节的增加,使企业的纳税调整增加,不利于企业税收有效筹划。 3.工程竣工过程 在建筑工程上,无法根据项目预期完成竣工验收办理、竣工决算编制等问题时,都会导致建筑工程财务结算工作严重滞后,进而无法按照合同及时收回项目结算尾款,使企业的资金贷款利息无故提升。同时由于项目保修根据竣工交付开始算起,如果无法按时办理竣工验收时,将会延长项目保修时间,进而有可能增加工程保修费用,提高企业成本的支出,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巨大的潜在性风险问题。 二、建筑工程项目财务风险的相关规避措施 1.加强投标的财务有效管理工作 一般情况下,企业能否在项目投标上脱颖而出,关键是看其投标方案的编制是否合理,标价是否在项目业主计划承受范围内。因此,施工企业在进行投标工作前,要针对自身情况进行预算预测,给出一个较为合理的标价。而在投标方案中,对于整个项目的施工组织方案、施工成本、材料选购与应用、调度生产以及工期计划等要详细列举。然后财务部门在掌握标价与相关计划方案的前提下,有针对性的制定出资金预算方案与成本费用开支管理计划,针对不同时期与项目计算出实际施工成本,使人、材、机等成本费用支出控制在预算范围上,真实反映出项目的盈亏情况。另外,还要做好财务资料的记录与保持入档工作,为项目的税务稽查与会计审计等工作提供一手资料。 2.加强法律法规的运用 法律法规作为市场规范前提条件,企业在进行项目施工时,一定要熟练掌握有关内容,为自身的利益提供重要保障。例如,对于分包项目与协作项目,企业与各单位要做好合同的签署工作,明确双方的责任与权力,避免后期纠纷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问题。另外,企业与其他公司或单位存在经济业务活动时,财务人员要充分考虑相关业务与我国法律法规体系的关系,其中如果存在优惠政策时,要强化利用,不断扩大企业的经济效益。 3.加强财务核算管理工作 对于整个工程项目,要强化会计主体的全面统一工作,要求协作单位执行报账制。在我国《建筑法》中明确规定:一般情况下,除了个别专业可以分包外,项目主体工程在中标后,不能再进行转包与分包,而相关专业项目分包的工程价款要保持在工程总价款的30%以下。因此,在财务核算工作上,一定要以中标企业为主体,以各个项目为单位,要求协作单位或分包单位做好及时报账工作,从而对外统一公布会计信息,避免违规问题的出现。 对于每一项目的施工,一定要及时收集整理会计信息与资料,在整个项目接近竣工阶段时,要根据所签署合同的竣工验收标准整理相关财务信息。在完成全面核算的前提下,要及时交付施工企业与业主审批,避免竣工延期问题出现的同时,还能及时收回工程尾款,切实保障自身的经济利益。 4.加强内部人员技能与素质的提升 在工程项目施工工作上,相关人员技能与素质直接关系到工程能否顺利进行与风险问题的概率。例如,对于财务人员来说,工程项目资金的筹集、预算编制、预算执行、核算审计以及纳税等都属于其工作范围,在实际工作上,其是否可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效处理直接影响到财务风险概率的出现。因此在实际工作上,企业在进行项目施工前,要针对相关项目进行培训工作,让每一个财会人员掌握知识岗位标准要求。 5.审时度势、谨慎投资 工程建设公司财务高风险的特征要求遵循谨慎性原则,审时度势,只有这样才能在风云变化的经济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而在实际工作上,企业管理层要具备长远的眼光与决策能力,通过对自身优势与劣势的把握,把握市场动态,让自身的项目施工拥有更大的利润空间,并要勇于创新、开拓经营,在谨慎与创新有效结合下,在稳定中求发展,不断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与经营规模。 三、结论 综上所述,对于建筑工程项目来说,财务管理风险的认识与积极规避属于整个施工经验层面的战略性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企业项目利润。因此,在实际工作上,相关施工企业一定要提高重视力度,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现有针对性的把握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做好及时的规避工作。 财务管理论文范文:浅论施工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的构建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的发展,在建筑领域逐渐发展起来一批大型国有施工企业集团公司如中建集团、中冶集团等,在国内、国际建筑业市场上越来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适应企业做大做强的客观需要,急切要求建立和现代经济相吻合的财务管理模式以促进企业发展壮大。进而产生了与施工企业集团相适应的财务管理模式。 一、采用各分子公司、项目部逐级上报的管理模式 对于一个施工企业集团来说,工程项目业务量大,数量多,工程内容包罗万象,施工地点远近不同,有省内的,也有省外的,甚至国外;工期纵横交错,资金来源渠道多元化;对企业来说,资金流动性大,出入频繁,因此,资金的运作管理尤为重要。降低资金成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强化对企业经营活动的财务控制,使企业内部财务制度政策能有效地贯彻执行,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因此,用何种模式成了集团工作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集团二级分子公司多、项目部多,而施工地点不集中,为防止财务管理分散,人员难以控制,贯彻企业财务制度的不彻底,形成各二级公司、项目部各自为政,失控。因此集团对每个二级公司总会计师、项目部主管会计实行财务人员委派制,有效的形成分散与集中、粗放与集约化相结合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能很好地解决企业财务总部与二级公司、项目部财务独立核算之间的分散与集中二者之间的问题,能最大限度地产生规模经济效应。 二、制定适合企业集团发展的财务会计管理规章制度 为了更好的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会计制度、财税政策,实现公司及下属各内部单位在会计科目使用、经济业务处理、财务报告编制等方面的规范统一,明确真实、完整地提供更有价值、更快捷的会计信息,公司应结合实际情况,根据本单位的经营管理目标、管理理念,组织业务骨干,编写符合公司经营特点的制度及管理办法,以及相关的配套制度,规范和统一公司及所属单位的会计核算,为公司财务人员提供一本会计核算及工作指南,例如中冶集团为财务人员配发了《中国冶金科工集团公司会计制度》。 三、制定与企业内部管理体制相适应的预算管理模式 施工企业是一个以工程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经营单位,按照企业财务控制管理要求,财务体制在操作上应引用以工程成本为中心的财务模式。在科学经营预测与决策的基础上,围绕企业战略目标,以企业项目利润目标为导向,细化成本管理措施,告别过去那种粗放的甚至是虚无的成本管理工作,树立集约化的管理理念,落实科学而规范的成本工作。 1、公司成本管理核算部门应该在每一工程项目开工之前,简便可行,节约成本。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了解当地的经济、文化及项目环境,方便可行的施工方案,预出项目的操作成本、项目费用,制定出项目利润率。 2、项目部根据公司成本管理核算部门所测算的成本总额,按照“分级编制、逐级汇总”,“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预算编制原则进行。 3、各项目部及下属各单位在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成本与公司成本管理核算部门预算的成本,提交公司领导批准,公司成本管理核算部门根据讨论结果进行调整,几经平衡、调整后,最终与公司经营目标达成一致,形成公司的财务预算报公司董事会审批。 4、建立施工成本责任制,对成本进行细化,落实到班、组、个人,进行成本考核,建立成本考核及奖罚制度,同时对成本的超支进行分析,查找原因,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为此,公司应对预算的执行的情况采用双轨制进行记录,即对每一笔的财务支出均能在系统及财务软件系统中同时记录。为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充分发挥的“过程管理”。 四、加强施工合同管理,有效防范资金风险 合同是一切业务发生的纽带,驾驭业务的全过程。合同的签订不应以单位某个人而决断,而要集体参与决策。因此财务部门应参与合同的制定、监督合同的执行、工程竣工的验收。首先,施工单位项目多,工程分散、工程量变化大,涉及面广,合同种类多种多样,有人工费包干的,有总价包干的,有按实际工作量结算等合同。因此财务人员要掌握工程内容,熟悉工程环境,掌握市场信息。其次,合同的签订必须经财务部门审核。主要审核合同的内容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财经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是否按规定和批复的范围、内容办理支出;项目的实施进度与资金的使用是否一致,项目完成后项目单位是否组织验收,资金使用效益等。只有这样才能防范资金的风险,控制合同的违约和违规。 五、注重财务、税收筹划成效 任何施工单位既面临企业责任也面临社会责任,这种双面性,促使企业在企业管理方面,特别是企业要注重财务 计划、税务筹划相结合。 在工作中既要全盘考虑效益效率,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又要为国家创造价值即社会贡献,为职工交纳养老保险、交纳各种税款。施工单位如果仅仅存在单个项目而言,税收筹划是简单不过的,因为施工项目涉及到的税种仅有营业税、城建税及教育附加费、合同印花税以及代扣的个人所得税、劳务费,但是当施工单位有多个项目,并且项目不在一起,跨地区、跨省,甚至跨国,税收涉及到的不纯粹是税种的问题,还有税率、税收的清算汇缴、纳税地区分配等等,这些有关财税问题要充分做好事前规划、事中监控和检查、事后核算和总结,充分考虑到现金流的问题,同时掌握国家税收政策,更好地合理避税,为企业工程项目赢得现金,能使工程项目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终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 六、实行资金集中、统一管理的模式 施工单位涉及到的工程项目多达几个甚至几十个,有的施工企业往往以项目设置项目经理部为一个内部独立的核算单位,全面领管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其中就包括财权。施工单位的集团公司财务总部对其项目财务的一切工作基本交由一个会计全面进行核算与监督,而施工单位任命的项目经理却有着工程管理、财务管理的一切大权。从现实意义来说这种操作模式只能使企业运营低效益化,同时在财务操作上来说违反了财务制度,没有实施财务操作的规范化,从而使工程项目的财务人员疲于奔命,出力不讨好。项目会计人员既要遵守集团公司财务规章制度,又要应付项目经理,而由一个会计人员全面操作是得不偿失,是控制不了整个项目的开支,在过程中是无法完成使命,何况很多施工单位根本不派出驻地会计,而是定期理理账,这种财务管理方式只能是有形式没有实质,如何谈起财务总部的全面管理。财务经理更是无法掌握财务动态及落实财税政策,谈何财务管理工作以及财务分析。这种模式无法使企业做强做大,甚至有可能使企业因资金链的断裂,而濒临绝境。 为解决这一问题企业集团公司实行资金集中管控,资金的收入支出由集团全面控制的模式,也就是在资金支付上,严格集中统一管理,严格资金付款审批,所有工程项目的资金进入集团资金管理部门的网银中心,所有项目支付通过集团资金管理部门进行核付,集团财务部直接向项目部委派会计人员建立项目财务分析平台,按月制定资金分配计划,报集团分管领导签字后,送交资金管理部门核定批准,之后到资金结算中心进行支付。同时,工程项目配备一个出纳员,配合委派主管会计进行集中报账。这种操作模式可以每日对资金收支进行监控,随时掌握资金动态,做到量入为出,及时编制月报、季报、年报资金收支情况表,实行弹性预算,保持安全资金存量。充分运用集团资金结算中心统一账户,打好资金进出时间差,提高资金周转效率,保障工程建设和生产开支用资金。同时,财务总部通过这种模式能使财务支出的合法性、合规性,避免了项目经理部财务各自为政的局面,使财务操作更规范更合理,使财务与税务紧密相关,简化了程序,重要的是提高了财务管理效益和效率。 七、做好财务基础工作,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企业风险防范能力 开展全面风险管理,严格执行财政部等5部委颁发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坚持经营战略与风险策略一致、风险控制与运营效率及效果相平衡的原则,着重从三个方面强化薄弱环节。一是加强存货管理,制定《存货管理办法》,健全完善收发及保管流程,根据生产需要工程项目部库存限额,建立完备的管理台账,及时盘活闲置物资。二是加强工程物资材料验收管理,制定《工程材料供应管理办法》,强化工程材料质量验收反馈责任制。理顺细化验收反馈程序,接纳整改反馈意见,确保工程材料物资质优价廉。三是加强工程结算制度管理工作,针对工程、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源头上抓起,理顺流程,分清职责,为全面提升工程质量,降低工程造价提供制保障。 八、建立现代企业财务管理观念。发挥财务管理作用 在企业的发展中,必须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建立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企业文化,并将这种先进的企业文化理念渗透到公司广大财会人员的世界观、价值观中,引导他们树立良好行为、认同公司发展宗旨,自觉以先进企业文化指导自己的财务工作,调动每个财会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为企业做大做强做好财务工作,认真执行好《会计法》以及单位内部的各项内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规范财务管理,履行好会计职能。因此,树立良好的财务管理观念,是财务管理工作重中之重。 加强财务管理工作,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努力做到管理出效益,并让企业每位职工都认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要做好财务管理工作,首先,要认清事情的本质,考虑到财务管理的方方面面。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财务也是如此,既要考虑财务管理可操作性,又要顾及管理成本问题。其次,财务管理需要得到其它相关部门的有效配合,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结语 现代企业必须树立先进的财务管理观念,重视资金的管理,真正把资金视为维护企业的生命线,讲求资金的使用效果。同时,企业领导者应重视财务管理,懂得财务管理,抓财务管理,把有限的资金合理地用到生产中去,发挥集团资金的整体优势,降低资金成本,实现企业资金运动的良性循环,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使企业健康发展,提高经济效益。
林业可持续发展探析:林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分析 摘要:林业企业可持续发展在全球都备受瞩目,林业企业只有通过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引导,才能够展现经济、生态、文化的相互协调。本文通过我国林业企业的现状以及评价,通过可持续发展的分析指标体系构建以及可持续性评价方向,分析林业企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林业企业;可持续发展;林业经济 引言 林业企业可持续发展是一项新型的科学发展方向,已经延伸到社会的所有领域,林业发展需要秉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制度、政策乃至法律进行深入探讨,创建一套新型的可持续发展政策法规,进而体现出森林资源的保护以及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1 林业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位置及作用 森林资源是我国最主要的自然资源之一,也是我国林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森林不但可以合理保护水土,避免风沙的侵蚀,还可以小范围的调节气候以及温度,使空气得以净化、噪音得以降低、环境得以美化。 1.1 森林可以提升大气质量 由于城市建设的持续发展,生活质量的逐步提升,使得汽车尾气和工业废气的排放量上升,进而使得空气质量直线下降。森林是净化空气质量的主要方式之一,光合作用可以排出大量的氧气,吸收二氧化碳,从而降低由于二氧化碳引起的温室效应。 1.2 森林可以合理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森林作为动植物栖息繁衍的地方,森林里的物种呈现出多样性的发展趋势,保持了生态平衡。 1.3 森林可以预防水土流失 树木以及植被的大量种植,使得森林里的场吸收率及渗透率提高,而且森林里的树木根系比较发达,地表层也有植被和枯叶进行覆盖,因此一切合理的方式,都可以降低水土的流失。 1.4 森林可以有效防止沙漠化 森林可以起到防护的作用,将沙尘暴的危害降到最低,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 1.5 森林可防止地力衰退 森林里很多树木的根系都十分发达,良好的保持了土壤里的水分,让土壤更加牢固;常年落下的落叶腐烂后更有利于土壤的肥沃。 1.6 森林可以缓和水资源危机 森林作为天然的资源,不但可以吸收大量的降雨,还可以有效的抵抗洪涝灾害,因为森林具备调节的功能,进而令水分循环更加迅速,加大了降水量。 1.7 森林可以消除噪音污染 森林能够合理降低噪音的传播,进而减少噪音的污染。 2 林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2.1 合理开发运用森林资源 由于我国生态功能区和林业工程的建设,特别是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建设,使得我国的森林资源能够恢复并得以发展。林业企业不但肩负着经济生产的重担,还肩负着生态建设的重任。要依照森林资源的质量,策划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的森林采伐数量,预防森林过度采伐。要从整体出发,本着可持续经营的原则,开展人工速生林建设,积极保护天然林,提升森林质量。完善森林资源采伐制度,加大林木采伐许可证的监管力度,坚决打击违法采伐事件的发生。 2.2 创建优质森林生态系统 让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体系的构造和功能的完善逐步提高,确保森林生态体系可持续发展,就要通过森林的各种功效,通过相应的管理体制以及管理机制,严格保护森林资源,创建高品质的森林生态系统,提升森林质量。要让人和森林资源之间建立一个友好的林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尊重林业的自然法则,协助森林迈向更加完善的顶级群落。 2.3 开展循环低碳型林业企业 林业企业需要通过创建低碳循环经济形式来应对气候的变化,要集中力量进行森林集约化经营。林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以科技发展为依托,进行规模化经营,集约发展林业产业,通过森林资源以及社会需求,整理林业结构,开展循环经济,解决好生态、资源、社会、经济之间的利益关系。加大信息化建设,加快林业企业的绿色管理以及生态工业化的产业链资源循环利用,创建零排放以及无污染的循环模式。 2.4 完善当前林业企业制度 创建对国家生态建设以及林业生产发展有利的管理制度以及运行机制。逐渐在林业企业的内部植入当代企业制度,创建灵活高效、多元化的管理体制。确保林业企业能够可持续发展。在林业企业体制内部进行完善、约束、发展。 2.5 创建高素质、高能力的林业企业管理团队 将人员进行精简压缩,创建具备高 质、高能力的林业企业管理团队。符合市场需求的人事管理制度以及分配制度,构成有效的激励制度。 2.6 不断为地方百姓提升福利 林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方面是担负起企业对社会的职责。可以完善林业企业员工的福利,良好处理国有林场员工的保险问题,强化林场基础设施建设,为国家生态建设、林业产业发展等方面做出积极的贡献,保证林业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确保当地百姓的生活福利能够提升。 3 结束语 只有本着可持续发展的路线,坚持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为领导,才可以让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健康,让林业企业能够顺利迈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道路。 林业可持续发展探析: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和展望 摘要:林业是我国的重要产业,因此,林业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工作。本文阐述了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因,并讨论了林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构成以及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方式,讨论了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展望。 关键词:林业;可持续发展;展望 引言 可持续发展是中国一直以来的发展目标,它是实现人类需求并使自然环境得到优化的重要过程,其中林业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如今全球资源的严重枯竭和环境的严重恶化已成为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阻力。因此,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应受到我国政府高度重视。 1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因 阻碍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人口问题、经济发展、可利用资源以及环境问题尤为重要。这些也正是林业可持续发展进行的主要原因。 1.1 人口、经济问题 近几年,人口压力是我国开展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原因。人口3大高峰的到来显著增加林业产品需求以及环境压力,因此,人口压力对林业可持续发展有很大制约。不仅如此,市场经济问题也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阻碍。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若林业所带来的经济利润不如其他产业的经济利润,林业可持续发展就不能够顺利进行。因此,必须建立林业可持续发展进程的经济体系以及管理方式。 1.2 资源、环境问题 在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资源和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土地资源、水资源以及生态环境。土地资源是林业发展的基础,土地资源的或缺使林业进展尤为困难。水资源的严重短缺也是重要因素之一。中国水资源总量虽然很大,但是人均占有量却很小。生态环境形势是人类生存以及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然而,我国生态环境有着极其严重的问题。因此,资源、环境问题同样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 2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及实施对策 2.1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1.1 生态环境目标 生态环境目标就是要给人类提供适宜、有可用资源的良好环境。若想建设良好的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就要使生态环境的恶化问题得到有效的治理。因此,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碳储存、气候改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流域治理以及荒漠化防治等目标都是生态环境目标的核心内容。 2.1.2 社会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目标要求林业不断产出林业产品,其中包括人类衣食住行需要的各类林业产品。此外,林业需要给社会提供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不仅如此,林业还需要满足人类的精神要求,需要建立原生态自然景观等场所。 2.1.3 经济目标 利用林业可持续经营给林业有关部门带来持续的经济收入,并促使林产工业生产多样林业产品,促进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林业可持续发展也促使与林业相关的其他产业,例如:农业、水利、旅游业、渔业以及畜牧业的发展。有效提高相关产业的经济效益。 2.2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对策 2.2.1生态环境保护 我国生态环境中有个核心区域:天然林。天然林是我国森林资源的核心,其中包含原始林和次生林,它们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具有极大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价值。近几年人类对天然林的开发和破坏造成我国生态环境的极度恶化。因此,保护天然林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点项目。 2.2.2商品林及产业建设 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也应考虑林业给社会带来的经济价值。林业中森林产业据为首业,森林资源丰富,可给社会提供大量的林业产品。商品林的建设将给社会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与林业相关的产业也占据着主要位置,它给社会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是非常可观的。因此,商品林及相关产业的建设势在必行。 2.2.3林业分类管理 林业分类管理可使生物体系、环境体系以及社会经济体系均达到最佳状态,从而使生产力达到最佳,经济效益达到最大。林业分类管理对森林起到协调作用,促使森林向良性方向演进。对于社会经济,分类管理可使经济达到最大化。因此,林业分类管理不仅有利于生态环境而且有利于经济发展。 3 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展望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类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类对林业产品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林业可持续发展在人类不断进步的形势下也得到良好的调整和改善。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将大大提高和改善,在森林保护、森林资源调查以及森林环境体系、生产体系、 控和管理等方面做更深入的研究。 4 总结 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进程受到国家政府的高度重视。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给人类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满足了人类的对林业产品的需求。因此,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发展项目。林业可持续发展应继续开展,并改善提高其发展体系。 林业可持续发展探析:数学生态学在林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探析 摘要分析了林业发展的重要性、“低碳经济”和“森林碳汇”的主要性能指标及概念,指出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介绍数学生态学的基础知识,并建立林业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的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考虑到森林数量由于自然环境的恶化,出现因火灾而发生的数量的突变。根据森林的密度制约型及单种群生物,建立logistic随机模型。 关键词现代林业;数学生态学;可持续发展;密度制约型;随机模型 生物数学是一门年轻的边缘学科,近几十年来发展尤为迅速,而数学生态学作为其中最为基础的分支,相对来说发展得比较早,也比较成熟。它用数学模型来描述生物生存与环境的关系,并利用数学方法进行研究,以使一些生态现象得到解释和控制。现在数学已经渗透到生态学研究的各领域,在种群生态学(包括种群的数量动态、空间分布、抽样理论等)和生态系统的物流、能流分析中,以及在农业生态系统的研究中,运用了大量数学方法,准确地刻画各系统的内在联系,经分析和决策,做出最优管理和决策支持系统[1]。而在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开发与管理中,既要保护环境,也要保持一定的森林覆盖率,又要使林业具有最大的经济效益。因此,数学生态学在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中有了用武之地[2]。 林业属于可再生能源,并且具有一定的密度制约。因此,该文利用数学生态学的基础知识建立了林业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的数学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考虑到森林数量由于自然环境的恶化,出现因火灾而发生数量的突变。根据森林的密度制约型及单种群生物,建立logistic随机模型,为林业的发展提供一个可能的新思路。 1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数学生态学 1.1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林业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2010年3月,北京召开的“两会”中,林业建设成为国家发展大计中的亮点,生态理念已渗透到“两会”的方方面面,许多省份将林业单独列出来,成为与经济建设、民生保障等并列的议题。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2010年新增造林面积不低于592万hm2,这既体现政府对林业建设的高度重视和极大关注,也为林业发展、生态建设指明前进的方向[3]。 高消耗、重污染、低效益的传统发展模式,在实现gdp数字增长的同时,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威胁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存,制约人的全面发展与小康社会建设。“低碳经济”首次成为“两会”的十大热点。2009年11月,中国公布到2020年的减排目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就在于将环境保护作为重要的民生问题,在发展中加以统筹解决。通过开展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可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据科学测定,森林每生长1 m3的木材,约可有效吸收二氧化碳1.83 t。由此可见,转变中国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正在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根据国家林业局2009年的《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行动计划》,我国已充分认识并高度重视森林在减缓气候变化中的独特作用,将采取22项林业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行动,计划到2020年,全国年均造林育林面积500万hm2以上,森林覆盖率增加到23%,森林蓄积量达到140亿 m3,森林碳汇能力进一步提高;到2050年,比2020年净增森林面积4 700万hm2,森林覆盖率达到并稳定在26%以上,森林碳汇能力保持相对稳定。所谓“森林碳汇”,是指森林植物能够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从而减少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浓度。总之,林业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发展根基、全球生态安全的伟大事业。 1.2 数学生态学 20世纪是生态学成熟和发展的时期。数学生态学作为生态学中的分支学科,在20世纪20—40年代经历了成长期。60年代以后,有2个重要因素对生态模型的发展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是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另一个是工业化高速的发展。人们日益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对环境治理、资源合理开发、能源持续利用越来越关心。面对这些复杂生态系统的研究,只有借助于系统分析及计算机模拟,才能解决诸如预测系统的行为及提出治理的最佳方案等问题。在国际生物学计划(ibp)的促进下,20多年来经过watt k e、van dyne g m、holling c s、odum h t、patten b c等生态学家的创造性的工作,形成一门新兴的生态学分支学科——系统生态学。这时系统模型的应用已紧密联系到实际的生态系统,例如植被演替模型、害虫综合管理模型、渔业开发管理模型、全球气候变化模型、有毒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的迁移和累积的模型、人口模型和世界模型等[4]。 我国数学生态学的发展也紧跟国际的步伐。1962年马世骏先生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建立我国第一个数学生态研究组,并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于1965年发表有关我国电子计算机应用于生态学的第一篇论文,在国际数学生态学发展的舞台上,引起强烈的反响[5]。我国数学生态学的发展与国际相比,更紧密联系于国民经济的发展与实际应用。中国数学生态学的发展源于昆虫生态学,其后很快涉及到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环境评价与生态规划、可更新资源管理及保护生物学等领域。 2林业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数学模型 为了能长期地利用各种各样的生物资源,人类就必须科学地进行开发与管理,不仅要考虑到当前的高产,而且应考虑到保护生态平衡,以保证长期的高产;不仅考虑到产量的高低,还应考虑到投入产出所获得的经济利润。生物经济学模型就是研究生物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这类模型引起生态学家和经济学专家们的浓厚兴趣,比较系统地从事这方面研究的是clark,他于1976年出版了这方面的专著[6]。此后的若干年,这个领域的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提出了一系列数学模型,简单介绍如下。 对于可以用单变量描述的资源存储,用差分方程描述资源改变量: xt+1-xt=f(xt)(1) 式中,xt为在t时刻资源的生物量,函数f(xt)反映了资源的净增长以及环境负载能力等多种因素的效应。如果用logistic方程来描述这种效应,公式为: xt+1-xt=γxt(1-xt/k)(2) 在没有人为收获的情况下,种群将趋于平衡点k,趋于平衡点的方式取决于内禀增长率γ的不同取值范围,可分为渐近趋于k、衰减振荡到k、无阻尼振荡以及混沌的情况。就是说,对差分方程形式的logistic资源动态方程,即使没有人为地开发利用,种群也会呈现出许多负载的变化形式。为了使林业的发展具有经济利益,当然就需要有人为收获的影响。因此,可用收获函数来描述: yt=h(et,xt)(3) 式中,et为人为投入的努力,xt为现存的生物量。 对林业来讲,若每单位面积的投入与生产量成正比,则有: yt=qetxt(4) 式中,q为砍伐系数。这时的资源方程可写成: xt+1-xt=f(xt)-h(et,xt)(5) 当砍伐者希望收获区域内的资源能长期维持下去,就是说资源改变不能有过度的大起大落,而应该维持在某个平衡水平,即: xt=x*,et=e*,yt=y* 对于logistic增长模型,以及单位投入量与产量成正比的砍伐,有gordon-schaefer模型[7]: qe*x*=rx*(1-x*/k)(6) 把方程写成x作为e的函数,则有: y=y(e*)=qke*(1-qe*/r)(7) 对开发可供公共享用的资源,以及此类问题的最优管理策略,已经有了较深入的研究,其中的部分结果已经在渔业管理中得到应用,但是在林业方面应用的还不多。 3数学生态学随机模型 在已有的数学模型中,通常把种群之间的影响及环境对种群的影响归结到模型的分布参数中,使问题得以简化为微分方程和差分方程。从局部来看,或者在一段相对较短的时期内,用上述模型来描述生物种群的发展和变化是可行的。但从整体看来,或者说在一段相对较长的时期内,用上述模型描述生物种群的变化就存在明显的缺陷。例如某种昆虫当环境突然发生变化(例如温度突然下降或突然上升),其数量也可能会发生突然的变化。对于林业来说,则是人为或天然火灾,会使森林数量急剧下降;加之近年来自然环境的恶化,出现火灾的频率上升,所以此种情况必须考虑在内,即在环境发生变化时考虑森林数量的突变。具有以下特性:一是这种突变发生的时刻是不确定的;二是突变的强度一般来说是不确定的。 4结论 我国目前对生态林的资本投入相对较多,是因为过去缺乏环境意识,只为了暂时的经济利益而乱砍滥伐,导致森林被大量破坏,现在为了恢复林业资本投入较大。但这只是一个过渡时期,从长期均衡的角度来看,在生态林的资本投入上是减少,并可以获得很大的经济利益。 当前林业建设依然是按照工程类型分类建设的模式发展,在具体建设中,往往因缺乏系统规划,林地的增长模式是以数量增长而非效益增长的模式。就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而言,当前林业建设存在一定的问题,对林业的持续性发展带来巨大的隐患。而深入解决当前的问题,需要从系统的角度入手,需要建立良性、健康、具有生态安全格局的建设模式。该文为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可行的理论依据。 林业可持续发展探析:关于林业管理及可持续发展的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猛,各个领域工程项目建设越来越多,林地占用问题日趋严重,且世界环境变化日趋复杂化,导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病虫害、捕杀野生动物、生态资源破坏等问题,迫切需要我们做好林业管理及可持续发展。建立林业科技创新体制,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核心,以效益为目的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以促进林业生产力提高,并运用数字林业即利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推动林业经营和管理的精确化、科学化.加快实现林业管理的现代化。 1 当前林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1.1林权结构模式单纯 在我国,森林资源基本属于国有或集体所有,此林业产权结构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体现,但却制约了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1.2采育失衡,利用不全面 近年来,我国虽在森林覆盖率及森林积蓄量上有所增加,但人均拥有的比率还是远远底于世界平均水平,且部分地区还出现锐减现象。主要是存在采育失衡的状况:年森林采伐量大于森林的生长量,采伐后未进行森林更新。采伐的木材利用不全面,只有2/3的材积作为原木运出,剩余的丢弃,且加工后出材率仅为60%~80%。 1.3生态补偿机制未健全 所谓生态补偿机制即为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因自然资源作为资源性,生态资源使用人或受益人在合法地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应对资源所有人支付一定的费用或对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做过努力、付出过代价者,给予一定经济补偿的法律制度。但这一机制尚未法律健全化。 1.4 林业保护的监管缺乏力度 虽然目前国家在林业保护和管理工作上有了一定的成绩,逐步加强了对森林资源的监督管理,并派驻森林监管机构对地方政府违法征地、毁林垦地等行为进行管理,并实施退耕还林等工程来恢复森林植被、挽回损失。但是,一些地区性的监督管理部门还是缺乏监管力度,对地方政府的林地用途管理制度,占用林地审核制度以及对破坏林地案件的监察力度还欠落实到位。 2 做好林业管理工作的措施 2.1加强组织领导,开展宣传教育 要做好林业管理,首先要成立专门的组织管理机构,各级部门及林业企业的主管领导应合理全面地分配工作人员,将林业的资源管理工作作为一项常规工作来抓,年初做好计划、目标,年中进行检查,年底结束后总结。加强组织领导,做好督促、落实工作,出现问题要彻底检查,决不怠慢。 同时,还要广泛地开展森林资源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首先各林业企业要不断地对职工(尤其是管护人员)开展对自然生态资源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以不同的形式对职工进行林业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的宣传教育。以提高员工对林业发展的新形势及自然资源保护的重要性的认识,破除广大员工原先“靠山吃山”的陈旧观念,最终为做好林业管理工作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并建立起“靠山育林”的新观念,在根本上屏弃传统“以砍伐为生、靠木头吃饭”的错误观念。其次,对生活在林区以及自然生态区的农牧民也要加强森林管护的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多种方式,如:举办活动、宣传单、报纸、电视广播等,或者局部干部的专题讨论、案例分析等宣传,最终提高群众对森林的保护意识。 2.2 加强监督管理,完善管护制度 要做好林业管理工作,还需要加强监督管理,完善管护制度。林业的管理主要包括林政资源管理和林业保护两大块,林政资源管理又包括林业的法规、林权、资源、采伐及木材经营等管理。因此,需要建立“多层保护”的管护机制,既可以明确管护人的责任、权利,又可以充分调动职工群众管护经营的积极性。尤其是对森林资源的监管工作,全面实行伐区管理责任制度,采用采伐限额管理制度,实行凭证采伐、凭证运输、凭证经营加工制度,依法严厉打击超额采伐、非法占用林地、毁林造房等行为,杜绝乱砍滥伐现象,走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与每一片伐区签订林木采伐管理责任书,落实伐区责任人,并签订伐区作业质量跟踪管理责任书;伐前,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的监察室需要对林业规划设计进行抽查;伐后,在各单位自查基础上于年底由林业部门统一组织伐区质量检查验收。 完善的管护制度是一切林业管理工作能够顺利实施的保障,而林业管理的职工是生态资源管护的最直接施行人员,其工作质量及思想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林业管理工作的成败,为此,现代林业的发展已迫切地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管护机制,通过它来明确管理人员的职责,并更好地落实责任,以达到对林区监督和管理的目的,并将管理质量与经济效益挂钩(不同林地,情况不同,所采取的管护制度也可以不同)。要求林业企业的员工签定管护协议,对他们的管护范围、职责和义务等进行明确,利用协议的定期或不定期考核,对那些玩忽职守、作风不良的职工予以更换调整,充分调动林业职工的工作积极性,稳定管理人员队伍,提高林业管理的质量。 2.3 强化林业管护与资源培育 要做好林业管理更需要强化林业管护与资源的培育。林业管护包括了对木材流通的管理、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森林的防火工作、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区的管护等等。首先,应加强木材运输管理人员的培训,进一步规范运输监督检查行为(木材运输证的领取、保管、发放、统计等程序);其次,强化监测预警、检疫御灾、防治减灾工作,开展季节性的灾害普查,实行植物检疫证运输,严格防范外来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入侵;再次,认真贯彻国务院修订的《森林防火条例》,加强森林防火的建设与管理,做好火灾预警检测、防火道、林火阻隔等措施,并对周边职工民众进行火灾应急演练,降低火灾发生造成的损失;最后,加强对设立的自然保护区以及野生动植物的管护,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保护条例》及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宣传,有效提高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意识。 森林资源是林业的物质基础,要实现林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就需要对林区采伐后进行资源培育,不断地增加森林资源并提高森林质量,否则,当我们将资源耗尽却不给予及时培育的话,我们的后代将享用不到这些资源。所以,要求建立森林资源培育与发展激励机制,对育林项目工程予以资金补助。 2.4 加强依法行政,强化森林资源管理与保护 2.4.1 需要强化木材流通管理 加强木材运输证件的管理,建立健全木材运输证的领取、保管、发放和统计报告制度,规范发证程序,明确发证要求,确保发证质量,提高木材运输办证率;加快木材检查站的建设管理,合理调整州内木材检查站的布局;加强对木材运输管理人员的培训和管理,进一步规范木材运输监督检查行为。 2.4.2 加强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 加强自然保护区工作的管理、指导,选取1-2个市级自然保护区启动市级自然保护区示范建设工作;充分利用“爱鸟周”、“野生动物宣传月”等活动,组织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区保护条例》及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宣传,进一步提高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意识;加强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场所的管理,坚决打击贩卖野生动物的不法行为。 2.5 切实加强森林防火工作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修订的《森林防火条例》,全面落实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包保责任制和森林防火成员单位职责制,加强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的建设和管理,突出抓好火灾预警监测、防火道路、林火阻隔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森林火灾扑救应急演练,坚决杜绝群死群伤和重大森林火灾事故发生,降低森林火灾损失,确保森林火灾受害率在0.5‰以下。 2.6 进一步强化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 全面加强监测预警、检疫御灾、防治减灾工作。将成灾率控制在4.6‰以下,无公害防治率75%以上,测报准确率84%以上,林木种苗产地检疫率99%以上;加强松材线虫病预防除治,认真开展好松材线虫病的春秋季普查工作;加强对外来包装材料的封堵,加大无植物检疫证运输的处罚力度,严防外来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的传入。 2.7 强化资源培育、保护和管理工作 建立森林资源培育和发展激励机制。在省、市两级从收取的育林基金中提出一定比例用于国家和省林业重点工程配套的基础上,市财政从收取的育林基金中提取一定比例对未享受项目资金补助的营造林予以补助,对享受项目资金补助的营造林不再予以补助。今后,林业项目贷款可以用林木资产作抵押。同时,强化森林资源管护工作,坚持实行采伐限额管理制度,继续实行凭证采伐、凭证运输、凭证经营加工制度。 3 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科学的发展观,已经深入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森林资源和林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目前的严峻状况,要求我们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到林业管理中。一般来说,林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主要是指在生态、经济、社会3方面的可持续性发展。所谓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说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自然环境的好坏对于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已深入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因此,我们要想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应依靠科技来发展林业。现代科技日新月异,我们要利用飞速发展的高新科技,开展对良种壮苗与优良树种的结构进行研究,培育优良种苗,利用先进技术实施科技造林、科技兴林;利用高新技术对传统的木材加工、制造技术进行改进,增强林业产品的经济价值与市场竞争力;依靠科技改变传统的利用自然资源与环境来发展经济的模式,达到经济发展和资源与环境再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既发展了经济又保证了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性。其次,对林业科技体制进行创新改革。 以科技为核心,通过实践与现代信息科技对旧体制进行改革,并建立新的林业科技体系,使林业经营管理合理化、精确化、科学化、现代化,从根本上解决科研脱离生产建设的问题,促进林业生产力的提高。鼓励科技人员将技术采用承包、转让及服务、联合开发等形式,让科技成果化,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最后,优化林业的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采用科学的管理模式:以林为主,林农结合,多种经营的林业发展模式;造林规模化、多样化,如建立苗木基地、经济果林或苗林结合、禽林结合、果林结合等多种形式,有效提高林业的经济效益。 4 结束语 林业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是农业和水利的生态屏障,担负着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的双重任务,林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环境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决定了林业改革不同于一般行业。因此,在建立市场经济促进林业全面发展中应处理好林业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才能确保林业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林业可持续发展探析:关于中国林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林业是社会发展的主导需求,也是可持续发展的体现基础。在当前社会发展中,可持续发展观念早已深入人心,遍及社会各个角落,林业生产作为恢复生态环境的主要手段之一,在工作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不容忽视的工作重点,更是适应社会发展规律和时展潮流的一种综合性林业发展趋势和模式。就目前林业企业工作而言,其在工作中采用新型的技术方法、工作管理制度和政策等基础要求,从而实现一套以可持续发展政策为主的综合性工作模式,这对于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而言十分重要和有效,也是确保林业生产工作持续发展的核心环节。 1.林业定义及发展现状 林业也就是以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为基础,以培育和保护森林为内容的工作方式,其在工作的过程中主要是以获取林产品、木材和发挥自然优势为主的生产活动,林业生产工作是一项基础性产业和公益产业,也是现代国民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支撑基础模式。在现代化社会发展中,林业工作中通常都是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理念为依据,对现有的树木栽植、保护和资源的利用进行分析,从而促进林业在生产中与人口、经济、社会、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1]。 就目前我国的林业发展而言,其主要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和发展时期,第一个时期主要指的是传统林业发展阶段,这个发展时期和林业生产阶段主要是以天然更新和植被恢复为主,是国家和相关单位与企业对传统的森林资源进行砍伐的过程,是最古老而技术最为低下的一个环节。第二个时期主要指的是林业发展的探索和摸索阶段,是工业革命过后的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由于受到工业革命的影响使得人类生产技术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与提高,使得人们在活动的过程中对森林资源进行索取的同时不忘记处理,但是由于技术和观念的不科学,使得其在工作中存在着种种的困惑与不足。而低三个阶段主要指的是从上个世纪末到目前,在这个阶段由于世界森林资源的大力破坏造成的环境问题极为严峻,基于这种现状,世界环发大会对发展林业工作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要求,使得林业工作实现了崭新的发展道路。在这个时期,各地区由于经济不平衡而对于林业生产理念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与不足,但是人们在工作的同时对其中的种种问题和方法也提出了新看法、新标准。同时在这个时期的林业工作中,都是以林业的科学经营为主要的工作基础,而不是传统的造林、砍伐为主,而不知道林业的经营模式。因此,可以说目前的营林工作是一个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兼备的工作模式,且是以生态效益为主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需要结合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一体进行工作。 2.林业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的林业建设工作正处于一个承前启后的发展阶段,是一个十分关键的环节。在目前的工作中,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落实与普及,在林业工作中以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为主的工作模式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也实现了目前工作中存在的种种质量缺陷和隐患。为此在目前的社会发展中人们对于林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认识、新要求。林业作为现阶段主要的陆地生态系统,其在工作的过程中是为自然界发展提供各种必备能源的要求。在临沂和生产工作中,以可持续发展观为主要的指导思想,结合社会发展趋势为基础主导从而为其中注入各种活力和科学观念的形势下提出相关要求和要点,从而为经济协调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工作中提供必备的能源,从而形成一套系统而又全面的工作理念。 3.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1加强科技力量的投入与引进 随着近年来各种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体系的出现,在林业工作中我们也应当不断的引进新技术、新理念、新制度和新概念来进行管理技术和措施的优化,从而实现工作的全面、系统和持续发展模式。在林业生产中,所谓的持续发展主要是对森林资源和产品的持续发展,也是环境与社会生态功能的持续发展。那么我们在目前的社会发展中既要能够满足经济发展要求,也要能够在工作的过程中实现以生态效益为主、经济效益为辅的工作模式,从而发挥林业生产工作中应有的作用与优势。那么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证资源与环境的发展力,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依靠科技来发展经济,改变传统的以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在林业发展上,实施科技兴林,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2]。 3.2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这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物质保证。在第一产业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其他原料林、速生丰产林、竹林和名特优新经济林建设;在第二产业方面,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促进以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综合精深加工转变的步伐;在第三产业方面,要加大森林旅游业、花卉业的发展。要采取“以二促一带三”的策略,调整生产力布局,淘汰落后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产业重组,解决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3.3注重林业生态、经济效益综合评价 二者之间具有互相依存、互相矛盾、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关系。在忽视生态环境而过度追求经济增长时期,尽管当期的经济增长速度相当快,但后期的经济发展却受到了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而增长环境恶化的巨大报复,使得经济发展停滞不前或萎缩。在既重视经济效益又注重生态效益的时期,不仅当期的经济快速发展,而且后期的经济增长也能保持着良好的增长势头。当然,我们应注意,对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注重,并非消极的注重,而是积极的注重。如果采取消极的注重,即单纯注重生态环境而放弃必要的经济增长,那么,终究会因没有必要的经济增长而导致经济效益滑坡,缺乏强有力的经济实力支撑会使得生态环境保护失去现实意义或物质基础。有学者提出“生态效益经济”的概念,它充分反映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生态效益经济是在以生态环境系统良性循环约束条件下的追求经济效益总量较大化的社会再生产活动。 4.结束语 林业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核心,是生态环境建设和林产品输出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与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建设是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工作重点,这就要求在林业工作中更应该做好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模式。
课程论文范文:排球专修课程体育教育论文 一、目前高校排球专修课程现状 1.教学目标不明确 在当前高校排球专修课程中,很多教师无法准确区分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区别,以至于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出现问题。教学目标作为教学过程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标准,能够有效指导教师的教学活动,为教学评价提供标准及依据。所以,在教学中要明确教学目标的内容及要求,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 2.教学内容陈旧 高校排球课程的教学一直具有重技术、轻理论的特点。排球理论课的课时过少,致使在教学中缺乏理论指导,教学质量下降,严重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都把步法、发球、传球、垫球等基础技术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太过追求动作的到位及标准,忽略了动作的串联,从而容易使学生形成对反复练习的厌烦心理。 3.教学方法单一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许多高校沿用竞技方式的教学方法,其特点是高度的规范化与统一化。这种教学方式大都采用示范、练习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处于一个被动地位,从而妨碍了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因此,陈旧单一的教学方式对排球教学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同时也不利于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 4.考核方式不科学 课程的考核作为体育课程改革的核心部分,对体育教学具有指导性作用。科学有效的考核方式一方面能够促使教师改进教学,另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当前许多高校在对排球课程进行考核时仍旧利用传统的评分方式,使用基本技术考核与日常表现综合等方法进行评定,这种达标技评的评价方式,使得量化考核目标颇多,不能真正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水平与学生的掌握情况,很难反映学生完成学习目标的真实情况,从而容易造成教学评价与课程目标脱节[2]。 5.师资力量不足 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师资力量一直处于匮乏阶段,由于近年来高校的扩招及学校数量的增加,教师资源更加紧张。一方面,教师数量不足,一名排球教师不得不身兼多个班的教学任务,教学压力增大,容易影响排球课程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学校选取非排球专业的教师进行排球课程的教学,教师在对排球文化的认识、对排球运动的理解深度以及激发学生对排球课程兴趣方面都有待改进。 二、排球专修课程改革的要求 1.树立现代教学观念 现代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现代教学方法是通过师生共同活动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是教与学的双主体活动;第二,现代教学方法强调通过内心探索活动,教师控制学生进行活动时能够有效关注到学生的外部活动与内部活动,从而对学生思维、创造力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第三,现代教学方法应具有双型性特征,使学生和教师利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实现解决教学任务的目的。 2.遵循技能教学特点 体育教育专业技能教学的特点主要包括:①教学过程的开放性,技能教学的场地主要是体育场馆,这个环境是一个开放式的大课堂;②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实践性,技能教学主要是通过反复的身体练习来进行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巩固,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3.实现优化组合 对排球专修课程进行优化组合需要科学化、现代化的指导思想。按照教学规律的要求,使用现代教学方法,将教学中的科技因素提高,从而促进教学方法实现全方位的科学化与现代化。教学方式优化组合要以多元化为主要途径,对各种方法进行潜在功能的挖掘,提高教学效果。 4.与素质教育思想、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 素质教育的思想体现出,高质量的人才应该是知识、能力与素质的统一。素质与知识、能力密切相关,而素质教育更加注重教育者的体验及内化过程,因此排球专修课程的改革要与素质教育思想相一致,应更加注重实践过程。 三、排球专修课程改革的方案 1.明确教学目标 排球专修课程教师首先必须明确体育课程的性质及目标,在此基础上进行细化,制订明确的排球教学目标,从而抓住排球教学中的重点,促进教学活动的组织,为教学评价提供标准和依据。 2.丰富教学内容 一方面,对于排球文化的知识应在教学中得到适量的增加,以使学生能够在理念上对排球运动的文化内涵进行理解与感受;另一方面,了解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增加合适的比赛内容,将竞技技术加入其中,从而提高了教学的竞技性与娱乐性,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 3.创新教学方法 在排球专修课程的教学中,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放在排球教学的主体位置,不仅要教其基本的排球技术,还要注重技术之间的串联,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观念。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要摒弃传统的以竞技为主的排球教学模式,利用情景教学、自主学习及小组合作学习等方法,将教育、强身、娱乐文化等功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显现出来,逐渐改变练习形式,设计多种培养学生兴趣的练习方法与比赛方法。 4.更新考核方式 首先,在评价主体上,必须让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以及相关人员都参与进来,让评价结果具有有效的使用价值,从评价中寻找问题,确定改进目标;其次,在评价内容上,要从当代素质教育对教学的需求出发,评价内容包含教师评价、教学过程评价、学生评价、教学管理评价及课程评价几个方面,在不同的体育教育阶段,教学的内容与要求都是不同的;最后,在评价方式方法上,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的特点,运用观察、访谈、表演等多种方法进行评价考核。 5.提升教师资源的专业性 目前体育专业教学在我国教学体制中并没有受到太大的重视,因此教学的积极性与学习的积极性都不高。在高校的排球专修课程中,学习应该重视排球课程的设置以及对排球教师的鼓励,通过设立体育奖学金、优秀排球教师奖、校际联赛奖金等,将教学双方的积极性都充分调动起来。同时,学校可以开展一些专业课程培训,促进排球教师自身专业技能与素养的提高。面对目前高校排球专修课程中的种种问题,各大高校都应该转变教学思想、依据素质教学的要求对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进行改革,促进高校排球专修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作者:张立滨 单位: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课程论文范文:新课程理念下学生体育教育论文 1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改革若干问题分析 (1)课程目标体系操作性不强。课程目标体系虽已初步建立,但内容不具体、评价的可操作性不强;体育课教学质量缺乏国家标准、地方要求,质量总体不高。(2)对课程标准存在认识误区。如体育课为了突出“健康第一”,一些技能性要求较高和有一定危险性的运动项目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没有运动价值和技术含量的内容,并被视为“快乐教学”。为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兴趣培养,在体育教学中放松了对学生学习和锻炼的要求,为了强调娱乐性、突出“合作意识”,田径、体操等锻炼价值较大的项目也被大量压缩,造成学生体质连年下降。(3)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仍旧不足。虽然有些省市中考增加了体育项目,但分数所占比例很小,且目前为止体育仍不是高考科目。在考试升学指挥棒的影响下,学校体育工作长期以来得不到重视,体育教师缺编严重,工作量较大,教师少有机会接受继续教育,了解教学改革的最新动态,造成教学观念落后,影响了中小学体育教学的质量。 2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影响 从2003年开始至今,新课标实施已超过十年的时间,这期间的学生已经进入高校进行学习,对高校的体育教学工作已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教学工作的影响更加突出。主要表现在: 2.1技能课时减少 为了适应中小学基础课程改革的需要,一些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也进行了改革。减少技能课的学时,尤其是减少了田径、篮球、体操等基础性、应用性很强的技能课的学时。田径、体操、三大球等项目,一直以来都是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对增强学生体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而这些项目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同时也能有效培养其教学技能、提高教学能力。据调查,河北省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体操项目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普修学时为432学时,而现在最少的仅有72学时。缺少了教学时数和教学过程的保证,教师的教授只能停留在项目的简要介绍和练习,学生的学习也仅限于一般技术的初步掌握,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和熟练掌握便无从谈起。 2.2运动技能掌握欠佳 由于受课改实施过程中淡化运动技能的影响,一些没有体育成分的内容被引入中小学体育课堂,造成学生在中小学期间就没能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进入到高校体育专业后相应的学习变得更加困难。此外,一些地区的考试招生制度存在缺陷,如河北省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开始,体育教育专业的高考测试内容就取消了专项,只考四项素质(100米、立定三级跳远、原地推铅球、800米),学生为了考学,只练这四项素质,其他运动项目一概不练、一概不会,也造成了学生运动基础较差。进入高校体育专业学习后,学习各项运动技能都很吃力,给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技术课教学造成了非常大的难度。 3新课程理念对体育教师教育能力的要求 3.1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是教师在教学中所练就的顺利完成某项任务的本领。教师应当精通所教的专业知识,全面掌握教材,合理制定教学计划,并运用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方法等知识开展教学活动。体育教师除具备一般教师的教学能力之外,还应具备体育教学所需的一些专业能力,如讲解、示范、纠错的能力,调动学生机体积极参与的能力,有效运用多样化的方法手段开展教学的能力,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以及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等。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向教育领域的不断渗透,体育教师还必须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技术来辅助教学。 3.2育人能力 育人能力是体育教师教育职责的需要,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体育教育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体育教师承担着学校体育的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等各项工作,体育课或体育活动多在室外进行,环境复杂多变,学生在遵循比赛(游戏)规则的同时也可能会充当不同的角色,这些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特点也就要求体育教师的育人工作具有独特性。因此,体育教师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应不断总结经验,善于抓住教育时机,灵活运用教育手段,结合体育项目特点,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团队意识和勇于面对挫折的能力,以及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 3.3科研能力 体育教师还应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科研能力多年来是我国体育教师的短板,但却是新课标对当代体育教师的现实要求,体育教师要善于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审视与反思,以教材、教法和学生为对象深入研究教学工作,使教学工作与研究工作有机结合并互为促进。 3.4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受许多外界环境的影响。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体育教学的场所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同时,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特征等差异较大,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意想不到的事件,如学生的过激行为、教师示范动作失败、外部环境的干扰、学生的意外伤害等。为了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体育教师就必须具备高度的敏感性、准确的判断力及科学有效的解决办法。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与体育教师的工作经验和技能、关爱和了解学生的程度、教学责任心等因素密切相关。 3.5课外体育组织与指导能力 学校体育工作除了体育教学之外,还包括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竞赛、体育训练、社会体育指导、体育宣传等工作。因此,体育教师还应具备与之相应的能力,如有效组织和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科学指导学生的课余体育训练,组织和筹备小型体育竞赛,以及宣传、推广、普及体育运动健康知识等等。 4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育能力的培养措施 4.1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 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应考虑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实际和新课程理念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与时俱进地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研究和调整。笔者认为,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应该熟知学校体育教育的工作规律,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较强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运动技能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所专长,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这样才能胜任中小学体育教学、训练、竞赛工作,并能从事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等,这也是新课程理念对体育教师提出的要求。 4.2学生要加强自身修养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人才,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师作为从事体育教育事业的专门人才,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主要体现在用体育专业知识技能培养社会需要的身心健全的人。体育课程独特的室外活动环境和身体参与的教学手段,使得体育教学本身对学生的影响更为直接。如体育教师在运动场上展现的健美的体魄、娴熟的运动技巧、在比赛中顽强拼搏、永不服输的优良品质、集体项目中协作互助的团队精神等等,都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因此,作为将来的体育教师,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应该从现在做起,严格要求自己,加强学习修养,提升人格魅力,以便将来能够充分利用体育教师工作的特殊性,更好地实现育人功能。 4.3加强运动技能的学习和提高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体育课程性质进行了明确规定: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发展学生体能和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短跑、中长跑、定向越野、跨栏跑、接力跑、跳高、跳远等田径项目,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等球类项目,体操中的器械体操、技巧等项目出现在了运动技能学习领域。高等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应深刻学习领会新课标,高度重视技能课程,增加技能类课程的学习课时,特别是田径类和体操类项目的学习课时。在技能类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强调运动技术的规范掌握和习得过程的掌握,强调运动技术的会做、会说、会教。 4.4重视专业教学技能的培养 体育教师的专业教学技能是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必备技能。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是教师专业化的核心因素之一,也是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外在表现。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应重视提高学生专业教学技能。首先,应重视学生的专业教学技能的培养,保证一定的教学时数。其次,要加强学校体育学、体育教学论、中学体育教材教法等课程的学习。另外,要加强学生专业教学技能的训练,开展多种形式的说课、微课、模课,或针对学生的某一薄弱环节进行强化训练。 4.5提高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高等院校应建立一定数量的校内外见习、实习、实训基地,通过实践课程可以使师生了解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发现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以便有针对性地强化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同时,高等院校还应和当地的中小学建立合作联系,积极参加中小学的教研活动,定期组织学生观摩中小学体育课,增加对中小学体育课的感性认识。笔者认为,学生每学期到中小学见习应不少于2周,实习应为8-10周,才能对中小学体育课程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另外,还可以在校内组织学生进行看课、模课、评课等活动。根据学生的专项及兴趣成立各种社团或俱乐部,配以专业指导教师,社团或俱乐部平时开展各种学习研讨活动,还可以在校系体育比赛期间承担训练、组织比赛和裁判等工作,为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搭建平台。 作者:高亦扬 王宏革 杨学勤 单位: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 保定学院体育系 课程论文范文:课程教学广告设计论文 一.培养观察力 敏锐的观察能力能让我们获取灵感。正如一个好作家会感受人生百态,一个好设计师会从生活中找到设计灵感。敏锐的观察力意味着我们总能够及时迅速地在周围的环境中把握信息,发现平凡事物的闪光点,迸发创造力的火花。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手机去拍摄身边的事物、人,改变过去对周遭事物麻木不仁的态度,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不要仅仅在课堂上进行教学指导,也可以适当地走到大自然中去,带领学生写生、制作手工,从小事入手培养他们的创作激情。平面广告设计包含的内容广泛,那么课程教学形式也应当灵活,比如要设计一张农业博览会的海报,不妨把他们带到农场、农舍或者农家乐体验生活,鼓励他们对观察农产品、农业资源,寻找创意的元素。 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一个设计师能否设计出好作品的关键。想象力作为思想的原动力,为创意提供了无限可能。丰富的想象力可以活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想象力强大的学生总能在不经意间就获得灵感,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甚至将创造性元素重新打散进行组合。要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可以从这样这个方面着手:(1)多提出开放式的主题,让学生能够天马行空地想象,减少设计限制;(2)多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多提出假设性的问题,多样化的解决问题;(3)多走出校门,在社会实践和大自然中开展教学。 三.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都有了,就是不知道怎么把脑子里的构思呈现出来,会导致构思和设计严重脱节。有的学生想法不错,作品却完全体现不出自己的设计理念,教师也只能表示遗憾。要改变这种状况,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教学中要善于展现各种技术的巧妙应用,例如从具象的内容出发去展现技法,引导学生合理运用文字、语言、图像和各种符号、构图、上色等等。当然,完美实现构想的前提是,必须具备高超的手绘能力、设计软件操作能力。多样化的手段和技术能保证学生实现创新,展现自己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 四.准确的逻辑思维和评价能力 准确的逻辑思维和评价能力能促使学生充分分析、判断、筛选眼前的创造性元素,知道哪些是可以利用并整合的,哪些是不应当采纳的,提高创造力的发挥和把构想转化成为现实作品的成功率。学生在学习广告设计的过程中,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都得到了开发,才会激发创造力产生应有作用,例如新的解决办法,新的思考方式,新的技法等等,它们都是通过最初的逻辑思维和评价能力来实现的。没有基本的分析和逻辑思维能力,想要从现有的信息和知识里寻找到创造性因素,不但非常困难,还很可能让它和自己擦肩而过。创造性设计能不能成功,逻辑思维能力和评价能力的高低是决定性的因素之一。在课程中教师应当尽可能多让他们进行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和逆向思维,遇到问题多提问,对思考,并引导他们总结和概括一些事物的共同特征,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评价能力。 五.结束语 现代广告人才的需求特点为平面广告设计课程的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的广告设计课程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用人单位和社会的需要。事实证明,只有和国际平面广告设计接轨,不断改善教学理念和模式,引入各种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提升他们的实践应用能力,才能够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培养出符合现代化广告市场的平面广告设计人才。 作者:陈志宏 单位:广东岭南现代高级技工学校 课程论文范文:初中班主任管理课程改革论文 一、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工作管理的理论水平有待提高 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班主任也要紧跟时展的脚步,与时俱进,更新观念,要在工作中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形成适合自己教育并符合学生发展的教育管理理论。教育工作具有很强的创造性,作为班级管理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要有符合时展规律的管理方法与教育理念。班主任综合素质的重要表现就是其教育管理水平,对班主任的工作成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班主任要借着新课程改革的东风,积极主动地接受新鲜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管理工作的方式方法有待改进 有些班主任的管理工作不能做到以人为本,不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时候的工作方式方法过于粗暴化、简单化,对于学生缺乏科学的认识,不能采用科学民主的方式方法开展管理工作,忽视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不重视学生的综合发展能力的培养,不能站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与学生对话,导致学生和班主任的关系不融洽、不和谐,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应试教育的思想仍主导着班主任整个教育管理工作,从而影响整个教育水平的提高。 (三)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得到关注和重视 从对中国教师职业心理健康和精神压力的调查结果表明,中国教师承受着很大的压力。数据表明,在被调查的教师中有将近80%压力大,有将近40%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随着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中国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且独生子女在生理和心理上的承受能力比较弱,初中班主任需要承受内外压力,工作任务很繁重,这就需要初中班主任及时调整自身心理状态,也需要社会各界关心关注初中班主任心理健康问题。 二、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切实提高初中班主任的教育管理理论水平 初中班主任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观念,接受不断更新的教育思想,学习不断更新的教育理论,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积极主动地提高自己的教育管理理论水平。学校要组织初中班主任学习并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等知识,组织一定的校本培训、专业技术培训,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主题研讨活动,把初中班主任日常管理教学工作和培训有机结合起来,让理论和实践能统一起来,能在新课题改革下实现角色的转变,由经验型转向科研型,由权威型转向民主型,使自己能在大的环境下真正成长为优秀的教育工作者,能接受各种挑战,能迎难而上。 (二)积极改进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的方式方法 初中阶段的学生心性发育尚未成熟,且这个时期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这就需要初中班主任注意塑造良好的形象,注重心性的修炼。自身品质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班主任一定要谨言慎行,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要与学生真心相处,积极开展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课内外活动,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与学生在快乐中一起成长。要积极改进教育管理方法,在实践中创新,在实践中发展,提高管理工作方式方法的实效性与针对性,使自身的管理经验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要能胜任自身班主任的角色,充满自信;要不断积累,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才能对学生起到表率作用。 (三)要采用多种手段切实缓解初中班主任的心理压力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班主任是学生的直接管理者,班主任的心理健康状况会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如果班主任心理不健康,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和厌学心理,更有甚者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所以教书育人,健康的心理是首要条件。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班主任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调节自己的心理,要坚持以人为本,用一颗平常心去看待周边的事情。班主任只有拥有健康的心理,才能去感染教育学生,才能培养出健康、自信、有爱心、坚毅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四)加强学生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 班主任在日常管理中要积极培养班级的学生干部,引导学生干部形成一定的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让学生干部成为自己的得力助手,学生干部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班级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学习状态。开展一些针对学生干部的主题教育活动,以此来调动每个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班级民主管理之中,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还能提高班级管理工作的成效。 (五)建立健全初中班主任绩效考核机制 学校对班主任的评价考核与认可程度能有效调动班主任管理班级的热情和积极性。在新课题改革的大背景下,升学率不再作为单一的考核机制,而是转变为更加科学、更加民主的评价考核,切实加强初中班主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结束语 学生管理是一门很复杂、很深奥的学问,需要班主任不断更新观念,与时俱进,提高认识,加深觉悟,不断提高专业知识、业务能力、管理水平,终身学习。在工作中,教师要积极探索和研究,把握新形势下的教育体制改革内涵,紧跟新课程改革的脚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新课程改革中,促进教育方式的转变,更新教育管理理念,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培养中华民族的合格接班人。 作者:张娜 单位:山东省济南育贤中学 课程论文范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课程改革论文 一、新课程改革下上好小学语文课的重要性 现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逐渐发展了自身的大众化特点,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占有非常独特的重要作用。近些年来,由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沿袭传统的教师教育课程模式,导致了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难以提高,由此可以看出,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学生在语文知识方面上的需求。目前,教育新形势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已经逐步被引入到学校的教育章程之中,基于这种现象,我们不难看出,小学语文课堂的改革在教育新形势的背景下正在展现出其良好的发展前景。 二、新形势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法 (一)实行人本管理的课堂管理方法 所谓的人本管理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际就是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本”在人本管理中实际有两方面含义,第一方面,目的和中心,也就是指学生本身是管理活动开展的主体,一切管理活动都要以学生为核心来开展,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前提。第二方面是根本的意思,也就是说学生本身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根本。所以,人本管理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中心是让学生得到全面的解放,包括学生的思想、性格等方面,意在以学生为中心,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培养学生。学校在实行人本管理时,首先要确立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继而围绕学生开展一些良性的活动,并且通过这些活动,以较小的消耗获取尽可能多的实际效果,达到完善学生品格、增强学生基本素质的最终目的。 (二)对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想要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首先主要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灵活运用课堂,增添小组讨论形式,运用启发式教学模式,开展小学语文课堂辩论形式,促进学生主动投身于小学语文课堂教育中来。其次,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地位,并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以指导学生学习为重点,在教学内容中增加最新的现实生活案例,在教学方式上引领学生学习。同时在课上多注意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灵活地运用教学技巧,充分活跃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氛围,把学生放在教学环节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三)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 要想改变传统单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可以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对小学语文学习的兴趣,还可以开展热点话题讨论,并组织小学语文小组讨论会,增加团队合作精神。在课堂教学中多选取贴近生活的小学语文内容相关的典型案例,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与此同时还要适当地活跃课堂氛围,改变传统的严谨教学风格,幽默和轻松的氛围更容易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教师要注重多种教学方式的综合,可以运用多媒体数学,例如可以将现实生活中的案例用画图的形式展现出来,进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四)建立适应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评价体系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否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需要有一个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做标准。传统的原有课堂评价体系无论在评价主体上,还是在评价的客观性方面,都相对不科学,无法适应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发展的要求。因此,建立适应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评价体系对于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发展尤为重要。新形势下,小学语文课堂评价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课堂评价体系要符合课程发展的要求。第二,课堂评价体系的参与者既要包括评价体系的研究者、教育管理机构,又要包括一线教师、学生和学生家长。评价体系要和小学课程教学的发展相适应。第三,课堂评价体系要不断地与时俱进,不能一成不变,只有这样,才能为课堂教学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更有效的参考。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主要以提高学生的本身素质为目的,使其具有正确的生活观念和健康的心理,同时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个人素养,从而促进其在身体与心理上的良好发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不仅在客观上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素质的提高,丰富了学生的内心情感,还拓宽了学生在学习知识方面的视野,使学生的日常生活变得多姿多彩,并且对丰富学生文化内涵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全面推进学校各管理工作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打开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作者:李静 单位:吉林省吉林市龙潭区乌拉街镇中心小学 课程论文范文:课程教学设计初中化学论文 一、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很有必要.只有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化学课本中的很多知识都能够在生活实际中得到体现,还可以用于解释一些让学生困惑的生活现象.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化学课程的这一特征,要给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这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够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些有意思的教学活动,学生在参与的同时,也能够展开对于学过的知识的应用实践.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疑问,并且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究来找到最后的答案.这样的教学过程,才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教学主体性.同时,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在教学活动中得到培养.例如,在讲“水的人工净化”后,我让学生自制简易净水器,我给了他们大约一周的时间.一周以后,每个学生都带来一个形式多样、取材各异的净水器.从学生的“作品”中,让我感叹他们的各种奇妙、独特的构思,学生还能相互讨论自制净水器的优缺点和制作心得.这样的教学形式,学生都很有兴趣,动手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化学课程的学习乐趣.只有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才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应用与实践能力. 二、鼓励学生探究学习 在合理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凸显对于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这一点对于学生的知识掌握会起到推动作用.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将知识的讲授甚至灌输逐渐过渡到学生自主的知识获取上来,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对于教学内容有更好的理解与掌握.要想实现这一教学目标,鼓励学生探究学习便是很好的途径.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设疑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也可以布置相关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独立探究中完成.无论是采取哪种教学模式,教师都应当给学生的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究提供更大的空间,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例如,在讲“二氧化碳的性质”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一瓶碳酸饮料,随后提出疑问:你怎样确定其中溶有二氧化碳呢?这个问题立刻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纷纷讨论起来.接着教师提问:由这瓶饮料,你还能想到什么?学生经过分析后得出:既然饮料中可逸出二氧化碳,说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然后教师进一步提问:如何用实验证明?学生用了很多方法,如探究对比实验:取两瓶内盛同等量水的塑料瓶,一个瓶中充入二氧化碳,一个瓶中是空气,充分振荡,观察两瓶中的现象,从而得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的性质.透过这种逐层剖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探究学习得到发挥,学生也在自主学习中深化了对于这一知识点的掌握. 三、深化实验能力培养 实验是化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深化对于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也应当在教学设计中得到体现.教师要鼓励学生更多地尝试自主实验,针对特定的教学主题,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来进行实验方案的探讨,实验过程的设计,直至最后将整个实验完成.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不仅充分得到发挥,学生也展开了对于学过的内容的有效实践.只有这样,学生的实验能力才能够真正得到提升,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理解才能更加透彻.例如,在讲“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时,我有意识地补充了氢氧化钠与CO2、S反应的两个演示实验.我分别将充满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集气瓶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通过气球的鼓大和喷泉的形成,来证实氢氧化钠与酸性氧化物的反应,并让学生来思考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由于实验现象饶有趣味,所提出的问题富有思考性,整个教学过程既能使学生认识到氢氧化钠与酸性氧化物反应的性质,又能够与所学的化学知识联系起来.透过这组实验,启迪了学生的思维,收到了明显的教学效果.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深化对于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在演示实验中要注重对于学生思维的激发.同时,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些他们可以完成的自主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不仅是对于课堂所学知识的良好巩固,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验技巧与实验能力. 四、结语 总之,要想实现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教师就要从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做起,激发学生对于教学过程的参与兴趣.同时,教师要注重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这一点对于学生的知识掌握会起到推动作用.此外,教师要深化对于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在演示实验中要注重对于学生思维的激发.这些都是很好的教学模式,透过这些合理的教学设计,能够让学生有更多收获. 作者:郑一鸣 单位:江苏盐城市亭湖区桂英初级中学 课程论文范文:资产评估课程案例教学论文 1案例类型及案例的搜集 1.1例题型案例 实践性再强的课程也离不开基础理论知识和方法的指导,而基础理论知识和方法的理解与领悟离不开一些简单案例的直接应用,笔者将这些简单案例称为例题型案例。即评估过程中相关的数据和分析过程都作为已知条件直接给出,案例的核心内容简明扼要,可以直接套用公式或知识点来解决问题。这种案例简单、直观、针对性强,答案可以说是唯一的,需要学生判断分析的环节很少。 1.2分析型案例 分析型案例是指来源于实际,并且有真实评估结果的案例。此类型案例将给出资产较多的背景知识和信息,需要学生结合老师所讲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讨论分析提出解决方案,并与真实评估结果比较。在分析过程中,使学生明白书本上的知识如何在实践活动中实现,如资产类型的判断,与评估活动相关的资料如何搜集,如何根据评估目的、市场环境等合理确定评估基准日、评估类型及评估方法等。分析型案例相对复杂,综合性较强。 1.3开放型案例 开放型案例是指由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利用网络资源查找上市公司的资料以及通过新闻信息,仿照分析型案例,研究、设计编写一个开放型评估案例。评估结果是开放性的。案例的对象可以是房地产、机器设备、无形资产、企业价值、流动资产等。开放型案例的实践可以反映学生对资产评估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的评估实物能力、专业技能等。笔者将案例类型的划分由浅入深,具有层次性。同时案例的选择和搜集要具有科学性、实时性、系统性,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态势结合起来,要将案例与理论知识点系统有效地结合起来。各类型案例可以借助于老师和学生通过网络、文献、图书资料的渠道搜集,也可以引用相关企业或资产评估事务所的评估案例,但是要注意保密性要求。 2案例教学的课堂渗透 资产评估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基本理论、方法和评估程序;各种基本方法在不同评估对象的应用;评估报告、资产评估行业的准则等3部分。在各部分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像是“导演”,案例就像是“剧本”,学生就像是按照“剧本”的主题尽情发挥的“演员”,而“导演”要在“吃透”整个“剧本”的前提下对整个“表演”的过程进行组织、引导和驾驭,既要激发起“演员”表演和讨论的兴趣,又要控制整个课堂的有序进行,同时要在讨论结束后对“演员”的表现和观点进行概括性、专业性的评价和总结。所以,要达到案例教学的真正目的,拥有一批高专业素质的教师队伍至关重要。教师应考取CPV职业资格,积极参与到资产评估相关的社会实践中,成为“双师型”教师等。 2.1课时数及小组分配 各个专业开设资产评估课程的学时数有所差异,但为了保证案例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和老师的案例讨论充分地发挥,笔者认为案例教学的课时可占总学时的2/3,必须留有一定的课时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因为只有具备一定程度的理论知识,学生才能看懂和理解案例的内容,这样的案例讨论也才有意义。教学中为了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案例的讨论,并给予学生公平的平时成绩,教师在分配每个小组成员的数量时,要注意与本学期分析型案例的数量相当,这样每个学生都有同等的机会且至少有一次作为小组组长发言,并且每次小组组长的陈述和表现也与小组每位成员的平时成绩挂钩。通过这种方式的执行,可以激发起全体学生参与到案例搜集、分析和讨论中来,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2.2各类型案例的布置和实施 资产评估的三大基本方法(成本法、收益法、市场法)是整本教材的重点,对这些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是后续相关内容的基础。笔者认为在这一章采用例题型案例简单直观,方便解释和理解方法的基本原理,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各种基本方法在不同评估对象的应用内容中,也可以采用例题型案例作为过渡,在学生理解了不同评估对象评估的方法和特点后,再引入深层次的案例。例题型案例不需要提前给出,在引用的环节用PPT直接展示,引导学生全盘接受即可。分析型案例是案例教学的重要部分,主要应用在机器设备、房地产、无形资产、企业价值评估及资产评估程序等内容的讲解中。在每个类型评估对象讲解前,教师通过各种渠道选择近期且有代表性的分析型案例,尽可能把相关的背景知识和资料搜集完整,并详细准备一系列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的问题,如:资产评估师如何开展评估工作,执行评估程序;如何根据评估目的、资产自身的功能和使用状况、评估时的市场条件等选择评估方法;评估方法的参数如何获取等。教师做好以上准备工作后,先提前把准备好的案例资料提供给学生,并简要介绍,让学生带着想法上课。然后随着知识点的讲授,适时提出准备好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提供路径让学生查找资料课下分析讨论。在了解学生讨论到一定程度时,及时将分析型案例的各个结果提供给学生,供学生参考比较。通过这样的比较和讨论,让学生进一步分析实际工作与书本所讲的是否存在差异,如果有差异,那么思考存在差异的原因;分析实际案例中是否存在不合理的地方等。学生对分析型案例持着审视的态度来学习,不仅学习了评估师的评估经验,而且也丰富了自己的评估实践知识。 3开放型案例教学的目的 开放型案例实际上是要求学生自己设计案例,作为成绩考评的一项内容。在3个基本评估方法讲授完之后就可将此项任务安排下去,让学生带着考评任务的压力听课,增强其学习的动力。随着不同评估资产的学习,自己或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评估对象(如果选择企业价值评估内容,则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因为企业价值评估是机器设备、房地产、无形资产等资产的综合体现,小组的每位成员负责一项资产)。选择好之后,仿照分析性案例的评估过程,进行搜集资料、确定参数、选择评估方法等一系列过程,得出自己的结论,并准备好PPT和电子文档用于课堂讨论和发言。同时学生要将自己选择案例的所有信息和结论提供给老师,老师在认真阅读和分析后,安排合理的时间和课时与学生一起讨论。讨论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导演”的作用,并要对学生运用的理论知识、资料搜集的方法、分析问题的思路等进行综合评价,指出其存在的优点和缺点,给定分数作为期末成绩的一部分。 4结语 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在资产评估课程中渗透案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但是达到案例教学的完美教学效果,还需要解决很多方面的问题,如案例库的建设、资产评估软件的应用等。 作者:郭泽英 单位:山西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课程论文范文:课程设计需求分析商务英语论文 一、ESP需求分析理论与商务英语课程设计 需求分析理论是ESP课程设计、教学大纲设置及教学方法选择的基础。ESP的发展经历了语义分析、修辞或语篇分析、目标情景分析、语言技能与学习分析以及以学生为中心的五个阶段。其中第三阶段(目标情景分析)是对学习者未来使用英语场景以及在此背景下的交际内容、方式、途径及语言特点进行分析,即将学习者的需求分析与语言分析结合起来。目标情景分析即需求分析,是ESP产生并发展的动因,被称为ESP的源泉和精髓。目前在需求分析的大框架下,主要有现状分析法以及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分析法等。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分析法包括目标需求分析和学习需求分析两方面内容,其中前者是分析学习者学习的目的及未来工作环境中使用英语的状况;后者是分析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包括学习者欠缺的知识和技能,学习步骤及方法等。目标需求分析和学习需求分析构成了需求分析的主体内容,是ESP教学的核心。需求分析的关键是找出学习者现有的语言能力和知识水平较之于社会和自身期望值之间的距离,商务英语课程设计必须建立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之上。教师应在需求分析环节把目标需求分析和学习需求情况分析两种模式紧密结合起来,对学生本人的外语水平、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需求及期望,本专业的教学培养目标以及语言应用环境等进行需求分析,设置合理的课程大纲,并根据反馈情况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改进,以确保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 二、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在ESP需求分析的理论指导下,笔者对所教授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受试者为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2012级三年制经济管理班和市场营销班的大专学生,时间为2013年9月,共发放问卷58份,收回有效问卷55份。 1.调查内容。 调查问卷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个人基本信息(年龄、性别、目前的英语水平);对商务英语课程的总体认知(学习目的、课程对实现目的的帮助程度、学习态度);对教学模式的意见(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对商务英语教材内容的意见(满意程度、学习中的突出问题)。 2.结果与分析。 1)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 学生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听、说、读、写、译能力)优良比例很少,只有6%;听、说方面最为薄弱,占学生总数的84%。因此,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较弱,尤其是听、说方面,这就要求教师应从多方面注重听、说环节的训练。 2)学生对课程的总体认知。 75%的学生认为商务英语课程有助于提高其就业竞争力,63%的学生想通过该课程提高英语应用水平,33%的学生对该门课程感兴趣。由此可知,学生大都认同课程开设目的,但是由于自身未将学习与将来工作需求相结合,导致学习兴趣不浓。因此授课教师应该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学生对教学模式的意见。 67%的学生认为需要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学习方法上,84%的学生喜欢观看视频资料,47%的学生喜欢小组学习,33%的学生喜欢个人学习。可见教师对基础知识的详细讲解是必要的,在教学中可采用以职业岗位为导向的任务教学法,另外应适当采取多媒体教学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 4)学生对商务英语教材内容的意见。 67%的学生认为现有的《经贸英语》教材与商务英语专业相关度超过70%,56%的学生认为教材难度适合现阶段自身英语水平,在回答商务英语学习中遇到的突出难题是什么时,有87%的学生选择了“商务术语词汇”,有76%的学生选择了“商务谈判突发情况处理及英文阐述”。这些反映了课程教师应当选择与专业及岗位密切相关的教材,并注重对词汇等教学重难点进行详细讲解、课堂情景模拟等方式。上述调查结果表明,本院经济管理班和市场营销班学生对商务专业英语教育的需求迫切,但大多数学生英语语言基础不扎实、英语听说能力较差。因此笔者建议在学生专业英语学习阶段采用既加固学生英语基础,又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突出职业导向的ESP与EGP融合式教学方式。 三、高职商务英语的课程设计 商务英语ESP课程设计是建立在将学生实际水平、自身需求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的基础之上。笔者以需求分析理论为指导,以2012级经济管理专业共29名学生为教学对象,在2012级的第三学期进行了商务英语课程实践教学。具体是将外经贸业务洽谈作为专业英语课程,选用《经贸英语》教材;在教学中采用基于需求分析的ESP与EGP融合式的教学方式,融合词汇讲解、文段阅读、翻译、情景模拟等环节。 1.注重专业词汇学习,打牢基础。 在专业词汇学习中,利用构词法知识引导学生学习EGP和ESP专业词汇中具有共核的多义聚合词;对于一词多义的词汇启导学生在专业英语语境下理解其含义。如promotion一词,在EGP中意思是职位的提升,但在外经贸ESP中却表示商品促销。针对这种情况,笔者采用了对比教学法,即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外经贸ESP中的词汇和术语进行语义比较,通过了解词汇在不同语境下的不同释义来加深学生印象,从而熟练掌握。 2.加强应用文写作,提高读、写、译能力。 在商务应用文学习方面,组织学生阅读、翻译并撰写商务英语所涉及的产品简介、招投标书、商务信函、商务报告、合同协议、申请书、报关单、产品或服务说明书等材料,以上材料来源于专业书籍及网络资源,在选择上注重了真实性,满足简单实用原则。在教学方法上不以传统的讲授语法知识为主,而是尽量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使学生乐于接受。 3.利用情景教学法,锻炼综合素质。 在情景模拟方面,采用以行动导向的任务教学法:以学生为学习主体,通过具体职业情景及任务设定,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通过合作来共同完成一项任务,从而使学生增加经验,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针对商务谈判实例,笔者指定一组学生提前一周按照场景做好相关文件及口头表达准备。先给学生提供一些该场景的视音频资料,让学生对这些案例进行分析、吸收、进而模仿,然后由学生自主在课后参阅专业书籍、网络资料,请教专业课教师,分组讨论等,最后组织课堂实践。在课堂实践中,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将商务谈判场景再现。通过场景教学,学生在教师传授、自主准备及角色扮演中培养了资料筛选能力、模仿能力、沟通交际能力以及专业实际操作及临场应变能力,提高了综合素质。 四、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必要环节,科学的评价体系能够客观地评价教学情况,并通过反馈合理建议来促进教学活动的良好发展。笔者以学生为主体,采取访谈、问卷调查和对比方式来分析ESP教学效果。 1.访谈及问卷调查。 访谈及问卷调查内容包括采用ESP与EGP融合式教学方式后的ESP课程满意程度,收获之处以及下步教学的意见建议。参加调查的教学实践班29名学生中有24名,即83%的学生满意这种教学方式,认为其紧密结合岗位实际,教材和案例资料针对性、实效性强,能够激发学习热情,提高主动学习意识。10%的学生认为收获一般,7%的学生认为没收获。学生提出的意见主要是英语听说训练中涉及到的商务术语难度较大,商务应用文种类繁多、行文要求不尽相同,不易接受,建议学习和训练材料应尽量简洁,难度适中。 2.教学对比。 将ESP教学实践班学生与2012级市场营销专业非实践班学生进行英语综合能力对比,结果显示前者对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的掌握,以及专业情景下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要好于后者。综上所述,高职商务英语ESP课程设计要以需求分析为牵引,采用ESP与EGP融合式教学方式,并在教学手段、学习模式等方面有所创新,从而不断夯实学生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在实际商务活动场合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满足社会对复合型英语人才的需求。 作者:杨嘉珈 单位: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基础课部 课程论文范文:课程教学改革下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1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已经被提到了战略的高度,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虽然当前社会对高层次的人力资源需求量较大,但是由于“供大于求”,学过该课程的学生就业形势不尽人意,这就迫切要求改革人力资源管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学习该课程的学生不仅要从整体上把握并运用管理学、经济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理论,而且还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同时要具有分析解决相关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实际问题的能力,当然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培养目标就是让学生成为面向社会的应用型人才。为了达成这样的目标,高校就应着眼调整教育观念、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大实践性教学手段等,从而提高学生在就业中的竞争力以及加强学生对市场的适应能力。 2人力资源管理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很多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在教学体制、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等方面不能与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从而导致人力资源管理在教学过程中产生了新的问题。本人通过调查研究,将企业对人力资源的要求与目前大学生学习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现状进行对比之后,发现大部分高校在开设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2.1课程形式单一,学生缺少实践经验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是融会多种学科知识为一身的一种专业课,而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比如以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传达各种知识理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地接受知识,使得教师不能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也无法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更不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尤其目前在课堂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很少能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仅仅停留在将基础概念解释清楚,将基本原理阐述明白的层面上,从而导致教学效果较差。另外,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本身就具有实践性、应用性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将理论与现实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大部分高校教师由于自身学习经历和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经验的限制,再加上采用传统的教学环节,以教师的知识理论讲解为主,致使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只注重学生对知识理论的掌握情况,而忽视了理论如何指导实践的问题。 2.2课程传授的教学内容不符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此相适应,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与管理模式也有了新的突破。但是教师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制约下,使得学生工作之后,发现自己在课堂中所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知识理论与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差距较大,在课堂中所学的专业知识过于理想化,与企业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在工作中根本用不上,导致课堂教学理论与企业实际需求严重脱节。 2.3未能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缺乏实践教学基地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以及实现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最佳途径和渠道,而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缺少校外实践教学资源,可以说几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作用的教学基地。 2.4大部分高校教师缺少实践经验 我国高校不仅学生缺乏实践经验,而且教师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课堂教学中,教师也无法传授和市场紧密结合的专业知识和实际案例分析。 2.5期末考试强调答案的一致性,无法培养学生独立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当前的教学管理理念仍然是为了应对应试教育的需求,把考试结果当作教学的根本目标,只一味地强调答案的一致性,这种教学方法无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由于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具有科学性、人文性的特点,所以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创新性,激发学生求新求异的思想,鼓励学生独立地思考问题,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全面地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三点建议 3.1精选教材,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 教材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和素质的条件。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材应该具有管理专业理论知识与管理具体实务相结合的特点,即既具备知识理论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同时又具有管理实践的例证性和参考性。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每一门课程订阅一本固定的教材,学生通常认为要想学好一门课程,只要认真掌握教材中的每一个知识点就可以了,即使教师提出课后阅读的书目,学生课后也很少主动去阅读其他相关资料。但是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是一门不断发展更新的学科,人力资源管理的知识体系都是来源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而教材编写的内容相对滞后,普遍存在教材内容与市场需求不相符、教材体系不够全面、教材缺乏实际案例等问题,所以精选教材、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添加紧跟市场需求的内容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认真、详实地对比研究,选择条理清晰、知识体系完整、知识内容较新、实际案例丰富的新书作为学生的教材,在教学讲授的时候应该主动地传授与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的新理念,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学科基础是管理学、经济学和心理学等课程,一个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了解市场、掌握筹资、营运销售和商务等知识理论,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从整体上将这些知识理论融入到课堂的教学内容中,引导学生自主地将这些知识理论联系起来,形成一个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实现学生知识面的拓展以及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高。 3.2完善课程教学方法 3.2.1讨论式教学法。 讨论式教学方法是结合高校大学生的特点,为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弥补传统讲授方法的不足,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的步骤是:教师提出课堂讨论的主题,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借助网络、电子阅览室等渠道查找资料,同时写出详细的讨论提纲,然后由教师安排小组讨论,教师进行综合评议,最后学生做总结,改进教学。比如在讲授绩效考评这一章时,在学生的资料准备阶段之后,组织学生开展主题讨论,学生们各抒己见,最后再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从而让学生明确了国内外绩效考评的内容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掌握了绩效考评的诸多方法等。实践证明,通过师生一起的讨论,使专业课程从枯燥变得更加有趣生动,提高了学生求知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这种方式也打破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模式,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与好评。 3.2.2案例分析教学法。 由于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具有应用性、实践性的特点,所以案例教学非常适合该课程的运用。案例教学法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与内容,采用实际案例来组织学生进行研究、分析、培养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方法的步骤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导出实际案例,同时提出让学生分析和解决的问题,再以组为单位,让学生进行自由分析讨论以及选出小组代表发言,最后由教师做出总结评议。该方法对教师的要求较高,一方面要求教师能够根据自己的教学目标和要求,选出有代表性的以及符合学生现有知识背景的案例,另一方面教师要能够有效地组织、引导案例教学的全过程,不要急于提出自己的观点,要鼓励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和辩论,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独立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3模拟教学法。 模拟教学法是指根据讲授的进程和内容,教师帮助学生模拟一个逼真的情景,让学生参与实践环节,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比如在讲授员工招聘这一章节时,就可以以班为单位开设模拟招聘会,让学生自由安排、组织整个模拟招聘会的过程,这种训练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如应变能力等。实践证明,情景模拟教学方法为学生搭建了实战演习的机会,实现了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目的。 3.2.4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的要求,让学生扮演某个特定的管理角色,借助角色的演练来体验某种管理行为的具体实践,理解角色的内容,并对其行为表现进行评定和反馈,以此来帮助其发展和提高素质和能力的一种有效训练方法。采用角色扮演法的步骤是:教师设置扮演主题,由学生自由选择扮演的角色,然后教师要告知学生扮演该角色的目的,同时要对整个扮演过程进行把控,扮演结束后,要开展师生讨论,对每一个扮演的角色要进行总结。角色扮演法让学生从演员变成了导演,成为教学的主体,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了教学效果,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法。 3.2.5社会实践教学法。 社会实践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处理管理问题的能力。一方面,组建一个实践性较强的教师团队。可以采用两种途径:一个是将知识理论扎实的教师“请出去”,让教师深入到企业实体中挂职锻炼,学习和积累各种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经验;另一个是将企事业单位中较为优秀的管理者“请进来”,让他们充当学生的教师,开设部分主题教学,讲授学生在课本中学不到的知识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学校可以积极主动地与企业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或者可以利用项目搭建实习基地,这样不仅有利于保证企业储备充足的人力资源,而且也为学生的就业和实践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现了学校和企业的双赢。 3.3改进考核方式 目前高校大部分的考试没有真正地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仍然停留在对学生识记能力的考核,无法考核学生的认知能力、分析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如何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成为改革考核方式的重点。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考核中,应该加大平时实践环节的成绩在综合评定中所占的比重。比如,期末考试成绩与平时成绩各占50%,其中平时成绩包括学生的到课情况、纸质作业情况、课堂回答问题情况、案例分析情况、情景模拟情况等。而对于学生在校外实践基地的实习活动成绩单独计分。这种改革后的考核方法更加科学合理,既考察了学生掌握知识理论的情况、参与教学环节的情况,也考察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各种实践能力。 4结语 总之,人力资源管理的教学改革,应以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体,同时突出教学环节的应用性、实践性与理论性,从教材、教学方法、考评手段三方面入手,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作者:王怡 单位:宝鸡文理学院 课程论文范文:课程负责人制单元中教学管理论文 1课程负责人制实施的背景 面对国家新的要求,原来由教学秘书协助教研室主任统管教研室所有课程的管理模式,无论是个人的能力还是精力,都明显无法满足。我们在查阅文献、参考国内外其他院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根据高等学校课程管理的具体办法,结合高校发展的实际情况,充分体现人性化管理理念,提出淡化教研室主任负责制,对高校院(系)所开各门课程均遴选课程负责人,由各课程负责人负责各自课程建设的所有事务。 2课程负责人制的作用 2.1提高课程组教师整体教学质量 课程负责人制的建立和实施对学校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在课程负责人领导下的课程组立足于每一门课程,把每一门课程看成是一项系统工程,就课程本身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研究,切实提高每一门课程的教学质量。课程组教师齐心协力、共同围绕培养目标对课程教学进行设计与实施,相互监督,促进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为课程知识的传授、学生能力与素质培养出谋划策,完善课程建设,从而形成课程建设强大的“合力”。只有这样,总体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才能再上新台阶、再上新水平。 2.2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在课程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教师是知识的权威、教学的组织者、学习的促进者。因此,一门课程有无魅力、受不受学生欢迎,教师起决定性作用。一门精品课程,是教师的经验、知识、理念、追求和人格的综合体现。课程建设状况最终取决于教师,教师的教学理念、课程理念、课程组织方式以及管理机制,直接反映出课程建设的质量。通过实施课程负责人制,明确了课程建设的责任主体及岗位职责。课程负责人制使主要教学责任由主讲教师一人承担,因而主讲教师从接受教学任务的那一刻起就明白:这一班次所有学生学习的优劣完全系于一身。因此,他会千方百计地上好每一次课,精益求精,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以期收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当教学工作得到学生、领导及同行的肯定时,课程负责人及课程组的教师会有成就感,教学积极性也会大大提高。 2.3引领教师专业方向的发展 “授业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任何一位教师都不是万能的,对每一门课程都有一个逐渐熟悉和掌握的过程,“现学现卖”既对学生不负责任,也不利于教师个人业务的发展和提高。因此,每一门课程有一个稳定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是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首要保证。在课程组建中避免同一教师承担课程门数过多现象,课程组成员可以交叉,但不能过多,考试课的主讲教师不能交叉。这样可以使每一位教师有精力和时间在自己擅长和感兴趣的领域作进一步研究,同时也促进了学校专业方向的协调发展。 3课程负责人制的实施 3.1组建课程建设领导小组 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工作的核心,课程建设牵涉面广,建设周期长,工作量大,必须加强工作的领导与组织。院(系)成立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实行院(系)首长负责制,领导小组成员分别负责相关课程,并根据课程的类型组建课程组。本院(系)的课程组是由相近的几门课组成,由相关课程的任课教师共同进行课程建设与课程教学研究,有相对固定的基层教学组织。 3.2课程负责人的条件 课程负责人制强调“以人为本”,实现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进学科、进课程、进课堂。因此,课程负责人必须具有较高学历和职称,热爱教学工作,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敬业精神。为完成课程建设任务,课程负责人应长期担任本门课程的主讲教师,有较好的教学效果,在相关学科研究和社会服务中有较丰富的经验,并有志于课程建设。 3.3课程负责人的选择 实施课程负责人制,在教学过程中仅由一名主讲教师全程负责,因此主讲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而主讲教师的选拔就成为这种教学模式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选拔和培养满足要求的课程负责人是我们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根据以上基本要求,院(系)课程负责人的选择程序为教师申报—课程归口教研室推荐—学校教学督导组及教学管理部门审核确定。在确定课程负责人时,应该综合考虑职称、学历、教学效果、教学经历、组织能力等因素。这种选择方式,主要以对人才的感性认识和定性评价为基础,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各项选择指标难以量化和标准化。有研究者采用属性层次模型(AttributeHierarchyMode,AHM)建立了课程负责人定量评价系统模型,为我们选择课程负责人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我们拟逐步采用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使课程负责人的选择更趋合理。 3.4课程负责人的职责 课程负责人应在院(系)课程建设领导小组的统一组织管理下,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完成以下几方面工作:(1)组织制订课程建设规划,负责本课程的建设和日常管理。(2)组织课程组教师制定课程教学大纲、实验大纲、课程实施计划、课程考核等教学文件。(3)精心安排课堂讲授、实验指导、课外指导等环节的教学人员,并承担1/3以上教学任务。(4)组织听课评课,互相观摩学习,取长补短。(5)负责本课程的教学实施过程,至少在开课前2个月组成课程团队,完成教材选用、教学分工、开课试讲等准备工作,制订讲义编写、课件制作及集体备课等计划。(6)掌握本学科学术动态,组织课程教学改革活动和教学法研究活动,开展课程建设讨论,组织任课教师对本课程的理论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研讨。(7)了解学生对本课程教学情况的反应,并及时向任课教师反馈。 4课程负责人制的成效 4.1课程教学水平提高 实施课程负责人制的高校,教师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增强,教师在超负荷工作状态下,仍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对课程满意度明显提高。 4.2学生综合素质提高 高校实施课程负责人制后,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动手能力提高,特别是实习生的动手能力在实习单位普遍受到好评。同时在校生积极参与大学生创新课题研究,利用课余时间投身社会实践活动,社会评价较高。 5存在问题及建议 5.1教师人数不足 目前,高等学校由于快速发展,师资尤显匮乏,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过多;课程组成员可以交叉,但不能过多,考试课的主讲教师不能交叉。因此要摒弃过去那种“人人都能上课,什么课都能讲,让讲什么课就讲什么课”的不负责任的做法,合理配置教师。 5.2缺乏有效激励和监控机制 虽然我们实施课程负责人制,但如果制度没跟上,没做到对课程建设成绩优异的课程负责人及课程组给予奖励,对未履行职责的课程负责人给予批评和处罚,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仅凭责任和使命感努力工作,长期以往会影响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积极性。实施课程负责人制必须责权利明确。主讲教师必须直接负责大部分的教学工作,对教学质量承担主要责任,出现任何教学问题或授课考评没有达到一定要求,首要责任人是主讲教师,应给予相应的处罚。但教学质量管理机制的关键不应仅是职责或惩罚,还应包括权和利。权体现在全程负责教学、个人的教学设想和能力能够得以有效体现;利则体现在学校对主讲教师加大奖励力度,如可从经济上或其他方面(如晋职等)予以体现。适当的权利能有效刺激竞争意识,充分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因此,要建立有效的监控机制,教学管理部门应高度重视课程教学质量,建立专门的考核队伍,定期检查和随机检查相结合,同时参考学生成绩综合评价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的工作业绩。在课程建设中推行课程负责人制,有利于调动教师参与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积极性,促使教师调整工作目标,向纵深方向发展,从而围绕优秀的课程负责人,凝聚起一支高素质的课程教学队伍和一个高水平的学科团队。当然,在推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在宏观层面上对专业、课程把握能力还有待提高,教师的教学方法还有待丰富,课程考核中如何全面衡量学生知识与能力掌握程度,如何选择符合本院办学水平、特色和优势的教材,如何开发立体化教材等。这些问题只能通过不断的课程建设与改革加以解决。 作者:柳强 单位:徐州医学院 课程论文范文:基础课程资源共享机械设计论文 一、机械学课程资源共享的模块化建设 任何课程资源都不仅仅是课堂讲解这一个环节,还包括课程教学大纲、教学日历等教学指导文件资源、课前的预习及课后的学习指导文件资源以及课程的教学课件等一系列文件资源。总体上可分为用于理论教学的课程资源和用于学生自学、检测的辅助教学资源。课程组在进行机械学课程的资源共享建设时,将文件资源模块化,分别建立理论教学模块和辅助教学模块,从而将课程的整套文件资源系统地、完整地呈现出来。 (一)建立理论教学模块 1.课程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根据学科内容及其体系和教学计划的要求编写的教学指导文件,它以纲要的形式规定了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课程中所涵盖的知识、技能的范围、深度与体系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的基本要求。它是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也是检查学生学业成绩和评估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准则。故在建立理论教学模块时,课程组针对不同专业不同的课程将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作为共享内容,方便教师的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对于所学课程的教学大纲的意义并未有深刻的认识,故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自学甚至是学习时对课程内容的范围、深度的认知很模糊,从而使学生学习效果受到严重的影响。因此课程组在对机械学课程教学大纲资源进行共享时,对其定义以及意义进行了强调,使广大学生在获取资源的同时对教学大纲有一个更深刻的认知。 2.课程内容。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知识点繁多,各章节间知识内容的关联性低,学生在预习、学习以及复习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知识点遗漏、抓不住重点”等现象。根据本课程的特点,经教研组老师的反复研究,根据知识点的重要性,将教学内容模块化,细化成若干知识模块,并将其整理成书面文件以及媒体文件加以共享。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对于所学的每章内容的脉络都能得到很好地把握,同时也降低了教师讲授课程的难度。 3.课程教学日历。 为了提高机械学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效果,除编排了各门课程相应的教学大纲之外,还提供了相应课程的教学日历,作为授课教师学时安排的参考,同时也为学生的自学进度提供参考依据。通过充分调研和多年的实践总结,并学习其他兄弟学校基础课程的成功经验,组织有教学经验的教师编写了符合我校实际、又有实用价值的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日历,并将其作为共享内容。这对教师讲授课程的学时安排以及学生自学进度把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4.教学视频。 教学视频是将教师要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技能等内容制作成视频形式,以辅助现代化多媒体教学。即帮助老师能够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现出在课堂上无法实际操作的内容,同时又真实的记录了教学内容,方便学习者能够随时随地反复学习,已经成为现代化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辅助工具。本课程组在多年教学改革的基础上,聘请了有经验的教师,录制授课视频,以供广大教师、学生共享参考。 (二)建立辅助教学模块 1.学习指导与电子习题集。 机械学课程在机械类本科教学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许多学校都将其列为研究生招生的必考科目之一。随着教学体系的改革,虽普遍采用了CAI教学,以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和教学效果,但教学时数少与教学内容多的矛盾仍然很突出。因此,为了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帮助广大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和复习,在学习内容和方法上给予全面的指导,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在每章节中都列举了常见类型题,供学生在课下对本章节的内容作进一步地巩固强化,同时对学生的习题集作统一的参考答案,以便掌握解题的方法和技巧,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课程组组织有实际教学经验的老师编写并分享机械学课程的学习指导和习题集,将其电子版作为资源加以共享。 2.CAI课件。 机械学课程CAI课件,结合教师授课、学生自学、研究生考试复习等功能于一体,重点在于对知识点的学习与考察,并结合实际工程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案例,通过对应章节的工程案例,将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相结合。通过打包整合,将CAI课件作为共享资源展示在教学网络平台上,为教师的授课以及学生的自学提供了帮助。 二、课程资源共享的互动 这就要求精品课程资源不仅共享,更要有互动。要建立起资源共享的建设者与使用者、建设者与建设者之间的交流、协作的枢纽。特别是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资源共享建设,辽宁省开设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理工科以及综合类院校众多,可定期开展兄弟院校之间课程的教学交流以及资源共享的研讨。同时,机械设计基础的课程建设还应注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交流,并在网络中加以明确地体现。通过网络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以及教师与教师之间的角色关系不再局限于某一个学校,而是跨越学校的多向交流,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知识的广度,而对于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进一步增加其知识的深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作者:陈晔 熊晓航 田万禄 单位:辽宁工业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课程论文范文:英语专业基础课程网络教育论文 一、网络的特点与网络教育的优势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在人们的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网络以其自身的优势与各个领域相结合,加速了各个行业现代化的进程。 (一)网络交流的扁平化与良好的师生互动 互联网平台极大地缩短了不同区域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距离障碍,做到信息的及时传递,使全世界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流变得极为简单快捷。尤其,网络交流由最初的邮件发展到即时通讯,再到视频通话,使人们的通讯方式发生了极大的飞跃,人与人的交流完全可以通过网络来完成,并能够实时看到交流双方的真实情景。 (二)丰富的网络信息与多样化的网络教学资源 全球只要有网络连接的地方,资源和信息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实现共享。因此,网络教育可以使资源利用最大化,使得各种优秀的教育资源跨越时空的限制,成为一种广泛的、辐射性的、开放性的教育。 (三)即时化的网络信息与网络教育资源的不断更新 网络平台信息传递的快捷使得全球各个角落的信息都能够非常迅速地呈现在浏览者的面前,即时资讯使得学习者能够非常准确地把握前沿动态,做到及时跟踪和反馈,从而吸收最新的知识,更新视野。 (四)高端的网络技术与自主化、个性化的网络教育 网络技术应用于网络教育中,使学习者不再受时间、地点、课程进度的影响,在学习模式上体现了自主学习的特点,充分满足了学习者现代教育的需求。此外,在网络教育中,运用计算机所特有的信息数据库管理技术和双向互动功能,系统可以记录每个学习者的个性资料,并对其学习过程和阶段情况做完整的系统跟踪记录,亦或是对不同学习者提出个性化的学习建议。 (五)强大的网络信息处理功能与网络教学媒介的形象性与生动性 强大的网络信息处理功能使得网络教学更加“丰富多彩”。与传统的教育方式不同,网络教育不再单以文字材料的教材作为教学内容,通过互联网传输的优秀教育资源融文字、声音、图形、视频等形式为一体,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活泼,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具体。 二、英语专业基础课程网络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大学英语专业基础课程网络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其网络教育的进程中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和矛盾。如,在大量的网络资源中,如何甄别出适合学习者的教学资源?基础课程的网络教学,由于无法进行面对面的师生交流,导致的交流情景体验的缺失又该如何处理?网络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对学习者形成直观的教育效果评估等。此外,英语专业基础课程的网络教育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专业基础课程网络教学仍正处于摸索状态。 据调查,高校英语专业依赖网络教育的主要为听力课程和口语课程。而这两门课程对于网络的应用并不充分,其课程的网络教育仍局限在以教师为主导的讲授电子教案、或听力、口语训练两个方面,而缺少对其课堂网络教育新模式的探索。尤其,网络广泛、即时的信息资源并未得到充分地使用。 (二)师资队伍中,能有效整合网络教学资源,并与现实口语、听力课有机结合,需要教师成为复合型人才。 一方面,英语专业基础课程网络教育要求教育者具备新的教育理念,具备较强的信息甄别、评价、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基础课程的网络教育要求教师必须既懂IT技术,又掌握现代教育理论与方法。教师综合素质较低导致教师在实施基础课程网络教学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三)学生对基础课程的网络教育意识不强,重要性认识不足,自身知识建构能力较差。 从目前的调查资料来看,学生对于专业课程的网络教学重视度不够,总觉得在传统课堂上,他们能学到更多的知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更倾向依赖教师获得新信息与新知识,而对于自身利用网路教学培养自身的自学能力以及自身的知识建构并不是非常重视。 (四)英语专业基础课程网络教育缺乏有效的监测手段和评估方法 。网络教学不同于现实课堂教学。利用网络数据库管理技术,网络教学可以对学生成绩进行记录,而其只能为教师评估学生的学业进步提供参考,而不能成为决定性的因素。 三、开展英语专业基础课程网络教育的建议 在网络飞速发展渗透至英语专业基础课程教育的过程中,如何能够迎接新的挑战,快速适应信息化的到来,做好英语专业基础课程教育网络化的应用?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认可网络教育的地位,不断探索英语专业传统教育模式与网络教育相结合的模式,通过不断的教育实践,来找到适合大学英语专业网络化教育的道路。第二,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优势,整合网络丰富的资源,为学习者提供具有特色的教育资源,强化教育过程的生动性和互动性,同时,做到信息的及时更新。第三,强化教师网络教育新技能的培训,确保教师具备新时代网络教育的能力要求。 四、总结 英语专业基础课程网络教育的发展是对传统以教材为主要教学平台的教学很好的补充,前景广阔,但是,网络的迅速发展不断地挑战着教师传统的教育理念,要求教育者能够及时的更新自己的理念,不断的调整、平衡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利弊,确保学习者能够在行之有效地教育模式中,获得应有的教育体验。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英语专业基础课程教育将会以网络为平台,在教育效果上发生质的飞跃。 作者:封杰 单位:西安外事学院 课程论文范文:机电一体化教学改革下课程设计论文 1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前期教学工作 (1)设计题目、内容不规范,要求不统一。 由于每届或每班的指导教师不同,设计题目、内容、要求、难易程度偏离太大。如有数控机床改造设计、伺服系统控制设计、交通灯控制设计等,要求、工作量也不相同。有的设计任务偏难,有的设计任务又太简单。 (2)设计资料缺乏。 由于机电一体化是一门新兴的技术和专业,这方面的知识内容都在相关的杂志刊物登载,书籍相对少一些。要进行课程设计,收集这方面的资料较困难。没有现成的资料汇编及设计手册,学生要花费较多的时间找资料,往往是教师帮助寻找资料。而且没有像机械零件设计那样的系统完整的课程设计指导书。在设计中盲目性较大。 (3)师资不足。 最早几年机电专业方向只有一个班或两个班,指导教师有2~4人即可。一般由主讲或熟悉机电一体化控制系统课程的教师指导。近几年随着学生的扩招,机电专业扩展到4~5个班,指导教师需要8~10人,明显不够,因此有必要进行培养。 2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改进措施 (1)编写合适的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指导书,配齐设计资料。 到目前为止未见过公开出版的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指导书,所以有必要编写合适的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指导书,并收集较全的资料进行汇编,与指导书汇编成册。 (2)规范设计题目,统一要求。 规范设计题目不是整个设计都用同一个题目,而是在一个范围内选择题目,教师根据所选的题目按统一的要求下达任务书。设计题目一般以简易数控机床设计、数控机床改造设计、机器人及控制设计较为合适。在市场上可见的机电产品多得很,不是所有的机电产品都适合做题目,因其难易程度是不同的。机电专业的课程设置是以机床设计、机器人设计控制为典型产品的,在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中要反映课程设置的内容。机电专业方向课程有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计算机控制技术、机械制造装备设计、机器人导论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内容在电的方面主要介绍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控制系统;机械方面介绍了机械运动、机械传动、机械结构及相关的标准部件,如滚动导轨、滚珠丝杠等。在选题及设计中要反映上述的内容。因此规范化的题目主要为数控车床(或铣床、钻床等)设计、车床(或铣床、钻床等)数控化改造设计、或是工业机器人及控制设计。这些都具有一定的机械部分内容,如数控机床进给轴传动部件,机器人的腰身、手臂运动部件及滚珠丝杠、导轨的应用等。电的方面包含数控系统电路设计,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及对机械部分的控制;从而实现了机电结合。对规范化的题目、要求及上述设计内容都已编入指导书中。 (3)指导教师的培养。 首先被培训的教师可以跟班听课,熟悉掌握相关的课程内容,然后在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进行中跟班辅导,以培养出合格的指导教师。 (4)加强督察。 当指导教师接到指导课程设计任务后,首先拿到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指导书,根据要求写出课程设计任务书;并由教研室主任或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审查,合格才可向学生下达任务。指导中,教师要填写指导日志,随时记录指导中的难点、及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并进行小结,以便下一次指导时提高设计水平。 3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指导书主要内容 3.1设计题目确定及要求 3.2总体方案确定 (1)总体方案设计; (2)绘制总体方案图。 3.3伺服系统机械传动部件设计 (1)切削力计算; (2)滚动丝杠螺母副的计算与选型; (3)伺服系统传动设计; (4)步进电机当量扭矩计算及选型; (5)机械传动结构设计(绘制一个轴的机械装配图)。 3.4控制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1)确定控制系统方案及绘制系统框图; (2)单片机的选用; (3)存储器的选用与扩展; (4)译码电路设计; (5)接口电路设计; (6)绘制控制系统硬件电路原理图。 3.5基本的参考图表汇编。 4近一届学生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进行情况 4.1教师配备 近一届机电专业学生,每届有四个班进行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共配备6名教师;其中有四名为独立指导教师,两名为辅导教师,为培养新的指导教师储备力量。 4.2指导书的使用及设计过程 设计学生和指导教师每人一份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指导书。教师按照要求写出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任务书,并经研究所长审查后发给学生。设计题目主要有CA6140普通车床数控化改造设计、C6132普通车床数控化改造设计。在同一个题目的学生中,要求设计进给轴部件时,一部分学生设计X轴进给部件,另一部分学生设计Z轴进给部件。整个过程根据设计任务书的题目、要求和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指导书给出的设计步骤、方法,先进行总体方案设计,再进行机械传动部件设计,最后进行CNC硬件电路设计。整个过程经过了机械、电子两方面的训练,实现了机电结合,达到预期效果。 4.3填写指导日志 教师在指导设计的过程中,及时填写指导日志,记录设计中的难点、问题,并进行小结。 5本文总结 本项目对近几年进行的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进行了总结,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找出不足;针对现存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改正措施和努力方向。本项目完成的《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指导书》结合学生知识现状及专业学科方向给出了规范的设计题目,统一的设计要求,机械、电控两方面的设计方法、步骤及相关的图表资料等。设计内容紧密结合课程教学及学科前沿,加强机电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内容新颖、重点突出。近两届机电专业学生进行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提高了设计水平,达到了预期效果。 作者:李天景 贲能军 陈安柱 钱宗仁单位: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学院 课程论文范文:校本课程资源配置中学体育论文 一、中学体育校本开发与资源 中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对各种资源的拥有量和实际使用率与资源发挥作用的大小,反映了中学体育校本课程改革的发展进程。中学体育课程资源是是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来源,是学校体育进行体育教学、运动训练、课外活动的保障,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有人、财、物的支持。根据学校学体育的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来说,有形资源是硬件条件是可以通过经济的投入得以改善的,这些有形资源也是体育课程赖以生存的必要物质基础和条件。无形资源就是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和素质,这种无形资源的能动性和可塑性较大,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密不可分,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占有一定的分量和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中,这两种资源的多寡和质量如何,直接关系一个中学体育课程的质量和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的潜能如何。当然有形资产也是无形资产得到有效发挥其最大能量的基础。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如果要使得有形资源发挥其最大效益,就需要无形资产的关键人去组织、管理和操作与利用,才能更好的发挥有形资源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的作用。其次,无形资源的效益发挥无疑是依附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效应。由于校本课程的开发离不开资源的保障,所以在确保有形资产为教学的基本环境提供便利的前提下,作为无形资产的主体———人可以通过自身在教学中能量的释放,更有效的运用于校本课程教学的进程中。因此,这两种资源之间的形态可以相互磨合和利用,使得有形资源的效益发挥到最佳,使之成为教学稳定和持续发展的资源保证。 二、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资源的配置 体育课程与课程资源关系十分密切,没有体育课程资源也就没有课程可言,体育课程必须有体育课程资源的支持,才能实现体育课程改革。中学体育资源的配置,是指社会(国家政府、社会部门、工矿企业、私人资助者等)、教育的受益者和家庭对中学体育事业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各种不同使用方向上的分配。首先中学的体育资源是根据不同区域和学校的调控,学校的布局,等方面来进行的。其次,就是在学校体育资源配置已经配备的情况下,通过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中资源的管理来提高场馆、设施和设备的利用率。为此,从宏观层次上中学体育资源的配置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它的目标就是在于提高中学体育校本资源的利用率,使之在投入有限的资源下发挥其最大效能。从微观就是使无形资产如何发挥他们更大的优势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使投入的有形资源能被利用发挥出最大效益。 三、中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体育资源配置方式 资源是指社会经济活动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所以,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资源的配置应该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中学体育校本资源宏观层次的分配。根据市场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来看,中学体育资源配置的方式也同样有计划方式、市场方式和计划与市场的协调结合。在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这几种资源的配置计划方式都是依据教育整体利益和发展的要求,将有限的资源分配到体育教学中的。这些资源配备的主体是政府和教育部门,由他们统筹安排分配到一定的地方去。另外,最重要的是计划方式虽然配置的时候信息准确并且完备,但在实际运行中往往由于一些人为的分配不当,使得资源使用效能偏低等一些弊病。市场方式是中学体育与市场经济互动的规律,有时候中学的体育资源可以凭借市场的调节将体育资源配置到最能发挥其效益和最适宜的地方。中学校本课程的配置在市场的调节机制作用下,对中学体育资源配置的作用不是单单靠挖掘自身资源来调节中学体育教学的供求,而是在除了校本资源以外的校外资源的数量、资源结构的调整和安排上,都必须考虑到校本课程的需求。另外,学校领导要重视并加大对体育经费的投入,确保场地、器材满足课程及体育活动的需求。因为中学体育校本课程资源涉及的是整个中学体育资源的优劣,并具有特定的资源使用范围,须通过校本课程的设置和课堂的教学来体现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和其效能的展现。这种表现形式就如同体育教学质量是否真正体现校本课程,达到教学改革的目的。其二是中学体育校本资源微观层次的使用和再分配。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是一个活动的过程,这个活动的结果是开发出的校本课程资源,校本课程资源被利用整合到课程的教学设计、实施、评价和管理活动中,在与学生、教师、学校管理者的交互作用中对这些人群发生作用。中学体育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有相关的机构统一计划配置后,通过与社会等资源的互补和利用,最终把这种资源的服务于学生,充分利用体育场馆、运动设施,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增强学生体质。如校园足球的开发、新兴项目的引入、各项小型比赛、举办校园体育节等。另外,通过企业、个体及有关部门会为中学体育提供赞助,增加运动设施,使中学体育资源配置上更加优化。为此,任何一种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式都要从资源的计划经过运行,再到其使用的条件和基础。由于目前我国中学体育教育资源配置的重点不一样,计划方式强调“最重要”和“最适宜”,所以这种资源的配置在一定程度上强调的是资源的优化组合和发挥能量,这样的资源配置显然最关键的是要使得中学体育课程内容上的“有板有眼”必须要解决好教育资源的有限和教学需求的无限这一对矛盾。现在随着我国城乡大搞基础建设,部分中学体育用地面积缩水,不能满足大部分中学体育教育的发展需要,开发体育课程,合理利用有限的中学体育资源,调动老师的积极性,办出学校特色,将是近些年中学体育教学中的追求的目标。 四、中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资源配置的原则 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与教育资源配置的相互协调是为了避免中学体育资源的浪费,保持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使得有形资源为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良好的教学硬件基础,更能促使无形资源为推动体育校本课程的建设发挥更大的能量。 1.坚持教育可持续发展观,开发有形资源,拓宽体育资源来源渠道,拓展校本课程开发内容 坚持教育可持续发展,本质上就是根据可持续发展需要而推行的教育,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环境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从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观来看,在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发现,首先要制定出适合本区或本校教育可持续发展总体方案,合理利用人力资源、物力资源等,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健康,增强体质,提高体育素质。二是重视中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培养,把兴趣、爱好作为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驱动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荣誉感。把体育作为重要的育人目标之一,通过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人生观的教育。因此,在中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中还要保持诸如保护环境、低碳课堂的内容设计、弘扬传统体育文化等,应强调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观和本学科领域的课程建设,与终身体育意识挂钩。开发有形资源,提高中学体育设施场馆的利用率,利用节假日期间的体育场馆有偿经营,举办体育竞赛,促进学校体育发展,拓展校本课程内容的开发。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管理者、教师应积极采纳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自主探究、合作探究过程中,增强应用探究的实用性,并对体育资源的供给渠道通过加强校园建设和投入,利用各种校园活动、和谐校园的创建活动和宣传体育文化的机会在节约型学校建设的同时,拓展实用性强的校本课程开发内容。确保校本课程开发应用的有效性,提高办学效益。 2.提高无形资源的潜能,注重校本课程开发的有的放矢 无形资源的潜能要从多途径地加以培养和提高,如加大体育师资的专业素质培训、提供外出学习的机会,为体育教师提供良好的办公环境,制定惩奖机制,提高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积极性。个案:宁夏银川金凤良田中学:《开发民问跳(踢)方活动的研究》、福建厦门市二外国语学校:《开发乒乓球校本课程的应用与研究》,等等。这些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内容的过程中,教师把课程开发当做课题来研究,从课题的目标设定———教学内容的确立———评价体系的制定,各类无形资源都参与到课程的开发中。也为该项目在当地的各中学推广提供了经验,并为开创各类体育协会、团体与学校合作开发体育项目提供了条件。对中学体育校本开发和体育活动实行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的管理,合理组织和利用两种资源,运用先进的教学、训练手段使之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保证无形资源能量得到充分发挥和释放等等。这样既体现了中学体育资源配置的优化构成,反映了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课程内容实施过程中的可适用性、实用性。同时有利于提高资源的使用效应,从而节约资源和减少损耗。 作者:潘雅梅 单位:淮北市教育局 课程论文范文:精品课课程建设儿科护理论文 1指导思想 按照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力争经三年内建设出符合中职背景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并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临床要求的精品课程。精品课程的建设要突出课程设计的职业性、实践性与针对性。 1.1职业性。 行业、企业、学校三方共同开发,构建基于临床标准,针对特定职业岗位,符合岗位能力要求的课程体系。 1.2实践性。 引进临床儿科护理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弥补教材置后问题,减少学生适应实践的阻力,以临床路径教学为主要教学方式,理论联系实践,学做一体,深化学校里建“病房”,病房里设“课堂”,实现学校与医院文化融合、课堂与病房融合、课程与岗位融合、学业与职业融合的总体目标。 1.3针对性。 以学生为主体,能力培养为本位,形成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师共同参与,共建、共育、共管的教育体制。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达到突出岗位职业能力培养和让学生零距离上岗就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达到“五个对接”即:教育与产业对接、学校与企业对接、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对接、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对接。 2建设目标与思路 2.1建设目标。 (1)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开发利用教学资源,提高整体教学水平。(2)构建科学的课程教学体系,加强儿科教学内容的整合与创新。(3)具有一套体系完善、内容先进,符合培养目标、教学要求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4)具有完备的教材体系,编写出与精品课程相适应的校本教材。总之,通过我们的不断努力,我们课程建设成为师资力量雄厚、资源丰富、课程特色鲜明、教学形式新颖、教学内容精深、教学、设备齐全、教学手段先进,能满足各层次学生需要的精品课程。 2.2建设思路。 (1)行业专家与本校专业教师共同研究儿科护理工作过程的课程项目。首先进行护理工作岗位分析和各岗位实际工作任务分析,将工作任务进行整合,形成整合后的工作任务即学习项目。(2)以护理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临床护理工作岗位过程实施教学。在分析护士工作岗位的基础上,结合医院真实项目任务,建立学习情境。以工作岗位的流程为依据,融“教、学、做”为一体,在“仿真临床环境”中,开展情景化教学。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现在结合我校学生状况、教学资源等实际,开展情景化教学方法。力求达到理论联系实践“、学以致用”的目的。(3)编写学习指导等学习资源。根据学习任务,编写电子教案、实训指导、学习指南、练习册等学习资源。(4)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在传统教学精华的基础上,力争利用视听资料、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开扩学生的视野,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课堂上就让学生对所学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提高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5)创新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综合评价方法(包括学校、行业、医院、家长、社会形成综合评价体系)。 3建设内容 3.1创新教学模式。 (1)课堂教学、实训操练、假期见习同步进行,理论、实训、临床三结合工学交替模式。(2)课程设置中,以岗位需要为导向、职业标准为主线,同时兼顾护士执业资格证的考取,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3)教学实施过程体现模拟和再现任务所需要的场景和工作过程,坚持教学任务实施的教、学、做三个环节。 3.2创新教学方法手段。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运用情境教学法,网络互动教学法。(1)情境教学法,教学实施过程体现模拟和再现任务所需要的场景和工作过程,病例导入,创设护理情境,角色扮演,坚持教学任务实施中的教、学、做三个环节。将教室与实训室合二为一,形成仿真的工作场所,实施教学、实训一体化。(2)网络互动教学法,建立儿科护理网络平台,向学生提供教学内容、网络课件、电子教案,学习辅导资料、电子书籍、应用资料、网络链接等网络教学资源。进行网络答疑、专题讨论学生意见反馈、教学情况调查等教学辅助工作,教师教学资料亦已挂在网上,并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保持及时快速地更新,满足了本课程的理论、实践教学的需要,为广大师生提供了良好的网络教学环境,实现了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 3.3创新评价模式。 采取课堂实训和岗位见习实训相结合的校企共评的教学评价模式。学生在寒暑假到医院见习,课堂实训学分由专业教师评定,岗位见习实训学分由企业教师评定。 3.4校本教材及教学资源库建设。 资源库包括:(1)教材;(2)电子教案;(3)典型情景案例库;(4)多媒体课件库;(5)教学录像;(6)素材及素材网站库。 4建设计划 4.1课程建设步骤。 建设目标。三年内把《儿科护理》课程建设成为师资力量雄厚、资源丰富、课程特色鲜明、教学形式新颖、教学内容精深、教学设备齐全、教学手段先进,能满足各层次需要的精品课程,成为“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 4.2三年内课程资源全部上网。 5经费使用 这是经费预算表,主要用于企业调研论证、教师培训考察、教材编写及出版、案例手册编写、教学录像、网站开发和课程网站建设方面。 6保障措施 学校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制定校内精品课相关文件制度,确保经费、技术、师资和组织保障,鼓励教师教育和教研积极性。 作者:孙晶波 王迎 单位:长春市第二中等专业学校
石油化工设备论文:关于石油化工设备安装控制管理的探讨 摘要:随着石油化工装置产品的单套产量不断提高,大型塔器作为石油化工装置中完成汽提、精馏、萃取、吸收、闪蒸等单元操作的核心设备,越来越向大型化发展, 超高、超重、超长设备的安装要求和难度较高,必须统筹规划,精心组织。以石化关键设备的安装管理为研究对象,深度探讨了关键设备的安装管理流程和要素。 关键词:石油化工;设备安装;控制管理 前言 石油化工关键设备安装的控制与管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它涉及到诸多方面的问题,因此应当加强思想重视和管理制度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石油化工关键设备安装过程中不会出现问题,才能保障石油化工企业的持续、快速和健康的发展。 关键设备的安装特点 在石油化工重点建设项目中,一些关键设备在交货验收、安装调试过程中组织管理不到位,未能及时发现问题,或不及时进行验收和解决问题,影响工程建设。甚至有些设备质量问题在开箱检验交接时没有发现,失去索赔证据,造成无法挽回的经济损失。现就设备(包括进口设备)安装管理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和要点谈一些看法。 2.1设备安装周期长,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大。大型关键设备安装过程往往需要较长时间,多个专业协作配合,多项作业交叉。 2.2涉及电气仪表、机械、工艺安装及土建多个专业,需要建设单位、监理方、施工单位以及设备生产厂家和设计单位共同参与,综合性强。 2.3设备技术含量高,安装调试和操作程序复杂,安装质量对建设项目能否按时投用及装置平稳运行影响大。 2.4设备采购合同一旦涉及对外贸易,金额较大。由于合同争议的解决不同于国内买卖合同,一旦发生纠纷,处理时间长,会影响整个项目建设。因此,要重视合同管理和设备检验验收工作。 3 熟悉技术协议、技术资料和相关技术合同 技术协议、技术资料和相关技术合同是设备验收和组织施工管理的重要依据,也是处理合同索赔的重要依据。因此,参与设备安装的管理人员必须提前仔细阅读技术协议等有关资料,熟悉供货范围、性能保证、质量要求、交货条件以及合同条款等。为设备进场验收和安装管理、组织协调等工作做好技术准备。 4 认真做好设备检验工作 设备的检验工作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包括工厂验收、商检用户开箱检验,工厂验收是厂家制造完成时进行,主要检查验收设备制造质量和装配质量,了解制造质量控制等情况,有条件试车的设备必须进行性能测试。检查发现的问题要记录,并要求制造商解决,但不能作为买方验收认可的依据,也不能替代用户开箱检验。工厂验收的目的主要是了解设备制造质量等情况,预防现场验收发现重大问题而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例如,乙烯扩建项目部选派技术人员依据技术协议鉴证了裂解气压缩机组等重要进口设备的出厂性能测试试验,只做相应的记录,不能成为接受的条件。开箱检验和商检通常合并进行,是在设备到货后,买方应立即联系设备厂商、保险公司和商检局共同验收。首先,共同对设备外包装箱检查,发现包装有问题的箱子要先开箱验收,及时检查设备是否有损坏,接着检查其他箱子。开箱验收要严格按装箱清单核对实物并进行外观质量检查,要认真做好检验记录并由参与验收的各方签字认可。检查发现的缺件、错供件及存在缺陷的零部件要通过商检局出具正式的商检证书,作为索赔依据要求外商尽快解决,以免影响现场安装及整个工程施工进度。 如乙烯装置裂解气压缩机组、两聚装置挤压造粒机组等设备由厂商代表、保险公司和商检局、海关(对于进口设备)、报关(对于进口设备)、项目部有关技术人员共同开箱验收,检查设备及配件的外包装、外观,核对包装上的唛头、件数和发票提单、装箱单等是否相符,包装方法是否符合合同要求。开箱检查包装内部如发现残损,造成设备零部件损坏、锈蚀,尽量保持原样,对残缺部分照相进行取证。设备开箱后根据装箱单逐一清点数量是否缺少,件号是否相符,设备有无缺陷、损环、锈蚀、弄错等现象,检验记录由参与验收的各方签字认可。汇总检查发现的缺件及存在缺陷的零部件通过商检局出具证书,及时向外商索赔。因索赔及时、证据充分,外商采取了较快的补救措施,没有影响工程质量进度。 5、做好设备安装过程质量管理工作 为了确保裂解气压缩机组、挤压造粒机组等进口设备安装质量,参与乙烯扩建项目关键设备安装调试工作的各方在实施前设立了统一的协调领导小组加强管理,周密组织,制定设备安装质量控制方案。方案实施过程中,注重检查、协调各方工作,实行动态控制。抓好设备安装质量管理,主要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5.1健全组织机构,加强质量管理保证体系。督促安装单位建立健全项目部、施工队、作业班组由专职和兼职质量人员组成的三级质量管理体系,通过上述保证体系实现对安装质量的管理,达到全方位、全过程的控制。 5.2实行工程质量监理制。监理工程师要以规范、规程为依据,对工程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超前质量控制,每一单项工程均要提出具体监理职责,深入现场、严格把关、确保工程顺利进行。 5.3做好工序质量检查,对质量状况进行综合统计与分析,及时掌握质量动态。一旦发现质量问题,随即研究处理,自始至终使各工序质量满足规范和标准的要求。 6、做好与外商专家的协调工作 如果是进口设备,则按合同约定,在设备安装、调试阶段,外商技术专家应到现场指导。因为涉及外事工作和技术服务合同规定的时间天数限制,所以安装管理任务复杂而繁重。应做好现场协调管理工作并遵循以下原则。 6.1根据施工现场情况制定详细的施工安装方案、安装进度控制计划和外商技术人员现场安装指导时间计划。翻译好技术资料交给有关单位,提前做好安装准备。 6.2双方互相配合,建立友好关系,充分调动外商现场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以顺利完成进口设备的安装、调试任务。例如,安装调试裂解气压缩机组,中外双方技术人员存在不同意见。但是,双方态度诚恳,协商解决争议,问题很快得到处理,促使了设备安装的质量提高、进度加快。 7、结语 总而言之,应当加强思想重视和管理制度创新,尤其是关键设备的安装管理与控制。在当前的形势下,加强对石油化工关键设备安装有效控制与管理的研究,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石油化工设备论文:论石油化工设备用材的基本要点分析 [摘要]石油化工设备在生产时会遇到高温、高压、强腐蚀性等特点,为了保证化工设备的安全正常运转,全面了解石油化工设备在加工工艺时对材料的要求,熟悉金属材料的性能,研究它的耐腐蚀性、可焊接性以及常用金属的牌号及意义,对石油化工设备操作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石油化工设备 高温 高压 钢材的各种性能 石油化工设备操作具有多样性,使其用材种类繁多,既有金属材料又有非金属材料,掌握金属材料的性能是设计石油化工设备的重要环节,根据设备的具体操作条件,本文专门对石油化工设备用材中的金属材料做专门研究。 1石油化工设备用材的要求 根据石油化工设备操作的特性,合理选用石油化工设备材料,一般选材的基本原则是,材质要具有足够的强度和硬度,一定的塑性和韧性,耐腐蚀,具备良好的加工制造性能和焊接性能;保证其使用寿命;经济合理;供货及时。对于特殊的设备还有特殊的要求,要具有较高的室温强度,足够的蠕变强度、持久强度;组织的稳定性、较低的敏感性、良好的加工工艺性能和焊接性能等。 2石油化工设备常用金属材料的种类及性能参数 2.1常用金属材料的分类 钢材做为石油化工设备常用的金属材料,按元素组成可分为两大类,碳素钢和合金钢。碳素钢又分为两类,一类是按含碳量多少分为低碳钢、中碳钢、高碳钢;另外一类按有害杂技含量分为普通碳素钢、优质碳素钢、高级优质碳素钢。合金钢按照含合金量的多少分为低合金钢、中合金刚、高合金钢。 2.2金属材料的性能参数 常用金属材料的机械性能主要包括:弹性、塑性、韧性、强度、硬度等。以及了解伸长率(6)、断面收缩率(φ)、冲击韧性值(ak),硬度:布氏硬度(HB)、 洛氏硬度(HRC)、维氏硬度(Hv)等。 3石油化工设备常用金属材料的耐蚀性分析 常用金属材料的化学性能是指金属材料具有的耐腐蚀性、抗氧化性、物理性能、加工工艺性能等。耐腐蚀材料一般认为腐蚀速率在0.1mm/a以下的材料。 金属被腐蚀破坏后的形态有均匀腐蚀和局部腐蚀。造成腐蚀的原因有两类,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例如金属的高温氧化、钢的脱碳、氢脆、氢腐蚀、腐蚀原电池、微电池等都是造成钢材腐蚀的原因。所以石油化工设备常用的金属材料要选用具有耐腐蚀性能的钢材。18―8钢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对于浓度为65%以下,温度70℃以下的硝酸以及硫酸盐、硝酸盐、硫化氢等化学物质中,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抗氢、氮的腐蚀。但在盐酸、稀硫酸、氯离子溶液中易受耐蚀。为了防止晶间腐蚀,采取的办法:对钢材重新进行淬火处理,以便于cr、c溶入奥氏体中,这样减少了钢中的含碳量,还可以加入Ti、Ni等元素。 4石油化工设备常用金属材料的热处理方式 将固态钢、铁高温下加热,加热到一定温度使其保温,采用不同的冷却方式将其降温,从而改变金相组织,来满足石油仪器所要求的物理、化学与力学性能,被称为热处理。生产中的热处理主要有普通热处理和表面热处理。普通热处理包括退火、正火、淬火、回火;表面热处理包括表面淬火和化学热处理。下面具体介绍一下热处理的技术。 退火:将金属材料缓慢加热,当加热到临界点以上的某一温度时,保温,过一段时间以后,缓慢冷却。这样可以提高力学性能;硬度降低,提高塑性,便于进行冷加工;同时还可以消除内应力,防止仪器变形。 正火:将金属置于空气中进行冷却。使晶粒变细,提高金属韧性。锻件、铸件切削加工前都要进行退火或者正火。 淬火:对金属加热至30℃―50℃时,为淬火温度,将其保温一段时间,然后投入淬火剂中使其冷却。得到马氏体,增加了家属的强度、硬度和耐磨性。空气、油、盐水、水都属于淬火剂,冷却能力在盐水中最强。 回火:淬火后,进行的一种更低温度的加热和冷却热处理工艺。回火可有效降低零件在淬火后的内应力。在150℃―250℃范围内进行回火称为“低温回火”。低温回火可使马氏体提高硬度和耐磨性,降低内应力和脆性。量具、刃具要进行低温回火处理。在300℃―450℃范围内进行回火称为“中温回火”,轴类、轴套、刀杆等工具需进行中温回火。在500℃―680℃范围内进行回火称为“高温回火”,高温回火后综合性能较好。如果淬火和“高温回火”一起进行被称为“调质处理”。可用于轴类零件、齿轮、连杆、螺栓等的加工。 表面淬火:对金属进行快速加热后立即进行淬火冷却,热量还未传至中心时,迅速予以冷却,表层被淬硬变为马氏体,而中心仍是未淬火的组织。 化学热处理后,渗碳可提高零件的硬度;渗铝可提高金属的耐热、抗氧化性;渗硅可提高金属的耐酸性。 5石油化工设备以压力容器为例进行选材分析 根据压力容器的特性选用不同的钢材,常温下压力容器要求其材料的冲击韧性值不得低于50J/cm;低温操作时,要求其材料的冲击值不得低于30J/cm。根据这一特性,压力容器选用的钢材有:09MnNiDR、15MnNiDR、16MnDR、09Mn2VDR等钢板;16Mn、09MnD、16MnD、20MnMo、09MnNiD等钢管。压力容器和多层高压容器一般选用16MnR钢材;低温压力容器选用16MnDR、 15MnNiDR、09MnNiDR钢材;15MnMoR用于制造壁温不超过560℃的压力容器;20MnMo用于制造-40℃―470℃的重要锻件;09MnNiD用于制造-40℃―-60℃的低温容器;12CrMoV用于制造高压压力容器。 压力容器选用高合金钢:压力容器和它的内件钢号有0Cr13、1Cr13、2Cr13、0Cr18Ni9、00Cr19Ni10、0Crl8Ni10Ti、0Cr17Ni12M02等。如制造轴、活塞杆、螺栓、阀件一般选用0Cr13、1Cr13、2Cr13等钢材;抗腐蚀性较强的设备一般选用0Cr18Ni9、00Cr19Ni10、0Cr18Ni10Ti、0Cr17Ni12M02等钢材。 6小结 根据石油化工设备操作时的多样性,结合材料的各种基本性能及其应用范围,合理选用化工设备材质,值得研究。 石油化工设备论文:浅谈如何提升石油化工设备运行可靠性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进步,石油化工企业其设备水平大幅度提升,其硬件设备配置向着精密化、大型化、复杂化的方向发展,进而对石油化工设备的可靠性运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标准。在石油化工企业生产环境日益复杂的今天,如何更好的加强设备的管理与维护,提升设备管理质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研究课题。接下来,该文将站在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实际上,以设备管理、运行为研究对象,对涉及到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 关键词:石油化工 设备运行 可靠性 企业展开生产经营活动的前提与基础就是良好的设备运行,一旦设备出现故障,就会严重阻碍企业的正常经营生产。站在生产管理者的角度来分析,在企业日常管理中加强以生产设备为中心的对象管理,对企业的健康、顺利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石油化工企业,属于易燃易爆、高温高压的行业,一旦生产设备出现问题,很可能导致非常严重的经济损失与安全事故。石油化工企业进行全面性、高质量的设备管理与维护,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 现阶段,我国石油化工企业设备管理的重要意义 1.1 石油化工行业的生产运营特点分析 在全世界的每个角落,都遍布石油原材料的生产。比如说,机械制造使用的机械材料,在服装生产过程中采用的划线原料,运输过程中需要的燃料等等,几乎各行各业的生产都离不开石油化工行业。在本质上来说,石油化工行业属于连续性的生产行业,具有下面几个重要特性:第一,石油化工是技术密集型的企业,涉及的学科范围比较广,需要各个方面的技术性人才。生产工艺非常复杂,技术要求比较高。与此同时,石油化工行业多使用高温、高压以及催化剂技术,属于高危行业。第二,石油化工行业所需要的介质非常复杂,这些介质的毒性比较强,易腐蚀、易燃易爆。第三,生产设备的规模种类繁多,生产条件比较苛刻,生产工艺非常复杂,在不同的生产环境下需要不同的生产设备。另外,大部分的作业都是在密封的系统中,进行高温高压作业。第四,石油化工企业对于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非常高,在复杂的设备以及复杂的生产工艺环境中,需要高素质、专业化人才,从而保障生产的安全运行。第五,石油化工企业属于投资巨大的生产行业,所需要的基础设施以及生产设备的资金投入量非常大。 1.2 石油化工设备可靠运行的重要性 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包括固有可靠性以及使用可靠性。固有可靠性指的是在产品设计、制造过程中形成的。使用可靠性指的是产品在运输以及保管作用下,使固有可靠性更加充分、切实的发挥。 由于石油化工企业自身的生产环境以及生产工艺,其对于生产设备的要求非常高。良好的生产设备,是石油化工企业进行安全生产与运行的前提条件;设备运行质量无法保障,石油化工就无法安全运行,更何谈经济效益的提高。设备运行的安全性与可靠性直接影响着石油化工的安全运行。由设备缺陷的存在,直接或间接导致的生产事故,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进而导致企业停工,影响其正行的生产、运营。尤其是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必须加强石油化工企业设备管理的有效性。通过设备的日常维修、保养以及设备选型的可靠性,大幅度提高设备使用寿命,促进石油化工企业安全、健康运营。 1.3 石油化设备可靠性运行的基本要求 第一,石油化设备可靠性运行管理,必须适应该行业连续性生产的需要。从而保障各项生产设备的顺利、正常运行,并严格执行相应的设备管理制度与维护保养制度。第二,尽可能降低石油化工设备与腐蚀性材料的基础,及时清除设备表层的污物。保持设备运行的清洁性,为石油化工的健康运行创造良好条件。第三,尽可能降低物料损失以及能源消耗,尽可能减少物料泄露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爆炸等重大事故。与此同时,建立健全完善的安全保障措施,对于管理连接处进行严加控制,积极采取措施,将危害降到最小。第四,一旦石油化工设备发生故障,必须进行及时维修,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保障设备的正常恢复。与此同时,完善设备管理与检查制度,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 石油化设备可靠性运行中的主要问题分析 在石油化工行业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加强对生产设备的安全、有效管理,是保障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在企业的生产实际来看,设备投入在石油化工企业投入中的比重非常大。为了保障生产过程的稳定与连续,必须对设备的管理流程进行规范化与制度化。在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设备管理主要涉及到设备的运行与保障,设备的剪修,设备的技术创新等环节。进行设备管理最重要的目标就是优化配置设备要素、人力要素等相关要求,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要素协同的积极性。另外,通过设备管理的加强,还能在环境恶劣的前提下,保障生产设备的稳定、高效生产,尽可能降低事故发生率。结合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实际,近年来,频频发生安全事故的重要原因就是设备管理中的缺陷与不足,这必须要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特别是在新形势下,各种新型的技术、生产设备积极投入运行,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设备处于高压、高负荷状态,设备故障与问题的发生几率大幅度上升。具体来说,石油化工设备管理运营中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站在设备投资管理的角度来分析。目前来说,在选取石油化工生产设备的过程中,主要以设备的价格以及生产的需求来决定的,对于指标的考虑不完善。也就是说,在进行投资方案选择的过程中,没有综合考虑实际生产过程中设备的保障费用、维护费用以及生产消费费用,导致实际的企业生产与设备性能、指标等出现脱节现象。 第二,在设备的管理角度来分析,在选择、确定预算设备维修资金的过程中,对于预算方式的选择,依赖于往年的经验与数据,缺乏完善、标准的设备预算方式。另外,在实际的运营过程中,经常采用折旧计提的方式,这会导致部分设备虽然提满折旧,但是,仍然可以持续且完好的运行。而部分老化的生产设备虽然没有折旧计提,但是,在不良技术性能的影响下,会严重影响其使用价值,进而出现多种问题。从整体上来分析,设备实际状态与折旧计提不相吻合。 第三,站在设备管理范围立场上分析,石油化工设备的管理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学科与内容,涉及单位非常广。专业的横向性发展与纵向性发展继续深化。目前来说,石油化工企业设备管理过程中,经常采取专业化、职能化的目标进行划分。在质量管理措施以及人员配备方面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进而导致具体生产过程中,设备管理环节的脱节。 3 新形势下,如何更好的提升石油化工设备运行可靠性策略分析 3.1 石油化工设备的日常维护与管理 (1)对化工设备的日常维护 需要结合企业实际的产生情况,制定比较合理、完善的设备维护标准。在生产过程中,每班操作工人必须对设备的各个环节、部位进行全面检查。是否需要加注润滑油、能否正确使用。如果在检查过程中发现问题,需要及时处理。对于处理不了的故障必须上报相关解决部门备案。 (2)技术改造 综合利用先进经验以及现代科学技术,对现有的设备结构进行变化,更换或装上新附件、新装置,从而对设备的磨损进行有效补偿。通过对设备进行技术改造,能够进一步优化设备的使用性能,使设备达到更优的水平与标准。技术改造的针对性比较强,现实性强、经济实惠,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设备的整体功效。 3.2 石油化工设备维修机制 (1)制定完善的维修计划 首先,定期维护。结合设备的固定使用周期进行维修。通过固定维修,大幅度提高设备利用率,充分发挥人力、物力、资源等优势,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基础上,提高维修效率。但是,这种维修方式不适合无时间规律的故障以及复杂成套的故障。 其次,视情维修。结合设备的检测状态,来决定故障处理模式的一定维修策略。 再次,机会维修。实际上,机会维修是一种有效的补充方式,是建立在定期维修、视情维修基础上的有益补充,其目的是为了提升费用有效度。需要结合实际生产需要,掌握维修时机。若频繁发生,则必须定期维修,视情况选择后两种维修方式。 另外,还有一定比较笨的维修方式就是时候维修。不管在什么条件下,都等到一切条件准备完备后进行维修。这种维修方式的成本较低,是最后考虑的维修方式。 (2)加强维修机构的改革力度 一方面,积极提高所有维修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进一步打造一只团队合作能力强、专业水平高、综合素质强的维修团队。比如说,理化检测团队、冷却设备清洗队伍、机组检修团队等等。与此同时,在化工系统中,还应该积极成立备检中心、预防中心、维护中心等专业化队伍。 一方面对企业内部的检修机构也必须进行深入变革。尤其是对企业依靠性较强的维修机构,必须积极转变思路,促进其独立性发展,更好的面对市场进行独立核算与经营,进一步提升维修团队的市场竞争意识与独立意识。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发展,传统的依靠经验、感官方式进行的设备检查方式,已经无法更好的满足现代化工作环境的需求。所以说,积极打造一批高素质、高质量的维修团队,是进一步提升维修质量的关键。必须积极引入高技术维修人才,为维修团队积极引入新鲜血液。对在职维修团队成员进行全面培训,积极打造一批能够及时排除故障、准确判断设备异常、掌握新型检测方式的技能型高素质人才。培训方案的实施,必须符合企业实际发展情况,适当增加磨损规律与设备操作等相关知识,提高维修人员的设备保养、维护技能。维修人员必须懂得设备正确操作规程,懂得设备性能以及结构原理。快速、准确的判断设备故障,并做出相应处理措施,最大限度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行。并采取激励措施,积极鼓励技术人员加强学习与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保障设备运行质量。 (3)积极引进先进的设备维修技术 要想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现代化维修水平,必须提高团队工作人员的现代化知识水平,在加强相关知识、技能培训的基础上,积极吸收与借鉴西方等发达国家的维修技术。比如说,氩弧焊技术、热喷涂技术、粘接技术、离子焊接技术等先进的修复性技术。比如说,高压清洗、液压吊装等自动化、机械化的维修机具等。通过现代化技术的应用,在大幅度降低人工劳动的基础上,提高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了维修的质量与水平。 3.3 石油化工设备的故障检测与处理 设备的点检主要分为定期点检与日常点检两种方式。日常点检应用比较广泛,利用人的感官对设备状态进行检查与判断。现阶段的设备状态监测由两部分组成,第一,在人工检查的基础上发现存在的问题。第二,通过计算机以及现代化监测仪器进行精细检查。通过计算机接受检测信号,会定期显示设备的压力、震动等参数,大幅度提升了设备状态监测的安全性与可靠性,避免了人为因素导致的误差。 要进行设备在线监测,必须加大员工的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与专业技能。与此同时,加强在线监测软件以及状态监测项目的开展。上述准备工作充分完成之后,进行故障诊断与设备监测,从而进一步提高工作效果。 基本的设备诊断技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预测技术、识别技术、信号处理、检测技术等等。在实际的运营生产过程中,设备的整体使用寿命,决定了其定量检测的信息以及数据分析的科学性与准确性。如果想进一步提升设备的使用寿命,必须在设备使用的各个环节、各个阶段都应用诊断技术,与此同时,加强各种资源、数据、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工作,进而提升设备的整体管理水平。设备的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性、持续性的问题,不能随着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而疏忽设备管理的安全性。 4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针对现阶段我国石油化工企业设备管理的重要意义石油化设备可靠性运行中的主要问题开始入手分析,从三个方面石油化工设备的日常维护与管理,石油化工设备维修机制,石油化工设备的故障检测与处理,详细论述了新形势下,如何更好的提升石油化工设备运行可靠性策略分析。 石油化工设备论文:谈石油化工设备的腐蚀分析和寿命评价 【摘要】在石化企业,设备的腐蚀问题一直是困扰着企业安全生产和设备长周期运行的一个重要难题。因腐蚀所导致的石油化工设备跑油、漏油、冒油以及设备的非计划性停工,我们应当加强对石油化工设备的防腐蚀管理,并通过做好石化设备的腐蚀分析及相关寿命评价,使设备的腐蚀问题能真正处于可控状态,以保障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本文结合实际工作经验,主要就当前我国石油化工设备所面临的腐蚀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研究和探讨了设备寿命评价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石油化工设备;腐蚀分析;寿命评价 石油本身对设备并不产生腐蚀作用,而导致设备出现腐蚀的原因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原油中含有少量杂质,如硫化物、无机盐类、环烷酸、氮化合物等,这些介质在化学作用或者电化学作用下对石油化工设备产生腐蚀;另一方面则是在石油的炼制工艺中,所添加的溶剂、氨以及酸碱类化学药品所形成的腐蚀性介质,加速了设备的腐蚀进程。对近年来不同石油化工设备类型及泄漏情况进行分析(如下图1所示),其中管道泄漏占据总故障问题的61%,其次为冷换设备占据了16%。 一、石油化工设备中常见腐蚀问题分析 1、湿硫化氢腐蚀 加工含硫原油的所有装置和设备系统均存在着此类型的腐蚀。湿硫化氢腐蚀包括了减薄腐蚀和应力腐蚀这两种形态,硫化物腐蚀过程中生成氢并渗入金属中,造成氢致开裂和使钢材分层、鼓泡。其中,氢致开裂有多种形态,包括了氢致开裂(HIC)、硫化物应力腐蚀开裂(SSCC)以及应力导向氢致开裂(SOHIC)。湿硫化氢腐蚀问题的机理是由于硫化氢与液相水共存时,由硫化氢所引起的设备腐蚀,当设备容器承装的介质含有H2S且符合以下条件时,即为湿硫化氢应力腐蚀环境:当H2S分压≥345Pa;介质中含有液相水或操作温度处于露点以下;介质pH值 2、氯离子腐蚀 氯离子腐蚀主要发生在常减压蒸馏装置的初馏、常压塔顶冷凝冷却器中,容易导致冷凝冷却器的管束出现堵塞,不仅影响管束的正常使用寿命,而且影响到装置的满负荷生产。其腐蚀机理是由于原油中含有氯盐组分,其中的氯化镁和氯化钙容易在原油的加工过程中受热水解,并生成具有较强腐蚀性的氯化氢。而在脱盐装置中无法去除的有机氯化物在高温和水蒸气的共同作用下,也会分解产生出HCI,并随之进入分馏塔顶部,再进入冷凝冷却系统中。且由于初凝区的水量极少,导致盐酸的浓度可达到1%~2%,成为一个腐蚀性非常强烈的稀盐酸腐蚀环境,引发塔顶系统出现严重的腐蚀。对于氯离子腐蚀问题的防治,其重点应当是控制氯离子等腐蚀介质的含量。一方面可采用低含硫原油与高含硫原油混炼的方法;另一方面则应强化装置的“一脱三注”管理,即深度脱盐、注水、注缓蚀剂和注氨。 3、胺腐蚀 胺处理装置中,包括气体与烃脱硫装置、酸性水处理装置等均存在胺腐蚀。其腐蚀的机理是由溶解在溶液中的酸气(H2S、CO2)、胺的降解产物、热稳定胺盐(HSAS)以及其他杂质作引起的。由于胺处理中含有H2S、CO2、氰化物等腐蚀介质,也带来了应力腐蚀问题。胺腐蚀的情况和胺类型、腐蚀介质浓度、温度、流速等相关。对于胺腐蚀问题的防治,主要是通过选用耐腐蚀材料以及对设备结构进行重新合理设计等方式进行。 4、高温硫腐蚀 对近年来石化企业设备的腐蚀调查表明,高温硫腐蚀问题存在较为普遍,在重油高温部位的腐蚀平均速率为0.5~1mm/年,而在流速流态交变的部位,腐蚀速率甚至达到1~3mm/年。高温硫腐蚀的机理是:在使用温度大于240℃和工业介质中含有活性硫化物,例如单质硫、硫醇、硫醚、二硫醚、H2S等时,能形成高温硫腐蚀环境,并可直接与金属设备发生反应,对设备会产生严重的均匀腐蚀。其中,在240℃以上时,H2S与硫醇可直接与铁发生反应;在340~430℃之间时,H2S的腐蚀率最大,在340~460℃之间时,单质硫可直接与铁反应;当温度在430℃以上时,高温硫腐蚀有所减轻,在480℃以上时,H2S几乎完全分解,高温硫的腐蚀率下降。对高温硫腐蚀问题的防治,主要是选用耐腐蚀的材料,如含有Al、Cr、Si等元素的合金钢材料。 二、石油化工设备的腐蚀寿命评价 本文以输油管道的寿命评价为例,分析了石油化工设备在腐蚀寿命评价时的方法及相关内容。 1、设备寿命评价的目的 对输油管道的寿命评价,主要是基于可靠性理论和腐蚀理论,以给定管道的目标可靠度,并评估管道的腐蚀剩余寿命。 2、影响输油管道寿命的因素 根据历年来输油管道失效原因的统计分析,腐蚀问题是引发的管道失效的最主要因素,并约占据了80%以上的比例。腐蚀的主要原因是由管道输送液体所引发的内腐蚀,其次是土壤等因素引发的外腐蚀。 3、输油管道腐蚀剩余寿命的评价方法 总结 本文首先就我国石油化工设备所面临的主要腐蚀问题及防治措施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系统阐述了石油化工设备寿命评价的目的及具体应用方法。随着当前我国石油化工生产中高硫、高酸原油总量的增加,以及社会对环境保护要求的日益提升,都对石油化工设备的防腐技术提出了更高和更严格的要求。而做好对石油化工设备腐蚀问题的分析及设备腐蚀剩余寿命的评价工作,不仅可使得设备腐蚀问题的防治与修复更具有针对性,而且还能综合性的提升石化企业在设备防腐中技术水平,从而为企业取得更好的防腐效果。 石油化工设备论文:论石油化工设备防火措施 [摘要]石油化学工业的不断发展,使之成为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它可谓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农业的发展、能源的发展、交通业的发展、还有电子机械等各方面的发展中,它都有着无可厚非的作用,同时为人民的生活也提供了服务与方便。但是当我们看到这些璀璨光辉的业绩的时候,我们也不得不考虑它的负面的影响,石油化工产业是一个十分危险的产业,一不小心引发的各种安全问题造成的人民的健康伤害还有财产安全问题是我们所不容忽视的,尤其是爆炸还有火灾,都有着巨大的破坏力,如何有效的预防,减少甚至说可以杜绝这种情况的出现,是每一个人所希望的,也是我们必须做的,本文通过一些常见的化工安全隐患还有引发的原因来探讨如何的有效的预防火灾和爆炸的出现。 [关键词]石油工业 化工设备 安全 防火措施 1石油化工安全隐患的特点 在石油化工中最为一个显著的特点便是爆炸问题,并且爆炸的可能性十分的大。一般石油化工设备容易在发生火灾后受热从而引起爆炸,而且伴随着一些可燃性的气体的泄漏极易出现化学爆炸,这种爆炸造成的危害是十分的巨大的,轻者建筑物倒塌设备损害,严重的还会造成工作人员的伤亡,尤其在化工厂这种特殊地方,由于一些可燃性燃料的泄漏使得事故现场十分的难以处理,对消防人员的救援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第二个方面便是燃烧的面积十分的大,大家都知道,燃烧的特点,那就是十分的容易串燃,当一些化工设备内部泄放的时候,可燃气体便会瞬间向着四周不断蔓延,一旦遇到一丁点的火源便会产生燃烧,并且立刻大面积蔓延。化工设备还有一些化工容器容易会爆炸,明火四散,这也会造成大面积的火灾情况的出现。再加上化工设备中经常有可燃物或者可燃液体的存在,这就十分的容易出现立体火灾,火势一旦向着四面蔓延,十分的难以控制。 特点三就是化工业中出现的火灾十分的快速蔓延,燃烧的速度比较的快,令人防不胜防。因为一般的化工厂出现的火灾十分的容易爆炸,这样就会比较容易形成一些高温的燃烧区域,加上一般的化工物质的热值都比较的大,这样一旦燃烧起来,产生的热辐射将会把周围的物体等迅速的加热,这样就会造成化工设备的内部压力迅速的增加,一些化工物质迅速产生分解反应,这就会造成二次爆炸,使得大火得到更有利的蔓延助力。 特点四便是一般的化工厂出现火灾,它的救援成功率比较的低,及时参加救援的消防人员十分的多,但是带来的救援效果却不是十分的明显,因为火灾的扑救难度系数太大。首先是石油化工火灾中十分的容易产生爆炸,这样的火灾救援人员如果稍有不当,便也会陷身与危险之中;还有就是一般的化工设备中的物质都有一定的毒性,这样一旦化工设备损坏的话,有毒气体的扩散就会提高救援人员的扑救难度系数,加上化工设备中的可燃物质的不同类型,就需要使用各种对应类型的灭火剂,这增加了扑救的难度系数,而且当遇到化工火灾的时候一定要讲究战略战术,需要专业人员的巧妙配合,这样的话也会增加救援难度,并且由于化工火灾十分的容易蔓延,所以如果在前期救援工作做不到位的话,那么火势一旦加大,就会更加的不容易控制住。 2引发石油化工设备火灾的原因 (1)首当其冲的便是化工设备的隐患问题,化工设备中才能在的化工物质都有着腐蚀性和可燃性,十分的危险,在反应的过程中都会有温度压力的参与,一旦化工设备的气密性和完好性有任何的纰漏,都会造成火灾或者是爆炸现象的出现。 (2)其次就是在生产的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现象的出现,比如说温度或者加压拿捏不准或者失误,就会使得化学反应出现不正常化,当反应产生的后果使得化工设备不能够承受,也就是说超出了化工设备的承受范围,那么就会出现爆炸或者火灾问题。 (3)第三点便是一些电器设备引发的问题,由于化工生产离不开电气设备的支持,所以电气设备产生的电火花、电弧等都会使得一些可燃性气体或者是可燃性的粉尘等可燃物燃烧,进而引发火灾和爆炸, (4)还有就是静电引发的火灾事故,由于大多数的化工物料都具有带电性,在生产的过程中,一些固体物料产生摩擦,这样就会产生静电,进而引发火灾爆炸现象。 此外就是主观的原因了,化工操作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过低,还有安全消防素质过低,违章操作等,都会引起火灾或者爆炸危险现象的出现。 3石油化工设备防火措施 (1)必须要做好防雷设施,由于雷电而其发的化工厂的火灾事故十分的频繁,所以在设计化工设备的时候应做好防雷设施的设计问题,对于一些化工设备要做适当的接地措施。 (2)防止静电的产生,油品与固体或者油品与气体等之间不断相对运动的时候都会产生静电,所以化工设备都要做好静电接地,接地点必须要牢固,如果丝扣连接的部分电阻值过于大的时候,那么就要利用跨接,这样才能够保证生产设备和管线接地的店主只不小于规范的要求。 (3)对于电气设备还有电器防爆设备都必须慎重选择,一定要注重质量,合理的使用电气设备,并且要按照说明规定使用,这样是减少火灾的危险现象的有效途径。 (4)对于化工设备要进行合理的保护,尽量的减少热辐射对化工设备的损害,在一些必要化工设备上图上防火的隔热涂层,这样就会形成一层隔绝热辐射的保护膜,这样便会十分有效的增加了化工设备的寿命,减少了灾害的出现。 (5)对于一些必要的设备一定有良好的水冷却系统,对于一些化工设备而言,它是十分的必要的,它可以对着火的设备立刻进行冷却,这样的话可以减少产生爆炸危险的系数。 加强安全检测的力度,对于化工设备一定定期进行细致的检查,对一些有问题的设备,进行仔细的观测实验,消除安全隐患的出现,对于员工要加强安全意识的培训,时刻谨记安全第一,杜绝操作不当或者违章操作现象的出现,这样也有利于减少化工设备火灾的出现。 4结语 石油化工企业一定要本着安全第一的宗旨,时刻保持警惕,对于化工设备一定要定期维护,定期检查,加强设备的保养工作,这样才能够保证设备的可用性可安全性,操作人员一定要有职业责任心,有安全意识,这样才能够保证自身的安全,保证化工设备的安全,只有安全达到了,才能创造出更高的经济效益。 石油化工设备论文:石油化工设备安装工程控制技术研究 摘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工业经济的飞速发展,各类建设工程的规模不断扩大。大型、超大型石油化工设备的安装工程越来越多,标准不断更新,施工技术、施工手段也越来越先进。随着经济的发展,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的原理、方法也在不断地发展。质量管理指挥系统的管理者也要掌握这些新的理论,才能胜任这项工作,从而在新的形势下,建造出一个优质工程。 关键词:石油化工;设备安装;质量控制;成本控制 引言 石油化工设备的安装是机械设备正式运作前的关键步骤和重要环节,石油化工设备通常都是大型的重工设备,不论运输还是安装,工程量都很庞大,技术人员需要借助特定的仪器和工具,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施工,安装程序,将石油化工设备正确的安装到预定的位置上,安装完毕后,技术人员还要进行一系列的调试,使其能够正常运转。设备安装工程是石油化工企业生产的重中之重,也是石油化工企业生产的第一环节,企业生产运行质量的好坏,就在于石油化工设备安装的质量,石油化工企业所用到的大多数机械设备都是承压设备,此类设备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设备的工作环境十分恶劣,温度居高不低,空气中易燃易爆的气体含量很高,稍有不注意,就会引起爆炸与火灾,而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往往会造成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因此,加强对石油化工设备安装工程的质量控制,保证其安全稳定的运行,是发展安全生产的必由之路。 一、石化设备安装的特点 石油化工行业有其特殊性存在,石化设备往往是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工作,这就要求石化设备的安装有一定的规范和独特性。笔者对此进行了梳理分析,得出石化设备主要包含如下几个特点: 石化设备大都具有很高的技术含量,这就造成了它们的操作程序和安装调试都比较繁琐和复杂,处理不当往往会出现质量问题,影响设备的投入使用和具体功能的实现;石化设备的安装要涉及到很多相关环节,实施周期长,需要庞大的人力物力的支持。特别是还涉及到了仪表、电器、土木建筑、工艺安装和机械等不同工种专业之间的交叉,需要各个部门做好配合,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一般的石化设备具有很大的重量,这些笨重设备安装不仅关系到石化技术的实施成果,更会影响相关人员的安全。 二、PDCA循环理论 PDCA是目标控制的基本方法。 计划P (Plan)包括质量管理指挥系统制定的工程质量目标,例如某石化工程的质量目标是单位工程交验合格率100%,设备试车一次合格率100%,工程材料正确使用率100%,焊缝无损检测一次合格率100%。 实施D (Do) 包含两个环节,即计划行动方案的交底和按计划规定的方法与要求展开工程作业技术活动。例如,某石化工程 项目800t重反应器的安装需要1000t履带吊车的进场到位,需要吊装道路的压实和索具的准备,这些具体的事项的实施都直接关系到反应器的安装质量,这些步骤的实施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的质量,因为这台反应器是整个工程质量的关键一环。质量管理指挥系统给予了严密的关注,抓住实施的每一个环节,确保重点设备反应器的安装质量。 检C (Check)指对计划实施过程进行各种检査,包括作业者的自检、互检和专检,各类检查都包含两大方面。例如,反应器安装的检查,索具是否符合方案的要求,吊车性能是否良好,吊装前是否进行交底,所有这些检查都是确保反应器的安装质量,保证一次吊装成功。 处置A(Action)是对于质量检查所发现的质量问题或质量不合格,及时进行原因分析,采取必要的措施,予以纠正,保持质量形成的受控状态。例如反应器安装经过计划、实施、检查发现地脚螺栓距离有一定偏差,安装时要出现干涉现象,在安装前进行处置,将地脚螺栓调整到适合的位置,从而保证顺利安装。 三、石化设备安装质量控制 对于石化设备安装的质量控制,按照安装的工序流程从设备安装工程前的质量控制、设备安装工程实施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两个方面来论述。 (一)、设备安装工程实施中的质量控制 在安装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人员要在现场时刻观察安装情况,并对出现的各种技术问题及时请教专家予以解决,对于隐蔽工程、关键部位的安装实施,一定要在专家的监管下进行,保证一次到位,避免隐患。同时还要做好各安装工序之间的衔接,保证衔接部位的安全可靠。另外,要采用测量评价、技术例会等有效手段对安装现场给予质量控制。 (二)、设备安装工程前的质量控制 这一阶段主要侧重于制定合理的设备安装计划和质量规范,确保有一套切实可行的质量控制体系,以便后期有统一的标准对设备安装进行检测。另外,也要做好安装技术的交底、待安装设备的检验和复查、所用材料的质检、相关人员的分配及培训等直接影响石化设备安装质量的工作。 四、石油化工设备安装工程质量控制措施 (一)、培训、优选施工人员 要控制石油化工设备的施工质量,化工企业就必须对公司的员工进行专业的培训,挑选技术过关、责任心较强的员工,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质量意识。生产人员应有精湛的技术技能、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严格执行质量标准和操作规程的法制观念。在设备安装工程开始之前,必须对施工单位设备安装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以及设备安装质量控制等情况进行全面的审查,从而确保设备的正常安装。 (二)、加强对安装材料的管理 在石油化工设备的安装工程中,技术人员必须对机械设备的组件材料进行严密的监控和管理,从而保证设备组件的质量完好,而对于一些需要特别对待的组件,必须给予特别处理。在石油化工设备的安装工程中,由于安装材料的监检工作是现场进行,而安装现场环境十分凌乱,因此,技术人员应当加位小心对材料实物和质量证明文件进行严格的检查和验证,注意证明资料是否真实有效,是否具有相应有效的特种设备制造许可证或压力元件产品安全注册证,是否具有可追溯性,加强材料监管力度,严格控制用于特种设备工程的材料质量,对不合格不符合要求的材料应坚决清除出施工现场,确保工程的质量。 五、石油化工设备安装阶段 (一)、设备调运 这一阶段,要先安装好车间的桥式吊车,再利用桥式吊车来安装其它的设备。在吊运设备时,应保证绳索固定在设备适应受力的部位,并且要在绳索与设备表面接触部位垫上木垫板,进而防止损坏设备油漆表面以及已经加工过的表面。 (二)、设备找正 所谓设备找正,就是指使设备的纵横中心线与基础上的纵横中心线相互之间对正。在安装之前,要综合考虑设计、安装以及将来进行设备检修的需要,并结合设备布置图,绘制永久基准点布置图和永久中心标板,并且要在图中标明永久二者的编号和设置位置。埋设永久性中心标板和永久基准点以供设备安装调整使用,与此同时,还要在整个机组的基础和主要设备附近埋设基础沉降观测点,以便于观测设备基础的沉降情况。在进行埋设时,要注意在同一块基础的四周至少埋设四个基准点,以检查同一块基础的沉降情况。通常情况下,设备的定位基准会在设计规范或说明书中加以规定。如果未对其进行规定,通常要采用几何作图法在设备的加工面上确定设备的中心点。 (三)、设备的定位与调整 为了保证设备在基础上准确就位,在设备吊装就位后,需要根据已设置的中心标板挂设基准线。挂设基准线必须要满足设备安装精度要求,挂设跨距选用直径为0.3 mm~0.75 mm的整根钢线 ,其拉紧力一般为钢线破断拉力的40%,80%,水平或倾斜挂设的跨距不宜超40 m。基准线一般要挂设在便于调整的线架上,用线锤对正中心点,当对正中心后用调整螺母锁定钢线,保证其在使用时不发生位移,但是要注意在使用期间要定期进行复检。 结束语 石化设备的质量控制、进度控制和成本控制三者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进度控制中要预留出质量控制的时间,二者又都涉及到成本控制,进度快、质量好,那么成本就低。另外,质量控制中强调了工序衔接时的质量检测,而进度控制也是按照衔接部位来合理控制各工序的起始和终止时间的。 石油化工设备论文:石油化工设备安装工作建议 摘要:随着现代化工的不断发展,对于化工设备安装有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石油化工业的大力发展更加推动了石油化工设备的生产和应用,而石油化工设备的安装是进行石油化工生产的前提,是物质基础所在。那么如何做好石油化工设备安装工作则是关键。本文主要就石油化工设备安装工作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石油化工石油化工设备安装 引言 近年来,随着现代石油化工生产的不断发展,石油化工设备安装问题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主要原因在于倘若石油化工设备安装出现问题就会给后期的正常生产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相应的合理科学的设备安装工作则有利于石油化工的生产,促进石油化工业的快速发展。由此看来,石油化工设备安装需要得到充分的重视,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的提高机械安装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保证石油化工设备正常运行。 一、石油化工设备安装的重要性 1、设备安装影响企业经济效益。企业要想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必须适应市场需要,产品物美价廉。产品的优劣受生产设备的影响,生产设备工作不良,不仅影响了产品质量,还浪费了时间,从而降低了企业经济效益。 2、设备安装影响企业安全生产。产前设备安装质量差是发生设备事故和人身伤害的重要原因,也是排放有毒、有害气体、液体、粉尘,污染环境的重要原因。消除事故、净化环境,是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长远利益所在。坚持按照标准安装设备,使设备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是减少人身伤害、伤亡事件的重要一点。 二、石油化工设备安装的特点 1、工种交叉频繁 石化设备在安装过程中涉及的专业很多很复杂,如设备、管道、土建、仪器等等,几乎每一个石油化工生产设备与其设备安装系统是分不开的,在安装的过程中,仪器、电器、管道、设备、土建等专业知识都是不可缺少的,彼此之间是需要相互协调的,在此基础上,还需要生产、建设、施工和监理单位共同努力,所以,石油化工设备的安装处于一个更复杂的集成项目中,由于其涉及的设计专业诸多,那么各个工种相互交叉呈现出复杂多样性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2、技术含量高 不同的产品,它的生产设备有很大的区别结构也是有所不同的,而且大多数能够耐高压,耐高温,耐腐蚀等等,从而使技术含量增加。石油化工设备具有超级大、超量以及高自动化的特点,使安装和调试和操作程序都变得非常复杂,而石油化工设备安装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能影响建设项目是否能够如期投入运营,并对其安全运行有很大影响。石油化工设备制造过程容易出现问题,如果设备的各个组件的定位误差,替代材料和设备偏差的大小不合格,而且这些问题没有有效的控制,设备在施工现场的地方就会出现问题,从而造成更多的麻烦。 3、风险大 石化设备具有加工周期长,设备的采购和合同涉及的金额大的特点,所以,在测试的过程中,施工和调试人员的每一个步骤出现问题都很容易出现一些不必要的意外。一些超级高,超质量和大型设备运输过程中的风险较大,如果在发现问题时,维修很困难,处理时间长,并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个建设项目进展,因此,在石油化工设备安装过程中,必须特别注意的过程中各阶段验收的设备。 三、有关石油化工设备安装工作的几点建议 1、石油化工设备装置的安装要符合一个厂的总体的规划要求和步骤 石油化工设备安装符合厂子的总体规划要求和步骤主要体现在全厂的整体建设规划上,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个设备都有它适当的安装时间,不能本末倒置,安装要有阶段性,不可无顺序地安装;另外,为了设备安装更合理化,这一过程还应遵循一个厂的总体的流程设计,可以根据设备的用途及性质将它们进行合理的组合时期发挥更大的价值。最后,在安装时也应符合一个厂的平面的设计风格,设备的安装位置不能毫无规划,应将它们按一定的风格布置,从而彰显规划内涵。 2、石油化工设备安装要能够满足方便之后的维修,检查和施工 这主要表现在:首先,设备的安装要为以后的检查提供方便,这样有利于设备的更好工作;其次,在检查出问题之后,还要对其进行维修和施工,因此,在安装的环节就应注意这一方面,确保安全施工,做到这些才能防患于未然,从而做到从安装到使用整个环节的合理,提高总体效率。 3、石油化工设备的安装要符合当地的自然环境 石油化工设备安装要充分联系当地的实际情况,不能盲目的进行安装。一个地区是否适合安装石油化工设备,这需要进行实地考察。没有进行实地的研究,怎么能够知道这个地区到底适不适合呢?当地的气候怎样,才能进行有效并且符合实际情况的设备安装。如果当地风沙很大或者雨水较多,这些设备就应该安装在厂房里面。现在比较流行设备露天安装,但要进行设备的露天安装就需要考虑当地的雨水量、温度、地形以及地质情况。做到符合实际,进行有效安装。 4、设备的安装应该充分满足用户的普遍要求 每个用户都会因为自身的实际情况不同而提出符合他们利益的要求,所以设备的安装就应该为用户服务,根据用户的不同情况,做出适合用户的安装计划,对设备进行安全、高效率的安装,充分满足用户的基本需求,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得到充足的发展和进步。 5、设备的安装要经济合理 经济合理不仅体现在资金方面,还有资源方面。在资金方面,安装设备之前就需要做好计划,做出预算,以最节约但也符合设备安装需要的预算对设备进行安装。在资源方面,一方面表现为要减少占地面积,最好能做预估,对设备进行整体安装,又能使占地面积减少到最小化。另一方面就是要合理利用能源。在我们国家,能源虽多,但是人口所占比重大,能源分到每个人时,已经没有多少了能源是珍贵的,用了就不会再有,所以在安装设备时要合理的利用能源。 6、设备的安装要有一定的外观美 设备的安装有一定的外观美,这将是设计人员、设计部门实实在在的广告。在这个经济社会中,任何一样事物都需要打广告。有的大公司甚至不惜血本也要请到大牌明星为他们的产品公司代言,因为这样将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利益。广告的力量是强大的,有广告效果的外观更能引人注意。安装的设备具有外观美,是很重要,如果安装的设备内在的质量也不错,这个设备将是值得人们信赖的产品。所以,外观美在设备安装的时候需要注意。 7、在安装设备过程中要根据工艺设计及流程进行,对设备的安装要符合与之对应的流程图和设计图,分门别类,但又要适应总体要求。对于性质相当的设备或是性质特殊的设备要考虑集中在一起另行考虑安装的途径与方法,比如对于有毒的设备要采取必要的手段,比如设置围堰就是一个见效的方法。总之,在安装这些设备时遵照工艺流程图是进行工作的前提,也是做好工作的重要保障。 结束语 总之,石油化工设备安装工作对于石油化工业的生产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石油化工设备安装的质量与效率,提高石油化工设备运行的效率,从而促进石油化工业的不断进步。因此,石油化工设备的安装工作,一定要充分重视对各种设备安装技术措施的合理应用,同时还要结合化工设备的安装特点,在不断的对化工设备安装的技术经验的总结中,提高石油化工设备的安装的效率以及质量。 石油化工设备论文:石油化工设备的修理与维护保养措施探讨 摘要:石油企业的重要技术基础和物质基础就是石油化工设备,石油化工设备的管理使用以及维护修理直接与企业的生存发展与市场竞争能力挂钩,设备自身就需要维护保养,这是不变的问题。本文通过对石油化工设备的修理与维护保养过程进行剖析,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剖析,以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提供简单的理论借鉴与指导,为促进整个行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关键词:石油化工设备 修理与维护保养 相应措施 前言 石油化工行业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着强有力动力来源。石油企业的重要技术基础和物质基础就是石油化工设备,石油化工设备的管理使用以及维护修理直接与企业的生存发展与市场竞争能力挂钩。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自动化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程度,同时设备的作用也日益凸显出来,并且对企业的产品质量、产品数量、以及生产成本等一系列因素产生了影响,最终对企业的竞争以及生存产生影响。化工设备的分类很多,简单的可以分为反应、传热、混合、以及干燥等设备,这些设备对于精确度的要求都很高,所以对于设备的修理和维护保养措施就显得很重要了。 一、石油化工设备故障原因分析 石油化工设备出现故障的原因主要是:设备在设计、制造、装配过程中存在先天缺陷;不合格的原材料因为实验以及化验环节把关不严被使用在了设备上;操作的不规范,当设备出现磨损、变形以及疲劳等状况的时候没有及时进行处理,导致设备受损的现象出现;设备维修的方式不正确,存在失误;设备的保养没有按时进行,长时间的却反保养。设备初期故障期和偶然发生故障期组成了设备故障。石油化工设备初期故障期的时候,往往是由于设备存在缺陷、安装时未按照要求进行或者操作者操作不当造成设备的故障率较高;偶然发生故障期,设备在进行磨合之后,因为长时间的使用,设备的零部件磨损严重或者老化所导致机械故障。 二、石油化工设备故障问题的解决措施 1做好设备的检查工作 化工设备的技术状况和磨损情况要通过全面检查及时掌握,维修前的各项准备工作要提前做好,为了保证设备能经常保持完好状态应根据检查结果及时消除设备的故障或者隐患,进而有效提高维修的质量和效率,从而大幅度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期限。 2设备维修与保养的内容 2.1为了减少故障停工率以及减少安全事故发生率,以保持设备清洁、整齐及良好的润滑状态从而保证整个装置的安全运行,维修费用减少,产品质量提高,从而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我们必须认真总结设备运行过程中如磨损规律,故障规律等技术规律,运用先进的检测、维修手段和方法,能够灵活运用各种维修方法和措施来维修保养所用的设备,使其处于最佳状态;按生产特点和要求,实行设备包机制,作到台台设备、条条管线、个个阀门、块块仪表有专人负责,严格按化工工艺操作规程正确合理使用设备,按维护保养规程精心维护设备,使设备达到应有的使用寿命,发挥其最大的综合效率; 2.2做好定期检查工作,及时的巡回检查可以有效及时的的发现生产设备中存在的问题,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巡回检查可以采用古老的人工巡查手段;或者是采用精密的仪器进行实时监控,通过精密仪器的监测对生产设备的各项功能指标进行测定,并以此为依据,发现设备存在的某些局部问题和细微的异常状况; 2.3工作人员的检查工作的时候首先应该了解设备正常运行状况,然后再对实际设备进行充分观察,最后进行科学分析,及时发现设备存在的异常状况并且予以调节和修理,保证化工设备的正常运营。对设备的运行状况、工作精度、磨损程度进行检查及时消除隐患,设备未进入磨损期时提前对设备进行预防性质的维修,设备管理人员必须重视这项工作。维修工作应正确判断设备技术状况和吃透设备故障产生的原因,这应才能有针对性的制定出适合的维修保养措施。无论是定期的或根据具体情况安排的,还是故障发生后安排的设备维修,维修人员都必须做好维修记录,特别是设备重要参数的测量和调整记录,作为设备以后检维修的重要依据。 三、化工设备在投产前和使用中一般的维护保养 化工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由于自身运动和化学腐蚀作用,必然带来设备零部件的机械磨损、腐蚀磨损和性能的不断减退。设备劣化,并不单纯指发生故障而使设备停止工作,即使设备仍在工作,然而产量、质量和收率下降,或者效率过低,消耗增大等均应看成是设备劣化。化工设备维护保养的任务就在于采取各种措施,以减少各种因素对设备使用中的影响。根据设备劣化现象的分类,我们分析了设备劣化的具体原因和技术对策。对设备要作到以“维护与保养为主”的原则,努力对再用设备做到正确使用、精心维护与保养,使设备经常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保证设备长周期、稳定、安全运行,基本做法: 1.设备在投产前必须作好维护保养的管理准备工作 编写设备的操作规程及维护保养规程;绘制设备润滑示意图;对工人进行培训,指导工人学习设备的结构、性能、使用、维护保养、安全操作等方面的知识,并进行理论和操作的技术考核,合格者方可操作该设备;准备维护设备的工具和设备用的润滑油、脂;准备设备易损件;对设备安装精度、性能、安全装置、控制和报警装置等进行全面的检查,对所有附件进行核对,一切就绪后,操作者方能使用设备。 2.在设备使用中,必须严格执行岗位工作标准,认真执行巡回检查,并填写记录。使偶发故障苗头及不正常状态及早发现并处理。尽快使设备恢复正常功能及安全运行。认真搞好设备润滑,执行润滑标准和规程,严格按“五定”“、三级过滤”的要求又引没备进行润滑;贯彻维护为主,检修为辅的原则,严格执行设备维护保养制度。为了保证设备维修保养的各项任务能得到认真的贯彻落实,还需制定了各类人员的维护保养责任制,通过制度加强管理。 3.化工产品的生产具有自己的特点,即生产上的连续的多系统协调运作的过程,不同的生产设备或者不同操作系统间子系统、子设备构成的完整系统设备通过管道的形式进行连接,生产的系统化和一体化进行了有效实现,这是批量化生产实现的一个重要前提;要求工作人员对设备进行同步的维修护养的同时,对于某一设备中子系统或者子设备存在的异常问题需要及时解决。该种维修护养的实现要根据化工产品生产运作周期及设备运行特点,充分利用设备的停车机会等,保证生产设备安全的同时也保证生产的持续性。 结语 要提高化工设备维护保养水平,提高有关人员的技术素质也是很重要的。总而言之,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石油化工设备日益现代化,日常化工生产中维修和保养技术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为了延长石油化工设备的使用寿命必须深入探索和研究石油化工设备的维修与保养技术,以保证装置的长周期运行,从而提高石化企业的竞争力,同时不断使操作工正确使用设备,维护保养设备,造就一支技术过硬的员工队伍。 石油化工设备论文:浅谈石油化工设备防腐对策 摘要:随着现代石油化工企业不断发展,设备的逐渐向规模化、精密化和智能化发展。由于石油化工企业在生产中所处环境条件比较特殊,对设备产生较大的影响,如何进一步实现石油化工设备管理质量的发展与提升,此问题备受各方 工作人员的特别关注与重视。 关键字:石油化工 化工设备 防腐对策 化工机械设备在给企业创造利润的同时存在着易腐蚀的问题,这对机械设备的使用年限有很大的影响。通过对施工过程进行实地研究,并结合相关专业知识,预防机械设备腐蚀的方法和措施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发现,在生产过程中对材料的选用和生产方法进行严格控制,不但可以增强化工机械设备的防腐蚀能力,而且对延长化工机械设备的使用年限,减少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企业利润有重要的帮助。 一、设备腐蚀的原因和种类 腐蚀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它是由于物体与化学物质接触,而发生某种化学反应,从而导致该物体被损的情况。机械化工设备是一种较易被腐蚀的物体,发生腐蚀现象后,设备的外表和性能都有可能遭到破坏,从而使企业蒙受损失。因此,很有必要对机械设备的腐蚀原理进行研究,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设备被腐蚀的程度,促进化工企业的发展。 1、设备腐蚀原因及分类 ①设备腐蚀原因。由于机械设备是由金属制成的,金属的结构使其在外界温度和湿度等条件下容易发生锈蚀,这是机械设备发生腐蚀的根本原因。在化工企业的工作环境中,充斥着较多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氢氧化物等具有腐蚀性的物质,加上工作车间较高的温度和较大的湿度,使得金属机械设备更容易和这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从而被腐蚀。②腐蚀的分类。根据腐蚀发生机制分类,腐蚀被分为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化学腐蚀主要是由于金属所处环境的温度过高且较为干燥引起的,使金属表层与环境中的介质发生化学反应,导致其被损坏。电化学腐蚀是一种氧化还原反应,主要是由于环境较为潮湿引起的,是金属与电解质溶液接触后,出现了电极反应,导致金属遭到破坏。 在工业环境中,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氢氧化物含量较高,还存在着一些挥发物质和一些粉尘,这些介质都会导致环境中金属被腐蚀。如果周围的环境比较潮湿,空气中的酸性气体就会在水的作用下合成无机酸,这是一种腐蚀性极强的物质。在工业气体环境中,机械设备的腐蚀主要是由于直接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的共同作用导致的。这两种化学腐蚀都是一种氧化过程,只是发生的背景有异,化学腐蚀在高温且干燥的环境中发生的,电化学腐蚀在超市的环境中发生。 二、设备腐蚀的防护措施 1、设备的防腐结构设计 防腐蚀结构设计指的是在设计的时候考虑如何防止设备的腐蚀,它不仅包括单个设备的设计,还包括设备间安装情况以及管道系统的布置,也就是系统设计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避免间隙的产生,许多设备都容易存有缝隙,液体流通不畅的地方易形成缝隙腐蚀,如碳钢、铝、不锈钢、低合金钢等设备都有这种现象。缝隙腐蚀产生后又往往引发孔蚀和应力腐蚀,造成更大的破坏,而良好的结构设计是防止缝隙腐蚀最好的方法。经常存在问题的部位是密封面和连接部位。由于焊接能避免连接部位的缝隙,因此比螺栓连接要好。 避免死角的出现,设备中局部液体残留或固体物质沉降堆积,不仅会在设备操作时局部浓缩或聚集、引起腐蚀,并且会在设备停车时引起腐蚀。设计时要尽量避免死角和排液不尽的死区等。 2、合理使用防腐涂料 防腐涂料法是目前石油化工设备在使用过程中有效预防腐蚀的另一重要方法,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具有较强的屏蔽作用,将腐蚀介质和材料之间的接触能够有效的进行阻止,而且将腐蚀电池的通路也能够进行有效的阻隔,对于电阻就有一定程度的增大。其二,防腐蚀涂料具有一定的缓腐蚀作用,例如一些颜料和其它与之成膜或者水分的反应等,对于化工机械的金属材料的腐蚀有着缓解的作用。其三,具有相应的阴极保护作用。漆膜的电极电位较底材料金属低,在腐蚀的电池当中可以将它作为阳极进行“牺牲”,这样对于底材金属就有一种保护作用。 3、“一脱四注”的措施 “一脱四注”是脱盐、注碱、注氨(胺)、注水和注缓蚀剂。这种方法能有效的缓解常减压蒸馏设备低温轻油系统腐蚀。因氯化物盐类物质的存在,导致石油化工设备常减压塔顶冷凝冷却系统面临较大的腐蚀风险,降低腐蚀的最根本方法是对石油化工的原材料进行深度脱盐,达到腐蚀介质数量最小化的效果,可延长设备的运行的周期。同时要增强工作人员的防腐意识。 三、化工机械设备防腐蚀设计 1、材料选择 碳素钢是机械制造业使用较为普遍的设备材料,其价格较同类材料较低,而且购买较为方便,同时具有易加工的特点。此类材料在普通的环境中不容易发生腐蚀,如果机械设备采用这种材料,也较能满足设备的防腐蚀需求。但是在化工行业这一特殊的环境中,这种材料则不能满足设备防腐蚀要求,可能会发生较严重的腐蚀现象。因此,在化工企业中,需要选择耐腐蚀的材料才能保护机械设备免受强烈的腐蚀,普通低合金钢则是一种合适的制造基材。 2、机械结构与工艺选择 在实际应用中如果机械设备结构设计太过复杂或者设计不合理,则很有可能会导致热应力、积尘和积液等,从而设备的某些接合部位发生腐蚀现象。因此,我们应该对机械的结构进行合理设计,从而提高机械设备的防腐蚀能力。设计过程中要满足以下要求:①机械部件的形状应该尽量简单。②机械部件表面不能有缺陷或损坏。③机械部件尽量使用一样的金属材料。④机械部件中尽量不要有缝隙。⑤机械表面要使用较好的防锈漆,这样可以避免机械部件和腐蚀介质的直接接触,起隔离作用。在对焊缝涂漆时一定要注意,要保证机械部件的每一个部位,包括接缝处,都要涂漆。⑥在机械设备的设计方面,要尽量避免凹形状的出现,或者在设备上设计排水孔,预防水分在设备上滞留所导致的金属腐蚀。⑦在焊接的过程中,要尽量采用连续焊接技术,且对焊接处的夹缝要进行合理设计。 3、设备防腐蚀方法 机械设备的防腐蚀方法有很多种,但大都是从金属本身特质方面考虑,尽量减少金属和具有腐蚀性的介质的接触,或者是在金属的表面涂上防腐蚀的材料等。电化学保护法主要是利用电化学机理,对设备进行改进,使金属设备变为腐蚀电极中的阴极,从而对设备进行防腐蚀保护,一般主要采用外加电流法和牺牲阳极保护法。外加电流法是指,将需要保护的金属作为电池的一极,将另一种附加电极作为电池另一极,而且把需要保护的金属作为阴极,然后外加电流,对作为阴极的金属进行保护。牺牲阳极保护法,是指将与被保护的金属材质相同的金属作为阳极,固定在被保护的金属上,作为腐蚀电池,被保护的金属则作为阴极被保护起来。这是一种科学合理的方法,被很多企业采用,且效果很好。 腐蚀现象的存在给化工企业造成了困扰,因此,防腐蚀措施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设备发生腐蚀的原因进行分析,对腐蚀产生的化学机理进行了研究,并对化工机械设备的防腐蚀设计从材料的选择和工艺的选择方面进行了阐述,最后提出了防腐蚀的两种有效的方法,对化工企业解决机械腐蚀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石油化工设备论文:石油化工设备安装的现场管理研究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机电一体化的进步,各行业的生产活动越来越依赖与设备,石油化工设备在市场需求下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石油化工设备的构造与运行也逐渐变得复杂。本文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石油化工企业设备的可靠性及其作用以及设备安装现场管理对石油化工设备的影响进行以下分析。 关键词:石油化工 设备安装 现场管理 化工设备是指在化工生产过程中将原料进行多次加工,经过各种工序最终形成成品,所使用的一系列设备的总称。化工设备在合适的环境下,在一定时间内发挥应用功能的能力被称为化工设备的可靠性。 一、石油化工设备科学安装的意义 1.石油化工设备的科学安装直接决定了企业效益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石油化工产品的使用规模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大量的基础设施在社会上得到建设。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石油化工设备的机械化程度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石油设备构造越加复杂,石油化工生产对于设备的依赖性及设备的可靠性逐渐增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石油化工设备的可靠性有利于产品的产量与效率的提升。设备具备较好的可靠性可高效率的发挥设备的作用,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益;二是可有效的避免停产问题。石油化工设备的可靠性能够使其长时间的正常运行,进行生产,降低设备闲置时间,提高生产效率;三是正确的安装石油设备可最大限度的降低设备维修费用。反之,则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维修资金进行设备保养维修等不必要的支出[1]。 2.使施工人员与环境得到良好的安全保障 加强石油化工设备安装的现场管理,是保证安全生产的主要手段之一,近些年我国先后出台了多项法律规章,并成立了专门的安全生产管理部门。不断对企业安全生产提出要求,特别对于化工行业更为重视。石油化工行业的产品可能具备一些危险的性质,若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将对社会对人民造成一定的危害。因此,为了有效的进行安全生产,应从石油化工设备的安装阶段加以重视。在设备的安装过程中加强管理,使设备正确组装并运行,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设备问题导致的爆炸或火灾事故,也能降低工作人员患职业病的机率。企业石油化工设备的安装过程,是安全管理应重视的环节,应提高设备安装的可靠性与准确性。 二、加强石油化工设备安装现场管理的具体措施 1.制定标准,扎实基础,构建体系 石油化工设备的安装应从基础做起,首先应将设备的安装及保养的标准进行量化。其次应合理制定工作标准,构建完善的考核体系。怎样进行设备保养指标的量化,应致力于做好设备安装管理的“四率”,即保证设备安装的完好率、运行率、泄露率以及保养率。安装管理以设备运行率为核心内容,确定各项考核指标,以保证石油化工设备正常投入生产。在指标进行量化后,结合设备的安装及维修制定后续的保养措施,采取工作责任制,制定谁操作谁负责的体制,并建立班组、车间及企业的多级考核体系[2]。 2.安装细致化,管理日常化,保养固定化 在进行制定体系的基础上,把设备维修保养落实到设备的管理活动中去,做好的安装、管理、保养等工作,以高质量、高效率为目标进行施工,并经常性的对设备进行保养维修。可在车间采取责任范围的方式进行“机组承包活动”根据生产岗位与维修人员的分配情况,对设备的维修责任区进行划分,可成立以“机、仪、电、操”等人员组成的小组。进行“三包”策略,即“包保养”“包检验”“包整改”等机组承包活动。合理的分配小组的职责,使职责明确将取得较好的效果。并定期举行设备故障检测分析活动,使工作人员进一步的了解设备的相关技术性能。 设备的完好率是直接体现石油化工设备技术素质优劣的指标,也直接反映了设备安装与维修保养的质量。对此,可在车间定期举行设备状态故障检查活动,由车间技术人员、操作人员及维修人员成立设备状态故障检查小组,对石油化工设备进行定期的检查,对设备的运行与故障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处理方案。致力于加强“三级四检”从根本上降低设备故障。“三级”是指班组、车间及企业对设备的三重检查。“四检”是指企业机动部的月检、车间的周检、专业管理人员及维修人员的日检、施工人员的巡检等。机动部的专业管理人员应每日到车间,对专业管理人员等的日检情况进行监督与检查,正确引导员工按照操作规章等进行作业。在施工人员的巡检时,主要采取人体的感官对运行中的设备进行分析,着重对重点部位与易故障部位进行检查,并做好相关记录,以及时上报。用这些方式来判断石油化工设备的安装正确性,并分析设备存在的故障隐患等,将化工设备的隐患在安装过程中就做好防护。此外还应做好设备的润滑,并满足“五定”与“三过滤”。润滑是石油化工设备安装与保养的重要步骤,在石油化工设备安装与维修中,相关人员应重视其中三点:一是将施工人员职责细化并制定详细润滑标准,做到定时、定人、定量、定点、定质等“五定”。使施工人员对设备的润滑点及润滑油类别得到明确的认识,并采取图表的形式做好记录,使石油化工设备每个安装工序都有人负责,事事有人监管;二是针对设备较为集中的区域设置多个润滑点,配置适当的润滑工具,做好过滤工作;三是制定严密的考核制度,巩固设备的安装与维修。 3.加强人本管理制度,提高员工素质 在石油化工设备安装中,认为因素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只有将施工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才能使石油化工设备的安装取得优秀的结果。因此,在设备的安装与维护中,应始终把更新施工人员的思想观念以及提高综合素质为重要工作进行狠抓。并在石油化工设备安装时举行“降低设备故障,便是获取效益”的主题讨论会议。使员工在进行设备安装时从被动做好安装转变为主动做好安装。对于设备安装现场的管理,不仅需要提高施工人员的思想理念,也应不断加强员工的实际操作技能与维修技术,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才能使员工在设备安装与保养的工作上具备良好的主观能动性。在设备的安装现场的管理中,领导层的重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各级领导应共同协作,将设备的安装列入企业重要的工作日程中,进而取得良好的效果。使石油化工设备在安装现场的管理工作,做到最好[3]。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石油化工设备安装的现场管理,对设备后期的正常运行及企业的盈利,有着直接的联系,在现场管理中应重视设备的安装与维护,以加强设备的效率重点,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制定科学的管理思路。结合石油化工设备的实际情况与上诉观点,了解石油化工设备科学安装的意义,制定合适的标准,构建完善的体系,将设备的安装与维护列为工作日程,加强施工人员的综合能力培养。使石油化工设备发挥出应有的价值。 石油化工设备论文:强化石油化工设备管理措施 【摘要】随着现代石油化工企业不断发展,设备的逐渐向规模化、精密化和智能化发展。由于石油化工企业在生产中所处环境条件比较特殊,对设备产生较大的影响,如何进一步实现石油化工设备管理质量的发展与提升,此问题备受各方工作人员的特别关注与重视。本文主要以石油化工设备管理工作的开展为研究对象,针对设备管理所涉及到的相关问题展开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与阐述,希望能够引起各方工作人员的特别关注与重视。 【关键词】石油化工;设备管理;维修;措施 石油化工企业正常生产运行离不开设备,设备是企业生产经营最基本的物质基础。石油化工企业生产连续性强,自动化水平高,且具有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易中毒的特点。设备一旦发生问题,会带来一系列严重的后果,往往会导致装置停产、火灾爆炸、环境污染、人身伤亡等事故的发生。因而,对石油化工企业来说,化工设备管理显得更加重要。 1、化工设备的管理概述 1.1石油化工企业生产特点 (1)设备种类繁多,规格复杂。化工生产工艺复杂多样,生产条件苛刻,化工生产大部分是在高温、高压及密封系统中进行。必须由各种各样的设备来适应。 (2)石油化工装置的介质复杂。石油化工生产接触到的介质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腐蚀性强等特点。 (3)石油化工行业属技术密集型生产企业。需要多学科合作,集中多种专业技术人员;生产工艺复杂,技术含量高;工业更多的利用催化、高温、高压等技术。 1.2石油化工设备运行可靠性的重要性 化工企业复杂而又苛刻的生产工艺条件对设备有很高的要求,设备是一个企业生产运行的基础,设备运行的可靠性直接影响化学反应过程的连续稳性及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如果由于设备的缺陷造成直接或者间接的事故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另外由于设备缺陷造成装置停工,也会影响企业正常生产,带来的经济损失也是巨大的。所以,从整个设备管理过程来看,设备选型可靠性和维修可靠性在设备整个寿命周期中是相当重要的。可靠性的提高可以大大减少这两部分带来的费用投入。 2、化工设备管理措施 强化设备管理的主要措施是寻找新新思路,探讨新方法,努力做到全员参与管理,提升预知维修设备的水平,设备全年检修时懂得取舍,设备管理制度要注重实效,注重设备管理人员的培养。 2.1全员参与管理。设备真正的使用者是一线的操作人员,因此,要想强化化工设备的管理工作,不仅仅是设备管理部门的任务,也要让全体的工作人员参与。一线工作人员需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石油化工装置一般要求做到三懂四会,即懂生产原理,懂工艺流程,懂设备构造;会操作,会维护保养,会排除故障和处理事故,会正确使用防护和消防器材,这样才能保证设备的良好运行。 2.2提升预知维修设备的水平。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是化工设备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但为了提升设备的利用率,我们不能等设备处理问题才进行维修维护,要做到提前预知,这就要求管理人员要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工作。例如,石油化工企业里面的仪器仪表要定期进行检验,压力容器压力管道要严格按照规程由专业队伍进行定期检验。这样提前对设备进行保养,对于设备和安全生产也是非常重要的。 2.3设备管理制度要注重实效。石油石油化工企业作为高危的生产行业,其设备的管理制度一定要严明,不能只是流于形式,一定要注重实效。设备管理制度是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的总结出来的,制度要随着生产条件的技术改进而不断的革新,相关管理人员可以根据实际的应用效果,对制度进行相关的改动,以期达到最好的管理效果。设备使用人员一定要在使用设备的时候,严格按照制度进行使用,不能只对制度当作一种形式。同样,管理人员进行管理时也必须严格按照制度,对于那些不按照制度违规使用设备的人员,要予以相应的惩罚,以起到警戒的作用。 2.4注重设备管理人员的培养。培养良好的管理人员是非常有利于石油化工企业设备管理工作的。作为石油化工企业,一定要挖掘人才潜力,定期对设备管理人员进行培训,让其学习先进的管理技术,在管理中学会应用各种先进的管理技术,比如在线监测技术、网络信息技术等等。同时,作为设备管理人员个人来说,一定要不断的利用空余时间加强自身的学习,寻找相关资料补充最新的设备管理工作,这对于工作能力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相关部门的设备管理专业的人员要多加强交流,通过相关的交流,学习更多的设备管理知识,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不但加强了企业之间的交流,更有利于企业的稳步发展。 3、石油化工企业维修措施 3.1制定维修策略的维修方式 定期维修。通常也称计划维修,是按照一定周期进行维修的传统体制。这种维修体制的优点是可以有计划地利用生产空隙离线操作,人力、备件均有充分的准备。对于故障特征随时间变化的设备,这种维修方式仍不失为一种可利用的方式。但对于复杂成套、故障无时间规律的设备,这种维修方式就不适合;视情维修。通常也称状态维修,是根据状态检测出的故障模式决定维修策略;事后维修。是无需任何计划的维修。但必须在人力、备件、工具上有一定的准备和保障。成本较低,可以当作最后考虑的一种维修策略。 3.2采用先进的维修技术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国内外先进的维修技术,诸如氩弧焊、等离子焊、电刷镀、热喷涂、镶嵌、粘接等修复技术已在石油化工企业得到应用;各种先进的机械化、自动化维修机具,诸如各种液压吊装、 高压清洗,机械抽芯等维修施工机具广泛得到应用,既提高了效率又 减轻了劳动强度,保证了维修施工质量。另外,X射线、γ射线、超声波、磁粉、涡流、表面着色渗透等探伤及金属光谱鉴别和现场快速分析等手段也在设备维修施工中广泛应用。特别是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加热炉内衬耐火纤维喷涂及油罐表面刷涂隔热降温防腐涂料等高新技术在石油化工企业维修中广泛得到应用,获得了节能的突出效果。这一切都大大地提高了石油化工企业设备维修的现代化水平。 4、总结 通过提高设备完好率、利用率与可靠性、降低企业运行维护成本、优化企业设备资产管理各项工作流程,合理安排设备资产的运行、检查、维修等各项工作与相关资源的配置,大大提高设备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夯实设备管理基础工作,促进设备管理水平,提升企业整体管理能力,从而达到优化、提高设备资产对企业高效、安全生产运行的保障能力这一核心效益目标。 石油化工设备论文:石油化工设备安全风险评价和方法技术的分析 摘要:由于石油化工装置在企业的运转过程中都具有易燃、易爆、高温、高压、危险性大、安全要求高等特点, 使人们越来越重视石化企业安全风险管理, 以实现系统安全目标。本文说明了石油化工设备安全风险评价的重要性,并对如何检测提供了方法和具体的技术防范措施。 关键词:安全风险 石油化工 设备 评价 方法技术 随着现代化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对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石油社会进步以及经济发展提供较大的动力,它深刻地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及社会安定。我国目前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很快,石油供应始终处于紧张状态。维持国家石油的安全及时供应,是确保我国有充分的能源供应的前提,作为我国的能源巨头中国石油,应当强烈意识到现代化石油供应的重要性,不断引进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 一、石油化工实现安全风险防范的重要性 我国的供油网络设备覆盖整个中国,许多为无人区,如石油化工设备受破坏,要进行修复,将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如未及时发现,将造成重大财产损失,并且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要确保这个庞大的网络正常传输,风险评价是针对危险源发生的概率和危险发生后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做出定性或定量的评价,从而能够合理运用人力、财力和物力等资源条件,采取最为合理的措施,达到最为有效地减少风险的目的。同时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面临多方面的困难。由于石油化工设备需要在确保安全风险运行的前提下才能运行,延长设备的连续开工时间以降低生产成本,采取技术措施来有效地防止事故的发生,并可以把可能造成的损失限制在最低程度。 因此,风险评价结果是实现风险控制与管理的依据。对于风险评价的结果,不是风险越小越好,因为减少风险是以资金、技术、劳务的投入作为代价的,通常的做法是将风险限定在一个合理的、可接受的水平上,去研究影响风险的各种因素,经过优化,寻求最佳的措施方案。 二、石油化工设备安全风险评价方法 1.安全检查表法 安全检查表是事先将要检查的项目,以提问的方式编制成表,在编制安全检查表时要结合关事故资料,原则是要根据国家及行业有关的安全法律、法规、标准。 2.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 通过系统、详细地对工艺流程和操作进行分析,评价对整个生产过程的影响。基本分析步骤是:选择一个工艺单元或操作步骤,收集相关资料 了解设计意图找出工艺过程或状态的变化 研究偏差所造成的结果分析造成偏差的原因。 3.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 通过识别石油化工单个设备或单个系统,确定分析项目和边界条件,说明现有安全控制措施,建议风险控制措施。 4.故障树分析 将导致石油化工设备事故的逻辑关系列出,构成一种逻辑模型,然后通过对这种模型进行定性或定量的分析,通过最小割集的计算,找出事故发生的基本原因。 5.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法 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法是以在标准状态下的火灾、爆炸或放出能量的危险性潜在能量的“物质系数”,把操作条件和化学反应的特殊过程危险性等作为追加系数加以修正,计算出“火灾爆炸指数”,并根据指数的大小计算暴露面积、财产损失、停工损失等事故损失后果,对损失后果进行分组,再根据不同的等级提出相应的安全对策措施。 三、石油化工设备安全预防性维护措施 1.维护设备的生命周期和预防性 结合维护经验,对设备进行生周期成本分析,测算设备生命周期,量化设备维护管理,在设备故障发生前有计划、有预见性地进行维护检修或更新。 2.加强设备检、维、修管理工作, 尤其是设备选材和运行状况 稳定原料性质,提供平稳的床层温度和催化剂线速;严格控制水质,定期排污;严把安装质量关,降低应力水平;严格遵循加热管道的焊接规程,消除焊接残余应力加强工艺指标管理,严格执行内外取热操作规 程操作,严禁干烧。 3.采用数字化监测系统 数字化监测系统的类型有:光电液压等传感器、数字化图像处理、嵌入式计算机系统、数据传输网络、等.全新的数字监测管理模式,具有快速处理数字信息抗干扰能力,而且发挥了宽带网络的优势,可以对管道监测系统远程、实时、集中、全面的掌握,通过全面的监测,将前端管道的参数通过网络摄像机视频采集、流量测试设备,通过网络摄像机的数据通道一起转换成 IP 数据包,将数据通过解码器将视频显示出在电视墙或大屏幕上,后端可建立相应的预警机制,对无法预知不定时活动区域,采取移动侦测,对有语音监控需求的环境,准确、有效地处理和控制关联事件。对于数据传输采用多种方式进行选择,如果设备的空间跨度大,可以采用无线网络的方式。 4.加强技术管理,优化操作方案 加强三旋运行监控: 在主风量不变的情况下,三旋压降正常为13k p 左右。石油化工设备实行二级维护,一 级维护是全员维护,设备按区域承包到人。重要设备在一级维护基础上实行二级维护,每周一次,由区域主管工程师负责,检要设备运行状况,监督一级维护的 维护质量,并进行可预见性维护及故障处理;对重大关键设备再实行每月一次的特别护理。实行分级维护可以使维护人员的职责明确,突出重点及关键设备,提高设备维护水平,减少石油化工设备运行故障的发生。 综上所述, 石油化工设备的风险防范及技术措施, 对生产系统中的各种危险进行辨识、评价和控制对系统存在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措施确定重点管理的对策和范围, 预防事故特别是重大事故的发生并把可能造成的损失限制在最低程度。对在改扩建生产装置进行安全评价, 不但在石化行业, 而且在其他化工行业也是可行的, 这样使管理者掌握系统的安全状况, 修订、完善安全规章制度, 完善防灾设施和组织, 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无疑是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 石油化工设备论文:浅析石油化工设备防腐的有效措施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步入市场经济时代,我国石油化工产业蓬勃发展。可是腐蚀问题在石油化工中造成的损失越发严重,因此在石油化工行业设备防腐蚀的安全防护与管理方面更应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以此来保证工作人员安全和减少石油化工行业内由于腐蚀产生的巨大损失。本文旨在讨论石油化工行业中设备腐蚀现状及各种腐蚀原因还有对化工企业如何做好防腐蚀管理工作进行论述。 关键词:石油化工、设备防腐、管理措施 一、前言 石油化工行业的机械设备在受到的腐蚀之后,不管是这些设备呈现出来的物理性能,还是机械设备在使用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其它方面性能,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变化,在腐蚀较轻的情况下,这些设备的美观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坏,腐蚀严重的则会影响到设备正常使用寿命,这些都将影响到石油化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关于石油化工设备的腐蚀问题,就需要采取及时有效的防腐措施,进一步提升这些设备的抗腐蚀能力。 二、设备腐蚀的原因和种类 1.腐蚀的定义 广义的腐蚀指材料与环境间发生的化学或电化学相互作用而导致材料功能受到损伤的现象。狭义的腐蚀是指金属与周围环境发生的化学反应、电化学反应或物理溶解作用而导致金属损坏。最直接来讲就是,材料的自身功能受到了某种程度上的损伤,而这种损伤的直接原因就是腐蚀,其产生原因往往是环境和材料之间所产生的电化学和化学作用。这种损伤的最直接结果就是化工企业经济上的损失,因为其机械设备产生损耗之后,在机械性能、色泽、 外形等方面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这就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和化工机械设备的损坏,进而让企业的生产成本大大的增加,负担加重。所以现今化工及化工相关的产业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就是:如何采用有效的积极防腐举措才能提高化工机械设备的防腐能力。 2.设备腐蚀的原因 设备腐蚀的主要原因是在石油化工企业生产过程中含有较多的SO2、H2S、CO2、卤化物、硫化物以及盐雾等有害的物质,这些物质在高温或者是阴潮的环境中发生了相互反应,这些设备本身结构受到有害物质的影响发生了化学以及物理的反应,最终导致发生腐蚀的结果。 3.设备腐蚀的分类 从腐蚀的外观形态看,金属腐蚀可分为全面腐蚀和局部腐蚀。全面腐蚀一般表面均匀覆盖着腐蚀产物膜,在不同程度上能使腐蚀减缓,如高温氧化和易钝化金属(如不锈钢、钛、铝等)在氧化环境中形成的钝化膜,都具有良好的保护性,甚至能使腐蚀过程几乎停止。全面腐蚀分布较均匀,危害较小。局部腐蚀的腐蚀反应集中在局部表面上,又可分为电偶腐蚀、应力腐蚀破裂、缝隙腐蚀、小孔腐蚀、磨损腐蚀和腐蚀疲劳等。在化工生产系统中,由于局部腐蚀造成的化工机械的腐蚀损坏事故要比全面腐蚀引起的事故多的多,因此,对于局部腐蚀的研究与控制愈益受到重视。 金属腐蚀按机理可分为物理腐蚀、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等。物理腐蚀是指金属由于单纯的物理溶解作用所引起的破坏。许多金属在高温熔盐、熔碱及液态金属中可发生这类腐蚀。例如用来盛放熔融锌的钢容器,由于铁被液态锌所溶解,钢容器逐渐被腐蚀而变薄。化学腐蚀是指金属表面与非电解质直接发生纯化学反应引起的损坏。通常在一些干燥气体及非电解质溶液中进行。反应过程的特点是金属表面的原子与非电解质中的氧化剂直接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反应过程中无电流产生。电化学腐蚀是金属与周围的电解质溶液相接触时产生的电化学反应而发生的腐蚀。它的特点是在腐蚀过程中有电流产生。电化学腐蚀是很普遍的,为人们所常见,其腐蚀原理与原电池一样。 笔者按照腐蚀现象所产生的原因,以及表面现象等,将腐蚀现象有效的总结划分成为以下几点:①高温氧化腐蚀;②剥层腐蚀;③点状腐蚀;④晶间腐蚀;⑤缝隙腐蚀;⑥焊接应力腐蚀;⑦疲劳腐蚀;⑧电化学腐蚀;⑨工业大气腐蚀。 三、设备腐蚀的防护措施 1.设备的防腐结构设计 化工设备的防腐要从设计阶段开始,在设备的设计阶段,要充分运用有关腐蚀和腐蚀控制的全部经验和知识,设计出性能好、使用寿命长、既经济又安全的设备和装置。这样的设备既能符合工艺过程的需要,又能保证使用寿命长和降低生产成本。具体说来,防腐蚀设计从设计到运转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设计时的防腐措施、制造施工时的防腐措施、设备安装时的防腐蚀措施以及设备运转时的防腐措施。 首先,防腐设计包括强度设计、正确的防腐蚀结构设计、材料选择及防腐保护方法的选择;其次,制造质量对设备腐蚀影响极大,某些材料从耐蚀性来说是好的,但制造质量达不到要求,设备也不会达到预期的防腐效果。制造时应充分考虑包括防治腐蚀在内的加厂、装配及制造过程中的管理;再者,安装质量直接影响设备的使用性能,安装不正确,会导致改变流体流动状态和流速,在一定环境下还会导致应力腐蚀破裂。安装时的防腐措施主要包括包装、运输、施工、装配时的防腐问题,而在安装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非金属材料质脆、强度低的特点;最后,设备运转时的防腐措施包括正常运转时的防腐管理,异常运转时的早期排除、维修、保养、监控、开车及停车时的防腐管理。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避免死角的出现。 设备中局部液体残留或固体物质沉降堆积,不仅会在设备操作时局部浓缩或聚集、引起腐蚀,并且会在设备停车时引起腐蚀。设计时要尽量避免死角和排液不尽的死区等。 (2)避免间隙的产生。 许多设备都容易存有缝隙,液体流通不畅的地方易形成缝隙腐蚀,如碳钢、铝、不锈钢、低合金钢等设备都有这种现象。缝隙腐蚀产生后又往往引发孔蚀和应力腐蚀,造成更大的破坏,而良好的结构设计是防止缝隙腐蚀最好的方法。经常存在问题的部位是密封面和连接部位。由于焊接能避免连接部位的缝隙,因此,比螺栓连接要好。 2.“一脱四注”的措施 “一脱四注”技术自19世纪初发展至今,一直是被国内外的石油化工企业普遍采用的工艺防腐措施,“一脱四注”主要是脱盐、注碱、注氨(胺)、注水和注缓蚀剂。这种方法能有效的缓解常减压蒸馏设备低温轻油系统腐蚀。因为氯化物盐类物质的存在,导致石油化工设备常减压塔顶冷凝冷却系统面临较大的腐蚀风险,所以,降低腐蚀的最根本方法是对石油化工的原材料进行深度脱盐,达到腐蚀介质数量最小化的效果,进而可以延长设备的运行周期。 3.增强工作人员的防腐意识 建立石油化工企业工程人员、管理人员在注重企业生产同时,企业应高度重视企业防腐蚀工作的有效机制,使他们在安排生产、指导生产的同时要对企业所属设备防腐蚀工作同时安排、同时检查。只有从思想上、组织上落实,防腐蚀才能真正从源头抓起,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4.合理使用防腐涂料 防腐涂料法是目前石油化工设备在使用过程中有效预防腐蚀的另一重要方法,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具有较强的屏蔽作用,将腐蚀介质和材料之间的接触能够有效的进行阻止,而且将腐蚀电池的通路也能够进行有效的阻隔,对于电阻就有一定程度的增大。 其二,防腐蚀涂料具有一定的缓腐蚀作用,例如一些颜料和其它与之成膜或者水分的反应等,对于化工机械的金属材料的腐蚀有着缓解的作用。 其三,具有相应的阴极保护作用。漆膜的电极电位较底材料金属低,在腐蚀的电池当中可以将它作为阳极进行“牺牲”,这样对于底材金属就有一种保护作用。 四、结束语 石油化工企业和其他企业之间相比较,其生产设备的腐蚀速度相对比较快,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采取相应有效的防治措施,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合理、有效、经济的防腐方法,积极采用成熟的新技术,进行设备改造和完善生产工艺,才是21世纪中国石油化工企业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 石油化工设备论文:石油化工设备制造中关于材料质量控制分析 【摘 要】随时石油化工业的不断飞速发展,石油化工的最为主要的建设内容就是设备制造。制造石油化工的设备的过程需要协同多个专业,是一个需要很多技术的复杂过程,而且还需要有较高的质量,实际操作也比较困难,并且需要各种各样的器材设备,而且检验的标准也相对比较严格。因为有很多因素可能影响到石油化工设备的制造,所以其过程必须要有严格的管理,质量的检验也必须要严格控制。制造石油化工设备的材料也需要很多品种、较高的质量和高标准的检验,因此在制造设备时严格控制材料的质量是整个质量控制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关键词】石油化工;设备制造;材料;质量控制 1.常见的材料质量问题 1.1设计选材的设计考虑不够周全 例如某乙烯工程的配套项目——动力中心单元使用两个月之后,该单元中2#分汽缸套在温度计表面的保护管表面被腐蚀,腐蚀坑深达1.2mm。 分汽缸为12Cr1MoV材质。因为设计人员没有考虑周全,忽略了该温度计具体的使用环境以及温度计在使用过程中各种外在环境和自身材质的变化,因此便使Cr-Mo系列低合金钢很容易产生腐蚀。因此设计人员应该考虑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温度计保护套管。 1.2没有落实材料订货的技术要求 在某设备安装中,按《技术要求规格书》的设计规定,要对所需的不锈钢管配件进行相关试验。但是随机抽检设备资料时发现厂家提供的质量证明文件中没有相关的试验结果。 发生这种情况是因为设备制造厂没有完全了解并且掌握所提出的的技术要求,同时在没有向供货商提出具体的质量和技术的相关要求。 1.3材料的质量审核重视度不够 检查某动力设备档案文件时发现这些问题:螺栓、螺母的质量检验报告中,螺母的化学成分中Mo 元素质量分数不符合相关标准中4 级螺母的具体要求。与此同时螺栓的质量也存在一定欠缺。 材料的质量检测没得到足够的重视一是因为检验人员不熟悉标准对工作不负责任另一个原因是相关的管理部门和人员的重视度也不够。产品质量保证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材料质量证明书,它是满足产品质量标准和设计要求的重要保证,如果质量证明书出现了问题那么相关的材料的质量一定也会存在一定的质量缺陷。 1.4焊接材料选择不恰当 在石油化工设备制造的具体工程实践中,主要是使用焊接方式连接钢制设备,很多安全事故都是由焊接质量问题引起的。石化设备制造的难点之一就是控制焊接的质量,同时也是整个石化设备最为关键的质量控制点。所以要对焊接的实际质量进行控制和管理,这需要不断地完善工作程序和相关制度。 2.设备制造中的材料质量控制 根据上文分析,具体制造过程中控制材料质量的几个关键点,随着石化工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材料工程的复杂化,控制设备材料的质量成为非常重要的课题,这必须采取合理的管理和检验方式才能达到预防的效果。 2.1设计环节的材料质量控制 使用设备的单位的设计任务应该交由和其水平相当的设计单位来完成项目所需的相关设计任务。通过设计图详细了解设计意图并分析其技术要点的设计的可行性。重点是关注设备的\质量和其安全性。 选用设备材料的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设计工作任务,应该根据环境的具体情况来选用材料,选定合理的材质。所以,设计人员在选择材料时要综合考虑成本和质量之间的关系,以选出最为合理经济的选材方案。要完全掌握和理解相关标准以避免因误解产生的一些质量事故和矛盾。为了防止因选材失误造成的安全风险和经济损失要严格审核判断产品的质量。 2.2对设备材料采购环节的管理要强化 制造设备的单位要根据设计和工程技术要求编制好采购文件,做好彩果过程中的相关调查和评审工作。因为焊接材料和相关消耗材料在具体使用过程中必须要满足设计要求,所以如果货源或材质发生变化就必须和原设计单位取得联系已得到材料变更手续。 单位制造设备时,质量体系的运行应该被相关监管部分严格监管,可以采用抽样方式对采购部门的进行实时的质量监控活动。但是要对材料计划材料质量和材料制造单位的选择等等要警醒重点抽样调查,以掌握质量标准的落实和转化情况。 2.3材料的验收和检验要强化管理 材料入库时质量控制夫人关键点是材料检验和验收的整个过程,因为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的材料和技术陆续出现,这就一者需要检验部门要对工作程序和检验制度做好相应的完整和调整工作,从制度和程序等各个方面做好质量控制的保障工作。同时还要对检验人员的业务技能做及时定期的考核和培训,以尽可能快地提高人员的技术水平以提高质检的效率和质量。同时质量监管部门也应重点关注检验部门的制度落实和完善情况。 2.4对材料的保管、发放和使用要严格管理 报关材料必须具备合格的堆积场地和厂房,要满足材料存放的相关必备条件。从材料入库开始在后续的一系列过程中要做好最重要的标记管理工作。每一种材料都要尤其固定可辨别的标志,所以有关部门应该制定一套合理可行的标记方法制度。如库场的待检材料、合格材料和不合格材料的分区隔离标识,材料标识及其检验试验状态标识等。监管人员应抽查材料标识程序的实施是否得到了有效的执行。 3.结语 控制石油化工设备的质量问题涉及到形成设备的整体过程中的每一个细小环节,而控制设备质量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设备制造时所用材料的质量,这个设备能够安全运行最为关键的保证因素。选用了不合适的材料,不仅仅会引起经济上的损失,更为严重的是可能留下事故隐患。所以,材料关一定要严把,材料的选择要合理材料的订购要正确合适,质量检查过程更要严格细致。只有整个制造系统中的每一个部门都能发挥其应有的保障作用,才能使设备的质量水平得到提高,同时以满足发展石油化工工程的具体要求。
课程教育研究论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象山教育思想研究 [摘要]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我们提出的要求。“素质教育”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千百年来人类教育发展和改革历史经验的总结,是对自孔子、墨子到宋儒以及近代先进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象山教育思想产生于中国传统教育发展的第二个高峰——书院教育时代,研究象山教育思想,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并且提高自身素质。 [关键词]课程改革;素质教育;书院教育;象山教育思想 荆门有象山中学、象山小学,是以象山先生命名的。象山先生,姓陆氏,名九渊,字子静,号象山,八百多年前曾任荆门知军,南宋光宗三年十二月(公元1193年1月)卒于荆门知军任内,荆门老百姓世世代代怀念他,尊称他为陆夫子。象山中学、象山小学是荆门基础教育的两所知名学校,这两所学校的教师们,为发展荆门基础教育事业,学习象山先生的教育思想,“识义利公私之辨”,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曾创造了这两所学校昔日的辉煌。今天,在深入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时侯,我们在这里同大家一起讨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象山教育思想研究问题。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我们的要求 我们的社会已进入二十一世纪。这个世纪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世纪,知识已渗透到政治、经济等社会生活中的一切领域并处于中心的位置;知识制约并决定经济、产业发展的方向、结构、水平,并且也成为一种产业;知识已成为权力的象征,成为影响财富、政治的最重要权力的来源。随着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为抢占经济和科技的制高点,全球的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竞争以合作为前提,民族经济之间,相互依赖,相互补充,一国、一地区的经济发展日益取决于他国和他地区的经济发展。这种国际趋势的出现,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挑战,对培养人才的教育提出了挑战。上个世纪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了“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并提出了一份题为《学习:内在的财富》的报告,认为21世纪教育应以“四学”为支柱,即:学知、学做、学会发展、学会共同生活。 为了积极适应当今国际社会发生的变化,培养当今时代所需要的人才,我们的教育必须实现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教育实现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如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抓住的核心问题和关键问题有四个方面,一是推进课程改革,二是改进和加强德育,三是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四是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课程改革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因为课程是组织教学活动的依据,它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在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中,往往都是从课程改革入手,通过改革基础教育课程,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展的需要。”因此决定“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新的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始终贯彻‘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必须坚持民主参与、科学决策的原则,积极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和中小学教师投身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这意味着,我们大多数同志都将面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对我们的考验。这个考验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既是光荣的,也是严峻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育现代化的前提,实现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现代化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我们能亲自参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验,这是我们的光荣。然而,课程改革实验首先必须确立“素质教育”的新观念,随之而来的是自己人格修养的提高和知识的更新,这对我们来说,都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能不能在课程改革实验中接受考验,这是需要付出一定“代价”的,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思想准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课程改革的六个具体目标:一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二是“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三是“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四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五是“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六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目前,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已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正在进行,预计2004年秋季,初中一年级将与小学一、二年级同时进入实验,2005年秋季,初中一、二年级将与小学一、二、三年级同时进入实验。 据新课程实验区的报告,实验教师的观念在逐渐更新,教师的角色在悄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慢慢确立,“素质教育”的落实将成为可能。但由于管理水平和人才素质的差异,新课程实验所反映出的新情况也值得重视:一、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留下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空间,教师如何利用这个空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启发学生自觉学习,对学生的动机、兴趣、情绪、意志和信念、理想、价值观等,进行全面培养,开发个体身心潜能,促进学生人格整体水平的升华,这对我们的教师来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存在着新课程空间自由度大和教师创造性实施能力小的矛盾。二、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从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励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出发,信息量大,呈现形式多样化,师生互动存在可选择性和开放性。这对智力发展有差异的学生来说,存在着教学的开放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的矛盾。三、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为加强课程内容、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兴趣,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在课时安排上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这对学校管理来说,存在着课时安排的灵活性与传统课时时间固定性的矛盾。 以上教、学、学校管理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如何解决?解决的唯一办法,只有提高教师(包括从事学校管理的教师)的素质。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就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我们提出的要求。 二、“素质教育”提出的理论依据 “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社会最受关注的热点,上自党和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老百姓,特别是大、中、小学教师和学生家长,都给予了热情地关怀。什么是“素质教育”?为什么提出“素质教育”? 所谓“素质教育”,就是把注意力和着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素质上,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以最大程度的“内化”,身心潜能得到最好的开发,人格整体水平得到升华。 “素质”一词,指个人的先天秉赋(生理、心理特点)和后天获得的品质的统一。按照儒家的观点,一个正常的儿童,个人的先天秉赋是差不多的(性相近),素质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后天获得的品质上(习相远)。我们的教育应营造适应青少年成长的最佳环境,开发个体身心潜能,促进受教育者人格整体水平的升华,造就一代当今时代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当前提出“素质教育”,主要是针对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而言的,有些地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完全趋向功利,教师通过各种机械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获取高分。学生手拿高分成绩单,却缺乏应有的适应社会的能力,缺乏丰富的个性和创造精神,缺乏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有的学校领导和教师,只重视知识,认为只要有了知识,也就有了能力,也就提高了素质。这种观点被逐渐强化,并且影响到学生,使他们的学习较多的停留在知识的层面。有的教师,虽然也重视能力的培养,却只停留在知识转化的层面,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开发。非智力因素的主体,指价值意识体现内在尺度的心理表现形式,如动机、兴趣、情绪、意志和信念、理想、价值观等,这是个人素质提高的重要内容。“素质教育”要求把以往重知识、重能力的教育认识水平再提高一步,提高到更加注重提高学生整体的人格素质的新水平上来。 “素质教育”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 吸取了几千来中国传统教育的优秀成果,是千百年来人类教育发展和改革历史经验的总结,是对自孔子、墨子到宋儒以及近代先进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1997年9月12日,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阐明了社会主义新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指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社会主义文化是一个大概念,包括社会主义教育和我们提出的“素质教育”。1997年11月1日,同志在美国哈佛大学演讲中,提出要从历史文化角度来了解和认识中国,因为现实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发展,“四大发明”改变了世界的面貌,造就了中国的文明传统。中国的文明传统不仅对世界文明进程产生过重大影响,而且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理想追求、乃至中国的发展方向,至今仍然是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精神动力。 中国传统教育的优秀成果不仅是中华文明的宝贵财富,而且是世界文明的宝贵财富。近代中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曾考察欧美,他认为理想的教育应包括中国传统的孔墨精神,加之英人的人格教育,德法之专深研究,美之服务社会等,采欧美之长,熔铸孔墨教授之精神。其教学方法应参酌兼采欧美教育新法与中国古代教授法。[1] 当代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如资源危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心病加剧、价值标准失范、道德滑坡等等,十分忧虑地说:“人类的生存没有比今天再危险的时代了”,“不道德程度已近似悲剧”。他认为解决当今存在的社会问题和人文精神的失落,要求助于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仁爱”、墨家的“兼爱”。他说仁爱“是今天社会之必需”,“墨家主张的兼爱,过去只指中国,而现在应作为世界性的理论去理解”。[2] 西方有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曾联名发表宣言指出: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避免世界性的混乱,就必须回首二千五百年前的孔子的道德智慧。[3] 2003年12月10日,总理在美国发表了题为《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讲,温总理指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它的许多珍贵品,许多人民性和民主性的好东西。比如,强调仁爱,强调群体,强调和而不同,强调天下为公。特别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之道,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世代相传。所有这些,对家庭、国家和社会起到了巨大维系与调节作用。”[4] 温总理所总结的就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就是“素质教育”提出的重要根据。 三、学习和研究象山教育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自身素质 中国传统教育的发展,有两个高峰,一是春秋晚期打破“学在官府”的教育垄断;二是唐宋时代高于蒙学的书院教育形式的产生。春秋晚期以前,只有少数贵族有受教育的权利,叫做“学在官府”。孔子的时代,“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孔子提出“有教无类”(教之则善,本无类),将学校由“官府”移到“民间”,广大平民也可以受教育,扩大了学校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这是中国传统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化。“书院”之名始于唐代,“书院制度”形成于宋代。书院教育以教育学生“学做人”、追求人格完善为目标,适应社会多方面需要而培养不同专业和不同层次的人才;书院教育不仅挽救了宋代因教育附庸科举考试造成的人才危机,而且推动了德行、学问并重的中国传统教育的发展。 中国传统教育经历这两个高峰所产生的教育思想,是中华文明宝贵的精神财富。象山教育思想产生于书院教育时代,研究象山教育思想,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并且提高自身素质。 象山先生,公元1139年4月生于江西抚州金溪,公元1193年1月卒于荆门知军任内,享年五十四岁。象山先生一生除任中央敕局删定官四年、荆门知军一年半以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从事教育工作,学生数千人,姓名可考的上百人。象山先生曾于1187年,应他的学生彭世昌等人的邀请,赴江西应天山讲学。应天山去贵溪县城80里许(上清镇东南),重峦叠嶂,飞瀑流泉,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是读书治学的好地方。象山先生带领学生在山南修建了一座草堂,学生建房搭棚,种菜栽禾,勤工俭学;崇拜先生学问和品德的人,从四面八方来到应天山,围绕草堂建起了一幢幢书斋。先生看应天山象一头大象,便给草堂命名为“象山精舍”,学生从此尊称他为象山先生。“象山精舍”匾额挂在草堂门额上,围绕草堂的是“居仁斋”、“由义斋”、“养正斋”、“规斋”,还有“明德”、“志道”、“储云”、“佩玉”、“愈高”、“惠林”、“达诚”、“琼芳”、“濯缨”、“封庵”、“批荆”等书室。从1187年到1191年之荆门军前,先生一直在“象山精舍”潜心于他的教育事业。 象山教育思想是以其心学为哲学基础的“人”本位思想,与当时已沦为科举考试附庸的应试教育的“知识”本位思想相对立。象山先生认为教育的根本就是“人”。教育的出发点是“人”,落脚点还是“人”。象山先生说;“天地人之才等耳,人岂可轻?人字岂可轻?”[5]P279教育就是教学生“学为人而已”[5]P26,“上是天,下是地,人居其间。须是做得人,方不枉。” [5]P278“若某则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 [5]P353象山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辨志”、“明心”、“做人”。 “辨志”:辨识义利尊德性。 象山先生说;“凡欲为学,当先识义利公私之辨。”“学者所以为学,学为人而已,非有为也。”[5]26“识义利公私之辨”就是“辨志”,知所以为学者,必“识义利公私之辨”。为人重义轻利、先公后私,乃人之自然至诚之性,是儒家君子贤人所尊敬的“德性”。儒家教育思想中,既强调“尊德性”,又强调“道问学”。“辨志”就是“尊德性”(尊重道德品质的修养)。象山先生发展了儒家教育思想,不仅把“尊德性”(德育)放在第一位,而且把“识义利公私之辨”规定为道德品质修养的核心内容。 “明心”:区分正邪求放心。 象山先生说;“为善为公,心之正也。为恶为私,心之邪也。” [5]P204 “良心正性,人所均有”。[5]P221象山先生认为,有的人能保有“良心正性”,有的人“溺意功利,失其本心。”[5]P221“失其本心”,即本心放失。本心放失,“诚能反而求之,则是非善恶将有所甚明。” [5]P269求放心,就是寻找放失的“良心正性”。区分正邪求放心,就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心正性”、“为善为公”的思想情感,就是对学生进行“人品”教育。“人品”教育是以知识教学为前提的。知识教学开发学生身心潜能、提高素质,是“人品”教育的重要基础,但知识教学只是手段,它必须服从思想情感的培养。1192年正月十五,象山先生对荆门军老百姓说:“实论五福,但当论人一心。此心若正,无不是福;此心若邪,无不是祸。世俗不晓,只将目前富贵为福,目前患难为祸。”[5]P204象山先生在这里明确指出:人心的正邪是作人的根本,以人心正邪论福祸的,是“人品”高尚的正人君子,以目前富贵患难论福祸的,是“人品”低下的世俗小人。象山先生的“人品”教育,就是现代西方所说的“人格”教育。 “做人”:修进德业做大人。 象山先生认为“做人”是教育的根本目标。象山先生说:“宇宙之间,如此广阔,吾身立其中,须大做一个人。”[5]P284 然而“时俗汩没,未有能自拔者”,因此他主张教育学生“先理会所以为人,深思痛省” [5]P281,“自立自重,不可随人脚跟,学人言语” [5]P289,然后“自得,自成,自道,不倚师友载籍(师友:老师、朋友;载籍:书籍)”[5]P281。所谓“自得”(自我晓悟),就是要独立思考,自觉提高;所谓“自成”(自我完成),就是要有创造精神,自觉成才;所谓“自道”(自我实现),就是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中心意思是自己修德进业,独立成就一番事业,做一个德行高尚志气高远的人(做大人)。能如此成就事业的人,就是象山教育思想所要培养的人才,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高素质人才。 象山教育思想,内容博大精深,这里只举要谈了象山教育思想的三个核心问题,“辨志”是品德教育,“明心”是人格教育,“做人”是人才教育。这三个核心问题,以及有关品德教育、人格教育、人才教育的方法问题,都需要专题讨论。如何深入研究象山教育思想,有一个态度问题,象山先生在《白鹿洞书院〈论语〉讲义》指出“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此章以义利判君子小人,辞旨晓白,然读之者苟不切己观省,亦未能有益也。”[5]P323研究象山教育思想,研究者的“切己观省”,最为重要。现在有些人热衷于把“象山”作为招牌,但并不认真研究象山教育思想,甚至背道而驰,正如象山先生所批评的“终日从事者,虽曰圣贤之书,而要其志之所乡,则有与圣贤背而驰之者矣”。象山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要做“喻于义”的君子,而不做“喻于利”的小人,要为“义”、为“公”,不为“利”、为“私”,然而热衷于把“象山”作为招牌的人,却巧立名目,化“公”为“私”,践踏象山先生“为学,当先识义利公私之辨”的教育思想,这是十分错误的。希望受象山教育思想恩泽的荆门人的后代子孙,努力提升的自己的道德境界,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办好荆门的基础教育。 课程教育研究论文:单一性别教育研究及其对课程教学的启示 近年来国内外对单一性别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正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教育热点问题。所谓单一性别教育,从国内外的教育实践看,指中小学校所实施的在至少一个年级里有一个单一性别的班,在单一性别的教学环境中进行的教育。单一性别教育的阶段可以是小学、初中和高中,单一性别教育的形式可以是完全单一性别的学校,如男性、女性,也可以是男女混合学校中单一性别教学班。对于男女混合学校提供的单一性别教育,学校应为学生提供参加单一性别的或男女混合的班级的选择权,而不是强迫学生必须参加。 在国内,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近年来已经陆续开办了多所女子中学、男子中学,台湾单一性别的学校也有20多所。另外,还有一些学校实行了男女学生同校但分班教学的模式。这些学校无一例外地都强调“因性施教”的教育理念,也无一例外地引起了社会和教育界的巨大争议。可以看出,国内的单一性别教育的实施尚处于探索阶段,对于之所以要实施单一性别教育的必要原因多是出于感性的认识,尚缺乏深人的研究,而大量的反对意见更是普遍没有切实的研究依据。 在国际上,以欧美为代表的很多国家近年来也纷纷进行了单一性别教育的实践和广泛的研究,肯定的意见占据了主导地位。需要重视的是,在教育界近十年的调查研究基础上,英国教育部长戴维·布朗基特2001年要求教育标准办公室调查研究将男女混合学校转成单一性别学校的模式是否应该大规模地在全国推广。由于该问题的复杂性,新就任的教育部长埃斯特尔·莫里斯于2002年又正式要求对分班教学的效果进行评估,并支持但不硬性规定学校一定要男女分班;美国国会于2002年1月8日正式通过并颁布了“NoChildleftBehind,,的法案,修改了1972午6月颁布的教育修正法案中的ix部分所规定的为保证男女平等而对单一性别教育的制约,这从根本上改变了对单一性别教育的限制并正式宣布单一性别教育的合法性。由此,美国实施单一性别教育的学校得以迅猛增加。美国单一性别公立学校协会提供的数据表明,10年前,美国只有三所公立中小学为学生提供接受单一性别教育的机会,而到2003-2004学年,至少有88所公立学校提供了不同形式的单一性别教育,其中,有63个学校提供了单一性别的班级,25所学校是完全的单一性别的学校。目前还有大量的学校正在申请实施单一性别教育。 值得重视的是,单一性别教育正在呈现出的急剧发展的态势,是基于大量研究结果的支持基础上的。国际研究经验可以对我国正在发展中的单一性别教育的实践和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并对课程教学中更好地重视性别差异有重要启示。 一、研究显示男女生学习风格和相应的教学风格都存在显著差异 近年来研究者对于男女学生学习风格差异的研究认识,表明在课程教学中要对男女学生给予不同的对待。 (1)在学习方面的个性的性别差异及相应的教学风格的差异 在1960和1970年代,对个性的性别差异的最流行的认识是“文化的塑造”,许多心理学家假设,如果我们强调让男孩去玩洋娃娃,让女生去玩小汽车,如此等等,则许多性别差异就会消失。但过去30年来的跨文化研究完全不支持这种假设。如美国国家健康学会(NIH)最近公布的一项研究报告发现,在对中国、非洲的撒哈拉、马来群岛、印度、非律宾、印尼、秘鲁、美国和欧洲各国的广泛跨文化研究中,各国人个性的性别差异都是非常显著的。与社会角色模式的预言相反,即使在传统性别角色男女差异最小的美国和欧洲文化中,个性的性别差异也是非常显著的。大量的研究始终发现,各个年龄组的学生在所有学科上,女生倾向于在课堂上有更高的标准来评价自己的成绩,相应地女生在测验中普遍比男生成绩更好。尽管如此,但在评价学习成绩时,女生更可能被过分地批评,而男生倾向于不切实际地过高评价自己的学习能力和造诣。女生会把学习成绩不好看成是让老师和父母对自己失望的标志,而男生只有在理科的那几个特定学科的不及格才被认为是失败的。教师最强烈的自相矛盾的观点是:成绩最优秀的女生被认为是愚蠢的,而几乎刚能得到成绩“良”的男生却被一认为是有才气的。因此,对男女学生最基本的教学风格的差异应当是,教师要鼓励女生,使她们自立起来;教师要使男生认识到,他们不是象自己所想象的那样有才气,要激励他们挑战自我并做得更好。而激励女生和激励男生的基本因家是有差异的,研究者发现,家长和老师在关心女生时更感到愉快,女生也受到更多的关心;而大多数男生学习动机不强,只有在学习材料本身对自己有吸引力时才努力。 在师生关系上,女生倾向于把教师看成是支持者,老师给了她们一个小小的鼓励,她们就很感谢和亲近老师,课堂氛围让女生觉得舒适和安全,女生也喜欢课堂学习。师生关系促进了大多数女生的学习。而男生通常是令人烦恼的…… (2)在数学和科学教学上的性别差异以及制订与之相适合的教学方法 据美国参议员布赖恩·迪克森在题为《谈单一性别教育》一文中介绍说,大量的研究发现,男女学生在数学和科学上对男女学生的最佳效果的教学方式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将男女学生分开进行的单一性别教育有利于使教学更适合性别差异。例如,对男生可以通过对数学本身来激发他们的兴趣,如要求男生想象l和2之间所有的数字,它是无限多的,因为总能在两个数之间插人另一个数字,如在1.001和1.002之间能插入1.0011利1.0012等数。2和3之间存在的数字呢?学生会承认,l和2之间的所有数与2和3之间的所有数是一样多的。这时,让学生去设想l和3之间的所有数。凭直觉,这组数字应该是1和2之间数字的2倍。这时问学生,1和2之间的数与I和3之间的数,哪个更多?一个无穷大怎么比另一个无穷大多2倍呢?对一组10岁大的男孩提出这个问题,大多数男生都会着迷的,而对另一组10岁大的女生提同样的问题,她们就会厌烦了。 一些研究者提出,男生适合更为抽象的概念。如教男生时提出这个问题:假如你正开着车,车以光速跑着,这时你打开前车等,会发生什么?这个问题是对狭义相对论的一个很好的导人。这时就会看到甚至8岁大的男孩都会被这个问题激起兴趣,而女生就很少对此问题感兴趣。 对于女生的代数学习来说,老师使用“故事问题”(stovroblems)就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方法。用这种把问题放在故事中的形式,可以使女生更容易地理解,但“故事问题”的方法对男生效果不好,因为把代数问题隐藏在复杂的语言关系中,由于脑功能的差异,会使男生对问题的理解更加困难。这个“故事问题”的方法是1960一1970年代开始流行的,当时它被用来在男生占绝对优势的教育领域去提高女生的学习成绩.几十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它对女生很适合,而对男生则总体上无用。 二、对单一性别教育与男女混合教育的对比研究结果 1.有关国家进行的全国性大规模研究的结果 (1)2000年,在全国性的“英国中学会考”(GCSE,由英国16岁的学生参加)中,每个单一性别学校都进人中学最好成绩的前50名,并且获得前20名的全都是单一性别学校,最好成绩的男女混合学校只排在第32名,而这已经是男女混合学校的巨大进步了,以往男女混合学校所获得的最高名次是第38名。硬”此消息在2001年9月2日的泰吾士报上刊登出后,引起了举国上下的一片惊呼。 受国家的委托,英国国家教育基金会研究了遍及全国的不同大小规模的学校中的单一性别教育与男女混合教育的不同类型的2954所高中的学生的不同学业成绩的结果,并于2002年8月公布了研究报告。结果主要有两点,其一,在控制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其他背景因素后,单一性别学校与男女混合学校相比较,男生、女生的学习成绩都显著地更好。并且女生比男生得到更大的好处,与男女混合学校中的各种不同学习能力水平的女生相比较,单一性别学校的各种不同学习能力水平的女生学习成绩更好;而单一性别学校的男生中只是较低学习能力水平的男生显著地受益,对较高学习能力水平的男生的学习成绩而言,不同的学校类型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其二,与男女混合学校相比,女子中学的女生在非传统性别优势的课程上学得也更好,如数学、物理等。研究者认为女子学校显著地改善了传统性别优势课程的学习差异,如在男女混合学校里,女生在英语和外语等课程上有优势,男生在物理和计算机科学的课程上有优势。而在男子学校中没有看到这样的结果。英国国家教育基金会的结论是,单一性别学校有助于学生获得最佳学习成绩。 (2)2001年,澳大利亚国家教育研究所基于6年中对270000名学生的大规模研究,公布了关于单一性别学校和男女合校比较研究报告。报告证明了在53个学科领域内,单一性别学校的男生和女生的平均成绩,比男女合校的男生和女生高巧到22分,并且单一性别学校的男生和女生有更好的行为表现,也更喜欢学习,课程教学与学生的性别更为适应。研究结论是,与单一性别学校教育相比较,男女合校不够适应12一16岁的男女学生在认知、社交和发展成长速度等方面的发展需要。 (3)针对上述两个研究报告,有批评者提出质疑,认为单一性别学校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其学生很多都来自于较高社会经济阶层的家庭,家庭背景可能会影响学生取得较高的学业成绩。英国和澳大利亚的这两个研究部门反驳说,他们的研究没有发现支持这一质疑的证据。美国的瑞澳丹教授的研究表明,单一性别的大主教会学校的女生与男女混合学校的女生相比,大都来自较低的社会经济阶层的家庭,男生没有家庭背景的差别,但都比混合学校的男女学生学业成绩好。对此,英国教育标准办公室(OFSTED)测试了800所单一性别教育的学校和男女混合学校,以研究学生家庭的社会经济层次变量是否与单一性别学校学生的较高成绩有关。研究发现单一性别学校学生更高的学业成绩,不能归结于学生家庭的社会经济层次因素,而是单一性别教育的一个直接结果,并且单一性别学校的学生引人注目地有更积极的学习态度。 针对英国国家教育基金会研究得出的单一性别教育中的女生比男生更受益的认识,格雷厄姆·阿贝力教授提出了否定性意见。他通过对英国的30个单一性别学校和男女合校学生学习成绩的对比研究,提出在控制学生家庭的社会经济阶层背景因素和其他变量因素后,单一性别学校有着显著的教育优势,男女学生的学习成绩都显著地高于混合学校,而男生的学习成绩比女生提高得更多。他认为与单一性别学校相比较,在男女混合学校的教育环境里,虽然女生普遍地超过了男生,但男女学生都处于不利的学习状态下,特别是对男生更为不利。要在教育中公平地对待男生和女生,最好是男女分开。因为单一性别教育对男生和女生都有独特的优势。 (4)牙买加的马琳·汉密尔顿教授通过对牙买加学生的研究,发现单一性别学校的学生几乎在每个测试学科中都胜过混合学校的学生,并且单一性别学校的女生学习成绩最好,单一性别学校的男生其次,混合学校的男生再次,混合学校中的女生最差。而这个结果几乎与学生家庭的社会经济层次背景无关。 2.前后对比研究 针对一些批评者提出的用单一性别学校的学生与混合学校学生的对比研究是不够客观的意见,不少研究者还用同样的学生、同样的教师和同样的教学条件设备,进行了从混合学校教育改变为单一性别教育的前后对比研究。 (l)2000年,美国西雅图的马歇尔小学的本杰明,赖特校长带领学校从传统的男女混合教室转换成单一性别教室,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效果。赖特校长说,原来每天大约有30名学生(男生占80%)因为纪律问题被送到校长办公室,他决定实施单一性别教育是希望由此减少纪律问题。他惊喜地发现,有纪律问题的学生从每天的30人下降到1-2人,似乎是一夜之间就变了,同样的学生、同样的老师,转换到单一性别的教室就立即产生了一个戏剧性的效果。此外,他发现效果并不局限在纪律的改善上,男生女生都能集中精力学习了,在全州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测试中,男生的平均成绩令人震惊地从30分提高到70分,男生的阅读平均分从20分提高到66分,男生的写作成绩在全州男生中最好,平均分从20分提高到53分。女生除数学外,各科学习成绩也显著地提高。 (2)玛特恩小学位于华盛顿特区最穷的地区,98%的学生有资格获得午餐津贴。2001年秋季,由于可能会被上级制止,或会违反法律规定,乔治·文密斯校长没有声张就做了大胆的改变,按性别分班。结果超出了他最大胆的梦想,2002年6月,他的学生在最高等级的斯坦福第9测试中的平均成绩,从49分提高到88分,阅读部分的学生平均成绩,从50分提高到91分。另外,纪律问题减少了99%。2002年CNN播出了史密斯校长的介绍,之后又被刊登在华盛顿邮报的头版,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华盛顿特区的教育官员也表态,要认真研究这些变化,研究其他学校是否也有相似的变化过程。不仅是小学,蒙特立尔市的一个高中5年前从男女混合学校转变成单一性别课堂。转换后,旷课学生已经从转变前的20%下降到现在的7%。80%的学生通过了毕业考试,而转变前只有65%。上大学的学生比例已经提高了2倍。 众多相似的案例也在英国被证明。如位于英格兰东南部艾塞克斯的范荷斯特中学,约翰·范荷斯特校长把学校改造成两个单一性别的部分,男女分班上课。二年后,男生在中学会考中的成绩提高了26分,女生提高了儿分,但女生仍比男生成绩好。”.英格兰的米尔·西尔郡中学也作了相似的实验,并取得了相似的结果。1994年,学校分为男女两个部分,此后,学生在英国中学会考中得分高的学生从40%上升到79%。 2001年5月,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又正式地研究检查了这个结果。他们把5所国立中小学的学生随机分配到单一性别学校和男女混合学校中,一个多月后,68%的分配到单一性别班级的男生通过了国家标准化的语言能力考试,而分配到男女混合班的男生中只有33%通过了这个考试;分配到单一性别班的女生中有89%通过了考试,而在男女混合班中的女生中只有48%通过了考试。前后对比实验研究给人以深刻印象,以至于英国教育部长戴维·布叫基将2001年要求教育标准办公室调查研究将男女混合学校转成单一性别学校的模式是否应该大规模地在全国推广。 3.对单一性别学校和男女混合学校对比的理论研究 (1)美国普罗维登斯大学的社会学教授科尼利尼斯·瑞奥丹长期致力于美国单一性别天主教会学校与男女混合学校毕业生的比较研究。他的研究受到了很大关注,因为他的研究严格地控制了学生家庭的社会经济阶层、种族和人学时的能力等所有的变量,通过多种测量,他发现单一性别学校的女生始终如一地比男女混合学校的女生做得好,而男生受益的效果比女生稍小些。他通过非常系统的研究证明了单一性别学校教育的好处是,处于下层社会经济家庭背景的学生最受益。富裕家庭的父母都是大学毕业并且关心孩子的学校教育的家庭的孩子一般都学习比较好,而那些单亲家庭的且父亲或母亲要做三份工作才能收支相抵的家庭及家庭邻居中很少有大学毕业生、家庭附近没有图书馆的家庭的孩子普遍具有高风险。总之,单一性别学校使孩子能集中注意于学业,其好处是巨大的,也是显著的。 (2)密歇根大学的研究者比较了单一性别天主教会高中毕业生和男女混合学校的大主教会高中毕业生,认为单一性别高中的男生在阅读、写作、数学方面比男女混合高中的男生成绩更好,单一性别高中的女生在科学、阅读方面比男女混合高中的女生成绩更好。并且与男女混合学校的学生相比,单一性别学校的学生不仅在学业成绩上出众.而且有更高的受教育的渴望,对自己的能力更为自信,态度也更加积极。更为可喜的结果是,单一性别学校的女生更少地受到传统学科性别优势观念的制约。.即使在学生毕业离开学校后,单一性别教育的良好效果仍在继续,与男女混合学校相比,无论男女学生,都更可能进人声望卓著的大学,更可能立志去研究所,也更积极地参加职后的继续教育。 (3)很多研究还宣称,单一性别学校的好处不只在学习上,更重要的是,还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能感觉自在地去探索自己的实力和兴趣,而不被传统的学科性别优势的观念所束缚。如英国的一项研究比较了13和14岁的学生对不同学科的态度,发现男女混合学校的学生倾向于有传统性别观念的学科选择,即男生喜欢数学和科学,不喜欢戏剧艺术和语言。而单一性别学校的男生则对戏剧艺术、生物和语言更感兴趣,同样,单一性别学校的女生与混合学校的女生相比,对数学和科学更感兴趣。 很多有切实体会的校长认为,传统的学科性别优势的观念,对学生有一个微妙的、不公平的压力,在男女混合学校里,女生倾向于对那些被认为是男生擅长的学科和相关的学习行为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谨慎,而男子学校里的男生就对自己在音乐、艺术和戏剧等方面的发展感到自在,并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才能在那些可能被认为是非男子气的领域很好地发展,其至有杰山的表现。 在男女混合学校里,谁喜欢谁、谁和谁一起山去了、谁“酷”谁不行等等,都是学生经常的议论,甚至是相互之间的比赛,而在单一性别学校里就很少出现。单一性别学校的男生和女生对待学习的态度远远比混合学校的学生积极,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课堂行为也得到更好的发展。侧 三、对相关研究的认识及对课程教学的启示 概括上述研究,男女学生越来越显著的教育效果差异对未来社会的确有着多方面的巨大影响,因此对此问题的关注就决不是祀人优天,但需要全面地分析和看待。 首先应当看到,造成当前男女学生教育效果差异的原因有多种,如越来越违背男孩本性的文化、学校缺乏男教师、轻视学业并讲究吃喝玩乐和祟拜歌星、影星的社会氛围、学校不适应男孩的学习风格却强迫男孩接受违背其天性的诸多做法,而女孩更能忍受、男孩比女孩成熟晚、对孩子特别是独生子女期望值的差异和变化等等。不能把责任简单归结于男女混合教育的体制这一个方面上。而其中的每个原因都对当前的学校教育和课程教学提出了紧迫的研究和改革的要求。 第二,也应当看到,研究充分显示出单一性别教育有着多方面的积极意义。从资料看,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泰国、牙买加、冰岛和肯尼亚等许多国家进行的对单一性别教育的综合育人效果的研究分析中,共同的研究认识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其一,单一性别教育扩大了男女学生的受教育机会,每个年龄组的男女学生都更可能去探索自己在“非传统”性别优势学科上的兴趣和能力,这就使得学生能以更广泛的兴趣、更强的自信得到更为全面的发展;其二,单一性别教育有利于使课程教学更适合男女学生在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关系特征、数学和科学等学科学习的不同偏好等等不同方面的学习风格差异,使不同性别的学生都更可能得到更适合的教育;其三,单一性别的教育可以使男女学生特别是女生得到更大的自治。西方国家的研究表明,单一性别教育并不影响学生与异性在当前和今后的交往及其能力,而由于单一性别学校把混合学校常见的男女学生共同组成的小团体分开了,学生特别是女生会在性关系上有更多的自治,并更关注于思考没有异性朋友的学校生活,这就极大地降低了意外怀孕的风险。正是这些积极的因素共同促进了单一性别教育中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也促进了学生更加全面的发展。这也提示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课程教学中的性别差异和男女生之间相互形响情况的研究。 第三,这些研究和实践为课程教学中看待男女平等提供了新的认识:一方面,对男女学生而言,平等意味着为不同性别的学生提供同样的服务,而且必须不断地研究且改进我们的课程教学,例如要大力解决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使孩子们感到不自然的学习方式,因为儿童自发的学习方式是主要集中在问题解决上的,而不只是演讲和说教的方式,问题解决方式对男女学生都有益处,通过行动来进行的学习能与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密切结合,促进学生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并得到更为全面的发展。另一方面,这些研究也使我们清楚地看到,有时,为达到平等的育人效果,就需要给男女学生提供不同的教育机会。当然,由于国家之间存在的多方面文化差异,这一认识还有待我国单一性别教育的实践和研究作出自己的判断。 以上三点又可以归结于一句话,即课程教学要高度关注并满足人的更好发展的需要。 课程教育研究论文:产学研合作教育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针对国内外产学研合作教育现状,以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个案,探讨产学研结合培养创新人才的课程体系,重点阐述了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岗位课程体系设置、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并对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 2007年,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被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2008年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开始全面进行教学改革,尝试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2010年,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被江苏省列为省特色专业建设点,2012年通过江苏省教育厅验收。近几年,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重点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国内外产学研合作教育现状 美国的高等教育与企业结合紧密,在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多方位的产学研合作。企业项目委托高校开发并提供实习实践基地,把各自的人才培养目标贯穿于合作教育的全过程。美国产学研合作模式具有合作紧密、内容广泛、应用性强、经费有保障、稳定持久等特点。 德国的高等教育产学研合作模式是“双元制”。德国的学生在完成基础教育后基本上是采用师徒教育模式,一边在企业工作接受师傅指导,一边在高校进行理论学习,实施工学交替。德国高校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是长期、稳固和紧密的,合作注重实效。 加拿大将高校、学生、企业三方融入合作教育。学生在校内完成必备的专业课学习后,进入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合作公司、企业等进行带薪实习,实习单位由学校负责联系,学校跟踪检查学生的实习情况,用人单位负责指导和鉴定学生实习。 我国的产学研结合起步较晚。近年来,经过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的探索和合作实践,已形成了一些成功的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如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校内公司、校内工厂等机构,全面推进校企合作。这些产学研合作形式的出现和发展,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课程体系建设,有利于推动学校的各项改革。但由于历史原因和校企现状,我国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 因此,适应和推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必须紧密结合社会生产一线需求,在对市场及职业岗位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以研发项目为载体制定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完备的课程体系,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定位高职教育。 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课程教学体系 2013年3月,我们对清华同方(无锡)有限公司、常州银港数据系统有限公司、常州市吟飞电子有限公司、联想(北京)有限公司等多家合作企业进行了深入调研。通过对用人单位需求的深入了解,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专业定位以及人才培养目标,进而在课程设置及教学环节上进行了较大力度的改革,新增了计算机系统维护方向,形成了产学研相结合的“三层结构、三证结合”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一)产学研相结合的“三层结构、三证结合”课程体系设置 第一,体现“就业需要—确定岗位—确定能力(技能、技术)—确定课程—确定项目载体”的原则。 第二,一个专业可以确立1~3个主要岗位或方向,不同专业的岗位/方向可以交叉,但主次明确。我院的2013级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定三个主岗位/方向,分别为:智能电子产品设计、计算机系统维护、高速电路板设计。 第三,产学研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具有“三层结构、三证结合”的特点。“三层结构”是指“金字塔”型的“1+1+3”的课程体系结构。第一个“1”位于塔底,是指从事任何工作都离不开的职业基本能力训练模块;第二个“1”位于塔中,是指相对宽泛的针对电子信息行业的通用能力训练模块;“3”位于塔顶,是指三个适应范围较窄的对应某一具体的职业、工种、岗位和工作的职业专项能力训练模块,即本专业的三个主岗位/方向。这三个模块递进学习,又相互促进,如同植物的根系、主干、枝叶,根系越发达,主干就越粗壮,枝叶才能茂盛。“三证结合”是指职业资格证书、行业认证证书和毕业证书相结合。本专业要求学生在完成课程内的专业技能考核外,还必须获得英语a级、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四级或全国(江苏省) 算机应用能力1级、计算机装调工高级工证书并获取全国(江苏省)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protel、计算机硬件工程师、单片机开发工程师或经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认定的其他证书之一方可获得毕业证书。 第四,每一岗位专项能力由一个系列课程(5~7门主干课程)教学进行培养,形成系列课程链路。 第五,岗位系列课程模式:把职业岗位要求的一项专门技术看成是一项任务,以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形式设计成一个贯穿学业全过程的链路课程;以问题中心的科目课程打好技术知识和能力基础;以项目为载体的综合实践课程培养职业需要的技术能力。 (二)产学研结合的职业岗位基础平台 职业岗位基础平台包括基本能力平台和通用能力平台。职业基本能力平台主要由8门课程组成:德育教育、体育与保健、应用数学、应用语文、大学英语、就业指导、职业规划、综合素质训练。职业通用能力平台主要由7门课程组成:电路与模电基础、数字电路应用、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protel技能认证强化实训、计算机应用实训、电子元器件识别、行业英语。 (三)产学研结合的职业岗位能力平台 职业岗位能力平台根据主要岗位群/方向进行划分,每个岗位/方向主要由下列课程组成:(1)智能电子产品设计(单片机产品开发工程师)。c语言应用实践、单片机基础、印制电路板设计基础、单片机应用与实践、可编程逻辑器件开发应用、嵌入式系统开发、智能电子产品综合项目实践。(2)高速电路板设计(电路设计工程师)。印制电路板制作与装配、单片机基础、印制电路板设计基础、印制电路板设计进阶、solidworks设计与运用、高速印制电路板设计与仿真、印制电路板综合项目实践。(3)计算机系统维护(计算机软硬件维护工程师)。单片机基础、印制电路板设计基础、计算机硬件系统维护与维修、计算机软件系统维护、计算机网络运用与维护、沟通技巧、计算机系统维护综合项目实践。 产学研结合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置 根据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技术(技能)体系和教学规律,结合校企科研项目,建立相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即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必须符合专业技术(技能)体系的实施要求。根据高职教育改革的目标和要求,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设置必须重视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动手和动脑能力,可以增强学生的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增强学生的锻炼吃苦耐劳精神和受挫能力,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职业素养;而以项目为载体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正是实践技能培养的沃土。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培养计划中,实践教学时数已占总教学时数的50%左右,基本形成了基本能力教学、单元实践教学、第二课堂实践项目教学、职业技能培训与考核、串连多学期的综合科研项目教学、毕业实习(顶岗实习)及毕业设计的实践教学体系,并配套相应的实训项目。实训过程由易到难,由简单到综合,螺旋式上升,如图2和图3所示。 基本能力教学基本能力教学包括课内基本技能训练和课程设计项目教学两部分。 单元实践教学单元实践教学是教学体系中的核心部分,每个系列课程均设置多个单元项目的实践教学环节,并且与对应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相符,一般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模式。 第二课堂实践项目教学第二课堂实践项目教学是课内外相结合原则的具体体现,是课程内基本技能教学和单设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补充,主要以特长生工作室和兴趣小组的形式展开。实践项目均以教师开发的纵横向科研项目为原型,经过一定的教学化改造后用于实践教学,每个项目必须有相应的项目负责人,并按要求组织教学、考核及学分评定。 职业技能培训与考核职业技能培训与考核是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有力举措。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把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中,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技能训练。 综合项目教学即串连多学期的综合性项目教学,它是贯穿学业全过程的以项目教学为主要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它是以岗位系列课程为支撑、以递进设计方式、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教学。采用专业负责人负责制,岗位系列课程负责人对科研项目进行教学化改造设计,课程负责人对相应阶段的项目设计进行指导。每个 学生可选择1~2个项目进行设计或制作,项目一般在第三学期末或第四学期初进行布置,学生要经过1~2个学期的设计或制作,逐步提高和完善,并按照规定进行考核记分。 综上所述,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按照职业岗位的工作要求而建立,专业基本技能一般在课程内基本技能教学环节中培养训练,专业技术技能一般在项目实践环节中培养训练,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需要在综合项目教学环节中培养训练。 创新点 (一)产学研相结合的“三层结构、三证结合”课程体系创新 产学研相结合的“三层结构、三证结合”课程体系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该研究成果已全面进入专业教学计划,“pcb工程师”、“单片机产品开发工程师”、“计算机软硬件维护工程师”等岗位系列课程已得到有效实施,相关课程建设已收到明显的成效,it类职业基础课程平台、产学研结合的岗位系列课程体系和职业岗位技能体系已建成,并在积极实施,提高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二)产学研结合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产学研结合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已初步形成,每个实践项目均为教学化的科研项目,均有项目负责人和考核标准。建设与技术技能体系相对应的实践项目案例,项目实践教学活动效果很好,如科目小作品制作、串连多学期的综合实践项目等,并推出“师徒培养模式”的第二课堂项目教学,形成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了学生的研发能力。 课程教育研究论文:职业院校精品课程内涵建设与教育信息资源共享策略研究 摘 要: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是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项目的组成部分。推进职业院校精品课程内涵建设应当以课程教学团建设、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改革、教材建设、评价机制等为着力点,强化精品课程教育资信息源资源共建共享和应用性,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精品课程;内涵建设;教育信息资源;共享 基金项目:职业院校产学研战略联盟视域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广西区教育厅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3jga399)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是职业院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2012年5月,教育部《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教高厅[2012]2号文件)进一步明确加强精品课程申报建设工作,截止目前,已经建设了近万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同时,各省市教育部门也相继下发了指导通知,提出了建设精品课程的规划和措施,全国各类学校掀起了精品课程建设的热潮。各职业院校也规划并立项建设了一批校级精品课程。 1 精品课程建设和共享应用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部分学校受功利思的影响,往往只重视精品课程的申报,申报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申报成功后则动力大大减弱,忽略了精品课程立项后的后续建设与维护,使精品课程立项后的后续建设与维护严重滞后,很少注重课程的内涵建设。 (一)注重形式,不而注重内涵建设是当前许多职业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问题。为了申报成功,部分职业院校对精品课程的评审指标进行分析,依据指标逐项弥补和强化。课程网站制作得非常精美,而忽略其内涵建设。成立的课程组只是临时组织起来为申报而成立,课程申报成功后大多就解散了,无人专门负责课程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和长期建设。 (二)网络资源更新率较差。经课题组对相当数量的职业院校已建成的精品课程进行调研,发现相当多课程录像、课件,习题、教材、反映学科前沿的最新成果等教育信息资源更新率很低。基它各类学校这方面的情况也十分严重。 (三)互动性不足。许多职业院校没有统一的精品课程资源平台,与学生互动较少,学生难以了解到与课程有关的教学资源。师生及同学之间的交流较少,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所谓的精品课程只是一种摆设,缺乏实践性,从而失去了推行精品课程的初衷,不利于精品课程的纵深发展。 (四)资源共享应用差。精品课程的建设目的在于其资源共享和应用性。一方面由于校际间精品课程缺乏统一的资源共享平台,学校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与教师缺乏交流和互动,导致资源共享应用性差;另一方面由于教师担心知识产权被侵占,不愿意将最优质的资源上网,导致学生无法享受到最优资源;之外由于技术原因和其他原因,课程网站打不开或者没有访问权限给使用者带来诸多不便,这样就达不到为教师、学生服务,优质教育信息资源共享的目的。 (五)课程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水平低。学校精品课程建设最重要的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很多课程不能把课程资源转化为课堂教学资源,为教学所使用,在课堂上没有利用该课程资源平台进行教学,例如通过相关资源平台进行复习、指导、考试等教学活动。 2 推进精品课程内涵建设和资源共享应用的对策 教育部《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强调,将全面实施“质量工程项目”,重点是提升“质量工程”的内涵建设,着力提高教学质量,因而,精品课程作为上一轮“质量工程项目”应当着重加强后续建设,解决上一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升精品课程建设水平。 2.1 深化精品课程项目的内涵建设 精品课程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为重点,集合各类教学改革成果,教学过程中更多使用信息技术,使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让学生主动、自主学习,改革阻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不合理机制与制度,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精品课程项目的内涵建设应该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加强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应当由学术造诣较高、具有丰富授课经验的教师主讲,通过精品课程教师队伍建设,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团队,并按比例配备一定数量的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 2.深化教学内容改革。精品课程组要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研究,经常更新 学内容,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广泛吸取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整合优秀教改成果,体现新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3.加大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应当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借用网络进行教学与管理,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网络课件、授课录像等上网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 4.加强教材建设力度。精品课程主讲教师可以自行编写、制作相关教材,也可以参照选用国家级优秀教材和国外高水平原版教材。各院校应鼓励建设集设计、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 5.建立有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要形成课程负责人和教学团队机制,,团队中教师的职称、学历、年龄和主辅等搭配合理,队伍稳定。努力提高团队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围绕着课程开展相关的教学改革课题科研工作,以课程的建设为标杆,推动年青教师的教学改革和研究工作开展。 2.2 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策略 将精品课程教学资源网免费开放,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使更多的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 1.加强精品课程的宣传和推广应用。通过调查发现目前相当部分教师几乎没有进入过这类网站,更别提学生能够利用该类平台进行学习了。职业院校应当加大精品课程等优质资源的宣传,鼓励教师利用优质资源进行教学,让学生利用该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2.提高精品课程教学资源的可获得性。 当前国家教育部已经建立了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网站,国家级精品课程可在该网站找到,进入相关课程主页,可以进行录像、课件、习题等资源的浏览。建议精品课程应该整合全国各级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并且通过规范统一的技术标准保证各高职院校精品课程网站运行,提供下载,让更多的学习者和教师可以用合适的方式获取和使用精品课程教学资源。 3.建立网上教育信息资源更新机制,提高资源更新率 网上教育信息资源的定期更新非常必要,由于更新的工作量大,应当有效提供便于教师更新资源的方法和手段,使课程内容及时反映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和最新研究成果;同时,通过建立检查评比、激励制度,建立精品课程教学信息资源更新与检查机制,调动教师更新资源的积极性,提高资源更新率。 2.3 利用网络平台,将课程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发挥示范作用 依托精品课程教育资源,完善共享平台建设,充分利用先进网络教学教育手段,将精品课程最优质资源运用到日常的教与学中,最大限度地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使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得到体现。 课程教育研究论文:语文课程的教育功能研究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这说明语文教学不但担负着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能力的任务,而且还担负着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的任务。 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先生的教学理念蕴含两个层面的境界:一是“教书”的境界——把书本上的知识与技能传授于学生;二是“育人”的境界——培养学生良好人文素养,即学生良好的修养和气质.这也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人们为什么要重视语文?语文教育的性质和功能究竟是什么?让我们从以下几点展开认识: 1语文课程的工具作用 叶圣陶先生认为:“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这样看来,语文就是语言文字,就是工具。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语文教学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2情感熏陶的作用 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曾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儿童的情感就像一潭池水,只要一颗小小的石子,就会泛起粼粼波纹。小学生的阅历浅,经验少,想学好语文可谓困难重重,凭近似“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收效甚微,而让学生主动地投入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语文是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相统一。如何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教育性,讲读教学中必须在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渗透思想品德的教育,使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从思想素质和语文素质两个方面都得到提高。 那么,我们是如何在讲读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呢? 2.1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要在学生的心灵里播下爱国的种子,就必须充分利用语文课堂教学。 中华民族创造了数千年来的人类文明,同时也孕育了无数的爱国民族英雄,这些在语文教材中有较多反映。如郑成功、文天祥、、飞夺沪定桥的英雄们,这些英雄宁死不屈、气吞山河的气慨令人震撼、可歌可泣。我们应通过课堂语文教学让学生与这些爱国民族英雄的思想产生共鸣,使他们在对英雄的敬慕中产生爱国主义情操,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2.2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道德思想品质教育。 语文教材内容丰富,许多课文是我们进行道德思想品质教育的好教材。如忠于职守,主要表现就是全力救人,做人之道,主要表现就是在救人中所体现的人生理念,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对妇幼这些弱势群体的保护、彻底的忘我、与事业共存亡的精神等。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的认识上开到了一个高度。这就是语文教学,又让学生接受良好的思想教育,在教学中穿插思想品德教育就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3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审美教育 对美的向往是人的本性,培养学生的审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小学语文课文中经常同时出现一美一丑的两种事物或现象。教师应抓住它们的不同点进行比较,使学生懂得美与丑的本质区别在哪里,说了很多语文课程的教育功能,那么我们怎么在教学的实际行动中应用它的这些功能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⑴找准教材的教育切入点 语文学科不仅是集工具、知识、能力、文学欣赏于一体,更重要的也是一门思想教育学科。我们语文老师就应该充分把握好语文学科的这优越性,积极探索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用好语文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教育素材,找准教育切入点,加强德育渗透。要寓教于情,寓教于理,做到有的放矢。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道德观、生死观、荣辱观等多方面的思想教育,让他们的人格逐渐完善,明白要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深刻道理。这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⑵语文教学中的教育一定要把握儿童心理特征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任何教学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他们的参与、互动。教育也如此。小学语文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儿童,他们知识面窄、贪玩、好动,这是他们的弱点,但他们心灵纯洁,好奇,好表现,喜问、喜听,争强好胜 则是其优点。根据这些特点,在教学时就要善于引导。讲课要考虑到主动、形象、有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使其在增长知识中,培养良好的个性、懂道理、做新人。 ⑶通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组织开展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语文课外活动可以有效地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一本好书相当于一位良师益友,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成绩,而且还能培养刻苦学习、战胜困难的奋斗精神。 总之,把语文教学和思想道德教育有机结合,坚持教书育人,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也是一项持久性的工作。语文课程是思想品德教育内容极为丰富的宝库,利用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增强能力的同时,真正能够得到良好的道德情操的熏陶,实现语言和精神的同构共生。只要教师充分认识到加强教育的重要性,自觉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贯穿思想教育,就能圆满地完成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任务,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课程教育研究论文:浅论高等中医药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研究 论文关键词:中医药教育 课程体系 教学内容 论文提要:高等中医药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要从21世纪医学科枝发展趋势和中医药教育本业发展对中医药专门人矛的需求出发。要研究中医药专门人寸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和心身素质以适应目前卫生事业改车、医打制度改羊和医疗人才市场改单的需要。 结合面向21世纪高等中医药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要求。我们组织人员分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同济医科大学、上海医科大学、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和第二军医大学进行“中医专门人才知识能力结构素质改革”的调研,征询和学习这些院校的教学改革经验,同时分别两次召开课题的专题研讨会,在研讨会中,邀请在沪的中科院院士及部分教师、教学管理干部等进行专题报告,提高和认清开展面向21世纪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重要性,启发研究思路,并且查阅了有关课程体系改革的论著和论文,研究中医药专门人才应具有的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 一、中医药专门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和教育改革的回顾 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专门人才知识、能力结构和现行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是在50年代全面学习前苏联的影响下,又沿用了古代和近代中医药教育传统形成的教学模式。几十年来,全国高等中医药教育4次统一修订教学计划,经历了以知识教育为主向知识,能力教育的转变。我校于1965年、1979年两度制订了《高等中医药教育基本功训练项目》.经当时中央卫生部转发全国各高等中医院校,但中医药课程设置基本上没有变化。在中高等中医药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趋于停止状态;在后的改革,大致走过了三个阶段。首先是恢复、整顿阶段:自恢复高考招生后、1978年国家卫生部中医司颁发了指令性计划,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统一计划、统一课程、统一大纲、统编教材,这对当时稳定教学秩序.逐步规范教学管理,确保教学质量起了积极的指导作用。在1978年修订的教学计划中,增加了一门由内经分化出来的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其次是调整、充实阶段:为了充分调动学校的办学积极性,鼓励各校办出特色,国家教委高教司在1986年对高等中医药教育的专业设置进行研讨。于1987年颁发了《专业目录》。并制定了教学计划指导性文件和各专业主要课程的基本要求,强化了宏观管理,进一步明确了各专业主要课程要求。同时各地高等中医药院校相继进行中医基础学科分化改革的探索,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上海中医药大学严世芸教授牵头组织了《中医学科建设及课程设置优化方案研讨会课题规划》研究,就中医基础学科新体系、中医基础学科课程设置的优化方案和教学目标、中医基础学科为中医临床学科眼务的方案,途径.中医基础学科建设方向和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途径等专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前后由14所院校自编或协编了中医基础学科分化教材13种23门,曾在12所院校投入使用。但仍缺乏对学生的素质培养;教学计划安排也几乎都是与所学专业直接相关的课程。这种单一行业化的培养棋式,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分离的顺·向,长期以来阻碍着高等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各高等中医药院校虽然也都进行了一些教学改革.但这种传统单一的“专业教育’,观念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第三是深化改革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加快和促进了高校教育改革的步伐,《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要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克服学校教育不同程度存在脱离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发展需要的现象。各校相继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探索和重新思考,力求从当今社会发展和时代的需要优化课程结构,重组教学内容。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高等中医药人才的要求。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界提出的以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为主的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正是针对我国高等教育普遍片面强调专业教育.忽视人文素质等全面素质教育的现状提出来的.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大学教育思想的又一次重大转变.是一次从以经济〔科技)为本位的教育转变为以人的全面素质为本位的教育,是从知识一能力教育转变为知识一能力一素质教育;是坚持教育的经济 (科技)本位与教育的人本位的辩证统一:是坚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辩证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现时代的具体体现;是在更深的层面、更广阔的视野上体现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要求。 二、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的理论依据 (一)科学技术的发展。 当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导致医学学科的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涌现出大世的边缘学科、综合学科.从而使医学课程体系越来越庞大.导致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的有限性与知识发展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二〕教育思怒的更断。 现代教育思想把学生看成是能动的主体。是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和建设者。教师的职责在于按照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指导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学’.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着重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把知识传授和智能培养完美地结合起来。教学任务的转变、教育思想的更新,向高等中医药教育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要求。 〔三)医学模式的转变。 医学教育的模式是与一定的医学模式相适应的.井随若医学模式的发展而演变。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把人看作生物学上的人,过分强调生物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上的作用,忽视了病人的心理因素和杜会因素。随普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医学教育模式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四)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随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它不可避免地向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质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中医药院校毕业生,不但要有较丰富的知识与较强的能力,更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质。 (五)国外医学课程改革的发展。 传统的医学课程是按学科开设的。其特点是学科与课程一致。这就是“以学科为基础的医学课程模式”。本世纪中叶以来,一些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先后开展了医学课程改革,其特点是学科与课程分离,一门课程综合多门学科的内容.即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将不同学科的内容按不同的方式重新综合起来,开设综合课程.实行综合教学,这就是“综合性医学课程模式”。 (六)现代“科学素养”与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栖关性。 当前国内外不少学者认为现代科学素养与课程的编制、教学内容的更新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科学素养决定普课程改革的方向。根据国外二十余年对“科学素养”内涵的深入研究.发现现代“科学素养”是目前“科学扫盲”的基本内容,是培养科学公民的必备素质。所谓现代“科学家质份由5方面组成: 1概念性知识—构成科学的主要概念、概念体系或观念 2.科学的理智—科学所具有的价值标准.亦即科学研究中科学家的行为规范,也称作科学态度或科学精神; 3.科学与人文—科学与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等文化要素的关系, 4.科学与社会—科学与政治、经济、产业等社会诸侧面的关系, 5.科学与技术—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及差异. 三、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的思路与借施 (一)基本思路。 中医药教育是特殊的专业教育,中医药工作者从事的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对中医药人才知识能力和基本素质的培养.应有更高的要求。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如何实现墓本素质教育。知识、能力、素质三者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这就要解决学校教育所设置的课程体系与人才基本累质培养之伺关系的问题.我们将从七年制中医学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出发,寻找课程体系和人才素质培养的切入点,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和重新组合。 1.从面向未来的目标出发.重新明确和完善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培养目标。 2.重新明确中医药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根据上述要求.确立中医药人才的知识模块.即本专业较系统的荃础理论一定最的专业知识和本专业科技的发展;一定量的社会、人文、心理、营理科学知识。 3.削减学时,合并课程,确立新的主要课程体系,加强基础,确保中医药课程的完整性,理顺课程体系.精心组合课程. 4.加强实习、实验课程.融会贯通所学知识,强化能力的培养。 5.完替课程的基本建设,包括教材建设,试题库建设,电化教材建设,cai课件建设和教具模型建设等。 6.加强外语教学和计算机应用教学。 7.大力加强大学生文化萦质教育,特别要重视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教育. 〔二)措施. 根据上述思路。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措施可综合为 1.修订教学计划。课程论认为.教学计划的核心是课程体系,其主要反映在几个比例关系上.即荃础课与专业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理论课与实践课.课内与课外这几方面,这些比例可从不同侧面反映课程体系的轮廓,借以建立优化课程体系的主要途径。 2.制定课程教学目标。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各门课程教学来完成的,高等中医药教育各门课程的内容体系主要体现在教学大纲中.应根据国家教育部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订的课程荃本要求,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各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明确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及其在中医药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在完善学生知识、能力结构、荃本心理素质和开发学生智力中应达到的目标。 3.加强预防医学教学,适应医学模式转变。课程设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将医学教育与卫生服务的需求吻合起来;增加医学心理学、社会医学、医学伦理学课程,注重预防医学和群体医学教育,树立大卫生观念。 4.打破传统的中医药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改革以一本经典著作为一门课程、一个教研室的现状,重新划分中医药各门课程的界限。理顺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组成新的中医药课程体系。 5.加强基础教学。减少专业课学时数.精选传统的经典知识.接受现代新科技和新技术教育.对外语和计算机的训练要进一步加强。 6.淡化专业。实行大口径招生,专业概念淡化,前期课程趋同,是实行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措施之 7.因材施教.注重非智力因素和素质教育,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增加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使学生学到的知识不断得到更新.提高学生在社会中的竞争能力。 8.分清层次,优化教学。设置主要课程群和必修选修课程群,实施模块式教学。 9.素质教育的要求.重新审视课程教学内容。重新组织教学实践。使各门课程从以往的知识一能力型向知识一能力一素质型教学模式转变,把课堂教学改革成为对学生进行签本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 19.教学内容的改革。要住意传统内容与现代内容。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素质的形成之间的关系,使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更加密切结合,在教学内容上更应体现注重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社会调查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走向社会、选择职业所应具备的素质教育。 11.课程建设。(1)建立新的教学体系。将文化素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开设同基本素质教育有关的选修课和系列讲座,并设且必要的实践环节,建立文化素质教育签地,成立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和文化艺术、社团管理、第二课堂教育三个中心。(2)建立新的课程。(3)建立新的教研室定编数和工作量的计算方法。(4)重新确定和评价课程及其地位.(5)重建和制订指导性教学计划、重编教材。(6〕改革和充实教学直观教具,拍摄新的幻灯录像.编制新的多媒体软件和cai课件。 12,学校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像,挖潜力。多渠道地增加经费投入.为教学改革提供财力保证。 13,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积极参与荃本素质教育与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课程教育研究论文:从课题训练谈《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摘 要:《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的开设应该以“教师成为研究者”的理念为指导,引领学生在课题的实际训练过程中获得发展。课题训练的模式可以采用“作业—课题—论文”一体化的训练模式,具体的实施策略可以采用课题分解、逐步实施;量化打分、层层推进;结题验收、强化考核等方式开展。 关键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题训练;教学改革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以下简称《科研方法》)在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有重要的地位,对提高教师的教育科学研究素养、增强教师实际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从《科研方法》课程的实际开设效果来看普遍存在问题,甚至被许多学生称为是教育类课程中最不受欢迎的课程之一。 一、《科研方法》课程课题训练的指导思想 (一)教师成为研究者 自英国课程论专家斯滕豪斯20世纪60年代提出“教师成为研究者”理念以来,迅速成为现代教师专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引领教师通过反思实践教学,并通过积极参与科研活动提升教学层次和水平,是现代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基本路径。《科研方法》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必修课程,其主要关注的是教师如何参与教育科学研究活动,因此其应该直接为教师在日后的教学实践中成为研究者做好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准备。 从实际的状况来看,中小学教师由于缺少教育科研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不会做科研,这成为阻碍中小学教师成为研究型教师的技术性难题。究其原因,一方面源自于教师从认识上对于这一理念的认可度还不够高,另一方面也折射出教师教育课程在培养教师的科研意识和能力方面的不足。现在教师教育中的《科研方法》课程的开设,多数限于科研方法一般性理论知识的传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实际技能性的训练重视不够,使得课程的教学在脱离了实际的科研训练之后变成了抽象的理论讲演。学生在学完了《科研方法》课程之后,对于如何从事教育科研活动仍然无所适从。因此,《科研方法》课程的开设应该紧紧围绕“教师成为研究者”这一基本理念为中心,课程的目标应该定位于教会学生实际的掌握教育科研活动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能力,从而最终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以此更好的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在训练中求发展 从性质上看,《科研方法》课程是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特征的课程。其目标应该从总体上既需要服务于学生认知思维层次的提升,引领学生的认识达到理性的高度,同时也需要关注具体的教育实践问题,帮助学生提高具体的教育问题研究能力。《科研方法》这两方面的性质相互影响和作用,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则需要结合具体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 成人的学习往往更具有实用性和功利性,对于绝大多数参加继续教育的一线中小学教师而言,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工作而学习是其基本的学习动因。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学习思潮在学生的学习中影响深远,“有用的就学,没用的不学”也成了很多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取舍的主要标准。虽然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但是面对现实情况,与其否定这种思想的存在,不如在承认这种思想的基础上做出适当引领和改进。因此,立足于学生具体科研实践能力的训练和掌握,并逐步引导学生思维朝纵深化方向发展,应该是此课程开设的基本逻辑。 二、《科研方法》课程课题训练的实施策略 (一)“作业—课题—论文”一体化的课题训练模式 《科研方法》课程的开设一般需要先开设教育原理、教育心理学等基础学科,其课程的开设一般在继续教育活动的中后期。这与学生后期完成的毕业论文在时间上有衔接的可能性。因此,在《科研方法》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强教学训练的针对性,可以考虑将学生的课堂训练作业与其以后的毕业论文的写作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改变学生课程作业和毕业论文粗制滥造的现状,为毕业论文写作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参与《研究方法》课程课堂训练的积极性,以此提高科研训练的质量。从可行性角度来分析,毕业论文的写作从其性质来看就是在完整的参与某个特定的课题的研究。而《科研方法》课程在“教师成为研究者”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其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帮助学生学会如何的独立的从事课题研究。以完整课题研究的形式作为《科研方法》课程的训练内容 以对学生的科研素养的提升能够起到一个全方位的训练。因此,采用“作业—课题—论文”一体化的课题训练模式,课题研究就成了联接《科研方法》课堂训练内容与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一个桥梁和纽带,使学生在实际参与某项课题的实际训练过程中,既强化学生在《科研方法》课程学习的实效性,同时也为后续的毕业论文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课题训练的具体实施策略 在具体课题训练的实施过程中,为了保证每一个学生参与教育科研训练的质量,可以从教学考核这一方面加大对学生课堂教学训练在学分考核中的比重。另一方面,各类高校都有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相关政策,课题训练可以利用学生参与学校学生科研立项的机会,鼓励学生将科研立项与课题训练联系起来,以此提高学生参与课题训练的积极性。在实际的课题训练过程中,以学生参与课题研究为中心,结合课程内容的教学进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实施: 1.课题分解、逐一实施 一项完整的课题研究至少包括以下三个基本过程,即课题的选择(选题)、课题的论证(开题)、课题的完成(结题),而其中又可以具体的分解为:课题的选择与界定、文献的检索与分析、研究计划的形成、研究方法的选择、研究成果的书写、研究结论的论证等阶段。这一过程与《科研方法》课程的教学内容的顺序基本一致。因此,在学生的课题训练过程中,可以将整个课题研究的过程分解成不同的阶段和任务让学生分阶段的完成,并结合《科研方法》课程教学的内容进度逐一的予以实施。这样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参与训练进一步强化《科研方法》课程内容的学习,对课堂所学内容做出及时的巩固与练习,同时将整个课题研究活动分阶段的逐一实施,有利于保证整个课题研究的质量和水平。 2.量化打分、层层推进 在将一个完整的课题分解成若干个步骤之后,为了保证各个阶段性任务完成的质量和水平,需要按照课题研究的进程在各个不同的任务之间形成一个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的局面。学生在完成各阶段具体的任务时,只有上一个环节的任务完成了,并且顺利通过特定的考核,方可进入下一个环节的任务。在此过程中,强化考核对于整个课题完成的质量是至关重要的。在课题训练的实际过程中,为了保证每一个环节的训练质量,需要对训练的每一个环节做出单独考核,并予以打分。在打分的过程中可以采用百分制也可以采用等级制,但是无论如何需要建立一个考核的退出机制。以便让那些在训练的过程中不合格的作业重新接受练习,直到这个环节合格了方可进入下一个环节的研究。这样操作可能会使不同的学生在整个的课题研究过程中进度会出现个别化的差异,但是为了保证整个课题研究的质量却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训练作业个性化的一种体现。 3.结题验收、强化考核 在课程结束之际,通过课题分解、层层推进的方式,学生的课题训练任务也基本接近尾声。此时所需要做的是对学生的课题研究成果进行结题验收,并对其整个的研究活动进行考核打分。结题的形式可以有多种,可以让学生写书面的结题报告和结题论证来完成其课题的结题工作,也可以利用课堂教学时间让学生模拟参加结题活动中的答辩工作。无论是何种形式的结题方式,严格考核在这里至关重要。对于考核结果优秀的课题研究成果,可以为学生在公开出版发行的刊物上进行推荐发表,或者推荐到学校相关的刊物或学报上发表,以此激励学生进一步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而对于整个的课题研究活动考核不合格的同学,则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帮助机制和惩戒机制,让其通过帮助获得提高并能够在后续的毕业论文写作的过程中获得较好的成绩。 课程教育研究论文:朝鲜民族文化教育校本课程建设取向的研究 一、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发展为本的价值目标取向 首先,着眼于民族精神的培养。就是让朝鲜族民族地区的新一代在基础教育阶段掌握好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积极学习和了解本民族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培养学生知乡、爱乡、建乡的思想感情,加强民族团结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民族凝聚力和历史责任感,培育健康向上的民族精神。 其次,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发展民族文化。在21世纪的今天,各种不同的文化都被卷入了的历史洪流之中,人们深切地感受到人类是一个具有共同命运的整体,又显示出各具特色文化之斑斓色彩。正是这两种并存的趋向,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人类的进步。事实证明,只有承认各种文化的差异性与独特性,才能真正找到不同文化之间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的基础。繁荣民族文化、繁衍民族历史、传承和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是学生和社会的需求,是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建设有中国特色先进文化的需要。保护好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民族文化,不仅是对中华民族的贡献,更是对整个人类社会的贡献。因此,要教育学生自觉担负起繁荣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化的历史重任。 第三,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的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的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的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终身学习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态度;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朝鲜族民族地区学校应积极挖掘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德育资源,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良的品质,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为青少年健康快乐的成长营造一个和谐的发展环境,使学生现在和未来的生活更加健康和完美。 二、凸显民族性、时代性、地域性、适应性的内容取向 首先,突现民族性。民族性表现在每一个民族独特的文化之中,民族性是我校开发和建设校本教材最基本的特征之一。中国朝鲜族是从朝鲜半岛迁移过来的跨境民族,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其自身自然带着朝鲜族所共有的民族属性和文化传统。在这一点上,朝鲜族区别于中国的其他民族。另一方面,朝鲜族又同中国的其他兄弟民族共同生活在同一个文化大环境中,并吸收周边兄弟民族的文化因素,以丰富其民族文化。这一点上,朝鲜族又区别于朝鲜半岛的朝鲜人。这样,中国朝鲜族既具有朝鲜固有的民族特性,又拥有作为中华民族成员的文化特点。作为朝鲜族高中,我校校本教材主要从中国朝鲜族的迁入历史和中国朝鲜族文化的形成,社会发展状况以及民族语言、宗教、风俗、服饰、饮食、民族精神和价值观念等方面作了比较全面的概述。朝鲜族文化来源于远古时期的朝鲜北方系统狩猎文化和朝鲜南方系统稻作文化。这样,朝鲜族文化在其文化本源上,体现出狩猎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双重性,前者使朝鲜族文化显得热情、奔放,后者使朝鲜族文化崇文尚礼。朝鲜族由于其特殊的地域环境和生存条件、特殊的历史传统与人文精神,其文化具有特殊性。他们面对残酷的自然环境,辗转迁徙,顽强地生存了下来。艰苦的环境,造就了他们强健的体魄和勇敢的精神,他们在不断创造和发展生活技能的同时,也创造和发明了如射箭、摔跤、跳板、秋千、朝鲜族象棋、朝鲜族拔河等健身娱乐的体育活动,体现了朝鲜族淳朴、善良、勤劳、勇敢、智慧、豪放、拼搏的民族精神。聆听着朝鲜族祖先在艰苦创造生活的事例,同学们深深地为先辈们不畏困难、艰辛开拓的精神所打动,跃跃欲试之情溢于言表。这也正是民族性格在下一代身上的表现。朝鲜族文学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民族气息。它采用人们所喜欢的民谣、神话、传说、民谭(故事)、民间剧、“板说理”等多种形式反映自己的愿望,表现了对未来的期待,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歌颂了劳动人民的崇高品质和巨大的创造才能,歌颂了美好生活。我们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确定了四个单元主题,即“神话篇”、“生活篇”、“歌声篇”、和“时代篇”,以此来进行作品选编。 其次,紧贴时代性。民族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任何一种文化都植根于生活,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校本课程的内容要紧贴时代的发展,反映当代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有浓厚的时代气息。课程内容可涉及现实生活中一切领域,诸如科学教育、文化艺术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生态环境或其他与学生日常生活经验有关的主题都可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源泉。建国以来,延边朝鲜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体育、卫生等各项事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有着很强的艺术魅力和观赏价值。学生观看了由自己的乡亲或家长参加的比赛,倍感亲切,也极富感染性。传统体育运动至今仍被广大各族人民所喜爱,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延边州每年9月3日在州政府的直接筹划下,这一单一的州庆日逐渐转化为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多彩的集庆典活动、文体活动、民族风情展览会、经济贸易洽谈会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民俗活动。在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朝鲜族尊老爱幼、尊师重教的文化得到了充实和提高,已经是闻名天下的一种美德。 再次,围绕地域性。民族是生活在一定的地域内的人们共同体。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环境,形成了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经济生活。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地处美丽的长白山区,山地占全州总面积的54.8%,高原占6.4%,谷地占13.2%,河谷 平原占12.3%,丘陵占13.3%,基本上是“八山一水半草半分田”。整体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南、西北、东北三面向东南倾斜,以珲春一带为最低。整个地貌呈山地、丘陵、盆地三个剃度,山岭多分布在周边地带,丘陵多分布在山地边沿,盆地主要分布在江河两岸和山岭之间。东与俄罗斯滨海区接壤,南隔图们江与朝鲜咸镜北道、两江道相望,西邻吉林市、白山市,北接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依托吉、黑、辽三省广阔的腹地,是东三省沟通海内外的重要窗口,也是东北亚区域经济、人口、地理三个重心的交汇点,在联结亚、欧、美海陆运输格局中居于重要的枢纽地位。 最后,力求适应性。教材所选编的内容在体现民族性、时代性、地域性的基础上,最终要体现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因为青少年是鲜活的生命个体,教材建设只有取材于生活,从学生需求和认知特点出发,贴近学生生活、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具有可读性和实践性,方可有生命力。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尽量寓教于乐,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以激发学生学习和参与的兴趣。在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中依据青少年学生活好动、争强好胜的性格特点以及对朝鲜传统体育活动所表现出的极大的参与欲望,针对大部分同学对朝鲜族传统体育运动比较熟悉,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进行这类活动,都能来两手,可谓是驾轻就熟的实际,个别学生还说得头头是道、清清楚楚,在朝鲜族文学所选的作品中,尽量体现这些作品都是他们身边的人写的,有的作品甚至他们很熟悉的,作品的内容都是他们生活中的内容或能引起兴趣的故事、传说,甚至是一些耳熟能详的歌词,通俗易懂、倍感亲切。在这种积极情绪的影响下,使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美术教材所选的就是让学生欣赏、学习人们在衣、食、住、行、宗教活动或等日常生活中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学生徒手或用一些简单的工具就能学会,非常实用。安全知识也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必备的一些小常识,如防冻、防火、防煤气中毒、食物中毒、预防疾病等,通过典型案例、身边的事例,让学生可信、可学,以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 三、参与、合作、探究、体验为主的实施取向 校本课程应该整合知识学习、经验获得、能力和人格发展。校本课程应该根据开发主题的要求将所选择的课程内容按照学生的兴趣、需要、能力等因素组织起来,融认知、技能、情意为一体,不仅要专注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特长,还要注重张扬学生的个性,陶冶学生的性情,力争使所学的课程内容成为构筑学生人格内涵的有机养料。根据新课程的精神,我们编写教材力求突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材有“知识区”、“思考区”、“探究与体验”和“实践园地”等板块组成,教学实践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教学组织形成的多样化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将课内学习和课外活动结合起来,以室外延伸为主,包括参观、调查、实践、操作为主。在整个教学中,教师循循善诱,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四、以人才培养为主体多层次开发取向 课程资源是开放的,有待于全社会关心参与。学校的教师和 学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学校领导者要以“促进学校整体改革,突现学校办学特色”的眼光和思路来领导和管理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整合人才资源,努力营造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发挥聪明才智的良好环境,千方百计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同时,要多渠道引进师资资源,通过学习、考察、拜访、培训等途径优化组合学校的师资队伍,以解决民族地区中学现有师资队伍的结构不合理和学科失衡状况。 课程教育研究论文:现代远程教育中网络课程“学与教”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本文对网络课程体系中“学与教”的教学观念进行了探索。通过现代网络课程实施过程,从学与教的角度对网络课程开发的发展方向、教学目的与手段、教育思想、技术路线、开发工具、网络课程通用功能进行了较细致的研究;阐述了如何在网络课程中运用远程教育课程设计思想,建立网络课程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并对网络课程“学与教”的实践结果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网络课程、课程设计、远程教育 一、 现代远程教育与网络课程 远程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一大批已参加工作的成人或因为某种原因失去教育机会的成人——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庞大的群体,在远程教育实施过程中有机会接受继续教育。他们具有丰富的社会和实践经验;有较强烈的求知欲望;有较明确的学习目的及稳定的专业方向,这个群体接受教育成功与否,对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远程教育中,教师与学生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无法进行“面对面”传统教育交流模式,只能通过特定方法和媒介进行教学实施过程,从而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与约束,开展教学活动。从单一采用教材、学习辅导书等印刷品以邮寄函授为主形式,到运用广播、电视等模拟信号传播,远程教育在教育技术上经过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远程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即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数字技术等高新技术,在数字环境下进行交互式的远程教学。因此,把远程教育架构在当今高速拓展的因特网上,充分开发和利用网上教学资源,并利用计算机网络视频会议系统较强的交互性和实时性,使远程教育中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交流更便捷、安全、可靠。 网络技术对远程教育产生的深刻影响,直接表现为提供给学习者大量便捷的机会,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自己的学习进度、学习计划及学习内容,从而真正体现“以学生中心”的现代教育思想。网络课程可以按学习者的思维方式组织教学内容,教学效果则由教师和学习者共同评价。使传统的教学由单向转为双向,实现了远程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由大众化教育趋向个性化教育。远程教育教学环境的完善,以及高质、高效、满足个人需要的网络课程设计和素材库的建设,无疑对现代远程教育体系发展至为重要。 依靠现代通信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的网络课程教学体系,大幅度拓宽了传统教育意义上学习者的范畴,教育实施过程不受时间、地点、国界、气候等影响,网络上广泛的教学资源极大地丰富了课程教学内容,真正打破了明显的校园界限,改变了传统“课堂”的概念,学生能突破时空限制,接受到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学校、不同教师的指导。可获得更丰富、直观的多媒体信息,共享全世界各图书馆的资料。 总之,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现代远程教育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使现代远程教育成为信息时代人们教育和学习的最佳方式之一。 二、 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是充分利用和优化我国教育资源普及与提高全民素质,降低教育成本与全民享有受教育权利的重大任务。其核心是教学资源建设,教学资源建设可以有四个层次的含义,一是素材类教学资源建设,主要分四大类:试题库、素材库、课件库和案例库;二是网络课程库建设;三是教育资源管理系统的开发;四是通用远程教学系统支持平台的开发。而网络课程和素材类教学资源建设又是重点和核心。 1. 网络课程的设计原则 网络课程不是传统教材的电子版,也不只是教学载体技术问题,而是在新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对传统教学大纲、内容体系结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的基础上制作的公用教学资源。网络课程的开发通常应遵循下列几个设计原则: 交互性原则:教学软件既提供学生所需的知识,又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作出相应的反馈,提供师生讨论的条件; 创新能力培养原则:采用多种教学策略设计教学软件,达到充分调动学生认知主体作用和主动思考的积极性的目标; 教学设计原则:不仅要求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先进性,还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分析问题的能力;明确教学的目标,据此设计教学内容的结构和表现知识的方式,包括教学活动的设计、学生自主学习的设计和课程导航技术以及基本教学环境设计。 2.网络课程开发的基本思想 ① 满足在internet上运行的条件,并具备安全、稳定、下载快的特点。 ② 充分利用计算机的表现力,方便学习者学习,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如概念、原理、器件特性等与相关背景资料相链接,适当使用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 ③ 教学内容符合课程的内在逻辑体系,内容的组织方法应便于学习者从整体上把握课程的系统结构。 ④ 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在疑难关键知识点上提供多种形式和多层次的学习内容,并提供练习题、测试题。 ⑤ 交互性强,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或需要,对学习内容(如范例的参数等)进行修改,或改变知识点的学习路线。 ⑥ 建立网上虚拟实验室,使学习者在网络上执行可视化操作,为学习者的实物实验作好前期预备工作。 ⑦ 提供课程答疑系统、讨论系统、作业系统。 3.网络课程的通用功能 辅助教师教学。为教师提供以html网页为主、包括图形、动画的网络教科书。课程内容丰富完整,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选择部分教学内容。 辅助学生学习。学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学习路线和学习层次。 按节提供自测题,按章提供练习题库。 以email方式提供个别答疑,以留言簿方式提供普遍性问题解答。 以bbs方式提供问题讨论。 以ms sql server建立学习者数据库,跟踪学习者的学习路线和学习情况。 以ms sql server建立课程数据库,主要包含知识点及其属性(难度、区分度、与其它知识点的关联度)。 使用java访问数据库。 4.网络课程开发的技术路线 以“知识点数据库”、“练习题库”、“学生数据库”为支撑,以学生web页面和教师web页为表现形式。知识点数据库包括课程知识点、难度、区分度、各知识点关联度;练习题库包括各题的题型,所属知识点,分数等信息;学生数据库包括学生的一般信息,课程学习记录,测试练习记录等。 5.网络课程开发工具 (1) 采用html、javascript语言制作课程web页面,使用dreamweaver3.0作为web语言编辑器。 (2) 使用flash4.0制作swf和gif动画。 (3) 使用protel绘制电路原理图,用snagit制作成gif图形并用photoshop进一步处理。 (4) 使用photoshop5.02处理图像。 (5) 使用java进行数据库访问。 三、 网络课程中“学与教”的实践 网络远程教育强调运用现代教育观念、现代教育技术、系统观念解决实际教学问题,并寻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因此在几年的远程教育实践过程,我们将上述教育思想融入网络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认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不在于表面媒体的使用,关键是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思想的更新。因此,网络远程教育还必须基于得到教师教学经验和知识结构的支持。 1. 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思想的更新 为适应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和网络课程的资源开发,教师在思想观念上,应突出社会需求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组织、设计、制作、处理教学信息;注重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分析、设计教学活动时注意情境创设,强调“情境”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注意信息资源设计,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自主学习设计、强调体现“协作学习”方式,注重基于网络教学策略设计。也就是,教师在基于网络的现代远程教育要充当组织者、控制者、协调者、和指导者等多种角色。 2. 教师知识结构的要求 面对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教师将从常规教育中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和辅导者。在教学过程中,网络技术在某些方面起、替代教师的角色,把教师从简单、繁重的重复劳动中解脱出来。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学过程已不需要教师的参与,由于学生在学习目标的确定、信息资源的鉴别和测验成就的判断等方面都需要帮助,教师就必须从系统的角度去考虑教学过程的组织和监控,帮助学生开展学习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因此,教师在掌握教学设计、学与教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应掌握计算机辅助教学理论、一般教学软件的使用知识、教学软件的设计制作与评价知识。也即改变传统的知识结构,从计算机、美术、音乐、教与学、心理学等各个专业全方位的结合,在网络课程中贯穿以科技为主导的教育方针。 3. 远程教育课程设计思想和方法在网络课程中的体现 在网络技术兴起之前的,远程教育一直难以进行直接的信息交互活动,仅在一些发达国家,建立了基于视频会议系统的较昂贵的双向交互系统。在远程教育课程设计方面已趋成熟。然而面对网络课程在远程教育中的使用,需要将远程教育课程设计的思想和方法体现在网络课程之中,是值得研究和探索的。 (1) 在网络课程中课程材料包的组成 课程目标:描述应清晰而简洁,它包括网络课程学习目标和每章节的学习目标,阐明学生在结束本课程或本章节学习后,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可分为基本目标和提高目标; 学习指南:考虑到远程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的区别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为学生编写课程学习指南是非常必要的。学习指南中应包括对本课程及每章节教学内容的简单描述、学习目标、难点和重点、例题及解答等,此外还可给学生建议较为合适的学习方法; 学习参考书:除教材外,还应该给学生提供学习参考书,并注明每章节相关内容在学习参考书的具体位置,哪些是必须购买,哪些是可以选择性购买。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在满足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确定知识的掌握范围及深度; 自测题:远程教育学生是以自主学习这主,所以学生应对每章节知识掌握情况明确了解,每章节都应有自测题,自测题能够覆盖本章节的主要内容,并附有标准答案及评分标准。 (2) 充分利用导航系统 网络技术支持下的现代远程教育,提供了大量的教学项目和教学信息供学习者选择。同时,学习者在确定学习内容、选择学习目标、实施学习进程的过程中,享受更灵活、更便利的学习机制,学习时间、学习进度等方面的安排自主性大大加强,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查看或下载自己所需要的内容,从常规教学单向、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适应个人的自主化学习或自导式学习方式。 因此,在网络课程中应设计清晰、明确、简单,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导航系统。从网络课程网站的文件结构、反映课程目录层次结构和网状结构的页面组织、重要内容的导航点、记录学生在超媒体知识空间所经理的历史路径的历史记录等多方面设计导航系统,实现远程教育课程指导。 四、 网络课程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过程的实施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评价体系。网络课程教学也是如此。只有在教学过程、考试环节实行在线监控,正确反映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信息,并对以上信息进行处理、分析,并反馈给网络课程设计者、指导教师,才能及时对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进程等进行调整和修正。遵循高等教育客观规律,建立网络课程评价体系,对提高教学质量是非常必要的。 基于上述基本思想,在近几年的远程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对网络课程教学评价体系进行了研究。我们认为传统将考试作为教学评价唯一指标,并不能全面、客观反映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且存在时间滞后;新的网络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应该收集更全面的反馈信息,并及时根据掌握的信息,对教学进程等进行监控和修正。 教学评价体系应有以下指标组成: 1)每章节、单元自测题,能及时反映每章节、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学进度、教学内容安排是否合理,重点、难点是否明确; 2)采用试题库,实行考教分离,考试内容能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目标,避免教师主观命题所造成偏差,并采取结构评分方式,将考试结果与平时成绩加权,综合考虑; 3)考虑到课程尤其是工科课程的特点,小论文及实验均能如实反映学生对知识的全面掌握情况、科学思维方法和实际动手能力,这对于实行素质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4)每学期进行教学信息问卷调查,以电子邮件或其它方式发给每个学生,内容涉及网络课程教学内容、教学进程、教学难点和教学方法,因此获得真实的教学信息反馈。 以上课程评价体系组成一闭环系统,并根据教学评价结果的实际情况,反馈给网络课程设计者及任课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目标、教学计划等进行不同程度的修正,以期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课程教育研究论文:浅谈职业教育中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质量教学模式的研究 论文关键词 文化基础 教学质量 教学模式 论文摘 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普遍存在于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作为一名计算机教师,我深感教学模式和素质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性。根据技校学生的特点和计算机课程的学习规律,教学中应如何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这些对于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使学生将来能真正成为德识才学于一体的高级计算机人才,我们应该打破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模式,提倡多种教学手段,并把素质教育融人到计算机教学中去。 技校的特点是培养具有较强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工作创新能力的实用型人才。教学中如果我们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错估或低估了学生的认知能力、知识经验以及个体差异,就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我们应摒弃传统的教学,运用灵活多变的教法教学生自我学习,接受新信息、处理新信息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适应工作环境的能力。 1 技校计算机课程的特点 计算机基础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理论及基本操作,教学围绕 windows xp、 office2003以及网络的内容,有很强的实践性。刚上课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时间长了,大部分学生觉得越学越难、越学越枯燥,有的学生还产生不知道怎么学、不想学的想法。还有一些学生很少接触计算机,所以面对电脑的时候既想动手试试,又怕弄坏电脑。这就要求我们加以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克服无从下手的心理障碍,让学生的积极动手能力甚至包括想象力都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另外社会对技校学生的偏见也导致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同时通过网络他们的信息来源非常广泛,外界对他们的诱惑很大,所以枯燥的课堂学习不能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大部分学生热衷于网络游戏、享乐等,无心学习。这些学生掌握知识不牢固,但智力并不差,他们有敏捷的思维,较强的动手能力。所以作为技校的教师,更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2 改变教学模式,融合多种教法 2.1 利用分层教学,发挥学生个性 班级授课的教育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特别是计算机课程,很多城市学生家里都有电脑,有些学生已经通过其他渠道学过相关的计算机知识,但也有不少来自乡村的学生从来没碰过计算机,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这就需要我们进行教学改革。比如讲office 2003时,我们首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差异并对他们进行分组,在教学中将学生分为a、b、c三层,a层:掌握五笔打字、word、excel的基础知识,上课能注意听讲,参与教学活动,改变学习习惯;b层:牢固掌握基础知识,五笔打字速度快,能独立排版编辑,上课专心听讲,提高学习主动性和独立性;c层:培养较强的分析能力,灵活运用能力,进行办公应用高级培训,培养一定的自学能力。我们可以利用如分层提问、分层练习、分层作业、分层测验等,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各层学生都有与自己水平相适应的学习目标和练习,教师在教学中只要指导学生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方法选择不同的学习材料和学习方式。 2.2 采用重点示例演示,促进学生智力发展 示例教学是“例中学”和“做中学”的结合。word是我们学习的重点,学生学习后要能熟练排版并具有一定设计版面的能力,文本框在word中是承前启后的,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了word2000 的编辑功能、排版及图片的处理,已具有了一定的操作技能。但对于特殊的、不规则的及需要一定设计的版面却不知如何下手,文本框恰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用含有文本框的示例引入,此实例使用了描写大自然的文字和图片,并且利用横排和竖排文本框做了装饰,内部填充主体颜色为天蓝和白色,效果使用了图片填充和图案填充中的球体填充,让学生通过实例发现在此版面中除图文混排外又有灵活的文字版面并可移动可填充。然后提醒学生工具栏的使用及插入文本框的两种情况并放手让学生去做,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模仿或加工教师实例进行演练。教师在原有示例上进行转变,展示本节课的实例让学生观察、思考、演练。在操作过程中通过讨论学生归纳出问题,最后通过总结可以把在练习过程中学习到的零碎的知识汇集成系统的整块知识以便今后灵活地运用。 2.3 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情境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讲word时我选择情境教学法,首先在大屏幕上设计一张版面独特的“手抄报”,包含文字、插图、背景等元素,版面内容有名人名言、笑话、文摘等。学生看后兴趣大增。这时我们可以抓住学生的求知欲,及时把word的重点、难点授完,然后以一些大的主题为背景,例如制作迎世博会宣传册,提出真实的任务情境、结合世博会的进展情况进行讲解、让学生自己确定主题、在网上搜集各类文字图片素材、设计宣传画,然后作品展示、总结交流。最后布置任务由学生自主选择练习如课程表、贺卡、报刊等的设计。在制作过程中再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并指出解决难点的技术要点。这样同学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绘画、审美、文才等才能,制作出了非常精美的作品。 没有哪一种模式是最完美的。在教学中,采用哪种教学模式,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去摸索总结。当然,教学的目的不在于追求完美的模式,而是通过教学改革既做到传道授业解惑,还要不失时机、灵活地育人,全面地贯彻教育方针。以上是我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技校教学模式的肤浅认识。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多学习其他教师经验根据课堂情况积极应对学生,不断地调整适合各个层次学生的教学模式,并继续做进一步的教学实践尝试,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课程教育研究论文:浅析高职技能课程中运用心态教育方法的实践与研究 论文关键词:餐饮服务 心态教育 发展空间 实施模型 论文摘要:本文本着以能力为本位,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针对学生特点和行业需求,提出以心态教育方法来促进和推动教学质量。 面向市场需求去育人,是多年来我国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导向。检验教学效果最直接的标准是能否实现学生的顺利就业,切实实现课堂教学和社会就业的零距离对接。本人将心态教育用于《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的教学实践,并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完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授课环节,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心态教育的内涵 “服务”的根本是对人的服务,应该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灌输,使学生理解工作的意义,从而明确学习目标,更新服务理念,关注自身发展,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由此,学生外在折射出来的是积极的职业形象、过硬的服务技能和乐观的人生态度。这就是本文探讨的心态教育。心态教育有助于学生在未来走上工作岗位后及时适应工作环境,愉快地与人相处,快速熟悉工作流程,灵活应对宾客的要求。 无论是理论课还是实操课,每一节课必须有一个教学环节为心态教育,教师应寻求恰当的教育教学方式,从引导学生善学、乐学上下功夫,通过多课时多次数的强调和练习,培养学生一贯的恒久的品质。 二、心态教育的实施模型 心态教育作为一个教学环节融入教学过程中,它既是一个独立的部分,又涵盖了通常的教学方法,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部分。 以下是心态教育教学环节描述: (一) 准备阶段:职业形象塑造。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训练,培养学生职业标准化的言行举止和仪容仪表;理解工作内涵,展现内心真实的状态。 (二) 热身阶段:团队训练小游戏。以合作式的游戏让学生明确团队与个人的关系,个人与服务对象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更深层次的理解工作、生活和人生。 (三) 导入课程:案例(任务)引入。案例要贴近工作和生产实际,能引导学生明确工作标准、工作流程,具有实际指导和借鉴意义。 (四) 解决问题:完成任务。采用角色扮演法、应用头脑风暴,集思广益,鼓励学生就一个问题提出多种解决方案,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完成任务的同时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和判断力、反应力。 (五) 反省阶段:录像点评。整个教学过程用dv记录下来,观赏过程进行自评及互评。通过影像的记录,分析出自身的弱点和不足。在这里,教师必须辅以及时的、积极的教育评价,鼓励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提升自我,消除自卑心态。 三、心态教育的实施效果 1、帮助学生调节职业心理素质 通过对历届实习生和毕业生的调研我们发现:学生职业心理素质表现为优秀的仅占受调查人数的3.5%,表现为良好的占受调查人数的15%,表现为中等的占受调查人数的49%,而表现为较差的竟占受调查人数的33%之多。大部分学生的性格、承受压力的能力、抗挫折能力和耐力都不是很好。同时我们也发现: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与职业心理素质息息相关。心理素质好的学生,学以致用和随机应变的能力都很强。而心理素质稍差的学生,对理论和实践知识运用能力也会稍弱。应用心态教育能调节学生的心理素质,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在有限的课堂里得到充分的训练和自我纠正。 2、师生互动效果好 应用心态教育,需要打造开放型课堂,采用交互式教学模式,师生关系更为融洽,研究、探讨和合作成为师生新型的交往模式。学生的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得以充分的培养。同时,教师也可以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年轻人的思维模式,把握时尚的观点,将市场流行趋势与专业理论相结合,保持教学内容的新鲜度。另外,师生无障碍沟通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心态教育。 3、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的偏好不同,性格不同,特点不同,兴趣点不同。通过在心态教育中采取分组协作的形式,大家可以在小团队中确定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与任务,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小组竞赛中各显其能,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同时,利于学生在协作中取长补短,拓展自己的生存渠道。学生参与的深度,受益的程度是最直接的评判标准,教师通过这种可观的表现,及时调整自己的授课思路。 4、量身定制职业发展规划 在两个学期的《餐饮服务与管理》学习中,通过心态教育的训练,老师能够发现学生的长处与弱项;同时,学生自己也可以知道未来工作目标定位是怎样的,如何去一步一步做好工作,能有计划性、有稳定性地去朝目标迈进。这也可以从另一个侧面反应出学生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通过短期与长期的规划,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更广阔的空间中发展。 课程教育研究论文:浅析中学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开发个案研究 论文关键词:科技教育 校本课程 学校文化 论文摘要:对中学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实践情况的调查表明,学校将这类课程与学校文化建设及特色创建联系在一起,通过校本课程实践促进了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但同时这类课程也面临着观念、经费、时间、师资等方面的困难。科技类校本课程从学校实际出发,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为旨归,是其他课程类型所不能替代的。发挥科技类校本课程的育人功能,必须注意此类课程与学校文化建设的有机整合,处理好此类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也可采取课程化、制度化、个性化的工作思路来提升此类课程本身的质量。 随着国家对科技教育的高度重视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中学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以下简称“科技类校本课程”)实践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目前,许多中学已经着手相关实践,但由于科技类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新生事物,一线教师缺乏课程开发的理论指导和经验积累,在实践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本文对两所中学的科技类校本课程进行了调查研究,意在了解中学科技类校本课程的实践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思考对策,以期充分发挥这类课程的教育功能。 一、中学科技类校本课程实践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的实施 调查采取了目的性抽样,即根据研究的目的选择有可能为研究的问题提供最大信息量的样本。本研究选择了重庆市j中学和w中学作为研究对象,一是两所中学开展科技教育工作的时间长,经验丰富,在同类学校中具有代表性,能为本研究提供最大信息量;二是出于对城乡差异性的考虑,选择了位于城区的j中学和位于农村的w中学;三是两所中学都申请了科技教育的课题,与本研究有相关之处,有助于双方更好地交流沟通。 本研究采取半开放式访谈、观察和实物收集等方法。访谈提纲根据校本课程开发已有理论与实践成果的总结,并结合中学科技教育的特点,主要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以及问题和困难等方面来拟定。实施时,我们邀请一线教师座谈,尽量保证访谈在一种自然、轻松的氛围中进行。另外,研究还辅之以非参与式观察和实物收集,以补充、完善、验证访谈材料。 (二)调查的结果 j中学是一所城区重点中学,科技教育开展较早,主要参与传统科技项目的比赛。j中学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抓信息技术教育,到2000年成立了信息技术中心,近几年又加入了机器人教学、无线电测向等项目。目前,j中学已将科技教育定位为学校的一个特色项目,科技教育的内容逐渐规范,目标逐渐清晰,科技教育活动的开展对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学校文化建设、特色创建等起到了积极作用。 w中学是一所农村普通中学,科技教育从早期的课外活动内容扩展为科技教育课程模块,并明确将科技教育作为学校的特色项目来打造,希望以此促进师生和学校的发展。近年来,w中学的科技教育更加注重挖掘和利用地方与学校资源,科技教育在生物学科方面成绩明显。 为了全面反映调查所得,下面笔者将调查结果用列表的方式来加以呈现(详见表1、表2)。根据收集资料的方式和资料本身呈现的特点,笔者采用类属分析方法,将研究结果按照一定的主题进行归类,然后分门别类地加以介绍。 1.中学科技类校本课程的内容 调查发现,对于科技类校本课程,学校通常是从一开始的课外科技活动逐渐提升到校本课程的范畴来加以开发,即与学校的实际、学校的办学理念及特色创建、已有的实践经验相结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科技教育活动的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等进行规范系统的建设和完善,最后成为正式的校本课程模块,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成为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并列的—种课程类型(见表1)。 2.中学科技类校本课程的目标 本次调查表明,学校开展科技教育之前,并没有从整体上单独预设目标,而是在开展科技活动时相应地涉及课程目标,这些目标形成于各种活动之中,并在这些活动中逐渐清晰(见表2)。 3.中学科技类校本课程的实施 调查发现,两所中学开展科技教育时主要采用活动和课程相结合的方式。科技活动以比赛项目为基础,备赛期间,平时的常规活动完全为比赛服务,如培训与制作、筛选作品等。同时,学校还开展了科技节、参观考察、外出调研等活动。科技教育也以课程形式来展开,如两所中学初二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高中的研究性学习等;也有教师自己开设课程,如j中学的轻松发明实践课,而w中学正在组织编写科技教育教材。 就学校方面来看,两所学校都在尽量创造条件保证科技教育的开展:组织上由书记或副校长专门分管科技教育,建立专兼职教师构成的团队并由经验丰富的专职教师担任领头人,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物质上学校提供经费支持,购买相关实验用品和器材;制度上做到年初有计划,年末有总结,上课有教案。 在评价方面,j中学在初三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中有一个科技活动能力测试模块,主要通过课题报告的形式来评价学生;学校每年举行“科技之星”评选活动;中考、高考实行加分制度;此外,学校在中考招生中单独投放指标,招收“科技特长生”。w中学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初中生结业水平的评价项目,其中以非书面结业方式评价科技教育的成效,学生在科技比赛中获了奖,高考时可以加分。 二、中学科技类校本课程实践的经验与困难 (一)取得的经验 1.将科技类校本课程纳入学校课程体系 在国家颁布的课程计划中,对校本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作出了相应的规定,即由地方或学校选用或开发的课程占全部课程的10%-12%。调查发现,两所样本学校对这个部分的课程予以高度重视,将过去课外科技活动的内容提升到校本课程的范畴加以建设,通过对这些内容的“课程化”“校本化”改造,使之成为目标清晰、内容规范的课程,而且能够更好地照顾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需求,从而提高了这类课程的适应性。 2.规范有序地开展校本课程实践 校本课程实践是一项目的性强、程序规范的工作,需要开展学情调查、学生需求分析、办学经验总结、课程开发可行性论证等准备工作,然后围绕具体科目的科技教育课程,进行目标定位、内容选择与组织、相应学习活动方式设计等各项工作,之后才是付诸实践、效果测评等工作。以上所有环节都是规范有序的。 3.将科技类校本课程开发与学校特色创建有机结合 两所样本学校结合学校已有办学成绩和经验,有意识地将科技教育作为学校的特色来打造,并通过规范地开展校本课程实践来形成和彰显这一特色。事实表明,这种扎根于学校土壤之中又建立在已有经验之上的、符合学校传统和特色定位的校本课程,往往具有内生性、适切性、稳定性、优良性等特点,能够成为体现学校办学水平的“亮点”。 4.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科技类校本课程实践为学生认识世界、探求科学奥秘、锻炼实践能力、培育创新精神等,创建了一个生动活泼的“舞台”。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能动实践,极大地激发起学科学的兴趣,不断增强科学探究、创新思维的能力。学生在各种比赛中获奖,他们的小发明、小创造还申请了专利等,这些都足以证明科技类校本课程实践的成效。 5.带动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从事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工作,需要更新课程意识、学习掌握与课程开发相关的知识和技术,而实际的课程开发实践也使教师的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这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调查中,一线教师的收获体会也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二)面临的困难 调查发现,两所学校的科技类校本课程实践还面临以下困难,这或许也是其他一些学校开展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实践所面临的共性问题。 一是思想保守。受升学考试影响,中学对非统考科目的重视程度往往不高,科技类校本课程也属此列。加之校本课程开发投入大、见效慢,难以得到教师的认同和支持,表现为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主动性不够。由于对科技类校本课程内涵和价值的认识不充分,教师局限于教给学生一些实用的科技知识,忽视了这类课程本身的教育价值,导致科技教育处于低水平状态。 二是经费不足。科技类校本课程实践对物质条件要求较高,学校办学经费有限,难以及时满足相关需求,致使开展科技教育的设备、材料不足,许多项目无法开展,如j中学连最基本的制作工具都无法购置齐全。 三是时间不够。由于学校一般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或周末开展活动和培训,学生因为补文化课或参加其他活动而缺席的现象较为严重。 四是内容分散。由于科技教育涉及多项内容,其在内容的统整上还处于探索阶段,致使课程内容较为分散;略显形式化和表层化,内容的难度、体系等尚待完善。 五是师资有限。科技教育活动的开展需要专业知识丰富、动手能力强、有责任心和教育理想的教师,。但这样的教师只是少数,在数量上远远不能满足科技教育的实际需求。另外,对教师鼓励政策的不明确也影响到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三、中学科技类校本课程的功能定位和实践策略 (一)全面认识科技类校本课程的功能 1.科技类校本课程的育人功能 课程作为一种文化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体现一定社会群体的文化;二是课程本身的文化特征。因此,课程不应仅是工具性的存在,还应是文化的主体性存在,而“一种文化作为课程的价值主要在于育人”。科技类课程既要再现人类已有的科技成果,更要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创设一条“通道”。由此,这类课程的育人功能可包含四方面内容:知识技能及智力、能力层面;观念精神层面,内含于科技文化中的平等、自由、求真等精神气质,有助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批判精神、民主观念、献身精神等品质;道德规范层面,科技负载着价值,科技课程要扬善抑恶,发挥道德教育的功能;审美层面,通过科技教育来培养学生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的能力。 2.科技类校本课程的文化建设功能 “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并促成学校文化的创生”,因此,科技类校本课程开发既是学校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是创新学校文化的途径,具有文化品性的科技类校本课程,必定离不开学校文化这个大环境。这类课程需要经历“校本化”的改造,必定浸润着学校本身的“文化养分”,体现学校的教育哲学,承载学校的历史传统,彰显学校的特色风格,最终校本课程本身又成为学校文化的特定“符号”和“载体”。同时,校本课程开发使学校真正享有自主权,带动课程体制、课程观念及学校文化的更新。 (二)正确处理科技类校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校本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只占很小的比重,科技类校本课程又是校本课程中的组成部分,其比重更小,但任何课程之所以能够成为课程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必定是因为这类课程具有其他课程所不能替代的功能和作用,而不能视其比重的大小来决定重视程度和实施深度。首先,科技类校本课程由于是学校自己开发的,所以能适应学校的现实条件,也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其次,由于科技教育课程不以单纯的实用知识技术传递为目标,旨在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是其他课程所不能替代的。2010年7月29日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特别指出要坚持育人为本、能力为重,强调要“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这些要求正好与科技教育课程的旨归是一致的。为此,结合《教育规划纲要》的实施,重新认识科技类校本课程的地位和作用,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既然科技类校本课程有着充分的存在理由,它就不应该被其他课程“湮没”或“挤占”。在实践中,学校要注意这类课程与其他课程类型的关联。首先,国家课程中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与科技类校本课程之间应该实现有机结合。国家课程保证科技教育的基础目标达成,如各科目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等;科技类校本课程则重点关注扩展性目标的达成,如及时补充新的科技知识,引导学生关心社会,综合运用科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其次,科技类校本课程与学校文化建设、特色创建的有机整合。学校澄清办学理念、定位办学特色,并以此指导和规范校本课程实践是十分必要的。科技类校本课程作为学校的特色文化,不仅要符合学校文化的价值取向和目的要求,而且要充分挖掘和展示这类课程本身的文化特质,如民主、自主、合作、协商的课程开发制度,师生在课程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善于合作、追求创新的精神风貌,等等,这些课程文化要素必定有助于学校文化的完善和发展。 (三)保证科技类校本课程的质量和实效 针对中学开展科技类校本课程实践所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学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提高这类课程的实效。 1.课程化 课程化的主要任务是整合,把科技教育相关活动如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课题活动、科技培训、课外活动等统整为一个课程模块,即科技类课程。这类课程首先从科技文化育人的角度设定总体目标,然后分解出子目标。内容上,学校应将科技活动与学科学习结合起来,以学科学习为主,通过学科内容的延伸拓展,开发一些既能体现学校特色又能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以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科技类校本课程。在实施中,学校应将科技活动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以减少投入,提高效率。评价方面,学校应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为标准,采取他评与自评结合、书面与非书面评价结合等多种方式。 2.制度化 制度化是群体和组织的社会生活从特殊的、不固定的方式向被普遍认可的固定化模式的转化过程。制度化能将成员的命运与组织的兴衰联系在一起,加强集体的内聚力,从而有助于形成团结进取的文化氛围。学校科技教育团队是由校长、教师和学生构成的共同体,经过长期交流与合作,团队成员逐渐形成一致的价值取向,确立共同的教育观念,形成相应规范以保证科技教育的有序开展。 3.个性化 个性化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强调尊重人和人的个性、提倡个性潜能的发掘和良好个性优势的发展,主张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弘扬教育的特色化。不同学生、不同学校之间存在差异,差异显示着个性。校本课程是体现差异、形成个性的重要路径。对于学生,它满足不同个体的需求,以促进其个性发展;对于学校,它立足学校文化而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就科技类校本课程而言,学校需要在具体项目的开发上认真分析学校内部需求,充分利用周边课程资源,开发出个性化的科技类校本课程,以特色项目提升科技类校本课程的质量。
工程电力论文:电力工程高压输电线路的施工管理与质量控制 1、前言 高压输变电工程由于社会需求的不断提升,建设规模日益扩大,使得电网工程建设与管理的难度不断提高。其施工方案、组织和工程管理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这就需要在管理工作中采用各种先进的管理工艺和方法让管理更加准确有效,对成本与时间的整体控制更加的合理,这对于提高施工进度、增加施工效益、降低施工投入成本和加强管理者的科学管理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由于电力工程是一项劳动密集型模式,因此施工管理的主要难点就在于资源密集、专业众多、技术专业、施工复杂、资金密集等,在实际工程施工的过程中由于受到设计、设备和材料的影响,使得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着多种问题与不足,需要在工程施工管理中进行良好全面控制,确保施工质量和施工效益能够满足要求。 2、高压输电线路管理模式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电力需求的不断增加,高压输电线路工程质量要求比过去更加的严格规范。而输电线路工程作为一项多工种、多专业、多环节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尤其是在施工的过程中对基础工程、测量工程、土方施工成、架线工程、搭杆工程等多种方面进行严格控制。只有严格有效的确保这几部分的施工质量,才能够保证施工的进度与质量,进而保证高压输电线路的施工质量。 针对目前高压输电线路施工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施工单位应当结合现有的规章和制度进行全面控制,明确相关管理人员的责任与权力,做到责任到人,明确规范各方面的管理原则和要求,使得具体管理规范和措施能够满足施工要求,同时对员工的施工规范和管理意识有着良好的提高。 2.1施工管理原则和要求 施工单位需建立健全负责人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明确项目负责人、各施工队队长等管理人员的责任,将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落实到实处以保证能顺利进行安全管理工作,施工企业应确定“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把预防控制工作作为安全施工管理的重点工作来抓,尽可能的堵塞管理漏洞,防止不安全施工。 2.2高压输电线路施工管理的方法措施 根据此前确定的施工管理原则,企业可根据以下几点具体的管理措施进行有效的安全施工管理: (1)各施工单位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并结合自身的建设总体目标,在高压输电线路施工期确立明确的安全施工目标,并根据所制定的目标进行层层细化,使得各级人员都有自己明确的安全目标,并以此目标作为其考核的重要标准,以保证其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来进行施工。 (2)依照《电力建设安全工作规程》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等有关规定,施工单位需建立健全完善的安全保证体系,根据此前制定好的安全目标,层层细化,落实到施工过程中的每个细微步骤中,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文件,在施工过程中落实专门人员进行填写,以便监察人员抽查调研,保证负责人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得到贯彻落实。同时选举出来的各级相应责任人,必须认真仔细落实其对应的安全施工责任,在源头上做到“安全第一,重在预防”。 3、高压输电线路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3.1高压输电线路基础施工 所谓的基础,是指高压输电线路杆塔地下部分的总体。它能够承受高压输电线路杆塔的荷重并将其传递给周围的地基,起到稳固高压输电线路的目的。基础施工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对高压输电线路的运行安全造成影响。高压输电线路施工中一般采用板式基础,阶梯基础、掏挖基础、岩石基础、斜插基础及桩基础等多种基础形式。为了有效控制基础施工的质量,应针对不同的基础形式所具有的不同技术要求及特点来制定相应的施工技术措施。 3.1.1掏挖基础施工 直接将混凝土浇筑在掏挖成型的土坯中,即可形成掏挖基础。掏挖基础的特点是其承载充分利用了原状土的机剪强度。因此,在基坑开挖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设计图尺寸进行开挖,尽量避免对基坑周边原状土的扰动。在基坑施工完成后,为避免基坑裸露时间太长而造成坍塌,需要立即进行}昆凝土浇灌。此外,施工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一旦发现孔壁有坍塌迹象,应立即停止施工。 3.1.2阶梯基础施工 阶梯基础具有施工难度小、工艺简单等特点。要注意在开挖施工过程中,以防降低地基土的承载力,应尽量避免扰动到基底原状。由于高压输电线路穿越地区地形地貌复杂,经常会遇到如较塑状态的粉质粘土等容易塌方的较差土质。此时,应根据现场具体的土质情况,合理放坡,并采用基坑土堆放在离基坑较远处、做好基坑开挖和混凝土浇制过程的排水施工、基坑附近严禁堆土、校核L(基础中心至坡边的距离)是否满足要求,是否能按要求降基等基坑支护措施,以确保施工人员的安全。 3.2高压输电线路杆塔施工 高压输电线路的杆塔施工一般可分为整体组立施工和分解组立施工。其中,整体组立杆塔时,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要求应达到设计强度的100%;分解组立杆塔时,对混凝土抗压强度要求必须达到设计强度的70~/o。在施工过程中,还应重点注意以下几点:(1)在杆塔的起吊设备、绳索规格、起吊方案的选择及起吊现场的布置等方面必须要符合相关的起吊技术标准要求。此外,为防止车位不合理造成起吊困难,起吊杆塔前要根据现场情况合理地选择吊车车位。(2为防止钢管杆在起吊过程中脱节,在钢管杆整体起吊前,应检查其每段之间的插接长度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并在插接部位预先做好保护措施。(3)在杆塔起吊过程中,要缓慢转杆,防止杆塔突然倾倒。为防止杆塔一侧受力后有些部件会变形损坏,在必要时要采用双吊点同时起吊。起吊的吊点位置应与设计图纸上所标注的位置一致,不能擅自更改。(4)在组立杆塔过程中若遇到特殊情况,如组立角钢塔时发现杆件加工尺寸误差太大,无法正常安装,就必须与铁塔加工单位联系更换。 4、结语 工程施工管理的目标应当全面贯彻“节约投资、提高效益”的原则。输电线路作为供电企业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是电力工业的大动脉。对于“大动脉”的质量,关系到整个电力工程的成败,也与我国的国民经济息息相关,做好输电线路的施工技术管理,不但保证了输电线路的健康运行,同时也保证了整个电力工程的质量。 工程电力论文:电力工业工程控制及管理 随着电力工业的高速发展,电力工业是十分重要的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电力工程管理是电力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力工程管理不仅是电力工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电力企业提升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工作。为了不断顺应现代化的电力企业的运营水平,电力工程管理也要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有序化,不断提升抵御工程风险的能力。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谈电力工程管理。 一、对电力工程质量的控制与管理 在电力工程中将质量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也是我们在电力工程施工建设中必须要贯彻的方针,所以,在电力工程施工项目管理中必须要将质量的控制与管理摆上最重要的位置,高度重视电力工程的质量工作,从而为提升服务质量、参与市场竞争的提供强有力基础支持,为占领市场、争取用户、壮大企业、提升效益提供高水平的设施保证。在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一定要将整个质量工作完成纳入控制之中,要明确具体的质量目标、可行的质量方针,要有健全的组织机构、有过细的质量职责,要有严肃的追究机制。在此基础上,电力企业还要拥有覆盖全公司的质量管理工作保证手册,从上至下必须贯彻统一的质量体系程序文件,要根据操作性强、实用性好的作业指导书来开展工作,对任何关于电力工程质量的工作都有文件化的真实可靠的记录,从而确保电力工程质量监控工作更具规范、科学、合理。 二、对电力工程进度的控制与管理 电力工程进度的控制与管理是项目施工中的重点控制目标之一,科学、精细地控制电力工程进度可以合理安排资源供应、有效节约成本,严格安排序时进度按期完成施工任务。在电力工程进度的控制与管理过程中,必须在工程开工之前,有效依据工程施工计划以及工程合同要求,规范、合理组织工程施工,不断优化调配人力、物力以及资金,科学编制、适时调整工程进度计划网络图。为了确保电力工程的如期胜利完工,必须要针对施工过程中的现场条件的动态变化,着力对工程进度实施更加科学的动态跟踪管理,不断调整工程计划、及时优化工程进度,有效解决电力工程的实际进度和计划进度不能完全吻合的问题。 为了确保取得电力工程施工能够取得最佳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必须要运用网络计划技术,从而更加便捷地对电力工程的进度实施动态控制,对施工所需要的资源实施科学平衡,从而确保以最合理、最优化的流程来安排施工时间和施工所需要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所以,我们在电力工程进度管理中,着力引入关键路径法(CriticalPathMethod,CPM),该方法可以在确定工期、成本、资源等条件之下,得出最优化的计划安排,从而真正达到提高工效、缩短工期的目的。因此,在强化电力工程进度的控制与管理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效掌握、深入研究“关键路线法”及其关键工序。 三、对电力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 在电力工程建设过程中,工程实施阶段是工程建设的最关键阶段,也是投资支出最大的阶段,许多电力工程在建设阶段由于管理不到位,导致工程造价增加、资金投资浪费。所以,在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必须要高度强化管控意识、高度重视造价管理,确保有效控制工程造价。 1.优化工程招标。电力工程招标必须要按照公开、公正、平等的原则进行,实施电力工程招标是择优选择工程施工单位,全面提升工程质量和有效保证工程工期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降低工程造价的有效手段。通过工程招标环节,还可以有效审查投标单位的资质条件、财务状况以及有无承担类似工程的经验等,在切实控制了工程造价的基础上,还为提升工程的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 2.强化合同管理。强化合同管理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客观而言,能够合理地选择适当形式的工程合同,会有效提升经济预测能力,将电力工程面临的造价风险降到最低。一般情况下,电力工程的造价风险主要来自于市场的价格变化风险。所以,在电力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必须提升经济预测能力,有效做到科学、准确地预测工程建设的各项费用的价格趋势,之后,以此为依据选择最为合理的工程合同形式。 3.提升工程结算水平。通过高度重视和着力加强工程造价结算管理工作,可以更加合理、更加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所以,在电力工程竣工以后,需要全方位、多层面认真进行造价结算审查,从而切实提高工程量清单的计价水平,保证标底质量。而且,提升电力工程结算水平也可以直接反映建设单位在工程实施过程中的工程总造价及工程投资的效果。 四、结语 电力工程管理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由于市场经济的风云变幻,从而使电力工程管理变得更加繁琐、更为复杂,这就要求电力工程管理人员不仅要深入了解一定的工程技术知识,还要深入施工现场了解现场第一手资料,更要掌握市场行情、熟知合同条款。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还要准确审核地工程内容、工程质量、工程量、工程进度以及子工程单价、工程合价、其他费用等,从而确保对电力工程实施全方位、全天候、全系统的监控与管理。 工程电力论文:非开挖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 摘要:该文分析了非开挖技术特点、工艺流程、施工设备、管材粘接及安装,认为目前在汕头地区进行大规模管网施工的情况下,为了达到最小破坏和最大保护环境的目的,采用非开挖技术施工势在必行。另外,该文还提出了非开挖技术施工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非开挖技术 电力工程 线路 1 非开挖技术的特点 与其它技术相比,非开挖技术起步较晚。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最近20多年中,非开挖技术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施工工艺方面,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非开挖技术是极为重要的一种都市铺设管道的施工手段,采用非开挖技术铺设管道具有若干得天独厚的优势。 非开挖技术在国外已广泛使用,在国内也逐渐普及。不开挖地面,就能穿越公路、铁路、河流,甚至能在建筑物底下穿过,是一种能安全有效地进行环境保护的施工方法。 非开挖技术不开挖地面,故而被铺设管道的上部土层未经扰动,管道的管节端不易产生段差变形,其管道寿命亦大于开挖法埋管。 采用房下非开挖技术能节约一大笔征地拆迁费用,减少动迁用房,缩短管线长度,有很大经济效益。 2 非开挖方法 2.1 技术准备 2.1.1 地下现状管线勘查 根据工程所能提供的工程现场地下管网资料,对现场地下管网进行复查,准确掌握地下各种管线和其他基础设施的分布及埋深,为导向孔轨迹提供准确的设计依据。 2.1.2 地形地貌测量 根据市政管理部门审批的路由,按施工区域地形及路线定出钻孔轴线,沿轴线的地表走向标定地面有效标定点的距离和方位以及各个标定点的地面标高(或高差),为导向孔施工时地面跟踪监测提供准确依据。 2.1.3 现场地质勘查 掌握钻孔工作区地层特征,为成孔工艺提供钻探参数。 2.1.4 设计理论导向参数表 画出设计敷管路由图及设计敷管轨迹断面图,将以上勘测结果反映在图上,制订工艺方案。 2.2 施工场地准备 2.2.1 施工场地 文明施工,施工区域要安装防护围栏,施工机械、机具和材料要按规范安装和堆放,需占用道路或人行道的区域应设置明显的施工安全标识,引导车辆和行人合理分流,夜间要设立反光标识和警示灯,施工区域分为机械作业区和下管作业区。 2.2.2 作业工作坑 根据施工工艺要求开挖入射作业坑及下管作业坑,同时做好作业坑的支护和降水工作。 2.2.3 机械进场及安装 施工机械进场就位需调用汽车和吊车,通常要临时占用道路;吊装现场须设好临时路障等安全设施;钻机、动力站和施工器具就位要充分利用现有场地空间,合理布局;安装钻机的地基必须坚实、平整,对松软地基必须进行加固后才能安装钻机,钻机安装在入射点处,调整钻机倾角为设计入射角后固定钻机;连接动力站,连接泵站。 2.2.4 导航仪器标定 将探头装入导向钻探头盒中,将导向钻头放置在无其他信号干扰的场地内,打开导航仪,检查导航仪工作情况并进行标定。 2.3 施工步骤 2.3.1 导向孔施工 施工准备:将导向钻头安装连接,检查探头发射的各个参数是否正常,探头电池容量是否足够。 开孔:为保证入射角的准确和稳定,开孔时须保持连续钻进至少2.5m,同时宜采用低钻速、小泵量、慢进尺。 造斜钻进:调整钻头工具面向角至需要角度,钻机顶进形成造斜段,导航仪跟踪监控钻头仰角的变化,根据不同的土层,顶进结合钻进,勿使仰角的变化超过钻杆的最小曲率半径。 保直钻进:钻机匀速回转钻进,给进速度尽量快,使导向孔直线段更平直。 设计导向钻进参数表。 2.3.2 回拉扩孔 孔径设计:根据敷设管道的直径和根数计算需要成孔的最小直径,既不能过大,也不可过小,成孔直径过大,敷设管道周围土层坍塌易造成路面下陷,成孔直径过小,会使拉管阻力增大,引起脱管或管道变形。 分级扩孔:各级扩孔分别为一级φ200mm、二级φ250mm、三级φ300mm、四级φ400mm、五级φ500mm等。根据设计的成孔直径,由小到大分级扩孔,直至扩到工艺要求的孔径。 孔壁加固:扩孔的同时通过扩孔钻头向孔中注入泥浆,泥浆的浓度根据不同的土层条件来配制。泥浆渗透到孔壁中,通过扩孔钻头的挤压和磨擦,起到对孔壁的维护和稳定作用。 回拉敷管:拉管过程中的回拉力要克服管道与孔壁摩擦力,成孔的质量与导向孔的曲线形状以及扩孔工艺有着密切关系,正常情况下敷设PVC或PE管的回拉力不应超过5kN,拉力过大会造成管材断裂或变形。 3 施工设备 非开挖设备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导航系统:用于在钻进过程中对钻头进行定位,以确定钻头的倾斜角度和钻进方向。由发射器、接收器、控制台、摇控显示器、电源等组成。包含有软件系统的导航部分,不仅能绘制施工图,还能对工程进行评价、分析、实时记录设备运行数据、打印施工资料等。目前雷达导航的非开挖高端技术在国内已有采用,计算机导航技术已被普遍使用。 主机由发动机、液压系统、机载泥浆泵、动力钳、钻?U及其装卸系统等执行机构组成。它用于提供钻进、回旋的动力以及对钻进的控制。目前,国产的非开挖机在钻头100r/min的转速下,扭矩已达15~20kNm。 钻具由钻头、回扩钻头、钻杆等组成。不同的施工需要和不同的地质要选用不同的钻头。非开挖工程使用的钻杆与地质勘探的钻杆有所区别,有很大的弹性、韧性和抗扭强度、耐磨损。钻具在航道钻通以后,还要对通道回扩和牵引管线,使电缆便于穿过。 泥浆搅拌系统可增加钻头的润滑作用,降低钻进阻力和钻头的工作温度,提高管壁的强度等。泥浆还减小钻头磨损、软化地层、易于钻进以及利用泥浆的的流动性和粘结力使钻孔产生的岩粒、砂粒处于悬浮状态,以利于护壁和清孔,由泥浆罐和高压输送泵及高压连接管构成。该技术可用来铺设直径40mm至2500mm的各种地下管线,距离可达十几m至几km。直径2.5m的非开挖管线足足胜过常规的电缆隧道,在老城城网升压改造工程中得到充分利用。该项技术与传统的"挖槽埋管法"相比,具有不破坏环境、不影响交通、施工精度高、施工安全性好、周期性短、成本低、社会经济效益显著等优点。 4 管材粘接及安装 使用PVC管材须提前24小时将管材粘接好,以保证接头的抗拉强度。 下管作业要根据不同材质的特点做成斜坡,防止坑下管角度过大折断管材。 连接管材和钻杆的分动器安装之前要仔细检查,防止拉管过程中出现卡钻。 拉管时孔中须注满泥浆或水,以减小拉管阻力。 5 施工时应注意的问题 5.1 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 沿管线土层变化频繁,所以在非开挖技术施工前必须了解土层的变化情况。此外对于要经过回填土地段,需要提前加固处理,以防非开挖技术施工后地表有过大的下沉。 5.2 有毒气体的检测与防护 非开挖技术施工的地层一般会通过淤泥层,腐烂物、植物体会在地下形成有毒气体,危害施工人员的健康和生命,所以有人员在非开挖技术内操作的情况下,需要定时监测管内有毒气体含量,采用通风装置予以解决。 5.3 超前探查地下管线 尽管先进的非开挖技术设备具有在施工的探查前进路线不远距离管线的能力,但是采用在地面提前查明地下管线仍是值得开展的,这对于保证通讯、电力、上水、排水、煤气等其它管线安全运营,确保公众正常生活仍有必要。 5.4 穿越建筑物时对基础的探查 非开挖技术在建筑物基础下施工时,需要明确施工路线上所遇到的基础类型,对于部分基础非开挖技术顶进前可采取托换、加固措施。 5.5 顶进计算 顶进计算:其一包括准确计算顶进推力,根据计算结果选定相应的油缸类型和确定中继间的分布;其二是工作井设计,根据计算得到的最大顶力,提出工作井的加固方案。 6 结论 鉴于以上非开挖技术的技术分析,我们认为在汕头地区选择合适非开挖技术机械进行非开挖技术施工,从技术上讲是完全可行的,从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上来讲是巨大的。我们所需要做的工作是针对汕头土层特点选用相应的非开挖技术设备进行施工。不可更改的是历史,着意刻画的是未来。我们认为,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汕头市的管网乱挖现象,从政策法规方面予以规范是完全必要的;另外一面从切实做到保护环境入手,加大推广非开挖施工技术力度势在必行。我们可以预见未来的管线铺设技术将以非开挖技术为支撑。 工程电力论文:试析电力建设监理工程师的个人修炼 论文摘要:结合电力建设工程监理队伍现状和当前政策导向,从监理工程师的专业技术知识能力到监理工作能力以及监理、人格魅力等方面,论述了电力监理工程师必须进行修炼的内容和方法,以期供同行参考,对不断提高电力监理工程师个人素质、圆满完成监理工作、适应电力监理改革、履行监理企业责任和社会责任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论文关键词:监理;技术能力;工作能力;从业道德;修炼 监理企业是专业化、社会化的中介服务机构,受业主的委托提供高智能的技术咨询和管理服务,以自身的专业技术、管理技术有效地控制工程建设项目的进度、质量、投资、安全,公正地管理合同,使工程建设项目的总目标得以最优实现。作为特殊基础行业的特殊人群,代表监理单位行使监理职能的电力建设监理工程师更应不断加强个人修炼,提升自己的全面素质,适应工程监理改革发展的要求,才能真正胜任监理工作,圆满完成监理任务,履行自己神圣的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 从事工程建设和监理工作多年,往往能听到各方面对监理行业的议论。有人说,某某工地某某监理整天说外行话;有人说,某某工地某某监理素质太差,整天向施工单位吃拿卡要;又有人说,某某工地某某监理管理水平太低,对内不会管理,对外不懂工程协调;还有人说,监理不过是帮业主承担责任,仅仅是签字盖章的,等等。虽然有些说法有失偏颇,但总体上来说,社会上对我国整个监理行业、监理人员的评价普遍不是很高。 究其原因,除了目前我国监理制度、工程建设模式需要改进,业主行为不规范、监理市场不规范等之外,监理服务费用偏低和监理人员素质水平不高并形成恶性循环是主要因素之一。2007年3月30日,国家发改委和建设部联合下发了670号文件《建设工程监理与相关服务收费管理规定》,重新规定了监理费用收费标准(政府指导价),以保障监理行业的健康发展。2010年8月5日,中国电力建设企业协会、中电建协电力工程监理专业委员会下发24号文件,对《电力建设工程监理市场行为规则》中监理费指导价和最低限价进行修订,明确规定了施工监理投标最低限价。种种迹象表明,监理服务费低、监理人员待遇低、监理人员普遍素质不高的怪圈将被打破。“十二五”期间,我国监理行业将会迎来健康发展的春天,不能胜任监理工作的一批人必定会被淘汰。 那么,电力建设监理工程师如何进行个人修炼,不断提高个人素质,才能更好地完成监理任务、适应行业发展呢?笔者认为,电力监理工程师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个人修炼。 一、专业技术知识、能力的修炼 监理工程师首先是高水平的专业人才,专业技术知识和能力是从事监理工作的基石。主要包括知识、经验、能力三个方面。 1.知识 监理工程师应具有较高的专业学历和一专多能的知识结构。尤其是火电工程建设,所涉及到的专业学科很多,大的专业分类通常为汽机、锅炉、电气、化学、热控、土建、焊接、安全、计经、物资等专业,细分专业更多。因此,作为一名监理工程师,至少应系统掌握一门专业技术知识,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并应了解或掌握一定的工程建设经济、法律和组织管理等方面的理论知识,熟悉设计、施工、管理,并保持知识与技术、法规、管理的发展一致,不断了解和掌握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和现行法律法规、政策规定等。 如果监理工程师不能较好地理解设计要求、设计思路就很容易判断失误,对工程的关键部位把握不够,就容易对重点部位疏忽监督或放松管理,引起工程质量、安全事故。同样,如果对施工管理、四新技术和政策规定理解不够,对一些现场问题很难提出正确的监理意见,更难以体现监理的专业权威和咨询专家水平。 从这方面来说,一些年龄偏大、不爱学习新知识、仅靠老经验进行工程监理的老同志必须要强化学习、系统学习,加强专业知识的修炼,否则连当“监工”都无法胜任。 2.经验 监理工程师应有丰富的工程建设实践经验。监理工程师的工作是直接面对工程现场的,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点。据有关资料统计分析,工程建设中出现的失误,少数原因是当事人责任心不强,大多数原因是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工程建设的实践经验主要包括工程设计、工程施工、设备制造等方面的实践经验。对于大部分监理企业和监理工程师来说,最需要的是工程施工和施工管理经验。 因此,一个合格的专业监理工程师至少应具备5~10年的现场工程施工和管理经验,应当具备所承包单位工程部、质检科科长或项目生产经理、总工程师的专业水平;项目总监、副总监应具备本行业的专家级水平,起码不低于承包单位项目经理水平。这样,在审批施工单位的施工方案、施工组织设计时才能正确提出监理要求和建议,在现场出现问题时才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尤其是这几年来,作为各大发电公司的业主逐渐都在培养自己的工程管理团队,实现专业化项目工程管理,业主的项目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监理人员的专业化水平提出了新的挑战。 从这方面来说,那些现场施工经验少,甚至刚毕业就进入监理企业的人,必须要比一般人付出更多的精力,扎根于施工现场,处处留心,虚心向老师傅学习、向施工单位现场技术人员请教,使自己尽快成长起来。 3.能力 在具备专业知识、工程经验的基础上,监理工程师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主要有: (1)善于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敏锐觉察问题的能力是监理工程师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要求监理工程师做事用心、处处留心、勤于思考。 (2)分析判断、决断能力。监理工程师工作在现场,业务方面的很多事情需要自己判断和处理,对突发事件的处理措施往往要非常及时。 (3)学习的能力。监理工程师要做好工程监理,必须要有学习的能力。一本新规范的颁发或老规范修订后,有人自己阅读理解掌握了;有人通过宣贯基本了解了;有人被宣贯后还是不甚了解。 建议有条件的监理工程师认认真真学习科技语文知识,这对提升思维和阅读理解规范、图集会有很大的帮助。一般规范、标准五年左右就更迭一次,需要我们与时俱进,终身学习。 二、监理工作能力的修炼 1.灵活应变的能力 工程项目建设不是企业生产流水线,具有很强的一次性实施的特点,现场许多具体情况并没有针对性的处理模式可以参考,这时监理人员的独立应变能力就非常重要。工程实施中对规范、标准有力执行、细致执行和到位的执行就必须具备灵活应变的能力。 从这一点来说,监理工程师应该明白,监理工作不是死背规范、死抠字眼,而是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创造性地思考,灵活机动地发挥,才能实现有效地监督管理,及时解决各种问题,实现工程建设目标。 2.交往、沟通和协调能力 从根本上来说,工程建设的五个要素人、机、料、法、环中,人是关键性、决定性因素。监理工程师在工程中处理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还是要跟人打交道,交往沟通能力就非常关键。 监理工程师的管理理念、观念意识能否被业主理解、接受,能否跟业主达成某种程度的看法和利益一致,完全取决于沟通和协调的效果。只有通过有效的沟通才能达成了解和观点上的交流,业主以及各参建协作单位才能认可监理、支持监理的工作,才能形成合力,共同把工程干好。 每个监理工程师都应具备独立召开专业专题会、协调各方统一意见、解决现场各种问题的能力。部门主任以上的监理人员应具备召开大型工程协调会,指挥现场上百、上千人进行工程会战的能力。 从这方面来说,监理工程师应积极锻炼自己的口才和表达、沟通、协调能力,锻炼能正确表达自己思想、与各方实现良好沟通、协调各方达成一致意见并共同去实施的能力。 三、监理从业道德、人格魅力的修炼 1.从业道德 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一切职业从业的根本核心素质。与学武一样,“学拳以德行为先”。监理工程师的特殊社会角色要求必须有良好的从业道德。目前社会各界对监理行业的一些不良意见主要也就是个别从业人员“德行不良”造成的。 有关法律法规也对监理工程师的职业道德和工作纪律作了具体规定。简而言之,就是监理工程师不能受利益驱使做出损害工程建设各方的合法利益的行为,要守法、诚信、公正地为业主提供服务。 2.人格魅力 任何行业的任何职业人,其工作是否出色都与自身的修养息息相关。人格是做人的资格和为人的品格。人格魅力是人格修养的体现,也是监理工作者的立身之本。监理工程师是工程建设的管理者、参与者,依据与业主的委托合同开展工作,处于工程建设管理的重要和核心地位。因此,监理工程师应具备完备的人格魅力,能够通过一段时间的磨合、了解,使业主对自己更加信任和支持,使承包单位从技术上佩服、从人格上敬重。 尊重与品德。赢得尊重靠的就是人格的魅力。人格魅力来自自身的人格修养,修养的重点就是高尚的品德。作为监理工程师,就是要修炼自己心地纯正、正直无私、刚正不阿、率先垂范的品德。 平等与心态。监理工程师要有一个平等的心态与意识才能够真正理解监理的地位与角色。 首先,从监理与被监理关系来说,要认识到监理工程师不是领导人。监理指令是一种工作的手段与渠道,不是上级对下级下达命令。如果没有平等心态,施工单位不予配合,所有的监理指令等于一纸空谈。 其次,从委托与被委托关系来说,也应该认识到监理工程师不是业主的监工。工程参建各方都是法律平等主体。监理工程师应按照委托合同、承包合同合法、公正地进行工程监理,有权拒绝按照业主违规操作、违章指挥。对于业主的意见,监理工程师应充分尊重,但也要维护企业和个人的权益和尊严,加强沟通,不卑不亢表达自己的意见,使业主理解、支持自己的工作。 最后,为人大度和宽容。在工作中能够以工作为重,不要在人的态度上斤斤计较。要能够将自己放在一个较高的层次去看待人和事。当一个人总能以宽厚的胸怀对待别人,能够原谅对方的不恭,终会赢得对方的真诚与尊重。有一句话:“要想别人尊重你,首先要尊重别人。”有了平等的心态,说话做事自然会有分寸,双方配合顺利,整个工程的进展才会顺利。 四、结论 电力建设监理工程师是特殊行业的特殊人群,担负着国家电力行业基础建设质量、安全社会监督的重任,监理工程师必须具有一专多能的综合性能力,除具备相当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外,还要有工程经济、法律知识以及一定的组织管理协调能力和工作艺术,更要有很高的职业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才能顺利完成监理工作,并达到“干好一个工程,树立一座丰碑”的目标,完成社会和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 工程电力论文:浅析电力工程造价的管理与控制 摘 要 电力工程造价的控制和管理是基本建设投资管理的重要内容。近年来,电力建设发展很快,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由于种种原因,电力工程造价上涨很快,这将影响电力建设的健康发展,对此必须高度重视,从决策、设计、实施各个阶段入手,严格控制电力工程造价。 关键词 电力工程 造价 控制 1 影响电力工程造价的主要因素 1.1 项目的建设规模 近几年来,电源项目大多采用大容量、高参数、超临界发电机组,以满足地区经济发展和用电负荷日益增长的需要。大容量机组虽然建设投资高,但发电能耗低、效率高,运行经济性好,而小容量机组只适用于热电联产、能源综合利用或燃油调峰项目,优点是一次性投资低,环保和社会效益好,运行经济且能满足电网调峰需要。确定电源项目建设规模时,不仅要考虑建设成本,而且要考虑运行成本,既要考虑社会效益,又要考虑企业长远效益。 1.2 项目的建设水平和技术 装备项目的建设水平主要指建设规模、建筑标准、技术装备、配套工程等方面的标准。建设标准是编制、评估项目可行性研究和投资估算的重要依据。建设标准是否合理,对控制工程造价有很大影响。建设标准应根据技术进步和投资者的实际情况制订,标准订得过高,只能无谓地增加造价,浪费投资。标准订得过低,达不到先进适用、高效运行、安全可靠的技术标准,不利于技术进步。因此,现阶段大多数建设项目应采用中等适用、适当超前、安全可靠、运行经济的标准,既要考虑现时投入,又要考虑长远效益。技术装备的选择和工艺设计应充分应用技术经济原理和价值工程理论,分析其投入产出,以取得最大经济效益。 1.3 项目建设地点 合理选择项目建设地点,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项目的命运、影响工程造价的高低和今后的经营状况。建设地点的选择要考虑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地区经济发展、项目的特点和需要,以及气象、地质、水文等建厂自然条件,遵从工业项目和其他相关项目比较集中的原则。 1.4 可行性研究及投资估算 项目的决策依据是可行性研究,投资估算是确定可行性研究阶段工程总投资的限额。可行性研究不仅要分析评价项目是否可行,更重要的是对方案进行优化论证,并要有一定的深度和细度,投资估算必须准确且能满足限额设计和控制概算的要求。初步设计概算是项目投资的最高限额,必须控制在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投资估算范围内,项目收口总概算突破可研估算,可行性研究必须重新修改报批。因此,决策阶段应保证投资估算的准确性在规定的范围内。 2 我国电力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存在的问题 2.1 存在多头管理,项目审批不完善 工程造价与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建设单位都有直接关系。在现阶段有的建设项目批钱与给钱不是一个单位,用钱与还钱不是一个单位。而工程造价的高低与这些单位利益挂钩的程度不同,因此这些与造价相关的单位对造价高低反映也就大不相同。目前基本建设中没有一个有权威的部门来管理基础投资,在实际工程中是谁都管,但到关键时刻又谁都管不了,所以工程造价管理长期以来处于实报实销状况。除此,审批项目的漏洞也是投资失控原因之一。审批投资计划存在的问题表现为“钓鱼”项目,有的单位为了达到顺利通过审批而不惜采用有意识地漏标或少算投资以降低审批额。一旦项目批准通过,就要求审批机关追加投资调整概算。 2.2 入世后与国外管理依然存在很大差距 目前,电力工程建设造价领域的从业人员,仍习惯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方式,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模式还未建立起来,而对国际市场的管理模式还很生疏。例如,国外工程造价一般是由咨询服务机构来完成为委托方提供工程造价的全方位、全过程的咨询服务,包括投资估算为委托方提供项目管理、协助或招标、项目合同管理、支付索赔管理、对工程进行监理以及提供有关工程造价的信息咨询等。他们熟悉国际惯例,深受外商和合资方的信任。而目前我国电力工程造价机构的服务内容仅停留在工程概预算的编制、结算审查上,还只是按国家、地方、行业的规定审查考核定额、计算工程量等,不了解国际惯例,无力承担市场经济中全过程造价咨询服务工作,服务范围要比境外机构小、服务内容少。入世后,如不加快改变这种局面,将会拱手让出这个市场。 3 加强电力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的对策 3.1 明确决策,合理确定电力工程建设规模和成本 在电力建设项目投资决策阶段,项目的各项技术经济决策,对建设工程造价和项目建成后的经济效益,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投资决策阶段是控制工程造价的重要阶段。在前期工作中,项目法人要深入细致地搞好调查工作,落实对造价影响较大的外部条件,充分考虑工程项目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情况,加大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可行性研究报告要进行多个厂址建设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选择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建设方案。在此基础上,认真地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投资估算,可行性研究报告要做到详尽科学、事实求是;投资估算要全面准确,既要打足投资,又要避免高估冒算,真正起到在项目建设中控制工程总投资的作用,也为电力工程建设的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据有关资料表明:投资决策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程度达到80%~90%;在初步设计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可能性为75%~95%;在技术设计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可能性为35%~75%;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可能性为25%~35%;而到了施工阶段,影响的可能性只有10%。 3.2 加强对项目设计阶段的控制,合理进行工程设计 工程设计是具体实现技术与经济对立统一的过程。项目一经决策,设计就成了工程建设和控制造价的关键。初步设计决定工程建设的规模、产品方案、结构形式和建筑标准及使用功能,形成设计概算,确定了投资的最高限额,施工图设计完成后,就能准确地计算出工程造价。设计质量和功能是否能满足使用要求,不仅关系到建设项目一次性投资多少,而且影响到建成后的使用效益。先进的技术、合理的设计不仅能使项目建设缩短工期、节省现时投资,而且能降低今后的生产成本、经营费用,提高长远效益。据有关资料分析,设计费一般只占建设工程全部费用的1%,但影响工程造价却高达75%以上。一个建设项目或一个单项工程,可有多种不同的设计方案,因此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可进行优化设计、方案比较、技术经济分析,选用先进适用、经济合理、安全可靠的设计思想。设计方案优化可采用价值工程分析法,在满足功能或尽量提高功能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成本。 3.3 严格控制工程实施,依法进行严密控制 (1)严格按基建程序办事, 加强电力建设工程的合同管理。首先要加强开工前的准备工作,项目法人应严格按基建程序办事,选择适当的工程开工时机,以利于建设资金的合理安排和工程的顺利进行。工程开工时,以下确保建设项目法人及开工报告已经批准、项目已纳入国家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年度投资计划资金已落实、建设场地“四通一平”工作已完成、主要设备和施工队伍已经选定,供货和施工合同已签订、施工组织设计已审定,图纸已会审并进行了设计交底。在签订执行合同时,要在工程承包合同中明确约定合同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对工程项目造价影响的变动因素进行详细而周到的约定,在合同中事先考虑造价变动因素和变动量,对设计变更和索赔的结算处理有明确的说明,避免合同执行中出现纠纷,结算时出现麻烦。 (2)加强设计变更的审查。施工阶段工程造价控制的另一方面是在工程变更上。一个庞大的建设项目,设计变更往往不可避免,但应加强设计变更管理,尽量降低由此引起的经济损失。设计变更包含由于设计工作本身的漏项、错误或其他原因而修改、补充原设计的技术资料。设计变更和现场签证两者性质截然不同,凡属设计变更范畴,必须按设计变更处理,不能以现场签证处理。设计变更是工程变更的一部分,因而关系到进度、质量和投资控制。设计变更应尽量提前,变更发生得越早损失越小,反之越大。尽可能把设计变更控制在设计阶段初期,特别是对工程造价影响较大的设计变更, 要先算账后变更。严禁通过设计变更扩大建设规模、增加建设内容、提高建设标准。 (3)加强设备和材料的采购管理,合理安排资金使用。在电力建设工程造价中,设备、材料占很大的比例,为了有效地控制和降低工程造价,要加强设备、材料采购管理。对于设备和材料的采购,要加强信息管理,及时、准确地掌握材料价格信息、市场供求动态,货比三家,择优选择;工程材料、物资采购应发挥主渠道作用,依靠批量优势,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材料购买价格;做好主机和大型辅机设备的招投标工作并严格执行供货合同。建设期间要优化工程进度安排,合理安排各单位工程的开工顺序和开工时间,以压缩设备储备时间。加强建设中工程资金的支付管理,根据施工组织和工程进度合理安排建设资金,以便控制全局并采取纠偏措施。对于工程材料也要按工程进度有计划地购买,以缩短材料储备时间和对资金的占用时间,减少建设期间由于筹措资金而发生的利息支出。 3.4 推行项目法人制,加强工程建设的全过程管理 控制电力工程造价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阶段必然遇到的问题。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的前提下,造价管理从初步设计审查,施工图和施工中的重大设计修改,直至调概,凡属大中型工程,统一由中央主管部门或其授权单位进行控制。目前的调概方法不得不将合理的物价上涨与不合理的超标建设、浪费,甚至违法乱纪等问题混在一起处理,漏洞很多,实质上是实报实销。要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和避免集权过多产生的官僚主义,必须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由责、权、利统一的项目法人从工程前期到后期进行全过程管理。在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管理过程中,应选拔高素质的项目经理,并建立一个强有力的项目管理班子,这是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后,由于各投资方与项目法人大多数还是国有资产的代表,除努力提高其控制造价的自觉性外,还必须建立一整套的约束机制,包括政策控制,董事长、总经理资格控制,决算审计,纪律监察及造价控制。 工程电力论文:浅谈新体制下电力企业工程造价控制的有效途径 论文关键词:电力工程 项目造价控制 审批核准 论文摘要:由于投资体制改革,投资项目由原来的政府审批制改变为核准制和备案制,因而加大了企业投资决策权,倾向于市场配置资源。就新体制下电力项目建设成本控制的途径以及有关措施进行探讨。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经历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阶段。到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建设的投资体制也经历了国家拨款(无偿使用)、拨改贷(低息贷款),到当前的项目法人责任制,即项目法人负责项目的建设、运营和还贷。2004年,《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对于企业投资项目,如果不使用政府资金,国家将不再进行审批,但对于一些重大项目和限制类项目,国家有关部门还要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角度进行核准和备案。并通过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最终建立起市场引导投资、企业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融资方式多样、中介服务规范、宏观调控有效的新型投资体制。 根据新的投资体制,从政府层面,一是要对规划进行综合评审,保证其科学合理;一是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审计部门要对企业加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监督和管理。就企业自身来讲,要加快建立完整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风险约束机制,做好投资预测,规范投资行为,对项目的策划、资金筹措、建设实施、生产经营、债务偿还和资产的保值增值,实行全过程负责。由于电力工程造价控制涉及的范围广、项目多、工程量大、情况复杂,在现有投资体制下,要实现工程造价有效控制,须通过对整个建设过程从预可研(立项)阶段、可行性研究(核准)阶段、工程建设阶段、竣工验收及后评阶段层层把关,全过程地动态控制,达到控制工程造价的目的。 1.科学决策是降低工程造价的前提 电力项目开工前要经历项目预可研(立项)和可行性研究(核准)阶段,两阶段所做的工作深度不一样,但各阶段进行的项目决策都很重要。 (1)项目预可研(立项)是进行科学决策的基础。项目单位可委托有资质的勘测设计单位进行预可研,对建设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重点是对厂(站)址选择的区域、地质条件、交通条件、水文、环境保护、施工资源、建设规模等,对水电项目还有水库淹没面积和移民的多少,要做多方案的比选,进行科学的决策,选择最优方案。不能为了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盲目争项目,做虚假方案骗取项目上马,造成单位造价上升,资源浪费。 (2)项目可行性研究是进行科学决策的关键。要在初步设计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提出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建设用地预审意见、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批复、地质评价报告、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水资源论证报告和接人系统报告等专题报告。确定建设规模和征地范围,进行设备选型,优化设计方案,编制项目概算,进行效益分析等。 投资控制的关键在于决策和设计阶段,而在项目作出投资决策后,其关键就在于设计,而项目在可研设计阶段基本形成雏形,决定了项目投资的基本规模。单项工程设计中,其建筑和结构方案的选择及建筑材料的选用对投资又有较大影响,如建筑方案中的平面布置为内廊式还是外廊式、进深与开间的确定、立面形式的选择、层高与层数的确定、基础类型选用、结构形式选择等都存在着技术经济分析问题。据统计,在满足同样功能的条件下,技术经济合理的设计,可降低工程造价5%~10%,甚至可达10%~20%。 2.实行项目招投标制是控制工程造价的手段 按照《招投标法》和项目五制的要求。引人竞争机制对工程设计、监理、设备及材料采购和施工实行全过程的招标工作。一是做好招标项目的技术和商务文件编制和审定工作,重点是明确工作量(规格型号、数量)、技术要求、边界条件、投标单位的资质、承包方式、物资供应方式、结算方式(含价款调整原则)、索赔和违约责任等,文本表述要清楚明确,不能留有弹性。一是制定完善的招投标管理制度,实行推荐、评标、定标二分离,评标规则严谨、科学、操作性强,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二是通过公开市场,创造有效竞争,形成局部均衡价格以逼近较低的交易成本状态,实现降低建设过程的交易成本。 3.签订合理的经济合同并严格履行是工程造价控制的保证 一是建立和健全合同管理制度,明确合同管理部门的职责,规范合同的流程,合理授权签订,必要时要请法律顾问把关,规避合同签订的法律风险;二是重视合同谈判和签订工作,要在招投标的基础上,做好合同的谈判工作,重点对标的内容、数量(型规格号)、承包方式、施工工期、价款、付款方式、供料方式、验收方式、合同变更和索赔、违约责任等进行进一步洽谈和明确细化,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签订合同;三是做好合同的内部会签工作,按照合同管理制度,相关部门和人员要进行审核把关签字。保证合同签订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四是严格按合同履行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对发生的项目变更和新增工程量要及时签订补充协议,规范合同的履行;五是对不符合招标条件的项目,如征地移民项目、垄断经营性项目和无法获得充分市场竞争性项目,可按政府指导价格为依据或询价进行确定合同价款,能有效地降低建设成本。 4.做好工程建设管理是工程造价的过程控制 科学、有效的工程建设管理是工程实施阶段造价控制的重要保障。一是组织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按照工程规范,科学安排施工进度、施工场地布置、施工设置和施工方案、安全文明施工规划、施工交通运输、土石方平衡方案等,可避免工程建设无序管理,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二是依法依规进行征地移民工作,按照节约用地的原则优化土地使用面积,尽可能采取临时用地;三是做好工程前期准备工作,重点是①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做好征地移民工作;②做好“五通一平”工作,实现工程路、水、电、汽、通讯畅通和场地平整工作,不致于工程开工后,造成工程窝工和索赔;③做好工程招标和主要设备招标工作,选择好的施工队伍和好的设备等于工程完成了1/2;④做好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的核准工作,争取主体工程尽快开工,缩短项目建设周期,有利于降低工程造价。四是优化项目设计,加强工程变更管理。由于可研阶段设计深度有限,到施工图设计阶段应进行设计细化与优化,对工程关键项目和部位可借助一些咨询单位,包括设计监理,对设计方案进行比选,选择最优设计方案。因设计方案的优化和施工过程中地质条件的变化会出现许多设计变更项目,要加强设计变更管理,可有效降低工程造价。五是加强物资供应,可减少工程不必要的停工损失。六是加强工程结算。对施工图与竣工图进行比较,防止把已取消的施工图项目仍列入竣工结算,计取工程费用。工程变更通知单是施工过程中图纸改变的依据,也是工程价款结算的依据,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建设单位和工程监理把关不严,变更联系办理不及时,时间一长。就会模糊不清或不齐全,为施工企业多结算价款埋下伏笔。“四控制”是工程建设管理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专业管理 活动,而“安全、进度、质量”控制对工程造价均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安全是工程建设的保证,只有安全控制措施到位,才不会发生安全事故,不会对工期造成影响,可减少直接经济开支,间接经济效益更可观,反之。发生了安全事故,将会增加经济支出,耽误工期,并带来社会负面影响;工程质量是工程的生命,如果工程质量差,造成返工,甚至出现重大质量事故,不但会造成工期延长,处理费用难以估量,同时也会遗留工程质量隐患,减少工程的寿命或增加工程的维护成本。 5.加强项目资金管理能有效控制建设资金成本 目前电力建设资金主要由项目资本金和项目融资两部分组成。对项目资本金各股东应按照项目的进度,及时足额拨付项目资本金,减少项目融资和建设期利息的支出;项目融资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尽量筹集低成本的资金,主要可采取以下方式:①银行贷款;②发行电力企业债券;③融资租赁等。根据内外资的利率水平,充分考虑汇率风险,可采取内外资组合贷款,并发挥电力基础行业优势,要求项目贷款银行利率在央行基准利率的基础上下浮。在筹集长期贷款的同时,筹集一定比例(30%-40%)的短期贷款,降低资金成本。在日常资金管理中,制定年(月)资金计划,量出为人,合理调度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合理推迟资金的支付,减少资金沉淀,节约建设期利息。 6.实施工程过程审计是控制工程造价的监督保证 工程过程审计就是项目建设单位委托或聘请一家具有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或工程造价事务所进行的工程全过程审计咨询活动,从第3方的角度,按照国家的财经法规和有关的制度,提出审计意见。重点审查项目的可行性,审批手续是否齐全;参与工程的招投标工作和经济合同的洽谈;全过程审查工程的进度结算和竣工结算,并出具竣工结算审计意见书;负责工程全过程的财务管理咨询等。通过工程全过程审计,可以强化工程过程监督,在公司内部建立一种约束机制,有利于进一步规范工程管理和则务管理工作,确保工程结算的真实性、合法性,防止工程结算高估冒算,减少违规违纪行为的发生。 7.结语 总之,电力企业工程造价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当前电力行业的投资体制、企业经营机制、企业会计准则等方面进行改革的形势下,要降低整体工程造价,需要全体工程建设者和管理者,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观念,创造条件,实施工程全过程的总体控制和各阶段、各环节重点控制相结合,相互协作,克难奋进,为努力降低电力工程建设造价和建设节约型社会作出贡献。 工程电力论文:浅谈电力工程造价的合理控制 摘要:工程造价失控是当前电力建设领域的普遍现象,本文从设计、施工、结算三个阶段分析工程造价失控的原因,并提出合理控制工程造价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造价 电力工程 控制 1、概述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基本建设的飞速发展,电力建设也在快速发展。原材料价格上涨,建设规模的变化,电力工程的总造价和单位造价也在不断提高。如何合理确定和控制工程造价,使工程造价的增长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已成为当前一个重要课题. 工程造价的合理确定,就是在建设的各个阶段,采用科学的计算方法和切合实际的计价依据,合理地确定投资估算、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承包合同价、结算价及竣工决算。工程造价的控制,则是在投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建设项目发包阶段和建设实施阶段,把建设工程的造价控制在批准的造价限额以内,并随时纠正发生的偏差,以保证项目管理目标的实现,力求在各个建设项目中能合理地使用人力、物力、财力,以取得较好的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将结合笔者的工作实践,谈谈如何从设计、施工、结算三个环节合理确定与控制工程造价。 2、设计阶段 从设计技术经济角度看,合理控制工程造价,要从可研、初设和施工图设计做起,从各个专业做起。 (1)可研阶段。首先要满足用户的需求,一切想法和决策都要符合国家的政策、法规和行业的规定,同时,要考虑安全和环保的要求。深入现场,调查研究,搜集本工程的有关资料,对本工程进行多方案分析比较,提出最优方案。最优方案不仅在技术上要先进、可行.而且在经济上要合理,才能满足投资方的需求,按期收回所投资金,并有最佳效益,使收益率达到基准水平。在设计中,不盲目追求一流,既要满足顾客和规范要求,又要把钱花在刀刃上,不因设计失误而造成浪费。因此,设计人员在设计产品完成后,应当积极进行回访,听取顾客的反馈意见,同时结合工程实际情况,提高设计产品的质量。例如:新建变电站工程,市区的临街变电站由于受占地面积及安全措施要求的约束,设计为室内变电站,外墙为玻璃幕墙,设计美观但造价高;但是位于县区的变电站由于征地面积大,架构及主要设备可以摆放在室外,主控及配电室可以设计为普通的砖混或框架填充墙结构,造价相对较低。 (2)初步设计阶段。实践证明,初设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可能性为75%一95%,施工设计结束,影响工程造价的可能性为35%一75%,施工开始,通过技术措施节约工程造价的可能性只有5%一10%。由此可见,施工以前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在投资决策和设计阶段,投资决策出台后,控制造价的关键则在设计阶段。例如,某电力工程,初设概算为800万,预算为1040万,工程结算为1082万,经分析主要是由于初步设计阶段工作不够深入,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出现了施工工艺的重大设计变更,使预算大大超出了概算。因此,在初步设计阶段,一定要认真搜集、调查、分析、研究工程资料,设计人员密切配合技经人员将工程造价控制在一定合理的范围内。 (3)施工图设计阶段。施工图预算是确定工程造价、实行经济核算、签订工程承包合同、控制工程进度拨款的依据,同时也是工程决算的基础资料,因此,设计人员应主动深入现场了解情况,争取把设计变更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同时,技经人员应和工程管理人员应及时进行沟通,例如,某变电站土建工程,由于技经人员的疏忽,施工图预算中落掉了变电站大门的费用,经工程管理人员的审核,及时对预算进行了补充。 3、施工阶段 施工阶段造价控制的重要一环就是要科学地组织建设,正确地处理造价和工期、质量的辩证关系,以提高工程建设的综合经济效益。由于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目标就是承包合同价,因此,在施工过程中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严格控制支出,并将实际支出值与造价控制目标值进行比较,而后作出分析及预测,对各种干扰因素加强控制,及时采取措施,以确保造价控制目标的实现。此外,根据实际情况,允许对造价控制目标进行必要的调整,使之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并切合实际。例如,在某变电站工程的施工中发现,若按设计进行外引接地施工,将要花费50几万元,且还不能保证接地电阻达到要求;后来,技经人员与设计人员协商并重新收集资料,认为利用周围的民房接地配合站内接地网即可达到要求,且造价只需7万多元。 另一方面对于相当多的工程现场更改较大,加上技术人员与技经人员的脱节,导致更改部分造价无法控制,而使结算价超出合同价甚多。比如,有些工程施工场地狭小,土方开挖量大,先外运再回填,结果往往要增加工程造价的5%左右。因此,在现场施工中,管理人员要实事求是地从控制造价的角度来审查施工方案,以提高施工签证的的准确率。同时,对隐蔽签证,要以图纸为依据,标明被隐蔽部分、项目和工艺、质量完成情况;如果被隐蔽部分的工程量在图纸上是不定值,还要标明被隐蔽部分的几何尺寸或原始数量,而不在签证中简单地签写工程量和工程造价,以免与工程造价管理的有关规定发生矛盾,为合理确定工程造价提供准确的依据。 4、工程结算 工程决算审核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它直接关系到甲乙双方的经济利益。对建设单位来说,要精打细算,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对施工单位而方言,为了追求经济效益,通常多报结算,以增加工程造价。因此,从某种意义来讲,工程决算审核实际上是双方技术能力的较量。建设单位的预算人员,不但要熟练掌握工程量计算规则、定额子目的组成内容和套用规定、工程造价的计算程序,而且还要掌握三者的编制原理、内在联系,唯此在应用中才能融会贯通、得心应手。此外,技经人员还应有一定的工程技术知识,既能对现场施工提出合理化建议,又可对签证中的不合理因素提出质疑。另外,预算人员还要有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经常下工地了解现场情况,掌握工程动态。在工作之余,要努力学习新技术、新知识,提高自身的素质,以适应新形势下工程造价管理的需要。 5、结语 总而言之,工程造价的确定与控制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本文所论及的仅是笔者几年来的工作体会,一得之恳而已。随着我国造价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造价工程师制度的推行,提高投资效益的要求将使合理确定与控制工程造价的地位更加重要。 工程电力论文:浅谈电力工程造价的控制 论文关键词:造价控制;限额设计;设计变更 论文摘要:文章对影响电力工程造价的诸多因素进行了总结,尤其对电力建设项目的投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和实施阶段控制工程造价所需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论述。 电力工程造价的控制是一个多阶段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应该在项目法人的主导下对整个工程建设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的管理,才能最终达到控制工程造价的目的。具体说来就是要在工程的投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和实施阶段根据不同的具体工作任务和工作特点展开具体的控制,只有这样才能从整体上达到最佳的工程造价控制目的。值得指出的是,必须将项目法人的利益和工程建设的最终效果联系在一起,不仅包括工程质量和工期,更要把工程造价作为评价项目法人绩效的重要指标,上级监管部门要对项目法人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通过这些手段使项目法人实际地对整个电力工程建设负起责任,从而提高工程造价的控制水平。 下面就分别谈谈电力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中控制工程造价所需注意的问题。 一、项目的投资决策阶段 根据不完全统计,各个阶段的工作对整个项目造价的影响分别为:投资阶段75%-95%;设计阶段35%-75%;施工阶段5%-35%,可见,控制工程造价的最重要阶段并不是传统的施工阶段,而是投资决策阶段和设计阶段。投资决策阶段是决定电建工程诸多指标水平的初始研究规划阶段,诸如项目的比选,工程的建设规模、建设标准等等,特别是投资估算的最终确定,对于整个工程的造价控制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所以,应该重视这一阶段的工作,把好工程造价控制的第一关。 具体说来,在这一阶段就是要切实做好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工作,项目法人要以正确的观念来对待这一工作,即不必过于节省工作的费用,因为从整个项目的投资来看,这一阶段工作的投入是非常小的,而其影响却是巨大的。所以,对受聘从事本阶段工作的咨询单位要给予足够的研究费用和报酬,以保证其工作质量。 二、项目的设计阶段 项目的设计阶段是对可行性研究所确定的方案进行深化和细化的阶段,在这一阶段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将被全面详尽地安排和制定,所以,在投资决策阶段确定了投资估算之后,这一阶段的工作对工程造价的影响比项目的实施过程更大。在这一阶段对工程造价的控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做好设计招投标工作 招投标是为了引入竞争,从而对竞标者产生激励作用,使他们努力提高自己的设计思路和质量。长期来看,招投标可以提高整个行业的平均水平,同时就一个项目来说,项目法人可以通过招投标选择出最合适的设计单位。项目法人不仅应该在招标文件中对工程的设计质量、设计进度和深度做出要求,而且要把工程造价与设计单位的设计费挂钩,如果设计概算过高并且在节省工程造价上有采取措施改善的余地,那么就可以要求设计单位进行适当的方案修改,否则应该对设计单位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当然,工程造价是在保证设计质量的前提下才是越低越好,所以要注意招标过程中的“逆向选择”问题。 对于招投标工作,在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上级部门要加强监管,同时要保证投标单位的申诉渠道,对于在招投标过程中有疑问的中标要进行严肃的调查,如果确实存在问题,要追究项目法人和相关单位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项目的招投标工作公开、公正、公平地进行,达到招投标的本来目的,维持电力市场持续、健康地发展。 (二)严格执行限额设计 限额设计是控制工程造价的重要手段,限额设计的基础是可研阶段形成的投资估算,所以必须要保证投资估算的质量,这样才能将其作为限额设计的“额度”,控制设计概算和施工图预算。项目法人和设计单位要严格执行限额设计,要将限额设计的内容写入委托设计合同,以对设计人员起到约束作用。对于设计超出限额的部分,要进行严格审查,如果属于设计单位主观上的问题而非工程上的客观原因,就需要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如扣除一定比例的设计费。另外,限额设计工作要做细,对各个专业都要提出相应的细化限额,以便在设计过程中实施具体的控制。要定期对限额设计进行考评,实施主动控制。 限额设计要求提高设计的合理性,要严格按照规范标准设计,减少不必要的超标准设计,另外要鼓励优化设计,对设计方案进行技术经济对比和分析,在满足设计要求和使用功能的前提下,采用更节省的工程规模和标准,保证设计方案的先进适用,经济合理。 (三)保证设计深度,提高设计质量 虽然控制工程造价要求进行限额设计,但这与保证设计的深度并不矛盾,如果工程设计没有足够的深度,得出的工程概算就会失去意义。比如,如果在电力工程勘测过程中对地形地貌的勘察不够深入准确,就会在施工的时候遇到麻烦,造成设计过程中没有考虑到的成本支出而提高了工程造价。同时,要完善设计贯标工作,狠抓设计质量,以保证后续工作的顺利进行,避免产生不必要的损失。要切实加强施工组织设计,认真编制施工预算,预算受设计概算的制约,同时也要考虑实际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这些都会对工程造价产生重要的影响,要做到全面、准确。 在设计工作结束后,项目法人要组织各专业专家对设计阶段的工作成果进行审查,即对设计报告、图纸,设计概算和施工预算等进行严格的审查,通过审查,及时发现工程设计质量和工程造价中存在的问题,以对设计和预算进行修正,对于问题较大的,要视情况追究相关单位的责任或对项目决策进行调整。 三、项目的实施阶段 工程项目的实施阶段是按照设计成果建设工程实体的全过程,虽然这一阶段的工程造价受施工预算的控制,但这一阶段的工作工程量大,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复杂,特别是费用投入在几个阶段工作中最多,因而造价控制所需的力度也是最大的。这一阶段基本上是工程造价的实际形成阶段,如果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对诸多影响因素控制不利,那么设计概算,施工预算的质量再高也是没有意义的,决算必然会超过预算,出现工程造价失控。所以,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一)继续落实招投标工作,实行工程量清单计价 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涉及到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设备材料供应商的选择,必须全面地做好招投标工作来引入竞争,从中选择综合素质高的单位,保证工程质量,同时降低工程费用。项目法人要按照相关的法律和规定编制全面的规范化的招标文件,此外仍要特别注意不能一味选择报价低的施工单位,防止因施工质量不过关而造成更大的损失。 招投标中应实行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取消传统的固定价格的计价模式,即全国制订统一的工程量计算规则,并且给出统一项目划分之下的各项目的消耗标准。在招标时,由招标方提供工程量清单,各投标单位根据自己的实力,按照竞争策略的要求自主报价,业主择优定标。 工程量清单计价是与国际接轨的做法,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能够保证价格的及时性和合理性,又能通过竞争来降低工程造价。 (二)严格按照基建程序办事,做好施工配套工作 工程开工时,要保证开工报告的批准、年度投资计划资金的落实、现场的“四通一平”、施工供货合同的签订,设备与施工队伍的选定,施工组织设计及图纸的审定和交底等工作已经完成。在这样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时机开工,按工程进度编制长短期资金计划,加强资金的支付管理,合理安排建设资金。同时要充分重视征地、动迁等涉及地方政策性的施工配套工作,协调好与各方的关系,特别是要力争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与配合。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工程的高效率实施,并节省建设资金,从而降低工程造价。 (三)加强设计变更管理 设计变更存在不同原因,有的是因为项目法人对工程项目的功能、规模、标准等进行调整,有的是因为设计单位的设计存在不完善或错漏的地方,还有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遇到无法采取工程措施解决的实际问题等等。设计变更一旦发生,对工程的施工进度、质量、成本控制都会带来一定的影响。 对设计变更的管理,首先要从抓电力工程建设的前两个阶段以及施工准备期间的工作质量开始,即尽量减少设计变更的数量。对于可能存在设计变更的问题,要尽早研究决定,变更越晚,困难越多,损失也就越大。对于设计变更,要严格按照相关程序来进行,也要算好经济账,争取把变更的成本降到最低,同时还要加强审查,严肃查处诸如为盲目扩大规模、提高标准,旨在争取更多投资拨款的设计变更的发生。 处理设计变更的另一重点是加强合同管理,工程承包合同是约定了工程发包和承包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契约性文件,对于项目的实施和管理,以及工程造价的控制都有重要作用。就造价来说,合同中应对影响工程项目造价的变动因素进行详细的约定,特别要对工程设计变更和索赔做出明确规定,防止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纠纷却没有依据而发生“扯皮”现象。 (四)加强对设备和材料采购工作的管理 设备和材料的市场价格变动对电力项目工程造价影响很大,需要及时掌握设备和材料的市场情况,货比三家,必要时采用招投标的方式进行选择。采购时要发挥批量优势,减少中间环节,以降低设备和材料的价格,节省采购支出。 另外,设备和材料的采购同样要加强资金的支付管理,要根据工程进度做好库存和采购计划,在不影响工程建设的前提下使资金占用时间最短,减少资金成本支出。 (五)加强监理工作 监理单位协助项目法人对施工过程进行监督管理,对提高施工质量,保证建设工期和控制工程造价都具有重要意义。相对于对施工质量和工期的监理来讲,监理制度对控制工程造价的作用应该予以进一步重视和加强,监理工程师要严格履行工程支付的监督职责,根据工程进度进行投资控制,按照施工合同,控制工程变更和现场签证等事项,合理控制工程造价。 监理制度不仅需要在施工阶段加强,而且在工程前期的科研和设计阶段也可以大力推广,以提高工程建设全过程的工作质量,同时对全面控制工程造价发挥重要作用。 在项目的实施阶段还要重视最后的竣工结算工作,项目法人要按照合同和竣工图等依据,全面对施工单位的工程量和工程报价进行审查,特别要重视设计变更和施工索赔是否存在问题,这也要求审核人员具有深厚的专业基础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四、结语 综上所述,电力建设项目由于投资大、工期长、影响因素多,控制投资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在电力建设的过程中对建设项目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和控制,才能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最大程度的获取投资效益。 此外,在电力工程造价管理中,还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要加快造价信息化的发展步伐,努力建设为参与工程建设的各方提供快捷、高效信息服务的工程造价管理信息系统;要通过上网电价的竞争来控制工程造价,形成电力工业商业化运营的良性循环;要加大造价工程师的培养和考核力度,为提高工程造价管理水平提供优秀的智力支持。 工程电力论文:非开挖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 摘要:该文分析了非开挖技术特点、工艺流程、施工设备、管材粘接及安装,认为目前在汕头地区进行大规模管网施工的情况下,为了达到最小破坏和最大保护环境的目的,采用非开挖技术施工势在必行。另外,该文还提出了非开挖技术施工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非开挖技术 电力工程 线路 1 非开挖技术的特点 与其它技术相比,非开挖技术起步较晚。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最近20多年中,非开挖技术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施工工艺方面,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非开挖技术是极为重要的一种都市铺设管道的施工手段,采用非开挖技术铺设管道具有若干得天独厚的优势。 非开挖技术在国外已广泛使用,在国内也逐渐普及。不开挖地面,就能穿越公路、铁路、河流,甚至能在建筑物底下穿过,是一种能安全有效地进行环境保护的施工方法。 非开挖技术不开挖地面,故而被铺设管道的上部土层未经扰动,管道的管节端不易产生段差变形,其管道寿命亦大于开挖法埋管。 采用房下非开挖技术能节约一大笔征地拆迁费用,减少动迁用房,缩短管线长度,有很大经济效益。 2 非开挖方法 2.1 技术准备 2.1.1 地下现状管线勘查 根据工程所能提供的工程现场地下管网资料,对现场地下管网进行复查,准确掌握地下各种管线和其他基础设施的分布及埋深,为导向孔轨迹提供准确的设计依据。 2.1.2 地形地貌测量 根据市政管理部门审批的路由,按施工区域地形及路线定出钻孔轴线,沿轴线的地表走向标定地面有效标定点的距离和方位以及各个标定点的地面标高(或高差),为导向孔施工时地面跟踪监测提供准确依据。 2.1.3 现场地质勘查 掌握钻孔工作区地层特征,为成孔工艺提供钻探参数。 2.1.4 设计理论导向参数表 画出设计敷管路由图及设计敷管轨迹断面图,将以上勘测结果反映在图上,制订工艺方案。 2.2 施工场地准备 2.2.1 施工场地 文明施工,施工区域要安装防护围栏,施工机械、机具和材料要按规范安装和堆放,需占用道路或人行道的区域应设置明显的施工安全标识,引导车辆和行人合理分流,夜间要设立反光标识和警示灯,施工区域分为机械作业区和下管作业区。 2.2.2 作业工作坑 根据施工工艺要求开挖入射作业坑及下管作业坑,同时做好作业坑的支护和降水工作。 2.2.3 机械进场及安装 施工机械进场就位需调用汽车和吊车,通常要临时占用道路;吊装现场须设好临时路障等安全设施;钻机、动力站和施工器具就位要充分利用现有场地空间,合理布局;安装钻机的地基必须坚实、平整,对松软地基必须进行加固后才能安装钻机,钻机安装在入射点处,调整钻机倾角为设计入射角后固定钻机;连接动力站,连接泵站。 2.2.4 导航仪器标定 将探头装入导向钻探头盒中,将导向钻头放置在无其他信号干扰的场地内,打开导航仪,检查导航仪工作情况并进行标定。 2.3 施工步骤 2.3.1 导向孔施工 施工准备:将导向钻头安装连接,检查探头发射的各个参数是否正常,探头电池容量是否足够。 开孔:为保证入射角的准确和稳定,开孔时须保持连续钻进至少2.5m,同时宜采用低钻速、小泵量、慢进尺。 造斜钻进:调整钻头工具面向角至需要角度,钻机顶进形成造斜段,导航仪跟踪监控钻头仰角的变化,根据不同的土层,顶进结合钻进,勿使仰角的变化超过钻杆的最小曲率半径。 保直钻进:钻机匀速回转钻进,给进速度尽量快,使导向孔直线段更平直。 设计导向钻进参数表。 2.3.2 回拉扩孔 孔径设计:根据敷设管道的直径和根数计算需要成孔的最小直径,既不能过大,也不可过小,成孔直径过大,敷设管道周围土层坍塌易造成路面下陷,成孔直径过小,会使拉管阻力增大,引起脱管或管道变形。 分级扩孔:各级扩孔分别为一级φ200mm、二级φ250mm、三级φ300mm、四级φ400mm、五级φ500mm等。根据设计的成孔直径,由小到大分级扩孔,直至扩到工艺要求的孔径。 孔壁加固:扩孔的同时通过扩孔钻头向孔中注入泥浆,泥浆的浓度根据不同的土层条件来配制。泥浆渗透到孔壁中,通过扩孔钻头的挤压和磨擦,起到对孔壁的维护和稳定作用。 回拉敷管:拉管过程中的回拉力要克服管道与孔壁摩擦力,成孔的质量与导向孔的曲线形状以及扩孔工艺有着密切关系,正常情况下敷设PVC或PE管的回拉力不应超过5kN,拉力过大会造成管材断裂或变形。 3 施工设备 非开挖设备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导航系统:用于在钻进过程中对钻头进行定位,以确定钻头的倾斜角度和钻进方向。由发射器、接收器、控制台、摇控显示器、电源等组成。包含有软件系统的导航部分,不仅能绘制施工图,还能对工程进行评价、分析、实时记录设备运行数据、打印施工资料等。目前雷达导航的非开挖高端技术在国内已有采用,计算机导航技术已被普遍使用。 主机由发动机、液压系统、机载泥浆泵、动力钳、钻?U及其装卸系统等执行机构组成。它用于提供钻进、回旋的动力以及对钻进的控制。目前,国产的非开挖机在钻头100r/min的转速下,扭矩已达15~20kNm。 钻具由钻头、回扩钻头、钻杆等组成。不同的施工需要和不同的地质要选用不同的钻头。非开挖工程使用的钻杆与地质勘探的钻杆有所区别,有很大的弹性、韧性和抗扭强度、耐磨损。钻具在航道钻通以后,还要对通道回扩和牵引管线,使电缆便于穿过。 泥浆搅拌系统可增加钻头的润滑作用,降低钻进阻力和钻头的工作温度,提高管壁的强度等。泥浆还减小钻头磨损、软化地层、易于钻进以及利用泥浆的的流动性和粘结力使钻孔产生的岩粒、砂粒处于悬浮状态,以利于护壁和清孔,由泥浆罐和高压输送泵及高压连接管构成。该技术可用来铺设直径40mm至2500mm的各种地下管线,距离可达十几m至几km。直径2.5m的非开挖管线足足胜过常规的电缆隧道,在老城城网升压改造工程中得到充分利用。该项技术与传统的"挖槽埋管法"相比,具有不破坏环境、不影响交通、施工精度高、施工安全性好、周期性短、成本低、社会经济效益显著等优点。 4 管材粘接及安装 使用PVC管材须提前24小时将管材粘接好,以保证接头的抗拉强度。 下管作业要根据不同材质的特点做成斜坡,防止坑下管角度过大折断管材。 连接管材和钻杆的分动器安装之前要仔细检查,防止拉管过程中出现卡钻。 拉管时孔中须注满泥浆或水,以减小拉管阻力。 5 施工时应注意的问题 5.1 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 沿管线土层变化频繁,所以在非开挖技术施工前必须了解土层的变化情况。此外对于要经过回填土地段,需要提前加固处理,以防非开挖技术施工后地表有过大的下沉。 5.2 有毒气体的检测与防护 非开挖技术施工的地层一般会通过淤泥层,腐烂物、植物体会在地下形成有毒气体,危害施工人员的健康和生命,所以有人员在非开挖技术内操作的情况下,需要定时监测管内有毒气体含量,采用通风装置予以解决。 5.3 超前探查地下管线 尽管先进的非开挖技术设备具有在施工的探查前进路线不远距离管线的能力,但是采用在地面提前查明地下管线仍是值得开展的,这对于保证通讯、电力、上水、排水、煤气等其它管线安全运营,确保公众正常生活仍有必要。 5.4 穿越建筑物时对基础的探查 非开挖技术在建筑物基础下施工时,需要明确施工路线上所遇到的基础类型,对于部分基础非开挖技术顶进前可采取托换、加固措施。 5.5 顶进计算 顶进计算:其一包括准确计算顶进推力,根据计算结果选定相应的油缸类型和确定中继间的分布;其二是工作井设计,根据计算得到的最大顶力,提出工作井的加固方案。 6 结论 鉴于以上非开挖技术的技术分析,我们认为在汕头地区选择合适非开挖技术机械进行非开挖技术施工,从技术上讲是完全可行的,从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上来讲是巨大的。我们所需要做的工作是针对汕头土层特点选用相应的非开挖技术设备进行施工。不可更改的是历史,着意刻画的是未来。我们认为,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汕头市的管网乱挖现象,从政策法规方面予以规范是完全必要的;另外一面从切实做到保护环境入手,加大推广非开挖施工技术力度势在必行。我们可以预见未来的管线铺设技术将以非开挖技术为支撑。 工程电力论文:解析变电站电力工程设计中的节能措施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地区对于能源需求的不断加深,加剧了全球的能源危机,节能减排逐渐成为大众所关注的热点。变电站电力工程可以说是现如今我们社会中覆盖面积最大、使用最为普遍的重要基础工程之一,在变电站中推广节能措施,能够有效地缓解世界性能源不足的问题。本文从节能的概念性问题入手,结合变电站电力工程的设计,探讨了在其中怎样才能更好地做好节能工作,以期能为所需者提供借鉴。 关键词:变电站电力工程节能 一、概述 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供用电工程技术的发展也日益加快,电力消耗也逐步增大,并且对能源的需求还在进一步加大。当前,世界范围内的能源危机对我国的发展有着十分巨大的影响,如果能源问题一直持续下去,我国的经济发展就面临着十分大的阻力。因而节能措施,作为缓解能源危机的重要环节,当前正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电力行业作为人类社会的支柱产业,推行节能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而节能减排追求低消耗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在上述提到的供用电工程中更加需要节能措施,在设计时节能措施成为了重要课题。然而,节能是一个相对系统而复杂的事情,它需要从各个方面和不同的角度进行综合分析,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例如它不精需、要新的材料、先进的技术更加需要的是创新的理念以及科学的措施等方面。从这一角度出发,本文对变电站等工程设计的节能技术进行分析,使得为以后的发展带来一些启示。 电力工程的科学设计,它不仅仅能带来电力系统的改革,并且能更好的带动其他行业的迅速发展,电力工程设计中的节能设计,是一项具有指导性的项目。当前,我国电力行业的节能重点主要放在提高能源利用率方面,电力工程节能措施的推行,不仅能够有效的解决我国目前能源紧张的问题,还能够大大地提高企业竞争力,实现及其效益最大化,同时还能为其他相关科学技术的进步提供动力。变电站电力工程的节能设计,可以使得我国进入可持续发展的状态。 二、变电站电力工程设计中的节能技术 1、调节运行电压 设计人员可以通过在母线上设置电力电容器、调整变压器分接头等方式,在保证供电质量的前提下合理的调节运行电压。由于电压的平方与有功损耗呈正相关性,因此,只要合理的控制运行电压就可以实现节能的效果。自动调压器可以在一定范围内通过对输入电压的调整来保证输出电压的恒定,且可以用较少的投入来获得较高的供电质量,实现更大的社会效益。影响电压稳定的因素有很多,除去难以防范的自然因素外,还有我们可以最大化的避免的人为因素,因此,我们不但要加强预警,还要努力提高设计、施工、维护人员的工作水平,最大限度的减少不利因素,维持电压稳定。 2、保持三相负荷的平衡 三相负荷不平衡时,产生较大漏电电流的称为灵敏相,产生较小漏电电流的称为不灵敏相。由于变压器负载损耗与其负荷电流的平方呈正相关关系,因此,灵敏相上的漏电电流常常会导致变压器有功损耗变大,甚至引起变压器温度升高直至损坏。不灵敏相常常会发生触电、漏电事故,甚至引起保护器拒动。当三相负荷不平衡时,必然会影响线路中的电压升降,影响用户用电质量,严重时会烧坏变压器、烧断供电线路,对用户的用电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如果中性线被烧断,还有可能造成用户低压电器被烧坏,引起安全事故。因此,维持三相负荷的平衡无论对电力节能,还是用电安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设计者在电力工程设计中,可以设置配电变压器来对剩余电流进行保护,平衡三相负荷。 3、推广节能变压器 从1881年第一台变压器的发明,至今已有百余年,变压器是供电系统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但也产生了巨大的电力损耗。当前,我国的电能从发电厂输出之后,至少要经过五次变压才能达到符合用户使用的水平。由于变压器数量众多,因此,电能损耗也十分严重,根据相关调查,我国变压器产生的电能损耗可达系统发电量的百分之十,每降低百分之一的电能损耗,每年就可以节约上百亿度电,由此看来,推广节能变压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现用的变压器,也可以通过调整其电力负载与运行方式的手段来降低其电能耗费,达到节约电能的目的。 4、计量方式的合理化 在供用电工程 设计中,尤其是在建筑电气设计中,计量方式的合理化十分必要,应引起十分高度的重视。计量可以有效地对工程建筑能耗进行分析和整合,能够得到各用电设备的具体能耗大小。因此,科学合理的计算方案是十分必要的,在设计过程中具体地根据功能、区域的不同对相关设施进行用电消耗计量,并通过其科学准确的消耗计算,可以更直接地得到电量消耗的额度大小。 5、总平面规划 经过具体的分析,在变电站总平面规划时,根据方位设置,尽量将建筑物进行南北方向设置。这样可以得到良好的朝向。这样做的原因是,经过这样设计规划的变电站,在夏季时可以大幅度降低太阳的辐射热量,然而在冬季能够吸收很多的太阳辐射热能,并且内部对流的过程十分优良,最终形成良好的通风过程。 6、开展无功补偿 在我国现有的供电系统中,供电网络中的很大程度上的电力负荷都是感性负荷,因而存在一定的功率折损是很常见的一种现象,但是所折损的这一部分电能并不完全是有用功。因此,减少设备无用功的消耗是节能的一项重点项目。设计人员在进行变电站的电力工程设计过程中,可以根据并联电容器的大小或其他无功补偿设备的特点控制电能损耗大小,这就减少了供电系统中的感性负荷,从而达到无功补偿的目的。无功补偿对于我们目前的电力系统来说是极其必要的,因为它有着十分深远的作用和意义,不仅能够十分有效的降低整个电力系统的电能折损,提高用电质量,还能提升相关电力设备的工作效率,节省电费成本。此外动态无功补偿也是一项很好的措施,它的工作原理是通过静止无功发生器的作用进行补偿,其补偿效果更加突出,性价比更高,因为与传统的电容器相比,它的性能提升幅度巨大,且响应速度迅捷,谐波产生量低,可以很好的控制无功功率、抑制电网谐波,并且能够通过对供电质量的改进降低供电线路的负载,延长供电网络使用年限。 7、加强监控力度 通常来讲,大型企业一般比较先进,通常配有配电监控能源管理系统,其主要功能是:可以连续监控并显示电力负荷变化曲线,显示电压饼图、详细柱状图;监控并体现整个电气设备的运行状态、运行参数变化;实现对电力网络的系统科学性管理。 除上述技术手段外,还可以利用价格机制对电力进行市场进行调节,通过市场竞争促使电力企业寻求节能的新方式,实现节约用电,规范用电;还可以加强对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改善传统的电能来源结构,如天燃气燃烧时产生的能量要远大于同等质量的煤炭燃烧所产生的能量,且污染更少,因此,新能源的利用是节约电能的重要措施;新的技术的使用也是节约电能的重要途径,如对发电厂燃煤系统进行改造,不仅可以提高系统能源利用率,对减少环境污染也大有裨益。 三、结论 经过以上观点的论述可以看到,在变电站电力工程行业实行有效、持续的节能工作,是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型社会的必要举措,有效的节能措施可以不断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带来长足有效的动力,并且可以不断的提高我们生活质量,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有力的后盾。 工程电力论文:探究电力工程管理革新和运用 1、项目管理在电力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性 项目管理是电力工程建设与管理工作中的关键环节。在实施项目管理工作中,管理者必须要根据相关规定要求进行,保证其科学性与合理性,避免工程在建设与实施过程中出现各种风险。通过分析,项目管理在电力工程建设与实施过程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通过项目管理有利于提高电力工程实施的效率 一般情况下,在建设电力工程的过程中,建设方都会根据实际情况在项目部设立多个管理部门,通过各个部分的相互配合与协作,从而对电力工程的建设加以管理。例如规划部门的主要工作是对电力工程建设所需要的设计图进行分析,并根据该图纸对电力工程造价进行核算,在施工过程中一定要将工程造价控制在可控的范围之内;然后要求施工企业根据这一工程造价购买原材料,尽量将工程造价控制在可控的范围之内,在这一过程中,施工企业必须要与财务部门相互沟通与协作;最后,再由监理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对于电力工程施工的进度与质量加以监督,避免因某一个环节的操作失误而影响到整个电力工程的建设质量与施工效率。 1.2通过项目管理有利于保证管理的系统化与规范化 在电力工程建设过程中,其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只有保证这些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才能够实现电力工程管理的创新,是电力工程管理实现系统化与规范化。在整个管理工作中,各个管理部门必须要相互协调与合作,以确保项目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保证电力工程建设的质量,提高其经济效益。 2、电力工程管理的创新与应用 2.1电力工程管理理念的创新 管理理念的创新是实现工程管理创新的基础。在实际工作中,要想实现管理理念的创新,就需要电力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特点与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创新及优化,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电力工程的建设,使电力工程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另外,电力企业的管理者还需要与时俱进,将先进的技术手段应用在其中,解决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对其工作加以改进,推动电力工程的顺利建设,完善其各项管理工作,提高电力工程以及施工企业的社会经济效益。另外,针对于承包管理模式,相关管理人员还需要通过各项技术手段来优化其业务流程,然后将其中存在的各项问题进行分析,与解决,从而创新电力工程的管理理念,在电力工程建设与管理中得到应用。由此看来,监理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要对电力工程建设的整个过程进行控制,对其工程造价进行控制,以提高工程的经济效益。 2.2电力工程管理模式创新与应用 电力工程管理过程中必须要做好成本管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电力工业中的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在生存压力存在的情况下,很多的电力工程投资者和施工单位也就不得不站在自身利益的角度去考虑电力工程中存在的成本等很多问题了,并进一步作出有针对性的改善措施,使自己能够不断地去适应工程管理战略的需求和市场竞争力。电力工程建设管理模式中也要注重成本管理战略的创新性。利用其领先发展的目标实现降低成本,并依此来引导电力工程建设管理模式的创新。其次是创新组织机制,可以说组织机制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是电力工程管理模式中基础条件的创新,例如:创新相关组织机制和相关管理规章制度。只有基础条件得到了创新时才能保障管理中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才能为电力工程建设管理工作提供不间断的动力。针对目前我国电力工程建设管理过程中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特点,这就很明确地指出一些企业应结合自身特点对电力工程管理模式进行一些切合实际的改进和创新工作。是自身得到全过程、全要素创新方法与应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推进电力工程管理工作的顺利实行。为此,电力工程应该重视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和劳务人员素质水平的提高,打造一支优秀的项目团队,着力组建一支管理创新能力强、解决问题能力强、领导能力强的全能性管理队伍,推进人才工程建设,以利于各类人才成长。同时,还要注重推进电力工程企业的科技进步,跟上时代要求肯于向一些先进国家借鉴学习,敢于使用现代化管理技术和管理软件,以期能够更好地提高电力工程的管理效率。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目前国际上已经出现了很多的项目管理的软件,这些管理软件都能够很好的做到将电力工程的进度、资源限量、资源平衡等方面很好地结合起来,并能够很好的结合施工资源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科学合理的项目规划,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可能由过去经验性结论导致的各种问题。因此,在实际的电力工程管理中如果能够很好地运用这些现代化管理软件,对电力工程管理效率将可以做到大大的提高。 3、结语 在电力工业发展过程中,对于电力工程的管理至关重要,该项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其设计的范围相对比较广泛。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求每个部门具有独立性与整体性,通过相互协调与合作对电力工程的建设进行严格管理,这样才能够提高电力工程建设与管理的工作效率与质量,才能够促进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 工程电力论文:概述电力工程建设档案管理 一、电力工程档案管理现状 1.电力工程档案管理概述 电力工程建设中的资料和数据都比较庞大,档案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新形势下的电力工程建设日益增加,电力工程所担负的供电任务越来越艰巨,能否科学地管理好档案直接关系到电力工程建设能否顺利进行。如何归集种类繁多的电力工程档案,提升电力工程成果应用水平,这对电力工程档案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形势下,科学合理地划分电力工程档案的类别,建立标准一致的电力工程档案模板以及规范电力工程档案管理流程,是做好电力工程档案管理的关键。 2.电力工程档案管理实施 电力工程档案主要对各类电力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电力工程成果、存在问题及改进意见进行记录,使电力工程的各环节信息记录在案,电力工程项目的质量及效果有据可查,以达到电力工程质量管理、持续改进、扩大电力工程成果应用的目的。科学规范地做好电力工程档案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力工程档案的信息化管理也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做好电力工程档案管理工作应该从规范化管理流程、档案类别的划分、标准统一的档案管理三个方面着手。 (1)规范电力工程档案管理流程 由于传统的电力工程档案随意不规范归档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电力工程管理机制,也不能适应信息化形势下电子档案查询的要求。因此,需要根据企业文化及特点,在传统的电力工程档案归档的基础上,引入现代档案管理理念和标准化管理方式,使电力工程档案管理更加符合企业需要。在企业内部建立标准化的流程及归档时限实现整个电力工程资料归档的规范化管理,通过创建纸质及电子档案两种方式,真实有效地记载电力工程的信息,通过信息手段为企业工程管理决策提供有效信息。 (2)科学合理地划分电力工程档案的类别 包括电力工程设计过程、电力工程施工过程、验收过程。电力工程档案应按照“分门别类”进行存储及管理,便于保存、统计及查询。基于这一目标并结合供电企业当前开展的电力工程,将电力工程各类档案分别进行登记、编目、分类整理、保管,便于查找、统计和分析。 (3)建立标准一致的电力工程档案 电力工程档案的规范统一对于电力工程档案归档、后续查询及成果应用等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建立标准一致的系统化电力工程档案模板以及电力工程档案装订顺序对于了解电力工程进度、电力工程效果及电力工程评估、改进意见都具有直观性及针对性。电力工程档案应根据电力工程类别分别制定各类标准化、系统化的档案。 3.电力工程档案管理的激励机制 在企业内部通过电力工程档案管理评选的办法,实现“鼓励先进,鞭策落后”,提升电力工程档案的管理水平。开展电力工程档案的评先评优,通过“五个方面”进行评比,如电力工程档案的标准性、完整性、分类的准确性、信息的丰富性,进行年度综合评选。对于优秀员工进行表彰,同时作为电力工程档案范例进行公开展览并组织学习,促使各电力工程负责部门按照电力工程档案管理规范的要求,督促按时保质地完成电力工程档案工作。另外,对于未按标准、未按要求时限对电力工程档案进行整理的,将列入绩效考核指标对电力工程项目负责人进行考核。 4.电力工程档案管理的意义 电力工程档案的精细化管理是电力企业不断加强电力工程过程精益化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对电力工程档案及时归档、合理分类、规范整理、安全保管、方便利用,促进各电力工程项目的实施严谨有序,注重实效,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第一,电力工程档案记载着电力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各类电力工程情况,对管理人员研究、了解电力企业整体员工队伍素质及电力工程情况,以及为经营决策提供了支持性证据数据,同时有利于确认企业取得的经营成果。第二,档案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企业在各项电力工程工作中真实的历史记录,电力工程档案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资源。过往的一个个电力工程案例、一份份电力工程评估表及改进意见书可以为今后的电力工程提供借鉴,从而可以提升电力工程建设的效率和效果。第三,实行集中管理,统一标准,规范管理,有力保证案卷质量,为电力工程档案的借阅、复印及以后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电力工程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视度不够,信息化意识不强 信息化建设尤其是电力工程档案信息化建设没有受到足够重视,信息化意识不强是影响档案信息化的关键因素。一些电力企业没有意识到电力工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对其信息化建设以及信息技术的管理应用缺乏全面深入的研究。只注重刻意追求档案数字化,而忽略了相关发展配套技术,这种信息化建设只是流于形式的存在,不能适应电力企业工程建设的需要。 2.专业人才不足 在电力工程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档案管理人员缺少专业化训练,不具备专业的信息化知识,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对信息的采集、开发与利用缺乏实践经验,从而使档案信息化建设无法理论联系实际,影响了信息化的建设进程。 3.缺乏信息化系统标准,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不足 我国档案信息化技术处于较低发展阶段,在实现信息资源数字化、信息化的同时,因缺乏相应的配套服务平台和科学完善的检索工具,从而使档案信息化的建设与利用受到限制。目前要实现电力工程档案信息资源在企业内部共享,必须要统一档案信息系统设计和应用软件的管理标准,同时也要统一电子文件的管理标准和纸质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及资源共享。 4.设备落后,资金投入不足 由于许多电力企业对档案工作不重视,加之档案管理的经费有限,导致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到档案信息化建设中,这成为阻碍档案信息化建设以及普及利用的关键性因素。缺乏信息化建设的必备基础设施,技术得不到提升,系统更新缓慢,影响了电力工程档案信息化工作的发展。 三、新时期电力工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1.增强电力工程档案信息化意识,制定发展规划 管理者对档案信息化要予以充分重视,对档案信息化的资源配备、信息共享、协作开发等问题能够进行全面深入的可行性研究,制定信息化的发展规划、科学计划,企业各部门相互协作以加快档案信息化的进程。 工程电力论文:浅谈电力工程物资管理 摘要:文章基于现实实际和各种科学理论,对于电力工程物资管理的重要作用进行阐述,并且客观地指出当前我国工程物资管理在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提出科学、有操作性的具体建议,以期促进我国电力工程物资管理的进一步完善,并且对其他行业的物资管理问题提供一些不成熟的借鉴。 关键词:电力基建;工程物资;管理问题 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快速运营和发展的基础保障,电力行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目前我国电力行业的建设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经济需要,需求缺口不断增大,已经成为限制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道瓶颈,无法真正促进我国经济进一步快速发展。 为了解决这一严峻的客观实际问题,在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下,我国电力和电网企业在近几年中针对基础设施建设均大幅度提高了投入,对于输变电系统进行了大范围的改造和升级,这一措施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电网的发点、输变电能力,为国家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最终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但是,由于长久以来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电力行业体制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缺陷,不仅导致管理效率相对低下,而且也造成了我国电力工程物资管理成本过高,这对于我国电力基础设施建设产生了较为严重的阻碍作用。 1 完善电力工程物资管理的重要意义 作为电力基础设计建设的基础,电力工程物资的管理可以有效保障工程质量和工期,对电力基础设施成本控制起到了基础性作用,具体而言有以下三个方面: 1.1 保证工程工期并提升工程质量 所有的建设均必须以建设物资作为基础,没有建设物资,任何建设便只是图纸上的计划而非现实。电力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便是电力工程物资,对于电力工程物资进行科学、有效、全面的管理可以对电力工程物资的质量进行有效地监管,防止施工现场流入不合格的物资和设施,从而对于电力基础设施建设产生极为不良的影响。 1.2 可以有效地对整体建设成本进行监管 降低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成本最为主要的方式是对物资采购进行有效监管,而强化物资管理恰恰可以对物资采购单价进行有效控制,最大程度降低企业的库存物资量和运输成本,由此在保证工程建设物资的正常供给的前提下最大程度降低成本,也杜绝了违法违规事情发生的可能,可以促进电力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在正常、有序的轨道内快速发展。 1.3 可以促进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 作为一项全面、深入的综合管理活动,物资管理涉及企业的各个部门,包括物流、采购、财务、施工、监管、会计等,是一个集全公司之力为一点的工作,这对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是一种考验。但是长期以来,由于体制等原因的影响,我国电力企业的管理方式较为粗放、管理水平也较为低下。 2 我国电力工程物资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般而言,目前我国电力基础设施建设综合成本的60%是有关工程物资采购和管理的成本,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的历史原因,我国电力企业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重建设、轻管理的错误思维,不仅导致工程物资管理较为落后,而且还使得物资管理成本高昂,物资的供应质量和时间难以得到有效保证,这极大地阻碍了我国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具体而言,我国当前电力工程物资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2.1 管理意识和人才的落后 受到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电力行业整体管理水平相对较低,甚至仍然停留在20世纪的管理模式之中,管理思想意识极为落后,而且由于目前我国电力行业仍然未能实现市场化运作,使得电力企业对于工程物资管理在电力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也没有正确认识。 此外,我国的电力企业长久以来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一贯存在着重视建设人才而忽视管理人才的错误思维,许多企业员工都是电力专业背景,这使得他们很难具有完善的综合管理能力,造成了目前企业大量缺乏管理人才,从而形成了现在粗放的管理方式,不仅不利于企业电力工程物资的精细化管理,而且对于我国电力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造成了极为严重的阻碍,而且对电力基础设施建设质量的提升产生了不良影响。 2.2 物资管理配套投入少,缺乏相关管理制度 建设 作为物资管理的物质基础,物资管理配套需要规章制度的具体保证。目前,我国大部分电力企业没有对物资管理的相关配套系统进行有效投入,导致仓储方式过于落后,大量电力工程物资没有得到有效地利用,而且管理制度也极为不完善,都是依靠员工进行手动记录,极易造成记录的混乱,对于物资管理的正常进行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此外,我国电力企业对于物资管理规章制度极不完善,无法对当前企业进行电力工程物资管理的现实需要进行有效监管,导致物资管理活动陷入 混乱。 2.3 缺少监督,内部制度不完善 完善物资管理的基础是严格的内部监控和控制,当前我国对于电力工程物资管理的监督极不完善,从而导致了电力工程物资的极大浪费,这也对企业造成了极大的损失,不仅严重损害了企业的经济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 此外,我国电力企业内部建设较为落后,尤其是物资管理部门建设极不完善,没有有效的规章制度,也没有设立相关的工作岗位,许多员工的权责不对等,也没有完善的流程和管理制度,造成了信息交流和沟通的困难,从而导致管理效率低下。 3 完善我国电力工程物资管理的建议 电力工程物资是我国电力发展至关重要的缓解,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基于现实实际,提出下列三个方面的建议: 3.1 提高管理意识,培养管理人才 对于电力工程物资管理意识的缺失是我国当前电力企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这导致电力工程物资管理极为混乱,对于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极为不利。 3.2 提高建设投入,完善电力物资管理系统 物资管理的投入是电力企业进行电力工程物资管理的基础保障,但是,由于长期意识的落后,导致我国电力企业物资管理设施落后,许多仓库都缺乏现代化的设备和信息制度。因此,我国电力企业必须加大对物资管理的资金投入,通过改善仓储条件等平台建设,可以极大地提升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 3.3 完善电力工程物资财务管理制度 电力工程物资管理是一个极为系统的工程,这就需要加强其中各个环节,包括财务管理制度。对此,我国电力企业应当加强财务管理制度,完善财务信息系统,保障电力工程物资管理的健康、快速运行。 4 结语 电力工程质量管理是我国电力企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对电力工程质量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可以极大地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所以,全社会都必须对这个问题予以足够的重视并且找出解决的办法。 作者简介:朱晓莉(1985—),女,天津人,国网天津电力公司蓟县分公司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配电电力工程、电力工程物资。 工程电力论文:浅议如何完善电力工程预算编制 摘要:电力工程预算的重要性在企业工程项目的各个阶段都有所体现,它对工程设计、质量管理、资金监督管理、造价管理都着重大作用,因此完善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工作已成为当前电力企业的重点改革方向。文章首先对电力工程预算作出基本的解释,然后通过分析我国企业现有的预算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关于完善电力工程预算编制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电力工程;预算编制;资金管理;量价分离法;工程造价管理 1 电力工程预算概述 企业在进行工程项目竞价招标时,电力工程预算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企业的电力工程预算体系一旦存在缺陷,将会直接地影响企业的发展 前景。 电力工程的特点是具一定规模、成本投资大、技术要求高等,导致工程工作难度大,如果在各个环节上缺少科学系统的程序,没有系统的工程管理标准,企业的决策者将很难做好工程项目的准备工作。所以,企业必须完善电力工程预算体系,利用这套科学规范的体系来对工程项目中的每个环节进行监督管理。 2 目前企业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存在的缺陷 在新形势下,企业如果依赖现有的预算编制系统,就不仅无法为企业的工程项目做出正确的决策,也无法解决工程造价管理问题,企业要想在项目管理中使投资管理变得主动,就必须认识到现行预算系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2.1 电力工程预算编制脱离实际情况 我国企业现有的预算编制系统是根据我国电力事业部门制定的制度、规定和方法来进行编制的。分析现有的预算编制体系不难看出,现有体系太过注重概预算而忽视轻资金的管理,预算体系无法为企业作出正确的决策,不能有效管理控制工程造价。从内容上看,虽然现有的这套标准体系在内容上非常的详细,把各种费用都罗列出来,但是费用的计算规则却较为复杂,另外由于编制人员没有对国家颁发的政策进行深刻的解读,导致出现各种各样的调整,使编制出的体系没有结合实际情况,造成费用预算不合理,容易出现缺漏和重复计算的现象。从方法上看,企业编制人员在进行预算编制时,没有纳入资金管理这个内容,仅仅根据设计阶段的估算、预算、概算来编制预算书,编制环节本本主义盛行。仔细分析这一方法,就会发现这种方法其实是一种严重脱离实际情况的造价计定方法,因为这种方法采用的是先估算后预算的手法,因此没有遵循工程造价管理的原则,即计定合理、提前预控。 2.2 企业缺少对资金管理监督的体系 在当前形势下,企业的预算编制工作通常是由编制人员编制完成后上交有关审批部门,编制人员只需要按照审批部门的要求来进行编制,编制完成后就无需对编制体系是否满足企业的要求进行考核,因此在这种体制下编制的预算体系缺少有效的约束体系和控制作用。在编制完预算文件后,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应用这种体制下编制的预算体系是无法准确地预算出费用是否超过预算的,只有项目工程在建设完成之后才能得到验证,工程造价超过预算问题也难以得到补救。另一个方面,企业预算体系与财务会计专业在投资成本上没有形成统一,造成财务会计无法对成本费用起到监督控制的 作用。 3 完善电力工程预算编制的方法 3.1 利用量价分离法来进行电力工程预算 企业建筑工程项目的工程造价管理是企业的关键环节,我们应该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工程造价,因为工程造价是一个整体,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例如“量”和“价”,所谓“量”指的是在整个工程项目中所付出劳动的总和;“价”指的是工程项目中每项消耗物的价格,其包含工人劳动价、材料机械台班价等。我们所说的量价分离法的基础是建立在企业的“量”是相对不变而价是有波动变化的情况下,按照政府颁发的统一标准来执行,确定消耗定额,选用合理的工程费用计算方法。在完成设计方案之后,就只需要根据设计图纸上标注的“量”来进行项目施工,这样就能做好电力工程的预算了。 所以,要想保证电力安装项目的成本费用预算处于正常允许的区间之内,就应该控制预算施工阶段的每项消耗单价和实际结算单价基本持平,这样才能保证工程项目建设不会出现工程预算超标的现象。编制人员事先做好市场调查研究,应用合理的工程计算方法和消耗定额计算的消耗总量,按照当地市场物价 情况来确定工程项目的预算费用。 3.2 把握预算数和结算数的误差幅度 结合电力工程建设安装工程成本投资的计算方法,不难发现要想精确地预算出建筑工程项目的投资成本,关键环节就是对当地市场上的人工成本、材料以及机械设备实际价格做好深入的调查研究。一方面,在安装项目中每个工人的施工时间和材料机械台班总数通常是不变的;另一方面,企业在日常经营运转所需的各种费用(直接费、间接费),以及企业经营利润和税金全部是以基本直接费为基础的,由于税率和费率都是国家颁布的统一标准,因此也是相对不变的,这些方面在同一个工程项目中,在一定的时间内是不会受市场变化影响的。但是对于电力工程项目而言,尤其是某些规模大、工期长的大型工程电力项目来说,利用当前的预算手段无法对跨度过久的工程项目做出最佳预算,因此现行的预算方法已经逐渐地与时代脱轨,跟不上市场变化。因此关键环节就是对当地市场上的人工成本、材料以及机械设备实际价格做好深入的调查研究,正确地预算出工程项目的费用,才能保证工程预算数和实际结算数处于正常允许的区间内。 在新形势下,工程造价管理已成为企业的重点改革对象,而基于量价分离方法应运而生,应用这种方法可以很好地完善电力工程预算,一般来说,就是利用实物法来辅助施工图预算工作。编制人员事先对市场的材料、机械设备、人工成本做好深入的调查研究,这样做出的施工图预算就能使当地实际水平一目了然地展现出来,因此能够很好地避免出现单价预算与当地市场价格有太大的偏差,从而保证电力项目中的各项不必要的预算得到了有效的控制,通过降低工程预算费用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企业必须对国家颁发的相关政策进行深刻的解读,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工作,熟练地应用各种先进的工程技术手段来完成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工作,让企业的工程预算更加全面规范。 对于企业电力工程预算编制人员而言,在实际编制工作中,要充分认识到以下两点: (1)人员要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把握好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步骤,做到对施工进度心中有数,同时也要不断学习新的工程知识,时刻关注与该领域有关的知识信息,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2)对于企业而言,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发展前景,因此在编制过程中,不仅要结合实际情况,还要仔细地套用定额,只有做到这两方面的要求,才能使企业的经济效益不受损失,避免给社会造成坏的影响。另一方面,预算也具有预测企业投资是否合理的作用,因此工程预算编制直接决定预算的这一功能是否在实际操作中得到良好的体现。因此编制人员必须对目前市场上的各种材料价格进行调查,充分认识到企业的劳动效率,以及把握好企业的每项工程投资成本,只有在这些前提下,才能完善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工作。 4 结语 电力工程具有规模大、成本投资大、技术要求高等特点,必须在各个环节上配置相对应的人才,包括技术、管理、工程预算编制人员等,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在完善电力工程预算编制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按照既定的程序来进行工作;还应组建一批管理能力较强的人员来管理工程预算编制工作,这样才能实现企业预期目标,使企业的经营能力更上一层楼。
经济专业论文:论人本管理 管理理论的发展,在经过三个阶段之后已出现了第四阶段,即对人的认识有了升华,提出人是最重要的资源,最宝贵的财富。全面理解人本管理的内涵及精髓,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工程和机制,是时代的要求,企业成功的关键。关键词:管理;人本管理;内涵;精髓;机制一、管理理论发展的新阶段按照一般管理学论述,当代西方管理理论与管理学派的形成,已经过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本世纪初所形成的以泰罗等人为代表的古典管理理论。泰罗等人倡导的科学管理,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目标,在操作规程、工作定额、差别工资制度、职能分工、管理原则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开创了科学管理的新时代。但对人的认识是有缺陷的,一是把人看成经济人,过分强调物质刺激;二是把人看成和机器一样的工具。 第二阶段,是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的行为科学理论。行为科学侧重研究人的需求、行为的动机、人际关系、激励理论等,主张通过多种方式激励人的积极性。但当时仍把对人的激励看成是管理手段,而不是目的。 第三阶段,是战后出现的以广泛运用数学方法和计算机为特征的管理科学学派。这一阶段,出现了许多新的管理技术,推进了管理手段现代化与管理方法现代化,提高了管理工作精确化、科学化的水平。但实践表明,尽管现代管理技术是有效的,却不能代替管理思想现代化和人员的现代化。人们曾经预想,新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的大量应用,人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将可能下降。但竞争的现实使人逐渐认识到,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的人以及使用产品和享用服务的人。 恰恰相反,在新的阶段,或者也可以称之为管理思想发展的第四阶段,对人的认识有了升华。在这一阶段,提出了人是最重要的资源、最宝贵的财富,提出了个性需求和精神健康的理论,提出了更多依靠员工的自我指导、自我控制以及顺应人性的管理等一系列新观点、新思想;在实践中积极推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以说,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是新阶段的重要特征之一。 总之,管理理论的第四阶段,是第二、三阶段管理理论的延伸与升华,可以归纳为两大趋势或两大特征: 一是由行为科学升华的人本管理;二是在管理科学众多流派基础上,把系统管理提到新的高度。 二、全面理解人本管理的内涵所谓人本管理,不同于“见物不见人”或把人作为工具、手段的传统管理模式,而是在深刻认识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作用的基础上,突出人在管理中的地位,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如下几层涵义: (1)依靠人——全新的管理理念。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人们曾经热衷于片面追求产值和利润,却忽视了创造产值、创造财富的人和使用产品的人。在生产经营实践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决定一个企业、一个社会发展能力的,主要并不在于机器设备,而在于人们拥有的知识、智慧、才能和技巧。人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是一切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归根到底,一切经济行为,都是由人来进行的;人没有活力,企业就没有活力和竞争力。因而必须树立依靠人的经营理念,通过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去创造组织的辉煌业绩。 (2)开发人的潜能——最主要的管理任务。生命有限,智慧无穷,人们通常都潜藏着大量的才智和能力。管理的任务在于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释放其潜藏的能量,让人们以极大的热情和创造力投身于事业之中。解放生产力,首先就是人的解放。我们目前所进行的改革,从根本上说,正是为亿万人民聪明才智的充分发挥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机制。 (3)尊重每一个人——企业最高的经营宗旨。每一个人作为大写的人,无论是领导人,还是普通员工,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都有做人的尊严和做人的应有权利。无论是东方或是西方,人们常常把尊严看作是比生命更重要的精神象征。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理所当然地应当使人受到最大的尊重,使人的权利得到更好的保护;不允许任何侮辱人格、损害人权的现象存在。一个有尊严的人,他会对自己有严格的要求,当他的工作被充分肯定和尊重时,他会尽最大努力去完成自己应尽的责任。作为一个企业,不仅要尊重每一名员工,更要尊重每一位消费者、每一个用户。因为一个企业之所以能够存在,是由于它们被消费者所接受、所承认,所以应当尽一切努力,使消费者满意并感到自己是真正的上帝。 (4)塑造高素质的员工队伍——组织成功的基础。一支训练有素的员工队伍,对企业是至关重要的。每一个企业都应把培育人、不断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作为经常性的任务。尤其是在急剧变化的现代,技术生命周期不断缩短,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每个人、每个组织都必须不断学习,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并重新塑造自己。提高员工素质,也就是提高企业的生命力。 (5)人的全面发展——管理的终极目标。改革的时代,必将是亿万人民精神焕发、心情舒畅、励精图治的时代;必将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创造出广阔的空间。进一步地说,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最高目标,从而也是管理所要达到的终极目标。 (6)凝聚人的合力——组织有效运营的重要保证。组织本身是一个生命体,组织中的每一个人不过是这有机生命体中的一分子,所以,管理不仅要研究每一成员的积极性、创造力和素质,还要研究整个组织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形成整体的强大合力。从这一本质要求出发,一个有竞争力的现代企业,就应当是齐心合力、配合默契、协同作战的团队。如何增强组织的合力,把企业建设成现代化的有强大竞争力的团队,也是人本管理所要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人本管理的精髓笔者曾与台湾著名管理学家陈怡安教授讨论人本管理,陈教授把人本管理的核心提炼为三句话,即:点亮人性的光辉;回归生命的价值;共创繁荣和幸福。笔者认为,这就是人本管理的精髓与最高宗旨。根据笔者的理解,阐释如下: 1.点亮人性的光辉顺应人性的管理,才是最好的管理。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文明史,就是更人性化的过程,是人的本性不断升华的过程。人有光辉的一面,也有懒散、消极、阴暗的一面,问题在于如何诱导。点亮人性的光辉,是管理的首要使命,即激发人对真善美的追求。所谓真,就是要做一个真实的人、真诚的人、真正的人,即真实地对待自己,说真话、办真事、追求真理,也真诚地对待别人。所谓善,就是要有一颗善良之心、仁爱之心;不仅自尊自爱,而且爱别人、爱企业、爱国家;关心人、关心集体、关心大局。所谓美,即对美好的理想、愿望、事物和事业的追求。真善美的统一,是人的本性的最高境界,也是人的追求的最高层次。 2.回归生命的价值对于人生的价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金钱、官位、奢侈、淫欲,可能是有些人的追求,但绝不是有意义的人生。人生的真正价值,可以归纳为:(1)回归生命的尊严。尊严被看作是人性重要的特征之一,每一个员工,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理应受到尊重。当一个人被尊重、被肯定时,会产生一种自尊的意识,会尽最大努力去完成自己应尽的职责。(2)合理的人生定位。社会是由许多人构成的,他们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每个角色都是不可缺少的;谁活得更有价值,在于他是 否尽职尽责地去演好那个角色。对于企业与员工关系来说,首先,员工不是工具,而是人,是大写的人,是应当受到尊重的人;其次,精心设计每一员工最能发挥其专长的岗位,使之能人尽其才,各得其所。(3)实现自身的价值。把自己融于工作与事业之中,干出一番成就。有这种追求的人,常常是视事业为生命,视工作为乐趣的。(4)积极奉献于社会。人生不仅应追求个人需求,追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且更应积极回报社会,为社会、为别人奉献自己的力量。生命的最高价值在于奉献,生命的最大快乐也在于奉献。正如著名作家肖伯纳所说的:“生命中真正的喜悦,源自于你为一个自己认为至高无上的目标,献上心力的时候”。 3.共创繁荣和幸福企业是人的集团,企业是由全体人员共同经营的。在一个企业里,如果每个员工都有一种“这是我们的公司”的意识,如果企业经营者把员工看作是同舟共济的“伙伴”并“以感恩心创造和谐”,那么,这个企业必定是一个成功的企业,是一个共同创造繁荣和幸福的企业。把个人生命价值与企业价值融为一体的团队,首先取决于企业领导者本身的品格、才能和形象。勤奋、正直、真诚待人、受人尊敬的领导者,本身就是一种动力,它能使员工心甘情愿地努力工作;其次,应通过各种方式,让员工了解公司的目标和发生的种种问题,使每一员工和总经理一样,思考并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不仅为企业贡献劳动而且贡献智慧,形成“千斤重担千人担,千人工厂千人管”的管理格局;再次,让员工与企业共生共长,让员工能够分享企业的经营成果,真正形成命运共同体,在共同创造的繁荣中共同获得幸福。点亮人性的光辉,回归生命的价值,共创繁荣和幸福是一个整体,比较全面地体现了人本管理的目标和宗旨。 四、以人为本的管理工程以人为本的管理,涉及到人的培育与成长,人的选聘与任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以及员工参与管理、人际关系、团队建设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它们又受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技术的、心理的等诸多因素影响,这些因素又相互交织。可见,人本管理,是一项多目标、多因素、多功能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人本管理工程作为总的系统,包括一系列分系统,每一分系统有不同的功能和目标;在各分系统有效运行的基础上,使之互相协调,互相配合,形成人本管理总系统的更大的整体功能,以达到人本管理的预期目标。这些分系统主要是: 1.行为规范工程。没有人喜欢生活在吵吵闹闹之中,也没有人愿意生活在一片混乱之中。出入戏院、影院等公共场所,如果依次鱼贯而入、鱼贯而出,速度是很快的;如果一拥而上,则谁也进不去、谁也出不来。可见,制度、秩序是一种文明,也会产生效率,是人们行为合理化的保证。我国由于长期忽视管理,相当一部分企业纪律松弛、秩序混乱,所以,当务之急是严字当头,强化管理。 2.领导者自律工程。企业领导人的德才学识,关系到企业的成败。那些全身心投入事业的企业领导人,其无私奉献精神和对公司的狂热,会使员工受到强烈感染,使整个企业充满朝气。即使是亏损企业,如果领导能与员工同甘共苦,也会激起员工的热情。 3.利益驱动工程。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需求,是基本需求,因而对一般员工来说,利益驱动仍是最重要的努力因素。我国目前在企业内部,仍存在着平均主义倾向;在企业外部,社会上的分配不公和畸形现象,也必然影响到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建立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包括:一是确定合理的工资差别,力求使每个人的收入与他们的实际贡献相称;二是实行弹性工资制,使员工收入与企业实际效益紧密相连;三是在利益分配上引入竞争机制,通过竞争使收入分配趋于合理化;四是以工资为杠杆,引导人们积极解决公司所面临的难题和关键问题,对解决这些问题作出显著贡献的人,加大奖励力度。 4.精神风貌工程。这不仅是指通过各种精神激励手段,如给予表扬、荣誉称号或肯定、尊重、信任、赏识等等,还包括更为广泛、丰富的内涵,如振奋人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事业心、责任感、职业道德以及树立良好的厂风和社会风尚等。 5.员工培育工程。全面提高员工素质,不断培育员工成长和进步,这是企业发展的长远大计,必须予以足够重视。目前我国企业职工整体素质较差,据统计,现有3亿职工中,70%为初中以下的文化程度,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实际上是文盲和半文盲;中高级技工严重短缺,高级技工不足2%。这种状况,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化、知识化、智能化社会的要求。这一问题,既要引起国家、社会的高度重视,也应引起每一企业的高度重视。 6.企业形象工程。企业形象是社会对企业的整体评价,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一种分析方法是,产品形象+人员(包括领导者与员工)形象+服务和信誉=企业整体形象。笔者认为,产品形象是企业形象最主要的因素,从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国家的形象。例如,人们首先是通过松下、东芝、丰田等名牌产品来认识日本的。当然,造产品又要先造人,没有优秀的员工,造不出优质的产品。同时,现代市场竞争,也越来越重视信誉。另一种分析方法是CI理论分析。企业形象包括理念识别、行为识别和视觉识别三大系统,这三者是统一的整体。视觉识别,给企业以外在的包装,如商标、厂标、品牌、标语等等,给人以鲜明的特色和个性,这是必要的。但笔者认为,企业理念是企业的灵魂,是内在的形象,理应受到更大重视。有些企业过分重视外在包装而忽视内在形象,这是片面的。 7.凝聚力工程。凡是成功的企业,都是凝聚力很强的企业。影响企业凝聚力的主要因素有:(1)目标的共识;(2)明确的责任;(3)领导者的影响力和威望;(4)严明的纪律;(5)员工的参与度;(6)对人的责任与尊重;(7)利益共同体的形成状况;(8)企业绩效的增长;(9)员工的理想、追求与思想境界;(10)和谐的人际关系;(11)工作本身的吸引力;(12)员工实现自身价值的环境。 8.企业创造力工程。创新是企业家的基本特征。西方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一般的厂长、经理,不能称之为企业家,只有能持续创新的经营者,才能称之为企业家。也只有这样的企业家,才能推动企业不断向前迈进。例如,丰田汽车公司由于创造了准时制管理,大大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才挤进世界市场,成为强大的汽车集团;通用汽车公司由于创造了分权制管理,才能战胜强劲的竞争对手——福特公司;而台湾著名企业家许文龙,则以他领先的经营观念而称霸世界ABS市场。激发全体员工的创造力,是 开发人力资源的最高层次的目标。作为企业,需要塑造激发员工创造力的环境和机制:一是创造一个鼓励员工开拓创新精神和冒险精神的宽松环境以及思想活跃和倡导自由探索的氛围;二是建立正确的评价和激励机制,重奖重用有突出业绩的开拓创新者,让那些墨守成规,无所作为的人难以立足;三是强化企业内的竞争机制,激励人们去研究新动向、新问题,并明确规定适应时代要求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具体目标;四是要求企业必须组织员工不断学习以更新知识,并引导他们面对现实去研究市场的新变化、技术的新动向,研究现实经济生活所提出的种种挑战。上述八个子系统工程必须互相协调,互相配合,以推进和增强人本管理系统的总效能。 五、人本管理的机制有效地进行人本管理,关键在于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管理机制和环境,使每一个员工不是处于被管的被动状态,而是处于自动运转的主动状态,激励员工奋发向上、励精图治的精神。人本管理主要包括相互联系的如下一些机制: 1.动力机制。旨在形成员工内在追求的强大动力,主要包括物质动力和精神动力,即利益激励机制和精神激励机制。二者相辅相成,不可过分强调一方而忽视另一方。 2.压力机制。包括竞争压力和目标责任压力。竞争经常使人面临挑战,使人有一种危机感;正是这种危机感和挑战,会使人产生一种拼搏向前的力量。因而在用人、选人、工资、奖励等管理工作中,应充分发挥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目标责任制在于使人有明确的奋斗方向和责任,迫使人去努力履行自己的职责。 3.约束机制。制度规范和伦理道德规范,使人的行为有所遵循,使人知道应当做什么,如何去做并怎样做对。制度是一种有形的约束,伦理道德是一种无形的约束;前者是企业的法规,是一种强制约束,后者主要是自我约束和社会舆论约束。当人们精神境界进一步提高时,这两种约束都将转化为自觉的行为。 4.保证机制。包括法律保证和社会保障体系的保证。法律保证主要是指通过法律保证人的基本权利、利益、名誉、人格等不受侵害。社会保障体系主要是保证员工在病、老、伤、残及失业等情况下的正常生活。在社会保障体系之外的企业福利制度,则是作为一种激励和增强企业凝聚力的手段。 5.选择机制。主要指员工有自由选择职业的权力,有应聘和辞职、选择新职业的权力,以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与此同时,企业也有选择和解聘的权力。实际上这也是一种竞争机制,有利于人才的脱颖而出和优化组合,有利于建立企业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群体。 6.环境影响机制。人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必然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主要指两种环境因素:一是指人际关系。和谐、友善、融洽的人际关系,会使人心情舒畅,在友好合作、互相关怀中愉快地进行工作;反之,则会影响工作情绪和干劲。二是指工作本身的条件和环境。人的大半生是在工作中度过的,工作条件和环境的改善,必然会影响到人的心境和情绪。提高工作条件和环境质量,首先是指工作本身水平方向的扩大化和垂直方向的丰富化;其次是指完成工作任务所必备的工具、设备、器材等的先进水平和完备程度;再次则指工作场所的宽敞、洁净、明亮、舒适程度,以及厂区的绿化、美化、整洁程度等。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和工作条件环境,让所有员工在欢畅、快乐的心境中工作和生活,不仅会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也会促进人们文明程度的提高。 经济专业论文:对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统计学教学策略研究 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科学,是我们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手段。它提供了关于搜集、整理、汇总、描述和分析数据资料的方法和过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推断和决策,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它不仅是高校经济管理类的核心课程,而且也是此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由于统计学本身具有概念多、复杂难记、公式多,难以理解、容易用错、实际应用比较灵活等突出特点,所以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应引起教学者的注意。 一、培养学生的统计理念 统计学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统计理念。学生应能看懂大部分统计学课程教材的内容,不需要教师照本宣科。统计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通开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不仅要教授学生统计学知识,更主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具备一种统计理念,养成定量思维的习惯和掌握定量思维的基本方法。我国的大部分经济理论研究偏重于演绎推理,较少用数字说话,有时由于数据不足使读者怀疑其科学性,大大降低了说服力。为了避免此种情况,在教学中就应培养学生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学会搜集、整理和分析使用数据的技能,通过调查或试验,搜集某方面研究的数据,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整理和分析,并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由数据到结论,才能得到对此项研究的正确认识。即在统计学的教学中,教师应将讲授课程作为手段,更重要的是向学生传输一种定量思维方式或一种定量分析工具。 二、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统计学教师应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 在教学过程中找到适当的教学方法。 教师应先简明直观地介绍基本内容,并突出重点、讲清难点,力求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在此基础上,利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案例,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分析,既可以加深学生对基本内容、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理解,又可以使学生体会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应用,最后及时总结基本内容,一个知识点应有一个小结,全部的内容应有一个总结,小结和总结是对基本知识点的强调和归纳。 (二) 在教态上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利用适当的教师用语,来提高学生对统计学课程学习的兴趣。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语言表达的生动性和丰富性,如对基本知识介绍时,教师用语的使用必须准确、严谨,节奏平缓,以期达到学生能够准确无误地理解。作案例分析时,教师的语言则应轻松、活泼、幽默,节奏富于变化,以活跃课堂气氛,但对基本内容总结时,教师用语则应简洁精练、浓缩概括,节奏稍慢一些,这样有利于学生记忆和应用。 2.通过对知识加工,增加知识的应用性和趣味性。统计学是一门夹杂数学内容的学科,大部分学生都很畏惧繁琐的公式,所以在讲授统计学时,教师必须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教师应尽量列举统计与社会、统计与经济、统计与日常生活相关联的事物,引导学生用统计的眼光认识世界。在搜集案例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搜集资料的途径, 如国家公布的国民经济各种统计资料或各类媒体报道中的统计调查数据,以及在实际调查中得到的各种资料和生活中学生认为有意义的案例等,如用本班的出勤率、团员所占百分比来讲解“结构相对数”。 (三)在统计学考试试卷安排上来说,可以借鉴西方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考试的方法,把考试中可能用到的主要公式在试卷上直接给出。 事实上,这与强调学习统计学重在能使用统计方法处理具体统计数据的要求是一致的,对公式的推导证明是统计专业的学生要掌握的东西,而非统计专业的学生只要能熟练使用统计公式,能注意到不同公式的特定应用条件就可以了,这种将统计学的相关公式给出的做法,在国内统计学考试中几乎没有出现过,而在西方的相应课程考试中则是普遍现象,如英国的一些课程的考试就是如此。 (四)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在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普遍采用的,统计学也可以借鉴这种形式。这里指的是在统计学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对案例情况的熟悉,运用所学的统计理论和统计方法对案例中待解决问题进行思考、分析、研究和辩论,并选择若干统计方法进行实际计算和分析,对计算过程和计算结果进行讨论、分析、比较和评价,从而选择一个比较优良的解决方案的过程。 三、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 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在新形势下,教师不仅要有牢固的本专业知识,还要具有足够的经济管理知识,能在实践训练中指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要做到这些,教师的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统计教师迫切需要提升自身综合知识,加强各个方面技能的培训。 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的统计学教学,虽然对学生不需要讲授过多复杂、高深的统计理论和方法,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降低了对统计学授课教师的要求,相反,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更新提出更高的要求。作为统计学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对统计学学科知识结构的把握。 在统计学学科上要达到一定的积累,及时更新和完善知识框架,不但需要掌握统计学原理、概率论、数理统计及相关的统计知识,还要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相关的统计软件,如Excel、Eviews、SPSS等,了解统计学科的发展动态。 (二)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 教师在上岗前必须经过教学理论的培训,对学生的心理进行 剖析,结合学科的特点,针对学生的属性,采取不同的教学技能,必须能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手段组织教学,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 对任课班级的专业相关课程的了解。 教师应对所授班级的专业核心课程有所了解,尽量利用学生熟悉的专业实例来讲解统计理论方法,在介绍最新统计知识时能与学生熟悉的专业应用相联系。这样,不但使学生将知识贯穿起来,应用自如,而且还可以加深师生间的感情,更便于与学生沟通,进而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提高与统计学课程相关的实践活动能力。 统计学教师多数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的,他们长期从事教学活动而缺乏统计实践活动的锻炼。因此对企业经营的规划、预测和管理的统计工作,教师的实践经验明显不足。这样统计课程就无法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际联系起来,教师的讲课无法给管理的专业实践提供帮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很难得到提高,这恰恰是一些统计学教师需要提高的方面。 学习理论是在课堂,检验是否掌握了知识理论一般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活动中,这就需要教师注重理论与实际之间的关系。运用案例教学法时,可以把案例设计成问题,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尝试解决问题,把学生的各种解决方案与实际解决方案进行比较并开展评价,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巩固专业知识,提高判断能力。 四、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来源于实际,又高于实际,在实际中完善理论,反过来理论还应应用于实践中,指导实践。在统计学课堂上,传授理论的同时,还要注重统计学理论与现实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一)课前准备方面,在每章结束的时间,安排学生对下一章预习,除了对新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外,更重要的是找到该章在现实中的应用体现,为自己和他人提出相关的问题,引起大家的思考。 (二)课程安排方面,在统计调查、抽样调查等章节的教学中,安排学生以组为单位,对周围的企业单位或社会进行问卷调查。每一小组通过设计调查问卷的问题、确定调查方式等,整理调查问卷数据,归纳调查结论,为企业和社会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和意见,促进企业或社会在某方面的发展。 (三)教材设计方面,设立附录收集一些从政府部门的统计信息,及报刊杂志中有关企业管理等方面的资料,说明如何利用统计知识解决经济管理专业方面的实际问题;还可列出典型案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如5月12日四川大地震截止到5月22日的死亡人数为55 239人,后期统计捐款总数为441亿元;受美国次贷危机带来的影响,我国共持有美国国债5 187亿美元,较6月份大幅增持149亿美元,中国仍是美国国债第二大持有国;世界上每4个新生婴儿中有一个中国人等。 五、结论 在统计学教学中,针对学生的特点,教师需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还需要不断的提高统计学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知识素质,进而使统计学的教学得到进一步发展。 经济专业论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思路 由于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它的发展还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这既有内部因素,如机构设置不够合理、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等;又有外部因素,包括要正确理顺与农村其他组织的关系等;既有宏观的原因,如缺乏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也有微观的原因,如内部活力不足、民主氛围有待加强等。因此,需要全面认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这一新生事物,也需要更多的人士献身到这项伟大的事业中去。现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确立,这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下一步,就是在农村改革与发展的进程中,遵循自然和经济发展的规律,积极借鉴国内外有益的经验,稳步推进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 1.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必须从我国农村的实情出发 我国12亿多人口,9亿为农民,农民约占全国人口的80。这是我国最大的国情。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地区间发展极不平衡,一部分地区农民的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市场化发展受到较大的限制;其次,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不高,文盲半文盲数量较大。当务之急,是加大基础教育力度,努力改变目前这种现状;再者,一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村能人或专业大户要真正意识到,只有周围的农民都富裕起来,整个经济发展水平才能上一个新台阶。先富起来的农民通过兴办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吸引广大农民,实行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下而上,循序渐进,已经在一些地区的农村形成了一种气候,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在看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存在着艰巨性和长期性的同时,也要看到它的发展又孕育着巨大希望。 此外,从实地考察和中外合作社发展比较来看,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也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主要是:市场发育程度、专业化生产水平和规模、农民参加合作的积极性,还要有一批热心合作事业的带头人以及当地政府的引导和扶持等。 2.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还应该考虑到:一是组织类型多样化。很多地方是利用和依托了目前农村丰富的组织资源,发行和兴办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类型可以多种多样。二是民办公助。这是由我国的经济体制所决定的。目前我国正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各种利益关系相互交错,也还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部门之间的制约,单靠农民自己的力量办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许多困难。因此,在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起步阶段,需要政府的正确引导、扶持和保护。三是服务的多样性。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程度不一样,农民的需求不一样,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经济实力不一样,服务的内容和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不要强求一律。四是脆弱性。从宏观环境看,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合作社法》以及相关的配套法规,也没有系统的扶持政策;从微观组织看,由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处在初步发育阶段,整体实力不强,人员素质也不太高,如何管理也缺乏经验等。因此,它的发展还需要一个较长的历史发展过程。文秘站版权所有 3.根据我国国情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特点,现阶段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总体思路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发挥资源优势,培育支柱产业,在巩固试点成果和总结各地经验的基础上,稳步地办好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中,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示范作用,自下而上、循序渐进、实事求是地引导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根据这个发展思路,结合各地的具体情况,我们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按照合作制和股份合作制的一些基本要求,逐步向多模式、网络化、区域化的方向发展。 经济专业论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特征、原则和作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由从事同类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农民自愿组织起来,在技术、信息、资金、购销、加工、贮运等环节开展互助合作的经济组织。它以服务成员为宗旨,以生产经营活动为纽带,以销售、加工环节为合作重点,以维护成员利益为主要目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进行自我服务、自我发展、自我保护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组织形式。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我国是一项新生事物,目前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但它作为各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走向现代化所共同的、不可缺少的组织形式,在国际上已有较长的发展历史。这几年在我国山东、上海、江苏、河北、安徽等地区也出现了一批初具规模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业生产专业化与市场化的必然要求。由于各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不同,产业、产品存在差异,其建立与发展不可能采用统一的模式,所以要坚持多种形式共同发展,要尊重农民的创造。 一、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特征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建立在农民自助、自主、平等基础上的经济组织,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农民为主体,自愿合作。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由农民自愿组成,从提供信息、种子种苗、技术辅导入手,逐步扩大服务领域,积极为农民提供加工、贮运、销售和原材料采购等社会化服务。合作经济组织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坚持农民自主原则,实行加入自愿、退出自由。农民参加合作经济组织并不改变他们现有的土地承包关系,不改变生产资料的产权关系,不对他们发展自营经济产生任何限制。合作经济组织内部成员实行分散生产,对外统一经营,体现出分工合作的特点。 (二)以维权为目的,保护利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内坚持非盈利原则,以服务每个成员为根本宗旨,协调行为,统一标准;对外统一经营,直接进入市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所以改变了农户在市场竞争中的弱势地位,排除中间商人,降低进入市场的成本,让农民直接分享到农业生产后续环节中的利润。 (三)以利益为纽带,市场运作。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以利益为纽带的互惠互利共同体,其生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参加农户利益的实现程度。合作经济组织内部的每个成员,既是利益的共享者,也是风险的共担者。他们根据交售农产品的数量、质量返还利润,根据劳动和资本的投入量分红。并实行民主管理,让农民参与经营监督和民主决策,增强农民的积极性和责任心,体现出一种“主人翁”精神。 (四)以产业为依托,逐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在产业发展中壮大自己。特别是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与主导产业紧密结合的,多数地区是有什么主导产业,就有什么专业合作组织,农民有什么要求,专业合作组织就开展什么服务,围绕主导产业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农民增收。在专业合作组织的推动下,产业发展步伐加快,产业化水平提高。 (五)以合作为前提,能人牵头。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虽然是由农民自愿组成,但大多是在能人的牵头下组织起来的。这些能人一般是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的人,在当地有威信、有组织能力和凝聚力。能者牵头大致有三种类型:一是由部分种养大户、营销大户牵头,网络区域内的农户,通过利益纽带把小规模农户聚合成大规模的群体,实行适度规模经营。二是由龙头企业牵头,龙头企业由“公司+农户”逐步发展成为“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产业化运行格局。三是农业技术部门或者流通部门骨干牵头组建的经济和技术组织。 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 从理论上讲,农业是一个基础产业,也是一个弱质产业,面临着自然和市场两种风险。抵御这两种风险,一家一户有很大的局限性。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自愿的方式把农民组织起来,实现弱质产业的弱小经营者的协作联合,联合的过程就是一个由弱变强的过程,对于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增加农民收入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从实际情况看,当前农民“想的是致富,盼的是服务,缺的是技术,愁的是销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能适应农民的致富愿望,自我服务、推广技术、开拓市场,实现自我发展,正是解决这一系列难题的有效组织形式。 从效果上看,一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科技服务,提高了农业的产出水平;通过销售服务,促进了初级农产品价值的顺利实现;通过加工服务,实现了农产品的转化增值;通过内部利益机制运作,扩大了农民受益的机会;通过联合协作,降低了经营风险和交易成本。另一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打破所有制、区域和行业界限,紧紧围绕某一产业,实现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更大领域的流动重组,有利于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要从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特点出发,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把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活力激发出来。 三、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原则 (一)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原则。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得动摇农民家庭经营的基础地位,不得改变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不改变农户土地承包关系。合作经济组织的成员是独立的财产主体,参加合作经济组织并不对他们发展自营经济产生任何限制。在这基础上,可实行跨区域合作。 (二)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坚持“民办”就是要尊重农民的意愿,以农民为主体,实行加入自愿、退出自由。农民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意愿,可参加一个或同时参加多个合作经济组织;坚持“民管”,就是实行民主管理和民主决策,严格按照合作章程办事,坚持成员大会制度,一人一票;坚持“民受益”,这是核心,农民之所以愿意加入合作经济组织,就是因为农民从中可以得到实惠,这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生命力所在。 (三)坚持对内提供服务,对外参与市场竞争的原则。在合作组织内部,以服务成员为宗旨,积极创造条件为成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对外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在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上下功夫,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四)坚持合作制分配方式的原则。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盈利和积累归全体成员共有,在分配利润时,应在保证合作组织发展的基础上,按照交易额的比例返还给本合作组织成员。 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类型 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组建形式多种多样,但无论选择哪一种组织形式,其基础都应是农户,经济发展的起点也应是农户。如果忽视了农户这个基础,再好的组织形式,也不能起到引导农民发展生产、顺利进入市场的作用。根据其特征,结合当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现实情况,归纳起来大体有五种类型: (一)企业带动型。这种形式是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依托,组织农户共同参与而建立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龙头企业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向农民提供服务,利用契约关系,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共建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形成规模化生产,达到共同发展。 (二)农户联合型。由能人 牵头,农民自愿组织、自主管理,在组织内部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服务。文秘站版权所有 (三)专业协会型。即围绕某项生产经营或服务项目而形成的合作经济组织。一般由当地能人自发组织,通过农户入会,交纳会费,共享信息,协调行动,实现对会员利益的共同保护。协会着重为会员提供技术、销售等服务。 (四)股份合作型。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大家自愿联合起来,借鉴股份制出资的形式,由农户共同出资而建立,通常以股份合作形式运作。股东交售的农产品数量与其持股数额相互挂钩,资本在生产经营活动和收益分配中占有重要地位。收入分配实行按产品分配和按股分红相结合的方式。 (五)产品购销型。由农产品产销大户和龙头企业为主体,按照“自愿、互利、民主、平等”的原则,集产、购、销于一体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它在农产品的购销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开展有偿服务,重点在市场调查、信息反馈、营销策略、商品促销等经营方面发挥作用。农户将农产品交给合作组织,合作组织按照保底价承诺服务,并按照实际销售价为农民返还利润。 经济专业论文:试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必然性 一、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理论依据 由于农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我国农业生产尚处于传统农业、混合农业、现代农业并存的状态,这种状态将在相当长的时期继续存在下去。实现传统农业向混合农业,再向现代农业的发展是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趋势,这个制度变迁过程,必然遵循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规律性,绩效较低的农业制度必然向绩效较好的农业制度变迁。推行农业制度创新是中国发展农业的根本战略选择。我国在数十年的农业发展历史中,农业制度改革历经坎坷和曲折,也积累了经验和教训,包括农业市场化、对土地占有制度的改革、建立和完善农产品价格制度、建立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农业信贷制度等。但总的一条,根据社会发展水平特别是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进行农业制度创新是根本的经验。 按照制度变迁理论,制度创新方式有诱导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林毅夫在《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中陈述:"诱致性制度变迁指的是现行指导安排的变更或替代,或是新制度安排的创造,它由个人或一群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与此相反,强制性制度变迁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和实行。诱致性制度变迁必须由某种在原有制度安排下无法得到的获利机会引起。然而,强制性制度变迁可以纯粹因在不同选民集团之间对现有收入进行再分配而发生。" 我国目前正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包含有诱导性和强制性制度变迁的两方面的内容。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强制性推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度,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国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从八十年代开始,一些地方立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行农业合作化经营的有益探索,取得了许多经验,并在发达地区有一定的规模。1993年新修订的《农业法》第二十条规定:"国家鼓励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和其他有关组织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事业。"从而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农业专业化经营组织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近年来,国家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在相当程度上促进了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可以说这是农业制度创新的具体体现。 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客观必然性 我国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业生产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我国加入WTO后农业所面临的形势,分散的家庭经营方式表现出生产的盲目性、随意性,"小生产-大市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农民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难以对接。市场信息滞后,一方面造成品种单一,许多农产品供大于求,超出市场容量。另一方面,由于农业生产者质量安全意识淡薄,优质安全的农产品却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严重制约着农业商品化的进一步发展。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作为生产者主体的农民积极性难以调动。保持这种细小分散的生产经营方式产生的直接后果是农业生产成本增高、土地生产力和有效利用率降低、农业生产者素质难以提高,不易形成产业化、规模化效应,极大地约束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因此,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显然无法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同时由于我国9亿农民的巨大基数,农业生产整体水平还比较低下,这种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格局仍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将家庭生产经营单位有效组织起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我国农业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邓小平同志说过,中国农业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一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二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邓小平文选》第三卷,355页)。产业化、规模化生产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立足于我国农业人口众多、生产能力低下的现实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改革和发展的第二次飞跃是当前我国农业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三、国内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状况 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在美国、日本、意大利、新西兰、韩国等国家发展较为广泛,其中以日本发展较为完善,全国基层农业合作组织有4000多个,99的农业生产者加入了农协组织。日本在1947年就颁布了《农业协同合作法》,通过法律形式确定了农协组织的特殊地位。上述国家是世界上农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各国因农业经济条件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农业结构形式。日本从事农产品生产和加工的显著特点是集约化生产农户、农产品进出口公司与产业化加工企业紧密相联,成立学会或协会组织,组织成员按统一的要求进行生产,有效地控制和约束了农业投入品的使用,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由协会或学会采取不定期到产地(超市)抽样监测和经常性引导经营者、消费者到生产现场参观考查,以取得生产者与消费者、经营者的共鸣,让其产生信任后,签订供销合同,明确农供给产品的种类、数量、时间、方式等。美国是一个人少地多、技术先进、产业化程度高、经济发达的国家,是世界上农产品出口大国,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相当高,很多农产品加工厂就是家庭农场,大规模农场化生产十分便利于美国农业生产技术的研究推广,并保证从源头上进行农业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和全面管理,农业发展和生态保护得到较好的协调。意大利多伦特市在100年前就以分散的农业种植者为主体组成了农业合作社,百年来逐步发展成十分健全的三级组织形式:农业合作社二级合作社农业联盟。组织成员按统一要求进行生产,打造统一品牌,按统一的渠道销售,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十分明显。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由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组织,由科技人员参加,以农业生产龙头企业、营销大户、农民为主体,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自愿组织起来,以增加成员收入为目的,在技术、资金、信息、购销、加工、储运等环节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农村经济组织,代表农民意志和利益,代表农业发展方向,是农村组织制度的一种创新。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起步较晚,但在北京、山东、河北、辽宁、江苏、浙江等地有一定规模。北京市近两年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700多个,参加农户22.3万户,占全市农户的1/3,全市80的鲜奶、50的蔬菜、47的果品、30的水产品都是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生产的。北京、浙江、江苏、河北四省都出台了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意见,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 云南省农民专业合 作经济组织现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在一些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经济作物上产生了不同形式的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呈贡县成立了花卉产业联合会,运转状况良好;陆良县成立了蔬菜协会,在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保山市成立了咖啡商会,对组织咖啡生产管理、市场销售起到了极好的桥梁作用。 近年来,云南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公司 农户 基地"的模式发展较快,在农业产业化调整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相对于全省广大农村而言,这种模式覆盖的范围仍然十分有限,而且由于公司和农户均有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趋向,必然产生利益矛盾,这种矛盾不易调和,所以公司加农户的链接容易断裂,加上云南省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发展步伐明显落后于全国,这种方式不可能在近期内得到更大的突破。市场与农民之间的严重脱节,迫切需要农业企业或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作为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的纽带,来适应农业商品化、国际化的要求。 由于我国农业现阶段仍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为基本生产方式,各地的农业发展水平差异十分明显,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规模、组织形式、行为方式等各有不同,要发展成为相对完善或广泛适用的模式还需时日。浙江温岭地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形式值得借鉴,当地农民以农业企业或种植大户为龙头,组成农业协会,按照统一种植品种、统一栽培技术、统一田间管理、统一病虫害防治的措施组织生产管理,并逐步向统一市场销售、统一包装标识、统一产品认证的方向发展,取得显著效果。协会留有部分成员完成本地种植任务后,还组织其他成员赴俄罗斯租地种植。 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职能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将在组织农业生产、推广农业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素质、组织市场开拓等方面将发挥其重要作用,它是成员意志的统一体,代表着成员的利益,维护成员的权益,反映成员的意见、要求和建议,其职能主要有: (一)组织生产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根据订单及其它市场信息组织成员按生产技术规范、产品质量要求进行生产,并按市场需求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利用自身优势,推动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达到组织成员的经济效益、生产区域内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完整统一。 (二)生产资料的集中采购和统一使用 根据组织成员的要求,对农用物资如农药、化肥、薄膜等进行集中采购,减少中间环节,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农用物资向农业生产者的有效让渡。同时统一农业投入品的使用技术,推行病虫害的统防统治,推广平衡施肥技术,提高农业投入品的使用效率,降低农业生产的相对成本。 (三)进行技术培训 组织成员中应保证有部分的科技人员,以指导其他成员推广应用优良品种、应用平衡施肥技术和农业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对农药、肥料及其它生产资料的使用进行具体指导,对一些重要生产环节、重点技术(如危害与关键控制点HACCP)进行培训,提高会员生产技术水平。 (四)组织农产品销售销售是农业生产实现价值的关键环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将利用自身优势,组织销售,避免中间商压质压价,也避免农户间压价销售,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市场之间建立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的关系,确保农民的稳定收入。 (五)塑造统一的农产品品牌随着农产品商品化、市场化进程的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品牌价值在市场流通中越来越突显,将组织成员生产的农产品打统一的品牌标签,统一组织产地和产品质量认证,塑造品牌形象,提升品牌价值。 (六)建立信息网络市场经济一定程度上就是信息网络经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生产者与经营者、消费者之间的桥梁,承担着生产信息与市场信息的有效对接,按市场需求组织会员生产,实现产销对路,有效规避市场风险。 五、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农民为主体,为农业生产服务,与农民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实现了农业生产的系统化、规模化、产业化,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将起到越来越显著的作用。 (一)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组织形式 农业产业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新型的经营方式,其组织形式有龙头企业带动型、能人带动型、专业市场带动型、科技带动型、协会带动型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即组织 农户)是以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龙头,以农业技术人员为骨干,联结千家万户组成"民办、民营、民受益"的群众性经营实体,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不断拉长产业链,扩大产业规模,实现农业生产效益的最大化。 (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载体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长期任务。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是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载体,通过农业组织围绕市场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品种结构、整合生产和流通资源,组织农民生产适销对路的优良品种,以达到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文秘站版权所有 (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抵抗市场风险的减振器 近年来,基层政府为了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往往采取行政措施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实施,农民作为主体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是被动的、不自觉的。而政府职能决定了政府不可能参与或完全参与到市场经济中,难免出现决策滞后甚至失误。由于农民是被动接受政府的决策,在出现风险后往往消极对待,甚至逃避,将风险转嫁给政府,造成政府经济损失和形象的负面影响。如云南省某县农业局组织农民发展了5000亩萝卜生产,但因当年气候等因素的影响,产品质量达不到买方要求而失约,千家万户的农民不愿承担责任也无法追究责任,造成了农业局上百万元的经济损失。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中介组织在组织农业生产和销售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组织成员主动地成为了产业结构调整主体,既承担自然风险,又承担市场风险,在有风险出现时,易于组织采取挽救措施,同时易于组织农民分担风险,减少或免除政府承担的风险,便于政府在引导、促进和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实现农业标准化生产的重要途径 当前,农产品品质问题成为限制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农业生产必需向无害化方向发展,要实现农业安全生产的目标,就必需实现农业生产的标准化。我国现行农业生产主要是家庭的、分散的形式,难以实现生产技术、生产品种、农业投入品和产品包装等的统一。要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就必须实现种植(养殖)品种、生产技术、市场销售的标准化和统一化,而这些措施的实施,单靠技术推广单位或行政手段难度很大,农民被动应付,由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来落实,使之成为组织成员自己的事,充分发挥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则相对要更灵活、更容易。 (五)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产品参与国际国内竞争的桥梁 我国农业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基本单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形式是促进分散生产经营向标准化、产业化、规模化、社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立足于家庭生产为主要形式这个实际,参照意大利多伦特实行的三级农协组织形式,借鉴日本农协管理办法,逐步摸索和建立符合我国农业发展实际的农业协会组织形式和运行方式,以改善和发展我国农业经济结构形式,使我国农业产业更好地适应加入WTO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我国加入WTO后,农产品贸易日益国际化。通过合作经济组织形式,把一家一户的农民在自愿、合作、互助、民 主管理的基础上组织起来,形成有一定生产规模、具有相当经济实力、能够参与市场竞争的新的农业经济组织,搭起生产与科研、推广之间和生产与市场之间的桥梁,组织各方面的力量进行更有效更便捷的工作机制,形成名优农产品的规模化、产业化种植,打造优质农产品品牌,增强农产品在国内外的优势,产生规模效益,为更有效地参与国际贸易、应对入世后国外农产品的竞争提供技术依据和可靠渠道。 六、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前景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我国是一个新生事物,涉及到农业生产、加工、储运、销售、信息等方面。从其形式上看,与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初期实行的相类似,但从实质上讲却大不相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产生和发展是建立在农业生产发展到一定水平、社会物资相对丰富、农业市场相对建立的基础上,为适应农产品商品化进程的发展,农业生产者自愿、自觉组成的社会组织,这个组织以市场为轴心,不断向规模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为了达到生产资料、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特别是农村劳动力资源)的综合利用,适应农村经济的逐步社会化、全球化的目的,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产生和发展,应在政府的引导下,按照市场规律来运作。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应当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特别是意大利三级组织结构形式,并结合我国农业经济结构现状和发展水平,探索和研究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以农业标准化生产为纽带、以农业生产协作制度为载体,注重农业环境生态的保护,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我国农业健康、稳定、持续地发展创造条件。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是个渐进的过程,从我国内农业发展的趋势看,这个过程在生产力发达的地区将用20--30年的时间发育成熟,而在生产力相对滞后的地区则需要30--50年。 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将"三农"问题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引导和推动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措施,必将得到全社会的认同和支持。 经济专业论文: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教学方法思考 在知识经济的今天,科技的飞速发展,带来了社会的日新月异。统计学作为一门收集、整理和分析统计数据,通过探索数量的规律性来认识社会的方法科学,在各行各业、尤其是在经济管理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培养统计思维,提高学习兴趣 由于统计学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往往在没学统计之前,学生已经用自己的思维定式认为统计学是一门与数字打交道的课程,既枯燥又抽象。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对于经济、管理专业这样文理兼收的学生来说,首先是“怕”字当头,从而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学起来自然吃力。因此,培养统计思维,提高学习兴趣是学好、用好统计学的首要条件。 1、消除怕字,拉近与统计学的距离。要打破学生所认为的统计学即是一门数学课的思维定式,在绪论中把数学与统计学的联系与区别讲清楚是非常有必要的。尤其是两者的区别:数学研究的是抽象的数量规律,而统计学研究的是实际现象的数量规律;数学家可以坐在屋里研究数字规律。而统计工作者则必须深入实际收集数据,并与具体的问题相结合,通过大量的归纳才能得出结论。比如,经济、管理专业都关心的市场,要想了解市场,必须进行市场调查,对市场调查取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认识市场,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与决策。教师还可以在讲完绪论后,让学生自由发言:找找生活中或你理解的统计,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拉近学生与统计学的距离,消除学生怕学统计学的心理。 2、培养统计思维,强调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统计学是一门通过现象的数量方面认识现象本质的学科,要与数字、计算打交道,学生觉得枯燥和乏味是难免的。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传输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统计理念,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为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正确使用统计工具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统计对事物的认识,不是凭主观臆断,不是想当然,而是建立在对事物所表现出来的数量进行观察和分析,重视数量的研究,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可以增强认识事物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使决策的正确性大大提高。反之,统计数据来自于实践,因此在定量分析的同时不能脱离定性分析,只有两者相结合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渗透这些理念,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如何去做对某一道题,而是学会了如何思考、如何正确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 3、激发学习兴趣,考虑统计学的应用背景。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来说,开设统计学课程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种正确地认识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规律的理论、方法,解决的是经济、管理方面的问题。因此,要求教师明确培养目标,结合学生的专业及应用背景组织教学,要时刻关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热点问题,善于使用统计方法分析这些问题。对于概念公式的掌握,强调理解和应用,有的放矢,学以致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专业的适应性和应用性。 二、改进教学方法,合理采用先进教学手段 在传统的教与学中,基本形成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的模式,导致了学生的被动学习习惯:习惯于死记概念,硬套公式,学生掌握的知识只局限于应付考试,并没有真正理解消化,加之所学的课程之间缺乏衔接,往往在实际问题面前茫然不知所措。因此,统计教学的改革应立足于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教学应考虑其专业特点,把握社会经济动态及实际应用组织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合理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时俱进,紧跟时代脉搏,培养具备一定统计理论知识、技能,能在社会发展变化中活学活用、不断创新的高素质人才。 1、注重教与学的交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思维空间。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与学的交流,将严肃的“讲授式”与生动活泼的“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法结合使用。教师讲授基本知识时,要强调在学生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结合自己的专业去思考,发表独特的见解,展开讨论,教师进行指导并解疑。教学相长,教师要及时了解、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促进教学中的信息交流与沟通,开阔学生的思维空间。此外,统计学作为经济管理类的专业基础课,教学中还要考虑到整个学科知识链的衔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注意与基础课、专业课的渗透与过渡,对于有重复内容的课程,各科教师之间要一起讨论,对重复的内容整体协调,强调知识的整体优化,使整个知识链节奏明快,节省时间,学生了解了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过渡,才能将所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增强专业综合能力。 2、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统计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培养学生的统计技能、实践能力是统计教育的目的,统计工作是一项群体活动,组织工作复杂,学生的组织能力将在日后工作中接受考验。但因在高校教学计划调整中整体课时缩减,统计学课时也一减再减,课时少,学生多,组织难成为在教学中锻炼学生组织能力、实践能力的障碍。教师面对客观现实,灵活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统计教学中通过采用案例教学及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并在教学工作中逐步落实。实施案例教学,是对实践活动的真实模拟,可以营造实践的条件和环境。案例的搜集最好选择统计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实例,每个统计应用实例都应简要地描述公司背景及该统计方法应用的情况,真实的案例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将所学知识与经济现象联系起来。针对课时少、学生多的问题,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及认识实习环节,发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可以将案例及有关资料事先发给学生,学生自组团队,利用课余时间针对案例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讨论,分析,教师上课时,安排每一个团队派一个代表在固定时间内讲述自己团队的分析过程及结果,团队成员可以做补充发言,教师做最后 总结分析,同时针对各团队的发言情况,结合团队成员的参与程度,给每一位同学打出平时成绩。在教学中适当地采用这种方法,不但可以使学生对案例有一个熟悉消化的过程,节省了课堂上的时间,大大丰富了学生的信息量,还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增强了团队精神,使其创造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发挥,使素质教育不再成为空谈。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各专业知识实习的环节,进行一次统计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用统计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为学习专业知识做铺垫,也为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正确使用统计方法打下扎实的基础。 3、注重现代先进技术的合理使用,提高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科技的发展为统计学的教学和应用带来了快捷和方便,主要体现在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统计软件的应用,在统计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公式、枯燥的数字变得直观生动,可以在课堂上使用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资料,可以展示复杂的图表,将图表的制作过程演示给学生,加深了学生的感官认识,也节省了板书时间;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使用文字、图表、色彩、声音、动画等形式传输教学内容,不但可以创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多媒体的使用要考虑到其合理性:若课件制作得太花哨,可能会误导学生的注意力,过于关注图像的丰富多彩;而课件制作得文字太多,过于呆板,则又成了变相的“填鸭式”,学生只顾记笔记,缺乏思考理解。因此,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要注意把握尺度,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每一节课的时间,合理编排讲课内容,做到严肃活泼、有主有次,形成交流互动,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统计软件有许多,如Excel、SAS、SPSS等,并已经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因此在统计学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对数据处理能力的培养,掌握统计软件,使数据处理变得快速简单,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效率。对于非统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掌握Excel统计软件是最基本的要求,结合案例教学学会用Excel创建表格,制作图表,可以学习到解决现实问题的有效方法。同时,通过学生上机环节的练习,提高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 三、追求教学的艺术性,提高教师的素质和修养 统计学课程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起着主导作用。统计学是经济管理类的专业基础课,面对经济管理专业的专业特点,需要统计学教师不断拓展和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既要精通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又要具备经济管理学知识,注重理论水平提高的同时,也要关注实践,投身实践;关注国内外统计学学术动态,将新的知识及时地融入到教学当中,与时俱进,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不断创新。“学博者为师”,教师高深的学术造诣、敏捷的思维方式、广博的知识面、勤于学习、敢于创新的精神直接影响着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创造能力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教学是一门艺术,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讲课技巧:一方面要学习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注意教与学的交流和反馈,要善于捕捉学生在课堂上流露的疑惑信息,抓住机会,引发讨论,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把握课堂节奏,营造轻松、开放的课堂气氛;其次,教师还要注重语言艺术的学习和运用,语言的准确简练,语气语调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有充分准备,还有即兴发挥,以及教师的神情语言、行为语言等无不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启他们的智慧之门产生影响。此外,教师自身的品德修养,人生观、价值观、风度气质、自身形象、甚至穿着打扮等都会给学生留下印象。“德高者为范”,教师只有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和修养,才能更好地将素质教育贯穿在言传身教中。 总之,经济管理专业的统计学教学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作为组织者,应注意其应用背景,涉及的领域,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艺术等方面的整体优化,发挥主导作用,勤于学习,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开拓创新,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经济专业论文: 论国际经济与贸易特色专业的建设 摘要:随着国际经济发展的进一步深化,国际经济和贸易专业的学生培养必须能够适合新形势的需要。烟台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特色建设方面具有自身独特之处。其人才培养方案、师资条件、学生培养效果都具有明显优势,并在学生技能培养、加强国际合作、开展双语教学方面形成了鲜明特色,其专业建设思路和保障措施对国内其他相关院校也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特色专业;烟台大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主要培养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实际业务、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对国际经贸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办学特色,不断增强办学实力,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本文主要介绍烟台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发展特色,以期对国内同类院校的专业建设起到借鉴作用。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现状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应烟台、青岛、威海等开放城市的需求于1993年设立的,为国家,特别是山东省培养输送了大批外向型、复合型外经贸人才。自办学至今,一直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的办学思路和注重素质、培养能力、强化基础、严格管理、提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的培养突出质量要求与综合素质要求;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把知识、能力与素质融为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摆到突出位置。较高的英语水平、扎实的理论基础与较强的综合素质,使毕业生在就业时深受欢迎,在考研和出国留学方面有明显的竞争优势。本专业教师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积极研究和探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实验课教学以及专业设置,取得了明显成效,保证了教学质量的提高。积极从事科学研究,并强调教研相长。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发展特色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形成了以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为前提,以市场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多途径培养高素质外向型人才的专业特色。 1.注重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为了提高学生的业务素质,本专业的双语课、专业外语课比重不断提高,课堂上,鼓励学生参与英语课件制作和发表报告,用英语进行专业问题的讨论。课后,为学生参加报关员考试、商务英语证书考试提供专题辅导,以增强其未来就业竞争力;实践环节,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熟悉贸易流程,并带领学生到海关、港务局、出口加工企业、贸易公司等单位进行实地观摩和业务操作。近两年还带领部分学生到韩国仁川港、韩进航空公司、韩资企业进行参观考察,以了解沿海地区韩资企业的经营方式,明确学生的就业方向。 2.积极开展对外合作。自2004年开始,学院与韩国仁荷大学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师生连续五年成功接待仁荷大学国际通商学部师生访问团,并自2007年起赴韩回访,成功实现了学术和文化方面的互动交流。在韩期间,师生参观了首尔东大门流通市场、GM大宇科技园区、仁川自由经济区,进行中国特色小商品展卖活动,双方教授和学生举行学术讲座。与韩国仁荷大学的系列交流活动为学院实现跨国合作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学院还与澳大利亚Edith Cowan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在四年级时可以参加合作培养班的学习,通过考试的课程可以免学分,第二年在澳大利亚学习其他专业课程,通过后获得澳大利亚Edith Cowan大学颁发的学位证书。已有多位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踏上了赴澳洲留学之路。 3.以双语教学为重要支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学校最早实施双语教学,至今有4门课程采用双语授课:现代物流、全球公司战略、国际企业管理、国际商务。具有良好的双语教学师资条件,每门双语课都形成了教学团队,课程负责人都具有较高的教学和学术水平,并积累了丰富的双语教学的经验。双语课均采用原版外文教材,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自编了高质量的辅助教材。教师均利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授课,深受学生欢迎。这些条件都为双语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培养出高素质的外向型人才提供重要支撑。2009年现代物流被评为“国家双语示范课”。 三、专业建设思路及保障措施 本专业的建设目标是,及时把握国际贸易学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前沿问题,从自身已有的基础和可获得的资源出发,着力狠抓教学梯队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几个基本环节,力争实现“专业建设科学化,实践无国界化,核心课程双语化。” (一)专业建设思路 为了发挥专业优势,突出专业特色,进一步增强专业竞争力,我们拟采取以下专业建设思路: 首先,加深认识,准确定位,全面把握专业培养目标,进一步强化“国际化、全球化 ”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第二,夯实基础,更好地实施核心课程双语化,突出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第三,围绕“经济、贸易、商务”的知识结构,加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相关课程的交叉与渗透,增强学生就业的竞争力。第四,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市场要求,重点从课程、师资队伍、教材等基本环节加强专业建设。最后,不断拓宽专业口径,优化知识结构,在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和管理等方面大胆改革和创新。 (二)保障措施 在上述建设思路的指导下,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采取具体措施: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1)努力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对在学科建设、学位点建设和教学科研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学术带头人,按照全校的统一政策在科研经费和津贴方面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并采取超常规措施引进人才。(2)优化教师队伍结构。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采取资助科研经费、改善工作条件、构建学术团队等办法,促使他们尽快出成果,帮助他们创造条件,晋升职务;对申请优秀课或精品课形成团队所急需的教师要优先予以配备;新补充教师的来源要多样化,鼓励中青年教师外出进修,提高学术水平,更新知识结构,了解学科前沿发展动态。(3)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建设,将师德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和职务聘任的重要条件之一;提高教师业务素质,鼓励教师在职攻读研究生学位和参加以提高专业知识水平为目的的各种业务培训,做到教研互相促进;提高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和外语水平。 2.优化课程设置,加强课程群建设。明确各门课程和各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地位、要求,突出主干课程和拓宽知识面;加大英语授课以及实务操作、模拟教学和案例分析的分量,以求更好地体现国际贸易专业所具有的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特点;增加校级优秀课和精品课的数量;充分研究课程内容及其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减小不同课程中内容的重复,提高教学效率;对课程进行整合与重组,建立相关课程小组,形成国际商务英语、现代物流(双语授课)、国际贸易、国际市场营销四个课程模块,完善初步形成的教学梯队,统一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考试做到统一出题、统一判卷,并以申报优秀课或精品课为努力的方向;发挥首席教师在教学和课程群建设中的作用,建设好学科课程群、专业课课程群。 3.引进与自编相结合,加强教材建设。大力提高“面向21世纪”规划教材或高等教育出版社重点教材的使用比重,保证高质量教材进入课堂。双语教学课程全部采用国外原版教材,同时提高自编教材的质量和水平,修订和编写出适应我专业培养人才需要的系列配套教材,最终建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教材新体系。(1)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全国统编教材的编写,或结合自己的科研成果、学科专长和教学经验,独立编写高水平的教材。本专业将编写出一部适应贸易发展和教学改革需要的国内先进水平的教材。(2)以讲课用的基本教材为中心,加强教材的配套建设。鼓励教师编写适合我专业特色的教学参考书、习题库、试题库等教学资料,并建立质量评价制度。(3)加强国外教材的引进工作。结合本专业课程建设的需要,通过深入调查和专家论证引进国外优秀教材,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4)大力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积极制作精品课件,编制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的电子教材。(5)结合课程组建设的需要规划教材的建设。对于有教学和科研优势、团队整齐的课程组在出版教材方面优先给予经费支持,重点发挥学科带头人的引领作用。 4.课内外结合,加强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要继续以双语教学为重要支撑,增加双语精品课的数量,在三四年级每学期都要安排专业外语课,加强学生外语应用能力的培养。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避免“填鸭式”教学方式。实践环节,继续加强国际经济与贸易模拟实验室建设,使实验教学达到开放教学的要求;继续稳定实习基地,进一步扩大基地的覆盖面,改进实习条件;进一步加强与韩国仁荷大学的交流与合作,将学生一年一度的到韩国参观考察的实践活动实现常规化并推向深入。加强与其他国外高校的合作,拓展海外实习基地,提高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程度。 5.完善教学管理。结合教育部的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的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教学管理,加强过程控制和督导,严肃教学纪律,提高教师的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保证教学工作规范有序,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建设一支专家型的教学管理队伍,既能够严谨认真地做好教学管理工作,又能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研究和改进教学管理。(2)通过制度建设、加强管理和过程控制,不断提高教师的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严肃教学纪律,杜绝教学事故。(3)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估方法和教师的教学质量考核制度与考核办法。如通过召开学生评教会、抽查学生作业、检查教案、组织听评课的方法等及时分析评估教学质量,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教学工作。(4)加强网络建设,提高教学管理的信息化水平。(5)改革人才的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制定新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全面的培养方案。(6)改革考试方式。变单一的闭卷笔试方式为允许采用多种灵活的考试方式,如口试、分组辩论、专题演讲、撰写调查报告等。 经济专业论文:透视四川大英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以生产经营活动为纽带、以维护成员利益和增加成员收入为目的、由农[,!]民围绕某个专业领域或产品自愿联合组织起来的,在技术、资金、信息、购销、加工、储运等环节开展互助合作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目前我国已出现18种类型的专业化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多达16万余家,覆盖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科技等诸多领域。 至去年底,大英已有19家农村专业合作经济协会登记在册;有迹象显示,这个数字今年将进一步增长。 捏拳头拓市场富万家 在今年的“两会”上,“三农”问题再次吸引了众多代表、委员的注意。中国金融学会副秘书长秦池江等代表建议,应加快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立法步伐,帮助其尽快融入市场。 无独有偶,农业部决定在今年将为农民办理的15件实事中也透露出这样一个信息,将在全国范围内培育100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示范点,重点选择农民领办的专业合作组织,对其在生产、加工、储藏、运销、信息、培训等方面给予财政重点扶持。这100个示范点除了围绕11个优势农产品区域的35种主导产品展开外,还涵盖各地名特优产品及非农工业类专业合作组织。 由此可见,完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大势所趋。作为遂宁的传统农业县,大英在这方面又会有哪些举动?据有关资料显示,截至20__年底,大英已登记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协会达19家。 20__年,大英县从全县农村产业布局的实际出发,按照科学的发展观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农村专合经济组织的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已逐渐成为发展农业生产、助农增收致富的一支重要力量。短短一年时间,大英县已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9个,占全县运行组织总数的32.6%,带动农户120__户,帮助农户户平增收360元。 前路漫漫 专业合作组织助农增收 四大问题不容忽视 由农村居民自发成立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大英地区不断涌现,并日益发挥作用。但由于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游离于传统农业并相对独立的非农类经济组织仍需进一步加强管理和规范。 在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欣欣向荣不断壮大的同时,存在的问题也悄悄浮出水面。针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情况,专家指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目前存在四个问题,应引起重视。 认识不明确 部分乡镇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缺乏基本了解,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意义和作用认识不足。全县还有部分乡镇在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上还处于空白。 建议:加强宣传引导,进一步统一思想,使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农村经济健康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归口不统一 目前大英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机构缺乏统一规划、管理及考核。各部门各自为阵,多头管理,无具体承办单位,既浪费资源还使信息不畅。出现“部门口号响,相互协调难”的局面。 建议:规范全县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的组织机构,明确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管理机关。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审批、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考核”的管理方式。 运作不规范 部分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内部还存在管理不规范,规章制度不健全的问题。“无服务公约、无利益分配方法、无财务帐目管理”等情况严重影响着组织的发展。 建议:加强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指导管理,建立健全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管理体制,明确管理职能。积极做好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引导、服务和规范工作,指导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强内部制度建设。文秘站版权所有 抗风险能力弱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流通渠道不畅,规模小,抵御风险能力较弱。各自为政的局面致使专合组织生命力极弱,部分经济组织一旦遇到大一点的风险就有面临倒闭的危险。 建议:将专业合作社联合起来,实行产销互动,建立市场风险保障机制。加大扶持力度,将符合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条件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纳入支持范围,做到项目跟着组织走。 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壮大,对壮大大英县域经济、稳定农村大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把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抓实、抓出成效,才能真正使农民得到实惠,过上小康生活。 经济专业论文: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理论探究 摘 要:首先从宏观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法律体系、政府部门的干预、政府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政策制度以及宏观经济、教育制度等四大方面的外部制约因素。其次,就其外部制约因素为基础,阐述了政府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2.4 积极组织培训,普及合作组织知识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新生事物,对其有一个不断普及和深化的过程,而培训工作则是普及合作知识,培养合作企业家的有效手段。第一,应对各级农业部门主管领导、合作组织的负责人,以及从每个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一定比例的农户成员,分期分批进行有计划的培训。第二,可考虑在全国建立几个合作教育学院或在已有的农业高校设置合作经济专业,专门承担有关农业合作组织的研究和培训工作。第三,要充分利用政府的农村社会化服务网络体系,结合农业技术普及与推广工作,对广大农民开展合作教育。 2.5 推动对外开放,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注入新活力 (1)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活动地域空间过窄,影响其快速发展。经有关部门调查表明,目前有561%的合作组织的业务覆盖范围在县域之内,仅265%的合作组织实现了跨省经营。这既制约了合作组织之间的互利互助与优化组合,又影响到合作组织之间经验、信息的交流与借鉴,不利于合作组织又快又好地发展。因此,实行对外开放,推动合作组织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特别是推动合作组织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2)大力推动东、中、西地区间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交流合作。从目前情况看,沿海发达地区合作组织的发展,起步较早,组织形态比较成熟,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经验等比较充足,具有畅通的市场渠道和较好的商品品牌,但土地、劳动力等资源相对缺乏。而中西部地区的合作组织则起步较晚,组织形态和经营管理水平较低,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缺乏,但具有比较充裕的土地、劳动力资源。两者合作,有利于优势互补,而且两地的基层干部、农民都具有交流与合作的强烈愿望。因此各地政府应审时度势,做好组织推介和穿针引线工作,促成这种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各级政府,应从本地实际和特色出发,主动组织招商展团和优势项目,搭建招商平台,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积极推动合作组织之间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合作共赢,使合作组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发源,汤建军,黄志云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调查与建议[J].湖南社会科学,2007,(1). [2]张朝兵.论政府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的角色定位 [J].江西农业学报,2006,(18).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制约因素 1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外部制约因素 1.1 法律体系不健全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战略选择,为了达到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目标,不但要有国家的政策支持,而且需要确立起基本的法律框架。但这两个方面的现实情形皆不容乐观。虽然2006年10月3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并于2007年7月1日起施行。这一专门法规的出台有利于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中的诸多问题。但还没有出台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配套实施办法。 1.2 政府部门不适当的干预 作为一种政府主导性的制度安排,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从一开始就与各级政府部门衍生出十分复杂的关系。有别于西方各国以宽松的政策环境来支持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我国各级政府更多的采取了行政介入方式。这种行政式的介入不可避免的也产生了许多问题,例如:在扶持过程中行政介入太多、力度过大,在管理上没有很尊重农民的意愿,从而事与愿违;或者是因为精力有限,由政府牵头组建后就无暇顾及,使其处于松散状态,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或者是不加干预也不加扶持,任其自生自灭。但从某种程度上说,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当地政府的制度框架下创建与发展的,需要政府合理的扶持。 1.3 政府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政策制度不完善,扶持力度小 据调查,当下国家财政部给予其扶持的每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项目资金一般为20万元,农业部为10万元,省约3万元,到市、县一级政府大约1万元。其资金来源主要以农民自筹和各种形式的混合出资为主,由于社员不稳定,所筹集的股金远不能满足需要,导致在设备技术引进与改造、农产品质量检测与标准化、市场开拓与信息收集等与专业化的大公司差距太大。没有自己的销售网络,难以单独拓展市场,很难向农户提供有效的服务,使农户对组织缺乏信赖,两者联系不紧密。没有财产作为抵押,交易中承诺的可信度低,履行合同规定义务的可约束性很脆弱,很难与其他市场主体确定经济合同和从事大规模的销售活动。 1.4 宏观经济、教育制度对其发展存在诸多不利因素 (1)国家垄断粮棉等大宗农产品的收购体制和农用种子、化肥等专营制度等,限制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合法涉足这类物资购销的权利。农地流转制度改革滞后也制约了土地资源的适度规模集约经营,从而影响了农民生产的商品化程度,削弱了农民参与的积极性。 (2)对农民合作知识的培训、教育制度不健全。众所周知,我国农 民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认识不够,同时,也缺少这方面的专家。大多数农民合作组织还是通过某个致富带头人发起的,其组织结构、组织形式、产权关系等方面需要完善和专业指导。然而,全国还没有农业高校设置合作经济专业,而具有较高合作经济理论和实践水平的人才缺乏,难以向广大农民进行教育和宣传,对其实践进行指导。 2 政府相应的解决措施 2.1 加快立法建设,优化法制体系 责任明确、法律形态清楚是市场经济对市场主体的本质要求。农民合作经济组建运营必须纳入法制化的轨道,这既是组织本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政府有效维护农村市场经济秩序的要求。基于非农业领域中的合作经济组织尚未普及,缺乏综合立法基础,同时也无法将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供销社、信用社、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纳入一部法律,国家已于2006年10月31日颁布《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并已于2007年7月1日实施。因此,在现在已经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情况下,国务院等相关部门应该尽快出台该法的实施办法,从制度上明确合作组织的性质、法人地位、产权制度、成员资格、登记程序、运行机制、分配方式等,是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各级政府要尽快明确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多渠道金融支持和服务的办法、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做到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农民合法经济权益、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2.2 规范政府行为,合理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 政府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农委、科协、农技站、经管站、供销社等职能部门和实体,往往通过兴办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有效行使其职能;另一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成立与运行需要政府在财政、管理等各方面的支持。其实,基于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现实,行政组织的介入与影响是可以理解的,也是需要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创建和发展过程中,政府部门对自身角色定位的认知和介入方式的把握。我国政府应始终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和“扶持不干预,引导不参与”的基本准则,规范政府行为。 2.3 改善宏观政策环境,规范和加强政府扶持 (1)从财政资金扶持来看,财政支持既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举办各种事业稳定的资金来源,也是政府通过合作组织落实有关政策、兴办公益事业的重要保障。中央财政已列专项资金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予以扶持,许多地方政府把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明确使用重点,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目前政府要重点对符合以下条件的组织予以财政支持:①以享有家庭承包经营权的农民为主体,初具规模且产权明晰、成员股权相对平均;②以当地主导产业和名优特产品为依托,符合优势农产品区域规划;③对促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有较强带动能力;④规范执行合作制原则,运行机制合理,财务和分配制度健全,实行赢余返回,具有良好示范作用;⑤服务网络健全,有统一质量标准、注册商标和产品包装。扶持的主要目的要定位于增强生产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将采取多种形式,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多渠道的资金支持。同时,鼓励商业性金融机构采取多种形式,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金融服务;并对合作经济组织内部融资和保险的风险准备金补贴等给予支持。这样多股力量形成合力,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 (2)从税收优惠看,借鉴国外经验,我国政府也应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支持力度,提供税收优惠。学者认为,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组织生产、销售自己的产品及其加工品,应免征营业税和所得税,或者实行低税率;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因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需要从国外进口的设备和技术,应免征关税和进口增值税;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员的股息、红利等资金收益,应免征个人所得税,以促使更多的农民参加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3)从宏观政策环境看,政府还要推动完善有利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合作知识普及、技术推广、内外贸易等制度,同时提供业务支持,扶持相关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加大政策、法规宣传力度,坚决遏制各种向其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行为,同时指导其照章办事,依法经营;打破条块分割格局,建立规范的农产品贸易体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一个以服务为宗旨,推动农产品有效交易,增加成员收入为目的的社会组织,合理的国内外贸易体制是其功能发挥的必要外部条件。只有打破条块分割格局,建立自由的农产品国内贸易和规范的市场运行规则,其购运销核心功能才能正常发挥。 关于培育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调查与思考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我县广大农村应运而生。最近,笔者就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通过调查后认为,我县群众自发组织起来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出现时间虽然短,但已逐渐显示其蓬勃的生命力,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促进农业产业化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一、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形式及其运作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把从事同类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服务的农民、组织或其他人员自愿组织起来,以搞好服务、促进发展、增加收入为目的,通过提供技术、信息、购销、加工、储运等服务和其他方式,实行自我管理、民主决策、互助合作的经济组织。我县第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1998年成立的郭家坝镇原桐树湾村科普协会。截至20__年底,全县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达30多个,加入组织的农户有1180户,辐射和带517878秘书网动周边农户近120__户。从组织类型上看,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具有多元化的特点。 1、龙头企业依托型。由龙头企业(公司)牵头发起,创建“公司 基地 农户”模式的组织。其特点是:通过订单的形式,连基地连农户连市场,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如杨林桥镇以富锋魔芋公司为龙头组建的天鹅魔芋生产加工营销合作社等。 2、主管部门扶持型。依托政府或财政、农业等主管部门组建起来的农民专业组织。其特点是:在资金筹集、内部管理等各方面较多地依赖于政府或各部门。如郭家坝镇童庄河脐橙生产营销合作社、梅家河板栗协会等。 3、基层组织主导型。基层组织结合本村产业实际组建起来的专业组织。其特点是:村“两委”干部为合作组织的主要负责人,一并行使合作组织的各项管理职能。如梅家河乡郑家岭村西瓜协会则为这种类型。 4、能人效应带动型。在一些具有生产技术专长的乡土人才或销售能人的带动下,周边农民在技术、销售等方面以其为依托自发组建起来的组织。其特点是:完全由农民自发组建而成,并以能人为依托发展。如杨林桥镇响水洞村第十三社区桑蚕协会就是这种类型的组织。 尽管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517878秘书网建设尚处于摸索起步阶段,且这些组织也仅具备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雏形,但在促进当地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1、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利用自身的优势,及时掌握生产技术和市场动态,组织和指导广大农民生产适销对路、技术含量较高的新品种,形成规模化生产,带动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为形成主导产业和专业生产提供了物质基础。如梅家河乡郑家岭村农民专业协会自20__年成立以来,按照“远抓柑桔、近抓瓜果、狠抓畜牧、多经致富”的思路,带动农民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调出了特色,调优了结构,调富了农民。 2、推广了农业生产技术。农民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在技术和品种改良方面,亟需提供服务,但现有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从服务手段、方法及内容方面,都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要求。而各类专业合作组织成立后,在农业技术推广中显示出独有的优势。如全国百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试点单位之一的郭家坝镇童庄河脐橙生产营销合作社,自20__年成立以来在指导农民生产、促进科学技术和生产标准化应用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该社在华中农业大学引进“红心”脐橙枝条,聘请专家现场传授柑桔嫁接技术,再通过社员辐射全镇柑农,不仅提高了童庄河流域17个村的柑农种植技术,而且为全镇乃至全县起到了引导和示范作用。 3、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与农户建立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在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前提下,将分散经营的农户组成联合体,联合起来闯市场,实现了分散经营的农户与大市场的有效连接,降低了市场风险,增加了农民收入。如20__年刚成立的梅家河乡板栗协会,积极主导全乡的板栗销售,改变了过去外地商贩、本地小贩各自为阵的混乱收购局面,维护了栗农的利益,全乡通过协会有组织地销售板栗,均价比上年提高了0.4元/公斤,仅此一项栗农增收近20万元。 4、发挥了能人带动效应。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以一大批农村经纪人、专业大户、致富能手为主心骨,产生了“能人”聚集效应,促进了资金、技术、信息合理流转和发挥更大的作用。如童庄河脐橙生产营销合作社把全镇90多名柑橘销售大户吸纳到合作社,充分整合这些大户的市场信息资源,主导了全镇的柑橘销售。20__年该镇脐橙社会产量达6万吨以上,有近60是通过合作社有组织地销售出去的,其中仅该社理事长韩永武为外地客商代收和自行组织外销就达4000多吨。 二、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亟待规范完善 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组织与国内外先进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相比,其组织方式、管理办法、合作形式等方面仍存在很大的差距: (一)组织形式上的依赖性。一是组建上依赖。我县现有的初具发展规模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绝大多数由政府及农业、财政等部门及基层组织创建而成。二是管理上依赖。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组建起来以后,仍由政府、主管部门或基层组织行使管理职能,背离了“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合作理念和原则。由于这种从组建到管理自始至终纯粹的依赖性存在,导致行政色彩浓厚,许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重大项目和活动中决策不民主,社员(会员)没有自主活动的空间,没有表达自己独立意志的途径,民主性得不到充分体现。 (二)合作形式上的松散性。517878秘书网一是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没有在管理部门登记,其名称极不规范。二是绝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目前仍处于“三无”状态,即无章子、无牌子、无场所。三是90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内部管理极不规范,有的没有制定《章程》,有的缺乏具体的管理制度等,最关键的是组织与社员(会员)间的利益联接和分配机制不健全,没有真正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联合体。 (三)生产经营上的局限性。一是合作范围上的 局限。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全部为镇、村内合作,没有摆脱行政区域的圈子,合作范围较窄;产业也只局限于柑桔、魔芋、桑蚕、高山蔬菜,且大都为同一产业内合作,没有跨产业合作。二是产业规模上的局限。我县除柑桔产业外,大多数产业尚处于发展阶段,不能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供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三是服务手段上的局限。我县95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自身无收益,服务功能较弱且服务手段落后,难以实现“产供销、农工贸、产学研”一体化的目的。四是人员素质上的局限。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头人大多数文化素质较低,懂技术会经营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四)发展规模上的艰难性。一是资金瓶颈制约。全县95以上的合作经济组织自身无经济收益,由于资金运作困难,许多想办的事情办不成,更谈不上发展。二是配套的法规政策不到位。国家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立法进程缓慢,远远不适应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迅猛发展,致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身份、登记等一些老大难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三是缺乏政策支持。虽然中央、省、市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政策性文件,各级财政每年拿出部分资金专门用于扶持合作经济组织,但仍不能满足经济组织发展的需要,同时,地方也没有结合实际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 三、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有可为 (一)加大宣传教育,提高思想认识。进一步加强对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宣传教育,宣传教育的对象应当分层次,宣传内容应当有所侧重。一是对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主要领导进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意义和合作经济基本知识的宣传教育,使其明确政府部门在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中的作用。二是在拟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的地方,对农民群众进行合作社基本知识的宣传,使其明白合作社的性质和作用,以达到唤起或增强农民群众的合作社意识的目的。三是对已经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的地方,则主要是对合作社成员特别是管理人员进行合作社基本制度和经营管理技能的教育,以提高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规范性和经营水平。四是在合作社基本知识宣传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合作社骨干和合作社企业家(发起人)的发现和培育,通过他们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设和发展。 (二)抓好现有典型,总结经验推广。现阶段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不能片面追求数量,大面积推开,而必须是认真培育好现有的经济合作组织典型,注重成效,通过成功个案的示范作用,帮助农民认识合作经济,带动农民开展专业合作。具体到某一个地方,农民专业合作要注意产业种类、服务领域和领办主体的多样性。要从实际出发,选择合作的切入点。要针对农民的意愿,把重点放在技术服务、生产资料供应和农产品销售上。可以首先重点开展某一个方面的合作,取得经验后逐渐扩大合作领域。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还应当包括组织制度规范性的建设,要始终坚持自愿、民主、互助、平等以及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基本原则,突出农民专业合作的民间性和服务性。 (三)加大政策扶持,优化517878秘书网发展环境。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情况,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实际,出台优惠政策及办法,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同企业、社团组织区别开来,在工商登记、税收优惠、信贷扶持、教育培训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特别是要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资金扶持力度,千方百计突破发展的资金瓶颈障碍,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供优良的发展环境,鼓励相关部门牵头兴办或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引导现有的农村经纪人逐步过渡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吸引更多的农民加入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来,促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跨区域跨行业发展,不断壮大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队伍。 (四)坚持因地制宜,探索发展模式。从我县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多种形式探索,多种模式发展。比如在合作组织形式上,可以兴办农产品专业、销售协会,也可以兴办中介、科技服务型协会;在合作机制上,可以是以产品或生产要素为纽带的股份合作制,也可以是其他灵活多样的激励机制;在合作层次上,坚持多层次并举,可以由农村经营大户、有专长的农民牵头兴办,可以依托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兴办,也可以依托农技部门、供销部门兴办;在合作范围上,可以由村(组)、乡(镇)举办,也可以跨村(组)、跨乡(镇)举办;可以围绕第一产业办,也可以围绕第二、第三产业办,还可以与外来农户或外地企业办。 (五)把握发展重点,提升产业层次。一是围绕地方优势资源特别是特色优势产品、产业来引导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二是与龙头企业结合起来。只有与龙头企业结合起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才能做大做优、上规模上水平。三是发展多种形式的专业组织。围绕农业生产资料、市场需求,发展农资消费合作社;围绕优质资源和主要产品,发展专项的生产加工企业,通过一体化加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提高效益;围绕交通优势和物流,发展运输合作社;围绕社区服务,发展农村综合服务社。四是实行标准化生产。把产品标准化生产作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环节,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为推广新技术、新标准的载体,并在引导标准化生产中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协调能力和发展水平。 (六)加强部门指导,完善内部管理。明确合作组织的业务指导部门,改变多头管理,缺乏有效指导的现状,强化部门责任,搞好对合作社的指导、协调、监督和服务,做到“搭台不登台、参与不干预、服务不增费”,为合作社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一是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健全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内部管理机构517878秘书网,选举产生理事长、监事长,明确其职责任务。二是指导会员在民主议定的基础上,制定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章程》,明确发起人、合作内容、经营要素、权利及义务、经营目标等方面的内容。三是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围绕《章程》建立健全内部风险储备、利益分配、契约约束机制,真正让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会员形成“利益共同体”,确保为社民服务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在保护社(会)员利益的基础上,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经济专业论文: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的发展思路 摘 要: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经济管理类专业以它对社会生产的作用表现出重要意义.经济管理类专业对实践性教学环节有特殊的要求。目前在教学实践中,对专业的实践性教学多流于形式。使得该类专业的毕业生偏离了高职教育的目标。本文通过考察分析,就如何为高职学生提供实践教学环境,如何加强实践性教学做了相关的总结。 关键词:经济管理;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 1 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意义 1.1 重要性。目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的主流形式之一,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也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1.2 培养目标。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能熟练运用经济管理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解决经济管理中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以适应企业对一线操作人员和中基层管理人才的需要,并为企业提供高级管理人才的后备力量。 1.3 培养方向。经济管理类专业应明确定位在技术实施型教育这一类型,并办出自己的特色。这就要求在办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管理技术知识的运用,为学生营造一种真实的职业环境,使毕业生就业后能在具体的岗位上迅速开展工作。 2 职业环境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影响 我院高职教育的改革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改革不系统、不深入。以前我院对高职高专教育工科类人才的培养研究较多,但对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培养研究较少。与工科类人才的培养模式比较,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显得非常薄弱,特别是没有与工商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因而使得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职教育与其培养目标存在偏差。 2.1 专业设置相对滞后于企业需求 2.1.1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环境的不确定性程度越来越高。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竞争环境的变化、产品需求的变化、企业体制的改革、管理理念的更新、企业的大规模改造、管理技术的提升等,导致企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日趋不稳定。比如,现代物流、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等概念的导入与实施,使企业增加了对具备相应现代管理技术人才的需要。 2.1.2 稳定的专业教学内容、实践性教学计划、从业教师、教学环境、教学理念、教师知识体系等适应不了企业的要求,出现了教学内容与实际需要的断裂。 2.2 职业环境对学生就业的行业特征的影响。我院所设置的经济管理类专业都是通用专业,如电子商务、会计、商务管理、市场开发与营销等,其行业特征不明显。但学生毕业后都会在一个特定的行业就业,学校与企业联系松散,不能使学生熟悉就业的行业背景,如国家的产业政策、竞争格局、需求特性、生产工艺、技术水平等等,从而影响学生上岗的能力。 2.3 职业环境对管理工作艺术性的影响。由于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和传统教育模式的制约,使得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职教育仍然处于标准化的阶段。具体表现在:主讲教师单一,甚至没有专门的实训老师;每班学生人数较多;教学环节程序化、标准化;实践性教学也多采用案例教学、模拟实验等,且由系部统一安排。这种教学模式往往造成毕业的学生一致性太强。而经济管理工作是一门艺术性很强的工作,特别讲究根据不同的情境因素而采取灵活多样的工作方法。忽视个体教育的模式必将影响毕业生的工作能力。 2.4 实训场所的模拟性与职业环境的真实性的偏差。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训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实训教师缺乏,实训基地难以建立,实训方式单一。目前普遍采用案例教学、模拟实习的方式,这两种方式具有模拟实习的性质,即使是高度仿真,提供的模拟背景会因设施的不齐全和费用的昂贵而有所简化,因此与学生将来就业的真实环境有很大的差异性。 3 校企合作是解决职业环境的最佳途径 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企业进行不同形式、不同层次,不同特色的合作,实现教育资源的有偿互享,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等职业教育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是实现其教育目标的最好选择。 3.1 有利于培养目标的确定。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校可以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包括需求的种类、结构,以及各类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的变化,掌握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规律,以适时调整专业教学计划,设置新的专业,培养更加适用的人才。 3.2 资源优势的利用。通过与企业合作,可以有效地整合社会教育资源。目前我院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起步较晚,教育资源短缺,具体表现在双师型教师少,实验实习场所紧张等。而企业积累了大量的生产、建设、经营、管理技术人才,他们可以为职业教育所用。学校与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可以将学校的科研理论优势与企业的资金优势、生产优势、管理实践优势相互结合,提高老师的实践能力,又能为企业及时输送适用性人才。 3.3 提高学生的就业技能。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我们强调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性特色,而参与整个企业的运作过程是学生实训、实习的最好机会,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具体岗位,这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和学习,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采购、生产、 销售、财务会计等环节中的具体问题,以及解决现场突发性问题,培养应变能力和一定的操作技能等。例如:市场开发与销售的学生协助企业对本市各大型商场进行调查,写出详细、全面的调查报告,并可在有经验的销售人员的带领下进行实际推销工作;财务信息与管理的学生进行成本调查,根据考查结果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提出可行性建议。总之,通过实训学生切实体会了企业间竞争的形势、职工就业的艰辛、企业管理的难度,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有很大促进作用,极大地缩短了学生与现实之间的心理距离,提高了学生自主处理问题的自信心。 3.4 提高了教师的实践能力。企业是教师开展调研活动的基地,可以为实例、课题、情景模拟等教学方式提供更多的素材。教师、学生与企业频繁而紧密的接触,可以提高教学方式的真实性、具体性和案情的完整性。 经济专业论文:国民经济学专业之论文的范文 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的战略思考 内容摘要:本文阐述了国际性旅游城市的特征与内涵,分析了湖北省宜昌市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的比较优势与主要差距,指出宜昌建设国际性旅游名城,关键是要塑造城市国际性形象,打造具有国际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发展城市旅游并营造国际旅游环境,构建环坝国际旅游圈和环城休闲度假圈,实现从三峡旅游观光地向休闲度假地转变、从三峡旅游过境地向旅游目的地转变。 关键词:宜昌,国际性旅游城市,发展战略 以中心城市构建区域性旅游目的地已成为21世纪旅游发展的新趋势。我国旅游业正从点线旅游向板块旅游转变,城市在区域性的板块旅游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大。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建在宜昌,宜昌是大三峡旅游圈新的增长极,具备了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的潜质,2000年至2002年接待境外游客和旅游创汇均以80%的速度持续增长。中共宜昌确立的创建世界水电旅游名城的三个目标之一,就是要把宜昌建成国际性旅游名城。把宜昌建成国际性旅游城市,不仅是宜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三峡旅游由点线旅游向板块旅游转变的现实需要。 国际性旅游城市的特征与内涵 从理论上讲,国际性城市具有明显的国际比较优势,包括实力优势、体制优势和特色优势,在世界或世界的某一区域范围内成为国际事务的服务中心、国际资源的交换枢纽、国际利润的创造中心或国际影响力的扩散高地,分综合性和专业性两大类。国际性旅游城市是在发展旅游方面具有国际比较优势的专业性的国际性城市,是指具有国际性影响力、吸引力、聚集力和知名度的旅游目的地城市。宜昌确立的国际性旅游名城这一目标具有空间开放性、产业特色性和品牌扩张性等特点。“国际性”体现了空间的开放性;“旅游”体现了产业的特色性;“名城”体现了品牌的扩张性。“国际性城市”是共性;“旅游城市”是个性;“名城”是城市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 一般来说,国际性旅游城市应以国际游客为目标市场,按照国际公认标准或惯例提供旅游产品或服务,其基本内涵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城市旅游形象国际化,具有国际性的感召力。国际性旅游城市应通过特色鲜明的城市文化、城市景观、主题活动、形象标识和口号等整体塑造城市旅游形象,产生国际性的感召力,并形成国际性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游客满意率在90%以上。 核心旅游产品国际化,具有国际性的吸引力。国际性旅游城市应拥有世界级的高品位的旅游资源和世界罕见的旅游景观,更要按照国际标准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核心产品,至少要有1个国家AAAAA级旅游区和若干AAAA级旅游区,能够产生国际性的旅游吸引力。 旅游服务环境国际化,具有国际性的接待力。国际性旅游应拥有满足国际游客旅游消费的环境,即城市的基础设施、接待设施、服务设施以及语言环境、旅游服务、市民素质等都应遵循国际惯例和国际标准,能满足主要客源地国游客的旅游消费需求,具有国际的接待能力。 旅游运作模式国际化,具有国际性的适应力。旅游运作模式符合国际惯例,开放旅游市场,引进国外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以国际游客为目标市场,旅游产品设计要适应国际旅游市场的需求;旅游开发与经营应高度开放,具有国际性的适应力。 价值观念国际化,具有国际性的亲合力。国际性旅游城市要有国际化的价值观念,才能具有国际性的亲合力。衡量一个城市的旅游国际化不能用纯经济的标准,而要用城市文化、城市经济、城市生态的协调发展来衡量,因为旅游更多的是体验经济、精神经济。 旅游活动国际化,具有国际性的影响力。国际性旅游城市会举办较多的国际活动,多渠道参与国际交流。通过举办国际影响力的大型节庆活动、国际交流活动,并形成品牌效应,从而产生持续的国际性影响力。 游客构成国际化,具有国际性的聚集力。国际性旅游城市具有国际性的凝聚力,城市吸引力和游客市场辐射到海外,接待的游客来自世界多个国家,并在各大洲都有分布。年接待国际游客数占当地居民总数的比重达60%以上。 旅游经济国际化,具有国际性的主导力。城市产业结构优化,旅游外汇收入占当地进出口总值达30%以上,旅游业与相关产业的协调度和整合度高,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高,旅游业总收入占GDP的比重超过10%,成为城市经济的主导产业。 宜昌创建国际性旅游城市的优劣势分析 比较优势 在发展中国家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普遍不高的情况下,考察国际性旅游城市,更主要的考察一个城市在发展国际旅游方面的国际比较优势。宜昌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优势突出,主要表现为: 独具个性的国际性比较优势。宜昌城市与三峡工程、葛洲坝以及西陵峡(东段)融为一体,工程文化、山水风光、历史文化交相辉映,长江三峡、三峡工程等世界级旅游资源品位高,在建设现代工程型国际性旅游城市方面具有显着的国际性比较优势。宜昌在三峡旅游格局重构中已成为三峡旅游重要的增长极,成为国际旅游发展的优势增长区。 富有魅力的国际性交流平台。三峡工程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工程,将与北京的长城、西安的秦兵马俑一道成为中国旅游的标志性产品,具有着很强的吸引力。此外,宜昌举办三峡国际龙舟拉力赛、三峡旅游节等国际性的活动,构建富有魅力的国际性交流平台。 优美的人居生态环境。人居环境生态化是所有国际性城市的共同特征,旅游是“眼球经济”、“环境经济”,国际性旅游名城更要有优美的生态环境。宜昌城市山水交融,城区绿化率高达40%,水资源与电力资源丰富,山水园林城市特色鲜明,人居环境优越,这些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为宜昌市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开放的移民城市文化。开放是国际性旅游城市的基本特征。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地理环境,宜昌历史上乃兵家必争之地、贬官经停之地;1876年开埠成为长江上重要的港埠城市;葛洲坝的建成使宜昌从一个小城镇转为中型城市,如今三峡工程的兴建正使宜昌向较大的城市迈进。宜昌是名副其实的移民城市,具有浓厚的开放意识和开放性、兼容性、多元化的国际性城市文化特征。 不断增强的城市国际机能。城市国际机能是一个城市参与国际性竞争的功能。自2003年三峡工程蓄水发电起,三峡工程进入收益期,宜昌城市经济实力正处在快速增长期,城市现代化水平日益提高,城市旅游功能日益完善,旅游产业集群优势逐渐显现。三峡机场国际口岸升级、城市旅游步行街、游客中心、旅游超市等项目相继建设,宜昌城市国际机能正日益增强。 劣势分析 与国内外发达的国际性旅游城市相比,宜昌要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还存在着以下差距: 城市现代化综合水平较低。现代化是国际性城市的基础与前提。宜昌的城市经济发 展、城市建设、城市文明、科技发展等现代化综合水平较低,尤其是入境游客进入条件、旅游接待服务能力等还有待改善,宜昌还未开通国际航班,至今还没有一家五星级酒店,还没有一家进入全国“百强”的旅行社。 城市形象国际知名度不高。城市形象是社会公众对城市的综合评价和总体认识。宜昌城市形象在策划、塑造、推广及其影响力的国际性水平不高,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还有待提升,宜昌仍处于中国发展国际旅游的第四集团,还不是境外游客游览中国的首选目的地。2004年来宜境外游客中80%为一日游,在宜花费167.32美元/人天,停留时间仅1.21天/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旅游产品国际吸引力不大。宜昌有国际影响力的资源开发不够,三峡工程游仍是初级观光产品,对具有国际吸引力的屈原文化、昭君文化、三国文化的旅游开发重视不够,城市文化娱乐项目配套不足,缺乏能留人的旅游度假产品,现有的旅游产品国际吸引力不大。而国内同类旅游城市如桂林、三亚、黄山等已经实现由观光旅游地向休闲度假地转变,而宜昌还是三峡旅游的观光过境地。 城市文化国际性氛围不浓。国际性文化氛围包括语言环境、国际旅游要素、市民国际素养、运行国际惯例等,宜昌在这些方面均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缺乏外向型人才和国际交流场所,难以适应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的需要。 中心城市旅游集散功能不强。宜昌中心城市的旅游凝集力和扩散力不够,入境游客几乎都集中在长江三峡线,环城旅游交通网络还未形成,城市布局、产业结构、旅游功能有待完善,中心商务区(CBD)、旅游服务设施仍需进一步配套。宜昌尚无大型国际性的会展场所,这些都制约了会展旅游、商务旅游的发展。 旅游产业关联带动作用较弱。宜昌旅游经济还是数量扩张型,对第三产业以及GDP的带动效果不明显;旅游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有待增强,宜昌旅游经济还是孤立的产业体系,旅游与相关产业加强互动与整合,还没有形成以旅游业为主体的产业链和产业群,旅游发展实力不强。2004年宜昌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13.4:54.6:32,旅游业总收入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足8%,与国际性旅游城市的要求还有相当大差距。 宜昌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的战略部署 发展目标 抓住三峡工程建设的最佳战略机遇期,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加快宜昌旅游产业发展,力争进入中国最佳旅游城市行列,建成三峡地区最佳旅游目的地城市,成为中国重要的国际性旅游城市。争取到2010年,实现年接待游客1000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突破1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00亿元,旅游业逐步成为宜昌经济的支柱产业。 发展战略 形象提升战略。在旅游进入形象传播时代的今天,塑造和推广特色鲜明的旅游形象,对于国际性旅游目的地城市的建设与营销至关重要。为此,要通过形象设计、形象塑造、形象推广等,整体提升宜昌城市的国际旅游形象;借助举办国际性的活动和奥运旅游的机遇,加大“灵奇三峡?激情宜昌”宜昌城市形象的塑造和推广力度,使宜昌与长江三峡一道名扬中外。 产品打造战略。宜昌要融入国际旅游经济圈,关键是要有核心竞争力产品。宜昌应着力开发三峡大坝、长江三峡、昭君和平文化三大品牌资源,围绕三峡大坝实行环坝突破,举市场之力建设三峡环坝旅游圈,同时要发展宜昌城市旅游,建设与国际性旅游城市和三峡工程相匹配的国际性旅游产品。 区域联合战略。加强区域联合,呼应汉渝,借势发展,特别是要加强宜昌与武汉、重庆的旅游合作,实现三地旅游的交通互动、产品互动、市场互动、营销互动、管理互动,形成区域旅游整体的国际竞争力。同时要通过线路组织与营销,加强与张家界、神农架、武当山和西安的联动,推出富有特色的国际旅游线路。 协调发展战略。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协调国际旅游与国内旅游、观光旅游与度假旅游、城市旅游与县市旅游、旅游发展与城市建设、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开创宜昌和谐旅游的新局面。 人才兴旅战略。旅游的竞争更是人才的竞争,国际性人才带来国际性理念。宜昌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人才是保障。为此要加大人才培育和引进力度,遵循国际惯例,推行国际性机制,提供国际性标准的服务,营造国际性人才的成长环境、创业环境和发展环境。 发展布局 根据宜昌旅游资源分布、交通条件、文脉特征和产业发展现状,发挥宜昌中心城区旅游接待中心和三峡大坝旅游集散中心的作用,确立“一心二圈三片五线”的发展布局。 一心。即以宜昌中心城区为旅游接待服务中心。重点是增强宜昌城市旅游功能,改善国际游客进出条件,完善城市游憩系统,营造国际性旅游氛围,提高旅游接待服务水准,提升宜昌市国际旅游整体竞争力,使之成为三峡国际旅游区的重要接待服务中心。 二圈。即构建三峡环坝国际旅游圈、宜昌环城休闲度假圈。三峡大坝已成为三峡国际旅游新的核心吸引物,重点是发挥环坝旅游产业的集群优势,围绕大坝工程旅游配套文化和生态旅游产品,积极推进环坝旅游经济一体化进程,构建三峡环坝国际旅游圈,使之成为三峡国际旅游新的经济增长区。加快宜昌环城休闲度假产品开发,重点开发清江水色风情、五峰原始生态、大老岭森林避暑、城郊生态农业等休闲度假产品,使宜昌从观光过境地向休闲度假目的地转型。 三片。即三峡大坝国际旅游区、清江风情度假区、三国文化体验区。重点开发完善三峡大坝国际旅游区,形成以三峡风光为背景,水电文化为特色,三峡大坝、葛洲坝和宜昌城区为依托的综合型旅游区,成为宜昌推向国际旅游市场的龙头产品;突出土家风情和湖光山色,建设清江风情度假区;突出关公文化和宗教文化,建设三国文化体验区。 五线。加强横向联合,跳出宜昌重组旅游线路,以三峡大坝为核心构建五条国际旅游线,即:中线——三峡大坝?西陵峡?葛洲坝“两坝一峡”旅游线;西线——三峡大坝?长江三峡?重庆“高峡平湖”旅游线;北线——长江三峡?神农架?武当山“一江两山”旅游线;东线——长江三峡?三国?西安“朝秦暮楚”旅游线;南线——长江三峡?清江?张家界“两江一山”旅游线。 战略重点 高起点规划,塑造国际性城市形象。树立“城市就是旅游景点”的城市旅游发展观念,把宜昌纳入国际国内旅游经济发展圈,把宜昌旅游放在国际国内旅游经济发展圈内进行定位,坚持旅游发展与城市建设一体化,城市规划建设要突出水电特色和旅游功能,使宜昌成为最适宜人类旅居的城市。宜昌作为世界最大的水电之都,无论是三峡风光、三峡工程,还是三峡文化,都能给游客以“激情”的感受,英文ELECTRIFYING可译为“电”或“激情”。确立“灵奇三峡?激情宜昌”城市形象,既一语双义,又将宜昌与三峡紧密结合,便于推广。 高标准建设,打造国际性旅游产品。大力实施旅游精品名牌战略,多渠道筹集资金,建设高档文化、娱乐、体育设施以及大型 城市标志性建筑;重点建设“两坝一峡”和“高峡平湖”旅游区,加快清江休闲度假产品、三国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发挥三峡工程巨大旅游磁场效应,形成环坝国际旅游圈、环城休闲度假圈,促进宜昌从三峡旅游观光地向休闲度假地转变、从三峡旅游过境地向旅游目的地转变。 高水平管理,营造国际性旅游环境。重点营造国际性创业环境、国际性语言环境,提高城市的国际化管理素质。通过建立跨部门、跨行业的协调管理机制,优化配置城市服务业的各类资源,城市道路、机场、火车站、码头及旅游景区、公园的路牌和标识、公共信息图形符号要符合国际标准。增强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旅游意识,强化市民的城市形象意识和国际性旅游名城的公民意识,增加宜昌城市旅游的亲合力。早日解决宜昌三峡机场的口岸升级,简化出入境手续,创造条件实施落地签证制度,使国内外客人进得来,散得开,出得去。 高水准营销,扩大国际性客源市场。调整宣传思路,改变以往突出宣传三峡而忽视宜昌的宣传策略,多渠道营销“灵奇三峡?激情宜昌”城市旅游形象。抓住北京奥运机遇,倡导“北京观奥运盛会,宜昌揽世纪工程”。特别是要通过举办三峡国际龙舟拉力赛、三峡国际水电旅游节、世界临坝城市发展论坛、国际水电经济论坛、国际和平论坛等国际性的活动,提升宜昌旅游的国际注意力和影响力,使更多的境外游客来宜昌,看大坝,游三峡。 高质量发展,增强旅游国际性竞争力。建设国际化旅游运行机制,大力培育市场主体,通过引进、联合等多种途径,使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大企业、大集团落户宜昌。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标准化建设工作,逐步完善“食、住、行、游、购、娱”的旅游配套功能,壮大旅游核心产业群。探索旅游与相关产业之间的整合与互动机制,延伸产业链,扩大产业群,提高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增加游客在宜昌的停留时间、增加游客在宜消费、增加旅游收入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增加旅游业对第三产业和国民经济的贡献率 经济专业论文:正确处理好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过程中几个方面的关系 1、国家技术经济部门、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都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要注意发挥各自的优势,搞好分工协作共同为农业和农民服务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一种新型的农民合作组织,它和原有的社会经济组织有着密切的联系,有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本身就是原组织职能转化或体系分化的结果。还必须看到。在现阶段乃至今后一个很长的时期,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整个农村组织资源中比重不会很大;同时,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也只能起到补充和载体作用。所以,必须加强与其他组织的合作,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才能搞好服务,才能促使它健康发展。现阶段,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迫切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2、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社区集体经济组织的关系 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围绕专业生产经营开展服务,其成员往往是跨社区的,然而又不可能脱离社区开展服务,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成员既是社区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又是某个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成员,所以,它要在社区集体经济组织的配合支持下开展服务。在一些由社区集体经济组织牵头兴办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更是如此。 3、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科技部门的关系 这种关系实际上是指导与被指导,互为支持的关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积极争取科技部门的支持,主动承担技术推广的中介和组织任务,建立科研开发、示范基地,聘请科技人员直接参与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工作,充分发挥科技部门在指导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普及科技知识、发展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骨干作用。文秘站版权所有 4、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各级政府的关系 从目前我国实际情况出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与引导,这和民办原则并不矛盾,这种扶持与引导需要把握住几点:l)政府要制订必要的适度干预与扶持政策,予以正确引导;2)政府部门切不可包办代替,把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搞成官办的组织;3)当地政府领导不要在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担任实职;4)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以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到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兼职或任职;5)充分尊重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经营自主权和财产所有权,不能搞“平调”,不能加重其负担;6)绝不能一哄而起。 经济专业论文:区域优势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特色培育及实践 引言 “十一五”期间,中国高等教育迎来了新的机遇和发展阶段,提高教学质量和培育特色成为高校的共识。对于中国较早开办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要办出特色确实面临着较多的困难,如何发挥特长,确立竞争优势,以差异化竞争策略重塑专业特色,从而赢得生存与发展空间形成特色,是摆在所有高校面前的重要课题。 由于各高校对专业特色的含义理解不清,指导思想不明确现象比较普遍,导致各高校在专业特色的建设过程中重宣传、轻建设,或者只是简单模仿名校,并不清楚到底什么是专业特色,到目前为止,只能在教育部2004年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当中找到办学特色的解释:“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特色应当对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作用大,效果显着。特色有一定的稳定性并应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得到公认。”该方案认为特色可体现在不同方面:治学方略、办学观念、办学思路;科学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运行机制;教育模式、人才特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以及解决教改中的重点问题等方面。对办学特色的解释涵盖了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特色以及各学校的特色定位,但是作为专业特色来说,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长期积淀出来的特有的东西;二是要对提高教学质量发挥重要作用;三是特色要有一定稳定性,并被社会认可。 有关特色专业建设的研究,国内学者谢朝阳等(2009)、马晶(2008)等结合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现状,主要从教学理念、教学计划、教学管理、实践教学等方面提出了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路,在目前的研究中把专业特色等同于人才培养特色,把特色定位与特色本身相混淆,很少有基于区域经济优势对本校的特色专业进行规划建设,本文拟以河南工业大学为例,结合河南省新型工业化和粮食核心区建设研究国际经济与贸易特色专业建设问题,在此基础上,着手培育师资队伍、教学方法、专业课程与教学实践特色。 一、依托区域优势培育专业特色 1.打造食品工业强省的战略机遇。河南省基于全国粮食主产区和粮食核心区建设的战略要求,力求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转变,从普通农产品到优质农产品生产,从初级农产品到深加工增值,从“卖原料”到“卖产品”,河南省农业产业演绎着深刻的嬗变,向农业强省进一步迈进。2012年河南省食品工业经济总量居全省工业行业首位,居全国食品工业第二位,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第一粮食转化加工大省、全国第一肉制品加工大省。河南食品加工业的迅速崛起,是河南由农业大省迈向农业强省的一个标志性变化,这种源自农业的经济增长,为向经济强省跨越,实现“中原崛起”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河南省在2009年在《河南省食品工业调整振兴规划》明确将食品工业列为省战略支撑产业加以支持。规划明确指出,以河南省粮食核心产区建设为契机,极力推进食品工业与国民经济发展相结合,今后十年依然要把食品工业作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中原崛起的重要战略支撑产业,把河南建设成为全国领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食品工业强省,实现从“中国粮仓”到“国人厨房”和“世界餐桌”的跨越。 2.建设郑州中原国际物流园区。河南作为全国交通枢纽,一直努力打造全国乃至国际物流园区,《郑州现代物流中心发展规划纲要(2006—2010年)》,指出,要以圃田为中心,在郑汴路、金水东路(郑汴快速通道)、京珠高速公路两侧区域,并逐步向开封方向展开,规划建设集市域、区域和国际物流于一体,具有多式联运、集装箱中转、货运、保税仓储、分拨配送、流通加工、物品展示、信息服务等功能的中原国际物流园区,成为郑州中心物流枢纽主要的功能载体、中西部地区优势突出的国际贸易窗口和全国重要的商品集散加工地。 河南作为全国第一农业大省、第一粮食生产大省和重要的经济大省、新兴工业大省,在全国的战略地位举足轻重。因此,河南省必须以发展新型工业化为契机,抓住国家粮食战略工程——粮食核心产区建设的机遇,以及河南省开放带动战略对人才的需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进行特色专业建设时必须考虑我省新时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提供河南省实现新跨跃、新崛起的“动力源”。 因此,以河南省新型工业化和粮食核心区建设为背景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特色专业建设问题的研究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专业特色培育的实践 河南工业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经过长期的积淀,专业凸显了河南工业大学在国际物流和粮食产业研究领域的学科优势,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的学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河南省对国际物流和国际农产品贸易方面的人才需求。但是在新的历史机遇下,基于以上河南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分析,我们认为河南省新型工业道路、粮食核心区建设、以郑州为中心的物流枢纽中心建设,进一步加大了对国际物流和国际农产品贸易人才的需求,但现有的专业培养模式不能满足河南经济发展的实践要求。 因此,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必须紧扣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突出河南省贸易的区域性贸易特点,加大与相关行业协会、用人单位的沟通力度,广泛征求相关业务部门意见,集思广益,以河南省经济建设与发展为导向,推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特色建设,以培养具有较系统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及实务知识,具备国际商务沟通能力、国际 物流管理、国际市场分析能力、国际贸易运作能力、从事国际农产品贸易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服务于河南区域经济建设。特色专业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用人单位访谈等途径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格定位进行调研,进而对该专业特色培育开展规划等工作,围绕该专业特色培育的需要,我们主要在师资队伍、教学方法、专业课程与教学实践等方面进行特色培育,并将教改成果体现在最新版的专业培养方案中,期待落实到教学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评价,不断完善,直至最后得到社会公认并产生一定影响。 1.师资队伍:企业家进课堂。河南省独特的区域优势造就了一大批国际物流、粮食期货贸易以及国际农产品贸易方面的专家和企业家,企业家在多年的创业与经营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引入企业家进课堂,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课本上无法学到或体会的知识,而且一定程度上改变“实践型”教师缺乏的现状。具体做法是,由专业教师牵头规划,开设专业选修课,邀请企业家通过专题讲座方式给学生讲学。经过多年的实践,本专业不仅已邀请多位外向型企业的知名企业家和高层管理人员进入课堂讲学,而且还与他们建立了较为稳定的合作关系。 2.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将案例教学法引进课堂是许多院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常用的教学方法。案例如何体现“典型性、时代性、贴近性、借鉴性”却是一件不容易做到的事情,尤其是贴近性往往是一些国内外经典案例所不具备的。而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将河南省企业的对外贸易、境外投资和国际物流等典型案例引进课堂,不仅增加贴近性,而且更具有借鉴性。通过实地调研、高层访谈或当地商业媒体等多种渠道挖掘河南企业国际化经营案例,并按不同课程汇编成分册,现已有“实用国际贸易实务案例”、“国际物流教学案例”、“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案例”等,将案例实实在在地融入理论教学,很好地为理论教学服务。 3.专业课程:地方课程。专业课程是专业教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培养学生专业素质的特质课程。为适应新型工业化、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粮食生产核心产区建设和郑州市物流枢纽中心的建设,按照我校在国际物流和粮食产业的学科优势,进一步强化专业特色,课题组通过长期的准备与就地取材,已经先后开设《粮食期货贸易》、《国际农产品贸易》、《粮食经济》、《国际物流》、《国际采购》等课程。具体实施过程是,本专业教师(课程负责人)负责组织策划,专业教师与校外专家、企业家共同对中小企业创业及经营活动进行深度挖掘,形成课程教学体系,组织自编讲义,通过专题讲座的方式向学生讲授,拓展了学生的专业知识。 4.实践教学:仿真实训。利用外贸实习平台、外贸单证实习平台、电子商务模拟实验平台、国际物流运行平台,通过整合各类软件,形成高度模拟的国际贸易实务、海关实务、国际结算、国际物流、电子商务相关课程的实验环境。 5.实践基地:对接+滚动式。作为专业教学的重要部分,实践教学日益受到各方重视。实践基地更是夯实实践环节的基础。以专业人才培养为依托,该专业与相关外向型企业实行对接,建立长期稳定的实践基地,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长,不断创建新的实习基地从而保持其数量的滚动增长,我们称之为“对接+滚动式”实践基地。这样,学校与企业为学生共同构建了稳定的合作基地。通过多年的运作,该专业已与本地20多家有影响力的企业建立了该种类型的实习基地,从而保证专业实习“有组织、有保障、有内容、有收获”。 结论 高校如何办出特色,确立竞争优势,以差异化竞争策略重塑专业特色,是各高校面临的共同关注的问题。普通院校如何通过培育专业特色,挖掘本校不同于其他学校的“差异化优势”显得尤为重要。河南工业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以河南省新型工业化和粮食核心区建设为背景,依托区域经济发展在师队资伍、教学方法、专业课程与教学实践等方面的特色培育,为地方院校的特色专业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可供借鉴的经验。
乡镇企业管理论文:当前我国乡镇企业管理的现状分析 摘要:乡镇企业作为我国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带动我国乡镇经济发展的重要使命,在我国经济发展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我国大力发展经济,扶持乡镇企业发展的背景下,全国各地涌现出越来越多的乡镇企业,对乡镇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乡镇企业在生产经营中仍然存在许多主观和客观因素,导致乡镇企业在建设和发展中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已经严重阻碍制约了乡镇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在发展中发现问题并及时改正,从而使乡镇企业发展更加迅速,规模不断增大,并带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乡镇企业;现状分析;企业管理 一、乡镇企业现状 我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乡镇企业通常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务农人员个体投资建设,在乡镇地区建立的支援农业生产的中小型企业,是我国乡镇地区形式各异、层次不同、经营品种多样的个体企业或合作企业的统称。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施行了城市一体化的重要建设方针之后,我国乡镇建设异常迅速,乡镇企业的建设也日趋完善,其生产质量和生产效率丝毫不逊色于城市企业,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乡镇企业的经营目的也从支援农业建设转变为全方位、跨领域,将产品市场拓展到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许多很早以前建立的小品牌也已经成为了其行业领域的领军企业,例如恒安纸业、双汇肉业等。这些小企业通过使用先进的科学管理,靠着过硬的产品质量和价格,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才获得了今天这样辉煌的成就。 乡镇企业一般建立在乡镇、农村地区,不仅管理者有着农民和企业家的双重身份,而且大多数员工也既是农民,又是工人。由于农业生产具有时效性,务农人员在农忙时节时需要回农田完成农活,同时也在工厂里按时上下班,这种生产模式不仅给了务农人员更多的经济收入,同时也使企业生产适应了乡镇和农村的运营环境。虽然在经济投入方面,乡镇企业的资本并不雄厚,在市场上的占有率也较低,对产品的推广、销售方式也不成熟,但使用这种灵活的生产用工方式使其在乡镇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同时可以雇佣较为便宜的人力资源,各类生产原材料也可以在周边农村进行采购,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和生产成本,为乡镇企业家在乡镇市场站稳脚跟提供了帮助,为其进入国家市场提供了充足的经验。同时国家大力扶持乡镇企业和中小微企业的发展,使乡镇企业有更加充足的资本进入国家、甚至国际市场。 二、乡镇企业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式 (一)盲目管理 乡镇企业虽然相^于城市企业生产水平较低,产品科技含量较低,但是与城市大型工业形成良好的互补,主要是由于乡镇企业产业主要涉及纺织、食品、五金机械等日用生活品,而城市大型工业生产的大多是电子设备和高级工艺品,因此,乡镇企业在市场上占有的前景是十分广阔的。乡镇企业管理者需要清楚地认识到这点,但事实上,由于乡镇企业家大多是由务农人员个体出资建设,其管理人员文化水平和管理水平较为低下,不能对市场进行很好的把控。一味盲从某些工厂的生产方式或某一产品的市场利润,不考虑市场变动,将资金盲目的大规模投资于某些在市场上有着崛起迹象的产品。长此以往,这样的资金投入方式不仅不能给企业带来效益,反而会影响企业的资本和经营,导致乡镇企业经营困难甚至倒闭。 事实上,乡镇市场环境与其农业生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每个乡镇企业所处的地域环境都有所不同,不管是当地农产品资源、交通运输情况和人力资源情况都会影响到乡镇企业的经营模式,而经营模式又由生产成本决定,所以在乡镇企业经营时需要因地制宜,通过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进行研究分析,制定适合企业的生产、运营方式,才能保证企业的生产力适应市场经济的,使企业资本得到积累和发展。 (二)思想观念保守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城乡差距在不断的缩小。很多乡镇企业都开始向城市的大型工业企业学习,引入先进的生产机械,雇佣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其目的是为了发展企业经济,使乡镇企业更快融入城市,开拓更大的销售市场。但实际上,城市企业的建设不仅仅是依靠先进的器械和雄厚的资金,更重要的是其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而很多乡镇企业家思想水平较为落后,受到老观念、老传统的限制,同时自身的管理意识也存在缺陷,尽管引入了先进的生产机械和专业人才,但不能对资源进行有效、合理的整合管理,导致不能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使产品生产力达不到预期效果。同时,在企业还未发展之前,有些不合理、不科学的运作模式就已经在企业中根深蒂固,管理者也没有相应的意识进行改进和修整,对员工的管理也较为松散,员工在这样自由散漫的工作环境下进行工作不仅无法保证生产质量,而且也对生产危险不够重视,导致安全事故频发。 面对这种情况,需要管理者对自己的经营手段和管理方式中所存在的问题引起高度重视,而国家监督部门也要对这类企业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督促其出台相关的管理规定,并监督其严格执行,不仅要对其生产水平和生产质量进行把关,还要对相关管理者和企业家进行培训教育,使其能够学习先进的管理方式和管理经验,并将这种管理模式更好的运用到生产管理中去。 (三)员工素质和管理能力有限 虽然我国城市化建设较为迅速,但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务农人员和农村数量较多,要将所有农村进行城市化建设,并提高所有务农人员的教育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这种背景下,一些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较差的乡镇企业的发展就显得缓慢、生产力低下、经营效益欠佳,究其原因是缺乏充足的资金和高素质的员工,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由于目前我国教育水平两极化较为严重,农村的教育水平较城市相对较低,而务农人员的收入大多来自务农和打工,大部分农民因微薄的收入,无力将子女送进城市进行高素质的基础教育。同时,务农人员在思想观念上也较为保守,没有长远的眼光规划自己和子女的未来,不注重技能的培训和培养,只是简单地靠体力赚取生活费。这类问题的存在导致了乡镇企业的员工素质不高和企业生产力的低下,企业的发展前景得不到较为有效的改善。 面对这种情况,需要国家和各级政府出台相应的帮扶政策,一方面要加大对农民工技能培训的投入,另一方面要鼓励年轻的高素质人才进入乡镇农村,深入乡镇企业帮助建设,同时派遣专业人员对乡镇管理人员和职工进行系统的管理培训和生产培训,提高其管理能力和工作素质,使生产力得到提高。同时通过对乡镇企业施行资金帮扶政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乡镇企业的资金压力,从而使其有更多的资金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营和聘佣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 三、总结 就目前乡镇企业的发展形式,虽然生产力和市场占有率相对较低,管理水平和生产水平也还处于初级阶段,不管是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都需要对其进行一系列的改进。要想改变乡镇企业在生产竞争上的被动局面,乡镇企业家必须对自己和员工有更严格的要求,加强对员工的素质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使员工在工作时能够更加有效率的进行工作。同时乡镇企业家也应该学习现代化企业的管理方法,引入效率更高的现代生产设备,让机械代替人工,使生产效率和质量得到较大的提升。我国在乡镇城市化建设中出台了一系列大力扶持乡镇企业发展的政策和办法,为了把握住这个机会,需要乡镇企业家有敏锐的商机嗅觉和广阔的市场视野,从而更好的利用独特的资源优势,借助国家经济发展的有利时机和优惠政策,加快发展的步伐,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坚持,为建设美丽家乡增光添彩,为区域经济发展增光添彩! (作者单位:山西省新绛县中小企业局) 乡镇企业管理论文:经济新常态下的乡镇企业管理思路 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呈现出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在经济新常态下,为我国乡镇企业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严峻的挑战。如何解决乡镇企业发展问题将是我国农村经济、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乡镇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乡镇企业占90%以上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农产品加工和农村服务业,占95%左右为个体私营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98%是中小型企业。乡镇企业产业结构中传统产业比重偏高,占60%以上,第三产业比重偏低;产品结构不合理,结构性过剩突出,初级产品多,精深加工、附加值高的产品少;企业结构散乱,80%的企业分布在自然村落,大而全、小而全、低水平重复建设仍然存在;区域结构失衡,东、中、西部差距进一步拉大,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发展大大滞后于东部地区。 此外,企业规模总体偏小,素质偏低,缺乏竞争力,一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弱,技术装备落后;一些企业内部制度不健全,管理混乱,产品质量差;一些企业职工素质偏低,技术、管理人才,特别是知识型、创新型、复合型的企业家人才稀缺。少数企业污染环境,浪费资源。企业负担较重,向乡镇企业收费的项目多达上千种,其中许多是不合理收费,不合理负担约占企业利润的20%。 符合乡镇企业特点的投资机制和机构,以及相应的担保机制和机构尚未建立,商业银行集约化经营与企业广泛的融资需求不相适应,融资和担保困难,造成融资渠道不畅,资金严重匮乏,资金投入呈逐年下降趋势。服务体系不健全、不完善。在技术推广、成果转化、人才培养、智力引进、市场开拓及信息服务等方面建设滞后,手段缺乏,难以适应乡镇企业发展的需要。 二、对经济新常态下乡镇企业发展的新认识 1.发展动力多元化趋势。乡镇企业经济发展的动力将从过去单一由投资拉动为主向要素、投资、消费、创新等多元推动转变。一是乡镇企业传统的生产要素已不具备明显的比较优势,但一些新生产要素(如体制机制创新、农业结构调整、资金投入等)的出现将为乡镇企业重新建立起比较优势,从而形成乡镇企业经济发展新的着力点。二是随着新型城镇化的稳步推进,乡镇企业投资需求保持稳定增长,尤其是乡镇企业投资环境的不断优化,进一步激发了民间资本的投资热情,从而拉动乡镇企业经济的发展。三是乡镇及农村拥有巨大的消费市场,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阿里、京东等企业的县域电商战略,未来消费对乡镇企业经济的拉动作用将明显增强。四是我国改革创新力度逐渐向乡镇渗透,国务院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将会在乡镇范围掀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浪潮,全面增强创新对乡镇经济的驱动能力。 2.经济结构合理化趋势。乡镇企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结构性问题十分明显。在全球经济再平衡和中国发展进入新常态背景下,乡镇企业要融入经济全球化趋势,这就对转方式调结构提出更高要求。十八届三中全会围绕稳经济、促发展出台的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对乡镇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随着“四化同步”的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极大地促进了乡镇消费市场的膨胀和需求结构改变。“十三五”时期,乡镇企业要坚持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将三次产业深度融合作为优化结构的战略重点,稳步推动乡镇企业经济结构合理化。 3.城乡发展一体化趋势。推进城乡一体化是保持乡镇企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促进城乡在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方面相互融合和共同发展。“十三五”时期,乡镇要坚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新型城镇化道路,逐步形成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居民收入均衡化、要素配置合理化及产业发展融合化的乡镇企业经济发展新格局。 三、促进乡镇企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快产业集聚。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规范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生产要素有效流动、集聚和优化配置。乡镇企业发展很重要的制约因素是土地产权影响融资贷款问题及未形成产业集聚市场效应。政府应以乡镇企业产业集聚为规划目标,以乡镇或区域为单元,结合城乡规划、土地规划及区位交通等因素,规划若干乡镇企业发展产业功能区,将办理审批手续后产权完整的成片土地,按幅分割出让或租赁给乡镇企业,并建设和完善道路、生活、文化、教育等相关配套设施,逐步吸引相关企业入驻,特别是积极引进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大企业,发挥其辐射、示范、信息扩散和销售网络的产业龙头作用,加快乡镇企业产业集聚,鼓励企业规范化、规模化发展。同时,对企业自身因素或客观发展需要无法进驻成片区域的,应着力引导企业办理用地审批手续和土地使用权证,破解企业融资难题。 2.突出创新驱动乡镇企业经济发展,助力产业升级。乡镇企业作为我国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薄弱的环节,在“十三五”时期要从多方面突出创新驱动的新引擎作用。在产业发展方面,积极引进新技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和电子商务;促进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创新,发展农业互联网;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壮大生产性服务业。在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严厉打击侵权行为;废除地方保护规章制度,打破行政壁垒;继续简政放权,释放民营经济活力。在人才战略方面,营造优越创业环境,吸引毕业生、农民工等人员回乡创业;政企校多方合作,联合培养创新人才;加强教育投入,实施教育兴乡镇战略。 3.积极发展配套乡镇企业发展服务业,提升服务能力与水平。发展配套产业,开发配套产品。加大乡镇企业与大企业、大集团的合作力度,生产为大中型企业配套的原料、半成品等。大力发展物流、包装、贸易、餐饮等农村服务业及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独具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业,积极开发旅游产品和民族文化产品。围绕农产品的加工与流通,大力发展企业化运作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重点扶持发展一批服务领域广、组织化程度高、经营机制灵活、带动能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鼓励发展提高农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质量的各种服务产业和文化产业。同时,加强政府对乡镇企业发展工作的引领作用。切实加大相关政策的督促落实和科学发展的指导工作力度,引导乡镇企业提高自身素质,依法规范经营管理行为。推动乡镇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诚信意识、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健全安全、劳动、财务等管理制度。积极帮助其协调解决生产经营中出现的重大问题。认真落实乡镇企业经济发展责任目标,充分调动发展乡镇企业的积极性。不断完善乡镇企业发展的工作协调机制,加强各部门之间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动乡镇企业加快发展。重视财务、统计工作,稳定队伍、加强财务统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提高其业务素质,提高统计信息质量。 我国经济新常态下,对乡镇企业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只要坚定不移的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必将加快实现乡镇企业经济跨越发展,打造乡镇企业经济转型升级。 (作者单位:山东省菏泽市曹县苏集镇政府) 乡镇企业管理论文:浅谈我国乡镇企业管理 乡镇企业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农民投资为主,在乡镇(包括所辖村)举办的承担支援农业义务的各类企业,是中国乡镇地区多形式、多层次、多门类、多渠道的合作企业和个体企业的统称。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乡镇企业获得迅速发展,但是当前在发展的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以后,乡镇企业运行的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乡镇企业的内部和外部环境更加严峻。 一、当前乡镇企业面临的问题 1.乡镇企业的产权制度存在缺陷 从产权制度来看,现在乡镇企业主要有集体经营、承包经营,以及股份合作制。前面两种形式的产权关系模糊,名义上财产归集体所有,而实际包括企业职工在内的乡村群众并没有对财产的支配权、处置权,真正拥有财产支配权和处置权的是乡村行政组织和领导。 而对于股份合作制的乡镇企业,很多还发展很不成熟,企业的经营者只简单的把它看做是一个融资的渠道,并没有把推行股份合作制看作是企业产权制度、组织形式、经营机制的重大变革,是建立新的企业制度,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 2.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比较落后 长久以来,乡镇企业的内部管理始终以粗放式经营为主,大多数乡镇企业存在着任人唯亲、任人唯近的裙带关系,缺乏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和人才选拔机制,从而导致家族式的管理方式。 在对待企业员工上,企业管理者忽视了企业员工既是“经济人”,也是“社会人”的现实。企业员工不仅有物质方面的需要,而且还有社交的需要、尊敬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很多企业缺乏激励机制;在员工培训方面,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甚至不进行培训,很多乡镇企业为了企业短期经济目标的是实现,往往只对企业员工进行一般职业技能的掌握,而且时间较短,制约了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 3.乡镇企业缺乏资金供应和技术创新 从生产要素来看,资金缺乏仍是困扰乡镇企业发展的主要难题。由于大多数乡镇企业都是从农村的集体企业发展起来的,其资金主要来源于自身的经营利润,很少享受到国家的补贴和帮助,因此并无稳定的资金来源。当企业的资金链出现问题时,企业很容易因为缺乏外部资金支持而处于困境,甚至导致破产。 中国乡镇企业长期以来主要从事那些科学技术含量低、环境污染严重、浪费资源的低水平产业,产品生产只重数量,忽视质量,片面追求产品的低成本,因而严重影响了乡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实力。 4.人才和劳动力缺乏的问题成为当前乡镇企业必须解决的问题 目前我国乡镇企业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要特征的,缺乏高素质的人才。缺乏人才和技术是乡镇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加入WTO后,乡镇企业要提高市场竞争力,要发展,关键在人才。 一般情况下,外资企业和大型国企依靠其雄厚的资本和技术、管理等多方面的优势,一方面,它们必然会留住很多高技术、高学历的人才,使得很少有人才来到乡镇企业发展;另一方面,城市会吸引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这些农业劳动力以“民工潮”的形式流向东部沿海城市的工业或服务业,使得乡镇企业缺乏基本的劳动力,处于对外吸引不了人才,对内留不住的尴尬局面。 二、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策略和趋势 1.依靠政府政策,从宏观上调整乡镇企业,实行多元化发展 为了适应市场的多变,乡镇企业应采取多元化的经营战略。这种多元化的经营战略,应该是在充分考量企业自身发展的实际,同时考虑本地区的各种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及文化资源的特点,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多元经营领域。同时,乡镇企业多元化的生产经营方式、灵活多变的经营战略,既有别于国有企业单一化的生产经营现状,又有别于其他类型企业单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营方式。 2.改善经营机制,激发企业活力能否建立一套灵活有效的经营机制,是乡镇企业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企业应有灵活的发展和营销机制。乡镇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始终依赖于市场,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按照市场需求来配置资源,组织生产经营活动,成为乡镇企业发展的基本规律。 积极汲取先进企业的管理经验,认真学习现代化管理知识,及时总结本企业的管理经验。国内外的先进企业,特别是国内的经济体制改革的试点企业,它们在企业管理的某些方面,如生产管理、质量管理、劳动管理、财务管理、物资管理等方面有许多成功的经验。 3.加快乡镇企业的技术创新 创新,永远是企业长久发展的动力。从总体而言,乡镇企业的技术进步的思路应是:首先,尽量采用适合乡镇企业当前情况的先进适用技术。乡镇企业的经济、技术水平很不平衡,采用技术应因地制宜,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应区别对待;其次,搞好规划,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尽管技术创新主要还是市场行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乡镇企业,但为了促进乡镇企业的技术创新,县及乡镇级政府和乡镇企业领导都要有技术创新意识,要制定鼓励乡镇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强化政府激励技术创新的手段。 4.建立有效的人才战略 一方面,立足培养是开发乡镇企业人才的战略基点。乡镇企业培养本地的技术人才应从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综合运用各种灵活的培训方法,开发企业现有人才资源和本乡镇的后备人力资源。 另一方面,乡镇企业积极引进急需的人才,尤其是技术骨干和专业带头人,在这一点上,应该大胆引进,在不违反原则的情况下,不惜花大代价;更要建立好自身的企业文化和人力管理制度,吸引更多的外来人才。 乡镇企业管理论文:小议乡镇企业管理和如何提高核心竞争力 自从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和领域,一些资金雄厚、技术实力强的跨国公司将进入我国市场,市场经济的效益准则提醒我们,最大的竞争无疑会挑战自然垄断行业,加快管理创新,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已显得迫在眉睫。 企业管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它是协调集体活动以达成预定目的的过程。其目的可以是政治的、经济的、文化教育的或综合性的。企业管理是管理领域影响最大的一个分支,但如同其他管理一样,通过计划、组织、激励、协调、控制等施加于生产经营活动,使之符合客观规律,从而取得良好效果。企业管理,是指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和企业生产特点,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使产、供、销各环节,实现相互衔接,密切配合;使人、财、物各因素,得到合理组织,充分利用,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满足社会的需要。 管理创新的主要原则,所谓企业的管理创新,就是不断地根据市场和社会变化,重组人才、资本和科技要素,经创造满足市场需要,同时达到自身的效益目标和社会整体目标实现的过程。管理创新的主要原则包括: 一、管理创新应坚持以人为本 (1)当代企业管理创新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创新,人力资源是当代企业最宝贵的资源,人力资源所具有的创造性和可持续利用性,是世界上任何一种物质资源所无法比拟和替代的。如何尊重人、爱惜人、发挥人的潜力,每个企业管理者必须做到以下五点:一要尊重员工的主体意识,充分肯定员工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二要着力培育员工的献身精神和忠诚度;三要不断激发员工的创新精神;四要为精英人才构筑施展才华的舞台;五要构建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2)管理创新是一个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的过程。在新形势下,科技的迅猛发展,使社会分工愈来愈细,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者,其知识、经验、技能及思维能力等是很有限的,领导者在决策中的职能不仅仅是“拍板”,而应该是决策全过程的组织者和指挥者,一旦发生重大决策失误或处事有失公正,将直接引发职工的不满甚至严重的对立情绪。这就对企业管理创新工作提出了一个客观要求,即企业每项新决策都必须走群众路线,发扬民主精神,在充分酝酿、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形成,以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3) 管理创新就是要让企业一切行为自觉地服务市场。该怎么干、有什么措施、达到什么预期水平。特别是生产与营销要紧密地联系起来,市场需求什么,就生产什么,千方百计地满足顾客的要求。 二、管理创新的主要内容 1.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进行企业的知识管理 (1)人类历史崭新的一页――知识经济时代即将来临。从外部环境来看,知识管理是企业在商业新世界中求生存的需要,当企业面对日益增长着的非连续性的环境变化时,知识管理是针对组织的适应性、组织的生存及组织的创新能力等重要方面的一种迎合性措施;知识管理是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和竞争优势的需要,对于知识企业而言,人力资本为核心要素和能力,它包括知识与技能、实体技术系统、管理系统、价值系统、价值观与规范五个构面。唯有知识管理能够使企业与众不同,并提供企业竞争优势。同时,员工的流动带来企业知识流失严重,迫切需要将员工个人知识转变为企业共享的知识。 (2)要建立大家愿意分享知识的文化。组织若要有效进行知识管理,需先充分掌握并汇集组织人员的知识,进而转化为组织知识。个人知识要成为组织知识,需要具有主动积极与胸襟开放的组织成员,乐意传达个人知识并与人知识交流,此外,组织必须塑造出一个有利于互动的知识环境,激励成员开放讨论、深度会谈、经验交流与观察学习等途径,创造新知识与扩展组织知识。知识型企业通常应具备以下文化特征:尊重个人、鼓励创新、鼓励团队精神、相互信任、员工乐于分享新知识、持续学习与发展。 2. 适应市场经济新时代的要求,进行电力企业的制度创新 (1)要建立内部竞争上岗机制。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实行竞聘上岗,员工实行双向选择。要使每个员工明白:不敬业则待业,不爱岗则下岗。结合开展减员增效工作,“精干主业,规范副业”,主、副业都要按需定员,竞争上岗。 (2)要建立动态管理用工机制,形成“考核―上岗―试岗―下岗―培训―上岗”的规范的动态岗位管理。每年进行全员考工考核,实行5%末位滚动淘汰制度。 (3)要建立具有激励作用的内部分配机制。把岗位级别与收入挂钩,高岗级高收入,岗易薪易,促使员工向高岗位竞争。 (4)要建立培训、考核、使用、待遇一体化的培训激励机制。每个员工的聘用或晋级,都必须经过岗位资格认证。培训激励机制的建立,能够调动员工的学习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财务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中心,因为它是通过价值形态对企业资金运动的一项综合性的管理,渗透和贯穿于企业一切经济活动之中。加强财务管理是电力企业经营管理工作改革的中心内容,是适应电力企业公司化改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创建一流管理电力公司的迫切需要。 成本管理的环节包括预测、计划、决策、核算、分析、检查和考核。实行全过程管理就是要全面开展这些工作,并贯穿于生产经营过程的始终。全因素管理就是管理影响产品成本的一切因素。 选择合适的绩效管理方法,是搞好绩效管理的基础。对于绩效目前方法很多,有组织层面,有个人层面;有适宜操作人员的方法,也有适宜管理人员的方法。目前不少绩效管理方法已开始将组织和个人层面结合起来。常见的绩效管理工具有:①等级评估法。将被考核岗位的工作内容划分为几个模块,具体描述每个模块中的达标标准,对每个模块中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②目标考核法。在工作期限结束时,考核人根据被考核人的工作状况及原先制定的标准进行考核。③关键事件法。从企业战略出发,从企业到部门到员工层层分解指标,通过对这些指标的监控和考核,实现员工和企业绩效的提升。④情景模拟法。要求员工在模拟的情景中完成目标规定的工作,评价小组根据完成情况进行考核。方法的选择应结合实际,找出最适合企业的做法。可以多种方法结合使用。 总之,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是企业制胜的关键。企业只有通过管理的开拓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自我,找到症结,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找到今后的发展方向,才能在新世纪的复杂舞台上参与竞争,持续发展,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 乡镇企业管理论文:论乡镇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 摘要:乡镇企业是中国特殊年代的特殊产物,曾经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过重要的贡献。在新的产权结构下,乡镇企业的内涵和特征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因此,有必要对乡镇企业的管理模式做出新的审视和思考。 关键词:乡镇企业 管理模式 创新 0引言 随着我国加入WTO步伐的临近,我国企业将面临国际化的市场竞争,作为在中国经济中占有半壁江山的乡镇企业必须抓住机遇,尽快克服自身管理的不足,努力进行管理创新,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改造传统管理,实施科学管理,不断提高竞争能力,以期在新的经济环境中占有一席之地,并求得更大的发展。 1乡镇企业的现状及问题 1.1乡镇企业人员素质整体偏低 中国劳动力市场尚处于刚刚发育阶段,难以对乡镇企业提供有效的人才供给。乡镇企业的厂长大都多数来自于基层,没有系统的学过管理知识,科学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都较低,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和技能,不善于用经济、法律的手段来进行管理,使企业在产品开发、市场营销、资金运作和人事管理等方面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从而严重制约着企业的创新和发展。乡镇企业普遍遇到企业发展和人才紧缺的矛盾,尤其随着企业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急需大量优秀的专业人才,而在经营企业成长、壮大的过程中,人才素质低与乡镇企业的发展始终是一对突出的矛盾。 1.2绩效评估体系和激励机制严重落后 乡镇企业管理层次少,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也比较少,管理水平一直比较低。在生产管理上重数量,轻质量;在行为管理上重硬件,轻软件。而且乡镇企业没有高效的绩效评估和激励机制,造成高素质人才外流、技术人员跳槽频繁、人才的稳定性弱、企业的后续发展乏力。再次企业的信息管理意识落后,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信息管理系统,不利于员工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不仅造成工作效率低下,更错过了众多的发展机遇。这种管理的落后性由于被灵活的经营机制所掩盖而一直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随着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深入进行,乡镇企业机制上的优势已不复存在,而管理滞后的矛盾就愈益显现。 2实现乡镇企业的创新管理 2.1管理观念创新管理创新 首先是管理观念的创新,这是其他一切创新的前提。首先是乡镇企业管理者的管理观念创新。只有领导具有创新意识,才能组织各种创新活动,开展各种创新工作。但随着国内经济形势、国内外市场的变化及企业自身规模的扩大,单靠经验管理已无法行得通,“大个体户”的管理方式已不再适应,企业又面临着必须用新思路解决的新问题,因此,乡镇企业的管理者必须积极学习吸收先进的管理思想方法,用科学的管理思想武装头脑。其次,要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在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增长则变成依靠更多的信息、知识、智力等无形资产生产要素的投入,知识已成为最主要的生产要素。而作为知识载体的人成为企业各生产要素中最具弹性、最具经济增长潜力的资源。 “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是以培养人的能力并使其潜能有效释放为着眼点,乡镇企业的领导者应通过各种优厚条件招纳人才,特别是高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以利于企业成长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要求。要从单纯注重资历向注重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转变,大胆重用有独特技能的人才,甚至包括有某种缺点的人才;在人才选择上,应积极采用公开考试考评等竞聘方式选拔人才;在人才使用上,要通过多提供实现个人价值的机会和优厚的待遇,通过“给舞台、给目标、给权力、给环境、给责任、给利益”的方式留住人才,并发挥人才的作用。 2.2组织创新 只有创新的组织,企业的创新活动才能顺利实施,乡镇企业的组织创新与其他创新相比更具有滞后性和被动性。组织创新主要涉及到组织的正式框架、沟通系统和权力分配系统三部分。目前乡镇企业的组织机构显示出明显的集权性,内部协调困难,制度僵化,缺乏弹性和应变能力。要进行组织的创新,首先要清楚不同组织类型(包括直线制、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矩阵制、扁平型、网络化)的特征及应用条件,并了解组织演变的规律,通过系统的科学指标来分析企业组织结构所存在的问题,从而建立适合本企业目前和长期发展的组织体系,通过体制保证、战略设计和创新动力三方面使组织与企业的发展相适应。 2.3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的实质,是在乡镇企业经营中不断地用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从而实现自然资源、物质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我国部分乡镇企业产品还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低以及以吃原料、吃资源为主的高耗能、污染重的粗加工和初加工等问题因此必须要下大力气促进产品的优化升级并提高科技含量,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素质的人才是企业的利润源泉,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活力是企业竞争实力的核心,要通过奖励机制来激励他们,并实现高新技术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 2.4营销创新 面对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乡镇企业必须强化营销策略,不断完善营销机制,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到国外开推广会或展览会等,实施“走出去”的战略。要积极主动地了解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行情及各国消费者的不同消费习惯,因地制宜地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采取灵活多样的营销方式打入国际市场,在国外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建立销售企业,开办跨国公司,但开拓国际市场要注意量力而行,有计划、有步骤地协调进行,不要遍地开花,而要适当突出重点。 3管理质量的提高 3.1要培养管理人才,提高管理水平 随着管理工作的不断深入,我省各级乡镇企业管理部门和企业,通过各种渠道,利用多种形式,培养招聘了一大批管理人才,管理水平有了提高。但是,随着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管理人分的缺乏,管理水平的低下,仍然是乡镇企业的一个突出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乡镇企业的发展。为了解决人才不足,管理水平低的间题,各级乡镇企业管理部门和企业要把培养造就具有较高管理水平的呼人才做为各级乡镇企业管理部门和企业刻不容缓的大事来对待。 3.2要加强对管理工作的领导 为把管理工作搞上去,各级乡镇企业管理部门和企业,都要把管理工作做为乡镇企业发展的大事来对待,切实加强领导。一定要列入议事日程,经常研究,及时部署和督促指导:要明确一名领导主抓这项工作,并建立健全企业管理机构。配备和充实管理人员,做到有具体办事机构管,有具体人员抓;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总结推广经验,研究解决管理匕存在的问题,推动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乡镇企业管理论文:经济转型期乡镇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 摘要:乡镇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特殊产物,在我国经济建设中乡镇企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近些年来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速度虽然十分惊人,但是发展质量却不容乐观,很多乡镇企业的经济指标出现增长幅度下降的趋势。伴随我国经济体制和产权制度的改革,在经济转型期乡镇企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因此,乡镇企业进行管理模式的创新与改革是势在必行的。本文有必要对转型时期乡镇企业的管理模式做出新的审视和思考。 关键词:经济转型期;乡镇企业;管理模式;创新 一、经济转型期乡镇企业管理模式创新的影响因素 乡镇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繁荣了地方经济,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为我国整体经济的繁荣贡献了力量。但是,在经济转型期,乡镇企业的发展速度呈现递减态势,整体经济效益下降,在新形势下很有必要进行管理模式的创新,下面主要分析了影响乡镇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乡镇企业缺少高素质的从业人员 从我国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来看,较过去出现了很大幅度的提升。但是,乡镇企业的从业人员素质没有出现与时俱进的增长。我国乡镇企业的许多从业人员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缺少必备的管理知识和业务技能,在企业的整个经营管理过程中不能够对企业进行有效操控与管理,对于产品开发环节、资金管理环节、营销环节等都不能发挥应有作用,制约了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创新。 (二)乡镇企业的组织机构不健全 乡镇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相比较,整体的规模偏小,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而且没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对乡镇企业实施有效管理和控制。通常情况下,乡镇企业的管理机制是家庭式或者独裁式的管理,在人事关系上也是管理者一人说了算,不能有效地发挥民主的作用,使得管理缺少科学性,不利于乡镇企业的长远发展。 (三)乡镇企业的技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很多乡镇企业不具备先进的技术水平,使用的设备更新速度较慢,而且技术能力和信息管理能力不强,缺少对新产品的研制和开发,因此产品通常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只能靠产品代工等形式赚取廉价费用。缺少技术创新必将制约乡镇企业的发展,而且乡镇企业在生产中存在着严重的污染等环境问题,没有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一致。 (四)乡镇企业存在产权不明晰、权责不明确等问题 政企不分、产权不清和权责不明确等问题业已发展成为乡镇企业的主要制约因素。乡镇企业在中的“有经济,无组织”的情况制约了乡镇企业的发展,对于权责区分不明确,缺乏必要的管控和监管手段,乡镇企业的经济组织职能不能得到应有的发挥。体制上的不顺畅、管理上的不规范都不利于乡镇企业发展。 二、经济转型期进行乡镇企业管理模式创新的策略 (一)乡镇企业组织结构的创新 组织结构的创新是乡镇企业保持活力的重要举措。相对而言,乡镇企业的组织结构创新具有一定的被动型和滞后性,企业内部权利过于集中,企业的管理弹性、市场反应与应变能力相对缓慢,乡镇企业只有充分结合企业自身的框架结构、权利分配以及沟通机制,对企业在新时期的组织类型进行合理的选择和科学的创新,如扁平型、直线职能制、矩阵制、事业部制等组织结构的创新与建立,能够有效保证企业发展战略的设计与实施,为企业在未来的发展增添更多的动力与支持。 (二)经营管理观念的创新 在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所处的发展环境和竞争环境日新月异,知识和技术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是,很多乡镇企业的管理思路比较保守,管理观念相对落后,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乡镇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发展,限制了企业竞争实力的有效提升。对此,乡镇企业必须增强“外向型”管理意识和经营观念,要用发展的眼光着眼于国际市场,尊重知识产权、遵守公平竞争秩序、重视企业的风险管理等。此外,乡镇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必须对经营管理观念的创新给予高度重视,只有企业领导重视了,从能充分发挥员工的潜能和优势,确保乡镇企业现代化经营管理观念的尽快树立。 (三)技术创新与乡镇企业产业结构的升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乡镇企业为了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发展潜力和竞争实力,必须充分重视科学技术的应用与创新。首先,乡镇企业要从自身的生产技术状况出发,准确查找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的技术差距,积极实施“科技兴企”的经营发展战略,加快企业的技术更新速度,在提高企业自身生产经营效率的同时,不断丰富产品的结构、提高产生的质量,实现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其次,乡镇企业应当充分重视与农村、农民、农业之间的联系,重视自身在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责任与义务,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尽快实现。再次,乡镇企业的领导要不断提高自身在技术创新与应用方面的素质与能力,实现科学技术在企业生产、销售、物流等环节的积极作用,带动企业的更加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经济转型期进行乡镇企业的创新是势在必行的,是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乡镇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伴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乡镇企业的作用将会越来越明显。乡镇企业只有不断实现管理模式上的创新,才能不断提升乡镇企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乡镇企业管理论文:乡镇企业管理模式探讨 【摘 要】乡镇企业是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催生的新的经济组织形式,乡镇企业有其独特的发展道路和顽强的生命力,是我国的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乡镇企业当前存在的问题,就如何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并对乡镇企业的持续发展战略和未来发展趋势提出了一些个人见解。 【关键词】乡镇企业管理;模式;探讨 乡镇企业是中国特殊年代的特殊产物,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近年来乡镇企业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长率大幅下降。与此同时,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在这样一个转型时期,原来以乡镇集体企业为主体的格局已经演变成个人、私营企业为主体。在新的产权结构下,乡镇企业的内涵和特征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因此,有必要对转型时期乡镇企业的管理模式做出新的审视和思考。乡镇企业如何面对产权制度的改革、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和知识经济的新挑战,需要乡镇企业从管理思想、管理模式、管理体系、管理内容、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上进行全面创新,实现管理运作市场化、管理组织高效化、管理制度规范化、管理方式科学化和管理手段现代化,以管理的创新推动企业持续发展。 1.影响创新乡镇企业管理的不利因素 乡镇企业已成为我国中小企业的主体,乡镇企业的发展极大地发展了我国农村社会生产力,为繁荣农村经济、打造农民的小康生活和加速城市化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但近年来乡镇企业的生产和效益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具体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失业人数增多和亏损企业数量增多。究其原因,有以下一些方面: 1.1企业员工素质较低 乡镇企业由于人员素质的低下,同时欠缺系统的企业管理知识和技能,使企业在产品开发、市场营销、资金运作和人事管理等方面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从而严重制约着企业的创新和发展。 1.2企业技术水平落后 大量的乡镇企业缺乏先进的技术设备和与之相应的技术能力和信息管理,导致企业新产品开发速度慢、成功率低、产品质量较低和技术含量不足等环境污染严重等诸多问题,由于缺乏技术创新,因此经常处于这种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恶性循环当中,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1.3企业组织机构不合理 乡镇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因此很难达到经济规模,导致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差,企业组织机构普遍采用直线制或直线职能制,企业内部领导体制一般是家长式、家庭式或独裁式的管理,在人事关系上“裙带风”盛行,严重制约企业的发展和创新。 1.4企业产权不明晰 乡镇企业普遍存在着政企不分、产权不清和权责不明的问题,往往存在“有经济、无组织”的现象,集体经济组织的职能由乡镇(村)政府职能所取代,在资产管理上,体制不顺,使用不当,管理不严,缺核算,少考核,导致企业资产流失现象严重。 2.创新乡镇企业管理思路探讨 2.1观念创新 正如水无常型,文无定法。管理观念也并非恒久不变。管理理念是企业管理模式的灵魂,企业管理模式的构造、运行均以管理理念为精神指导。近代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和变化,充分体现了管理理念在企业管理模式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作用和运行中的核心作用。乡镇企业是中国特殊时代的特殊产物,乡镇企业的领导者大部分是本地的领导者,本质上是农民中的能人。因此,从开始踏入市场时,由于他们有胆有识,经营灵活,很快在市场中找到了获利空间。但是由于受到特定制度环境的制约,经营环境的转变,就注定了他们的发展是畸形的,一边迎合上级部门的生产目标干预,一边又要使自己的企业得以生存,他们在制度的夹缝中打着擦边球。他们自身的缺陷也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转型时期的乡镇企业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转变自身的管理观念。乡镇企业必须增强外向型经营观念和意识,掌握在国际大市场中参与竞争的经营艺术,要树立公平竞争、尊重知识产权、遵从国际惯例和投资风险的观念。要树立科学的管理是企业成功的基石的理念,将创新看成是整个企业的任务,高层管理者对创新必须承担义务,并给予有力的支持,在企业的关键岗位上配备创新型人才,将技术和市场进行有机结合,同时创新具有一定程度上的风险性,因此企业管理者必须建立科学的创新管理机制,从而保证企业创新的顺利进行。 2.2组织创新 现代管理理论认为,公司的组织模式必须使它在普通人的领导下持续运作,一个人管理的机构不可能长久。中国的乡镇企业许多都具有创立者的个人特色。企业是组织人们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的一种手段,现代生产的基础是社会组织。除了大规模生产以外,决定企业社会机构和经济职能的仍然是组织,即按计划对人力劳动在物质资料之间进行分配。组织是工业的基础 人文组织是任何行业都不可缺少的,它是工业区别于工厂手工业的重要特征。只有创新的组织,企业的创新活动才能顺利实施,乡镇企业的组织创新与其他创新相比更具有滞后性和被动性。组织创新主要涉及到组织的正式框架、沟通系统和权力分配系统三部分。目前乡镇企业的组织机构显示出明显的集权性,内部协调困难,制度僵化,缺乏弹性和应变能力。要进行组织的创新,首先要清楚不同组织类型(包括直线制、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矩阵制、扁平型、网络化)的特征及应用条件,并了解组织演变的规律,通过系统的科学的指标来分析企业组织结构所存在的问题,从而建立适合本企业目前和长期发展的组织体系,通过体制保证、战略设计和创新动力三方面使组织与企业的发展相适应。 2.3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的实质,是在乡镇企业经营中不断地用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从而实现自然资源、物质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我国部分乡镇企业产品还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低以及以吃原料、吃资源为主的高耗能、污染重的粗加工和初加工等问题,因此必须要下大力气促进产品的优化升级并提高科技含量,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素质的人才是企业的利润源泉,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活力是企业竞争实力的核心,要通过奖励机制来激励他们,并实现高新技术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 2.4营销策略、机制创新 面对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乡镇企业必须强化营销策略,不断完善营销机制,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到国外开推广会或展览会等,实施“走出去”的战略。要积极主动地了解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行情及各国消费者的不同消费习惯,因地制宜地制订自己的发展战略,采取灵活多样的营销方式打入国际市场,在国外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建立销售企业,开办跨国公司,但开拓国际市场要注意量力而行,有计划、有步骤地协调进行,不要遍地开花,而要适当突出重点。 2.5服务创新 乡镇企业要不断深化服务体系,努力实现服务信息化,大力发展市场信息网络,全面启动乡镇企业信息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搞好乡镇企业相关经济信息的收集、传输、反馈、规划和分享,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从而完善企业的服务体系。 乡镇企业管理论文:浅谈我国乡镇企业管理 [摘要] 乡镇企业是在我国农村特殊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新的经济组织形式,在改革开放30年以来,乡镇企业以其独特的发展道路和顽强的生命力,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本文介绍了我国乡镇企业当前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系列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关键词] 改革开放 乡镇企业 发展 乡镇企业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农民投资为主,在乡镇(包括所辖村)举办的承担支援农业义务的各类企业,是中国乡镇地区多形式、多层次、多门类、多渠道的合作企业和个体企业的统称。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乡镇企业获得迅速发展,但是当前在发展的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以后,乡镇企业运行的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乡镇企业的内部和外部环境更加严峻。 一、当前乡镇企业面临的问题 1.乡镇企业的产权制度存在缺陷 从产权制度来看,现在乡镇企业主要有集体经营、承包经营,以及股份合作制。前面两种形式的产权关系模糊,名义上财产归集体所有,而实际包括企业职工在内的乡村群众并没有对财产的支配权、处置权,真正拥有财产支配权和处置权的是乡村行政组织和领导。 而对于股份合作制的乡镇企业,很多还发展很不成熟,企业的经营者只简单的把它看做是一个融资的渠道,并没有把推行股份合作制看作是企业产权制度、组织形式、经营机制的重大变革,是建立新的企业制度,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 2.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比较落后 长久以来,乡镇企业的内部管理始终以粗放式经营为主,大多数乡镇企业存在着任人唯亲、任人唯近的裙带关系,缺乏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和人才选拔机制,从而导致家族式的管理方式。 在对待企业员工上,企业管理者忽视了企业员工既是“经济人”,也是“社会人”的现实。企业员工不仅有物质方面的需要,而且还有社交的需要、尊敬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很多企业缺乏激励机制;在员工培训方面,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甚至不进行培训,很多乡镇企业为了企业短期经济目标的是实现,往往只对企业员工进行一般职业技能的掌握,而且时间较短,制约了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 3.乡镇企业缺乏资金供应和技术创新 从生产要素来看,资金缺乏仍是困扰乡镇企业发展的主要难题。由于大多数乡镇企业都是从农村的集体企业发展起来的,其资金主要来源于自身的经营利润,很少享受到国家的补贴和帮助,因此并无稳定的资金来源。当企业的资金链出现问题时,企业很容易因为缺乏外部资金支持而处于困境,甚至导致破产。 中国乡镇企业长期以来主要从事那些科学技术含量低、环境污染严重、浪费资源的低水平产业,产品生产只重数量,忽视质量,片面追求产品的低成本,因而严重影响了乡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实力。 4.人才和劳动力缺乏的问题成为当前乡镇企业必须解决的问题 目前我国乡镇企业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要特征的,缺乏高素质的人才。缺乏人才和技术是乡镇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加入WTO后,乡镇企业要提高市场竞争力,要发展,关键在人才。 一般情况下,外资企业和大型国企依靠其雄厚的资本和技术、管理等多方面的优势,一方面,它们必然会留住很多高技术、高学历的人才,使得很少有人才来到乡镇企业发展;另一方面,城市会吸引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这些农业劳动力以“民工潮”的形式流向东部沿海城市的工业或服务业,使得乡镇企业缺乏基本的劳动力,处于对外吸引不了人才,对内留不住的尴尬局面。 二、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策略和趋势 1.依靠政府政策,从宏观上调整乡镇企业,实行多元化发展 为了适应市场的多变,乡镇企业应采取多元化的经营战略。这种多元化的经营战略,应该是在充分考量企业自身发展的实际,同时考虑本地区的各种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及文化资源的特点,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多元经营领域。同时,乡镇企业多元化的生产经营方式、灵活多变的经营战略,既有别于国有企业单一化的生产经营现状,又有别于其他类型企业单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营方式。 2.改善经营机制,激发企业活力能否建立一套灵活有效的经营机制,是乡镇企业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企业应有灵活的发展和营销机制。乡镇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始终依赖于市场,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按照市场需求来配置资源,组织生产经营活动,成为乡镇企业发展的基本规律。 积极汲取先进企业的管理经验,认真学习现代化管理知识,及时总结本企业的管理经验。国内外的先进企业,特别是国内的经济体制改革的试点企业,它们在企业管理的某些方面,如生产管理、质量管理、劳动管理、财务管理、物资管理等方面有许多成功的经验。 3.加快乡镇企业的技术创新 创新,永远是企业长久发展的动力。从总体而言,乡镇企业的技术进步的思路应是:首先,尽量采用适合乡镇企业当前情况的先进适用技术。乡镇企业的经济、技术水平很不平衡,采用技术应因地制宜,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应区别对待;其次,搞好规划,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尽管技术创新主要还是市场行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乡镇企业,但为了促进乡镇企业的技术创新,县及乡镇级政府和乡镇企业领导都要有技术创新意识,要制定鼓励乡镇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强化政府激励技术创新的手段。 4.建立有效的人才战略 一方面,立足培养是开发乡镇企业人才的战略基点。乡镇企业培养本地的技术人才应从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综合运用各种灵活的培训方法,开发企业现有人才资源和本乡镇的后备人力资源。 另一方面,乡镇企业积极引进急需的人才,尤其是技术骨干和专业带头人,在这一点上,应该大胆引进,在不违反原则的情况下,不惜花大代价;更要建立好自身的企业文化和人力管理制度,吸引更多的外来人才。 乡镇企业管理论文:浅谈促使乡镇企业管理高效运行的方法与途径 【摘要】乡镇企业管理创新是当前促使企业自身进步的主要动力。现在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作为现代企业的管理者,必须把握企业管理创新的最新要求和发展趋势。本文从加强企业信息化管理,加强企业领导者战略财务管理意识,努力建立内部稽核监督制度,建立与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相适应的企业薪酬制度,留住企业有用人才等方面,浅谈如何促进企业管理高效运行的问题。 【关键词】企业管理;创新;实践;信息 乡镇企业管理创新是当前促使企业进步的主要动力。现在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作为现代企业的管理者,必须把握企业管理创新的最新要求和发展趋势。乡镇企业管理者应不断进行创新实践,认真分析激发企业创新力的各种因素,想方设法增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使得企业管理日趋规范化,同时也能够让企业获得可持续性的跨越式发展。高效的企业管理能大大地推动企业生产率的提高和企业技术革新的速度,同时,也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约和降低成本,由此可见,科学的管理方法已经成为乡镇企业生存、发展及壮大的重要根基。现就乡镇企业管理做几点探索。 1.加强乡镇企业信息化管理 随着中国企业逐步走向世界,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通过实行信息化改造无疑是帮助国内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之一。而帮助企业认识信息化的重要性和有效性,引导企业加大信息化的投入,改变我国企业信息化落后的状况,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已经成为政府部门比较重视的问题。搭建信息化平台可以加快企业内部信息流转速度,规范工作流程,提高企业管理的自动化程度,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使企业的经营和管理上一个台阶。利用信息化平台,搭建资金收支两条线,从源头上杜绝腐败平台。为防范企业财务风险,加强控制资金管理的力度,近几年乡镇企业开始利用信息化平台实行资金“收支两条线”管理。在全面预算的框架下,对纳入收支两条线管理的下属单位实行月度资金收支计划控制和分账户操作。即公司总部作为下属单位的唯一总代表,在银行开设结算帐户,负责对纳入收支两条线的下属单位实施资金集中归集及统一拨付。下属各单位均在资金结算中心开立一个收入专用账户和一个支出结算账户。收入专用户用于归集货款,支出方只能为公司总部,每日信息化平台自动将万元以上资金划转至公司结算账户;支出结算账户用于日常支付,收入方只能从公司总部拨入款项。每月各下属单位上报公司总部资金收支计划,公司总部按照公司总体资金状况,本着量入为出的原则,对现金流预测和偏差率等控制作为分析手段,平衡后对下属单位安排拨款。通过该模式的有效运作实施,使资金在一个封闭的流程中循环,杜绝资金的体外循环,实现了资金统一调度和集中管理,加强了资金使用的监控,同时通过与银行合作创建的资金远程集中管理平台升级,实现了公司内银行付款账户自主瞬间转入转出功能,减少了人为因素对资金效率的影响,加速了资金周转。 2.加强乡镇企业领导者战略财务管理意识,努力建立内部稽核监督制度 要防范会计核算工作中的差错和有关人员舞弊,坚持对经济业务发生前审核批准,经济业务发生办理中的审核和经济事项发生后会计稽核。要事前审核经济业务的合理性、合法性,有无违反政策规定和本企业规章制度,是否应该准予批准。在业务办理过程中审核各项手续是否齐备,凭证是否符合要求,内容是否正确,是否在授权范围内经办,对已办理的经济业务,稽核人员还将事后审核,审核凭证是否真实,相关内容是否完整清晰,办理是否恰当等;审核中发现问题应及时纠正。会计稽核还要对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审核。保证记账凭证所附原始凭证完整,手续齐备,内容真实,记账凭证填制准确,会计科目使用恰当;账簿记录正确,及时,规范,清晰和完整;会计报表做到数字真实,内容完整,钩稽关系准确等。同时,加强企业领导者财务管理意识。首先,要增强对会计管理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提高自身的决策能力。要改变以往个别外行领导内行的做法,需要在规范和完善会计管理工作上下功夫。要把竞争机制引入会计管理工作中去,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管理技术和方法。其次,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带头严格遵守会计法规和规章制度。要常修从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要以一贯之的敬业精神,立足本职,当好本单位会计管理工作的“领头羊”。 3.建立与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相适应的企业薪酬制度,留住企业有用人才 乡镇企业应逐步建立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职工民主参与、政府监控指导的企业薪酬制度。对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和人才,一方面通过各种媒体广泛宣传他们的事迹,提高知名度,扩大社会影响,大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另一方面,积极协调,确实解决他们工作中存在的困难,支持他们安心工作,努力创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用才环境。只有这样,乡镇企业才有可能蓬勃发展,成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基石。 乡镇企业管理论文:乡镇企业管理现状分析 摘要: 乡镇企业作为我国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带动我国乡镇经济发展的重要使命,在我国经济发展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我国大力发展经济,扶持乡镇企业发展的背景下,全国各地涌现出越来越多的乡镇企业,对乡镇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乡镇企业在生产经营中仍然存在许多主观和客观因素,导致乡镇企业在建设和发展中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已经严重阻碍制约了乡镇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在发展中发现问题并及时改正,从而使乡镇企业发展更加迅速,规模不断增大,并带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乡镇企业;现状分析;企业管理 一、乡镇企业现状 我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乡镇企业通常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务农人员个体投资建设,在乡镇地区建立的支援农业生产的中小型企业,是我国乡镇地区形式各异、层次不同、经营品种多样的个体企业或合作企业的统称。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施行了城市一体化的重要建设方针之后,我国乡镇建设异常迅速,乡镇企业的建设也日趋完善,其生产质量和生产效率丝毫不逊色于城市企业,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乡镇企业的经营目的也从支援农业建设转变为全方位、跨领域,将产品市场拓展到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许多很早以前建立的小品牌也已经成为了其行业领域的领军企业,例如恒安纸业、双汇肉业等。这些小企业通过使用先进的科学管理,靠着过硬的产品质量和价格,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才获得了今天这样辉煌的成就。乡镇企业一般建立在乡镇、农村地区,不仅管理者有着农民和企业家的双重身份,而且大多数员工也既是农民,又是工人。由于农业生产具有时效性,务农人员在农忙时节时需要回农田完成农活,同时也在工厂里按时上下班,这种生产模式不仅给了务农人员更多的经济收入,同时也使企业生产适应了乡镇和农村的运营环境。虽然在经济投入方面,乡镇企业的资本并不雄厚,在市场上的占有率也较低,对产品的推广、销售方式也不成熟,但使用这种灵活的生产用工方式使其在乡镇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同时可以雇佣较为便宜的人力资源,各类生产原材料也可以在周边农村进行采购,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和生产成本,为乡镇企业家在乡镇市场站稳脚跟提供了帮助,为其进入国家市场提供了充足的经验。同时国家大力扶持乡镇企业和中小微企业的发展,使乡镇企业有更加充足的资本进入国家、甚至国际市场。 二、乡镇企业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式 (一)盲目管理 乡镇企业虽然相较于城市企业生产水平较低,产品科技含量较低,但是与城市大型工业形成良好的互补,主要是由于乡镇企业产业主要涉及纺织、食品、五金机械等日用生活品,而城市大型工业生产的大多是电子设备和高级工艺品,因此,乡镇企业在市场上占有的前景是十分广阔的。乡镇企业管理者需要清楚地认识到这点,但事实上,由于乡镇企业家大多是由务农人员个体出资建设,其管理人员文化水平和管理水平较为低下,不能对市场进行很好的把控。一味盲从某些工厂的生产方式或某一产品的市场利润,不考虑市场变动,将资金盲目的大规模投资于某些在市场上有着崛起迹象的产品。长此以往,这样的资金投入方式不仅不能给企业带来效益,反而会影响企业的资本和经营,导致乡镇企业经营困难甚至倒闭。事实上,乡镇市场环境与其农业生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每个乡镇企业所处的地域环境都有所不同,不管是当地农产品资源、交通运输情况和人力资源情况都会影响到乡镇企业的经营模式,而经营模式又由生产成本决定,所以在乡镇企业经营时需要因地制宜,通过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进行研究分析,制定适合企业的生产、运营方式,才能保证企业的生产力适应市场经济的,使企业资本得到积累和发展。 (二)思想观念保守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城乡差距在不断的缩小。很多乡镇企业都开始向城市的大型工业企业学习,引入先进的生产机械,雇佣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其目的是为了发展企业经济,使乡镇企业更快融入城市,开拓更大的销售市场。但实际上,城市企业的建设不仅仅是依靠先进的器械和雄厚的资金,更重要的是其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而很多乡镇企业家思想水平较为落后,受到老观念、老传统的限制,同时自身的管理意识也存在缺陷,尽管引入了先进的生产机械和专业人才,但不能对资源进行有效、合理的整合管理,导致不能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使产品生产力达不到预期效果。同时,在企业还未发展之前,有些不合理、不科学的运作模式就已经在企业中根深蒂固,管理者也没有相应的意识进行改进和修整,对员工的管理也较为松散,员工在这样自由散漫的工作环境下进行工作不仅无法保证生产质量,而且也对生产危险不够重视,导致安全事故频发。面对这种情况,需要管理者对自己的经营手段和管理方式中所存在的问题引起高度重视,而国家监督部门也要对这类企业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督促其出台相关的管理规定,并监督其严格执行,不仅要对其生产水平和生产质量进行把关,还要对相关管理者和企业家进行培训教育,使其能够学习先进的管理方式和管理经验,并将这种管理模式更好的运用到生产管理中去。 (三)员工素质和管理能力有限 虽然我国城市化建设较为迅速,但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务农人员和农村数量较多,要将所有农村进行城市化建设,并提高所有务农人员的教育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这种背景下,一些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较差的乡镇企业的发展就显得缓慢、生产力低下、经营效益欠佳,究其原因是缺乏充足的资金和高素质的员工,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由于目前我国教育水平两极化较为严重,农村的教育水平较城市相对较低,而务农人员的收入大多来自务农和打工,大部分农民因微薄的收入,无力将子女送进城市进行高素质的基础教育。同时,务农人员在思想观念上也较为保守,没有长远的眼光规划自己和子女的未来,不注重技能的培训和培养,只是简单地靠体力赚取生活费。这类问题的存在导致了乡镇企业的员工素质不高和企业生产力的低下,企业的发展前景得不到较为有效的改善。面对这种情况,需要国家和各级政府出台相应的帮扶政策,一方面要加大对农民工技能培训的投入,另一方面要鼓励年轻的高素质人才进入乡镇农村,深入乡镇企业帮助建设,同时派遣专业人员对乡镇管理人员和职工进行系统的管理培训和生产培训,提高其管理能力和工作素质,使生产力得到提高。同时通过对乡镇企业施行资金帮扶政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乡镇企业的资金压力,从而使其有更多的资金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营和聘佣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 三、总结 就目前乡镇企业的发展形式,虽然生产力和市场占有率相对较低,管理水平和生产水平也还处于初级阶段,不管是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都需要对其进行一系列的改进。要想改变乡镇企业在生产竞争上的被动局面,乡镇企业家必须对自己和员工有更严格的要求,加强对员工的素质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使员工在工作时能够更加有效率的进行工作。同时乡镇企业家也应该学习现代化企业的管理方法,引入效率更高的现代生产设备,让机械代替人工,使生产效率和质量得到较大的提升。我国在乡镇城市化建设中出台了一系列大力扶持乡镇企业发展的政策和办法,为了把握住这个机会,需要乡镇企业家有敏锐的商机嗅觉和广阔的市场视野,从而更好的利用独特的资源优势,借助国家经济发展的有利时机和优惠政策,加快发展的步伐,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坚持,为建设美丽家乡增光添彩,为区域经济发展增光添彩! 作者:王为民 单位:山西省新绛县中小企业局 乡镇企业管理论文:乡镇企业管理 新世纪中,乡镇企业还将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剩余劳力的转移、县域的地方财政收入及乡村居民的收入增长,都日益依赖于非农产业的发展,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发展。但是,我们应当看到,目前乡镇企业的发展正受到和将要受到方方面面的冲击和挑战,这其中包括国际的、国内的、自身的,研究和探讨新世纪中乡镇企业所面临的挑战和对策,是我们面临的一个紧迫任务。 国际方面的挑战主要是跨国公司的大举进入,以及加入WTO对乡镇企业带来的影响。乡镇企业的结构和布局,人才素质远远无法适应来自国际市场的挑战。目前世界排名前500家大公司中已有200多家来华投资。大跨国公司技术水平高,资金力量雄厚、项目规模较大。其投资方向和规模往往服从于其公司的全球战略,目的是要占领中国市场。外商的投资和进入不仅加快了一些行业的集中度,使竞争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而且已经控制了某些市场的份额和某些国内空白行业的“制高点”。如在饮料、洗涤剂、啤酒行业。外资进入后,市《石家庄经济》4/2001·46·探索之光场出现了分化,一部分企业与之合资或不合资而引进其先进技术和工艺,而保持较高的技术水平和市场份额,另一部分企业则在竞争中经不住优胜劣汰之考验而败下阵来。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跨国公司同国内一些老企业合资往往成了其进入国内市场的主要形式,特别是他们选择一些我国同行业中的名列前几名的骨干企业进行合资,这前几名骨干企业中乡镇企业恐怕不多或者就没有。长此以往,乡镇企业的竞争对手不但多,而且强,如果乡镇企业在发展上抢占不了“制高点”,市场占有率就会越来越低。 加入WTO也会对乡镇企业带来一定的冲击和挑战。有人说WTO是一只狼,因此惊呼“狼来了”,我们要认清,加入WTO不是一只狼来了,而是一群狼来了!那么加入WTO到底对乡镇企业产生哪些影响呢?首先是对乡镇企业中技术落后的弱势产业产生一定的影响。像我国的农业,由于乡镇企业直接影响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和农业的经营规模以及农业现代化水平,又会使农业处于更加不利地位。因为农业本身土地经营规模细小,农业劳动生产率很低,农业科技含量与产品质量不高,农业生态环境不好,大多数农产品缺乏竞争能力。加上一些国家高筑“技术壁垒”,必然会给我国农业和农村造成严重的影响。 乡镇企业中的其它行业也不容乐观。像建材、食品、医药、化工、造纸等,大部分是初级产品多、高档的产品少,含有科技含量的产品更少,这种状况,这种竞争力,怎么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呢? 国内方面的挑战主要来自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以及合作合资企业。随着国民经济以数量为主发展阶段的基本结束,以结构优化升级和整体素质提高为主要内容发展阶段的到来,国有企业正从前些年的亏损状态逐步走向扭转为盈,尤其是国有大型企业,通过技术进步、产业升级、体制创新和资产的兼并、扩张或转让、分立,一方面形成新的增长点,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带动为数众多的相关产业的升级、调整,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增加动力。另一方面,国有企业中技术力量比较雄厚,技术人员的数量多,职工整体素质比乡镇企业高,这也是乡镇企业不可比拟的。 乡镇企业虽然积累了二十多年的改革、发展经验,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面对国际、国内方面的种种挑战,乡镇企业存在着严重的不适应性。乡镇企业的一些弱势产业和企业已经面临着“生存危机”,一些原有一定优势和实力的产业和企业也正面临着兵临城下的威胁。从产业布局看,布局分散,企业规模小的问题相当严重,污染环境,生态平衡破坏大多也是由一些小化工、小冶炼、小造纸厂所为,这些企业都是国家三令五申关闭的对象。就拿我市乡镇企业来讲,2000年全市取缔了99家小水泥企业,井陉县依法强制关停了41家灰粉企业;受个人利益的驱动,乡镇企业中的短期行为还是比较突出,中低技术依然是我市乡镇企业的主体。一些高科技产品,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依然凤毛麟角,面对这种状况,面对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种种挑战,乡镇企业要想在新世纪中更好地生存,更健康地发展,就必须正视自己存在的问题,重新研究自己的发展战略和对策,来适应全球化经济的新形势。 在面向二十一世纪发展格局中,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乡镇企业如果在技术密集型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中没有自己一席之地的话,是难以占据经济发展“制高点”的。我国乡镇企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像江苏常熟市的乡镇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由松散型协作向紧密型合作转变,这种合作在不断深化、层次提升、领域拓宽、科企关系日趋紧密。不少企业以把产学研合作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基本理念。中利光缆、力宝装潢等一批科技型企业,把科技进步、校企联手置于企业发展的战略地位,该市的隆力奇集团通过与中科院上海分院合作,拓宽了发展视野,创新了产业导向,看到了目前普通保健品的潜在危机,增强了调整结构,科技创新的紧迫感,把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加快发展生物制药和生物工程产品作为新一轮投资方向和创业目标,把企业兴衰荣辱的命运牢牢拴在科技上。 经济界权威人士曾这样评价科技进步,“对于生产能力的投入,收获的是产能的增长;对于科技开发的投入,收获的是产品和技术的更新,产品附加值的提高。产能的增长会受到市场容量的制约而不能发挥,而创新的产品和技术却有无限的市场空间”。 科技进步能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一个成果能带活一个企业,一项战略能影响一个企业的市场功能定位,这是科技进步给乡镇企业带来的新一轮发展机遇。科研院所通过乡镇企业这个“试验平台”,加快了科技新产品向市场商品的属性转移,提高科技新产品社会化生产,产业化制造的适应力。与此同时,企业也感受到了科技产业化的信息辐射,找到了调整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主攻方向,双方收益、各得其所。 乡镇企业是在挤不垮,压不弯的历程中发展壮大的,虽然现在发展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面临着国内外市场的优胜劣汰的竞争压力和挑战,乡镇企业要辩证的分析别人,也要辩证的分析自己,要审视度势,从战略上调整乡镇企业的发展思路。 乡镇企业管理论文:全球经济乡镇企业管理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到来,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乡镇企业也将受到更加严峻的考验和挑战,面对国际国内两个大市场,乡镇企业如何找好自己的市场定位,强化自己的竞争力,在全球化经济中不落伍,不后退,保持住自己的优势和特色。这说到底就是一个发展问题,研究和探讨新形势下乡镇企业的发展问题,是非常有必要和有意义的。 一、乡镇企业必须重新研究自己的发展战略 乡镇企业要及时跟踪研究外部环境变化给自己带来的影响,必须重新研究自己的发展战略,要认真分析现实和潜在的竞争对手,挖掘自己的比较优势,充分利用两个市场提供的机遇,培植自己的强项。因为乡镇企业走向国际经济大循环已经不是自己愿意不愿意或想不想的问题,而是迫到临头的现实。据有关方面统计,世界500强大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已有230多家,乡镇企业面对的现实是,在国内市场要与国有企业,国际强者竞争,在国际市场更要面对众多的竞争对手,所以乡镇企业重新研究自己的发展战略十分重要。如自己要进入或退出哪一市场,如何设定市场占有目标。主攻的市场区域是国内还是国际,是收缩战线壮大主业,还是战略扩张,多角经营;如何选择技术发展方向,如何确定新产品开发方案,是靠投资建设实现扩展,还是走兼并联合与协作之路,如何选择适宜的企业组织结构和财务管理体制,如何设定企业资产负债结构,主要融资方式是什么?……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做为一个决策者和经营者,如此等等众多的问题,在外部环境急剧变化过程中,都是需要认真研究和回答的。不能到时再说市场不相信眼泪,更不同情弱者,如果到时候再说,以不变应万变,必然坐失商机,什么都晚了。 二、乡镇企业必须确立人才、技术开发和市场营销在企业中的基础地位 在短缺经济下,买方求卖主,市场营销没有作用;在供不应求情况下,产品可以几十年一贯制,技术开发和人才没有地位,在市场约束增强,企业竞争加剧之后。过去的一切全然变了。一些拥有巨型生产能力的企业竟出现亏损,一些曾填补过我国“空白”的企业也陷入困境。而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幼稚企业”却如一匹匹黑马,频频争标夺魁。从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到短缺经济,卖方市场条件下证明企业实力的是生产能力,而转向供需平衡之后,决定企业兴衰的则是技术开发和市场营销。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周期的大幅缩短,使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突出地表现为技术实力的竞争;用户越来越充分的选择性,使得企业营销能力,经营策略,服务水平已直接影响经营业绩,而决定这两者水平的是人才。 才的作用不可低估。今后若干年,人才的争夺战将会越来越激烈。乡镇企业先天人才不足,但是一些有远见的经营者却在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上不惜花血本,下大功夫吸引到自己的企业,国内乡镇企业发达地区的发展深深地证明了这一点。广东省超亿元的乡镇企业已达437个,以1995年博士后落户佛山乡镇企业为标志。广东乡镇企业在技术最高领域开始了更为激烈的人才争夺战。连技术带人才一起“抢”,使更多的人才汇集到乡镇企业旗下,成为广东省乡镇企业从人海战术到人才战略转型的标志。以科龙集团为例,1983年,靠9万元试制费起家,到1997年已成为世界冰箱十强之一,总部搬到了香港,还到日本建立了自己的家电研究机构。还有1997年之后的美的集团,平均每五天就有一项专利申请这种让人佩服的发展举措,无不显示了各种高级管理人才,技术人才的聪明才智。我市乡镇企业中的有些企业也是人才发挥了关键的作用。南高营集团拥有一个高级工程师组成的智囊团,专门为南高营的企业出谋划策,使企业及时抓住机遇,避免了走弯路和负出不必要的学费。东郊链轮总厂有一百多名大学本科生在厂里的各个关键岗位上。得人才者得天下,得人才者得市场。为了提高整体竞争力,乡镇企业必须把发展的基点落实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人的素质上来,必须对自己可控制的资源(人、财、物)重新作出安排,着力壮大技术开发和市场营销的实力。 三、乡镇企业必须搞好结构调整,用自己的“拳头”产品,敲响两个市场的大门 在全球化经济中,乡镇企业靠什么来跻身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只能靠自己的产品。一般的产品是不行的,必须用自己的“拳头”产品。所谓的“拳头”产品,包括名牌产品,特色产品,别人没有我有的产品等。拳头产品的诞生,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要求乡镇企业根据两个市场的变化和需求。本着“名、优、新、特”的原则,确定自己主攻产品的方向,找好自己的市场定位。 一个企业实力的强弱,最终反映在产品上,大多数拳头产品,名牌产品出自骨干企业,骨干企业是开发拳头产品的主要载体,也是构成优势产业的基本单元,最终发挥着结构调整的导向和带头作用。从现实经济生活中看,优势产业,拳头产品,骨干企业三者互为条件,互相依存。只有精心培育优势产业,才能诞生“拳头”产品。这首先要搞好结构调整。结构调整是当前颇受关注并正在严格实施的一项政策,这中间许多调整的政策涉及乡镇企业,特别是关闭“五小”或“十五小”企业,直接针对乡村中的中小企业,成为造成有些地方的乡镇企业增长下滑,投资出现负增长的重要因素。面对当前总体经济增长质量不高,环境污染严重的情况,中央决定进行结构调整,无论在近期还是将来对整个经济的健康成长都是十分有益的,这也给乡镇企业今后的发展敲响了警钟,乡镇企业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谋求自己的既得利益,更不能吃子孙饭,短子孙路。乡镇企业必须严格遵循国家的产业政策,产业计划和项目布局必须法律化,产业结构要不断的高级化,要树立规划先行的意识,只有规划合理,规划科学,才能确保开发建设建立在“高智能,高水准,高品位”的平台上。就我市乡镇企业而言。我们对乡镇企业的未来规划发展应有一个科学的、可行的总体思路。就是说,全市乡镇企业应该按规划发展,不能盲目,随意性地发展,才能走好可持续发展之路。乡镇企业今后投资上项目也好,扩大企业规模也好,都不能是自发的,纯经验式的,而应是体现创新精神与目标管理相结合的理智行动。而现实是,有的决策者还在盲目的上一些与国家的产业政策相违背的项目。他们的出发点是,赚钱就干,赚一天是一天。地方保护主义也为这种不正确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起到了保护伞的作用。这也成为乡镇企业结构调整的难点之一。 产业结构的定位,科学的规划发展,关系到今后乡镇企业发展能否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大局。我们要接受和吸取乡镇企业二十多年来发展的经验教训,要适时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把培育产业“龙头”作为拉动点,带动特色产业快速升级发展。把发展骨干企业群作为支撑点,促使特色产业扩规模,上档次,再造特色产业优势,从而诞生“拳头”产品,有效地扩大市场知名度和辐射力。从而占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总而言之,全球化经济给乡镇企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乡镇企业要认真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弱势,扬长避短,把结构调整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结合起来;同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起来;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结合起来。然而乡镇正处于不利的政策环境之中,结构调整也极需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职能部门的有力支持和推动。规定相应的标准,制定激励机制,从资源和环境保护出发建立补偿或限制的制度等等。 乡镇企业管理论文:乡镇企业管理创新思路研究 摘要:随着全球化市场的不断发展,经济发展受其影响日益加深,这使得乡镇企业面临风险与机遇并存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一定动力。在这样的形势下,乡镇企业必须开展创新管理,因为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整个社会的需求,所以,只有进行创新、改革,才能使企业更好的发展。本文通过对乡镇企业管理创新思路进行分析及探索,从而对管理创新的措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乡镇企业;管理;创新;科学;经济 在国家的政策指导下,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有着许多特殊的经历。乡镇企业是在城市与乡村相互对立,且市场环境较为封闭的环境下产生的,它曾造就了我国农村的鼎盛时期,并在工业经济中占据了重要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及城乡关系之间的变化,乡镇企业不仅需要面对内部环境产生的挑战,还需要承受外部环境给予的压力,这便导致了乡镇企业在发展方向上出现了新的特点。 一、含义及必要性 乡镇企业的管理创新即是把创新融入企业管理中,新型的生产方式是创新的依据,而创新更需要新的市场及新的技术,或者通过对产业的组织方式进行重新调整,以此来对企业实行重组,进而实现企业创新。乡镇企业展开管理创新具有必然性,因为这是整个经济社会及市场对其的要求。乡镇企业应在这种市场变化基础上,通过自我积累及自我发展,在社会经济市场等条件下建立属于现代新型的企业制度,从而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经济环境,完善市场体系。因此,为了适应经济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乡镇企业必须破旧立新,打破传统的管理模式,建立全新的管理模式及制度。目前许多工业企业正在逐步向知识经济进行转变。人才是知识性企业管理的关键,更是其基础。与此同时,还需要以科学为支点,以创新内容为核心,从而建立一个信息、人才、知识密集型企业。而管理创新更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要求,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信息的传递速度日益加快,许多企业受到了较大影响。随着外商投资规模在逐渐扩大,投资主体开始出现跨国化,并对投资国际化进行管理,整体的投资范围更为宽阔,从而充分实现了投资方式的多样化。目前我国经济市场化不断发展,当面临竞争国际化时,形势更为复杂。因此,一个全新的管理模式及制度的建立是必不可少的,是势在必行的。 二、发展及组成部分 (一)管理创新的发展 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利润最大化的最好方法,然而企业经营观念正在逐渐开始转变,以管理为中心成为了当代社会的特点。利润最大化的过度追求,会对企业发展造成严重的阻碍,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国际形势中,对知识、技术等重要元素进行创新发展,已经成为目前社会经济的主体。在新的时代,虚拟合作逐渐形成,被各企业所运用,例如供应链的合作及网络集团的合作,这种合作不仅仅是产品及服务,更多的是通过合作对技术及核心竞争力等资源进行整合,从而弥补企业的缺陷及局限性。 (二)管理创新的组成部分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管理理念是其精神文化与灵魂,是其思想指导,更在其管理当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管理理念要坚持创新,以便促使信息及资源在组织管理当中更为清晰,也使得管理更加完善。管理制度能对企业内各员工的责任及义务进行规范,对员工们起到相应的约束作用,从而保证员工的工作效率,确保企业的高效运转。作风管理是对员工价值取向进行管理,管理理念及组织结构、制度等都影响着个人作风管理。而通过这种管理能较为容易形成员工的集体观念和为企业服务的良好意识,从而加快实现企业目标。通过管理过程中的一系列决策,展现了组织人员的素质及水平差异,这也展示出了个人的决策能力。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能够促使企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而决策者的正确判断取决于科学管理的结果,这些因素都是决定企业发展好坏的重要原因。 三、促进乡镇企业管理创新的措施 (一)创新管理观念 在如今的社会环境下,传统的管理理念已经不再适用,它只会使企业逐渐走向没落,因为它与市场的发展规律不符合,所以,建立新型的管理理念才能保证企业良好、持续发展。同时,管理层人员的创新理念在整个企业发展中也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而对于他们的责任与义务必须要进行严格规定和明确,把实践的经验融入其中,制定出适合自身的管理模式及机制。 (二)创新企业组织 乡镇企业组织创新相比其他创新来说较为落后,也更具有滞后性及被动性。组织创新一般涉及组织的三个部分,分别为:正式框架、沟通系统及权力分配。目前,许多乡镇企业都实施集权制,而组织结构方面采用的是线制或者是直线职能制,这便使得企业的协调及应变能力较差。因此,建立一个全新、合理的组织结构能促进企业的长久发展,而新的组织体系则能促使竞争力的提高。 (三)注重技术创新及人才培养 技术创新一直是企业发展的基础,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可以对企业的资源配置进行最大优化,同时,技术创新还能解决高耗能及污染严重等问题。我国许多乡镇企业在制造产品时,还存在利用较为原始的生产方式,例如以消耗原料及资源为主的高耗能、污染重的粗劣加工及制造。所以,技术创新具有必然性。为了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就需要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然而技术的创新离不开好的人才,所以,对于人才的培养也是重点。素质、能力高的人才是每个企业都希望招揽的,因为他们是提高企业效益的重要途径。在现如今的社会环境中,企业的竞争已经成为了人才的竞争。因此,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及探索,才能制造出更好的产品。 (四)创新营销方法 市场竞争愈演愈烈,而要在这种局面中推销自己的产品,是许多企业面临的难题。在如今国家化的市场环境下,利用多种营销方式是必备条件,而及时掌握市场及消费者的相关信息,做好市场定位,再结合多样化的营销方式,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利用网络技术的发展及技术,努力实现服务的信息化,大力发展市场的信息网络,建设好乡镇企业的信息平台,对经济相关的信息做好收集、反馈和规划,加大电子商务的发展力度,以此对服务体系展开深层次的改革。 (五)完善人事制度 人员的构成是企业中较为复杂的一部分。当员工消极怠工时,领导很难进行直接管理,常常会出现不敢管、管不动等现象。很多员工在劳动态度及技术上尚有欠缺,待遇分配较为不平衡,从而严重打击了员工的劳动积极性,影响了员工创造性的发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建立合理、规范的分配制度才能确保企业的执行力及正常运作。 结束语: 综上所述,乡镇企业受到城市工业化的影响而得到良好发展,面对这样风险与机遇并存的局面,给企业的改变带来了契机。在目前的企业管理方面,许多观念、机构、技术和营销方法等尚存在不足,但是只要不断的努力、创新,相信局面一定会好起来。 作者:李柔曼 乡镇企业管理论文:乡镇企业管理创新论文 一、乡镇企业管理创新的组成部分及发展趋势 1.乡镇企业管理创新的组成部分。 坚持管理理念创新。管理理念是一个企业的精神文化,是思想上的指导,在企业管理中起到主导的作用,伴随着社会环境的发展和变迁,外部环境的改变一定程度上影响管理理念,是企业的灵魂。坚持组织结构管理。管理组织结构包括决策结构、信息结构和动力结构三大部分三部分形成树状结构,使得信息、资源组织管理更加的清晰化,使企业的管理更加完善。坚持管理制度。制度能够规范各个组织成员的责任和权利,普遍的适用于各个人员,是企业的一般准则,最终起到的是约束作用。同样管理制度还受到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的影响。坚持作风管理。作风管理是管理各个组织成员的价值取向,约束在作风管理下的行为,个人的作风管理受到管理理念、组织结构和制度的影响。通过作风管理使得企业成员形成以企业为重的观念,坚持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实现企业目标。坚持科学的管理方法。管理过程中会出现一系列的决策,不同的素质和水平,决定着个人的决策能力,建立科学的管理方法,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决策者是否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完全取决于科学的管理结果,决策是否正确,决策者能否正确判断,这对企业的成败也具有重要影响。 2.乡镇企业管理创新的发展趋势。 现阶段利润最大化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但是转变观念迫在眉睫,逐渐形成以管理的唯一主题,成为当今时代的特点。过度的追求利润最大化,会严重的阻碍着企业的发展,面对日益竞争激烈的国际形势,知识、技术产品等创新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题,创新已然成为现代企业面临的重要的课题研究对象。新的世纪,企业之间逐渐形成虚拟的合作,合作网络集团,供应链合作,国际战略联盟,不只是产品和服务,更多的是技术合作的专业技术和核心竞争力,通过合作,整合资源,弥补的缺陷与局限性。员工技能和专业技术知识是竞争的优势,同样是重要的资源,员工的互相协作、知识管理、组织学习能力等成为企业培训的核心。 二、促进我国乡镇企业管理创新的战略措施 1.管理观念的创新。 传统的管理理念会使企业越来越落后,严重的违背市场的发展规律,只有采取新的管理理念才能可持续发展。同样高管的创新理念对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管们必须明确责任和义务,坚持管理掌握和了解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结合实践经验,才能不断的制定出适合自己企业的管理模式、机制和方法。 2.企业组织的创新。 只有创新才能不断的注入新的活力,带来全新的理念,新的政策才能落到实处。现阶段乡镇企业多采用集权制,组织结构采用线制或直线职能制,导致协调性和应变能力较差,所以新的组织结构能够使得企业的发展更加的长远,组织体系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3.坚持.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 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是进行技术创新。新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可以使资源配置得到最大限度的优化,并且改善高耗能、污染重的问题,使生产出的产品更具有科技含量。技术的创新更加离不开技术的创新,更加需要人才的支持,如何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是企业获得效益的重要途径。新世纪,企业的竞争最终就是人才的竞争,要善于发现和培养人才,了解人才的需求,才能更好地为企业创造出优秀的产品。 4.坚持营销方法创新。 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推销自己的产品,是企业面临的挑战,国家化的市场环境必须运用各种营销的方法,掌握市场行情和消费观念,明确市场定位,采用多变的营销方式,推销出自己的商品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通过服务体系的创新。充分的运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运用电子商务,进行服务体系的不断深化和改进。例如进行网络技术,搜集与乡镇企业相关的各种信息,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和网络市场,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完善乡镇企业的服务体系。 5.健全规范的人事分配制度,人员构成成份比较复杂。 员工缺乏积极的行动性,领导管理较难很难管理,不敢管、搬不动,甚至会带来更大的麻烦。很多员工劳动态度不好,技术不好,待遇分配不平衡现象严重,严重影响劳动的积极性,更谈不上发挥创造性。如何发挥应有的作用是关键,现阶段乡镇组织宏观调控及审计、监察管理。坚持巡查,科学地、客观地、明确地、定岗、定员,进行直接的劳动定额分配管理。公平,实现公正,公开的竞争,适者生存,坚决杜绝人员腐败,如不适应工作条件,就直接下岗。市场经济体制已经进入较完善的阶段,规范的、合理的人员分配制度是企业具有坚强执行力的重要标志,它是乡镇企业经营正常运行的有力保障。 三、结语 城市的工业化进程促进了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同样给乡镇企业带来的是机遇更是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很多乡镇企业是我国经济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努力发展乡镇企业能够保证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之正常的发展和合理的运作,创造更大的价值。现阶段在乡镇企业管理方面,还存在观念、组织机构、技术、和营销方法等方面的不足,相对落后是其面临的严峻形势,但是我们相信只要努力学习努力改进,发展创新,乡镇企业的明天依旧会十分辉煌。 作者:蒋泽飞 单位:贵州省盘县珠东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工业与民用建筑论文: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管理的策略 摘要: 建筑施工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从20世纪初的土坯房、茅草屋,到现在随处可见的高楼大厦,建筑施工在工业和民用建筑中,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实,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现代化进程不断加速的今天,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本文将从我国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管理的现状出发,分析在建筑施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将提出改进措施,以促进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的顺利进行,促进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新世纪工业化、现代化步伐的推进,贡献力量。 关键词: 建筑施工;施工;民用建筑;工业建筑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和社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内的工业建筑工程与民用建筑工程的数目屡屡增加,单个工程的建筑面积、建筑要求、建筑层数等的要求也越来越具有挑战性。这就给建筑施工的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再加上建筑行业的规范不断更新,建筑新材料、新技术不断应用,这就要求建筑单位不断提高自己的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施工管理。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每一个项目在具体的施工管理过程中,其环境、资源、目标、时间期限、技术背景等都是已经确认的。每个项目施工过程是一个一次性的连续性很强的管理过程,每一个施工细节有关系到项目施工的整个过程,所以说,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是一个高水平的、科学的、系统的管理活动。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建筑工程的质量,好处理好建筑施工管理中的问题,才能更好地保障工程的进度和质量。 1建筑施工管理的现状 我国每年的工业建筑、民用建筑工程数量、工程规模、工程投资都呈直线上升态势。目前我国的建筑项目在施工管理方面,已经有了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设计文件行业标准等对其施工活动进行规范。无论是工业还是民用建筑在施工过程中都需要办理相关的手续。特别是工业建设项目,所需要办理的手续更加繁琐。建设项目在开始前都需要按照规定办理相关的前期手续:建设用地(招标:拍卖)批准书(建设用地批准书申请表、国有土地出让合同、地形图);土地确权;选址意见书;立项(立项申请书、营业执照、环境评估报告、选址意见书、董事会决议、土地协议、土地确认书、投资项目核准登记表、外商投资项目核准申请书);建设项目报建登记表;设计招标;委托设计方案;建筑设计方案审批;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钻探;委托施工图设计;施工图审查;报消、人防审批;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监理招标;施工招标;质量监督、安全备案;施工许可证。在施工过程中,也需要按照各个规范、标准进行:(1)施工前期注意办理开工手续、设计现场交底、进料及验收。(2)施工中期注意放水、水电、质量检查、与业主沟通原料额采购及建筑变更、工程款的收付等。(3)施工后期注意验收问题的整改、尾款的结算、售后服务的兑现等。在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设计文件、行业标准、合同的严格执行下,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工程质量也在逐步提高。但是由于这些手续办起来比较繁琐、费时,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工序多、设计工种也比较多,所以在实际的工程建设过程中还是有不规范的现象存在,从而导致施工质量不高、工程返工、施工工程事故、延误工期等现象。 2建筑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无论是在工业建筑施工管理的过程中,还是在民用建筑施工管理过程中,都出现过很多的问题。但是归结起来,这些问题无外乎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两个方面。第一,工程质量管理上的问题。工程质量问题是建筑使用安全的重要保障。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管理中出现的质量缺陷、质量不合格、质量问题、质量事故等需要返修、加固或做报废处理的,都是工程质量问题。造成工程质量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施工过程中管理不到位。首先,建筑工程出现质量问题最多的是材料的管理方面。包括采购的原材料本身质量的优劣、原材料的保管与堆放、原材料的规格是否合乎要求等。其次是施工工艺。施工的工艺流程设计不合理导致人力、空间、时间等的浪费,增加工程成本。施工工艺实施不到位会导致工程存在质量缺陷而返工。再次是施工监督检查。合理进行施工监督检查,可以在保障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有效促进工程顺利开展。第二,工程施工管理的安全问题。工业与民用建筑的施工管理中,安全管理一直是一个广受关注的问题。人员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或者其他问题,造成工程建设过程中的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的重大的事故,被称为施工安全管理事故。近年来,建筑行业为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制定了很多有效可行的安全保障措施。即便如此,建筑施工中的安全管理上还是问题不断。造成建筑工程中管理的安全事故的原因主要有:首先,对施工安全管理不重视。管理人员缺乏安全至上的管理意识,对工作人员的安全施工培训不足甚至是粗放式管理,使参与工程建设的人员对安全漠然无视。再加上建筑工程追求时间效益、经济效益,这就使得在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过程中对安全管理不重视。其次,安全管理的基础比较薄弱。很多施工单位在经济快速发展、建筑行业突飞猛进的大背景下,注重追上时代的步伐,在施工管理中整体使用粗放式管理,没有必要的安全保障机制保障工程建设参与这的安全。最后,建筑施工单位的设备、工具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目前很多建筑施工单位的安全保障性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建筑施工过程中依然使用陈旧、落后的施工工艺,再加上设备更新不及时,缺乏保养、检修使设备老化、停止运转等问题时有发生,为施工的安全问题埋下很多隐患。 3对策 随着我国市场化步伐的加大,建筑行业里的市场竞争也在不断加大。为了使工业与农用建筑施工工程能为企业声誉赢得一面面锦旗,各大建筑企业有必有采取一定的措施,减少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工程质量问题和施工安全问题,提高其管理水平。第一,做好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的质量管理工作。在施工前期做好施工组织设计及施工方案、技术交流与图纸会审工作,明确划分施工管理中的责、权、利。其次,在施工过程中,要注完善工序的质量控制,参照科学的质量体系、质量检查制度,对人员、设备、材料、方案、环境实施全面的管理。另外需要对工程中的主要材料、半成品、构配件以及施工过程留置的试块、试件等应实行现场见证取样送检。最后,完善工程的验收工作。第二,做好安全管理工作。首先在建筑企业内部建立起比较健全的安全管理体制,并在具体的施工管理过程中,严格执行。只建筑施工管理过程中,坚持安全管理,贯彻安全管理体质,落实安全管理责任,促进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安全管理工作。其次,加强全员的安全教育,在建筑施工过程中自上而下的树立施工安全意识,促进全员参与的安全管理工作。最后,工业与农业建筑施工管理过程中要要个执行安全责任事故责任追究制度,明确安全责任管理工作中的责任。一旦出现事故,按照企业安全管理制度对事故进行调查、分析、总结,避免以后发生类似的安全事故。 作者:蔡伟 单位:九江市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 工业与民用建筑论文:工业与民用建筑电气的火灾监控 1.下列场所宜设置剩余电流动作电气火灾监控系统: 1.1按一级负荷供电且建筑高度大于50m的乙、丙类厂房和丙类仓库; 1.2按二级负荷供电且室外消防用水量大于30L/s的厂房(仓库);我们知道电气火灾监控系统包括剩余电流式、测温式和独立式等,它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是两套不同的系统,不过对于电气火灾监控保护,如果设置了独立式的电气火灾监控探测器(如发送声光报警信号),是可以通过输入输出模块来接入到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在消防控制室或消防值班室来进行火灾监测的,但仅限于保护的对象点数较少的情况,对大部分情况,我们还是需在消防控制室里面,分开设置这两套系统的。一般情况下,如果厂区没法为消防控制室的设置提供条件的话,我们可以考虑把厂区的门卫室作为整个厂区的消防控制室,这样子经常有人值班的门卫室就可以随时监测到厂区的电气火灾的情况了。 2.民用建筑部分 民用建筑包括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两部分,它们的电气消防均遵循于《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等,如果有地下车库的建筑,还应遵循《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的等要求。对于民用建筑,我们着重讨论消防应急照明的设计要求。我们知道火灾的时候浓烟蔓蔓,黑乎乎的一片,如果此时应急照明的设计不符合消防要求,不能保证人员疏散时应有的照度标准,就会对人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因此我们要重视规范对应急照明的设计要求。火灾应急照明一般应由专门的应急照明配电箱供电。但当建筑物规模较小,应急照明灯具不多,而只有在单市电的电源供电情况下(例如三级负荷的情况),其火灾应急照明可以接在普通照明箱的专用回路上,并应采用带蓄电池的应急照明灯具。它也可作为平时照明的一部分来使用,但不能为了节能而人为停电,因为有关消防规范要求消电源是不允许断电的。可是《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里面,提到“当采用蓄电池作为疏散照明的备用电源时,在非点亮状态下,不得中断蓄电池的充电电源”,就是说,平时只需保证充电电源不断开,而在消防应急的时候可以允许中断供电,使带蓄电池的应急照明灯具通过蓄电池自身放电来强制投入到发亮发光,所以火灾时候我们可以断开普通照明配电箱的总电源(即切断非消防电),来使得带蓄电池的应急照明放电。 可能有人会说,不如引申到二级以上供电负荷等级的应急照明配电箱的情况,采用双电源或双回路来保证自带蓄电池应急照明的供电可靠性,当火灾应急的时候,通过接触器把应急照明的充电线路强制切断,来使得自带蓄电池的灯具强制投入到其蓄电池放电里去,以达到“强切点亮”的目的,如图2所示:图2的配电方式虽然工程实际中可行,但还是有违法规范的嫌疑的,因为既然归入到消防设备负荷那里去,就应确保消防电的供电连续可靠,不允许有断电的可能性存在(某些关系到人身电击的情况除外),这是规范对消防电的意图。所以,我们应该采用接触器触点来“强启”点亮,而不应“强切”点亮,如图3所示:另外我们需要注意的,上述提到的“普通照明配电箱的专用回路”,实质上已是属于规范所说的专用的消防配电线路,故这些消防回路应有明显的消防标志标识。此外,疏散照明应满足《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里面提到,“除在假日、夜间无人工作而仅由值班或警卫人员负责管理外,疏散照明平时宜处于点亮状态。”也就是说,民用建筑的疏散指示照明灯具(即箭头指示灯和安全出口灯),采用常亮型的设计比较合理,而双头猫眼灯不采用常亮型,平时处于充电状态即可。根据建筑性质,自带蓄电池的应急照明灯(双头猫眼灯)和疏散指示标志(箭头指示灯和安全出口灯),应选可靠连续工作时间≥30min或≥20min的产品,按目前国内市场情况,自带蓄电池的应急灯具其持续供电时间基本达到90min的标准了,所以设计只需标明其供电时间为90min即可满足规范和实际工程需求。 消防应急照明除了疏散照明外,还包括某些场所的备用照明,这些场所仍需要在消防应急的时候继续工作,例如消防水泵房、防排烟机房、变配电房、发电机房、消防控制室和消防电梯机房等。当正常市电电源突然断电而备用电源尚未投入的过渡过程中,若仍须保持继续照明的场所,则非常有必要设置自带蓄电池的照明灯具。有人会说,对于柴油发电机房,自带蓄电池的灯具数量可相对要稍多一些,而其它的如变配电房、消防水泵及消防控制室等处,也应设置部分的自带蓄电池的应急灯即可,不要求全部带蓄电池的。可是,我们想一想在这个主备用电源切换的过程中,发生火灾时仍需坚持工作的场所,也就是规范要求仍需达到各场所应有的照度标准(如电房200lx、泵房100lx),我们设计的时候还是要求考虑把这些场所(上述的那些机房)内的全部灯具均自带蓄电池,这样,蓄电池在这个切换的“真空时间”内持续放电均能达到正常照度的标准值,来保证这些场所的继续工作的可靠性。 在此,不论工业建筑还是民用建筑,对于某些重要的消防设备负荷,例如消防水泵设备等等,都应在最末一级配电箱处设置自动切换装置。消防设备负荷在双电源或双回路处末端切换,上述的几个规范都有这样的规定,一般情况下设计人员都应该注意到这点,但还有大部分人员存在违反规范的现象,如图4所示消防泵房总配电箱XFQ与各水泵控制箱消火栓XFX、喷淋PLX、消防泵房潜水泵XPS之间还有一段配电线路存在,实际上这种配电方式就不属于配电箱处末端切换了,出现这种情况,原则上的末端切换应该是各消防水泵的控制电箱,也就是消防水泵房内应是“控制电箱”切换,不是总配电箱处切换,所以不能只从字面上考虑,未理解末端切换的实质是提高消防设备的供电可靠性。如果我们把上面配电平面图作一点修改吧,把总配电箱XFQ与各消防水泵控制电箱挨着一起配电,如图5所示:图5消防水泵配电在末端切换的示意图这样,总配电箱XFQ就是直接与各消防水泵控制电箱XFX、PLX、XPS配电了(形成一个整体的末端),不用绕过一段很长的配电线路长度,此时我们仍可以认为这种情况是属于配电箱末端切换的做法,也符合规范所说的末端切换的要求。而在《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及应用示例》(房屋建筑部分—电气专业)《04DX002》的P13页里面,也提到有附注,“最末一级配电箱:指负荷附近的直配电源箱或上述设备的控制电箱”。 作者:蒋子威 工业与民用建筑论文:工业与民用建筑管理的相关问题 1影响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的因素 1.1质量控制的首要因素是人的因素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首先是人的因素,人的因素首先是领导者的综合思想素质,包括建设单位、监理公司、施工企业领导者的理论水平和管理水平。人的因素贯穿于每个建筑工程项目的不同环节,是确保建筑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的决定性因素。 1.2材料因素把好材料质量关必须做到以下几点:采购人员应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较强的业务素质,熟悉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能,具备一定的材料质量鉴别能力。随时掌握材料造价信息,招标优选供货厂家。按照合同和施工进度的要求能及时组织材料供应,确保正常施工。严格执行材料试验、检验程序,杜绝不合格材料进场。 1.3设备因素机械化程度是确保建筑工程质量的有力保障。建筑施工企业的机械化程度代表着施工企业的实力品牌和施工水平,也体现了施工企业的管理水平。建筑单位和施工企业必须综合考虑施工设计方案、建筑技术和设备水平等因素,合理选择机械类型和性能参数。 1.4环境因素施工企业要充分考虑建筑工程项目的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对建筑工程质量的影响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等特点,有利的环境要利用好,不利的条件要考虑到,重在预防和防治,防治措施要得力有效。 1.5安全因素安全生产是建筑工程质量有效控制的重要保证。要制定完善的安全生产制度体系,认真落实各项制度,配备安全设备和安全管理员,文明施工;建筑单位和监理单位要经常检查监督,健全施工管理制度。只有抓住施工过程的安全生产才能稳定施工队伍,不影响工期,确保建筑工程质量的有效管理。 2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 建筑物是指供人类生活、居住、学习、工作,以及从事生产和文化活动的房屋。建筑物按用途可分为三类:①民用建筑,指的是供人们工作、学习、生活、居住等类型的建筑。包括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两大部分。②工业建筑,指的是各类生产用房和为生产服务的附属用房。包括单层工业厂房、多层工业厂房和层次混合的工业厂房等。③农业建筑,指各类供农业生产使用的房屋,如化肥库、拖拉机站等。 2.1技术支持无论是工业建筑,还是民用建筑,工程本身都是由许多环节构成的。在工程质量管理中,每一环节的设计与具体实施都需要足够的技术支持。 2.2严格技术标准为了保障工程质量,任何工程项目都有严格的技术标准。工程技术标准是由专业技术人员和工程师共同研究和制定的,具有科学性、客观性、可操作性的特点。 2.3严格检查隐蔽工程在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施工中出现很多隐蔽工程,对于隐蔽工程的管理也是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国内已经有很多成熟的、科学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只有工程管理者加强监督和监理,才能有效保证隐蔽工程的质量。 3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进度管理 3.1加强各方联络,认真落实工程进度在工程进度管理中,设计方、施工方、投资方要随时进行沟通与交流,各方要及时了解工程的具体进展情况,一旦发现问题,必须马上研究对策和解决方案,严格保证工程的进度。 3.2要严格保证建筑材料的供应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施工都离不开建筑材料,建筑材料的供应一旦出现问题,工程的进度就必然会受到影响。因此,施工单位必须按约定将自己所负责采购的建筑材料、机械设备及时运送到工程现场,并及时提供产品合格证、使用说明书和检测报告等,确保工程进度不受影响。 3.3投资方要按时支付工程款工程款是确保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正常运转的前提,如果出现资金流转不畅,必然导致无钱购买建筑材料、工人罢工等现象,施工就难以进行。所以,为了保证工程进度,投资方一定要按时支付工程款。 4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验收管理 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项目的验收是工程管理的最后一道工序,一般可分为分项工程验收、分部工程验收、单位工程验收等几类。 4.1分项工程验收在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验收中,一般分项工程由施工单位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检查验收,并将验收记录提交监理单位,由监理单位核查确认。 4.2分部工程验收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施工,常常需要分别承包给不同的部门来进行。分部工程一般是由施工单位各施工队组织有关人员在该分部工程所包含的分项工程验收的基础上,按分部工程的质量标准进行验收。 4.3单位工程验收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在单位工程完工后,首先由施工单位自检,在自检合格的基础上,向监理工程师提出验收申请。监理工程师在接到施工单位的验收申请后,应对单位工程的质量保证资料进行审查,并组织建筑工程管理人员、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建设单位、质量监督部门的人员进行现场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与合同、规范、标准相对照,最后判断该单位工程的质量是否达到规定要求,是否同意验收。 5结语 以上是笔者多年来的实际工地施工实践,对施工的质量控制方法谈的自己的看法。总之,严格控制每道施工工序,认真把好每道关,要精心施工,才能打造更高标准高质量的工程。 我们专业技术人员更要加强质量观念的认识,不断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和自身素质,用知识用技术武装自己,为城市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工业与民用建筑论文: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探讨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提升以及城市化推进速度的加快随着我国经济的提升以及城市化推进速度的加快,建筑业也因此获得了重要发展契机,并且在建筑的数量、规模以及质量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及质量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然而,在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实际使用过程中发现,屋面渗水情况屡有发生。因此,提升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屋面防水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业与民用建筑结构屋面防水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本文首先以分析建筑结构屋面出现渗水的原因为切入点,对屋面防水的措施与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探讨的措施与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探讨,以供专业人员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建筑;结构;屋面防水;渗漏原因 1引言 目前,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升,对于建筑的外观有着诸多要求多要求,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工业与民用建筑的施工难度度,所以对建筑工程质量有着更为严格的要求。此外,由于工业与民用建筑与人们的日常工作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业与民用建筑与人们的日常工作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一旦有屋面渗漏问题发生有屋面渗漏问题发生,将会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产生严重的影响并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重的影响并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因此,提升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屋面防水技术的研究力度建筑结构屋面防水技术的研究力度,对于推动建筑工程领域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工业与米用建筑结构屋面渗漏原因分析 2.1建筑屋面设计方面 屋面结构在整个建筑结构中是直接且受水面积最大的区域域,而且积水现象会在平屋面结构中经常发生,因此为加快水的排泄的排泄,需要将屋面设计出一定坡度。此外,很多问题会出现建筑结构的屋面设计中建筑结构的屋面设计中,例如,过小的建筑屋面排水坡度,使得难以将积水顺利排出得难以将积水顺利排出,导致积水情况出现在屋面局部区域,而且由于屋面长期浸泡在水中而且由于屋面长期浸泡在水中,致使屋面防水层结构有所破损损,进而导致渗水情况的发生;排水口以及伸缩缝的位置容易在设计屋面构造过程中有数疏漏在设计屋面构造过程中有数疏漏,如果两者位置不合理将会导致出现积水现象导致出现积水现象,并且屋面中钢板结构的强度会因为长期浸泡而出现破坏浸泡而出现破坏,导致其出现程度不等的变形,使得渗透现象出现在屋面部位出现在屋面部位;屋面封闭措施不当或者节点的封闭工作不严谨严谨,一旦对此处理的不及时,将会导致屋面出现渗透现象。除了上述几项实例除了上述几项实例,屋面抄平作业不当、防水层设计的不合理或不科学也会导致屋面渗水现象的出现或不科学也会导致屋面渗水现象的出现。所以有必要对工民建筑结构设计中屋面渗水原因加以分析建筑结构设计中屋面渗水原因加以分析,从而使得应对方法和措施更有针对性和措施更有针对性。 2.2建筑材料方面 建筑防水材料的选择与设计是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防水设计的基础设计的基础,并且可保证屋面防水的效果。因此,注意选择高质量和高品质的防水材料质量和高品质的防水材料,并且采用合理的工艺完成防水材料的施工料的施工,从而在屋面防水中最大限度地发挥防水材料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此外,工民建筑工程质量与所使用结构材料的好坏有着直接关联材料的好坏有着直接关联,并且对建筑结构的屋面防水效果有着密切影响有着密切影响。与此同时,建筑工程中使用最多的材料便是钢筋混凝土材料钢筋混凝土材料,并且由于混凝土结构屋面需要长时间在外界环境下裸露界环境下裸露,所以极易受到风吹、雨淋等自然现象的影响。屋面结构在外部环境长时间作用下屋面结构在外部环境长时间作用下,其混凝土结构层会因此出现程度不等的变形出现程度不等的变形,甚至有裂缝出现,进而导致屋面出现渗漏漏。此外,振捣不实、维护工作不利也会导致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出现渗漏情况中出现渗漏情况。因此,防水材料以及结构材料的选用应由工民建筑施工方与设计方加以重视工民建筑施工方与设计方加以重视,以免因为材料选用不当造成渗漏现象的发生造成渗漏现象的发生。 2.3建筑施工技术方面 先进的防水设计与施工技术在我国工民建筑方面较为缺乏乏。屋面防水技术在检测方面缺乏时效性以及先进性,并且缺少相关配套技术的支持缺少相关配套技术的支持,所以难以保证屋面防水质量。与此同时此同时,我国缺少专门研究屋面防水技术的设计人员以及施工人员工人员,导致工民建筑防水施工质量参差不齐,因此难以提升屋面防水质量屋面防水质量,导致工民建筑屋面渗漏问题屡有发生。 2.4建筑施工维护方面 重建设重建设、轻管理是我国工民建筑工程的主要建设模式,因此不利于工民建筑中屋面防水技术的发展此不利于工民建筑中屋面防水技术的发展。与此同时,由于没有定期开展建筑的维护与检修工作没有定期开展建筑的维护与检修工作,使得屋面渗漏问题愈演愈烈演愈烈,直至屋面由裂缝转为渗漏,极大的提升后期维修的难度度,而且会使维修费用增加,所以应对屋面结构的维护工作加以重视以重视。 3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屋面防水的措施与方法 3.1分格缝的设置 在屋面拐角位置以及墙面的交接位置等存在夹缝的区域设置分隔缝设置分隔缝,并且使分隔缝与板缝对齐,从而保证防水层在混凝土干缩以及温度变化等因素下的影响下凝土干缩以及温度变化等因素下的影响下,所产生的裂缝可以在分隔缝处集中以在分隔缝处集中,从而降低板面整体干裂的概率,进而避免渗漏问题的发生渗漏问题的发生。 3.2屋面找平层施工 在找平作业施工过程中在找平作业施工过程中,采用结构找坡与建筑找坡相结合的方式合的方式。其中,流水方向和出水坡度应在建筑找坡时加以确定确定,在最低点与最高点用鱼线将两者之间的距离拉直,以便找出合适的坡度找出合适的坡度,并且在屋面浇砌过程中,应注意将混凝土充分压实分压实。 3.3隔离层的施工 卷材防水层的使用应在建筑结构隔离层施工过程中尤其注意注意。其中,为避免防水卷层老化,确保其防水性能可以充分发挥发挥,应在刚性层与找平层之间敷设防水卷层。此外,在敷设防水卷材前防水卷材前,应在其表面喷涂处理剂,并且在铺贴过程中使用振动器将其固定振动器将其固定、压实。将油漆涂刷在搭接位置,并密封粘合粘接面粘接面。为避免屋面出现渗漏,隔离层的施工应在适宜的温度下完成度下完成。 3.4钢筋网片防水层的施工 在对工民建筑屋面防水结构中的混凝土防水层施工过程中中,为避免温度变化导致混凝土防水层出现缝隙,应将钢筋网片装配在防水层偏上处片装配在防水层偏上处,从而使得防水层主体的完整性与刚度满足设计要求度满足设计要求。其中,钢筋网片的保护层厚度应根据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合理选择现场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在对表面进行压实与抹平作业时,为避免发生龟裂现象为避免发生龟裂现象,提升防水性能,水泥与泥浆的配比应合理理。此外,为确保钢筋网片防水层的施工效果,应在施工后对其维护工作有所加强其维护工作有所加强,避免有重物挤压防水层,从而降低屋面出现渗漏的概率出现渗漏的概率。 4结语 总之,为提升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防水防渗工作非常重要用建筑工程的防水防渗工作非常重要,如果出现渗漏情况,既会影响建筑的正常功能与使用寿命会影响建筑的正常功能与使用寿命,也会影响人们生产与生活的舒适性活的舒适性。在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施工中,施工单位只有采用合适的防水防渗技术有采用合适的防水防渗技术,保证施工材料的质量,做好外墙墙、屋面等关键位置的防水防渗工作,才能真正避免建筑出现渗漏问题渗漏问题,为人们创造良好的居住与生产环境,从而推动我国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发展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发展。 作者:丁俊奎 工业与民用建筑论文: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进度控制与质量管理措施 摘要:工业与民用建筑是建筑业重要发展的建筑类型之一,而在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过程中,施工进度控制以及质量管理对整体工程建设质量以及综合效益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必须要对其予以充分重视。为此,本文将对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进度控制与质量管理措施进行分析,旨在为推动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发展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关键词: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进度;质量管理;控制;措施 1影响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进度和质量管理的因素 1.1资金因素 充足的工程资金是保证工程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础保障。通常情况下,大多是由投资方提供建设资金,如若资金不到位或是不充足的情况出现,则会导致施工设备与材料无法及时供应而导致施工进度延期,施工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1.2物资因素 工程物资主要包括了施工设备与材料,这均是影响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进度的主要因素。施工设备是否完好,运转情况是否正常,施工材料质量是否达标,与国家标准是否相符等都会对工程施工进度造成影响。 1.3人员因素 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施工人员包括了作业人员、项目管理人员以及项目经理等。施工人员是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的基本元素,其素质的高低,专业技能的优劣直接关系着整个工程是否能够在规定进度内完工,且关系着整体施工质量是否能够达到标准。 1.4施工方法 一般情况下,在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时均会制定施工方案、工艺流程、组织方式以及检测途径等内容。然而在具体施工过程中,通常会出现许多问题,尤其是作业人员无法依照制定流程来进行施工,私自更改施工方案,且在设计过程中,并未对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出有效的防范策略,而侧重于事后管控,如此一来不但会导致工程进度延期,而且还会对工程质量产生影响。 2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进度控制策略 2.1加大进度控制的管理力度 首先,应当结合实际施工工程情况来合理制定科学的施工进度控制计划与目标。其次,应当严格依照所制定计划的内容来分配具体施工内容至具体作业小组、负责人。再者,应当将施工进度要求以及具体施工内容切实落实到具体每个工作人员身上,以逐步细化整体工程施工进度目标,以保证施工组织合理衔接。此外,合理编制施工总计划,并明确列明合同工期相关条例,施工人员、材料、设备等要求,审核结果等内容。最后,还应当结合实际工程状况,构建起沟通平台,并制定好进度控制报告,并实行质量检查以及施工进度控制制度,保证整体工程能够在规定进度内完成。 2.2重视对施工进度经济管理 资金是工程施工顺利开展的重要物质保障,施工人员、施工材料与设备以及施工管理等均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因此,必须要确保资金充足才能保证施工进度,所以做好施工进度的经济管理工作尤为重要。首先,应当各级施工计划以及具体内容来合理编制施工资金需求计划,并将施工所需一切设备以及资金都体现在计划当中。其次,应当结合作业流程来对水、电等资金编制资金控制计划,且开展合理的预算管理工作。再者,应当做好施工资金管控工作,合理优化施工资金,避免不必要的资金浪费。 2.3做好施工进度的合同和安全管理 合同可以确保工程项目在规定时间内完工,是保证工程施工进度的重要文件资料,所以必须要做好工程施工的合同管理工作,并将在施工前期有可能会出现的意外情况考虑在内。不仅如此,在签订合同过程中,还应当在合同中将合同签订双方的义务与法律责任明确注明,防止发生矛盾与纠纷。除此之外,安全也是工程施工一项重要因素,如若发生安全事故,无疑会对整体工程施工进度造成影响,不但造成严重的信誉以及经济损失,而且还对企业今后发展不利,所以,必须做好安全管理工作。 3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质量管理措施 3.1施工前质量管理措施 施工设计合理与否直接关系着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质量能否顺利达标,所以在施工前,施工设计人员应当结合项目特点、施工现场地质条件、周边环境以及施工工艺来进行施工设计工作,对于软土地基等特殊底层则需要开展专项的地基处理技术设计。此外,在施工前还应对施工过程中有可能会出现的质量问题及其严重程度进行科学的预测与评估,并制定出切实有效的应急处理方法,以有效防范与处理施工质量事故的发生,确保整体工程施工质量。 3.2施工阶段质量管理措施 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主要是对施工过程中每个施工流程的质量开展细致的检查,并与施工设计、图纸、合同以及有关施工规范相对比,以判断施工质量是否达标。此外,还应当全面检查施工工艺技术、施工材料、设备以及人员等情况,判断其是否均符合施工质量要求。如,所选用的施工工艺是否与实际工程施工相匹配,各项工序安全是否合理;施工材料各项性能指标是否与施工要求相符;施工设备运行是否正常、是否存在安全隐患;施工人员是否配备齐全,是否具备相关施工资质,其是否能胜任施工作业要求等。 3.3竣工阶段质量管理措施 首先,工程竣工后,先由施工方的质检部门开展自检自查工作,并将工程检验材料及相关报告上交至工程项目监理单位。其次,由监理单位认可施工方所提供报告后,建设方组织施工方、设计方以及监理方来正式开展工程竣工验收工作。并重点验收工程质量问题频发部位以及质量关键部位,从而保证工程质量达到设计以及使用要求。再者,实行工程质量保证金管理制度,要求施工方在特定时间内保证建筑施工质量,并开展必要的保养与维护工作,以确保整体工程质量过硬。 4结束语 总而言之,施工进度控制以及施工质量管理是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内容,这不仅关系到整体工程项目生产成本,而且还决定着工程项目的质量标准,所以,这就要求企业相关管理人员要正确掌握影响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进度和质量管理的因素,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对工程施工进度以及质量管理进行管控,以不断提高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管理质量,促进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作者:冯庆涛 单位:中铁建工集团青岛工程有限公司 工业与民用建筑论文: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防渗漏技术研究 摘要:在我国的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中,常常会因为施工质量而导致房屋出现渗漏的问题,其在建筑领域中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质量通病,给人们的生产及生活带来了极为不便,渗漏严重的将会直接给业主造成经济损失。基于此,在建筑实践中加大对技术方面的投入,根据国家相关的建筑施工规范严格按照要求施工,以此来规避房屋渗漏情况的发生,促使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工程质量得以很好的保障,此外还要利用好现代防水技术以及新型的防水型材来满足施工需求,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稳定、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工业与民用建筑;防渗漏技术;应用措施 如今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增长,带动了工业与民用建筑的良好发展,建筑的防渗漏技术是业内通用技术之一,也是保障建筑使用性能和建筑质量的主要类型。建筑发生渗漏就会对建筑的整体性造成破坏,或者造成各管道及相关设备的损害,因此这些通病问题逐渐被业内人士加以重视。基于上述情况,笔者本文从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中所存在的渗漏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了相关防渗漏技术在我国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通过不断的提高施工技术水平,以此来促进在同行业的竞争优势,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实现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渗漏问题分析 1.1建筑门窗的渗漏问题 通常造成建筑门窗出现渗漏的因素有:门窗框的安装不规范、门窗的损坏以及门窗框料自身的材料质量所导致的。在建筑工程门窗安装中,出于成本因素的考虑,在门窗的型材选用上质量不符合要求,没有选用一些高标准的型材,这就出现了门窗材料与实际设计要求不符合;再者就是对门窗与墙体接触部位的缝隙没有进行更好的填充处理,以此就造成了门窗缝的渗漏问题。其次,在进行门窗的安装过程中,由于安装人员的疏忽造成门窗的框边的连接不够密实,形成框边的锚杆出现或长、或短的情况,可能就会造成框边连接处开裂或是变形,使其门窗出现了渗漏。此外,由于外窗台抹灰坡度出现“外高里低”或是由于其它不可抗拒的因素,造成门窗因撞击而遭到的破坏,导致墙体脱落以及门窗的四周形成裂缝,造成渗水的现象。 1.2建筑施工厨卫的渗漏问题 无论是工业建筑还是民用建筑,通常用水量较大的场所都是厨、卫间等,由于工程设计中对材料的选择不当或是施工中操作不当是造成渗漏的主要因素。其次,主要原因是因为工程在建设时期厨、卫间的楼板通常较其它部位的楼板较薄一些,施工中如果对钢筋的绑扎或钢筋放置出现错位,又或是在混凝土浇筑楼板时振捣不够密实,经过厨、卫间的长时间用水,就会发生地面的渗漏,。对于一些不符合标准或是材料明显存有质量问题的,要禁止使用,否则就会出现上述的厨、卫间渗漏现象。1.3墙面的渗漏问题一般情况下,造成墙面出现渗漏的原因主要有两种情况。即外墙渗漏和内墙渗漏两种。通常在墙面渗漏中,外墙发生几率要高于内墙渗漏,出现渗漏的成因究其根本还是因材料而起的。由于材料的选用不恰当、施工中人为因素等造成的墙面套管的预留孔等,这些都是造成外墙渗漏的主观因素。在工业与民用建筑的施工中,造成内墙渗漏的主要原因:(1)面砖质量不过关,其本身有裂纹或不能适应温度变化;(2)砖砌体中特别是空心砖砌体的砂浆饱满度较差,头缝不密实,灰缝过大;(3)面砖糙底空鼓以及面砖柔缝不密实等。这些都将造成房屋的内墙出现渗漏的主要因素。 2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中防渗漏技术的应用 2.1混凝土墙体裂缝渗漏技术 在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中,混凝土的墙体渗漏是最为关键的部分。做好墙体裂缝渗漏的主要技术有以下几点:首先,严格按照抗渗混凝土的配合比要求进行混凝土的配制,严格把控骨料的质量,禁止使用含泥量较大或含石粉比例较大的细骨料进行混凝土的配制,为了提高混凝土的性能,要选用高纯度的优质砂,运用科学的配方进行调配,以此保障配制的混凝土强度,来预防渗漏现象。其次,对某些重点部位的钢筋施工要做到严谨,对其材料和工艺更是要严格的要求;最后,在具体施工过程中,为保障建筑楼层平台与外墙的接口混凝土的施工处在同一界面,这就需要调整外层模板的铺设距离,保证墙体或者是转角处减少缝隙的存在,从而就可以有效的预防渗漏问题的发生;此外,在进行这些部位的混凝土浇筑时,对其要进行振捣密实,对这些重点部位要做特别处理,防置裂缝的产生,通常可采取浮浆或是粘合等措施进行处理,以此来保障其部位的密实性,这样就可以完全遏制裂缝在施工中的出现。 2.2门窗防渗漏技术 在工业与民用建筑中,门窗作为最频繁的活动部位,在整个建筑的防渗漏施工中其重要性也是不可忽视的,也是最难控制的部位。为了不影响门窗的使用功能以及门窗的美观性,首先在门窗的材料选用上,应严格按照建筑工程门窗要求及规范,根据使用的性能合理选择门窗的型材,做好门窗框架与墙体之间连接缝的细化处理,选用现代材料经过优化配合比,调制防渗漏砂浆,对其连接缝进行填充处理。其次在对门窗框架的外侧涂抹砂浆,必要时可采用聚酯化合物粘结剂对其缝隙做细部处理,尽量避免砂浆出现空鼓现象,对处理完成的缝隙要进行专业的严格检查。在进行窗台的处理时,要保证内窗台略高于外窗台2cm左右,可以起到很好的排水效果。另外在进行窗户的上窗楣施工时,应该选择运用鹰嘴形状,同时也可以结合建筑物实际情况,将窗楣建成滴水线型。 2.3厨房、卫生间的防渗漏技术 厨卫间作为建筑物用水最为频繁的两个区域,在防水施工的处理上,稍有不慎都会造成建筑物的严重渗漏,对我们生活及工作带来极为不利,因此在建筑施工中务必做到重点防护。基于此,通常在进行厨卫的设计时,一般情况下,客厅及卧室的地面要高于厨卫间20mm左右,在基础结构的施工时就要做好高低差和适宜的坡度,对于厨卫间的地漏也要低于该地面的10mm左右为标准,对于厨卫间的墙面也是要进行更好的处理,在1.8米以下的部位要涂刷防水材料;对于预留的烟道口或者是穿越楼板的管道预留口的周围要采用细沙防水砂浆在外加适量的膨胀剂进行填堵并增加一道防水加强层宽度不小于200mm.施工前应将管道预留口周围进行凿毛处理,对其管道周围以200mm的距离从管道口向外延伸适当做出坡度,预防日后沿着管道四周向下渗水,当厨卫按照施工要求做好防水预处理以后,就要对其进行试水48h,如发现有渗漏现象,要及时做好处理,并做好质量记录。 2.4地下室防渗漏技术 随着建筑结构的现代化发展,某些高端的工业建筑或是民用建筑中,设置地下室是当今建筑物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做好地下室的防渗漏工作也是极其重要的。造成地下室渗漏水主要是混凝土与墙体的连接部位,出现漏水的形式主要有涌水、潜流、渗漏与波动漏渗。在工程实践中对地下室的施工流程为:素土夯实—垫层—防水附加层—防水层—防水保护层—底板—饰面层。此处在施工时,一方面保证止水带质量性能好;另一方面素砼墙体在浇筑过程中要防止其发生变形现象。此外,施工中防水层与施工基层可以脱开。地下室立面防水层应确保做到与形成的结构砼表面粘结牢固,可以采用外防和外贴的方法来进行施工等。 作者:马一民 单位:阳泉市建筑工程(集团)总公司 工业与民用建筑论文: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管理问题探讨 摘要: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是我国现阶段建筑行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然而,目前我国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上仍存在不少问题,其中工程管理的不力使建筑工程的质量和进程都或多或少地存在问题,因此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管理显得格外重要。文章就工业与民用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为同行提供一些帮助和借鉴。 关键词:工业建筑;民用建筑;工程管理;建筑行业;建筑质量 1概述 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在建筑行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质量的好坏体现着建筑行业作业水平的高低,而建筑行业自身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建设关系十分密切。然而由于工程中管理问题的存在,导致建筑工程质量出现问题。因此,为提升建筑企业竞争力,提高建筑行业整体水平,就必须对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管理方面加以重视。 2影响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管理的因素 影响建筑工程管理质量和进程的管理因素有很多,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2.1人为因素 一项工程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人为因素决定的,建筑工程也是如此。工程管理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工业和民用建筑工程质量,因此作为工业管理人员,必须有足够的专业素养和思想。专业素养是必须具备的,因为建筑工程中需要大量的专业知识,若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则难以胜任该工作。而事实上,我国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确实存在着普遍不高的现象,对经验的依赖超过了对专业知识的需求,导致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发展慢、质量低。管理者的思想因素也是很重要的,若没有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管理者就会产生消极怠工的现象,这样就会对建筑工程的质量产生非常大的影响。而事实上是,大多数管理人员虽在其位但并未谋其政,以敷衍应付的态度来对施工项目进行管理,势必会导致建筑工程的质量出现问题。 2.2设备技术因素 在建筑工程中,设备技术因素同样决定着工程质量的好坏。拥有好的设备的企业,无疑对那些没有先进设备的企业更有优势。对建筑施工企业来说,管理者素质固然重要,而设备的先进程度也是衡量一个企业的重要标准。机械化程度越高的企业,则其管理水平就越高,竞争力也就越强。同时,拥有丰富的建筑技术和经验的施工单位的工程质量管理也会有所保障,因此设备技术也是影响企业工程管理的因素之一。 2.3材料质量因素 对于建筑工程而言,工程中所使用的材料无疑是影响建筑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材料质量出现问题,则会导致建筑工程质量出现问题,材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事实上购买劣质材料引发工程中的一系列问题也是现今工程中普遍存在的。材料主要是靠采购人员外出采购的,因此材料质量的问题的出现可归咎于采购人员个人问题。有些人员由于缺乏对材料好坏的鉴别能力或者由于本人道德素养原因,在采购材料的时候选择价格便宜劣质的建筑材料,都会造成材料质量不符合工程标准,以至于最后对建筑工程的质量造成无法估计的影响。 2.4安全因素 在我国,工程方都把安全放在第一位,而安全也是工程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施工方必须保证工程的安全,建立完善的工程安全体系,监督员必须担负好自己的责任,严格监督工作人员遵守安全制度,并在制度实行的过程中不断补充完善。只有安全到位了,建筑工程才能按照原定计划实行,加快了进程,提高了效率,同时也保证了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质量。 3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管理问题的解决方法 为解决上述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从两方面开始入手,即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和进度管理两个方面。接下来笔者将对这两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 3.1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 在实际生活中,建筑物一般分为工业、民用、农业建筑三大类。不同类型建筑质量的管理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3.1.1丰富的经验与理论技术。不论对上述哪种类型的建筑的建造,都不是经过简单的几个步骤就可以完成的,而是需要经过复杂的程序才可最终实现。因此在工程质量管理中,就需要施工方拥有丰富的经验和理论技术,以保障建筑工程各个环节有条不紊地实施运行,同时也能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效率,使整个工程能够按质按量安全地完成。 3.1.2重视隐蔽工程。对一项建筑工程来说,隐蔽工程的好坏也是评判质量管理好坏的一项重要标准。给排水工程、电气管线工程、地板基层等都是房建工程中常见的隐蔽工程,若隐蔽工程一些环节出现问题或者验收时没有严格遵守规则,则会出现一系列安全隐患,严重影响到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而如今我国的隐蔽工程管理技术和理论方面已经相当成熟,因此在隐蔽工程方面,最重要的还是在于工程质量的管理者。管理人员应做好自己份内的工作,加强监督管理,并在问题出现后,及时给出解决方案并予以实施。 3.1.3制定规范的技术标准。任何一项工程都需要严格的技术标准来支持,而建筑工程作为一项复杂的工程,更不能按照个人主观意愿来进行,它需要一个科学的技术标准指导,因此制定规范的技术标准格外重要。由专业研究人员依照实际情况来制定的技术标准,具有客观性和科学性。同时工作人员也应严格遵守标准,这样才能有效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2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进度管理 作为建筑工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进度管理也是工程管理中一个重要的方面。为解决进度管理问题,有以下三个方面建议: 3.2.1保证供应材料的质量。对建筑工程而言,建筑材料的供应必不可少,材料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建筑质量的好坏。因此,为严格控制材料的供应,首先要保证采购人员的个人道德和专业素养,采购时能分辨出材料的好坏,并且不做违反道德的事情。另外,供应商应具备说明书、合格证,确保材料的质量,并将提供的建筑材料设备等按时送达工地,使整个工程按照计划进行。 3.2.2促进工程相关方的交流。要想发挥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这个整体的作用和价值,就要求建筑相关方之间有效配合。如果缺乏必要的配合,则会对施工的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事实上,在建筑工程管理中,施工方、投资方、设计方之间的沟通交流并没有被重视起来,当有问题出现,无法得到及时的反馈,得不到反馈便无法及时进行讨论和解决,最终可能导致出现无法挽回的错误。因此,加强各方的联络,使工程中的问题一出现便得以解决,让整个工程进度按预期进行。 3.2.3投资方资金要及时到位。俗话说:“兵马未到,粮草先行。”投资方的资金对施工企业而言十分重要。没有足够的资金就不能快速地完成工程,导致工程延期,延期越久,则越不利于工程的实施,最终必将导致利益受损。因此,投资方应提前准备好资金,购买足够的材料并及时给工人发工资并及时支付工程款,为施工方解除后顾之忧,以确保工程进度不受干扰。 4结语 如今,民用和工业建筑工程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我国施工企业在建筑工程的管理方面仍有许多不足之处。本文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从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和进度管理两方面出发,提出了工程管理中存在的几点问题,并给出了相应问题的解决对策。总而言之,工作管理人员应加强自己的专业和道德素养,企业也应对工程管理加以重视,保证工程管理方面少出甚至不出问题,这样才能顺应时展潮流,提高自身和企业的竞争力,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冉国胜 单位:甘肃省金昌市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铜冶炼厂 工业与民用建筑论文: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中混凝土的使用 一、在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中混凝土的特点与分类 混凝土作为现代建筑施工中一种重要的使用材料,不论是在工业还是在水利水电工程都得到了大量使用。尤其在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中,它成为了一种不可或缺的施工使用材料。混凝土也称砼,它是由胶结材料,骨料和水按一定比例配制,经搅拌振捣成型,在一定条件下养护而成的人造石材。混凝土具有原料丰富,价格低廉,生产工艺简单的特点,因而使其用量越来越大;同时混凝土还具有抗压强度高,耐久性好,强度等级范围宽,使其使用范围出十分广泛,不仅在各种建筑工程中使用,就是造船业,机械工业,海洋的开发,地热工程等,混凝土也是重要的材料。根据混凝土在各个行业中的运用可以将混凝土分成轻骨料混凝土、多孔混凝土以及泡沫混凝土等。另外根据建筑工程的使用要求还可将混凝土特殊配置成耐热混凝土、防水混凝土等。总之,混凝土的种类很多,只要满足工程在建筑施工的需要就可以。 二、在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中混凝土常见的裂缝问题 在公民建建设中,混凝土由于受到外界因素影响。经常会产生裂缝问题。然而裂缝形成的原因有很多。由于受到温度的影响,在浇筑混凝土的过程中,水泥遇到水之后会形成水化热的化学反应。这种反应会直接影响混凝土的使用强度从而形成裂缝。另外由于地基的不均匀也会导致混凝土裂缝。如果建筑物下面的地段地质分布不稳定的时候,因为土质强度很小,而建筑物产生的荷载力过大,从而产生裂缝。总之,再整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过程中,混凝土裂缝问题一直成为施工人员头疼的问题。对于混凝土裂缝为题,一定要采取正确的解决措施,这样才不会影响混凝土在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中的运用。 三、在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中,混凝土在运用的过程中一定要确定合理的混凝土配比 确定合理的混凝土配比。混凝土的工程质量对工民建整体工程质量有着决定性影响,而混凝土的配比对混凝土的工程质量又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混凝土的配比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原材料因素、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等问题。在混凝土工程施工之前,施工人员必须实地考察工程现场的小气候环境、土质等,然后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混凝土配比,满足工程施工对混凝土的配比要求。如果施工方无法依靠自身技术实力确定混凝土的配比,可以聘用专业的勘察团队对施工现场进行勘察,并由专业的实验室设计混凝土的配比。四、对于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中混凝土的养护一般情况下,混凝土的养护可分为自然养护和人工养护。自然养护是在常温(气温在5℃以上)条件下,并留有一定的时间以让混凝土保持着湿润的物理状态,另外还可以在混凝土表面覆盖草席、麻袋或棉链等保温材料,当浇筑完毕后就可以实行洒水养护工序了,一旦超过了洒水养护的温度上限后施工人员应确保养护工作在六个小时之内进行。对于不同类型的混凝土养护时间也是不同的。在养护期间,必须保证混凝土足够的湿润,有利于水泥水化作用的进行。通常情况下干硬性混凝土的养护工作应该在浇筑完毕后开始,洒水养护的时间应该根据水泥品种而确定,对于普通硅酸盐水泥而言,混凝土绕水养护时间不应小于7天,若浇水不足,表面产生细小裂缝或出现泛白现象时,要立即覆盖保温层,并加强浇水养护,延长浇水日期。在浇筑后,当环境温度低于5℃时,可采用对混凝土表面喷涂养护液的方法进行养护。 四、结束语 总之,混凝土作为建筑行业施工中一种不可或缺的施工材料,其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为此,在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中更要将混凝土得到很好的运用,这样才能确保混凝土的施工质量。从本文的阐述中不难看出,混凝土已被当今各项建筑工程在施工中得到了很好的运用。为了为了能够更好的发挥混凝土的自身作用以及体现它的价值,我们一定要了解混凝土在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中的特点与分类,更要清楚在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中的裂缝问题,同时还要掌握混凝土在运用的过程中要确定合理的混凝土配比度,更要及时的做好混凝土的养护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混凝土工民建建设中的施工中质量。本文只是对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中混凝土的运用做了几点简单的陈述,在陈述的过程中如果有不完善的地方,请各位同行给已改正并批评,笔者会真诚的接受。最后由衷的希望,在今后的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中混凝土的运用中,有更多的人士能够踊跃的参与进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让我们大家一起努力来大力的推广混凝土在工业与民用建筑中的运用。 作者:咸辉 单位:吉林省临江市木材检查站 工业与民用建筑论文: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管理问题探讨 1建筑施工管理重要性及意义 只有保障工程质量才能使工程项目的效益最大化。此外,安全经费的投入也需要充足,它是事故发生时的重要保障,充足的安全经费能在安全事故发生时不至于影响后面的施工进度,减少工程费用的损失。建立健全安全责任制,完善建筑企业的规章制度也是工程施工管理的重要内容。安全生产责任制也是安全管理的核心,是保证安全生产的重要手段,可有效预防事故的发生。 2针对建筑施工管理问题的解决方案 2.1成本管理 建筑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是贯穿在工程建设全过程,它是企业全面成本管理的重要环节,必须在组织和控制措施上给予高度的重视,以期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对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就是对整个工程款的成本控制。对成本控制主要是对物质的管理,分配专员对现场建筑材料进行管理,可实施轮班制度加强夜间人员巡逻,防止材料的丢失。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应合理使用建筑材料,以免造成材料无形的消耗从而增加成本。合理的选用施工机械设备保质保量的完成施工作业,充分发挥机械的性能以达到成本的控制。 2.2质量管理 质量保证是为了保证工程成功交付并予之使用,因此,工程质量是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重中之重。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建筑物是否安全,直接关系到人们的人身财产安全。建筑施工质量的控制主要包括对建筑质量、隐蔽工程以及严格的技术规范。建筑材料的选用首先应该满足符合国家标准,不能盲目购置低价材料,以免造成安全事故。在购买建筑材料后,进入施工现场时必须对材料进行检测,确保材料符合要求才准入场。在施工时,进行合理的施工操作保障主体工程的质量安全。隐蔽工程也是工程质量管理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隐蔽工程的检测能有效的保证该工程的质量。严格的技术规范是辅助工程质量安全的必要措施,任何的施工任务都必须在相应的规范下进行。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不要因为有些工序复杂而简省,否则可能成为工程的安全隐患。同时还应该加强监管机制,不仅在监管施工人员方面而且在施工时检测工程质量方面都必须加强。 2.3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主要是在规章制度上体现,在施工人员方面则是增强安全意识。现今某些建筑企业的规章制度还不是很完善,在事故发生时,没有解决该问题的统一标准,可能造成滞工问题,这不仅影响到后面工序还使整个工程效益减少。因此,建筑企业应该从以往的施工过程中吸取经验与教训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在施工人员方面,定期进行安全意识教育,以确保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按技术规范进行施工,从而杜绝事故的发生。 2.4进度管理 建筑施工现场是建筑产品的生产地,它是企业的生命线。施工进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切身利益,科学的现场管理则是建筑施工进度的重要方法,现今许多的建筑企业特别是小型建筑企业,他们的现场管理比较落后,从而影响了施工进度,造成施工费用的增加,进而影响了工程的整体效益。此外,加强三方(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建设单位)的沟通与联系,以对工程实况的了解实现进度的合理化,保证工程进度在工期内或者提前完成,增加建筑工程效益。 2.5合同管理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建筑规模也越来越大,现阶段出现了许多的大型工程、超级工程项目。以前的合同管理模式不再适应现今大型或者超级工程,这必然使得合同管理进一步发展。保证工程正常运行是合同管理的首要目的。在签订合同时,必须认真查看每一条,以免合同信息不严谨或者遗漏,就是说不全面、不完整、有缺陷、有漏洞。常见漏掉的往往是违约责任。在签订合同后,并不意味着合同工作就此结束,还需对合同进行保管。在施工过程中,如果遇见工程变更,应变更的合同没有变更这就会导致损失。总之,合同管理是在市场经济下企业管理的一项核心内容,企业管理在任何时候都围绕着这个核心而开展,正是所谓的无规矩不成方圆。 3结语 工业与民用建筑在管理内容方面涉及的比较广泛,在管理上必须与时俱进,科学、高水平地来进行管理,这样才能使效益最大化。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地控制每道工序,认真的把好每一个关卡,只有这样才能够打造出高质量以及安全的建筑产品。 作者:卢永红 单位:酒泉市顺帆工程监理有限责任公司 工业与民用建筑论文: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质量控制论文 1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质量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1.1施工人员管理困难 作为工程量巨大的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会需要很多的施工人员,这样,施工现场的劳动力就会过大,这使得施工现场的人员管理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如何对庞大的人群进行管理,这成了建筑单位最为关注的问题。在实际管理中,就会时不时的出现诸如指挥不当、操作失误、沟通不及时、不能协调合作以及施工责任不到人等一系列问题,这回严重限制建筑业的发展。 1.2施工安全管理意思不够 安全是施工之本,施工能否顺利的展开,最重要的就是看施工过程能否有序、安全,如果施工的过程中发生了相关的安全问题,会给工业以及民用建筑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值得重视的是,受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在我国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现场,很多管理者都还没有注意到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在他们的眼里,安全问题可有可无,为此在施工中很多工作人员都没有带安全帽,这在很大程度上威胁着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 1.3没有严格的施工质量检查 工业、民用建筑施工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在施工的过程中,人们会涉及到很多的不确定因素,这些因素的存在会严重的影响施工的质量。实际生活中,很多单位都选择抽样检查的方法来检查施工的质量,这种方法存在着很大的片面性,为建筑质量埋下了很大的隐患,所以很多建筑产品的施工质量都不能过关,也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施工质量标准。 2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的措施探讨 2.1选择具有高素质、专业化的施工人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国之间的竞争已然转化为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又转化为各个行业的核心竞争,由此可见人才在行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就建筑业而言,人才是影响建筑施工质量的重要因素。作为施工主体的施工人员,如果没有较高的素质以及专业技术,只会阻碍建筑施工的发展。值得注意是,工业与民用建筑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它不仅影响到国家经济以及企业的长远发展,还影响着人民群众的居住质量以及安全,这就要求相关建筑单位在选择施工人才的时候要选择那些具有高素质的、专业化的施工人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的打造专业的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队伍,才能做好建筑材料质量以及建筑后期的良好维护和保养,最终保障工民建施工的质量。2.2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新时期,建筑企业要想真正意义上的取得发展,就必须把质量保持更高的水平上,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具体的则是对以下四大因素进行控制:(1)对人的控制。建筑单位在用人的时候,必须综合考虑人员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业务素质以及身体素质,因为人是施工过程的主体,他们是形成工程质量的主要因素;(2)对材料的控制。要想确保工程的质量,就必须保障材料的质量,在购买材料的时候,要严格的检查并验收,这是提高工程质量的重要保证,一言以蔽之,施工单位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避免将不合格的材料运用到施工的过程中去;(3)对机械的控制。机械是施工得以进行的重要前提,在施工阶段必须充分的考虑施工现场的条件、建筑结构形式以及施工的工艺方法等,这既有利于合理的使用机械设备,也有利于加强对机械的维护、保修以及保养;(4)对方法的控制。工、民用工程建筑中,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以控制施工的质量,为施工质量以及施工安全创造良好的条件。 2.3加强工、民用建筑工程的进度管理 整个工程的完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工程进度的管理则需要注重所需要的所有时间,包括立项、设计、预算、施工以及验收等,在加强工、民用建筑工程的管理的同时,相关工作人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建筑单位要切实加强与各方的练习,要能够认真的贯彻落实工程进度。在施工中,要随时的与设计方、施工方以及投资方等展开交流,不管是哪方都要及时的了解工程的具体进展情况,这样,在发现问题的时候就能够及时的进行解决,以确保工程的进度;其次,要确保建筑材料的供应。不管是工用还是民用,都离不开施工质量,因此,施工单位必须如约将自己所负责的材料以及机械设备等运到工程现场,确保工程进度不受到影响;最后,就投资方而言,必须及时的支付工程款。如果资金出现流转不畅问题,就会阻碍建筑单位的发展。 3结语 综上所述,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中必须加强对质量的控制,为此,在建筑施工的前期,就必须制定一个合理的施工方案,这样既有利于保障工业与民用建筑的顺利进行,也有利于保障建筑的质量。由此可见,建筑单位在施工的过程中必须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要给工业与民用建筑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以及市场,真正意义上的促进建筑业的发展。 作者:张永红 单位:内蒙古广厦建安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工业与民用建筑论文: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管理论文 1涉及我国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隐患问题论述 结合现下我国建筑行业规划状况观察,有关地方、行业保护迹象显著,特别是在招标期间经常衍生各类暗箱操作行为,造成预审工作中人文干扰因素广泛滋生,此时如若缺乏完备的监督体制,就会顺势造成不必要的违法结果,严重情况下会直接与招标单位造成冲突,影响后期工程进度与安全质量。在工业与民用建筑体系架构中,施工质量存在地位深刻,直接影响建筑工程质量效益,不可控因素占据比例较大,因此实际工程布置中质量问题大面积滋生现象已不再新鲜。另外,验收工作本交由政府监督部门负责,但是目前其职能结构全面扭转,目前验收流程已经全权交由业主处理,工程开发企业主体顺势过渡成为验收主导个体,并且质量监督部门在既定工程管理模式与处理手段上已经存在严重问题,对于项目验收难以发挥应有指导功效。以上因素对于民用与工业建筑工程长远规划发展将是一类重大限制危机,必将引起管理主体大力关注。另一方面,我国不同领域内部物价都处于不断上涨端口,尤以建筑材料最为强烈,在特定施工单位之间,部分采购人员为了全面控制工程整体造假水准,扩大自身获利空间,便开始采取偷工减料等不正当行径,如房屋内部基础设施功能失效现象等。将监管力度不高与偷工减料现象排除在外,特别是在民用和工业建筑领域内部,包括施工单位内部人员素质、技能规范,以及承包队伍质量维护体系等细节都有待进一步完善,这部分细节都是需要工业和民用建筑管理人员高度重视并予以快速解决的危机。 2应对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管理问题的细化措施解析 2.1强化质量规范管制体系 首先,技术支持。任何建筑工程本身都存在不同细致施工细节,实施中需要得到广泛技术支持。为了稳定工程质量效益,必须组织专业技术人员与工程师团队进行可操作性、客观性调试方案制定。其次,严格检查隐蔽工程细节。在工业与民用建筑领域中存在各类隐蔽工程现象,目前国内在这方面管理理论与方式衔接上已经达到成熟效果,需要管理人员加大监视力度。 2.2完善工程进度管理秩序 工程进度是稳定工业、民用建筑活动秩序的前提,需要设计、施工、投资方全程交流合作,争取透过立项、预算以及竣工验收等步骤投入精力。第一,设计、投资主体需要随时与现场施工人员交流,及时掌握不同阶段工程进展状况,一旦期间发现任何质量问题,必须结合最新技术手段予以解决,杜绝工程进度因任何原因而造成滞后结果。第二,严格控制建筑材料供应渠道。任何建筑工程都不可脱离材料应用而独自运行,这部分调制器具一旦存在问题,工程进度便不可避免地遭受制约。所以,作为施工单位有必要负责材料、设备运送监督工作,及时提供产品合格证书与检测结果。 2.3稳定建筑工程验收环节 验收工序作为工业、民用建筑工程项目的最后一道工序,可以顺势延展出分项、分部、单位工程验收等相关类别。前者主要交由施工单位相关人员负责,同时会将验收记录提交给监理单位并督促其快速核查。涉及重要的分项工程与关键节点项目,施工单位有必要在自检合格前提下,有建筑管理人员依照设计图纸与质量规范要求进行重复验收处理;而分部工程是由施工队伍在既定分项工程验收基础上,按照分部工程质量标准进行调试;至于单位工程验收,需要监理工程师在接到施工单位验收申请条款后,组织建筑工程管理人员、设计、施工、质量监督单位人员进行共同审核,同时将提炼结果与合同、预期指标对照,最后科学判断该类工程质量是否得到要求,并通过验收。 2.4全面发挥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管理创新能效 截止至今,我国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管理已经广泛实行全新规范制度,但是其中存在不同行业科学管理模式照搬照抄现象,实际操作中未免滋生各类弊端,如若长时期放纵不管,必将阻碍建筑行业进步趋势。 (1)全面吸纳外国先进管理经验,实现我国工程管理模式创新指标。部分发达国家建筑行业发展历史悠久,在长期管理环节中,已经达成一套完备的规范体系,我国工程管理单位需要注重外国先进管理经验的借鉴,拒绝照搬照抄现象泛滥。而是坚持取其精华原则,组合国内工业与民用建筑产业现状加以合理创新改造,进而逐步迎合目前建筑行业市场规范要求,提供有效的管制方案。 (2)建筑工程管理经验的系统整合。我国工程管理工作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在多年的工程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也积累了很多经验。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的工作经验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是工程管理发展与进步的基石。建筑工程管理人员只有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管理方法进行更新和完善,才能保证工程管理方法的不断创新。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实现对于工程的每一个环节的质量控制和保证工期,在工程的各个环节的施工之间要实行分段控制和动态控制的控制方式,在每一环节内部加强管理和控制,然后做好环节之间的衔接工作,将质量控制的理念在工程的每一环节都要有所体现,而且要不断的及时的进行调整和修改,以确保满足对于工程的质量和工期的要求。 3结语 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质量管制直接决定我国社会规范秩序与经济发展实效,但是结合目前内部工程规划状况观察,工程质量细节中仍旧存在许多安全稳定漏洞,证明管理不完善现象尚未彻底清除。因此,作为优质化管制人员应该进一步遵守质量手册与技术规范要求,及时做好现场施工控制职务,强化后期结构验收强度,在此基础上提升工程架构安全质量,为日后相关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深刻适应基础。 作者:韦海华 单位:桂林彰泰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工业与民用建筑论文:工业与民用建筑质量管理论文 0引言 近年来,在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进程在不断的加快,这给建筑行业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建筑物直接关系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社会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人们对建筑物的质量要求也就有所提升,作为建筑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严格管理工业与民用建筑的质量,保障建筑行业能够得到较好的发展。 1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现场质量管理的内容 首先,对施工人员的管理。施工人员是整个建筑施工现场的核心所在,对于施工人员的管理主要是施工人员的选择,施工人员所受教育程度以及对施工人员的培训等方面,在某一建筑工程项目中标后,要严格按照建筑工程项目的实际规模和特点选择施工人员,并且要设立项目经理部,对每个施工人员的工作岗位进行合理的安排,还要激发施工人员的质量管理的积极性。其次,对施工设备的管理[1]。施工设备是现场施工质量管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必须要根据工程施工的实际需求对施工设备进行合理安排,比如高层的建筑施工中对于塔吊型号、塔吊臂长的选择等,不仅要保证能够满足施工的需求,还应该考虑到节约成本,在施工过程中应该随时的对设备进行检查保养,避免发生事故。最后,对建筑施工材料的管理。施工原材料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整个建筑物的质量,也就是说保证施工材料的质量也就是保证了建筑工程的质量,采购人员应该严把采购原料大关,选择质量好的、合格、价格最低的原材料,在保证材料质量的同时也应该考虑到节约成本,无论在运输过程中,还是在材料进入施工场地后,都需要采取措施防止有损坏,并对其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查,保证原材料的质量问题。 2探究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现场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虽然加大了对建筑施工现场的管理,但仍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建筑物的质量安全,所以在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现场要时刻警惕其出现的问题,建筑的工程质量得到保障。第一,建筑施工现场材料管理存在的问题。通过上文能够知晓,建筑材料在施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有的建筑施工现场由于种种原因,对于建筑材料的管理做得并不到位。比如采购人员忽视了对材料供应商的调查[2],不了解材料市场的行情,使得购买回来的材料不能物尽其用,还损失大量资金。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在材料进入施工现场后,并没有对材料进行全面的检查,导致不合格材料进入施工现场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工作,还给建筑项目工程带来了安全隐患。第二,施工现场人员的素质较低。人员是建筑施工的关键,但是目前很多的建筑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以及施工人员的素质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建筑企业并没有对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导致管理人员缺乏质量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施工人员缺乏专业的施工技能,难以保证建筑施工现场的质量,甚至影响了整个建筑项目工程的综合效益。第三,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在质量管理方面,必须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进行管理,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导致建筑企业在工程质量管理方面并没有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进行正确指导,质量管理都是根据之前的经验进行,在实际的建筑施工中出现突发事件后,难以凭借之前的经验进行处理。那么这就给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以及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带来威胁。此外,还有在施工过程中忽视了对现场质量的检测,并没有对施工现场的材料以及成品进行全面的检查,或者是检测结果存在虚假情况,进而难以实现对建筑材料和成品的质量控制。 3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现场质量管理完善措施的探讨 在建筑施工中,建筑现场的质量管理存在着各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给建筑的质量带来了威胁,甚至威胁到了人民群众的人身财产安全,必须要严格的对待建筑施工现场质量管理,保证建筑物的质量安全。第一,严格控制材料质量合格。为了保证施工原材料的合格,采购人员必须要加强对原材料的采购、进场验收以及现场检查等各环节的管理工作,采购的时候采购人员应该对市场环境进行考察,选择质量可靠的供应商进行原材料采购[3],并在原材料的运输过程保证原材料的质量安全,加强对进场原材料的检测,以及进行现场验收,从而保证材料的合格。第二,提高对施工现场人员综合素质的管理。建筑企业领导应该定期对施工现场人员进行培训,提高施工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让他们在实际的工作中加强对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视,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加强管理队伍的建设,并建立相应的奖励制度,对做得好的施工现场质量管理人员实施奖励。此外还应该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培训,选择综合素质高的施工团队,保证建筑物的质量。第三,完善施工现场质量管理制度。对于工业和民用建筑而言,质量是其根本,同时也是加强施工现场质量管理的重大目标,在施工现场质量管理过程中,应该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并将具体的责任落实到个人,严格检查竣工交付的建筑工程质量,及时处理存在的问题。在施工之前,应该积极的提高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加大对质量检查、监督的重视,严格按照质量管理制度实施奖罚措施。第四,加大对整个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全过程监控。建筑企业应该对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项目进行全过程监控,也就是在项目实施前进行预防控制,将可能发生的事故扼杀在萌芽时期,在实施过程中对施工材料、施工人员以及施工设备等方面进行质量管理,这是施工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在工程竣工交付之后[4],应该对建筑物的质量进行严格的验收,对已经完成的部分进行多次检查,在发现质量问题后及时的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解决,避免以后再次出现同样错误。第五,加强施工进度的控制。控制施工进度也是施工现场管理的重点,在项目实施初期严格编制进度计划时,就应该对建筑工程进行全面的了解,然后根据实际情况编制合理的计划,妥善安排施工的每一步骤。还应该在建筑企业招标的时候,根据相关具体情况确定建筑物的计划工期,并提供合理的计划安排,对施工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控制,保证建筑施工现场质量。保证施工的每个阶段都按照计划完成,保证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能够顺利的进行。 4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现场质量管理,是建筑行业必须要加以重视的。建筑企业应该加大对各方面的管理,提高建筑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制定相关的质量管理制度,全面保障建筑物质量的安全,为建筑行业的长期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李建华单位:延安市宝塔区第一建筑工程公司 工业与民用建筑论文:研究工业与民用建筑管理创新 1质量管理 (1)按照施工图纸进行严格的施工。(2)现场监督管理人员要根据施工现场情况进行质量监督,质量检查,质量验收等关节的工作。(3)施工人员在实施施工以前,要核对图纸,图纸由资料管理员进行保管。(4)管理人员要做好技术管理交底工作,明确其各自的责任。(5)在建筑施工中,如果发现任何存在质量问题的施工环节都应该及时与相关负责人进行沟通协商,最快的将其解决。协同有关负责人进行一对一的了解与分析。(6)根据现场施工的情况可以设置自检,互检,交接检的监督机制原则,所有质检部门必须签字验收方可进行下一步的施工工艺。(7)测量人员在测量时一定要遵守相应的技术规范要求,严格其施工技术要点,设置时至少采用两个水准点进行测量,不能善意的改变基准点的位置与方向,避免移动而导致的各种问题的发生。在放线进项检测时,可以协同其他部门进行一一的检验,及时的做好预检方面的管理工作。在进行挖土的时,要使用正规的机械设备进行挖掘,同时还要有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专业的指挥。(8)连续墙的凸出部分应全部凿毛,夹泥、漏筋必须处理,以保证连续墙的质量。(9)对连续墙的位移、沉降、四周建筑物的位移与沉降进行观测。(10)对于已施工完的梁、板、柱结构,不得随意增加施工荷载,加强对成品的保护。(11)严格按照各种标准、规范以及本工程的设计要求进行。在深圳该地下室的建设质量控制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整个工期没有出现大的返工现象,节约了成本。 2安全管理 在建筑施工管理的过程中,我们始终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尤其是针对一些大的建筑施工,由于其危险因素比较多,故此在建筑施工中,我们首先要做好各个施工中的准备工作,此时安全工作的重点就应该放在前期的准备阶段,做好安全预防的管理工作,提高其安全意识,减少事故的发生,这也是监理单位与施工单位共同解决地首要前提。不能盲目的进行施工,这样很容易造成事故的发生。如:在深基础施工方面,一定要注意基坑边坡的稳定性,对于一些松软土层,稳定性较差,宜用喷射混凝土或用预应力锚杆、锚索对基坑边坡进行加固,防止崩塌发生。在高空作业的过程中,必须设立围栏警示牌。凡在施工的高层建筑必须在施工工作面外侧搭设3m以上的安全网,安全网必须在无高空作业时方可拆除。安全帽、安全带必须为正规厂家生产的合格产品。(1)加强领导,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加强对职工的安全教育。(2)在工地现场成立安全、消防工作委员会,具体负责安全施工和消防保卫工作。(3)安全交底和每周的安全活动要成为制度,成为安全工作检查的主要内容。(4)严格持证上岗制度,施工场内的一切电源、电线路的安装和拆除必须由持证电工专管,电器必须严格接地,接零和使用漏电保护器。各路用电必须分闸,严禁一闸多路和一闸多用。严格执行JGJ46-88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5)沿连续墙周边、进出基坑楼梯设置钢筋防护栏,施工中不得擅自移动、拆改安全设施。(6)凡进入施工现场的一切人员,必须戴卡,戴安全帽。(7)严格贯彻执行防火逐级责任制。(8)电锯、电刨必须有防护罩,操作地点的刨花、碎木料应及时处理,并不准在操作场地等处吸烟动火。(9)不得将杂物、垃圾等抛入基坑。(10)车辆进出工地要有专人指挥,不得硬撞支撑柱。(11)配备足够的安全用品,购置足够的消防器材,组织义务消防抢险队,制定工地用火制度,对各用火制度,用火单位指定专门的看火负责人宣传消防知识,杜绝在工地现场吸烟,现场要设立安全宣传牌和消防宣传牌。 3技术管理 就建筑施工而言,建筑施工工程由于施工工艺繁杂,种类比较繁多,故此每一项施工工艺也是有所不同,对于技术的要求更是因具体施工而异,但无论是哪种施工在技术管理上我们必须遵循这样的一条原则就是所实施的技术管理必须完全符合施工建筑的技术管理规范,不能任意制定与其不相符的施工工艺技术。此外,施工建筑单位要设立施工设备,工序管理,抓好施工阶段工艺研究,并做好标准化的规范与管理。与此同时,建筑施工若想更深一步的进行管理,就必须结合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利用计算机网络平台,高新技术手段对技术进行改造,从而提高其整体的技术管理水平,杜绝利用信息技术扰乱市场建筑规范,要公正的建立信息管理化平台,降低其各种风险因素的存在,完善技术管理。 4结束语 当今世界,经济飞速发展,科学技术也得到很大的提高,在管理层面上也必须与时俱进,适应建筑施工、工艺等方面发展,才能使科学技术得到很好的应用,提高施工水平,尤其是在质量管理、安全管理、技术管理等方面。这样才能实现项目科学、有序、稳步发展。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只要本着科技创新的科学态度,在建筑施工领域大力推广科学技术,并把科学技术运用到施工及管理方面,在建筑施工领域必然会掀起一场革命,从而带动其他领域的发展。 作者:谢彩玲 工业与民用建筑论文: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分析论文 【摘要】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技术也不断进步,因此,加强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管理,是建筑行业发展的重点,本文对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管理作出了分析。 【关键词】工业建筑民用建筑管理分析 一、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 建筑物是指供人类生活、居住、学习、工作,以及从事生产和文化活动的房屋。建筑物按用途可分为三类:①民用建筑,指的是供人们工作、学习、生活、居住等类型的建筑。包括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两大部分。②工业建筑,指的是各类生产用房和为生产服务的附属用房。包括单层工业厂房、多层工业厂房和层次混合的工业厂房等。③农业建筑,指各类供农业生产使用的房屋,如化肥库、拖拉机站等。 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就是质量形成的过程,对于工程量的管理要坚持事前控制,防范于未然,把质量问题放在工程管理的首位。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要注意以下几点: 1.技术支持。无论是工业建筑,还是民用建筑,工程本身都是由许多环节构成的。在工程质量管理中,每一环节的设计与具体实施都需要足够的技术支持。缺乏了技术的支持,工程的质量必然难以保证,而且各工序之间的衔接也要有相应技术的支持。 2.严格技术标准。为了保障工程质量,任何工程项目都有严格的技术标准。工程技术标准是由专业技术人员和工程师共同研究和制定的,具有科学性、客观性、可操作性的特点。只有工程各环节都严格按照技术规范施工,才能保证工程的整体质量。 3.严格检查隐蔽工程。在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施工中出现很多隐蔽工程,对于隐蔽工程的管理也是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国内已经有很多成熟的、科学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只有工程管理者加强监督和监理,才能有效保证隐蔽工程的质量。 二、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进度管理工程的进度 管理是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主要管理内容之一,工程的进度不是单方面就可以保障的,而是需要设计方、施工方、投资方的通力合作,才能保证工程的整体进度。工程进度就是工程从立项、设计、预算,到施工、验收等步骤所需要的全部时间,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进度管理,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加强各方联络,认真落实工程进度。在工程进度管理中,设计方、施工方、投资方要随时进行沟通与交流,各方要及时了解工程的具体进展情况,一旦发现问题,必须马上研究对策和解决方案,严格保证工程的进度。 2.要严格保证建筑材料的供应。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施工都离不开建筑材料,建筑材料的供应一旦出现问题,工程的进度就必然会受到影响。因此,施工单位必须按约定将自己所负责采购的建筑材料、机械设备及时运送到工程现场,并及时提供产品合格证、使用说明书和检测报告等,确保工程进度不受影响。 3.投资方要按时支付工程款。工程款是确保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正常运转的前提,如果出现资金流转不畅,必然导致无钱购买建筑材料、工人罢工等现象,施工就难以进行。所以,为了保证工程进度,投资方一定要按时支付工程款。 三、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验收管理 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项目的验收是工程管理的最后一道工序,一般可分为分项工程验收、分部工程验收、单位工程验收等几类。 1.分项工程验收。在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验收中,一般分项工程由施工单位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检查验收,并将验收记录提交监理单位,由监理单位核查确认。对于重要的分项工程和关键部位的分项工程,施工单位在自检合格的基础上,由建筑工程管理人员根据设计、图纸、规范和质量标准进行检查验收。 2分部工程验收。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施工,常常需要分别承包给不同的部门来进行。分部工程一般是由施工单位各施工队组织有关人员在该分部工程所包含的分项工程验收的基础上,按分部工程的质量标准进行验收。对于重要的和关键的分部工程,在施工单位自检的基础上,由监理单位组织验收。 3.单位工程验收。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在单位工程完工后,首先由施工单位自检,在自检合格的基础上,向监理工程师提出验收申请。监理工程师在接到施工单位的验收申请后,应对单位工程的质量保证资料进行审查,并组织建筑工程管理人员、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建设单位、质量监督部门的人员进行现场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与合同、规范、标准相对照,最后判断该单位工程的质量是否达到规定要求,是否同意验收。 四、全面加强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管理的创新 目前,我国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管理已普遍实行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方法,但是方法多是照搬、照抄其他行业的科学管理力式,并不完全适应工程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弊端和缺点都逐渐暴露出来,如果长期的硬性坚持下去,必将不利于整个建筑行业中的发展和进步。我们必须在现有工程管理方法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的创新,以满足建筑行业的整体发展需求。工程管理方法的创新需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1.吸收和借鉴世界先进经验,对我国的工程管理方法加以创新。 一些发达国家的建筑行业发展历史较悠久,在长期的管理工作中,早已形成一套完善的工程管理理论和方法。国内的工程施工单位要注重对国外先进管理理念的吸收和借鉴,但绝对不是全部将其拿过来,直接应用于国内的工程管理工作中。而是要对外国的工程管理经验做充分的分析与研究,并坚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学习原则,结合国内工建筑行业的现状和行业发展需求,加以适当的创新,逐步形成符合中国建筑行业市场,并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 2.提高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引导其主动参与工程管理方法的创新。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的素质决定了工程的质量和进度等诸多问题,因此建筑工程管理方法的创新关键在于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的素质高低。建筑工程管理人员只有具备了丰富的工程管理知识、工程施工常识、工程管理法律知识等基本技能,才能更好的完成工作,并对工程施工提供可行性、客观、有价值的意见。只有高素质的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积极参与到建立管理方法的创新工作中,才能有效改善国内工程管理方法较落后的现实。 3.在总结工程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对工程管理方法进行创新。我国工程管理工作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在多年的工程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也积累了很多经验。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的工作经验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是工程管理发展与进步的基石。建筑工程管理人员只有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管理方法进行更新和完善,才能保证工程管理方法的不断创新。 五、结语 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是我国建筑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我国工业生产以及居民生活的建筑任务,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繁荣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工业与民用建筑论文:铁路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现场质量管理 摘要 本文对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一个方面,即铁路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进行了论述。首先介绍了铁路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质量管理的主要概念,然后提出当前形势下我国铁路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质量管理存在的典型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对应的对策。 关键词 铁路;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现场;质量管理;对策 0 引言 近年来,铁路工业与民用建筑行业发展的尤为迅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高科技的运用,铁路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各项技术有了很大地提高。这些技术主要包括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设计、施工现场的管理技术等。笔者认为在铁路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实施过程中的施工现场质量管理,在整个铁路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质量管理的好坏会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个铁路工程的质量,进而也就会影响到整个工程的经济效益与长远发展。 1 我国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质量管理的概述 一般而言,我们将那些可以直接为生产服务并能满足人们的工作需要的建筑称之为工业建筑,如厂房、车间、制造间等建筑。民用建筑是指那些能满足人们生产生活需要的具有辅助性、加强性等特点的建筑,如居民楼、办公室、写字楼及电脑机房等。工业与民用建筑不包括桥梁工程、岩土工程、交通工程等行业,但是它们之间又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掌握了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基本概念,就可以很好地对我国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加以理解。 对上述关于工业与民用建筑的介绍之后,可以很清晰地清楚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现场质量管理的涵义了。质量是一个抽象名词,它可以保证一个物体的使用或者被利用的功能和功效。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施工现场,是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重要的场所,它是一个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物质目标转化为现实成功的重要场地。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可以为整个工程项目带来很多的经济效益,从而保证了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资金周转。对于铁路而言,其具体的内涵也是如此。 2 当前形势下我国铁路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部分铁路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人员的素质较差 我国铁路工业与民用建筑业已经发展到了国家级、省级、地级、市级、县级乃至乡镇级,这就说明了我国铁路工业与民用建筑业已经充斥着整个国家,各地都有。这也说明了人民对此的需求日益增加。但是也存在着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部分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人员的素质较差,管理方面的常识缺乏,专业方面的知识也欠缺。因此,在铁路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质量管理过程中,需要对人员的整体专业素质加以提高。 2.2 铁路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在基础和主体施工阶段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一个建筑工程的基础和主体,对于一个建筑工程的质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新时期下,我国铁路建筑工程质量并不是非常过硬,往往存在着一系列较严重的问题。如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混凝土的混凝速度过慢、表层基底没有处理完好、钢筋混凝土不够坚硬、基板与基柱在搭配上的不够协调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是比较严峻的问题,如果没能解决好这些问题,就很容易会出现整个铁路建筑工程整体质量的下滑,那么整个工程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了。那么,在质量检测时,也难以通过。而这是当前形势下我国铁路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质量管理的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需要加以解决,具体的解决对策和措施将在下文中提到。 2.3 铁路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质量管理存在着管理水平低下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成就,带动了其他很多方面额迅速发展,其中信息化技术就是一个方面。笔者认为,这只是一种假设或者是一个初步的探索,关于它的应用并未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总结起来,具体表现在管理水平相对较低、铁路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信息管理落后。一般而言,现在普遍采用的信息管理的方式就是人工手写或者是人工传递的方式,这样就导致了书写上的极不规范性以及效率极为低下的尴尬局面。 3 我国铁路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质量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3.1 加强铁路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质量管理人员的素质 我国铁路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质量管理过程中,部分管理人员的素质存在普遍较低的现象。因此,需要对铁路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质量的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加以提高。可以按照如下的方法进行:定期地组织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在培训中一定要锻炼他们的实战能力,也就是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在培训过后,组织一场类似职场的考试,可以作为管理人员年度评奖的一部分考核的标准。通过这种办法,目的是为了让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能有个质的提高,因此应该避免形式主义的培训方式。 3.2 应该加强铁路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基础和主体阶段的质量管理 质量是关键,只有质量上的去,那么铁路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现场才更有可能将物质目标实现的更快,落实的更加到位。这样就会使整个铁路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获得很大的经济收益和社会口碑。可以通过加强宣传,使建筑集团的管理人员懂得基础和主体设计阶段的重要作用。 3.3设置合理、科学的铁路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机构或组织 针对现实情况,质量管理模式采用 “扁平”式管理,由项目部直辖施工队(劳务作业层),压缩管理层次和中间环节,减少管理费开支,提高工效。一个科学的、合理的工业、民用建筑施工现场管理组织需要对职位和人员的分配上要有一定的规划或是布局。如一个建筑行业的施工现场管理机构的设置就很合理、科学:由一名项目经理做为本项目的总负责人,全权代表本公司对本项目实施各项管理,再设一名生产副经理,一名安全副经理,一名项目总工程师组成项目管理班子。设四部两室六个职能部门,即工程技术部、安全质量部、计划财务部、工程保障部、综合办公室、中心试验室,项目部总人数为45人。这个人员设置可以借鉴并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运用,以更好地使管理趋向科学化、理想化、和谐化。
会计本科论文:应用型本科会计学专业教学的新思路 摘要:本文将无锡某学院会计学专业与国内同类专业建设的标杆比较,通过自我剖析,发现自身在会计学专业培养存在的差距及问题;提出本专业未来建设的新思路,以及经过未来的专业建设,预计产出的标志性成果。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会计专业 新思路 一、该院会计系与国内独立院校同类专业标杆的差距 无锡某学院会计系是江苏省民办院校的知名专业,自创办以来其招生规模、师资力量、实验室建设等在省内独立院校中一直名列前茅,特别是ACCA特色班深受广大学生和家长的青睐。目前,会计系有会计学、财务管理、ACCA三个专业,会计学专业分有财会、税会、审计、国会、理财、会信六个方向。尽管如此,与国内同类专业标杆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是全国先进独立院校,2011―2014年连续四年被评为“中国最具品牌价值独立学院”榜首。嘉庚学院会计系是2006年从管理系独立出来(成立)的一个拥有会计学和财务管理两个热门专业的大系。会计系依托厦门大学雄厚的师资力量与高起点的办学资源,本着嘉庚学院“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个性”的办学理念,以培养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和学习能力的人才作为教学目标。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于2008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由上海财经大学和浙中教育集团合作举办,是一所按新机制和新模式运作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举办全日制本科学历教育的独立学院。学院会计系包括:会计学、会计学(注册会计)、会计学(国际注册会计师ACCA)等专业,实行国内外联合办学模式。 通过与国内同类标杆学院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和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对比,该院会计专业的培养主要存在如下问题:一是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单一,不能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由于我国会计、审计、税法等一系列政策变动比较频繁,需要学生不断自我学习,自我提高。因此,应借鉴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个性化培养的经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掌握经济管理基本理论、会计和财务管理的专门知识,基础扎实,知识面广,能够从事会计、审计和财务管理及相关领域工作,具有一定专业技能和富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外向型和创新性人才。二是会计系侧重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缺乏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现在会计市场更需要具有专业技能、创新能力、沟通应变能力、学习能力的复合型会计人才。三是实验教学缺乏产学研合作平台,应借鉴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的经验,建立校内网络实训平台,与校外的创新实训中心相结合,为学生打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平台;借鉴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经验,打造出一支精干的“双师型”的优质教师队伍;借鉴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经验,ACCA专业和会计专业的优秀学生可以作为与国外学校的交换生。归纳起来,从总体上看,即是培养目标单一;缺乏“双师型”师资队伍;课程设置尚未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缺乏产学研合作平台;缺乏与国外联合教学平台;高校和企业及会计师事务所联合建立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缺失等。 二、专业未来建设的新思路 (一)准备阶段,建设目标:疏通供求双方的联系渠道,确立正确的培养目标 首先筹建会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进行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和专业人才市场需求调查。其次,构建学校和企业及会计师事务所实践教学平台,安排学生见习、实习,深入岗位,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再次,促进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学校要不定期地聘请社会实际工作者或专家如审计师、注册会计师来学校作专题讲座和报告,疏通供求双方的联系渠道,让学生学习书本上没有的实践知识和处事技巧,让用人单位了解本校学生的优势,促进学生就业。最后,在学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统筹下,确立正确培养目标,构建以能力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二)教师发展与教学团队建设及课程资源开发阶段 目标:构建“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完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借鉴国内外同类标杆学校,引进国内外先进教材,构建以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1.搭建“双师型”的师资队伍。目前,会计系师资主要是以教学为主的师资队伍,即使一部分教师取得了会计师资格认证,但尚未充分利用起来。建议会计专业教师应当注意与社会和职业界发展保持密切的联系,这些联系包括不定期的实习、咨询项目的服务、高级培训或是科研合作,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商业世界。鼓励教师参与会计师、注册会计师、ACCA国际注册会计师考试,并参加企业挂职锻炼。 2.设立青年教师培养专项基金,加大经费支持力度。目前该院会计系教师基本上都是青年教师,大部分都是高校毕业后直接走上教师工作岗位,缺乏会计实践经验和教学与科研经验。因此,学院应设立青年教师培养专项基金。定期输送一部分青年教师到国内外标杆学校进修、进行学术交流;定期安排具有讲师和会计师资格的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也可以由学校出经费,每年公派1―2名会计专业骨干教师去国外做访问学者。 3.完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目前,该院主要是以“学生评教、督导听课”为主的考核评价体系,注重教师教学质量,未对教师科学研究和实践教学进行评价。笔者认为对教师除了进行教学质量考核外,还应将教师科学研究、社会实践、教师进修等纳入考核系统,建立奖惩机制,鼓励青年教师团队的发展。 4.引进国内外先进教材,构建以能力为导向的会计课程体系。学校要建立会计专业教材资源专项基金,专门购进国内外会计专业先进教材、期刊等资源,适时开展会计专业双语教学,不仅适用ACCA特色班,也适用会计专业的其他学生;合理整合专业课程设置,将实验教学环节纳入课程体系中,并且为会计专业的学生建立“会计图书资源室”。教师除了在课堂上讲授专业知识以外,课后要布置学生大量阅读与课程相关的国内外教材,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同时,处理好会计本科教育与执业资格考试的关系,将会计证、初级会计职称考试纳入课程体系,会计专业毕业的学生应该取得会计证和学位证。ACCA专业是该院特色专业,毕业时应该有ACCA和学位证。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可以将会计职业培训行业化,培养“金融行业的会计师”“建筑行业的会计师”“服务行业的会计师”等。 (三)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阶段 该院经管实验中心是2013年省教育厅资助建设的项目。该项目以工商管理学科代表性专业软件ERP操作为核心,安装六大模块(采购供应、生产运营、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营销管理、物流管理),提供学生演练,并通过网络平台设置虚拟访问端口,为学生提供课外练习操作的便利;同时安装经济学分析软件(统计、金融、运筹学等),为学生提供经济学知识信息化基础实验实训。 1.将社会知名软件引进校园实验室。社会知名公司的产品,特别是财务软件如用友的财务软件、金蝶的系统软件等,多半为社会公司所认同和应用,将其引进校园,有助于学生提前了解和熟悉社会公司所使用的产品,有助于提高其求职过程中的快速适应能力。 2.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安排学生见习、实习,深入岗位,认知创业,感受创业氛围,增长创业才干,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通过建立校内创业孵化器(实验室)和校外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让大学生真正开始创业的起步。通过产学研结合,建立以创新创业教育为价值取向的、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的新机制,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会计专业教育的深层次融合。 3.构建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一个由第一课堂校内实训、第二课堂交叉实训和第三课堂校外实训紧密结合的“三位一体”实践教学平台体系。在此平台之上,教师带领学生通过网络、实训中心等形式,校企协同创新,真刀真枪,直接面对市场、服务市场。本文构建的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如下图所示。 (四)国内外教学交流合作、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阶段 首先,定期公派教师去国内外知名大学进修、交流学习,如与复旦大学和上海财经大学合作,开展远程教育,每年派1―2名会计专业骨干教师做访问学者。其次,适时引进外籍教师,特别是具有会计工作经验和教学经验的外籍教师。可以聘请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知名注册会计师作为会计系的名誉顾问,定期为学院师生作专题讲座。再次,会计系定期召开专业学术交流会议、师生交流会议,研究会计专业教育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最后,积极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推荐优秀学生出国进修,或者向国内外同类院校推荐交换生。 三、未来会计学专业培养预计产出的标志性成果 立足无锡,面向苏南,服务长三角,坚持人才培养与地区会计人才需求相结合,以地区经济发展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为出发点,以会计专业国内一流水准为标杆,把会计学专业建成“高水平、有特色”的“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专业,为我国民办高等会计教育改革探索一条全新道路和一种有效模式。通过“创新的教学模式,优化的实验实训平台”强化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通过“优化的产学融合机制,多元化的师资队伍”实现复合型办学;通过“职业认证国际化,师生视野国际化”提升该院会计专业国际化水平。 会计本科论文:应用型本科会计综合模拟实训教学改革探究 摘 要:会计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如何科学、合理设置会计综合实训教学过程,对培养应用型本科会计人才及提高学生日后在工作岗位的胜任能力至关重要。这就需要在会计理论学习过程中,采用与实务操作最为紧密的会计综合实训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引导实践教学,提高会计模拟实训课程教学效果。为此,结合会计专业特点及实务工作的需求,提出了建设高水平会计综合模拟实训课程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会计;模拟实训;改革 1 引言 会计综合模拟实训课程应尽量贴近真实经济业务,在对具体经济业务资料重新设计与加工后,形成一套较为完整和系统的案例资料。结合专业特点和实训条件,按照会计人员实务处理的流程和规范进行模拟操作演练。会计综合模拟实训课程多数安排在本科教学的后期,此时学生已经基本学完其他专业课程,通过此门课程提高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加以综合运用的能力。 2 会计模拟实训的必要性 2.1 提高会计工作实务操作水平 通过会计综合模拟实训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会计实务操作技能。以往很多学生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时,只具备会计理论知识,对实务工作并不熟悉。例如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填制不规范,对会计凭证在单位各部门间的传递流程不熟悉等。通过综合模拟实训课堂的模拟演练,能够使学生体会财会工作的实际流程、岗位的对接、会计凭证的传递等,增强知识的立体感、层次感。 2.2 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 通过会计综合模拟实训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务工作中,即能够检验学生以往理论知识的学习效果,又可以在操作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比如识别票证、审核凭证、记账、结账、报表等各环节的亲手操作,可以帮助学生将《会计学原理》、《审计学》、《成本会计》、《财务分析》等多门学科知识融会贯通,真正体会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主观能动性及数据敏感性。 2.3 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 会计综合模拟实训课程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与学生的实践实习有机结合。应在课程设置上与学生的日后工作方向紧密联系,为专业学生提供实践园地,促进和提高学生日后的实习效果,为就业做好准备。 3 目前会计综合模拟实训课程存在的不足 3.1 课程仅设置单项实训 单项实训一般是以会计理论知识讲授的顺序,以理论教材的章节单位来进行,主要包括会计凭证、账簿、财务报表等模块。这种实训方法和教材联系紧密,是将教材中的相关理论知识运用到了实践中。但实务工作并不是以教学模块设置岗位,真正的出纳、会计工作在很多环节涉及到的业务是教学模块的交叉和重复。那么,如何让学生熟悉会计工作较完整的流程、凭证的传递等,是单项训练无法解决的问题。 3.2 课程中没有明确的岗位设定 由于时间、耗材等限制,很多会计综合模拟是混设岗位,存在岗位间职责界定不清的问题。这种实训方法主要有以下缺陷: (1)实务工作中不同的会计岗位会涉及到单位相关各部门的工作,如何体现岗位的特色及与其他部门的协作,是混岗无法实现的; (2)实务工作中岗位职责应该是十分明确的,尤其是会计岗位的工作职责非常明确,不得随意代替他人填制凭证、编制报表、报税等等,会计人员的工作交接要有明确的登记、第三方监督等过程,混岗容易造成学生对岗位职责的理解错位; (3)不能完整、立体的感知完整的经营过程中会计人员在各个环节的作用。 4 会计综合模拟实训设计思路 4.1 准备工作 (1)会计综合模拟实训资料应尽量接近真实单位的会计资料,以此来练习相关经济业务的会计实务。因此,实务的案例设计应基于某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真实单位,对该单位涉及不到的比较重要的业务环节,应给予适当补充,使会计资料完整、典型。案例资料中应包括:单位的基本信息,适用的会计政策和财务制度,生产流程,岗位设置,账户期初余额,一定数量的经济业务等; (2)参加实训的人员最好能够进行前期的调研活动,现场观察过财务人员的工作状态或生产车间的工作流程,对会计工作有一个直观的前期认识; (3)明确设定相关岗位,对岗位职责有详细的说明; (4)准备会计凭证、账簿、会计操作工具等。 4.2 人员安排 教师要完整介绍所有岗位和工作环节,但学生可以几人一组组成单位财务部门,每人担任固定的会计岗位。同时,学生也可兼职其他部门的相关岗位工作,会计凭证在小组成员间或小组间有序传递。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更直观、立体的呈现了岗位衔接及部门协作。 4.3 模拟实训过程 (1)按事先划分好的小组所代表的单位进行会计业务处理。各小组内划分好所代表岗位的同学,预先熟悉各自的岗位职责和会计处理规范。例如,出纳岗位的学生应了解现金的保管和收付规定、支票的填开、与银行间的业务往来等,财务主管岗位的学生要了解财务审批等职责和规范等; (2)代表不同单位的小组间的同学也应该熟悉相关联业务处理的基本规范。例如采购业务或销售业务中票证的传递等; (3)每个学生按照各自的岗位要求进行相关业务的会计处理,如填开发票、登记账簿、审核等,账务处理流程要尽量与实际保持一致,需要授权时找相应岗位的同学授权,需要签字时找相应岗位的同学签字; (4)涉及到其他部门或单位的业务尽量模拟真实的业务流程。如运输业务、出入库业务、保险业务等等。在模拟填开原始发票等环节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教具为学生动态演示操作过程。 4.4 实训总结 通过综合模拟实训的练习,从经济业务的起点跟踪凭证的流转过程,学生能够直观认识会计部门及其他部门内部岗位设置的差别,熟悉各岗位工作之间的衔接,从而对会计核算形式形成一个更为系统和完整的认识。课程结束后,通过对该门课程的分析、总结,掌握会计理论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 5 如何建设高水平会计综合模拟实训课程 5.1 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 会计综合模拟实训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实务操作技能,培养应用型会计毕业生。在教学资料的设计方面应尽量依托真实的数据、信息资料,尽量贴近真实的经济业务,实现从学校到实习岗位再到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突出“应用”这一核心目标。应从教学大纲、教学资料、教学课件等方面入手,重点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 5.2 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 实训的质量和效果与教师对课程资料的准备、授课过程的设计等密切相关。因此,一方面需要建立教师实践平台,为教师提供丰富自身知识结构的便利条件;另一方面可以请真正在企业工作、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才作为特聘教师,引导学生着重提高未来应用技能。 5.3 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为满足用人单位对岗位技能、人才素质的需要,必须要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而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是提升学生实训能力的有力保障。实训基地能够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场景,并弥补了学校设备和技术的不足。 会计本科论文: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的构建探讨 摘 要:随着现阶段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于会计专业的毕业生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现阶段,普通院校在进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并没有重视学生应用性以及创新性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我国会计专业水平的提高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因此,要重视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 前言 地方本科院校一般将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规定为学校的培养目标,这是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分级分类办学思想贯彻的必然结果。作为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基地,本科院校应该积极推进相应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以及课程设置的进程。然而,通过分析发现,现阶段部分院校在进行这方面建设的过程中出现较多的问题,进而影响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水平。作为应用性本科院校,应重视会计专业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根据学生以及学校教学的实际情况,全面制定新型的课程体系,进而不断提高器人才培养的水平。 一、会计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基本要求 作为经济管理的基础工作,会计所提供的相应信息是企业进行经济活动以及日常管理的重要基础,无论是整个国家的整体调控,还是一个企业的内部控制,都离不开会计人员的辛勤工作。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要达到相应的要求,其主要内容如下: 1.良好的心理素质及职业道德。从实际工作中我们可以看出,会计人员实际上就是一个独立的经济管家,在日常工作中,会计人员有调动企业或是单位资金的权利,这是企业运行的基础。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准,将会直接影响其工作水平的提高。 2.业务处理能力强。作为一名会计人员,做好本职工作是重中之重,因此,会计人员的从业要求中就有业务处理能力强这一点。首先,要具有较为扎实的会计知识;其次,能够较为熟练地操作各财会软件,掌握相应的工作流程,能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最后,会计人员要具有较广的知识面,不仅要熟悉会计方面的知识,同时还要对相关课程进行了解,例如税收、管理以及营销等方面。 3.运用现代化技术的能力。随着现阶段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相应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到会计工作中,例如,会计工作相关的软件以及操作平台。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简化会计工作流程,同时还能够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进而让会计人员从烦琐的工作中解脱出来,这就要求毕业生要具有熟练运用现代化技术的能力。除此之外,还应该具有更新知识的能力。为了进一步提高其工作水平,扩大知识面,进一步促进我国会计专业与国际会计专业相接轨,毕业生还应该具有良好的英语知识,及时学习并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进而促进会计专业水平的提高。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构建的主要特征 1.应用型特征。主要体现在课程设计以及人才培养的应用性方面。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设置的主要目的就是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进行创新型以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及输出,以进一步提高我国会计专业人员的整体水平。学生要具有较强的业务实践的能力以及适应能力,这样才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与设计的相互联系。要加强实践操作环节,让学生在真实的训练中提高业务能力。 2.创新性特征。这一特征主要是指在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必须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一定的创新能力,能够在生产、建设、管理的实践中做出创新性成果。而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主要体现学校积极开展能够进一步提高创造性思维开发的课程。例如,有目的地组织学科竞赛、课程设计、综合性实验、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使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锻炼。 3.高层次与科学性。从总体上来说,这一课程设计是属于本科层次范畴的,与其他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不同,这一课程体系的设计必须体现出本科层次以及水平。因此,这一课程设置具有高层次性。除此之外,在进行课程设计以及培养模式应用的过程中,其内容应该符合科学性,通过相应的课程内容涉及,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的构建策略 1.优化课程结构。通过分析发现,现阶段部分应用性本科院校在进行课程设计以及内容安排方面并不是十分的合理。大部分学校将课程分为以下四类:一是公共基础课程,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二是科学的基础教育课程,例如英语、计算机等方面的教育;三是专业基础课程,例如会计学相关的专业课、主干课以及跨学科课;四是专业课。通过分析发现,这些课程在设置时,并没有考虑到学校教学以及学生的真正需求,不能较好地提高学生的整体实践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应用型人才的整体培养。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有利于学生基础夯实、能力培养、素质提升这一目标来构建课程体系,包括知识课程、能力课程、素质课程。在知识课程构建的过程中,应该体现出理论基础的构建;在进行能力课程构建的过程中,应当着重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应用能力,对于职业的适应能力、创新能力。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能够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进行素质课程构建的过程中,还应该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哲学、文学、音乐等方面的训练。 2.坚持“依托学科、面向应用”的发展思路。在进行本科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以及课程设置的过程中,应该以“依托学科、面向应用”为思路,进行课程以及培养模式的构建。与传统的开发思路不同,这一发展思路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基础理论能力的提高,同时更强调学生综合能力,尤其是应用能力的发展及提高。通过这一开发思路可以让学生尽快地适应工作岗位,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其中,依托学科主要是指将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与高职院校进行相互区分。这里主要指以相应的学科理论为基础,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通过这一体系的构建,不仅能够让学生具备较为完全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能够让学生具备相应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面向应用就是指将应用型人才培养与传统的学术研究型人才培养相互鉴别。这一发展思路以专业知识为基础,进行相应课程体系的构建,将学生专业性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重要内容,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提高。从总体上来说,在进行课程设置或是培养模式构建的过程中,不能够随意删减课程或课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课程的学习效果进行课程的科学安排。 3.以能力为向导的教学体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一般是指由实践教学的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实践教学过程中各要素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无论进行何种人才的培养都少不了实践教学环节,更何况是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根据相应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环境,学校要进行以能力为向导的教学体系的构建,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就业能力,并将这三大目标作为贯穿整体培养过程的环节。首先,基本技能的实践。在这一环节,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身体素质、外语的应用能力以及相应软件操作能力等方面的提高。其次,专业技能。在这一环节,要重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时间,包括专业见习、实习以及课程设计等方面。再次,职业技能训练。在这一环节,教师要做的就是通过相应的实训以及岗前指导、竞赛等方面,进一步促进学生能够快速地适应工作环境。 4.重视课程综合化发展。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相应学科之间相互融合,对于会计人才方面也不例外。因此,作为应用性本科院校,要重视课程综合化的发展,进而培养出专业知识扎实、视野开阔以及职业适应能力较强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其主要措施如下:一是加强各学科之间的整合力度。对本专业的所有学科进行科学分析,对于较为相近的学科进行综合,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同时,还要注意现阶段本专业领域的发展前沿,对于陈旧的东西予以摒弃,根据学生的需求以及教学实践进行学科新知识的补充。二是要重视选修课与必修课之间比例的协调。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及全面发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需求进行选修课程的增加,不断扩大学生对于课程的选择范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结 综上所述,进行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的构建这一方面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这一课程的建设不仅能够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同时还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要重视这一方面的研究。在此,结合现阶段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对策,希望能够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会计人员专业水平的提高以及会计专业的整体发展。 会计本科论文:基于能力本位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成本会计教学改革的思考 摘要:本文对高校成本会计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旨在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就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可操作性的建议。提升高校经济管理类学生对成本会计的学习兴趣,为将来学好后续课程,乃至就业从事财务会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需求。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能力本位 成本会计 改革 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对高等教育提出了“立德树人”“办人民满意的大学”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新要求,近几年,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进一步落实高校的办学自主权。2015年10月,教育部、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高校向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变的指导意见》文件,对高校今后的建设与发展指明了方向。面对当前形势,高校只有改革创新,加强内涵建设,才能办出特色,赢得发展。 作为高校教师,有理由在教学之余,研究和思考本学科相关专业的教学改革问题,特别是多年从事的成本会计专业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成本会计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会计专业课,在整个会计学科的教学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成本会计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具有专业性、实践性强的特点。学生必须要完全掌握这门课程。目前高校的成本会计教学与企业管理需要相脱节,与高校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势必要对成本会计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进行一系列的改进和改革,要求教师既要传授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又要注重实践性教学,培育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动手能力,由此引出现代职业教育理念――能力本位(CBE)教育。 一、理论基础 (一)相关定义和内涵。应用型本科是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应用型本科人才是基础知识宽厚、应用能力强、新知识与新技术的学习能力强、社会与岗位适应能力快、创新素质高、综合素质好的高层次的应用性、职业性、创新性人才。 能力本位教育(简称CBE)是一种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明确以能力作业教学为主导,以学历或学术知识体系为辅助,以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立能力目标为核心,根据岗位群的需求,层层分解,确定从事岗位所应具备的能力,设定培养目标,从而设置专业课程、组织教学内容,建立考评体系。 (二)传统成本会计课程的历史沿革。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成本会计课程由原来的工业会计课程中的工业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内容剥离出来,当时计算方法是完全成本法,其教学内容仍采用计划经济条件下会计核算模式的内容,主要体现在核算对象仅仅局限于工业企业,另外将成本报表作为对外报送的会计报表之一。科技进步和信息化冲击,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模式。自动化制造、程序化材料处置等现代化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和制造行业,有的企业实现了机器人管理。企业一经实现自动化和信息化,生产力必将大幅提升,人工成本不断降低,从而提升了工作效率,提高了产品质量。可以看出,传统成本会计教学与社会现实需求很不相适应。 二、现行成本会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成本会计作为会计专业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会计专业课程中核算方法体系比较复杂,而且应用性较为突出的专业课程,它是财务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现行成本会计教学方式普遍采用传授式和案例式,将复杂的成本核算内容分解成若干知识点,在课堂上面对面传授给学生,产生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教学现象,特别是在会计准则不断修订和税收法律制度不断完善的情况下,很难有效地构建成本会计知识体系,成本会计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成本会计教学缺乏实践。现行成本会计教学普遍采用传授和案例的单向式、灌输式教学模式,缺少实践部分,因此,学生缺乏对制造业生产加工流程的直观认识和了解,这势必影响学生对成本会计知识的理解和灵活应用。比如,如何进行生产步骤和生产工序的划分,生产中如何投料,如何确定在产品的转移方式等,这些内容的理解都影响到学生进行成本核算的方法和步骤。如果仅仅单纯依靠课堂上成本会计理论讲授,而没有参与企业实践环节,将难以将各种费用分配方法的要点整合起来,找准正确的成本核算方法加以运用。现行成本会计教学内容中没有涵盖对企业生产过程了解这一部分,是不完整的教学,不利于将成本会计知识体系快速应用于企业的具体实践工作中。 (二)成本会计教学手段匮乏。成本会计主要是通过成本数据的前后勾稽关系来反映成本核算流程的,这种数据的来源主要是通过成本统计的相关表格反映的。现行成本会计教学手段绝大多数采用自然媒体(板书和多媒体)方式,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限制,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虽然网络信息加速发展,工作效率和效果明显提高,但“互联网+成本会计”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全面推广,没有形成学生随时可以学习和教师随时可以答疑的格局,可见,现行的教学手段仍然匮乏,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对教学内容厌倦或不感兴趣等现象。 (三)成本会计教学内容滞后。现行成本会计教学内容没有及时更新,仅仅停留在让学生了解企业的生产工艺过程和基本生产耗费,采用传统的产品计算方法,如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等,对产品的成本进行计算、编制成本报表。现行成本会计教学内容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介绍成本会计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成本会计的涵义、内容、产生、发展和成本会计工作组织,但缺少成本会计的目标;二是成本核算,包括产品成本核算一般程序、生产费用的归集与分配方法、产品成本计算方法和成本报表编制方法,但缺少对产品制造环境的介绍,学生无法根据不同的制造环境和成本管理的实际需要选择不同的成本计算方法。成本会计课程学完后,学生仍然不能针对不同生产组织特点、类型和管理要求组织进行成本核算和编制成本报表,很少顾及提供的成本信息是否满足企业管理者的需要。 三、成本会计教学改革的措施 通过客观分析现行成本会计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能力本位的成本会计学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包括实训教学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手段改革以及考核体系建立等内容。 (一)实训教学建设。根据学生专业知识水平的高低,实训教学建设分为三个层次:基本技能实训、专业基础实训、ERP综合实训,由入门班到高级班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基本技能主要是针对低年级设立的实训,旨在强化基本操作,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使受训者具备后续实训课程的动手能力,增强学习信心和兴趣。专业基础实训主要面向大学二年级开设的实验课程,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成本核算具体方式和各种费用的归集方法,进而使学生通过理论联系实践,对成本会计具体工作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ERP综合实训主要是针对大四学生开设的,目的是模拟企业经营全过程,特别是成本管理及核算,将其应用于一个完整的企业生产运营全过程,从而锻炼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适应未来工作需要。通过上述三个层次的实训教学建设,学生可以直观地掌握成本费用的归集、分配及核算,同时也接触到了成本会计的核心业务的操作。 (二)师资队伍建设。能力本位的成本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要满足对创造理论应用能力的人才培养需要,建设一支能力强、业务精、专业化的教学师资队伍,必须提高成本会计教师的实践能力,走进企业挂职锻炼,作为企业的一员,参与企业的成本核算工作,才能使成本会计教师深刻了解企业的经营理念,熟悉企业对成本会计人员的需求,然后将这些实践经验带进课堂,按企业的要求去教学。也可以校企合作,聘请一些企业名家为高校客座教授,充实师资队伍,参与学校成本会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设计,立足于把学生培养成毕业即能胜任本职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三)教学手段改革。在成本会计教学中应以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教学的根本目标,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倡导互动式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产生内在动力,积极主动地参与,从根本上抑制“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要大胆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给学生搭建本专业课题研究的平台。同时,可以聘请学者或企业家为学生做专题报告,使学生了解最前言的研究成果和企业成本核算技巧、手段,从而开拓学生的视野。也可以借助多媒体和互联网手段,给学生展现更多的教学案例,以沙龙的形式对自己感兴趣的案例进行交流和探讨。另外,建立“互联网+成本会计”教学模式,设立成本会计微课,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平台,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四)考核体系建设。成本会计课程的考核应该分为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理论考核主要采取专业知识考试、书面作业、课堂表现等内容;实践考核主要分为实训操作、课外实践、生产实习等内容。使考核和评价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进一步减轻学生对传统考核的消极情绪,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巩固专业知识,提高应用技能,以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 四、结论 围绕高等教育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明确了教育事业发展的方向,也为成本会计教学改革树立了方向。将以记忆为主的理论教学模式转变为以操作能力为主的技能培养教学模式。以任务驱动设计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以案例教学方法相结合讲授知识点,注重能力的培养,不仅包括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对授课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 会计本科论文:会计学本科专业《税法》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摘要:《税法》课程在会计学本科专业知识体系中处于重要位置,与会计课程构成会计学专业的两大知识支柱。本文通过总结近年来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处理好《税法》与会计课程的关系、《税法》与其他课程的衔接、安排合适的授课教师等关于《税法》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希望对提升《税法》课程的教学效果有所帮助。 关键词:《税法》;会计;法律;授课教师 笔者近年来一直从事会计学本科专业《税法》课程的教学工作,从一开始单纯的讲授《税法》知识,后来逐步与会计课程进行对比讲授,再到逐步引入其他法律知识,越来越发现《税法》其实是一门对授课教师知识综合性要求很高的学科。因此,笔者在此谈一谈《税法》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几点收获与体会,希望能对从事相关课程教学的教师有所帮助。 一、《税法》在会计学专业知识体系中的地位 笔者经过近些年来的《税法》课程教学以及从事部分实务工作的经验发现,无论如何强调《税法》课程在会计学本科专业知识体系中的地位都不过分。可以这样说,如果作为一个基础的会计工作人员的话,只要掌握好会计和《税法》两门课程就足以应付日常的会计核算工作了。当然,此处的会计课程起码包括了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三门课程的内容。因此,《税法》和会计两大课程构成了会计学本科专业知识体系的两大支柱。 只有充分储备了《税法》和会计两大支柱课程的知识内容,会计学专业本科学生才有可能向更高处拓展其他知识架构。例如,高级财务会计中对合并会计报表的处理,在讲解合并抵消分录的时候,同时要对其中的税务问题进行充分考虑。因为合并会计报表是将不同法人的经济业务当成一个会计主体来操作的,但不同法人的税收责任并不因为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而消失,法人的税收责任仍然是以独立的法人为单位承担的,故合并会计报表不能将内部交易产生的税收责任合并掉。只要向学生讲解清楚上述要点,后续合并抵消分录中有关税收负债的处理也就很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了。再比如,财务管理中的投资决策,也需要充分考虑税收对现金流的影响,特别是企业所得税对预计现金流的影响。总之,只有学生充分掌握了《税法》和会计两大课程的内容之后,才有可能理解并掌握更高层次、更加偏向于管理的知识体系。 二、《税法》与会计课程的关系 《税法》与会计作为会计学本科专业两大支柱课程,二者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笔者近年来的教学经验表明,只有将会计学的知识有机地融入到《税法》课程的教学过程之中,才能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背后的原理,并掌握税会之间的差异,为更加灵活的处理现实经济业务奠定基础。从笔者的教学经验来看,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在《税法》课程教学中处理好与会计课程知识之间的关系。 1.《税法》课程开始前首先阐明其与会计课程之间的关系。企业财务报告体系的建立完全是按照会计准则进行的,比如,负债的确认,首先要考虑符不符合会计准则中负债的定义,即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实义务,其中现实义务是指企业在现行条件下已承担的义务,而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义务,不属于现时义务,不应当确认为负债;其次还要考虑是否满足以下条件: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只有当满足负债的定义并同时满足以上两个条件时才能够确认为负债。但是对于企业负担的纳税负债义务而言,除了考虑会计准则对于负债的相关规定外,更多的则是需要考虑税法的规定。税法主要就是规范企业在纳税方面的义务,或者说税法规范的是企业的法定义务,企业只要负担了这种法定义务,则必然满足了负债的定义和确认条件。同时还需要向学生强调,税法只约束企业在纳税方面的负债义务,对会计准则规范的其他方面不具有约束作用。此处可以以委托代销为例讲解。会计准则规定,销售商品采用支付手续费方式委托代销的,在收到代销清单时确认收入;而增值税法规定,委托代销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收到代销清单或者货款二者中的较早者,如果代销清单或者货款均未收到,则为发出货物满180天时。显然会计准则对于收入确认的时点和增值税对于纳税义务的发生时间不一致。这时,就需要向学生强调,会计准则约束的是收入的确认,而增值税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只约束企业在增值税方面的纳税义务。只要学生明白了这一点,就可以根据会计准则的规定和增值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的规定分别对收入的确认和增值税纳税义务的有关负债确认做出正确的会计处理。 2.《税法》概念与会计概念的比较及辨析。例如,在讲解增值税法时,就需要对销售额概念与会计中的收入概念进行比较,包括二者的学科区别、设立概念目的以及对会计核算的影响等方面,这样学生就会很容易地将二者区别开来,也不会再犯套用税法规定进行会计处理或者套用会计准则规定解决税法问题的错误;在讲解土地增值税时,需要对土地增值税的收入、扣除与会计准则中的收入、成本、费用进行概念比较,特别要讲解明白土地增值税清算是以项目为单位的,而会计核算是以期间为单位的,因此导致二者的概念出现了差别,比如土地增值税对于开发费用的处理;在讲解企业所得税时,更需要将企业所得税的收入、成本、费用、亏损与会计准则中的收入、成本、费用和亏损进行概念比较,更重要的是将税法的立法目的和会计准则制定的目的相互比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充分理解为什么相同的概念,其内涵和外延会有如此大的差距,也能够充分掌握税会差异之间的调整,对于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的填写原理也会更容易接受。对于相关概念的辨析,以增值税中的视同销售概念为例。讲解此内容时,一定要向学生强调,视同销售纯粹是一个税法的概念,与会计没有任何关系。这时可以借用业界对该概念错误的定义警示学生,比如,有人给视同销售这样进行界定,视同销售就是会计上没有确认收入但是税法上需要确认销售或收入的经济业务或行为。很显然,做出这种界定的人把会计和税法混为一谈了。通过对错误概念的批判,同时给学生讲解增值税中做出视同销售规定的目的,然后再将视同销售行为的会计处理做出讲解,这样学生对视同销售行为的理解就比较到位了。 3.《税法》和会计之间相关规范的比较。这一点在讲授企业所得税时更加明显。例如,讲解资产的税务处理时,对于资产入账价值的确定,会计准则有相关的规定,而企业所得税法也有相关的规定,这时,需要对二者的规范内容进行细致的比较,让学生掌握二者的差异;再比如对于资产折旧计提的方法,也需要对会计和企业所得税法的规范进行充分比较;等等。总体来讲,企业所得税法的学习过程同时也是带领学生将会计准则复习一遍的过程。通过这样的比较讲解,学生对税法规定的掌握会更加到位。 三、《税法》与其他课程的衔接 《税法》课程除了与会计具有密切关系以外,与《法律基础》、《经济法》等法律类课程也具有紧密的联系,因此,《税法》课程的设置应当充分考虑这种关系,将《税法》课程开设在《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法律基础》、《经济法》等课程之后,这样保证了知识的连贯性,讲解也比较顺利。 正是由于《税法》课程与法律相关课程的密切关系,要求授课教师也需要对法律,特别是经济法、行政法等内容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掌握。比如,税法大量的借用了民法的概念。税法中大量使用的居民、企业、财产、固定资产、商标权、专利权、抵押、担保等概念都来自于民法,那么在讲解这些概念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思考民法界定这些概念的目的是什么,税法借用过来之后在运用的时候如何不违反民法的相关规定。再比如,当纳税人与征税机关发生纳税争议的时候,解决的方法与行政法采用了相同的手段,即按照行政复议程序和行政诉讼程序进行,这时可以将行政法中对该部分内容的规范展开,然后再与税法当中该部分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哪些争议可以直接诉讼,哪些必须是复议前置。 四、《税法》课程对授课教师的要求 在高校教学任务分配中,一般按照课程名称划归为教学系的课程,该课程也就由该教学系的教师进行授课。因此,《税法》很容易被划归到法律系的课程中去,并安排法律专业的教师进行授课,当然,并不是所有学校都这样安排。如果由法律专业的教师讲授《税法》课程可能会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法律专业的教师对会计知识的掌握不够充分,很难将《税法》与会计之间的密切关系讲解清楚。正如前文所述,《税法》与会计之间在概念界定、内容规范、业务处理等方面均存在密切的关系,同时也存在细微的差异。很难想象一个对会计知识掌握不充分的授课教师如何能够把《税法》和会计之间的关系讲解透彻。其次,法律专业的教师在讲授税法时更多的是从法理的角度进行讲解,偏重于法律条文背后的背景、原因与原理,这可能会偏离了会计学专业学生学习《税法》的本意,即具体掌握纳税人在纳税义务方面的负债计量。因此,为了规避上述问题,会计学专业《税法》课程的授课教师尽量安排会计学背景的教师担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会计学专业背景的教师就足够了,由于税法与法律之间的密切关系,还需要授课教师掌握大量的法律知识。如果是具有会计学和法律学双重背景的教师进行授课是最理想的安排。 五、结语 由于《税法》课程在会计学本科专业知识结构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于该课程的安排上就要特别注意与其他课程做好衔接、教学中注意将会计知识的有机融入、选派合适的授课教师。但《税法》课程的教学效果还需要授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在实践中提升教学效果。 会计本科论文:本科层次会计学专业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 要】我国高等教育历经20多年的发展,在探索国际化专业人才培养中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和实践成果。本文从国内外研究综述入手,分析现存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优劣势,并结合会计学专业的学科特点,从宏观层面政府监管和微观层面高校监控两方面,对改进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综述;分类;对策 引言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浙江省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规划(2010-2020年)的精神,中外合作办学已成为对外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一种重要途径。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熟悉国际惯例及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正逐渐成为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国外学者主要针对大学的教育教学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西方发达国家认为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基础是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明确提出努力提高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国际化观念。美国学者阿勒姆等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各种与国际研究、教育交流与技术合作有关的活动。澳大利亚倡导多形式的国际化课程,将最新的科技和文化成果补充到教学中。西方发达国家将人才培养模式大致分为人文型、科学型、技术型和混合型四种模式。 我国高等教育界学者在探索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改革模式和师资队伍建设等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和实践成果。 居毅、程刚(2001)总结出三种主要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是融合型、嫁接型和松散型。裴文英(2007)概括出引进课程培养等多种较为成熟和有效的合作办学形式。杨辉(2004)对中外合作办学的模式从形式上提出分类。魏胜强(2012)在形式上根据办学目标和管理体制、外在特征、具体形式和无明显分类标准的随意探讨划分为四类模式,并分析了各自不足。房德东(2011)提出以国际化、复合化、专门化为标准,分类培养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周曲(2005)总结了中外合作办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办学理念的转变等角度提出了建议。阳金萍(2005)认为中方高校应培养自己的师资力量,提高管理水平,从而降低对外方的依赖。杨洪青(2011)指出应形成适合自身人才培养的教学方式、考核办法、制度标准和评价体系,实现师资、管理方式、质量监控等方面的国际化。李盛兵、王志强(2009)提出按“输入――过程――输出”的思路,建立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保证体系。侯丽霞(2011)强调应通过对教学运行管理与质量管理等的优化,提升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水平。 综上所述,国外学者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甚少,国内学者对国际化专业人才培养的理论和实践已取得了较大成效,但全面研究国际化人才培养全过程各因素的文献偏少,对国际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路径等问题尚缺乏更为系统的论述和研究,对我国高校如何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对策更是缺乏系统的论述。 二、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分类和优劣势分析 (一)现有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分类和优劣势分析 目前,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大致可从外在特征上、具体形式上、培养目标和管理体制等内容和结构上对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类。 从外在特征上,可分为松散型、嫁接型和融合型。松散型是指通过聘请国外教师、委派国内教师去国外培训、学生去国外短期学习等方式实现教学模式与国际接轨。该模式很少能从教学体制、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等方面借鉴国外的经验。嫁接型是指保留中外各自的教学模式,通过学分互认,获得双方颁发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该模式以“2+2”或“3+1”等为代表,使学生对国外的人文环境有较深刻的了解,但在国内阶段基本以英语强化和初级课程为主,较少引进外方的核心专业课程和高层次教师。融合型是指把中外教学模式完全融合,全面引进外方的教材、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方法、师资力量和考评机制等,外方全程负责,中方只负责对项目进行监控。该模式能全方位借鉴外方的经验,形成以点带面的辐射效应,但由于缺乏教学实践环节,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从具体形式上,可以分为单校园和双校园模式;单文凭和双文凭模式;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和毕业证书+技能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模式;全日制和非全日制模式;计划内招生和计划外招生模式;以及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模式。其中,后三种模式不属于本科层级全日制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分类,因此,本文不予考虑。单校园模式是指学生在国内完成预定学分就可获得文凭或证书。双校园模式是指学生一部分在国内完成预定学分,另一部分在国外合作院校完成。单文凭模式是指学生完成学分后只获得单方的文凭。双文凭模式是指学生完成学分后可同时获得双方的文凭,该模式较正规,学生必须有条件的被外方院校录取,如通过高考等。 (二)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由于不同标准下的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单一分类都有各自的局限,不能完全满足并适用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尤其不符合会计学等应用性强的专业的学科特点。因此,本文提出两种创新的模式,弥补单一模式的不足,以便最大限度地引进核心专业课程和优质外方教学资源,以及借鉴外方教育理念和管理方法,更好地服务于本科层次专业人才的培养。 三、改进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一)宏观层面政府监管对策 1.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目前,中外合作办学多数由市场驱动而缺乏政府的宏观调控,易存在办学不平衡、学科专业重复建设。所以,应从宏观上对办学层次、学科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布局等方面提供可行性分析,制定适合自身特色和具体实际的战略规划。 2.完善政府的审批监管政策 首先,从制度上规范合作办学的良性发展,对合作双方的资质进行严格审批,制定准入和退出机制。其次,加强办学机构项目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在确保国家教育主权的前提下,展现更多的灵活性,提供充分的创新空间,发挥国际交流与合作在高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高校管理体制创新中的作用。再次,高等教育管理去除行政化,政府监督管理推行社会化,建立公开的社会评价与质量认证机制。政府监管职能应趋于行政服务性,将监控职能逐步转移给社会中介评估组织,建立由社会中介评估组织和办学机构共同参与的社会评价系统,定期进行监督、分析和评价。最后,坚持办学的公益性原则。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和法规,制定统一的财务管理和审核制度,保证合理盈利再投入于办学,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微观层面高校监控对策 1.精选优质教育资源 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导向,重点加强经管类等专业的国际化建设,以点带面,带动其他专业的国际化人才培养。集中优质资源加强特色建设,围绕办学特色来选择合适的培养模式,如在优势专业设置国际化课程,打通与国外高校的课程体系,学分互认或设立国际学院直接植入国际人才联合培养项目等。合作项目的重点在于引进优质外方教学资源和核心专业课程,引进研究型的教育资源而不仅仅是课程本身。本科层次项目可为硕士博士层次的合作办学牵线搭桥,提供合作平台。 2.严格教学质量监管 加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建立一套严格的质量管理制度体系,比如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标准化本土化建设、实践教学建设等方面。此外,应对招生、证书和财务等相关环节进行制度完善。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监管主要是由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专家进行自上而下的专项检查或评估,学校层面比较被动。可考虑设立地方性专门的非盈利性的办学质量评估机构,制定综合办学质量评价体系。将定期评估和不定期评估相结合,学校自评和上级审核相结合,评估机构评估和政府审定相结合,以此作为衡量办学水平和重点学科建设的重要考核指标和内容。 3.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加强留学生工作,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双向交流。不仅要引进来,还要走出去,主动出击,细分市场,在中外合作办学的国际市场分一杯羹。 会计本科论文:浅谈中美会计文化差异引起的会计本科教育差异 摘 要 通过对中美会计文化的比较,发现中美文化有三大不同点,分别是:职业主义与政府管理、灵活性和统一性、与企业的合作率。并从会计文化分析到会计本科教育的不同:教学内容设置不同、对职业导向的重视程度不同。最后,对中国高校提出一些启示:设置课程的时候应该关注学生个体,高校应该加大与优秀企业的合作力度。 关键词 会计 文化 中美 本科教育 一、中美会计文化比较 (一)职业主义与政府管理 美国会计的职业主义源于美国社会文化强调个人主义,“权距”较小,人与人之间更看重平等性,老幼、师长、尊卑观并不强烈。美国社会有着不确定性回避度低的特点。因此,美国会计文化喜欢个人的职业主义,不喜欢政府过多干涉,强调自我管制能力。美国强调专业导向,政府在会计管理上的作用有限。所有会计人员专业水平都比较高,会计职业的社会地位也比较高,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强调充分发挥会计人员个人的职业判断能力,对会计人员的职业操守和道德规范有很大的要求。而在中国,由于集体主义的思想,“权距”较大,财务会计主要服务于机构,其中很多都服务于政府机构。正是这种思想和现状使中国习惯于把法律置于职业道德之上。会计只是关注每件事是否合法。久而久之,中国会计的专业判断能力将会降低,只会根据法律条文行事。 (二)偏重灵活性和强调统一性 由于整个美国社会偏好于灵活性,因此他们更喜欢具有灵活性的法规。会计人员比较容易接受新事物,希望在会计实务上有较大的选择空间。他们的政府只对原则性有所规定,具体事情具体对待。不可否认,这种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没有一定的道德约束,那就很容易出现安然、世通等公司会计丑闻。中国受儒家思想的熏陶,我们的会计文化偏于统一性。我们习惯于用法律规定到每一条会计准则。这种行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会计信息的失真性,但是同时也降低了我国会计人员的判断力和职业素养。企业因地制宜的情况较少,这样的统一性能减少失误,但同时也会减少利益。 (三)与大学合作和很少与大学合作 美国政府规定:若有学校和企业合作,则企业会有节税效益。所以大多数的美国企业都愿意和大学合作。这种合作是实质性的合作,会让学生了解社会需求,从而更好地提升自己。而在中国,虽然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始得很早,但是实质并没有什么进展。在校大学生很少能得到和企业主管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在校大学生不明白社会的需求。 二、中美会计本科教育不同 (一)教学内容设置不同 由于灵活性和统一性的差别,中美两国在教学内容的设定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我国的会计教学参考书内容单一、形式单一,缺乏前瞻性和创新性。很少有教科书提到新科技、新局面。知识只是靠死记硬背为主,很少有教材能够论述知识的来源和合理性。一点也不重视会计实务,会计实务极其枯燥乏味。课程的设置也没有联系,会计只是会计,基本没有和数学的建模、财务分析联合起来。这是我国强调统一性的结果。中国强调的是通才,中庸之道,所以中国的教学模式都是一样的,所有大学的会计系基本都是用同样的教材。这就导致中国教育出一样的学生――对会计准则熟稔于心,但不懂变通,缺乏辨证思考的能力。 灵活性的会计文化让美国的会计课程更加重视能力的培养。大学一年级的会计课程基本没有教材,老师会根据宏观经济的大环境给学生普及知识,让学生了解会计的作用和内涵。美国大学会让学生选修一些与金融、管理相关的课,让学生广泛地阅读材料,强调自主学习,老师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会计、应用会计。美国高校设置的专业硕士职业导向与社会需求是密不可分的。当美国高校了解到某一个阶段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会按照这个方向培养学生。这样做有很多好处,既可以明确学校的培养目标,也能确保学生的就业等。此外,灵活性的会计文化还影响着美国高校培养人才的方向。基本上,不同地域的学校培养方向都不一样,大学院校根据自己所处社区和地理位置、资源、教学水平、顾客或服务领域的情况,制定适合自己学校的办学理念。在美国这样崇尚个性的国家,政府对高校的管制远远比中国少,所以学校完全根据市场需求来培养的会计专业人才才能符合市场的需求。 从参考书来看,美国的教材编写得十分生动,富有趣味性,很多大学甚至直接用《华尔街日报》《财富》等作为补充资料。这种实时性的材料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有利于学生了解会计在当代经济中的作用。 (二)是否重视职业导向 由于美国会计文化偏向于职业主义,所以美国大学相当注重职业导向,并根据学生的求职意向对其进行辅导。在刚开学的时候,一般老师都会带领学生做一个职业规划。每一位学生都是独立思考的个体,他们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理想,甚至有很多人在某一方面有独特的天赋,老师会帮助学生扬长避短让他们自己确定以后的发展方向。根据职业规划再因材施教,尊重其自身意愿。在后期的学习中,学生就会了解什么样的课是今后的职业生涯中需要的。同时,学生的想法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改变的,他们的意愿也往往代表着社会发展的趋势。美国高校通过职业规划,可以了解这一行业以后的发展规律,在今后制定课程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制定相关课程。 而在中国,由于政府管理等因素,政府宏观调控主导了我国会计专业本科的发展,导致培养出的会计人才并没有针对性。大家都是迷茫的,通常到大四还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样的工作,是公务员还是会计师事务所的会计?这些单位看似都需要会计方面的人才,但是每一种人才的侧重点都完全不一样。但是中国高校每一年都输出同样的人才,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会让人才需求和人才供应不匹配。就目前而言,我国对会计专业的职业培训力度远远不够,具备针对性的人才也远远不够。大家都是通过考证来证明自己的会计专业实力的,这暴露出大学会计专业教育目标不够明确,培养人才的方式也不符合社会的需求。 三、对我国高校的启示 (一)设置课程关注学生个体 美国在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我们最好也要加强选修课的课程比重。如果条件有限的话,至少在设定课程的时候有关领导应该考虑每门学科之间的逻辑性,注重对学生个性的培养。课本选择要具有时效性,最好把一些国家核心杂志作为辅助材料。在中国,计算机和数学模型几乎是所有学会计的通病。此外,不管哪一个专业,写作都非常重要,开设写作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大学生入学之初,就应该开设一门总结会计的课程,而不是学完所有课程学生才知道会计是什么。所以高校相关部门应该加设这几方面的课程。 (二)加大与优秀企业的合作力度 会计本就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只有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才能让学生明白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从而更好地学习。可以通过综合学生在学校的表现为其推荐实习岗位,让学生进一步深入企业,尽早制定未来的职业规划,也可以请优秀企业的主管做学校的客座教授为学生传授知识,这些方式都有利于中国大学生积累社会经验,为其毕业后找到一份好工作打下基础。 (作者单位为宁波工程学院) 会计本科论文:会计人才能力需求与本科会计教育改革探索 摘要:企业的发展必将迎来对会计人才的高质需求,这也要求国内的高校在培养会计人才时应当从企业需求的角度进行教育改革,以提升会计人才与企业需求的适配性。本文通过对当前企业所需要的会计人才能力需求进行调查,以探索高校本科专业会计教育改革的方向。 关键词:会计人才能力;现代企业需求;本科会计改革 前言 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得企业对于会计人才的能力也有了更高的需求,这对于高校的会计教育而言也是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使高校所培养的人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高校应当充分了解现今的企业需求,针对本科类的会计专业做出有针对性的改革,以提升人才教育的质量以及实用价值。 一、关于会计人才的能力需求现状 1.经济环境改变下会计人才的能力需求现状 经济环境的改变也意味着企业对于会计人才的能力需求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这是由会计本身的经济服务属性而决定的。所谓会计,其本身便是针对于某一限定单位或者是机构而从事其经济服务的工作,如果这些机构或者是单位受到了来自社会当中的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影响,则相应的这些聘用会计的主体单位也会对会计的能力需求有相应的调整。并且会计本身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也较大,包括对于数据的处理、核算、验证以及分析等。现阶段的国内企业在会计工作方面大都处于计算机流程下的内部监管以及实时处理,会计的工作环境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其对于能力的需求也带来了相应的改变。政府方面为了加快提高会计行业的社会服务能力也加强了会计的信息化建设进程,通过推行会计准则,对现有行业进行分类,并建立会计信息化委员会以实现对于会计行业的进一步管理,加快其信息化的进程,使其能够更快更好的为我国的企业发展服务。在全球经济共融的环境下,企业的形式也在不断创新,其业务范围、管理方式乃至其运营模式等逐渐呈现多样化,为了应对如今多变且多样的经济环境,会计人才在其能力方面也应当有所创新,使其能够更好地符合当今的环境要求[1]。 2.基于会计职业本质特征的能力需求现状 会计这种职业自出现以来便一直在适应经济环境的改变,并保持着其本质上的特征,即高专业性以及高责任性。会计职业随着历史的发展,在商业性以及社会性方面已经有了相当深厚的底蕴,虽然外界的经济环境在不断发生变化,但内在的本质要求却未发生变化。其作为一种全日制的正式工作,要求其从业人员必须要具备高度的专业知识以及技能,并能够为服务单位以及社会大众提供无私公正的服务。这就要求会计的从业人员必须要通过专业的教育或者是培训以获得符合要求的技能水平以及知识水平,并且在此基础之上要保证自身工作的公正和无私,是能力与品德的双向统一。在专业能力方面,可以通过接受高等教育的方式实现对于能力的培养,通过接受会计从业所必须的知识从而掌握其专业技能,以满足会计的从业资格。但实际上对于会计的从业人员而言并非是仅仅需要高超的技能便可从事该项工作,更需要具备公正无私的责任心,也即是其社会责任属性,即会计人才从事于会计职业时所表现出来的有关于其言行以及举止方面的外在表现。在如今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中,企业不仅需要具备高技能素质的会计人才,同时也更需要在个人素质方面值得信赖的会计人才。由于会计这一工作直接参与到企业的资金账目往来,并且现时代的多数会计人才在工作技能方面可以满足多数企业的基本需求,因而在职业技能以及个人素质方面,企业也将更加看重会计从业人员的个人素质。通过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进行教育可以有效提高会计人才在道德方面的境界以及素养,使其能够在从事会计工作时能够遵循公正无私的原则[2]。 二、基于新要求下的本科会计教育改革 国内的高等院校在会计人才的教育方面应当针对现今社会中的企业需求进行相应的改革,秉持教学改革创新以及校企合作的教学理念,实时把握企业对于会计人才的需求,从而使高校所培养的会计人才能够迅速与社会接轨。 1.兴趣、素养以及能力的综合培养 在如今的高等教育中,教育类型的分化以及内容的细化等因素使得人才培养的方式也更加的多样化。高校在对学生进行培养时必须要坚持会计的本质原则,即高专业性以及高责任性的原则,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掌握高度专业的会计知识以及能力,同时也要培育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以及社会责任意识,使其在工作时能够时刻保证自身的公正无私,避免违法违纪的现象出现。在遵循本质原则的基础之上将学生的兴趣同教学目标进行结合,使其能够在学习高深的会计专业知识以及技能时能够对今后的工作有所期待,并且兴趣与目标的结合也能够使学生更加乐于去学习,这对于学习效率的提升也是有着极大地促进作用的。 2.知识理论与工作实践的综合培养 通过将课堂所学知识与实际的工作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对于今后的会计工作有所了解,其对于会计工作中的对账、记账、审核、报表等各项工作能够有所熟悉,进而保证高校所培养的本科会计人才能够快速适应今后的企业工作环境[3]。通过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可以更好地将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备高度专业性的会计技能,使之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现代企业。通过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了解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加强对于会计人才的创新培养,在培养时能够做到有针对性的培养,使学生的会计技能能够与企业的需要相符。 三、总结 由于会计行业所处的环境经常因政治、文化、科技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相应的企业对于会计人才的要求也随之而产生相应的变化,这就要求高校在进行本科会计专业的人才教育改革时要立足于社会环境,从企业需求的角度出发进行改革,从而确保会计人才的能力始终可以符合时代以及企业的需要。 会计本科论文: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学生“全景式”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研究 [关键词]全景式;职业素质养成;途径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会计人员面临的工作逐步复杂化、多样化,对财会人员的业务能力、知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我国财会制度的变革一刻也没有停止,财务会计的改革对会计人员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在这种大趋势的推动下,社会各用人单位对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就更加强烈。目前,普通高校会计学专业虽然已经普遍意识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对于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还缺乏对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整体构建及实践研究,研究的成果也比较零散,整体性和系统性普遍欠缺,此外,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措施的具体实施情况也不尽如人意。因此,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体系的研究和完善势在必行。 一、“全景式”教育模式的含义 “全景式”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时空为界面,通过多种维度纵深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一种融会贯通、立体动态的一种教学模式。简而言之,倘若学习的是《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一个班级就是一家企业的财务部门,全景模拟财务部会计工作的工作过程,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进入到未来工作的状态,真正实现学习到工作的无缝链接。“全景式教学”是情景式教学法与案例教学法的全面升级,它是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全新的教学理念与模式。它基于建构主义和多元智能理论,将自主、合作、探究作为教学活动的核心,全面调动教学活动中的各类信息资源,以激发学生的全部感知能力,提升教学效果。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到的知识能够使学生轻松适应工作岗位需求,既提高了他们的知识水平,又增强了业务能力。该研究的应用价值远远大于其理论意义,使学生在教学中交流、在参与中应用,主动积极地锻炼了摄取、应用、创造知识的能力。 二、会计学专业进行“全景式”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途径 1.明确培养目标。专业目标是教学观念和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对课程安排和课程架构产生强大的指引作用。应用型本科院校学历教育是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个独立的系统,强调学生在专业中具备的职业技能和应用能力。在进行目标确定的时候,要突破单一专业知识的培养,重视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职业修养的加强,主要包括团队合作精神、沟通能力、自学能力、职业道德等方面。其体现在会计专业中包括了解生产的过程、建立管理思维,同时还要具有较高的责任感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这些内容很容易被会计专业教育所忽视,但这恰恰是会计工作的根本。针对用人单位的需求,要培养掌握会计知识、在未来工作岗位能够不断创新,具备优秀的职业素质的应用技术型专门人才。这意味着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确定为: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和身心素质,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际操作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富有时代特征和创新精神,具备财务管理、公司理财、金融管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在各类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金融机构等单位从事财务管理、财务分析、经营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本科人才。 2.建设合理的课程体系。为了配合人才培养目标的最终实现,务必重审课程体系,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一般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存在共性的问题集中在两个方面:1.偏重学科体系,专业课设置过多参照本科学历教育,没有体现应用型特点;2.将应用型本科教育简单定义为增加课程设计即可实现,忽视了对职业素质优化养成的教育研究。总体而言,优质合理的课程建设不仅能够满足本身职业的要求,也有助于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因此要正确处理专业知识、职业技能、人文素养课程和职业修养之间的关系,并将职业养成广泛应用到课程安排中。在会计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大一以文化与专业基础课为主,目的是使学生具备基本的人文素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信心,掌握学习的技巧,稳定过度到大学生活;大二设立专业核心课程,例如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课程,为了确保学生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需要引导学生锻炼自律能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勤奋精神;大三主要为学生未来做准备,设置开拓性课程,例如投资、金融、营销等课程,并带领学生深入企业进行观摩和实习实训,目的是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尽快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并培养学生树立责任感,热爱自己的岗位,脚踏实地的工作;大四则需要积极帮助学生就业,增加就业辅导课程,并注意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因此课程体系设置要参考上述内容,这样才能设计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3.开设无缝桥梁课程。现阶段的学历教育重视理论教学,这是普通本科教育具有的共性问题,而越来越严峻的社会需求却向我们发出了严重警告。学生所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严重,因此要想学生顺利就业,且就业后满足岗位需求,就要求学校开设课程时注意理论与实践的衔接问题。以会计学专业为例,学生在校所学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课程,虽然也是紧跟会计行业准则变化而设计的教学内容,但这些内容偏重理论性过多,有些学校意识到重理论轻实践对学生发展不利,陆续开设相应的实训课程,但实训内容仍然偏向理论方面,学生在校学期期间误认为自己学会的理论知识和本专业需要的业务技能,但实际却不是,因此高校应在确保学历教育所必备的专业知识外,还应紧跟市场行情,开设无缝桥梁课程,缩小教学和就业的差距,实现教学与就业零距离!鉴于上述情况,建议学校定期进行市场调查与预测,以社会人才需求为指引,调整课程设置与设计课程内容,根据现阶段社会需求情况,建议会计学专业除了开设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等主干课程外,增开企业报税实务、财务报表编制与分析、财务链等课程,并增加企业认识实习,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的同时,全方位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缩小校园与就业的差距,实现学习与就业的完美结合。 4.实施有效教学。确定目标与课程之后,在日常实践中需注重职业养成教育问题。首先,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意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与综合素质的提高,要重视设计人才培养计划,正确理解教学目的,灵活运用教材,在进行知识传授是注意与实际相结合,培养职业道德,树立团队意识,将书本知识与综合素质进行有机融合,同时,注重个性化差别,保证职业素质养成培养的针对性和特殊性,避免同一性。其次,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独立学习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要进行精心准备,给学生留出自由学习的空间,以指导学生为主,让学生多练习、多思考,形成个人的学习习惯和方式,使其树立学习的信心,提高其创造能力和适应能力。最后,教师在教学组织形式上,要采用更加灵活、有效地方式,不断突破传统课堂的局限性,开展理论教学的同时,不断丰富第二课堂活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面向社会的热情与积极性,坚持学校与社会教育互补的原则,帮助学生积极的走出校门,走进企业,充分利用两种不同的教育资源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全景式”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保障机制 要使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得到深入开展与实施,做到“全面实施,全面开展,全员参与”,还必须具备一系列的基础与条件,主要表现在科学的制度保障、良好的教育氛围和优秀的师资队伍等方面。 1.科学的制度保障。要全面推进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学校必须统筹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根据专业特色,结合专业实际情况,细化各个正面的实施规范,构建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工作的质量评价体系,设置学生职业素质分阶段的评价标准和体系,建立重在落实执行的工作机制和评级激励机制,构建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综合化、评价形式多样化的工作质量评价体系,从而保证职业素质教育的质量。 2.良好的教育氛围。把学生职业素质教育视为学校重点工程,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行政组织实施、各部门和各个二级学院齐抓共管的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工作机制。应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开展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并将之渗透到学校日常教学和管理的各个环节。建立管理与教育并重且融会贯通的工作模式,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建立校园处处是平台、事事是载体、人人都参与的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新格局。 3.优秀的教师团队。要确保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顺利开展,需要一支勇于创新和实践,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能力结构合理的优秀教师团队。这支队伍要完成学生职业素质的课堂认知教学、日常养成训练指导、实践应用指导等任务,必须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较强的专业技能和过硬的职业素质,校内的思想政治工作者、班主任、辅导员和企业的劳动模范、技术能手、管理人员和相关培训机构的专业培训人员是这支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切实把这支队伍建设好。除了将社会人才引入校园外,还可以将校内优秀教师送出校门,送入企业。以企业的实践案例丰富教师的头脑,使教师先接受实践的洗礼后,以己之力教育和感化学生,进而发挥其课上主导、课后辅导的作用。 4.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企业文化,或称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该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它包括文化观念、价值观念、企业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统、企业制度、文化环境、企业产品等。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这里的价值观不是泛指企业管理中的各种文化现象,而是企业或企业中的员工在从事经营活动中所秉持的价值观念。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由于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社区,因而校园文化一般取其精神文化之含义。即学校共同成员在学校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包括学校最高目标、价值观、校风、传统习惯、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在内的精神总和。 要想实现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就要不断深化校企合作,扩大工学结合的范围,通过建立厂中校、校中厂、实习实训基地等多种形式,吸引更多的企业骨干进课堂,将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要素与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和管理有机融合,将企业文化、企业管理、企业职工基本行为规范等要素作为应用技术型院校会计学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基本内容,实现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完美对接。 5.多样化训练途径。学生职业素质是学生在长期的模拟或真实的职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内在心理和行为品质。职业素质教育需要不断创新教育模式,要通过不断开拓校内实训项目和校外实习基地实习等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多途径多模式训练和固话学生的职业素质。 四、结束语 在市场经济大环境带动下,每位教师应充分意识到社会给我们提出的明确要求,我们培养出来的教育产品只有适应了市场的需要才能有销路。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更应该意识到职业养成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性,要勇于冲破传统教育的局限,将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始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社会培养出有用的人才,实现职业技能与综合素质的完美结合,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促进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和壮大。 会计本科论文:民办高校会计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摘要】现今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进入到一个大众化教育的时代。在2014年,国家教育部的改革方向已经明确:国家普通高等院校中,将有600多所转向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技术技能型。应用型本科教育在本科教育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会计专业尤其是一门实践性应用型很强的学科。面对这样的转型,本文主要针对这个问题,研究如何调整民办高校会计本科教育的培养模式和途径,如何建立以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会计培养新模式,从而适应市场对会计人才的要求。 【关键词】民办高校;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民办高校会计本科专业培养模式现状 作为民办高校来说,应用技术型是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需要避免人才培养重复化,在实际应用层面扎实技能,有效迎合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据统计我国民办高校约350所,有将近50%的高校开设了会计专业,会计专业学生人数占在校本科生人数的20%左右。民办高校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目标定位过高、范围过大,应用型的培养理念不够突出等问题。很多民办高校仍然沿用传统的教育方式,跟着公办高校走,没有根据自身特点有效突出办学的灵活性,没有形成“社会导向、企业需求”的指导意识。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太高 在我国的部分民办高校中对于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过高,没能结合自身的特点及实际情况制定切合实际的培养目标。而是一味的模仿那些公办高校本科会计专业所订立的培养目标―重理论、轻实践。我们的市场对会计人才需求层次是不同,民办高校会计专业如果继续按照传统的目标进行人才培养,是无法适应社会实际岗位需求。民办高校应该以自身特点出发,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指导工作,“因材施教”,更好的帮助学生开发自身潜能,以期未来能够在会计领域发挥才能、做出贡献。 (二)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由于民办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定位的不准确,使得在课程体系设置上难以合理有效。民办高校没有考虑自身特点,没有考虑生源、就业市场占有率等问题,盲目借鉴公办高校课程体系,对学生的教学方式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忽视了实践环节的投入。例如大多数民办高校在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上沿用传统的课程设置模式,重理论、轻实践,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能凸显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严重影响刀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三)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在民办高校中,课堂上的教师大多数是照本宣科。从课本理论出发,但却没有运用到实践中去。民办高校会计专业没有根据应用型人才设置的特点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这就直接阻碍了民办高校的发展。据统计,民办高校的教师队伍中年轻教师和退休返聘教师占大多数,而青年骨干教师人数则很少。在这样的教师队伍中,有一部分还是兼职为主的外聘教师。这种不正常的状态分布,充分体现出当前我们民办高校的教师队伍建设上滞后,结构不合理。这就会对民办高校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造成阻碍。 (四)实践实训环节较少 除了上诉几个方面外,在民办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实践环节的薄弱。因为民办高校的教育经费主要是靠自己,而非政府投入,导致民办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主要满足于课堂教育,而忽略实践环节。民办高校的实训基地有限,而且设备落后,无法让学生掌握市场所需要的实践能力,人才质量就得不到保证。 二、民办高校会计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本科层次教育,但它又有别于普通本科,它更强调的是实践性和应用性。在知识方面,应用型本科人才要有一定的知识广度,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过硬的应用型知识,宽泛的科学人文知识和相关的科技、财务、管理和人际方面的知识。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需要遵循三个原则:一是与专业有关的知识掌握程度;二是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的能力;三是从事专业工作的态度与方法。 因此,应用型会计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为: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面向市场经济中企业和组织需求的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良好的职业道德、相关的专业知识并掌握学习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人才。 三、民办高校会计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实现途径――以重庆人文科技学院为例 (一)培养目标差别化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是一所民办高校,2013年初,学校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应用技术型大学战略研究试点高校之一。在对于会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我们首先要根据自身的特点设立培养目标,而且对对培养目标进行差别化设置。这里的差别化设置,一方面是区别于其他公立高校的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另一方面是对于同校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差别化。同校会计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差别化的意思是指,我们可以在同校会计专业学生中选取一些对本专业兴趣浓厚、有专业潜能的学生设立一个特殊的班级―实验班。对于该实验班的课程我们可以有区别于其他学生的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 (二)加强实践环节,设置“校企合作”项目 上文已经提到,在民办高校的培养模式中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实训实践环节太过薄弱。所以,我们应该加强实践环节,设置更多先进的实训基地。在目前重庆人文科技学院的培养课程中,理论课程所占比重过大,建议增加实训课程设置。学校准备建立“校企合作”项目,让企业走进校园,使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走进企业,增加学生的工作机会。 (三)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在重庆人文科技学院目前的教师体系中,存在民办高校的一个“通病”,青年骨干教师比例太少、“双师型”教师太少。要加强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就需要我们的教师不能单单的传授理论知识,而需要有丰富的财务实践工作经验。我们要改善教师的结构,使之合理化,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会计本科论文:地方本科院校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本文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需求现状,以及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目标,对地方企业和高校分别进行了调研,一方面通过企业调研得到了目前地方中小企业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需求现状,另一方面通过对地方本科院校进行调研访谈,找出了目前地方院校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现状,两者结合,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几点改革构想,以期提高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应用型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会计信息化;教学改革 在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会计信息化已经成为会计实务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一背景下,作为向地方中小企业输送人才的地方院校,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还存在脱节的现象,改革势在必行,通过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状况进行课程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地方经济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需求。为此,本文调研了山东省内多家企业和济南及周边多家高校,对调研情况分析如下: 一、市场调研分析 1.调研企业的规模及性质分析 本课题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服务地方中小企业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在选取样本企业时着重选择了中型以下企业,具体情况如下:本文调研的120家企业中,严格按照划型标准的规定,大型企业有5家,占总数的4%,中小企业共有99家,占比82%,微型企业数为16家,占比14%,由此可见,此次本文调研的主要对象集中在中小企业及小微企业。 2.企业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学历需求 为了充分了解目前地方本科院校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需求现状,我们翻阅了大量企业的招聘信息,相比外企与大型国企对学历以及工作经验的高要求,中小型企业才是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的首选,这也是调研组在选取样本企业时最重要的一条参考。 3.中小企业岗位划分及各个岗位的能力需求分析 会计岗位是所有企业必须设立的岗位之一,一般来讲,企业从有利于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和管理要求对会计岗位进行划分,因此,每个企业的划分情况不尽相同,但是中小企业的会计岗位总体上包含财务主管、会计主管、出纳、销售会计、工资核算、成本会计、稽核岗位、固定资产核算等。 二、高校调研分析 1.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尽管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应用型人才,但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缺乏具体的或者可以量化的标准,这就使得许多地方院校是实际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偏差,某些地方院校仍就摆脱不了对自身办学层次的盲目追求,虽然喊着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地方经济输送应用型人才,突出地方办学特色的口号,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走的却是研究型大学的路子。 2.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在调研的地方本科院校中,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大都类似,即第一学年为公共课,第二学年、第三学年为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第四学年为毕业设计。在这些课程体系中,理论课所占的比重略大,所有课程的总实践学时大约只占到总学时的20%左右,这种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是不符的。 3.师资队伍较为薄弱 调研组调研了20家地方本课院校的62名《会计信息化》课程的任课教师。20所院校中,有14所院校专门设有会计电算化教研室或者会计电算化教研组,另外6所由于会计专业招生人数较少,没有单独设置会计电算化专业或者教研室,但是平均每所院校至少有2-3名专任教师担任《会计信息化课程》的教学工作。 “双师型”教师8名,只占总人数的2%,其余教师均为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工作,虽然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但缺乏真正的专业实践,缺少从业经验,这对打造一直高水平的会计信息化教学团队无疑产生了很大的阻碍。 三、地方本科院校会计信息化课程改革的构想 1.以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为导向,改革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目标 以地方经济发展对应用技术型人才需求为目标,现阶段会计信息化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是: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会计信息化理论基础,掌握财务软件的应用原理与操作技巧,重点培养学生利用信息化手段处理会计实际业务的工作能力,增强学生用会计软件或其他信息化手段处理经济业务的信息化意识。 2.以岗位适应能力为导向,改革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体系 第一,会计信息化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知识更新快,因此教学内容要具备前瞻性,以满足不断变化更新的岗位职责对人才的需求。第二,要精心设计实验材料,模拟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的财务部门,模拟职业环境与实际工作岗位,营造仿真的实验环境,缩小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的差距,真正实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彻底解决毕业不能马上就业,就业不能马上上岗的难题。 3.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地方本科院校要想实现会计信息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必须加强会计信息化师资队伍的建设。第一,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力度,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鼓励教师走出校门,走进企业,到企业顶岗实践,一方面教师能够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另一方面能够及时的将企业业务现状传递进课堂,传授给学生。第二,可以聘请企业中的优秀人士担任校内兼职教师,以弥补校内专职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第三,学校给予一定的政策,加强学科建设,通过培养学术带头人或者该学科的骨干教师,组建一直科研能力强、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过硬的教师队伍。 作者简介:颜艳旭(1982-),女,研究生,讲师、山东女子学院会计电算化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会计信息化,财务管理。 会计本科论文:非财经类高校会计专业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结构的不断调整,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会计学专业,一些非财经类高校看到社会对会计专业的巨大需求,也纷纷开设此专业,目前已形成了“校校办会计”的局面。但是随着经济结构不断转型和深化及整个社会大学生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也不容乐观,社会实际需求和学校人才培养不一致的矛盾日益凸显,尤其是非财经类高校本身缺乏学科优势在人才培养中的问题更是层出不穷。非财经类高校如何依托本校特色提高学生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的就业能力,能够形成对财经类院校的有力竞争已是非财经类高校会计学科能够健康持续发展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非财经类高校;会计专业;本科教育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会计专业毕业生的需求规模不断增大。会计专业毕业生曾经是非常抢手的,就业是非常轻松的。很多高校看到了会计专业的良好前景,纷纷开设了会计专业,甚至一些非财经类高校也开始尝试开设此专业,据统计,截至2012年已有将近1000所高校开设了会计学本科专业,又恰逢国家的扩招政策,全国高校会计专业的招生规模日益庞大。但是会计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质量并没有得到提升,而且目前,我国经济处于改革瓶颈期,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深化,整个社会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实际就业需求不一致的矛盾日益凸显,尤其是非财经类高校本身缺乏学科优势,其问题更加凸显。本文首先梳理非财经类高校会计专业本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其次就这些问题分析深层次的原因;最后为非财经类高校会计本科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提供建议。 1非财经类高校会计专业本科教育现存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很多非财经类高校也开始尝试开设会计专业,自开设以来非财经类高校的会计教育也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为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培养了大量高水平、高层次的会计人才。但是在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过程中,整个社会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非财经类高校在会计人才培养中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培养目标不明晰 2001年以前,我们国家实行的是分行业会计制度,高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也是分行业进行的,培养出来的是服务于不同行业的“专才”。2001年财政部颁布了统一会计制度,取消了会计制度的行业划分,会计制度不再分行业制定,在统一会计制度指引下,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从“专才”转向“通才”,开设的专业课程不再考虑行业背景和特点。但是毕业生就业去向是分布在各行各业的,仍然要面对所处行业的特征和背景。会计制度的行业划分虽然取消了,但是各行各业的不同背景和特点还是存在的,不同行业的会计核算方法仍是有其特殊性的。然而在“通才”教育模式下,各个高校的培养模式大同小异,都未给学生讲授具有行业特色的通识知识,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的模式化和同质化削弱了会计的行业特色教育,培养出来的会计毕业生就与社会的实际需求相脱节。尤其是非财经类高校,本身缺乏学科优势,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又没有结合学校或所在地区的特色和优势,显然其培养出的毕业生很难与财经类高校的学生相抗衡。 1.2与市场需求不吻合 会计学是强调实践性的一门学科,跟理工类学科及其他经济、管理类学科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很多非财经类高校,并没有专门为会计专业老师制定考核标准,也是注重对科研的考核,这就导致会计专业教师仅把科研作为工作重点,轻视教学。另外,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对高校的考核过分重视教师的学历、科研成果、留学背景等,导致高校在引进人才时并没有考虑教师的实务经验,培养出来的学生也缺乏实践知识。再加上,非财经类院校没有学科优势能够给学生提供的实习实践机会也较少,使得培养的学生与市场的需求不吻合。 1.3自身特色不明显 非财经类院校一般都会根据自己的学校背景制定自己的办学特色,课程设置一般也遵从学校背景。例如,海运类高校可以倾向于船舶、航运行业等人才的培养,在会计人才培养上,可以开设水运会计、航运会计等特色课程形成自己的人才特色。但是很多非财经类高校并没有立足自己的办学特色培养具有针对性、专门化的会计人才。有些理工类高校给会计专业学生多开设了几门理工科课程,人文类高校也给学生开设了文科课程,但是都没有结合会计学科,培养的学生并不能满足行业的会计人才需求。 1.4课程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的非财经类高校会计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学”“高级财务会计学”“成本管理会计”“财务管理”“会计软件应用”等,但是对专业课程体系以外的拓展学生知识视野的课程体系重视不够,例如“财政学”“税法”“金融学”“数据库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管理”等课程,而这些课程在以后的工作中也是非常有用的。另外,基于学校硬件和师资力量的限制,非财经类高校普遍忽视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专业课程大纲仅是围绕课本理论知识,只是就题论题,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非财经类高校会计专业本科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非财经类高校会计专业教育存在问题进行原因分析。 2.1基础课程缺乏重视 非财经类高校会计学科由于缺乏学科优势,往往不能得到学校的重视,限于资金、师资力量投入不够,非财经类高校的专业基础课程基本都是100多名学生的大班授课。在此教学环境下,教师只能是单方向的对会计准则、会计制度进行罗列和解释,很难尝试使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等互动式的双向教学模式,学生只是在下面做笔记,缺乏创造性、主动性,学习热情很难被激发,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效果也不容乐观。 2.2实务经验丰富的教师资源匮乏 基于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对高校的评估机制,使得学校在招聘人才时过分重视学历、留学背景、科研成果等,引进的很多博士、博士后教师虽科研成果很丰硕,但多是从“校园”来到“校园”,完全没有任何实务经验。另外,高校每年的绩效考核与教师科研工作量有很大关系,一些讲授会计核心专业课程的老师将大部分的精力放在科研工作上,忙于、课题研究,不重视专业实践经验的积累。会计学又是重视实践经验的学科,缺乏实务经验的会计专业教师很难培养出素质高、能力强的人才。 2.3学校投入不够 从硬件设施看,由于非财经类高校的会计专业没有学科优势,得不到学校领导重视,虽然大多数院校都配备了实验室,但从调查结果看,实验室资源还是比较匮乏,不能满足逐年扩招的需要,而且有些设备也都形同虚设,计算机设备配置过于老化,相关财务、审计教学软件与新的现行的会计制度不匹配。从师资投入来看,非财经类高校会计专业的专职教师数量过少,有些教师甚至一个学期身兼4~6门课程的教学工作,任课教师的“术业无专攻”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3非财经类高校会计专业本科教育的改进建议 3.1找准自身特色 目前非财经类院校的培养目标相差无几,均是培养出能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会计实务工作、教学、科研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因此,各个院校的课程设置也没有较大差别,完全没有体现出学校的自身特色和行业背景。而这些特色、背景正是有些财经类院校所没有的,所以非财经类院校一定要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学校的行业特色紧密联系起来,将普遍性的培养目标具体化。例如,如果学校不仅招收本科生,还具有硕士、博士的招生资格的话,在本科生的人才培养上,可偏重于对会计基础理论的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为学生进一步的深造打下基础;如果学校的行业背景比较突出,由于大多数学生毕业后会在相关行业工作,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多开设一些相关行业背景知识、业务流程和其特有的会计知识的介绍。例如,航空类高校可以开设航空概论、航空企业会计等。 3.2改革课程体系 一是强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是高质量会计人才必备的条件,非财经类高校对于基础课程的教学应增加任课老师的数量,尽量做到30~50人的小班教学模式,强化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才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二是适量开设相关专业课程。开设的专业课程不能仅局限于会计领域,与会计相关领域的课程也可适当开设,如“金融学”“货币银行学”“数量分析法”等。三是加强实践教学。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校应加大对实验室的投入,及时更新相关的财务软件,积极引进具有实务经验的师资。将课程重点从理论教学向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转移:通过开设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置身其中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学校应充分利用所处的行业背景,加强校企合作,尽力多为学生提供校外实习的机会。 3.3加强师资建设 一是在引进师资时,不能仅看重人才的学历学位、科研成果等,应加大引入虽不具有博士学位但实务经验丰富的人才。二是由于会计学科较强的实践性和实务性,对于会计专业教师的业绩考核不能“唯科研论”。学校可以制定一些奖励政策引导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同时可以提供一些资金资助鼓励教师“走出校园、走入企业”,丰富教师的实务经验,进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三是有条件的院校还可以定期邀请会计实务界的专家来校与师生做交流,使师生及时了解会计实务工作的情况及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情况。 会计本科论文: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会计英语的教学改革探析 摘 要 在当今国际化的趋势下,会计从业人员掌握相关的会计英语是必不可少的。而对于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在要掌握会计、财务管理类知识的同时还应熟知基本的会计类英语。本文首先概述会计英语的重要性和课程设置,接着分析在会计英语授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经过不断的探讨摸索实践,提出了一些教学改革的建议,从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入手,让学生对会计英语提起兴趣并且学有所得。 关键词 财务管理专业 会计英语 课程设置 存在问题 教学改革 1会计英语的重要性 1.1国际化的趋势 随着中国与国际上的往来密切,会计国际化已经成为势不可挡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外资公司进入中国开拓中国市场,而与此同时,更是需要熟悉英语会计类的人才。作为会计从业人员,不仅要熟悉掌握中文会计,还要掌握相关的英语会计知识,这样才会更具有竞争力。近年来,有一部分会计从业人员相继考取ACCA(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AICPA(美国注册会计师)、CPAA(澳洲注册会计师)等国外的会计师证,让自己在众多的会计大军中脱颖而出,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不难看出在这激烈的竞争市场中,会计从业人员掌握相关的会计英语是多么重要。 1.2将英语与会计相结合,使学生知识面多样化 在本科生的四年学习生涯中,考取大学英语四六级是基本的任务。在平时的课程设置中,还有《大学英语》、《商务英语听说》等相关课程。而对于学习财会类的学生,他们在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的基础上还要侧重于跟他们专业相关英语类的培养,这不仅是顺应了现在的大趋势,也让学生的知识面更多样化,也给学生以后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会计英语课程只是一块敲门砖,感兴趣的学生今后可以往更深入的方面学习,考取相关的国外证书或者为出国深造打下基础。 1.3会计英语的课程设置 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培养具备管理、会计、理财和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业人才。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学生需和本科会计专业学生一样学习会计类等相关课程,例如《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等。不管是财务管理专业还是会计类专业,开设相关的会计英语课程是十分必要的。 会计英语课程可涵盖《基础会计》和《中级财务会计》等内容,从最基本的会计要素、会计等式到会计分录,到编制财务报表,再到复杂的各项英文交易案例。学校可根据教学计划开设一门至两门课程,第一门讲授的是英文版的《基础会计》,第二门是英文版的《财务会计》。然而这并不是单纯地将中文翻译成英文这么简单,英文的会计和中文的会计是有区别的。 2会计英语授课存在的问题 笔者在讲授了两届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会计英语后发现了一些问题。 2.1部分学生英语基础较差 虽然授课的对象是本科生,但是仍有一小部分学生英语基础较薄弱,并且对英语提不起兴趣。在授课的过程中有多次强调记好单词是学好会计英语的关键,并在前段的课堂中加入听写单词的环节。英语基础好的学生会表现出色,但是英语基础差的学生提不起兴趣,导致学习的积极性会越来越低。前期的单词准备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打下良好的基础,那么在以后的授课中学生将会学的很吃力,例如在会计科目英文单词没有学好的情况下,当教师讲到会计分录时将会不知所云。笔者发现在课程进行到1/3的时候,班级里会出现两极分化严重的情况。在最后考试时,有个别学生连最基本的比如应收账款(accounts receivable)和应付账款(accounts payable)都会拼写错误。 2.2只有课堂在学,平时没有接触 为什么学生记相关的会计英语单词会记不住,原因是他们没有处在一个使用会计英语的大环境,而且没有其他类似的课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虽然每个学期都有英语课,但是都在接触的是语法、写作、阅读和听力等,而会计英语是一门专业类型的英语课程,学生首先需要接触的是专业词汇,例如资产(asset)、负债(liability)或者所有者权益(owner’s equity)等。毕竟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课下没有接触到相关的,那么在学生的脑海里就不会有深刻的印象。 2.3没有很好的教材满足课程设置 在选取教材上是一个比较大的难题,英文版的会计和中文版的会计是不完全相同的。首先体现在会计准则上,有些教材没有列出相关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美国公认会计原则,以及它们与我国新会计准则的差别;其次是教材里没有列出科目表和主要报表的中英文对照,或者是重要知识点的中英文对照。还有一些教材在提到会计分录的知识点时,没有详细的经济业务和案例,让学生无从下手。还有些教材课后习题不够丰富,没有相关的配套课件,也让任课教师在备课上比较吃力。 2.4需要具备有专业资格的教师 承担会计英语课程的教师应该具备精通会计和英语的能力,最好是海归会计专业的教师,或者是正在考取或者已经取得国外会计资格证的教师。能够熟悉国外的会计准则和国内的会计准则是教学的关键,让学生从最基本的开始区分英文会计和中文会计的不同。同时任课教师也应该对整个英文类的会计专业有所了解,除了给学生指出会计准则的不同之外,基本的还有哪些差异。笔者所在的学校目前这方面的教师是比较少的,缺少一个核心的团队一起研究。 3教学改革下的解决方法 在发现了一些问题之后,笔者尝试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其他方面来进行改革,增强学生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3.1对学生采取分组学习 在任课2-3周后并且在任课教师对班上学生基本了解的情况下,对全班的学生进行分组(4-5个一组),在自愿的基础上将一些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散落在各个组里。学生在课堂上以小组的形式入座,在有些情况以小组的形式参与讨论并且回答问题。教师让每个组之间进行竞赛,得分最高的前三组最后期末将会得到奖励。 例如教师让每个小组分析同一个案例,案例里有对公司的基本描述,以及某个月发生的经济业务,根据题目的要求编制简易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教师要求每一个小组以最快的速度交上要编制的报表,同时根据当时的情况,教师可适当添加一些问题,例如哪一个小组最快算出总资产(total assets)或者总负债(total liabilities)的值。这样一来学生在面对竞争的压力下,为了以最快的速度交出成果所以小组之间会有分工,谁负责计算总资产和总负债,谁编制资产负债表,谁负责利润表等。对于第一名回答正确的给予全组加分奖励,另外第一名完成所有报表而且正确的小组给予全组加分,第二第三名也给予适当加分。这样的分组既发挥了团队的力量,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氛围较好。 3.2实行加分制,鼓励学生多回答问题 任课教师不仅要重视课堂上小组的活跃程度,也要重视学生的个人表现。在回答问题时,教师应尽量鼓励学生并且要求他们用英文回答,不管回答的正确与否或发音是否标准都应当给予适当的加分。很多学生在学习外语时信心不是很足,如果经常得到教师的鼓励赞美,会逐渐树立一个自信心,会对这门课程越来越喜欢。 例如,笔者在一次课堂上让学生朗诵一句英文时,发现一个男生的发音特别准。这位男生平时比较羞涩,不爱回答问题听写的单词也不完全正确。在课堂上夸他发音很正确给他加分的时候,其他的学生纷纷投来敬佩的目光,后来这位学生坐到了前排并在学习中很努力用功。再如当回答一些主观性答案比较强的问题,如List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Partnership(列出合伙企业的优点和缺点),此类问题的回答不要求百分百正确,只要意思回答对即可。教师应当多鼓励学生回答此类问题,当学生回答正确时,应当大声的鼓励 “Exactly! You are correct!”,即使学生回答不正确都应当说 “Well done, good job!”,或者学生发音不正确的时候也应当给他很大的鼓励并且纠正他的发音。不管如何,只要积极回答问题都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加分。课程刚开始时有些学生会比较羞涩,举手都不太自信,笔者鼓励他们想回答直接站起来说答案,经过多次以后学生开始站起来踊跃回答。 3.3应将学生变为课堂的主导者 很多课程的授课方式都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做笔记。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学生跟随着教师的节奏。这样的情况会导致学生在后半节课比较疲乏,学习效率低下,上网玩手机的情况时有发生。教师应在课堂上加入一个环节将学生变为课堂的主导者,即偶尔抽取30分钟左右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到讲台上讲解知识。 如当讲到会计分录时,一个公司一个月发生了十几个经济业务,教师提前抽取几个组分配不同的经济业务。学生课前做好准备,被抽中的小组像老师一样站在讲台给大家板书讲解会计分录,时间控制在10-15分钟以内。讲解完之后没有被抽中的小组负责检查会计分录是否正确,同时教师点评及给出一些建议。此环节强调学生要板书可以让他们熟记单词,比如在写分录时应收账款(accounts receivable)和应付账款(accounts payable),他们在课前准备经过了反复练习达到了强化的效果。 3.4课余时间举行会计英语竞赛 在授课中发现了一个问题即学生没有处在一个使用会计英语的大环境,而且也没有其他类似的课程支撑。这样的情况建议可以在课余时间举办会计英语竞赛,让学生多一些机会接触。会计英语竞赛可以选取一间教室作为活动场地,2-3周举办一次,每次举办都是不同的竞赛内容。例如第一次的竞赛内容是两分钟内写出尽可能多的会计账户名称,随即评出第一、二、三名。竞赛的结果跟学生的平时成绩相挂钩,前三名分别得到不同程度的加分,参与者也可以得到适当的加分。接下来第二次的竞赛内容可以是专业词汇翻译比赛,提前准备一份答卷,评出哪一个学生用时最短且正确率最高。第三次竞赛内容可以是会计分录比赛,在特定的时间内比较哪一个学生写出的数量最多且正确率最高。通过课上和课下相结合让会计英语在学生的脑海里更加印象深刻。 3.5完善会计英语资料和师资 任课教师在借助教材的同时,应该准备额外的资料补充课本上没有的知识点。有些教材没有列出相关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以及它们与我国新会计准则的差别,教师应着手准备这方面的资料,让学生对国外准则与国内准则的差别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有些教材里没有列出科目表和主要报表的中英文对照,或者是重要知识点的中英文对照,教师可在课堂上适当补充,让学生的会计英语知识体系更加完善。 学校方面可适当引进具有海外背景的会计人才,或者具有国外会计资格证的人才,完善学校的师资队伍。在校的会计教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应当了解国外的会计准则,以及与国内会计准则的差别,为将来越来越开阔的国际化做好准备。 4结语 会计英语的教学改革还在不断的探索中,如何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使课堂的氛围活跃、让学生乐于学习并学有所得是一直在思考的问题。随着国际化的步伐加快,相关的会计英语越来越受到重视,这无论对于教师亦或是学生都是一个挑战。 会计本科论文: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研究 摘要:民办本科院校的在校生占了全国高校在校生人数的近三分之一,但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的文献还很少。本文从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国内外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研究的启示和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改革思路等方面进行分析,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卓越会计人才的培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应用型 卓越 会计人才 研究与实践 近年来,无论是教育部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还是财政部的《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和《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均对高层次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然而,从会计教育的现状和市场需求来看,普通和初级财务会计人员总体供大于求,熟悉国际会计准则、深谙国内会计准则、外语流畅、懂管理、熟练操作计算机的应用型、复合型卓越会计人才严重匮乏。 基于以上原因,国内很多高校都在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框架的卓越会计师培养计划并初步形成了一些有影响力的成果。如宁波工程学院的做法是在“A型会计人才”卓越会计师的培养计划中设置“寻找明日CFO”等系列案例分析大赛环节,长沙理工大学在会计学专业“卓越会计师”能力培养实现矩阵中“企业阶段”设置生产实习环节,黑龙江科技大学将“卓越会计师”人才培养分为“服务国际”和“服务区域”两个培养面向等。但这些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的研究成果主要还是应用在一本、二本院校,很少在民办本科院校中应用。 目前,民办本科院校在校生占了全国高校在校生人数的近三分之一,可以说三分天下有其一,但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的文献还很少,尚未形成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因此,如何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结合民办本科院校的特点,在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上有所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一、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卓越会计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 人才培养是指对人才进行教育、培训的过程。目标是想要达到的境界或目的。人才培养目标则是指对人才进行教育、培训想要达到的境界或目的。人才培养的目标深刻影响着人才培养的模式,并最终制约了人才培养的质量。目前,我国很多民办本科院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么是参考或直接借鉴一本、二本院校的以培养宽口径、厚功底的“通才”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么是借鉴高职院校应用型、技能型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要么过高,要么过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没有充分考虑民办本科院校学生的特点,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缺乏针对性。 (二)课程设置脱离社会需求 课程设置是指一定学校选定的各类各种课程的设立和安排。由于民办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大多是直接借鉴或参考一本、二本、高职高专院校的培养目标,民办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与一本、二本、高职院校也基本类似,大同小异,尚未建立有自身特色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课程设置不够健全,课程内容缺乏系统性,主要体现在:理论课程的部分内容重复较多,例如管理会计学、成本会计学、财务管理学中的课程内容相对重复较多;实践课程数量偏少,主要是基础会计实训、财务会计实训等核算类课程;课程设置重核算轻管理,很多民办本科院校还没有开设内部控制、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纳税筹划、企业纳税申报等紧跟未来会计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的课程。 (三)实践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实践教学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也是加深对理论的认识和巩固理论知识的最有效途径。目前,民办本科院校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是通过校内实验室的实践教学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实践教学来完成。由于开设会计专业的民办本科院校的会计学生普遍比较多,校内实验室也就成了会计专业学生实践教学的主要场所,校内实验室主要由手工会计模拟实验室和配备各种实训软件的电算化会计模拟实验室组成。通过在校内实验室的模拟实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实践教学的基本需求,但这种实践教学是初级水平的,往往是对实际会计工作的简单模拟,与实际的会计工作还有不少的差距,与满足实际会计工作的需求还相去甚远。加之民办本科院校的校外实习基地数量有限,建立和维持都比较困难,校外的实践教学基地根本无法满足大量的会计专业学生对实践教学的需求。实践教学的总体效果差强人意,亟待改善。 (四)师资队伍水平参差不齐 由于体制原因,相比公办高校,民办本科院校教师的工作量普遍偏高,待遇与公办高校相比普遍偏低,比较难吸引优秀的高端会计专业人才,师资队伍呈现出老的老、少的少、中间骨干急缺的哑铃形结构。师资队伍里的老教师主要来自于公办高等院校退休的教授、副教授,年轻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来自于刚毕业的会计或管理类的硕士研究生,而高学历、高职称的具有丰富教学科研经验年富力强的中年骨干教师则呈现出青黄不接的状况。加之目前民办高校教师的社会认可度还比较低,有些年轻教师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积累了较强的教学科研经验后,又通过考博、工作调动等其他途径流动走了,民办本科院校很难形成一支教学科研水平较高、老中青比较协调的师资队伍,民办本科院校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青年教师的培训基地、流动站。没有一支卓越的会计师资队伍,又怎能培养出卓越的会计人才? 二、国内外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研究对民办本科院校的启示 (一)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相关研究 笔者认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着重解决三方面的问题:其一是培养什么人,即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等;其二是用什么培养人,即课程计划和教育内容等;其三是怎样培养人,即教育途径和教育方法等。 近年来,对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进行相关研究的文献较多,其中《对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的研究》(郭亮,2004)在对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对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素质教育、专业拓宽、课程整合等进行了重新构建;《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差异性思考》(潘煜双,2010)站在地方院校的角度,提出了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就是要确立正确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的确立会对教学方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毕金星,2010)分析了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并从完善人才培养目标、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的转化和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入手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二)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相关研究 至于何为卓越,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的解释是指非常优秀,超出一般。美国NBA的著名教练帕特・莱利认为“不断力求做得最好,就能逐渐达到卓越。”可见,卓越就是对一个个更高目标的追求,就是不断地自我超越。笔者认为卓越就是不断追求,实现自我超越,在所处领域或所在层次做到超出一般,非常优秀。 近年来,对卓越人才培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卓越工程师”“卓越教师”等,对应用型卓越会计人才培养尤其是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卓越会计人才培养进行相关研究的文献还很少,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卓越会计师”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姚丽琼等,2012)对卓越会计师的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进行了重新构建,并提出了卓越会计师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措施;《“卓越计划”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王乐鹏等,2011)在卓越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培养计划的制定、课程体系的重构等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论构建高级应用型会计人才实践教学体系》(汤健,2011)提出了高级应用型会计人才的3A质量标准:即应用意识强(Application)、分析能力强(Accountant)、自我提升能力强(Advanced)。 (三)国外会计人才培养相关研究 对国外会计人才培养的相关研究是一个比较前沿的研究领域,研究者主要集中在有留学背景、对国外会计人才培养感兴趣的研究人员,研究成果往往针对性强,具有借鉴意义。国外高校本科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代表性的国家主要有: 1.美国。美国的大学都很关注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关注高校怎样才能向社会提供满足社会需求的会计人才。美国大学的会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培养目标必须关注社会需求;课程体系上注重培养学生能力;教学方法上以“学生参与为主、教师授课为辅”。 2.日本。日本会计本科教育课程内容比较多、容量比较大,对经营分析论与经营学总论等涉及企业运营方面的课程较多;设置的选修科目比较多,学生选择的余地大。充分体现了微观与宏观的结合,会计学与其他相关学科间的结合,有利于帮助学生构建一个较为完善的知识体系。 3.英国。英国大学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各具特色,但都比较注重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主要特点:一是会计课程设置科学,与社会需求、将来就业结合紧密;二是会计教学方式灵活;三是会计考试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 上述国内外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的研究大多是针对国内外的一本、二本院校,这些研究成果对于应用型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这些研究成果很多地方不太适合民办本科院校的实际情况,比较难在民办本科院校中进行推广应用。 三、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改革思路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应契合民办本科院校的特点,不能将人才培养目标定的太高,太高了就会脱离实际,导致目标无法实现;也不能将人才培养目标定的太低,太低就会将本科办成专科、中专,不符合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 笔者认为,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可以依照“能力为重,通才+专才”的培养理念,培养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素质和诚信品质,具有现代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熟悉审计、验资、资产评估、会计咨询等有关法规和业务规范,能运用现行会计核算与会计管理软件进行会计核算与会计管理,外语基础良好,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在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从事审计、管理咨询、会计、财务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 (二)完善优化课程体系 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卓越会计人才的培养应紧跟会计改革与发展的步伐,服务发展,以用为本。课程设置应紧紧围绕“应用”两个字,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市场需求,不断优化课程设置,突出专业特色,培养卓越会计人才。笔者根据民办本科院校的特点,把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的专业课分解为三大部分:会计核算、会计管理、会计信息化,如右下图。 三部分的区别与联系是:会计核算的课程主要涉及传统的记账、算账、报账,是对会计六要素进行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属于会计的核算职能;会计管理的课程主要是利用会计核算所获取的会计信息,进行预测、决策、规划、控制、考评、分析、监督,属于会计的管理职能;会计信息化主要是利用电子计算机技术进行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构成会计学科的完整专业课程体系,会计核算是会计管理的基础,会计管理是会计核算的发展,会计信息化则是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1)在课程设置上,每门专业核心课都配有模拟实验课,体现应用型本科特点。(2)每门专业课程都配有课程负责教师,实行合格课程评估制度,推进课程建设,规范本科教学工作。(3)每门课程都有完善的、符合培养目标的教学大纲、教案、教学课件等课程教学资源。 (三)不断强化实践教学 提高民办本科院校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水平,是培养卓越会计人才的有效手段,笔者认为应该着重做好下面几项工作: 1.完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目前,民办本科院校的实践教学课程主要集中在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核算类课程,这根本不能满足日后会计管理的需要,因而需补充一些会计管理类的实训课程,笔者认为,民办本科院校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应包括以下内容:基础会计模拟实验、财务会计模拟实验、成本会计模拟实验、审计模拟实验、管理会计模拟实验、财务管理模拟实验、ERP沙盘模拟经营实验、企业纳税申报模拟实验等。 2.提高会计教师实践能力。教师是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组织者,教师实践教学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因而,学校要在相关政策上为会计专业教师与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创造条件,并提供方便,鼓励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到企业兼职或挂职锻炼,积极参与企业的具体会计工作,不断提高会计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卓越的会计师资力量,保障会计实践教学效果。 3.加强对学生实践活动指导。由于会计专业的学生较多,如何加强对校内实践课程的指导就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笔者的经验,在上实践课程之前,教师可以按照学生的专业成绩,让学生自由组合成若干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6-8人,每组由组员推荐一名专业基础好的同学做组长,在上实践课时,同学们如果有问题可以先向学习小组长请教或者相互讨论,对于仍然没有弄清楚的问题,教师就在课堂上重点讲解,这样做既能调动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又能加强对学生实践活动的有效指导,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拓展校外实践教学资源。校外实践教学是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各单位会计部门工作人员的办公场所往往是相对固定的,空间有限,很难接纳太多参与社会实践的学生,学生校外的会计实践教学活动往往难以得到保证。在会计专业的学生必须进行校外实践又没办法安排的情况下,学校可以考虑将部分实践课程交给校外具备教师基本素质的资深注册会计师、资深注册税务师、财务经理、财务总监等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会计专业人士和校内教师来共同完成,并同时建立长效的“双导师”制度,不断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和效果。 (四)提高师资队伍素质 优秀的教师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是教育成功的前提。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就必须建设与之相适应的优秀师资队伍。相对于公办高校,民办本科院校确实有诸多不足之处,但也有体制机制灵活的特点,只要学校领导重视,董事长舍得投入,经过努力就能建立起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降低工作量提高报酬。民办本科院校师资队伍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与公办院校相比工作量偏高,待遇偏低。由于民办本科院校的师资普遍比较紧张,工作量大也是一个普遍现象,但从教师的长远发展来看,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上课,还要有一定的时间来研究教学,了解本专业领域的最新动态。这就要求民办本科院校要不断降低工作量,提高报酬,让民办本科院校的教师有归属感、有成就感。 2.鼓励教师升学晋职。民办本科院校要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鼓励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提升学历、晋升高级职称,对获得博士学位、晋升高级职称的教师,学校要有专门的奖励政策,提高他们的待遇,在薪酬方面给予优厚的待遇。在选拔中高层管理干部时,应优先从这些教师中选拔,让优秀教师感受到领导的关怀,看到自己未来成长和发展的空间。 3.引导教师参加科研。科学研究是高校的四大职能之一,作为民办本科院校的教师也应积极参与,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学校可以通过打通教学与科研工作量的方式来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科研能力比较强或对科研兴趣比较浓厚的教师可以多参与科研,适当地少上课,争取多出科研成果、出好成果;科研能力相对较弱或对科研兴趣比较淡薄的教师可以少参与科研,适当的多上课,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做好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这样不仅能让每个教师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特长,还能更好的为教学科研服务,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4.激励教师参与实践。会计专业是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专业,离开了必要的实践锻炼,学生将很难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从而难以胜任实际的会计工作。民办本科院校只有具备一支实践水平高的师资队伍,才能培养出一批实践能力强的学生。 笔者认为,民办本科院校完全可以发挥体制机制灵活的特点,充分借鉴和吸收国内外一些高校的做法,将教师参与实践作为一条强制性规定,规定教师每年需参与社会实践的时间,并将教师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作为教师晋职提薪的重要指标。另外,学校还可以考虑出台专门的政策,鼓励教师考取会计师、高级会计师等会计类职称,鼓励教师考取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等国内外的执业资格,着力培养 “双师型”的会计专业教师,建设一支实践能力强的会计专业教师队伍。 四、应用型卓越会计人才培养实践 目前,对于民办本科院校是否有必要、是否能够进行卓越会计人才培养还是个有争议的话题。民办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的学生人数普遍较多并且大多是按照传统的人才培养计划进行培养,这种培养模式较难充分发挥出那些想学习、爱学习、能学习学生的潜力,不利于培养应用型卓越会计人才。 为了探索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笔者对任职学校的2013级会计学专业进行了应用型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的改革。此次改革涉及到了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卓越会计师班学生的选拔、校内任课老师的遴选、校外指导教师的评聘、激励保障措施的建立等诸多方面。 一年多来,我们结合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的需求增加了内部控制、企业纳税筹划、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等完善学生专业知识结构的课程;在卓越会计师班学生的选拔上,我们秉持了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首先根据第一学年的综合测评、基础会计学、财务会计学和英语的成绩进行公开报名和进行初选,初选后进行笔试筛选,笔试筛选后再进行面试,面试名单公示7天无异议后,最终由卓越会计师班领导小组确定卓越会计师班学生的名单;在校内教师的选拔上,我们优先从具有教授、副教授职称、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和具有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高级会计师、会计师等职业资格、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中进行遴选;在校外指导教师的评聘上,我们主要聘请在会计师事务所任职的资深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和企事业单位的领导、财务高管作为校外实践指导教师,以充分保证实践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在激励保障措施上,我们专门制定了卓越会计师班任课教师的业务进修和超工作量的核算办法,充分调动了任课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于措施得当,保障有力,2013级卓越会计师班出现了学生学得开心,教师教的舒心的良好局面。这个班的大学英语四六级通过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通过率、初级会计资格考试通过率均远超同年级其他班级,在会计技能大赛、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各种竞赛中表现优异。 通过应用型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我们认为在民办本科院校进行应用型卓越会计人才培养完全是可行的、是具有可操作性的。希望更多的民办院校参与到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的改革中来,一起拥抱应用型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的春天。 会计本科论文: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会计实训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才市场对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尽管目前就业前景尚可,但其动手能力与市场要求不匹配的现状不容乐观。因此,为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拉近会计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距离,提升运用会计技能的基本水平,缩短学生毕业后熟悉上手企业会计业务的时间等等问题成为本科院校关心的重点问题。 关键词:教育改革;财务管理;实训教学 广东科技学院自创立以来就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己任,财务管理本科不但是热门专业,更是向珠三角地区提供财务技术性人才的主力输出。为了应对当前本科教育教学中的难题,广东科技学院的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在第三学年第一学期开设《财务会计综合模拟实训》课程,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识证能力、制证能力、登账能力和编制会计报表的能力及相关经济活动的分析能力,熟悉企业业务的流程奠基。本课程是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等专业课程的综合, 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不仅能够缩短理论和实践的差距,达到真正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动手操作的效果,而且能够复习、巩固已学专业知识,将所学全部知识融合、运用、拓展和升华。此时,在我院应用型本科办学定位和改革背景驱动下,在学院领导的指导下,《财务会计综合模拟实训》课程教学改革拉开帷幕,再谱新篇。 一、利用“项目导向”与“任务驱动”相结合进行课程开发 《财务会计综合模拟实训》课程按企业会计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划分为八大工作岗位,即出纳岗位、往来结算岗位、财产物资核算岗位、工资核算岗位、成本会计岗位、财务成果核算岗位、资金核算岗位、总账会计岗位。在课程开发过程中,以八大工作项目为导向,根据每个工作项目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要求设置不同的工作任务,再以工作任务为驱动,列出应掌握的知识点。通过“项目导向”与“任务驱动”相结合,将把财务会计的每个知识点融入到模拟实训课程中,同时让学生更容易掌握会计每个工作岗位的工作范围与任职条件,加深学生对各岗位的理解。 二、开设仿真的工作流程,融“教、学、做”为一体 《财务会计综合模拟实训》以会计实际工作过程为基础,整理出会计工作岗位的各个工作流程,引入实际工作中使用的各种会计实物,让学生融入仿真的工作环境,即“取得或填制原始凭证――审核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审核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凭证传递”。实训课程需首先给学生展示真实的企业原始资料,从取得或填制原始凭证开始进入教学内容,教师做出基本讲解,指出完成工作任务的基本过程和思路,由学生判断该项业务的性质与内容,最终要求学生根据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及相关账簿资料等,教学过程与实际工作中的账务处理流程一致,实现“教、学、做”的合一。 三、开设仿真的工作岗位,实现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 《财务会计综合模拟实训》课程开设的同时,配套开设会计分岗实训课程。该实训课程设置九个小组,前八个小组分别按出纳岗位、往来结算岗位、财产物资核算岗位、工资核算岗位、成本会计岗位、资金核算岗位、总账会计岗位设置,由学生根据实验要求及提供的实训资料单独完成,第九个小组为某一小型企业的全部经济业务。每个小组负责一个会计岗位的核算工作,由教师派发原始凭证,各小组完成各自岗位的业务核算,并能把已编制的凭证传递到其他相关岗位。在独立的实训课中开设仿真的工作岗位,学生不仅能掌握工业企业里每个岗位的业务核算,还能处理好单个岗位与其他岗位的业务联系,真正把企业的财务部门搬到课堂上,实现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 四、创建真实的工作岗位,实行工学交替 《财务会计综合模拟实训》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组织学生到校内、校外(会计师事务所或者某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如超市可提供收银、仓库管理员、会计记账等岗位。学生完成顶岗实习,经任课老师考核合格。通过这真实的工作岗位训练,学生掌握实际工作中收据的填写方法,真假币的辨别方法、存货盘点、日常的记账工作和月末结账等账务处理方法。 五、体现创业教育,增强学生综合素质 面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教育必须加速教育观念的转变,提高对于实施应用型本科学生创业教育的认识,通过强化对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教育,不断提升学生增强自身引导,服务社会的能力。财会专业的创业教育是有着非常明确的目标指向和十分具体的教育内涵和要求。财会人员的创业教育主要是指对于学生作为企事业的财会人员所必备的专业能力的培养和教育。 在《财务会计综合模拟实训》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将财务、税务、审计、经济法、工商管理知识和法律法规体现在实训课程内容中,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当前整个市场的就业形式以及相关的扶持和鼓励政策,把追求创业理想的激情和现实客观形势和自身各方面素质的理性思考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建立起科学、理性的创业意识和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从开展课程改革以来,学生评价普遍认为本课程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课程内容能根据专业需要,充分体现技能实训课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培养目标服务的特点。 (作者单位:广东科技学院)
临床医学专业论文: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专业思想的探讨 目前,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存在专业思想状态不容乐观、专业意识淡薄、学习积极性不高、临床能力不强、就业情况不理想等等问题。因此,探讨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因素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产生专业思想问题的原因很多很复杂,包括有专业的发展现状、专业教育的现状、一些人对这个学科的误解和偏见、整个国家卫生政策的限制、前辈们的就业状况等。 (一)中医西化,发展缓慢 现在中医发展不平衡,虽然全国上下出台了很多中医发展的优惠政策,但现实中,中医院依旧与综合医院的发展存在很大差距,尤其是基层的中医医院基本上发展缓慢,存在中医西医化的倾向,即以“西医的模式”指导中医临床。在临床方面有用西医的辨病取代中医辨病,用西医理论指导中医用药,治疗以西药为主,中药为辅等严重地影响了中医学特色的发挥和中药疗效的体现,使广大大学生对中医药基础理论的科学性、中医药的治病防病能力等等产生了怀疑,动摇了大家的专业思想。 (二)专业教育现状 现在的中西医临床医学院校普遍移植西医的培养体系,按照西医模式培养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中医文化熏陶已不存在,中医教育正日益衰退。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自从入学就接受两套学科的学习,即要接受中医学习,又要接受西医课程,课程多,极大地造成学生的心理负担;再者学生是分别接受西医和中医知识,并未直接接受融合的中西结合的临床思维,这是学习过程中造成学生思维矛盾的根本性因素。而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的学习年限并没有延长,且各课程过分强调各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往往造成学科齐全、内容繁多且重复,学生疲于应付,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极大地妨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我潜能的发挥。另一方面专业深奥,中医、西医在学习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西医学具有明快、方便、好学的特点,而中医的特点是抽象、难学、难悟。然而,对于当今靠着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培养起来的高中生,要认真钻研经典、理解经典是很困难的,因而很多人倾心于学习西医。这就导致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西医知识掌握不牢靠而中医方面知识和技能却捉襟见肘。 (三)就业压力大,职业发展前景不乐观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表面上是一个发展前景不错的专业,但实际上与国家的医疗卫生工作方针不相一致,其前景不容乐观,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就业困难,一些中西医临床医学系的学生毕业就面临着失业。这种就业难题不仅困扰着本科专业的学生,甚至研究生乃至博士生。其原因是与现代医学相比,中医教学、科研、医疗机构数量少,规模小,使中西医专业队伍形成严重的不对等态势;再加上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中西医身份并没有得到一样的尊重和认可,比如有些综合医院就明确提出,不招录中西医毕业生或中西医毕业生只能到中医科工作等等;二是考研专业受到限制,很多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就是要想通过考研,脱胎换骨,摆脱中医身份对自己今后职业发展的困扰。但是,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在报考研究生的受到限制,多数中西医临床医学生考取科学型的研究生。然而2011年国家规定“科学型硕士研究生不得以研究生学历去考取医师资格证,只能以本科学历考取医师资格证”。这对于中西医临床医学系专业的学生来说不异于是当头棒喝。三是职业前景不好,中医发展缓慢,而且具有西化严重的问题,中医院效益不好,学中医没有出路,已经成为很多中医大学生的一个心病。再加上很多中医的执业行为会受到人为的限制,这就导致其在今后的职业发展不容乐观。 二、巩固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对策 为了解决中西医临床医学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问题,我们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增强中医自身吸引力和优势 不断增强中医自身的吸引力和优势,要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切实做到中西医均衡发展,给中西医平等的地位。中医药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医学科学,除要有正确的政策保障外,自身学术的繁荣和提高则更为重要。因此,每个中医工作者都应当认清形势,努力把自身队伍建设搞好,不断提高中医学术水平与临床疗效,实现中医的腾飞与超越,赢得社会支持和认可。 (二)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加大师资力量 考虑到较短的培养周期和难度较大的教学任务,课程设置的关键环节和核心内容则是整体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在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应当强调在知识结构上的“复合”,中西医并重,重点着眼于临床技能的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中弄清中西医各自的优势和不足,能够建立中、西医两套思路,以便更好地应用中西医两套知识及技能,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毕业后可以更快地适应临床工作需要,取得更好的工作效果。在教学安排中,让中西医临床 经验丰富的医生执教,突出中医治疗疾病的优势。加强学生辨病辩证的能力和临床思维模式,积极培养中西医临床医学医师。 (三)政策支持 将中西医临床医学事业在国家关系中的重要地位用法律形式肯定下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中西医临床医学在全国各地得到普遍、有力贯彻,确保各地中西医都有一个均衡、稳定的发展。因此,现阶段从中央到地方都要重视中国西医临床医学。首先对中医的投入,要与社会对中医的需求和中医本身发展的需要相适应,即应用多种扶植、优惠的特殊措施、办法促进中医发展;另一方面,国家应加大中西医临床科研的资金投入,只有新兴学科中得到新探索新研究才能更有利于学科在临床中的应用。另外要取消限制中医发展的政策和局部性的制度,做到中医研究生从业的无障碍化。站在专业科学发展的角度,有关部门必须对此予以高度的重视,加强调研,搞清楚大学生“改换门庭”的根本原因,采取积极的政策引导,将中医研究生的平台搭建得更为牢固。 为了巩固学生的中医思想,定期聘请中医名家进行学术讲座,通过这些讲座,学生更加深入了解中医、热爱中医。可以举办中医知识竞赛、中医故事演绎等活动,弘扬中医文化,激发同学们对中医的学习兴趣,促进中医的发展。要积极引导大学生认识学习中医的必要性和广阔的前景,避免选择的盲目性。 结语 总之,重视中西医发展,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加大师资力量,增强中医自身吸引力和优势,才能巩固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各高校才能培养一大批合格的中西医临床医学的人才,从而推动中西医临床医学事业的发展。 临床医学专业论文: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探讨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的临床实践能力和具备一定科研能力的医学高层次人才。然而,在实际培养过程中,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往往与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存在着一定矛盾[1]。2013年,教育部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掀起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双轨合一”的探索。虽然“双轨合一”模式解决了两者培训内容的重复性问题,但也凸显了一些新的问题:明显的是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思维和技能得到加强,但科研能力相对较弱。在此背景下,我们分析了科研能力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重要性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就“双轨合一”培养模式下如何提高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进行探讨,以期为“双轨合一”培养模式下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提供参考和借鉴。 1科研能力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性 科研能力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具有重要地位,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根据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临床基础知识和临床技能,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其中,学位论文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3-4],而学位论文水平的高低直接体现了研究生本身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在“双轨合一”培养模式下,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用于临床实践的时间增加,用于科研能力培养和实践的时间必然减少。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文化成绩和临床实践能力对等的情况下,具备较高的科研能力者往往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石春蕊[5]等认为,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阶段,加强和创新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是一项迫切的工作,注意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与就业预期相结合。此外,加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教育和培养,不仅有利于研究生毕业后的职业生涯发展,也是医学院校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因此,不管是从研究生以后的长远发展或是提高医学院校综合实力的角度来看,都需要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2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2.1导师对科研能力培养重视不够导师的引导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6-7]。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导师一般由高级职称的医师担任,但某些导师可能存在临床科研能力的缺乏或者对科研能力不重视问题,导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欠佳。再者,由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要求,导师一般只进行三级查房和临床思维的培养,对科研能力的培养常常被忽略,导致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方面的欠缺。同时,在医院组织的讲座和培训中,关于如何提高科研能力的活动很少,且科室缺乏针对住院医师和研究生设立的基金项目,导致科室科研氛围不足。 2.2系统的科研能力培训缺乏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第一学年上学期为理论知识学习,两年时间在临床科室轮转,剩下半年的时间用于科研能力的培养和论文撰写。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三年一直在临床科室轮转,很多高校为了保证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技能培养的时间和效率,压缩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课程学习时间,精简科研课程教学。对于如何培养科研能力、如何掌握科研操作均未有相关的介绍,对于循证医学、临床科研方法以及统计学软件等课程研究范围涉及少,往往忽视科研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 2.3对科研意识培养不够重视科研意识是指科学研究者探究、认识未知的觉察和主动性,对临床医学科研具有重要意义。科研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延续不断的过程,短时间内不可看到很大的成效,因此需要从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意识培养起,一点一滴的积累。由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对临床技能的提升较为重视,对科研意识培养重视不够。在这种条件下,很多研究生经过三年轮转后,临床科研意识逐渐退化,重临床、轻科研的思想逐渐根深蒂固。此外,在“双轨合一”培养模式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缺乏科研的欲望,认为只要把日常医疗工作完成即可,认为科研对于研究生的学习可有可无。 3对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建议 3.1实行双导师指导制“双导师指导制”[8-9]即每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有两位导师指导临床和科研,其中一位导师是传统的导师,由具有丰富临床实践和指导研究生科研培养经验的医师担任,其主要负责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另一位导师主要是医学院校或医院中从事科学研究的学者或研究人员,其主要负责传授科研基础理论知识和培养科研理念。团队指导的导师模式也是“双导师指导制”的一种形式,由一个团队对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科研指导。单一的导师对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有局限性,团队指导的导师模式能够发挥团队每个导师的长处,能取长补短,促进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全面发展。王健[10]等认为“双导师制”可以灵活的将高校研究生理论知识和科研成果有效应用于临床实践,有利于实现“学、研、用”有机结合,适合培养高层次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3.2开放科研实验室科研实验室是教学医院培养研究生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重要基地[11]。利用科研实验室的平台,让每一位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根据自己的课题需求进入实验室研究,可以最大程度地实现科研资源的优化配置。科研实验室开放包括对科研仪器和设备的开放,如基因测序仪、基因芯片工作站、蛋白电泳系统、生物安全柜、超净工作台、流式细胞仪、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激光切割显微镜,等;对科研资源的开放,如开放相关的文献查询数据库,供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查询文献;对科研时间的开放,如科研实验室在晚上、周末或者节假日均面对研究生予以开放。 3.3提高对毕业生的科研要求在“双轨合一”模式下,研究生管理部门可适当增加毕业生学位论文的要求,如在论文选题方面要求具有创新性、前沿性和科学性,同时要求从研究目标、科研设计方案、选取指标、技术路线等方面列 出具体的实施方案,并探讨其可行性。此外,科研选题也必须要求结合临床实践并使研究结果能够用于临床上,培养研究生的临床科研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除了上述措施,也可以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适当要求增加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发表数量和发表刊物的档次,如增加篇数,要求发表核心期刊的文章,等。 3.4建立、健全科研能力培养机制建立健全科研能力培养机制是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保障。在“双轨合一”培养模式下,科研能力培养的机制包括设立专项基金、定期开设科研讲座、搭建科研成果交流平台和建立激励机制,等。为了提升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研究生管理部门可以设立针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项研究基金,积极鼓励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申请课题和参与科研;此外,还可以定期聘请国内外专家开展科研专题讲座,并把听取科研讲座纳入研究生培养体系,要求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听取足够场次的讲座才能取得硕士学位;医院也应当充分搭建科研成果交流平台,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授课,加强国内外学者与研究生的交流,为研究生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建立激励机制包括对带教教师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奖励,如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撰写的论文录用后,的版面费可以报销,带教教师可以获得额外的奖励,激励研究生积极参与临床科研[12]。科研能力是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重点培养目标之一。在“双轨合一”的培养模式下,容易出现“重临床,轻科研”的培养偏差。然而,不管是出于研究生毕业后职业生涯的发展还是提高医学院校培养人才水平和层次的需要,都离不开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和重视。因此,不管研究生培养的模式和途径如何变化,科研能力的培养应当始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重点,研究生教育应予以充分重视和不断采取措施予以强化,切实保障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水平。 临床医学专业论文: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 医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在我国已经开展了近10年,而军队医学院校则刚刚起步。如何加强临床型研究生培养,造就医德兼备的高级临床医师是研究生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从管理机制不完善、临床特点不明确、考评制度不完善、医德教育未重视等几个方面探讨了我校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起步阶段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 对于专业学位,我国以前旧的学位条例没有明确的界定和表述,对于学位的认识只是侧重于学术的标准,培养的目标基本是教学、科研人员。而医学专业不同于其他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除少数研究生毕业后从事基础研究外,多数都将进入医院从事具体的临床工作,而诊治水平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临床实践经验的积累,高素质、会看病、能做手术的临床医师更为需要。培养目标与实际需求的脱节导致了研究生不会看病的“高学位低能力”局面,培养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1998年我国开展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工作,将医学学位分为医学科学学位和医学专业学位,从而使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逐步进入制度化、规范化阶段。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要求侧重于某一特定职业实际工作的能力,以培养高级临床医师、口腔医师、卫生防疫和新药研制与开发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明确突出了临床医学的特点[1]。我校近年才开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受到了各附属医院和导师、研究生的欢迎,招生报名踊跃。但在实际的培养工作中发现尚存在较多的问题,有待我们探讨与解决。 1 目前存在的问题 1.1 管理机制不完善 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的公共课程学习于前一、二学期完成,教学实践及临床实践一般安排在第三至五学期完成,五、六学期完成学位论文工作和论文答辩工作。其中临床能力训练时间不少于一年半。在完成公共课程的一年中,研究生主要由研究生管理大队进行管理,这一阶段的生活学习基本比较正规。但在公共课程结束后的教学和临床实践阶段,研究生多半处于“放羊”状态,学校(研究生院和研究生管理大队)和科室两头都疏于管理:学校研究生院机关在研究生进入临床阶段后将管理职能转归医院,基本没有相关的监管措施;研究生管理大队则认为研究生进入临床后应属于医院管理,手术、值班等导致作息时间不确定,没必要也没办法再进行管理了;而反过来,研究生进入科室后,医院机关对他们并没有具体的管理措施,认为这是科室的事;而科室领导和导师,因为忙于繁杂事务和临床事由,在安排了研究生的课题和工作后,也就很少过问其他的具体问题了,研究生多数时候其实是科室的“边缘人”,科室对其工作和学了导师和指导教师外基本无人知晓也无人关心,只在考试的时候有专门的人员来进行考评;还有教学实践,任务是分配了,但没有专门的培训教研究生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员,只有靠自己摸索,更多的时候是从听前辈的讲课中获取经验。这些显然都是非常不规范、不科学的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从学校到医院、科室都缺乏管理制度上的统一和连贯,不仅缺乏有条理的监控和测试机制,各科室更缺乏专业、规范的临床技能培养和教学培训计划,研究生多的大科室还有专人负责研究生的管理,只有几个研究生的小科室则多数无专人管理。这样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很难使研究生在一年多的临床实践中学到扎实过硬的专业技能和教学方法,这将大大影响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1.2 临床特点不突出 尽管是明确的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但实际的培养计划中仍存在着“轻临床重科研”的倾向。临床实践的一年多时间,大部分学生把精力集中放在课题的完成和毕业论文上,而且大部分课题为了凸显“水平高”,都会不自主地加重基础研究的比例,而能够转化为临床应用的应用型课题研究明显不足。不能结合临床实际,更不能用于临床,轻实践重理论的情况依然普遍存在。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临床诊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学专业研究生临床能力的培养。据统计,我校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硕士、博士)用在临床轮转学习的时间有近80%不到一年,因此,毕业前夕的临床技能考核被专家组普遍认为差强人意,尤其是没有接触过临床的应届研究生,和基层医疗单位考来的研究生,他们入校前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与本校在职研究生均存在不小的差距。这让我们不得不反思对临床型研究生的培养导向缺乏引导和对不同背景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不够具体化等问题。 1.3 考评制度不完善 我校3个附属医院目前已初步制定出各自的临床型研究生培养和考评方案,但明显不够细化,没有量化和统一。临床技能虽有专业区别,但其临床学科性质是共同的,各医院没有制定统一细化的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培训的考核指标,这使得各专业学科临床能力的考核没有统一标准,也使导师制订研究生个体化临床培训计划缺乏依据。 1.4 医德教育未重视 临床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应是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应用型人才。这类研究生毕业后不仅要懂得科研,更重要的是能熟练地运用所掌握的医学知识和技能为病人解除痛苦。由于直接与患者接触,临床型研究生应首先具备高尚的医德情操,牢记学医的初衷与誓言,把救死扶伤作为自己工作的宗旨。而经实际调研发现,我校各附属医院在对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重技能培训,轻思想教育”的倾向。医德教育不是如蜻蜓点水流于形式,就是根本就没有相关的教育内容,这是值得我们警惕的。一个技术出众的临床医师如果没有好的医德和品行,就不能算得上是一个合格的优秀人才,不仅不利于其自身的长远发展,对医院的声誉也会造成影响。 2 对策探讨 2.1 健全各级管理体系 临床型研究生的管理应该呈现统一连贯的结构。学校主要由研究生院培养处统一管理,为宏观调控管理,如培养过程的监督、文件的发放等。应由专人负责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进入临床实践阶段的培养监控。首先应与研究生管理大队及时沟通了解研究生的生活和政治思想状况,更为重要的是应与各医院机关教学办随时联系,督促其定期上报研究生临床技能实践的培训计划与考核结果,要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研究生管理大队应对住校研究生的生活和日常事务负责管理,了解并解决研究生的实际困难和思想动态并及时上报研究生院;医院的研究生管理则更为具体直接和重要,涉及导师管理、所在科室管理、轮转科室管理和机关教学办公室管理。每一层次都应有专人负责,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方案。其中导师的管理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导师应负起责任,对每一位学生的思想品德、专业知识、临床技能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指导和直接的管理。可根据研究生的考核成绩对各导师进行相关的指导评定记录并全院定期通报,评出年度优秀导师和辅导教师,以此督促导师对研究生的负责;除了导师个人外,研究生所在科室主任应重视本科各级研究生的培养,指定专人负责进入临床实践的研究生管理,会同各研究生导师制定本专业研究生技能培训计划并有不同和侧重,指定专业技能好的人员进行最好是一对一的临床实践指导,做到研究生导师、科主任和指导教师三级管理,负责学生的思想教育,专业知识、临床诊疗技能的学习与考核,并对考核结果进行评价;各临床科室也应对来科轮转研究生制定统一的管理制度,应在指定的轮转时间内指导研究生熟悉并掌握本专业常见病、疑难病的临床诊治技能,对每一个轮转出科的研究生作出本专业的临床技能评定报告;医院教学办应有专人负责研究生临床培养阶段的全面管理。应制定临床考核量化指标,组织专家组进行中期考核、毕业前综合技能考核等。定期抽检学生岗位情况,组织学生统一进行基础理论、基本技能、急症抢救、病例分析等考试。定期下科室检查研究生的学习情况,并将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上级主管部门,协调解决。 2.2 课题、培养突出临床特点 医学专业是一个经验性很强的学科,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有近28个月的临床技能实践时间,对临床技能有很高的要求:具有较强的临床分析思维能力,能独立处理本学科(指二级学科)领域内的常见病,能对下级医师和实习医师进行业务指导,达到卫生部颁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中规定的第一阶段培训结束时要求的临床工作水平,掌握本学科坚实的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能结合临床实际,学习并掌握临床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2]。因此,临床型研究生的培养应大力加强临床技能的培养和考评。首先应在研究生课题的选择上进行相关指导,明确临床特点,引导研究生和导师确定临床实用型研究课题,在完成课题的同时加强临床技能的培养,避免课题与临床培训脱节,而使研究生为完成课题不得不减少临床技能的培训时间,或为应付考评虽然不得不完成培训,但在思想上不够重视,不能全身心投入和钻研进去。其次是加强各级临床技能培训与考评措施,比如,规范临床研究生指导教师的各项医疗行为,并由专家组对此进行检查;聘请操作规范的专家、教授,组成临床实践技能指导小组,定期为研究生安排临床操作示范,规范研究生操作手法;轮转科室实行科主任负责制,尽量多为研究生提供学习机会,提高研究生动手能力;健全各级学科导师组,在导师与研究生人员不对等的情况下,指定副高以上教师指导研究生临床工作,尽量做到一人一师,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医院管理部门定期组织某方面有所专长的专家或学者作专业知识及临床技能操作报告,给研究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空间及机会。 2.3 规范、严格考评制度 在制定了一套科学合理的临床培养方案后,相关的考评制度也直接关系到培养质量,应制定完善的考评制度,如轮转科室出科考核,中期基础知识考试,中期临床实践技能测试,毕业临床实践考核,末期综合评估等一整套切实可行的考评制度[3]。应重点组织好二级学科的考核小组,制定统一的考核标准,把握好理论考试、技能考核,公正评分关,力求使研究生的考核工作做到规范、公正。应采取研究生管理人员和学科专家组共同审议的办法,严格按照考核要求进行考核。临床型研究生的考核分基础理论知识考核和临床技能考核两部分。基础理论知识为笔试内容,考核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临床技能考核是对实践操作技能的考核,两者结合起来共同考核研究生的综合能力。各项考核尤其是中期考核应遵循优胜劣汰的原则,各项考核均达标者,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培养,否则需延长培养年限或作结业处理。目前我校各附属医院对临床型研究生的中期考核有形势化的倾向,有时为照顾导师情面而打人情分,这大大地影响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也放松了研究生本身的紧迫感。在以后的工作中,应按照制度严格执行,考核时学校和医院机关应有监管人员在场,对不公正的考核人员应提出警告和撤换。 2.4 加强医德教育,提高综合素质 应将医德列入临床型研究生的考核重点。国家卫生部和军队颁发的《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方法》等文件明确规定了医德规范,这是指导临床型研究生医疗活动的思想和行为准则,是医德考核的主要依据。医院,尤其是科室,应随时强调医德医风的重要性,大力宣传好的医德事迹,进行医德医风教育系列讲座等。对研究生在临床培养过程中的违纪率、奖惩数量、患者的满意率等都应记录在册,并最好制定具体的量化考核标准。量化考核指标可包括自我评价、患者抽查评价、科室评价等多种形式。总之,我们应大力加强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的医德教育,并和临床技能培训两者兼顾,才能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优秀合格的临床应用型人才。 临床医学专业论文:临床医学专业中实习与考研的关系 【摘要】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社会对医疗卫生市场提出了愈加严格的要求,由此所引发的是医疗卫生市场愈演愈烈的激烈竞争,使得本科层次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医疗卫生领域就业竞争力越来越低。本科层次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想要在就业大军中突出重围,只有两种途径:通过重复的大量的临床活动掌握扎实熟练的临床技能,或者,考研提高学历。然而,这两种途径所必然经历的时间阶段,集中或者说重合在本科生临床实习过程中。因此,这种时间上的冲突矛盾,使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实习教学出现了新的问题。 【关键词】本科;临床医学;实习;考研 一、临床医学专业实习教学的意义与目的 实习的目的是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有了理论知识,并不等于认识了疾病,并能治疗疾病,只有把学到的理论应用于临床,用理论来指导实践,用实践来检验理论,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才能真正了解疾病,治疗疾病。这种从理论上的认识疾病到真正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过程,就是临床实习。因此,作为一名实习医生,应该把实习看成是从理论到实践的桥梁,把自己对每一个疾病的认识看成是自己在认识论上的一次飞跃。这样就能不断地激励自己,去认识新的疾病,学到更多的治疗疾病的方法。 二、本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实习现状 临床医学专业的本科学生认可实习教学是临床医学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过程,也对实习中的临床生活充满兴趣,也相信通过实习能够提高临床专业技能,也认同临床实习能够对将来的就业甚至就业后的工作产生积极影响。但是,科室实习与复习考研在时间上的冲突是主要矛盾,也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在学生看来,相较于专业技能,用人单位更看重的是学历。熟练的专业技能并不能抹平学历劣势所带来的差距。既然用人单位以学历层次作为重要参考,那么,当务之急便是提高学历。实习教学所能提高的临床技能可以以后再提高。在这种的情况下,本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逐渐产生了“轻实习,重考研”的实习态度。 在“轻实习,重考研”思想的影响下,本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实习现状不容乐观。即便是在学校和医院的严格要求下,许多学生还是会以考研为由,肆意脱离实习。久而久之,导致了实习教学效果极差的现状。在这样的情况下,虽然部分学生通过了研究生考试继续深造,但是,还有很多学生既没有考上研究生,还荒废了实习,毕业时两手空空,毫无收获。 三、本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轻实习,重考研”的原因分析 目前,医疗市场对于医学人才的需求很大。但是,这种需求集中在乡镇卫生院之类的乡镇级基层医疗机构。在用人单位看来,本科生与硕士生相比较,硕士生的专业基础更扎实,专业技能更熟练,同时具备本科生所欠缺的科研能力,还能改善单位学历构架,并且不必为此付出过多的用人成本。对用人单位而言,选择硕士生益处良多。基于以上原因,医疗机构招聘医学人才,学历层次已成为重要指标,甚至首要指标。县级医院的人员招聘,对于学历方面的要求已经设为硕士及以上学历。省级、市级医院更是将眼光放在了博士生的身上。 对临床医学专业的本科学生而言,本科五年毕业后,在乡镇参加基础医疗工作,给自己带来的幸福感是极低的。以本科生身份在县级及以上单位参加医疗工作的可能性也是极低的。在这种情况下,绝大多数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学生选择了参加研究生考试,希望通过提升自身学历来增强就业竞争力,以此满足医疗市场的需求,从而可以选择一个较为理想的工作单位开展医疗工作。 四、对本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实习教学的建议 本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实习教学过程中实习与考研的关系之所以紧张,是因为在学生看来,实习与考研之间有不可调和的矛盾。而其矛盾在于实习的时间占用了复习考研的时间,没有时间考研就不能提高学历,不能提高学历,就不能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就不能找到满意的工作。究其本质,实习与考研最重要的矛盾点在于就业,在于实习效果与考研成绩谁是招聘单位招聘人才的首要条件。如果按照目前实习教学运行现状继续发展,实习教学将名存实亡,本科阶段实习教学安排,将沦为本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复习考研的伪装,不再具备其原本目的与意义。 那么在我看来,本科层次的实习教学是极其重要的,是不可替代的。如果纵容现状发展,只会形成恶性循环,专业人才为了就业而不断提高学历,不断增加教育成本。长此以往,终有一日研究生会越来越多,变得不再能够满足用人市场的需求,到了那一天,是不是又要去读博士? 在我看来,对于教学管理者来说,“重考研,轻实习”就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作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阶段的教学管理者,要严格把关本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本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质量,针对市场需求,全方位提高本科层次临床医学生综合素质,使之能够满足医疗市场对于医学人才的要求。 在实习教学过程中,对待实习一定要严格,对时间上严格,对质量上更要严格。对待考研要理解,要帮助,要鼓励实习学生利用实习之余的一切时间复习考研。对于即将从象牙塔踏入社会的本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来说,考研和实习,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在将来。只有同时具备这两项优势的临床医学人才才是医疗卫生市场的最佳竞争者。 作者:王欢 单位:新乡市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 临床医学专业论文: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传统医学教育对硕士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存在一定的缺陷,其创造力得不到有效发挥。临床医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包括七年制研究生)是新兴的一种医学人才培养类型,重点培养他们的临床胜任能力,以最终培养成为合格的临床医师为目标。实践表明,这种重临床的培养方式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科研能力的培养[1]。尤其儿科临床工作非常繁忙,大部分时间已安排在临床第一线工作,故临床型研究生科研能力明显低于科研型研究生,学生毕业论文的研究不能紧跟学科发展,也进一步影响临床技能的提高。如何安排时间参与科研是临床型硕士研究生及导师面临的挑战[2]。本研究结合目前临床型研究生的重临床轻科研的现状,旨在为提高临床型研究生科研能力方面提供参考,对于培养高素质、复合型高级医学人才有着重要意义。 1临床医学专业型研究生培养特点 临床实习时间不同。临床专业型研究生包括了七年制研究生和5+3专业学位研究生。而临床型专业学位研究生有4年的时间在临床实习,七年制研究生在临床实习的时间仅仅只有2年半,因此,对于临床问题的发现和科研思维及科研问题的提出都有很大的不同。每个层次的科研能力差别较大。科研能力是一个人在其所从事的专业中,以科学的思维和研究方法,对未知领域进行科学探索的能力,是反映其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在临床轮转的时间较少,同时学生主动性不强,指导教师督促力度不够,那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基本得不到规范的培养,科研水平也就参差不齐。部分儿科专业学生错误地认为,临床型研究生只要能熟练掌握基础医学知识和儿科临床技能,具备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及临床工作能力就可以当一名好医生,对于科研能力的培养认为是科研型研究生的主要方向,所以常常忽视对临床问题的发现、分析和整理,对学科发展方向把握不准,无法掌握新技术、新方法[3]。 2结合儿科临床医学专业型研究生的特点,加强儿科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加强学生专业外语阅读与翻译能力的培养。科研课题的新颖性取决于在大量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紧密结合自身试验或临床数据[4],发现新方法、新热点,其中对国外医学文献的仔细研读,对把握本学科前沿知识至关重要。因此,研究生必须具备英语的听、说、读、写四大基本能力,尤其是翻译文献的能力在科研活动中非常重要。如果学生外语能力强,查阅、分析文献的能力就会明显提高,也容易产生兴趣点,从中获得有价值的科研信息,除此之外,还会学习到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及自己感兴趣的科研方法和思路,有助于提高专业外语水平和实际工作应用能力。所以,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就要掌握好专业外语,这是提高自身科研能力的最基本的保障。例如,进入呼吸科轮转实习过程中,首先要求学生阅读全英文版的小儿呼吸病学书籍,以掌握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特点及英文专业术语书写方法,积累主要的专业术语和重要的专业英语表达方法。其次,每2~4周将1篇有关小儿呼吸系统专业的文献进行翻译锻炼,导师给予纠正和指导。在日常临床查房中,要针对不同病种进行英语提问,比如,该患者有哪些症状?(cough、feverand wheezing);该患者诊断是什么?支气管哮喘(Asthma)等,以培养学生的日常专业英语听说能力。每1~2个月进行专业英语考核,了解学生掌握程度,对其以后研究工作及撰写英文文章打下基础。 3注重师生沟通,增强学生科研动力 3.1培养学生思考科学问题方法及科研兴趣 要引导学生在临床实习中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作为一名硕士生导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还应该是且必须是智慧的启迪师。在临床工作中,需注重师生间的沟通,倡导师生互动,交流问题。儿科临床工作非常繁重,师生间除了在工作时进行面对面交流以外,还可通过其他形式如E-mail、QQ、微信等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将临床和科研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瓶颈,及时沟通交流,减少盲目性和问题的堆积。通过启迪学生“从临床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刺激学生对科研探索的兴趣,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与技术手段为目的[5]。例如,针对整天忙于临床工作的学生,要积极引导其在所管病例中甚至交叉学习中发现问题。比如为什么胖体质的小孩容易吼喘;为什么有部分孩子呼吸道感染喘息反复发作;是否过敏体质的孩子更应患哮喘。针对这些问题去查阅文献看有没有相似的研究,研究的样本、方法和内容是什么,培养其在日常工作中捕捉到有意义的信息。学生在科研思维培养过程中,导师应该予以正面的支持和反馈。部分学生认为只有在实验室做出大量的实验数据才能写出好的研究论文,忽略了基础数据的来源除了动物实验的反馈,更有意义的还是临床工作中所搜集的临床患者的资料、标本真实数据等。要总结科学研究中的失败,尤其对刚参与科研的低年级学生而言,其思路、方法均不成熟,失败的时候需要导师的鼓励和安慰,学生的科研兴趣不会因为遇到困难而减弱,科研思维也会逐步形成。例如,在肾脏免疫科实习的学生发现有些过敏性紫癜的小孩有哮喘病史,经查阅文献后,发现两种疾病之间的相关性,并调阅本院多年的病例进行研究,最后顺利完成了高质量的学位论文。 3.2鼓励科研创新 儿科临床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科研选题应当遵循“从临床实践出发”“与国际前沿接轨”“具有创新性”3个原则[4]。科学研究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最大程度发挥意识能动作用并激励学生开拓创新[6]。(1)学会运用专业文献是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工具[7]。充分利用闲暇时间查阅相关领域的国内外文献资料,掌握最新国内外进展,再结合自身研究方向考虑选题。(2)要积极参加医院组织或科室之间组织的专家学术交流、专题讨论等,感受学者或同事们的创新过程,从中来领悟科研创新并获取有用的信息。(3)对于临床型研究生应着眼于临床,在临床实践中要勤于思考,主动培养科研意识,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以及进行临床总结的能力,形成有意义的探索题目。例如,自PM2.5在全国引起广泛的重视以来,2013年开始重庆地区也进行了实时监测,临床医学七年制研究生在临床管理患者中发现哮喘儿童发病率确实有上升趋势,门急诊的哮喘患者每月发病人数都不同,而哮喘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于是想到PM2.5这个新的课题,其与儿童哮喘之间是否有联系。这想法一提出,立即查阅资料,与环境部门联系获取数据,再经过统计学教师的指导,最终形成的研究论文被Environmental Pollution杂志录用,获得了外国专家的首肯。当前,基于转化医学理念的科研创新思路同样对研究生科研思维培养起重要的作用[8]。转化医学的实质是基础与临床专业的整合,对儿科临床医学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提出了新要求。(1)要确定儿科临床轮转阶段导师负责制。临床导师工作在一线,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擅长从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结合临床开展科学研究,对学生的操守、品行、临床技能及科研探索等进行有力的监督和指导,使其树立转化医学理念,掌握学科发展动态,最后明确专业研究方向。对于儿科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而言,导师应当在具备副高级职称、硕士以上或有省部级科研课题任务的,有丰富临床经验的队伍中选拔。(2)要为儿科研究生构建多学科课程体系,儿科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应开设适合自己的个性化课程体系: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同时应确立重点教学内容。(3)建立临床与基础学科联合培养方式。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必须采取临床与基础学科联合培养的方式,要配备科研导师作为第二导师,这样才能将基础研究转化为临床服务。 4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提高导师指导效果 4.1学校和教学医院应注重导师选拔、考核,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1)应健全导师的遴选制度,制订严格的研究生导师选拔方案。要注重导师的师德和教风,因为这不仅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而且对研究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也有非常大的影响。只有建设起一支有着高尚师德、献身教育、献身临床的导师队伍,才能言传身教、严谨治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风气及科研思维和创新精神。因此,要想培养技术精湛、医德高尚、勇于探索的高素质研究生,必须具备一支医学素养高、治学严谨、积极创新的导师队伍[9]。(2)医院在引进人才的同时,要有规划,要重点培养具有献身精神同时又具有潜力的青年骨干,积极培训他们的带教理念、责任感及科研能力、学术水平,并为他们提供临床理论授课、临床带教及脱产教学的机会,进一步提高其专业技术和学术水平,为青年导师后备力量的建设,为申报临床型硕士生导师打下基础。 4.2注重学术水平,不断提高硕士生导师素质 作为一名合格的硕士生导师要保证终身学习的习惯,要经常参加院内外的相关讲座和培训课,参加重要的学术会议,掌握本专业的前沿动态,完成知识的更新,要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内不断有所发展和创新。同时还要注重多学科交叉学习,使自身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观念不断更新。医院应采取有效积极的措施,不断提高导师的临床业务素质和科研创新能力,如每月举办疑难病例讨论,请外院专家进行学术交流会等,加强各学科导师间的交流与合作。本院每年均选送较优秀的骨干导师出国进修或专项研究,有助于培养综合能力强、学术视野宽的研究生。 4.3建立监督机制,提高导师指导效率 应进一步明确导师的责任、权力和利益,建立起有效的导师指导监督机制。研究生处定期检查学生科研进展,从而督促导师进行定期的指导。此外,加强研究生对导师的评价,将评价表反馈给导师,从而增强导师的责任心和指导效率。建立导师考评系统,定期组织师生交流会,并将其列入考核指标,奖罚分明。还可通过研究生管理部门建立专用邮箱收集学生反馈信息、学习需求、意见建议等,再与导师进行反馈,这样能增强导师对学生的了解并认识自己的不足。同时有利于针对性的组织专家讲座、调整培养计划,甚至可以作为导师考评系统、导师培训课程和导师的遴选工作的参考。因此,建立健全了监督机制,有利于强化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以更好地发挥研究生导师的作用[10]。 5加强学位论文管理,鼓励发表高质量的科研论文 (1)组织专家小组进行开题报告,对学生课题的文献查阅、选题方向和相关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及创新点进行审核,以保证论文选题方向的正确性和技术路线的可行性,使后期工作能顺利开展。(2)在学生课题设计、开展及撰写科研论文过程中,导师要对其论文中实验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进行严审,对文字表达、论文格式进行审核、修改,直至达到毕业论文要求。学位论文及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是科研能力的体现[11]。医院或科室应制定奖励政策以提高学生的科研热情,同时对其导师也给予相应的奖励。对于在具有国际影响力杂志的学生,可作为毕业留院工作的重要条件之一纳入考核。科研处对发表在核心期刊以上的文章,版面费给予全额报销,以激发学生的科研积极性[12]。总之,临床型研究生科研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应坚持临床技能与科研能力培养并重。通过兼顾科研能力的培养,不仅能使临床医学专业型研究生在掌握临床技能和诊治能力的同时培养科研意识和科学思维,了解本专业研究领域的前沿发展动态,掌握先进的试验操作技术,来解决临床面临的新问题。使临床胜任能力及科研能力相互促进,最终才能培养成为高素质,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高级医学人才。 临床医学专业论文:高职临床医学专业教学实践 摘要: 为实现临床医学专业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的无缝接轨,让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改革传统的“2+1”教学模式,形成新的“1+2”教学模式,实现课岗对接,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有效地保证了教学质量。 关键词: 校院合作;教学模式;高等职业教育;临床医学 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学制三年,时间较短,如何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真正学有所成,成为各高职医学类院校积极探索的课题。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泉州医高专)不断深化校院合作办学机制,校院双方共同实践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的“1+2”教学模式,努力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农村和社区培养更多优秀的医疗卫生技术人才。 1“1+2”教学模式的构建 在我国传统的三年制高职临床医学专科教育主要采用“2+1”教学模式,即学生在校学习2年、医院实习1年。这种模式的弊端有:教学方法单一,以填鸭式为主,以教师为中心;重理论轻实践,晚接触临床,实践能力不足;较不利职业道德养成。因此这种模式已不能适应当下新形势医学人才培养的需要。为此,泉州医高专根据教育部“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积极推行教育教学改革,构建基于校院合作共育人才的“1+2”教学模式,即学生第一学年在校部学习人文学科和专业基础课程,第二学年进入教学医院和附属医院完成专业课程的理论与实践学习任务,第三学年在教学医院和附属医院实习。这种“1+2”教学模式以“校院合作”为基石,搭建对接临床工作岗位和融通执业标准的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1〕。 2“1+2”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 2.1有序安排教学工作 学校目前有1所直属附属医院、3所附属教学医院为临床专业专业课教学基地。根据各教学基地的实际,分别安排50~80名学生进基地教学班。校部教务处下达教学任务给临床学院教学办,并指导院办统筹安排各教学基地的教学任务,各教学基地教务科召集相关教研室开会研究,落实分配教学任务,抓好教学各项工作,保障专业课程教学的顺利进行。各临床教研室负责某一专业课的教学安排、组织大讲课、小讲课、床边教学、病历讨论、评教评学、考核等教学具体工作。建立关于备课、授课、实训见习、课程考核等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保障教学有规可依、有章可循。 2.2确立教学内容、制定课程标准 通过调研,按照基层医生岗位能力需求与工作任务的要求以及执业助理医师准入标准,确立临床专业专业课的教学内容、制定专业核心课程标准,重新设计、开发实训项目、改进实训条件、增加实训时间,加强对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课堂与临床岗位的无缝对接。为适应教学内容改革,校院共编特色校本教材。 2.3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根据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特点,采取案例、情景(床边)、实践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保证理论与临床实践的有机结合。理论讲授与实训见习按照1∶1或1∶1.5的比例交替进行。充分利用医院的医疗资源和教学优势,注重围绕多形式床边教学这一关键环节〔2〕,通过教学查房、临床情景、病历讨论、问诊查体示范、社区实践教学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丰富生动了床边教学内容,高效地将理论授课、床边教学、技能培训三者有机融合,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突出学生临床岗位能力的培养。 2.4教学管理组织与实施 2.4.1组建教学管理机构,形成院系合一的管理机制:为保证附属及教学医院按质按量完成第二学年临床专业课的教学,校院联合成立专门的教学管理机构,明确学校、教学医院和附属医院的教学任务。专业课教学工作在学校由分管教学校长负责,在教学医院或附属医院由1名副院长负责,医教科负责统筹、协调、落实教学工作。每个教学医院或附属医院为1个教学点,成立教学办,可以单独设立或与医务科合署,配备1-2名专职医务人员负责专业课教学。根据医院实际和教学的需要,设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专业课教研室,教研室主任由临床各科主任或副主任担任,各教研室配备至少1名教学秘书,教学秘书须由高年资医师担任〔3〕。学校至少派出1名教师负责联络每个教学点的工作,上传下达,其职责是:协调安排教学工作;协助抓好学生管理;做好学校与每个教学点的沟通联络等。通过整合临床医学系与附属、教学医院的关系,形成比较健全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深化院系合一。院系合一的管理机制为深化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的培养模式改革搭建了平台。 2.4.2制订管理制度:校院合作共同研究制定《临床教学基地教学管理办法》、《专业课教师选聘管理办法》、《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质量评价办法》等一系列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规范临床专业课的教学设计、过程控制、师资管理、教学考核、质量评价等方面的管理,为专业课教学的正常进行及按质按量完成提供制度保障。 2.4.3规范教学环节:依据“1+2”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以临床岗位职业核心能力需求与国家助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标准为依据,优化教学内容,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建立教学文件制定、备课、授课、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实训见习、课程考核等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以临床工作岗位任务为依据,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制订并推行专业课程的课程标准,规范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强实训见习,体现临床医学专业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工学结合”教育理念,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2.4.4过程管理:教学过程管理是保证教学计划顺利实施和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保证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质量的基础〔4〕。校院联合组成教学督导组,通过以下措施加强教学过程的控制与评价:①对各教学点进行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阶段性地掌握教学状况、教师授课效果,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②深入课堂随机听课、访谈等形式,监控课堂教学、促进教学提高。③深入开展评教评学活动。评教由学生评教、领导评教、督导评教、同行评教等环节组成,根据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对教师教学进行综合评价;评学主要是任课教师对学生的平时表现、学习兴趣、接受能力和综合素质进行定性评价,以便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实现因材施教。④由教学秘书及学校派出教师进行常规教学巡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⑤建设理论和实践试题库,坚持教考分离。⑥实行理论考试与技能考核结合、阶段性综合考试与实习前综合技能考核结合、毕业前理论考试与综合技能考核相结合。 2.4.5实训场所管理:实训教学是实现专业课程教学目标所必需的。为实现教学目标,校院共建了实训教学场所。由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提供场地,学校投入设备,建成了多媒体教室、各病区多媒体示教室、体格检查实训室、急救实训室、仿真手术室、动物手术室等,为教学提供硬件支持。 2.4.6教学质量评价:校院合作共同完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以“督导、反馈、评价”为总体思路,校院合作共同构建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开展信息收集、整理和分析,及时进行教学质量纠偏。成立了教学质量监控小组,负责制定专业教学质量监控细则,检查督导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实行医院临床实践教学月报制度,学生定期座谈反馈教师教学与带教情况;校院每月信息互通。成立了教学质量评价小组,负责制定听课评课制度、“以老带新”制度、学生评教制度、教师教学评价制度和用人单位评价制度,采取教学检查、教学反馈、督导评价、领导听课、同行评教、学生评教、教师评学、教学信息员反馈等评价方法,定期开展教学质量评价活动,教师教学活动由校院双方给予督察和评价,根据综合评价,由校院双方给予相应奖惩。 2.5教学团队建设 教学团队质量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校院共同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的教学团队建设。 2.5.1教学团队“准入”条件:按照《专业课程教师选聘管理办法》的规定,承担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师,必须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8年以上临床工作经历,且必须具有较好的临床教学能力。保证专业课教师全为有经验的临床一线医生,实现专业课教师双师资格的预定目标。 2.5.2教学能力培训:根据各教学医院师资状况,制定教师培训计划,对任课教师采取岗前集中培训、分散培训、定期培训,加强其医学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教学技巧、课堂艺术培训,增强教学基本功,提高其教学能力。每年寒暑假,学校对每个教学点的专业课程教师进行为期1~2周的教学能力集中培训;每年派出2~3名教学名师到各个教学点举办教育理论、教学方法等讲座或示范课教学活动。 2.5.3“双师型”教师培养:为加强临床医学专业优秀“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泉州医高专“建站立室”,即建立临床医学专家工作站和教师工作室。主要成效体现在:一是学校教师不脱离临床岗位,课余参与医院的临床诊疗工作,将理论付诸临床实践、丰富临床经验,以更好地培养学生;二是充分利用医院资源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强化青年教师的专业理论,丰富其临床经验,提升工作热情和职业素养,完成了“双师”教师的跨越;三是临床医生更多机会参与学校的教学工作,不仅自身理论知识得到夯实和教学水平得到很大提升,且能将临床实际案例、诊疗经验融于教学之中,使学生受益匪浅。 2.5.4教师激励机制:为调动临床一线医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学校设立了“双师型”教师专项津贴,给予教学医院专业课程教师的课时津贴明显高于校本部教师,有效地激发了临床医师从事专业课程教学的积极性。学校出台了《临床教学基地优秀教师评选办法》,对在教学工作中成绩突出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同时,医院将教学工作作为业务人员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使专业课程教师自觉地投入到教学中去。凡教学点承担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师,学校为其提供学术交流的机会,并创造条件支持其申报或转评为高校教师职称。 3“1+2”教学模式实践效果评价与展望 为考察“1+2”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成效,泉州医高专委托独立第三方(麦可思)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估近五年校院合作的“1+2”教学模式实施效果。效果评价主要从2个维度进行:①临床教师评价。向4个教学点共发放临床教师调查问卷82份,回收有效问卷81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8.8%。调查结果显示,98.8%的临床教师支持此种教学模式。按照《专业课程教师教学质量量化考评细则》对82名临床教师进行考核,其平均分数为(84.5±2.7)分,优于以往校本部专业课程教师的考核成绩。②学生评价。设计教学效果满意度调查表,从每个年级中随机抽取2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600份,收回问卷597份,其中有效问卷59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9.7%。调查结果显示,98.9%的学生赞成或接受此种教学模式。在4个教学点学习的学生,其实习前理论考试和综合技能考核成绩,以及毕业理论考试和综合技能考核成绩均较传统教学模式下的相关成绩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麦可思调查数据显示:近3年来,本校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7.5%以上(2013年97.5%,2014年97.9%,2015年98.1%);基层就业率达到85.5%以上(2013年85.5%,2014年86.9%,2015年85.9%);用人单位满意度达到94.7%以上(2013年94.7%,2014年95.1%,2015年95.6%);2014年专科升本科考试上线率达98.7%;执业助理医师初次过线率达68%以上(2012年68.9%,2013年68.4%,2014年69.2%);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生对学校培养的满意度(2013年98.2%,2014年97.9%,2015年98.5%)、各用人单位对泉州医高专临床专业毕业生满意度高(2012年97.9%,2013年98.6%,2014年98.5%)。从2006年来,校院合作共同实施“1+2”教学模式,在促进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理论水平、实践技能、岗位工作能力提升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可以说是成功的实践。但是在深化校院合作、培养合格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等方面还有许多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如校院合作机制应当更加完善、全面和科学,以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的需要;专业课程教学的质量评价体系和专业课程教师的培养机制、激励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等等。今后,将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深入探索,改革与完善校院合作办学体制机制,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的技术技能医学人才。 作者:吴海容 黄幼霞 单位: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务处 临床医学专业论文: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改革 一、进行岗位调研,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及基本工作能力 高职临床医学专业主要面向社区培养医疗卫生技术人才。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要求承担预防医学教学的教师要转变观念,深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岗位调研,了解真实工作环境,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家共同分析,确定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是集“预防、保健、康复、治疗”为一体的综合性卫生服务。因此,应具备基本的工作能力包括:能对常见病、多发病进行诊断治疗与转诊;能开展传染病的预防及社区管理;能分析判断慢性病的流行因素并制定预防措施;能对社区人群进行健康教育和指导自我保健;能对社区三大公共卫生进行管理;能初步开展医学科研;能建立并使用健康档案。 二、制定课程标准,实现校内教学与实际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 在岗位调研基础上,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了课程标准。确定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求和执业标准为依据”的设计理念,将《预防医学》定位为临床医学专业核心课程,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树立“预防为主”的基本思想,强化“群体观念、环境观念、预防观念、大卫生观念”,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临床预防意识、水平和技能。使学生毕业后不仅能够开出临床处方,更为重要的是具有开出预防处方的能力,以适应将来从事社区医疗服务的需要。将课程内容整理为环境、职业、食品等三大卫生;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医学统计与流行病学方法;健康档案的使用与管理等五大学习任务,努力实现校内教学与实际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其课程目标按照执业考试大纲要求与岗位工作要求制定出知识、技能与态度三大目标。例如,在知识目标中除要掌握环境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懂得如何利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避开和消除危险因素,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三级预防原则与措施,社区卫生服务基本内容、自我保健与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技能目标要求具备开展社区卫生保健服务的能力,具有指导群众开展防病和自我保健工作的能力,具有制定预防疾病和增进人群健康措施与计划的能力。职业素质目标要求树立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观念,具有维护与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的社会使命感。 三、加强社区实践,获得岗位工作的初步经验 预防医学的实践性很强。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是要教会学生在尽量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学习如何工作,这是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因此,预防医学的教学应将课堂外延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使学生在工作环境中学习,提升专业适应能力,深刻感知就业岗位,从而获得基层工作的初步经验。例如,为培养学生在社区开展慢性病预防的工作能力,教师提出“生活方式与慢性病”的健康教育课题组织学生到社区完成。到社区前,学生分别收集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不良生活方式资料进行准备,到社区后,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人员合作,精心制作社区健康宣传板报、印制发放宣传单,进入社区高危人群家庭帮助制订个性化的干预计划,实践结束后班内开展总结交流。大多数学生表示,通过社区实践,学会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发现了自身的不足和努力的方向,同时使学生开阔了视野,更激发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灵感,获得了岗位工作的初步经验。 四、改革课堂教学,倡导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在以往的课堂上,大多采取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法,学生只是一味的被动接受知识,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记,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课堂知识,更没有时间对课堂知识提出质疑,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亟需改革课堂教学,倡导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课改中的体会是:一是教师课前备课要充分,悉心编写或选择恰当的案例,从案例中引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和典型性,能覆盖讲授内容;二是课前将问题布置给学生后,学生需要通过网络、杂志、专著等途径搜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此过程不能流于形式,可通过学生自查、教师抽查来严格落实;三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为特点,在教学中可采用提问、讨论、讲授、学生专题发言等多种教学手段,教师要充分把握教学重点、难点,正确有效地传播知识,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达成教学目标,需要教师及时引导、不断纠偏,具有较高的课堂驾驭和教学组织的能力。同时,通过课改实践我们感受到,学生接受在校教育的时间是有限的,而医学的发展是无限的,要使学生学会利用各种渠道获取和掌握不断涌现的前瞻性知识,成为自主学习者,满足终身学习的需要,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失为一条重要途径。 五、建设精品课程网站,实现共享互动平台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通过高职院校多年来的实践表明,精品课程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我院《预防医学》精品课程的建设起步较晚,课改组成员以借鉴现有优质资源为基础,搜集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课程标准、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案例、习题、模拟试卷、图片、表格、flash动画、视频、网站等,并将其进行整合、优化和共享,建成了更加适合我院教学实际情况的精品课程网站。网站的建立,一方面为教师提供了具有示范作用的本课程优质教学资源,提供良好的资源上传、下载功能,实现资源共享;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平台,学生可以利用教案、课件、习题等教学资源提前预习和准备,上课没充分理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复习。教师还可以通过互动平台适时布置学习任务和相关练习,学生可以通过互动平台向教师提出需要解答的问题,由教师答疑解惑。通过这些方式,实现了学生与教师间的互动交流。既可使学生的疑难问题得到适时解答,又可使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还可因材施教,体现个性化教育。从而在教与学两方面提高了教学质量。总之,高职教育课程改革是大势所趋,作为高职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与时俱进,勇于探索,在课程改革中做出积极尝试。 作者:赵俊 单位:陕西汉中职业技术学院 临床医学专业论文:高等教育临床医学专业研究 1明确预防医学在高等医学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引起学生的重视 预防医学是医学的三大学科之一,是贯彻我国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以人群为研究对象,研究环境因素与健康的关系,探讨改善和利用环境因素,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减少危险因素,合理利用卫生资源,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目的的一门学科。和临床医学相比较,预防医学具有更加直接和现实的意义,代表了医学未来的发展方向。预防医学和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相互渗透,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1995年世界卫生大会提出,要利用现有的卫生资源更好地为个人和社区卫生保健服务。WHO(世界卫生组织)进一步提出了“五星级”医生的要求,指出未来的医生要具备5个方面的能力:(1)能根据病人预防、治疗和康复的总体需要提供高质量、综合、持续和个体化的保健;(2)能从伦理、费用与病人等方面综合考虑和合理选择各种诊疗新技术;(3)能承担健康教育的任务、有效促进个体和群体的健康;(4)满足个体和社区的卫生需求,并代表社区倡导健康促进活动;(5)利用卫生资料,在卫生系统内外与个体或组织一起工作,满足病人和社区的要求。从我国的国情来看,我国基层医疗服务体系较落后,因此,我国实行三年制的专科临床医学教育的重点是培养面向农村、面向社区的助理全科医生。基层的医疗卫生服务有6个任务,即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健康管理,因此,全科医生不仅要知晓临床知识,还应掌握预防、保健和健康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技能。 2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搞好预防医学教学工作 目前,大多数预防医学教材的内容主要包括环境卫生学、职业卫生和职业病、营养与食品卫生、疾病预防和控制、卫生统计、流行病等。按照目前我国对基层医疗人员的能力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增加社区卫生服务、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策略、新发传染病的防治等内容。预防医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而且要使学生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特别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往往只看重本专业的核心课程,认为预防医学无关紧要。因此,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转变学生的医学观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毕业后能自觉将预防医学知识应用到医学实践中,从而培养合格的、面向社区的、全面型的医学人才。 2.1理论课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目前,大多数高校已经实现多媒体教学,其与传统教学比较,可以在相同的时间内提供大量、直观、生动的信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要照本宣科,应利用多媒体将文字、图片和视频有机结合起来,讲课内容尽量贴近生活。如讲维生素C时,可以讲述哥伦布在探险过程中是如何发现可以预防和治疗坏血病的故事;讲环境污染物铅、镉对人体的危害时,可以播放新闻调查等视频,以事实加深学生的印象,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在讲台上讲述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环境污染事件;讲尘肺时,可以引出我省的开胸验肺事件,让学生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这种参与式的教学方法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体现以人为本的创新教学理念。预防医学会涉及解剖、生理、病理、生化等基础学科的知识,很多学生课前不预习,无法看懂这些知识,从而失去学习的热情。因此,教师可以采用提问等方式督促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复习相关的知识。同时,教师要注重语言艺术,在课堂中可以使用网络语言,从而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活跃课堂气氛。 2.2实验课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注重实践应用 预防医学实验课中流行病与卫生统计部分占的学时比例较大,这两部分内容主要讲授的是方法学,理论和公式比较多,在今后的工作中会经常应用到,而有些学生在高中学的是文科,数学基础较差,因此仅仅依靠课堂的时间消化这些抽象知识难度较大。通过对我校临床专业学生的调查发现,很少有学生在课后对流行病和卫生统计这两部分内容进行复习,鉴于此,实验课应多安排流行病和卫生统计的内容。以往的实验教学通常是教师出一道或两道计算题,让学生参考书上的例子进行解答,学生普遍反映只会“依葫芦画瓢”,对理论课上讲授的知识如何应用没有理解和掌握,此种教学方法缺乏对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此外,有些院校受教学条件的限制,无法让学生上机练习。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实验课的形式和内容进行改革,如可以让学生运用现况研究的方法使用调查表实地收集、整理资料,然后运用统计学知识对数据进行编码和资料类型的转换;有条件的院校可以让学生学习用软件进行信息录入,建立数据库,然后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并根据研究目的采用合适的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作为咨询者引导学生,不受学时的限制,让学生自己支配时间,独立完成任务。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实际中熟练应用流行病学和医学统计学的知识。 2.3严谨治学,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 做好教学工作,首先要有一个积极的教学态度,不断拓宽知识面,在课堂上与学生积极沟通,用自己的教学热情感染学生。课本知识往往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教师应经常学习、开阔眼界,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其次要加强科研工作。只有拥有一支高素质创新型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实用型、高技能型医学人才。医学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师在科研过程中收集的资料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还可以成为激发学生思考的动力,使学生初步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我教研室正在进行农村学龄儿童营养干预的项目,可以在课堂中将项目的开展过程向学生讲述,并将涉及的营养学基本知识、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和医学统计学的统计方法进行介绍。 3考核方式的改革 预防医学知识零碎、自成体系,高职院校预防医学的教学内容基本上是本科教材的压缩版,传统的考核方式主要以闭卷笔试为主,理论分值较大。这种考核方式虽然操作简单、便于评分,但导致许多学生平时不用功,考前采取突击背诵的方式过关,因此有必要对这种考核方式进行改革。笔者认为,可以将考核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提高实验成绩和平时成绩的比重,在每一部分内容结束时,进行单元测试,使学生重视学习的过程。在期末考试中,除了闭卷考试以外,还可以增加实践技能考试,并将成绩计入总成绩,例如教师可以在课程快结束时出几个题目让学生自选,学生通过图书馆或上网查阅资料,以综述或调查报告的形式上交。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更好地体现考试的公平性。 作者:张军 李艳 刘建涛 单位: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临床医学专业论文:临床医学专业教学研究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择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面向城乡基层培养的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2013届毕业生作为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6份,收回232份有效问卷,有效率为75.82%。 1.2方法 根据该校研发的临床医学专业建设情况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毕业生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对在校内实训(或实验)室讲解理论知识的认可度、校内实训(或实验)室讲解理论知识获得认可的原因、理论课教师授课方式获得认可的原因、对实训基地的满意度等。受访者通过登陆专业性网络问卷调查平台完成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回收后,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输入、整理与分析。 2结果 2.1受访毕业生基本情况 在2013届毕业生中,受访毕业生所在单位的类型主要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别占65.52%,15.95%(表1);受访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类型主要为内科和全科,分别占25.86%和18.97%。 2.2学生对教学实践的满意度情况 71.47%的受访毕业生认可教师在校内实训(或实验)室讲解理论知识这种教学方式,25.35%的受访毕业生认为此种教学方式获得认可的主要原因为“教学展开形式好”,23.94%的受访毕业生认为是“知识呈现方式好”(表3);70.09%的受访毕业生认可理论课教师的授课方式,24.47%的受访毕业生认为教师授课方式获得认可的主要原因为“教学方法选择恰当”,21.28%的受访毕业生认为是“教学媒体生动形象”;40.95%的受访毕业生认可教师采用“运用典型工作案例”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76.29%的受访毕业生认为实训基地能满足学习需要,基本实现了通过网络教学、辅导、讨论、答疑、考试的一体化教学。 3讨论 在校内实训(或实验)室讲解理论知识可将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实践及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有效地融为一体。其融合点主要是该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即“怎么做就怎么学,怎么学就怎么教”。由于大部分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形象思维优于逻辑思维,习惯于在具体的实践场景中认知和学习,故而将理论知识放在实训(或实验)室内进行教学,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吸收。例如在《诊断学》中,心脏检查一直是学习的重难点,若在传统教室中讲解心脏视诊、触诊、叩诊、听诊的内容,一方面学生难以形象理解和记忆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完理论知识后到实训(或实验)室进行操作时,容易忘记相关理论,导致操作不到位或错误。直接在实训(或实验)室中进行心脏检查理论知识讲授,教师可边讲解边示范,学生边听讲边在体格检查模拟人上练习操作,既解决了纯理论学习时的枯燥及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操作能力。这样的教学方式“理中有实,实中有理”,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以学生为主导,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培养了良好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受到学生的好评。案例教学法是临床医学专业教师授课的常用方法,该教学方法首创于哈佛大学法学院,之后广泛应用于多个学科领域,临床医学是应用最为深入和系统的领域之一。临床医学教育既要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又要让学生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多为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只是知识的单纯接受者,特别对3年制的专科医学生来说,由于在校时间短且学习内容多,故教师多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此举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多不太理想。案例教学法一方面通过教师对实际病例的剖析,引导学生对病例中的相关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巩固已学知识;另一方面学生以实践者的身份去分析、解决问题,在模拟临床实际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进而提高了学习积极性。例如,讲授原发性高血压时,教师首先将原发性高血压的典型病例分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并进行小组讨论。在课堂上教师以提问的方式进行引导,如患者的病史有什么特点?初步诊断是什么疾病?诊断依据是什么?原发性高血压有哪些危险因素,其发病的病理生理机制是什么?原发性高血压的主要临床表现和并发症有哪些?患者所做检查是否合理?还需要进行哪些检查?考虑患者是否为继发性高血压?鉴别诊断有哪些?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原则是什么?患者的治疗方案如何制定等,鼓励学生针对提问轮流发言,其他学生可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进行补充或提出不同看法,通过各种观点的交流碰撞,学生不断对比并反思自己的观点,引发新的思考,从而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在讨论中学生可以看到自身的不足,进而取得新的收获,教师也可以了解到学生的薄弱之处,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使学生能够完全理解和明白病例中涉及到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操作方法。案例教学法使学生在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了学习方法,培养了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临床综合能力,也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在相互探讨中了解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因此,学生对该种教学方法认可度较高,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应大力推广案例教学法。在实训教学方面,学生对该院实训基地的满意度较高。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国家教育部十分重视医学生临床技能的实践教学,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文件中明确指出:“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增加实践教学比重”。该院十分注重学生创造思维、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训中心有业务用房4158m2,62间实训室,教学科研仪器设备2888台。为了能让学生毕业后做到从实习生到医生的无缝对接,实训中心按照医院临床科室设置划分为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五官科等12个功能区,学生所有的训练、操作相当于在“医院”进行。在各科室中设置相应实训室,如在内科设置体格检查实训室、模拟诊断实训室、心电图诊断实训室、超声诊断实训室、穿刺实训室;在外科设置急救实训室、止血实训室、包扎固定实训室、搬运实训室、清创缝合实训室、手术室等,以满足学生实训学习要求。同时,还将体格检查模拟人、心肺复苏模拟人、穿刺模拟人和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尿液分析仪、12导联心电图机等结合在一起构建“模拟病房”,使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富有逼真性和吸引性。另外,尝试启用标准化病人进行实训教学,标准化病人是指一些经过训练、旨在恒定复制真实临床情况的人,他们可充当正常人、病人和评估者。学生一方面通过与标准化病人的接触学习问诊及体格检查技巧,从病人反馈中明确操作的标准模式;另一方面学生通过与标准化病人的交流,了解到自己最终的接触对象是真实的病人,而不单是从病人身上掌握某种操作或技巧。因此,培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在实训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为保证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今后仍将继续完善实训室建设,打造更为真实的职业环境文化,并大力推广启用标准化病人进行实训教学。 作者:刘彦 何坪 王燕 单位: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重庆市教育评估院 临床医学专业论文:地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招生质量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从北京教育考试院调取2005年至2014年北京地区整体与高考理科本科第一批次统招统分临床医学专业招生录取分数类数据,摘取北京教育考试院编著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在京招生录取分数分布统计(理科):提前批次(含艺术类提前批)及本科录取部分》(2005~2007年、2008~2010年、2011~2013年)中人数类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2主要评价指标 1.2.1实际录取人数。本研究中,实际录取人数是指被北京地区普通高校临床医学专业实际录取的考生人数,该指标主要反映了每年北京地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实际就读群体的数量规模,它与北京地区临床医学专业计划招生人数密切相关。 1.2.2平均分数顺位百分比。本研究中,平均分数顺位百分比是指北京地区普通高校临床医学专业录取平均分数在北京地区高考理科考生分数分布中的排名位次占考生总数的百分比,在高考理科整体生源具有一定同质性、考生分数分布呈现相似正态性的情况下,该指标主要反映了临床医学专业录取生源在高考理科整体生源中所处的相对位置。 1.2.3报名招生比。本研究中,报名招生比是指北京地区以一志愿一专业报考临床医学专业的人数与该专业计划招生人数的比值,它可以通俗地理解为同时报考竞争1个临床医学专业计划招生名额的人数,该指标主要反映了临床医学专业对于高考生源的报考吸引力以及招录竞争激烈程度。 1.3统计方法 采用Excel20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不同类型数据资料分别采用均数或者中位数描述其集中趋势,按照时序绘制相应折线图,直观地呈现主要评价指标的变化情况,并对主要评价指标进行线性趋势预测。 2研究结果 2.1招生数量规模 近10年北京地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实际录取人数在数值上依次历经激增、渐减、回升的变化,与计划招生人数变化趋势相同。2006年实际录取人数最多,2012年实际录取人数最少,两者相差82人。总体来看,近10年北京地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实际录取共计2735人,平均每年实际录取约274人,招生数量规模总体呈现出减少的变化趋势。 2.2录取生源的整体质量 2007年至2013年(2005、2006年缺乏平均分数数据,2014年缺乏分数分布情况,故该指标只统计2007年至2013年),北京地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录取平均分数顺位百分比在数值上历经渐增、回落的变化,2012年平均分数顺位百分比最高为前11.06%左右,2007年平均分数顺位百分比最低为前5.59%左右,两者相差5.47个百分点。总体来看,2007年至2013年北京地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录取生源在理科整体生源中的相对位置总体呈现出下滑的变化趋势。 2.3专业吸引力 近10年北京地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报名招生比在数值上呈现波动性下降,2005年报名招生比最高,2012年报名招生比最低,两者相差1.28)。总体来看,近10年北京地区临床医学专业对于高考生源报考的吸引力总体呈现出降低的变化趋势。 3原因初探 3.1临床医师执业状况不佳 由于临床医学专业是一门高度专业化的学科,其绝大多数毕业生都会选择担任医师、从事一线临床医疗工作,故医师执业状况对于临床医学专业的招生质量及吸引力有着最为主要的影响。从目前来看,医师执业状况不佳主要体现为“三大三低”,即“工作负荷大、压力大、风险大”与“职业待遇低、声誉低、安全感低”,我国临床医师似已“恶化”成为一种危险职业。当前,临床医师一方面要谨慎地完成“医、教、研、防、保、康”等方面的高负荷工作,另一方面还要承担职业发展的高压力和医疗行为的高风险,与此相应的却是相对较低的、与劳动复杂专业程度不相适应的收入待遇,以及医患缺乏信任、关系趋紧背景下人身安全可能面临的威胁,加之极少数医务人员出现医德下滑等不良现象致使医师群体的社会声誉受损,这些正是造成我国临床医师职业和专业吸引力不足以致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招生质量下降的一个主要原因。 3.2临床人才培养尚存弊病 我国临床医学人才教育培养分为医学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医学教育3个阶段,紧密衔接着临床医学生的招收环节,因此,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方面某些行业性、体制机制性、人为性“弊病”,也是造成我国临床医学专业招生质量下降的一个直接原因。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5对矛盾:一是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周期长、投入花费大与快节奏的经济社会发展及“低投入、高产出、快产出”的社会心理追求之间的矛盾;二是教学质量较高的医学院校招生数量少、生源品质较好与教学质量欠佳的医学院校招生数量多、生源品质较差之间的矛盾;三是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招生与人才需求在规模数量、专业结构、区域分布等方面不够协调匹配的矛盾;四是部分医学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增性与其教学资源承载能力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五是临床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临床实践、人文素养、医患沟通等方面薄弱与临床医疗岗位能力要求之间的矛盾。上述5对矛盾或将造成人才“贬值”、人才流失、人才竞争优势下降,使得高考考生对于就读临床医学专业的前景预期不乐观,不利于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招生质量的提升。 4思考与建议 4.1不断改善临床医师执业状况 面对目前临床医师“三大三低”的执业状况等因素影响临床医学专业招生质量的问题,需要逐步完善基层首诊、分级医疗、双向转诊制度,引导患者合理就诊、有序流动,减轻医院医师过重的工作负荷。健全医疗执业保险制度,分担医师执业的过大风险。改革人事薪酬制度,推进医师多点执业,完善激励约束、激活人力资源;改革职称晋升与绩效考核制度,建立起适应不同岗位特点及工作内容的指标体系,实行评聘分开,缓解医师职业发展的过大压力。落实财政投入政府责任,建立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薪酬体系,逐步调整医疗服务价格至合理水平,切实提高医务人员收入与待遇。坚决维护正常医疗秩序、努力营造安全执业环境,提升医务人员职业安全感与工作幸福度。鼓励媒体对临床医疗工作进行体验式、纪实性报道,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宣传优秀医务人员的先进事迹,提高医师职业群体的社会声誉,提升临床医疗职业对于高考生源的吸引力,进而改善临床医学专业招生质量。 4.2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 面对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制度不健全而影响临床医学专业招生质量的问题,需要遵循医学教育规律,医、教协同深化改革。从宏观层面来看,需要建立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供求平衡机制,加强针对医学院校数量设置、区域布局、专业结构、招生规模、教学资源配置的宏观调控,根据人才需求规划以及医学院校教学资源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及时调整临床医学专业的招生规模及结构。从微观层面来看,需要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和职业素质培养,推进医学基础与临床课程整合,完善以能力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强化临床实践教学以及实习实训管理,培养临床思维、提升临床技能,增强临床岗位的胜任能力。统筹各方资源健全多渠道经费筹措的机制,加大对临床医学教育的投入力度,落实高校学生“奖、助、勤、贷、补”方面政策,加大对临床医学生的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各地医学院校探索制定有效政策措施,加大临床医学专业对优秀生源的吸引力度,全面提高临床医学人才的招收与培养质量。本研究对近10年北京地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招生质量进行探索分析,主要评价指标依据经验选取。随着社会、经济、政策、文化发展,高考考生人数有所减少,报考录取方式、考试方式难度等有所变化,加之医学教育与人才培养改革推进,高等院校临床医学专业计划招生人数也有所调整,上述种种或将对本研究的分析立论造成影响,故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客观局限性,今后的研究可考虑继续完善。 作者:陈秉喆 王辰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与教育学院 中日友好医院 临床医学专业论文: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一、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思路 充分认识实践教学对高素质应用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实验课依附于理论课、没有明确教学目标的状况,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平行协调、相辅相成。基础学科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加强课程间的交叉融合,将主干课程的实验教学从所属课程分离,按学科性质开展课程实验的整合性研究,设置独立课程,使实验教学课程化;科学合理地安排每个实践教学环节,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项目的研究和实践,编写与改革配套的整合性实验教材;专业学科强化临床基本技能的训练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加大床边教学、模拟教学、仿真教学和PBL教学的改革力度,探索专业实践技能的考核评价方法;加强有利于提高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创新。 二、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初步实践 根据实践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和原则,我们对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研究,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构建了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综合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2.1基础实践模块 基础实践包括医学基础技能实验和专业基础技能实验两大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 2.1.1整合构建基础实践实验课程群 医学基础技能实验改革的要点是突破传统的基础医学以各门课程各自开设实验的相互隔离模式,将原有按学科的实验教学资源从所属课程分离出来,按学科性质(形态、机能、分子、病原等)开展纵向或横向的有机整合,并独立设置课程,使实验教学课程化。全部生物医学基础实验整合为五门实验课程,即医学大体形态实验学(整合原有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和断层解剖学的实验教学内容)、医学显微形态实验学(按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整合细胞生物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等相关课程实验教学内容)、医学机能实验学(整合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教学内容)、生物分子检测与分析实验学(整合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医学免疫学、医学遗传学等相关课程教学内容)、病原生物实验学(整合医学微生物学和人体寄生虫学等相关课程教学内容),同时将医学科研方法与文献检索、医学实验动物学、医学论文写作等相关教学内容整合为“医学实验方法概论”课程,主要讲授实验操作的基本知识和实验设计的基本方法等。专业基础技能实验部分则整合为两门独立的实验课程,即临床基本技能实验学和临床辅助技能实验学,前者主要整合病史采集、体格检查、手术学基础和临床常用的基本操作技术,临床辅助技能实验学则把原来分散在其他学科中的心电图、实验室诊断和医学影像如X线、超声、CT、MRI诊断等相关内容整合为一门独立的实验课程。通过实验课程的整合和独立,既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又促进了传统学科的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突出了实践和创新的原则,形成了完整的基础实践实验课程群。 2.1.2深化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为确保基础实践改革的顺利实施,配合基础实验课程群建设,组织教师编写了与改革配套的相应整合性实验教材。同时开展了实验项目、实验方法和内容设计的改革研究,一是调整和优化基本实验项目,精选和整合教学内容,妥善处理好相关课程内容的衔接和分工,减少重复性实验。二是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项目比重,加强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开设跨学科的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项目由教师给出实验课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独立完成实验方案实施的全过程(自行查阅资料,自拟实验方案,组织开题报告,提交实验报告等),教师随时指导实验过程并对实验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三是积极引入现代化的实验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数码互动教学、网络实验平台教学、临床技能模拟教学、问题式PBL教学等方法,全面促进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通过基础实践模块的教学和改革,促进了传统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加强了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操作的训练,也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 2.2专业实践模块 专业实践主要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包括临床课间见习、临床通科实习、临床选科实习以及专业综合能力测试等教学环节。 2.2.1加强临床床边教学 临床床边教学,即临床课间见习与专业核心课程理论教学交叉进行。床边见习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实施以病例为基础、问题为导向、临床思维训练为重点的教学模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指导下首先深入病房采集病史、查体认症,然后教师结合病例提出相关问题,学生集中分析讨论,最后教师总结,学生完成见习报告。床边见习既培养了学生的疾病认症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又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 2.2.2改革临床实习模式 针对近年来学生临床实习与考研准备、就业应聘发生较大冲突的矛盾,我们在教学计划中整体上将临床实习时间提前(第八学期即进入临床教学医院实习)并将临床实习分为通科实习和选科实习两部分。临床通科实习,即临床轮转实习,共计42周,通过系统全面的临床各科轮转实习,使学生受到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综合训练,初步具备独立的临床实际工作能力,同时在实践中提高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职业素养,全部学生必须按实纲要求完成;通科实习结束后,安排6周临床选科实习,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尤其是毕业后的职业需求和发展方向,选择相关的临床学科强化专科技能培养。 2.2.3完善专业综合能力测试体系 专业综合实践能力测试强调以考察临床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测试主要由三部分组成,采取试卷笔试、床边口试和实际操作相结合进行:一是临床实习出科考试,主要进行临床技能床边测试,考核问诊、查体、常见病诊断与治疗及临床操作能力等;二是临床实习中期考核,主要进行医德医风考核和临床病例分析笔试;三是实习结束综合考试,由毕业前临床理论考试和临床技能规范化考试(多站考试)组成。专业综合实践能力测试贯穿于整个实习教学环节,成为了指导学生生产实习、培养学生综合技能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促进了临床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也为医学生毕业后的临床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3综合实践模块 为培养临床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坚持五年全程不间断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包括课外见习、社区服务、开放实验、社会调查以及其他社会实践活动、各种技能竞赛、业余科技活动等。 2.3.1实施创新教育 一是在基础医学相关实验课如机能学实验和分子医学实验中引入设计性或创新性实验项目,有序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尽早接触科研;二是依托国家和省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与校级开放性实验,鼓励大学生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申报课题、设计方案、实验操作、论文撰写,把科学研究的训练与实践能力的提高统一起来,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思维能力。 2.3.2开辟校外实践课堂 一是安排临床课外见习(课外临床实践),在医学课程学习的早期阶段即第一、二学年的寒暑假进行,要求学生自行利用寒暑假回到学生所在地基层医院(县、区、乡、村等医院)见习至少一周,使学生能够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病人,了解医疗工作的基本程序和要求,培养学生对病人和疾病以及临床工作的初步感性认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或双休日积极开展社会调查,结合所学专业参加多种形式的社区卫生服务、医疗义务咨询、义务支教等社会实践锻炼,尽早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和服务社会的能力。课外见习和社会实践要求完成一份见习报告或实践报告,并计入学分。临床医学专业综合改革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而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是综合改革的重要部分,范围广,内容多,难度大,贯穿于五年教学全过程,只有更新观念,深化改革,积累经验,不断创新,才能推动临床医学专业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作者:刘铁滨 符晓华 张坚松 杨华中 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系 临床医学专业论文: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特色培养 一、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传统培养模式的现状 1、学术氛围不够活跃,缺乏交流合作 部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缺乏对外交流,很少与国内外著名医学院校、医院进行交流合作,信息沟通体制不畅,不能充分了解医疗前沿知识,不能掌握最新医疗手段,不能够将最新医疗技术应用到临床。长久以往,使研究生只能按照导师要求,按部就班地完成导师布置的科研及临床任务,简单机械的完成并不是很前沿的课题研究和临床治疗,所做课题与临床治疗方法明显与前沿脱节,缺乏新意。 2、过于强调基础研究,操作能力得不到锻炼 作为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单位,主要应通过训练研究生的技能操作达到提高其临床能力的目的,进而为医疗机构输送高质量的临床医学人才。但在导师考核体系中,导师发表的论文数量是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数量不足将会影响导师的招生。为了完成论文方面的要求,很多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结束理论课程学习之后,就被导师送到实验室进行基础方面的研究,以期能够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帮助导师完成考核。由于大部分精力放到了基础研究上,剩余可以进行临床操作的时间寥寥无几,研究生的临床操作能力很难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特色培养模式的构建研究 1、调整课程设置,开展爱心教育医学院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核心是培养研究生的“仁爱”精神。作为一名医生,如果缺乏爱心,就不能称之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在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开设医学人文方面的相关课程,既可以通过人文知识的积累和道德内化的修炼,培养高尚的医德医风和仁爱精神,又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提升研究生自身的道德伦理、敏锐观察、明辨是非及人际沟通能力,从而有助于研究生培养水平的提高。 2、构建新型培养模式,鼓励创新研究学校应和医院共同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构建新型培养模式,鼓励研究生进行创新,提高创新能力。学校联合医院建立良好的体制和环境,为研究生建立能够进行创新研究的科研平台,使研究生拥有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氛围,鼓励研究生进行创新研究,为今后较好地从事临床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其次,放宽研究生进入实验室的条件,提供较好的实验条件及仪器设备支持,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各种条件;最后,学校、医院、导师对于有创新意识的研究生应给予支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开展疾病诊治的新方法、新手段的实践,鼓励在临床上开展一定数量的创新研究。 3、开展学术活动,促进学术交流医学院校、医院及导师应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学术活动,并为研究生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广泛开展学术交流,一方面可以开阔研究生的眼界、激发灵感与创新思维,使研究生了解本领域的前沿工作,从而提高科研能力及临床水平;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参加学术会议、邀请国内外专家进行学术讲座等方式进行学术交流,使研究生有机会与著名专家探讨和交流学术问题,增长见识、开阔思路、扩展视野,为今后的科研及临床工作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 4、适当降低基础研究,真正提高操作能力无论是科学学位还是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科研能力及创新意识均是培养的重要内容。但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在强调科研能力的同时更应强化临床操作能力的培养,适当降低基础研究科研工作所占比重,把培养重点放回临床,鼓励研究临床工作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自身兴趣出发,进行相关科研,以临床工作带动科研工作的进行,真正做到临床、科研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三、结语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是多因素影响下的复杂过程,面临的各种问题亦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爱心-创新-临床能力”三位一体培养模式的构建,在很大程度上为解决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问题提供了帮助,不仅能够解决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爱心缺失的问题,还可充分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意识,提高研究生的临床能力,最终为培养高水平医疗人才工作服务。 作者:王洪恩 吉峰 潘兴丽 徐静 李玉铭 单位:济宁医学院 临床医学专业论文:临床医学专业外科学教学改革 一、方法 1、基于工作过程开发授课内容 临床医学专业是医学院校的重点专业,经过实际调研笔者发现临床课课程体系存在着知识分割过细、内容陈旧、实践环节薄弱﹑课程结构不够合理等问题。依据基层实际需要,参考学生临床执业医师考试的需求增加了外科基本技能操作;突出了执业医师考试大纲要求的内容;规范练习常用的急救治疗技术,如心肺复苏、止血、三角巾包扎、胸腹腔穿刺、导尿、吸氧等操作;对于临床中常用又难以掌握的水、电酸碱平衡紊乱编纂了教学讲义;加强了关节复位、骨折固定实用性教学内容。 2、采取专题讲座的教学模式 在96个学时有限的时间内不可能全部讲授外科学的内容,再者学生既往已经学习了系统的外科内容,如果面面俱到学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教学内容要选择学生实用的又难以理解的内容,我们重点开设的几个讲座是:水电解质酸碱平衡、急腹症、神经外科新进展、血管外科、胆道结石的诊治、门脉高压的外科治疗、乳腺疾病等,这样解决了学生在临床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及外科各类考试的难点内容。这些外科讲座以疾病为中心,综合相关各基础医学的内容,又涉及到原因、发病机制、检查、诊断及治疗等知识,并增加了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使学生们既掌握了临床知识和动态又使基础知识得到系统及强化。 3、建立外科学网络教学平台 网络教学能摆脱时间、空间的限制,方便学生选择方便的时间随时随地学习,让学生攻克传统教学中的难点,拓宽学科知识和视野。依据调研结果,参考本科《外科学》(第7版)教材,建立的成人教育外科精品课网站,主体结构有:外科学电子教案、CAI课件、理论课程、实践操作、教学图库、外科手术视频等,有十余套外科试题、病例分析等资料,设有意见反馈和疑难解答等内容。既能弥补学生参加面授辅导的困难和不足,又提高了集中面授辅导时的教学效率。 4、强化临床思维训练 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症状或体征,以临床思维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有关问题,层层深入。临床思维训练作为主要教学内容,贯穿于整个临床教学过程,强化了临床思维训练,培养了能力,激发了学习兴趣。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将部分教学内容制定出工作任务,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围绕此工作任务,进行自主探索及相互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既掌握了外科知识又训练了临床思维能力。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5、完善教学质量测评体系 既往结课后出一套试卷进行考试,决定这一科的成绩,这样的测评模式,缺乏真实成绩评定的可信度,学生没有学习兴趣。教学改革后将平时出勤、课堂表现、技能操作、网上平台答题成绩、期末理论测试五部分各占20%计入总分。这种考试方式使考试变为双向性、互动性,教师评价学生的同时,学生同样也可以评价教师,对教学效果进行反馈,有助于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发挥考试在整体教学活动过程中的评价和激励作用。通过考试的引导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着重知识的横向联系,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分析能力。 6、考查指标及评分 从学生结课后的客观成绩和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效果的主观感受两方面对改革效果进行评价。外科学期末考试分为实践和技能两部分,分别占30%和70%,两者相加即为外科结课成绩。调查两组学生对的外科教学内容及效果的主观感受,具体项目包括外科专业知识、外科技能操作能力、外科急症处理能力、临床专业知识、临床思维能力、主动学习能力,每项满分为10分。 7、统计学方法 将考试成绩及问卷结果进行整理、核对,并录入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2009级学生调查问卷结果 对167名2009级学生进行调查问卷显示,授课时间和上班时间冲突(69.12%)、教学内容不符合实践工作的需求(48.56%)、教师专业水平或教学水平不足(25.75%)、考试监管不力(12.65%)4个因素位居前列。 2、两组外科学期末考试成绩比较 统计显示,实验组外科学结业成绩为(94.69±9.27)分;对照组为(87.62±10.65)分,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 3、两组学生问卷调查情况 实验组学生外科专业知识、外科临床思维能力及外科急症处理能力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0.01);外科技能操作能力、临床专业知识、主动学习能力评分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均较优。3讨论临床医学专业成人本科教育对基层高端医学人才的培养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社会环境、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受众对象等方面尚存诸多不利因素,临床医学专业成人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多年来我们一直是将成人教育沿用普通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不仅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也不适应基层的实用型技能人才的培养需求。本研究通过对2009级学生的调研,探求临床医学专业成人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通过分析学生学情,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评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果,提高临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习及再学习能力。 三、结语 成人医学高等教育是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为主,在新形势下应继续完善外科课程内容,探讨教学方法及手段,完善外科教学质量测评体系,不辜负社会、用人单位和学生的期望,为基层培养高等医学人才。 作者:芮炳峰 张树焕 杨志强 单位: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临床医学专业论文: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汉语教学 一、医学汉语教学现状 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对外汉语教学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而目前对外汉语界针对医学汉语教学方面的研究还十分有限,不论从广度还是深度来说,都值得进一步探索。与医学留学生所学习的其它课程科目相比,国内对于医学汉语教学的研究是医学来华教育最薄弱的环节,对其教学的探索还停留在真空地带。目前对于医学汉语教学的研究,大部分还处于讨论医学汉语教学的重要性,医学汉语的教学重点的确定,教材的编写,教学方法的探索等等。医学汉语教学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诸如,缺乏高质量的医学汉语教材,缺少复合型师资,系统的教学模式尚未形成等。鉴于医学汉语教学的重要性与迫切性,探索有效的医学汉语教学模式,使其满足留学生的交际需求显得十分必要。 二、医学汉语可行性教学对策 医学汉语的教学目的在于让高年级医学专业留学生能够使用汉语进行各种医学专业见习以及实习活动。当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医学专业基础和日常汉语运用能力,教学的重点应当是将已有的医学专业知识与汉语运用能力相结合,以满足实习和见习的需要。通过对教学对象和教学目的的分析,笔者认为,对于医学汉语教学,任务型教学法是非常有意义的尝试。任务型教学法注重对学习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主张用任务的形式完成课堂活动,即让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完成对语言的学习。医学汉语的教学重点在应用。采用任务型教学方法来进行医学汉语的教学,从理论角度看,是可行的。首先,学习者的动机非常明确,他们主要是将汉语作为工具来使用,进行临床见习和实习,即解决一定的实际问题;其次,教师的任务是创立较为真实的情境,给学生设计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任务,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的方式来掌握语言知识;再次,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起的作用是监督、协调、主导和评价。医学生学习汉语的目的性比较功利,即满足生活需要、实习需要和HSK考试的需要。医学汉语的学习更是如此,其目的就是为了满足实习的需要,以此促进专业学习。因此,在教学方法的使用上,应更加注重实践和操练,让学生在上完每一次课后都有一定的成就感,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上,可采用“集体讲授+小组操练与复练+课后实践与运用”的手段,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在对教学内容进行详细系统的讲解后,分小组以朗读,角色表演的方式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操练与反复练习,并要求小组内成员相互评价。操练结束后,教师发给学生与操练内容相关的主题,要求学生用所学过的重点词汇创作自己的医患对话。在此过程中,教师参与各个小组的操练,对他们的表现进行评判、纠正与记录。课后实践与运用以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包括完成情景对话,到医院体验真实情境(或陪同生病的同学去医院看病),录制医患对话等,并要求学生把实践内容和感想以录音和笔记的形式带入课堂,通过集体讨论进行评价以帮助其进行有效的反馈。 三、医学汉语教学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虽然任务型教学法对于医学汉语教学而言是值得尝试的方法,但也存在着几个需要关注的问题。一是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组织与任务设计。医学汉语的教学内容,关键不是对专业的医学知识进行讲解,而是帮助学生记忆和积累尽可能多的医学汉语词汇、语用规则和医学文化背景。但是,静态的识记并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动态的语流中使用汉语医学词汇和专业用于进行医学实践。因此,在挑选合适的教学内容后,如何通过合适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来,帮助学生将已经学到的医学知识用汉语进行表达才是关键。二是如何进行课后实践的组织与监督。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课堂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行之有效的课外活动对于实现医学汉语的教学目的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实践活动做什么,怎样做,怎样进行反馈,如何对课后实践进行监督都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对于医学专业留学生来说,医学汉语的重要意义不言自明,而对医学汉语教学的研究也应引起学界的关注。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以帮助留学生克服语言障碍,顺利完成医学实习促进专业学习,需要更多的研究和努力。 作者:严厉 单位:广州医科大学 临床医学专业论文:临床医学专业专科毕业生就业现状 一、结果与分析 1、县级及以上医院就业率呈下降趋势 从统计结果看,我校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在县级及以上单位就业率从2010年的10%以上下降到近两年不足10%。这符合大医院对医学专业毕业生学历要求逐渐提高的趋势。与本科生相比,专科生在学历上处于劣势。通过调查,我们还发现县级及以上医院未来对医生的需求主要侧重本科以上学历,所以专科生应当将就业目光转向基层医疗单位。 2、医学相关行业就业比例较高 医药营销、药房等医学相关行业就业率达40%以上。随着国家对医药行业投入的逐年增加及投入力度的加大,使得整个医疗、医药行业快速发展,医药销售、医疗保险、医疗器械及设备营销等行业人才需求旺盛。这些行业虽然入行门槛低,但由于与业务对象交流的需要,对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需要从业者除具有吃苦耐劳和较高的自律性之外,还要求其具有扎实的临床医学专业知识。这些行业人员目前收入较好,从而吸引了众多的临床医学专业的专科、本科甚至研究生。 3、学历深造者比率基本持平 近3年参加专升本考试并被录取的学生约占毕业生的10%左右。许多学生有继续深造的意愿,但录取率并不高,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近几年各大医学院校减少专升本学生录取数量,致使整体专升本考试录取率较低;二是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本科生就业也很困难,部分学生认为通过专升本不能增加就业机会。 二、我校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措施 1、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准确定位 一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临床医学专业专科培养目标和对应就业岗位,形成正确的就业观。本专业就业主要面向乡镇卫生院、社区门诊等基层医疗单位。二是引导学生转变“铁饭碗、金饭碗”就业观,目光不能停留在有财政编制的公立医疗卫生单位等,要主动了解新兴社区、民营医疗机构和医学相关衍生领域的发展与需求状况,在新的领域寻求发展空间。三是引导学生转变“进大医院、要高收入、怕工作苦”的就业观,鼓励学生到西部偏远地区、到基层乡村就业,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去。四是引导学生转变“高学历一定有好工作”的观念,避免盲目用升学来逃避就业压力。 2、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一是认真学习、积极落实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二是优化课程内容,教学内容紧扣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对学生进行专门培训,提高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三是注重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四是鼓励学生选修多项技能,考取多种职业资格,如针灸推拿师、营养师、育婴师、美容师等,有针对性地满足农村基层医疗单位在此方面的人才需求。 3、把握机遇,提高基层就业率 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乡镇卫生院的业务量急剧增加,需要大量的临床医学专业专科毕业生。各省、市、地区相继出台优惠政策促进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如2011年,河北省实施“千名大学生村医”计划,依照当地乡镇新录用公务员试用期满后职务工资和级别工资总和确定其工作补贴标准,并为其缴纳养老、医疗、工伤、生育等保险。对于服务期满的村医,另有一系列优惠政策解决其后顾之忧。我校临床医学系在毕业生中积极宣传,组织报名学生达300多人次。 4、加强就业指导机构建设 我校不仅有校级就业指导处,还在各系设立了独立的就业指导办公室,形成完备的人才交流信息服务网络,为临床医学专业专科毕业生的就业创造条件。如每年在学校举办大型人才交流会,就业指导人员一方面深入基层收集就业信息,通过网络等形式提供给毕业生作参考;另一方面及时掌握未就业学生信息,为其寻求就业机会。同时联系各级人才市场,解决毕业生档案有效存放等问题。每学期开设就业指导课,解读国家最新的相关政策,引导学生接受新的就业理念。通过采取一系列就业措施,在医学类毕业生整体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我校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保持较高的就业率,近3年,学生一次性就业率均达90%以上。今后我们将继续探索新的就业措施,进一步提高就业率。 作者:白志峰 单位: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探析现代建筑电气设计:对现代建筑电气设计中的问题分析 [摘 要]近年来我国的建筑工程数量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同时建筑电气设计也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重视。现代化建筑电气设计对建筑物的最终智能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只有保证了电气设计完善才能最终促使建筑工程的效益得到提升。本文主要对现代建筑电气设计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此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现代建筑 电气设计 问题分析 前言:建筑工程是我国的基础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建筑内部的电气设计也受到了更高的重视。现代建筑当中无论是哪一方面都不能离开电气,因此,电气设计的重要中越来越突出。下面将对现代建筑电气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详细的讨论。 一、建筑电气设计的基本原则 建筑电气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在生活中的基本需求和使用功能。通常考虑的包括:照明亮度、运输通道的畅通和色温等舒适度方面。这些不同的需求在进行电气设计的过程中都应进行充分的考虑,并且要求最终的设计成果一定要满足于这种需求。近年来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升,人们在用电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电气设计中还需要留出一定的超额设计。只有留出了空余的设计部分,才能保证在用电的过程中出现了突发的超额情况不会引发安全问题。 二、建筑电气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存在安全隐患 从近年来我国的各种火灾安全事故的发生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的安全事故都是因为不能合理使用电气所造成的,这种用电方面的安全隐患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排除,那么将会给人员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造成严重的威胁。在接连不断的安全事故发生以后,我国开始逐渐的重视起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讨论,并对此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建议,制定了相关的制度规定。但归根结底电气安全事故的发生主要还是因为在电气设计过程中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对此还需要从电气设计的源头来进行探究,从而将安全隐患扼杀在摇篮里,避免安全隐患的发生。 (二)无法满足用户需求 市场本身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和滞后性,很多的电气设计会因为市场上的产品问题而导致工程师陷入设计困境,同时也会有工程设计师因为自身的素质限制和责任感等问题导致无法设计出更加合理的方案。这种方案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而问题的主要所在就是缺少可行性[1]。每个建筑物的功能上都有着一定的区别,如果设计方案都是一样的那么就会导致最终的方案中存在不合理性,从而导致后期出现很多的安全事故和不合理现象。此外,很多的建筑单位为了提升自身的竞争力,经常会选择降低投资来扩大利润,从而要求设计师在电气设计中最低限度的降低设计标准,甚至无底线的优化设计,违反了“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技术先进、整体美观、维护管理方便”的基本设计要求,这也是导致建筑电气设计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最后不仅给建筑的用户造成了麻烦,更加导致后期需要长时间的进行维修和管理,难以满足用户的生活需求。 (三)消防系统不完善 建筑工程最为重要的就是安全性保障。消防系统是当中最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虽然消防系统的使用效率并不高,但一旦出现了安全问题其所起到的效果也是十分重要的,将直接的影响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消防系统不能明显直接的产生效益和作用,我国很多的建设企业不重视建筑物的消防系统建设,并不愿意在这方面投资太多,抱着只要能通过验收通过即可的态度,这直接的导致了部分电气设计师投机取巧、简化设计,从而出现设计出的消防系统产品非常粗糙,甚至漏洞百出。因此,可以看出消防系统是电气设计中十分关键且容易被忽视的部分,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人力、物力才能完成。 (四)不够重视节能环保 我国近年来十分重视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在进行现代建筑工程中也应当将此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但事实上,我国的建筑工程在电气设计方面并没有十分的重视环保性能。设计中将投资陈本放在了主要位置上,而对节能环保有所忽视,不仅造成了大量的电能流失,同时也将给未来的业主带来电费方面的问题,是当前需要加以重视的重点问题之一。 三、现代建筑电气设计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彻底消除安全隐患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建筑行业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便是保证建筑的安全性。只有保证建筑的安全性,才能充分保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建筑电气安全设计则是建筑安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建筑中由于电气设计方面存在较大的缺陷,因此经常会出现一些安全问题。现今随着施工技术的发展与完善,建筑电气安全设计工作也在不断发展,相关设计人员在设计中,必须要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建筑电气设计的安全性,避免出现漏电或者电路短路现象,影响到用户的安全。此外,在现代建筑电气设计中,应将质量保障作为最基本的设计标准,在保证电气的使用性能基础上,提升安全性,为日后的使用提供安全保障。 (二)满足用户基本需求 用户的需求要想得到根本性的满足,首先应当在电气设计的过程中了解到用户的真实需求,并在此基础上来提升其设计的价值。如果在电气的使用过程中出现了电压不足问题或者停电等问题,就说明电气系统的设计是存在问题的[2]。好的电气工程师应当要从综合方面来考虑到影响的因素,并对用户的用电量等进行评估,最后在此基础上留有一定的余地,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满足用户的需求。如果能够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来完善电气设计,那么不仅能带给用户提供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同时也能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并且减少日后的维修频率,这对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提升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但很多的建设单位并不重视这方面的设计,对此还需要政府方面来加强管理,提升对建筑电气设计的审核力度,从而减少这样的现象出现。 (三)加强消防系统建设 好的消防系统将对建筑的安全性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因此在电气设计当中一定要尽量的完善消防系统,从而保证建筑物的安全性能得到提升,为用户提供一个更加可靠安全的环境。现代化的建筑中要求消防系统能够实现报警和灭火的统一性,对此需要按相关规范要求设计出保证消防系统正常运行的供电系统及报警系统,设计出符合持续供电要求的电源,正确选择保证能持续运行的线缆型号,线缆的敷设方式同时需要符合要求。并且,相关设备房还须同时满足防火要求、照明要求,照明时间不低于相关规范求照度不低于正常照度,保证消防系统的作用能够得到正常的发挥。 (四)加强环保设计 我国在能源消耗方面一直以来都比较重视,在现代化社会中要求节能减排,尽量的为环保做出贡献。因此,建筑电气设计中也应积极的响应这种号召,做到节能减排。在设计中应尽量的将变电所设置在供电的范围中心,以此来缩短供电运行的线路,减少能源的损耗[3];优先设计成熟的节约能源的方案,例如设置声控灯等;选用符合国家现行相关节能标准的产品,有条件的选择LED光源,当选用气体光源时,电感镇流器的气体放电灯应在灯具内设置电容补偿,荧光灯功率因数不应低于0.9,高强气体放电灯功率因数不应低于0.85,在满足眩光限制和配光要求条件下应选用效率或效能高的灯具;电梯、水泵、风机、空调等大功率高能耗的设备均应采取节电措施。在环保设计中可能会出现一定的资金投入,作为工程设计师一定要将两者之间进行平衡,不能过分强调节能性,也不能过分的节约资金。 结语:随着我国近年来社会的快速发展,建筑行业也得到了空前的进步。电气设计作为建筑工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一定要加以重视。现阶段我国的建筑电气设计中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但只要从全面的角度来进行考虑,将科学性、安全性、环保性和合理性等融为一体来进行设计,就一定能提升电气设计的效果,从而为建筑工程提供进一步的安全保障。 探析现代建筑电气设计:浅析现代建筑电气设计的特点与发展 摘要:建筑电气是实现建筑电气化、自动化、人性化的重要基础,在集约发展和信息化建设逐步加快的今天,建筑电气的设计和应用成为建筑行业应该正视的根本问题。本文主要对现代建筑电气设计的特点与发展进行简单地探讨。 关键词:现代建筑;电气设计;特点;发展 引言 新的经济增长期的开始,推动了我国基础设施的巨大发展,现代化生活节奏的加快也使建筑物内部电气设计有了更高的要求。建筑电气设计人员应该理解自身工作的重要性,要根据建筑电气设计工作的规律,结合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明确建筑电气设计工作的基本原则,因此,对其特点和发展的探讨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建筑电气的概念 建筑电气是一个综合、复杂、系统的概念,其主旨就是通过建筑物作为平台,建立起现代电气应用的体系,使建筑能够实现自动化、系统化、智能化的功能,做到对建筑空间的优化,生活生产环境的创新,使建筑物能够实现对各类需求的有效满足。 2 建筑电气设计工作的原则 现代建筑电气设计工作应该尊重电气设计的规律,这是确保建筑电气设计工作质量的关键,一般的建筑物电气设计中都遵循如下的原则: 2.1 功能性原则 建筑电气设计工作要最大程度的满足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其中包括建筑物内部的照明功能。保障建筑物内部的风量及其温度,还要满足建筑物其外在的建筑物的工艺要求。 2.2 经济性原则 建筑物电气设计要充分考虑其经济效益。在技术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其电气设计的成本核算和提高电气设备的利用效率,把握好工艺节能成本等。设计中应该充分考虑节能成本,利用新技术新设备降低电气设备的消耗。从细节出发,研究具体的节能途径。 3现代建筑电气设计的特点 现代建筑电气设计的特点是根据现代电气设计的原则而表现出来的相应的特点,一般的建筑物电气设计中都遵循相关的原则。 (1)要最大程度的满足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其中包括建筑物内部的照明功能。保障建筑物内部的风量及其温度,还要满足建筑物其外在的建筑物的工艺要求。 (2)建筑物电气设计要充分考虑其经济效益。在技术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其电气设计的成本核算和提高电气设备的利用效率,把握好工艺节能成本等。 (3)充分考虑节能成本,利用新技术新设备降低电气设备的消耗。从细节出发,研究具体的节能途径。 现代建筑电气设计在其遵循的基本原则下,其设计特点有如下几点: (1)系统相比较来说比较复杂 现代建筑工程总的建筑面积相对较大,相应的用电需求也比较大。整体来说,电气设计系统比较复杂。 (2)电气设计的功能比较繁多 现代建筑是电气设备使用的综合性建筑,以其功能的多样化和设备的电气要求决定了电气设计的复杂性。 (3)建筑设计的难度比较大 由于项目的不同需要,在电气设计的时候通常要多方协调。应兼顾多方需求,分清主次,统筹协调。 4 建筑电气设计发展趋势 建筑电气设计发展的目标分析是未来建筑电气设计的重要发展方向,要充分考虑建筑物将来用电的需求。从施工设计上杜绝电气设计不符合要求,避免造成资源浪费。能够有效保证使用期限不用进行改造,能确保建筑物内部用电设备正常工作。 4.1安全性是建筑物电气设计发展的方向 (1)在现代建筑电气设计中,要保证建筑物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的电源设备,其具体的数量应该有建筑物的整体用电载荷量和当地的电网决定。在实际用途上,两路电源原则上使同时供电,互为备用电源,建筑物电气设计首先要考安全性。 (2)供电线路严格遵守,要保证各种电气线路的安全运行。在电路设计的时候不能随意的更改电线线路的横截面,以防止发生危险事故。 (3)良好的消防设计,火灾自动预警系统是保障建筑物安全的重中之重,火灾预警系统一般是以计算机为平台实施网络上的互动,引发触动信号实施灭火设备的联动。对火情的准确预测,在突发火警产生的时候,能快速的做出提前的预报。 4.2 经济性是建筑物电气设计发展的方向 不断提高建筑物电气设计的经济性是电气设计将来发展的方向和趋势,由于电气设计的设备有一定的寿命,在相对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电气设备的良好性是经济性的体现。因此,必须选择合格可靠的产品。提升设备的稳定性,就要减少避免出现不必要的设备故障。 (1)科学合理的减少低压柜的出线回路 在对建筑物电气设备进行设计的时候,首先要做的就是将负荷的相同种类和位置确定。同一个房间或者是同一层的建筑物的电气设备,有低压母线同一个回路供电。这样做的目的就是科学的减少出线回路的,最大程度的降低设备成本,达到经济性的目的。 (2)准确合理的选择需要系数以及功率因数 在建筑电气设计中需要系数、同时系数以及功率因数都会对建筑电气设备投资产生直接的影响。在对建筑物实际的施工中,要一定调查研究在实际中同类相关设备的运行状况,选定合理的计算系数,对经济性有重要影响。 4.3智能化和信息化是建筑物电气设计发展的方向 建筑电气的智能化设计通常是有电气化开关和具有通信功能的智能化元件经数字通信和计算机相连接,实现电气化设备的自动化和智能化运行。 (1)建筑电气智能化的操作系统 建筑电气的智能化和信息化程度直接影响着建筑的功能性和实用性,这种功能性直接影响着建筑物的基础功能设施的发挥作用。如通讯交流、电子商务、远程管理、物业调控等多种智能化和信息化,未来的建筑电气设计将会以从一个整体大公共服务体系的概念给出合理的设计。 (2)智能化设计的标准要更加完善 由于建筑设计的设计思路和设计人员的不一样,建筑物电气设计中的设计也存在着不一样。目前,国家对于这类标准还没有制定统一标准,以使设计者有章可循。使用者能有依据可对照,不致产生与预期目标较大的误差。 (3)智能化和信息化要更加体现实用性 建筑物使用人群和用电量以及用电负荷、能源使用、公共安全在一系列的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周全,从专业的角度进行综合考虑,根据不同的环境和使用要求进行合理的布局。不仅要考虑投资额度规划实际效果,还要长期使用规划,在电气设计上最大程度的发挥使用价值。 5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建筑电气化建设发展方向向着自动化、节能化和信息化发展,也呈现出了建筑电气化设计的新特点。这些新的特点和建筑物对新时代建筑物的电气化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设计是否合理、电气设计的结构是否能更可靠、建筑物电气设计的总体要求是能够满足当下的实际需要。还要最大限度的节约成本,为将来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空间。 探析现代建筑电气设计:现代建筑电气设计中存在的几个问题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国内人均生活水平呈现着逐年上升的趋势。各种不同的家用电器,例如:电脑、冰箱、洗衣机等等进入千家万户。这就使得对现代建筑物的建筑与设计过程中更需要提高对电气设计的要求,从而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然而,现代建筑的电气设计技术是近几年来在社会上新兴的一门技术,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许多问题与不足。本文就针对建筑电气的设计原则展开探讨,进而对建筑电气设计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简单的分析,最终能使得建筑电气的设计能够更加完善,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 关键词:现代建筑;电气设计;存在问题;科学 引言:随着我国的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人们对于自身生活的条件以及生活质量不断重视,在国内市场需求中家用电器等一些电气设备的需求量逐年增加,家用电器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所必需的物品,再这样的趋势下建筑电气设计这门技术应运而生。建筑电气技术目的是为了能最大程度上降低建筑物的电气系统对能源的浪费与消耗。然而,由于在许多方面的技术尚不成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本文就对这些问题展开了探讨,加以解决。 一. 建筑电气设计的原则 1.1满足建筑物的实用性 建筑电气再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同时更需要考虑到实际的经济效果。电气资源也属于一种十分宝贵的能源,在设计方面也应该秉承着节约资源的原则,对于一些可以避免浪费的电气资源应该最长程度上加以节约。建筑电气的设计原则的划分主要是根据国家标准进行设计,需要始终贯彻和落实好国家的政策与法律制度,在遵守着行业规则以及国家有关部门的相关规定的前提下,树立一个节约资源的思想,从而也应该尽量满足建筑行业的需要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 1.2 要考虑实际的经济效益 这就需要一些建筑电气设计企业应该了解到我国经济运转的实际情况,加以分析。从而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将节约下来的一些资源以及电气设备运营的费用进行回收再利用。最重要的就是要杜绝打着节约能源的“旗号”,过分的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设备的更新,或者增加整个电气系统的运营成本,造成了一些经济上不必要的浪费。 1.3 应该满足建筑的实际使用功能 现代建筑在对照明、日常用电等等一些电气使用需求方面,应该在满足技术层面、美观性、经济方面等等不同的角度。更需要满足的是实际的使用功能,这样就可以更好地充分利用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合情合理的利用好资源。 二.现代建筑电气设计存在的问题 经过了现代电气设计技术短短几年发展的情况来看,在许多的现代建筑电气设计过程中都忽视了一些细节上的小问题。然而,这些细节上的问题就很容易引发安全问题从而给广大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不便。集中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第一,从我国目前的居民建筑物的电气设计方面来看,都大量的配备的数字化的配电箱。其中的大部分型号都是PZ20和PZ30。但是PZ30的配电箱是不应该用在居民用电中使用的,更适合在工业用电场所。 第二,在针对旧住宅区进行配电设备的更新与改造过程中,大部分采用的都是直敷布线。然而当导线垂直时,没用任何的保护就进入到了距离地面1.4米的照明装置开关。这与国家的1.8米规定明显不符。 第三,一般的居民与住户在进入到住宅以后,都会按着自己的意愿对住房进行一定的改造与装修,为了避免出现浪费的现象,都会在照明灯的位置布置一些灯座。我国正在推广“绿色经济”、“节能环保”。可以说在许多的住户中都采用的就是白炽灯。但是,由于一些原因,卡口灯座在更换灯泡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注意自我保护,很容易就会造成触电的危险。此外,白炽灯的灯头是螺旋状的,不能利用卡口灯座,所以在住宅设计的过程中应该采用的是螺旋状灯座,这样会更利于用户的用电,以及更换灯泡。 三. 建筑电气设计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3.1 配电箱的设置问题 配电箱在整个电气系统中的作用可以说是不可取代,十分重要。但是,在许多的电气系统设计人员在对配电箱设置的过程中,都忽视了它的重要作用。更多的都只是关注配电箱的容量大小等等一些问题。对于配电箱的设置的地点却没有意识到其重要性。许多的设计人员都将配电箱设计在了潮湿度相对较高的位置,例如:浴室、卫生间等等,这样对于用户的人身财产安全以及用电安全都是一种威胁。此外,在住宅楼内的配电箱选择大多数都是一样的,忽视了不同的住宅对不同的电力需求,从而经常引发一些安全事故,影响着人们的正常用电需求。 3.2 照明回路问题 照明回路是建筑电气设计中一个常见的问题之一,也是在整个电气设计中最需要注意的问题之一。照明回路与配电箱的设置相同。在潮湿的环境中会对照明回路同样造成很大的影响。但是,在实际的建筑电气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忽视了这一点。在浴室、厨房、卫生间等等这些比较潮湿的环境中对照明回路的设计都没有做出其他的防范与处理,这给用户的用电安全埋下了隐患。 3.3 电路线路的设计不够合理 在对电气的供电设计过程中,由于线路比较复杂,都是相互交错的。及时一些相对较小的供电工程,使用的电线以及线路的整体长度也在几万米左右。更大的工程所使用的电线以及线路长度将会更多,然而电力系统在输送的过程中会造成一定的损耗,这样就会造成不必要的能源的浪费。 四. 加强建筑电气设计的措施 4.1 强化管理编制,保障设计的合理性 经过对现代建筑电气设计存在的一些问题的研究发现,电气施工与管理的工作与电气设计的最初目标有一定的违背。许多的问题都并不是出在设计方面,更多的都是在施工管理的过程中没有按着设计的要求进行施工从而造成了施工质量的隐患。所以,在现代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明确电气系统施工的重点以及管理的内容。针对管理工作的内容编制规范、指导建筑电气施工管理内容,避免出现咯额对设计目标的影响,实现建筑电气设计的目的。 4.2 合理设置配电箱 配电箱的设置一般按着要求都应该设置在相对干燥的地方,配电箱如果长时间出在相对潮湿的地方会影响着配电箱使用,尤其是在浴室与卫生间这样的潮湿环境中,很容易发生触电事故,所以必须要严格杜绝配电箱安装在浴室与卫生间内。同时在住宅楼选择安装配电箱的种类与型号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住宅楼内的居民对电力系统的不同需要,选择最合适的配电箱。 4.3根据环境不同,设计不同的照明回路 在选择照明回路方面,也需要考虑到环境的超市情况。照明回路需要与其他的回路进行分开设置,这样可以最大程度上保障安全性。在插座的布置方面应该根据用户的住宅户型的不同,在加以考虑如何设计,这样才能够做到安全设计,最大程度上节约能源。 结束语:总的来说,我国的城市建设正在处于一个不断发展与改造的过程中,然而建筑物的电气设计更是关系到整个建筑的安全,要在满足用户用电需求的过程中,最大程度上保障用户的使用安全,加强对电气设计的各方面控制,从而能够促进我国的城市建设。 探析现代建筑电气设计:对现代建筑电气设计中几个问题的分析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积极的推动了建筑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同时,人们对建筑的质量和功能的要求不断增加。这也就促进了现代建筑电气设计的进步与发展。现代建筑电气设计时,需要在符合国家的相关设计规范的基础上,对个方面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确保整个建筑的电气安全,实现电气的设计的功能和价值。以下本文对建筑电气设计中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并结合现代建筑电气设计的实际情况,提出几点解决措施,以期为相关设计人员提供参考,确保设计的安全和稳定,实现建筑电气设计的功能与价值。 【关键词】现代;建筑电气设计;问题分析 现代建筑电气设计是建筑建设与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建筑功能和使用的重要保障。现代建筑电气设置是建筑的一部分,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在电气设计时,需要符合现代建筑的特点,并将影响电气设计的因素进行分析,确保电气设计的功能和安全,提高建筑整体性能和功能,降低电气的使用费用。但是在实际的现代建筑电气设计中,仍旧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现代建筑电气设计质量,影响建筑的功能的发挥。因此,就需要针对现代建筑电气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应对措施,确保设计质量,提升建筑工程的整体功能和控制能力,确保设计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一、现代建筑电气设计的首要任务 确保整个建筑电气安全是建筑电气设计的首要任务,实现建筑电气的安全使用与识别。 (一)绝缘材料进场检查 绝缘材料的质量是确保建筑电气设计的重要保障,一旦绝缘材料的质量不过关,绝缘性差,就会给建筑的安全带来重大的安全隐患。因此,需要强化绝缘材料的选择与设计,实际施工过程中,强化对就绝缘材料的检测检验。 (二)过载、短路保护设计 建筑电气线路一旦出现过载或短路都能给建筑带来重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在进行现代建筑电气设计时,需要注意线路过载与短路的保护,确保建筑的安全。设置合理的过载、短路断路器,避免电流激增带来的安全隐患。 (三)漏电保护设计 漏电是造成建筑安全事故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线路发生漏电,住户不小心触碰到漏电出,就会造成人员触电事故,影响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在进行漏电保护设计时,我国一般采取30mA・s的参数进行设计,确保电气设计的安全。 (四)保护接地设计 保护接地设计是现代建筑电气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建筑电气安全的重要设计。在进行保护接地设计时需要充分避免人员触电和金属壳体接地引起电位差导致火灾的发生。此外,还要设置良好的故障开关,一旦发生故障能够及时的对接地线路进行切断,现代建筑电气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二、现代建筑电气设计的问题分析 (一)电气设计方案问题 电气设计方案问题是影响整个建筑电气设计的重要问题,如果设计人员在设计时,没有将所有的细节进行分析和考虑,就会导致设计的合理性就差,实际施工的可行性较低。甚至会引发安全隐患。 (二)建筑电气设计与国家的相关标准和规定不符 现阶段,建筑电气设计在实际的编制过程中,相关设计人员往往过于对自身的经验过于依赖,就会导致设计与国所制定的相关标准存在出入,甚至不符合相关安全标准,就会导致电气设计除险安全隐患。此外,设计人员为了降低设计成本,对相关线路和设备的选择上都会选择价格较为低廉的,这也就导致设计与国的相关标准不符,导致设计不够合理,可行性不高。 (三)设计深度不够 审计深度不够的情况也就导致设计无法满足实际需要,设计的可行性不高。如果在实际的电气设计中不对变压器、绝缘设备等进行明确的标注,就会给采购人员带来困难,甚至会影响后续的施工和工期的拖长。此外,设计深度不够就会导致设计交底进行的不够透彻,导致施工人员在实际的施工中,不会严格的按照设计进行施工,造成电气设计与实际施工不相符。 三、现代建筑电气设计的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优化设计方案,确保设计的合理性 建筑电气设计的合理性是确保电气系统安全的和降低施工成本的重要保障,因此,在进行设计时,相关设计人员需要充分的将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充分的体现到设计中,做到有备无患。此外,还要加强对电气设计的审核工作,对设计进行多次的验证,确保现代建筑电气设计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二)严格遵循国家的相关设计标准和相关原则 现代建筑电气设计需要据有确保电气的安全的基本要求,电气系统的设计的基本原则是确保电气设计合理的基础。因此,在进行建筑电气设计时,相关设计人员需要严格的按照国家相关标准进行设计,并将建筑电气设计可能关系到的后续施工等问题进行充分分析和解读,确保电气设计能够符合建筑的实际需要,此外,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设计文件编制给予强化。按照实际的施工按照需求,对整个建筑电力设计进行分析,并逐步对设计进行优化,促使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 (三)科学的对建筑的电气需求进行分析 现代建筑电气设计是针对建筑的结构和工的需求进行设计的,因此,在进行电气系统设置时,必须对建筑的设计与建筑的同步率进行分析,清晰供配电系统计参数。确保设计能够符合建筑的实际情况,避免出现设计空洞与实际不相符的情况。并强化电气设计的深度,明确的对所需的施工材料的种类、型号和类型的标注,满足现代建筑电气设计的深度续期。 例如:住宅建筑和商业建筑之间的电气系统有着明显的差距,这也就使得电气设计需要结合建筑的实际功能进行设计,确保设计方案的适用性。 (四)设计环境友好的电气系统 我国属于资源大国,在消耗能源方面,到处可以看见浪费资源的迹象,如果我国想变成资源节约型国家,必须按现代建筑电气设计发展的方向走下去,在不降低建筑质量情况下,尽量做到节约能源。在电气设计上,将电量安置在供电边上,尽量减少对线路消耗的功率;需要选择面积较大的导线,因为能减轻电路中的损耗。一般来说,想要实现节能设计的环保,就需要有相对应地系统投资。 (五)设计实例 在实际的建筑电气设计中,水平预埋管是电气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在实际的预制板布置时,需要预先做好相关的布置设计,确保线沿预制板制板中圆孔或板缝布置。以下为现代电气设计中水平预制埋管的相关参数。 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建筑工程的功能需求不断增加,这也积极的推进了现代建筑电气设计的发展。在实际的建筑电气设计中仍旧村一些问题需要处理,通过对电气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应对措施,提高电气设计的科学性、准确性、可行性。确保电气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促进电气系统的功能与价值的的发挥。 探析现代建筑电气设计:浅析节能技术在现代建筑电气工程中的运用 【摘要】近些年来,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建筑行业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是我国经济创收的主要来源,但是,由于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因为许多原因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比如说建筑材料不合理使用、建筑垃圾排放不合理等。所以,为了响应国家节能环保的号召,我们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要运用新型的节能技术,并且这一技术也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与支持。 【关键词】节能技术;建筑电气;运用 引 文:近年来,为了解决生态环境过度破坏的问题,我们不仅要限制对地球各种自然资源的开采,还要开展节能减排的活动以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毋庸置疑,城市的用电量占了各国用电总量的大部分,因为城市人口不仅组成了各国人口总数的重要部分还聚集了很多大中小型企业。本研究主要从建筑电气节能问题展开研究,研究我国的建筑电气节能问题,为我国的环保事业做出贡献。 1.关于建筑电气节能问题的探讨 建筑电气节能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国外在很多年前就对该课题展开了研究,我国在近几十年来也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1.1关于国外建筑节能技术研究 在西方国家过度享受工业革命带来的便利、利润和快感时,终于迎来了20世纪70年代爆发的世界性石油危机,这也为西方国家敲响了未来能源将面临巨大困境的警钟,为此吸附功能国家在全世界范围内展开了建筑节能方案的研究。而人类对于建筑能耗以及节能潜力的了解和掌握也越来越深入而且详细。 美国在经历这次石油危机后,发动了每隔四年就要对企业用建筑物进行一次能耗调研的项目,这使美国政府能够掌握企业建筑物具体的能源支出的详细数据以及企业用建筑物在节能方面的进步或者是国家在电气节能方面的进步。该项目对建筑物的不同功用进行了详细的调查以及分类,然后再对其照明、太阳辐射状况、燃料、年总能耗、所属关系、特征、围护结构状况、采暖空调系统情况、人员、成本、运行维护的程序以及推荐的节能措施,并建立了详细的能耗数据库。而日本虽然是一个岛国,其同样对自己的能源消耗与支出做了详细的调查与研究。日本的石油、煤等自然资源主要依托从国外的进口,70年代的石油危机对其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日本也开启了针对自己国家国情的节能项目,并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不同于美国,日本不仅对企业用建筑物的电量消耗与支出做了详细的统计,还对各家各户的能源消耗做了详细的调查,并制定了每年的电量消耗量都要比上一年更低的目标,来改变自身能源紧缺的局面。日本的研究资料指出,热水能耗是家庭型建筑电量消耗的重要组成部分。 1.2关于我国节电技术的现状 由于我国国情的特殊性,我国的电力事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的相当晚,所以在节电技术这方面还欠缺了很多,但即使如此,我国的节电事业也存在一定的特点。首先,我国制定了大量的法律法规来限制电量的使用,并且进行了大量的宣传来树立公民的节电意识,同时,我国在近些年来,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开设研究项目、划出独立的资金进行电气节能技术的研究。除此之外,电气节能也被确立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进行经济战略的重要方向之一。 建筑的电气节能建立在不损害建筑使用功能的基础上,同时也不能让影响公民的正常生活,也不能为了所谓的节能盲目增加投资,使节能量与投资量不成比例,为了节能而节能。所以对于节能我们应该遵守一定的原则。首先,我们要重视适用性,即要在建筑能够正常使用的基础上实施电气节能活动;其次,我们要重视电气节能的实际性,也就是不能因为要实行电气节能而增加建筑的投资,额外增加成本,使投资成本大于节能效果,也就是得不偿失;最后,我们要重视节能性,节能的重点其实是杜绝不必要的能源损失,或者尽量降低必要的能源损失,即在不损害实用性的基础上,尽量节约能源。 1.3关于建筑电气节能的主要措施 (l)建筑电气节能的措施之一便是对建筑电气系统进行优化设计。设计单位应要求设计人员针对每项电气分项工程,都有较详细的电气负荷计算书和采取相应的节能措施。(2)实行电气节能的另外一个措施便是对建筑电气系统运行加以强化管理。设备管理:电气节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备的运行状况”如果使各种设备安全、有效、稳定地运行,出现故障能快速排除,则可以节约能量”控制管理:开发并利用功能强大、界面友好的控制软件也是保证电气系统节能运行的有效措施”。(3)进行电气节能的另一个措施是选用先进的节能设备、器具。首先,选用节能型变压器、节能型电动机。其次,照明用电为建筑物用电量的19一39%,降低照明用电尤为重要,其主要途径包括:改进照明控制、发展高效光源、采用高效灯具。 2.建筑电气中节能技术的运用 2.1建筑中的变压器电力能耗及解决措 施在建筑工程中,根据单位工程建筑规模的大小差异和使用功能的不同,都要用到规格、型号、数量不同的变压器”变压器是从输电到配电、用电不可缺少的电气设备。因其数量多、容量大,所以在广义电力系统中,变压器总的电能损耗约占发电量的百分之十左右。因此,开展变压器经济运行,采用新型节能型变压器,降低变压器损耗,是实现建筑电气系统经济运行的重要环节,是节约 电能的重要手段。 2.2建筑中的变压器电力能耗及解决措施 在建筑工程中,电力电缆的作用是使电能能够最有效地从电源点输送到用电点,由于存在电阻的原因,电缆会以热的形式消耗掉一些功率。所以,我们对于电力电缆缆芯截面选择提出了如下几个方面的要求:(1)最大工程电流作用下的缆芯温度,不得超过按电缆使用寿命确定的允许值;(2)最大短路电流作用时间产生的热效应,应满足热稳定条件;(3)连接回路在最大工作电流作用下的电压降,不得超过该回路允许值。 2.3建筑中的照明部分电力能耗及解决措施 目前,我国照明所消耗的电能约占电力总消耗量的六分之一。因此,提高照明系统的能效水平无疑将较大幅度降低照明能耗,有效缓解电力供应紧张的局面。选择照明方案的一般原则是,严格控制照明用电指标,优选利用系数较高的照明设计方案,不允许采取降低推荐照度的方式来节能。按工作场所的条件,选用不同种类的高效光源,提高照明质量,保护实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能源的有效利用率,以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 3结语 对于我国来说,因为人口基数太大,各种资源的消耗量只有累积就是一个巨大的数目,这其中当然也包括了用电量。我国的用电量可以说据世界前列,因为我国不仅具有最巨大的用电人数,而且我国的节能事业做得也不是太好,这就决定了我国的用电量居高不下,而我国发电的主要方法是煤的燃烧发电,这又带来了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大量排放的问题。本研究以节电为目的,探讨建筑电气节能技术的运用,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版式设计论文:平面设计版式编排探析 一、版式编排设计概念 设计是一种引领潮流的活动,因此设计概念的变化是相对迅捷的。同样,平面设计的设计理念,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平面设计,从最初的线条勾勒、简单的颜色组合搭配的设计理念,到现在的社会设计理念与美术等艺术表现形式混杂在一起的设计态度,可以说是有了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要看某一种行业发展的成熟与否,我们只需看到它对其他各行业的影响如何,这样就可以非常明了的分辨出它是否已经发展完备。行业的细分化程度越高,就越代表着这一行业发展的成熟程度,比如,新闻媒体在进行版面设计时,往往需要一种简洁明了,大气庄重的版面形式,从而凸显出新闻讯息的含量以及重要性;而在体育行业进行版面设计时,往往力求着一种直观、震撼、真实的传播效果,从而我们不难看到,设计理念的细分化,已经在各行各业之中生根发芽。不过因为版式设计理念的普及,导致社会中的设计作品,呈现出了一种良莠不齐的状态,往往一些简单的图像、文字以及颜色色块的混合体都被称为版面设计,这样的设计只会让受众群体感到混乱,起不到视觉传播的应有效果,因此笔者认为,在进行有效的视觉传播过程中,设计者的思想是决定创意作品高度的先决条件,设计者需要有着较为丰富的设计灵感,然后运用到实际创造之中,从而赋予作品一种震撼人心的生命特征。这样创造出来的设计作品,往往传达出的思想更具震撼力和影响力,这样的作品会使得人民群众,真切清晰的感受到作品当中所蕴含的喜怒哀乐。能够达到这种传播效应的版式编排作品,已经是脱离了设计框架的束缚,到了一种艺术创作的高度,与读一首好诗、听一段时代之音的观感是类似的。 二、版式编排的具体应用类别 写诗可以分为五言绝句或是七言律诗,同样平面设计当中的版式编排也有着不同类型的具体划分,因而设计者在进行版式设计的时候,可以先根据自己所要进行的设计诉求,找准自己大致应该用到的版式类型,这样就可以决定最终完成作品的大致风格。(1)标准型:这是日常生活当中,我们接触最多的一种版式设计。这种版式编排的机构是比较简单的,效果是比较直接的,其结构组合一般都是:标题和图片,然后是说明文字,具体的标志图形。这种设计风格就视觉传达而言,是符合人的观看习惯的,因此这种设计类型的效果往往也是比较直接的。(2)斜置型:设计者在进行版式编排设计时,往往把文字、图像以及版式线条呈左右适当斜置,减少版面的僵硬之感。(3)文字型:顾名思义,文字版式编排当中的主体构成部分,必然就是文字的应用,而其他图片、标志等元素只需起到一个衬托辅助的作用。从整体版式编排设计而言,具有创意的文案广告,对于平面设计的视觉传播效果而言可谓是如虎添翼。(4)图片左置型:相对最常见的标准型版式设计风格之外,这种方式应该是最常应用的一种设计类别。这种设计方式往往是把图片安放在文字的左边,使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可以使这两者相互衬托、相互提升,同样这种视觉风格亦是遵守着人们的视觉观看形式的,即为:左图——右上标题——右中说明文——右下标志。(5)全图型:在版面编排当中最具冲击力的设计类别可以说是全图型了,往往一整个版面,全部被人物特写或是设计者创意应用的图片所占据。不管哪种图片类型,总而言之在这种全图式风格中,加入适当的文字标题组合,对于视觉传达效果而言是极具效应的一种。(6)重复型:为了使版式画面的情趣性得到增强,使得版式画面的整体视觉效果出现一种鲜明的节奏感,设计者可以在版式编排时,加入一些必要的图像标志,以此来达到这种效果。(7)指示型:指示型版式编排设计具有强烈的指向性特征,通过一些特定的指示标志设计,可以使得版式中心更加突出,进而促使传播效果提升。(8)散点型:散点型,是要求设计者具有较高的设计水平的一种编排设计类型。设计者通过不遵守规律痕迹的图片文字散手法,来形成一种特殊的传播气氛,而在这种编排设计中,虽然图片文字的放置是没有规律的,但就是这种没有规律的设计,更加考验了设计者的功力。在设计过程中,往往某一方面的文字图片出现差池,就会形成整体版面的杂乱无章、毫无头绪,对于这种编排形式的设计诉求来说,是需要设计者去进行更长时间的设计思考的。 三、结束语 平面设计缤彩纷呈,版式编排五花八门,这对于设计者进行视觉传达时,就如何达到最优秀的传播效果而言,既是帮助也是阻碍。虽然笔者就版式编排类别进行了分析解读,不过还是要提醒设计者们不要拘泥于框架,要大胆的进行思考。 作者:赵燕华 单位:山东卫生报刊社 版式设计论文:网页设计的版式设计教学 1构思阶段 (1)信息整理。项目开展前期根据对项目的简单分析,要求学生对客户或相关人士展开访谈,对行业同类网站的资讯开展收集与调研。这一阶段学生会接触网页设计的需求方,在本项目中可以设定为系内行政人员、教师及系内学生,根据访谈或调研可以得到网站相关设计信息,如对整体风格的需求,导航的设计需求,网站类型为静态网站或动态网站,根据需求结果,要求学生设计多样的版式效果,以供客户参考。(2)交互设计。我们将网页中的交互分为视觉上的交互和行为功能上的交互设计。在这里我们更侧重说明交互在视觉上的应用。网页中我们常见的交互形态有按钮、导航条、搜索栏和表单等。这些交互形态都会出现在版式的突出及显著位置,这样更引发人们的视觉关注中心,因而,在进行版式设计时,需要考虑这些交互元素的设置,友好的版式也是一种界面与人的情感交互。在我们的项目中学生应该考虑交互按钮的外观设计,排放位置等因素;导航条的设置应在醒目位置,清晰明确发挥导引作用;搜索栏帮助浏览者快捷搜索,放置在易发现的位置,搜索一般出现在网页右上角;表单设计是学生所忽略的环节,因为可以使用插件添加,导致学生认为无须设计,在此建议信息表单设计时可考虑细节设计,提高友好度与舒适度等交互设计。 2设计阶段 版式设计是网页设计中重要的设计引导规划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项目主题展开艺术美感的设计。一般进行页面版式设计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版式结构设计。网页设计中的版式设计与传统媒介中的版式设计略有不同,前提是他们都遵循版式设计五原则,内容与形式,简洁与简约,设计与艺术,趣味与独特,局部与整体。为了设计富有形式法则和艺术美感的网页作品,版式设计方面通常会采用黄金比例和三分法排列原则。黄金比例法是初学者易于掌控的方法,将视窗可用区域分成两个部分,也可以根据设计比例需求,将数字录入到相关计算网站,得出合适的黄金比例分配方案。三分法构图排版方式,是将排版界面分成三份,根据内容的不同,选择不同的三分法排列位置。网页设计中由于要考虑显示器视窗显示水平不同,我们的总体版式设计会采用固定格式或非固定格式两种形式。固定格式的版面是固定的界面版式,而非固定格式的版面设计是变化的,这种变化的版式很难把握的,变化的视窗将改变既定的字体形式和图形排列位置,这个课题也是我们今后要深入探讨的方向。(2)字体、图像、色彩设计。版式设计是界面设计的骨架,字体设计是界面设计的血肉,富媒体技术的全面发展,网站这一综合载体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版式与字体的结合构成了网页的不同风貌。在网页中常见字体分为中英文两类和图形化的艺术字体,字号一般选用12pt。在中文网页常常出现的字体为宋体或黑体,字号为12pt/14pt的文字展示,另外也会有些超大字体以图像的形态出现,并通过视觉效果的调整,创建三维空间的视觉展示效果。图形化的艺术字体,在诸多网站中得到应用。在设计中我们题材保有传统的文化性,中国元素的运用,如书法、图腾、建筑等富有中国色彩的艺术形态都应得到我们的思考与关注,中西文化的比较与融合也是我们要探索的方向。图形与色彩部分在排版中应适合主题,响应设计氛围,为整体版式服务。(3)视频展示设计。网页界面排版中还需考虑一种新兴的展示手段,视频信息展示,页面中利用大量的视频信息排版,减少文字、图片信息的输入,信息传达方式由静态转换为动态,提供有趣而新颖的排版展示方式。 3技术实施 (1)界面版式视觉设计。网页设计中对静态界面的布局,我们通常会使用Photoshop和Illustrator图像处理软件开展设计,首先我们会根据思维导图绘制基础模板,然后根据设计需求在模板中添加设计好的文字、图形、视频、声音等设计元素。(2)交互功能视觉设计。在网页设计中我们会考虑将静态样稿转换为简单的静态网页,这种转换我们会使用Dreamweaver软件进行操作,由于网页展示设备的不同我们也会考虑采用一些相关的模型制作软件来处理交互设计部分。 4运行阶段 将确定好的静态草稿通过切图生成为静态网站,测试效果及功能,当运行时根据需要和视觉效果进行调整直到理想状态。 5小结 网页设计课程将实际项目导入课堂,根据CDIO工程教育模式教学,打造有效、有趣、实用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学习操作中锻炼宏观思考的能力,获得团队合作的能力,养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学生对设计流程的掌握就是对知识体系的掌握和运用,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对版面的全面掌控,更好地为静态网页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刘石 李婷婷 单位:大连东软信息学院 数字艺术系 版式设计论文:广告设计的版式应用研究 一、版式的艺术魅力 版式设计的主要内容就是对各类主题内容的版面格式文字、图形、色彩、比例、空白等进行编排。一个一面上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做到主次有别,为了突出页面重点,视觉中心的考虑也尤为重要,中心位置一般放在页面中央,或是中间偏上这类显眼的部位。总的来说,版式设计需要良好地匹配文字和图片使得主页活跃、内容丰富,使得版式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版面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感,由此便可对消费者产生更大的诱导力量。这样正确有力的信息传达方式能够良好吸引消费者,并使其留下深刻的印象。在版面的诸多组成要素中,首先要注意的就是视觉元素,要努力使文字和图像可直接感受到,容易被广大消费者接受:其次,要尽可能地使版面布局流畅、易视,把握好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平衡各个元素,让广告的能够得到好的整体发挥。经验告诉我们,如果一个广告不能迅速地在消费者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就很容易在各种信息的海洋中迷失,而达不到宣传与促销的目的,因此优秀的版面设计是将各构成要素有效地组织起来,通过相互关系的配合,形成强烈的风格面貌,吸引读者的目光。这要求我们在进行版式设计的时候,首先要使得版面简洁直观、生动有画面感,一般来说,在广告传达内容中,标题、图形、画面色彩等各种视觉元素都是相对直观的,但是版面设计的直观并不是讲这些信息机械的排列在一起。而是我们在安排整个版面的时候应该力求简洁明了,列出清晰的条理,使消费者在看见广告的一刹那感到无以伦比的视觉冲击。其次留白也是版式设计的重要元素之一,它要求版式设计尽可能的简单,与传达内容相比不可喧宾夺主。当今社会节奏太快,广告的简洁性也决定了成败,这也使得我们不能一味堆积信息量,只有最重要的信息需要让人深刻记忆,版面编排中自然需要空白处理。空白处理能够使版面整体布局更加清晰明了,版式更为流畅,并能让消费者的注意力更为集中,突出广告的核心。再次强调主次分明,广告的诸多组成要素中一定会有一个需要我们重点突出展示的主体,于此相比其他的构成元素在版式中要适当忽略,尽量让主体成为广告的起点率先进入观众的视线。除此之外,版式的整个流程要引导观众的阅读,让主体逐步深入人心。 二、版式设计的空间营造 在广告世界里,一幅广告如不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不能吸引特定层面的顾客注意,那么,这个广告只是在消费者前面一晃而过,如过眼云烟,这样的广告就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广告版式设计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广告的宣传效果,广告作为视觉传递的媒介,他是视觉形象与文字符号结合并互为补充相互关联的结合物,从视觉传达角度来看,广告的目的是创造一种能够迅速传递印象,达到获取瞬间信息图像的目的,并使消费者,读者过目难忘,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广告设计师就必然在广告计划上进行精心构思,在广告设计上必须独具匠心,这样作为广告,既完成了引人注目,传递信息的宗旨,又给读者留下美的享受,很难想像一幅没有艺术性的广告能够吸引消费者驻足观赏。版式的利用是设计走向成熟的标志,广告中版式和排版必然会同时成为平面设计中的营造手段。版式设计现在要达到的效果就是形成报纸独特的风格,也就是当读者埋头在众多报纸中时,光看版式就可以立马得知报纸、版面的名称。没有独特风格的版面就像一张毫无特点的脸,是不容易被人记住,也注定是失败的。整个统一的设计风格要形成鲜明的整体感,整体风格要和形象设计相匹配,反映广告的深层次定位。设计者也要在版式的风格上多下功夫,寻求更多新鲜元素,努力产生独特的个性风格。另外,编排版面是统一各个元素也不仅是为了方便阅读,更重要的是产生视觉美感,变化过多容易给观众产生视觉疲劳,统一才更有秩序。此外,版面美感也可以通过周期重复同一现象的节奏感而产生,一个好的版式能产生音乐般节奏的效果,能够使读者从中受到感染,把自己代入到广告所设定的境界中遨游,从而对广告内容有更深的了解。版式设计的直接目的就是用清晰的条理来突出主题,以期达到最好的效果。 三、版式设计信息的情感营造 在我们的身边充斥着各种各样吸引人的广告,其实广告的吸引人之处主要还是在于成功运用版面设计。一个优秀的版式设计经常会独出心裁,突破常规的屏障,用崭新的刺激来建造一个新颖而独特的视觉感官,并且用个性化版式来呈现信息。我们很容易看出版面设计独特的广告轻易占据了市场,因为版面确实是视觉内容传达的平台,也是信息的重要媒介,版面设计好换的标准不是是否好看,而是是否更有效地传递了所有要表达的信息。广告的版式设计指对广告内容各个组成元素的相互关系进行关联设计,同时为了使版面上诸多要素协调而配置和关联各部分的视觉效果,使之相辅相成,有机组合,力图符合广告的主题传达出正确而明快的信息并且具有强大的感染力。版式设计在考虑其艺术性之前首先应该注意到正确信息传递这一基础功能。也就是说在版面上讲,要将各元素有机组合理性地表达出来,同时形成独特的个人风格。传达信息的同时,也产生感官上的美感。广告与其他绘画作品的不同:绘画作品一般是传达具体形象,给人带来具象审美,但平面构成是从具象中取精华警醒重组,以形式来感染大众,给人带来抽象审美。版面设计是一种公共性宣传,它一般用来实现广告自身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它只是一种手段而并非最终目标。只有牢记这个定位,我们才能更理性地坚持这种视听可接受策略来对待广告版面设计,处在设计师的立场上,我们要把握时代的脉搏这对我们关注新思潮,研究新趋势提供极具现实意义的参考价值。在现代生活中版式已经成为平面广告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今后的版式设计理念中我们要更深入的分析了解版式对平面广告产生的艺术应用。 作者:朱亚 单位:皖西学院艺术学院 版式设计论文:网页设计中的版式设计综述 一、网页版式设计的点、线、面 网页设计中运用艺术形式法则应包含多个方面,比如,点、线、面的构成,视觉流程设计,分割与编排设计,动态设计等。其中,运用各种构成规律对网页的各形态要素进行点线面的组合,是网页版式设计的基本设计方法之一。1、网页版式设计的点点在网页的版式设计中非常活跃。每个独立的小面积的形象都可以看做是一个点。页面中的点又往往是页面的视觉中心。2、网页版式设计的线线产生于运动,是点移动的轨迹。不同的线可以引发人们的各种心理效应,具有不同的情感倾向。3、网页版式设计的面线能分割页面,而面则可以承载视觉符号,是容纳网页信息内容的造型载体。与点、线相比,面引发的注意力更大,视觉冲击力更强烈,可以体现页面的层次感,形成纵深感,具有浑然一体的视觉效果。4、点、线、面在网页设计中的综合运用点、线、面在网页中的运用往往不是孤立的,而是点、线、面各要素综合的运用。在确定网页主体形象的位置、动态时,点线面是需要优先考虑的因素。合理安排好点、线、面的相互关系,对于设计出具有良好视觉效果的页面,合理表达出网页的最终诉求十分重要。 二、网页版式设计的视觉流程 网页的浏览是通过视觉元素实现信息传播的视觉传达过程,为了达到最优的视觉传达效果,网页的版式设计就必须依据人们在视觉上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确定各种视觉构成元素之间的视觉关系和浏览秩序,即安排好网页的视觉流程。所谓的视觉流程,是指页面内容的一种视觉传达过程,它是以人的生理和心理习惯的认知模式来进行的,是将各种构成要素在视觉运动的规定下进行空间定位,即从注意力的捕捉起,通过视觉流向的诱导,直至最后的印象留存,体现出这一程序的规划和诱导性。合理的视觉流程应在与人们认识过程的心理顺序和思维发展的逻辑一致的基础上,根据信息的主次(即传达重点)来确定各元素的顺序,并通过精心安排从而影响、引导浏览者的视线移动。1、网页视觉流程的三阶段当我们浏览网页时,视觉流程通常是首先在一瞬间迅速浏览页面,形成第一印象,接着视线就会从最吸引注意力的一点开始依次作有序的流动,最后完成信息的传递。整个过程包括印象感知(第一印象)、运动感知(感知过程)、整体感知(最终印象)三个心理感知阶段,而每一阶段各视觉要素发挥的作用都有所不同。在第一阶段印象感知中,视线并没有集中在页面的某一点上,而是对页面的总体认识,在这一阶段主要是页面的布局和色彩起着形成浏览者第一印象的作用。在第二阶段运动感知过程中,视线从视觉重点开始,按一定顺序浏览页面,当视线遇到较强烈的刺激时,就会停留下来给予足够的关注。2、视觉流程的设计要求网页的视觉流程设计无特定的模式,但无论采用何种视觉引导方式,都应该注意以下基本设计要求:(1)符合人的视觉习惯。这是网页的视觉流程设计的基本要求,做不到这一点,就将大大降低信息的识别度。(2)有效传达信息。视觉流程要保证可靠的信息传达,网页的主题表达就是视觉流程设计的最终目的。(3)突出主要信息。页面的编排要以突出主要信息为目标,组织页面的设计元素,合理引导视觉。一般情况下,长页面的注意中心位于页面的中上部,往往是视觉流程的起点,设计中要传达的主要信息,如主标题、重要内容等都可以放在注意中心上。保持视觉引导的节奏感和流畅感。3、页面间的视觉流程站点内部的信息传达是通过页面之间的链接和切换来实现的,由于网页的多维性和抄链接性,浏览者的浏览顺序也不是单线性的。浏览者依据自己的需要,按照各自不同的流程获取信息。合理的站点地图和导航设计才是保持网站视觉连续性和信息传达有效性的着力点。 三、结论 作为新兴的设计门类,网页设计正在随着科技文化的发展不断前进,它的前景也是无限广阔。要让网站传达出应该有的信息,又要让人们不断疲劳的审美眼前一亮,版式设计是网页设计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因此,网页艺术设计的版式是在动中求静、在静中求美的一种艺术设计形式。 作者:虞知达 单位:临沂大学传媒学院 版式设计论文:书籍目录页版式设计意义探索 1.对识别表现认识的价值 识别性毫无疑问是目录页版式设计中至关重要的功能要求;同时,目录页也是识别表现发挥最淋漓尽致的一页。目录页涉及的版式问题很多,当大小各异的图片、参差不齐的标题、大量的页码等视觉元素齐聚到有限的版面空间中时,把握好各视觉元素之间在版面上的统一与变化,通过各视觉元素之间的环环相扣(版式局部)和整体版面上的形式统一(版式整体)共同构建目录页版式设计的识别体系,并将目录信息传递给读者。如目录页图片较多时,将大小不一的图片经过网格统一规范在对页版面上,并在相应的图片旁标注页码和目录内容,使整个版面看上去井然有序、条理清晰,提高了目录页的识别性。 2.对系统表现认识的价值 目录页版式设计是整本书籍设计系统中的关节点和重要环节,在封面版式设计和内页版式设计中起着桥梁作用,必须统一于整个书籍版式设计系统。目录页版式设计从形式上和功能上反映全书的风格特征,从而形成页面间内在的关联和呼应,给予读者流畅的视觉感受。如,在一本手绘设计作品书籍中,设计师将封面与目录页统一用手绘效果来表现,加强了版面的统一性,并且展现了设计师的个性魅力。 3.对个性表现认识的价值 目录页版式设计风格越来越受到设计师的关注。为了追求个性化的表现,设计师会加入自己独特的设计语言,这其中也彰显了设计师的个性特点,并充分说明了目录页在书籍设计中的重要性和独特性。如把目录页当作插画来设计,通过在手上写下目录内容寓意目录页的重要性与独特性。又如,从报纸和杂志上剪下的标题,随意地拼贴在黑色的背景上,目录页版面的零乱感表达了设计者不受约束、自由自在的心情。结语书籍目录页版式设计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当然是较小的部分,在书籍设计中所占比例也不大,我用很长时间思考这样的问题:一是因为发觉中国的书籍设计暴露出许多问题,二是因为它恰是视觉传达设计、平面设计中的一个关节点,将此问题弄清楚,有益于深刻理解视觉传达设计。 总之,视觉传达设计最为重要的还在于:“识别问题”,涉及图形、色彩、编排、形态等的识别合理;“系统问题”,涉及图形、文字的识别连贯性;“个性问题”,涉及视觉传达设计的艺术性诸问题。视觉传达设计是应用性的设计,同时也是艺术门类中的一种,它应有着视觉的科学性与视觉心理的科学性的基础,对于“目录页版式设计”的研究,让我们体会到彼此的价值与联系,也让我们更深地领受视觉传达设计的本质意义。 作者:何白云 单位: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武进学院讲师 版式设计论文:怎样做好少儿报纸版式设计 1、创新少儿报版式设计的理念 创新不仅是少儿报纸自身突破的需要,也是少儿报纸不断发展,提高自身社会价值的需要。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教材出版的不断繁荣,少儿报纸如果还依照老办法办下去,很容易陷入被动的状态。报纸版式的主要功能是为了消除阅读的不便性,提升报纸的易读性,是为报纸内容服务的。因此必须创新少儿报纸版式设计理念,不断改变创新方式,与时展相适应,走多元化与新颖化的路线。创新可以说是少儿报纸发展的动力与源泉,少儿报纸要想在创新的道路上取得一定的成绩,就必须在版式设计方面做出与众不同的效果。不仅要在内容上迎合读者的需求,还要在形式上满足读者的审美需要,尽量使颜色、图片、标题等形式符合相关设计原则的同时,能够不断满足少年儿童的阅读需要。 2、改革少儿报的编排方式 少儿报纸的对象通常都是学龄期的少年儿童,他们对于事物的追求,往往与成年人不同。成年人会对自己所熟悉的事物产生亲切感,而少年儿童往往会去寻求一些新鲜的事物或事件。对少儿报纸版面设计来说,一成不变的编排方式往往会让少儿产生厌烦的心理,所以要想做好少儿报纸的版式设计,就必须先改革原有的编排方式,在经过长期不断的探索后,使编排风格能够吸引更多少年儿童的注意,然后逐步形式一个稳定的风格。少儿报纸设计者应该结合报导的内容,结合字符、图片、线条、色彩等各项编排手法,同时充分考虑可视的方位、面积、形状、色调等因素,编排出能够彰显个性,又不失水准的版面作品来。 3、强化图片视觉效果 报纸的图文搭配是整个报纸风格与阅读感觉的重要标志,对报纸的版式好坏和受欢迎程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中图片视觉效果的好坏对是整个报纸图文搭配的重点。从图片的运用方式来看,有图压文、文压图及图文环绕几种方式,图片作为基本的构成要素,既要将文字的内涵表达出来,又要具备自身的生命力,保持自身的活跃性。另外图片的颜色、形象与寓意也非常重要,只有图片的各种元素与版式设计整体效果搭配得当了,报纸的风格才能得以体现,才能深入少年儿童的心理。 4、合理的颜色搭配 颜色是少儿报纸排版设计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它与图形文字一样都可以说是版式设计的主要考虑对象。颜色搭配如果合理、恰当,便能够充分调动起小读者们的积极性和认同感。而颜色也是人情绪的调控剂,通过颜色的合理分配,能够使小读者更加愉悦、舒畅的阅读心情。图片和文字是构成少儿报纸版式的主要内容,颜色对它们的装饰能够起到性格调节的作用,也是带给读者第一印象的主要元素。对颜色进行搭配时,应该根据内容,将与之符合的颜色选择好,然后运用到其中。能够更好的起到丰富版面的作用。少年儿童对颜色的感知主要在颜色本身的活跃性上。符合少年儿童需要特征的颜色通常比较鲜明、明亮,色调饱满,比如明黄色、红色、蓝色等。通过颜色的互补和运用,能够使报纸的观赏性更加强,更能提升报纸的趣味性。但是颜色在运用的过程中,一定要掌握好基本的规律,并将颜色融入到图像与文字的中心思想当中,同时还应该有创造性的变换,以避免版面过于呆板。 5、结论 少儿报纸版式设计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内容的教育、引导等积极作用,还应该结合少年儿童的兴趣、年龄特点,深入分析其审美倾向和兴趣爱好,在图片、颜色、风格以及其它版式形式方面做好设计工作。从根本上提高少儿报纸版式设计的品味,扩大其影响力,以满足现代少儿的阅读需求。 作者:蒙美坍 单位:广西少年报社 版式设计论文:版式设计的通识教育综述 在我现在工作的学校,艺术设计的两个专业方向都在建立我校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一个方向是网络动画,另外一个即是网络广告,虽然后期方向重点不一样,但是通识基础的模块是一致的。版式的使用能使得平面类作品的综合效果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充分的联想空间,使人对其产生深刻的印象和美的感受。好的版式设计甚至可引导读者和观众的视觉流程和思路,增进他们的理解和联想,因此版式设计的通识教育异常重要。 1版式设计的艺术性以及审美传达 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在我国普遍存在沿袭纯艺术专业上的教育模式,以及专业方向不明确、专业不精,与时代脱节的问题。而艺术设计则属于时间艺术的范畴,其基础和专业方向教学的内容、形式、手段在不同时期的社会需求下均将应有所不同,即在不同的经济时代艺术设计专业将有自身的教学模式。着眼于信息工程学院这个大环境,基于信息技术这样的先进平台,艺术设计专业如何寻求自我专业和技术的特色发展,是当下学校教学改革的重点。在过去的教学中取得了一系列的较好效果,但仍旧呈现出较多的问题。以后的教学仍旧要以版式设计原理为核心,让学生掌握各种版式设计方法及版面构成理论,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思维方法、表现方法,培养学生的基本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造型能力。但是教学的重点要尽量去提升版式的艺术性以及审美传达,最终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与审美能力。 2版式设计的规范性和独创性探索 版式设计的“版”字从字形看可以通“板”,所谓板者,呆板、停滞、木讷,虽然版式的使用可以充分把文字、图形、色彩等通过点、线、面的组合与排列构成的,并采用夸张、比喻、象征的手法来体现强烈的视觉效果,既美化了版面,又提高了传达信息的功能,但是一旦这些方法用得过于严谨和按部就班,难免会落入呆板的俗套之中。当然好的版式设计还是要不断的发掘优秀的创意,创意是设计的灵魂,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的规范性设计制作仍旧是非常必要的。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在一开始学习这个课程的时候,如果对其制作规范性不做要求,虽然学生的思想驰骋,表现上看起来可以帮助他们打来视觉思考,但是最后收集回来的作品却效果平平,因此可以看出规范性的操作在版式课程中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我们要学会从前辈们积淀的理论和作品中去学会规范,学习不同的版式构成方法,继而慢慢形成自己的喜好以及丰富多彩的表达,在新形势的指引下勇于打破传统形式的束缚,探索版式设计的独创性彰显必要。独创性原则实质上是突出个性化特征的原则。鲜明的个性,是排版设计的创意灵魂。试想,一个版面多是单一化与概念化的大同小异,人云亦云,可想而知,它的记忆度有多少?更谈不上出奇制胜。因此,要敢于思考,敢于别出心裁,敢于独树一帜,在排版设计中多一点个性而少一些共性,多一点独创性而少一点一般性,才能羸得消费者的青睐。子思说:“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而只有至诚,才能尽性。只有至诚才能与心灵相通,才会产生变化。这样的思想用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去,对以上三点内容的重新界定,低年级的学生们不再任性妄为,不再任意让自己的思想驰骋;而有一定修养的高年级同学又能打破传统敢于思考创新,我知道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看到了工程大学未来的专业发展之路。 作者:石欣鹭 版式设计论文:书籍版式设计课程教育创新探索 一、课程内容的“按岗分工” 基于数码技术的书籍设计与制作行业特征,笔者从纸材载体的书籍设计制作与数字传媒载体的书籍设计制作两个方面进行职业能力研究。基于数码技术对传统纸材书籍与新数字化载体书籍设计、排版、制作、印刷等技术能力与岗位能力的要求,课程将岗位技术标准、工作过程分工与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重点放在与职业岗位对应的制作技术实践模块,以“按岗分工”模式组织教学实践,形成新的课程教学结构体系。纸材载体书籍设计的“按岗分工”数码技术在传统纸材书籍设计与印制行业中产生影响的新型工艺流程,具体为:①数字设计原稿②数字图文输入③数码图文编辑④数码图文输出⑤数码印版制作(晒版)⑥数码打样⑦数字化印刷⑧装订;[2]岗位能力定位:印刷前期数码摄影、策划设计、电子排版、制版技术等能力;印刷后期工艺能力。岗位分工可细化为书籍样本版式原稿设计人员、图文编排人员、书籍样本印刷制版(包括分色检测工作);后期加工制作人员、装订人员。见表1。数码媒体版式设计的“按岗分工”电子书籍版式设计与制作技能;网络传播媒体版式设计领域的综合运用;类IPAD、MP5等新数字传播媒体的阅读版式设计。岗位能力定位:网页整体策划、设计能力与网页版式设计能力;电子书籍(IEbook)整体策划、版式设计能力,同时,应熟练掌握相应的设计软件,如iebook、ZMaker、AdobeInDesign、Flash、Photoshop、Illustrator、CorelDraw等;岗位分工:网站策划设计、网页静帧设计、电子书籍设计与制作。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了解掌握行业工作流程、制作工艺,同时也使其对自我的岗位定位有了初步认识,从而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岗位定位与选择,确定职业目标。课程教学内容根据岗位划分,从基础图文编排版式的制作能力开始,深入到纸材书籍样本、电子书、网页的策划设计以及与各类相关电脑软件技术的合作能力,掌握印刷制版工艺与网络媒体衔接技术,从浅入深、从理论深入实践,在技术能力的实践中体会设计理论的原则意义。“按岗分工”在教学过程中最明显的特征是将岗位分工与教学内容结合。项目实践作为纵贯线,遵循“教、学、做”合一的实践教学原则进行教学内容整合,使得工作任务对应工作岗位,以完成工作任务情况为衡量学习效果、对应岗位的技术能力要求的主要依据。 二、“分模块”教学 基于数码技术在传统纸材书籍设计行业中的技术应用以及新数字网络媒体对书籍设计领域的延伸这两方面基础上的职业能力与岗位职责定位成为课程在理论与实践方面进行教学内容重组的依据。书籍设计课程内容融合了书籍设计理论、印刷工艺理论、电子书籍设计规律、网页设计规律以及各类电脑软件技术的实践环节,理论内容与实践环节交叉出现,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学习目标不明、轻重不分的混沌状态,所以课程模块将书籍的概论性理论知识与设计理论、制作技术实践分成单元模块,从而组织课程教学。理论模块书籍设计主要包括了基础理论、设计理论与印刷理论三部分。基础理论以书籍设计的史论为主,它是对书籍历史与发展、数码技术对书籍产生影响的概括性认识与了解,也是汲取设计灵感的基础;设计理论包括传统书籍设计、数字化媒体版式的设计理念、设计原则、设计方法、设计元素等理论知识,它是找到现代书籍设计的入口,是学生完成项目设计过程的理论依据;印刷理论包括印刷色彩、印刷开本开度、印前工艺制作原则等理论知识,是书籍制作的重要环节,也是与印刷行业标准衔接的理论模块。实践模块根据书籍设计行业岗位需求(要求),将排版技术、制作能力与数字艺术表现能力等实践技术能力划分为实践模块,在实践模块教学过程中切入相应的理论知识,将理论融入实践教学。传统纸材书籍和数字媒体版面的设计、制作能力这一实践性教学过程与设计理论、印刷理论模块内容紧密结合,并用实践过程来体验、理解与认识基础理论的内涵,具体内容划分为8个模块。 三、结语 通过数码技术在书籍设计领域的行业定位,继而完善与其相一致的课程内容,对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进行系统化、规范化、创新化教学改革,使课程内容与行业技术、岗位能力接轨;使学生系统掌握传统书籍与新型书籍传播媒体设计的工作程序、表现形式及设计技巧,从而为达到行业人才需求的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洪 梅 版式设计论文:版式设计的现况及趋势综述 作者:陆晨 单位:上海市济光职业技术学院 版面设计并非只用于书刊的排版当中,网页、广告、海报等涉及到平面及影像的众多领域都会用到版面设计。好的版面设计可以更好地传达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或者加强信息传达的效果,并能增强可读性,使经过版面设计的内容更加醒目、美观。版面设计是艺术构思与编排技术相结合的工作,是艺术与技术的统一体虽然目前版面设计出现了整体性的飞跃,主要体现在版面设计走向多元化、形式化以及设计中的视觉因素的强化,但同封面相比,被关注的程度远远不够。版面设计应从生态化、功能性的角度出发,服务于书籍内容与读者,体现本民族的设计精神。 一、现阶段版面设计存在的现状 1.视觉元素的泛滥为了吸引读者,从教材到畅销书乃至学术著作都用插图修饰,各个出版社和杂志社都认为图文是最能增强艺术美感,只要在文章中插入绚丽多彩的图片,这就增强了版面设计的美感,其实这只是片面的想法,过于强调形式的这一艺术创作就冒犯了版面设计的大忌,只单独强调独特而背离了视觉传递的基本原则。这样图书失去了原文应有的严谨氛围,甚至形成视觉障碍,图片成为为了让页面更好看而成为一种流行,令书籍设计整体水平受到影响,给读者审美形成误导。 2.内容与形式的背离破坏整体性版面设计的形式一定要服从内容,但是近些年设计师常常将版面设计过于创新,已经超出一定的范围,完全为了满足个人的空间想象,设计师往往更热衷于吸引顾客的眼球,将自己的个性带到版面艺术中来,纷纷追求原创性和个人风格的多元化,把读者抛在一边,并且形式间的不统一,导致版面设计的随意散乱,背离版面设计的基本功能定位,其实这样就会背离了版面设计的本质。 3.教学存在的误区版面设计是装潢艺术设计专业中一门重要的基本课。保守的、传统的设计风格版面艺术教学将版面设计固定于某种形式,僵硬地将文字强加与设计中,不注重图片与文字的结合,因为版面设计最根本的任务是吸引读者的视线,增强阅读的兴致,帮助读者理解信息。出版物传递信息的媒在教学中往往将它简单化,版面设计和设计教育缺少了创意及整体的考虑,并且缺少情趣性。 4.电脑设计的误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自然而然的应用到版面设计中来,但是电脑的运用过程中,太多的技术处理与互联网带来的广泛资源使得文字与图片堆积,使设计师将而且太注重文字处理,忽视了对字的间距与空间以及图文排列缺少斟酌,导致设计元素间的不协调。 二、未来版面设计的发展趋势 1.各元素间的和谐发展趋势版面设计要保持各元素间的和谐以及版面与读者间的表现,尽量避免很多元素的分散排列,抓住一个视觉中心,从生理上和心理上为读者带去愉悦和舒适感,使信息以人们最易接受的形态传递。对设计点、线、面元素间协调性的把握,“点”也可以和其他形态组合,起着平衡画面轻重,填补一定的空间,点缀和活跃画面气氛的作用;还可以组合起来,成为一种肌理或其他要素,衬托画面主体。“线”都有它自己独特的个性与情感存在着。将各种不同的线运用到版面设计中去,就会获得各种不同的效果。所以说,设计者能善于运用它,就等于拥有一个最得力的工具。线可以串联各种视觉要素,可以分割画面和图像文字,可以使画面充满动感,也可以在最大程度上稳定画面。“面”在空间上占有的面积最多,因而在视觉上要比点、线来得强烈、实在,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使这些元素在方寸之地和谐共存。简约的设计符合心理学中“部分之和大于整体”和人类视觉原理。 2.版面设计的整体性的发展趋势点、线、面是构成视觉的空间的基本元素,也是板面设计上的主要语言。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组合出各种各样的形态,构建成一个个千变万化的全新版面。板面设计实际上就是如何经营好点、线、面,使他们整体结合起来给人以美的视觉享受。字型和图形的选择与编排与书籍的风格要相应。一本或一套书籍的设计风格或设计手段一致,符合人们的阅读习惯,与读者的心灵产生碰撞,从科学的角度讲就是研究人的视觉心理学和视觉生理学,为读者营造出一个贴心的阅读氛围。版面设计不能脱离书籍而存在,其任务就是为读者服务,不是任意发泄艺术家的感情的所谓“纯艺术”,使设计反映书籍内涵。在版面设计时要把握相互间整体的和谐,才能产生具有美感的视觉形式,包容各种色彩、肌理等方面的变化。 3.课程发展趋势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未来板面设计的教育也会不断更新与提高。各个版面设计的教育者应该在新时代的到来下更注重创新教育,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意识,授之以渔,强调把版面设计的专业性特点,通过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方式获得知识。而不只是单纯的教学生处理文字,处理图片。在版面中要强调艺术表现,要把抽象美的观点及涵养诉诸于学生,使他们中获得美的教育和感受,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不应该是被动地机械复制,而是积极地参与到实践中来,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进行实际操作,让他们学习版面设计是一种满足内在需求的主动探索过程,在教学的实践中,正确而灵活地使用版面设计的创作方法与运用原理,布置作业练习五理解版面设计对策原理,加强色彩的感觉,掌握熟练的技巧,提高对版面设计的水平,并针对不同的主体进行不同的设计,对于少儿读物则可以增加简单明亮的氛围,青年读物则要设计出他们思想主题。在教育中促进下一代版面设计的接班人,构建我国版面设计的宏伟蓝图。 4.紧跟科技的发展趋势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多媒体计算机运用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能迅速吸引我们对板面设计的再次创新。计算机三维建模及渲染技术使版面设计的视点具有流动性,能表现出物体的侧面及细部,同时也能在空间的视点中对形体进行构筑和修改。针对设计专业的学生,多媒体能创设情境,使人的思维过程更加形象直观,它可以借助各种图像、动画、实物投影、文字展示等手段,任何素材都可以成为不可缺少的一点或变幻的组合。网络能开发信息资源,以高效率、高智能的优点开发了版面设计的创新思维,有意识地运用所学版面设计的专业知识来赏析作品。版面设计它是对信息的再次设计,是设计者创造美的过程,随着高科技迅速发展,社会经济的日新月异,设计师将肩负着创造出美的使命,使设计的内容更加符合新时代人们的口味。我相信,在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科学的不断运用,以及各个教育者与学者的自身努力,未来版面设计将成为成为时代的主题。 版式设计论文:报业版式设计中问题分析 作者:谭广泽 单位: 南宁市建筑安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企业为了宣传企业品牌、扩大企业影响、传递企业信息而创办的内部刊物俗称企业报,市场经济的繁荣使企业报在企业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很多企业报纸为了增强版面的吸引力,刻意在版面设计上花大力气、做大文章,过分夸大和强调“形式美”,有违报纸版面设计规律。时下“五颜六色”“、图文并茂”成了部分企业报的流行设计风格。其实,版面是一份报纸个性和风格的最直观表现,版面是读者透视报纸的第一扇窗户,凭借对新闻内容的布局安排,传达出报纸对新闻事件的立场和态度,恰当的版面形式可以更有效地传播新闻内容,所以,报纸的版面设计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并为其宣传内容服务。下面对企业报版面设计中的常见问题进行分析。 第一,版面设计风格不稳定。主要表现在版面设计缺乏明确和稳定的风格定位,盲目仿效一些其他报纸的版面,结果导致内容与形式的不吻合,没有企业自己的特点和特色,或是频繁改变自己的版式设计,报纸形象塑造没有明确的指向,版面的设计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某企业报连续多期各版面的色调、设计的版面风格都各不相同,让人不明白这份报纸到底要以什么风格为主,象时尚杂志一样,五花八门。企业报应根据行业特点,设计出相对固定的版面风格,要有自己的风格定位,不要盲目追从。 第二,滥用没有新闻价值的图片。如今新闻图片已是报纸版面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很多的报纸对新闻图片的重视也是前所未有,其目的就是为了争夺读者眼球。因为图形符号的传播速度更便捷和直观。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人们更加愿意通过图片来了解信息。因为通过“看”图片来了解信息更加直观、直接,这样大大加强了报纸对新闻图片的运用。然而很多编辑在新闻图片的运用时片面强化版面美化功能,大量堆砌图片,表现为:一是忽视图片质量。新闻图片质量最重要的标准就是新闻价值,其次才是画面的美感。然而,不少编辑为追求版面的美观,对图片质量的选择标准降低,不管是否有新闻价值,只要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都拿来作为版面的点缀,使图片缺乏新闻性;二是重形式轻内涵。一些图片画面非常美,但没有什么内涵。有不少编辑对这些图片非常喜欢,在版面上甚至把这些图片放在重要的位置,同时,为了使版面“图文并茂”,把不相干、不协调的图文强行组合在一起,导致稿件组合所体现的版面思想混乱,使读者无法从图文的阅读中获得一致的信息。在报纸图片的选取上应该注重形式与内容的结合,尤其要看图片是否有新闻价值,是否有较好的视觉效果,不要滥用、乱用图片,以免造成图片新闻的缺失。 第三,各个版面的设计风格不协调。有些企业报任由各版主编自由编排,标题字体字号各搞一套,版头栏头缺乏统一设计包装,各版面色调各异,版面上没有重心也没有主色调,版面的色彩唐突,版面之间色彩没有如何联系,从而妨碍了内容和思想的表达,导致各部分相互冲突,造成不谐调的版面效果,使整个报纸无法确立统一的整体形象。而且每期各版风格都不同,这种落差实际上破坏了报纸的整体形象,也不利于报纸品格和风格的塑造。 第四,滥用色彩,版面色彩艳俗。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报纸编印进入了电脑编辑、激光照排时代,黑白报也变成了彩色报。不少报纸为增强视觉冲击力,吸引读者,从局部版面套彩到所有版面套彩,色彩的运用日趋流行。但在套彩的版面中,一些编辑为了增加版面色彩,在标题、框线上都采用套彩形式,甚至在文字上铺彩底。有时,一个版上什么颜色都有,把报纸版面办成了色彩斑斓、眼花缭乱的广告版,却把版面所要传达的思想给淹没了。色彩的运用不在多而在合理。色彩有冷色调和暖色调之分,每份报纸都应该根据企业的特点,确定报纸的主色调:冷色调还是暖色调。另外,色彩也有感情倾向,版面的色彩是一种版面语言,向读者传递编辑的思想感情。因此色彩切不可乱用,在重大活动、节日等关于喜庆的文章应多采用暖色调,不宜用冷色调,而在一些特定随便用色有时还会变成政治性差错,如把重大活动、节日等值得庆贺的事,标题用了黑底蓝字,而把披露反面人物或事件的标题却用了黑底红字等。一张报纸应以墨为主,不乱用色彩,要根据各种色彩感情倾向选择用色,这样才能编排出庄重大方,格调高雅的版面。 第五,版面设计缺乏章法。版面设计要突破旧的条条框框,但也不能随心所欲,朝令夕改,让读者无所适从。版面创新成功与否,是以读者的体验与评价为准。很多企业报在版面设计中没有遵循尽量让读者快速而有效阅读各种信息的原则,设计没有章法,致使读者阅读困难。其中,主要表现是:标题位置无章法,随意安排或切断稿件下文的排列,造成读者阅读不便;稿件排列无章法,没有相对固定的栏数,经常破栏排版,既不美观也不方便阅读;照片、图表的规格与排列无章法,随便破坏整个版面的格局或切断文章的排列,有些还造成读者的误解;线条、花边运用无章法,对花边和直线在什么情况下用,并无成熟的考虑,直线的粗细也随心所欲。结果线条花边作为版面语言的功能不能得到恰当的发挥。 版式设计论文:报业版式设计中色彩搭配简析 作者:刘影 单位:西京学院工程技术系 近年来由于网络媒体的迅速普及和发展,给报业等传统媒体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力。如何让报纸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报纸的版面设计。报纸整体内容编排布局的结果就是版面,好的版面设计不仅可以彰显报纸的个性,而且读者也能感受到报纸的独特风格及舆论导向,所以,在版面设计中打破传统版式规则的约束就势在必行。目前我国各类报纸都已意识到要想在竞争中取胜,不仅要报道出好新闻以满足受众求新、求奇、求知的需求,还必须依靠报纸的第一眼效应,即版面的吸引力。如何增加版面吸引力?创新版面才是出路,例如率先创新版面设计的《科技日报》,最先推出彩色报纸,在竞争中取得一定成绩。再到全彩的《新快报》,说明彩色报纸的吸引力远远高于黑白报纸。只有这样,以读者所需为中心,报纸才能每天破旧出新并在竞争中取得优势。那么,怎样的色彩搭配才能增加版面吸引力呢?下面就目前许多报纸版面创新设计中颜色搭配方面产生的误区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报纸版面设计色彩运用误区 1.缺乏整体美和艺术性报纸的彩色印刷使报纸的版面变得鲜艳生动富有生命力,但色彩的数量和新闻的价值是不成正比的。一个版面报纸的色彩太多反而给人一种杂乱的感觉,特别是标题、正文、图片、线框、刊头等色彩要素的搭配都是需要从美学方面下工夫思考的,其每个要素都是版面设计过程中要考虑的重要环节。一个版面以上要素分别采用不同颜色,突出了色彩的丰富性,但造成了版面复杂混乱的视觉效果,对读者理解新闻毫无帮助,反而可能带来负作用,破坏了版面的结构,严重的还会影响到新闻价值的体现。2.颜色搭配不当人的视觉最敏感的东西是颜色,版面的整体色彩效果应和谐统一,不能太花哨。颜色搭配和谐,往往能产生强烈的美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今日美国》以色彩鲜亮、图片丰富、内容充实深受读者欢迎。反之,色彩搭配不当,效果就适得其反,如某报《幸福像花儿一样》一题,“花”字为紫色,其余为黑色,这样使用就不恰当,又如某报《走进风口国门橄榄绿》一题,全为黑色,其色彩单调,不能突出主题,如将“橄榄绿”三个字改为绿色,既能表达出军人的奉献意识,又能体现出绿色阵营的风采,让人感觉到用色非常准确和自然。再如黄-紫、红-绿、绿-灰、青-红、紫-黑、青-黑等几种搭配在报纸中出现频率过高。3.使用过多对比色使用对比色可以给人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并吸引读者目光。用得适当会使整个版面给人活泼亮丽的感觉,如果用得不好,会适得其反,产生俗气、刺眼的不良效果。例如一个版面正红色与正蓝色大面积使用,会给人刺眼,烦躁的感觉。所以要慎用对比色,最安全的对比色是黑与白。 二、报纸版面设计色彩搭配建议 如何进行合理的色彩应用是一门学问,基于上述对色彩在版面设计应用上出现的问题的分析,本人提出几点看法:1.统一版面的主色调在进行版面设计色彩搭配时首先要确定版面的主色调。这里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确定,其一,是根据版面的内容确定版面的主色调,一个版面的颜色应做到统一,使版面有整体的美感。例如要呈现温馨、和谐的氛围时建议版面选择暖色调配色方案,即红色、橙色、黄色、赭色等色彩的搭配;再如要呈现宁静、清凉、高雅的氛围时建议版面选择冷色调配色方案,即青色、绿色、紫色等色彩的搭配。其二,根据季节变化来确定版面的主色调,利用颜色的象征意义配合版面内容所产生的心理感受进行选择。例如:嫩绿色、翠绿色、金黄色、灰褐色就可以分别象征着春、夏、秋、冬。所以春季的版面可以选择嫩绿色和浅黄色搭配做主色调,夏季的版面可以选择海蓝色或草绿色做主色调,秋季的版面可以选择中红、靛蓝、海绿、金色等做主色调,冬季的版面可以选择红色和橙色做主色调。其三,根据不同人群对颜色的喜好确定主色调,一般女性多喜爱暖色,男性多喜爱冷色,青少年喜爱鲜艳色彩,中老年则喜爱深沉、稳重的色彩。但不可以把所有的好看的色彩都用到版面上,这对整体效果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2.恰当运用对比色调使用对比色首先要做到整体版面协调统一的前提下使用小范围的对比。所谓对比色,简单地说,就是把色性完全相反的色彩搭配在同一个空间里。对比色又分为强烈色对比、互补色对比、近似色对比。这些色调的搭配,可以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给人亮丽、鲜艳、喜庆的感觉。当然,对比色调如果用得不好,会适得其反,产生俗气、刺眼的不良效果。在了解以上三类对比色调之前大家需要先认识一个专业名词色相环,它又分12色相环和24色相环,12色相环是将三原色红、黄、蓝依次过度调和得到。强烈色对比指两个相隔较远的颜色相配,醒目亮眼,如:黄色与紫色,红色与青绿色,这种配色比较强烈。这种色彩使用要慎重,在进行色彩搭配时应先衡量一下,版面内容需要重点突出的是什么。还有,不可深褐色、深紫色与黑色搭配,这样会和黑色呈现“抢色”的后果,令整个版面没有重点。互补色对比,指两个相对的颜色的配合,形成鲜明对比,如:红与绿,青与橙,黑与白等,补色相配能形成鲜明的对比,有时会收到较好的效果。黑白搭配是永远的经典,特别适合老年人的阅读。近似色对比指两个比较接近的颜色相配,如:红色与橙红或紫红相配,黄色与草绿色或橙黄色相配等。在进行颜色搭配时纯度低的颜色更容易与其他颜色相互协调,这使得人与人之间增加了和谐亲切之感,从而有助于形成协同合作的格局。3.色彩的运用技巧色彩的运用既要恰到好处又要有力地表现内容,突出新闻价值。所以在色彩运用上应以简洁为主,整个版面色彩应不超过三色原则。其中这三色不包括相近颜色,相近颜色如绿色与青绿色,橙色与黄橙色等。还可以通过色彩明度、纯色的强弱对比,明确视觉层次,引导读者的视线,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按编辑的要求浏览版面内容,以视线的流动形成版面的层次美。 三、结论 报纸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除新闻本身价值以外,版面设计必须常办常新。报纸用色是一种创新手段同时也是一门艺术,虽然版面用色方法丰富多彩,但一些基本原则必须遵循。首先,在进行色彩搭配时一定要牢记颜色是用来服务内容的,版面的美化是为了突出内容,不能喧宾夺主;其次,色彩的运用要节制,不要试图把各种漂亮的颜色在一个版面上用尽,使用的色彩要和该报纸的定位和风格一致;再者,就是版面设计时要以读者为本,便于读者阅读。也就是说,版面设计要做到使读者易于接受信息,读者不仅希望信息多且好,并在赏心悦目的前提下便捷地获取信息。所以,设计出新闻内容丰富,符合人们审美习惯,给人舒适、和谐,又有视觉冲击力的艺术效果的报纸才是最终目的。 版式设计论文:企业报纸版式内容设计概述 作者:傅颖 陕西航空电气有限责任公司 企业报纸的版面基本以八开四版为主,多以一周为一个出版周期,企业报属于内部出版物,大多数企业将其作为一项福利,除了外部交流需要之外,基本上向本企业员工收取极低的工本费用或以免费形式向本企业员工赠阅。由于受先天因素的限制,企业报无法和其他各类公开出版发行的党报及各类综合类报纸相提并论,但这并不是说企业报就没有市场,没有受众群体,没有自己的创意空间。相反,只要能很好地从版面设计、内容搭配、副刊风格及互动平台四个方面下些工夫,动些脑筋,企业报纸照样能够出彩。结合自己多年企业报的实践经验,笔者就企业报版面及内容构架方面谈一点自己的想法。 一、版面设计切忌生搬硬套 前文说过,企业报是企业内部的报纸,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产物,更是宣传本企业文化的主要阵地,其主要职能是服务本企业员工,传播该企业的经营策略和各项方针,这种定位本身就决定了办报的基本风格和方向。每一个企业报的编辑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将这种服务准确无误地体现在有限的版面之上,如何满足读者群体的基本需求,这就给版面的设计提出了问题。在目前的企业报纸版面设计中出现了一种脱离实际的做法,说白了就是将市场上公开发行的某一综合类报纸的版面设计元素不加改变地照搬过来,人家在头版有一个“新闻快递”板块,它也照猫画虎地设了一个“新闻快递”,人家副刊部分有一个“市井写真”,它也依葫芦画瓢地克隆了一个“市井写真”。以笔者之见,这种建立在完全背离两类报纸不同定位、不同版数、不同读者群体之上的“拿来主义”是一种非常不负责任的做法,不仅生搬硬套,投机取巧,而且和企业报的自身定位相去甚远。据笔者掌握的资料显示,目前大多数企业报基本上采用的都是四开和八开版本,一般只有四个版面,版面单元设计基本上以“要闻”、“基层动态”、“企业文化”、“副刊”为主,有的或将一个版面横向分为两块,增加“影视节目”或“互动平台”等栏目。就整体构架而言,诸多企业报呈现出非常雷同的设计初衷和版面元素,从企业文化差异和各企业不同的特性角度来看,这种雷同不仅是对企业个体性格的淹没,更是企业报本身缺少创新精神的具体表现,这点当引起企业报纸编辑们的足够重视。因此,我们的企业报纸编辑们应该学会“走出去,转回来”的思维方法,用“走出去”的眼光多接触一些紧靠时代前沿的先进报纸,在吸收其精华的同时重点研读这些报纸版面设计所凸显的前卫色彩和符号信息,融会贯通,吃透弄懂。然后再用“转回来”的对比方式结合本企业的独有特点对外来的东西进行彻底消化,并形成本企业报版面设计中独特的视角烙痕。只有这样,版面才能灵动起来,也才能最大限度地彰显时尚元素,避免版面设计中千人一面的尴尬局面。笔者手中有一份浙江台州一企业的报纸,其版面设计完全以自己企业的独有信息为蓝本,比如将一般企业报的“要闻”版改名为“议事堂”,将“新闻快递”版命名为“厂内厂外”,将“企业文化”版命名为“帅哥靓妹”,将“副刊”版命名为“思绪飞扬”,这种名称上的变化不仅拉近了管理者和员工的距离,而且专门针对企业年轻员工居多的特点,主打青春牌,从而改变了以往那种板起面孔、居高临下说教的死板模式。作为企业文化的主体延伸和拓展,这种改变就是契合企业实际情况的一种高度体现。 二、内容搭配切忌胡拼乱凑 有了灵动活泼的版面符号,接下来的问题就是版面内容的调配了。如果说版面包装仅仅是一张报纸的外在展现,那么,占据这张报纸每一块版面的稿件内容、图片应用无疑就是报纸的灵魂所在,否则就会出现内容大于形式或者形式大于内容的不平衡现象,这种力求版面包装和内容高度契合、高度统一的编辑思路已经成为各种平面纸质媒体在后期制作过程中全力追求的版面目标。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许多企业报纸缺少专业美编,更没有视觉总监的全面掌控,大多都是由各版责任编辑单兵作战,统统包圆。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稿件整体编辑不到位,图片取舍缺少基本的审美角度,稿件分栏不规整,装饰线应用不合理等严重影响版面效果的状况,这种由于编辑专业知识欠缺而导致的版面语言杂乱,整体效果失衡的现象在企业报纸中尤为普遍。正如在现在报纸编辑学中,由于文字和图片排列而形成的“刀把型”,从视觉效果角度而言不仅没有美学意义上的平衡和舒展,而且极易使人产生一种坚硬、曲折和不适应。可以试想一下,这样照单全收,没有编辑思想,缺少基本美感的生冷版面如何能让有限的读者产生阅读兴趣?笔者以为,作为企业内部报纸,在一版刊登该企业领导的讲话或工作思路、生产部署等动态性稿件无可厚非,也是企业报宣扬企业文化,承担企业责任的一种具体体现。但问题是这种不加整理提炼,不考虑版面因素,一味地照搬全文,再加上图片编辑上的不合理,从而造成了该版面整体美学意义上的失败,这种版面,讲话的企业负责人看不看我们不得而知,但作为该企业的员工,这张报纸的受众,估计看到这样的版面编排,难以产生看下去的兴趣。因此,笔者建议,每一个企业报的编辑,要多学一些报纸编辑学,多看一看公开发行的报纸版面,特别是大稿、长稿及图片在版面应用中的特点及处理技巧,多学一些新闻摄影及图片审美方面的专业知识,多汲取一些人家在文字编排中的经验,彻底摒弃长期在一个非专业编辑过程中产生的应付思想,将眼光对准企业的围墙之外,大胆借鉴,大胆摸索,相信会对企业版有限的版面资源增加一些优美的亮色。 三、副刊风格切忌曲高和寡 在众多公开发行的报刊中,副刊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更是增加读者互动,提供思想碰撞,展现个人才华的公共平台。一张成熟的报纸,副刊一定是其常设版块,有的已经发展为培养文学新人,彰显报纸文化品位和档次的绝佳园地。这一点,身处围墙之内的企业报也不例外。在笔者长期的企业报编辑实践中发现,有很多企业报的副刊版面出现了一种脱离企业本身,曲高和寡、甚至无病呻吟的状态。所选用的稿件要不是凭编辑个人喜好、风花雪月高雅一把,要不就从网络直接粘贴虚无缥缈一回。更有甚者,干脆闭着眼睛乱点鸳鸯谱,无版面主题,少稿件思想,彻彻底底地玩一次无厘头。这种副刊风格绝对是和企业报立足企业、服务企业的自身的定位背道而驰的。笔者以为,企业报的副刊编辑应当抛弃狭隘的个人主观色彩,俯下身子多在自己熟悉的企业生活中寻找副刊稿件的素材,积极主动地在生产一线的员工中发现和培养副刊稿件的队伍,将他们工作生活中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在版面上用不同的主题组合回馈给他们,让他们品读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从而使其积极介入其中,用他们的笔触、用他们真实可信的文字统领版面,坚决剔除那些遥不可及的所谓高雅,放弃那些故作病态的低吟浅唱,只有这样立足企业本身,企业报的副刊才会办出精彩。 四、互动平台切忌脱离实际 作为媒体和读者交流的平台,互动是各家传媒都在采用的普遍方式,通过互动我们不仅可以及时了解读者对报纸的真实评判,为下一期的报纸版面提供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选稿依据。同时还可以随时掌握读者的群体差别,并以此调整我们的版面思路和版面语言,以便更好地为自己的读者服务。在信息裂变,读者呈现多元细分状态、媒体竞争异常惨烈的当今时代,很多传媒为了及时掌握市场动向,洞察读者群体需求,纷纷成立了专门的市场调研机构,用实实在在的数据来为一线的业务部门提供采访的思路。有的干脆直接委托社会上的专业调查机构,不惜重金购买市场分析数据,以此作为制定后续发展策略决断依据,由此,足见这种互动的重要。和这些传媒相比,企业报缺少这样的数据平台,也没有已白热化的竞争市场,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就可以放弃互动这种方式,放弃让企业报纸有限的版面满版竞秀的依托基础,恰恰相反,正因为企业报空间的相对狭小,视野相对受限,因此,如何更好地利用有限的版面资源,利用不断的互动手段来丰富版面,来吸引不同需求的读者不仅是对报纸编辑队伍业务水平的考验,更是一份企业报纸成败的关键。东北的一家机电企业的报纸在版面上曾做过这样的尝试,在一版精编企业领导讲话的前提下,专设了一个名为“企业员工看发展”的互动平台,集中刊发本企业员工短小凝炼的小建议、小看法,不仅将管理者的讲话精髓巧妙灵活地传递给一线员工,同时又将一线的反应回馈给企业的管理层,既让员工参与到企业的管理当中,体现出一种主人翁情怀,又开辟了民意互动的良性通道,这样的栏目设计何愁互动不起来?和一版的互动不同,该报的副刊编辑立足企业生产本身,依据工种特点,开辟了“身边靓妹看过来”、“一线980度”和“帅哥风景线”等契合岗位特点的栏目,其中的“身边靓妹看过来”以一线员工推介的身边女工友为基点,用轻松、有趣的语言记述发生在车床边,绞车旁的女工故事,配上其工作中的照片,文图相得益彰,很受员工欢迎。“一线980度”栏目名称来源于该企业有色铸造中大量使用的一种金属的熔点,这样的命名不仅拉近了和一线员工的距离,其选稿也以一线生产中各种小细节为主,将热火朝天的一线生活活灵活现地展现在版面之上。“帅哥风景线”依然围绕企业内部员工,用白描式的笔法记述某一位男性员工的爱好特点,用文图并茂的形式打造本企业的员工明星。在上述基础上,根据回馈情况,编辑在每一期报纸上都要推出一段非常富有激情的邀约启事,鼓励大家积极推荐身边的人和事,并根据刊发情况,随时组织各种主题交友联欢、文化沙龙和技术擂台等活动,充分调动大家的智慧并从中寻找更新的选题。这种互动方式有的放矢,非常有效地放大了企业报为企业文化建设服务的功效,不仅成为企业员工非常喜爱的文化乐园,同时也为企业员工当家作主,参与企业建设提供了绝佳渠道。这种以企业自身独特元素搭建的互动平台彻底摆脱了一些企业报纸追求所谓文化品位、脱离实际地照搬一些社会报刊的互动架构,偏离企业本身文化需求、漠视自身文化符号的假大空做法,围绕企业做文章,围绕员工办报纸,一切为了企业文化建设服务,这样的办报落点值得一些企业报同行们借鉴。笔者以为,一家好的企业报纸其版面上一定承载着该企业特殊的文化烙印,不仅如此,这种烙印还贯穿版面和文字始终,这本身就是该企业文化的最大体现。而以上几点正是这种烙印在版面上的具体体现。 版式设计论文:报纸版式设计缺陷与思索 作者:陈丽 单位:锦州日报社 上个世纪90年代,一场“版面革命”浪潮几乎席卷了整个中国报业市场。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无论是党报、都市报、大众化报纸,还是专业性报纸,它们纷纷意识到,想要争夺更多的受众,不但要报道出好新闻以满足受众求新、求奇、求知的需求,还必须依靠报纸的“门面”,即版面来吸引受众。受众第一眼接触的就是报纸的版面,版面凭借对新闻内容的布局安排,传达出媒体对新闻事件的立场和态度。然而在这场版面革新浪潮中,很多报纸因为在版面设计上花了大力气,忽视了很多其它因素,因此,走进了误区。 一、缺乏新闻性 缺乏新闻性的第一个表现为图片篇幅过大,数量过多,占用了新闻报道的空间。图片的数量和篇幅大小都应由报道需要决定,以“最能表现相关新闻事实,最大限度发挥传播效果”为依据。2002年12月18日《北京晚报》的“超薄阅读”全版以近2/3的面积刊登了一张名为《窥探》的照片,画面上一位伊拉克母亲抱着她的孩子躲在自家墙后观望。灰色的土墙,伊拉克妇女黑色的长袍,怀中婴儿无辜的眼神,都传达出了战争前伊拉克老百姓的恐慌心态,巨幅照片产生了同样巨大的震撼效果。但是许多报纸片面追求“眼球效应”,将文字报道“挤”出了版面,毫无选择地将图片“做大,做多”,非但传达不出新闻性,反而浪费了版面空间。某报2003年2月21日的一个版面在除去广告后剩余2/3的面积内使用了3幅大图片,并都配以大号加粗黑体标题,导致整版只刊登了4条新闻,削弱了报纸的新闻性,不能不说是一种浪费。缺乏新闻性的另一个表现是图片的新闻价值低,内容与相关报道不切合。“厚图薄文”的目的是以图片表现力强之长弥补大量文字枯燥、繁冗之短,因此,选择的图片应该兼具真实性、新闻性、艺术性与表现力,达到“一图胜千言”的效果。但是有的报纸为了版面内容“丰富多彩”,刻意压缩文字报道,代之以缺乏新闻价值的图片,放大并占据了重要位置,严重削弱了报纸传播信息的功能。某报《五百家长排队买课本》配的5寸见方的大照片内既没有显示出“书店”这一场所,也没有显示出“家长排队”的情景,看上去似乎只是一条人员川流不息的街道,完全表现不出近500名家长在新华书店前排队为孩子买课本的场面,更无法传达出“基础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一深层含义。 二、缺乏导向性 在版面的编排过程中,标题字号的大小、字符颜色的浓淡、图片的色调及内容等“版面语言”也在某种程度上传达着编辑部的思想,版面通过充分调动这些元素来“发言”,往往可以传达文字不便传达和不易传达的信息,有着更为直观和直接的导向作用。鉴于版面的这种导向作用,众多报纸开始注重通过对标题、字号、色彩、图片的特殊处理来营造版面强势,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导到当前的热点问题上。但是一些报纸在版面编排中顾此失彼,在片面追求版面视觉吸引力的同时使得其缺乏导向性。尤其是市场竞争压力下的一些都市报和大众化报纸,不惜以浓重的色彩、猎奇的图片、夸张的标题等手段达到对读者的感官刺激,走向庸俗与媚俗,脱离报纸的宣传、教育和导向功能。色彩具有表达情意的作用,如红色代表热情、积极,黑色代表庄严、肃穆,橙色象征幸福、富裕,色彩的使用要符合报纸所要表达的主题。一些报纸以为传统的黑、白、灰不如红、黄、蓝、绿等颜色“夺目”,不分情况和场合大量使用“浓墨重彩”,或给一个标题套上几种颜色,或整版“姹紫嫣红”,让读者分不清到底在表达什么感情,在导向上出现了偏差。2003年2月18日韩国大邱市的地铁不幸遭遇人为纵火,伤亡惨重,报纸在编排这一新闻的版面时应尽量使用黑、白、灰以达到肃穆、凝重的视觉效果,表达对死难者的哀悼之情,但是一些彩色印刷的都市报却不适宜地表现了它们对色彩运用的“慷慨大方”,某报在《夺命大火惨惊韩国》的整版报道中,出现了大面积鲜亮刺目的橙色、绿色作为底色,有失严肃,没能表现出媒体应有的立场。有的报纸在图片选择上欠慎重,片面追求视觉冲击力,使一些格调不高、导向模糊的新闻照片堂而皇之地被放大,登上版面重要的位置。某报为2003年2月21日第8版一则50余字的短新闻《横穿二环主路当场被撞身亡》加配的新闻照片占新闻版面(除去1/2的广告版面)的1/4,画面内死者的惨状清晰可见。这种对死亡的大肆渲染,首先就缺乏人文关怀,由于记者没有掌握好拍摄时机,可能在交警刚赶到现场时按下快门,画面中的交警给读者的感觉不是在紧张地处理事故,反而像是些漠不关心的旁观者,给人以错误的导向。 三、缺乏风格与个性 每张报纸惟其拥有自己的个性,才能具备吸引读者的魅力。“个性不仅表现为内容的独特性,也表现为形式的独特性。版面的个性正是报纸内在个性的外在表现,人们浏览报纸版面,在看到形式上的独特性的同时,也感受到内容的独特性。”综观我国深受读者喜爱的几种报纸,都具有卓尔不群的风格以及鲜明突出的个性,而且均能通过其版面明显地传达出来。《人民日报》版面结构简单、层次清晰、照片突出,具有庄严、凝重的风格和统筹全局的气势,与其党中央机关报的地位十分吻合;《中国青年报》版面活泼、标题善变化、照片幅面大,具有冲击力,体现出共青团机关报独特的个性;《华西都市报》的版面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善用独家新闻制造“版面强势”,而且编排不拘一格,顺应了都市生活的节奏和步伐。报纸的个性往往通过长期以来较为稳定、连续的风格表现出来,但是在版面革新的浪潮中,一些报纸迷失了方向,走向了风格与个性缺失的误区。目前,我国报业在版面设计上“跟风”现象严重,尤其是一些大众化报纸,受经济利益驱使,在版面风格上盲目模仿“流行版面”,缺乏准确的定位。《北京青年报》的流行曾造成“千报一面”的“浓眉大眼”;《新民晚报》火爆后,“小家碧玉”又成了诸报追求的风格;《南方日报》“瘦身”成功引来了一哄而上的报纸“减肥”运动;《精品购物指南》的“走红”,又带动了多家报纸以全彩巨幅明星照片作头版的风潮。许多小报在一股股的流行带动下随波逐流,时而庄重,时而诙谐,时而故作深沉,时而疼笑怒骂,丧失了稳定的风格、鲜明的个性。另外,同一报纸内的各个版面风格不协调,缺乏统一的定位。某报头版采用“浓眉大眼”的版式———72磅加粗黑体通栏大标题、大幅彩色新闻照片以及醒目的导读,但是其它版面却呈现出迥然不同的风格:文化版的编排采取长、短稿件穿插、咬合,有纵有横,较为传统;时事版稿件排列则采取较为流行的矩形板块,避免穿插咬合;“国际特刊———海湾风云”中的图片组合方式又让人看出《南方周末》“写真”版的“影子”。诸版面“各自为政”,报纸没有属于自己的整体风格,这也是当前不少报纸的弊病。 四、包装的过度性包装的过度性表现 在信息膨胀、选题远离大众和样式唯美。信息膨胀。这主要表现为“小题大做”,就是很小的一点事,或读者关注度较低的“冷门题材”,或很稀薄的一点信息资源,一做就是两个版、四个版,很是铺张。彩色版面再加大图片或组图,如给面粉加发酵粉,进行“膨胀”和“吹大”。选题远离大众。与信息膨胀化声气相通、密切相关,这在上例中已彰其形。它主要集中在一些晚报和都市类报纸的周刊及增刊中,常常以大制作、全方位、多版面形式推出所谓的“周末大餐”、“双休大放松”、“假日全搜索”等,而选题往往十分“高雅”、“高层次”、“主流”,即“高大洋”。如介绍休闲方式,推出的则是星级水准的西餐、洋咖啡和出国度假的“信息大餐”;介绍健身方式,则是高尔夫球、汽车越野、热气球、攀岩、探险旅游等;介绍购房楼盘,则是豪华别墅、高档楼宇等;反映都市情感生活,更往往成了琼瑶小说和电视剧《白领公寓》的“翻版”,“一夜情”、“第三者”、“网恋”和“办公室恋情”等,主人公必是成功人士、财富精英加俊男靓女,情节缠绵曲折,格调暧昧,透出浓浓的“小资情调”。样式唯美。这是信息膨胀化和选题贵族化在版面形式上的集中体现。由于信息和题材的“先天不足”,样式上的过度追求,使版面愈显贫乏空洞,愈显矫情造作。具体表现为三点:第一,在文章编排上,追求所谓非凡创意,版面留白过度,跳跃过大。一个版面上留下几大块的空白,文章与文章之间又留出四五个字的间距。如此,一个版面空白加起来在三分之一甚至近一半上,可读文字过少,造成版面资源的严重浪费。在文字编排上,或跳跃过大,或将文字编排人为割裂成几何图状;或一篇文章两栏之间隔着大图片和组图,相距甚远;或对文章大块大块铺网,等等。如此,为创意而创意,却使版面编排很不符合阅读习惯,阅读起来十分不便和费神。第二,在图片处理上,为求视觉冲击力和版面唯美,将无实际内容或与内容几乎不沾边或丝毫无助于诠释内容的图片,处理得过大、过多和过滥。有的一个版面就是一张图片,有的一张大图片再加上一组小图片,这种“空镜头”式的图片处理,版面醒目是醒目了,也最大限度符合了美学原理,却因其无内涵,无实际意义,而令版面愈显空空洞洞,就像一个“贫血美人”。第三,在写作手法上,为求洋气与另类,过于玩技巧玩文字。玩一种复杂的欧式语法,使用新新人类语言和网络化语言,不时夹杂英语词组或句子,在叙述上跳跃过大,意象化描写、心理化叙事过多,现代小说技巧痕迹过重,等等。虽然形式上显得洋气和另类了,却让人费解,使内容显得生硬而缺乏真情,仿佛存心要与读者隔得很远,仿佛存心要让读者看不懂。概括起来讲,报纸版面以这三方面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过度包装”,带有浓厚的“自我表现、自我欣赏、自娱自乐”的色彩。其致命之处在于远离市场,远离市场就自然远离大众,远离实际,远离生活。版面代表报纸的形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版面的设计应该与时俱进,提倡改革和创新。只有坚持正确的方向,进行理性的思考,才能使我们新时期报业的版面设计工作走出误区,走向成熟,使版面真正成为向读者传达信息,与读者进行交流,为读者提供享受的平台。 版式设计论文:版式设计规律准则与功能作用 版式设计是平面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切视觉传达艺术的舞台,版式设计顾名思义,就是将版面中的各类元素进行有组织、有顺序的编排,使其美观、整齐,是视觉传达的一种方式.在现代设计多元化发展的今天,版式设计在平面设计中不仅仅是一种排列的方式,还是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体现.版式设计是为了满足更多信息传播的需要,对信息传播的载体进行艺术加工,使其鲜明、生动、高效地实现信息传达的一种艺术设计,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经济实用功能. 一、简单阐述各个时期版式设计的特点 版式设计在不同的社会时期,受不同的文化、艺术、流派风格的影响,有了不同的设计风格特点.中国最早期的版式设计是采用直排的文字,平面的插图,文字与图像结合,主要体现在印刷的佛经上面.西方中世纪时期,平面设计主要代表就是手工书写和宗教的书籍上,受工艺美术运动的影响,当时注重手工艺,版式设计推崇的是古朴自然的设计风格,到后来新艺术运动的来临,开始有装饰性的理念的注入,在版式编排上,开始趋于简洁的几何图形平面化的处理.二十世纪以来,美国、欧洲、德国、日本的版式设计发展迅速. 自十九世纪工业革命运动时期版式设计的核心人物威廉姆•莫里斯开始,从他所开始极力推崇展示版式设计之美的生活与艺术相融合的设计原则,到表现人类内心情感的德国表现主义版式设计,从强化内容要素的波谱艺术到进入极限抽象意境的版式设计的流行,版式设计将理念用于设计实践中,这个时期的设计风格基本上是杂乱无章的,版面中的设计元素非常随性的编排来突出一种视觉效果. 早期出现的现代主义强调形式语言的美感与表达,经过后现代主义的改良,带有装饰性和历史性的设计加入到平面设计中,即传达了信息又增加了趣味性.发展至今,科技的发达对平面设计又推进一步,现代的编排设计主要是利用电脑软件来进行设计制作. 互联网的发展,不仅是平面设计的工具更加简便,信息传达的快速,使各种设计风格相互交流,并且融合,使画面更加美观,形式多样.版式设计的风格、形式也越来越呈现多样化,不同的设计理念,形成不同的设计风格,版式设计也随着时代的潮流不断的变化发展着,现代版式设计不仅是为了方便读者阅读大量信息,也可提供品味、欣赏、收藏,是具有独立文化艺术价值的实体存在. 二、版式设计的规律和一些小原则 1.确立主题 平面设计版面中,往往有大量的视觉设计元素,想要清晰、明确的表达出主题,首先就要确定主题思想内容.版面设计中要突出主题,就不能将所有的设计元素设计成一样的均衡,或者色彩,或者形式上要有所变化,强调出个性. 2. 相类似的元素或者内容要注意归类 设计画面中,为清楚的表达意图,将信息准确的传递,图片与文字的解释说明势必要放在一起,设计过程中就要有意识的将同类信息放置在同意片区域内,不同类的元素也不易过多,太多则显得杂乱. 3. 关键信息的提示 如果设计一张视觉元素过多的宣传单,主题确立,各类信息也分区域编排妥当,在其中,也可适当的对重要的信息内容作个提示.比如图片可采取不同的形状剪裁,周边突出的形状加以鲜明的色彩.文字可采取放大字体,或者变换字体的方式,造成不一样的视觉效果,增强视觉冲击力. 4.版式设计也要有草图辅助 在进行版式设计的时候,不要忽视草图的作用,通过草图,可以使设计者拥有更大的想象发挥的空间,产生更多一些的灵感,使画面更加富有新意和活力.在草图上不断的写写画画,想到的任何创意都可画在草图上,对于设计者来说,不管是哪方面的设计,有这样的一个习惯是非常有益处的,在草图中能够不断的有创新,形成自己的设计风格和特点. 5.对设计草图的提炼 设计草图中,必须要去掉一部分相对较差的创想,选取最适合将要进行设计的版面样式,要更深一步的研究画面中的缺点和不足之处,优化版面设计方案. 总之,版式设计就是让观看者在享受美感的同时,接受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最终是使版面产生清晰的条理性,用悦目的组织来更好地突出主题,达到最佳诉求效果. 三、版式设计的作用与功能性 版式设计是形式语言的一种传达方式,它与版面中的每一个设计元素都紧密相连,成功的版式设计将平面设计中所有的视觉元素所要表达的信息清晰、明了的传递出来,用最优美的姿势演绎出设计元素所要传达的意图,使设计画面形象鲜明,主题明确. 1. 整体版面的美化 版式设计的任务之一就是将版面中的各个设计元素,包括文字、图片、色彩等进行编排设计,使整个画面达到最好的视觉效果,让欣赏者能够一眼记住设计作品,就是最成功的. 2.更加突出设计的主题 主题的突出不仅仅是设计元素的任务,版面的编排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要将画面设计的主体物放在主要位置,作为视觉中心,造成视觉冲击力,传达主题意念. 3. 编排的形式与设计内容要统一 版面设计要求形式美,前提是要与平面设计中表达的内容思想要统一,版面要求到达的完美版式,要与主题相互呼应.赏心悦目的排版形式能够更好的达成诉求效果.版式设计主要的一个目的是将信息更好的传递给客户或者是消费者,并且使消费者非常清晰的了解眼球所接受的内容和信息.版式设计的功能还体现在,使版面更加优美,变得有节奏和韵律,画面轻松和谐,以一种有效合理的方式展现出内容的主题思想,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使接受者能够一目了然,有一种轻松自在的感觉,了解传播的内容,才是版面设计最终所要达到的.四、常见的版式编排设计类型和形式平面中版面设计的首要问题就是采用那种构图形式.它决定了版面的结构形态,不同的构图有不同的诉求效果.版面的编排和布局少有固定的模式,也不应有固定的模式,一些版面在以前看是“犯忌”的处理,但观众却都认为很有特色,甚至有特有的个人风格.也有根据版面内容需求,有意“犯规”,反而更具创新性. 但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初学版面设计我们还是需要掌握一些排版样式的,否则无论一个设计的想法有多好,如果制作粗糙,版式土气或者没有版式可言便会失去魅力,一般常见的图文版面编排设计的构图形式有:1. 标题型 :这是最常见的简单而规则的版面编排形式,标题在先,然后是文字和图片等内容.2. 标准型 :通常,图在版面的上面,标题等内容在图的下面.3. 图片左置型:这种广告版面编排类型十分符合人们的视线流动顺序.4. 交叉型:为使版面形成富有视觉冲击的张力,图形与文字两个基本的构成要素可以相互交叉重叠.5. 斜置型:构图时全部构成要素向右边或左边作适当的倾斜,使视线上下流动,画面产生动感.6. 图片型:版面中心由一张图片构成,图片既是背景又是主题,内容明了形象简洁.8. 棋盘型:将版面全部或部分分割成若干方块形态,如棋盘形式.9. 指示型:有着明显的指向性的版面编排结构形态,起到明显的指示作用. 版式设计是一种编排方式,它更是一门艺术.人们的视觉是靠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所支配的,好的平面设计是完全可以将这种主观能动转为客观事实,利用出色的设计将观者的眼球吸引过来. 限定样式的照搬硬套,只能带来平庸的视觉感受,设计的目的就在于不断创造出新的风格形式、新的视觉语言,在未来的版面设计中只有大胆探索、突破创新,才能改变人们既有的模式,才能激发或培养人们新的审美情趣和不一样生活意趣. 版式设计论文:网页的版式设计对信息传递的影响 浏览网页已经是现代社会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网页作为网络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其设计中包含的诸多因素也一直被人们进行反复讨论。网页的版面和空间设计作为网页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起着组织和联系网站的纽带作用,它们如同一个网站的骨骼和框架。如何在这个“骨骼”和“框架”中将网页信息有效地组织起来传递给网页浏览者;浏览者如何能够在最短时间内,通过最便捷的方式找到需要的信息等等,这些都要求网页设计者将网页的版式和空间设计放在首要考虑的位置。 而目前国内网页设计的现状是:为了追求页面内容的丰富,无论网站属于何种性质都尽可能将页面内容做多、做长;首页被分为若干个相应区域,每两块之间再加一条广告,更有甚者会在页面的最上端加一个所谓重中之重的综合区域。一些企业类的网页还会尽量将该公司所有的产品介绍都罗列到网页上。这些网站将文字、图片、动画等各种信息不加考虑地塞到页面上,不分主次,不进行规范化、条理化的归类,更谈不上艺术处理,其直接结果是导致信息传播的效率低下,与设计者的初衷相去甚远。 一、影响网页版面和空间设计的生理和心理因素 1、视容量 视觉容量是指在一定时间内,视觉所能容纳的信息量。人眼的视觉容量一般用比特作为计算单位,每一秒钟正常的视觉容量是25比特,约四个信息单位(如文字)。视觉容量的接受程度受到视觉对象的清晰程度,照明对比程度以及人们的文化程度和实际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各人略有不同。一旦视觉接受到的信息超出一定的视觉容量,人们就会产生相应的抵触反应,引起不快。这就是为什么浏览一些超大容量的页面时,人们容易产生视觉疲倦和心理抵触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网页设计过程中应当重视视觉容量的限制。网页上的内容容量需要多大?文字、图片等信息应该如何归类?页面级别应如何区分等等,在进行网页设计初始时需要进行认真规划,才可能将网站信息有效快捷地传递给用户。 2、视觉流程 人们在阅读中,视觉有一种自然的流动习惯,视觉流程的形成是由人类的视觉特性所决定的。受生理结构限制,人眼只能产生一个焦点,不能同时把视线停留在两处或更多的地方,所以人们只有依照一定的顺序浏览观察。 网页浏览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视觉流程。一般来说,我们的视觉习惯于从左向右,从上向下看,所以一个空白的网页给我们带来的自然视觉流程是从左上方到右下方的一个弧形曲线。在这个弧形曲线上,视觉优势从上到下递减。合理运用视觉流程原理,有助于我们合理地布置网页中视觉元素的位置,划分相关的页面版式区域,提高信息传播的效率。 二、通过合理的设计有效传达信息 1、合理借鉴传统信息载体的信息规划方法 “版面编排”实际上就是中国古代画论中的“经营位置”。而网页的版面设计也遵循着同样的规律。尤其是起着门户作用的首页,其版面的设计规划更需要慎之又慎。作为版面内容的文字和图片都需要第一时间展示给用户,所以决不能简单地罗列在页面上。首页的作用就像书籍的目录:作为传统的信息载体,书籍的目录主要起着引导浏览的作用,而作为网页的首页也起着相同的作用。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就要尽量避免将过多的信息内容堆放在首页上,只需将主要导览信息列入即可,这样反而更有助于浏览者快速找到所需信息,提高信息传达的效率。这也正是中国传统绘画中所讲的“少即是多”。 在网页设计中,网页的空间结构反映了网站内各种信息之间的关系,是直接影响视觉信息传达效果的重要因素。网页之间的关系就像书籍中各章节之间的联系一样,形成一个无形的“空间”。这个“空间”包含物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物理空间如首页与各级页面之间的联系。各级页面之间的设计风格的相互统一,内容的相互协调,都对这个“空间”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心理方面来讲:为网页创造人性化的视觉和心理空间也是必需的,我们可以从整个WEB站点的角度出发,考察页面之间的空间关系,充分利用网页这种信息载体的特点,创造更高效的思维互动心理空间。 2、传统形式美法则同样适用于网页版面设计 作为传统平面媒体版面设计的一些基本原则,依然可以在网页的版式和空间设计中发挥其重要的作用,比如: (1)变化和统一。 在图形设计中运用变化与统一的规律,是处理形象和组织的对立统一过程,那么在网页设计中同样要恰当地的利用这种规律。在我们把大量的信息塞到网页上去的时候,应该考虑怎样把它们用合理的、统一的方式来排列组织,使网页整体感强并且富于变化,使页面更丰富,更有生气。 (2)条理与反复。 条理与反复的原则是图形构成整体的秩序美的基础,这种手法在很多优秀的网页设计作品中运用的较多。这类网站信息含量大,需要运用一定的方式将信息条理化并加以归纳后重复利用,使页面整洁,脉络清晰,信息浏览方便快捷。当然,对于信息量较少的网站同样需要条理与反复,以达到更富有变化和清晰的视觉效果。 (3)对比和调和。 对比是指在质或量方面相互差异甚大的两个视觉要素同时配置在一起时,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给人以更加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那么在网页设计中,如何利用它来达到好的效果呢?首先合理地利用对比的因素,例如文本和图片尺寸、比例以及位置的排布等等,最终的目的就是如何取得较为强烈的视觉效果。此外还要恰如其分地找到调和的因素,即版面和空间的联系点,使整体感觉突出,不至于仅仅因为对比而造成割裂的感觉。只有做到对比和调和的相辅相成,才能使网页页面鲜明、突出,更好地传达出设计者的意图。 (4)均齐与平衡。 这是设计中求得中心稳定的两种组织形式。在网页设计中,平衡是一个动态的平衡,因为页面上两边的配置不会总是绝对统一的。更多的时候是版面中各个区域的相互平衡,这是一种动态的平衡。这种方法可以满足人们视觉上的整体平衡感,也是人的心理因素的一种图形化表现,当然不是片面地追求静止的对称,那种僵硬的、不生动的形式同样会失去美感。 (5)节奏与韵律。 运动中的事物都具有节奏和韵律的形式规律。在具体的网页设计的运用中,版面的编排就经常会遇到这个问题,优秀的版而设计富有音乐般的美感,同时丝毫不损其实用性,这需要不仅是从形状上,而且要从整体的色泽、大小等综合方面人手。 (6)适当留自。 网页设计并非要把整个页面塞满了才能体现信息的丰富性,只要合理地安排,使页面达到平衡,即使在一边的部分大面积留白,同样不会让人感到内容空泛,信息量贫乏,相反这样会给人留下广阔的思考空间,给人回味。 作为形式美的法则。会随着时代的不同而不断发展进步,但是美的本质是一样的。在设计网页时,我们必须充分考虑到浏览者在阅读网页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要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地理解网页里所提供的信息内容,优秀的网页设计必须对网页信息内容进行大的分类、筛选,把提炼出来的最根本的核心内容,通过合理化的、人性化的版面和空间规划呈现出束,充分利用版面和空间的“骨骼”和“框架”作用,采取简洁明了的设计手法将信息提供给用户,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也是每个网页设计师的义务。 版式设计论文:论包装设计中的文字版式 目前关于文字版式设计的理论研究在国内、国际都是相当多的,但是大部份仅涉及广告设计、书籍设计和网页设计等领域,对于包装设计中文字版式的研究较少。在包装中,文字的组织与排版是信息的载体,也是具有视觉特性的符号,所以文字版式是包装设计不可分割的一个部份。包装上的文字内容包含商标名称、企业名称、广告语、产品说明等重要的信息,下文将对这些文字的版式设计进行论述。 一、包装版式设计中内容性文字 内容性文字版式主要是包装上那些能让受众理解商品功能、品质、产地、使用方法及企业信息的文字。应根据包装上文字内容的不同而把文字编排在包装盒不同展示面上。这一类文字最主要是具有识别性、清晰性和准确性,让人们凭借着文字,直接快速地了解商品信息的目的。所用的字体一般为通用的印刷体,比如宋体、黑体、罗马体、等线体等,而且采用的字体不超过三种。 1、内容性文字主要包含以下几项: 基本文字:包括包装品名和生产企业名称。一般被安排在包装的主要展示面上,其中生产企业名称可以安排在侧面或背面。要强调说明的是品名字体一般作设计处理,有助于树立产品形象。 资料文字:包括产品成分、容量、型号、规格等,设计时要采用印刷字体。这类文字常常被安排在包装的侧面和背面。 说明文字:说明产品用途、用法、保养和注意事项等方面的文字。要求内容要简明,一般出现在包装的侧面。 广告文字:宣传商品内容物特点的推销性文字,根据包装需要采用。 2、内容性文字版式设计: 基本要求是从整体出发,根据内容物的属性、文字本身的主次来进行。 首先,内容性文字排版的基本任务是处理各个面和各个文字要素之间的主次关系和秩序,因为其结构与形式感是在此基础上建立的。主次的表现,第一个任务就是突出表现主体形象。其次,再考虑主次各个面中每个文字要素之间的对比,例如所有在次面上出现的与主面相同的文字,均不可大于主面上的文字形象,否则,整个包装会造成视觉混乱,破坏整体的统一。处理各个面上文字之间的主次关系,有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以主面的主体文字为基础向四面延伸,沿辅助线到各个次面上,次面上各文字要素安排在这些延伸的辅助线上,然后通过次面所确定的形象再沿辅助轴线到各个次面上,从而确定各个文字的位置。通过这种方法来安排各个面的文字,使它们之间产生了一种关联与互动,加上主次关系处理恰当,便可形成统一有序的秩序感和形式感。 此外,内容性文字还有一种特殊的版式形式,称作跨版面设计。它是把主体形象扩大到两个面或多个面上的一种版式形式。这种版式多用于体积较小的立式包装,目的在于商品在陈列展示中起到扩大展示效果,增加视觉冲击力。使用跨版面设计要考虑的问题是,把多个面组合为一个大展示面时要考虑到每个小面的相对独立性和相互之间的主次关系,做到无论是单体包装陈列还是组合陈列,都能达到完整统一的视觉效果。 二、包装设计中的装饰性文字 本文中装饰性文字是指把包装版式设计中除内容性以外的主体文字通过艺术处理手法把其转换成一种符号与图形,让其具备审美性与识别性的双重功能的文字。包括商品品名和作为图案的文字。这种经过设计处理过的文字可增加商品的情感和个性,从而达到商品包装个性化,吸引消费者购买的目的。 1、装饰性文字字体的选择 (1)、根据消费者的年龄需求。例如:老年人商品选择的字体要稍稍大点、花样不要太多,方便老年人阅读;成年人则喜欢稳重点、个性点的字体,版面上的文字采用最好是避开娃娃体、雪仪体等看上去比较幼稚的字体;而儿童商品具有知识性、趣味性的特点,此类字体表现则可生动、活泼,采用变化形式多样而富有趣味的字体,如POP体、手写体等,比较符合儿童的视觉感受,不能采用太严肃的字体。 (2)、根据地域性需求。包装字体的选择上得依据地方文化的需求来设计。如香港、台湾等地区还有用繁体的习惯,那么在有些商品的包装字体选择上就应该尊重他们的文化。 (3)、根据民族性需求。有些民族有自己的文化和文字,这时商品的文字选择也应该有所倾向。商品如果是销往少数民族,那么在字体上就应该加上他们民族的字体,让消费者一目了然。否则商品可能会对少数民族消费者缺少吸引力和亲和力,甚至还会阻碍商品信息的传播。 (4)、根据消费者性别需求。字体的选择和颜色的选择上应该根据目标消费群体的性别有所区别。 (5)、根据商品属性需求。在字体的选择上也应符合商品属性的特征。如我国的茶包装,在字体上多用比较端正的字体再加以设计。而洋酒包装则选用一些花体或变形字体。 2、装饰性文字的结构处理与排版 包装上的文字、字母的造型结构各有不同,结构是字体设计的另一重点。要把它们有机且自然地结合在一起,往往要对文字组合进行处理。以基本外形为主导,在结构上扭曲、变形,或改变颜色上的搭配等都是常用的处理方法。 (1)、利用共用的笔画:在常用的文字中,存在着许多造型类似甚至相同的笔画,此时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相同的笔画将两个或几个文字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2)、笔画的连接:有些文字之间拥有共同的水平线,可利用他们的笔画延长使之结合。 (3)、用造型或笔画上的互补:在许多文字中,文字间的造型存在着互补的情况,也就是文字之间互相“补缺”。可利用或制造这种特点来达到文字组合的统一。 (4)、挤压:这种方法一般用在数量较多的文字组合,为了使较多的文字看起来更加整体或更具造型感,可以将文字挤压变形并限定在造型内。目的是为了突出或强调其中某一个文字。 (5)、连接的环:一个带环的字母或文字可以和另一个带环的字母套在一起或延伸穿越,使之成为整体。 (6)、为空白区域添色:经常会有一些字母或文字令我们不好处理,在这种情况下可将字母放在一个框里,然后将空白区域添色,会得到想要得效果。 (7)、剪切:剪切掉字母的底部,文字的缺陷会造成一定的视觉冲击力,会促使消费者在这个设计上停留更多的时间,只要把说明文字放在下面就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8)、叠加法:就是将一些字母的部分增大或缩小,零散而无规则地排列,排列时使文字的增大或缩小部分重叠,使这些不规则的排列具有整体感。这种版式最大的特点是不会太死板。 字体选好后,再把品牌文字或群组的装饰文字看作包装版式设计中的点线面,使其成为设计的一部分,让文字图形化。首先,应把包装中的文字面积化。通过单体文字的大小变化使文字形成大小不同的组合形成块面,在块面中,使单体文字形成点线面的布局。这样的处理可以使包装版式的排版产生聚焦点和视觉冲击力。其次,利用文字本身或文字与文字之间的空间,使文字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展示最佳的效果,表现的最好方法是利用空间正负形。可以利用编排后的负形和字体间及周边空白版面,添加能体现商品内涵的设计元素来与群组的文字结合,达到体现商品个性的目的。 3、品牌文字的商品内涵体现 这一点需特别强调:目前在经济的驱动下,很多商品的包装设计被归纳于整体商品营销的范畴内,这就注定了每件推向市场的商品都必须具有独特的个性和文化。包装中主体文字的创意设计和排版往往能突出商品的文化内涵,因为它能使设计极具商品文化个性和浓郁的文化艺术气息。如中国的茶叶在包装设计时可根据商品属性、产地、厂家、企业文化来突出设计“茶”这个字,通过“茶”塑造包装氛围,使人一目了然、印象深刻,让消费者直观清楚地将该商品与其他同类商品区别开来。 设计之前必须了解字面意思和品牌含义,它包含两个重要方面:首先要根据文字的意义及结构进行情节化、心理化的布局,借用图形化、符号化的处理。其次要注重人们长期运用文字过程形成的特殊心理――望文生义和依形联想的审美观,要将文字的“音”“形”“意”高度融合统一,使设计师和消费者达到共鸣,这是商品内涵体现的重点。 总而言之,单体文字的设计、群化文字的排版、品牌文字的商品内涵构成了包装文字版式设计,包装版式设计中文字版式应该吸纳传统文化的精髓,结合先进的设计理念和现代文明,不断完善文字在包装设计上的创新,提出更多新的视觉理念。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工学院装潢系硕士,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版式设计论文:书籍装帧文字版式设计的创新思维 书籍装帧设计是一门视觉艺术。它以可视形态存在,运用文字、图形、色彩、构图、用材和开本尺寸千变万化的组合,构成缤纷多样、各具神韵气质的书籍装帧形态。 版式设计是一项艺术性极强的创造活动,是书籍装帧设计的核心部分是读者视觉接触时间最长的部分。 书籍装帧设计中的文字版式设计,主要是通过对书籍装帧的了解,对版式设计及文字的了解,得出文字是版式设计中的重要构成部分。设计者必须充分掌握文字造型的特性和不同文字字体之间的内存联系,灵活运用文字在版式空间中的创新思维,整体把握字体对文字版式设计的重要意义。 1、文字的定义 文字既是语言信息的载体,又是有视觉识别的符号系统:不仅表达概念,同时也通过诉之于视觉的方式传递情感。文字版式设计是现代书籍装帧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书籍版式的视觉传达效果有着直接影响。 2、文字字体间的内在联系 书籍装帧中的文字有三重意义,一是书写在表面的文字形态,二是语言学意义上的文字;还有一个就是激发人们艺术想象力的文字。对于设计师来说,第三重意义是最重要的。我们挖掘不同字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以画面中使用的不同字体为基点,从字体的形态结构、字号大小、色彩层次、空间关系等方面入手。文字个体形态设计中,所谓的“形”指字体所呈现出来的外形与结构。文字的版式设计更多注重的是文字的传达性,除我们所关注的“文字”本身的一种寓意外,其本身的结构特征可成为版式的素材(《艺术与设计》总第050期第94页),因而要特别关注文字的大小、曲直、粗细、笔画的组合关系,认真推敲它的字形结构,寻找字体间的内在联系。 3、版式设计中字体空间的运用 空间给宇体视觉元素界定了一定的范围和尺度,视觉元素如何在一定的空间范围里显示最恰当的视觉张力及良好的视觉效果,与空间关系上对不同字体负形空间的运用有直接关系。版面中除了字体这些实体造型元素,编排后剩余的空间即为“负形”,包括宇间距及其周围空白版面,也会影Ⅱ向文字版式设计的视觉效果。负形与字体实形相互依存,使实形在视觉上产生动态,获得张力:有效运用负形空间的特点,可以协调书籍的文字版式编排。在安排文字的位置、结构变化与字体组合时,应充分考虑负形的位置与大小。如,方形字体空间占有率相对较大,比较适合横向编排,长字体适合作竖向的编排。同时由于字体本身笔画的多少、结构的不同、方向的不同也会制造出多样的视觉效果。 4、文字版式设计与设计师创新思维 设计构思与灵感是设计者思维水准的体现,。也是评价一件装帧设计作品的重要标准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书籍装帧设计已呈现图文互动的趋势,先进的印刷技术加大了版面文字设计的可能性,文字的设计呈现出多元化、艺术化的趋势,因此对设计者的要求越来越高。 在书籍的内容特性与品质定位方面,为了满足读者的视觉要求,重在打破以前那种比较传统思维设计的束缚。例如:现在的文字编排形式多种多样:有左右齐整,横排也可竖排;左齐、右齐或聚中编排;有文图穿插;有突出字首:有自由编排。而现在的设计师他们比较注意自由编排。他们在设计的时候将头脑中记忆贮存的知识通过创意来表达,书籍要让人理解设计师所传达的“信息”,与设计师的创意息息相关。与此同时,创新理念与设计实践的结合,要求设计师发挥刨造性的思维,将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社会、经济融汇在设计之中,设计出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的新产品。创新设计可以从消费者需求出发,以人为本,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也可从挖掘产品功能出发,赋予老产品以新的功能、新的用途;还可从成本设计理念出发,采用新材料、新方法、新技术,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产品竞争力。现在科技发展越来越快,计算机等一些高科技的工具也广泛的运用到设计领域中,设计师的作品通过计算机表达多种感觉形式,可以使设计师在很短的时间内可处理大量的文字图形信息,有时会出现事先意想不到的效果,进而不断地激发设计师的创作灵感,拓展思路,开辟版式设计的新领域。 文字是版式设计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围绕着文字不断的变化,从而有不同的版式。书籍不但要达到精神沟通的目的,更需要在两者精神认同的基础上引导,创造新的视觉理念(邓中和《书籍装帧创意设计》中国青年出版社存在2004年1月第一版)。随着时代经济的发展,装帧设计的应用形式、传播媒介、使用价值、服务对象、创作方法等有了更多层次的拓展,文字版式设计在其中也将呈现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作者单位: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版式设计论文:论现代版式设计艺术的质感美 摘要:版式设计触及到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抄袭跟风之所频出的现象也不能忽视,在掌握版式设计的基本原理过后,只要掌握设计艺术的要诀才能设计出精美而富有原创性的版式。 关键词:版式设计 原创 质感 在我们的生活与工作中,版式设计作品无处不在,静态的、动态的,平面的、立体的,纷繁杂乱的分布于我们能触及的每一个角落,好似满天繁星的夜空,根本无法分清哪一颗星星大,那一颗星星亮。如今我们又用什么来作为这些繁芜作品的评判标尺,谁又知道如何为低劣的作品亮起一盏红灯。 这个标准对于设计与制作这些作品的人来说同样重要。如今的中国设计界存在这样一个弊病,设计人员每次拿到一个课题,总是先要去搜寻相关、相类似课题的成品,然后或是照搬自认为优秀作品的创意,或是东抄一点,西抄一点,炖出一锅大杂烩。这样就进入了设计的误区,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导致众多的作品总是给人相似的感觉,这也是让人无法分辨优良的直接原因。 以设计一份求职简历为例。 众所周知,在如今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就业竞争更是处于白热化状态,如何让自己在众多的求职者当中脱颖而出,从而获得二次竞争的机会甚至是获得这个职位,你所递交的求职简历能否吸引招聘者就是至关重要的一环。简历能够吸引人有两个原因:一是你的硬件优势,诸如学历、经验、能力等;二是漂亮的版面效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版面效果是至关重要的,这是因为与你竞争的人大部分都拥有跟你同样的硬件优势,而漂亮的版式设计不仅能让人眼前一亮,而且更直接的体现你的实际工作能力(特别是从事设计工作的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一份简历的版式设计是否精良就尤为重要。 在确立了这个定位以后,我们就有了设计简历的基本思路――展示个人信息和版式。那么我们就将基本信息罗列出来,采用版式设计的基本方法――分类、分区、分栏,在遵循版式设计的基本原则的情况下进行设计与制作。然而,在整个创意设计过程完成过后我们仍会发现,设计作品的质量和精美度良莠不齐。如下面两幅作品: 其实仔细观察后我们可以发现,两种设计形式都遵守了版式设计的一般规律,例如,主题明确突出、版式整体性良好等;也运用了版式设计的一般方法,例如标题的视觉化处理、正文的编排形式等。但是我们还是很容易就能判断出哪一幅更加优秀。因为右面那幅无论是在版式的完成度与丰富度,还是在设计创意上都明显高出一筹。那么大家不禁要问,设计者已经了解并掌握了版式设计的一般规律和一般方法,也充分运用了许多设计技巧,为什么作品还是不如别人优秀呢?这其中当然与行业经验有关,但是同时也说明了我们还有一些“要诀”没有掌握。 这个 “要诀”就是构成优质版式设计的三种品种――“认可感”、“喜爱感”、“品质感”。 所谓认可感就是要得到受众的认可和认同。当你设计的版式遵循了版式设计的一般规律,没有出现原则性的错误,受众就会接受这个形式,并认为“似乎就应该是这样的吧”。 所谓喜爱感就是让受众不仅仅是毫不关心的同意你设计的形式,而是更进一步的欢迎并放心接收信息。要提高版式的喜爱感,就要增加版式的趣味性,这个趣味性来自于视觉度,无论是插图的应用,还是色彩的搭配,都是提高视觉度的好办法。 所谓品质感就是指版式的格调,不同的格调适合不同的载体和人群,例如同是酒类广告,啤酒是一种较为便宜的产品,它的广告设计要倾向于平民化的路线,让大众感觉亲切;而高价的威士忌酒是一种奢侈的产品,它要向特定的人群传达一种品位,一份与众不同。 其实我们可以看出,这三种感受也是一种递进的关系。我们可以用做菜打比方来作形象的介绍。“认可感”就相当于“家常菜”,果腹而已,无所谓是否是美食;“喜爱感”就像是“高级餐厅的菜”,比家常菜多了份情趣,多了份热闹;而“品质感”更像是“地方特色美食”,只此一家,别无分店,而且也只适合特定的人群。 无论是认可感还是喜爱感,设计者都可以根据基本设计原则加以控制和展现,而对于品质感,它涉及的是版式设计的格调,或是说设计的品位,要想设计出真正的优质版式,设计者必须把握设计对象自身的气质,以及作品受众的品位与特征,这样才能对症下“药”,这剂药就是版式设计的格调。具体包括实用性格调、趣味性格调以及情感性格调,不同的格调具有不同的的特征,适用于不同的设计载体和对象。 一、实用性格调 实用性格调是以实用性、功效性为主的格调,以报纸、商业类杂志为典型代表。这种版式并不强调视觉效果,适用于慢慢阅读或是进行比较。我们从版式设计的几大构成要素来分析其特征,具体表现如下: 1、版面结构多采用硬网式结构,网状构成本身就具有严谨的特性,并且适合安排大量的信息,这与实用性格调相互契合。 2、信息量最大,几乎不留空白。信息量多的话,不论信息的内容是什么,都能形成实用的形象,大信息量是实用性格调的决定性因素。 3、图片外形多采用严谨且毫无浪费的四方形,这是版面结构采用硬网式结构所决定的。 4、图文率小。所谓图文率是指版式中图片与文字所占的比例,图片多于文字,图文率就大,图片少于文字,图文率就小。图文率小的版式则以文字为主,说明性强。 5、标题文字不是太大,凸显出坚实性即可。 这种充实而没有浪费的格调适用于商业杂志,因为不是实用性格调一般就无法取得信赖感。 二、趣味性格调 趣味性格调是以开放的、轻松的气氛为主的格调,给人一种亲切感和活力感,以面向年轻人的时尚杂志为代表。趣味性是没有拘束的强烈表现,表达了无拘无束的自由和朝气。 1、版面结构突破网格和中心的限制,尽量传达出自由、随意的特性。 2、信息量居中,而且作品中的信息的传达多依靠图片,而不是文字。 3、图片的外形多采用抠底形和羽化形,以此来匹配趣味性格调的自由随意的特征。 4、标题字较大,从而传达出自信的形象。 开放而随和的格调适用于面向年轻人的时尚杂志,对于年轻人来说,趣味性体现不出来的话,就根本无法继续阅读下去。 三、情感性格调 情感性格调则是以特定的感情色彩为主的格调,它要对特定的人群传达特别的信息。这种感情色彩可以是优雅的情调,可以是时尚,也可以是英雄形象或其它特定的形象等等。 1、版面结构多采用对称式和中心式,突出安定、稳重的个性。 2、信息量小,消除版式中的繁杂性,显得宽松而又富有感染力,突出了情感性。 3、图片的外形也多以方形为主,以突出内向、稳重的特点。其中以出血形最为典型。 4、标题字较小,给人高雅、平静的感觉,与内向的形象相吻合。 情感性格调以体育杂志、时尚广告为典型代表。 我们在这里所讨论的各种格调,在实际设计课题中并不一定是单一存在的,比如汽车广告中就经常将情感性和趣味性并存,这也是为什么现实世界中版式设计存在多样性的根本原因。身处当今的光怪陆离的视觉盛宴下,我们并不仅仅要分辨孰是孰非,更要怀着一份设计师的责任感,鞭笞并加以纠正,为他们举起一盏红灯。 (作者单位:四川文理学院美术系) 版式设计论文: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版式设计题答题分析 [摘要]文章分析了考生在2013年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版式设计题答题中出现的普遍问题,如对标题的修改不太妥当、对校对符号的使用水平有待提高、编辑批示语不够准确、忽视页下注的注释线等问题,以帮助广大考生顺利应对职业资格考试。 [关键词]2013年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 版式设计题 版式设计是编辑的一项基本功。好的版式设计赏心悦目,有利于阅读;不好的版式设计阻碍阅读。字体、字号都是带“感情”的,都是有“性格”的,不能随便使用。 出版专业理论与实务(中级)68―B题测试的是一些版式设计中的基础知识,如文章标题字体、字号的排式、段落排式的统一等,并没有艺术方面的要求。题中声明小王的设计方案为略为缩小后打印的样张,可能给学生判断字号带来一定的障碍,但是该题已经说正文主体文字是10.5磅,其他可以根据此字号做出推断。在阅卷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对标题的修改不太妥当 1. 文章标题 文章标题字号一般较大,字体也较为突出,以便大家知道这是一篇独立的文章。本文标题为《大数据重塑能源系统,智能管理的有效利用是重点》,标题字号比正文大了三级,约为小三号,相当于15磅,字体为黑体,左右居中排列。这些都是对的,不需要调整,但有不少考生对此做了不必要的修改。 有时由于文章标题较长,需要转行,一般是在标题长度超过版心4/5时才转行。但转行时要照顾到词的完整性,不能割裂词汇,同时虚词、标点符号不能成为第二行的开头,要排在第一行的行尾。本文标题就需要转行,但在“智”字后回行,割裂了“智能”一词,显然不当。考生要做的是标出正确的回行位置,在逗号后回行最好,在“的”后回行也可以。但在考试中,不少考生没有发现这个问题。 此外,其他问题有:有的考生认为标题中间不能有标点符号,因此标注“删掉逗号”,这是不对的;有的考生将标题的后半部分转为副标题,前加破折号,也不合适。没有任何一种出版规范说文章标题不能有标点符号,如长标题在需要停顿时,或标题涉及特殊概念、作品名称时,就需要相应的逗号、引号、书名号等标点符号。而文章标题结尾除了问号外,一般不加句号、逗号等其他标点符号。 2. 段落标题 本文的二级标题“二、有效利用是重点”下的“1、”“2、”两个小标题后用的都是顿号,标点符号不准确,应该是下角圆点“.”。考题要求大家改过来,可是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考生改过来了。 二、对校对符号的使用水平有待提高 在版式设计题的修改中需要使用一些校对符号,但是很多考生使用不当,或者不会使用。照理说,这是编辑的一项基本功,应该很容易,如果正确使用,卷面会很干净。可是,很多人由于不会使用校对符号,满篇都是编辑排版命令,卷面乱糟糟的。比如: 加大、缩小行间距只需在相应位置标上“ ” “ 文章标题转行不正确,只需要一个转行符号就可以了。很多考生在旁边写了一大堆说明文字,如“转行时要照顾到词的完整性,不能割裂词汇,同时虚词、标点符号不能成为第二行的开头,要排在第一行的行尾”等,但没有明确指出具体如何修改,从而失分。 有的考生将行缩进符号标成了段缩进,将首行和第二行都标为缩进两个字。 此外,有的考生还随便创造编校符号。 编辑批示语不仅要求简单明了,而且要求准确,不能产生歧义。但在考试中,存在大量批示语不够准确的情况,例如: 1. 对各级标题的批示不当。文章标题依次可分为一级标题、二级标题、三级标题等。其中一级标题是指篇名,“一”“二”等是二级标题。但很多考生弄不明白标题题级,将“一”作为一级标题。由于有的考生对此问题的理解不正确,故在考试中对标题的批示语多不正确。 2. 混淆字体、字号。有的考生在文中批注“加大字体”“缩小字体”,这是错误的,因为字体分宋体、楷体、魏碑等,不分大小。有的考生在作者署名“孟浩浩”边上批注“字体大于正文”,这也是不合适的,只能说字体重于正文或者字号大于正文。 3. 批示语不完整。比如,第三个二级标题“三、重塑能源智能管理”的字体字号不当,但是考生在批示时仅仅写“同上”难以准确表达意思,需要批注为“与其他二级标题排式一致”,才更为准确。再如,考生对文章标题下面的作者署名不能只标示为“缩小字号”,最好批示为多少号字,按照题意应该在11磅至15磅。又如,针对“二、”下的两个小标题排式问题,有很多考生批示为“左齐”,这是不准确的。左齐分两种,一种是顶格排列,也称为齐头排,图文左侧与版口位置平齐;一种是左侧悬空一定字数排列,即每一行都从距离版口一定距离起排。第二种符合本题意思。如果仅仅批示“左齐”,容易引起歧义。 整体来讲,考生在答卷时原则性的批示语多,有具体命令的批示语少。具体到某个标题、段落怎么排,没有命令。比如在文章标题和作者署名边上标注“字体字号由大到小、由轻到重”“变化有序、区别有秩”,但不标示究竟用几号字、什么字体。 四、忽视页下注的注释线 题中最后一项修改是针对注释文字的版式。此项共两分,加注释线得一分,标注字体变轻、字号变小、缩小行间距得一分。该题的注释为页下注,也是使用最为普遍的一种注释方式。因是辅助性文字,所以字号可以小一些,行间距可以密一些,以明显区别正文版式;注释线也是为了避免读者将注释当成内文来读。但是在考试中,大多数考生只是写上缩小行间距、缩小字号、改变字体等,还有不少考生批注加“注释”二字,但是没有加注释线(只有文后注、书后注才采用加“注释”二字的方式,页下注不采用这种方式)。约9 700份试卷,只有不到50份卷面得满分。 应该说,通过这次阅卷,明显感觉到考生们的版式设计基础知识不太扎实。这是一道可选择的试题,未选此题的人约占50%,说明很多人对此题没信心。虽然在实际编辑工作中,有些出版单位将文稿交给专业的设计公司进行版式设计,编辑只进行微调;尤其是网络编辑直接在电脑上改稿,很少使用编校符号。但是,版式设计毕竟是编辑的一项基本功,还是要掌握好。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出版研究所) 版式设计论文:版式设计视觉流程的应用研究 摘要:版式设计最终实现的艺术风格决定整个商业广告的艺术风格,因此在商业广告设计的初期要注重版式设计的研究,提升广告的美感和人文气息。版式设计的根本目的是通过设计实现对视线的引导,而实现这一流动的过程就是视觉流程。本文通过探讨版式设计中视觉流程常见的类型及其特性,为版式设计视觉流程提供一系列的研究依据,从而引导版式设计实现二维、三维和多维的发展。 关键词:版式设计;视觉流程;应用研究 一、版式设计的概念 版式设计是广告设计的基础。设计人员科学挑选构成要素,并选择与之配套的形式,最终才会形成优秀的设计作品。版式设计将视觉元素按照合理的视觉流程进行空间组合,从而实现行之有效的视觉传达,这是版式设计的根本出发点。因此,设计人员要对点、线、面等构成要素进行变化和组织,加强版式设计视觉效果的表现力,获得最终的设计作品。 二、视觉流程的概念 视觉流程指欣赏主体(人)的视线在版式设计中构成元素之间实现空间、时间的运动,这一运动的轨迹就是视觉流程。根据相关研究可以看出,视觉流程有着以下几种常见的类型:单向、反复、曲线、重心、导向、散点等。其中,单向视觉流程的流动线简洁清晰,带给观者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反复视觉流程的流动线具有秩序和韵律;曲线视觉流程线相较于单向,其有一定的变化,具有流畅的美感;重心视觉流程则具有突出的视觉凝结点,起到突出主题的作用;导向视觉流程则体现了构成元素的方向感;散点视觉流程则更加轻快。根据以上几个主要类型的视觉流程的介绍,我们可以清晰认识到不同的视觉流程有着不同的心理反应和视觉效应。 三、版式设计与视觉流程的关系 视觉流程是兴趣点移动的过程,也就是说视觉流程是版式设计的基础,因此在版式设计中要注重视觉流程的规律。 视觉流程的设计结果就是版式设计。二者是一个共生的状态,同时也是相互满足和相互实现的过程。如报纸版式设计由标题、广告语、文案、图片等一系列构成要素构成。那么设计人员设计的过程其实就是处理版式设计与视觉流程设计的过程。只有抓住受众的注意力,对视觉流程恰当把握,才能设计出富有个性的版式。 四、视觉流程在版式设计中的应用 通过对不同种类的视觉流程的讲解以及对比研究,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不同视觉流程的选择,从而形成不同风格的构图。 1.根据规律的把握,找到视觉流程的规律 设计人员要根据刺激度的转换实现视觉流程的移动,从而找到其中的规律和顺序。其中常见的几个规律有视觉刺激度由强到弱进行移动、由左上方向右上方进行移动、兴趣向不感兴趣的方向进行不稳定性移动、多变向规律性移动等。根据以上几种规律的总结,优秀的设计人员在进行版式设计的过程中会以此为基本规律进行设计。根据规律,首先要注意视觉流程的逻辑性,要对市场或受众进行感性和理性的分析,从而确定符合认知心理和思维活动顺序的逻辑,保证版式设计的主次符合规律、清晰有序。 2.寻找最佳视域 视域是视线夹角形成的区域。针对版式设计进行页面视域的划分可以看出,页面不同视域带来的心理感觉是不同的。上面给人积极向上的感觉,而下面则是紧张、压力和沉重的感觉。因此在进行版式设计的过程中,要根据诉求进行上下、左右视域的界定。例如在进行体育类报纸的版式设计时,可以选择动态的视域,如对角线形式。这一视域的选择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动态感。实现优秀的版式设计离不开对视觉流程的学习和掌握,同时也离不开对最佳视域的选择。 3.发挥视觉流程的主导性 版式设计在视觉流程的引导下,能够合理引导受众的视线流动。因此要充分发挥视觉流程的引导作用,以此实现元素设计,从而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如一些p肥产品的版式设计往往选择女性、男性的形体线条作为版式设计分割线,其实这一个设计过程就是在发挥视觉流程的引导作用,通过引导视觉线的流动,实现广告设计的诉求。
安全工程论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与管理 1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论述,有助于寻找问题的根源,从根源上提高安全工程建设与管理的水平。其主要的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投入资金不足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小康生活逐步实现,农村饮水问题开始从供水不足上升到用水安全的高度。由于农村水污染以及农村供水安全的分散性等等特点使得供水安全工程建设的成本和难度不断增加。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与管理资金多是由政府、省、市、地财政拨款和人民自主筹资来完成。政府财政专项拨款容易到位,但是由于农村人民的收入水平不高,乡村等基层地方政府又没有了农业税、“三提五统”等财政政策的支持,致使基层政府和人民筹资困难性比较大,从而造成了工程投资不足。毕竟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突出的地方多是我国地理位置偏远、生活条件较差的地区。而农民承担的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投资在人均800元以上,这对于当地居民来说是一个比较大的负担,并且这还只是工程基本建设的投资费用,并不包括到每户的管道费用和室内饮水设施铺设费用,当然后期的维护费用更是无从谈起。面对如此巨大的资金压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自然是步履维艰、难以快速开展。 1.2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一般重建设、轻管理 目前我国东部沿海的绝大部分省市都已经建立了饮水安全服务设施,但是其后期的运营效果却并不理想,缺乏科学的管理机制,从而使服务设施的设备老化严重、损坏迅速,从而失去了其最初建设的美好目的,也给政府资金和人民的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比如说鲁西南某个农村的自来水净化供水工程在投入使用2~3a的时间内,家家户户的自来水就断流了,其主要的原因就是后期的维护管理机制跟不上,使得毛病越积越多,从而在短时间内毁坏殆尽。 1.3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入不敷出,难以有效的运转 在已经修建完毕的饮水安全工程设施中,不少采取集中供水的安全工程,由于其本身的性质是一种公益事业,不能采取市场化和竞争化的发展模式。所以在经营的过程中多是依赖国家的相关政策进行运营。由于农村安全供水与城市相比存在着管道线路长、用户比较分散以及后期维修管理困难等等原因的存在,再加上安全供水工程又不能收取相应的维修费和附加费并且还需要自负盈亏,所以说目前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服务设施多存在着盈利微薄或者是入不敷出、难以科学运转的困难。这也是大部分工程丧失服务能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1.4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面临的其他问题 当前农村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管理需求的标准不断上升,使得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存在着众多的问题: ①水资源的不断污染问题。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多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初级经济发展,比如说资源开发、化工冶炼等等,再加上农村生活垃圾和生产垃圾的处理不当也给农村环境造成了比较恶劣的影响。水资源污染不断加剧,使得原本经过简单安全处理就能成为安全用水资源的处理变的更为复杂。既需要增加工程建设成本又使建设技术复杂化; ②供水设备老化,更新换代不及时。设备老化是目前安全工程建设面临的新问题,这需要从源头上延缓设备的老化速度以及过渡性的更换,保障工程的投资收益和居民的正常用水; ③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技术人员素质普遍不高、老龄化严重,整体技术力量比较薄弱,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和加强。 2关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管理的加强性措施 通过对工程建设与管理存在问题进行的分析与论述,有助于制定一些针对性的加强措施,以提高工程建设与管理的水平,主要的措施有以下几点: 2.1加大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管理的宣传力度 加大宣传力度对于社会各界人士以及农村居民提高对饮水安全的认识,从而支持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此外这还将有助于解决农民自主筹资不积极、使用缴费不及时等一些不利于工程建设与管理的现象。同时,也可以吸引社会力量介入到工程建设的的活动中来,从而拓宽工程建设的融资渠道。具体的方式可以采取通过媒体宣传和相关部门的多方位宣传实施,宣传的内容应该从饮水安全的作用、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需要以及水资源保护和利用等等多个方面系统的开展。通过提高全民意识和思想的途径来推动安全工程的建设。 2.2加大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管理的投入 随着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迫切性以及工程建设的综合质量标准不断提高,单位面积内建设成本正在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此外,物价上涨导致管道、管材以及泵站等等工程建设成本呈现连年升高的现象,而在最初计划制定的过程中并未对此作出充分的考虑。这就需要提高工程建设的单位成本标准和资金分配标准。从另外一方面来看,随着安全工程建设计划的不断深入,后期计划的实施成本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不断上涨的变化趋势,这也需要扩大投资,同时安全工程长期的维护工作和后期的管理工作也需要更多的资金来付诸实施。这就要求重新评估和分配资金的使用和来源,从各大方面来提高工程的资金投入。 2.3安排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后的管理、维护资金 鉴于饮水安全工程后期维护管理难以及运营不顺畅的重大原因,需要安排专门的后期管理、维护资金,具体的操作方法可以采取预留款项和政府补贴、地方政府财政拨款的方式。而这种方案的实施要有区别性的对待,毕竟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需要并不尽相同。对于经济相对发达的省市可以采取地方政府补贴为主、国家补贴为辅、人民适当缴纳费用的处理方式。而对经济相对落后的省市就需要采取政府补贴为主、地方财政补贴为辅的处理方式。毕竟,在农民收入有限的地方,如果不能采取这些有效的措施,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将会无比艰难,后期维护管理工作将面临资金匮乏的现象,从而根本难以切实有效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4加强监督管理,确保工程服务质量 加强监督管理首先要明确水利部门作为供水安全工程主要的负责部门,明确其责任实施责任制的管理,并且提供技术对各处工程设施进行统一管理。此外还应该加强社会监督力量的作用,鼓励群众积极参与到监督工作中来,既要加强对水资源保护工作的监督管理。又要加强对安全工程的服务质量和服务能力的监督。坚决杜绝破坏资源、破坏服务设施的现象发生, 从而确保安全工程正常、稳定、长期的为人民服务。 3结语 关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与管理本文就从以上3个大的方面进行系统地论述,具体的措施和方案还需要根据工程建设的实地条件和发展需要来综合性的制定。同时,希望有更多的相关人士参与到这个课题的研究中来,为保障新农村的科学建设共同努力。 安全工程论文:虚拟现实技术在安全工程中的应用 虚拟现实技术在安全工程中的应用 也就是说,在系统中,人们的目的是使计算机及其他传感器组成的信息处理系统去尽量“满足”人的需要,而不是强迫人去“凑合”那些不很亲切的计算机系统。 虚拟现实技术在安全工程中应用的领域 综合虚拟现实技术的特点,笔者认为安全工程在以下方面可充分应用虚拟现实技术: 科学研究、实验及计算机模拟结果的真实化再现 安全科学的研究成果需要用直观的形式表示出来,使用技术与多媒体及可视化技术相结合,可以创造一种虚拟的真实环境,可以将孤单的研究公式、计算数值用完全真实的立体效果表示出来,并且文秘站版权所有人们可以交互式地控制这种表示结果,可以通过动态改变参数(这种改变不一定要由人输入数据,而可以由人操纵某种设备,如数据手套等进行近乎自然的交互方式)来观察计算结果。 安全性能设计 任何社会产品(也包括安全产品)都应该有其自身的安全性。而人们在产品未生产出前,是无法真实感受其安全性的,而技术可以预先为其提供一种虚拟的真实产品模型,让设计者和使用者在产品付诸生产之前就能亲身感受到该产品的安全性能,从而为设计者提供改进的依据。 救灾指挥决策 发生事故时,救灾指挥者一方面需要准确掌握事故现场的情况,另一方面要了解事故可能的发展趋势,甚至有时需要进行远程指挥(如主要事故处理专家一时无法到达事故现场),这时可以应用技术与其它模拟技术相结合的方式来完成。此外,还可以利用技术来模拟未发生的事故,进行对人员的训练工作。 )日常安全教育与避灾训练 可以针对某些事故及一定区域建造事故模拟和训练的系统,让人们在真实的环境中接受事故预防的教育及事故抢险人员的操作训练,从而提高人们对事故的感知度及抢险人员的技术操作水平和战斗力。 安全工程虚拟现实系统结构 由于安全工程涉及范围广泛,所以对不同领域的安全工程系统的侧重面就可能有所不同。本文以大空间建筑火灾系统为例进行介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中国矿业大学合作,针对大空间建筑火灾的特点,建立了大空间建筑火灾系统。这是国内目前安全领域所建立的唯一系统。建筑火灾的系统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要考虑建筑物本身的结构模型的真实性;二是火灾模拟的真实性。本文论述的大空间建筑火灾系统结构主要包括两个模型、两个接口及一套外围设备,即:建筑物真实感三维立体模型系统;火灾烟气及火焰模型系统;三维模型运动及控制接口;外围设备与两个模型的接口;虚拟现实外围设备系统;使用者通过外围设备系统经由主计算机系统使用外围设备,例如:计算机鼠标、数据手套等操作设备,通过三维模型运动控制接口程序控制建筑物及火灾的运动。建筑物模型及火灾模型本身由专用三维处理程序建立,具有真实三维立体感。经过控制运动的两个模型,通过外围设备与模型接口程序,将结果显示输出到外围设备,例如:计算机显示器、立体眼睛等。操作者可以根据这一循环的结果,决定下一个循环的操作过程。从而经过不停地循环,达到真实模拟和实时控制的操作环境。 用户可以使用鼠标,控制人员在建筑物中漫游,例如:按动鼠标左键,然后移动鼠标可以沿各个方向运动;按动鼠标右键,左右移动鼠标,可以实现建筑物的左右旋转用上下光标键,可以上下移动建筑物。用户也可以使用数据手套拾取灭火器并对其进行开启操作,以实现灭火的操作;可以用大拇指按动模拟人对灭火器开关的操作,从而使人感觉到似乎是在真实地操作灭火器。而用户若通过立体眼睛观察时所得到的三维模型为具有极强的深度感的三维物体,即两个有前后距离的物体,看起来其间有一段真实的距离前边的物体似乎是在计算机屏幕外边。 系统软件支撑环境和硬件设备的选择 系统软件支撑环境选择是建立真实感模型及控制的关键。选择时,要考虑程序的使用范围。硬件设备的选择应根据经济条件来决定。 模型的建立,可采用专用的软件系统,例如:×、等,然后再使用专用的转换软件转换到所使用的三维开发环境中;还可以直接用三维开发环境进行开发,例如:、×及虚拟现实专用软件开发系统等。本系统采用开发语言,调用三维立体图形接口建立模型。是公司开发的三维图形绘制接口,它可以运行在多种系统中,因而具有应用范围广泛的特点。 选择计算机主系统时,应考虑系统的运行速度、显示卡的性能等指标。专业的系统可以采用专用的工作站。本系统采用机系统,系统为Ⅱ,内存为,显示卡采用,显示内存为。所采用的输入设备应考虑人员操作的方便及功能的多样性。如果只要完成基本的漫游功能,则普通的鼠标即可完成。若需要人员对操作的物体如门、消防器材等有真实感知,则需配备数据手套等设备。本系统的输入设备选择了罗技鼠标及数据手套。选择输出设备时,需考虑应用者想达到的真实感程度,如只需普通的漫游,可以使用大屏幕即可,若想操作人员能够达到沉浸感,则需配备有立体眼镜及高性能立体显示头盔等外围设备。本系统使用普通的显示器及立体眼镜作为输出设备。文秘站版权所有 结论 笔者论述了虚拟现实技术在安全工程中应用的原理和技术路线。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虚拟现实系统能够真实再现客观环境,使人能充分沉浸由其年所创造的人工环境中实现感知模拟的现实,因而对于安全工程中的培训、指挥以及性能设计等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随着计算机图形学、体视化技术的进步,虚拟现实技术将在模型及设备方面越来越能适应这些系统的要求。 安全工程可以在科学研究成果真实化再现、安全产品性能设计、事故救灾指挥、安全教育与培训等多个方面应用系统。 安全工程应用技术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文中所论述的建筑火灾系统可以为构建其他安全工程系统所借鉴。 安全工程系统可以采用高、中、低各种档次,所选择的硬件和软件也有所不同。初步研究时可以采用比较廉价的硬件和软件系统,例如:硬件采用普通鼠标、普通立体眼镜;软件采用、×等免费开发程序等。 要达到真实模拟环境系统,如山川、河流、人、火焰、烟流、树木等高度复杂的自然体,还需要将技术与体视化等技术结合才能完成。 安全工程论文:谈独立学院安全工程的人才培养 一、加强和改进独立学院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 1.依据学生的特点制订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在依托母体,充分利用校内资源的基础上实行差异化发展。安全工程专业属于“母体”学校河南理工大学的优势学科,有明显的矿业特色,而作为独立学院的万方科技学院在参照母体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应依据学生的特点实行差别化发展,构建“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特色建设上突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办学特色,在课内、课外和社会实践三个方面推进“文理融汇”,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就业、转岗和创业等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展“五项素质工程”,包括思想品德提升工程、书香校园工程、写作与口才训练工程、身心素质工程、社会实践工程。通过这些训练发展学生的德、智、体、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由原来的“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和“母体”学校实现差异化培养,拓宽就业面,提升独立学院安全工程专业学生的竞争力。 2.调整和优化课程体系 根据培养目标调整和优化课程体系,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培养学生的质量。安全工程专业应在继续坚持矿业行业特点的基础上逐步拓宽专业领域。例如,可以适当增加化工、建筑、机械、电气等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作为安全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专业选修课。应适当减少理论教学,增加实践教学,按照课程需要设置不同形式的实践课程,可以是实验、参观,可以到企事业单位实习,也可以将第七个学期设置成专业实习学期,让学生到企业真正加入到生产过程当中去,通过实践检验自己的理论知识,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学以致用,增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实践课程的质量,同时为后期就业做好铺垫。 3.加大实习经费投入,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 实习基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是学生了解社会和企业、接触生产实践的桥梁,也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条件和保证。实习经费是影响实习基地建设的重要原因。由于实习经费投入不足,很多“母体”院校的兼职老师不愿意带学生实习,也不能为实习基地的建设奉献力量。增加实习经费投入,充分利用“母体”学校的人力、关系等资源,建立与学生规模适当、多种类型的实习基地,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要求;和企事业单位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保障实习基地的稳定性与连贯性,可以聘请实习基地的技术骨干或工程师来做学生的兼职指导教师,一方面增加学院的师资力量,另一方面可以和实习基地保持长期的联系。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聘请优秀兼职教师为专职教师,给予较高的津贴待遇,充实学院的教师队伍建设;可以从企业单位聘请有经验的人员为兼职教师长期任教,不仅可以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同时也可以使企业更加了解独立学院的学生,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专职教师到企业挂职、培训、进修,减少专职教师的教课任务量,培养专职教师的科研能力,使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提高教学水平。另外,加强与“母体”学校的沟通,建立一套完善的兼职教师管理体系,加强兼职教师与专职教师在科研等方面的合作,建立科研团队,提高兼职教师的积极性,同时带动专职教师的发展,满足学生教学方面的要求。 二、结束语 独立学院安全工程专业要按照自身的特点,在充分利用“母体”学校资源的同时实现差别化发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提升学生的竞争力。 安全工程论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长效机制的建立 摘要分析了淮南市潘集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现状,以及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长效机制的建议,以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饮水;安全;运行管理;长效机制;淮南潘集区 目前,淮南市各地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正全面有序地推进,一大批饮水安全工程已建成投产,一大批尚在建设中。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的长效机制,保证工程良性运行,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巨大投入真正形成巨大的产出,长期稳定地发挥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迫在眉睫。为此,淮南水利局组织了调研,对一些县(区)进行调研,通过现场查看、走访农户、召开座谈会,征求有关县(区)的书面意见,初步了解该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运行管理情况,现以该市潘集区为例介绍如下。 1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现状和评价 淮南市潘集区从2006年到2009年底,已建成集中式饮水安全工程40处,日供水能力达9 332 t,可解决27 368户104 687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工程涉及全区11个乡镇(街道)的49个行政村,工程总投资达4 079万元。其中饮水不安全类型主要为水质不达标(包括苦咸水、污染水、氟超标水、砷超标水等)。潘集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抓住国家加大对农村饮水安全投入的机遇,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列为潘集区12项民生工程之一,同时,计划用4年时间按照国家和省有关标准,解决全区13.46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以来,潘集区工程总体进展顺利,工程质量良好,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这些工程运行以来,为农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被农民群众誉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广大受益群众充分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分享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增强了参与意识和民主意识。这项工程促进了社会和谐,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建立权责明晰的农村饮水工程管理体制问题 由于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和管理的有关政策和文件都对明晰工程产权、落实管理主体有明确规定。因此,在工程产权和管护主体方面问题不大,但小型供水工程则不同程度地存在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机制不灵活,管理制度不完善的问题,此外,还普遍缺乏懂技术,会维修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相当部分水厂的技术管理人员是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农民,饮水卫生意识和知识相对欠缺,业务素质低,不能适应日常的运行管理工作[1-2]。 2.2加强水源保护,严格水质检测问题 根据2008年公布的全国饮用水与环境卫生现状调查显示,我国超过4成的农村饮用水未达到卫生指标,主要是微生物指标不达标。淮南市情况也不容乐观,经卫生部门检测,大部分水厂水质不达标。造成水质不达标的原因:一是有的地区水资源紧缺,而农村水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遏止,增加了水资源保护的难度,成为威胁农村水质不达标的主要原因。二是农村小型水厂处理设施落后,采用集中供水的农村供水工程大多数设施较为简陋,只有2成左右的供水工程有消毒设备,多数供水工程只有水源、管网和简单的沉淀过滤设施。分散式供水工程多为户管和联户管,普遍缺少水处理设施。三是缺少水质监测设备和人员,不能进行经常监测,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中,除城市管网延伸和规模较大水厂有检测设备和人员,水质检测不成问题外,广大农村中小水厂由于规模小,管理人员少,没有水质监测设备,更谈不上专职检验人员,目前也没有条件建立水质检验试验室,直接影响了水质的日常监测[3-4]。 2.3合理确定水价,实行计量收费的问题 不少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由于水厂规模小,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民承受能力有限和支付意愿不强,水费收交有困难,喝“福利水”、“大锅水”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农村饮水工程不能按全成本收费,地方物价部门批准的水价普遍低于供水成本,一般不计折旧费和大修费,使水厂该维修的工程无法维修,该更换的设备无法更换,工程使用寿命到期后也无力更新,难以保证工程持续运行。 在调研中发现,凡是农村原有压水井和靠近河流的村庄,农民用水都用河水和浅层地下水,水厂供水只用来烧饭和烧开水,水厂供水量很小;有个别村因有企业收入,因此实行不收水费,造成用水浪费;在含氟高的地区,农村水压井可以出水,由于祖祖辈辈喝高氟水,看不出什么后果,因此饮水安全意识不高,不愿意接自来水;很多农民外出打工,家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一些村成空壳村,接用自来水的积极性不高,这些都影响了水厂的效益。 2.4关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设计问题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004年刚开始实施时为一个新的课题,无章可循且当时国家投资较小,造成实施的饮水安全供水工程多为单村式集中供水;点多面广,粗散式供水,水厂小利润空间有限,难以形成规模化管理,为今后的运行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 2.5关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优惠政策落实情况 村饮水安全工程和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涉及的有关收费比照实行扶持政策的通知》,省水利厅与省物价局联合印发了《关于明确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用电价格的通知》,以降低农村水厂的建设和运行成本,还惠于民,根据各地落实优惠政策的情况看,总体上是好的,但仍有部分优惠政策在一些地方尚未落实,特别是执行农业生产用电价格,由于涉及电力部门,协调难度大,执行效果差[5-6]。调研中发现,有的县区2007年以来建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用电价格可以按农业生产用电价格。而2007年之前的农村人饮解困工程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以及乡镇自来水厂管网延伸工程,则不享受电价优惠政策,加重了水厂的负担。 3建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长效机制的建议 3.1建立权责明晰的农村饮水工程管理体制 坚持“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对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明晰产权,落实产权和管理主体。以国家和集体投资为主兴建的乡镇集中供水工程,由县或乡镇授权的项目法人负责管理,以国家投资为主兴建的规模较小的跨村或单村供水工程,形成的资产归受益群众集体所有,由村民委员会或工程受益范围内的用水合作组织负责管理。由社会投资者投资兴建的集中供水工程,由业主负责管理。分散供水工程由受益户负责管理。 3.2加强水源保护,严格水质检测 要抓好水源保护区的管理工作,在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严禁进行各项开发活动和排污行为,以确保饮用水源水质安全。威胁饮用水源水质安全的污染源,应坚决搬迁或关闭,严禁新建、扩建影响饮用水安全的建设项目。加强对农村自来水水源和水质检测管理工作,定期对水源水质,制水水质、配水水质等进行必要的检测,保证生活饮水达到《农村实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准则》的要求,确保农村饮水安全[7-8]。 3.3合理确定水价,实行计量收费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要逐步建立起政府主导、社会融资、企业经营、依法合理定价、计量收费、群众参与的运营管理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的建设,确保工程建得成、管得好、用得起、长受益。 3.4加大农村饮水工程扶持、服务和监管 3.4.1乡镇政府尽快出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办法》。2004年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领导小组出台《安徽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办法》(试行),试行以来,对已建成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运行管理起到了积极指导作用,同时,在试行中,也发现一些不足,有必要对前段工作进行总结,对照省试行办法,结合乡镇的特点,由乡镇完善该《办法》,并由乡镇实施,以规范供水工程的运行管理,保障供水工程的长期效益。 3.4.2进一步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安徽省制定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并没有完全到位的,如电价,建议所有向农民供水的饮水工程,电价一律按农业生产电价执行。 3.4.3对困难小水厂给予适当扶持。建议在一段时期内,对一些经济欠发达,农民承受能力有限的农村亏损小水厂,及时建立财政补偿机制,包括对大修和折旧经费的补贴,或者建立以财政资金为主的农村供水工程基金,对工程进行大修或更新改造,并在更新改造中引导向规模化供水发展,使水厂走向良性循环。同时,也可以通过村民“一事一议”形式,解决管网维修和设备更新的资金。 3.4.4建立农村供水工程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村供水工程量大面广,特别是相当多的单村工程和分散供水工程,其专业化管理水平低,有必要建立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向供水单位和用水户提供服务。 3.4.5加强管理人员培训管理。水行政主管部门和相关业务部门应组织农村水厂管理人员开展专业知识、实际应用、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培训工作,逐步建立起一支熟悉供水工程的相关技术,能熟练地使用和正确维护管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专业化队伍。 3.4.6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提供科学技术保障。应针对我国农村目前集中式和分散式供水的特点,重点加强符合农村特点的简便、高效、低廉的水处理和水质检测方面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研发和推广,促进农村供水领域的技术进步。 安全工程论文:关于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工程的设计的几点思考 摘 要:城市是一个复杂的人文与自然的复合系统, 是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等要素高度密集的地理综合体。本文结合基本要求、设计原则、设计提示三个层次,来谈谈关于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工程的设计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城市;交通;安全;工程;设计。 城市作为社会文明进步标志之一, 在国家政治、经济及文化诸多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 可以说城市化水平的高低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社会进步和经济发达的重要参数所以大力发展城镇建设, 对城市进行合理而健康的规划和管理极为重要,城市轨道交通安全问题,贯穿于设计、施工、运营等全过程。在城市轨道交通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设计作为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建造与安全运营的首要环节,设计单位及其广大设计人员,应如何面对轨道交通“安全问题”?本文就此几方面进行探讨。 一、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工程的概念 1.1 定义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工程,是影响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建造与安全运营的全部工作的总称。 1.2 安全工程的设计范围 安全工程贯穿于各设计研究阶段,这包括:预可行性研究阶段;可行性研究阶段;总体设计阶段;初步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后续服务阶段。 1.3安全工程的设计内容 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在设计中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因设计不合理导致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在施工和运营中发生安全事故,这就是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工程的设计内容。对于下述安全事故,在设计时就应给予充分考虑,以避免或减少事故损失。 1.3.1火灾 在火灾情况下,人员的伤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烧死烧伤;高温灼伤;缺氧窒息;烟气中毒;踩踏;不正确逃生方式造成的摔死、摔伤;引发其他并发症等。 1.3.2撞击 撞击事故,包括:车撞车;车撞物;车撞人。 车撞车:追尾事故或乘客列车与其他车辆相撞(当线路不封闭时)。 车撞物:列车与永久性物体相碰,如:在永久性建筑物及构筑物变形、断裂、松动、脱落时,侵入限界,未能及时处理,而导致与列车碰撞或剐蹭;列车与临时性物体相碰。 车撞人:列车与工作人员、乘客、闯入或穿越行车线路者、平交道口抢行者等相碰。 1.3.3电击 产生电击的因素很多,主要有:触及电气设备的带电体(裸露或绝缘破坏);触及漏电电气设备的外壳(接触电位差超标);电缆金属屏蔽层感应电压超标等。 1.3.4踩踏 在发生突发客流、突发事件、自动扶梯失控等情形下,处理不当,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踩踏事故。产生突发客流的因素有:节假日(如北京清明节)、大型群众活动、恶劣气象等。 1.3.5人为袭击等 爆炸、纵火、毒气等。 1.3.6 建筑物垮塌 运营期间,车站、隧道、其他建筑物或构筑物发生垮塌 1.3.7 其他灾害 针对地震等地质灾害、透水、洪水、雨雪风雾、沙尘等,设计应考虑防震、防淹、防洪、防雷、防风等。 1.4 施工期间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在施工安装期间,也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安全事故,如:结构开裂、坍塌以及建设项目周边环境出现沉降或坍塌等。施工不当或设计失误会导致这些事故的发生。 1.5设计期间 项目前期决策失误,虽不会直接威胁到人身安全,但会给项目带来财产损失或影响项目经济效益。 二、安全工程的设计原则 主要原则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工程的设计,应以下述要求为目标,在正常使用时: 必须防止因乘客使用系统而造成对乘客的伤害与危险;必须防止系统对运营人员及其他人员的伤害与危险;必须防止运营设施及车辆遭受损害与损失。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和运营设备的选择,必须技术成熟、安全可靠、满足功能、维修方便、经济合理。乘客使用或操作的设备,必须易于识别,设置在便于触及的地方,并保证不当的操作或使用也不会导致系统发生危险。必须为残疾人、老人、孕妇及带领儿童的人在使用该系统时提供安全舒适的措施。应当在轨道线路、隧道及车站站台、站厅、疏散通道、出入口、通风亭、列车车厢内及其他运营场所的醒目位置设置保障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营的各类发光导向、疏散、提示、警告、限制、禁止等安全标志。对于起火风险大的设施必须加以围护,减少可能的火情蔓延;在对火情及有害燃烧气体与热量控制的基础上,应保障有效疏散措施;铺设在地下车站、隧道及车辆上的电缆应不含卤化物,并避免燃烧时产生有毒气体;一旦发生火灾,通风排烟系统应能进入火灾运行模式,以保障人员疏散或灭火。 三、防火设计的重点提示 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各种灾害中,火灾是首位的。所谓火灾,是指在时间和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 3.1火源 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中,引起火灾的火源是多方面的,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了解这些火源,将有利于防火设计。 电气火灾:绝缘老化、违反用电规定、电气设备设计或安装不当、过负荷、电气短路等,都可能导致火灾;生活用火引燃:如烟头等引燃可燃物;生产用火引燃:如施工中由电焊、气割、打磨、切割等的火花或其他火种引燃可燃物;人为破坏纵火。 3.2火灾应急处置预案的编制 在系统投入试运行前,设计单位应协助业主单位编制火灾应急处置预案。 3.3建筑防火的设计要素 疏散通道、疏散门、安全出口、疏散用楼梯及自动扶梯、隧道联络通道的设置;疏散能力;设备及管理用房的门至安全出口的距离。 3.4消防给水与灭火装置的设计要素 消防给水系统、灭火器配置、自动喷水(或喷雾)灭火系统、气体灭火系统、消火栓系统 3.5防烟、排烟与事故通风系统的设计要素 机械防烟、排烟设施的设置、防烟、排烟系统与事故通风的功能、防烟分区的划分、设备的排烟能力、排烟设备的耐热能力、送风量的要求 3.6防灾用电、应急照明与疏散指示的设计要素 消防用电的要求、应急照明的连续供电时间、应急照明的设置、疏散指示标志的设置 四、结语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工程的设计工作,需要给与重点关注。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强化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工程设计的重要性,使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工程的设计更加系统化、程序化、规范化。为实现这个目的,只研究设计导则还不够,还应该建立一套安全工程的设计评价体系。 安全工程论文:浅议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后管护长效机制 [摘要]本文就结合天津海河的改造、治理探讨城市与河流之间如何共同发展,既能维护城市自然生态平衡、又能满足人们对景观的需求,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城市河道治理 生态平衡 一、城市河流治理存在的问题 1.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的急剧增多,产生的生活污水也在增多。以天津为例,2009年,天津污水总处理能力149万吨/日,计划2010年日处理能力超过169万吨,没有数据能够准确统计出天津每天能够产生多少生活污水,但是400多万户家庭和数量庞大的企事业单位日常用水产生的污水数量远远大于目前的处理能力也是不争的事实。也就是说还有很大量的生活污水没有经过处理就排放掉了,如果不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河道,会严重影响河道生态环境,甚至会污染地下水源。类似这种情况在很多城市都普遍存在。目前,各种洗涤用品的广泛使用,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洁净,同时所排放的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的化学成分,如果这类污水不经处理,仅靠河流自身的清洁能力结果只能是变成一条条污水河,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2.城市河流管理所涉及部门众多,而且又根据区划涉及到各个区的分局,管理权责不明确,普通百姓对职责划分不了解,发现了问题也不清楚该由哪个部门管理,造成了由“都管到都不管”的恶性循环。久而久之,一些占用河道、违法捕鱼、随意排污等现象形成尾大不掉之势,严重的损害了河道生态环境。 3.对景观效果盲目追求,破坏了河道自然形态。这也是目前一些城市普遍存在的现象。经济发展了,人们对美化环境的要求极为迫切,部分政府部门也开始重视城市形象,一时间,河道景观建设大兴土木,原本原始的城市河流两岸变成了钢筋水泥平台,原生树木也被换成景观树木、草坪等等,一些城市经过改造河道后却造成地面下降,原因是钢筋水泥的河堤破坏了地下水和河流之间的水循环所引发的系列问题等等。 4.城市居民的素质有待提高,经过改造的城市河道是人们休闲的好去处,但也有一些现象是屡禁不止的,如随意网鱼、钓鱼、随便丢弃的垃圾等等,这不仅破坏了水质,同时也破坏了花了高昂价钱才取得的景观效果。天津每年都组织相关部门根据海河的特点向河流中放养各类鱼类,以改善河道水质,可仍有部分人员为了一点蝇头小利,利用管理部门管理漏洞,公然捕鱼,甚至破坏了公共设施。这里体现在管理部门的是管理漏洞,体现在违法捕鱼者身上就是道德漏洞,一些地方居民素质很高,这与严格执法、处罚力度高分不开,我们的城市管理是不是也可以借鉴一下,经济上的处罚可以改变一部分违法者的行为,提高其公共素质。 5.工业企业污水排放依然是城市河道治理的难点。虽然国家有统一的污水排放标准,但由于历史原因,一些大型的工厂如棉纺厂、造纸厂都是沿河而建的,有直通河道的排污管道,时常会有新闻曝光,一些工厂违规排放污水,造成河流污染的报告,工业污水对河道的生态的损害是毁灭性的,工业污水中含有的重金属、有害化学品如果进入河道,就直接进入自然循环中,河流水用于灌溉等农作物或动物吸收,最终会被人类本身所吸收,危害到人们的生存。 二、解决城市河流治理问题的措施 1.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加快城市排污管网设施、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争取达到污水处理率100%。积极拓展筹资渠道,科学规划市政排水管网建设,新建、改扩建污水处理厂,增加污水处理能力。各个城市实际情况不完全一样,如果有条件,如天津市利用海河改造的契机,封堵了所有通向海河的直排管道,从根本上解决了生活污水直排河道的问题,使所有的生活污水都通过市政管网流向污水处理厂进行净化处理。 2.明确行政部门的管理职责,杜绝互相推诿现象,对各部门管理职责通过媒体向全社会进行公布,开展建立相应的热线服务业务,鼓励居民提供线索,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对有价值的线索进行物质奖励。希望管理部门能够提高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反映的问题立即着手解决,这样和老百姓形成互动,会极大的调动老百姓的参与积极性。 3.科学论证,科学施工,发挥城市河道的综合性功能。因地制宜的分析每个地方河流的特点,制定出科学的施工方案,避免出现“政绩工程”现象。天津海河改造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天津对市内河流进行综合治理,以河流治理带动城市发展,今天的海河波光粼粼,河水清澈,已经成为天津的城市名片,这条古老的河流已经不再只起到防洪、排洪的作用了,更是一条天津经济腾飞的引擎。这些成绩都是与建设者科学的施工和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分不开的。 4.加大立法级次,使城市管理有法可依。通过法律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我认为,法律不是用来惩罚错误的,而是树立一个规则,一个大家都知道、都遵守的规则。这就需要管理部门利用媒体加大宣传力度,使人们认识到河流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同时,加强巡查执法力度,逐步的纠正个别违反规则的人的行为,使其被处罚中认识到保护城市河流生态也是自己的一份责任。 5.重点治理工业污水排放,这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只有认识到工业污水随意排放的危害性,才能真正的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治理之。本文认为,使工厂的排污与经营相分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将排污的环境问题与企业的效益剥离才能使国家排污保准得以贯彻执行。即封堵所有的直排管道,所有工厂所排污水经过一次处理后均进入到市政管网到污水处理厂进行二次处理,这样能有效杜绝企业为了节约成本所采取的违法行为。每条大的河流都是由众多的支流组成,会涉及不同的省份不同的城市,地方政府之间建立起协同机制,各方力量形成合力是解决排污问题的有效方法。对于查出问题的企业通过媒体曝光,同时追究其法人及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综上所述,城市河道治理已经不单是一个部门乃至一个城市的事情,它是全社会所关注的一件大事,21世纪全球都强调科学发展观,人类社会都认识到生态不能复制只有维护,这就为今后城市河道治理奠定了良好群众基础和思想认识基础。我国政府的科技兴国战略国策也对城市河道管理明确的了思路,那就是科学建设、实事求是、建立发展的长效机制,是城市河流与城市建设和谐发展。 安全工程论文:工程教育下安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改革 【摘要】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下,各行各业呈现出繁荣的景象,这样的发展状况使得我国重视物质文明的同时,也更加注重精神文明。论文对工程教育下安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改革的创新模式进行分析,通过阐述安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的现状,提出了几点改革建议。此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升现今安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的质量。 【关键词】工程教育;安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改革创新 1引言 生产实习是安全工程专业的学生形成工程思维,获得工程经验的重要途径,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必要手段。目前我国对安全方面的工作刚刚有初步的认识,还处于摸索阶段,因此安全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工作后就业情况不佳,且在实习阶段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安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的改革成为现今较热的话题,而如何对其进行改革创新,成为相关人员应深思的问题。 2工程教育的内涵和意义 工程教育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传统教育的继承,保留教育理论及实验的成果;另一方面是利用新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教育提供新的研究内容与方法。工程教育理念的提出一开始只是针对一些理工方面的专业,近些年来,随着工程教育应用取得巨大成绩,使它成为全科系的教育理念。工程教育的意义有三个点:一是不断丰富现代产业竞争的手段,未来产业发展,单一的产业结构已经无法满足,产业融合越来越重要,而工程教育对于安全工程这类综合性专业的应用可以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二是科技化的必然方向,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日益紧密,而工程教育就是把两种技术相结合的桥梁,它不仅影响着产业结构的转型还影响着科技发展的归宿。三是国情的需要,具有工程意识的高科技、应用型人才,管理协同能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型都会成为我国今后发展的方向,也是国家经济繁荣的必经之路[1]。 3安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的现状 3.1生产实习的教育环节缺失 教师对理论教学与生产实习的把握有偏差,在以往的教学环境中,教师先为学生讲解理论知识点,让学生在进行实习学习时,再对这一知识点进行理解,可是从现在看来,这种方法似乎并没有显著效果。在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企业生产实习的过程中,因为没有针对课本知识以及教师自身对生产模式的不熟悉等原因,使教师也不能全面地对生产过程中的环节进行意义讲解,安全专业生产实习与其他专业的实习情况不同,因为高危险性,通常是教师组织学生集体集中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多以参观为主,没有专业的人员讲解,学生无法对生产过程中的生产环节、危险因素、安全应对措施等情况进行了解,实习常常流于形式。 3.2生产实习场所的缺失 由于受高校扩招和企业转型等方面的影响,造成了专业学生较多,而对口单位较少的状况,尤其是传统的工矿企业,因为安全等因素的限制,不能够大量接受实习学生,再加之有的企业的生产方面涉及大量易燃易爆炸的危险品[2],实习生很有可能因为经验不足,为企业带来危害,因此,企业接受实习生的态度消极。即使有企业愿意接受实习学生的学习考察,也会因为核心技术保密、人身安全等方面的问题,谢绝实习团队进行工厂核心区域的实习,这就很难保证学生在实习阶段能学到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3.3生产实习模式不完善 生产实习学习模式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管理困难,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工作也会因为场地较大,人员较多,学生活动性强等特点有所打折,教师还要估计到学生安全不能全身心投入讲解,而实习后的论文,由于学生在实习中并没有学到更多的新知识,导致学生之间相互抄袭。另一方面是生产实习经费不足,高校的实习经费都是有限的,安全工程专业教师在为学生制定实习计划的时候,会根据经费适当减少一些环节的设计,这就难以保证学生全面地对知识进行学习。企业收取的实习费用越来越多,更加使得学生的活动经费捉襟见肘。 4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安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的改革策略 4.1实行教学实习一体化 将学校课堂理论知识与生产实习结合起来,近些年来有学者研究表明,让学生身处于生产实习环境中的教学比传统的先教学后实习的学习方式,能更快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因此在实习过程中,应打破“参观制”的实习方式,学校聘请企业内部专业人员和教师一起对学生进行实习指导,并将学生分组,让学生走进生产车间,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详细了解生产环节的每一个步骤。充分利用合理资源,如多媒体设备等进行图、文、视频并茂的教学讲解,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有问题地进行生产实习,从生产实习中寻求答案,在实习中,让学生寻求问题答案[3]。 4.2建立实习基地 学校可以和相关企业进行战略的产学合作,为企业长期输送大量优秀人才,使学校和企业成为利益的共同体,有利于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对于生产环节易燃易爆炸的危险操作,如果无法近距离操作和观察就无法开展安全工作。因此,学校要组织力量对其进行仿真再现,建立一个仿真基地,将学生的实习分成实际工厂实习和仿真场地实习两个部分,对于基础的、安全的部分让学生到真正的工厂中学习,通过仿真工厂,让学生进行模拟操作失误、泄漏事故、安全管理等情况分析,对安全管理知识进行应用。让学生把在现场实习考察中所学习的工作流程与仿真实习中地内容相结合,用实际流程辅助实践操作,再用实践操作检验实际流程,从而达到真正意义的生产实习[4]。 4.3完善生产实习模式 在管理上,不能依靠一个教师的单薄力量,全专业教师应与学生一起投身生产实习的活动中去,教师们进行合理分工,将学生的安全、食宿、考评、教学等几方面的工作分别指派到相对应的教师身上,做到责任有人。在结束实习后,对学生的实习报告进行检查,根据学生的实习情况、报告质量为学生评定成绩。在活动经费上,安全工程专业一方面要加大经费投入,另一方面也要积极与社会上相关的企业公司合作,通过产学合作的方式,吸引企业的教育注资,为安全工程专业的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在仿真工厂建设阶段也可以与企业合作,将仿真工厂打造成学校的实习基地和企业员工的培训基地,让学校和企业都能从中获利[5]。 5结论 在此次研究中,主要阐述了新课程改革下,安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改革的必要性,并提出了相应的几点改革建议:实行教学实习一体化、建立实习基地、完善生产实习模式,本文研究中提出的几点建议,主要围绕工程教育,注重对安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生的教育才能更好地提升其综合素质,这对新时期安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的改革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望此次研究的内容能为实际实习提供帮助。 作者:牛美玲 单位:湖南工学院 安全工程论文:安全工程专业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为适应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需求,依托校企联合在人才培养、技术合作等领域的合作,以服务雄安新区和“京津冀”经济发展为宗旨,通过课程体系构建、实践基地建设、教学方式创新与教师队伍建设等实现校企共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一套具有河北科技大学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的校企共建人才培养的办学新模式。 关键词:安全工程;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一、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的建设 1.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以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为目标,以化工、建筑安全为专业教学方向,以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紧密衔接为重点,以实习实践课程由校、企共同指导考核为特色。”培养掌握安全科学与工程基本理论,具备扎实安全工程专业知识、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2.课程体系的构建。提出“通识培养+联合培养”课程设置方案;通识培养阶段为第1~6学期,包括德育、外语、身心素质、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系列;联合培养阶段(与企业联合培养)为第7~8学期,包括应用专业类、技术研究类、创新创业类和国际拓展类四个方向。其中,通识培养阶段的专业基础课系列分为应用专业、技术研究、创新创业和国际拓展四类(第5~6学期),学生可以对这四类进行选择,但必须与联合培养阶段的方向一致。通识培养阶段主要为理论课,联合培养阶段主要是实践课程。(1)理论教学内容的优化。首先,收集国家安全行业的最新法律、法规及相关研究单位的最新技术研究成果。然后到化工、建筑类企业进行调研,与往届在相关企业工作的毕业生进行访谈,分析企业现场工作急需的安全知识及技能;为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及应重点讲解的内容提供现实依据和理论依据。例如,了解当前化工企业安全监管过程中存在的关于企业选址、布局及生产中的隐患问题等,有针对性地调整化工安全等相关课程内容,删除与当前规定不符的内容,由董文庚老师等与企业合作开发编写《化工安全原理与应用》《安全检测》等教材。(2)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校企共建实践教学体系必须以专业岗位需求为目标,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与形式,优化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强化实践与理论之间的有机结合,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整体功能。首先,积极向学校争取实验室建设资金,完善本科实验条件。其次,实习的教学要求在合作企业中进行,部分专业课的学习、个性化教育和毕业设计都要求与企业导师结合。把行业、企业的一线需要作为毕业设计选题来源,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选取“专职教师+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双导师制,技术主要由企业导师负责,进度及格式等由专职导师负责,实现学生技能方面的零距离就业。3.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按照“校企联手,双向互动”的思路以及校企资源优化整合的建设目标,与石药集团、河北诚信化工、河北电力建设集团、河北道桥交通集团有限公司等联合建立校外实习实践基地,争取企业为学生实习提供食宿的经费。与安监局、企业合作,共建“河北科技大学安全培训中心”,获得住建部“一级机电建造师继续教育培训”资质,成为集教学、实习、培训与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开放型综合实践基地。 二、教师队伍建设及教学方式改革 1.教师队伍的建设。建立一支知识、技术共享的“双师双能型”专兼职教师队伍。首先,以共建的实习基地为基础,安排专职教师进企业进行工程实践锻炼,提高专职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实现“大学为企业人才进行理论提升,企业为青年教师进行工程实践培养”的目标。另外,建立强大的兼职教师队伍,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聘请行业内具有注册安全工程师资格或高级工程师资格的技术人员;二是在实习阶段聘请企业实践能力强的技术人员为校外实习导师。学校还出台“双师双能型”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鼓励政策,如青年教师有3个月以上的工程实践,评职称时优秀考虑。学校还每年定期组织部分教师去国内其他高校进行短期访学,提高专职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调动兼职教师的教学积极性。2.教学方式的改革。为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推行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声情并茂与视听相结合,使传统教学中抽象的难以理解的内容通过视频、图片的形式,直观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校企共同设计教学方案和教学内容,共同开发教学课件和教学资源,理论教学内容以学校教师为主,案例及实践教学内容以企业兼职教师为主。 三、教学效果考核体系的构建 1.加大理论课课上讨论、回答问题、作业成绩比例,占总成绩的30%~50%,每次课程结束后评出成绩交给授课教师;实现对整个学习过程的考核,规范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实践课程采取答辩与作业相结合的形式考核,加强对学生理解、分析和综合解决能力的考核。答辩组由学校教师和企业教师组成。校企合作共建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了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向应用型大学的转型,发挥了学校理论教学、企业工程实践有机融合的特长。通过共建校企大学生工程实践教学基地、联合培养的课程内容、双师型教师队伍等,提升校企共建的人才培养能力,不但推动了安全工程专业学生“学以致用、学以致产”的步伐,还锻炼了青年专业课教师、企业技术管理人员的工程教育、实践能力。 安全工程论文:安全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 摘要:本文根据学校修订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以农业院校安全工程的特色以及专业发展方向为指导,综合教学实践中发现的现有培养方案的问题以及毕业生的反馈信息,经过教研室的探讨及修订,介绍了安全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的修订情况。 关键词:安全工程;培养方案;修订 安全工程专业最早是从煤炭行业发展起来的,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安全工程专业逐渐发展到石油化工、机械制造、航空航天、地质冶金、电子电工、铁道交通、环境生态、核能源、建筑等行业。但未有一所院校的安全工程涉及三农(农村环境安全、农业生产及产品安全、农村公共安全)安全问题。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中各种安全事故不断发生:(1)农业机械化生产迅猛发展,购买和使用农业机械的有机户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农机事故的增加;(2)镉米事件引发的各种农产品安全问题;(3)城市的迅速发展,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加,常住人口中老年人和幼童的数量加大,因此产生一系列的公共安全问题;(4)农村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带来的一系列环境安全问题。这些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步扩大,在社会上形成一定的影响。湖南农业大学是国内第一所开设安全工程专业的农业院校,专业依托学校农业的背景,以资源环境学院环境工程专业为依靠,拟发展化工安全、农业生产及农产品安全、农村公共安全以及环境生态安全等四个方向。拟在培养能够解决三农问题的社会人才,解决农村环境中存在的各种安全问题。虽然国内开设安全工程专业的院校逐年增加,但是我国目前的安全工程专业尚处于逐步发展的过程,各高校在大安全基础上发展不同方向。因此全国各个高校的安全工程专业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上存在差异。我校安全工程专业刚刚起步,在培养方案设置及优化上处于探索阶段,根据现有培养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及毕业生的反馈信息,对湖南农业大学安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设置及修订进行探讨。 1现有培养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及毕业生反馈信息 从现有的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上看,没有明显的侧重方向,培养的安全专业人才均属于“大安全”,跟开办专业时拟发展的农业生产及农产品安全、化工安全、环境生态安全以及农村公共安全方向相差太远。因此,本次培养方案的修订,根据专业的发展方向,以及学校现有资源,增开农产品安全与检测技术、农产品安全与检测技术实验、农产品安全与清洁生产、农业安全生产与管理等课程。另外,培养方案中实验实践课程偏少,安全工程是工学学科,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因此,此次修订,增加了化工安全工程课程设计课时,将实验课程模块化,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根据我校近几年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及毕业生工作中所需知识的反馈情况,我校培养方案中选修课中的一些课程及课时设置不合理。如:设备腐蚀与防护技术、辐射防护与保健物理与环境工程中部分内容有大量重复,事故调查与分析技术与安全管理学、安全评价等课程重复率较高,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也与安全管理学中部分内容重复。增加了安全管理学的课时数,调整了相应教学内容,将安全评价与预测设置为必修课程,增加课时量,将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事故调查与分析技术课程去掉。增设特种设备安全技术。 2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的修订 众所周知,专业培养目标是进行专业建设和一切教学活动的基础,也是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1]。培养目标的设定,直接决定了本专业的发展。培养目标决定着人才培养的实施手段、内容、评判标准等内容,也决定了人才培养工作的成败,更决定了人才成长、发展的方向[2]。为了培养出懂农业与安全学科知识的安全人才,建设具有农业特色的安全工程专业,合适的培养方案在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教学过程中起着很重要作用。培育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工程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外语及计算机应用能力突出,具有较扎实的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和较强的专业技术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掌握的技能从事安全技术及工程、安全科学与研究、安全监察与管理、安全健康环境检测与监测、安全设计与生产、安全教育与培训等方面工作,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3课程体系的修订及设置 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设置合适的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出懂农业与安全学科知识的安全人才,以现有的教学基础和经验为出发点,对现有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和修改。经过探索和讨论研究,湖南农业大学安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包含四大模块:公共课、专业课、实践教学以及素质拓展。其中公共课和专业课都包含了两部分,选修课和必修课,实验课程包含在必修课程中。实践教学模块是必修课,包括了设计、实习等。素质拓展为课外选修课。除此之外,还有部分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的设置,意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 3.1课程设置 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必修)根据国家要求进行设置,包括高等数学、无机化学、政治、外语、物理、化学和军体类课程。为了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政治类课程缩短了理论教学,增加了实践部分。专业必修课程是安全工程专业的核心,是学生掌握安全基础知识理论的重要基础课程。主要课程有安全管理学、安全学原理、安全系统工程、安全检测技术、工业通风与防尘、职业安全与健康、化工安全工程、安全人机工程、农产品安全与检测技术、安全评价与预测、环境工程学。另外,为了扩大学生的安全知识面,有更广的就业面,开设的选修课包括安全法律法规、燃烧与爆炸学、安全心理学、危险化学品管理、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消防工程、建筑安全工程、农业安全生产与管理、安全信息与数据库、安全工程专业英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不同的选修课来充实自己。我校安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复合型技术人才,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在培养方案中将实验进行综合模块化,并增加了部分实验的课时。主要专业实验:现代工程制图实验、安全工程基础实验、安全管理实验、安全技术实验、安全人机工程实验、农产品安全与检测技术实验等,实验中包含了各个专业课相同或相近的知识综合性实验。在实践教学环节,在工程制图课程设计、化工安全课程设计、工艺通风与防尘课程设计、安全人机工程设计的基础上,还开设了社会安全教学实习、工业安全教学实习、农业与农产品安全检测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综合实习、社会调查、金工实习等多个实习课程,意在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 3.2课时设置及学分要求 在安全工程所有的课程中,公共课程根据国家要求,设置18学时为1个学分,公共课必修课程根据国家相关政策要求,设定学分为84学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公共选修课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培养方案要求至少选11.5个学分。专业必修课程根据教育部的要求结合本专业的发展方向及特色,以及每门课程的主要内容,设置适当的学时,24学时为1学分,总的学分为39学分。专业选修课设置12学分的课程,学生选择9学分的专业选修课进行学习。除此之外,在实践教学环节,有28.5个学分,素质拓展不计入总的学分要求中。综上,本校安全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学分要求总计172个学分。 4小结 总之,安全工程专业是一个涉及面极广的综合交叉学科,其人才培养的方向是复合型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安全工程师[3]。我校安全工程开办不久,培养方案还在探索过程中,需要不断改革更新。但改革是困难的也是必需的,在专业培养模式、培养方案等方面需要长时间的探讨与研究[4]。如果不改变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专业培养方案,其培养的安全专业人才必然不能胜任将来的工作,也无法满足社会需要,从而辜负社会期望[3]。本文根据学校专业特设及现有安全培养方案存在问题、毕业生的反馈等介绍了本校农业特设的安全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修订情况。 作者:卢丽丽 魏祥东 廖婵娟 蒋娇莲 苏龙 单位: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安全工程论文:安全工程专业瓦斯地质课程体系优化 摘要:我国煤炭和煤层气资源丰富,但由于地质条件复杂,煤矿瓦斯灾害严重,煤层气资源开发受限。瓦斯地质研究是煤矿瓦斯治理和煤层气开发的前提和基础,进行瓦斯地质方向本科人才培养为煤矿减灾抗灾、煤层气规模性开发提供人才智力支撑。结合河南理工大学瓦斯地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现状,基于瓦斯地质方向课程体系优化的思路和目标,对河南理工大学安全工程专业瓦斯地质方向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构建了以通识教育课程模块、专业公共课程模块、方向专业课程模块、实践环节课程模块为框架的瓦斯地质方向合理的课程体系,增强了课程之间内在逻辑,减少了课程间的重复与脱漏。 关键词:瓦斯地质;安全工程;课程体系;优化 1瓦斯地质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煤炭和煤层气资源丰富,但由于地质条件复杂,煤矿瓦斯灾害严重,煤层气资源开发利用较少。[1]煤层瓦斯是地质成因的,受地质条件的控制,为了解决煤矿瓦斯灾害和煤层气资源开发技术瓶颈,河南理工大学在上世纪60年代在全国率先开展瓦斯地质研究,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开创了瓦斯地质学科,首创了瓦斯地质理论,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瓦斯地质理论体系,为我国煤炭工业安全生产和煤层气开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瓦斯地质学科逐步完善的历程中,通过开设各种培训班,研究生班和博士、硕士研究生学位教育等各种形式培养了大批瓦斯地质专门人才;如1985年经煤炭部教育司批准我校招收瓦斯地质研究生班,培养了一批瓦斯地质专家;1982年原煤炭工业部组织开展全国煤矿瓦斯地质编图工作和2009年国家能源局组织开展新一轮全国煤矿瓦斯地质编图工作,通过各种形式培训班,对工程技术人员普及了瓦斯地质专业知识;研究生学位教育方面,招收少量的瓦斯地质理论与应用方向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了较高层次的瓦斯地质人才;但在本科层次瓦斯地质人才培养方面,基本属于空白。河南理工大学为了满足煤矿安全生产实际需要,使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具备瓦斯地质基本知识,在安全工程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加入了瓦斯地质学课程。尽管如此,很长一段时间瓦斯地质专门人才培养仍主要停留在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层次上。这样的培养层次,一是瓦斯地质方面的人才不能满足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形势的需要,二是由于缺失本科阶段瓦斯地质知识结构、基本理论的系统学习,使得博士、硕士研究生层次瓦斯地质方向人才培养困难和生源不足。因此,进行本科层次瓦斯地质人才的培养意义重大。为了满足我国煤矿急需培养大量的瓦斯地质人才的实际和我校瓦斯地质学科的未来发展,河南理工大学从2011级开始在安全工程专业的基础上开设了瓦斯地质方向本科班,进行本科层次瓦斯地质人才培养,目前已毕业两届。 2瓦斯地质方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意义 课程体系是一所院校根据自己的培养目标进行的有计划、有系统的课程安排。安排合理的课程内容既能反映出学科的主要知识,又要符合知识发展的规律、时代的要求与前沿;合理安排各门课程之间的结构,调整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促使各门课程之间衔接有序,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与训练,获得某一专业所具备的知识与能力,以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因此,课程体系是教育教学的重要依据,受教育者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与其所学专业的课程体系有着密切的联系,有什么样的课程体系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素质。[2]合理的课程体系能培养出素质全面的人才,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3-5]瓦斯地质学科是河南理工大学的旗帜和标杆,进行瓦斯地质人才培养,加强瓦斯地质专业的建设对保持瓦斯地质学科领先地位和发展后劲意义重大。为了瓦斯地质学科人才培养和未来发展,2011年,河南理工大学在本科层次上依托安全工程专业专门新开设了瓦斯地质方向,为瓦斯地质人才培养开辟了新的途径。该方向开设初期,瓦斯地质方向课程体系主要基于国内煤炭行业安全生产和煤层气勘探开发需求以及参考安全、地质、采矿等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设置。瓦斯地质方向经过6年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实施,以及毕业生到用人单位后的反馈信息和相关高校的调研发现,本专业方向课程设置方面存在专业课程特色不鲜明、部分课程开设顺序衔接不合理、部分课程课时分配不合理、部分课程出现内容重复等突出问题,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因此,优化专业方向课程设置,建设合理的安全工程专业瓦斯地质方向课程体系对培养瓦斯地质专门人才,继续保持河南理工大学在瓦斯地质方面的优势和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3瓦斯地质方向课程体系优化思路、目标 以“素质是前提、能力是关键、知识是载体”的新型人才观为指导,按照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创新性、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和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坚持瓦斯地质学科特色,采用走访、问卷调查等方法了解用人单位对瓦斯地质方向人才要求,探讨瓦斯地质专门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素质和能力,从教育学、人才学和瓦斯地质发展的角度系统分析瓦斯地质专门人才的基本特征,建立瓦斯地质专门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相对应的该专业方向知识体系框架;以该专业方向知识体系框架为基础,在原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通过与瓦斯地质相关专业(主要包括采矿、地质、安全)有关专家、学者和现场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会议交流、讨论,确定专业特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以及相对应的工程实践内容、教学实验内容等,并与现场积极联系,建立瓦斯地质工程实习基地;以理论课程和实习内容、实验内容为主题,根据课程内容、难易程度、与瓦斯地质的相关度,讨论分析各门课程的衔接关系和课程教授的主要内容,确定各课程的开设时间、开设学时等。最终构建瓦斯地质方向的课程体系,优化瓦斯地质方向培养方案,实现如下培养目标:(1)掌握安全科学、安全工程及技术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矿井开采、岩石力学、矿物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煤地质学、瓦斯地质学、矿井瓦斯抽采、煤层气勘探开发、地质勘探工程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2)培养出“厚基础、宽口径、创新性、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适应国内外能源矿山、煤层气、页岩气发展需求,具备到能源矿山、煤层气和页岩气等相关单位进行煤层气、页岩气等非常规天然气的地面勘探开发,煤矿瓦斯地质、瓦斯抽采、瓦斯灾害防治等各类设计、施工及安全管理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同时具备从事其他安全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工程设计与施工、管理、监察以及教育培训等工作。(3)实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人才培养目标的良好匹配,保证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整体优化的要求,提升新形势下学生的创新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4瓦斯地质方向课程体系优化设置 河南理工大学安全工程专业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优势,设立了瓦斯地质等4个专业方向。按照课程体系建设优化思路和目标,以河南理工大学安全工程专业整体要求和瓦斯地质方向的优势、特色,构建了以通识教育课程模块、专业公共课程模块、方向专业课程模块(包括方向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实践环节课程模块为框架的瓦斯地质方向合理的课程体系(图1),优化了课程之间内在逻辑性,减少了课程间的重复与脱漏。该方向课程体系总学分194,其中通识教育课程模块总学分98.5,公共专业课程模块总学分26.5,方向专业课程模块总学分38(见表1),实践环节课程模块总学分31(不含课内实验)。通识教育课程模块:是传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基础性、通用性和长效性作用的课程。[5]河南理工大学安全工程专业下设的4个方向设置相同的通识课程,总学分98.5,包括思想政治类、军训体育类、外语类、计算机类、数学类、理化类等[6],以必修课为主。公共专业课程模块:是河南理工大学安全工程专业所设立4个专业方向都要求开设的专业课程模块,是使学生掌握安全科学、安全技术及工程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必备的课程,同时体现安全工程专业特色。共设置11门课程,课时256,学分26.5,全为必修课程。方向专业课程模块:包括方向专业基础课程和方向专业课程。方向专业基础课程是学生掌握该方向专业知识、学习专业科学技术、发展个人能力的坚实基础,是提高学生最基本的职业素养的一类课程,该类课程对于后续方向专业课程的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课程的设置的好坏,对学生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掌握影响较大,由必修和选修两类组成,总学分15学分,其中必修课4门,学时144,学分9,选修课6门,学时192,学分12,限选6学分;方向专业课程是与专业基础课有直接联系的,是学生适应未来从事的职业、工作环境所必须学习的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类组成,总学分23,其中必修课程3门,学时128,学分8,选修课11门,学时336,学分21,限选15学分。方向专业课程模块的课程设置来看,方向专业基础课以必修课程为主,目的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方向专业课程增加了较多的选修课程,目的是为了能适应未来需求和多元的工作环境(见表1)。实践环节课程模块:实践教学课程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重要教学环节,是高校课程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6]通过实践教学,可促进学生巩固和加深理论知识,提高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系统分析、工程设计、科学研究等专业技能,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对未来工作的适应能力。[7]河南理工大学安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中,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军训、工程基础实训与实践、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教学课程外,结合本专业方向特点,特别增设了地质基础实习、煤矿瓦斯地质与瓦斯治理生产实习,并建立了登封地质实习、鹤壁生产实习等实践实习基地;并针对本方向专业特色,开设了瓦斯地质、矿井瓦斯防治技术和矿井通风与除尘等特色课程的课程设计,增强学生对专业方向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和理解,培养学生动脑、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另外,结合现场实际和科研项目,对课程实验内容进行了设计优化,减少了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了结合现场实际的综合性、设计性和科研型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在毕业设计内容的选择上,要求结合煤矿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选题,使学生的毕业设计与生产实际有机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学分为31个,学时为33周,贯穿于大学四年的每个学期。 5结束语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瓦斯地质方向课程体系的改革、优化应以现代大学理念和新型人才观为指导,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同时坚持专业特色,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补充、完善,培养高素质瓦斯地质专门人才,为煤矿减灾抗灾、煤层气规模性开发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作者:闫江伟 张明杰 单位:安全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河南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 安全工程论文: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摘要:我们根据青岛理工大学的办学特色及优势学科群和社会的需要,形成了土木建筑施工安全为主的特色培养方向。我们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基础,以为土木建筑施工、工业生产制造等行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由于政策环境好,社会需求大,毕业生就业前景乐观,就业单位以国有大中型建筑企业为主。文章介绍了土木施工安全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思路和实践能力培养,并对学科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安全工程;办学特色;学科建设;培养体系 一、引言 自设立“安全工程”专业以来,各高校安全工程专业课程设置都带有一定的行业特性,涉及如能源、化工、建筑、机械等诸多行业[1,2]。国内外高校安全工程本科生课程体系的建设中往往存在两种倾向,一个是强调行业特点而忽略了安全科学的共性,另一个是过分强调安全科学的共性而忽略了各自行业的特殊性[3]。安全科学与工程成功申报一级学科对安全工程的定位和发展以及高校安全专业办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并拓宽了思路。青岛理工大学为编制安全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深入全国10余所代表性高校、工矿企业进行了大量前期调研和探讨,为构建凸显青岛理工大学安全工程专业土木工程施工安全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我校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分析 (一)学校的办学特色及优势学科 青岛理工大学土木建筑、环境市政、能源机械等学科特色鲜明,依托优势学科群,学校大力发展安全相关类学科,其中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学科是山东省重点学科。安全工程专业依托海洋环境混凝土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山东省高校蓝色经济区工程建设与安全协同创新中心、山东省城市灾变预防与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高校能源与环境装备重点实验室等良好的实验和工作条件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和发展,形成了土木建筑施工安全、工业生产安全等特色培养方向。 (二)安全工程专业目标及定位 胶东半岛开设安全工程专业的高校还有以油气安全为主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以煤矿安全为主的山东科技大学、以化工安全为主的青岛科技大学。青岛理工大学安全工程专业依托学校及自身优势形成了土木建筑施工安全为主的特色培养方向,与上述高校形成错位培养。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基础,立足为土木建筑施工、工业生产加工及制造业等行业输送安全技术与管理人才,掌握安全科学与工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及基本技能,具备从事安全工程设计、风险评估与咨询、安全监管、安全教育与培训等方面工作的能力和素质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专业人才。1.社会需求及政策要求。(1)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安全生产事故易发多发,总体形势依然严峻。(2)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系列法律法规的出台,除矿山、建筑、危险物品等高危险行业外,一般工业企业对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迅速增加。(3)国家《安全生产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为安全生产领域培养一批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2.就业情况分析。我校安全工程专业历年一次性就业率均在90%以上,毕业生几乎全部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每年约1/3以上的毕业生考取国家“211工程”等重点高校硕士研究生,学生就业单位多以中建、中铁建、中交、华润等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涉及土木建筑、石油化工、机械、船舶、安全生产服务中介机构、政府部门等各类企事业单位。由于历届毕业生在单位的优良表现,就业单位(如中建八局等公司)优先招聘本校安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3.毕业生就业前景分析。相关法律明确规定,一定规模的企事业单位必须配备专门的安全工作人员,这给毕业生提供了稳定的就业市场,此外,国家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的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使得安全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愈发乐观,就业率呈现稳中有升的趋势。 三、土木工程施工安全特色与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一)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思路 1.课程设置情况。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和知识划分层次,课程分为通识教育模块、学科基础模块、专业课模块。每个模块包含必修和选修两部分。专业课模块是建立在前两个模块基础之上的,培养学生胜任未来职业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包括安全工程专业概论、火灾爆炸预防控制技术、安全系统工程、安全人机工程、安全学原理、安全管理学、机电安全工程、安全评价、工业通风与除尘等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包括建筑安全、工业安全、公共安全三个方向,其中以建筑安全方向为主。2.第二课堂。本专业设有外聘专家委员会,包括政府安全管理部门人员、企业安全管理者等,专业不定期邀请校外专家为学生做讲座,从不同角度讲述实践中的安全管理知识或经验,丰富学生课堂外的专业知识。本专业有校外实习基地,可以进行实习。自大学一年级实施本科生专业导师制,成立科研小组,协助导师完成科研工作,锻炼学生科研能力。 (二)土木施工安全特色的体现 土木施工领域主要包括房地产及商业地产、地下工程以及道路桥梁、码头等。相关的作业种类包括建筑施工、机械加工、电气作业、爆破等。在学科基础和专业课模块中设置了土木工程与环境工程概论、工程测量、地下工程、土木工程施工及安全、机电安全工程、建筑消防工程、建筑安全工程综合课程设计等课程,构建土木工程与安全工程基础理论、土木工程(含地下工程)施工安全技术与管理、建筑消防工程等安全工程技术与管理课程体系。 (三)大安全多学科能力的补充 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未来发展的需要从跨学科课程、跨门类课程、专业选修课选择相应的课程对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补充。 四、土木工程施工安全实践能力培养 (一)开展实践教学情况 安全工程系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定期召开由丰富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的企业技术和管理人员、专业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政府部门参与的专业建设研讨会和产学研座谈会,并成立了外聘专家教学指导委员会。已与中建八局等十余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就业实践和产学研平台。学生可以在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进入这些企业,既有利于学生的实习和就业,也为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了平台。 (二)创新创业教育 每年为毕业生就业创业召开会议,联系企业到校园内举行招聘会。创业方面,为学生讲解最新的政策,提供专业技术支持。鼓励学生申报专利。另外,青岛理工大学有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帮助。 (三)科技竞赛 本学科教风和学风严谨,教学中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数学建模、挑战杯、科技创新、创业设计等各类大赛。 五、结论及展望 强化建筑安全特色,同时根据需要在建筑安全方向注重建筑施工与建筑消防并进,一旦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建筑施工安全方向的就业机会势必会减少,而另一方面消防人才开始紧缺,我专业近两届也有毕业生开始进入消防部门工作。同时加强发展建筑施工涉及的工业生产安全方向,如建筑施工涉及的机电安全、特种作业安全等。目前安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已经列出了多门消防安全和工业生产安全的选修课,做到未雨绸缪。 作者:谭清磊 撒占友 王春源 张永亮 刘杰 单位:青岛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系 安全工程论文:安全工程专业课程全英文教学探讨 摘要:在经济趋于世界一体化的同时,教育也应顺应时代的潮流。设计国际化教育模式,从而培养适应时展的国际型人才。安全工程专业作为越来越受重视的工科专业,其全英文教学课程的设置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加大学校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度。文章针对煤矿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探讨建设全英文教学体系,从授课形式、教材建设、测试形式等多个方面进行改进,致力于建设具有教学优势,能够打造本专业国际化人才的全英文教学体系。 关键词:本科生;煤矿安全工程;全英文教学 在经济趋于全球化的当代,全英文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在与国际接轨、适应教育国际化方面做出的具有历史和现实意义的重大举措[1]。目前,全国各高校都在根据本校学科、专业以及学生的特点,进行全英文教学[2-5]。如何规划建立重要学科的全英文教学与授课体系,培养适应时代潮流的国际化人才,以及在建立过程中所应注意的问题,成为高校教育改革者最为关注的问题。之所以要大力发展全英文授课体系,有以下几个原因。1.提高学生英语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国际竞争力,培养国际化人才。我国学生英语能力普遍只体现在读、写,由于环境造成学生在沟通方面听不懂、不敢说。全英文体系课程的建设与实施,使得学生摒弃只是以参加国家等级考试为目的而学习英语的思想。让学生在双语环境下学习英语,通过听、说来大大提高学生英语沟通能力。另一方面,扩大毕业生的国际视野,开阔眼界,从中学习前沿知识,提高就业竞争力。2.提高学校竞争力。学校通过全英文课程的建设,引进国际化教学方式,与国际教育进行接轨,教学面向国际,既宣扬了本身特色,也从国际当中学到了知识。学生提升了竞争力,从而学校的就业率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就提高了学校的竞争力。3.吸引国际留学生,面向国际进行招收[6]。随着全英文课程体系的全面建设,使得一些国际留学生在选择学校时,不用过多在乎语言方面上的障碍,并且能够更多地了解本学校的专业特色,使得更多的留学生有意向来本校学习。非英语国家的高校都开始或有意向进行全英文教学体系的建设,这对学校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的提高有较大的意义。“矿井粉尘防治”作为矿业安全领域的导论课程,是安全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也是中国矿业大学的特色专业。因此该门课程的全英文体系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 一、授课形式 传统的授课形式注重将知识条例按照灌输的形式传授给学生,这种形式往往使学生感到学习的压力,以通过考试为目的,使得学生不能发现学习的乐趣。全英文教学的授课过程是在学生有一定的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知识储备的基础上,以专业典型的课程为原型,使学生除了有一定的英语能力的提高外,还促使其学习本门课程的基础知识,提升自身能力。传统的授课形式与全英文授课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语言氛围、思维方式以及知识获取途径等方面。因此,为了更好地使学生适应这种学习方式,应在授课过程中做出一些改进,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安全工程专业“矿井粉尘防治”课程的全英文授课过程中,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分别尝试了以下改进方法。 (一)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旨在激发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力,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思考,自主学习,开拓思路。在上课过程中通过提问、讨论的形式,多向学生抛出比较发散、回答面广的问题,开动头脑风暴,凡是学生能够理解的问题,均应该鼓励、启发学生回答,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他们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互动式教学 在实验课上,除了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培养其动手能力外,还应采取讲课与练习不同的结合方式,增加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通过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地提问、思考,再提问、再思考,从而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讨论式教学 在课程安排中,应在教学课程过程中穿插两到三次讨论试教学。在讨论式教学的课堂上,老师会在这节课之前一段时间提出几个问题,这些问题应涉及之前所学的知识,然后给学生时间进行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学生可在课余时间进行分组讨论,也可在课堂上进行讨论。然后在讨论式课程中,对该问题给出一个理性的回答。另外,也可以采取辩论的形式作为该课程的上课形式。针对之前的学习,提出一个可讨论性强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通过辩论的形式,加深学生对该门课程的认识,通过辩证分析方法,开拓学生的思维。 (四)案例教学 选取比较经典、发生时间较近的煤矿事故案例,对该案例进行分析,其中包括直接原因、间接原因、预防措施、责任人以及从中应吸取的教训,进行详细的分析,让学生通过分析对课程内容有更深的理解,掌握事故分析方法。并且,通过分析使学生加强安全意识,为以后的就业提供经验,防止有同类型的错误发生,或在发生事故时做出正确的决定。以上是在教学课堂上做出的改进,通过不同的方式达到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主动思考,加深学习内容理解的效果。 二、教材建设 为了培养面向世界的国际型人才,使学生真正走在时代前沿,了解本专业先进技术,在课堂上了解一定的知识往往是不够的。教师在课堂上将学生引入一个领域,而真正要对这个领域有着深刻认知还需要自己在这方面的大量阅读与学习。因此,除了改进教学内容与课堂教学方式外,为学生提供一本既涵盖当今先进技术,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本门课程,又可以使学生轻松带入的教材尤为重要。全英文教材的编写要兼顾专业与语言两个方面。例如安全工程专业课程“矿井粉尘防治”,在课程改革之前,本门课程的中文教材为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粉尘防治理论及技术》。在课程改革背景下,通过调研、收集国内外同类课程教材选用情况,从中选取出几本能够很好地将本门课程的知识网络涵盖,并将其中较为基础的内容截取出来,结合优秀的学术期刊论文重新整合成一本适合国内本科学生阅读,能够在书中既学习到基础知识,也了解到学科前沿技术的教材。此外,随着科技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时代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电子形式传播知识的途径成为一个教学的重要手段,这就为一些学生在课堂中没有记清楚或者有些小疑问提供了方便,。在上课过程中,教师会将上课全过程录成视频,经过剪辑后放到网上,供学生反复观看学习,并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使得学生带着新问题在新的一节课中与教师进行交流。值得一提的是,本门课程专门设计了网页,学生可以根据网址登录到矿井粉尘控制这门课的网页中,这个网页涵盖上课视频、讲义、幻灯片以及教案等学习材料,这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学生学习。除此之外,如果学生仍旧有一些问题,可以在网页上留言提问,有专门的人员定期对这些问题进行解答。将传统课堂与网上课堂相结合,使学生在课上听讲提问,课下反复观看复习,完美地将课本与电子相结合,大大提高授课效率。 三、测试形式 传统教学中考试一直是作为鉴定学生最后成绩的标准,在全英文教学中也应当是重要的环节,但是怎样的测试形式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该门课程主要借鉴了欧美发达国家教学过程中的分布式考核形式,摒弃之前的一次考试就可断定学生成绩的形式,即在授课过程中采用多次不同形式进行考核,最终成绩应为几次考核按照一定比例的综合作为评定标准,深入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并根据考核情况对之后的课程进行调整,尽量使更多的学生达到理想的状态。在考核上主要由以下两部分组成。1.在授课期间增加几次随堂测验。随堂测验通常在授课结束后剩余的一小段时间进行,所出题目比较简单,往往是这节课或上节课的一些重点,学生只要认真听就可以记住,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完成。此过程不允许相互讨论,独立式完成。2.安排课程论文大作业。教师在授课初期即将作业布置下去,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准备。学生可在今后的授课中认真听讲,从中去找资料,或者在之后的课余时间收集资料,进行整理。在课程即将结束的时候安排时间进行汇报,学生要将准备的内容转换成幻灯片上台汇报,在汇报结束后老师会针对汇报的内容进行提问。其中,老师布置的问题可以是多道,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从中选取一道题进行发挥。汇报形式可以为单人汇报或小组汇报,若为小组汇报,其在课余时间需要找出时间进行小组讨论,最终选取一名代表上台汇报,而老师提出的问题需要整个小组进行回答。老师根据幻灯片制作、汇报内容、表现状态等内容进行打分。经过以上两个环节的测试,按照一定的比例将两次测试的得分进行整合,得出该学生在本门课程学习之后的最终成绩。通过上面对测试环节的改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摆脱“高分低能”这种不良现象,增强教学效果。 四、结语 全英文教学是目前高校普遍面临的重要改革课题,教学体系的合理建设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增强学校竞争力,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型人才。矿业安全工程专业“矿井粉尘防治”课程作为本专业的基础课程,在全英文体系建设这一方面进行了探索,对授课形式、教材建设、测试形式进行了改革,以期能够培养出适合本专业的面向国际的人才,并在全英文教学体系建设过程中不断吸取经验,更正一些错误,完善考核措施,优化教学理念与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作者:程健维 张西西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安全工程论文:食品安全工程措施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的发展和进步,以及不断创新和进步的科学的技术,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在不断的加快,生活水平得到相应提高,人们也就对食品的要求和需求会逐渐的增加。不仅要对食品使用性的方便、卫生的清洁和无毒害以及食品的安全提出了相关的要求的同时,也就逐渐的对食品的色、香和味以及营养提出了比较合理的要求。除此之外,还必须要能够适应生活节奏快和不同消费的人群。 关键词:食品安全工程;措施;分析 保障食品安全就要使各个生产部门之间密切配合,从采购原材料到生产,严格控制每一个程序,同时加大检测力度,使食品的每一个环节都受到足够的重视。首先,重视产品生产加工以及运输过程;其二,食品的原材料涉及很多农副产品,这样食品安全就与农业生产安全紧密联系起来。农产品在生产过程中,都必须要添加大量的激素或者农药化肥,要对相关类别的药物进行全方面的科学合理的利用,还要随质量控制进行合理的把关,对食品安全存在的各个问题采取科学合理的态度。并且还要从基础上把好农产品的质量关,掌握农药的正确使用方法,从源头上对食品安全进行合理的预防,我们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抓好。 1完善制度,加大惩治力度 生产、检疫和销售三个方面是食品安全问题中涉及最多的方面,只有配备完善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才能够保障食品安全,使食品安全能够有法可依,食品安全无小事,用法律保障食品安全的呼声越来越高,因此,我们必须按照法律的手段和要求,来对违法销售进行相应的惩处。在农产品种植的过程当中,就会经常的出现化肥和农药以及有害的残留物等现象,激素类农药以及劣质的原料和有毒的物质进行制造食品时,要对那些违法者加大力度整治,对于食品安全的相关问题也必须要痛下决心,从而对广大人们群众的消费和饮食进行有效的保证,最终能够从实质有效规避食品安全问题。近年来,伴随经济的全面进程,国内食品安全领域的相关规定也趋于完善,不过因为利益等因素,安全问题也层出不穷。举例说明,国内的三鹿奶以及皮革奶事件,在很大程度上都显示了国内的食品安全问题严重,还要监管力度持续增加。对违反规定的现象要依法制裁,同时针对食品的安全也一定要从下述几点予以有效的治理。特别是一定要第一时间的构建完善的信用审查机制,针对信用存在问题的企业,若发生严重的质量问题,那么就要提高监管力度。 2不定期的举办技术培训班,讲解农药安全使用制度 针对使用农药的有效方式予以安全培训,在此基础上激发农民对科学文化知识的兴趣,因此实施合理且有效的养殖举措。开展培训班,培训班要以教育授课为基点,在此基础上依附于经济的角度,为农民对农药使用安全的重要性予以全面探究。针对农药的贩卖人员,要建议其了解农药的一般使用方法,因此可以有效的辅助农民对田地的农药予以整合。针对乡镇的上级领导,让其掌握农药的主要危害,同时要严格遵守农药的使用原则。 3农药执法工作加强,联合执法网的组建 一是加强立法。调查材料说明,过量或违规使用化肥农药,与一些农民急功近利,种植操作随意有直接关系;动物饲料屡出问题,与一些黑心企业,为降低成本,胡乱加入添加剂有直接关系。饲料管理,目前仅有相应的指标,不过还未出台“饲料法”。若存在问题,无法予以惩罚。所以一定深化法律法规的总深度,让农民遵循操作规程,饲料生产单位要依附于法规。同时要深化行政监管力度。上级主管系统要以实际作为切入点,肩负责任,根据法规予以奖惩,全程予以监管,在此基础上依附于农业系统规定的等级指标,和上下级系统深化检测、检验以及审查,做到公开、公正且透明。下乡蹲点和扶贫干部也要把帮助当地群众致富与强化其食品安全意识、规范种植操作统一起来,避免顾此失彼。三是加强科技指导。应当看到,过量或违规使用化肥农药,也与土壤日渐老化、害虫对农药的抗药性逐渐提高的问题存在内质关联。所以,我们一定要深化科技研发力度,遵循合理种田理念,避免土壤老化以及害虫抗药性问题;一定深化对农民的专业培训工作,侧重于构建一支专业技能达标的职业农民队伍。 4相关职能系统要深化监管食品安全工作 食品安全的监管系统要参照国内目前的实际情况与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从监管的层面深化食品安全相关规定,对前沿的监管模式予以持续的完善,此举措为治本之策,切实用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工作者也要遵循次理念,要有担当。同时要构建问责制,将问责制渗透至食品监管系统,同时将其纳入至《食品安全法》。也要建议有关的系统分类出台食品领域具体准入规定,将其视为从事此行业的先决条件。 5加快可追溯体系建设加强食品安全过程管控 围绕建立广覆盖、全过程的食品安全防控体系,抓住食品源头、高风险品种和重点环节先行试点,大力度推进以信息化为支撑的食品可追溯体系建设,提高食品安全风险管理水平。5.1抓食品源头可追溯。以“三品一标”农产品为试点,建立涵盖部门监管、主体生产、消费服务等多项功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目前已有500多家认证生产主体纳入追溯系统管理,实现了认证农产品可查询追溯。5.2抓高风险品种可追溯。以安全风险高的肉制品、乳制品和具有地方特色的白酒、食醋为重点,在食品生产加工聚集区率先推动建立食品可追溯体系。5.3抓重点环节可追溯。抓住食品安全重点环节,积极探索食品安全全链条可追溯,真正实现过程全覆盖,质量可追溯。在食品流通环节,实行了“电子一票通”,把企业销货单据、索证索票、台账记录纳入信息化管理,生成随货通行的电子台账,做到产品流向可查询、可追溯。在餐饮环节,建立了餐饮服务电子监管平台,将大型餐饮和学校食堂纳入动态监管,实现了原料购进、索证索票、添加剂使用、餐厨废弃物管理、食品留样等关键环节可追溯。5.4抓监管过程可追溯。把执法过程管理、痕迹管理纳入可追溯体系建设,建立了综合监管信息平台,采用卫星定位和二维码识别技术,对执法人员准确定位,实时反映执法过程,上传执法记录。执法人员随身携带移动执法终端,随时可以查询辖区内全部行政相对人基础数据信息,并将现场检查情况实时回传监管平台,实现高效处置、层级监督。5.5加重处罚,对法违纪行为及时曝光严惩。立即立法,严格把关进口转基因主粮种子、粮食的审核,禁止有毒转基因主粮种子、粮食的进口。对现有有毒转基因主粮严禁种植、销售,把有毒转基因主粮种子、粮食、食品集中销毁。对制造、销售有毒粮食、食品、鱼肉、蔬果、进口和推广美国有毒转基因主粮种子、粮食者,判以重刑并罚其倾家荡产。(重罚违规食品生产企业,有效遏制食品污染及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对涉及粮食、食品、蔬果、鱼肉等种植、养植、加工、销售企业取消私有化,一律有政府组建集体企业经营,所得利润,除工资、福利、合理再生产提留外,一律上交国家财政。综合上文所述,因为新的食品安全的问题会不断的出现。因此对食品安全进行控制也不是一项权宜之计,并且也不是一个单独的部门就能搞好的,而是一项需要多个政府部门进行共同负责的一个长期的任务。目前我国已经积极的对食品安全的力度不断的加强了监督和解决相关的问题,并且在一些领域当中已经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绩。因此,在政府以及社会各个阶段的共同努力之下,食品的安全也得到了更好的解决。 作者:龚慧英 单位:大庆市让胡路区北湖社区工作站 安全工程论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设计初探 摘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有效改善我国小康生活分布不均的情况、实现小康生活的平均化是当下主要任务。在饮用水方面,城市的饮用水净化程度较好,是高品质的生活用水。与城市相比,农村的饮水问题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当下需要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设计,让农村居民喝上干净放心的水。本文主要介绍了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设计,该工程主要建筑物占用土地很小,地下引水廊道和输水管道在块石砌筑与输水管线铺设后即进行回填,不永久性占用耕地,也保障了农牧民群众的日常饮用水。 关键词: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设计 1工程概况 该工程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设计供水规模34.95m3/d、12.91m3/d,该工程主要建设任务是:新建水源引水廊道2处(各15m),铺设输供水管道20.15km,10m3清水池2座、30m清水池1座。修建各类控制(分水)、检查、消防井10座。依据《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表1.0.3集中式供水工程类型划分,本工程的供水规模在200m3/d~1~000m3/d之间,因此本工程类型为Ⅳ型;根据我国的防洪标准,本工程的建筑物为4级,次要建筑物为5级。工程的结构设计依据《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的规定以及有关规范进行。地下引水廊道和输水管道在块石砌筑与输水管敷设后即进行回填,不永久性占用耕地。工程主要建筑物占用土地很小。 2调节建筑物设计 2.1分水、检查井设计 为了使得方便管理线路的配水、分水以及调水,要在主、支管道的分水处建立分水井,同时如果两个分水井之间的距离已经大于800m,就要在中间设置检查井,共设分水、检查井10座,为圆形,井口内径1.0m,深度2.2m,井壁为M10浆砌石砌筑,顶宽0.3m,底宽0.5m,井底用0.1m厚C15砼浇筑(无水)或用0.3m厚砾石铺筑,距井底0.2m处接PE管,井内设爬梯,井盖用钢制保温盖板,厚度10cm。 2.2清水池设计 清水池设计根据《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输水管道和设备等维修时不能满足基本生活用水需要Ⅲ型工程,本工程最高日用水量1~150.42m3/d,调节构筑物的有效容积可按最高日用水量的20%~40%计算,取40%。经计算,参考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圆形钢筋混凝土清水池》04S803型,有效容积为500m3圆形钢筋砼清水池1座,池内径14.0m,池深3.5m,池底埋设C15砼垫层,池体全部采用C25现浇钢筋砼。排污井设计设计为钢筋砼矩形结构,池长2.32m,池宽2.1m,深3.1m,池体全部采用C25现浇钢筋砼。 3防洪和抗震 对于防洪的设计,本工程的设计标准为10年一遇,根据《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DL5073-1997,本工程所在区域的地震烈度不小于8度区,从GB18306—2001图A1《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上查得工程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3g,相应的地震烈度为8度。 4水质处理 常规处理工艺即混凝-沉淀-过滤-消毒,是20世纪初建立起来的净水工艺,主要去除水中的浊度、悬浮物、胶体、色度、微生物,该工艺使介水传染病流行得到控制。一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调查结果显示,农村集中供水规模较小,完全处理工艺所占比例较低,水处理设施不够完善,运行管理不到位导致水质合格率较低。膜处理技术是20世纪发展起来的水处理技术,以压力为推动力、利用不同孔径的膜进行水与水中颗粒物质如离子、分子、病毒、细菌、黏土、沙粒等筛除分离的技术。常用的膜技术包括微滤、超滤、纳滤和反渗透,与传统的水处理工艺相比,膜处理技术具有占地面积小、设备简单、操作方便、节能、环保、对原水水质变化适应性强、分离范围广以及分离效果高等优点。针对农村不同的水源水质,选用不同的膜技术进行分离、截滤、去除水中的有害污染物。在本工程的地下水源中含有高毒性或有害的离子如氟、砷仍然普遍和严重;纳滤能有效去除地下水中离子,特别是高价态离子,纳滤系统可除去大约67%氟化物,砷的去除率大于93%。经净化后的水样,各项检验指标均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G/T5750~-2006,产水口感好。 5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也在不断的深化,其中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是我国政府尤为重视的一个项目,随着中央财政补助的不断加大,各级政府也在不断加大对于农村饮水工程的建设,但是由于农村饮水工程量比较大,因此研究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设计尤为重要。 作者:马力强 单位:渭源县水务局 安全工程论文:安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现状与改革 摘要:在知识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快速进步环境下,为培养的高素质安全工程专业人才,提高安全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质量,以目前的教学现状,从多角度分析影响教学质量的原因,并提出提升教学质量的“多元化”改革措施。对安全工程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的专业英语教学产生积极影响。 关键词:安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网络 一、引言 安全工程的发展是以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发生事故为基础,借助相关学科知识,对人类生产、生活中的不安全因素进行辨识与预测,进而防止或减轻事故损失。随着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世纪安全工程人才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能及时了解和掌握世界的前沿动态,具有较强的专业英语阅读能力和交际能力。因此,很有必要培养具有掌握一定专业英语词汇,能熟练翻译并阅读专业英语材料的专业人才,及时了解专业学科在国际学科发展前沿动态。然而,由于安全工程所可涉及到矿山、建筑、化工、交通等领域,且各个领域均具有其各自的生产特殊性,使得安全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目前,在网络发达的新环境下,学生往往借助网络媒介对专业英语进行翻译查询,若仅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安全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并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很有必要针对安全工程英语的特殊性,结合网络发达的新环境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提出能提高安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效果的措施。 二、安全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现状分析 安全工程专业英语是将专业知识与英语工具相结合的一门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有扎实的语言功底,还应有较强的专业知识背景。但通过多方研究调查可知,大多数高校的安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动力差。教师若不重视在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环节,很容易出现教师在课堂上长独角戏的现象。最终,学生通过专业英语的学习,仍会收获甚少。经分析,安全工程专业英语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安全工程专业英语的参考教材匮乏 目前,在安全工程专业英语的授课过程中,主要使用是樊运晓或司鹄主编的《安全工程专业英语》教材。前者偏重安全学科的基本理论,涉及面广,重点不突出。而后者虽在内容上考虑到了理论介绍和行业应用,但由于很多篇章直接摘取自英文科技论文,在教学实践中难度偏大,学生接受度不高。此外,教材所采用的模块基本上以“词汇”、“阅读”“翻译”“写作”等形式为基础,忽视了对一些专业方面的常识引导。学生觉得专业英语的学习与大学英语的学习差异不大,对书本的文字产生了很大的抵触情绪,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2.安全工程专业英语教师应具有高标准 安全工程专业英语的任课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背景,还应具有较高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才能将安全专业课和英语课的教学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由于安全工程专业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其涉及多个领域的安全知识,因此,专业英语的教学范围较广。要上好一门安全工程专业英语,任课教师除了掌握安全学科的基本理论外,对于不同行业的安全问题,也应有一定的掌握,否则,会出现由于专任教师在科研上的研究重心不同,从而直接影响学生在学习专业英语过程中,对教师极少涉及的研究领域的掌握程度。此外,相关研究表明,教师在进行安全工程专业英语的讲授时,若仅采取传统阅读与翻译结合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以翻译、阅读为主,听说为辅,则会使得课堂中的互动性不强,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尤其在当今互联网发达的环境下,学生在枯燥的学习气氛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很难集中精力听课,采用低头玩弄手机等方式以消磨课堂时间。 3.学生对专业英语的认识不足 部分学生的职业规划和目标性不强,若不准备考研,或去国外及外企工作,大部分学生认为大学中英语的学习就是为了考证及应付毕业找工作。且目前用人单位较重视英语四六级,他们认为,专业英语的学习仅仅是为了完成培养计划,修满学分。尤其是面临专业英语的词汇生僻难懂,词汇量大且涉及面广,复杂长句较多时,这类学生对专业英语的学习积极性更低,对老师布置的作业和课文翻译,也通过网络翻译不加思考的敷衍完成,因此专业英语的教学质量和教学目标更难达到要求。 三、安全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改革探索 针对安全工程专业英语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部分现象,若要提高专业英语的教学质量,首先应让学生意识到专业英语学习的重要性,目的性,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此外,应让学生通过专业英语的学习,能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利用查阅工具书及运用语言传递的方式,及时了解新知识、新动态。(1)专业英语教师的授课方式应多元化。即任课教师应采用多种方式进行专业英语授课,如采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看录像听录音,写报告等多种形式教学手段。教师在进行授课过程中,可采区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方式引导学生去思考。(2)安全工程专业教材应多元化。在平时学习上,为使学生们了解安全专业的前沿性发展动态与实况分析,英语知识的学习,除了课本中讲解的内容外,还应加入时事英语,即及时分析当前最新的国际前沿专业情况和国内动态安全分析,让学生多元化获得本专业的知识与信息。(3)专业英语的任课老师可由一名教师为主,多名教师为辅,共同完成专业英语的授课。如,可根据安全工程专业英语在授课过程中涉及的不同行业,结合教师的研究领域进行专业英语专题讲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知识面。(4)考试方式应多元化。安全工程专业英语的期末考试可采用闭卷、开卷等笔试或其与口试相结合等方法进行。笔试主要涉及课程论文、平时作业、课堂问答等考核内容。开卷笔试时,允许自备词典和其相关工具书,这样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以免出现考前突击背书就能通过考试的情况。口试可以小演讲的形式,每个学生选择一个题目,通过查阅资料对相关知识进行收集整理,并制作PPT进行演讲,老师和学生们针对学生的演讲内容,随机、及时向演讲者提问,要求演讲学生做口头解答。最终成绩由平时成绩30%、演讲成绩10%,及考试成绩60%组成。(5)教师与学生间的沟通应多元化。教师应合理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布置开放性作业,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性。此外,授课老师可公开QQ、微信、也可建立网络群,将课件和教学重难点在网络中共享,便于学生网上查阅,也可通过网络平台与学生进行交流,答疑。 四、总结 在知识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快速进步环境下,为培养的高素质安全工程专业人才,提高安全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质量,以目前的教学现状,从多角度分析影响教学质量的原因,并提出提升教学质量的“多元化”改革措施。(1)教师在进行授课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去思考。(2)专业英语的任课老师可由一名教师为主,多名教师为辅,结合教师不同的研究领域设置专业英语专题,共同完成专业英语的授课。(3)安全工程专业英语的期末考试可采用闭卷、开卷等笔试或其与口试相结合等方法进行。(4)教师应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增加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性。 作者:吝曼卿 周德红 张民波 贾沛 单位:武汉工程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 安全工程论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探析 摘要:近年来,农村城镇化发展趋势明显,不仅带动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也对农村地区各种设施有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饮水工程建设已经成为各地区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农村地区水资源匮乏、污水排放量大已经成为影响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所以必须要通过建设饮水安全工程等方式来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文章以目前农村地区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工作开展的情况为基础,讨论日常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饮水安全工程可持续性评估模式,为日后工作奠定基础。 关键词:饮水工程;安全工程管理;存在问题;可持续评估 1农村地区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式 1.1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来的不断发展,我区农村地区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从日常工作开展的情况来看,依然存在许多影响工程管理质量的问题。不论是工程项目法人管理、乡镇水利站管理或者是农户自行管理,都存在欠缺。 1.2提升农村地区饮水安全工程管理质量的方式 必须要先认识到饮水安全管理工程的基本性质,因为饮水质量直接影响当地人们日常生活质量以及身体健康,所以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农村地区的饮水安全工程,属于准公益性质的工程,具有显著的公共性特征,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政府必须要从财政等方面加以扶持。从政府的角度,为工程项目建设提供必要条件。因为农村地区的饮水安全工程属于准公共性产品,具有行业垄断性质,所以政府必须加以监管。政府的监管目标较多,其中最关键的是要保证供水工程日后运营的正常进行,保证项目的可持续性。还要从多个角度出发来提升工作效率,利用相同的成本,获取最大的利益。目前常见的政府监督管理工作内容集中在市场准入、项目建设价格监督、水质监管等方面。农村地区供水市场化模式建设的选择,离不开不同地区的政治背景、文化背景以及资源背景等。所以各地区的政府可以通过私营机构运营的方式来减少失业部门的工作压力,提升事业部门日常生产效率。作为发展中国家,因为经济发展速度不如发达国家,所以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竞争的方式来优化供水系统经营权,这也是目前国家改革的重心之一。工程项目产权,是目前饮水安全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要点之一,以为与改革相关的法律条款正在不断的完善当中,各种政策以及配套政策也更适合农村地区,所以更要看紧产权,放开经营权。 2农村地区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可持续评估 2.1构建可持续性评估体系指标 以当前农村地区饮水安全工程可持续性评估指标发展情况为基础,针对工程项目存在的基本意义(提升经济效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带动社会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分别提出不同的构建目标以及构建环节;首先要先选定目标层的代表项目可持续性,分别从经济、社会、环境三个大方面提出可持续性评估模式,并构建专业化的评估体系准则层。其次要选择一些经济性比较强、社会性、环境性良好的细性指标,利用这些细性指标来构建专业化的评估体系指标层,并且还要从项目的综合评估等角度出发,提升持续性效益收入。所以从整体上来看,农村地区饮水安全工程长效建设持续性评估指标体系细节较多,且所有的环节都集中在环境、社会以及经济这3个方面[1]。 2.2农村地区饮水安全工程项目建设可持续性评估模型构件方式 以PPP模式为基础,融入环境因素、经济因素以及社会因素3种必要因素,提出如何构件可持续效益模型。工程可持续性效益影响要素较多,投资回收期、投资就业系数、项目环境影响、工程建设资金保障率、脱贫人口变化、污染物排放量、供水增长率、科教文卫效益、对周边生态影响、经济内部收益率、收入分配效益、可持续发展效益、经济净现值、群众满意度、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化建设都是常见的要素。因为PPP模式当中,所有的项目投资主体的日常投资期望是不同的,所以工作人员可以自行对私人投资方在工程项目总投资中占到的份额进行设定。假定公共政府部门在项目投资中所占的比例,结合私人投资期望经济以及社会、环境效益所占权重,明确公共政府期望经济、社会以及环境效益值权重,从根本上反映出不同工程项目建设,不同角度的期望值。以上文提出的可持续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建设以及可持续性评估指标体系为研究基础,通过层次分析的方式,将其分成目标层、标准层、指标层等。首先要将可持续性评估模型的总目标分解成不同的目标层、准则层以及项目指标层。之后使用标度法计算模式,对不同层之间的因子指标进行评价,计算出相应的判断矩阵。对矩阵特征以及矩阵的向量特征等进行计算,得出对应的本层指标针,并计算相应元素权重。除此之外,还要计算矩阵一致性标准模式,对矩阵的可靠性以及矩阵一致性等进行验证,一致性检验指标数值越低,代表结果越理想。针对目前农村地域饮水安全工程指标评估发展的情况,通过专家打分法等模式,对指标进行分级处理。还可以将专家赋分和不同项目日常建设细分指标的权重融合,求二者的乘积。汇总不同隶属曾指标,将不同隶属曾指标的分数进行求和处理,并汇总,得出最终的经济效益值、社会效益值以及环境效益值[2]。 3实例分析 该工程贵州省某市,辖区内有经济开发区,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0%。工程项目建设总经费投资6000余万元,财政补贴超过总投资数量的66%,其余项目建设资金由私人出资。该项目采用PPP模式筹集到的私人资金约为2000万元,占到项目总工程款的33%。对工程项目各方面的参与方进行调查发现,私人投资方和公共政府部门的投资,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按照上文所提出的计算方式以及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的方法以及专家打分法等,明确不同指标权重,对最大特征向量一致性进行检验,保证归一化处理效果。通过对各种项目建设数据以及参数进行计算,并分析计算结果发现,该农村地区的饮水安全工程经济效益评估值、环境效益评估值以及社会效益评估值分别为77.121、78.321、71.08,整体综合评价为75.507.按照近年来沿用的划分等级标准,对比项目效益发现,项目不论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还是环境效益,都已经达到了2级水准。从整体上来看,该地区开展PPP模式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对农村地区的发展产生了推动作用,起到了正面的影响,项目建设可持续性比较理想。不同分数代表等级如表1所示。 4结语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是一项惠民工程,不仅可以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还可以促进社会发展。上文以贵州省某地区的项目建设实际情况为基础,分别阐述了应如何对农村地区的饮水安全工程进行管理,并提出可持续性评估方法,希望可以为后续工作奠定基础,提升工作质量。 作者:刘海燕 单位:安顺市平坝区水务局
网络广告设计论文:对网络广告设计创造力培养的几点思考 【摘 要】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网络媒体获得了爆炸式的发展,大有取代传统媒体的趋势。网络广告以其自身的优势,使其成为广告主投放策略中的重要一环。创造力是策划成功网络广告作品的基石,在网络广告设计中要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注重艺术素养的提升,注重创造过程的研究,注重理论联系实践的设计能力的培养,及时将网络广告设计的创造力转化为创造和创意方法等成为主要的研究课题。 【关键词】网络广告;创造力;思考 网络广告(Web Advertising)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新兴的一种广告形式。我们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理解网络广告。广义的网络广告包括了企业在互联网上的一切形式的信息,例如公益性信息、企业的商品信息以及企业自身的域名、网站、网页等;狭义的网络广告是指利用国际互联网这种载体的盈利性的商业广告。网络广告由商品经营者或服务提供者承担费用,它是以互联网为传播媒介而的异步传播的具有声音、文字、图像、影像和动画等多媒体元素、可供上网者视听,并能进行交互式操作的商业信息传播形式。 网络广告所具有的优势在许多方面是传统媒体所不能比拟的。它不但能够体现文字、声音、图像、音乐、动画、三维空间、虚拟视觉等功能,实现完美的统一,还可以在视觉、听觉,甚至触觉方面给消费者以全面的震撼。而且网络广告可以承受任何天气变化的影响,通过互联网把广告信息全天候、不间断地传播到世界各地。 设计艺术的核心是创造性,网络广告的创作也不例外。21世纪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媒体、广告、产品等极度扩张,缺乏创造力的网络广告作品是没有竞争力的,也不可能达成预设的营销目标,因此,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创作优秀网络广告作品的基石。 1 创造力培养在网络广告设计中的重要性 以“创意”作为“文化和创意产业”的定语,指明了文化和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网络广告设计是文化和创意产业众多领域中重要组成部分,创造力对网络广告创作的成败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创意包含了创造力和创新力的内容。创造力是观念、思维,创新力是创造力的实现和表达。网络广告设计渴望在动态发展中赢得主动和先机,创意无疑是核心要求。网络广告设计的核心已不是技术与方法,而是整合了知识和技能的创意能力。网络广告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诞生至今已近二十年,从当年的简单文字广告、旗帜广告,已然演化成集动画、图形、声音、文字、虚拟视觉等高度综合化、复合化的广告媒介。网络广告设计领域也呈现出激烈竞争的态势,高水平的创造力方能获得优秀的创意和高效的市场价值。 2 网络广告设计创造力的培养 2.1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异于习惯定势的思维方式,由发散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直觉思维等组成。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就是主体在强烈的创新意识驱动下,通过发散思维,运用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借助形象思维、辩证思维等思维方式,对头脑中的知识、信息进行新的加工组合,形成新的结论的过程。网络广告设计创造力的培养就是要突出创造性、创新性,突出个性化的思维方式,创作出与众不同的网络广告作品,达到广告营销的目的。 网络广告设计领域,较常用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方法,主要是通过联想与想象思维训练以获得艺术的升华;应用发散思维法,培养广告思维的灵活性;采用收敛思维法,培养思维的整合性;通过逆向思维法,培养广告思维的独创性。只有创造性的思维方法才能造就优秀的网络广告作品。 2.2 通过艺术素养的积累,为网络广告设计创造力提供灵感的动能 创造力需要借助灵感来点燃,而灵感是经验积累、信息积累到一定程度升华的结果。除了生活积累,艺术素养的积累是最重要的,它能为网络广告设计师提供产生灵感的原始素材。研究中外美术史论、美术作品、优秀网络广告作品、图形、影视文学作品,甚至是音乐、舞蹈等其它艺术领域的作品,都是下一步进行创新组合的素材,在艺术素养积累过程中所传达的文化因素是点燃创意灵感的不竭源泉。艺术素养的积累,在经过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之后,可以使网络广告设计师从开始的模仿,从图形、动画创意,到文案,到整个作品的独创都有了根基与依托。丰富多样的网络广告创作语言也将成为设计师进行网络广告作品创作突破的起始点和创造力的源泉。 2.3 注重创造过程的研究,充分挖掘网络广告的创造力潜力 有关创造思维过程的研究,当推创造学家华莱士(Wallas)和约翰福・罗斯曼(Joseph Rossman)的成果。早在1931年,约翰福・罗斯曼(Joseph Rossman)研究了700多名富有创造力的发明家,提出了以下一套创造发明的过程:1)需要感(迫切感);2)系统地提出问题;3)全面地评述资料;4)系统地寻求问题的答案;5)批判性地验证问题的答案;6)系统地提出新的想法;7)验证和接受新的想法。 华莱士(Wallas)则认为创造性思维由四个阶段组成:1)准备阶段(Preparation):收集资料;2)酝酿阶段(Incubation):无意识性的工作;3)明朗阶段(Iiiumination):突然出现问题的答案、想法等;4)验证阶段(Verification):评价和验证问题的答案、想法等。 人们都普遍同意这样则观点,即足够的资料是创造性活动所必备的,虽然资料不是创造性活动的充分条件,但是收集资料(准备阶段)是创造性思维过程的首要阶段。在网络广告设计的过程中,前期收集资料的准备阶段非常重要,是网络广告设计语言的储备阶段。 当准备阶段完成后,有意识的思维没有出现完满的结果时,他与出现创造性想法之间有一个间隙期,例如明朗阶段,或称之为酝酿阶段、酝酿阶段是创造性思维中比较集中的阶段。从表面上看,就个体而言,并没有发生什么活动,但在酝酿期间或酝酿之末常常会出现一刹那的明朗,产生解决问题的答案或突然出现新的想法。在这个阶段,网络广告设计语言在酝酿、在融合,创造的灵感在瞬间得以迸发。 最后阶段是将完成的创意结果进行验证和反馈,使网络广告作品的传播效果及营销目标达到最大化。 3 网络广告设计领域几种创作方法的研究 创造力最终是要转化为创作方法和创意灵感融入到作品之中,这样才能获得优秀的网络广告作品。 3.1 直接展示法 这是一种最常见,运用最广泛的网络广告创意方法,使受众直接面对网络广告所传达的产品信息,从而对所宣传产品产生一种亲切感和信任感。这种创意方法由于直接将产品推向受众面前,因此要十分注意画面上产品的组合和展示的角度,应着力突出产品的品牌和产品本身最容易和受众产生共鸣的部位,运用色光和背景进行烘托,使产品置身于一个具有感染力的空间,这样才能增强网络广告画面的视觉冲击力。 3.2 突出特征法 运用各种方式抓住和强调产品或主题本身与众不同的特征,并把它鲜明地表现出来,将这些特征置于广告画面的主要视觉部位或加以烘托处理,使受众在接触言辞画面的瞬间即很快感受到,对其产生注意和发生视觉兴趣,达到刺激购买欲望的促销目的。 在网络广告表现中,这些应着力加以突出和渲染的特征,一般由富于个性产品形象与众不同的特殊能力、厂商的企业(下转第31页)(上接第20页)标志和产品的商标等要素来决定。 突出特征的手法也是我们常见的运用得十分普遍的表现手法,是突出网络广告主题的重要手法之一,有着不可忽略的表现价值。 3.3 合理夸张法 借助想象,对网络广告作品中所宣传的对象的品质或特性的某个方面进行相当明显的过份夸大,以加深或扩大这些特征的认识。文学家高尔基指出:“夸张是创作的基本原则。”通过这种手法能更鲜明地强调或揭示事物的实质,加强作品的艺术效果。夸张是一般中求新奇变化,通过虚构把对象的特点和个性中美的方面进行夸大,赋予人们一种新奇与变化的情趣。 按其表现的特征,夸张可以分为形态夸张和神情夸张两种类型,前者为表象性的处理品,后者则为含蓄性的情态处理品。通过夸张手法的运用,为网络广告的艺术美注入了浓郁的感情色彩,使产品的特征性鲜明、突出、动人。 3.4 对比衬托法 对比是一种趋向于对立冲突的艺术美中最突出的表现手法。它把作品中所描绘的事物的性质和特点放在鲜明的对照和直接对比中来表现,借彼显此,互比互衬,从对比所呈现的差别中,达到集中、简洁、曲折变化的表现。通过这种手法更鲜明地强调或提示产品的性能和特点,给消费者以深刻的视觉感受。 作为一种常见的行之有效的表现手法,可以说,一切艺术都受惠于对比表现手法。对比手法的运用,不仅使网络广告主题加强了表现力度,而且饱含情趣,扩大了网络广告作品的感染力。对比手法运用的成功,能使貌似平凡的画面处理隐含着丰富的意味,展示了网络广告主题表现的不同层次和深度。 3.5 借用比喻法 比喻法是指在设计过程中选择两个在本案中各不相同,而在某些方面又有些相似性的事物,“以此物喻彼物”,比喻的事物与主题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某一点上与主题的某些特征有相似之处,因而可以借题发挥,进行延伸转化,获得“婉转曲达”的艺术效果。与其它表现手法相比,比喻手法比较含蓄隐伏,有时难以一目了然,但一旦领会其意,便能给人以意味无尽的感受。 3.6 谐趣模仿法 这是一种创意的引喻手法,别有意味地采用以新换旧的借名方式,把世间一般所熟悉的名画等艺术品和社会名流等作为谐趣的图像,经过巧妙的整形履行,使名画名人产生谐趣感,给消费者一种崭新奇特的视觉印象和轻松愉快的趣味性,以其异常、神秘感提高网络广告的诉求效果,增加产品身价和注目度。这种表现手法将网络广告的传播力、诉求力,寓于一种近乎漫画化的诙谐情趣中,使人赞叹、发笑,让人过目不忘,留下久远的回味。 4 结语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网络广告媒体的发展日新月异,大有替代传统广告媒体的趋势,也有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参与到网络广告的创作和设计中。然而,网络广告设计的核心是创意,创造力水平的高低决定了网络广告作品的成败,因此,注重创造力培养成为网络广告设计师的重要任务。 网络广告设计论文:基于社交媒体用户的网络广告设计研究 摘要:本文期望通过基于社交用户的网络广告设计的研究,引起企业和业界对社交媒体用户的心理和互动行为有更深入的关注和了解。提出让网络广告在社会媒体能获得有效传播的几个要点,期望在深刻的洞察社交媒体用户生活形态的基础上让网络广告设计具有开拓性的创新和精准性的表达。 关键词:社交媒体;用户;网络广告;设计 网络广告设计在经过新生与蓬勃的发展,已经慢慢成为一个巨大的行业,而且仍在不断进化中。同时,社交媒体时代悄然到来。据最新数据统计,目前全球社交媒体平台上有15亿用户,五分之一的人上网时间花在了社交网络。商家从社交媒体中捕捉到的客户信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只有当广告主及设计者真正了解如何通过广告设计与社交媒体用户进行有效沟通,才更接能近成功的目标。 一 广告内容的创新 受众的参与才是关键,用户才是决定一个广告是否有吸引力,是否有价值的关键。这个时代广告内容尤为关键,内容的创造,是品牌与它的受众相互合作和不断互动的产物。好的内容,也就是与用户相关,且为他们喜闻乐道的内容。近两年微电影的火爆透露了内容营销与社交媒体互动结合后产生的巨大效应,微电影的特殊性让广告主有了机会深化品牌和消费者之间的联系。广告设计过程中,找出品牌所需传播内容中契合用户兴趣的传播点,然后创设引导性内容,传达有趣、有教育意义、诉诸情感面、具启发性等信息,激发用户互主动点击,参与互动的欲望,可为品牌带来更深层次、更长期的品牌建设回报。 二 广告形式的创新 网络广告的游戏规则正在改变,不再完全遵守传统的广告形式,而是围绕着使用者体验和产品本身,开始重新设计广告的表现方式。从Facebook的Sponsored Stories、Twitter的推文广告等,都是推翻传统模式的新型广告型态,以一种更能融入网站环境本身的型态,将广告置入其中。“蘑菇街”、“美丽说”等,这些垂直类社交媒体带来了图片视觉广告的新时代,原生广告也在此诞生发展。过去传统横幅与搜寻等主流的广告方式,几乎不会让人想要分享,或是无法获得主动点击。相反地,黑马一样出现的原生广告则由于外观强烈的视觉整合,因此让阅听人更容易分享广告,或是与之互动。Pinterest发起Promoted Pins、Google Plus发起 Instagram 无一例外显示国际大公司们都在专注于原生广告这一新的基于社交媒体的广告形式,寻找广告与社交媒体的契合点。必须从社交媒体用户的角度来思考、利用创新的形式,投放或设计出让人感兴趣,愿意与之互动的网络广告,网络广告有很多形式,也许以后还会创造出更多新奇的形式,但不管其采用哪种展现形式,前提是注重目标用户体验。 三 广告的色彩视觉呈现 社交媒体用户他们可以自主选择看或不看广告。如果一个广告的视觉表现里有太多的元素,用户将迷惑于去看哪里或误解每个要素的优先级。广告设计者在欲将广告文化以刻意或不经意的思维方式传达给受众之前,有必要对网络广告受众的消费心理以及视觉心理有一个预先认知。极简的色彩视觉表达能够将最重要的内容带到最前面并为用户避免分散注意力。比如,淘宝网的天猫商城,它在社交媒体上投放的各类广告都是以“红”的色彩意象让人记忆深刻。从心理学的理论分析红色能对人的心理产生巨大鼓舞,最适合需要消费冲动的品牌,而天猫正有这个特征。很多时候 ,广告色彩带来的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对于人们做出决定更为关键。 它建立的不仅仅是效用,而是喜爱。因此,品牌在对自身广告进行识别设计的时候,在可用性和美观的标准之上充分运用色彩来进行有效传播。 四 小结 广告传播的目的并不是只是为了建立品牌名声,而是与你的顾客沟通一种共同的观念 社交媒体广告是网络广告的新形态, 在对社交媒体用户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如何进行高效率的网络广告设计这一研究领域还是比较空洞的,时代性让这一领域是成为所有企业与商家开拓和占领未来消费市场必须的研究和挖掘的区块。 网络广告设计论文:网络广告设计思维探析 【摘要】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广告的形式也在不断翻新,网络广告数量的激增反映出了市场需求的快速膨胀,网络广告的市场前景很让人期待。随着广告主对网络广告投放的日趋理智化,各种网络广告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网络广告优秀与否直接关系到其竞争力的强弱,这种局面给设计者们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从网络广告受众心理需求进行分析,以设计原则为指导,树立全新的设计观念。 【关键词】网络广告;理性诉求;设计原则 一、网络广告发展概述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联网用户的日益增多,网络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并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网络,实现了信息的全球同步化,人们在网上、查询、搜集信息,既方便又快捷,这里很快就成为各类信息的集散地。这样的信息与传播,使网络成为了继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之后的新兴大众传播媒体,这无疑给传统大众传播媒体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另一方面,网络媒体包容着各种文化艺术形式的存在,它打破了文化艺术的行业边界,也颠覆了传统传播媒介的信息传播方式,极大地丰富了参与者的热情和视听体验,同时也使新媒体的艺术创作充满了新的可能性和更广阔的创意空间,各种信息服务行业瞅准了这片沃地,在这里大展拳脚,广告业就是其中之一。 网络广告是以网络作为传播媒介的新兴广告类别,网络新媒介区别于传统广告传播媒介,更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质,使传统媒介在信息传播速度、覆盖广度、交流互动等方面逊色不少,网络广告也因此具备了广泛性、主动性、时效性、精准性、时空延展性以及交互性。网络的媒介特殊性赋予了网络广告先天的优势,但由于网络广告的发展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网络广告市场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就目前看来,其自身也同样存在很多问题。一个好的广告不仅仅在于能够传递准确的信息,为广告主达到某个商业目标,同时,对于受众来说,好的广告能够为用户带来良好的体验,增强广告的趣味性。 二、网络广告的理性诉求 (一)需求即目标 “需要是创造之母”。网络广告的设计要以满足受众需要为目的,是有针对性的设计。当某个特定受众群体作为广告信息传播的对象时,对他们需求的把握就成为创造该广告的前提;除了目标受众,广告的潜在受众也应该列在考虑范围内。因此,把握不同人以及社会的需要是我们首先要树立的设计观念。 需要作为人的本性具有共同性的一面,包括了生理和社会性的需要。需要是推动人们活动的根本性原因,我们总是在需要得到满足后,又会有新的需要被唤起。随着社会物质与精神生活的提高,人的需要也在爬升,正因为这样,人们也在需要得到不断满足的过程中日益充实。生理需要是受本能驱使而产生的天然性需要,是由于人的生理构造与机能的相同使其具备了普遍性;而人的社会性需要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类似的心理结构并受共同的心理活动规律支配而形成的。除此之外,同样的外部环境也会使人产生共同的基本需要。 需要由于个体的差异,还具有个体特性的一面。不同的个体,由于文化特征、个体性格差异在个体需求上有所不同,这样的个体,不单纯指一个个体的人,也可以是由于某种兴趣爱好或理想追求等共同因素而能被归入一类的人群。对设计目标的确立和设计的定位是在权衡需要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后,理性分析的结果。 (二)诱导的逻辑 网络广告对受众的诱导方式首先应该是良性的诱导。诱导方式的运用应该包括吸引与引导两个方面,引导要以保证受众获得信息的准确度为标准进行评价。无论从视觉构成还是从信息组织的角度来看,吸引与引导的信息内容必须是相符合的,否则受众的互动过程就无法持续下去,引导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对网络广告来说,会给受众造成挫折的心理,从而失去信赖感。 其次,网络广告的诱导是与受众的心灵沟通,因此诱导方式的设计是建立在对受众心理的意识和把握上的。广告的设计不能一味追求强烈的冲击力或者以广告主或设计者意愿为依据,甚至不择手段诱骗受众点击广告,这样的网络广告形式很可能适得其反。正确的诱导方式是使受众在自觉自愿的情况下参与广告互动,是视觉、心理和行为等多个方面的互动。良好的诱导形式对受众是具有指导意义的,是刺激受众心理需求并能满足其需求的一种手段,是网络广告互动形式得以顺利实现的保障。 因此,网络广告的诱导设计要符合受众心理需求、遵循受众心理需求存在与变化规律,才能使网络广告的互动形式效应得到有效地发挥。 (三)多样的统一 网络广告的时空延展性使它具有更大形式创新的可能性,网络广告设计要在视觉、听觉、心理等多方面使不同的受众获得丰富的体验,设计元素、构成形式、互动形式等都会呈现出多样性,但同时,多样性应该从属于统一性。多样性分别存在与独立页面本身以及多层次页面之间,独立页面的多样性依靠基本元素的构造与呈现方式来体现,多层次的信息页面容许多个诉求点的存在。以诉求点为阐释中心的子页面,作为针对目标受众的分类信息空间,要具有相应的个性特色,多层次页面体现的多样性,应该是以信息分类为基础的个性群体间的多样性。 统一性也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从形态构成上保持单个页面的和谐统一以及层次页面以类为单位的总体性,另一个是从总体上保持整个广告主题信息的完整性。 多样是为了满足不同类型人群的不同需求,而统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信息的有效传达。形式要为内容服务,所以说多样化是相对而言的,盲目寻求多端的变化会影响主题信息的清晰度,干扰受众的解读过程,因此多样化的实现要以统一为前提。 三、网络广告的设计原则 (一)互动性强 网络广告的交互性,使受众对信息的可选择性得到加强,受信息的传达具有了发散式的点对点传播,让受众对所选择的信息有更深层的理解和记忆,比起传统广告形式来说,信息更容易被受众有效地接受和消化;另一方面,受众还具有了反馈信息的能力,无论是评价、意见与建议还是疑问,都能及时回传给信息者。这样的一个信息循环过程是信息发送与信息接受双方共同完成的一个完整的信息传播过程,也体现了广告在实现双方达成有效交流和共识中的意义和作用,因此,网络广告的交互性是其区别于其他媒体广告的最大特质。强调互动性的网络广告设计,是使受众不再单纯接受信息,使其地位上升,与广告主平等对话,在传播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设计。 (二)精练简洁 充分发挥网络广告信息的层次性,分散广告信息的诉求点,避免信息拥挤造成的页面信息杂乱,主题信息模糊。首先提供简洁明快的画面呈现,包括了色彩运用的种类控制、构成形式对空间的分割、文字信息的繁与简;其次是主题信息的突出以及信息分类的条理性,让受众保持清晰的思路,满布页面、无序的信息会使受众丧失寻找目标的信心。精练简洁的网络广告设计一方面在视觉上让受众保有新鲜感,使阅读信息的过程成为一种视觉享受的过程,另一方面在信息传播上,受众对信息的接收更为准确,避免了过多的干扰,更容易抓住主题。总的来说,突出的个性特色散发能在受众心中形成清晰的形象定位,使其更容易记忆。 (三)锁定视线 网络广告所处的网络媒体是开放式媒体,除了专属网址的专题性广告外,大多数网络广告都要在同个页面中面对多个竞争对手的挑战,那么,能够吸引并抓住受众视线的一方就能胜出。只有能够抓住大众心理、迎合其兴趣、符合其利益的广告才能对受众产生磁力,在受众被吸引的同时,能够保持受众心理上受到处于中等偏上的刺激度,才能有效地锁定。这里面包含了广告自身的元素对比与广告和环境的关系对比,在自身的对比中要在文字、图形图像、色彩上注意大小、疏密、层次、深浅等对比,要在保持简洁、完整的前提下,既能控制对比不会过分强烈又要能够突出视觉中心,做到主次分明。在对环境的考虑中,广告自身的设计要能够突出于环境色之中,才能从信息堆里跳出来,抢占受众的视线焦点。 (四)具有好感 能使受众从心理上得到认同,愿意主动接受的网络广告才能进一步发挥其它的功能与作用。网络广告设计应该从整体上能博得好的第一印象,使受众主动关注并乐于接受。设计中关注的重点主要在于针对需求的情感触动。网络广告的表现形(下转封三)(上接第144页)式以及处理手段的选择要以贴近受众生活为主,艺术表现不应该阻碍广告主要信息的传达,形式要服从于内容,让受众能充分理解并具有把握信息的信心;另外,形式的新颖程度直接关系到广告受注意的程度,让受众眼前一亮,能够唤起受众的好奇心与欲求;简洁突出的个性特点让受众容易记忆,统一完整的形象塑造让受众印象深刻。 (五)赢得信任 使受众建立起对产品或企业的信心是网络广告的目标。信任感的建立能保证无论在信息沟通或产品消费中,消费者都能尽可能地接受来自该企业的信息和产品。企业获得受众的信赖,是其企业形象及品牌成功树立的表现,为企业之后的宣传推广和销售打开了路子,提升了企业与产品在市场以及大众心里的地位。要获取受众的信任,在网络广告设计中要注意广告宣传要符合受众的整体水平,让他们容易理解,感受亲切;广告宣传不要一味夸大,广告信息要与实际情况相符;广告是大众了解企业及其产品的一个窗口,通过广告展示、推销企业和产品的强势优点,也通过广告维持已建立的企业与产品形象;网络广告设计要能够体现出企业信誉与产品质量以及售后服务的保障。 四、结语 网络广告设计要兼顾理性分析与多样可变动因素两个方面,树立理性随机的设计观念,以设计原则为指导进行网络广告创作,这是突显和强化网络广告本身所具备的优势因素,特别是互动特性的发挥而总结的理论方法,是进行网络广告设计的理论基础。有了理论基础作为支撑,在实践中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判断,设计创作中要寻求多样的形式变化,在实践中丰富网络广告的互动、创新。 网络广告设计论文:浅析网络广告设计的色彩搭配 【摘要】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网络广告因其成本低、传播快、互动性好、信息容量大等优点,已成为企业广告宣传的首选。本文介绍了网络广告的特点、色彩设计的作用和色彩三属性、色彩心理、色彩调和与色彩对比等色彩设计基本理论,并从信息传达、文化背景、企业形象和艺术美感等几个方面介绍了色彩设计应如何应用在不同类型的广告设计中。 【关键词】网络广告;色彩搭配;色彩设计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应用的日益普及,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网络广告也随之应运而生。网络广告因其传播范围广、信息容量大、传播速度快、与消费者互动性好等特点成为各大企业广告投放的首选。如何在众多的网络广告中吸引消费者的关注,并达到更好的广告效果,是网络广告设计的重要课题。 网络广告现状及特点 (一)网络广告现状 网络广告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迅速地发展起来,但是广告行业对网络广告的理论研究并不多,还处于探索阶段。在现有的与网络广告有关的出版物中,有关设计、创意等方面的著作较少,而有关色彩设计的理论和研究更加缺乏。 在国内,网络广告普遍存在如下问题: 1.由于国内的网络广告过多过滥,且还有很多虚假广告混杂其中,让大多数网民十分反感和排斥。除了少数高质量的广告,大多数网络广告很难得到网民的关注和信任,达到理想的广告效果。 2.一些网络广告设计者对色彩的应用水平不高,为了引起受众的注意,就大量采用鲜艳的色彩,过多过明亮的色彩让网络广告没有重点,视觉效果差,让受众感觉不舒服从而不愿意接受。[1] 3.国内的很多网络广告还在采用狂轰滥炸的形式,希望以数量取胜,而不是注重广告的质量和创意。还有很多企业的广告仅仅是一个展示产品的图片,没有创意,也无美感,让受众没有点击的欲望。 (二)网络广告的概念及特点 网络广告是一种以网络为载体,通过数字技术设计和制作,具有商业或公益宣传作用的一种新型的广告形式。的网络广告可以是静态的图片和文字,也可以是动态的图片、视频等,放置在网页上,可以被网民点击进入广告页面,起到宣传和广告的作用。比起在传统媒体上的广告,网络广告更快捷、针对性更强、受众更广、成本也更低。随着互联网应用的进一步普及,网民人数的增加,网络广告在将来必将得到更大的发展。[2]比起传统的广告形式,网络广告有如下特点: 使用超文本技术。这是指网络上的信息可以用超文本技术互相链接、相互关联。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广告上的链接,点击后进入广告的宣传页面,让被动接受广告变为由消费者主动点击并了解广告,广告效果更佳。 具有多媒体特性。网络广告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形、声音和影像等融合在一起,让消费者拥有更丰富的感官体验。 数字化特性。网络技术是建立在数字化的基础之上的,具有传播快捷、容易修改和复制、成本低等优点,所以网络广告比传统广告成本更低、传播速度更快、效果更好。 广告针对性强。因为互联网中有很多细分类型的网站,各种类型的网站集中了大量具有某种爱好、兴趣或专业的人群,在这样的网站上投放相关的网络广告,就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能收到很好的广告效果。 广告的覆盖面广。网络广告的载体互联网是面向全球的网络使用者的,因此网络广告可以覆盖全球范围,这是其他任何媒体广告都无法比的。 广告的互动性好。网络广告借助网络技术,可以将广告放置于网页上,供消费者主动查看,选择消费者感兴趣的信息,可以实现广告与消费者的一对一交流,并能有效地反馈消费者的信息给厂家,以便其能全面掌握广告的效果。[3] 有丰富的内容和多种表现形式。网络广告制作容易、方便、信息量大,并可以有图、文、声、像等多种表现形式,因为成本低、效果好、传播快等优点,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网络广告来为自己企业或产品做推广。 色彩设计分析 (一)网络广告色彩设计的作用 在信息时代,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网络上的内容要求也越来越高,简单的文字和画面已不能再吸引大家的注意。人们更喜欢漂亮的、有较好视觉冲击感的图像或影像,而这些,都离不开成功的色彩搭配。根据统计,人类从外界接受的信息有80%以上是通过眼睛来获得的,其中接受的视觉信息中,人的色感占80%,比如外界物体的空间位置、物体差异等很多重要信息都是人们通过其色彩和明暗关系来识别的。因此色彩具有重要的作用。良好的色彩设计将容易吸引更多消费者的关注,并达到良好的广告效果。另外,在网络广告中,可以通过不同色彩搭配,来营造不同的环境氛围,并通过色彩代表的不同含义来代表一个企业的理念和精神。在色彩设计中,合理地使用不同的色彩来表示企业的文化和内涵,是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色彩设计的基本概念 在网络广告中,色彩设计的主要理论有色彩调和、色彩对比和色彩心理理论,在介绍这些理论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这几大理论的基础:色彩三属性的概念和规律。 色彩三属性是人们对色彩感官识别的基础,是指色彩的色相、明度和纯度三种色彩独有的属性。 色彩的色相是指色彩具有不同的色调变化,这种色调的倾向就是色相。最基本的色相有六种,分别是红、橙、黄、绿、蓝、紫。 色彩表面色光反射率的大小,决定了色彩的明亮程度,这称为色彩的明度。反射率越高的色彩,看起来就越亮,即其明度就越高;反之,反射率越低的色彩,就越暗,明度也就越低。白色是所有色彩中明度最高的,黑色是明度最低的。 颜色的鲜艳度代表了色彩的纯度,在所有的色相中,红色具有最高纯度的色相,蓝绿色的色相纯度最低,而黑色、白色和灰色则属于无彩色色素,这三种无彩色色素可以和任何一种单纯的色彩进行混合,从而降低这种颜色的纯度。 在网络广告的设计中,可以通过电脑对色彩的三属性进行调试,微调出丰富多彩的色彩来满足设计者的创意设计。 (三)色彩设计理论 色彩心理。色彩除了直接作用于人们的视觉感官上,还能对人们的心理产生影响,不同的色彩能引起人们不同的情感。色彩对人的影响是视觉效应和心理效应同时进行的,两者互相联系也互相制约。根据心理学研究发现,即使是不同种族的人也会有共同的色彩心理,比如通过色彩来感觉物体的软硬、轻重、冷暖、远近、强弱等。好的广告设计者会同时考虑色彩的视觉效应和人们的色彩心理。 色彩调和。两种及以上的色彩放在一起,经过处理和调整后,会产生一种让人感觉舒适的效果,这就是色彩的调和。生活中的色彩不是单独出现的,往往一个事物有多种色彩,当很多色彩同时在一起时,有些色彩组合会让人感觉心情愉快,但有些色彩组合却让人感觉心里不舒服。这是色彩不同的搭配产生的不同视觉效果。 色彩对比。两种及以上的色彩,通过空间或时间的关系来进行对比,就会显示出色彩之间的差别并出现对比效果,这就是色彩对比。色彩对比又有色相对比、明度对比、纯度对比和面积对比等几种主要的对比方式。在网络广告中,设计者常常通过色彩对比来对配色的单调进行调和,刺激消费者的视觉,让网络广告引起消费者的关注并使其产生兴趣。根据研究表明,良好的色彩对比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审美体验,给人带来良好的感受,这就是色彩对比无法替代的魅力。 网络广告色彩设计方法 在网络广告中,色彩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在不同的领域,如在产品设计、平面设计、环境设计中,都有各自独特的色彩设计构思方式和表现方法。因此,我们就要从网络广告自身特点考虑,遵循其个性,从网络广告设计的构思方法上去寻求色彩设计的创意,根据不同的设计目标,来选择不同的设计思路。下面我们分别来介绍常用的设计思路和方法: (一)以信息传达为目标进行设计 传达信息是网络广告最重要的目的,人们的视觉是获得信息的主要方式,设计者可以通过网络广告中的色彩搭配和应用来传达广告中的信息。 进入信息时代后,网络上的信息呈爆炸式增长,人们上网时接触大量的信息,如何在大量的信息中让消费者注意到某一产品的广告,这就需要通过设计者对色彩的合理搭配和应用,让网络广告鲜明生动,在众多的网络信息中脱颖而出,吸引消费者的目光。并且将这种强烈的视觉冲击与广告中的产品信息结合起来,以起到良好的广告宣传效果。比如百事可乐公司的网上广告,选择了高纯度的橙、蓝、红、绿四色,设计出活力四射、精彩动感的广告画面,让看到这个广告的消费者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引发观看兴趣。同时,这四种色彩正是百事可乐公司四大主力产品的包装色,通过这个网络广告,很好地吸引了消费者的关注和兴趣,并巧妙地传达了公司的产品信息。 (二)以文化背景为主要内容进行设计 在网络广告设计中,设计者首先要明确广告目标受众的定位,并分析他们的年龄层次、审美爱好、文化背景等,这样再结合广告产品来选择适合的色彩搭配,就可以达到最佳的效果。比如面向儿童的网络广告应该选择鲜艳、生动的色彩;以年轻女性为目标的广告则要选择时尚、前卫,有青春活力的色彩;针对成功人士的广告最好选择冷静、理性的色彩。 (三)以企业形象为主要内容进行设计 企业形象设计中视觉识别系统(VI)是以企业标志、标准字、标准色为核心展开的完整的、系统的视觉表达体系,将企业理念、企业文化、服务内容、企业规范等抽象概念转换为具体符号,塑造出独特的企业形象。视觉识别设计最具传播力和感染力,也容易被公众辨认、接受和记忆,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企业形象设计中的视觉识别系统是网络广告色彩设计中的重要参考因素之一。设计者应该把企业VI设计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网络广告设计中来,这样,在把商品信息推向受众的同时也树立了独特的企业形象。可口可乐公司的广告总是采用大红色,这是一种代表热情、活力、向上的颜色,代表了公司积极、热情、温情、向上等企业文化和形象。 (四)以艺术美学为主要内容进行设计 这里所说的艺术美学,不是让网络广告单纯地展示其艺术性,而是将艺术美结合广告中产品的功效、宣传的内容,让消费者在愉快、舒适的艺术享受中,不知不觉地接受广告信息。比如珠宝商周大福公司的一个广告中,结合了大量中国古典艺术元素,广告画面背景为淡雅的山水画,一支毛笔挥过,极有中国风情的花、鸟、鱼等出现在画中,整个动画富有动感,调和、淡雅的艺术美感,结合公司产品,很好地传达了公司的工艺品原创、原味、原生的广告信息。 色彩是网络广告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在色彩设计中,设计者要利用色彩独特的语言优势来创造并强化网络广告的主题思想,利用色彩的感染力和艺术美感来展现独一无二的广告个性和风格,准确地传达产品信息、展示企业形象,让消费者在舒适、愉悦的视觉享受中接受网络广告。 (作者单位:洛阳理工学院) 网络广告设计论文:浅谈网络广告设计的研究方向 [摘要] 就目前来说,网络广告的整体发展在全世界尤其在国内都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网络广告中创意与设计的相关理论研究也是处于起步时期。基于此,本文对网络广告设计的研究提出三个基本方向:研究网络广告传播的现实特征,分析网络广告创意的立足根本,探讨当代网络广告视觉语言传播以及设计表现问题。 [关键词] 网络广告 设计 文化 传播 互联网作为网络广告的承载媒体以其交互性、速度快、范围广、容量大等等优于传统媒体的特点而日渐被广大商家和消费者所接受,并且呈现出逐步发展壮大的良好态势。网络广告作为一种伫立在时代风潮浪尖的文化现象,是无法规避“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 的现实的。于是,在当今以“文化消费”为时代特征的社会背景下,对于广告设计人员来说,剖析与了解广告文化,特别是对网络广告所体现的独特视觉文化的把握与运用的研究就显得格外重要。除此之外,广告设计者在欲将广告文化以刻意或不经意的思维方式传达给受众之前,有必要对网络广告受众的消费心理以及视觉心理有一个预先认知。鉴于此,我们有必要立足于中国当代网络广告受众的背景,在吸收国内外先进的广告文化与广告设计理论的前提下,来探讨如何实现良好的网络广告创意,如何将视觉信息准确地传达给目标群体等课题,这些课题就促成了对现实社会中网络广告设计的相关研究。 一、研究网络广告传播的现实特征 国际广告协会第三十六届大会世界总裁乔・卡普先生在他的就职演说上陈词:在自由贸易的浪潮中,全球性大型商兴起,掌握着跨地区的市场营销。媒介市场也迅速发生着转变,覆盖面扩大。世界各国的消费者都在成长,爆炸性的成长,与媒介的发展同步。由此可以看出广告企业和媒介在近年发展的良好态势,同时从另外一个侧面表明了社会对于广告的实际需求,以及广告对于社会经济文化生活影响的重大意义。 从广告诞生的那一天起,广告作为大众传播的一个重要分支,用自己的文字、图形、标志、造型、声音等等符号,通过创意积极的传递着广告文化的讯息。在广告的现代功能意义还不具备的遥远古代,广告作为消息的发送者是尽量选择在当时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实现其效用。当历史车轮行进到视像技术发达的今天,特别是为了达到理想的商业目的时,网络广告作为一种新兴的广告形式吸引着一些广告受众的眼球。但是,很多广告用户却对网络广告这种方式还不熟悉,存在着不信任感和陌生感。 事实上,网络广告作为现代商品经济和高科技的伴生物,是一种很有潜力的广告形式。对于网络广告,我们不仅要为其存在的合理性进行解析,更重要的是应该为其合理性的存在及其良好的发展前景提出预言,而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对网络广告本身所独具的特征进行必要的认知与研究,对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优劣异同作一个合理区分。 二、分析网络广告创意的立足根本 在传统的广告活动中,广告主、广告内容、广告受众、广告表现等基本要素都在一定的区域里反映着各个时期的文明程度。所有的这些广告元素,都在不同程度上作为一种文化反映着社会、经济的时代痕迹。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其企业竞争形态也已经由过去主要以产品功能质量为主的单一竞争形态转变为以企业形象、商品、品牌等作为重要手段和主要倾向的复合竞争形态。这种形态的转变与现代广告事业的迅速发展是分不开的。而网络广告作为这个时代的新生物则凭借其传播范围广、速度快、运转成本低等优于传统广告的特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当前竞争同样激烈的广告活动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并且拥有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网络广告的兴起与发展似乎给中国广告界带来了新的希望,但是目前网络广告在中国的发展仍然不尽如人意。面对如此窘境,作为一个设计工作者应该更多的站在视觉的角度来剖析当前的网络广告,以求通过视觉设计的力量来对网络广告的发展尽一点绵薄之力。美国哈佛大学的丹尼斯・贝尔教授在《资本主义文化的矛盾》一书中说:“我坚信,当代文化正逐渐成为视觉文化,而不是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他还说:“声音和影像,尤其是后者,约定审美,主宰公众,在消费社会中,这几乎是不可避免”。[3]视觉类的传统广告本来就是视觉文化的一部分,而作为广告行业的新宠――以电子媒介为载体的网络广告,更是集中展现了视觉文化成其为这个时代文化主因的缘由。我们能否将最好的视觉大餐呈现给网络广告的接受者――网民,如何准确解析基于网络媒体的广告受众的特性,则是我们进行网络广告创意的重要根本。 三、探讨当代网络广告视觉语言传播以及设计表现问题 网络广告为广告行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网络的信息传播拥有声、像、图、文的传播元素,并且兼顾了视觉、听觉、互动的视觉传达全球化的交互信息。这就预示着网络广告在未来的媒体大战中会代表新文化的产生与发展。现代文化与二十年前相比,其展现形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仅是文化的形式丰富了,更重要的是视觉因素变得越来越突出了。在我们这个“读图”、“解像”的时代,受众已经习惯于从视觉感知中获取意义。在网络广告这样一个诉诸受众感知和接受的特殊媒介里,视觉符号的生产、流通和消费赋予创意更加丰富的表现形式。 网络广告在现代传播科技的作用下,在数码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三者合力之下整合了传统媒体的诸多优势,并且努力将视觉触角伸向更广之处。互联网营销厂商Viewpoint公司预测,由于消费者希望从互联网上获得更多的视频内容,网络视频广告在未来几年内将开始崛起,这也就意味着网络广告的快速发展给广告主带来了新的更多的选择,而对于广告设计者来说,则要面临更大的挑战。 网络广告设计论文:浅谈网络广告设计的研究方向 [摘要] 就目前来说,网络广告的整体发展在全世界尤其在国内都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网络广告中创意与设计的相关理论研究也是处于起步时期。基于此,本文对网络广告设计的研究提出三个基本方向:研究网络广告传播的现实特征,分析网络广告创意的立足根本,探讨当代网络广告视觉语言传播以及设计表现问题。 [关键词] 网络广告 设计 文化 传播 互联网作为网络广告的承载媒体以其交互性、速度快、范围广、容量大等等优于传统媒体的特点而日渐被广大商家和消费者所接受,并且呈现出逐步发展壮大的良好态势。网络广告作为一种伫立在时代风潮浪尖的文化现象,是无法规避“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 的现实的。于是,在当今以“文化消费”为时代特征的社会背景下,对于广告设计人员来说,剖析与了解广告文化,特别是对网络广告所体现的独特视觉文化的把握与运用的研究就显得格外重要。除此之外,广告设计者在欲将广告文化以刻意或不经意的思维方式传达给受众之前,有必要对网络广告受众的消费心理以及视觉心理有一个预先认知。鉴于此,我们有必要立足于中国当代网络广告受众的背景,在吸收国内外先进的广告文化与广告设计理论的前提下,来探讨如何实现良好的网络广告创意,如何将视觉信息准确地传达给目标群体等课题,这些课题就促成了对现实社会中网络广告设计的相关研究。 一、研究网络广告传播的现实特征 国际广告协会第三十六届大会世界总裁乔・卡普先生在他的就职演说上陈词:在自由贸易的浪潮中,全球性大型商兴起,掌握着跨地区的市场营销。媒介市场也迅速发生着转变,覆盖面扩大。世界各国的消费者都在成长,爆炸性的成长,与媒介的发展同步。由此可以看出广告企业和媒介在近年发展的良好态势,同时从另外一个侧面表明了社会对于广告的实际需求,以及广告对于社会经济文化生活影响的重大意义。 从广告诞生的那一天起,广告作为大众传播的一个重要分支,用自己的文字、图形、标志、造型、声音等等符号,通过创意积极的传递着广告文化的讯息。在广告的现代功能意义还不具备的遥远古代,广告作为消息的发送者是尽量选择在当时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实现其效用。当历史车轮行进到视像技术发达的今天,特别是为了达到理想的商业目的时,网络广告作为一种新兴的广告形式吸引着一些广告受众的眼球。但是,很多广告用户却对网络广告这种方式还不熟悉,存在着不信任感和陌生感。 事实上,网络广告作为现代商品经济和高科技的伴生物,是一种很有潜力的广告形式。对于网络广告,我们不仅要为其存在的合理性进行解析,更重要的是应该为其合理性的存在及其良好的发展前景提出预言,而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对网络广告本身所独具的特征进行必要的认知与研究,对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优劣异同作一个合理区分。 二、分析网络广告创意的立足根本 在传统的广告活动中,广告主、广告内容、广告受众、广告表现等基本要素都在一定的区域里反映着各个时期的文明程度。所有的这些广告元素,都在不同程度上作为一种文化反映着社会、经济的时代痕迹。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其企业竞争形态也已经由过去主要以产品功能质量为主的单一竞争形态转变为以企业形象、商品、品牌等作为重要手段和主要倾向的复合竞争形态。这种形态的转变与现代广告事业的迅速发展是分不开的。而网络广告作为这个时代的新生物则凭借其传播范围广、速度快、运转成本低等优于传统广告的特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当前竞争同样激烈的广告活动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并且拥有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网络广告的兴起与发展似乎给中国广告界带来了新的希望,但是目前网络广告在中国的发展仍然不尽如人意。面对如此窘境,作为一个设计工作者应该更多的站在视觉的角度来剖析当前的网络广告,以求通过视觉设计的力量来对网络广告的发展尽一点绵薄之力。美国哈佛大学的丹尼斯・贝尔教授在《资本主义文化的矛盾》一书中说:“我坚信,当代文化正逐渐成为视觉文化,而不是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他还说:“声音和影像,尤其是后者,约定审美,主宰公众,在消费社会中,这几乎是不可避免”。[3]视觉类的传统广告本来就是视觉文化的一部分,而作为广告行业的新宠――以电子媒介为载体的网络广告,更是集中展现了视觉文化成其为这个时代文化主因的缘由。我们能否将最好的视觉大餐呈现给网络广告的接受者――网民,如何准确解析基于网络媒体的广告受众的特性,则是我们进行网络广告创意的重要根本。 三、探讨当代网络广告视觉语言传播以及设计表现问题 网络广告为广告行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网络的信息传播拥有声、像、图、文的传播元素,并且兼顾了视觉、听觉、互动的视觉传达全球化的交互信息。这就预示着网络广告在未来的媒体大战中会代表新文化的产生与发展。现代文化与二十年前相比,其展现形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仅是文化的形式丰富了,更重要的是视觉因素变得越来越突出了。在我们这个“读图”、“解像”的时代,受众已经习惯于从视觉感知中获取意义。在网络广告这样一个诉诸受众感知和接受的特殊媒介里,视觉符号的生产、流通和消费赋予创意更加丰富的表现形式。 网络广告在现代传播科技的作用下,在数码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三者合力之下整合了传统媒体的诸多优势,并且努力将视觉触角伸向更广之处。互联网营销厂商Viewpoint公司预测,由于消费者希望从互联网上获得更多的视频内容,网络视频广告在未来几年内将开始崛起,这也就意味着网络广告的快速发展给广告主带来了新的更多的选择,而对于广告设计者来说,则要面临更大的挑战。 网络广告设计论文:浅谈基于FLASH的网络广告设计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普遍应用,网络广告已经成为中国广告业一个闪亮明星,广告媒体已经成为今天的主流媒体和强势媒体。不过,这也要求我们对网络广告的发展有更清晰的认识,能根据广告业自身的发展,加大对网络广告的设计模式开发和创意研究。 关键词网络广告;Flash;动画;设计 进入21世纪,由于人们的心理状态、价值取向、审美意识和时空观念的改变,使得广告设计由以往形态上的平面化、静态化开始逐步向动态化、综合化方向转变。Flash作为一种现代的传播方式和设计方式,由于视频与声音元素的注入,使其视觉效果和感官享受得以向三维、四维空间拓展,而且更因为它具有互动趣味性,使得它与受众双方能够对共同关心的话题进行沟通、反馈。让你快乐欣赏的同时,还可以积极的参与其中。随着这种网络广告模式的不断开发,它将会快速成为现代人放松自我,表现自我,甚至是陶醉自我的一种大众化方式。与此同时,更是预示着一个新的设计时代的来临,广告设计师将会拥有一个更加广阔的设计空间。 网络广告的兴起与发展给中国广告界带来了新的希望,作为一个从事动画设计教学的工作者应该将所学所见所用的知识与大家分享,下面针对FLASH软件设计和制作网络广告谈几点看法。 1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信息准确传达是广告了重要的目的,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是创意设计的出发点,在此前提下,寻找创意的突破口,达到既合情合理,又出人意料的效果。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包括信息载体的选择与信息内容的统一、色彩与内容的统一及字体与内容的统一等。 信息符号是传达信息的载体,选择是否适当,是否易于识别和理解,直接关系到视觉对信息的理解程度以及信息能否快速准确的传达。作为传达信息的的信息符号的选择考虑到对象的多样性和对信息广泛理解的要求,可以尽量采用一般常识性视觉经验。常识性视觉经验较少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有助于信息的传达与沟通。例如:冰块带来的凉爽感觉、和平鸽的和平含义、红十字的博爱精神。 色彩作为视觉信息传达的重要因素,在传递信息的同时还能够有力地表达情感,能够隐性地对人们的情绪、精神和行动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创作者在确立广告片的基调后,美工依据基调选择最能表现和深化主题的色彩设计风格。恰当的色彩设计风格,能够渲染气氛,进而打动受众。比如某某网站的片头广告的整体色彩设计就是以四川汉代画像砖与画像石中的风格为基调,致使整个影片显示出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民族色彩,既古朴又大方,既典雅又浑厚,既含蓄又鲜明,既有古代艺术氛围又有现代设计手法,画面古拙而精练,朴素却不失华丽。 2动画的节奏控制 FLASH动画的时间要以用每秒钟内播放的帧数来衡量。要正确的设置时间,需要先分析浏览者的心理,了解浏览者接受或消化一个信息所需要的时间,了解使观众厌倦、注意力转移所需要的时间。例如以儿童为受众的广告,大多动画节奏较慢,画面元素易于识别,动作简单,以便于儿童对商品的理解。成人的视觉经验丰富,理解能力强,对信息的接受较快,广告的内容可以间接的反映给他们,播放节奏可以偏快。 FLASH动画在结构上要有明显的过渡,为了不使我们的动画成为流水帐,需要使动画有节奏感,画面上的动态元素要有层次感。也就是说,画面转换的时间及对象运动速度要快慢适度。动画节奏太慢会分散浏览者的注意力,浏览者找不到新的兴奋点,自然会关掉广告,那么广告就失去了原有的宣传作用;动画节奏若是太快,浏览者看不清广告的内容及信息,同样,您的设计也是失败的。其次,广告页面上的动点要适度,一个画面上动态元素太多,页面就会凌乱,甚至找不到视觉重点,浏览者看过后印象不深刻;动态元素太少,页面就会显得生硬,动画就失去了“动”的性质。例如:在FLASH商业广告中,表现节奏悠扬舒缓的动画,元素的动态效果多采用移动、淡入淡出、条形遮罩、单线条等表现方式。如果节奏紧张、快捷,则多采用闪动、高速位移、旋转、耀眼光芒等表现方式。效果没有定式,我们要不断学习优秀作品的精髓,但也要有原创的东西。 3添加音乐与音效 画面是广告重要表现手段,同样声音也是如此。广告中的声音主要传递的产品的质感。音效声音进入画面可以加强画面内容,使画面上的视觉形象更加生动;声音可以交代内容,还可以表现动作,代表动作。声音能够起到一种结构的功能,起到桥梁的作用,使画面连接流畅,通过渲染声音、刻画人物的心态,有利于烘托环境气氛,使静止的画面活动起来。我们在进行广告片的动画构思和视听元素综合处理时,绝不能顾此失彼。既不能抛开声音,单纯的考虑画面与画面的组合,也不能抛开画面,单纯的考虑声音与声音的组合,而应该把握整体,驾驭全局,各种组合,统筹安排,只有这样,才能制作出较高的艺术作品。 4互动性是网络广告设计创意的关键 在网络广告中,商业性,技术性含量高的互动FLASH动画形式已经成为设计的新宠,成为了一种新型的广告信息传播模式。Flash广告设计的创意魅力在于允许你调动生活中一切元素,不仅仅是视觉听觉这些元素,还有在广告形式上通过整合而制造的新互动。好的网络广告不仅收获的是一个用户的体验,更是唤起该用户发动身边好友去共同感受。阿里巴巴副总裁江志强认为,现在网络广告的创意早已从广告本身转移到广告与受众的互动,甚至受众对广告内容的创造上来。三四年前,在对待网络广告设计的创意时,我们看的只是创意本身,很少会去考虑这个创意与受众行为、受众体验之间的关联。但现在,未来网络广告的发展,广告主应该把主动权交给浏览者,才能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与潜能,把网络广告的价值发挥到最大。 随着互联网络的进一步发展,网络技术应用的进一步成熟,将会有更多的个人和企业接受网络广告的跨时空、跨地域、多维展示、双向沟通的超凡魅力,网络广告视觉表现的逐步增强,也将使网络广告成为一种具有艺术性、审美性和巨大商业潜力的现代广告形式。 网络广告设计论文:略论网络广告设计与网站设计 [摘要]网络广告这种新型广告形式已经越来越为企业所接受。网络广告在如今的大网站中几乎无处不在。互联网以其人所共晓的互动性和速度,能够出色地为企业识别目标消费者,建立联系并及时跟进,离不开好的网页设计。 [关键词]网络广告设计网站设计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广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公司的经理们深深认识到广告投入与销售收入的正比关系,纷纷选择有效的媒体宣传企业形象,促进产品销售。广告的核心思想是“以宣传为目的,综合各种技术,提高效益”。宣传广告,应该侧重在广告的思想性和倡导性的特性上,只是一个手段。而网络正在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和交流方式。网络广告作为独特新型媒体与传统广告媒体相比给广告信息传播带来了形式与实质的变化。 一、网络广告设计及网站设计的概念 网络广告在形式上大致可包括:新型广告类型(固定浮标、弹出窗口、全屏广告、流媒体广告等)、基本广告类型(对联广告、顶部广告、大型条幅、LOGO、文字链接等)、其他形式(邮件、冠名、栏目合作、活动等)、而广告的表现形式主要分为静态、动态和交互形式。 “设计”一词英语为Design,其基本语义是“通过符号把计划表达出来。”也就是预期的意思表示成可视的内容。由此可见,所谓广告设计,是指将广告转化为某种符号的创作活动。它是广告活动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自从世界走上Internet高速公路以来,各类网络广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成为当今令人十分关注的广告媒体。这种流行的广告媒体设计,包括了诸多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广告的传播效果、传播机制和影响因素是广告的三要素。而网络广告的策略对三要素起着重之又重的作用。 网络广告的策略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但是在特定行业和领域的网站倾向于采取类似的方法。例如,新闻网站通常在整个网站布局中都散布着广告,它们可能不会在某个特殊领域存在,却总是会有少量存在于许多位置。 互联网营销专家、国内最大的网络广告商华扬联众公司总经理苏同认为,“网络与网络广告在如今如同水乳交融,并不能分割开来看。一方面,网络自身的发展为网络广告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和空间,而另外一方面,网络广告的发展又刺激了网络本身的发展。” 因此,网络广告必须要强调整合的策略。”苏同说,“这一整合策略,不仅是考虑广告主的传播需求,还必须考虑到网媒各自的特性和不同网媒受众的不同需求,将整个广告传播过程中三方面的因素整合起来考虑做出的整合投放策略。” 什么是网站设计和网站建设?网站设计首先应该考虑网站的内容即客户需求及网站功能,其次内容是核心。而且下载速度要快,同时要密切观察网站的运行状况。由于网站大部分是用HTML设计的,因此,要学好HTML。另外,网站框架的设计也是非常重要的,好的网站框架能显示出所有网页的相互关系。最后要做好网站的介绍,一个简结明了的网站介绍,会告诉访问者网站具体内容,方便访问者能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如有效的导航条和搜索工具使人们很容易找到有用的信息。 二、网络广告设计在网站设计中的意义 网络广告是大多数网站的重要收入来源。一直以来广告就是印刷出版物和媒体的一部分,如电视、各种报纸及杂志,同样,广告已经在网上期刊和出版物中扮演着同样的角色。而随着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转向在线出版物,而不是报纸新闻,广告收入也将从印刷出版物转向在线的。 在大多数情况下,广告收入是业务成功的关键,因此,如何吸引客户,广告设计就成了优先考虑的事项。对于那些通过网站向访问者出售服务的服务型企业,设计师的工作包括建立一个有效的向房客推销服务的网站,这同样也适用于依靠广告收入的网站和企业。 广告收入作为其主要收入来源的网站,可以和依靠销售产品的电子商务网站进行对比,没有设计师会建立一个不把产品、描述和图片位置作为重点的电子商务网站。同样,需要广告收入的企业网站不能在广告位上有所妥协。 广告是网页设计的重要部分的另一原因是对访客的影响,虽然网站可能依赖于广告收入,但是访客是关键点,没有他们,广告收入就消失了。网站所有者和设计师需要把广告融入进来同时始终保持积极的用户体验因此,就要求网页设计即能带来广告收益同时又满足访客需求的网站。依靠广告收入的网站需要一个好的广告设计才能更好的卖出广告,广告客户需要一个能让他们的广告达到一定曝光度的位置。而为了让企业的广告效益达到最优,与此同时又能对网站的界面和可用性。网站访问的点击率,如何进行销售转化,在屏幕上的放置位置等都是影响网站及网络广告的原因。 三、网络广告与网站设计的关系 网络广告的页面视觉元素在遵循传统的平面设计的视觉传达方式的同时,也在原来的基础上赋予了平面元素新的特点。 最初的网络广告就是网页本身,当越来越多的商业网站出现后,如何让消费者知道自己的网站就成了一个问题。在设计网站布局时要把具体的广告位置考虑在内,从而得出网站的布局;在这种情况下广告能在网站上其效果的同时又不会扰乱内容或信息流的顺畅,这样,能给广告一个明确的重要的位置。因为,无论广告在网站布局的哪个位置,不管是一个大广告条,还是数个绑在一起的小尺寸,布局都会受到影响。很多网站会把广告放到边栏,所以在设计布局时必须要考虑容纳广告的边栏所需的宽度。但是,边栏不是唯一的常见广告位,很多网站出售它们的页头位置,因为这里常常能带来最高的广告价格。合理布局广告位置,使网站实现最佳视觉效果,而把广告随意的放在不适合的位置上,将会压倒其他精心设计的布局。在这种情况下,广告在设计中一定要作为重要策略,否则这里可能就不会留出位置。特别是对于页头有标志、品牌区以及主导航的网站,为了在页头包含广告位,所有这些元素必须被合适的布局,或者主导航可能被移到别处。 网站设计一定要考虑网站广告的色彩,虽然不能完全控制广告色彩,但在制定配色方案时要考虑可行性。一般来说,一些展示很多广告的网站会需要一个柔和的配色方案,网页的背景素雅一些,再配上深色的文字,使人看起来自然,舒畅。而为了追求醒目的视觉效果,可以为广告使用较深的颜色。网站需要广告脱颖而出,以吸引更多用户注意网站本身,颜色也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总之,网站设计最终是面向用户并使客户满意。而当客户要求在网页上使用广告时,就要考虑如何把网站设计和网络广告做的最好。 网络广告设计论文:网络广告设计论文 1、网络广告的定义 我们知道,传统意义上的广告是指商品经营者或者服务提供者承担费用,通过一定媒介和形式直接或者间接地介绍自己所推销的商品或者所提供的服务的商业广告。而网络广告则是最近几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迅速崛起的一种新的广告媒介形式。是继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媒介之后新兴的一种广告媒介,有第五媒介之称。通常认为,网络广告是指商品经营者或者服务提供者承担费用,以互联网为传播媒体而和传播介绍自己所推销商品或者所提供服务的商业广告。换句话说,网络广告就是在互联网上的以数字代码为载体的各种经营性广告。” 2、基于视觉表现的网络广告设计 目前,我们认为有六个要素关系着网络广告视觉表现的成败,决定视觉表现的效果。这六个要素是:背景、图像、广告语、字体、色彩、形式。我们也将这六个要素定义为网络广告视觉表现优化组合要素。这些要素是根据广告视觉传播的知觉原理、注意原理,以及异质心理等原则,并参照广告视觉语言的构成要素:文字、形象、色彩、空间来设定的。 2.1整体背景,反衬差异。网络广告主要是传递文字与图片,它传播及时,能以最快的速度给消费者明确地传递广告信息,并能反复连续地进行反映。但是,网络广告所在的网页内容较多,容易分散网民的注意力,再加上目前网络广告自身内容较多,这都使网民注意力不能集中于焦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认为,网络广告自身应该运用整体背景,变害为利,以网页的杂乱反衬出广告的整体感,凸现广告。这里所说的整体背景,是指广告以整幅连续的画面,或统一的底色作为贯穿始终的唯一背景。而不是将几个图像拼接在一起,或更换背景及色彩。网络广告在出现形式上具有报纸广告的空间特点,又由于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大多数网络广告又具有电视广告的时间特点,因此,它的背景既是可换的,又应该是统一的、整体的。但是,目前网络广告所面对的情形刚好相反。 网页是网民知觉的主体,是突出在前面的,被网民清楚地知觉到,而网络广告则是模糊的、朦胧的,是次要的知觉对象。之所以会造成这种现象,是因为目前的网络广告已经“隐身”在了网页中:网页上信息过于庞杂,使网民眼花缭乱,而广告如果也是以一块文字、一个小图案的形式出现,势必会被隐藏在大量信息中,得不到突出。网民的知觉不能选择性地注意广告,当然就达不到视觉传播的效果。而如果将广告置于一个整体的背景中,情况就会完全不同。网络广告占有的空间是一般信息的十几到几十倍,如此大的空间,如果联成一片,拥有统一的背景,其视觉表现效果当然也会比一般信息的效果强十几到几十倍。 2.2加入图像,3B原则。信息要能为人们所接受,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必须具有较强的冲击力或要使接受者感兴趣。受众在注意某一对象时,一般平均五秒,能保持二十秒的很少。一个网络广告,能引起人的注目,这是传达成功的第一步,而若要引人注意,最重要的是第一感觉,开始的1/10秒钟的瞬间最关键。“3B”是Baby、Beauty、Beast的缩写,“3B原则”是指运用婴儿(Baby)、美女(Beauty)、动物(Beast)这三个引人注目的形象进行广告传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B”作为目光捕捉物有利于吸引“眼球”,也有利于主题和创意的表达,能起到良好的点题和烘托的作用。网络广告中运用“3B”形象,不仅能增强画面的吸引力,而且会在网民心目中建立个性形象,留下难以忘记的印象。特别是人物的动作和表情具有传情达意的功能。动作与表情是构成人类行为的形式基础,也是行为的表达方式,它同语言符号一样,也是一个表意符号系统。在广告视觉设计中,运用人物的动作语言能提高画面的被注意值,能更有效地传递广告信息。 2.3神聚标语,画龙点睛。主题广告语是一则广告的“神”,它以凝练的形式完整、形象地概括广告内容、广告主旨,并形成易于传播和记忆的语言。对于网络广告来说,广告语也同样重要,它是吸引视觉的一个重要元素。网络广告的主题广告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简洁有力。由于网络广告的平面空间有限,因此主题广告语应该简洁清晰,用最少的字说出最引人的话语。而且应该有震撼力、感染力或激发力,这样才能捕捉到网民的目光,并吸引他们点击广告。(2)、语言富有生活气息。语言要生活化,这是一般广告语都应该遵守的原则,特别是在网上,只有用网民的语言才能赢得网民的点击。(3)、形式刺激主题广告语应使用较醒目的颜色,比如红色、黄色、黑色、蓝色等,来刺激网民的视觉。字体上,应该运用美术字体或变体,以突出商品、品牌或广告的个性。 2.4巧用字体,展现性格。在网络广告中,文字不宜被用作主要的目光捕捉物。这是因为网络广告所在的背景,即网页本身是以大量文字组成的,如果以文字作为网络广告的主体,势必会造成广告与网页混为一谈,网民不能迅速、清晰的发现广告,当然会减弱广告对网民的冲击。所以,我们认为网络广告中文字的主要作用是说明和辅助画面,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就不追求文字的美,恰恰相反,在网络广告的制作中,我们应该巧用字体,以字体的形象个性、风格特点去阐释企业、产品的性格风貌,强化网络广告带给人们的视觉冲击。不同字体能传达不同的情感,传达不同的内容和经营理念,究其原因主要是与文字形象的外形特征和笔画特征有关。字体设计是以字体间组合形式的相互关系来体现主题的。作为网络广告视觉设计的一个重要元素,字体构成的功能和其艺术性是融为一体的。网络广告图形中的字体设计,不仅要向人们传达广告的信息,还要使受众在从字体排列的形式中得到美的感受。 2.5色彩反差,凸现广告。色彩在广告语言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成功的广告色彩设计,不仅能引起受众的注意和兴趣,正确地传达商品和劳务信息,激发购买欲望,而且还能塑造商品和企业的良好形象。在网络广告的色彩使用上,我们主张运用“色彩反差”的方法,来凸现广告自身。我们所说的“色彩反差”是根据色彩配置基本规律中的对比规律提出的。对比是色彩关系中的普遍现象,是指人的视知觉得到两种以上的色彩感觉相互作用的表现。两种以上的色彩放在一起,就会产生色相、明度、彩度、冷暖、面积等性质差异对应关系。因此就会有色相对比、明暗对比、彩度对比、冷暖对比、面积对比等。 2.6尝试新的广告形式。广告的注目率、阅读率是最重要的广告效果指标。而广告注目率、阅读率的高低,常与广告表现,广告创意呈正比。一般而言,广告表现突出,广告创意吸引人,都会达成较高的广告效果。我们可以通过三方面增加网络广告视觉创意。(1)、广告形状与尺寸的创新。目前,网页上出现的多是长方形、尺寸固定的广告,这种广告形式固然已经十分成熟,而且利于管理和收费,但是也造成司空见惯、审美疲劳的害处。广告商和广告主可以尝试着改变这种现状,使网络广告更加形式新颖、引人入胜。如将广告形状做成菱形、五角星形、心形、三角形等等。在不危害网民利益的前提下,改变广告的形状与尺寸可能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2)、表现形式的创新。我们可以运用一些出人意料的广告形式来增加广告的点击率。虽然这种广告表现形式有欺骗之嫌,但广告主却达到了广告效果,网民都注意到了这样一则广告。虽然我们并不提倡这种广告形式,但是可以借鉴它的创意思想,想别人所未想,做别人所未做,跳出原来网络广告创意的老框框,寻求新鲜的广告表现形式。(3)、技术效果的创新。据计,旗帜广告和弹出广告中分别有近67%和34%的广告运用了闪动效果,达到了较强的视觉表现效果。无论是文字的闪动,还是图像的闪动,这种异常的处理效果肯定比无闪动的广告更吸引目光。除了文字效果的改进外,我们还可以利用动画、音效等设计元素,使网络广告更为生动有趣。 3、结论 随着互联网络的进一步发展,网民数量不断增加和网民结构的进一步成熟,将会有更多的个人和企业接受网络广告的跨时空、跨地域、图文并茂、双向传播信息的超凡魅力,网络广告视觉表现的逐步增强,也将使网络广告成为一种具有艺术性、审美性和巨大商业潜力的现代广告形式。 网络广告设计论文:网络广告设计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字]视觉表现网络广告 [论文摘要]从1994年至今,网络广告已经走过整整十年的发展历程,成为第四大广告形式,但由于质量较低而备受网民的谴责。本文从广告视觉传播的一个重要内容-视觉表现的角度,对网络广告设计进行了深入探讨。 1、网络广告的定义 我们知道,传统意义上的广告是指商品经营者或者服务提供者承担费用,通过一定媒介和形式直接或者间接地介绍自己所推销的商品或者所提供的服务的商业广告。而网络广告则是最近几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迅速崛起的一种新的广告媒介形式。是继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媒介之后新兴的一种广告媒介,有第五媒介之称。通常认为,网络广告是指商品经营者或者服务提供者承担费用,以互联网为传播媒体而和传播介绍自己所推销商品或者所提供服务的商业广告。换句话说,网络广告就是在互联网上的以数字代码为载体的各种经营性广告。” 2、基于视觉表现的网络广告设计 目前,我们认为有六个要素关系着网络广告视觉表现的成败,决定视觉表现的效果。这六个要素是:背景、图像、广告语、字体、色彩、形式。我们也将这六个要素定义为网络广告视觉表现优化组合要素。这些要素是根据广告视觉传播的知觉原理、注意原理,以及异质心理等原则,并参照广告视觉语言的构成要素:文字、形象、色彩、空间来设定的。 2.1整体背景,反衬差异。网络广告主要是传递文字与图片,它传播及时,能以最快的速度给消费者明确地传递广告信息,并能反复连续地进行反映。但是,网络广告所在的网页内容较多,容易分散网民的注意力,再加上目前网络广告自身内容较多,这都使网民注意力不能集中于焦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认为,网络广告自身应该运用整体背景,变害为利,以网页的杂乱反衬出广告的整体感,凸现广告。这里所说的整体背景,是指广告以整幅连续的画面,或统一的底色作为贯穿始终的唯一背景。而不是将几个图像拼接在一起,或更换背景及色彩。网络广告在出现形式上具有报纸广告的空间特点,又由于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大多数网络广告又具有电视广告的时间特点,因此,它的背景既是可换的,又应该是统一的、整体的。但是,目前网络广告所面对的情形刚好相反。 网页是网民知觉的主体,是突出在前面的,被网民清楚地知觉到,而网络广告则是模糊的、朦胧的,是次要的知觉对象。之所以会造成这种现象,是因为目前的网络广告已经“隐身”在了网页中:网页上信息过于庞杂,使网民眼花缭乱,而广告如果也是以一块文字、一个小图案的形式出现,势必会被隐藏在大量信息中,得不到突出。网民的知觉不能选择性地注意广告,当然就达不到视觉传播的效果。而如果将广告置于一个整体的背景中,情况就会完全不同。网络广告占有的空间是一般信息的十几到几十倍,如此大的空间,如果联成一片,拥有统一的背景,其视觉表现效果当然也会比一般信息的效果强十几到几十倍。 2.2加入图像,3B原则。信息要能为人们所接受,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必须具有较强的冲击力或要使接受者感兴趣。受众在注意某一对象时,一般平均五秒,能保持二十秒的很少。一个网络广告,能引起人的注目,这是传达成功的第一步,而若要引人注意,最重要的是第一感觉,开始的1/10秒钟的瞬间最关键。“3B”是Baby、Beauty、Beast的缩写,“3B原则”是指运用婴儿(Baby)、美女(Beauty)、动物(Beast)这三个引人注目的形象进行广告传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B”作为目光捕捉物有利于吸引“眼球”,也有利于主题和创意的表达,能起到良好的点题和烘托的作用。网络广告中运用“3B”形象,不仅能增强画面的吸引力,而且会在网民心目中建立个性形象,留下难以忘记的印象。特别是人物的动作和表情具有传情达意的功能。动作与表情是构成人类行为的形式基础,也是行为的表达方式,它同语言符号一样,也是一个表意符号系统。在广告视觉设计中,运用人物的动作语言能提高画面的被注意值,能更有效地传递广告信息。 2.3神聚标语,画龙点睛。主题广告语是一则广告的“神”,它以凝练的形式完整、形象地概括广告内容、广告主旨,并形成易于传播和记忆的语言。对于网络广告来说,广告语也同样重要,它是吸引视觉的一个重要元素。网络广告的主题广告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简洁有力。由于网络广告的平面空间有限,因此主题广告语应该简洁清晰,用最少的字说出最引人的话语。而且应该有震撼力、感染力或激发力,这样才能捕捉到网民的目光,并吸引他们点击广告。(2)、语言富有生活气息。语言要生活化,这是一般广告语都应该遵守的原则,特别是在网上,只有用网民的语言才能赢得网民的点击。(3)、形式刺激主题广告语应使用较醒目的颜色,比如红色、黄色、黑色、蓝色等,来刺激网民的视觉。字体上,应该运用美术字体或变体,以突出商品、品牌或广告的个性。 2.4巧用字体,展现性格。在网络广告中,文字不宜被用作主要的目光捕捉物。这是因为网络广告所在的背景,即网页本身是以大量文字组成的,如果以文字作为网络广告的主体,势必会造成广告与网页混为一谈,网民不能迅速、清晰的发现广告,当然会减弱广告对网民的冲击。所以,我们认为网络广告中文字的主要作用是说明和辅助画面,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就不追求文字的美,恰恰相反,在网络广告的制作中,我们应该巧用字体,以字体的形象个性、风格特点去阐释企业、产品的性格风貌,强化网络广告带给人们的视觉冲击。不同字体能传达不同的情感,传达不同的内容和经营理念,究其原因主要是与文字形象的外形特征和笔画特征有关。字体设计是以字体间组合形式的相互关系来体现主题的。作为网络广告视觉设计的一个重要元素,字体构成的功能和其艺术性是融为一体的。网络广告图形中的字体设计,不仅要向人们传达广告的信息,还要使受众在从字体排列的形式中得到美的感受。 2.5色彩反差,凸现广告。色彩在广告语言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成功的广告色彩设计,不仅能引起受众的注意和兴趣,正确地传达商品和劳务信息,激发购买欲望,而且还能塑造商品和企业的良好形象。在网络广告的色彩使用上,我们主张运用“色彩反差”的方法,来凸现广告自身。我们所说的“色彩反差”是根据色彩配置基本规律中的对比规律提出的。对比是色彩关系中的普遍现象,是指人的视知觉得到两种以上的色彩感觉相互作用的表现。两种以上的色彩放在一起,就会产生色相、明度、彩度、冷暖、面积等性质差异对应关系。因此就会有色相对比、明暗对比、彩度对比、冷暖对比、面积对比等。 2.6尝试新的广告形式。广告的注目率、阅读率是最重要的广告效果指标。而广告注目率、阅读率的高低,常与广告表现,广告创意呈正比。一般而言,广告表现突出,广告创意吸引人,都会达成较高的广告效果。我们可以通过三方面增加网络广告视觉创意。(1)、广告形状与尺寸的创新。目前,网页上出现的多是长方形、尺寸固定的广告,这种广告形式固然已经十分成熟,而且利于管理和收费,但是也造成司空见惯、审美疲劳的害处。广告商和广告主可以尝试着改变这种现状,使网络广告更加形式新颖、引人入胜。如将广告形状做成菱形、五角星形、心形、三角形等等。在不危害网民利益的前提下,改变广告的形状与尺寸可能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2)、表现形式的创新。我们可以运用一些出人意料的广告形式来增加广告的点击率。虽然这种广告表现形式有欺骗之嫌,但广告主却达到了广告效果,网民都注意到了这样一则广告。虽然我们并不提倡这种广告形式,但是可以借鉴它的创意思想,想别人所未想,做别人所未做,跳出原来网络广告创意的老框框,寻求新鲜的广告表现形式。(3)、技术效果的创新。据计,旗帜广告和弹出广告中分别有近67%和34%的广告运用了闪动效果,达到了较强的视觉表现效果。无论是文字的闪动,还是图像的闪动,这种异常的处理效果肯定比无闪动的广告更吸引目光。除了文字效果的改进外,我们还可以利用动画、音效等设计元素,使网络广告更为生动有趣。 3、结论 随着互联网络的进一步发展,网民数量不断增加和网民结构的进一步成熟,将会有更多的个人和企业接受网络广告的跨时空、跨地域、图文并茂、双向传播信息的超凡魅力,网络广告视觉表现的逐步增强,也将使网络广告成为一种具有艺术性、审美性和巨大商业潜力的现代广告形式。 网络广告设计论文:汽车网络广告设计的创意探析 [摘要] 网络广告将为汽车营销打开局面,使汽车网络营销成为信息社会重要的销售模式,并促进汽车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的汽车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互联网是吸引中国新一代汽车爱好者注意力的有效途径,中外汽车厂商需要进一步加大对网络广告的投入,尤其是在网络广告创意中注重互动,加强用户体验,注重新技术的应用。 [关键词] 汽车 网络广告 创意 互动性 用户体验 一、网络广告在汽车营销中的优势 2011年7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2011年6月底,中国共有4.85亿网民,成为全球网民规模最大的国家。中国网民的持续增长带动了网络广告的发展,网络广告市场现正受到越来越多汽车厂商的青睐。除了专业汽车网站外,社交、视频分享等网站的汽车广告也出现了大幅增长。大多数首次购车的中国消费者主要是通过亲友、同事的推荐,依靠互联网获得具体购买信息,所以互联网便成为潜在购车用户的一个重要信息来源。网络广告在汽车销售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2010年汽车销量达1806万辆,稳居全球第一,2011年上半年销量超过900万辆,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由于网络广告收费较低,又易于通过点击量、画面停留时间监测到广告效果,目前有许多汽车广告主都逐渐加大网络广告的投放。 一些汽车厂商开始在广告方面求新求变,广告视觉的传播形态也从单纯的静态平面化向综合、动态、互动化的方向发生着转变。本田汽车在2009年情人节时别出心裁推出的一款贺卡:将相关信息巧妙地融入贺卡中,然后让用户选择贺卡的场景、车型、圣诞节主题情景,再借由用户将包含了本田汽车信息的贺卡发送给更多的亲朋好友。这种独具匠心的发送电子邮件方式也就成了网民们自然而然转发的“举手之劳”。这些方式颇具探讨性和借鉴意义,相比老套的直白广告来说,它们更有吸引力,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厂商和消费者的认可。 二、汽车网络广告创意构想 我们能否将最好的汽车网络视觉大餐呈现给网络广告的接受者――网民,如何准确解析基于网络媒体的广告受众的特性,是我们进行网络广告创意的重要根本。一个汽车网络广告策划,最中心的是考虑消费者怎么接受,怎样去吸引他们点击;能将广告主正确的信息最大程度地传达给消费者才是创意人的目标,只有达到消费者的心理层面、引发感受的创意才是好的创意。网络广告策划中创意是灵魂,体现着广告魅力和水平。创意可以是内容、形式、视觉表现、广告诉求的创意;也可以是技术上的创意。如何使自己的企业在千千万万的汽车网络广告中脱颖而出,广告创意成为了最关键的因素。 在茫茫的网络广告海洋中,要让消费者记住网络广告的内容,其创意设计必须鲜明新颖。英国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贡布里希从信息论的角度对新颖作了如下阐述。他认为:当来自外界的刺激与我们的预期相符合时(即秩序感强),则新信息量小,我们的注意力易松懈,不符合时(即非秩序),则新信息量大(即新颖度大),我们的注意力易集中。信息量的大小与新颖度成正比。在信息传递中,越是新颖的东西就越能引起注意,越易被记住。因此,汽车网络广告要注重制作出色的创意从而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并鼓励其进行点击;以市场环境及客户需求作为出发点,找到决定性的卖点,然后将其创意地包装。吸引汽车消费者主动点击广告,在与广告的互动中了解产品的特点,激发消费者潜在的购买欲望,从而帮助汽车企业实现全程营销的目标。在进行汽车网络广告创意时可采用以下方法: 1.根据汽车产品特点,提炼网络广告主题。一个好的创意除了视觉、文字之外,最关键是还有品牌、架构、声音、技术与认知。了解目的、认识品牌,才能知道要用什么样的视觉和口吻,用什么样的声音和技术,来跟目标受众沟通。如果少了任何一样,就没办法与消费者站在同一条线上达到真正的沟通,就更无法说网络广告是无距离的沟通了。在卖点的设计上,应选择一个有吸引力的汽车网络广告创作的主题。应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注意与汽车广告内容的相关性,从而提高广告的点击率。要追求汽车功能和广告表达的合理结合,达到最贴近消费者的需求,才能打动消费者,促使消费者实施购买。 2.加强互动性,注重用户体验。网络广告创意首先要考虑的是能否通过互动性给浏览者留下深刻印象。好创意可以创造高点击率,尤其是优秀的用户体验,能唤起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信息传递。将用户体验结合到创意中去,使广告与浏览者的互动更深入。 3.营造浓郁的文化与情感氛围,提高汽车品牌亲和力。广告不仅是推销产品,广告同时也是建立品牌形象的一种方式,利用树立汽车企业的品牌让用户对产品产生信心和认同,注重对品牌亲和力的塑造。应用传统文化进行汽车网络广告的创意设计,将文化与情感融入网络广告创意,既新鲜易于消费者接受,又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4.利益与娱乐诱惑。抓住消费者注重自身利益的心理特点,注重宣该传汽车网络广告活动给浏览者带来的好处,吸引浏览者参与活动。奥美互动亚太区数码创意总监林淳分析:“那些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目前来看,第一是有奖励,第二有好玩的东西,但是这些对品牌不一定有多大提升。”这“好玩的东西”就是指的网络广告创意中的娱乐性。网络广告创意中的娱乐决不能为娱乐而娱乐,而是为企业品牌提升为目的的娱乐。 5.创意表现与技术相结合。汽车网络广告相对传统媒体广告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新技术与多媒体结合。网络广告创意和网络技术相结合有利于创意的更好表现,通过新技术的融入,使广告创意更完美的展现。技术将影响广告创意,新技术可以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使网络广告身处信息海洋脱颖而出。选择与汽车品牌营销策略配合度高的技术才能真正驱动互动网络广告创意。 三、互动性为汽车网络广告打开创意之门 利克里德尔在其《人――机共生》一书中讲到:“人通过机器的交流将变得比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更加有效”,预见了互联网的互动性在沟通中的巨大潜力。美国互动式行销顾问公司电子礼品公司ePrize的CEO约瑟•琳克认为:“如果你想让用户安下心来看你的广告片,就应该让用户参与其中,并有所得”。网络作为一种数字媒体,不单单是一个传播者,人们在接受信息的同时还能对这些信息做出反馈,甚至以个体的形式传播自己的信息,是最具有互动性的。因此,在网络这个强调互动的时代中,汽车广告要面对全新的消费者,全新的媒体,全新的营销理念,环境正在变化。网络广告的创意要强调互联网本身的媒介特性,即交互性和实时互动性,加强互动性是网络广告创意成功的关键。汽车网络广告应当更加充分地发挥互联网的媒介特性,更好地提供同目标对象的交互机会,并通过交互更好地传播信息,从而增加网络广告的传播效果互动性表现在网络广告上,对受众群体来说往往是一种乐趣。互动传达的是一种体验,并因其技术的不断更新而及时进行自身的革新。汽车网络广告的互动是实时、多次和持续的互动,它使交互可以借助图形、声音,可以超越交互双方的知识范围,以实现人性化双向互动交流,能直接和广告受众进行互动。受众可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是否接收,以及接收哪些广告信息。一旦消费者做出选择点击汽车网络广告,其心理上已经首先认同。在随后的广告双向交流中,广告信息可以毫无阻碍地进入到消费者的心中。 2008年9月22日由东南汽车V3菱悦主导的“快乐猜想31选7赢V3菱悦”网络活动,掀起了网友对于快乐生活源泉的热烈讨论与积极参与的热潮。网友只要登录V3菱悦产品网站,参与问卷回答并留下联系方式,就有机会赢取大奖――V3菱悦十年使用权及V3菱悦快乐奖和幸运奖等丰富奖项。同时参与者只要将自己的选项链接发送给好友,就有机会获得推荐大奖IpodTouch。活动结合V3菱悦的产品特性,迅速引发了网友的热切关注,在经历了“十一”长假以后,参与人数已经突破了20万,网站点击流量更是超过百万大关。活动结束后,网友们对于快乐的讨论仍在继续,这样的结果对于东南汽车来说,也代表了一场网络互动创意营销战役的胜利,有力地促进了东南汽车V3菱悦的销售。“快乐猜想31选7赢V3菱悦”活动的核心创意理念就是“悦多•越快乐”,这个理念充分融合了V3菱悦为车主带来的更多快乐的产品风格。在整个网络互动活动中,消费者也能够较为全面而精确地了解V3菱悦的所有信息,消费者了解到许多快乐因素其实是需要这款车来辅助的,这也是菱悦车型设计理念的源起。通过活动,在消费者的享受中潜移默化传达了汽车广告的主题。 与坐在电视机前看广告不同,互联网给人的印象就是参与,而不是静态的用户在体验网络互动方式的时候,可以将对产品的意见通过体验形式反馈给网络,最后流向广告业主。互动网络广告成功与否的关键是互动广告如何做到在尊重受众心理的前提下,保证广告导向与受众导向的一致性,在尊重受众的前提下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要通过汽车网络广告的设计、创意,让受众在自发的心理驱动下去参与广告过程。 四、用户体验成为汽车网络广告创意新宠 汽车网络广告与传统广告的最大区别,就是要更多地去考虑用户的体验与感受。中国各大网站不仅要在网络游戏、论坛、视频中提供汽车网络广告吸引网民点击,更重要的是要将汽车产品信息融入用户体验中。网上流传这样一则视频广告:4位创意青年正在进行搞笑试验,将实验的雪佛兰新乐骋放空档,放下手刹,尽可能减少车辆内部的多余负载。24升可乐和120粒曼妥思经过充分反应后,车辆在喷射所产生的推动力下,利用惯性前行了66厘米,这让网友们对此啧啧称奇。虽算不上什么新型的替代能源方案,但看过这段视频的网友们记住了这几个“爱做实验”的年轻人和这台时尚的小车。新车一段时间后就出现五花八门的视频,确实吸引了不少爱车发烧友。这一大胆尝试网络营销方式的广告形式在经济萧条的背景下使汽车销量快速增长。这种以较低投入,让企业赢得更高营销回报的做法,确实是网络广告创意中的典范。相关广告业主表示:“通过与中国网站合作,我们有机会在互联网上展示我们的新车型。未来我们将与社交网站进行更多合作。” 网上盛行的社区网站就是将网民们在生活中的体验加入网络世界,“种蔬菜”、“抢车位”等方式让很多白领乐此不疲,汽车广告也可以借用这种形式。例如,当你在开心网“偷”东西时,所看到的正是你想“偷”的名车,这就是用户体验的一部分,也是用户个人体验的一部分,这样网民们既参与了网络生活,又感受到汽车产品的功效。用户对于这类广告产品的记忆也更加深刻。汽车网络广告在一种娱乐休闲的无意识状态下,将产品深深地植入了网民的大脑,这种用户体验形式颇具推广意义。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角色扮演”,网络广告通过用户体验让受众真实介入广告事件,从而实现了沉溺、全情投入的目的。沉溺与全情投入会高度影响信息的处理过程,使记忆内容深刻牢固,广告效果不言而喻。 好的汽车网络广告不仅收获的是一个用户的体验,更是唤起该用户发动身边好友去共同感受。只要受众对该广告感兴趣,仅需轻按鼠标就能进一步了解更多、更为详细、生动的信息。受众在信息获取方面有了更多自主权的同时,网络媒介交互功能也大大增强。 五、虚拟现实技术打破了创意设计的瓶颈 事物是对立统一的,汽车网络广告也同样受到诸多限制,在传统的购买汽车的过程中,消费者总要先经过亲身体会、试驾等来确定汽车是否适合自己,而这与目前网上不可试驾的汽车模式相背。如果消费者不能对从网上获得对汽车充分的了解,会使他们对汽车网络广告的方式产生一种抗拒心理,这就增加了网络广告设计的难度,制约网络广告的发展。 虚拟现实技术打破了设计的瓶颈,能够将产品外观内饰三维立体展示,实现网络虚拟看车、获得身临其境之感。宝马汽车、北京奔驰汽车网站就采用了三维立体展示的方式,采用全息幻影、360度幻影成像的方式使消费者获得三维的体验,通过新颖的三维全景展示形式,吸引浏览量,吸引消费者。汽车网站的技术应用应当不惜“笔墨”,把核心技术都用来展现汽车企业的各款产品,特别是全景技术,可以让用户在网站上把汽车看个透彻,强化用户体验的效果。应用网络多媒体全景展示形式,展示汽车的内部三维全景和外部造型,消费者可以更自如的观看汽车展示。同时也可以方便购车族看车,节省时间,交互性强,消费者可以看汽车内部和外部的任意角度,可以放大缩小观看,更能给客户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对于新车的三维全景,可以让更多的客户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第一时间体会到汽车的品质,达到极大的宣传效应。 由于目前应用虚拟现实技术的汽车展示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汽车的质感,以及舒适度的网上模拟还是不尽人意,与现实试车效果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相信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提高与互联网的发展,虚拟试车技术会取得成功。 六、结语 网络广告将为汽车营销打开局面,使汽车网络营销成为信息社会重要的销售模式,并促进汽车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的汽车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互联网是吸引中国新一代汽车爱好者注意力的有效途径,中外汽车厂商需要进一步加大对网络广告的投入,尤其是在网络广告创意中注重互动,加强用户体验,注重新技术的应用。我们相信,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网络广告环境的营造和改善,汽车网络广告的创意空间将会越来越广阔,形式也会越来越多样化。 网络广告设计论文:手绘图形艺术在网络广告设计中的价值运用 摘 要:本文主要通过手绘图形艺术在网络广告中体现出来的独特风格以及价值底蕴,论述手绘图形艺术在网络广告设计中的价值。与此同时,手绘图形艺术在网络广告设计中的应用还体现出对信息诉求的传播,有较强的社会功能性。所以把手绘图形艺术应用到网络广告设计中就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希望本文的论述能为发挥手绘图形艺术在网络广告设计中的具体价值带来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手绘图形艺术;网络广告设计;价值运用 0 引言 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广告相比电视广告、广播广告、报纸广告、杂志广告更加具有优势。网络广告用户量比较大,针对性强,能充分体现产品的特征,所以更多的商家愿意通过网络平台传播企业产品和企业文化。相比智能化的传播方式,手绘图形艺术采用我国传统的绘画技术,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已悄悄地在网络广告设计中占得一席之地。 1 网络广告设计中采用手绘图形艺术的优势 最近几年兴起了一种全新的网络广告设计方式,即手绘图形艺术体。通过写实、抽象等形式,给手绘图形艺术赋予了新的魅力。[1] 1.1 手绘图形广告设计有助于提高设计师的个人素质 在我国历史的长河中,手绘艺术一直是我国历史的瑰宝,流传在民间的每个角落。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绘图已经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手绘图形。电子计算机绘图这种全新的视觉表现手法得到了快速发展,使得传统手绘图形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电子计算机绘图为机械设计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方式。 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电子计算机绘图技术不断提高,手绘图形设计师的素质也越来越高,但是设计师在追求绘图效率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图形的质量,导致出现了很多相同图形,严重影响了网络广告获得的具体效益。手绘图形艺术包含很多种类,从绘画的类型上可以分为纯手工绘制和借助辅助软件绘制。纯手工绘制的图形可以采用铅笔、蜡笔、水彩笔进行绘制。借助辅助软件绘制可以通过不同的软件进行区分,如常见的:3DMAX、JAVA、PS等绘图软件。无论选择哪一种绘图形式,只要绘制师的水平高都能绘制出精彩的作品,手绘图形设计师拥有的技术水平不尽相同,绘制的图形的风格和创意也就不同,通过手绘图形广告设计有助于提高设计师的个人素质。 1.2 手绘网络广告设计具有更强的感染力 网络广告是体现企业文化底蕴和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通过网络广告企业生产的产品能第一时间被消费者知道,方便企业制定和调整产品销售策略,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的影响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手绘图形艺术和其他设计方法主要的不同在于,手绘图形是由设计师亲自绘制而来,作品中拥有很强的人文气息,在产品中融入公司的风格,往往能打破原有广告的效果,取得惊人的效果。然后,手绘图形还具有专利性,可以说是设计师内心个性的释放。在很多发达国家,网络广告设计师在设计广告过程中只需要一个本子,一支笔就能绘制出非常有价值的广告。 1.3 手绘图形更加符合当今时代的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很多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往往考虑的是“喜欢”这个产品,而不再是“需要”这个产品。在网络广告设计中融入手绘图形艺术,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而且还能避免出现相同的广告,每一个手绘图形都是设计师亲手绘制的,没有参考借鉴别人的图形,百分百属于原创图形,就能有效避免专利上的纠纷。[2]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资源共享已经非常普遍了,这也让原创手绘图形显得尤为重要。手绘图形融入了设计者的生活经验和思维方式,是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创新。在如今的网络环境中,商家要想争取更多的消费者,拥有更大的消费市场,设计的网络广告就必须给人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 2 手绘图形艺术在网络广告设计中存在的弊端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电脑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中,这也是实现设计的一种有效手段,为手绘图形艺术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得手绘图形艺术有了更好的发展平台,但如果一味地依赖它,其必将成为创作设计的羁绊。再加上网络共享平台的建设,出现了很多相似的图形,由此引发的争议也不在少数。 随着电脑绘图软件的增多,使得绘图的软件越来越复杂,设计师不得不把注意力集中于复杂的程序过程中。这导致设计师思维僵化,阻碍了设计师发挥创意,很容易令其沦为一名机械式的电脑操作工,没有自己过多的设计想法。久而久之,设计者的创新思维就会逐渐枯竭,慢慢地丧失设计灵感,逐步成为机械式电脑操作工,设计图形的质量严重下降。 3 网络广告设计中手绘图形艺术的侧重点 网络广告设计中设计师要着重考虑商品的核心价值有没有通过自己的创意体现出来,不同产品之间的侧重点也是完全不相同的。网络广告设计中手绘图形艺术的侧重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手绘图形艺术的色彩感觉 手绘图形艺术在网络广告设计中颜色和形象占很大的比例。例如,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需要表现出自动化和智能化,所以在选择颜色时要尽量选择高端的颜色,如金色、银色等。手绘图形一般情况下选择流线型,给一种高端的感觉,从而引起广大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如果是蔬菜或者水果,在手绘过程中采用动画的形式比较好,当消费者在浏览网页的过程中,用鲜艳的小图标来吸引消费者。 3.2 手绘图形艺术的形式表现 手绘图形艺术包含很多方面,有甲骨文、水墨、铅笔、水溶彩铅等。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国网络广告设计中中国传统的山水画采用得比较多,因为传统的水墨山水画能准确地体现产品的文化底蕴。 手绘这种快速、直观的徒手表现方式有利于我们与人沟通,这是最简便、最迅速的一种方式;同时手绘特有的快速表现有利于我们收集素材,充实脑中的资料库,并让自己眼、手、心高度统一。 4 手绘图形艺术对网络广告设计的价值 4.1 手绘图形艺术是网络广告设计彰显创意的最佳方案 在网络计算机时代,画家、艺术家为了把自己的艺术想法留住,通过手和笔本完成绘画的过程,手绘图形由于比较简朴所以在那个时代艺术家绘制图形的效率非常高。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大大提高了绘画效率,但是在绘制的过程中很多细节不能通过电脑绘制出来,一个好的网络广告设计,只有通过脑“想”和手“画”相互交替才能让网络广告设计发挥出更大的作用。[3] 4.2 手绘图形艺术能够增加企业的文化内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网络广告的商家越来越多,要想在如此多的商家中脱颖而出,网络广告设计的内容必须有足够的创意、新颖的风格。手绘图形艺术能很好地满足这一点,能不断增加企业的文化底蕴而且还能吸引广大的消费者,提高他们的购买欲望,发挥网络广告真正的价值。 5 结语 手绘图形艺术不但能带动网络广告的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网络广告作为近几年才兴起的广告形式,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通过结合手绘图形艺术,能很大程度地提高网络广告的美学价值和商业价值。希望本文的分析能为网络广告设计中发挥手绘图形的价值带来一定的帮助。 网络广告设计论文:手绘图形艺术在网络广告设计中的应用价值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以及网络的快速发展,数字作图成为一种新型的视觉表现手段,在网络广告设计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虽然新型的数字绘图在很大程度上占据优势,但传统的手绘图具有一定的传统型、个性化以及人情韵味,这是新型的数字绘图技术不可企及的优势。因此,手绘图形艺术给广告设计带来了一定的生机与活力。我们需要发现以及了解手绘图形艺术在网络广告设计中的应用价值,以此更灵活的运用到网络广告的设计中。本文就针对手绘图形艺术在网络管广告设计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与讨论。 互联网的快速兴起促使广告媒介环境发生变革,网络新媒体的发展给广告设计的发展带来了了新的契机与挑战。过多的使用数字绘图影响了大众的视觉审美和信息接受程度。因此,将手绘图形艺术与数字绘图艺术有效的结合将是网络广告设计的主要目标。因此,应加大对具有文化传承、艺术及历史价值的手绘图形的关注力度,使手绘图形艺术不断的应用在网络广告的设计中。 网络广告设计的现状 网络的快速发展缩小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同时也促使了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与壮大。网络广告以其互动性与简捷性迅速占领了广告市场。因此,未来的网络广告有着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数字绘图的可复制性、简捷性使得网络广告的设计多采用数字绘图技术,对于手绘图形艺术越来越忽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网络广告的设计缺乏一定的传统性与人情味。因此,我们应加大对手绘图形艺术的关注力度。 网络广告设计中视觉表现的影响因素 在网络广告的设计中,影响视觉表现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现代科学技术以及传统文化艺术等。下面,就针对网络广告设计中视觉表现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与讨论。 1.现代科学技术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广告的进展提供了动力:在硬件方面,互联网的基础建设以及广告传播媒介在不断革新。在软件上,为广告提供了较为先进的技术,使网络广告设计具有一定的交互性、实时性等多种属性。 2.传统文化艺术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我们应将传统文化的精髓运用到广告的设计中去,使广告设计更具有传统性以及历史韵味,具有一定的中国特色。传统文化艺术在网络广告设计中的运用主要以文字和图形两种表现形式。在网络广告设计中常常运用文字这一形式较为直观的给人们传递信息。而图形的运用则弥补了文字运用的耗时较长的特点,图形艺术使信息传达的更加直接与简便。手绘图形在网络广告设计中的应用可对原始图形进行发掘与再设计,使网络广告具有较强的传统性。 手绘图形艺术的视觉表现特征 手绘图形艺术在视觉中的表现特征即将设计师的设计理念通过手绘图形的形式有效的传达给人们。手绘图形艺术的视觉表现遵从从形态与语义两个角度进行同构设计,最终达到视觉感官上的强烈感受。同时也从精神层面使人们达到精神的共鸣,让具体的事物达到了丰富的内涵,进而达到了图形视觉信息的有效传达,使设计更加具有人情味与人性化。 手绘图形艺术在网络广告设计中的应用价值体现 1.文化传承角度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主要体现在:手绘图形艺术的文化内涵以及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继承与创新两个方面。运用手绘图形艺术,将传统的精髓、民族的智慧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创造出既有民族特色又有时代鲜明特征的艺术。设计者在运用手绘图形时不但要对其文化批判性吸收,还要坚持对设计表现形式、设计语言等创造吸收。设计者应不断的适应当今人们的审美和艺术需求,运用手绘图形艺术设计出既有民族传统特征又有鲜明的时代感的广告设计。 2. 艺术审美角度 手绘图形的存在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艺术美。其自身所具有的个性化审美、人性化情感诉求、创造性思维是其存在的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手绘图形的设计以人为出发点,综合考虑人们对于设计的需求以及精神需求,从受众的心理活动和对事物的审美角度层面思考。手绘图形艺术的表达较为感性,设计者在遵循人的生理、心理和精神需求的基础上,赋予人美的感知,诱发情感,使人们达到精神共鸣,从而抓住消费者的心理,满足受众者的审美要求,从而增强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3.商业营销角度 手绘图形艺术的设计具有较强的原创性,是快速发展的网络技术所不能相比的。优秀的手绘图形艺术遵循原创性表达,带有明显的个人特色,从而可引起消费者的精神共鸣,从而增大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因此,从商业营销角度而言,手绘图形艺术在网络管广告设计中的应用不失为一项最佳选择。 总结 网络的快速发展,使人们对于手绘图形艺术在网络广告设计中的应用程度越来越低。 因此,我们应结合网络广告设计的现状以及手绘图像视觉表现形式,从文化传承角度、艺术审美角度、商业营销角度等综合考虑手绘图形艺术。让手绘图形艺术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不断的应用到网络广告的设计中去。 网络广告设计论文:网络广告设计中手绘图形艺术的价值探讨 摘 要 网络广告是一种新型的广告表现形式,与传统的四大传播媒体相比,网络广告具有更加独特的优势。它的针对性强,支持分类搜索,并且能够更精准地把握产品的特性。随着市场竞争压力的加大,在网络广告的发展中,手绘图形艺术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创意元素,带给了现代营销媒体不小的冲击。根据网络广告中手绘图形艺术所表现出的发展和潜力,笔者做出以下几点探究: 关键词 网络广告设计 手绘图形艺术 价值 融合 随着市场竞争力的加大,越来越多的商家选择在互联网的网站上打广告,利用浏览网页上的广告横幅、文本链接和多媒体画面等方法向网页浏览者信息。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广告逐渐比电视、报纸、杂志、广播这四项传统媒体拥有更加明显的优势。它的针对性强,支持分类搜索,并且能够精准地把握产品的特性。通过网络这个开方的平台,传播到互联网用户中。和网络广告智能化传播不同的是,手绘图形艺术沿袭着传统的绘画技艺,在网络广告设计中擦出了不一样的火花。 1 网络广告设计中应用手绘图形艺术的优势 网络广告指的是设计师运用专业的广告横幅、文本链接、多媒体演示等各种方法,在互联网刊登或广告的一种高科技广告运作方式。网络广告中融入的手绘图形艺术有很多方面,包括写实、写意、抽象、概括等等。这些不同的手段赋予了手绘独特的艺术魅力。 1.1 手绘网络广告设计有助于设计师个人素质的提高 在过去的发展中,手绘艺术也一直是艺术设计的主要形式,但是随着网络制图技术的普及,数字制图这种全新的视觉表现手法得到迅速发展,改变了传统的手绘的格局,也为机械化设计注入了新的活力。 随着电子计算机制图技术的不断提高,设计师的素质也在逐步提升。但是追求效率难免忽视质量,手绘师的出现将“创意撞车”的概率大大减少。在平面设计中,手绘包含了很多种类。从绘画类型上,大致可以分为纯手工绘画和借助辅助软件作画。纯手工绘画也可以用马克笔、蜡笔、水彩笔徒手作画,而借助辅助软件绘画则可以用使用的软件区分,包括3DMAX、AI、VR、PS等绘图类软件。不论是哪一种,都能够创造出精彩的设计作品。每一个设计师都是特殊的个体,自身的艺术素养决定了绘画的风格和创意,锻炼了设计师的整合能力,提高了广告设计者的多方面水平。手绘图形艺术有赖于历史记忆的传承,促进了平面设计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在融合了科技、智能的网络广告设计中加入手绘图形艺术元素,会让消费者感到眼前一亮,会渴望抓住这种有力的视觉冲击,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消费者对产品的使用需求和好感,从而提升商品的知名度。 在网络广告中,应用手绘图形设计实质上是通过设计师将自己脑海中构思出的创意和设计加以整理,借助广告模式将其以画作的形式呈现出来。这类广告的初衷是科技与艺术的相互结合,它在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而前进,从这个方面考虑,它也要求手绘设计师在自身素养上要不断加强。 首先,要求网络广告设计师要对商品设计有明确而深入的了解,其次设计师要具有独特的艺术眼光,能够在短时间内构思、设计出新颖的广告作品,第三,设计师还要具有高超的感受和领悟能力,能够了解观众的内心所想,这样做出的东西才能抓人眼球。除此以外,还要求广告设计师要具有高超的绘画技术水平,让手绘画面成功地传达出设计者的内心想法的,转变成一个合适的载体。 相比于枯燥的文字等广告创意,手绘图形的线条舒适、造型美观,能够更加直观展示出产品形象。因此,当广告设计师在构思广告设计师,要有选择性地强化产品核心,并用手绘图形传达产品的卖点,这也要求广告设计者需要有过硬的美术功底和专业的造型能力,恰到好处的契合人们的需求和爱好。 1.2 手绘网络广告设计能够具有更强的感染力 网络广告是彰显企业活力的重要手段,它能够在第一时间发放产品最新动向,方便快捷地调整企业商品的营销策略,能够将产品影响力大大提高。 首先,手绘艺术不同于其他的设计方法,它是由设计者亲自动手绘制,作品中包涵浓浓的人情味,有明显的辨别个性。通过手绘图形艺术的融入,能够打破常规的广告效果。其次,手绘图形艺术的价值除了独创性,更包含着一种设计师的情感表达,也能够说是内心一种个性的释放。在欧美很多设计发达的国家,很多广告设计师都喜欢拿一支笔一个本子,想到什么就画出什么,这样在整体广告创意中能够散发出一种随性、自然的味道,同时这种情况下绘制出的设计草图也更加灵趣生动,传达着一种回归自然的生命力。 1.3 手绘结合进来引领“独有”的创意潮流 这是一个崇尚个性、品味的社会。对产品受众来说,衡量是否掏腰包的因素是“喜欢”,更胜过了“需要”。融入手绘的元素,能符合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的爱好,从适用人群的年龄上来说也更加契合。 俗话说: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手绘的魅力也正在于此。网络广告中,应用手绘设计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出现形象雷同的情况。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资源共享已经非常常见,设计者使用一张图片的频率大大增加,原创性因而愈加珍贵。因为手绘的图片必须是作者亲手绘制,是艺术家通过个人的生活经验和自主思维总结来的,这种发自内心的设计有其独有的个性,可以通过彩绘、涂鸦、写生等不同形式表达。在时尚的网络浪潮中,能够让某支广告在纷扰的网络信息潮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得让人一眼难忘。 2 网络广告中手绘图形艺术的具体侧重 当设计师在创作广告作品时,要仔细考虑自己创意里的内涵和美感能否传达商品的核心,不同的产品表现出来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 2.1 手绘图形艺术的色彩感觉 手绘图形艺术中颜色和形象时占用主要的地位,例如:家用电器要表现出高科技和智能化,所以颜色可以选用金、银等金属色系,图形可以选择流线型设计。例如以家电闻名的京东商城在做企业形象时多方考虑,最后选择了一只银白的金属小狗,取名为――小joy,在很多产品卡、优惠卡上都有经过处理的手绘小joy的形象,十分可爱。女性服装要表现出优雅,可以采用白描的方式表达。食品则要表现新鲜、美味,所以很多蔬果企业都选择以手绘动画的方式表现,在浏览网页的过程中点击出现,用不停跳动、颜色鲜艳的小标识吸引消费者点击浏览。 2.2 手绘图形艺术的形式表现 手绘图形艺术包涵的种类有很多,包括甲骨文、水溶彩铅、pop、水粉等等,一般来说,充满文化氛围的中国传统山水画在商业广告中运用比较多,这些水墨应用能够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产品中的文化内涵。例如,CCTV中央3套频道在做一支栏目工艺广告选择了水墨这种形式,大幕来开,一支粗粗的毛笔挥动了一下,看似随意的滴下一滴墨汁,然后氤氲开来的中国的山水、湖泊、怪石,将人带入了原汁原味的天然风光中。这也成为中央三套在网站上点击爆表的一个小视频。这种工艺广告就是运用了手绘的方式,将这种独有的手绘图形作为一种特别的元素呈现,显出它独有的亲和力和文化价值。 2.3 手绘图形艺术的商业营销价值 正如众多设计者所知的那样,创意是设计的生命和灵魂,手绘图形能够通过鲜明的视觉形象,传达企业、产品想要表现的优势。通过丰富的联想,来表达产品的思想脉络。无论是手绘草图,还是手绘效果图,都能够拥有不错的商业营销前景。而在网络广告上传播手绘产品的方法也有很多种,例如微信朋友圈、微博粉丝、贴吧吧友,尤其是微信里的一些公共账号,只要有网友动动手指,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我们常常在朋友圈里见到的一些话题“世界上最美的插画”“中国最美的素描村庄”,图片上下面都有企业文化、产品介绍的推荐入口,人们很容易因为想要看到更多的图片点击进入,这些网页通过美丽、生动的手绘图画,足可以在微信之间广泛传播,在第一时间就能准确、直观地建造起一座传承产品名誉度的桥梁。 3 手绘图形艺术对网络广告设计的意义 (1)手绘图形艺术是网络广告设计彰显创意的最佳方案。在电脑没有普及的年代,艺术家们想要留住自己的艺术想法,只能依靠双手和画笔完成整个过程。手随心动,完成的效率也大大提高。虽然电脑的绘制效果十分惊人,但在很多细节设计中差强人意。一个有创意的设计必须要由脑“想”和手“画”不断交融,才能使设计方案不断完善。 (2)手绘图形艺术可以灵活运用于各项网络广告。手绘图形艺术和传统广告的传播方式相似,可以灵活运用于各项网络广告中,包括微信广告、网络弹窗、广告邮件、植入广告、视频广告、动画广告、自动扩展半页广告、手机顶部通知推送等等。在这些网络广告中,运用手绘的方式最直观的好处就是让人们有点击观看的欲望,从而形成潜在的消费群体,给企业或商家带来消费价值。 (3)手绘图形艺术能够增加企业的文化内涵。在无数商业广告中,能够第一时间脱颖而出的往往是具有创意、新颖的形式和风格。通过手绘图形表现的创意和新颖性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商业广告的尴尬,增加了企业的文化内涵。以独特的视觉表达方式、说明性的图形语言和带有深刻形式美法则的的艺术表现,满足人们不通层次的审美需求。 4 结论 手绘图形艺术的发展逐渐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网络广告作为新兴起的广告样式也同样拥有广阔的市场,两者的相互运用能够产生美学价值和商业价值,为商业广告设计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从而带来强大的视觉冲击,并结合网络广告的优势,让网络广告中的手绘价值向一体化、多元化方向发展。 网络广告设计论文:独立院校网络广告设计课程实践性教学研究 【摘 要】随着国内电子商务市场发展扩大,网络广告人才需求量也逐步增加。越来越多的独立学院开设了网络广告设计课程。本文通过分析网络广告设计的行业特点与社会需求,结合现阶段独立学院网络广告设计课程教学现状,提出具有符合独立学院办学特色的网络广告设计课程建设思路。 【关键词】网络广告;产学研;课程建设 一、引言 网络广告是网络营销的终端表现形式。由于网络广告具有传输信息量大、传输速度快、覆盖范围广、交互性强、信息数据准确等优势,已经成为企业或品牌实施现代营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国内网络广告业的迅猛发展,网络广告设计相关人才的需求也日益紧迫。越来越多的独立学院开设了网络广告设计课程。独立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任务,将网络广告课程纳入实践教学范畴,探索适合独立院校网络广告设计课程教学的合理模式,提高学生对网络广告设计作品实践动手能力,是现阶段网络广告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 二、网络广告设计课程教学现状 现在独立院校中开设网络广告设计课程的学院主要包括网络信息、软件工程及艺术设计学院,由于任课教师专业不同,教学的侧重点也不同。以艺术设计学院为例,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时候依然实行着以授课老师为中心的讲授型授课模式。教学侧重方向强调的是基于图形、色彩、文字、版式等基础理论内容,而对网络广告的特点、传播形式等内容鲜有讲解,基于浏览者的换位思考设计更是基本没有。这种教学方式对于网络广告设计这样艺术性和技术性并重的学科而言将会造成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理论化和表面化的状态,不能够深层次的思考,无法真正进行网络广告的设计工作。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学生专业基础欠缺,设计动手能力较弱 作为独立院校的艺术生,由于招生特殊性,部分学生专业基础较差,综合素质不全面,审美意识淡薄,同时以应试教育为基本的传统教育体制,使学生偏重理论,设计和动手能力较弱。往往会出现学生有想法却无法实现的尴尬局面。 (二)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 网络广告设计课程是一门综合素质较强的专业课程,在课程教学中,实际会涉及广告营销学、艺术设计学、软件知识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但由于新兴学科课程研究时间较短,课程结构的设置不合理。网络广告设计课程一般安排48课时或更少,在前置课程学习中,除了图像后期处理和矢量绘图设计课程外,一般没有学习其它软件知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学生要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动画软件学习过程中,会将一门原本具有创意设计的课程变成软件教学课程,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三)创意设计较弱,缺少团队合作 课程结构设置的不合理性,导致知识与市场分离。学生在学习完课程后,空有理论知识或软件操作能力,却无法将知识与需求紧密结合。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能够保证整体教学但是无法兼顾因材施教,学生独立思考、创意设计的能力有所下降,而且容易出现对团队合作性的排斥。学生在毕业进入社会后,由于缺少团队间磨合、沟通、协调的能力,容易被市场淘汰。 三、实践性教学改革研究思路 网络广告设计是以市场需求为核心的数字化艺术设计表现形式,它要求设计者要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团队合作能力和对市场的洞察力。如果抛弃市场需求只依赖教材讲解,等于是闭门造车,这样的后果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充分结合网络广告市场案例,使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实际项目制作过程中,使学生在市场化的案例制作中更好地掌握网络广告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同时又可以检验自己对所学知识的应用与理解程度,发现不足的同时明确学习方向和目标。 (一)以工作岗位职责需求为前提的实践性课程教学 为适应社会需求与独立院校的发展,同时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在课程讲解中需要将以工作岗位职责需求为前提的实践性课程教学与网络广告设计发展相互结合,以工作岗位责任制匹配教学模块和知识点。通过岗位设置,让学生清楚了解职业规划、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的要求,达到学有所用的目的。 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通过“岗位情景再现”模拟方式进行实践教学。将工作环境纳入课堂,通过工作岗位责任制开展教学工作,以项目完成的绩效考核、衡量学习效果。同时将行政班级分解成设计团队,各个团队直接横向比较方案,优胜劣汰。 (二)以项目过程为教学任务的实践性教学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将网络广告设计以项目管理形式进行模块分解,以模块化完成指标进行进度考核。通过对项目需求分析、受众群体分析、投放媒体平台数据分析、广告素材提取、创意元素组合、输出作品对比等工作流程分解,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除了对所学知识掌握外,还能够了解项目设计与开发管理的经验。 (三)以设计任务需求为目的的实践性课程内容研究 结合真实设计任务进行网络广告设计教学是解决学生实践能力差、市场意识薄弱等问题的重要教学手段,也是目前可行的教学方法。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将前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设计操作相互结合,比单纯理论教学的效果更为显著。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可以更好地将个人能力与团队合作结合起来。同时,通过团队合作,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市场,积累实践经验。 (四)课程改革具体方案探索 1.调整课程架构,将原有软件课程学习前置,重点在于创意设计 网络广告设计的表现方式除了静态图片,还包括GIF、FLASH、视频广告等形式。这表明在教学过程中,在学习图形设计、图像后期处理、矢量动画、视频特效的软件操作后,再将软件应用部分纳入到创意设计中,让学生将更多学习精力投放在客户需求分析、创意表现手法运用的环节上。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讲解关于新知识和新领域的拓展创新。 2.参与设计竞赛,提升学生创意动手能力 除了完成项目的实际操作训练外,可以利用教学平台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参与网络广告设计大赛,如金犊奖或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等。这种形式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创作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能提升独立院校的社会知名度和专业影响力。学生在比赛过程中进行创作时也锻炼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优秀作品在获奖的同时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3.聘请企业或行业专家来校兼职任教、座谈 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教材的知识永远跟不上新技术的脚步。为弥补这种缺陷,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邀请具有丰富设计经验的设计师或行业专家来校进行座谈,针对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讲解。 4.组建网络广告设计工作室 网络广告工作室采取专职导师负责制,工作室由若干同学组成,可以不按行政班级划分。其中高年级同学三到四名,低年级同学一到两名。导师负责工作室的项目指导与进度协调工作。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学生可以根据导师提供项目要求进行分工协作,也可以根据课程内容自行拟定项目计划,完成后提交给导师审核。此举一方面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解决原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让低年级同学提前接触网络广告案例制作的理论与实际操作。同时,也可以让导师或学生与互联网企业建立相应的合作关系。
知识营销论文:试论知识管理为核心的游泳馆营销模式浅析 论文关键词:知识管理 游泳馆 营销模式 论文摘 要:21世纪的今天知识经济已经深入到社会发展领域的各个方面。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不断推进,全民健身在全国如火如荼的开展,体育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一些场馆的营销模式也需要适应知识经济的社会,知识管理作为人类管理历史上伟大的革命为场馆营销模式带来了全新的营销理念。 知识管理是知识经济时代全新的管理理念,是人类管理历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知识管理是在20世纪末期由美国麻省莱克星顿著名的恩图维星(entovation)国际咨询公司提出来的。知识管理核心就是充分利用公司的知识智慧、创造能力以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不断推进,体育产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全面健身热潮的袭来,尤其是在21世纪“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浪潮的冲击下,知识管理在体育产业营销当中的地位凸显的越来越重要。在本文中游泳馆作为体育产业中的一部分,对游泳馆在知识经济下的针对客户进行知识管理的营销模式进行探讨。 1.游泳馆原有营销模式不适应当今的知识社会 市场营销的核心观念,是以顾客为导向,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准绳,因此,营销理论与方法必然会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变化而发展变化。企业营销人员只有敏锐把握营销发展的最新趋势,不断学习和实践新的营销理论,才能避免落伍于时代,并可在市场竞争中赢得先动优势。 目前市场上主流的游泳健身场馆的营销模式主要是体验式营销,其宣传途径和客户接触途径主要是依靠传统媒介。游泳馆是直接与客户接触的终端产品,它所提供的是一种有偿服务,决定客户是否选择来这里消费的是游泳馆提供服务的满意度。而游泳馆能够决定顾客满意度的因素主要有:游泳池的水温及清洁度、游泳馆配套设施、游泳馆是否有完备的救生员、游泳及健身教练,是否有游泳分区分级服务,洗浴及相关配套设施。这些内容仅仅依靠肉眼观察是无法得出结论的。现在大部分游泳馆是谢绝参观的,消费者仅仅是通过图片介绍来了解相关信息,这就造成了销售终端与消费终端的信息不对称,没有站在消费者的感官、情感、思考、行动和联想,而是站在游泳馆经营方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这样一来,游泳馆的会员卡及门票销售就很成问题了,所以像这样的游泳馆就开展体验营销是有必要的,但是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最不难获取的就是知识信息而最宝贵的却是时间,这些知识信息都可以通过网络来获取。但是这些知识信息过于碎片化,在获取过程中需要时间需要精力。如果消费者没有这些知识信息而直接体验,一旦体验失败可能会给消费者带来很大的隐性成本。但是通过网络又要耗费时间精力,同样也会给消费者带来隐性成本。所以在知识经济时代,能够有效的针对客户进行知识管理可以节约客户的时间成本及有限精力,所以像游泳馆这样的健身场所再用以往的单一的体验式营销就会稍感力不从心,仅仅依靠体验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2.建立以针对客户知识管理为核心的游泳馆营销模式 游泳馆获得新客户的主要途径并不是依靠传统媒介来获得,而是通过已有客户的推介来获得,因此推介率对于游泳馆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推介率的产生是建立在对现有客户群体的维护基础上,而对现有客户群体之所以能够对游泳馆进行推介是建立在客户满意度的基础上,满意程度越高推介率就会越高,也就意味着游泳馆获得新客户的概率越高。客户的满意度指标在游泳馆这样的服务性机构又显得相对特殊,游泳池的水温及清洁度、游泳馆配套设施、游泳馆是否有完备的救生员、游泳及健身教练,是否有游泳分区分级服务,洗浴及相关配套设施等,这些指标属于游泳馆的普遍要素,不能明显的把游泳馆进行有效区别,竞争差异性不高,作者认为能够有效的区分游泳馆差异性的还有一个重要指标就是针对客户的知识管理程度的高低。作者实地访谈得知低度的对客户进行知识管理,满意度不高推介率不高甚至是出现客户丧失的情况,被访谈者中大部分愿意接受游泳馆的知识管理,作者模拟了知识管理的内容后访谈者大多都愿意继续并在取得好效果后进行推介。可见,建立游泳馆的针对客户的知识管理体系就变得十分重要。 游泳馆是提供服务的场所,它所能够提供的知识内容其实并不十分复杂,而这些信息对于客户及潜在客户来说其搜寻过程是比较复杂且耗费时间精力,造成的客户自身的成本浪费比较严重。游泳馆要做的就是把客户认为看似比较碎片化的信息进行系统拼接,形成一个可视化的知识链条提供给客户和潜在客户,并由客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的过程。这些信息应该包括客户比较在意的敏感信息和客户经常过滤掉的重要信息,比如敏感信息可以有当日游泳池的水温及清洁度、游泳馆配套设施开放情况、当日游泳馆配备的救生员等级、游泳及健身教练等级及主攻专业方向、当日是否有游泳分区分级服务、洗浴温度及相关配套设施开放情况、游泳馆当日预计人均流量、停车位使用情况、公交路况信息等,而被过滤掉的敏感信息主要是客户认为不重要的,但是从健身专业角度又比较重要的信息,比如池水温度及游泳距离与能量消耗程度的关系数据、从专业角度当日适合游泳距离推荐、从专业角度提醒游泳前的必要准备活动内容、对客户进行游泳时间节点的短信提醒、针对客户制定游泳健身计划的时间节点及每个节点后能够发挥何种功效的短信提醒、针对因故不能来游泳的客户进行事后健身指导的短信提醒、游泳后的饮食建议等。游泳馆要把这些碎片化的知识信息系统化,根据不同的客户需求建立一个客户数据库,并把这些数据形成可视化的内容发送到客户手中。这样可以极大地提高现有客户群体的客户满意度,满意度高推介率自然高,推介率高就意味着潜在的客户会变为现实客户。 通过针对客户的知识管理提高现有客户群的满意度,通过提高满意度以促使推介率提高,推介率提高从而使客户群体逐渐扩大,这样就基本确立针对客户的知识管理在游泳馆营销中的核心地位,同时还提高升级了游泳馆的品味,再配合以体验式营销及传统媒介的宣传,这样以针对客户知识管理为核心的游泳馆营销模式就基本形成。 3.构建针对客户知识管理的知识管理团队 营销模式的确立就必须有一个来执行的团队。建立庞大的客户知识信息系统是个系统工程,而这个系统关系到游泳馆在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是不是能够成功就要依靠这个信息系统的良好运行。碎片化的知识信息获得在专业人士眼中并不困难,因此在这个团队中应该是从游泳馆的各职能部门抽出人手组成一个专业特点鲜明的团队,这个团队应该涉及到游泳馆生存的生态环境的各个方面,也就是在涉及到游泳馆的各方面都可以提出专业意见。因此知识管理团队绝不是随意抽调人手就可以组成的。一个高效率高素质的专业团队,可以有效的整合客户需要的知识信息,并准确的传递到客户手中,这样游泳馆在营销过程中就事倍功半,既满足于客户又使游泳馆利益得到提升。 在21世纪的今天,传统的营销模式都在经受着知识经济的考验,游泳馆能否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速度不仅仅要看科技的发展水平还要看自身的应变能力,营销模式要不断的根据客户需要发生变化,对于游泳馆这样提供健身服务的场馆而言只有适时而动跟住时代步伐进行营销,其市场潜力还是不可限量的。 知识营销论文:知识营销及其管理 【摘要】:阐明了知识营销的涵义、原则及其实施等问题,分析了知识营销和传统营销的区别和联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企业和大学知识营销的方法。 【关键词】:知识经济 知识营销 网络营销 大学知识营销 知识经济的兴起,表明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正逐步摆脱资源的约束,从而在根本上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同时也预示着国家之间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是信息资源的开发竞争,是知识与人才的竞争。知识经济给企业带来的不仅是科技革命和知识革命,更重要的是一场管理的革命。知识营销作为一种新型的营销观念和管理观念,它的产生是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产物。企业的营销能否具有实效,关键看其营销能否给消费者带来新的利益和好处,不单是促销期间的价格,还应该带给他们精神上的享受、生活上的充实、知识上的提高。当企业不时以价格战为武器,在恶性竞争中难以自拔时,一种立意求异、求新、双赢的营销方式———知识营销浮出了水面。另一方面,随着产品科技含量的增加、信息量的丰富、功能的增多,产品的使用也日趋复杂,同一种产品有正副多种功能,同一产品因不同的使用方法会产生不同的功效。因人们接触信息渠道的不同或侧重点的不同,往往会造成对某一知识的无知或知之不多,消费者也不可能具备足够的各科知识来满足识别的需要。于是他们便渴望在接触商品和购买商品时能有一种快捷、有效、方便的途径,去熟悉和掌握商品的性能、功能、使用方法、选购方法、保存方式和保养方式等,这样知识营销便应运而生了。 1.知识营销的涵义 关于知识营销的涵义,最有代表性的看法是指,在企业的营销过程中,使企业的广告、宣传、公关、产品注入一定的知识含量与文化内蕴,帮助消费者增加与商品相关并实用的信息与知识,提高他们的消费与生活质量,从而达到推广产品、树立形象、提升品牌竞争力的目的。这一观点是大多数工商管理界普遍认同的观点。但从图书情报学界传统的思路,我们可以把知识营销理解为,对知识产品或成果的营销。 从工商管理界的理解来看,知识营销应包括以下三部分内容: 1.1 学习营销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意味着我们正在进入“学习社会”,在这样的学习社会里,人们必须“活到老,学到老”,相应地,营销也不可避免地成为“学习营销”。学习营销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企业向消费者和社会宣传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推广普及新技术,对消费者进行“传道、授业、解惑”,实现知识信息的共享,消除顾客的消费障碍,从而取得两利的营销效果,比如可以通过开展科普活动,进入社区举办科普讲座,广泛向市民赠送科学书籍,举办科普知识竞赛,从而引发人们对相应产品的购买欲望,拉动市场需求,但在活动中不能推销和要求参加者购买产品。学习营销的第二层面是企业向消费者、同行和社会学习。企业在营销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向客户及其他伙伴学习,发现自己的不足,吸取好的经验方法,补充和完善自己的营销管理过程。这表明,学习营销的学习是双向的,即互相学习,互相完善,取长补短,最终达到整体的和谐。 1.2 网络营销 网络营销是知识经济和网络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是利用Internet 所进行的营销,具体说主要通过在Internet 上建立虚拟商店和虚拟社区来实现。虚拟商店又称电子空间商店(Cyberstore) ,它不同于传统的商店,不需要店面、货架、服务人员,只要有一个Internet 网址,就可以向全世界进行营销活动。相比传统商店而言,它具有成本低廉、无存货样品,全天候服务和无国界、区域界线等优点,并且拉近了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另外,在网上还可同步进行广告促销、市场调查和收集信息等活动。 首先,网站上新增的商业机会,强化了企业网上贸易的使用频率和程度;其次,最近几年,宽带接入流行于中国各大城市的新建小区,这给网络营销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再次,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政治环境的变幻无常和不时恶化,比如9·11 事件、伊拉克战争和肆虐全球的SARS 病毒等为网络营销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在此情况下,更多的人开始关注电子商务这一新的交易模式,以前人们把逛街当作一种乐趣,现在人们开始回避到 人流量高的地方去买东西,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疾病传染风险最小的网上进行交易。事实上,网络营销所带来的方便和实惠已经让众多网站和商家受益。 1.3 绿色营销 随着生活水平及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传统意义上商品及服务已不能满足人们的消费需要,而健康化、自然化的绿色产品正逐渐成为消费的新宠,消费中的环保、生态、节能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日益增强,这使企业营销不得不特别重视绿色概念,开发绿色产品,即从生产到使用、回收处置的整个过程都要做到对生态环境无害,符合特定的环保要求,同时在营销策略上注重“绿色情结”,重视“绿色包装”,提供“绿色服务”,做到“天人合一”。只有这样才会得到社会的肯定和顾客的信任,企业营销才能取得成功。另外企业应积极努力,争取得到IS014000 认证和“环境标志”,取得21 世纪营销的合格证。 2.知识营销与传统营销的区别 知识营销的概念和内涵为我们了解和认识知识营销奠定了知识基础,那么它与传统营销有什么区别呢? 综合起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营销环境的不同 营销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是竞争日益激烈,随着我国加入WTO 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演进, “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正逐步成为现实;其次,竞争的方式发生了变化,大家共同拥有信息技术,共享信息资源,更多地开发市场,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 2.2 营销产品的不同 营销产品有了质的改变,传统营销产品逐步被知识型产品所替代。对知识产品的营销要求营销者必需具有较高的知识素质,不仅要深谙营销技巧,同时也要掌握有关产品的知识,能够把这些知识推销给消费者,能够提供迅速、及时和高知识含量的售后服务。 2.3 营销方式的不同 传统的营销方式是靠媒体、广告等向消费者传达产品信息的,这种方式是单向的,营销者往往处于主动,而消费者处于被动,信息反馈速度缓慢并且有限,成本也较高;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网络化使营销渠道四通八达,不仅营销部门可通过网络将产品信息迅速传达给消费者,大大减少了营销环节,降低成本,而且消费者也可通过网络与营销部门进行对话,表达自己的愿望,提出自己的要求,促使厂家生产出更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 2.4 营销结果的不同 传统营销的结果往往是有利于企业和营销者的,因为营销的出发点和关注点在于能更多更快地推销出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而知识营销更多地关注消费者的需求,不仅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提升品牌竞争力,也能使消费者放心地消费产品和服务,特别是使消费者获得了有关产品的知识和使用技巧。 3.知识营销的原则 知识营销的应用十分广泛,大到企业的大型广告、公关活动,小到个体小商贩的销售行为。一种产品,营销者不仅要宣传其用处、好处,要介绍其使用方法和维修的技巧,而且还要介绍有关这种产品系列未来发展趋势方面的科普知识,引导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消费理念,从而达到提高销售量的目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那么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怎样才能引导知识营销健康、快速的发展呢? 这需要遵循知识营销的原则。 3.1 诚实守信原则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古训,当今仍是企业市场营销乃至整个市场经济活动中把握道德界限的基础,具体包括产品质量上的诚实不假冒、明 码实价、在交易中履行合同责任、信守承诺以及市场调查数据真实可信等方面。 3.2 利益兼顾原则 利益兼顾,是指企业获利的同时要考虑是否符合消费者的利益,是否符合社会整体和长远的利益。这并不是说企业通过营销活动获得利润是不正当的,因为追求利润是企业营销的根本动力和重要特征。利益本身无所谓善恶,判断企业营销活动是否道德,不取决于它是否去追求利润以及追求多少利润,而是取决于它是以什么方式去追求利润以及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3.3 互惠互利原则 互惠互利原则,即要求在市场营销行为中,正确地分析自身的利益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在企业之间的竞争中,摒弃前嫌,携起手来共同开发市场的做法,也成为当今世界经济中的一个突出特色,是互惠互利的典型体现。 3.4 理性和谐原则 在市场营销中,运用知识手段,科学分析市场环境,准确预测未来市场发展变化状况,不好大喜功,单纯追求市场占有率,而损失利润。 4.知识营销管理的关键 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知识营销管理关键需要考虑以下几点: 4.1 知识营销人员 有效地实施知识营销,首先要作好对知识营销人员的管理,只有把人管理好,才能把企业的各种经营资源管理好,人的因素在企业管理中是第一位的。 知识营销管理要体现出“以人为本”,这是因为知识营销过程的所有关键环节都是由知识营销人员通过创造性的工作完成的。从管理实践的角度来看,知识营销人员应具备怎样的知识和能力以及如何得到充分的利用,是两个关键问题,知识营销人员知识和能力水平的高低及其利用程度从根本上决定了知识营销管理的成败。 知识营销管理的中心将同以往只注重业务量的增长转向注重质的提高;营销管理的目标将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转向开拓业务、提高客户忠诚度上;营销人员存在的价值不再只是推销产品和服务,而是充当咨询顾问,不再是单纯向顾客推销产品,而应成为消费者购买的参谋。营销人员要适应信息化社会千变万化的需求,知识面广且眼光独到,了解市场的发展趋势,对技术创新带来的营销观念、营销策略有一定程度的认识,还要将自己培养成为洞悉消费者行为、熟悉业务分析的专家。 知识经济时代,营销环境复杂多变,管理者需要及时掌握更多更全面的信息,做出正确的营销决策,而大量的信息分散于市场中,知识营销人员拥有比决策者更丰富、更准确的市场信息,因为他们和市场接触最密切,对环境变化最敏感,能准确地判断环境变化的影响并能快速做出反应。因此在一定范围内他们应拥有自主决策的权力以便更充分地发挥自身的营销能动性和创造性。 从自我管理角度来说,知识营销人员必须树立一种不断学习、勇于探索和创新的勇气和信心;从企业管理的角度上讲,企业要不断进行改革创新,从组织上、制度上和文化上营造一种良好的知识创新环境,具体要求包括组织机构高效,组织方式灵活,必要的学习和实践机会可适时提供,有利于调动知识营销人员积极性的各项激励措施齐备,追求科学、勇于探索和创新、崇尚协作精神的文化氛围的营造等等。 4.2 全员营销意识的贯彻 企业的所有活动可以归结到两个方面:实现顾客价值(这在过去的企业管理中往往被忽略或重视不够) ;创造知识价值。显然,实现和创造这两种价值,并不是营销部门或其它任何职能部门单独所能完成的,它在客观上要求打破传统的营销界线,把职能化的营销转化为意识营销,即在企业内部全体员工中和企业与市场之间实现充分有效的、全面及时的信息沟通,最终形成一致的顾客价值意识和企业价值意识。德鲁克指出:“营销活动作为行事方式不是最重要的,营销作为一个扩大的企业追求提高顾客和企业价值的意识才是最重要的。”可见,营销不仅是营销部门的工作,它必须作为一种意识贯彻到企业全体员工中去,成为组织中每个人的工作重点。事实上,企业的全部工作,包括生产和经营,它们之间并不是彼此分离、互不相干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共同处在企业价值的链条之中,为创造顾客价值和企业价值各司其责。而营销则是企业生产和经营之间、各职能部门之间以及企业和市场之间沟通与协作的强有力的纽带。 4.3 树立以顾客利益为中心的营销观念 如上所述,实现顾客价值和实现企业自身的价值不但不相互矛盾,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前者可以被看作是后者一个实现条件,企业只有在充分考虑顾客的利益,不断实现顾客的价值,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获得顾客的信任,赢得顾客的忠诚,从而给企业以最大的回报。 4.4 创造充分的信息交流渠道和环境 只有创造充分的信息交流渠道和环境,才能实现生产、经营和市场知识的完美整合,最终达到企业内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思想和行动的高度统一。 4.5 把以知识为核心的营销理念和营销过程相结合 如何实现顾客的价值? 最好的办法是在营销的过程中把知识传播给他们,引导他们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普及他们有关本企业产品系列的知识,激发他们的消费欲望,让他们了解未来技术、产品的发展趋势和消费趋势,启迪他们的生活和消费智慧。 5.大学的知识营销管理 提出大学的知识营销问题是出于以下几点原因:一是大学也是一个讲究投入与产出,讲究办学效益的社会组织,这和企业没有本质上的不同;二是大学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争什么? 无外是争夺有限的社会资源,包括经费、生源、师资、某种特殊的资格和名气,等等,尤其在目前,国家教育经费在分配使用上不断集中(越来越集中于重点大学和“211 工程”的大学) ,扩招的连年进行,对于那些不在重点高校之列的大学来说,如何获得更多更优秀的学生,成了一个摆在它们发展之路上的重要问题。 大学知识营销管理的任务是采取各种措施和办法来加强大学的各种知识产品(科研成果、学术成就等) 的宣传,促成知识成果的转化和利用。在宣传中加大知识含量,提高大学的影响力,促进社会对大学的各类人才(特别是一些高级人才)的社会认可,并从总体上改善和树立大学的形象,最终有利于提升大学的竞争能力。 大学知识营销的措施主要有:a. 鼓励各类学术人才在各种场合的学术会议(尤其是高级别的学术会议上) 和高质量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宣传自己的知识产品和学术成就,既提高个人的影响力又提升所在院校的知名度。b. 积极鼓励学校的各类人才上网,在网上建立自己的个人主页,个人主页要在知名网站上。在网页的设计上突出个人风格,增强吸引力,在内容上应着力宣传自己有创建的学术观点、有影响力的知识产品。c. 应当对学校的网页内容进行调整,使之能突出自己的特色和专长,并尽可能在众多的网页中脱颖而出;另外,学校网页不能再仅仅以简介学校的组织机构和院、系、所设置为主,还要在网页上大力宣传学校的各类知识产品、技术成果以及重要的专家学者及其重要的学术成就和科研成果。总而言之,要通过在学校网页内容的设置上来加强宣传上“知识”的含量,提高浏览率、知识性及可读性。d. 学校与个人可以通过在各种场合、渠道向社会和考生大力推荐、宣传自己的学科专业、研究方向,特别是学校有特色的学科专业和研究方向,加强这些学科专业和研究方向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以及在考生心目中的地位,力争吸引更多更优秀的考生报考本校,比如在各种场合利用多种渠道广为散发和学校的招生简章、专业目录、专业简介资料以及导师的学术成就等方面的资料,使更多的考生了解该学校并报考该校。e. 积极推动学校的教授和知名学者去担任别的学校和机构的兼职教授,从而更好地扩大个人及学校在社会上和学术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知识营销论文:浅论基于知识营销的4Is营销策略 论文关键词:知识营销 “4Is”营销策略 知识经济 虚拟价值网络 论文摘要:本文对知识营销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重新界定和诠释;指出了在知识经济下传统的基于4PS的营销组合的不足之处,提出了一种基于“4I”的营销新组合及其组建方法,以及知识营销中应注意的问题。 知识营销的内涵 所谓知识营销是指:企业在分析本企业文化和产品特征的基础上,开发的能够体现企业独一无二的文化特征和产品特征的知识及科普知识,并在实现企业内部共享的前提下,通过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平台向广大顾客不断传播该知识体系,并不断获得顾客知识反馈,从而不断调整改进经营策略的一种互动的知识交换过程。其目的在于创造和培育顾客需求,在实现顾客满意的前提下提高产品销量和企业形象,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企业长期发展。基于这个定义我们不难发现,知识营销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内涵: 知识营销是以先创造需求并满足需求为其市场先导的。知识营销通过与顾客知识的传递与沟通,发现并创造需求,引导和改变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促使其接受新产品。同时积极吸纳顾客的思想,时刻保持与顾客的同步。 注重知识的创新性和多元性,及时根据市场需求整合企业内部知识体系。在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的今天,创新可谓是知识营销的灵魂。没有创新,企业的知识就无法适应市场的需求,也就更谈不上创造需求了。同时由于当今消费者的需求日趋个性化和差异化,传统的统一定制下的大规模制造已无法适应市场需求。面对多样化的需求,企业必须建立多元化的知识体系,以能够根据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 基于信息网络技术下的知识传递与交流的互动体系。知识营销主要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电子技术和网络技术,通过与顾客之间的信息交流,一方面及时了解每个顾客的个性化需求,及时快捷的提供给其所需的知识、信息和产品;另一方面通过传递企业的知识信息,激活和创造顾客需求。 知识营销实现了市场导向和导向市场的统一。知识营销不仅能通过及时了解市场顾客的知识信息,从而及时的去满足市场,更能够通过知识的传播和互动创造需求,能动的影响和培育市场。 基于知识营销的4Is组合 知识经济的出现,使得市场营销发生了一场深刻的革命,诞生了知识营销。传统的基于4PS组合的营销组合已不适应新形势下的营销需求,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传统的大规模定制下的集中生产将被非标准化,分散化,多品种小量生产所取代,而且前者的标准化产品也将为后者个性化,多样化的产品所取代。这就使得传统4PS中的Product即产品策略面临挑战。在传统4PS中,产品策略注重产品的组合,生命周期和新产品开发。而这一切在知识营销体系下将变得不再重要,因为在知识营销体系下,企业每一件产品都是根据顾客的需求“量身定做”,每一件产品可以说都是“新产品”。一种产品提供给所有顾客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正如唐·佩伯和马莎·罗杰斯在《1:1的未来》中所说的那样:在1:1的未来,你自己将会发现在一个时间内对一个顾客的商业竞争,你并不企图把一种产品尽可能多的销售给新顾客,代替它的是,你将会向一个顾客出售尽可能多的产品-它是长期和跨越不同产品线的。 传统营销下的价格体系发生改变。知识营销体系下,企业将更加注重产品的知识和技术含量。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已不仅只考虑其使用价值,而且更加关注它所带来的知识价值,日益注重商品和服务背后的文化内涵。购买的是能使之增加知识含量的产品和相关科普知识以及与之有共鸣的价值取向。而传统的以价格体现产品价值(包括价值增值和成本)的价格确定体系,却无法准确的揭示隐藏在商品背后的知识的价值,以及因缺乏判断知识成本的标准而造成的对作为产品的知识的定价困难,必然会导致交易的缓慢,甚至造成交易障碍。正因为如此,才会导致一盘正版的Windows98在商店的售价几千元,而其在盗版市场才售价几元钱的尴尬局面的出现。 知识营销由于基于网络信息技术平台,使得传统的营销渠道也发生了变革。由于网络可以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从而使得企业可以不必借助中间商和零售商就可以实现销售。顾客只需要通过网络提出要求,企业就可以依据其需求供货。不仅如此,对知识营销企业来说,可以减少诸多的中间环节,诸如可以不必设置大规模的产品安置空间和中转仓库。这样就可以大大降低渠道运行费用和交易费用。由此可见传统营销组合中的渠道在这种“直接”交易面前将大大降低其作用。 针对上述传统营销的弊端,笔者认为在知识经济下传统的营销以4Ps为基础的营销策略组合方式必然进行改进和创新。在这里笔者提出一种基于4Is的营销策略组合: 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Individual product and service) 知识经济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者需求日趋个性化,情感化,人们更加重视个性的满足,精神的愉悦。这意味着消费者的需求可从“量的消费”、“质的消费”开始走向“感情消费”时代”。在这个时代,企业会发现,原来那种针对一般顾客的标准化产品会越来越缺乏吸引力,而那些彰显个性的产品则受到消费者极大的欢迎。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基于个性化的基础上进行产品生产和服务,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基于协商下的价格约定(Price Indenture) 知识营销下的价格体系应体现出价格构成及构成要素地位这些价格演进规律的新特点,即体现出知识的价值和其评价体系。在知识营销下,价格应成为知识的函数,以知识含量的多少及其创新程度来作为价格高低的评价标准。当然由于知识含量的多少及创新本身就是一个很难量化的标准,因此在确定大标准的前提下,根据企业与顾客之间知识交流与共享的程度,通过他们协商来确定知识产品的价格不失为一个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基于网络的信息技术平台(The Platform Bases on Internet) 知识经济以网络化的方式存在,以信息技术的传递为其方式,其目标是解决信息不对称。网络营销是知识营销的载体,网络技术较好的解决了知识营销下的知识产品传播的时间,范围,速度,有效性等问题。将企业知识通过一种明晰公开的标准化输送,将知识产品在传播过程中要求的立体化与及时性综合在一起。“这一营销方式,由于其手段应用环境的可超前性,目前已经处于成长阶段。据资料表明,美国的网络营销的收入已占总收入的20%左右,虽说进一步发展还有待时日,但目前这一借助网络技术进行的与消费者沟通辅助的通路,将成为知识营销下的主要通路”。 知识的交流(Knowledge Intercourse) 前面已经讲过,在知识经济时代,产品的知识含量将越来越高,而且作为产品的知识也会越来越多。企业能否顺利实现这些产品的价值和创造需求,关键在于消费者的“知识”了解和理解程度。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知识密集度不断提高,消费者知识增长速度,特别是对高新技术的认识水平,远没有技术发展那么迅速。消费者这种对高级技术产品及服务认识的“滞后性”成为企业营销的一大障碍。因此,在营销活动中通过知识交流,一方面“尽量使消费者能从中学到更多的知识,使消费者感觉到同样的付出,可获益更多”,另一方面是企业能及时了解顾客需求,把握市场脉搏。将是企业战胜对手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 4Is营销策略组合应用的基础 建立基于网络信息平台下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加强与顾客的双向互动,通过顾客资料的运用与分析,设法掌握更多的顾客特性,进而开发出更多的顾客需求。由于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消费者的个性将得到极大的张扬和发展,其需求也将更加差异化和多元化。同时由于知识将成为主要的生产资料,知识产品将会越来越多,产品知识的含量也会越来越高,顾客与企业之间的买卖关系也将不会是从前那样是一个简单的“一手交钱,一手拿货(或服务)”的过程,而是一个包括购买前知识沟通,购中付款交易过程,售后的跟踪指导和知识交流过程,以及产品使用完后的知识评价和反馈过程等四个阶段的复杂过程。因而这就要求企业根据不同顾客的不同特征,对顾客以及顾客特征进行分类,将他们及他们的喜好、兴趣等进行档案管理,根据其开发和提供相互的产品和服务。 改善企业的组织结构 建立其快速反应的扁平化组织结构,化原来的大规模定制方式为以偏好为划分标准的营销部门生产集群方式。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只有建立起快捷的扁平化组织结构,改变原来的大规模定制生产方式,实行以顾客偏好为导向的小规模的多样化生产,才能更快的满足顾客多元化的口味和需求。抓住瞬间而逝的市场机会。 构建企业的内外部网络信息系统 努力推进该网络系统内容的丰富化,信息沟通的有效性和便利性,信息沟通方式的差异性。网络作为知识营销的一个基础工具,其作用越来越重要,他是企业内部及企业与顾客之间进行知识传递和交流的重要纽带和桥梁。较之其他通讯工具,网络实现声、像、文一体化的多维信息共享和人机互动功能。因而能够很好的将企业的意图传递给顾客,并及时获得反馈,然而在众多的网络系统中,企业要想有效地抓住消费者的眼球,就要使得自己的网络系统以丰富的内容吸引人,以独特的沟通方式打动人,以便利的操作留住人。建立起企业与顾客之间的知识生产与消费的长期关系。 建立一个基于知识创新与传播成本的价格评价体系和价格协商制度 该体系和制度可以让企业以更快的速度与顾客协商好价格。上面已经提到由于知识经济下的价格不仅要反映原材料,人力资本等传统生产资料的价值,更要体现出知识的价值。因而这就给传统的价格确定机制提出了挑战。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会遇到这样的困惑。许多高科技产品昨天还高达数千元,今天就降至百十来元,变化之大、之快往往使人应接不暇。降幅之大,使得人们在震撼的同时不仅要问:高科技产品,其“科技”到底值几何?其价格又该如何确定?正是这些疑问,使得消费者对企业产生一种不信任感,使得他们认为企业每一次定价都包含着高额利润的。于是,当企业每推出一项新产品时,大多数的消费者采取的是一种观望和等待(等待其降价)的态度。这样一来就使得许多企业丧失了市场先机,得不到应有的回报,从而也就丧失了再进行创新的资本和勇气。因而要解决上述问题,迫切需要企业建立一个基于知识创新与传播成本的价格评价和协商机制。给消费者一个明确知识价格的评价标准,然后由企业和消费者在这个标准的前提下,根据产品创新的程度进行协商定价。 建立一个敏捷集成的虚拟拓展价值网 通过该价值网可以与相关利益企业建立一个共生、共存的稳定的战略同盟。由于知识营销从销售开始到结束都是通过远距离的非接触方式进行,因此知识营销渠道与传统营销渠道是有很大区别的。一般来说网上销售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交易次数相对较少,但每次交易量较大,且购买比较集中的B-B模式,即企业对企业模式。另一种是每次交易量小,交易次数较多,且购买相对分散的B-C模式,即企业对消费者模式。在Internet平台上基于web技术的网络营销渠道最新发展主要分为两个方向:一是基于Internet网络的采购与分销管理,实现企业与供应和分销商之间的网上采购与分销管理,从而为企业在增大供应商和分销商选择空间的同时显著降低采购和销售成本;一是客户(这里主要是指供应商和分销商)关系管理(CRM)。其定位于知识企业生产成品和服务的整个营销过程的管理,包括市场活动、营销过程与售后服务三大环节,“实现企业与众多经销商的直接交易,即通过建立B to B或B to C 的营销模式,消除营销体系中的中间环节,缩短交易时间,降低交易成本。随着ERP与SCM、DRP和CRM的集成,最终实现支持基于Internet/Extranet环境下敏捷虚拟组织的集成化运营。” 知识营销论文:新世纪知识经济的发展与服务营销 在社会经济活动中,随着服务业的发展和产品营销中服务活动所占比重的提升,将服务营销从市场营销中独立出来加以专门研究成为必要。服务营销学既是从市场营销学中衍生出来,也是对市场营销学的拓展。服务营销学对服务营销行为的专门研究是新世纪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并必将成为推动第三产业发展的动力和理论依据。 一、知识经济是以服务为主导的经济 知识经济是相对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而言的。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交换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知识用于经济,知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知识经济时代突出表现为以下特征: ·知识成为主导资本; ·信息成为重要资源 ·知识的生产和再生产成为经济活动的核心 ·信息技术是知识经济的载体和基础; ·经济增长方式出现了资产投入无形化、资源环境良性化、经济决策知识化的发展趋势 知识经济一方面促进世界新时代的到来,加速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使知识化取代工业化;另一方面促使全球面临新的国际分工。知识经济发达国家将成为“头脑国家”,而知识经济发展滞后者将沦为“躯干国家”,听“头脑国家”驱使。知识经济发展直接的变化即促使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行业。据世界银行1998年发表的《知识促进发展》的报告报道,发达国家以知识为基础的行业的产值已占GDP的50%,其中高技术产业的产值占25%。在新的世纪,以知识为主导的服务业的发展将以锐不可挡的乘数发展态势迅速成为GDP的主要份额。 知识经济将以巨大的能量一方面势如破竹地改造传统经济,包括传统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都将从方式到结构上发生改变,形成新的适应新时代的服务业;另一方面将催动新的服务业如雨后春笋般生长、壮大。知识经济时代无疑是服务业大发展并成为经济主导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为服务芝销迅猛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知识经济时代将催动以下服务业大发展: ·信息产业。随着信息技术成为知识经济的主要载体和基础,信息的硬件、软件的发展将以突飞猛进的态势进行。不仅发达国家如美国、欧盟各国、日本会有更大的作为,而且发展中国家也会有一些国家迎头赴上。例如,印度1997年软件产业的规模已达27.5亿美元,其中出口17.5亿美元,其出口覆盖率分别为:美国占59%、欧盟占22%、日本占4%,东南亚占5%,澳洲占20%。印度软件业的快速发展,引起美国软件业大擘比尔·盖茨的惊叹:下一个软件大国,除美国外将是印度。 信息产业的发展将带动一系列的经济革命,如购销方式将无纸化、电子化发展;库存管理将在追求零库存的条件下实行信息控制;生产工艺和控制手段将成为生产高质量产品的保证;企业决策向程序化、规范化、智能化发展;人事管理将依据客观标准进行数据控制等等。 ·咨询服务业。各种生产、流通、技术、法律、环保、卫生等涉及广泛领域的咨询业将得到全面发展。 ·调研策划业。各类市场调研、分析,营销策划、企业形象策划组织将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对信息、知识的需求而相继得到发展成为服务中颇富活力的力量。 ·旅游服务业。随着知识经济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改善,人们用于国内与国际旅游的需求将会与日俱增,以适应这种需求而兴起的旅游业将得以迅速发展,成为各国GDP中占有较大比重的行业。 ·科技教育保健业。各个领域的科技开发将出现强劲发展态势,尤其是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海洋工程等领域将会发生前所未有的突破性进展。与科技领域发展的需要相匹配,教育将以产业发展的态势进行快车道。医疗、卫生、全民保健服务业的发展也会开创新的天地。 ·环保服务业。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世界各国重视并加强投入环保服务业。治“三废”、防污、处理垃圾、绿化美化、市政管理、资源开发控制、空气监测、防灾减灾等领域将成为各国社会经济发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获得全面发展。 从以上诸方面可以看出,知识经济时代是服务业大发展并上升为国民经济主导产业的时代。服务业的发展呼唤服务营销学在更广泛的领域和行业发挥巨大功能作用。 二、知识经济促进服务营销学的发展 服务营销学于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西方。1996年,美国拉斯摩(John Rathmall)教授首次对无形服务同有形实体产品进行区分,提出要以非传统的方法研究服务的市场营销问题。1974年由拉斯摩所著的第一本论述服务市场营销的专著面世,标志着服务市场营销学的产生。在该著作中,作者明确指出仅把市场营销学的概念、模型、技巧应用于服务领域是行不通的,而必须建立服务导向的理论架构。视服务营销学为市场营销学的衍生还不够,必须认清服务营销学与市场营销学之间存在着某种质的区别才使服务营销学成为独立的学科。在服务营销学的形成中,北欧以格隆鲁斯(Christopher Gronroos)和赫斯基(james Heskett)为代表的诺迪克学派(Nordic School)起了巨大的推进作用。他们有关服务质量理论及服务营销管理理论成为服务营销学的重要理论支柱。 服务营销学的兴起缘于服务业的迅猛发展和产品营销中服务日益成为焦点的事实。随着经济的发展服务业(或称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日益扩大,产业升级与产业结构的优化的直接结果必然导致服务业的强劲发展和产品营销中服务成为企业竞争焦点的局面。具体而言,服务业的发展与下述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1.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是服务业扩展的前提条件。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一方面推动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化;另一方面孳生出许多新型的服务业。例如,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为信息咨询、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电讯服务等行业提供了物质和运作手段,从而促成新的服务行业的产业。 2。社会分工和生产专门化使服务业独立于第一、第三产业之外。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产业及行业的专门化程度越来越高。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发展的进程中,流通业、运输业、仓储业、包装业、通讯服务业、交通服务业等行业相继独立成为第三产业,并日渐成为国民经济中具有特色且具有一定比例的新的产业群,即服务业群。 3.市场环境的变化推动新型服务业的兴起和发展。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产品越来越丰富,市场竞争也日益加剧,企业为使自己抢占竞争的有利地位,扩大市场占有率,往往在市场营销的各个环节上下功夫,在现代社会尤其在工程(或产品)设计、管理创新、企业形象、广告促销、市场调研、营销网络等方面进行全面开发,为了适应企业的需要,以专业服务为特色的工程咨询、管理咨询、市场调研、营销策划、广告策划、企业形象策划、经纪公司等新型服务行业便应运而生了。 4.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促进了生活服务业的发展。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提高生活质量和改善生存环境的要求将愈来愈迫切,人们不仅要求满足物质生活需求,而且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更为突出,这样,音像、电视、多媒体等文化娱乐服务业、美容、按摩、健美等保健服务业,外卖、送货、家政等生活服务业,以及各种维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为己任的环保监测、保护、处理服务业也会越来越壮大。 服务业的兴起和发展是社会经济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发展规律使然。在前工业社会,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表现为人与自然的矛盾,农业等第一产业的发展得以发展;在工业化社会阶段,建筑业、冶金、机械、石化、纺织、电子等第二产业的各种行业得到全面发展;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相继进入后工业社会的历史发展阶段,后工业社会是面对社会各层面的相互沟通的人际关系为主要矛盾的社会,服务业的异军突起是新时代的需要。 中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和产品营销中服务活动的日渐突出决定中国导入服务营销学的必要。新中国成立5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经历了由忽视甚至限制服务业发展到在力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转变,进入90年代以后第三产业的增加值以10.5%的速度递增,服务业也由50年代占国民经济总值比重的28.6%上升到1998年的32.8%。 同时,企业在进行有形产品营销时,服务已成为销售的重要手段,成为企业间进行市场竞争的焦点,并日益成为产品市场竞争的主角。企业营销及市场竞争不仅需要市场营销学作为理论基础,而且需要服务营销学作为行动指导。中国服务营销学的兴起和广泛传播将是继市场营销学的蓬勃发展之后掀起的又一个高潮。 服务营销学脱蜕于市场营销学之后,在自己的空间得以茁壮发展。科特勒曾指出,服务代表了未来市场营销管理和市场营销学研究的主要领域之一。不少学者敏锐地指出服务营销学的兴起和发展,标志着市场营销领域的服务革命。在欧美地区,服务营销学正蓬勃地发展起来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服务营销学的发展大致上可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60年代-70年代);服务营销学的脱胎阶段 这一阶段是服务营销学刚从市场学中脱胎而出的时期。这一阶段主要研究的问题是: ·服务与有形实物产品的异同; ·服务的特征; ·服务营销学与市场营销学研究角度的差异。 第二阶段(80年代初——中期):服务营销的理论探索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探讨服务的特征如何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尤其集中于消费者对服务的特质、优缺点及潜在的购买风险的评估。这一阶段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观点主要是: ·顾客的评估服务如何有别于评估有形产品; ·如何依据服务的特征将服务划分为不同的种类; ·可感知性与不可感知性差异序列理论; ·顾客卷入服务生产过程的高卷入与低卷入模式; ·服务营销学如何跳出传统的市场营销学的范畴而采取新的营销手段等。 在这一阶段,美国阿利桑那州州立大学成立了“第一跨州服务营销学研究中心”,标志着对服务营销理论探索的深入。 第三阶段(80年代后期——):理论突破及实践阶段 这一阶段,市场营销学者们在第二阶段取得对服务的基本特征的共识的基础上,集中研究了传统的4P组织不够用来推广服务的情况下,究竟要增加哪些新的组合变量的问题。这一阶段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观点为: ·服务营销应包括7种变量组合,即在传统的产品、价格、分销渠道和促销组合之外,还要增加“人”、“服务过程”和“有形展示”3个变量,从而形成7P组合; ·由“人‘(包括顾客和企业员工)在推广服务以及生产服务的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并由此衍生出两大领域的研究,即关系营销和服务系统设计; ·服务质量的新解释,确认服务质量由技术质量和功能质量组成,前者指服务的硬件要素,后者指服务的软件要素。服务质量的标准可以可靠性、应对性、保证性和移情性为据; ·提出了服务接触的系列观点,包括服务员工与顾客相互之间沟通时的行为及心理变化,服务接触对整顿服务感受的影响,如何利用服务员工及顾客双方的“控制欲”、“角色”和对投入服务生产过程的期望等因素来提高服务质量问题。 ·从对7P研究的深化,到强调加强跨学科的研究的至关重要,服务营销学强调从人事管理学、生产管理学、社会学以及心理学等学科领域观察、分析和理解服务行业中所存在的各种市场关系; ·特殊的服务营销问题,如服务价格理论如何测定、服务的国际化营销战略、资讯技术对服务的生产、管理及市场营销过程的影响等。 服务营销学的发展过程也是服务营销学跨地域、跨国界的传播过程。 中国有条件、有必要推进服务营销学的广泛传播和应用。中国推广服务营销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于: 1.中国服务业亟待加快发展且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据世界银行统计,发达国家服务业生产总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70%以上,中等发达水平的国家的服务业产值平均亦为国民生产总值的50%左右,如前所述中国只占32.8%,差距较大,发展空间较大,有必要通过服务营销的传播推动服务业的发展。 2.中国劳力的富余刀切需要开辟更多的就业渠道,发展服务业则是投入小、见效快的最有利的途径。中国目前在服务业领域就业的人数相对滞后,只为20%左右,而发达国家服务业从业人数占社会就业总人数的60%,一些发展中国家也达到40%,中国发展服务营销学对于推动服务业领域就业人数的增加也会起推动作用。 3.传统服务业亟待进行改革,新型服务业则需要新的理论武装,发展服务营销学是新旧服务行业发展的共同需要。服务业的行当范围广阔,涉及的领域众多,对于这些千姿百态的服务行业的除旧布新亟需要理论指导,中国在新世纪全面推进服务营销学是为适时。 中国推广服务营销学的条件也业已成熟,这些条件是: 1.中国自20世纪中期导入市场营销学后,已形成了一支强大的理论队伍,这支队伍活跃在大专院校和企业营销活动的第一线,不仅充实和丰富了市场营销理论,而且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他们熟悉市场、熟悉产业、熟悉企业,既懂经济,又懂管理,这对于理性地接受、传播、发展服务营销学具有组织基础和理论保证; 2.中国政府对国民经济的宏观管理过程中,十分重视服务业的规范管理并积极推进服务业的发展,为中国服务营销学的扎根奠定了基础。国务院在1985年即批准了国家统计局《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报告》,对中国三大产业作出了与国际通行的分类法进行分类的决定。按照新的分类法,将中国国民经济的各部门分成三大产业,第一产业指农业(含畜牧业、渔业和林业);第二产业指工业(含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气、热水和煤气、建筑业);第三产业则是指除了上述各业外的其他产业。中国政府对第三产业的界定与服务业的内涵完全一致,可以说服务业即第三产业。中国政府对服务业的规范管理是推广服务营销的基本保证。 1992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在1995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五中全会上,全会明确指出“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发展第三产业,不仅有利于缓解资金、资源供求矛盾和就业压力,优化产业结构,而且有利于提高整个经济的效益,促进市场的发育。”党和国家对发展服务业的高度重视为服务营销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3.服务业自身成长、发展以及提高竞争力的需要,使服务业产生了理论渴求感,广大服务业的迫切期待为服务营销学的广泛传播提供了博大的空间。我国服务业不仅面对国内同行业的竞争,而且面对国际强大的服务业的严峻挑战,服务业亟需战斗的思想武器和竞争手段,服务营销学可说是具有雪中送炭之功。 三、服务营销的理论与实践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动力之一 知识经济时代是加速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时代。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服务营销的理论和实践是必然突破疆域国界的限制,成为具有跨国性、普遍性、通用性的学科。服务营销既是经济全球化中的待业,也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因素。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之一是各国经济的互相渗透、互相依存,其中国际贸易的迅猛发展是重要的表现,在国际贸易中,服务贸易的发展尤为突出。1997年,国际贸易总额达11万亿美元,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35%。在国际贸易中,国际服务贸易以超常态势增长。1970年全球服务贸易出口额仅710亿美元,而到1996年即高达12600亿美元,增长16.8倍,平均年增长11.7%,远远高于国际货物出口增长速度。服务贸易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比重,20世纪70-80年代占1/5,90年代则增至1/4。近三十年来,发达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服务业产值所占的比重超过50%以上,其中美国服务业的产值是GDP中的比重已高达75%左右,这意味着国民财富的创造主要依赖于服务业。 经济全球化还表现为金融全球化趋势的形成。金融是经济发展的核心。金融业也是服务业的支柱行业。20世纪90年代,国际金融市场的交易量达500-600万亿美元。国际直接投资由80年代中期每年约770亿美元,到1996年增加到3000亿美元。金融交易量和投资额的猛增,反映了全球金融服务业的长足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也是金融国际化的过程。由于股票、期货以及各种有价证券的大量出现,尤其是各种金融衍生产品的问世,使得货币的面值额迅速膨胀,虚拟成分倍增,这样的状况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或变动性,为适应这一时代特性的要求,各种金融服务大量地应运而生。其中,不仅有金融自身运行的各种服务,还有如何使货币增值的服务,更有规避金融风险的服务;不仅有金融信息服务,还有金融法规服务,更要有金融传输机制、传送手段的服务和高级金融人才的培养和训练。金融服务业不仅自身得以发展而且带动和促进其他相关服务业如电脑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的繁荣。 经济全球化也包容信息全球化的内涵。信息全球化使高新科技成为变革经济结构的动力,导致4.4万个国际企业的出现,导致只掌握关键技术、工艺设计、品牌及销售渠道,而把生产委托给关联企业去做的虚拟企业的出现。国际企业和虚拟企业的出现,使服务营销进入了一种新的境界,服务营销不仅要面对顾客,而且要提供面对内部要支机构和广大员工的服务营销管理。 经济全球化促使制造业的国际营销网络的形成,国际营销网络的完善需要服务营销。营销网络完善人的过程是聚集营销人才、进行营销信息交流、推动适销对路的商品开发市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的每一环节都伴生服务需求,服务营销活动将贯穿营销网络完善化的始终。 经济全球化推动了服务营销在更大范围、更多领域的发展,反过来服务营销兴盛与发展也有利于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实现。 服务营销学将以它科学的、系统的、完备的营销管理理论指导服务业的营销活动实践,从而推动服务业由传统向现代、由国内向国际、自由发向自觉地发展。为服务业企业的成长和国际化进程,为服务业的营销活动和商品营销中的服务提供充分的、明确的理论依据。 服务营销学将推动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国际协调型开发。服务营销学通过对服务营销方式、战略规划、策略措施等问题的研究,推动技术专利转让,全球金融的有序融通和信息的良性、均衡发展,为服务业在国际市场上遵循合理的“游戏规则”并推动适合现代消费潮流的营销理念、方式、方法、技巧而提供有效的理论服务。 服务营销学以其鲜明的营销管理文化特色推动服务企业的管理文化建设。服务业只有进行管理文化建设其行为才不至沦为盲目,才不至在发展过程中迷失方向或误入歧途,才能防止或克服传统企业常易犯的营销近视症. 知识营销论文: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知识结构和课程设置初探 根据《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精神。当前高职院校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基本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高职的培养目标是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按此要求,高职毕业生应是适应社会和企业发展需要的“社会人”。但现在的高职生被称为“工具人”,高职院校也就成了“职业培训所”“工厂学前班”。培养出来的学生对工作、生活和社会缺乏正确而全面的认识。虽然市场营销专业在各高职院校培养目标一致,但是课程设置各异,说明各校对本专业的现状和知识结构的认识不同。本文通过分析市场营销专业的知识结构来探讨其课程设置的合理性。 一、市场营销专业的社会背景 (一)高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历史变迁 市场营销专业是高校较为年轻的专业。市场营销学是20世纪初首创于美国的一门新兴的企业经营管理学科。1980年之前我国高校教育很少涉及市场营销的知识教学。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高校才引人市场营销的课程教育。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市场营销依托市场的进一步繁荣,国外的市场营销观念逐渐被认可、接受,相应的专业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日渐系统化、专业化。21世纪中国加入wto后,国际贸易快速发展,商品经济逐渐体系化,市场经济迅猛发展,营销行为成为市场流通主角,市场营销观念逐渐本土化。纵观市场营销三十几年的发展,发生了由量到质的变化。由刚刚接触市场营销到模仿照搬西方的营销观念,发展到今天的在学习西方营销观念的同时,不断的创造与革新,出现适合本土经济特点的营销观念。例如,海尔的营销经验进入大学课堂,丰富了市场营销专业的内涵。 (二)就业情况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社会对市场营销人才需求很大。近几年市场营销人才在各类招聘中名列前茅。大量的商品需要走向市场,到达终端消费者手中。无论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个体及外资企业,都需要市场营销人员把他们的商品或观念推向市场,这就催生了高职学校基本都有市场营销这个专业。在招聘会中出现这类人才需求两旺的现象。但是,在就业率高的背后也出现了学生经常换工作岗位的现象。这种现象背后昭示高职类学生对工作、社会认识让人们质疑。本文是在市场营销在教学内容及能力培养方面进行反思。 (三)高职学校市场营销课程设置现状 高职学校是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服务人才。由于营销的特殊性,市场营销人员需要的知识与能力较多,属于复合型人才;同时,信息化、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对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设置提出挑战。从山东省二十几所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来看,目前设置的课程倾向于应用型,倾向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实践。而人文素质培养的课程设置较少,课时设置随时变动,学生对人文课没有兴趣,导致有的人文课程设置随意性很大。 二、基于培养目标的市场营销专业知识结构 市场营销专业到底应该具备哪些知识才能满足就业岗位的需要,才能达到“够用”的标准?什么样的知识结构才能让学生适应岗位的工作,完成企业工作目标?合理的知识结构,就是学生掌握既专且博的知识。具有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最合理的知识体系。合理的知识结构是现代社会职业岗位的必要条件,是人才成长的基础。现代社会的职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是知识结构合理、能根据当今社会发展和职业的具体要求,将自己所学到的各类知识,科学地组合起来的,适应社会要求的人才。高职教育培养的目标还要使学生持续发展,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 (一)人文素养知识 1999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学校应要求学生选修一定学时的包括艺术在内的人文学科课程。”杜威主张,职业教育应力求促进个人的发展,学校教育应使学生在其一生中的各个时期有从事多种职业、体验多种生活的可能性。社会不断发展进步,要求学生在职业生活中继续学习以服务和适应社会,“终身教育思想已成为国际社会共识”,[1]人文素质教育以培养“社会人”为目标,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发展创造一个知识平台。因此人文素质教育是高职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市场营销专业的就业岗位需要较宽的知识面,人文知识涉及精神领域,一般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文学、哲学、历史、美学、道德、语言知识等内容。人文知识所反映的人文精神表现出来的修养、道德思维、人际交往价值观能品格。从近几年学生在单位的认可度不高的情况看,有必要为学生补上人文知识这一领域。首先,从高职生来源看,入校分数呈现日趋下降的状况,学生在高中阶段的人文知识存在较大欠缺。其次,由于人文知识的欠缺,高职生的课堂的教学互动效果很低,有少数同学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不符合大学生素质要求。最后,从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知识需求看,纯粹的专业知识不能应对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社会需求的是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人文知识是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多数学校对人文知识的认识及重视程度不够。 (二)专业基础知识 “高职教育具有很强的职业性、应用性、岗位性的”[2]。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内容以“必需、够用”为度。这类课程的知识要为学生就业后能快速适应岗位奠定基础。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岗位与岗位群的技术含量会不断提高,劳动力市场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处于不断调整变化中;再者,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从业人员不可能在一个岗位上“从一而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用学到的知识去获得新的知识与能力。这是学生成为“职业人”必须掌握的知识。对应专业基础知识的课程设置应紧跟社会和科技的进步,不断调整和适应。 (三)专业技能知识 这部分知识是学生了解、认识与掌握专业进行的服务与指导。这部分课程必须与实践课紧密结合,体现职业性、应用性和针对性。为了更好地适应与完成岗位任务,除了具备专业基础知识外,还应具有专业核心知识,它是出色完成任务的关键因素。高职院校大多都设置了市场营销策划和市场调查与预测,推销技巧、市场营销学。由于市场的发展,专业知识需求不断更新,因此专业课程在内容上不断调整,为学生职业能力提升奠定基础。 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学生基本上能够适应现在的岗位需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身上体现社会人和职业人的特征。本着“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通过项目教学法,精细设置每一个具体学习任务,通过在实践教学中让知识转化为学生需要的能力,在能力提高的过程中丰富所需知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可以更多地获取与职业或专业活动相关的知识,提高职业实践技能,形成相应的职业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率。这样的学生走出校门,外在的社会环境如何变化,学生能在社会中生存、发展。 三、市场需求与职业教育现状的错位对课程设置的要求 (一)市场需求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以市场需求为指导,以职业为特色,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高职教育的特点是为社会培养一线的技能型人才。所培养的学生既要有一定的学术知识,又要有一定的实践能力。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不仅有知识的传授,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能够让学生面临多变的挑战与机遇,能创造性的工作、学习。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市场体系的逐步完善,企业需求更多的高素质的市场营销人才以适应国内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这也使这一专业进入21世纪以来成为就业空间最大的专业。但是,多数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过于传统,重视技能训练,创新能力不够。学生只掌握专业知识,其他知识知之甚少,甚至不知道。这说明高职的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 (二)学生素质现状 从近几年高职生的来源看,高考录取分数呈下降趋势。在中学,从学校到家长学生都受“升学率”影响,人文素质教育普遍缺乏。高职教育应针对上述情况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但现在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人文素质课程设置较少且陈旧。随着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教学模式的推广,人文素质课程的设置及课时安排再次受到排挤,处于边缘化状态。学校的课程安排使学生对这部分课程不再重视。学习是为考试而学习,不是为将来工作能力、个人发展而学习的意识非常普遍。学生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人文知识缺少。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整体素质偏低,从而对工作认识不够全面。新生的素质现状呼唤课程设置对人文知识的加强。 (三)合理的课程设置 基于整体素质对学生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完善知识结构,提升职业能力,这一切源于合理的课程设置。首先,合理设置人文素质课程,增加课时和增加属于人文精神的课程内容如文学、美学、哲学、社会情感与价值衡量和商业文化等知识内容,培养学生的诚信、敬业和团队意识。其次,注重专业基础课在内容上的整合与更新。市场营销专业与社会接触密切,所以像社交礼仪、商务礼仪、营销礼仪这些课程进行整合,避免在内容上重复;同时,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要及时更新专业知识内容,如数据库营销知识适当增加,丰富学生的市场营销知识。同时注意与专业技能课程的对接。突出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针对性。工具性较强的课程如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基础、公共关系、外语等,突出他们的实践性;最后,专业技能课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关键因素,所以实训场地的建设有待加强,工学结合落实到位,真正为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创建一个良好的平台。 通过对市场营销专业知识结构分析和课程设置的探索,力求在高职培养目标的前提下,重新审视当下的市场营销专业,从知识结构的依托——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完善我们的培养目标,完成培养市场需要的合格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任务,力争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 知识营销论文:知识经济时代市场营销策略 一、知识经济时代的市场营销策略 1主动扩大销售市场,以整个世界为销售市场 知识经济时期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趋势愈发明显,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生产全球化的率先发展,其他方面的全球化也逐渐发展起来,美国著名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一书中更是对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进行了一次重新定义和描述,将全球定义为一个大的统一市场.在“世界是平的”这样的市场环境下,任何企业都可以将世界定义为自己的销售领域,淡化国界的概念,进行全球化销售.但是,全球化销售也并不是简单的通过投入大量资金入侵国际市场,而是需要有策略的进行市场营销. 1.1目标市场扩张策略的转变 企业传统目标市场扩展策略为本国市场-邻国市场-国际市场,从本企业所在区域为基点开始向外扩张,积累营销经验,循序渐进,最终达到进军世界的目的,中间需要较长时间,几年到十几年不等.知识经济时期的市场扩张要更具有策略性和知识性,通过充分的前期调查研究直接将全球范围内的某个区域作为首发市场,再根据市场反应进行战略性策略的调整. 1.2大目标下有小市场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市场销售要以世界为目标市场,追求销售区域最优化,但是在做销售策略时也不能忽视小市场.小市场即追求世界大市场的同时关注某一区域的小区域市场,根据当地的文化、政治、经济、生活环境等制定特殊的营销策略,区别对待. 1.3跨文化销售的策略管理 经济全球化为企业的国际营销提供了可能,但是国际营销并不是想象中的简单易行,企业在进入市场前需要做大量的分析研究工作,最重要的是对当地文化进行分析研究.因此,在全球化经营中,企业需要在当地招聘一定工作人员辅助企业管理层进行营销策略的制定与完善. 2营销策略的创新 2.1产品创新策略 采用产品创新策略首先可以将附赠产品销售所具有的服务当作商品进行销售,摒弃将单一实物产品作为唯一商品的传统观念.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大部分相似产品功能和质量相差无几,企业要想通过营销策略取得成功就必须在销售服务上进行深入研究,在现代商品市场中,服务竞争力将成为主导未来商场战争的标志.产品创新策略的第二种方式就是拓宽原有商品的使用范围与用途.每件商品都有最基本的基本功能,即商品的预先设计功能,在实现预设计功能的基础上商品其实还有延伸功能.最简单的例子,客户在购买桶装薯片时提醒其薯片食用完后桶还可以用来作为存储罐、笔筒等,从心理上给客户一种购买一种商品得到两种功能的暗示,从而实现意义上的“产品创新”. 2.2价格策略创新 作为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供求决定价格在知识经济时代同样适用.但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定价策略将更加灵活多变,并不一定按照以成本为基础的传统定价,而是需要建立柔性的定价机制,根据市场和消费者反映灵活制定产品价格,同时分析市场环境,考虑消费者需求,根据其支付能力制造相应质量产品,实现真正的“物美价廉”.知识经济时代的价格策略应该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价格围绕产品价值变动,但由顾客总价值确定;第二,利用现达的信息网络严格监控商品市场,从而实现对商品价格和市场行为的时时监控,最终能够快速、直接的实现价格变动;第三,商品价值比趋低.知识经济时代高品质商品供应数量降低,主要供应少数人员,企业会根据市场大多数需求者的意愿提供更多质量较低价格也低的商品,通过这种方式获得价格与竞争优势. 2.3分销渠道的简化 知识经济时代市场营销的分校渠道需要进创新,以客户为中心,方便客户购买,实现销售渠道的简化,直销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销售方式,网络也将成本销售的主要工具依托.目前,电子商务已经成为非常热门的一个话题,现代企业的大部分业务都可以通过网络完成,减少沟通费用的同时节省了时间,方便了当事人工作.网络营销亦是如此,通过信息网络,消费者能够得到消费体验,同时又方便快捷,即节省个人时间也节省企业时间,实现销售行为中的双赢.企业在市场营销上要抓住机会,适时建立网络商店与销售渠道,为未来直销打下良好技术基础. 2.4促销策略的创新 知识经济时代促销策略要更加注重双向性和互动性,摒弃传统企业自身的单向销售,与客户互动较少.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在选择营销方式时要更加注重客户的感受,以为客户提供更加周到完美的服务为宗旨.传统促销多采用电视媒体或海报等与顾客进行单向的信息传输,效果较差,新时期网络信息技术发达,企业要抓住这一优势与顾客进行网上互动交流,从而能够根据客户购买倾向提供更好的购买服务.其次,实行个性化营销策略.个性化营销是知识经济时代又一有效的促销策略,通过培养与扶植与客户的关系实现对客户一对一的个性化服务,从而实现产品促销的直接性,能够实现产品销售量的提升. 3品牌经营策略 知识经济时代,品牌经营更加方便.品牌经营即企业营销初期为商品制定一个固定概念,目标是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这一概念或标志,从而扩大客户群.品牌作为企业的一项无形资产对于产品销售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提到奢侈品很多人脑中自然浮现路易斯文登、爱马仕、香奈儿等指明品牌,提到房地产可能立马想到万科、恒大等,这对于企业产品的销售量的增加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知识经济时代,品牌营销是商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不管是国际还是我国国内都能发现品牌营销战略的崛起.通过对长期的市场实践进行研究可以发现,良好的品牌就是企业良好的外在形象,甚至已经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为提升企业竞争实力与市场占有率起到重要作用. 二、结语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企业经营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市场,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为企业经营提供了更多具有柔性的市场经营策略.知识经济时代,我国企业要牢牢把握形式,根据时代要求制定有效市场营销方案,同时根据具体情况予以实时修正.市场营销策略不是一成不变的,各企业要顺势而为,根据消费者和市场的需求随机应变,才能在市场中取得一席之地. 作者:朱正珂 单位: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 知识营销论文:知识管理与企业营销论文 1企业营销知识管理的内涵 知识其实就是一种信息,一种资源,只是将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然后形成一种动态的资源。所谓知识管理就是对信息与资源进行管理,但涉及的信息是经过整理和整合的。而企业中开展知识管理就是不断地开发人的潜能,通过人拥有的知识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在企业的营销管理中引入知识管理,也就是通过人的才能收集和整理关于企业营销的相关信息并进行整理、研究,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营销绩效,即为企业获取更多的效益。这里涉及的企业营销知识管理是将知识管理应用到企业的营销管理中,主要针对的是营销管理活动,通过知识管理提高企业营销组织的创新能力与应变能力,以达到提高营销绩效的目的,而在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可以利用现代化科技产品平台,实现对信息的收集与管理。 2企业营销知识管理的重要性 知识管理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在目前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企业想要在不断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员工创新的思维,利用创新思维开发创新产品,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另外,知识管理还可以提高企业的适应能力,企业通过开展知识管理,能够了解市场变化的情况,及时地获取市场信息,对企业的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从而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而在企业的营销管理中实施知识管理也是顺应时展的需求,传统的营销管理模式把重点放在了企业的有形资产上,不注重知识管理。随着时代的进步,知识资源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资源,如果企业还没有意识到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就会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尤其在营销管理上,更需要创新能力与对环境的应变能力,如果不及时地更新营销知识,培养员工的创新能力,就会滞后于其他的企业。只有在营销管理中把握好知识管理,才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企业营销知识管理的应用 3.1营销知识的采集 实施企业营销知识管理的首个阶段就是进行营销知识的采集,采集的过程中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的手段,不但扩大了信息的采集范围,同时提高了采集的速度并降低了采集的成本。首先,利用计算机技术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知识采集的系统,对客户的资料库、研究机构的实验数据以及企业内部的资料库进行管理;其次,可以和一些利益相关集团建立长期的知识共享关系,这不仅可以帮助企业内部学习其他企业的营销专业能力,也能在知识共享的过程中,促进知识的创新管理,推动企业更好的发展。比如,与市场调研机构进行知识共享,可以获取最新的市场消息,帮助企业有效地规避风险;与供应商进行知识的共享,可以降低原材料的采购成本,在企业竞争中获取优势;与客户进行知识共享,可以及时了解到客户的满意度,不断改进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在市场竞争中获取优势;与媒体、公众等进行知识共享,可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与信誉度,使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采集信息之后,要对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剔除一些对企业没有价值的信息,对有价值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和提炼,形成一个知识管理体系。在对信息进行处理的时候,可以借助计算机技术,将与企业有关的信息紧密的联合起来,形成一个知识网络。利用计算机技术,数据处理过程更加便捷,形成的知识网络更加清晰。 3.2营销知识的存储 营销知识的存储不是简单地将收集的信息进行归档、保存,而是将获取的不同类别的知识进行有效的结合,并能够被员工有效地利用,这样才能使存储的知识产生价值。对于企业来说,要建立一个有效的营销管理的信息存储网络,通过这个网络,企业的各个部门,包括业务部门、财务部门以及其他部门都能够获取有效的信息。这样就保证了企业的营销活动不仅仅只有市场部门参与,而是每一个员工都可以利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帮助企业,这样就提高了每个员工的市场意识,也推动了企业的发展。对于营销知识的存储,可以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利用数据库数据结构化、数据共享、独立与抗冗余度的优势,实现信息存储的安全性,并能够保证数据分类的清晰,这样就为企业员工之间的信息交流提供了便利。另外,在对营销知识进行存储的时候,要及时删除过时的知识,对于对企业营销战略影响较大的知识要长期储备。可以建立一个优化的数据库,能够及时删除过时的知识,储备有用的知识,形成一个有效的知识仓库。 3.3营销知识的共享 知识资源与其他的资源不同,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交流与互动中可以不断地创新与丰富。对于企业来说,知识共享的过程就是不断地使知识库增值的过程。企业营销知识的共享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企业内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共享,显性知识是可以用语言直接表达的知识,比如企业产品的信息、营销的策略等,而隐性知识是在企业的成长过程中不断形成的,不容易用语言表达的知识。其次,是企业内部与外部知识的共享,主要包括对顾客需求信息、竞争对手信息以及政府有关政策变动的知识,通过这些知识的共享,企业可以及时获取市场变动的信息,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因此,企业可以通过营销知识的共享,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 3.4营销知识的创新 营销知识的搜集、存储与分享都是为营销知识的创新做准备,对于企业来说,只有将营销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才能真正地发挥出营销知识的价值,而营销的创新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在营销实践中,将落后的营销知识摒弃,发扬先进的营销知识,在不断的实践中,使知识不断地创新与更新,才能够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关于营销知识的创新主要包括产品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这几个方面,技术创新是产品进行创新的关键,也是企业营销创新的核心,但是想要实现技术创新,就必须以制度创新为前提,而管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有力保障。可以说企业营销知识的创新是企业的重中之重,只有拥有知识创新的能力,才能使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获取核心竞争力。不断地进行营销知识的创新,才能够推动企业不断的向前发展。而如果缺乏知识的创新能力,最终只有在竞争中被淘汰。 4结论 综上,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需要在营销管理方面进行创新,即引入知识管理的内容,将知识管理应用到营销管理的实践中,让员工意识到知识管理在企业营销中的重要性,并不断地进行知识的分享与交流,在交流中创造新的知识,增强创新能力。另外,在企业中建立科学的营销知识管理框架,帮助企业在竞争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与适应能力,从而实现企业的最大经济效益。 作者:殷祎 单位:北京21世纪国际学校 知识营销论文:企业营销管理中的知识管理应用 1、知识管理的概述 1.1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知识管理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能力,给社会提供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创新人才首先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不断地追求创新、推崇创新,及时更新创新的观念和意识。第二点需要一定的创新思维,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创造想象力,独特的知识结构等。三是具备一定的创新技能和创新情感和人格。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市场经济竞争力逐渐提高,产品更新的周期越来越快,企业若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与发展,就必须顺应时代的要求,掌握社会所需要的先进科学文化知识,采取知识管理来激烈和培养新思想和新方法,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主动性和创新性,不断研发企业新产品,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1.2有利于提高企业的适应能力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若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不被淘汰,就必须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及时做出正确的应对,遇到问题及时且妥善地处理。企业通过知识管理对知识进行积累、存储和使用,帮助企业在市场变化时,及时地获取市场信息,然后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特点,重新整合配置资源,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提高企业的适应市场的能力。同时,知识管理还可以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素质,对市场的变化作出正确的判断,不仅便于企业的管理,还可以全面提升企业的应变能力。 2、知识管理在企业营销管理中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竞争力的日趋激烈,各种生产要素已经不能承载企业快速增值的使命,因此需要引入知识管理,为企业增加新的增值要素。企业营销在企业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如果没有营销或者营销不当,企业的收入就会非常少。所以一套先进的营销管理模式直接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把知识管理引入企业的营销管理,形成知识营销管理过程。知识营销的实质就是企业通过知识的创新和应用来创造更大的企业价值,实现企业和顾客的价值最大化。 2.1明确知识管理在企业营销管理中的重要性 过去传统的企业营销管理的重点在企业的有形资产上,企业的知识资源的管理往往被管理者忽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知识资源已经成为企业营销管理中最重要的资源资产。如果一个企业在营销管理中,不能及时地更新营销知识,总结营销经验,很难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只有认识到知识资源对企业营销的重要性,才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有利于知识管理的顺利建立和实施。例如,中国最大的日用消费品公司———宝洁公司,运用知识管理进行营销管理,使得公司在不同品牌的建设上得心应手,打造出更多消费者青睐的日用品。 2.2创造有利于知识传播和共享的环境 知识管理不仅仅是简单地管理现有的知识资源,更重要的环节应该是改善外部的环境,创造一个利于知识传播和共享的环境,营造出知识交流和积累的环境。在企业的营销管理中,可以通过人与人交流过程中,经验的不断交换和积累、更新,自然而然的在企业内部形成知识传播和共享的工作环境。这样就能实现企业员工和市场之间全面及时的信息沟通,最终形成一致的顾客价值意识和企业价值意识。营销部门进行调研、收集信息,对已有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确定市场的需求,这个过程已经把知识管理无形地贯穿于中,使企业的员工敢于突破传统的营销模式,挑战自我,达到最好的营销效果。例如安利,一个依靠直销取得成功的日用品企业。在安利的销售队伍中,他们会每周定时定点的聚会,交流分享自身的工作经验;他们还会跨地区的进行交流活动,并邀请杰出的人进行演讲报告。这样的运作方式,不仅保证了销售经验的传播,还加深了他们强烈的工作动力。 2.3建立适合企业的组织结构 若想知识管理较好地运用于企业营销管理,就必须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适合企业特点的组织管理结构。企业可以在营销管理体系上,对知识管理建立专门的机制,赋予原先管理机构新职能,提出更多的知识管理理念,对营销模式进行重新规划和管理,创造出更大的营销价值。在微软,软件的开发和销售都非常成功。微软成千上万的软件开发、销售工程师因有效地组织管理结构,使他们的工作变为一种自觉、积极的性质,而不是机械化的作业,以知识资源等无形资产为主要动力,使微软成为了计算机行业最成功的企业。 3、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发展的环境是潜移默化的,致使企业的发展管理模式也发生了变化。从知识管理角度出发,将知识管理应用于营销管理实践中,明确知识管理对企业管理的重要性,提高知识管理意识,创造知识传播和交流的环境,利于企业进行营销知识的共享和累积,提高营销意识和效果。同时,企业应该建立适合企业的知识化营销管理结构,保证企业营销知识链的知识动态流动,帮助企业做出正确的抉择,全面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实现企业最大的经济效益。 作者:张桂荣 单位:内蒙古扎兰屯农牧学校 知识营销论文:汽车营销专业知识教学创新路径思考 摘要:汽车营销专业是我国最近几年新兴开办的专业,其中对汽车专业知识的学习以传统汽车营销专业学科为主,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出现严重的脱节。因此,在对其进行改革的过程当中,需要以能力为主要培养方向,以社会职业岗位的具体需求及职业活动为向导,以过程性知识学习为主要形式,实施汽车知识课程体系教学创新与探究,不断提高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关键词:汽车营销汽车知识创新探究职业活动 中职汽车营销专业是最近几年为了适应社会市场对汽车营销人才的需求而创办的新型营销专业。汽车产业的发展为汽车营销专业发展带来非常大的空间,中职汽车营销专业要想在汽车销售行业中有立足之处,必须抓住专业方面的建设,不断提高专业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出汽车企业需要的汽车营销人才。 一、汽车营销专业知识的创新探究方式与原则 当前中职学校的根本教学任务就是为经济建设和我国社会发展培养出初级和中级实用性技能型人才,中职汽车营销专业对专业知识的教学和技能培训,应当依照企业具体的用人需求,针对企业当中各种不同岗位紧缺人才的需求,开展针对性专业课程,并且不断更新、拓展及补充教学内容,在创新和探究过程中遵循以下三条原则: (一)以能力为根本的人才培养原则。 随着社会发展,职业人员在长期工作过程中可能有多种职业转变,职业劳动从单一工种慢慢转向复合型工种,由简单型职业慢慢转型为综合型职业。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市场对职业人的工作能力的要求不断上升,因此,当前职业人需要具备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以充分适应社会发展和进步。同时,要求职业教育培养具备足够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树立能力本位的良好教育观念,即为学生生存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和创新设计过程中充分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专业能力及社会学习能力,使学生在行动过程中实现综合性职业能力大幅度提升。 (二)遵循社会岗位需求与职业活动为向导的重要原则。 在中职汽车营销专业教学当中,学校老师要充分了解汽车销售岗位,充分了解此岗位在工作过程中及职业能力上的要求,并且以此为主要依据,实施课程教学创新和改革,最大限度体现职业转换功能,充分满足职业活动最基本的需求,帮助学生真正实现与就业的零距离接触。 二、汽车营销课程体系的开发及创新思路 当前中职汽车营销专业主要销售的产品是汽车,掌握相关汽车方面的专业知识是学生的学习目的之一,其中汽车课程设置和汽车维修专业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异。通过对汽车销售服务岗位的社会实践调查和分析,消费者在车辆展示过程当中决定购买的意向人群占总人数的75%以上,而车辆在静态展示过程中要想引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则考验汽车销售人员的基本功,同时对销售汽车的基本参数、性能、配置及整体品质和所有保修条款有充分了解和掌握,这也是汽车销售过程当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参考依据。在汽车试乘和试驾过程当中,需要和客户积极地交流和沟通,有效处理客户的异议及涉及汽车全新性能、全新技术、汽车使用、评测及维护和保养方面的专业知识。当前人们的汽车消费观念越来越强,因此,消费者的选车眼光要求越来越苛刻,更需要汽车销售人员懂车,更灵活使用汽车方面的专业知识,引导客户积极地体验,将和客户的交流话题引导到车辆优势之上,最终使客户接受车辆具备的优势,充分展现销售人员的汽车销售水平。这些研究成果充分表明在汽车营销课程体系开发中,一方面要加强汽车知识学习,让学生成为汽车性能讲解专家,另一方面注重消费者的心理研究与学习,加强对学生这方面的培训与指导。 三、汽车销售教学实施方案创新探究 在中职汽车营销专业教学中,汽车营销知识教学的每一模块都应当坚持以行动为导向、能力为根本的教学观念,这样才可能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通过“咨询-计划-实施-检查-评估”的过程进行教学。 每一模块教学过程中,首先提出问题,接着进入咨询阶段,学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积极收集相关资料信息;然后是实施阶段,教师引导学生收集和其竞争较为激烈车型的相关信息,讨论和决策销售过程中的主导话题、销售策略及销售内容;最后模拟相应情景检查和考核学习成果。 (二)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为主要载体,针对性展开教学。 依照职业活动的导向原则,结合汽车销售实际工作任务和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两方面进行教学:第一是和客户交流过程中,通过典型问题作为工作任务的主要载体,开展学习活动,充分激发出学生的销售好奇心和兴趣。第二通过对车辆各方面的介绍,在试乘和试驾及对客户的异议处理过程中,解决汽车销售的典型问题作为主要载体,将汽车专业知识及技能训练充分融入实际工作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通过对中职汽车营销专业教学创新路径分析和探讨,不难发现为了充分适应社会市场对汽车营销人才的需求创办的新型营销专业,要想在市场上有立足之地,就必须不断加强专业建设,在营销知识创新探究、课程体系建设、销售教学实施方案等方面不断提升专业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出汽车企业需要的汽车营销人才,推动我国汽车行业大力发展。 作者:赵子云 单位:江苏省昆山第二中等专业学校 知识营销论文:知识经济对营销的影响思考 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主要特征的科技革命,以科技革命为基础的知识经济,对人们的生产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及行为方式将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同样,对企业管理、企业营销将产生深刻的影响。 第一,对消费者需求的影响: 以技术革命为推动力的知识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使社会财富迅猛发展,另一方面,使广大消费者生活水平提高,并使消费者需求发生如下变化: 1、消费者需求趋于个性化。由于知识经济使消费者受教育的程度和文化水平获得普遍的提高,从而促使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和消费行为趋于个性化。同时由于知识经济带来科技与知识的创新、从而引导消费者消费的个性化。因而,要求企业一改工业经济时代那种单一的、大批量的营销方式、转向实行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营销方式。 2、消费者行为趋于理性化。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消费者文化水平的提高,他们能够借助发达的信息网络、全面、迅速地搜集与购买决策有关的信息。例如消费者借助电脑咨询软件迅速收集有关产品信息,并拟定与评估不同的购买方案,从中选择最佳的购买决策。 3、消费者的需求从低层次的生理需求向高层次需求转变,即从物质需求向精神需求转变。如消费者从原来的对衣食住行最低的生理需求向文化教育、娱乐等精神需求转变。 4、消费者面临更多的产品选择。知识经济促进因特网迅速发展,从而使国外市场冲破地区界限、行为界限和时间界限,购买者可以在任何地区、任何时间通过网络搜寻及选择理想的卖者,销售商之间发生激烈的竞争,从而使购买者能够自由地选择国内外的卖者,消费者对产品越来越挑剔。 第二、对产品的影响: 一是知识经济使产品的外延与内涵发生巨大的变化。从产品的外延看,知识经济时代不仅农产品、工业品成为商品,知识、服务、信息及技术都成为商品,即与知识相关的无形产品成为消费者主要的消费对象。从产品的内涵看,由于知识成为知识经济的核心要素,要求产品中的知识含量提高了。因而,衡量产品价值的标准产生了变化,即由传统的以物质为基础转为以知识含量为基础进行衡量。二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囿于住处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使产品的设计、开发和使用周期日益缩短,因而,要求企业快速开发新产品,并迅速将新产品投入市场。 第三、对价格的影响: 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主要特征的信息技术革命,使internet广泛运用,从而要求企业同用户面对面进行定价。 第四、对分销的影响: 知识经济对传统分销方式,即主要通过中间商向最终用户销售产品的方式发生巨大的冲击。而网上交易却逐渐频繁起来,企业必须尽早适应这种变化。 第五、对企业营销管理的影响: 对原来传统的营销管理模式,即受地理位置和时间的约束,实行松散型的管理,不能不是巨大的挑战。 面对信息产业和高科技产业为基础的知识经济对我国企业营销产生深刻的影响,我国企业要迎接挑战,必须进行营销创新。这主要包括营销观念、营销制度及营销管理的创新。 企业营销观念的创新。营销观念创新是企业营销创新的核心和前提。营销观念的创新,需要企业从满足顾客需求的传统营销观念转变为不仅满足顾客需求,还要创造顾客需求的新的营销观念。这缘于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产品生命周期大大缩短,新产品层出不穷,由此引起社会需求的变化与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这必然驱动企业经营哲学的不断更新。其次,要求企业从偏狭的国内营销观念转向全球营销观念。知识经济时代推进了经济全球的发展,使国内外市场连成一个整体。因而,企业必须树立全球营销观念,才能推进企业发展。 营销制度创新。创新是指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对各种要素的一种“新组合”,它包括引进新产品和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采用新的技术、新的生产方式;开辟新市场获得原材料和新来源;实行企业组织新形式。 知识经济时代的营销组织创新,主要是从传统的等级制度转变为柔性的营销组织。从目前国际柔性组织的发展趋势来看,主要是建立起扁平化、网络化、智能化、虚拟化及全球化的组织。一是扁平化。指企业通过技术网络同广大员工发生直接联系,而且使企业同消费者、研究机构之间构筑一个互动的信息反馈机制。二是网络化。它是使企业领导与广大员工众传统的等级制度关系变成非正规的网络关系,从而提高员工的自信以及经营效益。三是智能化。这既要求职工不断提高个人知识和智慧以及不断的超越自我,又强调企业的系统思考和知识的整合力量,以不断再造企业的无限生机。四是虚拟化。是依靠信息技术而建立临时网络,是一种灵活机动的新型企业的组织形式。企业为了实现其目标,可以突破企业界限,在广阔范围内寻求各生产经营环节(如产品设计、工艺设计、生产制造、经营销售等)及各生产要素优化组合的一种形式。企业一旦完成目标就自行解散。这种组织形式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并节省费用。它要求管理者要具有很高的协作精神、协调能力及综合能力,要求企业组织形式及组织行为充分考虑这一时代特点,研究企业营销如何同国际惯例接轨,如何适应全球市场的需求及适应全球的竞争战略。 营销策略创新。主要包括产品、价格、分销及促销的创新。 就产品的创新而言,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知识成为核心要素,因此衡量产品价值标准应由传统的以物质为基础转变为以知识含量为基础对产品进行衡量。所以,企业产品创新必须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扩展产品功能,扩大及提高售后服务的范围和质量。 知识营销论文:分析知识管理实践节约型营销 论文关键词:知识管理;知识挖掘;知识共享;节约型营销 论文摘要:建设节约型企业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建设节约型企业可以从实践节约型营销入手,通过实践知识管理,利用知识挖掘、知识共享等知识管理技术在营销过程中找准目标客户,提高促销效率,快速响应客户要求来达到减少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 如何建设一个节约型社会,是全社会关注的重要话题,也是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对我国缓解资源压力和环境压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意义重大。 而创建节约型企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缓解可持续发展资源瓶颈的重要基础。因此,创建节约型企业绝不是企业发展的权宜之计,而是企业适应整个社会发展,转变增长方式,增强核心竞争力,依靠科技进步实现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是企业自身“增效”的重要举措之一。“节约型”企业没有固定的含义,所谓“节约型”企业应该是资源消耗少、成本水平低、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企业。从这个含义上讲,节约型企业是现阶段我国各种类型的企业所应追求的目标。 建设节约型企业可以从很多方面人手,尤其以生产经营为重头。在知识经济条件下,通过采用知识管理,以及对技术的大量投入,在研发、产品、销售、品牌建设、售后服务等方面不断提升企业效率,对建设节约型企业的作用非常明显。 1.知识管理与市场营销 近年来,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已经逐渐成为保持企业可持续发展和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实践知识管理,也成为企、世未来发展的一项有利保障:时知识的管理工作并不着重于知识本身(及围绕着知识的各类技术)进行管理。而是更慢调把知识看作企业竞争力的核心,着重主张利用知识实现企业更好的经营管理模式。知识管理的过程可以粗略地分为三个基本环节:知识转化、知识循环以及知识组织/存储其中.知识转化过程说明的是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问的关系,知识循环则强调的是知识的共享和创新,知识组织/存储是指将知识在组织内部沉淀下来,成为企业全体员工可用的共同资源。 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消费者的心理不断成熟,消费观念不断更新、消费层次不断提高,消费结构不断优化,从而对企业的营销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大的背景下,企业要是固守原有的管理理念,进行“大量营销”,其效果将会大打折扣,而且会造成许多不必要的成本支出。因此在企业营销领域,充分实行知识管理,会有很大的作为。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营销的工作对象就是客户(包括合作者、分销商和顾客等),并且从开始就有客户参与,是协作伙伴关系,他们共同构成了组织外部网络。根据价值链的分析,在市场营销的重大行动、重大目标和其自然的联系中,营销组织必须利用知识管理在关键环节为顾客创造更多的价值,同时保证组织未来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企业营销的方式以及如何管理客户信息的方式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掌握大量的客户信息,以挖掘更多的市场机会。通过这种方式,不断提高企业营销的精准性。 2.以知识管理实践“节约型”营销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面临的竞争愈加激烈,因此在管理的诸多职能领域中,营销对于企业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在实践中,营销浪费现象却是普遍存在。市场营销大师菲利浦·科特勒在2004年底,发表了题为《亟需改善营销生产率》的讲演。他指出,营销的结果令人尴尬,广告失效、促销浪费、新品失败、市场失控等现象屡见不鲜。此种情况在我们国内尤其普遍:过大过高的目标(全国第一、世界前列、世界500强等等不胜枚举)、过度的包装(如月饼)、耗资庞大的广告和赞助、无时无刻不计血本的促销等等。营销的浪费反映的正是当前营销的浮躁、盲目、冒进、急功近利等不理性的企业心态,也是中国本土企业总是无法实现超越、做大做强的一个原因。面对越来越国际化的趋势,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越来越理性的消费者和市场,越来越注重成本竞争和资源优化的营销时代,我们必须重新审视营销的未来,树立新的营销观念和理性营销心态,实现营销的全面改造和革命,首先就应告别“浪费营销”,倡导“节约营销”,走入理性营销时代。 2.1通过有效渠道,向消费者传递产品及消费知识,培育节约型的消费者 现实的情况是节约的消费观念在中国市场并不成熟,消费者对那些真正能够节能的产品的认同度还很低,很多消费者盲目求新、求大、求高,对一些高耗能的产品趋之若鹜,例如买车一定买大排量的等等。面对这种消费现实,该如何培养具有节约观念的消费群体呢?其实道理很简单,第一,通过消费知识的传递,让消费者真正了解产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第二,让消费者能从消费节能型产品中真正得到益处,例如价格的降低、功能的改进以及使用成本的降低等等。消费者从中得到好处,自然会在消费中注意节约,形成一种新的消费观念。企业经营的一切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是市场,市场上存在什么样的需求,决定了企业生产什么样的产品、如何去生产。如果消费者普遍具有节约的观念,就会迫使企业注重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节约”。因此实践“节约型”营销,建设“节约型”企业,可以首先从市场人手,培育节约型的消费者。此外,企业在日常开展营销过程中,应该奉行“社会营销”的理念,将社会利益放在首位,以此带动消费者观念向注重节约和节能转变。所以“节约型”营销,首先不应该是一个企业微观的营销问题,而是涉及全社会的宏观营销问题,需要全体企业共同参与。同时,政府也应该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或法律等手段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2.2通过知识转化,提高市场营销活动的竞争力 1958年英国科学家、哲学家波兰尼首先提出了“显性知识”(明确知识)和“隐性知识”(缄默知识)的知识形态分类,这是企业知识管理的本源性对象要素。波兰尼认为,所谓“显性知识”(explicifknowledge)是指用“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表述了的知识”,通常是用言语、图表等人为方式,通过表述来实现的,所以又称为“言明的知识”(anicuIateknowledge,又译“明确知识”)。而作为显性知识的相辅相成的一类,隐性知识(implicitknow1.ed)是指尚未被言语或其他形式表述的知识,是“尚未言明的”、“难以言传的”,尚处于“缄默”状态的知识。 相对于显性知识而言,隐性知识对于企业营销的作用要更明显一些,创造的价值最大,同时价值的流失也最大,因而也最关键。由于企业营销面对的就是企业的所有客户,所以隐性客户知识的地位又是重中之重。企业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例如投诉电话、销售代表的走访等,可以掌握大量的隐性客户知识,这些隐性客户知识对企业来讲是不可多得的一笔宝贵财富。 但隐性客户知识是很难直接为企业创造效益的,必须通过隐性客户知识的转化,才能形成对企业有用的信息,实现组织知识的创新,帮助企业准确地执行市场营销战略,管理客户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不断提高竞争力。这种知识的转化包括四类: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 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这是在个人间分享隐性知识,是知识社会化的过程。主要通过观察、模仿和亲身实践等形式使隐性知识得以传递。例如不同销售区域的客户代表通过走访调研来了解企业不同区域市场的特征。 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这是对隐性知识的显性描述,将其转化为别人容易理解的形式,这个转化所利用的方式有类比、隐喻和假设、倾听和深度会谈等。例如上述客户代表通过走访之后,企业可以组织不同区域市场的营销人员召开区域市场营销的“头脑风暴”会议或区域市场营销的“现场讨论会”,帮助这些代表将自己的认识准确地表达出来,并与他人共享。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这是一种知识扩散的过程,通常是将零碎的显性知识进一步系统化和复杂化。经过隐性到隐性、隐性到显性的转化过程,人们头脑中的显性知识还是零碎的,也不是格式化的。将这些零碎的知识进行整合并用专业语言表述出来,个人知识就上升为了组织知识,能更容易地为更多人共享和创造组织价值。在上述例子中,企业肯定能将这些存储于不同员工脑海里,散落在不同区域市场中的营销知识提炼出来,建立属于企业自身拥有的区域市场营销知识。 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这意味着,企业的显性知识转化为企业中各成员的隐性知识。也就是说,知识在企业员工间传播,员工接收了这些新知识后,可以将其用到工作中去,并创造出新的隐性知识。上述例子中的客户代表了解掌握了足够的显性知识后,就可以充分借鉴其他营销区域中经验,不断改善自己的工作。 2.3利用数据挖掘准确进行细分,找准目标客户 营销大师科特勒曾说:“现代战略营销的中心,可定义为STP市场营销——市场细分(segmentalion),目标市场(Targe.ting)和市场定位(Positioning)”。虽然目标市场营销的理论在上个世纪就已经出现,但进入2l世纪以后,找准适合自己企业的目标顾客仍然是很多企业面临的严峻挑战。准确进行细分,找准目标客户是企业战略营销的起点,企业的一切营销战略,都必须以此为出发点。没有市场细分,找不准目标客户,企业在经营时就如同“瞎子摸象、大海捞针”,营销活动也会出现大量的浪费。这种盲目的背后,实际上就是因为企业不知道自己的目标群和目标市场之所在。而有的企业则在此方面做到了节约,例如英国连锁超市TESC0L一共有l300万客户,一般的企业将客户细分至三四个不同的群已经相当不错,令人感到惊奇的是,它将这些客户细分到5000个不同的群,形成不同的俱乐部,实际上建立了一个社会的纽带。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超市可以选择不同的营销方式,这样就避免了很多浪费。 在细分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知识管理中的数据挖掘技术,有效达到节约的效果。因此,数据挖掘技术在企业市场营销中得到了比较普遍的应用。数据挖掘就是在企业的数据库中,对数据进行一定的处理,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模糊的、随即的数据中提取隐含的、事先未知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知识的过程其基本假定是“消费者过去的行为是其今后消费倾向的最好说明”。它正是以市场营销学的市场细分原理为基础,通过收集、加工和处理涉及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大量信息,确定特定消费群体或个体的兴趣、消费习惯、消费倾向和消费需求,进而推断出相应消费群体或个体下一步的消费行为,然后以此为基础,对所识别出来的消费群体进行特定内容的定向营销,通过提供有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来不断降低营销的盲目性,提高客户满意度。这与传统的不区分消费者对象特征的大规模营销手段相比,大大节省了营销成本,提高了营销效果,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此外,数据挖掘还可以在交叉销售、建立和维护客户关系方面发挥很大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许多公司都开始在原有信息系统的基础上通过数据挖掘对业务信息进行深加工,以构筑自己的竞争优势,扩大自己的营业额。 2.4利用知识挖掘提高促销效率 在广告界就有这么一句经典的话:我知道我的广告费一半都浪费了,但我不知道是哪一半浪费了。这清楚地表明了传统促销方式精准性的欠缺。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繁华商业街上一些厂商对来往行人不分对象地散发大量商品宣传广告,其结果是不需要的人随手丢弃资料,而需要的人并不一定能够得到。具有关资料统计,没有运用数据库技术进行筛选而发送邮寄宣传品,其反馈率只有2%一4%,而运用数据库技术进行筛选消费者,其邮寄宣传品的反馈率可以高达20%~30%,有效地提高了企业营销的效率。 现代营销越来越注意信息技术的成分,信息技术的进步可以帮助解决一些营销活动的欠缺,并且分析结果,企业就可以运用更经济的促销方式,从而降低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例如美国运通公司(AnericanExpress)有一个用于记录信用卡业务的数据库,数据量达到几十亿字符,并仍在随着业务进展不断更新。运通公司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挖掘,制定了’“关联结算(RelalionshipBilling)优惠”的促销策略,即如果一个顾客在一个商店用运通卡购买一套时装,那么在同一个商店再买一双鞋,就可以得到比较大的折扣,这样既可以增加商店的销售量,也可以增加运通卡在该商店的使用率、再如,居住在伦敦的持卡消费者如果最近刚刚乘英国航空公司的航班去过巴黎,那么他可能会得到一个周末前往纽约的机票打折优惠卡。 2.5通过知识共享,可以提高顾客响应速度,降低交易成本 越来越多的公司认识到时间与速度是影响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快速响应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是由快速发现顾客需求、快速研发产品、快速制造产品、快速物流配送等环节构成。提高企业快速响应顾客的能力需要该企业所在供应链上所有企业的配合行动。企业员工之间的知识共享,以及企业与供应链企业之间的知识共享,将可以有效消除存在于企业内部的信息孤岛现象。在面临客户要求时,有效提高订单或其他信息在企业内部及供应链企业之间的流动效率,以达到对最终客户要求的快速响应、减少存货成本、提高供应链整体竞争水平的目的。 3.结束语 要做到在营销过程中没有浪费是不可能的,因为营销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的发展过程,其涵盖市场定位、品牌体系、产品体系、渠道体系、价格体系、促销体系、管理体系、组织结构以及人力资源结构等多个方面,因此造成浪费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但在很多情况下最终都是人的因素在起作用,人的观念、智慧知识、经验和责任心等都在影响着营销过程中的节约与浪费,所以实践节约型营销,最终减少“浪费”的最好的办法就是更新企业的管理理念和提高全体员工的素质,让节约的观念贯彻到企业营销的方方面面。 知识营销论文:知识经济市场营销管理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一个新的营销模式已经出现。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和智能为主导的经济。知识经济阶段的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知识资源的占有和配置。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具有多重性,既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源,也是最重要的生产力。 [关键词]知识经济营销模式 一、知识经济的特征 现代的新营销是建立在知识经济基础上的社会大营销,它与知识经济密切相关。知识经济的特征有: 1.知识主导化。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资源是以知识和技术为主。在这种情况下,现代营销模式在企业和社会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2.知识产业化。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业将大量兴起,并逐步形成主导产业。 3.经济全球化。在知识经济社会里,各国经济相互渗透,推动经济国际化向全球经济一体化这一更高阶段迈进。 4.拓展多元化。知识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前提,它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步。知识经济的发展呈多元化。 5.资源共享化。由于在知识经济社会里,世界实现了经济一体化。经济世界连体导致了知识世界的“共同体”的出现。知识产品在世界范围内参加其循环和交流。 二、新经济对营销业影响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公司的竞争力大小取决于其创新力的强弱。公司创新力包括多个方面,营销创新力是其核心要素之一。 1.知识经济下的公司营销模式。(1)公司越来越注重以人为本、以能为本的营销战略。(2)公司越来越注重将价值从有形资产转移到无形资产上。在知识经济下,公司扩张的活动越来越频繁,公司更加注重对无形资产的利用和控制,同时也更加关注无形资产所带来的价值。(3)价值从提供产品的公司,转移到不仅提供产品同时提供低价且高度个性化产品的公司,或者转移到能够提供问题解决方案的公司。(4)公司可以方便地通过数据管理来降低成本,这也是新经济的一个重要特性。如今越来越多的公司已经习惯于通过电子网络来管理他们的企业。(5)积极的广告推广和周到的售后服务相配合。比较明智的做法是与同类产品进行对比,让消费者知道产品价格相对较高的原因所在。(6)利用网络技术,改变直销形式。知识经济下,网络可以用低廉的成本出色地完成任务。 知识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营销法则,如开发电子商务和电子交易,建立和使用数据库进行客户管理,注重客户终身价值、客户价值管理、客户利益以及客户收益率,与雇员、顾客、供货商及分销商成为战略伙伴。 2.公司文化决定公司经营模式。知识经济下的公司文化是一种以社会价值为导向的文化,是整个公司中所有员工的一种普遍价值观并反映到日常工作中。 3.营销观念决定公司导向。知识经济下的市场营销观念是公司从事经营活动时所依据的指导思想和行为准则,是公司营销活动的一种导向,它是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 4.调整市场营销战术。知识经济下的市场营销把战术演变成战略的过程,并注重进行某些调整。以下的细节可看作知识经济营销观念的更新。(1)改变方式。许多自上而下营销计划遭到失败的命运,是由于计划不能丝毫改变潜在顾客的观念和愿望而流产。逆向营销的实质是接受已为人们所认可的观念,在公司内部进行相应的调整,不要枉费心机地试图改变顾客,要改变的应是赢得顾客的方式。(2)改变名称。公司的名称须与潜在消费者的愿望协调一致。不要总是试图改变消费者的观念,而应针对性地改变公司的名称。公司或产品的名称无助于实施战术并将其发展成一种战略,经营者就须更换名称,这是逆向营销战略发展过程的关键因素之一。(3)改变产品或服务。在把具体的实施战术发展成公司经营战略的过程中,最为普遍的变化是对产品或服务作适当的调整。许多公司由于缺乏产品连贯性,即将新产品的开发限制在一定的时间或范围内,而丧失把一种成功的战术性产品发展成为公司的长期战略的良机。(4)改变价格。把制定合理的价格放在首位。因为,一旦一种产品的心理价格确定以后,就很难再改变。有关定价成功或失败的例子比比皆是。 5.营销活动准则的改变。知识经济营销也有自己的营销准则,只不过是对传统营销准则的继承与扬弃。 知识经济营销战略越来越基于这样一种假设,即购买者至少在一开始并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而是通过学习知道想要什么,公司在顾客的学习过程中扮演引导的角色。所以知识经济营销的要求是半学半教。在知识经济下,营销准则的改变突出的一点就是消费者通过不断地学习,决定购买行为。 6.营销方法的创新。知识经济营销要求公司在营销实践中,一方面应敢于把国际先进的营销做法创造性加以应用;另一方面要大胆提出和实施新的营销方法。营销方法创新主要体现在:(1)柔性营销。即公司适时灵活地调整营销活动适应并满足个性化需求的一种方法。(2)网上营销。即在互联网络上开展营销活动的一种方法。公司可通过国际互联网建立网站,传递商品信息,吸引网上消费者注意并在网上购买。(3)零库存营销。即采用先接订单后生产、库存为零的一种营销方法。网上营销将逐步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方法。这种方法既可以节省时间,加快资金周转,也可以减少公司库存成本。(4)事件营销。即通过或借助某一个有重要影响的事件来强化营销、扩大市场的方法。开展事件营销的前提是充分抓好和利用某一有影响的事件,并把它与公司营销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借助过海”、“借风扬帆”的目的。 知识营销论文:知识经济营销管理 【摘要】:阐明了知识营销的涵义、原则及其实施等问题,分析了知识营销和传统营销的区别和联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企业和大学知识营销的方法。 【关键词】:知识经济知识营销网络营销大学知识营销 知识经济的兴起,表明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正逐步摆脱资源的约束,从而在根本上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同时也预示着国家之间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是信息资源的开发竞争,是知识与人才的竞争。知识经济给企业带来的不仅是科技革命和知识革命,更重要的是一场管理的革命。知识营销作为一种新型的营销观念和管理观念,它的产生是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产物。企业的营销能否具有实效,关键看其营销能否给消费者带来新的利益和好处,不单是促销期间的价格,还应该带给他们精神上的享受、生活上的充实、知识上的提高。当企业不时以价格战为武器,在恶性竞争中难以自拔时,一种立意求异、求新、双赢的营销方式———知识营销浮出了水面。另一方面,随着产品科技含量的增加、信息量的丰富、功能的增多,产品的使用也日趋复杂,同一种产品有正副多种功能,同一产品因不同的使用方法会产生不同的功效。因人们接触信息渠道的不同或侧重点的不同,往往会造成对某一知识的无知或知之不多,消费者也不可能具备足够的各科知识来满足识别的需要。于是他们便渴望在接触商品和购买商品时能有一种快捷、有效、方便的途径,去熟悉和掌握商品的性能、功能、使用方法、选购方法、保存方式和保养方式等,这样知识营销便应运而生了。 1.知识营销的涵义 关于知识营销的涵义,最有代表性的看法是指,在企业的营销过程中,使企业的广告、宣传、公关、产品注入一定的知识含量与文化内蕴,帮助消费者增加与商品相关并实用的信息与知识,提高他们的消费与生活质量,从而达到推广产品、树立形象、提升品牌竞争力的目的。这一观点是大多数工商管理界普遍认同的观点。但从图书情报学界传统的思路,我们可以把知识营销理解为,对知识产品或成果的营销。 从工商管理界的理解来看,知识营销应包括以下三部分内容: 1.1学习营销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意味着我们正在进入“学习社会”,在这样的学习社会里,人们必须“活到老,学到老”,相应地,营销也不可避免地成为“学习营销”。学习营销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企业向消费者和社会宣传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推广普及新技术,对消费者进行“传道、授业、解惑”,实现知识信息的共享,消除顾客的消费障碍,从而取得两利的营销效果,比如可以通过开展科普活动,进入社区举办科普讲座,广泛向市民赠送科学书籍,举办科普知识竞赛,从而引发人们对相应产品的购买欲望,拉动市场需求,但在活动中不能推销和要求参加者购买产品。学习营销的第二层面是企业向消费者、同行和社会学习。企业在营销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向客户及其他伙伴学习,发现自己的不足,吸取好的经验方法,补充和完善自己的营销管理过程。这表明,学习营销的学习是双向的,即互相学习,互相完善,取长补短,最终达到整体的和谐。 1.2网络营销 网络营销是知识经济和网络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是利用Internet所进行的营销,具体说主要通过在Internet上建立虚拟商店和虚拟社区来实现。虚拟商店又称电子空间商店(Cyberstore),它不同于传统的商店,不需要店面、货架、服务人员,只要有一个Internet网址,就可以向全世界进行营销活动。相比传统商店而言,它具有成本低廉、无存货样品,全天候服务和无国界、区域界线等优点,并且拉近了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另外,在网上还可同步进行广告促销、市场调查和收集信息等活动。 首先,网站上新增的商业机会,强化了企业网上贸易的使用频率和程度;其次,最近几年,宽带接入流行于中国各大城市的新建小区,这给网络营销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再次,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政治环境的变幻无常和不时恶化,比如9·11事件、伊拉克战争和肆虐全球的SARS病毒等为网络营销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在此情况下,更多的人开始关注电子商务这一新的交易模式,以前人们把逛街当作一种乐趣,现在人们开始回避到 人流量高的地方去买东西,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疾病传染风险最小的网上进行交易。事实上,网络营销所带来的方便和实惠已经让众多网站和商家受益。 1.3绿色营销 随着生活水平及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传统意义上商品及服务已不能满足人们的消费需要,而健康化、自然化的绿色产品正逐渐成为消费的新宠,消费中的环保、生态、节能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日益增强,这使企业营销不得不特别重视绿色概念,开发绿色产品,即从生产到使用、回收处置的整个过程都要做到对生态环境无害,符合特定的环保要求,同时在营销策略上注重“绿色情结”,重视“绿色包装”,提供“绿色服务”,做到“天人合一”。只有这样才会得到社会的肯定和顾客的信任,企业营销才能取得成功。另外企业应积极努力,争取得到IS014000认证和“环境标志”,取得21世纪营销的合格证。 2.知识营销与传统营销的区别 知识营销的概念和内涵为我们了解和认识知识营销奠定了知识基础,那么它与传统营销有什么区别呢?综合起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营销环境的不同 营销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是竞争日益激烈,随着我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演进,“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正逐步成为现实;其次,竞争的方式发生了变化,大家共同拥有信息技术,共享信息资源,更多地开发市场,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 2.2营销产品的不同 营销产品有了质的改变,传统营销产品逐步被知识型产品所替代。对知识产品的营销要求营销者必需具有较高的知识素质,不仅要深谙营销技巧,同时也要掌握有关产品的知识,能够把这些知识推销给消费者,能够提供迅速、及时和高知识含量的售后服务。 2.3营销方式的不同 传统的营销方式是靠媒体、广告等向消费者传达产品信息的,这种方式是单向的,营销者往往处于主动,而消费者处于被动,信息反馈速度缓慢并且有限,成本也较高;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网络化使营销渠道四通八达,不仅营销部门可通过网络将产品信息迅速传达给消费者,大大减少了营销环节,降低成本,而且消费者也可通过网络与营销部门进行对话,表达自己的愿望,提出自己的要求,促使厂家生产出更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 2.4营销结果的不同 传统营销的结果往往是有利于企业和营销者的,因为营销的出发点和关注点在于能更多更快地推销出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而知识营销更多地关注消费者的需求,不仅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提升品牌竞争力,也能使消费者放心地消费产品和服务,特别是使消费者获得了有关产品的知识和使用技巧。 3.知识营销的原则 知识营销的应用十分广泛,大到企业的大型广告、公关活动,小到个体小商贩的销售行为。一种产品,营销者不仅要宣传其用处、好处,要介绍其使用方法和维修的技巧,而且还要介绍有关这种产品系列未来发展趋势方面的科普知识,引导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消费理念,从而达到提高销售量的目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那么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怎样才能引导知识营销健康、快速的发展呢?这需要遵循知识营销的原则。 3.1诚实守信原则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古训,当今仍是企业市场营销乃至整个市场经济活动中把握道德界限的基础,具体包括产品质量上的诚实不假冒、明 码实价、在交易中履行合同责任、信守承诺以及市场调查数据真实可信等方面。 3.2利益兼顾原则 利益兼顾,是指企业获利的同时要考虑是否符合消费者的利益,是否符合社会整体和长远的利益。这并不是说企业通过营销活动获得 利润是不正当的,因为追求利润是企业营销的根本动力和重要特征。利益本身无所谓善恶,判断企业营销活动是否道德,不取决于它是否去追求利润以及追求多少利润,而是取决于它是以什么方式去追求利润以及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3.3互惠互利原则 互惠互利原则,即要求在市场营销行为中,正确地分析自身的利益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在企业之间的竞争中,摒弃前嫌,携起手来共同开发市场的做法,也成为当今世界经济中的一个突出特色,是互惠互利的典型体现。 3.4理性和谐原则 在市场营销中,运用知识手段,科学分析市场环境,准确预测未来市场发展变化状况,不好大喜功,单纯追求市场占有率,而损失利润。 4.知识营销管理的关键 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知识营销管理关键需要考虑以下几点: 4.1知识营销人员 有效地实施知识营销,首先要作好对知识营销人员的管理,只有把人管理好,才能把企业的各种经营资源管理好,人的因素在企业管理中是第一位的。 知识营销管理要体现出“以人为本”,这是因为知识营销过程的所有关键环节都是由知识营销人员通过创造性的工作完成的。从管理实践的角度来看,知识营销人员应具备怎样的知识和能力以及如何得到充分的利用,是两个关键问题,知识营销人员知识和能力水平的高低及其利用程度从根本上决定了知识营销管理的成败。 知识营销管理的中心将同以往只注重业务量的增长转向注重质的提高;营销管理的目标将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转向开拓业务、提高客户忠诚度上;营销人员存在的价值不再只是推销产品和服务,而是充当咨询顾问,不再是单纯向顾客推销产品,而应成为消费者购买的参谋。营销人员要适应信息化社会千变万化的需求,知识面广且眼光独到,了解市场的发展趋势,对技术创新带来的营销观念、营销策略有一定程度的认识,还要将自己培养成为洞悉消费者行为、熟悉业务分析的专家。 知识经济时代,营销环境复杂多变,管理者需要及时掌握更多更全面的信息,做出正确的营销决策,而大量的信息分散于市场中,知识营销人员拥有比决策者更丰富、更准确的市场信息,因为他们和市场接触最密切,对环境变化最敏感,能准确地判断环境变化的影响并能快速做出反应。因此在一定范围内他们应拥有自主决策的权力以便更充分地发挥自身的营销能动性和创造性。 从自我管理角度来说,知识营销人员必须树立一种不断学习、勇于探索和创新的勇气和信心;从企业管理的角度上讲,企业要不断进行改革创新,从组织上、制度上和文化上营造一种良好的知识创新环境,具体要求包括组织机构高效,组织方式灵活,必要的学习和实践机会可适时提供,有利于调动知识营销人员积极性的各项激励措施齐备,追求科学、勇于探索和创新、崇尚协作精神的文化氛围的营造等等。 4.2全员营销意识的贯彻 企业的所有活动可以归结到两个方面:实现顾客价值(这在过去的企业管理中往往被忽略或重视不够);创造知识价值。显然,实现和创造这两种价值,并不是营销部门或其它任何职能部门单独所能完成的,它在客观上要求打破传统的营销界线,把职能化的营销转化为意识营销,即在企业内部全体员工中和企业与市场之间实现充分有效的、全面及时的信息沟通,最终形成一致的顾客价值意识和企业价值意识。德鲁克指出:“营销活动作为行事方式不是最重要的,营销作为一个扩大的企业追求提高顾客和企业价值的意识才是最重要的。”可见,营销不仅是营销部门的工作,它必须作为一种意识贯彻到企业全体员工中去,成为组织中每个人的工作重点。事实上,企业的全部工作,包括生产和经营,它们之间并不是彼此分离、互不相干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共同处在企业价值的链条之中,为创造顾客价值和企业价值各司其责。而营销则是企业生产和经营之间、各职能部门之间以及企业和市场之间沟通与协作的强有力的纽带。 4.3树立以顾客利益为中心的营销观念 如上所述,实现顾客价值和实现企业自身的价值不但不相互矛盾,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前者可以被看作是后者一个实现条件,企业只有在充分考虑顾客的利益,不断实现顾客的价值,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获得顾客的信任,赢得顾客的忠诚,从而给企业以最大的回报。 4.4创造充分的信息交流渠道和环境 只有创造充分的信息交流渠道和环境,才能实现生产、经营和市场知识的完美整合,最终达到企业内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思想和行动的高度统一。 4.5把以知识为核心的营销理念和营销过程相结合 如何实现顾客的价值?最好的办法是在营销的过程中把知识传播给他们,引导他们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普及他们有关本企业产品系列的知识,激发他们的消费欲望,让他们了解未来技术、产品的发展趋势和消费趋势,启迪他们的生活和消费智慧。 5.大学的知识营销管理 提出大学的知识营销问题是出于以下几点原因:一是大学也是一个讲究投入与产出,讲究办学效益的社会组织,这和企业没有本质上的不同;二是大学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争什么?无外是争夺有限的社会资源,包括经费、生源、师资、某种特殊的资格和名气,等等,尤其在目前,国家教育经费在分配使用上不断集中(越来越集中于重点大学和“211工程”的大学),扩招的连年进行,对于那些不在重点高校之列的大学来说,如何获得更多更优秀的学生,成了一个摆在它们发展之路上的重要问题。 大学知识营销管理的任务是采取各种措施和办法来加强大学的各种知识产品(科研成果、学术成就等)的宣传,促成知识成果的转化和利用。在宣传中加大知识含量,提高大学的影响力,促进社会对大学的各类人才(特别是一些高级人才)的社会认可,并从总体上改善和树立大学的形象,最终有利于提升大学的竞争能力。 大学知识营销的措施主要有:a.鼓励各类学术人才在各种场合的学术会议(尤其是高级别的学术会议上)和高质量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宣传自己的知识产品和学术成就,既提高个人的影响力又提升所在院校的知名度。b.积极鼓励学校的各类人才上网,在网上建立自己的个人主页,个人主页要在知名网站上。在网页的设计上突出个人风格,增强吸引力,在内容上应着力宣传自己有创建的学术观点、有影响力的知识产品。c.应当对学校的网页内容进行调整,使之能突出自己的特色和专长,并尽可能在众多的网页中脱颖而出;另外,学校网页不能再仅仅以简介学校的组织机构和院、系、所设置为主,还要在网页上大力宣传学校的各类知识产品、技术成果以及重要的专家学者及其重要的学术成就和科研成果。总而言之,要通过在学校网页内容的设置上来加强宣传上“知识”的含量,提高浏览率、知识性及可读性。d.学校与个人可以通过在各种场合、渠道向社会和考生大力推荐、宣传自己的学科专业、研究方向,特别是学校有特色的学科专业和研究方向,加强这些学科专业和研究方向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以及在考生心目中的地位,力争吸引更多更优秀的考生报考本校,比如在各种场合利用多种渠道广为散发和学校的招生简章、专业目录、专业简介资料以及导师的学术成就等方面的资料,使更多的考生了解该学校并报考该校。e.积极推动学校的教授和知名学者去担任别的学校和机构的兼职教授,从而更好地扩大个人及学校在社会上和学术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知识营销论文:新世纪知识经济发展和服务营销 在社会经济活动中,随着服务业的发展和产品营销中服务活动所占比重的提升,将服务营销从市场营销中独立出来加以专门研究成为必要。服务营销学既是从市场营销学中衍生出来,也是对市场营销学的拓展。服务营销学对服务营销行为的专门研究是新世纪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并必将成为推动第三产业发展的动力和理论依据。 一、知识经济是以服务为主导的经济 知识经济是相对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而言的。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交换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知识用于经济,知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知识经济时代突出表现为以下特征: ·知识成为主导资本; ·信息成为重要资源 ·知识的生产和再生产成为经济活动的核心 ·信息技术是知识经济的载体和基础; ·经济增长方式出现了资产投入无形化、资源环境良性化、经济决策知识化的发展趋势 知识经济一方面促进世界新时代的到来,加速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使知识化取代工业化;另一方面促使全球面临新的国际分工。知识经济发达国家将成为“头脑国家”,而知识经济发展滞后者将沦为“躯干国家”,听“头脑国家”驱使。知识经济发展直接的变化即促使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行业。据世界银行1998年发表的《知识促进发展》的报告报道,发达国家以知识为基础的行业的产值已占GDP的50%,其中高技术产业的产值占25%。在新的世纪,以知识为主导的服务业的发展将以锐不可挡的乘数发展态势迅速成为GDP的主要份额。 知识经济将以巨大的能量一方面势如破竹地改造传统经济,包括传统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都将从方式到结构上发生改变,形成新的适应新时代的服务业;另一方面将催动新的服务业如雨后春笋般生长、壮大。知识经济时代无疑是服务业大发展并成为经济主导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为服务芝销迅猛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知识经济时代将催动以下服务业大发展: ·信息产业。随着信息技术成为知识经济的主要载体和基础,信息的硬件、软件的发展将以突飞猛进的态势进行。不仅发达国家如美国、欧盟各国、日本会有更大的作为,而且发展中国家也会有一些国家迎头赴上。例如,印度1997年软件产业的规模已达27.5亿美元,其中出口17.5亿美元,其出口覆盖率分别为:美国占59%、欧盟占22%、日本占4%,东南亚占5%,澳洲占20%。印度软件业的快速发展,引起美国软件业大擘比尔·盖茨的惊叹:下一个软件大国,除美国外将是印度。 信息产业的发展将带动一系列的经济革命,如购销方式将无纸化、电子化发展;库存管理将在追求零库存的条件下实行信息控制;生产工艺和控制手段将成为生产高质量产品的保证;企业决策向程序化、规范化、智能化发展;人事管理将依据客观标准进行数据控制等等。 ·咨询服务业。各种生产、流通、技术、法律、环保、卫生等涉及广泛领域的咨询业将得到全面发展。 ·调研策划业。各类市场调研、分析,营销策划、企业形象策划组织将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对信息、知识的需求而相继得到发展成为服务中颇富活力的力量。 ·旅游服务业。随着知识经济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改善,人们用于国内与国际旅游的需求将会与日俱增,以适应这种需求而兴起的旅游业将得以迅速发展,成为各国GDP中占有较大比重的行业。 ·科技教育保健业。各个领域的科技开发将出现强劲发展态势,尤其是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海洋工程等领域将会发生前所未有的突破性进展。与科技领域发展的需要相匹配,教育将以产业发展的态势进行快车道。医疗、卫生、全民保健服务业的发展也会开创新的天地。 ·环保服务业。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世界各国重视并加强投入环保服务业。治“三废”、防污、处理垃圾、绿化美化、市政管理、资源开发控制、空气监测、防灾减灾等领域将成为各国社会经济发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获得全面发展。 从以上诸方面可以看出,知识经济时代是服务业大发展并上升为国民经济主导产业的时代。服务业的发展呼唤服务营销学在更广泛的领域和行业发挥巨大功能作用。 二、知识经济促进服务营销学的发展 服务营销学于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西方。1996年,美国拉斯摩(JohnRathmall)教授首次对无形服务同有形实体产品进行区分,提出要以非传统的方法研究服务的市场营销问题。1974年由拉斯摩所著的第一本论述服务市场营销的专著面世,标志着服务市场营销学的产生。在该著作中,作者明确指出仅把市场营销学的概念、模型、技巧应用于服务领域是行不通的,而必须建立服务导向的理论架构。视服务营销学为市场营销学的衍生还不够,必须认清服务营销学与市场营销学之间存在着某种质的区别才使服务营销学成为独立的学科。在服务营销学的形成中,北欧以格隆鲁斯(ChristopherGronroos)和赫斯基(jamesHeskett)为代表的诺迪克学派(NordicSchool)起了巨大的推进作用。他们有关服务质量理论及服务营销管理理论成为服务营销学的重要理论支柱。 服务营销学的兴起缘于服务业的迅猛发展和产品营销中服务日益成为焦点的事实。随着经济的发展服务业(或称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日益扩大,产业升级与产业结构的优化的直接结果必然导致服务业的强劲发展和产品营销中服务成为企业竞争焦点的局面。具体而言,服务业的发展与下述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1.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是服务业扩展的前提条件。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一方面推动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化;另一方面孳生出许多新型的服务业。例如,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为信息咨询、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电讯服务等行业提供了物质和运作手段,从而促成新的服务行业的产业。 2。社会分工和生产专门化使服务业独立于第一、第三产业之外。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产业及行业的专门化程度越来越高。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发展的进程中,流通业、运输业、仓储业、包装业、通讯服务业、交通服务业等行业相继独立成为第三产业,并日渐成为国民经济中具有特色且具有一定比例的新的产业群,即服务业群。 3.市场环境的变化推动新型服务业的兴起和发展。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产品越来越丰富,市场竞争也日益加剧,企业为使自己抢占竞争的有利地位,扩大市场占有率,往往在市场营销的各个环节上下功夫,在现代社会尤其在工程(或产品)设计、管理创新、企业形象、广告促销、市场调研、营销网络等方面进行全面开发,为了适应企业的需要,以专业服务为特色的工程咨询、管理咨询、市场调研、营销策划、广告策划、企业形象策划、经纪公司等新型服务行业便应运而生了。 4.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促进了生活服务业的发展。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提高生活质量和改善生存环境的要求将愈来愈迫切,人们不仅要求满足物质生活需求,而且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更为突出,这样,音像、电视、多媒体等文化娱乐服务业、美容、按摩、健美等保健服务业,外卖、送货、家政等生活服务业,以及各种维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为己任的环保监测、保护、处理服务业也会越来越壮大。 服务业的兴起和发展是社会经济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发展规律使然。在前工业社会,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表现为人与自然的矛盾,农业等第一产业的发展得以发展;在工业化社会阶段,建筑业、冶金、机械、石化、纺织、电子等第二产业的各种行业得到全面发展;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相继进入后工业社会的历史发展阶段,后工业社会是面对社会各层面的相互沟通的人际关系为主要矛盾的社会,服务业的异军突起是新时代的需要。 中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和产品营销中服务活动的日渐突出决定中国导入服务营销学的必要。新中国成立5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经历了由忽视甚至限制服务业发展到在力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转变,进入90年代以后第三产业的增加值以10.5%的速度递增,服务业也由50年代占国民经济总值比重的28.6%上升到1998年的32.8%。 同时,企业在进行有形产品营销时,服务已成为销售的重要手段,成为企业间进行市场竞争的焦点,并日益成为产品市场竞争的主角。企业营销及市场竞争不仅需要市场营销学作为理论基础,而且需要服务营销学作为行动指导。中国服务营销学的兴起和广泛传播将是继市场营销学的蓬勃发展之后掀起的又一个高潮。 服务营销学脱蜕于市场营销学之后,在自己的空间得以茁壮发展。科特勒曾指出,服务代表了未来市场营销管理和市场营销学研究的主要领域之一。不少学者敏锐地指出服务营销学的兴起和发展,标志着市场营销领域的服务革命。在欧美地区,服务营销学正蓬勃地发展起来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服务营销学的发展大致上可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60年代-70年代);服务营销学的脱胎阶段 这一阶段是服务营销学刚从市场学中脱胎而出的时期。这一阶段主要研究的问题是: ·服务与有形实物产品的异同; ·服务的特征; ·服务营销学与市场营销学研究角度的差异。 第二阶段(80年代初——中期):服务营销的理论探索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探讨服务的特征如何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尤其集中于消费者对服务的特质、优缺点及潜在的购买风险的评估。这一阶段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观点主要是: ·顾客的评估服务如何有别于评估有形产品; ·如何依据服务的特征将服务划分为不同的种类; ·可感知性与不可感知性差异序列理论; ·顾客卷入服务生产过程的高卷入与低卷入模式; ·服务营销学如何跳出传统的市场营销学的范畴而采取新的营销手段等。 在这一阶段,美国阿利桑那州州立大学成立了“第一跨州服务营销学研究中心”,标志着对服务营销理论探索的深入。 第三阶段(80年代后期——):理论突破及实践阶段 这一阶段,市场营销学者们在第二阶段取得对服务的基本特征的共识的基础上,集中研究了传统的4P组织不够用来推广服务的情况下,究竟要增加哪些新的组合变量的问题。这一阶段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观点为: ·服务营销应包括7种变量组合,即在传统的产品、价格、分销渠道和促销组合之外,还要增加“人”、“服务过程”和“有形展示”3个变量,从而形成7P组合; ·由“人‘(包括顾客和企业员工)在推广服务以及生产服务的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并由此衍生出两大领域的研究,即关系营销和服务系统设计; ·服务质量的新解释,确认服务质量由技术质量和功能质量组成,前者指服务的硬件要素,后者指服务的软件要素。服务质量的标准可以可靠性、应对性、保证性和移情性为据; ·提出了服务接触的系列观点,包括服务员工与顾客相互之间沟通时的行为及心理变化,服务接触对整顿服务感受的影响,如何利用服务员工及顾客双方的“控制欲”、“角色”和对投入服务生产过程的期望等因素来提高服务质量问题。 ·从对7P研究的深化,到强调加强跨学科的研究的至关重要,服务营销学强调从人事管理学、生产管理学、社会学以及心理学等学科领域观察、分析和理解服务行业中所存在的各种市场关系; ·特殊的服务营销问题,如服务价格理论如何测定、服务的国际化营销战略、资讯技术对服务的生产、管理及市场营销过程的影响等。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服务营销学的发展过程也是服务营销学跨地域、跨国界的传播过程。 中国有条件、有必要推进服务营销学的广泛传播和应用。中国推广服务营销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于: 1.中国服务业亟待加快发展且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据世界银行统计,发达国家服务业生产总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70%以上,中等发达水平的国家的服务业产值平均亦为国民生产总值的50%左右,如前所述中国只占32.8%,差距较大,发展空间较大,有必要通过服务营销的传播推动服务业的发展。 2.中国劳力的富余刀切需要开辟更多的就业渠道,发展服务业则是投入小、见效快的最有利的途径。中国目前在服务业领域就业的人数相对滞后,只为20%左右,而发达国家服务业从业人数占社会就业总人数的60%,一些发展中国家也达到40%,中国发展服务营销学对于推动服务业领域就业人数的增加也会起推动作用。 3.传统服务业亟待进行改革,新型服务业则需要新的理论武装,发展服务营销学是新旧服务行业发展的共同需要。服务业的行当范围广阔,涉及的领域众多,对于这些千姿百态的服务行业的除旧布新亟需要理论指导,中国在新世纪全面推进服务营销学是为适时。 中国推广服务营销学的条件也业已成熟,这些条件是: 1.中国自20世纪中期导入市场营销学后,已形成了一支强大的理论队伍,这支队伍活跃在大专院校和企业营销活动的第一线,不仅充实和丰富了市场营销理论,而且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他们熟悉市场、熟悉产业、熟悉企业,既懂经济,又懂管理,这对于理性地接受、传播、发展服务营销学具有组织基础和理论保证; 2.中国政府对国民经济的宏观管理过程中,十分重视服务业的规范管理并积极推进服务业的发展,为中国服务营销学的扎根奠定了基础。国务院在1985年即批准了国家统计局《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报告》,对中国三大产业作出了与国际通行的分类法进行分类的决定。按照新的分类法,将中国国民经济的各部门分成三大产业,第一产业指农业(含畜牧业、渔业和林业);第二产业指工业(含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气、热水和煤气、建筑业);第三产业则是指除了上述各业外的其他产业。中国政府对第三产业的界定与服务业的内涵完全一致,可以说服务业即第三产业。中国政府对服务业的规范管理是推广服务营销的基本保证。 1992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在1995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五中全会上,全会明确指出“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发展第三产业,不仅有利于缓解资金、资源供求矛盾和就业压力,优化产业结构,而且有利于提高整个经济的效益,促进市场的发育。”党和国家对发展服务业的高度重视为服务营销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3.服务业自身成长、发展以及提高竞争力的需要,使服务业产生了理论渴求感,广大服务业的迫切期待为服务营销学的广泛传播提供了博大的空间。我国服务业不仅面对国内同行业的竞争,而且面对国际强大的服务业的严峻挑战,服务业亟需战斗的思想武器和竞争手段,服务营销学可说是具有雪中送炭之功。 三、服务营销的理论与实践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动力之一 知识经济时代是加速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时代。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服务营销的理论和实践是必然突破疆域国界的限制,成为具有跨国性、普遍性、通用性的学科。服务营销既是经济全球化中的待业,也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因素。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之一是各国经济的互相渗透、互相依存,其中国际贸易的迅猛发展是重要的表现,在国际贸易中,服务贸易的发展尤为突出。1997年,国际贸易总额达11万亿美元,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35%。在国际贸易中,国际服务贸易以超常态势增长。1970年全球服务贸易出口额仅710亿美元,而到1996年即高达12600亿美元,增长16.8倍,平均年增长11.7%,远远高于国际货物出口增长速度。服务贸易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比重,20世纪70-80年代占1/5,90年代则增至1/4。近三十年来,发达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服务业产值所占的比重超过50%以上,其中美国服务业的产值是GDP中的比重已高达75%左右,这意味着国民财富的创造主要依赖于服务业。 经济全球化还表现为金融全球化趋势的形成。金融是经济发展的核心。金融业也是服务业的支柱行业。20世纪90年代,国际金融市场的交易量达500-600万亿美元。国际直接投资由80年代中期每年约770亿美元,到1996年增加到3000亿美元。金融交易量和投资额的猛增,反映了全球金融服务业的长足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也是金融国际化的过程。由于股票、期货以及各种有价证券的大量出现,尤其是各种金融衍生产品的问世,使得货币的面值额迅速膨胀,虚拟成分倍增,这样的状况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或变动性,为适应这一时代特性的要求,各种金融服务大量地应运而生。其中,不仅有金融自身运行的各种服务,还有如何使货币增值的服务,更有规避金融风险的服务;不仅有金融信息服务,还有金融法规服务,更要有金融传输机制、传送手段的服务和高级金融人才的培养和训练。金融服务业不仅自身得以发展而且带动和促进其他相关服务业如电脑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的繁荣。 经济全球化也包容信息全球化的内涵。信息全球化使高新科技成为变革经济结构的动力,导致4.4万个国际企业的出现,导致只掌握关键技术、工艺设计、品牌及销售渠道,而把生产委托给关联企业去做的虚拟企业的出现。国际企业和虚拟企业的出现,使服务营销进入了一种新的境界,服务营销不仅要面对顾客,而且要提供面对内部要支机构和广大员工的服务营销管理。 经济全球化促使制造业的国际营销网络的形成,国际营销网络的完善需要服务营销。营销网络完善人的过程是聚集营销人才、进行营销信息交流、推动适销对路的商品开发市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的每一环节都伴生服务需求,服务营销活动将贯穿营销网络完善化的始终。 经济全球化推动了服务营销在更大范围、更多领域的发展,反过来服务营销兴盛与发展也有利于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实现。 服务营销学将以它科学的、系统的、完备的营销管理理论指导服务业的营销活动实践,从而推动服务业由传统向现代、由国内向国际、自由发向自觉地发展。为服务业企业的成长和国际化进程,为服务业的营销活动和商品营销中的服务提供充分的、明确的理论依据。 服务营销学将推动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国际协调型开发。服务营销学通过对服务营销方式、战略规划、策略措施等问题的研究,推动技术专利转让,全球金融的有序融通和信息的良性、均衡发展,为服务业在国际市场上遵循合理的“游戏规则”并推动适合现代消费潮流的营销理念、方式、方法、技巧而提供有效的理论服务。 服务营销学以其鲜明的营销管理文化特色推动服务企业的管理文化建设。服务业只有进行管理文化建设其行为才不至沦为盲目,才不至在发展过程中迷失方向或误入歧途,才能防止或克服传统企业常易犯的营销近视症.
室内毕业设计论文:信息技术对室内专业毕业设计指导的影响 1.传统毕业设计指导方式的问题 毕业设计是我院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前的最后一次实践教学过程,其目的是通过这个环节,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踏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高职类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做毕业设计的时候,已经去往单位实习,以我校室内设计专业为例,采用“2+1”的教育模式(即两年在校学习专业知识,大三去企业单位顶岗实习),由于工作压力大、空余时间不多,使得毕业设计成品不尽如人意,质量下降,毕业设计的教学目标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由于学生在外实习,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 (1)中间环节多,师生交流欠缺。 整个选题的流程操作下来,会花费一些不必要的时间,影响毕业设计的进度。 (2)文字资料书写不太规范。 毕业设计过程中会包含很多文字材料,如开题报告、选题表、任务书等,对于这些材料,学生书写不太规范,影响后续的设计。 (3)毕业设计题目更换次数多。 由于选题时,学生还没有出去单位实习,工作的方向还不确定,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做选择。等到学生工作后,会发现自己所选的毕业设计选题,不是自己在公司擅长做的设计,就会产生要更换毕业设计选题的想法,换一个公司的设计项目,这样就可以一边工作,一边完成自己的毕业设计。 2.毕业设计交互式平台的应用 我校顺应时展的需要,同时也为了改善毕业设计的过程监管,开发了一套毕业设计实践系统,该系统可以有效解决以往毕业设计中出现的问题,让整个流程更好监控,让指导老师和学生的沟通交流更舒畅、更随意。 (1)省去中间环节,指导老师直接与学生交流。 指导老师网上给出毕业设计题目后,专业负责人审批通过后。学生可以进行网上选题,题目确定后指导老师直接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学生即可进行开题报告、选题表的填写工作。这样就减少了审题过程所消耗的时间,给学生充分的设计准备时间。 (2)文字资料的书写可在老师指导下进行。 开题报告、选题表、任务书等需要填写文字的材料,是整个毕业设计的思想指导,学生填写完毕后,指导老师可以进行网上修改,若不合格,或者填写不规范,可以给出指导意见,让学生进行修改或者完善。学生和指导老师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同步交流,让整个材料填写的更规范、更合理。 (3)毕业设计选题确定后,学生不可随意更换选题。 这样学生在开始选题的时候就会慎重考虑,并且在实习过程中会根据自己的选题收集资料,收集资料的过程也是积累知识的过程,同时可以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面对问题、独立解决问题,对于职业能力的提升有重要的意义。 (4)毕业设计选题后,根据网站时间提示,一步一步完成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的每一个步骤,网站上都会给出提示时间,学生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毕业设计任务,这样的设计,可以让学生在做毕业设计的时候,更有规划性,不至于到最后交作品的时候匆忙赶工,保证了毕业设计质量。学生毕业设计作品 3.毕业设计交互式平台的意义 毕业设计交互平台的建设,为学生和指导老师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这种双向式的服务网络,可以拓宽毕业设计指导的空间,提高指导效率,节约人力物力,有效的减少了学生的奔波辛苦。同时,指导老师可以对学生毕业设计的进度进行同步指导,能够更加及时的发现毕业设计作品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及时作出调整,大大提高了毕业设计的质量。通过这种交互式平台的搭建,有效的实现了毕业设计指导工作的现代化、信息化,适应了时展的需要。 结语 毕业设计呈现一种动态管理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将大学三年所学到的知识和能力进行一次总结,是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的一个环节,更多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学生即将走向社会的一个桥梁。通过毕业设计环节,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运用交互式平台,让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更高,综合素养得到全面的提升。 作者:何丽 单位:广州城建职业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 室内毕业设计论文:室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研究 一、调整完善课程设置 毕业设计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毕业设计课题设计实践,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使学生的专业理论素养与综合设计水平在设计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提升,从而为学生步入设计行业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不仅需要对课程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方式等各个环节进行相对科学、合理、有效的研究、组织、把握之外,也要根据现代设计的实际变化与需求,在课程的选择、配置等方面做出适时的调整和完善,理顺课程间的相互衔接、铺垫,以提升本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水平。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感到学生设计作品平庸、缺少文化内涵以及抄袭现象严重,一直是困扰毕业设计教学质量提升的难点和顽症。诚然,学生缺少生活积淀与社会实践锻炼是一定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如何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对设计本质内涵的理解。虽然,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一直贯穿在四年的专业教学过程之中,但为了凸显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在现代设计教学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我们认为有必要专门开设相关的课程对此进行强化、提升。为此,在前些年的两次教改中,根据学院室内设计专业的实际情况,在课程设置方面做了相应的调整和完善。在三、四年级分别增设“现代室内设计经典案例解析”“设计与研究”两门课程。通过室内设计思维与方法的理论讲授和对经典设计案例的解析、点评,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创新思维的本质是求异思维,只有不断拓展自己的艺术视野,更新设计观念,增加个人的生活积淀,才能以独特、敏锐的艺术视角在生活中捕捉设计灵感,并通过一定的设计语言、形式、方法及程序,实现自己的设计创意和艺术主张。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两门课程的开设不仅使学生对创新设计的思维特征和表达方式,设计语言与表现手段以及科学合理的设计程序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毕业设计教学进行前期的理论铺垫和设计准备,理顺课程间的教学衔接与秩序,形成一个较为完善合理的课程教学体系,从而有效提升毕业设计课程的教学实效。 二、把握教学环节重点 毕业设计教学体系是由诸多环节构成的。组织教学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它对于实现课程的教学目的,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组织开展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发现、挖掘、拓展作品的设计主题,彰显作品的文化内涵,就成为本课程教学的重中之重。室内设计是围绕着“人”而展开的既具功能性又显艺术性,两者完美统一的室内空间环境的创造活动,它不仅要满足人们不断增多的物质欲望,也要满足人们多元性的审美追求,室内设计正是通过融入一定的主题来表达空间的“思想内涵”与“情感语言”。因此,可以说“主题内涵”是设计者在创意过程中,最能体现其设计品质的重要环节。 (一)注重设计作品的主题挖掘 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常常为找不到空间设计的“主题”而感到茫然和困惑,或者一味地效仿人们已熟悉的某些“主题”、某种“风格”,或者抄袭、剪贴他人的作品,这样的设计显然缺乏原创性和鲜明的“主题”立意。为此,我们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对毕业设计主题的选择与把握这一环节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尝试探索。 1.运用案例解析方式提升学生创新思维。室内设计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创意的产生来源于一定的主题设定,而主题的设定则源于对基本元素概念的选择、把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运用综合多元的思维方式,对所有与课题设计有关的资料,特别是具有一定民族特色的资料进行收集、分析、归纳、筛选,进而从中提取捕捉到最能体现其课题本质特色的设计主题,成为本课程教学需着重考虑和解决的一个难点。为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一改以往简单而枯燥的说教方式,有目的的选择一些经典工程设计案例进行生动、细致地分析、点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组织开展一系列的案例分析、点评活动,一方面使学生从名家大师的设计实践中了解、感悟其如何在现实生活中捕捉设计元素,并通过怎样的设计方式完成自己的艺术创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提升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名家大师的经典设计案例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提高他们毕业设计的创造潜力与设计欲望。 2.组织学生进行设计前的社会调研和考察。调研、考察的目的是要学生关注生活、感受生活。生活是艺术想象的土壤,没有生活就没有艺术想象,没有艺术想象也就没有艺术创造。艺术创造必须依靠生活中所积累的大量感性材料,感性材料积累越丰富,想象也就越活跃、越自由,设计也就越富有创造性[2]。因此,我们要求学生不仅关注自己熟知的都市生活,还要研究民族文化、地域文化以及自然生态环境。在不断地感受和研究中,努力寻找和捕捉设计的灵感与符号。从而有效地增强设计作品的原创性和独特感。如2011届的一位学生在调研考察中对萨满文化产生了较为浓厚的兴趣。对此,教师因势利导,鼓励其在了解萨满文化的历史发展变迁和文化特点的同时,收集更多的视觉形象原始资料,并从中捕捉到设计的元素和符号。通过参观博物馆及对影像、实物及图文资料的进一步分析、研究,使该生对萨满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在与指导教师的不断沟通与讨论之中,该生将神秘、质朴、厚实作为其设计的核心和切入点。并依据空间的功能性质特点,将萨满服饰、器具、石人柱及游牧生活器具等形象元素,通过打散、重构、转换等设计手段,与虚拟的建筑空间结构和形态进行了巧妙的设计安排,在陈设、光色的环境氛围衬托下,较好地营造出一个具有民族特色与原创意味的休闲空间,受到了观者的好评。 (二)提高设计作品的创意表达 有了一定的主题,如何延伸、拓展并将其融会于室内空间的设计之中,便成为创意表达的关键。所谓“创意”,就是“创造出能够解析人的精神世界并富于强烈艺术氛围的室内时空环境”。一般来讲,室内设计的创意表达常常要借助于空间布局、空间形态、光色组合、材料搭配和陈设装饰等空间表达综合要素之间的权衡,以及各要素间的主从呼应和张弛有度的协调。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探索,我们发现在诸多的表达要素中,空间形态和陈设装饰是提升创意表达最为有效地两个设计环节。因为,在一定程度上室内空间的文化内涵与情感因素更多的是依赖空间形态和陈设装饰来传递、呈现的。 1.主题与空间形态的塑造。空间形态是依据主题内涵需求和空间结构尺度,运用规则或不规则的抽象几何元素与不同质地的材料结构而完成的造型样式,它可借助主题内涵的需求而呈现出不同的空间形态,或表达阳刚、凝重之感,或展现阴柔、灵动之美;或严谨,或活泼,如此等等。正是由于这种空间形态上的变化,给人带来不同的生活体验和心理感受。因而,空间形态的设计对于作品主题立意的表达与空间总体框架的构建起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2.主题与环境氛围的营造。环境氛围是室内设计通过空间形态造型、光色材质运用、陈设选择搭配等多种表达要素权衡与协调而最终形成的一种空间艺术气氛。在这之中,陈设艺术的设计、把握尤为重要。陈设艺术除了具有一定的功能作用(功能性陈设)之外,其更多的是传递出一定的文化品质和内涵。因而,室内陈设艺术设计、把握的如何,直接关系到观者对设计作品中文化内涵的理解。所以,如何帮助学生依据其设计主题与氛围需求,合理设计、选择、搭配陈设艺术的种类、样式、材质、大小、位置等,就成为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和把握的环节。例如2010届的一位学生选择《岩画艺术馆空间设计》作为其毕业设计创作选题。在辅导过程中,教师积极引导该生依据设计主题和现代艺术展馆空间的特点需求,充分运用现代设计理念与设计手段,通过不同形式、不同位置、不同手法的现代陈设艺术样式,将古老的阴山岩画艺术风采呈现在观者面前,使观者在充满艺术氛围的现代空间中,领略中华古老文化的艺术熏陶与心灵震撼,收到了良好的设计效果。该作品2010年获第八届中国室内设计双年展新人奖二等奖。 三、改进教学方法手段 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提高教学实效的关键。不同专业、不同课程都有其不同的教学规律和特点。室内设计是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交叉学科,既有一定的人文性,又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性,而毕业设计作为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而进行的设计课题活动,同样呈现出较强的实践特点。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依据室内设计的专业特点和课程要求,打破常规,灵活运用恰当、合理的教学方式与手段,以提高本课程的教学实效。 1.组织市场调研,延伸课堂教学。市场调研活动是毕业设计课堂教学的延伸方式,其目的一是使学生充分了解市场变化需求,使设计具有针对性;二是通过市场调研,完成毕业设计所拟设计项目的整体环境、背景、功能等资料的收集考察,并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进而确定毕业设计作品的方案计划。因此,市场调研不仅是毕业设计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实践环节,同时,也使学生在广泛的社会接触、了解过程中,能充分把握室内设计的发展动态和市场需求,在瞬息万变的社会大背景下,理清设计思路,明确自己的设计方向。在市场调研过程中,我们主要采取参观实际工程项目和参与工程项目实践等方式,并让学生在实践中将所收集、感受到的信息资料和心得体会撰写成市场调查报告,并将市场调研报告纳入到毕业设计课程量化评定考核之中,以提高市场调研实践的质量和成效。 2.转换教学角色,变被动为主动。教学就是教与学,在两者的关系中,教者往往是主导者,学者则是被动者。在传统的毕业设计课程教学模式中,通常是以教师为中心,由教师提出教学的具体内容和相关要求,然后学生按照限定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拟定毕业方案设计,任课教师则根据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相应的辅导或集中的点评。在此过程中,学生常常处在一个被动的角色,因而很难有效地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此,我们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尝试采用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即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导向的主动探索型教学模式。其特点是:学生作为设计课题实践的主体,依据课程教学的总体设计内容和要求,在课题调研、分析论证、主题立意以及制作表达等整个过程中,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设计实践。在设计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通常要制定二至三套毕业设计预案,并各自组成不同的小组进行相互间的分析、讨论。在此过程中,通过学生间设计思想的反复交流与碰撞,使他们各自的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案得到不断地拓展和提升。这种教学方式的实施,不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感、创造感和自信心,也使他们充分体验了不同的设计思路、设计语言、设计形式以及设计与生活、社会的相互关系。而教师在此过程中,则主要发挥启发、引导、归纳及评价的作用。总之,室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是由诸多环节而构成的完整教学体系,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实践,无疑都会对毕业设计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和作用。仅2010年至2012年三年中,在自治区及全国举办的各类室内设计大展中,学院室内设计专业就有二十余名学生的毕业设计作品获得大奖。教学实践成果表明,我们在近几年毕业设计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举措和探索是有效的。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多元化的市场需求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用新眼光、新思维去审视我们的毕业设计教学实践,遵循现代设计教育的规律和特点,与时俱进,大胆创新,通过深化教学改革,探索出既符合室内设计专业教学特点又顺应当今人才需求的毕业设计课程教学体系,以实现毕业设计教学的总体目标。(本文来自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杂志。《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海建华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室内毕业设计论文:室内设计专业与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对室内设计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与此同时,社会对室内设计人才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大,企业更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录用。对于那些面临毕业即将步入社会的学生来说,毕业设计阶段自然也是毕业生必须经历的阶段,但是很多高校的毕业设计教学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因此需要加强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毕业生设计教学的改革。 【关键词】高职院校;室内设计;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毕业设计是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同时也是一门专业实践性课程,对学生综合素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具有很大的帮助。通过毕业设计专业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总结三年的学习成果,还能够实现设计人才培养的关键目标,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完成正式设计工作奠定了基础。 一、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毕业设计缺乏实际应用价值 就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现状来看,很多学生的毕业设计作品都没有较大的实用价值,有一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只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毕业任务,为了让自己能够顺利的毕业,他们并不会花费较多的时间对自己的设计作品进行研究,也不会在意毕业设计作品的意义。此外,由于毕业生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他们将更多的时间放在找工作上,没有时间进行毕业设计,由于精心设计毕业作品的学生较少,教师对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也只是流于形式,让学生按照他们自己的想法进行毕业设计。 (二)教学中师资力量严重缺乏 很多高职院校的室内设计专业并没有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学校的大部分教师都是大学毕业或者是研究生毕业就直接进入院校教书,他们缺乏实际的工作经验,对市场和室内设计行业没有系统的认识和了解,对新材料和新技术的认识不足。此外,高职院校盲目招聘导师,导致师生比例严重失衡,较大的教学压力使得教师没有时间到企业中接受培训,同时也不能够亲自勘察室内装饰工程项目的现场,这样注重理论轻视实践教学的方法最终难以保障高职毕业设计教学的效果。高职毕业生面临步入社会进行实践工作的问题,社会对他们的实践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在毕业设计阶段教师却只能够进行理论教学对实践锻炼没有较多的接触,学生自然也无法从教师教学中得到具体的经验,这样会使得他们走向社会因缺乏实践经验而与更多企业失之交臂。 (三)教学中缺少理论知识的指导 高职院校的毕业设计教学中,学生仅仅依靠教师的教学经验来完成设计任务,在理论方面没有形成一个有效地体系,缺少理论知识的指导,这会导致学生在毕业设计时缺乏具体的目标,表现的比较盲目。现代艺术教育中,不少毕业设计已经有相关的实际研究,并且其研究成果已经在教材中被大量的出版出来。即使毕业设计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和毕业设计过程在教材中被大量的阐述,但是具体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在教材中被阐述,毕业设计理论知识的研究也相对较少,而且理论研究的一些期刊对学生毕业设计的指导意义又不大。因此,高职院校缺乏一个科学理论指导体系对毕业设计进行指导。 二、加强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的策略 (一)采用多样化的方式进行毕业设计选题 室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首先应该改变传统的单一选题形式,从多方面考虑毕业生的选题,毕业设计的选题不仅要考察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还应该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选题要体现全面性、代表性和可实施性的特征。任务量的布置不宜较多,并且需要对学生作品设计深度有明确的要求。采用多种选题的方式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 (二)加强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室内设计是一门具有极强的边缘性质的学科,设计课程不仅对学生有着较高的要求,并且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等各个方面的要求也比较高。教师要想达到指导学生进行毕业作品设计的要求,其本身应该具备全面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框架体系,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此外,教师还应该掌握室内设计专业课程的理论体系,在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时,将不同的学科知识进行穿插,实现各学科之间的优势互补。同时,学校还应该加强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让教师参与更多的科研项目,提高他们的科研创新能力,积累更多的设计经验,从而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 (三)将毕业设计教学与学生的实际就业相联系 毕业设计作品的好坏一定程度上关系到学生就业状况,学生设计的作品比较好,还会获得作品发表的机会,这些荣誉将会成为他们踏入社会获得企业评价的依据。但是现在很多学生都是受到快节奏生活以及就业压力的影响,在毕业之际大多都是奔走于各种招聘现场,很少将时间花费在毕业设计方面,一些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时间与找工作的时间会产生冲突,不仅给学生带来较多的困难,同时也给指导教师带来了教学的难题。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和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不高。学校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就应该在校园内部开展招聘会,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密切联系,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专心进行毕业设计。通过这种方式,企业还能够通过学生的毕业作品看出学生的实际能力,从中选择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学生也能够通过认真设计毕业作品的方式找到自己在这方面的优势,从而减少工作中的盲目性,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岗位。 作者:石鑫 单位:河南省工业设计学校 室内毕业设计论文:室内设计专业与毕业设计研究 摘要:毕业设计是高校课程中最后一门总结性课程,高校毕业生最终都要完成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以此对大学所学进行一个完美的总结,学院以此作为检验学生成绩好坏的依据。除此以外,毕业设计还有第三个意义——社会的检验,毕业生下一堂课将踏入行业之门,因此,毕业生将通过毕业设计来接受社会的检验。 关键词:室内设计;设计教育;毕业设计 室内设计是依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和使用功能,在现有条件下运用建筑设计原理、美学及相关物质技术手段,创造出功能合理、舒适优美、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室内环境。这一空间环境既有使用价值,能够满足相应的功能要求,同时也反映了精神文化内涵、环境氛围、审美等精神因素。室内设计是综合的室内环境设计,它不是单方面的美学制图,而是涵盖了视觉环境和工程技术方面的问题,例如声、光、热等物理环境以及氛围、意境等心理环境和文化内涵。可见,室内设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门学科,综合性非常高,和众多科目均有交叉。欧洲室内设计主要来源于建筑设计,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随着工业化大生产的发展,室内设计从建筑设计中分离而出。中国室内设计起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室内设计教育同步出现。有别于欧洲国家,中国室内设计初期是艺术设计中的一个学科,此外,艺术设计从属于美术专业,至今艺术设计专业入学还需通过艺术加试。一定程度上,西方室内设计趋于理性,中国室内设计是感性和理性的结合。 一、中国室内设计的三个时期 中国室内设计发展分三个主要时期:第一阶段是上世纪80年代至上世纪末,室内设计发展的初级阶段。此阶段中,中国经济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生活主要以满足基本物质生活为主,室内设计在此期间同样处于初级阶段。高校设计教学也基本趋于缓步前进阶段,90年代中后期甚至还用80年代的教材,教学模式也长期围绕着素描、色彩、图案、设计基础几门课程摸索。第二阶段是21世纪初期至2010年十年,这十年是世界的十年,世界对中国刮目,住房制度的改革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使中国的地产业得到了空前发展,同时带动了建筑业的发展,同时室内装饰行业也得到快速的发展,随着国家对产学研的重视,室内设计教育在此期间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室内设计教育的快速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行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装饰材料层出不穷,装饰工艺的更新周期也日益加快,传统的教育方法已经无法满足新的教学需要,室内设计教育开始紧跟行业发展。 2、计算机的出现及设计软件的开发和升级使得设计表现效率提高。在此十年中,毕业生毕业设计作品的质量也随着计算机的发展逐年提高。 3、信息化发展。教师通过社会实践和海外求学,将国内外一线信息和方法带到课堂。第三阶段就是2010-2015年,这五年是互联网崛起的时代。互联网是双刃剑,一方面学生通过网络信息可以快速扩大自己的信息量,更便捷地获取设计资源,例如下载模型材质、了解法律法规等。另一方面网络时代下人们的审美视野开始扩大,可以轻松了解欧洲或者美国的流行趋势。在室内设计行业被越来越多人认可的同时,网络也给设计师提出了难题,用户参与到室内设计过程中,欲左右室内设计师的想法,甚至对设计师提出质疑。所以学生面临这些问题,不仅仅需要提高设计能力,还需要掌握更全面的理论知识,以便从业后对自己的设计想法有足够的自信。 二、当代室内设计的行业形势 纵上所述,设计行业的难度日益增大,凭借CAD、3DSMAX、PHOTOSHOP三大软件谋生的时代将成为历史,室内设计教育改革迫在眉睫。就毕业设计而言,2010年之前,计算机表现及基本设计技能还是毕业设计的重点。社会对人才的选择依据也多是图面效果,并非不关注设计能力,而是社会普遍认为学生不具备设计能力,在此前提假设下宁愿选择表现能力较好的学生。2007年,苏州工艺美院环艺系响应国家教育部门关于高校产学研的号召开始实行工作室制度。毕业生在校期间开始在老师的带领下接触项目,毕业设计和实际项目结合。初期项目来源于老师个人资源以及和学校合作的企业等,学生参与到整个项目的设计过程,开始切实了解到很多绘图之外的内容,毕业设计不再只是皮囊。毕业设计展览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得到行业的一致好评,学生在毕业设计中也找到自我发展方向。工作室在近8年的发展中,软硬件条件得到快速提高,一度成为艺术类院校的焦点,学生的学习成果较之前有了很大进步,校企合作也取得很大的成功,学生在掌握基本绘图技能之外也对设计的深度有了很大认识。近几年软件的升级更新及互联网信息快速发展,设计表现效率提高,专业化程度降低,通俗表达就是经过短期培训的学生也能表现出质量较高的效果图,这对高校毕业生无疑形成了很大的压力,毕业设计的两张图版已经无法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 目前,设计行业形势已经进入僧多粥少的局面,并且在未来的几年将持续下去。未来设计院校的学生将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甚至将会出现多人竞争一个岗位的局面。此时,毕业设计作为展示自我能力,媒介将变得尤其重要。学生不仅要体现设计深度,还需要进行设计突破。此时学校的考量标准已经无法全面地对毕业生进行考量,需要行业和社会共同评定。室内设计专业的特殊性区别于工业设计、服装设计、装饰艺术等,这些专业均用最终作品进行展示,多媒体专业也可以制作成影片进行播放。室内设计是一门讲究团队合作的专业,目前通常认为图纸展示是最终成果。固然,设计者无法将一个五星级酒店搬到展厅,也无法将一个三居室搬到展厅。这个问题困扰了很多艺术院校的室内设计师生,很多人多数尝试在展厅里呈现实物作品,例如某一个家具或者某一个装置艺术品,以此增加展示的丰富性,然而这并不能完整体现室内设计的要点,只是加强了展示效果,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三、室内设计未来发展方向 针对毕业设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空间设计小型化。毕业生在毕业设计中通常喜欢做大而全的作品,以此体现自我能力。其实越大的作品专业度越强,如果不具备深厚的设计功底很容易将自己的不足暴露于众。相反,小型空间更能够体现自我能力。比如渡假VILLA,可以从建筑设计开始,组织其他相关专业同学共同参与,一方面可以体现自我组织能力和团队精神,另一方面可以将自我设计能力通过最终作品进行实物展示。当然,还可以与露营车企业合作,将室内设计工业化、产品化,响应室内设计新概念。 2、了解行业最新动态趋势和最新设计手段。比如近年出现的BIM技术,主要应用于异型空间和建筑水暖的前期规划,如对此技术进行学习研究,并运用于毕业设计,亦能受到行业的重视。 3、创新表达形式。多媒体展示是互联网社会比较热门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两种形式,一种形式是影片播放形式,适用于企业投标,可以将旁白融于游历动画的始末。另一种形式是多媒体交互展示,即将设计作品的众多信息通过多媒体交互的形式进行展示,同步联合其他专业进行全系投影交互,使参观者能够操控空间展示内容,甚至通过文字信息了解作品的设计思路。室内专业毕业设计在设计类学生的学习生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是对大学生涯的完美总结,另一方面是行业生涯的良好开端。优秀的毕业设计能将学生带至一个较好的设计平台,从而走上设计征途,甚至达到设计巅峰,反之则可能埋没一个设计人才。 作者:许建均 单位: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室内毕业设计论文:室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释解 1毕业设计改革创新的工作开展情况 (1)加强专业现状发展和前沿动态的相关知识的更新与收集,补充专业案例常用材料与施工工艺流程等方面知识的介绍,必要时,改革相关课程的设置。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贴近社会和市场发展的动态,尽量创造条件带领学生多走出校园,走进企业,走进施工场地,从最基层学习与提升。(2)熟练掌握专业表现技术,例如与专业相关的CAD、PS、Sketchup、3DSmax等电脑制图软件,还有速写线稿、彩铅、马克笔等手绘技能,毕业设计当中需要应用到之前所学的所有理论、软件、实践等综合知识。分为学期中、学期末、最终成绩三个阶段提交阶段性作业及评分,考核更加细致化,有效地杜绝了应付作业的情况出现。(3)培养规范的设计习惯,引入本专业的相关行业法规、设计规范以及制图标准等,严格学生的作业考核,毕业考核以及平时考核,即使强调艺术专业的创新性和自由开放性,但也要“有规矩”才能成“方圆”。(4)作品考评标准化、体系化。给学生布置的作业不要过于零散,尽量能相互关联、层层递进,考虑多次作业内容相关联、平时与期末作业相关联、课程与课程之间相关联等方式。另外,成套的作业成果也利于期末总结和日后的工作面试。评分考核采取自评、互评和他评(教师)三种方式结合,用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竞争性、积极性和思辨性。(5)注重学生的道德素质和自身修养的培养。不仅要培养知识、技能、态度、阅历等全面的素质修养,还要完善自身不断学习的积极性和对社会的良好适应性,包括协作、沟通、管理、创新及挫折承受能力等。 2毕业设计改革创新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本项目是在延续本校1321学期模式和注重实践教学的大前提下,结合环境艺术专业自有的原则和特点,进一步详细深化并系统总结出一套人才培养标准,其创新之处主要表现在:(1)对学生培养思路明确,按社会的高标准对学生培养与考核;(2)制定毕业标准相关的规章制度。为11级10个班级的管理提供优秀的带头示范作用;(3)力求实现本专业学生学习和工作资源需求的一条龙储备路线,包括基础理论、软件技术、综合方案、市场调研、施工现场观摩、课后实习、实训锻炼以及企业实习等多方面的培训;(4)一对三教学模式,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用而熟巧”;(5)针对性和综合性教学的强化,也是对师资更高水平的挑战,所谓教学相长,师生互进。 3毕业设计改革创新的成果及总结 在实行毕业设计近一年的时间里面,学生的态度比往届积极很多,毕业设计和论文不管从制作时间、质量和数量都有明显的提升。到截稿时止,共收齐的完整的毕业设计图纸达到86%,模型制作完成83%,毕业论文98%,全部符合本专业知识内容,而且其中高质量的作品近40%。正在筹划4月上旬的环境艺术毕业设计作品展览,要求全部的学生都要参加。在2013届毕业生毕业作品展览完之后,全体教师会根据所有数据再次汇总分析,讨论有关毕业设计的修改意见,希望能给下一届的毕业生提供更加规范的毕业标准制度。 作者:龙沛洁 雷雅琴 袁艳青 单位:南海东软信息技术职业学院 室内毕业设计论文:高职室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一、室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现状 (一)学生在认识上有偏差 毕业设计是学生从学校走上社会前重要的综合性实践环节,也是将三年的所学知识综合运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初步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是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使得学生能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要求,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养。很多毕业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要性缺少认识,为了及格而完成。高职艺术院校的毕业设计通过率是比较高的,一般学生做了毕业设计且答辩情况正常,都让通过,所以给往后的同学一个侥幸的心理,导致他们不重视毕业设计,应付的心理做成的毕业设计质量比较差,不能体现学生的真实水平。 (二)缺乏合格的指导教师 室内设计是当前比较热门的专业,报考的同学比较多,很多高职院校一个班的学生人数很多,一个指导教师可能要指导30多个学生,指导老师工作量大,周期长,精力很有限,在指导过程中更多关注的是做的怎么样了,进展到什么程度,能不完成毕业设计,不太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技能水平、专业兴趣、就业方向等方面,不太在意培养效果等实质内容;答辩小组在最终答辩确定不予通过的学生名单时,都会尊重本班级指导老师的意见,一般情况下指导教师都会因为面子问题,尽量提高班级的答辩通过率,必然会使一部分不认真对待毕业设计的同学混过去,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毕业设计整体质量的提高;部分教师的职称结构、实践经验、教学经验、管理经验有限,很多高职院校对毕业班指导教师都有明确的要求,比如必须是副高职称,必须有丰富的做实际项目的经验,但实际情况中,高学历、高职称和实战经验丰富的教师所占比例很低,很多助教和讲师都在指导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综合素养直接影响着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 (三)选题不规范 室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选题要具备一定的先进性、切实可行性,要符合人才培养的目标,要体现室内设计专业的特点,达到综合训练的目的。当前,高职室内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选题很不规范,具体表现在:(1)缺乏可行性。指导教师直接将装饰公司的项目作为毕业设计的课题,项目太大,不太适合做毕业设计。(2)缺乏创新性。一些年轻的指导教师由于经验缺乏,往往参照前几届的选题,很多选题被多届同学选用过,过于陈旧。(3)学生自拟课题过于简单,覆盖的知识面窄,用到的技能不多,不符合人才培养的目标,达不到综合训练的目的;课题范围过大,泛泛而谈,结构松散,如“家居设计”、“办公空间设计”,这些选题范围大,反而显得研究内容比较空洞。 (四)缺乏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 高职院校对毕业设计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制度,也有具体的实施细则,但在具体执行时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当前很多高职院校都实施二级教学管理,系部作为二级教学管理的实施者,在制定相应的监控制度时,没有学习和研究学院的相关制度,不结合本系的具体情况,很难制定出可操作的毕业设计质量监控制度。学生在校外顶岗实习,特别是在外地的,系部和指导教师在管理上存在一定的难度,个别同学只在开题时跟老师见过一面,指导老师很难控制着一部分同学毕业设计的质量。 二、提高室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措施 (一)规范化管理选题,建立相应的审核制度 高职室内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具备装饰设计与施工、装饰工程监理与预决算等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毕业设计的选题要结合培养目标,课题的设置要顾及到专业特点、能力需求、实习岗位需求,难度、分量、综合性要适当,与本科类的毕业设计要有区别。毕业设计选题要规范化管理,选题环节涉及到教师和学生的双向选择,指导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科研工作,将科研课题细化、拆分后作为学生的课题;很多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师都在家装公司兼职,可以选择难易适中、大小合适的实际项目作为备选课题,教师制定课题后,系部要进行审查控制,根据系部的毕业设计题库,进行相似度的检查,将过于陈旧的、缺少创新、脱离专业特点的课题进行调整,再反馈至教师,最后统一将课题发放给学生,经过反复调整,最终确定课题、教师、学生之间的对应关系。如果学生是自拟课题,拟定的课题一定要贴近自己的毕业实习,与自己的专业紧密结合。 (二)建立全方位监控制度,加强全程管理,做好初期检查、中期检查、后期管理 毕业设计是时间最长、工作量最大的一个环节,要严格做好毕业设计开题、中期检查、答辩的监控工作。要加强指导教师的管理,建立具体的考核制度和任务制度,实行责任制,让指导老师参与到毕业班的教学管理中来,明确毕业设计时间进度要求及前期、中期、后期汇报的时间,有效控制学生毕业设计的进度。(1)初期检查。在毕业设计初期进行毕业资格审查,对挂科成绩比较多的同学,要劝其推迟答辩;对于已经找到工作准备上班的同学,可由本人提出申请到工作单位做毕业设计,但必须是经过指导教师、辅导员、系毕业设计领导小组、家长签字同意后,才可批准在工作单位做毕业设计,并且要提供本人详细的毕业设计计划,实习同学的毕业设计由单位师傅和学校老师共同指导。(2)中期检查。毕业设计中期检查分为班级自查、系部检查、学院抽查三步骤。在班级自查这环节中,指导教师检查每个同学的进展情况和实施效果,总结出在此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三)建立指导教师团队模式,增强师资力量,提高指导教师指导水平 指导教师的科研背景、实践能力、教学经验、学术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采用教师团队模式,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指导教师工作量过大的问题。可以聘请企业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项目经理、能工巧匠进入到教师团队中,结合企业的实际项目,专兼职教师共同指导,让毕业设计融入到真实的生产环节中,学生结合岗位要求,提前参与到企业的生产和管理,学习解决实际工作问题,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教师组团时要考虑到其职称结构、知识结构、研究方向。企业兼职教师可以指导设计投标、施工、材料、造价、施工等相关的内容,校内专任教师侧重毕业设计规范化管理。专兼共同指导过程中取长补短,相互学习,不仅有利于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也有利于校内专职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增强师资力量。另外,每位教师指导的学生数要适当,才能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学生进行辅导,保证每个环节顺利进行。 三、结束语 高职室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是由诸多环节构成的完整教学体系,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的问题都会影响到毕业设计的整体质量。教学人员和管理人员必须用新思维、新眼光去审视我们的教学和管理,遵循现代设计教育的规律,不断调整管理方式,大胆创新,不断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和管理质量,探索出提高高职室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新途径,真正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实践动手能力强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作者:郑彩红单位: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室内毕业设计论文:浅论现代室内设计中对传统文化的应用 论文关键词:形式的借鉴 意蕴的延伸 神韵的传承 论文摘要:在新兴的科技时代进行室内设计,不以抛弃中国传统文化为代价,才能创造出符合本民族人们审美要求的室内设计作品。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对传统文化形式的借鉴是在对传统文化理解的基础上,按照现代人的审美观对传统形式中的一些元素加以改造、提炼和运用,使室内设计在传统的基础上富有时代特色。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对传统文化神韵的传承能更好的适应中国现代人们所特有的哲学观念和审美意识,是对传统文化中“形”和“意”的深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的越来越便捷。从而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中国。在中国的艺术设计界出现了大量的西方文化元素。在中国的设计领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蔓延态势。室内设计也无从例外的学习西方现代设计风格,而在很大程度上却忽视了我们自己的设计思想。中国传统文化风格作品不可避免的遭到破坏,使得中国特色的室内设计文化由选择性的“扬弃”变成了一种完全式的抛弃。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现代室内设计的重要源泉,我们应正视先民为我们存留的不可再生的、博大的传统文化宝库。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室内设计在心理上、情感上、造型上、寓意上、风格特征上更符合中国人的需求观念。中国的传统文化经过了数千年的演化为我们提供了十分丰富的资源。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内涵,这样在世界室内设计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在新兴的科技时代进行室内设计,不以抛弃中国传统的结构方法和材料为代价,这样有益于外来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相融合,才能创造出符合本民族现代人们审美要求的室内设计作品。 一、对传统文化形式的借鉴 我国的传统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与精华。在世世代代的交替中传承了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精神。中国的现代室内设计艺术开创自己的道路,必然是建立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继承并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事业。 中国先民在对自然万物有灵的思想影响下,对自然的关注积累为崇敬、依恋等情结。反映在室内设计中是注重室内外环境及空间的关联。中国传统的室内设计讲究“隔断”并且这种隔断的目的并不在于要把空间切断,而是一个过度,一个提醒,一个指示,常常有“隔而不断”,还有很强的装饰性。先民们还崇尚“宛自天成”的自然化境界,倾向或推崇素雅、朴实、自然。室内常用木雕、砖雕、石材竹子等自然材料进行装饰,摆放木制家具、藤制家具、竹制家具等自然环保家具,偏爱材料的本色和自然文理。有的还将自然景物引入室内。寓无限意境于有限的景物之中。所以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很流行实墙与虚墙的结合使用,这都是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吸取的设计灵感,融入了现代的装饰形式之中。使现代的室内设计既富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又符合现代中国人的审美要求。 中国先民在审美上表现为含蓄性、完整性。在室内的空间划分上表现为虚虚实实,分分合台,既隔又通。如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就是对内开敞,对外封闭,各厅、堂、廊、室等都是既隔又通。再就是在空间形式上大多完整无缺,空间划分起程转合,有制有序,既完整又含蓄。 中国先民在人文意识上由于受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集中表现为严格的等级界限重道德、注入伦和敦教化。室内是人们重要的活动地方,其设计与装修必然受到这些意识的影响,在装饰内容和载体上也大都有一定的警世和教化意义:首先表现为严格的等级界限,强调布局的严整性,按照人的等级辈分男女关系划分室间范围,结构形式,斗拱形式色彩选用等方面:再就是室内的装饰上如壁挂、雕刻、楹联、匾额、钟鼎、铜镜、屏风、文房四宝以及小的装饰品等,既能从形式上供人欣赏,又能从内容上起到教化、警世、自勉、烘托和点题等作用。 将这些传统文化元素导入现代室内设计之中,结合实用主义和功能主义,按照现代人的审美进行现代室内设计,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室内设计。以传统文化作为现代室内设计的平台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设计吸收其有益的设计形式改变其中不符合现代人审美的部分。在布局上打破其中规中矩的对称形式,在均衡中寻求变化丰富其空间变化:色彩上在以前的朴素稳重的色彩基础上增加高纯度的色彩形成对比给居室活泼的生气:材质上在自然材料的基础之上增加现代科技带来的新材料。如使用玻璃、不锈钢、陶瓷等材料与自然材料形成对比,既丰富了室内装饰的材料有在现代中不失中国传统的风格特色。 现代的室内设计对传统文化形式的借鉴并不是简单的照抄照搬,而是对传统形式的再创造。这种再创造是在对传统文化理解的基础上,按现代人的审美观对传统形式中的一些元素加以改造、提炼和运用,使室内设计在传统的基础上富有时代特色。现代室内设计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关键是要符合现代室内设计所表达的主题,找到适合的切入点,使现代室内设计体现出强烈的现代感和民族性。借以传统的形式传达出鲜明的文化意义和现代审美特征。 二、对传统文化意蕴的延伸 中国传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推进过程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意蕴,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代代相传的根源。将其深厚的文化意蕴运用在室内的装饰装修中,体现了传统中含蓄的内在气质。用图形符号这种外在的形式来表达内在的意义,是一种观念的外化。这些意义表达着先民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对“意”的执着追求,才使“形”得以代代相传。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中大都喜欢采用吉祥寓意的装饰手法,利用字与字之间的谐音,暗示着吉祥的含义。如在室内的墙壁上挂一双中国结编制的鞋子,用“壁”与“避”谐音,“鞋”与“邪”谐音就可意寓为辟邪。运用“蝠”与“福”谐音可寓意为有福:“鹿”与“禄”谐音可寓意为厚禄:“鱼”与“余”谐音可寓意为年年有余等装饰手法。还多用“梅、兰、竹、菊”、“岁寒三友”等图案,借用植物的某些生态特征,隐喻人类崇高的情操和品性。竹有“节”寓意人应有“气节”;梅耐寒寓意人应不怕强暴、不怕困难。借石榴的多子象征“多子多孙”,因鸳鸯成双成对出现而象征“夫妻恩爱”用松鹤象征长寿等等。如山西常家庄园内的太极八卦照壁的两侧分布的插屏形状的四时影壁,是以花、草、鸟、虫、树、云、月等构成的四幅代表四季的写意工笔画。画心内分别雕刻着牡丹、青莲、菊花、梅花,每一幅都有吉祥含义。如“春景图”的牡丹配寿石,寓意富贵长寿;“夏景图”上则雕刻了莲花、白鹭和菖蒲图案,取谐音“一路连科”、仕途通达之意:“秋景图”上的猫和蝴蝶,取谐音“耄耋”之意,寓意益寿延年:“冬景图”为松梅图,与杏园内两侧小院“松师”“、梅友”意境相和。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装饰中“有图皆有意,有意必吉祥”。 在中国传统的建筑中房间数量大都是以奇数划分的中国人素有崇尚奇数的习俗,并以九最为尊贵,在建筑分间时或踏步时常用九或九的倍数。九间北房是豪门大户,在房前的山坡上建成九十九个台阶寓意为九九通天。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是一个综合、复杂的环境,同时蕴涵丰富的文化内涵。当我们运用到现代室内设计时应全盘考虑,注意它们之间的作用及协调关系,使室内具有一定的秩序感和节奏感,这是体现室内设计文化内涵的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背后的“意”是人类迷恋其造型的关键,不论古人还是现代人,都对美好事物心存向往。传统造型背后的吉祥寓意同样适用现代的室内设计,延伸其意蕴同样可以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把这些含有吉祥寓意的传统图形应用到现代室内设计之中,就会使我们的现代室内设计少了一些俗气,多了一些文化气息和亲和力。有不少的家具造型,空间划分,室内装饰品,室内纺织品图案等等,或是在总体风格上或是在局部表达上或在某个单体图纹上,借鉴和沿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意蕴,并进行了延伸赋予了新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受到了世界民众的公认和喜爱。 三、对传统文化神韵的传承 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具有装饰性的同时还往往具有生活上或民俗上的使用价值或目的。如陈家祠的房子,长、宽、高之间的比例关系就恰倒好处的实现了冬暖夏凉,包括厅堂、卧房、书房三个主要区域在功能上均存在宜人之处。是按中国传统的五行八卦演发的阴阳平衡、气场圆通的理念建造的。再如安徽宏村房屋空间的划分:“为了防盗与聚财,外墙很少开窗。采光和通风全靠天井,设天井也有图财不外流之意。晴天时太阳自天井泻八堂前称为‘洒金’,雨时雨水从天井倾泻而入称为‘流银’,四面屋顶均向天井倾斜,四面雨水流入堂前又称为‘四水归堂’。中国人认为‘水’就是‘财’,按照‘肥水不流外人田’的风俗,有‘四面财源滚滚流入’之意。从而赢得了富甲一方的徽商。”等等此类房屋在中国举之无穷无尽,这些建筑在空间上还存在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很符合当今“生态环保、能源节约、可持续发展”等世界范围内的所倡导的主题。也是体现中国劳动人民特有的魅力神韵。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由形式上的层面上升到精神内涵层面的时候,应用到现代室内设计中就代表了中华人民的审美观念。中国传统文化的神韵用在现代室内设计中有些是可以直接应用:而有的则进行有理有节选择。这是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应用的两个方面。现代室内设计建立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扩融了现代设计语言,丰富了文化内涵。包含时代意义的传统文化特性正适时的靠向主流,将会建立起新的现代室内设计,我们将以新的积极的姿态应对外来文化在精神上的漫无边际的倾销。 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对这些神韵的传承能更好的适应中国现代人们所特有的哲学观念和审美意识,是对“形”和“意”的深化。可以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发展使之现代化的提升。要设计出中国特色的现代室内设计作品,就应立足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深入到精神领域去探寻。在充分认识现代西方设计思想的基础上对我们的传统文化深入领悟其艺术神韵,兼收并蓄,融会贯通。设计出符合中国现代人的审美特色的室内设计作品。 现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现代中国人已经开始认同多元文化。多元文化的构建只能赋予特定的民族形式,这已被发达国家的现代艺术设计所证明了的,必然的一种形式。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数千年的积淀在中外文化交融与冲突中更显示出了丰富多彩的一面。作为中国的室内设计师就应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完美的融入到现代室内设计之中,形成具有特色的中式设计,就要对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进行借鉴,对其意蕴进行延伸,对其神韵进行传承。 室内毕业设计论文:浅谈室内设计中山水文化的体现 摘要:山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重要的文化支撑,结夸现代室内空间设计进行探讨,为创造出更好的“空间——人——文化”之间的有机环境,以构建出和谐生态的建筑内空间环境,让空间主体——人在有机的、生态的、健康的空间中享受美好生活。 关键词:山水文化 室内设计 和谐 山水文化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人类自孕育之始便与山水相互依存。人的生存有多种多样的需求,在利用和改造山水的过程中,使自身的需求、智慧、能力凝聚于山水之中,从而积累形成丰富的文化本质就是山水文化体系的雏形。 “中国山水文化”最早可以被认识为是在自然界形成的山山水水的客观表现。在人们对自然的认识过程中,由原来那种对自然敬慑、崇拜的心理,逐渐演变成为愉悦、清静的心境所取代,开始以审美的态度欣赏山水。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确立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审美关系。同时在游历山水的活动中丰富了人们的审美体验,并发现其中的文化现象,进而促成了山水艺术的形成。在现代意义上我们可以理解认为山水文化是自然山水的客观存在折射出的表现和谐朴素人文现象总和的文化形式。这样的表现形式己经使中国古代的山水诗,山水画,园林建筑从其他艺术品类中独立显现出来。 一、山水文化与中国传统艺术的探讨 中国古代山水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山水艺术形象。例如:在形式语言中有以文字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诗文体,有以线条色彩为表现形式的山水画,还有以实体具象表现的同林建筑艺术形式。 首先,以山水诗为载体的山水艺术文化表现形式是艺术家为了借眼前之景来传达一种哲理,一种活跃的生命现象,一种人沉浸于自然美景中的欢悦。这也是山水文化最初的人文化表现形式之一。 另一种较直接描绘山川自然景色的艺术表现手法就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山水绘画。艺术家通过笔的线条性、墨的色彩功能勾勒出山水线条和色彩表现山水形象的神韵。画家通过对自然山水的观察,通过艺术手法表达借景抒情的人文境界,使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同时又让人从中获得某种精神升华,使人通过画面意境的观想,感受到一种画外的境界。 在中国传统建筑园林设计中,山水文化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在古代,中国人对建筑和同林没有那么明确的空间界定划分。在室内布局中主要通过墙体的分隔和不同家具的陈设来区别不同空间的特点。在形式上也都较朴素,更多地考虑是室内风水中的家具方位摆设和家具形式上的变化。这并不是古人对内部空间刻意地轻视,而是因为在古人看来,建筑内空间和外空间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没有因为端的围合而孤立地看待建筑内空间和外空问。而是始终把处理好内外空间的关系放在重要的地位。传统四合院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人们在劳作、休闲之时都能时刻与自然相联系,独特的设计形式也为内部空间与大自然沟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所使用的材料也主要倾向于推崇素雅、朴实和自然,青砖灰瓦,素白灰黑的界面主色都是山水文化青绿色彩的外在表现形式。民居中常用家具也以藤木为主要自然材料。装饰手法也主要以石雕、砖雕和不设色的术雕为主要表现形式,偏爱材料的本色和自然纹理。这都能说明了一个问题:山水文化并不是简单的山文化和水文化的客观表现,而是理性的表现为文化体系出现在中国古代建筑中。这也是人们在游览了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之后,总还觉得回味无穷,百看不厌的真正原因。 当今设计在发展的道路上,离不开文化的内在支持。山水文化作为具有民族特色和本土化意义的传统文化,作为曾经在传统艺术与设计领域中都起到重要文化支撑作用的思想理念,应当更好地在当代设计中得到传承。 二、室内设计中的山水文化与空间主体的关系 室内设计是环境艺术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外,由于对室内设计重视较早,发展也经历了很长的历史周期,有着独立的设计定义。其主要意义是指建筑内空间设计体系。由于空间是建筑的主体,建筑以空间为主要形式,不是单纯的外部形态展现。简言之,室内设计就是对建筑空间的再创造,是一门空间艺术。在现代设计表现中,室内室外已经没有非常明确的界定,更明确地是对人生活、工作的内环境营造。面对现代设计发展的需要,现代室内设计与建筑、景观正在日趋成为一个统一体。现代室内设计的人文化要求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标准体系。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里,人们厌倦了都市嘈杂的包围,重新渴望获得自然的享受,因此设计师通过不同的设计手法将室内和室外空间一体化,创造出通透、流动的宽敞空间,室内设计和建筑外空间设计的界限和概念越来越模糊,并走向融合。但其意义都是为了让自然更接近人们的生活,营造舒适的人居空间氛围,表现现代化生活文化理念。 现代室内设计的发展要突出其特有的设计风格必须要在深刻理解所要表达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作设计,特别是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运用传统文化于设计,在设计思考中得到传承与创新。设计的精髓内在不是形式的单纯外表,而是文化的精神内涵。当代设计趋势中回归自然,提倡和谐生态空间的理念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文化而言,正是符合设计潮流主题的文化内在表现形式。 在现代室内空间设计中,中国山水文化反映了中国传统的艺术思想。通过对山水文化进行深入理解,将山水文化中的山水相互依托,相互贯穿的和谐统一思想引人现代室内设计风格中,在空间分隔的处理手法中表现出静态与动态的流动并将朴素的自然元素加以运用到室内空间设计中去,将山水文化和谐生态的概念表现其中。通过重新设计陈设在空间中的运用,将室内空间贯穿成一个有着中国传统文化韵味的设计形式,以简单物象的装饰来衬托出空间“山水”的流动性和割断性,以山水相容的和谐基调来选择材料肌理等的设计搭配手法,以表现室内空间形态多元素的有序排列组合来构成空间统一。同时山水文化运用于现代室内设计中也是现代人所追求的回归朴素自然的室内空间意境表达的一种完美空间再创造。当然,在这样的设计表现中,仅仅传承是不够的,更多地是需要进一步了解和思考现代社会发展与传统山水文化之间的关系。 在空间设计中,无论用何种形式进行设计,都需要空间存在的主体——人来做最后的评判。从根本来说,首先满足实用功能需求是最重要的。实用功能也是指室内环境的最基本使用机能,如室内环境舒适、安全、方便、经济、卫生等使用效能,是人们对建筑空间第一位的基本需求。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完善、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提高室内环境的舒适度与使用效能。因此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建筑空间的设计已经都能较好地满足人们对实用功能的需求。这也是现代社会物质发展阶段的正常体现。在人们对室内环境最基本的使用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人们更多地在要求空间的精神层面的设计理念,关注人的需要和环境营造已成为发展中的重要问题。这就需要人与空间在最大程度上得到各方面的交流。从侧面看来,人的因素对于设计的发展是相当大推动力。 在现代生态、环保、自然、以及营造和谐的设计主题下,人们发现在现实生活中,大都市的喧闹嘈杂已经让人感到疲倦,人们更渴望自然的回归。希望自然生态的存在来减少钢筋混凝土在视觉感观中的充斥。在室内空间中,不再纯粹地表达现代,而是需要文化的内涵寓于其中,让人在这样的空间氛围中得到身心的放松。我们可以发现,在室内设计中恰当运用空间分隔、色彩设计、设计照明和材质选择,是对人的心理和感官变化的重要因素的关怀。而这些元素的物象外在,正是一种文化的内涵表现,让空间不再是简单的体块,而是处处都能感受到人文的关怀和生态的存在,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的情绪,满足心理在精神层面的需要,调节人的情绪。 当今设计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人与物的相互关系。人对于设计的发展是起决定因素的。人是社会化的、地域化的和民族化的。不同民族、社会、地域、文化影响下所产生的社会主体是完全不同的。在设计中,不仅考虑到科技发展带来的设计创新,同样要考虑到不同地域民族文化的底蕴,只有真正了解并实现运用传统意味的思想文化与现代设计中的人文化设计产物才是真正有其旺盛生命力的设计,在现代社会,营造和谐生活空间的基调下,更应该融入中国传统山水文化于空间设计中。而在空间中最直接的感受引山水文化意象表现的感观体验就是以下三个方面:空间形态、装饰风格、装饰手法。空间的形态是从内在的精神、品桁上表达文化意义,在空间形态设计中运用“情景交融”的空间环境,将相对独立的空间进行有机地设计贯通,在具备完善的空间结构的同时,将生态绿色元素加入其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审美美观。空间装饰风格也应该以符号化的语言表达其内涵和追求,用具体的形象表现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如体现传统人文表现的传统装饰来点缀空间,提升文化内涵。空间装饰手法的运用也应该考虑到人和空间之间相互交流的亲切感,在积极运用现代设计理念,相应结合中国传统石材、木材甚至竹材等生态材料和传统文化的朴素色彩体系,赋予空间的文化韵味,共同形成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环境空间。 三、结 语 设计不仅能改善生活,还能创造生活。本文所研究的方向是室内设计中山水文化的表现,最终所要表达的不单是如何利用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加以运用并结合现代技术和材料勇于创新,更是希望通过对山水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分析,进一步了解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文化指导作用,以及山水文化在今后室内设计发展中起的重要作用。把自然生态,创造和谐生态的设计理念通过外在物象表现的形式运用于内空间设计中,贯通内外空间的联系,将空间、人、文化三者有机地相互结合交融,将景观融于室内,通过运用简化的设计符号来表达意境美,真正达到寓山水文化于空间设计中的现代设计理念。 室内毕业设计论文:论室内设计地域特征及地域文化的批判性表达 摘要:论文总结了影响室内地域特征形成的要素,对传统地域主义与批判性地域主义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探讨了室内设计中地域文化的批判性表达。 关键词:室内设计 地域文化 批判性表达 任何空间设计都脱离不了“地域”背后各种内在或外在的自然约束力,室内设计同样如此。研究地域文化在室内空间中的批判性继承,将有助于地域文化与其他外来文化之间的交流,促进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和而不同”,有益于地域文化与现代技术之间的融合,有益于提升室内空间设计中的文化品位,为设计工作者打开灵感之门。 一、影响室内地域特征形成的要素 深入分析影响室内设计地域性特征形成的因素,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主要的方面: (一)地域物质文化 建筑,是人类在自然界生存的庇护所,必然受到自然界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影响室内设计地域性特征形成的物质文化因素,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条件、自然资源、历史环境等多个方面,这是制约建筑设计最为直接的因素。首先,地形地貌是影响建筑形式和空间布局的重要因素。不同的生存空间区位和自然条件,不同的民族生存智慧,孕育着差别巨大的地域文化;其次,从气候条件来看,我国各地区民居为适应不同气候条件做出直接反映。如在降雨、降雪量大的地方,建筑屋顶坡度较大,以达到加快泄水和减少屋顶积雪的目的。再次,自然资源是影响建筑形式和室内装饰地域性特征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土质、水质等的差异,不同地域的自然资源也有所不同;最后,建筑的营建总是处于某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并受到该历史时期的技术状况、经济基础等的影响。建筑既是文化现象,又是商业现象,它不但受文化发展规律的支配,也受经济发展规律的支配。 (二)地域制度文化 相对于物质文化是自然存在或人类创造的有形环境而言,地域制度文化是由于人类活动而形成的无形环境,它是人为的、社会的、非自然的民族精神,包括家庭关系、等级制度、民俗民风等几个方面。首先,建筑的存在除了满足人类生理需求之外,也承载着调节、转换人与人之间复杂而微妙的人际关系的作用。因受到不同的婚姻家庭类型、生育制度、社会习俗、生存技术手段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产生了特色鲜明的民居建筑制度文化。其次,在等级制度方面,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等级社会中,不同等级的建筑形式,其屋顶样、色彩装饰、方位朝向、建筑用材、群体组合等,几乎所有的细则都有明确的等级规定,让建筑成了传统礼制的象征与载体。再次,民俗民风是地域文化的主要部分,是区别于其他地域的文化标志,如在侗族村寨的鼓楼建筑、北京四合院等,就是传统民俗文化的象征。最后,宗教信仰是历史上形成的意识形态,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精神风俗。世界上不同宗教的建筑有不同的风格,中国的宗法伦理观念也影响着几乎所有的宗教建筑。 (三)地域意识文化 我国的传统民居不仅传承着先民改造自然、争取更大生存自由的物质文化,展示着人类社会有序发展的制度文化,还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意识文化。传统民居通过对居住地地址的反复推敲,外形的精心设计,结构技术的琢磨等多方面做出努力,并注重意境之美、伦理之美、生态之美,一座建筑才产生了有情、有味的“美”。首先,意境是关系中国文化深层结构的哲思创构,集中体现出中国文化的高深意蕴。意境之美让人回味无穷,激发人们窥探其内部深层结构的欲望。民居建筑更超越了诗意和画意之外的美,它活生生地存在于人类的视野中,让人顿感建筑的愉悦。其次,尽管美的感受总是依附于事物的形而产生,但美的概念仍然在转义上被运用于道德。再次,生态美是充盈的生命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所展现出来的美,人类渴望回归自然,眷恋于大自然赐予的美丽景色,这是人类作为上帝造物的本性回归,是自我生命的和谐状态及与普遍的生命关联和交融的感悟和体会。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始终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还逐渐萌生出一种生态的审美观念。 二、传统地域主义与批判性地域主义的比较 (一)传统地域主义:表现出其明显的局限性 20世纪以来,中国的“固有设计模式”正遭受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在面对该问题时,出现了两种极端的倾向:一是对异域风情的盲目移植;二是民族(地域)形式的表象处理。当代中国建筑中的地域特色的自觉追求思想,更多地表现为对乡土建筑形式的当代借用。人们看到的始终是依附于建筑表面的装饰,容易导致在设计中产生只强调纯符号性、图案化的表面装饰,高档材料的堆砌,传统建筑残垣断壁的复制,传统建筑屋顶或构件的大小简化等肤浅历史文化现象。不可否认的是,脱离空间去看某些装饰元素,很多都是非常优秀的艺术品,甚至可称其为地域文化博物馆。这种现象源于思想上的闭关自守,排斥外来文化,坚守风格不放,对民族文化采取了狭隘的保护主义,也造成了落后于时代的必然结果。当传统地域形式的表象处理被运用到现代空间中时,那些所谓的华丽装饰无疑费时、费工又费钱,是浪费资源的浩大工程,其结果除了在短时间内造成震撼和轰动外,很容易被复制而失去特色,是经不起历史考验的。 (二)批判性地域主义:室内设计的发展方向 对地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越来越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认可,于是人们对室内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以及世界范围内的城市化高潮中,伴随着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如果我们的建筑师对于各自的地方文化缺乏明确认识,而不自觉、自尊、自新,我们的优秀文化传统就有可能被冲淡、遗忘。因此,室内设计应植根于本土文化,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的精髓,实现地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机融合,并使其共生、共融,让设计作品充分展示出民族文化的特色。在现代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室内设计不仅要求功能布局合理舒适、使用材料绿色环保、施工工艺与时俱进,也更加注重营造空间精神功能。在纷繁复杂的外来文化和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相互碰撞过程中重新整合形成与时代相统一的审美情趣。地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渗透范围广,形式多样,不拘一格。从室内空间的功能格局、装饰符号、装饰材料、家具、灯具、软装饰品,到自然界的声、光、电、水,以及人类的一切活动等,都可能成为营造室内空间传统文化氛围的重要元素。 三、室内设计中地域文化的批判性表达 (一)地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表现原则 一是尊重传统、辩证继承的原则。地域文化是一个永恒发展着的文化体系,只是在一定时期内,某种形式相对稳定后才能形成传统。对待地域传统文化,应该看到它既有精华也有糟粕,不能笼统继承。在室内设计中,批判性的地域主义思想鼓励建立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对话,在满足现代人使用功能的舒适性前提下,在造型、色彩等形式上表现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真正做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二是古为今用、意在创新。创新是一种技术手段,就是利用已有的资源创造新东西的手段,是对原有物种的改善和提高,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传统文化的现代继承和创新一直是人们谈论的焦点,在设计中继承传统和体现地域特色,不是简单地模仿和抄袭古典建筑的形式和文化符号,而是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这样辩证的继承才有价值。 三是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现代设计应该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考虑各个地域、各种文化背景、各个年龄层次人群的使用需求,考虑人类在空间中的生理和心理的双重需求。一方面,要从细节入手,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原则;另一方面,要以“天人合一”为指导原则处理人、自然、建筑之间的和谐关系。 (二)适宜于地域自然环境的室内设计 在古代建筑中,室内是建筑设计的延续,是先有建筑的基本形态,才有室内室外之分,离开了建筑和环境谈室内是空洞无意义的。自然环境制约着建筑的基本形制,建筑形式影响着室内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交流。一是源自本土的基本形态。现代建筑灵感源于本土的设计思维,是指其设计原型来自于传统民间建筑中具有民俗意味的空间形态、建筑形态、构造方式、及细部等方面。建筑师可以选择任何一种处于起源状态下的形式或构思来进行新的创作。二是依山就势的主动姿态。批判性地域主义强调建筑与场所的和谐关系,最大限度地适应不同的地形地貌,实现建筑内外空间的和谐统一。三是地域材料的全新阐释。现代设计不能简单复制传统,只能在精神层面上去体现。材料是非常具有表现力的建筑要素,地域建筑的特色通常是通过材料的特殊性表现出来。四是与大自然的亲密拥抱。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现代建筑和室内设计更加注重自然性、生态性。对于乡村而言,建筑本就融合在大自然中,自然性显而易见;大城市则采用庭院绿化、道路绿化、滨水景观设置、室内植物引入等方式最大限度地保持与自然界的融合。 (三)适宜于地域人文环境的室内设计 一是地域文化符号的运用。人是符号的载体,人的一切活动过程,就是不断创造符号、利用符号,并赋予符号特定内涵与价值的活动过程。当代室内设计要延续传统文化精髓,必须借助符号的经验去解读传统文化。要充分发挥形体的象征和隐喻功能,注重运用熟悉的图像、故事情节、器物等唤起人们对文化的思考,以此表达地域人文精神。 二是地域色彩的处理。色彩是影响感官的第一要素,在我国各民族、各地区,不同文化背景对不同颜色的物象、意象解释会有微妙或是明显的差异。在中国的许多民居中,色彩一般偏向于秀丽淡丽的格调,多用白墙、灰瓦和栗、黑、墨绿等色的梁架、立柱装修,整体色彩淡雅、和谐。色彩设计讲究技巧,如冷暖色的对比、色彩分布的平衡、颜色的统一和谐等。 三是装饰和构造的现代演绎。从建筑历史发展来看,功能美和形式美的存在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形式美与功能美的探索曾出现过两个极端:有的设计作品的艺术气质完全超越了它的功能性,以形式驾驭功能;另一种是建筑要彻底摒弃装饰,认为“功能决定形式”。而事实上,历史证明了功能美与形式美是不可对立而论的。 四是空间意境美的营造。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传统绘画中常采用散点透视、虚实相生、计白当黑、意象造型等手法来表现时空意境。中国古建筑中的意境之美堪比中国传统绘画。无论是宫殿、庙宇,还是散落在田间中的住宅,都委婉地流露出一种恬静、怡情的自然美,这充分体现了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完美结合。 总之,地域文化的现代继承讲求创新,拒绝主张拿来主义。要注重建筑内外环境的有机更新,如将地域材料作为建筑设计的主要材料,但是又有别于当地材料的普遍用法,这就取决于设计师如何将材料注入技术手段和表现手段。室内装饰设计提倡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要注重融入地域文化的精神内涵,达到功能美和形式美的有机结合。 室内毕业设计论文:浅谈室内设计中山水文化的体现 摘要:山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重要的文化支撑,结夸现代室内空间设计进行探讨,为创造出更好的“空间——人——文化”之间的有机环境,以构建出和谐生态的建筑内空间环境,让空间主体——人在有机的、生态的、健康的空间中享受美好生活。 关键词:山水文化 室内设计 和谐 山水文化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人类自孕育之始便与山水相互依存。人的生存有多种多样的需求,在利用和改造山水的过程中,使自身的需求、智慧、能力凝聚于山水之中,从而积累形成丰富的文化本质就是山水文化体系的雏形。 “中国山水文化”最早可以被认识为是在自然界形成的山山水水的客观表现。在人们对自然的认识过程中,由原来那种对自然敬慑、崇拜的心理,逐渐演变成为愉悦、清静的心境所取代,开始以审美的态度欣赏山水。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确立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审美关系。同时在游历山水的活动中丰富了人们的审美体验,并发现其中的文化现象,进而促成了山水艺术的形成。在现代意义上我们可以理解认为山水文化是自然山水的客观存在折射出的表现和谐朴素人文现象总和的文化形式。这样的表现形式己经使中国古代的山水诗,山水画,园林建筑从其他艺术品类中独立显现出来。 一、山水文化与中国传统艺术的探讨 中国古代山水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山水艺术形象。例如:在形式语言中有以文字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诗文体,有以线条色彩为表现形式的山水画,还有以实体具象表现的同林建筑艺术形式。 首先,以山水诗为载体的山水艺术文化表现形式是艺术家为了借眼前之景来传达一种哲理,一种活跃的生命现象,一种人沉浸于自然美景中的欢悦。这也是山水文化最初的人文化表现形式之一。 另一种较直接描绘山川自然景色的艺术表现手法就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山水绘画。艺术家通过笔的线条性、墨的色彩功能勾勒出山水线条和色彩表现山水形象的神韵。画家通过对自然山水的观察,通过艺术手法表达借景抒情的人文境界,使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同时又让人从中获得某种精神升华,使人通过画面意境的观想,感受到一种画外的境界。 在中国传统建筑园林设计中,山水文化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在古代,中国人对建筑和同林没有那么明确的空间界定划分。在室内布局中主要通过墙体的分隔和不同家具的陈设来区别不同空间的特点。在形式上也都较朴素,更多地考虑是室内风水中的家具方位摆设和家具形式上的变化。这并不是古人对内部空间刻意地轻视,而是因为在古人看来,建筑内空间和外空间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没有因为端的围合而孤立地看待建筑内空间和外空问。而是始终把处理好内外空间的关系放在重要的地位。传统四合院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人们在劳作、休闲之时都能时刻与自然相联系,独特的设计形式也为内部空间与大自然沟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所使用的材料也主要倾向于推崇素雅、朴实和自然,青砖灰瓦,素白灰黑的界面主色都是山水文化青绿色彩的外在表现形式。民居中常用家具也以藤木为主要自然材料。装饰手法也主要以石雕、砖雕和不设色的术雕为主要表现形式,偏爱材料的本色和自然纹理。这都能说明了一个问题:山水文化并不是简单的山文化和水文化的客观表现,而是理性的表现为文化体系出现在中国古代建筑中。这也是人们在游览了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之后,总还觉得回味无穷,百看不厌的真正原因。 当今设计在发展的道路上,离不开文化的内在支持。山水文化作为具有民族特色和本土化意义的传统文化,作为曾经在传统艺术与设计领域中都起到重要文化支撑作用的思想理念,应当更好地在当代设计中得到传承。 二、室内设计中的山水文化与空间主体的关系 室内设计是环境艺术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外,由于对室内设计重视较早,发展也经历了很长的历史周期,有着独立的设计定义。其主要意义是指建筑内空间设计体系。由于空间是建筑的主体,建筑以空间为主要形式,不是单纯的外部形态展现。简言之,室内设计就是对建筑空间的再创造,是一门空间艺术。在现代设计表现中,室内室外已经没有非常明确的界定,更明确地是对人生活、工作的内环境营造。面对现代设计发展的需要,现代室内设计与建筑、景观正在日趋成为一个统一体。现代室内设计的人文化要求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标准体系。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里,人们厌倦了都市嘈杂的包围,重新渴望获得自然的享受,因此设计师通过不同的设计手法将室内和室外空间一体化,创造出通透、流动的宽敞空间,室内设计和建筑外空间设计的界限和概念越来越模糊,并走向融合。但其意义都是为了让自然更接近人们的生活,营造舒适的人居空间氛围,表现现代化生活文化理念。 现代室内设计的发展要突出其特有的设计风格必须要在深刻理解所要表达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作设计,特别是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运用传统文化于设计,在设计思考中得到传承与创新。设计的精髓内在不是形式的单纯外表,而是文化的精神内涵。当代设计趋势中回归自然,提倡和谐生态空间的理念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文化而言,正是符合设计潮流主题的文化内在表现形式。 在现代室内空间设计中,中国山水文化反映了中国传统的艺术思想。通过对山水文化进行深入理解,将山水文化中的山水相互依托,相互贯穿的和谐统一思想引人现代室内设计风格中,在空间分隔的处理手法中表现出静态与动态的流动并将朴素的自然元素加以运用到室内空间设计中去,将山水文化和谐生态的概念表现其中。通过重新设计陈设在空间中的运用,将室内空间贯穿成一个有着中国传统文化韵味的设计形式,以简单物象的装饰来衬托出空间“山水”的流动性和割断性,以山水相容的和谐基调来选择材料肌理等的设计搭配手法,以表现室内空间形态多元素的有序排列组合来构成空间统一。同时山水文化运用于现代室内设计中也是现代人所追求的回归朴素自然的室内空间意境表达的一种完美空间再创造。当然,在这样的设计表现中,仅仅传承是不够的,更多地是需要进一步了解和思考现代社会发展与传统山水文化之间的关系。 在空间设计中,无论用何种形式进行设计,都需要空间存在的主体——人来做最后的评判。从根本来说,首先满足实用功能需求是最重要的。实用功能也是指室内环境的最基本使用机能,如室内环境舒适、安全、方便、经济、卫生等使用效能,是人们对建筑空间第一位的基本需求。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完善、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提高室内环境的舒适度与使用效能。因此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建筑空间的设计已经都能较好地满足人们对实用功能的需求。这也是现代社会物质发展阶段的正常体现。在人们对室内环境最基本的使用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人们更多地在要求空间的精神层面的设计理念,关注人的需要和环境营造已成为发展中的重要问题。这就需要人与空间在最大程度上得到各方面的交流。从侧面看来,人的因素对于设计的发展是相当大推动力。 在现代生态、环保、自然、以及营造和谐的设计主题下,人们发现在现实生活中,大都市的喧闹嘈杂已经让人感到疲倦,人们更渴望自然的回归。希望自然生态的存在来减少钢筋混凝土在视觉感观中的充斥。在室内空间中,不再纯粹地表达现代,而是需要文化的内涵寓于其中,让人在这样的空间氛围中得到身心的放松。我们可以发现,在室内设计中恰当运用空间分隔、色彩设计、设计照明和材质选择,是对人的心理和感官变化的重要因素的关怀。而这些元素的物象外在,正是一种文化的内涵表现,让空间不再是简单的体块,而是处处都能感受到人文的关怀和生态的存在,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的情绪,满足心理在精神层面的需要,调节人的情绪。 当今设计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人与物的相互关系。人对于设计的发展是起决定因素的。人是社会化的、地域化的和民族化的。不同民族、社会、地域、文化影响下所产生的社会主体是完全不同的。在设计中,不仅考虑到科技发展带来的设计创新,同样要考虑到不同地域民族文化的底蕴,只有真正了解并实现运用传统意味的思想文化与现代设计中的人文化设计产物才是真正有其旺盛生命力的设计,在现代社会,营造和谐生活空间的基调下,更应该融入中国传统山水文化于空间设计中。而在空间中最直接的感受引山水文化意象表现的感观体验就是以下三个方面:空间形态、装饰风格、装饰手法。空间的形态是从内在的精神、品桁上表达文化意义,在空间形态设计中运用“情景交融”的空间环境,将相对独立的空间进行有机地设计贯通,在具备完善的空间结构的同时,将生态绿色元素加入其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审美美观。空间装饰风格也应该以符号化的语言表达其内涵和追求,用具体的形象表现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如体现传统人文表现的传统装饰来点缀空间,提升文化内涵。空间装饰手法的运用也应该考虑到人和空间之间相互交流的亲切感,在积极运用现代设计理念,相应结合中国传统石材、木材甚至竹材等生态材料和传统文化的朴素色彩体系,赋予空间的文化韵味,共同形成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环境空间。 三、结 语 设计不仅能改善生活,还能创造生活。本文所研究的方向是室内设计中山水文化的表现,最终所要表达的不单是如何利用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加以运用并结合现代技术和材料勇于创新,更是希望通过对山水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分析,进一步了解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文化指导作用,以及山水文化在今后室内设计发展中起的重要作用。把自然生态,创造和谐生态的设计理念通过外在物象表现的形式运用于内空间设计中,贯通内外空间的联系,将空间、人、文化三者有机地相互结合交融,将景观融于室内,通过运用简化的设计符号来表达意境美,真正达到寓山水文化于空间设计中的现代设计理念。 室内毕业设计论文: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室内设计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传统文化 室内设计 影响 论文摘 要:中国拥有着丰富灿烂的传统文化,通过对现代室内设计文化发展状况的研究,从中看到传统文化对其的深刻作用和影响,加强传统文化的重视度,强调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支撑和源泉作用。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历史的积淀和文化的传承造就了中华民族的灿烂和辉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是无穷的,影响力是超乎想象的。现实社会中的每一个领域,每一个行业,每一个角落都渗透着传统文化的智慧和力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传统文化所带来的作用更是处处可见。作为室内设计师们,总想在设计自己的作品时推陈出新,打破所谓“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搞前卫设计。但实际情况都是无论设计者的作品多么的新颖别致,都还是能够在传统文化中得到解释,始终具有传统文化的种种特性。 因为现代室内设计起源于西方的原因,中国现今的室内设计总是偏向于西方化,当然中式(明清为主)设计除外。但很多中国室内设计师渐渐意识到,中国人出于对西方传统文化的不了解,不能真正体会其设计内涵和寓意,一味的模仿和照搬西方,只会使作品失去其民族性,变得不伦不类。所以要想创造中国室内设计的辉煌,必须要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上,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 什么是传统文化呢?传统文化就是从古到今人类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我们今天创造的文化,到了一定的时间后也就成为了传统文化。室内设计在各个方面始终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一件室内设计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外形(表面特征)、意念、神韵。 一、传统文化在外形设计中的体现 外形设计对传统文化方面的体现绝不是生搬照超,而是在传统造型的基础上结合当今的流行时尚元素加以改造和创新,以现代人的审美来决定设计风格,或者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应用来体现民族特性来表现设计者的构想 比如说现在室内设计当中经常用到的瓷砖,我们经常看到一组组瓷砖拼合而成的造型,传达出某种意境,或者一组组被故意打碎的瓷砖碎片做成的电视背景墙,又或者是餐厅走廊墙壁及地面随意贴上一两片,形成装饰感极强的壁画和地面绘制效果。但是在这些设计中,都无一例外的显示出传统文化的因素,首先,瓷砖本身渗透着中国千百年来的陶瓷文化,其中饱含传统艺术的底蕴和功力,陶瓷文化贯穿着千年的文明史,也传达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情绪。而设计师并没有死板地去照搬古代陶的图象纹样,而是采用了极具现代感的几何图案还有现代的编排形式,无形中将传统的“陶艺”溶入到了现代室内设计当中来。 著名的人民大会堂澳门厅由王炜钰设计,他将我国古代园林设计中经常用到的莲池美玉,亭台园榭,翠竹杨柳,奇山怪石,传统形式的藻井式天花,统统巧妙的安放在现代化的室内,它既有中国古代园林中南方的秀丽、俊美,又有北方园林的庄重、华贵。设计中大量运用了传统元素,并且将其巧妙地应用在现代的室内设计当中,堪称古今结合的典范。又比如现在涌现出的众多仿明清室内设计风格的茶楼和餐厅,以及遍及北京城的各种古玩店等等。 这些说明传统文化中的外形在现代室内设计中被广泛应用,现代室内设计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传统文化赋予现代室内设计更深的内涵,使其具有更加强烈的艺术气息。 二、传统文化对现代室内设计意念的影响 现代室内设计讲究以人为本,敬重自然的力量,并且在整体的布局和空间分割上强调“气”的流通,通畅,经验丰富的设计者还会把中国传统的风水理论应用其中,并且风水理论已经开始在西方建筑和设计中得到重视,这些都是传统文化给与现代室内设计包括其他设计理念上的巨大影响。 中国现代室内设计在空间分割上任然沿用着古人留下的方式方法,比如屏风、博古架、衣帽架、飞罩、鱼缸、帷幕等极有传统特色的分割器具还是被大量应用。人与环境的和谐与统一在室内设计中从未被忽略,也在无形中印证了传统文化中倡导的“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关系。 环保理念已经成为室内设计所应遵循的又一准则,现代室内设计在材料的选用上恪守可以重复利用,能够降解,以及污染小等有益于环境的原则,提倡利用自然无污染清洁材料,比如阳光、风、地热等。 现代室内设计发展迅速,装饰材料,设备设施,家具家电的更新换代很快,设计者应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合理设计空间,坚持环保材料至上,始终把握好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观点,动态和可持续的发展观,即要求室内设计者既考虑发展有更新可变的一面,又考虑到发展在能源、环境、土地、生态等方面的可持续性。这些现代设计的理念无不是从传统文化而来。早在三千年前,老子在《道德经》中写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他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均由道所生,所以世上的一切万物必?遵循道的?律,否?t就会遭到惩罚。而佛家创立的因果报应和六道轮回学说,也就是教育人们要遵循客观世界中存在的自然规律。所以人必?保护自然,保护环境,保护地球上的生物,也就是保护人类自己。这与当今的室内设计理念不谋而合,从中看出现代室内设计受其影响多么深远! 三、传统文化对现代室内设计“由繁入简”的启示 设计学是一个十分宽泛的学科范畴,包括装潢设计,装饰设计,景观设计,工业造型设计,服装设计等等。设计学中有一句话叫做“添一笔容易,减一笔难”,其中的含义是指无论是何种类型的设计也包括绘画书法,都秉承“从简不从繁”的创作准则。崇尚运用最少的设计语言或者设计元素,来表达最丰富最精彩的意境,就像是服装设计并不是以服饰上的装饰物的多少来判断优劣; 平面海报的成功与否也不会由线条、图形或者色彩的数量来决定;同样室内设计讲究空间分割合理,空气流通顺畅,反对过多堆砌,过分装修。 “从简不从繁”的创作准则绝不是对细节表现的完全抛弃,相反它是对细节的高度概括和统一,甚至达到了“增一分则肥,减一分则瘦”的地步,对细节的要求惊人地苛刻。其中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此处无声胜有声”以及“惜字如金”,早在几千年前《道德经》中就有说明:“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可见“由繁入简”受到了中国传统老话“冗繁削尽留空瘦”的影响。 社会在不断进步,文化科技更是发展迅速,室内设计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始终存在于其中,无论室内设计的未来将如何发展,传统文化将永远相伴,也必将发挥其强大支撑和源泉作用,为室内设计的发展提供原动力。我相信,传统文化对室内设计的影响会始终存在,并且发挥更大作用。 室内毕业设计论文:浅论现代室内设计中对传统文化的应用 论文关键词:形式的借鉴 意蕴的延伸 神韵的传承 论文摘要:在新兴的科技时代进行室内设计,不以抛弃中国传统文化为代价,才能创造出符合本民族人们审美要求的室内设计作品。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对传统文化形式的借鉴是在对传统文化理解的基础上,按照现代人的审美观对传统形式中的一些元素加以改造、提炼和运用,使室内设计在传统的基础上富有时代特色。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对传统文化神韵的传承能更好的适应中国现代人们所特有的哲学观念和审美意识,是对传统文化中“形”和“意”的深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的越来越便捷。从而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中国。在中国的艺术设计界出现了大量的西方文化元素。在中国的设计领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蔓延态势。室内设计也无从例外的学习西方现代设计风格,而在很大程度上却忽视了我们自己的设计思想。中国传统文化风格作品不可避免的遭到破坏,使得中国特色的室内设计文化由选择性的“扬弃”变成了一种完全式的抛弃。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现代室内设计的重要源泉,我们应正视先民为我们存留的不可再生的、博大的传统文化宝库。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室内设计在心理上、情感上、造型上、寓意上、风格特征上更符合中国人的需求观念。中国的传统文化经过了数千年的演化为我们提供了十分丰富的资源。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内涵,这样在世界室内设计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在新兴的科技时代进行室内设计,不以抛弃中国传统的结构方法和材料为代价,这样有益于外来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相融合,才能创造出符合本民族现代人们审美要求的室内设计作品。 一、对传统文化形式的借鉴 我国的传统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与精华。在世世代代的交替中传承了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精神。中国的现代室内设计艺术开创自己的道路,必然是建立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继承并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事业。 中国先民在对自然万物有灵的思想影响下,对自然的关注积累为崇敬、依恋等情结。反映在室内设计中是注重室内外环境及空间的关联。中国传统的室内设计讲究“隔断”并且这种隔断的目的并不在于要把空间切断,而是一个过度,一个提醒,一个指示,常常有“隔而不断”,还有很强的装饰性。先民们还崇尚“宛自天成”的自然化境界,倾向或推崇素雅、朴实、自然。室内常用木雕、砖雕、石材竹子等自然材料进行装饰,摆放木制家具、藤制家具、竹制家具等自然环保家具,偏爱材料的本色和自然文理。有的还将自然景物引入室内。寓无限意境于有限的景物之中。所以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很流行实墙与虚墙的结合使用,这都是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吸取的设计灵感,融入了现代的装饰形式之中。使现代的室内设计既富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又符合现代中国人的审美要求。 中国先民在审美上表现为含蓄性、完整性。在室内的空间划分上表现为虚虚实实,分分合台,既隔又通。如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就是对内开敞,对外封闭,各厅、堂、廊、室等都是既隔又通。再就是在空间形式上大多完整无缺,空间划分起程转合,有制有序,既完整又含蓄。 中国先民在人文意识上由于受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集中表现为严格的等级界限重道德、注入伦和敦教化。室内是人们重要的活动地方,其设计与装修必然受到这些意识的影响,在装饰内容和载体上也大都有一定的警世和教化意义:首先表现为严格的等级界限,强调布局的严整性,按照人的等级辈分男女关系划分室间范围,结构形式,斗拱形式色彩选用等方面:再就是室内的装饰上如壁挂、雕刻、楹联、匾额、钟鼎、铜镜、屏风、文房四宝以及小的装饰品等,既能从形式上供人欣赏,又能从内容上起到教化、警世、自勉、烘托和点题等作用。 将这些传统文化元素导入现代室内设计之中,结合实用主义和功能主义,按照现代人的审美进行现代室内设计,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室内设计。以传统文化作为现代室内设计的平台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设计吸收其有益的设计形式改变其中不符合现代人审美的部分。在布局上打破其中规中矩的对称形式,在均衡中寻求变化丰富其空间变化:色彩上在以前的朴素稳重的色彩基础上增加高纯度的色彩形成对比给居室活泼的生气:材质上在自然材料的基础之上增加现代科技带来的新材料。如使用玻璃、不锈钢、陶瓷等材料与自然材料形成对比,既丰富了室内装饰的材料有在现代中不失中国传统的风格特色。 现代的室内设计对传统文化形式的借鉴并不是简单的照抄照搬,而是对传统形式的再创造。这种再创造是在对传统文化理解的基础上,按现代人的审美观对传统形式中的一些元素加以改造、提炼和运用,使室内设计在传统的基础上富有时代特色。现代室内设计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关键是要符合现代室内设计所表达的主题,找到适合的切入点,使现代室内设计体现出强烈的现代感和民族性。借以传统的形式传达出鲜明的文化意义和现代审美特征。 二、对传统文化意蕴的延伸 中国传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推进过程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意蕴,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代代相传的根源。将其深厚的文化意蕴运用在室内的装饰装修中,体现了传统中含蓄的内在气质。用图形符号这种外在的形式来表达内在的意义,是一种观念的外化。这些意义表达着先民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对“意”的执着追求,才使“形”得以代代相传。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中大都喜欢采用吉祥寓意的装饰手法,利用字与字之间的谐音,暗示着吉祥的含义。如在室内的墙壁上挂一双中国结编制的鞋子,用“壁”与“避”谐音,“鞋”与“邪”谐音就可意寓为辟邪。运用“蝠”与“福”谐音可寓意为有福:“鹿”与“禄”谐音可寓意为厚禄:“鱼”与“余”谐音可寓意为年年有余等装饰手法。还多用“梅、兰、竹、菊”、“岁寒三友”等图案,借用植物的某些生态特征,隐喻人类崇高的情操和品性。竹有“节”寓意人应有“气节”;梅耐寒寓意人应不怕强暴、不怕困难。借石榴的多子象征“多子多孙”,因鸳鸯成双成对出现而象征“夫妻恩爱”用松鹤象征长寿等等。如山西常家庄园内的太极八卦照壁的两侧分布的插屏形状的四时影壁,是以花、草、鸟、虫、树、云、月等构成的四幅代表四季的写意工笔画。画心内分别雕刻着牡丹、青莲、菊花、梅花,每一幅都有吉祥含义。如“春景图”的牡丹配寿石,寓意富贵长寿;“夏景图”上则雕刻了莲花、白鹭和菖蒲图案,取谐音“一路连科”、仕途通达之意:“秋景图”上的猫和蝴蝶,取谐音“耄耋”之意,寓意益寿延年:“冬景图”为松梅图,与杏园内两侧小院“松师”“、梅友”意境相和。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装饰中“有图皆有意,有意必吉祥”。 在中国传统的建筑中房间数量大都是以奇数划分的中国人素有崇尚奇数的习俗,并以九最为尊贵,在建筑分间时或踏步时常用九或九的倍数。九间北房是豪门大户,在房前的山坡上建成九十九个台阶寓意为九九通天。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是一个综合、复杂的环境,同时蕴涵丰富的文化内涵。当我们运用到现代室内设计时应全盘考虑,注意它们之间的作用及协调关系,使室内具有一定的秩序感和节奏感,这是体现室内设计文化内涵的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背后的“意”是人类迷恋其造型的关键,不论古人还是现代人,都对美好事物心存向往。传统造型背后的吉祥寓意同样适用现代的室内设计,延伸其意蕴同样可以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把这些含有吉祥寓意的传统图形应用到现代室内设计之中,就会使我们的现代室内设计少了一些俗气,多了一些文化气息和亲和力。有不少的家具造型,空间划分,室内装饰品,室内纺织品图案等等,或是在总体风格上或是在局部表达上或在某个单体图纹上,借鉴和沿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意蕴,并进行了延伸赋予了新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受到了世界民众的公认和喜爱。 三、对传统文化神韵的传承 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具有装饰性的同时还往往具有生活上或民俗上的使用价值或目的。如陈家祠的房子,长、宽、高之间的比例关系就恰倒好处的实现了冬暖夏凉,包括厅堂、卧房、书房三个主要区域在功能上均存在宜人之处。是按中国传统的五行八卦演发的阴阳平衡、气场圆通的理念建造的。再如安徽宏村房屋空间的划分:“为了防盗与聚财,外墙很少开窗。采光和通风全靠天井,设天井也有图财不外流之意。晴天时太阳自天井泻八堂前称为‘洒金’,雨时雨水从天井倾泻而入称为‘流银’,四面屋顶均向天井倾斜,四面雨水流入堂前又称为‘四水归堂’。中国人认为‘水’就是‘财’,按照‘肥水不流外人田’的风俗,有‘四面财源滚滚流入’之意。从而赢得了富甲一方的徽商。”等等此类房屋在中国举之无穷无尽,这些建筑在空间上还存在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很符合当今“生态环保、能源节约、可持续发展”等世界范围内的所倡导的主题。也是体现中国劳动人民特有的魅力神韵。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由形式上的层面上升到精神内涵层面的时候,应用到现代室内设计中就代表了中华人民的审美观念。中国传统文化的神韵用在现代室内设计中有些是可以直接应用:而有的则进行有理有节选择。这是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应用的两个方面。现代室内设计建立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扩融了现代设计语言,丰富了文化内涵。包含时代意义的传统文化特性正适时的靠向主流,将会建立起新的现代室内设计,我们将以新的积极的姿态应对外来文化在精神上的漫无边际的倾销。 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对这些神韵的传承能更好的适应中国现代人们所特有的哲学观念和审美意识,是对“形”和“意”的深化。可以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发展使之现代化的提升。要设计出中国特色的现代室内设计作品,就应立足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深入到精神领域去探寻。在充分认识现代西方设计思想的基础上对我们的传统文化深入领悟其艺术神韵,兼收并蓄,融会贯通。设计出符合中国现代人的审美特色的室内设计作品。 现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现代中国人已经开始认同多元文化。多元文化的构建只能赋予特定的民族形式,这已被发达国家的现代艺术设计所证明了的,必然的一种形式。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数千年的积淀在中外文化交融与冲突中更显示出了丰富多彩的一面。作为中国的室内设计师就应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完美的融入到现代室内设计之中,形成具有特色的中式设计,就要对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进行借鉴,对其意蕴进行延伸,对其神韵进行传承。 室内毕业设计论文:极少主义对当代中国室内设计的影响 摘 要:本文简述当代世界设计潮流,扼要论述了 1 极少主义概念。 所谓“极少主义”,起源于60 年代北美洲的一场 现代 雕塑运动。它是在特殊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对一系列压力所产生的反应,尤其是对同时代与运动所形成的艺术风气的批判。如抽象主义、波普艺术及视幻艺术。因此通过大量具有挑战性的彻底的研究和实验,一个多样化的艺术产物浮出水面。其目的在于以“最少”的手段获得“最大” 的张力。确切地说,极少主义艺术如同一股绞合的绳索,以简单、基本的几何结构,去掉多余的装饰元素,追求其最基本的成分。因此,所有的引经据典都被排除在外,除了在特殊场合反复出现的实体造型。它的确涉及到连续性生产的 工业 水准———或是选择原料(既包括传统原料,也包括工业原料) ,以便与位置、场地、主体、环境等因素建立密切的联系。 “极少主义”与“简约主义”有着不同的概念。 “简约”的宗旨是“以装饰为主”,就是所谓的轻装修重装饰,这是我国近年来人们提出的一种说法。 “极少主义”更讲究线条简洁明快、活泼愉快、庄重大方利于营造气氛,但不失于文化底蕴。 2 衡量作品的准则。 衡量一种建筑流派(室内流派) 或一件建筑作品(室内作品) 的成功与否,主要是看它是否有强大的生命力。简而言之,大凡有生命力的作品,无一不是与当时历史条件下的物质技术完美结合的产物。具体的说,所有的绘画、雕塑艺术作品几乎都是从建筑中派生出来的,从建筑发展的历史看,那些只凭个人好恶而随心所欲地发挥自己“才华” 而不顾及当时,当地的物质技术条件的设计,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是注定要被淘汰的。例如表现主义、未来主义的代表们竟然没有一件可以付诸实施的建筑作品。 虽说建筑(室内) 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但它具有技术与艺术的双重性。建筑虽不象绘画雕塑那样直接反映社会生活,但可以通过它自身的尺度感、体量感、材料的质感、造型、色彩以及建筑(室内) 自身的绘画雕塑艺术给人以巨大的震撼,这种震撼是强烈的。当你跨入故宫太和殿的大门之后,首先被巨大的空间尺度所控制,高大耸立的柱子给人以挺拔向上的感觉,精美华丽的彩画不能不使人为之惊叹。然而这种宏伟的艺术效果绝不是随心所欲所能创造出来的。任何一个成功的建筑(室内) 设计,无一不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任何一种建筑(室内) 形式以及它的装饰艺术手法的形成都取决于它的材料特性,材料特性决定了建筑自身的结构特点,结构特点决定了装饰艺术的形式手法。这就是建筑艺术的一种形式可以久远地流传而不衰的内在原因,也就是艺术生命力的强大之所在。 材料的更新促进了建筑结构的变化,结构的变化又促进了建筑形式的演变,建筑形式变了,那么它的装饰艺术手法自然也就变了。这就是说新生的事物一定会以强大的生命力去突破传统势力的束缚而创造出新的艺术手法。 建筑的形式变了,室内设计的手法也肯定随着变化。建筑的设计是室内设计的载体,室内设计在某种程度上是受建筑的影响,而建筑也受材料的及工艺的限制。追其根源,当然是由社会的发展、 科学 的进步、人们的文化素质所决定的。 3 现代 材料以钢材、混凝土、玻璃、石才、乳胶漆及现代 工业 生产的化学材料为主。建筑也由原先的浑厚向简洁明快高耸 发展 。室内设计也有室内转向室外,以便于接近大 自然 。空间设计的多样化,装饰繁简、位置的讲究,照明灯光的合理设置,营造气氛颜色的运用,适于人体活动尺寸的调节,以及材料给人的感受等,都能成为影响设计思潮的因素。 4 西欧建筑文化。 纵观欧洲建筑 历史 的发展长河,意大利胜产优质石才,由此而产生了梁板结构的特定形式,建造出无比辉煌的古希腊建筑。火山灰的运用产生了原始的混凝土结构,新的结构创造出大跨度的穹顶建筑,所以宏伟的罗马建筑便诞生了。两河流域的土坯建筑演变成波斯建筑。哥特教堂结构的精美、尺寸的巨大、色彩的迷离神幻唤起人们的激情。巴洛克建筑几乎把装饰 艺术 发展到极致,创造了一种登峰造极的、动荡的、放荡不羁的、光怪陆离的装饰形象,以至发展到一种病态的装饰艺术。 5 极少主义的追求。 从一般意义上说,极少主义艺术的基础是将建筑简化至最基本的成分,如空间、光线、及造型,而非机械地减少、否定,去掉多余的装饰,抑或崇尚清教徒式的生活准则,即使这样,浮浅的阅读概念,依然可能会对预定的外表或一系列准则产生错误的概念(如单调的白色或对空白的迷恋) ,这将导致过分简化。“极少主义艺术”定义的概念性,使其不得不融入某种特定的文化背景中,极少主义艺术的批判眼光对准的是预先确立的概念,与此不同的是,不含任何社会思想体系的极少主义建筑是现代建筑某些方面的补充或延续,它具有极端规范的抽象概念,在当今建筑实践中被广泛的采用,同时也是运用高精密度光洁材料及干净利落的技术线条的典范。它与场地及环境形成强烈的对话———改变并赋予它们以新的个性,并以多重反复作为品质的保证,以达到整体的统一。 “极少主义艺术”的室内设计追求简洁明快,以简洁的线条和几何体来满足功能与气氛的营造。但同时含有独特的文化底蕴。 在当今建筑与室内设计以“人文主义”为主,引进“自然主义”,追求简洁明快的潮流中,“极少主义艺术”似乎只是一条支流,但不得不承认其有独特的见解,也可以说是建筑与室内设计的某种补充与延续。在它追求质朴的同时也很讲究线条的变化,灯光的照明也极具韵味,有它自身的准则和 规律 ,同时也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现。 6 结 论 通观历史长河,室内设计的发展虽有其社会背景,也就是朝代的更替,社会的安稳与动乱。更有人为的继承、创造和发展。它遵循着“简单———复杂———简单”这一规律。 室内毕业设计论文:传统文化艺术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古代先哲对人居生活环境的思考与探索延续至今。其中蕴涵的审美心理、价值取向等对室内设计影响深远。现代家居室内设计是建筑设计的深化和再创造,寻求传统文化中的科学成分与审美思想来指导现代家居室内设计并进行运用,优化建筑信息,使之和谐共生,从而整体、有效地营造一种理想的家居生活艺术环境,具有非常广泛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传统文化 室内设计 艺术 一 解析传统文化 “传统”到底是什么?有人说传统是已经形成的遗产或文化;也有人说传统是具有民族生活情感的,在民众中不断流传、继承下来的文化。本文认为传统是人类创造的不同形态的特质经由历史凝聚而沿传的、流变着的诸文化因素构成的有机系统。 1 什么叫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人类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被保留下来的对今天和明天产生巨大影响的人类文化的精华。如中国的“彩陶文化”距今已有六千年历史,其彩陶图案丰富多彩,所刻画的动物形态栩栩如生,如鱼纹、鸟纹和蛙纹等,至今在室内设计中仍起着装饰的点睛作用。又如古埃及文化距今也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并与建筑关系极为密切,它所建筑的金字塔,至今还令世人叹为观止。而中国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特别是追求理想的人居环境,在室内设计上都喜欢遵循具有文化传统的建筑理论。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核心。中国传统文化对环境所持有的价值观与心理行为的取向,其宗旨是周密考察了自然环境,顺应自然环境,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良好的居住与生存环境,赢得最佳的天时、地利与人和,达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如中国古代园林布局,无论是北方园林的宏伟、大气,还是江南园林的玲珑、典雅、都强调园林与自然环境的融合思想,即“天人合一”。常运用曲折萦回、欲扬先抑、意犹未尽等手法,达到人工园林与环境的惊人吻合,达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成”的效果。我国四大名园,即北京的颐和园,承德的避暑山庄,苏州的留园、拙政园,都是浓厚的传统文化的体现。 2 传统文化在室内装饰上的艺术表现 室内设计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它以儒家倡导的“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最高标准。传统室内设计充分体现了人文意识,其装饰内容和载体大多都有文化的意义,集中表现为重道德、助人伦和敦教化。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室内装饰成为传统艺术隐喻、象征和表达心愿、信仰及审美意趣的主要手段。如我国主要图腾物“龙”和“凤”是中华传统文化特有的装饰元素,具有人格精神,和人共融,为人所用。“龙凤呈祥”是中国传统室内装饰的骨干脉络,龙是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开端的象征,至今我们还有“龙的传人”的说法。凤是原始社会人们想象中的保护神,并被视为神鸟而予崇拜,它经过形象的逐渐完美演化象征了美好与和平,预示能给人带来幸福和吉祥。艺术家们以丰富的装饰语言生动地表现龙凤多姿多彩的艺术风韵,龙凤组合的题材有很多,比如龙飞凤舞、游龙戏凤等。龙凤题材一直在民间室内装饰设计中广泛应用,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寄托及力量的象征。 二 现代室内设计的含义与内容 现代室内设计是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高度集成的产物,它将功能实用性和审美艺术性融为一体,是创造良好室内环境的特殊艺术。室内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空间处理 空间处理是通过调整空间的尺寸和比例,处理好空间的分隔,强调空间的性质,解决空间的对比和统一等的精心设计,赋予空间更具人性化及更为丰富的内涵。如使用不到顶的墙、家具等实体性界面来划分空间,形成一定的视觉范围,又具有开放性。还可以使用栏杆、玻璃、悬垂物等非实体的手段来划分空间,造成空间界面模糊的感觉,使空间更开放。 2 整体装饰效果 整体装饰效果包括室内墙面、地面、屋顶的造型、色彩、材质等构造的设计,是室内空间从造型、色彩、工艺到风格的综合体现。如可利用室内家具、地毯、窗帘等不同装饰材料的质地等通过对地面的高差处理,可实现转换空间、界定功能,让光线、视线、空气在无阻碍中自由融合。 色彩具有丰富的表现力,是室内设计中最生动、最活跃的因素。色彩处理既要符合功能性又要能获得审美的效果,通过对色彩的视觉感受,可以产生丰富的联想、象征与寓意。如为了打破单调的六面体空间,可以采用超级平面美术方法不依天花、墙面、地面的界面限定,自由地突出其抽象的彩色构图,模糊了空间原有的构图形式,从而扩展了空间形式,创造空间意境。 3 室内陈设 室内陈设包括家具、橱具、电器、灯具、工艺陈设品、装饰品以及花卉植物等的选择与配置。他们之间的合理搭配对于形成室内环境氛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工艺品、雕塑、字画、纪念品等的点缀是室内设计中必需的内容,可以起到赏人悦目的作用。 另外,在科技的不断发展下,材料也随之快速更新,生态设计越来越受到重视。生态设计在强调人类遵循生态规律的前提下,注重自然生态美,欣赏质朴、简洁,以此带给人们持久的精神愉悦。 三 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都带来了不同感受的改变,这要求室内设计必须与时俱进。但是一脉相承的文化寓意并没有改变,它们仍然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富贵吉祥的向往。因此,用现代的理念对传统文化进行诠释,并将其运用在现代室内设计中,使设计在满足实际功能和理性追求的基础上,既能体现传统文化特质,又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 1 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讲求“天人合一”,即天人原本一体,物我自然两宜,既要顺应自然,又要对自然加以改造,要求人们从整体上把握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并将其思想运用到现代室内设计中去,使营造的室内空间在本质上与室外空间环境、自然环境能和谐共生。在现代家居室内设计中,我们应该在观念上将室内空间看成是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社区环境、室外环境与室内环境等一系列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组合。 在现代的室内空间设计自然一致中,把古建筑中优秀的设计手法结合实际住宅巧加运用,更能体现人本身的内涵。如将中国传统园林的手法引入室内空间的设计,将其融为一体,做到室内空间室外化,让阳光温暖着室内与室外的人们,让人充分感受到外面的美妙景色,再利用光影创造出明亮、宜人、愉快的视觉效果。 对于开放性的空间强调的是空间的延续以及空间的交流。设计时必须考虑到人们在室内与室外所体验到的感觉,从而使空间里的内墙与空间的分隔带有音乐的优美旋律。比如套间住宅的阳台,别墅的赏花露台,以及住宅内部的某些能做成通透的隔墙,通常用透明的玻璃进行隔断,这样的设计简洁而无假饰,室内与室外、空间与空间互为借景,形成视觉上的空间的连续与扩充。 现代室内设计注重人们对空间不同的心理感受。随着人们进门一刻的脚步移动,如由客厅走到卧室,或由卧室走到书房这个过程中的心理感受是不一样的。成功的空间设计是要让人们随着视点的转移体会到不同的装饰风格与艺术品位。传统建筑空间中弯曲流畅的线条给人造成视觉上的流动感,空间分隔上的隔断、花罩、窗、门让人对于传统空间有无限遐想与希望。因此,现代设计师可以根据传统设计,针对室内空间大小,利用色彩、明暗线条设计出感官上的空间延伸效果以及将室内与室外环境交织相融的效果。 对于封闭性的空间,要尽量利用窗户营造室内空间的某种氛围,使人们通过空间氛围体现出他们不同的文化层次、不同的性格差异、不同的教育背景等。古代窗户的形式多种多样,大都取法天然,如梅窗、扇形窗、尺幅窗,等等,而现代的平窗、凸窗、斜窗等虽然在取材用料方面与古代已截然不同,但用意都是为了能更好地与自然对话。因此,现代设计师要借鉴传统文化,充分利用窗户把室外的景色纳入室内。 2 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色彩设计中的应用 色彩是一种视觉的艺术,中国传统装饰色彩以白、黄、青、赤、黑五色为主,如绿色象征生命与健康,黄色象征尊贵与华丽等,它是室内设计中最生动、最活跃的因素。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颜色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不但颜色的外延扩大了,而且与事物的形状也建立了某种对应的联系。如在现代设计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色彩莫过于红色,它代表的是中国人的热情、热血和鲜明的特性。我国古代木建筑中最高等级的、流传至今的宫殿建筑,就以红、黄二色为主色,它深深影响了传统色彩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即便是现在,吉庆日子到处张灯结彩,灯是挂的红灯笼,彩结是的红彩绸。居室中的一整面红墙,餐厅中大面积的红桌布、红座椅等仍然是喜庆的象征。 又如金、黄两色在传统装饰中通常搭配使用,体现主人的尊贵感。在现代室内设计中,人们吸取了传统装饰手法,结合当代技术条件,创造出华贵氛围。例如,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的室内改造工程中,设计主题非常鲜明,即“中国的金色大厅”。这一设计空间定位清晰明朗,风格细致淡雅,充满中国古典意味,天花采用中国古典建筑中的藻井造型,八边石材柱间的梁枋采用传统沥粉贴金的手法,色彩及纹样具有敦煌壁画温润调和的风格,因而被称为人民大会堂的“金色大厅”。 3 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陈设中的应用 传统文化在中国家具上的印记很深,传统家具民族性特征极强,尤其是明式家具的艺术造诣和文人气质在世界家具史上别具匠心,至今无法超越。我们在书房放置一组典型明清风格家具,往往会因其独特的艺术气质,唤起历史情感的回归以及陈年的记忆。 雕刻、匾额、书画、挂屏、文房四宝等陈设都是中国传统人文意识的载体,它们既能从形式上供人欣赏,又能从内容上起到激励、自勉和警世等作用,有效地围成一种具有传统文化气息的空间。 另外,我们可以对传统文化中丰富的装饰纹样进行移植嫁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艺术形象。传统文化中的几何纹样有水波纹、回纹、冰裂纹、万字纹等,它们在窗花、屏风、隔扇的传统装饰点依然在现代室内设计中被使用,并且还用在了电视背景墙、天花、铺地等装饰的造型中。现代设计师打破了狭窄的传统文化概念,继承其优秀的文化精华,配合新的造型和新空间对传统纹样大胆创新使用,从而创造一种新的借鉴传统的创作手法,使传统纹样在现代室内设计中有了新的生命力,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 结语 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意义深远,它强调要顺应自然、因地制宜的规划和设计,并巧妙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冲突,以获得和谐的生活环境。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研究传统文化,应用其美学思想,对现代室内设计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经济管理系论文:基于新时期下高速公路经济管理体系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项事业均取得了不同程度发展,而其中尤以公路工程建设的发展速度最为显著。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我国公路工程建设提供不可或缺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公路工程建设又反过来会促进经济的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要求实现经济的全面发展,交通建设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部分。因此,以下笔者将结合自身多年实践工作经验,针对新时期下高速公路经济管理体系进行阐述。 关键词:新时期;高速公路;经济管理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瞩目成绩,这为各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充分的物质基础。当前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的深入发展更不能没有交通事业这一基础条件,因此唯有建设出科学合理的交通运输网络才能够实现经济的切实发展。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在交通领域中地位的日渐突出,进一步加强高速公路经济管理,保证高速公路的良好秩序,符合了社会的发展需要,同时也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 一、我国公路建设的现状 判断国家经济水平,一方面要看其GDP和GNP,另一方面也要看这个国家公路建设的发展情况。我国公路建设中经常出现“豆腐渣”的残次工程,因此要逐渐建立健全对应监督管理体制。我国正处在社会高速发展时期,各方面物资、人力等要素都需要进行频繁的流动,为了保证这些要素的流动,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加大力度进行公路建设。另外,近些年来世界性金融危机频频发生,我国经济虽仍保持着较好的发展势头,但是或多或少会受到来自国际方面影响作用,为了降低这些危机带来的消极影响,我国政府大力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适当放松货币,并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中,指出要积极扩大内需等数十项等等,其中有三项条文是关于公路建设方面的,从国家的财政投入力度上来看,基础设施交通建设在政府预算中被大力提出,同时将100亿人民币应用于地区的公路建设当中,加大力度对中西部等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实现投入,以此提高国家的整体公路建设水平。 二、新时期高速公路经济管理体系 (一)高速公路收费管理 1.收费人员管理 关于高速公路收费人员的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收费人员条件;(2)收费人员的着装;(3)值班班长的管理;(4)收费人员的日常培训;(5)收费人员上岗要求;(6)收费人员考核。 2.票务与稽查管理 (1)票务管理。票务管理是高速公路收费管理中较为细致的工作,它按照不同收费方式及收费制式,在管理内容上具有显著差异。 (2)稽查管理。为确保高速公路收费工作正常进行,以及各收费管理单位或个人严格按照收费标准依法收费,杜绝违纪现象,在高速公路收费管理中进行稽查管理是极有必要的。 (3)资产管理。资产管理指的是对收费站内全部收费及附属设施、管理用物品在购置、使用、保管等环节的管理。 (二)强化法律法规建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通过法律法规建设的强化,并利用政府宏观调控,对市场行为加以约束,使市场环境得到保障。通过加强高速公路法律法规建设,可以促进高速公路的健康、稳定发展,在进行立法时应以实现高速公路建设及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为目标,并通过实行法律法规,使管理者制定出符合高速公路发展的管理体制。高速公路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占有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为使高速公路经营处在良好的环境,有关工作人员应从法律、法规、政策入手,按照我国在从此方面的规章制度办事,明确具体责任、权利及义务,并通过法律方式约束有关人员行为,从而使人人遵纪守法,事事按章办事,有效防止和降低事故问题的发生,提升高速公路安全性以及畅通性。 (三)通过政府宏观调控,落实相应责任 伴随着社会的切实发展,高速公路在国内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推动作用逐渐增强。由于高速公路具有自身特点,所以该行业也具有着一定的风险性,并且在建设完成之后,资金回收也相对较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些因素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具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若想高速公路运行得到保障,提升其运行效率,作为政府机构,就应加强高速公路建设,提供优质服务,为经济发展提供便利。此外,高速公路作为一种基础性道路设施,它所具有的主要功能便是提高服务,具有都营利特点,国家应落实相关责任制度,进一步明确企业的权利与义务,使高速公路经营逐渐趋于科学、规范。 (四)强化成本管控 高速公路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而国家所投入的力量又相对有限,所以不得不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到高速公路项目开发与建设,国家出让部分年限的经营权限,作为对社会的回报,企业在投入一定数量成本之后若是没有收到相应的回报,便会挫败他们的事业感,这样不利于交通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进而将给社会经济带来一定影响。高速公路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在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成本管理预控。因此,在建设高速公路初期,应抓好施工项目相关费用的预算和工程成本费用的控制与核算。此外,在对公路工程施工时,由于工程出现变化的费用应详细作好记录,利用成本核算,为反映出高速公路企业成本计算,提升其管理水平。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下我国高速公路经济管理体系一方面满足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另一方面也适应了国内交通行业的发展需要,建立起高速公路管理体系对于自身经济管理有着重要意义。强化高速公路经济管理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工作,因此,唯有通过不断实践才能实现真正的完善与发展。若想要为高速公路良好发展提供切实保障,就必须要运用法律手段维护高速公路建设,在工作中强化成本管理及控制,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整,进而在保障高速公路发展的基础上取得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经济管理系论文:基于知识转移的山东省民办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系统改革(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摘 要] 本文依据目前学校教学的实施情况,以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山东省内9所民办高校的领导、教师和学生等600余人的教学认知进行了调查,试图通过本次实证研究,构建出适用于民办高校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并能从中发现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和措施,促进民办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 知识转移;民办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体系 一、研究背景 (一)选题意义 民办高校发展至今,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在中国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它一方面充实了我国目前的教育市场,另一方面,民办高校在运作机制、教育规模、办学格局和管理教学等方面对现有的教育体制做了一定的改革,形成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可以说是对传统教育理念的冲击和促进。但是,民办高校同样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比如:学校教学管理不规范,教学质量不够高,教学特色不明显等。在教学及其质量成为民办高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的背景下,探讨民办高校教学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1.知识转移。知识转移概念来自于创新研究领域,美国技术和创新管理学家TeeCe于1977年首次提出的,他认为通过技术的国际转移能够帮助企业积累有价值的知识并促进技术扩散,从而缩小地区之间的技术差距。Jensen和Meekling解释知识转移时认为,知识转移包括存储知识、处理知识的能力和知识输入/输出大脑的途径。Holtham指出知识转移是一种沟通的过程,知识不像商品可以自由传递,学习知识的时候,即知识转移时,必须有重建的行为,而且要具备应有知识,才能完成转移。 本文中的知识转移是指教师头脑中的知识通过讲授、演示等方式传递给学生,学生并能够进行应用的过程。知识转移包括知识的共享、知识的吸收和知识的应用等阶段。 2.民办高校。在本文中,民办高校是民办普通高等学校的简称,是指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依法举办的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本文中涉及了烟台南山学院、青岛黄海学院、青岛恒星职业技术学院、青岛工学院、山东英才学院、山东协和学院、山东现代职业学院、山东产业文化学院、济南大学泉城学院(蓬莱校区)9所山东省内的民办院校。 3.经济管理类课程。经济管理是培养掌握现代经济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技能,从事综合及部门经济管理的高级管理。本文中的经济管理则是指旅游管理、工商管理和财会,而经济管理类课程即指这三个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如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旅游学管理、酒店管理等。 (三)调查研究 1.量表设计及数据收集情况。民办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的教学,不是单因素、单方面引起的,而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双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我们参照目前学校教学的实施情况,分别设计了旅游管理、工商管理和财会三个专业的“基于知识转移的山东省民办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系统改革教学评价体系”的调查 问卷。此次调查主要是通过电子邮件发送问卷的方式进行,我们共发放问卷600份,收回552份,有效问卷515份,其中旅游管理专业有效问卷177份,工商管理专业有效问卷120份,财会专业有效问卷218份。样本学校来自济南、青岛和烟台三地,涉及山东英才学院、山东协和学院、山东现代职业学院、山东产业文化学院、青岛黄海学院、青岛恒星职业技术学院、青岛工学院、济南大学泉城学院(蓬莱校区)、烟台南山学院、南山集团下属企业等学校和企业,接受问卷调查的学校和企业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学校师生和企业员工的个人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调研问卷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被调研学校和企业及调研对象的基本信息,学校和企业信息包括学校或企业规模、所属领域、所处发展阶段等,个人信息主要由年龄、性别、工龄、最高学历、职位等构成。第二部分是各专业教学评价问题,选项借鉴了Schuler(1989)累计型、效用型和协助型划分方法,采用5分制记分,均为正向记分。从影响教学的九至十个层面,共计50多个问项。 (表1)填表人所在企业(学校)基本情况统计表 (表2)填表人个人基本情况表 2.调查问卷的信度与效度检验。在本研究中,我们把问项共分为教学和学生素质两大类,利用SPSS16.0软件包分别对这两大因素的数据进行效度、信度分析。对影响因素的各部分问项进行的KMO适当性检验结果显示:旅游管理专业KMO值(教学)为0.661、KMO值(学生素质)为0.87,工商管理专业KMO值(教学)为0.663、KMO值(学生素质)为0.708,财会专业KMO值(教学)为0.855、KMO值(学生素质)为0.863。根据统计学家Kaiser给出的标准,本次问卷统计可以进行因子分析。Bartlett’s球度检验给出的相伴概率均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拒绝值Bartlett球度检验的零假设,认为均适合于因子分析。 采用Cronbach α系数对整份问卷以及各个子部分做信度检验。本研究中各维度影响因素指标Cronbach α最小值为0.659(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素质因素Cronbach α信度系数),最大值为0.89(财会专业教学因素Cronbach α信度系数),三个专业的信度Cronbach α值都超过0.5。表明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 二、山东省民办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因子分析及指标体系构建 本研究中因子分析采用的是主成分算法(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和斜交旋转法(promax),选择荷重大于0.5且其特征值大于1(Eigen values over 1)的因子作为主要解释因子,实现变量的归类。同时根据因子分析的结果,我们重新对三个专业教学评价指标进行二级分类,构建出包含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以及三级指标的分层递阶的课程教学指标体系。 (一)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和学生素质因子分析及指标体系构建 1.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和学生素质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本研究对影响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37个问项和学生素质的13个问项进行了因子分析,结果分别归为10个因素和2个因素,教学因素共解释61.944%的变异,学生素质因素共解释59.615%的变异。 教学因素结果分析与命名:F1由2个项目组成,反映了专业课的主要构成情况,即本专业的应用知识所占比重情况,因此命名为专业课应用知识比例因子;F2由3个项目组成,与课程教学的内容与准备情况相关,因此命名为课程教学准备因子;F3由3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课程教学所用的方法、手段和课程考试改革情况,因此命名为课程教学手段与课程改革因子;F4由2个项目组成,与课程考核方式及平时作业设计相关,因此命名为课程与作业常规考核因子;F5由2个项目组成,涉及到教师工作量及其引起的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职业资格测试通过率,反映了教师工作效率与教学效果之间的关系,因此命名为教师工作量与工作应用效果因子;F6由2个项目组成,与教师的基本构成情况相关,因此命名为教师基本结构因子;F7由3个项目组成,主要涉及了课程教学内容的规划设计,因此命名为课程教学规划因子;F8由4个项目组成,主要反映了是否利于教学应用,因此命名为教学应用状况因子;F9由1个项目组成,涉及课程教学中作业布置的多少情况,因此命名为课程作业布置频率因子;F10由2个项目组成,涉及教学所使用的教材的质量,以及学生教学班级人数方面,属于教学质量保障的条件,因此命名为教学质量基本保障条件因子。从方差最大贡献率来看F1专业课应用知识比例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大(7.75),能解释影响教学工作因素的比率最大,F10教学质量基本保障条件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小(4.85),对影响教学工作因素的解释能力最弱。 学生素质因素结果分析与命名:F1由10个项目组成,包括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学生参加各种演讲、讲座、交流会等、学生情况,是学生所学知识技能的应用,因此命名为学生知识与技能应用因子;F2由3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学生所掌握的技能与学生工作、就业之间关系的基本情况,因此命名为学生就业条件与就业结果因子。 2.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和学生素质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以上因子分析的结果,我们构建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如表3所示。 (表3)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二)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和学生素质因子分析及指标体系构建 1.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和学生素质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对影响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35个问项和学生素质的13个问项进行了因子分析,结果分别归为9个因素和4个因素,教学因素共解释63.524%的变异,学生素质因素共解释59.898%的变异。 教学因素结果分析与命名:F1由6个项目组成,与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及教学效果评价有直接关系,因此命名为课程与实践教学效果评价因子;F2由4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上课之前需要准备的内容,因此命名为课程与实践教学准备因子;F3由3个项目组成,主要涉及了课程教学所采用的的方法和手段,因此命名为课程教学手段因子;F4由2个项目组成,反映了教师队伍流动性和知识掌握对教学质量的影响,因此命名为师资与教学质量因子;F5由3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应用与考核的情况,因此命名为课程知识应用与常规考核因子;F6由3个项目组成,包括教师职称、年龄结构、学历等,基本反映了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因此命名为教师素质结构因子;F7由3个项目组成,反映了教学规划方面的内容,因此命名为教学规划因子;F8反映了期末考试课程改革的内容,因此命名为课程考试改革因子;F9反映了教学所需的教材与设备方面的内容,属于教学质量的保障,因此命名为教学质量保障因子。从方差最大贡献率来看F1课程与实践教学集效果评价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大(10.753),能解释影响教学工作因素的比率最大,F9教学质量保障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小(5.319),对影响教学工作因素的解释能力最弱。 学生素质因素结果分析与命名:F1由4个项目组成,包括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学生情况,是所学知识的应用,因此命名为学生知识应用因子;F2由2个项目组成,包括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和考研情况,是对知识运用的提升,因此命名为学生知识提升因子;F3由2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学生所掌握的技能与学生工作就业结果之间关系的基本情况,因此命名为学生工作就业条件与就业结果因子;F4由2个项目组成,反映了学生工作就业与所学专业的一致性和工作中所需的计算机水平,因此命名为学生工作专业性与技能因子。 2.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和学生素质指标体系构建。根据以上因子分析的结果,我们构建出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如表4所示。 (表4)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三)财会专业课程教学和学生素质因子分析及指标体系构建 1.财会专业课程教学和学生素质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对影响财会专业教学的38个问项和学生素质的13个问项进行了因子分析,结果分别归为9个因素和3个因素,教学因素共解释68.434%的变异,学生素质因素共解释66.802%的变异。 教学因素结果分析与命名:F1由4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课程教学规划情况,因此命名为课程教学规划因子;F2由5个项目组成,主要涉及了课程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内容、方法及结果,因此命名为课程与实验教学及结果评价因子;F3由5个项目组成,主要涉及了课程教学实施前、实施过程中和实施后的相关内容,因此命名为课程教学实施因子;F4由3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课程考核相关情况,因此命名为课程改革与课程常规考核因子;F5反映了教学应具备的硬件条件,因此命名为教学硬件因子;F6由3个项目组成,主要涉及课程教学内容及相关职业资格测试,因此命名为课程考核与知识应用因子;F7由2个项目组成,反映了教师队伍流动性和知识掌握对教学质量的影响,因此命名为师资与教学质量因子;F8反映了课程实践教学的模式,因此命名为实践教学模式因子;F9反映了一个教学单位适当的人数构成,因此命名为教学单位人数因子。从方差最大贡献率来看F1课程教学规划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大(12.547),能解释影响教学工作因素的比率最大,F9教学单位人数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小(4.342),对影响教学工作因素的解释能力最弱。 学生素质因素结果分析与命名:F1由4个项目组成,包括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学生情况,是学生所学知识的应用,因此命名为学生知识应用因子; F2由6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学生所掌握的技能与学生工作就业之间关系的基本情况,因此命名为学生工作就业条件与工作效果因子;F3由2个项目组成,主要涉及学生科研、计算机操作等知识运用方面的能力和水平高低情况,是知识的提升,因此命名为学生知识提升因子。 2.财会专业课程教学和学生素质指标体系构建。根据以上因子分析的结果,我们构建出财会专业课程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如表5所示。 (表5)财会专业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以上指标体系是基于样本学校和企业教学实施的基础所建立,包括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两部分。定量指标部分比较容易把握,指定特定部门定期进行收集相关数据即可保证及时性和准确性。定性的指标相对棘手一点,因为具有主观的评价尺度多、不容易把握统一标准的特点。定性指标的设置要尽量做到合理和有效,评价方法要科学、简单、易操作,评价过程要严肃、认真,尽量做到公平、公正,对被测评人不能带有任何个人的偏见和好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评价过程和结果要公开,每一项评价指标都要详细说明,做到评价有据。要把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教师、学生和学校,在评价反馈的沟通过程中帮助教师和学生发现问题,寻找原因和解决途径,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知识转移的目的。 三、山东省民办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比较分析 (一)山东省民办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评价指标体系三个专业教学因子排序比较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因子分别为专业课应用知识比例因子、课程教学准备因子、课程教学手段与课程改革因子、课程与作业常规考核因子、教师工作量与工作应用效果因子、教师基本结构因子、课程教学规划因子、教学应用状况因子、课程作业布置频率因子、教学质量基本保障条件因子。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因子分别为课程与实践教学效果评价因子、课程与实践教学准备因子、课程教学手段因子、师资与教学质量因子、课程知识应用与常规考核因子、教师素质结构因子、教学规划因子、课程考试改革因子、教学质量保障因子。财会专业教学因子分别为课程教学规划因子、课程与实验教学及结果评价因子、课程教学实施因子、课程改革与课程常规考核因子、教学硬件因子、课程考核与知识应用因子、师资与教学质量因子、实践教学模式因子、教学单位人数因子。 (二)三个专业教学因子中相同或相似因子的比较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第一个因子专业课应用知识比例因子和教学应用状况因子,与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第五个因子课程知识应用与常规考核因子和财会专业第六个因子课程考核与知识应用因子相近,但从整个指标体系所处位置可以清楚地认识到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最为注重课程知识的应用。旅游管理专业中课程教学准备因子和课程教学手段与课程改革因子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也存在,并且排在第二位和第三位和第八位,但财会专业没有这一指标,仅课程教学手段与课程改革因子与财会专业课程改革与课程常规考核因子相近,这两个因子在三个专业教学中排位较靠前。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工作量与工作应用效果因子,是教学效果的评价,与工商管理专业第一个因子课程与实践教学效果评价因子和财会专业第二个因子课程与实验教学及结果评价因子所表达的含义基本一致,但工商和财会还重视实践课程的教学。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基本结构因子与工商管理教师素质结构因子相类似,同是对教师素质的重视。课程教学规划因子也是三个专业教学的注重方面。旅游管理专业中教学质量基本保障条件因子与工商管理专业和财会专业中的教学质量保障因子、师资与教学质量因子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是教学应关注的重要内容。 (三)三个专业教学因子中不同的因子比较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因子中课程与作业常规考核因子、课程作业布置频率因子和财会专业教学因子中课程教学实施因子、教学硬件因子、实践教学模式因子、教学单位人数因子不是三个专业共同拥有的指标,这些指标的不同是与专业特色有着密切的关系,旅游管理专业和财会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而两者对实践的表现又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如旅游管理专业通过作业的形式练习,财会专业则通过采取不同的实践教学模式并配合教学设施设备来进行。而工商管理专业则与其他专业的指标都较接近,无差异性较大的指标,这也间接说明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缺乏明显的特色。 (四)山东省民办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评价指标体系三个专业学生素质因子排序比较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素质因子分别为学生知识与技能应用因子和学生就业条件与就业结果因子。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素质因子分别为学生知识应用因子、学生知识提升因子、学生工作就业条件与就业结果因子、学生工作专业性与技能因子。财会专业学生素质因子分别为学生知识应用因子、学生工作就业条件与工作效果因子、学生知识提升因子。在以上因子中,学生知识应用因子和学生就业条件与就业结果因子是三个专业一致体现的,是学生知识转移和素质提高的重要表现。此外,工商管理专业和财会专业还十分重视学生知识的提升。这些因子是我们教师教学实施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体现。 经济管理系论文:我国经济管理体系的完善与发展趋势 摘 要:上层构筑是由经济根基决定的。随着国内经济的持续前进,相应的经济管制系统也必须要进行有关的调节。最近几年,国内在经济管制制度调节上获得了明显的效果,管制成果越来越完整,但是依旧需要在管制制度改革以及构造调节改善上进行努力。文章根据十一五期间的经济环境为背景讲述了国内在市场规律改善以及构造调节上要做到的相应调整,同时解析了经济管制系统的发展新形势。 关键词:经济管理体系;市场秩序;结构调整;国有经济;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其本质就是经济制度持续自我改善以及前进的过程。国内很长时间以来走的是策划经济管制制度,这种制度在供不应求的特殊阶段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但是随着国内商品物种越来越丰盛,以往的计划经济制度已不符合经济的前进要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国内在经济范畴内慢慢开展市场经济制度,通过三十多年的研究以及经验累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慢慢的在国内确立,市场经济管制制度也慢慢的越来越丰富以及完整。 1 市场经济秩序的增益 1.1 经济结构的积极调整 主动开展经济构造调节,其宗旨是能够促进社会能源的优质划分,所以一定从对经济构造产生来开展经济制度。第一,教育增快经济构造调节的能源。所说的消费推动制造,就是要增快培养出新的经济前进方式,推动产业构造改善。第二,政府宏观指引以及市场促进消费构造调节,从而反作用于经济进行构造调节。除此之外,促进专权独揽性国家控股单位的改进,冲破行业操作以及保护层,推动单位慢慢的根据市场经济制度经营,保持市场为向导。我们现在关键的经济构造调节是产业提升,提升服务业的占据比例,增快产业链朝着中端以及高端方向前进,因此一定要保持以,市场为定位的经济结构调整方式。 1.2 宏观调控水平不断提高 宏观调整程度提升不仅表现在宏观调整措施的持续发展,更表现在调控的机遇以及力量的掌握上。宏观调整措施总的来讲关键是在经济、法律以及行政措施上。从一九九八年亚洲经济危机致使我国经济疲惫,政府执行了主动的财政对策同时有了很好的成效之后,宏观调整和经济措施使用的关键性以及必须性就得到了政府的关注。相对于十年之前,十五计划开展之后国内经济发展开始了一个新的里程,经济完善不断深化,经济条件越来越复杂,这对政府指导的措施、机遇以及力量提出了检验。十一五之后,对外贸易、投资以及消费构成了推动国内经济发展的三大主要经济支柱,之后因为政策条件以及福利保证等要素,消费所占比重略低于其他两个,这种短缺在二零零八年美国出现经济危机时致使国内对外贸易市场作用十分明显。对此,中国政府先后开始启用财政税务措施:农机补贴、家电下乡;货币措施:减少关税、提升存款贷款利息等;行政措施:提升养老保险底数、提升工资最低标准等,重点就是希望能够提升民众收入,增加内需。在提升消费所占比例时,在宏观调控的时间以及力量操纵上,九八年经济危机致使国内市场经济出现疲惫,中国政府执行了主动的财务对策以及伸展性的货币对策,完成了经济的平稳复苏,开展十五之后,国内经济快速前进,政府执行了安稳的财务对策以及财政和货币政策抑制经济的增长,面对二零零九年下半年开始出现的通货膨胀、商品价格上涨的经济状况,政府立即把宏观调控调整主动的财务对策以及平稳的货币对策,中央银行持续数次提升存款贷款基本利率以便制止商品价格飞速增长的趋势,这都能够体现出政府使用各式成熟的宏观调控措施应对经济中出现的各种状况。随着经济环境越来越繁琐,政府要按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及时变更调节手段,尽可能早的调控,以避免以及制止社会出现经济上的损失。 1.3 体制机制的创新 在我国经济结构中,国有经济比重占据了绝大部分,也可以说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支柱。然后目前,我国许多国有企业依然延续着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管理思维,体制机制不活,企业活力不足。另外一个原因是,我国政府同样存在计划经济管理思维,政府对微观经济干预过多,企业的自主权缺失,自我发展空间不足。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经营管理机制的问题,一是大刀阔斧进行国企改革,扭转政企不分的管理体制。二是行政部门摒弃直接干预企业的做法。应本着放宽、搞活、减负的原则,要增强企业的活力,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 2 结构调整合理化发展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和关键是国企改革,决定经济管理体制是否优化合理最终还要看国企改革的彻底与否。因此一是围绕国企体制改革,以政企分开为重点进行改革。要实现政企分开,首先是建立规范的监督运营机制以避免政府部门架空企业所有者的现象出现。其次是从产权改革入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明确权责和产权,促进科学管理。二是调整国有经济布局。重点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考虑到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调控国民经济很大程度上还需国有企业来实现,所以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的行业以及高新技术为中心等战略性行业国家应重点扶持,对除此之外的行业国家应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另外,要放手搞活中小型企业,通过国有资产重组,以稳妥的方式将中小型国有企业的经营权和所有权出让,促使其独立走向市场。 3 经济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3.1 经济管理发展由合理管制向人本管制前进 合理管制以前是现代单位管制的主要方式,在补充以往的经验管制不足上施展出关键用途。但是,随着公民民主权益的日益增强和很多行为科学等后现代管制方式的涌现,在单位管制中越来越以人为本,并且在真实环境中单位挑战条件的转变也需要单位开展改革性劳动,合理管制已经不再符合改革性劳动的需求。行为科学建议同时明确了以人为本的管制思想,这一思想在西方单位开始实施,同时获得了多方面的支持。以人为本管制思想充分重视单位条件下职员的心里、胜利和他们生活环境等非物质状况,使用相关方法来实现人们的需要,进而在很大程度上调节了职员的主动性,最后完成了有效管制。随着以人为本思想的完善,将会作为一种管制观念慢慢的渗透到单位本身的管制中。 3.2 扁平化组织架构 传统的金字塔组织架构特点是企业管理层是企业的权力集中点和权威基础,命令由上层到基层逐层传达,被管理者要听从直接上级、不得越级。金字塔型的组织结构优点是强有力的执行力和避免了官僚主义干扰,这在有封建传统的东南亚和东亚国家的企业比较常见,但是金字塔型组织架结构缺点是制约了基层员工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最宝贵的战略资源,充分尊重员工的自主性和参与权,促使同事上下、左右间的沟通,有助于大范围聚集知识、信息,激发员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这对激发企业活力至关重要。自我管理型网络组织以信息与技术的融合为凝聚力,使得企业变成具有迅速应变能力,企业员工团队协作发挥创造能力导致管理层变少而呈现扁平状。 3.3 信息化管理日益重要 信息化管制是利用软件进行管理的一种管制形式。在现代知识经济时期,人们越来越重视知识,单位以前依靠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而今随着市场化的不断竞争,将体现在管理制度上。将来单位发展趋势必定是管理上的一种创新与实现,必须要增强管制的信息化管理,才可以促进单位在越来越激烈的条件中获取胜利。 经济管理系论文:企业经济管理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摘要: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要想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有效的管理,实践经验表明,经济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完善能够有效避免因短期效益带来的发展危害。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经济管理工作的经验,就新时期如何强化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建设谈几点笔者的看法,望能有助于实践。 关键词:企业;经济管理体系;机构;建设 一、组织机构的设置务求细化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管理的核心要素是人,对于经济管理也是如此,为此,管理依赖组织机构的建立健全,通过合理的设置细化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职能,系统的进行经济管理。 1、企业的经营者把握企业经济发展的重点及方向 在经济管理中需要一个最高管理者,这个位置是企业经营者或法人的,最高管理者对企业的经济发展重点进行把握,指引企业发展的方向,领导和组织企业重大经济行的决策工作。当然,经营者的主观行为也应该有所限制,不然容易因为武断而给企业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 (1)最高管理者的核心职能在于负责制定与企业经济相关的一些源头性的职责、权限,同时在管理过程中,做好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工作。 (2)最高管理者结合企业的发展需要和发展战略,制定适合于企业发展的经济管理方针和阶段性目标。 (3)积极吸取职工的建议,同时向其宣传相关经济管理规定、制度的重要性,通过管理实际对经济管理体系的合理性、科学性进行正确的评估,如果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调整。 (4)最高管理者的职能必须以企业经济利益目标的实现为落脚点,要站在企业关联客户和合作伙伴的立场上进行思考,确保管理与企业宗旨和谐发展。 2、设置专门的经济管理体系代表 一个企业事无巨细都由经营者一人管理显然是力不从心的,环顾当前的企业形态,股份制是企业主要的管理组织形式,董事会处于企业最高的决策层,当然董事会也不是事无巨细的,那么如何管理呢?通常的做法是通过董事会指定(或选出)一名或几名代表就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实施进行具体的负责与管理。经济管理体系的代表权限如何设置? (1)直接对最高管理者负责; (2)自身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概括起来讲,代表对于董事会(或最高管理者)而言其作用在于下达信息,同时自己又是企业内部经管事务的具体执行者,通过管理将基层出现的经济管理问题反馈给董事会(或最高管理者)。 二、以文件的形式制定经济管理的标准化制度 经济管理离不开标准化制度,为了保证企业运行的稳定性,经济管理制度必须以文件的形式制定并保存。那么制定这些文件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1、文件内容要齐全 经济管理制度文件的制定不能是光秃秃的、条条杠杠的制度,应该有文件形成的背景、经济管理手册、经济管理的目标、经济运转的程序,企业经济管理和发展过程的有效策划和经济控制对策,还应该包含企业经济管理活动中的备档记录文件。 2、制定文件要规范化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定经济管理文件也是如此,必须有一定的程序,实践经验表明,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制定经济管理体系文件,必须遵守国家相关经济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 (2)尽可能出去企业内部正式发文的形式确立管理制度。 (3)注意在经济管理领域明确经济管理的内容,制度和文件仅仅针对与企业经济运作程序以及企业内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 (4)相关文件必须严格按照标准流程实施,规范文件的、修订、更新和废除等环节操作,确保经济管理不冲突。 (5)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生成的记录备档,一定要分类保存、便于检索。 三、强化人力、物力资源管理 一个企业要提升经济效益,必然涉及到对成本的投入与产出效益的控制与管理,新时期背景下,成本的构成越来越复杂,必须强化每一个细节及资源管理。结合实践经验,大致可以将资源管理分为如下两大部分: 1、硬件投入管理 企业建设是成本投入的一个重头戏,其中包括企业场地和基础设置建设,具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工作区建设,企业核心生产设备的投入与管理,企业员工食堂与宿舍的建设等等诸多需要企业投入资金的资源建设,当然这也是所有企业都额外重视的一环; 2、人力资源管理 即对“人”、“人才”的管理,与传统工业时代相比,人力资源管理是当前知识经济时代的一大转变,越来越多的经济实体都意识“人才”是企业发展最大的助推力,该资源存在的企业发展潜能是无法预估的。 具体来讲,在经济管理中必然强化人力资源管理意识,注重企业内部人才的选拔、培训及考核,不仅要注重常规管理,还要结合本企业的发展特点,从单位员工的基本素质和具体要求出发开发并制定相对应的人力资源管理细则,确保通过有效地管理,最大限度地调动所有员工的积极性,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3、严把资源采购关 与硬件投入相比,原材料采购也是经济管理的重要一环,我们在管理过程中必须针对企业的行业和生产产品的具体特点,严格把好资源采购关,确保在经济管理总的要求下,从严把关: (1)对提供合作方的履约能力进行客观的、准确的评估。其中包括其信用、实力及运输等方面。 (2)严格按照采购程序,保证每个环节不存在浪费。 (3)从严把握原始资源的验收关,这是产品质量得到保证的前提。 四、强化经济目标和技术管理 1、精心策划企业经济目标,包含了如下几个方面内容: (1)客观地调查和评估潜在市场需求,对调查结果进行验证、检验和复核。 (2)确定和评价客户或者合作方的具体经济要求,并予以综合评价,确保以合同或文件的形式实现多方意见达成一致。 2、合作多方方相互协商和调整,旨在实现经济目标。 3、确定经济核算方法和具体程序对企业生产和服务过程中实施经济核算,在具体实施中要思考核算手段及实施人员的选择。 4、对重点过程中的管理活动要进行严格的确认。 5、产品的储存(成品、半成品、采购材料的隔离)与搬运等环节必须要有一定的技术保障。 五、做好各项微观控制工作 重点过程要强化管理,细微之处亦不能疏忽。 1、加强数据分析。这是经济管理的量化过程,尤其是当今以高精尖科技载体为竞争力的企业,更是要重视数据分析,有一套完整的数据基准线确定、收集和分析方法,来为经济管理的有效性提供参考。 2、加强对过程的检测。企业选择合适的方法对经济目标、经济转化和经济结果进行有效的检测,确定经济目标的实现程度,这一结果可以分阶段定期进行。 3、对于不符合期望的经济过程,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筛选和消除。 4、要定期维护计量、核算工具和设备,并做好数据备份。 经济管理系论文:卫生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摘要:卫生经济管理是公共事业管理的分支学科,是近些年在学术界广为关注和讨论的话题,而卫生经济管理专业更是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专业人才。本文中,笔者根据自身的调研经验,结合教学实际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构建卫生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体系的想法,并分别从目标定位、构建原则、主要内容三个方面对这一想法进行了阐述,以期能够更好地促进卫生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提高,为业内的研究和应用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卫生经济管理 教学体系 构建 引言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医疗卫生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卫生经济管理专业的诞生为提高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水平、推动医疗卫生单位改革以及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专业人才需求都提供了有力的条件。在培养的过程中,如何根据社会的切实需求锁定教学目标,建立完善、高效的教学体系是当前很多学校面临的重要问题。下面,本文将针对具体策略进行具体阐述。 一、卫生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体系的教学目标定位 从以往的研究结果能够看到,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容易出现学生对医疗和管理两方面知识不能兼通的情况,进而造成很多工作者难以兼顾两方面的工作,严重营销医疗卫生单位的管理效率和运营成本,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因此,在进行卫生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体系构件时,应当注意对教学目标的定位。在知识结构上,应当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对文化知识、法律知识、政治理论、经济管理理论、基础医学知识、临床医学知识等都要有所涉猎,同时要注重卫生经济管理专业知识的培养。在能力结构方面,要注重学生的一般管理工作技能和医学研究能力,注重学生的常见病诊治能力和其对常用医疗设备的了解,并且还要培养学生从事医疗卫生单位经济管理工作的基本技能。在综合素质上,要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政治素养、道德修养、业务素质、管理能力等。 二、卫生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体系的构建原则 构建教学体系必须符合基本的构建原则才能让整个教学体系得以健康的运转且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构建教学体系的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原则: 1.并重性原则a 并重性原则主要是要求在进行教学环节设计和课程设置时要将理论与实践并重,认识到卫生经济管理专业对综合素质高要求的特点,在课程设置中安排交叉学科和较多门类的学习,在分配学时的时候也要兼顾实践技能的培养和理论知识的教学。 2.同步性原则 同步性原则主要是要求进行实践指导教学的进度应当与理论知识教学的进度保持一致,围绕共同的培养目标交替进行,相得益彰,互相促进。知识点的学习有助于对实验原理的掌握,而实践操作又会反作用于理论,帮助理论知识的加深和升华。 3.主体性原则 主题性原则主要是要求在整个教学体系当中,在每一个教学过程中都应当时刻注意到学生的主体性,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关注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和管理职业技能的提升。 4.适度性原则 适度性原则主要是指在进行专业教学的过程中,由于专业特点叫其他专业来说内容较多,范围较广,所以应当选取适当的深度和广度,以适用为原则,不要过分拓宽教学范围,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和适当的能力结构。 5.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主要指的是应当将整个教学过程看做一个系统,且这个系统必须是一个能够围绕教学目标,结合多方面教学要素和要求,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系统。在构建的课程体系中,要能够凸显出基础知识和能力结构的要求,让课程之间的教学环节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 三、卫生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体系的主要内容 1.教学大纲的编制 卫生经济管理专业在其专业特点的决定下,可以将教学大纲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理论教学大纲,其次是模拟实验教学大纲,再次是实纲。理论课教学大纲和模拟实验教学大纲应围绕着教学目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分解要求,专业教学环境进行编制。并且,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应当能够为能力训练奠定足够的知识基础,能力训练和实践环节要能够对理论知识起到促进和强化的作用。 2.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的制定 应当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以预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和标准来制定教学计划和课程。首先对卫生经济管理专业各个层次的教学目标进行知识和能力结构的分解,然后进行知识与能力结构的课程关系解析,最后,确定课程及教学进程。 3.教材体系的建设 教材是构建教学体系的关键环节。卫生经济管理专业的教材应当建立起一套合理的矿建,在教材建设中充分重视必要的原则,突出卫生经济管理专业的知识点和能力点。 4.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择也是至关重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为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服务的。教学对象的知识和能力结构能否有效地形成,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正确选择是密不可分的。作为卫生经济管理专业的理论课教学和实践课教学其实是一个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因此在课程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有许多共同之处。无论是理论课还是实践课像程教学都要突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主模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建立独立思维能力。 结语 本文中,笔者根据自身的研究经验,结合教学实际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构建卫生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体系的想法,并分别从目标定位、构建原则、主要内容三个方面对这一想法进行了阐述,以期能够更好地促进卫生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提高,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相信在广大卫生经济管理专业教师的不断努力下,一定会将这个专业建设的更加完善和美好。 经济管理系论文:现代经济管理体系与机制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在市场中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为了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各个企业都在进行着企业管理的创新和机制改革,以求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更加有利的地位。本文从管理创新谈现代企业经济体系与机制的优化工作,希望对从事相关工作的朋友有所帮助。 关键词:现代经济管理 体系 机制 引言: 石油是我国经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能源,石油企业的管理工作直接会影响到国民经济的许多方面。目前,我国石油企业在经济体系和机制的管理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但仍然存在着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创新现代经济管理体系与机制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得到了很快的发展,但是我们无法否认,我国企业的发展状况仍然不容乐观。在我国,相当一部分企业还处在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下,企业管理的观念还比较落后,企业内部人员组织设置较为松散,人员流动性很大,企业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这些因素都使得企业经济发展承受很大的压力。因此,现代企业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如何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企业在迫切需要提高管理效率,增加经营收益。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科学的发展观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发展观念,企业都在努力尝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力求走出一条清洁、环保、安全、高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信息技术的逐步普及,使得知识经济时代来临,并且经济领域呈现出越来越全球化的趋势。这个时代对信息化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企业必须在管理手段上投入更多的信息技术,进而加快企业信息传递与反馈速度,不断提高企业经济管理效益,使企业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扩大了企业的竞争范围,增加了竞争对手的数量,给企业带来很大的竞争压力,但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经济全球化给企业提出了完善经济管理体系的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是企业的必然选择。在一定程度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推动着现代经济管理体系和机制的创新与改革。 二、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体系与机制概况 1.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体系与机制的协调 企业经济管理体系是企业管理者进行企业管理的方法和模式。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执行者一般会由企业最高管理者来选定,并赋予了相应的职权与责任,使之在完善、建立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并且更好地保证企业经济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保证企业顺利运行。企业管理层制定和实施经济管理体系、制度的时候,必须明确经济管理方案和经济发展的目标,确保经济管理体系得到更好地完善与巩固,保证企业经济效益。 2.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与审核 在进行企业经济管理的工作中,对经济管理的成效进行审核是十分重要的。作为企业管理者应该使定期进行审核成为企业管理的常态,审核的内容分应该涵盖产品开发与研究、企业的组织系统、产品经营系统、经济管理系统等许多方面。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有效控制企业经济管理,保证企业进行充分、可持续的发展。 3.优化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 任何企业的运行都离不开公司员工的参与,可以说企业的员工是企业赢得竞争优势、进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对于企业而言,只有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才能使企业员工技能得到更好地发挥与交流,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 4.企业生产领域的管理与改进 生产部门是企业最重要重要的部门,它直接关系到企业产品价值实现的情况。因此,在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我们要加强对企业生产领域的管理和改进。首先,要保证企业采购活动的科学合理,企业物资的采购工作一定要保证采购物资质量的同时确保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同时,我们在企业生产过程中一定要建立良好的施工方案,设定明确的预期目标,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计划变更和修改一定要仔细审核,采取得当的措施完善生产程序,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三、现代经济管理体系和机制的创新与发展 1.创新观念 无论任何时后,每一个优秀的企业都离不开优秀的管理者和领导者,而管理者的观念创新,对现代经济管理体系和机制的创新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中国石化集团管道储运公司的领导者和管理者,不但要树立正确的企业管理思想及经营理念,还要紧跟国家相关的政策法规要求,随时调整企业的经济管理战略,并且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在企业内部宣传观念创新,表彰创新先进人物,激励企业广大员工以之为榜样,努力运用自身专业知识,不断创新,使创新成为一种好的企业文化。 2.战略创新 现代企业进行战略创新,首先要以追求企业的利益为出发点,并且要时刻留意外部环境所发生的变化,因势利导,在不断变化的市场和社会环境下,不断完善自己,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当今社会环境中,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竞争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要素,只有当企业拥有了好的发展战略,并且围绕这一战略不断改进,才能使企业在竞争中占据更加有利的地位,才能保证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作为石油企业,我们应当充分考虑产品的经济效益,努力提高技术水平,不断增加产品附加值,进而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3.创新组织机构建设 企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需要各个部门通力合作,只有在完善的且科学的组织机构下,企业才能得到应有的发展。我们要加强企业内部的组织机构建设,使各部门以有效合理的方式进行排列组合,进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4.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在整个现代经济管理体系创新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只有做好制度创新,才能使企业永葆青春,使企业通过自主经营实现自我积累,达到自负盈亏和自我发展的目的。我们要充分意识到企业制度对企业内部内部资源整合、基础框架构建等工作的重要性,积极进行制度创新与改革,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企业制度,从而更好地完成企业降级管理体系的创新。创新型的企业经济管理体系与机制能够激发企业进行产品开发的活力,促使使企业探索更加高效、合理的经济管理体系与机制,相信这样做一定能够给企业带来新鲜活力,不断推动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完善,进而推动企业实力的增强。 5.知识管理创新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重视知识在工作、学习中的地位。许多人都慢慢认可了技术和知识是特殊商品的说法。在生产和商品流通领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利用知识获取利润,实现知识的增值。因此,我们应当更加重视知识的管理工作,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当不断完善自身知识架构和技术水平,力求使知识所创造的财富达到最大化。 结论: 石油是我国的重要能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会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许多方面。石油企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需要各个部门通力合作,只有完善的、科学的组织机构下,企业才能得到应有的发展。所以,我们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念,努力尝试转变经济的发展方式,利用合理的方法建立更加清洁、安全、高效地生产环境,完成可持续发展的任务。我们要做好石油企业内部的观念、制度、组织机构等方面的创新,使企业的产品更加高端,增加产品附加值,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当然,归根究底,还是要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变,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经济管理系论文:论当代经济管理体系中的会计与统计 摘 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和统计联系越来越紧密。企业的信息数据成为企业发展中的核心竞争力,而一个企业的信息数据是在企业工作人员利用会计和统计的方式得以实现的。工作人员如果不能实现会计和统计的统一,会浪费大量的资源,造成数据凌乱繁琐。所以,实现两者的联合发展,对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意义。 关键词 市场经济 会计 统计 引言 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潮流冲击下,使会计和统计逐渐统一,两者的统一发展会加快工作效率,降低重复率。下文中,笔者将就当代经济管理体系中的会计与统计的发展进行讨论。 1.会计和统计的紧密联系 会计和统计可以反应市场经济的信息,是它获取的主要渠道。企业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获取这些信息,如果没有获取的话,企业难以规划下一步措施,如今的市场经济竞争非常激烈,企业的监督和管理对自身的发展十分重要[1]。所以重视会计和统计的应用是企业经营的重要方式。两者的位置在发展中不断突出。企业是这两者发展的载体,两者缺一不可,要实现企业竞争力的提升,要实现企业的高水平管理,就要依赖于这两方面的联合统一是否适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2]。以下就是会计和统计两方面的联系。统计和会计分别是两个学科,但是如今在应用中,两者在很多领域相互渗透。 1.1 统计应用在会计中 统计的方法广泛应用于会计之中。数据的收集,分析是统计,会计则是对将要支出金额的估计、计算、审对,可能收入金额的估计、计算、审对,包括了结算利润,和财务报表的上报等等。在会计方法的应用中有很多统计方面的应用[3]。会计的核算包含了各方面的要素, 如一个公司上市是需要公开披露财政信息的,而其中主要的数据来源是进行统计分析。其中会计信息市场份额将是影响证券价格变动的因素之一,需要用许多的统计方法计算出相关的指标进行表述。会计人员借鉴统计分析手段进行财务分析,如统计相对数和平均数的分析等。公司上市所要求提供的主要财务预测、决策参数,以及提供市场、财务、收益风险等分析指标,必须有效、系统地把统计方法运用于财务分析中。 1.2 会计应用在统计中 会计应用在统计中体现在很多统计信息要从会计方面得来。统计可以从会计的核算结果得到想要的东西。统计可以从会计的某些部分得到指标。很多会计的方法开始被统计使用,社会的不断发展,要实现资源的更新,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一些传统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 例如统计中的SNA即思帐户体系,除了运用了信封借贷记帐符号,还运用了会计平衡公式。再如,在财务会计中风险的衡量指标中主要运用了方差、标准差和标准离差率等统计分析方法。利用统计中的回归分析法和长期趋势预测法对筹资的资金需要量进行预测。 1.3会计和统计之间还是存在差异 会计在企业中占的位置很重要,其主要就是将数据处理成工作需要的信息。会计处理数字的工作主要三个部分,其中包括企业利润,分析企业盈利,改善企业经营的状况。主要还是要管理企业的资金流动[4]。可是统计的概念就存在差异,它是通过统计应用方法,对一些数量关系进行分析,量化。企业统计要企业生产发展中各方面的信息,用这些信息进行分析,总结结论,指导企业未来的发展决策。 2.实现会计、统计两者统一的方式 2.1 招聘时要招聘两方面都精通的复合型人才 企业要注意人力资源的重要性,要广招人才,最好对两方面都精通,适应公司的要求。公司也要注意对员工的培养,让员工在工作中不断发展进步。这样才能给公司储备更多的人才。所以,在工作中企业要注重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工作人员要积极收集各方面的数据、资料并进行研究,才能做好本职工作。企业也可以让员工进行培训训练,让员工更了解相关知识。不但可以减少资源的浪费,还能提高员工素质。促进企业的发展。 2.2 建立新型模式,让会计和统计相适应 在经济大潮下,企业必须进行内部管理强化,实现企业会计和统计的统一。建立面向市场,两者相适应的新型模式,开放的会计统计市场信息系统。 2.3为数据提供技术支持 注意信息的收集,传送,加工和使用,现代化企业的信息发展非常重要。软件和网络可以将会计信息转化为统计语言,实现信息的利用和转化,统计方法可以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会计和统计的相互统一。 3.会计和统计两者统一协调发展的意义 3.1 会计和统计两者统一协调发展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会计和统计的统一协调发展,可以让企业避免做重复的工作,提高企业的办事效率,增长企业的产值,促进企业的发展,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增加企业的收益。进一步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3.2会计和统计两者统一协调发展会为企业提供有用的信息材料 会计和统计的统一协调发展,都是为企业的财务工作,生产经营提供有用的信息数据材料,统计提供的是统计的材料信息,而会计会提供财务的材料信息。都是最基础的信息,企业之间可以相互借鉴。 3.3会计和统计两者统一协调发展为企业科学决策提供保障 市场这个庞大的产业链,每天的状况都不一样,信息也不断在更新,只有掌握信息的状况,把握信息的规律,才能适应这个瞬息万变的市场。会计和统计两者统一协调发展,可以全方面的展现企业的运行状态,可以帮助企业快速获得有效的薪资,帮助企业高层做出正确有效地决断。 4.结束语 从目前的发展来看,应用于企业的会计和统计之间的联系会不断加强,会计和统计的联合成为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因为会计和统计的联合对企业的发展,经济的收益有很积极的效果。企业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两者的联合发展。企业对这两方面的发展也必须加强重视关注。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现代企业非常注重企业的信息整理和分析,这个要求企业工作人员要熟练运用会计和统计学,懂得利用信息设备,将资料转化成不同的形式,把会计和统计的优点结合,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发展并且实现资源的共享,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 经济管理系论文:以就业为导向的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摘 要】以往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质量评价内容较为知识化,具体方法也较为数量化,评价过程涉及的主客体也较为单一。但经济管理类专业已经逐渐开始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本文从目前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质量评价模式存在的问题入手,指出为建立全新的以就业为导向建立新的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关键词】经济管理专业;教学质量评价;理念 随着技术和环境的变化,经济管理类专业逐渐开始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具体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如何全面掌握具体的教学效果,学校和教师如何得知是否达到了教学目的,教学工作是否圆满完成,而学生又如何得知自己是否完成了学习任务等,这些都需要一个明确的评价标准和科学客观的评价方法来予以衡量。而想要对教学质量评价进行改革,无疑又面临着诸多问题,需要紧密结合实际就业形势,并重建教学质量评价和学生体验评价的方式的相关概念,并需要对教学质量评价的具体方式进行变革。 一、当前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质量评价模式存在的问题 为了全面有效的检查具体结果,并促进教与学,教学质量的评价成为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目前,各个高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普遍采用的为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质量的评价也主要以教师为评价对象,紧密围绕着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展开的。传统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评价过程中,一般都是采用收集并归纳整理与学生有关的信息的基本评价方法,从而对具体的教学成果和质量进行评价。目前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质量评价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一切方面: 1评价的目的过于单一。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评价者和被评价者的集体参与,共同获取有关教学质量的资料,并进行合理的归纳和分析,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并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现有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显然已经丧失许多原本设定功能,是通过各种各样的书面考试形式,甄别出少数分数较高的优秀学生。这种单一功能的评价形式虽然有效激励了一部分学生,却更多的忽略了大部分学生的教育需求。于是,教学直来那个评价成了对学生进行奖惩的手段,教学质量评价也成了学校对教师予以奖惩的根本依据,异变成一种简单的鉴定行为,教师也因此失去了发展的空间。 2评价内容单一。以甄别为根本评价目的导致课本知识成为评价过程的重要内容,过于单一和肤浅,极易导致学生对社会的整合忽视,影响了自身的全面发展。 3评价方法量化。教学质量评价过程的量化过于关注学生掌握知识的具体数量和程度,存在较大的模糊性。加之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际教学活动有许多是难以用具体的成绩来表示的。只注重评价的结果,而忽视了评价的具体过程,从而导致了较为明显的倾向于行为主义的情况。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应确立的教学质量评价理念 1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要建立完善的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质量的评价,就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首先,在教学质量评价的目标设定上,要明确评价的目标不仅是为了对学生掌握的知识数量和对专业技能的学习水平以及教师的教学水平的评价,而且要评价学生的实际创新能力。其次,在对教师们具体的教学过程以及学生们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时,既要评对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探索,并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各种具体的教学策略进行评价,也要对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的程度以及达成学习目标的具体水平进行评价。 2注重教师的成长。教学质量的评价不仅要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进行了评价,也要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进行了评价,从而有效促进教师的成长。在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的时候,重点要对教师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诊断,例如:要对教师确定的教学范围和深度进行评价,确定是否合适;要认真评价教师所选的教学媒体,判断是否与实际教学内容和具体对象相契合。评价的过程要能积极帮助教师确定发展目标,并努力满足其发展需要为目的,而不是简单的审查或者鉴定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3以学评教,教学结合。以学评教是要积极地参照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真实状态,从而对课堂实际教与学的质量进行评价。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具体状态可以分为情绪状态和注意状态以及参与、交往状态,还有思维状态和生成状态等。其中,情绪状态集中表现出学生对学科保持兴趣的时间长短,以及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的具体能力;注意状态则表现出学生对所讨论问题的关注程度,以及回答的针对性;投入思考的程度和发表个人看法并主动操作方面是参与状态的表现;交往状态则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他人进行交流合作,并共同解决相应问题的状态;思维状态则体现出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创新简介,以及是否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进行讨论;在生成状态则表现出学生学习目标的完成程度以及实际是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加强程度等。 三、教学质量评价方式的变革 1确立全新的评价方式。变革中,要确立将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有机结合为一体的全新的评价方式。总结性评价能够在某门课程或某个教学阶段结束之后,评定学生对该课程或者教学内容的学习成果。过程性评价则指的是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行为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进行的相关测定。过程性评价类似传统意义上的非正式考试以及单元测验等评价模式,并更注重测试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强调对学生的分数和成绩的评价,从而利用最终结果改进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方式等,使教学模式在不断的测试和反馈以及改进的过程日趋完善。过程性评价的概括水平低于总结性评价,且测试内容的覆盖面较小。总结性评价则侧重于“回顾式”评价已完成的教学效果,而过程性评价是“前瞻式”的侧重于教学的改进和完善的评价模式。二者结合起来,可以有效的克服单一甄别功能的弊端,全面综合的进行教学质量的评价。 2评价内容和标准的改革。教学质量的具体评价内容和相应的评价标准应该尽可能全面的体现才人才的多元发展趋势。评价的具体内容除了包含学生的认知领域外,还应该考虑学生的情意和能力领域。能力领域评价要考虑促进学生在探索发现与创新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评价标准的制定要采用较为严格的水平等级,能有效评价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各种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要根据学生学习水平变化,制定出不同层次的,从认知和理解到应用和分析,再到综合和评价这六级标准。管理能力的培养也要制定具体的评价等级,例如从模拟到独立操作再到创新。 3评价来源的变革。教学质量的评价应抛开以往单一化试卷测验的形式,转变为以学生的活动为重点,在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的联系中评价学生的能力和情意领域,构建出多元化、智能化的评价模式。这就需要教师从多个视角、多层面的看待学生,并努力促进其智力领域的优秀品质向迁移到其他领域。 经济管理系论文:学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摘 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大力提倡在学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构建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以便使学生及时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目前很多学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验教学体系仍然还很不完善,存在着很多问题,严重限制和阻碍了经管专业的后续发展。因此,本文着重分析了学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系统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究,提出了一些意见和看法,以便供广大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学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体系;问题;对策 1、前言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推进,给我国学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能够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亟待变革。在学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开展实践教学,构建健全的实验教学体系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以及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由于各种不良因素的阻碍和限制,给学校经济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带来很大的难度。能否改善这一局面,构建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学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构建实验教学体系时存在的主要问题简析 经济管理类专业必须加强对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但是咋构建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先对其进行如下分析。第一,实验项目难以有效的与理论课程进行相互融合和匹配。这主要是因为实验教学发展起步比较晚,在原先专业教学计划中,并未对专业实验课程的相关内容进行设计,在时间安排以及教学内容上都存在着严重的滞后性,难以真正做到和理论课程相融合,经常独立进行,严重影响了实验教学的效果和质量。第二,实验教学方法过于陈旧落后,仍然受到理论教学模式的限制和约束。实验教学缺乏足够优秀的师资队伍,大部分是由原先教授理论课的教师所带的,在对实验教学中仍然不能习惯使用传统理论教学模式,不能及时根据实验内容和要求进行适当的创新,导致实验效果很不理想。第三,实验教学目标比较单一,一刀切的模式难以照顾到每个学生需求。每个学生由于环境和学习能力的高低不同,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实验教学内容如果不能有效地根据学生特点进行,将会使得实验质量大打折扣,对实验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带来很多不利的影响。 3、构建学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有效策略 3.1 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创新实验教学体制 在以往学校经济管理类实验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体制严重阻碍了及实验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难以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带来很多不利影响,这必须引起学校经管类老师的高度重视。教师应该积极摒弃陈旧落后的教学观念,对教学思想不断进行变革和创新。以往实验教学体制主要是以“服务本学科,从属本学科”为原则而进行的建立,这种教学体制尽管短期内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效,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严重浪费了学校教师资源以及物力财力的大量投入,并且导致难以充分利用资金,也不能优化配置和整合各种有效资源,学科之间缺乏足够的联系和交叉,使实验教学处于孤立状态。降低了教师的科研能力,给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高带来很多不利影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由此可见,构建实验教学体系,对教育观念进行及时的转变和创新,改变实验教学内容和管理体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2 对实验教学体系进行合理规划和实施 构建实验教学体系,必须经过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在充分考虑投入经费、积累的经验、建设队伍以及完善配套设置等各个方面的基础之上,对实验教学机制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实施十分必要。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十分庞大的系统性工程,不仅要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特点和技术要求进行充分的了解和研究,还必须对实验课程和内容进行详细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实验教学大纲,对实验指导书进行合理的编写。首先,对实验教学项目和教学内容的顺序进行统筹规划和合理的安排,以便使得课程能够和实验内容保持一致和连贯,实现实验教学的系统化。其次,每门课程所需要的实验项目不同,在充分考虑课程需求的情况下,对实验项目进行灵活而科学的设计,并且对于课时数量和实践的安排均可以适当进行调整。进行集中和分散实验均可,并且对于实验时间也没有明确的限制,课上和业余时间都可以有效开展实验,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同时,除了对实验进行演示和验证之外,还需要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特点对实验教学进行创新,以便实现实验教学的综合化、障碍化和个性化。尤其是对于设计综合性的实验来说,不仅要确保实验和课程内容紧密相连,而且还要确保实验能够和高年级多个综合的关联课程相匹配。另外,实验教学不必拘泥于一种形式,还可以适当地开设一些具有开放性的实验,以便能够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实验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够从实验教学中有所收获。如果能够鼓励学生对实验项目进行开发和设计,将会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产生极大的积极影响。 3.3 加强实验教学体系的设施建设,打造良好的实验平台 实验教学要想有效开展,打造良好的实验平台是十分必要的条件。加强实验教学体系平台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第一,加强对实验硬件平台的建设。在经管类实验教学环境中,一般情况下是使用计算机局域网,统一设计和规划计算机网络是十分必要的。对实验硬件进行合理的选择和配置,并加强对网络服务器资源的优化,以便确保实验室计算机网络安全,为打造良好的实验平台奠定基础。第二,加强对实验软件平台的建设。对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的丰富和完善,主要需要通过对一系列软件资源的建立、配套和丰富。在充分结合实验教学内容和满足科研需求的基础之上,对软件资源进行建设,可以极大的改善实验计算机软件设施,提高经济管理类学生的实习效率和实习质量。第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对相关制度进行不断完善也是十分必要的。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只有不断加强对学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力度,才能从整体上提高实验教学效率和质量。 经济管理系论文:建筑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完善策略 摘要:建筑企业是当前中国建筑企业的主流形式,普遍存在规模层次不一,市场竞争激励的情况,企业开发能力和管理水平比较也不一致。企业经济管理对保持企业良好快速发展,帮助企业规避风险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我国建筑企业经济管理体系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完善策略。 关键词:建筑企业 经济管理体系 完善策略 一、建筑企业经济管理体系中的问题 (一)缺乏有效的企业经济管理机制 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经济管理观念意识淡薄是很多建筑企业的通病。对于建筑企业来说,经济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只有转变管理观念才能够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目前很多建筑企业虽然有危机意识,但企业管理人员很少能够将危机管理理论应用于实际的企业管理中去,这就使得建筑企业经济管理机制的缺失,使得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大大降低。 (二)缺乏科学合理的人员绩效考评方法 建筑企业很多对人员和绩效的考评不够合理和公平。另一方面,企业对人员的考核结果和相应的激励没有实现有效地结合,造成人员管理机制不能有效的发挥作用。 (三)企业文化发展滞后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不是短时间内形成,而是经历了许多企业发展实践和企业发展定位逐渐形成的。目前很多建筑企业发展时间短,再加上企业管理层对企业文化发展的缺失,使得建筑企业文化相对滞后于企业的发展。企业文化缺失的弊端使得企业定位和企业变革等问题缺少有效深入的研究,从而难以对企业长期发展产生真正推动力。 (四)企业人员组织结构存在不足 建筑企业很多还是在沿袭传统的组织结构方式,内部员工凝聚力不足,针对不同的项目,往往很难能够在短期内形成真正可以担负起项目的团队;另一方面,在对项目进程的协调和解决问题的效率方面存在着严重不足,在面对激烈的竞争坏境和不断更新的先进技术的环境下,如何保持较高的市场竞争力是目前很多建筑型企业高层管理人员需要考虑的问题。 二、建筑企业经济管理体系完善策略 根据建筑企业经济管理所遇到的一些问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策略方面的分析: (一)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企业组织结构形式 所谓适合企业自身发展就是指组织结构体系要与公司的发展战略和项目大小相匹配。对于建筑企业来说,快速发展壮大是公司发展的首要任务。因此,在组织体系的设计上应该以高效和灵活的项目为首要目标。另一方面,建筑型企业领导团队因素决定着企业发展的方向,企业管理层的组织一定要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建立自主型组织结构,高层管理者要将目标管理和资源分配作为主要的工作目标,要把企业战略性布局放在工作的第一位;中层管理者则需要把目标管理和实施过程想结合,持续规划和完善细则工作制度;基层管理者需要确保过程控制严格按照公司制度来进行。在整个项目进度过程中可以建立弹性工作制,员工可以根据工作任务更合理地安排工作时间。 在某些类型的建筑项目中国际上比较流行的方式就是采用虚拟组织结构,它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在网络平台上共享优秀人力资源、行业信息和先进技术资源等,这将能够更好的促进建筑企业高效率高灵活度的发展。 (二)重视人力建设,建立合理的人员考核制度和激励措施 1、充分重视人力资源因素 企业发展以人为本,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重要的因素。特别是建筑企业要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给予人力资源发展以充分的投入,提供宽阔的发展平台,从而建立良好的人力资源体系,才能保证企业更好更快发展。 2、合理的考核制度和激励措施 建筑企业应该采取以高效率为优先,同时另外兼顾公平的原则,来对企业员工进行业绩考核,对员工的激励一定要充分体现出多劳多得的原则。另外对于一些项目,不能只根据项目初期的效益来进行评判和考核,而是要在激励与约束相一致原则基础上,结合项目最后总体的结果绩效来进行总体考核。 (三)重视核心竞争力的建设 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品牌效应,二是盈利能力。这其中主要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资金筹措、规划设计、项目管理、成本控制和营销服务。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企业正处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考虑比较多的是企业的短期盈利问题,要想在以上五个方面都表现优异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建筑型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要把项目管理作为发展的重中之重,树立良好的品牌效应,这个过程中也在不断提高企业本身运作更大和更多项目的能力。 (四)重视企业文化建设 对建筑企业来说,企业的包容性和适应性非常重要。好的企业文化,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此类建筑型企业的包容性和适应性。 企业管理层要广泛接纳和吸收各种外部人员和各种文化以优化自身;要不断运用管理创新等手段,提升企业自身的各种条件,为成为具有优秀企业文化和强大竞争力的企业打下基础。 树立企业品牌与企业形象。建筑企业首先应该结合自身发展状况和发展目标来制定企业形象的战略目标和重点;其次在公司内部制定企业和员工的行为规范来引导企业和员工的对外形象。根据企业每一个项目的影响和累积,企业品牌和企业形象才能得到逐步的提升,从而获得更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三、结束语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改革,经济管理体系的建构和完善成为建筑企业赖以生存和经营的关键。为了能够更好的发挥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效用,建筑企业管理层应对企业自身的经济管理体系现状进行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和完善,以提升建筑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工程预算论文:浅论建筑工程预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建筑工程预算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后续的正常开展、招投标工作的顺利进行、按期高质量完工和及时竣工结算。因此本文从建筑工程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了可操作性强的解决策略,对适时调整工程预算定额、实现工程造价动态管理、构建统一的、完善的、高效的、科学的工程预算管理体系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建筑工程;预算;对策分析 1 建筑工程预算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1.1 缺乏完善的工程预算定额体系。笔者在设计广西机电学院三个住宅楼的建设工程时,经多方查阅相关资料及工程实例后发现,预算定额体系的不完善导致在编制过程中常常出现借用定额的现象。不同类型的工程、不同的施工环境、参差不齐的施工水平却运用同一定额标准,这充分的说明建立一套包罗万象、来源于实际的完整预算定额体系势在必行。另外,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异地承揽或跨行业承揽建筑工程项目的情况越来越多,而各地区建设各异的预算定额管理、预算编制规定又不利于跨区域建筑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 1.2 缺乏有效的政策激励使预算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有待提高。通常来讲,预算管理工作由各建设单位自行组织的部门、成立的机构专门人员来负责完成,进行审核预算、宏观监督与调控。而据笔者了解,我国除了一些大型建设单位配备了相关专业人才进行预算管理工作外,多数中小企业却极度缺乏工作胜任能力强、成绩突出的管理人才,常常准备进入工程建设阶段才开始组建人员、熟悉业务,而随着工程竣工的完成,此项工作业务则立即终止,而刚刚积攒了一定经验的工作人员又会将预算工作搁置。另外,同其他行业相比,建筑行业缺乏对预算管理人员的政策激励、成绩肯定也是导致员工积极性不高、无法热情的投入到预算管理工作中的根本原因。 1.3 综合管理意识不强、确定方法滞后。在完成了南宁市凤岭园艺场、消防支队战勤保障用房等建设项目后笔者又客观的发现,目前,我国多数的工程预算管理模式均处在阶段性的子项目管理上,很难对建筑工程的全过程进行综合管理。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建设单位、设计部门与施工单位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各自为政,而工程监理部门则只对施工阶段的质量、进度进行监督,很少参与到决策分析与投资管理中。虽然,预算管理包括单位预算及工程概算,但由于缺少对设计方案的造价指标控制,因而不可避免的造成了设计保守、投资偏高、脱离实际等现象的发生。另外,我国现行的工程预算大多停留在静态、滞后的层面,没有跟上时代的形式作创新的调整,无法满足市场经济日益变化的扩张需求。 2 加强建筑工程预算的对策分析 2.1 引入动态管理机制、及时调整工程预算定额。一成不变的预算定额只会反应出建筑市场应对策略滞后、发展缓慢、科学创新性不强的落后格局。因此,随着市场调节的大幅增加,物料、原材料、人工费、场地费、机械设备运输管理费用的上涨,我们应及时的把握市场动向,对预算定额做动态、实时的变更,使之缩短与其他行业的差距。我们可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特点进行定额调整,并结合施工的实际情况、地域环境差异等因素增加相应的难度系数,从而使基本键设尽可能多的创造出经济效益。同时,在动态机制的管理中我们还应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的引入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的预算定额,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配套措施,综合考虑引起市场波动的因素,科学的将变化反应到工程造价中,切实有效的使预算编制依据明显、标准合理、造价真实。 2.2 构建科学、统一、完备的预算管理体系。构建科学、统一、完备的预算管理体系的首要任务即是加强与设计单位、建设部门、施工单位、银行机构、行政机关的紧密联系,杜绝信息孤岛的现象发生,使良性的互动、积极的交流合作为预算管理体系的构建提供有力的支持。首先,有关行政部门应充分发挥对工程预算管理工作的正确导向作用,促进各项法规政策的完善与实施,对申报预算的项目进行全方位的动态审查,对报批成功的项目进行有效的跟踪、监控管理。接着,设计单位应严格的按照相关出台的政策、标准,来源于实际的编制预算计划,提高预算编制质量。而建设单位则要根据初步批准的预算进行招投标定价工作,及时的在企业内部成立专门机构、配备专业技术人才对预算管理工作做实时跟进与管理,杜绝临时部门、临时工作现象的发生。最后施工单位则应根据自身的建设情况切实按照预算计划安排开展紧锣密鼓的施工,以发挥预算管理工作最大的服务价值。 2.3 开展有效的人才激励政策,加强预算工作的监督与校审。有效的人才激励政策可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因此我们可通过阶段性的工作成绩评定给予优秀员工一定的物质奖励,肯定他们的工作成绩,并鞭策那些后进的员工迎头赶上。另外,我们还应积极的拓宽员工再培训、再提升的机会,为他们制定按部就班的学习计划,特别是对预算管理人员、设计人员、监督校审人员专业素质的培训与提升。在工程预算中,监督与校审的工作能有效的防止人为错误预算的发生,因此,在校审中我们首先应确认阶段工作的重点,制定完备的校审程序,明确在预算环节中各个职能部门的责任与义务,其次要通过严明的纪律约束、职业道德防止表面校审、应付了事等不良行为。最后在监督与校审人员的选择上,我们应充分把握工作人员良好职业素养的形成,通过有效的激励、严格的制度规范他们负起责任的行使监督权力。 3 结语 为了使建筑工程顺利有序的开展,我们只有充分注重工程预算管理的重要性,用科学探究的精神、勇于实践的魄力,与时俱进的完善预算定额,加大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用动态的管理机制完善构建统一的预算管理体系,才能最终使建设资金用到实处、使企业经济效益得到根本的提高。 工程预算论文:浅谈建筑工程预算编制与复核的技巧 摘要:本文主要从前期准备、工程量计算、套用定额、费用标准的确定、成果复核五方面进行总结,以提高造价人员基本素养为目的, 探讨如何提高工程量计算计巧、确保预算成果文件准确,以期为工程造价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建筑工程 预算编制 工程量计算、成果复核技巧 1.前期准备工作 1.1 收集资料要细 一是收集施工图纸及变更洽商资料,是编制工程预结算的重要基础;二是收集施工组织方案、问询现场三通一平的实际情况;三是要详细问询甲方的承包意图,并为甲方对不必要的功能进行取舍,对重复的投资进行删减,比如太阳能工程一般由甲方单独分包,分包工程款中已包含了屋面以上供水管的费用及溢流管入户的费用,在做安装工程中就不要把这部分管线的费用计算进去,否则就会重复计算。 1. 2熟悉施工图纸,准确计算工程量 施工图是编制工程造价的重要依据,熟悉图纸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尤其是各专业设计说明相当重要,一个好的预算员一定要把设计的意图弄清楚了才能做到胸有成竹,有的放矢,预算中才能做到不少项、漏项。 1. 3 准确套用定额子目 结合工程结构合理的考虑采取施工组织方案,以便正确确定预算项目。 2.科学合理计算工程量 2. 1工程量的计算顺序 所谓的“工程量计算方法”,实际上是计算顺序问题,常用的计算顺序主要有以下5种:第一按施工顺序计算(即计算时,先地下,后地上;先底层,后上层;先主要,后次要。大型和复杂工程应先划成区域,编成区号,分区计算);第二按顺时针顺序计算;第三先横后竖,先上后下,先左后右的顺序;第四按构件、配件的编号顺序计算;第五按定位轴线编号顺序计算。 这5种计算方法对一般初学预算的人员很重要,但对一个有经验的造价师或者造价员来说,仅仅是基本功,还需要主动找图纸的的规律去算,切记不要拿来图纸就算,一定先要找出哪些是可以重复利用的数据。 2. 2 充分利用工程量计算手册和计算表格 各地区为了方便预算编制,大都编制了适合本地区的工程量计算手册,这就使该部分的工程量计算由手算变成查表,从而大大加快了计算速度,如建筑安装工程预算工作手册、五金手册等,造价人员一定要充分运用起来。 2. 3计算数据的灵活使用 1)三线巧利用 外墙净长线:可以运于计算外装修、外保温、散水和平整场地;内墙净长线:可用于计算内墙砌体工程量、抹灰、腻子及涂料工程量;外墙中心线可用于计算外墙工程量及基础工程; 2)楼地面面积巧用 楼面面层、顶棚抹灰、涂料腻子的工程量与楼地面面积相同,可直接引用(门洞口增加的地板砖可单独计算);地面面积也可以计算房心土工程量,这里要注意设计室外正负零以下为回填土,以上为房心土,定额子目不能用错。 3) 建筑面积巧用 可计取综合脚手架费及垂直运输费;按河北省2008定额计算规则一定要注意与2003定额的区别,在于阳台无论封闭与否均按一半面积计算,而且外墙保温层厚度也要计算建筑面积,而2003定额是保温不计算面积,封闭阳台按全面积计算,这一点是不同的,不能混淆。 3.合理的套用定额 1) 对于直接套用定额单价的,首先要注意套用的项目名称和内容与施工图纸标准是否要求一致,例如构件名称、断面形式、强度等级等;其次要注意定额包含的工作内容,避免重复套用项目费用。 2) 对于实际使用材料的类别、名称、规格与定额不同时,在定额允许换算的范围内,按照定额材料库里对应的材料换算其定额材料及单价,如木门窗框料换算。 3) 根据工程项目的具体情况,注意有些项目应该乘上相应的调整系数,如基础垫层系数、斜屋面增加系数等等。 4.费用标准的确定 取费应根据与相应定额配套颁发的取费文件及规定,结合工程的施工合同要求及招投标文件来确定费率。注意取费文件的时效性,及时收集取费调整变动的相关文件(比如机械费调整,人工费调整、税金调整等),掌握最新的取费标准动态,是准确选用取费标准的重要措施。 5.成果复核 为确保成果文件的准确性,预算编制完成后进行预算成果复核也很关键。主要介绍以下三种方法: 1) 单方造价指标法 是通过对同类项目的每平方米造价的对比,直接反映出造价的准确性。比如按张家口2010年8月信息建筑工程最低建安成本价,砖混结构为798.45元/ m2;小高层住宅楼工为1134.07 元/ m2 ;高层住宅工程为1267.51 元/ m2,办公楼工程为1150.85元/ m2。假如该工程为小高层住宅楼,其单方造价指标为1000 元/ m2 ,与同期同类工程相比较,差额为134.07 元/ m2,显然该工程造价出现误差,应当仔细核查。 2) 分部工程比例 指各分部分项工程占定额直接费的比例。它是有效快速的核查是哪个分部出现错误的手段之一。不过要有类似工程经验资料才能实现。 本文介绍一个简单易用的方法也可以达到同样的目的。主要要检查是不是有个别项工程合价过高或过低,有经验的造价人员,一看就能明白是哪个子目出问题了。 3) 工料消耗指标:即对主要材料每平方米耗用量的分析。如钢材、木材、水泥、中砂、碎石、机砖、人工等主要工料的单方消耗指标。它是衡量该工程造价是否准确的一个重要指标。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造价编制是一门专业性、政策性、技巧性、经验性、时效性很强的工作。因此造价管理人员要不断的学习新技术与知识,在实践中总结、探索和积累预算编制经验和技巧,才能不断地提高业务素养。 工程预算论文:浅谈工程预算编制的诸多问题 摘要:工程预算主要为工程图纸预算,提高造价工作者的编制水平,对做好工程造价的管理,以及有效控制投资,实现项目预期的经济及社会效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建筑工程;预算;编制;因素 根据设计阶段划分的不同、建筑工程预算可分为初步设计概算和施工图纸预算,统称基本建设预算或简称建设预算。预算的编制要求很全面,要求准确明了,所以更要求造价人员做到系统、完整地提高预算编制的质量,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提高企业的综合素质。 一、编制要求 (一)收集全部相关资料 编制工程预算前首先收集全部相关资料,如施工图纸、规范、图集、施工所需的施工组织设计、取费标准等。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工程造价的计价方法应该也是多样的,而不应该是单一的,每一种计价方法的缺点和不足应该得到改进和补充。采取哪一种方法,应当通过市场的运行,由建设单位和承包商自己决定。计价方法的采用应当符合准确、快速的报价的原则,如果市场价格变化较小,预算定额的价格通过系数的调整(或价差的调整)可以与实际价格比较接近,应该采用单价法;如果市场价格变化比较大,要求报价准确,能够准确地收集市场实际价格,应该采用实物量法;如果企业能够编制企业定额,可以快速准确地计算出综合单价,应该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法。 (二)确定计算分项项目 凡是预算项目中综合的内容,编制的过程中不得再次计算。这就是要求编制人员必须熟悉定额子目所包含的工作内容,材料的数量,品种及价格考虑到的正常工作程序并把定额的总说明、分说明及有关说明真正了解透彻,从而更准确地进行编制预算。 (三)准确计算工程量 工程量是编制的原始数据,是核心,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一项复杂而又细致的工作,所以工程量计算要真实准确,经得起审查的考验也是预算人员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笔者认为计算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掌握图纸内容。施工图纸和所用图集全面熟悉后才能全、准、快地编制预算,由此可见,对图纸的熟悉程度是编制预算的关键,施工图纸中各个构建的尺寸以及图纸中各个尺寸的关系必须理解透彻。只有这样,才能读懂掌握图纸,读懂设计人员所表达的具体设计要求,也才能更加全面地完成工程预算的组价过程。与此同时,造价人员在提高自身工作能力外,还应深入现场,了解施工工序,注重市场价格信息,学习建筑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增长设计知识,避免出现重大疏漏。 2、掌握计算规则。工程量计算必须有一个统一的规格,这就是国家规定的定额的计算规则,认真学习定额,学说明、册说明、章说明及子目附注,清楚地掌握工程量的计算规则。做到每个造价工作者都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下对施工图纸进行编制工程预算工作。一些造价工作初学者已经熟练的掌握了一些预算软件,但还应在明白具体内容的前提下,学习软件的操作过程,不能一味地画图算量,而不知其如何扣减,如何增加。 3、掌握计算方法。我们常说的“工程量计算方法”,实际上是个计算顺序的问题,计算时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常用的方法有施工顺序计算、定额项目的顺序计算、按先横后竖顺序计算、按照编号顺序计算、按照定位轴线编号计算,无论哪种计算我们都要认真按照相应的顺序进行计算,做到项目思路清晰明了。 (四)计算直接费与正确套价 计算的准确对造价影响很大,计算时必须做到实事求是,严格按照定额的要求,不得随意更改或者调整定额。工程内容与定额内容不相符时,如允许换算时,应按定额的换算方法和范围进行换算,然后再次计算,并在定额编号下注明该项目换算。目前,计价软件在调整后会自动在定额编号后面出现换的字样。编写过程中每一个预算工作者必须按照设计图纸及定额说明,实事求是,避免高套定额而脱离实际的不合理现象。 (五)掌握施工组织设计以及现场的基本情况,注意市场价格信息 施工过程中的施工方案和施工组织设计等等技术上注意的问题作为一个预算编制人员要了解清楚,做到全盘掌握并胸有成竹,根据工地现场的一些实际情况,编制预算,避免造成重大损失。 二、关于影响预算结果准确的因素 第一,材料价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筑材料价格由市场确定,并随时变化。预算材料价差一般参照造价站定期公布的材料信息价,随着时间的推移,材料的价格也将会改变,预算价也会有一定的出入。同时,在我国同种材料存在着许多厂商生产竞争,价格参差不齐的市场,使得材料预算价格差距很大。 第二,编制预算时是以施工图编制,没有考虑现场签证。现场签证是施工期产物,产生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包括基础处理,地下障碍物及自然灾害等。 第三,计算工程量的误差。工程计算过程中,施工图纸表达的正确而全面,清晰明了是工程计算准确的基础,在工程项目中,门窗量表往往在图纸中明确标出,但是计算方法和数量是否符合计算规则,计算是否准确还要预算人员进一步计算后才可使用。 每一次预算作为一个造价工作者都要对各个方面进行一些总结,同时根据前人的经验,每做一次预算最好做一次经济指标分析,以便为以后类似的项目作参考,来核查工程量及造价的准确性;在计算中对每个项目要掌握自己的技巧,找到规律,记住自己的简便方法,对整个计算过程要心知肚明,才能又快又准地计算。 综上所述,编制工程预算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平时多学习积累经验,在基本功上多下功夫;要经常深入施工现场,清楚每项工艺的施工程序,这样才能提供预算编制的质量,合理确定有效控制工程造价。 工程预算论文:码头堆场工程预算管理 摘要:在我国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关于码头的整体建设也在逐渐快速发展,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关于整体堆场工程的预算也需要进行具体分析和研究。对预算问题进行合理控制。无论是对于整体项目的建设方面,还是在区域经济的带动方面都是未来对码头发展的重要思考问题。因此下文对于码头堆场工程的预算管理方面做出了一些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码头;堆场工程;预算管理 一、前言 在整体码头建设的过程中对其进行准确的设计是对其进行合理控制的有效方法。通过合理的设计可以在建设过程中发挥更好的管理效果,间接对后期招标、施工等各个不同的方面进行引导;间接对码头堆场工程的预算管理起到正面影响的作用。 二、确定工程规模 在码头工程设计最初的时候需要根据具体的数值、在码头停靠的船只数量并且也需要对整体规模进行一个最初的预估,随后需要根据各个项目的投资情况来确定整体码头建设的最终规模。码头规模的建立是整体工程预算的最基础内容。在进行规模的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各种不同的因素。如果不能考虑全面,可能会导致码头在未来应用过程中功能不完全,不能达到预期的应用效果。在进行规模的确立后,需要对整体码头建设的合理性来进行具体分析和讨论。从码头具体应用的实用性和未来工程维护的程度来看,整体码头建设的合理性对整体工程的预算有着决定性影响作用。通过这样多次考量和修改之后才能确定最终的设计方案。码头设计的相关工作人员也需要对这个项目进行完全的设计和图纸的建设,图纸是整体码头工程预算的重点内容。 三、公平招标是预算控制的重点 在码头最初建立之前,整体项目的招标对于最后的实际需要花费资金量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在招标的过程中公正公开是一项工程的造价控制的关键环节。如在招标的过程中存在暗箱操作的情况,那么在码头预算控制管理的过程中也会受着很大影响,致使在最后整体码头设计建设过程中预算变成一个不可估算的数值。这就要求码头建设的相关部门需要对整体招标的过程进行完全监控。另外也可以向社会公开展示招标的全过程,使其受到全社会的广泛重视和监督。港口码头工程建设过程中,在图纸进行设计和审查之后,还需要由相关专业的部门进行合理的标底。进行标底的工作人员,首先需要对码头设计的方案进行完全的掌握,并且需要实地对工程的环境和周边经济的可行情况进行评估和分析。同时对工程应用的一些建筑材料也需要进行具体研究了解不同材料的来源和运输价格等不同的内容,这样通过这些不同的影响因素为码头工程的建设提供合理的价格方案。在价格设定的初始方案开始之后,需要更加专业的专家进行合理的分析,对招标的价格也需要进行合理的控制,不能太高或者太低。太高会导致工程建设项目的资金浪费,太低的话由于市场竞争的强烈程度会导致丧失竞争的能力。众所周知一项工程质量的高低程度和对于其投入的成本来讲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因此整体成本的降低施工企业一定会在材料方面偷工减料,那么就会对整体工程的质量造成很大影响,最终导致工程的使用过程出现很大的问题。在工程招标的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我国招标的管理模式和相关标准来进行,一定满足公平公正的原则防止暗箱操作的发生。在工程的清单列表上一定要以科学的计算方法为前提条件,在清单中想保证每一项的中标价格都准确无误。 四、优化设计方案控制预算 对码头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相关设计方案进行改进和优化可以使工程的预算得到很好的控制,这是解决码头工程预算的主要方法。在对港口码头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安排专业的人员,通过多种方案进行对比的方式来选择最优秀、最合理、最节省的方案。只有最后严格要求标准的方案才能满足整体设计单位建设方面的相关需求。通过相关设计方案,最后得出的理论数值一定要保证在估算的标准范围之内,我国已经有明确的条款规定,在工程设计预算的最初预算不能超过预算值的10%以上。这是整体工程目标预算的最高额度。同时在整体工程项目的进行过程中,无论是在投资、资金计划等不同的方面都需要对预算值进行参考和设计。因此对码头建设工程进行优化设计是实现工程预算管理最主要的方法之一。在整体设计工程完成之后只要根据最初的预算进行确定,工程以后进行过程中的图纸设计和修改都不会出现很大的变动,那么在工程预算管理和相关控制方面也有了更加可靠的依据。最后一个方面对整体码头施工进行科学合理的建设是对预算进行有效控制的核心内容。在整体施工的最初阶段码头设计从蓝图变成现实的主要阶段,在这个阶段进行的资金消耗也是最大的,并且也是问题最多的过程。码头建设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对设计过程中存在的缺陷进行合理的掌握,并且对这些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修复和维护。尽可能解决在工程最初设计图纸方面所遇到的问题。并且在整体工程施工过程中也需要进行合理的监督和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并且保证在合理的预算范围之内。因此在这过程中各个方面的变动都会出现对资金的影响,所以需要控制总体施工过程的合理性才是对预算管理的最重要内容。 五、结语 本篇文章对于码头堆场工程的预算管理做出了具体分析和讨论。分别从对码头预算控制和设计方优化等不同的方面做出了一一阐述,希望对未来我国码头工程建设的预算管理有积极影响作用。 作者:姚婧 单位:江苏新苏港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工程预算论文: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对工程造价影响 电力能源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能源之一,电力工程对于能源管理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资金作为企业是否正常运转的重要因素,电力企业对电力工程进行施工时,相关管理人员需要根据工程整体进行部分细节工程的造价预算。在整个电力企业的工程造价上,电力工程预算编制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影响整个工程以及质量的核心部分。因此,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对工程造价有明显的影响。为确保电力企业工程能够更好的发展,应需要按照合理的工程预算编制来有效控制工程造价。 一、电力工程预算编制与工程造价的联系 电力工程预算是指在执行电力工程的施工之前,根据不同的预算而实施的不同内容,参照国家法令规定的数额、指标以及工程各项费用的取费标准。一般来说,工程造价实际上分为四个阶段,即估算、概算、预算、决算。重要的部分并不是最后的工程造价阶段,而是在前期。因为施工图纸的拟定结束就意味所有的成本变成固化的状态,电力这项工程的利润可以被测算出来。比如,一个企业在做工程总承包时,对于工程的勘察部分、设计部分以及具体的施工部分都属于承包范围内。企业需要在意的重点就是在前期的估算和概算上,也就是工程的预算编制体系上。在估算和把控工程时,就需要掌握设计师的意图、工程双方的意图,将所有会涉及的设计、施工规范以及将会触及的各项工序的价格。此外,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要对设计人员进行相关工序的交底,单方造价的组成,然后在不断磨合中寻找最佳的方案。在这一过程中,虽然看起来是以电力工程的设计师为主导,但是作为对项目具体的单个项目预算编制的重要程度也是不可或缺的。 二、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方法存在滞后性 社会时代都在不停发展,各种可以应用于工程上的体系不断出现,如新材料、新工艺、新结构、新技巧等,这些方式都可以加强对电力工程的改善。但是据相关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存在相对的静置性,相较于时代的进步产生了滞后性。现有的电力工程编制上仍采用相对落后的计算方式,对于有可能存在的外在因素仍保留不确定性。因此,电力预算编制上仍然存在问题。 (二)预算编制缺乏全过程意识 目前,我国的电力工程预算编制管理上大多属于阶段性的管理,在结束工程预算方面的工作后就不再参与。对于电力工程后期出现的问题进行临时的紧急处理,与有计划、有规定的处理方法相比,这种临时的处理方案显然存在明显的劣势,对工程的效率整体上都会出现明显的差别,其原因就在于预算编制缺乏全过程的参与意识。作为电力企业资金预算的重要人员,在经济支出上应有准确的管理意识。 (三)电力工程变更的随意性 在电力工程的具体实施阶段,事态并不会准确按照工程的设计进行开展。首先,项目本身会受地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会根据具体的施工过程而变更设计方案,从而加大预算成本。虽然加强对电力工程预算编制的控制能够有效改善控制成本,但是施工时的复杂性以及多边性都会影响工程造价。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对工程造价的影响文/黄雅妮电力工程的预算编制直接影响电力工程的正常进行,在对电力工程进行预算编制工作时,要科学分析工程造价,并根据相关因素进行合理的预算拟定,从而减少因预算不足而发生浪费的情况。但是在电力工程的实际施工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不仅严重影响工程的进度,对于预算方面也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因此,本文主要详细探讨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对工程造价的影响,以供参考。 三、加强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工作的具体措施 (一)了解工程的现场情况 走进现场分析,要比分析图纸提供的数据准确。首先,在现场能够准确查看电力工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再有效改良方案的实施性等方面,可以准确看到工程的位置、工程的难点以及工程的重点等问题。电力工程预算编制要对施工现场获取准确的时事资料,以便面对突发问题时得不到有效改善,从而影响整体。 (二)熟悉设计图纸,充分理解设计图 在设计图纸方面,第一时间分析设计师提供的设计图纸,了解设计者的意图,并分局具体的数据标注进行简单的资金计算。准确判断工程的规模性、类型以及性质,并根据实际条件进行准确的工程量计算。在得不到精准的计算数据时,要及时与设计师沟通,协同作出合理的解决办法。 (三)客观分析价格因素,价差留有调整余地 从多个角度分析建筑的材料价格,考虑外在的因素以及可能存在的因素,作出客观的价格预算。并且在预算的价格上作出相应的调整,根据材料市场的发展作出预判性的提升或降低,预留出足够的调整余地,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因市场材料的价格上涨而影响工程的施工效率。 (四)充分利用计算机进行预算编制 信息时代的到来,对数据的计算方式带来了新的局面。人在面对较多数据统计以及庞大的工作量时,会产生一定的视觉疲劳,在计算数据时可能会出现一定的误差,而利用计算机进行计算则能有效改善视觉疲劳。众所周知,计算机拥有稳定性以及标准的计算公式,不会因为本身的原因而产生数据误差。预算编制人员可以利用计算机带来的便利,计算预算资金。 (五)提高工程造价预算编制的人员素质 人员素质一直都是企业应注重的地方,对于电力工程预算编制上更是如此。电力企业的管理人员在选择工程造价预算编制的人员时,安排最合适的人员,根据一个人拥有的基本素质、道德品质、技术能力以及人格素养等方面进行选择。 四、结语 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对于工程造价有重要的影响,无论是出于施工环节还是具体的设计关节,都需要工程预算对其进行全程的资金控制,在需要支出时提供工程的建筑动力,在不该支出时提供对企业本身的运转能力。因此,电力企业需要加强电力工程预算编制的管理工作,从管理方面、能力方面、素质方面进行综合选择,以提高电力工程预算的准确率,减少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作者:黄雅妮 单位:国网厦门供电公司 工程预算论文:建筑工程预算在投标报价中的重要性 摘要:在进行投标报价时,要把建筑工程的预算作用发挥出来,为提高建筑单位的中标率,可采用相应的报价策略和技巧,让建筑单位合理控制其工程造价,降低工程项目的经济损失与支出成本,提高公司在市场的竞争能力。在进行招标报价时,必须重视建筑工程的预算,同时掌握合适的报价技巧。这可以提高公司的中标率。 关键词:作用分析;投标报价;建筑工程的预算 1建筑工程中编制招投标预算的重要性 在进行建筑工程的概算时,因其质量控制力度不足,根本不能准确的进行工程概算,而不能证明标底。此外,因投标方没有申述权,从投标方的角度来讲是非常不公平的。但缺乏质量控制的有效策略,业主又不负责工程的质量,在进行编制工程的招投标时,有些企业无法抵抗利益诱惑,就把工程转包出去,还利用没有招投标核算经验的人员做预算工作,根本不能确保工程质量。但在进行招标时,招标企业都委托编制预算的公司,请有预算资质的人员来进行预算的编制工作。然而若无法对预算编制的工程质量进行控制,而无法入围,就会使投标企业失去中标的可能性。并且,在招标过程中存在让利多的情况,可遮掩其预算中存在的问题。一般我们把标底作为决算的主要依据,然而若是没有控制编制质量的有效策略,就使标底缺失,失去施工的目标与方向。 2编制建筑工程的预算 建筑工程的设计预算和施工图的预算情况都能通过建筑工程的预算全面,系统的体现出来,并且指导其投标报价非常重要的文件。建筑工程要对其编制预算的工作进行不断的改进与完善,这可提高企业对市场竞争的适应性,也使其中标率得以提高。在编制工程预算时,要根据国家有关的规章制度与方针政策严格进行,同时还要有与实际情况相符合的编制内容。第一,在进行预算编制时,要坚持分离价和“量”的原则。量是指在施工中的安装设备费用,使用机械的费用,消耗材料的量等主要的工程量。运用以量化价进行编制的办法,这不但能便于工程的分析统计,还能够对计算的内容进行优化,使其预算编制的更准确。价是指有关综合市场的信息情况,编制的基价指标可以市场信息为依据。而且在编制过程中,可用造价管理的有着部门在市场的信息价来换价,再根据有关计算公式来计算出数据,再进行投资预算的编制。这种编制预算的方法能够减少成本,免去中间环节,便于操作。而在进行指标编制时,预算和投资预算不能等同定额。在应用指标编制时,需要和当地溝的市场信息价结合,然后将指标换价。 3建筑工程的预算在投标报价中所具有的作用 3.1定额计价投标法 工程的预算中经常运用的投标方式是定额计价。运用这种方法来对工程造价进行确定,包括工程计价与工程量的计算。按照有关规则与统一的划分项目来计算工程量,得出工程量后,再确定工程的造价成本和利润,最后得出其投标的报价。编制预算的工作者按照设计预算,施工图纸的情况,计算全部工程在施工周期内的工程量。定额计价的基本数据是计算工程量,所以编制者要确保其准确计算工程量。 3.2清单计价投标法 在进行工程预算时,应用最广泛的方法就是清单计价的投标法。此法是根据业主给出的工程量清单,预算工作者无需再次计算,只按照工程量的清单套用其单位定额的消耗量。在市场竞争中,建筑公司应结合本身的建设能力与实际情况,能够以低标的价格来承包工程。工程实物的费用消耗都可在清单计价上体现出来,可有效防止暗箱操作,弄虚作假,盲目压价等情况的发生。清单计价便于工程的控制与实施,使投标报价的可靠性,真实性得以提高,明确招投标两方的责任,工程量的误差由招标方来承担,而工程的报价则由投标方来承担。用清单计价进行工程预算,对单位的定额编制起到了推动作用,有效提高建筑单位的市场竞争力与技术水平。 3.3规范工程投标报价的行为 在招投标制度的改进与完善中,使其工程的投标报价已趋于合法几天,规范性,然而在具体的工程投标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不法单位弄虚作假,暗自勾结行为比比皆是,导致很多“豆腐渣”工程的出现,既损害人民和国家的利益,又浪费资源。近些年,工程中的投标报价已转向预算工作者间的竞争。预算工作者编制的报价是否准确,是公司在市场竞争中能否立足的关键。在进行工程预算时,采用工程量的清单计价法,能够控制公司采用在投标时用不法手段达到中标的目的。运用工程量的清单计价方法,由市场与公司确定定价,即询标。利用询标,可发现报价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对报价内容进行及时更正,排除低标价的条款,报价的不合理,保障其招投标方的权益。 4控制建筑工程的投标报价方法 4.1对不平衡的报价法进行合理利用 不是每个工程都可以用不平衡报价的方法。这种方法用在总报价不提升的工程中。在对工程中标无影响的前提下,还可获取工程结算的利润。第一,难以计算工程量的项目。例如,土石方的工程。在进行投标报价时,公司可提高报价,而对工程总报价无影响,加大中标率,得到更大盈利。第二,对工程价款要先进行结算的项目,例如,基础工程;这也可提高投标报价,便于企业周转资金。可对后期报价进行适当降低,如,安装工程。第三,不清楚工程内容的项目。可降低其投标报价,能够避免索赔情况,提高工程的总报价,建筑单位的施工成本就会增加。 4.2无利润算标方法 在进行招标报价时,应用无利润算标要有一定条件。(1)中标项目后,其工程的大部分承包给索赔不高的分包商。(2)长期没中标,不能维持生存的承包商,然而能中标,还可运营的。(3)分期项目的建设。用低廉的价格得到一期的工程,而且在后面的建设中可得到经济利润。 作者:李小虎 单位:宁夏勇峰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工程预算论文:公路工程预算定额编制方法 摘要: 当前我国很多地区都在进行公路工程的建设,以优化交通状况、方便人们出行,但在公路工程预算工作中还存在一些让人头疼的问题,其中就包括公路工程预算的定额编制工作问题,我们要明确公路工程预算定额编制的概念和方法,这可以提升我们对公路工程进行预算编制管理的效率。 关键词: 公路工程;预算;定额编制;方法 在对公路工程进行造价管理工作时,预算定额编制是其中的一个难点,因为公路工程存在工期长、工程施工范围广等特点,在进行定额编制时就要依照公路工程的具体情况进行工作安排,只有合理的定额编制依据才能帮助我们建立科学的工程预算定额编制,我们才能在此基础上提升造价管理的效率。 1工程预算定额概述 1.1工程预算定额的相关概念 工程预算定额就是在对单位工程要素所消耗的材料、设备和人工等数量尽心了解后,针对其进行的标准规定工作,一般来讲,对建筑造价的计算都要以工程预算定额为基础,可以说工程预算定额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工程经济文件。 1.2工程预算定额的实际作用 对于工程安装造价来说,预算定额是其管理基础。因为预算定额是进行施工图预算编制的基础。因此,预算定额是进行施工方案技术经济分析和优化的前提,也是建筑工程施工单位进行合理化的经济分析的基础。施工单位为了进行更好的施工组织设计编制,都要进行预算定额编制。 2工程施工单位进行预算定额编制工作的原则 2.1在进行定额水平分析时,依据社会平均必要劳动量 我们知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根据价值规律来进行预算定额消耗标准的确定工作,这也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预算定了。简单来讲,就是要根据正常社会条件下进行施工作业所消耗掉的劳动时间。只有在对施工正常强度与速度下,以平均技术水平施工人员为参考依据,去计算他们在进行单位工程项目所需要消耗的劳动时间才能得出定额水平的合理参考依据。 2.2简捷严谨,准确科学 为了能够更好的进行公路工程造价工作,在进行预算定额的编制时,一定要兼顾内容的多适用性和形式的简洁严谨性。因为预算定额的项目非常的复杂且繁多,只有多适用性的形式,才能使预算定额编制更加统一。进行预算定额编制的项目数量要尽量齐全,将工程施工中所进行的项目要一一囊括,如有遗漏要尽快补齐。而进行定额项目划分的核心要求就是要步距合理。所谓步距合理,就是指定额中各项目与同类项目之间的定额水平差距大小得当。如果步距过大,则代表工程项目与同类项目之间存在较大的定额水平差距,项目编制的精度就会降低。如果步距过小,虽然项目的精度会提高,但是编制的项目数量会增多。同时进行定额编制时要撰写简单明了的项目说明。 2.3进行定额编制管理的领导要集中 公路工程预算定额编制须由中央主管部门进行集中领导,并制定统一的方案原则和规范制度等。只有这样,我国的公路工程建设才能有一个统一的预算依据。只有全国的公路工程在统一的预算依据下进行,才能减少造价预算失误。 3进行公路工程预算编制的步骤 我们知道,进行公路工程预算编制是一项较为繁琐的工作,该工作的实施步骤就是,首先要进行工程现场情况调查分析工作,然后根据对预算定额的理解进行取费标准与设计方案的审视考量工作,并根据施工经验确定施工方法,最后就可以根据施工工程量计算出工程造价和费用情况,并根据填写规范进行预算定额编制的填写说明工作。 3.1根据公路工程的具体情况采用科学的施工方案 要依据对公路工程现场情况的了解,进行既经济又科学的施工方案的制定工作。施工方案不仅要更加客观合理,以保证公路工程能够顺利进行,还要保证进行预算编制工作时,能够更加灵活地进行定额套用,这样就能使综合费率的计算更具合理性。 3.2采用正确的编制依据 编制办法、预算定额是公路工程预算编制的依据。目前现行有效的公路工程预算编制依据有:《公路工程概预算编制办法》;《公路工程预算定额》;《公路工程机械台班定额》和《公路工程概算定额、公路工程预算定额公路工程基价》。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地方性的法令法规和有关补贴标准、施工图阶段招标文件及图纸。编制办法对预算编制的各个程序和步骤均作出了具体规定,必须熟悉、理解与严格遵照执行。 3.3熟悉图纸并计算工程量 (1)图纸是计算工程量的依据。预算人员首先应熟悉设计图纸,要理解设计意图,包括总体布置图和设计工程量清单,特别是对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等;其次,预算人员应认真核对工程数量。查对工程量时,预算人员应对照工程量清单,明确工程量清单每项包括的工作内容,熟悉施工组织设计,按施工顺序依次计算,力求做到工程量完整、不漏项。(2)工程量计算规则要明确。工程量是编制工程预算的基础数据资料,计算工程量是按照设计图纸上的几何尺寸计算工程数量,除对设计图纸上已列工程量进行复核计算外,有些工程量如构造物的挖基支护与排水等,需结合工程实际情况进行计算确定。在编制概预算时,对于图纸上出现的工程量一般不会遗漏,而对于未在图纸上反映的临时性工程量(如预制场地、搅拌用地等),应视工程实际情况计算其相应工程量。 3.4计算综合费率 在工程造价计算中,费率的选择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基建工程项目都要采用编制办法的相应费率,而养护工程则需要选用养护改善相关的费率。造价预算编制工作人员要在日常工作中加大对于工程法规和造价信息等相关资料的学习力度,力争在进行预算编制工作中能够灵活根据政策选取相应的综合费率。 4结束语 总之,科学的工程预算定额编制是进行高效工程造价管理的前提,我们要提升我们在公路工程预算定额编制方面的工作水平,对公路工程预算定额编制的相关概念和流程进行分析和审视,才能找到优化工程预算定额编制工作的路径。 作者:李永梅 单位:河北省公路工程定额站 工程预算论文:建筑工程预算在工程造价控制中的必要性 摘要: 建筑工程预算是工程造价控制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工程成本控制和建筑经济效益的提升都有赖于严谨的预算工作。本文简要地概述了工程预算在工程造价控制中的重要作用,就当前工程预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实现工程预算工作水平优化的相关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 建筑工程预算;工程造价控制;造价成本 建筑工程造价主要是就相关工程的施工环节与施工内容进行分析,评估相应的资金数额,并就各环节的资金应用展开合理高效的安排。而工程预算工作则是施工单位更好地实现工程造价配置、提高建筑资金利用水平以及优化施工人员与施工材料分配的重要保证,是实现工程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 1简要概述其在工程造价控制工作中的作用 1.1实现工程造价的科学性提升 建筑工程预算是造价控制工作的基本前提,在实际造价控制工作开展时,管理人员应首先进行工程预算的合理计算与评价,之后再根据相应的评价数据进行预算文件编制,所以工程预算是工程造价工作中多种合同文件签订的依据性内容,也是施工材料采购和建筑资金投入的重要参考基础,同时也是工程贷款发放的重要依据性文件。 1.2实现建筑工程成本控制水平优化 工程预算工作是工程造价控制的基础环节,建筑单位所进行的施工成本投入计划制定都是在科学预算的基础上实现的,管理人员也能在科学预算的基础上实现对建筑成本的有效控制。工程预算工作往往广泛地涉及到建筑原料采购、施工劳动力分配以及施工机械设备应用等多个方面的成本规划。并且工程预算工作的开展是在对施工图纸和实际施工进行全面考虑下实现的,在成本计算方面更加精确。所以,工程预算工作为工程造价控制创造了有利条件,有助于工程成本控制水平的提升[1]。 2目前工程预算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2.1造价预算编制工作存在不足 在当前的建筑工程造价预算管理工作中,编制工作常出现漏洞,这会导致技术、材料以及科学的结构体系流于形式,最终造成造价预算存在误差。而且当前的编制工作严重缺乏专业素质能力强的专业人才,相关工作人员学识不够,编制能力差、缺乏实战经验,经常混淆编制标准的要求。 2.2对造成造价成本波动的相关因素考虑不足 在进行工程造价工作控制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就可能造成成本波动的相关因素进行切实考虑。其主要涵盖了市场条件限制、项目施工环境以及施工人员的工作态度等方面。其中,建筑材料是工程造价中投资最大的环节,材料价格的波动对于工程造价的影响巨大。但是在当前,大部分建设单位在进行造价预算工作时,都没有就材料价格走向进行科学预测,导致实际材料购入价格与预算价格成本之间出现误差。 2.3缺乏完善的造价预算的审核机制 在当前的建筑市场中,针对工程造价预算而展开的审核工作大多是与中介组织来完成的。但由于审核机制本身存在不足,相关单位为获取最大程度的审核费用收入,而对建筑单位提交的部分工程项目进行削减,以致于实际施工和设计要求之间存在差异。建设单位在进行之后的项目追加过程中又会再次投入成本,造成工期延误的同时也导致造价超标。 2.4忽略工程实施过程中的造价控制 工程建设施工过程是项目实施的重要环节,建设单位对该环节工作过程中的造价控制工作的忽视往往会直接造成工程成本投入的增加。这主要是由于施工建设环节本身就是成本投入较大的环节,造价控制工作的忽视将造成施工环节中的大量资源浪费。同时,施工过程中还可能出现的施工失误、合同变更以及自然条件限制等因素都会造成成本的大幅度提升。 3实现建筑工程造价工作水平优化的相关策略 3.1加强预算编制工作的科学性发展 加强预算编制工作的科学性发展对整个建筑工程的顺利进行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管理人员在实际预算工作开始之前必须注重准备工作的开展,其主要是施工环境中的地质情况的检验,并根据施工需求展开定性探查工作,这是预算工作开展的基础数据。同时,管理人员还应当加强施工图纸的审核,这不仅能推动施工开展,同时还能实现造价预算工作的精确性提升。另外,管理人员还应当有意识地进行施工重点环节的标注,实现其与造价预算的一致性,并且在实际审计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管理人员还应当确保审计的公平公正,积极与施工单位进行联合,要求其不断地进行施工创新,在确保工程建设整体质量的基础上探讨如何实现工程成本的有效节约。另外,当前的管理人员还应当在工程造价预算工作中积极引进先进信息技术,积极创建计算机网络平台来切实提高建筑工程预算工作的整体质量和工作效率[2]。 3.2加强对材料价格的科学性预算 对于建筑工程建设来说,其投入最大的成本部分在施工所用建材采购与施工机械采购或租赁两方面,积极实现这两方面的成本节约对于整体成本控制有着重要意义。相关管理人员应当加强市场研究,掌握材料价格与机械价格,在多家供应商中进行价格对比。同时还应当积极建立价格预测系统,实现价格的调控能力的提升。在实际预算编制工作中,应当以科学性的价格预测作为基础来进行价格变动可能性的余地留存。并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实时根据价格变化来进行差价调整,保证价格波动所造成的影响程度始终可控。 3.3实现预算审批工作的规范化 不规范的预算审计工作带给工程建设的影响往往都是直接性的成本投入超出,所以加强实现预算审计工作的规范化是十分重要的。首先,建设单位应当积极制定相应的预算审批制度,对工程造价各环节预算都进行专门的严格审批工作,并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保证该造价预算在实际施工中的切实有效提升。同时,相关人员还应当明确审批监督工作的贯穿性,切实抓好施工前、施工中以及施工后的预算审批工作。并在这过程中就发现的价格超标环节进行及时的控制,尽可能地避免设计变更情况的发生。 3.4加强施工开展环节的造价控制工作 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加强工程造价预算管理是平衡工程质量和工程造价的有力手段。工程建设一般分为招投标阶段以及正式施工阶段,对前者进行造价管理与控制工作时,管理人员必须充分利用一切可以搜集到的资讯并多方比较造价咨询机构,然后才进行实际的管理工作。①要端正态度,重视编制招标文件,严格依照法律要求和规范制定造价条款。②要严格把控合同的签订环节,在工程结束提交验收后仍需执行标底造价的审查与核对。在正式施工阶段则应当对工程造价进行控制,一切以签订的合同为标准,不能徇私。在采购工程所需物资时,不仅要货比三家选择优质的物资供应商,还要一丝不苟地监控资金流向。如果施工过程需要变动原来的设计,要按照程序来变更签证,并邀请专家领导进行考量与审查。除此之外,建设单位也应当进行相应的施工监督人员的设立,其主要是为避免出现施工人员的技术应用失误而专门进行的操作监督以及操作指导工作。 4结束语 做好工程预算工作在工程造价控制管理工作中是十分重要的前提,其对于实现工程成本控制,促进建筑工程经济效益提升有着重要作用。因此,相关建筑企业应当明确工程预算工作开展的重要性,并就当前预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从而制定更加完善的预算工作策略。作者:王炎 李迪 单位:中交一公局厦门工程有限公司 工程预算论文:建筑工程预算成本控制分析 摘要: 近年来建筑工程项目不断增加,为了能够更好地提高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工程质量和经济效益作为两个重要的衡量指标,因此需要采用精细化的建筑工程预算和成本控制方法,有效地提高建筑工程的综合实施效果,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同时,实现工程项目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本文分析了建筑工程预算与成本控制的原则,并进一步对加强建筑工程预算和成本控制的措施进行了具体阐述。 关键词: 建筑工程;工程预算;成本控制;原则;措施 建筑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其以获得经济效益作为重要的经济目标,为了能够获得良好的利益,则需要降低成本。这就需要建筑工程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强化工程预算和成本控制,即通过工程预算来对施工过程中各个程序环节按设计文件的要求来进行预先计算和确定,提前确定出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所需要的全部投资额。而成本控制则由成本控制主体来对成本耗费发生前与成本控制过程中各种不利因素和条件采取有效的预防和调节措施,保证成本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建筑工程项目通过工程预算和成本控制能够有效地实现对工程造价的控制,确保工程项目经济效益目标的实现。 1.建筑工程预算与成本控制的原则 1.1贯穿性原则 任何一项工程项目,工程预算与成本控制都会始终贯穿于建筑工程的始终。即在建筑工程项目实施的整个过程中,工程预算和成本控制会渗透到每一个环节,贯穿于建筑工程的全过程,从而实现对造价的有效管控。 1.2综合性原则 在建筑工程预算和成本控制过程中,其并不是简单地对费用支出和费用进行管理,需要综合支出成本、质量、工期、资产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遵循综合性原则来完成建筑工程预算与成本控制工作。 1.3全体性原则 建筑工程预算和成本控制工作单纯依靠一个部门无法实现,需要全员参与,形成多部分联动,这样才能做到全面和准确控制,确保预算的准确性和成本控制的可靠性,从而达到预期预算的精度,使成本控制达到良好的效果。 2.加强建筑工程工程预算和成本控制的措施 2.1加强全过程管理 在建筑工程预算和成本控制工作中,需要树立全过程管理的意识,对投资及时预测和分析投资的动态变化,准确充足的资金来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在项目决策的阶段,就需要做好概预算工作,确保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在设计阶段对成本管理给予充分地重视,针对设计可能会对成本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从而有效地实现对工程造价的控制。在项目实施阶段,在严格执行设计方案,在方案执行过程中做好检验和验收工作,避免擅自更改设计与追加资金的情况发生,有效的实现对造价的管控。 2.2合理确定建筑工程预算总额 工程预算编制工作具有较高的细致性要求,因此作为工程预算编制人员,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职业素养,而且在实际工作中还要深入施工现场,对施工各个环节进行有效了解,重视市场价格信息的变化,熟悉各种新技术和新材料,合理地对建筑工程预算总额进行确定,加强对预结算的审核。同时作为预算编制人员,还需要熟悉和掌握国家的各项政策和导向,这样可以在国家出现政策性调整时,有效降低对工程造价带来的不利影响。在预算编制过程中,要对地质勘察资料、设计标准、设计技术规范及建筑材料等客观条件进行深入分析,明确其可能会对工程造价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防范。及时收集市场上相关的信息,对材料和设备的价格变动进行有效控制,有效降低其可能会对整体预算带来的影响,确保预算编制结果的准确性。 2.3全面推行限额设计 在设计阶段就需要不断地强调成本控制的重要性,推行限额设计,公开招标来选择具有较强实力的设计单位,不仅鼓励设计的创新,同时还要推行设计激励机制,使设计人员树立良好的造价控制理念,有效地提高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经济性,不断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使其在兼顾功能的同时,确保实现造价的最小化。 2.4采取灵活地预算方式 在建筑工程预算与成本控制过程中,一旦预算方式不合理或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则会对预算工作的质量和准确性带来较大的影响,并不利于建筑企业工程效益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加快观念的转变,从传统的预算方式中解脱出来,树立科学家的预算观念,并针对工程的实际情况,与材料采购与施工周围的环境条件等有效结合,采取灵活的预算方式,针对不同的工程预算来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成本控制措施,以此来提高预算的准确性和成本控制的可靠性,为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2.5实行成本管理责任制 建筑工程项目实施扶贫款痛苦,需要实施成本管理责任制,这有利于成本管理实效的优化。在成本管理工作中,需要对成本管理各个环节的责任人、责任内容进行明确,并形成上下联动及层层落实的成本控制体系,全面提高成本控制的实效性。当成本出现失控现象时,可以针对实际问题发生的环节来追究相关责任人,并对其进行惩处,强化成本控制的威慑性。另外,还要建立健全问责制度,针对不同责任采取针对性的问责方式,制定合理的问责流程,并重视问责细节,进一步对问责标准进行完善,从而使每一个责任人都能够重视自己的本职工作,增强成本控制的意识,从而达到良好的成本控制效果。 2.6构建科学的建筑工程预算与成本控制体系 为了实现建筑工程预算与成本控制的科学化、长效化,必须形成完善的建筑工程预算与成本控制体系。其一,要从企业长远发展、长远利益的角度着手,立足当前实际,同时也放眼未来和长远,使建筑工程预算与成本控制体系的构建实现长效化,提高预算与成本控制工作的实际效用与长远价值;其二,要重视人才建设工作,积极引进高素质的、专业化的预算与成本控制管理人才,以人才为重要推动力,以人才为工作关键点,为企业的工程预算与成本控制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其三,要做好部门联动,形成多部门合作、信息实时上报的制度,使预算部门可以全面、及时地掌握工程动态、资金情况,从而实现对于工程预算与成本控制的全局性、科学性把控。 2.7全面实施预算管理和合同管理 做到每项工作有预算收入,有合同管理和约束。组织项目部人员学习对甲方的工程承包合同,学习对分包队伍的工程承包合同。预算管理中严格材料浪费现象,班组结算超出预算量,还有严格控制其价格。另外每项工作要有合同约束,避免因无合同造成的无法控制现象。合同管理是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非常有效途径。需要将风险与分包队伍和供应商捆绑在一起,避免独自承担风险。在合同的实施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合同做事,对甲方不做合同以外的事情,对作业队严格要求完成合同内的事情,并随时做好索赔和反索赔工作。 结语 建筑工程预算和成本控制无论是对于建筑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还是建筑企业的长远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建筑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强化工程预算和成本控制,构建完善的建筑工程预算和成本控制管理体系,将工程预算和成本控制贯穿于建筑工程的全过程,有效地实现对工程造价的管控,在确保工程质量和功能性的同时,确保工程项目能够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为建筑企业的健康、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王彦妮 单位:秦皇岛海三建设工程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工程预算论文:输变电工程预算管理工程造价 【摘要】 在输变电工程建设中,施工图预算是招标、投标、工程施工管理和工程竣工决算的重要文件。同时,施工图预算对工程造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本文主要研究输变电工程中施工图预算对工程造价的影响,旨在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 输变电工程;施工图预算;工程造价;影响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也越来越重视电力工程的发展。在输变电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施工图预算对于工程造价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主要研究输变电工程中施工图预算管理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希望能给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帮助。 1输变电工程中,施工图预算的主要作用 在输变电工程当中,施工图预算可以叫做设计预算。一般来说,施工图预算根据建设单位对于输变电工程的设计图纸、设计费用、施工设施和施工材料等价格进行编制,同时,还要参考输变电工程造价文件来确定施工图的预算。施工图预算能够有效控制施工图设计和结构图设计方面不出现特殊情况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也能够有效控制施工造价。在输变电工程当中,施工图预算是保证工程稳定资产投资的有利依据,是承包建设单位报价的基础。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出现对工程招标不利的因素时,可以通过施工图预算调整工程造价,从而让企业的招标工作顺利进行。 2输变电工程中,施工图预算与工程造价的关系 在输变电工程中,有关工作部门不仅要在施工方面加强管理,更应该重视施工图预算与工程造价之间的关系,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工程造价正确预算的主要依据是施工图预算,施工图预算也是工程造价的基础。工程造价主要包括:单位工程预算、单项工程预算、分部工程预算、分项工程预算等建设项目的总预算。同时,单位工程的预算同样要依据施工图、相关费用定额、施工人员数量、施工材料等价格进行预算。在此基础上,让相关单位进行分析和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图预算方案。各个相关单位还要对施工图预算进行合理分析,建立科学有效的单项施工图预算,然后将所有的单项预算汇总成总的施工图预算,进一步加强工程造价的准确性。 3施工图预算管理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3.1施工图预算控制工程造价 在输变电工程施工过程中,工程施工图预算能够有效提高建设单位招投标的成功率,招投标的稳定进行是需要施工单位满足建设单位的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够进行更好的招标。要想施工企业能够正常进行施工,施工单位就要保证内部企业的施工质量,从而进一步保证招标企业能够正常进行招标。但是,在企业进行招标的过程中,往往存在一些阻碍招标工作顺利进行的外在因素,当出现这种现象时,需要企业的相关工作人员灵活处理各种突发问题,根据各个省市提供的定额进行计算工程价格。工程施工图预算管理能够有效控制工程造价,从而利于工程的竣工结算,工程施工图预算对于确定工程造价有很大的帮助,同时,还能够帮助建设单位进行合同价格的顺利确定。有利于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顺利进行工程结算,对于建设单位能够准时发放工程款都有很大帮助。所以,编制好施工图预算有利于对工程造价的控制,让工程竣工结算更加顺利。 3.2工程施工图预算能够保证工程造价的准确性 在输变电工程施工中,工程施工图预算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有效确保工程造价的准确性。企业相关工作人员在进行工程造价的编制时,应该提前整理好工程施工图预算的各种材料,熟悉掌握施工图纸和施工预算定额。施工图预算的编制材料一般包括:施工方案、施工设计图纸、施工安全手册、定额、计价清单、预算手册等。然后,企业的预算人员应该根据这些施工图预算编制材料进行合理预算,通过这些编制材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企业预算人员的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在这个过程中,预算人员还要根据施工图工程中相同的预算定额进行预算,计算好施工工程中的分布分项工程。然后依据定额中提供的计算公式计算出工程量,包括在计算工程量的过程中,企业的预算人员还要严格按照工程量计算公式计算,不得根据自己经验进行计算。 3.3工程施工图预算能够确保工程造价的顺利进行 工程施工图预算不但能够有效确保工程造价的顺利进行,还能够让工程造价更加的准。企业中的工程预算人员在进行汇总工程造价和施工过程中其他方面的费用计算时,可以参考工程施工图预算提供的数据,然后根据建设单位设定的工程造价组成部分、基础项目和施工费用使用率,能够计算出施工过程中的现场使用费用、利润和税后金额,以及施工直接间接费用,然后再对各项工程造价费用进行叠加。与此同时,还要注意施工预算过程中,预算价格的之间的间接费用也是特别重要的,直接费或者人工费在不断增加时,一定要注意相关的预算定额,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在工程造价的过程中,除了要注意施工预算带来方便之外,还有注意合理控制好各种施工材料的费用,科学合理的进行材料费用控制能够保证工程造价的准确性。材料控制主要是对材料的消耗单价上涨进行控制,材料单价主要指的材料的采购价格和采购后运输过程中所产生的费用。因为材料购买之后,运输到建筑工地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意外情况,从而导致在进行工程造价的过程中,材料单价上涨。还有就是材料顺利运送到施工场地之后,可能会因为天气的原因,导致材料受潮,影响其正常使用,这也是导致材料单价上涨的主要原因之一。浙江某输变电工程中的变压器等材料因为外界因素导致的材料单价上涨。所以在进行工程预算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这些外在因素导致材料单价上涨的情况,从而进行科学合理的预算。 4结束语 根据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在输变电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施工图预算不但能够有效控制工程造价,还能够确保工程造价的准确性。因此,在输变电施工过程中,严格进行施工图的预算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吴利洁 单位:国网湖南省电力公司湘潭供电分公司 工程预算论文:隧道工程预算成本管理分析 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越来越多的交通工程建设中都开始修建高造价的隧道。隧道工程的建设需考虑到诸多问题,比如地表原因导致的拆迁困难、建筑物密集等,所以大多数的隧道工程都是使用地下暗挖式。隧道工程多在城市轨道、铁路、公路及水利工程中应用,其具有较高的成本。基于此,该文就主要研究隧道工程预算成本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并且提出相应的对策,以降低隧道工程的预算成本。 关键词: 隧道工程;预算成本管理;问题及对策 隧道工程具有固定性、单件性和使用寿命长的特点,与其他行业的产品是不同的,所以隧道工程在资源、资金分配、施工空间及施工时间方面有一定的矛盾,导致隧道工程预算成本管理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增加了管理难度。目前我国隧道工程建设竞争较为激烈,但是从隧道工程预算成本方面看,其水平还有待提高,其中存在多多少少的问题,要想使企业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就要找出隧道工程预算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制定针对性的对策。 1隧道工程预算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隧道工程预算成本管理是工程中最重要的内容,成本的管理直接影响了隧道工程建设项目的完成水平及质量,并且还影响到了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在实施隧道工程项目之前一般都会对施工成本进行预先设计和计划,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对其进行修整,项目预算成本管理水平直接影响了控制结果。所以,企业自身要想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就要从预算成本管理方面着手。 1.1成本预算工作 在成本控制中,成本预算是最基本且最重要的内容。隧道工程在实施之前都要将全部的成本做好预算。但是,目前部分隧道工程并不重视成本预算工作,有的甚至将成本预算工作跳过去,直接使用政府中的预算资金进行项目投标,这就导致报价只考虑到了一部分的项目成本,中标之后就要对隧道项目成本进行详细预算,在这时候进行预算,就会因为工期短等一系列的因素导致不准确。 1.2材料管理方面 在隧道工程实际施工中,部分施工企业为了能够在较短时间周期内内完成工程项目,往往只关注施工进度,却忽略了材料在施工成本中的重要性,同时,由于施工企业对材料施工过程管控的精细化程度不足,对材料采购数量把控不准确导致工程完毕后出现大量余料,对材料保管不当出现材料失窃、报废问题,对材料的使用过程缺少监管而出现严重浪费等,均在无形之中增加了施工成本。由于施工企业隧道成本预算管理偏弱,材料的采购监管流程不规范,材料就容易出现质量问题,限额领料的制度不够完善,不能够准确地核实材料的消耗状况,从而导致材料的浪费和挤压,提高了隧道工程成本。 1.3施工合同问题 在隧道施工预算成本中,施工合同是其重要依据。但是,目前部分企业在签订合同时对合同的理解不够细致、深入,对清单漏项、技术间歇窝工、取费不合理、隐含风险等没有及时发现,由此产生的合理支出也只能由自己承担。比如,在签订合同的时候,如果未准备确定隧道混凝土额定损耗率、二衬连接钢筋搭接、有道床底凿毛工艺要求但无措施费用、混凝土有分段浇筑设置接茬钢筋要求,但无相关数量等问题,那么施工企业就只能自行承担这笔超耗费用。另外,假如合同中出现责任、权益不明等漏洞的时候,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就会出现偷工减料、合同漏洞等情况。不能保证工程质量,可能出现扯皮现象发生。 1.4工期成本方面 工期成本指的是为了完成合同工期或者目标,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或由此产生的费用支出。工期目标是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直接关系到施工成本的大小,也关乎到施工企业的信誉问题。比如出现工期滞后时必然造成管理费用增加、设备租赁费用增加、材料仓储管理费用增加,若由此而形成抢工期的局面,会进一步增加人员、材料、设备费用支出,直接造成施工成本增加。 2隧道工程预算成本管理中问题的解决对策 2.1重视成本预算工作 2.1.1人工费用的预算 在隧道工程建设过程中,根据不同地区各工种的劳动强度、技能性高低、危险性大小、单一工种的供需关系等因素确定工资水平,主要包括钻爆工、喷锚工、混凝土工、电焊工、钢筋工、出碴司机、特种设备司机等,费用测算时首先应考虑合理人员配置的数量是多少(如施工准备期和结束期、正常生产期、高峰施工期等人员配置数量均不相同)、工资水平(含工资性支出、加班费用、保险费用、福利性支出等)是多少、施工周期是多长等因素。 2.1.2材料的成本预算 首先是主材。主材包括火工品、水泥、钢材、混凝土外加剂、防水材料等,尤其是山岭隧道的环境较为复杂且偏僻,交通运输环境较差,主材料在预算成本的时候要充分考虑材料的采购价格和运输价格。对火工品单耗控制是重中之重,如果围岩节理发育影响施工,光爆效果不明显,进一步加强水压爆破的推进,提高光面爆破效果,降低火工品单耗,从而降低成本。其次是辅料。辅料包括砂石、风水管路、钻杆钻头等,以砂石为例,若隧道内洞渣性能指标可满足要求而自建砂石厂生产时,需要考虑生产性设备投入、设备大修折旧摊销、材料二次转运、原石破碎、用地补偿、环水保处置设施、人工费等多项因素,防止漏项。 2.1.3机械的成本预算 隧道施工机械有挖掘机、装载机、空压机、通风机、自卸汽车、凿岩机、湿喷机、注浆机、混凝土输送泵、发电机等机械设备。对当月发生机械进行单机核算,折旧费、维修费、保养费、油耗、电损等与预算单耗相比较进行分析,出现问题及时纠正。 2.1.4工地遣散的预算成本 因隧道施工普遍在山陵地区,交通不便,且隧道施工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人员、设备投入较多,如人员进场后的生产、生活保障性费用支出,施工机械的进出场运输费用等均需要予以考虑。 2.1.5辅助工程的预算成本 在隧道工程施工过程中,辅助工程量是尤为重要的,但是在设计图纸和工程清单中并没有辅助工程预算成本。比如,隧道施工过程中的混凝土拌和站、三管两线、水泵、配电箱、电力线路等这些工程量都要根据工程的实际需求和实施需求进行科学的预算。 2.2工期成本控制 隧道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工作面较为固定,普通隧道很少通过增加竖井、斜井横洞的方式来增加工作面,抢工期的情况较少。所以成本管理的重点是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工期的合理安排。并且还要使衬砌和掘进两方面的施工均衡,如果重视衬砌忽视掘进的话,就会使施工进度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产生间接的开销;如果重视掘进忽视衬砌的话,衬砌的进度就无法保证。所以在工期和生产过程,要使工期合理,施工连续且均衡,使工期和成本保持平衡关系,在资源合理使用的基础上,有效降低成本,使工期如约完成。 2.3物资设备的控制 要明确劳务组织、机械设备和技术力量,以项目的总目标为基础,明确项目中的考核及管理目标,以责任成本管理为基础,制定内部经济责任制度,并且融入材料管理及机械设备的管理,制定分项的管理方式,比如混凝土管理、钢材管理等。当月盘点现场实际数量,注意不要漏掉半成品,之后定期每月对他们进行核算,若发现存在成本管理漏洞,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2.4施工合同的签订 在签订施工合同之前,一定要仔细认真地检查和阅读合同中的项目和条约,对于有意见分歧的条约要及时提出并进行交流沟通,提前完善合同。对于施工合同中的附带或者次要条约也要重视,逐条进行审阅。另外,在签订施工合同之前,还要对施工现场进行勘察和测量,保证在今后实际施工过程中不会由于合同问题增加施工成本。双方在签订合同的时候,要请专业的法律人员审核合同,明确其中的责任和义务,以免今后双方产生纠纷。另外,施工企业应定期每月召开经济活动分析会暨责任成本分析会,对本月施工完成情况、欠产原因、应对措施、现场管理、二次经营等全面掌控。对劳务成本,材料量差、价差,周围材料,二三项材料分析,机械费用,现场安全经费等进行全面的分析和针对性的核算。通过对成本预算数据与实际成本数据相比较,分析出成本盈亏情况,对成本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并且及时堵塞,从而提高预算成本管理效率。还要定期不定时地对施工现场进行检查,在掌握现场材料的使用和机械设备的管理基础上,实现开源节流的目的。每天应完善工序写实台账,第一时间掌握现场实际施工情况,领导督导检查、补漏、纠偏,对出现问题及时解决,以提高生产经营效率。 3结语 隧道工程预算成本管理能够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如果企业还想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在隧道工程实际施工过程中,就要严格控制成本管理,重视成本预算,使工程的质量、工期、成本及安全这4个方面有效协调,做到保质保量及节约成本。另外,还要重视物资设备的管理,从而实现节约材料、降低消耗,以使企业获得更高的利益。 作者:陈燕梅 单位:中铁一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 工程预算论文:建筑工程预算探寻 摘要: 结合实践工作经验,根据建筑工程预算编制的特点,从造价信息、政策法规、信息化技术等方面,探讨了做好建筑工程预算的方法,促使建筑工程预算向市场化、规范化及合理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 建筑工程,预算编制,造价信息,信息化管理 建筑工程,从立项开始直至竣工验收,每个阶段都离不开造价管理。从最初的估算、概算到预算,再到后期的结算、决算,都是工程造价管理不可或缺的环节。建筑工程预算是在施工蓝图出来以后,根据建筑行业法律法规,参照拟建建筑工程的设计图纸及相关定额,并结合市场人工、材料等价格预先计算和确定的每个新建、扩建、改建以及复建项目所需全部费用的技术经济文件。 1建筑工程预算编制的特点 1)对象差异性。建筑工程是通过对各类房屋建筑及其附属设施的建造和与其配套的线路、管道、设备的安装活动所形成的工程实体,形状千差万别,规模大小不一,这就导致了预算编制对象的多样性、差异性。对于不同地区、不同年代的建筑工程,预算造价的编制方法和成果也应有所不同。 2)过程复杂性。建筑工程预算的编制是一个复杂且耗时较长的过程,大致经历以下几步:首先,熟悉施工图纸和施工说明书,了解设计图纸和说明书上所表达的工程概况、材料规格、工程做法等内容,为编制预算书做好准备。其次,查用并熟悉相关规范及资料,确保所做预算规范性。接着,熟悉施工组织设计,并踏勘现场,查证现场情况是否与设计相符。然后,根据图纸内容列项,计算工程量,这是编制预算的重要环节,列项是否完整、工程量计算是否准确将直接影响预算的编制质量。最后,选择定额项目,汇总各类费用,编制工程预算书。 3)技术信息化。以往,造价人编制工程概预算时,完全靠纸、笔、计算器、定额册。编制一个项目往往要花费十几天甚至几十天的时间,工作量大,计算过程枯燥。随着计算机的发展,信息技术也应用到了概预算文件的编制中,越来越多的造价软件被开发出来:广联达、斯维尔、宏业、同望……既节省了工作时间,大大减轻了预算人员的负担,又提高了预算编制的质量和效率。但有的造价人员对于软件还不熟练或不会操作,也使得造价行业的多种软件没有被充分利用起来。 4)影响因素多。建筑工程预算立足于建筑市场,受市场环境、政策法规、人为因素的影响。譬如说,市场人工费、材料费上涨会影响工程预算,银行利率汇率的变动也会对它产生影响,而建筑行业新政策新规范的推行,也必然导致预算发生变化,如2013清单计价规范、新定额的推行、营改增政策的实施……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每隔一定时期,就会出台与之匹配的新规或是对原有规范进行补充变更,预算人员则需要在不断的学习中适应新政策。除此之外,预算还受到人为因素影响。预算的编制人员是整个编制工作的具体实施者,但是,从目前来看,绝大多数的预算编制人员缺乏实战经验,亦或是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好新规范新信息,大多是理论知识丰富,而实践经验不足,这样直接导致预算结果与实际情况有差异。即使同一个项目不同的人做,预算也会千差万别。 2做好建筑工程预算的方法 2.1打好基本功,掌握预算专业基础知识 俗话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学好清单、定额、费用、政策法规等专业知识,是做好建筑预算的前提。预算编制人员应定期开展培训、交流活动,还应时刻关注造价信息,做好市场调查工作,熟悉材料、设备等市场价格,同时学习掌握不同工程制作工艺以及质量情况等相关业务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2.2严格立足于项目做造价 每一个工程项目,都是通过施工活动才能实现,施工活动的复杂性也必然导致费用收支繁冗。而预算编制于工程施工前,不仅仅要参照设计图纸和拟定的施工方案,还应实地勘察现场,从项目实际出发,每一笔费用的发生都应是为项目考虑。编制人员在编制预算的时候,首先,要准确把握工程量,工程设计图纸上涉及到的项目、未涉及到的潜在项目等都要考虑在内,而不要仅仅局限于施工图纸上涉及到的工程预算,否则会出现偏差。如果实际情况与设计图纸有偏差,应按实际情况变更、调整造价。其次,结合市场价格,考虑客观因素的影响,做好价差调整工作。建筑工程预算编制过程中,人工、材料、机械的编制价格都要从实际出发,取决于市场价格,而不是预算定额表中的基价。因为预算定额基价代表的是定额编制年代的人、材、机费用,而并非当前工程所处时期的价格,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时间差,所以在做预算时,做好价差的调整工作,才能力求预算更准确。 2.3与时俱进,时刻关注造价信息 工程造价信息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1)价格信息。包括各类工种、材料及机械台班的最新市场价格。2)指数。主要反映了在一定时期内,报告期与基期相比的价格变动趋势。3)已完工程信息。可作为参考,为拟建工程或在建工程预算提供依据。这些造价信息对建筑工程预算的影响不容忽视。在预算编制过程中,造价人要具备动态的眼光,结合实际,根据变化合理调整预算。 2.4把握建筑业最新政策规范 建筑造价行业适用的政策法规是一定时期技术发展和管理水平的反映,相对稳定,但并非一成不变。譬如,2013年《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在我国推行实施,替代了原有的2008年的清单规范。随后,各省份地区定额也发生相应变化,这就要求造价人在编制预算时,要从实际出发,不断研究新规范新政策,促使预算过程更规范,结果更准确。 2.5用好软件,适应信息化管理 随着互联网、计算机等现代科技手段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建筑业,建筑工程预算信息化已逐步实现。多种造价软件被开发应用,有计量软件、计价软件,有土建工程使用的,也有安装工程用的……造价人员应通过培训班或各种交流研讨活动学习掌握多种软件的操作使用方法,根据不同类别工程的需要,选用合适的软件,可以短时间高效率地得出预算成果。 3结语 建筑工程预算是一项繁琐的、动态的、信息化的工作。要做好预算,就必须从项目本身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预算人员的努力下,建筑工程预算会更趋于市场化、规范化、合理化。 作者:王位文 单位:成都师范学院 工程预算论文:公路工程预算成本控制研究 【摘要】 在公路工程施工建设项目中,计量工作是公路概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始终贯穿于公路工程的整个建设过程中。合理的公路工程计量工作对预算成本的控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论文对公路工程计量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并提出应对措施,主要目的是充分发挥计量工作在控制成本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 公路工程;计量工作;预算成本控制 1引言 在公路工程的施工中,关于成本的控制一般来讲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在工程施工前期的预算,二是在工程施工中的施工管理,因此,不论是前期的预算还是出资管理都会涉及一个方面,就是公路的工程计量。在公路工程中,计量工作始终贯穿于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并且它涉及到多个相关单位,如施工单位、建设单位以及监理单位等[1]。在公路工程中,通过科学合理的计量工作,业主可以实现投资业绩的要求,而施工单位则可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在公路工程中进行有效准确的计量工作有利于各个相关单位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良好有效的工程计量工作是进行预算成本控制的重要手段。 2公路工程计量对成本控制的意义 1)计量是工程造价管理的重要依据。 在公路工程管理中,计量工作的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它在具体的施工中直接影响了工程造价的预算编制。在公路工程中为了完成有效准确的工程造价,需要进行大量的工程实践。经过大量的工程实践得到的有效数据,可以为工程造价提供科学而且准确的依据,从而确保工程资金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切实落实[2]。 2)计量是有效控制工程建设成本的重要手段。 公路工程一般都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工程,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涉及到的资金投入方面非常多,如材料的购置、人工成本的支出等,这种杂乱无章的工程量是无法满足公路工程资金计算的要求的,很容易发生超规预算和超规支出的问题。因此,需要采用科学合理的工程计量。在工程预算编制阶段,在承包商各相关单位的协作下完成符合实际情况的计量工作,以此计量工作作为编制预算的依据方可对成本进行很好的控制。在工程施工准备阶段,工程师还应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来采取不同方式进行修改和完善,以此来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在工程项目施工阶段,要根据施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对计量工作进行适当修改,同时以前期的计量工作成果为依据对工程的资金投入进行控制。以上这些工作均应在有效准确的计量工作下方可完成。因此,从成本控制的角度而言,有效的计量工作是实现成本控制的重要手段,能够有效提高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当前公路工程计量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以下以某高速公路三期工程建设项目为分析对象,阐述该工程计量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该公路工程采用的是单价合同管理,由于在施工中发生了一些特别的变化,如图纸、工艺、工程量等方面的变更,最后工程虽如期完成,但后续的一些结算等方面出现了问题,导致项目的最终审计无法如期通过,最终保证金无法返还、竣工证书没有办法发放等[3]。对该工程的计量工作进行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对工程计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该工程的管理中,对于工程计量工作没有足够重视,相关部门对工程的计量没有及时跟进,一般都是工程开始施工以后,才进行计量,导致了某些工作的延误。 2)没有正确理解计量工作的性质。 计量工作是支付工作的基础,这是一项动态的执行任务。但是在实际工程中,工程方由于认识的错误,认为工作是静态的,完成后要求马上付款,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很多纠纷问题产生。 3)计量工作缺乏支持性资料。 在公路工程计量工作中,需要以多方面的资料为支持依据。在该工程的计量工作中很多支持性资料欠缺,如施工记录不全、试验资料不全、变更批复不及时等。在公路工程中,计量工作上如果出现疏忽则很容易造成资金的浪费,特别是在工程的后期需要进行工程决算,此时将多次使用前期计量工作的数据,如果前期计量工作没有落实到位,则会影响后期计量工作的效率,出现重复计量、漏计以及资料混乱等问题,这会增加项目的成本。 4发挥公路工程计量工作对成本控制的效益 1)认清计量工作的重要性。 在公路工程中,计量工作涉及到多个相关单位的利益,如业主和承包商,同时,计量工作是进行进度和质量控制的一项重要手段,因此在公路工作中应加强对计量工作的重视。业主方应安排专业人员进行计量工作,承包商是计量工作的主体,应配合业主方开展计量工作。对于监理单位而言,还应建立计量工作责任制,这样可以确保监理工作顺利进行。通过合理准确的计量工作不仅可以有效地确保各方利益的实现,同时还可以确保工程按进度完成。 2)认真落实工程计量的基本工作。 在公路工程中,计量工作是一项基本任务。工程的相关单位应切实认识工程计量工作对各方利益实现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工程建设中,应积极落实工程计量的基本工作。一方面,各方应严格按照工程合同条款、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这些资料均是进行计量工作的重要依据。同时,根据相关的依据,在公路工程中进行相关的计量工作应严格遵守相关的规定,确保按照规定完成。能够计量的工作应该实事求是完成,不能拖拉扯皮;不能计量的直接给予否定,如果能延缓计量的可以给予延缓。 3)深化计量工作。 计量工作是一个严肃的问题,在计量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工程量和相关的合同条款、技术规范等资料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础上方可有效地进行计量工作[4]。在公路工程建设项目的前期进场之后,业主要委托具有资质的单位对图纸进行复核,复核的内容主要是对工程量清单和图纸设计工程量进行复核,看是否存在差异,如发现有差异则应及时进行完善,并以完善的工程量作为批复。公路工程建设项目具有路线长、点多、面广以及项目内容复杂的特点,为保证计量工作有据可依,在对公路工程进行计量工作时,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定和办法。由于工程变更具有强制性的特点,在进行变更时,并不需要业主和承包商协商,而是在工程变更的过程中以工程变更令为有效实现的前提,因此,在计量工作中,应确保监理工程师准确下达工程变更令,并以此为依据。总之,只有在工程计量工作确保落实到位的前提下,方可有效地对工程成本进行控制,从而发挥成本控制对公路工程的效益。 5结语 鉴于公路工程投资额巨大,合理地计算工程量会直接影响到公路工程成本。本文结合笔者工程实践经验,针对公路工程计量对成本控制的重要性,合理地分析公路工程中工程量计算存在的问题,指出应当重视前期计量工作,同时,提出如何落实好工程量计算工作,以指导后期的公路成本控制工作。 作者:刘伟 单位:中建路桥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 工程预算论文:公路工程预算控制工作研究 摘要: 公路工程施工单位能否做好预算控制工作将直接影响甚至是决定着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获取。本文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针对公路工程预算中存在的问题及控制策略展开了全面的探讨。 关键词: 公路工程;预算控制;对策 公路工程的预算直接关系着工程施工单位的经济利益,或者说决定着施工单位的发展与存亡,由此不难发现,做好公路工程预算不仅是极其有必要的,而且是相当重要的,但是工程预算工作的开展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对工程预算人员提出了极为严格甚至是苛刻的要求,工程预算工作的开展与进行受到诸多内外部不确定性因素和不稳定性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本文对公路工程的预算控制工作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公路工程预算问题 (一)决策问题 公路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决策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着施工工期和施工造价。目前,我国的预算控制在决策阶段存在的问题有:第一,没有科学确定公路建设标准。在分析和研究公路工程项目的可行性之前,是必须严格遵循公路建设标准的,但是实际开展的时候相关单位和负责人员并没有对具体的施工流程、施工方案等方面进行分析,在投资估算方面出现严重的失误,最终导致实际过程造价与估算相差甚远。第二,有些施工单位一再选择使用国外所谓的先进施工设备并在缺乏分析的基础上大量引进,直接提升了公路工程的造价投入。 (二)设计阶段问题 监管协调制度缺乏,经济和技术两个方面没有实现有机的统一。工程预算人员在工作的时候没有和设计人员进行有效的协调与沟通,人为地割裂了二者之间的关系,最终没有将设计成本控制在预算标准之内。此外,招投标工作的开展也不够合理,没有仔细分析施工图纸和施工技术,单方面看重方案设计的选择,使得工程预算的不确定性因素大大增加。 (三)施工阶段问题 施工单位没有按照公路工程建设流程开展施工。对于预算的管理以行政管理方式为主,在没有充足准备的基础上就成立项目指挥部,施工匆匆忙忙、没有任何秩序,单纯的看重建设成果,公路的工程设计也在不断的改变,但是毫无合理性可言,不利于对工程造价进行良好的控制和管理。施工企业虚报工程造价也是常见的问题,某些施工企业为了谋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刻意增加项目的工程量,直接对工程预算的控制工作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 二、公路工程预算造价控制对策 在公路工程预算造价控制中,应该制定一个总目标,即工程项目总投资期望值,具体分解工程项目实施阶段的任务,并拟定各个阶段的相关控制方案,以便于顺利达到建设项目总目标,为公路工程预算造价工作的良性开展打下基础。 (一)做好预算前准备工作 只有做好预算的准备工作才能促进预算控制工作更好的进行与顺利开展,预算人员必须具备足够高的业务素质和专业知识,熟悉公路工程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流程,计算工程量的时候要细心仔细,不能遗漏任何的细节。预算人员要对定额进行熟悉,充分的了解定额子目,对各个子目的工程量进行准确的标明。 (二)控制好预算造价决策过程 投资决策阶段在工程造价的控制中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应该高度的重视决策阶段的造价控制工作。首先我们应该仔细的分析公路工程的可行性分析,对于施工方案、施工建设场地以及建设规模等各个方面进行系统的定量和定性分析,在不断地对比各种方案的基础上选择一个最合适、最经济的方案,不仅会保证施工质量,同时会降低成本投入,实现了工程预算的良好控制。 (三)把关设计过程 工程设计阶段作为工程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其造价的控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体的造价预算开展水平,具体来说应该从以下几点出发做好预算控制工作:第一,严格审查施工图纸,确保施工图纸是足够完整的,仔细的分析图纸中的每一项内容和技术说明,对图纸进行估算,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可能重复的估算,也不能出现遗漏。第二,健全和完善招标体制的设计,在选择设计单位的时候一定要慎重,究竟采用众多招标方式中的哪一个要视工程方案来定,由此对工程造价预算进行更好的控制和管理。第三,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做好工程限额设计管理。限额设计在各种造价控制手段中不失为一种可行而实用的方法,但是限额设计的进行需要考虑到更多的方面,不仅仅要考虑工程的成本投入,也要同时满足各种经济和技术指标,保证出台的设计方案具备较高的技术性、成本投入较低、安全性有保证,在以上各个方面的支持之下实现对于工程预算的控制。最后,遵循标准化设计的原则。只有对标准化设计进行严格的执行才能够提高设计质量,并节约施工材料,提升公路工程施工的机械化和自动化,加快施工进度,减少施工时间,降低工程造价。 (四)完善施工阶段的控制方法 施工阶段在整个公路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占据了最为重要的位置,做好这一阶段的预算控制工作直接决定着整个工程项目的预算控制水平和质量,因此,我们必须在详细分析实际施工情况的基础之上做好施工阶段的造价预算控制工作,降低施工阶段的成本投入,使得施工单位获取更多的效益,具体来说,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工作应该从以下四点着手:首先,对工程项目的招标投标工作予以严格的管理,尽可能选择具有超高施工资质和丰富施工经验的施工企业。显而易见,一支具有超高施工技术和丰富施工经验的施工团队将能够从更大程度上保证施工质量和施工的安全性,并在此基础上加快施工进度,更重要的是以最少的成本投入换取最多的建设回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工程的造价投入。其次,对施工组织设计进行优化,对不同的施工方案从可行性、经济性、实用性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比较,遵循择优录取的原则,选择一个最好的施工设计方案,以降低施工的成本投入并促进施工的顺利进行。 三、结束语 通过笔者在文中的详细叙述我们不难发现,做好公路工程的预算管理控制工作对于施工单位来说是刻不容缓的,而目前的预算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着棘手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降低了施工单位效益的获取,不利于其长远的发展,笔者在文中对于当前的公路工程预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浅要的分析,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解决对策,希望提供绵薄之力,并促进我国公路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作者:夏晓宇 单位:丰宁满族自治县交通运输局 工程预算论文:建筑电气工程预算准确性提升 摘要: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建筑工程施工项目也逐年增多。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包含着土建工程、建筑电气工程、装饰工程、给排水工程、供热及采暖工程等组成部分,而建筑电气工程是除土建工程外,工程投资较高的单位工程,因此,提高建筑电气工程预算的准确性是控制工程总投资成本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主要通过对影响电气工程预算准确性的因素进行探讨,浅析提高电气工程预算准确性的措施。 关键词: 建筑工程;电气;造价控制 建筑电气工程是以电能、电气设备和电气技术为手段来创造、维持与改善限定空间和环境的一门科学,是土建工程和电气工程的综合体。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前提下,降低施工成本,成为了施工企业的首要任务。施工成本是造价人员依据施工过程中人工、材料、机械和费用支出,运用计算规则所得出的,因此,提高预算的精确性可以降低施工成本。 1影响工程预算准确性的因素 建设工程项目造价主要可以分为估算、概述、预算、决算四个部分。工程预算是对工程项目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的收入和支出情况所做的计划。它可以通过货币形式来对工程项目的投入进行评价并反映工程的经济效果。工程预算发生在工程施工阶段,不仅影响着工程的施工成本,也影响施工招投标工作和工程竣工结算。因此,提高工程预算的准确性是施工企业控制施工成本的最有效手段。但是工程预算的编制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使其准确性降低。首先,施工图纸不够精确和详细。施工图纸是确定工程量清单的主要依据,如果施工图纸设计精度不够,尺寸标注错误,都会对工程量的提取产生很大的影响。有些设计单位在进行施工图设计时,不进行施工现场的勘察工作,使得设计的图纸与施工现场不符合,这样设计出的施工图纸所展现出的工程量往往与实际是不相符的,工程造价人员依据这些工程量做出的工程预算也是具有偏差的;其次,工程造价人员的专业能力不足。所有的建设工程的工程造价编制过程都是需要一定的施工经验和造价编制经验相辅助的。一些工程造价人员施工经验和工程造价编制的经验过少,在进行工程造价编制时往往会丢项落项,而且有些工程造价的清单项目或者是定额子目的描述是十分相似,如果工程造价人员没有一定的施工经验,在清单项和定额的选择方面也会发生错误,从而影响了工程预算的准确性。此外,工程造价人员由于自身能力的限制,没有正确的进行识图,或是对有异议的项目没有与设计人员进行沟通,完全按照自己的猜测进行预算的编制,也会导致工程预算发生偏差;最后,人工、材料和机械的价格波动。建材市场的材料价格是时刻在波动的,人工费以及设备的租赁和购置费用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造价人员只是按照以前的价格进行预算的编制,对市场价格不了解,这样编制出的工程预算也是不准确的。 2提高工程预算准确性的措施 2.1正确识图 首先设计单位要保证其设计的建筑电气工程施工图纸的准确性,这样才能使后续的工作正常的进行下去。其次,造价人员要有正确识图的能力,要能够读懂设计人员的设计理念。造价人员要想正确的提取工程量,必须熟悉电气施工图。电气施工图主要由说明书、设备和材料汇总表、图例、平面图、系统图、大样图等组成。造价人员在拿到施工图后要先看说明书,设备和材料汇总表,从中了解工程的基本概况。通常根据平面图确定电源进户线的位置、规格、穿线管径、配电箱的位置、配电线路的敷设方式、配电线的规格、根数、穿线管径、各种灯具和开关等电器的位置、规格以及安装方式等。根据系统图确定配电系统的组成,配电线路所用导线的型号、截面与穿管管径等。根据大样图了解详细尺寸、安装要求和作法。 2.2具有电气系统基本知识 工程预算人员要想准确的套用预算定额,必须具有一定的电气系统基本知识和施工经验。由于不同种类、不同型号的电气设备和电气管线,其功能和安装方式也各不相同,所以需要套用的预算定额子目也不相同。只有了解电气系统基本知识,有一定的施工经验,在进行预算编制时才能避免套项的错误,工程量清单才能更加的准确。 2.3熟悉定额和工程量计算方法 熟悉掌握预算定额的解释说明和工程量计算规则是正确套用预算定额的前提。计算设备工程量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计算,才能准确的提取工程量。一般按先系统图、后平面图,先底层、后顶层的顺序进行。从电源进线开始,计算配电箱的数量,计算箱内计量仪表及其他电器的数量。在平面图中,从底层到顶层,分别计算各层所包含的灯具、开关、插座等数量,再与图纸所列的设备材料表核对规格、型号、数量。分项工程是构成安装工程的基本单元,也是计价工作中一个基本计量单元,是预算定额的编制对象,因此,分项工程计价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整个电气工程预算的准确性。在电气定额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变压器油过滤。不论过滤的次数,直到过滤合格为止,以吨为单位计量。变压器安装定额不包括绝缘油过滤,需要过滤时,可按制造厂提供的油量计算。油断路器和其他充油设备的绝缘油过滤可按制造厂规定的油量计算。变压器油过滤定额以过滤的变压器油重吨为单位套用。过滤及操作损耗已包含在定额中;其次是电气配管和电气配线的计算,由于电气配管和电气配线的工程量一般都比较大,在进行计算时,可根据系统图和平面图按照进户线、总配电箱、各分配电箱直至用电设备或照明灯具的顺序,逐项进行电气管线工程量的计算。各分配电箱及其配电回路可按编号顺序进行计算,每计算完一分配电箱或一条配电回路,做一个明显的标记,避免重复计算、漏算、错算。 2.4了解电气设备及材料价格 工程的实体是由工程设备、材料构成的,所以工程造价也是由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所组成的,设备和材料所花费的费用在工程造价中占据很大的比例,一般超过四分之三,因此设备、材料的价格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工程造价的准确性。目前我国市场供求状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完全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建设单位掌握着市场的主动权,这就为招标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竞争,货比三家,可以购买到质量好、价格低的设备材料,从而为降低工程造价奠定坚实基础。作为一名工程造价管理人员,应当及时了解设备材料的价格信息,认真收集有关资料,要经常向供货公司和生产厂家询价,这样在编制工程预算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使预算价格真实可靠,从而提高工程预算的准确性。 3结束语 建筑电气工程预算是加强企业管理、实行经济核算、考核工程成本、编制施工计划的依据,也是工程招投标报价和确定工程造价的主要依据,对后续的工程结算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提高电气工程预算的准确性,减少投资误差,是控制施工成本的有效手段。 作者:张慧茹 胡楠 单位:沈阳山盟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建筑学论文范文:国内景观建筑学论文 一、中国景观建筑学发展现状的思考 1.过多的借鉴与照搬,缺乏创新性 中国目前的景观建筑设计很多的是为了设计而做设计,经常由于为了追求所谓的“政绩”,短期内出效果,往往使做出一些急功近利的事情,使得景观建筑设计既没有很好的遵循自然生态环境的规律,又没有从实质上考虑设计的合理性,反而是照搬模式,盲目的借鉴国内外做的较好的景观设计,使得我国的景观建筑设计缺乏特色。 2.注重平面布局的形式,忽视对场地的研究与利用 对于生活中的人们来说,景观与他们息息相关,所以使用者的感受最重要。一直以来,我们做设计的时候都习惯在图纸上研究关系,注重其平面布局的形式。更重要的是忽视了对场地的深入研究,没有真正做到因地适宜。为了制造出美观的效果,不惜浪费自然资源以及财力物力,比如大面积使用硬质铺装,随处堆砌景观小品等现象在我国随处可见,还比如有些主题公园景观设计中平面圆形元素过多,道路上的分割太多,影响行车。形式美观但是交通流线上不够合理。 3.缺乏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一般情况下,景观建筑设计师往往认为景观建筑设计是创造景观,缺乏对景观本身的利用和保护,他们的作品大部分是人工景观。这种不考虑生态性的景观往往造成了荒漠化的侵蚀,水土流失的加剧,生物多样性的锐减等,使人类的生存环境遭受了的破坏。事实上,不尊重自然规律的景观设计对于一些生态环境敏感的地区造成的破坏是非常大的。 4.景观建筑设计中缺乏对社会文化的挖掘与利用 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大国中,是有很多文化宝藏值得我们去挖掘的。虽然景观建筑学源自西方,很多设计理念是科学、合理并且前卫的,但是它作为一种综合性、交叉性的学科,应该具有包容性和普适性。保护生态原貌的意义其实就是最尽可能的还原地理文化风貌,然而现在这正是中国景观建筑设计中较缺乏的,很多城市做景观规划的时候,只是看到别人好的就抄,丝毫不考虑其与本地的联系。 二、岐江公园对中国景观建筑学发展的启示 1.有效的利用与保护原有资源 粤中造船厂与中国很多的传统国企都有着相似的境遇,它们为国家的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它们更是中国繁荣昌盛的见证者,可是在快速的城市化发展中,为了美化城市环境,它们遭受了无情的拆除和销毁,只有年长的人才有着关于它们的记忆。不过,粤中造船厂在这场浩劫中保留了下来,通过俞孔坚教授及其团队的改造设计下,它重新赋有了生命,它不仅给中山人民带来了对历史的回忆,还为中山市带来了一个宜人的城市公共空间。 2.强调人在景观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 以人为本是景观设计的根本目的,景观建筑设计是为人服务的。岐江公园的的设计体现了以人为本,在设计过程中研究了人的参与性与互动性,让人们更好地融入于环境中,也让普通大众在参与互动中了解设计师的情感,使人们在冰冷的城市中体验到一丝温暖。 3.注重生态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 在岐江公园的景观建筑设计中,设计师对场所中的原有建筑和材料进行了回收再利用,这样不仅节约了成本,也保留了原来场所的时代精神;在植物配植中,设计师也没有应用城市公园里常见的观赏花木,而是大量使用乡土野生植物,比如白茅、橡草和田根草等,既维持了植物生境,又保护了物种的多样性。 4.重视中国文化在景观中的作用 岐江公园的设计与中国的文化充分的进行了融合,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公园环境,同时也将中国特色的景观语言作出了生动的诠释与表达,这种传承与创新对于景观建筑学的发展是有很大的启发作用的。 三、结论 虽然中国的景观建筑学与国外相比发展较晚,在生态性与可持续性技术手段的发展上还需提高,对要把人类融入整个生态系统的认识还有些不足,但是中国有着广阔的国土、丰富的动植物资源、适宜的气候以及复杂多变的地形地貌,而且更重要的是中国有着两千多年的造园史,具有独特的园林文化,这些都为中国景观建筑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且本文通过对中山岐江公园案例的分析,给中国景观建筑学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启示作用,如果中国的景观建筑学在今后的发展中能够有效的利用与保护资源;能够重视社会文化的作用;能够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能够注重生态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那么中国的景观建筑学将会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从而为人类创造一个优美舒适和谐的景观环境。 作者:王伟 唐莉英 单位: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 建筑学论文范文:高职房屋建筑学论文 1.高职《房屋建筑学》课程现状 1.1基本情况 房屋建筑学在建筑工程专业有很重要的作用,是工程专业的一个基础性专业学科。它能够让学生掌握基础的房屋建筑知识,并且利用这些知识能够选择合适的房屋建筑构图,在合适的时候,学生还能自己设计房屋建筑构图并解决实际建筑中遇到的问题。房屋建筑学这一课程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向学生们讲解一般建筑的基本结构构造知识和技术,从而掌握房屋建筑业的基本建筑知识和技能,使学生能够快速的绘画房屋建筑设计图,提高学生的建筑专业实践能力。高职房屋建筑学具有较强的实际运用能力和操作能力,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能够培养大批的建筑专业人才。开设这一门课程,能够为学生建筑工程专业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既培养了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动手能力,还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培养学生在建筑方面的新创意和新想法,能够促进我国建筑业的发展。 1.2教学内容比较落后,教学观念需要更新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工程建筑专业都开设了房屋建筑学这一学科,但是很多学校所使用的书籍内容比较陈旧和落后,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建筑发展的新要求。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落后,所使用的书籍没有更新,还是沿用以前的课本。现在很多新的建筑应用技术没有进行讲解或者讲解不全面,比如现在普遍使用的框架结构、铝合金结构、塑钢门窗等工艺缺少介绍。很多书中所讲的建筑工艺和结构都是以前使用的,已经淘汰或者快被淘汰的东西。这就导致了房屋建筑学所讲的内容与社会的实际需要脱离,学生们所学的内容不能够完全的适应以后的工作,就意味着工作了以后需要重新学习相关知识,加大了工作的难度。这就需要高职院校选用新的教材,使学生所学的内容更加符合社会的建筑发展要求。 1.3教师教课固于传统,缺少创新 现在很多教授房屋建筑学的教师授课内容单一并且乏味,让学生觉得枯燥,缺少学习的兴趣。教师的教学方法也需要改变。很多的教师教学都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即灌输式教学,教师处在课堂的主导地位,学生则处在被动接受的位置,缺少师生必要的沟通和交流,不能让双方能够相互了解,不利于教学的水平提高和学生知识的接受和消化,甚至有些时候房屋建筑学这一学科没有引起教师和学生的足够重视。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课堂,鼓励学生积极的思考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考的能力。 2.房屋建筑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目前,房屋建筑学在高职建筑工程专业的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作用,也引起了很多学校和教师的重视。但是仍然存在着多多少少的问题需要解决。这就需要我们要注意发现问题,找出教学中的缺陷和不足,积极地思考,完善高职房屋建筑学这一学科的教学。 2.1选择课题要符合教学的实际 就目前来看,高职教育中的学生基础知识比较差,学习习惯需要进一步的纠正和形成较好的学习习惯,起点低,同时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和理解程度也需要较长的时间。他们毕业后的主要就业方向是担任建筑工地的工程设计人员、测量人员等,还有的人进入公司的设计院工作。刚开始毕业以后大部分接触的是居民住宅楼的设计工作,随着经验的增多,会逐渐接触不同的建筑类型。这就要求学生在高职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学到不同建筑类型的相关知识和技术,才能为以后的毕业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高职院校在设计的过程中,可以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学习科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去选择学习。既能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此外,还要提供相应的实物模型来帮助学生学习。学生在实际的学习中,遇到不明白的建筑结构和类型时,可以观察相应的模型进行学习和思考,体会到知识和实际运用操作的不同之处。 2.2改进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 现在很多的教师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这是需要改变的。教师也要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认识到传统教学的不足之处,创新教学方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提出自己的意见和不明白的地方,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师的授课能力。与此同时,高职的很多学生缺乏实际的操作经验和动手经验,不熟悉具体的建筑流程和设计施工过程,为了培养学生的设计理念和形成良好的设计思路,可以在《房屋建筑学》的教课过程中,加大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模拟建筑的环境,让学生自己去实行具体的流程和操作,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操作能力,增强学生的建筑综合能力的素养。 2.3改革考核方法 很多课程最后的考核都是通过笔试的方式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高职的房屋建筑学的考核中,可以以笔试成绩作为基础,加入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进行实践并且撰写实验报告的考核以及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表现的考核等多个方面进行成绩的评定。这样可以发展学生多方面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结语 房屋建筑学课程需要不断地改革和发展完善,才能使学生们学有所获,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更新教学理念,选用的教材也要与时俱进,实现建筑学知识的不断更新。此外,还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让学生进行具体地操作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房屋建筑学在建筑工程专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需要我们的不断探索和发现,才能促进它的进步和发展。 作者:侯艳芳 单位: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学论文范文:实践教学全过程质量管理建筑学论文 1人才培养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的构成与内涵 全过程质量管理是ISO9000族质量管理标准体系的主要思想,该标准认为:产品质量形成于生产的全过程,因此必须加强产品生产质量的全过程动态管理,包括对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人、质量标准、生产制度、生产方式、质量检查(检测)与意见反馈等方面的管理,以达到全面提高产品质量的生产目标。高校人才培养是一个动态的、系统的、全过程的教育过程,其教育质量管理与企业产品质量管理具有相同的特性,因此可以借鉴企业生产的全过程动态质量管理理念。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包括人才培养质量目标体系、教学资源体系、教学管理制度体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等。完善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一般包括理论教学目标体系和实践教学目标体系,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要求。教学资源体系是保证教学顺利开展的基础,包括师资、实训实习条件、教学资源库和教学成果等。其中,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资源库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课件、教学案例、实践教学指导书等。健全与良好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是“规范教师的教学活动、规范教学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以及维护正常教学秩序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高校通过创新教学质量管理指标体系,在日常教学中实现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的有机结合。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保证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的重要手段,一般由教学质量标准体系、教学行政管理系统、教学督导系统、教学评价与信息反馈系统等组成。通过监控、评价和信息反馈,适时改进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管理方式等,确保人才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2建筑学专业实践教学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探讨 2.1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优化 完善的学科知识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全过程教学质量管理的关键。建筑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贯穿于建筑学专业的整个教学过程,感性的经验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我们需要加强课程结构优化,建立适应专业特点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改变过去专业知识传授与实践能力培养相脱节的现象,将实践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的不同阶段,在各层次的专业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沟通与协调能力、管理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等。 2.2“产学研”三位一体教学团队建设 实践性和创新性是建筑学专业的重要特征。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注重实践教学团队和梯队建设,是培养实践创新人才的基本保证。为此,专业的管理者应鼓励教师到相关设计单位锻炼或兼职,并有计划地适时选派有关老师到实践单位进修,了解设计市场发展的动态信息,了解有关新材料、新技术的发展特点等等。这样,一方面可以做到优化和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了解市场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另一方面通过交流与合作,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与科研能力,使教师真正成为“产学研”三位一体的专业教学人才。在教学过程中应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发挥老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鼓励青年教师通过助教和助研,提高教学与科研水平。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聘请校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参与课程教学和指导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建立“产学研”三位一体教学团队的重要方式。 2.3网络化实践教学库建设 建设实践教学库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信息技术正在改变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各类教学资源共享,充分实现开放式教学,将过去以课堂教学为主转变为学生自主运用信息等资源主动学习,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推动个性化发展。实践教学贯穿于建筑学专业的整个教学过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库主要包括:网络课件、案例库、试题库、优秀作业、文献资料和校外设计单位的优秀成果等。我们可以整合办学资源,分类编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各类有利于提高学生实践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教学资源网络化共享,改善办学条件,改革教学模式,强化“实践型”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4实践教学过程管理 结合建筑学专业的教学特点,本文认为建筑学专业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在遵循常规教学管理原则,执行常规教学管理措施的前提下,还应重点加强以下四个方面的管理与监督:其一,实验室与实习基地建设。建筑学专业以实践教学为主,实验室与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的好坏,关系到专业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应及时更新实验设备,完善实验条件,保证课程的实验教学能够正常开展;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保障每个学生都能够参加社会实训和实习,提高学生对专业的理解能力和实践能力。其二,学术讲座。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和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开展各类讲座,拓宽学生视野和知识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对于改善学生学习方法、提高创新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是个有力的举措。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发挥社会人才资源对于学校教师教学的弥补作用,积极邀请国内外相关学者、专家来校作学术讲座。其三,检查与评价。包括过程检查、教学督导、过程评价、成果评价、教学评估等。此项工作的相继开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对于建筑学专业而言,其实践教学的过程评价与成果评价是至关重要的,本文认为在目前提倡的开放式教学和互动式教学中,还应推动立体式互动教学模式的建立,包括师生之间互动和不同年级之间的相互交流。可以结合建筑学专业的教学特点,实行课程组的实践教学模式,即由若干教师组成课程教学指导小组,将高低年级学生组合在一个教学小组内,在实践教学的过程评价与成果评价中,让“各年级之间的学生可以互教互学,互相启发”。在对设计成果的评价和总结中,实现由学生自评、不同年级学生参与的互评到教师点评的评价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实践创新能力。其四,在实践教学过程管理中,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类设计竞赛和开展研究性学习方法探究,也是培养和提高建筑学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和方式。 3湖南科技大学建筑学专业实践教学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 3.1建筑学专业实践教学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 湖南科技大学建筑学专业自1988年开始招生,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目前已有了一支较完善的教学科研队伍。近年来,按照“全国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要求,在参考其他高校现阶段课程体系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我们进行制度创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建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学科知识体系;建构“知识—实践—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践教学,注重专业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建设与管理,从各个层面保证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我们认为,建筑学实践教学管理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应由五个部分组成。在专业实践教学中,我们注重开放式、实地式与互动式等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注重加强教学过程管理与监督,充分利用各类教学资源,发挥课程组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创造条件。 3.2教学成效 多年的探索、改革与实践,建筑系教学成效明显提升。教师先后获得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多名教师多次荣获教学名师和教学优良榜等称号。近五年来,教师主持各级教改课题10项,发表教改论文20余篇;学生18人次在国际国内各项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竞赛中获奖10项,其中,国际建筑设计竞赛三等奖1项、国际景观设计竞赛优秀奖1项、国内景观设计竞赛铜奖1项;15人次主持各类研究性学习和科研创新计划项目6项,每年均有多人获得省市级以上奖励。学生的外语通过率、考研率、就业率一直稳居全校前列,社会反响良好。 作者:伍国正 王欣 隆万容 郭俊明 单位:湖南科技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 建筑学论文范文:专业外语课程建筑学论文 1教学改革措施 为改变当前建筑学专业外语教学的现状,除去弊端,提高教学质量与增强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我们结合建筑学的特点,针对性的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以及评价方法等多方面对该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实践。 1.1研究型学习为导向的教学内容 研究型教学理念由美国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模式”和瑞士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学说”综合发展而来,是“一种试图克服传统教学模式弊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新型教学模式”。其基本观点主要是鼓励学生在自主的学习中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通过自我或者合作“探究”获取知识、训练技能、培养能力、发展个性。在建筑学专业外语中采用研究型学习为导向的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实现从高中的被动式学习向大学的自主学习转变,也有助于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开阔学生的创新设计视野。在为学生筛选和组织学习内容时,教师以教材为中心,跳出教材和参考书的限制,从丰富的网络资源中广泛选取与书本上知识要点相关的专业信息,并且与时代同步及时更新,形成众多单元主题的教学资源库,包括建筑设计、历史保护、建筑技术、建筑师等。学生除课堂中学习重要的知识点外,应从教学资源库中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进行大量相关外文资料的研读、翻译和理解,最终撰写英语学习报告,并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如学生可选取生态建筑的主题,通过研读国内外知名生态建筑书籍、生态建筑案例,形成生态建筑含义、发展历程、代表人物、典型案例等完整的研究报告,并用全英文的表达方式向所有的同学进行展示和讲演。通过设置研究型的教学内容,不仅能让学生们自主选题,提高主动学习的兴致;还能让学生们在广泛的外文资料阅读中培养外文论文阅读能力,并通过自主撰写研究报告和展示成果,提高专业英语“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特别是一些专业词汇的实际应用能力;并且通过不同主题的交流讲解,开拓学生的专业视野,扩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真可谓一举多得。此外构架了“2+1”的课程体系,即大一大二年级作为大学英语以及建筑学专业技能的基础训练阶段,大三年级开设专业英语技能训练课。“2+1”新框架为建筑学专业英语教学工作提供坚实有力的保证。 1.2体验式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 由于教学内容以研究型学习为主,就要求建筑学专业外语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而体验式教学模式虽未形成系统完善的教学理论和实际教学模式,但其概念已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体验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根本区别在于,体验式教学强调的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自主学习,其本质特征是复合学生认知上“螺旋上升、不断深入”的学习规律,通过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在师生互动中体验英语,形成英语语感。通常有如下几种途径:①在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中体验。如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周边的物质语言环境,泛读教学资源库中的相关外文资料,提高书面阅读能力;同时尽可能的营造人文语言环境,鼓励学生通过观看一些国内外知名建筑的英语讲解视频或参加本专业的外语讲座,扩大专业词汇量和提高专业英语听写能力;以及在课程设计中尝试与教师同学用英语沟通,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等。②在情景中体验。建筑学专业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教师作为引导者可在日常教学课程中引入案例教学,教学内容应包括项目招标书、项目概况、基地分析、设计原则与目标、设计理念、设计分析、实施步骤、图纸表达等,使学生初步掌握专业知识。之后鼓励学生协作创设相关的英语情景,如交流介绍彼此喜欢的建筑及其相关背景知识,互相点评世界知名建筑,甚至模拟买房情景等,一方面让学生们多种途径的展示自主研究学习的成果;另一方面通过富有趣味的应用案例教学内容,巩固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英语运用技能。 1.3多媒体教学为主的教学手段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为专业英语教学提供了图、文、声、像并茂的英语教学资料,极大地丰富了英语教学资源,优化了教学环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创设形象逼真的学习情境,促进课程向个性化、生动化、综合化方向发展。例如,①图像教学:图像教学如专业视频演示、课程设计作业的英语表达、案例讲解、读图识图等更为直观生动,既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活跃思维,降低记忆难度;又有利于加强趣味性以提高学生获取专业知识和综合技能的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②网络现场教学:依托家庭电脑和宽带网络等较为优越的硬件环境,建立专业完善的网络教学平台,实现异地、实时、互动教学和学习的教学方式,作为“实地现场教学”方式的强有力的补充。③网络课外实践:由于目前建筑学专业英语教学存在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和任务紧张等问题,教师可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功能进行课后辅导,鼓励学生利用校内多媒体网络提供的互动活动,检查自己的学习成果,吸收和巩固专业知识。此外,教师可以通过E-mail、校内BBS论坛、微信等便捷的网络通信平台,对学生进行同步或异步、一对一或一对多的课后指导,加强与学生的课后交流活动;学生也可随时随地的通过即时通话工具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便于及时答疑解惑。 1.4综合评价方法 成绩评价不仅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有效方式,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成绩评价方法应摒弃传统的通过考试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终结性评价方法,建立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控制的综合评价方法,以引导学生重视平时专业英语学习的基本功。因此,在新的成绩评价模式中将平时课堂学习评比、平时检测、网络学习情况等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培养他们自主自觉地进行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方法上可采用日常观察、评价表、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等,并且制作Excel考核电子表发放给每一位学生,内含已定的计算加权方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平时和期末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成绩预测。这样帮助学生给自己制订一个可量化的目标,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起到鞭策和预警的作用。 2教学改革效果分析 经过上述措施的改革,对学院师生进行了抽样访谈,师生们普遍认为专业英语的学习应用能力得到了较好的提升。大部分同学表示该课程较之前教学内容更为开放,教学模式更为生动活泼,充满了趣味性,专业英语的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平时也更乐意浏览专业外文网站,掌握世界最前沿的专业知识;或者用英语与同学进行专业知识的交流。也有部分教师反映,教学改革对自己的专业英语教学也是一种挑战。以往固定的教学内容需要的专业英语知识较为狭隘,通过开放式内容和模式的改革,需要更加全面的知识来应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对自己的英语学习起到了一定的督促作用,在越来越多的师生活动中也让教师更加了解自己的学生,促进了师生关系。结语笔者通过总结教学实践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建立了以研究型学习为导向的教学内容、体验式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为主的教学手段以及综合评价方法的改革措施,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果,提高了本专业的外语教学水平和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激发了师生的自主研究学习和沟通互动能力。但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反映研究型学习内容需要广泛阅读相关文献,在基础薄弱时会占用很多的时间而影响其他课程;英语能力较差的同学开头难,反而会因此而完全放弃专业英语的学习等。在今后的课程改革中应更注重因材施教,切实考虑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达到英语教学的最佳效果。 作者:陈怡 蒋正容 单位:浙江树人大学 建筑学论文范文:工程师培养背景下建筑学论文 1高年级建筑学教育的需求,多元化教学模式的设计 结合建筑设计专业的教学大纲要求,围绕教学核心内容,探索与开展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实践活动!我们教学团队提出“模拟设计院”的教学模式,是对“教学空间”与教学模式的复合性整体教学研究的改革试验。以四年级的“城市设计及高层建筑”的核心教学内容展开分析,北京的城市高密度化与城市旧城的有机更新越来越快,从二环、三环、四环、五环不断蔓延出去的城市改造都应以城市设计的角度系统地科学的展开,尤其是结合城市的用地控制性规划及城市设计的形态设计为引导,我们这几年选择北京城市东、南、西、北不同的城市区位的项目用地来作为城市设计的课题,也非常具有代表性。这些城市设计项目用地都是这几年北京正在建设和正在设计中的地块,我们邀请相关大型建筑设计院的朋友与校友,拿出这些地块的设计任务书,并邀请这些设计院的注册建筑师和开发商(甲方代表)一起来我们学院,给同学们布置讲解任务书的设计内容,参照一个甲级设计院的一个所的方式(我们的教室)来运行项目设计,让同学们以“设计师”的身份接受这些项目的委托设计,学生们参与项目设计的情境感增强,比平时上普通固定教学计划的设计课的参与感更真实和赋有挑战性,对他们是一个锤炼自己能力的训练实践,仿佛部队里实战演习一般。通过这种模拟在设计院里的快节奏、较大工作量的模拟实战学习实践,学生们更准确地了解设计院建筑师工作流程和情境,如何相互协调地团队作战,如何同甲方代表进行设计沟通,尽快地接触社会需求从而弥补自己所掌握知识与技能的不足。 2教学情景与教学模式的设置 我们引入了“模拟设计院”的现实教学课堂的教学探讨,在模拟设计院的教学环境里我们模拟了国内主流设计院工作的情景,让真实的校外设计机构在我们教学课堂里生动再现,我们几位主讲教师分别担任各个所(小组)的所长,给他们发放真实的设计任务书,学生对方案设计任务书有疑惑时,我们邀请甲方代表来课堂上陈述他们对地块用地投资开发的目标来为学生们答疑,并邀请设计院注册建筑师来讲解如何结合题目来准确、高效地设计。在设计的各个阶段,我们老师(所长)在给同学们评图的时候,都会邀请设计院的建筑师一起参与评图,他们尤其注重发散思维和建筑与规划规范的询问,让学生们感知到建筑规范的重要性。同时,我们也会让他们注重各阶段经济指标和面积造价的测算,注意建筑的投资与建筑设计及造型的关联性。在这样的情景化的教学模式之下,我们不断告诫同学们对建筑本质的体悟,正如苏珊•戈瑞所说:“建筑就像生命一样,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过程’这两个字很重要,因为它意味着运动和改变。”在后期学生深化建筑方案设计的过程中,如城市设计总平面图设计和单体高层建筑各层平面图纸的设计中,除了前期有我们老师兼所长的技术评图外,我们引入设计院常用的施工图阶段同事之间的图纸校对模式,让同学们相互之间两人配对,相互校对对方的设计图纸,增强同学们学习与工作方法的主观能动性,并提出校对意见,经过我们老师确认后,让学生们在规定的时间改正过来,才能算完成这一阶段知识的学习。通过图纸校对训练这些方法的运用,也促进同学们养成良好的设计绘图习惯,提高了学生们的绘图质量,而这些都是一位“卓越建筑工程师”所必须具备的职业素质。 3不同地段的城市设计与高层建筑设计题目的导入 北京各个城市地段不同的区位环境条件,任务要求及模拟城市设计及高层建筑设计,在设计教学实践中我们都有一些侧重的目标和安排。虽然,不同学期多个不同课题的导入增加了我们老师备课的工作量,但只要学生有兴趣,我们还是乐此不疲地工作。近几年来,我们教师为模拟设计院提供的设计课题有:A、首钢工业园区;B、丽泽桥中心商务区;C、国贸CBD街区;D、798街区立体农场;E、丰台区火车站区;F、高等学校校园及高层综合楼、宿舍楼等的规划与单体方案设计。外地的设计题目还有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的新CBD街区等。整个教学从城市的总体现状格局与环境分析出发,从宏观到微观、从大范围大尺度的城市设计入手,了解上位的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与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内容,在城市设计阶段侧重于街区尺度的形体环境、道路交通、绿化景观开放空间、人性化空间布局与构想,广场与景观小品、雕塑等细部空间的导入,了解如何在城市设计,中综合平衡各方面的利益诉求的平衡,同时,分析出问题,以问题为主导来切入设计的主题。老师(兼所长)与设计院专家紧密指导,鼓励学生相互之间积极讨论,围绕着在方案设计中出现的问题深入思考,从而促动教学计划科学地推进。下面我们重点介绍丽泽桥中心商务区、国贸CBD街区及798街区立体农场,两种类型地块的城市设计及高层综合楼的教学设计目标设定和教学过程与成果简要评价。丽泽桥中心商务区、国贸CBD街区课题选择的目的有:丽泽桥中心商务区、国贸CBD街区的城市设计,在北京新一轮的城市更新中都具有代表性和挑战性的内容。在国家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以及其他省会级的一线城市都有类似的重点街区面临有机更新与快速发展的问题。北京丽泽桥中心商务区的城市更新,是围绕北京市政府平衡南、北城区的发展,尤其是为加大和带动南部城区丰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而启动的。而国贸CBD街区的有机更新,更多地是提升朝阳区的商务中心区整体的形象和空间品质,与其周边的CBD街区一起共同打造朝阳区的商务中心区的综合实力。同学们为了更好地完成该地段的城市设计与高层建筑设计,就需要对上述地块的城市发展背景以及现状的空间格局有细致的资料收集与分析,然后就是到用地环境里展开全面细致的调研,我们教师在发放任务书之后,也向同学们强调在方案设计阶段,一定要仔细的进行调研,利用采访、问卷调查等等方法,深入到街区及周边社区的居民中间去了解使用者的真实需求,发现问题,才能在自己的方案设计中有突破性的创意与设计内容。798街区立体农场的课题选择的目的有:鼓励和探索创新设计理念;针对特定的历史文化及工业遗产地段的文化传承与复兴更新问题;高密度城市地区未来的景观环境与农业生产加工场景的再现。鼓励将城市经济的第三产业、第二产业与传统的第一产业有机地复合,进行功能设计安排,并落实在具体的空间布局上面。关于后期学生作业成果,我们做了如下总结:该课题设计涉及到建筑功能的多元性与模糊性思考,在开放思维和创意思维方面学生们都有很大进步。而关于不定性与开放性的空间功能的引入,学生们觉得难以与现有的实际知识相匹配。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鼓励同学们对未来生活需求与空间功能的可能性进行丰富地想象,如企业总部基地及示范基地在高层立体农场建筑中产生结合等。关于建筑形态设计连续操纵的可延展性,如高档生态商务酒店,机械设备结构的暴露与立面肌理的构成,见缝插针布局都可以全方位进行思考。高等学校校园及高层综合楼、宿舍楼方案设计课题选择的目的是让学生面对高等院校规划布局与建筑有机更新的实际状况,拓展学生们长期在校园生活的熟悉的空间体验与经验来与设计紧密结合,尤其是高层综合教学楼和宿舍楼的空间功能,积极鼓励学生们从使用者的角度提出对现实问题的批判性思考,从而在设计中对原有功能进行添加、补漏等。同时,老师兼任所长与设计院专家紧密指导,在方案设计的过程 中及时纠正明显的错误,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最后,参加实际投标的方案获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 4教师和设计院工程师的分工合作 教师既作为所长,更是主导设计教学的总设计师和责任老师,需要协调组织好模拟设计院的建筑师、工程师以及甲方业主对设计过程的要求,对学生方案进行方案深化的讨论与点评以及最后成果的完成。设计院建筑师更多从实施的可能性及相关规范规定来讨论分析方案优缺点。在城市设计与高层综合楼方案设计的深化阶段,我们还邀请北京一些大型建筑设计研究院著名建筑师来举办讲座,丰富同学们获得相关专业知识的渠道,在训练中学习,通过学习来优化自己的方案设计,形成良性的互动与循环。著名建筑师的切身体验和知识传授也提升了同学们对基地环境的正确理解,如何准确地进入设计的要点分析和把握,注重设计图纸的表达和后期表现能力综合提高。高层综合楼建筑设计训练,包括办公楼、商务酒店的设计对于高年级同学的建筑知识积累与技能培养非常重要,我们结合课程设计中学生们需要掌握的高层建筑设备设计布局的知识,在涉及到建筑设备布局的时间段,再邀请建筑设备专业的老师与设计院的工程师来给学生做讲座,由于课堂时间短,这些工程师的辅导讲课主题突出,针对性强,主要面对高层建筑主要的给排水、暖通、空调与消防设备用房的总面积计算和布局安排的原则,实际操作性强。并带领学生在学校高层综合楼里参观设备用房,使大家有一个直观的经验感受,提高他们对高层建筑设备用房布局重要性的认识,并在自己设计作业中充分表达出来。我们老师(所长)从引导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角度,鼓励同学们在尊重设计规范的基础上,在建筑空间形态组合上努力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包括引入非线性和复杂形体的REVIET建模设计,让学生利用现代的计算机软件辅助设计,更好地为设计服务。设计院建筑师的规范意识和我们教师开放的启发性思维在学生的设计方案中相互交融,让学生们充分感受到从城市设计到单体高层建筑设计的综合挑战,使他们在高年级有这样的机会接触大规模、高密度的北京中心街区的城市设计与高层建筑设计。“在中国日益发展的时期,如何拥抱现实,发掘历史,着眼未来进行培养学生,不但是我们的责任,也是真实的传承与创新。”在设计的后期即高层建筑深化设计与表现过程中,我们也鼓励同学们合作设计,使作业的表现更加丰富生动与深入,也意味方案“中标”的机会更大。 5学生在模拟设计院教学的教室中全方位努力学习 学生在这样较真实的模拟设计院的教室里能产生全新的学习心理与感受,对教学课题的真实性吸取与高强度、多方位技能的训练,让学生感受到仿佛如现代电子游戏里的真人4S的游戏与战斗,真实地模拟实战,使他们在学校场景里的教学的主动性,也能体会到作业的强度、密度和质量都不断提高。他们在老师不断地点拨和批判性的正确建议下,会减少学习知识与专业技能的误区,真实地“模拟设计院”情景化、专业化的教学模式,综合地为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的需求来服务。经过一个学期高强度、宽角度与综合性的设计教学,同学们能提前一年感受到他们未来毕业后,所要去的设计院里的真实工作节奏,而且,在学校里就直接会接触到他们在设计院里要工作3~4年后,才能碰到的需要参与或独立从事设计的项目,学生们能真切地感受到一些压力,并将压力变为学习的动力,在自己最后提交的课程设计作业里能感受到自己业务水平和职业技能的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成就感也会实现。 6结语 我们在学校建筑系四年级“模拟设计院”的教学方法的探索里,同学们能全方位地从技术设计、方法学习与学习环境场景里鲜活地、充分地感知,通过他们在一学期里较高强度的努力学习,在老师与设计院建筑师的带领和鼓励下,他们对自己的未来的职业生涯和业务能力充满信心。“情景模拟,学而致用”,我们建筑设计课堂教学的“模拟设计院”教学模式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培养卓越与合格的工程师与建筑师,而探索出的一种积极的、有意义的教学方法,未来我们还会不断改进。 作者:王小斌 张勃 单位:北方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建筑学论文范文:通识教育趋势下建筑学论文 1通识教育趋势下对建筑学本科培养的新要求 1.1浓缩专业学习,紧凑教学框架 原有专业学习的5年时长浓缩为4年,专业学分压缩,势必要求教学架构更为紧凑与目标明确。 1.2奠定宽口径、厚基础的专业基础平台 国内多所涵盖建筑学科的院校也纷纷加入大类招生的行列,如:2010年浙江大学在实行大类招生后将建筑学科等4个专业归入“科技与创意设计”大类方向;而南京大学建筑学院在2007年以四年本科通识教育为基础,实行本硕分类贯通,注重对专业专门人才、专业性人才与研究型人才的复合培养框架。从目前上海大学建筑系以本科教育为主的培养现状来看,如何在响应大类与通识教育培养的形势下,避免专业培养目标与素质的降低,做好通识基础与专业基础的良性衔接,为后续的专业培养奠定扎实的科学、人文、艺术宽厚的学科基础。 1.3“入口”背景差异,“出口”目标一致 由于上海大学艺术类学生未被列入大类招生之列,导致差异学科背景生源在进入大学第1年会处于完全不同的培养平台,理工大类学生在社区学院,而艺术类学生仍在美院。尽管“入口”背景差异,但“出口”培养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即在艺术院校的学科土壤培育下,发挥艺术与科学技术交叉融贯的优势,为培养具有良好的艺术修养与艺术原创力,并具备完善的建筑学知识结构的多种职业适应能力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如果两条培养路径并行分置,那么必然为后4年专业混合培养的衔接与循序渐进带来诸多难题。因而,采用将差异学科背景的学生在第1年分别接收通识教育与艺术素养的培养,第2年路径交叉并行,实现后4年“出口一致”的专业混合培养模式。 1.4设计创意与技艺融合 无论对于理性思维本不擅长的艺术类学生或是理性思维具有优势的工科类学生,如何取其学科之长,避其思维之短,将建筑理论学习与技术分析融贯综合于教学体系中,同时将艺术人文素养培养注入到设计与技术类课程教学实践中,使来自于不同背景的学生融合培养、交叉互补,架构一个能够发挥综合性大学学科优势,并依托于美术学院宽厚学科基础的培养平台,就显得至关重要。 2艺术院校的建筑学本科跨基础培养理念与教学模块架构 建筑系依照大类招生模式下的教学要求,强调“重基础、重设计创新、重技艺融合”,突出人文艺术素养培养与科学技术思维并重的培养理念;在培养路径上,打破原有的培养框架与课程体系,架构建筑学5年分阶段多目标的复合培养结构。建筑系本科跨基础培养模式按照学年进度共分为“通识与艺术基础教育”、“专业启蒙与艺术素养基础训练”、“设计与创新训练”、“专业拓展与整合目标”4个培养模块,每个模块又由多个教学单元构成,以4个培养模块为线索,通过课程单元的方式将设计类核心课程、设计理论与技术类课程几个系列有机结合,形成相互衔接、循序渐进的理工类与艺术类本科生培养框架。 2.1通识与艺术基础教育模块(一年级) 无论是理工与艺术背景的学生在此阶段都需接收学校通识与公共基础课程的教育,并鼓励学生广泛选择研讨课,掌握文学、历史、哲学、数理、美学等基本知识,拓宽理工与人文基础知识面,重视良好的人文修养与科学严谨的思维培养。此外,还为两类学生分别加设综合艺术基础、美学理论与修养2个教学单元,包括:材料表达、建筑陶瓷、数字媒体、版画、艺术概论、设计史等理论与创作实践的课程。学生们以主题创作的形式,了解材料的属性,通过材料的组合与加工,建立起材料在空间中的形态表达概念与方法;通过数字媒体技术在空间营造中的手段,使学生初步掌握空间交互的呈现方式。通过一年的通识课程、综合艺术基础与美学理论与修养3个教学单元,学生们建立起对人文、科学、艺术学科相互交叉的基础知识结构,并初步掌握各种艺术形式的表达手段。尽管从直接进入系统专业学习而言晚了一年,但是对个人学科基础知识的搭建裨益良多。 2.2专业启蒙与艺术素养基础训练模块(二年级) 这是学生进入系统专业训练的第1年。对于具有相当绘画技能的艺术类学生而言,习惯于发散性思维与场景式的实物训练,传统的专业基础纸上训练方式并不利于学生对空间的发现与塑造;而理工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通过大量的纸上训练尽管能够提升绘画与制图的技能,但容易固化学生的头脑,并不利于学生想象力与创造性思维的发挥。这一阶段的教学目标注重从建造与体验角度强化建筑学的专业基础,将建筑美术、建筑形态基础与建筑初步3个专业基础教学单元整合,相互衔接、各有侧重、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学生逐渐入门,建立空间与造型的创造能力。建筑美术以纸上表现的形式,通过结构素描训练、空间想象素描、到从自然形态中寻找空间、色彩等,使学生发现、体验与表现空间;随后的建筑形态基础过渡到非纸上表现与装置艺术的形式,借助实物建构从形体生成、形体与空间、尺度、力学、联接、功能及材料体验的关系等方面,训练学生对抽象空间的认知,空间尺度的控制、理解空间与结构的逻辑关系;最后,建筑初步课是以图纸表现与建构结合为重点,通过建筑图纸的规范绘制与实物模型表达,借助从三维空间到二维平面的认知过程,深入解读大师经典作品,创作单一建筑空间,理解建筑空间与功能,场所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空间塑造的综合能力。 2.3设计与创新训练模块(三、四年级) 这两年是专业训练的核心阶段。专业学习时长的压缩势必带来设计课程类型设置的诸多问题。首先,在现有的6个主干设计课程中很难涵盖更多、更全面的设计类型。其次,建筑设计过程的复杂性与综合性,使建筑设计教学的目标由单一的教学目标向多目标综合扩展,强调单纯的设计能力向综合的设计能力扩展。但是传统的设计课类型设置模式,使学生在面对每个单一的设计长题时,要求多目标、综合性问题的解决容易使学生产生处理复杂问题的迷茫与挫败感。因而,一方面,针对教学目标而言,改变传统建筑设计课类型划分的模式,设计类教学单元(60学时)采用分阶段目标训练,使学生在各学习阶段集中应对相对单纯的问题,强化某项设计能力;另一方面,在内容设置上,依据每个教学单元的教学目标确立设计课程的内容,并根据教学成果与反馈,动态地调整每次设计长题的具体设计任务。(1)第一个教学单元目标是突出训练学生对建筑设计方法的初步理解与运用,由两个设计长题完成,小型建筑设计(设计任务可以是独立式住宅、艺术家工作室、会所、茶室等)与文化教育建筑(设计任务可以是幼儿园、小学、培训学校等)。强调从建筑本体因素,从场地与环境、空间与形式、材料与技术、空间使用与体验、空间与生态之间的相互关系表达环境与建筑的形态生成逻辑关系。(2)第二个教学单元目标是强调以问题为导向与过程优先的设计研究思维。设计单元以文化休闲与博览纪念建筑为主,内容可以是山地俱乐部、山地旅馆、纪念馆、博物馆等。首先,强调以问题为导向的设计切入点,可避免学生对经典大师作品的盲目模仿,以设计研究的态度,从场地、环境、功能等相关问题出发,训练学生逐渐习惯从“发现问题——分解问题——分析问题——寻找对策——设计对策整合——对策修正——呈现成果”的整个设计探究过程。其次,为了避免设计课教学中常见的重结果轻过程的倾向,突出训练设计概念与设计过程思维的表达,将学生的学习重心从终极成果、单纯构形转移到强调建筑空间生成、设计思维过程的训练,突出过程认知、过程体验、思维过程表现等环节,强化学生从问题发现到化解的逻辑思维训练。最后,在设计成果的评价体系中不仅仅以最终成果表现作为主要衡量标准,提高设计过程表达在成果评价中的比重,将设计调研、分析表现、过程图纸、阶段汇报与答辩等过程表现都计入成绩中。(3)第三个教学单元目标是以高层建筑设计与大空间建筑设计(音乐厅或影剧院等)强调对功能与结构、构造、物理环境控制技术、建筑规范的理解与运用;(4)第四个教学单元目标是以居住小区规划与住宅设计、历史街区与村落的保护等内容突出强化学生从城市环境入手,关注城市文脉、旧区改造等议题,培养学生的城市设计思维。此外,在设计长题单元的进展过程中,依据各阶段教学目标同步穿插短期设计单元(30学时),如:建筑设计思维、生态建筑设计、快速设计、景观设计、城市设计与参数化设计等,使学生通过短期设计阶段拓展专业广度;为了避免理论、技术教学与设计实践之间联系不够紧密的现状,根据设计教学目标的时序关系,横向并行展开系统的设计理论与技术知识传授,将设计训练、理论认知与技术支撑各方面有机融合。 2.4专业拓展与整合目标模块(五年级) 该阶段主要是通过专业选修与跨学科教学单元,拓展专业知识面,适应多种职业形式的可能;通过设计院生产实践,使学生初步了解建筑师所需具备的职业素质与设计生产实践能力;毕业创作单元往往多关注学科前沿的问题,结合当今学科热点、重大事件等内容,整合前面各教学单元的教学目标,培养团队协作的精神,整体提升学生的设计综合能力、专业修养与自主分析能力,由学习型向研究型拓展,使学习分析、研讨、沟通和表达能力的培养,成为专业培养与教学目标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3教学实践与思考 在目前国家大力提倡厚基础、多样化、多类型、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方向,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建筑系基于学校大类与通识教育的要求,针对自身办学的基础与现状,采用本科跨基础混合培养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科交叉与融合的办学理念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教学探索。改革后的教学培养模块从推行至今已有两年,仍需不断的关注教学成效与师生信息反馈。从教学实践反思的角度而言,在教学模块的设计上仍然存在一些困惑。一方面,在设计与创新模块中设计主干课教学单元的内容设置上,目前是按照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来划分设计课教学单元,但是在一些单元内容界定上仍有模糊,如文化休闲与博览纪念建筑单元中提供的设计任务,无论是建筑规模、建筑类型都有所差异,还需进一步明确教学重点与教学任务设定的对应关系,以便于教研组明确教学目标而动态调整教学任务。另一方面,由于生源专业背景的差异,教学培养路径采用的是“以合为主、适当分置”的原则,考虑到绘画与数理基础的差异,在美术基础课、建筑结构课程方面两者分开。尤其对艺术类学生避免以往抽象而定量化的技术传授,需要结合一些选修课与讲座,如结构与造型,将之转化为艺术类学生易于理解的、定性而形象化的知识。强调“技艺融合”,势必需要技术类课程与设计类教学单元能够建立更为密切的联系,甚至是将理论教学单元的内容适当打散,结合到设计类单元的教学中,但是这与学校的教学考量规定、专业评估的要求还存在一些矛盾之处,目前还难以实现。 4结语 由于建筑学交叉学科的性质及其多元性的教育环节,使建筑教育成为一个包括基本教育、实践教育、艺术人文教育及技术科学教育各环节的广义知识体系培养。无论是工科院校还是艺术院校背景下的建筑学教育,都需要在人才培养的知识框架下,改革传统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与手段,增加教学体系的开放性,拓宽教育基础的广度,增进教学环节的可选择性,鼓励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实现教学目标的多极化、专业能力的综合化、培养对象的多元化,这是摆在不同教学背景下的建筑教育者需要共同面对的课题。 作者:魏秦 王海松 曹小艳 单位:上海大学美术学院 建筑学论文范文:独立学院学生动手能力建筑学论文 一、建筑学专业动手能力课程现状分析 通过近几年来学生就业后的信息反馈,现在大多数用人单位对建筑学专业毕业生的质量不太满意,多数从事方案设计的学生不能在实际工作中快速进入状态,对设计工作的流程不够熟悉,需要半年左右的时间才能进入工作状态;进行效果图绘制的学生不能够独立完成。反馈信息说明了建筑院系在教学模式上和用人市场脱节。市场需要的是拿来即用型的建筑学毕业生,而学校在实际教育中对学生的实际设计的应对能力却不够重视,在高年级设计课程的教学中,虽有真题真做,但是面对学生对设计形式的追求时过于理想化,真题设计大有纸上谈兵之势,这种训练提高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建筑设计的真实性、实践性、严谨性,使学生对建筑实务的过程缺乏了解。在教学模式上的脱节,造成了建筑学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面对设计任务时的孤芳自赏和无视社会需求而进行设计的现实。当浪漫而空洞的学院派理想面对经济利益冲击下的现实时,大量的建筑学毕业生会难以适应环境的变化。面对这种情况独立学院建筑学专业可以采用统一的“美术一建筑初步一建筑设计一分类建筑设计”的教学模式,但应紧密结合地区情况和建筑学专业性质,以及独立院校与地方经济互动,紧紧抓住建筑学专业应用型这一核心特征,强调学生的设计和实践能力,并贯穿建筑学五年教学始终,取得可持续发展。 二、独立学院建筑学专业开展动手实践性教学的必要性 1、培养目标上,突出建筑学专业的特色 在建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和课程体系设置上根据独立学院的自身优势合理进行课程设置和专业定位,拉开与普通本科的区别。独立学院最大的特点就是培养实践能力较强的实用型、复合型人才。学生的专业素质及专业技术能力应侧重于适用和实用,走出学术性、研究型的精英教育模式,对学生就业市场的定位不能太高。对于建筑学五年学制如何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本人认为主线是以能力训练为主、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内容,注重独立学院教育的模式和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应该符合就业导向,突出特点。可适当压缩建筑理论及前沿理论部分的课时,加强效果图绘制能力和建筑画技法绘制能力,以及建筑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课程的培养等。根据建筑行业对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一是需要在建筑学专业的教学中加大建筑设计实例部分的讲解,二是实例的操作需要建筑专业人员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据此,在建筑学专业积极开展动手实践性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2、调整课程的教学方法,突出实践能力培养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是独立学院培养建筑学专业人才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传统的建筑设计课教学方式,往往是教师人在讲台上讲授理论知识,然后是针对设计题目进行相对的设计辅导,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得不到锻炼。随着建筑学学科内容的不断扩展与更新,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正促使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现代化与多样化。为了提高学生综合表达能力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些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充分地说、充分地展示,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建筑设计类课程的教学中可尝试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式。 1)案例教学 即通过典型的建筑设计实例的剖析,引导学生的设计思路,触类旁通,是设计类课程应当采用的教学方式。如鸟巢体育场坐落在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南部,场馆设计如同一个的容器,高地起伏变化的外观缓和了建筑的体量感,基座与体育场的几何体合二为一,如同树根与树,并赋予了鸟巢体育场戏剧性和具有震撼力的形体。它的设计符合国家体育场在功能和技术上的需求,又不同于一般体育场建筑中大跨度结构和数码屏幕为主体的设计手法。体育场被设计成为巨大的人群的容器,无论远眺还是近观,都给人留下与众不同的、不可磨灭的印象,各个结构元素之间相互支撑,汇聚成网格状就如同一个由树枝编织成的鸟巢。体育场的空间效果简洁而又典雅具有前所未有的独创性,它为2008年奥运会树立了一座独特的历史性的标志性建筑。这种案例教学一方面,它可以避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空谈设计理论现象的出现;另一方面,实例的选择结合了当前学科的前沿动态,避免教学内容的一成不变、陈旧过时。 2)现场教学 通过组织学生到各代表建筑地中实测、调查,加强感性认识。例如,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建筑学专业暑期婺源建筑美术、测量等实习,要求学生人手一册速写本,现场进行实物测量,手绘建筑局部小景2--3幅,提高了学生对建筑设计实例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婺源的建筑群体格局特点,了解徽派建筑的群体布局虽然是封建族权制约下的产物,其美学效果却是隽妙无比。徽州的大部分古村落总体布局上,依山就势,构思精巧,结构严谨,在美观大方的基础上寻求朴素自然清雅简淡的美感。不论是村镇规划构思,还是平面及空间处理、建筑雕刻艺术等的综合运用都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这种现场教学,具有事实胜于雄辩的说服力,是设计类课程不可缺少的教学方式。采取现场教学,教师可将课堂搬进公园、广场、建筑群,在现场进行直观教学,教师言中有物,讲解有的放矢,生动直观;学生看得清楚,快速理解,记得扎实,听得明白,使理论、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教学质量将会明显提高。 3、调整教学目标,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建筑学专业领域宽广,需要具备综合性的技能人才。因此,建筑学专业的市场需求和教学目标是通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途径和内容等相应的教学实践过程进行系统整合,在原有教学模块的基础上,突出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以“学科基础平台”、“专业基础平台”、“职业基础平台”三个具有开发功能的平台,实行专项训练,使之既有各自相对独立的教学目标和途径,又相互衔接和交融,使专业实践教学纳入独立学院平台教学中去,增加学生融入实践教学的客观性。在独立学院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绘图表现能力、设计构思能力和专业计算机操作应用能力为目标,要求学生必须做到“四多”,即:多看(典型案例)、多想(设计构思)、多写(设计说明)、多练(表现技法)。 1)精讲多练,注重图纸的表现能力 建筑学专业课程的特点就是实践性,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课堂,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能力开发的气氛,教学中要以练带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绘图的能力。建筑设计学得好不好,最直接的表现方式就是图纸质量。作图是一个学生对建筑理论了解掌握程度的反映,也是其对待这门课认真程度的反映。在实践生活中,图纸表达是表达设计构思的工具和手段,对于设计中的各种要素,学生必须通过恰当的图面表达方式来进行阐述。因此,图纸效果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图纸的描述应当清晰、准确地表达其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表现技法,强调图纸的画面效果,要求学生制图规范,布局合理。设计者掌握的图示技巧越多、技术越精,其表达能力就越强,就越能向别人展示自己的设计意图和设计思想。 2)严格要求,设计构思、锻炼动手的能力 在学习设计理论后,能否灵活应变、举一反三,完成合理的、富于创新意识的设计,是衡量学生综合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准。在有了好的画面效果后,为了更好地展示物体的三维形象,建筑设计师须掌握模型的制作技术,能熟练使用泡沫塑料、石膏、树脂、MDF板等制作工作模型,并掌握快速制作模型的技巧。另外,在教学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设计构思的能力,强调构思立意和内容新颖对于设计作品的重要性。设计说明部分是设计师表达设计理念、设计思想的重要环节,是按照一定的思路将所考虑的内容用文字符号固定下来。当图示的方法不能完全或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设计思想时,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作为补充说明就显得十分重要。当然,设计师的动手和设计构思内容的丰富多样,是随着设计水平的提高而逐步改变的,这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3)课程设计真题实做,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 课程设计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重在掌握各类建筑的设计方法与绘制技能,学生不但要会“设计”,更主要的是要会“做出来”。在适当时候对学生进行完整项目的综合设计训练,可以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建筑课程设计课程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当地城市建设实践,组织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采取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方式,使课程设计融入到市场和实践环节,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技能训练环境。通过设计,可以将所学知识、技能和技巧加以验证、巩固和提高,是强化技能训练的有效措施。参与市场教学对建筑设计课程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改进了课堂教学手段,充实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生来说,能了解自己学习上的进步与不足,明确努力方向,不断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市场适应度,从人们的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角度解决一个建筑设计问题,而非单纯地将建筑设计当成艺术设计。课程设计的选题尽量紧密结合建筑工程的实际项目,理论与实际结合,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提高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对学生今后工作的“预演. 三、结语 我国建筑市场的发展,对独立学院建筑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确定了正确的办学目标和鲜明的办学特色,通过对现有的教育体系教学模式进行分析研究,加大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独立学院的建筑学专业才能扬长避短,在多层次的高等教育体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更好地促进建筑学科的发展。 作者:高春玲 蒋新润 单位: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 建筑学论文范文:工科院校建筑学素描教学论文 一、简述建筑学素描教学的实际情况 自18世纪,国外就把美术学院的基础绘画训练办法应用在建筑学设计基础教学体系之中,目前存在两种教学体系:以继承古典主义契斯恰可夫推行的传统素描和重视新思维的包豪斯的现代教学体系。两种教学体系分别采用传统写实主义及现代设计为基础,满足时展的实际需求,先后培养出大量的优秀建筑设计师,具有深远的影响意义。前者至今在建筑教学中依然占据主导位置,影响着国内建筑学美术的发展进程和方向。现阶段,因多元化文化的不断发展。国内学士针对建筑美术教学情况,推行多种改进模式,只要有采用抽象、形式分析为主旨的现代教学模式代替传统教学方法,同时也存在坚持传统古典主义路线,让建筑设计回归至美术等各种声音,无法清晰地权衡利弊。至今,建筑美术教学也没有发展成如绘画艺术那样较为成熟的教学模式,国内有关的教学改革也处在不断探索之中。对建筑教学体系进行改革的重点是深入研究和分析建筑设计时对美术的真正需求以及未来向着哪个方向发展,因此给予相对应的课程设置。素描教学是一种比较开放的教学体系,它可以满足各种设计艺术培养的需求。因此,我们进行改革的步伐不是对比传统与现代的利弊,而是应该根据各大高校培养的立足点,在建筑学这个背景下对自己的教学取向进行定位。 二、工科院校建筑学专业素描教学改革策略 (一)加强对素描的认识 素描作为一种思考形式,是以造型基础为目的的素描,其不单单指一种绘画形态,而更多的展示出思考和观察世界的方式。高校在实际的教学中,素描教学是进行造型的基础,为不同专业的发展针对性的解决遇到的问题。在进行造型基础练习时,设计类专业的学生比较重视看、思、画视觉思维方式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的整体视觉思维能力,从而设计出需要的造型,来满足各个设计专业的实际需求。根据建筑学中的造型特点,建筑专业开展的素描教学,应该以引导学生怎样思考为主旨,调动学生进行造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透视、结构等方面实施针对性的训练,不要局限于传统的全因素素描模式中,也不要深陷在脱离建筑设计思维方面进行训练。 (二)探究建筑学需要的素描特色 建筑素描与传统素描有所差别,但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设计意识和构造能力等方面两者紧密连接。这些因素必须在实际的教学内容、方式、选取的素描题材等方面展现出来。例如:建筑素描内容上采用结构与调子作为主体,通过临摹和写生相互结合的办法,使用建筑经常遇到的方体造型为教材核心实施教学。上述方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也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理性认识能力。建筑所需的素描特色是一个比较广阔的探索空间,基于不断形成的专业特色,对建筑美术教学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 (三)开设建筑素描专题教学 从建筑素描教学的实际情况及特点入手,开展专题教学可以更加集中地解决某一问题,在有限的建筑美术课时中教学效果尤为明显。例如:训练学生的空间建构、创意造型、模型制作等能力,采用专题训练的办法,让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有更加清晰地了解,从而较为理性的对其规律进行归纳,随之高效的创建美术知识体系,最后应用到建筑设计中。同时,对绘画方法进行综合尝试,尽力打破传统应用铅笔排线涂调的方式。例如:对作品背景进行大面积的涂刷、合理应用不同的工具和材料,从而节省设计所需时间,加强设计作品的趣味性,尽最大可能把学生的思路专注于认识艺术规律层面。 (四)增设素描教学课时 建筑素描课程教学中,要加大学生对于结构素描和线描的训练。进行描绘的对象大多是几何静物,练习的重点是呈现物体的轮廓线、透视线和光影分布线的描绘,应该微微带有少许光影。学生对实物进行观察时,根据眼睛的观察,训练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徒手表达能力。几何静物的线条通常为直线或曲线,建筑物则为几何体空间,反复练习描绘几何静物,可以为学生更好的画建筑画打下坚实的基础。室内教学除了让学生绘画几何体、建筑模型线条之外,可增加难度较大的石膏头像,这样训练可以提升学生素描表达的正确率。室外素描主要以写生建筑物为主旨,可以让学生采用钢笔或铅笔进行绘画。对建筑专业学生进行素描教学时,也要训练学生的取景、构图均衡等相关美的感受能力。可以适当缩减色彩课程的教学课时,要求该专业学生必须熟练掌握常见色调的默写能力。也可以训练学生的钢笔和铅笔淡彩绘画能力,美术底子好的学生可以练习水彩、水粉的掌握能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素描教学必须根据建筑设计专业的背景为基础,不要局限于传统教学的固有模式,尝试推行实际可行的教学方法,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本文以工科院校建筑学专业素描教学为研究依据,分析了建筑学素描教学的实际情况,提出工科院校建筑学专业素描教学改革策略。 作者:刘延琪 单位: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建筑学论文范文:课程设计教学改革下房屋建筑学论文 1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从课程自身特点、授课学时、学生及老师等方面剖析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1课程特点 本门课程的涵盖内容较广,包括民用建筑设计和工业建筑设计两大篇,为学生重点讲解的是民用建筑设计,主要介绍建筑平面、立面和剖面的设计内容及设计方法,建筑物的六大构件组成(基础、墙、楼地面、楼梯、屋顶和门窗)、各构件所起的作用,及每一构件具体的构造方式。比如屋面构造,不仅要知道所选择的面层材料,还必须了解每层的做法,包括厚度、砂浆的比例等等。课程结束后还要给学生安排设计任务,进行一至两个星期的课程设计。这种教与学的模式沿袭多年,有一定的特点和优势。但是,学生在学习期间,常常觉得这门课学起来很容易,但真正理解课程中的一些专有名词、构造方法等内容时却往往感到难以理解,考试时也很难答出理想的考试成绩。 1.2授课学时 根据“厚基础、宽口径、重素质”的原则,分配给房屋建筑学课程的课堂教学课时大量缩减,而房屋建筑学课程的内容却纷繁杂多,学时和教材内容之间互相矛盾,如何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让学生有效地掌握大纲要求的内容,做到统筹规划、重点突出,是教师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 1.3学生 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普遍不够。一方面,学生认为授课的内容浅显易懂,没有什么难度;另一方面,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中虽然见过不同的建筑类型,但在运用房屋建筑学课程中的一些知识,诸如平、立面的单元及组合方法,线条的处理方法,如何体现建筑形体的美感、质感的时候,没有相应的典型建筑实例现场演示,即使依靠最详细、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也是无法体现不同类型的建筑外观的,学生们自然而然会因缺乏想象而感到枯燥乏味,产生厌学情绪。 2教学改革措施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基于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实践,对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一些设想。 2.1教学内容精炼化 课堂教学作为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在教学内容上应进行“精挑细选”,删掉老旧重复内容,强化技术应用性与时代性。如《房屋建筑学》教材里的墙和基础构造这一章里,有专门的一节内容涉及3~4个篇幅来介绍实心粘土砖,包括它的制备工艺、组砌方式、施工方法等,而现实中,在我国多数地区,这种粘土砖因会消耗大量土地中的粘土资源被政府颁发明令禁止使用,而以符合环保要求的各类砌块来代替,但从目前出版的各类教材来看,仍普遍存在以实心粘土砖为讲解重点,而对其他砌块却介绍很少的局面上。诸如此类的情况,在教材中还会找到很多,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可能已经过时,而教学大纲中不做要求的内容,可能已经成为建筑工程中的主流,所以如何选好授课内容,与时展相并进,是确保学生将来学有所用的关键。 2.2教学方法多样化 通过寻求多样化、丰富性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自主能动性。 2.2.1教师授课和课堂讨论相结合教学过程中,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采用课程讲授、提问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教师对某一问题的讲解告一段落后,针对基本概念对学生进行提问,并引导学生就某些问题或某一建筑工程展开课堂讨论,通过老师与学生之间不断的互动、信息往来,听取学生们的想法、反馈意见,及时发现学生们理解薄弱的地方,从而适时的调整课程内容,这对于老师能够自始至终的牵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都大有裨益。 2.2.2传统教学和现代化教学相结合 在经济日新月异的今天,各种大跨、超高、新颖、奇特的建筑结构日益增多,这些结构形式很难通过叙述表达清楚,只能通过搜集图像资料,加入文字、影音、动画等内容,制作成教学幻灯片呈现给学生,采取这种教学手段会给学生以直观、形象、生动的学习感受,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对各种建筑结构在国内外应用现状、今后发展方向及研究动态有了更多的了解。此外,在《房屋建筑学》课程授课之初,教师可将自己的电子信箱告诉学生,以便学生随时将学习课程时遇到的问题反馈给任课教师,教师可以及时答疑解惑,并在授课时有针对性详细讲解这方面的知识。通过将传统的板书教学和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就可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量,给学生打下较扎实的专业基础。 2.2.3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 各种建筑构件相互连接的方式错综复杂,头脑中需要很强的空间想象力,若能将现场实际工程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如讲解“屋盖支撑”这一节时,只凭教材上的图形学生很难理解各种支撑布置情况,这时可带学生到屋盖施工现场进行教学,通过实际物体,让学生了解各种支撑及其布置情况,以及各种支撑的作用。这样通过屋盖结构现场教学,学生对屋盖结构就不再陌生,对屋盖与各种构件的连接也会有较深的认识。 2.3实践教学要强化 实践教学环节要不断加强课程设计。通过课程设计环节,学生们会对民用建筑在平面、立面和剖面的设计过程有全面而具体的了解,因此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命题多样化、工程化。给出多组接近工程实例的课设选题,最好每人一题,学生们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方向自主选题,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加强过程管理。设计前,为学生进行设计专题报告,内容包括设计过程、规范、构造及建筑制图等方面的知识,同时制定详细的工作进程表。课程设计期间,加强培养学生使用各种规范、查阅手册和资料的能力。指导教师可随时检查学生的工作进展情况,对每名学生的学习态度、工作进程和设计能力都要有所记录;(3)科学的考核方法。指导教师应制定科学、公平、合理的考核方法,对每名学生的表现进行考量,结果应能反映出每名学生在设计期间的综合表现,例如课设成绩可从设计计算书的内容、施工图纸的绘制、平时表现、答辩情况等多个方面全面评价、综合考量。 3结语 现今,各种新型、奇特的建筑层出不穷,如何使《房屋建筑学》这门课程与时俱进,使学生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更具竞争力,教师们应该对《房屋建筑学》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摒弃老、旧、陈的知识内容,注入新鲜的,跟随时代脚步的教学内容,同时注重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才能扩展学生的学习内容,增强学生掌控知识的能力,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作者:慕光波 单位:沈阳工程学院管理学院 建筑学论文范文:传统海洋商贸聚落建筑学论文 1基于文献检索的传统海洋聚落研究现状考察 2013年,浙大王竹教授学术团队发表《建筑学视角下国内乡村聚落研究解析》及《国内建筑学及其相关领域的聚落研究综述》等文章(下统称浙文),对国内近三十年来传统聚落主要研究内容与现状进行述评,是目前学界关于此方向最新的专题研究,本文将以这些文献作为分析展开的相关参照。 1.1传统海洋聚落研究整体考察 浙文以“聚落”为题,对1979年至2012年11月1日时段内CNKI资料源进行文献检索与分类统计,本文遵循与之相似的检索路径,将检索时段延长至2014年6月1日,并将检索结果与浙文进行比对,两次检索数据的差异表明传统聚落价值及其对现代环境建设的启发意义仍是学界关注的重要命题。上述整体呈现的研究热度与深度不足以反应聚落因地域及类型不同而存在的个体研究差异,因此,海洋聚落考察需在明晰其类型本质基础上做专题性分析。海洋聚落是人海互动关系下“在一定地域内发生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特定的生活方式,并且有共同成员的人群所组成的相对独立的地域社会”,它的形成源自两种动力:一是以取得海洋生物资源为目的,二是依赖海上交通以获得地区间商品交换为目的,海洋商贸聚落形成即源自后者。由上述界定可知,“海洋”是此类聚落发生发展的核心介质,相应成为其最具价值的限定语,因此,本文首先选取“海洋聚落”为关键词进行检索,进而将“海洋”、“沿海”、“濒海”等词语与“聚落”并置组合补充检索,各次检索均将范围由“题名”扩展至“主题”,希望通过不同路径的海量查阅,实现对传统海洋聚落研究现状的整体把握。此外,由于上世纪80年代以来聚落逐渐取代民居成为学界研究主流,考量主题转换造成的研究滞后,本文以“民居”取代“聚落”重复上述步骤,并对“港市”、“港城”等相近主题作检索补充,以保证考察结果的客观有效。合并多次查阅所得,剔除重复文献并进行分类统计,本文大致梳理出目前建筑学视野下传统海洋聚落研究三个主要方向:聚落个案 研究,如以蒲壮所城、港里古村、台湾“鼻头”等为个案,探讨特定海洋文化制度下聚落生成、发展及变迁动因,并在此基础上归纳聚落形态特征(罗一南,2011;萧百兴,2012;张钰,2010);聚落类型研究,基于海洋文化发展与构成视角,探讨宋代港市、胶东沿海聚落、明代海防军事聚落发生机制、演变脉络、文化内涵与形态特征(谭立峰,2012;金月梅,2009;李政等,2005;卢山,2005);其他研究,主要以民居单体、公共空间、宗教建筑为考察对象,研究海洋文化视角下营造技术、装饰风格、建筑材料等特征(陈舟跃,2011;林翔等,2010;王治君,2008;姚舒然,2007)。 1.2浙东传统海洋商贸聚落区域考察 浙江是海洋大省,近海则言商,历史上浙东因地处东海中心、内河航运良好、社会经济发达等优势成为中国海洋贸易发轫最早的地区之一,至明清仍久禁不绝。贸易发展推动聚落生成,浙东相应形成以宁波为中心,北有乍浦、澉浦,东有舟山,南有象山、石浦、温州、台州的商贸聚落群以及散布其周数目繁多的卫星港镇,“宁波三江地区濒海聚落和城市出现较早,而且发展过程具有连续性,其中,港城的发展历史尤为引人注目”。本文在上述整体检索结果中加入“浙江”、“浙东”等限定语进行考察,依研究对象梳理出浙江省域传统海洋聚落研究方向:海防建筑,主要考察海防建筑整体及明代卫所个案现状与保存策略(赵欣,2008);营造技艺,主要考察浙东民居在海洋环境影响下的营建技术、营建习俗及形态特征(梁文会等,2009;王海松等,2012);特定类型,主要考察浙东石拱廊桥、宁海石窗等(高明赞等,2011;华炜,2004)。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浙东典型港城(镇)进行个案检索,明晰其各自在研究角度与热度上的现状,结果如下:乍浦、澉浦迄今仍缺乏建筑学层面关注;石浦倾向聚落保护与灯塔研究(杨溪等,2012,杨晓龙等,2012);温州以楠溪江乡土聚落为研究侧重;台州虽然研究成果较多(郑琦,2009;杨如茵,2010),但多数缺乏海洋意识,研究角度与一般聚落无异。 1.3宁波传统聚落个案研究考察 宁波唐称明州、宋称庆元,明以“海定而波宁”之意命名,足见这座城市与海洋休戚与共的关系。如果说浙东曾经构筑过一张庞大的贸易网,实现东至东瀛、海东,南经南洋,西达西洋等广大区域的商贸往来,那么宁波就是这张网最初的编织点,是整个商贸体系得以运作的核心动力。作为浙东名城,宁波研究成果相对较多,本文分别将“宁波”与“聚落”、“民居”各自组合为关键词进行题名检索,考察宁波传统聚落研究趋向如下:整体性研究,即以“聚落”为题,视角虽各有侧重,但研究路径都是在调查分析基础上对聚落演变规律、形态特征进行解析(蔡丽等,2011;王荟荟,2008;陈怡,2007);特殊时段研究,主要以近代为对象,考察中西文化作用下宁波建筑形成发展、规划建设、典型类型与街区形态特征(饶晓晓等,2012;陈益龙等,2010;张文宁,2008;王跃强,2007);形态保护研究,依托数字化技术对城市肌理、历史建筑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保护更新策略(毛逸源,2011;汤雪璇等,2009;刘丽丽,2009;邱枫,2007);其他类型研究,在更广泛聚落视野下考察,宁波海港、市镇、教堂、卫所等仅作为佐证案例支撑相关分析(程蕾,2012;黎培杨,2012;杨洁,2007)。在宁波传统聚落检索结果中加入“海洋”、“濒海”、“沿海”等限定语,未能获得相关文献。 2国内传统海洋聚落研究现状解析 浙文在对聚落研究现状考察基础上得出“近十年以来,(聚落研究)逐渐受到多学科以及科学化手段的影响,研究视域逐渐扩大,研究成果更多元、更富有深度”的结论,与此同时,“中国海洋历史文化研究,是21世纪理论创新和学术创新必须认真面对的重大课题”也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然而,传统聚落与海洋文化研究的双重热度依然无法遮蔽建筑学视野下传统海洋聚落研究的缺失。 2.1传统海洋聚落整体研究薄弱 从文献数量看。表二显示,随“海洋”等词语对“聚落”、“民居”限定的由远及近,以及检索范围的由大(主题)及小(题名),所获文献数目呈锐减态势,这表明“海洋聚落”、“海洋民居”尚未作为专有名词引起学界关注,相应缺乏关于此类主题的专项研究。虽然“海洋+聚落(民居)”、“沿海+聚落(民居)”两种路径检索文献较多,但这类关键词仅说明聚落与海洋两者存在某种关联,与专有名词特指的聚落类型有着本质区别。从研究分布看。研究区域不平衡,现有研究看似覆盖福建、胶东、辽东、潮汕、浙东南等主要区域,但大部分成果以胶东、闽台为考察对象,其中尤以闽台等南方海域研究最为深入系统,其他地区则多为寥寥个案;研究深度不平衡,宗教信仰下的探索较多,如妈祖文化视野下宗教空间分布、形态特征、景观要素等,其他内容则研究泛泛;研究类型不平衡,对广州、泉州、宁波等核心聚落关注较多,而对卫星港等基础层级海洋聚落关注较少,且个案分析较多,类型整体性考察较少。各类片段式研究难以形成系统强劲的信息实现对传统海洋文化内涵的深刻解读。 2.2浙江传统海洋聚落尚未引起学界关注 从经典文献看。浙江民居研究成果众多,但在《中国民居研究》以及2007年版《浙江民居》等经典著作中均缺少传统海洋聚落考察,仅2009年版《浙江民居》述及“濒海聚落”,然温州瑞安等地案例选择仍是基于地理环境考量,而非海洋贸易运作关注的结果。从研究团队看。近年以浙大为代表的本土团队虽对浙江传统聚落多有涉及,但研究对象倾向浙江聚落整体发展或个案保护研究,在所检索的浙大近年博硕士学位论文中,仅罗一南《明代海防蒲壮所城军事聚落的整体性保护研究》对海洋聚落加以关注,但该文只将蒲壮所城界定为历史村镇范畴下一般性防御聚落,所提出的保护理念与更新策略与一般聚落并无不同。从区域及类型分布看。本文对浙江各区域传统聚落研究进行题名检索,总计文献38篇,其中,浙西19篇最多,浙东4篇位列最后,浙东文献仅方贤峰《浙东传统民居建筑形态研究》将“濒海岛屿”民居作为典型类型加以论述。就类型看,现有研究多依地理环境进行类型划分,如山地聚落、滨水聚落、运河聚落、古镇聚落等,海洋商贸聚落几无涉及。海洋文化认知缺乏导致浙江传统海洋聚落在学界的集体失语。 2.3宁波个案缺乏海洋商贸文化整体视角的考察 从文献分布看。众多研究只是将海洋商贸文化作为宁波文脉背景简单略过,关注较多的是近代商帮文化与建筑形态特质之间的关联,本文以“海上丝绸之路”、“明州”、“庆元”等特定历史词汇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所获建筑文献仅李容准《北宋明州高丽使行馆》1篇。历史是一条延续的线索,忽略近代以前海洋商贸文化与城市形态变迁的逻辑关系,近代之后的论述难免存在偏差误读。从聚落关系看。历史上舟山长期作为宁波外港存在,“海洋社会经济史作为一种研究视角,其研究区域绝不完全等同于某一行政区域或自然地理区域,而应该是逻辑上的研究区域”,这意味着海洋商贸文化视野下宁波、舟山应进行一体化研究,然而,当前两者存在明显的各自为政的研究趋向,前者侧重近代开埠后的建筑文化,后者关注海岛民居、城市空间发展等多元领域。浙东海洋商贸文化整体性考察视角缺失导致聚落个案未能得到客观解读。 3海洋聚落研究不足的原因探索 3.1正统史学偏差 长期以来,“在中国历史文本中和教科书中,中国古代社会仍然是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的二元结构,在这种陆地历史结构和权力体系中,中国海洋史发展的种种事实,都被诠释为中国农耕世界与海外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农业文化的海上延伸”,基于历史文化之上的传统聚落研究不可避免受此误导,在大陆看海洋的偏见中漠视着海洋聚落的存在。表二中“沿海”关键词下所获文献最多,“沿海”一词广泛介入恰恰说明“以陆域为中心,海洋为附属”观念在建筑界的根深蒂固。 3.2研究时间短暂 综合数次检索可知,绝大部分文献发表时间在2005年以后,尤其2010年前后是文献发表密集区,“中国学界对‘海洋文化’的关注,滥觞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自觉’地将“海洋文化”纳入学界的学科视野进行系统的研究阐述,始自20世纪90年代末,”这验证了传统海洋聚落因应于海洋文化展开的客观事实,且现有成果分布亦与中国涉海史“重南轻北”(杨国桢语)研究趋向相吻合。因此,可以说建筑学视野下海洋聚落研究正处于拓荒探索阶段,短暂的积累无法消除萌芽状态的种种不足。 3.3学术团队的忽略 绝大部分检索路径下相关文献数目远多于建筑学文章,这表明其他学科对海洋聚落关注远甚于建筑学,其中历史学领域尤为显著。当前,厦大杨国桢、中国海洋大学曲金良、宁波大学刘恒武等团队对东南港市、闽台海商聚落、宁波港城多有研究,在聚落生成及演变机制的纵向梳理、海洋社会构成横向剖析等方面均有深入探索(吕小琴;2012;林昌丈,2009;郭延杰,2008;蓝达居,2000;唐勇,2008;陆敏珍,2007)。与历史界人声鼎沸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建筑界的死水微澜,浙文曾对学界主要团队地域性研究倾向进行梳理,结果海洋聚落并非这些团队关注内容,历次检索亦证实,除天大张玉坤团队对沿海军事聚落关注以及东南大学张十庆团队《基于东亚视角对宋元时期东南沿海建筑史》研究外,传统海洋聚落目前仍缺乏团队层面的系统探索,研究力量薄弱自然无法形成有热度的研究现状。上述原因归于一源,即以王朝“正史”为核心的传统史学对海洋文化价值的长期忽略,这一史学偏差导致海洋聚落始终未能获得与陆地聚落相等的研究地位。 4结语 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长期重陆地轻海洋,导致海洋文化遗产研究整体滞后,至今仍缺乏“从海洋性聚落形态高度,认识、保护与研究‘人海关系’视野下的聚落文化遗存”;另一方面,我国沿海地区正以14%的土地承载超过40%的人口,实现60%以上的国民生产总值,大规模高强度开发使大量传统海洋聚落面目全非。就浙东而言,2011年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浙江随之打造以宁波-舟山港海域、海岛及其依托城市为核心的“一核两翼三圈九区多岛”的海洋经济大平台,这意味着浙东在一系列利好政策推动下城市空间将迅速拓展。因此,立足建筑学视野,明确传统海洋聚落特质,藉以厘定其必须保留保护的内容与实践策略,在海洋文化价值重构与海洋经济快速发展并存的当下具有重要意义,而浙东传统海洋商贸聚落研究,不仅为浙东沿海聚居形态提供形成、发展与变化的逻辑解释,同时也将对其他海域地区具有借鉴作用。总之,无论是国内整体还是浙东区域,传统海洋聚落研究只有走出大陆文化藩篱,树立海洋本位思想,才能真正实现海洋物质与精神内涵的正确解读。 作者:赵淑红 沈吉煜 单位:浙江工业大学建筑系 浙江安地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建筑学论文范文:节能减排导向下建筑学论文 1国内外典型建筑院校和设计院对节能减排的应对情况 (1)英国诺丁汉大学。 诺丁汉大学开设有类似建筑物理的课程,以专题讲座形式向学生讲授,直接为建筑设计课程服务。理论讲授与设计平行的教学模式,同类技术知识易形成体系。技术知识的设置针对性运用于设计,而相应的设计也侧重于技术的实现。 (2)同济大学。 同济大学在2003年开设与节能建筑、绿色与生态建筑相关的专业课程《建筑环境控制学》,教学对象主要是建筑学四年级本科生。课程主要分两部分:一部分是节能建筑的理论讲授,另一部分是知识的应用与实践设计。通过两环节的实施,实现节能建筑教学的渗与析。 (3)山东建筑大学。 为打破传统建筑教学方向单一的体制,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建筑节能人才的需求。从2007年起,山东建筑大学结合本校实际,与国内知名太阳能企业进行联合办学,增设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方向。从国外建筑院校教育教学实践可以看出:节能理论以专题讲座形式向学生讲授,采用理论与设计平行的教学模式,值得国内借鉴与学习。国内建筑院校对建筑节能教学实践主要概括为两种:一是增设建筑节能课程或现有课程改革;二是在建筑学专业基础上增加与节能技术相关的专业方向。 1.2国内典型设计院对节能减排的应对情况及分析 通过重点调研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机械部第三设计院和上海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设计院四家设计院对节能减排的应对情况。国内设计院节能机构所涉及节能领域呈现多样化态势,说明市场对建筑节能人才的需求是多领域、多方位的。随着建筑节能工作的逐步推进,社会需要更多新型建筑人才参与到建筑节能的各个领域。 2建筑学专业学生对节能能力培养的“就读后评价” 学生是人才培养的主体,其对高等学校培养计划中所设相关课程的评价,最能代表课程教学效果的优劣。通过回访学习主体,就建筑节能相关课程设置情况进行“就读后评价”。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到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以体现人才培养的合理性。 3节约减排政策导向下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更新策略 3.1建筑学专业教学方法的更新策略 3.1.1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 建筑相关节能课程如《建筑物理》、《建筑节能技术》等,课程传授的知识是从实际的物理环境抽象出来的概念和原理。这些知识对擅长使用形象思维的建筑学学生而言,难以消化。教学方式以课题讲授为主,教师单向灌输知识,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低,更谈不上主动运用于设计课程。 3.1.2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建构 (1)案例教学法。 案例学习不是简单的复制,经验的积累是需要转化的,案例的分析与解读是经验转化的途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分析和解读节能理念融入建筑设计的经典案例,当下建筑技术的发展对建筑设计的影响,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相关节能知识,实现从模仿到经验的转化,进而提高节能设计水平的目的。 (2)专题讲座与专题化设计相结合。 专题讲座是一种开放式教学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从而针对性地把专题讲座知识运用到专题化设计当中,实现理论讲授与设计课程平行的教学模式。 3.2建筑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更新策略 3.2.1更新原则———“思维连贯化,技术阶段化” 传统课程体系中建筑节能相关课程属于独立的理论课程。节能减排视角下,建筑节能应被视为一种理念,其建构的是一个体系,在整个建筑设计过程中应象空间、造型、功能、流线一样贯穿设计的始终。因此,提出建筑学专业课程体系“思维连贯化,技术阶段化”的更新原则。思维连贯化是指将节能理念从学习设计初期就教授给学生,使学生从本质上重视建筑节能设计;技术阶段化是指分阶段地学习专项的建筑节能方法,有针对性地运用到设计中。 3.2.2优化理论课程体系,形成连贯性的思维模式 现阶段建筑教育在课程设置上,相关课程前后不连贯和相互间缺乏联系,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课程设置应强调连贯性。低年级考虑做些节能常识性介绍,使学生认识到当前形势的紧迫性和建筑节能的必要性。二、三年级结合建筑构造和建筑物理讲授节能基础知识,四年级将《建筑节能技术》课程进行立体拆分成若干、具体的专题讲座,穿插到合适阶段并在设计环节中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3.2.3将节能理念阶段性融入建筑设计类课程 结合建筑学专业设计类课程的特点,将节能理念的培养分为三个层面:观念层面即节能意识;方法层面即节能理念;技术层面即节能技术。结合建筑学专业各年级教学特点,运用立体化拆分方法,将《建筑节能技术》课程相关拆分成适合不同年级的节能专题讲座,适时地穿插到给定建筑设计教学环节,将不同层面的节能理念阶段性地融入到设计类课程中。 (1)不同层面节能理念阶段性融入建筑设计的课程体系。 从建筑设计类课程的阶段划分看,二年级是学生基本观念形成的良好时期,节能意识作为观念层面的教学内容,放在该阶段是合适的。三年级属于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中设计理念全方位提升的重要阶段,节能理念作为方法论层面的教学内容,三年级建筑设计类课程要求学生在方案中体现一定的节能理念,是妥当的教学思路。四、五年级的建筑设计环节要求学生在方案中体现具体的节能技术,是合适的思路。 (2)将环境模拟分析与设计竞赛引入建筑设计的课程体系。 环境模拟分析为建筑设计的节能创作思路提供强有力的理性基础,从而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生态与节能建筑设计在感性与理性层面的整合。因此,Ecotect、Phinics等环境模拟软件将在辅助建筑及规划设计,提高环境分析能力方面,为建筑师和规划师提供良好的技术平台。设计竞赛是推行建筑节能设计行之有效的措施,有助于学生节能意识的培养、深化学生的节能理念,强化学生的节能技术。因此,不同阶段鼓励师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太阳能建筑”及“中国梦绿色建筑创意”等设计竞赛,将会极大提升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节能设计的培养。 4结语 当前能源日益减少和能源需求急剧增加,国家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并颁布一系列建筑节能法规政策,社会迫切需要与节能相关的建筑人才。基于国家节能减排政策和社会需求,对国内外典型建筑院校和国内若干设计院的响应情况进行调研与分析。结合学生对节能能力培养的“就读后评价”反馈意见,从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方面提出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更新策略,以实现建筑学人才培养与国家政策和社会需求的良好适应。 作者:卢玫珺 王桂秀 郑智峰 单位: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建筑学院 建筑学论文范文:场效应教学模式下建筑学论文 一、建筑学专业“场效应”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1.对建筑学专业设计系列课程“场效应”教学理论的认识还较模糊 在建筑学专业设计系列课程教学实践中,对结合专业特征的“场效应”课堂教学的作用认识不足,其理论建构也有待进一步加强。传统的师徒式教学模式是一种仅注重学生绘制草图、教师修改图纸的单向教学模式,专业设计知识存在于教师的经验中,而学生只能通过观摩与模仿来学习设计,这种教学模式是混沌与随机的,不具备系统性。“场效应”教学模式理论建构的基本出发点是,对建筑学专业设计系列课程教学中的共性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升到可操作的教学方法论的层面,用于指导实践教学。 2.建筑学专业设计系列课程“场效应”教学体系还不够完善 现代建筑学专业教育起源于巴黎美术学院,其特点是建筑师完全通过绘图来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设计思想,注重草图、制图与渲染技能的培养;到20世纪初的包豪斯教学体系,是将抽象形式语言的训练代替了传统的古典建筑语言的练习;到20世纪50年代的“德州骑警”,提出以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空间共性作为建筑设计训练的核心,使得现代建筑设计成为可以传授的技能。总的来看,基于“德州骑警”这一建筑教育理念的基本认知来建构建筑学专业课堂教学的“场效应”体系是可行的,但对其体系还应作进一步的完善。 3.建筑学专业设计系列课程“场效应”实践教学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通适性的“场效应”教学理论的建构,对专业特征明显的建筑学专业设计系列课程教学来说,其理论的可指导性是有限的。在结合专业设计的“场效应”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摸索中,逐渐形成建筑学专业设计系列课程教学“场效应”的基本原则与基本教学内容,对“场效应”教学模式中的教学环境、教学手段等问题也更加重视,将专业设计系列课程教学知识点通过“场效应”教学模式,来建构其专业知识的整体性与可教性。 二、建筑学专业设计系列课程“场效应”教学模式的建构 (一)“场效应”教学模式建构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本文从建筑学专业设计系列课程教学特色的视野出发,结合多年来建筑学专业设计系列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来探讨当前建筑学专业“场效应”教学模式,以期寻找相应的专业设计系列课程“场效应”教学规律,以及实践教学的具体手段与措施。理论层面:研究建筑学专业设计系列课程特色视野下的“场效应”教学模式的结构与功能,找出适合专业设计课程特征的“场效应”教学模式的基本规律,构建建筑学专业设计系列课程“场效应”教学模式的理论框架。技术应用层面:总结以往建筑学专业设计系列课程特色教学经验,提出与专业设计课程“场效应”教学模式相匹配的教学手段与方法;针对专业教育新技术,研究“场效应”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技术的应用、教学场所与环境的营建、教学方法的创新,构建适应建筑学专业设计系列课程特征的“场效应”教学手段与措施。 (二)“场效应”教学模式建构方案 建筑学专业设计系列课程“场效应”教学模式实施方案主要侧重于两个方面:第一,适合开展“场效应”教学模式的教学空间的建构;第二,适合“场效应”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摸索与总结。其实施方案的分解如,方案实施进程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对已开展的场效应教学实践进行总结分析,找出问题与不足。对国内外已有的有关建筑学专业设计系列课程“场效应”教学成果和经验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并对当前已有的专业设计课程教学空间进行改造,以适应“场效应”教学的开展。第二阶段,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分析当前专业设计课程“场效应”教学模式的特征,并对其特征进行总结归纳,使其提升到方法论的层面,指导相应设计课程教学课件及教学方法的提炼;对其不足进行剖析,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与手段。第三阶段,在信息反馈的基础上,制定较为完整的适应建筑学专业设计系列课程“场效应”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案及具体的方法与手段。第四阶段,成果的总结。 (三)“场效应”教学模式建构的实施方法 第一,文献研究法:对建筑学专业设计系列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对相关记载文献的查阅与考证,总结出对当前建筑学专业设计系列课程“场效应”教学模式有借鉴意义的理论与方法。第二,课堂观察法:结合设计系列课程课堂教学现场,对“场效应”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观察,对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心理与学生的学习心理进行研究,为确保该教学模式的效果提供基本的信息支撑。第三,案例分析法:对建筑学专业设计系列课程“场效应”教学模式下的教学小组进行案例跟踪与调查,对其教学模式下的专业设计课程作业进行纵向与横向的比较,力求适应“场效应”教学模式下的专业设计课程作业的设置与学时和知识点的合理配置,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化。实施“场效应”教学模式的主要方式是:一是循序渐进地更新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设计经验传授为主的建筑设计教学模式,为典型建筑案例信息解码与学生自主创新进行课程信息编码的建筑设计系列课程“场效应”教学模式。二是由小范围实验到大面积推广。对开发与制作的建筑设计系列课程“场效应”教学模式课程教学课件,首先在个别教师指导组内实施,积累经验后再向其他教师推广。 三、建筑学专业设计系列课程“场效应”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一)建筑学专业设计系列课程“场效应”教学模式教学场地的建造 从传统的单一的封闭式专业设计教学空间向多元的开放式专业设计教学空间的转变。开放式教学空间的层次性:大开放的展厅空间。 (二)建筑学专业设计系列课程“场效应”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 适应建筑学专业设计系列课程“场效应”教学模式的教学手段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与建筑学专业设计系列课程“场效应”教学场所和环境相匹配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开发。侧重于教学设备的配套与适应专业特点的现代教学技术的采用,主要是多媒体设备及建筑模型设备的配置。第二,适应建筑学专业设计系列课程“场效应”教学模式的课程教学课件的编写与研发。结合建筑学专业设计系列课程教学的术语性、图示性、空间性,注重课件对术语的阐述、对图示的分析和对空间的表达等,通过教学课件来承载专业设计课程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与标准。适应建筑学专业设计系列课程“场效应”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以下二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示范性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讲授专业设计知识点过程中采用案例示范教学方式。教师让学生参与到示范教学中,学生用所学的典型建筑案例激发自身的设计潜力。教学中教师做好知识点的掌控与基本原则的把握,课堂上可以针对示范的建筑案例开展深入的讨论,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在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应了解学生在专业设计知识学习上的问题所在,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第二,启发性的教学方法。重视理论指导与实训的结合,建筑学专业设计系列课程教学应重视在基本理论认知下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训练。 四、结语 建筑学专业设计系列课程“场效应”教学模式的探索,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可操作性。一个教学模式不是基于经验的传授而是基于基本原则的总结与归纳,可操作性是其重要表现。第二,系统性。教学模式的创新是一个系统性的建构,从知识点的设置、教学场所的配置、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方法的采纳等均是一个系统工程。“场效应”教学模式正是基于以上两方面的价值,值得在建筑学专业设计系列课程教学实践中去探索。 作者:许建和 宋晟 严钧 单位:长沙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 建筑学论文范文:无障碍设计知识体系下建筑学论文 一、建立全面完善的建筑无障碍设计知识体系的意义 我国的建筑学本科教育,多年来无论是以空间为递进路线的教学体系还是以功能复杂程度为递进路线的教学体系,侧重的都是建筑空间和建筑功能,面对老龄化社会的来临和日益进步的社会需求,城市与建筑的无障碍环境建设任务越来越迫切,如何在建筑学本科教学中建立全面完善的建筑无障碍设计知识体系,对无障碍设计知识的掌握和建筑设计的职业能力提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通过无障碍设计知识点的整理,便于知识的系统化。目前,各个院校的教学体系中,对无障碍设计知识的教学是零散的,有时候课程之间的教学内容重复,通过系统化分配,各门课程各司其职。其次,在建筑学本科教学体系中,落实各门课程的无障碍设计教学知识点和教学重点,可以明确教学目的,提升教学的针对性。通过本科教育的培训,学生逐渐树立无障碍设计的意识,基本掌握进行无障碍设计的知识与技术,熟悉不同类型建筑中,无障碍设计的侧重点和组成部分,将提升建筑设计的职业能力。 二、无障碍设计知识体系与无障碍设计技术体系的知识需求 为了让建筑学专业的教育和培养更具针对性,我们必须了解无障碍设计技术体系对无障碍设计知识提出了哪些明确的要求,以便我们在教学设计中,更加科学地选择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提出设计辅导重点。无障碍设计技术体系的构建,来源于对特殊人群的需求调查和影响特殊人群生活的障碍因素分析,在生活实态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找到城市和建筑中影响特殊人群的障碍因素,建立解决问题的框架体系和指标体系,无障碍设计技术体系包含交通、构造、标识、家具与设备、信息技术五个方面。 (1)无障碍的交通体系,本体系应包括室外、室内以及特殊部位的交通。根据人体工程学和机械学的原理,测试和推算合理的通道宽度,合理的空间距离,用以指导建筑和规划的平面设计。这个技术体系的表现形式是一些技术参数表、平面图集和技术规范图。 (2)无障碍构造技术体系是为包括残疾人、老年人在内的居民室内生活安全、方便而采取的特殊构造措施,主要包括安全构造研究、安全构造通用图集、安全构造设施。 (3)无障碍设备与家具体系,主要解决家具和设备的高度、空间问题和使用功能设置问题,是以特殊人群(譬如老年人和残疾人)为目标,避免因家具和设备引发的伤害和危险。 (4)无障碍视觉标识系统,主要是指通过室内环境各个部位,以及各个房间的文字标识、图形标志、色彩搭配、灯光照明等方面的设计为室内视环境无障碍设计提出基本参数要求。 (5)无障碍信息技术保障体系,主要指救助呼叫系统、门禁系统以及物业管理方面,也包含当下使用的GPS定位技术,可实现老年人管理与服务信息化。 三、无障碍设计知识体系在建筑设计课程中的建构 (一)无障碍设计知识体系建构的目标 无障碍设计知识体系建构的目标应在建筑学自身的学科体系中寻找其定位,以高等教育的一般要求来组织课程内容的教学。一般来说无障碍设计知识体系包含设计原理、设计方法、设计常识三个部分。无障碍设计原理要求学生了解人体工程学基本原理,人体机能与建筑功能的针对性设计,如合理的视距、视角、视线光环境等,满足人对建筑的使用功能。无障碍设计的方法论,一般意义上包括平面尺寸的比较法、建筑构造的针对性设计以及色彩、标识的实验测试等方法。针对很多新的建筑形态和建筑功能,无障碍设计的方法伴随机械设备的发明创造,出现新的适应技术。例如,爬楼轮椅及与之配合的楼梯设备,新的成套护理设备。无障碍设计常识,一般指的是轮椅尺度及人体基本工作空间尺度等。 (二)无障碍设计知识体系的建构 无障碍设计知识体系的建构围绕建筑物的功能、人的需求以及建筑师的职能三个基本教学目标和内容。建筑物问题作为无障碍设计的对象,依据设计目标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建筑的机能与建筑功能两条线索。人的问题作为设计的服务对象,依据人与建筑的关系可以分为人的需求和人的行为两个线索;建筑师的问题作为设计的职业要求,依据能力要求的不同可以分为职能与技能两个线索。三个目标下各有其核心课程,同时,与其他线索又相互交叉与叠合,这说明每门独立课程的教学目标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复合的。无障碍设计知识体系的建构,包含原理、设计方法与设计常识,隐含于建筑设计各门主干课程。 (三)无障碍设计知识体系建构与课程知识点分布 无障碍设计知识体系,包含原理、方法与常识。在培养方案制定时,无论采用以空间为递进路线的教学体系还是以功能复杂程度为递进路线的教学体系,都需要以具体的课程为载体来进行知识点的教学。根据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的课程内容指南,西南科技大学目前培养方案是以建筑功能的复杂程度为递进路线的教学体系类型,将各个知识点分配到原理类课程以及设计类课程中。同时将各门课程中涉及无障碍设计的有关知识点一一列举,并明确各门课程的侧重点,这样结合知识点进行教学设计,系统性强,目的明确,可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职业能力。 (四)突出的教学重点 建筑设计的学习过程有阶段性,无障碍设计知识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认知过程。原理课程为无障碍设计知识体系搭建基本框架,明确基本的设计思想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例如:明确声焦的概念及形成原理,也就明确设计基本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无障碍视觉环境,是公共建筑设计原理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包括影响视觉的视线、视距、视角、视觉光环境四个方面的问题,明确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设计对象,展开有针对性的设计,这才是无障碍设计原理的意义。设计方法类的内容是直接指导学生进行设计,重点要突出设计的操作性。设计对象不一样,解决的问题也不同。例如:在校园教学建筑中,主要解决的是视线升高差、漫反射与视觉障碍、光线与空间布置、无障碍视觉标识系统等问题,而医疗建筑的无障碍主要解决病人移乘、扶手、抓杆、栏杆等防护问题。不同类型的建筑,无障碍设计的侧重点也不一样,需要有针对性的应对设计和创新设计。至于设计常识类,可适当减少课堂讲授,教学中不应强求面面俱到,而是引导学生结合设计实践自主学习。例如:查阅一些人体工程学数据,获知各类空间的无障碍尺度。突出的教学重点可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加教学的交互性,变单向讲授为双向互动。在培养体系中强化无障碍设计,使学生充分理解建筑空间品质与残疾人群的关系,反映在学生设计中,提高了建筑方案的质量。在设计院生产实习的施工图设计环节,学生普遍反映这些无障碍构造知识帮助他们提高了施工图的审图通过率。 四、结语 我国现代化建设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加速了城市建筑无障碍环境建设,无障碍设计知识在当今时代有其重要作用。通过对无障碍设计知识点的梳理,提出在建筑学专业课程群中,建构无障碍设计知识体系,将设计原理、设计方法以及设计常识三方面的知识点融入具体的课程教学,在强调理论教学的同时,也实现了原理课程与职业能力培养的对接。 作者:成斌 刘虹 单位: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建筑学论文范文:教学模式下房屋建筑学论文 一、教学顺序 1.传统的教学顺序。 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顺序是“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单一空间———组合空间———实体空间———呈现出完整的建筑”。表面上,宽基础、厚实践、循序渐进、实现目标。理想很美好,而现实很残酷。一门课程,学到最后才浮现起它的全貌。在如今,信息爆炸的年代,学习模式、信息来源、思想方法,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一个起初没有明确目标的教学顺序,没有解决工程问题的具体对象,转了一轮又一轮,建筑的形象才勉强出现,必将伤害学生的学习动力,增加教学过程的迷失感和不确定性。 2.实践型教学顺序。 实践型教学模式的教学顺序是“划分教学单元———选用典型案例———提出系列问题———展开实践应用———进行理论拓展———最终解决问题”。其特点是:从课程的整体到局部,在每个教学单元,直接切入主题,明确要实现的目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或实践过程中,拓展知识,提高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每个单元配有典型的实例或者布置需完成的课题,在各教学环节,标明路标、指明方向,引领学生的前行,又留下课外或将来有待探知的知识拓展目标。 二、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它不仅是有几个课堂提问,而是一项系统的工作。这个系统贯穿教学的全过程,通过背景设置、典型案例和理论讲解,用教师发问和激发学生提问的形式,控制教学节奏、形成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率。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实例,用典型的案例作为教学切入点。使学生对教学单元的目标有一个完整的认识,通过提出问题或布置实践课题,在实践中解决问题。无论是以学生实践为主,还是以教师授课为主,把启发式教学贯穿始终。教学方法示意图,见图二。 2“.有的放矢式”教学法。 “有的放矢式”教学法是指分清主次,把握重点要解决的教学问题。一方面,可以避免教师讲得轰轰烈烈,学生掌握寥寥无几。教学效果是以学生获得的知识来衡量的。解决课程问题、进行工程实践,应以学生为主,不能越俎代庖。教师要做好的是控制节奏、正确引导,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理论跟进则以教师为主导,通过解决问题或完成实践,进而跟进理论,拓展知识,综合提高解决相关工程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房屋建筑学课程涉及面广,实例和问题不可能面面俱到。应突出重点,选好典型案例,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通过解决的具体工程问题,掌握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明确有待后续探知的知识空间。 三、教学形式 根据房屋建筑学课程的特点,在不同的教学单元,通过综合运用各种教学形式,实现培养实用型高级专业人才的教学目标。 1.单元教学形式。 按教学内容把课程划分为若干个单元,单元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自成体系;针对教学单元选择典型案例;从典型案例中提出本单元需解决的问题或布置相关实战课题;通过实践应用、理论拓展,最终通过解决问题或完成课题,充实和巩固教学单元的教学内容。每个教学单元的教学形式都形成“教学单元-典型案例-提出问题-实践应用-理论拓展-解决问题”的循环。 2.实践环节教学形式。 在实践中,解决实际工程的建筑问题是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的终极目标。从教学单元的实践课题布置到课程设计,组成了课程教学的实践体系。这个体系是探索理论、连接知识拓展的桥梁,同时,也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形式。实践教学的形式、典型案例的选择、实践课题的布置、设计条件的分析、现行规范的应用、法律法规的执行、设计成果的表达与评价等各个实践环节都是教学方案精心策划的重要内容。 3.理论教学形式。 以实践为主导的教学形式,并非放弃理论体系的教学,而是在实践中加强理论的应用和理解。从某种意义上说,房屋建筑学就是由建筑设计原理和建筑设计方法组成的。因此,建筑理论基本原理和概念不仅是房屋建筑学课程的基础,而且是科学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基础,同时,也是拓展建筑知识的基础。 4.教学考核形式。 考核是对教学效果评价和激发学习动力的重要手段。考核体系的设计,应遵循单元考核和综合考核并重,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并重,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内容考核和形式并重的原则。通过考核评价体系,进一步掌握建筑理论,提高解决工程问题的实战能力,培养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独立思考的工作能力。 四、教学教法的交替使用 同一个教学内容,都可以选择不同的教法。教学实践中,根据教学的状况,对不同的章节,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教法,使教学形式更丰富、趣味性更强。以墙体的构造一章为例,由于内容较庞杂,知识点较多,涉及墙体材料、内外装修、墙体节能、细部构造,以及与基础的关系、与室内外地坪的关系、与屋面的关系等等。以墙身剖面教学为例阐述教学教法的交替使用。首先选择墙身剖面的三个典型节点,将“墙脚、窗台、窗顶”作为该章的切入点,把该章的大部分知识点串联起来。如果用实例引入的教学教法,可衍生有两个方案、四种基本教法来讲解各建筑节点。具体使用应根据教学的实际状况和需要,灵活掌握、选择。 1.方案一。 课堂教学时直接给出三个节点的设计实例,提出各个知识点的问题。例如:窗台节点的实体设计中,主要考虑了哪些构造要点?为什么要考虑这些要点(构造原理)?完成这些设计要点还可以采取哪些做法?教法1,以学生为主,由学生分析、回答上述问题,教师讲评。教法2,以教师为主,由教师围绕上述问题进行案例讲解。 2.方案二。 课堂教学时利用PPT展示出三个节点的墙身示意图,要求学生分析提炼设计要点,完成节点的实体设计。例如:墙脚节点的设计要点,主要围绕墙脚设计的范围有哪几部分?每一部分的设计要点是什么?构造原理与构造要求有哪些?教法3,以学生为主,完成节点构造设计。然后教师分析讲评、学生完善设计。教法4,以教师为主,提出设计要点,以例题的形式讲解构造原理,完成节点设计。应当指出,建筑设计是由粗到精、由模糊到清晰、由抽象到具体、由总体到局部不断深入的过程,科学合理的设计应当贯彻“概念设计”理念。以实例引入的实践型教学模式,只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手段,旨在提高教学的实战性、理论联系实际的紧密性以及教学活动的生动性。而基本概念及设计原理及构造原理的掌握才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因此,无论采用怎样的教学教法,要全面提高实践工作能力,必须通过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教学,使学生具备明确的基本概念、扎实的理论功底。 作者:赵永东 单位:盐城工学院土木学院 建筑学论文范文:实践教学下房屋建筑学论文 一、课前给出课程的知识点,逐步引导学生进入自学的学习状态 传统的教法和学法相分离,也就是教师通过自身的教学经验与实践经验讲解授课,学生负责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点,这样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并没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只是在课堂上把教师所教的知识学会,并没有积极主动的去探索知识本身的奥秘和与工程实际相结合的特点。为了使学生更好的学好本门课程,并且掌握和理解课程的重点、难点以及知识点,笔者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尝试调整。首先把本章节的重要知识点预先告诉学生,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预习下节课所要学的内容,对于疑惑的内容做好笔记,等待教师上课讲解。此方法能够使学生对没有学过的知识点进行大致的了解,在通过教师的讲解能够使学生对课堂的内容进行二次学习,加深理解,提高教学效果。由于课下学生能充分的收集课堂讲授内容的相关资料,深入思考知识点,且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不断的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二、利用教学仿真软件,由一门学科带动多门学科的教学 根据该门课程的设计和土建类专业的职业岗位技能要求,主要采用教师讲授,并辅助问题讨论式、网络教学录像和电子课件等教学模式,但是这些方法都是处于平面,对学生的立体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仍有欠缺,很多知识点与实际工程都需要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借助于空间想象力使得学生对细部构造、节点构造以及结合施工技术、施工组织、工程质量检验等带动多个学科,丰富学生的知识容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程中通过三维建筑工程仿真实训系统,综合行业规范、贯穿教学重点、难点,实现施工场景仿真模拟及流程动态演示、人机相互操作的过程,带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行虚拟操作体验,从而达到理论结合实践,实践贴近实际的效果,使学生学习的知识更加专业化。同时通过仿真软件的学习,师生可根据教学的任务、教学的进度、教学的效果、随时转变学习知识点,使学生在仿真软件系统学习中轻松的掌握知识要领,提高学习积极性和效率,提升学生的岗位技能认知度。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引领学生步入工作岗位 《房屋建筑学》主要解决工程的实际问题、实践性强具有与工程实际联系的紧密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让学生对身边所熟悉的建筑物和构筑物进行视觉效果的了解,再通过实际观察和分析对建筑的内部构造原理进行掌握,使学生对建筑感到熟悉、亲近,学习到的知识不只是课本文字的内容,而是和实际相符合的。可在课程开始前带领学生实习,让学生对建筑的达到初步认识的阶段,通过上课和仿真软件的应用,让学生理解建筑构造原理,课程结束后再次带领学生实习,增加实践教学特点,增强感性认识、加深知识的理解,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四、自主选择课程设计题目,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提出并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锻炼学生实践和总结所学知识的重要环节,对学生走出校园步入工作岗位的工作能力的锻炼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传统的课程设计由教师布置任务,学生通过所学知识进行设计,这样的方式制约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教育是培养人才,加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课程设计的题目,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思维,在教学效果中起到良好的效果。对学生的课程设计,教师应对相关设计的规范和注意事项做耐心的指导和讲解,并协助学生搜集资料,让学生在实际操作时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二次强化巩固。 五、小结 本文对该课程的教学做了深刻的思考,并提出个人的一些教学改革方法:合理优化课程,使教师主动教转变为学生的主动学,提高学生自学意识;采用软件模拟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自主选择课程设计,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为学生将来工作打下牢固的基础;教师应进行多种方法组合,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优化组合,充分发挥创造性,使教学方法的组合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 作者:李凯峰 单位:安阳职业技术学院
工程方面论文:热能动力工程在能源方面的发展状况 摘 要:所谓热能动力工程,它在物理学领域当中是非常重要的科目之一,它立足于热物理的相关理论知识,借助机械自动化控制途径和工程力学当中的基础性理论知识来对热能动力领域进行研究和探讨。其主要的研究目的是怎样才能够切实有效地将能源有效利用起来,并且将其中的热力资源更高效地利用到生产当中,有效实现资源的使用价值,避免过度的能源损耗,进而节约能源。该文将针对目前热能动力工程现状展开研究,并在此基础之上分析它在能源等方面上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旨在为生态能源的可持续性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能源发展 热能动力工程 节约能源 在我国,热能动力工程已经经过了长时间发展以及深入探索,获得了非常理想的发展成果,而且当前我国已经拥有了大量热能动力工程的优秀工作人员,给整体生产经济发展都带来了非常良好的发展前景。不管是锅炉或者是能源,热能动力工程均展现出其独特的价值和实际意义,不过就目前情况来看,当前热能动力工程所存在的重要问题就是损耗能源量比较大,所以未来发展进程中热能动力工程需要强调节约能源。 1 目前热能动力工程现状 恰当地发展并利用热能动力工程能够有效提升利用资源的实际效率,有效促进节约能源工程发展和完善,给我国的生态社会以及和谐社会发展奠定基础。想要切实有效地实现整个热力工程对于利用能源的效率产生的良性影响,必须要解决的就是动力以及热量之间相互转换的问题。动力和热量之间进行转换这一问题具备较高复杂性以及较高难度,它涉及到很多不同的学科和不同的领域。发展转换技术必须要这些不同学科和领域共同发展并相互促进,形成持续性的进步和发展。就当前阶段的现实情况而言,热力工程进入到了快速发展的模式,企业以及热电厂都已经变成了热力应用非常重要的组成内容。尽管在最近这些年来我国的热力研究获得了比较理想的进步,不过比起发达国家依然还有一定的差距,需要进行完善:其一,要对热力自动化的程度展开具体且深入的分析;其二,要在保证锅炉热力转换以及空调制冷的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基础之上,对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能进行适当的强化;其三,热力工程具备的专业性相对偏弱这一特征,令热力学在实际应用当中不能将其效果最大化地发挥出来,所以需要加大对其进行研究的力度。 2 热力工程在能源领域当中起到的作用 结合基本国情来看,我国属于能源大国,不过从人均能源角度分析,我国却是一个缺乏能源的国家,想要支撑起工业、经济发展,必须要有大量能源资源作为支撑,而能源短缺这一问题在我国属于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 能源供给情况会对整个国家的发展带来显著影响,热力工程发展和进步,立足于提升能源利用效率这一视角,实现节约能源的绩效,进而有效地缓解当前我国存在的能源短缺的情况。所以热力工程发展和进步对经济发展而言有非常必要的价值。缓解能源短缺只依靠节流完全不够,必须要积极地探索出一条将热力工程和其他新型的能源工程结合的道路。风机应用的过程当中,针对热力工程所包含的工业炉窑设备以及发电设备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将重点放在引风以及通风这样的两点上,提升技术研发的基本力量的投入,有助于赢得电能以及风能等可再生的能源开发的力度。强调热力工程在工业锅炉的应用以及电站应用当中的革新价值,有效促进传统模式下的能源供给模式变革发展,令其能够和新型能源一同接受开发,给我国的资源短缺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策略,继而给经济发展带来坚实的后备支持力量。 3 崃工程的未来发展前景 3.1 水利水电 人们可以认为,水力动力工程有一部分工作原理和热力的相关原理之间有较为显著的共通之处,在水利水电工程当中,需要进行水轮机和机组的安装和调整,同时还需要随时对一些辅助性的设备进行运行协调与否的测试。在原则上,他们需要满足控制学理论以及电机学理论当中的相关知识,对应的电厂和自动化实用性上均有一定的特殊需求,最终保证理论和实践操作之间的协调和统一性。水电厂的计算机监管以及新型的测控技术的实际应用等方面都是在未来的热力工程工作当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 3.2 汽车工程与热力发动机 由于热力发动机在汽车工程发展当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对热力发动机以及汽车工程之间的原理进行精准的了解和掌握。其中包含的原理以及相关理论知识、技术知识等都能够令未来发展进程当中热力发电机和汽车工程形成良好的协调,并且保证更高的应用效能和更高的安全稳定性,有效促进汽车行业良性转型。因此,想要令热力工程能够长远发展,需要对低温制冷和流体机械中相关内容展开细致研究和分析,以此令汽车工程当中热力工程的部分可以更好地发挥自身效用,给两者都带来良好的发展前景。对待这两者的发展需要做到统筹兼顾,将实践操作和理论基础进行有机融合,同时从这之中获取经验累积。另外,对于制冷工艺的优势特征以及劣势特征都需要进行适当的掌握,流体力学的相关知识以及机械动力的相关知识等都需要得到深入的了解和分析。 3.3 热力和控制工程 热力以及控制工程之间存在一种相互促进发展的关系,想要针对二者所涉及到的相关技术和基础理论内容展开系统的分析和总结,需要将锅炉和汽轮机的相关原理内容作为未来主要研究的主要的内容。将理论和实践技术当作在未来进行动力机械设计工作上的支撑,保证燃烧污染能够和热力发展之间呈现平行发展的关系,而不是为了其中一方将另外一方置之不理,只有保证环境污染降低到可以控制的范围内,才能够将工业和经济的发展进步称为是真正的进步和发展,否则,将环境污染作为代价换回的经济发展,立足长远的眼光来看,不但不能真正地实现经济的发展和进步,还可能会逐渐将经济发展引领向低谷。除此之外,还需要使用较为先进的网络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令热力工程能够走上可持续性发展的理想道路。 4 结语 从整体上来说,发电行业实现高效有序的发展和进步,和热力工程是有一定的关联的,随着如今能源成本的不断提升,加上人们对于环保的愈发重视,非常需要一种新型的方法来处理锅炉以及其他设备存在的能源高耗损的不良情况。随着如今众多领域当中的专家学者对于热能动力工程的相关内容展开的分析和研究。人们也将愈发重视能量使用以及转化之间的高效性的重要价值,这将有效促进我国社会实现高度可持续性发展和进步,构建起生态文明型的国家。而正是因此,在该文当中建议热力工程的未来发展核心依然是其实用价值,同时对于新能源研发以及辅助性设备等方面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有效促进能源利用环境的理想性,令国民经济能够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和进步,完善能源结构的优化配置,最终令经济和工业实现有效的双赢。 工程方面论文:裂缝问题在建筑工程结构设计方面的解决方法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建筑行业也得到相应发展。但在建筑工程结构设计活动中,随之而来的裂缝问题一直困扰着工作人员,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法进行处理,否则就会导致建筑工程项目结构的刚度、强度和抗剪力不断下降,为建筑工程项目埋下安全隐患。文章主要从建筑工程项目裂缝的危害出发,阐述了在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裂缝产生的原因,对裂缝问题在建筑工程结构设计方面的解决方法进行分析,希望能为建筑工程裂缝控制提供借鉴。 关键词:裂缝问题 建筑工程结构设计 解决方法 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作为建筑工程项目的重要环节,在实际设计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裂缝问题,逐渐受到有关部门的关注。在建筑工程结构设计活动中,造成建筑工程结构出现裂缝的因素包括方方面面,因此必须分析裂缝产生的原因,认识建筑工程项目裂缝产生的危害,积极采取相应措施予以处理,加强建筑工程结构裂缝控制技术,减少裂缝发生率,为建筑工程项目正常投入使用与结构安全提供保障。 1 建筑工程项目裂缝的危害 1.1 整体强度降低 一旦建筑工程结构设计出现裂缝问题就会直接影响建筑工程总体强度,混凝土中钢筋就会赤裸在表面,遇到空气和水后出现侵蚀变质问题,从而降低建筑工程项目强度。而建筑工程结构强度的下降会加宽裂缝,出现恶性循环情况,导致工程项目耐久性逐渐下降,给建筑工程后期投入使用的性能带来影响,为建筑使用埋下安全隐患。 1.2 建筑刚性降低 在建筑工程项目结构设计中,出现裂缝问题后,裂缝截面位置中轴会出现程度不同的上移现象,将威胁到建筑工程整体结构设计。另外,裂缝不断加宽,建筑内部结构的构建会发生变形,刚度性能降低,无法承受长时间高压作用力,直接影响建筑工程项目整体结构的疲劳度。 1.3 建筑工程结构抗剪力下降 裂缝问题的出现,除了会降低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结构的刚度外,也会降低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结构的抗剪力,导致工程项目各个界面出现程度不同的裂缝问题,严重破坏了整个建筑工程结构的完整性,在支撑抗剪作用下截面面积会逐渐减小,致使建筑工程结构抗剪力下降[1]。 2 在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裂缝产生的原因分析 2.1 温度应力引起裂缝 在建筑环境中,温度应力引起的裂缝作为结构设计方面的主要问题,如果早晚温度差距相差过大或者是混凝土表面散热效率出现不均匀现象,就会导致建筑工程项目表面出现裂缝。例如建筑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按照要求完成混凝土浇筑后,因为水泥内部热量散发速度相对比较缓慢,而混凝土表面的温度散发速度十分迅速,导致混凝土内部机构和外部结构之间的温差过大,两者之间的压力产生显著性变化,从而产生拉力将混凝土撕裂、变形引起裂缝。 2.2 混凝土仓引起裂缝 在建筑工程项目中使用的建筑材料大部分是混凝土,而混凝土极易受各种因素影响,加上混凝土本身结构极易出现不同类型的收缩引起结构裂缝,并且建筑物在竣工过程中存在硬化过程,这时建筑工程内部结构就会产生不同变化,但是因为建筑工程项目结构的限制性,收缩过程中没有得到相应的发挥空间,从而产生裂缝。另外,由于在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浇筑没有得到完全凝固,保养工作不到位,导致表面负载过重的物体已经超出承受范围,这也是引起建筑结构设计出现裂缝问题的主要因素[2]。 2.3 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裂缝 在施工设计过程中,由于工作人员处理地基和设计方案不合理,忽略了建筑物荷载压力,建筑设计方案不规范。在现场施工考察过程中,没有清楚认识到施工所在地本身地基土层分布不均衡的问题,土质质量较差,导致建筑工程项目在竣工验收过程中出现裂缝问题。 2.4 钢筋腐蚀引起裂缝 在建筑工程项目结构设计中,钢筋是确保总体结构稳定的关键材料,为了提升建筑工程结构的稳定性,施工人员一般会使用混凝土浇筑墙体内的钢筋结构,虽然能够提升建筑物墙体的结构刚度,但是这一施工方式也会破坏钢筋的氧化膜,导致钢筋被氧化与空气化出现腐蚀,降低了建筑墙体的承载能力,从而引起裂缝问题。 3 裂缝问题在建筑工程结构设计方面的解决方法 3.1 温度裂缝控制 在建筑工程结构设计方面,工作人员应结合设计布局的平面规划和受力结构问题,确保结构设计平滑度,不能出现过多的凹凸面,防止因为外界温度应力的作用引起裂缝问题。建筑长、宽和高之间的比例要协调,保证建筑长度不能大于温度变化,否则建筑物结构设计会因为伸缩问题导致变形过于集中而引起开裂。对于建筑砌墙体结构,纵墙方向尽量设置较少的窗户和门口,如果需要设置,则确保门口和窗户的开口适中,控制纵墙抗剪面积,提升建筑物墙体的抗剪力。另外,温度应力引起裂缝和建筑墙体、面板温度之间产生的温差息息相关,因此在设计屋面保温层结构时,应充分考虑热工需求标准,严格按照相关标准选择合理的施工方式和保温材料[3]。每一个纵墙和横墙顶层应按照要求增加圈梁,例如在圈梁增加过程中,顶层圈梁中纵向圈梁的高度比横向圈梁要低一些,防止砖墙与圈梁之间出现约束情形,顶层砂浆墙布要大于M5.0,砌体强度大于MU10,砌墙体宽度要超过2.4 cm,以减少建筑物墙体与屋面之间温度差,避免因为温度应力引起开裂。 3.2 现浇筑混凝土裂缝控制 为了确保混凝土结构设计刚度,在建筑材料选择方面,应确保混凝土结构刚度符合规定要求,避免因为混凝土内部结构收缩问题出现不均匀沉降引起开裂,从而提升建筑内部结构的强度与刚度。另外,在施工前应做好准备工作,按照要求设置放射筋,例如:将放射筋安装在建筑物墙角中,每一个建筑物墙角位置安装的放射筋至少为5根,长度不能小于2 m,并且配置范围要大于楼板跨度的1/3,与钢筋之间的间距为0.1 m,从而提升混凝土的抗剪力,并加强保养力度,在混凝土表层铺上草袋和薄膜,减少混凝土表面热扩散,为混凝土提供相对潮湿的环境,延长混凝土散热时间,有效避免因为混凝土表层脱水产生干缩裂缝。 3.3 合理设计建筑结构 在建筑工程材料应用中,不同的材料其变形差异性也不同,因此必须合理设计建筑结构,充分考虑应力控制问题,将材料设计结构尺寸控制在允许范围内,确保建筑物受力均匀。例如在使用钢筋方面,应按照行业标准和建筑物需求计算钢筋数量,选择合适的规格,尽量降低建筑物结构设计出现开裂的可能性。除此之外,在建筑材料选择方面,还应选择物理性质、变形条件与程度等相似的建筑材料,有效控制因为建筑材料产生形变造成建筑物结构出现裂缝。 3.4 钢筋裂缝控制 针对材料本身性能问题,混凝土内部钢筋腐蚀是无法避免的,要想解决因为钢筋问题引起的开裂,应从混凝土抗裂性着手,在钢筋混凝土底部放入适量的钢纤维,以此提升钢筋混凝土抗裂性能,分担混凝土承受的负载力。但需要注意的是,钢纤维的使用应结合相关规范中与抗裂度、裂缝宽度要求进行,以此满足设计需求[4]。 4 结语 综上,当前在建筑工程结构设计活动中,裂缝问题的出现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要想减少建筑工程项目裂缝发生率,避免裂缝带来的危害,需要详细分析裂缝产生的原因,并针对这些原因提出解决方案,通过对温度裂缝、现浇筑混凝土、钢筋等引起裂缝进行控制,合理设计建筑结构,从根源上确保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以减少建筑工程结构裂缝发生率,从而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稳定发展。 工程方面论文:路桥工程管理各方面分析探讨 摘要:路桥工程施工的现场管理是施工管理的核心,现场管理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工程的质量、进度和效益。文中针对路桥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关键性问题进分析探讨。 关键词:现场管理;工程质量;安全;控制 1充分准备合理配置施工资源 1.1 根据进度计划、质量要求和机械的生产能力选择主导机械,并留有适当的余量。 1.2 全套机械的生产能力是由其中生产能力最小的机械决定的,因此,要加强机械的统一调配,始终保持机械的最佳组合,提高机械的使用率。 1.3 要组织维护、抢修小组,备有关键配件,定期维护,随时排除故漳,提高机械的完好率,确保工程正常进行。 实践证明,违背客观规律,不计成本而大量增加投人,盲目赶工和投入不足致使进度缓慢的非均衡开展工程,都将导致施工资源的极大浪费和工程的严重亏损。 2认真做好试验段、防洪排水和施工保通 2.1 施工前,要结合施工方案和施工图中的排水设计,制订防洪排水方案,做到永久性排水设施与临时性排水设施相结合。 2.2 路基路面施工要选择合适的位置和方式,始终保持纵横坡度和碾压的平整度,使雨水能迅速排走。对排水困难或地质不良地段,应尽量避开雨季施工。 2.3 合理安排桥梁施工次序,桥梁预制场应建在洪水位以上,汛期施工时,机械、材料、设备用过后尽快撤离现场减少灾害损失。 2.4 下雨期间要经常上路巡查,及时疏通水沟,减少路基积水。要了解天气变化情况,采取应对措施,减小雨水对施工的不利影响。 2.5 施工现场保通关系到施工能否正常进行。无论是新建还是改建工程,如果便道、便桥、边施工边通车的路段不能通行,机械、材料、人员就无法进场开展工作,同时还会打乱施工秩序,造成经济损失和质量问题。现场保通要注意:(1)便道、便桥的通行能力和承载标准要与施工规模及机械通过量相匹配。要加强养护,使便道、便桥始终处于完好状态。(2)地方道路作便道时,要与道路所有者签订使用维护协议,对承载能力低的桥涵进行加固。(3)边施工边通车的路段以及与现有道路的交叉路段要设立安全标志,且由路政管理人员指挥交通,避免交通事故,减少堵车现象。 3要始终以工程质量、安全为中心 3.1 加强现场质量管理,要以治理质量通病为突破口(1)认真处理路基与桥涵接头,防止桥头、涵顶跳车。桥涵台背填土在路桥运营过程中会沉降变形,而桥台的刚度较大,桥台竖向变形很小,因此极易造成桥头跳车,路面损坏。为解决上述问题,首先应设置桥头搭板,提高桥头行车舒适度,同时对台背填土和基底进行处理,运行多年的路基其台背填土部分已基本密实,自身沉降量很小,提高基底的承载力是解决桥头跳车的关键,其施工方法有水泥灌浆及粉喷桩处理等。(2)严格控制路线的线型与标高。随着公路修建等级的不断提高,施工中对路线线型与标高的要求也越来越严。纵横坡不适、平整度差等直接影响公路的外观质且和使用品质,影响公路的舒适程度。故这些问题要从路基开始层层检查验收,达不到要求的要及时返工,谨防积重难返。(3)确保结构物的内在和外观质量。公路是暴露在野外的线形构造物,既要满足行车要求,又要与周围的景观相协调,满足使用者的视觉要求。为此,要达到内在质量与外观质量的统一,严格控制关键材料、关键工序、关键工艺,切实做到工艺精细、线条分明、线形顺适、层次清晰。 3.2 工程施工必须保证安全在施工中既不能发生工程、机械和人员安全事故,也不能对沿路的各种管线、房屋、行人造成损害。加强安全生产,重点要做好以下工作:(1)制订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让安全意识和措施落实到每个操作工序中,避免违规操作,野蛮施工。(2)对容易产生安全事故的部位重点保护,设立明显的警告标志,制订事故处理预案,配置消防设施,加强检查督促,消除事故隐患。(3)投保工程和人身保险,化减自然灾害及其他事故对工程造成的损失。 4加强施工进度控制 4.1 根据网络计划或进度管理曲线,查找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的差距,分析影响进度的原因。 4.2 调整滞后项目的施工方案,适当增加资源投入,科学安排施工顺序,采用多作业面的平行流水作业或立体交叉平行流水作业,压缩工序衔接时间,加快施工进度。 4.3 合理压缩关键线路上的作业时间,尽量保证总工期实现,必要时倒排工期。 5规范竣工资料整理,加强工程保护 现场管理者在认真规范内部管理的同时,要加强对竣工资料的收集和整理,采取相应措施加强工程保护和养护,确保顺利交付使用。 5.1 收集整理竣工验收资料是工程项目交工验收前的一项重要工作,竣工资料是对项目进行审计验收、运营管理以及维护改造的重要依据。 (1)开工前,要组织有关人员学习档案管理知识和资料整理规定,统一资料收集整理的标准,并应结合各单位工程计量段或自然段的划分,确定整理资料的最小单元,以便按照计量段中的分项、分布、单位工程来收集、汇总和整理。(2)资料收集接理要贯穿于项目建设的始终。从立项到竣工,从管理性文件到技术性文件,都要按照时间的顺序、类别及时立卷归档,防止资料流失。(3)上交竣工资料前要按照整理的要求进行自检,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档案的完整、准确、系统。 5.2 为使工程顺利通过交工验收,施工单位要加强工程的保护和养护,对工程外观进行整修。 (1)全面检查路基、路面、桥涵构造物、交通安全设施,存在问题及时处理。(2)清理路基、路面、拌和场、预制场、生活区内的施工废料;按路基标准横断面整修路基、边坡;清理桥涵、构造物上的附着砂浆;修补路面及构造物的局都损坏;使公路线型顺适、整齐美观。(3)按照《公路工程竣工验收办法》的要求,写出施工总结,恢复路线控制点,标注里程桩号,为质量鉴定创造条件。 工程方面论文:招投标在工程造价管理方面的有效作用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民经济的飞速提升,我国的建筑事业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大力推行工程招投标制,可以使建设单位选择最优的施工企业,从而使工程造价得到有效控制。本文通过对招投标在工程造价管理方面发挥的效用进行粗浅的分析,并发表一些浅见,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招投标;工程造价;管理 0引言 建筑工程的招投标有邀请招投标与公开招投标两种形式,它是招标者和多个投标者之间进行的一种交易行为,主要以施工、工程设计、监理、设备、施工材料以及和工程有关的所需物资为对象。招投标必须遵循公平、公开、公正与诚实守信这四项基本原则。高透明度的招投标有利于提高工程质量与投资效益,同时还能降低工程造价。但是目前我国建筑工程的招投标活动还存在诸多问题,这就要求我们针对招投标活动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总结,并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1招投标在工程造价管理方面的作用 大力推行工程招投标制,使投标竞争取代计划分配,这样可以有效降低工程造价。招投标对工程造价的合理控制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该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招投标基本实现了由市场定价这一价格机制,这样能够使工程价格更具合理化。多个投标者之间经常会出现激烈的相互竞标,这是实行招投标制之后最为明显的表现。竞标主要体现在价钱上的竞争,通过这种市场竞争能够使工程造价更具合理化甚至下降,这对于企业的节约投资与投资效益的提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②在工程建筑中,每个投标人的个别劳动消耗水平都不完全相同,他们之间还是存在一定差异的。招投标制的推行可以使社会平均劳动消耗水平逐步下降,从而实现对工程造价进行有效控制的目的。通过大力推行招投标制,可以实现生产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最终使工程造价越来越合理。③招投标制的推行有利于合作双方进行更好的互相选择,这样能够使工程价格与价值基础基本相符,从而达到有效控制工程造价的目的。因为合作双方的出发点互不相同,所以存在一定的利益矛盾,如果选择方式只采用“一对一”的方法会大大降低成功的几率。④招投标制的推行对工程价格行为的规范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使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能够真正落实并得以贯彻。在我国,有特定的机构对招投标活动进行严格管理,而且拥有一套健全的程序、一批具有高素质、高水平的专家与工程技术人员对招投标活动进行群体评估和决策,从而能够有效避免营私舞弊与过度盲目竞争的现象发生,通过高度透明化的管理来遏制工程建筑中的贪污腐败。 2招投标对工程造价管理的要求 2.1 招投标要求工程造价确定出合理的标底在安装工程造价中,标底只是它的一种表现形式。标底可以由招标单位委托中介机构(具有编制标底的能力与资格)编制或自行编制,它是招标人对招标工程的所需费用进行的自我控制与测算。确定出合理的标底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①必须熟悉标底的编制原则。划分项目应和招标文件保持一致,必须以现行标准、费率、定额为准,同时还要对一些特殊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因地制宜;一个招标项目只能编制一个标底,必须将标底控制在批准投资或概算限额之内。②对标底编制方法做到熟练掌握。一般来说,编制标底主要采用以工程概算、施工图预算、平方米造价包干以及扩大综合定额为基础,其中较为常用的标底编制方法就是以施工图预算作为基础。③将标底的审定充分重视起来,检查标底是否准确、详尽、有无遗漏是审查标底的主要目的,若发现问题,应及时调整。 2.2 制定的评标方法应科学合理评标指标通常有施工组织设计、投标报价或施工方案、财务能力、工期、资金以及业绩等。评标方法较为合理的有综合评分法与合理低报价法。①综合评分法。该方法主要对评标指标实施量化打分,然后将不同的权重分别赋予每项指标。由于权重的不同,产生的中标单位也会不同。例如:当施工方案或业绩、施工组织设计等指标的权重较大时,实力雄厚、施工经验丰富、技术装备先进的投标者的中标几率就会较大;当投标报价的指标权重较大时,招标者就会偏向于低价投标单位。②合理低报价法。采用该方法的中标要求是在其他指标都得到满足的前提下,选择合理报价最低的。通常在质量要求不高与技术难度不大的工程中,经常采用该方法。 3采用合理有效的措施来解决招投标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解决招投标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拖欠工程款和垫资、存在行业与地区的保护思想等,可以采取如下措施:①为了使建筑市场的交易活动得到进一步规范,就必须加强执法监督的力度,提高招投标主体的自律能力,使竞争的公平性得以体现,选择管理水平高、技术装备好、施工经验丰富的施工单位进行建筑工程施工,只有这样才能使建筑科学技术不断向前发展。②承包商与业主应充分认识到工程经济人员的重要性,通过提高其地位来对工程造价进行有效控制与管理。③有些单位往往对招投标结果注入了大量的心血,却不注意对投标报价或标底资料进行积累,甚至会出现由于企业管理混乱而导致工程造价资料丢失的现象,因此,当招投标工作完全结束后,应注意对工程造价资料进行收集,以保证工程造价资料的完整性。工程经济人员还可以通过收集与应用工程造价资料来积累经验,进而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 4结束语 招投标在工程造价管理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实现对工程造价进行有效控制的目的,在招投标阶段就必须正确处理好工程质量和工程造价及工期之间的关系。不断提高工程经济人员的工程造价管理水平有助于为企业决策者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招标者应不断优化投资方案,并选出信誉高、实力强的施工单位进行施工。另外,施工单位也要不断改进生产工艺,应用新技术、新设备以降低施工成本。 工程方面论文:工程竣工结算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摘要:通过重视竣工结算工作,施工单位可以总结工作经验教训,找出施工浪费的原因,为提高施工管理水平和进一步搞好其他工程结算工作服务。如何让竣工结算工作为施工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是结算工作面临的最大问题。 关键词:竣工结算;施工合同;领导重视;预算人员;结算资料;提报准备;审计配合 0引言 下面就工程竣工结算浅析应注意做好的几个方面,仅供同行参考,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斧正。 1签订公平的施工合同,打下良好的结算基础 a.争取起草合同的权利。施工单位拥有合同的起草权就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去考虑,施工合同的条款自然会有利。b.合同的条款要经过字斟句酌,避免出现内容歧义和语言不严谨的语句,并通过相关部门的评审。c.注意合同文件的组成及解释顺序。施工单位宜在合同文件的组成及解释顺序中把有利的条款往前放,把不利条款往后排序。d.施工工期要合理能确保施工的需要,尽量避免工期违约罚款。施工单位应在施工合同的相关条款中约定工期可以顺延的情况,在违约条款中应该明确双方都能接受的违约责任,并约定违约责任罚款不超过一定的最高赔偿额。e.合理选择结算价款的方式。固定价格合同风险主要由施工单位承担,可调价格合同的风险建设单位要比施工单位承担的多而成本加酬金合同的风险主要由建设单位承担。f.约定建设单位发出的各种通知、工作联系函等任何与本项目相关的书面文件由施工单位的项目经理签收后视为到达施工单位。借此留下证据,为日后索赔提供证据和违约谈判的空间。g.工程竣工结算条款要具体、全面,约定合理的结算期限及违约责任。h.争取较理想的工程款拨付方式,尽早回收工程款。i.让利系数。在保证让利后仍有一定的利润的前提下注意让利基数的问题:是税前价款还是税后价款,是扣完建设单位供材价款还是含着建设单位供材价款,这些必须在签订施工合同中予以明确,以免结算时引起争议。j.注意质量目标的违约责任。k.工程保修期。值得注意的是国家相关法规规定的保修期是最低保修期限。 2相关领导的监督、重视程度对结算的影响 企业领导、单位工程承包人对工程结算全过程的严格监督与充分重视对做好竣工结算工作起关键作用。领导重视了,工程竣工结算准备过程中相关人员工作起来必会更加认真、卖力,结算工作开展的每一步也必然准确、深入、可靠。并且企业领导、单位工程承包人在结算的过程中能利用好一切可以协调的社会关系,能组织配合好参与工程施工的相关人员,能确保工程结算工作在一个融洽的气氛环境下顺利进行。 3工程结算中配备高素质高水平的预算人员 工程的结算不同于工程预算,一个高水平的预算员是编制好工程结算的基础,是取得更高的结算利润的有力保证。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要求工程结算人员应该具备以下能力:熟练掌握相关法律法规和专业知识;能快速搜集整理好全面的结算资料;掌握工程的构造做法及施工工艺;工程建设各阶段造价操作与控制能力,能准确理解和运用合同条款对该调费用进行调整;全面熟悉定额计算,正确理解定额内容,准确套用定额项目,掌握上级下达的各种费用文件,以便进行定额的换算和增补;能深入工地现场,快速掌握工程实际情况,看懂图纸,深入市场了解建筑材料的品种及价格;较强的社交公关能力等等。 4全面搜集与结算相关的资料,是做好工程结算工作的前提 工程结算中广泛收集与结算相关的资料是十分必要的,它为工程竣工结算编制提供充分的依据,保证了结算工作的顺利进行。施工单位应注意以下几方面资料的收集:招标文件、答疑纪要、投标文件、工程施工合同及补充协议、经审批的施工组织设计、图纸会审记录、施工图纸、工程变更、工程停工报告、监理工程师指令、材料价格签证、建设单位供材明细、供货手续费、采购保管费等、隐蔽验收记录、原始票据、现场照片录像、有关定额及费用调整的造价文件、竣工图纸、竣工报告等资料。 5提报工程竣工结算书时要有充分的准备 首先,选择的预算人员业务要精,能力要强,素质要高,经验要丰富。其次,在工程量套项选择上,要做到勤核算、细推敲、多对比。再次,在结算书中要适当虚增工程量,以拟补计算中可能漏算的内容。要重点在一些有“争议”、有“余地”的子目上加量,为结算工作留出余地,同时也为我们留出利润争取的空间。并且在报出结算书时要考虑政策性变化而引起的费用调整、设计变更、签证、索赔、奖励、变更导致优惠让利的部分费用的退还等。最后,初步编制工程结算书,组织参与工程施工的施工队长、技术主管、材料主管及统计员召开成本分析对比专项会议,做好结算书的审核确认,及时发现结算书中存在的问题,审查结算书的编制内容是否与实际相符,有无漏项,避免出现少算、漏算、重复计算等现象。 6结算定案过程中要做好配合工作 施工单位宜提前排出详细的结算计划,考虑好如何与审计人员相处,怎样处理结算争议等等将要面临的各种问题。 结算时施工单位首先要摆正自身位置。工程结算中的审计人员大多数见多识广,经验非常丰富。所以施工单位要摆正自身的位置,放下架子与包袱,本着谦虚谨慎、请教学习的态度,对审计人员不仅要尊重,而且要提供及时、热情、周到的服务,促使结算工作在友好合作的氛围中进行,也为其他工程的结算奠定良好的友情基础。 结算过程中出现争议问题时,施工单位要把握好一个最根本的原则:紧紧围绕“效益”这个中心,尽量协调好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审计单位的关系。在存在争议的问题上施工单位首先要表明立场,做到让事实说话,对事不对人,但要切忌伤及个人感情,把争议当成是一种交流、学习的方式,这样双方在存有争议的问题上很容易求同存异、达成共识。结算工作要善始善终,速战速决。工程结算值达成共识后,要趁热打铁,抓紧办理结算报告,完善三方签章手续,为工程款的及时回收提供有力保障。 7结束语 竣工结算是确定工程最终造价,结清工程价款并完结经济合同的依据,结算工作开展不力将会给施工单位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充分重视工程结算工作,注重抓好以上六个方面的内容,积累经验,总结教训,达到为施工单位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的目的。 工程方面论文:浅析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方面的若干问题 摘要:作为如今社会,对工程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建设工程的参与者,施工企业也必须对国家、对人民、对子孙后代负起高度责任,切实增强质量责任意识,从施工过程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落实质量责任,确保建设工程质量。“质量就是生命”抓好施工质量管理与控制,是每一个工程公司所有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 施工质量;工程管理;质量监督 1工程建设单位和管理单位的现状及与现实的矛盾 多年来,在工程建设期间至工程正式验收移交给管理单位之间,必然存在着一段管理空白。特别是建筑工程来说,随着工程的不断进展,已建成的工程管理上的矛盾将会日渐突出。主要原因是建筑工程受各种因素影响较大。从我省施工情况来看,各地建筑单位的工程项目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上述问题,已成为影响工程质量的重要制约因素,而今后工程是否能更好地运行也构成了影响。可见,工程建设单位在建期间的工程管理工作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非常必要和不可缺少的。 1.1 建设单位开展工程管理工作的弱点及对策管理单位是常设机构,管理机构体制一般是建立三级管理组织;建设单位是临时机构具备建立三级管理组织的条件。因此必然会给建设单位的工程管理工作带来一定困难,这正是建设单位开展管理工作的弱点。较好的解决办法是:建立建设单位领导下的建设和管理互相接轨的两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即总部内设工程管理处,全面负责已建工程的管理;施工段涉及到的县指挥部内设工程管理科,负责本县境内已建成工程的管理和保护,并随着工程的进程.建设单位逐步向管理单位演变。这种管理模式的主要优越性表现在:①自己建设的工程最终由自己负责管理。既有利于提高工程质量,也有利于事后的管理。②由于建设单位最终要演变成管理单位,所以关心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的合理性,有利于工程建成后充分发挥效益,延长工程寿命。③有利于工程管理设施的保护,避免施工建设期间的财产遗失。④无需增加人员编制和开办费,有利于节约建设经费开支。 1.2 边建边管边开发是建设单位在建期间加强工程管理工作的有效办法。总之,建设单位的主要任务是工程建设,鉴于工程进程的需要,工程管理工作也是不可缺少的。 2抓紧做好工程前期准备工作 工程施工前期准备工作大致可分如下几方面:①施工管理人员的准备。②施工操作人员准备工程部依据项目部提出的劳动力计划,结合公司整体施工项目的进展情况,准备各工种人员,并组织项目部有关人员对入场工人进行入场前的教育及相应的技术安全培训,使工人在入场前对工程项目的技术难度、质量要求有所了解。③施工技术的准备项目,对图纸中的问题进行汇总,报甲方及设计单位共同探讨,以达成一致,使得问题能够在进场施工前得到最大限度的解决。项目技术人员在工程部的指导下,结合工程项目特点,编制出施工组织设计。④施工材料、机具的准备。项目部同时向采购人员提供材料进场时间要求,从而使采购人员到心中有数,按部就班地进行材料准备。⑤施工现场的准备工程开工前,项目经理组织项目部管理人员对工地进行实地勘察,了解施工现场的环境,确定材料堆放地点、施工用水及用电情况。在特殊环境下要注意允许施工时间及道路运输情况。 3我国建筑施工项目质量管理对策 项目质量管理必须选好项目经理,配好项目班子。①项目质量管理领导班子的人员选拔。②建筑质量管理项目领导班子的必要素质。项目经理是企业在项目上的全权人,是项目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和质量形成过程的总指挥,除应有必须具备的政治素质外,还应要求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项目班子(包括项目经理)由技术和管理人员组成,是履行质量职能的骨干力量,又是执行质量计划实行全过程控制的实际工作者,选配项目班子要注重总体功能。③建立和完善工程质量领导责任制。④施工人员的控制施工项目管理人员由项目经理统一指挥,各自按照岗位标准进行工作,工程部随时对项目管理人员的工作状态进行考查,并如实记录考查结果存人工程档案之中。⑤施工材料的控制建筑材料品种繁杂,质量及档次相差悬殊,在材料进场前必须先报验,在材料进场后,依样品及相关检测报告进行报验,报验合格的材料方能使用。采购人员在采购时,也要严格执行材料的检查验收手续,保证采购材料一次合格。⑥施工机具的控制库管员要对施工机具妥善保管,分类存放,实行施工机具领用登记制度,以谁领用谁保管谁负责为原则。操作人员在领用工具时要向库管员说明机具的使用目的,库管员按机具使用要求发放机具,保证机具正常的使用寿命。⑦建立项目的质量体系。确保体系的正常运行。企业质量体系的建立和体系文件的编制,这是GB/19001-2000标准的要求,也就是常说的企业贯标工作,它的作用是应该肯定的。目前,我国已经有建立了质量体系,实施了体系认证。但由于国外建筑企业范围有所不同,不同的企业应针对自己的特点,选择不同的体系要素。在此基础,科研时、房地产开发、集团公司,可选择IS09001,施工企业选择IS09002,试验室、监理公司等单位可选择IS09003,以不同的质量保证。建立互助、双赢的和谐合作施工环境。―个建设项目的完成,有诸多相关企业单位的参与和帮助,相互间建立一个互助、双赢的和谐合作环境是项目的顺利进展与企业的良性发展的重要条件,是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每个单位的诚信建设是和谐合作环境的基础;并建立和协调好外部关系,为项目的顺利进展“铺桥打路”。 4结语 现代工程项目正在朝着大型化、规模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项目的复杂度较之以往呈指数级倍增,在建设投资力度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工程项目的质量、进度需要通过更严格的监控和管理,才能得到保证。施工项目质量的优劣,不但关系到工程的适用性,而且还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和社会安定。因此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加强质量管理,确保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施工项目管理的头等大事。 工程方面论文:探讨热能动力工程在锅炉方面的发展 [摘 要]目前,利用热能动力工程对于企业的动力工具进行改造已经成为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顺应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点。尤其是利用热能动力工程在锅炉方面的发展提高了锅炉的热效率,进一步减少了污染。本文简单介绍了热能动力工程和锅炉的构成,对热能动力工程中锅炉的发展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热能动力工程;锅炉;发展 一、关于热能动力工程 热能动力工程就是“热能”与“工程”之间关系的引发的相关应用实体机械与工程。热能动力工程主要研究方面为热能与动力之间的转换问题,其研究方面横跨机械工程、工程热物理等多种科学领域。其发展方向多为电厂热能工程以及自动化方向、工程物理过程以及其自动控制方向、流体机械及其自动控制方向、空调制冷方向、锅炉热能转换方向等,热能动力工程是现代动力工程的基础。热能动力工程主要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能源方面的问题,作为热能源的主要利用工程,热能动力工程对于我国的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具有很高的地位。目前,国内热能动力工程的主要应用与热电厂、空调制冷方向以及部分流程的自动化方向,未来的发展趋势也将立足于这些具体的应用来进一步解决相关能源应用的问题。从上述我们可以看出,热能动力工程主要解决我国工业生产生活中的最根本的动力问题,由此热能动力工程的相关发展与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息息相关,热能动力工程的改革将对于我国可持续发展道路起到重要的作用。 目前,热能动力工程的应用范围非常普遍,部分企业引入了热能发电机作为企业的供电设备。本文中所探讨的锅炉,其主要涉及了热力发电机、相关的热能转换动力机械等方面的技术。 二、关于锅炉的相关构成 锅炉根据其功能的不同和燃烧材料的不同可以分为很多种类,不同种类的锅炉为了满足不同的生产生活需要,在构成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其主要的外壳以及核心的前期控制部分是不变的。锅炉的外壳对于整个锅炉来讲是一个“外表”,锅炉在工作过程中利用这个“外表”对自身进行固定,并且防风防灰尘的袭扰。 锅炉的组成由煤粉制备系统、燃烧器、受热面、空气预热器等主要部分组成,锅炉的受热面还用于固定锅炉的燃烧部分,也就是燃烧器,煤粉燃烧器是将煤粉送入炉膛进行燃烧的设备。燃烧器分为两种: 1、旋流式燃烧器:携带煤粉的一次风和不带煤粉的二次风分别用不同管道与燃烧器连接。煤粉与空气能充分混合并形成回流区。每台锅炉可配置4~48只燃烧器。 2、直流式燃烧器:喷口成狭窄形,其一、二次风在燃烧器中都不旋转。煤粉在其中能完全燃烧。 受热面分蒸发受热面和过热受热面。现代大、中型锅炉均以水冷壁构成炉膛,由此水冷壁(即受热面)吸收炉内辐射热使水蒸发成饱和蒸汽。为不增加炉膛容积而增加辐射受热面,大型锅炉可采用双面曝光的水冷壁。过热受热面可分为布置于炉膛上部的屏式过热器受热面和布置于对流烟道内的对流过热器受热面。前者吸收炉内辐射热;后者吸收对流热。 空气预热器装于锅炉烟道尾部,用以回收烟气余热,提高助燃空气的温度。高参数、大容量的锅炉为提高热风温度( 300℃),常需使空气预热器与省煤器分级交叉布置。 锅炉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就是其电器控制器。电气控制器对于锅炉来说就相当于“大脑”,通过“大脑”来控制锅炉内部的主要活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锅炉的电气控制器已经与信息产业相结合,产生了微电脑控制的自动控制模式,一改传统的人力操作,在温度的精确程度、恒温性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三、热能动力工程中锅炉的发展现状 1、我国热能动力工程中锅炉的发展状况 自1872年英国第一台锅炉的产生,工业锅炉行业已经有了数百年的发展,经历了锅壳式锅炉、火管锅炉、直水管锅炉、煤粉锅炉、循环流化床锅炉等演化历程。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生产和使用工业锅炉的国家,全国拥有一千多家锅炉生产企业,由于受资源结构的影响,煤炭为工业锅炉的主要燃料,还有少量的燃气和电热锅炉。在过去60多年里,我国工业锅炉技术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燃油燃气锅炉技术已经到达了国际先进水平,但是还存在着热效率不高、脱硫技术不成熟、辅助以及自动化控制技术落后、炉排铸件质量不高等问题。工业锅炉主要应用于电力生产、制药、化工、钢铁等行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伴随着热能动力工程学和锅炉技术的发展,现代化的锅炉设备一般采用步进式炉和推钢式炉,并充分利用计算机自动化控制系统,实现了锅炉的持续稳定加热,不断提高能源利用率。 2、我国锅炉技术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锅炉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热效率不高、粉尘气体污染严重,产品技术、管理、工艺流程落后,科技研发力度不足,制造标准不规范等。其中,锅炉结构设计起着关键性的制约作用。锅炉内部结构主要存在炉排铸造质量不高、风机运行不稳定、辅助设备不完整等问题。国内一般使用普通铸件,大部分零件采用火焰切割冷加工技术,造成炉排间隙较大,容易造成漏煤和配风不均问题。其次是由于企业为了追逐高额利润,减少锅炉建设投资,经常使锅炉在高负荷下运行,这就有可能造成风机长时间工作而烧坏。在国内锅炉安装过程中,一般使用和燃烧器不配套的辅机设备,缺乏专业性匹配设备的研究开发,严重影响整机运转、节能以及环保性能。在设计制造过程中,只重视元件承压指标,忽视对燃烧装置的研究, 四、热能动力工程锅炉技术的发展 1、提高锅炉自动化控制水平,保证锅炉温度的稳定性 科学合理的控制锅炉燃烧温度需要做好能量的转化幅度,锅炉企业应该改变传统的人工填料方式,使用步进式自动化控制技术,通过计算机技术采集、分析、计算、输出合理的结果,把锅炉内温度经过传感器传送到控制系统,检测温度差异性,实现对锅炉燃烧的有效控制。由于锅炉内部结构的复杂性,温度检测影响因素较多,因此要充分地把热能动力工程技术应用到锅炉改造过程中,通过测定从不同方向流入叶片的燃料速度,建立数据模拟二维模型,最后利用数据库软件求出结果,弄清锅炉风机叶片分离和攻角的关系。 2、提高燃料利用率,加强节能环保研究力度 燃料利用率的提高首先要做好链条炉排燃烧设备结构改进工作,充分发挥节能减排的作用,尤其是要解决好调节不顺、密封不严、布风不合理、漏煤过多等问题。不断加强对给煤装置、自动化系统控制、炉拱及燃烧系统、锅炉辅机节能改造工作,保证水处理装置的科学合理利用,从整体上实现系统节能。对于使用天然气做为燃料的锅炉可以采取冷凝式锅炉,同时为了避免冷凝结露引发锅炉内壁腐蚀损坏,一般要把锅炉温度设定在比较高的水平。国家要强化节能减排监督管理体系,不断提高锅炉技术研究和操作人员的技能素质,养成节能意识,把节能工作提高到战略位置。 工程方面论文:基层图书馆资源共享工程方面的建设思考 摘 要: 共享数字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作为一项用现代通讯网络开辟的一条不受地域、时间限制的崭新的文化传播渠道,对于消除信息鸿沟、繁荣文化有着深远的意义。但是,由于城市、城镇、农村各自不同的文化差异,使得共享工程的建设任重而道远,此项利民工程怎样才能真正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需要我们各级工作者认真思考。 关键词:共享工程 支中心 基层辅导 图书馆数字化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一项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新工程。为在全国大力推进此项工程,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发出《文化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5]5号),对“共享工程”提出了基本原则和规划,并着重对“共享工程”省级中心、市级中心及基层服务站(点)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但是,由于城市、城镇、农村各自不同的文化差异,使得共享工程的建设任重而道远,此项利民工程怎样才能真正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需要我们各级工作者认真思考。因此,在进行基层服务站建设的过程中,还需要做许多的探索和总结。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滕州市支中心(以下简称“滕州支中心”),经过滕州市图书馆几年的积极准备和建设,成立于2007年,经过两年来的不断完善,目前支中心在全市各镇、街都建立了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各基层点又衍射到所辖的每个村居。几年来的基层工作,有了一些实践的经验,对基层支中心建设也有了一些思考。 一、客观认识共享工程基层支中心建设的必要性 1.基层文化建设任重道远 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相继出台了许多促进文化事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文化事业的发展也出现了良好态势。但是,对于基层的文化状况依然相对比较薄弱,城、乡之间有很大差距,大城市与县市城镇间也有很大差距,文化建设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不适应,尤其是基层文化建设还任重道远。以滕州的基层文化建设为例:虽然说各个镇、街都有自己的文化站,但由于活动经费无保障、专业人员缺乏,绝大多数乡镇文化站没有相应的购书、订阅报刊、开展活动以及开展正常业务工作的经费,使得文化信息更新缓慢,基层文化活动难以开展。 2.基层支中心的建设将成为文化共享承上启下“信息纽带” 作为公益性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其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把文化信息资源传送到农村乡镇文化站、城市社区文化中心,使文化服务的内容形式更加贴近群众。按照国家文件可以了解到,“在2010年以前,在建设国家中心的基础上,建设30个以上省级分中心或专业分中心;借助国家骨干通讯网,在分中心的周围搭建起一个包括全国5000个以上县、乡、街道和社区图书馆或文化馆、文化站的联网系统,实现数字文化信息资源的广泛传播与利用”。这是一个伟大的构想,对于最基层的县、乡、镇的图书馆事业来说将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共享工程对基层文化事业来说犹如枯木逢春。 以浩大的共享工程为契机,滕州市图书馆在各级领导、各级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成立了共享工程滕州支中心,软硬件设施也基本完善起来,进行了三步走的战略:第一步,2007年―2009年,着力进行支中心资源平台建设;重点建设支中心数字文化网和滕州市地方文化资源数据库。第二步,2010年―2013年引导、启动乡、镇、社区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建设;利用党员远程教育系统实现共享工程的村村通。第三步,2014年,加大基层业务辅导,搞好滕州市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结合全市“农家书屋”建设,把数字资源和纸质资源有效结合,真正发挥其作用。 二、充分认识共享工程基层支中心的职能作用 共享工程是项新的课题,没有现成的经验去借鉴。每个地区都有其各自的区域特点,这就要求在开展工作中,遇具体问题做具体分析。从滕州市支中心运行的几年来,经过不断的摸索,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紧跟资源共享工程山东省分中心,做好文化资源的接收、归类、存储工作 进行共享资源的集中接收、归类、存储是基层支中心工作的一个必要项目。滕州支中心依托“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山东省数字文化网”的强大的文化资源信息数据库,择其所需;同时利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卫星接收系统,进行信息的24小时不间断存储。对于县级基层点来说,此项工作所起到的作用类似图书馆的业务工作,等于说是图书馆工作的数字化和多媒体化的延伸。这一点也恰恰论证了共享工程必须结合图书馆工作来进行的必要性。 此项工作不单单是接收、归类、存储,如果所存资源得不到利用,那工作也毫无意义。就其存储量来说,与国家、省所存资源相比是十分少的,但作为基层来说,拥有灵活性、针对性,其一服务人群主要针对市区内不方便使用网络查询的人群,特别是中、老年人。我们把所存资源分门别类,以专题讲座等方式在多媒体教室集中放映,以此来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其二可以针对离市较远的农村,根据其需要,利用移动播放器等设备,直接为其服务。 2.密切联系基层各镇、街服务点,做好基层业务辅导工作和资源共享的推广工作 共享工程能否真正发挥作用,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资源是否普及和有效利用,县级支中心作为最基层的信息中心,做好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非常关键。滕州全市共有镇、街21个;村居1300多个,如果单单依靠支中心来完成文化信息资源的普及工作,那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做为县级中心,做好对各镇、街基层服务点的业务辅导帮助,是快速普及共享资源的关键环节,从国家到省市都明确强调县级支中心的重要性。 在做基层服务点的工作中,集中培训由于每个镇、街的经济发展不同,因地制宜,所采用的方法也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差异进行具体实施。 3.抓住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做好地方文献和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库的建设工作 作为县级支中心,滕州支中心的对外窗口是“滕州市图书馆网”和“滕州市数字文化网”,众所周知,网站的生存依靠访问量和点击率。一个最基层的网站依靠什么来生存?首先可以尝试1职能,踏踏实实做好信息接收、归类、存储,24小时不间断下载资源,以海量的资源库来吸引读者。这种做法只会造成资源的重复,一个县级的文化资源库是远远比不上国家和省级的资源库。久而久之,读者会直接跳过县级支中心,直接去全国数字文化网去查询资料,因为网络没有就近原则,没有地域性的限制。其次尝试2职能,在全市各镇、街的基层服务点上安装滕州支中心服务平台,让其每次查询必须先访问支中心网站。其实,依靠这种方法也是不能促进共享工程的发展。 近几年,是全国共享工程的起步阶段,各级都可以把资源的存储和站点的建设作为首要任务来做。随着各级站点的建成和资源的相对稳定,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如何自主创新,地方文献的数字化工作就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地方文献是记录一个地区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方面发展轨迹的文献资料,地方文献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且数量稀少,作为一种独特的文献资源,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中占有特殊的作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成熟和完善需要地方文化资源来补充,比如:如果没有齐鲁文化,中华文化体系是不完整的;而齐鲁文化要是缺少了鲁南文化也是不完整的;滕文化也是鲁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单从文化共享的字面上理解,也可以看出应该是众文化共享的意思。 滕州支中心从建成起,一是地方文献数字化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做,遵循先易后难的工作原理,首先进行了地方文献书目的数字化、地方文献的篇章数字化,地方文献数据库中已经设立了“地方文献目录”、“地方文史资料目录”、“地方志目录”、“滕州家谱联合目录”等资源,实现了书目的查询功能。随着工作的开展,地方文献的全文数字化也将开展。二是设置具有浓郁滕州色彩的地方文化版块,在滕州数字文化网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北辛文化”、“善国遗风”、“墨学留香”、“柳琴风韵”等6大特色版块的内容。滕州数字文化网一直拥有可观的访问量,依靠的就是不断完善的地方特色文化资源。 县级支中心不能忽视地方文献工作的数字化。这项工作如果做好,不仅能保存和弘扬地方文化,而且对于完善整个文化体系也有一定的意义。 4.依托支中心资源,做好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实现图书馆与共享工程的相互支持和共同促进 全国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离不开现有的图书馆体系,各级分中心需要依靠各级图书馆,同样基层支中心的建设和基层图书馆的建设也是是密切相连的。这主要是因为在网络之前的文化体系载体是图书,如果没有网络,同样也可以建立起来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就好比古代的“四库全书”,把书集中起来共享。 如今,科技发展起来了,网络对信息资源的传播起了质的飞跃。以此为契机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文化信息资源共享通俗的理解就是把原来图书中记载的文化知识转变为数字信号资源依靠网络没有地域限制的特点来共享。 因此,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也是文化资源共享工程的建设,对于县级图书馆来说,进行图书馆资源的数字化建设的确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也会是一个很大的困难。首先要做好的就是馆藏纸质地方文献的数字化,每个地方的地方文献资料必须由当地图书馆来完成数字化。 滕州市图书馆利用滕州支中心的资源,建立的“滕州图书馆网站”与“滕州数字文化网”同步开放。对于地方文献的数字化工作,两者共同进行,相互完善,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总之,图书馆与共享工程有着极其相似的共同点,图书馆的数字化进程也顺应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的潮流,在促社会发展中,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图书馆人应该继续发扬平凡岗位上耐得住平淡的精神,在不断探索中把共享工程做得更好。 工程方面论文:轻化工程专业在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方面的教学改革 摘要:如何加强轻化工程专业在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方面的教学改革,本文针对大学轻化工程专业特点,以及大学生专业与理想差距特点所做的教学改革。以使轻化工程专业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专业动态,并且将所学理论知识与科研相结合,提高知识面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轻化工程;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科研讲座 0 引言 现行的本科院校中很多专业都面临着一个严重的问题,即专业与大学生理想兴趣的差异,如果大学所学专业不是自己兴趣所在,将对大学生产生很严重的影响,现在有很多校内转专业甚至退学的案例。为了改善这一现象,为了能尽快恢复大学生的信心,让大学生尽快树立专业信心,轻化工程专业也对教学方式进行了改革。前期确立了轻化工程专业的办学方向和特色,即在保持工程专业原有特色的基础上,兼顾制浆造纸工程、皮革工程两个专业,有计划有重点地分步实施,逐步完善轻化工程教育发展计划。还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方法,让更多的学生将所掌握专业知识应用到科研中,同时也在科研中学到更多的新知识,增强学生对轻化工程专业的认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 开设系列专业知识讲座,让新同学入门,了解自己的专业 目前大多数高中学校还是实行的应试教育,同学们每天面对的都是大量的练习题,为的是高考的时候能取得好成绩,踏入自己理想的大学,学习自己喜欢的专业,对大学生活充满了憧憬,但是对专业的认识非常缺乏。因此,对于某些非热门专业,大学生刚踏入大学校门,难免会听到一些有关自己所学专业的负面议论,导致情绪低落,上进心变差,在很长时间内难以使自己的情绪安定下来,甚至有刚报到就办理退学的现象发生。 针对这一现象,要缓解这种局面,首先必须让学生了解专业的发展以及专业知识在科研方面的应用。因此,我们在开学典礼期间安排由系主任主持的长达半天的专业介绍讲座,还专门为我们的大一新生安排了专业讲座课程,该课程由轻化工程专业教授轮流上课,介绍轻化工程专业的理论,并与实际相结合,展示轻化工程专业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介绍与轻化工程专业相临近的专业,并建立将临近专业与轻化工程的结合点。这种做法极大地提升了刚入校的大学生对我们轻化工程专业的认识,增加了其对专业的热爱。 2 开设科研讲座课程,让学生对科研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拓宽轻化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专业理论知识 学术性讲座是大学生开阔知识视野,发掘学术兴趣和增强学术功底的第二通道,并能广泛涉猎各个学科领域,这对于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开展学术性讲座,对于大学生能力的提高,活跃学术气氛,鼓励理论研究和学术创新等,都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同学们在课堂上缺少的就是对未来专业发展方向的了解,而学术性的讲座为他们提供了绝佳的机会;而且,听学术性的讲座必须要有一定的基础,不然就不能够及时地理解其中的专业术语。因此,为了进一步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了解轻化工程现代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轻化工程专业针对大二学生开设了科研讲座课程,课程由本专业教授、副教授轮流上课,主要介绍自己的研究方向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通过大一期间的专业介绍,我们对学生进行了观察,发现他们的学习热情大幅度提高,很多学生对基础课程的学习非常关注,课后自学能力增强,学生对专业已经有了初步认识。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的科研讲座课程得以顺利开展,科研讲座课程每位老师安排的是三学时,据讲课老师反映,每次课间休息时间都有很多同学来提问,学生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学时太少,根本不能深入介绍其研究方向。这说明我们的科研讲座课程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科研积极性,有助于深化他们在专业知识,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让学生以较快的速度了解前沿科学;并且为他们的学位论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总体而言,这对于开阔学生视野,拓展知识面,提高学生专业综合素质,实现宽口径人才培养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受到学生普遍欢迎。 3 鼓励大学生进实验室进一步了解科研动态,加强轻化工程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 为给优秀的有才华的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的空间,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我们国家和各高校显示出了不同的支持力度。这为高级专业人才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将大学生参与科研作为一个不可缺少的学习和培养的环节,并在培养计划中设置一定的学分给予考核,这将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大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切实培养他们主动学习和研究的精神,提高创新能力和素质。但是由于资助经费有限,很多学生依然不能进实验室。为进一步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推进"质量工程"建设力度,轻化工程专业鼓励大学生进实验室,针对自己喜欢的研究方向,联系相应的科研项目负责人,由科研项目负责人指导学生科研工作,但是申请进实验室的同学必须严格按照"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的要求申请,老师们也会对学生按照"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的要求进行考核。通过前面两项努力,更多的同学对科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争先恐后报名进入实验室。高校良好的科研氛围和科研条件,为这些莘莘学子创造了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这对于创新教育的成效无异于锦上添花,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科研工作的严格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而且可以训练严谨的科学家的素质,项目实施的过程是项目组全体成员相互合作、共同努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学会了做学问,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做人。这样可使更多对科研有兴趣的同学将自己的热情投入到科研当中。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知识面和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在整个轻化工程领域的创新能力。 4 结语 通过教学改革,轻化工程专业的大学生对专业的认知更加深入,兴趣更加浓厚,对自己人生的规划也更加清楚。低年级能够获得关于轻化工程专业相关的感性认识,增强其对轻化工程专业的学习兴趣;高年级同学可以自行选择方向,进入自己喜欢的研究室,从事科研工作,验证自己的能力。通过这些措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跟以前相比,学生的专业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更多的同学选择了继续深造,从事科研事业,而且相当大一部分同学选择了本专业。 工程方面论文:玻璃幕墙工程质量控制的几方面要求 摘 要:由于玻璃幕墙的结构较为特殊,使用材料较多,且施工技术难度较大,因此,要想确保玻璃幕墙工程施工质量,除了要进行正确的设计计算,遵循规范的施工工艺流程以外,还必须做好玻璃幕墙工程全过程施工质量的控制。也只有如此,才能切实消除玻璃幕墙施工隐患,提高玻璃幕墙工程结构安全,发挥其最佳功能。该文笔者即结合个人多年从事玻璃幕墙工程施工的实践经验与相关参考文献,从玻璃幕墙工程施工全过程入手,就其质量控制要点进行粗浅的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玻璃幕墙 工程施工 质量控制 玻璃幕墙具有防风、遮雨、采光、隔热、保温等诸多优异的使用功能,其与建筑外墙装饰相结合形成了当前备受人们青睐的建筑外围结构艺术。也正因如此,做好玻璃幕墙质量控制则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尤其是玻璃幕墙的施工难度较大、施工技术水平要求较高,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玻璃幕墙施工质量,就必须对玻璃幕墙进行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以下笔者即结合个人多年从事玻璃幕墙工程施工的实践工作经验,对如何做好玻璃幕墙工程的全过程质量控制提出几点个人建议,也希望通过该文笔者的粗浅阐述,能够为广大同行在今后的工作中提供有益的参考借鉴。 1 做好玻璃幕墙施工设计图纸的审核与把关 通过分析,可以看到,不少施工单位在玻璃幕墙施工设计上,普遍存在设计图纸不规范、设计深度不够、设计图纸不全等问题,甚至在玻璃幕墙工程施工的某些重要设计上,缺乏施工图说明与施工要求标准。且没有通过相应的规范设计对玻璃幕墙自身的避雷接地系统进行合理的分布。有些玻璃幕墙设计明显滞后于主体工程进度,以至于在后期玻璃幕墙与主体结构连接时,往往存在连接不恰当从而影响可靠性的问题。而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就是因为玻璃幕墙的施工设计图纸不规范,并没有经过设计单位的严格审查与严格把关,致使在后期实际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层出不穷,严重影响到玻璃幕墙施工进度的同时,也给玻璃幕墙施工质量带来了巨大的隐患。因此,在进行玻璃幕墙施工前,首先就应该做好玻璃幕墙施工设计图纸的完善,确保玻璃幕墙的施工图纸内容要完整、详尽,表达方式要规范,要能够让玻璃幕墙的制作方、安装方、监理方、施工方等各方人员在不经过任何解释的前提下,完全能够看懂,且不会产生任何的分歧。同时,玻璃幕墙设计单位还必须要对玻璃幕墙施工图纸进行严格的审查,不仅仅是从总体方案上,还必须要落实到每一个施工细节,审查到每一个施工图、施工要求是否正确,从而为后期的施工安全质量打下坚实有力的基础。 2 做好玻璃幕墙的建筑构造质量控制 在玻璃幕墙建筑构造中,应该对其防雨水功能进行格外的关注,做好防雨水渗漏措施。尤其是在那些极易发生渗漏的位置,更应该设置容室内泄水孔,将雨水有效地引流到室外。而在容易发生冷凝水的部位,则应该留有冷凝水排水管道。同时,在构件的制作过程中,钻入泄水孔时必须要按照该相关的规章流程作业,不得堵塞排水通道、泄水孔,以确保排水系统的通畅。尤其是在百页窗及采光大棚的幕墙施工设计上,更应加强其与周边联结、压顶等构造复杂部位的施工作业,杜绝渗漏现象的发生。 3 做好玻璃幕墙所用材料的质量控制 针对玻璃幕墙施工,其所使用的材料,幕墙型材必须要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铝合金建筑型材》GB/T5237中规定的高精级要求,结构件型材壁厚不小于3 mm。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在选用结构胶时,必须要选用抗拉强度、剥离强度、撕裂强度好的结构胶,这是因为结构胶在玻璃幕墙工程中还能够起到避震的重要作用。而在密封胶的使用上则必须要严格审查出厂方所附的相关产品保证书,严格检查密封胶的质量保证年限以及密封胶与接触材料之间存在的相容性、粘接性试验报告,并且对同一批次的结构胶质量是否稳定进行试验,审查合格后方可入场使用。在五金件的使用上则必须要满足玻璃幕墙施工设计的实际要求,不得使用容易生锈的不锈钢材料。在防火材料的使用上,要严格按照相应的规范要求,采用防火等级为A或B1的材料,如若防火材料的等级不明确,那么应该先取样进行测试,测试合格以后方可投入使用。 4 做好玻璃幕墙物理性能的检测 对玻璃幕墙的物理性能,主要是指幕墙风压变形性能、幕墙雨水渗漏性能、幕墙空气渗透性能、幕墙层面变位性能等多项物理性能。而对其进行测试,则是对以上内容进行的指标测试。一般来讲,在玻璃幕墙施工设计中,常见的有单元式幕墙、多跨连续梁幕墙,而针对这两种幕墙所进行的物理检测,则应该选择具有代表性部位2层以上的试件,对其进行检测。并且对该幕墙所用的结构胶、耐候胶等其他材料均要按照相应的规定要求,在使用前进行必要地检测工作。从而通过系统地检测,及时准确地发现玻璃幕墙设计与生产制作中可能存在的缺陷问题,进一步矫正玻璃幕墙在设计及材料选择上是否正确,玻璃幕墙的设计功能是否符合实际要求,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并且在后期施工安装过程中加以注意,提高玻璃幕墙的工程质量。 5 做好隐框幕墙板材的制作质量控制 在结构硅酮胶的注胶过程中,应该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以确保胶缝的粘接强度。进行结构硅酮胶打胶时,应该在清洁干净的车间内进行操作,温度应该始终保持在23 ℃左右,湿度则应该是45%~55%之间,并且在打胶前应该对玻璃及其支撑物表面进行清洁与处理。一旦注胶的温度条件、湿度条件无法得到有效控制,且玻璃表面留有尘埃、油渍,就会对结构胶的粘结强度造成严重影响。为了更好地对双组份胶的混合情况进行控制,在混胶过程中应该留出蝴蝶试样、胶怀拉断试样,并且做好当班记录。应该将注胶后的板材温度控制在18°~28°之间,湿度则控制在65%~75%之间,静置在场地中进行保养,以确保结构胶的固化效果。双组份的结构胶最少应该静置3 d,单组分的结构胶则最少静置7 d后,方可进行运输,而此时如若将试验样品切开,看到切口胶体表面平整、颜色发暗,则可以证明注胶后的板材已经完全固化好。此时可以将固化好的板材运至施工现场的仓库,继续放置14~21 d后,利用剥离试验检测其粘结力,确认已经达到设计要求的粘结强度以后,方可投入安装施工。 6 做好玻璃幕墙隐蔽工程的质量验收 为了进一步确保玻璃幕墙工程的施工质量与施工安全,在施工完成以后应该结合玻璃幕墙的实际施工特点,对玻璃幕墙施工过程中的隐蔽工程进行严格验收。尤其是幕墙构建与结构主体之间的节点连接,幕墙四周与结构连接的接头处理,幕墙伸缩变形缝,防雷接地节点,立柱活动接头节点,梁柱连接节点,防火保温设施,室内排水节点,玻璃板材与立柱固定节点等等都属于玻璃幕墙施工项目的隐蔽工程,都应该严格按照验收工艺流程,随着工程的进展做好每一个环节的验收工作,并且在整个工程施工结束以后进行二次验收,以此确保玻璃幕墙工程质量。 7 结语 综上所述,该文笔者从多个角度入手,对玻璃幕墙工程的全程质量控制进行了粗浅的探讨,并且结合个人的实践工作经验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也希望通过笔者的粗浅阐述,能够让广大同行在今后玻璃幕墙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上获取有益的参考建议与全新的质量控制思路,进而严格做好玻璃幕墙的工程施工工作,将可能发生的安全隐患、质量隐患尽可能地消灭。提高玻璃幕墙工程结构安全性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发挥玻璃幕墙的使用功能,更好地为人们提供服务。 工程方面论文:土建工程索赔及其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 要】基于索赔及其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进行研究,结合具体工程案例,研究土建工程索赔国内及国外的现状、存在问题,总结、归纳了推动工程索赔成功的关键因素,有利于对工程项目进行成功索赔,使其能有更大的合同利润,扭转企业困境、增加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土建工程索赔;现状及其分析;成功索赔措施;合同管理 索赔是工程合同管理重要而又相对薄弱的环节,索赔是合同执行阶段规避风险的方法、最后手段,成功的工程索赔能全面提高企业威信。本文结合睢宁二站工程,阐述了在土建工程索赔及其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了工程索赔的对策。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法律意识淡薄、索赔认识不足、人情关系严重。由于看重人情关系,即使产生纠纷,也不善于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往往对依法赔偿、惩罚区分不清,很难进行科学索赔。 (2)缺乏索赔专才与通才,实践经验贫乏。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关键是索赔管理。索赔是一门科学,更具艺术性,目前大部分企业缺乏“T”型人或“金字塔”型人才,企业内部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素质不高;甚缺同时懂工程、经济管理的人才。 (3)企业内部索赔管理方面存在问题。部分企业内部合同管理制度不能有效落实,合同管理也混乱,对合同的订立、履行过程缺乏有效控制、监督与管理,不利于以后索赔工作的进一步实施。 (4)客观上,法律尚不健全,建筑市场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我国建筑市场竞争过分激烈,业主在合同中经常会提出很苛刻条件,但是承包商迫于生计,往往接受。使得承包商面临十分不利合同签订、实施环境,在合同的签订和执行过程中,双方的非理性行为恶化着工程承包市场环境。 2.索赔策略与技巧 2.1合理定位 2.1.1确定目标 工程经验丰富的承包商会,对自己的损失如实掌握,合理分析可以让步的索赔因素,可以达到索赔成功的因素,做到进退有余地,不至于引起对方的反索赔。 2.1.2要有前瞻性 收集资料要有超前性,索赔证据的收集应具有前瞻性[1]。睢宁二站工程中的做法是,将索赔证据的收集与施工过程资料文件的档案管理有机结合起来。 2.1.3谈判技巧 有经验承包商一定会把握谈判技巧,会深刻认识到复杂工程谈判的长期性、需要持久性的工作,做到有理有利有节。力争单项索赔,单项解决,尽量不把简单问题复杂化[2]。 2.2重点、难点处理 2.2.1不利现场条件 正确处理不利现场条件索赔的难点是索赔费用和工期的计算,这方面也很容易产生分歧。睢宁二站工程,进度分析时,将没有遇到不利现场条件情况下达到的施工速度和其他实际达到的施工速度进行比较。当缺少承包人投标原始数据或资料,或承包人投标的效率数据低估时,这种做法不失为一种参考[3]。 2.2.2工效降低索赔 在睢宁二站合同管理过程中,对于工程量较小和施工项目相对单一的工效降低费用计算,采取了实际费用价差补偿的方法。如,开挖工程,因业主原因导致提供运输材料的施工道路和施工平台不能使用,期间施工单位必须采用人工进行材料二次转运,施工方提出人员、施工机械效率降低的索赔。在保证正常施工情况下,由现场监理工程师对影响时段内受影响部位投入的人工、机械资源进行签认。索赔事件结束后,计算出实际投入的人工机械费用。工效降低索赔费用=(索赔时段内实际投入的人工机械费-索赔时段内合同结算金额中的人工机械费)×税费。因为这种方法要求对每天现场施工投入情况进行签认,并且受施工组织管理水平影响较大,所以不适合长时间、大规模的工效降低索赔费用的计算。建议在合同中尝试引入“工效降低”的相关条款,提前对其含义、原因、责任划分、延期计算、计价方法等做出详细的规定[4]。 2.2.3人工、材料价差调整 睢宁二站土建工程施工合同规定,人工费不调差。由于近年来人工价格大幅上涨,2010年~2012年市场人工工资上涨达50%。工程所用的钢筋由发包人供应,不需要调整价差。合同规定可调差的材料为水泥、柴油,其他材料不调差。材料价差采用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站的建材信息价进行计算,调差公式为价差=当期完成的工程量×工程量清单中该材料含量×(当期该材料的建设工程材料信息价格-2011年4季度该材料的建设工程材料信息价格)。从执行情况来看,建材信息价与市场价相比有所滞后,但基本上反映了市场价格波动情况。合同规定除钢材、水泥、柴油外,其他材料价格上涨的风险由承包人承担,但近年来物价波动异常,建设工程人工、材料价格出现持续大幅度的涨落,引发工程造价变动较大,超出了发包人、承包人能够正常预见的范围和能够承担的风险,为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工程造价,确保工程质量与安全,目前国家南水北调办公室以及针对人工和材料进行了相关调研工作,相应的调差政策正在制定中。 2.2.4承包商的道义索赔 施工合同规定,人工费不调差。由于近年来人工价格大幅上涨,2010年~2012年市场人工工资上涨达50%。远远超过一个有经验的承包商应当可以预见的程度。按一般理解,这是承包商应承担的经营风险[5][6],但在实践中,基于“双赢”和道义的考虑,可以肯请业主酌情给予补偿。 2.3实例分析 新建睢宁二站,安装4台立式液压全调节混流泵(含1套备机),单机设计流量20.2m3/s,总装机功率12000KW。泵站采用肘型进水流道,虹吸管出水流道,真空断流阀断流。工程总投资2.41亿元,土建合同造价8227.99万元,合同工期22个月。施工期间,发生如下索赔事件: (1)招标文件规定的开工日期为2011年2月28日,由于拆迁工作进展缓慢,实际监理工程师开工令的日期为2011年4月10日。在目前水电行业买方市场的情况下,发包方本着协商解决、表达诚意的理念,同意提出索赔。 (2)土方开挖过程中,为协调解决地方拆迁小区缺土的问题,建设处指示将部分土方外运,土方运距增加。根据现场照片、监理工程师指示单、现场工程量签证单,确认该项工程为新增项目,补偿所发生的费用。 (3)进场道路施工过程中,由于拆迁工作迟迟未完成,当地群众多次阻工,进场道路施工滞后,出现人员、机械窝工现象。在窝工费的确定中,存在窝工效率降低多少的问题,窝工发生的原因主次责任的确认和分担。在本例中,窝工主要是由于建设单位征地拆迁不及时,以及施工过程图纸变更较多等原因,造成人员、设备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率。建设单位反索赔考虑施工单位施工组织效率、人员、设备使用率完好率的问题,在索赔费用计算中事先分析、予以考虑。 (4)2011年8月29日凌晨突降暴雨,从0时至12时雨量达180.1mm,睢宁二站施工现场多处损毁,为此,进行工程保险索赔。由于及时对现场进行拍摄,对保险报案电话录音,加之建设及监理单位通知,为索赔留存了索赔举证资料,追加了造成的损失。睢宁二站主体工程施工前,业主和承包商联合投保了工程保险和第三者责任险,发生险情时,在24小时以内向保险公司报案,同时上报监理、业主单位,并停止现场施工,等待保险公司现场踏勘。现场踏勘完毕,即向保险公司发出《出险通知书》,按要求填写相关材料。 3.结语 通过对现阶段索赔存在的情况分析,提出解决问题方案和措施。并通过睢宁二站工程中存在的工程索赔问题,进行对施工索赔的分析研究,提出了具体做法,深入探究了土建工程索赔及其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工程方面论文:电气安装工程施工涉及的各方面管理工作分析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电气安装工程施工的技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不断完善起来,管理水平也有所提升,正在向系统化、多样化、多层次化方向发展。电气安装工程施工管理工作包含多个层次:工程质量、工程进度、工程造价等方面,只有进行有效的监管和控制,才能提高产品的使用价值、缩短工程的施工时间、降低施工的造价、保证建筑施工的安全。本文简单对电气安装工程施工涉及的各方面管理工作展开了的分析。 关键词:电气安装 工程施工 管理工作分析 一个工程项目优劣的影响因素有好多,包括工程质量、施工进度、工程造价和施工安全等多个方面,工作人员只有把这些要素系统地分析,然后针对性的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才能提高电气安装工程施工管理工作的效益。 1 电气安装工程施工的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是指确立质量方针及实施质量方针的全部职能及工作内容,并对其工作效果进行评价和改进的一系列工作。质量控制是指制定质量指标条件下借助行动方案和资源配置的计划、实施、监察和监督满足预期的标准。电气安装工程施工过程是形成工程项目实体的全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样也是形成最终产品质量的关键环节。由此可见,施工质量的控制是工程项目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施工人员必须以工程标准为依据,做好施工前后的管理和控制。 1.1 与其它的工程质量控制不同,电气安装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具有以下的特点 (1)电气安装工程施工具有很强的隐蔽性,暗箱、暗线和暗盒分布较广,工作人员不容易排查出潜在的问题,及时发现问题也不容易及时有效的检修,工程的强度和难度比较大。(2)电气安装包括了导线接地装置、线管埋墙、导线穿管、配电箱安装、灯具安装、相关设备安装、避雷网安装、试验通电、照明设备的调试、开关按钮的设置、电表的安装等环节,程序繁多。此外,电气安装施工程序所需的时间较长,整个电气施工周期甚至超过了整个建筑物的施工周期。(3)电气工程拥有很多的子系统,例如照明系统、配电系统、消防系统、安检系统、动力系统、电视接收系统、通信系统、网络系统等等,每一个系统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内在联系,这就要求了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要加强对电气工程的质量管理和控制。 1.2 电气安装工程施工过程经常出现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措施 (1)配电室的质量管理和控制。设计人员在配电室门窗设计的时候,要注意门窗向外开,在门口位置安装防鼠的夹板,防止老鼠进入配电室造成一定的损害;设计人员在窗户设计的时候,要设计相应的通风百叶窗,既防止了雨雪的天气渗水,也有效地预防了进入窗户的小动物;电缆的沟底应该有一定的坡度和集水坑。(2)配电盘的安装。保证配电盘的稳定性,杜绝因断路器拉合造成的盘身晃动问题;施工人员要在配电盘上安装符合标准的电流表和电压表,及时、有效地检测相关的电压和电流数值;固定好配电器的互感器和电动机的保护器装置,确保配电环节的顺利进行。(3)电缆安装。施工人员在进行电缆埋沟的时候,要使电缆保持一定的松弛度,不能绷直,否则可能出现电缆的断裂;电缆的两侧要留有余长,以备不时之需;电缆穿管的时候,要协调管内径和线外径的比值关系,优化线管的内径;施工人员要有针对、有区别地对高压电缆和低压电缆进行埋沟。(4)照明的安装:控制好灯头离地面的距离;开关要设在相线上。 2 电气安装工程施工的进度管理 工作人员要在动态变化中做好电气工程施工的进度控制,随着项目的进度不断调整计划方案。从下面几个方面做好工程施工的进度管理:(1)施工过程中设置不同的施工班组,由相应的班组长全权负责,强化施工班组的管理工作,全方位、多角度计划,有目的、有步骤组织,全面协调施工环节人力、物力和设备的有效配置。(2)制定可行的工程进度计划,规划好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保证生产上下协调,长短有序。落实每一个周期的计划,完成进度,保证计划的顺利实施。(3)不断更新工程进度日志,核实计划进度和现实进度的差距,定时召开工程研讨会,共同探讨影响工程进度的因素,找出问题,商定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不断调整进度计划,让工程计划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4)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提前组织工作人员、收集施工材料和相关设备,搞好各项临建设施,确保施工工程的顺利开展。(5)根据施工地点的天气和气候特征,制定相应的季节性施工技术措施,有效地避免因气候条件造成的延误工期现象。(6)加强施工生产调度,科学组织,分段组织流水施工,立体交叉作业,充分利用作业面,切实安排好工序之间的穿插施工。(7)借助先进的施工设备,缩短工期,加快工程施工的进度。与此同时,养护好施工机具,确保下一次施工机具的运转良好,充分发挥施工机具的功效,保证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8)施工队伍要协调、完善管理层和劳务作业之间的关系,制定相关的激励机制,赏罚分明,充分激发不同层面的施工积极性,提高施工的效率。(9)定期召开员工大会,加强管理层和员工之间的交流,了解员工的思想情况,现实困难,帮助员工克服不利条件,使员工能够全心全意投入到工程施工中去,缩短工期。(10)施工队要不断协调各个层次的关系,搞好施工队伍的内部建设,增强内部员工的支持和理解,统一他们的思想,共同努力完成施工要求。 3 电气安装工程施工的成本管理 电气工程施工的工程造价,在符合施工质量标准的同时要进行有效地控制。为了节约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种成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成本预测:依照具体的施工明细,应用科学的方法,对可能造成的工程成本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2)施工成本计划:拟定电气安装施工项目在计划施工期内的生产费用、成本水平、成本降低率和降低成本采取的行之有效的措施和书面规划。(3)成本控制:在电气安装工程施工的时候,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对各项影响工程成本的因素的分析,计算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距,提高施工材料的利用效率,避免不必要的浪费。(4)成本核算:统计出电气施工整个工程的实际费用、总的成本和单位成本。 4 结语 电气安装施工工程项目中的质量管理、进度管理和成本管理是一个相互统一的整体,缺一不可,它们之间既存在着矛盾,又发生着密切的联系,施工人员必须统筹兼顾,科学管理。工程施工要以提高工程质量为依据,不断缩短工期、降低施工成本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施工过程还要注意施工安全问题,不断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建立相关的安全体系,确保电气安装施工工程的安全。 工程方面论文:浅析计算机在电气工程方面的应用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计算机越来越重要,走进了千家万户,步入了生产企业的各个角落,随着计算机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计算机技术在电力系统自动化方面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不单提高了电力系统的工作效率更增加了系统的智能化、运行能力。本文就计算机技术在电力系统自动化中的应用进行了综合分析,并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电力系统;电网调度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对电力系统中电网的运行速度产生了整体性的影响,是实现电网网络化,电力系统信息共享、信息传递和远程调控的关键技术。电力系统工程建设的组成部分包括发电、输电、变电、配电和用电等各个方面,这些都与计算机技术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电力系统中,各级别电网调度控制中心的计算机系统和变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等也都与计算机技术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本文通过研究电力系统工程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希望能促进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一、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趋势 1 计算机视觉技术 随着红外成像技术与视屏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不断应用,电力系统提高了对图像信息的要求。人工无法在极短时间内分析电力系统检测出的复杂图像数据,但是电力系统信息分析和电力系统问题处理都需要极短的时间,甚至在1 μs内完成分析并处理,所以要在电力系统中应用图像识别技术,以完成智能化图像分析工作,加快电网的处理运行速度,实现图像识别技术与其他系统的良好兼容,进而提高输电线路的安全性和电网调度的运行效果。 2 智能电网技术 智能电网技术的应用对电力系统的自动化非常重要。智能电网对调度、发电、配电、输电和用户管理等环节进行整合,充分利用自动化控制的优点,严密监控电网的运行,就可以保证电力系统的平稳运行。计算机技术应用与调度的有机结合是智能变电系统的主要工作,智能变电系统可以实现柔性交流电的运输,也可以对变电站进行远程自动调节,使系统运行更加稳定。我国电网建设的首要目标是建设智能电网系统,这个目标的实现主要依靠计算机技术的合理应用。通过计算机收集相关数据,然后分析电网运行情况,及时解决电网系统运行过程中发生的问题和故障,保证电网系统的平稳、安全运行。 3.功能多样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会促使电力系统自动化的程度和步伐,相比传统电力系统来讲,更具有显著的优势,比如系统功能的多样化,在电压转变、电能分配以及用电调控等功能,都会得到明显的改善,系统自动化的状态,也符合系统高负荷运行状态的操作需求。 二、电力自动化系统 1 电网调度自动化 电网调度自动化是电力系统自动化的重要基础。显示器、打印机、存储器、计算机网络接口等构成了计算机技术整合的终端设备,利用这些设备,可对电力系统局域网进行参数测量和状态检测。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实现了在电力生产过程中,通过自动化分析和监控电网的运行状态,实时采集数据、预测电力负荷、预估电力系统安全状态、实行省级以上电网控制等,满足了现代电力系统的运营要求。 2 配电网系统 电力自动化系统借助于计算机技术实现了电力系统的网络化和配电智能化,包括光线终端、配电子站和配电主站三级结构的配电网系统自动化,可以保证电力系统的资源共享、电力系统的高效运行和系统运行的高度自动化。 3 变电系统自动化 电力系统主要通过变电站和输电线路实现电能的输送。在变电站运行过程中,仅仅依靠人力来监控电力供应不可行,并且难以及时反馈信息。而计算机技术在变电系统的应用可以极大地提高监控效率,及时发现变电运行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提高电力运行的适应性和稳定性。在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应用计算机技术实现了变电站二次设备的信息化、数字化、集成化。 三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1 在应用逻辑中的应用 在电力系统中,为了确保电力系统服务器中资源的安全,需要建设相应的应用逻辑。应用逻辑主要是指作为中间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应用服务器。用户要访问电力系统中的资源,通常需要使用相应的应用逻辑程序。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电力系统工作人员利用相应的事件处理函数来修复突发变化的数据,以确保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 2 电力自动化应用 能够将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完美融为一体的被称为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它能够实现信息处理和数据统计采集,交换的强大功能,同时也有遥控,遥调和预测报警的功能。电网能量管理系统EMS已从传统的SCADA实施监控系统实用化提高到高级应用的负荷预测,状态评估,调度员潮,安全分析,电压无功优化及自动控制,最有潮流以及DTS调度员仿真培训等电力应用软件的应用化,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必须同时满足不同时期建设,不同厂商开发的各个应用系统之间的系统联系,信息共享的一体化平台建设。 3、在计量表中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通信和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应用的普及,导致了当代多功能数字分时电度表的问世。这种可以远方通信的多功能数字分时电度表,除了具有分时电度表的功能外,还能和配电控制中心配合,收集带时标的用户电工信息、传送电量计费信息、具有窃电报警、负荷控制、液晶显示、长期存储等功能。在电量计费系统中,表计本身还可兼作数据集中器使用,大大简化电量计费系统的构成。电量计费系统是开拓电力市场的一项基础性设施。通过电量计费系统的建设,应一改过去垄断经营时期供方查表、用户缴费、逾期罚款的单向联系模式。 城网建设改造中,正在进行量大面广的“一户一表”建设。无论从当前的“商业化运营”或今后的“配电市场”来看,都应尽可能地考虑到计费信息的双向通信(大中用户远方读表和中小用户智能卡)以及和银行结算的关系问题。 结束语 总而言之,计算机技术在电力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计算机技术已经逐渐融入到了电力系统工程自动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并且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加强对电力系统中计算机技术应用概况的分析,掌握其应用方向和实际作用,不仅能提高电力系统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还能促进电力系统的快速发展,最终促进我国电力行业的快速发展。 工程方面论文:水运工程规范在桥梁防冲刷方面的应用 摘 要:桥区冲刷是经常出现的工程问题,威胁桥梁安全急需解决。但目前国内尚无这方面的规范、标准,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将水运工程相关规范及工程经验引用至桥梁冲刷防护。 关键词:水运 工程 桥梁 冲刷 1.冲刷防护工程简介 1. 1工程概况 那龙河大桥是开阳高速公路阳东段的一座跨河大桥,桥长229.4米,桥台基础为钢筋砼钻孔灌注桩基础。河段无通航要求。2#~11#墩位于河床内,冲刷较严重,河床断面以平均每年60~70cm的速度下切。为保证桥墩处土层不再被冲刷,从而地基能对桩基提供足够的摩擦阻力,保证桥梁安全,需要对2#~11#桥墩进行防冲刷处理。 1.2冲刷情况分析 综合分析各种因素,那龙河大桥桥墩冲刷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桥墩自身引起水流流态局部变化引起冲刷,水流经过桥墩附近时,水流大致分为表面涡流、向下射流、马蹄形涡流、尾迹涡流,其中以向下射流与马蹄形涡流为造成桥墩局部冲刷之主因。 (2)由于上游2000m处的水利工程的建设,拦截了其上游流域的泥沙,使向下游河段的输沙量减小,增大了下游水流的挟沙能力。拦河坝离大桥较近,当开闸放水时,桥区水流流速较急,水流的冲刷能力较强,桥区冲刷强度较大。 (3)河道挖沙所造成的河道不规则变形引起冲刷。采砂使河床局部变形,打破了水沙运动的平衡,水流流态变化引起溯源冲刷,进而导致河床全面调整,影响河床稳定。 2.水运工程在冲刷防护中的应用 2. 1防护思路 桥墩冲刷防护工程的功能是在设计的水动力条件下为桥墩桩基与原状土共同作用提供保障。本工程具有抢险性质,设计主要遵循以下原则:冲刷防护结构安全可靠,耐久性强;冲刷防护效果满足使用功能和设计标准;合理确定防护范围、平面布置和防护结构,确保经济合理;应考虑施工中不可避免的不均匀性对防护效果的影响;设计方案简洁明了,施工环节少;就地取材,备料容易;选用常用施工工艺,船机、设备调集方便;动态设计:鉴于桥墩处冲刷情况的不断变化,根据冲刷防护监测结果,合理地调整设计。 本次防冲刷工程结构方案设计从地形条件、施工条件、工程造价等多方面进行考虑,选定抛石防护。目前积累了不少工程经验,比较成熟,但很少运用规范规程依据。 2.2防护方案 2.2.1平面分区 本工程冲刷防护范围为2#~11#桥墩。在河流方向防护宽度为80 m,桥轴线方向防护总宽度为160m。整个防护区域分为核心区及护坦区,核心区布置于每个桥墩四周6m×40m,10个桥墩核心区面积共2400m2。其余防护范围均为护坦区,即桥墩与桥墩之间以及防护区域的上下游段,护坦区面积共10400m2。本次工程合计总防护面积约1.28万m2。如图1。 2.2.2结构设计 桥墩局部冲刷防护采用“护底块石+级配石层+护面块石层”的防护结构。2#~6#桥墩处于河流主河道,防护块体顺应河床走势,因此不需进行整平,以尽量减小对河流形态的影响;7#~11#桥墩处于河流非主河道,河床起伏不大,需先顺应现有河床整平成斜面后再铺填防护结构。整个防护区域沿水流方向外侧10m均要做厚度为0.5m、宽度为10m的护底。 2 #~6 #桥墩直接在河床面40m×80m范围内覆盖一层0.5m厚的混合级配碎石(规格为50~150mm),其倒虑作用可防止河床泥沙及装砂袋年久老化后的中粗砂被河水淘走流失。最上层整个防护范围内覆盖1m厚的30~100kg护面块石,护面块石沿核心区边沿以1U10的缓坡过渡至护底,其余边坡均为1U3。 7#~11#桥墩河床整平后,核心区在河床面覆盖一层0.5m厚的混合级配碎石(规格为50~150mm),上层覆盖1m厚的30~100kg护面块石,护面块石沿核心区边沿以1:10的缓坡过渡至护底,其余护坦区均为1m厚的10~100kg护面块石,因护坦区下面因为没有级配碎石,所以块石的最小规格要有所下降,取为10~100kg护面块石。 桥墩局部冲刷后均有马蹄形坑洞,在坑内填充碎石,填充至与周边河床齐平。如图2。 2.3设计要点 近年来,很多学者及工程实际都对影响抛石防护效果的各种特征参数,如抛石中值粒径D50、布设高度h、抛石厚度t、抛投范围c 和抛石级配等进行了研究,本文将水运工程相关规范条文引入桥梁桩基冲刷设计,使方案更有依据和指导性。 (1)抛投范围。根据大量的参考文献及工程实践经验,防冲刷的范围较广,结构的整体稳定性较好,对地形的适应性强,减小了桥墩处的水流流速,水流冲刷后,河床上的大块石逆水上移,减少了冲深,最大冲深点所在位置远离墩桩,增强了核心区块石的稳定性。因此桥墩防护的范围越广,防护的整体稳定性越好,效果越佳。一般防护的范围不小于2倍桥墩尺度,常用3~7倍桥墩尺寸。考虑工程投资的影响,本工程防护范围有所限制,河流方向防护宽度为80 m,桥轴线方向防护总宽度为160m。 (2)块石规格。水运行业中有几本规范均对水流与块石规格的关系进行了规定:《航道整治工程技术规范》(JTJ312-2003)及《港口及航道整护岸工程设计与施工规范》(JTJ300-2000)中,水流流速大于3m/s时,d=0.04×(建筑物最大表面流速)2。《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 50286-2013)中, 这些规范中块石的粒径都是与流速的平方成正比。 《防波堤设计与施工规范》(JTS154-1-2011)中对于护底块石的稳定重量,当最大底流速为2m/s时块石的稳定重量为60kg,当最大底流速为3m/s时块石的稳定重量为150kg。 根据流速资料并结合几年洪水期残留块体考察,本次外层块石的取100kg。为了防护体更密实坚固,要求级配良好,兼顾下层级配块石的粒径,每种材料粒径层层相扣才能有效地防止淘刷。由此块石粒径的下限取为30kg。施工时应注意,外层安放较大的块石。 (3)块石厚度。根据工程经验,块石厚度一般为3~5层,相关研究表明抛石层越厚,结构整体性越好,防护效果也就越佳。按照100kg块石厚度约1m,考虑桥区水深流急,为加强防护效果,适当加大,但厚度过大,则减小了过水断面,引起二次副流,因此给予适当加大,取为1.2m。 (4)级配碎石厚度。《港口及航道整护岸工程设计与施工规范》(JTJ300-2000)中规定级配碎石位于水上不小于0.4m,水下不小于0.6m。水上水下的区别主要考虑施工的误差,本工程河水很浅,在枯水季节几乎无水,因此取0.5m可以保证级配碎石的反滤作用。 (5)级配碎石粒径。粒径范围应根据下层要防护河床砂的粒径。根据工程经验,当不均匀系数10时则级配较好。本工程设计级配碎石的中值粒径D50为100mm左右,要求50~100mm的级配碎石占50%,100~150mm的级配碎石占50%。 (6)质量标准。由于国内尚无针对河床冲刷防护的正式的施工规范、规程和质量检验评定标准,本工程设计参照交通运输部《水运工程质量检验标准》(JTS257-2008)的相关条文规定执行。本工程对各结构层按以厚度控制为主,以高程控制为辅的原则进行验收,并提出标高、厚度及边线位置等的允许变差值。 2.4防护效果 那龙河大桥实施后经过洪水的考验,根据现场勘察结果,由于设计方案较为合理,桥区防护效果很好,有效地保护了桩基,保证了桥梁的安全。 工程方面论文:有关工程预决算编制与造价审核方面的探讨 摘要:预决算编制和造价审核是现代工程项目施工中不可或缺的工作,它一方面能够科学控制工程造价,降低工程成本花费,为企业带来更高的经济利润;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企业集中有限的资源,致力于人才引进、技术发展和设备更新,带动整个行业朝向良好方向发展。因此,将预决算编制和造价审核贯彻与整个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中,既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客观需求,加强预决算编制和造价审核的分析极具现实意义。 关键词:工程项目 预决算编制 造价审核 技术要点 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和完善,需要修建大量的基础设施和工程项目,如何降低项目施工成本成为当地政府和施工企业所共同关心的问题。预决算编制和造价审核能够有效控制项目投资,在不影响项目施工质量与效率的前提下维护各方利益。文章首先结合现阶段工程项目的实际特点,指出了工程项目建设中预决算编制存在的问题,随后列举了工程造价审核的常用方法,并对如何提高预决算和造价审核的准确性做出了具体论述。 一、工程项目预决算编制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工程预决算编制需要注意的问题 工程项目具有施工环节多、涉及内容广、施工周期长等特点,要想对工程项目进行详细的预决算编制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为了保证预决算各项工作能够保质保量进行,需要做好以下几点准备:首先,制定详细的施工规划。在项目开工之前,相关调查人员要做好项目施工区域的勘察工作,尽可能多的掌握项目基础资料,并以此为依据制定相应的施工规划图。其次,准确、详细的计算工程量。工程量包括工程各阶段的造价花费以及施工工期的计算,该项工作内容相对繁琐,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汇总、整理分析以及后期计算,对于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要求较高。最后,严格按照施工内容和计算规则进行预决算编制和造价审核操作。在进行预决算编制时,编制人员不仅要熟练掌握各种计算规则,保证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同时还要确保工程项目不出现漏记问题。 (二)防止工程预决算出现问题的措施 在对某一工程项目进行预决算工作时,为了保证编制的准确性和效率性,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做好前期的工程设计工作。工程预决算编制与造价审核属于前期工作,对整个项目施工起到规划和指导作用。因此,只有项目施工完全按照前期设计进行,才能保证预决算编制作用的正常发挥。一旦项目施工出现工期、人员的变更,预决算编制必然会受到影响,后续的编制工作也就失去了利用价值。第二,避免工程中各方面价格的变动。由于项目施工本身的周期较长,加上市场波动性的影响,因此与项目有关的材料价格、机械(人员)雇佣成本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如果不进行有针对性的控制,很有可能影响预决算编制的准确性。因此,在前期制定预决算编制时,要适当留出一些可变动区间,降低因价格波动带来的冲击影响。 二、工程造价审核分析 (一)工程造价审核的常用方法 在对工程造价进行审核的时候,审核的方法很多,其中比较常用的一些审核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第一,全面审核法。全面审核法就是依照相关文件对工程中的工程量和费用等进行全面的审核。由于审核的工作量比较大,因此所用的审核时间比较长。第二,重点审核法。重点审核法就是对工程中的一些重点项目进行审核。第三,对比审核法。同一地区的工程项目在造价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我们可以先对一些同类工程项目中的造价进行分析和总结,然后把两者进行对比,找出本工程项目中不符合规律性的一些内容,并对其进行重点审核。第四,筛选审核法。所谓筛选审核法就是把工程中的各项指标进行筛选,并把这些指标归纳成一个基本值表。在对工程项目进行审核的时候,如果基本值表与审查的标准不同,我们还需要对其进行调整。上述几种造价审核方法只有使用范围的不同,不存在技术上的优劣之分,在具体选用造价审核方法时,要注意结合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力争是造价审核方法与工程实际相符合。 (二)提高工程造价审核水平的措施 由于受传统施工观念和管理模式的影响,现阶段国内工程造价审核仍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困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项目工程的施工质量,因此,必须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造价审核质量。首先,相关负责人要树立岗位意识,加强对造价审核工作的重视程度,将造价审核与预决算编制摆在项目工程施工的首要位置,并且集中企业内部的人力、物力,做好审核工作。其次,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一方面要提高企业内部的薪资水平和福利待遇,吸引更多数量、更高质量的造价审核人才;另一方面可以在企业内部,通过“以老带新”等方式,培养内部人才,并且定期开展讲座、培训等方式的学习工作,力争打造一支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现代化造价审核团队。 三、结束语 预决算编制和造价审核虽然不直接参与工程项目的施工与建设,但是能够通过强化成本计算和成本控制等形式,推动工程项目施工按部就班的进行。为了进一步提升预决算编制和造价审核的质量,相关企业要加强该方面工作的重视程度,并通过加强人才培养、优化设备等方式,为该工作的优化提供必要支持。
中医医学论文:重症医学科迎接中医医院等级评审的管理体会 【摘要】 通过2012年迎接中医院等级评审,重症医学科积极响应护理部的指示, 分层分步不断自查、补漏、提升、强化, 在中医院等级评审中获得了一致好评。通过评审, 规范了护士分层培训方案, 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系统。为进一步规范护理工作确立了目标和方向。 【关键词】 等级医院评审;护理质量管理;重症医学科 医院等级评审是衡量医院综合实力与整体水平的有效手段,是全方位、多角度、涵盖各层次的评价体系[1]。其中, 护理工作涉及评审内容的八大方面, 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作为重症医学科的一名护理管理者, 面临的不仅是如何迎接新一轮的医院评审工作, 更重要的是如何应用新的护理管理理念, 提升管理水平, 进一步规范重症医学科的各项护理工作。 2012 年, 我省开展了等级医院评审工作, 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认真对照《山东省中医医院等级评审标准》, 结合实际情况, 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加强护理质量管理, 并在2012 年9月省卫生厅组织三级甲等医院复审工作中得到了护理专家的好评, 顺利通过医院复审。结合创建达标经验, 现将重症医学科护理迎评工作的体会总结如下。 1 医院概况 本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为一体的综合性医院。1994年被评为国家三级乙等医院, 于2012 年通过山东省卫生厅三级甲等医院复评。目前, 开放病床1396 张, 设有58个临床科室、50个护理单元。护理人员共897 名, 其中副主任护师10名、主管护师234名、护师237 名、护士381名;本科学历199名、大专学历613名、中专学历79 名。 2 护理迎评工作 积极响应护理部号召, 制订重症医学科迎评方案;护理迎评工作共分六个阶段, 分别是学习动员, 安排部署阶段、梳理标准, 自我完善阶段、严格自评, 持续改进阶段、专家试评, 查疑补漏阶段、准备迎评阶段、现场评审阶段。 2. 1 学习动员, 安排部署阶段 2011年初, 全院召开了中层干部评审达标会议, 明确创建目标, 为迎评工作做了全面部署。重症医学科迅速成立迎评核心小组。成员均为护理骨干。由护士长组织精读评审标准, 汇总护理相关条款, 制定迎评推进计划, 责任到人。将责任划分到每一名护士, 做到全体动员、人人参与, 调动全体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迎评营造了浓厚氛围。 2. 2 梳理标准, 自我完善阶段 有护士长带领护士反复学习《山东省中医医院等级评审标准》, 分析标准, 找出现有工作的不足, 层层完善, 请教院内护理专家, 咨询参评过的医院, 制定《重症医学科三级中医医院评审护理核心指标与达标要求》, 并将其作为等级医院评审护理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执行。同步制定了 “迎评周工作计划”、“每日一制度学习计划”等相关内容, 一步步推进中医院迎评工作。迎评材料也从标识、目录、内容以及需要的支撑材料都做了统一要求。 2. 3 严格自评, 持续改进阶段 成立科室内护理评审小组, 模拟专家检查思路、评审办法, 并结合本院实际, 安排多次自评, 不断总结自评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为有效整改奠定了基础。在护理技术操作的培训考核方面;做到反复练习, 人人达标, 培训的同时, 锻炼护理人员应对检查的能力。 2. 4 专家试评, 查疑补漏阶段 邀请院内护理专家指导工作, 模拟评审场景进行试评, 增加督查的客观性和严格性。汇总专家意见、建议, 逐项整改。追踪整改效果。同时, 利用统计手段把目标量化, 实施统计评价, 用详实的数据测量出目前达到的水平以及存在的不足。根据专家提出的整改意见, 查缺补漏, 提升各条款的等级水平。 2. 5 准备迎评阶段 这是迎接评审工作的冲刺准备阶段, 从接待评审专家设定检查路线, 以及护士长向评审专家简要的介绍科室特色(灵活掌握), 以及迎评办公室内的布局, 迎评当日的人员安排等均做好周密准备。召开工休座谈会, 坦诚告诉患者及家属医院迎评检查的真实性, 征求他们对病区管理及健康教育等工作的意见, 积极沟通解释, 取得配合, 做好迎评前患者及家属的培训。 2. 6 现场评审阶段 现场评审的时间大约是2~3 d 时间, 实际流程有以下几个方面: 评审前1 d, 医院要准备好相关的资料备查。评审第1天, 评审专家参加病区早交班, 参加医院汇报会, 访谈院长及分管院长, 访谈护士长, 访谈病区责任护士, 访谈实习护士, 访谈科主任及医生, 访谈患者及家属, 查看病区治疗室及急诊急救流程等环节。评审第2 天, 评审专家到供应室、手术室、新生儿室等科室现场查看工作流程和护士培训、护士长考核、病区质量管理情况。评审第3 天, 专家组反馈医院评审意见。 评审第1天, 八个评审小组其中的六组分别陆续来到了重症医学科, 对医疗、护理工作做了全面的检查、评估。全科医护人员热情地接待了评审专家, 以良好的精神风貌, 精湛娴熟的技能水平获得了评审专家的一致好评。 本院的等级评审工作结束了, 纵观护理评审的整个过程, 我们深切体会到了参加医院评审不仅是对护理工作进行的一次认真、细致的全面大检查, 也是利用外力推动护理质量改进的有效方法[3]。只有及时把握新的评审理念, 与时俱进 , 解放思想, 才能找准发展方向 , 提升核心竞争力, 将护理工作推进新的阶段。 中医医学论文:简述中医医学心理学 【摘要】中医医学心理学源于《内经》,是祖国医学的一部分。医生运用于临床,并进行系统的整理、提高。本文就其理论基础、基本疗法结合案例进行简述。 【关键词】中医医学心理学;理论基础;基本疗法;案例 1 中医医学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1.1 形神合一论中医医学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生理,建立形神合一论。在狭义来讲,形为身体,神为心理,形神合一。 1.2心主神明论用藏象学说阐述人的心理和生理的假说。将人身之神依附于藏象之心,故心为“君主之官”。 [1] 1.3 心神感知论《内经》阐明感知活动的中枢(心神)通过经络与感觉器官联系,如心神能感知针灸的“针感”。[1] 1.4五脏情志论 1.4.1五志分脏论《内经》阐述五志分属特定脏腑。不同脏腑精气的盛衰导致不同心理活动的改变,五志的太过不及均可使脏腑受损。 1.4.2七情致病论《内经》以气机紊乱阐述“喜、怒、忧、思、悲、恐、惊”情志致病,有指导意义。[2] [3]七情生于脏腑,出于心神,当其强度超过生理调节范围时可致病。[4] 1.5人格体质的分型《内经》把人格、体质结合:①按阴阳属性,分太阴、少阴、太阳、少阳、阴阳和平5型阴阳五态人。②按五行属性,分25型阴阳二十五人。[5] 1.6 阴阳睡梦论《内经》从形神合一论出发,以脏腑功能的阴阳五行属性来释梦。 [1] 2 中医医学心理学的基本疗法及案例 2.1情志相胜心理疗法《内经》始创此法,反映了中国的民族心理,丹溪、子和于此贡献犹大。[6] [7]子和提出“悲治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喜治悲,以谑浪亵狎之言娱之”等,丹溪提出“怒以忧胜之以恐解之;喜以恐胜之以怒解之”等以情胜情的治疗模式。[8] [9] 2.1.1单独运用 如怒伤肝,悲胜怒:张氏治疗因怒而厥的燕姬,使她因灸法损毁皮肤而悲,而排解郁怒。如喜伤心,恐胜喜:范进过喜而呈癫状,岳父突然打耳光,他因恐而清醒。 2.1.2综合运用以情胜情疗法要灵活运用。[10]一种情志刺激可调一种或数种情志致病;一种或数种情志可调一种情志致病。[11]某女思夫纳呆,丹溪综合“以怒胜思,以喜解思”让其父使女怒,又诈以其夫将归使女喜,女思得解。 2.2言语疏导法用语言对患者劝说开导的精神治疗方法。在能保护患者隐私的环境,使其畅言,顺其意疏导,改善其负面情绪。 2.3惊者平之法《内经》:“惊者平之”。张从正:“惟习可以治惊,夫惊以其忽然而遇之也,使习见习闻不惊”。[12]卫新妻每闻有响则惊倒不知人。戴人用以木击几等方法发出声音,使之耳闻目睹,渐次为常,惊止病愈。 2.4顺情从欲法欲愈其疾,当先治心。室女倾心于某男,初其父不许,由此郁闷而患瘰疬。其父遂许。婚后三月,其症大减,再稍加调治即愈。[13] 2.5移精变气法《素问・移精变气论篇》讲述运用精神疗法转移精神,梳理气机。杨贲亨诊患内障的贵人,用诡言令其凝神于足以降火,愈目疾。 2.6导引运气法让患者安神静志,摒弃不良情绪的干扰,梳理紊乱的气机,恢复平衡的心理疗法。卢不远治疗沈某的恐死症指导其禅宗参究法(导引运气法),百日病愈。 2.7传统音乐疗法《内经》以五音对应五脏的模式,用相应的五音组合,调理忧愁、思虑、悲哀等异常情志及心身疾病。 2.8祝由疗法“祝说病由”以“移精变气”,而“邪不伤正,精神复强而内守”; “祝其病所由来以告于神”,而“病由是可愈”。[14]祝由疗法蕴藏合理的科学内核,借助患者的信仰,掌握和改变患者的心理,达到治病的目的。[15] 2.9针药疗法《内经》强调心神,重视针药疗法,如选用针灸肝经原穴太冲或服用逍遥丸治疗肝气郁结的患者等被广泛地运用。 3 问题与展望 中国古代医学心理学存在发展连贯性,蕴含丰富的心理治疗思想,然其内容支离破碎,系统性不强。我等应结合现代医学心理学研究,形成本土化的心理治疗体系。 中医医学论文:冠心病证治的中医医学论文 一、芳香温通 1.温通心阳《灵枢•五味》曰:“心病者,宜食……薤”,这是最早用薤白治疗心病的文献记载。薤,即薤白,俗称小根蒜,味辛、苦性温,该品辛散苦降、温通滑利,善散阴寒之凝滞,通胸阳之闭结,为治胸痹之要药。《金匮要略》在此基础上创制多首以薤白为主药的方剂,如瓜蒌薤白半夏汤、瓜蒌薤白白酒汤、枳实薤白桂枝汤等,均以温通散寒为立方主旨。张仲景以“阳微阴弦”高度概括了胸痹胸阳不振、痰浊瘀血乘其位导致阴乘阳虚、血运不畅、胸痹而痛的病因病机。《伤寒论》温通心阳之主方乃是桂枝甘草汤,经云“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方中桂枝用量大于炙甘草,取桂枝辛温通阳,甘草甘缓补虚,两药配伍,辛甘并用,振奋心阳,温通血脉,治疗胸痹心痛,有如阳光普照,阴霾自散。心阳得通,阴寒、瘀血、痰浊尽皆消除。 2.温经散寒在《素问•调经论》中认为胸痹心痛的病机为“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归纳本段文字可知,本病疼痛的病机为寒、瘀痹阻心脉,不通则痛。此外,寒邪还可损伤阳气,兼有导致气虚的趋向。所以治疗方法当以散寒、活血兼顾,并同时配合补益之品为法。从此角度分析,则《伤寒论》中当归四逆汤最为适宜。当归四逆汤在《伤寒论》中治疗血虚寒厥证,其临床表现为“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虽未提及心痛的症状,但从症状上分析体现了血虚、寒凝血脉的病机。根据“异病同治”,病机相同则治法相同的原则,则本方可用于治疗血虚、寒凝心脉的胸痹。目前也有应用本方治疗冠心病的研究。如杨传印应用当归四逆汤原方,根据症状加减治疗42例寒凝心脉型冠心病患者。根据《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制定疗效评价标准,则病情好转38例,有效率为90.5%。 3.回阳救逆汗为心之液,血汗、津血异名同源。《伤寒论》指出大汗大下、火逆烧针等误治因素可损及心阳。轻可出现“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重则出现“下利清谷,里寒外热,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以及“厥逆汗出,脉微细,但欲寐,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等阴阳格拒或阴盛阳衰的危重证候。此时病情危笃,全身脏腑衰竭,虽同为少阴虚寒,但仍以心阳暴脱、君火亡竭为主要病理基础。肾阳虚损虽属必然,然不致如此凶险,故为其次。冠心病心绞痛四肢不温及四肢发凉的表现,其共同发病基础为血液循环障碍。其即中医的“四逆”,四逆是指四肢逆冷,由指端向心方向发冷。芳香温通心阳之方剂多以回阳救逆的干姜、附子为君药,多配合补气药,回阳救逆,阳气运行,则血脉通畅。《伤寒论》中有云:“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雷蕊娥等以本方加减治疗32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在改善临床症状、心电图及心排血量(cardiacoutput,CO)、左室射血分数(leftventricularejectionfractions,LVEF)、射血前期/左室射血期(PEP/LVET)方面优于对照组(32例西医常规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患者),P 0.05。且对照组有7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而四逆汤治疗组无不良反应,优于对照组(P 0.05)。 二、气血双补、健脾化浊 中医认为冠心病病位在心,与脾胃运化失常有密切关系。“治病必求于本”。因此,重视脾胃,并通过调理脾胃防治冠心病才是治本之法。“心胃同治”法标本兼顾、通补兼施,既能补脾健胃启生化之源以固其本,又能助心血运行通其络以治其标,补而不助其阻塞,通而不损其正气,辨证合理,比单行活血化瘀或理气止痛之法疗效更佳。《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开创了从脾胃论治胸痹心痛之先河,其论述:“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人参汤即理中汤,其次如橘枳姜汤等,都是从中焦论治。郭立恒等指出冠心病的根本原因是脾虚气血乏源。在治法上应健脾益气,“标本同治”更有利于机体内有害物的清除(氧自由基),使血脂、血黏度降低,心肌供血状态改善,血栓形成的不利因素消除。曹洪欣等通过对150例胸痹心脾两虚证患者的36项指标进行逐步分析,指出益气养心、健脾化痰法是治疗心脾两虚型胸痹的基本治疗法则。王香存、赵国定、李浩等治以补中气、健脾胃,以香砂六君子汤加减,中气虚弱甚者以补中益气汤为主方加减。张映梅应用归脾汤加减,益气活血,气血双补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气虚弱型56例,结果为显效28例,占50%;好转24例,占43%;无效4例,占7%;总的有效率为93%。于归脾汤中适当加入赤芍、川芎、丹参、三七等活血化瘀通脉之品,诸药合用,使心脉通畅、心气得补、脏腑功能恢复而获效。 三、活血化痰,宣痹通脉 “痰瘀互结”病机是正气亏虚,脏腑功能失调,生痰生瘀,导致气机升降失调,气血失和。痰凝气滞,津运障碍,因痰致瘀;血运失调,痰阻络脉,瘀闭不通,继而痰浊与瘀血交结,而形成痰瘀互结的病理变化结果。沈绍功认为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有胸闷、胸痛、痞满、痰多黏稠、舌边有瘀斑、舌苔厚腻浊、脉弦滑等,辨证既属痰瘀互结,又有脾运化不及的症状,提出从痰瘀论治,予以痰瘀同治之方剂,药物组成为瓜萎、薤白、水蛭、石菖蒲、郁金等,诸药合用具有祛痰通络、活血止痛之功。邓铁涛认为冠心病早期以“痰”为治,祛痰兼以活血,治以邓氏温胆汤,药用:枳壳6g,竹茹10g,法半夏或胆南星10g,橘红6g,茯苓12g,丹参12g,党参15g,甘草6g。痰湿偏重加浙贝母、薏苡仁等;若口干,改党参为太子参30g,加桃仁、红花、田七等。到了疾病中后期,则以痰瘀互结甚至瘀血征象更为突出,此时可用失笑散、血府逐瘀汤、桃红四物汤、少腹逐瘀汤等加强活血化瘀之力,配伍半夏、瓜萎、薤白、胆南星、浙贝母、橘络等兼以祛痰;痰瘀互结较甚者,可用温胆汤酌情配伍三棱、莪术、虫类药等活血散结之品。 四、调肝活血 冠心病血瘀证的共性已为临床及实验研究所证实,而肝气郁结在血瘀证的形成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情志失调,肝气郁结,瘀阻心脉乃为冠心病的重要病理基础。肝气刚劲失柔,疏泄无度,郁滞不行,“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瘀滞心络,乃发心痛。明代彰潢云:“肝为凝血之本”。李东垣《医学发明》说:“血者,皆肝所主,恶血必归于肝”。《辨证录》曰:“夫肝气最喜条达,一遇忧郁之事,则涩滞而不可解”。唐容川《血证论》中说:“以肝属木,木气充和条达,不致遏郁,则血脉通畅”。以上均为肝郁血瘀的最佳论述。国内外著名中西医结合专家陈可冀院士在《冠心病论治》中也指出,老年人心绞痛的发作常与情志抑郁不畅有关,主张应用具有疏肝解郁、活血化瘀的药物治疗。王行宽等提倡“如人病心痛不可止治心痛,必须兼治肝”,其系列研究表明自拟的从肝治心组方(人参、郁金、柴胡、熊胆、白芥子、九香虫、鸡血藤等)可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减轻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促缺血心肌血管新生、改善心功能等。现代药理研究亦表明,疏肝行气活血治法可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性,抗血栓形成,降低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含量,减轻主动脉及冠脉内膜斑块的形成和脂质沉积,扩张冠脉,增加冠脉流量,改善心肌供血等作用。综上所述,肝郁血瘀不仅具有理论基础、临床疗效,也有一定的药理学佐证。王进自拟疏肝通瘀汤(柴胡、香附、枳壳、延胡索、丹参、红花、当归、白芍、川芎、郁金)治疗中医辨证为肝气郁滞、心脉瘀阻型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患者83例,取得良好疗效,观察显示可以缓解心绞痛发作,明显改善症状。 五、结论 综观以上文献,通过总结胸痹心痛其病机治法,可以从中更加系统有条理地看到胸痹病从最初的雏形发展成一个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在证候、病因病机和治法方药方面形成了更为清晰的脉络,为辨治冠心病提供丰富而祥实的理论资料,也必将有助于开拓该病的诊疗思路和研究。中医学重视“治未病”即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中医理论有诸多关于胸痹的防治原则,至今仍为后世医家所沿用。 作者:李京张明雪金跟海高勃侯攀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中医医学论文:骨质疏松症研究的中医医学论文 1方法 1.1健康管理干预方法 1.1.1对照组:给予针对性健康管理教育[5]。①健康教育:包括OP概念、临床表现、正确的生活方式以及开展健康知识讲座、问题咨询、教育资料发放等,每季度1次。②生活方式干预:干预及观察时间为12个月,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计划和健康促进方案。生活方式干预包括:根据中国营养协会推荐的膳食营养宝塔图的健康平衡饮食,包括蔬菜、水果,每天250ml牛奶或豆浆,避免高脂饮食和碳酸饮料,戒烟限酒;每天补充碳酸钙维生素D31片;平均每天接受日晒30min~2h;每天有氧运动30min~1h,平均每周3~5次。每月随访1次,随访内容包括平衡饮食、运动、补钙、日晒等生活方式干预的落实情况,确保落实。 1.1.2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运用中医理论对观察对象的体质做出评估并进行辨证施防,具体如下:①气虚质OP体质特征:腰弯背驼,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或发白,纳少腹胀,饭后尤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或浮肿,或消瘦,舌淡苔白,脉缓弱无力,或腰背酸痛,双膝行走无力,甚则轻微运动就引起胸背剧痛。辨证施防:参苓白术散加减。本研究中符合此体质特征的有23例。②精亏质OP体质特征:腰膝酸软,眩晕而见精神萎靡,少寐多梦,健忘,遗精耳鸣。偏于阴虚者五心烦热,舌质红,脉细数,阳虚者,舌淡,脉沉细无力。辨证施防:大补元煎加减。本研究中符合此体质特征的有26例。③阴虚质OP体质特征:腰背疼痛,腰膝酸软,耳鸣,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男子阳强易举,遗精,妇女经少举经闭,或崩漏,舌红,苔少,脉细数。辨证施防:左归丸加减。本研究中符合此体质特征的有30例。④阳虚质OP体质特征(肾阳虚证):腰膝酸软而痛,畏寒肢冷,尤以下肢为甚,头晕目眩,精神萎靡,面色发白或黧黑,舌淡胖,苔白,脉沉弱,或阳痿,妇女宫寒不孕;或大便久泻不止,完谷不化,五更泄泻;或浮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起;甚则腹部胀满,全身肿胀,心悸咳喘等。辨证施防:右归丸加减。本研究中符合此体质特征的有21例。 1.2BMD测量及OP判断标准: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骨密度仪分别对观察组和对照组于干预前和干预12个月时测量脊柱前后位L1~4的BMD及T值。T值是受检者与同性别年轻健康成人比较所得,是评价OP的金标准[6]。根据WHO骨质疏松工作小组制定的标准,T≥-1为骨量正常,T值-1~-2.5为低骨量,T≤-2.5为骨质疏松。 1.3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α=0.05为检验水准。 2结果 2.1两组BMD及T值变化两组干预后BMD和T值均较干预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干预后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观察组不同年龄段健康管理前后BMD和T值变化观察组干预后不同年龄组BMD、T值较干预前均升高(P<0.05,P<0.01),见表2。 2.3OP发生率两组干预12个月后均未发生OP。 3讨论 OP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及多发病。OP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不良的生活方式、钙及维生素D摄入不足和运动过少。OP带来的后果远远不止患者生理及功能的障碍,而是渗透到国家乃至国际医药卫生及经济发展层面的重大问题。健康管理是基于个人健康档案基础上的个性化健康事务性管理服务,是建立在现代生物医学和信息数字化管理技术模式上的,从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的角度,实现对每个人进行全面的健康保障服务。其服务特点是通过个性化健康信息的采集、评估,建立健康档案,进行健康干预和健康跟踪,达到未病先防,初病早治,慢病控制,把现代医学的最新成果与医疗保健、营养、心理、运动等学科理论有机结合,开展全程优质高效的健康管理服务。Winzenberg等针对470例健康女性为期2年的随机研究发现,骨量报告反馈和骨质疏松专项书面教育对BMD提高和健康行为塑造有显著作用。Lock等发现,生活方式干预能防治OP,增强活性维生素D功能,有效降低骨转换。本研究结果提示,观察组干预后BMD和T值均较干预前明显改善。 Conn等分析发现,规律的健康教育、健身运动和日常健康行为塑造,有目的的自我监测等健康干预措施,对各种慢性病人群的生活质量提高,并发症的预防和医疗费用的减少有重要意义。陈玉平和刘雪琴认为的危险因素包括:老年、女性、白种人或亚洲人、正常或过早绝经、吸烟、过量饮酒、饮用咖啡和浓茶、久坐、较少或不锻炼、钙摄入不足、接受日照少、不合理用药和某些疾病等,其认为健康教育内容应该包括补钙、运动、合理用药、定期体检及监测BMD,并列举举办学习班、通过媒体传播防治OP的知识、开办OP咨询门诊等。李红桂和胡陈蔚运用合理饮食、锻炼身体、建立良好生活习惯、注意适当接受日晒、适当补钙等综合健康教育干预,发现干预组50岁、60岁年龄组OP患病率低于对照组相同年龄组,干预组50岁以上各年龄组严重OP患病率低于对照组相同年龄组。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不同年龄段干预后BMD值及T值与干预前比较均明显增加,提示观察组针对性的健康管理教育是预防原发性OP的有效手段,同文献报道相符。 对于OP中医辨证分型,目前临床缺乏统一标准,但权威学术著作和很多中医医家认为骨质疏松与肾、脾、肝关系最密切,以肾虚证为主。《中药新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将OP分为肝肾不足证、脾胃气虚证两证。《骨伤科学》将本病分为脾气虚型和肾阴虚型。谢雁鸣等归纳OP的症候为肾阳虚证、肾精不足证、肾气虚证、肾阴阳两虚证、脾肾阳虚证、肾阴虚证和肝肾阴虚证,主要证候因素为阴虚、阳虚、气虚、气滞湿浊和血瘀。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BMD值及T值较对照组升高,表明针对骨质疏松的健康管理加个性化的“辨证施防”能延缓骨质疏松进展,延缓其发生或恶化,以及避免其出现严重并发症。 本研究以中医学“未病先防”观念为指导,并使用中医学辨证论治的思维,对研究对象的体质做出评估,从而对OP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辨证施防”措施,发扬了中医药学预防疾病的可操作优势,结论认为能有效延缓OP的进展,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这对于OP的预防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但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高危人群样本量偏少,且观察时间仅12个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下一步要进行多中心,大样本量的研究来完善。 作者:谢栋陈大军马国亮蒙喜永刘珍春叶汉深单位:解放军421医院健康管理中心 中医医学论文:肺疾病表型研究的中医医学论文 1表型的可塑性与证候的形成、演变有相似之处 表型是个体发生发展的结果,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受生物基因型和环境等因素影响,机体内存在的许多分子生物过程、机体所处的环境改变均会影响疾病的表型。在COPD发生发展过程中,每位患者均有各自的特点,或表现为肺气肿、或表现为频繁的发作加重、或表现为FEV1的急速下降。从中医学角度看,疾病的发生、发展同样受体质、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一个疾病可能表现为不同的证候类型,疾病表现出不同的证型时对健康的损害程度可能存在差异,且中医证候存在一定的演变过程,环境、体质、遗传因素等均对证候表现有影响。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谓“初之气,地气迁,气乃大温,草乃大荣,民乃厉,温病乃作,身热,头痛,呕吐……”,表明病证的发生发展与外界环境密切相关。有研究者就体质与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表型相关性的研究表明,疾病不同的表型特征与体质类型有一定关联,体质类型对证候类型形成有一定影响,亦可制约证候的转归和传化,而证候发生后的表现又受体质类型的制约。另外,对生物而言,部分基因结构的改变能引起复杂疾病、影响疾病表型的改变。且具有同种基因型的生物在不同环境下可表现出不同的表型,具有相同基因型的生物可因基因表达谱和表达程度不同而呈现不同表型,所以表型本身是复杂的,表型之间又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如同证候的形成、确定需同时具备几个必备的要素。一个症状不可能构成一种表型,也不可能据此明确一个证型,多个互有联系的症状、体征等组合成一种表型或一种证候。同时,证候类型亦会随着疾病的发展而演变,证候之间也往往存在兼夹,使疾病的诊治更加复杂。所以,有必要将COPD的证候研究与表型研究相联系,通过对复杂问题的分析,梳理出更清晰化的脉络。 2基于表型异质性的个体化治疗与辨证论治个体化诊疗的良好契合 医学对表型研究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发现具有独特预后或治疗特征的患者组别。COPD作为一种具有肺和多种肺外效应的多系统疾病,在临床表现、生理学、影像学、对治疗的反应、肺功能下降速度和死亡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异质性。目前普遍认为应根据不同的临床分型采取更具针对性的个体化治疗,也就是以每个患者的信息为基础,通过一定的方法对患者进行详细分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别实施个体化的治疗和预后判断。深入认识COPD的表型及其异质性,有助于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中医学体现了一种个体化的医学模式,辨证论治是实现个体化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每位患者四诊信息的采集和分析,将COPD这个复杂疾病进行分型论治,在此同时,又针对每位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方案调整。而且,与其他个体化诊疗不同,中医辨证论治方法的有效性经历了数千年的临床检验,这些先验性的知识,为疾病治疗提供了丰富的方案和展示了实际的效果,至少在短期内,是非常有价值的。因此,在表型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表型与中医辨证的相关性,并将表型与中医证型有机结合起来,将会为个体化治疗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3小结 COPD表型的研究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基于表型的整体观、可塑性、异质性、个体化等特征,表型研究的方法可以借鉴用于证候研究,为COPD个体化辨证论治提供基础。同时,亦可将表型研究与证候相结合,制定兼有证候元素的表型,为中医药更多地参与COPD的诊治及预后判断奠定基础和依据。无论从哪个角度,都将更有利于COPD临床诊治及预后的判断。总之,从微观的基因角度认识表型的本质是现代医学采用的方法,但随着对COPD整体观治疗理念的提出,从中医学整体观出发,从宏观、整体辨证角度出发,可为表型的认识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作者:杨荣源李际强刘云涛单位:广东省中医院 中医医学论文: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中医医学论文 1加强中医基本功训练,奠定中医思维基础 中医思维能力的形成,必须以扎实的中医基本功为基础。按照中医学人才成长规律施教,中医学知识、理论以“够用”为度,强化基本实践技能培养,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中医理、法、方、药进行内、外、妇、儿等临床各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具备对急、难、重症病人的初步诊断及处理的能力。为此,在高职中医学专业教改过程中,设计并实施“521能力工程”作为对本专业学生的最基本要求,即要求学生熟练掌握50种常见单一或相兼脉象的特征及主病,200种中药的功效和主治病证,100种农村、基层常见病证的中西医诊断与处置,100个方剂的组成、功效及应用,100个腧穴的定位、主治及手法,100首民间土单验方的适应证。 2采取“双导师制教学”,实施个性化中医思维培养 “校院一体、双导师制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依据中医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结合中医学自身特点,在现代院校教育基础上,融入传统中医师承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达到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互为补充。学生从入校开始,除要完成正常中医高职教育所要求的学习内容以外,同时在附属医院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中医骨干医生中,为其选配临床指导教师,让学生在跟师实践过程中,零距离感受带教老师的职业道德、临床技能和学术魅力,一对一实施个性化培养,提升中医思维能力和临证悟性;尽早接受医院环境熏陶,潜移默化地受到专业实践教育;尽早与患者接触,通过亲眼目睹患者的痛苦,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激发学生专业兴趣和学习动力,提高其刻苦训练专业技能的自觉性;增强感性认识,不断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诊治技术水平,有效缩短学生临床实习期的岗位适应时间,提高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实现人才培养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岗位需求相对接。 3结合课程特点,凸显中医思维特色 在中医专业基础课、临床课教学中,要善于结合不同课程特征,加强中医思维方法教学,学会用中医方法解决临床问题。中医基础理论的哲学思维、类比思维、整体思维,中医诊断学的辨证思维、司外揣内思维,中药学、方剂学及临床课程的形象思维、中和思维,重视农村常用草药、单验方的介绍,突出中医药在治疗功能性疾病、心理疾病、免疫缺陷性疾病、代谢疾病、病毒感染性疾病等方面的特色与优势[3]。围绕教学内容,针对不同课程特点,在传统讲授法的基础上,可设计问题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理念,让学生用课堂学到的知识、内容,用中医思维方法去分析讨论问题,提高中医思维综合运用能力。 4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着力培养中医思维运用能力 (1)连贯性病案教学。高职中医学专业的专业技能培养,最终应与今后顺利通过国家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和较强临床能力相对应,其中病案教学是必要的环节。根据不同课程特点,收集具有典型性、代表性、一定复杂度的病案作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实训使用,形成连贯性的中医案例教学体系,系统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应用能力。中医基础类课程通过简单病案分析,使学生了解中医学的特色思维和方法,逐步形成中医思维方式,学会用中医的思维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帮助理解中医学理论,培养中医专业兴趣;临床课通过案例分析,边学边练,学生从最初的思维程式化模仿,逐渐过渡到娴熟运用,循序渐进,其临床诊疗水平就会发生质的飞跃,并萌发出新的思维。(2)系统性临床技能训练与考核。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室、教学医院,通过实验实训课、实践技能强化训练、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等环节,开展临床综合实训课程,融教学做一体,实行项目驱动、情景教学等多种形式的“做中学、做中教”教学模式[4],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动手能力和临床思维。编写各门专业课程的实训大纲和实训指导书,制定各门专业课程操作技能考核项目及标准。课终对各门专业课程进行操作技能考核并将成绩按30%~80%计入总分。(3)台阶递进式病历书写训练。病历书写是中医学专业学生的基本功,也是训练学生中医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直接关乎到毕业生临床工作能力。对学生分阶段从处方书写、门诊病历到专科病历、完整病历等各种医疗文书进行强化训练。一年级完成处方书写,熟悉门诊病历书写;二年级掌握门诊病历书写;三年级通过临床实习完成10份完整病历,要求甲级病历80%以上。(4)反复临床实践。提高中医学专业学生临床能力,让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5],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通过双导师制教学、课间见习、暑期见习及毕业实习等一切临床实践教学环节,由浅入深,不断强化中医思维方法在临床实践中的综合运用能力,从了解中医,到感悟中医、领略中医,直至学会中医。 5传承中医文化,建立系统中医思维模式 中医学是在浓厚的中国古代哲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具有理性思辨和哲学睿智的医学科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在校学生是在现代科学知识环境下成长的,经过严格的数、理、化等现代科学的熏陶,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不足。依托学校地处医圣故里的人文优势,以传承与创新中医文化为切入点,营造科学严谨的校园文化氛围,推进校园中医药文化建设,提升学生中医文化底蕴,让学生感受中医文化的魅力,领略祖国医学的博大精深,传承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读懂医学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加强《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课程学习,使学生举一反三,逐步建立中医思维模式。分两个阶段开设中医思维方法课,低年级以中医思维基本知识为主,高年级加强中医思维综合训练,从而形成系统的中医思维体系。 6多元化学生成绩评价,加强中医思维方法运用的考核 围绕高职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改革学生成绩评价办法,建立多元化、形成性和终结性相结合的全过程评价体系。形成性评价加强对中医专业基本功考核、中医思维方法运用考核、学习态度考核等,并根据评价结果,不断修正教与学的方法、内容;终结性评价主要采用理论考试、实践技能考核等形式,加大中医思维能力考核内容;毕业综合考试侧重于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及临床思维能力。 7体会 以能力为本位,凸显中医思维能力培养,设计并实施“521能力工程”,提升毕业生专业基本能力和发展潜力;以“校院一体,双导师制教学”改革为重点,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互为补充,渗透中医思维方法的个性化教学,改革高职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连贯性病案教学、系统性临床实训、台阶递进式病历训练、反复临床实践,实现专业与岗位的无缝对接,在实践中提升学生中医思维能力,强化实践育人。通过本项目推广实施,提高了中医学专业学生专业素质,中医基本功扎实,能够熟练运用中医思维方法和手段处理农村基层常见病、多发病,岗位适应时间明显缩短。 作者:方家选郭延东赵增强李昌单位: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中医医学论文:中医医学新领域的探索 1基于临床观察对方证关联的探索 方证关系的临床研究主要是针对临床特定病证对不同方药效用所进行的比较观察,涉及方剂运用的证候规律及其安全、有效性评价等,较为多见的是基于临床资料运用相关数据分析技术对方药与病证关联规律所进行的探查。收集当代名老中医治疗流行性感冒医案72则,采用统计软件进行病因与中药、证候与中药、症状与中药之间的关联分析,结果发现:①从病邪来看,风邪所致流行性感冒与连翘、金银花和桂枝关联度较高,火邪与连翘和金银花、寒邪与桂枝和麻黄、暑邪与香薷的关联度较高;②从证候来看,风热犯表证与连翘、金银花、黄芩的关联度较高、风寒束表证与桂枝的关联度较高;③从症状来看,恶寒与麻黄、桂枝、荆芥、防风,发热与连翘、金银花、黄芩、柴胡,头痛与羌活、桂枝,喷嚏、鼻塞流涕与荆芥、防风、麻黄,咳嗽与桔梗、百部、黄芩、天花粉的关联度较高。龚燕冰等对2501例糖尿病病历数据库进行分析,从所涉及的122首中药方剂中选出使用频数最多的生脉饮、六味地黄汤和四君子汤3首,分析其与症状之间的关联关系,结果发现服用生脉饮的患者倦怠乏力、口干口渴、溲频尿多、肢体麻木、视物模糊、口渴欲饮、夜尿频多、气短懒言等症出现的频率较高;服用六味地黄汤的患者倦怠乏力、口渴欲饮、视物模糊、夜尿频多、口干口渴、肢体麻木、气短懒言、腰膝酸软等症出现的频率较高,且这些症状之间存在多重相关的关联关系。李欣等基于文献回顾及课题组前期临床数据,运用经典统计和数学集对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与所用方药的相关性,结果显示荆芥、白芍、白鲜皮、蜈蚣、全蝎、苦参、金银花、土茯苓、蛇莓、牡丹皮、生地黄、重楼、赤芍、地肤子、莪术等药味用于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均为强同势,提示以上中药与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之间具有较高的关联性。一项从方证对应及疗效关系的角度进行的临床循证研究以冠心病心绞痛的中医气虚血瘀证和痰瘀互阻证为切入点,选择中成药参芍片和丹蒌片,其中气虚血瘀证和痰瘀互阻证的方证对应组分别给予参芍片+丹蒌片模拟剂和丹蒌片+参芍片模拟剂,二证的方证次对应组则分别给予丹蒌片+参芍片模拟剂和参芍片+丹蒌片模拟剂(模拟剂在外观形状、大小、颜色、重量及包装外观上均与真实的参芍片和丹蒌片完全相同),西药对照组给予双模拟剂,各组均治疗28天。结果发现经验中的方证对应组在心绞痛缓解、中医证候、生活质量、炎症因子、斑块因子、血栓因子改善等方面均显著优于方证的次对应组及常规西药组,从循证医学的角度论证了中医方证对应及其辨治经验。 2基于文献信息对方证规律的探查 随着对“方证相关”概念的认同,方药文献学的研究正在从以往只是关注方药配伍,开始转向对方与证及其之间对应规律的探讨。有研究以《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活血祛瘀方为对象,对所收集的历代活血化瘀方的信息进行标准化处理后,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在获得此类方剂的主治病证(病名、证候、症状、病机等)和方药内容(高频药物/药对/药团、基本配伍结构、类别、剂型、用法)的基础上,首次对其中的方药要素与方证要素的关联性进行研究,以发现历代活血祛瘀方中蕴存的“证—法—方—药”关联规律。此后又有研究以类方为对象,对柴胡类方的界定和《中医方剂大辞典》柴胡类方的收集及其方药(方名、方源、药物、剂量、剂型、用法)和病证(病因、病机、病名等)要素进行规范化处理的基础上,建立柴胡类方的方证信息数据库,运用频次分析、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方法,从不同角度探查柴胡类方的方药证治规律。刘芳等以古方乌梅丸为切入点,通过对其历代证治的相关文献的搜集整理与数据分析,发现该方的应用规律。路振宇等应用数学状态空间理论,在建立阴阳球—八纲三级结构系统模型的基础上,基于不同药物在寒热、表里、虚实不同维度上的作用趋势给予赋值,对《伤寒论》中常用的73味中药和112首方的空间质点矢量位置及其变化规律进行表征,试图在八纲证治的模型框架中通过药、方、证的空间质点中的位置变化来直观呈现《伤寒论》方的方证对应规律。 3基于“以方测证”对证候模型的辨识 “以方测证”作为证候模型研究的一种思路被广泛沿用至今。王文萍等采用持续缺氧的方法复制慢性间歇性缺氧小鼠模型,选择体重、摄食量、自发活动及心电图等指标,观察补气养阴方剂生脉散对该模型作用,通过其有效性以判断该模型的中医证候的属性。李俊丽以甲状腺片悬液灌胃复制肾阴虚大鼠模型,观察该模型和经左归饮作用后的模型大鼠的肝、肾、血中的蛋白组学的变化,以探讨肾阴虚证的分子内涵及左归饮方所作用的蛋白靶标。这种根据“方因证而效”的经验,通过相关方药对模型干预的有效性以论证模型证候类属,在思路上虽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由于研究中缺乏公认的疗效标准和排他性的组别设计,在方法学上曾受到质疑。鉴于此,近年出现了基于“异方同证”探查证候模型的研究思路,即针对某一待测病证模型,通过比较、评价多个相关验方对该模型作用的综合效应,以获得该模型的中医证候属性。如在复制二甲基亚硝胺(DMN)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的基础上,比较茵陈蒿汤、茵陈五苓散和栀子柏皮汤对该模型的防治效应,综合分析发现茵陈蒿汤对该模型效应最好,并根据方证关联性原理推测该模型属于中医湿热证候的研究。有研究从“同方异证”角度,通过比较同一方剂作用于不同病证模型或同一疾病不同阶段的证候模型后的效应,以辨识或判断被研究模型的中医证候属性。如在用去势法、羟基脲法及利血平法分别复制大鼠两个肾虚模型、脾虚模型的基础上,大鼠尾根部皮下注射Ⅱ型胶原与不完全弗氏佐剂混合物诱导出关节炎(CIA)的不同中医证候模型,之后均给以益肾蠲痹丸灌胃处理,结果发现益肾蠲痹丸对两个肾虚证、脾虚证、单纯性CIA四个模型大鼠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中以对两个肾虚证CIA大鼠的治疗作用较优,尤以对去势法肾虚证CIA的治疗效果最佳,推测去势法肾虚证CIA模型与关节炎肾虚证更相符。另有研究采用高脂高糖喂养大鼠4周后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以空腹血糖、随机血糖、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糖化血清蛋白、胰岛素、胰高血糖素以及胰腺病理变化为效应指标,比较滋阴方(增液汤)、益气养阴方(生脉散)、滋阴补阳方(肾气丸)对不同时期(4、8、12周)模型大鼠干预后的效果,结果发现不同方药对不同时期模型的干预作用有明显差异,其中肾气丸、生脉散、增液汤分别对Ⅰ期、Ⅱ期、Ⅲ期具有较好的干预效果,由此推测此模型的初期(Ⅰ期)偏于阴阳两虚,中期(Ⅱ期)偏于气阴两虚,后(期Ⅲ期)偏于阴虚。 4基于“以证探效”对类方效应的评价 方剂的药理研究通常涉及到效应评价和机理探查两个方面,以往研究大多是选用正常和疾病模型动物作为研究对象。但在中医“方证相关”的原理中“方效依证而显”,即方剂效用与其作用对象(证候)具有密切关系。目前这一概念正在影响方剂药理学的研究取向,表现为研究中更加关注对中医证候或病证结合模型的选择,通过对病证内涵与方药效用相互印证来探查方药作用机理的思路。如胡小勤等在以往单一的缺血性脑卒中模型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建立该病的气虚血瘀证模型,选择糖代谢、脂代谢、血液流变学及脑细胞凋亡等多项指标,比较补阳还五汤和黄芪桂枝五物汤对该病证模型大鼠的防治效应,以探讨体现不同治法的方剂在效应上的差异。另有研究运用血清药理学方法和蛋白质组学技术,比较分析正常人、高血压病气虚血瘀证患者、高血压病气虚血瘀证患者口服补阳还五汤后的不同含药血清对体外培养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株(CRL-1730)蛋白组学的影响,结果发现与健康对照组比较,高血压病气虚血瘀证患者血清作用的内皮细胞的30个差异蛋白中有16/14个蛋白上调/下调;与高血压病气虚血瘀证组比较,服用补阳还五汤的血清作用的内皮细胞的14个差异蛋白质中有9/5个上调/下调,其差异蛋白的功能多与细胞凋亡有关,为认识高血压病气虚血瘀证的内涵和补阳还五汤调节凋亡作用机制提供了一定的蛋白组学依据。高月等运用基因、蛋白及代谢组学技术,在作用对象的整体、细胞及分子和方药的全方、有效部位及组分不同层面上,观察补血方四物汤对辐射损伤、化学损伤及综合放血引起的不同血虚证模型的作用,以探查补血名方四物汤的补血效用机理及其物质基础,该研究则较为集中的反映了这一领域中多角度、综合运用多种技术的特点。 5对方证关联现象的论证及其内涵的探讨 利用同一病证模型比较不同方药的作用异同以论证经验中的方证对应关系,正在成为方证相关领域的主要探索。严蓓等采用丙肾上腺素注射+剥夺睡眠的方法复制气阴两虚证心肌缺血性大鼠模型,运用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GC-TOF/MS)检测技术,比较分析生脉注射液、丹参注射液和普萘洛尔对该模型大鼠的心肌病理、血浆ET及代谢组学的影响,结果发现无论从PLS-DA散点图还是从内源性化合物变化个数来看,生脉注射液的疗效都优于其他两种药物;研究还发现代谢物组学的变化与心血管和睡眠密切相关的指标内皮素-1的变化相一致,生脉注射液的作用与调节能量代谢、脂代谢、氨基酸代谢等多条代谢途径有关,为生脉散与气阴两虚证(心肌缺血)对应及其机制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基于中医证候的外观表征特点,将中医证候与实验室指标结合以综合评价疗效是此类研究中值得关注的方面。如以血压、面部温度、抓握能力及狂躁打斗等为综合指标,比较羚角降压方、天麻钩藤方、金匮肾气方对灌服附子汤、盐水+注射麻黄碱诱发的高血压肝阳上亢证大鼠模型的干预效应,结果发现天麻钩藤方、羚角降压方均能缓解大鼠的狂躁症状,改善“腰膝酸软”、“面部烘热”,降低收缩压;金匮肾气方虽可缓解模型大鼠的“腰膝酸软”症,改善其毛色,但不能缓解躁狂症状,也没有降压作用,表明天麻钩藤方和羚角降压方有平肝潜阳的作用,与该证模型具有较高的关联性。另有研究在复制肝郁脾虚证大鼠模型的基础上,系统观察柴胡疏肝散、四君子汤、柴疏四君汤对该模型的外观表征和包括胃肠系统在内的多个系统的生理、病理指标的影响,发现此3方对于肝郁脾虚模型均有不同程度的调节作用,其中以柴疏四君汤的效果最佳,表明柴疏四君汤与肝郁脾虚证具有较高的相关性,为全面认识中医肝郁脾虚证及其方证相关的现代内涵提供了一定的客观依据。还有研究通过复制中医肝郁、脾虚、肝郁脾虚模型,比较柴疏四君汤对此3个模型作用的效应差异,从“同方异证”角度来探查中医方证的关联性及其生物学内涵。网络药理学是将药物作用网络与生物网络整合在一起,分析药物在此网络中与特定节点或模块的相互作用关系,从而理解药物和机体相互作用的一门科学,为中医方证内涵的认识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牛旭艳等[37]以热证类风湿性关节炎(RA)为切入点,运用定向文本挖掘,筛选出治疗RA热证的常用中药(黄柏、知母、苍术、牛膝),通过PubChem小分子化合物数据库检索到该4种中药的有效成分涉及到的人类活性靶蛋白,通过比较分析获得典型RA热证患者与正常人的外周血CD4+T细胞的差异基因,进一步利用IPA生物分析软件,分别构建针对RA热证的中药靶标蛋白及RA热证相关基因的相互作用网络,比较分析二者的生物学通路的异同来探讨“药—证对应”的机制。李梢等从生物网络调控的角度探查中医寒/热证与热/寒方药关联的生物网络,从临床医学数据库的4000多种被详细描述的疾病中筛选出21种寒证和38种热证的相关疾病,比较寒证与热证相关疾病的致病基因分布,发现热证相关疾病的致病基因显著分布于细胞因子通路,两组疾病的共同致病基因显著分布于神经递质通路;网络拓扑结构分析发现寒、热证生物分子网络具有无标度特性;以寒、热证网络中的多个关键节点作为靶点,比较寒、热方剂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的干预效应,结果发现热性药(附子、白术、桂枝、卷柏)作用于寒证网络节点,而寒性药(苦参、黄柏、青风藤、萆薢)主要作用于寒证和热证的网络节点。虽然此类研究的结果与中医方药—病证内涵的真实联系还有待全面论证,但作为一种思路具有借鉴意义。此外,基于中医证的时间演变特性对变化中的证进行方药动态干预以探讨方证关系的研究,通过对疾病背景下的证候分布规律,特别是在了解其证随时间演变的规律的基础上,探查相关方药干预效应及其药物进退规律的研究,将有助揭示方证关系的科学内涵,并孕育对病证结合辨治规律认识的突破。 6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综上,有关方证相关内涵的各类研究正在推进该领域的发展,其中从方药文献和临床辨治经验的角度探查方证关联的内容将为认识方证关系提供经验依据;基于方证关系中“方证异同”的经验,从“同方异证”和“异证同方”不同角度开展的“方证相关”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为论证中医的方证对应提供了客观实证依据;而基于系统生物学,综合运用现代多种分析技术,特别是在系统、器官、组织细胞及分子多个层面上围绕方证关联及其内涵的探查,则将推进对中医辨证论治科学内涵的全面揭示。目前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①在方证关联的临床观察中,除了排他性组别的设计受到伦理学限制外,还存在诸如辨证的模糊性、患者样本的不均衡性、疗效评价不统一等需要解决的问题;②在方证规律的文献研究中,除了受到古代方药文献中有效信息缺失的限制外,还面临文献搜集不全、资料处理不规范、方证关联规律分析适宜方法的选择等问题;③在基于“以方测证”对证候模型的研究中,由于中医证候内涵目前还不清楚,有关证候模型的复制方法、内涵表征、模型效用等均有待进一步评价;④在“以证探效”对方剂效应及机理的研究中,存在诸如适宜模型的选择、效应指标与中医证候的关联性、多指标的综合效应评价等问题;⑤方证关联及其内涵的研究中,除了可利用的中医证候模型太少外,诸如如何选择适宜的关联病证及关联方药作为研究切入,如何设定方证关联探查的维度或范围,如何判断方证之间的关联大小,如何在整体—系统—器官—组织及分子不同层面及其相互联系的角度来认识方证关联的内涵等均是有待探讨的课题。由于中医病证系统、方药系统及其相互关系的复杂性,引入系统生物学方法及复杂数据的分析技术正在成为该领域研究的趋势。同时,中医病证涉及到整体、系统、器官、组织、细胞及分子等不同生物学层面,方药则涉及到药味、部位/组分、成分等不同的物质层面,对其关联效应的探查则可能因目标不同而有药理作用谱和化学指纹图谱不同方向上的侧重。方证关联探讨的结果最终如能在这两个方向上实现逻辑对接,无疑将成为对中医辨证论治科学内涵的完美论证。 作者:刘进娜谢鸣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国家重点方剂学学科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11号 中医医学论文:中医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探讨 1借助病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由于学生没有接触过临床,对于课堂教授的理论知识,在临床上是否用得上存有很大的疑问。因此选择病案式教学,通过病案实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病案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针对所讲授理论知识的重点难点,选择合适的病案,根据教学要求,引导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从疾病的临床特征到诊断治疗,使得基础知识转化为临床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巩固和能力的培养。 2契合大纲,选择并编制病案 在病案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围绕教学大纲中的要求,精选并设计、编制病案,使得病案教学能够成为理论教学的良好补充。首先,在病案的选择上,要经典、准确、简单,一个病案能说明一个问题即可。其次,针对所讲授的疾病的关键知识点选择病例,针对大纲要求的知识点,对病例进行编辑,尤其是对典型症状、关键时点等学生易混淆的知识点进行突出描述,有利于学生记忆知识点。再次,根据学生水平、教学层次要求,应用名医医案,提出问题-启发-讨论-总结,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在医学课程的教学课程中,不仅要教学生掌握疾病的诊断要点治疗方案,还要对学生的诊疗能力进行培养。病案教学就能够很好地对理论教学进行补充,充分利用病案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临床诊疗能力。 3病案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病案式教学的关键在于应用关键知识点,分析典型病例,有利于学生记忆知识点。与理论知识教授的方式不同,病案式教学要以启发式教学为主,以学生为主体,重点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开创思维为主要目的。理论知识教授由于授课内容较多,所以以课堂讲授为主,为了使学生全面掌握疾病发生发展、诊断治疗的基本理论,通过教师提出病例,学生进行讨论等多种方式,避免理论课中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4通过引用病案,角色扮演,增加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实践能力 由于现在患者难以配合,在示教课过程中,学生缺乏临床实践的锻炼,也难以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如何达到示教课的教学目的也是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在示教课中,通过引用病案,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达到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目的,是值得推荐的教学方式。在此过程中,引用的病例要经过精选,主要是以患者的就诊情形为主要模拟景象,进一步提高患者临床能力培养的要求。 5结语 综上所述,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临床能力是目前医学生的教育培养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临床思维是临床能力的核心和基础,是对医学知识和医疗经验进行合理运用的认识活动。中医学教育除了要培养学生医学科学基础知识.对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医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恰当的运用病案,运用病案导入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中医辨证思维的培训,有助于切实提高学生临床思维能力,使学生实现认识的飞跃,实现角色的转换,尽快由学生进入医生角色中。 作者:马秀兰马建萍单位: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 中医医学论文:中医医学生临床能力培养 高等中医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应用型中医人才,中医人才的服务地点是医院,服务对象是病人。因此,中医院校所培养的医学生应具有较强的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适应临床工作的需要,才能受到医院和病人的欢迎。但是,现阶段中医医学生的临床能力与医院需要尚有较大差距。因而提高中医医学生的临床能力,是中医教学改革中值得研究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加强临床能力的培养不能简单地把临床能力理解为临床操作能力,还应包括应用临床基本理论和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临床思维能力等内容,具体而言,包括问病、查体、书写医疗文书、接待处置病人、手术基本操作能力。为此,我们就如何增强中医医学生的临床能力培养提几点看法。 1转变观念,进行课程改革 中医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较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较坚实的中医学基础理论,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较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和较扎实的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能力的临床中医师。中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临床疗效是中医生存、发展及长盛不衰的生命力所在。而高等中医教育却忽视临床能力的培养,部分中医高等院校还出现了医教分家的奇怪现象,部分教师缺乏临床机会和临床经验,使部分教材编写不规范,内容高度重复,相同的内容在中医基础理论中有,在临床各科又重复出现,课堂教学内容与临床脱节。因此中医教育必须以“实践为本”,进行课程结构改革,规范教材,更新教学内容,加强技能培养,已势在必行。针对临床基本操作教学中出现的盲目性、随意性及缺乏理论指导等弊端,可以设立临床实验技能课,系统学习基础性和普遍性的诊疗操作技能,并进行规范的操作训练,训练内容可包括基本的护理、常见的诊疗技术、常见手术的基本操作等,从整体上提高医学生的专业技术素质。 2革新思想,改进教学方法,注重能力培养 过去几年高等中医教育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长期以来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学生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是在课堂里度过。医学生在完成基础和专业理论学习后进入临床实习,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被割裂为两个相互独立的阶段,临床实习仅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期间学生实践的时间、机会都较少,因此,学生的临床能力未得到满意地培养。现代中医教育应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重点,应以临床技能、临床思维能力培养为重点,理论教学应紧密结合临床实践。 2.1以临床问题为中心教学临床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将课堂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合二为一,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融为一体。激发医学生兴趣的莫过于临床问题,让学生先接触到真实的病人和病情,使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改灌输式教学法为启发式教学法,提前将思考内容交给医学生,每节课核心内容都适时展开提问和讨论。让医学生带着疑问听课,带着兴趣思考,不仅对所讲内容加深了印象,加深了理解,而且锻炼了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教学中应增加见习时间及床边教学机会,使医学生的理论知识更好地与临床实际结合,锻炼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变以往见习以听为主的局面,增加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动手机会。通过让学生尽早和更多地接触到临床,让学生耳濡目染,体验医护人员性质,体验中医的社会价值,加深对中医学术思想和辨证思维的认识,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临床水平和巩固专业思想,还可将枯燥乏味的中医理论知识、概念在生动、直观的临床过程中加深理解,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强化了理论教学的效果。 2.2临床带教、临床实习应突出能力培养临床教学过程中,应安排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临床经验的教师担任带教老师,根据课堂教学的进度,针对学生的特点,针对性地指导学生临床实践。要改变以往带教病种和病例的随意性,老师带教前有充分准备,结合讲课内容准备好典型病例,并将病种和有关操作内容预先告诉学生,让学生在见习前能针对性地进行预习和准备,这样的示教有助于提高临床见习的效果。加强临床能力培养必须有从事大量临床实践的机会,要有足够的临床实践的时间和病种及操作训练来保证。在安排临床实习时,要在临床相关学科的临床科室进行轮转,并进行专科训练。只有在大量的临床实践活动中,才能加深对所学书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才能积累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不断提高临床工作能力。实习过程中,我们应让医学生在临床带教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分管少量的床位,使医学生逐渐摆脱依赖心理,学会运用掌握的中医学基础专业知识,培养独立处理疾病的能力。 2.3加强正确的临床思维方法的培养我们发现,医学生通过同样的临床实践活动,却没有得到相同的效果。那是因为对待实践的态度不同,有的学生是有准备地参加实践,积极思考,而有的则没有准备,不积极思考,所以效果不同。因此,在临床实践活动中医学生一定要积极参与,善于动脑,要有意识有准备地去观察病人,训练获取信息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辨析能力、口头表述、文字处理能力,通过对临床资料的分析,摸索正确的疾病诊断思路和治疗的内在规律。只有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深化,才能不断提高临床工作能力,锻炼临床思维能力,提高医学生的临床综合素质。 3调整考核侧重点,注重临床能力的评价 临床实习阶段是医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也是全面培养临床技能的最佳时期,临床能力培养是一个渐进与积累的实践过程。实习期间学生容易放松自我要求,加之过去的考核重理论、轻实践的导向,使医学生在实习中容易忽视临床技能的培养。因此,对临床能力的考核应贯穿每个培养阶段,考核内容的重点应加强对临床工作能力、临床知识及临床思维能力的考核。应通过制定临床能力考核的细则,规范管理,认真实施,保证评价工作真实可靠,采取平时经常考核和阶段考核,全面准确地评价医学生的整体临床能力与水平。同时,中医教育过程中,还应注意加强思想品德、医德医风、团结协作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应按照中医独特的培养和成才规律,通过对学生中医传统文化的培养和熏陶,提高医学生中国传统文化整体素养,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的中医辨证思维,稳定学生的中医专业思想;另一方面还应吸取现代科学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采用开放性研究态度,与时俱进,不断促进中医学术自身的发展和完善,培养出既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又能够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复合型中医人才。 中医医学论文:中医医院临床检验医学教学分析 临床检验医学教学不仅仅是提供检验报告教学实践,还要求学生能够掌握针对检查项目的咨询服务,包括对结果的解释和为进一步的适当检查提供建议,对临床检验医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目前,临床检验医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而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Prob-lem-basedLearning,PBL)的引入为此提供了崭新的思路[1-2]。PBL教学法引导学生分析、综合、评价、思考,贴近临床检验医学的应用,培养了实习生的医学素养[3]。传统临床检验医学教学法侧重于各专业相关知识的传授,强调知识的系统性、知识体系的完备[4]。而忽视了对学生对于整个临床检验医学专业综合能力的培养[5],而PBL教学法能够弥补这些不足,中医医院检验科存在检验教学基础薄弱,带教经验不足的缺点,本院多数为中医科室,因此更需要与临床医护理人员沟通,使他们了解检验项目的检验要求和临床意义,才能从根本上对检验质量工作进行控制;以应对中医院检验科的工作。为改善评价PBL教学法在临床检验医学不同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如下研究。 1研究对象 以2013-2016年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中心实习的医学检验专业同学(n=112)为研究对象,所有学生为均已完成全部课程学习的专科检验医学专业的实习生,结合的使用PBL教学法结合科室每周的培训工作,开展普通教学法和PBL教学法的对比研究工作。 2研究方法 采用PBL教学法,在授课老师的指导下,围绕教学材料中的内容,课前授课老师结合材料与实践设定若干问题,将学生分成7~8人的小组进行讨论,分析并解决设定的问题,问题内容来自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十二五”规划教材第四版《血液学检验》、《免疫学检验》、《生物化学检验》、《微生物学检验》。 3评价方法 3.1考试内容分为两部分,基础知识为需要记忆的基础内容,综合知识为各专业综合应用的知识。采用试卷考试的办法,考试为50道选择题,每题2分,共100分,《血液学检验》、《免疫学检验》、《生物化学检验》、《微生物学检验》各一份试卷,其中基础知识25题,综合知识25题;对每一届实习生入科实习时进行首次测试,在进行PBL教学完成以后,采用同样的考试模式,对学生进行再次考核。3.2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对教师、课程设置的认可评价,知识掌握和能力的培养的影响等。 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分别进行2组成绩分布的正态性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_±s)描述,2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百分率)表示。结果1PBL教学前和教学后的考试成绩分析对比可以发现,教学前组在成绩区间以60~69分的学生为最多,教学后组成绩区间为70~79分的学生为最多(见表1)。PBL教学后总体成绩均高于教学前组,教学前组的总成绩为(67.05±0.48),教学后为(76.89±0.59),组间比较,P 0.05(表2)。表明PBL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总体成绩。PBL教学前后组实习生基础知识和综合知识成绩见表2。PBL教学后组实习生基础知识和综合知识成绩均显著高于PBL教学前组。尤其对于学科综合知识的掌握,提高的幅度优于基础知识的掌握,表明PBL教学方法可以改善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四年四门课程平均成绩相对于PBL教学前学生成绩,PBL教学后免疫学、生物化学和血液学成绩显著提高,但微生物学成绩提高不明显。见图1。4问卷调查结果由研究者发放问卷,当场回收,共发放112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12份,回收率100%,经信度检验,可信度为0.99,学生认为老师准备的问题案例在PBL教学中起到关键作用,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自己的学习兴趣。讨论本研究旨在比较PBL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有效性。PBL教学法在医学教学中的应用学校仍处于初级阶段。PBL是一种教学方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方法进行研究[1,6],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一特点,符合实习生在中医院检验科学习的特点,对检验结果的判读、审核,是基于实验数据的综合分析,通过PBL学习,实习生获得终身学习技能,通过本科室内部网络资源,可以获得中国知网等文献数据[7]。从本研究中可以发现,PBL教学法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成绩优于传同教学方法,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学科,如微生物学,成绩提高并不明显,可能与微生物学学科特点有关,知识点多且比较分散[8-9]。研究还发现,该教学法很好地训练了学生综合能力,帮助其提高了综合考试的成绩。研究中也发现有些学生喜欢回答问题,能很快提供他们检索到的答案,而有些学生则易于害羞,害怕在课堂上说出不正确的答案,妨碍了教学效果,不利于其提高学习成绩[10]。带教老师应该注重同时鼓励正确和不正确答案的讨论,PBL教学法要求老师花更多的时间准备教学问题,对教师的教学也是一种考验。总之,PBL教学对实习生来说是非常愉快的学习体验。学习如何将知识应用于复杂的问题处理之中,为未来的进步打下基础。 作者:李中良 霍星星 张昌峰 刘漪 单位: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中心 中医医学论文: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医医学教育研究 摘要:中医是我国整个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证人们的身体健康方面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中医医学教育相关问题也开始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为中医医学教育带来千载难逢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对中医医学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带来诸多挑战。市场经济大背景下,还需要立足实际情况,对如何更好开展中医医学教育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从市场经济大环境对中医医学教育的影响入手,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中医医学教育的有效途径进行重点研究,以期更好立足市场经济背景,寻找正确、科学的中医医学教育方向。 关键词:中医;医学教育;市场经济 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经济建设,市场经济体制成为当前重要的经济体制类型,对不同行业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经济与教育之间向来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不同阶段和时期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各种经济制度的制定和执行等,都会对教育事业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在我国中医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同样会受到经济发展状态以及各种经济制度的影响。而面对现实经济条件,为了谋求更好的发展,也需要积极探索中医医学教育的有效发展途径。 一、市场经济大环境对中医医学教育的影响 经济与教育之间关系密切,经济环境也会对教育产生极大的影响。具体来看,教育事业肩负着培养大量优秀的人才,以更好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重任。中医医学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学科之一,在开展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通过系统的教育和培养,不断提高不同个体在中医医学方面的文化素质和劳动能力以及劳动熟练程度等,从而更好地为各种实际建设任务服务,促进整体建设效率的提升;另一方面,在教育过程中,也需要提高对各种知识和科技成果的重视程度。经过长期的发展,多种中医理论和资源得到了较大的开发和利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现代化的思想和技术也开始被应用于中医理论和资源的开发之中。而在这一过程中,也需要借助系统的中医医学教育来不断促进相应过程中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以更好将各种最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和科技成果等应用到实际的劳动生产过程之中。在这一过程中,各中医院校则属于中医药科学研究和教育的中心,市场经济条件下,也必然会对中医医学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案产生一定的影响。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中医医学教育存在一定的无法良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我国的中医医学教育历史悠久,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医医学教育也逐渐呈现出一定的滞后现象,无法很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例如,在专业设置方面,存在一定的专业结构设置不合理的情况,相应的专业结构在设置的时候没有充分考虑到中医药科技发展以及人才市场对不同类型和专业中医药人才的实际需求,相应的专业设置缺乏针对性,没有很多好的针对市场以及各种中医药技术等。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中医医学教育的有效途径分析 (一)进行科学的教育体制建设 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进一步发展中医医学教育,促进中医医学教育水平更上一层楼,首先需要积极地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和建设。针对以往中医医学教育体制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及不适应现实经济条件的问题,还需要积极地立足中医医学教育的实际情况,逐步制定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体制。针对市场经济的特点,注重对教育评估所具备的激励功能和导向功能予以应用,鼓励不同的中医类院校积极参与到激烈的投入与产出市场竞争之中。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不断对中医类院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予以“倒逼”,促进其管理科学化水平的不断提升。首先,要做好在教育理念方面的更新。在中医医学教育中,要努力树立新型的教育观念,充分考虑到市场经济对中医医学教育产生的影响以及对其提出的各种要求,从而制定完善的多方面对策,从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模式等多方面入手,进行积极的改革和优化。例如,在专业设置方面,在立足国家教委所制定的专业目录相关内容的基础上,积极对当前的经济发展状态以及对中医的市场需求情况进行全面的调研和科学分析,进而以相应的调研和分析结果为基础,依据社会的实际需求进行一定的自主专业设置,并上报国家主管部门备案。另外,考虑到市场经济环境下,人才交流频繁,大量人才的流动速度很快,并存在频繁的职业转换现象,在进行专业设置的时候,还要注意适当对专业口径予以拓展,以更好地增强毕业生的适应能力,为其更好地参与到市场竞争之中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教学内容以及课程的设置方面,要注意充分考虑多方面的实际情况,包括人才市场的需求以及经济条件下的市场需求情况等。并针对实际情况,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进行适当的调整。 (二)注重教学实践和创业教育以更好适应市场经济环境 在中医医学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加强对教育与实际市场经济之间的紧密联系。密切观察市场经济的发展动态,并积极对相应的知识和技能等予以增加。加强中医药相关最新科技知识课程的设置以及建设,并加强中医药教材建设。尤其要注意在教材中对各种最新中医药科技成果予以收录和介绍、反映等,以及时更新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储备,帮助其日后更好适合市场环境。另外,加强实践环节,在教学方法和办学模式上要注意加强实践环节。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结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不同的中医类院校可以积极建立固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并定期组织学生前往基地参与各种实践活动,从而为中医药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供必要的场所和良好的条件。另外,加强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首先,完善创新创业教学体系。开展创业教育,将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教学的计划设置、内容更新、方法改革、建设管理等环节,遵循创业教育基本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有效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实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社会资源,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实践育人,支持学生科技创新与创业实践,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营造全校创新创业氛围,积极构建学校“大创业”格局。其次,加强创新创业项目管理。以项目科学化、规范化运作为原则,加强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创业计划、创业实践项目等,按照小资金培育、梯次资助、不断推进的机制支持学生自主创新创业和师生联合创新创业。另外,积极构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注重创新服务平台和创业实践平台建设,师生共享学校的省部级开放重点实验室,服务于创新创业重点项目;引导成立与专业人才培养相融合的校企联合培训机构,聘请校内外专家指导评价各院项目,选拔优秀项目给予基金支持和导师指导,进入校级创新创业孵化实战平台。 (三)对中医医学教育的管理体制予以改革和创新 以往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下,在管理体制方面,中医医学教育过程中采用的管理体制基本上是“五统一”体制。在这一体制模式下,相应的招生计划由国家统一颁布。不同中医类院校所使用的地方教学大纲以及教材内容也是相同的,此外,还采用统一教学、统一审批专业以及统一办学等模式。这样的管理体制下,虽然可以获得一定的教育教学效果,培养出一定的中医人才,但也容易导致人才培养单一情况的出现,导致相应的中医人才在参与到市场竞争中之后无法很好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甚至遭到市场的淘汰。为此,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医医学教育教学的水平,还需要在宏观控制的前提条件下,积极对中医医学教育的管理体制予以改革和创新。针对不同中医类院校的实际情况,给予一些学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打破以往“五统一”的办学模式,鼓励通过多种不同的渠道进行共同集资办学。在具体的办学方式上,可以采取学校与地方、学校与企业等联合办学等多种形式。例如,通过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在合作模式下,学校将作为企业的专业技术支撑单位,双方可以开展多方面的合作活动,包括联合培训中医药健康产业需要的高端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联合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和课题等。通过开展科研项目深度合作,共同探索中医药职业教育新方法、新模式,搭建企业“用人”和院校“育人”之间的桥梁,培养综合素质好的实用型医药人才。另外,也可以结合不同地区的智力引进工作,在中药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临床医疗、临床医技、康复和护理专业人才等方面全方位开展国内国际合作与交流。 作者:刘俊芳 单位: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中医医学论文: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医医学教育问题思考 摘 要:中医是我国整个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证人们的身体健康方面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中医医学教育相关问题也开始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为中医医学教育带来千载难逢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对中医医学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带来诸多挑战。市场经济大背景下,还需要立足实际情况,对如何更好开展中医医学教育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从市场经济大环境对中医医学教育的影响入手,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中医医学教育的有效途径进行重点研究,以期更好立足市场经济背景,寻找正确、科学的中医医学教育方向。 关键词:中医;医学教育;市场经济 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经济建设,市场经济体制成为当前重要的经济体制类型,对不同行业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经济与教育之间向来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不同阶段和时期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各种经济制度的制定和执行等,都会对教育事业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在我国中医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同样会受到经济发展状态以及各种经济制度的影响。而面对现实经济条件,为了谋求更好的发展,也需要积极探索中医医学教育的有效发展途径。 一、市场经济大环境对中医医学教育的影响 经济与教育之间关系密切,经济环境也会对教育产生极大的影响。具体来看,教育事业肩负着培养大量优秀的人才,以更好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重任。中医医学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学科之一,在开展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通过系统的教育和培养,不断提高不同个体在中医医学方面的文化素质和劳动能力以及劳动熟练程度等,从而更好地为各种实际建设任务服务,促进整体建设效率的提升;另一方面,在教育过程中,也需要提高对各种知识和科技成果的重视程度。经过长期的发展,多种中医理论和资源得到了较大的开发和利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现代化的思想和技术也开始被应用于中医理论和资源的开发之中。而在这一过程中,也需要借助系统的中医医学教育来不断促进相应过程中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以更好⒏髦肿钚碌目蒲Ъ际踔识和科技成果等应用到实际的劳动生产过程之中。在这一过程中,各中医院校则属于中医药科学研究和教育的中心,市场经济条件下,也必然会对中医医学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案产生一定的影响。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中医医学教育存在一定的无法良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我国的中医医学教育历史悠久,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医医学教育也逐渐呈现出一定的滞后现象,无法很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例如,在专业设置方面,存在一定的专业结构设置不合理的情况,相应的专业结构在设置的时候没有充分考虑到中医药科技发展以及人才市场对不同类型和专业中医药人才的实际需求,相应的专业设置缺乏针对性,没有很多好的针对市场以及各种中医药技术等。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中医医学教育的有效途径分析 (一)进行科学的教育体制建设 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进一步发展中医医学教育,促进中医医学教育水平更上一层楼,首先需要积极地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和建设。针对以往中医医学教育体制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及不适应现实经济条件的问题,还需要积极地立足中医医学教育的实际情况,逐步制定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体制。针对市场经济的特点,注重对教育评估所具备的激励功能和导向功能予以应用,鼓励不同的中医类院校积极参与到激烈的投入与产出市场竞争之中。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不断对中医类院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予以“倒逼”,促进其管理科学化水平的不断提升。首先,要做好在教育理念方面的更新。在中医医学教育中,要努力树立新型的教育观念,充分考虑到市场经济对中医医学教育产生的影响以及对其提出的各种要求,从而制定完善的多方面对策,从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模式等多方面入手,进行积极的改革和优化。例如,在专业设置方面,在立足国家教委所制定的专业目录相关内容的基础上,积极对当前的经济发展状态以及对中医的市场需求情况进行全面的调研和科学分析,进而以相应的调研和分析结果为基础,依据社会的实际需求进行一定的自主专业设置,并上报国家主管部门备案。另外,考虑到市场经济环境下,人才交流频繁,大量人才的流动速度很快,并存在频繁的职业转换现象,在进行专业设置的时候,还要注意适当对专业口径予以拓展,以更好地增强毕业生的适应能力,为其更好地参与到市场竞争之中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教学内容以及课程的设置方面,要注意充分考虑多方面的实际情况,包括人才市场的需求以及经济条件下的市场需求情况等。并针对实际情况,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进行适当的调整。 (二)注重教学实践和创业教育以更好适应市场经济环境 在中医医学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加强对教育与实际市场经济之间的紧密联系。密切观察市场经济的发展动态,并积极对相应的知识和技能等予以增加。加强中医药相关最新科技知识课程的设置以及建设,并加强中医药教材建设。尤其要注意在教材中对各种最新中医药科技成果予以收录和介绍、反映等,以及时更新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储备,帮助其日后更好适合市场环境。另外,加强实践环节,在教学方法和办学模式上要注意加强实践环节。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结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不同的中医类院校可以积极建立固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并定期组织学生前往基地参与各种实践活动,从而为中医药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供必要的场所和良好的条件。 另外,加强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首先,完善创新创业教学体系。开展创业教育,将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教学的计划设置、内容更新、方法改革、建设管理等环节,遵循创业教育基本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有效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实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社会资源,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实践育人,支持学生科技创新与创业实践,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营造全校创新创业氛围,积极构建学校“大创业”格局。其次,加强创新创业项目管理。以项目科学化、规范化运作为原则,加强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创业计划、创业实践项目等,按照小资金培育、梯次资助、不断推进的机制支持学生自主创新创业和师生联合创新创业。另外,积极构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注重创新服务平台和创业实践平台建设,师生共享学校的省部级开放重点实验室,服务于创新创业重点项目;引导成立与专业人才培养相融合的校企联合培训机构,聘请校内外专家指导评价各院项目,选拔优秀项目给予基金支持和导师指导,进入校级创新创业孵化实战平台。 (三)对中医医学教育的管理体制予以改革和创新 以往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下,在管理体制方面,中医医学教育过程中采用的管理体制基本上是“五统一”体制。在这一体制模式下,相应的招生计划由国家y一颁布。不同中医类院校所使用的地方教学大纲以及教材内容也是相同的,此外,还采用统一教学、统一审批专业以及统一办学等模式。这样的管理体制下,虽然可以获得一定的教育教学效果,培养出一定的中医人才,但也容易导致人才培养单一情况的出现,导致相应的中医人才在参与到市场竞争中之后无法很好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甚至遭到市场的淘汰。为此,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医医学教育教学的水平,还需要在宏观控制的前提条件下,积极对中医医学教育的管理体制予以改革和创新。针对不同中医类院校的实际情况,给予一些学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打破以往“五统一”的办学模式,鼓励通过多种不同的渠道进行共同集资办学。在具体的办学方式上,可以采取学校与地方、学校与企业等联合办学等多种形式。例如,通过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在合作模式下,学校将作为企业的专业技术支撑单位,双方可以开展多方面的合作活动,包括联合培训中医药健康产业需要的高端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联合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和课题等。通过开展科研项目深度合作,共同探索中医药职业教育新方法、新模式,搭建企业“用人”和院校“育人”之间的桥梁,培养综合素质好的实用型医药人才。另外,也可以结合不同地区的智力引进工作,在中药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临床医疗、临床医技、康复和护理专业人才等方面全方位开展国内国际合作与交流。 中医医学论文:合理应用病案教学法培养中医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 【摘要】 在医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果是教学的重要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应用病案教学法,结合教学大纲,针对性的选择和编制大纲,并运用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 中医;医学生,病案教学法,临床思维 在中医临床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是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只有掌握了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才能适应千变万化的临床工作,成为合格的医生。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训,是教学中的难点。将病案教学法与理论知识相结合,现将几点认识总结如下。 1 借助病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病案教学法起源20世纪初的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经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推广和完善,已成为一种成熟的教学方法。在医学教学课堂中,病案教学法的应用,是围绕一个常见病的典型病例,由教师指导启发,学生进行诊断、鉴别诊断,并提出治疗意见的一种教学方法。运用病案教学,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基础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由于学生没有接触过临床,对于课堂教授的理论知识,在临床上是否用得上存有很大的疑问。因此选择病案式教学,通过病案实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病案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针对所讲授理论知识的重点难点,选择合适的病案,根据教学要求,引导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从疾病的临床特征到诊断治疗,使得基础知识转化为临床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巩固和能力的培养。 2 契合大纲。选择并编制病案 在病案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围绕教学大纲中的要求,精选并设计、编制病案,使得病案教学能够成为理论教学的良好补充。首先,在病案的选择上,要经典、准确、简单,一个病案能说明一个问题即可。 其次,针对所讲授的疾病的关键知识点选择病例,针对大纲要求的知识点,对病例进行编辑,尤其是对典型症状、关键时点等学生易混淆的知识点进行突出描述,有利于学生记忆知识点。再次,根据学生水平、教学层次要求,应用名医医案,提出问题—启发—讨论—总结,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在医学课程的教学课程中,不仅要教学生掌握疾病的诊断要点治疗方案,还要对学生的诊疗能力进行培养。病案教学就能够很好地对理论教学进行补充,充分利用病案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临床诊疗能力。 3 病案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病案式教学的关键在于应用关键知识点,分析典型病例,有利于学生记忆知识点。与理论知识教授的方式不同,病案式教学要以启发式教学为主,以学生为主体,重点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开创思维为主要目的。理论知识教授由于授课内容较多,所以以课堂讲授为主,为了使学生全面掌握疾病发生发展、诊断治疗的基本理论,通过教师提出病例,学生进行讨论等多种方式,避免理论课中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4 通过引用病案,角色扮演,增加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实践能力 由于现在患者难以配合,在示教课过程中,学生缺乏临床实践的锻炼,也难以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如何达到示教课的教学目的也是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在示教课中,通过引用病案,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达到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目的,是值得推荐的教学方式。在此过程中,引用的病例要经过精选,主要是以患者的就诊情形为主要模拟景象,进一步提高患者临床能力培养的要求。 综上所述,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临床能力是目前医学生的教育培养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临床思维是临床能力的核心和基础,是对医学知识和医疗经验进行合理运用的认识活动。中医学教育除了要培养学生医学科学基础知识。对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医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恰当的运用病案,运用病案导入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中医辨证思维的培训,有助于切实提高学生临床思维能力,使学生实现认识的飞跃,实现角色的转换,尽快由学生进入医生角色中。 中医医学论文:中医医学模式的思考 【摘 要】 医学模式是对医学本质、医学思想的高度概括。本文主要从整体观念、以人为本、个体辩证和取法自然四个方面,讨论中医医学模式的主要内涵,并把中医医学模式总结为“天人整体医学模式”。 【关 键 词】 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中医医学模式;天人整体医学模式 医学模式(medicai model)是人类对健康与疾病总体认识的高度概括,也是对医学本质、医学思想的高度概括。医学模式是在医学实践活动和医学科学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每当社会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医学模式也必然会随之发生相应的转变,这种转变的终极目标是运用医学模式思想的指导,最大可能地满足人类对健康的追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的日益提高,生物医学模式的缺陷日见端倪,它割裂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用孤立、静止的观点考察人体,把人体看成一架精密的仪器,越来越精细的分科,无法看到作为疾病的人的整体。所以,它无法解释有些疾病的心理、社会病因以及疾病造成的身心反应,无法解释生物学和行为学的相关性。研究发现,各类致病因素中自然因素、环境因素、行为因素、心理因素等产生疾病的诸多因素构成比例已超过70%,生物因素不到20%。 中医学在其理论体系形成的同时树立起“天人相应”“形神合一”“因人制宜”“治病求本”的医学观念,但是后世并没有将其总结为某种医学模式。但在《黄帝内经》中明确提出了“医道”,是指导中医学发展方向和实践方法之意,其意义等同于医学模式。随着近年来关于西方医学模式变更的讨论及对中西医结合问题的探讨,中医学的医学模式逐渐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普遍认为中医学的医学模式具有以下几个主要内涵。 一、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的重要特点之一。整体论不仅强调事物的完整性和统一性,而且认为事物和世界的本源是一个整体,各个部分都是由整体分化而来的。中医学一贯遵循“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模式,认为虽然疾病从表面上看是身体上的不良现象,但疾病的发生还与所处的环境、心理等因素相关。要顺应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注重心身的相互沟通、相互协调,达到“天人相应”,和谐平衡。因此,中医学强调人与自然的整体性,十分重视自然、社会、心理因素对人体的影响。 二、以人为本 中医学的整体观是以“人”为核心的整体观,始终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把人作为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思想属性的统一体来对待,把人的健康与疾病问题置于时间、空间、社会这个大环境中的核心来认识和考虑,即从人的生命、心神(包括心理和思维)、环境(包括社会、自然、精神环境)相统一上来认识和调理人的健康和疾病。强调认识病要先认识人,治疗上主要依靠人体自身的康复能力,用药不过是借以调动人体自身组织的康复能力,调整重建体内外的平衡协调关系。从这个角度讲,中医学是“人医学”模式,注重的是人的健康,而不仅仅着眼于对“病”的防治。这种模式在发展水平上虽然还是朴素的,但在性质上比其他医学模式更符合人的实际。 三、个体辩证 中医学模式将“人”置于自然、社会整体的核心,既注重人的群体共性,又注意区分个体差异,形成“辩证论治”的个体化诊疗模式。证是中医学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依据,是疾病本质的反映。而导致证不同的原因主要在于人体对病因的不同反映,也就是体质。重视人的体质以及差异性是中医学治疗疾病的特色。《素问·三部九侯论》说:“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通过对个体的灵活辩证,确立了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治疗观。所以,中医学模式不是就病论病、就人论人的孤立、呆板的医学观,而是以联系、发展、变化的观点来指导医学实践的。 四、取法自然 在治疗上,现代医学执掌的是“极端式思维”,追求的是“对抗性”策略,要么抑制“病灶”“扑杀”病源;要么“阻断”异变,“挖出”病变组织。中医学对待医学问题的总体指导思想是取法自然。治病方法主要以中药为主,也包括针灸、推拿、食疗、心理、体育等疗法,这些方法都是从自然着手来解决人的问题。其中中药以天然植物、动物、矿物为主,而其他疗法如针灸、推拿等,既不损害人体的自然结构及形态,也无明显毒副作用,属自然疗法范畴。中医治病并非着眼于病本身,而是运用自然之理、自然之法,以恢复人体的平和协调状态。 综上所述,中医学模式构筑于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观及其方法论之上,其中蕴含着丰富而合理的科学内涵。以上四点基本涵盖了中医学模式的主要精神。基于上述特点,笔者认为中医学模式可以概括为“天人整体医学模式”。这种模式能够从宏观和整体上运用联系、辩证、综合的方法把握健康与疾病问题。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在西方医学模式由单一转向复合的整体医学模式背景下,中医学的整体医学模式将显现出巨大的生命力,为人类生命科学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浅谈人性化管理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人性化管理在基层医院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摘要】 目的: 分析在基层医院各科室开展人性化护理管理的措施、方法以有取得的效果。方法:2010年6月~2011年6月根据我院提高护理管理的精神,选取心血管内科、儿科、神经内科三个科室为人性化护理管理试点科室,分别对三个科室护士52名及实施前后随机抽取的患者100名,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结果:实施前、后护士及患者的满意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性化护理管理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通过医院对护士的理解、支持,再通过护士把关心、关爱传递给病人,从而达到医疗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 【关键词】 人性化管理;护理管理;体会 人性化管理模式是随着现代护理模式的改变而实施的一种崭新的管理模式,重点强调在管理过程中肯定人性的合理性[1],正视人的需求,维护人的个体价值。护士是医院与患者接触最多的人,是医院服务质量的体现,在护理管理中首先给予护士充分的尊重、关怀、理解和信任,为护士创造舒适的工作环境,解决护士的后顾之忧,让护士保持良好的心态来处理护理对象所产生的各种问题,护理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人性化的护理管理,大大提高了患者及护士的满意度,对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6月~2011年6月根据我院提高护理管理的精神,选取心血管内科、儿科、神经内科三个科室为人性化护理管理试点科室,分别对三个科室护士52名及实施前后随机抽取的患者100名,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 1.2 护理管理 1.2.1 健全并落实各项护理管理制度、质量考核标准。本院对试点的血管内科、儿科、神经内科三个科室制订了新的目标管理职责、工作流程和护理质量考核标准,明确各级护士的岗位职责,完善危重病人上报及督查制度,并提高一线护士福利待遇。薪酬坚持向护理工作量大,风险较高,技术性强的岗位倾斜,充分体现优劳优酬的分配原则,大大调动了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1.2.2 落实基础护理,弹性排班,对试点科室实施层级全责护理,责任护士对所管理的患者负责,并从细节出发,规范病区物品摆放,为患者创造整齐、干净、舒适的病区环境。灵活配备护理人力,增加特殊时段护士人数,高峰时增派1-2名护士,夜间根据患者数量及危重病患者情况进行弹性调整,部分科室实行双班制,基础护理逐步得到落实。 1.3 人性化护理管理 为护士提供展示的平台:引入竞争机制,表现突出的护士可竞争上岗为护士长,积极选派护士参加医院的各种竞赛及外出学习、代教等,鼓励护士参加各种学习,参加全国职称晋级考试,对取得资格符合晋级条件的,立即为其办理职称晋升手续,在医院的宣传栏对优秀护士的事迹进行宣传,以提高护士在患者心中的地位,并得到患者的尊重,改变传统的重医轻护观点。充分体现护士的自身价值,激发专业成就感。 2 结果 2.1 护士对人性化管理满意度评价结果 对三个科室护士人性化护理管理实施前后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实施后护士满意度得到大幅度提高,前后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人性化管理实施前、后护士满意度调查结果比较[例,%] 2.2 患者对人性化管理满意度评价结果 人性化管理前、后分别对100名患者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实施前回收95份,实施后回收99份,具有代表性,前后调查结果差异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查结果见表2 表2人性化管理实施前、后患者满意度调查结果比较[例,%] 3 讨论 研究表明,情感在人们日常生活行为以及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3],人性化管理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各项规章制度以及薪酬原则、弹性排班一系列综合管理措施的实施,充分体现了医院对护士工作价值的肯定及对护士的尊重,一切管理制度和措施的最终目的是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做好人的工作为根本。在实施人性化的管理过程中,应善于发现护士的优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以增加其自信心和成就感,与任何其他人一样,护士同样渴望名誉、声望,希望自己的工作得到他人的肯定、赏识和尊重[4],因此,在严格按照各种制度管理的前提下,管理者适时的赞扬与肯定是激励护士的最好管理方法,通过医院对护士的理解、支持,再通过护士把关心、关爱传递给病人,从而达到医疗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 浅谈人性化管理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香港玛丽医院重症监护病房人性化管理体验 我于2009年3月参加了由广州中山大学与香港大学联合举办的为期半年的重症监护专科护士的培训。在培训期间有为期两个月的香港玛丽医院重症监护病房的实习经历,在此期间我实习了外科重症监护病房、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心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心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通过这两个月的实习我不仅亲身体验到了先进的医疗护理技术,开拓了视野,而且对玛丽医院的“全人护理”模式、人性化的护理管理,以及护理专业的凝聚力和护士们对护理事业的热情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将我的体验介绍如下。 1 整体环境人性化 重症监护室都设有家属接待室,接待室内布置雅致,配有沙发、巧克力、咖啡及印刷精美的宣传手册。墙壁挂有各种艺术画、卡通画和装饰品,用来缓解家属的紧张气氛。特殊的重症病人的病房均采用套间式双层门,并分正压房和负压房,正压房收治易染病人,负压房收治传染病人,这样即保护病人又方便工作人员。床头书写小桌上备有四个夹子:一个放各种检查报告单、一个放重症记录、一个放病志、一个放体温单及病志首页,方便工作。每张病床四周均有不透影的帘子,只要有操作全部拉上,保护病人的隐私。各种疾病护理要点均做成彩图形式贴于病房的墙上,到处可见,方便员工掌握。各种提醒标志也到处可见,避免员工犯错。供应室消毒好的物品只要是包裹无烂无污就不过期,不标明有效期,只写消毒日期,按顺序放好位置,先消毒的先用,后消毒的后用,供应室把物品直接送到科室摆好,只要污染的或落地的就算有菌要重新消毒。 2 护理服务人性化 护士除了进行日常的工作之外,很大的一部分时间都是在教病人学会自我护理,如在玛丽医院有一些带着中心静脉导管的儿童病人会出院,在出院前护士都会教会他们的父母做伤口的护理、给药等工作,而他们都很乐意去学。早产儿出院前有个叫出院前奏的节目,就是召集最近准备出院的孩子家长学习护理知识,比如洗澡、喂奶、换尿布等日常工作,护士会在现场示范,直到他们的父母完全掌握才将宝宝放心的交到他们的手里。所有的护理指导均做成带图画式,方便病人及家属掌握,儿科还画成彩色图谱形式,方便小儿查看,玛丽医院就是这样做的。 3 人员管理人性化 3.1 表格齐全记录简单 与内地医院相比,玛丽医院更重视信息的数据化管理,医院为临床设计了各种完整、详细又易于操作的记录单,记录多采用选择式或填空式,很少用文字描述,填写者只需根据记录单上的项目逐项填写简单数据或代号即可。护士交班本为非正式护理文件,记录格式随意,记录内容以记事和提示为主。护理文件书写只要求及时、真实、项目齐全,对书写格式无统一要求。工作人员书写记录字迹潦草,还自已发明写法,都不算错,书写的宗旨是写出重点,把时间放到病人身上即可。为了预防差错事故的发生,医院规定做治疗时医生下达的医嘱的药量需经药房核对,再由两名护士核对剂量后,方可用于病人身上;作特殊的治疗,如输血的应用,经护士双方反复核对及条码器扫描后,方可执行;以上均需两名护士在执行人栏内签名。 3.2 护理用具人性化 每张病床配有免洗手消毒液,两张床配有一个洗手池,每个洗手池上面均贴有六步洗手法指示图,真正让洗手深入到员工的心里。每个洗手池都配有洗手液、干手设施及手套。单间病房均为每间一套。这样的配套设备为医务人员在对病人进行治疗护理时对手消毒提供了方便。此外,每张病床旁均放有锐器盒、医疗垃圾桶、生活垃圾桶,方便各种废物的处理。每张病床均配有治疗车,固定床头,内部医疗物品一应具备,方便护士取用,减少护士离开病人的时间。所有病床均为电动式,使用遥控器即可。每张病床配有专用沙发椅,方便病人使用,病房配有简易小型吊臂,方便移动病人离床;配有过床易,在病人转床时使用,备有除颤电极片,一般不用手柄除,只要将电极片直接贴到病人身上,调电量,人员离开就能除颤。病房均使用电子体温计,电子磅秤等,大大地方便了护士开展临床护理工作。 3.3 后勤服务人性化 医院为临床一线配备了完善的辅助支持体系,保证各系统职责明确,服务及时、到位,真正把医生、护士的时间还给了病人。如电脑在每位病人床头,医生下医嘱,护士执行医嘱均在床头;新生儿监护室还配有机长,负责仪器常规管理、调试、保养、维修及备件的购买;设有医务社工,专门帮助病人解决家庭问题、转院、交通工具以及任何与医院之间需要协调的问题;医院牧师为病人提供自由的宗教信仰服务、心理支持,包括安抚临终病人的家属等;设有物理治疗师帮助病人做各种康复指导并有长期随访;设有心理治疗师帮助病人解决各种心理问题;药品供应方面,临床所有的用药均由药房配置,并按时送到病房,24小时提供服务,病房无配药室,;物品供应部每天主动到各个病区检查物品的库存情况,及时补充空缺,送物到科到指定位置,包括日常用品、抢救物品、抢救车用物,常用药品等,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了充足的用物;设有运输大队,负责各种标本及病员的运送,临时急查化验打电话呼叫,无特殊情况,运输大队一小时巡视一次,并在病房有记录;化验结果好后,科室电脑便可显示,打出即可,方便临床工作,在病人出院后会统一配有印有医院标志的正式化验单放于病志内。 3.4 满足员工个体需求 为了减轻工作人员的压力,每个病区配有员工休息室,供大家使用。玛丽医院重症监护室是三班倒。早班6:30-14:30,下午班13:30-21:30,晚班20:45-6:45,经理上9:00-17:00(或8:30-16:30),护士长参加三班倒。上午、下午班内各有1次休息时间,每次15分钟,吃早餐包括在上午班时间内,为45分钟;吃晚餐包括在下午班时间内,为45分钟。这样确保每名员工在工作时均可精力充沛。为员工提供上网,健身,甚至包括卡拉OK在内的会所。玛丽医院的护理管理者充分认识到:只有丰富的医学基础知识和过硬的操作技能,才能使护理人员更加得心应手地为病人服务。因此护士的继续教育很受重视,护管局每年会设立很多的相关课程让护士们根据自己的专业选学,从而累计学分。要求连续三年积累够45分才能有继续升职或加薪的机会。这些学习全都是占用自己的业余时间来完成的,病房护理经理要负责监督和帮助,如果有护士没有完成,上级专科护士和经理要想尽办法创造更多的机会帮助其完成。 3.5 员工培训人性化 玛丽医院对每名新报到的员工均要进行《职业安全健康》和《感染控制》课程的培训。病房的过道都张贴着如何搬取重物及缓解疲劳的各种保健操,指导员工在工作中如何保护自己,从而防止发生意外。接触血液、体液时,均应带手套,小心处理针嘴及利器,勤洗手,避免交叉感染。对于新分配的学生和进修护士由专科护士带教,先了解病房的环境和各类物品的存放地点,学习各种设备的使用和注意事项,临床工作中所应用的各项护理技术,经考核合格后才指定带教老师带教。玛丽医院对员工也进行人员素质培养,年初,由护士自己制定目标,而护士长会根据护士自己定下的目标,提供相应的学习机会,并且医管局每月都会组织各种类型的学习班,以提高员工的素质。对于护理人员的临床稽核,护士出了差错时,不是人的问题,而是制度的问题,他们会根据这件事,修改完善制度,而不是去惩罚护士,只有这样,出了差错才会及时上报,而不是隐瞒,才能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差错事故的发生。香港护士的学习有很明显的层级性,护士在科室内因学历和工作年限的不同,在继续教育方面也会有不同,这样有相关教育经历的护士才会做好与工作相关的工作,自然地就形成了临床上的层级管理。 4 小结 无论从病房的布局、设备,还是工作人员的服务理念,玛丽医院处处体现“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并将人性化管理理念融入临床护理服务的全过程,让病人在诊疗护理过程中感受到舒适、方便、被关怀与被尊重,也激发了医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启发我们在今后的护理工作中,在实施临床护理的每一个过程和细节中都要注入更丰富、更深层次的人文关怀,这样才能推动护理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作者单位: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ICU病房116011 浅谈人性化管理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论人性化管理在医院人事部门激励中的运用 [摘 要]医院人事部门职工工作态度和管理效率直接反映了医院人才发展战略,加强对其内部职工的正确培养与人性化管理有助于调动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服务质量,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这也符合医院管理伦理的基本导向。针对当前存在管理者既有伦理观念不能适应伦理思想发展需要以及管理制度、管理风格与人文关怀理念的矛盾,人事部门应充分尊重,和谐沟通,创造“快乐”的工作氛围;精于培养,以人为本,使得职工与医院共同发展;公正公平,科学管理,建立有效的绩效评估制度。 [关键词]人事 内部职工 伦理 人性化管理 人事部门是医院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关键部门,其管理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医院人才架构以至医院的发展前景,其管理风格影响着医院文化。人事部门职工不仅是被管理者,更重要的是他们直接管理着全院职工的招聘、晋升、待遇、培训等多方面事务,他们的工作态度和管理效率直接反映了医院人才发展战略。因此,加强人事部门内部职工的正确培养与人性化管理有助于调动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服务质量,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这也符合医院管理伦理的基本导向。 一、现代管理理论强调“以人为本”,崇尚人性化管理 即在管理中重视人的情感,自尊及自我发展等需要,注重对人的潜能的挖掘,从而使管理行为日趋人性化,这也是医院管理伦理必须遵循的伦理原则之一,医院管理伦理是医院人事部门管理包括人事内部管理的基础。当前医院内部管理面临以下问题和挑战。 1. 管理者既有伦理观念不能适应伦理思想发展需要的矛盾。 瞩目21世纪,现代医学已经逐步从观念和行为上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医院也将日益融入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重要内容,医院设置和管理也应以病人为中心,体现人的最大关怀。但有些管理者观念还停留在传统医学模式上,不适应新时期医疗卫生改革的需要,在此基础上的内部管理经营方面,以人为本也只能是一句口号而已。 2. 管理制度、管理风格与人文关怀理念的矛盾。 纵观管理理论发展史,从传统的“经济人”假设到“社会人”管理理论,管理者不得不考虑悲管理者的需求、情感和尊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管理又跃升到更高的层次,认为人是“文化人”,在公共卫生管理不断发展的今天,医院行政部门基层管理人员大都是中、高级知识分子,相对应的管理应采取“艺术化”的管理方式,但中高层管理人员大都由医务人员双肩挑或转岗,不免在管理伦理方面存在缺失,如果再加上某些管理人员权力欲和控制欲的膨胀,不仅忽视心理激励,连起码的尊重都做不到。另外,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缺乏对被管理者心理透视和分析,容易造成因事议事、治标不治本的局面。这些矛盾都造成工作人员工作压力和紧绷的心理,影响其对外服务工作的态度和效率,进而对医院整体经营造成影响。 二、针对以上医院管理存在的伦理问题,现就人事部门在激励、人才培养和绩效考核等环节中如何加强医院人事部门人性化管理 1. 充分尊重,和谐沟通,创造“快乐”的工作氛围 医院是否能在日益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医院是否拥有高素质、高技能的管理者。医院管理者在新形势的环境下,更要重视人格魅力的塑造,以“作为”求“地位”,创造最佳管理氛围。 管理应从尊重开始,从尊重人格开始。尊重是对职工人性的认可和对人作为平等个体的肯定,尊重职工不仅满足了职工对被尊重的愿望和追求自我价值的目的,有效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也体现了领导者的自身修养。人事部门日常事务繁多,而且每一项工作都影响深远,但领导及部门负责人做不到每件事都亲力亲为,下属的责任感及执行力显得尤为重要,要尊重职工的意见,努力让职工自己管理自己,发挥主人翁精神及参与式管理的作用,利用团队建设,实现团队的沟通与互动,提高组织效率。 另外,如果要求人事部门的职工微笑着为医务人员提供优质的、创新性的管理服务,前提就应该首先为他们创造“快乐”的工作氛围,不仅上下级互相尊重,而且还要进行有效的沟通,沟通的关键是平等有效的倾听,因为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存在地位差距,形式上的询问,只会让被管理者认为是对自己的监督,再加上心理上的弱势,很难让下级与上级真正沟通工作上存在的问题。因此,有效的沟通需要管理者用心再用心,平时要注重用心关心职工的情感和需要,最大限度地站在职工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地考虑职工的需要、想法和做法,遇事不妄加批评能给事情的处理留下无限的空间,要发自内心地宽容,相信职工有能力改错并给予改错的机会。 互相尊重,平等沟通,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职工能以健康、积极的心态面对日常繁杂的事务,并能用心创新,帮助管理者解决难题,创造心平气和、关系融洽、高效的医院文化,良好的医院文化将成为人力资源管理强大的推动力,医院文化和人力资源管理要双向生成,相辅相成,有机结合,共同建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大厦。 2. 精于培养,以人为本,使职工与医院共同发展 加强人才培养,提高职工的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对人才最大的发展。培养制度与如何开发人才已经成为医院吸引人才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也是建立职工“忠诚度”的重要措施。而医院面向医疗人员开展的各项培训工作,包括医务人员岗前培训,外派出国进修以及职业规划引导工作都是由人事部门完成,因此他们的素质和能力也是需要不断提高的,试想他们不具备一定的素质或者长期得不到提升,如何会为全院医务人员以及其他行政职能科室人员的培养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呢?对他们进行培养的同时,也是对加强医院全体人员各种培养工作的投资。 (1)新职工岗前培训。新职工岗前培训是人事培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事部门新职工尤其重要。现代管理特别强调“只有无能的管理, 没有无用的人才”,每个人都有闪光点,重要的是给予因人而异的指导和管理。新入院人事部门职工在社会科学知识、信息技术知识、管理科学知识等方面并不缺乏,但管理知识尚处于理论阶段,且对医院文化、工作环境及医院相关政策都不了解,岗前培训为他们提供了适应工作环境和融入组织文化的良好契机。岗前培训的主要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医院的概况:医院的创立、成长及发展历程,医院的宗旨,医院的组织结构等;②医院的公共设施和各部门地理位置的布局;③常规性办事流程,如发文、请假、报销审批等;④各部门职能目标、各岗位职责及人员分工。 管理者应抓住岗前培训的机会对新职工进行医院文化及管理理念的灌输,让其尽快树立与医院文化相融合的敬业及专业态度,并通过多种活动形式培养新职工的归属感及忠诚度,从中也可以发现每个新职工的性格、优缺点等,为安排岗位做准备。 (2)在职教育和实践培训。医院人事部门职工由于日常处理的事务相当的繁杂,学习最新的管理知识、管理思想和管理观念的机会较少,管理能力也可能得不到很大提高。对这种岗位紧缺、工作离不开而又需进行能力提高的人才,可采用在职教育方式。培养应立足工作实际需要,提高医院管理理论水平,强化实践工作技能。培训形式,可以是轮岗、送学、进修、组织国内外考察、参与重大课题研究等。 (3)脱产学习。对于医院人才储备的青年管理人才,只要条件支持、工作离得开,可采用送出去培养的方式,通过卫生管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等的系统培训与教育,提高他们在专业领域获取信息、传播信息、创造信息的能力,给医院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带来新思路和新方法。 (4)拓展训练。拓展训练是以外化型体能训练为主,把受训者置于各种艰难的情境中,在面对挑战、克服困难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使心理素质得到提升,可以加强医院部门与部门之间、职工与职工之间的合作,提高沟通的效率。 当然,这些培训都是结合医院整体组织目标和职工个人职业发展计划的,人事部门的内部培训首先要符合医院人力资源战略,对培训效果要进行考核、评估及推进应用。 3. 公正公平,科学管理,建立有效的绩效评估制度 人力资源效能具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一面,因此在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应从人本原理出发,尊重人,爱护人,关心人。强化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多做服务和保障工作,少加束缚和干涉,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同时,科学的绩效薪酬管理应成为医院改进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管理成果的重要途径。 绩效考核与薪酬制度紧密相连,薪酬分配的合理性又直接关系到工作积极性,行政后勤部门包括人事部门职工的绩效考核,必须深入征求人事部门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不仅推进绩效薪酬管理工作,对人事部门职工也是种无形的激励。 真正公平的绩效考核,应根据每个职工岗位的工作差异制定不同的绩效考核标准。失去了公平的态度,职工就不会信任管理者,只有通过给予每个岗位每位职工公正的评价后,再从多个角度而不是单单从上司的角度来进行考评,再决定其应得的报酬,这种立足点的平等才能达到真正的平等。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考核指标很难量化,判断和订立差异化的标准实非易事,但工作分析和差异化考核指标的订立毕竟是不可或缺的。为了达到相对的公平,我们要从两个方面着手:①分配公平;②程序公平。 绩效考核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善职工的行为,推进医院的管理工作,不是为了在管理者与职工之间建立对立的屏障,因此在进行考核的过程中也要考虑职工的感受,不应该只在绩效考核的时候对职工的错误横加批评,而是应该随时保持沟通,为职工提供帮助,提供改进意见,促进职工的成长。让绩效考核服务于职工的成长,并及时地向职工反馈职工任务和目标的完成情况。 总之,现代医院离不开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不断提高人事部门执行效力, 将对医院发展产生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自身建设,提高综合素质,高度重视管理,这样才有利于医院品牌形象的提升,有利于医疗质量的稳步提高,更有利于医院的健康快速发展。 浅谈人性化管理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国外医院的人性化管理及对我们的启示 [摘要] 尽管近年来我国的医院管理水平飞速发展,但与国外相比,差异还是非常明显。文章介绍了国外医院先进的人性化管理经验,希望对提高我国医院的管理水平有所帮助。 [关键词] 国外医院人性化管理特需医疗 近年来公立医院为了自身的发展大搞特需医疗服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反响。随着今年新医改方案的颁布和实施,公立医院的改革也被提上了议程,方案中明确规定,“公立医院提供特需服务的比例不超过全部医疗服务的10%”。 国际上,特别是欧美等经济发达的国家,特需医疗服务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作为医疗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国家卫生服务中占有较高的比例,形成了体制,并为广大公众所接受,在实施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人性化管理是医学模式转变所带来的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也是国外医院普遍采用的管理方法,在这方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一、国外医院的人性化管理 1.日本 (1)人性化的医疗环境 医院的门诊大厅、走廊、诊室过道的墙壁上挂有各种风景画和书法。每个路口,从地面、墙壁到天花板都非常注重路标指示的立体性和连续性,各个方向用不同颜色标志出不同科室的肩头和路牌,轻松引导患者找到要去的地方。门诊大厅、急诊室门口和楼梯旁、电梯口等公共场所,整齐地摆放着床式的推车、轮椅、行李车、小孩车、塑料袋、纸巾等供患者在就医过程中随时取用。医院内道路结构采用无障碍设计。各种推车和轮椅都能方便和平稳地到达医院的每一个地方,保证患者运送的快捷和便利,减轻运送过程中的震动可能对患者造成的不利影响。 (2)人性化的医疗服务 医务人员像对待自己家人一样,真诚地尊重和同情患者。他们对患者都礼貌地用尊称,从不用床号称呼患者,都称呼为某某先生、某某女士,并始终保持微笑。注意尊重患者的权利,保护患者隐私。无论是医生的办公室内的病人名单还是病房的病床床头卡,都只注明患者的名字而不是患者的病名。医院给每位患者建立独一无二的信息编码。病人从入院起,手腕上都带有“病人标志带”,上面记录着所有与患者有关的信息,医务人员用随身的便携笔记本电脑就可以对其内容进行更新。 2.新加坡 周到的就诊服务:各个诊区都有专门负责挂号、咨询、交费和办理住院等手续的接诊台。由门诊医生对患者进行分诊,减少了误导,使门诊的工作显得十分有序,没有了拥挤和排队现象。患者在候诊区,可以看电视,看报纸,取阅各种疾病宣传资料。医院还给在候诊时有事需要外出的患者放专门的传呼机,轮到患者时,及时把患者招回就诊。对专科进行整体系统的设计。如糖尿病专科,就配制有专科治疗区、并发症治疗区、知识咨询区、体重管理、饮食建议以及后续的出院指导和社区服务等等,可以让患者做到一步到位,不用东奔西跑。 3.美国 医院十分安静,病区里听不到嘈杂声,就连请护仪也是以灯光来显示,保证了患者的安心静养。医院里几乎所有需要移动的物品都带有轮子。病房内的电视也是多功能的,遥控器除了控制电视,还可以按键请护,观看医院图书馆里的健康教育录像等[5]。 另外,在一些发达国家,医院的社会化服务程度很高。有健全的医院辅助服务,如社会工作、理疗、职业治疗、营养、语言治疗等。患者想得到的服务可以快捷地在院内得到满足,如为肿瘤患者设置的假发、帽子陈列室及发型、时装设计室。 二、国外医院管理的启示 1.实行人文管理 对员工实行人文管理是医院开展“以人为本”医疗服务的前提和保证,通过人文管理引导员工建立人文关怀式的医患关系。人文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情感管理。医院管理者要重视医护人员的内心世界,多和他们进行情感的交流和沟通,多听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多对给予他们鼓励和帮助,加大情感投入,使医护人员感受到来自医院上层的关心。自主管理。根据医院发展的实际情况,医护人员自己制订工作安排,以信任为基础,实行制度管人,医院里的每个人都按照医院的规章制度进行自我管理。民主管理。让更多的医护人员参与医院的决策和管理,充分调动和提高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加强医院的凝聚力。文化管理。医院要加强医院文化的塑造和培养,使医护人员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用医院文化来熏陶员工,也通过医护员工的言行举止和精神风貌来体现医院的文化。 2.培养人性化服务的观念 医疗服务是以人为中心的服务行为,最应该体现的也是人文精神。医院关键是让全体医护人员从意识上转变观念,进行换位思考,从患者的角度出发,从“关心病”转移到“关心病人”。我们必须主动适应现在的形势,切实改变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模式,更多的把服务作为医院生存、发展的根本,把患者当成衣食父母,真正承认自己是服务者,对患者发自内心地关爱,才能收到好的效果。为患者提供服务要努力做到七个超越:超越常规、超越患者的心理期待、超越时空界限、超越每次诊治的价值、超越部门界限、超越经济界限。我们不光要做好各种各样的护理工作,更要针对患者的不同心理,重视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加强对患者的认知情感,深入了解患者,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身心上的双重需求。 3.信息、技术上的支持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医院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跨地区、跨行业、甚至是跨国家的医疗信息传递,疑难病会诊、病例讨论等,提高医院的综合医疗技术实力。利用信息系统在网络上随时引进和学科、专业有关的先进的诊断治疗技术,解决医学知识和技术更新等问题。患者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或者建立QQ群、论坛等与医生进行交流和咨询相关医疗问题。重视把最新的医学科研成果和先进的医疗器械运用到临床。在这方面,日本医院的动作很快,他们不仅重视大型医疗器械的装备,而且中小型、常规型的医疗器械的普及率也很高,这样对提高诊断治疗水平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也带动了医疗相关行业的开拓创新[8]。医院还应该加大对科研工作的投入,通过科研提高医疗水平、培养人才,提高医护人员的整体素质。 4.强化医院的品牌意识,充分认识医院品牌的内涵和作用 医院品牌有利于约束医院的不良行为,有利于树立优良的医院形象。在全员 树立医院品牌观念的同时,坚持以质量打造医院品牌,以创新延续医院品牌。积极营销医院品牌,最重要的举措就是宣传医院品牌。要掌握好3个原则:把握宣传的时机、借助得力的媒体、采取适宜的宣传形式。 5.医院建筑的改进 医院在设计选址的时候要进行多方面的市场调查,分析该地区的人流量、交通便利度、周围地区的人口数量,尽量做到以方便顾客为最高标准。医院的建筑应尽量以中高层、中低层为主,这不仅是为了防震、防火和管理的需要,也可以改善住院条件。医院内部的设施和环境不一定非要奢华,但要做到舒适,注重人情味。 浅谈人性化管理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医院人性化管理的思考 “以病人为中心”是现代医院人性化服务的主要模式,只有开展优质服务,提高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增加医患沟通,改变服务的作风,注重诚信服务才能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1 当前医疗服务的特点 1.1 诚信危机:随着患者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医疗服务的要求不断提高,故此患者因不满意医疗效果不断产生“纠纷”,使过去“非典”时刻白衣天使的美好形象大打折扣,患者并不完全相信医生,使医疗行为举步维艰。 1.2 “趋优效应”: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本来很小的问题,完全可以在社区医院或者附近诊所解决的问题,很多人都想到大医院,最好是当地最好的医院,甚至是外地,像北京、上海等大地方的医院,都希望得到高水平的医疗服务,这样做的结果是小医院人越来越少,医院效益跟不上去,工资就少,工资少了积极性就不高;效益不好就没有购置大型仪器或扩建医院的资金,不断形成恶性循环,本来在小医院花费很低廉,却因为效益不好反而使患者花费了。反之,大医院人越来越多,医疗服务不能满足患者的需要。 1.3 医保制度:以前人们生活水平相对较低,因此有病基本是到了不能忍受的时候才去大的医院救治,即使去看病,病情刚刚缓解,要么是考虑金钱问题、要么是生计问题草草结束治疗回家自养。现在却不同,国家在医疗保险方面给予患者大量的优惠,而且人民的生活水平着实提高了,可以承受一些以前不敢想的花费。 1.4 医疗条件改善:以前即使你有钱、想看病,因为没有相对应的医疗条件,譬如肝移植、肾移植等手术,不能满足愿望,但是现在不同了,一些医院可以开展这些手术,可以满足患者的条件,比如我院心内科,以前冠状动脉造影、搭桥手术刚开始建院初期是不能做的,但是随着医院在物力、人力方面的投入:购买仪器,派出人去学,请进人来指导,现在我院心内科完全可以独立进行介入、搭桥等手术,还有我院的神经内科,脑血管介入溶栓治疗逐渐走向正轨,这样做的优点是不仅缓解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医院的医疗压力,同时也为患者节省大量治疗经费。 1.5 医疗预防、保健认识度的提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医疗水平的改善,人们的寿命也是越来越高,随之而来的老年病、慢性病突显出来,因此大家都很重视健康,为将来有个健康的身体,不至于成为家里负担,生活的更加美好,而注意自身健康的保养。 2我院采取的几点人性化措施 2.1 职工免费体检:以往我院职工,本身做为医生,没有注意恶性病的检查,当感觉不舒服时,去医院检查,才发现已经到了疾病的晚期,而且个别医生还是本院的学术骨干,不仅给个人造成了遗憾,也为医院造成了人才的损失。针对这一点,院领导班子自2008年上任以来,将全院职工免费体检做为每年的一次常规任务来抓,通过检查,的确我院一些患病职工在疾病的早期得到了有效的根治。 2.2 花园式环境:为了给患者提供一个相对舒心的环境,我院在院庭建设上花费了大量的心思,每每春天来临的时候,院庭内碧绿的青草,红红的、黄黄的花朵,沁人心脾的丁香花,精心布置的河卵石路,不仅是患者释怀的地方,更是患者疗伤的佳所。 2.3 挂号、叫号服务:为了方便患者,减少患者挂号排队引起的不便,我院不仅引进了门诊叫号系统,而且还通过增加挂号窗口,由原来只是一楼挂号,现在门诊1至5楼都可以挂号,极大的方便了患者,为了满足外地患者就医难的问题及需要高级专家看病的特殊要求,医院安排了预约挂号,方便患者的同时,也为医院服务增加了便利。 2.4 志愿者服务:为了缓解门诊、挂号室等地方人员少、工作繁忙的特点,医院组织、号召行政后勤人员、研究生、实习生参加医疗志愿者服务,维持患者秩序,为患者指引方向,解答患者的各种咨询,极大的提高了医生服务形象,增加了患者的满意度。 2.5 督导机制:为了了解、解决患者各种不满情绪与纠纷,树立医生的良好形象,医院在各个医疗护理单元,设置了意见箱、意见薄。医院监察审计处定期开启意见箱、查看意见本,针对提出的问题逐项解决。设立投诉办公室和纠风办公室,及时解决医疗上的各种矛盾与纠纷,将问题及时处理。 2.6 电话反馈:针对从我院出院的患者,投诉办公室逐一进行电话咨询,咨询医疗服务质量、落实有建设性的意见等等不断改善医疗服务环境,提高服务质量。 2.7 积极开展义诊活动:在中国医师节、世界心脏病日、肾脏病日等节日期间,相关科室组成义诊团队,为患者提供免费咨询,针对患者不同情况给予指导性意见与建议。 2.8 急、危、重病抢救及服务大众 针对急、危、重患者,全院指导思想是先抢救,以患者生命为第一,正是在院领导班子的大力倡导下,多名不能及时交款的患者被从死神处拉了回来。看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医生感到无比的光荣与自豪。 总之,我院从职工、患者双方实行人性化管理,不仅调动了职工的热情,找回做医生的“感觉”,同时通过便于、服务于患者的各种活动的展开,使患者得到更好的服务,患者对医生的满意度不断提高。
中小型企业管理论文:鲶鱼效应在中小型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 本研究采用“鲶鱼效应”原理,分别对中小型企业新、老员工的工作表现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运用“鲶鱼效应”对中小型企业新、老员工进行管理,以促进企业积极向上,健康地发展。 关键词: 鲶鱼效应;管理;中小型企业 一、“鲶鱼效应”概述 鲶鱼效应的起源是讲鱼类的生存之道,后来将此生存之道运用于管理学中,由于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尤其是活鱼,但活的沙丁鱼和死的沙丁鱼价格相差很远,挪威人在海上捕得沙丁鱼后,这些沙丁鱼在运输的过程中,很容易死掉,主要是因为沙丁鱼生性懒惰,不爱运动,返航的路途又很长,所以捕捞到的沙丁鱼往往一回到码头大部分就死了,为了让这些沙丁鱼活着抵港,卖个好价钱,其中一位渔民做到了,他家的沙丁鱼每次出手卖的时候总是活生生,所以他赚的钱也比别人的多。这位渔民一直严守沙丁鱼存活的成功秘密,直到他去世后,好奇的人们为一探究竟,打开他的鱼槽,发现与其他普通的渔民没有多差的区别,唯一不同的是,这位渔民的鱼槽多了一条鲶鱼。由于原来鲶鱼以鱼为主要食物,性情也沙丁鱼不一样,鲶鱼好动,比较凶猛,装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它就会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发现这一异己分子后,加速游动,鲶鱼在追,沙丁鱼在逃,因此沙丁鱼便活着回到港口。这就是著名的“鲶鱼效应”,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等运用这一效应,通过个体的“中途介入”,对群体起到竞争作用,它符合人才管理的运行机制。 二、“鲶鱼效应”在中小型企业新员工中的运用 新员工进入到新企业中,通常情况下,他们会热爱工作,积极肯干,愿意向老员工请教,因此,新员工的入职培训是个非常重要和关键的环节,对于企业而言,新员工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刚从学校毕业,新参加工作的新员工,一类是已参加工作,重新换工作后进入到新企业的员工,虽然均为新员工,但对他们的管理却是不能用同一模式。中小型企业的员工有可能成为“鲶鱼”,也有可能成为“沙丁鱼”,部分工作能力强,又愿意追求上进的新员工,有可能会成为标杆,甚至有可能赶超老员工,进而替代老员工所在的位子,那么,这部分新员工,则成了“鲶鱼”;还有一部分的新员工,整天无所事事,不思进取,他们有些还消极怠工,那么,这部分新员工有可能成为“沙丁鱼”,极早被淘汰。 三、“鲶鱼效应”在中小型企业老员工中的运用 本研究所述的企业老员工,是指在该企业工作连续至少一年以上的员工,这部分员工对企业的文化、理念、制度等方面均较为了解,有些老员工不管工作多少年,积极性仍在,工作的劲头也大,而有些老员工长年在一家公司甚至在同一岗位上待的时间长了,就变成“老油条”,以少做少出错为自己的工作态度。造成老员工积极性不高的原因有主观和客观方面的原因,主观方面的原因是自身对工作的认识、看法和态度;客观方面的原因是企业的理念、制度、工作氛围所造成的。这消极怠工的老员工,很可能会成为“沙丁鱼”,更多的是被新进的员工超越,因此,对老员工的教育和培训是不可忽视的。 四、“鲶鱼效应”在中小型企业管理中的利弊 首先,一般而言,能力强、工作效率高的团队必有优秀之人才,然而这些人才的加入,会使原来相对平静的队伍变得不安宁,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会对旧员工造成一定的威胁,比如职位上的威胁,又比如是能力上的肯定,如果这些人的种种强势和优势过于猛,那么,久而久之,可能会压制旧员工的积极性,增加他们的挫败感,于是有些员工依然会消极怠工,有些则会跳槽离开,重新选择新的单位,这些势必会对团队建设的稳定造成一定的影响。其次,无论是新团队还是旧团队,不管是大团队还是小团队,“鲶鱼”的加入是否真正能起到优势互补的作用?新旧成员,大小团队之间是否具有合作观念等等,都会影响到企业今后战斗力发挥,如果一旦引入的“鲶鱼”缺乏集体精神,个人主义观念浓厚,并且单打独斗,那么这些人员,在中小型企业中难于产生“鲶鱼效应”,还会把团队仅存的一点战斗力破坏掉。因此,中小型企业的管理中,在采用“鲶鱼效应”进行管理时,必须要根据实际情况,因时因地因实际而采用“鲶鱼效应”,比如,企业的氛围非常好,员工们的战斗力很强,在这种情况是不宜引进“鲶鱼”,否则,会中伤旧员工原有的积极性。即便在一家公司出现种种状况,非常采用“鲶鱼效应”时,仍不宜引进的“鲶鱼”越多越好,如果引进的“鲶鱼”数量过多,“沙丁鱼”就会死得越多,也就是说,当大批量“鲶鱼”进入,相当于对旧员工工作积极性刺激过大,这样反而会引起更多的恐慌、猜疑,致使旧员工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旧的员工对引进的“鲶鱼”戒备心很强,不利于团队的建设,更不利于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沙丁鱼”与“鲶鱼”形成了势不两立的冤头后,更多的原因是效应运用不当,因此,中小型企业管理中如需引入“鲶鱼效应”,那些在引入前,要做好充分的调研工作,要引入的数量,引入的时间等均要做充分的调研;在引入后,要对新进的“鲶鱼”与原有的“沙丁鱼”分开培训,向这两个群体表明企业引进“鲶鱼效应”的原因,争取老员工的支持和理解,也为新员工的加入,做个最基本的交代;在过程中,也可以通过非常实用的方法调动全体人员的积极性,比如提高目前现有骨干员工的待遇,让所有人都知道,公司虽然引进了“鲶鱼”,但公司依然是非常重视他们的,以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并能以最快的速度融入“鲶鱼”。综上所述,合理运用“鲶鱼效应”对中小型企业新、老员工进行管理,能更好地促进企业积极向上,为健康地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方艳芬 单位: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 中小型企业管理论文:新时期中小型企业管理论文 一、中小型企业人才管理的现状: 1、人事部门有职能,缺职权 大多中小型企业都对人力资源管理这块缺乏重视。尤其是一些正处于发展期的年轻企业,仍然维持着早期经理办公室代管实行人事管理职能的配置,也只是负责员工招聘,考勤,合同管理等基础职能。而人事调动、薪资调整、奖金分配等职权都还是由老板一手掌控。这样的配置在百人下的企业还勉强行的通,百人以上的企业还是这样的配置就很勉强了,到出了问题再意识到人事部门的必要性,那也是亡羊补牢,损失已经既成事实了。企业在成长发展的过程中,人事部门的配置也应该要及时跟上。 2、缺乏员工系统培训 大型企业进去就是面对各种培训,相比之下中小企业在这方面则欠缺的多,比起薪资福利来说,培训机会的匮乏才是中小企业吸引人才时的致命弱点。对于大多数的应届生而言,薪资从来都不是关注点,大型企业把应届生的薪酬压的再低仍然有人趋之如骛是为什么?因为进去之后有一系列的系统培训,培训的实质效果先不论,这一动作,就让应届生们感受到了有发展的前景。另外,缺乏系统的培训,也会造成员工在之后的工作中因缺乏专业知识,导致工作适应慢,操作不规范等不良后果。 3、缺少与员工的沟通 理论上来讲,相较于大型企业,中小企业的人员规模有限,那领导层跟下属之间的沟通应该更容易做到。然而实际上,领导的工作指示确实更容易准确的到达底层,但底层员工述求,却缺乏到达上层的渠道。我们的领导层跟下属的沟通更多的还是停留在工作上,缺乏了解员工需求的意识。一味的在工作上要求员工,而忽视员工的需求、期望,是导致中小企业员工流动率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二、激励学的核心理论及应用 1、关注员工的需要—马斯洛需求理论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把人类的需求划分为五类,由下而上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及自我实现。当人的某一级的需要得到最低限度满足后,才会追求高一级的需要,如此逐级上升,成为推动继续努力的内在动力。每个人的一生都在为了各种需要而奋斗,企业要做的就是研究员工的需要,满足员工的底层需要,并引导员工追求更高层的需要。大型企业虽然有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团队,每年 1.1满足底层需要。底层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吃喝住),安全需要(住房安全、工作安全)。要满足这些需求,除了给到员工合理的薪资福利为保障,也要为员工设身处地的思考。例如对于外来务工者来说最底层的住房需要就让他们很困扰了,对于这些员工公司如果能主动帮他们寻找到合适的安全的房源,那就足以让员工感动好一阵子了。 1.2社交需要指的是友谊、爱情和群体的归属感。公司可以通过组织派对活动增进员工之间的感情,合作公司之间的联谊活动为单身青年寻找爱情提供机会,这些都不是问题。我们自然要把重心放在员工的归属感上,这是中小企业发展道路上的一大难题。中小企业缺乏引人注目的企业形象和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而要想让员工有归属感,首先得让我们企业变成引人驻足的归处。因此要让员工参与到企业形象和企业文化的建设中来, 1.3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并不仅限于专业的培训或承诺晋升这两种做法,也可以定期开展经验交流座谈会,让资深的员工站上讲台,这样不仅能让年轻的员工在工作中少走弯路,也能让资深的员工看到自己的成长。 2、关注员工的公平感—公平理论 子曰:不患寡、而患不匀。孔子的这句话恰巧西方心理学家亚当斯的理论不谋而合,即人们比起个人所得的绝对值更关心个人所得的相对值。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我们能做的只有减少员工的不公平感。首先要关注行业的平均工资,尽量让员工的工资在平均线上。如果公司能开出的条件有限的话,也可以通过给予灵活的工作时间或其他福利来弥补。其次在职位调动时要关注公司内部其他员工的反应,升职的员工除了工作能力外,在员工之间是否有信服力?能否协调好其与部属的关系也应该作为重点考量。最后要制定明确的工作细则和奖惩制度,并严格执行。让员工看到领导犯错与庶民同罪,员工出错领导也要有连带责任。 三、结语 纵然我们中小企业在短期内无法给到员工和大企业同等的薪酬和福利,但是我们也应当抓住公司规模小,人员有限这一优势,充分的了解每一个员工,创建更具人文关怀的企业文化和积极的工作氛围,让员工真正的参与到企业的成长中,让企业成为让我们员工安心的归处。 作者:郭秋晨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和认知科学学院 中小型企业管理论文:中小型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性 摘要:在2015年举办的第十八届五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提到,将“创新”摆在发展的核心位置,强调了“创新”的重要性。而管理创新一直以来都是企业所关注的热点。本文以管理理论为依据,通过分析我国中小型企业的管理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势,强调了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重要性,以引起中小型企业对管理创新的重视。 关键词:管理创新;重要性;中小型企业 1我国中小型企业管理现状 中小型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中小型企业现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在管理方面。很多中小型企业面临着管理者对管理的重视度不高,对管理的认识有误区的落后局面。这些落后管理局面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1没有“管理”的管理 这种管理情况大多出现在刚成立的小企业和家族企业中,即企业没有固定的管理模式,全靠命令和指挥行事。以家族企业为例,这种企业没有组织架构,没有明确分工,没有正规的员工守则,通常一个员工身兼多职。其最大的特点是企业的员工大多是核心领导人物的亲戚,核心领导人物通过亲情来对员工进行指挥,过多的个人情感因素使得管理变得十分不正规且不稳定。家族企业中大多只有一个核心领导人物,他掌握着企业的发展命脉,而一旦这个精神支柱倒塌,企业便面临多种危机。由于这种管理完全靠亲情来驾驭企业,因此,具有诸多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发展到一定程度,甚至会严重阻碍企业的发展。 1.2不规范的管理 刚成立的小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会意识到企业必须要有管理制度,但此时他们的管理制度却是有名无实的,都是不规范的,不成熟的。这类企业的管理的特点为:有组织结构,有明确分工,有正规的员工守则,但是都没有付诸行动。相关部门制定出管理条例,但却没有员工执行。表面上看起来企业的管理制度井然有序,但是内部工作还是紊乱的。 1.3不切实际的管理 当一些中小型企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时,急于求成,盲目地追随大型企业的管理模式,照搬别人的管理模式,使得企业完全不能适应新的管理方式,反而扰乱了企业本来的管理秩序。大型企业的管理模式虽然是较为完善与完美的,但是它是根据大型企业自身的条件而制定的,是只适用于大型企业的。而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企业应该制定一套适合自己本身发展的,切合实际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方式。照搬别人的管理模式是完全不可取的,这种“东施效颦”的行为不仅使企业摒弃了自己传统的管理模式,而且会使企业对于合实际的管理模式出现无法适应的状态,最终使管理难以发挥作用。种种管理模式都说明了我国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对于管理的不够重视以及对管理的认识不够深刻。大部分中小企业管理者比较重视解决企业内部的物质、资金和技术等问题,将企业的盈利放在第一位,而忽视了企业管理。同时企业管理者对管理的含义认识不够深刻,导致他们认为只设立表面的规章制度或者照搬成功企业的管理模式就能起到管理作用,这些落后的观念最终导致我国中小企业管理的落后局面,要改变这个现状,则需要管理创新。 2管理创新的含义 十八届五中全会对企业管理创新的提出,提倡企业加快管理创新,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与效率,以更好地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需要。那么在了解什么是管理创新之前,首先需要了解什么是管理。企业管理是指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职能的总称,是社会生产和发展必不可少的活动。那什么是企业管理创新呢?企业管理创新是企业根据生产经营的客观要求和科技发展的条件,对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进行的改革、改进和改造。同时,管理创新并不是简单的对传统管理模式进行改变,还得坚持一个原则:即改造管理模式时要与企业自身实际情况相配套、协调。只有适合企业自身条件的创新方案才是最好的。如果掌握不好这个原则,有可能出现照搬大型企业的管理方式导致自身无法消化的情况,最终使管理达不到“创新”二字真正的含义,同时对企业的管理也没有起到改善作用。其次,管理创新是动态的、连续的、系统的。企业只有在管理中不断地创新,不断地推陈出新,才能尽快地适应环境的变化。同时它的系统性表现在,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系统内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当系统内某个或某些要素处于不良状态时,必有其他要素受到影响,所以进行管理创新时,其方案必须要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要涉及企业的各个要素。只有在充分了解管理创新的含义同时把握好创新的原则及特点后,进行管理创新才能更有效合理地分配企业的人力、物资等资源,并且提高资源利用率。 3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性 3.1企业管理创新是改变落后管理局面的需要 我国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支重要而活跃的力量,它广泛分布于各个领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结构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小企业的发展十分艰辛。而目前市场竞争已经明显地取决于企业的管理创新,所以中小企业落后的管理局面是亟需解决的。造成中小企业落后局面的主要原因是这些企业自身的资产和实力比较薄弱,使得其无法用大量资金投资在人才引入和对自身职工的培训方面。更为重要的是一点是中小型企业的管理者对企业的员工管理有着很大的误区。在对企业进行管理创新时,他们首先想到的方法是对员工进行培训,让员工接受新的教育,但是在进行管理时他们一方面担忧在进行管理创新后得不到资金上的汇报,另一方面也担忧管理创新后留下的精英最终会跳槽到其他企业。显然,管理者这种观念是不对的,这样不仅无法使企业达到管理创新的效果,反而会影响企业的长期运营能力。但也有一部分企业会进行管理创新,但大多都是走个形式,敷衍了事,并没有发挥创新的实际意义。总体来说,我国企业的管理水平还是比较落后的,要想改变这种落后的局面,进行管理创新会是一个可行的办法。 3.2企业管理创新是适应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也随之加快。现如今世界的经济格局已经初步形成,中小企业如果墨守成规,必将被大企业吞并或被全球经济淘汰。许多跨国企业都在不断地推出新技术,在企业管理上提出新的理念,促使我国企业也必须要进行管理创新才能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从而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管理创新的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观念创新,即想别人之不敢想,为他人之不敢为,自然就能够发现别人无法发现的商机,发挥出企业的自身优势,取得管理创新的成功;制度创新,勇于打破自身的旧体制,中小型企业在进行管理创新时具有一定的优势:首先,中小企业因为规模不大,职工数量不多,这不仅有利于中小企业的管理员和员工拉近相互之间的关系,还能增加两者之间的接触机会,促进交流。同时中小企业在进行创新时接受新事物的适应性更强,可变性更高;技术创新,对企业的业务进行创新,加快产品的更换速度。所以,我国中小型企业需要并且有能力进行管理创新来跟上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脚步。 3.3企业管理创新是企业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创办企业,最终是为了实现追求收益最大化这一目标,而企业管理创新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因素。企业进行管理创新,既是企业实现持续发展的过程,也是追求收益最大化的过程。企业的持续发展目标是指企业在运营的过程中,既要考虑企业的盈利,又要保持企业在已领先的竞争领域地位,最终在未来无法预测的环境中继续保持盈利增长,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长盛不衰。如何在众多数量的企业中经久不衰,并且一直保持盈利,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中小型企业要想实现企业持续发展发展,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管理水平,实现管理创新。管理创新是一种理念,更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内在要求。只有通过管理创新,才能使企业注入新的活力并持续发展。只有通过管理创新,才能完善企业管理结构,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只有通过管理创新,才能使一个企业拥有持续发展的灵魂。所以,中小企业管理创新是企业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 3.4企业管理创新是优化企业制度的重要途径 企业制度的本质是企业内在运行规律的外在形式。每一个企业在其运营过程中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而这样的规律就形成了企业制度。企业在进行管理创新时,不能脱离企业本身的发展规律即企业制度,同时为了使员工能够更好地接受企业的管理创新改革,企业需要实现从“硬管理”创新到“软管理”创新,营造良好氛围,创建优良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组织发展的灵魂支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不单单是指企业提倡的企业标志、企业口号,更是一种深入人心的精神。现在许多成功的公司都十分重视“软管理”,都具有独特的公司文化,实现人性化管理,让员工参与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的制定,充分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企业不是在真空中发展,员工也不是在真空中存在的,只有形成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才能使员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形成一致的行为规范,从而产生良好的制度。所以,企业想要优化企业制度,需要进行管理创新,但是只有当企业建立一个健康向上、充满活力的企业创新文化,并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创新氛围让员工接受时,才能更好地优化企业制度,从而更好地实现管理创新。 4总结 总之,全球经济在快速发展中,使得企业竞争越发激烈,这意味着企业的管理也将日趋规范。相比大型企业,我国中小型企业为了避免被淘汰的局面,就更应该追赶经济的发展速度,在经济中占据一定的地位。企业的管理是一门深奥的学问,企业的管理者不仅要熟练掌握管理创新的含义,还要深刻意识到自身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重要性。中小型企业只有结合企业自身条件,勇于打破旧制度,在管理观念、制度和技术上勇于创新,并不断地在创新中学习,在学习中创新,才能为中小型企业的持续发展创造出一个良好的管理环境。 作者:张馨尹 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中小型企业管理论文:中小型企业管理提升方法 摘要:中小型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但中小型企业多为民营企业,他们的管理能力和水平与大型国企相比尚存在着较大差距。国家在关注国有企业管理提升的同时,也十分重视中小型企业的管理提升。文章探索了中小型企业提升管理的思路,提出自我诊断、寻找差距、扬长避短、加强整改、持续改进、不断完善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中小型企业;管理;提升;方法 1管理提升的含义 “管理提升”的定义至今尚未有权威论述。但顾名思义,管理提升应是企业在原有管理的基础上,对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全方位的提高,即企业在人、财、物管理的各个方面都出现较大幅度进步的综合性表征。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2012年3月13日了《关于中央企业开展管理提升活动的指导意见》,指出了开展管理提升活动的重要意义:全面提高管理水平,是中央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完成党和国家赋予历史使命的必然选择;是中央企业应对内外部复杂环境变化,保增长、保稳定,提升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抓手;是促进中央企业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入实施转型升级,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走内涵式发展之路的重要举措;是中央企业加快实现“做强做优、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核心目标的重要步骤。国资委对中央企业的要求也基本适用中小型企业。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市场竞争愈加激烈,众多可预见或难以预见的风险层出不穷,使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正在迎接历史机遇的同时也面临风险考验。当“技术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观念已被人们普遍认可之时,企业管理能力和水平的竞争就自然成为企业更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不进则退”这样浅显易懂的道理,让中小企业家也有所触动,并自觉行动起来,提升自身的管理能力和水平。 2自我诊断,寻找差距 “自我诊断”是企业反省、疗伤的一剂常用“药方”。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时,企业高层领导起决定性作用。聪明的企业家能透过管理过程的表面现象,发现本企业管理中存在的不顺畅或阻碍的瑕疵,俗称“短板”。有识的企业家还能针对发现的问题,组织力量予以整治和克服,从而推进企业进步。再小的企业,也有保护它生存发展的秘诀,都有一套简而易行的用人、管事制度,否则它就到不了“今天”。但由于中小型企业一般建企时间短,或管理人才短缺,制度建设不完善,缺东少西,找不到“法”治,只好实行“人”治。多次同类事件,遇到不同人去处理,出现不同的结果,甚至处事不公,产生矛盾。再者,虽有制度,但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如果硬要员工按该制度执行,反而变得少、慢、差、费,事倍功半,引起执行者的反感。多数制度是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合理的,但仍有少数执行者为贪图方便、省力而执行不到位。这些管理上的差距如不克服,势必阻碍企业的发展。企业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发动各个阶层,通过自我诊断,寻找差距,然后针对不同问题,分门别类予以解决,从而找出企业管理提升的空间。 3扬长避短,加强整改 3.1扬长避短是提升管理的重要原则 针对不同问题,采取相应措施,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对任何一个企业来说,构成企业的各部门、各要素往往是参差不齐的。“木桶定律”告诉我们,“最短的木板”与“最劣质的部分”都是企业整体中有用的一部分,只不过相比其他部分稍有差距,并不能把它们当作累赘而抛弃。因此,经营企业的真正意义就是扬长避短,这也是管理方法的精髓之一。要使企业在某核心技术方面具有核心竞争力,就需要在该技术领域不断进取,始终保持领先地位,这意味着企业不仅要有足够的资金投入,还要建立推动科研开发的激励政策;其次还必须协调研发部门、生产部门和销售部门之间的关系;最后,在营销之后建立市场信息反馈机制和售后服务体系。这些方面都与企管理提升有着密切联系。 3.2加强整改是提升管理的有效方法 自我诊断、发现问题只是管理提升的起步,有效整改才能使企业管理工作得到全面提升,同时也使企业得到实惠。首先要对整改工作有正确认识,必须领导带头,找准原因、修订制度、实行法治。整改方法可按以下程序进行:(1)制订整改计划。该计划也可理解为整改指令。完善的整改计划至少应包括整改项目的内容、整改完成的时间、责任部门、责任人等重要内容。(2)做好整改记录。记录可以采用多种的形式,但企业必须对记录予以统一,最好用表格表示,简明易懂。表中应包括:组织者、审查人、陪审人、审查时间、发现问题的事实容描述、整改情况等。要由整改部门负责人签名,并由企业指定人员对完成情况进行确认。(3)落实到制度中。规章制度是企业所有管理理念和管理思路的固化载体,是企业日常经营和管理活动的综合体现。因此,它是企业管理极为重要的基础工作。制度应具有规范性、可操作性和指导性。一项好的制度,必须能够对员工的行为做出具体、明确、可供操作的规定。企业管理提升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既有约束也有激励,同时也是公司持续发展和沉淀公司文化的保障。(4)宣贯培训。再好的制度,如果企业员工不知道、不理解就无法执行。因此,培训工作极为重要。首先要从培训干部做起。企业最高管理层应带头学习和掌握制度并督促中层管理者也要熟练掌握企业的规章制度,照章办事。其次,培训也要有的放矢,要有针对性。不同制度可能适用于不同人群,如:某单位宣贯计算机使用管理规定,把从不操作使用计算机的工人和后勤服务人员都作为宣贯对象,看似培训面很宽,其实是一种无形的浪费。再者培训要与个人的绩效挂钩。企业开展培训活动时,应采用到场者签名的办法;因故未到场者,应采取文件传阅的办法,也要阅者签名。总之培训不能有疏漏和死角,不能让任何人以“不知道”为由而不执行制度。违反制度,造成损失,就要与其绩效(经济)挂钩或行政处罚。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员工对培训学习和遵守制度的自觉意识,才能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5)加强执行力。企业要想发展、要想赢得竞争,执行制度是关键。但关键中的关键是管理者能否执行。管理者是决策者,应有执行制度的严肃性和主动性意识。管理者执行制度有了例外,其他人就会模仿,例外不断增多,就会动摇了制度的权威性,也会影响了管理者的声望。执行制度不能找借口。许多单位的实践告诉我们,借口是制度执行的大敌。借口可以找到无数种原因,如:我最近很忙;我以前没接触过这种工作;这不是我的职责范围;竞争对手太强了等。要知道,借口解决不了问题。在企业中,结果往往比过程更重要。不执行制度,就是推卸责任。没有执行,所有完善的制度都只是空谈,再完美的措施也是幻想。因此,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普通员工,都应熟记与自己有关的制度,时时处处对照检查。执行不仅是战术,也是战略。执行就要克服困难、百折不挠,不找任何不执行的借口,才能坚决执行到底。 4持续改进,不断完善 持续改进虽然早已成为企业家们的共识,但持续改进的措施落实却是千差万别。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的当家人,一心想发财,把企业资质的获取视为进入行业的敲门砖,一旦入了门,就故步自封,不思进取,把本企业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制度,挂在墙上,变为表范,多年不闻不问,更谈不上动态管理和认真执行。事实上,企业是在不断竞争中发展的,在发展过程中又不断遇到新的问题。制度应随企业发展、随社会前进而动态更新。制度在运行中可能会发现以下问题:一是制度颁发前不严谨,未经过充分讨论或征求意见,就仓促出台,使真正好的制度也得不到有效执行;二是制度不合理,缺少针对性和可行性,或过于烦琐,不利于执行;三是忽视人性化管理,即在流程设计上没用人性化思维来制订制度,脱离实际;在制度规定上缺乏公正公平,使员工不能心悦诚服地自觉执行。对合理可行的制度要坚决执行,对存有缺陷的制度要持续改进,不断完善。 5管理提升的更高目标 以上论述的管理提升方法,适用一般中小企业。但是企业发展总要向着更高目标。不可否认,企业的工作重点离不开提高产品质量,但这不是企业的唯一目标。优秀的企业必须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大大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为此,日本创造了“戴明质量奖”,非常成功。美国紧跟其后,创立了“鲍特里奇质量奖”,欧洲也出现欧洲质量奖。这些奖项的评选条件极为苛刻,形成了实施卓越绩效模式的初级典范。卓越绩效是在多种质量管理模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全面管理模式,它的诞生为企业深层次的全面管理和发展提供了崭新的先进模式,这种模式体现了企业管理的全面提升。我国从2001年开始启动全国质量奖的评审工作,既有权威性,又有榜样性、先进性。尽管获奖有一定难度,但这也决非高不可攀、可望而不可及,这是一条成功企业的必经之路。总之,中小企业也要胸怀大志,要把实施卓越绩效模式的过程,变为自身企业管理全面升华的过程。 6结语 在与大风大浪的商场搏斗中,涌现了一批成功的中小企业家,他们从管理提升中获得胜利,使企业获利,逐步向大企业迈进。但不等于就此可以安稳享福。随着资源和环境的变化,可能会遇到新的“惊涛骇浪”,甚至翻船。因此,还得打起精神,解放思想,放眼未来,实事求是,正视本企业运行中出现的新事物、新问题,不断改进,不断提升管理能力和水平,使企业在大风大浪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作者:沈新明 单位:江苏泰达机电设备有限责任公司 中小型企业管理论文:中小型企业管理营销模式分析 摘要: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全球经济不断发展,各大中小型企业不断涌现,然而,中小型企业因为缺乏管理经验,导致营销策略上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关键词:中小型企业;管理;营销模式;探究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发展也得到了较大提升。为了顺应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我国提出高度关注中小型企业发展的策略,使得我国中小型企业迅速发展起来。但是中小型企业实力不足、人力资源薄弱、管理水平也不太高,导致中小型企业的营销额不太高。因此,中小型企业要想在高度竞争的社会中站稳脚跟就必须提高管理营销模式。 1中小型企业管理营销模式的特点 1.1环境适应能力强 中小型企业因为规模较小、员工少、组织结构简单,使其具有高度的灵活性,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多变的环境,这是很多大型企业所不及的。中小型企业因为管理机制灵活多变,使得他们能够很快的适应市场竞争潮流,能够轻而易举的获得市场的需要。 1.2较为容易寻找市场空白 社会这个市场极为广阔,每一个角落每一个行业都可以成为被挖掘的对象。虽然说大企业已经占得了先机,但是大企业不可能占领所有的市场,大企业也会有无力顾及的市场空白,这些市场空白就可以为中小型企业提供生存的契机。中小型企业因为具有反应灵敏、管理机制简单、适应能力强的优点,就使得他们能够很快的在市场上占得一席之地获得顾客青睐。 1.3能与顾客时刻保持紧密联系 中小型企业与大型企业不同,中小型企业规模小管理机制简单,使得他们不仅具有用价格吸引顾客的优势,还使得他们可以采用独特的产品和个性化的服务来保证与顾客时刻保持紧密的联系。这就使得他们不仅具有了开发新顾客市场的优势,还具有老顾客这一广大市场。 1.4业务专一有特色 中小型企业虽然在规模上赶不上大型企业,在技术力量和人力资源上也不如大型企业,但是中小型企业也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中小型企业往往都是只专于一门专业技术然后再在该专业技术上去推出与之相关的一系列产品,这样就使得他们的产品非常专业和精锐。 1.5能够高度创新 中小型企业在技术力量、人力资源等方面都不如大型企业,实力相差如此之大的情况下中小型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找到生存机会,就必须拥有属于自己的一个强项,这个强项便是创新能力。中小型企业为了获得生存的机会,自然会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和技术发展的方向,这样就使得他们极善于将新的技术、新的工艺流程、新的生产设备运用到生产管理与经营中,从而使得产品得到了更新。而事实上也是如此,市场调查中得出,中小型企业的创新能力是大型企业的两倍以上。 1.6产品的销售市场范围小,拥有完善的售后服务 因为中小型企业存在于全国各个地方,使得他们可以将全国各地分散的自然资源加以充分利用。他们可以在自己所在的地方将产品加工后卖出,解决了运输费用的问题,使得成本降低。在生产地销售可以使中小型企业用完美的售后服务吸引顾客,还可以赢得消费者的信任,使得市场占有额提高。 1.7不具备强大的抗风险能力 中小型企业因为规模小、经济实力不够雄厚、技术实力不够扎实、员工素质低、生产条件和设备差、经济管理能力不足使得他们不具备强大的抗风险能力,在遇到市场经济危机冲击时,很容易受到影响甚至淘汰出局。 2我国中小型企业管理营销模式的现状 一直以来,我国中小型企业与大型企业的营销战略模式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中小型企业的营销策略具有简洁性、灵活多变性和多元化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得他们能够快速占领市场。但是,因为企业管理根基不深,使得他们的营销模式会出现一定的漏洞和不足。 2.1中小型企业的营销战略规划能力不足 目前市场竞争机制中,一个企业的管理对该企业的市场竞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管理直接决定了企业竞争能力的强弱。只有通过客观的分析市场、消费者行为和竞争对手的营销方式后才能合理地制作营销策略。然而,我国大多数中小型企业却忽视了这些市场存在因素,对其不做力量投入,将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分析现有市场上,之后也会对自己企业内部做分析,但是在对消费者和市场竞争者的分析力度上却完全不足。他们主要是以观察者的姿态洞悉市场走向然后采取随机应变的策略,在他们的管理中营销计划几乎是不存在的。 2.2中小型企业间流行起低水平竞争机制 中小型企业因为管理水平低和营销策略不足,使得他们之间的竞争水平都相对较低,在他们的竞争机制中大多都是采用价格战术。我国中小型企业大多存在于食品、零售和服装等行业,这些行业对技术要求不高,使得技术和管理的竞争优势不足。他们用低价格来打败竞争对手的同时必然就会忽略技术和管理上的创新,忽略品牌形象和企业宣传等方面。 2.3中小企业的营销方法有待提高 我国中小企业主要来源于民营企业,民营企业的营销策略主要由其创业老板来决定,企业管理者的直觉和主观决策能力都将对公司产生直接影响。现在很多中小型企业都缺乏完善的营销战略理念,他们将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了生产和销售上。虽然有些企业意识到了营销策略的重要性,但是因为无法对自身项目做出科学的论证导致最后还是损失了大量的资金和资源,使得企业的经营面临困难。 3中小型企业营销发展策略 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型企业具有规模小、资金不足、人力资源薄弱的劣势。这些劣势使得中小型企业很容易受到大型企业的打压,在面对大型企业强力攻击的时候中小企业很有可能因为自身不足,而不能在市场上存活下来,即使能够幸免也只能依赖大型企业苟且生存,因此,中小企业要大力发展自己的营销策略。 3.1将市场细分化,集中自己的优势 中小型企业要想找到适合自己生存的营销策略,就得将产品优势集中化,以产品为核心,努力调整营销策略,使得市场拥有个性化和独特化的产品特点。将重点投资放在能让产品发挥其独特性的市场领域,使经营方式密集化,提高市场占有额。然后将市场进行细分,在大型企业的市场空白中求得生存发展,避开自己的缺点用自己的优势去与大型企业竞争,将中小企业灵活、适应能力强的特点充分发挥出来。同时也可以采用寄生于大型企业与之达到双赢的营销策略,这一种营销模式对人力物力皆不足的中小企业是非常实用的,可以让他们避免遭到大型企业强力打压的危险。 3.2推动品牌营销模式 一个企业的品牌代表着一个企业的形象,品牌形象竞争是一种较为高端的竞争方式,制定品牌营销策略有助于中小企业摆脱价格战术的低端竞争手段。一个企业要想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就必须具备良好的营销手段、较强的组织能力,同时还要投放大量的广告对品牌进行系统管理。中小企业在各方面实力都不具备的条件下要想树立一个良好的品牌形象,只有不断积累自己的资金、增强竞争实力,等待厚积薄发。 3.3发展电子商务的网络营销模式 在电子商务时代,电子商务为中小型企业提供了一个低成本、高效率的销售平台。网络营销是借助互联网和电子信息技术来与顾客达成交易的一种营销方式,企业可以利用网络渠道销售信息,也可以利用网络来进行企业信息调查。企业通过调查的数据及时调整自己的营销策略,获得商机,使企业利益达到最大化。 4结语 中小型企业要想摆脱自己资金不足、人才缺乏、技术落后的局面就得努力分析市场、选择市场目标然后制作出适合自己发展的营销策略,优化自己的营销手段和渠道。希望我国中小型企业静下心来分析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在面对机遇和困难的时候能够理性分析,通过调查、市场研究等方式制作出合理的营销策略来化解危机。 作者:伍静 单位: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 中小型企业管理论文:会计在中小型企业管理中的地位 摘 要 会计工作是对企业实行科学管理、监督整个企业活动的重要手段,是企业制定政策和计划的主要依据。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工作不仅仅是对企业内部财务账目的结算与审核,满足投资者和管理层以及财务部门乃至社会对财务管理的了解与需求,更要帮助企业管理者对未来财务战略与方向进行预测、规划,进而决定企业未来财务分布。 关键词 会计 中小型企业 管理 众所周知,会计工作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在各个企业中不可缺少的一顶工作。不仅仅是对企业内部财务账目的结算与审核,满足投资者和管理层以及财务部门乃至社会对财务管理的了解与需求,更要帮助企业管理者对未来财务战略与方向进行预测,规划,进而决定企业未来财务分布。但是,在我国众多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中会计工作仍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缺陷。 一、管理模式僵硬 中小企I典型的管理模式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高度统一,企业的投资者同时就是经营者,通常为集权型经营。公司集权式经营可以统一财务战略,实现资金集中调配,统一调控。有助于财务专家进行统一的规划。但中小企业中相当一部分属于个体、私营性质,企业领导者集权、家族化管理现象严重,并且对于财务管理的理论方法缺乏应有的认识和研究,致使其职责不分,越权行事,造成财务管理混乱,财务监控不严,会计信息失真等。企业规模较小,通常缺乏内部审计部门或者无法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无法实现会计政策的确实落实。 二、忽视地位 一些企业没有真正认识到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基础性地位,不重视会计工作,造成会计部门的不健全和会计工作的杂乱无章。这使得会计在企业中的地位被忽视,造成会计信息不能完整、及时、真实地被记录。当前会计工作处于受单位负责人控制的地位,单位负责人为了达到各种目的,控制会计核算向非会计规范转变,大大削弱了会计核算的真实性,扩大了会计信息差异。 三、意识淡薄 意识淡薄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企业所有者对会计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认识,由于企业规模较小,所有者通常是企业的投资者,经营者,以及收益者,因此通常会将注意力集中在企业投资与运营,只注重临时账目,实现银货两讫,但很容易出现没有明确的账目,或者需要提交账目时临时寻找会计人员做出账目,忽视了会计工作的重要性也无法根据账目进行进一步的规划,这种现象在一方面是没有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经营,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经营者的忽视,使社会不能对企业进行实况监督的同时也无法为企业自身提供合理账目以及未来资金分配依据。 二是会计人员的意识淡薄。在日常的会计工作中,约束会计人员的主要因素是社会因素和人为因素。社会因素包括法律法规等人人平等的法定政策,而人为因素则因人而异,包括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伦理规范、意识形态等。对于会计人员的意识淡泊现象而言,突出表现为会计职业道德观念淡薄,这种现象的出现与社会环境有关,但主要还是当今社会会计人员及其服务对象对会计工作的认识不够,对会计工作的重要性也缺乏认识,因此导致会计工作人员提供的会计信息有所偏差。 四、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当前会计基础工作的现状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会计工作的要求,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表现在: 随着着企业改革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会计专业知识,但是由于会计市场人才众多,水涨船高,高水平的会计人才愿意选择更高端的企业,导致选择中小型企业的会计人员会出现会计人员专业素养不够的现象.中小型企业有时不设置专业财务部门,会计岗位与会计制度普遍不够完善和会计人员通常是临时雇佣关系,而此时会计人员通常在无论是个人素质还是专业素养方面都不够专业,因此为企业提供的财务报表与账目的可参考性与会计信息准确性也有所欠缺。 然而在实际的工作中,会计工作却有着真实的必要性,因为会计资料是企业决策的重要依据,会计工作也是企业提高管理工作效率与效力的重要保证。在大多数人看来,会计工作就是记账、算账和会计报告,不具体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即使部分参与企业管理工作,也只是提供科学的财务意见,未必具有可靠性,其实,会计除以报表方式为其他管理人员提供公司经营信息外,也为公司管理工作提供参考,会计是企业预算执行的监督者,也是企业未来资金分布的决策者。 因此,会计作为企业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管理工具,不仅仅是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与结果,在企业管理过程之中,也是对企业内部管理与未来投资与作用的重要途径,中小型企业的会计工作重要性,不容置疑。 中小型企业管理论文:中小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建设适合自己的MIS是推进企业信息化的主要方式。本文阐述了目前我国中小型企业在MIS的引入阶段、开发阶段、应用阶段存在的共性问题,并针对不同阶段出现的不同问题,提出解决对策。中小型企业在引用、开发和应用MIS过程中能否有效地规避这些问题,对MIS的成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对企业能否真正实现内部管理的提升具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 信息化 MIS开发 0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信息化的脚步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生活的每个角落,这是一场深刻的革命,促进着经济和社会快速均衡地发展。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以下简称MIS)在信息化的大势所趋下,逐渐成为企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它可以使企业完善内部管理,提高运营速度和管理效率,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打下坚实基础。MIS虽然已进入了很多企业中,但是由于开发理念、技术、人员等方面的种种原因,MIS利用率不高的情况占多数,在不同阶段体现出来的问题也不一样。本文主要分析共性问题并提供解决问题的对策。 1企业MIS开发中常见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1.1 引入阶段 1.1.1 主要问题引入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MIS的认识不充分。什么是MIS?企业使用MIS的目的是什么?是否真的有必要引入MIS ?这是每个企业在MIS开发前必须面对的第一个问题。虽然企业信息化建设在逐渐普及,但很多企业并未意识到其在决策和管理方面的重要性和有效性,有的企业认为MIS就是购置一些电脑办公这么简单;有的企业认为MIS只是加快业务处理速度;有的企业开发MIS只是为了应付上级主管部门检查或者迫于企业升级的要求;还有的企业则过于夸大MIS的作用,认为MIS是拯救企业的灵丹妙药,忽视了“人”的重要性。所以对MIS的认识不充分阻碍了企业MIS的发展。 1.1.2 对策分析在引入阶段,企业应该对员工尤其是高中层领导进行MIS理念的培训,让他们意识到建设MIS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使其认识到虽然MIS的目的是代替人来进行复杂的运算和海量信息的存储,但实际上MIS并不能替代人作为业务和管理主导这个层面的作用,我们在使用MIS之后要不断对系统进行完善,并正确地看待系统,才能发挥MIS的作用。企业领导者要时刻保持先进的观念,要有战略意识,即所谓的“意识决定行动”,企业的信息化已是大势所趋。事关各个部门的MIS建设是个系统工程,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有些还关系到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的问题。所以企业领导者的扶持与配合是建立MIS,并使其在企业管理中真正发挥作用的关键因素。只有对MIS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思想上也高度重视了,那么通过企业各个部门的严密配合,符合企业需要的MIS才有可能顺利建成。意识到它的作用之后,最好是由企业的高层领导挂帅,中层各部门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配合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并将MIS 的开发工作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 1.2 开发阶段 1.2.1 主要问题开发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有:①企业自身的需求和新系统所要达到的目标不够明确。企业对自身状况、自身需求,以及希望系统达到的目标是什么,系统涉及的部门,以及企业内部资源的共享状况等都最了解,但并没有把这些信息准确、及时地告知研发人员,使得所开发的MIS与企业的需求并不吻合。还有的企业对自身需求往往缺乏必要的认识和分析,造成了企业资金的浪费或者MIS规模不当等问题,这些都有违企业的初衷,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②选择开发商时缺乏调研,开发时参与性不够。企业MIS可以采用外包,也可以采用内部人员开发,现在大多数的企业都采用外包方案,即由软件开发商承担软件的开发及维护工作。外包往往使企业不重视调研,认为交给开发商就可以了,导致了后来软件不能很好地符合企业的需求。在一些案例中,有的企业马虎挑选软件开发商,没有认真选择有行业开发经验的开发商,也没有认真参与到后来的企业需求分析中,种种态度上的忽视是系统实施中问题的源头。③MIS规划期中高层管理人员参与度不够。企业高中层管理者的参与是建设企业MIS的关键,只有他们才知道什么样的MIS对管理企业最有用。而很多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对MIS的开发缺乏热情,将任务和责任完全委托给技术人员,催促开发进度或保证开发资金及时到位,严重地忽视了他们的全面参与是加快MIS开发、保证MIS的有效性、针对性和实用性最重要的因素。④MIS建设中复合型人才的紧缺。MIS的开发与运行需要一批既懂计算机、又懂管理的专门人才,而目前我国还非常缺乏这类复合型人才。一般来讲,MIS开发人员大多毕业于计算机专业,对业务系统的运作机制了解不够,而且技术人员往往习惯于从技术角度去考察现实系统,缺乏用户至上的观念,在用户不能积极参与的情况下,他们只能从有限的知识中去推断业务的运行机制和对信息的需求,使得实现的系统与企业需要系统存在一些距离。 1.2.2 对策分析针对开发阶段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如下:①企业MIS建设必须要结合它本身速配在行业的各个方面的因素,例如地理位置、管理模式、企业实力、人员素质,甚至企业的文化等等,来正确的定位本身的需求。继企业本身需求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然后进行MIS建设,做好方案的详细研究额设计以及论证的工作,最后明确详细的实施方案准则,这项工作要以企业的系统目标为中心。用词,企业在未作出MIS建设的时候,就应准确定位企业本身的需求以及所要满足的目标,只有将这项工作做好,才能未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清除障碍,打下坚实的基础。②每一个企业都要根据自身的环境,对于是否研发信息管理系统首先要进行适当的选择。假如选择外包,就需要认真选择外包商,最大程度上做到最优。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在日趋的推进以及理论体系的日渐成熟,对信息系统开发商来讲,企业也在逐步的提高对其的要求。当前,我国建立了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管理制度,同时开展了有关的资质认证工作。企业能够依据本身的需求和开发商的资质等级来选择有实力的承建单位。假如,选择自身开发,则在企业内部,研发人员应与企业的有关部门做好沟通工作,并进行积极的配合,从而使每一个模块之间有更好的协调性。只有这样,企业才会有一个与自身相适应的信息管理系统。③让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认识到他们本身在MIS开发以及运行过程中的重要性,主动地、积极地投入到MIS的开发和运行过程中去。要努力转变企业中高层管理者对MIS的认识,让他们意识到MIS处理业务速度的加快会导致信息产生速度的加快和信息交流的加强,进而缩短决策时间,提高决策时效性,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④企业应该有重点地培养既懂信息技术,又懂管理业务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现行开发MIS市场的需要;同时,企业可以在开发MIS的过程中,培养和造就这种复合型人才,把他们当作企业MIS开发的宝贵财富,企业领导在各个方面要关心,爱护这些人才,防止这些人才的外流。 1.3 应用阶段应用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是:MIS使用中用户观念的转变。MIS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个“人”的问题。MIS需要靠人来实施,而因为系统的实施会带来对员工观念的冲击、对已有工作流程的冲击、甚至与个人利益产生冲突,所以怎样才能让员工真正落实系统、使其产生预期的效益是一个重要的问题。MIS系统虽然能够提高业务的运行速度,但同时也泯灭的人的个性,使员工的工作变得单调而乏味,在极端情况下甚至会造成员工的抵触心理,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个问题,必将成为MIS发展的一大阻力。 因此,在应用阶段,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应该主动安排使用人员热情地参与到MIS的建设和运行中来,而不是任由他们拒绝或反抗这种变革,同时还应该积极安排使用人员不断地参加学习或培训来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以适应MIS的发展。另外,MIS的建设人员在建设系统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使用者可能的抵触心理,在系统构建过程中给予使用者适当的空间来体现使用者的创造性,满足使用者自我价值实现的要求,这一点可以通过在MIS系统中应用当前的信息化平台建立实时的绩效评估系统、即时通讯系统,甚至可以考虑建设MIS系统中的基于业务的休闲系统等,以缓解工作人员的枯燥情绪,提高工作效率。MIS使用人员也是MIS建设和运行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只有使用人员珍惜MIS的应用,尊重MIS开发人员的劳动,才能完善和提高MIS的应用水平。 2结语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企业信息化成为各个企业必经的历程,但是在企业MIS的建设过程中应把“质量工程”放在首位,而不是盲目追随,造成时间、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只有认清了MIS开发中可能存在的问题,采用有效的对策避免问题的出现,MIS才能在企业的管理中真正发挥其作用,体现提升企业的内部管理效率和效果的价值。 中小型企业管理论文:中小型企业家具企业管理模式探讨 摘 要:家具是人们生产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中国的家具发展可以从新石器开始追溯。从1902年全国木器工厂和作坊及手艺人开始形成一定的行业规模。至今中国家具行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具有一定意义上的规模和经营模式。随着中国加入WTO和国人生活的经济水平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对于家具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家具的实用性,通过家具展现自己的审美,个性,品味也成为越来越多的家庭在选择家具时所考虑的因素。在市场需求不断改变的情况下,中小型家具企业也不得不面对改变经营模式,营销方法这样的问题。本文从目前中小型企业家具企业所面对的几个问题来探讨现今中小型家具企业可运用的企业管理模式。 关键词:家具企业;企业管理;管理模式 1.引言 家具是人们生产和生活中不可或缺产品,中国的家具行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到现在已经具有一定规模。特别是国有的大中型企业和外资企业,带动着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这其中中小型企业家具企业的力量[1]。据统计2013年全国家具行业总产值达到6,426.75亿元,比2012年同比增长14.3%。其中中小型企业家具企业的产值就占到80%。为我国家具行业做出的巨大的贡献,也是我国家具行业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如何让中小型企业家具企业更好发展对于我国家具行业是具有重要意义。 2.中小型企业家具企业现阶段的问题 2.1 融资难度大 相对大中型家具企业,中小家具企业无论是在技术创新、盈利水平,抗风险能力等方面都远远无法企及大企业,其中有一些中小型家具企业更是负债累累,这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上,银行等金融机构出于自身考虑,必然会拒绝中小企业的贷款需要。 银行业金融机构都倾向于以大企业的指标作为贷款参照,而多数中小企业难以达到发放贷款的条件,提高了中小企业贷款门槛,这必然加剧了中小型家具企业融资难的矛盾。 2.2中小型家具企业用工难度大 自2015年5月1日起,东莞的最低工资标准将再次提高至1510元/月。虽然最低工资标准一调再调,而尽管多数企业早已超过最低工资标准,但不少中小企业仍然面临普工难招的困扰,“用工荒”依然还是家居等传统制造企业非常头痛的事情,一些企业为了招到足够的工人,纷纷开出了比以往更为优厚的工资和待遇,但这种做法并没有改变实质性的问题。 中小型企业之所以不讨人喜欢,企业规模小,薪酬缺乏吸引力是一方面,而另一方面是一些中小型家具企业的企业高层没有足够重视企业用工的问题。对企业员工的频繁流动习以为常,没有对居高不下的离职率进行足够的认识和改变。素质人才的稀缺,核心竞争力量始终得不到提高使得中国很多中小企业一直处于低效率生产、低水平运作的状态。 2.3中小型家具企业创新意识弱,创新条件差 前面提到中小型家具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让中小企业本身“拮据”生活现状再次遭遇加重,而资金短缺也成为了中小型家具企业技术创新的最主要的阻碍。没有足够的资金无法先进的技术设备,无法引进专业的技术人才,无法开展科研合作,如此又谈何技术创新?并且一些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意识薄弱,延续老一套的制作方法没有意识去开发新的技术。 3.中小型企业家具企业管理模式具体探讨 3.1建立区域企业联盟 随着市场的发展,品牌的观念已经越来越深入人心。价格战已经不能适应现在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和消费需求。价格战对于中小型企业家具企业只会带来恶性循环,最终让企业走进死胡同。中小型企业家具企业只有建立良好的区域企业联盟才能够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家具市场打出一片天地。融合各自企业的长处,共享人才资源,技术资源合作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区域品牌利于中小型企业家具企业的成长。 3.2由批量生产转变为规模化定制 规模化定制是试图将大批量生产的速度和成本与满足客户定制的个性化需求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生产模式。规模化定制又称为“一对一”定制。规模化不仅表现在销售人员对于顾客的服务上,也可以体现在企业据顾客要求制定出的产品上。规模化定制将体现出顾客对于家具的个性化要求,实现资源最大优化。由于市场对于产品的要求更新太快,人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越来越强,传统的中小型企业家具企业批量生产都会有存货积压,滞销等问题。规模化定制最显著的特征是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的需求和订单拉动生产进行了产品的制造,改变了以往传统依靠市场预测的单纯性批量生产化方式[2]。 规模化定制既满足了产品个性化的需求又满足了大规模生产的高效性,将成为21世纪制造企业的主流生产模式,对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产品升级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3.3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 现在一套家具已经不能满足一个家庭对于家具的需求。所以完善的售后服务是十分必要可行。帮助客人处理掉旧家具。企业可以从顾客那里回收旧家具,或者以旧换新,或者免费处理。在顾客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和积累良好的口碑。对于回收的旧家具可以进行二次改造,节省资源。 企业应有一套完善的售后“责、权”鉴定制度,并严格执行,售后问题往往表现出来的就是管理问题。企业应对售后服务人员以及经销商进行严格培训,并模拟售后处置程序及可能出现的各种相关情况,引导客户解决问题,不让客户主导事情的发展,变被动为主动。以解决问题的“速度”为前提,把对立情绪消弥于萌芽状态中。 售后处理服务是营销活动中重要的一环,并不仅仅只是生产、物流方面的问题,它是建设和支撑整个营销体系的基础,涉及到品牌的信誉度、美誉度以及市场推广等多个环节尤其是中小家具企业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 3.4建立多渠道的营销方法,实现信息数字化 现阶段我国的中小型企业家具企业还是依靠家具市场和商场这样单一的销售模式让顾客来挑选我们。销售形式单一,使得中小型企业家具企业产品更新慢,资金回笼受到限制,技术无法得到更新,信息闭塞不能及时根据顾客的反馈做出相应的改善,售后服务不能很好的开展。中小型企业家具企业可以从线上和线下两个方面去寻找客户。利用网络及时掌握市场走向,抓住商机,发现客人的消费心理和需求。 中小型企业家具企业可以实行“实体店+网络商城”的营销模式,实现线上和线下给消费者带来全新的体验。以此来转变消费者一定要去实体店选购的消费模式,培养消费者线上选择,线下体验的消费习惯。这样一方面中小型企业家具企业对于家具市场,商场的依赖的程度可以慢慢减缓,一方面可以给消费者更多的消费选择。然而如何做好突破网上消费局限完善线下体验和整合资源,完善售后服务是这一企业管理模式需要主要注重的问题。 3.5传统营销向绿色营销转变 随着环保观念的日渐深入人心,我国消费者在选择家具时已经不仅仅考虑家具的价格,更多的是开始关注家具是否环保,是否对自身健康危害,是否对环境是否造成威胁。在一项调查中显示,家具的环保健康因素已经成为消费者购买家具时考虑的第三大因素[3]。 要实现中小型企业家具企业向绿色营销的模式转变还存在以下五大难题:①材料回归自然。②设计需要更加人性化。③培养顾客绿色消费观念[4]。④运用互联网思维,大胆创新。⑤实行行业标准化。 4.结论 家具制造中小企业的前景相对而言还是较为安全的,但是国内市场的机遇不大,没有太多的发展空间。如果需要进一步的发展,应当对经济、人才培育等各方面给予恰当的支持,提高中小企业家具企业在生产要素方面的基本发展需要,从而增强市场的活力和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中小型企业管理论文:大数据分析在中小型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探讨 摘要:介绍了大数据的概念及应用前景,以熔炼过程中材质的化学成分对铸件裂纹焊补率的影响为研究课题,选择合适的挖掘软件进行数据挖掘,数据分析,找出各个数据之间的关联,有效地解决数据孤岛问题。验证了大数据分析结果在企业管理中具有参考和控制性作用,大数据分析方法可在中小企业管理中加以应用。 关键词:大数据;数据挖掘;信息孤岛 0 引言 大数据是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2008年的著作《大数据时代》中提出的概念,在维基百科中解释为无法在可承受的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主要特点为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alue(价值)。对于技术收益方,大数据的概念显得通俗易懂,体现在大数据并不在“大”,而在于“有用”、价值含量高。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实行无纸化办公、数字化管理,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各方面的管理包括技术质量、人力资源、财务、现场生产组织等均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基础数据。但是,这些数据是独立的,伴随企业的发展形成了数据孤岛,导致宝贵的信息资源不能得到有效利用。如何以这些连续或者离散的基础数据为基本保障,进行数据挖掘,形成知识,实现数据的有效利用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重视。本文以铸造企业熔炼过程中材质的化学成分对铸件裂纹焊补率的影响为课题,对大数据进行研究,探讨大数据分析在中小型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1 数据准备 1.1 信息收集 信息收集是根据确定的数据分析对象抽象出在数据分析中所需要的特征信息,然后选择合适的信息收集方法,将收集到的信息存入数据库。本文研究的是材质为ZG15Cr1Mo1V的铸钢件的裂纹焊补率与熔炼过程中化学成分之间的关系。需要收集的信息包括在焊接过程控制系统中提取目标参数裂纹焊补率,在熔炼过程控制系统中提炼熔炼参数、熔炼过程中检测到的化学元素、熔点等。 1.2 数据集成 数据集成是把不同来源、格式、特点、性质的数据在逻辑上或物理上有机地集中,从而为企业提供全面的数据共享。由于铸件号的唯一性,本文的结果参数和影响因子可以通过铸件号结合在一起,实现了数据集成。 1.3 数据规约 数据规约技术可以用来得到数据集的规约表示,它小得多,但仍然接近于保持原数据的完整性,并且规约后执行数据挖掘结果与规约前执行结果相同或几乎相同。由于本文使用的数据样本数量没有达到百万级别以上,因此没有必要做数据规约。 1.4 数据清理 数据库中的数据有一些是不完整的或者含噪声的,或者是不一致的,因此需要进行数据清理,将完整、正确、一致的数据信息存入数据仓库中。 本文在对数据集成完毕存入数据库后,对基础数据进行了修订和清理,将不符合的数据从数据仓库清理掉,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1.5 数据变换 通过平滑聚集,数据概化、规范化等方式将数据转换成适用于数据挖掘的形式。对于有些实数型数据,通过概念分层和数据的离散化来转换数据也是重要的一步。 本文所研究课题的目标是找出对裂纹焊补率有影响的关键化学元素,由于数据样本量不是很大,所以对结果裂纹焊补率结果进行了分类。按照中位数进行排列,在中位数以下的样本定义为低裂纹,中位数以上的样本定义为高裂纹。这样的定义避免过大或者过小的因子对整体结果的影响,也更有利于数据挖掘的分析。 2 数据挖掘 根据数据仓库中的数据信息,选择合适的分析工具,应用统计分析、事例推理、决策树、规则推理、模糊集、甚至神经网络、遗传算法等方法处理信息,得出有用的分析信息。 2.1 工具选择 可以进行数据挖掘的软件有免费和付费两种。免费的主要有以下:①Weka:其支持几种经典的数据挖掘任务,显著的数据预处理,集群,分类,回归,虚拟化,以及功能选择。 ②JHepWork:其主要是用开源库来创建一个数据分析环境,并提供了丰富的用户接口来实现自己的挖掘算法。付费的主要有以下几种:1)SAS:是一个模块化、集成化的大型应用软件系统,可以处理大数据下的挖掘和统计,缺点是价格高。2)SPASS:“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软件,相比于SAS价格较低,操作简单,但是功能没有SAS强大。3)SQL Server Business Intelligence Development:是微软Sqlserver 数据库自身携带的关于商务智能的模块,能和数据库非常好的结合起来,提供了线性回归、贝叶斯算法、关联、逻辑回归等算法。本文的数据挖掘工具选择微软的商务智能平台。 2.2 挖掘算法确认 根据不同的目标确立不同的挖掘算法,本文研究课题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挖掘算法。 ①朴素贝叶斯算法。这是基于贝叶斯定理与特征条件独立假设的分类方法,它能检查所研究的实体的每个属性,从而确定该属性本身在何种程度上影响了想要预测的那个属性。 ②神经网络。Microsoft神经网络算法通过构造多层感知器网络创建分类和回归挖掘模型。当给定可预测属性的每个状态时,Microsoft神经网络算法可以计算输入属性的每个可能状态的概率。 ③逻辑回归。Microsoft逻辑回归算法是Microsoft神经网络算法的一种特殊形式。逻辑回归算法用于那些结果是“二选一”的情形的建模,如客户可能买或不买某种产品,一个人的病情可能会发展也可能不会发展等。 2.3 挖掘过程实施 如图1,在SQL Server Business Intelligence Development中创建一个Analysis services项目,配置好数据源和数据源视图,并创建对应的数据源。 结合挖掘算法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①W元素的含量是影响材质为ZG15Cr1Mo1V铸钢件的裂纹焊补率的贝叶斯关键因子。且当其含量 ②Nb元素的含量对铸件裂纹焊补率影响较大。经过预测,当Nb元素质量分数在0.003%-0.004%之间时,铸件裂纹焊补率比较低。 ③Ca 元素的含量也对铸件裂纹焊补率影响较大。数据挖掘预测当Ca元素的质量分数在0.002%-0.003%之间时,铸件裂纹焊补率比较低。 2.4 模式评估 模式评估是从商业角度,由行业专家来验证数据挖掘结果的正确性。经过对上述数据有效性的验证,技术部门对相关结论进行分析核实,得出上述结论具有参考和控制性的评估结果。 2.5 知识形成 将数据挖掘所得到的分析信息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给用户,或作为新的知识存放在知识库中,供其他应用程序使用。将本文研究课题的实验结论提供给公司虚拟设计部门,进行相关的实验研究。需要注意的是:数据挖掘过程是一个反复循环的过程,每一个步骤如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都需要回到前面的步骤,重新调整并执行。本次实验针对贝叶斯关键因子W元素含量进行了验证,对铸件W元素含量小于0.007%的铸件且其余检测化学含量项目相似的6批铸件进行检测验证,发现除了1批铸件的的裂纹焊补率为1.34偏高外,其余铸件的焊补率均低于0.3,检验结果支持了W元素含量对于裂纹焊补率的影响。这使得在以后的熔炼工艺设计中,W元素的含量成为重点关注的项目。 3 整合业务流程 通过本课题的实施,对大数据的工作流程做了整合,具体流程如下: ①确立目标,明确要验证什么、发现什么; ②数据仓库的建立,将相关因子进行数据处理并放入数据库; ③根据目标确立挖掘算法; ④依据挖掘算法得出的结论,并进行理论和实验验证; ⑤将经过验证的结论形成知识。 4 结论 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数据清理和模式变换是核心。研究初期,由于模式变换不到位,对挖掘得出的结论进行验证,得到不符合的结论,同时在研究过程中统计理论知识的欠缺,使整个模式评估花费的时间较多。这些都需要在今后工作中加强相应知识的学习。 经过这次课题的研究,验证了大数据分析结果在企业管理中具有参考和控制性作用,大数据分析方法可在中小企业管理中加以应用。 中小型企业管理论文:论中小型企业管理创新的实现路径 摘要: 以管理理论为依据,通过分析我国中小型企业的管理状况和发展趋势,得出管理创新不足是致使企业面临危机的根源的结论,罗列出我国各类中小型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制约因素,并为各类中小型企业找准适合自身实现管理创新的路径,以加快中小型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进程。 关键词:中小型企业;管理创新;创新方法 1我国中小型企业面临危机的根源是管理创新不足 1.1我国中小型企业面临的危机 近几年的倒闭潮使员工人心惶惶,关于老板跑路,企业资不抵债而倒闭的新闻随处可见。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关于我国中小型企业的话题一直没有离开过“倒闭”二字,我国中小型企业的寿命问题一直是业界的热门话题。笔者将导致中小型企业面临危机的根源分为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其中管理创新是主要根源。 1.1.1外部环境 (1)竞争激烈。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市场经济高度发展,而高度发展必然带来高度竞争。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之下,中小型企业处于弱势地位,在规模,产品,品牌等方面都不及大型企业,随时处于被击败的边缘。 (2)融资难。 一方面,我国目前的国有大型银行偏好于放贷给大型企业,这使中小企业很难在银行获得贷款。另一方面,银行放贷之后对中小企业要求十分苛刻,一旦发现企业存在问题,如产品销路不好或者经营不善等问题,银行则会立即收贷,这让中小企业非常无奈。再加上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缺乏信任,只要有一家银行收贷,其他银行包括民间债主也会一起收贷,高利贷无法偿还,资金链断裂,企业只能宣告破产。 1.1.2内部环境 (1)规模小,抗风险能力低。 我国中小型企业的规模普遍较小,大多以私营企业为主,企业结构不完善,组织过于简单化。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如当人民币升值、成本上升等问题出现时,中小型企业则处于被动的地位,利润的下降将会使企业难以运作。 (2)企业缺乏长远战略。 我国中小型企业普遍缺乏科学长远的战略,企业一味地追逐短期利益,缺乏长远规划。企业在产品定位上目光较为短浅,在更新生产设备、提高生产技术、引进高科技方面较为被动。企业没有规范性的战略目标,就失去了方向,也很难聚集员工们的力量。 (3)企业缺乏科学管理。 我国许多中小型企业的管理模式是粗放式的,管理结构是紊乱的,缺乏科学性更没有前瞻性。管理是企业中必不可少的活动,它贯穿于企业的整个生产流程,掌握着企业的经济命脉,我国中小型企业缺乏科学管理,这将影响到企业的生产效率以及发展生存。 根据大量实证研究表明,导致中小型企业破产的原因中,管理不当占到 70%-90%的比重。而人们一向重视的资金不足,经济萧条及其他原因仅占 10%-30%,由此可见,管理决定着企业的生存,我国中小型企业要想在市场升级换代中继续生存下去,就必须对自身进行创新变革。 1.2我国中小型企业管理类型 1.2.1家族式管理 这类管理模式是我国中小型企业中最常见的,企业员工大多是核心领导人物的亲戚,核心领导人物通过亲情来对员工进行指挥,过多的个人情感因素增加了管理的随意性,同时也限制了企业的发展和扩大。麦肯锡的调查数据显示,只有不到 15% 的中国家族式企业在第三代之后还能生存下去,原因便是企业缺乏优秀的管理人才与管理机制。 1.2.2脱离基层的管理 这类企业有组织结构,有明确分工,有正规的员工守则,但却没有员工将管理制度付诸于行动,原因在于管理制度的制定过程中完全没有基层员工参与规划,也没有听取员工们的真实想法,导致最终得出的管理制度是死板的,是不实用的。 1.2.3不切实际的管理 当中小型企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时,管理者迫切的想快速发展成大型企业,于是便一味的模仿大型企业的管理模式。这种“东施效颦”的行为不仅摒弃了自己传统的管理模式,而且会让企业对新的管理模式出现无法适应的状态,最终难以发挥作用。显然,照搬别人的管理模式的方法是完全不可取的。 2管理创新的内涵与实质 结合前人的研究,笔者认为,管理不仅仅是指人力资源管理,更多的是一个广义的概念。管理的基本对象是人,管理的核心是协调,管理的目的在于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 企业进行管理创新,首先,管理者需要摒弃旧的管理思维和方法,通过借鉴和学习创造出适合企业本身的新的思维方法,进行资源重新整合,进一步提高企业的产值,实现企业的利益最大化和持续发展。这一定义一方面强调了管理创新的功能,指出管理创新着眼于资源的整合,另一方面提出了管理创新的目的,即为给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后,企业的效益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3中小型企业管理创新的制约因素分析 3.1企业制度紊乱 我国中小型企业在研究、生产、组织等各环节之间出现了协调性差、管理薄弱、随意性大、产权模糊的问题,其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而有序完整的企业制度是一个企业成功的首要条件,这对我国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无疑是一个有益的启示。 3.2企业观念陈旧 3.2.1管理者观念 管理者在企业的管理、生产及经营中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而我国中小型企业的管理者的观念大多较陈旧,他们一方面不甘于企业在经济发展中淘汰,另一方面又不愿意花精力花金钱投入管理创新改变企业的现状,最终企业将会败落在管理者这种纠结和死板的观念中。 3.2.2产品观念 当今社会发展迅速,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新产品层出不穷。我国中小型企业在产品竞争中处于被动的地位,通常都是在等待大型企业做出行动之后,再进行模仿,推出新产品。显然,相似的产品在市场中,中小型企业必将会输给大型企业。 3.2.3人力资源观念 我国中小型企业管理者对人力资源观念是落后的,大多数管理者认为没有必要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有的管理者则认为对企业员工进行了培训之后,员工会被其他企业挖走或者会要求更高的薪资报酬,从而增加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 3.3企业缺乏战略 战略是指一系列或整套的决策或行动方式,它既是预先性的,又是反应性的。在当今瞬息万变的环境里,企业需要建立战略,主动预测未来,而不是被动的对变化做出反应。我国中小型企业的规模不大,企业对环境的应变能力比大型企业更敏捷,反应能力更快,适应能力更强,此时中小型企业应利用自身优势,建立战略以主动的预测未来。 3.4企业文化呆板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人文力量,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不竭的力量源泉。企业文化是企业组织发展的灵魂支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不单单只是指企业标志、企业口号,更是一种深入人心的精神。只有形成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才能使员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形成一致的行为规范,从而产生良好的制度。我国中小型企业就是缺少这样的企业文化,所以难以聚合员工的力量进行管理创新。 4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的路径选择 我国各类中小企业大致有三种管理模式,企业进行改革和创新的侧重点是不同的。笔者为我国中小型企业现有的管理模式搭配了不同的创新方法。 4.1家族式管理模式的创新方法 4.1.1以制度创新为首要任务 这类企业最大的管理问题是企业组织结构紊乱,企业进行管理创新,必须规范化企业的职位级别,将亲情的影响降到最低,使企业组织结构由传统的一人独裁亲情指挥分散管理模式转向扁平式分散合作、产权明晰的管理模式,提升管理效率。 4.1.2以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为最终目的 这类企业会无形中将员工分为内部员工与外来员工,这种区别对待使外来员工对企业产生抵触情绪,最终离开企业。这种情况严重阻碍了企业规模的扩大,令企业流失了优秀的外来人才。所以企业应该建立一种新的企业文化,减少区别对待的现象,形成一种公平公正的企业文化,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 4.2脱离基层的管理模式的创新方法 4.2.1以管理者观念创新为首要任务 “管理”这个工作看起来轻松,但实际上却贯通了企业的各种生产活动。进行管理着观念创新,首先,管理者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所承担的责任,不能以高高在上的姿态来管理企业。其次,管理者还需要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提高应其对新环境和新问题的能力。 4.2.2以进行人力资源观念创新为重点 企业通过培训员工来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创新,让每位员工接受教育,提高员工自身素质,加深对企业的认知,深化与企业的感情,促进个人奋斗目标和企业发展目标相结合,以更好的胜任本职工作,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企业人力资源的效能。 4.3不切实际管理模式的创新方法 首先,我国中小型企业应该建立起明确的战略,佳能成功的奥秘就在于建立明确的战略。佳能公司一开始就明确了“击败施乐”的战略。他们依靠施乐的技术生产产品,获取市场营销经验,进入施乐力所不及的日本和欧洲市场,最终成为施乐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最终这个只有施乐1/10规模的佳能,取代了施乐称霸10年的地位,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复印机制造商。佳能的经历证明一个明确的战略目标往往是中小型企业变为大型企业的一个桥梁。 其次,企业应根据经济背景的变化而对战略进行不断的创新,发掘对手没有涉及的领域,加入创新元素,与竞争对手相区别,同时保证企业的各项生产活动与员工能以最大限度的适应新战略。 5总结 我国中小企业面临倒闭危机的根源是管理创新不足。企业在全球经济背景下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找准制约企业自身创新的因素,找到实现管理创新的路径,建立全面的管理创新体系,才能为中小型企业的持续发展创造出一个良好的管理环境,中国经济的腾飞才有希望,中国的明天才更美好。 中小型企业管理论文:中小型企业管理模式的构建与完善 摘要:在世界上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中,中小企业都占据着重要位置,为各国的经济发展作出着重要贡献。我国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在近些年来取得了重大突破,可以看出,中小企业在为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改善经济结构、企业技术创新、促进市场竞争、农村现代化等多方面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基本情况和所具有的特点以及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的管理模式存在的弊端进行分析,提出了我国中小企业的管理模式构建方式和管理模式完善的策略。 关键词:中小企业;管理模式;构建;约束机制 由于长期以来受到传统的旧观念和旧体制的约束,与西方中小型企业相比,我国的中小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理念相对复杂和落后,企业在许多管理方法和制度上还存在着不少误区,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代化进程不相适应。尤其是在进入WTO之后,我国的大多中小企业都经历了重新洗牌,所以如何将管理理论、管理思想和我国的中小企业经营管理实际相结合,建立起有效和系统的中小企业管理模式,是现代中小企业和相关部门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 我国中小型企业的基本情况和特点论述 (一)我国中小型企业的基本情况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中小企业主要是围绕两种形式在进行改革,一种是不涉及产权制度的改革,另一种是涉及产权制度的改革。所取得的成果来讲,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公有民营、国有民营在承包、租赁等基础上都得以发展,在我国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国有中小企业主要采用承包、租赁等形式,到九十年代初期,逐渐向公有民营、国有民营的方向发展。这种方式主要以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主分配、自筹资金、定额上交、自组人员等方式为基本内容,这样既吸收了个体企业和集体经营机制,又保持了租赁经营、承包等有效机制,让很多原本微利或亏损的企业转化为盈利的企业,成为利税的主要来源。二是中小企业的组织形式逐渐连锁化,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开始发展连锁经营模式,因而带动了中小企业组织形式的改造和改组,这些连锁店已经发展成为商品市场中新的增长点。三是中小企业的产权制度得到改革,中小企业主要采用兼并、出售、联合、转让、拍卖等形式来进行股份合作制、股份制的改造。在一个完整的市场资源配置中,中小企业的地位已经不可替代,中小企业拥有着巨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但是阻碍中小企业的发展因素也很多,而其中最多的阻碍因素则是企业管理者的不善管理因素,管理者不能从整体和企业发展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也没有能够准确把握市场定位,把企业自身在市场中的优势充分发挥,也没有用长远的战略眼光来看待企业的未来发展和市场变化,缺乏足够的创新意识。想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管理上的问题,企业管理者就必须要更新观念,科学完善内部管理、细致分析外部市场,管理者只有充分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而转变观念、改善管理方式,才能让企业走上更健康的发展之路。 (二)我国中小型企业的特点论述 1.生产规模小 我国中小型企业因资信程度不高,资金的筹集相对困难,在产品生产中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生产规模难以扩大,在文化程度、技术含量、产品质量等方面与大型企业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但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迅速,企业生产技术含量也快速提升。 2.分布范围广,数量大 不管是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中小企业都具备着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在一些发达国家,比如美国、日本的中小企业中,制造业占整个行业的绝大部分比例,在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的经营范围也非常广泛,几乎涉及到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在服务业、制造业、运输业、建筑业、农业等领域可以说是无处不在。 3.投资的主体多元化 中小企业和大型国有企业有所不同,它是既有劳动人民所属的集体企业,也有由国家投资建设的企业,甚至还有一些个体企业。一般情况下,中小企业都不是国有企业,乡镇企业也只有少数能发展成为大型企业,更多的还是以中小企业为主体,所以中小企业有可能是个体投资、国家投资、企业投资等,它的投资主体是多元化的。 4.主要面向国内市场 我们(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并处在经济高速发展中的国家,我国的经济发展面临着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压力,而我国的中小企业自身素质不高,资金短缺和用工压力较大,这些问题都决定了我国中小企业的市场为国内市场,这些企业的服务能力和生产能力都只能适应国内的市场的需求。尽管这几年也出现了一些优秀的中小企业能够向世界市场发展,但是由于企业自身的素质较低,很难适应国际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再加上体制方面的约束,我国的中小企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企业技术发展缓慢,这也决定了中小企业的产品成本高、档次低,中小企业很难挤进国外市场,所以我国中小企业的生产服务主要是面向国内市场。 5.生产经营市场调节 在我国生产经营具备的外部条件下,在以往的计划经济时期,就提出了小、中、大企业同时发展的口号,但在实际中,国家还是比较侧重于对大型企业和中型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投资建设,而没有足够重视中小企业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这也导致中小企业没有能够获得足够的政府计划的保障。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中小企业只能在计划经济下的夹缝中生存,随着市场经济机制的作用不断扩大和改革开放的进程不断加快,中小企业才得以迅速发展。 二、现阶段我国中小型企业管理模式的弊端 (一)管理观念落后,管理意识不足 受到企业发展历史的影响,我国大部分中小型企业还没有建立起专门针对企业自身的管理制度,在很多管理上还不够规范,而企业领导人的管理观念也还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中小企业大部分都是以合伙经营、家庭经营等形式发展起来的,在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家族式的管理模式,大部分的中小企业可以说都不具备适合现代企业发展的管理经营模式。虽然在一些企业中,员工的生产技术过硬,但在企业管理上的意识和理念上相对落后,而企业的发展不能只依靠生产技术和销售手段,管理的好坏也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未来。 (二)缺乏人性化管理 我国中小企业自身带有一定的家族化特点,企业的许多重要环节,比如财务环节的工作基本是由与管理者有关系的人来进行担当,而这些人并不不一定都能胜任该岗位的工作,这样的做法对那些认真努力工作的人来说是不公平和缺乏人性化的。而且,现代的中小企业大部分都比较重视提升业绩和培养技术人员,而没有足够重视管理层面,常常忽略管理上的问题,对员工缺乏关心和了解,造成管理的不人性化。 (三)企业文化构建缺乏 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主要靠的是企业文化的建设,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企业有了优秀的企业文化,就有了顽强的生命力,进而才能促使企业长远发展。但是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并没有能足够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也没有建立属于企业自身的企业文化,同时更没有形成企业中的核心价值观,忽略了客户价值和社会价值,企业就因此失去了凝聚力和向心力。 (四)盲目跟风、抄袭其他公司管理方式 与国有企业或一些制度化程度高的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管理模式和制度带有相对随意性,缺乏全面的规范化、程度化、制度化的管理模式,多是模仿国外企业的管理模式,甚至有的直接照搬国有企业或者其他的大型企业的管理方式,中小企业的管理模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家族式的管理方式,也不管这样的管理模式或者跟风其他企业的管理模式到底适不适合自己企业的经营和发展。而管理却是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前途,这样不但不能带动企业正常快速的发展,而且会让企业处于停滞不前的状况,使其成为一个空壳没有实际内涵的企业。 (五)管理创新较为缺乏 在中小企业中,有很多都是已经习惯了旧的产品和旧的管理框架,这些中小企业不能做到及时创新,而是习惯性的依赖自身已有的管理模式,这个习惯已经形成了一种定性思维,企业自身没有想过要进行思想创新。中小企业一方面总是认为创新应该是国有企业或者大型企业的事情,只有这些大型企业才可以和有能力做到创新。另一方面,中小企业总是容易满足于现状,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企业管理永久的一贯制,没有新意,而且不思进取,这让企业在不知不觉中就已经丧失了竞争力。 三、 中小型企业管理模式的构建 (一)中小企业发展初期的管理模式构建 一般情况下,我国的中小企业在创业和发展初期,所需资金大部分都是来自于家族网络或家庭财产积蓄,这样的企业资源是非常有限的,经营管理方面也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在企业还没有形成一定规模、融资困难、管理制度尚不完善时,很多客观原因都会限制到中小企业的发展。所以,在中小企业发展初期,应该尽量节约和稳定成本,减少经营风险,以此来保证和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而且在建立初期,一般中小企业的人事财务权、企业所有权、管理决策权等都掌握在企业的管理者手中,企业的决策和管理大都是依靠管理者的经验进行。所以想要实现企业快速发展,管理模式上必须要走集团化、现代化和规范化的道路,中小型企业在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可以进一步壮大时,会发现传统的家族式管理方式存在着诸多弊端,这些弊端会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阻碍。比如一个企业的所有结构单一,经营权和所有权都集中在一个人或者几个人手中,这样不利于企业的合理决策,所以应该要建立科学的决策分层体系和决策机构,防止独裁式的决策机制。同时在中小企业中产权关系应要明晰,不能一味的用家族中的模式在分配上进行模糊,在成长期多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模式。 (二)中小企业发展中期的管理模式构建 中期,中小企业到的生产规模和经营范围都有了一定的扩大,而企业管理者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不能及时控制到企业所有方面,但是为了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够正常和顺利运行,让企业得到更高、更好的发展,管理者有必要将一些经营权分配给职业经理人,而管理者个人应该考虑企业的发展和监督。职业经理人的专业性强、经验丰富,能够将企业的发展和管理经营有效结合,找到科学的管理方法,使企业生产效率化,而且运用这些专业化的管理,让企业能够更好的向规模化发展。中小企业在中期的发展过程中,可以采用现代的管理模式和现代的家族管理模式,解决原来企业管理过程中所不能解决的问题,更好的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所以在中期建立一些适合企业发展的管理模式,和运用专业的职业经理人模式都是现代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过渡性的管理模式,这样也可以让中小企业顺利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 (三)中小企业成熟时期的管理模式构建 现代中小企业中的管理模式的特点主要是经营管理权和资本所有权相分离,所以现代中小企业应该要产权关系分明,出资者按照所投入企业的资产额度享有相应的收益、选择管理者、进行重大决策等方面的权利,而专业化的管理经营者应有照章纳税、依法经营、对出资者有资产保值的责任,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可以让中小企业快速发展,也是公司国际化、集团化的必经之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树立抢占战略的意识,不管是在生产经营上还是在管理策略上都需要良好的战略意识和长远的发展规划,这样才能确立和保障企业在市场上的地位,并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同时让企业的发展基础更加牢靠和扎实,企业需要培养自身的创造能力,以便能够更加灵活的发展自己。比如日本的佳能公司的战略意图就非常清晰,因为一开始佳能就明白自己的战略目标是要击败施乐,所以,在其企业的发展初期,佳能就努力获得施乐的专利技术许可,如此依靠施乐的技术来生产和研发自己的产品,迅速获得市场经验,壮大了企业自身的力量,佳能就是这样用正确的战略一步一步的走到行业的领先位置。所以中小企业要根据自身不同的发展阶段来部署相应的发展战略,在成熟期时,要把企业中的技术、资金、人才优势进行合理发挥,并且要引进、创新、发挥和改进中小企业在市场中快速发展的经验。 四、 中小型企业管理模式的完善 (一)构建道德约束 建立社会评判的职业经理人标准,同时对职业经理人的道德规范要制定出严格的规范,这样通过约束管理者来衡量管理者。成立社会中介的评价机构,建立起可操作、透明度高的职业经理人评价系统和经营管理者的评价机制。建立起个人与群体的信用评价机制,建立起经营管理者和企业所有资产者的信用制度和披露制度。企业在进行用人选择时,要重点关注其历史档案记录,经营管理者和资产所有者都应该讲信用、重信用,不能只重视短期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 (二)构建法律法规约束 中小企业发展需要有健全的法律约束机制作为企业发展的保障,而我国目前没有相关完善的法律机制来保护企业的发展。在企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相关的规范和制度也不够完善,还存在着一些盲区。所以只有建立健全法律约束机制,才可以有效地促进中小企业良性发展,比如可以通过职业经理人制度,让经营管理者和企业资产所有者有章可循,让双方都受到制度的约束和保护,促进双方共同努力协作,避免他们运用一些非法手段来进行的不正当的竞争,让员工能在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中工作。同时建立内部约束机制和外部约束机制,设立企业维护制度、强化制度机制,通过完善中小企业的法律保障,促进管理模式的有效实施。 (三)构建长效激励机制 中小企业的管理模式建立主要是可以促进企业稳定、持续、健康的发展,调动经营管理者和资产所有者的积极性,形成对企业发展有利的强大合力。在建立法律约束机制的同时,还要建立有效地激励机制,做到约束与激励并重,形成企业和资产所有者、经营管理者和社会双赢的局面。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体系和绩效考评体系,建立股权、收入、期权结合的激励机制,这样可以充分的调动经营管理者在管理企业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与企业共同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是管理模式有效地实施的前提,而内部环境的建设主要是取决于管理者对企业环境的重视程度和认识,正确的处理家族成员和职业经理人的利益冲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客观分析行情和自身的条件,选择符合企业发展的管理模式。 结束语 发展、进化、创新本身就是企业在社会中存在和发展的永久主题,也是企业能否长久发展的根本导向,在现代中小企业处在的新经济时代里,只有依靠所处的环境和条件不断丰富自身的企业文化和内涵,调整企业的核心能力,完善和构建新的管理体系才能让企业快速长远发展和稳步壮大。但现代中小企业中在管理制度上还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现代的管理者不断地探索和创新,找到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管理模式,同时建立道德约束机制、法律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在此基础上,实行进一步的创新,才可以有效地保障中小企业的稳定快速发展。(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中小型企业管理论文:中小型企业管理问题及对策探析 摘要:伴随着知识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经济市场中企业之间的竞争持续激烈化,而时代特征突出了企业对于知识、信息等技术资源的依赖性逐渐增加的同时,也对企业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中小型企业具有其存在的特性,因此时代的转变对于其来说既是一次机遇,也是一次挑战。中小型企业必须转变其发展战略,重视其在管理上的问题,从而完善管理,实现企业的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小型企业;管理;对策 伴随着知识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经济市场中企业之间的竞争持续激烈化,而时代特征突出了企业对于知识、信息、人力等非物质资源的依赖性的逐渐增加,同时,也对企业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中小型企业数量多,涉及方方面面的行业,为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贡献着绝对的力量。但受到自身规模及资金投入等方面的限制,其竞争优势并不明显,生存能力也相对于规模较大的企业来说有一定的劣势。尤其面临时代的变迁,中小型企业在管理上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虽然时代的转变对于其来说是一次机遇,但同样也是一次挑战。中小型企业必须转变其发展战略,重视其在管理上的问题,找准管理上的着重点,从而完善管理体制,实现企业的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中小型企业发展现状及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们不能小视经济市场变化给我国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带来的机遇,但同样不能忽视在当前中小型企业发展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种种问题,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他们的发展。正视所存在的问题,并给予一定的改正与优化,才可以使得他们保持一定的核心竞争能力,得以持续、稳定的发展。 (一)人才储备机制不够完善。从员工层面来讲,大多数中小型企业对于人才的招聘流程过于简单,在招聘时没有充分对于所需求人才进行专业能力及职业道德素养能力的考察,导致所用人才的专业知识水平能力欠佳,并不能百分百胜任日常工作,同时企业受到资金及观念的限制,并不重视对企业员工的培训,而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也不完善。从管理者层面来讲,管理者是一个企业的领军人物,应当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与管理能力,有较高的思想觉悟能力和较强的经验与素质,但事实中,大多数中小型企业的管理者往往并非科班出身,对其所涉及的某一领域并没有充足而经验,往往一人说了算,缺乏民主化,管理意识与决策能力也受到自身能力的限制,从而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二)发展缓慢,不能很好的融入市场。随着经济时代的转变以及我国相继颁布的一些政治金融政策,发展规模较大的企业都能够很好的把握,并顺利转变自身企业发展战略角度,转变企业管理理念,使其适应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而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目前存在的问题就是发展过于缓慢,不敢大胆的做出相应的决策,没有前瞻性思想,对于市场政策把握不够准确,因此不能很好的、快速的融入市场。 (三)忽视长远发展。大多数中小型企业的发展规划只着重于眼前的利益,忽视了长远的发展规划。这是造成企业“短命”的重要原因之一。只追求眼前利益,缺乏远见,不能根据市场发展趋势做出科学、合理而又长久有效的规划,忽视了长远的发展就必然导致了企业在经济市场中存在的时间短暂。 (四)管理体制漏洞太多,陈旧缺乏创新。我国中小型企业在管理体制上的发展现状大多就是受到管理人才缺乏的限制,管理体制又多数是从其他的企业中照搬过来的,缺乏灵活性和有效性。而且,不能跟随市场变化不断的完善企业的管理体制,使其根本发挥不了对企业的约束、管理能力。 (五)创新能力欠佳。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企业保持核心竞争能力的优势来源,我国中小型企业在创新力发展这方面欠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资金投入受到限制,很多企业在科技研发、人员创新鼓励政策上的资金投入有限,不能很好的鼓励人们积极参与其中,而且也没有一个良好的创新氛围;二则是因为企业的管理者对于创新的不重视,缺乏相应的创新理念,很难将创新很好的应用于企业的发展中去。 二、中小型企业管理的优化途径 (一)科学的进行人力资源管理,重视人才在企业发展的核心地位。科学、合理的配置好人力资源,高效的管理好人才,才可以让人才更好的服务于企业,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以此提升企业价值。因此,针对我国中小型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限制企业管理的因素出发,本文作者认为,应当重点突出中小型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程度,实行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首先是尊重员工,重视他们的价值,让他们能够在工作中感觉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主动关心、帮助有需要的员工,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这同样因为员工的工作热情与努力及其潜能的开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其次是加强对员工的培训,以全面提升企业员工服务于工作的能力。培训的作用是激励员工不断的努力,良好有效的培训机制可以全面提升员工的工作素质与能力。 (二)完善管理体制,加快中小型企业的战略转型。管理体制不健全、不完善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可以多向大型优秀的企业甚至是国外的企业学习,学习他们先进的管理经验,在学习的基础之上,健全自己的管理体制,根据经济市场变化规律,立足于眼前,设置长远的发展目标,明确每个部门、每个人的责任,简化管理流程,使之更加合理、简单、有效,高效的加快我国中小型企业的发展。 (三)重视创新,加大企业资金的投入力度。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把握住创新,就等于把握住了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尤其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本来自身发展就受到种种问题的制约,如再在创新机制上落后于其他企业,则发展就步入一定的危机之中。本文作者认为针对目前我国中小型企业发展,应当从理念、组织结构、企业文化及科学技术四个方面加大创新力度。理念创新,这要求企业管理者充分认识到创新所给企业带来的机遇与发展,转变观念,加大对创新的资金投入。组织结构创新,在为了弥补本企业在组织结构上的不足,大胆创新,去除繁冗的结构,以科学合理的结构更好的服务于企业。企业文化创新,是转变一个角度以更好的文化氛围吸引人才,服务于人才,良好的工作氛围能够得到员工的价值认同感,从而更加努力工作。科学技术研发方面的创新,主要是指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重视新技术的研发。 中小型企业管理论文:试论我国中小型企业管理 摘 要:本文通过研究我国中小企业经营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就如何提高我国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出了解决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存在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以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迎接入世挑战,促进我国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 关键词:中小企业;管理现状;企业文化;信息化;改善途径和方法 1 中国现代中小企业管理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十分迅速,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经济实现高效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在我国企业中,中小企业在数量上占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大多数分布在地、(市)县,是地方经济和地方财政的重要支柱,提供了城镇就业机会。伴随着国家经济战略的不断调整,其总体数量和经营范围不断扩大。中小企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也是当前经济生活中最活跃的因素。 然而,我国中小企业的营运管理仍处于较混乱的阶段,企业内部的各项制度还不完善。许多民营企业家对市场经济知识、现代企业管理知识、法律知识所知甚少。而知识的陈旧与结构的不合理,也是目前中小企业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用20年前学到的知识管理者21世纪的企业其结果可想而知。 当前怎样去创新、去改善企业的管理模式是我国中小企业家所面临的最大挑战。目前中小企业管理模式的基本情况是缺乏现代科学管理知识,缺乏企业发展的战略思维和对人才的管理与培养。这些都很大程度上阻滞了企业发展的前进道路。 2 现代中小企业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企业融资困难 在我国许多中小企业都拥有自己的筹资渠道,但是总的来说,筹资渠道过于单一,融资难仍旧是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较大困难。相比于发展较为成熟的大型企业来说,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非常不稳定,由于缺乏较高的信任度,从银行获得信贷支持相当有限。银行会因为中小企业的经营业绩不稳、偿债能力不高、信息缺乏透明度而拒绝给中企业提供支持在国家的相关支持政策没有到位之前,中小企业的发展会因为融资能力较差而受到影响。 2.2 缺乏懂技术、会管理的高层经营管理人才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的管理素质普遍不高,据了解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管理者在各企业中仅占一半,其中大部分管理者是以技术见长,真正具备经济、管理类学历人员的占极少数。还有企业职工队伍的素质普遍较差,据有关资料查询,我国35岁以下的青年职工约8000万,其中初级工占80%,中级工不到20%,高级工仅占1%,而且很多人的技术水平尚未达到应知应会的标准。从总体上说,管理人员的意识比较单薄,缺乏先进的管理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较差,很难对企业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和困境有一个很好的应对方法。 2.3 设计组织结构不合理,各部门分工协作程度低 中小企业在设置组织机构时往往没有考虑很周到,并没有根据自身特点,按照不同管理幅度划分不同管理层次,设计不同的组织机构,只是很简便地设定组织机构,从而导致很多目标很难实现的现状。有些中小企业虽然设有内部管理制度,但不够全面,没有覆盖到所有的部门和人员,没有渗透到企业各个业务领域和各个操作环节,所以造成企业中各部门协调合作不好,从而阻碍了工作的进程。 2.4 管理方式落后,信息化水平低 中小企业由于缺乏管理人才和资金,导致管理较乱,在企业内部的各项不完善制度的管理下,导致企业在营运中不断出现问题。企业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管理团队,这将很大程度上阻碍企业发展的脚步。 3 提高中小企业管理水平的对策与建议 3.1 拓宽筹资渠道 中小企业要想拓宽筹资渠道是有难度的,但也不是无路可走。企业家眼睛可以向内收,企业税后利润进行分配后所形成的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作为企业的一个资金资源,即留有收益资金。企业家也可以作好向银行借款的工作,中小企业都要争取享受优惠贷款利率,企业向银行借款筹资可分为短期筹资和长期筹资,中小企业做筹资决策时,即在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两种方式之间权衡时,做何种选择主要取决于筹资的用途。总之,中小企业要发展,就要筹集资金。筹集资金要讲科学,作好预测,制订计划选择适宜的筹资渠道和方式,降低资金成本,规避财务风险,以创造更大的资金效益。 3.2 提高管理者素质,改善经营管理 一个企业发展好坏与这个企业的管理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要求企业加强管理,提高管理效率,树立正确的经营观念,如市场观念、用户观念、竞争观念、创新观念、效益观念、战略观念等。与此相适应,就需要大批具有经营管理才干和经验的现代职业企业家,他不仅应具备革命化、知识化和专业化,而且还应有组织协调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决策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提高管理者素质是改善中小企业管理现状的关键。提高管理者素质的途径和方法既可以对现有管理者进行培训,也可采用民主选举或对外招聘。 3.3 引进人才、实现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 从中小企业的长远发展来看,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已经成为制约其发展的最突出的因素。因此,政府应采取措施,鼓励和推动中小企业参与技术创新活动。构建产、学、研公共服务平台,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解决中小企业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困难。鼓励中小企业采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在资金投人方面,支持中小企业对基础阶段和应用阶段的技术进行研发,提供中长期低款以及在财政、税收等方面支持中小企业从事技术开发。另一方面我国中小企业应积极引进人才,加强职工培训, 提高企业员工素质。 中小型企业管理论文:论我国中小型企业管理制度建设 【摘要】 企业要发展必须有良好的外部环境,但任何外部环境的改善都不能取代企业内部管理。企业内部管理之要义在于内部管理的制度化,“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管理制度。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正常运行的保障,在企业运行过程中需要依据科学完整的管理制度,在制定决策的时候也需要相应的管理制度予以支持,制定科学的、完整的、可行的制度,并依照这种制度进行有效的企业管理,确保企业在运行过程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关键词】 中小企业 管理制度 制度建设 一、中小企业管理制度的局限性 1、中小企业管理制度落后 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了,但是国内的很多中小企业还存在相当比例的无制度或者制度落后的问题。据不完全统计,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发展瓶颈,除了产品周期、技术因素等外,还有一个普遍制约的因素,那就是规章制度建设的缺失或者落后,未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成为发展中的障碍,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短板(木桶原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管理制度。一套适用的企业管理制度,完全可以让企业管理事半而功倍,有章可循,在一定程度上辅助企业快速发展,预防和控制企业的法律风险。 2、中小企业管理制度不完整 随着企业的发展,很多企业管理制度需要即时修改完善增加,而在众多的中小企业中存在这种制度跟不上发展的步伐,更有甚者是制度缺失,主要表现在企业出现了一些问题时没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去指导和解决,其次表现在制度内容有漏洞,会造成企业“法律”空白,最后表现在制度的体系缺失,有企业管理制度,但是没有监督和考核制度。 3、中小企业有管理制度无执行 首先表现在制度摆在那里,但需要根据领导的态度来决定执行与否。这类制度本身质量不存在问题。人们会站在自己的角度假定领导的好恶,并且用实践去小心求证。结果发现这样的制度执行到后来,大家办事都不依制度而依“惯例”。制度执行缺乏原动力,如无根之草,没有生命力。 其次表现在制度摆在那里,执行按一定的规律。这种制度基本上也没什么质量问题,主要是执行人的问题,谁被制度制裁了的叫做“撞枪眼上了”。这种制度在执行时常常表现出时间上分布的规律性,比如一段时间抓考勤、一段时间抓企业文化等等。这种制度的执行力不足,既有领导的问题,也有员工的问题。这类制度同样没有生命力。 最后表现在制度摆在那里,但人们视而不见,并不一定按制度办事。这种制度存在以下可能性,一是人们知晓制度的内容,但是制度的规定不如经验更有效。二是制度的规定显然比经验有效,但就是过于理论,执行起来难度过大。三是制度再常见不过,制度编写目的看似清楚,但到了关键流程环节总是模糊化,比如关键时刻出现“据有关规定办理”等简单的词句。 4、中小企业管理制度科学性低 企业规章制度的制定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既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又要考虑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很多中小企业缺乏相应的专业人才,制定的制度没有系统性和科学性,管理制度虽然是以一个个文件单体的形式存在,但是从企业整体角度来看,管理制度的集合是一个内在有机联系的系统。这个系统基本可以划分为管理制度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内容体系两大部分,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企业管理制度体系。其中,管理制度内容体系是制度建设的本体系统,管理制度管理体系是制度建设的保障系统。所以,管理制度建设首先要从体系入手,一方面要强化管理体系,另一方面要优化内容体系。 二、中小企业管理制度建设的原则 1、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劳动法》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制定的劳动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由劳动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改正;对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承担赔偿责任。”因此,一切违背《劳动法》确立的基本原则的内容都是无效的。此外,违背劳动法律、法规和规章以及其他法律的内容,也都是无效的。《企业职工奖惩条例》规定:“企业实行奖惩制度,必须把思想政治工作同经济手段结合起来”、“对违反纪律的职工要坚持以思想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因此,企业劳动规章制度的制定也要贯彻“以思想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企业管理制度的制定,不能超越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只能在规定的范围内,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将其具体化,使其具有可操作性。 2、坚持实用和民主的原则 企业管理制度一定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简单实用,否则制度就没有生命力;同时企业管理制度一定要征求企业员工的意见,要让员工了解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发动职工认真学习讨论,使得制度的产生于执行具有民主性,这有利于制度的制定、执行以及员工对制度的自觉遵守。 3、符合前瞻性原则 企业管理制度的制定既要满足企业现阶段的需要也要考虑企业的未来,不能目光短浅,还要考虑到国家的法律、法规都在不断出台或调整,对于国家新出台或调整了的法律、法规,企业要及时对照学习,发现本企业管理制度有与之不相适应的条款,要及时修订。同时,企业在修改管理制度时,也要充分发扬民主,使企业的管理制度更切合企业的实际,具有可操作性。 4、满足系统性和科学性原则 根据企业的现状,管理制度要涵盖企业的方方面面,形成一部完整的制度体系,在制度体系下要分为监督体系、考核体系、管理体系三个分支,三者要紧密联系,互相制约,要避免顾此失彼,各种体系之间既有相关性又有制衡性,进而保证企业稳步平衡向前发展;管理制度要符合现代科学的管理理念,要吸收先进的管理思想融入到企业管理制度中,让制度有根可循。 三、中小企业管理制度建设的方向 1、加强企业管理理论的研究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欧洲和美国都相继有人提出比较系统的管理理论,20世纪20年代以后出现了行为科学。二战以来,管理理论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并形成了众多的学派。科学管理理论发展到今天已经相对比较成熟,这些管理理论的发展为企业科学化管理提供了非常好的理论,企业要加强企业管理理论的研究,为企业科学化管理提供坚实的基础。 2、进一步完善企业管理体系 企业在不同的阶段需要不同的管理制度、不同的管理体系,首先要明确企业现在处在生命周期的哪个阶段,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挑战。 在企业内部管理方面,一般会经历如下五个阶段:建立初期:“救火”,出现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发展中:“规范化”,完善与管理相关的各种制度,并培训实施;发展高阶:“理性化”,企业已能按照既有制度及流程自行运作;发展成熟阶段:“文化化”,企业形成自有的企业文化并根植每位员工的心中,并为公司的长期战略共同努力;发展自由阶段:“人性化”,企业超越理性的约束,更加注重“人性化”的管理。 根据企业的发展阶段为自己的企业科学地构建一个管理体系,这个管理体系可以帮企业在方方面面实现科学化、制度化,让企业良好运作。规章制度与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是从基本适应到基本不适应再到基本适应的过程,这就需要对规章制度进行管理。对规章制度的管理需要进行系统的思考。从系统论角度来看,一个系统可以由外部环境、宏观系统、中观系统和微观系统组成。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政策等是规章制度的外部大环境;而企业发展战略、企业文化、管理控制模式和组织职能则构成了规章制度的外部小环境。 企业制度建设是各企业的基础管理工作之一,涉及公司各个部门和各层管理人员。因此,在宏观层面要做好规章制度的规划工作,规章制度的规划工作是公司层面的涉及全局性的一项工作,需要有专门的部门进行统筹规划。而规划工作则要满足公司发展战略的要求,兼顾企业现在和未来发展的需要,通过有系统的规划,推动企业整体规章制度的建设。 职能部门在规章制度的中观管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一个职能部门为行使职能管理,往往需要制定一系列各种关联的规章制度集合。这些部门需要定期对本职能领域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监督、评估和修订,不断完善其管理职能。因此,在中观管理层面,需要积极发挥职能部门的积极性。 在制度的微观管理层面,涉及到对具体一个制度的生命周期管理。制度的生命周期要经历申请立项、需求分析、起草、审核、颁布、实施、监督、评估、修订完善等阶段。制度生命周期管理就是要对构成制度生命过程各个环节实施全过程管理,并实现制度生命的更新或延续。 3、完善规章制度内容体系 制度管理体系与内容体系相对应同样可以划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每个层面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是各层面之间又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对于内容体系的宏观层面,主要考虑公司规章制度建设如何与公司的发展战略和管理控制模式相匹配。不同发展战略和管理控制模式,意味着公司管理模式和管理重点是不同的,必然会体现在不一样的管理职能上,并最终落实的规章制度里面。例如对于战略管理型的管理控制模式,集团公司管理的重点是战略、财务、人力资源和投资等方面,制度建设必须要与管理重点相匹配,才能有效保障战略目标的实现。 对于内容体系的中观层面,主要考虑构建支持企业各项职能管理的全套制度,并进行有效分类。对于某一项职能,需要建立相互联系、密切配合的若干制度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制度集合,即制度树。因此,中观层面的制度内容体系建设的重点是建立职能管理的制度树体系,力求做到不遗漏、不重叠。若干项职能制度集合组合在一起,就形成横向分类、纵向分级的制度内容体系架构。 对于内容体系的微观层面,主要是指构成制度内容体系的基本单位——单体规章制度。单体规章制度内容建设主要从两个方向入手,一是从形式上对规章制度进行规范;二是从内容上对规章制度进行优化,使之更具有合理性和可执行性。形式可以从格式规范、结构清晰、文字准确等方面进行优化;内容可以从权责明确、内容完整、流程合理等方面进行优化。
教育技术论文: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体育课堂教学 多媒体组合教学是一种较先进的教学工具,是教与学的辅助手段.传统的体育教材只是文字叙述,其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信息形式的多样性是多媒体的优势,它以各种形式,从各个角度,从不同侧面,多信息、多视角、全方位、动态的表达科学道理,揭示自然的奥秘.因此,多媒体用于教学将具有广阔的前景,体育作为溶知识传授、技能培养、身体锻炼为一体的学科更是大有用武之地,不论是体育理论课的教学还是体育技术课的教学.体育理论课的教学,如人体结构、人体生理、体育卫生保健基础常识等.如能利用多媒体教学,将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图片和动画可以生动如实地展示人体的构造和功能.体育技术课的教学,如田径、体操、球类等采用多媒体教学同样有显而易见的优越性,通过视角形象展示规范动作,通过动画揭示动作的力学原理,学生耳闻目睹,既了解原理,又能将动作要领熟记在心,再有教师指导动作,运动技术定会迅速长进.如何将多媒体运用到体育教学中,使之成为传统教学的延伸、升华,从而优化课堂教学. 体育教学媒体主要包括挂图、模型、录音、投影、幻灯、电视、计算机等设备及其载体。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利用这些教学媒体可实现立体模拟、平面模拟、语言声音重现、静态实景重现、呈现动态过程以及促进教学双方进行交互作用。其主要目的是给学生在学习体育时提供不同的刺激,控制直接的教学环境。青少年在学习体育的过程中,由于其身心发育的原因,往往容易产生兴趣的转移。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能便学生在不同的刺激下,保持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掌握体育技能,克服传统教学容易出现的厌学情绪。另外,通过多种媒体的运用,还能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智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多媒体用于体育教学无疑具有极大的优越性,但优越性能否充分发挥,关键在于媒体的制作和选择,如何将多媒体运用到体育教学中,使之成为传统教学的延伸、升华,从而优化课堂教学?为此谈谈自己的观点认识。 一、多媒体的直观性有利于体育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借助多媒体教学,它能有效的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是不容易观察到的事物,用多媒体手段充分显示出来,调动学生的视觉直观功能,为突破难关创造出良好的氛围。例如,小学五年级排球教材中的正面双手垫球,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对击球动作中的“蹬地、抬臂、跟重心”的理解一直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对整个击球动作的重点和上、下肢协调用力,学生很难体会,教师的分析讲解与学生的认识理解总是隔着一层,即使学生能够将教师的讲解一字不差地复说,也未必说明真正理解体会到动作的关键。我经过反复考虑后采用了计算机CAI课件,结合教师的讲解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加深理解。由此共制作了三张动画,第一张是击球动作中的蹬地技术,通过计算机屏幕闪烁显示动作的部位和用力的方向,并屏幕显示“蹬地”的慢放动态过程,有效地从各角度、各侧面来表现运动的方位、距离、运动轨迹等空间特性,让学生建立起只有运用充分的蹬地才能将球垫出的概念。第二张、第三张是击球动作的难点“抬臂、跟重心”,通过制作软件,适时地用电脑加以调控,进行动作的分解演示,并对错误加以区分比较。这样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判断识别能力,有利于学生正确掌握技术动作。通过屏幕从不同的角度表现动作,用暂停、重放、慢放等功能特点,让学生看清动作过程及技术关键,边放边讨论,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理解“抬臂”不是手臂垂直向上抬,而是手臂跟着上体一起,使身体重心向前上方移动,达到协调的目的。为使学生的认识体会进一步巩固,我提问:“如果去掉蹬地、抬臂、跟重心三个动作的其中之一,会是怎样的结果呢?”同时通过计算机慢慢地将一个一个地动作交换隐去,学生看到了动作连续图极不协调的画面,由此,进一步体会到整个击球动作技术中的重难点。这样教学,既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又能帮助学生建立起协调配合的概念。 体育教学中,利用多种媒体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直观化,把复杂的内容简单化,使教学有浅入深,由易到难,教学效果得到提高。 二、多媒体的趣味性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 多媒体以其本身特有的功能而具备了趣味性的特点,这对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着极大的价值,它提供的许多可能性往往是我们普通教学手段所难以企及的。多媒体把无声的教材内容变得有声有色,有静有动,带学生进入愉快的教学中,使学生对体育感到极大的兴趣,很自然地步入积极思维的状态中。 在设计编排中,我始终注意运用多媒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小学三年级体育教材中跨越式跳高的第一次课教学中,怎样才能吸引学生?我找了一盘录像带录下了几位获得世界冠军的跳高运动员整个跨越式跳高动作的完整过程,用在导入课前先给学生放映展示,同学们看到优美的动作,不禁摩拳擦掌,情绪兴奋,禁不住赞叹起来,再配上飘逸的慢动作示范,加上教师的导语配合,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一堂课45分钟内,学生的注意力、兴奋点不可能始终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线上,这与学生的年龄、生理、心理的特点有关,为了再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一堂课的尾声,放一曲优美的慢节奏音乐,把体育的动律感和音乐的节奏感融合起来,使学生耳闻其声,心如其境,这既提高了同学们的兴趣,又达到了全身心放松的目的。 因此,在体育课教学中,适时适度地运用多媒体,把涉及的重点内容的有关录像画面展示出来,既能起到让学生领会动作的作用,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积极投入体育课教学中。 多媒体的一些尝试,使我感觉到多媒体的特点或者是优点是常规教法所没有的,也是无法达到的。不同的教学媒体,均有各自的作用特点,只有合理使用,才可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我们要充分利用多种媒体的特长去呈现不同的教学内容或体现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此,多媒体辅之以体育教学中是很值得尝试、探索和推广的。 教育技术论文:现代教育技术对美术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基础教育新的课程体系已进入了全面实验阶段。新课程体系在课程的目标、功能、内容、结构、实施、评价与管理等方面都有了重大改革。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重头戏。而现代教育技术在辅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改变教学模式方面,有着重要的地位,值得探讨。 现代教育技术对美术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最大,它极大的改变了美术课堂教学模式,下面,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说明。 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多媒体教学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自主学习是新的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的学习方式。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自主学习概括地说,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按我的理解,自主学习就是指学生能自己确定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自发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在解决问题中学习;自动投入到学习任务当中(这种投入包括情感投入),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作出相应的调适,并能获得良好的高品质的学习效果和情感上的满足体验。 1.1生动形象,激发兴趣 当学生对学习的对象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好奇,认识到学习任务的意义时,他会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活动。传统的教学手段和设施由于其局限性,往往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会影响教学的效果。而多媒体教学手段则在教学中大展身手,使教学具体、生动、形象,弥补了传统方法的不足。多媒体信息,特别是图像、动画、影像、声音使教材更为生动形象;使得凝固在教材中的静态美升华为动态美,即将教材中蕴含的意境美、音乐美、艺术美、充分表现出来,同时刺激学生的生理感观,激发学生的各种积极心理因素,调动审美主体的心理功能活动,从而产生强烈的美感效应,因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使学生爱学、乐学。 1.2 打破局限,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 在《美丽的校园》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这么一个课件:把学校的教学楼、实验楼、办公楼用摄像机拍摄成视频,让学生感受学校的美丽所在。再把学校的两排银杏树拍下来,让学生用老师捡来的银杏树叶子制作美丽的校园场景,在讨论和创作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非常兴奋和积极的状态,争着和老师、同学讨论。有个学生刚想出一个情节,特得意,但在跟同桌讨论之后,马上又推翻了,重又进行新的补充和翻新。在上述的状态下的学习就是一种高品质的自主学习了。如果没有多媒体的加入,很难想象会有这么好的效果。 1.3改变授受局面,增强学生参与性 一般来讲,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参与的活动,才会发展为自主学习。如在《有趣的面部表情》一课中,学生一看书上的漫画人物,都说太难,不会画。如果这时候要他们去创作,那就是一种机械学习和被动学习,学生的热情、灵感都处于沉寂状态。笔者设计了一个贴五官的游戏,把眼睛嘴巴简化成弧形的小段,让学生自己上台来操纵鼠标,变化它们的方向角度就能拼出各种表情。拼出一种表情,笔者就点出相应的漫画人物,都是他们最喜爱的形象比如柯南、樱桃小丸子,配出笑声哭声等。学生都跃跃欲试,在作画的时候还互相做表情,效果很好。 1.4降低教学难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多媒体恰如其分的声、形结合,常常能把学生带入美的情境中,多媒体在教学上大大强化了美术教学的视听效果,减少了教学的难度,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下产生不可遏止的创作冲动,激发出创造力。而且能节省教学时间,实现精讲多练,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如《美丽的剪纸》一课,应向学生说清设计时要避免的几个错误,笔者点击鼠标,出示一种错误的设计法,让学生讨论错在哪,如果这样剪,会怎样。并依次出示用此种设计法剪出来的错误图样,学生看了以后,很快掌握了方法。还有一些常见的方法比如通过“变色”、“闪烁”等手段突出重点,刺激学生注意。多媒体的应用使原来较难讲清的问题变得简单,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激发学生的信心,还能激发学生主动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效果自然好。 2 明确主体,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2.1促使教师改变观念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客体的观念根深蒂固。新课程的改革要求老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决策者。运用多媒体,教师更多地处于协助者和合作者的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帮助学生行使主人的权力,与学生一起去面对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学生“学”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2促使师生关系和谐 长久以来,老师都是高高在上的,在学生面前,老师永远都是管理者、领导者、指挥者,学生是被管的对象,在这种气氛下师生关系紧张,学生置疑都不敢,哪里还能提创造呢。而在运用多媒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像一个组织者,引领者和主持人。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引发学生兴趣、活跃气氛、组织课堂,帮助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3 改变教学模式,进行因材施教 3.1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将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使得以讲授为主的传统的班级教学发展为班级教学、小组教学(小组媒体教学法、微型教学法)、个别化教学和网络教学(交互式网络教学、远程教育)并举的局面。比如可以让学生在各自的电脑上进行一题多解,独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同一课的作业设计不同难度的题目让学生自由选择等。 3.2改变传统的作业模式 美术课的作业形式似乎没有什么可置疑的,那就是在纸上画——水彩笔、铅笔、颜料、毛笔墨汁,以及做——剪纸、泥塑、扎染等等。然而学生的智商和对科学技术的灵敏度都在提高,多媒体的出现给他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 综上所述,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使美术课堂教学更快地与新课程改革同行,教师要充分、正确地利用多媒体,真正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树立新的教育观、人才观,相信每个学生都能画出最美丽最生动的画卷。 教育技术论文:浅谈小学社会教学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整体方向 长沙市芙蓉区五一中路小学:胡霞 小学社会是一门培养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最终服务社会的综合性学科,是新型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在促进学生社会化的同时,还应该促进学生的情感、意志、行为、品格等方面的社会化。因此,小学社会的教学要面向社会,依靠社会,置身于社会生活环境之中, 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小学社会学科的教学要体现它的“社会性”,就要以社会信息为窗口优化教学内容,让学生透过社会信息窗口,观察社会的变化和发展,看到生机勃勃的现实社会。但社会课堂教学光靠老师语言、手势、表情来吸引学生是很不够的,它也要求声情并茂,使内容的意境、教师的讲解、学生的情绪三者发生同步转移,把教师的理解转化给学生。要达到上述目的,辅助以电化教学手段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利用音响创造教学氛围,可以启发学生联想;利用图象展现情景,可以诱导学生思维,使学生除了理性的认识之外,还有心灵深处的认可。 要使小学社会教学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落到实处,提高教学效益,就要进行三方面研究: 一要研究社会,广泛地汲取社会知识,社会信息,不断充实、丰富教材内容。 二要研究学生,了解他们的社会生活经验与生活实际,对社会生活的态度、兴趣与追求,对社会问题的看法,所掌握的社会信息,以更好地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引导学生观察社会,了解社会,提高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与社会责任感。 三要研究教法,以崭新的适合本学科的教学方法,优化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学习兴趣,取得最优的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上好社会课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它上成学生喜爱的课。直观激趣,运用图片、实物、投影片、录像等多种媒体进行直观教学,既有助于增强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又能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据此种种我们可以把社会课的教学模式特定为“信息加工”, 从社会生活和社会教材中获取信息,在教学中对信息进行筛选、整理、加工,形成对社会的正确且有条理的认识,再把这种认识,即经过加工处理的社会信息逐步建立成完整的具有学科特色的CAI教学模式体系,并实现资源共享,使小学社会学科的教学研究上一个新的层面。 以上便是我的一点肤浅之谈,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不断探索。 教育技术论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运用于英语课堂之我见 英语课是综合性工具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学以致用,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内容要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的,但我们目前的条件状况却并没有使其发挥的余地,这在客观上限制了它的巩固和提高。因此,作为教师就要在日常授课中注意多加强语言使用的训练,使学生学会英语思维,接受纯英语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听、说、读、写英语形成习惯,这对他们的英语的进步是大有裨益的。 为此,在日常授课中,我一直坚持用英语组织课堂,加强听说训练,即使一些较难的单词我也尽量用简单英语解释。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发觉学生的领悟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反映在课堂回答上比较积极活跃,听力测试通过率较高。但缺点也因之产生:学生易产生松懈和厌倦心理,他们要时刻集中注意力去捕捉老师讲的每一点信息,稍有疏忽便可能错过对一个单词或一句话的理解,长而久之便想放弃,于是就懒得去仔细听讲了,形成恶性循环,成绩便很难提高了。 这时,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帮了英语教师一个大忙。它寓教育教学于一定的形象思维和创设的情景当中,能够综合利用视、听觉,使学生感受到语言和音像和不断冲击,有意注意、无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交替进行,从而在大脑皮层产生较强的反射,留下较深的印象。具体来说,我用过以下一些操作,提出来请广大老师批评指正-- 在复习上节内容上,我采取对话问答或习题巩固等方式,对话辅以图片(pictures)或文章(articles)进行,一般采取集体作答(together)或双人一组作答(inpairs)。习题的处理连同答案一起设计上,使用微机幻灯片放映,答案单击显示,逐个进行。 在教授单词时,我把单词用微机幻灯片展示在大屏幕上,每个单词跟着相关解释,然后打开录音机放音跟读几遍。记住之后,再辅以单句翻译,加强巩固,这样新单词便在语音、语调、拼写、释义、运用等几个方面得到加强,想记不住都困难。 在巩固了新课、熟悉了单词之后,就要对新课加以处理了,这时现代技术更显出了它的无穷魅力,你可以用简明的图片(或从剪辑库中提取或手工制作)将课文的大体概况作一图标式的解释,辅助学生的课堂学习,并且可以在听课文录音的同时,将课文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在听录音的同时,思考问题。问题的设计尽量贴近课文的内容,同时可以起到训练学生听力和对课文理解力的双重目的。此外,我们还有大量的媒体软件可以利用,学校音像阅览室里有各种各样的有关课文的磁盘和软件,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制作成组片插件,链接控制播放,真的是方便极了。剩下的习题处理更是灵活自如,从题型设计花样上,想达到的目的上你都可以使用不同的效果显示,尤其是各种教学软件的使用更增添了它的可操作性和趣味性,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能将学习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再者,我校国际互联网的开通,极大地将思维引入了一个更广泛的领域,将现代教学技术的概念进一步扩大至整个互联网这一庞大载体,使得我们能够做到随时从网上截取及时有用的信息用于教学和研究,从而更大范围地开拓了我们的视野,这是以往的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我就曾利用网上信息上了一节较成功的英语自主选修课,我把从网上捕获的关于圣诞节的故事,贺卡及插图和几首圣诞诗歌搜集整理在一起,加上课上我的解说和介绍,在圣诞节到来的时候,给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选修课。 关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我们只是才刚刚开始,就已经显示出了它的极大的与从不同的优越性,随着它的深入和加强,它的更大更优越的作用必将得到更淋漓尽致的开发,这对于素质教育的推行,学生及教师负担过重问题的解决,谁说不是一项有着重要意义的大事呢? 教育技术论文: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的方式分析 如今,现代教育技术越来多地被运用到课堂教学之中。在数学教学中合理地运用多种媒体,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局限性,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有效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 1 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几年的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笔者发现低年级的学生往往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很短。他们在幼儿园习惯了以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故事形式进行学习,而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相对是系统的、枯燥乏味的。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经常利用多媒体把一个个的数学问题放在生动形象、有声有色的故事情境中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更符合低年级小朋友的心理特征,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比较数的大小”一课时,笔者创设了这样一个故事情境:“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潮水退去以后,沙滩上露出了美丽的贝壳。一会儿,沙滩上就来了很多的小动物,可是它们在吵什么呢?原来小松鼠、大白兔都捡了一篮贝壳。小松鼠数了数说:‘我捡了46个贝壳。’大白兔数了数说:‘我捡了38个。’小松鼠说:‘我捡得多。’大白兔说:‘我捡得多。’沙滩上的小动物们各有各的理。到底谁捡得多呢?还是我们小朋友来给他们当一下裁判吧?”通过比较小动物之间拾贝壳的多少来教学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弥补传统教学的局限性 传统教学中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教学模式已经远远不足以满足现在的教学需求了。传统教学由于教学形式单一,很难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而多媒体教学则能有效地改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方式,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中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数学课堂上,有很多“认识图形”的课是需要学生动手操作完成的。上这样的课之前,教师要事先准备好教具和学具,但是往往单一的教具和学具并不能说服学生。笔者曾经执教了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认识”一课,因为是公开课,所以经过了反复试上。在准备的过程中就为制作4 cm、5 cm、6 cm、10 cm的小棒而犯愁,一开始想到用彩纸分别卷成4种不同长度的小棒,这个时候小棒的问题是解决了,可是后来在操作的过程中却出现了很大的误差。因为小棒稍微有点粗,学生用4 cm、6 cm、10 cm三根小棒轻而易举地围成了三角形,也就是说让学生误认为“当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的时候也是可以围成三角形的”。这个时候,教师再滔滔不绝地强调这种情况在理论上是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学生难免不服,这一次操作以失败而告终。 后来,在师傅和同行们的建议下,考虑用竹签、铁丝、细线……作为学具,这些学具相对来说比较细,误差较小。最后,笔者想到用小时候玩的“彩色签子”(一种细长的小棒,有很多种不同的颜色)来制作学具。这一次原以为万无一失了,学生在操作的时候还是比较顺利的,但是还是传来了两种声音:有的学生认为“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能围成三角形”,也有的学生认为“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小棒虽然很细,误差很小,但是还是很难说服全部的学生,这样的课堂很显然还是有遗憾的。在实际操作中要避免绝对的误差也是不可能的。 当传统的教学用具不能完全解决操作中的误差时,多媒体动画演示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多媒体课件中,笔者制作了不同长度的小棒围成三角形的三种情况,其中最长的一根小棒是固定的,而较短的两根小棒是可以活动的,让学生明确了当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的时候是不能围成三角形的。整节课学生的兴趣很浓厚,由于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分歧,所以对多媒体动画演示时的结果尤为关注,最后也突破了本课的重难点——“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3 运用白板教学,实现课堂交互性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教学也逐渐呈现出了它的局限性。PPT课件是教师提前精心制作的,课件中可以展示教师“预设”的资源,却不一定能体现课堂上学生的“生成”。因为学生的思维是开放的、活跃的,教师不可能预设出学生的每一种思考方式,总有很多“意外”生成。这时,交互式电子白板作为一种新型的现代技术手段走进小学数学课堂,它不仅能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还能弥补多媒体教学中不足的地方。 首先,白板教学是创设情境的有效手段。交互式电子白板不仅有多媒体所具备的视频、播放等功能,还可以随时暂停,根据学生找到的信息进行圈圈、画画、复制、黏贴等,唤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激发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和积极思考中来。 比如,在教学“找规律”时,笔者创设了下面的教学情境。 师:今天,老师带了一个故事给大家,这个故事里蕴含着一些数学的道理,看看大家能不能观察出来。(把魔法数学故事屋中的一本《小刺猬的项链》以视频、动画的形式插入白板课件中,教师可以在白板上一边翻故事书,一边讲述,配上轻柔的音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把学生带进数学的课堂。) 故事说的是一只小刺猬,一天……,来看一看他们各自穿成的项链吧!这是小刺猬的,这时……,大象看到了……,于是小动物们行动起来,它们决定要给大象一个大大的惊喜。它们做了一条最最与众不同的项链挂在了大象的脖子上。(故事中小动物们带的项链的颜色都是有一定的规律的。) 师: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小故事,你从中读出了它蕴含了哪些数学道理?(出示小动物带项链的图片)仔细观察,它们的项链到底有什么规律呢? 学生同桌讨论,集体交流,分别说一说有何规律,白板操作演示(圈出学生发现的规律,并复制黏贴在空白的地方,方便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进行比较和分析)。 师:那这些项链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呢? 板书:几个为一组,不断重复出现。 照这样的规律摆下去,小刺猬第4组珠子有哪些?小白兔第6组的第一个珠子是什么颜色?大象的项链第50组的最后一个珠子是什么颜色? 小结:正是这些图形排列有规律,我们才能很快确定后面其中某个位置上是什么颜色。 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故事中感受生活中的规律,为本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其次,利用电子白板,可以改变单一的课堂训练模式,提高练习效率。 例如,笔者在教学“认识多边形”时,就设置了下面的练习形式。 1)运用拖动功能,将预设的问题或情境先隐藏起来,根据教学需要随机提取。拖出预先隐藏的蜜蜂蜂巢的图片,让学生猜一猜蜂巢是由许多的几边形组成的?学生由于之前已经有了认识四边形、五边形的认知经验,很快猜出是六边形。然后教师拖出:由六条边围成的图形是六边形的定义。 2)无限克隆和书写功能,既节约了在黑板上一次次画图的时间,又能将学生不同 的答案一一呈现出来。出示想想做做中的最后一题:“把下面的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都分成三角形,最少能分成几个?”因为分法不唯一,所以可以运用白板的无限克隆技术复制几个图形让多个学生在白板上操作分一分、画一画,出现错误也可以用橡皮擦功能擦掉并及时纠正。 3)运用白板中现成的评价模板,学生做完之后,可以直接check答案的正确与否,方便又直接。现代教育技术为师生、生生互动构筑了一座坚实的桥梁。有声有色、图文并茂的教学方式让小学生从单调、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的学习中解放出来,让他们体会到数学课堂也是多姿多彩且趣味无穷的,为他们以后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所以,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努力提高自己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教育技术论文:心理学在教育技术学中的运用 【摘 要】教育技术学是一个范围很广的学术体系,包括许多分支学科。它不应是信息技术或者网络的压缩版,更应该包括一些人文认知学科,比如心理学就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心理学理论 教育技术学 心理学在我脑中的定位一直是一门很高深很神秘的学科,当个心理医生也曾经是我孩童时的梦想。进大学的第一个学期,我第一次接触到了心理学这门学科,可是到了学期结束,我只有一个感觉,就是只记住了一些结论而已,并不清楚这些结论成立的条件是什么,它是如何得来的。毕竟抽象的理论和短短几节课是不可能让我们对心理学有太深刻的理解的,也就谈不上在今后的学习中将它与教育技术联系在一起,融会贯通。 现在的教育技术专业的师资力量和招收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理工科出身的,当然我不是说理工科出身的人就搞不好教育技术,我只是想说如果只有理工科出身的人,那么会造成教育技术研究的范式相对单一,这样是不利于教育技术的发展的。 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发展目的是为了“促进学习”。那么,首先我们应该了解学习是怎么发生的,应该怎样去学习,这就是用到了认知心理学的知识。只有理解学习的发生和发展规律,我们才能够改进它。可现在我看不到心理学在教育技术中受到应有的重视,更看不到心理学研究和教育技术研究交叉的迹象,相反的心理学的研究主体总是有意无意的和教育技术研究划清界限,据很多资料考证,现在国内教育技术领域稍微有点名气的专家中没有一个是心理学专业出身的,甚至连教育学专业出身的人也少的可怜。而美国一些出名的教育技术专家,比如刚刚去世的加涅,都是一些杰出的心理学家。其实我认为只要是研究学习的,都可以称之为教育技术专家,比如桑代克。现在我学习的教育技术里面的种种名目繁多的学习理论都被抽象成一条一条的原则,干瘪的像个七八十岁的老太太,我们都被束缚在这些条条框框中,出不去。 我们暂且不管教育技术的专家们到底是不是教育出身还是心理出身,如果他们能够意识到教育学、心理学在教育技术中的基础地位并且付诸于实践,我认为也就够了,因为教育技术必竟是应用学科,究其根本就是一门技术层面的学科,这里的技术并不仅仅是指导计算机、幻灯之类的,而是指物质形态的技术和观念形态的方法,教育技术的核心理论——教学设计也并没有强调一定用计算机之类的技术,用教育、心理学原理来指导教学的实践,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才是教育技术的根本。然而现状让我们不安。谁都说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有教育学、心理学等等,可看看教育技术专业的必修课绝大部分偏重于物质形态的技术,一些教育技术领域的项目也偏重于技术,于是我们学的课、做的项目都偏重于技术。事实上技术也学的不怎么样。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基础知识也只是表皮而已。这样的教育、心理基础,怎么才能用来开发符合教育规律的系统、课程?所以我经常是一谈起教育就心虚。技术的发展是一日千里,所以教育技术专业的人就要忙着去学习那些变化着的技术。忙于学会技术,忙于把新技术用于教育中,这样就出现了一堆不成熟的产品,教育技术专业的学术研究就更玄了,脑袋一拍一个结论、一个模式就出来了,查查文献就出一个系统模型推广,闭门一两个月就出来一篇博士、硕士论文,这就怪不得搞教育、心理研究的人瞧不起搞教育技术的!瞧瞧教育、心理的研究,出来一个结论要经历多少! 我的老师从我入学起向我们谈论技术的时候就总是强调技术对教育的促进作用,比如网络实现了学习的资源共享,为学习者之间的协作提供了可能,但是我们没有谈到网络一方面为学习者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增加了资源的可选择性,有利于个别化的学习,另一方面它也不可避免的增加了学习者选择信息的难度。“技术”就是适用于某种目的的方法和手段,它无所谓好,也无所谓坏,关键看你怎么去使用它,这一点在教育技术中也是适用的。片面的追求技术上的先进性或者是狂热的迷恋技术,认为技术无所不能,殊不知教育的对象是人——活生生的人!用技术去改造人?然后我们在另一边宣称教育技术可以促进素质教育,更有甚者,说教育技术可以实现人的主体性。 有人说教育的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与此相对应就产生了两种对立的教育观:科学主义的和人文主义的教育观。而我们最经常的听到的一种论调是教育既是科学又是艺术,这种看似天衣无缝的论点实际上是一个毫无意义的命题。在实践上毫无意义,科学和艺术并不是总是合而为一的。在教育中更是如此。如果我们把教育看成是科学,那么毫无疑问,教育被作为一种工具来看待——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等等;在这种工具主义情景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的也会成为一种工具。教育的异化导致了人的异化,在现时的条件下异化以人的物化的形式表现出来,人的主体性开始变的遥不可及,所有的关于人的终极关怀的价值也将最终得到背弃;如果我们认为教育是艺术,那么艺术从本质上来讲是非理性的,而教育技术作为科学的衍生物毫无疑问也是理性的,面对非理性的艺术的教育,教育技术何以自处? 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那就是教育技术可以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但是它不可能自然而然的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教育技术在解决具体的教学问题时无能为力。感性的认知是不能被理性的结论所代替的。当然抱怨、发牢骚不是解决之道,一个学科缺乏思考只能说明这个学科还十分幼稚。对于我等教育技术专业的小鱼小虾,静下心来看看书、做点实事才是求学、为人之根本。 教育技术本身是偏应用的学科或专业,但是除了技术外,教育心理以及教育学、甚至社会学的重要性应该突出来,现在的技术不总是强调系统理论吗?认识社会、认识人同样是一个系统理论的作用。不要等到自己搞了一辈子才有些“悟性”的东西。作为人的学习过程来讲,无论国外与国内,人的认识过程是有相同的规律可遵循,为什么我们会觉得国外的东西会比较好,最重要的一点,他们设计系统时,比较考虑人的心理活动的特点。我们国家对心理学理论的认识有了普及化的趋势是近些年的事情,而且,以前的心理学教材让人学起来实在没什么兴趣,人的心理是通过行为表现出来的,我们学理论而不去分析人的行为心理的特点,使心 理学系的学生毕业后马上运用的能力又不强,这就更会让人怀疑心理学的科学性。 随着科技的不断向前发展,现代教育与信息已经无法分开,这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各种技术(包括视音频、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对支持和提高教与学的效果是肯定无疑的。在一些有条件的学校中,投影仪、幻灯机、多媒体等电教设备实施已经进入了课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正确合理的使用这些电教器材,才能够真正发挥他们的作用,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此外,认真研究学生的认知结构,结合认知学习理论,潜心钻研教学教法,进行教学设计,同样能够优化教学。由此可见,将认知学习理论与教育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瑞士着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曾经说过:“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作为内驱动程序系统中积极活跃的心理因素,对于学习起着催化剂的作用。所以说,激发和维持学生内在学习动机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动机是指向学习活动的动机类型,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认知内驱力是指一种掌握知识,技能和阐明、解决学业问题的需要,即一种指向学习任务的动机,求知的欲望。认知内驱力既与学习的目的性有关,也与认知兴趣有关。因为当一个人清晰的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与意义,并以它来推动自己的学习时,这种学习的目的就会成为一种有力的动机。而具有认知兴趣或求知欲的人常常会废寝忘食、津津有味的学习,并从中获得很大的满足。所以认知心理学家指出,教育的主要职责之一是要让学生对获得有用的知识本身发生兴趣。在缺乏交互式学习的传统听说课堂上,学生以听为主,处在被动的信息接受的地位,可以使学生由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积极接受者和知识运用者。各种多媒体软件可以提供许多非语言素材,如时代的背景、形象及心理活动等,图文并茂,动静结合,视听并用,这种全信息表达为教学提供逼真的表现效果,同时提供了图形、声音和语音等交互界面和窗口,使学习者灵活方便的操作控制学习,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心理学表明,感知越具体,表象形成就越清晰、深刻,越有利于促进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化,从而建立概念,培养能力。认知心理学认为创设感知意境就是在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间制造出一种“不协调”,将学生引入一种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中去。多媒体教学所创造的美妙的教学情境,适时适度地为学生提供直观刺激变抽象为具体,可集中显现出时空变换的流动美,视听兼备的立体美,景色物体的色彩美,师生的和谐美。这种情境能把学习的内容在大和小、动和静、远和近,快和慢,局部整体,外表和内显之间相互转化,打破了时间、空间、宏观、微观给学生在视、听、思等方面带来的局限,学生的视野可在瞬间内完成时空的大跳跃。这就加大了教学的密度,极大的节省了教学时间,尤其是教学信息传递的增值率扩大,多次反复重现和化抽象为具体的特点。是教学内容鲜明生动,富于感染力,减轻了学生的负荷,优化了教学效果。 认知心理学家沃特海默依据自己对在校生的实验,宣称儿童普遍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而传统的教育制度往往被传统逻辑和联想心理学理论所支配,应对阻碍儿童创造思维能力发展负责,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它具有的色彩、形象生动的画面以及富有情趣的解说会使学生处于惊奇探索的学习氛围中,既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又有利于学生创造精神的激发,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的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的思维是很活跃的,对同一个问题往往有不同的见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造一种民主的氛围,鼓励学生能够大胆地各抒己见,往往可以使他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增强其思维能力。 认知学习理论可以促进教育技术的发展,而教育技术的广乏应用又实现了教育的优化,因此如何将认知学习理论与教育技术相结合,成了教育技术领域广乏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以学习者为中心,这是基于认知心理学的教育技术的本质特征,也是形成学习者自己的认知结构的前提。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中,是由教师控制教学,这意味着教师把学习任务、目标和策略强加与学习者,使得学习者不会思考,变得懒惰。而基于认知心理学的多媒体教学中,是由学习者自己控制自己的学习,学习者有着较高的学习动机,学习者会积极思考,积极与环境交互,可以对信息进行有意义和创造性的加工,有利于形成正确的认知结构。 认知策略是“学习者用以支配自己的心智加工过程的同部组织起来的技能”,是处理内部世界的能力。在教育技术中计算机的运用不再像以前一样,只是作为教学传递的工具传递知识或训练及技能,现在更多的是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注重发展和培养学生的认知策略。为此,教学软件的类型也变得多样化,除了过去大量开发的练习型、辅导型、游戏型、模拟型软件外,问题解决型软件开发有了很大的进展。这类软件除了传递有关的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提出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不是简单的了解有关知识就可以完成,而是需要学习者参与到其中去,运用发现法进行学习。强调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它的特点是关心学习过程甚于关心学习结果,要求学习者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过程中。发现学习有利与策略性知识的掌握,有利于合理知识结构的形成。 当前,认知心理学在心理学研究中占主导地位,研究结果层出不穷,对教育技术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教材一方面要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而改变教学方式,还必须研究和应用不断发展的教育理论特别是教育心理学的认知学习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教与学,从而达到在教育技术条件下的教学最优化。因此,探讨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和研究方向,研究教育技术的观念更新,把握课堂教学的未来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于“喜新不厌旧”的教育技术来说,对新思路、新方法有着天生的敏感,不时地把这些新的思想和方法融入自己的研究之中。认知心理学、行为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学科共同为现代教育学提供了新鲜血液,教育技术又从教育学的母体中自然而然地吸收到自己的体系中来。 鉴于教育技术是心理学、教学理论和应用技术紧密结合的产物,教育技术学要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我认为首先应该搞懂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方法,她不是纯理论的思辩,也不是纯技术的盲目发展,应该把客观——实验模式和主观——经验模式相结合。 教育心理学、教育技术学、教育学、教育哲学本身都是教育科学的分支体系,本是同根生的学科,当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构建一个树型的体系:教育技术是主干,心理学和教育学是两个分支,而这两个分支又分为许多小分支,包括教育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教学论、德育论,但是任何一个分支都是与其它分支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教育技术论文:现代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作用 [内容摘要]本文以我校师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推进素质教育为背景,通过典型范例,阐述了现代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广泛应用,说明了现代教育技术在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所起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教学作用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学校的教育教学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现代教育技术的逐步普及与发展,为学科教学开拓了广阔的天地。现代教育技术优化了教与学信息的传输过程,改变了应试教育的传统模式。它的高科技性促进了素质教育观念的确立;它丰富的教育资源为素质教育提供了多姿多彩的空间;它的形象化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实施。 现代教育技术创设一个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往往起源于灵感及大胆猜想。他们经过细心观察、分析,反复实验、论证,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终于获得成功。素质好的学生,他们的思维也是发散型的,头脑中经常灵感萌生。比如,他们在学习圆锥曲线时,经常遇到动弦的中点轨迹问题,难免会萌发出这样的问题:如果轨迹上的点不是弦的中点,而是弦上的一定比分点,结果又是如何?大家知道,方程与曲线是从"数"与"形"两个侧面对同一轨迹问题展开研究的。上述问题,从"数"的方面进行推理、运算,学生难以求出方程,即使求出来了,由复杂的方程也无法判断轨迹的图形。现代教育技术帮助学生解决了这一问题,他们借助了《几何画板》,在"形"的方面下功夫,终于成功地作出了动弦的定比分点轨迹。通过鼠标的拖动,可以方便地改变这个定比,津津有味地观察各种不同情况下,轨迹所形成的曲线图形。他们做的是以前不可能进行的数学实验,得到的是书上找不到的有趣结论。 利用《几何画板》,学生很容易作出极坐标方程ρ=asin(nQ)的图象--多叶玫瑰线。这个图象,用原始的描点法是难以作出的。在欣赏玫瑰线的"花瓣",随着n的变化而变化之后,学生产生了疑问:(1)为什么曲线总是花瓣形的?(2)"花"的瓣数与n的关系如何?疑问激起了思维的火花,他们从"数"的方面去研究,促进了自己智力因素的发展。 现代教学技术创设了开放、合作、和谐的课堂教育模式,适应了现代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多媒体的介入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封闭模式。外语组为了使学生学好有关天气的词汇及日常交际用语,组织学生参与拍摄有关天气的日常对话录象带,并通过剪辑、加工,制成课件,让学生也上屏幕当当"小老师"。为让学生学习有关形容天气的副词用法时,在课件中设计了下雨、刮风、打雷等有声有色的动画,形象而直观地给学生一个印象:副词与图象所展现的动作有着密切的关系。为让学生学好"现在进行时态",充分利用多媒体把形、声、色等各种信息作用于学生感官,创设出一种温馨和谐的教学氛围,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听说能力,以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听、说、读、写",寓教于乐,彻底改变了以前那种"一言堂、满堂灌"的格局。 现代教学技术为情感的激发与思维的开拓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氛围和问题情境,它不仅可以使思维与情感的发展得到同步进行,而且可以使思维与情感活动图示化、简明化和流程化,促进学生思维和情感活动的和谐发展。 《黄山记》是篇游记文章,作者徐迟以热情奔放、酣畅淋漓的文笔叙述了雄放的黄山瑰丽奇特的景色。为了使学生学好这篇课文,体会作者独出机杼的谋篇布局,教师从网上下载了有关黄山的精美图片,根据课文的内容将所搜集的资料分成简介、胜景、思考和小结四部份。其中简介部分包括作者介绍、黄山的命名及形成,胜景部分则分为日出、佛光、云海、奇松、异石、林荫道等几类。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文的相应内容,结合学生思维的发展,点击对应的按钮,将辅以文字的精美图片在屏幕上展现,让学生有亲临黄山之感,使他们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得到和谐发展。现代教学媒体的介入,使教学过程得到了优化。学生从感官上具体地感受到黄山的独特之美,激发了他们对新时代、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学生在周记上感慨地写着:"那温泉、奇松、云海……都在向我招手,要我进去。闭上眼,我仿佛呼吸到了黄山清新的空气。张开双臂,我仿佛拥起了所有美丽。黄山的一切,我感觉到了!我能摸到了!黄山已植入我的心中!" 现代教学技术的虚拟仿真效果使学生如临其境,使不可能进行的实验在屏幕上展现,化微观为直观,化想象为直觉,化抽象为具体。 "质子的发现"、"重核的裂变"、"原子核式结构的发现"等都是属于微观领域的知识,相关实验都无法在中学物理实验室里完成,传统的教学只能靠挂图"空对空"地进行,学生难以理解。虚拟现实技术的引入,生动地展示了卢瑟福发现原子的实验,演示了铀核裂变、链式反应等过程,清晰地分析了核反应堆及核电站的工作原理。这样,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了他们的热情与兴趣;另一方面使学生学会观察、思考、分析实验现象,模拟科学家们通过"大量实验-理论论证-获得成功"的发现新物理微粒及物理规律的过程,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 透镜成像是几何光学的重点和难点,其实验必须在暗室中进行,而且物体每改变一个位置必须在透镜的另一侧重新调整光屏的位置,直到找出清晰的像为止。利用《几何画板》制作的课件弥补了实验的这一缺陷,它把实验呈现在屏幕上,十分方便地进行动态操作,最后得出透镜成像的规律,加深了学生的印象,降低了教与学难度。 现代教学技术实现了数与形的有机结合,动与静的对立统一,真切地展示了点、线、面、图形、图象的变化过程,使数学恢复了"动态"的本来面目。 以高中数学中的"函数的图象"为例,按传统的教学法,老师难以把变化中的图象画准,更无法在黑板上演示出其动态变化过程。图象如何因参数A、ω、φ的变化而变化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为此,我们利用《几何画板》制作了一个多功能的课件,使它具有三大功能:(1)五点法作图;(2)图象变换;(3)图象的左右扩展延伸。课件适用于课本中相关章节所有例题及习题的辅助教学,既贴近于教学实 际,方便于老师授课,学生练习,又具备灵活性大、应变力强、生动直观、操作简便等特点。课件直接展示了曲线的变换过程,把变换中的每一个图象清晰、准确无误地呈现在屏幕上,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图象生动、形象地动画、平移、伸缩、扩展,强烈地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极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课件操作简易,便于学生参与。灵活多样的方法,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提高了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他们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课件中数与形的有机结合、数与形的相互印证,有利于使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能力得到同步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使音乐欣赏课能真正具备"欣赏"功能。 多媒体课件《管弦乐曲》方便地帮助学生认识管弦乐队中四个固定编制的乐器组和"特色乐器组"中各项乐器的性能和音色特点。在主界面中设置"体裁介绍"、"乐器介绍"、"作品简介"、"思考与练习"等四个按钮。任意点击其中按钮,就可进入某一次界面。如:点击"乐器介绍"这一按钮,次界面中出现"铜管乐器"、"木管乐器"、"弦乐器"、"打击乐器"、"特色乐器"等五个按钮,再选择按钮点击,可在出现的新界面中进行欣赏。 学生对"贝多芬"可谓知其名而少闻其"声",课件《交响曲》通过由卡拉扬指挥的"第五交响曲(命运)"和"第九交响曲(英雄)"音像资料的欣赏,使学生感受到交响曲博大精深的感染力和贝多芬不朽的音乐风姿。 在设计方面,着意使课件具备有师生双边互动的功能。如在《交响曲》这一课件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欣赏过程中,设计了由学生操作的按钮,用以选择第四乐章代表性音乐主题的合唱音像或乐队演奏音像,并可让学生反复跟随演唱。 音乐组收集了大量京剧、越剧、黄梅戏等知名剧种的名段音像资料,制作成课件《戏曲与曲艺音乐》,通过音乐欣赏,使学生感受到我国戏曲音乐的艺术神韵和动人风采。此外,通过多媒体播放音像的便利,把地方戏剧也请进教室,组织了泉州地方剧种"高甲戏"代表性剧目音像资料片段的欣赏,增进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怀。 现代教育技术使宏观现象的教学具体化。 以教师制作的课件《地球的自转》为例,课件运用GIF动态图像结合Authorware5.0软件的移动图标制作三维动画,把地球绕轴自转同时绕日公转的宏观运动情景展示在学生面前。课件编辑了地球自转的有关AVI影像动画,生动直观地解释了自转方向、自转周期、昼夜更替、地球形状等宏观现象。动态的图象与画面,让学生容易区别自转周期的恒星日和太阳日,分析晨昏线和昼夜半球产生的原因,懂得不同经度的地区为什么地方时不同的道理,真正理解物体水平运动产生偏向、地球两极稍扁及赤道略鼓都是由于地球自转的缘故。 翻滚式的菜单:自转方向、自转周期、昼夜更替、地方时差、地转偏向、地球形状及退出等的设计,不但使本课教学内容的结构系列化、程序化,而且方便于学生自学与复习。 课件从不同角度展示地球运动的二维和三维空间模型,把宏观的现象具体化,抽象的物质直观化,动态的过程形象化,繁杂的知识系统化,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参与性,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现代教育技术优化了化学科的实验教学。 原电池的原理是电化学的基础。其反应中所涉及到的电子的得失及移动过程,是悄悄地进行着的,肉眼根本看不见。在化学实验室中进行的由Zn-Cu、H2SO4形成原电池的实验,往往由于难以取到纯净的Zn板,结果在Zn板上也会产生少量的气泡。这就使老师一开始难以向学生解释这一原理的科学性。解决上述问题的好办法就是运用多媒体课件。用小圆点虚拟电子,设计动画,让Zn板上失去的电子沿着导线移动到Cu板上。两个小圆点就是两个虚拟电子,它们一起在Cu板上与H2SO4溶液中的两个氢离子结合,形成了H2,气泡就从Cu板上冒出。生动形象的过程,使学生容易明白原电池的原理。接着,学生不难对老师提出的下列问题作出正确的回答: (1)在上述实验装置中设置一个电键,当电键断开时,哪一极有气泡冒出?这时是否有原电池形成? (2)若把"Zn-Cu"改为"Fe-C"或"C-C",能否形成原电池? 最后师生共同分析,发现化学实验室中进行的由Zn-Cu、H2SO4形成原电池的实验,在Zn板上也会产生少量的气泡,是由于带有微量杂质的Zn板上,隐藏着无数个微小的原电池的缘故。 现代教育技术使历史镜头在学生面前重现,使学生品味到历史的真实感,发挥了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 上《三国鼎立》,插入"火烧赤壁"电视片段,屏幕上"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深化了学生对重要历史人物性格的了解。把"暗淡了的刀光剑影"重现在学生面前,让"远去了的鼓角争鸣"在学生耳边回荡,烘托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收集珍贵的历史图像与影像资料,结合课本内容,整合成系列教学组件,上《世界现代史》,以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代替了以前"纸上谈兵"、索然无味的历史教学。 上《共产党坚持敌后抗战》,欣赏民歌《南泥湾》及影视画面,展示"大生产运动"的场面,陶冶了学生热爱党、热爱人民的思想情操;重现"百团大战"的历史场面,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人民凛然不可侵犯的尊严,坚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信念。 教育技术论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促进历史教学 内蒙古赤峰市元宝山区元宝山镇中学 薛承玉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是一种综合运用声音、文字、图像、动画、视频影像等多种媒体的现代多媒体技术。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从多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系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强化学生的记忆,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的有效途径。下面就现代多媒体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所产生的效果,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生活中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积极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发挥其主体作用。而兴趣是一种积极作用的情绪,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和情感相联系,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赏心悦目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出学生积极探索的活动,调动起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完成教学目标。 如我在讲授《共产党坚持敌后抗战》中“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内容时,先播放一首学生熟悉的革命歌曲《南泥湾》,让学生在优美的歌声中感受到南泥湾由“草莽丛生、野兽出没”被开辟成“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的过程。听完后,教师问学生:这首歌曲反映了了抗日战争时期的什么阶段?发生了什么事情?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正面临什么困难?面对这种困难,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哪些措施?结果如何?以此引入教学。又如讲《鸦片输入和禁烟运动》一课时,先播放电视纪录片《拒绝,远离毒害》让学生明白鸦片之害;再放电影《林则徐》中有关“禁烟”、“销烟”的历史背景及林则徐采取的禁烟措施片断。进而引导学生看书思考:为什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要向中国输入鸦片?清政府对待鸦片的态度如何?鸦片战争的爆发因何而起?让学生看书展开讨论,主动发言,教师给予辅导补充,这样课堂气氛活跃。把以前被动的学习变成了主动、愉快地参与。很好地完成本节的教学任务。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以突破教学难点。 历史教材中有时某些内容比较抽象或复杂,年代久远或地域空间概念强,学生感到陌生,教师也难以用语言讲清,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突破这些难点。而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共同作用以强化感知,或帮助其建立起地域空间想象能力,解决了过去许多教师无从下手的苦衷。 如讲“新航路的开辟”内容时,对于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学生往往难以记住。我在课堂上使用下载的多媒体课件(FLASH动画)分别演示了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过程。经过的地域用画的小帆船在经过的路线上行走,在路经重要地点时,能自动、醒目地显示所经地点的名称,展示出时间和人物画象,学生看了演示动画后效果很好,大多能讲清楚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且能记住时间和航海家。起到了其它教学手段不能达到的效果。 又如讲授“西安事变”内容时,西安事变发生后,国内各派的态度是学生难以掌握的难点,我播放了记录片《西安事变》中的五个片断:(1)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实行“兵谏”,扣留;(2)宋美龄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而斡旋;(3)亲日的何应钦兵围西安,派飞机轰炸渭南、华县;(4)率中共代表团去西安调停;(5)张学良送到南京。进而提问学生:张、杨既然实行“兵谏”,但为什么不处决蒋?宋美龄和何应钦同属国民党人,为什么宋庆龄希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而何应钦则要用武力解决西安事变?是中国共产党最凶恶的敌人,大革命时屠杀大量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为什么共产党还要派代表团去西安调停,也希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学生联系五个电影片断,经过看书思考,就很容易回答上述问题,弄清了国内各派别对西安事变的态度及目的,从而解决了难点问题。对中国共产党的高瞻远瞩,从全民族利益出发的伟大决策有充分了解。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的规律性联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素质的基本要求。多媒体表现力强,信息量大,可以在课堂再现历史场景,学生通过观察直观画面,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积极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最终形成一种能力。 如讲“古代埃及的金字塔”内容时,先播放有关介绍金字塔的录像,引导学生观察:金字塔外观宏伟、庄严;内部结构复杂,装饰精致;工程坚固耐久。进而引导学生思考:金字塔象征着什么?在地处沙漠地区、没有任何现代机械设备的前提下,金字塔是如何建造起来的?它的建造体现什么?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积极发言,提出了多种多样的建造方案。既学到了知识,锻炼了思维,又使思想得到升华。 又如讲《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节内容时,播放电影《甲午风云》中的这样几个镜头:邓世昌等北洋水师官兵海上奋勇抗敌,壮烈烈国;李鸿章下令北洋水师“避战自保”;慈禧太后筹备六十大寿庆典,大肆铺张;挪用海军军费,建造公园;北洋水师在威海卫全军覆灭。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北洋水师为什么在短时间里,就毁灭在日本侵略军手里呢?学生通过思考,联系李鸿章退缩避战、慈禧太后铺张浪费的镜头,得出结论: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是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战败的根本原因。通过不断的思考,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历史课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教育的好教材,它在培养和塑学生具备良好的品德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作用。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思想品德教育摆在重要的位置,要挖掘历史教材中蕴含的思想内容,对学生进行马克 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国情教育。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的课堂教学,单靠语言来描述,缺乏情景和环境渲染,往往不能使学生产生共鸣,难以发挥历史学科的思想教育优势引起学生情感共鸣,自觉地接受熏陶。而利用电教手段,就能解决上述难点。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应用,最佳情境的创设,形象地再现历史场景,有利于强化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感受到历史氛围,从而进入角色,受到感染和教育。如讲“鸦片战争“内容时,可播放电影《林则徐》中的几个镜头:官兵吸食鸦片,精神不振,战斗力削弱;政府白银外流,影响清政府的财政入;人们吸食鸦片,造成家破人亡。短短几个镜头,不仅形象地再现了鸦片输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灾难,而且增强了学生对的认识,了解了的巨大危害,使学生在接受历史知识的同时也自觉地受到防毒反毒的教育。 五、运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来临,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会自主学习成为教学中的重点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起很大的作用。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列出阅读提纲,指导学生阅读,教师再针对提纲提出的问题,检测出学生的阅读情况,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形成很强的阅读能力。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提高观察、分析、思维等高层能力的基础。许多学生不能掌握知识,乃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学会流畅地阅读、有理解地阅读,还没有学会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 总之,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条件,各种现代化科技成果被用于教学中,既推动教学手段的更新,而且促进了教学方法的改革。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声、光、形、色、音等多种信息作用于学生,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能在在他们的大脑皮层中留下了很多较深刻的历史现象痕迹,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印象,便于学生记忆历史知识和形成良好的品德,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现代教育技术与不断改革的教学手段相结合,一定会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 教育技术论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运用于英语课堂之我见 英语课是综合性工具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学以致用,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内容要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的,但我们目前的条件状况却并没有使其发挥的余地,这在客观上限制了它的巩固和提高。因此,作为教师就要在日常授课中注意多加强语言使用的训练,使学生学会英语思维,接受纯英语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听、说、读、写英语形成习惯,这对他们的英语的进步是大有裨益的。 为此,在日常授课中,我一直坚持用英语组织课堂,加强听说训练,即使一些较难的单词我也尽量用简单英语解释。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发觉学生的领悟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反映在课堂回答上比较积极活跃,听力测试通过率较高。但缺点也因之产生:学生易产生松懈和厌倦心理,他们要时刻集中注意力去捕捉老师讲的每一点信息,稍有疏忽便可能错过对一个单词或一句话的理解,长而久之便想放弃,于是就懒得去仔细听讲了,形成恶性循环,成绩便很难提高了。 这时,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帮了英语教师一个大忙。它寓教育教学于一定的形象思维和创设的情景当中,能够综合利用视、听觉,使学生感受到语言和音像和不断冲击,有意注意、无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交替进行,从而在大脑皮层产生较强的反射,留下较深的印象。具体来说,我用过以下一些操作,提出来请广大老师批评指正-- 在复习上节内容上,我采取对话问答或习题巩固等方式,对话辅以图片(pictures)或文章(articles)进行,一般采取集体作答(together)或双人一组作答(in pairs)。习题的处理连同答案一起设计上,使用微机幻灯片放映,答案单击显示,逐个进行。 在教授单词时,我把单词用微机幻灯片展示在大屏幕上,每个单词跟着相关解释,然后打开录音机放音跟读几遍。记住之后,再辅以单句翻译,加强巩固,这样新单词便在语音、语调、拼写、释义、运用等几个方面得到加强,想记不住都困难。 在巩固了新课、熟悉了单词之后,就要对新课加以处理了,这时现代技术更显出了它的无穷魅力,你可以用简明的图片(或从剪辑库中提取或手工制作)将课文的大体概况作一图标式的解释,辅助学生的课堂学习,并且可以在听课文录音的同时,将课文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在听录音的同时,思考问题。问题的设计尽量贴近课文的内容,同时可以起到训练学生听力和对课文理解力的双重目的。此外,我们还有大量的媒体软件可以利用,学校音像阅览室里有各种各样的有关课文的磁盘和软件,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制作成组片插件,链接控制播放,真的是方便极了。剩下的习题处理更是灵活自如,从题型设计花样上,想达到的目的上你都可以使用不同的效果显示,尤其是各种教学软件的使用更增添了它的可操作性和趣味性,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能将学习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再者,我校国际互联网的开通,极大地将思维引入了一个更广泛的领域,将现代教学技术的概念进一步扩大至整个互联网这一庞大载体,使得我们能够做到随时从网上截取及时有用的信息用于教学和研究,从而更大范围地开拓了我们的视野,这是以往的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我就曾利用网上信息上了一节较成功的英语自主选修课,我把从网上捕获的关于圣诞节的故事,贺卡及插图和几首圣诞诗歌搜集整理在一起,加上课上我的解说和介绍,在圣诞节到来的时候,给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选修课。 关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我们只是才刚刚开始,就已经显示出了它的极大的与从不同的优越性,随着它的深入和加强,它的更大更优越的作用必将得到更淋漓尽致的开发,这对于素质教育的推行,学生及教师负担过重问题的解决,谁说不是一项有着重要意义的大事呢? 教育技术论文:现代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作用 [内容摘要] 本文以我校师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推进素质教育为背景,通过典型范例,阐述了现代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广泛应用,说明了现代教育技术在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所起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现代教育技术 教学 作用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学校的教育教学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现代教育技术的逐步普及与发展,为学科教学开拓了广阔的天地。现代教育技术优化了教与学信息的传输过程,改变了应试教育的传统模式。它的高科技性促进了素质教育观念的确立;它丰富的教育资源为素质教育提供了多姿多彩的空间;它的形象化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实施。 现代教育技术创设一个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往往起源于灵感及大胆猜想。他们经过细心观察、分析,反复实验、论证,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终于获得成功。素质好的学生,他们的思维也是发散型的,头脑中经常灵感萌生。比如,他们在学习圆锥曲线时,经常遇到动弦的中点轨迹问题,难免会萌发出这样的问题:如果轨迹上的点不是弦的中点,而是弦上的一定比分点,结果又是如何?大家知道,方程与曲线是从"数"与"形"两个侧面对同一轨迹问题展开研究的。上述问题,从"数"的方面进行推理、运算,学生难以求出方程,即使求出来了,由复杂的方程也无法判断轨迹的图形。现代教育技术帮助学生解决了这一问题,他们借助了《几何画板》,在"形"的方面下功夫,终于成功地作出了动弦的定比分点轨迹。通过鼠标的拖动,可以方便地改变这个定比,津津有味地观察各种不同情况下,轨迹所形成的曲线图形。他们做的是以前不可能进行的数学实验,得到的是书上找不到的有趣结论。 利用《几何画板》,学生很容易作出极坐标方程ρ=asin(nQ)的图象--多叶玫瑰线。这个图象,用原始的描点法是难以作出的。在欣赏玫瑰线的"花瓣",随着n的变化而变化之后,学生产生了疑问:(1)为什么曲线总是花瓣形的?(2)"花"的瓣数与n的关系如何?疑问激起了思维的火花,他们从"数"的方面去研究,促进了自己智力因素的发展。 现代教学技术创设了开放、合作、和谐的课堂教育模式,适应了现代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多媒体的介入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封闭模式。外语组为了使学生学好有关天气的词汇及日常交际用语,组织学生参与拍摄有关天气的日常对话录象带,并通过剪辑、加工,制成课件,让学生也上屏幕当当"小老师"。为让学生学习有关形容天气的副词用法时,在课件中设计了下雨、刮风、打雷等有声有色的动画,形象而直观地给学生一个印象:副词与图象所展现的动作有着密切的关系。为让学生学好"现在进行时态",充分利用多媒体把形、声、色等各种信息作用于学生感官,创设出一种温馨和谐的教学氛围,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听说能力,以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听、说、读、写",寓教于乐,彻底改变了以前那种"一言堂、满堂灌"的格局。 现代教学技术为情感的激发与思维的开拓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氛围和问题情境,它不仅可以使思维与情感的发展得到同步进行,而且可以使思维与情感活动图示化、简明化和流程化,促进学生思维和情感活动的和谐发展。 《黄山记》是篇游记文章,作者徐迟以热情奔放、酣畅淋漓的文笔叙述了雄放的黄山瑰丽奇特的景色。为了使学生学好这篇课文,体会作者独出机杼的谋篇布局,教师从网上下载了有关黄山的精美图片,根据课文的内容将所搜集的资料分成简介、胜景、思考和小结四部份。其中简介部分包括作者介绍、黄山的命名及形成,胜景部分则分为日出、佛光、云海、奇松、异石、林荫道等几类。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文的相应内容,结合学生思维的发展,点击对应的按钮,将辅以文字的精美图片在屏幕上展现,让学生有亲临黄山之感,使他们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得到和谐发展。现代教学媒体的介入,使教学过程得到了优化。学生从感官上具体地感受到黄山的独特之美,激发了他们对新时代、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学生在周记上感慨地写着:"那温泉、奇松、云海……都在向我招手,要我进去。闭上眼,我仿佛呼吸到了黄山清新的空气。张开双臂,我仿佛拥起了所有美丽。黄山的一切,我感觉到了!我能摸到了!黄山已植入我的心中!" 现代教学技术的虚拟仿真效果使学生如临其境,使不可能进行的实验在屏幕上展现,化微观为直观,化想象为直觉,化抽象为具体。 "质子的发现"、"重核的裂变"、"原子核式结构的发现"等都是属于微观领域的知识,相关实验都无法在中学物理实验室里完成,传统的教学只能靠挂图"空对空"地进行,学生难以理解。虚拟现实技术的引入,生动地展示了卢瑟福发现原子的实验,演示了铀核裂变、链式反应等过程,清晰地分析了核反应堆及核电站的工作原理。这样,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了他们的热情与兴趣;另一方面使学生学会观察、思考、分析实验现象,模拟科学家们通过"大量实验-理论论证-获得成功"的发现新物理微粒及物理规律的过程,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 透镜成像是几何光学的重点和难点,其实验必须在暗室中进行,而且物体每改变一个位置必须在透镜的另一侧重新调整光屏的位置,直到找出清晰的像为止。利用《几何画板》制作的课件弥补了实验的这一缺陷,它把实验呈现在屏幕上,十分方便地进行动态操作,最后得出透镜成像的规律,加深了学生的印象,降低了教与学难度。 现代教学技术实现了数与形的有机结合,动与静的对立统一,真切地展示了点、线、面、图形、图象的变化过程,使数学恢复了"动态"的本来面目。 以高中数学中的"函数的图象"为例,按传统的教学法,老师难以把变化中的图象画准,更无法在黑板上演示出其动态变化过程。图象如何因参数A、ω、φ的变化而变化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为此,我们利用《几何画板》制作了一个多功能的课件,使它具有三大功能:(1)五点法作图;(2)图象变换;(3)图象的左右扩展延伸。课件适用于课 本中相关章节所有例题及习题的辅助教学,既贴近于教学实际,方便于老师授课,学生练习,又具备灵活性大、应变力强、生动直观、操作简便等特点。课件直接展示了曲线的变换过程,把变换中的每一个图象清晰、准确无误地呈现在屏幕上,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图象生动、形象地动画、平移、伸缩、扩展,强烈地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极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课件操作简易,便于学生参与。 灵活多样的方法,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提高了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他们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 课件中数与形的有机结合、数与形的相互印证,有利于使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能力得到同步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使音乐欣赏课能真正具备"欣赏"功能。 多媒体课件《管弦乐曲》方便地帮助学生认识管弦乐队中四个固定编制的乐器组和"特色乐器组"中各项乐器的性能和音色特点。在主界面中设置"体裁介绍"、"乐器介绍"、"作品简介"、"思考与练习"等四个按钮。任意点击其中按钮,就可进入某一次界面。如:点击"乐器介绍"这一按钮,次界面中出现"铜管乐器"、"木管乐器"、"弦乐器"、"打击乐器"、"特色乐器"等五个按钮,再选择按钮点击,可在出现的新界面中进行欣赏。 学生对"贝多芬"可谓知其名而少闻其"声",课件《交响曲》通过由卡拉扬指挥的"第五交响曲(命运)"和"第九交响曲(英雄)"音像资料的欣赏,使学生感受到交响曲博大精深的感染力和贝多芬不朽的音乐风姿。 在设计方面,着意使课件具备有师生双边互动的功能。如在《交响曲》这一课件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欣赏过程中,设计了由学生操作的按钮,用以选择第四乐章代表性音乐主题的合唱音像或乐队演奏音像,并可让学生反复跟随演唱。 音乐组收集了大量京剧、越剧、黄梅戏等知名剧种的名段音像资料,制作成课件《戏曲与曲艺音乐》,通过音乐欣赏,使学生感受到我国戏曲音乐的艺术神韵和动人风采。此外,通过多媒体播放音像的便利,把地方戏剧也请进教室,组织了泉州地方剧种"高甲戏"代表性剧目音像资料片段的欣赏,增进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怀。 现代教育技术使宏观现象的教学具体化。 以教师制作的课件《地球的自转》为例,课件运用GIF动态图像结合Authorware 5.0软件的移动图标制作三维动画,把地球绕轴自转同时绕日公转的宏观运动情景展示在学生面前。课件编辑了地球自转的有关AVI影像动画,生动直观地解释了自转方向、自转周期、昼夜更替、地球形状等宏观现象。动态的图象与画面,让学生容易区别自转周期的恒星日和太阳日,分析晨昏线和昼夜半球产生的原因,懂得不同经度的地区为什么地方时不同的道理,真正理解物体水平运动产生偏向、地球两极稍扁及赤道略鼓都是由于地球自转的缘故。 翻滚式的菜单:自转方向、自转周期、昼夜更替、地方时差、地转偏向、地球形状及退出等的设计,不但使本课教学内容的结构系列化、程序化,而且方便于学生自学与复习。 课件从不同角度展示地球运动的二维和三维空间模型,把宏观的现象具体化,抽象的物质直观化,动态的过程形象化,繁杂的知识系统化,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参与性,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现代教育技术优化了化学科的实验教学。 原电池的原理是电化学的基础。其反应中所涉及到的电子的得失及移动过程,是悄悄地进行着的,肉眼根本看不见。在化学实验室中进行的由Zn-Cu、H2SO4形成原电池的实验,往往由于难以取到纯净的Zn板,结果在Zn板上也会产生少量的气泡。这就使老师一开始难以向学生解释这一原理的科学性。解决上述问题的好办法就是运用多媒体课件。用小圆点虚拟电子,设计动画,让Zn板上失去的电子沿着导线移动到Cu板上。两个小圆点就是两个虚拟电子,它们一起在Cu板上与H2SO4溶液中的两个氢离子结合,形成了H2,气泡就从Cu板上冒出。生动形象的过程,使学生容易明白原电池的原理。接着,学生不难对老师提出的下列问题作出正确的回答: (1)在上述实验装置中设置一个电键,当电键断开时,哪一极有气泡冒出?这时是否有原电池形成? (2)若把"Zn-Cu"改为"Fe-C"或"C-C",能否形成原电池? 最后师生共同分析,发现化学实验室中进行的由Zn-Cu、H2SO4形成原电池的实验,在Zn板上也会产生少量的气泡,是由于带有微量杂质的Zn板上,隐藏着无数个微小的原电池的缘故。 现代教育技术使历史镜头在学生面前重现,使学生品味到历史的真实感,发挥了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 上《三国鼎立》,插入"火烧赤壁"电视片段,屏幕上"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深化了学生对重要历史人物性格的了解。把"暗淡了的刀光剑影" 重现在学生面前,让"远去了的鼓角争鸣"在学生耳边回荡,烘托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收集珍贵的历史图像与影像资料,结合课本内容,整合成系列教学组件,上《世界现代史》,以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代替了以前"纸上谈兵"、索然无味的历史教学。 上《共产党坚持敌后抗战》,欣赏民歌《南泥湾》及影视画面,展示 "大生产运动"的场面,陶冶了学生热爱党、热爱人民的思想情操; 重现"百团大战"的历史场面,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人民凛然不可侵犯的尊严,坚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信念。 教育技术论文:浅谈现代教育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网络、信息等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走进了课堂,走进了中学生物教学领域。这些技术与教育理论的有机融合便形成了教育技术,它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学习自主性,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是新课程改革所要推进的重要内容。下面将从不同的方面,谈谈现代教育技术在生物新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1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形象地演示生物教学内容。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许多知识的传授必须以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基础。教学实践中,不少学生由于对自然界的生命现象缺乏感性认识,而难以开展抽象思维活动。教师可利用因特网等渠道收集大量的生物课程资源,将其用多媒体组合,以便根据教学需要及时地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 1.1客观地演示错综复杂的生物构造 “形态与结构”是生物新课程中份量很重的内容。常规教学主要用挂图、模型进行演示,这些常规教具虽有很多优点,但也有不少缺点,例如挂图只能从一个平面反映结构状况,模型难以看清楚细微结构等。许多教育技术软件能为生物教学提供三维图像,因此教师便能用立体图来表示生物体的外形及内部构造。如:细胞结构软件既能演示静态结构图,观察动植物细胞的构造,又可以使细胞在三维空间上作任意方向和角度的翻转,观察不同部位细胞器的空间关系,还可以配上文字解释和有关的声音。另外,有些软件还可以通过器官组装动画、显微递进动画等多种形式来表示生物的结构知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1.2形象地演示变化多端的生命现象 “生命活动的基础与变化规律”是生物新课程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之一。它一般用语言文字描述、讲解,教学效果不很理想。若教师以传统技术手段,比如:幻灯投影,特别是抽动片、干扰片等方法来解决这一难题,都会因科学性欠佳、操作麻烦等原因而难以推广。教育技术中的多媒体演示能够清晰地展现过程动画,能够准确地反映生命活动的过程和规律,因而可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氨基酸的缩合过程,学生难以通过语言的描述来理解,通过氨基酸缩合过程的动态演示,加速了学生的理解进程。再如:光合作用的过程,既使通过静态的图示学生也无法完全理解,而利用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循环过程动画软件,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深了他们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另外,在学生的观察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设置暂停等按钮,通过鼠标控制演示过程、局部放大图和定格图,这既有利于教师的讲解和提问,又有利于学生的观察和思考。 1.3生动地演示丰富多彩的生物类群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中学生物新课程中的又一重要内容。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往往因为对多种生物缺乏了解而觉得枯燥乏味,难以接受。CD-ROM光盘有着巨大的存储量,一张“动物百科全书”的光盘中就有几千种动物的资料,使用时只要移动鼠标,几秒钟内即可找到所需的资料,动物外部形态图、生活环境图、食性、叫声、行为及地理分布等,都将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因而效果很好。对于一些光盘上没有的资料,网络可以成为有力的“搜索引擎”。 2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有效地创设生物教学情境 课堂教学中良好的教学情境是教学活动富有成效、必不可少的条件,它对学生的情感、意志、动机、兴趣等都有直接的影响。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用多种教育技术,能较好地创设多种教学情境,积极引导学生形成问题意识。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通过计算机将声像设备综合起来,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效果,强化学生的感知。例如:利用光盘介绍“濒危动物”,它能够使你看到逼真的画面,听到不同动物的叫声及自然声响,从而使你置身于自然环境之中。再如“血液循环”的教学软件,它能使人“进入”血管之中,象血细胞一样在血管和心脏内运行。以上这种新奇、真实的教学情境的渲染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实现的。网络课件或PowerPoint等教育技术手段可以轻松的实现教与学的交互性,教师在讲授知识或反馈信息的过程中可以向学生提出疑问或展示习题,学生通过分析思考后给予反馈响应,计算机将及时给予评价,并输出正确的信号予以强化。在上述过程中,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较好地创设了问题的情境,展示了学生积极思考的情景以及成功后的喜悦情境。 3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合理地构建生物新课程的教学结构 课堂教学是一个系统整体,它主要由教师、学生和媒体三要素构成。教学结构的合理性是指课堂教学诸要素在时间、空间排列组合上的合理性,既包括教学目标、学科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结构的合理性,也包括教学组织形式、层次过程和关系的合理性。研究新课程的教学结构,其目的在于寻找系统内部各因素、各活动、各阶段的最佳联系,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益。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领域中的使用主要是对教学的某个环节,如讲解、演示、模拟、复习、练习、测试等发挥作用。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不应把它看成为只是一种教学手段,事实上它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综合。当它介人、参与课堂教学时,必然引起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等一系列的变化,形成新的教学结构和模式。新课程中多媒体生物教学的主要方式有以下几种。 3.1视听与启发讲解相结合 这种多媒体教学方式的特点是为学生的学习,特别是教材的重点、难点的学习提供生动的素材,并通过必要的语言,引导问题,开启思路,使学生在课堂上同时接受图像、文字、音响、语言等多种信息,大脑的左、右两半同时活跃,学习效率大大提高。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克服思维障碍、疲劳被动等问题。 3.2视听与探究讨论相结合 这种教学方式依据发现法的原理,按照“提出问题一提供途径一探索讨论一得出结论”等步骤完成教学任务。在这种教学方式中,多媒体技术既可以创设探究的情境,为学生的探索提供途径和素材,也 可以用于问题的提出和结论的形成。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思维活跃,按照多媒体提供的途径和材料,努力寻求、探究知识的答案。 3.3练习与反馈相结合 这种教学方式主要利用了多媒体技术的交互性,按照“提问一回答一反馈”的过程,实行人机对话,完成学习任务。这种教学方式的特点是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促进学生的思维,并且学生能根据多媒体的反馈,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上所列举的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方式,协调运用了讲解、谈话、演示、发现和练习等方法,保证了与教学内容的高度统一,并且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线,合理安排了师生活动,因此教学结构更加合理,教学过程得到优化,课堂教学的整体功能大于各要素功能之和。 4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生物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主要有理论知识发现、实验探究等形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是值得教师研究的问题。除了上面提到的多媒体技术可以与学生探究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外,利用计算机网络也可以有效的开展探究性学习。互联网的出现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它整合了传统的各种大众传媒,构建出跨地域最广、信息量最大的全球信息传播系统,它以先进的电子技术手段迅速而及时地向学生传播着各类科学文化知识、当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等,其强大的“搜索引擎”可以帮助学生搜索所需要的信息。新课程在能力目标上也要求学生能够利用多种媒体搜集生物学信息,学会鉴别、选择运用和分享信息。网络本身具有的信息显示的多媒体化、信息组织的超文本化、信息传递的即时性、信息资源的开放性、人机交互性等特点非常适合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开展探究活动。近年来出现的WebquestLearning(简称WL)是一种很受欢迎的网上探究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活动,有以下特点:(1)围绕一个明确的主题或问题;(2)此类问题可以通过寻求信息而得到解答;(3)答案没有惟一性。一个典型的WebQuest教学设计包括介绍、任务、资源、过程描述、学习建议、评价和总结7个部分。在这里,资源是指向网上相关站点的链接,指出一些可以被学习者完成任务的网址,并且应该在每一链接中嵌人对此资源的描述,以便学习者可以在点击前知道自己将通过点击获得什么。具体案例请参见WTI主题探究网站(/wti/example)等网站。此外,网络上的虚拟实验室(如:青蛙解剖网上虚拟实验室://wwwitg.lbl.gov/cgibin/vfrog_script等)和一些探究学习软件(如:NETLOGO等)也能够较好的帮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5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学习自主性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时表现出的一种主观能动性。它一方面表现为获取外部信息时的自觉性和选择性,另一方面表现为加工处理信息时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影响学习自主性的主要因素是动机、兴趣、情感以及知识结构、认知结构等方面。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的知识水平,努力增加学生的自主意识,并为学生提供多种性质的活动空间,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和发展。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首先利用教育技术进行的教学具有很强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能够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因此它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愉快学习。其次,多媒体技术传授的知识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启发性,结构严谨,环环相连,层层反馈,理沦和实践互相联系,新旧知识互相同化。因此,能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向“最近发展区”发展,从而有效地推动学生的认知内驱力。第三,利用教育技术进行的教学过程设计具有很强的新颖性和教育性,学生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能积极的参与学习活动,经动手、动口、动脑等过程自主获取知识。第四,“人机交互”对话能有效地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独立地、有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综上所述,利用教育技术进行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也是一种独特的教学过程,更体现了现代化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将是中学生物新课程实施中重要的也是主要的途径当然,随着观念的发展、知识的更新和技术的进步,利用教育技术进行的教学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例如教学软件的设计和生物新课程教学实际配套的问题;教学过程中如何恰当使用教育技术的问题;哪些教学内容适合(不适合)利用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问题等。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广大教师将不断实践,以求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真正体现新课程理念,体现教育现代化。 教育技术论文: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升小学习作教学的方法分析 在小学语文教学之中习作教学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学生立足于社会,进行人际交流的基石。然而,当前农村的孩子由于受到家庭和社会等条件的制约,他们对社会上的信息掌握不够,阅读量欠缺,知识面不广,学校和家庭两方的生活单调无味、枯燥重复。所有这些都导致我们的孩子“习作无趣,习作无话”,处于一种“家长逼学,老师要我写”的消极状态。面对这些问题,现代教育技术给我们的习作教学带来了一片光明的春天。本文就个人的工作实践,谈谈粗浅的做法。 一、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特点,激发并使学生保持兴趣 我们通过对农村小学生的习作调研发现:90%的学生由于受阅历、见识、年龄的限制,在习作时常常无话可说或无法表达,久而久之,他们会对习作产生畏惧心理,进而失去兴趣和信心。刘茂森教授在全国教育技术学校“十五”课题开题研讨会上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因此,我们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特点和情感激励功能来改变学生的这种状态,激发他们的习作兴趣。在习作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将文本、图形、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进行聚合,利用其声色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感染力强的特点,突破时空,实施“穿越”,将习作的内容或范例等呈现在学生眼前,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习作训练时,通过课件突破习作教学的重难点,使习作要求可视化、直观化、可操作化,从而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使他们有话可说,有事可写,变怕写为乐写,以习作为乐事。如指导《介绍家乡的一种产品》习作时,让学生带相机去家乡特产区,拍摄家乡特产制作成演示文稿。上课时再让学生通过图像把自己的家乡特产介绍给同学们听听。学生各个十分兴奋,纷纷上台发言。 二、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收录并再现生活,丰富“话源” 常言道:“生活如泉源,文章则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畅流不停。”农村的孩子们虽然能充分地亲近大自然,认识大自然,充分地接触生活,习作材料随处可见。但他们“不识金镶玉”,习作时就无话可说,究其原因,这些孩子80%以上从小就随祖辈生活,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祖辈只能照顾其起居,无暇顾及他们的学习等。不像城市里的孩子,父母长期照顾并陪伴他们学习和生活,带他们外出游玩,在玩的过程中,培养他们观察、说话,不知不觉的就使孩子们丰富并积累了“话源”。这些都是农村的孩子们所不及的。与此同时也造成了他们不留心生活,不注意观察,事过境迁,对人、事、景的习作只凭模模糊糊的记忆,结果只能是无病呻吟。针对此症,我们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解决这个问题,即利用数码相机、摄像机、手机视频等高科技技术把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学习与休闲,劳动与收获等等素材进行收录,在学生习作时再现此情此景。如:庆“六一”联欢会开完了,要求学生写一篇习作,可没想到大多数同学的习作是流水账,所有的节目都写了,但没有一个精彩镜头。好在我事先录制了学生联欢会的精彩过程,再经过剪辑配上字幕,上课时再现给学生,让他们不知不觉地再次回到联欢会现场,联欢会的开始、经过、结果无一遗漏,场内场外的热闹气氛,精彩的表演,激发学生的习作愿望。当学生要重点叙述某个节目时,将镜头定格,便于学生仔细观察,继而描绘出逼真的场面。 三、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丰富生活情感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然而,当前农村孩子对外面世界信息的了解与掌握非常闭塞,除了从电视上了解外,别无渠道;再加之:一是跟随祖辈生活,他们的思想守旧,即使星期假日也只允许孩子们看看动画片而已;二是现在学生学习的科目繁多、学业负担重,疲于应付各种辅导,几乎没有时空去感知社会、品味生活、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谈何关注外面的世界啊!最终导致他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眼前书”,根本激发不了他们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我们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时代性强、更新快的特点,给学生们提供丰富精彩的信息,拓宽他们的视野,丰厚他们的“话源”,让他们有话可讲,有情可发,写出发自心底的真实情感。 四、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启发联想想象 小学阶段,孩子们处于身心和大脑发育的最佳时期,在学习中好奇好问,敢想敢说,敢做敢当,他们不会“墨守成规”,联想和想象非常丰富但仍有无限的提升空间。所以,我们可以把孩子们的这个特点作为契机,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让学生感知生动活泼的画面或视频,刺激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使他们如临其境,产生优美、激动、振奋、愉快的感受,引发联想和想象。如习作教学《智牵骆驼》剪纸类想象作文时,我用课件出示《智牵骆驼》的剪纸,让学生仔细观察,并要求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文中的小主人翁为什么会牵着骆驼?骆驼为什么会到外面去?骆驼肯跟着小主人翁回家吗?结果怎样?……学生的精彩联想和想象层出不穷,思想的火花爆发出光芒,充满童趣的想象作文异彩纷呈。 总之,在习作教学中,只要我们恰到好处的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发挥其独有优势,就一定能优化农村小学习作教学并提升其质量。 教育技术论文:现代教育技术在《自然》课中的运用 21世纪是高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科技应用与发展言传身教的一部分。小学自然课内容广泛,其中,有知识的获取部分,也有思维的训练和能力的培训。如何在自然课上有效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以达到教学的目的是当前教师们感受最多的地方。运用现代技术教育手段只是辅助教学。因此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其自觉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积极动手动脑参与实践是自然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一、多个画面,激发学习的兴趣 孩子们天性好奇,对好玩的、新奇的事物非常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针对于此,在课堂上我们可以展示多个有趣的画面,再配有声音,音像结合。这不仅符合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又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变有意学习为无意学习,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如教第五册《哺乳动物》一课教学时,我利用电脑软件,向学生展示出许多动物的画面,有狮子、老虎、猫、牛、羊等多种动物的图片及哺乳图,让学生认真观察,从生活、实际中去回忆,用找“共同特征”的方法发现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从而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最有吸引力的是“判断下列动物哪些是哺乳动物”这一练习,当判断正确时,会有一个小娃娃笑着给你打“√”;如判断错误小娃娃就愁着脸,给你打“×”。此时学生兴趣很浓,脸上洋溢着喜悦。 除用生动、有趣的画面调动情绪外还可以创设情景。如讲列:《人的呼吸器官》、《人的消化器官》时,一上课,我便出示了人体器官图,面对画面多数同学感到好奇,并触摸自己身体的相关部位,这样的开课好比一个引子,迅速地把大家的注意力集中到某一件事物的研究中去,创设了一个学习人体知识的氛围。 教学中除使用现成的资料外,还可以自己设计制作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学软件,我们用电脑中的powerpint设计制作幻灯片,在画库中自行组合,适当配音,也可以设计板书、习题、图文并茂,给课堂增添一点色彩和童趣。 二、播放资料,扩展知识面 小学自然知识面广,有深度,作为老师要把握知识的度,既不能危言耸听,让孩子们感到有难度,又要确确实实让大家学有所获,十二册《凸透镜》一课,教学重、难点是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这些都是学生通过实验自己获取的知识,凸透镜的应用方面,学生受生活空间的制约,不甚了解,此时,我播放了录像资料,对凸透镜在每种仪器中的位置,功能有了清楚的了解,增加了知识的存储量。 课堂上时间、空间有限,老师的讲解,学生的探究都只是具有代表性的,个别的,抓紧课堂的有限空间,适当播放一些相关的资料,具有抛砖引到的功效。如第十册《弹力》一课,教学时,我播放了汽车减振,鼠夹等动画片,最后又组织大家讨论想法。同学们各抒已见发表自己的设想,表示要用弹力的性质自制一件玩具或工具。 播放录像片断,只适合一些简介性的内容。这部分的内容虽不是教学的重点,却有启迪思维,开阔视野,进行思想教育的功能。如第十册《反冲》一课,学生对诸葛亮发明的“火龙出水”,知之甚少,课本中也只是一个简单的画面,于是我就从电脑中调查录像片断,里面有“火龙的头、身、尾、喷火”的过程,火龙应用的地点,在接近目标时又是如何吐火的,以及它的攻击性,当看到这时,孩子们对古人的聪明才智更为钦佩,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最后又通过介绍我国火箭的发展及发射火箭时的壮观场面,大家顿时对祖国的日益强大而骄傲,此时老师再结合实际鼓励大家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为建设祖国贡献力量,显然会有事半功倍的收效。 各门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自然知识丰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既能吸引孩子,帮助学习,又能省时、省力、拓宽学生的视野,它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点。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不能代替自然课中的实验探究、观察、推理、讨论,它只是一个教学的辅助手段,我们在设计教学时还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实践中学习新知,从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教育技术论文:确立现代教育技术理念,建立新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确立现代教育技术理念,建立新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徐礼湘 于 2002-3-30 9:00:22上载(此信息被阅读 354人次) 现代教育技术是一门新型学科,是当前我国在基础教育领域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理论基础。尤其在步入信息时代的今天,它对于打破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裹足不前的局面,建立新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将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随着各种教学软件、硬件技术、教学理论及系统方法的发展与交叉,我们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界定越来越清晰。人们普遍认为,它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这就是十分清楚地确认了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不难看出,我们强调的“学习过程”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课堂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模式、教学资源、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的优化组合的综合研究。 实践证明,以多媒体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正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发生着如下的显著变化: 1、学目标的调整与变化。小学语文各年级教学目标在强调“知识、能力、情感”目标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具有高度创造性、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和信息获取、分析与处理能力的新型个性化人才,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角色的变化。其一,我们的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由原来的直接教学转变为间接教学;其二,在师生直接交互的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由知识的讲授者、传授者,变成了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工程管理毕业论文范文: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实现途径 摘要:毕业设计是工程管理专业本科培养过程的关键环节,它直接影响工程管理专业的办学定位和培养质量。文章深入地分析了目前国内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实现途径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从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科特点和专业定位出发,提出了基于设计分组对比模式下的本科毕业设计实现途径。 关键词: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分组对比 随着近年来中国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社会对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需求也逐步扩大,这对工程管理专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江苏大学该专业还处于初步发展和不断完善的阶段。办出专业特色以适应国家提出“卓越工程师”的规划,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工程管理人才,是教育工作者目前面临的首要问题。文章通过对毕业设计实现途径的研究以加快该专业的发展,不断提高该专业办学水平,进而不断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一、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实现途径的现状 国内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主要分为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两种形式。毕业设计是按照类似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模式要求学生完成一套完整的建筑和结构施工图设计。由于大部分工程管理专业隶属于土木工程学院,原有的师资结构、建筑专业背景使学生在毕业设计选题时偏重建筑和结构设计。学生的毕业设计从工程项目的建筑、结构设计着手进行工程概预算,甚至施工组织设计的全过程。但是,这种毕业设计虽然面面俱到却没有侧重点,并且对工程管理专业学生而言,由于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与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侧重点不同,使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做建筑、结构专业设计时,存在知识结构上的困难,最后导致毕业设计的实际效果不好,只能停留在浅显的层面,甚至会出现很多抄袭、直接用软件计算却不知所以然的现象。这种毕业设计实现途径对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来说偏离了工程管理中的土木工程专业特点,使毕业论文偏向经济和管理,不利于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对四年所学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的综合运用,同时对学生未来工作实际能力的锻炼以及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效果甚微。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没有真正考虑专业的特点,无法凸显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在施工管理、工程投标、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管理特性。工程管理专业应是将建筑专业与管理相结合,在研究毕业设计实现途径时考虑以专业特点作为切入点,在充分把握毕业论文实现途径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设计分组对比模式下的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实现途径。 二、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的实现途径 (一)毕业论文实现途径的原则 1. 专业性原则 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主要锻炼学生在团队协作模式下运用所学专业技术和规范,分析和解决工程项目招投标领域中相关问题的能力。 2. 技术性原则 毕业论文不同于调查报告、工作报告等其他应用性文章,要求具有一定的技术性。毕业论文应基于系统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通过整个项目招投标过程揭示工程管理专业的管理本质及其深层次规律。毕业论文的计算既要强调中国工程招投标的现状,还要深入分析在中国现有招投标模式下的清单计价与定额计价的差别,理解引起这些问题形成的深层次原因,以及重点掌握清单计价模式下应该如何计算分部分项清单项目的综合单价。 3. 创新性原则 毕业论文应当体现学生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见解。工程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过于强调理论的原创性显然不现实,但可以在整个招投标的过程中考察学生应对实际问题的应变能力。以投标报价中的实践经验为基础,运用已有理论和方法来研究招投标过程中的问题,得出个人见解。这样就不难实现毕业论文的突破性和创新性。 4.实践性原则 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的实现途径应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体现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要求,即在掌握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认真调查各种管理实践活动,分析研究发现的新问题、新方法,形成自己的观点,做到从实践中来,经过理论提升,再指导实践。 5.可行性原则 本科毕业论文实际上是一项实践性的创新活动,其结果往往受到诸多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在实现环节,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理论功底,以及目前学校所拥有的实践资源等实际情况,分析选题的可行性,力求选题是自己熟悉、感兴趣、能发挥自身优势特长的方向。 (二)基于分组对比的毕业论文实现途径 依据上述原则以及考虑到学校工程管理培养应用型本科的定位,制定了基于分组对比模式下的毕业设计实现途径,其主要包括两大设计部分。 1制定分组方案,对学生进行分组 通过实际模拟项目招投标过程中投标报价的标书分类对学生进行分组,使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定位,让他们了解所做的设计工作在实际项目招投标过程中处于何种角色,进一步的体验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首先依据工程投标文件编制[1-3](包括商务标的编制、经济标的编制、技术标的编制)分组。 (1)选定1名投标小组组长,签订项目投标授权书(让学生了解授权书写作方法),授权其负责整个项目投标的进度和质量。 (2)小组负责材料、设备询价,包括:国内采购建筑材料、设备的询价,项目全部材料、机械台班、工日计算汇总,编制综合材料单价、综合人工单价和综合机械台班单价。 (3)小组负责工程量计算,包括:按照工程量计算规则计算工程量(主要指土木建筑专业),编制带有工程量描述的BQ单,编制单位工程量估价表(主要指土木、建筑专业),将单位估价表与综合人工单价、综合材料单价、综合机械台班单价建立起动态连接,将工程量报价表与单位估价表建立动态连接,汇总得出投标总价。 (4)小组负责施工组织设计:编制施工部署,包括组织机械设置、施工方案选择、工期控制计划;编制分项工程施工方法,包括每个分项工程施工方法、定位放线图、模板图、装饰细部大样等;编制网络计划;绘制平面布置图;编制质量保证计划。 工程管理毕业论文范文: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体系优化研究 摘要:文章结合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和工程实践的要求,建立了具有系统性、可操作性,适合该专业学生进行的毕业设计实践教学模式。从教学实践出发,对毕业设计的选题、内容、设计过程和质量监控,以及设计的信息化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优化。 关键词:工程管理 培养目标 真题真做 设计选题 过程监控信息化平台 我国近年来国民经济投资拉动型的增长模式,以及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国家4万亿投资大多流向了以基础设施为代表的工程建设领域,由此带来相关人才需求量的增加,使高校工程管理专业迎来了招生和就业都快速增长的发展的黄金时期。作为直接参与经济建设的应用性学科,适应建设工程市场的需要培养具备较高工程技术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工程管理人才,就是我们工程管理专业教育的首要任务。 国家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具有项目经理能力,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从培养目标来看,工程管理专业是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因而在教学体系设计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就是培养和训练学生专业技能,满足工程建设领域的实际工作要求的关键阶段。如何搞好实践性教学的研究设计,是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也是适应工程实践领域新技术发展的要求,是目前我国工程管理专业高等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2010年8月8日至11日,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召开的第五届全国高校工程管理专业院长、系主任会议上,与会代表们讨论最热烈、感到最困难的问题,就是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问题。可见,对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笔者所在的武汉工程大学环境与城市建设学院继完成湖北省教育厅教学研究课题“工程管理专业教学体系优化”和“以教育创新为目标的工程经济学课程改革与建设”之后,又对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了深入研究,特别是对毕业设计体系的研究和优化,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取得了较显著的成效。 一、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选题和内容研究 毕业设计中第一个重要环节是毕业设计选题。选题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毕业设计质量、综合能力的提高和专业知识水平的提高,为保证选题的科学性,我们做了深入调研,对大量实际工程选题做了收集、整理和研究,形成了以下研究结论,并且已经应用于本专业的毕业设计选题实践中。 (一)毕业设计工程选题应具有典型性、多样化,且尽可能结合实际工程 我们在一次毕业设计选题前曾对毕业班120人作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愿意选择高层框架结构作为课题。高层建筑涉及到测量放线、深基坑支护、施工防护外架、模板工艺、混凝土工艺、钢筋施工工艺、转化层施工、大体积混凝土施工、高强混凝土施工以及文明施工等实际问题,且常常应用“四新”技术,技术含量较高。这些问题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涉及较少,因此能使学生在设计中学到很多书本以外知识,适应实际工作需要。鉴于上述情况,我们近几年开始选择一些在建工程作为学生毕业设计课题,在设计开始阶段,要求学生在工地熟悉一周时间,收集相关资料,在实施设计时可参考学习施工单位编制的类似工程施工方案和工程实例。我们已经建立并拟今后继续收集较为典型、毕业设计效果较好的工程形成毕业设计选题库,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和特长。有针对性地选择毕业设计课题。 (二)制定毕业设计大纲的要求应适应工程实践的发展变化 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们可知目前高校教材内容的更新滞后于工程实践,主要表现在教材内容跟不上国标规范的变化和工程新技术发展的要求。如屋面防水的泛水做法规范已修改而许多教材未反映;又如目前结构施工图和构件钢筋布置等普遍采用平法标注,而在工程识图和工程估价的教材中大多未涉及,教学中也未讲授。为了使毕业设计既结合专业理论,更与工程实践的发展相适应,我院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利用实习基地承接的大量工程项目作为学生实训内容,同时学生毕业设计选题也多在这些实际工程项目中产生,较好地实施了我校被湖北省教育厅充分肯定的以“宜化模式”为代表的真题真做。 (三)毕业设计内容应贯穿工程项目生命周期的全过程管理 作为工程管理专业学生,今后的工作很可能贯穿建设项目全过程,主要包括可行性研究、设计、建设准备、施工、竣工验收等过程,相应地毕业设计的选题应覆盖以下内容,并针对不同选题提出不同具体要求。 1.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根据工程管理专业学习特点,主要是项目经济评价和投资估算,要求字数约1.5万,初稿完成时间约需6周。 2.招标和投标。招投标内容较广,一般只做施工项目招投标。招投标的政策性较强,应结合最新的法规政策编写。学生应掌握招投标的主要内容、程序步骤、评标办法、投标技巧以及相关专业技术发展和改革动态。要求字数约1.5万,初稿完成时间约需7周。 设计选题中工程项目招标文件的编制,包括国内标和国际标,分别采用建设工程合同示范文本和FIDIC合同条款。相应地,工程项目投标文件也分为国内工程和国际工程投标文件的编制。学生根据一整套实际工程项目的施工图纸、合同文本、现场地质勘查报告、招标文件以及相应的国标规范和标准图集等资料,编制一份完整的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或投标文件。其主要内容包括:综合标(资质文件和合同条款)、商务标(投标报价)、技术标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值得一提的是,商务标中应包括施工图预算或工程量清单报价。此外,国际投标组的学生还涉及到材料设备询报价、综合单价及分析表编制、专用合同条款的拟定、标书英文翻译等工作。设计内容几乎涵盖了大学4年所学的全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并将工程计价、工程招投标、施工组织、合同管理等相关专业技能进行了全面训练,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施工组织设计、项目管理规划或者监理单位的监理规划。应掌握施工方案、施工流程、主要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方法、施工平面图布置、施工方案的技术经济指标评价、进度计划安排、质量控制以及安全文明施工方法等。要求字数约1.5万,初稿完成时间约需6周。 二、毕业设计全过程质量监控体系的建立 从以往的毕业设计环节教学经验和答辩情况来看,要按专业要求和学位论文的规范要求完成上述所说的毕业设计内容,无疑需要指导老师在学生设计过程中的悉心指导和在初稿基础上多次反复修改。而且,毕业设计时间学生正好面临研究生复试和求职就业,学生能安心做设计的时间不多。因此解决时间安排的矛盾有两种:一是合理安排课程,保证毕业设计时间;二是本专业要建立适应工程管理专业特点的毕业设计全过程监控体系。 (一)选题监控 为保证选题质量,除了做好选题的研究和题库建设工作,还应建立以下监控制度。 1.建立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资格审批制度。我院要求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具有高等学校教师系列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中级以下专业技术职称人员不能单独指导毕业设计。此外。指导教师应具有实际设计和研究工作的经验,具有与课题有关的全面的知识储备,治学严谨,责任心强,专业水平高,能够做到悉心指导,授业解惑,同时严格要求学生。 2.建立毕业设计内容审核制度。作为毕业设计课题,应该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实践教学大纲要求,并且有一定的典型性和实用性,能使学生受到全面的工程实战训练,培养学生专业技能。选题应有可行性,应与毕业实习、工程实践和科学研究相结合,提倡“真题真做”,也可模拟实际工程。另一方面,课题要有一定的综合性,知识覆盖面要广,有益于学生综合运用本学科的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我院工程管理在毕业设计选题操作中,采用将同一个实际工程项目按不同建设阶段划分为多个选题,有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招标文件的编制,投标书的编制,监理规划和实施方案的编制等,同一个项目不同选题的学生组成一个设计小组,共同配合完成一个项目完整的工程管理全过程设计文件的编制与实施,使学生在有限的设计时间内得到专业能力的全面锻炼和提高。 3.建立选题分配原则和方法。选题计划确定后应向学生公布,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习就业情况,申报选择意向。要保证独立完成,一生一题,如数人一题,应保证每个学生有不同的专题或不同的数据资料。指导教师与学生双向选择与学科综合平衡相结合。 (二)毕业设计过程监控 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学习应是互动的,既不是教师单纯地讲解,也不是学生一味地请教,重要的是对学生自身内在潜力的激发和专业实践能力的训练。这一过程需采取如下的制度保障。 1.建立开题报告制度。学生在撰写毕业设计前,必须完成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主要包括选题依据,国内外对该课题研究的现状,文献资料准备情况。外文文献的翻译,毕业设计写作的总体构思和主要内容要求,以及预期的成果和创新等内容。开胚报告能够体现学生对课题逐渐理解的过程,指导教师应重视设计初期的指导工作,使学生的设计有一个好的开始。 2.建立设计中期检查与后期审查制度。中期检查工作是指教师对学生的检查以及教务处、学院对教师和学生随机抽查,教学督导对毕业设计质量抽查。与此相适应,指导教师应该分阶段对学生的设计情况进行具体指导和全面检查,发现问题立即修改完善,督促学生满足设计要求。教研室要组织指导教师积极配合教务处、二级学院及同行专家的中期检查,进行集中讲评,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同时在不同设计阶段随机抽查并如实记录,留下第一手资料。后期审查工作是在毕业设计结束后,由教务处组织专家对全校毕业设计文本随机检查,对所查毕业设计给出综合评价,专业教研室和指导教师应对照评审结果开展教研活动,总结经验教训,使后期审查制度发挥对毕业设计的质量反馈和提升今后工作绩效的作用。 3.建立规范严格的毕业设计答辩制度。毕业设计答辩是对设计过程和成果、专业教学、教师指导、学生能力及态度的一次全面检阅,具体过程包括指导教师评阅,评阅教师审阅,学生答辩和答辩委员会成绩评定。它在整个毕业设计质量监控体系中起到关键作用,要严格学生答辩资格审查,严把答辩关,避免答辩走过场反过来又影响下届学生毕业设计的态度和质量的恶性循环。我院对答辩中反映出知识和能力很差,以及态度不端正、弄虚取巧的学生,限期整改,进行二次答辩;二次答辩仍不能,通过的学生留级重修。 (三)毕业设计的质量监控方法 毕业设计质量监控的手段与方法千差万别,这里主要介绍我院工程管理专业在毕业设计工作质量监督过程中一些常用的方法。 1.现场指导。现场指导是毕业设计质量监督的主要形式。所谓现场指导,就是毕业设计质量的监督者,主要是毕业设计指导老师亲临学生毕业实习和设计现场,在工程实地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工作,从而完成对毕业设计工作质量进行监督指导的职责。 2.随机抽查。随机抽查是指毕业设计质量监督人员根据毕业设计的安排,随机抽取一个或多个毕业设计课题检查,进而了解本专业毕业设计质量和按进度要求的完成情况的一种常用方法。 3.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指毕业设计工作质量监控者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从毕业实践中系统全面地收集有关毕业设计教学活动和设计工作的信息资料,并对其进行审查、整理、分析和总结的一种自觉的监控活动。 三、提高计算机在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中的应用水平 计算机技术和工程管理专业软件在各种工程建设项目的实施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也是本专业毕业生应当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我院工程管理实验室已适应实际工程和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需要,建设安装了下列工程软件,要求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应掌握运用以下计算机应用技术。 1.CAD技术。要求学生熟练应用基本命令绘制一般平立剖面图,这是一项基本技能,许多专业软件的应用要以此为基础,如工程计价软件、算量软件等。 2.工程招投标和合同管理软件。要求学生能熟练使用软件,进行招标文件和投标书的制作,并能对招投标的程序进行具体安排和实施,能编制各程序步骤所需的工作文件,在使用软件的基础上能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投标策略和技巧,制定和实施评标方法,订立合同等,具备完成工程招投标全过程的设计能力。 3.工程造价系列软件。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建筑安装工程清单计价软件、定额计价软件、工程算量软件、算量钢筋软件。 4.工程项目管理和施工管理软件。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常用软件,如PROJECT、P3等,并能绘制横道图和网络图,计算相关网络参数,且能在此基础上进行进度控制和质量控制。 5.文字处理软件。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Word、Excel等软件进行文本文件的录入、制版等工作,作为本专业毕业设计的辅助手段。 四、筹备建立毕业设计网站,尝试构建毕业设计信息化平台 学生在设计中涉及到本专业的各种国家标准和专业规范、施工验收标准,标准图集等内容广泛。以学院为单位尝试构建毕业设计网站,将本院各专业毕业设计过程中常用的一些工具书、标准图集、相关的示范文本、合同文本和国标规范,如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和FIDIC合同条款等资料挂到毕业设计网站上,以方便学生查阅和使用资料。此外,我院已通过课程网站等手段,为师生提供网上交流平台,实现实时互动式辅导,不仅使学生的疑问及时得到解答,还可有效地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并且运用计算机辅助解决各种专业相关问题的能力。 工程管理毕业论文范文:工程管理专业“团队实战式毕业设计模式”探索 工程管理专业是工程技术与管理交叉的复合性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对团队合作和沟通协调能力的要求较高。毕业设计是学生在校完成的最后一项实践性环节,是对学生整体知识运用的一次检验,也是对学生解决工程问题实践能力的一次锻炼,同时还是学生积累初始工作经验的平台和课堂理论知识融合岗位工作的开始。为了提高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意识,增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我们学院近3年来对毕业设计环节进行了探索与创新,实施了“团队实战式毕业设计”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对该模式的关键问题介绍如下: 1 建立联合毕业设计指导基地 根据工程管理专业就业的特点,与相关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作为外聘指导老师,和我校专职老师共同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在毕业设计开始前,专职老师和外聘老师共同确定毕业设计题目方向。选题一般遵循以下原则: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具有一定的应用、科技价值;实际工程项目和毕业设计相结合,真题真做。例如,学院其中一个联合毕业设计指导基地是某施工单位的投标部,聘请该投标部门的注册造价师为外聘教师,以该单位现阶段的投标项目为毕业设计题目。 2 提前布置,要求学生做好毕业设计准备 毕业设计前一学期,组织指导老师进行毕业设计题目论证。指导老师介绍毕业设计题目以及在今后工作中的应用。让学生了解该类题目的内容,需要的知识储备以及以后可能的工作方向。便于学生提前准备,查找相关资料,系统复习所需要的课程。对于已有就业方向的同学,选取相关题目进行实战训练;对于没有找到工作的同学,可对就业所需的技术技能有所了解,确定自己的就业方向。 3 组建毕业设计团队 为了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毕业设计题目的设置过程中,所选题目和工程管理实际结合紧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需要将课题拆解为若干个有机联系的子课题,由团队共同协作完成,组成团队的人数根据题目的工作量大小确定。团队的组成根据学生选题方向随机确定,鼓励团队包含不同层次的学生,这样有利与学生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利与团队成员之间取长补短,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每个团队由成员自行推选一名组长,成员的分工由团队成员协商确定,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4 结合毕业实习,为实战做准备 根据教学计划安排,在毕业设计前进行2周毕业实习,安排整个毕业设计团队进入联合指导毕业设计基地,由外聘老师向团队成员介绍本企业的业务方向和工作流程,让学生对企业有所了解。同时,结合具体工作,要求学生在外聘老师和专业老师的指导下,更新自己的技术技能和知识,为即将到来的毕业设计做好准备。 5 多层次、全方位的团队合作 由于团队合作,每个团队在毕业设计期间需要共同完成2-3个项目。对于第一个项目,专职老师和兼职老师全程指导,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难题和分析原因,并对团队能力进行评估,如果能力得到认可,将以团队成员为主力,可以开始独立完成第二个项目。如评估认为还不具备独立完成的能力,将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始第二个项目,并根据第二个项目完成情况再进行能力评估。经过我们3年来的尝试,一般一个团队经过2个项目后,基本上均具有独立完成后续项目的能力。最后,团队独立完成的项目为最终成果参加毕业设计答辩,获得毕业设计的成绩。 团队人员在完成题目的过程中,对任务进行分工交换,使每个人都有机会接触题目中的其它环节,做到每个人都能全方位了解题目。以完成施工投标的团队为例,团队组成人员3-5人,完成一个题目的时间约二十天。由于毕业设计的时间为14周左右,学生可完成3到4个题目。当毕业设计开始拿到标书后,兼职老师和毕业生组成的团队同时开始完成投标文件,由于团队人员充裕,可对商务标和技术标进行工作分工,够保证团队在规定时间完成投标文件。在完成投标文件的工程中,由于专职老师的指导和兼职老师的工作指导,可迅速提高学生业务能力。 6 加强交流,全面提高学生能力 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提倡团队成员之间的互相交流,互相帮助,共同提高。不同团队之间,学校通过毕业中期设计检查,让不同团队进行交流,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例如,在中期检查中模拟小型招标会,让在招标公司的团体负责编制招标文件和组织招标,在施工单位的团队负责投标,在咨询公司和监理单位的同学负责评标。通过这场招标会,让参与的各方同学不仅了解本团队的工作,还了解其它团队的工作,使学生的对工作方向有了更深的了解 总之,通过我们对毕业设计模式3年来的不断完善和探索,使学生对其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了一次比较全面、细致的应用,使学生对今后的工作方向和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提高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有了较明显的提高,就业的渠道大大拓宽,这种毕业设计模式是对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现化人才的有益探讨。 工程管理毕业论文范文: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改革 摘要: 建筑信息化是目前建筑业大势所趋,高等院校应顺应时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本文从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弊端入手,指出要在毕业设计中引入BIM技术,让毕业生做好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尽早实现人生价值。 关键词: BIM技术;工程管理;毕业设计改革 1毕业设计意义 工程管理专业是一个对实践要求比较强烈的专业,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一批掌握建筑工程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既具有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又兼具工程经济及工程管理知识,可服务于工程建设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及运维阶段等全生命周期的,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实践动手能力强、具有较强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工程管理学生毕业之后将来在施工现场工作,必须对现场施工技术十分熟悉,才能更好地进行技术管理工作。而毕业设计就是大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由学校过渡到社会的衔接阶段。工程管理毕业设计是通过给学生提供模拟或实际课题的训练机会,将大学四年学习知识融会贯通,全面锻炼、培养学生深入实际,独立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工程造价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生产、管理工作打下基础。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土木工程系一直以来对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工作环节高度重视,要求毕业设计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真正实现为社会提供符合行业发展需要人才的办学宗旨,并一直致力于研究探讨适合专业的毕业设计之路。 2工程管理专业传统毕业设计模式 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工程管理专业传统毕业设计模式就是综合运用四年所学基础与专业知识,在给定建筑图纸的基础上,独立搜集资料,编制工程项目相关投标文件,进行施工组织设计、进行工程量计量与计价,并了解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运作过程和各环节工作要求,了解建筑市场管理的实际情况。传统毕业设计模式虽然也是一人一题,摒弃砖混结构建筑物,因为其应用范围过于狭窄,采用社会上较为普遍的框架结构或者框架剪力墙结构住宅,但是多采用广联达软件进行建模、计量与计价。而在,在2016年8月住建部颁布的《2016-2020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建筑行业要实现信息化,全面提高建筑业信息化水平,着力增强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InformationModel,简称BIM技术)、大数据、智能化、移动通讯、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集成应用能力。现代建筑行业从策划、设计、招投标、施工甚至运营都在使用BIM技术,而工程管理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应用人才,因此,要想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能在毕业之后顺利转换角色进入工作岗位,必须进行创新,引入BIM技术必不可缺。 3BIM技术在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中的改革管理 3.1扩大建筑类型 传统毕业设计的内容上多侧重于对大学四年只是的综合运用,往往忽视了毕业设计这一实践教学环节在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践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目标,而这种能力的训练对学生将来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因此笔者认为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要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去芜存菁。框架结构或者框架剪力墙结构满足社会需要,但是应该扩大建筑物类型,而不仅仅停留在住宅,例如一些厂区、宿舍、公寓酒店等项目都具有普遍性,可以纳入到毕业设计的设计题目之中。而此类建筑物特点就是工程量大,应用BIM技术可以减少重复建模,只要设计阶段模型建好,后期就可沿用。 3.2进行工程项目全寿命管理 工程管理专业涉及到的核心课程有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土建、安装等)、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工程项目管理等,这些课程一般都设有课程设计。而具有某个假定的项目是这些课程设计得以实施的前提。笔者认为为减少重复作业,同时提高学生对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的认识,可以在大一或者大二阶段就给定学生一个具体的工程实例,让学生随着学期递进和课程逐步学习,分别做该工程项目相应课程的课程设计,到了毕业设计阶段就会留有足够时间进行完善,改进,选择适合将来职业的毕业设计题目。而现在技术做出大的CAD等图纸不具有通用性,在招标阶段做的模型,不能在投标阶段使用,在投标阶段的模型也不能够应用于施工阶段,大大增加了学生(未来建筑从业人员)的工作量。应用BIM技术做出的模型,则可以在全寿命期使用,大大减少了重复建模工作量。 3.3在系内部进行 BIM技术培训BIM技术不仅在工程管理急需,在土木工程、工程造价等专业也必不可缺,因次可以发动全系治理,广泛开展BIM学习。但是目前BIM技术在全国还没有纳入到教学体系之中,因此可以根据不同专业对BIM技术的不同需求,开展学习班深入学习。首先,相关毕业设计老师必须以身作则,学会BIM技术,鼓励考取BIM师资证书,并应用在基本教学中;然后,学生应当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学习广联达、BIM-revit、梦龙等软件并熟练操作。 3.4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广联达 BIM校园大赛广利达公司推出广联达BIM,与全国900多家院校进行了合作,其工程教育业务比较成熟,因此笔者认为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广联达BIM校园大赛。如全国高校BIM毕业设计作品大赛、全国高校BIM应用技能比赛、全国中高等院校BIM招投标网络竞赛、全国高等院校工程造价技能及创新竞赛、BIM课程设计大赛等。这些大赛的参与不仅锻炼教师和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更锻炼了团队分工与合作能力,让学生毕业之后更好地参与到实际工作中去。 4结论 国外BIM技术在高校已纳入教学体系,并有完善的毕业设计实践教学培养目标。但笔者认为BIM技术纵然在国内成绩斐然,但仍然需要一定时间进行完善,不能照搬国外模式。目前需要的是在工程管理部分课程及毕业设计中植入BIM技术,推行教学改革,然后才能徐徐图之,将BIM技术正式纳入到教学体系中,做为一门课程进行学习。 作者:葛具萍 单位: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 工程管理毕业论文范文:工程管理毕业指导思考 一、问题提出 国家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具有项目经理能力,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这一目标是在金融危机和国家宏观调控大背景下提出的,工程相关的上下游行业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波及,这对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人才能力培养提出更大挑战。中国工程管理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育偏重理论而学生缺少实践应用能力[1],反映到工作实践中就是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能力偏弱,专业优势显现不出来,存在设计工程相关行业面广而技术不足的问题。这种内外环境导致学生在工程相关行业中的就业竞争力下降,长期将会影响到专业就业和学科发展。究其原因,基于技术、经济、管理和法律四大平台的专业课程内容重复、关联性不强,学生无法从众多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有清晰、整体的认识。为解决这一问题,并充分考虑到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应兼具土木工程技术及与项目管理相关的经济、管理、法律等基本知识,实现学生知识结构的交叉和融合,笔者从各方面做出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希望从毕业设计环节入手构建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技能整合的实践指导模式。通过此种模式让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除了学好现有的理论知识,还能够在全过程的工程项目管理中实现本专业四项平台能力的整合,具有良好的交流能力和团队精神,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毕业设计模式的引导,加深对本专业、本行业乃至社会、历史、文化、环境等的理解和掌控能力,以此适应复杂的工程项目建设环境,提高实际的工作能力。 二、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指导模式现状 (一)毕业设计选题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好的选题能够使学生具有足够的信心和动力,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和运用综合知识的才能,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潜能[2]。只有对理论有了本质的认识,对问题有了根本性的把握,才会有自己新的观点,这样写出来的毕业论文才会有个性。江苏大学工程管理专业是在原有建筑工程、交通工程专业的基础上的新设专业,原有大土木工程学生数量众多,每年毕业生约在200名左右,以前的毕业设计选题[3]较为单一,主要以多层框架结构的建筑、结构设计为主。而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也在很大程度上偏重这种类型的选题,近几年来通过整合师资力量,有效拓宽了选题范围,规范毕业设计选题管理,建立了师生双向选择的选题管理模式。2011年江苏大学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题目仍然与土木工程的选题大致类似分为工程设计类(多层框架结构、小高层框剪结构、剪力墙结构形式)和施工技术与管理类(施工技术与施工组织、项目管理实施规划)。可见,这种选题分类已经完全不适合学校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综合运用工程、经济、管理、法律的四大知识体系的相关知识,更加无法体现本专业学生相关技能的融合程度、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缺乏能力的训练 从以上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选题可见,毕业设计的内容上过多地重视对已学知识的运用,而忽视了毕业设计教学应培养学生在工程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相关技能融合的能力,这种能力的训练对学生及其未来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三)指导模式单一化 在江苏大学已有的毕业设计教学中,教学双方所采用的依然是一个指导教师对几个学生的定期指导形式。工程管理专业是近年来新成立的,师资极度缺乏,学校中参与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以年轻教师为主。这些年轻教师要承担大量教学和科研工作,任务繁重,而传统的学生毕业设计时间过于集中,这势必会造成教师在毕业设计上投入的时间、精力严重不足,和学生互动不够,这种指导模式必然会影响毕业设计质量。以上种种问题的存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对此,文中着重探讨如何通过“群体”指导模式来提高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的质量。 三、“群体”指导模式的提出 (一)“群体”毕业设计指导模式 “群体”指导模式是指对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多学科渗透、多专业交叉、校内外相结合三种方式为一体的模式,课题组采用的方法是以工程项目管理全过程为目标,不同专业指导教师分阶段介入的“群体”指导模式,具体做法是:由一名指导教师负责学生日常指导工作和管理工作,学生毕业设计过程中遇到的某些问题涉及相关专业辅助教师的研究领域时,专业辅助教师就有义务解答学生的问题,负责的指导教师还要在毕业设计初期组织相关专业教师对毕业论文的选题和内容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学生可以得到更多的相关信息,课题组还会在毕业设计的初期和末期开展对学生毕业设计工作的总结和研讨,讨论会的内容由相应的指导教师负责。应该说,这样的“群体”指导方式改变了原先教师“个体”指导的模式,构建了以指导教师为主、联合课题其他专业教师为辅的“群体”指导模式,学生通过这样的毕业设计,可以涉足本专业中较多的领域,通过相互之间的沟通和讨论,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了其团队精神。 (二)多学科渗透、多专业交叉、校内外结合模式 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毕业设计内容应贯穿工程项目生命周期的全过程。毕业设计多学科渗透、多专业交叉的设置和实施过程中,强调工程管理(造价方向)的全过程,涵盖投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招投标及施工阶段,一直到最后竣工及后评估阶段。相应地,毕业设计的内容将设计多学科和多专业的交叉,可以在一个具体工程实例的基础上针对不同选题提出不同具体要求。在设计开始阶段,要求学生在工地熟悉一周时间,收集相关资料,在实施设计时可参考学习施工单位编制的类似工程施工方案和工程实例。现已建立较为典型、毕业设计效果较好的工程形成毕业设计选题库,并拟今后继续收集,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和特长,有针对性地选择毕业设计课题。如表1所示,工程管理(造价方向)专业将毕业设计选题定位于项目建设全过程的能力整合,也就是将学生分组,不同组的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侧重于项目建设不同阶段的能力培训,并按照项目建设全过程对不同阶段的小组成员进行项目建设过程模拟及能力整合的培训。(1)项目决策阶段,毕业论文选题侧重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根据工程管理专业学习特点,主要是项目经济评价和投资估算。(2)项目设计、造价阶段,毕业论文选题侧重招标和投标过程模拟。考虑到招投标的政策性较强,这一阶段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运用相关法律知识的能力。(3)招投标内容较广,一般可以结合最新的法规政策,编制施工项目招投标。要求学生应掌握招投标的主要内容、程序步骤、评标办法、投标技巧等。可以综合运用建设工程合同示范文本和FIDIC合同条款编制工程项目招标文件的编制,包括国内标和国际标,相应地,工程项目投标文件也分为国内工程和国际工程投标文件的编制。(4)项目施工阶段,使学生能够根据一整套实际工程项目的施工图纸、合同文本、现场地质勘查报告、招标文件以及相应的国标规范和标准图集等资料,编制一份完整的施工组织设计文件。上述几方面的设计内容几乎涵盖了大学4年所学的全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并将工程计价、工程招投标、施工组织、合同管理等相关专业技能进行了第一阶段的相应能力模块训练,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校内外实例能力整合训练 能力整合训练,主要是针对项目建设全过程,在不同组学生不同阶段设计完成的基础上,对相关建设过程进行实际操作上的整合,这样可以让处在各个分阶段能力模块中的学生真正了解项目建设全过程及自己集中精力所完成的各个能力模块在整个项目建设过程中的作用。四、结语文中所述的毕业设计指导模式体现的学生设计分阶段能力模块包括毕业实习、相关建设阶段选题、选题的整合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的实习贯穿于工程管理及造价方向本科专业毕业设计的始终,在逻辑关系上遵循从感性到理性、从点到面、从平面到立体这样一个人类认识事物和创造事物的客观规律。相关建设阶段选题是对学生各个模块能力的训练,学生通过在计算机上使用各种软件,对工程管理与造价人才所应该具备的各个能力模块进行训练,这是一个铺“点”的过程;相关建设阶段整合的则是在学生掌握这些“点”的基础上,对这些“点”进行整合的过程,使“点”形成“面”;而在最后一个阶段整体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学生将通过近半年与工程管理与造价的“全接触”,使工程管理与造价“面”变为工程管理与造价“体”,其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工程管理毕业论文范文:工程管理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改革 摘要:毕业设计(论文)有助于将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有机的结合,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针对毕业设计(论文)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基于全过程管理的角度从选题、指导、过程管理、答辩以及其他方面提出具体教改措施,以保证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工程管理;毕业设计;全过程管理 毕业设计(论文)是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的重要阶段,安排适当的毕业设计(论文)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有助于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的有机结合,提高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进一步学习、掌握并应用新知识的能力,为毕业参加工作或者进一步深造学习打下良好基础。但是目前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存在很多问题,如选题范围窄、重设计、轻论文,缺乏创新性,指导教师缺乏足够的工程实践经验,指导不到位,过程管理形式化,学生不重视等。基于毕业设计(论文)全过程管理的角度对上述问题从选题、指导、过程管理、答辩以及其他方面提出具体教改措施,以期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更好地发挥毕业设计环节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一、毕业设计选题 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性质、难度、分量必须体现工程管理专业综合训练和培养目标的要求,选题应具有现实价值和理论意义。1.充分论证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将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时间提前至毕业设计(论文)前一学期,各指导教师提出毕业设计(论文)的题目,上报教研室或系,须经教研室全体教师充分论证后再实施。2.拓宽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范围。在传统的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方向招标控制价、招标文件、投标文件商务标、施工组织设计的基础上结合往届毕业设计(论文)中存在的问题拓宽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范围,例如可行性研究、施工现场管理、施工组织设计细化以及BIM技术相关方向。此外,要求书写论文的同学结合在校教师的科研项目,保证论文的质量与创新。 二、毕业设计(论文)指导 在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过程中存在部分年轻指导教师理论水平较高,但缺乏足够工程实践经验,指导毕业设计力不从心,难以指导出质量高、创新性的毕业设计。针对这个问题,学校采取以下解决措施:指导教师根据自己擅长领域选择毕设指导方向,学生根据第七学期专业实践方向进行选题;针对部分教师毕业设计指导经验不足以及相关实践技能缺乏等问题,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组织校内指导经验丰富的教师、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人员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毕设质量以及毕设实践性。 三、毕业设计(论文)过程管理 在往届毕业设计(论文)指导中存在部分学生以就业、公务员考试等各种理由应付指导教师检查,拖延完成毕业设计的情况,过程管理流于形式化。为了增强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视晨读,可适当加大平时成绩比例,针对平时成绩制定详细的阶段性考核方案。阶段性考核方案要求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指导期间下发每周进度要求,学生按时提交周进度文件,指导教师认真进行检查并从进度、内容以及出勤三方面给定每周的平时成绩,最后汇总的平时成绩与毕业设计最终成绩挂钩。平时成绩较低的同学必须返校参加中期答辩,提高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以确保毕业设计质量。 四、毕业设计(论文)书写规范 尽管学校制订了专门的毕业设计(论文)书写规范要求,但由于学生对办公软件的掌握不够熟练,在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前后,指导教师在说明书格式检查方面会花费大量精力,进行重复性检查工作。鉴于这种情况,答辩前可召开毕业设计(论文)格式讲座会,会上对规范要求进行详细讲解,统一要求,给出样例,减少学生以及指导教师在规范要求方面的工作量。 五、毕业设计(论文)答辩 根据诸如基于BIM技术的建模以及应用等部分选题的需要,增加成果展示、汇报的答辩形式,邀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人员参加,对毕业设计相关问题进行指正,增强毕业设计的实践性。 六、毕业设计(论文)反馈 毕业设计(论文)的管理以及政策的制定不能盲目,在毕业设计(论文)结尾,根据教学改革措施的实施制定调查问卷,问卷范围应该涵盖选题方向、选题内容、教师指导、平时成绩考核、答辩等多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建议,实现对毕业设计(论文)的不断调整,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七、以比赛的形式促进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及创新 以赛促质,组织学生参加各类高校BIM毕业设计大赛,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能促进毕业设计与行业新形势相接轨。毕业设计来源于大赛成果,以比赛的形式促进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及创新。以上提出的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改革措施在本校2017届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中实施,取得良好的效果,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在调查问卷调查中,学生对上述教改措施给予了充分认可。在毕业生答辩中,企业专家对毕业设计(论文)成果给予高度评价。今后,我专业还会继续改革和完善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制度,注重实践性,为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作者:王英华 刘玮潇 单位:沈阳城市建设学院 工程管理毕业论文范文:工程管理毕业设计关键问题与对策 摘要毕业设计是大学生在校期间最后一个综合性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所学基础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实践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前的一次重要实习,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影响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但目前由于种种客观原因,毕业设计还存在诸多问题,教学质量不尽人意,对学生的培养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作者基于对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的特点及存在的关键问题,提出了重构毕业设计前期工作、组建小组指导模式,搭建校内、外教学平台等新的思路和对策,改进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质量,提高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专业优势,促进该专业学生就业发展。 关键词工程管理;毕业设计;问题;对策 毕业设计是一个综合性、创造性的实践教学环节,是提高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内容贯穿工程项目生命周期的全过程管理,包括能够从事工程项目的全过程管理工作,具有进行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一般土木工程设计、工程项目全过程的投资、进度、质量控制及合同管理、信息管理、组织协调、指挥、决策等方面的管理能力,要求学生通过毕业设计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1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现状及关键问题分析 1.1选题单一,内容重复,与实际工程结合不紧密 目前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课题主要是由相应的指导教师选定,很多情况下是模拟工程生产实践的课题,有时会出现不符合工程复杂实际情况的问题,学生的工作态度,主动性、积极性受到很大影响,再有教师的设计课题多年不变,多个同学做相似课题,造成抄袭现象时有发生。这种状况也不利于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实践性较强的工作岗位。教学资源的局限性对毕业设计也有一定影响,随着高等教育的进一步普及,学生人数大幅度增加,而学校教学设施、教学资源增长速度则落后,尤其是图书资源的更新速度与数量明显落后,造成学生人均教学资源占用率不足,从而影响毕业设计质量。 1.2学生精力投入不足,知识储备不够 毕业设计的质量与学生具体工作密切相关,部分学生精力投入不足或知识储备不够造成毕业设计成果不理想,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毕业设计的时间与学生找工作时间重合,也和考研复试面试有一定的交叉;(2)就业压力使得一些学生把较多的时间和精力用来寻找工作,没有落实工作单位的同学忙于参加各种招聘会,而落实了单位的同学又觉得毕业设计题目和自己的工作联系不紧密,从而缺乏积极性、主动性,还有些同学在毕业设计期间参加公务员考试、参加资格证考试、驾照考试等;(3)对参考资料的应用能力较弱,开题报告工作不到位,所应用的一些文献与毕业设计的内容没有太大的联系;(4)有些同学平时就不努力,知识储备不足,对毕业设计无从下手,跟不上进度,干脆放弃,等待抄袭,只要及格就行了。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毕业设计质量,影响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3教师指导不力,工程实践经验不足 目前毕业设计指导一般采用的是一名教师指导多名学生的方式,而教师大多要承担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一名教师指导多名学生,致使教师精力分散,指导过程不能尽责,缺少过程管理,导致指导的毕业设计质量不高,也容易导致抄袭现象产生。另外,部分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导致指导工作不能满足教学要求,总之,由于一名教师知识的不全面性,使学生得不到全方位、及时的指导,因而所完成的毕业设计往往缺乏较高的现实价值。 1.4过程管理缺乏实效 (1)论文选题盲目,只是为了应付学校所布置的任务,并没有较强的主观能动性,在进行论文选题的时候,还有一些学生只是简单的在知网、万方上找寻一些相关的题目进行拼凑,并没有真正实现对大学阶段所学工程管理知识的有效整合。(2)开题报告粗糙,文献阅读不够,对设计主题、内容、现状了解不深,在出现问题时直接略过或是在搜索引擎上进行简单搜索,并没有有效利用校内以及网络平台资源。(3)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缺乏,交流不畅通,学生不主动地向指导老师寻求帮助,而指导教师也没有对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全过程进行有效跟踪。每周虽然有2次答疑,但部分学生走过场,报个到,不能按计划完成任务,到最后急于求成,抄袭现象也时有发生。 2工程管理毕业设计改革策略 2.1重构毕业设计前期工作 (1)实行导师制。在进入大三学习后,先由指导教师给学生2~3个方向的选题,然后学生再从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论题,同时指导教师要求学生重视与毕业设计有重要关联的专业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这些课程考核成绩要达到良好以上成绩,这样提前做好知识储备,有利于顺利完成毕业设计工作。在毕业设计前期,导师可向学生提供毕业设计的一些参考思路,促进学生思维广度的提升,打破他们固有思维的束缚。同时还需要对学生的选题进行严格监督,确保学生能够拟定好具有较高研究价值的题目,并且督促学生完成对工程管理专业相关资料的查询。(2)动员会。提前介入毕业设计时间,在专业课开始前,系部要组织召开专业课介绍和毕业设计动员第一次会议,重点介绍专业课与毕业设计之间的关系,动员学生从现在开始就要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加强对与毕业设计相关知识的储备。另外,在进行毕业设计之初,还应该进行一次动员会,让学生进一步对毕业设计的重要作用加以了解,让他们明白毕业设计是对其所学知识的系统性整合,能够进一步加强他们对工程管理知识的应用能力。同时,也要特别强调实习与毕业设计的关系,要求学生重视实习工作,教师和学生要多沟通,扎实实习,在实习中明确自己的毕业设计方向,收集相关资料,增强对工程的实践认识。(3)以学生为中心的选题模式。选题是毕业设计的关键,一个良好的、实用性强的课题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在对学生的选题过程加以指导的时候,必须要通过与学生的及时交流来了解每一个学生,并针对学生所存在的实际问题与个性特长等为学生毕业设计的选题给予指导,进而促使学生能够充分结合自身优势完成毕业论文的选题。(4)开题报告会。撰写开题报告是学生对自己所做毕业设计工作的全面了解的重要环节。要重视学生的开题报告工作,对学生完成的质量要加强检查,增加开题报告会,虽然工作量较大,但有一个好的开端是予至关重要的。可借助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指导团队的指导完成毕业设计开题,分组组织开题报告会,让学生更全面地对毕业设计的任务、内容及手段进行了解,重视文献查阅工作情况的检查,对开题报告完成不好的不得开题。 2.2落实对学生专业实习的管理与监督 (1)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大多集中在工程投标文件编制、工程施工组织与造价确定、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工程项目管理实施规划等方面,因而关键是为学生选择合适的工程项目,与实际工程相结合使学生在项目管理某一阶段的实际工作方面得到应有的锻炼;(2)课题来源可以是实习单位的实际工程项目,真题真做,切实为实习单位提供服务;(3)为学生落实好实习单位,通过实习调研为毕业设计做好前期准备,在收集资料、资料查询等环节得到必要的训练,可根据实习单位的具体情况初选毕业设计题目。 2.3采用群体式过程指导模式 群体式过程指导模式其实质为在对工程管理学生毕业设计进行指导的阶段中,对不同类型的毕业设计开题必须要借助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教育者进行分时期的群体性指导。采用多个相关专业内容相互交织、融合以及学校教学与实际工程应用相结合的方式,以确保学生能够基本具备对工程进行高效管理的潜力与能力。在进行毕业设计指导时,应当从选题、指导、答辩、评价等多个环节进行系统管理,同时,考虑到工程管理专业学生需要很强的专业技能作为就业保障,必须加强毕业设计与实践的联系,充分落实学生对实习过程的总结任务,并且由专业指导人员对学生在实习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加以指出,在促进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同时,为其工程管理毕业设计的完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2.4搭建校内、外毕业设计实践教学平台 校内成立毕业设计专门机构,负责项目基地建设,收集联系各老师提供的横向在建或已建实际工程,定期轮流到实际工程上锻炼,收集资料,回来后归档整理成资料库,也可由学生自己在实习单位收集资料,由系里负责整理成题库,可以改善教师实践经验不足和落实学生实习问题。以本校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指导为例,由于本专业侧重公路、桥梁工程的管理,因此可通过建设毕业设计实践教学平台提高教育者的实践教学能力,让学生以实践的方式加深对本专业的了解。进而使得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与工程实践系统相对应。可选择一个真实的工程项目,围绕其各个阶段,设置与其对应的一体化毕业设计题目,加强学生实际问题研究能力。这样保证了毕业设计题目具有真实性,内容也更具严谨性,其设计的内容即为其所在岗位所要承担的工作。以此将毕业设计内容转换成岗位工作。另外,还可以使学生到实际项目单位实习,接受相应岗位工程人员更针对性的指导。这样增强了毕业设计的趣味性,可以激发同学们毕业设计工作热情,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由于各阶段工作之间的关联性以及实际的检验性,使得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会注重进度、保证工作质量。 3结语 总之,目前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工作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已经不能满足当下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实际要求,甚至影响了学生就业竞争力与工程管理专业发展。针对这一现实问题,国内各大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必须充分结合现实情况,积极采取措施完善毕业设计工作。加强毕业设计前期工作,加强过程指导实效,同时增加指导教师的实践经验,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观动能,让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的同时实现自身所学知识的系统化,进而让学生能够在激烈的市场中具备较强的竞争能力,同时推动我国工程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周娴 彭军龙 单位:长沙理工大学 工程管理毕业论文范文:工程管理毕业设计选题探讨 一、选题内容的定位 在毕业设计课题选择时,首先应考虑课题的理论研究方向、范围和背景材料,即需要对研究方向、范围和背景材料进行恰当定位。在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的研究方向定位上,宜按工程管理专业的理论模块进行选择。工程管理是交叉学科,所研究的理论领域和对应的知识体系内容非常广泛。在理论研究领域方面,现代工程管理理论可分为3个模块,即工程投资决策管理理论模块、工程交易管理理论模块和工程项目管理理论模块。[3]在实际选题时,学生应根据自己对上述理论模块掌握的程度、毕业去向等因素选择其中的一个模块作为研究的大方向。有的学者提出了以本专业的四个平台知识体系作为毕业设计选题的方向。[4]事实上,这四个平台知识只是工具性知识,是为进行工程管理理论研究及应用提供管理工具与技术,不宜作为毕业设计的理论研究方向。选题内容范围宜小不宜大,即选题时要尽量选择其内容范围较小的课题。由于教学计划中提供给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时间不长,故不可能完成较复杂的大课题。论文的价值不在于课题的大小,而在于是否有独到的见解。在校学生,其经验和学识都有限,很难驾驭较大的课题。因此,学士论文适宜于选择较小的课题,这样方能在有限的时间内顺利完成论文的撰写。[5]在实际操作中,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宜立足于某一理论领域中专项理论的研究及相应的管理工具与技术的应用,以专项理论为研究的突破口,结合相应的管理工具与技术,集中精力解决工程中的某一专项管理问题。对过去我院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的检查显示,毕业设计选题为领域型课题研究的论文,如“**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等,其内容空洞、雷同,抄袭、数据造假的现象非常严重。而专注于专项理论研究的论文如“**工程质量管理计划”、“**工程成本管理计划”等,构架与层次都基本清晰,内容都比较完整,管理工具与技术的应用都比较得当,也鲜有雷同、抄袭和数据造假的情形,完成的质量明显优于领域性课题。选题背景材料应立足真实工程材料。“毕业设计(论文)应与工程实际相结合,选题的内容、深度和工作量均符合本科专业培养的要求”。这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高等教育工程管理专业评估委员会在《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评估文件》(2009版)中对毕业设计(论文)所提四条评估标准中的第一条,该标准首先强调毕业设计与工程实际的结合。工程管理其实质是管理工程,毕业设计作为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其核心目标是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绝大部分情况下是模拟性的)实际工程的管理问题。要做到毕业设计与工程实际的结合,首先要做到毕业设计选题要有真实的工程背景资料。真实的工程背景资料可以是一份完整的施工图、一份商住用地拍卖文件、一份施工承包合同等。我们从2010年起,在设计任务书中就明确要求,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必须以真实工程为背景资料,并且各不相同,背景资料还应成为毕业设计文件的一部分存档。单凭学生的能力,很多学生难于找到真实适用的工程资料,为解决这一难题,学院每年通过与市施工图审查中心、建筑施工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工程咨询企业等单位联合,收集了大量的施工图、项目开发规划等原始工程文件或复印件,供学生根据自身能力、兴趣和未来的工作需要综合选定。实践表明,与以往的选题相比,从实际工程背景资料中选题,能加快学生定题的步伐,让选题更有方向性和针对性。另外,真实的背景资料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研究的动力,完成的毕业设计效果较好。 二、选题深度的定位 在[1]中,作者将毕业设计课题类型分为三种:基础理论研究与探索型课题、工程实践型课题和常规模拟题。事实上,这说的是一个选题深度的问题。这里说的深度,是指触及事物本质的程度,选题的深度可概况为研究型题型、应用型题型。工程管理本科毕业设计宜选用应用型题型。本科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是一个学习和训练的过程,是一个教学环节,而不是创造环节,并不要求论文非要有创见性、有发明或发现不可,因此,毕业设计最重要的目的是解决理论的应用问题。对于工程管理理论的应用问题,现有的工程管理规范和很多专业书籍都提供了程序化的工程思路、管理工具与技术,如《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质量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风险管理》、《PMBOK指南》等,如果学生毕业设计是参考上述资料,结合四年来所学的相关理论,再针对具体的工程项目进行必要的调研、计算、分析,较高质量地完成专项理论的研究及相应管理工具与技术的应用是不成问题的。 三、选题工作量的定位 很多大学或学院的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任务书对学生毕业设计的字数给出一个下限限制,其出发点是以一定的字数来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笔者认为这是一个误区,也容易造成学生一个错误的认识,即字数越多,质量越高,盲目追求论文字数而忽略论文的系统性、完整性和严肃性,导致设计论文冗长,篇幅过大,无效的内容和相关性不强的东西太多。工作量与选题内容范围、选题深度关联密切,选题范围大,工作量必然大;选题深度深,工作量也会增加。因此,对毕业设计规定一个字数的限值是缺乏依据的。毕业设计的工作量应以设计论文的系统性、完整性为基准,而不是字数。要控制学生设计论文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就必须要求学生做好设计论文内容的层次构架,内容层次构架至少要有二级及以上的分解目录。也就是在定题的基础上,学生下一步的任务是要形成比较完整的设计论述思路和工作思路。以某学生毕业论文选题“**工程的进度管理计划”为例,该论文内容的一级分解可以是:进度计划的目标及依据、网络计划或横道图计划、进度控制等;其中“进度计划的目标及依据”的二级分解可以是:工程项目总进度目标、子项目进度目标、年度目标等;“网络计划或横道图计划”的二级分解可以是:工程工作分解、工作顺序排序、工作量估算、资源需求估算、工作时间估算、绘制网络计划图或横道图、编制资源需要量及供应平衡表等;“进度控制”的二级分解可以是:进度检查计划、偏差分析与纠偏措施、计划调整措施、进度报表等,如下图。通过设计内容的层次构架,一方面能让学生通过层次构架理清研究的思路;其次,能为学生毕业设计的后续工作指明方向,有利于学生论文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另外,教师通过指导与审定学生的论文构架,以论文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为准则,学生论文的工作量也就基本定型了。要做好设计内容的层次构架,必要的环节是做好开题报告。学生通过编写开题报告对自己的毕业设计论文内容进行系统地层次构架,通过这种层次构架形成设计论文写作的基本骨架。 四、结语 不论采用什么样的方式选题,其落脚点都是选题的内容、深度和工作量的定位问题。在内容的定位上,应遵循从管理领域至专项管理的思路进行,并立足于实际工程背景资料;在深度的定位上,应以实践应用型为主;在工作量的定位上,要抛开字数的限制,要以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和严肃性为准绳。编制开题报告也应是本科毕业设计选题的重要环节。对毕业设计内容、深度和工作量的定位工作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应有机统一于毕业选题工作中。要做到内容恰当、深度适中、工作量与内容深度相匹配,这是毕业设计选题工作的核心所在、目的所在。 作者:汤美安 潘珍妮 单位:聊城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 工程管理毕业论文范文: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关键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 要 毕业设计是大学生在校期间最后一个综合性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所学基础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实践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前的一次重要实习,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影响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但目前由于种种客观原因,毕业设计还存在诸多问题,教学质量不尽人意,对学生的培养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作者基于对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的特点及存在的关键问题,提出了重构毕业设计前期工作、组建小组指导模式,搭建校内、外教学平台等新的思路和对策,改进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质量,提高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专业优势,促进该专业学生就业发展。 关键词 工程管理 毕业设计 问题 对策 毕业设计是一个综合性、创造性的实践教学环节,是提高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内容贯穿工程项目生命周期的全过程管理,包括能够从事工程项目的全过程管理工作,具有进行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一般土木工程设计、工程项目全过程的投资、进度、质量控制及合同管理、信息管理、组织协调、指挥、决策等方面的管理能力,要求学生通过毕业设计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1 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现状及关键问题分析 1.1 选题单一,内容重复,与实际工程结合不紧密 目前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课题主要是由相应的指导教师选定,很多情况下是模拟工程生产实践的课题,有时会出现不符合工程复杂实际情况的问题,学生的工作态度,主动性、积极性受到很大影响,再有教师的设计课题多年不变,多个同学做相似课题,造成抄袭现象时有发生。这种状况也不利于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实践性较强的工作岗位。教学资源的局限性对毕业设计也有一定影响,随着高等教育的进一步普及,学生人数大幅度增加,而学校教学设施、教学资源增长速度则落后,尤其是图书资源的更新速度c数量明显落后,造成学生人均教学资源占用率不足,从而影响毕业设计质量。 1.2 学生精力投入不足,知识储备不够 毕业设计的质量与学生具体工作密切相关,部分学生精力投入不足或知识储备不够造成毕业设计成果不理想,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毕业设计的时间与学生找工作时间重合,也和考研复试面试有一定的交叉; (2)就业压力使得一些学生把较多的时间和精力用来寻找工作,没有落实工作单位的同学忙于参加各种招聘会,而落实了单位的同学又觉得毕业设计题目和自己的工作联系不紧密,从而缺乏积极性、主动性,还有些同学在毕业设计期间参加公务员考试、参加资格证考试、驾照考试等; (3)对参考资料的应用能力较弱,开题报告工作不到位,所应用的一些文献与毕业设计的内容没有太大的联系; (4)有些同学平时就不努力,知识储备不足,对毕业设计无从下手,跟不上进度,干脆放弃,等待抄袭,只要及格就行了。 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毕业设计质量,影响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3 教师指导不力,工程实践经验不足 目前毕业设计指导一般采用的是一名教师指导多名学生的方式,而教师大多要承担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一名教师指导多名学生,致使教师精力分散,指导过程不能尽责,缺少过程管理,导致指导的毕业设计质量不高,也容易导致抄袭现象产生。另外,部分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导致指导工作不能满足教学要求,总之,由于一名教师知识的不全面性,使学生得不到全方位、及时的指导,因而所完成的毕业设计往往缺乏较高的现实价值。 1.4 过程管理缺乏实效 (1)论文选题盲目,只是为了应付学校所布置的任务,并没有较强的主观能动性,在进行论文选题的时候,还有一些学生只是简单的在知网、万方上找寻一些相关的题目进行拼凑,并没有真正实现对大学阶段所学工程管理知识的有效整合。 (2)开题报告粗糙,文献阅读不够,对设计主题、内容、现状了解不深,在出现问题时直接略过或是在搜索引擎上进行简单搜索,并没有有效利用校内以及网络平台资源。 (3)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缺乏,交流不畅通,学生不主动地向指导老师寻求帮助,而指导教师也没有对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全过程进行有效跟踪。每周虽然有2次答疑,但部分学生走过场,报个到,不能按计划完成任务,到最后急于求成,抄袭现象也时有发生。 2 工程管理毕业设计改革策略 2.1 重构毕业设计前期工作 (1)实行导师制。在进入大三学习后,先由指导教师给学生2~3个方向的选题,然后学生再从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论题,同时指导教师要求学生重视与毕业设计有重要关联的专业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这些课程考核成绩要达到良好以上成绩,这样提前做好知识储备,有利于顺利完成毕业设计工作。在毕业设计前期,导师可向学生提供毕业设计的一些参考思路,促进学生思维广度的提升,打破他们固有思维的束缚。同时还需要对学生的选题进行严格监督,确保学生能够拟定好具有较高研究价值的题目,并且督促学生完成对工程管理专业相关资料的查询。 (2)动员会。提前介入毕业设计时间,在专业课开始前,系部要组织召开专业课介绍和毕业设计动员第一次会议,重点介绍专业课与毕业设计之间的关系,动员学生从现在开始就要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加强对与毕业设计相关知识的储备。另外,在进行毕业设计之初,还应该进行一次动员会,让学生进一步对毕业设计的重要作用加以了解,让他们明白毕业设计是对其所学知识的系统性整合,能够进一步加强他们对工程管理知识的应用能力。同时,也要特别强调实习与毕业设计的关系,要求学生重视实习工作,教师和学生要多沟通,扎实实习,在实习中明确自己的毕业设计方向,收集相关资料,增强对工程的实践认识。 (3)以学生为中心的选题模式。选题是毕业设计的关键,一个良好的、实用性强的课题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在对学生的选题过程加以指导的时候,必须要通过与学生的及时交流来了解每一个学生,并针对学生所存在的实际问题与个性特长等为学生毕业设计的选题给予指导,进而促使学生能够充分结合自身优势完成毕业论文的选题。 (4)开题报告会。撰写开题报告是学生对自己所做毕业设计工作的全面了解的重要环节。要重视学生的开题报告工作,对学生完成的质量要加强检查,增加开题报告会,虽然工作量较大,但有一个好的开端是予至关重要的。可借助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指导团队的指导完成毕业设计开题,分组组织开题报告会,让学生更全面地对毕业设计的任务、内容及手段进行了解,重视文献查阅工作情况的检查,对开题报告完成不好的不得开题。 2.2 落实对学生专业实习的管理与监督 (1)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大多集中在工程投标文件编制、工程施工组织与造价确定、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工程项目管理实施规划等方面,因而关键是为学生选择合适的工程项目,与实际工程相结合使学生在项目管理某一阶段的实际工作方面得到应有的锻炼; (2)课题来源可以是实习单位的实际工程项目,真题真做,切实为实习单位提供服务; (3)为学生落实好实习单位,通过实习调研为毕业设计做好前期准备,在收集资料、资料查询等环节得到必要的训练,可根据实习单位的具体情况初选毕业设计题目。 2.3 采用群体式过程指导模式 群体式过程指导模式其实质为在对工程管理学生毕业设计进行指导的阶段中,对不同类型的毕业设计开题必须要借助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教育者进行分时期的群体性指导。采用多个相关专业内容相互交织、融合以及学校教学与实际工程应用相结合的方式,以确保学生能够基本具备对工程进行高效管理的潜力与能力。在进行毕业设计指导时,应当从选题、指导、答辩、评价等多个环节进行系统管理,同时,考虑到工程管理专业学生需要很强的专业技能作为就业保障,必须加强毕业设计与实践的联系,充分落实学生对实习过程的总结任务,并且由专业指导人员对学生在实习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加以指出,在促进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同时,为其工程管理毕业设计的完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2.4 搭建校内、外毕业设计实践教学平台 校内成立毕业设计专门机构,负责项目基地建设,收集联系各老师提供的横向在建或已建实际工程,定期轮流到实际工程上锻炼,收集资料,回来后归档整理成资料库,也可由学生自己在实习单位收集资料,由系里负责整理成题库,可以改善教师实践经验不足和落实学生实习问题。 以本校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指导为例,由于本专业侧重公路、桥梁工程的管理,因此可通过建设毕业设计实践教学平台提高教育者的实践教学能力,让学生以实践的方式加深对本专业的了解。进而使得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与工程践系统相对应。 可选择一个真实的工程项目,围绕其各个阶段,设置与其对应的一体化毕业设计题目,加强学生实际问题研究能力。这样保证了毕业设计题目具有真实性,内容也更具严谨性,其设计的内容即为其所在岗位所要承担的工作。以此将毕业设计内容转换成岗位工作。另外,还可以使学生到实际项目单位实习,接受相应岗位工程人员更针对性的指导。这样增强了毕业设计的趣味性,可以激发同学们毕业设计工作热情,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由于各阶段工作之间的关联性以及实际的检验性,使得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会注重进度、保证工作质量。 3 结语 (下转第42页)(上接第34页) 总之,目前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工作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已经不能满足当下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实际要求,甚至影响了学生就业竞争力与工程管理专业发展。针对这一现实问题,国内各大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必须充分结合现实情况,积极采取措施完善毕业设计工作。加强毕业设计前期工作,加强过程指导实效,同时增加指导教师的实践经验,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观动能,让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的同时实现自身所学知识的系统化,进而让学生能够在激烈的市场中具备较强的竞争能力,同时推动我国工程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工程管理毕业论文范文: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及建议 摘要: 近年来受房地产和建筑行业不景气的影响,部分高校大学生特别是工程管理相关专业的学生对就业前景产生了怀疑。为了给工程管理专业在校学生提供一个就业的方向指导,文章以重庆工商大学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为调查对象,深入调庆工商大学2003级到2011级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及目前的发展状况,并运用spss软件工具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本次调查的结论可以为工程管理专业在校大学生提供一些就业指导建议,有助于加强学生的专业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工程管理;毕业生调查;就业;职业规划 工程管理专业是教育部于1998年专业目录调整之后新设置的本科专业,一部分高校由原来的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或其他相关专业演变而来,其余一些高校则新开设了此专业。截至2014年,工程管理专业在校本科生14.6万人,有476所学校开设工程管理专业,已接近大土木专业中土木工程的人数①。重庆工商大学作为一所具有财经特色的院校,其工程管理专业有自身的优势和劣势,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为了给工程管理专业在校学生提供就业方向指导,课题组成员深入调查了本校2003―2011级工程管理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及就业前景,旨在为本专业在校大学生提供一些就业指导建议,同时帮助大学生培养专业相关能力,提高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一、调查过程及方法 2014年12月到2015年6月,课题组开展了本研究的调查问卷设计、制作、发放及数据回收、统计工作[1-2]。本次调查的对象是重庆工商大学2003级到2011级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课题组采取部分抽样调查方式,通过QQ、邮件等方式联系各届毕业生,邀请毕业生通过问卷网络平台参与网络问卷调查。重庆工商大学2003级、2004级工程管理学生各有1个班,平均每班40人, 2005到2011级学生每届2个班,平均每班40人。粗略统计,2003到2011级工程管理毕业生合计480人。本次抽样调查共抽取了每个年级一个班的学生进行调查,发放问卷约240份,但由于部分毕业生联系方式变更,本次抽样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169份,问卷回收率约70%。 此次调查问卷共设计了25个问题,分为基本信息(性别、毕业学校、毕业年份)、所在单位情况(生源地、单位所在地、所在单位性质)、就职情况(第一份工作来源、毕业到工作所用的时间、工作性质、职位、薪酬等)、建议与评价四部分。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毕业生基本情况统计 被调查的169名毕业生中,男性约占69%,女性占31%。调查同时发现,近年来工程管理专业男女比例差距越来越小,甚至越来越接近,男生比例不再占绝对优势。这表明近年来选择工程管理专业的女生比例在增加。被调查者中工龄1~3年的毕业生达到26%,3~5年工龄的占50%,6~8年工龄的占24%。 1.毕业生性别与工作选择 调查结果显示,从工作单位的性质来看,选择进入民营及私营企业的女生比例明显高于男生,达到73%,而进入政府机关、国企和外企的男生比重均高于女生(图1)。此调查结果表明,民营及私营企业仍然是大部分毕业生的就业选择。 从工作岗位来看,男生中从事“管理+技术类”岗位的比重约占70%,单纯的技术类所占比重最低,而女生从事技术类、“管理+技术类”岗位所占比重几乎持平。女生从事管理类岗位所占比重略低于男生,但从事技术类岗位的比例却远高于男生(图2)。调查表明,女生更倾向于进入私营或民营企业,而男生则更多进入国企或政府机关,从事管理岗位的也更多,表明男生比女生更容易升职。 2.毕业生工作区域及工作单位性质 从工作区域来看,我校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约66%在重庆主城工作,约21%选择了在重庆区县工作,选择在乡镇工作的仅占1.78%,其余的则在外地或其他区域工作(11.8%),区域差别明显。虽然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毕业生倾向于在重庆市区及周边工作,但通过对毕业生的交叉对比发现,选择在重庆主城工作的毕业生比例有下降的趋势,而在区县或外地工作的毕业生比例逐渐上升。这一现象与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逐渐由一线城市扩大到二三线城市的趋势吻合,同时也表明我校的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城市的选择上逐渐走出重庆,服务于其他省市和地区。 3.毕业生在当前单位的工作年限 横向对比来看,工作年限在1年内的以政府机关居多,工作年限在1~3年的主要集中在外企或合资企业,工作年限为3~5年及5年以上则以事业单位和国企居多。纵向对比可以看出,在不同性质的工作单位中,事业单位的毕业生往往工作年限较长,绝大部分毕业生工作了3~5年及5年以上,在民营及私营企业的毕业生工作年限在1年内的居多(表1)。事业单位和国企福利待遇相对较好,毕业生看重其稳定性。工作年限在1年内的民营企业最多,说明其人员流动性大,毕业生选择范围大。 4.单位性质对薪酬的影响 事业单位、政府机关中毕业生低薪所占比例较多,约一半的毕业生薪酬在3 000~5 000元,8 000元以上所占比例为0。在国企、外企或合资企业、民营或私营企业工作的毕业生薪酬集中在5 000~8 000元区间。月收入在10 000元以上的高薪人群也集中在国企、外企、合资企业及民营企业,其中外企、合资企业的比例最多(图3)。结合表1数据可以看出,毕业生在事业单位及政府机关薪资虽然较低,但工作较为稳定,人员流动性不高,毕业生更看重其工作的稳定性,而在国企、外资或合资企业中的毕业生更看重其薪资待遇。 5.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况 在不同性质的用人单位中,只有外企或合资企业的用工签约率为100%,无未签用工合同的情况。其他四类单位均有不签用工合同的情况,其中政府机关的比例最大。从签订劳动合同的期限来看,除政府机关外,其他性质的单位签订3年以上合同占绝大部分,且事业单位、国企、外企或合资、民营及私营签订5年以上合同多达一半以上(图4)。调查表明,政府机关对员工考察更为严格,签约更为慎重,企事业单位更注重人才的稳定性,从而更倾向于签订长期合同。毕业生在择业时应权衡不同性质单位的利弊,慎重选择工作单位,提前做好职业规划。 6.毕业生工作来源及花费的时间 调查表明,绝大部分毕业生通过校园招聘或社会招聘获得第一份工作,少部分依靠亲友引荐。超过一半的学生在毕业前已找到工作,次之为毕业后一个月内,毕业后3~6个月找工作较为困难(表2)。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得出本专业学生自主能力较强,市场接受程度较高。企业招聘大多在春秋季进行,冬季为招聘淡季。毕业生应看准招聘规律,抓住招聘时机,以提高求职的成功率。 (二)毕业生就职情况分析 1.毕业生目前工作与专业的关联 统计表明,s89%的毕业生从事的是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其余11%选择的是与本专业不直接相关的工作。此外,从毕业生目前就职的企业类型来看,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有70%在房地产开发企业及建筑公司工作,其余10%的毕业生选择在咨询公司及估价/造价公司等中介行业工作,9%的毕业生在政府部门工作,选择“其他”的毕业生达到11%,主要从事金融工作,这和重庆工商大学的财经类特色优势密切相关(表3)。 2.毕业生职位分析 统计表明,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中大部分仍在基层岗位工作,接近70%,中层管理者约占26%,高层管理者仅占1%。交叉对比发现,中层管理者约70%,工作年限在3年以下,其余30%工作年限在3~5年或5年以上,表明工程管理毕业生晋升快,晋升年限短。这一结果与毕业生就职以来的职位变化基本吻合,超过半数毕业生事业处于上升阶段,极少数人职位下降(表4)。 (三)毕业生工作性质、职位、薪酬与专业的相关性分析 1.毕业生目前职位与专业的相关性分析 被调查的169名毕业生中,共有150人从事专业相关工作(主要集中在房地产开发企业、建筑公司、造价/估价公司和相关的咨询企业),19人从事与专业不直接相关的工作(集中在金融、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营销领域)。在从事与专业直接相关的工作人员中,基层管理者占69.33%,中层管理者占27.33%,高层管理者几乎没有。而从事非专业相关工作的19人中,基层管理者占73.68%,中层管理者占15.79%,高层管理者占5.62%。两者比较,基层人员所占比例相差不大,从事专业相关工作的毕业生位居中层管理者的比例较高,从事专业相关工作的毕业生位居高层管理者的比例较低。可以看出,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在与专业直接相关行业晋升的难度更大(表5)。 2.毕业生目前职位与工作岗位的相关性分析 169名被访毕业生中,无论是管理类、技术类或“管理+技术类”岗位,基层员工都占绝对比重。其中,技术类岗位约占91%,远远超过管理类和“管理+技术类”的比重。从事管理类、“管理+技术类”工作的毕业生在基层员工、中层管理者中所占比例基本持平,管理类毕业生位居高层的比重在三者中最多,占到7.14%。而技术类岗位毕业生在中、高层管理者中所占的比例几乎为0。由此可见,从事技术类岗位的毕业生职位主要集中在基层员工,中层管理者大多从事管理类和“管理+技术类”,其中高层管理者主要从事管理岗位。结果表明,具有明显管理才能以及“管理+技术”型的复合型人才更容易得到晋升机会。 3.毕业生目前薪酬与是否从事专业相关工作的关联 为了解毕业生目前的薪酬与所从事工作及专业是否有关联,课题组成员将毕业生的薪酬与他们从事的工作进行了交叉分析。统计表明,收入在8 000以下的从事专业相关工作和不相关工作的比重几乎持平。在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的人员中,每月收入8 000~10 000元的占10.67%,收入在10 000以上的占11.33%;从事非本专业相关工作的人员中,收入在8 000~10 000的占0%,收入在10 000以上的占21.05%。两者比较,从事专业相关工作的毕业生月收入在8 000~10 000元的更多,从事非专业相关工作的毕业生收入在10 000元以上的更多。 由此可见,是否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与目前所在职位关系不大,不论什么类型的工作,综合能力是职位高低的决定因素。选择从事非专业相关工作的毕业生大多因为薪酬较高,本专业相关工作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是薪酬相对较低。 4.毕业生目前薪酬与工作职位的关联 (1)中、高层管理者大部分薪酬在5 000元以上,50%中层人员的薪酬达到8 000元以上,仅有20%的中层人员薪酬低于5 000元。基层员工薪酬在5 000元以下的近60%,极少数能达到8 000元以上的高薪(表6)。 (2)从卡方检验表中得知,皮尔逊卡方(Pearson chi-Square)分布值为p 图5毕业生薪酬与工作职位的卡方检验结果(3)职位与薪酬呈正比。毕业生应做好职业规划,职位升迁的同时创造更高的价值空间。 5.毕业生工作满意度及工作变更情况 (1)毕业生工作满意度调查。通过对169名毕业生的调查发现,有6.51%的毕业生对目前工作现状非常满意,有68.05%的毕业生比较满意,对目前工作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的比例共计25.44%。 大多数毕业生对现状比较满意,少部分不太满意,处于非常满意、很不满意两种极端情况的为极少数,大多数毕业生目前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 (2)毕业生工作变更分析。参与调查的169名毕业生中,从未变更过工作的约占51.5%,变更过1~2次的约占36.1%,12.4%的毕业生变更工作3次以上。 大多数毕业生对自己第一份工作较为满意,极少数处于不稳定的工作状态中。大部分毕业生更换工作是为了获得更高的收入以及升职机会,其次是由于兴趣爱好、特长及工作经历,极少部分因为他人原因更换工作。毕业生总体适应能力较强,职业追求基本围绕升职和加薪(表7)。 (3)毕业生目前职位与工作变更的关联。统计表明,高层管理者中,有50%的从未变更过工作,另50%则变更工作2次,呈现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一方面,高层管理者的经验能力强,薪资待遇高,不会轻易更换工作;另一方面,一部分能力较强的毕业生通过跳槽获得了目前的高层管理者职位。而近一半的中层管理者变更过1~2次工作,变更3次以上的约为1/5。基层员工60%未变更工作,极少数变更3次以上(表8)。适当变更工作有利于积累经验与人脉,培养自身能力,但频繁跳槽会对升迁带来不利影响,变更工作应慎重。 其次,通过列联表分析,从卡方检验表中得知,皮尔逊卡方(Pearson chi-Square)分布值为0.21%,说明工作变更对职位的影响显著。目前所在职位与毕业后变更工作次数通过线性间的联合检验(Linear-by-Linear Association),双尾检验p=0.01,说明目前职位与薪酬存在线性关系(图6)。 三、基于本调查结果的就业建议 (一)男女生在职业定位上要体现性别差异 (1)从事工程管理专业相关工作的男生占大多数,且男生就业发展趋势更好。调查数据显示,女生基层员工的比例为80%,而男生为65%。中层管理者男生比重为30%,女生为13%,中层管理者中男生所占比重超过女生的两倍。男生为高层管理者的比例为1.69%,女生为0。 (2)性别在行业中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影响因素。工程管理专业的男生相对较多,男性在这方面有一定优势。女性由于自身的生理条件限制,加上社会上长久以来形成的传统观念,从事工程管理类职业有一定局限性。被调查的毕业生中,女性较多从事管理类工作,说明女性的专业技术相对男性要差一些,而管理类的理论知识相对较强。因此,对于在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女生而言,应该合理定位,规划好就职方向,在校期间应加强对经营和管理类知识的学习。毕业后,女性更倾向于选择民营企业或私营企业内的管理类岗位。 (二)兼顾技术及管理知识 管理能力是成功就业的奠基石。工程管理专业的就业需求主要偏向技术和管理兼具的人才,建议在校学生首先要学好管理相关的学科,其次要通过加入学生组织和社团,培养团队意识,积累团队经验,提高管理能力。 (1)从事工程管理专业相关工作,毕业生要注重长期发展。调查数据显示,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薪资逐年提升,工作年限超过5年,大部分毕业生能达到高薪水平。管理、技术对职位以及工资影响巨大,想要成为高层管理者,必须管理与技术水平兼具。 (2)不能重技术轻管理,技术与管理兼具才能更好地发展。工程管理专业是一门技术加管理的学科,就业形势相对乐观。该行业人才需求缺口也较大,毕业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实习找到工作是不难的,前提是毕业生综合素质得到企业的肯定。对企业而言,专业技术是基础,综合能力是提升职位的关键。对在校学生而言,学好专业知识是首位,除此之外,还需不断提升自身的修养和综合素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校大学生应更多地了解专业相关工作内容,正确选择自己的工作类型,做好职业规划。 (三)重视在校期间的各类活动 被调查毕业生普遍认为在校期间参加职业技能或就业政策类知识竞赛、创业社团、大学生社团活动、职业生涯规划或创业比赛等对就业有促进作用。大学生应注重全面发展,需要认识自我,进行自我规划(表9)。 (四)做好求职面试的准备 (1)及时搜集招聘信息是成功就业的前提,前期准备是关键。本专业毕业生就业途径主要来源于社会招聘网站和学校的招聘会,因此,搜集和关注招聘信息就显得十分重要。招聘会前充分准备,对招聘单位进行了解,熟知招聘流程,会让求职者在众多人才中脱颖而出。 (2)求职中交际能力起主要作用,专业知识、学习和工作能力也占较大比重。相貌、身高等外在条件影响甚微,因此具备工作能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更为重要(表10)。 (3)变被动为主动,主动就业。随着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面对社会的种种压力,毕业生应化压力为动力,不断严格要求自己,做好进入职场的最后准备。调查显示,该专业毕业生一半以上在毕业前找到了工作。毕业生在就业时应该主动出击,而不是被动等待。 (五)做好就业后的长期职业规划 (1)工程管理相关行业容易受到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职业周期长,短时间内不能晋升的毕业生需调整好心态,不能好高骛远,应脚踏实地从基层做起,不断积累经验,终能得到升职机会。 (2)工作经验对薪酬的影响较大,在变更工作时要谨慎考虑。薪酬与工作经验成正比,一定的工作经验不仅能获得较高的收入,更能成为升职的关键因素。 工程管理毕业论文范文:基于项目化的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模式研究 摘要:毕业设计作为应用型本科工程管理专业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在多学科的基础上,注重创新和综合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基于项目化的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模式是通过项目导向的毕业设计选题,构建工作分解的毕业设计内容体系,促进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完成专业化的全过程工作分解结构,以适应企业实际生产经营管理的需求。 关键词:工程管理;项目生命周期;项目化 0 引言 工程管理专业是介于工程技术和管理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涵盖技术、经济、管理和法律四个方面知识,涉及项目的全过程管理,培养从事项目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应用型本科工程管理专业更注重技术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毕业设计作为应用型本科工程管理专业一个主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工程领域具体问题的专业技能。本文提出基于项目化的应用型本科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模式,以实际工程项目导向来设置毕业设计选题,以工程项目全过程的工作分解结构设置毕业设计内容体系,建立项目管理全生命周期阶段性、细分化、专业化的毕业设计实践教学模式。通过这种毕业设计模式的引导,体现项目管理的专业化,培养学生系统性地运用所学过的相关知识,完成实际工程项目具体任务的工程实践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较快地适应工作岗位需求。 1 项目化的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模式 项目是为创建一个独特产品、服务或任务而进行的一种临时性工作[1]。每个项目都会在某些方面是独特的,项目的成果是唯一的,项目管理专业化分阶段贯穿于项目的全过程。因此,应用型本科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模式借鉴项目管理专业化的方式方法,在毕业设计的实践教学环节中以项目导向来构建毕业设计模式,体现工程项目的全过程管理。 从工程建设项目生命周期的角度来看,工程管理包括了从工程项目的投资决策分析、设计与计划、执行与控制、经营及后评估等多阶段的工作,如图1,项目生命周期管理根据不同项目阶段的内容和工作特性开展项目的专业化管理活动。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也必然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的要求深入到项目的各阶段工作中,从而使学生能够接受经济、技术、管理、咨询等多方面专业性的锻炼。因此,基于项目化的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模式是指在毕业设计的实践教学环节中,以培养学生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创新和实践动手能力为目标,依托具体的工程实际项目,按照工程项目的全过程构建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环节,以工程项目的全过程工作分解结构设置毕业设计内容,包括项目前期可行性分析、项目规划、执行、结束等方面,学生根据专业所长、实习或拟就业的岗位选择其中的一个工作分解结构,完成项目活动层面的具体任务,从而提高学生领域内的专业动手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 2 项目导向的毕业设计选题 选题是毕业设计的关键环节,应用型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选题既要注重知识的综合应用,又要联系工程项目实际,体现工程的实际生产经营管理需要和专业发展的方向。从图1可以看出工程管理专业是以工程建设项目各个阶段作为研究对象,工程项目生命周期全过程涉及到很多阶段,每个阶段又包含众多具体任务,各阶段、任务相互衔接,相互制约,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因此,选题的目标定位要明确具体,通常是本学科专业知识在具体工程项目某一方面的体现,在项目的选择上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可操作性,可以是一项单项工程,也可以是一项单位工程。 以项目导向的选题主要体现在,项目的选择必须是实践基地、实习单位或调研单位的实际工程项目,针对该项目在建设程序中的不同阶段,形成以各工作阶段为特征的选题,每个阶段任务可以作为一个毕业设计选题,体现出工作分解的专业性的教学内容,如工程管理(工程造价方向)可以是某一建筑项目的招投标阶段,具体包括投标分析、投标决策、投标价、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及工程投标文件编制等相关的专业知识。选题不能大而全,最好是项目某阶段的工作分解任务,如果选题较大,可以将选题分解成有明确界限的小选题,真题真做,根据学生的专业所长,细分化,专业化地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实践能力。以x题内容的连贯性来反映工程项目建设的规律性,向学生完整地展示本专业工作的基本特征,使学生体会到项目建设中不同阶段的工作任务,需要服务于项目建设的总目标。 3 工作分解的毕业设计内容体系 项目生命周期各个阶段任务体现了多学科交叉,如投资决策阶段的可行性研究包括市场分析、技术分析、经济分析、资源利用分析、实施进度安排、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等各方面任务。相应的毕业设计内容涵盖了从项目投资到后评估的整个生命周期环节,覆盖了整个人才培养方案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运用工作分解结构对项目的工作范围进行界定,将整个项目划分为多个相对独立的单元。毕业设计的内容体系根据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在一个实际工程的工作范围内针对不同阶段的工作单元提出不同的任务要求和交付成果。因此,毕业设计内容体系可以根据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工作范围和工作分解单元进行设置。如表1。 将一个项目分解为单项工程、单位工程、分部分项工程,每个阶段任务和选题内容要求相对完整,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经过努力能够独立完成,从而在知识系统性的基础上进行项目管理专业化的能力培养。 ①项目策划决策阶段,根据应用型工程管理专业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毕业设计选题和内容侧重于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主要能够进行工程经济分析、融资方案设计、投资估算,进而能够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②设计与计划阶段,主要确定项目工作范围,进行项目工作结构分解,编制项目实施计划,建立项目管理系统,确定标准质量及招投标管理,毕业设计选题主要侧重于国内标的施工项目招投标文件编制(综合标、商务标和技术标),工程计量与计价。 ③施工阶段,包括监督、跟踪、诊断项目实施过程,协调各参与方的工作,进行进度、成本、质量、风险控制,材料、设备、现场、环境信息管理等工作。毕业设计选题和内容主要侧重于施工组织设计文件编制、进度、成本、合同等工作分解结构的项目管理。 ④结束阶段,包括项目的验收、交接、费用结算,项目运营、项目后评估等工作,毕业设计选题和内容侧重于项目后评估和运营使用的物业管理。 ⑤计算机应用软件平台,随着工程信息化的发展,工程管理专业软件在各类工程项目管理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通过计算机辅助技术的应用实践教学平台,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所应该具备的各项能力进行综合训练,培养学生专业软件的应用技能,增强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应用型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是否科学、合理,往往也需要通过建立模型或设计方案进行验证和实现。在建模和设计方案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验研究与数据处理的能力,以及利用工程管理专业软件进行设计、分析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能够熟练应用CAD技术进行绘制平、立、剖面图及Excel等文本软件进行文本处理,为专业软件的使用打下基础;能够熟练掌握工程造价软件、算量软件及BIM软件的应用;能够熟练应用招投标软件进行招投标文件的制作;熟练掌握工程项目管理、施工组织设计等软件,能够进行项目管理及施工组织的管理控制工作。 基于项目化的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模式的探索,以专业技术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构建工作分解的毕业设计内容体系,突出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项目管理专业化的应用型人才。毕业设计选题要依托本校的学科专业背景和资源优势,注重产学结合,力求有益于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理论知识与技能。依托实际工程项目,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与实践教学基地、企业的联系,促进了产学研一体化的应用。通过专业软件等辅助功能的应用,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使学生了解现代信息技术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和发展。学生在综合素质提高的基础上,获得项目管理专业化的实践能力锻炼,对专业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和专业特色的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工程管理毕业论文范文: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分析 摘要:通过构建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在调查三峡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历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基础上,分析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结果表明,三峡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各届毕业生就业率高,主要在水利电力等行业的大型央企就业,综合素质较好,获得用人单位好评。但学校需要加强专业外语的教学,适当拓展毕业生的就业行业和地域,以求获得更稳定的就业。 关键词:工程管理;毕业生;就业质量 工程管理专业是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一级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下设置的一个专业。三峡大学工程管理专业源于1978年的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的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专业,1988年在水电行业内率先开办了工程概预算专业(专科),1993年开办基本建设与管理本科专业,1998年教育部本科专业调整后并入工程管理专业。学校该专业在2007年被湖北省确定为立项建设的省级品牌专业,2010年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立项建设的国家特色专业。 本文以教研项目为依托,结合学校实际,对三峡大学工程管理专业近五年毕业生就业质量进行调查和分析,有助于学生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也有助于学校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工作,不断完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而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更多地向社会和用人单位输送更优秀的高素质人才。 一、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 (一)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内涵 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是以大学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反映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与生产资料结合并取得报酬的具体情况的优劣程度。就业质量既要反映客观的就业状态,又要体现主体的主观感受,同时还应考虑就业对社会的贡献。 (二)就业质量评价指标 结合学校就业指导和毕业生跟踪调查工作实际情况,采用量化指标,选取了6项评价就业质量的指标。 1.毕业生就业率。就业率是指毕业生就业人数占当年毕业生总人数的百分比。提高就业率是保证就业质量的基础,就业率是评价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2.毕业生供需比。毕业生供需比是指当年毕业生的总数与社会用人单位对一个学校毕业生的总需求数的比率。它可以大体反映用人单位对该校毕业生的认可程度。 3.毕业生薪酬水平。毕业生薪酬是指用人单位根据毕业生从事的岗位、贡献所支付的工资性收入。薪酬高低在一定层面反映了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4.毕业生专业相关度。专业相关度是反映毕业生从事专业是否对口的一项指标,可以检验专业设置是否适应市场的需求。一般认为,专业相关度越高,就业质量越高。 5.毕业生就业结构。就业结构包括毕业生就业单位的性质、就业地域等指标,能有效反映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状况。 6.毕业生社会认可度。毕业生社会认可度可从毕业生及用人单位这两个角度来考察。从毕业生的角度来看,其对自己所选职业是否满意,能反映其就业质量的状况。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来看,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是否满意,体现了毕业生受社会欢迎的程度。 二、毕业生就业质量分析 三峡大学工程管理专业近五年2010届到2014届共有毕业生586人,根据学校每年上报的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表及毕业生需求情况,对毕业生的就业率、毕业生供需比及就业结构进行分析。同时为了真实了解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情况,对该专业近五年的毕业生及用人单位进行调查,主要用于分析毕业生薪酬水平、毕业生专业相关度、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满意度等指标。本次调查选取签约毕业生120人发放网络问卷,回收问卷75份,有效问卷68份。调查用人单位30家,发放问卷30家,回收问卷28家,有效问卷25家。 (一)毕业生就业率 工程管理专业2010届到2014届毕业生就业率如图1所示。数据显示,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3%之上,说明三峡大学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良好。 (二)毕业生供需比 根据历年在学校举办的招聘会及用人单位在学校就业网上的需求信息,毕业生供需比如表1所示。数据显示,近五年来,供需比都在1:3以上。一方面是因为本专业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另一方面,是因为学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综合素质普遍较高,有很强的吃苦耐劳精神和敬业精神,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认可。 (三)毕业生薪酬水平 学校2014届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月收入区间分布图见图2所示。有57.20%的人月收入集中在2500-4000元区间段,有22.55%的人月收入集中在4000-6000元区间段。总体来说,毕业生薪酬水平较高。 (四)毕业生专业相关度 毕业生专业相关度情况如图3所示。历届毕业生中有90%的人从事专业相关工作,8%的学生继续深造,还有2%的学生转行做了其他工作。 (五)毕业生就业结构 1.就业行业分布。毕业生就业行业统计表和分布图如表2和图4所示。分析发现,除一部分读研继续深造之外,大部分毕业生流向水利水电及工民建行业,最多的一年占了74.26%(2011届)。这也体现了学校面向服务行业这一定位。近年来流向其他事业单位、科研设计单位和其他企业单位的毕业生人数基本维持稳定。 近五届毕业生在工程建设领域中的就业情况如图5所示,在施工单位就业占68%,在建设业主单位就业占18%,在咨询单位就业占10%,在设计单位就业占4%。 2.就业地域分布。就业地域分布如图6所示。毕业生到经济发达和水电施工项目相对集中地区的就业人数比例较高,如近五年来到华东、西南、中南等省市就业人数比例为89.49%,华北、西北地区以及东北地区的就业市场有待进一步开拓。 (六)毕业生社会认可度 1.毕业生就业满意度。毕业生就业满意度主要从毕业生对签约单位和就业职位两个维度的满意度来进行评价,如图7所示。数据显示,近五年毕业生对签约单位和就业职位的总体满意度较高。 2.用人单位满意度。如图8所示,用人单位对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满意度评价较高。 三、结论 当前三峡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各届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3%以上,主要分布在水利电力、工民建等行业的大型国有企业,主要从事施工管理、房屋建筑、管理运营等方面的工作。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较好,能吃苦、肯钻研、勤奋努力,在现实工作表现中适应能力和动手能力强,获得广大用人单位的认可和好评。 但是工程管理专业就业行业以水利水电施工企业为主,毕业生外语水平一般,随着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及基础设施产能走出去的战略,需要加强专业外语的教学。同时要适当拓展毕业生的就业行业和地域,以求获得更稳定的就业,减少行业可能萎缩带来的风险。 工程管理毕业论文范文: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选题探讨 [摘 要]毕业设计选题的核心工作是确定选题内容、深度和工作量应达到什么样的标准。在选题内容的定位上,应遵循从管理领域至专项管理的思路,内容范围宜小不宜大,并立足于真实工程背景资料;在深度的定位上,应以实践应用型为主;在工作量的定位上,要抛开字数的限制,以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和严肃性为准则。 [关键词]毕业设计 选题内容 工程管理 工作量 毕业设计是学生继理论学习、基本技能训练之后的最后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抓好这个环节对进一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学会科学研究方法和技能,培养对劳动和劳动者的感情,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及事业心,形成较强的竞争意识和协作精神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毕业设计中的第一个环节就是选题。选题对毕业设计实施时所进行的调研、实验、设计(论文)撰写等后续工作具有引导作用。恰当的选题是做好毕业设计的前提,它对毕业设计质量有直接的影响。高质量的课题能有针对性地使学生得到全面锻炼,有利于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创新型专门人才。 工程管理专业理论广度较大和知识体系面宽的专业特点为毕业设计选题提供了灵活的空间,同时也使学生眼花缭乱,茫然不知所措,给定题带来较大难度。另外,学生存在既有认识深度、理论深度和毕业去向的差异,这对毕业设计课题选择提出了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个性化要求。[2]如何恰当、高质量的选题,对教师和学生都是一项考验。本文拟根据有关文件对毕业设计的原则要求,吸取教学同仁的经验,结合笔者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实践体会,从选题的内容、深度和工作量这三个方面谈谈笔者的见解。 选题工作首先是一项给目标定位的工作。这里所说的目标定位是指对选题所涉及的内容、深度和工程量的目标定位,即选题所涉及的内容、深度和工作量应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或标准。从选题到定题的过程,也就是确立选题内容、深度、工作量的目标的过程。明确的目标能为学生毕业设计后续工作的实施指明方向。 一、选题内容的定位 在毕业设计课题选择时,首先应考虑课题的理论研究方向、范围和背景材料,即需要对研究方向、范围和背景材料进行恰当定位。 在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的研究方向定位上,宜按工程管理专业的理论模块进行选择。工程管理是交叉学科,所研究的理论领域和对应的知识体系内容非常广泛。在理论研究领域方面,现代工程管理理论可分为3个模块,即工程投资决策管理理论模块、工程交易管理理论模块和工程项目管理理论模块。[3]在实际选题时,学生应根据自己对上述理论模块掌握的程度、毕业去向等因素选择其中的一个模块作为研究的大方向。有的学者提出了以本专业的四个平台知识体系作为毕业设计选题的方向。[4]事实上,这四个平台知识只是工具性知识,是为进行工程管理理论研究及应用提供管理工具与技术,不宜作为毕业设计的理论研究方向。 选题内容范围宜小不宜大,即选题时要尽量选择其内容范围较小的课题。由于教学计划中提供给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时间不长,故不可能完成较复杂的大课题。论文的价值不在于课题的大小,而在于是否有独到的见解。在校学生,其经验和学识都有限,很难驾驭较大的课题。因此,学士论文适宜于选择较小的课题,这样方能在有限的时间内顺利完成论文的撰写。[5]在实际操作中,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宜立足于某一理论领域中专项理论的研究及相应的管理工具与技术的应用,以专项理论为研究的突破口,结合相应的管理工具与技术,集中精力解决工程中的某一专项管理问题 。对过去我院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的检查显示,毕业设计选题为领域型课题研究的论文,如“**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等,其内容空洞、雷同,抄袭、数据造假的现象非常严重。而专注于专项理论研究的论文如“**工程质量管理计划”、“**工程成本管理计划”等,构架与层次都基本清晰,内容都比较完整,管理工具与技术的应用都比较得当,也鲜有雷同、抄袭和数据造假的情形,完成的质量明显优于领域性课题。 选题背景材料应立足真实工程材料。“毕业设计(论文)应与工程实际相结合,选题的内容、深度和工作量均符合本科专业培养的要求”。这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高等教育工程管理专业评估委员会在《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评估文件》(2009版)中对毕业设计(论文)所提四条评估标准中的第一条,该标准首先强调毕业设计与工程实际的结合。工程管理其实质是管理工程,毕业设计作为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其核心目标是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绝大部分情况下是模拟性的)实际工程的管理问题。要做到毕业设计与工程实际的结合,首先要做到毕业设计选题要有真实的工程背景资料。真实的工程背景资料可以是一份完整的施工图、一份商住用地拍卖文件、一份施工承包合同等。我们从2010年起,在设计任务书中就明确要求,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必须以真实工程为背景资料,并且各不相同,背景资料还应成为毕业设计文件的一部分存档。单凭学生的能力,很多学生难于找到真实适用的工程资料,为解决这一难题,学院每年通过与市施工图审查中心、建筑施工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工程咨询企业等单位联合,收集了大量的施工图、项目开发规划等原始工程文件或复印件,供学生根据自身能力、兴趣和未来的工作需要综合选定。实践表明,与以往的选题相比,从实际工程背景资料中选题,能加快学生定题的步伐,让选题更有方向性和针对性。另外,真实的背景资料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研究的动力,完成的毕业设计效果较好。 二、选题深度的定位 在[1]中,作者将毕业设计课题类型分为三种:基础理论研究与探索型课题、工程实践型课题和常规模拟题。事实上,这说的是一个选题深度的问题。这里说的深度,是指触及事物本质的程度,选题的深度可概况为研究型题型、应用型题型。 工程管理本科毕业设计宜选用应用型题型。本科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是一个学习和训练的过程,是一个教学环节,而不是创造环节,并不要求论文非要有创见性、有发明或发现不可,因此,毕业设计最重要的目的是解决理论的应用问题。对于工程管理理论的应用问题,现有的工程管理规范和很多专业书籍都提供了程序化的工程思路、管理工具与技术,如《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质量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风险管理》、《PMBOK指南》等,如果学生毕业设计是参考上述资料,结合四年来所学的相关理论,再针对具体的工程项目进行必要的调研、计算、分析,较高质量地完成专项理论的研究及相应管理工具与技术的应用是不成问题的。 三、选题工作量的定位 很多大学或学院的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任务书对学生毕业设计的字数给出一个下限限制,其出发点是以一定的字数来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笔者认为这是一个误区,也容易造成学生一个错误的认识,即字数越多,质量越高,盲目追求论文字数而忽略论文的系统性、完整性和严肃性,导致设计论文冗长,篇幅过大,无效的内容和相关性不强的东西太多。 工作量与选题内容范围、选题深度关联密切,选题范围大,工作量必然大;选题深度深,工作量也会增加。因此,对毕业设计规定一个字数的限值是缺乏依据的。毕业设计的工作量应以设计论文的系统性、完整性为基准,而不是字数。 要控制学生设计论文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就必须要求学生做好设计论文内容的层次构架,内容层次构架至少要有二级及以上的分解目录。也就是在定题的基础上,学生下一步的任务是要形成比较完整的设计论述思路和工作思路。 以某学生毕业论文选题“**工程的进度管理计划”为例,该论文内容的一级分解可以是:进度计划的目标及依据、网络计划或横道图计划、进度控制等;其中“进度计划的目标及依据”的二级分解可以是:工程项目总进度目标、子项目进度目标、年度目标等;“网络计划或横道图计划”的二级分解可以是:工程工作分解、工作顺序排序、工作量估算、资源需求估算、工作时间估算、绘制网络计划图或横道图、编制资源需要量及供应平衡表等;“进度控制”的二级分解可以是:进度检查计划、偏差分析与纠偏措施、计划调整措施、进度报表等,如下图。 通过设计内容的层次构架,一方面能让学生通过层次构架理清研究的思路;其次,能为学生毕业设计的后续工作指明方向,有利于学生论文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另外,教师通过指导与审定学生的论文构架,以论文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为准则,学生论文的工作量也就基本定型了。 要做好设计内容的层次构架,必要的环节是做好开题报告。学生通过编写开题报告对自己的毕业设计论文内容进行系统地层次构架,通过这种层次构架形成设计论文写作的基本骨架。 四、结语 不论采用什么样的方式选题,其落脚点都是选题的内容、深度和工作量的定位问题。在内容的定位上,应遵循从管理领域至专项管理的思路进行,并立足于实际工程背景资料;在深度的定位上,应以实践应用型为主;在工作量的定位上,要抛开字数的限制,要以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和严肃性为准绳。编制开题报告也应是本科毕业设计选题的重要环节。对毕业设计内容、深度和工作量的定位工作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应有机统一于毕业选题工作中。要做到内容恰当、深度适中、工作量与内容深度相匹配,这是毕业设计选题工作的核心所在、目的所在。 工程管理毕业论文范文:提高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几点建议 摘 要: 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是一种总结性的实践教学环节,文章主要为提高这一环节的教学质量提出了合理选题、建立有效指导团队及把好成绩评定关等建议。 关键词: 毕业设计 工程管理 指导模式 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是教学过程的最后阶段采用的总结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学习深化与升华的重要过程。通过毕业设计,能使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各种理论知识和技能,进行全面、系统、严格的技术及基本能力训练,它既是学生学习、研究与实践成果的全面总结,又是对学生素质与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而且是对学生的毕业资格及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同时,通过毕业设计,学生对某一课题进行专门深入系统的研究,巩固、扩大、加深已有知识,培养综合运用已有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走上工程建设岗位前的一次重要实习。因此,如何提高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毕业设计质量就成为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指导团队必须思考的课题,笔者在这方面进行了不断尝试与努力,特总结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指导团队参考。 1.科学合理地确定毕业设计课题。 选题是毕业设计的关键。一个良好的课题能强化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使学生充分发挥其创造力,圆满地完成毕业设计。因而毕业设计选题要注重课题的实用性、教学性。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也发现,拿到实用性强的课题的学生积极性明显高于其他学生。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应用,与实际结合的课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因此,课题应尽可能地贴近生产实际、生活实际。而注重课题的教学能使知识承上启下,一方面丰富原有知识,另一方面保证知识的前后连贯性,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消化原有知识,提高自己。毕业设计的课题选择应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综合学生所学知识。 (2)能结合学科特点。 (3)尽可能联系实际。 (4)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根据以上要求和鉴于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多集中在工程招投标文件的编制和工程造价确定与项目管理实施规划的编制方面,因而笔者认为其关键是选择合适的工程项目,其工作量在满足要求的同时,能使学生在工程造价的确定和项目管理某一阶段的实际工作方面得到锻炼。所以学生选题应切实遵循来源于实践并考虑其教学性的原则。 (1)教师参加的产学研横向课题,真题真做,为委托单位提供服务; (2)实习单位的实际工程项目,真题真做,切实为实习单位提供服务; (3)教师挑选的工程规模在5000平方米以上的房屋建筑工程项目,假题真做。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指导团队应注重课题资料的积累,尽量选取最适合教学内容又贴近生产实际的课题,完成资料库的建设,为今后课题的不断完善打好基础。 在确定选题时还要考虑学生实际能力的差异。学生不可避免地在理论基础和动手能力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课题的预备应有层次性。否则,太简单的课题将使部分能力较强的学生产生轻视的态度,草草了事,或过早地完成设计而影响其他学生;而太难的课题使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感到无从下手,产生畏惧感,最后由教师手把手地教,甚至由教师一手包办,使毕业设计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因此在分组时应该合理安排,而在布置课题时,基础好的学生和基础差的学生的设计课题应有所不同,尽可能符合每一位学生的实际能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及解决问题的迫切心理要求。 2.为学生落实好对口实习单位,以便学生扎实实习,充分调研。 通过实习(调研)为毕业设计做好准备,在资料收集、方案确定、资料查询等环节获得必要的训练。也可根据实习单位的具体情况,初选毕业设计题目。 为使学生能够做好实习工作,并受到适应现场、社会活动与人际交往能力方面的训练,以提高综合素质。教师必须通过各种途径为学生筛选落实好对口实习单位,使实习能够达成下列实习(调研)内容与要求。 (1)了解毕业设计课题研究的对象及生产、科研的实际,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培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作风,提高工程管理素质。 (2)独立深入与毕业设计课题有关的单位、部门了解课题的来源及提出的依据,了解与毕业设计课题有关的实际知识。收集有关的数据、图表、文献、资料,并进行分析、归纳、整理及研究,对课题设计方案起到指导作用。 3.构建高效教师指导团队和指导模式。 (1)逐步建设高效精干的毕业设计指导团队 毕业设计既涉及理论知识又涉及实际操作技能。因此指导教师既要能从理论上指导,又能给予实践上的帮助,因而指导教师应具备较强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鉴于目前部分教师一直在校学习到博士毕业,缺少工程管理实践经验这一现状,要提高毕业设计指导质量,有必要组建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互补的指导团队以满足设计需要。 笔者经过多年的实践,充分认识到校企合作指导模式是目前最高效的指导模式,学生既可以得到理论提高,又能很快得到工作能力的提升,满足就业需要。因此,学校应该考虑聘请一定数量的有经验的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员加入指导团队。 (2)构建互动式的指导模式 指导教师布置给学生任务后,要指导学生分析课题,确定设计思路,充分利用技术资料,注重设计方法和合理使用工具书。学生设计时应注重理论与实际的差距,充分考虑设计的可行性。指导教师要注重学生完成任务的质量和速度,及时指出其存在的不足,启发其独立思考。在设计过程中,应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安全意识和严谨的工作作风。设计完成后应撰写毕业设计论文,对自己的设计过程做全面总结。 因此,要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就要实施全过程监控,分阶段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在毕业设计这一实践教学环节,努力构建互动式的指导模式,把指导过程看做师生之间的交往沟通,把指导教学看做一个动态发展的并相互影响的教与学的过程。这种指导教学模式的优势是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所想所知,了解学生在设计过程中面临的困难与难题,尽早引领学生解决问题,充分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导作用,从而让学生成为实践教学环节的主体。 4.认真组织好答辩环节。 答辩是检查学生毕业设计质量的一次“口试”,也是学生在校走向社会前的最后一次综合检验环节。通过这一形式,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总结设计过程,检验其应变能力及自信心,为真正走上社会打下坚实基础。答辩主要考查学生的一些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答辩的过程实际是帮助学生总结的过程。所以在答辩过程中,答辩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总结在设计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分析设计效果,找出不足及改进方法,帮助学生把实践转化成自己的知识和技能。通过答辩,有助于学生提高应变能力及自信心,为真正走上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5.建立实际可行的评价指标与标准,严格做好成绩评定工作。 毕业设计评定成绩的根据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毕业设计的质量;二是答辩的表现。毕业设计评价的科学性、合理性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都具有积极作用,所以,要做好这一工作,首先要请有关专家对能反映毕业论文质量的主要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制定毕业设计和答辩的评价指标体系;其次是合理确定评分标准,尽量做到定性定量相结合,构建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并将其在毕业设计任务下达时同时下发给学生,以便使学生为完成好毕业设计环节做出最大努力,使教师把好设计的每一关的同时做好最后的成绩评定工作。 总之,要提高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毕业设计质量,就要围绕选定的课题,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建设有工程管理专业人士参加的指导团队,严格过程指导监督,把好每一环节,使学生实践能力得到提升,使毕业设计环节真正成为与学生就业工作对接的桥梁。 工程管理毕业论文范文: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的现状分析 摘要:分析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调研厦门理工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历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及用人单位的评价、需求。结果表明,就业形势较好,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较高;接近九成的毕业生从事土木及相关专业,主要分布于福建沿海地区;需求双方一致认为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应着重加强道德品质、实践经验、专业基础、团队协作能力和自学能力等方面的素质培养。 关键词:工程管理;毕业生;就业形势 工程管理专业是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一级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下设置的一个专业。[1]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较强实践能力和良好社会适应能力,能够在国内外土木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建设工程全过程管理的应用型高级工程管理人才。[2]随着国内建筑行业的发展,工程管理专业人员的需求持续增长,目前尚处于不饱和状态,[3]据预测,未来的需求是2015年为773.79万人,2020年应为1021.64万人。[4] 在对工程管理专业人员数量急剧需求的同时也提高了对其质量的要求,国内学者纷纷对此进行了研究。[5-9]本文以教改项目为依托,从2010年开始设置调研:在校生的就业意向调查、跟踪,对往届毕业生的现状和需求调研,对省内用人单位需求调研。以辅助学生更加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更好地分配时间和精力以提高就业技能,同时也可以作为人才培养体系修整和教学改革的一个参考依据。 一、毕业生就业相关调研 1.一次就业率 工程管理专业2003级至2008级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如图1所示。调研数据显示,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在毕业前就签好就业协议的比例均在92%之上,这一比例高于麦可思调查研究的最高值90.4%”,[10]说明厦门理工学院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良好。 图1 各年级的一次就业率统计图 2.毕业生的就业区域 连续六届的毕业生就业区域总体分布如图2所示。从图2可见,就业区域主要集中在厦门市,有将近九成的毕业生都在福建省内沿海工作,仅有15%的毕业生就业于省外。这一现象主要与厦门理工学院“服务海西”的办学定位有直接的关系,也与厦门理工学院在福建省内,尤其是厦门市工程服务行业立下的良好口碑有一定的关系。 图2 毕业生的就业区域总体分布百分比图 3.毕业生就业的专业对口情况 连续六届的毕业生就业对口情况如图3所示。从调查的情况看,截止到2013年2月,历届毕业生中有87%的人从事对口的土木类工作,8%的学生考研成功继续深造,还有5%的学生因为各种原因转行做了其他工作。87%的专业对口比例在厦门理工学院的众多专业中名列前茅,亦高于麦可思的全国调研数据。[10] 图3 毕业生就业对口情况表 4.毕业生的就业领域 对专业对口就业人群做了进一步详细调研,结果如图4所示。主要的就业领域分别是造价咨询、现场施工管理、工程监理、房地产开发策划营销及其他相关行业。前四者所占的人数比例分别为37%、24%、13%和8%。在占总统计样本10%的“其他相关”分项中工程项目招投标、工程设计、土建主管部门公务员、土建相关事业单位和其他所占份额相当,招考的小学教师和职业学校教师仅占其中的1%。另外,厦门理工学院在2008级工程管理专业中设置一个造价方向,学习重点和就业情况就有了明显的倾斜,大三时的就业意向统计有42%的学生计划往造价方向发展,毕业当年40%的学生直接从事造价咨询行业。 图4 对口就业毕业生的就业领域分布图 5.就业中所用到的知识来源分布 作为实践性较强的土木类专业,对于专业技能的依赖性也相对较强,通过调研分析,毕业学生在工作中用到的知识来源如图5所示。通过实践渠道获取工作中所用到的比例高达81.6%,其次是比例为55%的在校期间的课堂教学所获得的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核心知识。厦门理工学院工程管理专业特色的课外兴趣活动对有限的课堂授课起了很好的补充作用,也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具有重要影响,选择该项的人占被调查人数的比例是42%,其次是工作期间单位的针对性培训,所占的比例为38%。同时,从后续的跟踪和访谈中了解到专业基础部分知识扎实与否对学生工作后的提升有很大的影响。 图5 工作中所用到的知识获取途径分析图 二、用人单位的调研 对用人单位进行了调研,主要集中在建筑施工、监理、咨询、房地产等行业,样本涉及省内外,省内以毕业生主要分布的厦门市企业为主,涵盖了省内其他区域,并辐射到国内其他省份,厦门市、省内和省外的样本个数比例分别为57%、29%和14%。 1.企业对学生的评价 通过对合作单位、实习基地和友好企业的面谈、问卷调查与电话访谈等方式收集用人单位对厦门理工学院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评价。厦门理工学院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就业岗位上的表现得到了较好肯定:接近90%的良好评价率,15%的优秀和7%的合格比例。 2.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 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宏观需求来看,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道德品质、执业能力、吃苦精神、团队协作能力和稳定性,调研结果如图6所示。 图6 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 道德品质以74%的高比例排在第一位。道德品质即人品,职业技能欠缺一些可以通过企业各种培训、深造进行弥补,但低劣的人品却是无法弥补的。土木及相关行业作为基础学科,其工作性质相对比较艰苦,因此吃苦精神以65%的比例排在用人单位对员工素质要求的第三位。因为土建行业工作需要较强的专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这两项分布以68%和59%的比例排于第二、第四位。为保证项目的顺利完成,减少培养新人的成本,企业急需岗位胜任性高的人才,因此稳定性成为企业关注的素质之一。工程项目由于时间的紧迫性,需要协同工作,良好的团队工作能力和沟通能力能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 3.企业对各类证书的青睐度 行业技能大赛的获奖证书和国家执业资格证书占了青睐榜的前两位,在前五届的全国算量大赛中厦门理工学院获奖选手的业务能力得到了业界认可,尤其是三年连续蝉联全国总冠军和若干一等奖获奖选手在工作岗位的表现更加肯定了这一点,后续在国赛中获奖的选手可以在厦门市五家共建单位中获得免试用期直接录用资格,因此目前该项是最为有利的录用条件。职业资格证书对于企业来说除了是应聘者实际的能力证明外,还有增强企业硬件的作用,也是有利的条件之一。此外,软件的操作在统计数据中居于第三位,源于涉外工程的增加,企业对学生英语水平的要求也逐渐提高。 图7 企业对各类证书的青睐度 4.就业学生的稳定性情况 从图8中可知,在就业的一年半左右跳槽人数比例经历一个小高峰达到12.3%,跳槽时间与考证有极大的关系,有着一年的实际工作经验和已经获得证书再到就业市场可以谋取更好的发展机会,或是因为经过一年的实践工作调整个人的就业发展方向。5年是另一个高峰,达15.1%。根据笔者追踪调查发现,其中有一大部分学生由于工作能力较强而被猎头挖到了更好的岗位。调研中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即在第1~2年间跳槽的学生中90%以上的人会有第二甚至第三次跳槽经历,而在四年以上才跳槽的毕业生则相对稳定。跳槽的主要原因统计:期待和实际不对等、谋求更好的待遇岗位或更高的职位。 图8 就业中跳槽时间和比例情况统计 三、大学生应注重培养的各种能力 结合历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样本调研发现,工程管理专业在校生应该着重培养的素质如图9所示。 图9 大学生应注意培养的能力 从用人单位对招聘工程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来看,有88%的用人单位注重学生的实践工作经验。用人单位迫切希望毕业生在校期间能够得到和工程实践吻合度较高的实训,以减少到岗后企业培训的人力、物力成本。其次是比例为74%的专业基础素质,专业基础能力是应聘者后续强劲发展的有力支撑,在随后的进一步提升中有很大的影响。软件的应用能力在初入职时较为看重,后续的要求反而弱化了一些。而自学能力以72%的比例位于第三。在工作以中,对于行业的政策变化、技术更新和市场变更,需要进行自主学习,在实践中摸索、总结和创新。 详细区分后发现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能力需求也根据企业的性质、规模、等级而异。企业关心的问题是人才的流失率、岗位胜任性、人才的进取心及其从属性。 四、结语 通过对历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一系列调研,得到如下结论: 首先,通过追踪厦门理工学院工程管理专业连续六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显示,各届毕业生首次就业率高达92%以上,九成以上的学生就业于以厦门为主的福建沿海地区,87%的毕业生就业于对口的土木类工作,集中在造价、施工、监理和房地产等领域。用人单位对厦门理工学院学生良好和优秀的评价率达到九成以上。 其次,工作中所用到的知识的主要来源渠道为:通过工程实践、在校期间的课堂授课吸收、在校期间的课外兴趣活动获得和工作期间单位的针对性培训中培养。企事业单位对学生在专业技能大赛中的获奖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软件操作类证书的关注度较高,这三者都直接反应了应聘者对专业的精力倾注度和实际执业能力的重视程度。反过来,由于用人单位的这一关注,学生跳槽的第一个小高峰也和证书的获取时间有一定关系。 最后,综合岗位需求,应注重培养学生在道德品质、实践经验、专业基础、团队协作能力和自学能力等方面的素质。
畜牧兽医论文:浅谈高等职业院校畜牧兽医类专业实验室的药品管理措施 我院畜牧兽医系有5个专业,包括动物医学、畜牧兽医、宠物养护、兽医医药和实验动物。随着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不断进行,实践教学的比例不断加大,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实践教学都在60%以上,除少部分(约10%)实践课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教学外,其余实践教学都在实验室进行,实验室承担了所有实践教学任务的50%左右,学生和教师在实验室每天都要使用各种药品,其中有易燃、易爆、有毒、有腐蚀性等化学药品;有动物手术的麻醉药品;有疫病诊断的生物试剂盒等。药品种类的多样化,管理难度较大,笔者在畜牧兽医实验室工作多年,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就畜牧兽医实验室药品管理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实验室药品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实验室药品存放分散。畜牧兽医专业经历了“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办学水平评估”及“国家级示范校重点专业建设”,新建了“胚胎移植中心”、“种禽繁育中心”和“宠物训养中心”三个校内实训基地,扩建了“动物医院”和“兽药生产与检测中心”两个校内实训基地,加上原本有动物药理学、动物微生物学、动物营养与饲料检测、动物疾病诊疗、动物手术、兽药检测等十五个实验室,便于教师进行实验,各实训基地及实验室都配备了药品,导致药品分散,达不到药品的共享,时间久了存在大量过期药品,尤其化学试剂过期的数量比较多。 2.教师的实验药品采购计划与开设的实验项目存在差异。学院耗材管理办公室要求,在每学期的期末上报下学期实验耗材计划(包括实验药品计划),教师虽然有新学期的教学任务书,但是通常还没有做出实验、实习及综合实训的教学计划,就报了实验耗材计划,这样就会造成耗材与实验内容不相符合,作为耗材一部分的药品也不例外,存在差异,导致药品多余或不足。 3.药品管理制度不够完善。药品是搞好实验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基本保证。如果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作支撑,必然在药品的采购、保管、使用等方面出现问题。除常规的药品管理制度之外,要完善特殊药品(麻醉药、毒性药品、生物制剂)的管理制度。 二、提高畜牧兽医实验室药品管理水平的几点建议 1.建立药品申请、审核、审批制度。教师根据实验、实习和综合实训计划,制订药品采购计划,由实验管理人员审核并统计,在清点库存药品的基础上,取消库存药品中的申购药品,综合考虑药品使用情况,适当的补充药品,进一步完善申报计划并签字。然后经系部主任审批签字,交学院中心实验室耗材管理办公室,根据学院经费情况审批并采购。药品申购只有层层把关,才能防止重复购买带来的过期浪费。 2.建立药品分类管理制度。建立药品分类及保存管理制度,降低损耗,防止事故发生非常必要。实验管理人员必须掌握药品试剂的性质、分类与存放保管等多方面的知识,才能实施分类摆放好药品。畜牧兽医实验室药品有以下几类:(1)化学药品:化学试剂按无机物、有机物分类存放;无机物按酸、碱、盐;盐类中按金属活泼性顺序分类存放;不同性质的药品要分类摆放,氧化性和还原性强的物质就不能放在一起,一旦发生事故就会产生爆炸。如氯酸钾和高锰酸钾就要离还原性材料远一些;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也不能放在一起,因为他们混合后会放出大量的热,也会产生危险;容易自燃、或者受撞击能爆炸的材料要单独放置,离其它材料远一些;易挥发的材料需放置在通风柜里,最好不要放在密闭的地方;有毒、有害的物品需要做出明显的标记。最后,在药品柜上的位置,标出药品名称,并且在记录本上写药品的数量。(2)兽用药品:根据畜牧兽医实验室常用药品类型,本着便于保存和使用方便的原则,一般分为以下几类:注射剂、片剂、散剂、溶液剂。注射剂种类多、数量大,按药理作用分为:抗菌药、神经系统用药、心血管系统用药、泌尿生殖系统用药、呼吸系统用药和消化系统用药等几类。分柜或分层摆放这些药品。(3)生物制剂:根据试剂要求存放,使用时严 格按照说明书使用。(4)特殊药品:畜牧兽医实验室的特殊药品主要指麻醉药(如陆眠醒、舒泰、巴比妥类、静松灵等)和有毒化学试剂(如亚硝酸盐、丙酮、有机磷类),依照《药品管理法》,对这些药品实行特殊管理。①采购应做好年度计划,按规定逐级申报,经有关部门批准后,到指定兽药公司采购。②入库应按最小单位包装逐支逐瓶验收,并做好验收记录。③药品存放在加锁的铁柜内,专人负责保管和领取。④药品仅限本系兽医实验和科研使用,不得转让、借出或移作它用,严格按规定控制使用范围和用量,实行领用经申请、审批、双人登记签字的制度。未使用完及时归还库房登记入库。 3.建立生物制品低温保藏领取制度。畜牧兽医实验室生物制品主要有:疫苗、诊断抗原及阳性血清、疾病诊断液及生化试剂盒,具有价格贵、运输、保存条件要求严格等特点,采取集中保存专人管理的有效措施。药品入库时,至少有两名人员参与,做到账物相符,使用时认真填写领取登记表并签上姓名日期,表示经手认可。有两点建议:一是后勤部门保证实验室冷藏设备的正常供电,如有特殊情况要提前通知。二是实验管理人员应该经常注意设备的运行情况,如发生异常情况应及时关掉电源停机,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想办法妥善保存好生物制品。 4.建立药品定期核查管理制度。严格执行药品的库存清点制度,对库存试剂必须定期检查,发现有变质或有异常现象要进行原因分析,提出改进贮存条件和保护措施,并及时通知相关领导处理。发现试剂瓶上的标签掉落或将要模糊时立即贴好标签,无标签或标签无法辨认的试剂都要当成危险物品重新鉴别后小心处理,不可随便乱扔,以免引起严重后果。兽用药品及生物制品要重点核查有效期。 5.建立完善的药品报废销毁制度。原则上失效、过期、破损的特殊药品每年报废一次。对于兽用失效、过期药品,如注射剂、片剂、散剂、酊剂等,可以暂不处理,特别是过期药品出现变色、沉淀、分层、析出等变化时,可放在展示柜内,供学生在药理课上作为识别过期药品的样品。 6.实行药品计算机管理。实验管理人员将实验室各类药品的规格、数量、有效期及具体柜号输入计算机,实行计算机管理,极大地提高了管理的科学性。实行全院范围内联网的管理模式。定期更新网上资料,有利于相关系部及中心实验室及时解药品情况,在审核采购计划时作为重要依据,控制了药品重复购置带来的过期报废损失。帮助使用者在网上快捷查找所需药品,极大地提高了办公效率。 三、结束语 实验室队伍的建设及实验室管理工作需要相关领导关心和重视,需要一整套完整科学管理制度,并能执行到位。实验管理人员要掌握科学管理知识,全身心投入到实验室工作中,学院应该经常组织安排实验管理人员到相关学校参观学习,吸取别人的先进经验,不断完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为教学和科研提供坚强的保障。 畜牧兽医论文: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课程体系重构与实践 当前我国畜牧业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正在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畜牧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对从业人员的需求、素质、技能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有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已不能适应新的变化,产生了诸多问题,如:教学内容滞后,专业教学没有完全结合用人单位实际需求,与职业资格证书结合不够紧密等。因此,必须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构建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的课程体系。 1指导思想 根据畜牧兽医专业岗位及其岗位群的任职要求,以培养职业素质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岗位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要求,体现职业素质课程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将行动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基本素质能力按照学生知识、技能、认知规律的形成过程,以及学习领域和工作过程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课程的解构与重构,精心组织课程实施,并通过构建课程评价体系使课程体系改革方案得以完善。 2课程体系的重构 根据2010、2011届毕业生跟踪的调研结果,我院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生中有81.78%的毕业生从事养殖场的技术员或技术服务工作,同时,通过走访或网络形式对105家企业进行了调研,主要调研了专业涉及的职业岗位、工作任务、胜任职业岗位应具备的知识、素质和能力。针对毕业生主要的就业岗位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我们邀请了正大集团、高邮鸭集团、太仓广东温氏家禽有限公司、中粮(肉食)集团、大北农集团、双胞胎集团等合作企业的8名技术骨干与校内7名专任教师组成课程开发团队,结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新建构,并围绕课程内容的适应性、培养途径的过程性、教学情境的职业性、教学方法的行动性、教学评价的整体性和质量监控的实效性进行全面深化改革。 2.1基础课程的改革:调查结果显示,企业认为应该设置德育课程的占39.36%,应该设置数学课程的占13.82%,应该设置英语课程的占31.91%,应该设置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占51.06%,应该设置化学课程的占25.53%。由此可以看出,随着畜牧业的发展,企业的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对毕业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要求也在提高。同时,企业对于毕业生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较职业技能更为关注。根据调研结果,对原有的《大学语文》、《体育》两门基础课程进行改革,在新的课程体系中体现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具有畜牧特色的职业素养、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 2.2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构建:第一步是通过调研,发现我院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面向:一是养殖企业从事饲养管理工作;二是饲料企业从事饲料销售售后技术服务工作;三是养殖企业从事疾病防治工作。根据从事的职业岗位,对8家养殖企业的生产技术骨干和饲料售后服务技术骨干采用头脑风暴法的方式进行职业工作任务分析,然后从大量的工作任务中筛选出22项典型工作任务。第二步是根据能力复杂程度将22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整合,归纳为行动领域。第三步是根据职业成长及认知规律递进重构行动领域转换为12门学习领域核心课程。课程设置要遵循学习规律,职业成长规律,也就是从入门到熟练,从单一能力到综合能力,在第五学期、第六学期设置了顶岗实习,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为期9个月的顶岗实习,同时将企业特色课程(企业文化)融入课程体系,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时,学习企业特色课程,加深学生对企业的认知。考虑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经过企业调研,毕业生3-5年可以发展到场长、技术经理岗位或进行自主创业,开设了《畜牧业经济管理》、《畜牧兽医法规与行政执法》等课程。 图1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畜牧兽医专业课程体系3加强实践教学 新的课程体系中实践课时达到总课时的67.2%,体现了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学院加强实践教学建设,完善实验、实训、实习、社会实践、顶岗实习等各环节的质量标准,保证各环节的实践效果;积极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改进实践教学方法,按照“实训场所生产化,实训教师技师化,实训作品产品化”的思路,建成了“厂中校”和“校中厂”,同时与六十余家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建立了稳固的校内外实训基地,为教学提供保障。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情境中学习实践,增强实践能力,培养职业素质。 4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改革 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确定教学内容,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过程,使教、学、做、工相结合,合理安排实践环节,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素 养。运用多样和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组织教学。如,可以引用典型案例学习,通过分析案例和写心得体会等形式巩固教学效果;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制作的虚拟软件、仿真软件展示动物解剖、饲料加工、动物诊疗等操作过程,加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生动性;利用项目案例、视频录像、自测系统等网络资源实施开放式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5考试方法改革 改革传统的考试方式,强化过程考核,同时将职业技能鉴定引入考核中,学生学习结束,进行职业技能鉴定,提高了学生的双证书获取率。 6注重“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 走校企合作道路,创新了教师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依托“校中厂”、“厂中校”及多家行业龙头企业,通过遴选1名企业专业带头人、特聘2名行业、企专家、教师与企业技师之间的身份互换等途径,优化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结构,建立“校中厂”技师工作站和“厂中校”教师工作站,与企业共同制定了“双师工作站”运行的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从企业聘请技术骨干全程参与专业建设,根据企业要求共同规划专业发展,参与教学活动,如担任学生顶岗实习校外指导老师,承担课程标准制定、特色教材的编写等任务。积极鼓励教师到企业锻炼,丰富企业经历,掌握生产一线最新技术,提高双师素质,并通过合作申报项目、合作产品研发、开展技术培训等形式,促进企业科技开发与成果推广,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 7运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教学质量的评价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对教师的评价,二是对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对于教师评价可以采用督导、同行、学生对于教师的素养、教学水平、技能、教学方法等进行评价;对于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主要由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企业评价等组成。分为几方面:一是可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的生产实践,结合“饲养工”、“繁殖工”等职业工种鉴定,实施职业资格证书、企业工作经历证书的“多证书”制,开展以学习能力、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导向的教学质量考核,保证毕业生毕业时拥有多证在手;二是采用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相结合进行评价,如顶岗实习最终成绩由实习周记、实结、过程中的项目操作、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企业兼职教师打分等几部分组成。 8课程体系改革成效 程体系的改革提高了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深受用人单位欢迎。通过对在校生培养质量的严格把控,学院学生顶岗实习的平均报酬从2009年的600元提高到1200元,毕业生起点薪酬从1200元提高到1900元,2010年毕业生就业率为96%,2011年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9%以上。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思想政治表现、职业道德、文化素养等评价高,对业务素质、职业技能评价好,总体满意率及工作称职率大于90%。 9结束语 课程体系改革的重点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同时抓好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发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这需要企业提供技术骨干和实习平台,校企共同培养具有在岗位第一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的学生。同时,要充分利用利用网络资源,对毕业生录用单位和毕业生进行调研,并进行数据整理、分析,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因此,如何深化与企业合作,建立长效机制,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要进一步探索。 畜牧兽医论文:浅谈畜牧兽医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的构建 中职畜牧兽医专业面向畜牧业生产第一线,肩负着培养从事动物养殖、疾病防治、防疫检疫、实验室检验及饲料、兽药等动物产品售后服务的初级、中级技术人才的任务。这类人才必须具备较强的解决“生产第一线”具体问题的能力,同时具备较强的岗位操作能力。要培养出这种“复合型技能人才”,就必须构建以行动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以培养岗位行动能力为核心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本文对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的构建进行探讨。 一.岗位及岗位能力分析 我们针对我校近几年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生进行了访谈、问卷调研。调研内容包括在畜牧兽医行业企业就业的岗位种类、每个岗位就业人数、毕业生成长经历、工作环境、所在岗位工作任务以及所需的工具设备、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问题。 通过岗位分析发现,毕业生的初始工作岗位主要有动物疫病防治员、防疫员、化验员、繁改员、饲养员、饲料营销员、兽药营销员、检疫检验员等8个岗位。在这些岗位中,就业率最高的岗位是动物疫病防治员、兽药营销员、饲料营销员岗位。八个就业岗位所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分别是动物疫病防治员、宠物医师、化验员、饲料检验员、繁殖工、饲养工、兽药营销员、饲料营销员、动物疫病检疫检验员。我们根据岗位需求和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要求,进而对8个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进行了分析。 二.典型任务分析 我们将各个岗位工作领域的实际工作任务列出,然后将各个岗位的重要任务列为典型工作任务,再将各个岗位的典型任务进行整理,归纳出23项典型工作任务:1、咨询服务2、动物疾病诊断3、动物疾病治疗4、动物疾病预防5、动物医院管理6、打免疫耳标7、统计报表8、兽医实验室化验9、畜禽人工授精及妊娠诊断10、禽的饲养11、禽病防治12、牛的饲养13、牛病防治14、羊的饲养15、羊病防治16、猪的饲养17、猪病防治18、饲料成分的测定19、宰后肉品检验20、乳品检验21、兽药、饲料销售22、畜禽检疫23、畜产品检验 三.确定行动领域 将上面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结果,按照工作性质相同或相似,工作行动和环境一致 将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纳整合,形成16个行动领域:1、常见动物疾病诊治2、动物疫病防疫3、动物医院管理4、防疫知识和法规宣传5、统计报表6、实验室化验7、母畜的发情鉴定8、母畜的输精9、妊娠诊断10、禽的饲养11、牛羊的饲养12、猪的饲养13、饲料成分测定14、动物性食品的检验15、咨询服务16、饲料、兽药营销 四.转换为学习领域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发展规律以及工作任务的要求,将行动领域的16项任务转换成实现16个行动领域需要的18个学习领域:1、动物解剖生理2、动物疾病诊治基本技术3、常见动物疾病诊治实务4、动物疫病防疫实务5、动物医院管理实务6、防疫知识和法规宣传实务7、统计报表实务8、实验室化验实务9、母畜的发情鉴定实务10、母畜的输精实务11、妊娠诊断实务12、禽的饲养实务13、牛羊的饲养实务14、猪的饲养实务15、饲料成分测定实务16、动物性食品的检验实务17、咨询服务实务18、饲料、兽药营销实务 五.课程体系的构建与运行 根据畜牧兽医专业岗位能力需求,面向防治员、防疫员、化验员、繁改员、饲养员、饲料兽药营销员、检疫检验员岗位,遵从防治员岗位技能与其他岗位技能的辐射关系,防治员岗位技能与其他岗位技能之间和岗位内技能递进的规律,遵从中职学生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结合岗位能力、知识、素质分析结果,我们构建了以工作任务为主线、职业技能模块化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 该课程体系以通用素质课程—防治员课程为主线,以防治员—其他5个岗位课程为5条递进线,五条线中每条线都以技能递进顺序学习。课程基本顺序是,通用素质课程--防治员技能课程--繁改员专有技能课程--饲养员基础技能和综合技能课程--饲料兽药营销专有技能课程--检疫检验员专有技能课程。其中在学习防治员岗位课程时,通过《动物疫病防控技术》的学习完成了防疫员岗位课程,《动物疾病诊断技术》课程中,实验室化验部分的学习就完成了兽医化验员岗位课程。在检疫检验员专有能力课程《动物检疫检验技术》学习完成后同时完成了畜产品检验岗位技能学习。《动物营养与饲料》课程完成了饲料化验员岗位技能的学习。《饲料、兽药营销实务》完成了饲料营销员和兽药营销员两个工作岗位的技能学习任务。因而,本课程体系通过6个工作岗位技能的学习完成了8个岗位的技能任务,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我们构建的学习领域课程,基于畜牧兽医岗位的工作过程,集教、学、做于一体,实现了职业技能模块化教学与训练。教学内容不是知识的堆积,而是如何完成岗位的工作任务,体现教学了内容与工作任务的对接,增强了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畜牧兽医论文:浅谈在畜牧兽医专业教学中如何使用现代教育技术 【摘要】实践证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畜牧兽医理论和实践教学中恰当选用多媒体技术,以形象的“图、文声、像”创造教学情景,能够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多媒体技术与传统的畜牧兽医教学的整合,才有可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本文就在畜牧专业课教学中如何合理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畜牧兽医 多媒体 教学 效率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对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结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形式进行了改革。多媒体系统进入课堂,将现代教育技术带入了崭新阶段。将“多媒体辅助教学”引进畜牧兽医专业教学中,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会带来许多科技优势,以及对提高教学效率具有促进作用。 1.畜牧兽医专业教学中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必要性 现代教育技术全面运用于畜牧兽医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渲染教学氛围,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更重要的是可以有效地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学生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讲述牛羊病防治、禽病防治时,各种牛、羊、禽疾病的病理变化等用大量的图片代替了原先老师的板书或者口授。在进行动物解剖学课程讲授时,我们完善现有多媒体课堂教学课件,力求每一章节教学课件都做到图文并茂,按照教材制作《动物解剖学》网络教学课程和多媒体教学视频,并全部上网,同时将本课程的图片动画以及与组织胚胎学相关的网络资源在本校的网页上公布,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校园网进行浏览和学习,达到巩固课堂知识点和扩展知识面的目的。 2.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2.1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增强直观性 畜牧兽医课程不同于文化基础课,它要使学生建立起一个立体的动态的生物概念,但目前很多课本内容僵化,特别是一些图片资料不能充分说明问题,致使学生形成了片面的理解,而现代的多媒体技术可使呆板的课本知识生动起来。例如我们学习“口蹄疫防治”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先在网上查阅牛、羊、猪口蹄疫的相关图片资料,把能说明问题有代表性的图片粘贴下来,组成一系列的图片资料,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让学生自己说出它们的临床特征,播放口蹄疫防治方面的教学短片,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口蹄疫的危害和防治知识。课后让学生自己上网查询这方面的各种资料并上传到网上,相互交流探讨,这样通过学生自己分析和观察得出的结论就很容易被学生接受,这部分知识掌握起来就容易多了。 2.2加大信息量,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率 多媒体教学可在单位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的信息,在保证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前提下,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如:病理学是兽医基础学和兽医临床之间的桥梁,它以兽医解剖学、细胞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等为基础,学生在学习时要大量获取上述课程资料,多媒体教学可以即时调出所需图片、动画、视频及文字内容,大大减少了板书时间。由于教学时间充足,教师可以在讲授知识的同时,引入更多的新理论和新技术,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满足学生学习的要求,培养学生具有知识通融与迁移能力。 2.3信息广泛,拓宽专业知识面 畜牧兽医课程与其它的专业课程也有着较大的区别,其原因在于畜牧行业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新的养殖技术、疾病以及产品都在不断的发展,特别是疾病知识方面经常出现新的疫病,同时人们也在不断探索对付新型疫病的办法和手段,因此只靠课本上对疫病的描述和防治是远远不够的。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弥补书本上的不足,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可以随时采集信息服务教学。比如在讲“禽流感”一节内容时,可以补充2013年春季发生的“h7n9”的相关知识,“h7n9”是一个新型的禽流感病毒,它对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经济生产带来了严重危害,我们可以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上采集信息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及时了解国内外禽流感发生发展和蔓延的趋势,掌握其发病规律、发病机理和发病特征,并且掌握防治措施,并把这些资料上传到学校的教学教学网上,便于学生可以随时浏览和学习。课后 学生在因特网上搜集相关资料并上传到网上,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讨论,深化所学知识。这些知识是课本上没有的,但这些知识对畜牧兽医专业课教学工作是相当有利的,可以使学生及时了解某些疾病发展的动态和防治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所得到的信息来源之广、信息量之大是其它资料不可比拟的,也为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总之,在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特别是畜牧兽医专业的教学工作,网络和多媒体技术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合理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较好地突破教学难点,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诱思情境,展示相关知识背景,引导学生独立地探索和发现、相互讨论和研究,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经过长期潜移默化,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认知水平总是由低到高,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总是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因此,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创造了有利条件,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培养其探究意识和创造性思维。作为专业教师应深入教学一线,掌握畜牧兽医行业动态,了解新的科技知识,通过网络和多媒体技术传播新知识、新内容,培养出更多的畜牧科技人才。 畜牧兽医论文:畜牧兽医专业教室设计特色浅探 摘 要:适宜的教室环境是关系教学和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而现在的教室设计大多是循规蹈矩,对某个专业的教室设计更是缺乏个性化,缺乏专业特色。不同功能的教室其设计也有所不同,本文着重从提高教学效果出发,探讨畜牧兽医专业普通教室的设计如何突显专业特色的问题。 关键词:教室设计 专业特色 教室设计包括建筑设计与技术设计,它既要满足学生群体对环境的要求,又要尽量提高教学效果满足教学工作的技术要求。其中建筑设计主要是确定教室的样式、结构类型、各部位尺寸及材料性能等,技术设计包括结构设计及给排水、采暖、通风、电气等的设计。这里主要针对畜牧兽医专业的普通教室的功能关系与室内设计。 1.教室与实训室可以兼用 出于校园内各种建筑结构整齐划一考虑,一般做法都是把教学楼与实训楼分开、把教室与实训室分开,教学楼内有的把多媒体室与普通教室分开,有的多媒体教室单用白板或黑板,或白板与黑板相结合。总之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可谓想尽了千方百计,但总还不如意。畜牧兽医专业的实训室通常有解剖生理实训室、药理实训室、家畜病理、动物微生物与传染病、动物寄生虫、兽医临床综合、畜牧基础、畜禽生产、显微镜室、内科与诊断、生物生化、外科与产科、宠物训养与美容、中兽医等实训室,另外还有中草药园、牧草栽培园、各种小型动物养殖场等校内实训基地。其中有些实训室仪器小而多,有些则仪器大而贵,有些则化学药品多且有毒,有些则经久耐用且无毒副作用或对人体无不良影响。 由于畜牧兽医专业学生毕业后面对的是活的动物,接触的是鲜活的个体,学习的是实用技术,其实践操作性非常强,实训所需仪器设备多且不方便挪动;学生人数一般不太多,多为小班授课,其专业课教学不需要大型阶梯教室。根据这些特点,本人觉得其教室设计可考虑与实训室兼用。这样可增强直观性,方便老师进行演示试验,方便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训操作相结合,还能提高教室利用率。但教室作为学生每天学习生活的场所,是除寝室以外学生接触最多的地方,如果与实训室兼用,则要求室内没有对人体有害的药品或其他物质,室内仪器较耐用、不易损坏且较廉价,当然还需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如教室可与畜禽生产实训室结合,教室外可以与中草药园、植物园、牧草栽培基地相邻;或者教室内贮放一些小型仪器设备,或教室与存放小型仪器设备的小间相连,改变以往教室只有课桌与讲台的现象。如果从整栋建筑来看就是教室设在实训楼,教室与实训室有机结合。不过对桌椅也要精心设计,既要讲究使用的舒适性又要充分利用空间,尽量减少空间浪费,必要时可考虑在教室中间的桌椅上安装滑轮,根据课程需要进行自由组合,靠墙安装柜子存放什物或做成桌子与柜子两用式。 2.教室内布置设计突出专业特色 畜牧兽医专业的教室内布置完全可以与教学结合,增加学生接触专业知识的机会与频率,强化与巩固其专业知识。如室内摆设动物的整体骨架、动物的体表各部位名称图、各种组织器官的结构挂图、各种牧草图片、各种穴位图、药物配伍禁忌图等等,还可张贴各种专业报刊杂志的内容,窗台上可以种植各种真实的牧草或中草药植物,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天长日久的接触中熟悉、学会专业知识。教室内的多媒体经常播放一些专业视频,也方便学习,增强实践教学效果。此外考虑到专业课教学中小组讨论的需要,也可对室内布局进行合理设计,打破那种桌椅整齐排列的方式,采用分散布置的方式,形成学生之间能交流互动的学习环境。这种教室布置设计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他们的特长与兴趣爱好,发动师生提出设计方案。 3. 教室外围护结构的设计突出专业特色 外围护结构的设计首先是满足保温防寒、隔热防暑、采光照明、通风换气的要求,合理设计其墙壁、天花板与地面结构、材料及门、窗、通风口的数量、尺寸和安装位置等。如电热器、散热板、红外线灯、热风炉、暖风机等防寒采暖设备的选择与安装,喷雾、喷淋、蒸发垫或湿帘降温、冷风机降温等降温设备的选择与安装等,都可以让学生参与,也可以是多种方式结合。不过这样可能增加费用,但有些仪器可以考虑有偿使用的方式,让学生在享受中学会使用仪器。 4.与个性化设计相应的管理制度 以上各种突显专业特色的个性化教室设计都会增加管理难度。那么管理方面如何应对呢? 4.1领导更新观念,放宽政策 目前教室一般是制式的,国家有统一的标准,多年来没有什么变化。即使曾经有过某些人性化设计也难于变成现实。在这方面,各级领导者首先应该放宽政策,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 4.2实行承包责任制:硬件的购买与安装由学校出资完成,管理由承包者负责。承包方可以是以班级为单位,也可以是学生或老师个人。如同学生公寓楼的管理一样,学校给定出经费限额、电的基本限度、水的基本限度等各种基本指标以及各种基本制度,承包方节约的就奖励,超支的就处罚。 4.3定期收集信息,多部门配合:畜牧兽医专业的个性化教室要想更好完成它的功能,就必须成立一个管理委员会,每年进行一次用户调查和可用性评估,收集师生与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对教室和室内设施的使用与管理的合理化建议。这种专业教室在设计时应该倾听各课程教师的意见,吸收他们参与设计,这样也可减少以后管理的难度。在教室醒目位置张贴求救电话,保证师生使用教室遇到维修问题或需要支持时有畅通的信息渠道,这样可减少对设施的盲目破坏性,增加师生的满意度,利于管理。 畜牧兽医论文:在中职畜牧兽医专业教学中体现就业导向的实践探索 摘 要:以就业为导向是国家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水平提出的在当前我国国情下行之有效的重要发展理念。在中职畜牧兽医专业课程教学中体现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是前提,面向社会、面向市场是方向,根据专业课程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是途径。 关键词:畜牧兽医专业 教学 就业导向 以就业为导向是国家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水平而提出的在当前我国国情下行之有效的重要发展理念。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职业教育要坚持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继续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因此,以就业为导向、强化学生技能培养是在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大环境下必须提倡和坚持的重要改革精神。在中职畜牧兽医专业教学中如何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适应市场,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强化学生的就业能力,是每一个中职畜牧兽医专业教师必须面对与思考的问题。为此,笔者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索。 一、正确理解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的内涵 中央提出的“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的根本内涵是:以就业为导向要强调学生的就业技能,还要促进学生理论知识体系的完善和人文素养的提升。学生的真正就业是以技能、理论、素养三者共同来支撑的,它是一个综合素质的就业导向观,是一种全面的就业。它除了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和满足企业的需求之外,更有利于学生的人格健全,有利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二、中职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就业能力 根据国家对中职生的培养目标要求,中等职业教育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职业能力、创业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在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实用型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从专业角度讲,中职畜牧兽医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应具有畜牧兽医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具有动物科学饲养管理的能力,具有动物疾病临床诊断能力,具有动物疫病检疫检验及防控能力,具有动物药理知识和兽药临床使用及营销能力,具有动物繁殖改良的理论知识和动物繁殖调控能力。 三、培养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实践探索 1.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是实施就业教育的前提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首先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要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要从传授、继承已有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着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操作技能的现代教育转变。教师要认识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努力形成以主动参与、积极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创造为基本学习方式的新型教学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实践中身体力行地推行就业教育,才能真正把学生专业技能培养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 2.寓职业道德教育于专业教学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 根据培养目标要求,首先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这是成为高素质劳动者的前提条件或基本条件,否则即使具备了较高的技能水平,也不可能成为受社会欢迎的人才。作为专业课教师,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必须把学生的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并贯穿在课堂教学之中。 如我在《畜禽营养与饲料》课程教学中,根据课程特点,从正反两方面对学生进行爱岗敬业教育、职业道德教育。首先从我国人民膳食的特点和现状出发,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明确发展畜牧业关系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关系到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大事,从而使学生提高了认识,破除了鄙视畜牧业的旧观念,激发了学习专业的责任感。其次,列举河北“三鹿奶粉”事件、河南“瘦肉精”事件对社会的危害、对人民群众生命的危害,教育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学好专业,将来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并鼓励他们走致富之路,使之树立起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思想。 3.根据专业课程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 畜牧兽医专业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在畜牧兽医专业课上用“纸上谈兵”的传统教学法是不可行的。作为畜牧兽医专业教师必须动脑筋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才能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 (1)创设情境,任务驱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能力。 “教师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决定着教学的过程与方向,学生是主体,获得知识必须通过学生自己动脑、动手主动地活动才能完成。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要运用问题驱动或任务驱动,通过创设“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环境,激发、组织、引导、鼓励学生自主自愿学习,把学生被动学习变为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能力。 如我在教学《畜禽营养与饲料》中“畜禽日粮配合”一节时,首先向学生展示典型的饲料配方,并引导学生分析配方中各营养物质的含量与营养价值,然后讲解饲料配方的原则、要求与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才能配出科学合理的畜禽日粮,并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不同种类、不同生产目的的畜禽日粮配方,然后在班内评比,看谁的配方更科学、更合理、更实用。整个过程自始至终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学习、主动学习,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2)营造创新教学环境,坚持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中职畜牧兽医专业课程教学中,营造良好的创新教学环境,包括教学心理和畜牧兽医专业教学环境的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的意识。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某个学生提出了与教师截然不同的见解,教师不应只是简单地否定学生,而应引导学生审视其观点,并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做可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进行独立学习及创新的自信心,使其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如我在《畜禽解剖生理》课程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掌握正常畜体的形态、构造、生理机能,在施教过程中,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启发学生正确理解和处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形态构造和机能的关系、畜体和外界环境的关系。讲畜体形态构造和机能的关系时,首先讲明机能以形态构造为基础,形态构造又必须与机能相适应;形态构造决定其器官的机能,而生理机能的改变又可以影响器官的形态构造改变。两者相互依赖、互相影响。又如讲畜体与外界环境的关系时,先讲明畜体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外界环境中,环境条件对畜体有直接的影响,外界环境在不断变化,畜体的机能和构造就会发生相应变化,以使其适应新的环境,维持家畜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然后提出问题:“当畜体处于寒冷环境时,为什么皮肤血管会广泛收缩?为什么骨骼肌的紧张度增强而发生寒颤?”让学生思考,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使之学得活、记得牢。 (3)教师用做来教,学生用做来学,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教师以做来教,学生用做来学”这种教学方式即为“做中学”,直接的意思是基于动手做的过程中进行探究式学习和教育。这样的教学方式,也是美国等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比较重视的教育形式,也是目前职业学校尤其是畜牧兽医专业能力培养上可采用的行之有效的教学途径。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校养殖实习场、兽医门诊部,以实习教学模式为主,以示范操作在先,然后由学生实作。如讲家畜运动系统中“骨和骨骼”一节时,我利用骨标本、挂图将各骨的构造特点、位置关系及骨构成骨骼的有关知识讲明之后,又出示畜体骨架模型,让学生整体观察,并启发学生思考局部器官与整体形态的关系,然后要求学生绘制本地常见家畜牛或猪的全身骨骼图,以加深对畜体整体形态的印象。课后要求学生采集、制做标本,进一步强化基本技能训练。特别是解剖实习时,尽量采用新鲜正常的动物标本,边讲边做,或师生同做,以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 4.牢牢把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方向,按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施教,培养学生适应职业岗位和适应社会的综合职业能力 在专业教学中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需要为基本依据,把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知识点和能力要素落实到专业技术课和实践教学环节中,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据调查,农村基层很多中小规模养殖场、养殖专业大户,由于经营者不懂养殖技术,不按常规防疫,一旦出现流行病就束手无策,有的血本无归;另外,大部分饲料和兽药营销人员对疾病的诊疗技术都很欠缺,有的甚至连肌注、皮下注射都不会,更不用说静脉注射了。所以,既懂理论知识又会动手操作的技能人才是基层养殖场以及兽药厂和饲料厂最需要、最欢迎的人才。这就要求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必须与之相适应,培养出具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实用型人才。 按照市场需求,畜牧兽医专业岗位主要有以下几种,如畜牧技术员、饲料生产技术员、繁改技术员、兽医技术员、检疫技术员、牧场管理员、畜牧物资生产营销员等。要按照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着重职业岗位操作技能的培养,以及适应职业岗位和适应社会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使其更好地适应本岗位工作需要以及应对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 如《猪的生产与经营》课程内容是畜禽饲养与管理人员岗位必须掌握的知识,教学本课程时,我常常把学生带到学校养殖场或学校附近的养殖专业大户现场教学,使学生掌握猪的饲养管理技术、疫病防疫防治技术,并请技术员现场讲解猪饲养管理的体会及养猪致富之道,进一步强化专业意识和职业岗位能力。不仅如此,在高二年级开展专业实习时,我们将学生分组分配到各区乡兽医站或中小规模养殖场跟师实习,在高三年级根据学生选择的职业岗位,将学生分配到相应的实习单位,如乡镇兽医站、中小规模养殖场、饲料厂、兽药厂等,进行为期一年的顶岗实习,进一步强化了实践操作技能,培养了适应岗位和适应社会的综合职业能力。 畜牧兽医论文:转变中等专业学校畜牧兽医专业实训教学模式适应就业市场需要 摘要:职业教育与就业密不可分,就业乃民生之本,它关系到中专学校学生的切身利益与学校声益。因此以就业为导向是中等专业学校教育的重要理念,而实践教学是体现这一理念的具体的重要教学方式,以中等专业学校畜牧兽医专业为例阐述了当前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矛盾提出了实践教学应在教学观念,教学形成、教学模式等方面的一些转变想法。 关键词:中专学校;就业导向;实践教学;教学模式;市场需求 职业教育与就业密不可分,就业乃民生之本,它关系到中专学校学生的切身利益与学校的声益,从一定意义上说,中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培训;因此,以适应就业市场需要,以就业为导向,已成为当前中等专业技术教育的主要工作,畜牧兽医专业作为我校的主干专业,也应树立适应就业市场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培养一批既掌握理论知识,也具备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创业精神的社会应用型人才。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实现知识和能力,专业与就业的统一呢?笔者认为,实践教学模式为解决这一矛盾提供了新的教学途径;然而当前实施的实践教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迫切需要在教学模式上予以一定的转变。 一、畜牧专业的现状与市场需求 1.畜牧兽医的专业现状。中国中等专业学校的畜牧兽医专业、特别是在那些农业省市中为养殖业(或其他行业)培养出了不少人才,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的养殖业的蓬勃发展,为培养适应农村的高素质劳动者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但近几年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进入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逐渐减少,而进入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多数是成绩不理想、不想念书、又不想做事的那一部分学生。与此同时学校在管理和教学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如:师资水平滞后、教学方式落后、经费投入少、教学设备不足、实习条件差等,这样就造成了恶性循环,使就读学生越来越少;但行业中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养殖业发展很快,培养大量的实用型畜牧兽医人才具有广阔的前景。 2.市场需求。据调查大多数本科院校毕业生与大专生理论知识可以,实际动手能力欠缺,同时不想下基层,中专生虽然要求条件相对较低,但动手能力差,理论知识也非常欠缺。大部分畜牧专业只重视理论教学,甚至就没有进行实践教学。这就是说无论是本科生、大专生、还是中专生的教育,目前都难以培养出满足农村地区实现需要的畜牧兽医人才。 现在基层的一些规模小的养殖场急需大批具有适用技能而又有理论水平的实用技术人才;在基层很多养殖场,其经营者不懂养殖技术,不按常规防疫,一旦出现流行病就束手无策,有的血本无归。另外,大部分饲料和兽药营销人员对疾病的诊疗技术都很欠缺,有的甚至连肌注、皮下注射都不会,更不用说静脉注射了;所以懂技术又能跑业务的人才很受兽药厂和饲料厂的欢迎;这些不要求有很高的学历,但要求有一手过硬的基本诊断技术和诊疗技术。这样一种形势要求为农村地区培养出大量实用型畜牧兽医人才。这也就要求中等专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改革。培养出具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实用型人才。 二、当前中等专业学校畜牧兽医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当前中等专业学校畜牧兽医实践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存在着知识老化的现象。中等专业学校畜牧兽医专业的教材虽然经过几次更新,但仍相对落后于行业现状,以教材为依据的实践教学在内容上也相应落后,因所学教材大都是2003年左右出版的,而当今社会是技术革新、创新的社会,科技发达,技术改进,学校的实验设备,实习基地、实践教学,难以满足行业的市场需求。 2.当前中等专业学校畜牧兽医实践教学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着陈旧落后的现象。实践教学的显著特点是突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很显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必须给学生实践的机会,然而,当前中等专业学校,畜牧兽医的实践教学基本上是一个模式,教师示范操作,学生很少有机会自己动手,这样简单的模式是难以培养出一流的实用型技术人才,也直接影响培养目标的实现。 3.当前中等专业学校畜牧兽医实践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注重技能“专才化”的现象。当今社会及产业需要实践能力强且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而中等专业学校畜牧兽医实践教学往往只注重以行业技能等级证为标准的训练,这样有目的教学就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技能专才化,而忽视了职业素质的培养,学生毕业时,面向社会,虽有证但综合素质却适应性相对不合格,就很难适应于市场的需求。 三、就业导向呼吁中等专业学校畜牧兽医实践教学模式的转变 1.变注重“考证”为注重市场。中等专业学校教育培养目标是使教育者成为适应于生产、服务于农村工作第一线的复合型、实用型高素质人才。虽然中等专业学校按要求使学生通过实践教学取得相应的行业技能等级证书,但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还不健全、不完善的当今社会,有些资格证书与实际能力的等值性值得怀疑(因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相对不适应需要),人才市场更注重学生实用的职业能力,以就业为导向的畜牧兽医的实践教学,必须针对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对行业就业市场需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从而正确地、动态地反映出行业就业形势,并通过分析研究,制定出适宜的实践教学方案,以满足社会(行业)就业市场对本专业人才的规格要求,从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优化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使用情况的评价。 2.变强调“形式”为加强实训环节。中等专业学校教育的显著特点是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以就业为导向的畜牧兽医的实践教学必须强调,加强实训环节,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人人将掌握的理论知识向实践转化,使人人都具备动脑、动手能力,但遗憾的是,当今的中等专业学校的畜牧兽医教育中对实训问题解决得不理想,缺乏可适用的校内、外实训场所(主要是供实训的设备、动物),然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必须给学生有充足的实践机会,那么如何来解决这一矛盾呢。笔者认为,一是实现学校与企业的联合。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顶岗学习(而现在的顶岗实习是专业不对口),这样对学校来说,在不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的情况下,学生的实训课有了保证,而学生通过在企业里的见习、实习,了解了社会、认识了社会,进而走向了社会。二是加强建设模拟职业岗位的实训基地。当前大多中等专业学校已具备简单的示范操作基地,但要使示范基地的设备仪器、实训动物更完全,以使实训基地的场景更接近实际,学生在这样的基地实际操作、工作才能真正达到教学效果。三是在保证学生正常的实训以外,学校和老师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有意识地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例如,可以让学生负责几天的动物饲养、接生、育仔等工作,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操作技能、才艺比赛等活动。四是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可以把实训的要点,部位讲解清楚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让学生有动手的机会。 3.变关注“专才”为关注职业技能的培养。当今的科技发展,需要具有较强职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中等专业学校的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的职业技能是指从事现代畜牧兽医行业的技能,是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等在职业活动中的外在综合表现,它是由基本能力、专业技能和关键能力构成。基本能力是指从事社会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通用能力,具有在社会不同职业和岗位之间普遍适用性,通用性和可迁移性等特点,是作为一个现代职业人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从业能力,如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计算机的运用能力,最基本的判断和辨别能力、责任感、诚信度等等。专业技能是针对所从事行业中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专业岗位知识。工作中知识运用的熟练程度以及本行业技术、技巧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等。关键能力是指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技术创新的能力以及职业素质等,在经济时代,培养和发展能力比获得知识更重要。因此,要求在畜牧兽医实践教学中既要注重专业技能、岗位技能的培养,又注重知识面的拓宽,同时加强思想素质、心理素质、交往能力、合作能力的培养,在各种综合知识技能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才是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培养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也是为学宗旨。 畜牧兽医论文:畜牧兽医卫生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摘要: 本文结合实际情况,就畜牧兽医卫生方面存在简单的问题和对策进行了分析,希望对同行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 畜牧兽医卫生;存在问题;对策 畜牧兽医卫生工作主要是指和从事动物饲养、经营动物产品、饲料兽药生产、应用有关场所的环境。在畜牧兽医卫生工作开展过程中重点检查其防疫条件和动物卫生质量是否达到要求,同时还要重视畜牧兽医卫生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从现阶段畜牧兽医卫生工作现状来看,其中还存在不少突出问题,对地区畜牧产业发展产生不小的影响,需要我们及时采取措施将问题解决。 1畜牧兽医卫生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1.1疫病容易传播 当前畜牧养殖产业向着集约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但是很多饲养户都没有认识到畜牧兽医卫生工作的重要性,注重养殖方面的资金投入,忽视其他相关保障措施的资金投入,尤其是畜牧兽医卫生方面的投入。很多养殖场粪污处理措施不到位,污染严重,饲养条件恶劣,动物在这样的条件下生产很容易感染多种疫病,导致疫病在养殖场内大范围传播,严重危害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和地区畜牧养殖产业的安全。 1.2饲料卫生条件差,随意添加兽药等添加剂 有些饲养户为了节省开支,将动物食用剩下的饲料回收后继续饲喂动物,这些饲料在收集过程中很容易被污染,再次利用可能会导致动物疫病的发生。同时,很多饲养户存在随意使用兽药添加剂的情况。大剂量、多种类的添加,导致动物体内药物蓄积,这些药物进入人体之后给人类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2解决畜牧兽医卫生存在问题的对策分析 2.1强化科学防疫 首先,各单位要进一步明确防控责任,建立督查检查制度,对虚报瞒报防控信息、不听指挥、不认真落实防控措施造成疫情扩散蔓延的,要杀一儆百严肃追究有关领导及相关责任人的责任绝不姑息。各县(市)畜牧部门要尽快组织人员认真学习《动物疫病防控方案》、《塔城地区重大疫病防控应急预案》,并将方案和应急预案印发给每位基层兽医人员,做到人手一本,在防控工作中严格按照应急预案和技术规范做到坚决果断,科学规范,快速处置;其次,各县(市)要认真做好排查工作,摸清易感动物存栏数量,保障疫苗供应,切实做好辖区内动物免疫工作及新生幼畜的补免工作;最后,加强各公路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工作,严格按照规定查证验物、登记备案,严肃查处各类违规、违法调运行为,对于违规、违法调运和未经检疫运输动物、动物产品或证物不符的,立即采取就地隔离措施并实施立案查处。同时,结合排查工作对我区取得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的养殖场(小区)、屠宰场、活畜交易市场进行集中审核,对达不到动物防疫条件合格的要限期整改,拒不整改的要吊销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 2.2强化监督,做好养殖环节痕迹化管理 全面开展畜禽养殖环节摸底排查。重点检查活畜禽调入调出、畜禽标识使用和养殖档案的建立、兽用抗菌药等投入品使用、休药期执行情况、产地检疫报检、跨省区引进活畜禽落地报告、强制免疫、无害化处理等情况,督促养殖者完善各项记录档案,实行痕迹化管理。养殖场所相关记录不完善的,要求限期整改完善。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一经发现,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严肃处理,绝不姑息,从源头把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品质量安全关;其次,各地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对辖区内动物养殖场所经营性质、规模、防疫条件、相关资质等情况进行清查,及时更新数据库中饲养场(小区)相关信息。凡有信息资料而现在已经不经营的全部清理,规范录入监管对象基础信息和监管信息,确保数据真实、可靠、有效。对辖区内的饲养场(小区)全面进行专项风险评估,在明确风险关键点、风险等级、监管责任人的基础上,按规定实施监督检查,切实做好养殖环节动物卫生风险管理。 2.3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落实到位 集中抽调动监执法中坚力量对所有规模饲养场、养殖小区动物防疫条件、动物产品经营门市经营行为进行严格监督检查、再次确定风险等级。完善档案管理,更加完善建立可追溯体系,对监督过程中发现的违规、违法行为予以重拳出击。要重视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之间的衔接,对涉嫌犯罪的,一律移交公安机关处理,对违法案件事实确凿、案情重大的要及时予以曝光,以案说法,震慑不法分子。 作者:颜庭生 单位:新疆塔城地区种牛场 畜牧兽医论文: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重点浅析 摘要: 动物防疫站的建立可以有效的提升我国的畜牧养殖发展水平,为了将我国的防疫水平进行有效的提高,保障防疫工作的有效性,本文主要探讨了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中的相关问题。首先对畜牧兽医动物的防疫工作重点进行了分析,同时阐述了畜牧兽医防疫工作存在的问题,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 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存在问题;工作重点 1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的重点分析 动物防疫工作是畜牧养殖的重要保障机构,我国动物防疫站主要是根据省、市、县、乡进行划分[1]。防疫水平会因为区域而受到限制,导致城镇乡之间的防疫水平差距很大,我国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的重点如下: 1.1保障机制健全 任何工作开展的前提都需要保障相关机制的健全,只有完善的机制才能使得动物防疫站的各个工作环节顺利开展。保障机制的健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设施保障机制、人才保障机制、应急制度、疫苗保障机制四个方面。 1.2基础设施完善 动物防疫站除了相关的机制,基础设施也是防疫站的一大重点。例如:在动物养殖的过程中出现大面积的动物死亡现象,工作人员除了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之外。还需要观察动物的死亡特征,化验动物的血清,寻找科学、合理的解决措施,这些步骤都是需要相关的医疗设备才可以完成的。因此,为了防疫站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加大防疫站相关设备的建设力度。 1.3人员队伍保障 防疫站工作人员队伍建设也是一个较为重要的问题,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防疫站的工作手段也逐渐走向现代化,专业的人员队伍才可以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就我国当前的基层防疫站人员队伍中,最为严重的一个问题就是老龄化现象比较严重,加上社会经济的不断上升,防疫站的福利薪资待遇就显得比较低[2]。需要对防疫站的队伍进行改革,注入新鲜力量。 1.4综合防疫手段 防疫手段是防疫站开展工作的重点,现代化的防疫技术和强大的信息技术将防疫站的工作水平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例如:在一些基层的防疫站机构中,可以通过计算机将防疫数据发送给现代化设备比较先进的防疫站,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就能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这样也就加强了防疫站工作的有效性,偏远地区的防疫站也能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 2畜牧兽医防疫工作存在的问题 2.1管理体制建设薄弱 防疫工作的主要缺陷就是体制建设比较薄弱,缺乏完善的体制建设,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2.1.1随着环境的污染严重,动物的生存环境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传统的打针防疫手段已经无法适应新的疫情,不能做到有效的防疫。2.1.2防疫工作的的体制具有不健全性,而动物防疫站的工作又需要资金、人员、物质、技术来进行保障,以往的体制根本没有涉及这些东西,导致相关的防疫工作无法顺利得到开展[3]。 2.2设备配套建设稀少 动物防疫站的工作涉及到血清、血液等化验类的东西,这些化验工作都是需要专业的设施设备才能完成。但是就目前我国的防疫站工作而言,专业的设施设备还不够健全。只有保证防疫站的设施设备健全,才能够定期对畜牧养殖展开检疫工作。及时发现一些潜在的疾病,将发病率降到最低。利用相关设备治疗,可以对疫情进行有效的控制。但是,由于很多防疫站的专业设备不完善,导致防疫工作无法顺利的开展,一旦疫情扩散就会给养殖户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2.3人员队伍建设不足 落实工作的前提就是队伍建设,我国的畜牧业队伍老龄化现象比较严重,人员的专业水平呈现出参差不齐的局面。特别是经济不发达或者是偏远地区,人员老龄化的现象更加严重。另一方面,由于防疫站的福利待遇薪资等问题造成人员的流动性比较大,很多专业技术比较好的年轻人都选择了东部发达地区,就算是分到了偏远地区,每年的转调情况也特别的严重,队伍建设问题也是阻碍畜牧业发展的一大难点[4]。 2.4防疫手段落后 各地的经济发展不同,动物防疫站的区域发展也越来越不平衡,最为明显的就是我国西部的不发达地区。西部的不发达地区对动物的防疫往往还停留在“打一针就好”的防疫思维上,没有引进更加先进的防疫手段。再加上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导致领域造假的现象也比较突出,主要体现在基础设施和疫苗质量上,这些问题都严重阻碍着西部地区畜牧业的发展。畜牧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畜牧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前景。国家应该重视动物防疫站的工作层次、福利待遇上进行调整,使得动物防疫站的工作能够顺利的开展。 作者:毕迎春 董长兴 单位: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丰南农牧局疫控中心 畜牧兽医论文: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制改革分析 摘要: 兽医行业在畜牧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重新得到了社会的重视,为了满足畜牧业发展的需求,需要提高兽医技术,加强兽医技术管理,针对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对畜牧业的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制的现状,探讨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制改革的创新与对策,旨在为我国畜牧兽医技术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 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制;现状;改革创新;对策 兽医技术和畜牧业之间呈现出一种相互促进和相互发展的状态,即畜牧业的发展带动了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的发展,兽医技术的提高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尤其畜牧业作为我国经济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得到政府以及相关人员的重视,推动与其密切相关的兽医技术管理体制的优化改革,提高我国畜牧产品的质量,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积极因素。文章就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制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探究如何推动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 1当前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制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畜牧业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具有重大的意义,我国政府已经深刻的认识到基层畜牧兽医技术对畜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所以在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制中也投入了较多的资源,从宏观上来看我国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制发展良好,但是细化到细节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二个方面: 1.1畜牧业对兽医技术管理的忽视 虽然政府已经在畜牧兽医技术管理方面已经有较多的资源投入,但是基层在畜牧业在落实畜牧兽医技术管理资源的时候,并没有将资源真正用于兽医技术的管理,经常将其挪为他用。其次,基层部门对兽医技术管理松懈,对兽医技术的认识不到位,严重阻碍了畜牧兽医技术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创新。其次,基层部门之间的协调能力较差,在兽医技术领域没有较强的连接和沟通能力,导致畜牧业对兽医技术管理的重要性容易被忽略,最终对畜牧业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1.2管理职责不明确 虽然兽医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重视,但是从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的形式来看还存在严重的缺陷,具体体现在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职责不够明确,兽医技术的管理存在较大的分散性,不同管理机构之间的管理形式不一,导致难以形成统一化的兽医技术管理机制,使得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无法取得明显的成效。 1.3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 兽医是畜牧产业的一线岗位,对控制、防治畜牧疫情意义重大,需要有良好的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制进行统一规划管理,但是现在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对于畜牧疫情没有良好的应对能力,没有能力组织协调兽医技术,导致最终疫情扩大,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2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对策 2.1设立专职管理部门,定期巡检基层管理工作 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单一独立的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系,所以在落实兽医技术管理工作时候经常出现落实不到位或者重复落实的情况。针对这种现象应该设立专职管理部门,简化传统行政机构管理程序的复杂性,尽量缩减行政管理人员的数量,分区域进行各自区域内的行政管理人员的调动,提高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的效率。其次,要定期巡检基层管理工作,检测基层兽医技术管理工作是否落实到实处,及时的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2.2吸纳新型技术人才从业 从调查显示我国现在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的从业人员较少,在职的管理人员普遍存在的特征是年龄偏大,管理理念和措施较为落后,虽然有丰富的管理实践经验,但是对新型技术的学习和掌握较少,整体管理工作效率较低。所以上级部门应该积极招纳新生代技术人才,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引进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当中,同时推进市场化的运营方式,切实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2.3加强管理部门对疫情危害的学习 现在社会管理中对发展较为缓慢的行业关注程度相对较低,各个区域将经济实力的提升作为主要的发展任务,所以在畜牧疫情发生的时候,没有有效的防控办法,所以相关管理部门应该推高对疫情危害的学习和关注,提升畜牧兽医技术管理的意识,促进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制的形成和完善。 2.4建立和完善兽医技术管理机制,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作 完善的善兽医技术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是提高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效率,同时需要根据市场经济的动态特征做出适应性的兽医技术管理机制的改革和创新,对各个管理部门之间的职责进行明确的规范,协调多种管理方式,实现部门之间职能的相互制约以及功能的相互贯通,确保各个部门之间的责任能够得到细致的划分,为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效率的提高奠定基础。其次,基层的兽医技术管理人员也要明确自己的职责,管理部门可以针对兽医技术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制定奖罚制度,激发兽医技术管理人员主动充实管理知识和技能。最后,根据相关的法律制度对管理过程进行规范,提高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制改革力度。综上所述,兽医技术和畜牧业之间呈现出一种相互促进和相互发展的状态,提高兽医技术,加强兽医技术管理,针对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对畜牧业的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政府要设立专职管理部门,定期巡检基层管理工作;积极吸纳新型技术人才从业,加强管理部门对疫情的危害的学习;建立和完善兽医技术管理机制,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作,推进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制改革创新。 作者:玉素莆·吾甫尔 单位:库尔勒市畜牧兽医站 畜牧兽医论文:基层畜牧兽医技术体系建设浅析 摘要: 唐河历来就是畜牧大县、强县,政府对畜牧业的资金技术投入也比较重视,县内20个乡镇都建有畜牧兽医站,检验检疫设备也相应完备,杜绝了疫病的传播流行,但同时也有不足之处。 关键词: 畜牧强县;基村畜牧兽医体系 唐河县是一个传统的畜牧大县,也是畜牧强县,是全国秸秆养牛示范县、河南省四十个畜牧重点县之一,连续七年被确定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基层兽医站担负着对辖区内动物强制免疫的实施和监督,负责动物及动产品检疫、疫情调查、监管、兽药管理等工作,同时也要承担和畜牧相关的技术推广公益性宣传服务等系列工作,是畜牧战线的前沿,加强基层畜牧兽医体系的建设,也是国家畜牧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1唐河县基层畜牧兽医推广体系建设的现况 由于唐河历来就是畜牧大县,政府对畜牧业的资金技术投入也比较重视,县内20个乡镇都建有畜牧兽医站,检验检疫设备也相应完备,杜绝了疫病的传播流行,但同时也有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 1.1意识淡薄,管理粗放 畜牧养殖大多数仍集中在农村,当前的养殖模式为一家一户散养居多,养殖规模小,管理粗放,动物基础防疫条件差。同时养殖户防疫意识淡薄。特别是散养户,受经济条件和传统思想的影响,动物防疫意识淡薄,养殖动物靠运气,认为防不防无所谓,动物发病后再医也不迟,甚至根本意识不到动物防疫的重要性和疫病的危害性,“轻防重治”的思想严重。导致防疫工作相当被动,严重影响了动物防疫工作的顺利开展。办公条件差,基础设施简化不完备。基层畜牧兽医站经历了多次改革,大多都是原来的旧房,部门因资金投入有限,年久失修而急需重新建设或更新改造,但基层财力有限,难以彻底解决现有的矛盾和问题。近年来,由于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兽医工作的重视程度,县乡级兽医防疫机构的设施设备有了明显改善,配备了系列必须的设施,但与现代畜牧业对防疫检测等设备的发展需求仍有一定差距,先进的检疫设备数量难以保障,如果发生疫情,基层兽医人员势必要亲临一线,部分偏远站甚至没有基本的防护服,兽医人员自身安全都受到潜在的威胁。 1.2缺少专业的高技术畜牧兽医师 近年来,由于就业环境的局限和青年学生对畜牧兽医专业的不感冒,畜牧兽医专业正在逐渐成为“冷门专业”选择报考畜牧兽医专业的高素质青年人少得可怜,即使毕业也不愿到乡镇基层那样的小地方工作,上岁数的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逐渐退休,人员严重不足,造成基层畜牧兽医站专业技术人员处于青黄不接断档阶段,现有的畜牧兽医技术人员大都是子承父业门里出身或自学从业,没受过专业知识培训,有些不会电脑操作,无法上网多学习了解现代化畜牧兽医技术。 2建立基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的必要性 农村要发展,农民要增收,离不开畜牧业的大力支持,农村畜牧兽医技术体系,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一个重要的部分,是保障畜牧业健康蓬勃发展的基础,随着现阶段新农村建设的持续深入,完善农村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就成为摆在基层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面前的一道重大课题。基层畜牧兽医体系是连接畜牧业生产与市场的桥梁,该体系是否健全不仅关系着畜牧业的健康发展,也直接影响着农民的增收,目前畜牧养殖业仍然是农村基层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特别是唐河做为畜牧大县,畜牧业收入在农业收入中仍较大比重,加强基层畜牧兽医技术体系的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兽医站在畜禽动物防疫养殖中的堡垒作用,是畜牧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3对我县基层畜牧兽医体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3.1引进高素质人才,提升基层畜牧兽医团队的整体专业素养 为深入贯彻人才回归工程战略,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唐河县政府站在战略的高度近年来对高层次专业人才开展“绿色通道”直接引进,通过亲情联络、乡情纽带、政策扶持、资源开放、环境优化、人格尊重等方式吸引各类人才回归,分专业充实到县直和乡镇财政全供事业单位,这种优越的“筑巢引凤”条件保障,”吸引了数批高层次人才的回归,形成依靠人才促进特色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格局。今后可利用“绿色通道”加大对畜牧兽医专业技术高层次人员的引进,充实到基层畜牧兽医队伍中,鼓励他们尽快成熟成长,成为基层畜牧兽医技术队伍中的“领头雁”,同时定期对基层畜牧兽医人员进行业务培训,聘请本地或者外地的畜牧兽医专家对他们进行培训学习,对畜禽养殖、饲料饲养、防疫检疫、疫病防治、畜禽产品加工、畜养政策法规等各科技术进行专业培训、指导,建立考核考评长效机制,加强基层畜牧兽医技术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技术水平,让基层畜牧兽医的团队更专业,更快适应现代化畜牧业的蓬勃发展步伐。 3.2完善基础设施,配备现代化的高科技设备并培训人员熟悉操作 基层要畜牧兽医站应多方争取资金支持,改造或更新旧的基础设备,有的基层畜牧兽医站虽然配备有先进的设备,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技术培训,对这些先进设备只好望洋兴叹,结果是所谓的先进设备只是闲摆设。 3.3提升对基层畜牧兽医技术体系的关注度 因为唐河是畜牧大县,畜牧产业在农村经济中占有主导性的战略地位,基层畜牧兽医体系建设也是关系着畜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根本性建设,应列入县乡目标管理体制,进行考核实行奖励,每年拿出专项资金,对基层兽医体系涌现出的先进人和事进行宣传表彰,唐河县政府从2009年以来每年拿出20佘万元对畜牧工作进行奖励,把发展畜牧业作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多举并进推进畜牧产业化发展,着力打造畜牧强县,同时对外争取与向内挖潜相结合,调动和吸收多方面资金,投入助推畜牧业扩规模、上水平、增效益,同时也加快基层畜牧兽医推广体系的建设步伐。 3.4强化动物卫生监督作用,建立稳定的动物防疫投入机制 加强畜产品及畜产品投入品市场监管,健全畜产品准入制度,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的有关要求,让民众意识到开展动物防疫检疫工作是一种政府行为,是在政府职能督导下的带有一定的强制性质的保障服务。政府要将农村地区的畜牧兽医站人员经费以及防疫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以加强对从业人员的资金保障。同时,对动物防疫检疫等行政事业性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以全额用于动物防疫事业。 3.5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建立和完善畜牧兽医网上服务 随着科技的发展应用,网络技术与人们的工作生活联系日益密切,已深入应用到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应充分利用县内已建立的22个乡级防检站,进一步完善县乡村三级防控体系建设,开展三级联网互动,形成以国家或者省级畜牧兽医站为中心,县内22个乡级防检站为基点,各种学会、协会相互补充的多层次、全方位的技术推广服务网络体系,通过网上专家在线讲课诊病,互相交流经验汲取不足,及时更新国家防疫防控新动向,把畜禽养殖过程中常见和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都一一总结公布上网,方便快捷地随时满足养殖户的查询,既方便与省内仍至全国各地畜牧兽医站的交流与合作,也有利于畜牧兽医站产、销一条龙运行体系的形成,还有利于促进我国畜牧业的高效发展。 3.6提倡规模养殖,打造专业龙头养殖基地,发展畜牧养殖特色产业 政府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和市场需求,创优服务环境,从政策、资金上加大扶持力度,鼓励支持规模化养殖,目前,唐河累计建成了规模饲养场1877家,300畜位牛场20个、存栏万只以上养鸡场39个,畜牧养殖业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4结语 总之,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畜牧业仍是作为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行业,也是满足国民基本生活需要的重要行业,特别是围绕唐河县要把畜牧大县发展建设为畜牧强县这一战略目标,我们更要认真结合农业技术推广和相关的畜牧兽医管理条例,尽各方努力共同推动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使我县畜牧业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实现我县畜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真正早日实现由畜牧大县成长为畜牧强县的目标。 作者:邓晓峰 单位:唐河县动物卫生监督所 畜牧兽医论文:畜牧兽医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 随着现代社会上畜牧养殖业不断发展,畜牧兽医工作也逐渐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保证畜牧养殖业良好发展方面占据不可替代的地位。在当前畜牧兽医工作过程中,一些问题的存在对其工作效果产生严重不良影响,需要相关工作人员采取有效对策解决,从而保证畜牧兽医工作能够得以更好开展,提高工作水平。 关键词: 畜牧兽医;问题;对策 畜牧兽医是当前医学行业内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就是服务于畜牧养殖行业,解决畜牧养殖中存在的疾病问题。在现代医学领域不断发展的基础上,畜牧兽医工作也得到较好开展,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一定问题,对畜牧兽医工作的质量及效果产生不利影响。作为畜牧兽医工作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在积极分析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基础上,选择科学合理对策将这些问题解决,以保证畜牧兽医工作得以更好开展。 1当前畜牧兽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相关基础设施比较落后 在畜牧兽医工作实际开展过程中,相关基础设施属于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同时也是畜牧兽医工作得以较好开展的重要保证。就当前实际情况而言,由于各个方面因素影响,在畜牧兽医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仍较缺乏,仍不够充足,同时当前很多畜牧兽医站通常建设年代均比较久远,很多医疗设施相对而言仍旧比较落后,很多设施均已严重损害,并且场地不够充足,一旦有疫情发生,无法使防疫工作实际需求得到满足,最终对畜牧兽医工作开展造成影响。 1.2相关可靠观念仍旧比较落后 在当前畜牧兽医工作开展过程中,另外比较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很多畜牧兽医工作人员观念仍旧比较落后。就当前畜牧兽医工作发展实际情况而言,对于畜牧兽医队伍构成,其逐渐成为两种模式,即特殊化模式与复杂化模式,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很多工作人员均缺乏较强责任心,未能够明确自身应承担的相关责任,也就未能够积极投入工作中。另外,在对工作人员实行考核过程中,相关考核体系仍缺乏合理与完善,导致工作人家积极性及责任感较差,从而影响畜牧兽医工作较好开展。 1.3畜牧兽医工作人员整体素质较差 在畜牧兽医工作实际开展过程中,畜牧兽医工作人员素质及能力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工作效果及水平,因而为能够较好保证畜牧兽医工作较好开展,必须保证相关工作人员具备较高素质。然而,就当前实际情况而言,很多畜牧兽医工作人员素质均比较差,对于现代化畜牧兽医技术未能够了解及掌握,也就很难较好开展畜牧兽医工作。另外,当前很多畜牧兽医工作人员均为兼职人员,并且年龄均偏大,畜牧兽医工作人员队伍缺乏专业化,这最终也会对畜牧兽医工作开展造成较大不良影响[1-2]。 2畜牧兽医工作开展有效对策 2.1加强畜牧兽医相关基础设施建设 在当前畜牧兽医工作开展过程中,为能够得到较理想开展效果,首要任务就是应当加强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这样才能够为更好开展畜牧兽医工作提供良好的硬件支持,为畜牧兽医工作的良好开展提供较好保证。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当地政府及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应当对基层畜牧兽医相关基础设施加强重视,在实际建设过程中不断加大资金投入流动,积极购置现代化医疗设备及器材,这样才能够为动物疾病的治疗提供较好支持。另外,应当建立并不断完善动物医学实验室,对于实验室内相关设备应当进行完善配置,从而保证畜牧兽医工作效率能够得以有效提升,同时也能够为动物医学发展提供较好的理论依据。 2.2建立并健全相关规章制度 在当前畜牧兽医工作开展过程中,相关部门应当建立并不断健全相关管理体系,在此基础上才能够对畜牧兽医工作加强管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应当积极落实畜牧兽医管理工作中各个方面细节,制定相关责任制度,从而系统化处理相关工作内容,构建相关应急预案,对畜牧兽医工作人员加强责任管理。另外,在畜牧兽医工作开展过程中,应当构建科学合理考核机制,对工作人员加强考核,从而使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及主动性得以提升,保证其能够更好开展畜牧兽医工作,进而保证畜牧兽医工作开展能够取得更加理想的效果。 2.3提升工作人员素质 在当前畜牧兽医工作实际开展过程中,为能够保证得到更好效果,另外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提升工作人员整体素质。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有关部门应当对畜牧兽医工作人员加强培训,使其能够掌握现代化畜牧兽医知识及技能,保证其能够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应用这些技术及水平,在此基础上保证畜牧兽医工作能够得以更好开展,提升畜牧兽医工作水平及质量,促进其得以更好发展[2-3]。 3结语 在当前畜牧兽医工作开展过程中,提升畜牧兽医工作质量及水平也就十分必要。在畜牧兽医实际工作过程中,畜牧兽医工作部门及相关工作人员应当积极分析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且要针对这些问题选择有效对策将其解决,在此基础上保证畜牧兽医工作得以更好开展。 作者:韦俊静 银志昂 单位:广西都安县隆福乡水产畜牧兽医站 广西都安县下坳镇水产畜牧兽医站 畜牧兽医论文: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的问题与措施 摘要: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畜牧业的高速运行,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畜牧业是我国经济体制优化的重要路径,如何建构系统化的防疫工作管理控制机制,需要相关部门结合实际需求进行集中管控和综合处理,从而提升整体管理维度。本文从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重点研究出发,对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存在的问题以及优化措施展开了讨论,旨在为相关管理部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关键词: 畜牧兽医;动物防疫;重点;问题;对策 正是基于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畜牧业水平有所升级,整体管理机制和控制体系也在逐渐优化,无论是防治工作,还是整体生产效率,运行钢结构和市场经济发展体制都在发生改变,畜牧业生产效率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1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重点分析 在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开展进程中,要积极落实更加有效的控制和管理模型,针对防疫工作展开深入探讨和集中处理。第一,要针对基础设施建设进行系统化升级和集中处理,确保控制措施和管理效果的最优化。结合防疫工作的前沿问题以及热点问题进行综合化分析,并对畜牧兽医站的工作情况进行系统化升级处理,切实维护动物防疫工作水平,结合不同技术和项目要求,积极建构系统化的动物防疫工作。第二,要强化疾病防控项目,建构系统化的防控体系,建立健全完整且有效的处理模型,及时接种疫苗,建构更加系统化的调查工作,维护治疗机制,并且针对区域内的畜禽进行综合控制,以保证其处于健康状态,并且记录动物的健康状态[1]。 2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存在的问题 2.1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基础设施缺失 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由于管理机制和管控措施之间存在分歧,其应用模型和管理维度之间存在失衡状态,究其原因,就是基础设施落后导致的,运行维度和管理措施之间缺乏有效的协同性。另外,没有建立切实有效的防疫工作秩序,在检疫项目和治疗项目处理过程中,相关运行维度和管控措施之间缺乏实效性,并且对疫苗治疗设施等环节进行综合分析和集中管理,确保定期抽检的基础上,对潜在疫情进行综合控制和集中分析。 2.2畜牧兽医动物防疫队伍建设缺失 在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开展过程中,队伍建设水平较低也是影响整体管理效果和应用有效性的重要因素[2]。但是,目前我国多数地区畜牧兽医动物防疫队伍建设系统的综合素质并不高,且整体岗位存在流动性较大的问题,防疫工作稳定性和持续性得不到有效的落实,也是导致整体管理模型和控制维度较为失控的主要原因。加之一些偏远地区,防疫工作人员本身的素质参差不齐,也导致整体运行维度和专业素质之间存在缺失性问题。 2.3畜牧兽医动物防疫管理制度缺失 畜牧兽医动物防疫管理机制建立和运行过程中,由于整体管理机制和控制措施存在一定的缺失,导致防疫工作得不到有效保障,畜牧兽医动物工作体制建设系统中,相关运行维度得不到有效处理,整体管理模型和控制体系都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另外,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体制建设过程中存在的滞后问题也较为严重,不仅仅是受到经济的制约,也会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整体防疫机制和运行疫情之间存在不适合的情况。 3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优化措施分析 在实际管理机制建立和运行过程中,要结合实际问题进行系统化管控和综合处理,保证相应工作能得到有效升级和综合性优化[3]。第一,要完善基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积极落实更加细化的管理工作,确保执法力度和运行维度之间的稳定性,也将工作持续性和有效性作为重点,真正在基础设备优化的基础上,保证畜牧兽医公务防疫工作的全面展开,为检测设备和相关监督机制的有效升级和综合处理。第二,要强化人才队伍建设,积极践行更加有效的人才管理措施,将动物防疫工作作为重点,建立健全系统化且规范化的管理体系。在培训项目建立过程中,要将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作为基本的考核指标。将畜牧动物疾病监测项目直接纳入到财政预算中,并积极践行更加有效的管理机制和控制维度[4]。第三,在实际管理机制建立和运行过程中,要结合相关规章制度,建立健全更加系统化的畜牧兽医管理思想,并且建立系统化的防疫管理模型,切实维护设施保障机制,确保扶持管理工作能得到有效升级,结合动物防疫工作的设施保障机制后,积极发挥其防疫作用,健全更加有效的工作保障机制,提升管理要求和具体控制模型实效性,也为疫苗保障和运行体系升级提供源动力,在保证各方面制度结构优化的基础上,升级整体管理效果。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开展过程中,要结合地区实际特征和管理要求,积极践行更加有效的处理措施,切实维护监督机制和管理模型的有效性,也为具体工作流程的综合性升级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范德才 单位:罗定市加益镇畜牧兽医水产站 畜牧兽医论文:高职院校畜牧兽医实习现状研究 摘要: 目前高职院校实习过程中存在学生对实习的热情度不高、频繁更换实习单位、实习岗位流动性较差、“边学边卖”式实习、实习单位或岗位与所学专业不相符、“弄虚作假”式实习等问题。通过分析原因,提出强化实习动员工作,提高实习学生的主动性;严格筛查实习企业,提高实习基地实习条件;加强校企合作沟通桥梁;严格实习制度,强化实习效果评价机制;提高家长对学生实习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创新实习管理模式等做法,为提高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实习的效果提供了保障。 关键词: 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实习企业;实习管理模式;实习制度 作为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所涵盖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相对广泛,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实践性,其中实习就是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是将课堂上所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不同实训项目技能通过实习进一步得到验证,也是专业技能系统性的熟练与总结,同时更是将专业知识和技能转化为生产力的第一步。要做好这项关系学生切身利益和国家素质教育不断提高的重要工作,必须通过调查研究来了解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存在问题,以期望找到解决问题的具体对策措施。本研究团队人员主要从事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教学和学生实习指导管理工作,通过本研究团队近两年对学生实习工作的调查研究,针对调查的情况总结出了学生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并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以破解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实习的困境。作为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以学习掌握常见畜禽动物生产专业技能为主,并能对主要畜禽动物常见疾病进行防治,实习单位主要为规模不同的动物养殖企业,如猪场、鸡场、羊场、牛场等。近几年,随着我国畜牧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养殖场不断兴起,急需畜牧兽医专业人才,使得大多数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在顶岗实习招聘会上成为抢手对象,学生顶岗实习寻找单位不再成为难题,但在实习过程中仍存在较多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实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分析 2014—2015年本研究团队连续两年通过对河南省20家养殖企业每批为期6个月的实习学生情况进行了定期现场跟踪走访调查,调查的养殖场主要为规模化的猪场、牛场、羊场和鸡场,调查的实习对象全部为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实习的学生来自全省不同高职院校。调查的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养殖场的规模大小、技术力量的配备和技术管理水平的高低;二是实习学生坚守实习岗位情况,学校参与学生实习指导管理情况;三是实习企业对学生实习指导、管理情况。针对上述调查,现将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实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分析如下。 (一)学生对实习的热情度不高 通过调查结果统计发现,有50%左右实习学生能够坚守实习岗位,对实习环节做到有始有终,但是通过了解发现其中有40%学生对实习的热情度不高,主要表现在对选择实习企业不重视,实习的项目岗位不明确,往往在实习的过程中主动性不强,虽然服从实习单位指导教师的安排,但实习的内容仅限于岗位本身简单的技能操作,不能掌握除岗位本身以外的更多技能项目,比如在猪场肥育岗位,只掌握了卫生、消毒、饲喂等简单技能,但“吃、睡、拉”三点定位调教、体重大小不同的猪饲喂量的调整等技能没有掌握;在配种岗位上,只掌握了母猪发情鉴定、人工输精的技能,但对发情异常的母猪如何进行技术处理,人工采精、精液的检查处理等技能没有掌握;在羊场产房岗位,只掌握了人工接产的技能,但对于难产的技术处理、产后假死羔羊的急救等技能没有掌握;在兽医诊治岗位上,只掌握了不同药物注射途径的操作方法,对于药物的配伍使用、合理更换方法没有掌握等等。产生上述方面的原因在于有的学生是对本专业兴趣性不强,选择专业完全由父母决定,对专业的基本认识不是非常明确,有的是对实习环节比较迷茫,事先没有计划性的周密安排,在校内课堂学习上思想不集中,专业素养不牢固,对专业内某个领域整体生产环节不熟悉,需要掌握的技术难点不清楚,甚至不善于思考问题。 (二)频繁更换实习单位 在上述的调查中发现,有将近50%的学生在实习中频繁更换实习单位,虽然有学校、实习单位和实习学生本身的实习协议约束,但实习学生总能以各种理由中断原有实习单位,不断更换实习企业,甚至于放弃实习,导致实习单位工作岗位无法正常运转。产生上述方面的原因通过调查总结为一是实习单位基础设施不完备,实习工作量较大,缺乏指导教师指导,学生与实习单位沟通不畅;二是企业对实习学生关心不够,学生产生厌学心理;三是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喜欢与其它实习单位同学之间在薪酬方面攀比,容易产生情绪波动。 (三)实习岗位流动性较差 在上述的调查中发现,一小部分学生在长达将近半年的实习过程中局限在某一、两个实习岗位上实习,对所在实习岗位的专业技能掌握的非常熟练,但对其它岗位的实习却无法触及,无法完全学习和掌握某一领域生产的全部技能,如只在猪场产房实习,无法掌握保育、配种、妊娠等岗位的专业技能,从而无法完全系统地掌握某一生产领域专业技能。对于存在的上述问题通过调查总结原因得知,上述实习学生基本上都是在省级直属种畜场内实习,由于规模较大,生产设备设施比较齐全,管理比较规范,岗位设置比较严格,岗位流动性往往受到限制,如某一实习学生在将近半年的实习中一直在智能电子控制饲喂岗位上实习,最终影响专业系统性技能掌握。 (四)“边学边卖”式实习 在上述调查的养殖场中,其中小型规模养殖场占到30%左右,由于小型规模养殖场,基础生产设施、设备以及技术力量相对比较薄弱,往往缺乏技术过硬的专业人员,对于实习的学生没有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多数只能通过自身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实训技能进行演练操作,虽然有较多的机会接触不同生产岗位,但缺乏专业技术人员指导,掌握不同专业技能的时间相对较长,也最终影响实习的效果。 (五)实习单位或岗位与所学专业不相符 学生实习对口率较低,只能达到对口专业的60%[1]。在本次调查中,实习学生在实习单位中所从事的实习岗位与所学专业存在不一致的现象的确较多,本次调查结果与上述调查数据基本一致。专业教研室对学生实习岗位的安排是按照一人一岗进行实习。但实习岗位最终的安排确定由实习企业根据岗位空缺情况、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进行实习安排。大多数实习学生本来实习安排的是从事动物生产实习岗位,但是却长期从事动物诊治和动物防疫实习岗位,有些养殖场还存在实习的部分女生,由于心理胆怯与动物接触或者怕脏怕累,实习单位不得已将其安排在办公室或服务部门,虽实习单位对口,但最终的实习岗位与学生所学专业不相符。此外一部分学生不服从学校的实习安排,通过亲属或朋友随便找一个企业实习,也可能会造成实习单位或岗位与所学专业不相符[2-3]。 (六)“弄虚做假”式实习 通过本次调查同样发现,许多独生子女家庭出于对孩子的溺爱心理,部分家长对孩子实习弄虚做假,通过关系随便找个与专业相关的企业在考核鉴定表上盖章,私自填写顶岗实习手册及评语,学生相当于在家放假休息。这种实习方式,不仅没有达到学校顶岗实习培育专业实践技能的目的,而且给学校的实习管理带来较大难度,更导致了学生专业技能的倒退,甚至错过了融入社会、锻炼才能的机会。 二、提高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实习效果的措施 (一)强化实习动员工作,提高实习学生的主动性 学生在实习之前要做好实习动员工作,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实习的重要性,虽然许多高职院校都在学生实习之前对学生进行实习动员,但是效果不尽人意。原因在于实习动员大会基本上是多系别、多专业学生在一起召开,学院所面对的实习学生少则几百人,多则几千人,专业不同或专业方向不同,加上会场秩序难以维持,召开会议效果较差,难以达到会议初衷。实习动员工作应在学生实习前的1—2个月内通过专业教师在课堂授课中逐渐灌输,使学生有一个接受适应的过程,当然实习动员会议这种形式是必要的,但可以以学生所学专业为单位召开,并请具有长期专业实习、实践经验的教师对实习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实习动员。 (二)严格筛查实习企业,提升实习基地实习条件 在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实习招聘需求紧缺的形势下,高职院校及相关院系更要严格把关实习招聘企业,严格审查招聘企业的生产许可证、营业执照等证件,并留取上述资质证件复印件做备案登记工作,杜绝不正规的企业单位进行实习招聘工作。对信誉度低、管理水平不高、基础条件过差、规模过小、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的实习招聘企业应有针对性的取舍,主动邀请推荐信誉度高、规模大、管理水平高、技术力量过硬的正规企业参加学生实习招聘会,不断提高充当学生实习基地的实习条件,提高实习的技能水平。 (三)加强校企合作沟通桥梁 虽然许多高职院校在学生实习前由学校、实习单位和学生本人签订实习协议,但作为校方要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定期巡查实习学生所在企业的制度,主动与实习企业加强交流和沟通,进行更深层次合作,尤其与实习企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实习计划等方面进行共同论证和探讨,确定合理的顶岗实习模式。同时,学校有义务和责任成为学生与企业中间的桥梁纽带,学校要经常性地深入企业实地调研,及时获悉学生想法和意见,并及时反馈给企业,把企业的想法也适时反馈给学生,促进双方交流,避免双方有误解,并要求企业在各个方面把顶岗实习学生当成自己的员工看待,多给予支持和关怀[4]。提高和调动专业教师参与顶岗实习工作的积极性,鼓励指导教师带着科研课题下企业指导学生实习,给予指导教师一定的经济激励措施,进一步提升顶岗实习学生的技能水平和综合职业能力。 (四)严格实习制度,强化实习效果评价机制 学校在已有的实习管理机制下,进一步完善实习机制,出台具体相应措施、方法,建立并严格执行学生顶岗实习制度。对于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必须经过学校实地考察,经鉴定符合实习要求,和学校签订校外实习基地协议,方可安排到相应岗位实习,同样学生要遵守实习制度。通过建立多样化的实习检查机制,加强校内指导教师对学生实习过程的干预和管理,通过实习过程的检查,校内指导教师到企业了解学生实习情况,并考核其实习岗位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将实习检查结果评价融入到过程考核当中,要求学生定期向校内指导教师汇报实习情况,将汇报情况也计入实成绩,并最终作为毕业成绩的重要部分。对于在实习中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的学生学校要及时与其沟通,多给予鼓励和关心,树立健康向上的实习心态,培养爱岗敬业和遵章守信的思想意识,保证实习顺利进行[5]。 (五)提高家长对学生实习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独生子女家庭增多也是影响学生实习环节正常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提高家长对学生实习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但有助于实习工作的顺利进行,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实习的质量[6]。在学生实习前的数月,学校可以通过编印实习告家长书,其中内容包含顶岗实习的目标、计划、流程、管理要求、指导教师联系方式等,将具体信息详细向家长告知,寻求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对家长反馈的意见和想法及时沟通,寻求共同点,消除争议。同时还可以邀请家长共同参与学生实习监督,避免和杜绝学生擅自中断实习以及借口顶岗实习在家休假等现象的发生。 (六)创新实习管理模式 现有的实习管理模式存在较多不足,难以实现实习学生实践技能的全面提高,必须立足现有客观实际情况,探索行之有效的新的实习管理模式,尽量预防和解决现有实习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畜牧兽医论文:畜牧兽医实用技术推广分析 摘要: 畜牧兽医实用技术推广工作是我国畜牧事业的重要工作内容,为提高畜牧兽医实用技术为畜牧事业创造更多利润,推动畜牧事业蓬勃健康发展,不断完善畜牧兽医实用技术推广模式是十分必要的。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讨当前畜牧兽医实用技术推广模式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以便畜牧兽医实用技术能广泛应用于畜牧业。 关键词: 畜牧兽医;实用技术;推广模式;问题;对策 1我国畜牧兽医技术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基层设施配置不完善。由于乡镇中缺少专业的设施配置,拥有的设施设备也过于简陋,对家畜家禽疾病的诊断治疗,受设备所限难以保证精确性,难以得到改善。部分偏远的乡村甚至连相应的办公部门都没有,使实用技术的推广举步维艰,有关畜牧业的科学技术并未渗透到人民大众的生活当中,技术推广的价值难以实现。专业技术人员结构不稳定。虽然政府对畜牧兽医实用技术推广工作给予高度的重视,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给予部分水平的资金的补助,但是我国畜牧兽医事业才刚刚起步,仍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初步探索阶段,相关工作人员的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并不能胜任兽医工作。部分偏远地区,居住环境艰苦,提供的薪金水平过低,加上现在的毕业生都愿意留在经济条件好的地方工作,不想去基层受苦,选择畜牧学作为职业的人较少,具备高层次文化水平,基础知识和经验都很强的工作人员就更少了。由于上述种种的原因,导致实用技术实际推广起来面临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的情况。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有待完善和优化。目前畜牧兽医技术推广工作中,缺少独立并有针对性的管理体制,缺少合理的规章制度,没有明确出责任人的责任范围,存在很多的模糊区域,出现问题找不到相关负责人,部门之间相互推托,问题得不到解决就被搁置下来,使得技术推广实行起来遭遇重重的困难。 2畜牧兽医技术推广工作的解决措施 加大畜牧兽医工作中资金、科技投入。政府应将用于畜牧业的预算比例提高,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足够的资金力量,使其能够更换掉陈旧老化的设备设施,吸引高素质人才的加入。同时还需要增加资金来源渠道的多样性,让更多其他的部门了解到畜牧技术推广的实行所能创造的重大价值和深远意义,也为日后多部门合作技术推广创造便利。同时应加大科学技术投入比例,推动新型的畜牧业技术和理论的实行,对工作人员的定期培训也应被提到日程上来,多项目相互补充实行以便更好推动畜牧技术推广的发展。提高技术人员素质,完善员工管理制度。工作人员的素质能力在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中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为此对在岗的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教育培训,工作人员自己学习的自主性,激发增加自己的专业知识储备,向周围有经验的前辈学习,还要完善优化员工管理制度,要为工作人员创造出更加公正、公平的工作环境,在招聘工作人员时,同时参考理论和实践考核成绩,根据成绩的先后公平的录取。建立明确的奖惩机制,对于在科技创新研究中或实践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个人应给予充分的表彰和奖励,而对于在工作中有过错的要提出明确的批评。有明确的奖惩制度可循,才能确保工作环境的清廉公正。 3畜牧兽医实用技术推广模式的建议 畜牧兽医实用技术推广工作的传统模式多采用由专业技术工作人员组织农民进行课堂理论内容的学习和组织农民亲自到养殖场现场进行观摩相结合的学习方法,但在技术推广上的实际效果并不显著。根据以往的经验教训,建议可采用“宣传+培训+示范+扶持+转变”的新型推广模式,可以通过传单彩页、广播或电视这些贴近群众生活的传播媒介,将畜牧业的科学技术内容以浅显易懂的语言传达给群众,让他们对畜牧业实用技术推广能够更深刻的理解,能够明白实用技术可以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利润价值,在心底萌生出兴趣,想去更深入的了解实用技术。同时定期开展培训课程,巩固群众专业基础知识,现场调查养殖户最关心,最想解决的养殖相关问题,再由工作人员将这些知识转化为群众能够理解的语言传达给养殖户。加之示范引导,在实际工作中,对那些将实用技术运用于实践养殖中,并取得良好的成效的养殖户进行“一对一”的指导,使这些养殖户成为示范户,让其他养殖户有能够直接学习的范例,增进其他养殖户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整个地区实用技术推广效果。 4结束语 通过不断完善畜牧兽医实用技术推广模式,使实用技术能够被更多养殖户掌握运用,为养殖事业创造利润,进而拉动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 作者:潘琪 单位:宿州市埇桥区畜牧兽医水产局
本科经济学论文:高校宏观经济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论文分析了我国当前经济发展阶段的特点,构建了宏观经济学教学理论分析框架,指出了现有宏观经济学本科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并分别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师方面、教材方面、考评考核方式方面、实践教学方面以及教学目标理念等7个方面提出了完善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本科教学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教学内容 1引言 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类和管理学类各专业的重要基础理论课程之一,是金融学专业、投资学专业、国际贸易学、西方经济学专业和管理学专业等必修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课程的两个组成部分,两者共同构成了现代经济学理论体系。本课程的学习不但为了解其它相关经济管理专业课程奠定理论基础,而且能够掌握宏观经济政策分析工具,用来认识和解决现实中的宏观经济问题,尤其是中国宏观经济问题。通过对宏观经济理论的学习,使当代大学生了解和掌握现代宏观经济理论的基本理论观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主要经济理论、发展动态、研究方法和前沿成果,并结合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来分析当前宏观经济中的热点问题,学会应用宏观经济理论分析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探索经济运行中所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对策措施。进而培养当代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之能够分辨出能为我国政府借鉴和利用的理论观点和宏观调控政策措施。此外,通过对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学习,使当代大学生在掌握宏观经济学重要理论观点和经济政策的基础上,熟悉经济学科各门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对其他专业各课程的深入学习奠定基本的经济理论基础,并举一反三地分析、解剖和解决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宏微观经济问题。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以讲授为主,以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为辅。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案例分析,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鼓励学生自学相关的参考书,完成大量的课外习题,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 2014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总结了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几个方面特征:①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③我国低成本比较优势发生了转化,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④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产业组织新特征;⑤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人口减少,要素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 3宏观经济学教学分析理论框架的构建 本课程以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理论为主体框架,并且融合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和新增长理论。这意味着本课程的教学分析模型主要参考借鉴新凯恩斯DSGE模型。接下来我们忽略数学上的严格性,省略模型的具体推导细节和详细推导过程,重点介绍新凯恩斯DSGE模型的演变、特点、总体框架、分析方法和研究思路。构建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进行政策分析首先要区分模型中的经济主体,并描述和分析其经济行为。由于将金融摩擦和金融冲击引入到模型中是近年来新凯恩斯DSGE模型的一个最前沿的建模方向,因此我们在本文以一个典型的包含金融摩擦和金融冲击的新凯恩斯DSGE模型为例来刻画、描述和分析模型各个经济主体及其行为决策。该模型的经济主体主要包括:家庭部门、生产部门和政府部门。生产部门包括中间品厂商和最终品厂商。对这些经济主体的行为决策笔者详述如下:①家庭在劳动供给方面是异质的,但在其他方面都是同质的。这意味着劳动市场处于不完全竞争状态,从而将工资粘性引入到模型中。家庭部门是厂商的所有者即股东,通过购买厂商发行的一期债券和权益为厂商提供生产活动所需的资金。家庭部门的收入包括因将作为生产要素的劳动提供给厂商而获得劳动工资、因持有厂商的股份而获得的厂商发放的权益支付和厂商偿还的债务和利息。家庭部门的支出包括通过向厂商购买消费品而进行的消费支出、购买厂商发行的用于融资的一期债券的支出、购买厂商发行的用于融资的权益的支出以及支付一期总额税的纳税支出。最后,在预算约束下家庭部门通过选择消费支出、劳动供给、厂商权益份额持有量及厂商一期债券持有量以使其预期终身效用最大化。②中间品生产厂商使用融资获得的资金购买劳动和投资品,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下通过使用劳动和有效资本(资本利用率乘以资本)两种生产要素并结合一定的技术条件生产出异质中间品,这些异质中间品最后销售给最终品生产厂商。这意味着中间品生产厂商具有一定的产品定价权,处于不完全竞争市场。中间品生产中所投入的资本来自于中间品生产厂商的资本累积,在资本积累过程中面临一定的投资调整成本和投资效率冲击。中间品生产厂商为引入价格粘性使价格调整遵循Rotemberg机制。通过发行债务和权益中间品生产厂商为生产活动进行融资,债务融资相对于权益融资具有税收优势,也即债务融资面临一定的税收抵扣。中间品生产厂商在生产决策中同时面临预算约束条件与借贷约束条件。在生产过程中,中间品生产厂商的收入包括中间品产出和借入资金,而支出包括购买劳动生产要素的工资支出、购买投资品的支出、权益发放支出、融资结构调整成本和偿还债务的支出。中间品生产厂商面临的借贷约束(强制约束)条件意味着,一方面更高的债务会使借贷约束更加束紧也即更加严格,另一方面更高的资本存量则会放松该约束。借贷约束还受反映每单位抵押品可以获得的贷款量的金融冲击的影响。金融冲击值增加意味着单位抵押品可以获得更多的贷款量即生产厂商借贷限制放松,反之则反是。最后,有家庭部门拥有的中间品生产厂商在生产函数、资本累积方程、预算约束条件和借贷约束条件下通过选择权益支付、劳动投入、投资支出、债务发行量和资本投入以使得股东收益最大化。③最终品生产厂商购买异质的中间品,并将异质中间品作为生产要素投入生产出同质的最终品,这意味着最终品生产厂商处于完全竞争市场。最终品生产厂商将同质最终品分别销售给其他部门(比如政府购买、中间品厂商的投资品和家庭部门的消费品等)。最后,最终品生产厂商的利润最大化行为产生中间品的反需求函数也即中间品价格。④政府部门包括中央银行和财政部门,中央银行负责货币政策,财政部门负责财政政策。在财政政策方面,财政部门执行预算平衡政策,通过向家庭部门征收一次性总额税为其购买支出和中间品生产厂商的债务利息支出的税收抵扣融资。在货币政策方面,中央银行采用利率规则形式的货币政策,且货币政策同时盯住通胀和产出增长率。当研究最优货币政策时,给定家庭部门和厂商部门等部门的最优化行为决策,凭借最小化不同货币政策下的福利损失函数,我们获得不同的最优货币政策,通过比较不同最优货币政策下的福利损失,我们可以开展不同最优货币政策的比较和选择。很多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经济变量将最后可能收敛于一条均衡增长路径,为此在开始求解模型之前,我们必须首先对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进行稳态经济变换。 4我国高校宏观经济学本科教学改革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理论知识不夯实,偏离实际。课程设置不够科学,课程门类有待进一步完善,教材内容不够新,有点陈旧。宏观经济学教材内容有点脱离市场实际,停滞不前。宏观经济学实践教学方面表面化,严格的执行和督导不足;宏观经济学教学资源不够丰富,高校不够重视宏观经济学实践教学;对宏观经济学课程目标认识不完整,宏观经济学课程价值与实际教学不一致。[2]教学方法单一,不重视实践教学。宏观经济学教师素质亟待加强,缺乏全面的理论经济和应用经济知识,实践经验比较缺乏,宏观经济学教师不但要具备深厚的全面彻底的理论功底,更要具备丰富的相关实践经验,真正具备“双师型”高校教师的基本素质。[3]当前宏观经济学使用的教材内容显得过于单薄,知识和容量不够宽广,内容缺乏必要的前瞻性、新理论、新知识在教科书很少有反映。宏观经济学教师专业知识面不够广,教与学两方面积极性较低;专业知识不专业,没有掌握相关的方式方法。[4]教师学历层次有待进一步提高。宏观经济学教学方式手段单调呆板,说教式、单向传送式、灌输式的教授法使广大当代大学生容易产生对宏观经济学抵触不耐烦的情绪。较少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考核方式不够丰富,匮乏呆板单一。许多学校宏观经济学主要集中在理论知识,缺乏必要的实践知识。学习兴趣不是很高,对宏观经济学课程缺乏足够的认同感;宏观经济学教材水平较低,且反复出版。当前我国高等学校正式的宏观经济学教育手段教学方式非常单一匮乏,基本都是传统教育单向传输的。教材选用不够规范,不够合理。说教式、单向灌输式已经不符合现代宏观经济学教学理念,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应该是教与学之间的互动,教师应该成为主导,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体。以知识传播为重中之重,相应专业教师明显不足,当前从事宏观经济学教学工作的教师可以分为四种类型:[5]①教师的本专业就是宏观经济学,②教师本专业为理论经济学方面的专业,③教师本专业为应用经济学方面的专业④教师即非经济学科班出身。其中教师属于第一种类型的较少,属第二、第三种类型的最多,属第四种类型的教师也占一定的比例,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宏观经济学开设初期,绝大多数教师都属于第四种类型,他们几乎没有从事宏观经济学教学经验,他们教学内容局限于自己原来的教学领域,虽然有少数教师通过了宏观经济学相关的进修学习,但也难以完全达到宏观经济学教学的要求。 5完善我国高校宏观经济学本科教学改革的对策建议 教学内容方面:改革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优化课堂教学的教学内容,突出经济学思想方法教学,帮助学生形成经济学思维,重视智力因素,优化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完善宏观经济学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深化教学实力建设,选择合适的宏观经济学教材。教学方式方法方面:改革、创新和优化宏观经济学教学方式方法,避免“满堂灌”教学,重视宏观经济学的引导发现法教学,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机制,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果,运用现代化的科学的教学手段。强化宏观经济学教学管理与督导,借鉴集中与分散相统一的教学管理模式。增加案例教学数量,扩大案例的领域覆盖范围,加强宏观经济学案例引导,提高不同能力水平的大学生的案例参与度。考评考核方式方面:建立多方面能力理论指导下的大学生考评体系,改革创新考试制度,优化考核方式和教学过程。建立科学、开放、多元、全程化的新型考核评价体制机制,在评价形式的综合性和评价主体的多面性方面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教师方面: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加强宏观经济学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宏观经济学课程组的作用,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建立宏观经济学“双师型”教师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定期开展教师帮助下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提升教师素质,建立教学保障团队,完善课程设置。通过校外引入和校内挖掘等途径强化宏观经济学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完善中青年教师培养计划、打造魅力教师和提供教师更多发展机会等途径打造宏观经济学教学团队。实践教学方面:加强实践教学力度,增加实践教学活动,构建大学生主体平台,激发大学生学习动力。将单一集中的实践转变为“全程式”的分散实践,强化宏观经济学实践教学基础技能课。建构双向共赢的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设备和实训基地,加强实践教学的经费保障体制机制建设。增设实践课程类型,培养大学生多项能力。理顺理论与实践关系,建立实践环节培训体系,培养大学生实践操作技能。教材方面:加强理论型与应用型教材建设,挖掘优质教学资源,优化课程种类和课程体系结构,完善自编教材,建立科学的宏观经济学教材体系,强化教材建设,改善实训条件,构筑新型的宏观经济学教材体系。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方面:更新教学理念,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准确定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作者:余建干 单位:华侨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 本科经济学论文:本科院校计量经济学教学研究 摘要:本文以安徽省宿州学院为例,对开设该课程的在校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数据分析,指出新兴应用型本科院校计量经济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办法.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认知程度;课程论文;调查分析 引言 1926年,挪威经济学家弗瑞希根据生物计量学biometrics仿造出计量经济学econometrics.1930年12月,弗瑞希、丁伯根等人在美国克里夫兰发起成立了国际计量经济学会,并于1933年创刊《Econometrics》,标志着计量经济学的诞生[1].计量经济学是经济理论、数学和统计学三者的综合[1].从其性质来说,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经济学科,或者说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是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的一门文理渗透的交叉学科,而不是应用数学或应用统计学[2].计量经济学作为开设的专业必修课,如何学好这门学科,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部分教师也对目前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改革提出了建议[3-7].宿州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在应用数学专业和统计学专业均开设了计量经济学课程,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下,改进现有的计量经济学教学体系以及相关教学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为了进一步探讨如何进行计量经济学的教与学,我们对全院开设计量经济学的本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计量经济学课程学习中所涉及到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并从课程的认知程度上对课程学习效果进行分析,结合分析结果,对新兴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 1课程的学习准备 本科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具有宏微观经济学、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等先修课程的良好基础,学生在这些方面的基础知识是否扎实关系到本课程的学习质量,所以就相关课程的掌握情况对学好计量经济学课程有着显著影响的观点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由图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于各门课程对学好计量经济学课程有着显著影响的观点表示有点同意或非常同意,只有极少数人对此观点表示非常不同意.其中认为统计学的学习对计量经济学的学习有着显著地影响,其次是相关的专业课程,认为对计量经济学课程学习影响最小的是西方经济学.由于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绝大部分同学认为在学习方式上主要以课堂认真听讲为主,课堂听讲与课后预、复习相结合、完成相应的习题以加强理解和上机实习理解所学的知识. 2课程教学内容情况 目前,计量经济学的课程教授分为绪论、经典线性回归模型和单方程回归模型的扩展.我校使用的是庞皓主编的十三五规划教材计量经济学,对于计量经济学的各章教学内容而言,同学们对各个内容的感兴趣程度的情况如图2:从上图看出,导论部分感兴趣程度的均值评分明显较低,且调查者之间的差异较大,其他内容评分也有差异,但差异不明显,相差不大.针对各章的内容,进行了难度调查,我们发现:(1)对于简单线性回归模型的内容而言,同学们认为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内容难度最大,计量经济学建模的基本思路内容难度相对最低.(2)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同学们认为多元回归模型有关的数学公式的证明难度最大,多元回归模型各类表达式以及参数估计等知识点难度相对较小.(3)在计量经济学模型多重共线性的检验中,同学们认为最难以掌握的是多重共线性实例分析中的逐步回归法和多重共线性的补救措施.(4)在计量经济学模型异方差检验中,同学们认为最难以掌握的是异方差的几种统计检验方法,最容易掌握的是异方差的基本概念及经济意义.(5)在计量经济学模型自相关的检验中,同学们认为最难以掌握的是Cochrane-Orcutt法及上机操作,自相关的基本概念及经济意义、检验自相关性的基本思路相对而言最容易. 3课程学习情况分析 3.1单因素方差分析 我院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的专业,学生文理兼收,不同专业的学生在教学中体现了不同的学习特点.我们将完成计量经济学作业方式分别对喜欢专业程度评分、教学内容评分、难易程度评分、理论性评分、实用性评分、课程期望评分、本课程喜欢程度评分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下:从方差分析表可以得出,完成计量经济学作业方式对喜欢专业程度评分、教学内容评分、难易程度评分、本课程喜欢程度评分影响的显著性检验的p值都小于0.05,因此可以得出结论,至少有95%的把握说完成计量经济学作业方式对喜欢专业程度评分、教学内容评分、难易程度评分、本课程喜欢程度评分存在显著性差异. 3.2学生对课程的认知程度分析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生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认知程度普遍不足.在成绩等级为60分以下的大学生中仅20%的人认为计量经济学是重要的,成绩在60分到70分的大学生中有70%的人认为计量经济学不重要或重要性一般,成绩在70分到85分之间的大学生认为计量经济学不重要的仅有10.3%,成绩在85分以上的学生没有人认为计量经济学是不重要的,93.3%的人是肯定计量经济学的重要性的.由此,我们不难发现认知程度在不同的成绩等级中的分布是不同的,认知程度高的一般分布在成绩好的层次中. 4结论 通过对我校学生对计量经济学课程学习情况的调查分析,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对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提高学生对课程的认知度.作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本科院校,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其实际应用能力,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是十分必要的.充分意识到课程学习的重要性,是保证教学效果的良好前提.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由于计量经济学是一门与实际应用密切相关的学科,在教学中加大案例教学,通过实际案例引入理论知识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模型的认识,以便更好的加以应用.在案例教学中,可适当增加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讨论,从而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提升教学效果.合理使用课程论文,使课程考核多样化.在计量经济学的课程考核中,除了对理论知识的考核外,还应该增加实践动手能力的考核.引入课程论文考核,在学期中对学生进行分组,不仅能够锻炼他们在理论应用分析、模型构造、软件使用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还能够在日常学习中增强同学们的交流,促进大家的团队协作.考核时通过PPT答辩,更进一步的加深对该课程的学习体会. 作者:武以敏 高凤伟 单位:宿州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 本科经济学论文:本科经济学专业模块化教学分析 【内容摘要】随着社会对经济学毕业生要求的变化,经济学学生要兼顾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要使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因此必须对经济学专业课程进行模块化教学方法改革,了解应用型本科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经济学专业模块化设计,以及完善模块化教学的应用条件。 【关键词】应用型;经济学专业;模块化教学 模块化教学是把课程的内容分解成若干个知识点,再根据其内在逻辑把这些知识点组合成相对独立的单元,然后按不同专业培养和职业能力需要,将相关的单元编排成教学模块,教学内容的更新和调整可以通过增删单元和调整组合方式实现。模块化教学是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由以学科知识输入为价值取向转变为以专业能力输出为目的的新模式。经济学专业的模块化教学体系构建是否科学,并不取决于设计者的主观意志,而是取决于社会对经济学专业人才的能力结构需要。 一、应用型本科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一)专业缺乏特色优势。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需要越来越多的经管人才,经济学专业随之成为热门专业,很多高校都开设了经济学专业。但这些高校经济学专业的开设课程、培养方案、培养大纲基本相同,缺乏自身的优势和特色,究其原因是在创办经济学专业时,没有考虑自身所在地区、所在行业的特点。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落后。课堂讲授式教学是经济学专业课堂教学中最常采用的方式,即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主要目标是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完成教学任务,照本宣科、信息量少,不注重启发学生思考的现象非常普遍,忽视了学生主动参与的重要性。这种以教师为导向的传统教学模式,必然导致事倍功半,教学效果不理想,无法培养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 (三)重视理论课教育而忽视实践课教育。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是应用型本科经济学专业的目标,所以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侧重于理论,像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国际经济学等这样的理论经济学的课程开设较多,课时量也比较大,学生的理论经济学功底比较深厚,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强。大多教师在教学中都多多少少忽视了实践教学在经济学专业中的重要性,实践教学成了经济学专业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学生认知社会、熟悉职场环节、培养实际工作能力都是通过实践教学实现的,具有理论教学无法取代的作用。因此,应用型本科经济学专业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更要突出实践,强化应用。 (四)实践流于形式。虽然许多经济学专业都开设了实践课程,但大多重形式而轻内容。实验室实验、专业见习、毕业实习和假期社会实践是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实验室教学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而毕业实习、专业实习基本是由学生自己找实习单位,实习效果没办法具体衡量,实践教学的目标无法实现。 二、经济学专业课程模块化设计 模块化设计是模块化教学的首要环节,应用型本科经济学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备基本的英语、计算机、经济学的基础知识,更要具备经济环境分析能力、财务分析能力、管理与组织能力、经济预测和分析能力、市场调研能力和营销能力,房地产市场分析和操作能力。通过多方面的调研,根据经济学专业需具备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把经济学专业课程分成五个模块,每个模块由四、五个子模块构成。按照经济学专业的教学计划和经济学实际岗位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对具体模块课程进行设计。再根据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把相关课程进一步整合成相应的子模块,在具体每一门课程教学中就可以采用子模块教学。 (一)经济理论与基础应用模块。该模块要求学生掌握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具备运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分析国内外微宏观环境的能力;掌握财政基础理论和财政分配的基本政策手段;掌握经济、贸易和金融的基本原理,能够运用基本经济原理和经济分析工具,分析解决现实中的经济问题。 (二)统计与财务分析模块。该模块要求学生掌握经济数据搜集和整理的方法,具备运用相关工具,根据统计指标分析企业、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状况的能力;掌握企业利润核算、效益分析和系统性财务分析;具备运用会计信息进行经营决策,评估财务风险的能力;具备分析企业税收的能力。 (三)管理与组织模块。该模块要求学生掌握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具备灵活运用相关理论对企业经营管理相关费用与环节进行计划、协调与控制,从而把控并有效降低企业经营成本的能力;能识别和评估企业经营风险,具备风险预判与规避的能力;锻炼团队合作精神,具备项目管理的相关能力。 (四)市场调研和营销模块。该模块要求学生掌握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及从事市场营销活动的基本方法和策略,具备分析和解决市场营销管理问题的能力;能够撰写市场调研报告并作出企业决策;具备开拓市场、开展广告宣传、营销策划的能力。 (五)经济工程应用模块。该模块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房地产基础理论处理房地产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掌握房地产经济发展与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联系,理解我国现行房地产政策和宏观调控政策的作用和意义,会分析市场可能发展趋势;掌握房地产价格评估的基本方法,具备确定房地产价格的能力;了解房地产开发程序,具备对房地开发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的能力;掌握资产评估的基本方法,具备运用资产评估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房地产转让、房地产租赁、房地产抵押的基本操作流程和相关合同的内容,重点掌握房地产中介业务、业务等基本业务;具备编制房地产投资分析报告和参与房地产投资项目调研和策划的能力。 三、模块化教学法的应用条件 (一)结合实际、突出特色,强化学科优势。为了服务地方经济和行业经济发展,应用型本科经济学专业根据自身所处的地区、所在行业经济发展状况,制订具有自身特点和优势的经济学专业模块化教学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具有自身优势和学科特色的课程体系。 (二)加强经济学各教学模块的联系。每一个教学模块都是针对不同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设计的,为了更好地掌握相关的知识要点,并能将这些知识要点应用到具体的领域,必须把每个模块集中起来。因此在模块教学计划和工作任务的设计过程中,应该由浅入深,加强各教学模块之间的联系。只有模块之间的联系清晰、明确,才能避免课程信息的分割,才能灵活运用经济学专业知识。 (三)加强模块化教学教师队伍建设。模块化教学强调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并重,任课教师不仅需要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具有熟练的实际操作能力。为此,一方面要加强任课教师的实践经验,任课教师可通过到企事业单位挂职的形式接受实践培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任课教师还可以利用空闲时间到基层或参加社会实践锻炼,提高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另一方面,邀请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企事业工作人员走进课堂,给同学们传授实践知识和实践技能。通过这种“走出去,引进来”的方法,可以提高应用型本科经济学专业任课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完善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经济学专业五个模块中有四个模块具有很强的实践应用性,通过模拟实验操作和实地演练可以锻炼学生的职业能力,但没有仿真实训基地教学任务是很难完成的。为了满足经济学专业模块化教学的需求,必须逐渐建立和完善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增加资金投入,推进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与此同时,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创建校外实践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为学生自主创业创造有利条件,增强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识,实现从学校到社会有效对接。 四、结语 经济学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应掌握的实践技能整合在一起是经济学专业中运用模块化教学的要求,这种教学法节省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时间,提高了教学效果,是应用型本科经济学专业教学改革的新思路。因此经济学专业要进一步进行模块化改革,完善模块化教学的条件,让模块化教学发挥更大的效用。 作者:周荣蓉 本科经济学论文: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问题与对策 摘要:计量经济学作为高校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核心课程,已经成为学生就经济问题定量研究的重要分析工具。本文立足于计量经济学本身的学科性质和特点,对该课程本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同时,本文针对教师、学生及教学等角度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课程特点;对策 计量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成为我国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生必修的三门经济学核心理论课程。近年来,计量经济学的应用与教学受到国内众多学者、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然而,基于笔者的教学经验以及对其他院校计量经济学教学工作的调研,发现现有的计量经济学在其教学开展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对于计量经济学的重要性,学科理论基础、学科性质等问题未能形成清楚的认识。此外,在课时安排上仍存在不足现象,而学生的统计学、数理经济学乃至宏微观经济学的先修知识不足。这些问题对于计量经济学的课程教学效果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如若不能及时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对于计量经济学的教育教学目标、学生的培养目标将事倍功半。为此,本文对计量经济学的学科特点以及结合本人在教学及调研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相应的梳理,基于此,提出本人对于提高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的解决方案。 一计量经济学的界定与学科特点 Frisch(1933)对计量经济学的定义给出了一个较为明确的界定,他认为将统计学、经济理论与数学结合起来构成了计量经济学的研究理论体系。进一步说,基于现有经济数据、构建经济理论回归模型、估计模型参数、参数检验以及对相关实证结果的具体应用构成了计量经济学的基本框架。而时间序列分析、面板数据计量经济学、非参数计量经济学以及微观计量经济学构成了现代计量经济学的四大分支(李子奈,刘亚清,2010)。此外,学者们基于对计量经济学理论基础的研究或者将计量经济学模型应用于现实经济问题的分析的角度,将计量经济学划分为理论计量经济学和应用计量经济学。对于大部分本科院校,其对学生的培养定位或者理念就是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因此,在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开展过程中,注重计量经济学在现实经济问题分析中的应用,而对其诸如模型构建、参数估计、参数检验等理论基础未作深入探讨。整体而言,计量经济学具有综合性、数据依赖性以及理论与应用结合的特点。首先,对于其综合性,正如Frisch(1933)指出的那样,计量经济学融合了经济学、统计学和数学的研究体系或方法。这也对学生的知识储备提出了较为严格的要求,不仅要掌握经济理论以及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等理论知识,还要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编程基础。其次,计量经济学对经济问题的分析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数据的质量,以及数据的可获取性。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能够充分利用各种统计资料、数据库、互联网采集大量的数据,而且对于数据的处理、特征提取、缺失数据等诸多工作也有较为严格的要求。数据的质量以及数据的数量对于计量模型估计结果的稳健性、准确性影响较大,这就是所谓的计量经济学的数据依赖性。最后,计量经济学理论与应用的紧密结合特点,经典的计量经济学研究体系,其模型建立的理论基础就是传统的经济学理论,通过模型的建立,数据的采集,参数的估计、检验等一系列计量经济学理论,最终达到分析经济问题间的数量关系的目的。即进一步将计量经济学应用于解决、服务实际问题,完成经济问题定量关系的探究、经济预测等目标,而这也是经济学学科研究本身的最终目标。因此,计量经济学的综合性、数据依赖性、理论与应用结合的特性决定了计量经济学的学习具有一定的难度,或者在一定程度上说是一门较为综合的学科。但也充分反映了计量经济学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对学生理论、应用研究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基于笔者计量经济学的授课经验以及相关调研,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列举了较为突出的几项问题。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问题分析 (一)先修课程有待完善 计量经济学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不仅要求学生对经典的经济理论体系具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对于学生的统计学与概率论基础,以及计算机编程等内容要求也较为严格。然而,部分高校在大学二年级就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学生对于经济学内容、数学内容未能形成深刻的认识,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较大难度。同时,由于本科生注重计量经济学的应用,学生对于采用诸如Eviews、Stata、Matlab等工具进行计量经济学模型的估计甚至模拟过程中对于缺乏一定的计算机编程知识,导致其入门难度大。这些问题不仅会导致学生不能很好的掌握计量经济学,也会导致学生对计量经济学学习兴趣的缺失。此外,姚福寿等(2010)指出,学生的数学基础薄弱,尤其是文科生对计量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方法等了解较为困难。因此,在整个课程的设置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例如,高等数学、线性代数以及概率论等课程应成为经济学专业学生较为重视的先修课程。 (二)过于依赖多媒体教学方式 随着计算机、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深入,多媒体教学在高等院校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多媒体教学可以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吸引学生对授课内容的兴趣,提高了教师的授课效率。但是,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模型的估计、参数的检验等需要较为复杂的数学推导过程,而将这些内容仍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现,无疑会出现较多的问题。例如,学生对于公式的推导过程未能形成深刻印象,教学内容展示过快。这些问题影响了学生的听课效率以及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因此,多媒体教学在表面上看来提升了教师的授课效率,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因此,计量经济学的课程应注重多媒体教学与板书的结合,以达到最高效的授课方式。 (三)计量经济学软件掌握较差 现在的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注重对计量经济学理论知识的讲解。王少平、司书耀(2012)指出,计算机已成为计量经济学课程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相关知识的仿真实现可以提高学生对于该课程的学习兴趣。然而,教师大都通过计算机实验室对案例演示操作,使得学生不能熟悉的掌握操作,影响了计量经济学实验的效果(郑兵云,2010)。 三改进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对策与建议 (一)提高教师教学质量 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储备以及该学校在计量经济学的师资条件、硬件设施等是提高计量经济学授课效果的重要保障。例如,对于以理科为主的学生要注重其对经济学理论相关知识的强化,否则,计量经济只是作为数学与统计学的结合,学生对现实经济问题不能形成很好的分析能力。而对于文科背景的学生,应注重其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数学知识的强化。否则,学生对于其模型的设定、参数估计问题一知半解,更无法将其应用于经济问题分析与预测中。综合而言,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必须以经济学、统计学、数学结合的特点为前提展开。否则,会导致学生不能真正把握计量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与应用分析。 (二)优化课程设置 在某种程度上说,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这就要求学生的经济学理论知识、数学基础,计算机基础都应较为扎实。因此,在教学方案以及培养方案的设定中,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对于这些基础知识的学习。笔者认为将计量经济学和经济学、高等数学及统计学等相关学科的设置综合规划、考虑,优化教学课程体系;其次,将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开设置于经济学、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等计量经济学支撑课程学习之后;再次,在以初等计量经济学为教学重点的同时,以专题模块的方式适度开设高等计量经济学相关内容的介绍,引导学生对计量经济学前沿理论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计量经济学这门课有一个全面的、系统的认知。 (三)注重学生基础课程的学习 高等数学以及宏微观经济学等内容是经济学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这些课程不仅是计量经济学课程学习的要求,对于学生知识的把握以及对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都至关重要。因此,必须注重、强化学生对于这些基础课程的学习。同时,注重学生对于基础课程应该的训练。尤其对于计算机软件的熟悉,例如最为容易掌握的EXCEL、SPSS、EViews等数据处理等方面的基础训练,这也为计量经济学等应用学科的学习奠定基础。 (四)注重计量经济分析软件的学习 学生熟练掌握计量经济分析软件,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于计量经济学课程学习的兴趣,还可以提高其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因此,计量经济软件在整个课程设置中具有重要地位,不应忽略。鉴于此,每个学期的计量经济学课程我们分配了三分之一的课时给实验教学,就是在锻炼学生对软件的学习运用能力的同时加强对计量经济学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做完每个模型的模拟,我们在课堂上都会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成果进行展示,通过做报告,学生的反馈是学到了很多有用的,课本上没有的软件应用知识。这对于掌握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的知识是非常有帮助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五)因材施教,学以致用 计量经济学课程融合了经济学理论、数学知识以及计算机的相关内容,学生在这三方面的学习能力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计量经济学理论体系的讲解,对其应用分析以及在现实经济问题上的应用也该给予充分重视。同时,根据笔者教学的经验,应该针对不同的内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将计量经济学模型和实际的经济活动相结合,并且应用模型去分析探索相关问题的解决,同时请学生将分析的结果在课堂上展示,通过笔者的尝试,这样的教学活动效果较好,学生反映可以做到“学以致用”,同时这也符合我们“应用型人才”高校办学的基本宗旨。 作者:刘亚清 吴福锁 单位:北方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本科经济学论文: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探析 摘要:计量经济学作为经济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其实际作用和意义不容忽视。而在新疆高校教育中,不仅存在内地高校计量经济学的共性,而且存在一定的新疆特殊性。笔者以塔里木大学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提出新疆高校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新疆高校;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 一、引言 新疆高校与内地高校不同,其少数民族学生占据相当比重,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更多的抵触与消极情绪。其中,最主要的原因由于义务教育阶段少数民族大学生并未接受英语教学活动,而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接受计量经济学教育过程中对软件的应用就十分吃力。从而影响到少数民族大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学习效果。如何改进新疆高校计量经济学教学质量,凝练适应本地区经济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特色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探索本地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实践路径,对于推动构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课程教学体系具有重要的建设性作用。本文以新疆塔里木大学经管院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为例,提出了新疆本科院校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典型问题和教学改革的建议。 二、新疆高校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形式单一,学习积极性差 计量经济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更好地解释说明问题,往往会对经济模型公式进行步步推导分析。这样的过程对于实际的计量经济学应用意义并不大,学生受制于数学基础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原因,影响了他们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学习。新疆高校本科学生因此将高校计量经济学与数学化为一等,学习枯燥乏味,抵触情绪强烈。笔者在教授计量经济学与学生的实际接触中,了解发现学生们面对计量经济学教材中与微积分、概率与数理统计、高等代数内容相关的数学推导,会产生恐惧与反感心理,学生很可能因为对这门课程性质认识的偏差,认为计量经济学太难太枯燥,以后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也很少能用到这些知识,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此种认识尤为明显。而计量经济学是融合了数学知识、统计学知识以及经济学知识的交叉性学科,归根结底它是一门运用数学统计学方法的经济学学科,复杂的理论公式推导并不是教学的目的,运用计量经济学解决实际的经济问题才是根本,注重案例分析与软件操作解决实际的问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更加主动地进行计量经济学的学习。 (二)软件应用障碍较大 计量经济学实际操作软件eviews中并未存在相当大的词汇量需求,但是由于缺乏一个详细的指导手册,造成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英语水平相对较低的本科学生对其产生抵触情绪。 (三)教学课程安排不合理 计量经济学应当在高等数学(函数与极限,一元函数微积分,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多元函数微积分,级数,常微分方程等)学习之后安排,但却存在有计量经济学先于高等数学教学的现象。 (四)教学课时安排不合理 计量经济学体系庞大,实际的教学中存在时间短而教学任务量大的基本情况。但是在此基本的情况下仍然存在继续压缩高校计量经济学教学课时的倾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束掉教学大纲的教室学习后准备要开始上机操作的时候就已经要结课了,留给学生自己进行实际上机操作的课时太少,致使新疆本科院校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的通病是,学生貌似学了很多计量经济学方法,却不知道如何应用与解决实际的经济问题,有的不知如何建立模型,该建什么样的模型;有的是理解不了模型数据结果的经济意义。因此,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时间安排不合理,是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欠佳的一大关键问题。 三、新疆高校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意见与建议 (一)教室上课与机房操作“间作”教学 高校教务管理层应当根据具体的课时安排,采取上课与上机间作式的方法进行课程安排,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采取两个手段,及时反映问题,在良性互动中实现高效计量经济学的学习。 (二)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不仅要对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培养提升,同时要对高校教师的思想态度进行引导,要树立学以致用的方法,并重计量经济学理论来源与放大使用,同时以实际使用与操作效果为考核的根本。 (三)扩大计算机教室承载力 高校计算机教室实际承载能力的提升需要硬件与软件的同时跟进,只有具备充足的实际承载能力才能更好地给高校学生的实际操作阵地,对于提升计量经济学的实际操作应用效果意义重大。 (四)合理安排课程与课时 计量经济学是高校经济类专业的重点课程,对于经济类专业学生的论文答辩以及考研升学或毕业工作意义重大,应当适当压缩非核心课程而加大高校计量经济学课程学时,增强高校大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实际掌握与应用能力。建议将总学时增加到64—72学时之间,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学时分别占总学时的二分之一。实验教学学时应当穿插在理论课教学之间,通过软件应用与操作及时消化各章节的理论知识,加深学生的理解与掌握。另外,计量经济学的学习必须要有一个坚实的课程基础,在开设该课程之前,先修课程的协调与衔接尤为重要,必需的先修课程有微观宏观经济学、统计学、微积分、高等代数、概论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打破各课程主讲教师各自为教的局面,增强彼此间教学信息的沟通交流,使得这些数学学科以及计量经济学学科作为经济学工具为经济学服务。 作者:连旭 单位:塔里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本科经济学论文:本科生“经济学”课程教学实践与思考 摘要:随着经济学知识应用日趋广泛,以及高等院校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越来越多的高校非经管类专业开设了“经济学”课程。讨论当前高校非经管类专业“经济学”教学问题,研究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笔者所在的教学团队通过问卷调查和访问调查,发现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教材缺乏适用性、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参与度低等突出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非经管类专业“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对策:增减优化教学内容、精心编写适用教材和丰富课堂教学方法。 关键词:非经管类专业;“经济学”课程;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探讨式教学 近年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在专业结构上呈现多元化的特征,而且在人才质量上也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社会经济发展对各专业人才的要求已不再是仅仅掌握某一专业技术,还要求具有经济学、管理学基础知识、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宽广型、应用型人才。随着经济学知识应用日趋广泛,以及高等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越来越多的高校非经管类专业开设了“经济学”课程。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必须要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经济学是关于选择的科学,为非经管类专业学生开设“经济学”课程,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经济学基本原理并结合本专业加以运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经济管理能力和人文修养。因此,讨论当前高校非经管类专业“经济学”教学问题,研究如何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作者所在教学团队自2014年9月至2016年7月,通过问卷调查和访问调查的形式,对河北农业大学非经管类的10个专业600名学生的“经济学”课堂授课、教材选用、学生听课、教学效果等情况进行了调查,同时走访了河北师范大学、河北地质大学经济学专业相关教师,总结了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代表性问题,以及不同专业学生对经济学知识的需求,为教学内容的优化和教学体系的构建提供依据,最后为非经管类专业“经济学”教学提出综合性的课程改进建议。 一、非经管类专业“经济学”教学状况调研 (一)学习意愿 调研结果显示,非经管类的本科生大约70%的学生认为开设“经济学”课程很有必要,认为能开拓视野、拓展知识结构和知识面,对将来步入现实经济生活会有很大的帮助。20%的学生对学习“经济学”的意义认识不清,认为非经管专业的学生学习“经济学”不一定有用。10%的学生认为“经济学”课程与本专业没有关系,学不学无所谓。 (二)教材选用 非经管专业本科生“经济学”教学中,一般选用《简明西方经济学》或《西方经济学原理》作为教材,河北农业大学选用了专门针对非经管类本科生编写的《简明西方经济学》教材,该教材侧重于最基础经济学原理和分析方法的现实运用。教材基本做到了重点突出、深入浅出,用最简单、最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抽象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三)授课方法 非经管类专业开设“经济学”课程的课时一般为48学时,在相对较少的课时内讲授的内容过于庞杂。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课下作业为主,缺少案例教学和课堂讨论等教学方法的使用,学生参与度低,学生的主动性没有很好调动起来。成绩评定主要是在期末考试时对于“经济学”课采用闭卷考试方式,平时成绩占20%,期末成绩占80%。这样的考核方式往往导致学生在考试前两周前搞突击、死记硬背,因此,考核结果不能很好反映学生对这门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综合素养。 (四)教学效果 调研结果显示,90%的非经管类学生由于对于传统经济学知识较为陌生,认为难度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听课效果和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普遍认为“经济学”课程理论性较强,尽管老师在授课时尽可能结合案例深入浅出的进行简化分析,学生仍旧感觉公式复杂、概念晦涩难懂。另一方面,教学内容太多,授课进度稍快,对课程整体理论体系框架难以掌握。 (五)学生们的开课建议 对“经济学”课程开设建议归纳如下:一是强调“经济学”知识对于该专业学生的重要性和实用性。联系该专业就业和行业发展的实际,尽可能多加入相关案例,让学生感受到“经济学”知识的有用性;二是建议在课堂上改变“满堂灌”的讲述方式,运用各种方式与学生一起互动,鼓励参与式学习;三是建议精简授课内容,尽可能少些公式推导,降低专业性和理论性以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二、非经管类专业“经济学”教学中存在问题 (一)教材缺乏适用性 在缺乏专门针对非经管类专业学生编写教材的情况下,目前不少高校的非经管类专业对“经济学”的教学采用了基本上与经管类专业一样的教材[1],任课老师一般选用“经济学”课程中最简单的教材,忽略了传统教材是根据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编写的,与中国的实际情况联系的不够紧密,很多章节还穿插了复杂的数学公式与图形。学生学完“经济学”课程以后,了解了西方国家经济体制是如何运行的,却不知道中国的经济体制是如何运行的,这便强化了学生学习无用的想法。而且,传统“经济学”教材中有一些理论公式是非经管类专业学生不需要熟悉和掌握的,照本宣科无疑会增加非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学习难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感到枯燥无味、缺乏兴趣,教学效果自然就会降低。 (二)教学模式单一 对于非经管类大学生,“经济学”课程被认为是纯粹的基础理论和模型的学习,很少主动去了解和搜集与课程有关的资料和信息,“经济学”的教学中,模型和公式所用到的经济术语大多是英文字母,但非经管类学生对于专业英语有抵触心理,往往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忽视了其内在的经济含义[2],更谈不上灵活运用。基于这种情况,师生很难在课堂上互动,偶有案例教学或教师提问也基本是要求学生复读老师讲授的理论内容。大部分任课教师仍然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即“满堂灌”的单一教学模式。这种“填鸭式”式教学,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主动参与的重要性,其结果就是教师讲得累、学生听得累,学生的主动性没有被调动起来,教学效果自然不会好。 (三)学生的参与度低 “经济学”教学的初衷是培养学生经济学思维方式,进而提高学生的自我规划和管理的应用能力。因而,教师如果忽略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偏重于概念和理论的解释,就会造成理论和实际的脱节,形成教学双方都感到困惑的难题。经济学是一门集各种经济变量关系联结在一起的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其中的数学模型和定量分析比较多。对于非经管类的学生来说,图形、公式、数学推导部分难以接受,尤其是难以把这些图形和公式的经济学含义与文字描述统一起来,为此,学生们很难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很难完全理解经济理论的含义和现实应用。另外,由于开课的年级较低,学生对社会各方面的认知度低,尤其是对市场经济发展的了解较少、理解比较肤浅,这些因素都造成学生参与度低,也制约着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 三、提高非经管类专业“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对策 (一)优化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 首先,要明确学习经济学的目的。对于,非经管类专业学生,开设“经济学”课程并不是为了让其全面掌握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以便将来在经济学领域有所建树[3],而是为了让他们了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学习经济学的思维方式[4],以便更好地理解日常生活的一系列经济现象、明白政府各种经济政策出台的原因,以达到开拓思维、拓展知识面、提升综合素质的目的,满足其对社会发展的需要[5]。其次,一定要把“经济学”的学习与学生的专业结合起来。学习“经济学”的目的是为了改善人们的现实生活,使学生在社会中能更好地生存与发展,脱离实际工作和生活而学习的经济理论就会变得毫无意义。因此,需要对“经济学”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增加经济学原理与现实经济生活、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与学生所学专业的行业发展的联系,增加相关案例分析。删除那些理论性过强、复杂的数学推导和图形分析等内容,从而通过教学内容的优化,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较多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教学是“教”与“学”的结合,需要“教”与“学”的互动。单纯的“教”,不管“教”的多好,顶多也是教师在课堂上演独角戏,学生参与不进来,参与的少,教学主体“学”的不好,教学效果必然提高不上去。只有充分引导学生参与其中,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学”好了,教学效果才会提高。 (二)精心编写适用教材非经管类专业开设“经济学”应定位于培养 经济学的思维、了解市场经济运行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突出“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研究方法和理论的应用。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理解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与基本问题,建立现代经济管理的理念,培养经营管理的意识,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商学素养,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拓宽就业领域。教材的编写应该明确目标、准确定位,合理安排“经济学”各层次的教学。首要问题是要打破以往以理论推演为主的教材写作模式,采用在理论简明介绍的基础上侧重实例分析,突出理论运用,强调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对经济学范畴的理论解释和实例分析,不是对西方经济学的简单归纳,因此,需要加强对经济学知识点的重新组合,主要内容可以设计成包括市场经济学、消费经济学、管理经济学、营销经济学、博弈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投资理财经济学、贸易经济学的核心知识。同时,教师要为学生推荐具有代表性、适合学生使用的参考书以及习题集等。教师还要时刻关注本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扩展和丰富教育内容,确保教学内容跟上学科发展前沿,不断把相对前沿的内容及时补充到教学中去。 (三)丰富课堂教学方法 加强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丰富教学方法是提高“经济学”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教师应该坚持开放性原则,不拘泥于传统的课堂教学,积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突出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以求能够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热情。建议灵活运用如下教学方法:一是问题教学法,该方法的理念是“发现问题的能力孕育着创新能力,突出强调学生的经济学直觉的培养”,在系统讲授基础理论的同时,鼓励学生对感兴趣的热点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于课堂教学的最后10分钟提问题,其形式有如专家、学者讲座后回答专业人士提问的形式,学生问题多数有见地,也很尖锐。二是案例教学法,在“经济学”的教学中贯穿富有启发性的生活小品和典型案例,尤其是要使用与学生专业有关的实际案例。主讲教师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形成与课程内容、学生专业联系密切且生动活泼的小品和案例,并灵活运用于教学过程。并运用经济学原理来分析,这样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理论与现实生活得到有机结合。三是开展对话式、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尝试运用前期的知识储备来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怀疑权威观点,勇于做出自我判断[6]。在课时允许的条件下大量训练学生的抽象思辨能力、逻辑判断能力和规范表达能力,促使学生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规范的表达习惯。四是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帮助学生超越课堂传授的局限,鼓励他们大量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为某一问题提供尽可能多的解释或答案,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并围绕学生提出的具有代表性和创新性的观点再组织课堂讨论或专题研讨,以此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个兴奋点,使学生保持对“经济学”理论的学习兴趣,最终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作者:路 剑 王印华 张晓芳 赵君彦 单位:河北农业大学 本科经济学论文:高校本科经济学课程教学分析 1当前高校本科经济学课程的突出问题 1.1学生的数学基础能力比较差 经济学课程的一些概念和原理在分析的时候要通过数学公式、图表和曲线等工具,而且部分理论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在分析的时候需要借助大量的数理实证和图形,这就要求学生有扎实的数学理论基础。但实际上,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却恰恰相反,人文知识比较丰富,而数学的基础却很薄弱,导致了学生更倾向于学习经济学的定性分析,而对经济学的定量分析却不感冒,不愿意深入研究定量分析的步骤和方法,不习惯利用数学公式、图表和曲线等工具来分析经济学课程中涉及到的概念、原理以及理论。因此很多经济学学生在学习方面觉得有难度,认为经济学课程枯燥、抽象,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不高。[1] 1.2因为国内外差别,学生学用脱节 经济学是在市场经济条件和西方资本主义的制度下产生以及发展的,因此经济学的理论和我国的历史背景相差很大,与我国的国情也有很大的差别,很多经济学理论以及观点如果站在中国,根据中国的国情去分析的话,很难理解透彻。因此学生在学习经济学的时候,常常出现理论和实际严重脱节的现象,学习的经济学知识和理论无法运用到社会经济实践之中。往往都是从概念到概念,从原理到原理,对于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和一些经济问题没有办法用经济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这即是所谓的学用脱节,也是目前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中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2] 1.3学生的经济学素养不足 高校本科的经济学课程一般都是在大一下学期或者大二上学期开设,学生还处在本科的低年级,由于进入高校的时间并不长,应试教育的影响还并未完全消除,因此在学习上还处在一个较被动的地位,而且高等院校的学生也没有工作经验,对企业和社会的了解也比较少,因此经济学的素养不足,对很多经济学知识点的理解都不透彻。即使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课,掌握了书本上的知识点,但是因为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对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也没有感性的认识,甚至存在一些经济学的学生,对国家的基本经济方针都不了解或者只是掌握一些皮毛。 2高校本科经济学课程进行创新教学的对策 2.1应用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方式是课堂教学效果的决定因素之一,因此,经济学老师应当对课堂教学方式不断进行创新,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从而提高经济学的教学效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有如下几种:(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比较广泛,很多门学科都运用这种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经济学老师也可以在课堂上采用案例教学法来对学生进行教学。经济学老师根据经济法教学课程的内容和教学目的,通过引用一些典型的经济案例,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分析研究案例中的材料和问题,然后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通过判断给出决策,学生在这个基础上,提高了运用教材知识或者所掌握知识点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在讲经济学中某一个基本原理的时候,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案例教学法,学生通过分析案例,加强了对教材知识点的理解。[3](2)讨论教学法。学生是课堂上的主体,尤其是高校本科的学生,更应该在课堂上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作为课堂上的指导者,经济学老师也应当不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尊重学生,坚持以人文本的教学理念,在经济学课堂上开展经济学活动,并且不断鼓励学生参加和谈论,学生之间的观点不同,这些观点相互补充和修正,强化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并且还能指导学生去发现和探讨经济学教材中知识的规律,深化研究的力度,思维得到了开发。在讨论交流活动的最后环节,经济学老师可以就活动情况进行总结,加强学生的理解以及加深学生的记忆。(3)综合案例讨论教学。知识点相互之间是存在联系的,因此经济学老师在经济学的讲学过程中,也不能只对某一个单一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可以通过巩固和复习前面的知识点,来引进新的知识点。 2.2良好把握课程教学的核心 高校的经济学课程包含两个部分的内容,一是微观经济学,还有一个是宏观经济学。前者重视资源的配置问题,“价格理论”是主要的核心理论。而后者重视资源的利用问题,“国民收入”是主要的核心理论。很多学生在学习经济学的时候,分不清两者之间的关系,也很难将两者区别开来,导致学习吃力。[4]针对这方面的问题,经济学老师应当为学生分别理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学习主线,让学生在掌握这两条主线的基础上再将全部的经济学内容串联起来,继而全面掌握经济学的课程内容。例如宏观经济学含有较多的理论派系,经济学老师可以根据经济学中的三大模型,给学生详细阐述各个模型的内涵,并且让学生在深刻理解模型内涵的基础上掌握模型与模型之间的联系。 2.3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培养出学生的创新欲望,学生也就有了巨大的学习动力,会全身心投入到经济学的学习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经济学老师首先要有课程意识,并且要有开放的课程资源观念和教材观念,在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之中要充分考虑到课程的个性化和多样性,并将其完全结合起来。在学生的培养模式制定上,要根据经济学的课程特点,将其与学生的素养紧密结合起来,再确定培养目标和教学手段,经济学老师要做到因材施教,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积极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经济学老师要通过多种手段,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经济学产生创新欲望,情感得到培养,思维得到激活,在此基础上,经济学老师除了要有课程意识,还要有目标意识,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教育效益三个方面充分结合起来,缺一不可,既要考虑经济效益,也要考虑到教育效益,不能急功近利,要根据经济学专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条件,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学习经济学的主动能力。[5] 2.4全面结合我国国情 经济学是在市场经济条件和西方资本主义的制度下产生以及发展的,因此经济学的理论和我国的历史背景以及我国的国情相差很大,如果从中国的国情角度去分析的话,很难做到透彻理解,经济理论脱离了生活实际,也就变得毫无意义。如今本科经济学的教材内容撰写背景都是以发达国家的经济实践为主,而我国的经济生活目前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经济体系尚未完全建立。针对这方面的问题,我国可以利用“洋为中用”这一方式,根据我国的国情,适当借鉴国外的经济学课程和案例,将中国的实际经济和系统教学有效结合起来。[6]例如经济学教材中在分析三大货币政策时,主要强调与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相比,法定的存款准备金率将会取得最佳的效果,一般来说使用较少。但是在中国,存款准备金率的使用次数就比较多,其目的是为了降低通货膨胀的威胁以及抑制经济的过热现象,这样与国外的行情则大不相同,中国学生在学习经济学的时候也会产生很多疑问,经济学的老师在这个时候就应该根据中国的国情,结合当前开放的经济背景,从利率和汇率之间的关系、金融环境以及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来给学生解释。 2.5落实技能培训 高校本科经济学课程是一门理论课程,并且是纯理论,除了介绍经济学的有关概念和原理,就是介绍经济学的理论知识点,但是经济学的教学则不一样,如果经济学老师仅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而忽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那么学生的专业化能力得不到培养和提高,也就没有办法将经济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之中,对于实际生活中遇到的经济问题也就没有办法进行解决,这样的经济学课程教学也就变得毫无意义。因此,经济学老师不仅要指导学生掌握课本上的知识点,还要落实学生的技能培训,让学生在实践生活中应用到专业化能力,并且经济学老师要掌握当前社会的经济发展形态,了解到当前社会经济行业的规范和需求,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变为实用技能,对感性认识进行深入研究,将感性知识转变为理性知识。[7] 3结论 综上所述,高校本科的经济学课程主要是为了满足市场化需求,培养经济型人才,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针对当前高校本科经济学课程中还存在的诸多问题,经济学老师应当结合我国国情,运用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并且在给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为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复合型经济人才。 作者:唐丽君 单位:辽东学院经济学院贸易经济系 本科经济学论文:经济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一、文献综述 由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的教育改革是最近一两年内才逐步推出并上升为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国家战略,因此关于转型背景下经济学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如何适应这一改革趋势的研究并不多见,大多数研究都是针对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在转型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挑战以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进行了分析,如马玲等(2013)、蒋月定(2014)等,而涉及到在转型背景下特定专业如何适应这一转型的现实需要并在课程设置中体现出来的研究文献并不多见,而由于提高学生的就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一直以来都是高校学历教育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因此相关研究文献也比较多,如张静(2014)对如何将案例教学作为提高经济学专业本科学生的就业能力进行了分析。刘生、李桃(2014)从课程体系设置、课堂模式创新和多元化实践教学运行机制的角度提出了培养应用型经济学人才的实践体系构想。杨晶(2011)按照就业导向的思路提出了提升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想。吴迪(2014)基于课程群的视角对高校经济学本科专业的教学改革进行了分析。然而,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和教育学生的总纲,无论是课堂模式创新还是实践教学机制的改革都需要围绕人才培养方案来进行,“纲举”才能“目张”。因此,如何适应高校转型的新形势,从人才培育方案和课程设置的角度来切实提高经济学专业学生的学习技能是一个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二、高校转型对地方高校经济学本科教育的挑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扩张式”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998年的9.8%上升至2013年的34.5%,也标志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与此相伴随的是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毕业生特别是地方高校学生的就业率却屡创新低。一项调查显示,我国2012年高等学校学生就业率最高的是“985”高校与高职院校,其次是“211”大学与独立学院,而排在最后的是科研院所和地方高校毕业生(王春雷,2015)。“211”、“985”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排名居前可以理解,但是地方高校培养的毕业生就业率不仅落后于高职院校,也远远落后于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就有点让人大跌眼镜。细致梳理地方高校的本科办学历史可以发现,地方高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高校大多是在1999年以后由几所专科院校合并或者一所本科院校合并若干所专科院校形成。这些学校成为本科院校以后,由于既无本科办学历史经验可供借鉴,师资力量又相对薄弱,因此多数高校办学定位向“学术型”大学的办学目标看齐,相应的其专业培养方案也照搬学术型大学的专业培养方案,“重科研、轻教学”、强调专业基础的理论知识的掌握而忽视相应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陈旧的课程设置和办学模式使得地方高校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式既跟不上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脚步,也使得课程体系僵化、缺乏对现实需要的适应性。地方高校这种人才定位和培养模式长期实行的结果是使得其培养的毕业生在学术造诣方面缺乏与“211”、“985”高校毕业生竞争的能力,在实践技能以及职业素养上又缺乏与高职院校与独立学院毕业生竞争的能力,同时其薪水期望值又高于一般的高职院校毕业生,结构性矛盾使得地方高校本科毕业生结构性失业的风险大为增加。以湖北科技学院经济学专业为例,湖北科技学院是在国家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背景下于2002年由原咸宁医学院与原咸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合并成立,而经济学本科专业则于2003年获得招生权并于2004年9月开始招收第一届经济学本科专业学生。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经济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也主要参考学术型高校经济学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培养方案以理论课为主,如《跨国银行管理》、《世界经济》、《制度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课程以较多学时在培养方案中出现,而侧重于学生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课程如《证券投资学》、《外贸电函》等课程虽然开设,但是由于实习和实训等硬件设备没有跟上教学的步伐,而导致应用型课程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高等教育改革背景下经济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高等教育是为社会培养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因此社会对人才的标准是高校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的最重要参考,各种教育活动都要围绕培养目标来开展活动。由于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在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和学生素质等方面都达不到研究型大学所需要的基本要求,因此新建地方高校往往将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作为自身的办学定位,即人才培养目标立足于为地方经济服务,其人才培养目标也要努力贴近当地产业结构与人才需求,围绕高校所在地的地缘优势来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对于地方高校经济学本科教育来说,科学确定其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并与其所在高校整体人才培养目标相衔接,其根本前提是要对社会特别是高校所在地对经济学人才需求并结合经济学学科自身特点来整体把握。首先,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与经济学学科专业特点相衔接。经济学是一个大的学科门类,在教育部对经济学学科分类中属于理论经济学的范畴。正是由于经济学属于“理论”学科,使得经济学本科教育一开始就带有浓重的“理论”色彩,如经济学本科专业的基础课程《西方经济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财政学》等课程在经济学本科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而这些课程相对而言其理论性较强而应用型不足,即都是对经济运行规律和运行状况进行理论阐释和研究的学问,同时由于经济学专业研究的逻辑起点建立在对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的定义和研究基础之上,因此经济学不仅是整个经济学学科门类的基础,同时也是工商管理等其他经管类专业的学科基础。由于兼具上述两项特征,经济学专业的理论性、基础性和综合性要更强。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的约束下,地方高校经济学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厚基础、宽口径”且具有向经济学相关专业进行渗透和扩展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其次,经济学人才培养目标要符合社会特别是高校所在地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知识经济和全球化时代,科学技术的综合应用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在此背景下,经济活动的拓展更加依赖于人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社会对于经济学专业的人才需求不再是掌握了经济学理论知识、知晓在一定假设条件下的经济运行趋势和规律的经济学人才,而是具有较高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因此,“厚基础、宽口径”是现阶段社会对经济学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也是地方高校科学培养经济学人才培养的落脚点。对于地方高校而言,由于高校所在地一般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更显其重要性。以湖北科技学院经济学本科专业毕业生为例,其本科毕业生除了少部分进入国家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以外,大部分毕业生主要就业去向都是以中小企业为主,因此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大大高于培养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需求。最后,经济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与地方高校自身的战略定位相衔接。在高等教育转型的大背景下,我国绝大部分地方高校都将“为地方经济服务”作为高校培养人才的根本目标和战略定位。因此,地方高校经济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首先,要重视对经济学理论知识的掌握,有利于学生根据多变的人才市场来调整知识结构,为适应社会发展奠定基础;其次,要通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可以在毕业后尽快适应学生实际工作的需要。相对于学生理论基础知识的教育和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难度更高,因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并不是运用某个特定的经济学理论来解决某一个专业的经济学问题,而是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通过学生综合素质来体现。在现阶段全社会都在鼓励“创新”、“创业”的背景下,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迫在眉睫的事情,而经济政策的研究和制定需要更高层次的人才来完成,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则显得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基于上述认识,我们认为湖南科技学院经济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坚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与宽广的视野,具有较强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年能力的人才,可以在各级政府部门、企业事业单位从事经济工作和管理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四、“宽口径、厚基础”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措施 1.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从学生入校起就为学生设计的知识、能力等素质结构以及促进这种素质结构得以实现的教育、教学方式。随着我国市场化取向改革不断深入以及全球化对我国全方位的影响,大学毕业生不仅应该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创新实践能力,而且合理利用“碎片化”时间实现终生学习和再学习的能力尤其重要。因此,修订经济学本科专业培养方式时,特别强调知识学习的系统性和灵活性,在继续坚持“一专多向”的基础上,强化学生外语交流能力和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确保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可以获得必要的就业技能,而且可以学习在发现问题的同时去解决问题,使得培养的人才更好的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 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措施 ①优化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优化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展开。构建了通识教育平台、学科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集中实践课程体系等。在课程体系中,即要重视学生经济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又要突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具体来说,将理论性较强而对学生能力提升无太大帮助的课程如《世界经济》、《产业经济学》等课程从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删除,增加和完善了实践课程体系。由于经济学专业学生在大三要划分为“金融”和“贸易”两个方向。因此,在“金融方向”这一模块,强化学生对于股票市场、债券市场、货币市场等不同资本市场的联系和区别,同时利用学校试点“第三学期制”的机遇,通过引入模拟炒股软件来增强学习对于股票市场的运行及不同资本市场之间联系的了解。在“贸易方向”这一模块,强化学生对于外贸报关流程的熟悉以及外贸电函英语和外贸电函公文的写作和解读能力,确保学生可以实现高效和企业的无缝对接。 ②重构专业课程群。专业课程设置以“应用性”和“实践性”为基础,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具体来说,主要通过压缩一部分理论性课程来减少必修课程学分,增加有利于学生就业和创业的实用性选修或者专业课程如《公司法》、《市场营销》等课程来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增加学生课外自我只配和自我发展的时间,给学生更多时间来发现自己的特长和兴趣,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提供时间。 ③改革选修课制度。为了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增加学生选修课课时与学分。其中,选修课又包括专业选修和公共选修课两种。公共选修课设置目的主要是为了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和人文素养,如《市场营销》、《中医养生》、《音乐欣赏》、《书法》、《办公自动化》等课程,而专业限选课则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特色和就业技能,如金融方向的学生必须选修《证券投资学》而贸易方向的学生必须选修《外贸函电》等课程。 ④强化学生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高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为了完成经济学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湖北科技学院将实践教学作为培养方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纳入培养方案,与理论教学即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从相互联系角度来说,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如《统计学》、《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针对特定的知识点如数据整理和表达,要求教师在这一环节开设相应的实践课程,并且实践课程中所使用的数据应该是开放的,即教师只要求学生通过“数据搜集、整理和表达”的操作实现“发现一般规律性”的目的,具体搜集哪一方面的数据则取决于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通过这种开放式的实践,不仅让学生了解课堂相关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好和学习兴趣。从相互区别的角度来说,由于湖北科技学院开始试行“第三学期制”,即在每学年末(一般为两~三周)集中开展各种实践性教学环节,因此可以将专业实践如《企业沙盘模拟》、《外贸函电》、《模拟炒股大赛》等放在这一时间段来集中完成。 ⑤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提升教学效果。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主要手段来完成教学。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教学手段日渐多元化,多媒体教学也得到了普及。然而,必须看到,很多课程进行多媒体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多媒体教学科研综合应用声、光、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等课程的教学,而一部分课程特别是数学类课程需要严谨的推导和证明才能对结论有一个完整把握,如得出这个结论需要哪些假设,为什么要有这些假设等。如果完全使用多媒体,数学结论的证明过程一带而过,学生对结论的理解根本不深刻,也没时间去思考得出结论的必要假设在结论证明过的中的作用,其教学过程可想而知。因此,我们提倡实行多元化的教学并不是提倡所有课程都实现多媒体教学,针对性的采用各种教学手段是实现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 ⑥优化师资结构队伍。合格的师资队伍是实现专业良好发展的基础。由于“老师”也是从“学生”走来,而注重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是最近几年来引起教育界重视并贯彻到实践工作中去的。因此,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于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对于湖北科技学院而言,由于地处非省会城市,区域经济相对落后,很难吸引一流教师来校工作,同时落后的经济也难以为教师提供实习的岗位。因此,为提升教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我校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针。具体来说,首先要把好用人关,让真正有能力和实力的人才充实到我校的教学和科研一线。同时,选派和鼓励优秀教师到国内外高校进行短期访问和交流或者进行系统学历教育,完善教师师资结构。同时,利用政府部门和企业推出的实习机会如高校教师深入企业等项目鼓励教师去企业短期挂职,增加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感性认识,增强教学针对性。 作者:田涛 单位:湖北科技学院 本科经济学论文: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改革论文 一、当前《西方经济学》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不合理。《西方经济学》的学习需要一系列的先期课程作为支撑,比如《经济史》、《高等数学》等课程。比如通过学习《经济史》,让学生了解经济学说的发展过程,理解现代经济学的产生意义。在接触《西方经济学》时,对微观经济学以及宏观经济学理论的理解会加深。现代经济学中有大量的数学计算、公式推导以及图形,需要以《高等数学》的相关知识为铺垫才能完成这些知识的讲授。比如在微观经济学中消费者均衡理论以及生产者均衡理论,都离不开《高等数学》中的函数求导运算、函数求极值运算。许多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多是刚刚升本的院校,缺乏对西方经济学课程体系的深层次理解,在课程设置上忽视《经济史》,有的院校虽然开设《高等数学》,但是却将其开设在《西方经济学》课程之后,造成学生在学习《西方经济学》时缺乏必要的数学储备,教学效果不理想。 2.体系过于庞杂。《西方经济学》旨在研究整个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从内容上看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微观经济学又包含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均衡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以及市场理论、生产要素分配理论等。宏观经济学包含了经济总量理论、经济增长理论、通货膨胀理论、失业理论以及国际贸易理论等。这么庞杂的内容,有的学校将其压缩为一个学期讲授,只能浅尝辄止。即使在一个学年讲授,学生学习起来难度非常大,因为在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及数学演算能力,知识点环环相扣,一个知识点掌握不好将影响后面的学习。在许多学校,《西方经济学》课程考核往往出现高分率低、不及格率高的现象。 3.教材选用不合适。当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学习《西方经济学》时,往往选用国家规划级教材,比如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说,这本教材理论难度较大,而且数学推导、数学公式非常多,有些地方甚至达到了中级西方经济学的难度。国外经济学教材中结合生活实际的案例非常多,而我国的西方经济学教材多是对理论、模型的书面阐述,案例非常少,即使有案例往往是从国外教科书上搬下来了,与我们的生活实际距离较远。比如在说明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时,国内教材多用大炮和黄油的产量来说明,黄油不是我们中国人熟悉的东西。在说明消费者均衡时,总是在咖啡和茶叶两种商品间进行选择,都和我们的生活实际有所差距。这样案例分析将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4.教学手段相对单一。《西方经济学》课程的讲授依然是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模式,教学中侧重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记忆,忽视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多数高校的经济学课堂,已经实现了多媒体教学,教师利用制作精美的课件讲解相关理论,但这种方式仅仅是在经济学图形方面清晰,又由于其信息量过大,学生往往跟不上节奏。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依然不能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学生在学习时始终是被动地接受,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二、对《西方经济学》课程改革建议 1.优化课程设置。作为经管类学生的专业基础课,《西方经济学》可以在第二学年开设,在第一学年学校可以开设一些先期的支持课程,比如说《经济史》、《经济学说史》、《高等数学》等课程,为学生后续的《西方经济学》的学习奠定基础。《高等数学》课程应该与经管类专业的学科特点相联系,多增加一些经济应用知识,有利于学生以后经济学学习中的数学公式推导和演算。一些管理类的专业由于课时有限,可以将《经济史》课程开设为选修课程。在课程设置上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积极开设学术讲座。授课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科研项目,为学生开设专题性质的学术讲座,使得学生可以了解当前经济学的发展前沿。学校也要积极聘请企业、其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为学生开设讲座,使学生获悉当前我国的市场经济改革和企业改革发展的现状,激发其对经济学的学习兴趣。 2.科学选定教学内容。经济学经历上百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其系统而完整的理论。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即使用完整的一个学年来学习也无法做到面面俱到。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来看,教学中要做到理论与实际的关联,突出重点和难点,紧紧把握注重实践的教学原则。所以在《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安排上,要做到合理划分重点与非重点内容,坚持以讲解重点和难点内容为主,非重点内容简单一提或者让学生课下自我阅读,增强实践性。以微观经济学的讲授为例,讲解内容涉及均衡价格理论、弹性理论、消费者均衡理论、生产理论、市场理论、市场理论以及生产要素分配理论等内容,但是每一部分要突出重点,重点的多讲,不重要的少讲或者不讲。比如弹性理论要重点讲解需求的价格弹性,需求的收入弹性、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以及供给价格弹性可以少讲或者不讲。在讲解需求价格弹性时,重点讲其计算、分类,特别是需求价格弹性在实际中的应用。要结合生活实际给学生详细讲解“薄利多销”、“谷贱伤农”问题,让学生用抽象理论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3.本着“基础、实用”的原则选择教材。《西方经济学》教材的选择也要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要以“基础、实用”为原则。一方面教材要注重对基本原理、概念、模型的解释和阐述,对于一些很复杂的数学证明可以适当省略。比如在介绍利润最大化原则时,注重对原则的理论解释,极限求导运算可以忽略。在介绍短期生产时边际产量与平均产量之间关系时,可以通过举例来讲解,没有必要构造生产函数通过求导来运算。有些教师在讲解中过分注重对数学公式的推导,而忽视了模型本身的经济含义。以文科生为主的经管类学生本身数学基础比较差,对数学推导接受起来难度大,又不理解模型的经济含义,进而对《西方经济学》课程产生畏惧心理。另一方面要注重教材的实用性,教材中的案例要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微观经济学的消费者均衡理论时,不一定非要用咖啡和茶叶作为消费者抉择的商品,完全可以换成同学们更加熟悉的商品,比如是馒头和大米之间的选择、雪糕和饮料之间的选择等。宏观经济学中在讲解就业理论时,应该多讲讲我国的就业现状。在讲宏观经济政策时,财政政策要给学生讲清我国近年来政府支出的规模、税率的变动,货币政策要给学生讲清楚我国非市场化的利率变动历史,引导学生思考政府这些政策的目的所在。这样学生会感觉经济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经济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真正地掌握有关理论,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必须进行改革。在教学过程中要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一切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一是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教学。这类教学模式首先抛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索,然后再讲解相应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取一些经济热点问题如社会收入分配、大学生就业等问题进行讲解,促进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在实践中也可以采取《西方经济学》课堂实验的办法。《西方经济学》课堂实验是对实际经济环境的一种模拟,由学生来扮演不同的经济角色来做出不同的经济抉择。比如通过市场均衡价格实验,让学生身临其境地领会相关经济理论,这往往是单纯的理论讲授无法达到的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进行《西方经济学》课堂实验,学生增强对经济学的兴趣,同时其团队合作能力、口才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一定提升。二是注重案例分析教学。案例是沟通抽象的理论与客观实际之间的桥梁。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时,要注重两个原则。一是所选用的案例应是生活热点,广为人们关注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案例讲解中融入有关经济理论。比如“公交车让座”问题近来一直是社会争论的热点,教师可以从经济学的效率与公平角度去分析。年轻人是纳税人,他购买了车票,理应有座位;老年人免费乘车,如果将座位给老年人,似乎有悖于效率原则。但是长远来看,老年人为社会做了一辈子贡献,如果不让座给他,似乎也不公平。二是所选案例要贴近大学生的生活。比如讲商品效用时,可以讲大学生看电影的效用来的快,时间短暂;而努力学习的效用来得晚,时间长久。将机会成本时,可以给大学生算一下其上大学的机会成本是多少,提高其学习兴趣。 作者:张艳单位: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本科经济学论文:有关中国本科层次经济学教育的若干思索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对经济管理类人才需求越来越大,经济管理类在校生在我国普通高校中所占比重也日益扩大,这既有助于我国经济学教育发展,也对我国经济学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我们的经济学教育仍存在不少问题,我们将借鉴美国和日本的经验,对我国本科层次经济学教育作些思考。 关键词:本科经济学倾向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对经济管理类人才需求越来越大,经济管理类在校生在我国普通高校中所占比重也日益扩大,这既有助于我国经济学教育发展,也对我国经济学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经济学教育曾经侧重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现今仍有不少院校称为西方经济学的现代经济学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然而时过境迁,当前现代经济学在我国可谓如日中天,各种国外教材和理论纷至沓来,让人眼花缭乱,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经济管理类人员(简称海归)炙手可热,人们寄希望于他们来缩短中国经济学与国际水平的距离,确实,现代经济学在中国能有今天的地位,海归们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我们的经济学教育仍存在不少问题,我们将借鉴美国和日本的经验,对我国本科层次经济学教育作些思考。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我国各类院校的经济学教学计划趋同、教学内容趋同。这种趋同的原因是国内重点大学要向国外看齐,并将之称为国际化或与国际接轨,但问题是中国的现实环境并没有与国外接轨,结果必然造成教学内容与社会需要的脱节。例如,我国的金融体系与美国的金融体系有非常大的差异,我国是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而美国是以市场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因此我们在培养金融类人才时必须让他们掌握我国现有金融体系中的理论与政策,包括操作层面上的具体知识与技能,按照适合我国需要的知识体系去培养学生,就可以使他们更好地适应我国经济领域的实际工作。而且,我国本科教育定位在培养专业人才,经济管理类学生经济学原理学得不扎实,具体业务课程却学了很多,导致学生原理一知半解,缺乏分析问题的能力,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没有创新能力。我国培养专业人才的定位是计划经济的产物,专业分得很细,一到岗位就能从事具体业务,高校包揽了企业应该进行的职业培训,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专用性,本科生毕业时往往选择对口专业单位,选择面很窄,不利于就业,跨专业就业又会造成学生在校期间专业学习所费时间资源配置错位,形成浪费,增加人力资源成本,不利于劳动力资源流动,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二是高校教师科研成果存在从国外照搬脱离中国实际的倾向。2005年6月27日,在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清华经济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梁晶工作室共同发起的“中国经济学教育回顾与展望”主题研讨会上,就有一些学者提到了类似现象。厦门大学张馨认为,不管什么经济学都有本土化的问题,本土化是跟国际化相联系的,现在大家都在讲国际化,真正本土化的问题到现在来讲还没有真正地解决,连我们传统的政治经济学问题到现在还没有解决。人民大学方福前提到,他发现一个现象:不加分析,不结合中国的实际而一味用西方经济学的大有人在,比如宏观经济学的IS-LM模型,但IS-LM模型的前提是利率市场化,而中国的利率是高度管制的,IS-LM模型不能完全照搬。从我们院系已经发表的科研成果来看,这种倾向也不例外,不少成果不同程度地存在利用国外理论而没有对前提假设加以修正,特别是前沿理论,往往直接将我国数据代入国外模型得出结论。从我们举办的两次全国性经济学会议入选征文来看,这种倾向更加明显,我们粗略地进行了统计,存在这种倾向的论文占所有文章的比例达到30%左右。可能后果:第一,由于没有做好本土化工作,导致我们利用中国数据得到的结论容易发生偏差,无法得到有价值的理论,这就制约了中国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使得我们中国经济学在主流经济学国际舞台上没有自己的声音,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们的邻国印度,虽然经济不如中国发达,但却出现了以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玛蒂亚?森为代表的一批自己的经济学家。第二,由于我们的经济理论多数是引进的,缺乏中国实际,用于指导中国,政策效果很差,甚至会造成失误,使得我们经济理论界在我国经济政策方面缺乏话语权,无法参与重大经济问题的决策,这将进一步造成理论研究脱离实际,形成恶性循环。这方面我们教训很深,前几年海归派在国内很吃香,但由于有些海归没有做到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照搬国外的一些理论指导我国经济工作,结果出现水土不服,带来了一些政策失误,付出了昂贵的学费,也使人对海归产生了怀疑,于是出现了海待。比如在中国股票市场发展问题上,有些人没有考虑中国国情,机械地按照国外标准提出推倒重来,导致股市与宏观经济发展严重背离,根本没有发挥晴雨表的作用。 三是课堂教学内容存在与实际业务部门实践脱离的倾向。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有些老师感到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比较虚,因为他们一直在高校学习工作,缺乏实际经验,希望能有机会到实际工作部门实习,而部分有实际工作经历的老师则感觉教科书的内容有不少和实际差别较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普遍对实际工作中究竟怎么样操作更感兴趣,特别是通过社会实践,不少学生初步有了接触实际的机会,而在实习过程中普遍感到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性不强,由于涉及商业秘密或内部管理规定,经济管理类学生实习时往往很难接触实质性业务,因此他们的理解还比较模糊。但是,不少已经参加工作、经手具体实际业务的毕业生反馈信息揭示,我们的教学内容与实践脱离很大,使得他们参加工作时很多业务不知如何下手,感觉大学没有学到什么有用知识,甚至有些老师在课堂上讲的与实际相反。这可能导致:第一,由于学生认为课堂学习成绩和今后工作能力关系不大,导致部分学生对课堂学习积极性不高,在校期间比较放松,部分精力放到谈恋爱、看电视、玩游戏、兼职打工上,部分同学有不少课程重修,无法获得学位证书,特别是在毕业找工作时,尽管女生学习普遍比男生好,但就业情况还是不如男生,毕业后有些平常在校学习很一般的学生反而发展顺利,成绩优异。第二,由于学生所学和所用脱离,导致企业选拔人才时无法发挥学历的信号机制,出现高分低能现象,使得部分企业采取其他考核方法招聘人才,甚至出现某些极端现象,对某些院校毕业生一概不招,或者用提前见习的方法考察毕业生,造成毕业生最后一年无法正常学习,不仅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使学生无法安心撰写毕业论文,更为严重的是部分不良企业利用这种状况剥削乃至欺骗准毕业生,进一步削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是我国大学现在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因为我们的职称晋升主要取决于学术研究水平而非教学效果,而职称又与福利待遇挂钩,在这样的激励制度下,教师自然将精力主要用于科研,至于所写文章和专著的原创性和实用性则另当别论。这样一来,我们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而且写出来的研究文献缺乏原创性或实用性。 二、美国与日本经验 美国本科教育定位是基础教育,所以美国本科生入学时不需要分专业,先采取通识教育,然后实行主修。各个院校在其教学计划中都贯穿培养目标必须追随社会需求这一基本教育理念,在制定切实可行培养目标基础上,围绕目标富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各具特色。美国的经济学本科培养比较简单,课程不多,但很精炼,而且有层次。美国大学经济学本科生一年级的核心课是经济学原理,二年级学中级宏观和微观、计量经济学,三四年级选两门经济学专业领域课。这样,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学到经济思想,学会利用经济学原理考虑和分析问题,而不是学会具体技能。主修经济学的本科生就业时选择面很广,而且作为本科生,就业时其实也没有什么选择,只能被动地等待雇用单位选择,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劳动力市场完成的,通识教育培养的准同质本科生有利于竞争机制的发挥,激励学生在校认真学习,所培养的学生比较适合市场调节,到具体岗位后由企业完成职业培训,从事具体岗位。 美国经济学研究目前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形成了完整的学术规范,特别强调理论研究的前提条件,很多经济学理论是根据美国实际得出的,比如戈德斯密斯通过美国的数据提出了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理论,弗里德曼根据美国的货币流通规律提出了货币主义学说。当然,也有不少美国经济学家根据美国和其他国家的数据比较分析,提出了很有影响的理论假说,如肖和麦金农的金融抑制论等。 美国的经济学教育特别强调教学内容的实践性,不仅通过案例教学将现实中的典型案例搬上课堂,体现了经济学经世致用的价值,为帮助学生领会所学理论的应用价值,教师往往从经济咨询、政策分析和理论研究中提炼归纳出各种经济模型、真实数据,将其编为例题、习题或思考题。而且,每隔一段时间还根据经济发展和实业界人士对经济人才的培养要求,对教师教学内容和质量进行监督考核。在海外学生申请入学时,有些大学经济系还会特别问学生有哪些实践经历。 教学和学术研究在美国教师的职称晋升中占有相同的权重,平均来说,美国大学的教师将52%的精力花在教学上而只将30%的精力用于学术研究。为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美国还专门让一流的教授给低年级学生上经济学基础课,并实行严格的轮换上课制度,这样既可以发挥一流教授的示范作用,也有利于优化基础课教学。 日本的经济学教育也曾经存在和我国相类似的问题: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很不明确;经济学课程内容存在着与现实经济生活相脱节的现象;大学教师存在着忽视教学的倾向。1985年成立的日本经济学教育学会借鉴美国经济学教育经验,对推动和发展日本经济学教育起了重要作用,目前日本的经济学教育已形成以下几个特点:1在专业口径与培养目标设置方面,强调宽口径和专业适应性。日本大学经济学专业的宽口径设置,不仅为日本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优势地位提供了支持,而且还适应了日本特定的劳动就业市场需要。企业在招聘员工时注重应聘者的基本素质而非具体技能,一般信息处理能力及可塑性而非深窄的专业知识。日本企业都有一套培训员工的教育制度,大学毕业生就业后通过企业培训可以胜任各种工作。2在基础知识及其结构方面,重视一般基础课程的教育。日本对大学生的基础知识结构,通过立法程序从原则上提出要求。日本大学普遍强调学生基础课程学习,重视学生社会文化知识及素养的培养。日本在二战后就注重综合研究,在社会经济领域产生了一批新的边缘课程和学科。3在学校自主权方面,自主性大,培养方案灵活。虽然日本文部省通过教育立法对大学生应具备的基础知识结构有统一规定,但对大学经济学类专业的教育培养方案却未做硬性规定。各大学可以自主发挥优势,因材施教,根据本校的师资条件,开出具有不同特色的专业课和选修课;学生也可以在老师指导下,根据本人的特长和志愿制订选课计划,不强求统一。日本经济学教育与其国情和实践结合得比较好,对日本经济发展发挥了很大作用,目前日本的经济学研究在亚洲名列前茅,部分经济学家在国际上都得到了认可。 三、几点思考 解决前面第一个问题的实质就是各校经济学本科人才的培养在保证基本规格的前提下,如何根据社会的需要来体现自己的特色,使得我国经济学人才具有多样性,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美国和日本的经验对此作了很好回答,不再赘述。解决第四个问题实际上就是如何协调好高校的教学与科研这两大职能问题,也是老生常谈了,美国的实践已经说明了问题,从高校三大职能的排序上我们也可以得出孰是孰非来。下面我们侧重谈谈理论研究如何与中国现实经济问题相结合和理论教学如何与实际业务部门相结合。 正如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才能指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胜利所揭示的一样,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经济理论,经济理论必须来自现实经济,具有特定的前提假设,我们只有借鉴国外的研究方法研究中国的实际问题,并提炼出与中国实际相符合的前提假设,对相关理论进行修正,归纳出符合中国实际的理论内容,进而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中国的经济学才能在国际舞台有立足之地,已故华人经济学家杨小凯在超边际分析方面取得成绩就是明例。要想实现这一点,我们可以采取如下措施:一、鼓励中外合作培养经济学理论研究人才,毕竟发达国家经济理论比我们成熟的多,要想缩短我们与国际主流的距离,必须要走出去,直接接触理论前沿,但一定要强调中国实践,不能完全依赖国外单独培养,解决好本土化的问题。二、走出去的同时,还要坚持请进来,请一些对中国或者亚洲国家/地区颇有研究的国外专家学者来我国访问交流,甚至作为经济顾问,通过他们的示范为我们研究中国经济问题提供指引。三、加强国内交流合作,不仅仅科研人员要加强交流合作,还要促进科研人员与实际业务部门的联系,鼓励人员流动,特别是鼓励具有实践经验的人员流向科研部门。 一旦经济理论能够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我们的课堂教育便会不再与实际业务部门相差太远,因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要求我们从事理论研究时必须关注实际部门的业务,研究实际问题,并指导实际问题,真正做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我们的课堂教育与鲜活的实际业务紧密相连,学生就不再感到所学知识无用,英雄有用武之地,这种激励会促进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企业也不再认为我们的学生是高分低能,学历的信号机制得到体现,从而步入正常的良性循环。为真正实现这一点,我们可以采取如下措施:一、请一些有专业理论水平较高的实际业务部门人员到高校担任兼职教师,讲授应用性的实务课程,能够将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单纯让教师去实习,然后再回来传授给学生效果不会太好,毕竟很多保密性业务学不到,而且短短的实习无法得到一些需要积累才能有的经验,另外教师的精力有限,也没有条件一直跟踪最新的业务进展。二、开发设计模拟现实业务部门流程的软件,甚至以游戏的形式进行情景模拟,将一些枯燥的实务课程开发成游戏软件,让学生寓教于乐,边学边玩,这样可以弥补由于保密性使得学生实习流于形式的弊端,以次优的方式实现实习的主要内容。三、鼓励学生在校期间保留学籍,大三和大四期间参加工作1至2年,积累经验,然后再学习专业知识。有了感性认识,学生学习的目的性会更强。 本科经济学论文:论文的格式:经济学本科毕业论文辅导 毕业论文是高等教育完成学业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是学员毕业的标志性作业,目的在于总结专业理论的学习成果,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衡量自考经济学本科毕业生是否达到全日制普通高校相同专业相同层次的学力水平的重要依据之一。但是,许多学员由于缺乏平时训练,往往对毕业论文的独立写作感到压力很大,心中无数,难以下笔,因此,对经济学本科学员就如何撰写毕业论文进行必要的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一、毕业论文及其写作要求 (一)什么是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从文体而言,它是对教学领域的现实问题或理论问题进行科学研究探索的具有一定价值的论说文.从侧重点不同,分为学术论文和理论论文。经济学本科的毕业论文一般为理论论文.理论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来探讨、论述理论问题,表述理论研究的成果,或应用理论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说明、提出对策办法,并提升到理论高度的一种著述文体.由于毕业论文的写作,具有总结理论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性质,就不能简单地重复已有的结论,而是从已知求未知,具有一点新的思想深度和自己的观点、主张。 (二)撰写毕业论文的目的 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答辩考核是取得高等教育毕业文凭的重要环节之一,毕业论文是高等教育完成学业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是学员毕业的标志性作业,目的在于总结专业理论的学习成果,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衡量自考毕业生是否达到全日制普通高校相同专业相同层次的学力水平的重要依据之一。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答辩是整个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员要有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绝不可应付了事。 (三)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 1、首先毕业论文应符合社会学科类论文的基本要求,这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性:社会科学各学科是思想性很强的学科,它反映了作者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所以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看待我们周围的客观事物,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学术性:学术性是学术论文的基本特征。毕业论文的论点和论证不能只停留在描述事物的外部现象,而应在立论和论证过程中尽可能触及事物内部较深的层次,深入剖析事物的内在本质揭示出事物的规律性。 (3)科学性:毕业论文的撰写应以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以科学理论和科研实践为基础,采取严谨的态度去探求未知,得出结论。论文的科学性还体现在论文的立论要客观、正确;论据要可靠、充分;论证要符合逻辑,严密、有力;表述要严谨、准确。 (4)创造性:创造性的核心是创新。在毕业论文撰写时要注意对所研究问题采取新的分析方法,得出新的观点,不能只重复前人的研究或人云亦云,不要大段复述已有的知识。当然,创造性并不排斥继承性,事实上,创造性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 2、除了以上四点外,毕业论文还应达到一些特定的要求: (1)符合本专业教学的基本要求,应围绕自己所学专业进行。 (2)不能偏离经济学专业所要求的经济管理范围。 (3)正文字数5000-7000字。 (4)已发表的论文不能再用。 二、毕业论文的选题 (一)毕业论文选题的重要意义 选题是论文撰写成败的关键。因为,选题是毕业论文撰写的第一步,它实际上就是确定“写什么”的问题,亦即确定研究的方向。如果“写什么”都不明确,“怎么写”就无从谈起。题目的好坏不能不能离开一定时代的社会需要和作者自身的主客观条件,做到量力而行、量体裁衣。 (二)毕业论文选题的方法 我们要坚持选择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切实可行的课题。 第一、要坚持选择有现实意义的课题。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以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因此,毕业论文的选题,必须紧密结合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以促进科学事业发展和解决现实存在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选题要符合科学研究的正确方向,要具有新颖性,有创新、有理论价值和现实的指导意义或推动作用。一项毫无意义的研究,即使花了很大的精力,表达得再完善,也是没有丝毫价值。具体地说,学生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选题。 1.从“热点”问题选题。在社会进步、国民经济发展和学科研究中,尤其是在我国深化改革的大潮中,经常出现集中关注的“热点”问题,学者等各方面人士关注度非常高,各种形式的讨论相当的热烈。“热点”问题一般在某个时期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如曾经出现过的“国有企业承包制”、“国有企业产权问题”、“资产重组问题”和当前的“经济是否过热问题”等等。相对来讲,“热点”问题引人注意,一定时期集中讨论“热点”问题的文献资料也比较丰富,从中确定自己论文的选题也是比较容易的。关键的是,自己对“热点”问题的把握能力,即知识、信息、理论水平及分析提升的能力。“热点”问题有大有小,要选择自己综合能力可以驾驭的论文选题。 2.从现实的弊端中选题。学习了专业知识,不能仅停留在书本上,而要在理论联系实际上下一番功夫。理论联系实际就是用已掌握的专业知识,去寻找和解决工作实践中急待解决的问题。如“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居民收入差距问题”、“行业垄断问题”等等。 3.从具有一定倾向性的问题选题。在倾向性问题的苗头出现时,用理论观点分析,预见它的生命力或后果,这样具有前瞻性的选题往往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如“居民富了要增加智力投资”、“居民收入增加了要外出旅游”、“乱划开发区破坏挤占耕地”等等。 第二、要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切实可行的题目。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不但要有个人的见解和主张,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由于个人的主观、客观条件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选题时,还应结合自己的特长、兴趣,并根据所具备的客观条件来选。具体地说,学生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综合考虑。首先,要有充足的资料来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缺少资料的情况下,是很难写出高质量的论文的。选择一个具有丰富资料来源的课题,对课题深入研究与开展很有帮助;其次要有浓厚的研究兴趣,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可以激发自己研究的热情,调动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以专心、细心、和耐心的积极心态去完成;最后,要能结合发挥自己的业务专长。每个学生无论能力水平高低,但能发挥业务专长的课题对顺利完成课题的研究,展示出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才能大有益处。 第三、要选大小适宜题目。现实性强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问题,当然是好题目,但由于自己主客观条件的限制,题目如果太大往往不容易写好.因此,一般来说,题目还是小一点具体一点好.如果学员在工作中对某一方面的问题熟悉,材料丰富,对问题的理解有深度,小题目也能发挥理论水平,写出好文章。选题可以大题小做,如论述工资制度改革,可以限定为论机关工资制度的改革;也可以小题大做,如从某企业看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等等。总之,题目的选择应是与自己的能力相适应,大小适宜为好。 第四、要拟一个好的标题。标题是给文章标的题目,即取个名字。毕业论文的标题是论文的眉目,应仔细推敲,尽可能从各个角度充分考虑,选择最合适的。一个好的标题应是确切适宜、简洁明白、醒目引人。标题不可过长,尽量在20个字以内。常用的拟标题的方法有:一是直接揭示或概括主题,如“应正确看待当前物价的上涨”;二是引人注意的标题,如“房改的出路在哪里?”;三是形象化暗示主题,如“大地超载----论我国的人口形势”;四是直接指明主题的所属范围,如“安徽省地区第三产业水平评价及发展战略”等等. (三)获取最佳论文选题的途径 1、选择你有浓厚兴趣,而且在某方面较有专长的课题。 2、要善于独辟蹊径,选择富有新意的课题。 3、选择能够找得到足够参考资料的课题。 4、征询指导老师的意见,在导师指导下选题。 5、利用图书馆、电子网络中的资料选题。 三、毕业论文的结构 毕业论文结构布局的基本格式由标题、中英文摘要和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等四个方面内容构成。 标题要求直接、具体、醒目、简明扼要。 中文摘要要以不多于200字的语汇摘出论文中的主要观点,便于读者一看就能掌握论文内容的要点。目前比较通用结构式摘要,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内容摘要放在论文的正文之前以方便读者阅读,所以要简洁概括。 正文是论文的的核心内容,包括导论、正论、结论三大部分。导论部分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导论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通常几百字即可。正论部分是论文的主体,作者要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分析、论证、阐明自己的观点和依据。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这部分要以充分有力的材料阐述观点,要准确把握文章内容的层次、大小段落间的内在联系。 结论部分是论文的归结收缩部分,要写论证的结果,做到首尾一贯,同时要写对课题研究的展望,提及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或可能解决的途径等。 在一篇论文中,导论、正论和结论都要有,但却不一定是三部分三块。有的论文三部分齐全,导论提出提出问题,正论分几层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有的论文把结论提前融进导论,以解决问题导入,正论再一层一层地分析论证,最后没有结论,或只有一个结尾;还有的论文导论提出问题,正论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后,然后提出对策,再写个结尾。 本科经济学论文:对能源经济本科专业“能源经济学”课程建设的思考 摘要:针对能源经济本科专业的“能源经济学”课程建设,本文从多角度分析和概括了能源经济学理论体系框架。在此基础上,概括了能源经济学理论特点及其教学要求,简述了国内外能源经济专业设置及“能源经济学”课程建设情况,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最后,基于模块化设计思路提出了课程内容设置的原则、模块内容划分、学时安排和有效的辅助教学手段,希望能为国内的课程建设提供一定帮助。 关键词:能源经济学;战略性新兴产业;课程体系;内容模块 当前,能源生产、分配和利用方式正面临深刻变革,能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基础性作用日益突出。能源产业也在经历从传统垄断和计划为主的管理模式,通过管制放松和竞争进行的市场化改革进程,能源相关资源配置将更多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这一进程中有大量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回答和解决。 能源经济学就是以能源生产、分配和利用全过程中的经济问题为核心,阐释能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与相应经济规律,为实现能源及相关资源在社会经济中的有效配置和管理,提供理论和方法论支撑的一门应用经济学,是能源经济管理研究和实践的基础理论。2010年,教育部启动包括能源经济专业在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建设,“能源经济学”课程普遍作为该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一、对能源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理解――基于课程知识框架的角度 当前,能源经济学的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能源与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的关系;能源与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关系;能源资源的优化配置;能源价格、能源市场和税收;节能与循环经济;能源替代;能源国际贸易和能源金融;能源政策等[1,2,4,5]。总体上,能源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和有关理论来源,包括新古典经济学和资源环境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管制经济学、能源技术经济学、金融学等理论,所采用理论分析工具主要是运筹学及数学规划、应用统计与计量经济学、可计算一般均衡(CGE)理论、系统科学及系统动力学、博弈论及信息经济学等。 对能源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成,可以从对能源经济的不同认识角度理解。 1.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多层面(图1)角度 宏观层面内容侧重总量分析,有关政策分析考虑经济环境因素,主要有宏观能源供需及平衡分析、能源市场、能源环境管制政策、能源安全等;中观层面内容主要是能源产业政策与管制;微观层面内容涉及能源价格形成机制、能源供需均衡与配置优化、能源生产消费的外部性等。相对而言,能源技术经济则强调围绕能源生产消费过程或项目,更具有与技术特征相结合的管理学特征,如投资决策分析、能源管理机制、生产消费过程(或设备)的能效分析等。现在部分开设的“能源经济学”课程,涵盖了能源技术经济学部分内容。 2.从产业链及其技术经济特性角度 考虑不同品种能源,结合从作为矿权的资源到勘探/开采/生产、输配和利用等环节(图2)的技术经济特点进行区分,如煤炭经济学、石油经济学(勘探开采、石油市场等)、天然气经济学(勘探开采、管道输配等)、电力经济学(发输配、电力市场)、新能源经济学等。现有能源经济学体系就是以以国际石油市场为背景的石油经济学为肇始,在原有各品种能源的专门经济学基础上拓展、融汇和深化形成的。 3.从研究方法论角度 以规范的定性和数理模型为方法的研究,为能源经济相关分析提供理论基础,如能源供需分析、能源环境税收、能源环境资源配置优化等;采用实证分析方法的研究内容,为能源经济分析提供实证方法和必要证据,如能源供需定量分析、CGE模型应用和能源市场建模等内容。 与资源环境经济学、能源技术经济等周边支撑理论相比,能源经济学理论具有以下特点: (1)与经济学结合更为紧密:紧密围绕能源的生产、分配和利用过程,有更鲜明的针对性,侧重阐释能源在能源、经济和环境(3E)系统中的作用,研究能源与经济和环境诸要素之间的关系及相互影响、政策涵义。从宏中微观层面,为能源经济研究和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和方法论支持。在当前主流能源经济研究中,实证分析占有主要地位,重视实际应用。相比而言,资源环境经济学更具基础性,而能源技术经济理论则侧重于更微观的工程经济实践。(2)兼具基础性和应用性:能源经济学为能源经济研究提供相对基础性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支撑。但是,如能源平衡表、能源CGE模型、3E系统理论等有关方法和工具,以及相关实证方法及其研究提供的实证证据,也能够直接用于能源经济管理决策和实践;(3)交叉融合性、动态发展性和创新性:能源经济学的理论来源多样,现代能源经济学内容实际上结合了经济学、管理学、技术经济学和能源工程等不同学科的理论方法,不断进行交叉、融合和发展,不断在深入和拓展研究领域,不断为回答和解决能源经济发展问题提供创新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支撑,逐步成长为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 但是,无论从研究还是从教学的角度,目前对能源经济学涵盖范围的认识尚不统一,理论体系本身远未成熟完善。 二、能源经济方向专业和课程设置情况 能源经济研究方兴未艾,国内外高校设置能源经济相关专业,培养能源经济管理和研究人才,历史不长,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教材编制、都仍处于起步阶段,各具特色。以前多作为研究生层次专业,设置于环境或能源相关系(学院),或能源环境相关跨学科专门研究中心,依托所在院系的专业及研究基础,教学内容的工程和管理学特征较强。依托理论和应用经济学科开设能源经济专业的相对较少。考虑到学科交叉性,专业生源主要来自于理科和工科生源。 美国特拉华大学能源环境政策中心,于1983年最早面向博士和硕士研究生设置了能源经济及管理专业,2012年开始招收能源经济及管理本科专业。近年来,由于能源经济及其研究的重要性日益提高,专业人才需求增加明显。国外的著名高校如MIT、加大伯克利分校、南加大、科罗拉多矿业学院等,国内很多高校,如国内的中科院、清华大学、厦门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江苏大学、南京邮电大学、西安财经学院等,也都相继招收能源经济方向研究生。2011年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石油大学、重庆大学、山西财经大学、晋东学院等高校陆续开设能源经济本科专业。 目前,国内已出版的教材[2-6]中,笔者认为魏一鸣主编的《能源经济学》(第2版,2011年)较为符合当前专业教学要求,其它教材多适合研究生层次。国外多数院校多采用讲义形式,也没有正式教材。知名教材中,《Energy Economics:Concepts, Issues, Markets and Governance》较适合本科教学,但内容程度偏浅;《International Book on the Economics of Energy》更适合研究生层次使用。 从多数课程开设的情况来看,由于能源经济学覆盖面宽和研究视角多样,对能源经济学及其体系的认知差异较大,课程内容也因为衔接课程的差异和依托专业不同,差异较大,深浅不一。目前存在的明显问题有: (1)课程内容体系欠规范,与相关课程内容重复和冲突的情况突出:例如,资源环境经济学对可耗竭资源开采、环境经济的分析,在本课程中也会讲授。在“能源经济”专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方面,前者有关内容作为能源经济学理论来源之一,完全可以简化和有针对性地纳入能源经济学课程内容之中,作为基础理论模块的内容;还有,能源经济学与环境经济学、气候变化经济学等教学内容存在部分重叠。(2)缺少一致认可的成熟教材,也是一个突出问题,教学多采用课堂讲义和教辅资料结合的方式。(3)教学手段和方法有待创新。对非工科背景的经济类专业学生,学习具有较强技术关联性的能源经济专业课程,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可考虑选择多媒体课件、有关能源生产过程和技术的视频、现场参观及专业实习等多元化辅助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接受程度;反之,依托工科专业建设能源经济专业,需要增加开设经济和管理有关课程,加深学生从经济管理角度对能源经济的理解。(4)教学学时数偏少。在目前高校本科培养体系规范下,多数高校可分配给专业课程的学时仅约占总学时的10~15%,单科课程多不超过60学时,中国石油大学等在能源经济专业建设中具有较长办学时间的高校,专业培养环节约占总学时的20%。教学学时普遍偏少,多是32或48学时。既要符合现有本科培养规格要求,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接受能源和经济管理等多学科交叉的知识传授和素养培养,以满足未来从事能源经济领域实践与科研工作的要求,需要把握教学规律和专业学习特点,更为合理安排教学资源,改革教学方式,课内课外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知识接受程度。 总之,从国内外发展动态来看,本科层次“能源经济学”课程的规范化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教学体系建设存在诸多需要探讨的问题,包括教学内容、辅助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评价等。本文主要对教学内容和辅助教学方法、手段进行探讨。 三、对“能源经济学”课程建设的思考 1.建设思路 作为创新型专业核心课程,“能源经济学”课程的建设,从教学体系建设角度,特别是教学内容组织方面,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原则: (1)体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能源经济本身属于新兴领域,新的技术、理论方法和问题层出不穷。这要求能够把握能源经济理论及发展动态,在内容上采取教材(讲义)和科研文献相结合方式,不断充实、拓展和创新课程教学内容,包括教学内容及其结构、课件和实验环节等,反映该领域的新动态新发展。(2)特色定位:应充分结合原有教学和研究基础,在目前国内能源经济专业尚不多的情况下,各专业应找准自身定位,有的放矢,根据各品种能源及其子产业的技术经济特点,有选择地突出某一两子产业或部分教学内容,单独开设相关特色课程,形成自身特色和优势。如石油大学单独开设了“国际能源市场分析方法及应用”、“国际石油经济学”,反映出了自身特色。(3)重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能源经济专业设置的直接目的是要培养面向能源经济实际,能够回答和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紧迫能源经济问题的人才队伍。因此,应注重课堂教学与实验实践培养环节相结合,丰富教学手段和方式,特别重视对专业素养和实际能力的培养。需特别指出的是,出于数量实证方法在能源经济分析中的重要作用,能源平衡表、计量分析、投入产出分析、SAM及CGE模型编制的工作量大和比较复杂,有关教学内容最好安排独立实验课程。(4)区别不同能源品种及其产业链:在对能源经济总量概念及有关分析理论的把握之外,应在能源供给、能源市场与价格、能源产业管制等具有明显子产业特征差异的内容部分,根据不同能源品种的技术经济特性划分教学内容模块,如可大致分为煤炭、油气、电力和新能源等和能源市场、能源金融等细分内容模块。在此基础上,按照专业特色定位进行适当侧重和取舍。(5)教学内容的灵活组合和调整:应从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分析应用和政策应用的维度,对内容模块的设置仔细分析、灵活剪裁和设计,反映专业定位及特色,区分主干和外围拓展内容。(6)注意与其它课程的衔接承递:明确课程之间的序贯承递关系,合理设置教学计划,尽量减少课程内容的重叠冗余,提高不同课程内容之间的相互支撑度,最大限度节约教学资源。适当考虑与研究生阶段有关课程的衔接。 2.课程教学内容的模块化设计 从各高校课程开设的情况来看,“能源经济学”课程多设置于第4或5学期,课程学时多是32或48学时。课程预备知识,主要有:能源概论、宏微观经济学、应用统计学与计量经济学、运筹学等。课程内容的设置,应是对这些知识的综合运用和深化。参考有关《能源经济学》教材内容,从便于学生消化吸收的教学需求出发,笔者认为该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应适当增加学时至60学时,内容模块可大体划分如表1所示。 对教学内容的取舍,基本思路和原则是:(1) 以“能源供需分析―能源市场与能源价格―能源产业管制―能源政策―能源与经济增长、环境的关系”的有关概念及其理论阐释为核心脉络,组织和展开教学主干内容。(2)在理论和分析方法论的教学中,注重与有关课程内容衔接:理论分析部份,应注重在经济学理论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加以讲授和深化,注重提高学生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能源经济问题的能力;注重讲授3E领域应用广泛的主要量化方法,包括指数理论与因素分解、DEA效率评价、投入产出分析、CGE模型和计量分析等方法,最好能够结合典型文献和课程实验环节,深化学生对有关方法及其在3E领域应用的理解。该部分内容有一定深度,可选择另外单独开设实验教学环节或课程,实验课时也可适当增加。(3)考虑内容深度、专业课程培养体系及教学安排和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强调学生对“能源-环境-经济”基本问题及知识的掌握和准确理解,突出特色定位,有所侧重,兼顾理论和方法论教学,进行内容取舍或单设课程。 3.辅助教学手段和方法 由于学时有限,学生对于跨经济学和能源科学的课程内容理解上会有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上,既要安排对能源学科特别是能源工程领域知识的预备课程,也要结合有效的教学辅助手段,可包括:(1)以专业研究报告和学术文献作为补充,较全面、细致和及时地反映能源经济实践和学术研究的进展,反映能源经济研究的主要方法和重要结论。(2)能源经济与工程技术的教学视频、动画等多媒体资源,能够为学生提供直观和感性认识。(3)能源经济模型及其分析工具,如CGE模型、3E系统模型,能够为学生更为深入和准确地理解能源系统提供模拟或仿真环境。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利用能源学科专业实验室,提供能源工程教学的辅助仿真实验。(4)安排课程认知实习环节。(5)有组织地开办课外能源经济专业讲座,增加学生课外的知识获取渠道等。 四、对重庆大学“能源经济学”课程建设的思考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CEBA)于2011年获批在现有应用经济二级学科下筹建“能源经济”专业,于2012年开始招生。在专业建设上,CEBA结合自身实际,提出了“依托技术经济及管理国家重点学科,传承电力技术经济特色方向,以打造辐射全国的特色专业为目标,为西南地区及至国家相关行业部门输送急需的能源经济及管理专门人才,并为相关专业研究生阶段的教学科研培养输送人才”的专业建设目标。从人才培养角度,提出了培养符合国民经济建设和能源经济研究急需的“懂能源,精经济,会管理”的创新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在“能源经济学”课程建设上,课程教学学时规划设置为48学时。根据我院本科教学总体课程规划,梳理“能源经济学”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衔接关系如表1。对有关教学内容作出了相应安排:(1)在课程内突出能源经济实证研究方法内容,设置实验教学环节。(2)相对突出电力技术经济特色,单设“电力技术经济”、“电力市场与电力经济学”课程,安排“电力工程概论”课程作为预备课程。(3)建立与能源企业的教学培养合作关系,安排能源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举办讲座,安排课程认知实习、专业认知实习和专业现场实习等环节。 五、总结 能源经济专业的设置和能源经济学理论体系本身都是新兴事物,需要不断开拓创新。国内“能源经济学”课程建设处于初创阶段,有待规范化和经验积累。本文基于对能源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理解,结合国内能经专业办学的实际,探讨提出了“能源经济学”课程内容设置模块化设计及其原则与必要辅助教学手段,希望能够为能经专业的下一步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本科经济学论文:职教本科“西方经济学”课程创新研究 摘要: 职教本科作为近年来在一些地方本科院校出现的新本科教育层次,其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仍处于摸索阶段,西方经济学教学也不例外。本文首先基于培养目标探讨了职教本科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定位,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分析总结了当前职教本科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职教本科生在西方经济学学习中的优势,最后提出了若干教学改革建议。 0 引言 职教本科生是近年来在一些地方本科院校出现的本科生群体,他们来自技校(技工学校)、中专(中等专业学校)或职高(职业高级中学或高级职业中学),经过单独对口统一考试合格后,进入一些地方高等院校接受本科高等教育的特殊群体。 西方经济学作为职教本科财经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在地方本科院校职教本科财经管理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处于不可或缺的地位。但是,目前地方本科院校对于职教本科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并没有针对理论基础相对薄弱但实践技能相对强的职教本科生的这一最大实际,而是照搬普通本科的教学设计,或者在职教专科西方经济学的基础上简单增加教学内容与课时。这样不可避免地造成西方经济学课程学习效果的偏差,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严重偏离了职教本科的培养目标。 1 基于培养目标的职教本科西方经济学教学基本定位 1.1 职教本科不同于普通本科 职教本科与普通本科共同构成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全日制本科层次。但二者的区别,不仅在于生源不一样,而且在于培养目标不一样。高等职业本科是2014年国务院提出的一个新的教育体系,主要目的是为了顺应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总趋势,解决我国高级技能人才紧缺的迫切问题。职教本科教育则区别于过去的普通本科教育,理论和实践两手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学生毕业之时即具备一定工作能力,毕业生以其理论和实践并重的综合素质在人才和劳动力上独树一帜。而我国普通本科目前仍主要是以理论教育为主,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所以在培养目标上,职教本科培养的是适应经济实践和生产实践第一线需要的高级应用性技术人才,而不是传统的理论型、学术型或研究型人才。 因此与普通本科相比,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上,职教本科教学的侧重点不在于过多的理论假设和模型推演,而在于基本概念与经济实践的融合讲解、基本原理在经济实践中的应用分析等。 1.2 职教本科不同于职教专科 从上述也可以看出,职业本科教育既重视理论塑造又重视实践训练,一方面通过扩大理论视野、丰富理论知识,使学生形成一定的理论素养、培育严谨的理论思维,另一方面,通过加强实践技能的训练,让他们形成比普通本科生更强的工作适应能力、持续的操作能力及创新素质。而职教专科主则主要面向企事业单位,培养一般性的应用型技术人才,特别是面向车间及生产线的操作性人才。所以,职教本科在课程设置上,应在专科课程技术性、实操性和实践性的基础上,适当加强理论思维的训练,拓宽学生的理论视野,让学生在全面的理论知识的武装下,具备强适应性,避免因理论知识的不足而形成的思维局限,从而在毕业之时,可以快速适应工作,并在此后的职业生涯中拥有可持续的创新能力。 因此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上,与职教专科相比,职教本科教学的侧重点不在于西方经济学基本概念的简单介绍和基本原理的简单应用,而在于经济学范畴的较深入理解,并让学生掌握专科阶段可能未深入理解的西方经济学原理,从而既避免职教专科生单一的模仿执行状态又避免普通本科生的理论与实践可能脱节的现象发生。 2 职教本科生在西方经济学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基础知识水平底,对数学内容难以接受 每个学科都有自身的知识体系,西方经济学这门学科也不例外。职教本科生在中职院校没有接触过西方经济学这门课,但西方经济学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高等数学知识。而大多数学生虽然在大一第一学期都学过“微积分”这门课,但到第二学期问他们具体学习了什么内容,很多同学都说不上来了,总的来说高等数学的基础知识他们已经忘得也差不多了。所以现在一些西方经济学教材的内容,对数学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的职教本科生来说很难理解,所以需要对职教本科生进行理论基础知识的补缺补差。 2.2 对大学教学方式变换不适应 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讲究教师主导的“满堂灌”,同样一门课安排课时多,许多知识点教师反复精讲,而且大部分教学内容的教学都在课堂中进行,可以说基本上没有体现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而大学教育,特别是大学本科教育提倡的是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只是起一个引导作用,因此大学教育,特别是大学本科教育,相比于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而言,教学内容更多,教学进度也更快。因此至少对大学一二年级的职教本科生而言,由于他们仍然喜欢填鸭式学习和题海战术,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均已根深蒂固,故对大学的授课模式很不容易适应,也不愿主动改变。 2.3 对西方经济学学习难以提起兴趣 西方经济学虽然名为经济学,但其实很抽象,与经济实践并不直接“融会贯通”,特别是微观经济学部分。因此多数学生普遍有这样的心理:西方经济学如此抽象、晦涩难懂,与我所学的专业没什么关系,与我毕业以后从事的工作没什么关系,而且,西方经济学学习的好坏也不影响我今后的生活,所以听不懂就听不懂,顺其自然吧。也有的职教本科生,囿于他们的知识视野和思维局限,认为自己知道怎么做就行了,不用知道为什么这么做,能掌握一定的实践技能就足够了。 3 职教本科生在西方经济学学习中存在的优势 3.1 对经济实践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职教本科生来源于中职学校,他们在中职阶段学习了一定课时的专业课程,有的甚至参加了一定的生产生活实践,因此,相比较于普通高中毕业生,他们对经济实践积累了一定的感觉和感性认识。而西方经济学作为财经类课程,作为对经济实践的经验总结和抽象概括,如果学习者具备一定的生产生活经历与经验,无疑有助于学习者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所以说,相比较于普通高中毕业生,职教本科生学习西方经济学乃至其它财经类课程,在可接受性这一点上,是有一定优势的。 3.2 思想较为活跃,学习思路较为开阔 同样源于他们的学习与接受教育的经历,他们较之于普通高中毕业生,较少经受应试教育的训练,虽然在基础理论以及数学训练上逊色于普通高中毕业生,但正由于较少经受应试教育思维固化的影响,他们思想较为活跃,学习思路较为开阔。 据笔者的观察以及与他们的交流,了解到他们之所以在课堂学习中显得较为沉闷,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基于自己出身(学校)的自卑心理。而实际上,当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形成更贴近他们的教学氛围时,他们对西方经济学的学习“感觉”就会被适时激发出来,得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4 职教本科“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建议 4.1 因人制宜,改进教学手段 职教本科生虽然来自中等职业学校,但具体来自技校(技工学校)还是中专(中等专业学校) 或者是职高(职业高级中学或高级职业中学),他们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是不一样的。因此,教师应该注意到这一点,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按照学习者不同的个性,开展课堂教学,就显得异常重要。而且如果辅以良好的教学方法,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效果会更好。因为良好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而且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内在动机发挥作用后的学习成就感。 笔者在一次西方经济学的期末考试后,与职教本科生交谈时得知,他们中大部分之所以西方经济学考得较差,固然由于他们自身的知识基础较为薄弱,但另一方面是由于教师的教学手段的落后:有些西方经济学教师在课堂中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僵化呆板――先讲概念,再展开原理,接着画出图形,最后进入课后练习(有的甚至连课后练习都没有),套路固定,整个教学过程始终以教师为中心,基本没有体现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教学和考核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在实际的西方经济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因人制宜,因材施教,并改进教学方法,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西方经济学学习热情。 4.2 发挥经济学的实践性,增加授课的趣味性 西方经济学体系包含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大类,其中微观经济学中的消费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以及宏观经济学中的宏观经济政策理论所涉及的有关消费、生产、经济政策等知识,职教本科生在中等职业教育中都已经或多或少接触过一些知识。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他们大多数认为以上相关章节内容,他们较为感兴趣,但同时也觉得教材编写过于抽象,从而大大降低了他们的学习效率。所以笔者建议,在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中,开场白宜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案例,引起学生兴趣,引发他们的思考与辩论,再开始讲解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此外,西方经济学教育中存在很多的知识点,教学大纲中并未有明确的规定,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灵活穿插这些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通过引导的过程回归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这样可以降低学生的畏难和急躁情绪,提高学习效率。 4.3 充分利用“互联网+教育”,改变教学模式 “互联网+教育”以其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学习空间的泛在化以及学习内容的丰富化等特点使高校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现在的互联网为大学生提供了微课、MOOC、精品资源在线课程、网络公开课等各种优质在线教学资源,使越来越多的学习者渴望现代教学手段能对他们的专I或非专业学习带来一定的帮助。在面向职教本科生的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大学教师应结合职教本科生兴趣广泛、喜欢寻求变化的特点,及时利用“互联网+教育”提供的的时代机遇。 笔者在实际的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就发现利用了互联网视频和音频的现代教学手段的课堂教学效果某种程度上远远超过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的课堂,从而提升了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效果。 本科经济学论文:高校本科经济学课程创新教学分析 摘 要 经济学课程是高校本科经济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核心课程。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传统教学模式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这对于高校本科经管类学生的未来发展和社会的经济发展均会产生不良影响,因此高校本科的经济学课程教学要摒除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弊端,实行创新教学,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经济学思维,提高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高校本科 经济学课程 创新教学 0 前言 高校本科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培养经济型人才,但是当前高校本科经济学课程还存在诸多突出问题,如学生的数学基础能力比较差、学用脱节以及学生的经济学素养不足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学生的经济学课程学习效率,也会影响学生其他科目的学习。鉴于此,笔者在此基础上对高校本科经济学课程创新教学方式展开详细的论述。 1 当前高校本科经济学课程的突出问题 1.1 学生的数学基础能力比较差 经济学课程的一些概念和原理在分析的时候要通^数学公式、图表和曲线等工具,而且部分理论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在分析的时候需要借助大量的数理实证和图形,这就要求学生有扎实的数学理论基础。但实际上,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却恰恰相反,人文知识比较丰富,而数学的基础却很薄弱,导致了学生更倾向于学习经济学的定性分析,而对经济学的定量分析却不感冒,不愿意深入研究定量分析的步骤和方法,不习惯利用数学公式、图表和曲线等工具来分析经济学课程中涉及到的概念、原理以及理论。因此很多经济学学生在学习方面觉得有难度,认为经济学课程枯燥、抽象,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不高。 1.2 因为国内外差别,学生学用脱节 经济学是在市场经济条件和西方资本主义的制度下产生以及发展的,因此经济学的理论和我国的历史背景相差很大,与我国的国情也有很大的差别,很多经济学理论以及观点如果站在中国,根据中国的国情去分析的话,很难理解透彻。因此学生在学习经济学的时候,常常出现理论和实际严重脱节的现象,学习的经济学知识和理论无法运用到社会经济实践之中。往往都是从概念到概念,从原理到原理,对于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和一些经济问题没有办法用经济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这即是所谓的学用脱节,也是目前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中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 1.3 学生的经济学素养不足 高校本科的经济学课程一般都是在大一下学期或者大二上学期开设,学生还处在本科的低年级,由于进入高校的时间并不长,应试教育的影响还并未完全消除,因此在学习上还处在一个较被动的地位,而且高等院校的学生也没有工作经验,对企业和社会的了解也比较少,因此经济学的素养不足,对很多经济学知识点的理解都不透彻。即使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课,掌握了书本上的知识点,但是因为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对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也没有感性的认识,甚至存在一些经济学的学生,对国家的基本经济方针都不了解或者只是掌握一些皮毛。 2 高校本科经济学课程进行创新教学的对策 2.1 应用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方式是课堂教学效果的决定因素之一,因此,经济学老师应当对课堂教学方式不断进行创新,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从而提高经济学的教学效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有如下几种:(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比较广泛,很多门学科都运用这种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经济学老师也可以在课堂上采用案例教学法来对学生进行教学。经济学老师根据经济法教学课程的内容和教学目的,通过引用一些典型的经济案例,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分析研究案例中的材料和问题,然后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通过判断给出决策,学生在这个基础上,提高了运用教材知识或者所掌握知识点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在讲经济学中某一个基本原理的时候,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案例教学法,学生通过分析案例,加强了对教材知识点的理解。(2)讨论教学法。学生是课堂上的主体,尤其是高校本科的学生,更应该在课堂上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作为课堂上的指导者,经济学老师也应当不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尊重学生,坚持以人文本的教学理念,在经济学课堂上开展经济学活动,并且不断鼓励学生参加和谈论,学生之间的观点不同,这些观点相互补充和修正,强化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并且还能指导学生去发现和探讨经济学教材中知识的规律,深化研究的力度,思维得到了开发。在讨论交流活动的最后环节,经济学老师可以就活动情况进行总结,加强学生的理解以及加深学生的记忆。(3)综合案例讨论教学。知识点相互之间是存在联系的,因此经济学老师在经济学的讲学过程中,也不能只对某一个单一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可以通过巩固和复习前面的知识点,来引进新的知识点。 2.2 良好把握课程教学的核心 高校的经济学课程包含两个部分的内容,一是微观经济学,还有一个是宏观经济学。前者重视资源的配置问题,“价格理论”是主要的核心理论。而后者重视资源的利用问题,“国民收入”是主要的核心理论。很多学生在学习经济学的时候,分不清两者之间的关系,也很难将两者区别开来,导致学习吃力。针对这方面的问题,经济学老师应当为学生分别理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学习主线,让学生在掌握这两条主线的基础上再将全部的经济学内容串联起来,继而全面掌握经济学的课程内容。例如宏观经济学含有较多的理论派系,经济学老师可以根据经济学中的三大模型,给学生详细阐述各个模型的内涵,并且让学生在深刻理解模型内涵的基础上掌握模型与模型之间的联系。 2.3 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培养出学生的创新欲望,学生也就有了巨大的学习动力,会全身心投入到经济学的学习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经济学老师首先要有课程意识,并且要有开放的课程资源观念和教材观念,在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之中要充分考虑到课程的个性化和多样性,并将其完全结合起来。在学生的培养模式制定上,要根据经济学的课程特点,将其与学生的素养紧密结合起来,再确定培养目标和教学手段,经济学老师要做到因材施教,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积极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经济学老师要通过多种手段,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经济学产生创新欲望,情感得到培养,思维得到激活,在此基础上,经济学老师除了要有课程意识,还要有目标意识,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教育效益三个方面充分结合起来,缺一不可,既要考虑经济效益,也要考虑到教育效益,不能急功近利,要根据经济学专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条件,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学习经济学的主动能力。 2.4 全面结合我国国情 经济学是在市场经济条件和西方资本主义的制度下产生以及发展的,因此经济学的理论和我国的历史背景以及我国的国情相差很大,如果从中国的国情角度去分析的话,很难做到透彻理解,经济理论脱离了生活实际,也就变得毫无意义。如今本科经济学的教材内容撰写背景都是以发达国家的经济实践为主,而我国的经济生活目前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经济体系尚未完全建立。针对这方面的问题,我国可以利用“洋为中用”这一方式,根据我国的国情,适当借鉴国外的经济学课程和案例,将中国的实际经济和系统教学有效结合起来。例如经济学教材中在分析三大货币政策时,主要强调与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相比,法定的存款准备金率将会取得最佳的效果,一般来说使用较少。但是在中国,存款准备金率的使用次数就比较多,其目的是为了降低通货膨胀的威胁以及抑制经济的过热现象,这样与国外的行情则大不相同,中国学生在学习经济学的时候也会产生很多疑问,经济学的老师在这个时候就应该根据中国的国情,结合当前开放的经济背景,从利率和汇率之间的关系、金融环境以及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来给学生解释。 2.5 落实技能培训 高校本科经济学课程是一门理论课程,并且是纯理论,除了介绍经济学的有关概念和原理,就是介绍经济学的理论知识点,但是经济学的教学则不一样,如果经济学老师仅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而忽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那么学生的专业化能力得不到培养和提高,也就没有办法将经济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之中,对于实际生活中遇到的经济问题也就没有办法进行解决,这样的经济学课程教学也就变得毫无意义。因此,经济学老师不仅要指导学生掌握课本上的知识点,还要落实学生的技能培训,让学生在实践生活中应用到专业化能力,并且经济学老师要掌握当前社会的经济发展形态,了解到当前社会经济行业的规范和需求,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变为实用技能,对感性认识进行深入研究,将感性知识转变为理性知识。 3 结论 综上所述,高校本科的经济学课程主要是为了满足市场化需求,培养经济型人才,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针对当前高校本科经济学课程中还存在的诸多问题,经济学老师应当结合我国国情,运用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并且在给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为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复合型经济人才。 本科经济学论文:关于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探讨 摘要:文章阐述了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性质和特点,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从四个方面对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改革进行探讨,旨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计量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重要内容,是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必须掌握的基本方法论。计量经济学教学有几大特点:一是学科的交叉性,计量经济学是“统计学、经济学和数学的结合”,数学、统计学作为其研究的方法论基础,理论知识讲解必不可少,而学生普遍对此有畏难情绪,导致教师授课比较被动。二是应用性强。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开设是为了应用型经管人才将来能运用计量经济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经济管理中的实际问题,教学侧重于应用,需借助大量的应用实例来辅助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三是计量经济方法论的掌握和用离不开实验教学,这就要求学生掌握、熟悉相应的分析软件。以上这些特点使得计量经济学的教和学都有难度。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师大多采取“满堂灌”的方式,学生学起来感觉较抽象、枯燥,缺乏主动性,这样的教学方法急需改革。笔者基于计量经济学教学特点,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和经验,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一、完善先选课程设置,适当增加课时量 计量经济学本身并没有自己固定的经济理论,方法和技术大多来自数学和统计学,因此,学习计量经济学前提是具备经济学、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的基础知识,先选课程未开设或者开设后讲授内容有限,都不满足计量经济学课程的需要。因此,要提升教学效果,首先应完善先选课程的设置。计量经济分析步骤缺一不可,所涉内容多,需要的课时量大,但很多本科院校的计量经济学课时量已经被压缩到极限。而且部分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数学基础较差,需要花时间对预备知识进行复习。教师讲授计量思想和方法时,为了让学生易于接受,应给予学生一些时间思考、讨论甚至现场实验演示。实验课,学生熟悉应用软件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充足的课时来支撑。因此,不管是讲授课还是实验课,都应该加大课时量,才能满足课程教学的需要。 二、强调经济学科实质,加强应用能力培养 [JP+2]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经济学科,授课时除了介绍方法和模型以外,还需注重计量经济模型和其假设的经济含义,并指导学生从经济学的角度去解释所估计的模型,体现该课程的本质,提升学习兴趣,不能让学生感觉是在学数学或统计学。 大多数本科院校的计量经济学以应用教学为主,重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中应适当减少烦琐的理论推导,增加案例分析,让学生觉得易学、有趣、有用。案例分析课与实验课的安排时间要恰当。据以往上课的情况看来,将案例分析的内容贯穿于理论知识讲解中,学生更容易听懂。而实验课应安排在理论方法讲解之后且间隔时间尽量短,避免学生遗忘理论方法。 三、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兴趣 计量经济学涉及大量数学符号和公式,学生翻开教材的第一反应是难且抽象,尤其文科生源大多有“畏数学”情节,缺乏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改变传统的单一讲解模式,采用多样化方式教学。如,讲解理论方法时演示实验操作过程,减少枯燥感,必要的时候,让学生上台演练;适时增加案例分析内容,以学生讨论、教师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在趣味中掌握经济计量方法;对于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可省略部分理论推导,让其从例子中体会出原理;必要时采用板书教学,可以放缓教学节奏,留时间引导学生思考,使其集中注意力,还能避免多媒体大屏幕翻页让学生难以上下衔接等。经验表明,如正规方程组的推导,联立方程组模型中使用阶、秩条件进行模型识别的例子等内容,使用板书讲解的教学效果更好。 四、重视课程论文环节,丰富考核方式 课程论文的写作可培养学生建立计量经济模型、软件应用、结合经济理论对模型进行分析、模型优化等综合能力。以往教学中大多没有讲解课程论文的写作,其弊端体现在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上。据了解,经济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中,大多数学生对实证分析有畏难情绪,计量经济学课程中增设课程论文写作培养环节,能极大提高实证分析的能力。 课程论文环节可分组进行,组员间相互讨论可扩充学生的思维,同时让学生体会到团体合作的魅力,激发学生对科研的兴趣。考核方式上,多种考查方式相结合可让学生摆脱单一的应试学习,有助于培养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平时成绩中,还可纳入案例分析讨论与课程论文的完成情况,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遵照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试卷题目应偏重应用分析能力的考核,尽量避免烦琐的数学推导和公式计算。 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这期间,教育理念的更新、培养方向的定位、教学内容的增删、教学方法的变更都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思考和探索,这不仅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离不开学校的其他改革配套措施。对此,我们应沿袭建设精品课程的精神,继续深入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使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更加完善。
教学研究论文: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研究探索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初中学生熟练掌握、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显得尤其重要。初中信息技术课是传授学生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培养他们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的课程,它是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的,信息技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的时代主题相一致。那么,初中信息技术课怎样上才能为祖国培养出既会学习又懂创新的信息技术预备人才呢?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上好信息技术第一课 俗语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了计算机的文化、初步掌握了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开发智力、授人以渔的教学过程中实现能力的培养。成功的精彩的第一堂课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为此我设计了演示课件,向同学们展示计算机的用途等,同时展示老师们制作的网页、多媒体课件和学生的作品,以此让学生明白信息技术离他们并不远,信息技术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学好信息技术对他们来说是多么重要。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节课,如果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便意味着成功了一半。因此我在上信息技术课时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讲到第四章第五节《动手做网页》时,我没有按部就班地讲解FrontPage的启动、工作界面、使用方法等,而是一开始让学生登录到张家港教育网站,打开《合兴初中》网页,同学们熟悉的照片、老师、同学等都赫然呈现在眼前,让学生感到既熟悉又亲切,更多的是惊讶:“生活中离自己这么近的眼前情景、老师、同学们的图片究竟是怎么被做到网页里的呢?我能够学会吗?”然后介绍网页制作方法,同学们很乐意接受,效果很好。 三、采取分层教学 比如我们农村初中的学生一部分来自中心小学,另一部分来自村小。由于条件有限,有的村小没有机房,从而导致部分学生从未接触过电脑,造成学生个体差异悬殊。如果在教学中采用“一刀切、齐步走”的教学模式,就会造成优等生“吃不饱”、中等生“提不高”、后进生“吃不了”的局面,这样势必加大两极分化,难以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为此我在教学中通过研究学生知识水平、学习态度和潜能的差异,把学生划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为优等生,他们电脑基本功扎实,有一定的实践能力;B层为中等生,电脑基础一般;C层为后进生,电脑基础差或没有。然后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要求,针对个体差异区别对待,采取不同的方法措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既有统一要求,又有因材施教,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 四、以“任务驱动”为教学原则 例如:在学习Word表格制作时,我要求学生制作一张精美的课程表;在学习Word公式编辑时,我要求学生为数学老师出几道题目;在学习网上搜索信息时,我要求学生到黄山旅游,并下载几张“迎客松”的图片;在学习网页制作时,我要求学生制作班级网页……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任务”驱动下进行学习,从简到繁、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任务,从而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应用计算机处理信息技术的能力,也提高了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转 五、多给学生思考的机会和探索的余地 如讲Word表格修饰这一知识点时,讲完了修饰边框后,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边框粗细”、“边框颜色”、“设置单元格底纹”等的方法,而是让学生依照以前所学的方法,自己想办法解决。同学们通过比较,进行观察、思考、讨论和操作试验,很快找到了正确的方法。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学习,经过自己头脑的分析和思考解决了一个个难题,比被动接受老师照本宣科的讲授效果要好得多。实践证明,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与体验,才能真正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而且,只有经过自身探索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才能真正做到深刻理解、扎实掌握。 六、多元化评价 评价具有导向、诊断、激励、调节、鉴定等功能。积极的评价有利于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的成绩与不足,有利于激励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信、自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我在上课时,当一个学生准确无误地完成了他的操作后,总是给予充分的肯定,让他有一定的成就感,从而培养他的自信心和敢于动手大胆操作的勇气;对于不会的学生,我从不训斥,而是热情鼓励他,耐心辅导,即使他有一点小小的进步,我也会真心地表扬他。事实证明,只有这样才能使更多的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从而提高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教学效率。 七、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在讲完PowerPoint时,要求学生自选一门学科的某一节,为老师制作课件。由于书本知识比较简单,实际操作比较复杂,我就鼓励学生课后钻研,不懂可向我咨询,结果大部分学生都创作了非常满意的作品。只有通过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使学生将来能够适应社会需求,才能够面对竞争,也才能够永远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很多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还有待于我们去摸索,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力避传统教育的缺陷,使信息技术课成为亲切易学的实用课程。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更要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勇于实践,为信息技术的普及做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研究论文:对英语专业口语教学研究 从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角度来看,未来社会对英语专业毕业大学生英语口头表达能力的要求标准将越来越高。因为经济全球化正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并对各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尤其是随着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金融的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不断加快,未来社会的国际交往将日趋频繁,必然引起对人才的需求标准越来越高,尤其是对包括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在内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的要求标准将越来越高。如何顺应形势,改革传统教学模式,通过加强口语实践来培养和提高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已成为我国英语专业教学面临的挑战之一。 一、目前英语专业口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认为,英语专业口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讨论。 (一)学生 学生在高中阶段没有解决的遗留问题,给其在大学阶段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学生在中学阶段对语音、口语不够重视,发音方面存在问题,导致他们在进入大学初期要花很多精力来解决这一遗留问题。 害羞、缺乏自信严重影响着学生在口语课上的参与程度。由于学生英语口语练习机会少,口语能力低,怕犯错误,因而普遍存在着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紧张和焦虑,成为口语水平提高之大敌。 学习口语的动机不足。经笔者了解,学生中存在着如口语学分较低且考试好过;为了综合测评,努力提高公共课和其他学分较高课程;英美文学、语言学等课程太难,需付出更多精力等心理,导致口语学习的动力不足。 (二)教材 近年来,市场上出现的口语书籍五花八门、良莠不齐。有些高校教材选用不够合理,缺少适合学生实际水平且行之有效的口语教材,影响了口语课程的上课效率。 (三)教学方法 目前的口语教学方法单一,缺乏足够的创新。在有些口语课堂里,教师还偏重于单纯的朗读、跟读、复述、背诵。学生在表达过程中重视语法现象,忽视内容和思想。反复模仿、操练确实可以使学生对课文内容脱口而出,但忽略了语言形式的情景性,学生无法根据不同场合用恰当的语言结构灵活表达,所以也无法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交际活动。 (四)教学环境的限制 目前,大多数英语专业的班级人数众多,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在课堂上练习口语的几率;部分英语专业学生没有外教或者外教的教学水平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英语口语的学习;口语教学局限在有固定座位的教室里,限制了很多有创意的丰富的教学活动的开展;部分高校学习气氛不浓,学生课后没有学习口语的愿望,没有练习口语的后续环境,如英语角、英语话剧社等。 (五)教师因素 目前口语教学中有两种情况:一是外教担任口语教学,但外教资源有限,通常是短期在岗很快离任。二是让优秀的中国教师担任口语教学工作。但是,语言学习和环境是不可分割的,作为语言的施教者和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一般院校的教师有出国经历的极少,许多英语教师都觉得自己所讲的英语与英语国家人士所讲的英语区别很大,可见教师本身语言的准确性就不够。所以,愿意教授口语的教师并不多。 二、 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 (一)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习兴趣 配合语音课,提高学生的发音水准,提高学生自我表达的自信心。教师要灵活使用教材中的内容和情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课前精心设计和编排,使活动的内容和难易程度均适合学生。教师在活动过程中要仔细观察,尽量参与小组活动,把握小组讨论的方向,教给学生一些谈话技巧及补救交际失败的措施,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活动并从中受益。 (二)选用适合学生的教材 教师在选材上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选用的材料应是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话题,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二是选用的材料要对学生的思维水平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三是教材中的课堂设计要丰富,可操作性强。 (三)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及相关口语教学软件丰富口语课堂。开扩口语教学环境,如将口语课改在学校花园、草坪等室外场地。设定情景,在相对真实的英语环境中开展英语课,如设定法庭情景,让学生充当相应角色,当庭辩论。口语课可适当脱离书本,如可开展英语电影配音,学唱英语歌曲等等。 (四)积极创设口语学习环境 引导学生养成在课堂内外练习口语的良好习惯。如成立英语角,每周固定时间练习口语。引导学生成立英语口语学习组织,如英语话剧社等。支持学生开展英语交际活动,如与周边高校的英美留学生开展联谊活动,在学校建立英语社区等等。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积极引进高水平的外教,给学生提供更多与英语母语使用者交流的机会;中国英语口语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另外高校应多给英语教师创造出国交流、进修的机会。 教学研究论文: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研究策略 本文提要 本文认为,一线中学英语教师应重视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研究,他们应当成为这一研究的主体。但是,许多英语教师想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却又不知道该怎样做。本文简要论述中学英语课堂教学可以研究什么,如何确定课题、研究要素、制定研究方案和分析数据等。 关键词 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研究;问题;研究要素;研究方案;数据 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研究策略 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如果我们因为考虑到研究涉及统计、研究模式设计或解释数据等方方面面说将研究“拱手相让”给“专家”去做,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颠倒黑白的做法”。我们应让教师基于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实践和研究。因而任何有帮助的研究者应高度重视教师的知识水平和研究过程,并帮助他们提高。但这里有一个矛盾。事实上,课堂教学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越来越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教师已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可是又不太清楚自己应该怎么样去研究。本文简要论述课堂教学研究的一些问题。 一、研究内容 其实,课堂教学的研究对于广大教师来说是天天在做的事情。教师可以通过透视课堂教学,除了对课堂教学理论的探究外,还可以对教师、教材、学习策略、学生心理、交际能力、学生自我发展、现代教学技术在英语课堂上的使用等进行研究,如讨论课文内容时pair work和group work的运用、设置情景或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时录像资料的使用,讲解语法时归纳法和演绎法的交替使用等等。有些课堂教学研究时间较长些,如学习者策略(learner strategy)、值日报告对学生口语水平提高的作用、阅读技巧训练对阅读理解的作用等。 有些教师对自己进行课堂教学研究的能力存在着疑虑,总在想“我行吗?”其实,他们同时还在考虑其他问题,如: l. 我的研究能否“击中要害”? 2. 我怎么知道我的研究方法是否恰当? 3. 如何统计和处理各类数据? 4. 我的研究成果会有用处? 好问题──你在搞研究了!研究正是着眼于这样的问题。 二、将想法(idea)转变为特殊的问题 仅仅有想法不能使研究进一步深入。将想法转变为特殊的问题,可使研究者明确问题,为范围较广的课题寻找到切入点。这实质上是一个“聚焦”(focusing)的过程。如“中学英语教学中语言与文化有什么关系?”这里,“中学英语教学”可以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也可以研究听、说、读、写、译教学的某个方面。即使是读,还可以讨论阅读速度、阅读正确率、题材、朗读等。“文化”的概念更广,可以结合教材讨论“问候”、“问路”、“禁忌语”、“身势语”等某些话题。 三、确定研究要素,使研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如果要研究初中口语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的作用,“初中”、“口语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三种”(如pair work、group work、games (bingo)、role play等)和“作用”成为四个要素,而研究的着眼点是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特定的教学技巧的作用。再如,许多教师了解交际法,也尽力在自己的英语课堂上使用这一专教法。但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听一些示范课上得很好,却又觉得方法自己都能想得到,而操作时却没办法做得好一点。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确定这样一个研究课题:在运用交际法进行英语课堂教中如何使教学思想与教学实践相吻合。此时,最重要的数据便是课堂教学实录(录音或录像),以分析课堂教学中教师之间的差异,找出这些差异(gaps)到底在哪里。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去改进教学实践。 四、查阅相关文献,决定研究方案 笔者认为,在选定研究专题或课题前后,查阅相关文献是十分重要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的研究是“踏在别人肩膀上”做的。在申报课题时,我们一般有“与本课题相关的先前研究成果”一栏。订阅一些刊物,阅读一些专著对了解中学英语教学研究的最新动态大有裨益。语言学的专著、中学英语教育学和教学法专著、科研方法专著、中学英语教学方面的杂志对于中学英语教学科研至关重要。 在开始进行课堂教学研究时,不管用什么研究方法,都需要搜集数据。例如研究学生课堂活动的参与程度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也许要先对学生的学习水平有一个量的依据,然后,在一段时间里,用录音机进行课堂实录,从课堂活动总量、teacher talk、student talk及研究对象的参与量、学习成绩等多个变量来看问题。思辩法、文献法、实验法等研究方法可以适当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也应相互结合。 五、分析数据,报告 成果 课堂教学研究的数据,可分为定量数据(quantitative data)和定性数据(qualitative data)两类。定量的数据均为一些数字,较为直观,可直接用来进行统计、描述或计算相关性、概率、方差等。而定性的数据则是一些文本、采访、观察记录、学习日记、社会现象的描述等非数字材料。定量研究由于它有一定的研究套路,因而可以使研究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并且更加有效。而定性研究会给研究者加重负担,因为它更需要研究者的洞察力、直觉和理解力。不过,笔者认为,课堂教学研究应两者有机结合,依据课题内容确定研究方案后去收集数据,应以能完成课题内容为原则。 教学研究论文:面向21世纪物理教学研究的思考 李岚清副总理在《人民教育》上发表的《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奠基工程》一文中明确指出:“综合国力的竞争,离不开高科技人才的培养,更离不开生产第一线的亿万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跨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奠基工程.”李岚清副总理再次强调了实施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最紧迫任务,是面向21世纪我国教育发展的方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6年4月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马约尔先生提交了“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学习:内在财富》报告.报告中提到了教育的4个支柱:学知;学做;学会发展;学会共同生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周南照认为,其4个支柱中的“学会共同生活(learningtolivetogether)”,意在培养人们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学会发展(learningtobe)”,意在使人们能够适应和改造自己的环境.《报告》还强调教育的重要作用是要赋予人们为发挥才能、把握命运所需要的思维、判断、想象、创造能力. 日本“第15届中央教育审议会”于1996年7月19日向日本文部大臣提出了《关于面向21世纪我国教育的发展方向——让孩子们拥有“生存能力”和“轻松宽裕”》的咨询报告.《报告》就“生存能力”谈到:日本把能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思考、主动作出判断和行动、较好地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称之为今后急剧变化的社会里的“生存能力”,并认为全面而协调地培养这种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教育的4个支柱和日本提出的“生存能力”,其涵义和我国提出的素质教育的内涵是类同的.时代呼唤素质教育,面对21世纪的高科技时代,作为教师,我们应如何开展物理教学研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物理教学研究是指,在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分析物理教学现象、探索物理教学规律的创造性活动.这种活动是在面临无现成对策的前提下,探索解决新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或从已有的理论和经验成就中探索尚未被认识的规律;或探索某些新理论、新方法在教学中的运用.开展教学研究的目的,一是为了有助于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以形成良好的教风;二是为了促进教学常规的落实和教学改革的深入,以提高教学质量;三是为了用新的教学理论体系来促进教学工作. 传统的教学研究主要是对备课、授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命题考试等一系列教学环节进行研究并不断完善.这种传统的教学研究,显然不适应面向21世纪的教学要求.本文就如何更新物理教学研究的内容,从而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新的面貌迎接21世纪的挑战,谈几点思考. 面向21世纪我国教育的发展,我们的教学研究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研究素质教育的内涵 关于素质教育的内涵,我国有多种大同小异的阐述,我赞同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顾明远的观点:素质教育是依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是使学生的智慧、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学生个性得到主动发展的教育.“提倡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每一个学生先天获得的遗传素质得以充分的发展,同时使他们获得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各种品质.”理解了素质教育的内涵,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就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育思想:一是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即由偏重智育转向德、智、体全面发展;二是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即由片面追求升学率转向让全体学生各方面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个性得到主动发展;三是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即由以“分数”评价定论学校、学生的质量水平,转向全面地、发展地评价学校、学生的质量水平;四是树立正确的效益观,即花费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多的教育成果. 二、研究物理学科素质教育的目标体系 物理学科素质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我国人民的文化素质和思维素质,让学生的德育、智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四个方面获得全面发展,为社会输送符合社会需要的物理人才.物理学科对学生素质教育的目标体系可归纳如下: 1.知识目标 (1)了解物理学的研究范畴和基本特征,能从主体的角度理解物理学及其各成熟分支的基本观点、体系、结构与主要方法. (2)掌握物理学主要分支的基本概念与基本规律,理解它们是如何建立的.能够熟练或较熟练地运用它们解决某些实际问题. (3)知道对物理学发展有重大贡献的物理实验,掌握物理实验的基本技能,掌握根据物理实验建立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方法. (4)了解物理学和其他科学之间的联系,理解物理与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能够从技术应用和社会作用的综合高度,全面认识物理科学的发展、作用和影响. (5)培养物理的观察、实验能力,会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初步了解现代物理学的发展状况、成果与前景. 2.能力目标 (1)养成求索物理概念与规律的意义的习惯,善于通过分析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内涵与外延完成知识的学习. (2)养成质疑的习惯,并能较自觉地依据物理的科学概念和规律,使用逻辑的方法(包括数学方法)释疑,掌握物理因果思维程序. (3)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并运用从具体中抽象,于普遍中归纳,在比较中区分、鉴别等思维方式解决物理 问题.(4)能够在必要时提出假说,具有处理假说的正确思路. (5)具有用物理模型处理实际问题,并依据实际情况修正物理解答的明确意识;具有对较简单问题正确选择模型、作出必要近似、获取相应结果的本领. (6)在运用物理模型和相应规律进行分析、计算的基础上,能够区分答案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具有用语言进行较准确描述的本领. (7)能够熟练运用某些常用数学方法、技能、技巧来解决物理问题. 3.德育目标 (1)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研究的精神. (2)具有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3)了解和热爱祖国科学文化和传统遗产;了解和尊重外国的科技文化;了解物理与其他学科以及物理与技术进步、社会发展的关系;了解科学家的生活意义和高尚情操;理解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培养自身主动探索、创造性实践及独立研究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具有热爱自然和美好事物的情感.热爱故乡和祖国. (4)具有对物理学和科学的浓厚兴趣,求知欲强,有创造精神. 4.美育目标 使学生深刻理解物理学的形式美揭示了自然界的真谛,鼓励学生自己去追求和创造物理美. 5.劳动技术教育目标 (1)能够通过具体实例,初步理解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明确物理学是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能够举出物理学的成果促进了生产力发展的一些实例. (2)了解技术和科学的差异. (3)能通过物理教学培养劳动技能,提高对某些劳动的适应程度,并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适当表现出一定的成果. 三、探索物理教学与素质教育和谐统一的途径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开展课堂教学“四优”模式研究活动是探索物理教学与素质教育和谐统一的有效途径。 1.优化教学目标 不同的物理教学内容有其不同的教学目标,要根据大纲、教材和社会的需要,结合当地的教学实际制定教学目标:力求使知识目标达到难易适度,内在联系自然,不“揠苗助长”;能力目标从领悟、理解会模仿能适当地独立操作有一个带创造性的活动,达到层次分明;素质教育目标达到简单明了、到位、易操作. 2.优化教学过程 教师要根椐一定的社会需求与教学目的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把握好教学内容,精选教学素材(尽可能使每堂物理学科的内容和过程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设置引人入胜、轻松和谐的教学情景,构建错落有致的教学层次序列,将知识学习和对学生的能力、态度、行为的培养有机地统一起来. 3.优化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要在汲取各种教学方法精华的基础上,大胆构建适合当地物理学科教学实际的、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多种模式的教学方法,并进行优化组合. 4.优化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幻灯投影仪、实物投影仪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达到加大课堂教学密度,高效率地向学生传递信息的目的. 四、研究物理学科的教学评估体系 ! 1.评价体系制定的原则 (1)注重过程评价、全面评价与成果评价相结合. (2)面向全体、注重知识、突出能力、重在激励,科学评价. 2.构建评价体系 (1)学生评价体系评价指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实验基本操作能力;实验的理论知识;观察分折、逻辑思维、推理能力和科学的表达能力. 评价细目:按评价原则和检查内容制定. 检测手段: ①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通过书面进行检测. ②实验操作能力检测可由学生互相监测,使实验考查的过程变成一个再学习的过程,同时可减轻被测试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得到充分发挥,还可减轻教师的工作量. ③实验理论知识的检测可放在实验操作检测前或后,也可放入双基中进行检测. ④观察分析、逻辑思维、推理能力和科学的表达能力的检测,可通过一个演示实验或给一篇科技文章,由学生阅读后回答一系列问题进行检测. 评价形式:检测的4个指标均可分A、B、C三个等级,也可按百分制形式报告给学生及家长. (2)教师教学评价体系 以课堂教学过程为评价重点. 评价指标:备课、上课、作业训练、效果、实验能力、教师素质. 评价细目:按评价原则和施教要求制定. 评价手段:自评、互评、学生评价、领导评价相结合. 评价形式:可分A、B、C三个等级,定性的可与教师见面,定量的可不见面. 五、研究提高物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是进行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1.研究物理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内涵 (1)优秀的思想素质:忠诚教育事业,热爱物理教育;充分地尊重学生,由衷地热爱学生;有广阔的胸怀、明确的理想、正确的方向;有坚强的意志和认真细致的教学态度;有严谨的、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有先进的观念,正确的思想. (2)良好的思维素质:有正确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创造性地运用教育教学理论和经验;具有简捷迅速查阅有关学科的相关知识的能力;能正确区分和论证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能灵活运用逻辑思维. (3)一定的组织素质:具有独立工作、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能汲取他人经验用于教学;具有与其他教师良好配合,取得一定研究成果的能力;具有统筹兼顾本学科和其它学科教育活动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 2.研究提高物理教师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 (1)强化师德教育,讲究奉献精神是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的有效途径. (2)转变物理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理论、超前的意识武装物理教师,是提高教师良好思维素质和炽热情感的有效途径. (3)抓好新教师基本功创优活动,开展以老带新、以能带新活动,是提高新教师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 (4)开展多种类型的教学研究活动,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如说课、评课、上公开课、示范课,进行基本功大比武、专题研究、微格教学等活动). (5)开展物理骨干教师培训工作是提高中青年骨干教师的思想素质、思维素质、组织素质、实践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 (6)提倡物理教师积极承担科研课题,大力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是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径. 教学研究论文:对新课改下小学英语音标教学研究 一、 音标教学的重要性研究 小学生有着极强的模仿能力,记忆力很强,对英语有着极强的学习兴趣。教师掌握学生的好奇心理等特征,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特别是通过国际音标教学能够使学生的发音更为纯正。学习英语需从音标入手,英语音标学习是学生获取英语知识、掌握英语技能的必备前提。而音标学习的最好时期就是从小学阶段开始。在小学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的引导下,学生可以很快的掌握这种英语知识中的基础部分。 二、 小学英语音标教学的具体策略研究 1.明确音标教学目的 目的是引导推动人们参与实践活动的精神动力所在,目的能够为实践阐明方向,促使人们实践的过程中趋于自觉。因此教师在音标教学中应当明确把握小学学生的个体特征,有针对性地为学生阐明学习音标的目的及作用。因为,在小学阶段的学生仍处于知识领悟的“懵懂”时期,音标对其仅仅是一个抽象化的概念。儿童对于抽象事物的理解及兴趣节点较低,只有使其形象明确的理解何为音标,为何要学习音标,方能切实激发学生对于音标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音标教学应趋于集中化、系统化 在当前小学英语教材中,对于音标环节的教学分量设置较少,且层次序列强度不够,教师在讲解中存在着过度分散的情况,对音标拼读环节的教学也呈现出弱化态势。这均易导致单词记忆与朗读方法过于机械、教学工作整体效率较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弱等情况出现。若想就此类英语教学状况予以改变,就必须大胆地就教材编排的顺序进行突破,对教学计划予以调整,集中以一周或者更长时间展开系统的音标教学。这样的话从表象看虽然浪费了课堂教学的时间,但是从本质而言,学生在切实掌握到音标及利用音标拼读单词的方法之后,便能够准确朗读单词,达到快速记忆,对被动学习的现状及学习习惯予以改变。因此从整体而言,这一方法反倒更进一步地促进了教学的成效。 3.注重音形结合,促使学生把握学习规律 在学会音标的拼读及认读后,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依据读音的规则,将单词的形、音、义结合起来做出迅速的反映。在教授新的单词时,不仅要使学生学会发音,学会拼读,还应促使其学会同旧词相关联,展开归类训练。例如,在教授单词thank一词的时候,教师能够先采取令学生回忆其他相关th咬舌尖的单词,逐层逐项的使学生知晓th常发[θ],还能够知晓ow发[au]、ea发[i:]等相应常见的字母组合发音。这样一来,就能够有效促使学生自觉展开对单词和音标方面的音、形比较,逐步掌握相应的规律,从而具备听音知形,见形知音的技能。 4.强化趣味教学,促使学生快乐学习音标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必须明确音标学习对学生来讲是一项相对枯燥的学习任务,要在课堂中适当地调节课堂气氛,营造一种相对轻松的授课环境,使学生更好地对音标知识要点进行感知、记忆与想象,获得更为牢固的知识技能。自然,这需要教师从一而终地于课堂始末贯穿趣味教学原则。首先,必须分散音标学习难点,在进行音标分组介绍的同时,下意识的令学生进行拼写相应的简单的单词,使学生可以边学边用,会利用简单单词的拼写进行强化其所学音标。其次,音标学习应辅助以游戏的形式进行。在进行音标的介绍时,能够依据音标的写法及读音或口型,给每一音标取一个名字。诸如笔者在游戏教学中便采取了以课堂伊始,先演唱一曲“Happy new year”,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继而以自制卡片A呈现给学生,带读音标[Ei],并予以板书。同时为巩固复习此双元音,笔者继续展示了扑克及猿猴和机器人等相应的单词图片:ace、ape、alien,直观形象地加深了学生对于音标的印象,令学生在学习音标同时也接触到了单词的学习,提高了小学英语音标教学的整体成效。 教学研究论文:初中数学习题解决中的错因为主题的教学研究 一、初中数学常见的习题错因类型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根据解题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证明题和解答题两种类型,在解题过程出现的错误也不尽相同。在证明题中最常出现的错因有三种:(1)在证明题中都是根据已知条件去求证某一结论,常见错因就是公式和定理的错用和误用,导致求证错误;(2)在证明题求解的过程中大多需要画辅助线,常见错因是在求解的过程中作图不当导致题目复杂化;(3)就是证明题要求有严格的推理过程,常见错因是思路不正确。在解答题中最常出现的错因主要是在对知识点的准确把握和对题目的正确理解方面。另外,解答题还对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上有着严格的考验,所以学生在做数学题的时候要细心。 二、针对不同数学习题解决中的错因的解决方案 根据上面我们提到的关于初中数学常见的三种习题错因类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无论是证明题还是解答题都要求学生有很强的主观性。首先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时候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让学生正确地去把握题目中所包含的信息以及它所考查的重点难点是什么,再审题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先大略地看一下这个题目的意思,然后再精读找出它所包含的解题重点,使题目变得更加直观和有条理性,方便我们的解答。再者,学生在认真审题的基础,快速找寻解题的思路,对于我们涉及的知识点进行广泛的联系,找寻有效的信息,挑选出解答这个问题的公式、定理和概念,并将题目进行分解,有步骤地进行解答,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学生不断地提高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习题教学是一个互相联系、不断发展的过程。老师在习题教学中要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抓住题目的核心,重视题目所提供的解题的条件,能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提高分析能力,培养自身的发散思维,准确迅速地找到解题的思路,让学生明确自己在做题中的错因所在,有目的地去进行指导和练习,使学生在不断的总结和探索中,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教学研究论文:中职德育课时政热点教学研究 一、当前中职德育教学现状 传统的中职德育课中存在着与时政脱节或压缩、取消时政演讲的现状,具体表现为: 1.时政演讲与课时内容相脱节 传统的中职德育课,时政演讲与课时内容相脱节,使得演讲者只能应付了事,学生参与不积极,教师点评曲高和寡,学生对德育课不感兴趣,时政演讲成为困扰德育课教师教学的难题。 2.德育课老师刻意疏远时政演讲 由于德育课的教学内容多、课时紧,有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擅自让四人小组合作一份时政演讲,甚至取消时政演讲,致使学生的演讲欲望难以得到满足,从而造成德育课的低效。中职德育课教师为了使课堂贴近学生,擅自取消时政演讲,请学生上台讲与该课时有关的小故事,长此以往,削弱了广大师生将时政用于德育课的兴趣和能力,造成德育课教师在时政教育中的曲高和寡。基于以上现状,笔者认为,加强以时政作为载体的中职德育课教学,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二、以时政作为载体的中职德育课教学意义分析 1.有利于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培养其主动学习能力,提升其对时政热点的敏锐度。中职生普遍对时政热点很感兴趣。加强时政热点为载体的中职德育课教学,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其主动学习能力,从而提升其时政敏锐度。 2.有利于减少德育课教师的备课量 能使教师腾出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思考和沟通,从而提升备课的质量。以前,德育课教师的备课量相当庞大,课程学生还不喜欢,而自从加强了以时政热点为载体的中职德育课教学后,学生主动通过准备时政演讲来参与备课的过程,将德育课教师从繁重的备课中解放出来,从而使教师有了更多与学生沟通的时间,使得备课能提质增效。 3.有利于弥补教材的滞后性 德育课教材虽然经常修改,但与日新月异的时政相比普遍滞后。加强以时政热点为载体的中职德育课教学,有利于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输入新鲜血液,从而弥补了教材滞后的弊端,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教材的二次开发。 4.避免德育课的一言堂 长期的德育课普遍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成了教师灌输的容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造成德育课的低效,而学生的快乐主动参与最有利于高效的学习。加强以时政热点为载体的中职德育课教学,有利于师生结合教学知识点对时政热点进行热烈、多维、深入的探讨,从而有利于师生动态生成课程资源。鉴于以上意义分析,笔者呈现了以下对策。 三、以时政作为载体的中职德育课教学对策 1.学案导行,走进热点 中职德育课教师应设计适合中职生特色的学案来导行,从而做好上课准备。中职生不喜欢做太多的纸质练习,因此没必要设计纸质的习题练习学案,更没必要提前批学案。相比来讲,他们更喜欢收集播放时政热点视频、制作PPT、上台演讲、探讨热点。因此,笔者针对上课内容,结合他们普遍感兴趣的时政热点,设计开放的问题,请学生去准备时政演讲和问题,从而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笔者每次在课间提前去教室,学生已经早早地将自己制作的时政演讲PPT和视频拷进班级的电脑里,想演讲的学生跃跃欲试,准备回答问题和点评的摩拳擦掌,气氛很积极。 2.层层递进,探究热点 在课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并非减弱了而是更强了,教师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巧妙地引领着学生进行主动学习。教师继续结合中职生实践性强的特点,充分进行实践,使得实践不断深入、步步拓展、层层递进,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力,将课堂引向深入。 3.微课导航,演讲热点 上课铃一响,国内外时政演讲的两位学生就迫不及待地依次上台演讲。演讲的内容紧扣上课主题和同学们感兴趣的热点,生动有趣,并辅之以精彩的PPT,里面有精彩的图片、简约的文字、丰富的视频,还不时进行问题研讨;同学们讨论热烈、互评精彩,不断有新的生成。德育课教师坚持“学生能讲的让学生讲”的原则,等学生评好后再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断激发学生的思考,不断有互动生成。如笔者在上“经济政治与社会”时,都会将每堂课最前面10分钟让学生主动结合上课内容上台做时政演讲,特别在“树立科学的消费观”一课中,时政演讲特别精彩,大胆处理了教材,设计问题与学生互动,是一堂生动的微课,起到了很好的导课作用。 4.源于学生,深究热点 如果从传统的复习旧知、新课讲授起,中职生根本就提不起兴趣。中职生中视觉、听觉和动觉学习型的都占相当比例,长期的讲授式教学较适合听觉学习型,而听觉学习型的中职生普遍不喜欢听理论说教,更喜欢听热点故事,听视频歌曲去体验内化升华。因此,笔者在热点演讲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对该热点进行深究。通过热点深究,一下子拉近了笔者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从而吸引学生主动深究。 5.认知明理,解析热点 传统的中职德育课,在案例深究后就急切地进行理论说教进入认知明理阶段。殊不知中职生对理论说教具有天生的抵制力。因此,德育课教师应淡化理论,寓理论于热点解析中。对于刚才拓展的贴近学生的热点,教师应继续用适合学生的方式深入地解析它。教师所设计的用于热点解析的问题不能过于理论化,而应生活化、实践化。让学生在热点解析中自然而然地明白理论,并能自觉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中。笔者曾经在上职业道德课时请学生带着问题看了一段感动杭城的热点———最美司机吴斌的视频,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都认为自己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应像吴斌一样恪尽职守,还在清明节时主动给吴斌扫墓。 6.研讨立信,变形热点 传统的中职德育课,在认知明理后就进行了交流研讨。其实,从理论到交流或为了研讨而设计出的脱离学生实际的案例进行问题探讨,学生并不喜欢,但对于大家普遍感兴趣的热点进行变形所引发出来的热烈探讨,学生便会意犹未尽,从而主动地树立正确的信念。因此,笔者针对导入的那个解析得意犹未尽的热点,趁热打铁地引入变形,设计出富有实践性的问题进行层层深入地研讨,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而推己及人,加强同伴教育, 自然而然地求真、求善、求美,水到渠成地树立起坚不可摧的正确信念。 7.小结升华,促行热点 传统的中职德育课的课堂小结阶段,只是单纯地请学生从理论方面总结一下本课的逻辑结构,然后教师说两句话总结提升一下,使得课堂平面化,片面强调理论逻辑,缺乏升华促行。而中职生本身具有很强的自我反省、总结、升华和促行能力。课堂小结阶段,是培养这些能力的最好时机,如果把握得好,能将课堂进一步递进并推向高潮。因此,笔者在这个阶段,一改传统的从理论逻辑角度进行自我总结的方式,而是形成了升华促行的富有新意的小结环节。如在上“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课时,笔者在这个环节设计了结合环保热点制作收纳盒的内容,在制作收纳盒的过程中,该课教学内容能够得以实践。在此基础上,播放与本课有关的励志升华的学生收集的歌曲视频,让学生们在体验中升华,请学生代表带领同学们宣誓,教师进行总结激励,将课堂推向高潮。 8.余音绕梁,践履热点 传统的德育课上到这里就戛然而止,然后是布置笔头作业了。可一堂好的德育课,应起到余音绕梁并不断地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实习、就业创业实践中运用的作用。因此,课后作业环节的设计相当重要,否则就会功亏一篑。课后作业的设计应拒绝纯理论的抄抄写写,而应结合热点重在日常践履,应有充分的广度、深度和实践度。如,在“文化传播”一课中,笔者设计了“实践拓展,课后延伸”环节,即布置课后作业“实践拓展———请为迎接G20在杭州召开,制作一份形式活泼的介绍杭州概况的10分钟欢迎词,并制作成课件,下堂课择优上台展示。”该课后作业的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结合热点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加强杭州人文寻根、积极宣传杭州文化的习惯。 四、成效与反思 通过以上教学模式的推行,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发挥,潜能得到了深入挖掘,培养了主动预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自我监控和反思能力、同伴互助能力,使得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德育课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充分促成了德育课的快乐和高效。当然,笔者认为还存在着一些需要加强的地方,如课前应更重视与学生的沟通与指导,使得能及时地精选热点;课中应加强对热点的层层深入的研讨和变形;课后应更加注意延伸和拓展实践,使得将德育课所教的内容结合热点更好地融入日常的生活实践。 教学研究论文:浅论机械工程技术教学研究 机械制造技术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它包括金属切削机床、金切原理与刀具、机床夹具、机械制造工艺、数控加工工艺等内容。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机械制造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同时通过生产实习、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使学生具备分析和解决机械加工技术问题的能力,学习机械制造的新工艺、新技术及发展方向,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从事生产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应认真研究教材,积极研究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水平。 1. 教书育人,德育为本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教授学生专业知识,更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教学中,应结合学生将来可能从事的技术与管理工作的性质,从本专业对人才培养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生动深刻的讲授,使他们了解本课程的重要性,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必须把思想品德教育、职业道德与专业技术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他们成为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教师应身体力行,为人师表,做好表率,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而且学会怎样做人。 2. 注重内在联系 专业教育的目的是要使学生用全面和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从教材前、后内容的联系上,从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从机械制造技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从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上全面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 教材是按着一定的顺序编写的,但前、后内容有着紧密的联系。比如,教师在讲授“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和“机械加工精度”等基本概念时,经常要用教材中的例子和生产中的实例来说明,而“典型零件加工”的内容又与前面机械制造基本理论有重要联系,就应引导学生寻找各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这样更容易系统深刻地理解教材。 机械制造专业的各门课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密不可分。机制制造技术与“机械制图”、“机械原理与设计”、“数控加工与编程”等其它专业课和基础科有密切的内在联系。例如在介绍机床夹具的内容时,夹紧力可以由机械、液压或气动装置提供,夹具的结构就有变化[1]。教学中,要把机械原理、机械零件、气动和液压传动等课程的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全面掌握要点,提高专业水平。 3. 教学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机械制造技术的学习中,不少学生感到每节课的知识过多,不能及时理解消化,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使用多变的教学方法并提高教学艺术性。对教学内容要有的放矢,详略得当。对于易理解的内容,要求学生先预习,讲课一带而过;较抽象的内容除布置学生预习,还应认真讲解;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知识重点讲解,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中可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即学生按照教师布置的思考题在课前进行预习。课堂上先提出问题,再让学生略加思索之后回答。学生各抒己见,在充分地讨论之后,教师做总结,指出要点。例如在学习曲轴加工的内容时,曲轴与一般的轴不同,它由主轴轴颈、连杆轴颈和连接板组成,结构细长,多曲拐,刚性差,其加工过程很有特点[4]。组织学生参观曲轴加工现场并翻阅技术资料,自己根据零件加工特点,提出加工的方法并相互讨论,在此基础上,教师总结曲轴加工的工艺难点和解决方案。这样以学生主动思考、积极讨论为主,教师提示、答疑为辅,能够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便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促使学生动脑筋想问题,使其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都得到锻炼,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创造性人才。 4. 利用教具、实物等进行直观教学 机械制造技术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较强,各部分教学应注意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可以利用各种教具、挂图、实物、模型、录像、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例如讲解各种刀具时就可以把常用车刀、数控刀具和刀柄、麻花钻、深孔钻头、浮动镗刀、珩磨头等带到课堂上,适时拿出来介绍。在介绍机制工艺规程制定的内容时,可通过观看录像让学生直观了解工厂生产的过程,包括生产技术准备、毛坯制造、零件的各种加工过程等。较大的典型零件如车床主轴箱:床身等可能用木材和纸板做成简易模型,较复杂的工装、机床结构也可做成模型,必要时还可以带学生到工厂参观,进行现场教学。对于工步、走刀、工序等较难掌握且容易混淆的概念,可以组织学生观看车削、铣削的加工录像,有针对性地讲解和区分。讲解数控加工工艺时,可利用数控加工仿真软件介绍数控车、铣和加工中心的对刀、设置刀具补偿、工件的定位和装夹、刀具运动轨迹等内容,带领学生深入工厂观看数控机床加工现场,都可收到很好的效果。 5. 搞好现场教学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情况采用多种形式的现场教学。对于各种加工方法、各种机床、夹具、刀具和量具,可组织学生去实验室、工厂机加工车间参观实习。针对某一典型零件的加工,可组织专题现场教学,要详细了解图纸和工艺条件,学习工艺过程,了解其典型设备、工艺装备的机构特点和使用方法。对重点零件的加工,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改进不合理的工艺方法;对生产中遇到的质量或其他技术问题,应指导学生分析并解决,必要时,向工厂的技术人员和工人请教。在实习中,把典型的工艺方法、夹具、专用刀具都记录下来,与所学的理论进行比较,来巩固理论知识和提高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当然,课堂与现场要相结合,教师应根据工厂的情况编写出实习教案,精心组织实习的内容,首先在课上介绍零件图纸和技术要求,然后带领学生深入现场,最后回到课堂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汇总,指出要点。 总之,机械制造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任课教师认真研究教学方法,不断提高知识水平,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践,必然能教好这门课,取得理想的效果。 教学研究论文:中学地理教学研究性学习基本的策略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的实施,作为现代教育理念集中体现的研究性学习,除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课程形式存在外,还必将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策略渗透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对我国教育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因此,能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适切性地应用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初中地理教师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初中地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1、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体验性和探究性。在地理教学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研究问题,只要学生有兴趣,同地理学科有关、有助于学生发展又可以研究就可以。要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边,学习地理对自己的发展有实际意义,目的是既使课程标准得到落实,又使学生得到发展。 2、地理教师的素质提高需要研究性学习。 长期以来,受评价机制及一些其它因素的影响,大部分中学地理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和专业素质停滞不前,没有很好的发展机会。研究性学习教学策略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扮演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指导者,是学生合作学习的参加者,在这样的角色环境下,要求教师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对教学策略的思考和改进上,用于对教育理论的学习上。这对教师的发展必定会大有帮助。 3、地理学科的特点适合开展研究性学习。 地理学科是一门多学科、跨领域、门类复杂的综合性学科,地理教材中有很多的课程内容适合学生进行研究,是非常适合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门课程。而且在地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开拓和创新思维、有利于学生关心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学生关注不断变化的国际形势,可以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参与社会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地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途径和策略 1、在学科教学中适时穿插专题研究单元。 在不破坏学科知识逻辑性和系统性的同时,在教学中适当穿插一些与地理学科教学内容有关的专题研究活动,是目前初中地理教学中尝试开展研究性学习较多的一种形式。具体选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考虑。 (1).在研究教材过程中酌定研究课题。 教材中的某些基本原理、概念和规律等知识,虽然对人类是已知的,但是有些结论对学生来说却是未知的,可以把这类内容设计成让学生再创造和再发现的研究课题。这种课题选择时必须考虑哪些内容适合学生自主搞研究,而且还要考虑每个学生都能参加。 (2) 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与学科内容有关的问题。 研究性学习强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解决身边与学科内容有关的实际问题。学生可通过查找资料、动手实验、社会调查等亲身实践获得对社会的直接感受,同时还可以了解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尝试着与他人交往和合作,懂得还有很多获取信息的渠道,并试图综合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正在研究的课题。在学科教学中穿插专题研究单元的这种形式,能够在开放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研究论文:小学音乐综合教学研究 一、音乐与德育的结合 音乐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唱歌,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养成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合作共处的集体主义精神。许多学校德育工作中都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懂得环保作为其中的一项内容。环境保护必须从孩子抓起,利用音乐学科的特殊性,可以使学生在娱乐中思索,在思索后感悟,并真正化为行动,从小树立爱自然,爱环境的优秀品质。在教学自选课外歌曲《环保小卫士之歌》时,学生学会歌曲后,已经对环保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我让学生进行讨论:“就我们自己而言,我们还能为环保做些什么?”对学生回答再适当加以引导,使学生明白不光自己要注意环保,还要通过自己的行动影响身边的人,因为环保是人类共同的责任。这类的环保歌曲还有很多,如:《嘀哩嘀哩》,使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增强环保意识。 二、音乐与文学的结合 从古至今,文学就和音乐融于一体,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再到元曲,都可吟唱。许多歌曲的歌词本身就是一首诗,如:《让我们荡起双桨》、《快乐的节日》等还作为教材编入了语文课本。像这样的歌曲,先让学生来读一读,再配上旋律让学生来唱一唱,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歌曲的内涵,有利于在歌唱中情感的发挥。在教学《大树妈妈》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回忆在学校高大的法国梧桐树下和在散发着清香的香樟树下玩耍纳凉的情景,然后再饱含深情地将歌词当成诗歌朗诵,那充满温情的语言立即使学生受到了感染。故事一直就对少年儿童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将歌曲的内容编成一个小故事向学生讲述,能使学生个个兴致勃勃,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音乐与“劳技”的结合 音乐教学中有机进行“劳技”教育渗透,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增强音乐的表现力。在教学“音的强弱、长短”内容时,我在课前为学生准备了一些生活中音源材料。如:可乐罐、沙子、瓶盖和塑料袋等启发学生制作简易乐器来探索怎样使它们发出强弱、长短不同的音。在课堂上每位学生都不亦乐乎,自制打击乐来亲自感受音的强弱、长短,并用自制的简易乐器为三拍子歌曲伴奏。通过动手、动脑,学生兴趣浓厚,不但轻松地掌握了知识点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 四、音乐与美术的结合 利用音乐教学中的美术作用,可以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歌曲的内容,感受到歌曲的美,更好地表现歌曲的美。教唱《闪烁的小星星》这首歌,在唱、动中学会之后,让学生在音乐中画出美丽的夜空,不局限他们所画的景物,这使学生产生了浓厚兴趣。最后,学生把自己“美丽的星空”图展现在黑板上,在自己的歌声中欣赏自己的“佳作”,其乐无穷。这样的课不仅使学生能唱会动,更使学生能画会创,培养了他们的能力,又受到了美的熏陶。 五、音乐与舞蹈的结合 舞蹈中动作的节奏常常是以音乐旋律的节奏为基础的,而音乐的节奏,又需要通过优美的舞蹈动作来形象地展现,因而,通过舞蹈能训练学生对音乐的听觉、节奏感,提高表现音乐的能力。对于民歌和民族音乐欣赏曲目的教学中,为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少数民族歌曲的风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在上欣赏课《我是草原小骑兵》时,先教几个简单的骑马、勒马和放哨等蒙古动作,然后启发学生听着音乐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表演,学生们随着欢快的乐曲,手舞足蹈,有的做挥鞭子动作,有的做勒马动作……通过身体语言的表达,学生们情绪高涨,为歌曲的教学作好了铺垫。 六、音乐与动画影视的结合 动画影视具有形象鲜明、画面丰富,音乐旋律轻松活泼的特点,尤其符合低段年级的心理需要。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电教的作用,把动漫影视音乐紧密结合起来,挖掘音乐内涵,引导学生体验音乐中的各个要素在音乐中表现的作用。在《动画音乐》一课教学前,我给学生欣赏《猫和老鼠》的动画片,孩子们热情高涨,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又扩大了音乐文化的范畴。 七、音乐与乡土文化的结合 南音,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里一颗璀璨的明珠,被誉为民族音乐的根,华夏传统文化的“活化石”。让学生用最熟悉的语言演唱闽南语歌曲和南音,让同学切身感受闽南歌曲的韵味,再次体会认识音乐的社会功能,理解音乐与生活的关系,弘扬民族音乐,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研究论文:对气温与气压关系的教学研究 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中的大气运动部分,先介绍了热力环流,然后介绍了三圈环流,它们都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笔者发现,学生在学习这些内容时,非常容易陷入把气温和气压的关系理解为气温高的地方气压低、气温低的地方气压高的认识误区。 本文谈谈笔者破解学生这一认识误区的思考与做法,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一、热力环流中气温与气压的关系 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引起的最简单的一种空气环流。其形成过程为:A地由于接受的太阳辐射量较多,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到高空积聚起来,使高空空气的密度增大,气压增高形成高压区(图1中的c处);B地接受的太阳辐射量较少,空气冷却收缩下沉,高空空气密度减小,气压下降形成低压区(图1中的d处)。于是,高空的空气便从气压高的c处流向气压低的d处。A地空气上升后,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气压比B处近地面低,形成低压区;B地由于空气下沉,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压区,于是,近地面的空气就从b处流向a处。过程详见图1。 经上述分析得知,A地近地面低压的形成和B地近地面高压的形成是由于两地受热不均造成的,可称之为热力因素形成的低压和高压,即热低压和冷高压。而A地高空高压是由于不断有气流从低空流入补充形成的,可称之为补偿气流;B地高空的低压是由于气流在垂直方向上不断下沉形成的,可称之为推动气流。无论是补偿气流还是推动气流其成因都与冷热气流不同,它们都是动力原因引起的,由此可以认为,c处相对于d处而言是热高压,而d处相对于c处而言是冷低压。而此时A、B两地等温线的凸向如图2所示。 对比图1和图2可以发现,此时A、B两地近地面等压线的凸向与等温线的凸向相反,而高空等压线的凸向与等温线的凸向则一致。 二、三圈环流中气压与气温关系的分析 教学中我们往往要从热力环流的角度入手分析三圈环流的形成。由于冷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存在,地球上便形成了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具体如图3所示。 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分析我们得知,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是由热力原因形成的热低压和冷高压;而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是由动力原因形成的热高压和冷低压。其等压线与等温线凸向的关系见表1。 三、影响气温气压关系的其他因素 地势对气[ ]温和气压的关系有一定的影响。如亚洲的地势中部高、四周低,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雄踞中部,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一阶梯,是因海拔较高形成特有的高寒气候,气温低、气压也低。此时的低气压称为“冷低压”。对上述影响气压和气温关系的因素,包括动力因素、热力因素和地形因素等,可用图4予以全面表示。 为了使学生巩固“气压形成的原因”的认识,透过表象把握本质,走出“气温高的地方气压低、气温低的地方气压高,等压线的凸向与等温线的凸向相反”的认识误区,加强有关“气压与气温即等压线和等温线凸向的关系”的练习,效果较好。 例如,先请学生读①②③④四种压面与等温面示意图,然后练习。 题1.若上图代表气压带,则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A.①——副热带高气压带 B.②——极地高气压带 C.③——副极地低气压带 D.④——赤道低气压带 题2.《水经注》中有一段关于三峡地区古代土着“祈雨”的记载:“天旱,燃木崖上,推其灰烬,下移渊中,寻即降雨。”其主要原理对应图中的 A.①B.②C.③D.④ 最后解析:结合等压线与等温线凸向的关系,本题要从副热带高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的成[ ]因入手,图中①②③④依次为热高压、热低压、冷高压、冷低压,正确的对应是:①——副热带高气压带;②——赤道低气压带;③——极地高气压带;④——副极地低气压带。因此,题1正确选项为A。题2根据题意可知,“祈雨”主要是通过“燃木”,使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降雨,符合热低压的形成原理,而热低压的等压线向下弯曲且与等温线凸向相反,因此,题2的正确选项为B。 另外,为了使学生巩固认识、提升能力,应最后做个正确解答此类题目要领的提示。首先要根据等压线的凸向判断气压为高气压还是低气压,然后再根据等温线与等压线的凸向关系判断气压成因(根据气压成因判断等温线和等压线的凸向关系),从而确定具体的气压名称。如果某地低压或高压的形成是由于冷热不均所造成的,则该地低压或高压便是由于热力原因所形成的热低压或冷高压。低压等压线向低海拔处凸出,高压等压线向高海拔处凸出,等压线的凸向与等温线的凸向相反,即此时低压处等温线向高海拔处凸出,高压处等温线向低海拔处凸出。如果某地低压或高压的形成是由于气流在垂直方向的上升或下降、海拔高度的差异形成的,则该地低压或高压便是由动力原因或海拔原因形成的冷低压或热高压,低压等压线依然向低海拔处凸出,高压等压线依然向高海拔处凸出。但此时低压处等温线向低海拔处凸出,高压处等温线向高海拔处凸出,即等压线与等温线凸向一致。 实践证明,经过以上设计与分析,可以有效地消除学生有关气温与气压方面的认识误区,达成教学目标。 教学研究论文: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研究 1基础医学课程有效教学的教师特质 教师作为“学有专攻”且“闻道在先”的有智之士,能够提供给受教育者所缺乏但必须具有的知识与能力。有效教师具备激励型人格、热情、精力充沛、幽默、可信任;有效教师的教学“以成功为导向”;有效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有条理的。美国伊利诺大学心理学教授雷蒙德?卡特尔认为,可能影响教学有效性的教师特征如教师的特点、性别、年龄、知识水平及接受专业训练的程度,以及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如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技巧以及对学生的评价等[2]。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师不仅应谙熟本专业的相关知识,还要了解本课程与临床专业课程的联系、医学发展前沿动向。对于医学遗传学教师而言,在课堂教学中把握时机、合理地加入案例教学会大大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基础医学课程有效教学的教学目标必须明确 明确的教学目标是高质量教学的必要条件。因此,在教学中,要把每次课堂教学目标研究制定后,形成文字,帮助授课教师准确把握每堂课的教学目标,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以医学遗传学为例,讲授单基因遗传病一章内容,教学目标即掌握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和性连锁遗传病的遗传规律,会应用它来分析、解决临床应用中所遇到的相关问题,如计算子代再发风险,解释近亲婚配的危害等。 3基础医学课程有效教学须注重学生主体差异 要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注意个体差异。依据这一理念,教师的教学应紧紧以学生为中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所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着不同生活经验、丰富情感和个性差异的人,这使得教师总是身处一系列频繁切换的课堂情境中。既要了解学生的先前知识结构、当前的学习状态、自我认识、学习风格、学习动机等,又要了解学生的需要与个体差异,如口腔专业以及眼视光专业的学生与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相较,就存在医学遗传学基础知识薄弱、对课程重视程度不够、没有主动学习的动力等特点。 4有效教学的达成要素 4.1对话教学 对话教学是创造生成的。教师随着学生思维的变换、心态的逆转和情绪的波动,敏锐地把握各种教育契机,重组教学资源,以达成主体间的心灵碰撞和视阈融合。在对话式教学里,教师不能将自己定位在主角或权威这种稳定的空间里,同时学生也不能处身于隐蔽自己的安全地带,师生之间应消弭人格尊卑的藩篱和课程进展的有限边界,释放学生的心智,使之在广阔的课程空间中漫游[3]。让互动与合作充盈着教学肌体,让教师把握稍纵即逝的生成资源,让课堂就像画轴一样逐渐展开“未曾预约的精彩”。 4.2有效互动与提问 有效互动要求准确把握“等待时间”。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应该留给学生4~5秒的时间思考其提出的问题,这段时间是学生处理问题、形成答案的最佳时间。很显然,目前大部分教师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一般只有1~2秒,当学生回答受阻或者非教师本人所期望的答案时,教师要么迫不及待地自己回答,要么把问题转给能快速作答的“好学生”。教师的这种做法无疑在暗示学生:如果你不知道答案,最好保持沉默。这在无形中打击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使其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4]。因此,在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中,针对一个知识点提问的角度、时机,是值得授课教师研究的;在问题提出之后,教师的“等待时间”及与学生“眼神”的交流,都将影响互动的有效性。 4.3生成式教学 生成式教学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个性发展的时代意义上对有效教学的规范进行了重新解读和再概念化,从而实现了有效教学文化范式的重要变革。生成就是打开另一种思路,重新认识课堂中生命体的真正活动状况和自由意志的张扬程度,从而激发师生的内在生命力,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向往的地方。生成式教学的基础是教师对教材、学生、教学环境的了解和把握,取决于学生与教师的有效互动;生成式教学关注教学的附加价值,需要教师的示范效应。 4.4教师的教学经验 课堂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应有的教学经验,教师教学经验的合理性表现为能够促进有效教学的达成。教学经验与教学实践有直接的联系,它是教师在长期教学活动中对课堂教学情境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而形成的,是教师教学生活的一部分,能够为教学实践提供参考。教学经验是一个教师的精神财富和教学资本,也是构成教师对教学认识的内隐理论的主体。教师的教学经验实际上影响其课堂教学行为。在课堂有效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重视既有教学经验的运用价值,充分发挥其合理成分,促进有效教学的达成[5]。适应课堂有效教学的需要,教师应该努力更新自身的教学经验。美国学者波斯纳曾提出过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因此,教师应该自觉加强教学经验反思,通过对教学经验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祛除原有经验中的无益成分,提炼出原有经验中的精华,同时与新取得的教学经验有机结合并加以系统化。教师应该自觉地加强有效教学理念学习,特别要深刻地把握有效教学内涵与实质,同时,多关注与有效教学密切相关的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学习,努力将它们变成自己教学观念的核心部分,从而不断以新的教育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促进教学观念的更新。 4.5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系列价值判断行为,教学评价的对象和范围是整个教学领域,它突破了学习结果评价的单一范畴,包括教与学的评价,包括对学生掌握知识过程的评价和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等。评价行为贯穿着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评价的主要功能是改进,它的直接目的是为教师改进教学或者学生后续学习提供全面、客观而具体的依据。在方法和技术上,它不是单纯的定量分析,而是发展到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具体方式表现为:学生的考试成绩、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量化表、学生评价教师课堂表现的量化表、学生自我评价量化表等。 5小结 实现有效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各要素互相影响、渗透、制约、促进。欲使基础医学课程成为医学生走进临床专业课程的桥梁,教师必须树立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 并应用于教学实践,最终获得良好的教学效益。
财务管理类论文:浅析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 摘要: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理论体系都是在吸收相关学科的有关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完善起来的。二者既有一些相同点,也有很不同点。本文就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的相同点、不同点作一简要的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之上,说明二者相互吸收有助于促进各自的发展,进而对财务管理的学科属性作一探讨。 关键词: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理论体系 一、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相同点 财政部在全国注册会计指定参考书中提出,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部分,是有关资金的获得和有效使用的管理工作”。这一定义突出财务管理是有关资金如何获取、如何有效使用的管理工作。 国内的专家学者在引进西方管理会计之后,积极探讨结合我国的国情,给管理会计作了比较明确的定义。有的认为,管理会计是“一门新兴学科,它是适应企业内部管理预测、决策、控制、考核的需要而产生,把会计与管理结合起来,为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它既是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的手段,又是企业现代化管理的一项主要内容”。有的则认为管理会计是“西方学者把管理和会计这两个主题巧妙地融汇在一起,以强化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为根本目的的一门实用性很强的新兴学科”。两种定义都认为管理会计是管理和会计的精巧结合,目的都是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从以上定义的比较中不难看出,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二者具有相同的管理属性,其基本作用都是为企业管理服务,满足企业营运发展的需要除这一根本共性外,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还有如下共同点:从管理理论、方法体系以及管理过程看,二者都是按照计划、决策、执行与控制这一顺序进行的;二者都以企业的财务会计资料为信息分析来源,在此基础上进行计划、决策与控制;二者在管理中产生的报告文本、数据资料等文字载体均不具法律效力,对外一般不承担法律责任;二者都主要是根据企业运作的现实情况,采取一定的措施积极规划未来,着眼于企业的未来发展。 二、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不同点 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发展至今,二者的不同点也很明显。最根本的区别是,财务管理主要管理资金,考虑的重点是如何以较低的成本获取资金,如何更有效地运用资金。财务管理是连接企业与外部环境的重要纽带,它与金融市场的运行密切相关。可以说,成功的财务管理是高度关注金融市场现状及其动态趋势这一前提下,考虑企业本身的实际情况,从而为自身寻求宽松的资金运作空间,并达到企业价值或者股东价值最大化目标的管理活动。管理会计则是有关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系统,考虑的对象不仅是资金如何高效地物化,还考虑物化后的资源在经营管理中如何以最佳效率进行配置。而且,管理的对象还包括人,它通过责任会计、业绩评价与控制会计实现对人的成功管理;通过有效的激励安排,达到人、岗位、财物的高效搭配,从而达到提高经营管理效率的目的。 三 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不同点可对比如下 不同点 财务管理 管理会计 面临的环境 以环境变化为背景,密切注意外部环境的变化,尤其是金融市场的变化 以大的社会经济环境稳定为前提,主要着眼于企业生产的直接经营环境 主要理念 时间价值,风险理论 成本—效益分析,经济模型,数理分析 研究侧重点 资金的获取和有效作用 企业内部生产经营计划、预算、决策、业绩评价与控制 研究对象 物,主要是资金/,!/运动 物,也通过责任会计、业绩评价会计激励人 调整的关系 处理所有者、经营者、债权人之间的财务关系 企业内部的各种管理关系:人和物的关系,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 核算主体 整个企业 可以是整个企业,也可以是部门、小组甚至是个人,可以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也可以针对某一种环节 研究范围 内外部管理并重 主要是内部管理,或者是某些具体事项 时间要求 一般要求定期编制资金计划和定额 没有固定的时间需求,根据需要确定三、二者各自优势的相互吸收 财务管理中的时间价值观念是一种以较低程度体现机会成本的分析方法,它引入了经济学中关于成本利润的思考,对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有重大意义。财务管理中的风险观念考虑了外部环境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对管理会计中的定量分析提出了灵活性的要求,对预算的编制、决策的选定有指导意义,在业绩评价会计、责任会计中也可以加以有效运用。机会成本概念、风险观念在管理会计中的运用,符合企业由粗放型经营管理向集约型经营管理转变的需要。 管理会计在其不断发展过程中,吸收了管理学、数学、运筹学、系统学、信息论、控制论的众多理论和方法。这些理论与方法同样可以为财务管理所消化吸收。其中,有关的数学分析方法、经济计量模型有助于财务管理的进一步量化。此外,管理会计所吸收的委托理论、激励理论可以指导财务管理活动,对经济实践中的财务管理行为与绩效评价有启发作用,值得借鉴和吸收。 四、对财务管理学科属性的探讨 从学科角度讲,财务管理跟管理会计不同,它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也不是从属会计学科的子学科。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职能不同于财务会计,应无异议。目前,会计理论界已经在会计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两大分支上取得了共识,但财务管理的学科属性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财务管理的内容和基本职能看,笔者认为财务管理的相关理论应属企业理财的范畴,企业理财学是财务管理的学科归宿。企业理财的主要职责是合理、高效地聚财、用财、生财、财务管理活动的基本内容也大致是这样。企业理财学是有关企业聚财、用财、生财等管理活动的理论与方法的学科,因此,财务管理的相关理论及方法是企业理财学的组成内容,其学科归宿是企业理财学。 那么,在产品市场、要素市场尤其是金融市场日益紧密结合的经济发展趋势下,企业理财学具有什么特点,其未来学科地位怎样呢?应该说,理财学的研究内容基本决定了它的科学特色。理财学的研究内容基本决定了它的学科特色。理财的对象是资金的获取、资金的物化以及企业财物的货币化,它跟金融市场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而且,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前提下,企业必须注重理财,在金融市场上以最低的成本筹集资金,或者用本身的闲置资金进行投资,或者通过金融市场抵补所面临的各种风险,从而更好地培植企业的竞争力。企业理财人员需要有扎实的金融理论功底,需要根据国家的金融政策对企业的筹资、投资等作出迅速的调整。这些都要求企业对面临的各种外部或内部金融风险有比较准确的预测,对金融市场上的具体操作也有很高的要求。这在生产管理向资产管理、资本营运转化日益明显、资产证券化要求不断提高的趋势下显得愈益重要。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提高,经济国际化尤其是金融国际化程度的加深,企业理财与金融的关系会更加密切。顺应这一必然趋势,企业理财学将不断得到发展,有可能成为管理与金融紧密有机结合的重要科学。 财务管理类论文:浅论建筑工程项目财务管理风险及规避 一、建筑工程项目的财务管理风险 1.投标阶段 目前,我国建筑市场的竞争较为激烈,存在较多不规范操作的陋习,部分企业为了在项目投标上占有优势,其标价往往压得较低,不断缩小利润空间。还有就是部分企业自身投标预测存在错误,在方案决策上存在较大的漏洞问题或资金预算错误,这些都会影响到项目工程的施工利润,给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巨大的风险问题。另外,建筑业主出于资金与施工质量保障等层面的考量,一般要求施工企业先期垫付一定的施工资金,同时还要求交付一定的履约、工程质量等保证金。在这些财务压力下,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稍有不慎都会导致亏损问题的出现,甚至部分项目在中标承接后,其亏损已经属于必然问题,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巨大的风险问题。 2.施工过程 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施工企业往往需要把相关项目进行分包或选择相关协作单位。这时,如果相关分包单位与协作单位无法按照施工方案进行施工,导致工程延期、机械设备消耗过大以及施工质量无法满足要求等问题出现时,往往会导致实际效益和预期收益出现较大的差距。另外,部分企业的成本控制上存在较大的问题,对于施工过程中的人工费、材料费、机械损耗与维修费以及管理费等无法全面预算控制,导致施工成本超出预算范围,使施工企业的亏损问题较为严重。而企业在财务核算工作上,对于合法票据归集不全、账务操作处理失误等问题也造成流转环节的增加,使企业的纳税调整增加,不利于企业税收有效筹划。 3.工程竣工过程 在建筑工程上,无法根据项目预期完成竣工验收办理、竣工决算编制等问题时,都会导致建筑工程财务结算工作严重滞后,进而无法按照合同及时收回项目结算尾款,使企业的资金贷款利息无故提升。同时由于项目保修根据竣工交付开始算起,如果无法按时办理竣工验收时,将会延长项目保修时间,进而有可能增加工程保修费用,提高企业成本的支出,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巨大的潜在性风险问题。 二、建筑工程项目财务风险的相关规避措施 1.加强投标的财务有效管理工作 一般情况下,企业能否在项目投标上脱颖而出,关键是看其投标方案的编制是否合理,标价是否在项目业主计划承受范围内。因此,施工企业在进行投标工作前,要针对自身情况进行预算预测,给出一个较为合理的标价。而在投标方案中,对于整个项目的施工组织方案、施工成本、材料选购与应用、调度生产以及工期计划等要详细列举。然后财务部门在掌握标价与相关计划方案的前提下,有针对性的制定出资金预算方案与成本费用开支管理计划,针对不同时期与项目计算出实际施工成本,使人、材、机等成本费用支出控制在预算范围上,真实反映出项目的盈亏情况。另外,还要做好财务资料的记录与保持入档工作,为项目的税务稽查与会计审计等工作提供一手资料。 2.加强法律法规的运用 法律法规作为市场规范前提条件,企业在进行项目施工时,一定要熟练掌握有关内容,为自身的利益提供重要保障。例如,对于分包项目与协作项目,企业与各单位要做好合同的签署工作,明确双方的责任与权力,避免后期纠纷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问题。另外,企业与其他公司或单位存在经济业务活动时,财务人员要充分考虑相关业务与我国法律法规体系的关系,其中如果存在优惠政策时,要强化利用,不断扩大企业的经济效益。 3.加强财务核算管理工作 对于整个工程项目,要强化会计主体的全面统一工作,要求协作单位执行报账制。在我国《建筑法》中明确规定:一般情况下,除了个别专业可以分包外,项目主体工程在中标后,不能再进行转包与分包,而相关专业项目分包的工程价款要保持在工程总价款的30%以下。因此,在财务核算工作上,一定要以中标企业为主体,以各个项目为单位,要求协作单位或分包单位做好及时报账工作,从而对外统一公布会计信息,避免违规问题的出现。 对于每一项目的施工,一定要及时收集整理会计信息与资料,在整个项目接近竣工阶段时,要根据所签署合同的竣工验收标准整理相关财务信息。在完成全面核算的前提下,要及时交付施工企业与业主审批,避免竣工延期问题出现的同时,还能及时收回工程尾款,切实保障自身的经济利益。 4.加强内部人员技能与素质的提升 在工程项目施工工作上,相关人员技能与素质直接关系到工程能否顺利进行与风险问题的概率。例如,对于财务人员来说,工程项目资金的筹集、预算编制、预算执行、核算审计以及纳税等都属于其工作范围,在实际工作上,其是否可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效处理直接影响到财务风险概率的出现。因此在实际工作上,企业在进行项目施工前,要针对相关项目进行培训工作,让每一个财会人员掌握知识岗位标准要求。 5.审时度势、谨慎投资 工程建设公司财务高风险的特征要求遵循谨慎性原则,审时度势,只有这样才能在风云变化的经济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而在实际工作上,企业管理层要具备长远的眼光与决策能力,通过对自身优势与劣势的把握,把握市场动态,让自身的项目施工拥有更大的利润空间,并要勇于创新、开拓经营,在谨慎与创新有效结合下,在稳定中求发展,不断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与经营规模。 三、结论 综上所述,对于建筑工程项目来说,财务管理风险的认识与积极规避属于整个施工经验层面的 战略性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企业项目利润。因此,在实际工作上,相关施工企业一定要提高重视力度,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现有针对性的把握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做好及时的规避工作。 财务管理类论文:浅论施工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的构建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的发展,在建筑领域逐渐发展起来一批大型国有施工企业集团公司如中建集团、中冶集团等,在国内、国际建筑业市场上越来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适应企业做大做强的客观需要,急切要求建立和现代经济相吻合的财务管理模式以促进企业发展壮大。进而产生了与施工企业集团相适应的财务管理模式。 一、采用各分子公司、项目部逐级上报的管理模式 对于一个施工企业集团来说,工程项目业务量大,数量多,工程内容包罗万象,施工地点远近不同,有省内的,也有省外的,甚至国外;工期纵横交错,资金来源渠道多元化;对企业来说,资金流动性大,出入频繁,因此,资金的运作管理尤为重要。降低资金成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强化对企业经营活动的财务控制,使企业内部财务制度政策能有效地贯彻执行,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因此,用何种模式成了集团工作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集团二级分子公司多、项目部多,而施工地点不集中,为防止财务管理分散,人员难以控制,贯彻企业财务制度的不彻底,形成各二级公司、项目部各自为政,失控。因此集团对每个二级公司总会计师、项目部主管会计实行财务人员委派制,有效的形成分散与集中、粗放与集约化相结合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能很好地解决企业财务总部与二级公司、项目部财务独立核算之间的分散与集中二者之间的问题,能最大限度地产生规模经济效应。 二、制定适合企业集团发展的财务会计管理规章制度 为了更好的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会计制度、财税政策,实现公司及下属各内部单位在会计科目使用、经济业务处理、财务报告编制等方面的规范统一,明确真实、完整地提供更有价值、更快捷的会计信息,公司应结合实际情况,根据本单位的经营管理目标、管理理念,组织业务骨干,编写符合公司经营特点的制度及管理办法,以及相关的配套制度,规范和统一公司及所属单位的会计核算,为公司财务人员提供一本会计核算及工作指南,例如中冶集团为财务人员配发了《中国冶金科工集团公司会计制度》。 三、制定与企业内部管理体制相适应的预算管理模式 施工企业是一个以工程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经营单位,按照企业财务控制管理要求,财务体制在操作上应引用以工程成本为中心的财务模式。在科学经营预测与决策的基础上,围绕企业战略目标,以企业项目利润目标为导向,细化成本管理措施,告别过去那种粗放的甚至是虚无的成本管理工作,树立集约化的管理理念,落实科学而规范的成本工作。 1、公司成本管理核算部门应该在每一工程项目开工之前,简便可行,节约成本。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了解当地的经济、文化及项目环境,方便可行的施工方案,预出项目的操作成本、项目费用,制定出项目利润率。 2、项目部根据公司成本管理核算部门所测算的成本总额,按照“分级编制、逐级汇总”,“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预算编制原则进行。 3、各项目部及下属各单位在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成本与公司成本管理核算部门预算的成本,提交公司领导批准,公司成本管理核算部门根据讨论结果进行调整,几经平衡、调整后,最终与公司经营目标达成一致,形成公司的财务预算报公司董事会审批。 4、建立施工成本责任制,对成本进行细化,落实到班、组、个人,进行成本考核,建立成本考核及奖罚制度,同时对成本的超支进行分析,查找原因,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为此,公司应对预算的执行的情况采用双轨制进行记录,即对每一笔的财务支出均能在系统及财务软件系统中同时记录。为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充分发挥的“过程管理”。 四、加强施工合同管理,有效防范资金风险 合同是一切业务发生的纽带,驾驭业务的全过程。合同的签订不应以单位某个人而决断,而要集体参与决策。因此财务部门应参与合同的制定、监督合同的执行、工程竣工的验收。首先,施工单位项目多,工程分散、工程量变化大,涉及面广,合同种类多种多样,有人工费包干的,有总价包干的,有按实际工作量结算等合同。因此财务人员要掌握工程内容,熟悉工程环境,掌握市场信息。其次,合同的签订必须经财务部门审核。主要审核合同的内容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财经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是否按规定和批复的范围、内容办理支出;项目的实施进度与资金的使用是否一致,项目完成后项目单位是否组织验收,资金使用效益等。只有这样才能防范资金的风险,控制合同的违约和违规。 五、注重财务、税收筹划成效 任何施工单位既面临企业责任也面临社会责任,这种双面性,促使企业在企业管理方面,特别是企业要注重财务 计划、税务筹划相结合。 在工作中既要全盘考虑效益效率,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又要为国家创造价值即社会贡献,为职工交纳养老保险、交纳各种税款。施工单位如果仅仅存在单个项目而言,税收筹划是简单不过的,因为施工项目涉及到的税种仅有营业税、城建税及教育附加费、合同印花税以及代扣的个人所得税、劳务费,但是当施工单位有多个项目,并且项目不在一起,跨地区、跨省,甚至跨国,税收涉及到的不纯粹是税种的问题,还有税率、税收的清算汇缴、纳税地区分配等等,这些有关财税问题要充分做好事前规划、事中监控和检查、事后核算和总结,充分考虑到现金流的问题,同时掌握国家税收政策,更好地合理避税,为企业工程项目赢得现金,能使工程项目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终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 六、实行资金集中、统一管理的模式 施工单位涉及到的工程项目多达几个甚至几十个,有的施工企业往往以项目设置项目经理部为一个内部独立的核算单位,全面领管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其中就包括财权。施工单位的集团公司财务总部对其项目财务的一切工作基本交由一个会计全面进行核算与监督,而施工单位任命的项目经理却有着工程管理、财务管理的一切大权。从现实意义来说这种操作模式只能使企业运营低效益化,同时在财务操作上来说违反了财务制度,没有实施财务操作的规范化,从而使工程项目的财务人员疲于奔命,出力不讨好。项目会计人员既要遵守集团公司财务规章制度,又要应付项目经理,而由一个会计人员全面操作是得不偿失,是控制不了整个项目的开支,在过程中是无法完成使命,何况很多施工单位根本不派出驻地会计,而是定期理理账,这种财务管理方式只能是有形式没有实质,如何谈起财务总部的全面管理。财务经理更是无法掌握财务动态及落实财税政策,谈何财务管理工作以及财务分析。这种模式无法使企业做强做大,甚至有可能使企业因资金链的断裂,而濒临绝境。 为解决这一问题企业集团公司实行资金集中管控,资金的收入支出由集团全面控制的模式,也就是在资金支付上,严格集中统一管理,严格资金付款审批,所有工程项目的资金进入集团资金管理部门的网银中心,所有项目支付通过集团资金管理部门进行核付,集团财务部直接向项目部委派会计人员建立项目财务分析平台,按月制定资金分配计划,报集团分管领导签字后,送交资金管理部门核定批准,之后到资金结算中心进行支付。同时,工程项目配备一个出纳员,配合委派主管会计进行集中报账。这种操作模式可以每日对资金收支进行监控,随时掌握资金动态,做到量入为出,及时编制月报、季报、年报资金收支情况表,实行弹性预算,保持安全资金存量。充分运用集团资金结算中心统一账户,打好资金进出时间差,提高资金周转效率,保障工程建设和生产开支用资金。同时,财务总部通过这种模式能使财务支出的合法性、合规性,避免了项目经理部财务各自为政的局面,使财务操作更规范更合理,使财务与税务紧密相关,简化了程序,重要的是提高了财务管理效益和效率。 七、做好财务基础工作,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企业风险防范能力 开展全面风险管理,严格执行财政部等5部委颁发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坚持经营战略与风险策略一致、风险控制与运营效率及效果相平衡的原则,着重从三个方面强化薄弱环节。一是加强存货管理,制定《存货管理办法》,健全完善收发及保管流程,根据生产需要工程项目部库存限额,建立完备的管理台账,及时盘活闲置物资。二是加强工程物资材料验收管理,制定《工程材料供应管理办法》,强化工程材料质量验收反馈责任制。理顺细化验收反馈程序,接纳整改反馈意见,确保工程材料物资质优价廉。三是加强工程结算制度管理工作,针对工程、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源头上抓起,理顺流程,分清职责,为全面提升工程质量,降低工程造价提供制保障。 八、建立现代企业财务管理观念。发挥财务管理作用 在企业的发展中,必须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建立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企业文化,并将这种先进的企业文化理念渗透到公司广大财会人员的世界观、价值观中,引导他们树立良好行为、认同公司发展宗旨,自觉以先进企业文化指导自己的财务工作,调动每个财会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为企业做大做强做好财务工作,认真执行好《会计法》以及单位内部的各项内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规范财务管理,履行好会计职能。因此,树立良好的财务管理观念,是财务管理工作重中之重。 加强财务管理工作,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努力做到管理出效益,并让企业每位职工都认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要做好财务管理工作,首先,要认清事情的本质,考虑到财务管理的方方面面。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财务也是如此,既要考虑财务管理可操作性,又要顾及管理成本问题。其次,财务管理需要得到其它相关部门的有效配合,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结语 现代企业必须树立先进的财务管理观念,重视资金的管理,真正把资金视为维护企业的生命线,讲求资金的使用效果。同时,企业领导者应重视财务管理,懂得财务管理,抓财务管理,把有限的资金合理地用到生产中去,发挥集团资金的整体优势,降低资金成本,实现企业资金运动的良性循环,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使企业健康发展,提高经济效益。 财务管理类论文: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与风险控制的几点思考 摘 要:财务工作仅限于记账收付款等简单操作,是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企业的通病。现代财务管理的缺乏,不仅严重制约着企业的资产经营、规模扩张、管理目标的实现和经济效益的改善提高,而且已成为企业创新道路上的一个沉重的桎梏,严重阻碍着企业改革的深化。现代企业应当充分发挥财务职能,切实加强财务管理与风险控制,让财务工作参与生产经营决策,由服务监督型向着有效管理型转变。 关键词:财务管理;风险;控制 在我国企业迈着坚定的步伐,向着建立现代企业模式挺进时,自身却面临着一个严重的挑战,那就是企业财务管理严重滞后,我国大多数企业仍然以会计核算代替财务管理,有些企业决策者甚至对财务的基本概念诸如时间价值、风险价值、资金成本、财务杠杆等都不了解,与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要求不相符合。事实上,财务管理与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环节,只有充分认识其对于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意义,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建立起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形成以法人治理结构为依托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与控制网络,搞好资金流、物资流、信息流的控制和管理,防范和减少财务风险,才能真正使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一、树立现代财务管理意识,构建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财务管理体系 1、理顺财务组织结构。企业对各项经济活动控制得好坏,关键取决于其组织是否有效。企业组织结构既是发展变化的,又是相对稳定的,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经营规模、内部条件和财务战略,决定其适宜的组织体制,从而提高财务管理效率,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减少内部摩擦和降低组织成本,实现经济效益和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要结合自身的法人治理结构、生产经营特点和区域分布状况,确定统一集中控制还是适度分散管理,建立立体化的组织结构还是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按管理控制成本与效率相适应的原则确定合理的组织结构,进行科学的职务分工、严格的职位设置和严密的授权管理,建立明确的责任制度,做到“集权有道、分权有序、授权有章、用权有度”①,确保内部财务管理与控制的有效运行。 2、强化全面预算的硬约束机制。好的企业预算制度,是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的体现;通过全面预算管理机制产生的管理效益,是检验现代企业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的重要标志之一。预算管理不只是财务部门的事情,而是企业综合的、全面的管理。从国际惯例看,预算指标在现代企业中被视为强有力的硬约束指标。西方先进企业衡量分析各项财务指标的完成程度时,不是与“去年同期”相比,而是与“预算指标”相比增加或减少了多少幅度,因为预算指标经过了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测算、论证、汇集,是企业制定的战略目标,是实施管理和控制、考评和奖惩的科学的依据。鉴于全面预算编制的科学性、执行的强制约束性以及与之配套的奖惩激励机制,其实施后,可以大大提升企业的管理层次,增强竞争优势,促进企业的发展和效益的提高②。 3、增强财务风险的防范意识。经营中的风险无处不在,大批企业的衰退都是缘于财务风险的控制不当。因此,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财务风险控制机制,通过对资金筹措、重大投资、营运资金、债务清偿、资产损失和税收支出等关键环节的控制制度,加强风险预警和识别,及时评估、预防、控制和分散财务风险,在实现经营目标的同时力求化解财务风险或实现损失最小化。 4、建立健全评价和奖惩机制。企业应在全面经济核算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并在科学合理的效绩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全面的奖惩机制。对企业董事长、经理层人员,可通过实行经营风险抵押金制度、年薪制或股票期权制度等建立奖惩机制;对企业中级管理人员,可通过调整薪金和职务的方式建立奖惩机制;对普通员工,可通过建立薪金奖励和全员持股制度完善奖惩机制。为保证企业的内部财务管理与控制制度的贯彻实施,要设立专门机构或指定专门人员具体负责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建立动态监控机制,将业绩考核评价情况及时反馈给奖惩决策的执行部门,作为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依据。 5、实现内部财务控制和管理信息化。随着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赋予了传统的内部控制制度以新的内涵。国际上,跨国大公司的财务管理都是高度集中的,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尤其是网络技术,母公司可以随时掌握、监控遍布全球的子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现金流动,这种管理、控制能力实际上也应当是公司大型化、集团化和跨国经营的一个基本前提。我们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应当紧紧跟上信息时代的步伐,借鉴跨国公司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先进经验,使内部财务管理与控制全面实现信息化,尤其应该注重和培养高级管理人员的信息观念,深入理解企业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改革、内部控制创新之间的关系,广泛引进国内、国际先进的管理软件系统和会计信息电算化系统,大力推动计算机、网络等信 息技术在内部财务管理与控制中的充分应用。 二、改进财务管理的分析方法,运用现代的分析技术,建立数学模型,对过去财务的状况及其未来的变化趋势作出科学的分析和评价,为实现有效的风险控制提供依据。 1、短期预测和决策方法。主要运用了变动成本法、边际贡献法、本量利分析等等方法。这些方法科学地解决了许多短期经营决策问题,比如:保本和保利问题,亏损产品应继续生产还是停产,半成品是直接出售还是深加工,特殊价格的订货是否接受,零部件是自制还是外购等等。 2、长期预测和决策方法。在充分考虑货币时间价值、风险价值、现金流量等因素的基础上,主要运用净现值法、净现值率法、现值指数法、内含报酬率法、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等方法.这些方法科学地解决了许多长期投资决策问题,比如:固定资产投资、工业项目投资、更新改造投资、有价证券投资等所有投资方案的评价和抉择。 3、筹资分析法,主要运 用了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法、边际资本成本法、每股利润无差别点法等方法。这些方法都有利于在不同的可行性筹资方案中选择最佳方案,从而优化资本结构和降低资本成本,提高企业价值。 4、风险分析方法。主要运用杠杆原理,通过经营杠杆系数、财务杠杆系数和复合杠杆系数的计算,分别分析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和企业风险,为企业加强风险的预警和防范,强化风险管理提供了保证。 5、财务分析方法。一方面,运用主要财务指标分析体系,针对企业偿债能力、营运能力、获利能力、成长能力进行分析,另一方面,运用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和沃尔评分法进行企业综合财务分析。这就使整个企业财务状况及其变化趋势置于企业管理层的严密监控之下,以便及时纠正偏差,为财务目标的实现提供保证。 6、重组与并购分析方法。主要运用资产价值基础法、市盈率模型、拉巴波特模型、风险分析等方法,进行重组与并购的可行性分析,以避免盲目扩张或重组失败③。 三、企业财富积累的过程从根本上讲,是一个战略决策与风险控制的过程。防范与化解企业财务风险,成为企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也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工作重点。 1、建立企业财务风险识辨系统 要对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防范,首先必须准确、及时地识辨企业的财务风险。一般来讲 ,企业财务风险的识辨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第一,运用“阿尔曼”模型建立预警系统。这种方法是由美国爱德华。阿尔曼在20世纪 60年代提出来的基于多元判别模型的财务预警系统。他利用逐步多元鉴别分析逐步提取五种最具共同预测能力的财务比率,建立起了一个类似回归方程的Z计分法模型,综合评价企业 财务风险的可能性。第二,利用单个财务风险指标趋势的恶化来进行预测和监控。通常,按照财务比率指标的性质及综合反映企业财务状况能力的大小,预警企业财务风险的比率主要有:其一,现金债务总额比。它等于经营现金净流量除以负债总额。这个比率越高,企业承担债务的能力越 强。其二,流动比率。它是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比。一般认为流动比率应该在2以上,但最 低不低于1.影响流动比率的主要因素有营业周期、流动资产中的应收账款数额和存货的周转速度。其三,资产净利率。它等于净利润除以资产总额。它是把企业一定期间的净利与企业的资产相比较,表明企业资产利用的综合效果。指标越高,表明资产的利用效率越好,说明企业在增加收入和节约资金使用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否则相反。同时,资产净利率又是一个综合指标。企业的资产是由投资人投入或举债形成的,净利的多少与企业资产的多少、资产的结构和经营管理水平有密切的关系。影响资产净利率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产品的价格、单位成本的高低、产品的产量和销售的数量和资金占用量的大小等。其四,资产负债率。它是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之比。它主要用来衡量企业利用负债进行经营活动的能力,并反映企业对债权人投入资本的保障程度。通常该比率应以低为好,但当企业经营前景较为乐观时,可适当提高资产负债率,以获取负债经营带来的收益;若企业前景不佳,则应减小资产负债率,从而降低财务风险。其五,资产安全率。它是资产变现率与资产负债率之差,其中,资产变现率是预计资产变现金额与资产账面价值之比。它主要用来衡量企业总资产变现偿还债务后剩余系数的大小。系数越大,资产越安全,财务风险越小;否则反之。企业可以应用比较、比率分析法来考察其自身历年以来财务比率指标的变化趋势,并借鉴行业指标的平均值与先进企业的指标值来判断本身财务状况的好坏,从而有效地规避风险、控制风险、延缓危机甚至杜绝危机。第三,编制现金流量预算。企业现金流量预算的编制,是财务管理工作中特别重要的一环。由于企业理财的对象是现金及其流动,就短期而言,企业能否维持下去,并不完全取决于是否盈利,而取决于是否有足够现金用于各种支出。准确的现金流量预算,可以为企业提供预警信号,使经营者能够及早采取措施。为准确编制现金流量预算,企业应将各具体目标加以汇总,并将预期未来收益、现金流量、财务状况及投资计划等以数量化形式加以表达,建立企业全面预算,预测未来现金收支的状况可以周、月、季、半年及一年为期,建立滚动式现金流量预算。当然,一个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应该具有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以及稽核制度,否则即使最先进的预警系统也得不到正常的运转。由于各企业的组织形式、企业规模等存在差异,企业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来设计符合其自身要求和特点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2、建立有效的风险处理机制,增强抗险能力。为了有效防范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企业必须从长远利益着眼,建立和健全企业财务风险防御机制。第一,可以通过某种手段(比如参加社会保险)将部分或全部财务风险转移给他人承担的方法,建立健全企业风险转移机制。第二,可以通过企业之间联营、多种经营及对外投资多元化等方式及时分散和化解企业财务风险,建立健全企业风险分散机制。第三,可以在选择理财方案时,综合评价各种方案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在保证财务管理目标实 现的前提下,建立健全风险回避机制。第四,可以建立健全企业的风险基金和积累分配机制,及时足额的增补企业的自有资金,壮大企业的经济实力,提高企业抗击财务风险的能力④。 3、加强与企业经营管理相适应的财务风险制度文化建设 企业财务风险的高效管理,得益于企业上下一心的全员参与和制度支撑。只有在文化层面上加强企业员工的财务风险意识,打破传统的风险自我无关和自我分割管理的思想,建立起全面整体的风险观,在工作中处处时时评估和发现风险,自发的协调和实现团队化风险控制,把风险管理的观念和行动落实到每个人的身上。同时,管理层应致力于调查和规划本企业的风险制度文化建设,制度控制和文化引导双管齐下,努力提升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要使财务管理人员明白,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任何环节的工作失误都可能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必须将风险防范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始终。企业领导人员应加 强科学决策、集体决策,摈弃经验决策、“拍脑门”决策等主观决策习好,降低财务决策风险⑤。 4、完善风险管理机构,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要求企业必须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组织机构对风险实施及时有效的管理,只有把企业的财务风险实现组织化运作,才能实现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得 到足够的重视和真正的规模运行。企业可以单独设立一个财务风险管理处并配备相应的人员对财务风险进行预测、分析、监控,以便及时发现及化解风险,建立健全风险控制机制。另外,治理结构和内控制度弱化本身就是高风险的表现,因此,首先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风险控制能力,实现科学决策、科学管理,形成完整的决策机制、激励机制和制约机制。其次要建立监督控制机制,特别要加强授权批准、会计监督、预算管理和内部审计。再次是财务和会计应该分设,单位分管领导分开,分别设置 管理中心,各行其责。最后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作用,搞好内部控制的评审和风险估计。 5、理顺企业内部财务关系,做到责、权、利相统一为防范财务风险,企业还须理顺内部的各种财务关系。各部门要明确其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地位、作用、职责及被赋予的相应权力,做到权责分明,各负其责。另外,在利益分配方面,企业应兼顾各方利益,以调动各部门参与企业财务管理的积极性,从而真正做到责、权、利相统一。 财务管理类论文:论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环境与财务关系 [摘要]财务管理环境和财务关系是财务管理研究的重要内容。已有的研究成果一般是以企业整体作为财务主体对财务管理环境进行分类,本文对财务管理环境的研究则深入到企业财务主体的层面,将财务管理环境划分为一般财务管理环境和具体财务管理环境。其中:具体财务管理环境是指企业治理结构中对所有者和经营者的财务机制运行产生直接影响的各种外部条件和因素,而一般财务管理环境则是指在企业治理结构之外影响所有者和经营者的财务机制运行的其他因素。研究表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使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环境和财务关系发生了重大转变,其中,政府作为出资者与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职能的分离对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最为显著。 [关键词]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环境,财务关系,财务主体 财务管理环境和财务关系在财务管理理论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不同的企业或同一个企业在不同的时期,其所面临的财务管理环境是不同的。不同的财务管理环境对应着不同的财务关系,因而为协调财务关系就需要采用不同的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对国有企业来说,在经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之后,其财务管理的环境和财务关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必将导致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理论和模式的变革。本文拟对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环境和财务关系进行探讨,为现代企业制度下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理论和模式创新奠定科学的理论基础。 一、财务管理环境及其分类 (一)财务管理环境的含义 环境是个相对的概念,它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客体。任何事物都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存在和发展的,是一个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系统,作为人类重要实践活动之一的财务管理活动也不例外。在财务管理活动中,财务管理主体需要不断地对财务管理环境进行审视和评估,并根据其所处的具体财务管理环境的特点,采取与之相适应的财务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以实现财务管理的目标。因此,企业财务管理环境就是影响企业财务主体的财务机制运行的各种外部条件和因素的总和。不难看出,由于影响企业财务主体的财务机制运行的外部条件和因素错综复杂,且变幻莫测,因此,财务管理环境本身就构成了一个复杂多变的系统。 (二)对财务管理环境进行分类的方法 如何对这样一个复杂多变的系统进行分类?已有的文献多是从企业整体作为一个财务主体来对财务管理环境进行划分,因而一般把财务管理环境区分为宏观财务管理环境和微观财务管理环境或企业外部财务管理环境和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环境(郭复初,1997;王化成,2000)。我们认为:研究财务管理环境的目的就是使财务主体明确影响其财务机制运行的各种外部条件和因素,以便正确地进行财务决策。但由于企业的财务主体是多方面的,因此财务管理环境必然是多层次、多方位的单纯以企业为界划分内部财务管理环境和外部财务管理环境或微观财务管理环境和宏观财务管理环境的做法,可能难以满足企业中的各个财务主体进行财务管理的需要。遗憾的是,人们在谈及财务时,往往只是把其与企业这一主体联系在一起,而忽视了企业本身是由若干个财务主体按一定契约形成的结合体这一事实。与此相对应,在分析财务管理环境时,也少有对企业中包括的各个财务主体所面临的财务管理环境的深入分析。 不可否认,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每一个企业都是一个独立的财务主体,有自己的经济利益和财务目标,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对每一个企业的经济利益和财务目标的实现肯定是有影响的。但是,企业外部环境是通过影响企业中各有关财务主体的财务决策进而对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产生影响的。因此,仅停留在以企业作为财务主体的层面上对财务管理环境进行分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深入到企业的各有关财务主体的层面上对其进行研究,才能得出有意义的研究结论。 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从经营者财务管理的角度来看,经营者是财务主体,其他利益相关者则构成财务管理环境的一部分;从出资者财务管理的角度来看,出资者成为财务主体,除出资者之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则构成财务环境的组成部分。显然,对不同的财务主体而言,其财务管理环境构成的具体内容是不同的。本文后面对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环境的研究主要是站在所有者和经营者作为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主体的角度进行分析的。 虽然不同的财务主体所面临的财务管理环境可能千差万别,但应当看到,各个财务主体的财务管理环境是相互交错、相互联系的。事实上,各个财务主体本来就是通过契约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任何一个财务主体的财务机制的设计和运行都要考虑其他财务主体的经济利益要求,要在契约各方达成的企业治理契约的框架内行事。因此,企业治理契约或公司治理结构是对企业各有关财务主体的财务机制都有直接影响的重要环境因素。 企业治理契约或公司治理结构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环境具有直接、具体的特征,其对财务主体的财务机制运行的影响是直接的。每一个企业和特定的财务主体,其财务管理首先要适应这种具体的财务管理环境。但财务管理与财务管理环境的关系并不是单纯的适应与被适应的关系,财务管理对财务管理环境也具有反作用,而且这种反作用也首先是作用于其具体财务管理环境。财务管理环境研究除了要使财务主体明确影响其财务机制运行的因素以外,另一个重要目的则是研究改善或加强财务管理需要什么样的财务管理环境,从而变被动适应为主动要求变化,营造有利于财务管理的良好财务管理环境。对特定财务主体来说,优化财务管理环境也只能是从其微观的、具体的财务管理环境着眼,从完善企业治理契约或公司治理结构入手。 公司治理契约或公司治理结构以外的其他方面,如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经济环境(将金融市场环境、产品市场环境、经理和劳动力市场环境等也包括在内)、社会文化环境和科技教育环境等,其对财务主体的财务机制运行的影响则是间接的,其最终都要通过企业治理契约或公司治理结构才能对财务主体的财务机制运行产生实际的影响。企业治理契约或公司治理结构以外其他方面的环境因素虽然具有宏观性,但由于其必 须通过企业治理契约或公司治理结构才能对企业财务主体的财务机制运行产生实际影响,而企业治理契约或公司治理结构又具有微观性,因此上述宏观性环境因素对各个企业的实际影响也就具有微观性。因此,财务管理环境归根结底是微观的,至少从每一个财务主体的角度来看是这样。 鉴于上述分析,我们把财务管理环境按其对财务主体财务机制运行的影响不同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企业治理契约或公司治理结构,这是对企业财务主体的财务机制运行有直接影响的各种外部条件和因素,因此将其称为具体财务管理环境;另一部分是企业治理契约或公司治理结构以外的其他方面的环境因素,由于其对财务主体财务决策的影响是间接的,因而将其称为一般财务管理环境。一般财务管理环境对所有企业的财务都可能产生影响,但这种影响往往是间接的,并通过具体财务管理环境体现出来。 二、财务管理环境的主要内容 (一)财务管理一般环境 这里的一般财务管理环境就是指企业治理契约或公司治理结构以外的其他影响财务主体财务机制运行的外部条件和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科技教育环境等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经济环境。 1、政治环境 一个国家的政治环境会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决策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和平稳定的政治环境有利于企业的中、长期财务规划和资金安排。政治环境主要包括:社会安定程度、政府制定的各种经济政策的稳定性及政府机构的管理水平、办事效率等; 2、法律环境 财务管理的法律环境是指企业发生经济关系时所应遵守的各种法律、法规和规章。国家管理企业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手段包括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三种。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行政手段逐步减少,而经济手段,特别是法律手段日益增多,把越来越多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的准则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与企业财务管理活动有关的法律规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组织法规;(2)税收法规;(3)财务法规等,这些法规是影响财务主体的财务机制运行的重要约束条件。 3、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是指企业在进行财务活动时所面临的宏观经济状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发展状况。(2)政府的经济政策。(3)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4)金融市场。(5)产品市场。(6)经理和劳动力市场等。其中,金融市场的影响最为显著。 金融市场可分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货币市场也称短期资金借贷市场,主要是一年期以内的短期资金借贷市场。资本市场又称长期资金融通市场,主要是指长期债券和股票市场。 金融市场与企业财务管理具有十分紧密的关系,金融市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金融市场是企业筹资和投资的场所。企业需要资金时,可以到金融市场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方式筹资,如银行贷款、融资租赁、发行股票和债券。企业有了剩余资金,也可以灵活选择投资方式,为其资金寻找出路,如银行存款、投资国债和购买股票。(2)企业可以通过金融市场使长短期资金互相转化。企业作为战略投资者持有的上市公司股票可以在规定的持有期到期后在证券市场上卖出;持有的可上市流通债券可以随时转手变现,成为短期资金;远期票据可以通过贴现,变为现金;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也可以在金融市场卖出,成为短期资金。与此相反,短期资金也可以在金融市场上转变为股票、债券等长期资产。(3)金融市场可以为企业财务管理提供有意义的信息。金融市场的利率变动,反映了资金的供求状况;有价证券的市价波动反映了投资者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盈利水平的客观评价。因此它们是企业经营和投资、筹资的重要依据。 (二)具体财务管理环境 具体财务管理环境是指对财务主体的财务机制运行有直接影响的那部分外部条件和因素。具体财务管理环境的主要内容可以用企业治理契约或公司治理结构来概括。当以所有者和经营者作为财务主体进行分析时,具体财务管理环境的构成要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债权人; 债权人是企业资金的重要提供者,他们的利益要求决定了企业筹集和使用资金成本的高低。除此而外,债权人还对企业的筹资决策、投资决策和利润分配决策有直接影响。他们通过与企业签定具有保护性条款的契约的方式对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的财务决策施加影响,以促使企业保持较强的偿债能力、变现能力。在企业无力偿还债务时,债权人还可取得对企业的财务控制权。 一般财务管理环境中金融市场环境的作用主要通过该要素得以体现。 2、供应商和顾客; 供应商包括原材料、机器设备等生产资料的提供者,顾客则是吸收本企业产出的主体。良好的与供应商和顾客的关系是企业增加价值的重要源泉,其对企业降低成本、赢得竞争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企业最重要的经济资源。不同类型的与供应商和顾客的关系所导致的成本、利润、存货、应收账款、现金流量等有显著的差异。因此,供应商和顾客是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成本管理、利润管理及战略财务管理等需要考虑的最重要环境因素。20世纪90以来,风靡全球的业务流程再造、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出现,则是企业管理主动营造良好财务管理环境的典型例证。一般地说,产品市场、通货膨胀及经济周期等一般财务管理环境的作用主要通过该具体财务管理环境因素得以体现。 3、政府; 政府对企业财务机制运行的直接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社会管理者所制定的政策法规、管理制度,直接限定了企业作为财务主体开展财务活动的范围;二是作为征税者的政府运用税收手段直接参与企业的利益分配,取得税收收入。我们认为,作为征税者的政府与投资者、供应商、顾客等一样,其对企业管理的目的是为了足额征收企业应交的税金,满足作为征税者的政府自身的利益。从这一意义上说,作为征税者的政府也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之一,是公司治理的重要参与主体,是企业具体财务环境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税收环境等一般财务管理环境的作用主要通过该要素得以体现。 4、职工; 职工是企业经营的主体,他们是企业治理契约或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所有者、经营者来说,他们相互之间及各自与职工在财权和利益分配等方面进行博弈,始终是其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对职工的财务激励和约束也始终是财务管理的难题之一。除此之外,企业职工的素质和精神风貌也直接影响着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而且对企业财务目标的实现程度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在财务决策时必须认真考虑企业职工这一环境因素。教育、科技、文化及经理和劳动力市场等一般财务管理环境的作用主要通过该要 素体现出来。 财务管理活动总是依存于特定的财务管理环境。但是,不论是一般财务管理环境,还是具体财务管理环境,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恰恰相反,不断发生变化是它们的基本特点。因此,每一个财务主体必须随时关注其具体财务管理环境的变化,并注意一般财务管理环境可能发生的变化及其所产生的潜在影响,以便尽快适应财务管理环境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在变幻莫测的财务管理环境中得心应手,运营自如。当然,财务管理活动对财务管理环境特别是对具体财务管理环境也有一定的反作用。科学的财务管理应当使财务管理环境不断改善,从而更有利于财务主体财务目标的实现。 三、财务管理环境与财务关系 财务管理环境是影响财务主体的财务机制运行的各种外部条件和因素。财务管理环境既有自然属性的一面,更有其社会属性的一面。因此,财务主体与财务管理环境的交互作用的结果,就不仅体现了一种技术关系,还包括了财务主体与其他财务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在内,这种社会关系则集中表现为各种财务关系。财务关系的存在说明财务管理绝不是类似自然科学的一种技术或方法,而是蕴涵了丰富制度内容的社会科学。 (一)财务关系: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研究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财务关系是指企业在组织财务活动过程中与有关各方所发生的经济利益关系。对财务关系的研究受企业理论的影响很大。事实上,企业理论对整个财务管理理论的形成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传统的企业理论把企业视为一个“黑箱”,主要从技术的角度,运用边际分析方法,把它们当成行为方式与消费者完全一样的生产者来研究(费方域,1998)。这种理论把企业看成是一个完全有效的黑匣子,在它内部,任何东西都能十分顺利地运行着,这显然与实际不符。可以说,对制度和经济关系研究的缺乏是传统企业理论最大的缺陷。与传统的企业理论相对应,传统的财务管理也是偏重于数量和技术层面的分析和研究,而对制度和财务关系层面的研究却没有得到重视。 制度经济学、契约理论、交易费用理论、产权理论等经济学理论的提出,把经济学的研究从重技术层面的研究转向了重制度层面的研究。这些理论使人们认识到制度因素是影响经济效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因此公司治理结构成为企业理论领域的研究热点。与此相关,财务管理理论的研究也开始从重视数量研究逐渐转向重视制度和财务关系的研究。 我国对财务管理的研究,一开始就比较重视对财务关系的研究,这可能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比较重视生产关系的研究有关。有不少学者认为,财务关系是体现财务本质的最重要的方面。但由于我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那时企业本身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财务主体,因此对财务关系的研究更多地是服务于国家宏观管理的需要,而很少涉及企业内部的诸财务关系。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在引进西方财务管理理论的过程中,比较重视财务管理技术和数量分析方法的引进,而对西方现代财务管理理论中有关制度的内容则很少提及。这种做法导致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的研究也开始转向了技术和数量层面,对财务关系的研究在一段时间内被忽视了,这无疑是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一大失误。 事实上,这种研究失误的后果很快就显现出来。特别是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以来,企业的制度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企业已逐渐转变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财务主体,企业的各利益关系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日益明显,而如何协调这种矛盾和冲突,我国现成的财务管理理论并没有一个具有指导意义的科学解释。因而,企业财务管理混乱,财务制度薄弱,财务管理效率低下的现象在那一时期非常普遍。严峻的现实告诉我们,财务管理理论研究仅从数量和技术的层面研究财务活动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从制度的层面深入研究财务关系。在这种认识的影响下,对财务关系的研究又开始成为财务管理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而且在这一问题的研究过程中,大多数财务管理学者都形成了这样一个共识,即对企业财务管理的研究要在公司治理结构的框架内进行,并与企业治理的要求相适应。近年来我国财务学界提出的出资者财务、经营者财务、财务经理财务等,都是在这种认识指导下形成的研究成果。因此,对财务关系的研究仍然应作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而且在现代企业制度下,由于财务主体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因此对财务关系的研究就显得更为重要。 (二)财务管理环境与财务关系:现象和本质 如前所述,企业财务管理环境是影响企业财务主体的财务机制运行的各种外部条件和因素的总和。按照财务管理环境对财务主体的财务机制运行的影响不同,我们把财务管理环境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具体财务管理环境,即企业治理契约或公司治理结构中对对企业财务主体的财务机制运行有直接影响的外部条件和因素。从所有者和经营者作为财务主体的角度来看,其主要包括债权人、供应商、顾客、政府和职工等方面;另一部分是一般财务管理环境,即企业治理契约或公司治理结构以外的其他方面的环境因素,包括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科技教育环境等等。我们认为,上述分类虽然把财务管理环境与财务主体的财务机制运行联系起来,但主要还是从财务管理活动的现象和客观方面进行分析和描述的,尚没有触及财务管理活动的本质,这也是由财务管理环境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 深入分析财务管理环境与财务主体财务决策的联系,并侧重从制度的层面研究财务主体财务决策的内容,就不难看出,财务主体的各种财务机制其实质都是在处理与其他财务主体的财务关系。虽然影响财务主体财务机制运行的有具体财务管理环境和一般财务管理环境两方面的因素,但是从其所涉及的财务关系来看,最终都可以归结为企业治理结构内部各特定财务主体与其他财务主体之间的财务关系,这种财务关系涉及的空间范围是在企业治理或公司治理结构的框架以内,一般财务管理环境的诸因素只是对财务主体处理上述财务关系时产生影响,而并不是另外产生一种超越企业治理契约或公司治理结构的新财务关系。这一解释可以从另一角度印证我们前面阐述的财务管理环境归根结底都具有微观性的观点,也充分说明了与企业治理和公司治理结构相联系研究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在企业治理和公司治理结构的框架内研究财务关系,我们可以把财务关系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所有者作为财务主体与其他利益关系人之间的财务关系; 2、经营者作为财务主体与其他利益关系人之间的财务关系3、债权人作为其他财务主体与其他利益关系人之间的财务关系; 4、供应商作为其他财务主体与其他利益关系人之间的财务关系; 5、客户作为其他财务主体与其他利益关系人之间的财务关系; 6、职工作为其他财务主体与其他利益关系人之间的财务关系; 7、政府作为其他财务主体与其他利益关系人之间的财务关系。 在公司治理结构下,主要有七个方面的不同利益主体,这七个方面的利益主体都可以是一个独立的财务主体。每一个财务主体都可能与其他六个财务主体之间发生经济利益关系,因此对每一个财务主体的财务管理来说,其都要涉及六种不同的财务关系。而从企业治理结构的整体来看,所需要研究的财务关系则多达22种。 虽然每一个特定财务主体都需要考虑6种财务关系,但这些财务关系并不是同等重要的。每一个财务主体在进行财务决策时,也难以兼顾各种财务关系,通常只能根据决策的具体问题着重考虑那些重要的财务关系。但哪一种财务关系是重要的,在不同的时期及对于不同的决策问题而言是不同的。每一个财务主体的财务决策都会影响或改变其与其他财务主体的财务关系,这种改变又可能引起其他财务主体对财务关系进行再调整,其他财务主体对财务关系进行的再调整对每一个特定财务主体来说则属于财务管理环境的改变,这种改变又可能引起该特定财务主体对其与其他财务主体的财务关系进行再调整。由此可见,在财务管理环境和财务主体之间存在着一种交互作用,这种交互作用不断演绎着新的财务关系。各种财务管理活动,究其实质,都是在对上述22种财务关系进行调整和重新设计。因此,财务关系是财务管理的本质,而财务管理环境和财务活动则只不过是财务管理的表象。 四、现代企业制度下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环境和财务关系的特点 财务管理环境具有微观性,不同的企业或不同的财务主体,同一企业或同一财务主体在不同的时期,其所面临的具体财务管理环境 都可能是不同的。作为现代企业制度下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一部分,对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环境和财务关系的研究不可能分别针对每一个国有企业或每一个特定的财务主体进行,只能对国有企业中各类财务主体所面临的具体财务管理环境和财务关系中具有普遍性的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 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以来,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环境和财务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一般财务管理环境的变化上,更体现在具体财务管理环境的变化上。其中最为显著的是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和政府作为国有企业的所有者的职能分离而引起的政府与国有企业关系的变化。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环境和财务关系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政府作为国有企业出资者与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与国有企业的财务关系日趋分离 我国传统的国有企业制度是一种政府高度集权体制下的行政管制性的企业制度。其特点是:政府按照政企合一的原则直接管理,从投资、生产经营计划、原材料、设备、劳动、工资,到产品价格、销售,都要报政府审查批准,政府几乎完全控制了国有企业的收益分配,国有企业基本上没有财务自主权。当时,政府是以双重身份——国有企业所有者和社会行政管理者与国有企业发生财务关系,但由于政资不分、政企不分导致政府作为所有者与国有企业的财务关系与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与国有企业的财务关系混乱,政府直接干预、税利不分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效率的提高。 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围绕着实现政企分开、两权分离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按照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与国有资本所有者职能分开的原则,政府直接管理国有企业的方式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变。政府作为国有企业出资者对国有企业的管理与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对国有企业的管理逐渐分离。 作为社会管理者,政府管理企业的范围不仅包括国有企业,而且还包括非国有企业,并主要依靠宏观经济和法律调控手段来促进国家产业政策的贯彻和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其主要职责是:(1)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创造基本条件,例如提供基础公共设施、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等;(2)为企业制定基本的经济活动法律规则;(3)为各种企业创造一个平等的竞争环境,建立并完善各生产要素市场,促进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其管理的手段主要是通过制订法律、产业政策和运用经济杠杆等。 政府作为出资者对企业的管理仅限于有国有资本金投入的企业,包括国有独资企业、国有资本控股企业和国有资本参股企业,无权以出资者身份参与那些没有国有资本金投入企业的管理。政府作为国有企业出资者对国有企业行使的权力范围是由法律、法规及公司章程等决定的,并在不直接干预企业经营的前提下,实现对经营者的有效控制,切实保障政府作为出资者的权益不受侵犯,其管理手段则主要是建立健全对接受出资者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罗飞、王竹泉,2001)。 实现政府作为出资者和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对国有企业管理职能的分离,也是当前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遵循的基本原则。目前,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正按照“国家所有、分权管理、授权经营、分工监管”的原则进行改革和探索。主要做法是专门设置国有资本管理机构,代表政府行使对国有资本的终级所有权,并在国有资本管理机构和国有企业之间设置若干个国有控股公司(或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及经授权的企业集团等),由国有控股公司作为中间出资者直接行使对国有企业的所有者权能,以出资者身份对国有企业进行监督约束。政府各部门逐渐解除了与直属国有企业的行政隶属关系,初步建立起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基本形成了财政、金融、计划相互配合的调控机制。与此同时,各级政府在行使国有企业所有者权能的方式方面也进行了许多改革和探索。通过这些改革,使政府作为所有者与国有企业的财务关系与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与国有企业的财务关系日趋分离,它们之间界线也越来越清晰。 从财务关系的角度来看,政府作为国有企业出资者与国有企业的财务关系是一种有偿性的投资分利关系,不论是从政府作为所有者角度,还是从国有企业经营者角度来看,这种关系都具有微观性。政府凭借所有权委派产权代表,参与国有企业重大财务决策,有权分享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国有企业经营者则享有充分的财务自主权,但其财务活动需接受来自所有者的财务监督(如接受委派的财务总监或监事会的监督)。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则主要依靠宏观经济和法律调控手段来促进国家产业政策在国有企业的贯彻和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其与国有企业的经济关系是一种无偿性、强制性的税费收缴关系,从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的角度看这种经济关系是一种财政关系,具有宏观性,而从每一个国有企业来看,这种经济关系是一种财务关系,具有微观性。 相对而言,经过财税管理体制的改革,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与国有企业的财务(财政)关系已经确定下来,但政府作为国有企业出资者与国有企业的财务关系则由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尚未完全到位而处于不稳定的状态,还有待进一步改革和探索。 政府作为国有企业出资者与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职能的分离对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机制上。政府作为国有企业出资者的财务管理机制包括财务决策机制、财务激励机制和财务约束监督机制的建立,对国有企业经营者财务管理的目标、方式、方法等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对国有企业的直接干预减少的同时,政府作为出资者对国有企业的约束监督作用在不断增强。 (二)最大债权人——银行与国有企业的财务关系由软约束变为硬约束 在计划经济时期,国有企业的融资(严格来讲,不能称其为融资,而应称为资金供给)主要依靠财政拨款,企业的融资结构为财政主导型的融资结构。那时,国有企业的基本建设资金由财政同意拨款,生产经营所需的定额流动资金由财政部门核定拨给,作为企业自有资金,无偿占用,超定额流动资金才由银行信贷资金供应,银行贷款只占企业全部资金来源的极小部分。再加上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同为政府的附属物,没有自己的财务自主权,银行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具有“内源”的特征,银行对国有企业的约束力很小。 自1983年国家投资体制实行“拨改贷”开始,国有企业的融资结构由财政主导制转变为银行主导制,银行贷款逐渐成为企业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进入新体制后,虽然银行同国有企业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逐渐明晰起来,但由于银行主要是根据经国家批准投资计划及国家的重点项目而进行贷款的,因此而形成的亏损无法划清责任界限,再加上国有银行的商业化改革进展缓慢,国有银行的地方分支机构经理的人事权长时期掌握在地方官员手中,政府对国有银行的行政干预不断,导致银行对国有企业仍不能施行有效的制约,国有企业贷款到期不还,要求国有银行展期、减息的现象仍十分普遍。国有企业方面,由于缺乏财务风险意识,负债经营一时间成为众多国有企业追求的时尚,资产负债率不断攀升,银企关系的矛盾加剧,并日趋严重。 1996年以来,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步伐 加快,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正式颁布后,国有商业银行开始按现代商业银行经营机制运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银行与国有企业的债权债务关系开始正规化和市场化。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的独立性增强,对国有企业的新增贷款开始实施严格的审核评估,对不满足银行放贷标准的不再给予贷款。国有商业银行对国有企业的制约力逐渐加大,1998年曾一度出现“惜贷”现象。另外,国家还积极推行“债转股”改革,通过“债转股”把原来银行与国有企业的债权债务关系转变为资产管理公司与国有企业之间的持股与被持股的关系,一方面切实减轻了国有企业债务负担,另一方面也使银行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更加明确,使银行对国有企业的约束彻底实现由软到硬的转变。 (三)国有企业职工对企业财务决策的影响力增强,国有企业职工与企业财务关系向多样化转化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职工在国有企业中所处的地位较为独特。他们一方面是国有企业理论上的所有者中的一员,另一方面又是企业劳动力要素的提供者。作为国有企业所有者的一员,他们是企业的“主人”,因此职工理应成为影响企业财务决策的重要力量。但是,作为劳动力要素的提供者,国有企业职工又只能通过劳动,并根据按劳分配原则取得个人收入。由于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和“大锅饭”,影响了职工推进改革、加强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再加上计划经济时期高度集权的财务管理体制,事实上职工对财务决策的关切度是很低的,其对财务决策的影响力是相当小的。 改革的深入,使国有企业拥有了相应的财务自主权,相应的“铁饭碗”也日渐被破除,下岗失业风险大大增加,保障制度逐步社会化。在这种情况下,职工的利益逐渐成为影响企业财务决策的非常重要的力量。受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思想的影响,国有企业在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对于职工参与企业治理都较为重视,大多数企业的董事会和监事会中都有职工代表参加。但职工参与财务决策追求的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种利益最大化与政府作为出资者追求的股东财富最大化显然是有矛盾的,表现在他们对同一决策的态度可能完全不同。例如,对于一个虽无利润但仍然能够保障正常的工资报酬的投资项目,职工可能不会反对该项目的实施,但政府作为出资者就不会赞同这种意见。 为了协调职工的利益与出资者利益的矛盾,并进一步调动职工参与企业治理的积极性,职工持股等改革措施应运而生。职工持股计划的出台,不仅使人力资本参与收益分配的要求得以实现,更使得国有企业的职工有了与政府作为国有企业出资者一起直接参与重大财务决策的制度基础。因此,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国有企业职工已经发展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影响企业财务决策的重要力量,国有企业职工与企业的财务关系已经不单纯是工资关系,而转化为以工资、股利等多种分配形式为基础的多元财务关系。 (四)供应商和顾客成为影响企业财务决策的新生力量,企业与供应商和顾客的财务关系由对抗转向合作 国有企业在从计划经济迈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环境变化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其与供应商和顾客关系的根本转变。在计划经济时期,国有企业已经习惯了统购统销的运行模式,可以说,那时国有企业与供应商和顾客的关系具有高度的确定性和稳定性,并实行统一的购销价格,因此国有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比较简单。 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国有企业的购销体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原来所享受的各种优惠政策也逐渐被取消,这直接影响了国有企业与供应商和客户的关系。特别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向了买方市场,国有企业经受了前所未有的市场压力。在这种背景下,国有企业对与供应商和顾客关系的价值有了深刻的认识。在培育与供应商、顾客之间保持长期的、稳定的协作关系方面的投资,已被公认为与实物资本、人力资本同等重要的价值创造的源泉。通过互惠的正式以及非正式的契约安排所缔造的关系网络,使企业能够成功地超越自身资源和能力的局限,把原本属于其他企业的互补资产、互补技术以及共享的产业能力等大量的外部资源纳入到了自我发展的轨道。 企业与企业之间基于互惠和信任建立起的长期合作关系不仅扩大了企业利用的资源和能力范围,使企业的边界变得模糊,而且其所带来的组织结构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了企业治理结构的安排。杨瑞龙、周业安认为:最优治理结构的衡量标准是能够使企业具备最佳竞争力。即具有长期利润最大化的能力。而最佳竞争力的获得直接取决于对企业内部及外部相关资源和能力的协调配置。外部网络化改变了传统治理结构安排以企业内部资源配置效率为核心的做法,要求企业在关注内部效率的同时必须关注外部协调效率。……如果企业想要成功地利用外部资源,就必须与其他企业建立起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这种基于互惠基础上建立起的合作关系必然要求相应的决策权和控制权等的安排。因为合作伙伴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应当参与企业的相关决策与安排(杨瑞龙、周业安,2001)。 国有企业与供应商和顾客关系的变化及由此引起的决策权和控制权安排的变化,必然对国家企业的财务机制运行和财务关系产生影响,从而使供应商和顾客成为影响企业财务机制运行的新生力量,而且这种力量的影响越来越显著。 综上所述,伴随着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对国有企业的财务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由过去单一的政府与企业的财务关系占主导转变为政府作为出资者、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债权人、经营者、职工、供应商和顾客等多元财务主体共同主导的新型财务关系。 财务管理环境和财务关系的变化,实质上也就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及利益相关者相互之间利益关系的变化。由于每一种财务关系都至少涉及两个以上的财务主体,每一个财务主体又都有自己独特的经济利益,本着“效率和公平”的原则,财务关系中的任何一方都可以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目的对财务关系的调整施加影响,而不能简单地用另一方对这种财务关系的调整来取代,企业财务管理的实质就是对各财务主体之间的财务关系不断地进行协调和优化的过程。 财务管理类论文:基于计算网格的电力企业财务管理研究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和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电力企业成为自主经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降低费用、提高供电可靠性,已成为电力企业增强生存和提高竞争力的主要手段。因此电力企业必须狠抓管理,从管理中求生存要效益。而企业的管理以财务管理为核心,财务管理始终是贯穿企业管理的一条主线[1]。 / 长期以来,电力企业的财务管理主要依靠的是简单的财务电算化管理信息系统。这样的系统只能处理静态的财务数据,处理数据的范围也非常单一(往往局限在某几个固定的指标上)。因此,目前电力企业中普遍存在信息共享不足、财务信息的利用率和整合度偏低、财务状况无法实时反映等问题。在当前形势下,随着电力市场的逐渐开放和竞争的日益激烈,电力企业不仅需要充分挖掘企业内部的竞争力,还要与外部的合作单位保持沟通和协作。作为提升企业里最关键的环节——财务管理,单纯依靠传统的信息处理平台远远不够。因此,必须找到一个新的具有高度共享功能、计算能力强大、动态性和可扩展性强的信息平台,以有效地集成企业每日产生的庞大财务信息并通过综合统计出有效图表,为企业高层的管理者在经营管理、控制决策上提供充分和及时的信息。 而计算网格(Computing Grid)[2]的出现,正好适应的目前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需要。计算网格也简称网格(Grid),它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被正式提出来的。至今经过十多年的研究和发展,已经成为继Internet和Web之后得第三次浪潮。网格是一个集成的计算和资源环境,或者说是一个计算资源池。它能充分吸纳各种计算资源,并将它们转化成一种随处可得的、可靠的、标准的和经济的计算能力。网格具有跨平台、数据完全共享、计算能力强、集成有效性高等特点,目前正在逐步被全世界的大型商业机构和研究组织所采用。 1 网格的功能 网格是以服务为中心的,它所指的服务包括各种计算资源、存储资源、网络、程序、数据库等等,简而言之,一切都是服务。在网格中,所有实现的目标就是对服务进行充分地共享。从资源到服务,这种抽象将资源、信息、数据等统一起来,十分有利于灵活的、一致的、动态的共享机制的实现,使得分布式系统管理有了标准的接口和行为。为了使服务的思想更加明确和具体,网格中还定义了“网格服务”(Grid Service)[3]的概念。 网格服务是一种网络服务(Web Service),该服务提供了一组接口,这些接口的定义明确并且遵守特定的惯例,解决服务发现、动态服务创建、生命周期管理、通知等问题。在网格中,将一切行为、组件、功能、需求、协作等都看作是网格服务,因此网格就是可扩展的网格服务的集合,即网格={网格服务}。网格服务可以以不同的方式聚集起来满足虚拟组织(Virtual Organization)的需要,而虚拟组织自身也可以部分地根据它们操作和共享的服务来定义。简单地说,网格服务=接口/行为+服务数据。图1就是对网格服务的简单描述: 图1、网格服务示意图 2 网格与电力企业财务管理的结合 2.1 财务管理平台的转换 在电力企业中,资金的筹集、投放、耗费、收入与分配,不仅发生在企业内部,而且与外部协作单位的关系非常紧密。通过网格平台的建立,可以将财务信息作为管理信息资源,全面地运用计算机、网络与通讯等信息技术对其进行获取、加工、传输、存储、应用等处理,建立信息系统,使财务信息得到集成和综合,为企业经营管理、控制决策和社会经济运行、管理,提供充足、及时的信息。这不仅需要构建一个覆盖面广泛,跨越多个组织平台的网格系统,更重要的是能有效地将基于网格的财务管理手段应用到电力企业生产、管理、销售等各个环节。 2.2 基于网格的电力企业财务管理的特点 基于网格的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不仅是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平台发展的一个高级阶段,而且更是电力企业为提高自身竞争力、有效节约成本和增加效益的必然选择。这样的财务管理模式具有以下特点:(1)以现代电力企业新的管理思想、模式和网格技术为基础,处理财务信息的获取、加工、传输、存储、应用等过程。(2)按现代企业管理先进的思想来架构财务管理的信息平台,面向服务、目标能最大限度的“开源节流”。不仅能使电力企业中内外部信息系统有机结合,实现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而且还能为电力企业去外部协作单位的联系提供高质量的沟通平台,提高了资金运转的效率和企业高层对财务管理的决策支持。(3)将对传统的财务管理流程进行重整,按现代管理模式重组业务流程。充分利用网格跨平台、高共享得特性,将若干协作单位包含在虚拟组织中, 即使这些单位在地理上可能相隔几千公里,但是在协同工作时却就像在自己隔壁一样。 2.3 基于网格的电力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 电力企业中,财务管理是其生产、管理、经营、销售等各个环节的整合中心。在财务管理中,财务报表体系是信息的主系统。这个体系以网格为支撑,把真实、准确、全面、分类的信息源和网格这个有效的 载体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强大的信息流集散地。基于网格的电力企业财务管理建设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财务报表信息体系、全面财务预算体系、资金运行信息体系、财务会计档案信息体系等。 3 基于网格的电力企业财务管理的应用 3.1 财务预测及计划 在电力企业中,财务预测是融资计划的前提,完善的财务预测助于改善投资决策。基于网格平台,电力 企业可以获取更高层次的财务预测服务支持。这是因为在全球部署的网格平台中,世界上最好的财务管理服务提供商将会为通用的服务共享费用低廉甚至免费的基础组件。即使是针对企业自身条件定制的服务组件,也会非常经济。电力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销售计划使用网格提供的各种财务预测服务进行评估,得到生产、传输、销售等各个环节的数据。最后,根据这些数据,可以再预测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数据,从而可以确定企业的融资和投资计划。 3.2 投资管理 目前,电力企业的投资方向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和证券投资。投资的规模较大,而且风险系数较高。基于网格平台强大的计算能力,电力企业可以运用现金流量分析大量的历史数据,从而形成对投资方向和实体的具体评价。这样就有利于企业的高层主管定性地获得投资的决策依据,有效地确定投资规模。 3.3 流动资金的管理 流动资金是电力企业重要的战略资源,可以看作是企业的血液,它能满足企业生产性需要、预防性需要和投机性需要。但是,资金的流动不是越大越好的。评价资金流动的效果,主要还得看收益率。如果资金流动过于频繁、数量较大,而收益很少,显然不利于企业的生产和经营。首先,电力企业需要确定合理的现金持有规模,当机会成本、管理成本、短缺成本之和最小时的现金持有量即为最佳持有量。其次,电力企业要制定现金收支管理制度,严格按国家规定保管和使用现金。最后,电力企业还要对应收账款的回收情况进行监督,编制应收账款账龄分析表,随时掌握回收情况。以上的管理虽然是传统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但是却很难达到最佳的效果。因为传统的财务管理仅仅从各个局部的资金流动环节去分析和处理,无法做到统筹全局,整体优化。而基于网格平台,不仅能从全局上集中管理以上操作,还能提供更实时和动态的数据分析和处理,具有更高的可适性。 3.4 筹资管理 资金的获取和利用是电力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有效获取资金并形成企业的优良资产,是企业高层最关心的问题。通过网格平台,电力企业可以与外部的合作单位充分协作,获得最高的服务支持和资金保证。对于电力企业来说,在资金宽裕时可考虑利用股票筹资、长期负债筹资等以较低的筹资成本和适度的筹资风险筹集到生产经营需要的资金。此外,电力企业在开展日常经营业务中也可广泛利用短期筹资,如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收账款等形式。如果没有现金折扣或使用不带息票据,商业信用筹资不负担成本,因此应充分利用,逐步减少借款,财务费用逐年减少[1]。这些工作的处理都可以转移到网格平台上进行,而网格通过借鉴和对比服务,可以为企业的筹资管理提供更好的决策支持。 4 基于网格的电力企业财务管理的实施 在网格环境下,电力企业财务管理的能力可以延伸到与其具有合作关系的任何一个国家的企业和组织。财务管理模式必须从过去的局部、分散管理向远程处理和集中式管理转变,实时地监控财务状况以回避现代企业的各种风险。电力企业利用网格平台,可以对所有的分支机构实行数据的远程处理、远程报表、远程报账、远程查账、远程审计等远距离财务监控,也可以掌握和监控远程库存、销售点经营等业务情况[5]。在这种新的环境下,电力企业通过网格将其各个分支的经营和资金运转情况集中到最具效率的一个控制中心,对所有分支机构进行统一的记账和资金调配,而从提高整个电力企业的协调度。 此外,作为一个新的财务管理手段,其实施是否成功还必须依赖电力企业中由上至下各级人员观念的改变和行动的配合。首先,财务管理所使用的网格平台的建立,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并且需要淘汰目前正在使用的部分陈旧的设备和软件。作为电力企业的高级主管,不仅应该在资金和人力的调配上予以支持,而且可以考虑如何对被替换的软硬件的再利 用,以充分节省成本。其次,各级人员要从企业发展和提高的角度来认识基于网格的财务管理系统,不应该只认为它是传统的电算化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简单替代,而是要在工作中需要充分挖掘其潜力并不断完善其功能。最后,与部署传统的信息管理平台不同,基于网格的财务管理系统更注重的是各种服务的共享,尤其是与外部协作企业间的共享。充分 地共享服务,可以使得网格平台上的所有协作企业可以获得自己没有的技术和支持,避免了无谓的重复建设和投资。 5 总结 在本文中,探讨了电力企业如何在网格平台上实现新的财务管理。目前,网格技术迅猛发展,其用户包括IBM、微软等世界大型的着名企业。网格平台的优势在于其能提供远程的跨平台支持、高度可靠而且强大的计算能力、动态实时的服务接口,这对于面临改革机遇和竞争挑战中的电力企业非常适合。基于网格的财务管理不同于传统的基于C/S或Internet的财务电算化管理,它更注重财务管理中各个主体之间地协作和服务共享,目标是将原来分散的财务管理环节集中到一个统一平台上进行管理。可以预见,如果各个电力企业可以有效的实施基于网格的财务管理,则对他们的管理和决策水平的提高会有较大提高。 财务管理类论文:探讨新形势下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规划设计要素 摘 要:以适应校园数字化建设的客观需要,构建具有综合功能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为目标,应用系统分析和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内高校财务信息管理在数字化校园环境支撑下出现的新的应用特点和功能扩展需求,探讨了新形势下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规划设计要素。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财务管理;管理信息系统;规划分析 财务管理是高等学校正常运行和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与校园生活密不可分的基本环节。在校园数字化的进程中,无论是有关师生员工个人的财务信息,还是有关项目经费管理等对公财务信息,都是数字校园的重要资源。校园数字化建设中,应当充分重视财务管理的信息资源作用,通过系统设计将其纳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总体规划之中。 一、校园卡系统的一般功能概述校园数字化通常以校园“一卡通”系统建设作为切入点。校园卡系统作为数字校园的基础环境和支撑平台,其构架完全服从于数字校园建设的整体规划,成为数字校园中有机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校园卡系统既是数字校园的数据信息存储、管理和处理中心,也是整个数字校园的核心引擎。在该平台下,各相关应用系统以构件方式存在并运行其上,相关数据和信息按照数字校园规定的数据交换与共享规范在校园网络上满足各子系统的数据交换、数据同步与数据共享需要。 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校园卡系统通常由一张校园卡和一张相对应的银行卡作为使用媒介来实现系统功能。校园卡具有校内身份认证和电子消费两类基本功能。 (1)多证合一、以卡代证:将学生证、教师工作证、医疗证、借书证、出入证等数字化为校园卡身份信息,一卡实现校内各种需要的身份认证功能。 (2)身份认证公共信息管理:通过校园卡中心数据库,实现学生、教职工的身份档案的数字化和网络化,确保校园网络信息传递的真实性、安全性、可靠性和完整性。 (3)基于统一身份认证的应用服务:透过校园卡的统一身份认证管理,进一步为使用者提供相应的目录服务,即基于校园数字资源统一组织和应用集成所形成的各种校园网络化应用服务,包括信息分级、办公自动化数据交换、校园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共享等。 (4)以卡代票、以卡代币、刷卡消费:取代以往校内使用的各种票据,如饭票、水票、洗澡票、上机票等,以校园卡的“电子钱包”功能满足师生员工的校内消费和费用缴纳需要。 (5)校内消费资金统一归集:通过分布于校园内各消费点的POS终端,在实现校内消费刷卡支付的同时,实现了校内资金流动的统一归集,在技术手段上满足了学校对下属经营服务单位的财务监管需要。 与校园卡身份信息直接绑定的银行卡,除了具有一般银行卡相同的金融服务功能以外,增加了个人银行账户与校园卡“电子钱包”账户之间的自助圈存转账服务功能,满足校园卡持卡人校内消费资金自行划转的需要。 二、数字校园环境下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应用特点 1.财务管理信息是数字校园目录服务重要的公共数据资源。高等学校的财务管理信息,不仅是财务管理部门业务处理的自然结果,更是学校教育事业开展和日常运行中有关经济活动的信息记录,其中包含的对公以及对师生员工个人的校内信息资源都极其丰富,是校园数字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公共数据资源;数字校园环境中许多的应用目录服务和相关的办公自动化系统都离不开财务管理信息的数据资源支撑。 2.校园数字化为财务管理信息化提供了更加完备的数据管理手段。校园卡系统具备了校园数据信息存储、管理和处理中心的功能,能够实现基于网络的个人身份认证,以及校内部门关联信息的数据交换、数据同步与数据共享;所提供的管理信息更加丰富和完善。合理有效地利用校园卡信息来完善财务管理业务,应是财务管理信息化升级改造优先考虑的因素。 3.财务管理信息目录服务以标准化和关联信息完备的会计核算管理信息为基础。在数字化校园环境下,财务管理方面的信息服务体现在财务信息分级目录服务和构建基于中心数据库的集成应用型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两方面。能否有效地实现这些信息服务功能,作为基本信息源的会计核算管理信息的有效性、完备性和可关联性便是至关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在这种新的管理需求下,会计核算管理信息系统应当以构建集成应用型财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为目标,科学、合理地规划账目管理的科目信息和项目信息,使得每一笔账目记录附带必要和有效的管理信息。 4.财务管理信息目录服务是基于中心数据库的集成应用型管理信息系统。与会计核算管理信息系统自成一体的封闭特征不同,基于数字化校园环境的财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需要通过与不同管理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与数据交换(数据同步)来实现目录服务,其逻辑关系如图1所示。在这种方式下,需要通过Web服务方式将财务综合管理所需的各方共享数据引入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同时也需要将相关的财务数据反馈给中心数据库,并保持相关数据的同步。 5.集成权限管理与身份认证平台是财务管理信息目录服务的安全门户。除了需要基于校园卡的统一身份 认证管理以外,财务管理信息目录服务需要强化用户访问的权限管理。能够与校园卡系统平台和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进行集成,实现身份认证和权限管理双重功能的集成身份认证环境,包括统一权限管理、身份验证、单点登录、密码管理、LDAP外部认证等,应是财务管理信息目录服务的安全门户。 6.银校紧密合作方能形成与管理信息化服务相适应的现金流动管理模式。通过校园卡与个人银行卡的绑定对应关系,可以方便地将师生员工的收人类现金发放自动存人个人银行卡;涉及财务报销的现金支付,可以实现现金的自动人卡。通过校园卡系统的“电子钱包”自助圈存功能,将个人银行卡中的金额自主“圈人”校园卡,满足持卡人的校内消费需要。对于学生费用的收缴,按照同样的做法,还可通过网上银行自主缴费的方式予以实现。在与银行紧密合作实现这些功能的基础上,学校财务管理将大幅度减少现金的流动和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建立起与信息化社会相适应的现金管理模式。 三、数字校园环境下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架构在校园卡系统信息技术平台的支撑下,学校财务管理的功能和内涵将产生较大的扩展,除了会计核算管理系统需要随着校园信息化的要求不断完善外,更需要顺应校园数字化的要求,按照数字校园建设总体规划和信息标准化的要求规划财务综合管理功能,布局财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与中心数据库及相关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共享与数据交换内容,构建可实施跨部门、具有综合管理功能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其基本架构如图2所示。 四、基于校园卡平台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功能规划在图2所示的系统构架下,学校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外延大为扩展,形成了融合会计核算管理账务信息和校园卡系统有用信息,通过数据交换与信息共享来共同支撑的网络化管理信息系统。通过融合和利用来自多方面的管理信息,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也由原来因具体业务而设的单一功能管理程序变成了在统一信息平台上、以功能模块形式构成的一体化管理信息系统。 1.基本账务管理方面。在按会计核算规范进一步完善科目管理信息的基础上,会计核算管理系统需要参照校园数字化标准之规定,科学合理地设置收支账目的项目信息,使得任何一笔账目记录既对应相应的科目,又附带相关的管理信息。智能凭证系统作为财务管理其 他功能模块与会计核算管理系统项目关联的桥梁,将报账业务之外的其他账目自动纳入核算管理账务系统。自由报表系统用以灵活定制和输出各种需要的管理报表。 2.发放类财务管理方面。在校园卡数据平台的信息支持下,财务管理中涉及教师的工资、津贴、酬金发放,以及学生奖、助学金及各种补助发放,学生费用收取等业务,将改变以往依靠手工传递数据信息的落后方式,通过校园卡系统的数据交换、数据同步手段把相关数据直接导入管理子系统;通过与校园卡绑定的银行卡信息将应发金额直接进入个人账户,准确、安全地实现对个人的现金发放业务;通过智能凭证系统将发放结果导入财务核算账务系统,如此形成一个完整、准确、快捷的现金发放管理数据链。 3.财务信息方面。将校园卡系统的身份认证功能与会计核算管理系统的项目管理功能有机结合,形成基于校园网络统一身份认证和集成权限管理的账务信息查询与统计功能,构成财务信息分级平台。通过对校园卡持卡人不同角色访问权限的控制,身份信息直接关联到与角色相对应的财务管理项目信息,持卡人即可实时、方便地从校园网上查询或统计其所管理项目的账务信息或个人财务信息;通过自由定义统计表报,可对项目执行情况实时分析,满足不同层次的管理需要。 4.综合性财务管理方面。当前技术条件下,实现跨部门管理的综合性财务业务主要包括联网授权与网络报账、现金报销的自动划转、学生网上自主缴费、校内消费网点结算与分账、专项投资执行的一体化综合管理等。 联网授权与网络报账业务是在将项目经费管理与个人校园卡关联,以校园卡代替(多张)经费卡的应用背景下,经费负责人委托经办人代办报销、借款或转账支付业务时,通过对经办人校园卡进行联网授权,明确授权办理的业务类型、经费额度、有效期限等,形成数字签署来代替传统的签字机制,以避免会计业务中因办理人授权不详而产生不必要的纠纷。通过校园网主页、学生收费数据系统与合作银行网上支付平台的跨接,可以便捷地实现基于Inter网的网上自主、异地缴费,为学生自主缴纳在校费用提供更为有效的实现平台。 对于由校园卡系统产生的校内消费资金,财务部门仅需由校园卡系统本身提供的分账对账系统进行归集资金的分配与结算管理。为了解决专项建设项目管理过程中计划、执行过程与执行结果因多部门分块管理造成的数据不统一问题,并满足管理层对于执行情况的实时统计和分析,引入基于校园网络的专项建设项目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可有效实施对专项建设项目执行过程的全面管理,在统一的数据平台上完成计划管理、采购执行、验收入库、资金使用、财务数据衔接、项目结转、实时查询统计等功能。 财务管理类论文:浅谈知识企业的财务管理 摘 要 知识企业具有与传统企业不同的盈利模式,财务管理活动也因此而呈现出较大差异。研究知识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可以帮助知识企业提高财务管理绩效。 关键词 知识企业 财务管理 比较分析 创新 知识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增长方式,强调了经济的增长已经越来越依赖于知识这种最重要的资源,已经越来越以知识为基础。正如德鲁克所言“在知识社会中,知识已是且将代替自然资源、金融资本等而成为最重要的资源”。在这种情况下,知识企业以其独特的竞争优势,独领风骚,成为新经济时代的领头羊。 1 知识企业及其特点 知识企业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知识企业是以知识为对象,对知识进行直接生产、加工和分配的企业。广义的知识企业是指以科学技术为基础对信息和知识进行生产、存储、作用和传播的企业,主要分布在教育、研究与开发、通讯媒介、信息服务等领域。知识企业以员工的知识及其商品化为利润源泉,具有资金更多地投资于知识和信息活动,以提供高附加值的知识密集型的产品和服务为经营目标,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和高风险性,对风险投资和股票市场的高度依赖性等特点。 2 知识企业财务管理的比较分析 知识企业的财务管理观念不同于传统企业。首先财务管理服务于知识管理的观念,这主要包括两方面含义,其一是知识企业应转变传统企业中流行的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观念,而代之以知识管理为中心的观念,故财务管理要服务于知识管理;其二是指知识管理中知识资产的开发、利用以及企业技术创新活动都需要财务管理活动的支持和参与;其次,高收益与高风险相配比的观念。知识企业表现为高收益与高风险并存,要想取得高收益就必须接受高风险的存在。为此知识企业必须突破传统企业财务管理中保守的消极规避风险的观念,而应树立在高收益与高风险合理配比前提下勇于承担风险的观念,这也是社会和历史赋予其的使命。知识企业的风险主要源于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如果技术创新停滞不前或反应不够敏捷就会导致企业覆灭。因此在等待死亡与可能获得高收益的高风险技术创新之间,知识企业只有选择不断的技术创新。 众所周知,财务管理通常有筹资管理、投资管理和分配管理等内容。在知识企业中,这些内容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在筹资管理方面,筹集足够的资本是企业实现生存、发展、获利的管理目标的前提之一。在传统企业中,筹集资本主要指筹集资金;而在知识企业中,知识在企业基本中占据主导地位,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筹集资本不仅包括筹集资金,更重要的是包括了资本的筹集。在Intel公司生产的芯片价格中,原材料与能源只占3%,设备与设施费占5%,直接人工占6%,而85%以上的价格为知识、专利与技术占有。对企业而言,如何筹集各种能唯我所用的知识资本将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起点,“筹知”与筹资相结合将是一种必然。事实上,货币资本筹集和人力资本筹集这两者是互相促进的。货币资本的筹集为人力资本的筹集创造条件,只有筹集到一定量的货币资本,才能吸引人力资本,购买或研发无形资产;而人力资本的筹集反过来会有助于货币资本的筹集。因为在知识经济社会,一个企业是否具有竞争力,是否有发展前景,并非决定于实物资产、多少设备,而主要在于是否拥有杰出的经理人和科技人员,是否具有专利、技术诀窍、商誉、知名商标等无形资产;是否具有一个或若干个能够随时与企业进行广泛合作的虚拟组织。人力资本是组织的“灵魂”,而物质资本只不过是组织的“躯体”。所以,组织的筹资能力大小,基本上取决于组织拥有上述无形资产的能力。换句话说,拥有了优质的人力资本,即使没有任何实物资本,资金持有者也愿意提供货币资本给你支配;相反,如果只有实物资本而没有人力资本,那么就不会有人愿意提供货币资本。所以,企业在筹资阶段,财务管理应实现这样一种良性循环———通过筹集货币资本为人力资本的筹集创造条件,通过财务管理的其他功能,发挥人力资本的作用,创造更大价值,为筹集更多的货币资本!为进一步做大做强企业打开通道。在投资管理方面,传统的财务管理着重于固定资产的投资管理,由此而产生了一系列的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模型。但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应把重点转向无形资产投资管理,并研究无形资产投资可行性的决策模型。固定资产决策模型如净现值法、内部收益率法等也可以用于无形资产投资决策,但要作较大调整。特别是无形资产的净现金流量、贴现率和时间长度如何确定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由于知识经济社会是一个变化节奏非常快的社会,对于一项无形资产投资价值的计算,一是时间宜短不宜长;二是充分考虑投资风险因素,系数宜小不宜大、贴现率宜高不宜低;三是可以季度甚至月度为时间间隔单位。而且,人力资本的取得成本和使用成本包括范围宜大不宜小。 在收益分配管理方面,传统企业的利润分配是建立在“资本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生产要素”这一基础之上的。因此,利润理所当然地被认为是资本形成的,利润分配也要按出资者的出资比例进行分配。但是,在知识企业中,这一基础发生了变化,企业最主要的生产要素是人力资本而不是货币资本,企业的实际控制权是掌握在经理人和科技人员手中,高智力的人类劳动是利润的主要来源,人力资本决定了知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它也必将是决定财富形成和分配的最主要因素。因而,收益分配的重点要转向人力资本的拥有者,而不是货币资本的拥有者。人力资本的大小如何确定、以怎样的形式来进行分配等是收益分配管理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在知识企业中,知识所有者统帅资本股东、职工以及各相关利益者共同拥有企业,他们虽然没有直接向企业投入物质资本,但是都向企业投入了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才能,同样为企业剩余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按照谁贡献谁受益的原则,这些利益相关者都是企业产权主体,都有权参与剩余分配。知识企业为适应这种变化,应改变投资分配的收益模式,而应按“资+知”的模式进行分配,即在向企业投入物质资本和知识资本的各所有者之间进行分配,按其贡献大小,并结合各利益主体所承担的风险大小进行分配。这样,既能促进效率也兼顾了公平。目前国内外的一些知识企业在人力资本定价和分配形式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如股票期权制度、员工持股计划、剩余利润分配权制度等,总之,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将成为企业税后利润分配的参与者。 3 知识企业财务管理创新 除上述财务管理内容的改革以外,知识企业的财务管理还存在如下创新之处: (1)风险管理成为知识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网络技术的应用给知识企业带来新的风险和更大的挑战。由于经济活动的网络化、虚拟化,信息的传播、处理和反馈速度的大大加快,如果企业内部和外部对信息的披露不充分、不及时,或者企业不能及时有效地选择利用内部和外部信息,就会加大企业的决策风险;由于技术的进步和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产品的寿命周期不断缩短,企业及其员工如果不能及时对周围环境的发展变化适应,就会加大企业的风险;在追求高收益驱动下,企业将大量资金投放在高新技术产业和无形资产上,投资风险也会进一步加大。风险管理将有助于企业增强可预见性、系统地辨认可能出现的风险,从而有效防范、抵御各种风险及危机,提高决策的前瞻性。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加强调查研究,运用科学方法搞好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分析,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减少和避免投资失误给企业造成的损失。 (2)改进无形资产价值补偿方式。在知识企业中,无形资产是企业资产中的主体部分,在企业发展中居支配性地位。与有形资产相比,无形资产投资收益取得的时间很难准确预测,超额收益也存在不确定性。相对来说,无形资产的投资风险要大些,其计算方法也无法确定,无规律可循。可考虑采取类似于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的方法进行摊销。财务管理的对象由“资金”延伸到“信息”,知识企业受信息技术、产业结构、生产方式乃至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的影响,企业的经营越来越多地依赖客户、供应商和行业经济、区域经济甚至是全球经济的变化。因此,由若干法人企业组成联合体,形成松散型的网络合作关系的现象极为普遍。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信息活动所创造的价值在企业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中的比重日趋上升,企业产品技术含量增高,企业管理活动更多地集中在对信息资源和信息活动的管理上。因而企业财务管理对象不再局限于“资金流动”,已延伸到“信息资源”。 (3)财务柔性管理更加普遍。知识企业柔性管理包括生产、人员、信息等各方面的管理,是从财务的核算、计划、控制、分析角度,通过网络技术实现财务信息资源优化,核心和目的是使企业信息资源具有柔性,以促使企业提高各种财务信息资源以多种方式被使用的程度,从而促进企业全面的经营管理。 (4)广泛采用财务虚拟管理。对以电子商务为基础的知识企业,实施财务虚拟管理可以大幅度提高财务管理效率。财务虚拟管理就是以企业的核心功能为财务管理的中心,对各虚拟化的职能部门进行集中协调性的财务管理。它以网络技术为基础,全面创新的,以实现财务信息资源优化的一种财务管理策略,是财务再生管理和网络财务管理等技术方法的综合。 财务管理类论文:浅论现代建筑企业财务管理问题 根据现代建筑企业所处的环境,系统阐述了建筑施工企业当前财务管理方式存在的缺陷、对策及解决方案等内容。 关键词:现代建筑企业;财务管理 一、传统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型施工企业集团在我国日益呈现出规模,企业发展越快、规模越大,在当前财务管理模式的问题也日益表现突出。大型施工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健全的预算控制体系。目前各类建筑业集团公司预算管理现状并不乐观,各公司虽然明确了预算管理体制,预算管理机构,编制了年度预算,可预算实际执行实际效果难以检验,预算仅为生产经营计划的参照。预算的控制作用无法真正实现。 (二)资金控制不力。目前集团资金分散在各子分公司,各子分公司资金分散在各个项目上,集团无法实时掌握了解整体资金情况;无法掌握动态的资金信息,同时也带来了资金成本和资金安全的问题。 (三)会计电算化难以适应环境变化。在20世纪80年代,计算机技术就引入了会计核算中,将财务人员从繁杂的劳动中解脱出来。但是会计电算化只是将传统的财务会计流程搬到计算机中,使得会计流程自动化并没有从本质上去改变原有的会计流程。 二、信息化条件下财务管理分析 (一)财务管理信息化应以财务管理为重点。多年来,施工企业会计电算化仅仅应用于会计核算方面,在财务管理方面一直未有大的进展,因此,如何利用最新的信息技术,融入新的管理会计思想,加强预算管理、资金管理和财务分析等管理功能,成为财务管理信息化的主要目标。 (二)财务管理信息化宜采用集中的管理模式,实现财务信息的充分共享同时,保证信息的质量。由于施工企业高度分散特点,必须采取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统一调度。才能实现对集团内部资源的高效率配置;保证决策信息的真实;确保决策质量;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应变能力。随着广域网、互联网、大型数据库、高速性能计算机的出现,已经使在地理上分散的一个集团公司范围内的业务和财务数据集中存放和统一处理成为可能。客观上解决了财务信息不对称问题。 (三)财务信息化应以财务资金的活动为核心,贯穿企业的整个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从财务部门本身的管理业务发展到企业所有与财务状况相关的业务。财务管理是企业经营状况最集中的体现,是企业管埋架构中核心的部分。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建设,应当包括所有与企业财务状况相关的业务过程。 (四)信息技术的应用带来财务管理工作流程的变革。应用范围应从管理部门延伸到原始业务发生点。为了实现对企业资源、企业财务状况的实时、动态的配置、管理和控制,必须把应用范围延伸到原始业务发生点。应该根据具体的业务,来确定原始业务发生点。要严格按照统一规定的业务流程发生,不能随意改变原始业务发生点。 三、信息化环境中财务控制实践 “内部会计控制是指单位为提高会计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的一系列、方法、措施和程序。”信息化环境下构建财务内部控制系统应重点关注以下方面: (一)完善财务内部控制环境,培养企业整体的信息技术能力。企业为了适应控制环境的变化,需要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看待信息技术,要重视公司进行网络化管理的整体的IT能力,而不是简单的建立诸如储存系统、存货控制系统等几个孤立的IT系统。 (二)建立健全的财务组织结构与权责分派体系。企业应对原有的财务组织机构进行适当的调整,以适应信息系统的要求。重新调整财务内部控制中的内在关系。网络技术突破了信息传递和信息处理的瓶颈,财务管理的幅度增大,层次减少。垂直性的组织逐渐趋于扁平,隐藏在这表征后面的实质是从根本上对财务组织的人员和职能之间的关系的重新界定。 财务管理类论文:新会计制度下财务管理模式的构建和应用探讨 自从实行了新会计制度以来,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相比较之前的会计制度,新的制度更加完善和有利于企业通过财务管理达到优化企业发展的目的,为了能够更好的适应新会计制度,完善企业的管理模式,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应该不断探讨,为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定具有发展思路的管理模式。 一、新会计制度下财务管理模式特点以及作用 (1)新会计制度下财务管理模式特点 在新的会计制度下,财务管理模式特点可以概括为两大类:统一领导、集中管理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两种,前者主要是针对高校的财务管理,后者适用与企业财务管理,作为电力公司,其规模较大,部门众多,在管理中存在较大困难,因此使用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就可以很好的规避这个缺点,使得财务管理趋于明朗化,责任也更加明确。 (2)新会计制度下对财务管理模式的影响作用 随着新的会计制度的实施,对于企业的发展起到了更好的推动了作用,使得财务人员可以更好的将资金进行有效的管理分配,能够将资金运作对于企业的发展促进作用发挥到最大水平,也有利于财务管理工作中资金上的通融和经营,资金的使用方向更加明确。 二、新会计制度下对财务管理模式的影响 由于新的会计制度较之旧的财务制度,其对于企业的财要求更加细化和明确,因此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就有了更高的要求,而相对于不断完善的会计制度,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步伐显得就缓慢了些,并且表现出较差的适应性,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企业对于财务管理比较侧重于会计的核算工作,而对于影响企业发展的财务风险控制却比较忽视,然而由于新会计制度对于财务管理透明化的要求程度更高,因此企业不得不将更多的眼光放在风险控制上面,这也将有利于减少财务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另外一方面,新的会计制度对于企业管理者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以往很多的企业管理者认为财务管理就是会计部门是整个企业资金运行的保管部门,对于企业的发展并不会产生多大的影响作用,而新会计制度的实施,让他们意识到了财务管理对于一个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只有更好的管理财务系统的运行,才能更好的发展企业,这种变化对于一个企业财务工作的开展以及发展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三、新会计制度下财务管理模式的构建与应用 (1)以目标管理成为财务管理的手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企业也在不断的建设和完善自身发展体系,从各方面促进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新企业会计准则的推行增强了我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助于提升我国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和管理水平。为了体现新会计制度的对于企业发展的积极作用,针对公司目前的实际情况,要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进行财务战略规划,要有长远的发展眼光,不能着眼于眼前利益,把企业规划和资金配置结合起来,将目标体系进行完善,并且在此基础上要建立目标管理体系,建立专业的管理人员队伍,制定管理制度,明确责任目标,使得目标体系每个阶段都有章可循,并且有专门的责任人,以完善的财务管理实现企业的良性发展。 (2)财务管理以绩效预算为主要纽带 在目标管理的基础上,为了最大程度的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要进行绩效预算,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除了借鉴以往的成功案例,更多的还是在摸索着前进,因此出现发展道路的偏差是经常发生的,为了避免这种误差对企业发展造成过大影响,将风险范围控制在较低水平,因此要进行绩效预算,企业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要注意投资成本的控制,利用绩效预算,为了企业的投资作基础“保险”,也是指引发展的一个大的方向,在预算的过程中结合分级管理的模式,对每个环节的绩效进行划分,细化绩效预算,可以有效减少由于决策错误带来的损失。 (3)培养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 电力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都是由具体的相关工作人员来进行的,因此,应该高度重视电力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财务管理人员作为新会计制度的实施者和体现者,他们的作用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更好的企业财务管理,企业要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严格要求,首先在聘用财务人员的时候,要求必须要有相关的行业从业资格证,这是保证财务人员行业素质的一个前提,其次,对于现有的财务人员,也应该进行统一的培训,组织学习新的会计制度,让其了解会计行业的发展趋势,便于以后更好的开展工作。最后,要大力吸取优秀的管理人员,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带动整个财务管理的发展,形成良好的财务管理模式,以至于影响整个企业的最终发展。 四、结束语 电力企业是较为特殊的企业,是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服务和基本保障的企业,电力企业的发展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电力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在促进整个起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新的会计制度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作用更加明显,要利用这种促进作用,企业就必须加强自身的财务管理模式建设,从意识上重视财务管理,更好的发挥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作用,并且通过以目标管理成为财务管理的手段、财务管理以绩效预算为主要纽带和培养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这样的方式构建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为企业发展提供保障。 财务管理类论文:绿色财务管理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近年来,随着全球资源的日益紧张,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也在不断进行调整,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也要及时进行创新和发展。在此背景下,我国企业为了更好的响应国家节能减排、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号召,需要深入贯彻和执行绿色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创建健康、绿色的企业文化和经营管理模式。本文分析的正是绿色财务管理在企业财务管理体系中的构建与应用。 一、现代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的重要意义 (一)能够帮助企业更好的参与国内外市场的竞争 随着我国及国际上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行政法规的越来越完善,很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壁垒正在逐渐消退,而绿色壁垒正逐渐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对现代企业来讲,在财务管理这一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密切相关的环节,要积极加强绿色财务管理思想的应用,这对增强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将会大有裨益。 (二)企业实现更好发展的必然选择 随着绿色管理理念在世界经济范围内的盛行,绿色管理开始逐渐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而随着国内及全球筹资、融资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也需要及时推行绿色管理的模式,及时对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和发展,引导企业的资金运作与管理向更好的方向进步。 (三)更好的适应绿色消费的发展趋势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对绿色产品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消费观念也越来越趋向于理性,消费者在绿色产品和可循环利用产品方面的消费投入也越来越多,这时企业要通过绿色财务管理的应用,更好的引导企业在投资、产品设计、生产、销售等环节的工作,使企业的整体经营管理活动更加趋向生态与环保。 二、绿色财务管理体系的构建要点 绿色财务管理,强调的是资源的有效利用、环境的保护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和谐统一,其最根本的目标是在资源节约和环境不被污染的前提下,追求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实现生态环境与企业的协调发展。绿色财务管理在现代企业的应用与实施,要善于把握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关键环节,逐步构建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绿色财务管理模式。 (一)筹资环节的绿色财务体系构建 在绿色财务管理体系下,企业的每一项经济活动都要充分考虑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并要求有固定的成本支出用于绿色成本的支出。通常情况下,企业的绿色筹资体系主要来源于银行信贷、政府的政策支持与财政支持、其他金融机构的资本支持以及其他资本等,在筹资方式上应当积极借助于绿色负债和绿色股票等形式,这不仅能够帮助企业缓解在绿色资金方面的压力,也有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绿色形象,带动企业品牌价值和企业价值的提升,进而实现绿色财务管理的预期目标。 (二)投资环节的绿色体系构建 在企业绿色财务管理观念的指导下,企业在进行投资方向的选择和投资方案的制定时,必须对企业投资过程中所付出的绿色成本进行分析,综合评定投资方案的绿色程度,以更好的满足企业在未来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因此,企业在进行绿色投资时,不仅要考虑投资回报率等基本的常规指标,还要对环境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价,综合评价投资方案中的绿色收益或环境风险,做到趋利避害。譬如某企业在进行绿色投资方案的制定时,首先考察了该项目可能对周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污染物的排放、资源的消耗量等因素,接着分析了该项目的经营是否会与我国现有的政策法规相冲突、采取绿色环保式的生产方式能否得到国家的财政补贴以及自身所付出的绿色成本等因素,最终确保了绿色投资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 (三)宣传环节的绿色体系构建 目前,我国的很多企业在进行市场推广或企业宣传过程中,没有坚持与时俱进,宣传理念和宣传方式相对落后,尤其是在绿色宣传方面。对此,企业需要投入一定的精力和财力,通过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绿色宣传活动,才能让社会公众看到自身的绿色行为,达到宣传企业绿色形象的效果,增强企业的市场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四)分配环节的绿色体系构建 绿色分配体系的构建实质上是对传统财务管理分配体系的创新与发展,其最注重的区别就在于绿色公益金或绿色股利的提取与发放,以此来弥补企业在绿色资金环节可能出现的缺口,增加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资金积累和投入,这不仅能够在企业内部形成优秀的绿色企业文化,也非常有利于企业绿色形象的提升和建立。 三、推进企业应用绿色财务管理的对策与措施 (一)积极应用绿色会计处理方式 企业在开展财务与会计工作时,一定要及时结合国家颁布的相关政策与法规,增设绿色股本、绿色公益金和绿色成本等会计科目,并在相应的财务 报表中对企业的环保投入和环保收益进行综合的分析与评价,及时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并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不断提高企业应用绿色财务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二)加强环保宣传,建设企业的绿色文化 通过积极有效的环保宣传活动,不仅可以增强企业内部全体员工的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的理念,还可以借助社会舆论的力量,提升企业产品与品牌的形象和影响力。同时,绿色财务管理方式的推广与应用,能够引导企业在生产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方面的转变,增强企业的整体竞争力,进而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绿色效益的有效统一。 (三)政府部门的引导与支持 绿色财务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财务管理理念,只有经过政府的有效引导与支持,才能达到最好的推广与应用效果。首先,政府要及时完善企业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与制度标准,做到有法可依;其次,要提供一系列的绿色优惠政策,为企业绿色财务管理的应用提供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引导企业更好的开展绿色财务管理工作,促进企业绿色经济的发展。 (四)加大绿色培训的力度,提升员工的绿色素质 企业要想深入贯彻与应用绿色财务管理的理念,离不开有效的教育与培训。企业可以通过对财务人员在绿色理念、绿色财务管理、环境会计等方面的有针对的培训活动,及时更新企业财务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促进企业由传统财务管理模式向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的及时转变。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绿色财务管理是对传统财务管理体系的创新与发展,具有许多新的内容与特点,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要不断渗透绿色管理的观念,认识到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的重要意义,并加强绿色财务管理在企业内部和供应链上各成员之间的宣应用与推广。通过绿色财务管理,更好地引导企业的生产经营与销售管理活动,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财务管理类论文:河南省重点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状况透析 根据国家统计局工业交通统计司的资料显示,河南省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近年已整体盈利。但目前脱困企业基础还不牢固,多数脱困企业盈利水平不高,内部管理,尤其是财务管理还不扎实,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如国企的市场主体地位模糊化、人力资源管理薄弱、投资无序、缺少监督、企业筹资渠道过窄、资金紧张、竞争机制不健全等。亟需在以下各方面内强素质,外拓渠道,进一步优化财务管理。 首先,加强职工的继续教育培训,提高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财务管理的核心是会计核算,所有合法的和非合法的经济活动,最终要通过会计这一关口,这直接关系到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强弱和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 近几年来由于经济活动发展很快,我国陆续颁布出台了一系列会计法律、法规,所以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至关重要。目前我省重点国有企业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已经开始,但大多流于形式。今后企业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使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评价标准不仅仅是完成规定的学时,更关键的要考核所掌握的会计理论与实务操作技能,同时有关的税务税法知识也要作为考核内容加进继续教育计划。税务支出作为每个企业必不可少的现金流出,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才会防患于未然。如企业报废旧汽车,必须依法交纳营业税,而有关会计人员则可能缺乏相关税法知识,无端地支付罚款和滞纳金。 其次,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增加显性收入。人的需要可分为物资需要和精神需要,对经营者的激励相应地分为货币激励和非货币激励。非货币激励主要是晋职、晋级等,货币激励则要给予一定的货币报酬。 2000年10月,国家经贸委了《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加强管理的基本规范(试行)》,其中规定,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不再套用党政机关级别,也不再比照党政机关干部的行政级别确定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待遇,实行适应现代企业制度需要的企业经营管理者管理办法。这份规范无疑放开了人们思想认识的禁区,给国企领导人一定的货币激励既是合理又是合法的。对重点国企的经营者可考虑采用年薪制,也可考虑经营者购买自己企业的一定股份。除此之外,也可用期权激励以及工效挂钩等方式作为分配依据,将国有企业的业绩评价,逐步与经营者的业绩结合起来,有效促进企业激励约束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其三,拓宽筹资渠道,多方筹集资金。财务管理实质就是资金的运动。企业没有资金,好比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资金运作不善,缺乏必要的现金流量,直接影响到企业管理的成败。企业的资金既可来自企业内部,又可来自企业外部。 (1)内部的资金来源。 企业要尽一切可能,缩短存货的占用时间,尽快实现由生产资本或者是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的转换。对于长期积压、呆滞冷备的物品,要采用多种方法变卖处理,最大限度地收回资金,事先作好科学的生产规划,减少原料的库存。应收账款的管理要加强,搞好货款回笼。货款回收的快慢,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效益,管好“源头”资金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同时要及时分析现金流量变化,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一个企业的经营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理财水平的高低,资金的周转是否顺畅。因此要及时分析现金流量变化,及时掌握现金流量信息,从而为搞好资金调度,防范财务风险,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创造条件。 (2)外部的资金来源。 企业从外部筹措资金主要是通过向银行贷款,吸收投资款,发行公司债券等多种方式。我省重点国有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来自银行贷款,由于一些困难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比较高,财务状况不佳,还款难以保证,银行限制或拒绝为其贷款,资金十分紧张。企业一方面要尽自己能力,降低资产负债率,提高自己在银行的信誉,另一方面,要坚持以信为本,以诚树信的原则,搞好银企关系,树立良好的信用形象。总之,企业必须通过多种手段千方百计筹措资金,降低资金成本,减少资金的不必要支出,为企业的正常运作做好资金准备。 其四,强化市场主体地位,建立规范的市场竞争机制。企业每一个投资项目上马之前,都要从真正的市场主体的角度出发,进行科学的可行性论证,进行详细的预测和决策,保证资金的使用效果,杜绝 损失浪费乃至侵吞投资款的不合规行为发生。要对投资的效果及时评估,保证达到预定的投资报酬率,加速资金的周转回笼。政府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以经济和法律的手段搞好宏观调控,规范行业的有序、健康发展,鼓励和规范竞争,反对恶性竞争和不公平竞争,遏制假冒伪劣产品对市场的冲击力,切实做好打假、治假的工作,建立规范、有序的市场竞争机制,为国有企业改善财务管理状况提供一个健康的外部环境。 其五,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 (1)严格把好上市关,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 某些国有企业之所以要包装上市,根本原因是其经济效益很差,根本不具备上市资格。因此,国家证券管理部门要严格把好企业上市关,堵住劣质企业上市的源头,也就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堵住了上市公司弄虚作假的源头。在主板市场也可考虑采用二板市场的“推荐人”制度,上市公司一旦被发现不具备上市价格,其推荐人要负相应的连带责任。这样劣质企业的推荐人就会慎之又慎,从源头上大大降低了劣质企业上市的机会。 (2)加强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清理整顿,强化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建设。 目前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无序竞争,直接导致了上市公司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因此有必要加强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清理整顿,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取缔一切不符合国家规定的事务所,加强对违法违规的事务所和提供虚假信息的上市公司的处罚力度。 (3)削弱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 一个地方上市公司的多少往往成为衡量地方领导政绩的一个重要标准。当上市公司在上市之初以至其后面临停牌、摘牌等不利局面时,地方领导为了维护自身形像往往亲自出面调解或干涉,阻碍注册会计师独立执业。因此,国家证券管理部门要加大对违规上市公司与地方保护主义的关联度调查,一旦调查属实,要会同有关纪检部门严肃处理,打掉违规公司的保护伞。 其六,加大处罚力度。在我省的重点国企中,仍有“穷庙富方丈”的例子。之所以他们敢为所欲为,除了内在的拜金主义作怪之外,一个重要的外因是处罚力度过小,不足以构成威慑他们的外力。 因此,国家有必要做出严格的法规规范,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经营管理者到底应负什么样的责任,不能泛泛而谈,要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一旦不能确保必须明确应负什么样的法律责任。直接导致企业财务状况恶化、财务管理混乱的经营管理人还应负相应的行政责任,给予开除、降职、降级、党内处分等不同的处分。该追究刑事责任的,要追究刑事责任,以平民愤,以慰民心。 总之,我省重点国企的财务管理状况尚存在大量的问题,需切实采取措施来改善我省国企财务管理较为混乱的状况。只要有关各方达成共识,下定决心,恢复财务管理正常秩序指日可待。 财务管理类论文:关于企业财务管理的几点思考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涌现出一大批企业。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部分,随着市场运作 日趋规范、电子化程度日益提高,其内容和要求也发生了新的变化。认清目前财务管理现状,积极寻找对策,吸取先进 的财务管理工作经验,有助于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和资金营运经济效益,企业财务管理要从管理目标、财务制度 完善、风险控制、事前预算、事中控制以及事后评价等方面进行创新,以保障企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 企业发展;财务管理;又好又快发展 财务管理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和制约性都很强的系统工程,它围绕利润最大化为目标,通过价值形态对资金运动进行决策、计划和控制的综合性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优秀的财务管理对企业而言犹如一张极富粘性的网,任何的风吹草动都会由它直接触动企业的中枢神经。虽然财务管理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但不少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我们要正确认识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真分析出现的问题,切实做好财务管理工作,努力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工作的核心作用。 一、财务管理现有的问题 部分企业在财务管理活动中,重使用价值实物管理、轻价值综合管理;重资金总量筹集,轻筹资结构安排;重生产成本管理,轻资金成本控制;重当期收益,轻风险控制;重事后分析,轻事前预防等,造成企业财务管理无章、无序,给财务工作埋下了隐患,目前较为普遍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财务架构不健全,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财务架构的设置应该是管理层次及中间管理人员少,具有灵敏、高效、快速的特征,然而目前大部分企业财务机构的设置是中间层次多、效率低下,缺乏创新和灵活性;还有部分企业财务机构设置不够科学,存在着层次不清、分工不明的弊端,有的甚至未设置专门的财务机构。还有不少企业领导错误地认为财务收入和利润是做出来的,而不是由财务管理管出来的,简单地认为财务管理就是记账、算账和报账,没有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指导作用,财务人员在企业中的管理职能,造成了当前部分企业财务组织架构不健全、机构设置不合理的现状。 (二)内控体系不完善,缺乏风险管理意识。部分企业财务运行不够规范,权责不到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缺乏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稽核制度、定额管理制度、财务预算制度、财务清查制度、成本核算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等基本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部分企业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对产品的生产和营销业务上,很少真正关注经营风险,缺乏风险管理和控制机制,更没有投入专门的经费、设置专门的部门和人员来切实加强防范、控制和降低风险,内部审计也得不到足够重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得不到保证,有的企业领导法制观念淡薄,忽视财务制度、财务纪律的严肃性,任意干预企业日常决策,缺乏风险防范意识。 (三)费用管理不规范,资产管理散乱。在费用开支上,部分企业管理不严,未建立或未实行“一支笔”审批制度,没有对费用安排和使用进行合理筹划,有的领导干部自收自支,自用自批,开支无度,挥霍浪费,报销票据上没有经办人、证明人或审批人的签字,费用审批不规范、账款结报不及时、发票不规范的情况普遍存在。在资产管理上,部分企业还没有一套完整的资产管理方案,没有定期对资产进行盘点,资产实物与登记簿不符,实物管理和账务管理都有很多漏洞,有的企业没有建立严格的赊销制度,应收账款周转缓慢,资金回收困难,存货控制薄弱,重钱不重物,资产流失浪费严重。 (四)成本核算粗放,成本控制不严。绝大部分企业都能精打细算,控制成本绝对额,但在相对成本的控制上却缺乏经验和措施。有的企业成本核算十分粗放,将各种产品成本笼统汇总核算,不利于加强成本控制;有的企业只注重生产过程的成本控制,而忽视技术进步、成本控制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事前、事中控制能力较低,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有的企业没有分项目分部门进行成本核算,一旦企业经营出现问题,发生亏损,管理人员无法判断问题究竟出现在哪里,无法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还有很多企业只注重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控制,而忽视了从产品设计开始就进行全程成本控制。 (五)事前预算不力,事后分析不到位。重事后管理、轻事前预防是当前大多数企业都存在的问题,很多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时缺乏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事前没有采集数据进行认真分析并编制预算,在事中执行过程中也没有对预算完成情况进行严格考核,预算完成与否,与各个部门没有太多关系。另外,事后评价和分析不到位也是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财务部门常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就财务论财务、就数据论数据,忽视指标间的相互关系,捕获不到管理层真正想了解的信息,不能从企业整体角度来分析问题,财务分析与企业管理严重脱节。 (六)信息化程度不高,缺乏财务创新。很多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受网络技术的限制,采用较分散的管理模式,电子化程度不高,财务数据基本靠手工处理,财务信息上下级之间无法共享,监管信息反馈滞后,工作效率低下,没有开发出能适应电子商务环境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部分企业不注重财务创新,财务管理水平没有随着经济发展和环境变化而改进,一直停滞不前,现有的财务工作方法、风险控制能力、考核指标、技术水平等均达不到时代要求,直接导致企业经营出现财务开支困难、债务偿还能力不足、经营活力下降、效益滑坡等诸多问题。 (七)高素质专业人才短缺,制度执行力不强。财务管理人员不但要有宽广的经济和财会理论基础,还要能不断吸取新的知识,然而,当今很多企业财务人员观念较为滞后,习惯地一切听从领导,缺乏掌握知识的主动性,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严重妨碍了财务管理信息化、知识化的进程。还有部分企业的财务人员由亲属担任,这些 人大多没有经过系统的财务会计知识培训,对财经法规、制度知之甚少或一知半解,不能按照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更难以运用财务数据和财务管理手段参与管理。另外,有些企业财务制度落实执行不到位,任意简化会计手续,滥用会计科目,账目不清,账外设账,弄虚作假,不定期核对银行存款和债权债务,会计人员对原始凭证审核不严,对财务收支监督不力,甚至采取虚开发票、开假发票等方式套取企业资金,财务管理制度形同虚设。 二、加强财务管理的几点思考 财务管理是企业谋求效益的重要保障,在财务管理中活动要注重细节,营造一个整洁有序的财务管理环境,通过加强财务管理,必会增加企业的竞争能力,提高企业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扩大企业盈利,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市场给企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暗藏着风险,财务管理的有序和规范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改进和规范。 (一)重塑财务组织,健全财务机构,重振企业活力。对内部财务机制进行重组,进一步明确财务部门各个工作环节和各相关人员的责、权、利,不但有利于成本控制,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能给企业管理带来新的活力。一是健全财务组织机构,在企业内设置专门的财务管理部门,专司资金调度、费用分解、日常费用控制与审核、财务预决算、财务分析等职能。同时要合理设置工作岗位,明确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衡机制;二是财务机制不完善的企业应对财务活动及财务关系进行革命性调整,以财务管理和资金管理为中心,设计一套有助于资本迅速流动、资本结构优化组合和资本不断增值的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突出财务管理的地位,增强财务管理的功能,提高财务管理的作用;三是对财务流程进行再造,以价值创造和风险控制为核心,去掉多余中间环节,使价值的产生与确认直接相对应,建立严格而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完善涵盖财务活动全过程的内部控制制度,在现金、银行存款、物资采购、销售管理等方面建立规范的操作程序,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完善财务制度,强化财务监督,防范财务风险。提高内控管理水平的基础是加强财务制度建设,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企业要根据需要建立起综合性管理制度和单项管理制度,具体包括财务人员岗位职责、费用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制度和日常操作规范,进一步落实岗位分工控制、授权审批制度、系统控制制度和内部报告制度,在完善财务制度的基础上,一是要对各部门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严格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财务监督和审计,不断创新监督和审计方式,从事后的财务收支监测向经济效益、内部控制制度评价、工程项目预(决)算审计等领域发展。二是要加强财务监控,针对不同业务的特点,设置必要的财务衡量指标和监控标准,将执行过程中和结束后反映出来的结果与之比较,有效进行动态监控和控制。三是要增强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管理,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对风险的预警、防范作用,采用科学的方法对风险予以识别、衡量、分析和控制,建立起“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预防、风险控制”的管理机制,通过制定应付风险的方案和措施,增强企业的财务应变能力,把可能遭受的风险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三)加强费用管理,定期盘点资产,强化应收付款管理 一是要注意对报销事项的管理,规范费用审批和开支行为,在制止员工把个人的一些开支充数向公司报销的同时,也应注意做好每笔应报事项的报销工作,如有些员工可能觉得一些小额的款项报销太麻烦了而不愿意去报销,公司对这种行为也要进行纠正,将公私分明的观念根植于员工的内心;二是应定期组织对各种资产进行盘点整理并做好保洁工作,要摸清家底,对所拥有的资产做到心中有数,进一步提高资产产出效率,同时也向员工发出了一个强烈的信号:公司始终在关注着这些资产,你们要爱护它,要尽量消除心中的不良想法;三是要经常性对应收应付款进行清理,尤其是要重视收账的日常管理,对赊销客户的信用进行调研评定,定期核对应收账款,制定完善的收款管理办法,严格控制账龄,避免形成死账、呆账;四是加强存货管理,尽可能压缩过时的库存物资,避免资金呆滞,并以科学的方法来确保存货资金的最佳结构;五是要合理调度资金,使资金运用产生最佳的效果,避免出现资金周转困难的情况,比如决不能用短期借款来购买固定资产,要使资金的来源和动用得到有效配合,准确预测资金收回和支付的时间,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四)注重成本控制,树立全面成本观念,压缩可控成本。控制成本的成效如何,直接影响企业经营效益,企业一定要树立起全面成本概念,将成本管理工作视为一项系统工程,分部门分产品进行成本核算,将成本费用核算到责任中心,分摊到部门、产品、客户,同时将成本费用管理与预算、考核紧密结合,根据分项目盈亏情况,及时调整部门产品结构,以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一是要增强成本观念,真正树立起人力资源成本、资本成本、服务成本、产权成本、环境成本意识,贯彻技术与经济结合、生产与管理并重的原则;二是要将成本管理延伸到产品的市场需求分析、相关技术的发展态势分析,向全体职工进行成本意识的宣传教育,培养全员成本意识,切实提高广大职工对成本管理的认识,变少数人的成本管理为全员的参与管理;三是要把税务成本控制作为节支的重要内容,将税收筹划融合进财务管理的各环节之中,对企业的经营、投资、理财活动进行事先筹划和安排,引进机会收益、资金时间价值观念,把不同纳税方案和同一纳税方案中不同时期的税收负担折算成现值来加以比较,尽可能地减少税收负担,提高税收筹划效果;四是要优化资金管理,采取针对性措施,有保有压,确保资金运转的顺畅,优先提供企业发展目标所需资金,有效保证扩大生产能力、改进生产设备方面的资金,足额保障提高质量检测手段和其他相关配备设施的资金,压缩其他可控资金,减少其他资金占用,节约资金成本,提高资金营运效率。 (五)强化事前预算,定期事中控制,做好事后分析。一是财务部门要在搜集大量成本、利润有关数据资料的基础上,建立起既能反映企业资产利润效率,又能反映盈利能力的考核指标体系,要把绝对数指标与相对数指标相结合,紧密结合企业生产经营实际,制订科学合理、操作性强、覆盖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财务计划和预算,并进一步细化分解为分部门和分产品预算;二是要认真按实际经营情况和需求动态编制财务预算,进一步细 化分解指标,进一步明确责任、激励和奖励办法,并实行动态管理,严格考核,采取滚动控制和弹性控制的方式对财务目标和预算执行情况实行定量管理和定期监测;三是要做好事后评价和分析,要不断总结财务数据变化和企业经营业务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准确判断、分析出经济业务的开展情况,将多种指标结合起来,凭借其内在因果关系,层层深入进行分析判断,要用发展的、动态的、全局的眼光来分析指标的变化,洞察财务状况变动的本来面目,真正从企业管理的角度出发来评价和分析具体财务问题和财务数据。 (六)创新财务理念,突出价值创造,推进财务管理信息化。随着企业经营环境复杂的多变,风险也越来越大,创新财务管理理念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要确保利润最大化,求得长足发展,必须确立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以价值创造为核心,充分发挥财务管理预测、决策、计划、控制、考核等方面的作用,一是要把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一切经营活动的目标,树立全新的财务管理观念,包括:以人为本观念、知识管理观念、信息管理观念、现金流量观念、法治管理观念和风险防范观念等,全面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二是要正视自身的财务会计状况,在财务管理内容、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不断开拓和创新,努力与新会计准则和国际惯例接轨;三是要依靠信息技术,建立起以互联网络为平台的新型财务管理方式,开发适应新形势要求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采用集中式财务管理模式,实现财务数据跨地区传递,财务状况动态监测,会计报表实时合并,提高财务数据处理的适时性,使管理者无论在何处都可以实时查询到所需要的财务信息,使管理决策人员可根据需求进行虚拟结算,实时跟踪市场的变化,迅速做出决策。 (七)提高人员素质,打造专业人才,加强执行力建设。财务管理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财务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政策水平、良好的职业道德、全面的业务知识和技能,企业应从多种渠道理顺人与财务管理间的关系,一是要把好用人关,要多层次、全方位地提高企业全体员工对财务管理制度的认知度,取得员工对内部财务管理的理解和支持,切实发挥企业员工在财务管理实施过程中的作用;二是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应用,建立后续教育制度,有针对性地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鼓励财务人员参加后续教育,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提高专业能力,把财务人员培养成既熟悉计算机操作,又有丰富财务管理理论的复合型人才;三是提高财务管理者的素质同时,引进高级财务管理人才,采用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留住人才,并为他们提供发挥才能的平台,企业领导在工作之余也应学习先进的管理知识及必备的财务知识。另外,光有好的财务管理制度和优秀的人才是远远不够的,制度执行是否到位尤为重要,一个二流的制度如果能得到不折不扣的执行,其结果胜过一个一流的制度却只得到中等执行力度的配合,因此,企业要重视制度执行结果,进一步加强执行力建设,把执行力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要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设定硬的软件程序,把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变成大家共同遵守、谁都无法擅自更改的计算机程序,通过计算机硬授权,用程序来规范所有人的行为,最大限度地消除制度执行中的人为因素,以保证制度的贯彻执行。 财务管理类论文:集团公司内部财务管理的浅议 【摘 要】集团公司的财务管理是集团控制的基本手段。集团公司如何加强对子公司的财务控制,是当前集团公司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那么怎样加强集团公司的财务管理,如何实现财务价值最大化呢,笔者认为财务管理应致力于将企业资源加以整合优化,使资源消费最小而其利用效率最高、企业价值最大,从而达到集团公司对其所属子公司能在经济效益上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管理制度 约束机制 财务管理 集中管理 风险管理 信息化管理 一、集团公司产权关系 集团公司是以产权关系为纽带,由众多企业法人共同组成的联合体。当一个公司持有另一个公司的股份时,前者即为母公司,后者为子公司。子公司中母公司持股达到100%时称为全资子公司,持股在50%以上时为控股子公司,低于50%但股份在各个股东中最大时(如40:30:30)时称相对控股子公司。母公司与子公司在法律地位上都是独立的企业法人,可以独立的参与外部的经营活动。在两者的关系上,母公司可以控制子公司的经营方针,甚至对其具体的经营和交易活动作出指示。 二、建立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集团公司财务管理有三个层次,即母公司内部财务管理,母子公司之间的财务管理和子公司内部的财务管理。以母公司财务管理制度为核心实施集团公司的财务管理。 集团母公司在建立以产权管理为主的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制度过程中,应健全法制建设,以《会计法》及企业会计准则、制度及财经法律、法规,结合企业实际情况,适当拓宽管理面,制订各项规章制度。 (一)资本金管理制度 在现代母予公司体制下,最直接、最真实体现母子公司以产权为纽带这一根本特性的就是企业资本金管理运作情况。加强资本金管理,是建立以产权管理为主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 1.坚持资本金管理,提高投资回报率; 2.抓好资本金基础管理; 3.建立资本金投资营运管理制度。 (二)资金管理制度 资金管理制度包括企业资金的筹资、融资和有效使用问题。搞好企业资金管理工作是为改进企业经营,提高积极效益服务的。在现代母子公司体制下,母子公司之间的资金管理制度主要是通过母公司对子公司提供的现金流量表进行考核,如经营现金流入与流出之比,经营现金净额与净利润之比,等等。 (三)资产管理制度 资产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在现代母子公司体制下,由于母子公司均是具有法人地位的法人实体与市场竞争主体,子公司享有法人财产权。因此,母公司在资产管理方面侧重于对子公司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赢利性进行考核,以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四)企业对外投资管理制度 子公司作为法人实体与市场竞争主体,享有法人财产权,对外投资是其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的重要途径之,也是其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母公司对子公司的对外投资管理主要是对投资额度、效益、风险等因素综合性考虑,实行审批制度,由董事会讨论决定。 三、完善集团内部治理结构 为使财务集中管理更有效果,必须有一个完善的企业总部。企业总部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公司董事会。高效的运作机制与企业良好的治理结构是密切联系的。 集团公司要加强对子公司的财务集中管理,首先应建立以社会化、专业化为基本特征的董事会制度,充分发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对经营者的监督效力。而董事会的关键是董事会的人员构成,从现代企业制度发展的经验看,只有社会化、专业化的董事会才能起到它应有的作用。社会化的标志是外部独立董事的介入,专业化的象征是专业委员会的形成与运作。 四、健全集团内部财务约束机制 健全内部财务约束机制的目的是为了促使资金管理者合理使用财权,有效行使财务功能,优化资金投向和资本结构,增强财务运行的有序性和有效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健全内部财务约束机制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内部财务管理的约束 集团内部一般均是独立法人,组织结构复杂,利益主体多元化。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加强制度的规范性约束,集团会陷入无序的状态。集团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建市要以集团公司为中心,以集团公司的利益目标为制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二)财务管理目标的约束 集团公司应根据外部环境和自身状况确定集团主体财务管理目标,设计出一套体现目标的指标体系,包括偿债能力指标、营运能力指标和盈利能力指标。目标一经确立,财务管理工作就要围绕目标的实现而开展,因而对财务管理工作有约束作用。集团公司整体财务目标必须进一步分解落实到各子公司,各子公司应根据分解到自己头上的目标,结合实际情况将目标进一步细化,得出一个个明细目标。 (三)财务预算的约束 与目标约束不同,预算约束的针对性更强,它是依据财务目标编制而成,因此,预算的执行过程就是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过程。母公司根据集团发展规划,提出一定时期内的总目标,并将各项指标分解下达给各子公司。由于指标的明细和可操作性,所以在预算的作用下,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约束作用更加突出。 五、实现集团财务的集中管理 (一)资金集中管理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资金流转的起点和终点都是现金,其他资产都是资金在流转中的转化形式。因此,现金管理是财务管理的中心,如何把母子公司分散的现金集中起来,降低现金的持有水平,保证集团重点项目的资金需要,发挥资金利用的最大的效果是集团财务管理面临的重要问题。 1.资金集中管理方式。现阶段,有的集团实行内部 银行或“结算中心制”,它以母公司名义在银行开立基本结算户,再分别以各子公司的名义在该总户头上设立分户,由总户控制各子公司分户,在子公司看来,结算中心就是银行,资金往来借款、还款及其他方式的融资均要向结算中心提出。这种方法较适用于同城的母子公司。随着网络技术手段和财务信息化发展,通过先进的网络技术,使得无论是同城母子公司或者是异地母子公司,实施资金集中管理变成现实。 2.筹资管理。母公司在现金预测基础上,研究集团资金来源的构成方式,选择最佳的筹资方式。资金的筹集应与使用相结合,并与集团的综合偿债能力相适应,不能盲目举债,增加筹资风险。 (二)全面预算管理 母公司对子公司财务的集权管理还体现在,母公司对制定用于指导各子公司的预算拥有最终决定权。母公司根据集团发展规划,提出一定时期内的总目标,据以编制公司的长期规划和年度规划,并将各项指标分解下达给各子公司。预算一经确定,子公司在生产经营及相关的 各项活动中,要严格执行,切实围绕预算开展经济活动。 六、结束语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按照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规则,一些集团公司可能因为经营管理不善,而面临困境,甚至破产。在这种情况下,应加强集团公司的各项管理,而企业管理的核心是财务管理。 因此集团公司只有狠抓财务管理工作,才能使企业按照现代化企业制度的要求健康发展,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财务管理类论文:论财务管理的探索与创新 一、基于温州地区的高职财务管理人才需求分析 为了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提高高职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近年来我们在温州及周边地区进行了广泛的社会调研。调研对象主要为温州及周边地区的中小型企业、会计师事务所、证券公司、银行等,涉及工业、商业、房地产业、服务业、金融业,被调查的人员包括单位中的财务主管、项目经理、人事主管、财务人员等。调研方式主要有实地走访、发放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网络收集等。调研内容主要涉及:财务管理岗位设置及需求状况;财务管理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财务管理人才学历、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等。结合调研数据,我们进行了深入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一)用人单位对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浙江省民营经济发达,企业数量众多。《2012年浙江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全省共有企事业单位686338个,其中私营企业占80%以上。而温州企业的数量居全省第三,私营企业的数量居全省第一。按每个企业配置2名财务人员计算,温州乃至浙江对财务人才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再加上各类中介事务所、金融机构、证券公司等,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广阔。调研数据表明,用人单位对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有以下特点:第一,财务管理和会计的岗位分工观念得到了大部分企业的认同。有的单位已经专门设立了财务管理中心,有的也表示有意向专门设置财务管理岗位或部门。但由于温州以中小企业居多,受规模和资金的限制,在岗位设置上不可能像大企业一样做到分工细致,目前多数单位的财务人员还是以会计核算为主,普遍缺乏综合型的财务管理人员。可以预见,未来既能进行账务处理又能进行财务分析、资金规划的财务管理人才将更受欢迎。第二,温州家族企业非常多,很多学生来自于民营中小企业家庭,父母希望他们在学有所成后能够协助管理家业。也有一些学生在毕业后会选择自主创业。因此,学习财务管理专业本身也是为其将来管理企业做知识和技能的储备。(二)用人单位要求财务人员职业能力的提升传统的财务人员职业能力可以概括为记账、算账和报账的能力。在以全球化、信息化、国际化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形势下,用人单位对财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在企业中,财务人员不仅仅要会记账、算账、报账,而且要会看账、用账和分析账,充分利用财务信息参与企业经营管理与决策,为企业做好财务筹划、投资理财的设计、风险防范等。从调研情况分析,用人单位对财务人员的职业能力较过去有了更高要求。有些单位对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知识的综合性提出了要求:既要懂会计、财务管理知识,又要懂法律、金融、税务筹划等方面的知识。特别是在2012年温州成为国家金融改革试点城市后,企业希望财务人员要熟悉国家政策,能及时预测和把握金融环境的变化和财务风险等。有的单位更加突出强调了职业能力中的非智力因素,他们希望财务人员头脑要灵活,能够随机应变,善于沟通、协调、处理与其他人员、部门的关系,要有很强的学习能力,要有团队协作、吃苦耐劳的精神,要有较高的职业操守等。还有一些企业要求财务人员兼任文秘,能从事报税、档案保管等方面的工作,要熟练操作办公软件、具有较快的打字速度等。(三)企业普遍青睐具有各种职业技能证书的毕业生职业技能证书是财务人员专业水平的最好证明,更是求职和升职的重要途径。用人单位在招聘财务人员时一般都会对职业技能证书提出要求。所有被调研的企业均表示要从事财务工作必须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然后再根据具体岗位的不同对职业证书提出相应要求。大部分 单位对会计助理、出纳等岗位要求要有初级会计职称证书,主办会计、会计主管等岗位要求要有中级会计及以上职称证书。一些相关的行业还需要其他资格证书,如证券公司需要证券从业资格证书、银行需要银行从业资格证书等。需要指出的是,企业除了关注入职者的职业证书,对他们未来可持续发展能力也很看重。企业希望入职者能做好职业规划,不要仅仅停留在入门、初级资格,鼓励在职财务人员参加更高级别的职业资格考试,以提升专业能力。(四)企业更注重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在调研中发现,温州多数用人单位并不一味强调高学历,动手能力强、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实用型人才普遍受到欢迎。中小企业往往出于成本的考虑,不愿浪费更多的时间和财力在人员培训上,更不想成为其他企业的练兵场,因此在招聘员工时会对应聘者的实际经验提出要求。特别是财务工作,他们希望入职的员工能尽量[:请记住我站域名/]缩短适应期,尽快进入工作状态,最好能直接上岗操作。我们认为,高职教育正契合了这一点要求。高职层次的学生虽然学历不高、研究水平有限,但“低姿态、高技能”的特点正是他们的优势所在。 二、高职财务管理人才创新培养的实践 (一)人才培养创新定位 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应首先服务地方经济。我院财务管理专业正是在以上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专业定位———立足温州、面向浙江、辐射长三角,培养适应中小企业及金融机构需要,具有职业生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我院近几年毕业生跟踪调查结果显示,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多集中在中小企业、银行和证券公司,初始岗位有会计、出纳、统计、证券公司职员、银行职员等。部分经过多年打拼的毕业生,在经验和能力提升后,开始走向更高职位,如主办会计、财务经理、项目投资经理等,参与到较高层次的财务分析、成本管理、理财规划等工作中。因此,高职人才培养既要满足当前社会需要,还应考虑到学生未来职业发展。 (二)加强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整合专业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应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进行控制和调整,按照职业岗位要求设置具体课程,实现教学与岗位的“零对接”。近年来,我院财务管理专业主要在以下方面做出了努力和尝试:1.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适当降低理论的难度与深度,同时增强知识的适用性,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有用性和应用性。在学时安排上,更加突出实践性教学,2010级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课时占42%,2011级占44%,2012级占52%。在课程教学内容安排上,配合课程标准的修改,删减或合并了过于理论化的内容,而将应用性较强的内容作为重点。2.以能力训练为主线对课程结构作了必要的调整。首先,按照学生接受能力、课程逻辑关系进行安排,使相关课程的前后衔接更加合理,更加具有应用性(如2012级人才培养方案中将“会计综合实训”调整至第四学期,“会计电算化实训”调整至第五学期,“EXCEL的财务应用”调整为职业技能课);其次,删减了一些有重复内容的课程(如2010级人才培养方案去掉了“管理会计”,2011级去掉了“投资学”,2012级去掉了“内部控制”),并按照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增加了一些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和提高创业思想、人文素养的课程(如演讲与口才、商务礼仪、硬笔书法等),使学生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更有利的地位。3.鉴于学生毕业后所从事工作的特殊性,从职业证书角度为其度量和设置课程。如第一学期开设会计基础、财经法规和会计职业道德等课程,满足一年级学生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考试的要求;二年级开设财务会计、企业纳税实务等课程满足学生参加初级会计师考试要求。4.按照财务管理专业能力的综合性要求,从2011级开始新开设证券市场基础知识、证券投资学、金融学、个人理财等专业技能课与考证课,满足学生在校期间参加证券从业资格考试与助理理财规划师考试要求。5.在职业拓展课中设置不同方向模块,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来选修不同的课程,在职业技能模块中分别设置财务核算、金融证券、理财规划师三类就业方向的相关课程,为学生今后发展做好铺垫。 (三)以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1+2+3”人才培养模式 经过多年发展,我们确定了财务管理专业特色建设的思路:体现高职教育的特征,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培养学生的实操技能;力求使学生成为“管理方面的财务专才,财务方面的管理通才”。本专业实行“一个平台、两条主线、三个职业发展方向”的“1+2+3”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岗位能力的培养。一个平台:在第一学期,注重学生专业基础技能的培养,通过会计基础、财经法规等基础课程的学习,与会计专业构建同一专业基础平台。两条主线:由于财务管理职业岗位要求具备较强的核算能力与分析能力,因此从第二学期开始逐步与会计专业相区别,以“财务核算”和“财务分析”作为专业核心技能主线来设置专业课程群。同时,专业课程的设置与职业考证的内容紧密结合,多数课程都是围绕学生考取职业技能证书而开设,且时间上与考证时间相衔接。学生在校期间可以根据兴趣和未来职业发展需要,分学期、分层次,有选择性地考取一个或多个职业技能证书。三个职业发展方向:在第五学期和职业拓展模块中,分别设置有财务核算、金融证券、理财规划三类就业方向的课程。设置不同发展方向课程,可以根据学生整体兴趣方向来选择不同的课程,为学生今后发展做好铺垫,同时还可以根据职业岗位需求的变化做出不同的组合调整,增强市场的应变能力。在第六学期,学生则可以按未来职业方向选择企业定岗实习,扩大就业面,提高就业率。
水利水电施工论文:浅谈水利水电施工项目的结算管理 摘要: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殊性和加强国有水利水电企业自身项目成本管理的紧迫性出发,我们有必要对现有水利水电企业中施工项目的结算工作概况做一个大致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我们对施工项目的阶段支付和竣工结算工作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对现有结算管理工作存在的些许问题加以剖析,针对问题提出加强完善工作,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不影响双方的经济利益,实现建设单位和施工企业的共赢互利。 关键词:水利水电 施工项目 结算管理 1、前言 水利水电企业工程项目的结算工作是建设单位对所投资任务进行合理报偿的依据,也是对施工企业是否准时高效完成建安计划的重要成果显示。结算工作的准确到位、清晰划分关系到建设单位和施工企业双方的根本利益,做好结算管理工作有利于提高项目工程质量,对水利水电施工企业中承分包方得造价成本控制也有一定的监管作用。在国企改革随着市场化浪潮逐步扩大化、各方企业进行全方位角逐的背景下,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和对成本控制的要求,结算工作无疑成为了各方关注的焦点。水利水电工程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质和复杂性,我们在进行项目结算时往往会出现许多问题,这不仅影响了施工的正常进行,严重的会产生不必要的纠纷,在此,我们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细化。 2、水利水电施工项目结算工作出现问题简析 水利水电施工项目的结算工作是在施工单位在完成工程经验收合格之后,按照已经签订好的合同合约与建设单位进行款项清算的工作。施工项目的结算工作方法一般是采用约定过的综合单价[1],一般用月结的方式,也就是按照当月施工单位的实际工程量进行支付工程款的月中支付、月底结算方式。另外就是在工程彻底完成后实施的一次性竣工结算共然后对剩余款项进行核算。工程项目是一个庞杂的复合体,由于工程量大、程序复杂、参与方也较多的种种原因,施工项目的结算关系到许多人的工作,也需要许多人的配合,结算内容方式不同,结果可能就会出现大相径庭。 下面,我们将对现行水利水电施工项目中结算管理工作中问题进行简要的罗列,以便我们更加清晰工作。 2.1复杂工程的计量与实际差异较大 我们都很清楚,工程的结算内容均是按照施工单位实际工程量展开的。对于那些与合同内容没有差异的工程项目,监理工程师往往很容易认定工程量,这样对应合同协议书里已经协商好的结算方式不论是月结还是按阶段工程特性也好,都是一项简单的工作。但是我们看到的是,由于实际现实情境中,施工现场往往会出现比如说交通条件的变化、泄洪功能的变化、地方物价水平的上涨等等,这些都会多多少少引起工程量的变动,这些不可抗力的因素都会直接导致项目的计量计价实际的结算结果。 比如说渠道土方工程的计量结算,在此项环节中,我们很容易因为交叉混杂和为了完成主体项目而设置的临时工程项目参杂在一起,出现了超计量现象。另外一方面就是漏算,在阶段支付和完工结算的时候,结算时所要计价的对象内容是简单的对实际发生的现场测定的开挖、填筑、压实计量的汇总,忽略成品压实方与挖填自然方量的差异[2]。 2.2目前项目结算没有对隐蔽工程的验收进行汇总 项目的结算工作是在工程验收之后才能展开的工作,工程质量和进度只有在达到合同中规定的设计要求之后才能达到或符合要求的造价。对于明显的比较容易计量的工程项目部分比如说施工结构、施工方案的采用、施工材料的采用等等较为显而易见的结算是可行的。做好隐蔽工程的验收对于施工项目的结算管理也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目前很多建设水利水电项目中,我们注意到由于主客观原因,没有验收隐蔽工程的记录,有些在竣工之后查到时才找有关工作人员进行查询,这样的做法给腐败的滋生提供了宽大的温床。在补录后列入结算,甚至是并没有将验收结果列入结算结果,使得建设项目的质量存在了隐患,工程造价无缘无故的提高找不到审计内容,徇私舞弊的行为也从此处滋生。总结以往的水利水电施工合同管理中,结算意识很薄弱,对于施工过程中隐蔽工程的验收也是估计不足,这样会给建设企业和施工企业都带来潜在的风险。 2.3建设单位对于工期的处置引起的结算不清 在具体施工项目中,建设单位在实际过程中往往会紧急催促水利水电项目的总工期缩短或者是对某一期段交付期 行提前。在实际当中,这种情况是非常常见的,业主为了获取社会或者经济利益,往往会忽略工程合同中规定的交付日期。这样的行为必然会导致施工方为了满足建设单位的要求,而采取赶工措施,其中对于人工、原材料、施工设备的采用必然会增加费用。 这些并非是承包商的职责,变动也直接导致了结算内容波及范围变化,这些费用主要包括临时设施费用、大型机械使用费、人工加班费用等等,这些费用必须能够得到合理的支付以抵御既有信息边界约束条件下的合理预测及风险范畴[3]。但是现实的施工过程中,我们看到的是建设方一味的缩短工期,额外的备用资金并没有及时的给予承包方,造成了消耗没有得到及时补充延误了工期,使得结算内容和工作不能正常进行。 3、加强对水利水电施工项目的结算管理的完善 水利水电工程周期长,其结算工作也需要度阶段支付及竣工结算的计量进行审核,必须加以科学对待,在针对上述出现的各种问题中,我们必须采取严格的措施加以健全。 3.1防止各种计量结算误差 不论是工程项目阶段支付还是竣工后的支付都是牵扯到了很多的子项目,工程量巨大要求了结算工作的细致性。我们不仅要提高审查人员的业务素质,也要丰富结算相关人员的工作惊叹,使其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高的思想觉悟,在工作中认真核算。在审计核算过程中,我们要做到全员积极配合,努力提供可靠准确的资料数据,方式工程价款多计或少计,做到计等横平竖直的真实。 结算人员要熟悉招标文件技术条款中关于部分疑难杂症分项工程计量与计价的规定,搞清工程量清单中每一个分项工程项目所包含的的工程内容,并且根据实际实施情况进一步完善形成结算依据。 3.2实行分包工程量的结算管理模式 项目部队分包队伍的内部结算要实行“量价分离”的原则展开必要的核算工作。“量价分离”是要求在分包工程结算中,工程量的计算与工程单价的计算,由过去以往的经营部门一个部门完成,改为现在项目部的测量、生产调度计量、质量检验和经营部门进行计价两相分离[4]。这样结算出来的工程总价大大避免了一言堂的弊端,能够使建设单位对承建方提高信任度,促进结算工作的顺利进行。 3.3工程结算对内对外进行统一调度 我们可以看出的是水利水电一个施工项目的结算工作往往是有对外部(包括建设单位结算工程价款和对分包单位结算分包工程款)的计算和对内部的工资结算两个方面组成。在对外结算工作中我们可以看到工程价款往往包涵了多个内容:工程预付款的支付、工程进度款的支付、备用金、保留金等等。而内部工人工资的结算也是必不可少的部分,负责结算签证的部门必须负责相应的工程内容的同时完成对内结算的一个签证证明,每项工作必须充分清楚,进行统一的结算调度,防止内外结算混乱不清。 4、结语 施工项目结算工作的完善进行能够真实地反映建设项目合理的工程造价,将建筑安装的施工成果转化为合法收入得到报酬,同时也维护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各自的经济利益,减少双方的实际纠纷,使目前我国的建筑市场更加规范有序地运行。 水利水电施工论文:关于水利水电工程安全施工探析 1 现阶段我国水利水电行业系统施工的基本状况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对水电等基本生产生活资料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对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规模以及质量要求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我国水利水电工程是工程建筑施工行业里面涉及的公众最多,涉及的范围最广的一项项目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涉及到的施工项目主要包括了工程开挖钻孔、放炮及大型装载运输设备、空压机操作;砂石料生产破碎、筛分、制砂及皮带输料系统、巡视、检查、操作;硅生产拌和楼骨料运输、配料、下料、卸料;硷浇筑平仓机、振捣器、振捣车操作;机电安装作业风刨、打磨、铆接、榔头敲击操作;辅助施工企业木工机械操作、钢筋加工机械操作;修造车间及人工钢板加工作业等八个大的施工项目内容和其它众多细小的施工环节,由此可见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是一项及其繁琐的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安全施工问题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显得格外重要。 2 水利水电工程安全施工中的多极化安全管理理论 通过对部分水利水电工程的安全事故事件的调查结果分析,可以看出任何一起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都不是因为一种原因所引起的。导致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是集合了多种因素,并在一定外部条件刺激所发生的。为此针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安全事故的复杂性就决定着施工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管理水平。如何运用多种方式、方法做好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妥善解决等全方位的施工管理工作显得格外重要,多级化理论是在安全生产机制框架下进行的。多极化安全分析管理作为水利水电工程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一种分析方法,对水利工程安全管理的重点主要集中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高峰期管理上。水利水电施工的高峰期会较平时施工所面临的危险因素更多,情况更加复杂,为此高峰期的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就成了多极化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重点。在高峰期这一施工阶段,施工管理人员要进行多级化的安全生产管理,要采用多层次、多界面、多环节、多级化的方法做好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施工高峰期工程施工所面临的难度更大,工人所承受的施工强度也将更大,同时还要保障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在规定时间之内完成工程,施工队伍在重重重压之下往往会通过采取一些不符合施工工作规程和施工程序的手段,寻找一些施工捷径,然而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安全事故往往发生在这一时期,施工安全事故一旦发生不仅会严重影响水利水电工程的水利施工还会造成施工人员的生命财产损失,产生非常不好的社会影响。 针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高峰期所面临的种种安全隐患和隐患所产生的多种负面影响,多元化的安全分析管理主要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高峰期的施工管理:强化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统筹合理安排施工任务,保障施工人员良好的工作状态;实施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的动态性施工监督与管理;认真学习《安全生产法》用法律的规章制度约束施工行为,保障施工行为符合法律规定;加强对安全隐患的预防与排除,将安全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2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2.1 水利施工行业对安全生产重视不够 在管理中未能将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摆到应有位置,未能真正认识到施工安全生产责任重大,对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也未能及时传达贯彻和落实到每一个施工现场。施工现场布置不合理、管理混乱,最终导致安全事故频发。 2.2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项目自身复杂度比较高,增加工程安全隐患 首先,施工项目的复杂程度体现在项目本身需要高技能、高难度的人员操作,这些将会极大的提高施工的危险性,比如在施工中,需要高空作业,就很可能引发高空坠落、触电、物体撞击、机械伤害等安全隐患,这些就需要施工人员在具体操作中一定要加强安全防范,提高安全意识,只有通过对安全问题的重视,才能有效降低这些潜在的危险,降低事故发生的频率。其次,施工项目的复杂度还在于有些施工项目持续周期比较长,为施工人员人身安全问题埋下了隐患,增加了危险发生的可能性。 2.3 工地招用民工普遍文化水平较低 施工人员多为农民工,普遍文化水平较低,不了解水利水电建设规程,无法很快适应水利行业的工作条件和环境,加之分配工种的多变,使其安全适应应变能力相对较差,增加了安全隐患。 2.4 施工人员安全意识薄弱,不注重自身安全防范 施工人员普遍未经过基本培训和安全教育,缺乏基本的安全知识和安全防范意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安全应变能力较弱,为自己和他人增加了安全隐患。比如,在施工现场,施工人员被规定要佩戴安全帽、特殊工种人员在进行高空作业时,必须要带安全带,在施工作业区要搭设安全网。但是,具体工作中,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一方面是有些施工人员缺乏安全意识,认为在施工区域行走不存在安全隐患,因而不愿意佩戴安全帽,更有一些人员在工程监理人员不注意或者是非工作时段在施工区域行走不佩戴安全帽,这些做法大大提高了工程的危险性。另一方面,特殊工种因为工作的危险性比较大,技术性很强,因此在从事高空作时,要正确佩戴安全带,不规范、不正确的操作很可能诱发危险,甚至出现高空坠落等可怕的情况,瞬间便会令人丧失生命。 2.5 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施工现场多在野外,自然环境差 施工单位多居住在临时建筑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而且各种生活条件,比如饮食、通风、御寒和卫生等条件差;安全设施,比如灭火器等消防器材配备不到位。在野外环境下,自救能力有限,一旦发生问题,都会危及到职工的生命安全。 3 做好水利水电工程安全施工的对策 3.1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是做好水利工程安全生产工作的前提 各级主管部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的高度,充分认识安全生产的极端重要性,全面提高安全生产意识,增强抓好水利水电工程安全生产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保证每个工程主要领导亲自调度,分管领导严格抓落实,积极协调解决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从人力、物力、财力上充分保证安全生产工作的需要,为全面做好安全施工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3.2 加强工人安全教育,提高工人安全意识 加强工人自身的安全教育,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不仅需要管理人员制定正确的管理措施,建立管理机制,规范工人的施工行为,同时还需要施工人员自身提高安全意识,从心底重视安全问题,最终从根本上杜绝安全隐患。比如,施工单位在施工之前,要加强工人的岗前安全培训,通过各种途径增强工人的安全意识以及在面临危险时正确的逃生策略。大部分工人由于受到自身教育程度、以及安全教育程度等的限制,很难意识到危险因素,也很难在危险来临时采取正确地逃生策略,因此,施工单位一定要着力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开设安全教育讲座、安全逃生补习班等形式,提高工人的安全教育程度,增强工人的安全意识。 3.3 列支专项经费,确保安全生产 在工程招投标中,单列工程项目的安全生产专项经费,专款专用。单列工程项目的安全生产专项经费,独立于招投标之外,设立独立资金账户,视其各阶段施工安全评价的达标情况,分阶段拨付,确保专项费用的正常使用,避免违规挪用或不投入。 3.4 明确安全责任,定期安全检查 对施工中的各个系统层面的危险因素管理确定各级负责人,并明确他们各自应负的具体责任,特别要明确各级单位对归属区域的危险因素定期检查的责任。包括作业人员的每天自查、职能部门定期检查、企业领导的不定期督察等。对存在的隐患进行分析,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从而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3.5 做好施工过程的安全管理监控 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中,施工过程的管理和监控是过程性的,管理的时间长、跨度大、涉及面广,同时也是考验安全管理是否有效的主要阶段。在施工过程的安全管理中,既要统筹兼顾,不留死角,又应集中力量抓好重点;既要重视施工高峰期的施工安全,又必须注意其它施工期间各个安全环节;既要严格控制关键工序安全操作规程,又要全面抓好一般工序施工的安全要求;既要抓好关键部位施工对象的施工安全,又应保证全部施工对象的安全生产。 3.6 加强监督检查,坚持全方位管理 全方位安全管理,关键在于全方位落实。事故的发生本身具有一定的规律,可以通过研究其确定性,提前预防。而事故发生也有其随机性,这就需要在生产过程中加强监督,切实做到思想上警钟长鸣、制度保证上严格有效、技术支撑上坚强有力、监督检查上严格细致、事故处理上严肃认真,全方位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4 结束语 对于水利水电建设而言,安全生产是需要引起足够重视的一项工作,同时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安全工程,伴随着人们安全意识的不断提升,安全生产工作也需要随之不断加强。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化先进机械设备的安全运用,安全资金投入也越来越多,进一步使水利水电建设的安全生产步伐得以加快。我们会把安全施工工作做到最佳,与科学的安全发展观相结合,降低事故发生的几率。 水利水电施工论文:浅谈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 【论文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 施工; 安全管理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对水利水电工程管理特征和影响施工安全的因素进行分析,工程施工应该"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并分析了安全管理应遵循的原则及其实施的方法。 随着我国建筑业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工程项目管理为核心的中国水利水电施工企业的经营管理体制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等为核心内容的三项制度的不断推广。作为施工企业,既要为业主提供一个合格、优良的建筑产品,又要取得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就要求项目经理部必须对施工项目进行规范、科学地管理,特别是加强对工程质量、进度、成本、安全进行管理控制。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全过程的安全管理是保护劳动者安全、健康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工作, 同时也是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促进国民经济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 水利水电施工企业整体的安全管理工作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如何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经过长期的实践已经形成了“国家监察,行业管理,企业负责,群众监督,劳动者遵章守纪”的工作体制,并摸索出了一套适合于市场经济的管理办法。 根据安全科学技术的规定,安全的涵义为:没有危险、不受威胁、不出事故,即消除能导致人员伤害、发生疾病和死亡,或者造成设备财产破坏、损失以及危害环境的条件。 1.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的特征 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系统组成十分复杂,影响因素多变。工程施工管理主要特征如下[1]: (1) 涉及面广。工程施工管理工作涉及工业、水利、电力、交通、城建、环保等诸多领域。 (2) 涉及学科广。工程施工管理工作涉及地质、气象、园林、经济、法律、管理等学科。 (3) 涉及法律、法规多。工程施工管理涉及《合同法》等,同时涉及水利、电力、交通、土地、矿山、城建等相关部门的法律法规。 (4) 地区差异大。全国各地存在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一个市、一个乡都存在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通常人们说的施工环境好坏,有的地方工程施工管理容易,有的地方工程施工管理难度大,就包含了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这一因素。 (5) 缺少统一的量化标准。由于施工管理表现形式不一样,难以准确判定,给施工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2. 影响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安全的因素 根据实际的工作经验与思考, 认为在现阶段, 影响安全管理的主要因素有: 内在和外在因素, 主观和客观因素[2]。 2.1 内在和外在因素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影响安全管理的内在因素主要有: 企业或项目的组织框架及安全管理体系, 企业领导者的安全管理理念及思路, 安全规章制度的完善及执行, 职工及民工安全素质, 安全投入, 安全文化建设等等。这里面既有硬件也有软件。作为项目经理或者安全管理人员必须对这些安全管理的软件和硬件设施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抓住主要矛盾, 找出薄弱环节; 然后有的放矢, 对症下药。 安全管理的外部因素也同样重要不能忽视。比如, 法律法规的变化, 社会需求的变化, 市场竞争的变化, 施工环境的变化, 等等。从目前来讲, 一方面,社会对安全问题空前关注, 作为水电行业也面临着日益加重的安全压力: 水电工程市场竞争的激烈导致中标单价的降低, 客观上给安全投入造成了隐性影响; 业主对工期缩短的期望值不断提高, 导致施工生产中的不可预见性安全风险加大。 2.2 主观和客观因素 美国心理学家马期洛提出的 “需求层次论”认为, 人的需求有五个层次: 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社会的需求, 获得尊重的需求以及取得成就的需求。安全是仅次于生理的人的第二需求, 这是人的主观因素所决定的。人既是安全管理的施与者,又是接受者。人的行为是安全控制的关键所在, 项目的安全管理者, 必须以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来分析人的行为, 同时考虑到社会因素和环境条件对人的行为的影响。至于安全管理的客观因素, 也可以称之为物质或环境因素。物质、环境条件能够满足员工生理、心理需要时, 不安全行为发生的概率会大大降低; 反之, 则会显著提高。假如我们所施工的仓面材料摆放凌乱, 施工现场狭窄, 施工道路拥挤, 工人工作时, 很容易造成人的不稳定情绪和不恰当行为, 安全风险也会随之加大。 3.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原则 (1) 预防为主的原则 在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中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加强全员安全教育与培训, 让所有员工切实明了“确保他人的安全是我的职责, 确保自己的安全是我的义务”, 从根本上消除习惯性违章, 减少发生安全事故的概率; 二是要制定和落实安全技术措施, 从源头消除现场的危险源, 安全技术措施要有针对性、可行性, 并要得到切实的落实; 三是要加强防护用品的采购质量和检验, 确保防护用品的防护效果; 四是要加强现场的日常安全巡查与检查, 及时辨识现场的危险源, 并对危险源进行评价, 制定有效措施予以控制。 (2) 安全优先的原则 在生产经营活动中, 在处理保证安全与实现施工进度、工程成本及其他各项目标的关系上, 始终把从业人员和其他人员的人身安全放到首位, 绝不能冒生命危险抢工期、抢进度, 绝不能靠减安全投入谈效益、谈成本。 (3) 强制性原则 安全是生产的法定条件, 安全生产不能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项目的安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安全投入、防护设施用品以及“三违”现象等都必须采取强制性措施予以落实, 否则, 首先追究项目经理的责任。 (4) 全员管理原则 安全职责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从领导、各部门负责人直至项目班组、操作岗位, 都要明确安全职责, 分解安全生产目标、指标, 避免上紧下松, 层层衰减, 让每一个员工都能切实感受到安全生产的压力, 从而更加关注自己身边的安全,形成全员安全管理的格局。真正做到“安全生产, 人人有责; 安全管理, 人人参与”。 (5) 全方位管理原则 全方位安全管理, 关键在于全方位落实, 事故的发生本身具有一定的规律, 可以通过研究其确定性, 提前预防; 而事故发生也有其随机性, 这就需要在生产过程中加强监督, 切实做到思想认识上警钟长鸣、制度保证上严密有效、技术支撑上坚强有力、监督检查上严格细致、事故处理上严肃认真, 全方位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4. 结论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具有点多、面广、工期长,大量使用非专业化劳务队伍,而且施工场地复杂,施工条件较差等特点,容易造成安全事故[4]。因此,在施工项目安全管理中必须坚持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在当前倡导“以人为本”安全理念的指引下, 坚持经常性的安全教育和坚持安全管理的主动性、防护针对性的原则。水利水电工程的安全生产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更应该紧紧依靠科技进步, 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实施长效管理。必须健全入场教育,安全技术交底,监督检查和落实“谁主管、谁负责;谁受益、谁管理、谁负责;谁主办、谁负责”的制度等措施,才能真正搞好水利工程现场的安全生产。 水利水电施工论文:探讨水利水电工程管理及施工质量控制的相关问题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水利水电施工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施工涉及的面广,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过程,再加上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生产流动、结构类型、质量要求、施工方法、建设周期、自然条件等不同情况,均直接影响施工项目的质量。本文概述了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特点,论述了质量管理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管理;措施 0 引言 工程施工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加之管理本身是一项系统工程,决定了施工管理没有太多的“规范”的模式可循。本文根据笔者多年来从事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的实践,提出了一些工作方法和思路,供参考。 1 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特点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系统的组成十分复杂,影响因素多变。因此,只有找出工程施工管理的特点, ,才能在实践中作出科学的工作计划,完成工程施工管理工作。工程施工管理的主要特点如下: (1) 涉及面广。工程施工管理工作涉及工业、水利水电、交通、城建、环保等诸多领域。 (2) 涉及学科多。工程施工管理工作涉及地质、气象、园林、经济、法律、管理等学科。 (3) 涉及法律、法规多。工程施工管理涉及《合同法》等,同时涉及水利水电、交通、土地、环保、城建等相关部门的法律法规。 (4) 不确定性。对工程施工管理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人为因素,另一类是自然因素。其中自然因素有水文气象、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土壤类型等因素,水利水电工程的自然因素显得尤为重要,甚至可能决定工程的成败;人为因素主要表现为政治、经济、军事背景及参与施工人员的技术素质、工作态度、协调配合能力等。上述某些因素具有不确定性,如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及经济危机、社会动乱等社会灾害,是由不可抗力引起的。 (5) 地区差异大。全国各地存在着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差异,甚至在一个县、一个乡、一个村,也存在着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如通常人们所说的施工环境好坏,有的地方工程施工管理容易,有的地方工程施工管理难度大,就包含了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这一因素。 (6) 缺少统一的量化标准。由于施工管理的表现形式不同,难以准确判定,给工程施工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2 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措施 2.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制 领导重视与否是搞好水利水电工程质量工作的重要前提,全面落实项目经理责任制和项目成本核算制是实施工程项目的关键,其落实与否决定着项目管理的成败。关于项目经理责任制,一是授权,项目经理在授权范围内处理和协调甲乙方、总包与分包、监理方、设计方以及政府有关部门等各方面的关系,保证工程项目的协调有序实施;二是机制,要用完善的市场机制、用人机制、分配机制、服务机制和监督机制等来保证项目经理责任制的落实;三是素质,包括项目经理的自身素质和项目部的管理素质,高素质是项目管理运行的基础;四是组织,即建立项目管理的组织体系,有效灵活的体系是实现工程项目的4个保证(进度保证、质量保证、安全保证、成本保证)、4个管理(合同管理、现场管理、信息管理、生产要素管理),保证工程项目目标的实现的必要条件。 2. 2做好项目施工质量的前期管理 工程项目前期工作主要指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咨询评估等,包括工程项目的规模、建设内容、产品的构成、市场分析、技术水平分析、风险分析、财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是否深入全面,各项数据是否符合实际,这些均直接决定着项目的前途和命运。做好前期工程的质量管理,一是要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认真做好质量管理的前期准备工作;二是要建立健全质量责任制;三是制定项目质量计划;四是建立咨询工作成果的质量评审制度。 2. 3现场试验工作的质量管理 工地试验室在工程质量管理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施工企业自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试验室一定要按标准建设,试验仪器一定要装备齐全,试验人员的素质一定要高,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实事求是的精神。施工产品是否符合要求,要由试验室提供第一手材料,一切以数据为依据,这样才能真正确保质量。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实践证明,只有合格的施工人员和试验人员,才能生产出合格产品,在试验室的各项试验中,最大密度标准试验和混凝土配合比试验处于比较重要的位置,这些试验都应在项目开工前就已完成,其试验结果将用于指导施工,是影响工程质量的关键因素。 2. 4严格施工项目的技术管理 技术管理包括技术责任制、施工日记、图纸会审、技术交底、技术复核、材料检验、技术档案、工程验收等。 (1) 技术责任制。要求每个工程技术人员要有明确的职责和权限,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便于做好各自分工的技术工作。 (2) 施工日记。在施工过程中,施工技术负责人必须把施工中出现的问题、处理方法与结果详细记录,并完好保存,作为竣工验收和质量评定的依据。 (3) 图纸会审。此项工作对于减少施工中的差错,保证和提前完成任务,确保施工质量至关重要,一旦发现问题就可以及时纠正,并详细记录,存入技术档案,达到消除差错的目的。 (4) 技术交底。使参与施工任务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工人,全面地了解所承担的工程任务的特点、技术要求、施工工艺等,做到心中有数。 (5) 技术复核。在施工的全过程中,对每项技术工作的实施要由专人进行复核,防止偏差、纠正错误,避免人为的工程质量事故。 (6) 材料检验。施工工地新进的各类材料,如钢材、水泥、砂、石子等,都应抽样检查,符合设计要求方可使用,以保证施工质量。 (7) 技术档案。为了系统地积累施工经验和资料的需要,应从工程一开始就建立技术档案,收集整理有关资料,直到工程结束。所有资料必须保存原始记录,如实地反映情况,并有技术负责人的正式审定意见,不得擅自修改、增补。 (8) 工程验收。对每一个工程的各部位单项,尤其是隐蔽工程,完成一项则验收一项,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或部位的施工,同时也可为竣工验收提供完整的技术资料。 2. 5控制施工环境与施工工序 在项目施工中,影响工程质量的环境因素很多, 有工程技术环境如工程地质、水文、气象等;工程管理环境如质量保证体系、质量管理制度等;劳动环境如劳动组合、作业场所、工作面等。因此,应根据工程项目的特点和具体条件,对影响质量的环境因素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尤其是施工的现场,应建立文明施工和文明生产的环境,保持材料、工件堆放有序,道路畅通,为确保质量和安全创造良好的条件。 施工工序是形成施工质量的必要因素。为了把工程质量从事后检查转向事前检查,达到“预防为主”的目的,必须加强对施工工序的质量控制。工序质量的控制一是通过对工序部分检验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来判断整个工序的质量是否稳定、正常;二是控制工序活动条件的质量,主要有施工操作者、材料、施工机械、施工方法和施工环境,只有将这几个方面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保证每道工序的质量;三是及时检查工序活动的效果,它是评价质量是否符合标准的尺度,因此,要通过加强质量检验工作,对质量状况进行综合统计与分析,及时掌握质量动态,自始至终使工序活动的质量满足规范和设计要求;四是设置质量控制点,以便在一定时期内、一定条件下进行管理,使工序始终处于良好的受控状态。 2. 6正确处理业主、监理、施工三方的关系 业主、监理、施工方找准各自的位置是最重要的。三方之间不是上下级关系,也不是对立关系,而是在合同框架下平等互利的关系。业主和监理虽然不同,但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共同对项目负责,其关系是否正常,关系到工程施工是否有良好环境和能否顺利进行。监理是施工质量控制体系,承包商是施工质量保证体系,后者是基础,没有一个健全的、运转良好的施工质量体系,监理工程师就很难有所作为。因此,监理工程师质量控制的首要任务就是在开工会之前,检查施工承包商是否有一个健全的质量保证体系,在这个问题上不能多虑,也不能越俎代庖。监理工程师的职责是指导、监督和检查,“指导”是向承包商提出应如何去建立和健全质量保证体系,“监督”是实施过程中考察其质量保证体系的运行情况,制止一切违规行为,“检查”是对运行结果进行考核,包括各工序阶段的检查、验收和质量评定工作。 3 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途径 (1) 以人为本,提高全员质量意识,是确保施工质量的基础。质量问题归根结蒂还是人的素质问题。应通过广泛的教育和培训,使每个岗位人员真正认识到“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今日的质量是明天的市场”。企业良好的质量信誉、合理的质量成本依赖于各岗位的优质工作,应使员工明确岗位质量工作特点、范围,使员工熟练地掌握完成本岗位工作的基本技术知识、工程规范、操作程序、操作技能;使员工具有团结合作的精神,维护企业的质量信誉,通过常抓不懈的教育、培训,使企业员工对施工质量必须达标、创优形成共识,并落实到实际工作中,造就一流的施工队伍,实现一流的施工质量。 (2) 贯标认证是确保质量体系有效运行的手段。质量体系是为实现质量保证所需的组织、结构、程序和资源,企业按照iso 9001—2000建立的覆盖工程质量全过程的质量体系并有效运行,为企业开展质量体系认证和产品认证提供技术依据,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企业参与建设市场竞争的能力,也能更好地使质量管理工作符合国际惯例。 4结语 施工企业的项目质量管理是一门科学,质量是企业永恒的主题。搞好项目施工质量,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不断探索质量管理的新途径,摸索先进科学的管理措施,是水利水电施工企业共同追求的目标,只有不断地学习、探索、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技术,完善企业管理及技术标准,保证项目施工优质、高效,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到生存与发展。 水利水电施工论文:研究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对策 摘要:本文论述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分析研究提高质量的策略,找出提高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的对策。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质量问题;对策 1 引言 水利水电工程受工程移民、地质地形、河流河势等众多因素的制约,往往具有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工程技术复杂以及地处偏远山区等特点。近年来,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发生的质量事故,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我们应认真思考水利水电工程质量存在的问题,分析研究提高质量的策略,找出提高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的对策。 近几年尤其是洪灾后国家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投入大批资金从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大规模水利建设过程中,水利水电工程质量及其管理状况如何,水利投资效益能否在质量环节上得到保证,以及如何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质量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矛盾与问题,这既是水利工作者所面临和经常思考的课题,又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笔者试以湖南省水利建设为视角,结合近两年多来直接参与全省水利工程建设监督检查和执法监察的有关情况,作一些初浅的探索。 2 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管理现状 现阶段,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以国家投资为主,在质量管理上也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政府行为。近几年国家把水利建设作为安民兴邦的大事予以高度重视,水利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发展机遇。在大规模水利建设过程中,尤其强调了“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工作方针,从中央到地方,从各级党委、政府到水行政主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政策,采取了一系列办法和措施加强工程质量管理。总体而言,近几年来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大力推行“三项制度”改革(项目法人制、工程监理制、招标投标制)和合同管理、项目管理,工程质量大幅度提高,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管理的现状可简要概括如下: 2.1以行业幅度管理和分级层次管理为基本构架,质量管理体系初步建立。一是表现为工程质量管理权限的逐级分解。二是表现为工程质量管理体制的基本完善。三是表现为工程质量管理责任主体与责任事项的具体对应。这标志着工程质量管理从以行政手段为主的方式向以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综合运用的多重管理方式的转变。四是表现为质量监督网络的建立健全。水利行政主管部门除设置有水利建设与管理司(处、科等)归口管理工程质量外,一般都单设了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监督站(总站、中心站、分站、项目站),授权其代行政府质量监督职责。 2.2以推行和规范“三项制度”为管理动力,质量管理工作全面开展水利水电工程作为国家基本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1998年以来大力推行“项目法人制”、“工程监理制”、“招标投标制”为主的工程建设管理制度,对促进和提高水利水电工程质量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项目法人制逐步完善。招标投标制大力推行。工程监理制迅速发展。工程质量责任制度全面落实。按照国办发〔1999〕16号《关于加强基础设施工程质量管理的通知》要求,水利水电工程全面落实了工程质量行政领导人负责制、参建单位工程质量领导人责任制和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各地方主管工程建设的行政领导、各项目建设单位负责人、各参建单位负责人、有关工程技术负责人以及具体工程技术人员等均以责任书、党委政府文件、会议纪要、工程合同,项目管理制度等形式明确了工程质量责任并终身负责。责任制度的推行,体现了现阶段工程质量管理“以人为本”的管理现状。 2.3以监督检查和执法监察为辅助手段,达到质量管理目标基本实现行业自查自纠。水利厅召开水利建设管理会、水利建设现场会等专门会议,研究部署行业自查自纠工作,加强工程建设管理,进行工作督促和指导。部门联合督查和重点稽察审计也及时进行了督促整改。 3加强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对策 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是建设工程项目有关参与各方进行质量策划、编制质量计划、进行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以及质量改进的基础,通常包括质量教育培训、质量责任制、标准化工作、计量管理和质量信息管理工作。实践证明,搞好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能有效地提高建设工程项目的质量水平,使各项质量都取得满意的效果。 3.1质量责任制。质量责任制旨在确定建设工程项目参与各方中,各部门或个人在质量管理中应承担的任务和活动,规定每位员工的责任和相应的权力。将质量职责落实到每个员工身上,做到人人都有确定的任务和明确的责任,使事事都有人负责,形成一个严密的质量管理工作责任网络。实行预防为主、防检结合的办法,一旦发现建设工程项目质量出现问题,即可查清责任,以便采取相应措施与对策予以解决,并确保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的提高。 3.2标准化工作。标准是衡量事物的准则,是指为取得全局的最佳效果而依据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对经济、技术和管理等活动中具有多样、相关性特征的重复性事物和概念,以特定的形式和程序 颁发的统一规定。标准化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基础工作,它使组织复杂的管理工作系统化、规范化、简单化,以保证组织的生产经营或业务管理活动能够高效、准确、有序正常地运行。标准化的对象是生产经营或业余管理活动中存在的重复性事物和概念包括“物”和“事”的两大方面。所谓“物”是指材料、设备、工具等有形的事物;所谓“事”是指事物的处理方法、工作程序的无形的事物。开展标准化工作就是按照标准化的原理,将生产经营业务活动中经常重复出现“物”和“事”,用标准的形式统一起来,作为指导业务性的准则和依据。通过标准化工作,有利于使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活动合理化,改进质量,提高效率。 3.3计量管理工作。计量是关于测量、保证两质量统一和标准的一项重要的技术基础工作,它具有一致性、标准性、可行性和法制性的特点。计量工作是技术与管理的统一与结合。在建设工程项目中的计量保证,就是指从建设工程项目策划、设计、采购、施工、竣工和使用的过程中,计量工作在保证量值统一的条件下,通过测试技术、制定标准、技术文件以及组织管理措施的手段,提供各种数据和信息,并使之达到必要的准确度,使各项工作建立在可靠数据分析的基础上,从而为工程质量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以及为实现建设工程项目的目标提供依据。 3.4质量信息管理工作。质量信息是质量管理的依据和资源,对于工程质量改进、质量策划具有重要的意义,是质量控制的基础。质量信息管理工作主要是对质量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反馈、建档并提供利用。质量信息应具备价值性、适用性、正确性、等级性可追踪性和可加工性。为使质量信息在质量管理活动中充分发挥作用,就必须建立工程项目的质量信息系统,形成一种收集、存贮、分析和报告质量信息的组织体系,以便支持质量信息管理,帮助各级决策机构和决策者做出决策和迅速传递指令。 4结束语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涉及的人员众多,这就要求在每一个生产环节中,每一个参与制造的人员要切实提高质量意识,尤其是施工人员要有高度的质量意识,重视对影响工程质量因素的控制,运用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尽可能地消除影响因素。按照设计文件、国家施工规范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条文综合进行有效的质量管理,保证水利水电工程的安全。 水利水电施工论文:探析水利水电工程砼施工过程管理 摘要:本文通过对施工过程中加强各环节管理,精心组织、合理安排等方面的描述,强调砼施工过程管理的重要性。 关键词:水利水电;砼施工;管理 水利水电砼工程施工在水利水电建设事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以砼大坝为主体的枢纽工程,各种费用约占工程总投资的50-70%。作为承包单位的施工企业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企业内部的管理工作至关重要,而砼工程施工管理就成为重中之重。纵观整个砼工程施工,涉及砂石骨料制备、砼拌和、砼运输、钢筋模板、浇筑仓面作业、温度控制和接缝灌浆等诸多环节。在各环节施工中加强计划、技术、质量、成本四方面的管理对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加经济效益,保证工程质量、降低造价、缩短建设周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经常存在着计划安排不合理,技术水平不高,质量、成本控制不严格等现象,为了避免和减少这些不合理现象的发生,就要加强各环节的管理,合理安排计划,严格控制质量和成本,提高施工技术水平。 1.计划管理是前提及依据 1.1施工企业根据自身生产的情况 编制各类计划,以便对未来的生产经营活动做出相应的安排,各类计划组成一个相互支持、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计划体系。计划编制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工程投资、进度和质量三大目标的实现。每种计划都是以指标来表现其具体内容和量的标准,指标是一种预期的目标和水平,计划指标之间也是有联系的组成指标体系,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是计划管理的核心。加强计划管理就是对于计划目标做出科学的预定,各项计划围绕目标来实现。 1.2避免计划安排不合理现象的发生 首先,要有计划意识,各项工作要依据目标的实现详细制定出有关措施,并积极创造条件去实现,在保证总计划完成的前提下,对各施工部位进行工序倒挂,层层分解,制定各施工工序周计划,班日计划。并依照计划严格执行。 其次,计划的制定要切实符合实际情况,不可为了盲目赶工期,制定的目标无法实现,也不可太保守以致完不成任务。第三在制定计划的同时,还要考虑到突发的新情况,考虑周全才会万无一失。 最后计划一经制定以后,就要去贯彻与实施,在执行过程中,要始终把握总的生产经营目标,做好控制工作,以适应情况的变化和防止不平衡,保持计划执行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2.技术管理是关键 2.1技术是贯彻整个施工工艺流程的重要工作,是生产力的要素之一 没有技术,就谈不上施工。在砼浇筑施工过程中就包含着一些重要工程:模板工程、钢筋安装工程、砼浇筑工程、温度控制、接缝灌浆等,这些工程的施工技术至关重要,影响到整个工程的质量及安全。因此,技术管理在施工中具有重要作用。技术管理是对各项技术工作要素和技术活动过程的管理。技术工作要素包括技术人才、技术装备、技术规程、技术情报、技术资料、技术档案等;技术活动过程指技术学习、技术计划、技术运用、技术改造、技术开发、技术评价等。技术作用的发挥,除决定于技术本身的水平外,极大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管理水平。没有完整的技术管理,先进的技术是难以充分发挥作用的。 2.2在技术管理过程中,存在技术交底不彻底,质量检验不标准,技术开发不积极等问题 技术交底不彻底使施工人员对施工仓号的构造特点、施工工艺、技术安全措施等方面了解不清,造成施工过程中出现突发事件时,无从下手,导致施工环节重复,甚至发生重大事故。质量检验不标准,无规范可循的话,对质量就会得过且过,最终造成质量事故。技术管理中技术开发很重要,在施工过程中一味因循守旧,紧抱旧技术不放,这种保守主义观念影响技术的发展,难以提高技术水平。不进则退,长此以往很难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3.质量管理是保证 3.1质量管理发展的最新阶段就是全面质量管理 在全面质量管理中,质量这个概念和全部管理目标的实现有关,它的特点是:把过去的以事后检验和把关为主转变为以预防为主,即从管结果转变为管因素,;从过去的就事论事、分散管理,转变为以系统的观点为指导进行全面的综合治理;突出以质量为中心,围绕质量开展全员的工作;由单纯符合标准转变为满足顾客需要;并强调不断改进过程质量,从而不断改进产品质量。开展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可以概括为“三全一多样”。即全员的质量管理、全过程质量管理、全企业的质量管理、多方法的质量管理。 3.2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对质量控制不严格,使质量出现各种不同的问题 很久以来,一起起因质量问题而造成的事故,充分证明了质量是工程的生命,是工程成败的关键。基础设施建设是百年大计,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质量责任重于泰山。为了避免豆腐渣工程的出现,我们要本着对国家、对人民,更是对企业前途和个人负责的态度,不折不扣地加强质量意识,强化质量管理。大坝砼浇筑和相关的 工程设施,从设计、施工到投入运行,质量是一项贯穿始终的要求。由于大坝浇筑一般有着体积大、寿命长、安全系数要求高的特点,怎样建成一个高质量、高效益、高运行状态的大坝是水电建筑的中心议题,从质量控制的总体而言,很多的质量问题不仅有技术原因,绝大多数则是管理不善造成的。因此,施工质量管理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有着无法替代的地位。 4.成本管理是手段 4.1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济 企业生存和发展依靠竞争,而竞争依靠企业的良好信誉,企业的信誉哪里来,重要的一条就是投标单位的经济实力。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每一个中标工程都需要加强管理才能取得利润,砼工程量的多少,质量的优劣,工时、机械台时的利用,资源、能源的消耗,资金周转的快慢等等,都会直接地或间接地在成本中反映,运用成本管理这个手段,就可以对上述这些方面起组织和促进作用,因此,必须在经济活动的全过程中,实行科学的、全面的、综合的成本管理。成本管理包括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及成本分析和考核。成本管理中最重要的就是成本控制,就是在工程施工的整个过程中,通过对工程成本形成的预防、监督和及时纠正发生的偏差,使施工成本费用被控制在成本计划范围内,以实现降低成本的目标。 4.2实际工作中,经常会发生成本控制不严现象 成本控制不严,将会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即使干出很多的工程量,成本居高不下,还是无效益而言。 目标制定了关键在于计划,计划制定了关键在于执行,执行过程中技术、质量、成本的管理尤为重要,建立完善的经营管理制度,各项管理要有科学性、可操作性、有连续性,不能出现断层,更不能半途而废,这样,才能在大坝砼施工中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缩短工期,取得预定的经济目标。 水利水电施工论文: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环境监理及其应用 摘 要:在分析工程施工环境特点的基础上,研究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环境监理的作用、目标和要求,阐明环境监理与工程监理的相关关系和职责区别,明确了环境监理与工程业主和承包商的关系,探讨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实施环境监理模式和监管方法.以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为例,介绍环境监理制度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的实施过程及显著成效,为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环境监理体系的形成和具体实施提供依据.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环境监理;小浪底水利枢纽 水利水电工程通常是以防洪、发电、灌溉、供水以及改善水环境质量为目标的除害兴利的综合性工程,但在兴建过程中也会破坏区域原有的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为保证在取得工程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切实加强工程环境管理非常必要. 环境监理是伴随着工程监理和环境保护产生的一项全新的工作,主要目的是依据环境保护的行政法规和技术标准,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和技术等手段,对工程建设参与者的环保行为以及责、权、利进行协调与约束,防治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最终达到工程的经济、社会和环境三种效益的统一[1]. 1 水利水电工程环境监理的作用 水利水电工程中的环境监理是针对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区域环境影响特点引入的,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两方面:①工程环境监理工作完全融入整个水利水电工程的实施过程中,有助于及时解决工程中的环境问题,变事后管理为过程管理,使环境保护工作由被动治理污染变为主动预防和过程治理;②环境监理单位独立于工程项目的业主和承包商之外,所以能确保环境监督和管理工作严格、公正地按照工程环境保护要求进行. 由于水利水电工程环境监理的独特性,使得它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①能及时发现工程实施过程出现的环境问题并立即采取措施,从而达到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②环境监理作为经济独立的一方参与与工程有关的重大环境问题的决策,能实现决策的公正性,有助于工程环境保护的实施效果;③环境监理大量而细致的工作成果促进了环保工作的规范化,实现了环境的污染防治和区域生态的保护,使水利工程在发挥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保证了环境效益不受损害. 2 环境监理的总体目标 水利水电工程环境监理目标是为满足工程环境保护要求制定的[2],其内容主要包括:在既定的环境保护投资条件下充分发挥工程的潜在效益;监督工程招标文件中环境保护条款及与环境有关的合同条款的实施情况;保证施工区和移民安置区的人群健康;缓解或消除环境影响报告书中所确认的不利影响因素,最后实现工程建设的环境、社会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3 水利水电工程环境监理模式 3.1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特点及实施机构体系 水利水电工程,尤其是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具有与其它工程不同的特点,它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是一般工程所无法比拟的,如三峡工程、小浪底工程、龙滩水电站工程等对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红水河流域都有巨大的环境影响,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施工期和运营期的环境保护和环境监理工作. 水利水电工程环境监理总体可分为施工区环境监理和移民环境监理两方面.施工区环境监理主要负责监督施工区各承包商和业主的环境保护工作,移民环境监理则主要负责移民工程所涉及的所有环境保护工作.同时,这两部分监理工作又统一受工程主管部门委托和监督并对其负责.环境监理实施系统见图1. 3.2 环境监理的监管方法 3.2.1 施工区环境监理 施工区环境监理的工作性质要求监理工程师必须定期到施工区现场对承包商的环境保护工作进行巡视监督,发现环境污染问题要通知承包商环境管理员限期处理.同时,对要求限期处理的环境问题,按期进行检查验收. 3.2.2 移民区环境监理 移民安置区环境监理的监管方法可采取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自下而上是由移民安置所在地环保人员填写环境报表,总结移民安置过程中和安置后环境状况,并逐级上报,最终报送移民环境监理;自上而下的方式是由环境监理工程师根据移民工程的进展情况,直接到移民安置点巡视检查环境保护措施的执行情况、存在问题等,然后报告业主移民局,移民局再通知省移民办公室,由省、县、乡、村往下传送. 3.3 环境监理与工程监理、业主和承包商之间的关系 3.3.1 环境监理与工程监理的关系 环境监理是工程监理的组成部分,但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环境监理独立负责监督检查工程是否按照环境保护的规定实施,但在有违反环境保护情况或出现环境重大问题时要报告给工程监理,由工程监理的总工程师签署修改意见,处理好后实施.另外,监理工程师若发现环境方面的问题,也可责令环境监理进行检查监督. 3.3.2 环境监理与业主和承包商的关系 环境监理是独立于业主和承包商两者之外的一方,同时与两者又有着一定的联系.一方面,环境监理与业主间是一种委托协作的合同关系,受业主委托对工程进行环境保护的监督监理工作;环境监理与承包商是工作关系,监督其环境保护工作的进展状况.环境监理在工程的环境保护工作中,是联系业主和承包商的纽带:业主对于环保条款的要求由监理负责监督承包商执行,而承包商的具体环保实施情况又经监理方向业主传达反映.由此,在环境监理的帮助下,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保护工作才得以顺利进行. 4 小浪底工程施工中环境监理 小浪底水利枢纽是我国部分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按照国际惯例进行建设管理的大型水利工程.根据世界银行对贷款项目的要求,并考虑工程的复杂性,小浪底工程建设中首次正规地引入了工程环境监理制度[3]. 4.1 环境监理的实施方案 根据工程建设需要,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成立了小浪底建设管理局,直接负责管理、协调施工区环境监理和移民安置区环境监理工作,为整个工程的环境保护管理工作服务[4]. 4.1.1 施工区环境监理 受小浪底建设管理局委托,黄河流域水利委员会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了施工区环境监理工作.环境监理挂靠小浪底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总监办(安全部).环境监理工程师与承包商之间的文件来往,都是通过安全部来进行传递的.其监管程序见图2.结合施工区工程实施特点,小浪底施工区环境监理采用了以下几种工作方法:①进行日常的监理巡视检查,出现异常时进行仪器检测,必要时请小浪底工程建设检测中心进行监测;②查询访问;③每月召开环境例会,与工程资源环境处、安全部以及各标承包商进行交流协商,对承包商的环 4.1.2 移民安置区环境监理 小浪底移民安置区环境监理工作由小浪底建设管理局下属的移民局负责,具体办事机构为移民局 资源环境处,黄河流域水利委员会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受移民局委托负责移民安置区环境监理的日常工作.各级移民机构和移民村环保员负责移民安置 区环境保护工作的组织与实施.组织体系见图 监理单位定期到移民安置区巡视,并填写监理巡视记录,对超出合同的重大问题及时报业主决定.根据监理工程师的要求,移民村环保员每月提交一份环境月报,对本月环境保护实施情况进行全面的报告.环境监理工程师每季度向小浪底建设管理局移民局和河南、山西两省移民办公室提交一份监理进度报告,概述本季度环境监理工作实施情况,说明移民安置区的环境状况、指出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和处理意见,为移民管理部门提供决策依据;每隔半年,环境监理工程师要对监理工作进行一次全面总结,重点阐述半年来环境保护工作的运作状况、下阶段的工作建议和对上次咨询专家意见的执行情况.工程师编制的半年进度评估报告,由移民局资源环境处、世界银行检查团以及国际咨询专家进行审议. 4.2 小浪底工程环境监理实施效果评估 4.2.1 施工区 小浪底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按照施工区环境监理的要求,对施工区内的生活饮用水水质保障、生产及生活污水处理、固体废弃物的处置、大气及噪声污染防治、人群健康等各方面的工作进行了监督监理,为保护施工区周围生态环境和人群健康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a.生活供水.为确保生活供水安全可靠,环境监理工程师监督承包商做好预防保护、加氯消毒和水质监测等工作,并对水质进行每月一次的定期监测.经过这些具体措施的实施,小浪底施工区饮用水水质得到了良好的保障. b.生产废水处理.监理工程师对生产废水处理措施进行监督检查,使黄河水质不因小浪底工程施工废水的排入而降低水体的功能和水质等级. c.生活污水处理.为防止生活污水不对黄河及周围水域产生污染,环境监理工程师监督承包商采用b.s.t处理措施及化粪池对生活污水进行净化;要求承包商对排污口的生活污水进行每月监测.在环境监 理工程师的监督和帮助下,施工区内的生活污水基本达到了排放标准,减少了对黄河干流水质的影响. d.固体废弃物处理.小浪底施工区固体废弃物处理包括生产、生活垃圾和生产废渣处理.监理工程师按照合同规定,要求承包商合理地保持现场不出现不必要的障碍物,存放并处置好承包商的任何设备和多余的材料;竣工时要从现场清除任何废物,保持工程现场清洁整齐.以上措施使得施工区保持了良好的环境. e.大气污染防治.为防治运输扬尘污染,监理工程师要求一切易扬尘的车辆必须覆盖封闭;对道路产生的扬尘采取定期洒水;各种燃油机械必须装置消烟除尘设备;砂石料加工及拌和工序必须采取防尘除尘措施;严禁在施工区焚烧会产生有毒有害或恶臭气体的物质. f.噪声控制.监理工程师要求施工方采取减噪降振措施或选用低噪弱振设备和工艺,尤其在靠近生活营地和居民区施工的单位,必须合理安排作业时间,减少和避免噪声扰民,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和居民的正常生活. g.健康与安全.人群健康及安全是小浪底各级工程管理部门和世界银行最关心的问题.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监理工程师根据合同条款规定,重点检查监督如下内容,有效地保证施工区人群的身体健康.①在施工过程中,承包商是否按操作要求提供了有益于工人身心健康和有安全保障的生产条件;②在承包商的安全管理体系中,是否在工地人员中设有1名或多名专门负责并能胜任有关安全和防止事故的人员,否则环境监理工程师有权为预防事故而采取保护措施;③承包商应采取适当预防措施以保证其职员与工人的安全,并应与当地卫生部门协作,按其要求在整个合同的执行期间自始至终在营地住房区和工地确保配有医务人员、急救设备、备用品、病房及适用的救护设施,并应采取适当的措施以预防传染病,提供必要的福利及卫生条件;④承包商应保护现场职员和工人免受昆虫、老鼠及其他害虫的侵害. 4.2.2 移民安置区 移民工程环境监理主要包括移民安置规划及实施两个阶段.移民环境监理的参与保证了移民安置区的水源地水质卫生标准,饮用水水量满足移民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保障了人群健康,避免了当地生态环境破坏等;在移民实施阶段主要是监督、审查、评估移民规划实施中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情况.在安置区环境监理工程师的帮助下,小浪底工程大量的移民得到了较为妥善的安置,并有效地保护了移民区的自然环境与生态平衡. 5 结 语 水利工程建设会对区域生态与环境带来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加强水利工程环境管理可以减轻工程对环境的不利影响,环境监理工作是确保工程建设中环境保护与管理顺利实施的必要保障. 实践证明,环境监理在水利工程建设期间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降低了因修建水利工程给周围环境和人群健康带来的不利影响,给国内类似工程的环境保护提供了良好的示范.但是,水利工程在初期投入运行后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完善,如施工区及移民安置区的自然和生态环境都未及恢复,大量的生态修复和水土保持工作需要规划实施.这些工作在环境监理的监督和协助下既可以加快建设进度,又可以提高工作质量,并且可以作到充分利用资金.所以建议在工程的运行期,引入适当的环境监理制度,以保证水利水电工程效益的全面体现. 水利水电施工论文:浅析水利水电工程砼施工过程管理 摘要:本文通过对施工过程中加强各环节管理,精心组织、合理安排等方面的描述,强调砼施工过程管理的重要性。 关键词:水利水电;砼施工;管理 水利水电砼工程施工在水利水电建设事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以砼大坝为主体的枢纽工程,各种费用约占工程总投资的50-70%。作为承包单位的施工企业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企业内部的管理工作至关重要,而砼工程施工管理就成为重中之重。纵观整个砼工程施工,涉及砂石骨料制备、砼拌和、砼运输、钢筋模板、浇筑仓面作业、温度控制和接缝灌浆等诸多环节。在各环节施工中加强计划、技术、质量、成本四方面的管理对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加经济效益,保证工程质量、降低造价、缩短建设周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经常存在着计划安排不合理,技术水平不高,质量、成本控制不严格等现象,为了避免和减少这些不合理现象的发生,就要加强各环节的管理,合理安排计划,严格控制质量和成本,提高施工技术水平。 1.计划管理是前提及依据 1.1施工企业根据自身生产的情况 编制各类计划,以便对未来的生产经营活动做出相应的安排,各类计划组成一个相互支持、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计划体系。计划编制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工程投资、进度和质量三大目标的实现。每种计划都是以指标来表现其具体内容和量的标准,指标是一种预期的目标和水平,计划指标之间也是有联系的组成指标体系,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是计划管理的核心。加强计划管理就是对于计划目标做出科学的预定,各项计划围绕目标来实现。 1.2避免计划安排不合理现象的发生 首先,要有计划意识,各项工作要依据目标的实现详细制定出有关措施,并积极创造条件去实现,在保证总计划完成的前提下,对各施工部位进行工序倒挂,层层分解,制定各施工工序周计划,班日计划。并依照计划严格执行。 其次,计划的制定要切实符合实际情况,不可为了盲目赶工期,制定的目标无法实现,也不可太保守以致完不成任务。第三在制定计划的同时,还要考虑到突发的新情况,考虑周全才会万无一失。 最后计划一经制定以后,就要去贯彻与实施,在执行过程中,要始终把握总的生产经营目标,做好控制工作,以适应情况的变化和防止不平衡,保持计划执行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2.技术管理是关键 2.1技术是贯彻整个施工工艺流程的重要工作,是生产力的要素之一 没有技术,就谈不上施工。在砼浇筑施工过程中就包含着一些重要工程:模板工程、钢筋安装工程、砼浇筑工程、温度控制、接缝灌浆等,这些工程的施工技术至关重要,影响到整个工程的质量及安全。因此,技术管理在施工中具有重要作用。技术管理是对各项技术工作要素和技术活动过程的管理。技术工作要素包括技术人才、技术装备、技术规程、技术情报、技术资料、技术档案等;技术活动过程指技术学习、技术计划、技术运用、技术改造、技术开发、技术评价等。技术作用的发挥,除决定于技术本身的水平外,极大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管理水平。没有完整的技术管理,先进的技术是难以充分发挥作用的。 2.2在技术管理过程中,存在技术交底不彻底,质量检验不标准,技术开发不积极等问题 技术交底不彻底使施工人员对施工仓号的构造特点、施工工艺、技术安全措施等方面了解不清,造成施工过程中出现突发事件时,无从下手,导致施工环节重复,甚至发生重大事故。质量检验不标准,无规范可循的话,对质量就会得过且过,最终造成质量事故。技术管理中技术开发很重要,在施工过程中一味因循守旧,紧抱旧技术不放,这种保守主义观念影响技术的发展,难以提高技术水平。不进则退,长此以往很难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3.质量管理是保证 3.1质量管理发展的最新阶段就是全面质量管理 在全面质量管理中,质量这个概念和全部管理目标的实现有关,它的特点是:把过去的以事后检验和把关为主转变为以预防为主,即从管结果转变为管因素,;从过去的就事论事、分散管理,转变为以系统的观点为指导进行全面的综合治理;突出以质量为中心,围绕质量开展全员的工作;由单纯符合标准转变为满足顾客需要;并强调不断改进过程质量,从而不断改进产品质量。开展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可以概括为“三全一多样”。即全员的质量管理、全过程质量管理、全企业的质量管理、多方法的质量管理。 3.2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对质量控制不严格,使质量出现各种不同的问题 很久以来,一起起因质量问题而造成的事故,充分证明了质量是工程的生命,是工程成败的关键。基础设施建设是百年大计,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质量责任重于泰山。为了避免豆腐渣工程的出现,我们要本着对国 家、对人民,更是对企业前途和个人负责的态度,不折不扣地加强质量意识,强化质量管理。大坝砼浇筑和相关的工程设施,从设计、施工到投入运行,质量是一项贯穿始终的要求。由于大坝浇筑一般有着体积大、寿命长、安全系数要求高的特点,怎样建成一个高质量、高效益、高运行状态的大坝是水电建筑的中心议题,从质量控制的总体而言,很多的质量问题不仅有技术原因,绝大多数则是管理不善造成的。因此,施工质量管理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有着无法替代的地位。 4.成本管理是手段 4.1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济 企业生存和发展依靠竞争,而竞争依靠企业的良好信誉,企业的信誉哪里来,重要的一条就是投标单位的经济实力。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每一个中标工程都需要加强管理才能取得利润,砼工程量的多少,质量的优劣,工时、机械台时的利用,资源、能源的消耗,资金周转的快慢等等,都会直接地或间接地在成本中反映,运用成本管理这个手段,就可以对上述这些方面起组织和促进作用,因此,必须在经济活动的全过程中,实行科学的、全面的、综合的成本管理。成本管理包括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及成本分析和考核。成本管理中最重要的就是成本控制,就是在工程施工的整个过程中,通过对工程成本形成的预防、监督和及时纠正发生的偏差,使施工成本费用被控制在成本计划范围内,以实现降低成本的目标。 4.2实际工作中,经常会发生成本控制不严现象 成本控制不严,将会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即使干出很多的工程量,成本居高不下,还是无效益而言。 目标制定了关键在于计划,计划制定了关键在于执行,执行过程中技术、质量、成本的管理尤为重要,建立完善的经营管理制度,各项管理要有科学性、可操作性、有连续性,不能出现断层,更不能半途而废,这样,才能在大坝砼施工中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缩短工期,取得预定的经济目标。 水利水电施工论文:试论水利水电基础工程施工技术探讨 论文关键词水利水电 基础工程 施工技术 方法 论文摘 要地基与基础是建筑结构的重要组成部位,应引起施工作业者的高度重视,必须确保地基与基础的基本承载功能。本文通过利地基施工的一些新要求、新方法以及新技术做了简单的分析与总结。 1水利水电基础施工的新要求 1)应具有地基与基础的施工图纸和地质勘察报告等有关技术文件和资料,并掌握施工区域内的地质情况。 2)土方开挖前,应根据施工方案要求,将施工区域内妨碍施工的已有建(构)筑物、道路、沟渠、管线、坟墓、树木等,妥善处理。 3)山区施工,应事先了解当地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和水文地质等,如因土方施工可能产生滑坡时,应采取可靠措施。在陡峻山坡下施工,应事先检查山坡坡面情况。如有危岩、孤石、崩塌体、古滑坡体等不稳定迹象时,应作妥善处理。 4)施工机械进入现场所经过的道路、桥梁和设备卸车地点等,应事先做好必要的加宽、加固等准备工作。 5)测量放线的定位控制线(桩)、水准基准点及基槽的灰线尺寸,必须复核,符合设计要求,并办理预验手续,且应妥善保护及经常复测。 6)场地要清理平整,表面坡度应符合设计要求的排水坡度和临时排水设施。如设计无要求时,一般应向排水沟方向作成不小于2%的坡度。 7)开方挖土低于地下水位的基坑(槽)、管沟时,应根据地质勘察文件及资料,采取措施,降低水位;一般应降至低于开挖底面的500mm,然后再开展作业面。 2水利水电基础施工的新方法 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①对于浅基础的情形,如果不需要放坡,这个时候首先要沿着进行测量的基准灰线直边切割出来一个槽边的轮廓线,而后对作业面予以一一的展开。对于地下水位的降低和地面排水系统的建造,这二个工程都需要结合当地工程地质资料、挖方尺寸等条件予以考虑,这样就可以进一步的预防地基土结构被破坏。②还需要保证地基与基础的强度能够足以承受建(构)筑物上的全部结构荷载。为了满足这一条件,基础的耐久性、防潮性、耐侵蚀性和抗冻的能力都需要充分满足要求和条件。除此之外,为了确保地基稳定,必须让地基和基础有足够的工作面。地基变形值的范围也应该在许可的参考值数之内,这样才不会引起建筑物的开裂、倾斜或者标高产生相应的变化等等。 3水利水电基础作业方法及质量控制 ①根据土质、现场出土等条件要合理确定开挖作业顺序和工作面、分段分层平均下挖展开工作面。②对浅基础不需放坡时,应首先沿测量的基准灰线直边切出槽边的轮廓线,展开作业面。③降低地下水位与地面排水,均应根据当地工程地质资料、挖方尺寸、防止地基土结构遭受破坏等,采取集水坑降水、井点降低地下水位,或采取两者相结合的措施降低地下水位。 4软土地基处理的新技术 软土地基是指压缩层主要由淤泥、淤泥质土或其他高压缩性土结构组成的地基,承载能力很低,一般≤50kn/m2,不易满足水工建筑物地基设计要求,故需进行处理。 1)软土基础的特性。①大孔隙比,高天然含水量。淤泥和淤泥质土的天然含水量w一般介于50%~70%之间,相比而言,我国软土的天然孔隙比e则一般介于1~2之间,一般情况下,这就会远远的大于液限,最高的时候,甚至可能达到200%。②低透水性。由于高含水量,在渗透系数k≤1(mm/d)的时候,透水性能就非常的差。这样,在承受强荷载作用后,孔隙水压力就会变高,地基的压密固结性能也会深受影响。③低抗剪强度。通常,软土会呈现出软塑—流塑的状态,这样在有外部荷载的时候,抗剪性能就变得极差。在土层本身含有排水出路的时候,随着有效压力的逐步增加,就会慢慢的形成固结。相对应的,如果不存在优质的排水出路,在荷载增大的情况下,强度就会衰减。 2)处理软弱地基之方法。①排水固结法。作为解决淤泥软粘土地基沉降的有效措施和保持淤泥软粘土地基稳定的有效方法,由加压和排水两部分系统组成。②换土法。当淤土层厚度较薄时,把不能满足设计要求的淤土层换填砂壤土、灰土、粗砂、水泥土及采用沉井基础等办法进行地基处理。③强夯法。将80kn 夯锤, 起吊到高达6m~30m 的地方,让锤作自由下落运动,通过这样的运动夯实土质。如果地基是河流冲积层、滨海沉积层,或者由黄土、粉土、泥炭、杂填土等构成,使用强夯法容易达到目的。④旋喷法。旋喷法主要用于地基防渗工作的开展,通过利用旋喷机具将带有特殊喷嘴的注浆管置于土层预定浓度,而后对其予以提升,在这个时候喷嘴会以一定速度作旋转动作,这样就会产生高压,高压挤迫水泥固化浆液与土体混合,经过凝固硬化结成桩子,以达到提高地基防渗的目的。⑤振动水冲法。振冲法的工具是振冲器,它类似于一根插入混凝土振捣器的机具,该中机具涵括了上、下两个喷水口。由于振动和冲击荷载的作用,地基中会先成孔,而后在孔内予以填充砂、碎石,进而分层振实或夯实,这样地基将得以加固。⑥土工合成材料加筋加固法。其手段是平摊荷载于地基,在可能出现塑性剪切破坏时,平铺于地基表面地土工合成材料将可以对面形的破坏起到组织作用;也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减小破坏的扩张,从而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⑦灌浆法。将水泥砂浆、水泥浆、粘土浆、粘土水泥浆及各种化学浆材(比如木质素类、聚氨酯类、硅酸盐类)予以液化,同时这些浆液也是具有固化的特性的,这个过程中会用到相关的气压、液压或电化学原理,而后将其注入地基介质中或建筑物与地基的缝隙部位,从而达到加固淤泥软土地基的效果。⑧硅化加固法。借助电渗原理,利用网状的带孔眼的注浆管,采用电动硅化法,通过轮换诸如的操作手段,把硅酸钠(na2o·nsio2)溶液与氯化钙(cacl2)溶液注入土中,因为上述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进而生成胶凝物质,或者活化土颗粒的表面,这样土颗粒之间的连接性和土体力学的强度就会被提高,加固部位的半径会被扩大。不过这样的操作方法也有其缺陷性,即高耗电量,高成本,故而被采用的可能性一般不是很大。⑨加筋法。加筋法是为了减少整体变形,并且同时达到增强整体稳定的性能的目的。土工合成材料,因为其抗拉能力非常之强,会被埋置于土层中,这样在土颗粒和拉筋之间就会产生摩擦力,土也会与加筋材料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这样的话,地基强度就会被提高。⑩桩基法。如果淤土较厚,含水率较高,孔隙也比较大,这样要想对其予以大面积的深处理的话就比较困难,这个时候打桩法就是一个不错的加固处理方法。 5水利水电地基施工的质量控制 ①保证地基与基础具有足够的强度,能承受建(构)筑物的上全部结构荷载和地基的反作用力。②基础应具有足够的耐久性、防潮性、抗冻和耐侵蚀的能力。③地基和基础必须有足够的工作面,确保地基的稳定性。④保证地基变形值在容许范围内,且应使它不超过建(构)筑物的容许变形值,而不致引起建筑物开裂、倾斜或标高变化等。 水利水电施工论文:论现代化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施工管理和技术 摘要:在越来越强调管理和技术进步的今天,水电水利建筑的施工也不例外,水利水电工程对社会有着巨大的影响,每一项水利水电工程的实施都必然要和相应的技术相联系,同时由于水利水电工程建筑本身的特点,其对技术及管理的要求特别高。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 施工技术 管理 一、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施工技术及管理作用和地位 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施工技术及管理是将水能转换为电能的综合工程设施生效的平台。一般包括由挡水、泄水建筑物形成的水库和水电站引水系统、发电厂房、机电设备等。水库的高水位水经引水系统流入厂房推动水轮发电机组发出电能,再经升压变压器、开关站和输电线路输入电网。 1、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施工技术的作用和地位 水利水电是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它的利用是社会进步到现阶段的产物,在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实施中,技术是它的根本,只有技术作保障才能在艰巨的重大工程中完成工程建筑的施工,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施工技术将直接关联作用到水电水利的效益和产生的影响,它并不只是简单的一个工程而已,它是构成整个水电水利工程的一个重要要素。只有将技术含量高与社会相紧密联系的技术用到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施工中,水利水电工程建筑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 2、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施工管理的作用和地位水利水电工程建筑在施工过程中若仅有技术和资金等硬件,而没有管理的软件,则它将会成为一盘散沙,没有目的没有纪律没有指挥的工程将会是没有灵魂的走肉,并不会发展成为任何的大项目并运用于人类,只有在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施工中把管理运用好,管理好了各种设施及整个建筑工程的实施,那么项目才会真正的发挥作用,才会是建筑工程的每块发挥作用,从而使整个建筑工程达到质的另一个提升。所以综上所述,在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中技术和管理都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只有把管理和技术同时运用好,才能使工程发挥作用。 二、建立现代化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施工的管理和技术相糅合 1、技术管理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存在工程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施工技术复杂,质量要求高,工期限制严格,以及工作环境艰苦、不安全因素相对较多等特点,技术管理是对水电厂生产中的一切技术活动进行科学的管理和严密的组织,使科技转化为生产力,从而提高经济效益。提高效益的保障是安全,安全的核心是管理,管理的结果是效益。运行管理单位,实行企业管理,一是内部生产经营管理粗放,缺乏激励机制,二是传统就业制度过于包容,致使企业人员文化程度低、技术素质差,大部分职工末受正规培训,缺乏应有的知识。 2、加强运行管理,完善管理制度。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有关规程,结合实际,制定《安全生产管理岗位责任制》、《生产事故调查实施细则》、《生产管理办法》、《电厂及变电站通讯中断事故处理办法》、《反事故措施计划》、《工作票、操作票签发制度和工作许可制度》等以适应生产经营管理的需要。在运行中严格执行“两票”“、三制”(操作票,工作票,交接班制,巡回检查制和设备缺陷管理制),做好设备运行记录,改正不良的习惯操作行为。同时还应建立运行分析制度,即对运行中通过仪表指示、运行纪录、设备巡检和操作等反映的各种问题和现象进行分析,及时找出产生各种问题和现象的原因、规律,并采取相应措施及对策。 3、加强维护检修管理,加强技术监督。在“质量第一、安全第一”的前提下,结合本厂实际进行挖潜,技术更新,技术改造工作。逐步把恢复设备性能转变到改进设备性能上来,延长检修周期,缩短检修工期,保证设备的检修质量。要努力学习新技术,掌握新工艺,熟悉新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及使用方法:改革传统的检修方法和步骤,充分利用网络计划技术,制定检修网络图,使检修质量提高,工期缩短,耗材降低,工力减少。运用各种科学试验方法进行技术监督,对各种设备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验和检测,了解掌握设备的技术状况及在运用中的变化规律,保证设备有良好的技术状况。加强仪表监督、绝缘监督、金属监督和技术监督。技术监督还是一个薄弱环节,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4、强化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的生产和经济运行考核制度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施工中经济考核由于其生产过程复杂、业主及管理方式的不同,目前还没有比较有效和公认合理的标准。国家电力公司时期曾推出过水能利用提高率指标,并纳入到达标创一流标准的评定,但因该法对水量和综合出力系数的计算存在较大误差或不确定性,其程序的计算结果难于取得管理方和相关部门的认可,结果没能切实推行。 从维护水电厂正常生产秩序的要求出发,水电厂生产运行指标应能充分体现各项工作的成效,反映设备管理维护和水能利用的水平,至于具体工种、岗位的工作成效应作为发电厂对各部门和员工的考核指标,它们综合起来反映发电厂宏观的生产和经济运行管理水平。 5、抓安全促生产,提高工作人员技术水平,安全生产以人为本 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施工中技术管理工作应始终把安全放在首位,应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组织制度,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强有力的制度来约束人。狠抓落实,用血的教训说明安全生产与每个职工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使职工增强执行规程制度的自觉性。并对各类大小事故认真开展调查分析及时写出调查报告和事故通报。用安全规章制度约束人,用事故教训教育人,以奖优罚劣激励人。在职工中形成“抓安全就是抓生产的综合性治理”,从而使职工做到安全生产警钟长鸣。平时加强职工培训,提高整体素质,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施工中属技术密集型企业,对人的素质要求高。 水利水电施工论文:浅谈水利水电工程砼施工过程管理 摘要:本文通过对施工过程中加强各环节管理,精心组织、合理安排等方面的描述,强调砼施工过程管理的重要性。 关键词:水利水电;砼施工;管理 水利水电砼工程施工在水利水电建设事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以砼大坝为主体的枢纽工程,各种费用约占工程总投资的50-70%。作为承包单位的施工企业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企业内部的管理工作至关重要,而砼工程施工管理就成为重中之重。纵观整个砼工程施工,涉及砂石骨料制备、砼拌和、砼运输、钢筋模板、浇筑仓面作业、温度控制和接缝灌浆等诸多环节。在各环节施工中加强计划、技术、质量、成本四方面的管理对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加经济效益,保证工程质量、降低造价、缩短建设周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经常存在着计划安排不合理,技术水平不高,质量、成本控制不严格等现象,为了避免和减少这些不合理现象的发生,就要加强各环节的管理,合理安排计划,严格控制质量和成本,提高施工技术水平。 1.计划管理是前提及依据 1.1施工企业根据自身生产的情况 编制各类计划,以便对未来的生产经营活动做出相应的安排,各类计划组成一个相互支持、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计划体系。计划编制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工程投资、进度和质量三大目标的实现。每种计划都是以指标来表现其具体内容和量的标准,指标是一种预期的目标和水平,计划指标之间也是有联系的组成指标体系,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是计划管理的核心。加强计划管理就是对于计划目标做出科学的预定,各项计划围绕目标来实现。 1.2避免计划安排不合理现象的发生 首先,要有计划意识,各项工作要依据目标的实现详细制定出有关措施,并积极创造条件去实现,在保证总计划完成的前提下,对各施工部位进行工序倒挂,层层分解,制定各施工工序周计划,班日计划。并依照计划严格执行。 其次,计划的制定要切实符合实际情况,不可为了盲目赶工期,制定的目标无法实现,也不可太保守以致完不成任务。第三在制定计划的同时,还要考虑到突发的新情况,考虑周全才会万无一失。 最后计划一经制定以后,就要去贯彻与实施,在执行过程中,要始终把握总的生产经营目标,做好控制工作,以适应情况的变化和防止不平衡,保持计划执行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2.技术管理是关键 2.1技术是贯彻整个施工工艺流程的重要工作,是生产力的要素之一 没有技术,就谈不上施工。在砼浇筑施工过程中就包含着一些重要工程:模板工程、钢筋安装工程、砼浇筑工程、温度控制、接缝灌浆等,这些工程的施工技术至关重要,影响到整个工程的质量及安全。因此,技术管理在施工中具有重要作用。技术管理是对各项技术工作要素和技术活动过程的管理。技术工作要素包括技术人才、技术装备、技术规程、技术情报、技术资料、技术档案等;技术活动过程指技术学习、技术计划、技术运用、技术改造、技术开发、技术评价等。技术作用的发挥,除决定于技术本身的水平外,极大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管理水平。没有完整的技术管理,先进的技术是难以充分发挥作用的。 2.2在技术管理过程中,存在技术交底不彻底,质量检验不标准,技术开发不积极等问题 技术交底不彻底使施工人员对施工仓号的构造特点、施工工艺、技术安全措施等方面了解不清,造成施工过程中出现突发事件时,无从下手,导致施工环节重复,甚至发生重大事故。质量检验不标准,无规范可循的话,对质量就会得过且过,最终造成质量事故。技术管理中技术开发很重要,在施工过程中一味因循守旧,紧抱旧技术不放,这种保守主义观念影响技术的发展,难以提高技术水平。不进则退,长此以往很难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3.质量管理是保证 3.1质量管理发展的最新阶段就是全面质量管理 在全面质量管理中,质量这个概念和全部管理目标的实现有关,它的特点是:把过去的以事后检验和把关为主转变为以预防为主,即从管结果转变为管因素,;从过去的就事论事、分散管理,转变为以系统的观点为指导进行全面的综合治理;突出以质量为中心,围绕质量开展全员的工作;由单纯符合标准转变为满足顾客需要;并强调不断改进过程质量,从而不断改进产品质量。开展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可以概括为“三全一多样”。即全员的质量管理、全过程质量管理、全企业的质量管理、多方法的质量管理。 3.2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对质量控制不严格,使质量出现各种不同的问题 很久以来,一起起因质量问题而造成的事故,充分证明了质量是工程的生命,是工程成败的关键。基础设施建设是百年大计,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质量责任重于泰山。为了避免豆腐渣工程的出现,我们要本着对国家 、对人民,更是对企业前途和个人负责的态度,不折不扣地加强质量意识,强化质量管理。大坝砼浇筑和相关的工程设施,从设计、施工到投入运行,质量是一项贯穿始终的要求。由于大坝浇筑一般有着体积大、寿命长、安全系数要求高的特点,怎样建成一个高质量、高效益、高运行状态的大坝是水电建筑的中心议题,从质量控制的总体而言,很多的质量问题不仅有技术原因,绝大多数则是管理不善造成的。因此,施工质量管理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有着无法替代的地位。 4.成本管理是手段 4.1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济 企业生存和发展依靠竞争,而竞争依靠企业的良好信誉,企业的信誉哪里来,重要的一条就是投标单位的经济实力。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每一个中标工程都需要加强管理才能取得利润,砼工程量的多少,质量的优劣,工时、机械台时的利用,资源、能源的消耗,资金周转的快慢等等,都会直接地或间接地在成本中反映,运用成本管理这个手段,就可以对上述这些方面起组织和促进作用,因此,必须在经济活动的全过程中,实行科学的、全面的、综合的成本管理。成本管理包括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及成本分析和考核。成本管理中最重要的就是成本控制,就是在工程施工的整个过程中,通过对工程成本形成的预防、监督和及时纠正发生的偏差,使施工成本费用被控制在成本计划范围内,以实现降低成本的目标。 4.2实际工作中,经常会发生成本控制不严现象 成本控制不严,将会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即使干出很多的工程量,成本居高不下,还是无效益而言。 目标制定了关键在于计划,计划制定了关键在于执行,执行过程中技术、质量、成本的管理尤为重要,建立完善的经营管理制度,各项管理要有科学性、可操作性、有连续性,不能出现断层,更不能半途而废,这样,才能在大坝砼施工中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缩短工期,取得预定的经济目标。 水利水电施工论文:谈水利水电工程砼施工过程管理 【摘要】本文通过对施工过程中加强各环节管理,精心组织、合理安排等方面的描述,强调砼施工过程管理的重要性。 【关键词】水利水电;砼施工;管理 水利水电砼工程施工在水利水电建设事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以砼大坝为主体的枢纽工程,各种费用约占工程总投资的50-70%。作为承包单位的施工企业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企业内部的管理工作至关重要,而砼工程施工管理就成为重中之重。纵观整个砼工程施工,涉及砂石骨料制备、砼拌和、砼运输、钢筋模板、浇筑仓面作业、温度控制和接缝灌浆等诸多环节。在各环节施工中加强计划、技术、质量、成本四方面的管理对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加经济效益,保证工程质量、降低造价、缩短建设周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经常存在着计划安排不合理,技术水平不高,质量、成本控制不严格等现象,为了避免和减少这些不合理现象的发生,就要加强各环节的管理,合理安排计划,严格控制质量和成本,提高施工技术水平。 1.计划管理是前提及依据 1.1施工企业根据自身生产的情况 编制各类计划,以便对未来的生产经营活动做出相应的安排,各类计划组成一个相互支持、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计划体系。计划编制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工程投资、进度和质量三大目标的实现。每种计划都是以指标来表现其具体内容和量的标准,指标是一种预期的目标和水平,计划指标之间也是有联系的组成指标体系,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是计划管理的核心。加强计划管理就是对于计划目标做出科学的预定,各项计划围绕目标来实现。 1.2避免计划安排不合理现象的发生 首先,要有计划意识,各项工作要依据目标的实现详细制定出有关措施,并积极创造条件去实现,在保证总计划完成的前提下,对各施工部位进行工序倒挂,层层分解,制定各施工工序周计划,班日计划。并依照计划严格执行。 其次,计划的制定要切实符合实际情况,不可为了盲目赶工期,制定的目标无法实现,也不可太保守以致完不成任务。第三在制定计划的同时,还要考虑到突发的新情况,考虑周全才会万无一失。 最后计划一经制定以后,就要去贯彻与实施,在执行过程中,要始终把握总的生产经营目标,做好控制工作,以适应情况的变化和防止不平衡,保持计划执行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2.技术管理是关键 2.1技术是贯彻整个施工工艺流程的重要工作,是生产力的要素之一 没有技术,就谈不上施工。在砼浇筑施工过程中就包含着一些重要工程:模板工程、钢筋安装工程、砼浇筑工程、温度控制、接缝灌浆等,这些工程的施工技术至关重要,影响到整个工程的质量及安全。因此,技术管理在施工中具有重要作用。技术管理是对各项技术工作要素和技术活动过程的管理。技术工作要素包括技术人才、技术装备、技术规程、技术情报、技术资料、技术档案等;技术活动过程指技术学习、技术计划、技术运用、技术改造、技术开发、技术评价等。技术作用的发挥,除决定于技术本身的水平外,极大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管理水平。没有完整的技术管理,先进的技术是难以充分发挥作用的。 2.2在技术管理过程中,存在技术交底不彻底,质量检验不标准,技术开发不积极等问题 技术交底不彻底使施工人员对施工仓号的构造特点、施工工艺、技术安全措施等方面了解不清,造成施工过程中出现突发事件时,无从下手,导致施工环节重复,甚至发生重大事故。质量检验不标准,无规范可循的话,对质量就会得过且过,最终造成质量事故。技术管理中技术开发很重要,在施工过程中一味因循守旧,紧抱旧技术不放,这种保守主义观念影响技术的发展,难以提高技术水平。不进则退,长此以往很难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3.质量管理是保证 3.1质量管理发展的最新阶段就是全面质量管理 在全面质量管理中,质量这个概念和全部管理目标的实现有关,它的特点是:把过去的以事后检验和把关为主转变为以预防为主,即从管结果转变为管因素,;从过去的就事论事、分散管理,转变为以系统的观点为指导进行全面的综合治理;突出以质量为中心,围绕质量开展全员的工作;由单纯符合标准转变为满足顾客需要;并强调不断改进过程质量,从而不断改进产品质量。开展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可以概括为“三全一多样”。即全员的质量管理、全过程质量管理、全企业的质量管理、多方法的质量管理。 3.2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对质量控制不严格,使质量出现各种不同的问题 很久以来,一起起因质量问题而造成的事故,充分证明了质量是工程的生命,是工程成败的关键。基础设施建设是百年大计,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质量责任重于泰山。为了避免豆腐渣工程的出现,我们要本着对国家、对人民,更是对企业前途和个人负责的态度,不折不扣地加强质量意识,强化质量管理。大坝砼浇筑和相关的工程设施,从设计、施工到投入运行,质量是一项贯穿始终的要求。由于大坝浇筑一般有着体积大、寿命长、安全系数要求高的特点,怎样建成一个高质量、高效益、高运行状态的大坝是水电建筑的中心议题,从质量控制的总体而言,很多的质量问题不仅有技术原因,绝大多数则是管理不善造成的。因此,施工质量管理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有着无法替代的地位。 4.成本管理是手段 4.1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济 企业生存和发展依靠竞争,而竞争依靠企业的良好信誉,企业的信誉哪里来,重要的一条就是投标单位的经济实力。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每一个中标工程都需要加强管理才能取得利润,砼工程量的多少,质量的优劣,工时、机械台时的利用,资源、能源的消耗,资金周转的快慢等等,都会直接地或间接地在成本中反映,运用成本管理这个手段,就可以对上述这些方面起组织和促进作用,因此,必须在经济活动的全过程中,实行科学的、全面的、综合的成本管理。成本管理包括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及成本分析和考核。成本管理中最重要的就是成本控制,就是在工程施工的整个过程中,通过对工程成本形成的预防、监督和及时纠正发生的偏差,使施工成本费用被控制在成本计划范围内,以实现降低成本的目标。 4.2实际工作中,经常会发生成本控制不严现象 成本控制不严,将会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即使干出很多的工程量,成本居高不下,还是无效益而言。 目标制定了关键在于计划,计划制定了关键在于执行,执行过程中技术、质量、成本的管理尤为重要,建立完善的经营管理制度,各项管理要有科学性、可操作性、有连续性,不能出现断层,更不能半途而废,这样,才能在大坝砼施工中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缩短工期,取得预定的经济目标。 水利水电施工论文: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及注意问题的分析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几种水利水电施工技术,并提出水利水电施工中应注重保护环境的要求,而这些施工技术在水利水电施工中,成熟地应用才能使水工建筑更加稳定与安全。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gps定位技术;gis技术;施工技术 1.水利水电施工技术科技化 1.1高科技产品 gps定位技术应用于水利水电施工伴随着gps定位技术的出现和不断发展完善,不仅为工程测量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并且让测绘定位技术发生了彻底的变革。多年来用测角、测距、测水准为主体的常规地面定位技术,正在逐步被gps技术所代替,gps技术具有高速度、高效率、高精度的特点,同时定位范围已扩大到整个宇宙。它的定位方法已从静态扩展到动态,定位服务领域已从导航和测绘领域扩展到国民经济建设更加广阔的领域。 1.2atuocad辅助设计技术 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 design简写cad)是20世纪8o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型应用软件。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如今在各个领域均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尤其在水利水电工程领域,它大大提高了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效率。利用autocad配合autolisp语言,可以编制一些常用的计算程序,得到定制的计算结果。这为工程施工提供的更加准确的科学依据。在水利水电工程上有许多复杂的计算,尤其是各种不同体形衔接处的相交线,需要用空间解析几何的方法解算。单靠计算器手工计算,非常繁琐,工作量大,准确性无法保证,长期以来一直靠老技工的经验,如今利用auto—cad建立数字化模型,执行点坐标查询功能就可以解决这一难题。autocad的特性提供了测量内业资料计算的另外一种全新直观明了的图形计算方法。另一方面是各种工程横断面、纵断面图的绘制,以及断面面积的计算和其它一些需要的图纸的绘制。从而大大减轻工程测量的工作强度和工作量。 1.3数据库技术与gis技术实现了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高效应用 随着测量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的逐步自动化、数字化,测量工作者如何更好地使用和管理好长期积累或收集的大量测绘信息,更好地为工程建设服务,其最有效的方法是利用数据库技术或gis技术建立数据库或信息系统。这样做的目的是把大量的测量数据或信息进行科学的存储,建立三维数字地形模型,提高测量数据利用率,减少人力劳动的重复,以便于检索、分析、分发和利用,实现管理和服务的科学化、现代化。将gis应用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也是近几年来才应用于水利水电工程中,用三维全景虚拟显示施工总布置,直观反映组成部分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相互关系,并实现各种信息可视化查询、分析、统计计算,实现建筑物施工全过程动态仿真演示。以信息的数字化、直观化、可视化为出发点,直观清晰地描述复杂工程建设的施工动态过程。 2.水利水电施工应强化传统施工技术 2.1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预应力锚固施工 预应力锚固技术是一项潜力很大的工程措施,它效益显著,适应面较广,既可对原有建筑物进行加固、补强,又可在新建工程中显示其独特的功能。由于预应力锚固具有传递拉应力的特殊优点,在国内外业界受到各部门的重视。预应力锚固是预应力岩锚与混凝土预应力拉锚的总称,是在预应力混凝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锚固技术。这项传统技术结合gps定位技术等新兴科学技术可以更加有效的按照设计要求的方向、大小及锚固深度,预先对基岩或建筑物施加主动的预压应力,从而达到加固或改善其受力条件的目的。 2.2大体积碾压混凝土的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的应用 碾压混凝土是近20多年兴起并得到迅速发展的一项筑坝新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它是使用填筑土石坝的大型运输,振动碾压机械,压实非常干硬的混凝土拌和物,采用大体积,薄层碾压上升的浇筑方法。这种施工方法速度快,投资省,经济效益高。最适于大体积和大面积(如路面,飞机跑道等)混凝土施工。碾压混凝土有别于常规混凝土的主要特征是:拌和物干硬,坍落度为零。施工方法更接近于土石坝的填筑方法,采用通仓薄层铺料,振动碾表面压实:而常规大坝混凝土施工采用柱状分块,插入式捣固。工程实践显示了碾压混凝土的优越性是施工速度快,经济效益高。 2.3施工导流及围堰技术在水利水电电施工中的应用 水利工程施工中,修建闸坝工程所特有的重要工程措施是施工导流。选定什么样的导流方案,关系到整个工程的工期、质量、造价和安全度汛,事先设计要做到周密谨慎。在水域上进行水利工程施工,要解决施工导流问题,通常采取的办法都是修筑围堰。施工导流是一场为水工建筑物施工,而进行的与河水争地、争时的斗争,它与施工总进度是密切相关的。导流时段的划分、导流流量的选择、导流方案及措施的拟定等,均应按国家建设计划的要求为标准,按水工建筑物主体工程的控制进度作为主要依据。控制性施工总进度实际就是坝和导流工程在洪水赛跑中所必须达到的时间指标,如何安全度汛在施工中是最关键的,导流工程必须最大限度地满足施工总进度的要求,合理的安排工期,熟悉地理知识,在设计中做到细致有度。 3.水利水电施工中应注重保护环境 3.1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对环境保护目标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及本合同的有关规定,做好施工区域的环境保护工作,对施工区域外的植物、树木尽量维持原状,防止由于工程施工造成施工区附近地区的环境污染、水利水电加强开挖边坡治理防止冲刷和水土流失。积极开展尘、毒、噪音治理,合理排放废渣、生活污水和施工废水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施工活动给周围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 3.2环境管理体系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项目应建立由项目经理领导、生产副经理主管、各职能部门参与管理的环境保护保证体系。其中工程技术部负责制定项目环保措施和分项工程的环保方案,解决施工中出现的污染环境的技术问题;施工管理部合理安排生产,组织各项环保技术措施的实施,减少对环境干扰;其它各部门按其管辖范围,分别负责组织对施工人员的环境保护培训管理和考核,保证进场施工人员的文明和技术素质,加强对有毒有害气体、危险物品严格管理和领用制度,负责各种施工材料的节约和回收等。 3.3环境保护措施 工程开工前,编制详细的施工区和生活区的环境保护措施计划,报监理工程师审批后实施。根据具体的施工计划制定出与工程同步的防止施工环境污染的措施,认真作好施工区和生活营地的环境保护工作水利水电,防止水利工程施工造成施工区附近地区的环境污染和破坏。施工调度部、试验室及职业健康环境安全部(hes)全面负责施工区及生活区的环境监测和保护工作,接受监理工程师的指导。 4.结束语 总之,水电是我国的优势资源,提高水利水电施工技术发展是能源产业发展与结构调整的要求,是国土资源利用与区域经济振兴的要求,是国家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水利水电施工论文:谈水利水电工程砼施工过程管理 【摘要】本文通过对施工过程中加强各环节管理,精心组织、合理安排等方面的描述,强调砼施工过程管理的重要性。 【关键词】水利水电;砼施工;管理 水利水电砼工程施工在水利水电建设事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以砼大坝为主体的枢纽工程,各种费用约占工程总投资的50-70%。作为承包单位的施工企业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企业内部的管理工作至关重要,而砼工程施工管理就成为重中之重。纵观整个砼工程施工,涉及砂石骨料制备、砼拌和、砼运输、钢筋模板、浇筑仓面作业、温度控制和接缝灌浆等诸多环节。在各环节施工中加强计划、技术、质量、成本四方面的管理对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加经济效益,保证工程质量、降低造价、缩短建设周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经常存在着计划安排不合理,技术水平不高,质量、成本控制不严格等现象,为了避免和减少这些不合理现象的发生,就要加强各环节的管理,合理安排计划,严格控制质量和成本,提高施工技术水平。 1.计划管理是前提及依据 1.1施工企业根据自身生产的情况 编制各类计划,以便对未来的生产经营活动做出相应的安排,各类计划组成一个相互支持、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计划体系。计划编制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工程投资、进度和质量三大目标的实现。每种计划都是以指标来表现其具体内容和量的标准,指标是一种预期的目标和水平,计划指标之间也是有联系的组成指标体系,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是计划管理的核心。加强计划管理就是对于计划目标做出科学的预定,各项计划围绕目标来实现。 1.2避免计划安排不合理现象的发生 首先,要有计划意识,各项工作要依据目标的实现详细制定出有关措施,并积极创造条件去实现,在保证总计划完成的前提下,对各施工部位进行工序倒挂,层层分解,制定各施工工序周计划,班日计划。并依照计划严格执行。 其次,计划的制定要切实符合实际情况,不可为了盲目赶工期,制定的目标无法实现,也不可太保守以致完不成任务。第三在制定计划的同时,还要考虑到突发的新情况,考虑周全才会万无一失。 最后计划一经制定以后,就要去贯彻与实施,在执行过程中,要始终把握总的生产经营目标,做好控制工作,以适应情况的变化和防止不平衡,保持计划执行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2.技术管理是关键 2.1技术是贯彻整个施工工艺流程的重要工作,是生产力的要素之一 没有技术,就谈不上施工。在砼浇筑施工过程中就包含着一些重要工程:模板工程、钢筋安装工程、砼浇筑工程、温度控制、接缝灌浆等,这些工程的施工技术至关重要,影响到整个工程的质量及安全。因此,技术管理在施工中具有重要作用。技术管理是对各项技术工作要素和技术活动过程的管理。技术工作要素包括技术人才、技术装备、技术规程、技术情报、技术资料、技术档案等;技术活动过程指技术学习、技术计划、技术运用、技术改造、技术开发、技术评价等。技术作用的发挥,除决定于技术本身的水平外,极大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管理水平。没有完整的技术管理,先进的技术是难以充分发挥作用的。 2.2在技术管理过程中,存在技术交底不彻底,质量检验不标准,技术开发不积极等问题 技术交底不彻底使施工人员对施工仓号的构造特点、施工工艺、技术安全措施等方面了解不清,造成施工过程中出现突发事件时,无从下手,导致施工环节重复,甚至发生重大事故。质量检验不标准,无规范可循的话,对质量就会得过且过,最终造成质量事故。技术管理中技术开发很重要,在施工过程中一味因循守旧,紧抱旧技术不放,这种保守主义观念影响技术的发展,难以提高技术水平。不进则退,长此以往很难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3.质量管理是保证 3.1质量管理发展的最新阶段就是全面质量管理 在全面质量管理中,质量这个概念和全部管理目标的实现有关,它的特点是:把过去的以事后检验和把关为主转变为以预防为主,即从管结果转变为管因素,;从过去的就事论事、分散管理,转变为以系统的观点为指导进行全面的综合治理;突出以质量为中心,围绕质量开展全员的工作;由单纯符合标准转变为满足顾客需要;并强调不断改进过程质量,从而不断改进产品质量。开展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可以概括为“三全一多样”。即全员的质量管理、全过程质量管理、全企业的质量管理、多方法的质量管理。 3.2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对质量控制不严格,使质量出现各种不同的问题 很久以来,一起起因质量问题而造成的事故,充分证明了质量是工程的生命,是工程成败的关键。基础设施建设是百年大计,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质量责任重于泰山。为了避免豆腐渣工程的出现,我们要本着对国家、对人民,更是对企业前途和个人负责的态度,不折不扣地加强质量意识,强化质量管理。大坝砼浇筑和相关的工程设施,从设计、施工到投入运行,质量是一项贯穿始终的要求。由于大坝浇筑一般有着体积大、寿命长、安全系数要求高的特点,怎样建成一个高质量、高效益、高运行状态的大坝是水电建筑的中心议题,从质量控制的总体而言,很多的质量问题不仅有技术原因,绝大多数则是管理不善造成的。因此,施工质量管理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有着无法替代的地位。 4.成本管理是手段 4.1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济 企业生存和发展依靠竞争,而竞争依靠企业的良好信誉,企业的信誉哪里来,重要的一条就是投标单位的经济实力。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每一个中标工程都需要加强管理才能取得利润,砼工程量的多少,质量的优劣,工时、机械台时的利用,资源、能源的消耗,资金周转的快慢等等,都会直接地或间接地在成本中反映,运用成本管理这个手段,就可以对上述这些方面起组织和促进作用,因此,必须在经济活动的全过程中,实行科学的、全面的、综合的成本管理。成本管理包括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及成本分析和考核。成本管理中最重要的就是成本控制,就是在工程施工的整个过程中,通过对工程成本形成的预防、监督和及时纠正发生的偏差,使施工成本费用被控制在成本计划范围内,以实现降低成本的目标。 4.2实际工作中,经常会发生成本控制不严现象 成本控制不严,将会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即使干出很多的工程量,成本居高不下,还是无效益而言。 目标制定了关键在于计划,计划制定了关键在于执行,执行过程中技术、质量、成本的管理尤为重要,建立完善的经营管理制度,各项管理要有科学性、可操作性、有连续性,不能出现断层,更不能半途而废,这样,才能在大坝砼施工中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缩短工期,取得预定的经济目标。 水利水电施工论文: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及注意问题的分析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几种水利水电施工技术,并提出水利水电施工中应注重保护环境的要求,而这些施工技术在水利水电施工中,成熟地应用才能使水工建筑更加稳定与安全。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gps定位技术;gis技术;施工技术 1.水利水电施工技术科技化 1.1高科技产品 gps定位技术应用于水利水电施工伴随着gps定位技术的出现和不断发展完善,不仅为工程测量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并且让测绘定位技术发生了彻底的变革。多年来用测角、测距、测水准为主体的常规地面定位技术,正在逐步被gps技术所代替,gps技术具有高速度、高效率、高精度的特点,同时定位范围已扩大到整个宇宙。它的定位方法已从静态扩展到动态,定位服务领域已从导航和测绘领域扩展到国民经济建设更加广阔的领域。 1.2atuocad辅助设计技术 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 design简写cad)是20世纪8o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型应用软件。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如今在各个领域均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尤其在水利水电工程领域,它大大提高了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效率。利用autocad配合autolisp语言,可以编制一些常用的计算程序,得到定制的计算结果。这为工程施工提供的更加准确的科学依据。在水利水电工程上有许多复杂的计算,尤其是各种不同体形衔接处的相交线,需要用空间解析几何的方法解算。单靠计算器手工计算,非常繁琐,工作量大,准确性无法保证,长期以来一直靠老技工的经验,如今利用auto—cad建立数字化模型,执行点坐标查询功能就可以解决这一难题。autocad的特性提供了测量内业资料计算的另外一种全新直观明了的图形计算方法。另一方面是各种工程横断面、纵断面图的绘制,以及断面面积的计算和其它一些需要的图纸的绘制。从而大大减轻工程测量的工作强度和工作量。 1.3数据库技术与gis技术实现了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高效应用 随着测量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的逐步自动化、数字化,测量工作者如何更好地使用和管理好长期积累或收集的大量测绘信息,更好地为工程建设服务,其最有效的方法是利用数据库技术或gis技术建立数据库或信息系统。这样做的目的是把大量的测量数据或信息进行科学的存储,建立三维数字地形模型,提高测量数据利用率,减少人力劳动的重复,以便于检索、分析、分发和利用,实现管理和服务的科学化、现代化。将gis应用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也是近几年来才应用于水利水电工程中,用三维全景虚拟显示施工总布置,直观反映组成部分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相互关系,并实现各种信息可视化查询、分析、统计计算,实现建筑物施工全过程动态仿真演示。以信息的数字化、直观化、可视化为出发点,直观清晰地描述复杂工程建设的施工动态过程。 2.水利水电施工应强化传统施工技术 2.1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预应力锚固施工 预应力锚固技术是一项潜力很大的工程措施,它效益显著,适应面较广,既可对原有建筑物进行加固、补强,又可在新建工程中显示其独特的功能。由于预应力锚固具有传递拉应力的特殊优点,在国内外业界受到各部门的重视。预应力锚固是预应力岩锚与混凝土预应力拉锚的总称,是在预应力混凝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锚固技术。这项传统技术结合gps定位技术等新兴科学技术可以更加有效的按照设计要求的方向、大小及锚固深度,预先对基岩或建筑物施加主动的预压应力,从而达到加固或改善其受力条件的目的。 2.2大体积碾压混凝土的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的应用 碾压混凝土是近20多年兴起并得到迅速发展的一项筑坝新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它是使用填筑土石坝的大型运输,振动碾压机械,压实非常干硬的混凝土拌和物,采用大体积,薄层碾压上升的浇筑方法。这种施工方法速度快,投资省,经济效益高。最适于大体积和大面积(如路面,飞机跑道等)混凝土施工。碾压混凝土有别于常规混凝土的主要特征是:拌和物干硬,坍落度为零。施工方法更接近于土石坝的填筑方法,采用通仓薄层铺料,振动碾表面压实:而常规大坝混凝土施工采用柱状分块,插入式捣固。工程实践显示了碾压混凝土的优越性是施工速度快,经济效益高。 2.3施工导流及围堰技术在水利水电电施工中的应用 水利工程施工中,修建闸坝工程所特有的重要工程措施是施工导流。选定什么样的导流方案,关系到整个工程的工期、质量、造价和安全度汛,事先设计要做到周密谨慎。在水域上进行水利工程施工,要解决施工导流问题,通常采取的办法都是修筑围堰。施工导流是一场为水工建筑物施工,而进行的与河水争地、争时的斗争,它与施工总进度是密切相关的。导流时段的划分、导流流量的选择、导流方案及措施的拟定等,均应按国家建设计划的要求为标准,按水工建筑物主体工程的控制进度作为主要依据。控制性施工总进度实际就是坝和导流工程在洪水赛跑中所必须达到的时间指标,如何安全度汛在施工中是最关键的,导流工程必须最大限度地满足施工总进度的要求,合理的安排工期,熟悉地理知识,在设计中做到细致有度。 3.水利水电施工中应注重保护环境 3.1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对环境保护目标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及本合同的有关规定,做好施工区域的环境保护工作,对施工区域外的植物、树木尽量维持原状,防止由于工程施工造成施工区附近地区的环境污染、水利水电加强开挖边坡治理防止冲刷和水土流失。积极开展尘、毒、噪音治理,合理排放废渣、生活污水和施工废水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施工活动给周围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 3.2环境管理体系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项目应建立由项目经理领导、生产副经理主管、各职能部门参与管理的环境保护保证体系。其中工程技术部负责制定项目环保措施和分项工程的环保方案,解决施工中出现的污染环境的技术问题;施工管理部合理安排生产,组织各项环保技术措施的实施,减少对环境干扰;其它各部门按其管辖范围,分别负责组织对施工人员的环境保护培训管理和考核,保证进场施工人员的文明和技术素质,加强对有毒有害气体、危险物品严格管理和领用制度,负责各种施工材料的节约和回收等。 3.3环境保护措施 工程开工前,编制详细的施工区和生活区的环境保护措施计划,报监理工程师审批后实施。根据具体的施工计划制定出与工程同步的防止施工环境污染的措施,认真作好施工区和生活营地的环境保护工作水利水电,防止水利工程施工造成施工区附近地区的环境污染和破坏。施工调度部、试验室及职业健康环境安全部(hes)全面负责施工区及生活区的环境监测和保护工作,接受监理工程师的指导。 4.结束语 总之,水电是我国的优势资源,提高水利水电施工技术发展是能源产业发展与结构调整的要求,是国土资源利用与区域经济振兴的要求,是国家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工程电气论文:电气工程自动化节能设计的应用 一、无功补偿 在配电设施中,无功功率占有一个十分巨大的比重,这样不仅会使线路电能损耗,还会对电压的平稳造成一定的影响,影响电能的正常配送。无功功率造成的影响最直观的就是功率因素普遍低下,那么便需要进行罚款,使得用户多一份支出,进行罚款的原因就是间接的增加了供电成本,对经济效益造成一定的影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选用适宜的无功补偿设施,保证人们用电电压的稳定,提升了电能的质量,最后达到节能的目的,为提高经济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电力系统在使用的过程中,若采用以上措施,需达到以下几点要求:(1)确定电容器的固定容量,以电器的自然功率和电容量为基本依据,通过精密的计算得出答案,若在使用无功补偿设施的过程中有简谐波产生,就需要在电路中接入适量的电抗器,来消除此谐波;(2)为了避免无功补偿以及过量补偿,最好选用无功功率(3)旧的补偿电容在循环使用时应当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这样不但能够准确的计算出结果还能普遍适应,因此这种方案是有效的。 二、利用有源滤波器来实现电力系统的节能目的 使用有源滤波仪器可以有效的解决在电气操作过程中的错误操作,其最主要的作用还是在于消除谐波的影响。由于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电气行业上的相关设备也是逐渐增多,这样谐波的影响也是越来越大,它会造成电压的波动,诱导电气工作人员做出错误的操作,所以有了仪器的帮助,能够有效的消除谐波的影响,减少了电力系统的出错机率,从而提升了电气工程系统的效率,实现了电气系统上的节能减排。 三、电气自动化节能设计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3.1电气工程节能设计。如果要实现电气工程的节能减排目的,最重要的是要做好设计电气设备以及安装电气工程设备的工作,这一工作的良好完成,对今后国家节能减排目的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3.2优化配电方案。电力工程系统的服务理念就是推动电力工程的发展,给予电力系统工程足够的动力支持。所以对于配电的设计要求就是要处处考虑电力工程系统的合理性,有效性。然而,考虑电力系统的合理性,就要对电力的用电设备的可靠性和负荷容量做严格要求,与此同时还要对电气工程设备操作流程给出相应规范。在配电的过程当中,要保障电力工程系统的稳定、高效以及安全性、易控性,对于导线的选择一定是要遵循绝缘性能优良,在布置导线的位置时,要控制好导线与导线之间的距离,确保导线之间的相对动态稳定,最后还要做好接地和防雷的措施。 3.3实现电气工程系统的运行高效性。选择良好的节能电气化设备是实现电力工程系统节能高效的首要工作,这也可以为电力工程系统的节能减排做出良好的铺垫效果。在电力系统运作的过程当中,为了更好地实现节能,还可以采用降低电路的消耗和均匀电荷的方法,这些方法不仅可以保障电力工程系统的安全运行,还能有效的提高设备的运行效率,实现电气工程系统节能的目标。总结为了保护同一个地球,中国全面开展节能经济,政府相关部门已推出有关节能经济政策,对于一些企业开发节能减排项目提供支持和帮助。电气自动化的节能技术还是处于探索阶段,所以我们要从节能的原则出发,努力降低能源的消耗以及环境的污染,为人类创造一个更加舒适的生存环境。至今,中国正在大力提升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在这种氛围之中,我国电气自动化的企业要抓住时机,努力研究节能减排项目,为国家的进步增添一份力量。 工程电气论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学习心得 1、引言 随着电力电子器件制造技术和微机技术的发展。电力电子技术在电气工程的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电力电子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带来了相应领域的技术革命。电力电子技术是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课程的最大特点就是电路图和波形图较多,实践性强。如何在有限学时内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较好地掌握课程内容,并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此,必须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实际应用等方面对电力电子技术课程进行改革,开创出一条适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 [1]下面就几个方面探讨一下本人在信号与系统这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一些心得。 2、充分发挥多媒体的特点制作有特色的课件 多媒体课件不能将课本的内容用PPT直接投到屏幕上,采用这种课件对教学是无益的。要将、文、声、像以及视频等融合为一体,在备课时充分该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理解和掌握,把自己课程内容的理解、分析和总结等写入PPT,插入必要的电力电子技术实验原理的Flash动画演示,精心设计每一张多媒体课件的页面,制作有自己特色的多媒体课件[2]。让学生在听课的中对教材中的内容一目了然。例如:在讲授电力电子技术中的同步信号为锯齿波的触发电路时,该电路结构相对较复杂,利用多媒体将电路图和工作波形图同时分解为几部分,将每一部分的电路图和相应的工作波形图放在一张图片中,利用多媒体的动画效果对电路中的电压、电流等进行处理,在讲授时,电路图中的电压电流路径用醒目的箭头象形地表示出来,同时工作波形中的该物理量的波形也进行动作,并将该知识点的重点用文字写在图开的边上。通过教师的控制,分节演示,使图中的路径动画和波形动作同步,从而给学生以感官上的综合刺激,同时可以节省板书与绘图的时间,扩大了教学的信息量。丰富了教学内容,能生动地展示各种教学素材,提高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积极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极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3、加强实践能力培养 教师应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电力电子技术有很强的实践性,实验是培养理论联系实、动手能力、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手段。在实实践教学改革是“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改革的一重要环节。学生要认真完成基本实验,巩固实验基础。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教学安排,学生必须完成一些验证性的实验。如电力电子器件的特性研究、基本电路的输出电压、电流波形验证等基本实验。通过这砦实验,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熟悉整流、斩波、变频和逆变的相关概念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在此基础上,我校现在已淘汰传统的分立元件实控制柜,采用浙江天煌教学仪器公司的“电力子与电力传动实验台”。我们采取的措施有:将实装置介绍及实验要求挂到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网站,提供基本操作示范录像;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开放实验室,同时鼓励学生参教师的科研活动和实验室建设。实验改革的基本思路如下:①要求实验内容全,包含各类半控、全控型功率开关器件和PWM控实验;②融合相关课程(如自动控制原理、电机拖、计算机控制)的综合实验;③分层次设置实验,使生可自行搭接和组合设计,以便将其扩展成新实;④学生的实验活动建立在自主设计的基础上。教师要提高毕业设计环节的质量[3]。毕业设计的题目不求过大过难,但要使学生能真正明白其工作原理并能亲自动手制作出可行的实际电路。如以布置一个利用单片开关集成调整器芯片设计一个简单电源的题目。要求学生自行查阅相关的芯片资料及典型应用电路,用protel画出原理图并仿真,仿真结果正确后再要求学生排版生成PCB电路,然后再利用刻板机或自己刷板子制作出实际的线路板,把所需元件焊接完成后再进行测试,直至输入输出正确。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理工科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尽快适应将来的工作岗位。毕业设计论文通常涉及元器件购买、电路板加工与制作、测试分析等费用开支,没有一定的经费投入及实验条件难以完成教学任务。 4、教师应讲好绪论课并提高自身素质,采用双语教学 教师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教师自身素质的好坏不仅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而且对学生也有很大的影响。因教师应加强自身的意识,讲好绪论这第一堂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可以通过搜集丰富的图片、录像等感性材料来说明电电子技术的具体应用领域,使学生明白他们在课堂上将要学的看似“枯燥”的电路图,波形图及公式推导在工程实践中非常有实用价值的。由于电力半导体器件和微电子半导体器件日新月异的发展,电力电子技术每隔不久便有一个新,!飞跃,其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大。教育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站在全系统的高度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从把知识点分得过细、缺乏联系转变为强调知识的整体性和培养综合运用知识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方面突出重点,理论联系实际。“电力电子技术”是一门非常实用的课程,应用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关系密切。本科教学中开展双语教学,是教育部提出的在新形势下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益尝试,是全球经济化的必然趋势,是教育国际化的客观要求,是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双语教学现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热门话题。将双语教学运用于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其主要 目的是传授先进的专业技术知识,同时给学生提供应用英语学习的机会。双语教学施行之初,学生往往会不适应,易失去学习的兴趣,所以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和教学手段方面充分考虑到了初学者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 5、结束语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实践改革措施应与各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我校对开设该课程相关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工程实践型人才。因此,在该课程的教学实践改革中要及时更新和补充目前工程应用中真正用得到的主流技术来充实我们的教学内容,积极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任课教师积极参与到该课程的相关科研实践中来,科研与教学共同进步。随着电力电子技术发展应用的广泛和深入,该课程的改革也一样会不断地向前推进,各种各样的探讨和方法也会不断涌现。因此,围绕学生,追寻电力电子技术发展前沿,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激发其创新能力,是课程改革发展的方向。 工程电气论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核心竞争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作为一门对技术要求和实践要求都非常严格的学科来讲,其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是行业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需要。本文就如何培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核心竞争力进行简单的研究,并结合实践对其进行论述。 关键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核心竞争力;培养目标 所谓核心竞争力就是指一个企业的某项专业技术在技术或管理模式方面优于同行业内的其他企业,并且可以凭借这个优势取得较高的经济收益。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特拥有的、能为消费者带来特殊效用、使企业在某一市场上长期具有竞争优势的能力。核心竞争能力、核心产品和最终产品之间的关系好比树根、 树干和花果之间的关系: 企业好比一棵大树, 核心产品是树干, 业务单位是树枝, 树叶、花朵和果实则是顾客所需要的最终产品, 而核心竞争力是树根, 是所有这一切赖以存在的根本。核心竞争力实际上是隐含在核心产品里面的知识和技能或者它们的集合, 是企业所特有的, 并且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得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的基础, 其中创新是核心竞争力的灵魂, 主导产品 (服务 )是核心竞争力的精髓[1]。 核心能力理论不仅适用于企业, 同样适用于高等教育。2l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教育市场已经形成,高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其竞争宏观上体现在校与校、地区与地区之间,微观上体现在专业和专业之间的竞争。因此,如何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摆在每一所大学面前的任务。学校只有围绕创建专业核心竞争力开展各种管理活动,才能抓住市场机会,为学校带来持久的竞争优势。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竞争力包括师资力量、专业特色、培养方向等多因素,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就是各个因素的优化。下文就将结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专业培养目标的明确度、师资力量的加强、教育经费的增加投入、实践教学的合理开展、对行业领先技术的学习和研究、教学管理的强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专业特色的突出等方面,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综合的论述。 一 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对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来说,其课程的设置必须满足将来电器工程发展所需人才资源的培养需求。在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潜在人才的教育中,要注入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具体要求,教育机构和学校要明确专业培养的方向。如何明确专业目标,我认为应该着重培养者和被培养者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认识,并在认识的基础之上形成专业培养目标。 二 加强师资力量 对于一个专业课程教育质量的提高,最重要的就是师资的质量和优质师资的数量。对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来说,加强师资力量是非常必要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目前正处于一个发展的瓶颈期,其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不具备发展的资源和条件,因此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发展一直处于增长不明显状态。为了加快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发展和课程的提升,必须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进行一定的优化。对于该专业来说,专业的优质师资力量不够充分。为了实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的改革,师资力量就必须得到足够的加强。当然,这种加强既包括数量的增加,还包括质量的提升。 三 加大教育经费投入 每一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和实践都会依赖于其经济基础的扎实程度,故言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专业技术课程的引进、专业实践操作软件的使用、专业教师的招聘等,都需要有资金的支持来实现操作的可能性。目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资金投入方面还需加强。对于一项教学专业课程来说,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该得到更多的教育经费的投入。教育经费的投入主要用于专业教育相关的各类费用。教育经费的投入,可以从多方面入手,如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相关行业内企业加强合作,积极宣传并倡导企业对专业教学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 四 合理开展实践教学 对于一门课程的理论而言,其都来源于长期的实践,理论的学习也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实践的进步和发展。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一门极具实践性的课程,对于它的理论的学习也是必须结合实践的开展,才能更好的得到理解和解释。 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过程中,要积极组织实践教学,如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系统和设备的实地考察,实施模型、模拟等教学方案。 对于实践教学的开展,要选择适当的参考案例和参考基地,在学生对理论有了一定的认识时进行理论教学,以达到在实践中总结理论,在理论中探究实践的目的。 五 跟进行业领先技术学习和研究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一门处于发展中的专业课程,其实在相关行业的不断实践和总结中的到了发展。当然,处于市场经济的时代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必须不断得到改善和优化,才能实现该门课程最终的教学目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改善和优化主要体现在对行业内现金技术的学习和研究,要积极主动与市场和国际并轨,要不断总结理论、更新理论,从而达到促进实践进行的目的。 六 强化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对于一门课程在宏观方面的改进,主要就是对课程和教学的管理工作的改进。当然,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宏观方面也主要体现为该门专业学科的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要是宏观方面的元素起到促进和催化的作用,就必须对这些元素进行一定的改变和提升。要强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教学管理,是教学可以顺利实施,是教学的次序逻辑分明、主次得当,从而使教学的质量得到提高。教学管理的强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使得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开设目的得到更好的实现,从而对学生的实践学习打下牢固的根基。 七 突出专业特色 一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必须拥有其自身的专业特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也是如此,必须突出其专业色彩,以便更好地发挥教学的特色和作用。对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来说,要如何突出其专业特色,本人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第一是在对基础的扎实稳固前提之下,建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特色教学模式,兼顾教与学的双方互动作用,突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理论的学习是为了实践进行的特点。积极开展模型建立,积极做好专业实习工作等。 第 二是要在专业理论的基础上,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行业内企业建立友好合作单位关系,参与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理论研究部分,在项目实施期间,要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相关的实习工作等。 综上而言,要突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特色,就必须结合教与学,充分开展理论与实际互相结合的学习和教学,从而促进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结束语:办学特色是一个学校的灵魂,专业特色是一个专业的灵魂只有具备了鲜明的专业特色,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学生才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具有自己的竞争力。在未来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行业内,相关专业核心竞争力建设队伍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将会更加重要和关键。 工程电气论文:我国电气工程和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具体应用 近些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控制系统技术水平也日益提高,在工业生产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具有提高自动化水平、提高生产效率、延长设备使用年限等特点。因此,做好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实践是企业应当重视的工作。 1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概述 (1)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在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中,主要有闭环控制、开环控制以及复合控制三种,其中,闭环控制控制过程是根据给定值和反馈量偏差来完成的,能够预防震荡,确保控制装置正常工作。开环控制的控制装置与受控对象之间是顺向作用,优点在于控制过程、系统结构简单,不足之处是控制精度差、抗干扰能力低,主要适用于对控制性能要求相对偏低的场合。复合控制是一种反馈控制方式,只有在被控量变化后,控制系统才会进行调节与控制,控制过程、被控量不会受复合控制的影响。 (2)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方式。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控制系统主要可以分为集中式、分布式以及信息集成化三种,具体是指: 首先,集中式控制系统。此种控制系统只有一个处理器,承担着系统的所有功能的处理任务,其优点是系统结构简单、设计与操作简便、维护成本较低,其缺点有在监控对象增加时,处理器工作效率会降低,处理工作过程会受任务多少影响,主机使用空间减少,在功能增加时,只能通过增加电线方式解决,会增加成本,影响系统可靠性[1]. 其次,分布式控制系统。此种控制系统有多个控制回路,每个控制回路分别承担一部分系统功能,可以有效解决集中式控制系统的不足,同时实现对数据的集中获取、管理与控制。但是,分布式控制系统也存在一定不足,主要是受仪表类型复杂、标准不一影响,会增大维修工作难度。第三,信息集成化控制系统。信息化集成控制系统是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一种控制系统,是指在电气自动化控制设施与机械设备之间以信息技术作为连接,比如微电子处理技术等,提高信息获取效率,提升控制系统自动化水平。 (3)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控制系统的重要性。在工业生产中,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系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能够提高设备的可靠性,通过自动化系统,可以对电气工程相关设备状态进行自动检测,检验元件参数指标以及可靠性,确保在各种环境条件下,设备都可以良好运行,并对其进行相应改进与完善,确保电气工程的可靠性。 其次,可以增强系统的适用性,在生产过程中,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系统能够自动记录所有的运行数据,并通过对数据的自动分析、对比,根据实际需求来对工作进行自动控制与调节,从而有效增强系统的适用性。 第三,可以提高生产的先进性,在工业生产中,自动化控制水平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衡量指标,通过应用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控制系统,可以自动完成对生产过程与产品的测试工作,在保证产品品质的同时,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实现生产先进性的提升[2]. 2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实践 (1)在智能化方面的实践。在电力系统当中,其运行的可靠性、安全性等与智能化水平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将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控制系统应用于系统的智能化当中,可以提高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解决电气工程早期自动化控制存在的不足,促进电气工程的进步,有效提升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的整体水平。对于智能化控制器而言,其优点主要是可以同时完成诸多不同数据的处理,也可以承担一些其他控制器难以完成的工作,比如难度较高、危险性较大的工作。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控制系统在智能化方面实践,不仅体现在提高智能化技术的先进性、实用性方面,还体现在增加电气工程的稳定性上。在未来工业发展趋势中,智能化方面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控制系统应用将会越来越加广泛,分布在智能化的各个领域,对智能化的发展与进步起着重要促进作用。因此,应当加强对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系统在智能化方面实践的研究,针对不同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可以提高智能化中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系统可靠性与安全性,避免事故发生[3]. (2)在变电站配电的实践。在变电站配电中应用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控制系统,会对变电站运行设备故障与事故进行自动记录,利用监控、操作的图像化与智能化特点,不仅可以提高变电站运行效率,也能够有效提高变电站配电自动化系统的管理水平,对变电站配电进步有着重要意义,有助于促进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的发展。 (3)在电厂分散测控系统的实践。在电厂运行中,分散测控系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可以对 :请记住我站域名/ 3 结语 综上所述,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控制系统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加强对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控制系统的了解,掌握其设计方式、控制系统模式等内容,将其合理应用于工业生产的实践当中,对于工业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等起着重要保障作用。因此,对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实践展开研究,借鉴先进技术,提高系统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对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控制系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工程电气论文:小议电气工程的电气火灾预防 一、电气火灾的分类与影响因素 1.电气火灾事故的种类是比较多的,比较常见的有线路过载、电流泄漏、电气短路等。电气短路事故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金属性短路与电弧性短路,前者具备较大的短路电流,因为超高温度导致短路点发生熔结现象,从而导致一系列火灾。后者的短路电流是比较小的,但是其短路点容易引发电弧与电火花,从而促使其局部温度升高,导致一系列的人身财产安全损失。为了保证电气火灾发生频率的降低,我们需要对相关线路进行实时控制,以避免线路温度的超额上升,从而避免一系列电气火灾事故的发生。 电流泄漏事故的发生来源于潮湿的环境或者是绝缘材料的低效能,这种情况导致介电强度的不足,增大线路的对地电容,从而发生一系列的泄漏电流,进而导致绝缘层的损害,从而引发电火花,导致电气火灾的发生。接触不良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它增加了其接触电阻,电流通过接触面时,发生温度的急剧上升,进而产生一系列的电气火灾事故。随着经济技术的进展,对谐波效应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在此过程中,非线性负荷电气设备普遍得到应用,对于它的应用不规范,也容易导致电气火灾的发生。 2.线路发生短路也容易导致电气火灾的发生,在电力资源输送过程中,它发生了电流回路现象,使通过回路的电流急剧增大,进而产生很多的热量,导致温度提升,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火灾事故。导致线路短路现象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老化的绝缘层、绝缘层的破裂、过旧的输电线路,都容易发生两线相碰的现象。在实际工作中,电线的乱拉乱接,容易导致外套机械的损伤,进而导致短路现象。电线接头的不良接触,也容易导致电线的温度剧升,从而导致火灾事故。在实际情景中, 如果电线与家用电器或者其他设备的接头的不牢固,也容易对电流造成阻碍,进而导致温度上升,这些热量容易融化电线的绝缘层,进而导致电气火灾。一般来说, 通过电线的电流大于它的安全载流量,它的电线温度就越高,也就越容易融化电线的绝缘层,导致短路现象,进而发生一系列的电气火灾。 用电设备自身质量的不佳,也容易导致电气火灾事故,这些用电设备的内在缺陷,不利于电气设备的正常应用,出现一系列的安全隐患问题,比如其不规范的接地、低性能的绝缘材料,间隙过小的电气保护等都可能导致电流泄漏的产生,不利于电气火灾事故的预防。 3.不合格的电气系统也容易发生安全隐患。在设计环节中,不能实现对熔断器、断路器等设备额定电流的有效设定,就容易导致保护设备的故障,在线路运行过程中,出现一些安全问题,保护设备就失去其保护作用,不利于电气火灾现象的避免。与此同时,不合理设计的电气系统,容易导致谐波效应与线路过载的情况,加大了安全隐患,在设备安装使用环节中,操作人员的人为失误也不利于电气设备的稳定运行,进而导致安全事故。 为了有效控制电气火灾,我们需要进行用电环节的规范,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裸露带电体与动植物、金属物件等的接触都容易发生电气短路现象,在潮湿的用电环境下,泄漏电流、电气短路现象的发生是很普遍的。用电设备工作过程中的冷热变化、电气腐蚀等都容易导致接触不良。 二、电气火灾的预防控制 为了确保对电气火灾事故的有效预防控制,我们需要根据电气火灾发生的因素进行深入剖析,确保相关预防措施的提出,以降低火灾发生的频率。为了实现这些目的,我们需要进行电气产品的良好选择,确保用电设备的质量。在电气设备采购、选择环节中,我们要规范好设备的质量控制,并且做好设备进场时的检查和维护工作,对安装完毕的电气设备在使用之前要进行交接试验,确保安全正常的投入使用。 1.为了确保电气工程的顺利运行,我们需要按照国家规范对运行中的电气系统进行科学设计,确保其合理性、效率性,对于其中各种隐患问题,进行及时解决,确保满足用电的需求,做好电气工程的设计环节、施工环节的有效控制。尽量采用TN- s或TN- C- s供电系统,并选择合适的线路截面和保护装置,应特别注意系统中三相线路的负载平衡及N线、PE线截面的正确选用,严禁随意减小电气线路截面和变更保护装置的类型与容量。 对于一些容易用电设备、部件做好积极的固定,确保其与可燃物的有效安全距离,与此同时,我们也要进行一系列隔热防火措施的制定,确保对隔热材料的有效应用,以保证引入、引出线路的安全性。供配电线路的敷设和连接必须严格按照国家规范和相关技术标准的要求做到安全可靠。电气工程安装完毕后还必须切实做好电气竖井、电缆沟槽和管线、桥架等过墙孔洞的防火封堵,杜绝火势蔓延。 2.为了保证电气工程的顺利运行,我们要及时更新现代化电气火灾预防检测技术。利用超声探测法与红外检测法,进行电气工程各个环节的有效控制,确保对电气装置与线路运行环节的有效控制,确保其非接触性检测方式的质量效率的保证。并与新一代电能分析和检测仪器对电气系统工作状态的不间断实时监测结果互相配合,就能够及时、安全、有效地防范电气火灾事故的发生。 我们还要做好积极的监督管理,确保用电环境的合理性、稳定性,确保对电气设备与线路的有效保养,避免将其放置在高温、高化学腐蚀性的环境中,做好积极的隔离防护措施,进行定期检测控制。制定规范的用电管理制度,坚持电气安装、操作和维护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和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加强临时用电线路的现场管理,禁止乱拉乱接和不安全用电。 三、结束语 为了确保电气工程的可持续利用,我们需要做好电气火灾的控制工作,针对具体火灾事故特点,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隐患解决,以满足电气工程的综合效益的实现,促进国家经济建设的稳定运行。 工程电气论文:探讨电气工程施工问题处理的有效方法 一、电气工程施工过程中主要出现的问题 1在进行导线穿管时出现的问题 在施工人员进行导线穿管的工序时,由于没有严格的根据电气施工方案中所规定的那样进行,这样就使得电气工程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从而严重的影响了建筑施工的整体质量和施工进度。 2在进行预防雷电设置方面出现的问题 在整个电气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对于雷电预防的工作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有的施工人员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进行预防雷电设置的过程中并没有按照设置的要求严格的进行设置,而是单凭自己的技术进行设置,这样就严重的威胁到了整个建筑物的安全性能。 二、对于电气工程施工过程中问题处理的有效方法 1不断的对电气施工的建筑材料进行质量检查 在进行电气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建筑材料的好坏直接影响了电气工程施工能否顺利的进行。所以,为了能够使得电气工程施工保质保量的完成,那么对建筑材料进行严格的检查就变得至关重要。这就要求采购人员在建筑材料进行采购时一定要严格的按照规定进行采购,一定要对建筑材料的质量进行严格的把关。并且电气工程施工人员在进行施工之前还要对所要施工的建筑材料进行严格的审查,只有质量过关的材料才能被运用到电气工程施工中。与此同时,在建筑材料投入到施工之前还要对建筑材料和施工方案中的建筑材料进行严格的对比,要保证绝对的符合,并且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选择。只有这样的严格的检查才能够使得建筑工程的施工顺利的进行。 2不断的加强对建筑施工中每个环节的质量检查 在进行电气工程施工的过程当中,为了能够有效的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这样就使得建筑工程的相关人员一定要对电气工程施工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进行严格的检查,要注重每一个小的细节,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小的问题,在进行检查的过程中对于出现的问题一定要及时的进行合理科学的解决。并且还要不断地对电气工程施工的过程进行实时的监督,要充分的保证电气工程施工的质量,而且还要根据电气工程施工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的规划和分析。与此同时,要不断的对电气工程施工人员技术进行提高,这样才能够有效的提高电气工程施工的质量。 3要不断的完善电气工程施工的方案设计 要对整个建筑工程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讨论,要考虑实际的情况和建筑工程的欲求,最后选定最佳的施工方案,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的保证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和质量。除此之外,还应该随着建筑施工的不断进行,根据实际情况对建筑施工设计方案进行过相应的完善和改良,使得设计方案更具有可行性和合理性。并且还要充分的考虑经济的因素,既做到科学合理又做到成本最低。 4不断的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技术培训 要想使得整个电气工程施工能够顺利的进行,还应该不断的加强对施工人员进行施工技术的培训,电气工程施工人员只有熟练的掌握施工的技术才能够使得建筑的质量得到有力的保证。而且还要对电气工程施工人员进行相应的技术培训考核,这样才能够清楚的了解电气工程的施工人员对于施工技术的掌握情况,还应该建立完善的考核和奖罚体系,对于表现好的施工人员要进行奖励,对于不过关的施工人员要进行相应的处罚,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的调动建筑施工人员对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这样才能够有效的保证电气工程施工工程的顺利实施。 三、结束语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迅速发展壮大,这样就使得建筑物的质量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所以这就要求在进行建筑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把质量作为重中之重。而对于电气工程的施工又是整个建筑工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电气工程施工的好坏直接影响了整个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因此对于电气工程的施工也变得尤为重要,所以对于电气工程施工的相关领导人员就要不断的加强对电气工程施工的管理,要对其进行科学全面的规划和实施。要不断的提高电气工程施工的质量和效率,并且还要不断的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技术培训,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的促进电气工程施工的保质保量完成,从而促进了建筑事业的发展。 工程电气论文:有关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分析 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概述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以电磁感应定律、基尔霍夫电路定律等电工理论为基础,研究电能的产生、传输、使用及其过程中涉及 文秘站: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电机电器技术信息与网络控制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诸多领域,其主要特点是强弱电结合,机电结合,软硬件结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主要以控制理论、电力网理论为基础,以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则为其主要技术手段,同时也包含了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开发以及系统管理与决策等研究领域。控制理论是在现代数学、自动控制技术、通讯技术、电子计算机、神经生理学诸学科基础上相互渗透,由维纳等科学家的精炼和提纯而形成的边缘科学。它主要研究信息的传递、加工、控制的一般规律,并将其理论用于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将控制理论和电力网理论相结合,应用于电气工程中,有利于提高社会生产率和工作效率,节约能源和原材料消耗,同时也能减轻体力、脑力劳动,改进生产工艺等。 在实际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设计中,应该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来进行考虑,通常情况下,都是先进行硬件的设计,根据实际的工业控制需要,针对性的选择电子元器件,首先应该设置一个中央服务器,并采用先进的计算机作为系统的核心,然后选择外围的辅助设备,如传感器、控制器等,通过线路的连接,组建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在实际的设计时,除了要遵循理论上的可行外,还应该注意现实中的可行性。由于生产线是已经存在的,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必须在不改变生产型的基础上进行,对硬件设备的安装有很高的要求,如果设备的体积较大,就可能影响正常的加工,要想使设计的控制系统能够稳定的工作,设计人员必须进行实地的考察,然后结合实际的情况,对设备的型号进行确定。在硬件设计完成之后,还要进行软件系统的设计,目前市面上有很多通用的自动化控制系统软件,但是为了最大程度的提高自动化水平,企业通常都会选择一些软件公司,根据硬件安装和企业生产的情况等,进行针对性的软件设计。 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应用分析 2.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应用理论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是随着工业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一门学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是为了满足实际生产的需要,在传统的工业生产中,采用的主要是人工的方式,虽然机械设备出现后,人们可以操控机器来进行生产,极大的提高了生产的效率。但是经济的发展速度更快,对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在这种背景下,仅仅依靠操作机器的生产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的需要,必须进一步提高生产的效率,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很多企业都实行了二十四小时生产,通过实际的调查发现,采用这样的生产方式,机器可以不停的运转,操作人员却需要足够的时间休息,因此必须增加企业的员工,这样就提高了生产的成本,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企业要想获得更多的效益,必须对生产的成本进行控制,于是有人提出了让机器自行运转的概念,这就是自动化技术。 2.2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 (1)防雷接地。雷电灾害给我国的通信设备、计算机、智能系统、航空等领域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因此,在智能建筑建设中也要十分注意雷电灾害,利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将单一防御转变为系统防护,所有的智能建筑接地功能都必须以防雷接地系统为基础。(2)安全保护接地。智能建筑内部安装了大量的金属设备,以实现数据处理,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求,这些金属设备对建筑的安全性提出了挑战,因此,在智能建筑中运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为整个建筑装上必要的安全接地装置,降低电阻,防止电流外泄,这样便能够很好地避免金属设备绝缘体破裂后发生漏电现象,保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3)屏蔽接地与防静电接地。运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十分注意电子设备在阴雨或者干燥天气产生的静电,并及时做好防静电处理,防止静电积累对电子设备的芯片以及内部造成损坏,使得电子设备不能正常运转。设计师将电子设备的外壳和PE线进行连接可以有效地防止静电,屏蔽管路的两端和PE线的可靠连接可以实现导线的屏蔽接地。(4)直流接地。智能建筑需要依靠大量的电子通信设备、计算机等电脑操作系统进行信息的输出、转换与传输,这些过程都需要微电流和微电位来执行,需要耗费大量的电能,也容易造成电气灾害。在大型智能建筑中应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可以为建筑提供一个稳定的电源和电压,还有基准电位,保证这些电子设备能够正常使用。 2.3强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应用措施 (1)强化数据传输接口建设。在应用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的时候,数据传输功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定要进行高度的重视。只有提高系统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快捷性、高效性与安全性,才可以保证系统运行的有效性。在进行数据传输强化的时候,一定要重视数据传输接口的建设,这样才可以保证数据传输的高效、安全。在建设数据传输接口的时候,一定要重视其标准化,利用现代技术处理程序接口问题,并且在实际操作中进行程序接口的完美对接,降低数据传输的时间与费用,提高数据传输的高效性与安全性,实现电气工程自动化的全面落实。(2)强化技术创新,建立统一系统平台,节约成本。电气工程自动化是一项比较综合化的技术,要想实现其快速发展,就一定要加强对技术的投入,突破技术瓶颈,确保电气工程自动化的有效实现。所以,在进行建设与发展电气工程自动化的时候,一定要加强系统平台的建设,结合不同终端用户的需求,对自身运行特点展开详细的分析与研究,在统一系统平台中展开操作,满足不同终端用户的实际需求。由此可以看出,建立统一系统平台,是建设与发展电气工程自动化的首要条件,也是必要需求。(3)加强通用型网络结构应用的探索。在电气工程自动化建设与发展过程中,通用型网络结构发挥着举足轻重的 作用,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可以有效加强生产过程的管理与技术监控,并且对设备进行一定的控制,在统一系统平台中,可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作可以更加快捷的完成,同时增强工作安全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电气工程自动化被广泛应用于各领域,同时随着当前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更新,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工程电气论文:电气工程安装的质量及措施 一、建筑电气工程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建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电气工程作为建筑中间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对于电气工程的要求也相应的提高了。很多新的技术开始采用,电气工程中间的智能化技术就大大的提高了电气工程的质量。电气工程的施工工序主要是安装控制装置、安装相应的电缆、安装变压器、安装照明装置、安装发电装置等一系列装置,在所有的装置安装到位之后,我们还要试运行,然后再对其中的问题进行修改。 二、智能化技术 随着建筑工程要求的提高,很多的新技术开始使用,智能化技术就是众多新技术中间的一种。智能化技术又叫人工智能技术,智能技术是计算机技术、GPS技术等技术的集合体。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人工智能的概念,人工智能包括用语言识别系统、语言处理系统、图像文字分析系统、专家系统等。智能技术在控制方面的应用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的丰富着其他的系统结构,逐渐的在原来的系统基础之上加入仿生学、自动化等新的知识,构成了一个更加全面的系统。既提高了智能技术的整体的可靠性,又提高了它的运行速度和设备性能。 三、智能化技术在建筑电气工程中间的应用 智能技术已经开始频繁的应用到建筑电气工程中,在电气工程的自动化控制中,在电气工程设备故障检测和电气工程优化中都是应用的智能化技术。在这些电气工程中,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大大的提高了电气工程的自动化程度,加快了电气工程设备故障的检测维修速度,对电器工程的优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1.智能技术在建筑电气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1)智能化技术在电气设备中的应用在电气化的领域中间,电气化的操作是一个复杂的工作。因为它涉及的领域较多,需要高素质的人员才能进行控制。同时还要通过控制人员具备高度的责任感,来确保操作的良好进行。(2)电气控制中人工智能的有效应用电气控制在整个的建筑电气工程中间是关键的一个环节,实现电气控制的智能化就可以提高工作的效率、加快工程的进程、提高工程的质量、降低工程的成本。在电气工程中,我们的电气工程需要自我保护,我们通过将GPS的定位系统安装在里面来确定电气控制的线路。一旦出现问题,我们的计算机智能系统就会自动的传送出运行状况,然后对传出的数据进行分析,最后进行智能化的电气控制。2.智能化技术在建筑电气工程故障检测分析中的应用(1)在建筑电气工程中,我们可以利用智能化技术进行控制。在控制的中,我们对于系统的智能化检测就能很好的反馈出问题的所在。对于发生故障的部分进行智能数据的传送,以便进行更进一步的智能监控,常用的方法主要有神经网络,模糊网络,专家系统等。(2)对于电气的变压器、发动机、发电机等诊断,我们需要及时有效的处理这些问题。电气工程中间经常会出现故障,对于故障诊断的不及时和故障诊断的不准确将导致更加严重的后果。而传统的故障诊断的方法和技术比较的繁杂、检测的时间较长、准确率不高。对于变压器,我们的传统方法是检查变压箱的气体,然后对气体进行分析,来判断是否存在故障。既浪费时间,又没有很高的准确率,往往还会出现分析错误,导致故障的分析错误,造成更大的损失,而智能化的应用就可以清晰的判断出故障所在。通过人工智能中的模糊理论、神经网络、专家系统来分析,以此来提高工作的效率和工作的准确度3.智能化技术在建筑电气工程电气设备优化设计中的应用(1)智能化技术在电气自动化技术中进行设备的优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智能化技术的遗传算法,另一个是智能化技术的专家系统。遗传算法是模仿生物遗传的模仿,在运算的时主要是利用生物的进化规律进行搜索,然后对于里面系统的缺陷进行优化。但是在实际的运用中,我们通常是采用遗传算法和专家系统相结合的方法来对设备进行优化。(2)除了使用遗传算法和专机系统进行电气设备的优化升级之外,还可以采用模糊逻辑、神经网络的方法进行设备的优化升级。模糊理论主要是利用物理的方法进行的设备的优化升级,神经网络主要是将计算机中间的算法进行升级,从而提高运算速度。这种方法充分克服了神经网络运算速度慢的问题,并在优化升级中起到了重大作用。 四、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展望 (1)从目前来看,国内的人工智能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甚至有些已经经过了实践的检验,证明了其可行度。但是从整体的人工智能化应用来说,还处于低水平的发展状态,很多的智能化技术还只是停留在理论阶段,没有在实践中间检验它的可行度,现在的建筑电气工程的智能化技术应用还是智能化技术应用发展的一个小的步骤。对于现在的科技工作者来说,当务之急是将研究理论拿到实践中间来检验。然后将这些成果更多地应用到建筑的电气工程中间,为整个的电气工程的发展做出贡献。(2)从以上可以看出,智能化在电气工程的应用中,对于变压器、发电机、电动机等部分研究的比较的深入,而在其他发展中则相对滞后。在建筑电气工程智能化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的加深对于其他部分的智能化,从而整体上推动电气工程的智能化。(3)智能化技术在建筑电气工程中的应用目前是比较成功的,但是在时代的发展中,要是智能化没有更多的创新,那么肯定会有其他高端的技术来代替智能化技术。因此,智能化技术也要在时代的发展中间不断的前进,来适应电气工程的需要,从而将电气工程推向更高的智能化水平。(4)智能化技术是多种学科知识的综合,因此在智能化的发展中,我们要时刻关注其他的学科知识的发展,将其与智能化的发展相互融合,从而推进智能化的发展,以便对建筑的电气化工程进行更深层次的智能化。 五、结语 建筑电气工程的智能化技术将提升建筑的整体质量,将加快工程的进度,将更好的节省工程中间的人力资源。智能化技术也还在发展,建筑电气工程的智能化技术将会在智能化技术的发展中间应用的更加成熟。 工程电气论文:电气工程和自动化剖析机器人设计结合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电气工程在不断更新和进步中,电气工程中的自动化技术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对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于社会生产生活各方面的要求都在逐步提高,尤其是自动化方面。机器人的不断研究和创造是时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 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概述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中涉及到了电力电子技术、电机电器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信息和网络控制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主要特征是将强弱电进行有效结合,机电结合,系统和元件相结合以及软件和硬件相结合,换句话说,电气工程和及其自动化主要是将工程中的强力学和网络信息汇总的软件学进行相互结合。也因此,人们在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需要重点掌握计算机工程和电气方面的知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学科在设置一些具体的课程时,将学生的动手能力充分考虑在内,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的学习当中,就能够有效地掌握到该学科的重点知识。学生们通过对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学习,不仅学习到了相关的基础知识,同时还能够根据自身的能力去挑战一些更高水平的技术实验[1]。 2机器人内涵 机器人主要是指那些能够使用自动功能进行一些既定工作的机械设备。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的机器人能够自如地进行一些简单工作,比如一些投篮、快跑等运动项目以及协助人类从事一些危险行为等。当前该项技术较为先进的国家,已经在机器人的研究领域取得了较大的成功,使得机器人能够有效投入到建筑学、医学以及军事建设等多方面的工作当中,对于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们工作量具有重要意义。机器人的研究水平越来越高,当前的机器人已经逐渐更趋向于高度人性化,不仅仅只是一些机械设备的堆砌,但是距离机器人能够真正拥有和人类一样的思维还用很长一段路要走[2]。 3机器人设计中对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应用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重要的技术手段,能够为机器人的研究和开发发挥重要作用。当前众多的机器人设计中也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作为了主要的技术支撑,通过对于机器人内部设备的主要构造情况进行详细分析,能够有效发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应用情况。通常情况下,机器人都是由多种机械部件进行拼接,主要应用了电机和连接杆的连接作用。在装置机器人的电机时,需要将步行或者跳跃的功能充分考虑在内,同时将生活中常见的铝板铝条做好构建链接工作。机械人在完成构件组装工作后,需要进行在相关装置的检测工作,从而能够有效保证机器人内部机械的运行效果。检测装置是机器人初步完成之后的重要检测工具,能够有效记录出机器人的内部信息和实际信息,当两者之间的信息出现偏差较大的时候,需要及时进行信息的设定工作,偏差较小则可以忽略,从而直接投入到实际使用当中。现代先进的机器人能够进行相关信息的分析工作,从而能够有效代替人类进行相关对象的识别工作,同时还能够及时地将这些识别信息进行反馈,对于提高机器人工作的精度具有重要意义。机器人的组装只是机器人能够正常投入使用的一个前提,想要机器人真正自如地进行工作,需要在其内部安装一定的驱动装置,利用计算机系统中的驱动设备,能够在机器人的内部设置一些指定信号,当机器人接收到之后,就能够进行下一步的工作。除了少量机器人能够根据已经事先编排好的程序自动动作之外,大部分的还需要人为进行操作。因而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有效应用到其中,能够起到良好的作用和效果。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身的优势和功能较多,能够为机器人的设计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和辅助作用[3]。 4总结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当前重要的学科,对于机器人的研究和设计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积极引入到机器人的设计工作中,能够为机器人的整体设计工作起到良好的技术支撑作用。通过人类的指挥,或者在机器人内部安置一些自动化的设备,能够让机器人在很大程度上拥有人类的思维,从而更好的进行工作。 工程电气论文:电气安装工程与土建工程的施工配合 摘要:建筑工程的施工是比较复杂的,它包括土建、给排水、采暖通风、电气安装专业等,土建施工各阶段的电气施工配合工作。 关键词:建筑工程 电气安装工程 施工配合 建筑工程的施工是比较复杂的,它包括土建、给排水、采暖通风、电气安装专业等。在施工中,如果某一专业或工种只考虑本身的工作,势必影响其他工种的施工,而且本专业或工种的工作也难以做好。即使在某个阶段,某一个工种受其他工种的影响不大,而且完成了任务,但将给整个建筑工程施工带来巨大损失,这种损失不仅限于工期上,有时会造成经济或质量上的损失。所以,施工中的协调配合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电气安装工程是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其他施工项目必然发生多方面的联系,尤其和土建施工关系最为密切,如:电源的进户,明暗管道的敷设,防雷和接地装置的安装,配电箱(屏、柜)的固定等,都要在土建施工中预埋构件和预留孔洞。随着现化设计和施工技术的发展,许多新结构、新工艺的推广应用,施工中的协调配合就愈加显得重要。建筑工程按结构所用的材料不同,可以分为钢结构、木结构、砖石结构和混凝土结构;按受力和构造特点又可分为承重墙结构、框架结构等形式。在土建施工阶段,针对建筑结构及施工方法的基本特点采取相应的方法,充分做好电气安装的配合施工。下面仅以一般建筑工程中常见的高层现浇钢筋砼结构形式谈谈土建施工各阶段的电气施工配合工作。 1 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在工程项目的设计阶段,由电气设计人员对土建设计提出技术要求,例如开关柜的基础型钢预埋;电气设备和线路的固定件预埋,这些要求应在土建结构施工图中得到反映。土建施工前,电气安装人员应会同土建施工技术人员共同审核土建和电气施工图纸,以防遗漏和发生差错,电气工人应该学会看懂土建施工图纸,了解土建施工进度计划和施工方法,尤其是梁、柱、地面、屋面的做法和相互间的连接方式,并仔细地校核自己准备采用的电气安装方法能否和这一项目的土建施工相适应。施工前,还必须加工制作和备齐土建施工阶段中的预埋件、预埋管道和零配件。 2 基础阶段 在基础工程施工时,应及时配合土建做好强、弱电专业的进户电缆穿墙管及止水挡板的予留予埋工作。这一方面要求电专业应赶在土建做墙体防水处理之前完成避免电气施工破坏防水层造成墙体今后渗漏;另外一方面要求格外注意予留的轴线,标高、位置、尺寸、数量用材规格等方面是否符合图纸要求。进户电缆穿墙管和予留予埋是不允许返工修理的,返工后土建二次做防水处理很困难也不易所以电专业施工人员特别留意与土建的配合。按惯例尺寸大于300mm的孔洞一般在土建图纸上标明,由土建负责留,这时电气工长应主动与土建工长联系,并核对图纸,保证土建施工时不会遗漏。配合土建施工进度,及时做好尺寸小于300mm、土建施工图纸上未标明的予留孔洞及需在底板和基础垫层内暗配的管线及稳盒的施工。对需要予理的铁件、吊卡、木砖、吊杆基础螺栓及配电柜基础型钢等予理件,电气施工人员应配合土建,提前做好准备,土建施工到位及时埋入,不得遗漏。根据图纸要求,做好基础底板中的接地措施,如需利用基础主筋作接地装置时,要将选定的柱子内的主筋在基础根部散开与底筋焊接,并做好色标记,引上留出测接地电阻的干线及测试点,比如还需砸接地极时,在条件许可情况下,尽量利用土建开挖基础沟槽时,把接地极和接地干线做好。 3 结构阶段 根据土建浇铸混凝土的进度要求及流水作业的顺序,逐层逐段地做好电管暗敷工作,这是整个电气安装工程的关键工序,做不好不仅影响土建施工进度与质量,而且也影响整个电气安装工程的后续工序的质量与进度,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现浇混凝土楼板内配管时,在底层钢筋绑扎完后,上层钢筋未绑扎前,根据施工图尺寸位置配合土建施工。注意不要踩坏钢筋。土建浇注混凝土时,电工应留人看守,以免振捣时损坏配管或使得灯头盒移位。遇有管路损坏时,应及时修复。对于土建结构图上已标明的予埋件如电梯井道内的轨道支架予理铁等以及尺寸大于300的予留孔洞应由土建负责施工,但电气工长也随时检查以防遗漏。对于要求专业自己施工的予留孔洞及予埋的铁件、吊卡吊杆,木砖、木箱盒等,电气施工人员应配合土建施工,提前做好准备,土建施工一到位就及时埋没到位。配合土建结构施工进度,及时做好各层的防雷引下线焊接工作,如利用柱子主筋作防雷引下线应按图纸要求将各处主筋的两根钢筋用红漆做好标记。继续在每层对该柱子的主筋的绑扎接头按工艺要求作焊接处理,一直到高层的项端,再用φ12镀锌圆钢与柱子主筋焊接引出女儿墙与屋面防雷网连接。 4 装修阶段 在土建工程砌筑隔断墙之前应与土建工长和放线员将水平线及隔墙线核实一遍,因为它是电气人员按此线确定管路予埋的位置及确定各种灯具、开关插座的位置、标高。在土建抹灰之前,电气施工人员应按内墙上弹出的水平(50线)、墙面线(冲筋)将所有电气工程的予留孔洞按设计和规范要求查对核实一遍,符合要求后将箱盒稳注好。将全部暗配管路也检查一遍,然后扫通管路,穿上带线,堵好管盒。抹灰时,配合土建做好配电箱的贴门脸及箱盒的收口,箱盒处抹灰收口应光滑平整,不允许留大敞口。做好防侧雷的均压线与金属门窗、玻璃幕墙铝框架的接地连接。配合土建安装轻质隔板与外墙保温板,在隔墙板与保温板内接管与稳盒时,应使用开口锯,尽量不开横向长距离槽口,而且应保证开槽尺寸准确合适。电气施工人员应积极主动和土建人员联系,等待喷浆或涂料刷完后进行照明器具安装;安装时,电气施工人员一定要保护好土建成品,防止墙面弄脏碰坏。当电气器具已安装完毕后,土建修补喷浆或墙面时,一定要保护好电气器具,防止器具污染。 一个建筑物的施工质量与内装修和墙面工程有很大关系,内线安装的全面施工虽然应在墙面装饰完成后进行,但一切可能损害装饰层的工作都必须在墙面工程施工前完成。因此,必须事先仔细核对土建施工中的预埋配合、预留工作有无遗漏,暗配管路有无堵塞,以便进行必要的补救工作。如果墙面工程结束后再凿孔打洞,则会留下不易弥补的痕迹。工程施工实践表明,建筑电气安装工程中的施工配合是十分重要的,要做好配合工作,电气施工人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对整个工程的深入了解,并且在施工中要有高度的责任心。 工程电气论文:关于住宅电气安装工程质量问题 【论文关键词】: 电气安装; 质量; 问题; 对策 【论文摘要】:住宅是人们生存必须的条件之一,其质量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住宅电气安装与安全用电的矛盾日渐突出,对目前住宅电气安装工程的现状及影响进行分析,提出意见和建议。 1. 质量通病与防治分析 1.1 导线的接线、连接质量和色标不符合要求 现象:多股导线不采用铜接头,直接做成“羊眼圈”状,但又不涮锡;与开关、插座、配电箱的接线端于连接时,一个端子上接几根导线;线头裸露、导线排列不整齐,没有捆绑包扎;导线的三相、零线、接地保护线(PE线)色标不一致,或者混淆。 分析:施工人员未熟练掌握导线的接线工艺和技术;材料采购员没有按照要求备足施工所需的各种导线颜色及数量,或者管理人员为了节省材料而混用。 预防措施:加强施工人员对规范的学习和技能的培训工作;多股导线的连接,应用镀锌铜接头压接;在接线柱和接线端子上的导线连接只宜1根,如需接两根,中间需加平垫片;不允许3根以上的连接;导线编排要横平竖直,剥线头时应保持各线头长度一致,导线插入接线端子后不应有导体裸露;铜接头与导线连接处要用与导线相同颜色的绝缘胶布包扎;材料采购人员一定要按现场需要配足各种颜色的导线;施工人员分清相线、零线、接地保护线(PE线)的作用与色标的区分,即A相-黄色,B相-绿色,C相-红色;单相时一般宜用红色;零线(N线)应用浅蓝色或蓝色;接地保护线必须用黄绿双色导线。 1.2 开关、插座的盒和面板的安装、接线不符合要求 现象:线盒预埋太深,标高不一;面板与墙体间有缝隙,面板有胶漆污染,不平直;线盒留有沙浆杂物;开关、插座的相线、零线、PE保护线有串接现象;开关、插座的导线线头裸露,固定螺栓松动,盒内导线余量不足。 分析:预埋线盒时没有牢靠固定,模板胀模,安装时坐标不准确;施工人员责任心不强,对电器的使用安全重要性认识不足,贪图方便。 预防措施:与土建专业密切配合,准确固定线盒;当预埋的线盒过深时,应加装一个线盒;安装面板后要饱满补缝,不允许留有缝隙,做好面板的清洁保护;加强管理监督,确保开关、插座中的相线、零线、PE保护线不能串接,先清理干净盒内的砂浆;剥线时固定尺寸,保证线头整齐统一,安装后线头不裸露;同时为了牢固压紧导线,单芯线在插入线孔时应拗成双股,用螺丝顶紧、拧紧;开关、插座盒内的导线应留有一定的余量,一般以100~150mm为宜。 1.3 灯具安装不符合要求 现象:灯位安装偏位,不在中心点上;吊链日光灯链条不平行;灯罩不吸顶,接线盒外露;阳台灯底盘铁板大、生锈,天花吊顶的筒灯开孔太大,不整齐。 分析:预埋灯盒时位置不对,有偏差,安装灯具时没有采取补救措施;对现行的施工及验收规范、质量检验评定标准不熟悉;采购灯具时不顾质量;筒灯开孔时没有定好尺寸、圆孔直径不统一等。 预防措施:安装灯具前,应认真找准中心点,及时纠正偏差;按规范要求阳台灯具的底盒铁板厚度≥0.5mm;玻璃罩不能太薄,以免安装时破裂;天花吊顶的筒灯开孔要先定好坐标,安装时外圈牢固地紧贴吊顶,不露缝隙;采购、施工人员要认真执行国家和地方的有关规范。 2. 对工程的几点影响 2.1 影响墙体外观效应和使用功能 剔槽埋管破坏了墙体的平整度,影响墙体的外观效应。接线盒预埋不到位,插座高度不统一、开关安装位置不合适等不规范施工严重影响使用功能,给住户带来诸多不便。 2.2 不易维护与检修 在电气施工中出现的导线质量不合格、接线不采用标准线盒,一砖堵死等质量通病,影响住户的正常用电,给维护、检修带来很多麻烦。如在住户室内装饰完工后,经过一段时间使用,导线断在墙内,接线盒又找不到,就是比较难处理的线路障碍。要恢复供电,势必破坏住户已装修好的墙面或室内灯饰,给住户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3. 电气质量通病产生的原因 3.1 从事人员技术素质差 没有电工特殊工种操作证,雇用临时工参加电气安装,他们对图纸领会不深刻,甚至看不懂图纸,不具备承担电气安装工程的技术能力;还有的承建单位,从事电气安装工程的人员管理不够,达不到电气安装工程的质量要求。 3.2 材料市场混乱,把关不严 好多工程都是私人承包,在利益驱动下,大量不合格材料用到工程上,严重影响工程质量。 3.3 施工企业对电气安装质量不够重视 企业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往往“轻安装”,忽视安装环节。施工现场未配备专职电气技术质量人员,管理失控,施工人员缺少专业技术培训,甚至无证上岗,对规范、标准不熟悉,盲目施工,不自检或自检流于形式。 3.4 土建、电气专业配合不够 土建施工人员不按设计要求配合电工完成预留过程,致使许多配电箱的安装上下挤砖,歪歪斜斜,开关距门太远,一个房间的插座不在一个水平线上,既不美观又不能满足使用功能,给安装和使用都造成很多困难。 4. 措施和建议 4.1 思想上提高认识 电气安装应引起业主、发包单位、承建单位的足够重视,把电气安装工程看成建设中的举足重轻的一个分部工程,提高电气管理、安装人员的技术、素质,增强其岗位责任心。 4.2 加强管理,健全质量保证体系 参与工程建设的设计、施工、监理等各方主体资格是否与其承担的项目相适应,是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也是相关法规的基本要求。因此,质量监督员应在工程开工前审查有关单位的资质等级,同时也要审查有关材料设备生产厂家的生产许可资格。 4.3 控制原材料质量 首先,要严格控制进货渠道,所有电气材料、器具、设备应从正规商业渠道采购;其次,要严格进场验收制度,对进场的各种材料设备要检查其出厂检验报告和产品合格证,国家实行强制许可证管理的电工产品必须取得安全认证,以及进行必要的抽检,确保进场的各种材料设备的型号、规格、质量性能指标均能满足设计和国家有关产品质量标准的要求。 4.4 严把工程验收关 电气器具、管线及固定用材料穿线、配线,电线连接及电线端子连接、接地线连接、接地极的埋设,避雷网埋设,下引线的连接,严格绝缘、接地测试等项,必须严格按设计要求,对这些分部分项工程和使用材料进行逐一检查,不符合设计要求和规范的坚决不予验收。 5. 结束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电气安装工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满足用电的需要,而更注重其美观、适用、方便的效果。电气安装工程质量的好坏是住宅工程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些问题不容忽视,施工前一定要弄清质量问题的成因,制定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这就对电气安装工程的管理和施工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电气安装工程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抓好质量管理工作,使之朝着一个具有适用性、可靠性、经济性、外观优美与使用方便的方向发展。 工程电气论文:保护性建筑徐家汇藏书楼修复工程电气设计 摘要:在对保护性建筑认识的基础上,以上海市徐家汇藏书楼为例介绍了保护性建筑修复工程电气设计的特点以及主要情况。 关键词:修复工程 电气设计 1 对保护性建筑的一些认识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兴起,各地旧城区改造掀起一波又一波热潮。其中不少地方采取“全拆全建”、“整旧如新”的改造方式,使一批历史街区和优秀历史建筑遭到破坏。近代上海的开埠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百余年来建造在这里的高楼大厦、亭台楼阁、园林场馆,有的巍峨魁伟,有的精致秀丽,有的典雅古朴,上海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会”是当之无愧的。至于与历史事件和历史名人有关的建筑更是不计其数,它们代表着各个年代的上海城市历史文化,有的是无价之宝。在描写上世纪30年代的一些小说以及影视剧中,往往会把上海外滩的海关钟声、国际饭店的雄姿、百乐门舞厅闪烁的霓虹灯等作为烘托历史故事的背景。这些已在一些国人心中埋下深深的印象,这就是历史文化的重要价值。 今天人们已经认识到:每一座城市都有属于她的独特的建筑,这是城市创造力和城市精神的表现。这些代表历史文化的建筑物,不但显现城市文化的深度,体现城市特有的个性魅力,而且还能提升这座城市的神韵和光彩,是其它事物和新的建筑无法替代的。所以,如果无视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在城市建设和改造中,简单地推倒了事,把历史的“文脉”切断,那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现在各级政府和部门已加大了对保护性建筑的保护力度,《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于2003年1月1日的实施,更是让许多人为之振奋。 近年来,笔者有机会先后参加了对上海的中共一大会址、百乐门舞厅、徐家汇藏书楼、国泰电影院等保护性建筑修复工程的电气设计。现以徐家汇藏书楼为例,谈谈笔者对保护性建筑修复工程电气设计的粗浅体会。 2 工程概况 徐家汇藏书楼原系徐家汇天主堂藏书楼,是上海著名近代保护性建筑。包括两幢楼,均为砖木结构,始建于1867至1896年间。一幢为四层西式神甫楼,另一幢为两层外国传教士的藏经楼,重重叠叠的书架、栏杆、楼梯布局,是当年参照梵蒂冈图书馆书房的样式建造的。它汇集了原徐家汇天主堂藏书楼、亚洲文会图书馆、上海租界工部局图书馆等宗教和文化机构的32万册旧外文文献,其中1515年至1800年初欧洲出版的西文珍本计1800种二千余册,另有92种绝大部分都是在上海出版的外文报纸等等。其内容涉及哲学、宗教、文学、艺术、历史、地理、法学、数学、天文学等各门学科;其语种包括拉丁语、法语、英语、西班牙语、德语、日语、俄语等20种语言;其珍贵的版本价值、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体现了馆藏旧外文文献资源的丰富内涵。它们是研究中西关系史、中西文化交流史、欧美汉学等的珍贵史料。保护这些书籍先得保护书库。 目前人们对保护性建筑通常采取三种保护方式:一是完全保护型,即开展文物式原汁原味的保留;二是局部保护型,即在保留建筑外貌的基础上对结构和功能进行改造;三是风貌保护型,即保留原规划布局、建筑语言符号和绿化环境,采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更新改造。徐家汇藏书楼则是根据上海市委市府提出的“整旧如旧,恢复原貌”的要求,进行修复改造。 3 徐家汇藏书楼修复工程电气设计特点 保护性建筑的建造年代悠远,其电气部分大多是:用电负荷单一(原仅供照明),等级较低,用电量小(如徐家汇藏书楼修复前用电量仅40kW左右),低压(220/380V)单电源引入;无专用配电间或配电间狭小;接地系统简单,仅在进户处作独立接地;电气线路年久失修,长期高密度超负荷使用,系统混乱;弱电部分仅有电话。 实施修复时,为满足文物保管与修复、科学研究、陈列展览等三大功能的需要并实现计算机网络与信息管理、消防与安防技术,建筑形体的展示与艺术勾勒,而需给陈旧的楼房添加现代化设备并健全功能。主要包括:消防系统(消火栓和预作用喷淋系统、火灾自动报警和消防联动控制)、通信、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应急照明和泛光照明、空调等。上述系统和设备的增加,必然提高了建筑的用电负荷等级,并需配置相应的功能房。为遵循 “整旧如旧”的原则,电气专用房间的增设、电气线路的敷设方式和走向等,在满足现行相关规范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尽量做到不破坏原有建筑的结构,又不影响其使用功能。 4 供配电 4.1用电负荷 随着藏书楼消防、安防等现代化功能的注入,用电负荷的级别有了提升。修复工程中新增的应急照明、消防、安防等按规范要求属二级负荷,其余则为三级负荷。空调功能的增加,使用电负荷大增,总计算有功功率达280kW。受总平面的限制,五位置安放将整个建筑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控制的集中空调系统的室外机组,而采用了可“见缝插针”相对分散布置的多联分体空调系统,使安装空间减少达50%,能耗降低。即便如此空调用电负荷仍占了整个用电负荷的49%,约为照明负荷的1.6倍。而二级负荷占整个用电负荷的24%。 4.2 供配电系统 根据上海市《低压用户电气装置规程》(DGJ08—100-2003)修复后的藏书楼用电负荷已超过200kW,必须设置用户变压器,为此引入lOkV电源一路并选用10/0.4kV、400kV·A变压器一台(负荷率为0.7),供常用;另引入220/380V低压独立电源一路(容量65kW)作为备用。低压系统的接地采用TN—S型式。建筑内的工作照明、应急照明和空调采用树干式分层配电,既便于发生火灾时非消防电源的自动切断,又方便正常运行操作和检修;消防、安防和计算机网络等采用放射式配电,双电源末端切换。 4.3 变配电间 利用建筑底层原杂房和部分走道改造为变配电间,把高压柜(真空开关)、带防护罩的干式变压器和抽屉式低压柜合置在同一间内。地坪重做架空楼板,并增设总等电位联结。采用下进上出的走线方式,柜下设电缆沟、顶板下吊电缆桥架。变配电间布置见图2。 5 照明 修复工程电气设计将照明分为工作照明、应急照明、安防照明和景观(泛光)照明。 展室、文保研究室和修复室的工作照明要求较高,所以选用的光源色温小于3300K,显色指数Ra大于80,无眩光。为保护馆藏经书文物(有些是百余年前出版的羊皮书)不受紫外线的辐射损伤,设计选用了欧司朗的L36W型低紫外线荧光灯管作为书库内书架上的照明光源,并配以飞利浦灯具的特殊过滤遮光罩,以吸收紫外线而使光源产生的紫外线辐射伤害降到最低限度。 该修复工程的应急照明主要设在消防控制与安保监控室、疏散走道、公共阅览室、变配电间、消防泵房等处,是在正常照明失效时,为继续工作(暂时继续工作)而设的备用照明;以及在火灾的情况下,用以确保安全出口通道能被有效辨认,使人们能从室内安全撤离至室外(或某一安全地区),而在疏散走道和公共出口等处设置的疏散照明。应急照明采用了以电网引来有效独立电源作为后备交流应急电源的集中供电式系统,其供电容量、供电时间和转换时间均能满足要求,但在重大灾害时,其供电可靠性可能受到破坏,失去应急照明供电的作用。为此,对特别重要场所如消防控制与安保监控室、公共阅览室、变配电间、消防泵房的备用照明和疏散照明灯具,另加带蓄电池并采用三线式配线,以使蓄电池处于常充电状态。 本工程中,安保照明实际为应急照明的一部分。由于安保摄像机的灵敏度与被摄目标的照度密切相关,不同灵敏度的摄像机所需的入射光通量是不同的。《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GB50198—94)规定,监视目标的最低环境照度应高于摄像机最低照度的10倍。本工程中安保系统选用最低照度为1lx的高灵敏度彩色摄像机,参照《涉外建设项目安保电视系统设计规范》(DBJ08—16—99),其被摄目标的环境照度宜为30lx。为使夜间能有效地对藏书楼进行监控,在层应急照明配电箱另设与安保系统联动的开关,一旦防盗报警系统接收到入侵信号,将由安保控制室手动或自动直接开启安装有摄像机的走道、展厅、书库等处的相应应急照明灯,以保证摄像机清晰工作的足够照度。 泛光照明的设置是为充分表现藏书楼的整体建筑形象和艺术内涵,使其立面有比较均匀的照度、适当的阴影和亮度对比。设计确定沿街面为主要观察点,将泛光照明灯具离开建筑物一定的距离设置,采用同一方向照射,突出重点区域,从而达到了较佳的效果。 6 火灾自动报警与消防联动控制系统 修复工程增加的主要功能之一是消防,设计考虑了使修复后的建筑能满足现行的有关消防规范和规定,同时结合原有建筑(结构)的实际情况使之可行,而设置了消防泵及消火栓系统、预作用喷淋系统、火灾自动报警与消防联动控制系统。消防水泵房设置于建筑的半地下室,而在建筑的底层专辟一间有直通室外出口的消防控制室,并兼作安防和网络控制室。 为节省安装位置和空间,火灾自动报警与消防联动控制系统采用壁挂式主机,设有一个回路,实际使用地址总数为96个(其中智能型感烟探测器57个,地址编码器11个,带地址手动按钮11个,控制模块15块,警铃模块2块),并设有消防紧急电话。当确认火灾报警时,开启相关层警铃,消防广播;当喷头动作时,水流开关和预作用阀动作,由主机启动喷淋泵;当消火栓按钮动作时,消防泵直接启动,主机接收消火栓按钮动作信号;在以上设备动作的同时,由主机切断非消防电源,而设备动作的状态信号由主机接收、显示并打印。 7 安全防范系统 根据《文物系统博物馆风险等级和安全防护级别的规定》(GA27-92),徐家汇藏书楼修复工程安全技术防范系统按一级风险等级的保护要求进行设计,包括防盗巡更报警子系统、电视监控子系统和门禁管理子系统。白天以电视监控为主,对出入口、通道、展示厅、书库进行监视与计算机数字录像,并对进出重要书库的人员实现出入权限控制及出入信息记录;夜间以防盗报警为主,通过周界、书库窗户、出入口通道、展示厅、藏书库进行层层设防。同时要求值班人员定时定点对藏书楼周界进行巡逻,检查围墙、窗户、大门等有无异常情况。 7.1 防盗巡更报警系统 防盗巡更报警系统是整个安防系统的核心,设有主控计算机一台,为避免现场大量的管线敷设,主机采用总线通讯方式,通过总线扩展模块接受现场报警点信号。系统由编程器1个、8防区总线扩展模块6块、2防区总线扩展模块2块、通信接口模块1块、数字量输出控制模块1块、系统打印机1台等构成。一旦报警,立即通过计算机CRT(图形显示技术)显示报警区域电子地图,该电子地图上的报警点由正常状态转变为红色闪烁,同时在信息窗口实时显示报警点位代号、报警区域名称及相应的处警预案。系统的联动控制是警后自动化处理功能的重要方面,通过串行通讯口由计算机直接控制数字量受控点。前端防盗探测器的防范配置是:围墙上设置7对主动红外探测器(采用双光束检知方式,适合在雨、雾、雪天等恶劣环境下使用),形成一道周界报警;内部主要通道、展厅、书库设置墙装双鉴探测器(带下视防潜行功能)23个与被动红外探测器(长距离,防尘、防虫密封,温度补偿)4个;一层、二层的书库窗户设置42个帘幕式探测器。巡更系统集成在防盗报警系统中,共设置8个巡更点,可任意设置巡更路线、巡更时间、巡更内容、巡更人员。 7.2 电视监控系统 电视监控系统是日常管理与观察整个藏书楼运行状态的有效手段,更是报警以后现场发生情况取证的重要依据之一。由前端摄像机16台(其中彩色15台)、矩阵切换主机、计算机数字硬盘录像、监视器显示切换四部分组成。为在夜间能有效地对藏书楼进行监控,将在安装有摄像机的通道、展厅、周界围墙等场所的照明与监控系统联动,在控制室值班员能手动或自动进行控制。一旦防盗报警系统接收到入侵信号,电视监控系统自动切换现场画面至指定监视器,并触发录像机进行报警实时录像。前端防盗探测器为直流12V,摄像机为交流24V,每层配置1个3A、12V、DC开关电源与1个3A、24V、AC的变压器。 7.3 门禁管理系统 在藏经楼书库门及神甫楼二、三、四层书库门等6处,配置了非接触卡IC“一卡通”门禁管理系统。可根据管理的需要自由设置人员出入的区域与时间,能自动识别、判断、读写、记录出入人员的信息。当有非法闯入、门锁或感应器被破坏等情况出现时,系统会发出异常报警信息。考虑到门禁系统的工作电流较大,线路损耗较大,设计强电220V至每个门禁控制箱,每个门禁配1台开关电源,其输出电压为12V(3A)。 为提高整个安全防范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控制室内设置在线220V UPS不间断电源1台,保证整个安防系统连续60分钟以上的供电,防盗巡更报警部分单独供电可连续工作24小时以上。 该修复工程中尚包括计算机网络、电话和有线电视系统。集中了交换设备和配线架的计算机网络柜,合置于消防、安保控制室内。计算机网络信息点的位置,特别考虑原有建筑和整排书架及家具等的布置,并与强电插座相对应。对较大空间布置的目录兼展示厅,则配置无线发射的网络信息点,从而避免了地面走线槽和地插座的设置。其余电话、有线电视系统均属常规设计,限于篇幅此处不赘述。 8 其它 a.由于功能的增加使各类强、弱电线路大量增加,合理的走向及敷设方式对保护性建筑而言就,显得格外重要。该项目中电气设计把强、弱电干线金属线槽分布在走道两侧的吊顶里,支线及回路线则穿钢管埋墙暗敷,以尽量减少相互间的干扰。 b.用于消防、应急照明等二级负荷的线路均按规范规定采用耐火电线电缆,成束敷设在线槽里的电线也采用阻燃型。 c.修复工程中增设的消防泵房安置在半地下室,其顶板为木结构,净高2.2m。设计除将木结构顶板全部按防火要求涂刷防火涂料外,另在电气盒、箱、柜的上方顶板部位加装防火板。 d.感烟探测器、监控摄像机、电源插座、网络与电话插座等的布置,除必须满足防火规范、监控和使用部位的要求外,尚需合理定位,并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作调整,以尽量保持建筑(天花板等)的原貌。 工程电气论文:关于住宅电气安装工程质量问题 【论文关键词】: 电气安装; 质量; 问题; 对策 【论文摘要】:住宅是人们生存必须的条件之一,其质量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住宅电气安装与安全用电的矛盾日渐突出,对目前住宅电气安装工程的现状及影响进行分析,提出意见和建议。 1. 质量通病与防治分析 1.1 导线的接线、连接质量和色标不符合要求 现象:多股导线不采用铜接头,直接做成“羊眼圈”状,但又不涮锡;与开关、插座、配电箱的接线端于连接时,一个端子上接几根导线;线头裸露、导线排列不整齐,没有捆绑包扎;导线的三相、零线、接地保护线(PE线)色标不一致,或者混淆。 分析:施工人员未熟练掌握导线的接线工艺和技术;材料采购员没有按照要求备足施工所需的各种导线颜色及数量,或者管理人员为了节省材料而混用。 预防措施:加强施工人员对规范的学习和技能的培训工作;多股导线的连接,应用镀锌铜接头压接;在接线柱和接线端子上的导线连接只宜1根,如需接两根,中间需加平垫片;不允许3根以上的连接;导线编排要横平竖直,剥线头时应保持各线头长度一致,导线插入接线端子后不应有导体裸露;铜接头与导线连接处要用与导线相同颜色的绝缘胶布包扎;材料采购人员一定要按现场需要配足各种颜色的导线;施工人员分清相线、零线、接地保护线(PE线)的作用与色标的区分,即A相-黄色,B相-绿色,C相-红色;单相时一般宜用红色;零线(N线)应用浅蓝色或蓝色;接地保护线必须用黄绿双色导线。 1.2 开关、插座的盒和面板的安装、接线不符合要求 现象:线盒预埋太深,标高不一;面板与墙体间有缝隙,面板有胶漆污染,不平直;线盒留有沙浆杂物;开关、插座的相线、零线、PE保护线有串接现象;开关、插座的导线线头裸露,固定螺栓松动,盒内导线余量不足。 分析:预埋线盒时没有牢靠固定,模板胀模,安装时坐标不准确;施工人员责任心不强,对电器的使用安全重要性认识不足,贪图方便。 预防措施:与土建专业密切配合,准确固定线盒;当预埋的线盒过深时,应加装一个线盒;安装面板后要饱满补缝,不允许留有缝隙,做好面板的清洁保护;加强管理监督,确保开关、插座中的相线、零线、PE保护线不能串接,先清理干净盒内的砂浆;剥线时固定尺寸,保证线头整齐统一,安装后线头不裸露;同时为了牢固压紧导线,单芯线在插入线孔时应拗成双股,用螺丝顶紧、拧紧;开关、插座盒内的导线应留有一定的余量,一般以100~150mm为宜。 1.3 灯具安装不符合要求 现象:灯位安装偏位,不在中心点上;吊链日光灯链条不平行;灯罩不吸顶,接线盒外露;阳台灯底盘铁板大、生锈,天花吊顶的筒灯开孔太大,不整齐。 分析:预埋灯盒时位置不对,有偏差,安装灯具时没有采取补救措施;对现行的施工及验收规范、质量检验评定标准不熟悉;采购灯具时不顾质量;筒灯开孔时没有定好尺寸、圆孔直径不统一等。 预防措施:安装灯具前,应认真找准中心点,及时纠正偏差;按规范要求阳台灯具的底盒铁板厚度≥0.5mm;玻璃罩不能太薄,以免安装时破裂;天花吊顶的筒灯开孔要先定好坐标,安装时外圈牢固地紧贴吊顶,不露缝隙;采购、施工人员要认真执行国家和地方的有关规范。 2. 对工程的几点影响 2.1 影响墙体外观效应和使用功能 剔槽埋管破坏了墙体的平整度,影响墙体的外观效应。接线盒预埋不到位,插座高度不统一、开关安装位置不合适等不规范施工严重影响使用功能,给住户带来诸多不便。 2.2 不易维护与检修 在电气施工中出现的导线质量不合格、接线不采用标准线盒,一砖堵死等质量通病,影响住户的正常用电,给维护、检修带来很多麻烦。如在住户室内装饰完工后,经过一段时间使用,导线断在墙内,接线盒又找不到,就是比较难处理的线路障碍。要恢复供电,势必破坏住户已装修好的墙面或室内灯饰,给住户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3. 电气质量通病产生的原因 3.1 从事人员技术素质差 没有电工特殊工种操作证,雇用临时工参加电气安装,他们对图纸领会不深刻,甚至看不懂图纸,不具备承担电气安装工程的技术能力;还有的承建单位,从事电气安装工程的人员管理不够,达不到电气安装工程的质量要求。 3.2 材料市场混乱,把关不严 好多工程都是私人承包,在利益驱动下,大量不合格材料用到工程上,严重影响工程质量。 3.3 施工企业对电气安装质量不够重视 企业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往往“轻安装”,忽视安装环节。施工现场未配备专职电气技术质量人员,管理失控,施工人员缺少专业技术培训,甚至无证上岗,对规范、标准不熟悉,盲目施工,不自检或自检流于形式。 3.4 土建、电气专业配合不够 土建施工人员不按设计要求配合电工完成预留过程,致使许多配电箱的安装上下挤砖,歪歪斜斜,开关距门太远,一个房间的插座不在一个水平线上,既不美观又不能满足使用功能,给安装和使用都造成很多困难。 4. 措施和建议 4.1 思想上提高认识 电气安装应引起业主、发包单位、承建单位的足够重视,把电气安装工程看成建设中的举足重轻的一个分部工程,提高电气管理、安装人员的技术、素质,增强其岗位责任心。 4.2 加强管理,健全质量保证体系 参与工程建设的设计、施工、监理等各方主体资格是否与其承担的项目相适应,是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也是相关法规的基本要求。因此,质量监督员应在工程开工前审查有关单位的资质等级,同时也要审查有关材料设备生产厂家的生产许可资格。 4.3 控制原材料质量 首先,要严格控制进货渠道,所有电气材料、器具、设备应从正规商业渠道采购;其次,要严格进场验收制度,对进场的各种材料设备要检查其出厂检验报告和产品合格证,国家实行强制许可证管理的电工产品必须取得安全认证,以及进行必要的抽检,确保进场的各种材料设备的型号、规格、质量性能指标均能满足设计和国家有关产品质量标准的要求。 4.4 严把工程验收关 电气器具、管线及固定用材料穿线、配线,电线连接及电线端子连接、接地线连接、接地极的埋设,避雷网埋设,下引线的连接,严格绝缘、接地测试等项,必须严格按设计要求,对这些分部分项工程和使用材料进行逐一检查,不符合设计要求和规范的坚决不予验收。 5. 结束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电气安装工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满足用电的需要,而更注重其美观、适用、方便的效果。电气安装工程质量的好坏是住宅工程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些问题不容忽视,施工前一定要弄清质量问题的成因,制定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这就对电气安装工程的管理和施工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电气安装工程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抓好质量管理工作,使之朝着一个具有适用性、可靠性、经济性、外观优美与使用方便的方向发展。 工程电气论文:电气安装工程与土建工程的施工配合 摘要:建筑工程的施工是比较复杂的,它包括土建、给排水、采暖通风、电气安装专业等,土建施工各阶段的电气施工配合工作。 关键词:建筑工程 电气安装工程 施工配合 建筑工程的施工是比较复杂的,它包括土建、给排水、采暖通风、电气安装专业等。在施工中,如果某一专业或工种只考虑本身的工作,势必影响其他工种的施工,而且本专业或工种的工作也难以做好。即使在某个阶段,某一个工种受其他工种的影响不大,而且完成了任务,但将给整个建筑工程施工带来巨大损失,这种损失不仅限于工期上,有时会造成经济或质量上的损失。所以,施工中的协调配合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电气安装工程是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其他施工项目必然发生多方面的联系,尤其和土建施工关系最为密切,如:电源的进户,明暗管道的敷设,防雷和接地装置的安装,配电箱(屏、柜)的固定等,都要在土建施工中预埋构件和预留孔洞。随着现化设计和施工技术的发展,许多新结构、新工艺的推广应用,施工中的协调配合就愈加显得重要。建筑工程按结构所用的材料不同,可以分为钢结构、木结构、砖石结构和混凝土结构;按受力和构造特点又可分为承重墙结构、框架结构等形式。在土建施工阶段,针对建筑结构及施工方法的基本特点采取相应的方法,充分做好电气安装的配合施工。下面仅以一般建筑工程中常见的高层现浇钢筋砼结构形式谈谈土建施工各阶段的电气施工配合工作。 1 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在工程项目的设计阶段,由电气设计人员对土建设计提出技术要求,例如开关柜的基础型钢预埋;电气设备和线路的固定件预埋,这些要求应在土建结构施工图中得到反映。土建施工前,电气安装人员应会同土建施工技术人员共同审核土建和电气施工图纸,以防遗漏和发生差错,电气工人应该学会看懂土建施工图纸,了解土建施工进度计划和施工方法,尤其是梁、柱、地面、屋面的做法和相互间的连接方式,并仔细地校核自己准备采用的电气安装方法能否和这一项目的土建施工相适应。施工前,还必须加工制作和备齐土建施工阶段中的预埋件、预埋管道和零配件。 2 基础阶段 在基础工程施工时,应及时配合土建做好强、弱电专业的进户电缆穿墙管及止水挡板的予留予埋工作。这一方面要求电专业应赶在土建做墙体防水处理之前完成避免电气施工破坏防水层造成墙体今后渗漏;另外一方面要求格外注意予留的轴线,标高、位置、尺寸、数量用材规格等方面是否符合图纸要求。进户电缆穿墙管和予留予埋是不允许返工修理的,返工后土建二次做防水处理很困难也不易所以电专业施工人员特别留意与土建的配合。按惯例尺寸大于300mm的孔洞一般在土建图纸上标明,由土建负责留,这时电气工长应主动与土建工长联系,并核对图纸,保证土建施工时不会遗漏。配合土建施工进度,及时做好尺寸小于300mm、土建施工图纸上未标明的予留孔洞及需在底板和基础垫层内暗配的管线及稳盒的施工。对需要予理的铁件、吊卡、木砖、吊杆基础螺栓及配电柜基础型钢等予理件,电气施工人员应配合土建,提前做好准备,土建施工到位及时埋入,不得遗漏。根据图纸要求,做好基础底板中的接地措施,如需利用基础主筋作接地装置时,要将选定的柱子内的主筋在基础根部散开与底筋焊接,并做好色标记,引上留出测接地电阻的干线及测试点,比如还需砸接地极时,在条件许可情况下,尽量利用土建开挖基础沟槽时,把接地极和接地干线做好。 3 结构阶段 根据土建浇铸混凝土的进度要求及流水作业的顺序,逐层逐段地做好电管暗敷工作,这是整个电气安装工程的关键工序,做不好不仅影响土建施工进度与质量,而且也影响整个电气安装工程的后续工序的质量与进度,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现浇混凝土楼板内配管时,在底层钢筋绑扎完后,上层钢筋未绑扎前,根据施工图尺寸位置配合土建施工。注意不要踩坏钢筋。土建浇注混凝土时,电工应留人看守,以免振捣时损坏配管或使得灯头盒移位。遇有管路损坏时,应及时修复。对于土建结构图上已标明的予埋件如电梯井道内的轨道支架予理铁等以及尺寸大于300的予留孔洞应由土建负责施工,但电气工长也随时检查以防遗漏。对于要求专业自己施工的予留孔洞及予埋的铁件、吊卡吊杆,木砖、木箱盒等,电气施工人员应配合土建施工,提前做好准备,土建施工一到位就及时埋没到位。配合土建结构施工进度,及时做好各层的防雷引下线焊接工作,如利用柱子主筋作防雷引下线应按图纸要求将各处主筋的两根钢筋用红漆做好标记。继续在每层对该柱子的主筋的绑扎接头按工艺要求作焊接处理,一直到高层的项端,再用φ12镀锌圆钢与柱子主筋焊接引出女儿墙与屋面防雷网连接。 4 装修阶段 在土建工程砌筑隔断墙之前应与土建工长和放线员将水平线及隔墙线核实一遍,因为它是电气人员按此线确定管路予埋的位置及确定各种灯具、开关插座的位置、标高。在土建抹灰之前,电气施工人员应按内墙上弹出的水平(50线)、墙面线(冲筋)将所有电气工程的予留孔洞按设计和规范要求查对核实一遍,符合要求后将箱盒稳注好。将全部暗配管路也检查一遍,然后扫通管路,穿上带线,堵好管盒。抹灰时,配合土建做好配电箱的贴门脸及箱盒的收口,箱盒处抹灰收口应光滑平整,不允许留大敞口。做好防侧雷的均压线与金属门窗、玻璃幕墙铝框架的接地连接。配合土建安装轻质隔板与外墙保温板,在隔墙板与保温板内接管与稳盒时,应使用开口锯,尽量不开横向长距离槽口,而且应保证开槽尺寸准确合适。电气施工人员应积极主动和土建人员联系,等待喷浆或涂料刷完后进行照明器具安装;安装时,电气施工人员一定要保护好土建成品,防止墙面弄脏碰坏。当电气器具已安装完毕后,土建修补喷浆或墙面时,一定要保护好电气器具,防止器具污染。 一个建筑物的施工质量与内装修和墙面工程有很大关系,内线安装的全面施工虽然应在墙面装饰完成后进行,但一切可能损害装饰层的工作都必须在墙面工程施工前完成。因此,必须事先仔细核对土建施工中的预埋配合、预留工作有无遗漏,暗配管路有无堵塞,以便进行必要的补救工作。如果墙面工程结束后再凿孔打洞,则会留下不易弥补的痕迹。工程施工实践表明,建筑电气安装工程中的施工配合是十分重要的,要做好配合工作,电气施工人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对整个工程的深入了解,并且在施工中要有高度的责任心。 工程电气论文:保护性建筑徐家汇藏书楼修复工程电气设计 摘要:在对保护性建筑认识的基础上,以上海市徐家汇藏书楼为例介绍了保护性建筑修复工程电气设计的特点以及主要情况。 关键词:修复工程 电气设计 1 对保护性建筑的一些认识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兴起,各地旧城区改造掀起一波又一波热潮。其中不少地方采取“全拆全建”、“整旧如新”的改造方式,使一批历史街区和优秀历史建筑遭到破坏。近代上海的开埠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百余年来建造在这里的高楼大厦、亭台楼阁、园林场馆,有的巍峨魁伟,有的精致秀丽,有的典雅古朴,上海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会”是当之无愧的。至于与历史事件和历史名人有关的建筑更是不计其数,它们代表着各个年代的上海城市历史文化,有的是无价之宝。在描写上世纪30年代的一些小说以及影视剧中,往往会把上海外滩的海关钟声、国际饭店的雄姿、百乐门舞厅闪烁的霓虹灯等作为烘托历史故事的背景。这些已在一些国人心中埋下深深的印象,这就是历史文化的重要价值。 今天人们已经认识到:每一座城市都有属于她的独特的建筑,这是城市创造力和城市精神的表现。这些代表历史文化的建筑物,不但显现城市文化的深度,体现城市特有的个性魅力,而且还能提升这座城市的神韵和光彩,是其它事物和新的建筑无法替代的。所以,如果无视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在城市建设和改造中,简单地推倒了事,把历史的“文脉”切断,那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现在各级政府和部门已加大了对保护性建筑的保护力度,《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于2003年1月1日的实施,更是让许多人为之振奋。 近年来,笔者有机会先后参加了对上海的中共一大会址、百乐门舞厅、徐家汇藏书楼、国泰电影院等保护性建筑修复工程的电气设计。现以徐家汇藏书楼为例,谈谈笔者对保护性建筑修复工程电气设计的粗浅体会。 2 工程概况 徐家汇藏书楼原系徐家汇天主堂藏书楼,是上海著名近代保护性建筑。包括两幢楼,均为砖木结构,始建于1867至1896年间。一幢为四层西式神甫楼,另一幢为两层外国传教士的藏经楼,重重叠叠的书架、栏杆、楼梯布局,是当年参照梵蒂冈图书馆书房的样式建造的。它汇集了原徐家汇天主堂藏书楼、亚洲文会图书馆、上海租界工部局图书馆等宗教和文化机构的32万册旧外文文献,其中1515年至1800年初欧洲出版的西文珍本计1800种二千余册,另有92种绝大部分都是在上海出版的外文报纸等等。其内容涉及哲学、宗教、文学、艺术、历史、地理、法学、数学、天文学等各门学科;其语种包括拉丁语、法语、英语、西班牙语、德语、日语、俄语等20种语言;其珍贵的版本价值、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体现了馆藏旧外文文献资源的丰富内涵。它们是研究中西关系史、中西文化交流史、欧美汉学等的珍贵史料。保护这些书籍先得保护书库。 目前人们对保护性建筑通常采取三种保护方式:一是完全保护型,即开展文物式原汁原味的保留;二是局部保护型,即在保留建筑外貌的基础上对结构和功能进行改造;三是风貌保护型,即保留原规划布局、建筑语言符号和绿化环境,采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更新改造。徐家汇藏书楼则是根据上海市委市府提出的“整旧如旧,恢复原貌”的要求,进行修复改造。 3 徐家汇藏书楼修复工程电气设计特点 保护性建筑的建造年代悠远,其电气部分大多是:用电负荷单一(原仅供照明),等级较低,用电量小(如徐家汇藏书楼修复前用电量仅40kW左右),低压(220/380V)单电源引入;无专用配电间或配电间狭小;接地系统简单,仅在进户处作独立接地;电气线路年久失修,长期高密度超负荷使用,系统混乱;弱电部分仅有电话。 实施修复时,为满足文物保管与修复、科学研究、陈列展览等三大功能的需要并实现计算机网络与信息管理、消防与安防技术,建筑形体的展示与艺术勾勒,而需给陈旧的楼房添加现代化设备并健全功能。主要包括:消防系统(消火栓和预作用喷淋系统、火灾自动报警和消防联动控制)、通信、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应急照明和泛光照明、空调等。上述系统和设备的增加,必然提高了建筑的用电负荷等级,并需配置相应的功能房。为遵循 “整旧如旧”的原则,电气专用房间的增设、电气线路的敷设方式和走向等,在满足现行相关规范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尽量做到不破坏原有建筑的结构,又不影响其使用功能。 4 供配电 4.1用电负荷 随着藏书楼消防、安防等现代化功能的注入,用电负荷的级别有了提升。修复工程中新增的应急照明、消防、安防等按规范要求属二级负荷,其余则为三级负荷。空调功能的增加,使用电负荷大增,总计算有功功率达280kW。受总平面的限制,五位置安放将整个建筑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控制的集中空调系统的室外机组,而采用了可“见缝插针”相对分散布置的多联分体空调系统,使安装空间减少达50%,能耗降低。即便如此空调用电负荷仍占了整个用电负荷的49%,约为照明负荷的1.6倍。而二级负荷占整个用电负荷的24%。 4.2 供配电系统 根据上海市《低压用户电气装置规程》(DGJ08—100-2003)修复后的藏书楼用电负荷已超过200kW,必须设置用户变压器,为此引入lOkV电源一路并选用10/0.4kV、400kV·A变压器一台(负荷率为0.7),供常用;另引入220/380V低压独立电源一路(容量65kW)作为备用。低压系统的接地采用TN—S型式。建筑内的工作照明、应急照明和空调采用树干式分层配电,既便于发生火灾时非消防电源的自动切断,又方便正常运行操作和检修;消防、安防和计算机网络等采用放射式配电,双电源末端切换。 4.3 变配电间 利用建筑底层原杂房和部分走道改造为变配电间,把高压柜(真空开关)、带防护罩的干式变压器和抽屉式低压柜合置在同一间内。地坪重做架空楼板,并增设总等电位联结。采用下进上出的走线方式,柜下设电缆沟、顶板下吊电缆桥架。变配电间布置见图2。 5 照明 修复工程电气设计将照明分为工作照明、应急照明、安防照明和景观(泛光)照明。 展室、文保研究室和修复室的工作照明要求较高,所以选用的光源色温小于3300K,显色指数Ra大于80,无眩光。为保护馆藏经书文物(有些是百余年前出版的羊皮书)不受紫外线的辐射损伤,设计选用了欧司朗的L36W型低紫外线荧光灯管作为书库内书架上的照明光源,并配以飞利浦灯具的特殊过滤遮光罩,以吸收紫外线而使光源产生的紫外线辐射伤害降到最低限度。 该修复工程的应急照明主要设在消防控制与安保监控室、疏散走道、公共阅览室、变配电间、消防泵房等处,是在正常照明失效时,为继续工作(暂时继续工作)而设的备用照明;以及在火灾的情况下,用以确保安全出口通道能被有效辨认,使人们能从室内安全撤离至室外(或某一安全地区),而在疏散走道和公共出口等处设置的疏散照明。应急照明采用了以电网引来有效独立电源作为后备交流应急电源的集中供电式系统,其供电容量、供电时间和转换时间均能满足要求,但在重大灾害时,其供电可靠性可能受到破坏,失去应急照明供电的作用。为此,对特别重要场所如消防控制与安保监控室、公共阅览室、变配电间、消防泵房的备用照明和疏散照明灯具,另加带蓄电池并采用三线式配线,以使蓄电池处于常充电状态。 本工程中,安保照明实际为应急照明的一部分。由于安保摄像机的灵敏度与被摄目标的照度密切相关,不同灵敏度的摄像机所需的入射光通量是不同的。《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GB50198—94)规定,监视目标的最低环境照度应高于摄像机最低照度的10倍。本工程中安保系统选用最低照度为1lx的高灵敏度彩色摄像机,参照《涉外建设项目安保电视系统设计规范》(DBJ08—16—99),其被摄目标的环境照度宜为30lx。为使夜间能有效地对藏书楼进行监控,在层应急照明配电箱另设与安保系统联动的开关,一旦防盗报警系统接收到入侵信号,将由安保控制室手动或自动直接开启安装有摄像机的走道、展厅、书库等处的相应应急照明灯,以保证摄像机清晰工作的足够照度。 泛光照明的设置是为充分表现藏书楼的整体建筑形象和艺术内涵,使其立面有比较均匀的照度、适当的阴影和亮度对比。设计确定沿街面为主要观察点,将泛光照明灯具离开建筑物一定的距离设置,采用同一方向照射,突出重点区域,从而达到了较佳的效果。 6 火灾自动报警与消防联动控制系统 修复工程增加的主要功能之一是消防,设计考虑了使修复后的建筑能满足现行的有关消防规范和规定,同时结合原有建筑(结构)的实际情况使之可行,而设置了消防泵及消火栓系统、预作用喷淋系统、火灾自动报警与消防联动控制系统。消防水泵房设置于建筑的半地下室,而在建筑的底层专辟一间有直通室外出口的消防控制室,并兼作安防和网络控制室。 为节省安装位置和空间,火灾自动报警与消防联动控制系统采用壁挂式主机,设有一个回路,实际使用地址总数为96个(其中智能型感烟探测器57个,地址编码器11个,带地址手动按钮11个,控制模块15块,警铃模块2块),并设有消防紧急电话。当确认火灾报警时,开启相关层警铃,消防广播;当喷头动作时,水流开关和预作用阀动作,由主机启动喷淋泵;当消火栓按钮动作时,消防泵直接启动,主机接收消火栓按钮动作信号;在以上设备动作的同时,由主机切断非消防电源,而设备动作的状态信号由主机接收、显示并打印。 7 安全防范系统 根据《文物系统博物馆风险等级和安全防护级别的规定》(GA27-92),徐家汇藏书楼修复工程安全技术防范系统按一级风险等级的保护要求进行设计,包括防盗巡更报警子系统、电视监控子系统和门禁管理子系统。白天以电视监控为主,对出入口、通道、展示厅、书库进行监视与计算机数字录像,并对进出重要书库的人员实现出入权限控制及出入信息记录;夜间以防盗报警为主,通过周界、书库窗户、出入口通道、展示厅、藏书库进行层层设防。同时要求值班人员定时定点对藏书楼周界进行巡逻,检查围墙、窗户、大门等有无异常情况。 7.1 防盗巡更报警系统 防盗巡更报警系统是整个安防系统的核心,设有主控计算机一台,为避免现场大量的管线敷设,主机采用总线通讯方式,通过总线扩展模块接受现场报警点信号。系统由编程器1个、8防区总线扩展模块6块、2防区总线扩展模块2块、通信接口模块1块、数字量输出控制模块1块、系统打印机1台等构成。一旦报警,立即通过计算机CRT(图形显示技术)显示报警区域电子地图,该电子地图上的报警点由正常状态转变为红色闪烁,同时在信息窗口实时显示报警点位代号、报警区域名称及相应的处警预案。系统的联动控制是警后自动化处理功能的重要方面,通过串行通讯口由计算机直接控制数字量受控点。前端防盗探测器的防范配置是:围墙上设置7对主动红外探测器(采用双光束检知方式,适合在雨、雾、雪天等恶劣环境下使用),形成一道周界报警;内部主要通道、展厅、书库设置墙装双鉴探测器(带下视防潜行功能)23个与被动红外探测器(长距离,防尘、防虫密封,温度补偿)4个;一层、二层的书库窗户设置42个帘幕式探测器。巡更系统集成在防盗报警系统中,共设置8个巡更点,可任意设置巡更路线、巡更时间、巡更内容、巡更人员。 7.2 电视监控系统 电视监控系统是日常管理与观察整个藏书楼运行状态的有效手段,更是报警以后现场发生情况取证的重要依据之一。由前端摄像机16台(其中彩色15台)、矩阵切换主机、计算机数字硬盘录像、监视器显示切换四部分组成。为在夜间能有效地对藏书楼进行监控,将在安装有摄像机的通道、展厅、周界围墙等场所的照明与监控系统联动,在控制室值班员能手动或自动进行控制。一旦防盗报警系统接收到入侵信号,电视监控系统自动切换现场画面至指定监视器,并触发录像机进行报警实时录像。前端防盗探测器为直流12V,摄像机为交流24V,每层配置1个3A、12V、DC开关电源与1个3A、24V、AC的变压器。 7.3 门禁管理系统 在藏经楼书库门及神甫楼二、三、四层书库门等6处,配置了非接触卡IC“一卡通”门禁管理系统。可根据管理的需要自由设置人员出入的区域与时间,能自动识别、判断、读写、记录出入人员的信息。当有非法闯入、门锁或感应器被破坏等情况出现时,系统会发出异常报警信息。考虑到门禁系统的工作电流较大,线路损耗较大,设计强电220V至每个门禁控制箱,每个门禁配1台开关电源,其输出电压为12V(3A)。 为提高整个安全防范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控制室内设置在线220V UPS不间断电源1台,保证整个安防系统连续60分钟以上的供电,防盗巡更报警部分单独供电可连续工作24小时以上。 该修复工程中尚包括计算机网络、电话和有线电视系统。集中了交换设备和配线架的计算机网络柜,合置于消防、安保控制室内。计算机网络信息点的位置,特别考虑原有建筑和整排书架及家具等的布置,并与强电插座相对应。对较大空间布置的目录兼展示厅,则配置无线发射的网络信息点,从而避免了地面走线槽和地插座的设置。其余电话、有线电视系统均属常规设计,限于篇幅此处不赘述。 8 其它 a.由于功能的增加使各类强、弱电线路大量增加,合理的走向及敷设方式对保护性建筑而言就,显得格外重要。该项目中电气设计把强、弱电干线金属线槽分布在走道两侧的吊顶里,支线及回路线则穿钢管埋墙暗敷,以尽量减少相互间的干扰。 b.用于消防、应急照明等二级负荷的线路均按规范规定采用耐火电线电缆,成束敷设在线槽里的电线也采用阻燃型。 c.修复工程中增设的消防泵房安置在半地下室,其顶板为木结构,净高2.2m。设计除将木结构顶板全部按防火要求涂刷防火涂料外,另在电气盒、箱、柜的上方顶板部位加装防火板。 d.感烟探测器、监控摄像机、电源插座、网络与电话插座等的布置,除必须满足防火规范、监控和使用部位的要求外,尚需合理定位,并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作调整,以尽量保持建筑(天花板等)的原貌。 工程电气论文:试论中国农村小康住宅建筑电气工程 摘要: 随着中国国民经济迅猛发展,中国农村小康住宅林立于全国各地。小康住宅中的建筑电气工程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针对目前中国农村小康住宅的建筑电气工程进行追踪、分析,并着重对中国农村小康住宅电气化设计与施工进行探讨。 关键词: 农村小康住宅 建筑电气工程 自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我们中国人自己在北京西苑宫庭最早亮起了电灯,到今天迅猛发展的电气事业共经历了100多年,正在为实现全国农村电气化加倍努力。中国农村小康住宅电气化近十年来有了很大进展,农村小康住宅中的电气工程虽然比不上象世界上最大的教堂—美国华盛顿大教堂、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中国的亚运村、国际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等建筑电气工程那么复杂。但毕竟是一个涉及中国数十亿农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大量的家用电器成了小康家庭财富中的支柱的财产之一,人们对用电的需求也提高了。因为小康住宅电气工程中有强电,还有弱电。如电灯、电热、空调、共用电视系统、闭路电视、有线电视、广播、电话、音响系统、传呼系统及防盗报警系统。而当今迅猛发展的建筑业对小康住宅的电气设计与施工也带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人们对电光源方面的选择要求也高了,从以前的白炽灯到发光柔和的日光灯、节省电能的节能灯、高效光源灯。白炽灯将在小康住宅中逐步减少,它虽有造价低廉、安装方便等优点,但在同样的功率下,发光率低,色度差。但我们也不可忽视在豪华的装饰之中选用白炽灯泡更为富有、豪华。日光灯还是目前使用较多的产品之一。高效节能灯虽然造价高了一些,但有美观、光源色度好、省电、体积小、安装方便等优点,但目前国产的质量还没有完全过关,但最终毕竟将代替白炽灯和日光灯的趋向。 灯具外观造型变化很快,上了一批,淘汰一片。人们对灯具的外观选择要求也高了,农村小康住宅灯具外型选择一般力求大方、明快、光源适当,与室内外环境相配套。因为灯具的选择与室内的装饰档次高低是有一定联系的,在当今发展的小康住宅建筑有些是别墅式、西式、独立庭院式的这还要考虑到室外周围环境相匹配。如室外选用园林柱子灯加以修饰与整体吻合,装饰豪华的需配一些豪华灯具。所以说农村小康住宅电气设计应与整个建筑与环境相配套。 一、农村小康住宅的类型、特点与电气工程浅析: 在中国农村大地上,近几年新建了许许多多小康型住宅,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住宅条件。小康住宅南北风格、造型差异较大,选用建筑材料也有差别,农村小康住宅基本上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村镇居民小康住宅小区,第二是非居民小康住宅小区;第三是村镇居民和非居民综合的小康住宅小区。建筑结构形式方面有:木结构、砖木结构、砖混结构、框架结构等等。层高有一层的、二层的、三层及多层或高层的。另外农村小康住宅在形式上很多,大体分为:单元式、单体式、公寓式、组合式、庭院式、别墅式、西式等。 对于以上各种形式的农村小康住宅,建筑电气的设计与施工应因地制宜、取长补短,根据具体条件和资金来确定具体设计方案。中国地大物博,地理环境复杂,气候东、南、西、北差异明显,经济发展也不平衡。另一方面农村的小康住宅的格调也有差异。农村电气化的逐步实现,家用电器日益增多,大功率的、豪华型的农电进入农家,以前每家农户的电度表是选用1A、2(4)A、3(6)A为多,而现在许多用户连5(10)A电表都不能满足。对以前的住宅要求更换更大容量的电表与导线。家用电气化从以前的白炽灯、半导体收音机、交流电子管收音机到现在的大型电视机、家庭影院、录相机、电饭锅、电炒锅、电热器、排烟机、空调机、浴霸等。由于这些大容量家电剧增,用电负荷也相应增加,在50年代到70年代末设计安装的住宅小区的建筑电气工程已经不适应当今的电器时代,大多电气线路已承受不了强大的电流通过,以我们浙江中部地区为例,由于建筑结构的变化,以前在电气施工方面用瓷夹板、木槽板、塑料护套线,到现在用的塑料硬、半硬管,铁电线管及智能化配线。敷设方法也从以前的明敷设发展到现在的暗敷设施工。 农村住宅以前一般不设防雷保护,也不设人身与设备安全的保护设施,在农村施工中将大量的塑料护套线直接埋入墙内,给用电带来不安全因素,在施工中存在着没有进行电气工程设计,请有安装资格的电工进行安装,选材用料不严格等等缺陷,所以对于农村小康住宅的电气化工程必须十分重视,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讨、去实施。 二、小康住宅电气化基本功能设置设计。 作为小康住宅一词来讲,它的电气化设计就应该比一般农用住宅电气设计提高几个星级。但我们应根据“小康型”的原则,不能将“中康”或“大康”的模式硬套进“小康型”,设计时应本着实用、安全、节约、美观的原则。人们普遍需要的功能设施、用电负荷、用电需求都要予以尽力满足。所以在设计时要有一整套供电、用电、自控、保护、备用等一系列设备设置。 衣、食、住、行是人们不可缺少的,在人生短暂的数十年旅途中,人们工作之余各种学习、科学研究、娱乐活动、安心养神,有一半以上的时间在住宅中渡过。家庭需要用电,电给人们带来了光明和幸福,也是现代家庭的重要成员。对于小康住宅电气化设计时应满足以下条件: (1)要有充足的电源供给; (2)电气照明; (3)空调系统、采暖; (4)实验用小功率三相电源; (5)防盗报警系统(包括交直流对讲门铃、一般门铃); (6)通讯系统; (7)广播系统; (8)音响设备系统; (9)共用电视系统(包括家庭卫星接收、有线电视); (10)家庭消防电源; (11)备用电源; (l2)有确保人生和设备安全的保护装置。 各种不同功能的强弱电电气施工图应各自分开设计,以备安装和以后查阅。 三、插座、开关、线管的敷设施工: 在小康住宅中有许多管路,如自来水给水管(冷水、热水)、排污排废排水管、采暖管、分体式空调机管道等。为数最多的是各种强电和弱电线管。各种总线管路的垂直总管一般设在管道井内,但众多的分支管是要沿墙、沿梁、沿柱、沿地面或沿大棚内敷设的。一般情况要在240mm或370mm的墙体或混凝土中敷设,难度较大。在敷设中,要考虑到墙体和混凝土建筑荷载是否有影响。所以在设计线管方向、位置时首先考虑各种系统的需要,又要在设计时尽力把强电部分(照明动力、防盗报警、人身设备保护装置)和弱电部分(电话、广播、电视、音响)等分开,能同方向尽可能在同一方向敷设,这样便于凿刨墙体或在混凝土中预埋。在住宅中应根据人们使用位置来安排各种系统出线口。 根据一般使用情况,照明系统(包括开关、各种插座)、人身设备保护系统是分布在整个住宅之中。空调机、取暖器是分布在卧室和客厅中为宜,电热如浴霸、电热沐浴器(液化气除外)在卫生间,电饭锅、电炒锅、排烟机在厨房。实验用动力电在实验室或书房中;电视系统、电话系统一般设在客厅、卧室内;音响系统设在客厅中,部分也直接引入主卧室;广播、门铃一般在每层休息平台或门厅,广播也可以通入卧室便于收听;防盗报警系统触头设在各处门窗上下端,报警器设在卧室和客厅中。有条件的应设消防报警系统和自动喷淋系统。电灯开关一般设在1.3米为宜,插座明装1.8米一2.2米为宜,暗装距地0.3米或1.3米为宜。 总配电箱一般设在二层为宜,电源由住宅小区干线引入,如单元式的应在进入门口边上方为宜。为了防止突然停电,应增设直流备用电源,备用电源小型的可供一般路灯,大功率的可供电视机、小功率照明灯3—4小时使用,各种插座、开关的位置应设在最方便的地方。 四、人身与设备的保护装置: 人是最宝贵的,为了确保人身和设备的安全,在总电源进入处应设重复接地装置与进户零线连接,形成保护接零系统,然后引至各插座的接地桩和不带电的金属外壳。 在总配电箱处应加设漏电保护器和自动空气开关,象淋浴器等应采取单机保护。整体保护可实行二级保护或综合保护。总配电箱的总熔丝和分支熔丝应相配得当,用电设备发生故障时应得到保护,三层或10米以上的小康住宅的屋顶应设防雷保护。有计算机房的,整个房间应设屏敝网以防外界干扰。 综合以上,中国农村小康住宅的电气化设计与施工,广大电气工作者要有远见,有发展余地以适应日新月异的电世界。应根据供用电规则、建筑电气设计规范和用户要求,合理设计、精心施工。中国农村小康住宅电气化一定能更上一层楼。 工程电气论文:浅议住宅电气安装工程质量问题 摘 要 住宅是人们生存必须的条件之一,它的质量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住宅电气安装与安全用电的矛盾日渐突出,其质量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就目前住宅电气安装工程的现状以及对主体工程的影响进行分析,提出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电气安装 质量 问题 对策 1 电气工程质量通病与防治分析 1.1 开关、插座的盒和面板的安装、接线不符合要求 现象:线盒预埋太深,标高不一,面板与墙体间有缝隙,面板有胶漆污染,不平直;线盒留有沙浆杂物;开关、插座的相线、零线、PE保护线有串接现象;开关、插座的导线线头裸露,固定螺栓松动,盒内导线余量不足。 原因分析:预埋线盒时没有牢靠固定,模板胀模,安装时坐标不准确;施工人员责任心不强,对电器的使用安全重要性认识不足,贪图方便;存在不合理的节省材料思想。 1.2 室外进户管预理不符合要求 现象:采用薄壁铜管代替厚壁钢管;预埋深度不够,位置偏差较大;转弯处用电焊烧弯,上墙管与水平进户管网电焊驳接成90°角;进户管与地下室外墙的防水处理不好。 原因分析:材料采购员采购时不熟悉国家规范、标准,有的施工单位故意混淆以降低成本;施工管理员不严格或者对承包者的故意违规行为不敢持反对意见,不坚决执行规范和标准;监理人员对材料进场的管理出现漏洞;与土建和其他专业队伍协调不够;没有弯管机或不会使用弯管机,责任心不强,贪图方便用电焊烧弯;预埋进户管的工人不懂防水技术,又不请防水专业人员帮忙。 预防措施:进户预埋管必须使用厚壁铜管或符合要求的PVC管(一般壁厚 PVC Φ 114为4.5mm以上,Φ56为3mm);加强与土建和其他相关专业的协调和配合,明确室外地坪标高,确保预埋管埋深不少于0.7m;加强对承包队伍领导和材料采购员有关法规的教育,监理人员要严格执行材料进场需检验这一规定,堵住漏洞;预埋钢管上墙的弯头必须用弯管机弯曲,不允许焊接和烧焊弯曲;做好防水处理,请防水专业人员现场指导或由防水专业队做防水处理。 1.3 导线的接线、连接质量和色标不符合要求 现象:多股导线不采用铜接头,直接做成“羊眼圈”状,但又不扩锡;与开关、插座、配电箱的接线端于连接时,一个端子上接几根导线;线头裸露、导线排列不整齐,没有捆绑包扎;导线的三相、零线(N线)、接地保护线(PE线)色标不一致,或者混淆。 原因分析:施工人员未熟练掌握导线的接线工艺和技术;材料采购员没有按照要求备足施工所需的各种导线颜色及数量,或者施工管理人员为了节省材料而混用。 预防措施:加强施工人员对规范的学习和技能的培训工作;多股导线的连接,应用镀锌铜接头压接,尽量不要做“羊眼圈”状,如做,则应均匀搪锡;在接线柱和接线端子上的导线连接只宜1根,如需接两根,中间需加平垫片;不允许3根以上的连接;导线编排要横平竖直,剥线头时应保持各线头长度一致,导线插入接线端子后不应有导体裸露;铜接头与导线连接处要用与导线相同颜色的绝缘胶布包扎;材料采购人员一定要按现场需要配足各种颜色的导线;施工人员应清楚分清相线、零线(N线)、接地保护线(PE线)的作用与色标的区分,即PA相-黄色,B相-绿色,C相-红色;单相时一般宜用红色;零线(N线)应用浅蓝色或蓝色;接地保护线(PC级)必须用黄绿双色导线。 1.4 开关、插座的盒和面板的安装、接线不符合要求 现象:线盒预埋太深,标高不一;面板与墙体间有缝隙,面板有胶漆污染,不平直;线盒留有沙浆杂物;开关、插座的相线、零线、PE保护线有串接现象;开关、插座的导线线头裸露,固定螺栓松动,盒内导线余量不足。 原因分析:预埋线盒时没有牢靠固定,模板胀模,安装时坐标不准确;施工人员责任心不强,对电器的使用安全重要性认识不足,贪图方便。 预防措施:与土建专业密切配合,准确牢靠固定线盒;当预埋的线盒过深时,应加装一个线盒;安装面板后要饱满补缝,不允许留有缝隙,做好面板的清洁保护;加强管理监督,确保开关、插座中的相线、零线、PE保护线不能串接,先清理干净盒内的砂浆;剥线时固定尺寸,保证线头整齐统一,安装后线头不裸露;同时为了牢固压紧导线,单芯线在插入线孔时应拗成双股,用螺丝项紧、拧紧;开关、插座盒内的导线应留有一定的余量,一般以100~150mm为宜。 1.5 灯具、吊扇安装不符合要求 现象:灯位安装偏位,不在中心点上;成排灯具的水平度、直线度偏差较大;吊链日光灯链条不平行;吊扇的吊钩用螺纹钢加工,成型差;灯罩不吸顶,接线盒外露;阳台灯底盘铁板大、生锈;天花吊顶的简灯开孔太大,不整齐。 原因分析:预埋灯盒时位置不对,有偏差,安装灯具时没有采取补救措施;施工人员责任心不强,对现行的施工及验收规范、质量检验评定标准不熟悉;采购员购买灯具时不顾质量;筒灯开孔时没有定好尺寸、圆孔直径不统一等。 预防措施:安装灯具前,应认真找准中心点,及时纠正偏差;按规范要求,成排灯具安装的偏差不应大于5mm;预埋吊扇挂钩时,应用不小于Ф8的镀锌圆钢与板内的钢筋固定在一起,不准采用螺纹钢;成排的吊扇应成一直线,偏差≤5mm;阳台灯具的底盒铁板厚度≥0.5mm;玻璃罩不能太薄,以免安装时破裂;天花吊顶的筒灯开孔要先定好坐标,安装时外圈牢固地紧贴吊顶,不露缝隙;施工人员、采购人员要认真执行国家和地方的有关规范。 2 电气质量通病对土建主体工程的影响 2.1 影响土建结构 电气质量通病直接影响承重墙、楼梯梁和圈梁的应力分配,甚至破坏主体结构。例如,为了固定顶棚上的一个吊灯,需要在楼板缝中从上向下安放一块木砖,但因施工顺序或木砖尺寸不合适,致使安放木砖处两块空心板被砸坏露筋,破坏了空心板的主筋结构,对整个主体结构产生很大的危害。再如,配电箱预留在楼梯梁下的承重墙上,承重墙局部承压能力不够,无法承担上面几层楼梯的重量,形成了严重的隐患。 2.2 影响墙体外观效应和使用功能 剔槽埋管破坏了墙体的平整度,影响墙体的外观效应。接线盒预埋不到位,插座高度不统一、开关安装位置不合适等不规范施工严重影响使用功能,给住户带来诸多不便,与设计者的初衷相差甚远。 2.3 不易维护与检修 在电气施工中出现的导线质量不合格、接线不采用八字接线、分线盒一砖堵死等质量通病,影响住户的正常用电,给维护、检修带来很多麻烦。如在住户室内装饰完工后,经过一段时间使用,导线断在墙内,接线盒又找不到,就是比较难处理的线路障碍。要恢复供电,势必破坏住户已装修好的墙面或室内灯饰,给住户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3 电气质量通病产生的原因 3.1 从事电气安装的人员技术素质差 有的没有电工特种工种操作证,有的雇用临时工参加电气安装,他们对设计图纸领会不深刻,甚至看不懂图纸,根本不具备承担电气安装工程的技术能力;还有的承建单位,从事电气安装工程的人员管理不够,就由土建施工员代管,结果往往成了代而不管,达不到电气安装工程的质量要求。 3.2 电气材料市场混乱,把关不严 好多工程都是私人承包,在利益驱动下,大量不合格材料用到工程上,严重影响工程质量。 3.3 施工企业对电气安装质量不够重视 企业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往往“重主体、轻安装”,忽视安装环节。施工现场未配备专职电气质检员,管理失控,施工人员缺少专业技术培训,甚至无证上岗,对规范、标准不熟悉,盲目施工,不自检或自检流于形式。 3.4 土建、电气两个专业配合不够 土建施工人员不按设计要求配合电工完成预留过程,致使许多配电箱的安装上下挤砖,歪歪斜斜,开关距门太远,一个房间的插座不在一个水平线上,既不美观又不能满足使用功能,给安装和使用都造成很多困难。 4 措施和建议 4.1 首先应从思想上提高认识 电气安装工程应引起业主、发包单位、承建单位的足够重视,把电气安装工程看成住宅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举足重轻的一个分部工程,提高电气管理、安装人员的技术、业务素质,增强其岗位责任心。 4.2 提高住宅电气安装的设计水平 设计者在满足常规供电,保证安全用电的前提下,应更多地兼顾美观、装饰效果和使用功能,满足住户美观、方便、舒适、安全的现代化生活需要,把电气安装工程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4.3 加强管理,健全质量保证体系 参与工程建设的设计、施工、监理等各方主体资格是否与其承担的项目相适应,是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也是《建筑法》及其他有关法规的基本要求。因此,质量监督员应在工程开工前审查有关单位的资质等级,同时也要审查有关材料设备生产厂家的生产许可资格。 4.4 把好原材料进场关,控制材料质量 首先,要严格控制进货渠道,所有电气材料、器具、设备应从正规的商业渠道采购;其次,要严格进场验收制度,对进场的各种材料设备要检查其出厂检验报告和产品合格证,国家实行强制许可证管理的电工产品必须取得安全认证,以及进行必要的抽检,确保进场的各种材料设备的型号、规格、质量性能指标均能满足设计和国家有关产品质量标准的要求。 4.5 严把电气安装工程验收关 验收内容包括:电气器具、管线及固定用材料穿线、配线,电线连接及电线端子连接、接地线连接、接地极的埋设,避雷网埋设,下引线的连接,严格绝缘、接地测试等项,必须严格按设计要求,对这些分部、分项工程和使用材料进行逐一检查,不符合设计要求和规范规定的坚决不予验收。 5 结束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电气安装工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它不仅要满足照明、家电用电量、安全用电等需要,而更注重其美观、适用、方便的使用效果。建筑电气安装工程质量的好坏是直接影响住宅工程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些问题不容忽视,在施工前一定要弄清质量问题的成因,制定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把质量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这就对电气安装工程的设计和施工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电气安装工程放在和土建工程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抓好电气安装工程的质量管理工作,使电气安装工程朝着一个具有适用性、可靠性、经济性、外观优美与使用方便的方向发展。